思想政治类论文:发扬古田会议精神,加强国防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是在我们党和军队历史上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一次重要会议。今天,回顾古田会议以来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古田会议是我们党和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古田会议上,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围绕如何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和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问题进行了重要探索。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建军原则同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回答解决了我们党和军队建设许多带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原则和制度。这次会议,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统一思想意志、指引前进方向的重要作用,而且为我们党和军队建设以及我军政治工作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路线”。 古田会议探索了从思想上建党的正确道路。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古田会议确立了从思想上建党的重大原则,突出强调只有坚持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才能确保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保证“党的正确路线之执行”。《决议》强调要注重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党的纲领路线教育,使党员牢固树立无产阶级思想;要求“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主张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相统一,结合解决党的组织问题,加强思想作风整顿;提倡在党内形成一种“反映无产阶级之积极的活泼的爽快的精神”的新鲜会风,使每个党员都能从中得到教育和提高。古田会议探索形成的从思想上建党的正确道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对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具有永不磨灭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古田会议确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建军路线。如何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是古田会议着力回答解决的紧要问题。《决议》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职能,强调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要求必须肃清雇佣观念、单纯军事观点、流寇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官兵从思想上划清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以及一切旧式武装的界限。《决议》明确规定了党领导红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强调红军必须实行党委制,坚持在连以上各级建立党的组织;必须加强红军各级党组织建设,使党的组织真正成为“领导的中枢”,切实起到“政治领导的作用”;必须“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反对极端民主化,反对无组织观念,坚决防止和避免“党与军事分离”、“党不能领导军事的危险”。古田会议提出的一系列正确思想和主张,深化了党对新型人民军队建设规律的认识,使我军真正成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古田会议奠定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根本基础。着眼于完成革命的政治任务,总结我军创建初期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政治工作一整套方针、原则和制度,是古田会议的重大历史贡献。《决议》强调了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用,指出要加强政治领导,保证党的纲领路线的贯彻执行和各项任务的完成;规定了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途径,要求搞好政治训练、宣传工作和文化学习等,把政治工作渗透到部队管理、军事训练、行军作战等各项任务中去,增强官兵的军政素质,提高部队战斗力;明确了政治工作的原则制度,要求红军内部坚持官兵平等,实行民主主义,坚决废除肉刑,严格执行和维护纪律,等等。古田会议确立的这些方针、原则和制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古田会议精神指引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发展进步的伟大实践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古田会议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注重运用这一宝贵精神财富指导和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古田会议之后,同志亲自到红军部队动员、调研和指导,推动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抗日战争时期,同志要求各级把古田会议《决议》“当作教材加以熟读”,并突出强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在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引用古田会议决议精神,批评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指导和推动拨乱反正,明确了军队政治工作“两个服务、四个保证”的基本指导思想。1987年,邓小平同志对起草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作出明确指示:“要把从古田会议以来政治工作的全部好的经验、好的总结写到决议里来”。在纪念古田会议召开60周年时,同志指出:“我们抓党的建设,抓军队的建设,抓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按古田会议精神去做。”着眼解决军队面临的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同志明确了思想政治建设“两个提供”的使命。1999年,同志视察古田会议会址时指出,古田会议是我们党和军队建设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特别是古田会议决议强调要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这个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他强调,“在跨世纪发展的征途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田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确保党的政治任务的顺利完成。”、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深刻揭示了古田会议精神在我军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指导价值,充分反映了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在规律和时代要求,为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光辉历程,是在古田会议精神光芒照耀下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 我军始终坚持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抓住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这个根本问题,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并发展完善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等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根本制度,坚持不懈地开展军魂教育、宗旨教育,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使我军经受住艰苦斗争和复杂环境的考验,保 持了人民军队的不变军魂和政治本色。 我军始终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部队。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开展运动、新式整军运动,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兴起学习著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热潮,都是为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部队,使广大官兵始终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更加坚定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我军始终坚持围绕党和军队中心任务发挥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军坚持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支援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在提高部队战斗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服务保证作用。无论形势任务如何发展变化,我军思想政治建设都紧紧围绕党和军队的中心任务来展开,并贯穿渗透于军队各项建设和全部实践之中。 我军始终坚持巩固和发展新型人民军队的内外关系。几十年来,我军传承古田会议确立的正确处理内外关系的准则,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三大原则。坚持官兵政治上平等,广泛开展尊干爱兵教育,大力倡导依法带兵、以情带兵、文明带兵、科学带兵,不断巩固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保持人民子弟兵的本色,广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 我军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我军坚持把古田会议精神所蕴含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作为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发展进步的有力武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防止和克服军阀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努力使思想政治建设不断从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中获取创造活力,不断在探索和把握特点规律中实现发展进步。 实践充分表明,以古田会议精神为根基不断发展的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是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80多年来,我军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部队纯洁巩固和高度集中统一,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成为一支举世闻名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继承和发展古田会议精神,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我军这一特有政治优势,任何时候都要很好地坚持和发扬。 三、沿着古田会议开辟的道路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科学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我军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主席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深刻洞察和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和军队使命任务拓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古田会议以来我们党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部队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对加强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指导。 主席关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涵盖了思想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刻理解把握。尤其要着重领会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建设是我军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部队各项建设的首位,抓得更加扎实、更加有力、更加富有成效;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大力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深入开展我军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打牢部队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蕴含其中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科学方法贯穿于思想政治建设实践,着力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性;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本文来源:文秘站 //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时代课题;大力倡导和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抓紧抓好;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努力造就大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把推动部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内部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建设,巩固发展我军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紧贴时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切实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党的建设是军队全部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要以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等。主席这些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特点规律,明确了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针原则,是指导和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依据和遵循。 加强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根本的是要学习贯彻好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努力推动思想政治建设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用“三个确保”的时代课题引领和推动思想政治建设,把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根本出发点,把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把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作为基本着眼点,使各项建设和工作都紧紧围绕“三个确保”来筹划、展开和推进。要把增强科学性的要求贯彻体现到思想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丰富思想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改进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完善思想政治建设的制度机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按照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推动思想政治建设与时俱进,既毫不动摇地坚持我们党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军队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不断从中汲取推动思想政治建设的经验、智慧和力量,又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从时代高度审视思想政治建设,以创新精神推动思想政治建设,努力把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发扬古田会议精神,加强国防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思想政治类论文:探索新途径、新办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继承和发挥优良传统,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才能充分调动官兵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部队的贯彻执行。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国家、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充实新内容,创造新方法,使之不断改进和加强。探索新途径、新办法,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成果,加快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和方法的更新。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手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不断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使教育更有时代感、吸引力和说服力,是我们应该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进一步树立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各种现代科技知识,提高我们工作的科技含量。确立既适应军队特殊要求、又符合时代特征的科学思维方式,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教育,实现政治工作的网络化,有助于更好解决官兵信息需求与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提供信息量之间的矛盾,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新领域的拓展,同时,注意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一)加强网络等高科技知识的应用和管理。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已成为消防部队思想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料,而且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提供更加广阔的教育渠道和空间。因此,应努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顺应时展潮流,建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我们既要善于运用因特网上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建立消防部队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舍得花钱,下大力气,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充分利用总队、支队倡导的消防网络建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局域网和富有自己特色的思想政治局域网站,并尽快使各网站相通相融,相得益彰,以便为部队全体官兵提供内容丰富、种类齐全、资料翔实、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二是增强紧迫感,培养一支既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又能熟练掌握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政治工作队伍。目前,我们的政工干部普遍对网络技术知识知之甚少,对新形势下网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有的甚至从未上过网,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加强对他们的网络技术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网络基本特征,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政工干部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高超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而且具有较为扎实的网络技术技能、熟练驾驭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一代消防部队政工干部。三是加强网络监控,防止网络毒流对官兵的侵蚀影响。网络在提供无限丰富的有用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有害信息,如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其政治观点的文章、作品,具有色情内容的图片、软件等等。这些信息,往往有很强的欺骗性、蛊惑性、腐蚀性,若经常受其熏染,容易使思想蜕化、道德堕落、斗志懈怠。对这些网络信息毒流,要通过必要的技术、法律手段,控制网络信息来源,剔除有害信息。为此,一是要运用先进网络技术,建立“网络信息海关”,对进入部队网络系统的信息进行监控,适时调整和更新信息内容。二是加强对部队网、局域网的管理,完善规章制度,禁止有害信息上网、流传,从而净化部队信息网络系统,为官兵提供健康的网络信息服务。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理论和网络技术,逐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加强对社会心理和社会舆情的动态分析。重视互联网的作用,认真研究网络和“网民”的特点,加大力度,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借鉴心理学知识,加强疏通和引导 疏导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它是指依据官兵思想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要求,疏通思想,向正确方向引导,正确解决官兵的思想认识问题。疏导,就是疏通、引导。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广开言路,就要创造条件,让官兵畅所欲言,把各种意见和心里话都讲出来。集思广益就是要集中官兵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达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进工作的目的。引导就是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就是在疏通的基础上,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帮助官兵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把官兵的思想引到正确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疏导方针,既要反对强制压服,又要反对放任自流,听任错误思想自由泛滥。要把疏通与引导结合起来,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在新形势下,要增强做好基层官兵心理疏导的紧迫感。当前,引起官兵心理问题的因素日益增多。比如,改革开放条件下观念的碰撞、利益的调整、竞争的加剧,使官兵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各种诱惑因素的增多,使一些意志薄弱者产生心理扭曲;经济拮据、家属下岗、邻里纠纷等家庭问题的增多,使官兵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等等。为此,必须注重对新形势的准确把握,不断增强做好基层官兵心理疏导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首先,要在清楚认识其对维护部队安全稳定的重大意义中增强紧迫感。消极心理是导致基层官兵产生过激行为的一种不安定因素。只有通过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基层官兵走出消极的心理误区,才能有效地防止和控制消极心理的加剧,避免各种事故、案件的发生。其次,要在充分发挥其教育的辅助功能中增强紧迫感。人的思想行为不仅受政治观点、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支配,而且受到性格、情绪、气质等心理因素的影响。青年官兵在自尊心受到伤害、进步受挫、精神压力过大等情况下,如果不能从心理上得到有效调节,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疏导和矫治,就能收到思想政治工作难以达到的效果。再次,要在提高“打赢”能力的迫切要求中增强紧迫感。由于消防部队日常工作和值勤任务比较重,官兵将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应高度重视心理疏导和训练,不断提高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时,要突出重点环节,不断增强做好基层官兵心理疏导的针对性。一是要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应把心理教育作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组织官兵学习心理基本知识和心理卫生常识,使官兵了解青年期的心理特点、变化规律及调节方法。二是要加大心理训练的力度。结合平时官兵可能遇到的因“丢面子”而导致情绪激动,受到不良刺激容易出现心理过激等情况, 设计一些相应的控制、调节和处理办法,并组织官兵进行练习,提高官兵对不良心理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三是要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努力建立一支由政治机关干部、基层政工干部、卫生医务人员、思想骨干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咨询网,及时解答官兵的心理困惑,化解官兵的消极思想情绪。 (三)应用行为科学,批评和激励促工作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有共同规律,其基本的模式是:环境影响(有时决定)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一个目标实现,再重复这个过程。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在这个模式中,环境是人体以外一切客观条件的存在及影响的总和;需要是个人对于某种目标的追求与渴望;动机是引发行为的起始点;行为是人的一系列动作的总和;目标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追求的某种事物的标准、规格或状态。根据这一普遍规律,在管理教育中,可以通过优化环境、调节需要、激发动机、设置目标来制约军人的行为,使之符合条令条例的规范。 批评法是指通过对某种思想和行为的否定,削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使之转化到正确方面来。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坚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创造了一整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就是其具体体现。根据过去实践经验,开展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几个原则应该注意:一是实事求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不同行为、性质的错误,分清不同的情节和程度。二是发扬民主。要让人讲话,允许犯错误的人申辩。三是一分为二,对人对事都要采取分析态度,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一概抹杀,一切否定,是不利于促使官兵思想向积极方面转化的。四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就是使批评真正触动被批评者的感情,激发其克服错误的决心。晓之以理,就是要讲清道理,分析错误、缺点的性质、危害及其产生原因,使被批评者增强改正错误的自觉性。导之以行,是以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育者的模范作用去引导官兵。 激励法是指通过对某种思想行为的肯定,使这些思想和行为得到强化和推广的方法。“励士”是古往今来军队管理的基本功能。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行为过程。在日常工作中,激励的作用十分重要,它对于调动人的潜在能力,全力实现既定目标,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动用激励的基本方法:一是内容型激励,即根据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激励。一般说来,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不同层次和内容组成。二是行为改造激励,即通过激励将人的消极行为改造、转化为积极行为。比如,对一个士兵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批评是必要的,但同时,能及时抓住他的优点和成绩进行鼓励,效果更好。三是过程型激励,根据人的行为过程及原因,通过激励使其沿着一定方向发展。激励有几种类型:一是信仰和目标激励。它是激励官兵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驱动力。引导官兵坚信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并将个人奋斗目标统一到全体官兵的共同奋斗目标上来,激发官兵的积极性,是激励法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二是荣誉激励。对于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给予相应的荣誉并将这种荣誉以一定的形式或名义标定下来,以便产生较大的激励效果。对于荣誉获得者,可以成为不断鞭策自己保持和发展成绩的力量;对于其他人,荣誉也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可以为官兵树立学习的榜样和指明奋斗的方向,产生比学赶帮的动力。荣誉激励要与物质激励相结合。三是情感激励。情感是官兵思想行为的一种重要动因。思想政治工作中,大量的工作需要情感激励,如对人的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关心、赞许、鼓励,就会产生坚持下去的激情;对犯错误者关心爱护,就会使其增强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等。总之,情感激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真正运用好科学,结合好批评和激励的合力,充分发挥好这两把思想“利刃”,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 思想政治类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目标意识的调查与研究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意识及其意义 课程目标意识解决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何而教”的问题。“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何而教”的课程目标意识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就是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价值,重视所有学生共同发展、普遍提高的意识。 1.1课程目标意识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坚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精神。课程目标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眼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具有高度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已毫无异议,但世界变化很大很快,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课程目标意识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课程目标意识促使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具有“对象”意识和“全人”概念,即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坚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弄清学生想什么,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并综合各方面情况一起融入到创造性的备课活动中去,把握学生需求的实质即摸清学情、了解生情。所谓学情,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爱好、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的意志和品格. 1.3课程目标意识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建构以实践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支撑的课程知识体系。课程目标意识要求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知识体系。通过富有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注重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1.4课程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和开放性。实践性,就是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精心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奇、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开放性,就是要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 思想政治类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论文 辅导员工作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发挥好辅导员工作的作用,就必须认识和把握其中的新特点。辅导员工作,是开导人的思想的工作,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也是以理服人的工作。既然辅导员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工作者,必须以自己的品德、情操、风范、感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工作的对象,也就是说,对工作的对象要有一种“亲和力”。辅导员工作者的“亲和力”,实质上是指辅导员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素质,在辅导员工作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和谐的力量,一种感染、凝聚的力量。通过形成“亲和力”,使说理产生更好的效果,使工作的对象真正感到心悦诚服。增强“亲和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辅导员工作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新的特点。尤其是在高校,更需要通过这种亲和力,在师生员工之间搭起一座心灵和情感的桥梁。那么,辅导员工作者的“亲和力”如何形成、如何体现呢?我认为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格力量的“亲和力” 人格,是一个人品德、情操、气质的集中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由于教育、修养、经历的不同,人格也有所不同,有的高尚,有的卑下。辅导员工作者的人格,理所当然应当是高尚的人格。这也就是说,辅导员工作者的品德、情操,应当是他人的楷模,应当在他人中间产生一种榜样的力量。通过人格的榜样作用,形成“亲和力”,做到“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团结大家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人格力量的“亲和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德在人先,利在人后”。在品德方面将自己摆在群众的前面,在利益方面将自己摆在群众的后面,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辅导员工作者人格力量的基本立足点。只有在品德、情操方面为群众做出表率,才能在群众中说得起话。也只有在各种利益面前,首先为他人和群众着想,群众才会对你信任、敬佩。如果一事当前,首先为自己打算,甚至将群众的利益搁在一边,那就势必在群众中失去威信,群众在你的背后就会指指点点,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亲和力”,谈不上去做什么辅导员工作了。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工作者,要在群众中形成一种凝聚力,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到品德高尚,始终将人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真正做到高风亮节。 (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他人热情宽厚,是一个人情操、胸怀的根本体现。只有时时、处处、事事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站得直、行得正。也只有对他人热情宽厚,才能虚怀若谷.,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作为辅导员工作者,对己严,对人宽,更为重要。你要求人家做到的,你先做到了,人家才会跟着做。你要求人家不能做的,你首先没有做,人家才会跟你学。如果你对群众是一套,对自己又是一套,对他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无所约束,那就只能在群众中产生一种离心作用,是谈不上产生“亲和力”的。所以,严以律己,群众才会对你敬慕;宽以待人,群众才会对你亲近。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将辅导员工作做得富有成效。 (二)“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一个重要准则,也是辅导员工作者在群众中形成“亲和力”的重要前提。辅导员工作是以理服人的工作。以理服人,不仅要求所讲的道理正确,而且要求讲道理的人以自己的行动实践这种道理。因此,作为辅导员工作者,不仅要会说,而更重要的是要会做,要使所说的正确道理与自己的实践行动保持一致。从效果上讲,实践行动的“做”,是更有说服力的辅导员工作。这样,群众才会认为你既说得对,也做得好,才会将你说的道理自觉变成他们的行动。如果你在会上说的是一套,背后做的又是一套,在群众面前说的是一套,在群众背后做的又是一套,那么,你说得再动听,群众也不会相信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卑下的人格损害了辅导员工作的威信。因此,要取得辅导员工作好的效果,在人格上以身作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平等态度的“亲和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好辅导员工作,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调节。通过调节好人际关系,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将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采取一种平等态度,以形成“亲和力”,是取得辅导员工作成效的一种重要艺术。辅导员工作的平等态度,首先体现在相互尊重,不居高临下。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部门,大家在一起工作,都是集体中的一员,目标都是为了将单位和部门的工作做好,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师生员工,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在工作责任上都是平等的。一般师生员工应当尊重领导,而领导更应当尊重一般师生员工。而领导在做辅导员工作时,以尊重人的平等态度对待他人更为重要。你对师生员工采取了平等态度,师生员工受到了尊重,他就会感到领导是师生员工的贴心人,他也才会对你说真话,才会按你讲的正确道理去做。如果居高临下,摆出架式,他就决不会与你亲近,反而对你的态度十分反感,甚至离你越来越远,这是很难取得辅导员工作的成效的。 辅导员工作的平等态度,还体现在相互理解,不强词夺理。辅导员工作的过程,是心境相互沟通的过程,也是人际关系相互梳理的过程。这中间就有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问题。辅导员工作的目的是要让大家都知道正确的道理,是要妥善解决好有关思想问题。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讲述某些道理,平等沟通,达成共识。这样,也才能形成一种“亲和力”,融洽相互关系。如果强词夺理,以势压人,那就会压而不服,不仅思想问题不能解决,而且还可能造成新的思想问题,甚至激化相互之间的矛盾。 辅导员工作的平等态度,还体现在相互友善,不疾言厉色。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更广泛地团结群众,更广泛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各方面工作。因此,与人为善,和颜悦色,十分重要。如果疾言厉色,盛气凌人,动不动就火气冲天,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就是对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对有某些毛病的同志,也应当抱着善意的态度,而不是整人的态度,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这种善意态度产生的“亲和力”,在辅导员工作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三、正确方法的“亲和力” 辅导员工作中的“亲和力”,还来源于正确的方法。方法对头,少走弯路。方法不对,费力受累。特别是在辅导员工作中,尽管出发点是好的,心是好的,但是如果方法不对,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通过寻求正确的方法,恰当地解决好某些思想问题,达到团结人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在辅导员工作中采用正确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不同任务和不同对象,确定适当的正确的解决思想问题的途径。比如,对某些带有共性的思想认识问题,就可以采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方法。对某些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认识问题,则可以采用典型引导、现身说法的方法。对某些个别的思想认识问题,则只能采用个别谈心、循循善诱的方法。这样,针对不同的问题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就能产生一种“亲和力”,使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达到预期的效果。确定了正确的方法,还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好这些方法。不顾实际情况,将各种方法随便套用,也是不能产生“亲和力”的。如果对于共性的思想认识问题个别谈心,那就会你通我不通,认识难以一致。如果对于个别谈心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大会上说一气,那就会适得其反,加深思想矛盾。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出发点正确还要方法好,方法好还要运用好。 四、真诚情感的“亲和力” 人既有思想,也有情感。辅导员工作虽然主要在于说理,但是也离不开动情。许多事实说明,情理交融、寓情于理的辅导员工作,是最有效的辅导员工作。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能产生极大的“亲和力”,从而使人们对某些道理不言自明,激发人们去自觉地实现共同的目标。以情感密切关系,这是产生“亲和力”的条件之一。辅导员工作者与工作对象,领导与群众,实际上是多重关系。这中间除了同志与同志之间的关系之外,还体现了组织与个体、单位与员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的辅导员工作者,需要我们的领导者,对师生员工、对群众有[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一种很深的情感,要学会以情感密切其中的关系。党的好干部孔繁森两次赴**工作,他除了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外,还对**人民倾注了深厚的情感。正是这种深厚的情感,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使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亲和力”。“为民书记”郑培民同志,正由于他一心为民,所以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强的“亲和力”。由此可见,对于有“亲和力”的辅导员工作者,群众才是最信服的。 以情感凝聚人心,这是产生“亲和力”的条件之二。做辅导员工作,是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好人民群众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困难,团结大家为自己的共同利益而奋斗。要在群众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很多时候需要领导者要有真诚的情感,要有体现这种情感的实际行动。在当前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党员干部和医护工作者视患者为亲人,在为患者进行精心治疗的同时,也在党和政府与患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他们以自己的真诚情感,消除了患者心理上的恐惧感。在病房里,医院领导和白衣战士形成了一种将大家团结在一起的“亲和力”。他们实际上以自己的言行,做了一次次很有成效的辅导员工作。以情感振奋精神,这是产生“亲和力”的条件之三。辅导员工作,不仅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的工作,而且也是鼓舞人、激励人的工作。这就需要辅导员工作者,要学会以情感振奋[:请记住我站域名/]群众的精神,鼓舞大家团结一致,矢志不移,克服困难,夺取胜利。比如,在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最紧张、最危险的时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来到长江大堤,以自己的真诚情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精神,也形成了极强的“亲和力”,增强了广大军民的抗洪斗志。在其他时期的辅导员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更多的领导同志,以自己的情感去振奋群众的精神,形成新的“亲和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 思想政治类论文: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趋于复杂性 当今社会,各大高校已经拆除了传统的“围墙”限制,学校在人们心目中“世外桃源”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兴起,外界的各种诱惑、语言、文化以及思想不断的传播至学校,社会上的这些复杂的东西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生获取资料以及信息的方式变得多样,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而带有笼统色彩的地方性文化就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新媒体中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宗教等会极力推崇他们自身的思想,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接受这些观念、思想,从而改变自己的理念以及信仰,可见,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新媒体可能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进而引发争斗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学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时下无论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召开还是马航事件,打开电脑或者手机,你都会收到一系列的消息通知,如果大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控制,最终将会被舆论所吸引,导致过激行为的出现。此外,新媒体有可能导致校园群体事件的发生,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9至2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在思想、心理、价值观等方面都不稳定,一旦矛盾产生,他们就会拉帮结伙,以武力来解决问题。 二、解决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标牌,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对学生进行悉心的引导,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正确的明辨是非,认清楚事情的真假,从而做到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最终走出新媒体所带来的阴霾。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到新媒体的双刃剑的本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2.建立起广阔的交流平台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要了解一个人,你就必须与其进行思想上的以及精神上的交流,交流永远是了解对方的最快捷的方式,也是走近一个人的最好的方式。在各大高校,学校可以建立沟通平台,在平台上,众人皆是采用匿名方式进行交流。在这里,学生、辅导员或学校领导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在这里进行反应,对于学校存在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要积极的提出来,并要求学校杜绝这些因素的传播,最后促进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结语 新媒体是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一把双刃剑,在未来,新媒体还将持续不断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及祖国的崛起,大学生必须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出发,认清新媒体带来的益处与弊端。对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的将其延续下去,对于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做到坚决取缔,因为这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还与学校、社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思想政治类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当代价值的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目标、理念和原则,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方向的选择和把握,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逻辑架构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科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特点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予以厘清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特点则对此提供了诸多启发。 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一段时期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注重工具性的价值取向。统观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所要求的价值目标,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过分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体价值。在这种评价导向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内容上表现为,往往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任务、发展目标来设定,而较少考虑个体的利益诉求,也就是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体利益,体现了评价取向的工具性特点。 尽管这种取向有其局限性,但其产生和发展却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极力扼杀和国内残余反动势力疯狂破坏的复杂环境下,维持社会秩序稳定、肃清封建残余、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成为首要的历史重任。这一时期一切工作的核心是政治稳定。这种特殊的现实情况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必须以政治为中心、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和根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加快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的形势。这一时期,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这是工具性价值取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继续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是关于人的活动。人本身就是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存在物,而其本质属性则是社会性。“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①因此,仅仅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工具性价值,无视其目的性价值,久而久之,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远离人们社会生活需要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这必将遭到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由于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否定或无视本体价值和育人价值,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人”即受教育者的空场,内容设计上的片面性与残缺性、手段方法上的单一性和刻板性、教育手段的单一性、目标规划上的狭隘性和短视性。这种评价的价值取向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零效应或负效应,值得深思。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向以人为本转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开始了从工具性到以人为本的伟大转折。“以人为本”即把人的需要和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即要求通过评价活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把人作为主体和目的,而不是客体和对象。从“四有”新人目标的确立到“以人为本”价值目标的提出,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上的历史性转变。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转变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变革息息相关。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过程,先是国家的工作重心由政治领域转向经济建设,而后注意到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而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继而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最后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格局的转变,这就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辩证看待和处理一手抓经济工作、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关系,把二者统一到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既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格局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国外各种思想文化潮流乘势而入、相互激荡;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矛盾突出,国际敌对势力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竭力对我国大学生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原有社会背景与现代社会背景的置换,决定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由工具性向以人为本的历史转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未来发展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突出社会价值而忽视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也表现出过分倚重工具性价值的倾向。②这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大打折扣,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成效不尽如人意,严重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的巩固。 由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仍然处于转型期,所以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偏颇所带来的影响依旧存在。这使得现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呈现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价值取向单一化,这主要是指单一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评价上,倾向于知识性的传授,而忽视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评估上,重视认知过程评测,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过程的检验;在评估方法层面则表现为定量成分太多,定性成分不足。 第二,育人本位的错位与迷失。现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分依赖科学的范式,使评价过于重视数的测量而不是质的探究;注重终结性的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下,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凸现,其根本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地位的不平等,是“忽视价值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在评价中,重视评价者(即管理者)的价值观,而忽视被评价者的价值观,长此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能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或者会被淡化,从而导致个体的畸形发展、精神价值的丧失和道德水准的下降。 第三,学生本位价值观的缺失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大学生理应是评价的主体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仅仅是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而参与评价,其主体性得不到体现,直接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利益受损和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话语权的丧失。学生主体性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双重挤压下无法释放。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种种现实弊端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兴起的背景下日益凸出,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的创新,实践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转变。面对新形势、新境况,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须坚持以下价值取向的发展要求。 第一,时代性与前瞻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都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得以改变的工具性、理论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与教育体制、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水平现状等实际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是时代性的价值观念体现。然而,就教育而言,它总具有前瞻性,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也应该着眼于未来,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到时代性与前瞻性相统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促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二,多元性与一元性相统一。人们价值观的丰富性决定了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但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价值取向又存在必然的一元性,价值取向的一元性与多元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反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上有两个层次:在具体的层次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该反映参与教育评价的各个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在较高的层次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又应该反映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强调多元性与一元性相统一,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人本价值取向与政治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 第三,个人与社会需要相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础和关键是价值判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也是一种价值活动,而价值活动的主体在价值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时必须遵循主体原则。马克思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③根据价值活动主体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应仅仅对客观的教育现象作判断,而首先要对主体本身及其需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但是,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的发展需要会制约社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人的需要的满足依赖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社会的发展必需人的推动才得以进行。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必须将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统一起来。 三、以人为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总标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阐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发展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构建框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总标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现时代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总思想原则下进行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求科学发展思想的指导,必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现代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贯通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教育实践活动。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决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秉承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另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目的性也决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承担起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光荣使命。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精神需求与物质需要、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在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指导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成为以塑造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它的主客体都是人,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是从人出发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需要,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人文关怀的价值旨归,使其挣脱了“理论世界”条条框框的束缚,回归教学意义生成之域的“生活世界”,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的疏离、对人的割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淡漠。继而扎根“生活世界”,关注人、促成人的主体性不断优化;关切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际和谐与个人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个人的生命价值得到最真的实现;关爱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使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融合,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精神需求。 人文关怀的价值宗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时也升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现效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文本”向“人本”的转变,促成其教学形态由单向灌输走向平等对话,教育方式从“独白范式”向“对话范式”转换。更重要的是,这种人文关怀不仅为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而且为教育者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搭建了宽广的平台。因为,人文关怀的价值诉求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贯穿于其交往活动的始终,使其真正达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融洽的教育环境氛围中彼此共享知识、情感共鸣、智慧共筑、意义共建,双方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由此真正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见成效的症结就在于其缺乏交往意识和人本精神。所以,时展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应然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就其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成人之学”,它理应成为以“人”的方式来关注人、认识人、理解人,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生命的精神交往的交往实践活动,其交往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和教育者的提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客观指标,对其进行评估的过程,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服务的,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秉持其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在测评中充分体现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中体现其对促进大学生个体人格发展和完善的价值所在及其对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性;就是要使评价的结果能够显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人格发展中的缺陷,为我们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明方向;就是要在评价后的调整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总之,无论在评价指标的设计、评价活动的开展过程,还是评价结果的反馈、调节中都要时时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使其无愧于“成人之学”的赞誉。 四、全面、协调、平衡:以人为本总标准的具体体现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将以人为本作为总的评价标准,而这一总标准在具体操作中又必须通过一系列具体标准体现出来,这些具体标准则呈现出全面、协调、平衡的特点。 1.经济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作为上层建筑形式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且通过自身的教育活动,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⑤就这一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地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要求,体现了一定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具有经济价值,对其考评自然也要坚持经济价值取向。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坚持经济价值取向就是要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为党的领导服务、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否树立了科学的市场经济观念、是否能够引导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增强自我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等。 2.政治价值取向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仍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坚强保障。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扞卫党的领导地位。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阶级,共产党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为其阶级统治服务的,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所决定的。换言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和价值都要服从、服务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的体现者,党的理论与实践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以拥护党的领导为己任,以传授、贯彻和落实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为价值追求。进而,在此基本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种价值取向贯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全过程,就是要做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指标设立中,不仅要对大学生对于党的拥护程度予以定量的测定,还要给予定性的考察;就是要做到将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政方针政策作为评价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做到将评价的结果,经过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归依到党的领导上来,使其为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基本的借鉴,为改革、创新党的领导指明理路。 3.理论价值取向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⑦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创新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测评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掌握和践行程度;就是要考量大学生对于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理解水平;就是要考察大学生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思想文化的态度;就是要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使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政治社会观,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4.知识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不仅涉及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伦理学的相关内容,而且包括法学、社会学以及人学的知识成分。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发展人、完善人,但其同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承担着向受教育者传输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责任,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创新促进其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指标之一就是考察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吸收“内化”情况以及“外化”成效;大学生对于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熟识程度;道德知识的习得和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等。这些观测点都是基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知识传授效果的考评。 5.生活化价值取向 从历史源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离开了人的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生活,也只能在生活中才可以进行。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陷于理想化、知识理论化、工具化的误区,脱离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只有实行生活化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的母体,在生活中进行,为生活服务,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生命的活力,更有实效。 坚持生活化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时刻关心大学生多层次的现实需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能力的发挥发展,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营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思想政治类论文:公费医疗管理的思想政治论文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呈现出越发复杂的态势,而对于公费医疗管理来说,其面对的是不同形态的人,也面对降低公费医疗费用的压力,这更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也只有从一线员工到公费医疗管理人员整体思想政治水平提升是解决公费医疗管理的重要措施,本文以下内容将对提升公费医疗管理的思想政治水平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二、公费医疗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析 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在公费医疗管理中应着重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点学习马列主义及其跟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逐渐促使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并能不断提高解决和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第二,将单位的各项行为与我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相融合,并加大教育力度,确保广大职工能够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统一到单位中来,提高对工作的事业心,自然地为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贡献力量。第三,进行法制和纪律教育,使职工自觉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第四,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从各方面着手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提升公费医疗管理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措施研究 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要提升公费医疗管理的思想政治水平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目前,不仅社会意识的传播规律、生成特点和表现形式产生了深层次的变化,而且思想政治工作所处于的设置条件、工作对象和外部条件等均和以前不同,广大干部职工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选择也产生了变动,其迫切需要满足心理和谐、缓解心理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环境,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工作,要不断摸索完成这项工作的合理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心理疏导的特征,严格按照规律,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服务的标准,建立人性化的流程,并定期组织谈心交心活动,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在公费医疗管理中通过融合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给枯燥的思想政治工作添加了更加科学的要素和人文精神,注入了不竭动力,对促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更加有效的实际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同公费医疗管理工作相互配合。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公费医疗管理这个中心业务工作服务的,业务工作检验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的标准之一。公费医疗管理队伍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干部职工队伍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最终要求是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促进业务绩效的提升。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建设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模范示范带头作用。在公费医疗管理中树立优秀的职工典型并及时做好各种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模范示范带头作用。在公费医疗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善于发现和培养严格按照单位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就医的典型人物以及工作中的典型代表,并积极将这些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大力表彰和宣传,使单位中更多的员工受到鼓舞和激励,进而促进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引导职工规范就医。第四,建立公费医疗管理人员共同的奋斗目标。 共同的目标,也就是通过一个团体成员共同的努力可以取得的预期成果,而各个成员在完成目标后能够得到其心理和生理上的慰藉和满足。可见,实际工作目标对于公费医疗管理人员具有很大的正面作用,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管理人员可以带领全体职工朝着明确的方向努力,并最终完成目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这个目标确定以后,管理人员就可以理所应当的带领广大职工顺利的朝着目标前进,这期间还需要管理人员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特别是要注意应用激励措施,全方位多举措提高干部工作积极性,使得全体人员团结在一起,在高凝聚力的作用下,就可以相互协作和配合完成共同目标。第五,培育管理文化,铸造管理核心价值观。管理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培育先进的管理理念、提炼优秀的管理精神、塑造良好的管理形象、造就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管理文化建设首先应当提炼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它主导和支配管理文化的其它要素。公费医疗管理的特点是价值不能完全以公费医疗费用的控制标准来衡量,工作成果带来的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为职工群众良好的就医条件。思想教育工作应当通过大力宣传加强和规范管理对职工群众公费医疗的重要作用,让员工看到、听到、亲身感受到加强和规范管理带来的好处,从而产生强烈的满足感,产生持久的维护这一措施的动力。第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强化决策的科学性。在决策中一定要考虑实际情况和规律,不能蛮干、乱干和瞎干。二是提高协调能力。对于公费医疗管理中的中心任务,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工作方针计划,而且要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提高执行力;要注意协调好上下级、同级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够更好地形成领导合力。三是要强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到公费医疗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与广大职工谈心交心,从而掌握工作情况及其思想动态,找准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四是要强化说教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尽力做到趣味性、理论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增强工作实际效能;要提高自身形象,在注重言传的前提下更要采取措施使得身教效果发挥到极致。五是要强化分析判断能力。要能透过普遍现象,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并针对具体的矛盾能够准确的对其质、量和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科学的化解。 四、结尾 本文以上内容首先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后提出了提升公费医疗管理的思想政治水平措施,表达了观点,提出了见解。但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严格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公费医疗管理的整体水平。 思想政治类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 摘要:本文从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出发,从教学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三个方面进行哲学思考,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进行“综合治理”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培养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环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十六大以来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并相继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和工作部署。十七大后,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把科学发展观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贯穿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但同时不容否认的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低,缺乏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学内容重复泛化,教学方法简单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又掣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使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所以需要对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要进行实事求是的深入分析,既考虑学生和教师的主观原因,又考虑社会的客观因素,既考虑教学主体与课题,又考虑教学中介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以此态度指导教学改革,才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并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是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的关键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和谐、活泼地发展,关键在教师。”所以,要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培养和建设一支坚信马克思主义,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献身思想理论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知识创新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品质在于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才能从思想上认识上跟上形势,不断提教学水平。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也必须具有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客观理性的逻辑思维,坚持不懈的追求真理的精神。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根本,他在认识论中再三强调理论必须回到现时中去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巨大威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才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的过程。这一历史经验表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紧密结合起来,是历史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透彻理解,才能把它与当代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尤其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目标结合起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鲜活的教育意义。 按照邓小平的话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论与实践的难题。这都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客观上不可能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方面。因此,能否及时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揭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理论本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基本素质,才能在大学生普遍关注某一问题的时刻,及时为其做出解答,也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实践中,我们要大力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人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提高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学术研究,鼓励教师大力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由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全能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良性湖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完善更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内容是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的基础 教材是制约教学过程的一 个重要因素。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给“教材”下的定义是:“所谓教材,就是一个有目的的情境在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杜威是把教材作为活的知识来把握的。这里的“知识”决非死的、静态的知识、现成的知识,而是活的、动态的、生成的知识。这就是说,能够作为“教材”的知识,应该具有及时更新完善的与时俱进的功能。 但在现时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作为其教学知识的教材却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内容重复泛化。主要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与中学时的思想教育课程衔接性差、重复多。据统计,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政治课有近1/4的课程是简单重复,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教材内容与现实存在一定的不相适应和滞后性,教材编写的特点决定了教材总是相对滞后于社会现实,导致了教材内容与现实存在一定的不相适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教材和教师口中得不到对现实情况的合理解释,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厌倦。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改革就成了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重要环节和内容。200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这个《意见》最终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格局,即:在高校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四门必修课。并决定举全国之力编写一套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并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力争于2006年秋季开学后在全国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统一使用。新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充分反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根据教育部要求,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修改和补充,及时把十七大相关精神加入教材,反映了教材编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文化自觉是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的核心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学术反思的思想结晶,是继“文明冲突论”后又一重大社会理论突破,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文化转型的时代需要。“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先生在此讲的“自知之明”应该具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这里的认知不仅仅局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而且包含对外来民族、外来文化的理解、探寻。以便明白在多元文化交叉融合中,本民族文化处于何境地,较之他族文化,我族文化有何特色,在未来发展中该往何去。这是一种兼深度和广度的认知,不是传统意义上个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忏悔,而是走向自身文化深处、走向其他文化殿堂并筹划和追求民族文化理想的探索历程。二是认知的升华,即把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上升为一种自觉行动的理念,也就是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把自身视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把民族文化视为自身生命的组成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主客,合二为一。这样,就把保护传统文化作为自身使命,把认知内化为自身信念和行动指南,在新形势、新环境中自觉地去继承它,保护它,弘扬它,甚至不惜用生命去扞卫它。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自觉,就是要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自知之明”,即使大学生在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及其相关知识的同时,把此认知上升为一种自觉行动的理念,内化为自身行动的指南,自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念和准则,主动将之付诸实践,从而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 由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影响,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取向选择方面,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动摇,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对主流文化存在质疑。多数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性,对社会主导价值和信仰抱有更多的“游离”态度。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肤浅、模糊、有疑虑,信心不够。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这些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受到扭曲、侵蚀和消磨。有些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呈现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特点。有的大学生把参加政治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各项活动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希望通过政治活动和政治参与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要求。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之际,在世界多元文化互相冲突和激荡中,在多重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碰撞与交融下,文化自觉作为当代中华民族应有的、正在增强的新型文化观念,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大学生是传统文化及国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继承者和扞卫者,是外来文化的借鉴者和批评者。只有培养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以及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潮流,就有科学的思考,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对于保持中国先进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立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时代的要求对多元文化进行审视、鉴别和筛选,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意识。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核心。 思想政治类论文:关于加强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青年知识分子是国家、企业振兴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做好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企业改革、生产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切实加强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认真地研究与实践。本文结合我公司的实际从其重要性、客观性、针对性、有效性四个方面,作初步探讨。一、必须充分认识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江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能不能充分发挥青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也是衡量党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可见,做好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思想上做到充分认识。 首先,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看,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无数革命先烈和老一代革命家牺牲、奋斗取得的胜利成果,全国人民艰苦创业取得的伟大业绩,需要青年一代去继承、巩固和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青年知识分子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前途。 长期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敌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于中国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身上。1989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发生的动乱、个别青年知识分子修炼“__功”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让他们明白,只有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献身的精神,而达到这样的目的,也必须坚持不懈地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从企业自身的振兴与发展看,也需要重视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这不仅是保证完成当前生产任务的需要,也是企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竞争中,青年知识分子必须具备:奉献意识、团队意识、技术进步意识、市场意识和拼搏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在顺利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逆境时同舟共济,奋发向上。这种意识的养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公司是一个具有1.5万多员工的大型国有企业,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比例正逐年增加。企业需要对旧装置不断更新改造,需要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需要改变营销策略等。这些有赖于全公司广大干部员工,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这就需要紧紧依靠知识分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挑重担,多做贡献。近几年来,我们公司把善管理、懂技术的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放到了重要领导岗位。今年,我们炼油厂也把一批普通青年知识分子提拔到车间领导岗位。厂党委也始终把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在过渡阶段,必须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青年知识分子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整体评价应具有客观性 正确评价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现在,有些人产生一种疑虑:“青年还能胜于蓝吗?”有的人看到企业的暂时困难,就感到“一代不如一代”。其实只要对青年知识分子的现状及成长过程进行全面的、本质的具体的分析,就会得出比较公正的评价,任何悲观的论点都是没有必要的。 首先,从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看,主流是好的。同志在90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讲话中,精辟地分析了我国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在本质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热爱社会主义的,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的愿望。我公司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也是希望自己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有很多人还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生产、顾全大局,表现出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其次,他们来公司后,经过几年的实际锻炼,很多人在技术上能独挡一面,他们有的成长为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担任了项目负责人,有的还担任了基层党、政领导职务。他们的科研成果,有的还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奖励。这两个方面的总体状况,充分说明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主流是好的,是可以依赖的。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由学校直接跨入到工作单位,对社会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思想容易受到资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好高骛远。他们也没有受到过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教育,对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缺乏深入认识,对我国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了解不足。还有一部分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偏激、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在伦理道德上存在着个人本位主义思想。对以上种种现象,只要我们给予充分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总会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我公司应发动青年知识分子对《实践论》、《矛盾论》、“三个代表”等理论进行学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理论学习和企业精神教育,使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和伦理道德观念有所增强。 三、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青年知识分子文化层次较高,接受能力较强,多数人主要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对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应有别于领导干部和政工干部,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基本理论、基本感情与基本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当前,对青年知识分子主要应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优良传统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使他们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深刻道理。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四项基本原则,走社会主义道路。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近代革命史和了解中国的国情,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觉地把个人的命 运与祖国的命运,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结合生活和他们的思想认识实际,使他们学会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看待世界和事物,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要使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它不仅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重要武器,也是指导人们从事科研技术工作的武器。以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精神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乐于奉献、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遵守纪律的精神和作风以及良好的道德风尚,消除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不良影响。在实践中,必须把说服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年知识分子逐步成为“四有”新人。但是这里必须明确,理论灌输不是填鸭式的硬灌。由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恢复阶段,进行理论灌输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积极实践,认真探索,不断改进,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因此,在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理论灌输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行之有效。一是在教育内容上,要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二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掌握教育对象的认识过程,抓住症结。三是教育目的上要引导青年知识分子学会用马克思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学会认识世界,又学会改造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四、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要注意有效性 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善于独立思考,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探索适合青年知识分子特点的方法和措施,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以期收到好的效果。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对人才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结合生产实践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点一滴入手,长期不懈地抓。笔者认为在做这项工作时要做到政治信任,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放手,有力地激发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向上、为企业献身的热情。从他们入厂的那一天起,党支部就应该抓紧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党组织则应把他们列入重点培养对象,一旦条件成熟,就及时将他们吸收到组织中来。在使用上注意把一些重要的工作大胆地交给他们干,使他们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组织上的信任和关怀,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能不辜负组织上的殷切期望。车间做为基层组织,党支部应审时度势,及时把一些优秀的青年知识分子选拔到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有意识地给他们压担子,放手让他们参与管理,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从而理解企业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这种从工作上放手,也是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几年来,我厂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也推荐了几名青年知识分子,让他们分别担任了我厂重要领导职务,在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的同时,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现在,这些人都能独立地挑起我厂某个方面的重担,成为驾驭炼油企业的优秀人才。在生活上关心、帮助青年知识分子,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地去干好本职工作,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法宝。新分配来的青年知识分子许多人远离家乡、父母,孤身一人。车间党支部应通过形式多样的工作,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安心于本职工作,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自觉成才。为了及时掌握青年知识分子的情绪波动和思想脉搏,增强思想工作针对、有效性,建议各级党支部建议“三必访”制度,即:青年家中有矛盾必访;家里有困难必访;生病住院必访。通过诚心诚意的工作,使他们前进途中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每当他们生活上遇到困难,党组织就设法帮助解决,为他们成才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各级党组织还要积极引导青年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教育。青年知识分子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自学能力较强,喜欢思想交流,愿意平等探讨,对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式教育方法有反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这个特点,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通过开展自学讲座、专题研讨、专题辩论、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启发、鼓励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比较,认真思考,自己寻找正确答案,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思想政治类论文:谈谈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改制后的企业 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正在向纵深发展,大部分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已经结束,改制后的企业建立了新型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优化机制,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中去。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过重组,成为名符其实的民营企业。改革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使企业焕发了生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继续开展,如何与改制后的企业相适应,这是摆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 一、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改制是一场革命,是对旧体制的摒弃,对新体制的创立。我们的改革,其性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各种关系的调整、完善和发展,它所破除的只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以便更好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也是我们改革中必须坚持的大方向。坚持这个大方向靠的是什么,就是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我们的革命事业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断发展壮大,除了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外,就是通过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教育、启发、激励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作为一个企业,也要靠思想政治工作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企业和员工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树立正气,端正行风,克服和纠正不利于企业的不良风气,保证企业健康、兴旺、发达。 当前的企业改革改制,将触动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心理结构等方方面面,必然会给人们的传统观念的惯性思维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必然会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因此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不仅没有减轻,而是更加重了。 二、继承传统,更新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它和其它任何一门科学一样,也是在不断地继承、发展、完善和创新的。随着改革的深化,旧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机制在形成,导致人们必须要用新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传统观念,实现观念更新,而观念更新又势必给行动带来重大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要与之相适应,也要在观念上有所更新。如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问题;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分配多样化的问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等等,这些都突破了我们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宣传的传统思想,在这些理论问题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观念不更新,还停留在过去一贯制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和方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能成为改革的铺路石,反而会成为绊脚石。 那么,哪些观念需要更新呢?一是要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切合实际的一刀切,大呼隆观念,而是要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出发,使形式和内容联系更紧密,防止“空对空”。二是要更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上级布置,基层贯彻、检查验收三阶段形式的观念。而是要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三是要更新思想政治工作只是讲大道理的观念,而是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在关心人,尊重人的基础上,不光是讲道理,还要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是要更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简单说教的观念,而是要广泛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学、管理学、美学等科学知识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观念更新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强调更新,并不是摒弃一切传统观念,而是对传统观念的继承、完善、发展和提高。 三、掌握规律,创新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过去我们已经认识和总结出不少规律,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理论,今天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还要不断认识和掌握新的客观规律,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要加强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着眼于改制后企业的特点,要注意企业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员工的思想反映和动向;要注意企业在改革改制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潜在问题;要注意企业改革中的横向对比中出现的不平衡对职工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要注意企业改制后抓经济效益和执行国家政策的关系;要注意有所为才有所位的用人机制和岗位竞争的矛盾问题等等。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产生实效。 第二、要加强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解决问题就是要从普遍矛盾中去寻找主要矛盾。一般地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大都表现在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上。如改制后的企业,特别是成为民营经济的企业,原国有企业身份的员工如何尽快适应民营企业的机制,包括规章制度、岗位安排、分配形式、作息时间、工作效率等,只有缩短磨合期,使企业及早正常运转,才能使企业更早地产生效益。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总会出现一些不同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比如,打破了“大锅饭”,拉开了分配差距 ,就会使一些人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就会使一些人感到受约束,不习惯;商品价格下跌,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导致业务经营困难,需要寻求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等。这些问题总是随着时间、形势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解决一个问题,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从中发现并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就会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三,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研究。同志曾作过一个比喻,把解决问题比作过河,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作桥和船,没有桥和船,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说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搞政治教育,按上大课的形式,容易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产生无形的心理屏障,效果不太理想。通常的听课、念文件,受教育者如果不做笔记地话,仅能接受不超过5的信息量,而人们潜移默化地接收到的信息(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大量大量的都是来自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社交活动和亲友的交往中。因此,政治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封闭施教”的方式。当然,必要的相对集中上大课还是要的,但方法可灵活一点,切忌照本宣科,可多采用电化教学,对话交流,咨询答辩,演讲竞赛,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使教育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来达到教育效果。但改制后企业都是把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经营理念更趋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时间就是金钱,不可能用大块的时间搞政治教育,集中只能是相对的,还是要通过大量日常的、分散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自我教育来达到教育目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通过谈心、拉家常、家访、文化活动等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使之产生共鸣,通过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气氛,寓教育于无形中。也可以运用激励机制,心理调节,规范约束和行为引导等方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取得最佳效果。如坚持以宏大事业感召人,优厚待遇吸引人,优秀文化凝聚人,创造条件成就人,培育竞争意识,倡导团队精神,使员工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生命力。 四、群策群力,齐抓共管 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单靠少数人来唱“独脚戏”,限制在一个狭隘的小圈子里,必然会冷冷清清,软弱无力。因此,要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大家都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齐抓共管,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跃、生动、有效。 一是在纵向上,要搞好上下结合,发挥领导和下属的两个积极性。事实证明,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企业主是党员或党委(支部)书记,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都会得到重视,党组织在企业内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就强、影响力就大。党务、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在横向上,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发动部门领导和骨干,使人人都做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合力,业务部门也要结合各项业务活动一道,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部门领导直接和员工接触,相互了解,感情接近,有共同语言,做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更有利的条件,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的组织作用。工、青、妇组织都是企业的群众性组织,从他们的性质、任务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他们的任务之一。因此,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通过他们建立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使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各个层次,全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做到了企业发展我发展。这也是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在企业改革改制后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要与之相适应,就必须不断加强,更新观念,探索规律,研究问题,创新方法,真正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思想政治类论文:思想政治课是重要的素质教育课 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的共同目标。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要从基础做起,需要学校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在这中间,思想政治课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广义的素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它包含了人本身物质的和精神的、外在的和内在的一切方面。具体可划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美学素质、科学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等许多方面。在主必个方面中思想素质起着基础的和决定的性的作用。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面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目前的中学生是将来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不论他们从事倾听种职业,都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一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并成为其他素质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课既一门社会科学教育课,同时又是一门德育课。这就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及重大任务,是任何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性质、目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的,同时好是我国学校教育与资本主义学校自由发展的本质区别。 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决定了它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任务 初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有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任务,如语文、外语主要有文化素质教育并兼有思想、科学、美学 等素质教育任务;数、理、化主要承担文化、科学素质任务;音、体、美汾别承担的素质教育方面多,任务重大。它的内容习定了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高尚的美学素质,坚实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并且由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来推动和激励其他方面素质的健康发展。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则要教育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只有牢固树立堂堂正正做人的思想,才能由习心和毅力去学习兢兢业业做事的本领。通过兢兢业业做事,在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增砖瓦,才能体现出堂堂正正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目前现实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艰巨性 由于目前现实生活中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存在和制约,使人们对思想政治课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模糊,经常外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有时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这是社会上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在学校教育上的反映。目前学校教育仍然未摆应教育的束缚,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和接受,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也还未能被人们认识和肯定,因此便会出现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现象。事物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出总是在实践中不断深的。随着党的十五大精神的贯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相信全党全社会将对思想政治工作重新加以重视,这必将会为学校思想政治课完成素质教育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思想政治课教师贩须坚行不懈地努力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它的每册书、每个内容无不承载着素质教育的任务。尽管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还认识不足,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发扬爱岗敬业精神,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使人们逐渐认识. 思想政治类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如何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的工作,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生命线、向心力。随着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职工的活动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方法方式和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文秘站原创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是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努力实践的问题。1思想政治工作要务求“实”受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于灌输式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企业中心,走形式,图过场,实际效果不佳。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职工队伍的构成、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必须由旧变新、由虚变实。系统性的务虚教育应减少,日常的针对性教育应增多,脱离经营活动的教育应减少,密切经营管理的教育应增多,普遍性的灌输教育应减少,针对性的改革政策教育应增多,改变过去我们讲什么职工听什么为职工关心什么、议论什么我们就讲什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主要矛盾,抓关键问题,把作用发挥在决策前,落实在执行中,渗透到管理上,增强内容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人的思想矛盾和问题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在很多情况下,来自自身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理顺矛盾和情绪,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对各项工作能起到非常直接的促进作用。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一个直接的重要方面,就是表现在对工作的促进上。要想把本部门的工作做好,就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自身实际做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有的放矢。比如:每年评奖、评先进等,本来纯属好事,但弄不好,反而会惹出一大堆矛盾和意见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办事公道、程序规范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做实了做细了,道理讲通了,关系摆平了,矛盾也就减少了,这样好事才能真正办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离开物质利益这个原则,我们要看到观念的背后是利益,观念受物质利益的制约,利益得失是观念转变的重要动因。因此,要在职工中大力宣传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思想,并用制度来加以保障。同时,要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抓职工的观念转变要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国家、企业、职工的共同利益为目的。以此来引导职工观念的转变。2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细”在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注重针对性。针对性是实现经常性的具体细化,实践中把握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任务定内容,旨在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企业生产建设、业务发展任务均十分繁重,工作中要做到针对任务定内容,在每完成一项任务中,把握宏观控制,在做好动员的基础上,及时宣传先进,表彰好人好事,提倡奉献和奋斗精神,形成人心向上的好风气。有针对性的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预测组织教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依据思想形势分析提出问题,对在完成生产任务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树立超前意识去预测,把容易出现的问题做为政治教育的内容,用以保障单位的思想建设健康发展。在平时工作中,应及时对职工进行劳动纪律、遵守职业道德的教育。在职工中进行“假如我是一个用户”的教育,启发职工遵章守纪的意识,用以加强企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纪律性。针对不同人员的情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做好旨在加强整体素质建设的同时,也必须做好具体人的工作,而且要真正做到点子上,因此应掌握具体方法和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一是细心观察分层次,调查研究讲方法,职工年龄大小、知识结构、个人经历,男女性别这些不同方面带来的思想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思想问题所表现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应细心观察,采取不同方法,就一般来说:老同志在沉默不语的时候、技术人员在情绪不高的时候、青年职工在不说不笑不高兴的时候,这时正是需要做好思想工作的时候,要通过谈心拉家长等了解掌握情况,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解决职工思想和实际问题。二是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坚持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该讲大道理的时候,必须要讲,只有在道理上讲清楚,才容易收到好的效果。三是处理好主动做与被动做的关系,对于主动找上门来,找领导谈思想解决问题的,应热情接待耐心听。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疏导、解释、批评、鼓励。对于不能马上解决和答复的,要研究后认真做好善后工作。在平时工作中还要主动做好不同层次人员的思想工作,在对党员教育中,重点强调党员模范作用,针对实际情况,组织党课教育,对外勤人员要以表扬为主,肯定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3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情” 情,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动力。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环境、渠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除了从内容上加强针对性外,还必须从方法上加强和改进。要由过去的强制性、指令性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参与性、指导性,与有情管理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职工广泛参与并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建立起与员工深厚的感情,要真心实意,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象对待自己亲人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人、体贴人,使对方切实感受到温暖,感受到你为他好。要放下我是来教育你的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之交流。要学会换位思考,倾听不同意见,只有设身处地,以心换心,才能真正理解人,说服人,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要坚决克服那种方法简单,急于求成,带着情绪做思想工作的弊端。具体工作中,要善于将大道理转化为与具体的人贴的更近的小道理。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最终是要让人明白大道理,但最好是把大道理贯穿和渗透在小道理中,转化成与具体的、感性的人贴得很近的小道理,以小道理的形式出现,娓娓道来,让人感到平实可亲,听得实在,觉得有理。无论大道理还是小道理,都要通情达理,富有人情味。思想政治工作着眼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但同时也是对每一个个人的关爱。无论谈哪种道理,无非是帮助人提高认识,解开疙瘩,抚平情绪,认清方向。这本身就是很有人情味的事情。但如果忽视这一点,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官僚主义的态度,就会让人感到思想政治工作似乎都是生硬的、强制的、不得不听的,反而失去了人情味。为了防止这种扭曲,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就应该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尽量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帮助解决具体的困难,从实际的思想认识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讲明道理,解开疙瘩,提高认识,在温暖和煦的气氛中促进人的内心世界的升华。讲道理最好多用讨论式,少用训诫式。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简单地用是非对错、非此即彼的方法,用我对你错、我讲你听、我训你受的方法,就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还可能起到反作用。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多用讨论式、探讨式 ,以平等的地位和态度,在切磋交流中共同寻求正确的答案,促进双方思想觉悟的提高。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训诫了。严格的批评就是一种训诫,在不少情况下也是需要的。只不过要用得对路,用得适当。4思想政治工作要致力于“帮”为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在帮上下功夫。 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形势,增强信心。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应多到员工中去,通过举办各种报告会,对员工进行形势教育,引导员工站在宏观的高度,从社会发展大趋势、改革开放大格局、企业生存的大环境中知形势,明方向,增强工作的干劲。 帮助员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最重要的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员工。注意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学习十五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员工了解具体政策,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具体政策是党的路线、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与员工切身利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员工如果对具体政策不理解,很容易引起思想上的疑惑、情绪上的波动。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和公司三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具体政策的陆续出台,帮助员工学习这些政策、掌握这些政策、用好这些政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每一个干部都应深刻领会政策,并把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员工,帮助他们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掌握和熟悉政策内容,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凝聚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首先要重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对员工反映的实际困难,不管能否解决,都不能回避,应当满腔热情、主动关心。特别是事关企业、员工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我们更应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清理各类需解决的问题,尽最大能力创造条件加以解决。总之,只有深入调查研究,了解职工“所思”、“所盼”、“所想”,积极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才能使职工心情舒畅的干好工作,为企业发展奉献聪明的才智。 5思想政治工作要力争“新”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变化的新情况,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思路上,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内容上,由单一的思想教育向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转变;在形式上,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专职政工人员要消除工作的“时间差”和滞后性,要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加强和职工的沟通和交流,做到以情感人,让职工产生信任感、成就感、温暖感和舒适感;要注意把握职工的情绪,主动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要坚持做到让思想政治工作进车间、入班组、上一线、到现场,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针对职工中出现的思想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引导职工做好本职工作。应当肯定,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的许多探索和创新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抓住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探索还需要继续深化和拓展。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切实贯彻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努力开创一个生动活泼、扎实有力、促进企业长久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要采用新工作方法,以换位的方式思考问题,想职工群众之所想,急职工群众之所急,多做得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少说大道理,多做实事。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更有说服力,感召力。6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活”思想政治工作要利用科学手段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中陶冶情操,提高觉悟。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不仅是抽象思维的过程,也是形象感化的结果。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增强大家的参与兴趣,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人的思想情绪和心理情感。这种形式既易于为人所接受,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引导人的价值取向,对思想政治工作能起到很好的帮助或辅助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不必处处摆出一副正儿八经的面孔,有时候不妨把形式搞得活一点,乐一点,美一点,轻松一点,尽量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当然,活动形式要有品位,不能流于庸俗。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载体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着重从三方面开拓。一是向市场领域开拓,进行超前教育。企业改革深化,市场竞争加剧,使职工的经济观念、利益观念日益突出,如果引导、处理不好,就会同我们一贯倡导的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发生矛盾。因此,我们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做好超前引导工作。二是开拓视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渗透。随着股份制改造和公司上市,企业走向市场以后,职工和社会接触更加广泛,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甚至种种丑恶现象会侵蚀职工队伍。因此,我们既要做好内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净化矿区社会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三是向企业文化领域开拓,尽量满足职工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职工思想观念的更新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了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对职工进行培植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教育,另一方面要研究职工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广泛开展多功能的企业文化活动,促进职工素质的全面提高。总之,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办法是难以奏效的。我们应与时俱进,在创新上、“适应”上多动脑筋,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为生产经营服务中体现“生命线”的作用。 思想政治类论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党对现阶段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1]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担负着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思想品德,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的重要职责,其目标是系统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行为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居于统领性地位,因为只有在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引领下,才能培养出具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心强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国内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引发了多元社会价值观的碰撞和交流,一方面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道德素质下降,变得功利、自私、浮躁、褊狭;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却仍然停留在唯应试教育上,沿用着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法,致使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些学生甚至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生硬、枯燥划等号,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何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实践探索中确立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实现“教化”向“内化”转变,最终促成学生知行统一,已成为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2]为此,笔者总结自身多年思政课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意见。 一、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通过制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激励全体教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德育工作,并要求部分党政和学生党团政工干部必须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学任务,寓德育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学生开展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政治思想品德、意志品格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通过挖掘不同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所蕴涵的丰富伦理道德、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等内容,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间使学生敬畏并遵守社会公德、规章秩序、宪法法律等,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学校党政人员、各科专任教师的互为补充,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还可聘请校外有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等相关人员担任兼职思政理论课教师,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指导或是开设专题讲座,进一步充实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和结构。 二、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以学校党委行政为领导、思政课教研室为核心、整合教务、学工、团委在内的相关部门力量的组织管理系统,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各自为政”的问题,从领导体制机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机构的组织建设,突出其教学主体地位。可由校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教研室负责人,成立“大思政”教研部,由专兼教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心理健康与公共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等任务,教研室负责教学任务中课程方案及标准的制定、选配教师、编写或选订教材、排课、考核等具体工作,教务处全程督导教育教学质量。 三、增强学生考核科学性,建立多元化复合型考评机制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遵循思政理论课既重考知识,更重考能力的理念,实施中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出思维方式的考核,围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设置考试目标;二是突出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核,围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考试目标;三是突出日常道德修养的考核,围绕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设置考核目标。具体操作应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成绩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社会考核相结合,以实现考试的实效性与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机统一。 为杜绝少数学生最后几周通宵加班靠“死记硬背”过关,忽视平时学习的日积月累和良好道德规范的日常养成,应加大日常考核、实践考核的权重。同时,参与学生考评的主体除了任课教师外,还应向两头拓展,即相应减少任课老师在考评中的权重,适当增加同学互评和社会评价的权重。课 程成绩考核权重可设置为3∶3∶4。第一个“3”即平时考核占总绩的30%。内容包括单元测试、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出勤等。为体现学习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根据大纲要求,平时考核适当增加综合应用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个“3”即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与其他课程配合,将学生日常遵守行为规范、参加市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以及完成诸如调查报告、课堂教案制作、参观感想写作、文明礼仪志愿者活动等实践作业的情况量化计入思政理论课考核成绩。对于那些在校内违反校纪校规并被处以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实践课成绩被视为零分,但本着惩前毖后、教化育人的目的,允许犯错的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参与公益爱心活动、义工活动等进行品德补偿式自我教育,以重新获取实践学分。“4”即理论考核包括期中、期末考试总计占成绩的40%。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只有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用学生易懂爱听的语言,整合生动鲜活的案例,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启发学生思考,才能让学生真心喜欢上政治课,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息息相关,对促进自身全面成才具有推动作用。 (一)教学手段现代化,拉近师生关系 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实现每班都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几名学生就配置一台电话,课堂上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皆宜的PPT课件,使整个教学过程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增强教学的情感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将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主要方法、重大事件牢牢“入耳”、“入脑”和“入心”。针对目前学生家庭大多配有电脑的现状,思想政治课老师还可延伸校外“第二课堂”,通过组建班级或年级QQ群、MSN群等,围绕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设计、制作各种学习栏目,展示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自主安排和选择学习内容,同时通过即时聊天、电子邮件、语音聊天等形式,师生间进行信息交流,打造一个针对性、个性化、开放式的网络学习空间。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在校时间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度过的,因此,抓住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就能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要上好思政理论课,老师应抛弃以往手拿教学大纲从头到尾满堂灌的单一陈旧模式,在课外做足功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理论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与案例式教学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1.理论讲授。要求讲授围绕核心观点、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做到重点突出,讲解精辟,让学生很快抓住篇章要领,掌握理论精髓。2.讨论教学。选择学生普遍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以学生述评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如:就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这一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由各组派出学生代表做“阳光体育助我们腾飞”的演讲。通过对活动目的和意义、面临的困难、解决办法以及对自身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层层剖析和观点陈述,既培养学生关注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又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陈述问题的能力。3.案例教学。结合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以及教学要求等,精心选择案例,将理论观点融入生动可感的典型案例中,通过先亮出观点再举例说明或是先举例再阐述论点来印证和说明理论观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真正掌握知识点,并通过案例引申鼓励学生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3] (三)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 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上好一堂课,保证学生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只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和参与实践等,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更好理解和融会教材中提出的理论观点与思考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巩固、系统和拓宽,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增强自身综合素质。课堂、校园和社会是学生践行日常道德行为的三个不同场所,三者具有教育承接和互为影响的内部联系,课堂是基础,校园是重要实践场所,而社会则是检验和培育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大舞台,只有当走出校门的学生思维方式、言行举止、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并能在日常生活和突发事件中展示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就表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成功的。由此可见,学生离不开这个三个相关场所的教育和影响,如果三个场所所给予或渗透的教育是一致的,则学生会加速成长,反之则会抵消教育正面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三结合”原则,即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校内实践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制订一揽子教学任务计划,诸如要求每位专任教师组织开展多个实践项目活动、联系一个爱国基地或专业基地、指导一个学生社团、举办一次道德修养或人文素质专题讲座、完成一篇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等,促使老师以学生社团、爱国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姐妹友谊校等为载体拓展实践课程外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青年志愿者”、“学雷锋树新风”、“文明出行”、“绿色家园”等社会实践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延伸理论教学,使教育不再封闭于教室和书本,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参与、探究和思考,在实践“大课堂”中接受道德教育,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五、多管齐下,建立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 新课改能否取得成绩和实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高素质体现在:一要责任心强。如果专业教师缺乏起码的自信和责任感,那么,在教学中就不会投入极高的热情并付出辛勤的汗水,在自身业务上也不会深入钻研,讲课也必然空泛杂乱,更毋庸谈讲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了。二要业务精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体系与旧版相比,内容更综合、更系统,一些重点和表述都有所变化,尤其是科目考试题型中主观分析题分量加重这一趋势,都对教师知识更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持续关注研究专业理论发 展、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及学生思潮动向等发展变化,在学习思考中不断提高运用理论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勇于创新。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教学上不断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在师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启示中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开阔视野,丰富体验,巩固知识。学校应严格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的准入资格,真正将那些责任心强、业务精通、勇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纳入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队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措施,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参与专业培训、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担当起推进教学改革的重任。 思想政治类论文:新时期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与地位 摘要:改革开放 3O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院干部职工在院领导的领导下,历经百年创伤,一步一个脚印,送走了开启百年新篇章的第一年。我们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创建,辛勤付出,按照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前两年挤入了三级甲等医院行列,这是医院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们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医院。然而,在欢庆、喜悦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医院还有“硬伤、软肋”,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去做。社会在进步,医院在发展,面对国际金融风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医院要生存,要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有党的优良传统,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优势。在新时期就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作者作了粗浅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作用 地位 近些年来,在卫生事业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医院在管理的体制、机制 、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医院体制、管理机制 、分配方式、人事制度等,已经无法适应近代医院管理新形势的要求。按照总书记努力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寓于创造性的要求 ,认真研究新时期医院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已经是我们当今务必探讨的新课题。 一、 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认识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任务 ,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战争年代,支部建在连上,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建设时期 ,我党加强组织、作风、纪律建设,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条战线上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医院在新时期,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在医院管理、医院建设中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的有效途经,也是医院改革 、医院发展中化解各类纠纷、矛盾的催化剂。在不断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创造精神财富,同样也能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面对国际金融风暴的侵袭,我们要从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只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管理工作中作用和地位,积极面对当前的经济困境,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的改革、医院的建设保驾护航。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深化改革中,同样也要进行自我变革和自我完善,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才能适应近代医院新形势的要求。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发挥时代导向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所在。因此,我们务必要注重学习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党的地位,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正确运用现代思维方式的新理念,从内容上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根据不同时期职工和病人关心的热点 、难点来不断充实和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如,转岗分流中做好适应新岗位的技能培训;举办深化改革中的心理学知识讲座;人事分配制度中进行政策和形势教育;开展社会责任感和是非界限的讨论,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弘扬科学文明的新风尚,帮助职工提高适应改革新形势的能力等。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开拓性、预见性和超前意识,不断创新理念,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三、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围绕医院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三个“结合”。一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的结合,引导职工对领导负责为对社会负责;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文化建设的结合,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推动精神文化建设,教育 、引导 、统一职工的思想 ;三是把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和主动性 、超前性 、预见性的结合,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走在改革前列,主动深入群众,了解职工呼声,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进行前瞻性预测和预防性宣教,换位思维,及时疏导。 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还要注意做好四个“拓展”。一是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运用思想教育的多向方法和信息传递的多向手段,形成各部门的多向合力;二是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 ,通过正面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繁杂的医疗活动中,渗透到医院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渗透到全院职工的创建活动中去,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爱院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三是重点覆盖向全面覆盖拓展,做到因地、因事、因时、因人制宜地开展工作,对普遍的问题常规宣教,对特殊性的问题重点宣教 ,力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方位覆盖,不留“盲区”和“死角”;四是由思想关心向人文关怀拓展,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医院的特点,抓住社会的热点、群众疑点,改革中的难点、生活中敏感点 ,把解决思想的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为职工解疑释惑 、排忧解难。 四、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与技巧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心灵”撞击的复杂工作,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十分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一是示范技术,即借助榜样作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实施积极影响的系统方法。如榜样优选法、人格比较法 、追踪宣传法、普遍认可法等;二是沟通技术,也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实施积极影响的系统方法。如精神同情法 、人格关怀法、情绪宣泄法 、平等对话法等;三是渗透技术 ,可以利用文化的特殊功能或效用,通过营造特殊的文化氛围,采取各种形式的文化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或思想教育的系统方法。如寓教于乐法、演讲辩论法、知识竞赛法等;四是接受技术,是指运用行为学原理和规律,认真考虑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讲究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以及效果与效率的有机结合的系统方法。如,言传身教法、用事实说话法、情景体验法、将心比心法等;五是分层技术,就是运用分类学知识和规律,通过科学程序和手段,分门别类地解决思想问题的系统方法。如行为分类法、情绪分类法等。根据不同对象的个体差异理论,注重研究特殊心理活动,消除逆反心理。要针对职工的心理和思想状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也就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六是垂范技术,也就是要求政工干部 ,注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襟怀坦白、诚实正直、作风民主、公道正派 、严以律己、身先士卒、表里一致,通过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去感召人、激励人,同样可以取得工作的成效。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和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势必会遇到种种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在近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充分的理性认识 ,对改革中可能会出现的变数有敏锐的反应,工作中有足够的前瞻性预测,对医院的改革和发展有足够的信心,积极应对新时期下的新形势,就一定能够开辟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思想政治类论文:浅谈医院推行人事后的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人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卫生事业进行转轨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及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机制单一、用人不活、分配不公等问题困扰着医院的快速发展。所以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卫生事业单位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我院根据淮安市人事局、卫生局的布署,结合医院实际,对新进医院的大中专毕业生推行了人事,就是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项内容。通过改革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为医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也给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人事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 所谓人事,就是人事单位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有关人事业务,实现人事管理社会化,把用人制度推向市场,创造一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人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人事管理方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根据市人事、卫生等部门的部署,自20__年起,在与新进医院的大中专毕业生签定《聘用合同》的同时,又与市人才交流中心签订《管理合同》,正式建立托管关系。从20__年起,对新进医院的本科生也同样实行了人事,其目的是创造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促进人员合理流动,逐步建立起符合卫生工作特点的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由择业、能进能出、结构合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行人事重要的保障 推行人事,把“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解决了单位用人“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问题,目前对象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今年增加了24名本科生,这些同志年轻,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比较强,对改革富有激情。然而因受社会上经济利益思潮的影响,他们中一些人盲目追求高收入、好待遇,不能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注重业务知识的提高而忽视政治学习。对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人施教,使思想工作更加贴进实际,要积极深入临床各科室,及时掌握医护人员深层次思想问题的难点、重点、热点,充分调动科室党团员的骨干带头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逐级渗透,培养年轻同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确保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各项措施顺利实施。 3积极探索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走势,适应卫生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 31思路创新——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思路是行动的先导,必须冲破思想“禁区”,倡导创造性思维,实现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思路再突破,要从“等布置、等指令”转变为从实际出发,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根据新进人事人员的实际需要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力求工作上有独创性、超常性、开放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适应卫生人事制度改革需要。 3.2内容创新——由单一性的思想教育向提高年轻队伍整体素质转变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是医院的中心工作。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将其作为自己的主战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要求体现在管理制度之中,使人事人员在“情”的激励之下爱岗敬业,在“法”的约束下努力工作。同时,要拓展教育内容,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结合医院和人事人员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文化建设等教育,以提高年轻队伍的整体素质。 33形式创新——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从统一教育向层次教育转变,从单向灌输向自我教育转变,从被动应付向超前预防转变,从单纯说理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转变。通过各种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活动,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场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4载体创新——把学习教育活动同医院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医院文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医院文化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通过创造医院精神、塑造医院形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将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等工作连接起来,使人事人员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随着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新课题也随之增加。我们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创新,以推进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适应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节能设计的应用 一、无功补偿 在配电设施中,无功功率占有一个十分巨大的比重,这样不仅会使线路电能损耗,还会对电压的平稳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电能的正常配送。无功功率造成的影响最直观的就是功率因素普遍低下,那么便需要进行罚款,使得用户多一份支出,进行罚款的原因就是间接的增加了供电成本,对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选用适宜的无功补偿设施,保证人们用电电压的稳定,提升了电能的质量,最后达到节能的目的,为提高经济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电力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若采用以上措施,需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确定电容器的固定容量,以电器的自然功率和电容量为基本依据,通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答案,若在使用无功补偿设施的过程中有简谐波产生,就需要在电路中接入适量的电抗器,来消除此谐波;(2)为了避免无功补偿以及过量补偿,最好选用无功功率(3)旧的补偿电容在循环使用时应当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这样不但能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还能普遍适应,因此这种方案是有效的。 二、利用有源滤波器来实现电力系统的节能目的 使用有源滤波仪器可以有效的解决在电气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其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在于消除谐波的影响。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电气行业上的相关设备也是逐渐增多,这样谐波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它会造成电压的波动,诱导电气工作人员做出错误的操作,所以有了仪器的帮助,能够有效的消除谐波的影响,减少了电力系统的出错机率,从而提升了电气工程系统的效率,实现了电气系统上的节能减排。 三、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3.1电气工程节能设计。如果要实现电气工程的节能减排目的,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设计电气设备以及安装电气工程设备的工作,这一工作的良好完成,对今后国家节能减排目的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优化配电方案。电力工程系统的服务理念就是推动电力工程的发展,给予电力系统工程足够的动力支持。所以对于配电的设计要求就是要处处考虑电力工程系统的合理性,有效性。然而,考虑电力系统的合理性,就要对电力的用电设备的可靠性和负荷容量做严格要求,与此同时还要对电气工程设备操作流程给出相应规范。在配电的过程当中,要保障电力工程系统的稳定、高效以及安全性、易控性,对于导线的选择一定是要遵循绝缘性能优良,在布置导线的位置时,要控制好导线与导线之间的距离,确保导线之间的相对动态稳定,最后还要做好接地和防雷的措施。 3.3实现电气工程系统的运行高效性。选择良好的节能电气化设备是实现电力工程系统节能高效的首要工作,这也可以为电力工程系统的节能减排做出良好的铺垫效果。在电力系统运作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节能,还可以采用降低电路的消耗和均匀电荷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保障电力工程系统的安全运行,还能有效的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实现电气工程系统节能的目标。总结为了保护同一个地球,中国全面开展节能经济,政府相关部门已推出有关节能经济政策,对于一些企业开发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支持和帮助。电气自动化的节能技术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我们要从节能的原则出发,努力降低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污染,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至今,中国正在大力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种氛围之中,我国电气自动化的企业要抓住时机,努力研究节能减排项目,为国家的进步增添一份力量。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1、引言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带来了相应领域的技术革命。电力电子技术是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电路图和波形图较多,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开创出一条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1]下面就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本人在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2、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制作有特色的课件 多媒体课件不能将课本的内容用PPT直接投到屏幕上,采用这种课件对教学是无益的。要将、文、声、像以及视频等融合为一体,在备课时充分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把自己课程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总结等写入PPT,插入必要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原理的Flash动画演示,精心设计每一张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制作有自己特色的多媒体课件[2]。让学生在听课的中对教材中的内容一目了然。例如:在讲授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时,该电路结构相对较复杂,利用多媒体将电路图和工作波形图同时分解为几部分,将每一部分的电路图和相应的工作波形图放在一张图片中,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对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等进行处理,在讲授时,电路图中的电压电流路径用醒目的箭头象形地表示出来,同时工作波形中的该物理量的波形也进行动作,并将该知识点的重点用文字写在图开的边上。通过教师的控制,分节演示,使图中的路径动画和波形动作同步,从而给学生以感官上的综合刺激,同时可以节省板书与绘图的时间,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能生动地展示各种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力电子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在实实践教学改革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一重要环节。学生要认真完成基本实验,巩固实验基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安排,学生必须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如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研究、基本电路的输出电压、电流波形验证等基本实验。通过这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熟悉整流、斩波、变频和逆变的相关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我校现在已淘汰传统的分立元件实控制柜,采用浙江天煌教学仪器公司的“电力子与电力传动实验台”。我们采取的措施有:将实装置介绍及实验要求挂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网站,提供基本操作示范录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同时鼓励学生参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实验室建设。实验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①要求实验内容全,包含各类半控、全控型功率开关器件和PWM控实验;②融合相关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计算机控制)的综合实验;③分层次设置实验,使生可自行搭接和组合设计,以便将其扩展成新实;④学生的实验活动建立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提高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3]。毕业设计的题目不求过大过难,但要使学生能真正明白其工作原理并能亲自动手制作出可行的实际电路。如以布置一个利用单片开关集成调整器芯片设计一个简单电源的题目。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的芯片资料及典型应用电路,用protel画出原理图并仿真,仿真结果正确后再要求学生排版生成PCB电路,然后再利用刻板机或自己刷板子制作出实际的线路板,把所需元件焊接完成后再进行测试,直至输入输出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涉及元器件购买、电路板加工与制作、测试分析等费用开支,没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及实验条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4、教师应讲好绪论课并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双语教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自身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意识,讲好绪论这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搜集丰富的图片、录像等感性材料来说明电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领域,使学生明白他们在课堂上将要学的看似“枯燥”的电路图,波形图及公式推导在工程实践中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由于电力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半导体器件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每隔不久便有一个新,!飞跃,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站在全系统的高度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把知识点分得过细、缺乏联系转变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应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本科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部提出的在新形势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是全球经济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双语教学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将双语教学运用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其主要 目的是传授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给学生提供应用英语学习的机会。双语教学施行之初,学生往往会不适应,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和教学手段方面充分考虑到了初学者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5、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措施应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我校对开设该课程相关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中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目前工程应用中真正用得到的主流技术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该课程的相关科研实践中来,科研与教学共同进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应用的广泛和深入,该课程的改革也一样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各种各样的探讨和方法也会不断涌现。因此,围绕学生,追寻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前沿,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激发其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对技术要求和实践要求都非常严格的学科来讲,其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简单的研究,并结合实践对其进行论述。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心竞争力;培养目标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一个企业的某项专业技术在技术或管理模式方面优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并且可以凭借这个优势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好比树根、 树干和花果之间的关系: 企业好比一棵大树, 核心产品是树干, 业务单位是树枝, 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 而核心竞争力是树根, 是所有这一切赖以存在的根本。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 是企业所特有的, 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主导产品 (服务 )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1]。 核心能力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 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2l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教育市场已经形成,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宏观上体现在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微观上体现在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任务。学校只有围绕创建专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才能抓住市场机会,为学校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竞争力包括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培养方向等多因素,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是各个因素的优化。下文就将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度、师资力量的加强、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实践教学的合理开展、对行业领先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特色的突出等方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的论述。 一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其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将来电器工程发展所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求。在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潜在人才的教育中,要注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教育机构和学校要明确专业培养的方向。如何明确专业目标,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专业培养目标。 二 加强师资力量 对于一个专业课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师资的质量和优质师资的数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加强师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具备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增长不明显状态。为了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提升,必须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一定的优化。对于该专业来说,专业的优质师资力量不够充分。为了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的改革,师资力量就必须得到足够的加强。当然,这种加强既包括数量的增加,还包括质量的提升。 三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都会依赖于其经济基础的扎实程度,故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技术课程的引进、专业实践操作软件的使用、专业教师的招聘等,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来实现操作的可能性。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资金投入方面还需加强。对于一项教学专业课程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专业教育相关的各类费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行业内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宣传并倡导企业对专业教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 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对于一门课程的理论而言,其都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理论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实践的进步和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对于它的理论的学习也是必须结合实践的开展,才能更好的得到理解和解释。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如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实地考察,实施模型、模拟等教学方案。 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要选择适当的参考案例和参考基地,在学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时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中探究实践的目的。 五 跟进行业领先技术学习和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专业课程,其实在相关行业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的到了发展。当然,处于市场经济的时代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须不断得到改善和优化,才能实现该门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善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现金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要积极主动与市场和国际并轨,要不断总结理论、更新理论,从而达到促进实践进行的目的。 六 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一门课程在宏观方面的改进,主要就是对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工作的改进。当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宏观方面也主要体现为该门专业学科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要是宏观方面的元素起到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就必须对这些元素进行一定的改变和提升。要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可以顺利实施,是教学的次序逻辑分明、主次得当,从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开设目的得到更好的实现,从而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打下牢固的根基。 七 突出专业特色 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拥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是如此,必须突出其专业色彩,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特色和作用。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要如何突出其专业特色,本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是在对基础的扎实稳固前提之下,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兼顾教与学的双方互动作用,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实践进行的特点。积极开展模型建立,积极做好专业实习工作等。 第 二是要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单位关系,参与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理论研究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习工作等。 综上而言,要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就必须结合教与学,充分开展理论与实际互相结合的学习和教学,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结束语: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自己的竞争力。在未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相关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队伍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会更加重要和关键。 工程电气论文:我国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具体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年限等特点。因此,做好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践是企业应当重视的工作。 1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概述 (1)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中,主要有闭环控制、开环控制以及复合控制三种,其中,闭环控制控制过程是根据给定值和反馈量偏差来完成的,能够预防震荡,确保控制装置正常工作。开环控制的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是顺向作用,优点在于控制过程、系统结构简单,不足之处是控制精度差、抗干扰能力低,主要适用于对控制性能要求相对偏低的场合。复合控制是一种反馈控制方式,只有在被控量变化后,控制系统才会进行调节与控制,控制过程、被控量不会受复合控制的影响。 (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方式。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可以分为集中式、分布式以及信息集成化三种,具体是指: 首先,集中式控制系统。此种控制系统只有一个处理器,承担着系统的所有功能的处理任务,其优点是系统结构简单、设计与操作简便、维护成本较低,其缺点有在监控对象增加时,处理器工作效率会降低,处理工作过程会受任务多少影响,主机使用空间减少,在功能增加时,只能通过增加电线方式解决,会增加成本,影响系统可靠性[1]. 其次,分布式控制系统。此种控制系统有多个控制回路,每个控制回路分别承担一部分系统功能,可以有效解决集中式控制系统的不足,同时实现对数据的集中获取、管理与控制。但是,分布式控制系统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是受仪表类型复杂、标准不一影响,会增大维修工作难度。第三,信息集成化控制系统。信息化集成控制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控制系统,是指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施与机械设备之间以信息技术作为连接,比如微电子处理技术等,提高信息获取效率,提升控制系统自动化水平。 (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重要性。在工业生产中,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能够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通过自动化系统,可以对电气工程相关设备状态进行自动检测,检验元件参数指标以及可靠性,确保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设备都可以良好运行,并对其进行相应改进与完善,确保电气工程的可靠性。 其次,可以增强系统的适用性,在生产过程中,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统能够自动记录所有的运行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自动分析、对比,根据实际需求来对工作进行自动控制与调节,从而有效增强系统的适用性。 第三,可以提高生产的先进性,在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控制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衡量指标,通过应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完成对生产过程与产品的测试工作,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生产先进性的提升[2]. 2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践 (1)在智能化方面的实践。在电力系统当中,其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等与智能化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于系统的智能化当中,可以提高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决电气工程早期自动化控制存在的不足,促进电气工程的进步,有效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整体水平。对于智能化控制器而言,其优点主要是可以同时完成诸多不同数据的处理,也可以承担一些其他控制器难以完成的工作,比如难度较高、危险性较大的工作。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智能化方面实践,不仅体现在提高智能化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方面,还体现在增加电气工程的稳定性上。在未来工业发展趋势中,智能化方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将会越来越加广泛,分布在智能化的各个领域,对智能化的发展与进步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应当加强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统在智能化方面实践的研究,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提高智能化中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避免事故发生[3]. (2)在变电站配电的实践。在变电站配电中应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会对变电站运行设备故障与事故进行自动记录,利用监控、操作的图像化与智能化特点,不仅可以提高变电站运行效率,也能够有效提高变电站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管理水平,对变电站配电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发展。 (3)在电厂分散测控系统的实践。在电厂运行中,分散测控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可以对 :请记住我站域名/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了解,掌握其设计方式、控制系统模式等内容,将其合理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实践当中,对于工业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等起着重要保障作用。因此,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践展开研究,借鉴先进技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工程电气论文:小议电气工程的电气火灾预防 一、电气火灾的分类与影响因素 1.电气火灾事故的种类是比较多的,比较常见的有线路过载、电流泄漏、电气短路等。电气短路事故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金属性短路与电弧性短路,前者具备较大的短路电流,因为超高温度导致短路点发生熔结现象,从而导致一系列火灾。后者的短路电流是比较小的,但是其短路点容易引发电弧与电火花,从而促使其局部温度升高,导致一系列的人身财产安全损失。为了保证电气火灾发生频率的降低,我们需要对相关线路进行实时控制,以避免线路温度的超额上升,从而避免一系列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 电流泄漏事故的发生来源于潮湿的环境或者是绝缘材料的低效能,这种情况导致介电强度的不足,增大线路的对地电容,从而发生一系列的泄漏电流,进而导致绝缘层的损害,从而引发电火花,导致电气火灾的发生。接触不良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它增加了其接触电阻,电流通过接触面时,发生温度的急剧上升,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电气火灾事故。随着经济技术的进展,对谐波效应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此过程中,非线性负荷电气设备普遍得到应用,对于它的应用不规范,也容易导致电气火灾的发生。 2.线路发生短路也容易导致电气火灾的发生,在电力资源输送过程中,它发生了电流回路现象,使通过回路的电流急剧增大,进而产生很多的热量,导致温度提升,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火灾事故。导致线路短路现象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老化的绝缘层、绝缘层的破裂、过旧的输电线路,都容易发生两线相碰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电线的乱拉乱接,容易导致外套机械的损伤,进而导致短路现象。电线接头的不良接触,也容易导致电线的温度剧升,从而导致火灾事故。在实际情景中, 如果电线与家用电器或者其他设备的接头的不牢固,也容易对电流造成阻碍,进而导致温度上升,这些热量容易融化电线的绝缘层,进而导致电气火灾。一般来说, 通过电线的电流大于它的安全载流量,它的电线温度就越高,也就越容易融化电线的绝缘层,导致短路现象,进而发生一系列的电气火灾。 用电设备自身质量的不佳,也容易导致电气火灾事故,这些用电设备的内在缺陷,不利于电气设备的正常应用,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隐患问题,比如其不规范的接地、低性能的绝缘材料,间隙过小的电气保护等都可能导致电流泄漏的产生,不利于电气火灾事故的预防。 3.不合格的电气系统也容易发生安全隐患。在设计环节中,不能实现对熔断器、断路器等设备额定电流的有效设定,就容易导致保护设备的故障,在线路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问题,保护设备就失去其保护作用,不利于电气火灾现象的避免。与此同时,不合理设计的电气系统,容易导致谐波效应与线路过载的情况,加大了安全隐患,在设备安装使用环节中,操作人员的人为失误也不利于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进而导致安全事故。 为了有效控制电气火灾,我们需要进行用电环节的规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裸露带电体与动植物、金属物件等的接触都容易发生电气短路现象,在潮湿的用电环境下,泄漏电流、电气短路现象的发生是很普遍的。用电设备工作过程中的冷热变化、电气腐蚀等都容易导致接触不良。 二、电气火灾的预防控制 为了确保对电气火灾事故的有效预防控制,我们需要根据电气火灾发生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确保相关预防措施的提出,以降低火灾发生的频率。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我们需要进行电气产品的良好选择,确保用电设备的质量。在电气设备采购、选择环节中,我们要规范好设备的质量控制,并且做好设备进场时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对安装完毕的电气设备在使用之前要进行交接试验,确保安全正常的投入使用。 1.为了确保电气工程的顺利运行,我们需要按照国家规范对运行中的电气系统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其合理性、效率性,对于其中各种隐患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确保满足用电的需求,做好电气工程的设计环节、施工环节的有效控制。尽量采用TN- s或TN- C- s供电系统,并选择合适的线路截面和保护装置,应特别注意系统中三相线路的负载平衡及N线、PE线截面的正确选用,严禁随意减小电气线路截面和变更保护装置的类型与容量。 对于一些容易用电设备、部件做好积极的固定,确保其与可燃物的有效安全距离,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进行一系列隔热防火措施的制定,确保对隔热材料的有效应用,以保证引入、引出线路的安全性。供配电线路的敷设和连接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做到安全可靠。电气工程安装完毕后还必须切实做好电气竖井、电缆沟槽和管线、桥架等过墙孔洞的防火封堵,杜绝火势蔓延。 2.为了保证电气工程的顺利运行,我们要及时更新现代化电气火灾预防检测技术。利用超声探测法与红外检测法,进行电气工程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对电气装置与线路运行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其非接触性检测方式的质量效率的保证。并与新一代电能分析和检测仪器对电气系统工作状态的不间断实时监测结果互相配合,就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防范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 我们还要做好积极的监督管理,确保用电环境的合理性、稳定性,确保对电气设备与线路的有效保养,避免将其放置在高温、高化学腐蚀性的环境中,做好积极的隔离防护措施,进行定期检测控制。制定规范的用电管理制度,坚持电气安装、操作和维护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加强临时用电线路的现场管理,禁止乱拉乱接和不安全用电。 三、结束语 为了确保电气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做好电气火灾的控制工作,针对具体火灾事故特点,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隐患解决,以满足电气工程的综合效益的实现,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稳定运行。 工程电气论文:探讨电气工程施工问题处理的有效方法 一、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 1在进行导线穿管时出现的问题 在施工人员进行导线穿管的工序时,由于没有严格的根据电气施工方案中所规定的那样进行,这样就使得电气工程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 2在进行预防雷电设置方面出现的问题 在整个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于雷电预防的工作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有的施工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进行预防雷电设置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设置的要求严格的进行设置,而是单凭自己的技术进行设置,这样就严重的威胁到了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二、对于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问题处理的有效方法 1不断的对电气施工的建筑材料进行质量检查 在进行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电气工程施工能否顺利的进行。所以,为了能够使得电气工程施工保质保量的完成,那么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就变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在建筑材料进行采购时一定要严格的按照规定进行采购,一定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并且电气工程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之前还要对所要施工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质量过关的材料才能被运用到电气工程施工中。与此同时,在建筑材料投入到施工之前还要对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案中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对比,要保证绝对的符合,并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只有这样的严格的检查才能够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顺利的进行。 2不断的加强对建筑施工中每个环节的质量检查 在进行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这样就使得建筑工程的相关人员一定要对电气工程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要注重每一个小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合理科学的解决。并且还要不断地对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督,要充分的保证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而且还要根据电气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分析。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对电气工程施工人员技术进行提高,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 3要不断的完善电气工程施工的方案设计 要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要考虑实际的情况和建筑工程的欲求,最后选定最佳的施工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除此之外,还应该随着建筑施工的不断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设计方案进行过相应的完善和改良,使得设计方案更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并且还要充分的考虑经济的因素,既做到科学合理又做到成本最低。 4不断的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要想使得整个电气工程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还应该不断的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的培训,电气工程施工人员只有熟练的掌握施工的技术才能够使得建筑的质量得到有力的保证。而且还要对电气工程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考核,这样才能够清楚的了解电气工程的施工人员对于施工技术的掌握情况,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和奖罚体系,对于表现好的施工人员要进行奖励,对于不过关的施工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调动建筑施工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电气工程施工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壮大,这样就使得建筑物的质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质量作为重中之重。而对于电气工程的施工又是整个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工程施工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对于电气工程的施工也变得尤为重要,所以对于电气工程施工的相关领导人员就要不断的加强对电气工程施工的管理,要对其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和实施。要不断的提高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还要不断的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电气工程施工的保质保量完成,从而促进了建筑事业的发展。 工程电气论文:有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以电磁感应定律、基尔霍夫电路定律等电工理论为基础,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使用及其过程中涉及 文秘站: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主要以控制理论、电力网理论为基础,以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控制理论是在现代数学、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诸学科基础上相互渗透,由维纳等科学家的精炼和提纯而形成的边缘科学。它主要研究信息的传递、加工、控制的一般规律,并将其理论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将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相结合,应用于电气工程中,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工作效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同时也能减轻体力、脑力劳动,改进生产工艺等。 在实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中,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通常情况下,都是先进行硬件的设计,根据实际的工业控制需要,针对性的选择电子元器件,首先应该设置一个中央服务器,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作为系统的核心,然后选择外围的辅助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等,通过线路的连接,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实际的设计时,除了要遵循理论上的可行外,还应该注意现实中的可行性。由于生产线是已经存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必须在不改变生产型的基础上进行,对硬件设备的安装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设备的体积较大,就可能影响正常的加工,要想使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稳定的工作,设计人员必须进行实地的考察,然后结合实际的情况,对设备的型号进行确定。在硬件设计完成之后,还要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通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但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动化水平,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一些软件公司,根据硬件安装和企业生产的情况等,进行针对性的软件设计。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分析 2.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理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为了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是人工的方式,虽然机械设备出现后,人们可以操控机器来进行生产,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但是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快,对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仅仅依靠操作机器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生产的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企业都实行了二十四小时生产,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采用这样的生产方式,机器可以不停的运转,操作人员却需要足够的时间休息,因此必须增加企业的员工,这样就提高了生产的成本,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效益,必须对生产的成本进行控制,于是有人提出了让机器自行运转的概念,这就是自动化技术。 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1)防雷接地。雷电灾害给我国的通信设备、计算机、智能系统、航空等领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智能建筑建设中也要十分注意雷电灾害,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将单一防御转变为系统防护,所有的智能建筑接地功能都必须以防雷接地系统为基础。(2)安全保护接地。智能建筑内部安装了大量的金属设备,以实现数据处理,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金属设备对建筑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智能建筑中运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为整个建筑装上必要的安全接地装置,降低电阻,防止电流外泄,这样便能够很好地避免金属设备绝缘体破裂后发生漏电现象,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3)屏蔽接地与防静电接地。运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十分注意电子设备在阴雨或者干燥天气产生的静电,并及时做好防静电处理,防止静电积累对电子设备的芯片以及内部造成损坏,使得电子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设计师将电子设备的外壳和PE线进行连接可以有效地防止静电,屏蔽管路的两端和PE线的可靠连接可以实现导线的屏蔽接地。(4)直流接地。智能建筑需要依靠大量的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脑操作系统进行信息的输出、转换与传输,这些过程都需要微电流和微电位来执行,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也容易造成电气灾害。在大型智能建筑中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可以为建筑提供一个稳定的电源和电压,还有基准电位,保证这些电子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2.3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措施 (1)强化数据传输接口建设。在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时候,数据传输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进行高度的重视。只有提高系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快捷性、高效性与安全性,才可以保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在进行数据传输强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数据传输接口的建设,这样才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安全。在建设数据传输接口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其标准化,利用现代技术处理程序接口问题,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程序接口的完美对接,降低数据传输的时间与费用,提高数据传输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全面落实。(2)强化技术创新,建立统一系统平台,节约成本。电气工程自动化是一项比较综合化的技术,要想实现其快速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技术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确保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有效实现。所以,在进行建设与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系统平台的建设,结合不同终端用户的需求,对自身运行特点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在统一系统平台中展开操作,满足不同终端用户的实际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建立统一系统平台,是建设与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首要条件,也是必要需求。(3)加强通用型网络结构应用的探索。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通用型网络结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有效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技术监控,并且对设备进行一定的控制,在统一系统平台中,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可以更加快捷的完成,同时增强工作安全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同时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更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安装的质量及措施 一、建筑电气工程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工程作为建筑中间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电气工程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很多新的技术开始采用,电气工程中间的智能化技术就大大的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质量。电气工程的施工工序主要是安装控制装置、安装相应的电缆、安装变压器、安装照明装置、安装发电装置等一系列装置,在所有的装置安装到位之后,我们还要试运行,然后再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修改。 二、智能化技术 随着建筑工程要求的提高,很多的新技术开始使用,智能化技术就是众多新技术中间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又叫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技术的集合体。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包括用语言识别系统、语言处理系统、图像文字分析系统、专家系统等。智能技术在控制方面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的丰富着其他的系统结构,逐渐的在原来的系统基础之上加入仿生学、自动化等新的知识,构成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系统。既提高了智能技术的整体的可靠性,又提高了它的运行速度和设备性能。 三、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间的应用 智能技术已经开始频繁的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中,在电气工程设备故障检测和电气工程优化中都是应用的智能化技术。在这些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加快了电气工程设备故障的检测维修速度,对电器工程的优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智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在电气化的领域中间,电气化的操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的领域较多,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才能进行控制。同时还要通过控制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来确保操作的良好进行。(2)电气控制中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电气控制在整个的建筑电气工程中间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实现电气控制的智能化就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加快工程的进程、提高工程的质量、降低工程的成本。在电气工程中,我们的电气工程需要自我保护,我们通过将GPS的定位系统安装在里面来确定电气控制的线路。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的计算机智能系统就会自动的传送出运行状况,然后对传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智能化的电气控制。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1)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控制。在控制的中,我们对于系统的智能化检测就能很好的反馈出问题的所在。对于发生故障的部分进行智能数据的传送,以便进行更进一步的智能监控,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神经网络,模糊网络,专家系统等。(2)对于电气的变压器、发动机、发电机等诊断,我们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电气工程中间经常会出现故障,对于故障诊断的不及时和故障诊断的不准确将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而传统的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术比较的繁杂、检测的时间较长、准确率不高。对于变压器,我们的传统方法是检查变压箱的气体,然后对气体进行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很高的准确率,往往还会出现分析错误,导致故障的分析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而智能化的应用就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故障所在。通过人工智能中的模糊理论、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来分析,以此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准确度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进行设备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遗传算法,另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是模仿生物遗传的模仿,在运算的时主要是利用生物的进化规律进行搜索,然后对于里面系统的缺陷进行优化。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通常是采用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来对设备进行优化。(2)除了使用遗传算法和专机系统进行电气设备的优化升级之外,还可以采用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设备的优化升级。模糊理论主要是利用物理的方法进行的设备的优化升级,神经网络主要是将计算机中间的算法进行升级,从而提高运算速度。这种方法充分克服了神经网络运算速度慢的问题,并在优化升级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1)从目前来看,国内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甚至有些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其可行度。但是从整体的人工智能化应用来说,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很多的智能化技术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在实践中间检验它的可行度,现在的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还是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小的步骤。对于现在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当务之急是将研究理论拿到实践中间来检验。然后将这些成果更多地应用到建筑的电气工程中间,为整个的电气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2)从以上可以看出,智能化在电气工程的应用中,对于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等部分研究的比较的深入,而在其他发展中则相对滞后。在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加深对于其他部分的智能化,从而整体上推动电气工程的智能化。(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目前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中,要是智能化没有更多的创新,那么肯定会有其他高端的技术来代替智能化技术。因此,智能化技术也要在时代的发展中间不断的前进,来适应电气工程的需要,从而将电气工程推向更高的智能化水平。(4)智能化技术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因此在智能化的发展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其他的学科知识的发展,将其与智能化的发展相互融合,从而推进智能化的发展,以便对建筑的电气化工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智能化。 五、结语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将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将加快工程的进度,将更好的节省工程中间的人力资源。智能化技术也还在发展,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将会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中间应用的更加成熟。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剖析机器人设计结合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气工程在不断更新和进步中,电气工程中的自动化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要求都在逐步提高,尤其是自动化方面。机器人的不断研究和创造是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涉及到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电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和网络控制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主要特征是将强弱电进行有效结合,机电结合,系统和元件相结合以及软件和硬件相结合,换句话说,电气工程和及其自动化主要是将工程中的强力学和网络信息汇总的软件学进行相互结合。也因此,人们在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计算机工程和电气方面的知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在设置一些具体的课程时,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考虑在内,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掌握到该学科的重点知识。学生们通过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习,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去挑战一些更高水平的技术实验[1]。 2机器人内涵 机器人主要是指那些能够使用自动功能进行一些既定工作的机械设备。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的机器人能够自如地进行一些简单工作,比如一些投篮、快跑等运动项目以及协助人类从事一些危险行为等。当前该项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已经在机器人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使得机器人能够有效投入到建筑学、医学以及军事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当中,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们工作量具有重要意义。机器人的研究水平越来越高,当前的机器人已经逐渐更趋向于高度人性化,不仅仅只是一些机械设备的堆砌,但是距离机器人能够真正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思维还用很长一段路要走[2]。 3机器人设计中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为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众多的机器人设计中也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了主要的技术支撑,通过对于机器人内部设备的主要构造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能够有效发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情况。通常情况下,机器人都是由多种机械部件进行拼接,主要应用了电机和连接杆的连接作用。在装置机器人的电机时,需要将步行或者跳跃的功能充分考虑在内,同时将生活中常见的铝板铝条做好构建链接工作。机械人在完成构件组装工作后,需要进行在相关装置的检测工作,从而能够有效保证机器人内部机械的运行效果。检测装置是机器人初步完成之后的重要检测工具,能够有效记录出机器人的内部信息和实际信息,当两者之间的信息出现偏差较大的时候,需要及时进行信息的设定工作,偏差较小则可以忽略,从而直接投入到实际使用当中。现代先进的机器人能够进行相关信息的分析工作,从而能够有效代替人类进行相关对象的识别工作,同时还能够及时地将这些识别信息进行反馈,对于提高机器人工作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机器人的组装只是机器人能够正常投入使用的一个前提,想要机器人真正自如地进行工作,需要在其内部安装一定的驱动装置,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驱动设备,能够在机器人的内部设置一些指定信号,当机器人接收到之后,就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除了少量机器人能够根据已经事先编排好的程序自动动作之外,大部分的还需要人为进行操作。因而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效应用到其中,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效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身的优势和功能较多,能够为机器人的设计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辅助作用[3]。 4总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当前重要的学科,对于机器人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积极引入到机器人的设计工作中,能够为机器人的整体设计工作起到良好的技术支撑作用。通过人类的指挥,或者在机器人内部安置一些自动化的设备,能够让机器人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人类的思维,从而更好的进行工作。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的施工配合 摘要: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土建施工各阶段的电气施工配合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 电气安装工程 施工配合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在施工中,如果某一专业或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工作也难以做好。即使在某个阶段,某一个工种受其他工种的影响不大,而且完成了任务,但将给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带来巨大损失,这种损失不仅限于工期上,有时会造成经济或质量上的损失。所以,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电气安装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建施工关系最为密切,如:电源的进户,明暗管道的敷设,防雷和接地装置的安装,配电箱(屏、柜)的固定等,都要在土建施工中预埋构件和预留孔洞。随着现化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结构、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建筑工程按结构所用的材料不同,可以分为钢结构、木结构、砖石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按受力和构造特点又可分为承重墙结构、框架结构等形式。在土建施工阶段,针对建筑结构及施工方法的基本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充分做好电气安装的配合施工。下面仅以一般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高层现浇钢筋砼结构形式谈谈土建施工各阶段的电气施工配合工作。 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电气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技术要求,例如开关柜的基础型钢预埋;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固定件预埋,这些要求应在土建结构施工图中得到反映。土建施工前,电气安装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电气工人应该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相适应。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土建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配件。 2 基础阶段 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予留予埋工作。这一方面要求电专业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墙体今后渗漏;另外一方面要求格外注意予留的轴线,标高、位置、尺寸、数量用材规格等方面是否符合图纸要求。进户电缆穿墙管和予留予埋是不允许返工修理的,返工后土建二次做防水处理很困难也不易所以电专业施工人员特别留意与土建的配合。按惯例尺寸大于300mm的孔洞一般在土建图纸上标明,由土建负责留,这时电气工长应主动与土建工长联系,并核对图纸,保证土建施工时不会遗漏。配合土建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尺寸小于300mm、土建施工图纸上未标明的予留孔洞及需在底板和基础垫层内暗配的管线及稳盒的施工。对需要予理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柜基础型钢等予理件,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到位及时埋入,不得遗漏。根据图纸要求,做好基础底板中的接地措施,如需利用基础主筋作接地装置时,要将选定的柱子内的主筋在基础根部散开与底筋焊接,并做好色标记,引上留出测接地电阻的干线及测试点,比如还需砸接地极时,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利用土建开挖基础沟槽时,把接地极和接地干线做好。 3 结构阶段 根据土建浇铸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电管暗敷工作,这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做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浇混凝土楼板内配管时,在底层钢筋绑扎完后,上层钢筋未绑扎前,根据施工图尺寸位置配合土建施工。注意不要踩坏钢筋。土建浇注混凝土时,电工应留人看守,以免振捣时损坏配管或使得灯头盒移位。遇有管路损坏时,应及时修复。对于土建结构图上已标明的予埋件如电梯井道内的轨道支架予理铁等以及尺寸大于300的予留孔洞应由土建负责施工,但电气工长也随时检查以防遗漏。对于要求专业自己施工的予留孔洞及予埋的铁件、吊卡吊杆,木砖、木箱盒等,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施工,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一到位就及时埋没到位。配合土建结构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各层的防雷引下线焊接工作,如利用柱子主筋作防雷引下线应按图纸要求将各处主筋的两根钢筋用红漆做好标记。继续在每层对该柱子的主筋的绑扎接头按工艺要求作焊接处理,一直到高层的项端,再用φ12镀锌圆钢与柱子主筋焊接引出女儿墙与屋面防雷网连接。 4 装修阶段 在土建工程砌筑隔断墙之前应与土建工长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因为它是电气人员按此线确定管路予埋的位置及确定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的位置、标高。在土建抹灰之前,电气施工人员应按内墙上弹出的水平(50线)、墙面线(冲筋)将所有电气工程的予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查对核实一遍,符合要求后将箱盒稳注好。将全部暗配管路也检查一遍,然后扫通管路,穿上带线,堵好管盒。抹灰时,配合土建做好配电箱的贴门脸及箱盒的收口,箱盒处抹灰收口应光滑平整,不允许留大敞口。做好防侧雷的均压线与金属门窗、玻璃幕墙铝框架的接地连接。配合土建安装轻质隔板与外墙保温板,在隔墙板与保温板内接管与稳盒时,应使用开口锯,尽量不开横向长距离槽口,而且应保证开槽尺寸准确合适。电气施工人员应积极主动和土建人员联系,等待喷浆或涂料刷完后进行照明器具安装;安装时,电气施工人员一定要保护好土建成品,防止墙面弄脏碰坏。当电气器具已安装完毕后,土建修补喷浆或墙面时,一定要保护好电气器具,防止器具污染。 一个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与内装修和墙面工程有很大关系,内线安装的全面施工虽然应在墙面装饰完成后进行,但一切可能损害装饰层的工作都必须在墙面工程施工前完成。因此,必须事先仔细核对土建施工中的预埋配合、预留工作有无遗漏,暗配管路有无堵塞,以便进行必要的补救工作。如果墙面工程结束后再凿孔打洞,则会留下不易弥补的痕迹。工程施工实践表明,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好配合工作,电气施工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工程电气论文:关于住宅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问题 【论文关键词】: 电气安装; 质量;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住宅是人们生存必须的条件之一,其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电气安装与安全用电的矛盾日渐突出,对目前住宅电气安装工程的现状及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 1. 质量通病与防治分析 1.1 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现象: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但又不涮锡;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于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导线的三相、零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分析: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工艺和技术;材料采购员没有按照要求备足施工所需的各种导线颜色及数量,或者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材料而混用。 预防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对规范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两根,中间需加平垫片;不允许3根以上的连接;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材料采购人员一定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分清相线、零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的区分,即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单相时一般宜用红色;零线(N线)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必须用黄绿双色导线。 1.2 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 现象:线盒预埋太深,标高不一;面板与墙体间有缝隙,面板有胶漆污染,不平直;线盒留有沙浆杂物;开关、插座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有串接现象;开关、插座的导线线头裸露,固定螺栓松动,盒内导线余量不足。 分析: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方便。 预防措施: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准确固定线盒;当预埋的线盒过深时,应加装一个线盒;安装面板后要饱满补缝,不允许留有缝隙,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开关、插座中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不能串接,先清理干净盒内的砂浆;剥线时固定尺寸,保证线头整齐统一,安装后线头不裸露;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单芯线在插入线孔时应拗成双股,用螺丝顶紧、拧紧;开关、插座盒内的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以100~150mm为宜。 1.3 灯具安装不符合要求 现象:灯位安装偏位,不在中心点上;吊链日光灯链条不平行;灯罩不吸顶,接线盒外露;阳台灯底盘铁板大、生锈,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太大,不整齐。 分析:预埋灯盒时位置不对,有偏差,安装灯具时没有采取补救措施;对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不熟悉;采购灯具时不顾质量;筒灯开孔时没有定好尺寸、圆孔直径不统一等。 预防措施:安装灯具前,应认真找准中心点,及时纠正偏差;按规范要求阳台灯具的底盒铁板厚度≥0.5mm;玻璃罩不能太薄,以免安装时破裂;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要先定好坐标,安装时外圈牢固地紧贴吊顶,不露缝隙;采购、施工人员要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范。 2. 对工程的几点影响 2.1 影响墙体外观效应和使用功能 剔槽埋管破坏了墙体的平整度,影响墙体的外观效应。接线盒预埋不到位,插座高度不统一、开关安装位置不合适等不规范施工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给住户带来诸多不便。 2.2 不易维护与检修 在电气施工中出现的导线质量不合格、接线不采用标准线盒,一砖堵死等质量通病,影响住户的正常用电,给维护、检修带来很多麻烦。如在住户室内装饰完工后,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导线断在墙内,接线盒又找不到,就是比较难处理的线路障碍。要恢复供电,势必破坏住户已装修好的墙面或室内灯饰,给住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 电气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 3.1 从事人员技术素质差 没有电工特殊工种操作证,雇用临时工参加电气安装,他们对图纸领会不深刻,甚至看不懂图纸,不具备承担电气安装工程的技术能力;还有的承建单位,从事电气安装工程的人员管理不够,达不到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要求。 3.2 材料市场混乱,把关不严 好多工程都是私人承包,在利益驱动下,大量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上,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3.3 施工企业对电气安装质量不够重视 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往往“轻安装”,忽视安装环节。施工现场未配备专职电气技术质量人员,管理失控,施工人员缺少专业技术培训,甚至无证上岗,对规范、标准不熟悉,盲目施工,不自检或自检流于形式。 3.4 土建、电气专业配合不够 土建施工人员不按设计要求配合电工完成预留过程,致使许多配电箱的安装上下挤砖,歪歪斜斜,开关距门太远,一个房间的插座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既不美观又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给安装和使用都造成很多困难。 4. 措施和建议 4.1 思想上提高认识 电气安装应引起业主、发包单位、承建单位的足够重视,把电气安装工程看成建设中的举足重轻的一个分部工程,提高电气管理、安装人员的技术、素质,增强其岗位责任心。 4.2 加强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资格是否与其承担的项目相适应,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相关法规的基本要求。因此,质量监督员应在工程开工前审查有关单位的资质等级,同时也要审查有关材料设备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资格。 4.3 控制原材料质量 首先,要严格控制进货渠道,所有电气材料、器具、设备应从正规商业渠道采购;其次,要严格进场验收制度,对进场的各种材料设备要检查其出厂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国家实行强制许可证管理的电工产品必须取得安全认证,以及进行必要的抽检,确保进场的各种材料设备的型号、规格、质量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设计和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4.4 严把工程验收关 电气器具、管线及固定用材料穿线、配线,电线连接及电线端子连接、接地线连接、接地极的埋设,避雷网埋设,下引线的连接,严格绝缘、接地测试等项,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对这些分部分项工程和使用材料进行逐一检查,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坚决不予验收。 5.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安装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用电的需要,而更注重其美观、适用、方便的效果。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是住宅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不容忽视,施工前一定要弄清质量问题的成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对电气安装工程的管理和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电气安装工程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抓好质量管理工作,使之朝着一个具有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外观优美与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 工程电气论文:保护性建筑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电气设计 摘要:在对保护性建筑认识的基础上,以上海市徐家汇藏书楼为例介绍了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的特点以及主要情况。 关键词:修复工程 电气设计 1 对保护性建筑的一些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各地旧城区改造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其中不少地方采取“全拆全建”、“整旧如新”的改造方式,使一批历史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遭到破坏。近代上海的开埠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百余年来建造在这里的高楼大厦、亭台楼阁、园林场馆,有的巍峨魁伟,有的精致秀丽,有的典雅古朴,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是当之无愧的。至于与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有关的建筑更是不计其数,它们代表着各个年代的上海城市历史文化,有的是无价之宝。在描写上世纪30年代的一些小说以及影视剧中,往往会把上海外滩的海关钟声、国际饭店的雄姿、百乐门舞厅闪烁的霓虹灯等作为烘托历史故事的背景。这些已在一些国人心中埋下深深的印象,这就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她的独特的建筑,这是城市创造力和城市精神的表现。这些代表历史文化的建筑物,不但显现城市文化的深度,体现城市特有的个性魅力,而且还能提升这座城市的神韵和光彩,是其它事物和新的建筑无法替代的。所以,如果无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简单地推倒了事,把历史的“文脉”切断,那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现在各级政府和部门已加大了对保护性建筑的保护力度,《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于2003年1月1日的实施,更是让许多人为之振奋。 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先后参加了对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百乐门舞厅、徐家汇藏书楼、国泰电影院等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的电气设计。现以徐家汇藏书楼为例,谈谈笔者对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的粗浅体会。 2 工程概况 徐家汇藏书楼原系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是上海著名近代保护性建筑。包括两幢楼,均为砖木结构,始建于1867至1896年间。一幢为四层西式神甫楼,另一幢为两层外国传教士的藏经楼,重重叠叠的书架、栏杆、楼梯布局,是当年参照梵蒂冈图书馆书房的样式建造的。它汇集了原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亚洲文会图书馆、上海租界工部局图书馆等宗教和文化机构的32万册旧外文文献,其中1515年至1800年初欧洲出版的西文珍本计1800种二千余册,另有92种绝大部分都是在上海出版的外文报纸等等。其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法学、数学、天文学等各门学科;其语种包括拉丁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俄语等20种语言;其珍贵的版本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体现了馆藏旧外文文献资源的丰富内涵。它们是研究中西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欧美汉学等的珍贵史料。保护这些书籍先得保护书库。 目前人们对保护性建筑通常采取三种保护方式:一是完全保护型,即开展文物式原汁原味的保留;二是局部保护型,即在保留建筑外貌的基础上对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三是风貌保护型,即保留原规划布局、建筑语言符号和绿化环境,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更新改造。徐家汇藏书楼则是根据上海市委市府提出的“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要求,进行修复改造。 3 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特点 保护性建筑的建造年代悠远,其电气部分大多是:用电负荷单一(原仅供照明),等级较低,用电量小(如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前用电量仅40kW左右),低压(220/380V)单电源引入;无专用配电间或配电间狭小;接地系统简单,仅在进户处作独立接地;电气线路年久失修,长期高密度超负荷使用,系统混乱;弱电部分仅有电话。 实施修复时,为满足文物保管与修复、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等三大功能的需要并实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消防与安防技术,建筑形体的展示与艺术勾勒,而需给陈旧的楼房添加现代化设备并健全功能。主要包括:消防系统(消火栓和预作用喷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应急照明和泛光照明、空调等。上述系统和设备的增加,必然提高了建筑的用电负荷等级,并需配置相应的功能房。为遵循 “整旧如旧”的原则,电气专用房间的增设、电气线路的敷设方式和走向等,在满足现行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尽量做到不破坏原有建筑的结构,又不影响其使用功能。 4 供配电 4.1用电负荷 随着藏书楼消防、安防等现代化功能的注入,用电负荷的级别有了提升。修复工程中新增的应急照明、消防、安防等按规范要求属二级负荷,其余则为三级负荷。空调功能的增加,使用电负荷大增,总计算有功功率达280kW。受总平面的限制,五位置安放将整个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控制的集中空调系统的室外机组,而采用了可“见缝插针”相对分散布置的多联分体空调系统,使安装空间减少达50%,能耗降低。即便如此空调用电负荷仍占了整个用电负荷的49%,约为照明负荷的1.6倍。而二级负荷占整个用电负荷的24%。 4.2 供配电系统 根据上海市《低压用户电气装置规程》(DGJ08—100-2003)修复后的藏书楼用电负荷已超过200kW,必须设置用户变压器,为此引入lOkV电源一路并选用10/0.4kV、400kV·A变压器一台(负荷率为0.7),供常用;另引入220/380V低压独立电源一路(容量65kW)作为备用。低压系统的接地采用TN—S型式。建筑内的工作照明、应急照明和空调采用树干式分层配电,既便于发生火灾时非消防电源的自动切断,又方便正常运行操作和检修;消防、安防和计算机网络等采用放射式配电,双电源末端切换。 4.3 变配电间 利用建筑底层原杂房和部分走道改造为变配电间,把高压柜(真空开关)、带防护罩的干式变压器和抽屉式低压柜合置在同一间内。地坪重做架空楼板,并增设总等电位联结。采用下进上出的走线方式,柜下设电缆沟、顶板下吊电缆桥架。变配电间布置见图2。 5 照明 修复工程电气设计将照明分为工作照明、应急照明、安防照明和景观(泛光)照明。 展室、文保研究室和修复室的工作照明要求较高,所以选用的光源色温小于3300K,显色指数Ra大于80,无眩光。为保护馆藏经书文物(有些是百余年前出版的羊皮书)不受紫外线的辐射损伤,设计选用了欧司朗的L36W型低紫外线荧光灯管作为书库内书架上的照明光源,并配以飞利浦灯具的特殊过滤遮光罩,以吸收紫外线而使光源产生的紫外线辐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 该修复工程的应急照明主要设在消防控制与安保监控室、疏散走道、公共阅览室、变配电间、消防泵房等处,是在正常照明失效时,为继续工作(暂时继续工作)而设的备用照明;以及在火灾的情况下,用以确保安全出口通道能被有效辨认,使人们能从室内安全撤离至室外(或某一安全地区),而在疏散走道和公共出口等处设置的疏散照明。应急照明采用了以电网引来有效独立电源作为后备交流应急电源的集中供电式系统,其供电容量、供电时间和转换时间均能满足要求,但在重大灾害时,其供电可靠性可能受到破坏,失去应急照明供电的作用。为此,对特别重要场所如消防控制与安保监控室、公共阅览室、变配电间、消防泵房的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灯具,另加带蓄电池并采用三线式配线,以使蓄电池处于常充电状态。 本工程中,安保照明实际为应急照明的一部分。由于安保摄像机的灵敏度与被摄目标的照度密切相关,不同灵敏度的摄像机所需的入射光通量是不同的。《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94)规定,监视目标的最低环境照度应高于摄像机最低照度的10倍。本工程中安保系统选用最低照度为1lx的高灵敏度彩色摄像机,参照《涉外建设项目安保电视系统设计规范》(DBJ08—16—99),其被摄目标的环境照度宜为30lx。为使夜间能有效地对藏书楼进行监控,在层应急照明配电箱另设与安保系统联动的开关,一旦防盗报警系统接收到入侵信号,将由安保控制室手动或自动直接开启安装有摄像机的走道、展厅、书库等处的相应应急照明灯,以保证摄像机清晰工作的足够照度。 泛光照明的设置是为充分表现藏书楼的整体建筑形象和艺术内涵,使其立面有比较均匀的照度、适当的阴影和亮度对比。设计确定沿街面为主要观察点,将泛光照明灯具离开建筑物一定的距离设置,采用同一方向照射,突出重点区域,从而达到了较佳的效果。 6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修复工程增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消防,设计考虑了使修复后的建筑能满足现行的有关消防规范和规定,同时结合原有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使之可行,而设置了消防泵及消火栓系统、预作用喷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消防水泵房设置于建筑的半地下室,而在建筑的底层专辟一间有直通室外出口的消防控制室,并兼作安防和网络控制室。 为节省安装位置和空间,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采用壁挂式主机,设有一个回路,实际使用地址总数为96个(其中智能型感烟探测器57个,地址编码器11个,带地址手动按钮11个,控制模块15块,警铃模块2块),并设有消防紧急电话。当确认火灾报警时,开启相关层警铃,消防广播;当喷头动作时,水流开关和预作用阀动作,由主机启动喷淋泵;当消火栓按钮动作时,消防泵直接启动,主机接收消火栓按钮动作信号;在以上设备动作的同时,由主机切断非消防电源,而设备动作的状态信号由主机接收、显示并打印。 7 安全防范系统 根据《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27-92),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按一级风险等级的保护要求进行设计,包括防盗巡更报警子系统、电视监控子系统和门禁管理子系统。白天以电视监控为主,对出入口、通道、展示厅、书库进行监视与计算机数字录像,并对进出重要书库的人员实现出入权限控制及出入信息记录;夜间以防盗报警为主,通过周界、书库窗户、出入口通道、展示厅、藏书库进行层层设防。同时要求值班人员定时定点对藏书楼周界进行巡逻,检查围墙、窗户、大门等有无异常情况。 7.1 防盗巡更报警系统 防盗巡更报警系统是整个安防系统的核心,设有主控计算机一台,为避免现场大量的管线敷设,主机采用总线通讯方式,通过总线扩展模块接受现场报警点信号。系统由编程器1个、8防区总线扩展模块6块、2防区总线扩展模块2块、通信接口模块1块、数字量输出控制模块1块、系统打印机1台等构成。一旦报警,立即通过计算机CRT(图形显示技术)显示报警区域电子地图,该电子地图上的报警点由正常状态转变为红色闪烁,同时在信息窗口实时显示报警点位代号、报警区域名称及相应的处警预案。系统的联动控制是警后自动化处理功能的重要方面,通过串行通讯口由计算机直接控制数字量受控点。前端防盗探测器的防范配置是:围墙上设置7对主动红外探测器(采用双光束检知方式,适合在雨、雾、雪天等恶劣环境下使用),形成一道周界报警;内部主要通道、展厅、书库设置墙装双鉴探测器(带下视防潜行功能)23个与被动红外探测器(长距离,防尘、防虫密封,温度补偿)4个;一层、二层的书库窗户设置42个帘幕式探测器。巡更系统集成在防盗报警系统中,共设置8个巡更点,可任意设置巡更路线、巡更时间、巡更内容、巡更人员。 7.2 电视监控系统 电视监控系统是日常管理与观察整个藏书楼运行状态的有效手段,更是报警以后现场发生情况取证的重要依据之一。由前端摄像机16台(其中彩色15台)、矩阵切换主机、计算机数字硬盘录像、监视器显示切换四部分组成。为在夜间能有效地对藏书楼进行监控,将在安装有摄像机的通道、展厅、周界围墙等场所的照明与监控系统联动,在控制室值班员能手动或自动进行控制。一旦防盗报警系统接收到入侵信号,电视监控系统自动切换现场画面至指定监视器,并触发录像机进行报警实时录像。前端防盗探测器为直流12V,摄像机为交流24V,每层配置1个3A、12V、DC开关电源与1个3A、24V、AC的变压器。 7.3 门禁管理系统 在藏经楼书库门及神甫楼二、三、四层书库门等6处,配置了非接触卡IC“一卡通”门禁管理系统。可根据管理的需要自由设置人员出入的区域与时间,能自动识别、判断、读写、记录出入人员的信息。当有非法闯入、门锁或感应器被破坏等情况出现时,系统会发出异常报警信息。考虑到门禁系统的工作电流较大,线路损耗较大,设计强电220V至每个门禁控制箱,每个门禁配1台开关电源,其输出电压为12V(3A)。 为提高整个安全防范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控制室内设置在线220V UPS不间断电源1台,保证整个安防系统连续60分钟以上的供电,防盗巡更报警部分单独供电可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 该修复工程中尚包括计算机网络、电话和有线电视系统。集中了交换设备和配线架的计算机网络柜,合置于消防、安保控制室内。计算机网络信息点的位置,特别考虑原有建筑和整排书架及家具等的布置,并与强电插座相对应。对较大空间布置的目录兼展示厅,则配置无线发射的网络信息点,从而避免了地面走线槽和地插座的设置。其余电话、有线电视系统均属常规设计,限于篇幅此处不赘述。 8 其它 a.由于功能的增加使各类强、弱电线路大量增加,合理的走向及敷设方式对保护性建筑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该项目中电气设计把强、弱电干线金属线槽分布在走道两侧的吊顶里,支线及回路线则穿钢管埋墙暗敷,以尽量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b.用于消防、应急照明等二级负荷的线路均按规范规定采用耐火电线电缆,成束敷设在线槽里的电线也采用阻燃型。 c.修复工程中增设的消防泵房安置在半地下室,其顶板为木结构,净高2.2m。设计除将木结构顶板全部按防火要求涂刷防火涂料外,另在电气盒、箱、柜的上方顶板部位加装防火板。 d.感烟探测器、监控摄像机、电源插座、网络与电话插座等的布置,除必须满足防火规范、监控和使用部位的要求外,尚需合理定位,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作调整,以尽量保持建筑(天花板等)的原貌。 工程电气论文:关于住宅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问题 【论文关键词】: 电气安装; 质量;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住宅是人们生存必须的条件之一,其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电气安装与安全用电的矛盾日渐突出,对目前住宅电气安装工程的现状及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 1. 质量通病与防治分析 1.1 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现象: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但又不涮锡;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于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导线的三相、零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分析: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工艺和技术;材料采购员没有按照要求备足施工所需的各种导线颜色及数量,或者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材料而混用。 预防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对规范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两根,中间需加平垫片;不允许3根以上的连接;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材料采购人员一定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分清相线、零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的区分,即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单相时一般宜用红色;零线(N线)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必须用黄绿双色导线。 1.2 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 现象:线盒预埋太深,标高不一;面板与墙体间有缝隙,面板有胶漆污染,不平直;线盒留有沙浆杂物;开关、插座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有串接现象;开关、插座的导线线头裸露,固定螺栓松动,盒内导线余量不足。 分析: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方便。 预防措施: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准确固定线盒;当预埋的线盒过深时,应加装一个线盒;安装面板后要饱满补缝,不允许留有缝隙,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开关、插座中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不能串接,先清理干净盒内的砂浆;剥线时固定尺寸,保证线头整齐统一,安装后线头不裸露;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单芯线在插入线孔时应拗成双股,用螺丝顶紧、拧紧;开关、插座盒内的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以100~150mm为宜。 1.3 灯具安装不符合要求 现象:灯位安装偏位,不在中心点上;吊链日光灯链条不平行;灯罩不吸顶,接线盒外露;阳台灯底盘铁板大、生锈,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太大,不整齐。 分析:预埋灯盒时位置不对,有偏差,安装灯具时没有采取补救措施;对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不熟悉;采购灯具时不顾质量;筒灯开孔时没有定好尺寸、圆孔直径不统一等。 预防措施:安装灯具前,应认真找准中心点,及时纠正偏差;按规范要求阳台灯具的底盒铁板厚度≥0.5mm;玻璃罩不能太薄,以免安装时破裂;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要先定好坐标,安装时外圈牢固地紧贴吊顶,不露缝隙;采购、施工人员要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范。 2. 对工程的几点影响 2.1 影响墙体外观效应和使用功能 剔槽埋管破坏了墙体的平整度,影响墙体的外观效应。接线盒预埋不到位,插座高度不统一、开关安装位置不合适等不规范施工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给住户带来诸多不便。 2.2 不易维护与检修 在电气施工中出现的导线质量不合格、接线不采用标准线盒,一砖堵死等质量通病,影响住户的正常用电,给维护、检修带来很多麻烦。如在住户室内装饰完工后,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导线断在墙内,接线盒又找不到,就是比较难处理的线路障碍。要恢复供电,势必破坏住户已装修好的墙面或室内灯饰,给住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 电气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 3.1 从事人员技术素质差 没有电工特殊工种操作证,雇用临时工参加电气安装,他们对图纸领会不深刻,甚至看不懂图纸,不具备承担电气安装工程的技术能力;还有的承建单位,从事电气安装工程的人员管理不够,达不到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要求。 3.2 材料市场混乱,把关不严 好多工程都是私人承包,在利益驱动下,大量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上,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3.3 施工企业对电气安装质量不够重视 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往往“轻安装”,忽视安装环节。施工现场未配备专职电气技术质量人员,管理失控,施工人员缺少专业技术培训,甚至无证上岗,对规范、标准不熟悉,盲目施工,不自检或自检流于形式。 3.4 土建、电气专业配合不够 土建施工人员不按设计要求配合电工完成预留过程,致使许多配电箱的安装上下挤砖,歪歪斜斜,开关距门太远,一个房间的插座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既不美观又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给安装和使用都造成很多困难。 4. 措施和建议 4.1 思想上提高认识 电气安装应引起业主、发包单位、承建单位的足够重视,把电气安装工程看成建设中的举足重轻的一个分部工程,提高电气管理、安装人员的技术、素质,增强其岗位责任心。 4.2 加强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资格是否与其承担的项目相适应,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相关法规的基本要求。因此,质量监督员应在工程开工前审查有关单位的资质等级,同时也要审查有关材料设备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资格。 4.3 控制原材料质量 首先,要严格控制进货渠道,所有电气材料、器具、设备应从正规商业渠道采购;其次,要严格进场验收制度,对进场的各种材料设备要检查其出厂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国家实行强制许可证管理的电工产品必须取得安全认证,以及进行必要的抽检,确保进场的各种材料设备的型号、规格、质量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设计和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4.4 严把工程验收关 电气器具、管线及固定用材料穿线、配线,电线连接及电线端子连接、接地线连接、接地极的埋设,避雷网埋设,下引线的连接,严格绝缘、接地测试等项,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对这些分部分项工程和使用材料进行逐一检查,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坚决不予验收。 5.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安装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用电的需要,而更注重其美观、适用、方便的效果。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是住宅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不容忽视,施工前一定要弄清质量问题的成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对电气安装工程的管理和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电气安装工程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抓好质量管理工作,使之朝着一个具有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外观优美与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 工程电气论文: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的施工配合 摘要: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土建施工各阶段的电气施工配合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 电气安装工程 施工配合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在施工中,如果某一专业或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工作也难以做好。即使在某个阶段,某一个工种受其他工种的影响不大,而且完成了任务,但将给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带来巨大损失,这种损失不仅限于工期上,有时会造成经济或质量上的损失。所以,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电气安装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建施工关系最为密切,如:电源的进户,明暗管道的敷设,防雷和接地装置的安装,配电箱(屏、柜)的固定等,都要在土建施工中预埋构件和预留孔洞。随着现化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结构、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建筑工程按结构所用的材料不同,可以分为钢结构、木结构、砖石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按受力和构造特点又可分为承重墙结构、框架结构等形式。在土建施工阶段,针对建筑结构及施工方法的基本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充分做好电气安装的配合施工。下面仅以一般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高层现浇钢筋砼结构形式谈谈土建施工各阶段的电气施工配合工作。 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电气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技术要求,例如开关柜的基础型钢预埋;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固定件预埋,这些要求应在土建结构施工图中得到反映。土建施工前,电气安装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电气工人应该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相适应。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土建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配件。 2 基础阶段 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予留予埋工作。这一方面要求电专业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墙体今后渗漏;另外一方面要求格外注意予留的轴线,标高、位置、尺寸、数量用材规格等方面是否符合图纸要求。进户电缆穿墙管和予留予埋是不允许返工修理的,返工后土建二次做防水处理很困难也不易所以电专业施工人员特别留意与土建的配合。按惯例尺寸大于300mm的孔洞一般在土建图纸上标明,由土建负责留,这时电气工长应主动与土建工长联系,并核对图纸,保证土建施工时不会遗漏。配合土建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尺寸小于300mm、土建施工图纸上未标明的予留孔洞及需在底板和基础垫层内暗配的管线及稳盒的施工。对需要予理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柜基础型钢等予理件,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到位及时埋入,不得遗漏。根据图纸要求,做好基础底板中的接地措施,如需利用基础主筋作接地装置时,要将选定的柱子内的主筋在基础根部散开与底筋焊接,并做好色标记,引上留出测接地电阻的干线及测试点,比如还需砸接地极时,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利用土建开挖基础沟槽时,把接地极和接地干线做好。 3 结构阶段 根据土建浇铸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电管暗敷工作,这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做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浇混凝土楼板内配管时,在底层钢筋绑扎完后,上层钢筋未绑扎前,根据施工图尺寸位置配合土建施工。注意不要踩坏钢筋。土建浇注混凝土时,电工应留人看守,以免振捣时损坏配管或使得灯头盒移位。遇有管路损坏时,应及时修复。对于土建结构图上已标明的予埋件如电梯井道内的轨道支架予理铁等以及尺寸大于300的予留孔洞应由土建负责施工,但电气工长也随时检查以防遗漏。对于要求专业自己施工的予留孔洞及予埋的铁件、吊卡吊杆,木砖、木箱盒等,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施工,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一到位就及时埋没到位。配合土建结构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各层的防雷引下线焊接工作,如利用柱子主筋作防雷引下线应按图纸要求将各处主筋的两根钢筋用红漆做好标记。继续在每层对该柱子的主筋的绑扎接头按工艺要求作焊接处理,一直到高层的项端,再用φ12镀锌圆钢与柱子主筋焊接引出女儿墙与屋面防雷网连接。 4 装修阶段 在土建工程砌筑隔断墙之前应与土建工长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因为它是电气人员按此线确定管路予埋的位置及确定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的位置、标高。在土建抹灰之前,电气施工人员应按内墙上弹出的水平(50线)、墙面线(冲筋)将所有电气工程的予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查对核实一遍,符合要求后将箱盒稳注好。将全部暗配管路也检查一遍,然后扫通管路,穿上带线,堵好管盒。抹灰时,配合土建做好配电箱的贴门脸及箱盒的收口,箱盒处抹灰收口应光滑平整,不允许留大敞口。做好防侧雷的均压线与金属门窗、玻璃幕墙铝框架的接地连接。配合土建安装轻质隔板与外墙保温板,在隔墙板与保温板内接管与稳盒时,应使用开口锯,尽量不开横向长距离槽口,而且应保证开槽尺寸准确合适。电气施工人员应积极主动和土建人员联系,等待喷浆或涂料刷完后进行照明器具安装;安装时,电气施工人员一定要保护好土建成品,防止墙面弄脏碰坏。当电气器具已安装完毕后,土建修补喷浆或墙面时,一定要保护好电气器具,防止器具污染。 一个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与内装修和墙面工程有很大关系,内线安装的全面施工虽然应在墙面装饰完成后进行,但一切可能损害装饰层的工作都必须在墙面工程施工前完成。因此,必须事先仔细核对土建施工中的预埋配合、预留工作有无遗漏,暗配管路有无堵塞,以便进行必要的补救工作。如果墙面工程结束后再凿孔打洞,则会留下不易弥补的痕迹。工程施工实践表明,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好配合工作,电气施工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工程电气论文:保护性建筑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电气设计 摘要:在对保护性建筑认识的基础上,以上海市徐家汇藏书楼为例介绍了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的特点以及主要情况。 关键词:修复工程 电气设计 1 对保护性建筑的一些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各地旧城区改造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其中不少地方采取“全拆全建”、“整旧如新”的改造方式,使一批历史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遭到破坏。近代上海的开埠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百余年来建造在这里的高楼大厦、亭台楼阁、园林场馆,有的巍峨魁伟,有的精致秀丽,有的典雅古朴,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是当之无愧的。至于与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有关的建筑更是不计其数,它们代表着各个年代的上海城市历史文化,有的是无价之宝。在描写上世纪30年代的一些小说以及影视剧中,往往会把上海外滩的海关钟声、国际饭店的雄姿、百乐门舞厅闪烁的霓虹灯等作为烘托历史故事的背景。这些已在一些国人心中埋下深深的印象,这就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她的独特的建筑,这是城市创造力和城市精神的表现。这些代表历史文化的建筑物,不但显现城市文化的深度,体现城市特有的个性魅力,而且还能提升这座城市的神韵和光彩,是其它事物和新的建筑无法替代的。所以,如果无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简单地推倒了事,把历史的“文脉”切断,那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现在各级政府和部门已加大了对保护性建筑的保护力度,《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于2003年1月1日的实施,更是让许多人为之振奋。 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先后参加了对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百乐门舞厅、徐家汇藏书楼、国泰电影院等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的电气设计。现以徐家汇藏书楼为例,谈谈笔者对保护性建筑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的粗浅体会。 2 工程概况 徐家汇藏书楼原系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是上海著名近代保护性建筑。包括两幢楼,均为砖木结构,始建于1867至1896年间。一幢为四层西式神甫楼,另一幢为两层外国传教士的藏经楼,重重叠叠的书架、栏杆、楼梯布局,是当年参照梵蒂冈图书馆书房的样式建造的。它汇集了原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亚洲文会图书馆、上海租界工部局图书馆等宗教和文化机构的32万册旧外文文献,其中1515年至1800年初欧洲出版的西文珍本计1800种二千余册,另有92种绝大部分都是在上海出版的外文报纸等等。其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法学、数学、天文学等各门学科;其语种包括拉丁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俄语等20种语言;其珍贵的版本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体现了馆藏旧外文文献资源的丰富内涵。它们是研究中西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欧美汉学等的珍贵史料。保护这些书籍先得保护书库。 目前人们对保护性建筑通常采取三种保护方式:一是完全保护型,即开展文物式原汁原味的保留;二是局部保护型,即在保留建筑外貌的基础上对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三是风貌保护型,即保留原规划布局、建筑语言符号和绿化环境,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更新改造。徐家汇藏书楼则是根据上海市委市府提出的“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要求,进行修复改造。 3 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电气设计特点 保护性建筑的建造年代悠远,其电气部分大多是:用电负荷单一(原仅供照明),等级较低,用电量小(如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前用电量仅40kW左右),低压(220/380V)单电源引入;无专用配电间或配电间狭小;接地系统简单,仅在进户处作独立接地;电气线路年久失修,长期高密度超负荷使用,系统混乱;弱电部分仅有电话。 实施修复时,为满足文物保管与修复、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等三大功能的需要并实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消防与安防技术,建筑形体的展示与艺术勾勒,而需给陈旧的楼房添加现代化设备并健全功能。主要包括:消防系统(消火栓和预作用喷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应急照明和泛光照明、空调等。上述系统和设备的增加,必然提高了建筑的用电负荷等级,并需配置相应的功能房。为遵循 “整旧如旧”的原则,电气专用房间的增设、电气线路的敷设方式和走向等,在满足现行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尽量做到不破坏原有建筑的结构,又不影响其使用功能。 4 供配电 4.1用电负荷 随着藏书楼消防、安防等现代化功能的注入,用电负荷的级别有了提升。修复工程中新增的应急照明、消防、安防等按规范要求属二级负荷,其余则为三级负荷。空调功能的增加,使用电负荷大增,总计算有功功率达280kW。受总平面的限制,五位置安放将整个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控制的集中空调系统的室外机组,而采用了可“见缝插针”相对分散布置的多联分体空调系统,使安装空间减少达50%,能耗降低。即便如此空调用电负荷仍占了整个用电负荷的49%,约为照明负荷的1.6倍。而二级负荷占整个用电负荷的24%。 4.2 供配电系统 根据上海市《低压用户电气装置规程》(DGJ08—100-2003)修复后的藏书楼用电负荷已超过200kW,必须设置用户变压器,为此引入lOkV电源一路并选用10/0.4kV、400kV·A变压器一台(负荷率为0.7),供常用;另引入220/380V低压独立电源一路(容量65kW)作为备用。低压系统的接地采用TN—S型式。建筑内的工作照明、应急照明和空调采用树干式分层配电,既便于发生火灾时非消防电源的自动切断,又方便正常运行操作和检修;消防、安防和计算机网络等采用放射式配电,双电源末端切换。 4.3 变配电间 利用建筑底层原杂房和部分走道改造为变配电间,把高压柜(真空开关)、带防护罩的干式变压器和抽屉式低压柜合置在同一间内。地坪重做架空楼板,并增设总等电位联结。采用下进上出的走线方式,柜下设电缆沟、顶板下吊电缆桥架。变配电间布置见图2。 5 照明 修复工程电气设计将照明分为工作照明、应急照明、安防照明和景观(泛光)照明。 展室、文保研究室和修复室的工作照明要求较高,所以选用的光源色温小于3300K,显色指数Ra大于80,无眩光。为保护馆藏经书文物(有些是百余年前出版的羊皮书)不受紫外线的辐射损伤,设计选用了欧司朗的L36W型低紫外线荧光灯管作为书库内书架上的照明光源,并配以飞利浦灯具的特殊过滤遮光罩,以吸收紫外线而使光源产生的紫外线辐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 该修复工程的应急照明主要设在消防控制与安保监控室、疏散走道、公共阅览室、变配电间、消防泵房等处,是在正常照明失效时,为继续工作(暂时继续工作)而设的备用照明;以及在火灾的情况下,用以确保安全出口通道能被有效辨认,使人们能从室内安全撤离至室外(或某一安全地区),而在疏散走道和公共出口等处设置的疏散照明。应急照明采用了以电网引来有效独立电源作为后备交流应急电源的集中供电式系统,其供电容量、供电时间和转换时间均能满足要求,但在重大灾害时,其供电可靠性可能受到破坏,失去应急照明供电的作用。为此,对特别重要场所如消防控制与安保监控室、公共阅览室、变配电间、消防泵房的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灯具,另加带蓄电池并采用三线式配线,以使蓄电池处于常充电状态。 本工程中,安保照明实际为应急照明的一部分。由于安保摄像机的灵敏度与被摄目标的照度密切相关,不同灵敏度的摄像机所需的入射光通量是不同的。《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94)规定,监视目标的最低环境照度应高于摄像机最低照度的10倍。本工程中安保系统选用最低照度为1lx的高灵敏度彩色摄像机,参照《涉外建设项目安保电视系统设计规范》(DBJ08—16—99),其被摄目标的环境照度宜为30lx。为使夜间能有效地对藏书楼进行监控,在层应急照明配电箱另设与安保系统联动的开关,一旦防盗报警系统接收到入侵信号,将由安保控制室手动或自动直接开启安装有摄像机的走道、展厅、书库等处的相应应急照明灯,以保证摄像机清晰工作的足够照度。 泛光照明的设置是为充分表现藏书楼的整体建筑形象和艺术内涵,使其立面有比较均匀的照度、适当的阴影和亮度对比。设计确定沿街面为主要观察点,将泛光照明灯具离开建筑物一定的距离设置,采用同一方向照射,突出重点区域,从而达到了较佳的效果。 6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修复工程增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消防,设计考虑了使修复后的建筑能满足现行的有关消防规范和规定,同时结合原有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使之可行,而设置了消防泵及消火栓系统、预作用喷淋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消防水泵房设置于建筑的半地下室,而在建筑的底层专辟一间有直通室外出口的消防控制室,并兼作安防和网络控制室。 为节省安装位置和空间,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采用壁挂式主机,设有一个回路,实际使用地址总数为96个(其中智能型感烟探测器57个,地址编码器11个,带地址手动按钮11个,控制模块15块,警铃模块2块),并设有消防紧急电话。当确认火灾报警时,开启相关层警铃,消防广播;当喷头动作时,水流开关和预作用阀动作,由主机启动喷淋泵;当消火栓按钮动作时,消防泵直接启动,主机接收消火栓按钮动作信号;在以上设备动作的同时,由主机切断非消防电源,而设备动作的状态信号由主机接收、显示并打印。 7 安全防范系统 根据《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27-92),徐家汇藏书楼修复工程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按一级风险等级的保护要求进行设计,包括防盗巡更报警子系统、电视监控子系统和门禁管理子系统。白天以电视监控为主,对出入口、通道、展示厅、书库进行监视与计算机数字录像,并对进出重要书库的人员实现出入权限控制及出入信息记录;夜间以防盗报警为主,通过周界、书库窗户、出入口通道、展示厅、藏书库进行层层设防。同时要求值班人员定时定点对藏书楼周界进行巡逻,检查围墙、窗户、大门等有无异常情况。 7.1 防盗巡更报警系统 防盗巡更报警系统是整个安防系统的核心,设有主控计算机一台,为避免现场大量的管线敷设,主机采用总线通讯方式,通过总线扩展模块接受现场报警点信号。系统由编程器1个、8防区总线扩展模块6块、2防区总线扩展模块2块、通信接口模块1块、数字量输出控制模块1块、系统打印机1台等构成。一旦报警,立即通过计算机CRT(图形显示技术)显示报警区域电子地图,该电子地图上的报警点由正常状态转变为红色闪烁,同时在信息窗口实时显示报警点位代号、报警区域名称及相应的处警预案。系统的联动控制是警后自动化处理功能的重要方面,通过串行通讯口由计算机直接控制数字量受控点。前端防盗探测器的防范配置是:围墙上设置7对主动红外探测器(采用双光束检知方式,适合在雨、雾、雪天等恶劣环境下使用),形成一道周界报警;内部主要通道、展厅、书库设置墙装双鉴探测器(带下视防潜行功能)23个与被动红外探测器(长距离,防尘、防虫密封,温度补偿)4个;一层、二层的书库窗户设置42个帘幕式探测器。巡更系统集成在防盗报警系统中,共设置8个巡更点,可任意设置巡更路线、巡更时间、巡更内容、巡更人员。 7.2 电视监控系统 电视监控系统是日常管理与观察整个藏书楼运行状态的有效手段,更是报警以后现场发生情况取证的重要依据之一。由前端摄像机16台(其中彩色15台)、矩阵切换主机、计算机数字硬盘录像、监视器显示切换四部分组成。为在夜间能有效地对藏书楼进行监控,将在安装有摄像机的通道、展厅、周界围墙等场所的照明与监控系统联动,在控制室值班员能手动或自动进行控制。一旦防盗报警系统接收到入侵信号,电视监控系统自动切换现场画面至指定监视器,并触发录像机进行报警实时录像。前端防盗探测器为直流12V,摄像机为交流24V,每层配置1个3A、12V、DC开关电源与1个3A、24V、AC的变压器。 7.3 门禁管理系统 在藏经楼书库门及神甫楼二、三、四层书库门等6处,配置了非接触卡IC“一卡通”门禁管理系统。可根据管理的需要自由设置人员出入的区域与时间,能自动识别、判断、读写、记录出入人员的信息。当有非法闯入、门锁或感应器被破坏等情况出现时,系统会发出异常报警信息。考虑到门禁系统的工作电流较大,线路损耗较大,设计强电220V至每个门禁控制箱,每个门禁配1台开关电源,其输出电压为12V(3A)。 为提高整个安全防范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控制室内设置在线220V UPS不间断电源1台,保证整个安防系统连续60分钟以上的供电,防盗巡更报警部分单独供电可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 该修复工程中尚包括计算机网络、电话和有线电视系统。集中了交换设备和配线架的计算机网络柜,合置于消防、安保控制室内。计算机网络信息点的位置,特别考虑原有建筑和整排书架及家具等的布置,并与强电插座相对应。对较大空间布置的目录兼展示厅,则配置无线发射的网络信息点,从而避免了地面走线槽和地插座的设置。其余电话、有线电视系统均属常规设计,限于篇幅此处不赘述。 8 其它 a.由于功能的增加使各类强、弱电线路大量增加,合理的走向及敷设方式对保护性建筑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该项目中电气设计把强、弱电干线金属线槽分布在走道两侧的吊顶里,支线及回路线则穿钢管埋墙暗敷,以尽量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b.用于消防、应急照明等二级负荷的线路均按规范规定采用耐火电线电缆,成束敷设在线槽里的电线也采用阻燃型。 c.修复工程中增设的消防泵房安置在半地下室,其顶板为木结构,净高2.2m。设计除将木结构顶板全部按防火要求涂刷防火涂料外,另在电气盒、箱、柜的上方顶板部位加装防火板。 d.感烟探测器、监控摄像机、电源插座、网络与电话插座等的布置,除必须满足防火规范、监控和使用部位的要求外,尚需合理定位,并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作调整,以尽量保持建筑(天花板等)的原貌。 工程电气论文:试论中国农村小康住宅建筑电气工程 摘要: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农村小康住宅林立于全国各地。小康住宅中的建筑电气工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的建筑电气工程进行追踪、分析,并着重对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电气化设计与施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农村小康住宅 建筑电气工程 自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我们中国人自己在北京西苑宫庭最早亮起了电灯,到今天迅猛发展的电气事业共经历了100多年,正在为实现全国农村电气化加倍努力。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电气化近十年来有了很大进展,农村小康住宅中的电气工程虽然比不上象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美国华盛顿大教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中国的亚运村、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建筑电气工程那么复杂。但毕竟是一个涉及中国数十亿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大量的家用电器成了小康家庭财富中的支柱的财产之一,人们对用电的需求也提高了。因为小康住宅电气工程中有强电,还有弱电。如电灯、电热、空调、共用电视系统、闭路电视、有线电视、广播、电话、音响系统、传呼系统及防盗报警系统。而当今迅猛发展的建筑业对小康住宅的电气设计与施工也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们对电光源方面的选择要求也高了,从以前的白炽灯到发光柔和的日光灯、节省电能的节能灯、高效光源灯。白炽灯将在小康住宅中逐步减少,它虽有造价低廉、安装方便等优点,但在同样的功率下,发光率低,色度差。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在豪华的装饰之中选用白炽灯泡更为富有、豪华。日光灯还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产品之一。高效节能灯虽然造价高了一些,但有美观、光源色度好、省电、体积小、安装方便等优点,但目前国产的质量还没有完全过关,但最终毕竟将代替白炽灯和日光灯的趋向。 灯具外观造型变化很快,上了一批,淘汰一片。人们对灯具的外观选择要求也高了,农村小康住宅灯具外型选择一般力求大方、明快、光源适当,与室内外环境相配套。因为灯具的选择与室内的装饰档次高低是有一定联系的,在当今发展的小康住宅建筑有些是别墅式、西式、独立庭院式的这还要考虑到室外周围环境相匹配。如室外选用园林柱子灯加以修饰与整体吻合,装饰豪华的需配一些豪华灯具。所以说农村小康住宅电气设计应与整个建筑与环境相配套。 一、农村小康住宅的类型、特点与电气工程浅析: 在中国农村大地上,近几年新建了许许多多小康型住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住宅条件。小康住宅南北风格、造型差异较大,选用建筑材料也有差别,农村小康住宅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村镇居民小康住宅小区,第二是非居民小康住宅小区;第三是村镇居民和非居民综合的小康住宅小区。建筑结构形式方面有: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等。层高有一层的、二层的、三层及多层或高层的。另外农村小康住宅在形式上很多,大体分为:单元式、单体式、公寓式、组合式、庭院式、别墅式、西式等。 对于以上各种形式的农村小康住宅,建筑电气的设计与施工应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根据具体条件和资金来确定具体设计方案。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复杂,气候东、南、西、北差异明显,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另一方面农村的小康住宅的格调也有差异。农村电气化的逐步实现,家用电器日益增多,大功率的、豪华型的农电进入农家,以前每家农户的电度表是选用1A、2(4)A、3(6)A为多,而现在许多用户连5(10)A电表都不能满足。对以前的住宅要求更换更大容量的电表与导线。家用电气化从以前的白炽灯、半导体收音机、交流电子管收音机到现在的大型电视机、家庭影院、录相机、电饭锅、电炒锅、电热器、排烟机、空调机、浴霸等。由于这些大容量家电剧增,用电负荷也相应增加,在50年代到70年代末设计安装的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工程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电器时代,大多电气线路已承受不了强大的电流通过,以我们浙江中部地区为例,由于建筑结构的变化,以前在电气施工方面用瓷夹板、木槽板、塑料护套线,到现在用的塑料硬、半硬管,铁电线管及智能化配线。敷设方法也从以前的明敷设发展到现在的暗敷设施工。 农村住宅以前一般不设防雷保护,也不设人身与设备安全的保护设施,在农村施工中将大量的塑料护套线直接埋入墙内,给用电带来不安全因素,在施工中存在着没有进行电气工程设计,请有安装资格的电工进行安装,选材用料不严格等等缺陷,所以对于农村小康住宅的电气化工程必须十分重视,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去实施。 二、小康住宅电气化基本功能设置设计。 作为小康住宅一词来讲,它的电气化设计就应该比一般农用住宅电气设计提高几个星级。但我们应根据“小康型”的原则,不能将“中康”或“大康”的模式硬套进“小康型”,设计时应本着实用、安全、节约、美观的原则。人们普遍需要的功能设施、用电负荷、用电需求都要予以尽力满足。所以在设计时要有一整套供电、用电、自控、保护、备用等一系列设备设置。 衣、食、住、行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在人生短暂的数十年旅途中,人们工作之余各种学习、科学研究、娱乐活动、安心养神,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住宅中渡过。家庭需要用电,电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幸福,也是现代家庭的重要成员。对于小康住宅电气化设计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要有充足的电源供给; (2)电气照明; (3)空调系统、采暖; (4)实验用小功率三相电源; (5)防盗报警系统(包括交直流对讲门铃、一般门铃); (6)通讯系统; (7)广播系统; (8)音响设备系统; (9)共用电视系统(包括家庭卫星接收、有线电视); (10)家庭消防电源; (11)备用电源; (l2)有确保人生和设备安全的保护装置。 各种不同功能的强弱电电气施工图应各自分开设计,以备安装和以后查阅。 三、插座、开关、线管的敷设施工: 在小康住宅中有许多管路,如自来水给水管(冷水、热水)、排污排废排水管、采暖管、分体式空调机管道等。为数最多的是各种强电和弱电线管。各种总线管路的垂直总管一般设在管道井内,但众多的分支管是要沿墙、沿梁、沿柱、沿地面或沿大棚内敷设的。一般情况要在240mm或370mm的墙体或混凝土中敷设,难度较大。在敷设中,要考虑到墙体和混凝土建筑荷载是否有影响。所以在设计线管方向、位置时首先考虑各种系统的需要,又要在设计时尽力把强电部分(照明动力、防盗报警、人身设备保护装置)和弱电部分(电话、广播、电视、音响)等分开,能同方向尽可能在同一方向敷设,这样便于凿刨墙体或在混凝土中预埋。在住宅中应根据人们使用位置来安排各种系统出线口。 根据一般使用情况,照明系统(包括开关、各种插座)、人身设备保护系统是分布在整个住宅之中。空调机、取暖器是分布在卧室和客厅中为宜,电热如浴霸、电热沐浴器(液化气除外)在卫生间,电饭锅、电炒锅、排烟机在厨房。实验用动力电在实验室或书房中;电视系统、电话系统一般设在客厅、卧室内;音响系统设在客厅中,部分也直接引入主卧室;广播、门铃一般在每层休息平台或门厅,广播也可以通入卧室便于收听;防盗报警系统触头设在各处门窗上下端,报警器设在卧室和客厅中。有条件的应设消防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电灯开关一般设在1.3米为宜,插座明装1.8米一2.2米为宜,暗装距地0.3米或1.3米为宜。 总配电箱一般设在二层为宜,电源由住宅小区干线引入,如单元式的应在进入门口边上方为宜。为了防止突然停电,应增设直流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小型的可供一般路灯,大功率的可供电视机、小功率照明灯3—4小时使用,各种插座、开关的位置应设在最方便的地方。 四、人身与设备的保护装置: 人是最宝贵的,为了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在总电源进入处应设重复接地装置与进户零线连接,形成保护接零系统,然后引至各插座的接地桩和不带电的金属外壳。 在总配电箱处应加设漏电保护器和自动空气开关,象淋浴器等应采取单机保护。整体保护可实行二级保护或综合保护。总配电箱的总熔丝和分支熔丝应相配得当,用电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得到保护,三层或10米以上的小康住宅的屋顶应设防雷保护。有计算机房的,整个房间应设屏敝网以防外界干扰。 综合以上,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的电气化设计与施工,广大电气工作者要有远见,有发展余地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电世界。应根据供用电规则、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和用户要求,合理设计、精心施工。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电气化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工程电气论文:浅议住宅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问题 摘 要 住宅是人们生存必须的条件之一,它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电气安装与安全用电的矛盾日渐突出,其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就目前住宅电气安装工程的现状以及对主体工程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电气安装 质量 问题 对策 1 电气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分析 1.1 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 现象:线盒预埋太深,标高不一,面板与墙体间有缝隙,面板有胶漆污染,不平直;线盒留有沙浆杂物;开关、插座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有串接现象;开关、插座的导线线头裸露,固定螺栓松动,盒内导线余量不足。 原因分析: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方便;存在不合理的节省材料思想。 1.2 室外进户管预理不符合要求 现象:采用薄壁铜管代替厚壁钢管;预埋深度不够,位置偏差较大;转弯处用电焊烧弯,上墙管与水平进户管网电焊驳接成90°角;进户管与地下室外墙的防水处理不好。 原因分析:材料采购员采购时不熟悉国家规范、标准,有的施工单位故意混淆以降低成本;施工管理员不严格或者对承包者的故意违规行为不敢持反对意见,不坚决执行规范和标准;监理人员对材料进场的管理出现漏洞;与土建和其他专业队伍协调不够;没有弯管机或不会使用弯管机,责任心不强,贪图方便用电焊烧弯;预埋进户管的工人不懂防水技术,又不请防水专业人员帮忙。 预防措施:进户预埋管必须使用厚壁铜管或符合要求的PVC管(一般壁厚 PVC Φ 114为4.5mm以上,Φ56为3mm);加强与土建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协调和配合,明确室外地坪标高,确保预埋管埋深不少于0.7m;加强对承包队伍领导和材料采购员有关法规的教育,监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需检验这一规定,堵住漏洞;预埋钢管上墙的弯头必须用弯管机弯曲,不允许焊接和烧焊弯曲;做好防水处理,请防水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或由防水专业队做防水处理。 1.3 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现象: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但又不扩锡;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于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导线的三相、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原因分析: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工艺和技术;材料采购员没有按照要求备足施工所需的各种导线颜色及数量,或者施工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材料而混用。 预防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对规范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尽量不要做“羊眼圈”状,如做,则应均匀搪锡;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两根,中间需加平垫片;不允许3根以上的连接;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材料采购人员一定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应清楚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的区分,即P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单相时一般宜用红色;零线(N线)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PC级)必须用黄绿双色导线。 1.4 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 现象:线盒预埋太深,标高不一;面板与墙体间有缝隙,面板有胶漆污染,不平直;线盒留有沙浆杂物;开关、插座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有串接现象;开关、插座的导线线头裸露,固定螺栓松动,盒内导线余量不足。 原因分析: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方便。 预防措施: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准确牢靠固定线盒;当预埋的线盒过深时,应加装一个线盒;安装面板后要饱满补缝,不允许留有缝隙,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开关、插座中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不能串接,先清理干净盒内的砂浆;剥线时固定尺寸,保证线头整齐统一,安装后线头不裸露;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单芯线在插入线孔时应拗成双股,用螺丝项紧、拧紧;开关、插座盒内的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以100~150mm为宜。 1.5 灯具、吊扇安装不符合要求 现象:灯位安装偏位,不在中心点上;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吊链日光灯链条不平行;吊扇的吊钩用螺纹钢加工,成型差;灯罩不吸顶,接线盒外露;阳台灯底盘铁板大、生锈;天花吊顶的简灯开孔太大,不整齐。 原因分析:预埋灯盒时位置不对,有偏差,安装灯具时没有采取补救措施;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不熟悉;采购员购买灯具时不顾质量;筒灯开孔时没有定好尺寸、圆孔直径不统一等。 预防措施:安装灯具前,应认真找准中心点,及时纠正偏差;按规范要求,成排灯具安装的偏差不应大于5mm;预埋吊扇挂钩时,应用不小于Ф8的镀锌圆钢与板内的钢筋固定在一起,不准采用螺纹钢;成排的吊扇应成一直线,偏差≤5mm;阳台灯具的底盒铁板厚度≥0.5mm;玻璃罩不能太薄,以免安装时破裂;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要先定好坐标,安装时外圈牢固地紧贴吊顶,不露缝隙;施工人员、采购人员要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范。 2 电气质量通病对土建主体工程的影响 2.1 影响土建结构 电气质量通病直接影响承重墙、楼梯梁和圈梁的应力分配,甚至破坏主体结构。例如,为了固定顶棚上的一个吊灯,需要在楼板缝中从上向下安放一块木砖,但因施工顺序或木砖尺寸不合适,致使安放木砖处两块空心板被砸坏露筋,破坏了空心板的主筋结构,对整个主体结构产生很大的危害。再如,配电箱预留在楼梯梁下的承重墙上,承重墙局部承压能力不够,无法承担上面几层楼梯的重量,形成了严重的隐患。 2.2 影响墙体外观效应和使用功能 剔槽埋管破坏了墙体的平整度,影响墙体的外观效应。接线盒预埋不到位,插座高度不统一、开关安装位置不合适等不规范施工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给住户带来诸多不便,与设计者的初衷相差甚远。 2.3 不易维护与检修 在电气施工中出现的导线质量不合格、接线不采用八字接线、分线盒一砖堵死等质量通病,影响住户的正常用电,给维护、检修带来很多麻烦。如在住户室内装饰完工后,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导线断在墙内,接线盒又找不到,就是比较难处理的线路障碍。要恢复供电,势必破坏住户已装修好的墙面或室内灯饰,给住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 电气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 3.1 从事电气安装的人员技术素质差 有的没有电工特种工种操作证,有的雇用临时工参加电气安装,他们对设计图纸领会不深刻,甚至看不懂图纸,根本不具备承担电气安装工程的技术能力;还有的承建单位,从事电气安装工程的人员管理不够,就由土建施工员代管,结果往往成了代而不管,达不到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要求。 3.2 电气材料市场混乱,把关不严 好多工程都是私人承包,在利益驱动下,大量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上,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3.3 施工企业对电气安装质量不够重视 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往往“重主体、轻安装”,忽视安装环节。施工现场未配备专职电气质检员,管理失控,施工人员缺少专业技术培训,甚至无证上岗,对规范、标准不熟悉,盲目施工,不自检或自检流于形式。 3.4 土建、电气两个专业配合不够 土建施工人员不按设计要求配合电工完成预留过程,致使许多配电箱的安装上下挤砖,歪歪斜斜,开关距门太远,一个房间的插座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既不美观又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给安装和使用都造成很多困难。 4 措施和建议 4.1 首先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电气安装工程应引起业主、发包单位、承建单位的足够重视,把电气安装工程看成住宅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举足重轻的一个分部工程,提高电气管理、安装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增强其岗位责任心。 4.2 提高住宅电气安装的设计水平 设计者在满足常规供电,保证安全用电的前提下,应更多地兼顾美观、装饰效果和使用功能,满足住户美观、方便、舒适、安全的现代化生活需要,把电气安装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3 加强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资格是否与其承担的项目相适应,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规的基本要求。因此,质量监督员应在工程开工前审查有关单位的资质等级,同时也要审查有关材料设备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资格。 4.4 把好原材料进场关,控制材料质量 首先,要严格控制进货渠道,所有电气材料、器具、设备应从正规的商业渠道采购;其次,要严格进场验收制度,对进场的各种材料设备要检查其出厂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国家实行强制许可证管理的电工产品必须取得安全认证,以及进行必要的抽检,确保进场的各种材料设备的型号、规格、质量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设计和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4.5 严把电气安装工程验收关 验收内容包括:电气器具、管线及固定用材料穿线、配线,电线连接及电线端子连接、接地线连接、接地极的埋设,避雷网埋设,下引线的连接,严格绝缘、接地测试等项,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对这些分部、分项工程和使用材料进行逐一检查,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的坚决不予验收。 5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安装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满足照明、家电用电量、安全用电等需要,而更注重其美观、适用、方便的使用效果。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直接影响住宅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在施工前一定要弄清质量问题的成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对电气安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电气安装工程放在和土建工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抓好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使电气安装工程朝着一个具有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外观优美与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
文学类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以往发表的新词语a的文章。侧重于从新词新义的显现入手探讨,从修辞格方面入手研究新词的比较少。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的意义,由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的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情况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修辞 新词语 比喻 借代 仿拟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新语。随着国内旅游热兴起,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农村人口投身于旅游景点的商业服务,于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饰,仿照“的士”,出现了“马的”、“驴的”、“轿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词。这种由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换。研究这种新词新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研究这种新词语还有社会学的意义。比如“下岗”一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进入90年代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机制,必然使有的企业破产,有的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与“下岗”相对应,运用对义仿拟手段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此外,“绿灯”、“黄昏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研究这种新词具有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如“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事业”、“套书”“套裙”“套餐”“套会”“套票”等系列套词反映了修辞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语言的活跃,反映思想的活跃,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结果。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词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新词的产生概括的说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构造新词,二是吸收外来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的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倾向于寻求各种造词手段来对客观世界大量的空符号作及时有效的补充。产生新词新语的方式很多,有新外来词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方言词语的吸收等等。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任学良先生曾提出“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新词语有不少正是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比如用“鞭打快牛”来喻指对贡献大的人或企业过度加码,使其做更大的贡献;用演员出台表演的“出台”来喻指一系列成套的政策措施跟群众公开见面,即形象又生动。诸如“蛋糕”、“绿灯”、“断奶”、“窗口”、“余热”、“网络”、“黄牌”、“拳头”、“婆婆”、“阵痛”,“铁饭碗”、“红眼病”、“花架子”、“大锅饭”、“毛毛雨”、“大气候”,“一刀切”、“走后门”、“打头阵”、“剃光头”等都是通过比喻式构成的。“拳头产品”是指一种品牌或产品在企业中的作用向拳头一样粗壮有力,它是比喻方式造成的新词语。至于“龙头企业”、“文山会海”等等都是此类。还有借代式新词语,如“菜篮子”、“绿色食品”、“国脚”等。据语料库我们统计得出这种由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语约有700多个,以比喻、借代、仿拟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其他修辞方式如比拟、夸张、谐音构成的新词语,下文中我们将会一一谈到。 二、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⑴、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 龙头企业 拳头产品 窗口行业 星火计划 胡子工程 尾巴工程 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 ,取譬的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如: 草根工业:喻指植根于乡村土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 龙头企业:像龙头一样能带动全局和其他企业前进或发展的企业。 尾巴工程:指某一工程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但尚有某些收尾项目未曾完成,好像拖了个尾巴。 ⑵、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如: 绿灯 窗口 龙头 新星 拳头 黄牌 气候 余热 婆婆 短平快 在这类词语中,由一些本来是普通语词,如“婆婆”、“窗口”、“拳头”;有的本来是专业、行业用语,如“绿灯”、“黄牌”,作为新词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比喻义,使用范围扩大了。而且有的新词语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组成相关的新词语。如: 气候: 大气候 小气候 新星:网坛新星 影坛新星 诗坛新星 在这其中的“窗口”、“龙头”、“拳头”与前头所说的第⑴类关系密切或是由⑴类省略本体类属词形成的。比如“龙头”据一些语言研究者考察,在报刊杂志中先是出现“龙头产品”、“龙头企业”等短语,随后才出现“龙头”单独使用的情况。如: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龙头”。或是先出现喻体单独使用的情况,然后扩展成⑴类词语,像“窗口”,举个例子来看: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是社会文明风尚的窗口。由此产生了把这些行业总称为“窗口行业”的说法。这两类词语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口语中“窗口”、“龙头”、“拳头”等词语的比喻说法是早已存在的,当它们进入书面语后,很快就被推而广之了。 ⑶、 以喻体作中心词,前边加上一系列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新词语。其中心词有双音节的,也有单音节的。我们以单音节为例看一下,如: ~坛:体坛 歌坛 影坛 泳坛 足坛 网坛 ~星:歌星 明星 笑星 舞星 泳星 新星 ~霸:电霸 水霸 车霸 鱼霸 油霸 波霸 声霸 ~~热:武侠热 英语热 中国热 琼瑶热 追星热 足球热 旅游热 ~~族:上班族 追星族 红唇族 推销族 打工族 工薪族 ~~风:吃喝风 麻将风 浮夸风 宴请风 这一类单音节词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使用范围比较广,但它们能不能被认为是后缀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首先,一般后缀成分如“子、头、儿”等本身已无实词意义,它们的词义已经虚化或消失了。而“坛、星、霸、风、热”这一类单音节词,仍保留一定的实词意义。例如“热”,指受很多人欢迎的或很多人热衷的某一社会现象。“坛”,在词典中早已说明指的是体育界或文艺界,只不过由它构成的新词更多了,而“坛”的词义并未消失。至于“风”本指一种自然现象,但自古至今就被喻指社会风气或作风,如“党风”、“世风”、“校风”、“学风”等,近年来产生的“吃喝风”、“麻将风”仍是这个意思。 其次,“子、儿、头”等后缀成分须依附于前边的词语存在,是名词的标志,而“热 、坛、风”这一类单音节词,则勿须依附前边词语存在,可以单独使用。再次,在修饰性词语和这些单音节词之间,结构较松散,有的也可以插入其它词语。修饰这些单音节词的成分可以是词 ,也可以是短语,没有一定限制。由于这类单音节词确实存在一种后缀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称其为类后缀成份。 ⑷有的新词语,从它开始使用,就作为一种比喻用法。如: 大锅饭:喻指不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一刀切;喻指那种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的简单化的工作方法。 这类词语就字面意义谈,本指一种现象或事物,只是人们很少用它们的字面意义,而是常用它们来喻指某一事理、现象,在使用过程中这类词语逐步具有了某种习用的意义。这类词语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俗语、惯用语,如:“踢皮球”、“剃光头”之类,它们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很难说明这种比喻究竟是以那个本体为对象的。 三、借代造词法 用借代修辞格形成的新词?,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⑴、以专称代指通称。如:伯乐,原为韩愈《马说》中的人名,擅长相马的人后来代指擅长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的人。硅谷:源自美国,电子工业基地,现代指电子工业基地。 ⑵、以某一相关事物代指一事物。如: 红包:代指家长给晚辈子孙的赏钱或厂矿、企事业单位给职工发放的奖金。 菜篮子:代指城镇居民的副食蔬菜供应。 “菜篮子”:是城镇居民采购蔬菜、食品时携带的工具;“红包”:使用红纸包着钱币,象征喜庆、吉祥,以示奖励。 ⑶、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标记代指该事物。如: 橄榄绿:代指这种颜色的警察制服。 大团结:指拾元面值的人民币,因上面印着民族大团结的图案而得名。 国脚:专指具有高超球艺的国家级的足球队员。 ⑷、以具有特征性的动作行为代指某一事。如: 画圆圈:代指圈阅文件。一些领导同志在阅读或批示文件时,常画圆圈表示已经过目。 爬格子:因写文章要用带格子的稿纸,所以拿“爬格子”来形容勤奋艰苦写写作。 挂鞋:代指足球队员退出绿茵场,不再参加比赛。 “画圆圈、爬格子”,“挂鞋”都是动宾结构。前者口语色彩浓,后者书面语色彩浓。此外,它们之间的感情色彩也有区别。“画圆圈、爬格子”含有戏谑的意味,“挂鞋”则显得庄重。 ⑸、以形象性称谓代指原有专名。如: 铁榔头:因郎平扣球凶猛有力,而“郎”与“榔”同音,人们就以“铁榔头”代指朗平。 聂旋风:我国围棋手聂卫平在中日围棋赛中,连连获胜,象一股旋风,令对方无法招架,于是“聂旋风”就成了聂卫平的代称。 ⑹、以专名代指该专名所具有或体现的某种社会现象、观念等。如:“条子现象”指领导干部随意批条子办事的不良社会现象。“明星效应”指文艺、体育等领域里的明星由于受人崇拜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的社会现象。这类词语从意义上说,带有一定的模糊性、随意性;从结构上说,为定中结构;它不同于一般修辞上借代里所说的“专名代泛称”,从整个短语看,可以认为是部分借代。 四、仿拟造词法 采用仿拟手法构成的新词语,实际包含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修辞的目的,利用仿拟格而产生的偶发性新词语。这类新词语 有些会超越原语言环境,被更多的人认可并使用,逐步获得一般词语的性质;有些只是偶尔出现或偶尔重复出现,很快被遗忘和淘汰。另一种情况则是依据汉语词汇中已有的词语,利用仿拟手法来构成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可视为用仿拟构词法构成的新词语。利用仿拟构词法产生的新词语有着一般新生词语的性质,接下来我们着重分析仿拟型新词语的情况。 ⑴、格式仿。汉语词汇中有些词语的构成在形式上呈明显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也即一类词语构成的格式,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要素,能产生一系列同格式的词语。“格式仿”就是通过仿拟词汇系统中这类典型格式而构成新词语的方法。依据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 ①、仿前式。即仿造词仿拟原型词的结构,更换原型词的前一个词素,后一个词素不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仿词造词法中占多数,下列两组例子都属于仿前式。 面的轿的 酒吧网吧 货的 陶吧 残的 奶吧 摩的 ②、仿后式。与仿前式相反,这是一种仿拟原型词结构,并替换原型词的后一个词素,前一个词素不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仿拟造词法中用的比较少。例如: 国手国脚 的哥的姐 廉政廉业 陪读陪教 ③、格式仿产生的新词语四音节的也较多,所仿格式有些是词汇系统中具有的,有些则是近年新造,经反复使用获得习用性特征的新格式。格式仿构成的四音节的新词语大多是在一个固定格式中嵌入新语素,如:由“大×大×”仿拟出“大红大绿”、“大红大紫”、“大操大办”、“大包大揽”等;由“小×小×”格式仿拟出“小打小闹”、“小夫小妻”、“小修小补”等。这些新仿拟的词语,均在原格式中嵌入一定的语素,词型格式化特征突出。格式仿利用已有的格式,形势特征明显,改换语素灵活便利,是一种常用的仿拟构词的手段。 ④、还有一种仿拟则是依据一定的句法形式,即所仿格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模式。它们大多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使用时间长、出现频率高、生成能力强的句法模式。因而往往带有一定的文言句式的色彩。如:“以nvn”,介词“以”在这种句法模式中表示“凭借、依据”,是一种文言格式。根据这种格式仿拟的“以权谋私”、“以党代政”、“以工挤农”等新词语,概括性强,具有明显的文言特征。 ⑵、语义仿。语义仿即利用词语间语义上存在的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来仿拟构词。 ①、类义相仿。利用类义关系仿拟的新词语,如由“奖学金”仿拟出“奖教金”,由“空姐”仿拟出“海姐”,由“廉政”仿拟出“廉业”等。这些仿拟词与原型词都是同类事物,同属一个范畴,利用同类事物的相关性,类推联想,仿拟出新词。 ②、对义相仿。对义仿拟则是由记录某一事物、现象、行为的词语,仿拟出另一与之相对应的新词语。如,以性别为对应关系由“公关小姐”仿拟出“公关先生”,由“家庭妇女”仿拟出“家庭妇男”,“空姐”仿拟出“空哥”,“的哥”仿拟出“的姐”。 某些相对应的概念,也会产生对义仿拟构词。如,由“民办”仿拟出“官办”,由“民风”仿拟出“官风”等等,“民”与“官”便是建立在相对应的概念基础上的仿拟。 ③、反义相仿。这种仿拟词与原型词意义相反,这是由于仿拟词语中替换的词素与原型词中对应的词素意义相反造成的。这种仿拟是语义仿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许多仿拟型的新词语,都是通过反义仿拟构成的。如,以“大”与“小”相仿拟的“大我”与“小我”、“大气候”与“小气候”;以“冷”与“热”相仿拟构成的“冷销”与“热销”、“冷板凳”与“热板凳”等;以“优”与“劣”相仿拟的“优生”与“劣生”等等。此外,象“上”与“下”,“公”与“私”,“正”与“负”,“快”与“慢”,“强”与“弱”等反义语素的变动,都是仿拟构词的重要手段。 ⑶、依据是否只用仿拟手段来划分,可以分为单纯式和兼用式。单纯式是指仅仅利用仿拟这一修辞方式造词的方法。根据兼用的修辞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仿拟兼谐音。如“气管炎” “妻管严”,“哑巴亏”“喇叭亏” ②、仿拟兼简缩。例如:博导(博士生导师)硕导(硕士生导师)。这里人们兼用了仿拟和简缩两种造词法。 ③、仿拟兼夸张。例如“豪华本”“火箭本”(称出版速度快,质量低劣的书册)。仿拟词语“火箭本”显然也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五、其他修辞方式造词法 这种利用修辞格形成的新词新语义比喻、借代、仿拟最为常见,当然由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也是不容忽视的。谐音构成的新词语,如:“炒古”,炒买炒卖古玩,由“炒股”谐音而造;“导爷”,戏称导游人员,有“倒爷”谐音仿造。还有“爱资病”、“莫(没)斯(事)科科长等都是谐音造成的新词语。比拟式构成的新词语,如具有新含义的“松绑”“透明度”“冒尖”“挂钩”“浮动”,以及“精神污染”“知识爆炸”“三栖明星”“投资膨胀”等。夸张式新词语也为数不少,如:“爆棚”指体育、娱乐场馆等人数骤增;“过街鞋”,对质量很差的鞋的贬称。此外还有“爆满”、“鸣谢”、“袖珍企业”、“火箭本”等。还有新含义的“山海经”、“普通话”是直义式新词语。而“压缩饼干”“压缩空气”则是利用断取格形成的。真是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所有这些进一步说明了“修辞学造词法”是完全行的通的,而且是语言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六、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1、比喻、借代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比喻、借代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首先,这类词语具有时代特色。由修辞而逐渐凝固成新词语,是汉语词汇发展中固有的现象。例如:古汉语中有以“须眉”代指男子;以“裙钗”“巾帼”代指妇女;以“杜康”代指酒;以“黄发垂髫”代指老人小孩;也有以“蛇行、龟伏”等来喻指某一动作行为状态的。这类词语比较形象生动,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近几十年来涌现出的新词新语,存在着一种趋新求雅和系列化的趋向,同时也表现出追求形象鲜明、通俗化、口语化的势头。由修辞方式形成的新词语更是引人注目,无论在“表情”还是在“达意”上,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例如的那几年,人被丑化、异化,灵魂和肉体被肆意糟踏、蹂躏,反映在语言上,那就是在词语里“牛鬼蛇神”“黑帮”等等满天飞。如今的时代是人文时代,人格得到尊重,人的价值受到重视,个人的创造精神也得到提倡、保护和发扬,词语中以比喻、借代方式产生了不少于个人专名有关的词语。如:“王海”、“徐虎”等,只要一个人的作为、贡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很快就会得到应有的承认,受到尊重。当今的时代亦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因而被用来做借体或喻体的多为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事物,如:“中关村”、“硅谷”、“短平快”、“气候”等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当今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以及广大群众视角中心的重要转移。其次,这类词语的词义具有模糊性。词语意义的模糊性是指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由比喻和借代凝固形成的新词语,其意义普遍存在相当模糊性。一般来说,一个新词语从开始出现到被社会接受,其意义总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这是由于人们对这个词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此外,有些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定的概念。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表达方式,大多只有模糊概念,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科学上界定严格的意义范畴。如“龙头项目”等会因地因时而异,其概念外延没有确定标准。我们再从心理基础看,比喻和借代都是以联想作为心理基础的,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词语直接以喻体指本体、以借体指本体,这在文字表达上更精炼了,但意义范畴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却更为增强了,同时也模糊了两个不同质的事物的界限。“热”本指一定的温度,与“社会现象”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回事,把它们混为一谈,词义更模糊了。再次,修辞用词往往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这类词语所要表达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身有相当多数属临时或短期性的社会事物、现象。如:“~~热”、“~~风”只不过时髦一阵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使“~星”、“~~精神”等也只能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词语能风行一阵,当事过境迁也就烟消云散了。 接下来我们在看一下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新词语的发展趋势。由比喻和借代构成的词语中,不少词语词义带有相当的模糊性,表达上也可能用其他方式代替,流传使用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它们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加上这类词语多用于口语,也就不大容易进入正式公文、科学论文等文体。另外,这类词语有不少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而人们的情感往往受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个人成分占很大作用。这样,也使这类词语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影响。有些语言学者正确指出,许多赋予词语以临时性功能的修辞学说法,往往会随着人们的反复使用而使临时性功能固定化,原来的修辞用词也会转化为一般用词。某种修辞说法能否形成新词新义,它们的寿命是长是短,主要取决于人们使用这种说法的情况,即约定俗成的程度。这类词语总体上说具有相当的临时性,只有少部分词语能进入一般词语,保持较长期的稳定性。 2、仿拟构成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到底具有什麽样的特点?首先,仿拟型新词语具有对应性。仿拟性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仿拟型新词语中以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构成的语义仿新词语是对应性的突出体现。格式仿中许多新词语内部甚至也表现了类义、对义的对应关系。其次,仿拟型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的带有表扬倾向,如“新秀”;有的带有嘲讽、戏谑的色彩,如“喇叭亏”、“家庭妇男”等;有的则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如“以权谋私”。鲜明的感情色彩,反映了这类新词语的构成与“仿拟”这一修辞手段运用的内在联系。再次,仿拟型新词语体现了仿拟构词手段的丰富性。从这类词语的构成方式看,仿拟词与原型词之间,涉及音、形、义三个方面。就拿“语义仿”来说吧,语义上的“类义”、“反义”都可以作为联想的线索,这就使仿拟构词具有丰富的手段,构成新词的能力也较强。 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将何去何从呢?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丰富和扩大。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既是对语言的继承又是对语言的创造,它使语言旧有的形式得以保存的同时,又添加了新的内容,使新的词语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时代的特征。仿拟现象是社会发展和人们快节奏生活的必然产物。人们利用语言系统中的某些已有的成分去表达他们认识和思维活动中取得的新成果,这样便产生了新词。而人们利用旧有的词语模式,用替换原词的某个语素而快捷地举一反三地构成新词,势必导致新词生成中仿拟 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是人们追求简单、高效心理的反映,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新词语一经产生,便要经受社会和历史的检验,仿拟生成的新词语能不能顺利地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库还要看它是否符合构词的规律,是否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仿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一味模仿也会产生消极作用。近些年,有的人为了标新立异,或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特别是一些广告媒体,无视语言规律,利用谐音胡乱造词,如“咳不容缓”、“衣衣不舍”等等。这些“词语”意义上完全背离了原词,长此以往,词将不词了。但从总体上说,仿拟能产性强,生命力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符合词汇发展的总趋势。 文学类毕业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指导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当前高校的长线、传统专业,相对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文学科势微、片面突出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地方重视经济发展主义的今天,其命运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据最具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调查,在2007~2009年连续三届就业率最低的五个文科专业中就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该机构2011年的调查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列为就业“黄牌专业”。这固然与该专业设置较有大关系,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专业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我国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2011年6月,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能力为重”,要求着力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能力培养”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时代关键词,俗话说,花无百日红,曾经在1980年代引起“轰动”的文学,今天也遭遇了寒冬。但是,压力既是考验生存的试金石,也是转轨并绝地奋起、浴火重生的动力,因此,挑战和机会并存,新建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办学及其专业、方向设置必须牢牢抢住这一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期,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时不我待和急、争、抢的精神,实现快速地与市场人才需求、与地方行业链、产业链的对接,及早与地方性的行业、产业老大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引进地方文化(文产)行业的大佬,对该专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向、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教材体系、实践环节、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以企业行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倒逼该传统专业的改造。 一般而言,新建本科的定位大多设计在“地方性”(区域性)、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三欢迎”(学生欢迎、家长欢迎、社会欢迎),顶层设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强校”,并通俗地将其理念概括为“做武夷文章 办绿色大学”。缘此,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符合海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需求、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否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对新建本科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必须树立一种观念:我们的人才是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大多不从事理论、学术研究,而是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主战场,散播在相关行业、产业的生产部门,为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直接服务。 一、毕业论文的“原创”困境与耕作盲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此外,教育部2012年的《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准》中,也进一步提出,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有50%左右的选题与实践性、应用性挂钩。这些要求的提出,既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论文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也指出了此类学校文科毕业论文(设计)转型的根本出路和方向。 总体而言,我校历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讨论多,实践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多,模式研究少;学术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出台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少。作为转型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存在种种弊端,该专业很明显地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新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也就是说,像武夷学院这样升格不多久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站位要实现“差异化”发展,既不能如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最终多数通向“硕士生”、“博士生”,就业以科研院所、大中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高层主管为主导,也不是像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行业、产业一线人才的培养,就业直接面向工厂一线车间、流水线。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既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既要适应相关行业的岗位素质要求,又要能迅速缩短“就业到岗”的时间,为用工单位节约员工培训资本,上岗即为熟练员工;办学方向能与今后的就业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提升就业质量。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以行业产业要求、就业要求、职业能力素质“倒逼”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课程体系、能力培养、教材建设、实践环节等等。 按此顶层设计、中观发展思路和微观个体培养三个层面的要求,我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能在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语文教师,以及能够从事秘书、记者、编辑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针对以往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题范围越来越窄、优秀论文越来越少、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我校应以“应用型”为突破口,避开自身的弱项和“盲点”:少一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一些地域研究、特色研究、应用研究、实证研究。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就要符合“应用型”、“适用型”、“技能型”的能力素质和就业类型的要求,而不是片面地追求与老本科大学中文系看齐。要在搞好社会调研的前提下确定学生“论文选题”的方向。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转变对该专业人才类型的认识,扩大调研视野。人们一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应培养的人才类型不外乎文秘型、记者型、教师型、编辑出版型、组织宣传型、文学创作型等,事实上,除了这些类型之外,还有管理型、服务型、综合型、自主创业型等多种“业外类型”,这是由该专业的基础性学科特征决定的。因此,办学者的社会调研首先要正确认识“守业”与“业外拓展”的关系,将人才类型的弹性空间收入视野之内,弄清该专业的毕业生究竟能够干什么、都在干什么以及干得怎么样,从而为拓展毕业论文选题开辟空间,打破该专业人 才培养路子越走越窄的尴尬局面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了解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能力期待。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的封闭化、学究化的办学模式,使其人才能力培养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脱离社会现实境遇的一种自认自定的标准,办学者并不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究竟有着怎样的能力期待,因而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补上这一课也成为其必需的选择。三是要把社会调研纳入人才能力培养的常规机制中,不仅要注重事前调研,还要注重事后调研与跟踪调研,尤其要重视周期性调研成果的总结,并根据调研所获信息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笔者从教20年,一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任教。就历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来看,学生大多阅读量少,除了极少数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对学术前沿知之甚少,许多同学不是选择一度“热门”的张爱玲、严歌苓、余华、虹影、莫言、卫慧等当代作家来说事,就是选择沈从文、鲁迅、老舍等几大家做文章,既无法推陈出新,偶有创见,也无法另辟蹊径,洞幽烛微,陷入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境地,或者干脆就是是剪刀加浆糊的干活。 从“顶层设计”层面而言,原有学生的论文选题基本脱离“应用型”的基本要求,出现“原创”的困境和创作的盲点。首先,就“原创”方面看,新建本科的培养目标、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缺陷”。特别是从师资看,我校长期办的是师范专科,老师以教学为主,学生未来就业以当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导向,在学术研究上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定位。而部分老师由于长期囿于课程教学,加之外出学术交流、培训提高的机会较少,学校又无这方面的激励机制,多年下来,其知识结构陈旧、学术功底薄弱,本身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不甚了了,当然不可能以己之昏昏,使他人之昭昭。 此外,要注意有意识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人文社会科学周边的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综合研究,产生新的结合点。这既是与四年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尤其是与选修课程体系、应用实践课程体系(环节)的呼应,也是检验培养方向设置效果的显示器。比如,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高级文秘、新闻、广播电视编导、文化创意产业的某些选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武夷文学中的文化创意原点和文化产业关联性研究”、“武夷文学与文化中的电视改编和绘本化”、“新闻报道中的文学化手法”、“新闻报道与‘非虚构写作’”,等等。事实证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来培养的专科人才,有较多在南平市的新闻行业集聚和“扎堆”,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南平市广播电视台系统,有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近30人,他们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因为工作需要和市场召唤,逐渐向相邻专业或者学科靠近,并将二者结合得十分紧密。在研究方法上,既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术理论,更要学生学会“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为学作风。 二、毕业论文的“应用”要求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大文学”与“大文化”、“区域性”乃至闽北“民俗学”、“地方志”等的结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一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调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在论文的选题、材料的收集、学科(术)前沿的跟踪、田野调查、访谈采访、论文撰写等环节具体体现出来。 所谓的“区域性”,要求学生将论文选题切实与地方文史、武夷文化、朱子理学、茶文化、旅游文化、当代闽北作家作品、闽北神话传说及其传播、闽北历史人物研究、闽北书院文化、地方风物人情、黄峭文化、闽北地方戏曲、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文学、大学生文学阅读与创作、农民工文学阅读、当代闽北民众的“文学生活”、网络文学与文化、手机短信文学、博客原创文学、武夷学院院系学生自办文学文化刊物研究、武夷学院文学社团的活动与创作、闽北现当代作家行至考据、武夷旅行文学等,具有“闽北地方”特点的选题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闽北政和四平戏、邵武、光泽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北民众喜闻乐见的“三角戏”、“傩舞”、中原入闽且独树一帜,在东南亚各国颇具影响的黄峭文化、源远流长的武夷文学、张三丰的道教文化(文学)传播、朱子理学中的文学、武夷茶文学与文化、古诗词中的“武夷”形象研究、文学中的闽北神话传说人物研究、武夷山儒释道文学研究等等,都是不能视而不见的最最现实的问题和迫切需要切近的课题,是与武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最直接价值血缘的题目,也是慷慨的“大武夷”给我们最无私的馈赠,更是实现高校四大职能之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此外,南平市为了积极对接福建省十二五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攀高 攀精”的思路,在南平各县市布点,实现产业承接和产业聚集、差异化发展。武夷学院在武夷山办学,理应首选为武夷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南平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武夷山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养生、商业贸易、物流产业等,特别是“武夷新区”发展的一日千里,更给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该学科要注意在上述的各种产业链条中,发掘和寻找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比如动漫产业链中的“文学故事”编辑、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中的文案、乡土文学人物塑造、民间传说改编以及旅游休闲产业链条中的文化元素的融入、挖掘和升华。 此外,当前南平市中小学语文教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教研教改等,都是可供选择的良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所谓的“应用”,要求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摒弃剽窃、抄袭的恶习,杜绝“假大空”的论文选题,抛开正确的废话,告别陈陈相因的凌空虚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并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会开展或者从事应用型科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本导向,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难题为切入点,主动融入地方工作的大局,在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创意艺术、武夷 文化与文学、地方文史发掘整理等畛域,这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二步。毕业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选好题、选真题、选对题为标准,可以采取团队联合攻关的形式,研究系列题目,也可以单打独斗,集中攻破,努力在服务社会、贡献地方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学会逐步掌握开展论文写作的一系列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采访访谈的课前准备、田野调查的进行、材料的收集、辨别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和使用、文献的阅读甄别、综述报告的撰写、观点的提炼、开题报告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等,通过较为严格的学术科研训练,达到既能部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做人(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和谐的团队合作精神等)、学会学习(论文的全程如何展开与推进)、学会应用(学以致用,用四年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创新(在前人的应用型科研基础上再推进一步),为能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有更大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通过采访访谈的全过程的学习运用,学会了在未来可能的新闻、文秘工作岗位上,较为熟练地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增强就业竞争力;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通过在大学四年开设选修课,较为系统地学习“期刊编辑学”、“办刊办报”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将应用性的就业所需能力或素质培养的端口前移。 最近,在业界颇具知名度的文学评论杂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发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师生的一组7篇文学研究论文,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前主任,著名的文学教育家、文学史学家温儒敏以《“文学生活”:新的研究生长点》为题,作了开篇的导言,其他文学研究界知名学者黄万华、贺仲明等分别以学校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调查、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接受与传播、金庸武侠小说读者群调查、当下文化语境中鲁迅作品的阅读与接受状况调查、网络文学生态调查、近年来长篇小说的生产与传播调查、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状况调查为题,对“学院派”近年来少有接触的选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而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和“应用性”的题目,是与地方、民众具有血肉亲缘的选题,与时下某些学者关在学院围墙内,津津乐道的“现代性”、“纯文学”、“德里达”完全不搭界,也从而开启了现今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和“新视界”——是具有革命性的、振聋发聩的召唤,来自生活和人民的感召。在学理和学术掘进的畛域,敞开了过去自命不凡的纯文学研究者所未曾识见的全新的“文学生活”。这既是新的时代命题,也是新的文学研究论题,它的开启,无疑给了我们这种“地方性”、“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新的思路: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寻求。 学者张未民指出:“现实文学生活中有大量的文学现象并没有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更不要说进入文学史了。网络文学、影视文学、通俗文学、翻译文学,它们在文学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它们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可以说绝不在“精英”文学之下。《读者》发行有千万份,《故事会》发行有三百多万份。其实,这样的文学期刊还有,比如武汉的《今古传奇》,仅‘武侠版’每月销量就在40万份左右。我们凭什么把它们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有谁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另外还有大量的‘泛文学’,比如《家庭》、《知音》以及大量的‘晚报’、‘早报’,它们的虚构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不论是在写作的层面,还是在阅读的层面上,它们都具有文学性,所以有人说当代最好的小说在《南方周末》,这虽然是在社会生活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的意义上讲的,但《南方周末》上的很多故事都富于文学色彩,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这却是事实。因而,以‘新文学’为本位,用‘新文学’的标准来评价‘另类’文学,这是不公平的。”[1] 在这里,张未民实际上触及到了如何拓展文学研究领域的问题,这对我们开阔思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的畛域和方法。 三、毕业论文的师生参与与全程指导 由于我院学生对应用型科研的“陌生”和对区域文学文化的生疏,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借助外力的支持、外出考察以及实证性研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指导方式,较之“纯粹的文学研究”这种较为封闭的、自说自话的方法,具有较大的进步。 第一,以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试讲等实践活动、文艺创作与科研创新有效整合,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破解当前 文化产业人才紧缺,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难题。 第二,以毕业论文(设计)全程化为契机,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变以往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在毕业前完成的惯例,促进学生写作心态的转变,提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质量;改变过去简单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解决最后一公里”式的师生合作、校企、校地合作,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高度融合”的新型多角度、多面向的合作。 第三,以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实战性毕业论文(设计)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突破传统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天经地义”,不仅考核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要考核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创造应用类文科专业毕业设计的崭新形式,也能为其他应用类文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提供思路。 某位学者的一句话,笔者是很赞同的:“大学的文学教育必须随之作出调整、深化,让文学在大学的“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中,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中充分发挥它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学类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古代文学论文 一、选题能力的培养 古代文学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学科。该课程开设周期为四个学期,学时为288学时,周期与学时数均超过中文专业其他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近几年铜仁学院古代文学学科相关论题的毕业论文撰写数量却只占到每届学生总人数的10%左右,明显低于语言学科中方言学的50%以上。据调查,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地方,他们普遍认为对方言学的相关问题比较熟悉,收集、整理资料较为方便,而古代文学学科则不具备上述优势。此外,即便学生以古代文学相关问题作为毕业论文论题,若没有教师提供的参考题目,学生自主确立的题目往往不具备研究的可行性。由此,培养学生的选题兴趣以及选题能力成为培养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兴趣固然跟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积累与学识相关,但毕竟古代文学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中占了两年的时间,学习兴趣在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索性学习的习惯。可在每学习一章节之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增进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也可以在每学习一章节之后,留下若干思考题,逐渐养成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所思考的问题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将来毕业论文的选题,如在讲述辛弃疾词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辛弃疾词风豪放的原因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展开了一些讨论,有的学生在课外仍旧继续探讨这一问题,并有意将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在此范围之内。这便是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并为将来的毕业论文寻找素材的一个鲜活例子。另外,鼓励学生将选题的方向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不但论文撰写过程会具有趣味性,还可为活跃当地文化建设贡献微薄之力,如有的学生就以收集当地史志及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明了其变迁发展为选题,开展了一些可行性的研究。具体选题时,有几方面值得注意:第一,选题大小要合适,得量力而行。切忌选择选面太大、问题太深奥、自己把握不准、难以驾驭的论题。例如,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某位古代文人人生经历的触动,以《青楼名妓促生古代文豪》为论题,想要研究古代文豪产生的动因,并将原因归之于青楼名妓的推动,显然过于片面。并且古代文豪何其多,他们的生活经历也无从全面把握。第二,选题须有一定新意。或新题新作,或老题新作,尽可能在观点、材料、研究方法、立论角度之上有所创新。就近几届学生的具体情况看来,他们往往在选题之前没有很好地研究选题资料的综述,不仅论题创新不够,且研究意义缺乏。第三,命题用语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晦涩、啰嗦。有的学生以《论纳兰词之美》为题,题意就比较含糊了,到底是要谈论纳兰词的情感美、意境美、意象美,还是其他的呢?相应地,命题不清,与之对应的论文主体内容也就不会明确。 二、收集、阅读与整理材料能力的培养 在拟定好论文题目后,一些学生往往急于撰写,写作的时候却又苦于没有素材,搜肠刮肚,痛苦万分。荀子曾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与其自己冥思苦想,还不如尽可能地去围绕论题收集、阅读、整理相关前人留下的资料。只有收集、阅读、整理了相关材料,才能熟悉所写内容,进而确定论点,拟定写作思路,并寻找出支撑论点的论据。收集材料时要注意必须围绕论题进行,范围不宜扩大或缩小。因为扩大则浪费时间精力,缩小则不能对所论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把握。例如,有一学生写作题为《论李贺‘马诗’中所体现的命运悲情》的论文,收集了李贺的诗集、年谱、传记以及以李贺“马诗”为题的论文,但仍不算完整,缺少了与生命、悲剧相关的理论性书籍,以及李贺诗歌中体现的悲情命运的一类论文。收集完材料之后则是阅读材料。若收集的材料较多,也可以边收集边阅读。阅读时要记笔记。阅读诗集时必须标记下与论题相关的诗歌、诗句,并记下自己的理解与体会。阅读年谱、传记时,也要对关乎论题的句子、段落进行摘录、理解与阐发,并录下页码及书的版权,以备后用。阅读论文时,则须对该论文观点进行总结,对与论题相关的片段及观点进行摘录,所摘录内容后也得标明文章名、期次及出版单位等。除记笔记外,阅读时还要时时联系论题认真思考体会,力求寻找出写作的思路。阅读材料完毕要及时整理材料。一方面要梳理出该论题的研究现状。思考关于这个论题别人研究了些什么,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道理等问题,在考问别人的同时,也逐渐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找到研究论题的突破口,在梳理研究现状的过程中,对于他人没有涉及的,或涉及不够深刻甚至错误的方面,找出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继而围绕具体的问题再反复收集有关作品、作家生平、理论、思想等进行阅读、整理,力争使自己的写作思路逐渐清晰,甚至初步找出一些论证所需要的论据。由上可见,收集、整理、阅读材料都有章法可依,并不是困难之事。然而,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普遍表现出对材料的收集、整理不够重视,只是简单找两三篇文章,若跟自己论文论题相似,就直接将之转摘至自己论文之中。此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关,但也与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对此方面能力的培养相关。如果在两年的学习时间中,教师适当地教授相关方法,并不时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去搜集、整理前人对此问题的资料,在写作毕业论文时情况自然会有所改观。 三、撰写提纲能力的培养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提纲的撰写也是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学生却意识不到此点,往往在论文题目拟定之后,就着力于初稿的写作。初稿完成后交给指导老师,老师却因文章结构混乱、中心不明而令其拟好提纲之后,重新写作。例如,一学生论文论题为《论 水浒传 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中心内容应是分析李师师的形象特征,而他的初稿却大篇幅地探讨李师师与宋徽宗的关系,探寻李师师借何以吸引宋徽宗,宋徽宗在《水浒传》中的形象,李师师对“梁山招安”的重要性等问题。因此,在动手写作之前拟定好提纲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撰写提纲的思路,可以从三个基本问题着手。第一,“是什么”,即论题所谈的问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前面提到的《论 水浒传 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一题,首先要弄清楚李师师的人物形象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此论题主要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怎么样”,即论题所谈表现得怎样,有何价值与意义?如果对李师师人物形象特征谈清楚了,进一步还可以谈谈小说中这个人物塑造得如何?第三,“为什么”,即寻找论题所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如论题《论李贺诗歌中的鬼魂世界》的提纲,解决诗中鬼魂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外,还可以寻求为什么“是如此”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在李贺诗中写作了这样一个“鬼魂世界”?如此深入研究下去,论题所论就更为深刻了。另外,撰写提纲时要注意理清大小纲目。论文有几个大观点?几个小观点?每个观点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都要清晰地列出来。还要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哪一部分是重点?哪个论据主要说明哪个问题?哪一部分是次要点?哪些论据要简单说明哪个问题?只有这样,整篇论文才会主次分明、清晰明了。在提纲撰写完毕之后,也要注意推敲、修改提纲。看看题目是否恰当;检查提纲的结构是否合理,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斟酌提纲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拟好提纲之后切记要及时和指导老师沟通,相互交换意见。当然,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拟写提纲的训练,在真正写作毕业论文时是易于拟好提纲的。其实,从平常课后一些思考题的回答做起,就可以试着去拟写提纲,这样回答问题的条理也就会更为清晰。学年论文的撰写更是可以如此,真正到毕业论文撰写时,也就胸有成竹了。 四、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 科学论证的过程即是依据提纲开始写作论文的过程。写作前所下的功夫如何?论文将完成得如何?在论证的过程中都会得到体现。论证之前已设提纲,一般只须照提纲写作即可,但若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提纲还有不妥之处,就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所以写作论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检验提纲是否可行的过程。论证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第一,论点要力求科学、稳妥。体现在古代文学论文写作中,就得看所论论点是不是符合作家、作品实际,不能离开作者、文本主观臆测。第二,论点与论证、论据要紧密结合。论证、论据要很好地说明论点,让人感到有骨有肉,言之成理。如前提及的《论 水浒传 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中有一论点讲述李师师是“既有娴熟的交际手段又有灵活的政治头脑的女子”,那么此一部分就应着重谈两个问题:李师师所具有的娴熟交际手段以及灵活的政治头脑,看起来似乎得分成两例进行举证,但学生却选择了一个例子同时举证以上两个问题。他所举的例子是《水浒传》第七十二回中说李逵在李师师家门外将负责皇帝警卫工作的杨太尉给打了,惊扰了圣驾,李师师以“只推不知”把这件大事化解了,避免激怒天子,同时保全了李逵,也将自己置身事外。巧妙地周旋于帝王与江湖草莽之间游刃有余,双方都不得罪,可见其交际手段的高明与政治嗅觉的灵敏。此例的选择确实是做到了有骨有肉,言之成理。第三,论述时中心要集中。全文应该紧扣论题,每一部分要中心集中,不要把该放在另一部分的观点、内容,放在这一部分。反之亦然。例如,学生谈论《 古诗十九首 的抒情手法》,其中有一论点是《古诗十九首》“寄情于叙事”,论述此论点时却没有集中于怎样借叙事抒情,反而是论述诗人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去抒发情感,并且也举出了相关的例证。显然这样写就偏离了所论的中心。又有学生作论文《谈曹操的人物形象》,有一观点写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而所论的内容却都是曹操如何选贤授能,丝毫没有围绕论点去说明。可见,对于论文的写作来说,即便观点新颖、正确,并很能说明论题,如果作者论证能力较低,也难于写出较好的论文。那么,在本科学生正式写作论文之前,利用课堂或课余作业培养他们论证一些小问题的能力就显得犹为必要。 五、写作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科论文并非一般散文、抒情文章。写作之时还应该注意语言使用的规范。总体来说,应在完成课堂作业或学年论文时就开始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论文语言应准确、精炼、通畅 用语准确就是要用最贴切、最合适的词汇,恰到好处地反映客观的情况,表达自己的情意。像这句话:“李师师在《水浒传》中的职称可是‘东京上厅行首’,那是在歌妓里排在最前面的。”《水浒传》并非是某个单位,李师师怎么会在其中拥有某一种职称呢?只要稍作思考就能发现此句意思表达不准确。所以在造完句子之后,应该仔细斟酌一下用语是否准确。语言要精炼,就是用语不能罗嗦、不能重复,但也不是把必要的话语都缩写成艰涩拗口的语言。其原则是从内容出发,量体裁衣,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语言要通畅,就是“句子要合乎语法规范,要合乎逻辑。”如果句子成分残缺或是主语、谓语、宾语混淆不清,要表达的意思怎么会清楚,句子又何谈通畅呢?除了经常对语言的准确、精炼、通畅进行写作训练外,在语言方面还得注意标点的使用是否正确、是否有错别字。误标标点与写错别字是学生本不该犯却又时常犯的基础性错误,这样的错误在平时练习中就应坚决杜绝。 (二)语言不宜太俗、太白,宜讲究生动形象 语言太过口头化即太俗太白不好,有些学生甚至将日常口语引入论文之中。如“苏轼因其才华卓越,笔走龙蛇,作词时并不完全依照音律的规则‘出牌’。”“出牌”二字就过于口语化,用在句子中致使句子表意也不清晰了。与太俗、太白相对,论文语言应尽可能地生动形象。“古今中外的语言大师,都非常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在他们的文章中,总是通过他们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做到绘声绘形,使人仿佛亲临其境。”有学生会说他们远非语言大师,但却毕竟是中文系的学生,如果中文系学生的论文从头到尾平铺直叙、语言枯燥,就会使读者兴味索然,更谈不上让读者赞赏和支持自己的观点了!若在清晰的论证之上再添生动形象的语言,无疑是锦上添花,让论文增色不少。因而在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对于语言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上所谈是古代文学学科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几个关键点,以近几年来铜仁学院该学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来看,选题、收集、整理、阅读材料、提纲撰写、科学论证以及规范写作语言的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教师必须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两学年中,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或学年论文的方式刻意对学生就以上各环节能力按上述方法进行培养,学生则必须养成探索性学习习惯,培养问题意识,经常思考、摸索、解决一些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互动,一定会逐渐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学科论文撰写的兴趣与能力。 作者:余颖 单位:铜仁学院文学院 文学类毕业论文: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启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摘要】《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其人文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此目标常难以实现。基于此,论文从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入手,探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常见问题 改革 《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简要介绍英美文学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使学生对英美文学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进而感受英美文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然而,大部分学生在结束该课程学习后,并未达到课程学习目标。以邵阳学院为例,很多学生在结束《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学习后,且不说他们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提升,就连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都没有显著提高。可见,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然而,该从何下手?这也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本文拟从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入手,探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一、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 毕业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学生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高低的直接反映。通过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不仅能看出学生在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上的不足,更能发现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 1.选题范围狭窄。笔者以邵阳学院2016届学生的327个毕业论文题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和分析,发现327个毕业论文题目中以文学研究作为论文研究方向的有139个,这些题目绝大多数涉及的是对十八、十九世纪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如:“The Passwords of Happiness to Jane Eyre’s Marriage in Jane Eyre从《简爱》看简爱婚姻的幸福密码”、“Pure Woman’s Tragic Fate:Study of Fata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纯洁女人,悲惨命运――《苔丝》的宿命论解读”、“On Human Nature in Oliver Twist论《雾都孤儿》中的人性”、“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不同婚姻”、“On the Source of the Heroine’s Tragic Fate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还乡》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等。从这些题目可见,学生的选题范围相对狭窄,且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大部分学生的研究重点都是婚姻和女性。 2.内容深度不够。内容深度不够是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又一常见问题。多数学生仅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表层讨论,未涉及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层次探讨,如:“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不同婚姻”,此论文实际上就是对小说里四对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梳理,是小说主要故事情节的重述。这样的论文不仅内容深度不够,也没有任何研究价值,因为它没有给读者带来任何有实质意义性的启示。 3.语言表述欠佳。论文的语言表述欠佳主要体现为语法错误过多、中式英语表述明显、论述的重点不突出以及文章层次混乱等。如:“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position of Macbeth. Finally, a brief view is given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and the great meanings of the study.”此段来自一个学生毕业论文的摘要,是语言表述欠佳的典型。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表述、论述重点不突出以及层次混乱问题在该段都有体现。 二、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启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选题范围狭窄、内容深度不够、语言表述欠佳是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启发了英美文学教学,为其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1.扩展教学内容。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之所以出现选题范围狭窄的问题,就是因为学生阅读量过小,视野不够开阔,仅知道几本谈论得最多的文学作品。基于此,文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如在讲授简・奥斯丁及其作品时,除了重点讲授奥斯丁最有名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也可涉及她的其他作品的简绍,如《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以及《劝导》。此外,奥斯丁的作品多探讨女主角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女性主义意识,因此,教师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其他带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小说,如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作品――《夏日鸟笼》、《登台表演》、《金色的耶路撒冷》、《瀑布》、《针眼》、《冰期》、《中途》、《闪光的路》、《自然的好奇心》、《象牙门》、《磨盘》等。通过教学内容的扩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数量会大幅增加,其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也会得到相应扩展,选题不会再局限于那几部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 2.开展研讨式教学。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内容深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学生本身对文学作品缺乏深层次思考,因此,在文学课堂上,教师应开展研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反思能力,尽量避免教师一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吸收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如分组式研讨教学。教师将全体学生分成几个讨论组,每次课前先布置要讲授内容的一些思考题,让各讨论组自行探讨思考题的答案,下一次上课时,各组就这些思考题进行回答和讨论。通过分组式研讨,学生的视野能够更为开阔,因为每一个小组都有可能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这些不同的回答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多更为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启发式研讨教学。每次上课时,让一个学生对某个作家的作品做一个十至十五分钟的陈述,然后启发其他学生找出该学生所讲内容的不足,并通过讨论进行进一步的内容扩充。 研讨式教学能让学生主动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思考,让他们找到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发掘学习文学的意义所在。但是研讨式教学也有其弊端,少数学生可能会在研讨式课堂上滥竽充数,没有积极地参与到研讨之中。因此,教师需要更合理地设计课堂活动,保持课堂讨论气氛的活跃,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是讨论的主体。 3.以文学作品为范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毕业论文里出现的一系列语言表述欠佳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英语基本功过于薄弱。因此,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以文学作品作为范文,进行仿写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仍以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为例,小说的第一段就是一段很好的仿写范例。“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学生可仿照此段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段落,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re would be no new China without the Communist Party.”或是“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water is the mother of life.”这样的仿写既能避免各种语言表述欠佳问题,也能让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文采。再如弗朗西斯・培根的经典散文――“Of Studies”,这也是一篇相当好的仿写范文。散文从“读书”的功用立论,分析了“读书”对人生不同凡响的意义。学生可以仿照散文的篇章结构和经典语句,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优秀散文,如“Of Life”、“Of Success”、“Of Failure”等。 三、总结 总言之,在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常见问题的启示下,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有了思路和方向。首先,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扩展教学内容;其次,英美文学教学需以研讨式模式展开;再次,教学中可督促学生以文学作品作为范文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学类毕业论文: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与实践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是近年来备受独立学院关注的话题,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从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特色、论文选题、论文质量、论文呈现方式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有效地促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独立学院 汉语言文学 毕业论文 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职业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教学过程监控、考核评价体系等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否能满足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便成为诸多院校关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个环节的毕业论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办学之初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学生入学语文成绩较低、教师对高中与大学之间的知识衔接了解程度较浅、学生文学功底不够扎实等诸多问题,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遇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缺乏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有机结合。自2004年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开始实施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基础教育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语文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互动性学习到情景教学方式的充分运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一举措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极大改善。但接受了新课改教学的学生升入大学后,受传统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高校教育思想影响,不能做到两者有机结合,出现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等诸多问题。 (二)缺乏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整体把握的师资力量。因独立学院近年来的主要师资为外聘教师和自有师资,外聘教师由于有本职工作在身,很难有时间参与独立学院的毕业论文改革工作,而独立学院自有的年轻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由于缺乏足够的授课经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把握,难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中的思路 (一)确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理念。要进行毕业论文改革,必须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理念,否则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价值就无从体现,包括毕业论文工作在内的诸多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在经过对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毕业生、行业专家等多层面多角度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确立了该专业明晰的办学理念,即:良好的文学功底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其核心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明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专业发展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目标才能随之明晰,即“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毕业论文又是这一培养目标的综合体现方式。 (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队伍。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训练、文学作品解读、诗词创作、诗歌情景演绎、地方民俗文化调查、方言调查、地区教育调查、社会规范用字调查等诸多方式提高师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尤其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科学的整体感知,从宏观角度规划、微观角度入手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向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中的实践措施 (一)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国学教育意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承载的专业使命,在开设《中国文化通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便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课程同时,增设《老子》研究、《庄子》研究、《周易》研究、《孟子》研究、《论语》研究、先秦诸子研究、唐诗宋词研究等系列国学选修课,强化国学教育。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不但对博大精深的传统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还从中发现诸多可以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和素材。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意识到优秀的国学文化不但需要了解,更需要身体力行去实践、去传承,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夯实读、写、说为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写作能力尤为重要。要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四年的知识储备必须充足,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尤其是长期的练笔,方能达到写作能力的真正提高。为此,开设了基础写作、应用公文写作、科技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等系列课程,让学生在四年中不间断地进行写作训练。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名中文人最基本的能力,即:了解经典,规范用字。要求学生每天习得一定数量的规范汉字、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名篇,将专业基础能力的强化常态化。 (三)发展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师生团队。在师生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指引下,尝试以了解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专业教师带学生团队的形式作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经过逐步摸索,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如开办学生讲坛,学生从选题、搜集选取素材到完整地向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学生完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备的读、写、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多番打磨,主讲人不但在讲坛的举办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论文写作能力。其实,学生准备一期讲坛的过程就是一篇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 写作学教师在讲授《基础写作》课的同时,为学生搭建稳固的课外实践平台,即办系刊、系报、年级刊、专业刊、甚至鼓励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办舍刊。从刊物的组稿、装帧设计到内容选取和校对等工作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日常作业练笔中出现的高质量作品也被选入系刊、系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很多文章的质量已超出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四)开展旨在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的田野调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之所以出现毕业论文抄袭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有效的科研方法,故我们试图传授给学生一种科学的探究方法,与新课改进行有机的衔接,尝试走出校门,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并将《田野调查方法》作为必选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确保调查工作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中取得的实践效果 经过系列改革探索与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进行广泛调查或认真研读国学典籍的基础上,真实性选题量呈逐年大幅度递增趋势。与此同时,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也大幅提高。 (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经过严格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更体现出学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在就业中,表现出较强的优势,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基础扎实,踏实勤奋,积极主动,动手能力强”。 (二)培养了一支熟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带领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这些实践经验提升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院校中进行推广,加深了教师对汉语言人才培养的深层理解。涌现出了一批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育人骨干。 (三)探索了一条适合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师生在共同进行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的“课程教学――课外实践――调查训练――论文写作――答辩提高”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发现有意义的课题,通过教师带队进行田野调查训练,在掌握了翔实的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教风建设、学风建设、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等工作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踏实勤奋、求真务实的系风,营造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育人环境。 五、结语 通过系列改革与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再是人们常说的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而是通过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入社会的田野调查、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相结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论文的实践与改革中来。尽管其中存在这样那样需要修改完善的细节问题,但是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的毕业论文改革思路与人才培养目标是相吻合的,强化国学基础、重视与高中新课改的知识体系衔接、进行田野调查等系列改革思路是可行的。 文学类毕业论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思考 【摘 要】毕业论文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检测。我院2012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文献综述的写作、论文写作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具体分析,指出了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考核制度、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奖惩制度、引进激励机制、培养信息素养、提高检索能力等关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够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毕业论文 写作现状 监督管理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必经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因此,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检查”。历年来,毕业论文已成为教育部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随着伊犁师范学院毕业生的陆续离校,对2012届毕业论文的整理工作也告一段落。本届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有163篇毕业论文,笔者将通过对这些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的写作、论文写作质量及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借此考查目前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一 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论文的选题 汉语言文字专业论文选题大体上分为语言、文学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文学类的论文比例明显高于语言类,2012届的毕业论文也不例外,语言类的论文仅18篇:现代汉语方向10篇,古代汉语方向8篇;文学类的论文达113篇:现当代文学方向28篇,中国古代文学方向40篇,外国文学方向34篇,文艺学方向11篇;语文教学论方向的论文32篇。从学生的选题方向来看,存在着两个不平衡:语言类的论文大大低于文学类;而在文学类内部,文艺学方向的论文明显低于文学文本研究。此外,中教法研究方向的论文明显偏多。这些不平衡不仅在本届如此,近五年来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都存在这种情况。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1)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均为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语言本身的枯燥使学生不感兴趣。(2)之所以会出现第二种不平衡,主要原因在于:理论本身的难度大,学生对理论文章的理解和阐释都非常吃力,更谈不上提出原创性的观点。(3)造成很多学生选择中教法研究方向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就业的方向是中学教师,出于对将来工作以及特岗考试面试的需要,很多学生会选择这个捷径。 就选题的内容而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题过于重复。很多学生的选题非常接近,如《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这两篇论文的选题几乎一致,还有很多选题相似度很高,如《论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和《论中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成语学习》《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情结》和《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审美解读》等。指导老师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是造成选题重复的主要原因,每个老师关起门来指导自己的学生,到小组答辩时才发现选题重复,但为时已晚。 第二,选题的陈旧性。在163篇论文选题中,大多数选题都集中在已成定论的那些大作家身上,选择的角度也缺乏新意,诸如“陶渊明诗歌的哲学意蕴”、“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的词探其人生态度”、“论陆游、辛弃疾诗词的悲壮美”、“论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探析”等。大家、名家资料丰富翔实,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很多学生图省事,随便找一些资料拼凑完事。 第三,选题贪大求全。科学研究的问题分属于学科历史、基本理论、实践应用等不同的层次,也就存在着大小难易的差别,一些同学的选题贪大求难,失之于笼统,如《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审美解读》《试论苏轼的诗歌意象》《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这一类选题涵盖范围广。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中,所谓的“小”和“易”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针对所掌握的学识而做出的这种区分。一般情况下,小题目易做,大题目繁难。关键是大小适度、难易适中,如果没有老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在选题时就很难驾驭,写作时难免迷失方向。 2.文献综述的写作 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的前景进行系统的叙述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找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予以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仅可以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够帮助写作者确定选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文献综述写作中,我院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中心、缺乏层次的材料堆砌。很多学生的文献综述不是围绕相关选题有目的地展开阐述,不去注意寻找文献资料中相互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只是把相关文献一一罗列出来,而是将每一篇文献中的中心论点简单复述一遍,诸如“某某在文章中提出……”,使文献综述变成一个没有中心思想的大拼盘。 文献综述的写作缺乏层次感,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如何突出中心,前后如何呼应等,对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构思。以《试论赵树理五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局限性》为例,在这篇综述中,作者首先花了大量篇幅介绍赵树理的生平和小说创作,然后逐一介绍对其思想和创作的评价,在介绍的过程中,不分轻重、主次,更没有体现出时间的延续性,读后令人不知所云。 第二,缺乏自己对文献资料的阐述和评价。文献综述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评述性,所谓评述性,是指专门、全面、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写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综述必须具有写作者自己的观点,写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对相关文献资料加以归纳总结,作出相应的评价,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从学生的文献综述来看,一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献资料予以阐述,如《浅析“大陆新武侠”的女性意识》一文,作者不仅详细地阐述了有关“大陆新武侠”的女性意识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而且还在阐述的过程中适当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但明显缺乏对文献资料的评价,只有“述”,没有“评”,对所研究的课题,研究者们分别从哪些方面展开的研究,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又有哪些观点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哪些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留有哪些可继续研究的空间等等,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做出全面的评价。而大多数的综述仅仅停留在对文献资料的介绍,甚至很难做到用自己的话解释作者的观点,造成综述的质量很差。 第三,选择性地探讨文献。许多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往往希望查到与自己的题目直接相关甚至可以直接应用的文献。但实际上如果这样的文献非常多,说明这类论题已经比较成熟,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较少,而很多有研究价值的题目往往不具备这个特点,需要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而此时学生会觉得力不从心。因此,在文献综述中投机取巧,选择一两篇能直接应用的文献,概括主要观点,遇到观点相悖的文献,只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舍弃不认同的观点,这样写出来的综述缺乏价值。 第四,文献本身质量不高。部分学生在检索参考文献时,忽视了文献本身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文献资料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很多学生的参考文献一栏里填的大部分是教育学院学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专科学校学报等层次较低的刊物,很难体现出该选题学术的前沿性和代表性。 3.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纵观今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63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较去年没有明显提高,即使是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也很难达到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水平。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创新、普遍抄袭。创新不仅是指提出新的观点,也可以指从一个新的角度论证已有的观点。对于本科生而言,提出新的观点显然不现实,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论证已有的观点。学生对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比较、鉴别的过程,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对这个领域有哪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对于同样的观点,不同的文章怎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证,这些都需要仔细揣摩,加以学习。但是从本届学生的论文来看,几乎很难看到视角有新意的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东拼西凑,稍微好一些的论文尚能做到段落之间衔接自然,差一些的论文连衔接都很难做到,有的甚至干脆把整个分论点都原封不动地复制下来,以至于在答辩时漏洞百出。摘要是学生唯一无处可抄、必须要自己写的部分,没有指导老师的帮助,很多学生根本写不出能够简要概括中心论点的摘要,勉强写出来,也有诸多病句,如:“《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这部小说以‘功名富贵’为中心,知识分子在对待功名富贵的考验时,呈现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狡诈无理,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在这些人物形象演进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造成知识分子命运的最直接、最深远的因素便是八股文化,也从不同的方面来探讨八股制度对整个社会人的影响的原因。”在这段不足200字的摘要中,语句明显不通,只要稍微多读几遍,即可发现问题,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 第二,缺乏论文写作的基本功。中心明确,论证充分,脉络清楚,语言流畅,是对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评价,但不少学生明显无法达到这一水平。虽然,从大一开始,每门课程都会留几篇小论文作为考查作业,但学生不够重视,随便从网上找一篇敷衍了事,老师也无法一一核对。近几年,有不少任课老师为防止学生的抄袭行为,干脆不让学生写论文,改用其他的考查方式。平时缺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到毕业时,学生也就很难写出合格的论文。 第三,论文格式不规范。自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人文学院参照学术论文的一般规范,拟定了详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从论文字数、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到各级标题的书写、参考文献的格式,甚至字号的大小、行距的多少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今年的毕业论文中,完全符合格式的不足三分之一。如果说论文内容的好坏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有关,那么格式的不规范则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二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 1.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考核制度是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早在2004年以前,我院就制定了《伊犁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后来又有相关的补充规定,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的检查、毕业论文的答辩以及指导老师的责任,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监督管理,导致对《工作条例》中的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而是对毕业生放宽要求。多年来,本专业从来没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及格的情况,这并不是因为论文的质量高,而是已经形成了习惯:无论多差的论文都能及格。而且,毕业论文的成绩与学生平时成绩绩点不挂钩,“优秀”与“及格”没有区别,长此以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予重视,这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无法提高的根本原因。 因此,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管理,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对论文考核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尽量予以量化,如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应当不少于多少字,论文中引用他人的字数不得超过多少、什么样的情况不可以答辩等。标准量化,既有利于对学生提出实际的要求,也有利于实施监管。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切实保证。首先应当将论文成绩与学生绩点挂钩,以引起学生对论文的足够重视。其次是实施导师负责制。考核制度,不仅要考核学生,也要考核指导老师。过去,我们往往把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其实,指导老师不愿意得罪即将毕业的学生,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给学生评分过高,也是造成论文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考核制度中要明确师生双方的职责,如选题陈旧、偏离本专业、论文格式不规范等等,都应当追究指导老师的责任。最后,应当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范围,消除学生的过度依赖心理。让学生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确定选题,给学生讲解撰写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帮助学生修改论文提纲、调整论文框架,而不是帮助学生写论文,让学生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毕业论文。 2.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奖惩制度,引进激励机制 答辩结束之后,在由指导老师推荐、对论文进行公平合理评价的基础上,评选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指导老师,学校颁发荣誉证书,并推荐给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同时,在全院范围内召开优秀毕业论文公开答辩会,组织低年级的学生观摩,为他们将来的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送往其他本科院校进行盲审,寻找差距,以便于提高。 奖惩并重对于保证论文质量必不可少。毕业论文质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独创性,而抄袭严重是本科毕业论文的通病,互联网的普及在为学生查找资料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抄袭大开方便之门,指导老师在网上逐篇查找,工作量很大。目前,包括我院学报在内的很多编辑部都已使用学术论文打假防伪软件,我院也可将此软件应用于学生的毕业论文,对疑似剽窃、抄袭的论文进行鉴定。对抄袭他人成果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论文不能给予“及格”。这样,不但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为他们将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 将文献检索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文献检索教学应当把对信息资源选择和鉴别能力的训练放到重要的位置,使学生能够从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电子资源中鉴别各类信息源并找到准确的入口。同时,教师在专业课的讲授中也要有意识地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当中,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层次的信息素养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这样既节省了教育资源,又能实现良好的培养效果。 综上所述,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的监督管理、学生的认真态度及指导老师的严格要求这三个方面的通力合作。 文学类毕业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指导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当前高校的长线、传统专业,相对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文学科势微、片面突出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地方重视经济发展主义的今天,其命运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据最具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调查,在2007~2009年连续三届就业率最低的五个文科专业中就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该机构2011年的调查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列为就业“黄牌专业”。这固然与该专业设置较有大关系,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专业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我国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2011年6月,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能力为重”,要求着力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能力培养”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时代关键词,俗话说,花无百日红,曾经在1980年代引起“轰动”的文学,今天也遭遇了寒冬。但是,压力既是考验生存的试金石,也是转轨并绝地奋起、浴火重生的动力,因此,挑战和机会并存,新建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办学及其专业、方向设置必须牢牢抢住这一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期,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时不我待和急、争、抢的精神,实现快速地与市场人才需求、与地方行业链、产业链的对接,及早与地方性的行业、产业老大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引进地方文化(文产)行业的大佬,对该专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向、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教材体系、实践环节、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以企业行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倒逼该传统专业的改造。 一般而言,新建本科的定位大多设计在“地方性”(区域性)、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三欢迎”(学生欢迎、家长欢迎、社会欢迎),顶层设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强校”,并通俗地将其理念概括为“做武夷文章 办绿色大学”。缘此,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符合海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需求、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否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对新建本科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必须树立一种观念:我们的人才是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大多不从事理论、学术研究,而是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主战场,散播在相关行业、产业的生产部门,为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直接服务。 一、毕业论文的“原创”困境与耕作盲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此外,教育部2012年的《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准》中,也进一步提出,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有50%左右的选题与实践性、应用性挂钩。这些要求的提出,既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论文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也指出了此类学校文科毕业论文(设计)转型的根本出路和方向。 总体而言,我校历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讨论多,实践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多,模式研究少;学术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出台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少。作为转型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存在种种弊端,该专业很明显地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新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也就是说,像武夷学院这样升格不多久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站位要实现“差异化”发展,既不能如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最终多数通向“硕士生”、“博士生”,就业以科研院所、大中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高层主管为主导,也不是像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行业、产业一线人才的培养,就业直接面向工厂一线车间、流水线。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既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既要适应相关行业的岗位素质要求,又要能迅速缩短“就业到岗”的时间,为用工单位节约员工培训资本,上岗即为熟练员工;办学方向能与今后的就业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提升就业质量。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以行业产业要求、就业要求、职业能力素质“倒逼”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课程体系、能力培养、教材建设、实践环节等等。 按此顶层设计、中观发展思路和微观个体培养三个层面的要求,我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能在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语文教师,以及能够从事秘书、记者、编辑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针对以往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题范围越来越窄、优秀论文越来越少、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我校应以“应用型”为突破口,避开自身的弱项和“盲点”:少一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一些地域研究、特色研究、应用研究、实证研究。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就要符合“应用型”、“适用型”、“技能型”的能力素质和就业类型的要求,而不是片面地追求与老本科大学中文系看齐。要在搞好社会调研的前提下确定学生“论文选题”的方向。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转变对该专业人才类型的认识,扩大调研视野。人们一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应培养的人才类型不外乎文秘型、记者型、教师型、编辑出版型、组织宣传型、文学创作型等,事实上,除了这些类型之外,还有管理型、服务型、综合型、自主创业型等多种“业外类型”,这是由该专业的基础性学科特征决定的。因此,办学者的社会调研首先要正确认识“守业”与“业外拓展”的关系,将人才类型的弹性空间收入视野之内,弄清该专业的毕业生究竟能够干什么、都在干什么以及干得怎么样,从而为拓展毕业论文选题开辟空间,打破该专业人才培养路子越走越窄的尴尬局面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了解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能力期待。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的封闭化、学究化的办学模式,使其人才能力培养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脱离社会现实境遇的一种自认自定的标准,办学者并不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究竟有着怎样的能力期待,因而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补上这一课也成为其必需的选择。三是要把社会调研纳入人才能力培养的常规机制中,不仅要注重事前调研,还要注重事后调研与跟踪调研,尤其要重视周期性调研成果的总结,并根据调研所获信息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笔者从教20年,一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任教。就历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来看,学生大多阅读量少,除了极少数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对学术前沿知之甚少,许多同学不是选择一度“热门”的张爱玲、严歌苓、余华、虹影、莫言、卫慧等当代作家来说事,就是选择沈从文、鲁迅、老舍等几大家做文章,既无法推陈出新,偶有创见,也无法另辟蹊径,洞幽烛微,陷入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境地,或者干脆就是是剪刀加浆糊的干活。 从“顶层设计”层面而言,原有学生的论文选题基本脱离“应用型”的基本要求,出现“原创”的困境和创作的盲点。首先,就“原创”方面看,新建本科的培养目标、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缺陷”。特别是从师资看,我校长期办的是师范专科,老师以教学为主,学生未来就业以当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导向,在学术研究上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定位。而部分老师由于长期囿于课程教学,加之外出学术交流、培训提高的机会较少,学校又无这方面的激励机制,多年下来,其知识结构陈旧、学术功底薄弱,本身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不甚了了,当然不可能以己之昏昏,使他人之昭昭。 此外,要注意有意识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人文社会科学周边的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综合研究,产生新的结合点。这既是与四年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尤其是与选修课程体系、应用实践课程体系(环节)的呼应,也是检验培养方向设置效果的显示器。比如,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高级文秘、新闻、广播电视编导、文化创意产业的某些选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武夷文学中的文化创意原点和文化产业关联性研究”、“武夷文学与文化中的电视改编和绘本化”、“新闻报道中的文学化手法”、“新闻报道与‘非虚构写作’”,等等。事实证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来培养的专科人才,有较多在南平市的新闻行业集聚和“扎堆”,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南平市广播电视台系统,有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近30人,他们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因为工作需要和市场召唤,逐渐向相邻专业或者学科靠近,并将二者结合得十分紧密。在研究方法上,既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术理论,更要学生学会“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为学作风。 二、毕业论文的“应用”要求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大文学”与“大文化”、“区域性”乃至闽北“民俗学”、“地方志”等的结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一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调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在论文的选题、材料的收集、学科(术)前沿的跟踪、田野调查、访谈采访、论文撰写等环节具体体现出来。 所谓的“区域性”,要求学生将论文选题切实与地方文史、武夷文化、朱子理学、茶文化、旅游文化、当代闽北作家作品、闽北神话传说及其传播、闽北历史人物研究、闽北书院文化、地方风物人情、黄峭文化、闽北地方戏曲、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文学、大学生文学阅读与创作、农民工文学阅读、当代闽北民众的“文学生活”、网络文学与文化、手机短信文学、博客原创文学、武夷学院院系学生自办文学文化刊物研究、武夷学院文学社团的活动与创作、闽北现当代作家行至考据、武夷旅行文学等,具有“闽北地方”特点的选题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闽北政和四平戏、邵武、光泽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北民众喜闻乐见的“三角戏”、“傩舞”、中原入闽且独树一帜,在东南亚各国颇具影响的黄峭文化、源远流长的武夷文学、张三丰的道教文化(文学)传播、朱子理学中的文学、武夷茶文学与文化、古诗词中的“武夷”形象研究、文学中的闽北神话传说人物研究、武夷山儒释道文学研究等等,都是不能视而不见的最最现实的问题和迫切需要切近的课题,是与武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最直接价值血缘的题目,也是慷慨的“大武夷”给我们最无私的馈赠,更是实现高校四大职能之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此外,南平市为了积极对接福建省十二五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攀高 攀精”的思路,在南平各县市布点,实现产业承接和产业聚集、差异化发展。武夷学院在武夷山办学,理应首选为武夷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南平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武夷山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养生、商业贸易、物流产业等,特别是“武夷新区”发展的一日千里,更给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该学科要注意在上述的各种产业链条中,发掘和寻找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比如动漫产业链中的“文学故事”编辑、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中的文案、乡土文学人物塑造、民间传说改编以及旅游休闲产业链条中的文化元素的融入、挖掘和升华。 此外,当前南平市中小学语文教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教研教改等,都是可供选择的良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所谓的“应用”,要求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摒弃剽窃、抄袭的恶习,杜绝“假大空”的论文选题,抛开正确的废话,告别陈陈相因的凌空虚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并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会开展或者从事应用型科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本导向,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难题为切入点,主动融入地方工作的大局,在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创意艺术、武夷文化与文学、地方文史发掘整理等畛域,这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二步。毕业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选好题、选真题、选对题为标准,可以采取团队联合攻关的形式,研究系列题目,也可以单打独斗,集中攻破,努力在服务社会、贡献地方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学会逐步掌握开展论文写作的一系列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采访访谈的课前准备、田野调查的进行、材料的收集、辨别和使用、文献的阅读甄别、综述报告的撰写、观点的提炼、开题报告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等,通过较为严格的学术科研训练,达到既能部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做人(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和谐的团队合作精神等)、学会学习(论文的全程如何展开与推进)、学会应用(学以致用,用四年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创新(在前人的应用型科研基础上再推进一步),为能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有更大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通过采访访谈的全过程的学习运用,学会了在未来可能的新闻、文秘工作岗位上,较为熟练地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增强就业竞争力;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通过在大学四年开设选修课,较为系统地学习“期刊编辑学”、“办刊办报”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将应用性的就业所需能力或素质培养的端口前移。 最近,在业界颇具知名度的文学评论杂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发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师生的一组7篇文学研究论文,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前主任,著名的文学教育家、文学史学家温儒敏以《“文学生活”:新的研究生长点》为题,作了开篇的导言,其他文学研究界知名学者黄万华、贺仲明等分别以学校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调查、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接受与传播、金庸武侠小说读者群调查、当下文化语境中鲁迅作品的阅读与接受状况调查、网络文学生态调查、近年来长篇小说的生产与传播调查、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状况调查为题,对“学院派”近年来少有接触的选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而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和“应用性”的题目,是与地方、民众具有血肉亲缘的选题,与时下某些学者关在学院围墙内,津津乐道的“现代性”、“纯文学”、“德里达”完全不搭界,也从而开启了现今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和“新视界”——是具有革命性的、振聋发聩的召唤,来自生活和人民的感召。在学理和学术掘进的畛域,敞开了过去自命不凡的纯文学研究者所未曾识见的全新的“文学生活”。这既是新的时代命题,也是新的文学研究论题,它的开启,无疑给了我们这种“地方性”、“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新的思路: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寻求。 学者张未民指出:“现实文学生活中有大量的文学现象并没有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更不要说进入文学史了。网络文学、影视文学、通俗文学、翻译文学,它们在文学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它们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可以说绝不在“精英”文学之下。《读者》发行有千万份,《故事会》发行有三百多万份。其实,这样的文学期刊还有,比如武汉的《今古传奇》,仅‘武侠版’每月销量就在40万份左右。我们凭什么把它们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有谁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另外还有大量的‘泛文学’,比如《家庭》、《知音》以及大量的‘晚报’、‘早报’,它们的虚构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不论是在写作的层面,还是在阅读的层面上,它们都具有文学性,所以有人说当代最好的小说在《南方周末》,这虽然是在社会生活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的意义上讲的,但《南方周末》上的很多故事都富于文学色彩,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这却是事实。因而,以‘新文学’为本位,用‘新文学’的标准来评价‘另类’文学,这是不公平的。”[1] 在这里,张未民实际上触及到了如何拓展文学研究领域的问题,这对我们开阔思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的畛域和方法。 三、毕业论文的师生参与与全程指导 由于我院学生对应用型科研的“陌生”和对区域文学文化的生疏,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借助外力的支持、外出考察以及实证性研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指导方式,较之“纯粹的文学研究”这种较为封闭的、自说自话的方法,具有较大的进步。 第一,以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试讲等实践活动、文艺创作与科研创新有效整合,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破解当前文化产业人才紧缺,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难题。 第二,以毕业论文(设计)全程化为契机,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变以往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在毕业前完成的惯例,促进学生写作心态的转变,提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质量;改变过去简单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解决最后一公里”式的师生合作、校企、校地合作,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高度融合”的新型多角度、多面向的合作。 第三,以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实战性毕业论文(设计)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突破传统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天经地义”,不仅考核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要考核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创造应用类文科专业毕业设计的崭新形式,也能为其他应用类文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提供思路。 某位学者的一句话,笔者是很赞同的:“大学的文学教育必须随之作出调整、深化,让文学在大学的“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中,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中充分发挥它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学类毕业论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在高等院校中,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成为其获得学士学位所必须通过的最后一关。在大多数以学分制为教育模式的院校里,本科论文所占学分比例相当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普通的必修课程每学期为四个学分,一学年为八个学分,而毕业论文一项就占了八个学分,相当于一门必修课一整学年的学分总数。这足以体现出其在本科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不仅仅能够体现出一个学生四年学业当中所学所思所得,其总体水平更代表着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与否。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即作为检阅本科生毕业成绩最后一环的毕业论文质量却持续走低。文科类毕业论文尤其如此。仅就笔者所在的文学院毕业论文现状而言,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在写作能力上有很强的优势,但一谈及论文撰写多数同学表现出明显的迷茫。很多学生对论文缺乏基本的认知能力,面对毕业论文时只能手足无措;更有一些学生投机取巧,东拼西凑甚或全文抄袭草草交稿了事。纵观笔者所在学院近几年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写作的总体情况,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专业指导,使之在写作论文时能够了解学术规范,确立合适选题,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篇论文着重从如何写作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论文这一角度入手,根据现有的学生论文状况,分析其选题角度、撰写方法等存在的诸种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对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选题方法 从2008年至2012年,文学院各届毕业生选择外国文学方向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比率由4.2%至9.1%不等。其中最低数据为2012届学生,汉语言文学与对外汉语两个方向共377人,选择写作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的仅有16人。最高数据为2010届学生,同样的两个专业共284人,选择写作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的有26人。单从数据来看,外国文学方向受学生关注较少,遭遇冷门。从指导学生论文以及平日上课跟学生交流时得到的信息反馈来看,造成此类情形的最大原因在于,学生认为外国文学的论文难度大,材料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而言较少,甚至需要部分外文资料,为了避免麻烦,选择研究国内文学更为方便。但这也会造成另外一个窘境,即每年类似张爱玲研究、沈从文研究、李白研究、杜甫研究的论文数量极大,甚至同一指导老师手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大致相同的论题,因而造成撞车现象。如果能有更多同学对诸如外国文学、文艺理论方向感兴趣的话,这种撞车现象多少会有所减少。 当然,在选择以外国文学方向为论文研究对象的学生论文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笔者在对目前所能掌握的五年内文学院毕业论文进行了仔细调查后,将从如何选题这个角度探讨毕业论文的写作。 选题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一篇论文是否具有写作价值,是写作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最为艰难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好的选题才能造就好的论文,而在现有的汇总资料里,我们发现,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较为保守,没有足够的分析能力去发现问题,因此造成了毕业论文选题过于陈旧,有些甚至没有任何写作价值和认识意义。 凡是研究《安娜·卡列尼娜》的,基本上不是论及安娜的爱情悲剧成因就是论及其人物形象;而分析《简·爱》的,关注的中心多为简的爱情观;以《呼啸山庄》为论题的论文,则多从希斯克利夫形象入手,分析其命运与爱情。其他的论文中,包法利夫人、于连、斯嘉丽、苔丝轮番登场,而对他们的研究并未有任何新意,多数都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拿来做一番梳理、拼凑,只能沦为老生常谈。 那么我们的学生,在选择外国文学方向论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时,选择什么样的论题才能开创出新意,使自己的论文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呢? (一)新作家、新文本、新阐释 这里所谓的“新”,未必是开创式研究。因为我们写作毕业论文的主体是大学本科生,并非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对之提出过高的要求无疑是不合理的。但在选择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时,如果能够尽量避开人们熟知的作家作品,而去选择一些知名度较小的作家作品,或许能有更宽阔的阐释空间。 从上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批评视野历来关注的经典作家和经典文本,而是更多扩展到诸如清少纳言(B1)、山崎丰子(B2)、凯尔泰斯·伊姆莱(B3)、保罗·奥斯特(B4)等较少为读者所了解的作家身上,这样所作出的论文至少在选题上是很有新意的。 当然,经典作家、经典文本也并非不可以作为论题。只要找到新颖的角度,阐释出新意,也可以产生优秀的论文。例如B5和B6,一个论及福克纳,一个论及杰克·伦敦,二位作家的研究论文不可谓不多,但两篇论文都避开了学界讨论最多的话题,选择了较有新意的内容,仅从选题上来看,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新的研究范围:比较文学的视域 很多同学认为比较类的论文容易写作,A作家与B作家、C作品与D作品比较一番其相同点及不同点,再总结论题,既容易凑字数,又仿佛比单一的作家作品研究“有学问”。 但实际上,比较研究的论文相当难做。比较文学的论文,首先要确定几个跨度: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只有有这样的先决条件,才能称之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主要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文化研究、阐释研究等研究领域,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而言,平行研究看上去相对容易操作,但据同学们写作的毕业论文现状来看,《夏目漱石与川端康成的比较研究》(2011届毕业论文)、《和比较研究》(2010届毕业论文)不叫比较文学的论文,它们缺少比较文学的几个跨度,充其量只能算作简单的比附。 其次,在比较的视域中,被比较的双方,一定要有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否则二者的一般性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再者,比较文学的论文,如果在一番比较后没有得出任何有升华价值的结论,仅仅是将相同、不同列举出来的话,也是没有价值的。 以杨周翰先生的论文《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1]为例,论文以弥尔顿的悼亡诗入手,分析了中西悼亡诗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对诗歌类型产生的影响。中西悼亡诗的话题符合比较文学里的“可比性”,在比较的过程当中,有丰厚的文献资料作支撑,最后又能得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结论。这样的论文才是高质量的比较文学论文。 因此,同学们在选择平行比较的论文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如果能有缜密的逻辑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也可以做出相当出色的论文。例如,2011届王春强同学的毕业论文《论在东西方现代化承继中的差异性——以芥川龙之介和卡夫卡为例》,不仅仅剖析了《聊斋志异》广泛流传及被国外作家承继的原由,进而又以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为例,深入研究两者对《聊斋志异》的继承以及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论文选题不仅新颖独到,且达到相当高度。论文首先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分析了《聊斋志异》被东西方接受的事实和产生影响的原因;继而从“本属文化圈内的现代性更新”和“异域世界的现代性繁衍”两个方面对比了《聊斋志异》在东西方文化中产生的不同魅力,通篇论文紧扣“现代性”字眼,分析详尽而具有深度;在最后部分中,作者又将论题提升到“一部经典性的文学作品”“跨越世界的界限,跨越地域的限制”“获得永恒的生命”的高度,完成了一篇相当优秀的毕业论文。 总而言之,好的选题是一篇论文是否可写、能否成功的关键之处。在选题上,如果能够尽量选择新作家、新文本,或者使用新方法对经典文本进行阐释,也就在论文写作伊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撰写方法 诸如上文表1提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最大问题在于选题过于陈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其关键就在于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很少有意识地去问个为什么。读作品时很多同学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角色,跟着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而很少有人会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思考其题外之旨、韵外之意。因此,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常常以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为研究对象,这样论点比较具体明确,论证起来范围不需要太广,操作难度上相对而言较为容易。接受阐释定见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却需要更深厚的阅读功底。只有对所研究的对象有足够的了解,才有可能去寻找各方面的资料,在其中找到可以探讨的具有新意的论题。 即便仅仅是研究某位作家的某首诗歌,也必须对此位作家的生平资料、创作历程、大部分作品和对其研究的现有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在掌握如上所述文献后,还需要论文作者有对材料的整合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研究动向,接受新思想、总结新材料、使用新方法使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有所变化,这样才能为发现新问题提供更大的可能。 以申丹教授的论文《隐含作者、叙事结构与潜藏文本——解读肖邦的深层意义》[2]为例分析其选题价值。首先,此论文选题足够新颖,凯特·肖邦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作家,国内对她的引介几乎为空白。这样的论题,自然可以说是开创国内研究新领域的尝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次,这篇论文虽然仅仅只是对一篇短篇小说进行分析,申丹教授却熟悉肖邦几乎所有的作品,并对其进行了细致地分类,而对于学术史更是如话家常。在掌握了这么多材料后,申丹教授认为以往学界对于肖邦的《黛西蕾的婴孩》的阐释是有误区的,由此提出自己发现的新问题并展开论证。 因此,在写作论文之初,不要妄图省事,将眼光仅局限在要研究的对象上面,甚至连相关的学术资料都不去搜集和加以认真研读,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没有价值的陈词滥调。 从图表3可看出,虽然近年来选择写《简·爱》的毕业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但大家还是将论点集中于简·爱的爱情观和对女性主义的贡献,这些早已是批评界的定论,可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阐释空间。早在1966年,英国作家简·里斯(Jean Rhys)就写作了小说《藻海无边》[3](Wide Sargasso Sea),将人们的眼光引到隐匿在勃朗特文本中的另外一个女性形象——伯莎·梅森身上。在1979年,美国学者桑德拉·吉尔伯特 (Sandra Gilbert)和苏珊·古芭(Susan Gubar)出版了论著《阁楼上的疯女人》(The Mad woman in the Attic)[4]则从理论上探讨伯莎·梅森所代表的女性作家在表述女权主义观念时受到的时代的种种束缚。而我国学者朱虹女士也于1988年撰写论文[5],率先在国内将《简·爱》研究与国外前沿理论接轨,其后类似的研究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研究阶段,无视新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动态,这种研究只能遭遇失败。 当然,新的研究方向也并不是没有任何瑕疵和漏洞,如果在对材料进行仔细甄别后,我们也可以以指出其缺陷为主题,推出自己的结论。 学术研究要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意识就无法使自己的研究立足。但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自己的问题理论上是否符合逻辑,其次是自己的问题是否符合事实。笔者2008年指导的一个毕业生,执意要写《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关系研究,由复杂的逻辑关系,最终推理出二者极有可能为同父异母的兄妹。经过仔细地审阅,笔者发现其论题既不符合逻辑,又不符合事实,写出来只能成为笑谈,于是让其换了选题。 (二)化解问题,选择小切口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写作论文的开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化解问题了。此处所说的化解问题指的是如何将提出来的问题具体化、微观化,力图做到小切口、深挖掘。 上表所列举的三个题目,犯的就是研究范围过于宽泛的错误。例如D1,当代女性生活指的是什么,又可能包含多少复杂的内容,怎么可能在小小一篇论文中展示出来?如果能给它加上定语,比如爱情生活,范围立刻就缩小了,也就容易操作了。至于D2和D3,且不论其是否有可写性,单就题目而言,几十万字的学术论著或许都无法阐释清楚,明显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 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之前,一定要了解论文所要传达信息量的大小。如果要在不足一万字的论文中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到,最终只能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在这一点上,有些同学做得非常聪明。比如2008届高欣同学的毕业论文《梦魇与现实——论博尔赫斯作品中的镜子意象》就避开了博尔赫斯研究中较为宽泛的论题,转而选择了较小的话题——镜子意象——作为论文的中心论点,既能够让原本难解的博尔赫斯作品化作具体可感之物,同时又能在本科论文的篇幅内将此问题提出论证并加以解决。 而2012届吕钊同学的论文《论保罗·奥斯特中的偶然性因素》也没有全面阐述保罗·奥斯特的创作特点,而是将《幻影书》写作中的“偶然性”作为剖析的主题,力图从小切口入手,深入分析奥斯特的小说创作技巧。通篇论文紧扣这一主题,条分缕析地论证了奥斯特使用的这种所谓偶然性因素对于其建构小说世界的意义,论证了偶然性在奥斯特创作中的独特文化品格及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尽量选择学生能力能够承担的内容,论题明确而不要太过宽泛,切口要小但需力图深入,泛泛而论的教材式论文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三)解决问题,合理安排层次 文科类的学术论文实际上就是一篇较长篇幅的议论文。议论文同学们都很熟悉,就是对某个中心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论证的过程。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论据是否充分、逻辑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合理都会直接决定论证成功与否。 学者马征的论文《重建生命的神圣———纪伯伦中耶稣形象的隐喻意义》[6]在行文过程中,首先指出在“神圣感”消逝的20世纪西方社会,纪伯伦仍然不辞劳苦地在他的作品中“重建生命的神圣”,继而从数字“7”入手,指出其在基督教义中的神秘性和启示意味,接着证明文本中对数字神秘意义的沿用喻指了作家的历史循环思想,这种循环思想又进而意味着在神圣历史的重现中,象耶稣一样的人们的降临,将向神圣缺失的现代人重新确证神圣,至此,耶稣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他沟通了有限的人与神圣的无限和永恒(上帝)。由以上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马征向我们指出:在纪伯伦的作品《人之子》中,耶稣是作为神和人的双重形象出现的。这一论证过程因为有深入的文本细读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作为论据,又有层次清晰的逻辑顺序,使得论文严谨可靠、说服力强。 除了这种递进式论证结构之外,较为常用的还有并列式论证结构。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中,为了能够将问题谈深谈透,需要将分论点并列起来,共同说明主题。有时候也需要将递进式论证结构和并列式论证结构综合起来运用,将论题分析得更透彻。例如,在2011届法萌同学的毕业论文《试论中文化身份的迷失》中,作者就采取了二者结合的论证结构。大的层次为递进式,在每一个层次下为并列式,层次安排条理清楚,论证充分。 (四)总结问题,深化主题 一篇完整的文章,一定要有头有尾,学术论文也是如此。任何类型的论文,即便有好的开头、好的论证过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结尾,也只能成为虎头蛇尾的半成品。上文提及比较文学论文时,指出最后如果没有表明比较的意义,将主题深化,那么通篇论文价值折损过半。 例如,2010届一位同学写作了《和中的女情观》一文,这篇论文首先并不符合上文曾提到的比较文学的论文范畴,最多只能算作用比较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姑且不论其写作价值,单看其行文方式,我们发现,作者将《简·爱》的爱情观和《傲慢与偏见》的爱情观逐一列举出来,然后又逐一分析相同点、不同点,最后却无法提炼出更高的主题,比如:比较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其中是否有更深刻的原因等等。 深化主题对学生的素质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能对研究对象有深入地把握,掌握更多更广的研究资料,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隐藏于表面之下的内容,自然可以将问题拓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和中的女情观》一文中,作者只涉猎了这两部作品,对于两者的研究资料几乎没有了解,是怎么也不可能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的。 而在王志耕和段守新两位学者共同撰写的论文《不同结构的“为人生”———两篇的文化解读》[7]中,作者在掌握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对现有的对果戈理和鲁迅同名小说《狂人日记》的比较研究成果进行了审视后,认为厚此薄彼的研究成见不可取,以驳论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进行了一番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后,作者最后将论点深化,得出结论:果戈理和鲁迅两位作家的思想尽管有着深刻的结构性差异,但都体现出对人类日益堕落的强烈忧患,由此也就给当代人以鲜活的启示。 由此可见,做好结论能够使一篇论文生色,相反只能将之毁损。 三、结语 毕业论文等于是每个人毕业式上的一次大检阅,即便大多数同学将来并不从事学术研究,不需要写作大量的学术论文,也能够从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得到的东西。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可以使人从中回顾自己四年学业之所得、之进步,并学会如何利用积累的文献资料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本篇论文仅就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的选题方法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期望能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敏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文学类毕业论文: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语言类论文写作要点 每年都有一些同学选择语言方面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但是,语言类论文和文学类论文具有明显的不同。文学类论文往往是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分析,这种分析是以论文写作者本人的文学理解和鉴赏为基础的。说白了,文学类论文属于艺术研究的领域,这类的论文往往是以阐述或描述论文写作者的主观理解和主观感受为。但是,语言类论文与此恰恰相反,它不允许写作者纯粹发表主观意见,而要求在调查研究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拿出反映语言事实的结论。说白了,语言类论文属于科学领域,要坚持“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的原则,不允许没有客观根据的任意发挥。正是因为如此,语言类论文的写作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要克服这一困难,就要了解语言类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写作程式。本文试图就语言类论文的选题、语言研究的程序、语言类论文的写作程式等问题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 一、论文选题 学术论文的写作和一般文章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不同,比如你要写一篇议论文或者一篇杂文,有了观点之后,就可以展开思路、信手写来,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反复修改。需要什么材料,还可以查找一些工具书。 语言类学术论文,首先是一篇科研报告,它是在对某一问题进行一定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报告出来,这就决定了语言类学术论文是研究在先、报告在后,也就是先进行研究,再写论文。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语言类学术论文的选题,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写作的题目,而更主要的是选择一个研究的题目。 这样,就要求语言类论文的选题,应该考虑以下原则: 1.题目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可行性。这样就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占有的材料等等。比如《某某县方言音系调查与研究》,题目很好,但是,如果作者在方言调查以及辩音、记音方面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的话,这样的题目是没有办法做的。再比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一个本科生的创新支持项目,几个同学打算做这样一个题目《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该计划中包括对全国各大城市的代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这对于几位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无法进行的,所以笔者就让他们改成《曲阜师范大学文科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这样,题目就具有了可操作性,完成项目就不那么困难了。 2.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新意。这就是说,要尽量避开那些热点、大家讨论较多的问题,除非自己确实有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理论、方法或材料,否则还是选择冷门为好。有一年笔者指导了一批自考生和函授生的毕业论文,其中不少学生写了“四大名著中的佛道描写”之类的题目,这当然不是语言类的,是文学类的题目,但是由于写类似文章的太多,许多文章都给人一个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难写出新意的。那么,怎么保证选题有新意呢?那就是尽量避开热门问题,比如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尽量选择别人不太关注的。例如,关于《红楼梦》的语言大家研究的比较多,你可以选择《儒林外史》或《儿女英雄传》等。 3.选题宁小毋大。不少同学喜欢选择大的题目,比如《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古汉语“俗”字研究》等题目,这些是08级毕业生的论文选题,这三个题目都是太大,让人感觉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第一个题目《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题目中的新词语指的是哪个时代的新词语?如果不限制时代,所有的汉语词汇都曾经是新词语。再说“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社会哪个方面的发展,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这样宏观的题目,根本没有办法去进行研究。第二个题目《现代汉语语法方向》,这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的方向还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哪种意思,都是语法学家们也不敢进行的研究,我们的本科生选择这样的题目,只能暴露对语法研究的无知。第三个题目《古汉语“俗”字研究》,古汉语有那么漫长的历史,指的是哪个时期的俗字?历代文献中都有大量俗字,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学者进行研究,比如,有的专门研究碑刻的俗字,当然里面又分汉魏碑刻、唐宋碑刻等。有的研究敦煌俗字,有的研究近本的俗字等等,选择这样的题目,也暴露了学生对“俗字”研究领域的陌生。 有的同学选择了这样的题目,相比以上题目就要好的多:《〈论语〉中代词的用法研究》,《中的通假字研究》,《中的骂詈语研究》,《安丘方言语音特点及音变研究》。这些题目都比较“小”,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如果这些题目没有人写过的话,就可能写出不错的论文。 4.明确研究对象和取材范围。这个要求在上文已经涉及到,就是选择研究的题目和对象是明确的,搜集材料的方向和范围也是明确的。比如上面列举出来的选题《〈论语〉中代词的用法研究》:研究对象是《论语》,研究的内容是《论语》中代词的用法,搜集材料的范围是《论语》一书的代词。这样的题目,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选题确定下来之后,就可以找到译本比较好的《论语》文本,进行语料的搜集,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展研究。而另外一些题目,比如《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就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虽然题目中提示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但是“现代汉语”是一个大概念,包含大量的书面文献和口语材料,怎么去搜集“现代汉语”的材料呢?搜集书面材料还是口语材料?普通话的材料还是方言的材料?哪一个方面的材料都不能代表“现代汉语”的全部,所以肯定会让人感觉“老虎啃天,无处下口”的。 二、开展研究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首先,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就可以进入研究阶段,进行资料搜集了。 搜集材料的工作其实有两个方面: 一是原始语料。比如《中的骂词研究》,就要通读《红楼梦》,尽可能完全地搜集《红楼梦》一书中的骂詈语,一条材料用一张卡片,把包含骂詈语的句子完整地摘抄下来,并标明例句的出处,哪一回以及所依据版本的页码等等。再比如《安丘方言语音特点及音变研究》,题目确定以后,作者就要到安丘进行语言的田野调查,不要以为作者自己是安丘人,就可以不进行调查了,同样需要调查。因为研究者对自己的语言往往缺乏认知敏感,许多现象未必能够明确认识到,只有进行调查,才能获得更加准确和丰富的语料。在进行方言调查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发音人等,其中从事方言语音调查还要有专门的听音、辨音、记音方面的训练等等,这都要利用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了。 二是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前人相关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搜集这些资料,主要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有关研究方法和成果,也是为了了解前人的研究,以便自己的研究不重复别人。比如《中的骂詈语研究》,很可能已经有些学者对于《红楼梦》的个别的骂詈语或某些骂詈语进行过研究,也有些版本的《红楼梦》的注释中对一些骂詈语进行过解释等等,这些都是前人的相关研究,都要尽量搜集到。搜集这些材料时,学生可以去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 学生中有把以上两类材料的搜集混为一谈的倾向。不少同学认为搜集资料就是到图书馆、资料室借阅书籍,抄录、复印论文。比如,有一年,有个研究生的选题是《现代广告语言研究》(其实这个题目太大,是很难做的,但是只要坚持搜集大量的广告语言,也是可以进行的)。笔者问他:你搜集了多少材料?他告诉笔者说:他从网上下载了多少篇广告语言研究的论文,又复印了多少本广告语言研究方面的著作,总共也有30多万字的资料。笔者又问:你搜集了多少“现代广告语言”?他无法回答了。因为,他没有去搜集原始语料——广告语言,而只搜集前人的研究论著。所以,最终他的论文不是在研究“广告语言”的基础上写成的,而是在阅读前人的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论文只能是拼凑而成,至多只能写出一篇研究综述。没有进行第一手原始语料的研究,肯定写不出不同于前人的新意。 其次,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学生要对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研究,首先要进行分类和再分类。把原始的、无序的材料按一定的线索和顺序整理成条理清楚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太多时,可以考虑列表或统计等等。把原始材料整理出一个眉目之后,一篇论文的雏形就出来了,然后是对每一个小类的材料进行总结和研究,得出结论。 在搜集原始材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时候,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自己费心选定的题目,居然有人已经做过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要认真阅读前人的文章,同时认真研究原始语料,看看自己会在哪些方面和前人的研究不相同,然后尽量突出和放大这种不同,这就是创新。 三、论文写作 研究工作进行到基本结束时,论文的雏形就已经具备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论文的布局谋篇、格式完善的工作了。 一般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的写法)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 只要坚持搜集第一手的原始语料,论文的正文部分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需要注意和特别强调的是这样两个内容的撰写: 一是摘要。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全文要点的摘抄,其目的是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和主要结论。但是,很多同学往往把这一部分写成“论文简介”,往往是这样写:“这篇文章以……为研究对象,以……理论为依据,对……进行了研究,论文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二……,三……。”这样写其实是“论文简介”,不是“摘要”,怎样写才是摘要?可以尝试这样写,把论文中反映主要内容的句子按文章内容的顺序拷贝到一起,然后进行一下文句上的贯通,这样差不多就是一篇不错的摘要了。 二是论文的引言或绪论。一般来说,论文的引言或绪论部分,往往要明确说明论文的选题原因,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文献综述。什么是文献综述呢?就是关于自己研究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这一部分内容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的研究和学术界的研究的接轨问题,同时也是自己的研究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的关系问题。在这一部分,要充分利用搜集到的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和著作),把前人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在充分肯定前人研究的贡献和功绩的基础上,指出前人的研究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空白点或者不足,主要是指出自己的研究在哪些方面和前人不同,这样就能够把自己论文的创新性体现出来。这样写可以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本论文的研究是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是具有创新性的。 另外,还要强调一下语言风格。学术论文,尤其是语言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一般的散文、随笔、杂文的文章风格是大不相同的,因为语言研究的论文是科研报告,所以不主张使用活泼的文体,句子宁短毋长。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不要有感情色彩。不少同学的语言研究的论文,写的跟散文、随笔似的,一看就不象一篇学术论文。 四、完善格式 学术论文写作不同于一般文章,讲究立论新颖,与前人研究结果有区别;证据要确凿,要注明引文或旁证思想的来源;数据收集合乎规范,论证有力,不牵强附会;分析严谨,不留漏洞或把柄;内容布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等。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1.少用“我认为”“众所周知”等表达,不用“有人说”“一位著名语言学家曾探讨过”“二十年的外语教学研究显示”等说法。 2.旁征博引,但不能生吞活剥、东拼西凑。 3.注意简洁,对发展文章主题没有作用的引文坚决不用。 4.认真区别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一手资料直接引文:引用内容与原文完全一致时,用引号,注明来源及具体页码。一手资料间接引文:归纳他人观点,解释性引用他人成果,不用引号,注明来源(及页码范围)。二手资料间接引文:在阅读某人A的文献中发现被其引用的另一作者B有值得引用的观点,表述方式一般为:“B(1989)曾指出/认为……(转引自A 1995)”,A和B均必须出现在参考文献中。 5.避免无意剽窃与抄袭。有时,作者将以前从某本书上学习到的观点、理论用于行文中,忽略了其来源,造成无意剽窃。如“语言有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之分……”,这一广为引用的观点并不是普通常识,而是Chomsky(1965)的著名观点,因而必须查找原文,注明来源。 6.杜绝剽窃与抄袭。有意剽窃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观点剽窃:将他人某一观点据为己有,不注明来源;②整篇剽窃:将某人整篇文章翻译或摘译,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③针对某个学者的组合式剽窃:将某人多篇成果的有关要点或段落翻译后组合在一起,不一一注明来源,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④针对某一类研究的组合式剽窃:从不同作者的成果中挑出一些段落、论述,翻译并组合在一起,不一一注明来源,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⑤伪引式剽窃:从某著作中看到另一学者有价值的论述/观点,在没有直接读到该学者著作的情况下用编译的方式将观点组合进自己的文章,不注明为间接引用(即不写明“转引自……”),而是在参考文献中若有其事地列出从未真正阅读过的文献。 7.在不剽窃的前题下,鼓励模仿相关重要文献的格式、行文方式。 8.避免证据不足、想当然的观点。不用“我/笔者始终(或者坚持)认为”“大多数研究者会同意这样的观点”等虚张声势的表达式。 9.任何一个观点必须有来源,或者得到作者的论证。如“随着语句的进展,每个分句都会提供一些新信息,帮助读者在心智中不断构建和整合一个逐步完整的认知世界”,如何证明这样的观点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 总之,论文的写作,对初次尝试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是只要用心思考,认真对待,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写成一篇像模像样的学术论文,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文学类毕业论文:高中毕业冲刺阶段语文学科的有效复习 语文学科第一轮复习是针对各项知识点进行的细致而又系统的复习过程,时间长,知识细化多,所以现阶段已经进入综合测试、查缺补漏的至关重要时期。但是在本阶段中首先发现了部分学校大考小考连续不断,几乎是周周有测验,老师更要每考必批,这一做法我认为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备考能力与水平,而且会使得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产生更多的批改负担,对语文教师的备课造成冲击,进而影响查缺补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基于此,首先建议各学校语文学科的综合检测每两周做一次即可,而且要针对曾发现的存有缺陷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强的补充式指导训练及检测,可适当在两周时间内安排小测验,这样批改量会有所减少,又保证了补漏的针对性,便于后期的指导与提升。 其次,教师在冲刺阶段要有侧重点,并保持预防变化的思想意识,即根据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平稳性与微调性着手应对。高考试题中语言表达运用的16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始终是基于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而设题,但是命题方式始终是绝不雷同的。所以,要结合全地区、全省的模拟考试题进行预防性补充指导及训练,加强图文转换、语段压缩与扩写、应用文稿修改等方面的指导训练,这类知识点应该予以关注。但也要注意该知识点所投入的时间不宜过长,可是当结合在小测验中进行补充训练。 再者,在课堂教学中,还存有低效的问题。主要是课堂的教学方法欠缺考虑――教师主讲,对学生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对知识进行泛泛的讲解,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着,缺少主动体验生成的过程,而且学生曾经出现的问题,究竟能解决多少只是借助测验看到,而不是借助指导逐步解决掉的。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练习题或是检测题的讲解问题,部分教师习惯于逐题讲解,这种做法还是说明教师对学生得分丢分状况缺乏了解,所以处理时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未形成重点解决、难点突破的教学风格。建议:教师要了解试题中学生丢分较为普遍的试题,并依此确定课堂指导的重点、难点,还可以在准备中把典型的学生答案以课件的方式或集中印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更为直观,而且针对这些问题答案,教师在讲评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对此类答案修改完善的实践过程。只有在这个修改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才会从理论真正上升到实践能力层面,他的认知才会更为全面系统、深刻扎实,也能够真正解决教师经常碰到的“翻过的错误怎么又出现了”的问题。这样还能回避教师一言堂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既是被关注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收获的主体。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们还应该注意,作文复习指导的策略与方法。首先,是要总结一轮复习中教师所做指的写作指导,诸如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选用论据、加强论证、构思结构等细节,是否真正化整为零地进行了知识讲解阶段的指导训练和讲评阶段的指导实践。建议教师们在考前阶段,结合大测验进行作文几个主要环节的适应性训练,其次,就是要加强学生审题立意的指导,让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得以提升,从材料内容及含意中确立话题及立意,要力求不跑偏、抓重点、呈深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力争做到限时写作中确保“确定立意、构思结构”,就是在指导提炼话题及立意之后,要同步训练学生据此立意而开展的后续写作准备,确定怎样有效果的标题,选择哪些有力而又新颖的论据,侧重哪个分论点,如何安排才能形成有深度、有梯度的论证,最好是形成书面的纲要:标题、分论点及论据、开篇结语的设计等。教师指导学生养成了这样的写作准备习惯,到考场上学生就能够有效解答写作试题。 最后,针对如何提升阅读能力提出建议,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水平。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丢分情况后,我们会发现,就是源于学生解读能力出现不足,致使答题失误而丢分。所以,建议教师在最后阶段不能只是追求各类文章练习的数量,一定要本着养成读懂读透的原则进行指导。在文言文的讲解中学会抓重点段落、重点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不必全文每一句都翻译,浪费时间,冲淡学生注意力;诗词鉴赏,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抓意象,成意境,看注释,借想象,析手法,看题材,真正读懂诗词作品内容。唯有真正读通读懂了作品,学生的解答才会力保高效。对论说文与实用文的阅读还要养成圈画批注的好习惯,为解题提供清晰的纲目。保证了内容要点更加醒目,会帮助学生提高答题的速度与效率。 文学类毕业论文: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 [摘要]新升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师资、生源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在毕业论文这一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针对文学院古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如何提高并改进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 古代文学 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不少学生毕业论文在选题时都以古代文学作为方向。因此如何让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这在新升本科院校中显得极为突出。 一、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课程本身因素 从文学诞生之日起,对于文学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出现,而千百年来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热度也从未消退,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更是各朝各代名家辈出,有些名家甚至是用尽自己毕生精力去研究某部作品或某位作家,所以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成果已是硕果累累。但这种现状对本科生来讲却是相当尴尬。本科生学习古代文学是两年时间,就这门课程本身来讲,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不少重要知识点在老师讲解过程中是走马观花,学生的吸收更是大打折扣,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学术研究。 (二)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高考扩招使大学入学门槛明显降低,所以学生在进入大学时综合素质已是良莠不齐。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又往往把课余时间都花费在英语等过级考试上,对于自己的专业课却出现不同程度的忽视,老师要求读的一些专业书根本无暇顾及,长此以往,学生连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都无法记住,学术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三)指导教师因素 新升本科院教师从事的科研活动较少,因此特别是年轻教师对于学术活动了解不够,不能及时把握学术前沿,这些也都成为制约教师无法较好指导毕业论文的关键性因素。再加上文学院的学生偏爱选择古代文学方向作为毕业选题,所以古代文学老师常常出现一个人要带十几个学生的情况,这样老师既要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往往最后力不从心,在给学生指导时由于精力达不到而存在一些漏洞,造成一些学生浑水摸鱼,毕业论文蒙混过关。 (四)学校体制因素 一般学校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学期往往是学生考研、就业的重要学期。参加考研的学生一味关注自己的考研而无心做毕业论文,多是草草应付了事。就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多,很多学生为了找工作往往最后一个学期就离开学校,手头资料严重缺乏,因此毕业论文的水平更令人堪忧。另外,学校对于毕业论文的不及格率缺少严格规定,有些老师为了不影响学生毕业,把原本应该不及格的毕业论文升为及格,这样毕业论文作为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就失去了意义,这些体制上的因素也成为制约毕业论文无法做好的原因。 二、提高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健全学校管理体制 不少学校对于毕业论文也有一系列的规定,如《关于印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的通知》《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等一系列规定,但很多老师并没有严格按照学校规定来执行。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规定,细化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并且对于其中的一些步骤进行严加审核,防止不认真的学生和老师钻空子。另外学校应该推行盲审政策,在答辩前组织本校专家或是兄弟院校专家进行匿名评审,盲审通过之后方能参加答辩,这样给学生及指导老师无形中增加一些压力。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 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的科研水平普遍不强,因此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成为重要任务。学校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进修、访学,感受名校的学术氛围。只有教师的学术视野开阔才能够有足够的水平给学生介绍本方向的学术动态,指明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学术空白点,探讨更有意义的科研选题,提升学生在学术领域的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 (三)加强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 加强学生论文写作的基本功应是学生入校起就应该强化的基本功。学校应开设论文指导课,增强学生对论文写作课的重视,平时多布置一些小论文,及时指点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题目过大、过于老套、无研究价值这样的问题,用这种方式来加强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小结 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仅重点探讨新升本科院校文学院古代文学方向论文就发现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只有经过各方的互相协调、配合,毕业论文的质量才会有提高,才能推动学校综合教学质量的提高。 文学类毕业论文: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建设的探索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尝试,是检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它直接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的提高。遗憾的是,有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对毕业设计的记录和整理,忽视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性的特点,在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上出现低级错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建设势在必行。 一、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是指从事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工作包括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等中的规则。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社会性。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有重要价值的发明和发现(包括科学中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提出),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之外,几乎都是在他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创造而来的;几乎都是与他人合作的结果。绝大多数也都要使用公共资源。即使是完全由个人辛勤探索获得的成果。要成为被他人承认的知识,也需要一个由人们进行独立判断并决定是否接受的过程。这种社会本性决定了毕业论文研究的基础在于公认的学术规范平台上。 2.学术规范可以减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易错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之所以容易犯错误,一是因为客观世界本身极为复杂,且又不断发展变化,任何研究都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是因为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都受着自身条件的制约,如思维方式、知识背景、个人情感等等的局限,这就使得个人对研究课题的认识和把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因此需要相应的规范,需要学术共同体来共同努力以尽可能减少这些偏差和错误。 3.学术规范可以消除个人机会主义倾向。如果没有必要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不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可能想方设法地去走捷径、去投机取巧地多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甚至会出现种种越轨的行为,如伪造、作假、抄袭、剽窃等等,必将严重地损害个人、单位以至整个研究领域的声誉。 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建设的思考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规范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虽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目的,导致研究过程差别很大,但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毕业设计还是有一套通行的研究方法,通行的毕业论文研究步骤主要包括:(1)发现或确定研究对象;文献研读分析,提出研究问题;围绕文献进行综述,论证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起点;(2)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模型构建,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测量,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案;(3)数据采集过程;数据分析,解答各研究问题;(4)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等。由此可见,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必须应该将毕业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过程的方法介绍等,以流程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我国每年有大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通过,但在国际、国内引用的却很少,原因就在于所用得研究方法不明确,所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合理正确就很难判断,只有清晰合理的研究过程才是证明其研究结果有效性的主要尺度。 2.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建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至少应包括:(1)选题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对于论文的质量和价值具有决定意义,着眼于选题的质量,主要是看选题是否有新意。(2)观点规范。观点是否鲜明、正确,有独到见解,有创新性。(3)论据规范。论据是否充分、翔实,论据要具有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正确性,要能有力地阐述观点。(4)论证规范。论证是否严密,富有逻辑性。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言之有序。天衣无缝。做到概念判断准确,有层次、有条理地阐明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5)结构规范。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绪论、本论、结论各部分的主次详略要得当,段落划分要合适,全文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6)语言规范。语言是否符合论文的语体风格,是否准确、简明、平易、通畅。(7)格式规范。格式是否规范、项目构成是否完整。毕业论文应由以下项目构成:封面、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每一项目都应符合规范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3.加强指导,实施指导教师责任制。职业技术教育指导教师责任制是指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包括:(1)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选题,确定研究方向,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2)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查阅相关文献,介绍查阅方法,搜集该选题前沿资料及相关信息;(3)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分析等;(4)负责设计调查(实验)大纲、实施方案,分析是否切实可行;(5)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问卷(实验研究方案)的撰写,及时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帮助本科生立论和分析调查(实验)结果;(6)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按规定格式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如毕业论文结构规范,中外文摘准确,参考文献引录正确等;(7)本科生撰写完成毕业论文后,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对毕业论文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论点论据、结构布局、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问题,写出有针对性的鉴定意见;(8)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论文答辩,针对毕业论文答辩中提出的问题,指导本科生进行修改;(9)通过答辩后,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按考核标准和答辩情况评定最后成绩。 4.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过程制度的规范建设。在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评审中,由评阅人和专家共同构成学位论文评阅组,评阅组人员的组成中通常至少应有一名同一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送审到提交评阅意见应保证评阅人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评阅论文。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当聘请同行专家和校友作评阅人,增强了论文的认同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各职业技术高等院校对于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应该采用量化的方法,在本科生学士学位评审过程中,分项、分栏列出对论文评阅的要求,对毕业论文选题的先进性、论文结论的正确性、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主要贡献、论文的错误及有待讨论的方面、对论文的修改意见等分项评审给出鲜明、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这种量化的做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更有依据,一方面要求作者综合考虑论文的各个方面,不应忽视论文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激励评审人尤其是专家提出具体中肯的意见,使论文评审更有针对性。 5.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制度规范的建设。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与答辩制度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1)明确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要求,建立完整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2)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体系。为使成绩评定达到客观、公正,还应建立成绩评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指导教师评分项目分值和答辩委员会评分项目分值及二者在总成绩中的百分比,做到成绩评定不偏不倚,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3)设立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和指导机构,保证这些制度标准的具体落实和严格执行;(4)建立指导教师的遴选及淘汰制度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与答辩过程中,严把质量关;(5)成立的各专业的答辩委员会,答辩时按题目类别分组进行,答辩小组教师姓名提前公布,且实行指导教师现场回避制度,答辩现场肃穆,并对答辩过程做认真记录;(6)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结束后,在指导教师评语的基础上,先由评审人进行评阅,通过后方可进行答辩。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类毕业论文:加强大学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的探讨 【摘要】大学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本科毕业论文的学术不规范现象非常普遍,已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本文分析了论文学术不规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论文学术规范的措施。 【关键词】毕业论文;学术规范;探讨 大学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的“收官之作”。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必须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学术不规范现象非常普遍,已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学生学术诚信欠缺,论文抄袭现象比较严重,高质量的论文不多,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必须加强学生论文的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规范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植学术文明;是高校诚信教育、学生能够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之一;有助于学术创新与文化创新。 1 毕业论文学术不规范的原因 1.1 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迫于就业压力, “考研热”、“考证热”、“出国热”是当前大学的普遍现象,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只能是东抄一点西抄一点拼凑一篇论文了事,论文学术不端行为非常严重。一些时间充裕的同学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毕业论文是非课堂教学环节的学习要求,只是为了凑学分用来拿学位用的,不用投入太多,随便弄一篇就行了。 1.2 指导教师指导不力:一些指导教师不认真指导学生,老师忙于自己的科研、教学,不愿意分出精力做其他事情,而且指导本科生论文只是学院分配的临时性任务,所以不认真指导,对学生论文疏于管理,对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放任不管。一些指导教师本身学术水平不高,没有指导论文的经验,对学术不规范行为认识不是很到位,不能严格要求学生。 1.3 学生学术规范知识、意识欠缺:学生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学术规范知识、意识欠缺。一些学生在大四还完全不知道毕业论文的写法,不懂论文注释和索引的规范和功能,不知道该如何引用别人的成果。比如像如何写注释,参考文献类型的标识,以及掌握符合规范的学术话语等。一些学生学术规范意识模糊,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认为抄一下没关系,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 2 加强学生学术规范的措施 2.1 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学校要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把已经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总结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质量的优劣,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责任感、使命感和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 2.2 选派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高素质的指导教师是大学生写好毕业论文,做好论文学术规范的重要保障。学校应选派学术水平高、职业操守好的老师担任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认真负责、严格按照论文学术要求来指导学生。为保证质量,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应超出5人。学院要对论文指导教师规范管理,要建立论文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和评奖评优、职称评定挂钩。同时应给与论文指导教师一定的物质待遇。 2.3 加强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现在,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学术规范教育课程,学生学术规范知识欠缺。事实上,在2009年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就要求“要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并纳入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之中,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因此,高校要开设学术规范教育课程,使学生受到专业的学术规范训练 2.4 严格毕业论文管理: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毕业论文管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学校制定了很多有关毕业论文的规定,但是对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严格执行,导致了学生论文学术不规范现象突出,论文质量不高。严格的管理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严格执行论文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让学术规范意识深入学生内心。
会计教学论文:谈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 [摘 要]在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革和创新,本文就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出,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成本会计 教学方法 换位教学 “点”“面”结合教学 案例教学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会计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学会成本会计、学懂成本会计,良好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一、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会计教材中公式繁多,学生难以理解并消化。 在成本会计众多的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作为学生在学习此课程中,重点就是理解并掌握各种费用的分配方法以及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而不同费用分配的方法有好几种,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相对应的计算公式和操作流程,当学生在看到这些公式时,往往缺乏学习兴趣,由于没有理解公式的涵义,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可这却事倍功半,经常会把各种方法和各个公式乱搭配。 2.学生在独立练习时照猫画虎,只观局部,不看大局。 成本会计课程中有大量的分配方法、大量的公式、大量的计算过程和大量的表格,当学生自己独立练习时,基于对计算方法或者计算公式的不理解,往往照着例题套数字,照猫画虎做题。由于书中前面的章节是按照费用的分类分别去讲的,比如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单一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上,而在后面的章节讲到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时,面对一整套的计算流程,他们容易找不到对应的数据,在自己做题时更是一头雾水,他们容易做好当下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忽略了“承前启后”。 3.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不联系实际。 在成本会计课程的传统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板书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教师都只是就书本知识进行讲解,讲完就让学生当堂练习加以巩固,或者以留作业的形式去加强记忆,讲完书本上的就立马做题,这是固定模式,这与实际严重脱节。各种费用的分配方法和产品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生产特点的企业,如果只是照着书上的归纳讲解,这对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只是我们硬讲、他们硬记,很难理解并消化。他们只是机械的运用公式做题,做分录,对于费用如何进行归集和分配一系列流程很难前后贯通起来。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1.教师要换位教学 作为教师而言,成本会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练习都驾轻就熟,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都是第一次学习该课程,当他们面对大量的分配方法和计算公式时,他们会觉得很难学,很难记,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作为学生的心态去讲授知识,那对于学生来讲是莫大的帮助和引导。比如在各种费用的分配方法中有大量的公式,作为教师来讲这些很简单,早都熟记于心,但学生不理解就死记硬背,还不达效果容易混淆,那我们可以给学生总结一个“中心公式”去巧妙记忆,在费用分配中,都是先求分配率,再求分配金额,重点就是如何求分配率,可以用这个公式表示: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分配标准之和,大所数费用分配都适用于这个公式,所以称之为“中心公式”,在有些费用的分配中,随着分配标准的变化,该公式略有不同,但都是基于这个公式产生的。 2.教学中“点”与“面”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现成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重于传授方法,教学的内容体系相互割裂,孤立地呈现信息,这一问题也存在于成本会计教学工作中。比如当学生在解决某一个费用的分配问题时,他们会运用公式去算题,但当他们碰到要求算出某种产品的总成本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不清楚该如何入手,从哪入手,以及相关的分配表、明细账的对应都会让他们很糊涂。在成本会计教材中,前面几章都是按费用的分类来讲的,相当于知识的“点”,比如材料费用的分配、人工费用的分配、燃料及动力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和制造费用的分配,随后就是生产费用如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这就相当于知识的“面”。在前期费用进行模块讲解时不应该和后面的章节脱离,各个费用的计算与各个费用分配表的对应,各个会计分录与各个记账凭证的对应,辅助生产费用明细账和制造费用明细账如何根据各要素费用分配表进行归集、汇总和登记,以及最终编制产品成本计算单和登记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等等,这些都是“点”与“面”的结合,有效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有一个费用分布图以及产品成本计算的一系列程序。 3.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 成本会计教材中有大量的例题,但仅仅是虚构的例题,学生可以学会例题并且会做题,但不会解决实际的业务,这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停留在表面上,或者说停留在题面上,如果在课堂中适当引用企业真实的例子作为案例进行教学,那学生在理解上甚至学习兴趣上都会大大提高,案例教学中所选用的案例基本来源于实际工作或是实际工作的缩影,较为真实。案例具有一定的情节性,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实施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对知识、理论的理解,也便于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传统的教材教学和案例教学要相互配比进行,这对于教学会有良好的效果,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也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综合的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和经济的日益发展,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进行适当改革,作为会计核心课程,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要更科学,更实用。 会计教学论文: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一中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本文对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村子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提出意见。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大多数单位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很多会计人员对一些基本的操作都有全面的掌握。会计电算化是一中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但是由于我国长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很多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对于我国推行会计电算化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清楚 教学目标是指导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目前很多高效和职业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没有清楚的认识,一般主要表现在一些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落后,很多院校的教学目标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财务软件操作技能,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并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第二,教学过程以掌握教材内容为目的,很多院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将重心放在教材上,并没有以现实中的需求为基础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第三,很多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育以取得相应的资格为目的,重视的是电算化考证,目前存在这种现象的院校是非常多的。 2、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课程时间设置不合理,就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时候,很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只开一个学期,这样每个学期中总的教学时间就比较多,学生在学习中只能学到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一些简单的会计操作,得不到系统的学习。第二,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比例不合理,因为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总的课时比较少,教师还需要完成所有教材内容的教授,所以理论课一般要比上机课课时多,这样就很难保证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课程设置比较落后,很多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专业课程有很大的问题,很多课程一旦设置好,往往好多年不变,这样就导致整个课程设置与专业发展不想适应,最终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3、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与学生上机结合起来的,在教师进行基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与其他专业一样,教师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在上机课中学生都是按照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上机操作,但是由于学生上课中接受到的知识量不同,很多学生就无法独立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尤其是在当前随着学生个人个性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看,学生基础到的信息更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饿需要,在他们毕业之后就不能准确把握当前的社会经济时代,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出现一些新情况的时候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解决。 4、师资力量不足 要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教师的个人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效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就是师资力量不足,一方面很多院校中的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厚重,但是他们对计算机操作的能力还是比较低的,教师中缺乏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一方面,很多教师的经验不足,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由于其实践性比较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很多实际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解释,但是很多院校的教师是毕业之后直接任教的,他们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不能与实际紧密联系,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1、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与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相适应,对以往的以考取电算化资格和以教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进行改进,各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新思考教学目标定位问题,将培养具备电算化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学校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会计知识,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要熟练。 2、合理设置课程 在课程设置中要以电算化为基础,各项课程设置要体现电算化的特 点。一方面,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另外一方面要设置电算化专业课,并且要保证电算化专业课的课时在总课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在开展课程中专业课要有电算化实务、电算化基础理论、财务软件应用以及电算化试验,这些课程的开展不仅能帮助打好理论基础,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另外,在课程设置中还应该注意的是,理论课与上机课的 比例要合理,加大上机课的比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在应用的时候了解在存在的不足,通过反复的实践,最终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说教模式,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根据该课程的夜店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演示法、案例法以及实验法。严实法就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将会计软件系统的操作方式演示给学生看,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由于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加入,学生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加感兴趣。实验法就是学生在进行上机实验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以及各种软件的操作进行掌握,在这种方法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质的飞跃。案例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从而灌输给学生相关的知识,案例法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帮助。 4、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模拟训练。学校应该尽量模拟会计电算化实际情况,从工作流程、岗位需求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设置与实际情况协调的训练规划,让学生在模拟训练过程中更好的了解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实质,提高学生的操 作水平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能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5、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学校要强化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就需要对教师的素质有一个大的提升,一方面学校在任用教师的时候不仅要看其会计知识,而且要对他们的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经验有相应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学校要对在岗的教师进行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工作,例如将一些会计知识比较陈旧的教师送到相关院校进行进修和培训,更新他们的会计知识,对于工作经验较少的教师,学校可以将他们下放到会计事务所、企业等单位,让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结论 总之,学校要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就需要以岗位需要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强化模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条件。 会计教学论文:成本会计课程差别化教学的探讨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应用性突出,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极容易出现学生学习效果差、成绩不理想的现象。而成本会计差别化教学正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区分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知识的基本点和提高点及拓展点,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模式,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课程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差别化教学的第一步是要对复杂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 一、分层教学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必要途径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潜力把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几组,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的能力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下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改变班级授课制下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消”的不良局面,符合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必要途径。 当然,实施过程中不要过分依赖固定的教学标准,要尝试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一个清晰的奖励机制,要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要尽力让水平不一的学生都获得提高。要与学生讨论学习目标,要根据学习成绩为每位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要在班上和学生讨论学习目标,作重大教学改变时也要征求学生意见,为取得进步的学生建立奖励机制,和学生一起讨论、挑选学习材料等等,要改变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或意见。 二、模块教学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平台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出的能力培训模式,它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协调、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模块化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强调实践操作。一个模块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弥补讲练过分分离的不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应用学科,因此对它的模块设计应以“突出职校特色,培养职业能力”为总的指导思想,改变传统教学中对于课程安排讲究的一两个工作日的时间间隔,以利于学生较好地消化上节课知识内容的做法,将一周内的两次课程安排在连续的两天或在一个半天内完成,便于教师做出项目训练的安排,避免出现教师在下一次课用较长时间回顾上一次的内容,学生也要用较长的时间来适应这一次课的联系和训练的现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构建连续的知识体系。我们把成本会计的整个内容划分成基本成本项目的核算、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非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几个非制造行业成本的一般核算等四个模块。 三、团队合作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形式 在进行差别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团队合作就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合作学习的内涵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主要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强调集体受奖励,同时也重视个体责任的划分。(5)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因此可以说,合作学习的概念正在融入团队的理念。 会计教学论文:探讨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1.引言 成本会计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成本会计单独成科以来,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基本理论和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上。多年来教学的重难点始终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以传统制造环境为背景、以产品生产成本为核心的成本会计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因此,亟需对成本会计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成本会计教学质量。 2.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会计学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高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使制造企业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于此同时,要求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能够适用于新的经济、技术环境。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主要讲授成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核算方法,缺乏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要求的介绍。 2.2 教学方法落后、手段单一,对教学主体重视不够 成本会计学理论教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成本会计的基础理论,一是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成本会计基础理论的讲解,基本上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整堂课程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对于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绍,通常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3 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每门课程结束后,都会对学生进行考核。传统的考核通常按平时成绩(作业和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作业做的好的学生,考试不见得就是最好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学生没有认真的去做作业,而是抄袭成绩好的同学作业,以应付交作业的差事,导致作业不能真实的反映学习的好坏。其次,考试的结果也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2.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成本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来源于社会实践又运用于社会实践。由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方法都比较抽象,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拿出部分课时来进行成本会计的实训。希望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激发学习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然而,这种实训通常课时较少,并且是用企业已经发生的业务来给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未能接触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景。同时,实训内容大部分是专题训练,不能反映企业的综合情况,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际操作能力减弱。 3.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3.1 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目前大多数高校成本会计教学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成本核算知识。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使学生能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要考虑以往的理论和核算知识,还应考虑现代成本管理的需求,增加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分析等内容。使成本会计学的教学内容能满足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的需要,从而更科学、更完善。 3.2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的对基本、核心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在课堂上往往是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正真的理解知识。教和学相分离,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上,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采取以往教师传授基本、核心知识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的能力。 3.3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校常用的方法之一。而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单纯的依靠考试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考核方式是以闭卷为主,平时成绩为辅。成本会计试卷的内容大多是以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和各个独立的业务核算为主,这种考核方法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培养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在考核时,除了理论考试,也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考试范围。对理论考试可以采取笔试的方法,按照名词解释、单项,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业务题等试题类型进行考核。 3.4 强化实践教学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选择手工模拟实验来完成。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手工实验时,仍然是按照具体的业务(如要素费用的分配)和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来进行的,没有起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能够综合的反映制造企业经济业务流程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实训。使学生通过实践,能更清楚的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熟练掌握成本计算的程序,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成本会计教学主要是以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为例讲解的,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没有感性认识,就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企业流程的介绍。然而,仅仅凭老师几句简单的介绍,学生也不可能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有较好的理解。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流程图来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利用假期带学生到校外实习企业参观、学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针对不同的 企业管理要求和企业工艺流程,选择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提高实务操作能力。 4.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改革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会计教学论文: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解析 一、“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体现 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则必须通过“制造费用”账户;但是如果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归集在“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还有,对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如果在产品数量较少、不计算其成本对完工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计算月末在产品的成本,这也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凡此种种,还有很多,贯穿前后。这样不停地反复强调,不仅让学生完全理解了该原则的内涵,同时也加深了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内容更深层次的认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正确区分成本项目和期间费用 这实际上是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这是成本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许多学生在这点上掌握得不好,概念模糊,经常容易混淆,会把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此,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现在的中职学生理解能力真的就这样,老师一定要适应),否则学完了整本书也相当于没有学。1.成本项目:要素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而划分的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制造费用等。2.期间费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三、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成本计算实际上就是一个费用的筛选过程,这里面涉及到各种耗费的甄别问题,哪些能够计入产品成本,哪些不能够放进去,这是相当严肃而慎重的问题,容不得半点纰漏,否则辛辛苦苦计算出来的那个数却又是不准确的,在实践中还会因误导企业的管理决策而出大问题!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显得相当模糊,所以也需要前前后后不断地讲授与提醒。1.正确划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后者是可以剔除掉的。2.在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中把期间费用剔除,剩下生产费用是可以计入产品成本的。3.还要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生产费用。4.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5.划分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生产费用的界限。在前面理论章节中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更谈不上消化。但是在随后的具体章节中,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反复地讲的。 四、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这里首先需要向学生明确的是,企业若只生产一种产品,是不需要进行分配的;当两种或以上的产品共同耗用材料时,通常可以有两种分配方法,即定额耗用量比例法和定额成本法。其实这两种方法是相通的,只不过分配标准不同,耗用量乘以单价就得到成本。这也是期中考试容易出到的题型,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这里因为有少量的计算而犯怵,进而导致稀里糊涂的,所以在此宜多讲一些典型的例题,并且趁热打铁,让学生马上进行课堂训练,以达到加强、巩固的效果。 五、“交互分配法”的运用 辅助生产成本在整个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是也影响着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所以忽视不得。并且从学习内容的角度上看,这里的的确确是一个难点。五种分配方法课堂上讲授三种,其中的“交互分配法”就经常容易把学生的头搞大!并且期中考试的计算分析题中,这是必出的内容,分数通常在20分左右,不及格的学生恐怕十有八九在这里卡了壳,所以这个知识点需要老师多讲,学生多练。“交互分配法”需进行两次分配:1.对内分配(交互分配)。以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前的费用及其相互提供劳务的数量为依据进行内部分配。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辅助生产劳务总量2.对外分配。以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和外部门耗费的劳务量为依据进行对外分配。费用分配率=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非辅助部门耗费劳务总量这里最关键的是“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的确定问题,其公式为: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交互分配前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学生在这点上能否真正理解显得很重要。这里搞懂了,其它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如下思维定势去理解:“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拿对方的,需要加上,做会计分录时应该借记;“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给对方的,需要减去,做会计分录时应该贷记。如此这般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以至于交互分配的会计分录也能够得心应手地做出来。 六、“制造费用”账户的月末余额情形 在《会计基础》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老师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会提及到,但是并不会讲深讲透,学生只知道是一个成本类账户,月末一般情况下没有余额,那么到了《成本会计》课程再讲述这个问题时,就应该跟学生讲尽讲全了。在进入该章节的内容之前,先出一道相关的判断题让学生思考,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叫学生回答:A.“制造费用”账户月末肯定没有余额;B.“制造费用”账户月末一般没有余额,若有,肯定是在借方;C.“制造费用”账户月末一般没有余额,若有,既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出现在贷方。学生们一般不会选A,大多数会选B,但是正确的答案是C。宣布答案时,他们肯定会感到迷惘,并且会有较大的兴趣想知道所以然。此时,就可以进入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中的“年度计划分配率法”的讲授了。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学生们知道在此方法下,“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登记车间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而贷方是以计划数分配结转的,当实际与计划不一致时,就会出现月末余额。实际数大于计划数时,余额在借方,表示超支:相反,就会在贷方,表示节约。并且还要让学生知道,年末需要进行余额的调整,在增加或减少12月份产品成本后,该账户肯定就没有余额了。 七、要不要以及怎么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的问题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与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通过这个公式,又可以倒推出如下公式: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倒挤公式”。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要正确地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就必须正确的计算出月末在产品成本。此时要跟学生强调,那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并非目的,最终目的是完工产品成本的确定。接下来就进入另外一个问题:月末在产品成本要不要计算以及怎么计算的问题,中职学校教材一般会提及到两大类、七种具体方法,即: (一)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法 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那些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的企业,其核心是将当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全部由当月的完工产品负担。 (二)需要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 具体有如下六种方法:1.固定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计算法2.按照所耗用的原材料成本计算法3.视同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4.约当产量法5.定额成本法6.定额比例法这六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月末在产品的数量较多,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对于完工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会有影响。而具体采用哪一种,则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八、原材料投料方式对“约当产量法”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成本核算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正确计算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会计分录是很简单的,即借:库存商品,贷:基本生产成本,关键是金额的确定。这就需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做分配,而最典型的方法就是“约当产量法”,其内容也相对较多、较难。具体做法是按照成本项目逐一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时候就可以向学生强调,分配时需要将成本项目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材料”和其它工费项目,后者相对简单,约当产量就是按照完工程度来折合的。而对于“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则必须视投料方式而定。若为一次投料,约当产量就不是按照完工程度来折合,而是按照100%;如果是逐步投料方式,则是用投料程度进行折合。投料程度的确定又有以下两种情形:1.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完工程度完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下分配直接材料成本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可以按照完工程度折算。这里所指的完工程度,即指工费项目的完工程度。2.直接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完工程度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分配直接材料成本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应该按照投料程度折算。而强调以后紧接着出一两道典型例题悉心讲解,再布置类似的练习题予以巩固加强。这一点学生搞明白了,则接下来讲具体的成本计算方法时,学生就会得心应手,理解上顺畅很多。相对比较困扰学生的疑难问题,不尽如此;但是学生们在理解并消化了这些问题后,就仿佛行进路上主要路障被清除,道路顿时宽敞亮堂,畏难心理会减少许多,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会计教学论文: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若干疑难解析 在多年的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中,本人的体会颇深,那就是不一定按部就班地实施常规性教学,否则会事倍功半。而是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宁可少讲甚至不讲一些内容,也要把整门课程中那些重点尤其是疑难杂症的地方给学生讲透彻,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以下便是本人教学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学生存在的部分疑难问题,现罗列出来,以期与大家分享。 一、“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体现 在《会计基础》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对重要性原则的内容老师应该都有提及,但是学生们对此大多数没有印象。而成本会计教学中前后多处地方都有涉及到该原则,所以可以不断地强调。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对于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该单独设置项目进行重点核算,比如对构成产品成本主要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应该单列成本项目;如果某种产品所耗燃料、动力成本在成本当中所占比重较大,则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应单独设置“燃料”科目,而不是在“原材料”总账科目下设“燃料”明细科目;在成本项目的设置上也是应增加“燃料与动力”成本项目,而不是并在“直接材料”成本项目。而对于相对比重较小的燃料成本,则不需要也不可以这样处理。又比如,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则必须通过“制造费用”账户;但是如果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归集在“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还有,对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如果在产品数量较少、不计算其成本对完工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计算月末在产品的成本,这也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凡此种种,还有很多,贯穿前后。这样不停地反复强调,不仅让学生完全理解了该原则的内涵,同时也加深了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内容更深层次的认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正确区分成本项目和期间费用 这实际上是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这是成本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许多学生在这点上掌握得不好,概念模糊,经常容易混淆,会把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此,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现在的中职学生理解能力真的就这样,老师一定要适应),否则学完了整本书也相当于没有学。 1. 成本项目:要素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而划分的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制造费用等。 2. 期间费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三、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成本计算实际上就是一个费用的筛选过程,这里面涉及到各种耗费的甄别问题,哪些能够计入产品成本,哪些不能够放进去,这是相当严肃而慎重的问题,容不得半点纰漏,否则辛辛苦苦计算出来的那个数却又是不准确的,在实践中还会因误导企业的管理决策而出大问题!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显得相当模糊,所以也需要前前后后不断地讲授与提醒。 1. 正确划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后者是可以剔除掉的。 2. 在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中把期间费用剔除,剩下生产费用是可以计入产品成本的。 3. 还要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生产费用。 4. 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 5. 划分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生产费用的界限。 在前面理论章节中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更谈不上消化。但是在随后的具体章节中,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反复地讲的。 四、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这里首先需要向学生明确的是,企业若只生产一种产品,是不需要进行分配的;当两种或以上的产品共同耗用材料时,通常可以有两种分配方法,即定额耗用量比例法和定额成本法。其实这两种方法是相通的,只不过分配标准不同,耗用量乘以单价就得到成本。这也是期中考试容易出到的题型,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这里因为有少量的计算而犯怵,进而导致稀里糊涂的,所以在此宜多讲一些典型的例题,并且趁热打铁,让学生马上进行课堂训练,以达到加强、巩固的效果。 五、“交互分配法”的运用 辅助生产成本在整个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是也影响着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所以忽视不得。并且从学习内容的角度上看,这里的的确确是一个难点。五种分配方法课堂上讲授三种,其中的“交互分配法”就经常容易把学生的头搞大!并且期中考试的计算分析题中,这是必出的内容,分数通常在20分左右,不及格的学生恐怕十有八九在这里卡了壳,所以这个知识点需要老师多讲,学生多练。 “交互分配法”需进行两次分配: 1. 对内分配(交互分配)。以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前的费用及其相互提供劳务的数量为依据进行内部分配。 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辅助生产劳务总量 2. 对外分配。以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和外部门耗费的劳务量为依据进行对外分配。 费用分配率=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非辅助部门耗费劳务总量 这里最关键的是“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的确定问题,其公式为: 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交互分配前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 学生在这点上能否真正理解显得很重要。这里搞懂了,其它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如下思维定势去理解: “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拿对方的,需要加上,做会计分录时应该借记; “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给对方的,需要减去,做会计分录时应该贷记。 如此这般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以至于交互分配的会计分录也能够得心应手地做出来。 六、“制造费用”账户的月末余额情形 在《会计基础》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老师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会提及到,但是并不会讲深讲透,学生只知道是一个成本类账户,月末一般情况下没有余额,那么到了《成本会计》课程再讲述这个问题时,就应该跟学生讲尽讲全了。在进入该章节的内容之前,先出一道相关的判断题让学生思考,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叫学生回答: A. “制造费用”账户月末肯定没有余额; B. “制造费用”账户月末一般没有余额,若有,肯定是在借方; C. “制造费用”账户月末一般没有余额,若有,既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出现在贷方。 学生们一般不会选A,大多数会选B,但是正确的答案是C。宣 布答案时,他们肯定会感到迷惘,并且会有较大的兴趣想知道所以然。此时,就可以进入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中的“年度计划分配率法”的讲授了。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学生们知道在此方法下,“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登记车间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而贷方是以计划数分配结转的,当实际与计划不一致时,就会出现月末余额。实际数大于计划数时,余额在借方,表示超支:相反,就会在贷方,表示节约。并且还要让学生知道,年末需要进行余额的调整,在增加或减少12月份产品成本后,该账户肯定就没有余额了。 七、要不要以及怎么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的问题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与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通过这个公式,又可以倒推出如下公式: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倒挤公式”。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要正确地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就必须正确的计算出月末在产品成本。此时要跟学生强调,那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并非目的,最终目的是完工产品成本的确定。接下来就进入另外一个问题:月末在产品成本要不要计算以及怎么计算的问题,中职学校教材一般会提及到两大类、七种具体方法,即: (一)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法 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那些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的企业,其核心是将当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全部由当月的完工产品负担。 (二)需要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 具体有如下六种方法: 1. 固定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计算法 2. 按照所耗用的原材料成本计算法 3. 视同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 4. 约当产量法 5. 定额成本法 6. 定额比例法 这六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月末在产品的数量较多,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对于完工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会有影响。而具体采用哪一种,则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八、原材料投料方式对“约当产量法”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成本核算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正确计算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会计分录是很简单的,即借:库存商品,贷:基本生产成本,关键是金额的确定。这就需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做分配,而最典型的方法就是“约当产量法”,其内容也相对较多、较难。具体做法是按照成本项目逐一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时候就可以向学生强调,分配时需要将成本项目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材料”和其它工费项目,后者相对简单,约当产量就是按照完工程度来折合的。而对于“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则必须视投料方式而定。若为一次投料,约当产量就不是按照完工程度来折合,而是按照100%;如果是逐步投料方式,则是用投料程度进行折合。投料程度的确定又有以下两种情形: 1. 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完工程度完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 这种情况下分配直接材料成本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可以按照完工程度折算。这里所指的完工程度,即指工费项目的完工程度。 2. 直接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完工程度不相同。 在此情况下分配直接材料成本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应该按照投料程度折算。 而强调以后紧接着出一两道典型例题悉心讲解,再布置类似的练习题予以巩固加强。这一点学生搞明白了,则接下来讲具体的成本计算方法时,学生就会得心应手,理解上顺畅很多。 相对比较困扰学生的疑难问题,不尽如此;但是学生们在理解并消化了这些问题后,就仿佛行进路上主要路障被清除,道路顿时宽敞亮堂,畏难心理会减少许多,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会计教学论文: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一、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十六字是2001年4月16日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的校训。题词表明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内容侧重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并且教学过程脱离实际,只是机械地讲授法律、法规。 管理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决策、组织、协作、与人合作和具备团队精神的教育。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当前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弱化了对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毕业生存在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自我封闭缺乏与人交流合作意识、管理知识薄弱缺乏决策组织能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尽管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但多属于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离现代社会和企业要求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 由上可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上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会计职业道德一直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2)管理素质教育偏向理论性知识介绍,忽视实践训练,使得理论教学显得空白虚无,影响了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效果。 二、将体验式教学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问题,需要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将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技能训练过程的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在亲历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和领悟的教学形式。 通过基于体验式教学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可以训练和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 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轻松愉快、体验提高、互相启发、团队合作的群体中激发智慧,感受会计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习得管理知识和能力,锻炼脑力,极大地提高管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活力和创造力,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提高解决实际1,树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达到“专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水平提高”的双赢目标。 三、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实践课,旨在训练和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个人层面:通过激发潜能、调适心理、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2)团队层面: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培养冲突协调能力。(3)专业层面: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财务决策和执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设置以下训练项目(见表1),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1)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与认知能力。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认识和感悟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后果。(2)个人意志与潜能。通过一些案例和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及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3)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4)冲突协调能力。通过设置一些冲突情景和案例,让学生通过信息收集、交流与辨析,达成一致目标。(5)计划、组织和决策能力。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或游戏,培养学生的快速组织和决策能力。 (三)实施程序 1.训练流程。(1)分组体验。对于每一个训练项目,由教师先讲解规则,并提供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器材和材料。然后,学生分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最为直接和真实的感受,并将感受随时记录于感悟条或感悟日志上。学生获得感受并对感受进行加工分析从而产生自我认识形成观念和能力。由于这样的感受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2)分组反思。分组反思的内容包括自己在个人项目中的表现和感受,以及在团队项目中的贡献和不足、团队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小组相比存在的不足等。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体验以及对多种不同的感受、认知和情感的讨论、分析和比较,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认识。(3)组间分享。经过分组反思后,各个小组将组内成员的感受和见解进行整合汇总,并派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与大家分享感悟心得。教师在分组反思和组间分享过程中应加强引导,灵活运用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知自己存在的某种潜能或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按自己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和小组的体验过程和产生的认知进行全面、客观 的评价,对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频繁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说明产生的原因,使其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4)教师总结。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分享,进行合理的总结,并结合训练项目的相关特点和理论,引导学生加强认知,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基本要求。(1)本训练是一种亲身体验式训练,学生是整个训练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严格遵守训练规则,全程参加,全身心投入。(2)训练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小组内人数过多会造成学生参与度下降以及教师观察不足等问题。建议每组以8-10人为宜,最多不应超过12人。(3)教师指导内容: 监督学生活动过程;对学生活动做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依据所做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反思讨论;对学生进行评价;阅读学生的训练感悟日志,并与学生进行必要沟通。(4)训练的主训教师需要提前调查了解学生特点,依据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活动项目以及顺序。(5)训练项目后的讨论部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在有活动桌椅的教室中进行。一般每两个小组需要配备一间有活动桌椅的30人教室。 3.注意事项。(1)该训练为集中封闭式训练,由每个教师带领一个学生小组,全程参加。由于训练强度极大,身体不适或体能较弱的学生和教师不宜参加。(2)训练项目需采用一些器材,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训练器材需定期维修或更新。(3)有些训练项目(比如穿越电网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做好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制定安全教育方针,明确安全操作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和宣传,实现安全监督管理。 (四)考核方式 在通过规定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对其成绩的评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数比例为30:30:40. 会计教学论文:对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探讨 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会计电算化课程也成为各中职学校财经专业必开的专业核心课程,还成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证必考科目。 一、目前中职学校电算化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内容,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制约,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目前中职学校财经类大部分学生要求参加会计证考试,因为会计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门槛”,因此老师在上实训课时,重点练习与考证有关的内容,以达到提高学生的通过率的目的。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都制定了与考试相关的课程标准,有的还以此来衡量教学,这就导致把有限的课时用于考证,破坏了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完整性的结果。考试的范围与专业需求及社会需要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考试内容狭窄,即使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考试,也无法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仍无法胜任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保守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也受到实训时间、老师业务水平等各种因素影响,在实训教学中,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以教材章节为主,从职业岗位需求角度分析这些内容显得零散而不系统。上面这些内容强调的是教材,没有突出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使用体现为老师要求学生机械的把教材或模拟实训内容录入计算机,进行验证式教学。而真实职业环境中所涉及到的许多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在验证型的实训方式下难以做到。 3.实训项目单一化制约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 由于受到教学资源配套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制约,实训项目存在单一化现象。如行业会计的实训项目单一,大多数是工业制造企业会计的实训项目,其他行业会计(如商业流通企业)的实训项目有待开发。实训项目的内容比较简单,经济业务不全面,不具备典型性,特别是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集团公司)有待开发。 4.教学软件种类少、仿真性效果差 目前,学校实训机房安装的电算化软件选用的是与考证相关的用友T3教学版软件,从而学生只能围绕此软件进行系统功能认识和操作流程学习,对其它各类财务软件的模块结构一无所知,如果学生长期使用某一种教学版财务软件或单机版财务软件,将有很多功能受限,从而不能及时把握财务软件的发展动态,失去其仿真性。 二、合理设置、整合实训内容,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1.会计考证与能力培养要分清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固然重要,但它的考核内容毕竟与企业应用是有距离的,我们的实训教学不能只为了会计证,实训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考证可通过选修课或晚修等课外时间的强化训练来进行。在日常实训教学中,整合会计考证内容,使得“课程考试”和“认证考试”合二为一,相信在能力提高的同时,通过会计证考试是水到渠成的事。 2.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每次上课前都要设计好教学活动任务,上机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针对共性问题,集中进行分析讲解,个别问题可由小组长帮助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学”和“教”的良性互动,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教学教法·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探讨 3.加强实训项目多元化训练,实现学校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 对学生进行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完成某个或某些岗位工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即在企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训应尽量做到全方位模拟不同性质的单位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等需求进行模拟训练,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解决实训项目单一的具体做法为:首先在校企合作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几种不同性质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模拟,将学生分组,以每组代表不同性质的单位,对组内各个成员按照实际会计岗位进行分工,对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岗位的技能得到提到。当毕业时可以从容面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 4.建立和完善好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创造完整的实训条件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的建设,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基地的保证。建立和完善好实训室,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硬件方面:应具备网络化工作条件,基于因特网B S (浏览器 Web服务器)的实现管理与业务统一方式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网络版会计电算化软件,学生可以分组模拟不同单位,建立各自的账套;通过网络在各自的工作站完成诸如工资、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核算,将各自系统产生的凭证,通过网络传递到总账系统,再由使用总账的同学完成审核、记账、结账和报表的编制。在每次模拟实践过程中,同组的同学进行角色互换,通过自身的感受,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业务流程。而且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学生要随时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训情况,从而给予指导。 (2)软件方面: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在软件建设上要安装功能强、安全性好、可靠性高、有代表性的网络版财务业务一体化会计软件,使软件在版本或功能、使用方法上与当前各单位普遍采用的财务软件基本相同或相似,尽可能地保持教学所用软件的先进性,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日后的工作需要。软件至少包括: ①用友T3网络版。既可以完成正常的企业实训练习,又可以满足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需要,还可以以此软件培养优秀学生参加省会计电算化大赛或全国会计电算化大赛。 ②金蝶K3网络版财务软件。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不能只懂一种财务软件,应当要掌握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财务软件。在南方,中小企业使用金蝶财务软件颇为广泛,所以在实训室内应当安装金蝶K3网络版财务软件。 ③会计岗位3D仿真实训系统。该软件以虚拟现 实技术创造虚拟企业环境,通过仿真十二个会计岗位(出纳、成本、销售、费用、投资等)的会计核算,使学生处于真实的职业氛围之中完成岗位实训。它以近似游戏模式进行会计实训,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5.实训教材选取或编写 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借助软件平台来实现。一本好的教材决定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教材不少,高质量的更少但能满足教学实训和企业岗前培训的却不多,而能体现区域企业经济特点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就更少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自编为主,购买为辅”。 总之,随着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电算化实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少要有一半以上课时应在计算机实验室中进行,以便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在计算机上实际操作。此外还要注重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措施。 会计教学论文:高校会计电算化翻转教学模式的设计 会计电算化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强调能力应用的课程。其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会计岗位群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职业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如何将电算化应用到会计工作的相关理论,同时需要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会计各核算岗位的操作技能。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技能,也是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目前,高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和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模式,该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前期教授基本理论然后演示操作步骤,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地模仿操作,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只能掌握一种练习性的操作,却不能将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难以学以致用。为此,如何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化被动为主动”翻转教学模式应用的优势 翻转教学译自“Flipped Teaching”,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的新知识并由在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替代,在课堂上,教师不再讲授知识点,而变成辅导学生完成原来需要在课后完成的作业。这样将课外的时间转变成了课堂的延伸,让局限的上课时间变成无限,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学生面对疑难也能更好的得到教师针对性的辅导,同时学生之间还能有更多的交流。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也叫做反向课堂、反向指导等。 将翻转教学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可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和操作,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通过个人自学所不能解决的疑问,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的时间被释放,可辅导每一位有需求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设定目标和管理自己时间的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效果。 二、基于任务的翻转会计电算化课堂设计 (一)依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要求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 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讲解者和传授者控制课堂,学生只能机械式的学习和听教师讲解的知识。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始终要跟随教师的思路和设计的规定模式,这样就压制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思维和主动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推动者,而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不停地推荐知识,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辅助者,为此,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上教师应该确定和制定合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达到开发学生必要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的教学目标。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将目前以理论为基础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开发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教师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和调研,明确企业内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对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各项要求,按照岗位工作需求设计教学模块,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将企业一线员工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内化为以能力为本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任务。以制造业会计电算化核算为例,可根据工业企业筹建期设计启用财务系统、财务初始化工作任务,根据企业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工资处理业务等作业程序根据不同的情景设计不同的工作任务。 (二)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任务制作微课程以供学生课前学习 由于翻转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每节课的核心内容提前制作微课以供学生进行学习。微课不是短小的教学片断,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由于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至8分钟。微课相对于传统课堂更加精简,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其问题聚集、主题突出的特点与任务驱动的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模式更加吻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会计岗位设计不同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情景,依据特定情景将如何完成会计电算化核算的过程制作成一个微课,全部微课可以设计成连贯的会计工作流程,学生完成所有微课的学习也就完成了整个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工作。 在课前自学微课的方式,能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同,在自学微课的过程中,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进行学习,甚至在观看微课中可以暂停视频,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学习时间,这些是课堂统一学习所不能实现的。 (三)课内模拟工作情景设计多环节、多渠道教学活动内化知识提升学生技能 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微课对每一节课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学习理解,因此在课内主要是强化学生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需要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辅导,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完成课内活动的表现,教师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和辅助,解释疑难帮助学生理解。 会计电算化翻转教学模式中,课堂的时间是教学的第二阶段,此阶段学生已经对该需掌握的工作任务内容进行过微课学习,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不同的工作环境以供学生实践和练习内化所学知识。课堂内容的挑选应从会计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单项练习与综合练习 相结合,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如采用分组教学法,以实际工作中典型的经济业务为主,将学生分组按照现实工作中的企业财务部门设置的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建立模拟财务部门,每组就是一个模拟财务部,组内成员分为会计主管,出纳、总账会计、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往来会计、材料会计等岗位和职务,以在一个会计期间内企业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基础,各会计岗位的工作传递程序为依据,设计教学模拟实践的内容,按照实际会计电算化运作模式设计单项教学活动和综合教学活动,在课堂活动中每隔一定时间学生变换职务。这样,课堂活动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但能让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零距离,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职务的实践熟悉各岗位的业务。在课堂中,针对大部分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的共同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讲授和协作法来为学生进行深入解释,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利用课堂的时间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课堂的最后,针对整个实践教学的工作过程,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一些相关的数据库维护及会计电算化软件数据整理方面的知识,给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后的进一步提升,扩展学生的学科知识。 会计教学论文:项目教学法对成本会计教课的影响 一、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由于《成本会计》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结合面向岗位、学做一体的职业教育原则,《成本会计》教学应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以企业产品制造成本的核算过程为载体,结合“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实训与理论讲授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三者的融合,其基本思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为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应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机制。以笔者所在职业中专院校为例,曾聘请教育界专家和财税事务有限公司顾问、集团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以及若干一线教师成立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指导。 (二)以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成本会计》课程应以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增补与整合,并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成本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例如,成本会计的品种法核算,应将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以及在产品与完工产品的分配串联起来,创设一套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到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完整的制造业品种法综合实训项目。这样既能令学生充分体会到成本会计岗位的职责与所需的能力,了解会计信息传递流程和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和技能以及产生知识需求,又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成本会计并非单纯的计算题,而是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财务工作。 (三)以“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结构在相关专家对课程建设意见的基础上,笔者对成本会计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以真实的制造业企业会计业务为情境,按照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将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再将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细分,形成了递进式和分解式课程设计结构,让学生真正体验成本会计岗位的核算内容。 二、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研究,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确定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五个教学步骤进行。 中职教育教学要求突出技能型教学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及实际操作能力。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尝试运用项目教学法,将真实企业的成本核算业务纳入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的综合技能。例如,采取以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成本会计岗位职能,将晋江市权威服饰有限公司、晋江太岳服装有限公司、晋江市新禾服装制造有限公司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伊黛藤服装有限公司的账务资料,并将其划分为若干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成本会计岗位的核算内容。各项目的具体设置如下:项目一为成本会计入门,共计4课时。下设成本会计岗位认知、产品成本构成、成本核算流程三个子项目。能力目标主要为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了解成本会计岗位职责以及课程的整体设计,并且能够熟悉晋江市伊黛藤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流程。 项目二为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共计24课时。下设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动力折旧、辅助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归集与分配六个子项目。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认知伊黛藤公司的相关费用单据,能够对各要素费用进行归集,并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分配。项目三为在产品与完工产品的核算,共计20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生产特征选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且能够正确填制产品入库单、完工产品成本计算表及汇总表,进行产品验收入库的账务处理。项目四为品种法综合实训,共计8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运用伊黛藤服装公司产品的成本核算资料,采用品种法完成服装成本的计算以及完整的账务处理,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品种法核算方法的程序、步骤以及特点。 项目五为分批法,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熟悉分批法的生产过程、核算流程和特点,并且能运用一般分批法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项目六为分步法,共计8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特征,分别运用综合结转、分项结转、平等结转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项目七为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了解分类法、定额法的基本原理,能够依据企业的不同环境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项目八为成本报表,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编制主要产品成本报表和单位成本报表,简要分析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工情况。 三、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职工薪酬的归集与分配项目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明确任务《成本会计》课程中关于职工薪酬核算的问题由于已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进行了讲授,就知识点本身而言有所重叠。又由于晋江处于 品牌之都,服装、鞋、伞、食品等制造行业较多,而从这些企业的实际操作来看,校内课程所介绍的职工薪酬核算方法与现行企业的核算方法有所不同。因此,通过收集服装公司的工资核算流程、工价表、考勤记录、产量记录、绩效考核表等资料并进行整合,可将其作为项目任务之一,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伊黛藤服装公司职工薪酬的核算。 (二)制订计划在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后,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组内成员查阅相关的资料,获取有关的信息,以制定工作计划,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组内各个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所选项目岗位设置要求,按照实际岗位对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同时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和责任。 (三)实施过程根据项目任务的需求,需由学生自由组合为4人一组,每人一岗,岗位分工及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全过程通过演示的方式教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各组学生按照计划完成各自所承担的项目岗位工作任务,同时还应及时记录项目的进展情况。教师在项目任务实施阶段应密切关注实施中的难点及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时的进行解惑答疑。同时,应分阶段组织学生展示项目成果,及时总结和交流心得,增进各小组及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共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各项技能,学生岗位应进行适时的轮换,使每个学生能够体验并完成各个岗位的操作内容。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共同讨论所遇到问题,进而互相帮助以解决问题。 (四)检查评估采用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既关注执行任务的结果,又关注执行任务的过程及能力表现。因此,在学生完成项目后,由教师发放“各小组综合表现评价表”和“成果质量评价表”供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介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情况,汇报项目成果并对成果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由教师对各组展示的成果、团结合作、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学生和教师自评、互评和总评的方式进行检查评估,使学生通过一次项目任务工作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有所认识、有所提高。 (五)归档在课程结束后,需将本项目活动中与过程、时间安排、人员分工、工作任务、工作成果等有关的资料进行归档整理,既作为完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参考,又可作为教师进行科研和教材修订的素材。 四、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问题。 (一)细分项目,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在实施项目教学的初期,由学生自主制订项目的计划比较困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应尽量将项目细分,便于学生理解、归纳,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解决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能够有助于了解完成工作的总体过程,清楚完成任务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具备的技能,有利于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并展开实施。 (二)考核评价应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教师应根据项目的特点预先制作评价表,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制订评价内容。除了知识、能力等目标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目标的评价和项目实施中的协作、探索、思考等方面的评价。同时,还应注意评价的质量,即评价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只有将教学评价当作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工具,才能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成效。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课堂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所涉及的知识量。例如运用视频的方式展示《成本会计》课程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制造业的工艺流程以及组织的管理特点等,为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综上所述,《成本会计》课程以真实制造业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教学中,以实际的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独立组织、安排其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激发了求知欲,充分锻炼了实际动手及项目管理的能力,有助于掌握真实技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会计教学论文:探讨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专业素质教育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点,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显然不行,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推动,各高校相继推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并掌握相应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巧。会计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让高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效地掌握会计这一管理工具,利用会计信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经过多方调研,发现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很多时候仍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上,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之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大多数不再继续学习其他的会计类课程,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会计学知识,更不清楚实际的会计工作是如何进行的,也不清楚会计信息对管理活动的作用,这种状况与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一些教师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不从事会计工作,对会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最主要的是会阅读会计报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的课堂讲解,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及方法等,重点介绍报表格式及报表分析,这些内容往往未能与会计实务对应起来,初学者常常难以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会计知识,在课程结束时大多数学生通常是知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但不太清楚为什么这样处理,对报表项目也缺乏深刻的理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从根本上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薄弱。一方面,虽然很多教师能使用多媒体课件将会计核算流程图、账户体系图、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账簿的格式等内容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还不是很充分。另一方面,虽然讲授过程中会使用一些练习和习题,但这些练习和习题通常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不能将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全部包括进来。由于缺乏有代表性的综合案例,学生没有现实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感性认识,也不会进行完整的全套账务处理。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或不完整。实践教学通常可采用校外企业实习或校内实验室模拟的方式进行,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高校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没有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即便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会计实验,往往实验项目单一、数量有限,主要是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成本的核算、报表的编制等,多数还是沿用会计专业的实验项目,注重会计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决策、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不足,不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与专业培养要求契合。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目标主要是各类单位的管理部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岗位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能读懂会计报表、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阶段相关的会计课程一般只开设《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其中的财务管理专业还会开设《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由于《会计学》课程中会计术语较抽象难懂,会计账户、凭证、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对于初学者来讲,若只是单纯地进行机械记忆,会感到枯燥难学。加之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目标多半不是从事会计工作,自身的学习动力也有限,单凭理论讲授很容易让学生对会计学课程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入可能会改善这一状况。通过模拟实验的实际操作,在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结账、算账、出报表等各个环节都亲自动手,将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的现实,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根据我们对部分学生的了解,近年来出于就业的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中报考会计资格证的越来越多,对上机实验的需求使得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日趋增强,因而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 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到会计流程当中,系统地了解整个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了解会计以何种方式为管理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了解在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哪些信息对管理决策最重要,什么信息处理容易出现失误等。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入,可提高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主动学习成为可能。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构想 (一)设置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会计课程体系。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学习者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该特别强调会计核算方法,应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侧重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技能。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会计知识背景不足,仅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学生缺乏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培养,为此需要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内容,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加入到课程教学中,整合多门课程中与该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目的相适应的内容,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方面:第一,侧重于基本会计理论、基本经济业务、基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介绍和基本会计操作技能的培训。第二,强调会计信息与管理的关系,不追求各种具体会计核算技术、技巧细节的介绍。简化传统会计学教材中偏重核算技能的内容,增加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相关联的内容,多讲应用,弱化核算。第三,注重会计基本原理与企业会计实务的紧密结合。本着“必需”、“够用”、“易学”、“实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时的需要,既不过多地阐述会计理论,也不过繁地介绍会计实务。从某种程度上讲,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应遵从实用主义原则,以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需要为最高目标。 (二)引入“职业导向”教学理念,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需求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会计课程教学效果。具体而言:(1)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长期以来我们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性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探究问题的鼓励,这种教学理念极大地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独创性的发挥。为了提高学生对会计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从特定情况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对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认知,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选取合适的案例是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尤其是综合性的案例,是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保证。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其代表性和典型性,学生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熟悉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并能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2)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入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法,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的“项目”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以项目为载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逐步深入、全面展开教学活动,通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完成项目研究,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进一步探索,进而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培养他们的能力。会计学相关课程都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并且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项目驱动教学法法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在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时,要注意将项目的确定、完成,以及对完成项目情况的评估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发挥教师的引导、鼓励作用,确保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利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会计实训一般可分为手工操作实训和计算机操作实训。手工操作实训是让学生对纸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以及会计报表单独或依次进行模拟操作,并可以依据生成的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手工计算、汇总以及分析等,这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来完成。计算机操作实训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模拟完成会计信息的生成与管理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利用ERP实训软件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沙盘对抗和模拟企业经营训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际参与经营管理的滋味,认识到只有了解和熟悉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岗位分工,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这种实训教学除强化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基本核算层次的训练外,还可进行采购、存货、成本、生产等环节的管理培训,使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等都能在实验中得以模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此外,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面还应加强,实现手工操作实训和计算机操作实训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既懂会计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事项的复合型人才。 (四)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和实习期开展实践教学。首先,由于会计信息的特殊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应尽力为学生联系到中介机构、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地方去实习,主要的业务是记账或者查账,可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会计信息的保密性问题。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拓宽校外实习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到企业去了解生产、销售过程,亲身接触和感受会计账务处理流程,了解企业如何利用财务信息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等。 总之,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账务处理原理,而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规范,从账务处理过程中体会经济业务的财务特点与财务结果,学会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实践教学过程应偏重于对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和结果的体验,特别是对财务结果的认识与把握,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财务信息认识经济业务实质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会计教学论文:会计学网络教学建设对策研讨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在朝着“数字化校园”的目标迈进。实现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组织开发了网络课程和学科网站等教学资源,并在现代化教学中推广应用,成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载体。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将常规教学资源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以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教师辅助教学的双重作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是指基于网络的会计专业教学材料,即基于互联网运行的会计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作为一门热门学科,尤其是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明显的学科,会计与计算机和网络的关系十分密切: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带来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革命,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作用也在不断提升。时至今日,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已从最初的单个功能模块发展到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以及预测与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系统,并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与会计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相适应,会计学科专业教学中的网络资源使用也十分普遍:会计专业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会计学科专业网站等,大大丰富了会计学科的教学资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了教学效果。然而,毋庸置疑,当前高校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解决。 1、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会计学科专业教学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首要特征是丰富性。会计网络教学资源将大量教学资源以网络的形式展现,改变了传统“纸质教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使学习者可以更多地浏览、观看、下载各种专业教学课件、视频和图文资料,教学形式多样化;另外,网络教学资源及时地将最新的信息以最便捷的途径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使会计专业学生迅速获得最新、最前沿的专业信息资源,使会计专业课堂内容不再局限于已出版的教材之上,而是将教师和学生的目光转向对界内最新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大大丰富且更具有前瞻性。其次,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即促使学生从“应付学习任务”向“怀有愉快期望主动学习”转变。网络是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媒介,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激发学生探究专业知识的欲望,通过网上讨论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刺激了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再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以增强。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课堂学习仅从理论上解决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实践知识的运用却未能很好地予以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实践应用,通过“实践指导”模块的丰富和讨论模拟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2、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存在的相关问题 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教学资源“静”多“动”少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很多财经院校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都得以快速地开发、建设和使用。但是,从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的情况看,现有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中大部分仍是文本教学材料(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重点与难点、课后练习题等)为主,很多内容是教材或授课的简单重复,且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而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习者提出问题、得以解决、再产生疑惑和再次解惑的不断循环的过程。静态的信息可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对学习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当前“动”少“静”多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其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大学自主学习支持服务。(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偏于“各自为战”,未能有效整合当前,高校会计学科的很多主干课程诸如《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都是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络验收模式推动了其网站建设并对学生开放,充实了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但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更偏重于展示而忽略与学习者的互动。很多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由于更具有互动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精品课程资源的不足,但这些网络课程的开发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教师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明显,加之网络课程偏少,使得网络课程之间、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之间未能有效整合,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3)网络教学资源整体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经费的限制和会计学科的专业性要求,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绝大部分是专业教师或教师团队,这些会计学科专业教师或是以精品课程为契机,或是以网络课程建设为着眼点,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这些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对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人机界面构建等方面 知识还存在一定欠缺,导致其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水平不高,影响其使用效果。(4)网络教学资源所提供的便捷下载可能导致教学分析能力下降众所周知,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信息量丰富,相关课程的教案、课件、习题等静态资料充盈,下载便捷,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对教案等的重新编写工作。然而,正是这些便捷的网络资源可能助长了一批教师的教学“惰性”。教案不用编写,课件不必制作,习题不再新出,很多教师“拿来主义”思想严重,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偷懒”,不再根据课程特色、学生特点和自身情况设计教学模式和思路。比较严重的,连最简单的修改都不做,直接从网上下载他人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使用,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长此以往,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堪忧。(5)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中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形式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坚持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在各专业网络课程建设中添加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应注意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任务。当前很多网络课程中对于学时安排、学习方法介绍等大多是基于传统经验,没能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设计,也有很多网络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讨论、互动,但因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的发散性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力,影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最终使用效果。 3、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策略 (1)以目标为导向构建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体系,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建设和完善当前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比较分散,大多处于教师自建、自管、自用的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首要人物是确定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构建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将已有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学科网站等进行理顺和整合,专业主干课重复部分考虑调整和删减,而对于之前缺乏的专业选修课内容逐步进行增加和完善。同时,设置每位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特征进行调整的特色模块,保障网络资源的共用和可循环再用。(2)以精品课程为基础丰富网络教学内容,增加多种素材充实“动态”资源随着高等教育系列实施的“质量工程”改革项目的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精品课程是集优质师资、高水平教材、先进教学理念和良好教学效果于一体的专业主干课程,最能体现会计学专业核心知识。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应以现有的精品课程资源为基础,充实和丰富网络资源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了补充精品课程资源的“静”多“动”少的不足,在会计学科网络教学整体资源库中,增加更多的专业课程的文本、图形、视频等素材,设置“讨论与互动”模块,充实动态资源。(3)提高教师信息水平,变“拿来主义”为“拿来思想”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会计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仅直接决定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准,同时会影响到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因此,有必要通过培训、进修和其他方式的学习,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水准。另外,在网络资源使用过程中,引导教师以现有网络提供教学资源为依据进行特色调整和开发,拚弃“拿来主义”,秉持“拿来思想”,以网络资源为手段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4)增加互动和在线任务等教学环节设计,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议在会计学科网络资源体系构建中添加形式多样的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运用“启发式”和“以问题或案例为切入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设计各种类型的学习任务并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如通过通知、在线完成作业、在线期中考试、案例讨论、跟帖参与讨论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督促。同时,对于重点知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提出更高要求,如没有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就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或不能完成学习过程等要求,以保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和控制。 会计教学论文:成本会计教学方案综述 一、考核方式单一僵化 当前的成本会计考核一般都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而其考察内容基本上都是来自书本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地应付期末考试,只需死记硬背课本公式和理论即可,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无法体现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偶然性。其次仅仅建立在笔试基础上的考核,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实践技能的忽视,从而无法学以致用。 二、成本会计教学创新方案 (一)教学一体化,学以致用 针对成本会计课程的特殊性,让教学将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让理论服务于实际生产和生活需要,才是该课程的最终目的。所以在教学中,针对该课程的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等特点,综合学以致用、学做一体的教学原则,实现成本会计教学的一体化教学。首先,以课程的实际运用为导向,以计算方法和考试要求,重新整合成本会计的教学板块,并适当整改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训项目,把实践任务划分成不同模块让学生分组完成。旨在培养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将理论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更容易适应未来工作需要。 (二)根据课程环节优化教学内容 成本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有必要根据课程的不同环节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成本会计中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大致有三种: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所以在教学中可根据这三种计算方法设置相应的情境。根据每种方法的特点、难易程度,分层次、有步骤、有条理地逐步完成每一种方法的教学。这些方法和情景看似互相独立,但实际上作为常用的计算方法又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此外,完整的成本计算过程可按计算成本、账务处理、分析成本几个部分进行,唯有每一次计算都遵循完整的成本计算步骤完成,才能将知识体系系统化、全面化地展现出来。 (三)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 实训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按照一定程序分阶段进行,成本计算本身最终是为社会需要和企业发展而生的,所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根据这一原则,实训可按以下几步开展:1、单项实践根据课程的每个独立的环节,安排学生完成与之相关的单项实践。2、综合实践就是在完成各个单项实践之后,将课程的每一模块串为一体,明确每一环节的核心内容并环环相扣,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明确化。3、仿真实践这一环节可在财会实训室开展,模拟财务办公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感受和学习,有利于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时又培养出一定的工作责任意识。 (四)完善考核体系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考核方式应由单一的闭卷考试变为以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也应由单一的课本知识延伸至与实际财会案例相关的分析和计算能力的考察,并将平时实训成绩纳入期末考核标准中去。通过完善考核方式和丰富考核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存在板块脱节、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考核方式和内容单一等缺陷和弊端,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将理论学习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实训操作、完善考核方式等理念,有助于夯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进而适应社会需要。 会计教学论文: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全过程,是将最新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来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 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式传统、落后 会计电算化教学在我国已经发展了许多年,但是在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方式仍是“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甚至有些学校由于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上机练习的时间非常少,大部分会计课是老师一直在讲理论知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会计电算化的人才要求,这更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1.2 没有明确的教学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愈来愈激烈,对毕业生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现象在会计专业更是非常严重。对中职学校毕业的会计毕业生有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能够熟练掌握普通的会计记账、算账和报账流程;二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要高;三是,能够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去。由此可见,中职学校应该是以培养对社会、企业有用的人才为主,力争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但是经过专家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在电算化系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系统维护能力方面是严重缺乏的,甚至还有很多毕业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都不过关,这样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是很难达到企业要求的。 1.3 缺乏实践能力 很多中职学校都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学生们的实际操作实践非常少,而且即使有实践,大多数也流于形式,没有利用好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是一种非常突出的现象,这样下去学生与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 1.4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他们的学历不高,而且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足,基本上是经验教学,即使有些教师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是他们的实践经验却非常少,这跟社会的快速发展是相矛盾的,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缺乏实践能力的。 2 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改进方法 2.1 科学定位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 实践性、操作性是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特征,这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确了解的,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明确,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将实践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将会计的实践性强、动手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特点完美展现出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社会亟需的人才。 2.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不能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此要求学生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和上机操作,通过多上机练习来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除此之外,学校还必须给学生多多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大社会实践在教学中的比例,将会计电算化教学分为:理论基础、上机模拟练习、具体事例分析、操作技能联系以及社会实践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及时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正是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也是能够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人才。 2.3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无论在什么时候,教师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中职学校如果想要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会计人才,就必须提高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会计电算化教学更是如此,它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需要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学校应成立会计电算化教研室。这样就会有利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展开教研活动,使老师之间能够经常进行交流活动,相互探讨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学方法、内容等;二是,学校要跟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样就能够使教师经常去企业做实际考察,也便于教师能够去企业学习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知识,这对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结论 现代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要充分认识到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会计电算化得到健康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对社会、企业有用的人才。 会计教学论文:探究会计实验教学 一、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效果难以突显 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在知识经验方面,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而完整的实践经验;在工作能力方面,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善于组织协调和分析判断。事实上,当前很多高校的实验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对于现实的系统的会计业务,并没有真正从事过,缺乏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相应的知识能力。能够承担起实验教学的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业务素质过硬,但大都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和理论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实验教学,长期以来,会计实验教学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1]。 二、就业指导下会计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改变观念,完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是重要且有效的途径,这样,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把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独立开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完善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层次 优化教学内容,就是增加综合的开放型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完整有序。联系社会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培养计划,根据会计专业知识体系,整合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着重强调这些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同时,增加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课程实验中综合型业务的比例,使得会计实验教学涵盖财务分析、计划与预算、纳税申报、银行操作、资产评估等各个经济事项及管理层面,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需要。 (三)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每次的实验内容和学生的不同层次,因地制宜地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情况的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录像、幻灯片等,这样,既能增加实验课程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与此同时,还要打破会计实验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借助网络资源这个平台,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网站,让学生能够灵活自由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注重前瞻性,选用精品化的实验教材 会计实验教材在选取和编写过程中要有前瞻性,秉承价值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其自主学习会计理论、自主实践会计实务的能力。精品化是指实验教材应具备综合性和新颖性的特征。实验教材既涵盖基础性实验内容,又包括综合性和拓展性实验内容,同时,还能根据国家颁布的最新会计和税务法规,对教材进行及时的修订。只有选用这种精品化的会计实验教材,才能将会计由“报账型”延伸到“管理型”,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五)增强师资力量,改进教学效果 要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验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建立一支精通专业知识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因此,高校应为实验课程增派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提升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同时,高校也应为实验指导老师提供接触会计实务的机会,选派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中去锻炼,提高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积累实践经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的教学案例指导和启发学生,改进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科技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述评 摘 要 整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科技教育工作实施的相关数据,分析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实施现状,指出全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建设的政策及建议。 关键词 湖南省 科技活动示范校 现状 建议 1997年,湖南省科协根据省青少年科技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的通知》(湘科协〔1997〕73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2002年,结合落实相关要求,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截止2015年底,共建有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基地(2015年以后更名为示范学校)97所。①通过示范校这个青少年科普示范辐射平台,在完善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础设施体系、提高青少年基本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实施现状总结 1.1 组织体系比较完善,管理规范 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建设,全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以下简称示范校)在组织制度建设和工作管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1)组织管理严格规范。各校陆续成立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有专门机构并有专人负责开展科技教育工作。如醴陵实验小学于1998年11月20日成立科导小组。(2)制度建设趋于完善,重视科技教育档案管理。其中,麻阳一中于2014年专门调入一名档案员整理每年的科技教育档案。(3)工作管理合理有效。各示范校都把科技教育工作纳入到单位总体工作规划中,并建立完整的年度工作规划和总结。 1.2 科技教育配套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一定成果 配套设施如水、电、消防等及开展科技教育的多媒体设备、展教设备、实验设备等都基本到位。另外,各校青少年科普书籍、挂图、活动简报等科教刊物比较丰富。其中常德经开区乾明路小学科普刊物达到了100种,刊物种类排名第二三的分别是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和桂阳三中(分别为83种和53种)。 1.3 科技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并富有特色 各示范校积极响应有关政策,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1)普及性科技活动。根据各校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各校都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全省科技活动周及当地组织的大型科普活动等,全校参与率有的学校可达80%以上。(2)科技特色活动和探究性科技活动。各校开展具有学科特色或地域特色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做得突出的如常德六中和郴州宜章一中,两校组建学生科技兴趣小组,科技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有指导教师和活动场地。 1.4 科技活动成效显著,示范辐射力加大 各示范校能主动积极地向学校以及其他单位开放,提供学习考察的条件。承担对口支援科技教育基础薄弱的学校或基地,帮助其提升科技教育能力。如莽山国家森林公园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专项科技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经费充足是科技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一大保障和重要前提。但全省总体上各示范校都存在教育经费缺乏的情况,甚至部分学校意欲自筹资金办好科技教育。 当前示范校科教经费大部分来由政府投入,但这对于完善科技教育设施、丰富科教资源、保障正常科技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已经影响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且有不少地区的学校明确提出科教经费严重不足。再加上各校自筹经费渠道狭窄,严重影响了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科技辅导人员数量不够,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科技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是科技教育示范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各示范校提供的自查材料显示,各校科技教育师资严重缺乏。根据统计的科技辅导专/兼职人员比来看,全省仅有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大于1(专职10/兼职3人),其他学校科技辅导专/兼职人员严重失衡,如常德芷兰实验学校科技辅导专/兼职人员比是1/57。另外,专职科技辅导人员承担的课时工作量大,精力有限,极大影响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 2.3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尚需完善 从各地提交的自查材料可以看出,多数示范校对骨干教师和学生优惠政策支撑不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和反思研究、等的奖励偏低(大部分学校发表一篇省级论文奖励仅为150元左右),资金支持不明确,奖励机制不够灵活。获奖教师在评定职称不能加分,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奖励;对热爱科技活动,取得成绩的优秀学生,在升学和评奖评优时也没有奖励政策,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2.4 科技教育资源建设形式化,设施利用率较低 根据湖南省科学教育工作规划要求,各示范校都需注重科技教育资源建设。科普展教资源和特色科技教育资源明显存在形式化倾向:展示设备、互动体验展品等的利用率较低,科普刊物更换周期过长,校园科技节举办次数较少,科普画廊流于形式。由于资料不完善,几年来没有开展科普活动,有的地区直接取消“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称号,如湘西自治州科学技术协会于2015年11月取消了湘西州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称号。 2.5 科技活动社会网络资源开发不够 根据2014年公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6.9 %。②并且呈现出一个显著特征是,20岁以下网民占比增长最快,为0.6 %。③因此,面向未成年人特别是学生的网络科普是将来关注的重点。而目前全省示范校中只有一小部分学校建设有专门的科普教育网站,几乎所有学校把校园网站看做科普教育网站。科技教育网站形式单一,科教数字化程度低。 2.6 学校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的高水平平台 首先,科教数字化程度低带来了校际交流合作的弱化,使学校之间的交流缺乏有效的运作平台。其次,学校科技教育展厅和创新教育活动场地不能长期有效开放,大部分学校停留在校内科普活动交流上,由于对科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组织到外校参观交流很少,这使得建设一个稳定有序的全省科技教育交流网站平台更为迫切。 3 对策与建议 (1)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同时拓宽渠道促进科教经费投入多元化。根据现代管理学的观点,政府通过资金的适当投入,以推动公益化、社会化的科技普及发展是其职责所在。为了确保科技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科技活动参与积极性,对示范校通过验收合格达标的,应给予优惠政策和适当资金支持。在保障必要投入的同时要注意促进科教经费投入多元化,吸引企业等民间团体支持和投资,拓宽科教资金获取渠道。 (2)采取多种形式提升科技辅导人员专业素养。首先,加强配备专职科技辅导员队伍落实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争取做到专职科技教师3人以上,并建有5人以上相对稳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每个班级设科技活动小组。第二,建设针对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培训、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开展面向科技辅导员的专门培训或组织科技辅导员参加科技教育培训。第三,注重开发示范校人才资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培训,尤其是要加大专职科教人员比例,积极发展专业化人才队伍,并采取多种形式提升科技辅导人员的专业素养。 (3)进一步完善师生参与科技学习活动的激励机制。学校科技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师生参与度不高。应完善师生参与科技学习活动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推动建立中小学科技辅导员评价体系、工作认定办法,提供相关政策、资金支持等,促进师生科技教育意识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4)创建多种形式的研究共同体开发科技学习资源。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资源的整合提供了良好锲机。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更要借助网络平台,创建多种形式的研究共同体开发科技学习资源,如建设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资源库。同时应注意督促各示范校开设并健全科普网页,构建科普研究共同体,并努力培育和扶持相关优秀科普网站。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加强校际交流合作。 (5)优化科技教育资源,提高设施利用率。建立健全各校科技教育资源管理和监督制度。制定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科技设施使用情况监测表,定期督查;建设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科普器材(如计算机、机器人)等设备和设施使用档案。提高设施利用率。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发挥科普教育基地作用,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 【摘 要】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的对于科学技术的了解,是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进行素质综合教育和增加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我国相关的实践经验,从科普宣传、科普资源等角度出发,分析探讨科普教育基地对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的作用,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科技活动 0 前言 我国青少年在参与科技活动实践的次数和频率以及参加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发展不均衡、项目资金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为了能够促进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1 科普教育基地设施的建设现状 科普教育基地是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基本设施,是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的重要平台。以福建省为例,截止到目前全省拥有近20个科技场馆,近10个国家科教基地,40个省级科教基地。每年有近百万人次在这些地方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工作,而且还创建了近70所科教基地。如此众多的科教基地的建设,促进了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1]。 2 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科技活动的重视 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教育模式依然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和青少年,只注重学习成绩,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忽视青少年科技活动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导致很多青少年对科技教育活动的兴趣不高,甚至不愿参加科技教育活动。 2.2缺乏专业素养较高的科技工作人员 科技工作人员在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起着向导的作用。然而,我国很多地方的科技工作人员还存在兼职等现象,造成我国一部分地区的青少年难以开展科技活动。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相关教育部门和单位缺乏相关的政策,导致很多科技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影响科技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得相关地区科技活动开展的水平总体偏低。 2.3科技活动经费与资源的匮乏 虽然我国一些具有很好的基础设施,但是很多地方还是存在着资金不足、学校活动设施缺乏、辅导人员专业水平偏低等情况。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很难进行科技活动,或是学生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出现参与率很低的情况。而且组织青少年进行科技活动的经费主要是以教育部门的拨款为主,科技活动开展范围局限于拨款教育部门安排的范围,使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和制约[2]。甚至有一些地方开始利用科技活动的设施赚取相应的活动经费。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一些省、市的活动组织机构没有单独将科教经费列为一项财政支出预算,导致科技活动的开展出现经费不足的情况。 3 提高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的协作机制和政策,提高对科技活动的重视 我国应围绕着生态环保开展了节能节水的科技活动,从青少年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和科技活动,锻炼其思维和技能,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其综合能力与素质。另外,我国建立健全的政策,使青少年每年都开展科技周和科普日等科教活动。每个学校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来开展这些活动。使青少年能够获得良好的科普教育和科教活动。 3.2培养科技工作人员,提高其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极度缺乏科教辅导人员和工作人员[3]。因此,培养科技工作人员拥有良好的素质,提高科技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成为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前提。并且,我们还应定期对现有的科教辅导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其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水平,不断壮大我国科教辅导人员和工作人员的队伍。同时,我国各学校通过试卷问答的形式,了解青少年对于科教活动的情况,征询青少年对于科教活动的意见,以便相关教育单位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解决办法。 3.3增加项目资金的投入,加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基础设建设 科教基地等设施的建设是开展科技活动的基本前提,因此,省、市相关的教育部门和组织机构应加大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投资建设,并把科技活动列入专项的财务拨款中,使科技活动的发展不受制于场地设施和经费的制约。 4 结语 科普教育基地是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基本前提,对科技活动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而且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也顺应着时代对于青少年的要求。广泛普及科技活动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还能够为我国未来培养人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画龙”与“点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途径之一。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无论是学校开展的科技教育工作,还是科技馆实施的科技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和科技馆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如果说培养未来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在描绘一条条栩栩如生的巨龙,那么在具体的青少年科技教育过程中,学校和科技馆则分别是在“画龙”和“点睛”。 一、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有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专一性。培养人是学校的教育职能,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学校教育的专一性主要表现是:一是任务专一,学校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来进行的;二是工作人员的专一性---教师。教师是经过严格选拔,经过师范院校专门培养出来的,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还懂得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三是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 二是严密性。教育过程是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着学生。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体现在严密的组织上。学校是个严密的组织,它拥有严密的教育管理结构和制度,它开展的是制度化的教育。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都是不具备这一特性的。 三是系统性。根据培养造就全面社会人的要求,学校教育内容注重系统性和连续性。学校教育既要注意知识体系的搭建,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到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校的教育是系统的,又是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完整且系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是广泛性。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起到的作用是全面的。学校是全面培养人的场所,它要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良好德育的形成,还要帮助学生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 五是稳定性。学校是个稳定的教育场所,这里拥有稳定的教师,稳定的学生,开展稳定的教育内容,校园里具有稳定的教育秩序,使用相对固定的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等等。学校教育的稳定性,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学校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学校教育的特点,为青少年的成长及塑造强壮丰满的体魄、思想和知识水平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科技馆是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作为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主要机构科技馆,它是“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和“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非正规教育机构。 1.科技馆对学校科普教育、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 科技馆作为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是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指导者,同时还承担了学校科技教师的培训工作。 科技馆在中小学生科技教育、科技活动的规律、方向、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具有示范导向和服务作用。科技馆引导学校教师开展各项科技教育类课题研究,为学校的这些研究提供专家咨询、科普资料等便利。也通过自身科技教育项目开发、科普活动的设计,为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开展有益工作。 2.科技馆为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搭建舞台 科技馆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出发,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科技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组织青少年们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体验动手快乐,会对青少年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结合课改,科技馆积极创设学生喜欢的科技实践活动。如:配合小学数学课堂的“数棋大赛”“搭建数学模型”等。结合学校课程学习,为学校设计、引进寓教于乐的学具,促进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各种科教仪器为同学们展示各种科学原理,令学生们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饶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体验科技的乐趣。 3.科技馆是青少年科普培训的乐土 利用周末或寒暑假,科技馆通过创设兴趣小组活动,如:模型、电子技术、无线电、机器人、生物、环保设施等,吸引科技爱好者,丰富业余生活,为他们提供快乐动手、施展才能的舞台。科技馆还通过入校开展培训,为学校送去教具、实验器材,开展科技“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既方便学生科技普及,又创造了科技教育环境。 科技馆的科技教育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受课程设置和教材限制,内容新颖,有较强的灵活性。学生已将科技馆当成探索知识的乐土。 4.科技馆是学校开展大型科技教育活动主阵地 在科技馆组织下能够协调统一各学校间的科技教育活动,成为学校开展重大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托。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实践”“校园科技节”等活动的开展,科技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馆为学校送丰富多彩的教具、科普挂图,派专家作讲座,提供最新科技咨询资料,这些无一不是青少年学生们最期待的。 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科技馆越来越起到“点睛”作用。 三、馆校结合,“画龙”需要“点睛” 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校外教育机构的协同努力。 科技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科技馆这类社会教育场所,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补充。在这里,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得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示,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帮助解决了学校课堂教育中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科技馆能够配合学校素质教育,针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与创新能力。 中小学校是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角色。学校的科学教育以知识为主,而对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方面的培养相对较弱;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不强,缺少主动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而在科技馆中,教育形式和教学空间更开放,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弥补了学校课堂上的不足,有效促进了中小学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推进。 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学校作为主体描绘了一条条强健的“龙”,而科技馆的教育活动正是点“晴”之笔,使龙栩栩如生,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效果得到升华。馆校结合,将会产生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的生龙活虎的景象。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第一小学 四川】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摘 要】 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作用在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丰富课外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发展策略:一是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二是加强现场教学,三是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关键词】 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教育;作用;发展策略 科技馆,顾名思义,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用来对科学知识进行普及、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地方,是我国进行科技普及教育的重要阵地。科技馆的参观人员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驱使他们到科技馆进行参观学习。由于现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科技馆的科技知识对青少年来讲十分重要,是对全日制教学内容的补充。因此,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作用 1、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传统的科技教育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青少年所获取的知识一般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导致科技知识教育十分枯燥,不能有效的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喜爱和探究的热情。单一的知识获取渠道也会导致知识的获取不全面。而科技馆的设立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科技作品的展览,科技知识、科学原理的讲解,能够让青少年更加直观的看到、摸到书本中所讲述的内容。实物操作配合理论的讲解使得科技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同时还能让青少年通过自己进行操作,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书本中讲述的知识、讲述的原理,对青少年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加深和补充,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2、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对于青少年来讲,科技馆还能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是新时展的主题之一,想要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要加强人们的创新思维,科技馆的能够满足激发青少年创新思维的要素。虽然科技馆中的展品科技含量有限,但是储存的科技资料十分丰富,能够满足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需求。科技馆更能够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还能让青少年在科技馆进行活动时,对科技事物进行观察,并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提升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燃起青少年的科技热情,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并促进青少年发展为创新型人才。 3、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知识 作为对科技知识进行普及的场所,科技馆的馆藏十分丰富,有着很多的文献资料和科技书籍,涉猎范围十分的广泛,学科领域也十分广泛,知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与教科书相比,展馆中的书籍科技知识更加深奥,展品也蕴含超过课本上所叙述的科技含量,运用了更多的科技原理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大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知识,补充了书本上所没有的内容,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与教科书的简单介绍相比,科技馆对于一些科学原理的介绍更为详细,能够通过模型和模拟技术,将科技原理完整的表现出来,会更加有效地让青少年进行理解。除了与教科书上相关的科技内容之外,科技馆还展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让青少年对祖国的科技发展充满信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拓展了青少年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到更多领域的知识。增强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还通过先进科学技术作品的展览,比如纳米扩展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展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强大力量,同时这些内容丰富的科学展览能够加深青少年对现代科技的发展的了解,给现代科技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定位,提升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 4、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 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除了对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动手能力,动脑的同时动手,培养更加全面的科技人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青少年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科学原理是正确的,是有效的,是具有科学性的。科技馆恰恰能满足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实践需求。在对科学原理和试验进行实践时,青少年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够更加了解实验的步骤,清楚试验的结果,能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科技馆提供给青少年的实践机会十分宝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习教育的缺陷,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科技馆作用的策略 1、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 想要加强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发展的各种促进作用,就要从源头出发,增加青少年与科技馆的交集。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是一种简单有效且可行性高的方法。学校应加强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的次数,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参观科技馆,观察科技馆的科技产品,阅览科技馆中馆藏的科学知识作品。同时,要有纪律、有组织的进行活动,保护科技馆中的展品不被损坏。还要加强教师在参观中的引导作用。将科技馆中与教学相关的科技知识原理指出,并进行详细的讲解,对教材知识进行加深和补充,还要对青少年不懂的技术和原理进行解答,通过启发式、引导式的指导方式,来让青少年自己进行思考,扩展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 2、进行现场教学 在科技馆进行现场科技教学是一种加强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发展的作用的有效途径,在开放式的场所进行教学,可以更加直观的让青少年了解知识内容,更加细致地学习科学原理,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相比,教学效果更好,更能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现场教学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在科技馆的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对一些展品进行操作。避免发生操作失误,损害科技展品。同时,在对展品进行操作时,教师应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青少年解释现象中的原理,结合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对科技手段进行解释。 3、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由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科技馆要不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新鲜的实物总能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进而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先进的展品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热情。能够自然而然的促进青少年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并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的学习,来了解一些科学巨人的精神,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锲而不舍的检查,对科学的探究,对前人的怀疑。这些先哲,这些科学巨人的思想和精神能够影响到青少年的人生观,让他们懂得追求科学并非轻而易举的,是有着艰辛和漫长的探索的,能够让青少年更尊重科学,更尊重科学家。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科技馆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摘 要 科技馆的功能主要是科技教育,但是这个过程应该是快乐的,科技馆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通过科学科普的开展,可以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对科学思想大力传播,强化青少年的科学意识,促使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科技馆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提升活动成效。 关键词 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教育 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青少年来努力实现,而科技馆的作用则是将科学知识普及给青少年,并且通过一系列有趣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科学探究兴趣进行培养。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让青少年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青少年也可以充分重视科学知识,有机结合生活实践,培养科学态度和思维能力。 1 对学校教师和科技馆教师的差异正确理解 一般情况下,对于学校教师来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严格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来进行,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而科技馆的作用则是将科学知识普及给社会大众,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大力传播;科技馆辅导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时,可以将启发式教学模式给应用过来,通过辅助指导,在掌握理论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大力培养;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例如,任务式教学就是非常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仅仅将一个任务交给学生,然后准备多种材料,让学生对适当的材料合理选择,自己动脑思考设定方案,然后动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进行讲解,仅仅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那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方案;之后,依据相关标准,采取科学方法,来公正评价,将几种方案选出来,保证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时效性,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交流,不断实践,就可以将活动中蕴含的科学道理给掌握到。 2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参与者的知识程度和年龄特征进行把握 对于科技辅导老师来讲,需要将参与者的年龄跨度和知识水平给纳入考虑范围,以便对科技活动科学设计;为了保证足够合理,科技辅导老师需要对各个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进行了解,在调研基础上,对科普活动准确设计,保证每一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都可以在科技馆中获得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通常情况下,对于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那么对其要求是跟随老师来完成相关任务,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需要将相应任务完成,并且对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进行掌握,对高年级学生有着较高要求,需要自己努力,结合教师布置的任务,将实验活动动手开展下去。 3 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故事场景,在其中融入相关的科学原理 相较于学校课堂来讲,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更加的轻松和快乐,很多科学原理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容易失去探索的欲望和兴趣;那么在科技馆的科技教育活动中,就可以将其设置成一个个小故事或者好玩的游戏,让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科学道理,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究的欲望,科技馆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青少年。 此外,在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虽然大多采用的都是比较简单实验材料,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可以有机结合科技馆的精密展品,那么可以让青少年更加积极的动脑思考,大力创新,将差异化的方法措施给应用过来,学生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且还可以大力推广和拓展科学知识。 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还需要将馆外人力资源给充分应用起来;科技教师需要与科技馆的工作人员仔细讨论,科学确定活动选题;也可以将馆外人力资源给利用起来,如身边的教师朋友、大学生朋友和科技工作人员等等,对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程度等情况,中小学教师最为了解,因此,借助于他们的力量,可以将科技教育活动给更好的开展下去。 4 青少年科技活动要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首先,可以开展假日技能乐园,学生将双休日和节假日等充分利用起来,在选择活动类型时,可以充分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来进行,独立进行思考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科技馆老师需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但是并不能干涉学生的思路。 其次,将一些科学家、专家以及科技辅导老师给邀请过来,经常开展一些报告会或者讲座等,以便比较深入的剖析科技方面的热点和趋势,大力培训学生们的科技技巧与思维能力等,这样青少年的科学视野也可以得到拓展,将青少年的求知欲望给充分激发出来。 然后,将科技夏令营给定期开展下去。调查研究发现,广大青少年比较喜爱科技夏令营,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能够离开喧嚣的大都市,与大自然亲近,接触到的事物和环境都是新奇的,从多个科学领域来选取主题,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以便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能力进行大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得到丰富,如举办生物夏令营、天文夏令营等。某科技馆在一年内举办了多次科技教育活动,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生物、天文、生态环境调研等,学生在这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对大自然亲密接触,过得非常快乐,并且相应的科学知识也得到了有效掌握。 最后,将各类科技竞赛给举办下去。对各种类型的科技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如三模、生物等,涵盖不同的级别,包括校级、区级、市级等;通过参与这些竞赛活动,可以将青少年的竞争欲望给激发出来,强化其自信,在这些活动中,需要自己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那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如某科技馆举办了一系列的竞赛活动,如遥控车模竞赛、野生动物图片收集交换活动等,在市教育局的倡导下,各个学校积极参与了初赛和复赛,有优秀的学生进入到了决赛,学生为了成功,有着较高的参与积极性,这些活动有着较为广泛的涉及面,实践研究表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5 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对活动的普及性充分重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竞赛并不是科技活动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手段,来将科技活动给推动和普及下去,借助于这种手段,学生的科学水平能够得到提升,为社会培养出较多的人才。科技活动的开展,不能够仅仅为了满足个别人的爱好需求,并不是为了对几个优秀生进行培养,而是要大力提升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因此,就需要统筹考虑,将广大青少年作为出发点,在普及的基础上,来适当提高。 其次,对活动的趣味性充分重视,要依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增强活动的趣味性,科技活动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趣味,青少年放回关注和探索。 6 结论 综上所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是科技馆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一系列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青少年的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的探索求知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注意,如强调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广泛性等,这样才能将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科技馆展览教育与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初探 【摘 要】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文化素质,更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的主阵地,一直以来发挥着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本文从科技馆展览教育角度出发,通过其对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意义、科技馆展览教育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的阐述,研究其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的策略,以期对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馆;展览教育;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 科技馆作为青少年重要的校外实践场所之一,一直以来发挥着科普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展览教育功能是科技馆的核心所在,为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思想,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馆展览教育作为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有效补充,两者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如何将两者有效衔接起来,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对科技馆职能的发挥以及青少年的科技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科技馆展览教育对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意义 1.1 科技馆展览教育是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有效补充 目前现有的教育系统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加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正规教育必须与非正规教育有效结合,才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互补,而科技馆展览教育正是对其最有益、有效的补充。 1.2 科技馆展览教育在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具有自己特有的优势 科学本身来自于探索与实践,科技馆的展品大多从趣味性、科学性、互动性出发,青少年走进科技馆,亲自动手体验科学,亲身参与科技活动,直观感受科技理论,加深对科技理论的理解与认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培养发散思维。 1.3 科技馆展览教育特有的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科技文化素养养成 科技馆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为出发点,强调主动式、启发式、开放式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青少年带着探索的欲望来求学,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其科技文化素养养成。 2 科技馆展览教育的特点、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馆展览教育的特点 2.1.1 启发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主张:“不愤不起、不悱不发”。科技馆的展览教育也具有启发性的特点。它善于启发诱导参与者,充分调动参与者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及主动性。激发参与者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启发参与者独立思考、积极思维,提高参与者主动获得科学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1.2 主动性 科技馆的展览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被动式、填鸭式正规教育,它具有主动性的特点。观众进入科技馆,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喜好自主选择参观路线、参与内容、参与时间等等,而且展品的设置体现了趣味性的特点,由此延伸的展教活动也都具备这一特点,可吸引观众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探索。当青少年主动求知时,会表现出情绪愉快、积极好学的态度,精力集中,能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力,对科学探索有浓厚兴趣,思维敏捷,积极感知,有较充足的自信心来完成一定的任务,学习科学知识的效果好。 2.1.3 参与性 科技馆设置的展品展项大都具有互动参与性,它不同于学校的课程,比如认识星空,太阳系成员等,教师只能配合挂图等讲解,它也不同于以往的展览,只能看不能摸,而是倡导观众亲手操作参与展品,进行探索研究,其中很多展品结合先进的声光电及虚拟现实技术,逼真还原现实场景,带来从未有过的视听感受,从中更能直观形象的理解科学内容,体验科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欲望。 2.2 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中的优势。 2.2.1 激发好奇心,唤起学习兴趣 青少年的科技文化教育主要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获得的科技文化教育。正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科学知识的深入探究和学习。而先进的科技馆教育理念是通过青少年对展品的全方位的体验,让青少年主动尝试操作,独立观察和思考,鼓励青少年主动体验,产生学习兴趣。而且科技馆的某些展品展示的是生活中不曾关注的科学现象的有趣的一面,或者是科学现象突破常规、发散思考的另一面,它讲求的科学性、趣味性、参与性和主动性都能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2.2.2 直观体验科学,探索科学过程 科技馆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自己探索,在经历了操作、观察、体验、发现、探究、思考的过程之后,收获的不仅仅是展品所演示的现象和原理,还有观察方法、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启迪,以及探究和发现的乐趣。特别是那些以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过程为原型的展品,还蕴含着科学家们进行科学探索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能够促成学生心灵上的某种升华。动手操作、体验科学过程是科技馆教育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参与、互动与体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变成主动的科学知识的探索者,并有所发现和创新。 2.2.3 启发科学思考,满足个性需求 在科技馆里,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灵活选择。科技馆的各种互动展品和主题展览以最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形象化手段,启迪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经历、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认知水平和不同兴趣的青少年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灵感。青少年的年龄、知识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喜欢和感兴趣的事物是不同的,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入科技馆关注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在科技馆青少年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和结构选择性的参观学习展项和展览,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2.3 科技馆展览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2.3.1 科技馆辅导员创新开展展览教育活动的能力不足 目前大多数科技馆辅导员的现状是由临时性人员来充当,很多人只把这个工作当作是一个跳板,对自身的定位也仅仅局限于看护展品,维持观众参观秩序等,并没有认清自己的职责更是传递科普知识,开展科技教育。或者依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重复性的开展些经典活动,缺乏与时俱进的结合最新形势和知识创新性的开展展览教育活动的能力。 2.3.2 与学校联合开展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馆校结合”活动很多,但形式过于单一,大多集中在“科技馆进校园”、“科普大篷车”等常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是相对简单,比如进入校园的展品大都是些科技馆的经典展品,有些在科技馆中都已经淘汰,远不及去科技馆内参观丰富多彩。很多活动也是流于形式,联合开展的活动更多的局限于科技馆去学校做报告,或者学校组织学生去科技馆参观,缺乏深入探究学校课程和科技馆展示内容的深度结合,大大抹杀了科技馆作为第二课堂的作用,不利于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 2.3.3 受展品有限性约束,展示的科学内容有限 科技馆的展厅面积有限,设置的展品有限,涉及的学科有限,受这一系列的局限性的影响,展示的科学内容就有限。很多科学知识无法一一展现,青少年在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知识在科技馆里不一定就能找到类似的展品进行体验,科技馆的展览教育也只能围绕现有的展览进行设计,这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3 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科技馆辅导员开展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辅导员是开展展览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如何提高其开展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更好的发挥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馆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的场所,是教育人、启迪人的场所,是科学的殿堂。作为一名合格的科技馆辅导员,要热爱科技馆事业,深刻理解辅导员的工作意义和作用,在日常工作中锻炼自己,除日常学习外,更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能力,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同时积极组织科技馆辅导员,立足实际,依托科技场馆科普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展览教育活动的自主研发。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为科普教育事业服务。 3.2 进一步加强馆校合作,创新性的开展教育活动 1)与学校签订参观协议,让在科技馆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门必修课。充分利用科技馆的展项资源,积极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主动与学校签订参观协议,将参观科技馆纳入学校科普教育必修课程,使青少年不错失每一次接受科学熏陶的机会,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创新性、发散性思维方式。2)在科技馆开展科学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实践能力。目前学校的科学课,是一门副科,课时少,师资力量薄弱。倘若发挥科技馆的展项资源和场地优势,配合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组织科技馆现场教学,可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直观的课堂体验。同时也是作为以科普展教为主的科技馆,探索一种更适合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全新的科普展教模式。3)开展科普大讲堂,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科普资源,结合最新的科技发展,将涉及政治、财经、生活、科技、能源、健康、心理等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科普讲解,纠正生活中存在的不科学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介绍科学、健康、优质的生活方式。组建科普专家报告团,邀请青少年来科技馆参加科普大讲堂,或者进入学校,将科普大讲堂送进校园。 3.3 把科技文化教育性贯穿于展览策划制作的全过程 科技馆的展览反映科学的原理及技术的应用,鼓励动手探索实践,以达到启迪科学思想的目的。因此,在设计展览时,应把选题、策划、设计、制作的全过程都贯穿科技文化教育性理念。从教育性角度出发,在选题阶段就要考虑如何向参与者传达科学思想,帮助其树立科学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科学原理。在具体内容设计上,不仅仅考虑其科学性,还应注重预留参与者思考余地。在空间布局上,不仅注重科学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还应预留教育活动开展的空间。同时,在展览策划制作过程中,就将此展览的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相关知识的关联度、参观体验方式、展示的具体科学内容及知识内容拓展延伸等准备齐全,相配套的教育活动方案一并同步实施。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试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开展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就变得更加重要。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素分析入手,进一步探讨构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实施的创新模式,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教育;要素;创新模式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关键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极具现实意义。 一、关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素分析 1.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要以科学精神为追求 科学发展的推动力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活动开展中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科技教育活动开展要实现的重要目标,科学精神主要是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对于科学的态度,以及对于科学活动的理解与认识,还包括科学的习惯,以及对科学活动实施的行动自觉等等,科学精神是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强大的精神源泉,其表现为对于自然本有的科学内在规律的遵循,并形成优秀的科学研究的行动方式,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是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知识与技能包含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其中既有相对基础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同时也有存在一定深度的内容,现代的科技内涵包罗万象,既有传统科技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也有前沿的科技内容。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科技活动的知识与技能的内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要充分遵循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在科技活动的内容选择上要选择一些适合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3.科学方法也是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要素 科学的方法是搞好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有了科学的方法作为活动的指导,科技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好地实施,科学的方法贯穿于科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好的科技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高效实施,相反,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如果活动的开展不够科学,那么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预期的培养目标就很难得到应有的实现。 二、要加大力气构建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实施的创新模式 1.要以学校为平台构建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的创新模式 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升其最重要的平台还是学校,因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依然是学校,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提升科技技能的重要窗口,而学校教育开展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育的实施对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抓好青少年的科技活动教育的开展,就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充分创新有利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模式创新,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同时,也会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技技能,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全面进步。 2.要以校外为平台构建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的创新模式 要在创新学校的科技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校外的力量,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校外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场地与途径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图书馆就是一个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在现代的图书馆中有大量的有关科技内容的书籍,开展科技教育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这样的教育资源,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进行科技书籍的阅读活动,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科技知识的丰富与科技技能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要充分利用校外的一些科技活动场所,比如,科技馆、科技主题的展馆,都是非常好的校外科技教育活动开展的场所,教师要经常组织青少年到这些科技活动的校外场馆中开展相关的科技教育活动,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外科技活动促进学生科技素质的不断提升。 3.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促进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的开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推进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媒介,开展相关的科技教育活动,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这可以大大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实施,推进教育活动实效性的开展。 4.要以科技教育队伍建设模式的创新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 科技辅导员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技辅导工作的开展,科技辅导员教师要在具有丰富的科技知识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科技辅导经验,要具备科技辅导工作实施所必需的实践技能,要善于创新科技辅导工作的方法,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新时期科技活动教育的开展工作,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还要具备科学精神,只有这样,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教师才能够胜任青少年科技活动教育工作。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工作的教师队伍,就要不断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改进现有的教师培养的方式,推进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以适应现阶段科技教育的需要,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虽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是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对如何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展开了尝试性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有一个良好的借鉴。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科技馆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们现代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科技行业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它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人们质量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科技的普及,科技教育要从小培养,在青少年时期要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重要的一个课程。社会应该多做一些有利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该文着重叙述了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好处和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科技馆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 科技馆 科技馆作用 中国在进步,科技更新速度非常的快,大力提倡国民综合素质,这离不开社会科技的发展。想要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很有必要的,民族的素质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青少年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家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创新也要从青少年培养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开阔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对青少年良好的教育和创新决定着国家的命运,科技馆作为为大家服务的一个平台起到了不可取代的社会意义。 1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我国目前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教育。在一些大城市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已经很健全,在教育设施方面和教育内容方面随着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都已经逐步完善,这些对国家和国民有利的因素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加到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教育并且提高了青少年自身的科技素质,这些对青少年来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就有全国性的科技竞赛。青少年培养对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掌握对自己来说是一项很好的事情,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科技馆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在发展科技馆事业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程了,最近的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青少年科技馆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科技馆开始走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非常的重要,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法宝就是教育和经济,青少年要想成为前辈的接班人,从小就要培养出探索、创新的能力。青少年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阶段,需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青少年科技馆满足了青少年的这一愿望,科技馆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创新教育的阶段起到引导和增长知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科技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3 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经济体,传统的思想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在青少年从小的学习中引导他们学习创新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科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科技馆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青少年的个性和兴趣,利用科普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播科普知识和科学创新精神。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弥补了黑板教育模式的不足,让青少年在教室外可以学到教室内学不到的知识,激发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3.1 科技馆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得以发展靠的是科技,一个国家想要科技兴国,就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科技馆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部分,在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实施科学发展,让科技在实践发挥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技术带来更大的突破做贡献。 3.2 科技馆在教育中的启迪作用 科学创新就是求知答案的过程,是求知欲的动力。要培养青少年问为什么的习惯,我国教育喜欢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唯一明确答案的问题,对于那些发散思维的问题很少。科技馆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做出一些根据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题目,这样可以更好启发学生散发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科技馆更好的在启发教育方面帮助孩子,科技馆在启发教育上为青少年做出了很做的努力和贡献。 3.3 科技馆培养竞争意识的作用 科技馆在开展的一些科普活动中,有青少年科技竞赛,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对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通过一些实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模式。通过比赛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做到了对科学知识实践普及的效果,让他们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具有竞争的意识。 3.4 科技馆起到了青少年创新的作用 科技馆培养了很多教育科技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件很大的教育工程,它是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的环境条件。科技馆是否能不断的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这关系到科技馆能否继续下去的因素,直接关系到科技馆的前途。利用可行的有限资源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3.5 科技馆起到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 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科技馆以学习对象为中心,对学习者建立了责任和义务,学习中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意识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强化教育恩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科技馆教育除了科技知识教育以外,还有专题的科普讲座,有人文关怀主体,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个很好的素养。 4 结语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成败与否不能只凭借考试成绩的多少,要看孩子在生活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以学习为主的同时还要发挥主动的符合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作用。科技馆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青少年开展各式的科普活动,还要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科技馆就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最好的选择。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 “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school of Distinction Award)由英特尔公司在美国设立,奖励在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有出色成绩的美国中小学校。为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自2010年第25届创新大赛开始,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合作开展“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评选活动,每年选拔和奖励10所在科学教育中有出色成绩的中小学校,并在全国创新大赛终评期间颁奖。获得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除获得奖金奖励外,还将获得由全国创新大赛组委会提供的科技教育培训、教师交流和科普活动观摩等机会。本期介绍的是2011年获此奖项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创建于1917年,学校占地约3万多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拥有完善一流的教学设备,是北京首批示范高中校,教育部和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中学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培养具有创新综合素质的优秀中学生的摇篮。 超前、出色领导力保障科技创新教育开展 学校一贯以学生素质培养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即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健康与美修养的全面提升。学校领导的科技教育理念超前,提出教育整合,以提高育人效能:通过整合学科教学,创办各级各类主题活动,使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健康与美的修养3方面协调发展,形成北师大实验中学独特的育人模式,立足学生生涯,关注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2000年学校领导已将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到“政策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通过调整人事安排、补充科技教育的专兼职人员,从原来的1名主任主抓科技到现在的1名副校长主抓、1名主任分管、2名专职教师具体落实;每个教研组作为1个工作站,由1名科技联络员负责联系,建立起较为科学完善的科教管理体系,确保每一个科技创新教育决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能顺利开展。 打造专业科技教师团队,政策鼓励支持创新教学研究 学校拥有一支多达114人的由特级教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经验丰富、颇有建树的高级教师构成的强大的科技教育师资队伍,为进一步提高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使科技教师队伍架构更加合理化,学校除建立一系列行政、教学、评分奖励制度外,还经常进行校级教学研讨,组织教研组集体讨论备课,定期安排科技教师参加市、区、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及到国外考察,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市、区及全国教研交流活动,支持优秀教师外出展示优秀课程及科研成果。为确保创新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学校给每位一线任课教师配备了高性能笔记本电脑;定期举办班主任德育工作研讨,邀请校外专家到校指导科研课题;支持教师参加考研进修,参与市、区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并给予表彰奖励;鼓励教师自发组成教学研究组,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社会资源 从2008年至2010年,学校投入购建新教学设施、改进原有校内硬件设施的资金年均在千万元人民币以上,校内已有计算机教室、标本室、理化生物和通用技术课程专业教室及智能机器人工作室等科技教育教室50个,面积达4500平方米。还曾在教学楼内因地制宜地建设“诺贝尔获奖者科技长廊”,别具匠心地将旧热力设备改造成了“传承”校园科技景观,将“绿色环保”理念应用到北校区教学楼基础建设中,建设了“空中花园”、“太阳能采光系统”和“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等科技特色设施。 同时为确保这些科技教育基础设施能正常使用和更好地运转,学校每年投入数十万元资金用于购买试剂药品、仪器设备。2011年更积极立项、申请近2亿元资金用于筹建“科体艺中心大楼”,其中的“科技教育发展中心”将包含“科技荣誉展室”、“理科研究探索实验室”、“水科学研究探索实验室”及适宜进行不同规模科技活动的会议室和报告厅等场所,为全体师生提供先进的学习环境。 学校还充分借助高校实验室资源和顾问专家力量,积极参加北京市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与中科院科研机构、有色金属研究院、北师大、首师大等高校专业实验室充分合作,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等机构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亲身、近距离体会科学魅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科研实践能力。 独特教学策略及校本课程体系,丰富科技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学校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构建具有北师大实验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活动体系,为学生个体多元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及社会实践资源。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校本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校本专修课程和校本活动课程4大部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参加学生约占开设年级学生总数的60%(以高一、初二为例)。 学校将“提高科学素养,培育创新精神”作为科技教育工作宗旨,以2005年9月成立的校青少年科技与人文研究院(分为科学学部、工程技术学部和管理学部,在常规活动基础上有成果报告会、开题论证会和结题答辩会等3大特色活动)为依托,以特色科技活动(徐霞客综合实践活动、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科学研究论文撰写活动,以及人文素养国际化教育项目)为主线,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能力,并为部分学生发展成为科技创新和人文研究的英才打下坚实基础。学校积极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计划、翱翔计划以及市、区重大科技活动或竞赛,组织学生参观科研院所,以亲身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科研兴趣,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科学教育,开展各类创新性科技活动,如每年度的“科技与人文节”、“明日之星”创新体验夏令营活动、IBM工程师进校园活动等。学校还积极承办各类科技活动或竞赛,如区金鹏科技论坛、天文知识竞赛、市机器人竞赛、全国科普爱粮日等,邀请校外专家来校举办科普报告,激发学生科学探索兴趣,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校园氛围。学生自行开发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北京市及国内外各级科技创新赛事上屡获佳绩,学校为此特别设立“科技与人文英才奖”、“校长奖”、“金银帆奖”、“实验之星”和“特殊才能”等专项奖,对那些在创新科研方面有杰出表现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 发挥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服务社会引领未来 作为首批北京金鹏科技团分团校,北师大实验中学主动面向社会、周边社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宣传援助活动,以实现学校的社会责任:选派优秀教师前往辽宁阜新开展教育讲座,接待辽宁省鞍山市科技教师研修班来校参观学习,派优秀教师到北京远郊及新疆地区参与支教;积极承办市、区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和科学竞赛、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地区示范校辐射带动作用,真正体现了优秀教育单位的模范引领价值。走过2012迎来2013,北师大实验中学必将上下齐心,共同创写新的荣耀篇章。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是一所科技教育成果突出,科技教育设施建设理念鲜明、落实到位的完全中学。学校领导有明确的科学教育办学思路,在争取社会资源,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校本课程,引进新技术、新装备等方面成果卓越。科技教师团队专业素养优秀、带头人作用突出、工作兢兢业业。学校编制并开设了多样化的、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尝试推广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在科学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成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大面积、完备而先进的科学教学专用教室,并进行高效的利用。学生利用优质教学条件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及创造性实践成果显著。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供稿)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设计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是设计科技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 设计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要树立“学生为原点”的设计理念。从内容的确定、形式的选择、方法的选用到过程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提高他们综合科学素养的目的进行活动设计。 科学素养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素养,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体验性、方法性知识对于人的成长更为重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是体验性、方法性、跨学科知识的有效载体。在设计青少年的科技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 科技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概念 科技活动的设计就是在现代科技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调查分析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活动策略和活动资源,帮助学生去达成目标,并分析、评价其学习活动效果,使活动达到更优的预设。在设计科技活动过程中要把握以下3个基本特征: ①活动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考虑到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②活动设计是以分析学习者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问题障碍,达到提高活动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③活动设计强调活动目标、活动过程和活动评价的一致性。活动目标是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活动的依据。 科技教育活动设计方案的撰写 方案的名称 活动方案的名称设计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只要简洁明了、突出重(亮)点就可以。 方案的背景 活动方案的背景是指确定活动主题的依据和出发点,可以从学生兴趣需求、从学校课程的拓展延伸、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从主题系列活动的安排等几方面考虑。例如:“擦亮北京天空――用电子杂志形式实录胡同能源变迁”活动背景(设计者:章雪楠)节选。 首先,电子杂志是一种以网络电子技术为依托而出版发行的杂志。学生已经在课堂上掌握了相关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但是,从生活中来――从收集一手材料到自主编辑的过程,还是一个空白。因此,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势在必行。 第二,“低碳生活”是当下常常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一个新概念,北京的“煤改电”工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向“低碳经济”转身的一个缩影。 第三,“煤改电”这一“民心工程”普遍受到胡同居民的拥护。我们的学员在社区人员的帮助下,以走访的形式访问老住户,向他们了解“煤改电”工程,积累了许多第一手材料。 活动目标的制订 活动目标是学生通过活动后达到的一种学习程度的结果,这种结果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在设计校外科技教育活动中,核心问题是目标的制订问题。因为,活动目标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具体、明确要求。它是整个活动方案的灵魂,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完成的归宿,所有的活动过程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的。 科技教育活动的设计也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培养3个维度考虑。在制订和表述活动目标时,容易出现非学生主体和目标过大、过泛、过多等问题。 例如:某个机器人小组活动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示意图方法的绘制规则与要领; 使学生运用示意图方法实现线遥控机器人的程序,培养学生分析和编写机器人程序的能力; 培养学生编写程序前先计划、再动手操作的习惯。 这个目标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且不易检测。如果将上述目标改为如下表述,就清晰好检测了―― 学生能够说明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规则与要领; 学生能运用示意图方法,实现对线遥控机器人程序的编写; 学生能够按要求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积极探索并尝试程序设计对机器人工作的影响。 有些活动目标设计过大、过多,不是一次活动就能达到的。例如: ①通过实施本活动指导学生组织、设计,培养学生的规划、组织能力; ②通过亲手制作使我们体验制作的辛劳,形成科学的态度,增强手脑并用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③在设计制作中加强与亲人、朋友们的交流、沟通,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群策群力的做事方法,培养与人合作精神; ④通过作品展评、自我参评、自我评价,提高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审美能力,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 ⑤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小制作,以此来昭示人们“美来自身边,来自生活,来自创造”,同时增强大家的审美能力、环境保护意识、对社会关注的主人翁精神。 目标设计太泛、承载的内容过多。一方面说明设计者对本次活动把握得不够准确,另一方面也表明本次活动在教育的有效性上必定要打折扣。 重点、难点、创新点 在设计科技活动时,由于科技活动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育活动,因此,活动重点的确定也应该以引导学生实践体验为主;活动难点主要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升为主;活动创新点可以从主题的确定、内容形式的选择以及活动过程的安排等,提出新想法、新做法。 利用的各类科技教育资源 科技教育资源丰富,既有专业性强的场地设备、资料和人力资源,也有开放的环境和人文资源。科技辅导员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好各类资源,使科技教育活动更深入、更有趣、更能体现实践育人的作用。 活动过程和步骤 科技教育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在设计活动过程时应充分考虑到这几个特点,使活动过程任务清晰、各活动环节衔按紧密、活动形式新颖、活动安全有保障。 开放性是指活动环境多样。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科技活动可以安排在教室、博物馆、社区、野外、农村、工厂、部队等各种场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着重考虑怎样充分利用好场所资源,怎样组织好学生参加活动,怎样保障活动中学生的安全等几个问题。 自主性是指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和活动目标的确定没有统一的要求和限制。这样一个特点使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时,减少了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在遵循教育原则和规律的前提下教师的专业自主得以最大化体现,活动过程的安排成为教师教学智慧和个性化风格的最好承载者。 实践性是指学生活动的内容和学习方式以实践体验为主。教师在设计校外科技活动时,活动方法的选择要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为重点。活动过程中教师在作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后,要为学生的动脑、动手亲身经历给予更多的时间安排,更多地引导学生感受科学过程,感受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走出鸡蛋认识误区”活动的方案设计(设计者:蔡敏,活动对象:高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第一,活动过程设计步骤清晰、科学性强、设计思路体现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显著。活动分为5个阶段性内容。 准备阶段:指导学生收集整理鸡蛋的种类、鸡蛋的成分、鸡蛋对人体的营养和保健功能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鸡蛋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 调查阶段:学生作社会调查,主要调查不同消费者对鸡蛋营养价值的认识。 实验阶段带领学生做实验,对鸡蛋种类、新鲜度、壳色、大小、蛋黄颜色及不同的营养价值分析比较。 总结阶段:正确认识鸡蛋的营养价值,正确购买鸡蛋,正确吃鸡蛋,引导消费者走出鸡蛋认识的误区。 展示阶段:将整个活动的结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整理,并把活动图片、VCD向学生展示,在学校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 第二,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鸡蛋的基本知识,用简便的方法记录和提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如:关于鸡蛋的常识问题,常见鸡蛋的种类有哪些,鸡蛋是怎样形成的,鸡蛋对人体有哪些营养和保健作用…… 第三,选择人们在购买和挑选鸡蛋时流行的一些看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 乌鸡蛋、土鸡蛋、品牌鸡蛋和富含锌、碘、硒的“功能鸡蛋”营养价值高,普通鸡蛋营养价值低; 2 蛋壳的颜色与鸡蛋的营养价值有关,红壳蛋的营养价值高,或者白壳蛋营养价值高; 3 鸡蛋黄颜色越黄营养价值越高; 第四,选择超市、农贸市场、养鸡场等地方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对“不同消费者对鸡蛋营养价值的认识”和“种类不同的鸡蛋销售价格”等问题进行科学调查。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学习与不同人的交流与沟通,体验问题的真实性。 第五,利用大学实验室和专业人员等社会资源,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体验科学实验过程,感受实验数据的价值,体会合作在科研中的作用。例如对不同的鸡蛋营养价值的测定比较,就是由大学化学系相关专家负责设计,并给予专业指导的。 第六,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完成教师引导下的自主科学探究全过程。学生从中体验问题来自于生活,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科学的思维分析证明问题等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价值。 第七,将问题拓展,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进一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价值。例如:提出如何判断新鲜度不同的鸡蛋问题,请学生根据活动过程中学到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判断方法。 活动效果检测 活动效果检测是设计科技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针对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设计的检测方法。活动效果检测的目的一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进行检测,二也是教师对自己活动预设的一种检测。活动效果检测既可以设计在活动过程中,也可以设计在活动结束后。检测的方法视具体活动而定,可采用讨论、表演、交流、比赛、记录表、反馈、观察、访谈等形式,来评价学生参加活动的语言、行为和态度。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策划与设计,是科技辅导员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要付出相当的心血。实际上,撰写出科技活动方案只是开展科技活动的第一步,要想真正有效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在活动实施前还需要做许多工作。有时为提高活动的质量,增加活动的效果,还要准备一些活动用具、材料,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必要的活动器械,争取有关领导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做好方方面面的活动前期协调准备工作等。因此,科技辅导员在设计科技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到活动的对象、各种技术因素、安全问题,还要考虑到攻关,考虑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一项活动搞得有意义。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获奖学校介绍 香港圣公会李炳中学于1984年创立,毗邻城门水塘,校舍依山而建,占地约5000平方米。学校为一所由政府资助的中学,主要培育对象为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稍逊的学童,资源来自政府每年的恒常性资助拨款。学校对教育事业不遗余力,成就卓越,尤见于科技教育方面,屡获殊荣,于多个国际大型赛事中夺得奖项,更致力培育香港新一代科技人员,贡献良多。 创意科技,源自生活――科技教育之实践 学校深刻理解科技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积极推动科技教育,更成为学校的发展重点。学校希望学生能透过课堂理论学习,加以转化为实践,致力协助学生作好更充分的准备,以迎接本地以至全球因社会、经济、生态、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改变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亦可以帮助学生将来踏足社会后,能保持和推动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建立并顾及和谐社会方面有所贡献。有见及此,学校将生活元素融入科技教育当中,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挥潜能,尽展所长,为香港的创意科技发展另辟蹊径。学校更积极为学生们将来投身科研事业作好准备,不断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投身科研行业,研发利群产品,甚至希望他们能建立科技产业,回馈社会。 为培育未来的科研人才,学校拥有完善的科技教育架构,由专业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踏上科研发展之路。队伍共有9位专职科技教师,当中以副校长为首,统筹各科组事务,并适时与外间机构联系;各科组亦设有主任主管相关事务,并由专科教师专责教学。无论在教学课程、课外活动、比赛参展等方面均已建立完备体制,确保每学年的教学进程能顺利开展。 专业探索,以旧带新――建立专业教师团队 学校设有新入职教师培训计划,凭借“师徒制”的方式,邀请资历较深的教师指导新教师,以促进教师的融入与发展。学校师资队伍,亦备有同行互评、共同备课等措施,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以共享,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学校还设有常规的观课制度,教师透过互相观课,互相学习,让校内基层教师得到进一步的培训。 为在教学上力臻完善,学校的教师团队积极参与专业进修课程,如参加香港教育局及考评局的教研及考研工作、各大学及专上学院所举办的课程、讲座及研讨分享会等,研究如何优化课程及考评方法,让教师与学生一同享受教学研究成果。同时,学校还会定期举办教师专业发展日,筹办有关科学与技术发展为主题的工作坊,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科研工作,如在大学担任研究员等职位,以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 除了本地的专业发展外,学校还安排离港的考察及交流活动。学校自2000-2008年间与香港大学合作,研发科学教学法,借以优化课堂教学。另外,学校还与香港数理教育学会合作,组织科学活动,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教学研究工作。 园亭虽小,果硕亦丰――善用学校与社会的设施、资源与成果 学校多年来不断更新教学设施,现已配备9间计算机教室、设计与科技室及实验室,面积达1200平方米。除教室外,为配合化学实验的开展,学校增设了“无管道式烟橱”,更获得环保基金资助,建设绿色环保天台,将环保带到水泥丛林之中。学校近年还致力发展再生能源设施,在天台特设太阳能及风能发电机组,一方面用以降低废气排放,推动环保行动;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对环保科技的认识,教学与实践并重。目前,学校正在筹备开设濒危物种标本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为确保教育资源充裕,学校除使用政府津贴外,亦与外界合作。如,积极邀请本地大学提供学校资源,并指导学生们的科技知识。学校曾获德国工商会、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科学创意中心等专业人员,拨冗指导学生的科研作品。学校将各比赛获得的奖金、“十佳科技学校”奖金及善长之捐献,设立“学生潜能发展基金”,以鼓励学生持续性地发展科研事业。 学校强调学习之重为学以致用,因此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外科研比赛,学生亦屡获佳绩。除参加香港和全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屡获奖项外,更有4次在香港联校科学展览中名列三甲之内。学校还曾5次代表香港参与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带领学生走进世界,获得国际嘉许。2012年,学校获中国创新代表团之邀请,参加德国“第64届iENA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学生凭作品“聪明介子”及“血管显影器”分别夺得金、银两个奖项,更同时获得“特色学校奖”,成为香港首间中学于国际发明展中获此殊荣。 @循序渐进,开阔视野――校本科技课程与教学策略 学校的科学与技术课程,以“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为方针,教师会极力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所学,例如通过各类活动与实验,让学生不囿于课本知识,反将知识活用于生活中,达到学校“I seek I act(我追求我行动)”的教育理念。 学校为优化科学与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多年来均运用由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研发的“专科语体”教学,尝试在教学上实践专科语体的理论,借以促进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学校自2009年起,在“其他学习经历”课程中特设“设计与科技”科,供中四及中五年级学生修读。课程内容渗入科技学习元素,此课程理论与实践兼备,让学生可以活用所学。 学校还与香港专业教员学院合办“创新产品设计”课程。为迎合社会需要,课程设计紧贴科技市场的发展及趋势,拉近学生的知识与科技发展方向。学校鼓励修读该课程的同学多参与比赛,好让科技设计课程更能融入社会。学校还与大学紧密合作,如参加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的“小小科学家计划”、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星计划”等,由大学派员指导学生科学知识,并向教师提供教学素材及意见,以提升教学效能。 学校举办各式各样的科技活动,以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科学及数学周、罗马炮台制作班、生活科技比赛,旨在让学生活学活用,实践所学,以期望学生于课外活动中有所启发。学校还创办科技学会,如创发社、生物学会等,营造学习氛围,以推广科技教育,让更多学生参与科技活动。 香港圣公会李炳中学是一所求实严谨,将有限资源转化为巨大科技成果的公立中学。学校领导提出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的科技教育理念,在践行这些理念中表现出优秀的组织领导能力,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成果。科技教师团队拥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教学能力,开展优质的科技教育课程。学校科技类校本课程将生活化与实用化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教学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不同方式的培养,鼓励学生拥有自信。学校努力争取各种社会资源来支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使用廉价的材料开展应用价值高的创新和发明。许多学生有科学理想,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在创作中追求精益求精。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及设想 【摘要】智育不只是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只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仅限于学科竞赛,义务劳动,学校艺术节等,除此之外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创新”是怎么回事,怎么去创新,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需要长期坚持的智能过程,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思考到选题 ,再到设计方案搜集资料、材料,最后整理、加工、制作并撰写论文等一系列工作,在短时间内、没有顽强的创新精神是无法完成的。成长环境造就人的素养,学校要努力创造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为爱好创新的学生提供施展创新特长的平台。 【关键词】创新 教育 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琼斯说过:“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创新,”创新教育已是中国教育在新世纪的必然选择,承载着教育使命的任何一所学校没有任何理由懈怠创新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倡导“活学活用”,就是把知识不能视为死的不可改变的,创新活动就是“活用”最直接的体现。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引导者,把学生培养成有丰富知识的创造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如果说知识有灵魂,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知识灵魂的体现,创新教育更是给知识赋予了活的灵魂。 一、创新教育现状 智育不只是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只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在学校从未举办过科技创新大赛,只是视员师生参加县科协等单位组织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校师生参加者甚少,多年来省级获奖作品有数十项,但也是指导教师积极努力的结果。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仅限于学科竞赛,义务劳动等,学校艺术节等,除此之外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创新”是怎么回事,怎么去创新。可见,其他兄弟学校的现状窥见一斑。 二、走出误区,正确理解“创新” 误区一,认为创新是很神秘的事,高深莫测,与己无关;误区二,认为自己无能力,创新不够资格;误区三,认为创新活动会影响基本知识的学习,也无暇顾及。汉语字典里“创”即初次做之意,是自己做之前无人做过同类的事或物。 三、切忌急功近利的做法,要有长远规划 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需要长期坚持的智能过程,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思考到选题 ,再到设计方案搜集资料、材料,最后整理、加工、制作并撰写论文等一系列工作,在短时间内、没有顽强的创新精神是无法完成的。对待创新活动要抱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用辛勤的劳动去完成。 四、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设想 1.在班委会、学生会增设科创委员或代表,就如同班委会成员的学科代表、治保委员一样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开一次科技创新委员会会议,如同学校每学期开一次治保委员会会议一样也是教学工作的需要。 2.委派关心创新教育、爱好创新的教师进行创新教育辅导。用已取得的创新成果的实例指导学生如何发现学习、生产、生活和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选题,设计解决方案,充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确定选题,解决问题。可总结为:多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会发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勤思考,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在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寻真知,在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找奇迹;勤动笔,勤思考,灵感时时有,勤动笔,积累大智慧;多逼己,在繁忙的学习中难免有拖延的习性,要时时督促自己,逼自己多动手,最终完成课题。 3.每周设一节课用于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有时间将自己的课题进行具体操作。 4.根据学校情况以学期或年度进行开展,规模可按校级或年级或学科进行。 5.每学期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做合理的等级评定。 评选原则:1.多鼓励,校内评选对作品的定位不能太高,作品能体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就可予鼓励;2.提层次,在体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同时体现科学的创新素养,有科学的程序设计;3.选拔参赛作品,选题新颖,设计科学,作品具有实用性、普及推广意义。 奖励原则:奖励名额要多,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为辅。奖励创新活动成果,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加,目的是促进创新活动积极开展。 成长环境造就人的素养,学校要努力创造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为爱好创新的学生提供施展创新特长的平台,俗语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的平台犹如一块磨刀石,磨好了创新思想的刀,会极大地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个性发展的方向性,这不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更能促进学生积极上进:少了课间的追逐打闹,多了课题组相互间的帮助探讨,少了学余上网游戏时间,多了查找资料、搜集材料的时间。 结束语:你给干渴的大地春分雨露,大地会还你遍地的绿草红花!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浅谈新疆青少年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新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工作存在许多根源性的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教育策略,旨在提高科技教育质量,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积极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问题;实施对策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就新疆而言,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加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对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目前新疆的青少年科技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与迅速发展的科技不相适应,所起到的输送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作用并未达到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要求。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长期努力,深刻领悟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科技教育,是科学技术教育的简称。青少年科技教育就是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系统性教育活动,是培养科学技术后备人才的教育。 现阶段,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依托,通过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协同组合,培养现代化科学技术后备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以及科学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当前,全球各国都把发展科技教育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几年,已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尽管如此,科技教育至今仍没有在青少年教育,尤其是学校基础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许多人的意识中,科技教育是一个抽象概念,缺乏明确、具体的认识。 在新疆,相对全国中西部地区来说,经济发展、人口素质都相对落后。多数人对科技教育难以理解,就更谈不上实施了。人的认识偏差造成了目前科技教育乏力,青少年科技素质低下。因此,在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现阶段,新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工作仍存在许多根源性的问题。 一、新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上而下,对青少年科技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对青少年科技教育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及资金投入不够,评价不公,活动场所及科技活动时间不足等方面。 目前,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科技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够,科技教育专项经费没有或很少的现象普遍,直接导致作为施教主体的学校对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许多校长眼里,科技教育不属于上级部门硬性指定的任务,也不属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衡量指标,无足轻重,一味的狠抓升学率,不安排专门的科技教育经费。而作为以广大中小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的科技教育活动,对社会资金几乎毫无吸引力可言,因此,借助社会力量来发展科技教育十分困难,致使科技教育经费的来源太少。 在缺少经费支持的前提下,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科技活动场所和设施,绝大多数学校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科技辅导员,据了解,目前,全疆中小学校的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仅有1名。大多数学校虽然配备了兼职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但科技辅导员因为缺乏专业培训,知识水平有限或陈旧,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使学校开展的科技类活动仅仅是流于形式。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学校看不到科技活动带来的任何效果和意义,也就对科技教育越来越松懈。 此外,对科技教育不够重视还表现在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上。首先,科技辅导员承担科技活动辅导任务,未被列入本人工作量,不记绩效,不算加班,属“额外工作”,完全凭科技辅导员的一腔热情;其次,科技辅导员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在进职晋级和职称评审时,很多都得不到认可,极大削弱了科技辅导员的积极性。 上述这些问题,导致科技辅导员(特别是年轻教师)对科技教育活动不重视,难以调动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从学生角度来看,科学课与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相比,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课余科技活动。大多数学生除了科学课程以外,很少有时间参与科技活动,而在忙于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等,学生家长也不愿意让学生花费太多时间在对升学“毫无帮助”的科技活动上。 2.新疆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现阶段新疆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与农村相比,城市资源相对集中,资讯更新速度相对较快,城市居民对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相对较高,这为在城市较好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也是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科技教育活动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因素。 新疆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6,但可承载人口居住的面积却十分缺乏,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城市和农村分布比较分散,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各有差异。相关部门在传达和宣传青少年科技教育文件、政策,统筹分配任务和教学资源,组织传授交流成功经验等方面十分困难,这是导致新疆目前各地区之间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从主观上看,无论是城市与农村之间,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都是由于相关机构(如学校、教育局、科协、共青团)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没有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无法实现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分配所致。 二、促进新疆青少年科教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科学合理地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 (1)上级管理部门要自上而下,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的治国方略。 要结合政府职能部门、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机构、社会科普管理组织资源,以不断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地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科教发展为目的,加大宣传和培训,要使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责任到位,任务落实,提高施教主体和受教主体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采取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等措施,在全社会形成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合力。 (2)要加大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提升和巩固科教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大多数学校没有科技教育专项经费,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青少年科技竞赛制作的展品都是自己花钱购买零件做成的。由于经费的限制和科技辅导员的专业知识陈旧,很多县级、乡级学校的学生制作的展品多年来仅限于模型制作、废物利用等小制作,并没有科技含量,虽然精神可嘉,但在科技竞赛中往往未能获奖。长此以往,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探求科学的兴趣。 因此,上级管理部门应当首先提高自身认识,带动学校重视科学教育。其次,增强与相关机构的横向联系,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广开经费来源,加大对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经费支持。 (3)应当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扩充学校专职科技辅导员队伍。 有关部门要联合制定相关政策,将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衡量体系当中。对从事科技指导活动的教师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成绩及成果予以认定,并纳入进职晋级考核范围,调动从教人员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年轻教师投入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 要扩充学校专职科技辅导员队伍,对现有从事科技教育活动和新加入到科技教育活动中的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专业培训,进行继续教育,提高科教质量。改变以往教育以考试为目的的旧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调动青少年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和主管能动性,引导学生多参与科学实践,多观察生活,多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缩小城村和地区间的差距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客观上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科技教育发展不平衡,但从主观上,如果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就能缩小相互间的差距。 在城市和发展较好的地区,资源相对集中,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少年宫、学校科学实验室、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科普场馆设施的作用,把科普场馆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使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功能贴近学校教育。 通过举办科普展览,邀请专家进校园,邀请家长陪同学生共同参与科学实验、实践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科学活动氛围,从根本上改善家长对科技教育的认识,吸引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科技教育,热爱科技教育,主动学习科技知识。促进科普场馆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地衔接,为社会各方面参与开发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科技教育活动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科普场馆场地、师资、科普器材的资源优势,将学校科学课放在科技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地授课,使科学课具有开放性、主动性和启发性。使科技馆等科普场馆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材料、内容等各方面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更具体形象地对科技有一定的认知和兴趣。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大胆思考、积极动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促进青少年的自学能力,使其自主发展。 在乡村和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乡村和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师生更贴近生产活动,更贴近生活的特点,利用好有限的科技教育设施和场所,在缺乏科技教育设施和场所的情况下,更多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生态研究,动植物养殖、栽培等。其实,农村与城镇无处不是科技教育基地,我们可以将当地的生产生活当作天然的科技教育活动,给学生教授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知识,在校内同样可以成立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带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科技教育知识。让学生从科技中,看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小树立依靠科技致富,振兴我国现代农业的远大志向。 综上所述,青少年科技教育是增进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我们要举全社会之力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科学,增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在新疆,要促进新疆青少年科技教育平衡、有序地发展,不仅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还需要在物质上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匹配高效合理的统一协作机制,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分配,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功能和作用,才能真正做到为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不断输送优秀合格的人才。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开创城乡结合部学校科技特色教育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开展科技活动,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是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开创城乡结合部学校科技特色教育,一方面要把传统科技活动做细、做实、做强;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契机把科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关键词]科技;活动;创新;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是有史以来最快的。科技创新是兴国之道,但国家科协最近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国人的平均科学素养还较低,创新意识淡薄。尽管近几年我国国民科技素养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与一些科技强国的国民科技素养的达标率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养,基础教育有不容推卸的责任。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技教育,在振兴民族的进程中,每个教育者都肩负着这个艰巨而又神圣的使命,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好着力点。 开展科技活动,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是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条件受限,与城区学校相比,我校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学习途径较单一。因此,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发科技活动新阵地,把科技教育做为特色教育,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由此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把传统科技活动做细、做实、做强 传统科技活动主要指市、区、学校常年开展的传统活动,如科技活动月、“四个一、六个小”活动、各种传统的兴趣小组、各种科技竞赛。我们需要把传统活动做细、做实、做强,使传统有新意,有提高。 科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我们以班级的学科教学、科技实践活动、阅读科普书籍,开科技讲座等为主要形式,强化学生对科技知识的认知,强化学生对科技知识的理解应用。每年三四月份的“科学活动月”要使学生参与面达到百分之百,就要设计新颖的启动仪式。我们在启动仪式上开展趣味科技活动展示,如现场表演“鸡蛋撞地球”,引起全体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并参加接下来的系列科技活动。学校大队部要通过集体朝会和校园广播站向全校学生开展科学月主题活动的宣传,并通过少先队墙报和各班板报的宣传,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科学种植、养殖从家里带来绿色植物和小动物,轮流观察并记录。科学老师还可以组织同学观看科普节目、科普电影、阅读科普书籍,鼓励学生把在家看到科学频道的节目与同伴交流。学校举办“科技读书节”,让学生阅读科普书刊,并写出读书心得和观后感。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小实验,保证每位学生能进行至少一项小实验。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学校可以设计模型活动排行榜,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由大队部精心设计海报,张贴排行榜,设立最佳组队奖、积极参赛奖、团结友爱奖项目。各班根据每日参赛报名的情况,分别获得红星、黄星和蓝星,并记入不同的分数,队干部每日为各班在排行榜上贴出不同的星。这样,学生都非常关心班级的参赛情况,希望为班级争得荣誉。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学校组织学生到素质教育基地和科技馆参观实践,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发展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全面普及科技教育的基础上,学校选择科技意识与能力强的科技骨干组成学校科技组,开展深层次的科技活动,来带动和提高学校科技教育的质量。学校还要抓好业余模型组的训练。3-6年级的学生每周课参加科技班的学习和培训,在实践中同学们不仅得到了手、脑的练习,还同时得到思想品德学习与修养,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学校坚持组织同学参加市区的各级模型竞赛活动,如: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制作项目),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青少年电子作品制作比赛(机械模型项目),成都市科幻画比赛。以赛代训,为培养21世纪的科技人才和后备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科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一)利用各种节日开展科技活动 如:元宵节组织全校师生和家长开展做汤圆活动和灯笼制作活动;爱鸟周开展“我给小鸟安个家”鸟巢制作活动;“环境日”研究废旧电池如何回收处理;清明节研究艾草的用途等。 (二)利用社会热点话题开展科技活动 如:关于猪肉的“瘦肉精”事件、肯德基的“肉鸡喂养”事件;日本地震引起的“抢盐”防辐射事件等。教师请同学开展科学调查,展开大讨论,倡导健康饮食和健康生活。 (三)利用学科教学强化科技素养的培养 紧抓科技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以不光要抓好每周的科技教育课、科技活动课和兴趣课,还要将科技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学校要求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线,以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为重点,注重教学过程的多样性、教学环节的变通性和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如语文学科教师根据教材本身的科学因素,选择好含有科技内容的常识性课文,进行科学常识的普及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数学老师教圆周率时,对中国古代数学家组冲之的介绍使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汲取爱科学、学科学的力量,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我校的许多科学、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社会与品德教师把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并撰写了文章进行经验交流。我们要求每个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大学生科学知识量,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四)利用学校特色活动渗透科技活动 我校以礼仪教育为特色,教学生明礼、知礼、用礼、崇礼。在礼仪活动中,我们开展为学校美景命名活动,但首先需要学生了解学校基本情况,认识学校的每种植物,了解四季不同面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到不少科学知识。 (五)充分利用班队形式组织科技活动是实现普及的重要渠道 通过班队活动或“雏鹰”小队进社区宣传等形式开展科技活动,如“拒绝校外不洁食品我能行”活动。学生做小报,做调查,了解不洁食品的成分及危害,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日本地震期间,学校利用班队会或午会向学生宣传地震知识,科学认识地震,不恐慌、不随意相信传言,并学习正确的避震方法。假期,“道德实践十个一”活动中的“读一本好书”“结交一个好朋友”“当一次小老师”“为社区做一次义工”等活动让学生学习和宣传科学知识,效果甚佳。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刚刚迈出第一步,在延续传统科技活动中寻求新的突破。我们要让学生爱上科学,在兴趣指引下学习科学知识,增强科技动手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青少年科技教育论文: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 一、近五年来九龙坡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概况 (一)主要成绩 1.修建场馆,搭建平台;设立机构,规范管理 2009年3月-4月,相继成立九龙坡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以下简称区青辅会)、九龙坡区青少年体育艺术科技活动中心(以下简称区艺体中心)两个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机构。在区教委、区科协、区科委等部门的领导下,对全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实施组织、策划、管理与领导职能。 2.促进兴趣小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通过促进学校建设将特色与传统有机结合的科技兴趣小组,重点建设师生创造发明组、科技制作组、师生科学论文组、科技实践活动组等科技兴趣小组,加强了各学校师生科技骨干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区科技辅导员创造发明、科技论文、科技模型制作等科技培训,组织参与全国、市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开展全区科学教师专业技能考核等方式,做好科学课教师、科技辅导员培训及学校科技教育活动培训、指导工作,2007―2012年先后举办了6次大规模培训,近500名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教师参加培训。 3.优化教育课程设置,拓展教育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从小学至高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坚持每周开设3课时综合实践课,在学科课程中广泛渗透科技教育意识,广开科技教育途径。小学:以科学学科为龙头,运用新课程中富有时代气息、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与培养。初中: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感受信息技术的巨大价值,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纵能力。高中:全面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职高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4.开展科教宣传与竞赛活动 由区青辅会牵头组建了有8名科技辅导员组成的科技报告团,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科技活动指导和科技讲座10次,为多所学校数千名学生做科技讲座和指导科技活动。 2007-2012年,在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重庆市联赛、中小学“科技之星”创新大赛等各种科技赛事中,我区累计获得市级奖项439项,国家级奖项23项。其中,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水平的创造发明和科学研究论文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反映出我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正在稳步提升。在学生和科技辅导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我区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缺乏专门管理机构 目前,我区在区教师进修学院设有区艺体中心、区青辅会两个负责科技活动的组织,但属于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且管理人员都是兼职,没有一个专门负责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机构,更没有专门人员、专门办公地点和专项经费,难以对全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并有效开展科技活动。科技工作的开展均是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进行,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工作的计划性不强。 2.缺乏科普教育基地 迄今,我区仅有一个科技活动中心,且因刚建好,还有待完善和逐步发挥作用。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明显不足,也没有中小学生的科技作品进行展示、参观和交流的平台,制约着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科普教育的全面进行。 3.缺乏科普专项资金 目前,我区一直没有科技教育专项资金,开展科技工作和活动都是各部门筹集资金,才得以基本维持。在培养科技骨干教师、科技后备人才、开展科技项目培训、增添科技教育设施设备等方面也存在资金的严重匮乏,因而,科技教育的普及、提高、深化均严重受限。 4.缺乏科技专业队伍 我区没有专门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教师,全区兼职科技教师不稳定,且缺乏专业技能培训,优秀科技教师少,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指导不力,这是造成科技作品质量不高、区域整体科技教育水平落后于我市其它区县的一个重要因素。唯有培养一批业务精、水平高、有创新思维、有敬业精神,愿意从事科技教育的专业化科技教师,才能真正提高全区科技教育水平。 5.缺乏特色科技项目 近20年来,由于多种原因致使我区科技教育工作没能持续、深入地进行,我区科技教育基础薄弱,推动力度不够,历史积淀不深,迄今仍没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项目,缺乏拳头项目,缺乏竞争力。 6.缺乏评价激励机制 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潜在性。新课改倡导既重结果更应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然而,时至今日,仅仅关注科技教育、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的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现象十分普遍,没有正确的评价导向机制、没有公平公正的评价平台、没有展示激励的舞台,严重影响着兼职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评职评优评先等方面缺少对科技教师进行激励的长效机制,科技教师在学校地位不高,不受重视和重用,使优秀人才不愿到科技辅导岗位上工作,取得成绩的优秀科技教师也想方设法地调离。 二、鼓励与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落实到位 “科普是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加大科普投入,同时,在科普经费、科普场地与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上到区财政、区教委,下到各学校均应设立科普教育专项资金,尽快建立科普经费的保障机制。作为经济强区、教育强区的九龙坡区,也应当在科技(普)方面努力作为,力争迈入重庆市一流行列。 1.健全科技教育管理体系 学校要健全科技教育管理网络。建立由分管校长、分管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成立由专兼职科技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成立科技活动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每年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制定具体计划,全面推进科技教育工作。 2.建好基地,拓展阵地 在九龙坡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石新路小学点的基础上,逐步建成“重庆市九龙坡区科技活动基地”,设立分类工作室、实验室,并逐步面向学生开放,力争区科技教育活动基地上一个台阶。区和学校要利用现有教育、文化、卫生、环保和体育等设施开展好科普宣传,充分发挥科普阵地在科普中的作用。在九龙教育局域网上建立科普网页、开办科普专栏或节目,促进科普教育工作的全方位开展。 3.搭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系列平台 结合国家、市年度科技竞赛活动要求,开展系列竞赛活动,认真组织、广泛发动、积极参与、精心打磨,打造出有特色、有实用性的科技作品参赛。举办科技创新教育展示活动。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示给社会,展示给广大市民,起到宣传科技教育、宣传九龙教育、宣传学校的作用。 4.建设专兼职结合的科技教育队伍 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精干的、高层次的科普讲师团,定期举办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的科普报告会。抓好科普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壮大科普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科技志愿者队伍,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关专业人员参与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发挥区域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普宣传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优化奖评机制 1.创新评价,明确职责 逐步建立以学校科普教育为支撑,以科普活动、科普效果与科普工作的进步和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评估体系,将科普工作纳入学校综合目标考核。既关注科技教育、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中的教育价值。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平台,表彰科技教育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激发所有专兼职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专项奖励,激励到位 区政府定期奖励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成果,设立科普工作奖、科技教育奖、软科学成果奖等;通过多渠道建立科技教育基金(每年30万元以上),以保障科技工作的正常开展,奖励优秀教师、学生,以提高全区科技教育水平。加强对科技教师辅导奖励制度和科技辅导员管理办法的研究,激励优秀人才加入到科技辅导员队伍中来。 中小学校要提供科技科研专项经费,设立科技创新教育奖励基金,奖励本校在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学生,以提高本校的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水平。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 404100)
机电安装论文: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措施分析 【摘要】建筑机电安装施工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由于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机电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加强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结构中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机电安装质量的定义、现状和质量控制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机电安装;质量;控制措施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繁荣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使得人们对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也日益增多。建筑当中一些相应的机电设备安装也开始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实际施工过程,由于没有控制好设备的安全状态及人为的不当行为,依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加强建筑机电安装的施工质量,保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机电安装质量简述 机电安装是建筑工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构成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电安装的施工范围很广,贯穿了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其主体部分在结构工程完成后进行,在装饰工程开始前基本结束。机电安装的施工活动覆盖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多个阶段。机电安装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机电安装工程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管理是项目施工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项目的质量目标、安全目标、进度目标、成本目标的实现。鉴于机电安装对建筑整体的重大影响,必须加强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如果不重视对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如在施工中出现阀门渗漏、螺丝松动、控制线路短路等问题,就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不仅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更使施工企业丧失社会信誉。因此,在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在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管理中要优化配置,采用动态控制和科学调节等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材料管理、工程设备管理、项目资金管理等进行计划、供应、使用、检查、分析和改进有序合理的安排,对施工的各个阶段严格管理,以确保各个要素符合工程质量的要求。 三、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的现状 1、设计深度不够导致机电设备可用性不强 国内国外各种各样型号规格的机电产品可谓是琳琅满目,而国家不可能对各种机电设备及其材料作统一型号的规定。因此设计中标明各种机电设备及材料的型号和规格等参数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建设或者施工单位去进行机电设备订货和采购的最大依据。但是直到如今,在电气设计的文件当中还普遍存在只在系统图设备符号的旁边来标注出该设备的厂家产品编号或型号,从而使机电设备的订货人员无所适从,且往往由此产生错误。 2、施工操作不规范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对于变配电所的位置选择,相关的设计规范均明确提出了应当考虑到设备吊装以及运输的方便,这也是确保其维修性及可用性的基本条件。 3、机电设备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 机电安装的质量管理人员要对进场的设备和材料及时报验并附上材料清单以及材质检验报告等,经核验认定合格之后,方可投入使用。尤其是对于强制管理的机电产品,必须要满足相关部门的安全认证的要求,并且其机电设备上要带有安全认证的标志,同时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时安装的各类高低压开关柜和箱屏,也须采用经过有关部门的认可产品。 4、施工中各部门协调配合不足导致质量事故 目前普遍通过建筑的结构钢筋来作为等电位联结装置、引下线及接地与防雷接闪器,按照规定应当在电气的施工图中标出其联接点和预埋件,并说明敷设的方式和技术措施。而实际上大多数的施工图仅在其电气图中才有防雷和接地图,在土建的施工图中则通常无任何相关标注说明。这就给工程的监理和施工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极易造成施工错漏而导致质量事故。 四、建筑机电安装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施工前的合同管理。 在施工单位收到招标文件后,要根据用户要求并结合自身施工团队的客观实际对合同内容进行审理和评价,准确核实工程实物量,然后合理编制施工图预算,在编制施工图预算时要仔细深入地研究招标文件和合同内容,要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进行充分考虑,确定设备和材料已准备完全,确保交通顺畅,按照合同的规定确立开工时间、竣工时间、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等。 (2)施工前的材料管理。 材料是机电安装的 点,要确保开工前所有材料全部到位。在订购材料前,要对材料的生产单位进行调查,在材料到货后,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材料进行检验,并索取产品合格证。 2、施工过程中的技术与质量控制 (1)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技术人员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图纸的编制、自审、会审,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不同,施工质量也会不同,因此,正确制定施工方案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首要条件。 (2)施工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各个工序、各个分项、各个分部最终形成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严格按照以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工程质量的形成阶段入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各个层面的负责人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地进行施工质量控制。 第一,配电装置。配电装置是电气工程的核心,一旦出现问题,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供电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失去安全感。 第二,电力电缆。电缆是输送电能的载体,若质量不高,会造成火灾等事故的频繁发生。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把关,凡是遇到与规范和设计文件不相符的情况或施工过程中做了现场修改的内容,都要记录在案,为最后系统整体调试和开通,建立技术管理档案和数据。 第三,配电箱。配电箱型号多,工作原理复杂,各专业又有自己的使用特点,受干扰的情况较多。这些文件夹主要包括各弱电子系统的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验收规范、弱电集成系统的功能要求及验收的标准等,这些技术文件都要进行系统的科学管理。 第四,电梯安装。电梯的供电电源线必须单独敷设,保护接地系统必须良好。 电线管、槽及箱盒连接处的跨接地线必须紧密牢固、无遗漏。电梯的随行电缆敷设长度必须保证轿箱在极限位置时不受力、不拖地,机房内的配电、控制屏、柜、盘的安装要布局合理,横竖端正。 第五,闭路电视系统调试。闭路电视系统调试包括电源检测,线路检查,接地电阻测量,电动云台、摄像机、控制器、门禁系统、监视器进行单体试验及系统调试。 五、加强对机电安装技术的重视 1、重视技术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者、施工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安装技术的重视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将此项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 2、科学管理,合理创新 机电安装的技术需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和原理进行规范和管理。在制定一 套详细的技术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可以借助一些先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进行该项工作。鼓励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行一些尝试和使用。 3、调动人员积极性 工程项目中,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首先应该尽量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其次要充分信任技术人员,鼓励其发挥自身力量;再次要设定合理的激励惩罚政策,对有所创新、积极主动地员工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六、结束语 建筑机电的安装是整个施工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整体的设备安全,因此我们要把质量问题摆在第一位,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重视机电安装的技术工作,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机电安装论文:中小型水电站机电安装施工质量控制 【摘 要】随着能源问题和环保问题的深化,水电站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机电设备安装,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发电时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关乎电站的经济效益,因此机电安装的质量控制必须加强,本文就中小型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安装实际。 【关键字】质量控制;水电站;机电安装;技术 一、几点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及特点分析 水电站机电安装监理质量控制必须有所依据,大一点的有国家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相关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和检测标准等等;小一点的有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的承包合同文件、招投标文件和设计文件等等;此外,就具体的那一个机电设备,还涉及到机组厂家出具的相应的安装程序及标准等等。 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机电设备安装有着要安装的设备品种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而且安装中技术含量很高,给质量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保证机电安装施工质量,质量控制应突出重点即主要环节、关键部位、重点工序,同时要注重质量控制的全方位性和全过程性,努力做到重点控制与一般控制有机结合,确保整个安装施工始终处在受控的状态。 二、质量控制的阶段性措施概括 总体而言,安装施工的质量控制应渗透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 1、事前控制好施工准备的质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般说来,在具体安装工程施工前,应健全质量控制系统组织,建立与施工要求相对应的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严格审查和控制入场的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对安装工程施工的方案计划、技术、材料、工艺及相应检验的方法进行严格地审查,对开工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查,必须有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让安装施工单位了解设计意图,减少疑惑。 2、事中控制好施工的质量控制,机电设备安装过程是质量好差的决定环节,必须严格地实施现场观察、测量,并完成检查安装记录,及时地发现问题和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确保施工质量,对于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出现设计变更与图纸修改,要予以严格的审查。 3、事后控制主要是意见反馈,将施工现场发现的设备、设计或安装上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相关部门,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防止类似的问题再度发生。 三、质量控制的要点分析 从机电设备安装的特点来看,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施工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一系列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工序,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质量控制必须注重工序质量控制,以此为基础再结合机电设备施工的特点,有重点的设定质量控制要点,确保施工质量,具体质量控制要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质量控制 按照《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规范(gbt 8564—2003)》的具体要求对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安装,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1)机组的安装基础、沟道、孔洞、地脚螺栓孔及电缆管的质量、尺寸和位置都严格对照设计的要求进行审核;按规范进行水轮发电机的推力瓦、轴瓦研刮;根据规范的要求,认真地调整导叶的立面间隙、端面间隙以及轴承各部分间隙,务必将定子的线圈、铁芯、机座内部都清扫地干干净净,保证无尘土、杂物和油垢。 (2)对发电机进行检查,包括绝缘性能,表面的完整度,电机定转子间的空气间隙的均匀程度,紧固件锁紧的程度等等;电机引出线的接触面必须保持清洁和平整,而且确保紧固连接。 (3)调速器集油槽和漏油槽应进行渗漏试验,安全阀、压油罐、截止阀、逆止阀等等一定要进行严密性耐压试验。 (4)主轴联轴后应盘车检查各轴颈处的摆度、推力盘的端面跳动、滑环处的摆度和联轴法兰的摆度等,在轴线调整后,必须实施盘车检查轴瓦的接触情况。 2、配电盘、柜、箱的安装质量控制 在进行应配电盘、柜、箱的安装时,重点应检查垂直度、水平度和柜间接缝等等内容。 (1)盘柜的接地必须牢固良好。 (2)引进盘、柜内的电缆应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设计要求排列整齐,切忌交叉,并予以牢固的固定,在安装过程中,切忌将铠装电缆的钢带置入盘柜内。如果采用的是屏蔽电缆,电缆的屏蔽层必须可靠地接地。 (3)电气预埋管、电缆、接地线的敷设施工过程也要严格地控制,具体而言,应严格控制预理管 材质型号和规格,确保符合设计的具体要求,管子排列务必整齐,根据规范的要求严格控制其弯曲半径,还有结合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实施水电站的接地装置的安装。 (4)施工中要注意焊缝质量、引上或引下接地线是否存在遗漏、钢筋或扁钢搭接长度、升压站接地网埋设深度等等。 3、在公用系统油、水、气管路及阀门等设备在安装施工前,内部都必须清理干净,对于油系统管路尤其需要进行严格的清洗,达到经敲击不会出现锈皮、焊渣或者其它杂物,借助于白布检查时白布上不留污垢,安装后结合具体实际,还应按《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进行验收,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吹扫和清洗。压力容器及管路除了要清理干净以外,还须实施耐压试验,对渗漏现象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渗漏,必须及时予以处理直至正常为止,杜绝渗漏。 4、电气设备在安装完后应及时予以调试和试验,具体有如下几个试验项目: (1)电气设备的交流耐压试验; (2)变压器的吊芯检查; (3)测量发电机、变压器的吸收比,以及测量绝缘电阻、各绕组间的直流电阻; (4)进行高压断路器的联动试验。 从安全生产角度出发,电气设备安装必须在确保满足设计要求和国家规范要求,且验收合格后才可以投入试运行。为确保设备安装质量,监测人员必须全过程地参与到关键设备现场调试过程中,继电器的整定值调试,继电保护模拟试验等,检查是否与设计相符,检查灯光指示、音响警报与各保护的对应情况等。检查电气试验报告、调试报告,并与设备出厂试验报告相比较,若发现参数差别较大,则应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 5、水轮发电机组启动前,必须按《小型水电站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l68—96)》有关规程规定进行试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在试运行过程中的设备缺陷和故障等问题。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由责任单位妥善处理好后移交试。 四、结语 随着能源问题和环保问题的深化,水电站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机电设备安装,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发电时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关乎电站的经济效益,虽然安装工程复杂而且繁琐,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研究,不断创新,安装质量控制的效率会越来越高。 机电安装论文:高速公路隧道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1 施工准备 1.1 编制计划 隧道机电安装工程正式开始施工前,应编制确定项目的施工总进度计划方案和单项安装工程的具体网络计划。 1.2 人员准备 在安排施工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管理部时,应组织抽调在机电、消防、通风、通信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且具有相对丰富的施工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劳动力安排方面,针对工程具有劳动力短期内大量使用的特点,安排足够的劳动力。 1.3 机具准备 在安装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准备方面,应注意配备足够的运输工具(如叉车、工具车等)和高精度测控仪器(如多功能信号源、光纤熔接仪、便携式误码检测仪等)。针对该隧道机电工程项目设备材料需求量大,设备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对于大部分重要的大型机械设备和材料选择采用国外进口的先进机械和优质材料,并根据各分部工程的具体工期要求,制定具体明确的机械设备和材料采购方案。 2 设备安装 2.1 隧道火灾报警系统的安装和调试 火灾报警系统的任务是及时,准确的反馈出火灾发生的地点及报警信号,经传输线路至中控室计算机系统,火灾报警后能自动将主监视器切换到火灾发生的地点,经人工确认后,由中控室计算机系统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启动通风系统、照明设备、信号灯、车道控制灯、灭火设备,调整各外场设备的显示信息以便快捷,有序地引导隧道内车辆与人员迅速撤离现场,避免伤亡,保证隧道的安全运行。隧道火灾报警系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统主要包括隧道内火灾报警系统设备、传输设备、安装支架以及手动火灾报警按钮,隧道管理所的火灾报警主机以及监控管理中心的监控设备。 2.2 施工前的准备 熟悉施工图纸,确定设备的安装位置,准备所需的施工材料。由于工程施工涉及在隧道内占用道路,然而在建隧道的道路上有较多施工车辆行驶,所以要特别注意施工安全问题,施工前要详细制定施工现场的安全布控,要求来往的施工车辆限速缓慢的行驶,必要时进行封洞施工,确保安全。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施工负责人对现场施工统一调度和指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足够的照明,通风设备并按照消防要求配备消防器材。 2.3 施工流程 (1)首先确定设备支架的安装位置,在安装位置上打孔洞,用膨胀螺栓固定支架。 (2)将感温材料固定在支架上,确保牢固,并保持松弛。在隧道内安装完毕后,将感温材料引到隧道内管理所,与感温报警主机相连。 (3)感温材料进行区域划分,并与相应的手报按钮相对应。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安全需保证牢固。 (4)设备接线需正确,避免供电与信号混乱。在通讯机房对设备进行调试和设置。 3 本地控制器plc的安装调试 3.1 施工准备 熟悉施工图纸,确保设备的安装位置,准备所需的施工材料,施工现场的安全布控需符合要求,设置专门的安全人员在封道施工时拦截来往的车辆,现场施工一定要听从施工负责人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3.2 施工流程 (1)对隧道内的预留孔提前进行整改,使之符合设备安装要求。 (2)设备均安装在隧道的预留的安装孔洞内,设备安装需要牢固,平整。设备内部的接线,按照规范要求,走线整齐,强弱电分开。 (3)在现场对设备进行调试和设置。 (4)在通讯机房对设备进行调试和设置。 4 关键施工工序和技术 4.1 通风和消防系统施工 在隧道机电安装工程中,通风系统和消防系统的设备是主要的大型机械系统设备。隧道通风系统选用纵向射流风机通风方式,在隧道洞顶上分散均匀地安装了15台1250ram、功率为60kw的射流风机,风机采用预制钢支架固定;消防系统供水设备主要包括有2台潜水泵(型号为qxio)和2台消防泵(型号为xbd6.4/5-65型),潜水泵安装设置在相应的集水井内,消防泵则设置在消防泵房内。在隧道洞顶上安装射流风机时,要求对每块预埋铁构件进行相应的额定载荷试验,每一块预埋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要通过试验验证后才能进行设备安装,射流风机的钢吊架选材、预制、安装及焊接施工都应充分考虑到通风机长期悬空吊挂持续运行的特殊要求,确保通射流风机的长期运行安全。 4.2 消防管道安装施工 隧道消防管道(包括隧道外消防集水井进出水管),总管均采用直径dn200的管材,支管视具体情况选用,消防管道接头处采用沟槽式方式进行连接,其主要安装程序如下:现场测绘,绘制消防管道系统(包括消防栓)加工草图,管材预制,管道支架、吊架预制,支吊架热镀锌处理,支墩混凝土浇注施工,管道、消火栓铺装,设备接口连接,管道吹扫,消防系统试压、调试,系统试运行。 由于隧道内同时施工的分部工程较多,施工空间有限。为了尽量提高施工效率,拓展隧道内施工作业面,可将管道切割加工、配件制作等工序安排在隧道外的相应场地上进行,待隧道内管道支墩、支架等基础设施完工后再将预制管道构件直接运进隧道内安装,但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管道管口等易损部位或构件压槽碰伤。安装消防管道时,应按管道走向顺序依次铺装,并遵循先总管后支管、先大管后小管的基本原则,各总管和支管的三通接口处也均采用沟槽式管接头进行连接处理。消防栓应嵌入隧道侧壁结构内进行安装。 4.3 电气及监控系统安装 隧道内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有中央控制室内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控制台、智能火灾探测器、消防报警系统、扬声器、车速测定仪、紧急求救电话、区域性控制器、彩色摄像机及电力监控系统等设备。安装隧道洞顶部位的桥架时,由于隧道顶部沿水平方向存有相对较大的曲率,直接在洞顶放线定位安装桥架具有相当的难度。为了适应隧道洞顶的不同拱度变化,将平台上表面设计成台阶状,平台的宽度设计为大约一半路宽,且在平台立柱上贴了明显的反光警示标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遭遇撞击,提高施工效率。 5 质量控制与管理 5.1 进度控制 隧道机电安装工程的进度控制,其核心任务是根据各项分部分项工程的网络计划按节点进行验收。检查阶段性的施工任务是否切实完成,如未完成则应制定相应的加班赶工方案,以确保后续工序的按期开始。如有需要,还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组织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尽可能提高施工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对大型设备和关键材料采购、设备运行保障、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保障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控制,消除对项目施工进度影响不利的各种因素。 5.2 质量控制 建立系统的质检员现场巡检制度,安排专职的施工质量质检员在全作业面进行施工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关键施工部位和某些无法进行事后质量检验的隐蔽工程,质检员要和监理工程师共同进行全过程施工监检。高速公路隧道机电安装工程的交工资料一般应按交通质检部门提供的统一表格填制,质检员应严格监督各施工技术人员及时完成相关交工资料的填报工作,并按照相关质检部门的要求统一组卷、装订,待验收时审查。 5.3 安全控制 在隧道内部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面狭小、光线暗淡且运输车辆较多,为了确保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在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帽、安装平台立柱、施工机械轮廓线上的适当部位均贴上明显的反光标识;隧道内施工运输车辆对施工人员的危险性相对较大,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车辆伤害事故,重点注意检查隧道内的移动安装平台停放位置,应留出足够距离供运输车辆通行。在车辆频繁通行的区域或时段,施工时应安排专职指挥人员临时指挥交通。加强隧道内施工现场的通风、环境和保卫工作,防止毒气中毒或流行疾病的转染。 6 结语 高速隧道机电安装涉及面很广,学科跨度很大,既有其特征,也有较大的通用性。要确保满足高速公路工程的质量要求,确保进度计划准时完成,做好劳动力、机具、设备材料的动态监控,从而达到高质量的隧道机电工程标准。 机电安装论文:浅谈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 摘 要:机电设备是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常用设备,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与建筑的使用质量的诸多要素。本文中简要概括了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中现存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与质量监控措施。 关键词:建筑 施工工程 机电设备 质量控制 引言 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工程施工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其关键在于组织与协调的作用,同时还包含了其他专业的管理内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劣将决定建筑的使用质量高低。 1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的现存问题 操作流程的不规范会造成安全事故。关于变配电所在位置选择上的问题,相关的设计规范均明确提出应该考虑“设备吊装及运输方便”,这是保障其可用性及维修性的基本的要求。例如,某高层住楼的地下变配电所和发电机房,其运输的通路被冷水机组与地下水箱阻挡,导致施工安装的顺序就只能先将配电、变电设备与发电组安装好,再进行地下水箱与冷水机组的安装,而这样的做法完全考虑不到试运行之后发变电设备的检修、更换方面的运输问题。 设计深度的不足,很可能造成设备可用性低。自我国改革开改以来,电工产品的市场发展格外迅猛,国内外各个型号、不同规格的产品种类繁多,国家无法统一电气设备与材料的行业标准。出于这个原因,在前期设计时就标明各种设备材料的规格与型号参数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这种清晰的注释可以作为业主或者施工单位进行设备采购的重要根据。 最近几年,在常见的电气设计图纸与文件中通常都习惯只在系统图的设备符号旁标进行注释,简单举例如该设备的型号、厂家产品编号等信息,这样的情况可能导致设备订货者感到无所适从,经常造成错误。如某项目电气照明的设计,设计者在系统图中断路器的符号附近简单的标注了“b079z 30安”,设备表中也是这样注释的,却没有注明期间的详细参数或者名称,相关工作人员将这个注释理解为“30安”的普通断路器,导致无法找到这个编号的对应产品,只好采购其他厂家生产的断路器。在后期的设备材料的报验工作中,经监理人员查对,“b079z”是华强某公司生产的电磁式的漏电断路器系列中某种产品的具体编号,这种产品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为 40毫安,额定电流为 30安。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设计文件中的回路是需要设置漏电保护的,而施工单位因设计中的标注不清引起了无效的订购,只好重新采购断路器,进行更换,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各部门之间若缺乏协调配合,会导致施工错误。 在防雷避雷工作中,常见的做法是利用建筑物中的结构钢筋来做引下线、防雷接闪器、等电位与接地端的联结装置,按照相关规定,电气施工图纸与文件中需要准确标出联接点与预埋件,详细说明技术措施(例如具体的焊接要求)与敷设方式。实际上,我国当前的大部分施工文件或图纸中,只有在电气图中才会加入防雷接地的相关信息,同时,标注的说明则非常简略,通常在土建施工图中是没有无任何相关的标注或者说明的。这样的情况给工程监理的工作和具体的施工过程都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如果施工单位缺乏经验,就比较容易出现因为工种、工序的配合失当造成的施工错漏等问题。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接地钢筋的网间连接点出现漏焊、错焊,以及作为外引接地的检测点、联结点预的埋件漏设。特别是建筑物的结构转换层中,柱内、墙内的主钢筋调整、防雷引下线钢筋的错焊、错接等情况,格外容易出现。 2针对性的质量监控措施 配电装置构成电气工程的核心,一旦出现了问题,设备将无法正常工作,供电的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会失去安全感。由此,对配电装置从设备进货再到安装调试,都应严格按图来施工并进行规范性验收。配电设备都较先进,其生产厂家通常较具规模,具有电业部的认可的产品使用许可证,通常不会出现技术性的问题。 电缆是用于传送电能的主要载体,如果电缆的质量存在问题,则会酿成火灾等恶性事故。大多数情况下,电缆主要沿桥架、竖井及、沟道进行铺设。电缆密度大、数量多、型号规格也比较繁杂,如果不仔细分类归纳,严格审查,就容易造成施工混乱,导致运行中的电缆温度过高,电信号相互干扰。建筑机电的安装是一种工艺性与技术性都比较强的工作,如果想做好整个建筑机电安装工作,主要是要抓住施工阶段安装设备的技术条件与安装工艺的具体技术要求。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把关,凡是遇到与规范及设计文件中不相符的情况或施工的过程中做了现场修改的内容,都要记录在案,为最后再进行系统整体的调试和开通,并建立技术管理档案和数据。 配电箱的种类型号颇多,而工作原理又比较复杂,不同专业都有各自的运用特点,比较容易受到干扰,这一现状很可能造成大量的设计修改通知单,变电箱内的设备与回路修改过多等问题。若施工单位订货过程中仅考虑到蓝图设计而忽略了其他的修改之处,在安装过程中单纯的对号入座,不进行严谨的技术审核,则很难满足部分专业性的功能要求。除此之外,建筑机电安装技术文件是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根本依据。这些文件包括了弱电系统的产品说明书、施工图纸、相关的技术标准、设计说明、各子系统的调试大纲、验收规范、弱电集成系统的功能要求、验收标准等信息,需要系统而科学的管理。 电梯的供电电源线必须单独进行敷设,同时还要保护接地系统的状态良好。电线槽、电线管、箱、盒的连接处跨接地线时,要紧密牢固,同时避免遗漏。电梯随行电缆在敷设过程中,长度要保证电梯轿箱处于极限位置时仍然不拖地、不受力。电梯机房内的配电及控制柜、屏、盘的安装布局要合理,摆正横竖端正。配电箱、配电盘以及设备配线的链接要保证牢固、包扎紧密、接触良好、绝缘可靠、标志清楚。 闭路电视系统调试工作具体包括接地电阻测量、电源检测、电动云台、线路检查、门禁系统、摄像机、监视器、控制器等进行单体的系统测试与调试。 结语 经过本文中的介绍个,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熟悉规范,并且严把质量关。在监控工作中,需要加强学习。熟悉规范是前提条件.要仔细认真,并深入现场,严格的进行质量管理。 机电安装论文:浅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监理 论文关键词:机电设备 安装工程 全过程监理 论文摘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工期短,专业性强、工程量大等特点,监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电建设工程的投入产出及工程质量。文章就目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监理的任务及必要性展开探讨,提出项目业主应对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实行监理目标控制的建议和要点。 一、加强机电设备工程全程监理的意义 项目业主经常在机电设备工程实施前期咨询(如生产工艺选择、成本预测、生产设备的选型、招标书审查、招标、评标、定标及合同谈判等) 所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在工程实施后期则采用自行管理的工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经常造成前靠设计商,后靠设备生产商,整个过程都依靠合同另一方的后果。专家提咨询意见供参考,接不接纳看项目业主,最后还是看设计商。项目业主后期采用的自行管理模式,配备的技术人员重专业技术而轻工程管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重视单体质量,重视局部质量,轻总体配合,轻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协调,最后造成所有目标都只能靠设备承包商自身来保证。可见,无论是采用专家咨询方法还是采用自行管理模式都无法控制机电设备工程的建设目标。要控制工程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引入工程监理。工程监理就是对目标进行控制,监理工程师的任务是通过定期检查,把计划目标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就采取控制措施,通过对各方面的科学调整,确保工程目标始终处于最优状态。从机电设备工程管理各阶段的任务可以看到,无论是工程的实施前期还是实施后期,都存在工程目标的管理,而且各个目标都是相互制约的,对目标的控制应采取跟踪检查,定期取样,定期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的监理手段。因此,机电设备工程引入全过程监理是必要的。 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全程监理的主要任务 2.1全程监理设计标书。工艺选择和设备选型是一个集专业技术、成本经济、环境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管理过程,对机电设备工程建设的投资目标、工期目标、最终质量目标影响最大。设计商作为工艺设备选型方案的承包商,与项目业主存在合同关系,作为合同的承包方有其自身利益所在,因此对设计商的整个设计过程、设计结果都应根据设定的投资、工期、质量目标对设计方案选用的可行性(事前) ,设计的合理性(事中) 及方案执行的有效性(事后) 进行控制,以保证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受控。 2.2组织论证。工程招标书是实现工艺选择、延续设备选型的关键阶段,其编写的质量关系到各投标商能否尽其所能提供技术先进可靠、费用合理、工期合适、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产品的关键环节。因此,项目业主必须对设计商提供的方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或专家对其进行审查论证。对招标书编写单位的选择、编写过程所采用信息资料及其搜集渠道的控制、标书的最终审查等是关系到工程的招投标、评标、定标、合同谈判以及最终授予合同的成败过程。 2.3设备制造监理。设备设计与制造是机电设备工程实施阶段的实质性执行过程,对设备承包商控制的依据包括设备承包合同、现行技术标准、规范等。设备承包合同中的技术规格书只能作为较详细的设备设计任务书,合同中包括的图纸也只是总体工艺、设备总图、总布局等,真正体现设备质量还是设备的详细设计。对设备详细设计过程的控制牵涉到工艺材料选择、加工工艺选择、各系统的匹配程度复核、结构合理性复核、电气及控制设计适用性、可靠性复核、工艺设备间接口复核以及信息交流等各环节的控制。 2.4现场安装调试阶段是建设工程完成建设期的最后阶段,具有工期紧、各方面协调关系复杂等特点。设备的安装质量是保证设备调试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按安装施工技术、厂内拼装资料制定并执行的安装调试施工工艺设计进行安装调试,以保证其质量与工期目标的实现。对设备的调整、现场开箱、就位、预调试、设备接口处理、参数检验、及时审查有关整改方案等安装过程,对设备运行过程有关参数记录、调整情况记录等调试过程进行控制,以保证设备的安装调试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三、机电设备安装监理的目标控制内容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监理的三大目标工作原则为:以工程质量控制为前提和基础,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进行施工全过程和全面的动态控制;要以预防控制为前提和基础,加强对工程三大目标的过程控制。在三大目标控制中,要把质量控制和进度、投资控制紧密结合起来。监理工程师将采用事前、过程、结果及信息反馈的动态控制方法,对工程建设目标实施全过程控制。 3.1质量控制。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是实现设计及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和水平,监理的主要职责是采取有效措施对工程质量严格检查、监督和控制,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①承包商的监督、管理。质量控制是监理工程师在施工阶段一项最经常最繁重的工作,必须对承包商的各个施工阶段严格做到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把关。将从以下几点严格把关,对承包商进行监督、管理,以保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达标投产,建精品工程”的要求:审查开工条件;审查承包商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根据招投标文件和合同有关规定审查承包商选定的分包商;对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技术措施设计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等进行严格审查;对承包商的施工机具、设备等进行检查;组织有关单位对设计图纸、制造厂家提供的设备、安装说明书和技术标准等向承包商进行交底。②建立机电设备工程监理部的质量监控体系,审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即建立质量检验工作制度;制定质量检验工作程序;严格把好事前技术报告审批关;审核承包商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设计;审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手册》,审核承包商提交的反映工程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或图表;审核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文件;审核有关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报告;审核有关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技术鉴定报告等;进行现场跟踪检查。 3.2进度控制。监理工程师对进度控制主要职责是采取有效的监理措施协助业主对工程进度进行动态控制。安装单位应根据合同规定的内容和工期,编制安装总进度计划及安装进度网络图报监理部审批。经批准的安装进度计划及网络图,作为控制工程进度的依据。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工程开工,对承包商的施工总进度进行细致严格审批;组织或参加各种会议对进度进行协调对按合同规定应由业主提供的施工条件进行落实,必要时向业主提出建议;对承包人提出的合理的工期索赔进行客观公正的处理。 3.3投资控制。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投资控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协助业主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分年度投资计划;审查承包商提交的资金流计划;按照合同规定进行现场计量和签认;严格审核承包商的月计量报告,签发工程款支付凭证,建立支付台账,及时与工程量报价单和批准的资金流计划进行对比,发现偏差立即分析原因并报告业主;严格审查并确定新增项目和变更项目的单价,当业主有要求时,报业主批准;根据业主授权确定并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费用;尽可能向业主提供节约投资的设计、施工等优化方案; 制定避免或减少费用索赔措施;受理索赔申请,按照合同文件进行索赔调查和评价,确定进度延期赔偿或应支付给承包商的赶工费用供业主审批。认真做好“材料差价”和“费用补差”的审核工作;编制工程完工后的最终计量支付报告;协助业主编制竣工决算报告。 3.4合同管理。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承包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管理工程承包合同,对合同条款负责解释;对承包商选择的分包单位资格及分包项目进行审查提议;协助业主与设计单位签订设计文件和施工图供应协议;受理索赔申请,进行索赔调查和评价;协助业主进行有争议的谈判;依据业主授权处理合同变更事宜,当发生重大工程变更时,报业主批准后实施。 3.5信息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信息资料归档保存工作,收集工程资料和监理档案并按有关档案管理或业主的要求进行整编,待工程竣工验收前或监理服务期结束退场前移交给业主;建立例会制度,整理好会议纪要;建立完善的各项报告制度,规范各种报告或报表格式为项目监理提供技术、管理方面的信息。 3.6安全生产。审批承包商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资格,检查、督促承包商建立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定期召开安全例会,检查总结安全工作,参加重大安全事故调查,并协助业主审查有关单位提出的事故报告;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加强现场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 3.7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是安装质量控制的前提。因此,机电设备到货验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参加验收的监理工程师要严格按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进行验收,质量不合格的设备决不能入库。因此,监理工程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担此重任,为保证设备安装质量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做好设备安装监理工作要点 4.1深刻领会设计文件 作为监理, 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 要完满的完成监理合同中业主授权委托的任务, 监理工程师必须深刻领会设计文件、图纸的设计意图, 这是监理预先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熟悉图纸, 了解工程特点、工程关键部位的安装方法、施工要求, 掌握对重要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要求, 才能督促安装单位按图保质保量施工。 4.2高度重视图纸会审 工程质量主要取决于设计质量、材料设备的质量和施工质量。所以图纸会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安装工程监理工程师除应熟悉和掌握国家规范、强制性规定外, 还应熟悉地方法规和规范。要想能指出施工图的不规范之处, 就要求监理工程师对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强制性规定非常熟悉。由于审图时, 是各专业分开审查, 不易综合考虑, 所以在施工前的最后一关———图纸交底、会审, 一定要把问题发现, 请设计部门修改。必要时请原审图部门重新审核。安装工程图纸会审时, 常见有以下几个问题, 安装监理工程师一定要注意。一是与土建施工图不统一,在图纸会审时, 由于专业分工, 监理工程师常常只是熟悉各自的专业施工图, 忽略了水电安装与土建施工图的比照, 从而给以后施工过程中留下隐患。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给排水、消防、空调工程中立管的位置是否影响门、窗的安装和使用功能; 水平管的坡度是否受到层高、门洞大梁的限制; 消防喷淋头、烟感在公共部位的位置是否合理; 生活水管与消防水管的标高是否合理, 是否会发生管子打架的现象; 电缆桥架的走向是否合理, 平行; 地下室出墙洞的预留位置是否合理等。二是设计图纸的不规范,有些安装工程的图纸可能不是原创, 而是经其他图纸修改来的,在更改过程中忽略了强制性规定。同样, 如上诉工程, 由于设计与土建脱节, 空调管线布置不当, 导致冷凝水的排放立管在走道的门边, 影响美观, 更无法施工。同时, 泻水排向一头, 而不是两头向中间排, 由于大梁的限制, 导致冷凝水管的泻水坡度无法达到规范要求。另外, 由于圈梁很高, 致使空调管道从走廊进入两边办公室时, 不得不降低高度( 同时走廊内还聚集了强、弱电桥架、吊顶龙骨等) 这样又影响了走廊的吊顶高度, 致使采光和装潢效果受到影响。三是设计图纸中的不尽人性之处,建筑物最终是让人来使用的, 但在结构设计方面, 设计师更多的是考虑安全第一, 而照顾使用上的人性化是有限的。因此在安装施工过程中, 应尽量的满足用户的使用方便、行为习惯、地方特点等要求。比如插座的分配, 电话和电视插孔的位置应根据房间的形式、大小, 在一般常规情况下作出合理布置, 而不是仅仅考虑施工方便, 随意布置。 4.3施工过程中加强巡查、平行检查 实际工作中, 由于安装工程的特殊性, 一个单位工程中, 安装监理人员的工作量要比土建监理少很多, 而且还有时段性。因此, 往往是一个安装监理工程师同时监理几个单位工程, 在现场巡查的时间相对较少, 这就容易造成对工程情况了解不及时, 不详细的后果, 事前控制的工作做不到位。因此, 安装监理工程师要经常到现场多看, 多了解工程的进展、计划, 对重点部位、重点工序、重要材料进场等严格把关, 并要求施工单位加强对工人的技术交底,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返工, 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机电安装论文:浅谈大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机电设备安装实践经验,从电动机调试起动前、运行过程、故障原因诸多细节检查人手,详细介绍了大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过程中经常出现或者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以典型回路为例,具体分析阐述了电动机起动失效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并就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的监视与维护进行了扼要说明,供同行参考 。 【关键词】电动机;安装调试;故障;控制与保护 1. 概述 在工程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完成之后,通常要对电动机及其所带的机械作单机起动调试。调试运行设备是在施工单位人员的操作下,按照正式生产或使用的条件和要求进行较长时间的工作运转,与项目设计的要求进行对比。目的是考验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的质量,验证设备连续工作的可能性,对设备性能作一检测,并将检测的数据与设备制造出了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对设备工程的质量作出评价。在实际工作中设备的试运行往往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异常现象,使电动机起动失败而跳闸,较大容量的电动机机会便多一些。为了便于事后分析,而电机起动之前,我们就应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尤其是大型电动机更需要重视),并对检查的结果加以分析。 2. 电动机起动前的检查与试运行检查 2.1启动前的检查。 2.1.1新安装的或停用三个月以上的电动机,用兆欧表测量电动机各项绕组之间及每项绕组与地(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测试前应拆除电动机出线端子上的所有外部接线。通常对500v以下的电动机用500v兆 。 欧表测量,对500~3000v电动机用1000v兆欧表测量其绝缘电阻。按要求,电动机每1kv工作电压,绝缘电阻不得低于1mb·ω,电压在1kv以下、容量为了1000kw及以下的电动机,其绝缘电阻应不低于0.5mb·ω。如绝缘电阻较低,则应先将电动机进行烘干处理,然后再测绝缘电阻,合格后才通电使用。 2.1.2检查二次回路接线是否正确,二次回路接线检查可以在未接电动机情况下先模拟动作一次,确认各环节动作无误,包括信号灯显示正确与否。检查电动机引出线的连接是否正确,相序和旋转方向是否符合要求,接地或接零是否良好,导线截面积是否符合要求。 2.1.3检查电动机内部有无杂物,用干燥、清洁的200~300kpa的压缩空气吹净内部(可使用电吹风机或手风箱等来吹),但不能碰坏绕组。 2.1.4检查电动机铭牌所示电压,频率与所接电源电压、频率是否相符,电源电压是否稳定(通常允许电源电压波动范围为±5%),接法是否与铭牌所示相同。如果是降压起动,还要检查起动设备的接线是否正确。 2.1.5检查电动机紧固螺栓是否松动,轴承是否缺油,定子与转子的间隙是否合理,间隙处是否清洁和有无杂物。检查机组周围有无妨碍运行的杂物,电动机和所传动机械的基础是否牢固。 2.1.6检查保护电器(断路器、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整定值是否合适。动、静触头接触是否良好。检查控制装置的容量是否合适,熔体是否完好,规格、容量是否符合要求和装接是否牢固。 2.1.7电刷与换向器或滑环接触是否良好,电刷压力是否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2.1.8检查启动设备是否完好,接线是否正确,规格是否符合电动机要求。用手扳动电动机转子和所传动机械的转轴(如水泵、风机等),检查转动是否灵活,有无卡涩、摩擦和扫膛现象。确认安装良好,转动无碍。 2.1.9检查传动装置是否符合要求。传动带松紧是否适度,联轴器连接是否完好。 2.1.10检查电动机的通风系统、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是否正常。观察是否有泄漏印痕,转动电动机转轴,看转动是否灵活,有无摩擦声或其它异声。 2.1.11检查电动机外壳的接地或接零保护是否可靠和符合要求。 2.2电动机试运行过程中检查 。 2.2.1启动时检查 。 2.2.1.1电动机在通电试运行时必须提醒在场人员注意,传动部分附近不应有其它人员站立,也不应站在电动机及被拖动设备的两侧,以免旋转物切向飞出造成伤害事故。 2.2.1.2接通电源之前就应作好切断电源的准备,以防万一接通电源后电动机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时(如电动机不能启动、启动缓慢、出现异常声音等)能立即切断电源。使用直接启动方式的电动机应空载启动。由于启动电流大,拉合闸动作应迅速果断。 2.2.1.3一台电动机的连续启动次数不宜超过3~5次,以防止启动设备和电动机过热。尤其是电动机功率较大时要随时注意电动机的温升情况。 2.2.1.4电动机启动后不转或转动不正常或有异常声音时,应迅速停机检查。 2.2.1.5使用三角启动器和自耦减压器时,软启动器或变频启动时必须遵守操作程序。 2.2.2试运行时检查 。 2.2.2.1检查电动机转动是否灵活或有杂音。注意电动机的旋转方向与要求的旋转方向是否相符。 2.2.2.2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对于380v异步电动机,电源电压不宜高于400v,也不能低于360v。 2.2.2.3记录起动时母线电压、起动时间和电动机空载电流。注意电流不能超过额定电流。 2.2.2.4检查电动机所带动的设备是否正常,电动机与设备之间的传动是否正常。 2.2.2.5检查电动机运行时的声音是否正常,有无冒烟和焦味。 2.2.2.6用验电笔检查电动机外壳是否有漏电和接地不良。 2.2.2.7检查电动机外壳有无过热现象并注意电动机的温升是否正常,轴承温度是否符合制造厂的规定(对绝缘的轴承,还应测量其轴电压)。 2.2.2.8检查换向器、滑环和电刷的工作是否正常,观察其火花情况(允许电刷下面有轻微的火花)。 2.2.2.9检查电动机的轴向窜动(指滑动轴承)是否超过表2的规定。测量电动机的振动是否超过表3的数值(对容量为40kw及以下的不重要的电动机,可不测量振动值)。 3. 电动机发生故障的原因分析 电动机发生故障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3.1故障外因。 3.1.1电源电压过高或过低 。 3.1.2起动和控制设备出现缺陷。 3.1.3电动机过载。 3.1.4馈电导线断线,包括三相中的一相断线或全部馈电导线断线。 3.1.5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有粉尘、潮气及对电机有害的蒸气和其它腐蚀性气体。 3.2故障内因。 3.2.1机械部分损坏,如轴承和轴颈磨损,转轴弯曲或断裂,支架和端盖出现裂缝。所传动的机械发生故障(有摩擦或卡涩现象),引起电动机过电流发热,甚至造成电动机卡住不转,使电动机温度急剧上升,绕组烧毁。 3.2.2旋转部分不平衡或联轴器中心线不一致。 3.2.3绕组损坏,如绕组对外壳和绕组之间的绝缘击穿,匝间或绕组间短路,绕组各部分之间以及换向器之间的接线发生差错,焊接不良,绕组断线等。 3.2.4铁芯损坏,如铁芯松散和叠片间短路。或绑线损坏,如绑线松散、滑脱、断开等。 3.2.5集流装置损坏,如电刷、换向器和滑环损坏,绝缘击穿。震摆和刷握损坏等。 4. 电动机起动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以典型电路,即其一次回路的短路保护是使用断路器qf(或熔断器),控制电器接触器k,热继电器ft作过载保护(有时ft接在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回路中)为例,来介绍电动机起动失败的异常现象,并分析其起动失败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 4.1电动机的控制与保护 。 4.1.1电动机一起动立即跳闸,即瞬时跳闸。 断路器qf瞬动跳闸,会使人怀疑是否发生了短路故障,一般而言,设备安装完毕,在有关的开关柜内先将导电物等清除干净,再作绝缘耐压试验,各部位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带电试车。所以短路故障可能较少,而且凡发生短路故障均有迹象可查,或有火花,或有焦烟气味,同时兼有异常声音,事后再作绝缘试验,能发现绝缘已损坏。最迷惑不解的是一切都好,但断路器仍然发生瞬动跳闸,此时应确认断路器选择的脱扣电流值是否合理。如40kw的电动机,其额定电流约80a。在选择用断路器时,选用脱扣电流100a似乎可以了,而且瞬时电流倍数为10,可达1000a,足以躲开电动61n的起动电流,似乎不应该有问题。但如果考虑下列因素之后,原因便清楚了。 4.1.2降压起动失败跳闸。 降压起动失败跳闸有两种情况,两种情况成因是不同的。 4.1.2.1在未切至全电压时即跳闸这种情况往往是电动机端电压不足造成的,此时从监测到电压情况便可判断。造成端电压过低的原因是:一方面可能是变电所至配电室供电线路过长,另一方面可能是降压电抗(或电阻)值偏大,致使电动机端电压过低,起动转矩不足以克服负荷转矩,电动机如堵转一般,电流始终不衰减,热保护到时动作跳闸,起动失败。 如果是供电线路过长可设法用电容补偿方法,提高配电室母线电压。当然电容器应是可调节的,以免电动机停机时母线电压过高。 如果是电抗过大,则设法减小电抗值,使得母线电压与电动机端电压均有妥当的数值,各方面工作都正常。 4.1.2.2降压过程是成功的,在投切至全电压运行时跳闸在电动机从降压阶段至全电压工作的切换过程中,有一供电间隙(如y-起动),此时因电动机内有乘磁,它的电磁场的情况与停机是不同的,有自己的极性方向,类似发电机。当合至电网时由于相位不一致,有时会造成大的冲击,其电流甚至会超过会电压起动的情况,出现意料不到的断路器过流动作,或接触器失压跳闸。这种状况往往是有时起动能成功,有时起动要失败,有很大的偶然性。成功的原因是两个相位接近或完全相同,相位差就很小,二次起运冲击电流很小,起动便能成功。 这种情况,100kw以上的电动机发生的较多,因为其乘磁能量大。遇到这种情况应使用电抗器降压,用短路电抗来达到全电压起动目的。其过程中间没有供电间隙,就不会产生上述情况。 4.1.3短延时跳闸。 电动机起动过程中,跳闸时间不足1s的为短延时跳闸。其异常现象不多见,上述熔断器不良是其中之一。另外,带有接地保护的断路器,其漏电动作整定值偏小,因电动机的馈赠电线路在敷设中绝缘受伤,漏电流值偏大,有时会导致接地保护动作。为防止误动作,接地保护通常有0.2~0.5s的短延时,此时,便反映为短延时动作跳闸。这种情况在新线路上不易发生,在旧的线路上此类故障比较多,一般而言,通过绝缘检查是能发现此故障的。 此外,短延时跳闸原因是上一级保护错误动作。如图1所示,qfl的整定值是正确的,而qf整定值比qfl大,但有mn等电动机负荷的存在,当m1起动时,有6in起动电流存在,qf保护越级动作,此往表现为短延时,同时mn等电动机也从运行中跳闸,表象很清楚,很容易识别。对策是提高qf的整定值。 4.2电动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异步电动机的故障可分为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两类。机械故障如轴承、铁心、风叶、机座、转轴等故障,一般比较容易观察与发现:电气故障主要是定子绕组、电刷等导电部分出现的故障。由于电动机的结构型式、制造质量、使用和维护情况的不同,往往可能出现同一故障有不同外观现象,或同一外观现象引起不同的故障。因此要正确判断故障,必须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分析。然后进行检查与测量,找出故障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排除。 4.2.1调查。 首先了解电机的型号、规格、使用条件及使用年限,以及电机在发生故障前的运行情况,如所带负荷的大小、温升的高低、有无不正常的声音、操作情况等等,并认真听取操作人员的反映。 4.2.2察看故障现象。 察看的的要按电机故障情况灵活掌握,有时可以把电动机上电源进行短时运转,直接观察故障情况,再进行分析研究。有时电机不能上电源,通过仪表商量或观察来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把电机拆开,测量并仔细观察其内部情况,找出其故障所在。 4.3电动机运行中的监视与维护 。 电动机在运行时,要通过听、看、闻等及时监视电动机,以期当电动机出现不正常现象时能及时切断电源,排除故障。具体项目如下: 4.3.1听电动机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电动机正常运行时,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平稳、轻快、平均、有节奏的。如果出现尖叫、沉闷、摩擦、撞击、振动等异声时,应立即停机检查。观察电动机有无振动、噪声和异常气味电动机若出现振动,会引起与之相连的负载部分不同心度增高,形成电动机负载增大,出现超负荷运行,就会烧毁电动机。因此,电动机在运行中,尤其是大功率电动机更要经常检查地脚螺栓、电动机端盖、轴承压盖等是否松动,接地装置是否可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噪声和异味是电动机运转异常、随即出现严重故障的前兆,必须随时发现开查明原因而排除。 4.3.2通过多种渠道经常检查。检查电动机的温度及电动机的轴承、定子、外壳等部位的温度有无异常变化,尤其对无电压、电流指示及没有过载保护的电动机,对温升的监视更为重要。电动机轴承是否过热,缺油,若发现轴承附近的温升过高,就应立即停机检查。轴承的滚动体、滚道表面有无裂纹、划伤或损缺,轴承间隙是否过大晃动,内环在轴上有无转动等。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现象,都必须更新轴承后方可再行作业。注意电动机在运行中是否发出焦臭味,如有,说明电动机温度过高,应立即停机检查原因。 4.3.3保持电动机的清洁,特别是接线端和绕组表面的清洁。不允许水滴、油污及杂物落到电动机上,更不能让杂物和水滴进入电动机内部。要定期检修电动机,清洁内部,更换润滑油等。电动机在运行中,进风口周围至少3m内不允许有尘土、水渍和其他杂物,以防止吸入电机内部,形成短路介质,或损坏导线绝缘层,造成匣间短路,电流增大,温度升高而烧毁电动机。所以,要保证电动机有足够的绝缘电阻,以及良好的通风冷却环境,才能使电动机在长时间运行中保持安全稳定的工作状态。 4.3.4要定期测量电动机的绝缘电阻,特别是电动机受潮时,如发现绝缘电阻过低,要及时进行干燥处理。 4.3.5对绕线式电动机,要经常注意电刷与滑环间的火花是否过大,如火花过大。要及时做好清洁工作,并进行检修。 4.3.6保持电动机在额定电流下工作电动机过载运行,主要原因是由于拖动的负荷过大,电压过低,或被带动的机械卡滞等造成的。若过载时间过长,电压过低,或被带动的机械卡滞等造成的。若过载时间过长,电动机将从电网中吸收大量的有功功率,电流便急剧增大,温度也随之上升,在高温下电动机的绝缘便老化失效而烧毁。因此,电动机在运行中,要注意检查传动装置运转是否灵活、可靠:连轴器的同心度是否标准;齿轮传动的灵活性等,若发现有滞卡现象,应立即停机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运行。 4.3.7检查电动机三相电流是否平衡,其三相电流任何一相电流与其他两相电流平均值之差不允许超过10%,这样才能保证电动机安全运行。如果超过则表明电动机有故障,必须查明原因及时排除。 5.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电动机及控制设备的技术性能也日益完善。在工作中如何正确的使用和掌握其性能,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积累经验,判断电动机及控制设备存在的问题与故障处理,找出故障原因并加以分析,及时采取对策,以保证电动机及传动设备的正常运行。 机电安装论文: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摘要:建筑机电系统是建筑的血脉,机电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和使用水平。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是影响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最主要因素。文章从图纸设计管理、组织管理、合同管理、施工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六个方面阐述了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理论。 关键词: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的好坏和使用水平的高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水平的发展,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仪表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消防工程、电梯工程、管道工程、动力站工程、通风空调与洁净工程、环保工程、非标设备制造工程等。主要工程活动包括设计、安装、调试、竣工验收几个阶段。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基本上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中,但其主要部分是在建筑的主题结构工程结束以后才进行施工,并在建筑装修之前就得基本结束,因而具有工期短、边施工边进行的特点。因此,不仅需要健全的工程项目组织,而且要建立严格的工程施工管理体系、机电安装应急预案,同时还要为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所需资源提供有力的、充分的保障。 为了更好的保证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顺利开展,必须进行建筑机电安装工程合理、规范的管理。根据管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图纸设计管理、组织管理、合同管理、施工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六个方面。 1 图纸设计管理 图纸设计是建筑施工前期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整个建筑施工唯一的参考和指导。建筑工程图纸设计工作主要是由建筑投标和招标两方面达成一致的产物,建筑施工者只是在按图纸执行指令。对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来说,图纸设计管理主要是保证设计图纸的完整性,一方面要求设计图纸数量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求设计图纸内容的完整性。建筑工程施工设计图纸,要充分体现施工设计图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设计图的系统性,要求图纸是系统的图纸,系统的图纸能概略表明各项工程施工的组成系统及联系关系。设计图的协调性,要求各项工程图纸之间能相互说明,互为解释。说明各种设备、设施的平面位置、说明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说明各种原材料的特性、参数的设备材料表。各图纸的标注重复是允许的,但必须保证这些标注的协调一致,保证各图纸之间的协调一致是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的重要方面。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图纸的有效性,必须在设计单位的资格证书允许范围内的设计,这样才是有效合法的设计施工图纸,才可成为施工结算的有效依据。 2 组织管理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中组织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组织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着这个工程是否能按时保质完成。 为了更好的实施组织管理,我们应该建立适宜的、具有良好执行力的组织团队,并做好组织管理计划和责任分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简洁、畅通的组织沟通渠道,以保证信息的及时、全面、真实的传输和反馈,同时应注意合理、及时的解决组织管理中的矛盾冲突和意见分歧,;加强团队整体的理论水平,保证组织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落实。 3 合同管理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合同又称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简称施工合同,是发包人(建设单位或总包单位)和承包人(施工单位)之间,为完成商定的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主要目标是在规定的工期之内,安规定的价格完成符合相关质量、规模和范围标准的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就是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合同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在工程验收时将必然得到验证。合同管理的好,施工企业就能选到预期的效益目标,否则,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的进行合同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符合要求的合同管理系统2、制定完善的、可行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3、注重相关人员合同管理知识水平的提高。4、做好合同签订时的管理,为履行合同打好基础。5、认真履行合同,加强合同履约管理。 4 施工进度管理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是在装修施工开始之前进行的,并需要在装修开始时结束,所以其进度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管理是反映整个施工队伍组织水平的高低,反应能力的快慢,施工设备的利用率等各个方面。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需要将施工总计划中的各个小部分目标和控制点按施工工程分解到每一项、每一天的工程目标中,并严格按照计划编制详细的日计划、周计划、旬计划、月计划,并在明天休工之前半小时召开施工总结、协调会议,总结当天的工作完成情况,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开展计划。项目管理者必须不定时检查施工进度,督促施工者按照计划完成相应工作。保证机电安装工程按期竣工。 5 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对社会治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非常巨大,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控制,与建筑工程社会价值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施工前图纸设计质量的控制,应注意图纸设计的合理性和简洁性,保证施工人员能够读懂图纸,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补充、完善图纸中的不足; 2.机电安装设备的质量,是影响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施工所用的材料、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和评定,严格控制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进入施工阶段,并建立完善的原材料追溯制度; 3.施工工程中的质量控制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方面,施工者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并注意施工操作的规范性,不能随意变更作业方式和作业操作范围,质量控制者要对施工工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检查、登记、考核制度,对质量不符合标准的工程不能进入下一道施工程序; 4.施工后期的调试阶段,应严格按照要求对设备、系统进行调试,不能精简步骤、跳跃式调试,并建立完善的调试记录,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完整、详细,对不符合要求的设备要予以及时更换。 6 安全管理 安全是所用工作最重要的管理,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也不例外。建筑机电安装施工工程中如果安全管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财产、人身损失,其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控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做好施工操作者的专业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充分配置安全控制所需要的消防设备,并不定时的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更换;第三,施工管理者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安全防范,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将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切安全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机电安装论文:浅谈机电安装工程管理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的一些管理要素及对项目施工后的验收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机电安装;效益;管理;验收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作为建筑施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因此直接关系到该建筑的社会效益及 经济 效益,机电安装工程项目越来越广泛,涉及 工业 、公用、民用三个部分中的设备安装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仪表工程、洁净工程、消防工程、智能化工程等等。其整个施工过程从施工人员、设备和材料、施工机具、施工方法、竣工验收各个阶段,都要实行严格管理,以确保质量合格。 1工程管理的要素 机电安装工程中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管理是项目施工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度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成本目标的实现,一次在生产要素管理中需用优化配置、动态控制和 科学 调节等手段,在施工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 理、工程设备和材料管理、施工机械设备和检测器具管理和项目的资金管理等做到计划、供应、使用、检查、分析和改进要有序合理的安排。 1.1施工前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在接到顾客的招标文件之后,根据用户要求并结合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对合同的内容进行评审,核实工程实物量,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工程变更及相关的成本费用的支出、施工方法、质量要求、机械设备的使用、材料供应、劳动力调配和工期目标等诸方面进行合理评估,正确合理地编制施工图预算,在编制施工图预算时要深入研究招标文件和合同内容,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费用,包括合同规定的属于包干性质的各项定额补贴,并将其列入施工图预算。但不能将项目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也列入施工图预算,更不能违反政策高估冒算或乱收费。 工程管理,“七分准备,三分施工”。合同签订后,工程管理人员负责按规定办理工程开工手续,并与甲方协商提供施工所用的动力来源(如水、电、风等)和施工人员所须的休息和进餐的场所,并根据甲乙双方的要求签订安全防火协议;察看施工场地,确定设备及材料运输车辆的道路是否通畅。按照顾客要求及实际情况确定开工及竣工时间,根据工程量及施工设备情况配备施工作业人员,制订施工 网络 计划。划定施工区域,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1.2施工前材料的管理 材料管理是工程施工的重点,在工程施工前,所有材料应基本到位。材料在订购前,要对材料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和资质进行评审,以免因材料的供应不足、材料质量不过关或由于运输路线复杂而延误工期。施工单位在材料到货后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材料检验,并索取产品合格证,对外观质量有严重缺陷的产品应予以退货,对质量有争议的材料和图纸、规范有要求的材料应给予复检。 1.3施工过程中技术的管理 技术人员必须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认真进行图纸自审和会审,制订正确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项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施工的组织。施工方案的不同,工期、机具、费用也会不同,因此,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如:湘钢新轧钢冷轧厂2 #生产线改造工程中,施工单位需安装包括五架轧机的轧机机组,单片牌坊最重为:141 t,而安装区域只有一台85 t吊车,不能满足大型设备的吊装需要,因此轧机牌坊的吊装是轧机安装的施工难点之一。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在现场勘察分析后,对现有的330 t液压吊的起重能力、吊臂的回转半径及厂房下弦高度进行验算分析,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吊装方案,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1.4施工过程中质量的管理 由于工序质量、分项或分部工程的质量形成并决定工程的最终质量,并且最终质量是一次性的,不可更改的。因此,作为大型机电安装项目的质量管理,必须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工程实体形成阶段、施工层次和影响的施工流程、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人员素质、机具设备、施工环境、材料进场和使用等方面,对质量控制进行全面策划和控制。因此,有必要成立以项目负责人为主,生产副经理、项目总工程师、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工长和各分包负责人构成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2机电安装工程的竣工验收及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按工程总承包合同范围和批准的设计文 件规定全部内容已建成,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验收,检验各分项工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工业 建设项目工程的设备能够生产合格产品;民用建设项目能够达到系统的功能正常使用,在检查验收合格后,办理移交手续。 2.1机电安装工程验收的依据 机电安装的竣工验收一般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图设计及设计变更通知书;设备说明书;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主管部门或业主有关审批、修改、调整的文件;工程总承包合同;建筑安装工程统计规定及主管部门关于工程竣工规定;涉及进口设备或是引进外资的工程,应按照合同约定和世界银行的规定按时编制项目完成报告。 2.2机电安装工程验收标准 机电安装工程的验收标准:必须符合合同规定和实际文件要求,符合国家现行的施工验收规范,工程全部完成,无漏项,主要工艺设备、配套设施经联动负荷调试合格,形成生产使用的能力或功能;交工资料齐全达到归档要求;生产准备工作适应投产的需要;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设施已按要求建成使用;少数非主要设备虽未按实际规定的内容全部建成,但不影响生产;设备试运转合格,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数量达到设计预期要求才能进行竣工验收。 2.3机电安装工程竣工结算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已完工,并已经过验收签证,交工资料已整理汇总完毕并经有关责任方签字认可;施工图预算以及应调整的工程造价已编制完毕;设计变更等技术核定单等签证手续已办完;因建设单位原因造成的人员窝工、机具闲置、工期延误等 经济 索赔已得到建设单位认可后,项目部即可向工程发包方进行最终的工程价款结算。发包方与承包方按照签订的具有 法律 效力的工程合同和补充协议,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规定和标准等进行竣工决算。 竣工验收阶段由建设单位编制竣工结算报告,以实物数量和货币指标为计量单位,综合反映竣工项目从筹建开始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建设费、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的 总结 性文件。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依据资料填写竣工结算报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安装工程作为建筑施工项目中一个重要部分,与人民生活和国家 发展 息息相关。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安全性、高效性,其实机电安装至关重要。机电安装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还要对工程材料、设备采购、特种设备及作业、施工机具、技术档案资料,以及回访保修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处理,这就要求建立 计算 机系统及其数据库,以达到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机电安装论文:大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处理措施 摘 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机电设备安装实践经验,从电动机调试起动前、运行过程、故障原因诸多细节检查人手,详细介绍了大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过程中经常出现或者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以典型回路为例,具体分析阐述了电动机起动失效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并就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的监视与维护进行了扼要说明,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电动机;安装调试;故障;控制与保护 1 概述 在工程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完成之后,通常要对电动机及其所带的机械作单机起动调试。调试运行设备是在施工单位人员的操作下,按照正式生产或使用的条件和要求进行较长时间的工作运转,与项目设计的要求进行对比。目的是考验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的质量,验证设备连续工作的可能性,对设备性能作一检测,并将检测的数据与设备制造出了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对设备工程的质量作出评价。在实际工作中设备的试运行往往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异常现象,使电动机起动失败而跳闸,较大容量的电动机机会便多一些。为了便于事后分析,而电机起动之前,我们就应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尤其是大型电动机更需要重视),并对检查的结果加以分析。 2 电动机起动前的检查与试运行检查 2.1 启动前的检查 2.1.1 新安装的或停用三个月以上的电动机,用兆欧表测量电动机各项绕组之间及每项绕组与地(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测试前应拆除电动机出线端子上的所有外部接线。通常对500v以下的电动机用500v兆 欧表测量,对500~3000v电动机用1000v兆欧表测量其绝缘电阻。按要求,电动机每1kv工作电压,绝缘电阻不得低于1mb·ω,电压在1kv以下、容量为了1000kw及以下的电动机,其绝缘电阻应不低于0.5mb·ω。如绝缘电阻较低,则应先将电动机进行烘干处理,然后再测绝缘电阻,合格后才通电使用。 2.1.2 检查二次回路接线是否正确,二次回路接线检查可以在未接电动机情况下先模拟动作一次,确认各环节动作无误,包括信号灯显示正确与否。检查电动机引出线的连接是否正确,相序和旋转方向是否符合要求,接地或接零是否良好,导线截面积是否符合要求。 2.1.3 检查电动机内部有无杂物,用干燥、清洁的200-300kpa的压缩空气吹净内部(可使用电吹风机或手风箱等来吹),但不能碰坏绕组。 2.1.4 检查电动机铭牌所示电压,频率与所接电源电压、频率是否相符,电源电压是否稳定(通常允许电源电压波动范围为±5%),接法是否与铭牌所示相同。如果是降压起动,还要检查起动设备的接线是否正确。 2.1.5 检查电动机紧固螺栓是否松动,轴承是否缺油,定子与转子的间隙是否合理,间隙处是否清洁和有无杂物。检查机组周围有无妨碍运行的杂物,电动机和所传动机械的基础是否牢固。 2.1.6 检查保护电器(断路器、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整定值是否合适。动、静触头接触是否良好。检查控制装置的容量是否合适,熔体是否完好,规格、容量是否符合要求和装接是否牢固。 2.1.7 电刷与换向器或滑环接触是否良好,电刷压力是否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2.1.8 检查启动设备是否完好,接线是否正确,规格是否符合电动机要求。用手扳动电动机转子和所传动机械的转轴(如水泵、风机等),检查转动是否灵活,有无卡涩、摩擦和扫膛现象。确认安装良好,转动无碍。 2.1.9 检查传动装置是否符合要求。传动带松紧是否适度,联轴器连接是否完好。 2.1.10 检查电动机的通风系统、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是否正常。观察是否有泄漏印痕,转动电动机转轴,看转动是否灵活,有无摩擦声或其它异声。 2.1.11 检查电动机外壳的接地或接零保护是否可靠和符合要求。 2.2 电动机试运行过程中检查 2.2.1 启动时检查 2.2.1.1 电动机在通电试运行时必须提醒在场人员注意,传动部分附近不应有其它人员站立,也不应站在电动机及被拖动设备的两侧,以免旋转物切向飞出造成伤害事故。 2.2.1.2 接通电源之前就应作好切断电源的准备,以防万一接通电源后电动机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时(如电动机不能启动、启动缓慢、出现异常声音等)能立即切断电源。使用直接启动方式的电动机应空载启动。由于启动电流大,拉合闸动作应迅速果断。 2.2.1.3 一台电动机的连续启动次数不宜超过3~5次,以防止启动设备和电动机过热。尤其是电动机功率较大时要随时注意电动机的温升情况。 2.2.1.4 电动机启动后不转或转动不正常或有异常声音时,应迅速停机检查。 2.2.1.5 使用三角启动器和自耦减压器时,软启动器或变频启动时必须遵守操作程序。 2.2.2 试运行时检查 2.2.2.1 检查电动机转动是否灵活或有杂音。注意电动机的旋转方向与要求的旋转方向是否相符。 2.2.2.2 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对于380v异步电动机,电源电压不宜高于400v,也不能低于360v。 2.2.2.3 记录起动时母线电压、起动时间和电动机空载电流。注意电流不能超过额定电流。 2.2.2.4 检查电动机所带动的设备是否正常,电动机与设备之间的传动是否正常。 2.2.2.5 检查电动机运行时的声音是否正常,有无冒烟和焦味。 2.2.2.6 用验电笔检查电动机外壳是否有漏电和接地不良。 2.2.2.7 检查电动机外壳有无过热现象并注意电动机的温升是否正常,轴承温度是否符合制造厂的规定(对绝缘的轴承,还应测量其轴电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最高容许温度和最大容许温升见表1。 2.2.2.8 检查换向器、滑环和电刷的工作是否正常,观察其火花情况(允许电刷下面有轻微的火花)。 2.2.2.9 检查电动机的轴向窜动(指滑动轴承)是否超过表2的规定。测量电动机的振动是否超过表3的数值(对容量为40kw及以下的不重要的电动机,可不测量振动值)。 3 电动机发生故障的原因分析 电动机发生故障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3.1 故障外因 3.1.1 电源电压过高或过低 3.1.2 起动和控制设备出现缺陷 3.1.3 电动机过载。 3.1.4 馈电导线断线,包括三相中的一相断线或全部馈电导线断线。 3.1.5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有粉尘、潮气及对电机有害的蒸气和其它腐蚀性气体。 3.2 故障内因 3.2.1 机械部分损坏,如轴承和轴颈磨损,转轴弯曲或断裂,支架和端盖出现裂缝。所传动的机械发生故障(有摩擦或卡涩现象),引起电动机过电流发热,甚至造成电动机卡住不转,使电动机温度急剧上升,绕组烧毁。 3.2.2 旋转部分不平衡或联轴器中心线不一致。 3.2.3 绕组损坏,如绕组对外壳和绕组之间的绝缘击穿,匝间或绕组间短路,绕组各部分之间以及换向器之间的接线发生差错,焊接不良,绕组断线等。 3.2.4 铁芯损坏,如铁芯松散和叠片间短路。或绑线损坏,如绑线松散、滑脱、断开等。 3.2.5 集流装置损坏,如电刷、换向器和滑环损坏,绝缘击穿。震摆和刷握损坏等。 4 电动机起动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以典型电路,即其一次回路的短路保护是使用断路器qf(或熔断器),控制电器接触器k,热继电器ft作过载保护(有时ft接在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回路中)为例,来介绍电动机起动失败的异常现象,并分析其起动失败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 4.1 电动机的控制与保护 4.1.1 电动机一起动立即跳闸,即瞬时跳闸 断路器qf瞬动跳闸,会使人怀疑是否发生了短路故障,一般而言,设备安装完毕,在有关的开关柜内先将导电物等清除干净,再作绝缘耐压试验,各部位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带电试车。所以短路故障可能较少,而且凡发生短路故障均有迹象可查,或有火花,或有焦烟气味,同时兼有异常声音,事后再作绝缘试验,能发现绝缘已损坏。最迷惑不解的是一切都好,但断路器仍然发生瞬动跳闸,此时应确认断路器选择的脱扣电流值是否合理。如40kw的电动机,其额定电流约80a。在选择用断路器时,选用脱扣电流100a似乎可以了,而且瞬时电流倍数为10,可达1000a,足以躲开电动61n的起动电流,似乎不应该有问题。但如果考虑下列因素之后,原因便清楚了。 4.1.2 降压起动失败跳闸 降压起动失败跳闸有两种情况,两种情况成因是不同的。 4.1.2.1 在未切至全电压时即跳闸这种情况往往是电动机端电压不足造成的,此时从监测到电压情况便可判断。造成端电压过低的原因是:一方面可能是变电所至配电室供电线路过长,另一方面可能是降压电抗(或电阻)值偏大,致使电动机端电压过低,起动转矩不足以克服负荷转矩,电动机如堵转一般,电流始终不衰减,热保护到时动作跳闸,起动失败。 如果是供电线路过长可设法用电容补偿方法,提高配电室母线电压。当然电容器应是可调节的,以免电动机停机时母线电压过高。 如果是电抗过大,则设法减小电抗值,使得母线电压与电动机端电压均有妥当的数值,各方面工作都正常。 4.1.2.2 降压过程是成功的,在投切至全电压运行时跳闸在电动机从降压阶段至全电压工作的切换过程中,有一供电间隙(如y-起动),此时因电动机内有乘磁,它的电磁场的情况与停机是不同的,有自己的极性方向,类似发电机。当合至电网时由于相位不一致,有时会造成大的冲击,其电流甚至会超过会电压起动的情况,出现意料不到的断路器过流动作,或接触器失压跳闸。这种状况往往是有时起动能成功,有时起动要失败,有很大的偶然性。成功的原因是两个相位接近或完全相同,相位差就很小,二次起运冲击电流很小,起动便能成功。 这种情况,100kw以上的电动机发生的较多,因为其乘磁能量大。遇到这种情况应使用电抗器降压,用短路电抗来达到全电压起动目的。其过程中间没有供电间隙,就不会产生上述情况。 4.1.3 短延时跳闸 电动机起动过程中,跳闸时间不足1s的为短延时跳闸。其异常现象不多见,上述熔断器不良是其中之一。另外,带有接地保护的断路器,其漏电动作整定值偏小,因电动机的馈赠电线路在敷设中绝缘受伤,漏电流值偏大,有时会导致接地保护动作。为防止误动作,接地保护通常有0.2~0.5s的短延时,此时,便反映为短延时动作跳闸。这种情况在新线路上不易发生,在旧的线路上此类故障比较多,一般而言,通过绝缘检查是能发现此故障的。 此外,短延时跳闸原因是上一级保护错误动作。如图1所示,qfl的整定值是正确的,而qf整定值比qfl大,但有mn等电动机负荷的存在,当m1起动时,有6in起动电流存在,qf保护越级动作,此往表现为短延时,同时mn等电动机也从运行中跳闸,表象很清楚,很容易识别。对策是提高qf的整定值。 4.2 电动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异步电动机的故障可分为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两类。机械故障如轴承、铁心、风叶、机座、转轴等故障,一般比较容易观察与发现:电气故障主要是定子绕组、电刷等导电部分出现的故障。由于电动机的结构型式、制造质量、使用和维护情况的不同,往往可能出现同一故障有不同外观现象,或同一外观现象引起不同的故障。因此要正确判断故障,必须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分析。然后进行检查与测量,找出故障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排除。 4.2.1 调查 首先了解电机的型号、规格、使用条件及使用年限,以及电机在发生故障前的运行情况,如所带负荷的大小、温升的高低、有无不正常的声音、操作情况等等,并认真听取操作人员的反映。 4.2.2 察看故障现象 察看的的要按电机故障情况灵活掌握,有时可以把电动机上电源进行短时运转,直接观察故障情况,再进行分析研究。有时电机不能上电源,通过仪表商量或观察来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把电机拆开,测量并仔细观察其内部情况,找出其故障所在。 4.3 电动机运行中的监视与维护 电动机在运行时,要通过听、看、闻等及时监视电动机,以期当电动机出现不正常现象时能及时切断电源,排除故障。具体项目如下: 4.3.1 听电动机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电动机正常运行时,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平稳、轻快、平均、有节奏的。如果出现尖叫、沉闷、摩擦、撞击、振动等异声时,应立即停机检查。观察电动机有无振动、噪声和异常气味电动机若出现振动,会引起与之相连的负载部分不同心度增高,形成电动机负载增大,出现超负荷运行,就会烧毁电动机。因此,电动机在运行中,尤其是大功率电动机更要经常检查地脚螺栓、电动机端盖、轴承压盖等是否松动,接地装置是否可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噪声和异味是电动机运转异常、随即出现严重故障的前兆,必须随时发现开查明原因而排除。 4.3.2 通过多种渠道经常检查。检查电动机的温度及电动机的轴承、定子、外壳等部位的温度有无异常变化,尤其对无电压、电流指示及没有过载保护的电动机,对温升的监视更为重要。电动机轴承是否过热,缺油,若发现轴承附近的温升过高,就应立即停机检查。轴承的滚动体、滚道表面有无裂纹、划伤或损缺,轴承间隙是否过大晃动,内环在轴上有无转动等。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现象,都必须更新轴承后方可再行作业。注意电动机在运行中是否发出焦臭味,如有,说明电动机温度过高,应立即停机检查原因。 4.3.3 保持电动机的清洁,特别是接线端和绕组表面的清洁。不允许水滴、油污及杂物落到电动机上,更不能让杂物和水滴进入电动机内部。要定期检修电动机,清洁内部,更换润滑油等。电动机在运行中,进风口周围至少3m内不允许有尘土、水渍和其他杂物,以防止吸入电机内部,形成短路介质,或损坏导线绝缘层,造成匣间短路,电流增大,温度升高而烧毁电动机。所以,要保证电动机有足够的绝缘电阻,以及良好的通风冷却环境,才能使电动机在长时间运行中保持安全稳定的工作状态。 4.3.4 要定期测量电动机的绝缘电阻,特别是电动机受潮时,如发现绝缘电阻过低,要及时进行干燥处理。 4.3.5 对绕线式电动机,要经常注意电刷与滑环间的火花是否过大,如火花过大。要及时做好清洁工作,并进行检修。 4.3.6 保持电动机在额定电流下工作电动机过载运行,主要原因是由于拖动的负荷过大,电压过低,或被带动的机械卡滞等造成的。若过载时间过长,电压过低,或被带动的机械卡滞等造成的。若过载时间过长,电动机将从电网中吸收大量的有功功率,电流便急剧增大,温度也随之上升,在高温下电动机的绝缘便老化失效而烧毁。因此,电动机在运行中,要注意检查传动装置运转是否灵活、可靠:连轴器的同心度是否标准;齿轮传动的灵活性等,若发现有滞卡现象,应立即停机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运行。 4.3.7 检查电动机三相电流是否平衡,其三相电流任何一相电流与其他两相电流平均值之差不允许超过10%,这样才能保证电动机安全运行。如果超过则表明电动机有故障,必须查明原因及时排除。 5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电动机及控制设备的技术性能也日益完善。在工作中如何正确的使用和掌握其性能,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积累经验,判断电动机及控制设备存在的问题与故障处理,找出故障原因并加以分析,及时采取对策,以保证电动机及传动设备的正常运行。 机电安装论文:机电设备安装常见问题与改善 摘 要:针对机电安装问题展开讨论,归纳了机电设备安装常见技术及相关管理问题;对技术改善提出相关意见陈述;强调了通电调试的重要性以引起重视;最后验收。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问题 1 机电设备安装常见技术问题表现 1.1 螺栓联接问题 螺栓、螺母联接是机电行业的一种最基本的装配,联接过紧时,螺栓在机械力与电磁力的长期作用下容易产生金属疲劳,发生剪切或螺牙滑丝等联接过松的情况,使部件之间的装配松动,引发事故。对于电气工程传导电流的螺栓、螺母联接,不仅要注意其机械效应,更应注意其电热效应,压接不紧,接触电阻增大,通电时产生发热-接触面氧化-电阻增大的恶性循环,直至严重过热,烧熔联接处,造成接地短路、断开事故。对于一次设备及母线,联接线的并沟线夹、t型线夹、设备线夹、接线相等都可能因此产生程度不同的事故。 1.2 振动问题 (1)泵:转子不平衡,轴承间隙大,转子和定子相磨擦,转子与壳体同心度差等,这些都是机械方面的问题。 (2)电机:转子不平衡,轴承间隙大,转子和定子气隙不均匀。 (3)操作:主要是工艺操作参数偏离泵的额定参数太多,引起泵的运行不平稳,例如:出口阀控制的流量太小引起的震动等,这要求工艺尽量接近泵的额定参数进行操作。 1.3 超电流问题 (1)泵:轴承损坏,转子与壳体相磨擦,泵内有异物等。 (2)电机:功率偏小,过载电流整定偏小,线路电阻偏高,电源缺相等。 (3)工艺操作:所送介质超过泵的设计能力,如密度大、粘度高、需求量高等。 1.4 电气设备问题 (1)安装隔离开关时动、静触头的接触压力与接触面积不够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接触面的电热氧化,使接触电阻增大,灼伤、烧蚀触头,造成事故。 (2)断路器弧触指及触头装配不正确,插入行程、接触压力、同期性、分合闸速度达不到要求,将使触头过热、熄弧时间延民,导致绝缘介质分解,压力骤增,引发断路器爆炸事故。 (3)电流互感器因安装检修不慎,使一次绕组开路,将产生很高的过电压,危及人身与设备安全。 (4)有载调压装置的调节装置机构装配错误,或装配时不慎掉入杂物,卡住机构,也将发生程度不同的事故。 (5)主变压器绝缘破坏或击穿。在安装主变吊芯和高压管等主要工作时,不慎掉入杂物(如螺帽、钥匙等,这些情况在工程实践中并不罕见),器身、套管内排水不彻底,密封装置安装错误,或者在安装中损坏,都会使主变绝缘强度大为降低,可能导致局部绝缘破坏或击穿,造成恶性事故。 (6)主变压器保护拒动。主变压器内部或出线侧发生短路、接地事故,而保护拒动、断路器不跳闸,巨大的短路电流不仅使短路处事故状态扩大,也使主变内部温度骤升,变压器油迅速汽化、分解,成为高爆性的可燃物质,这可能发生主变爆炸的恶性事故。主变的紧急事故油池和其他消防设施都是针对这种可能性设计的。 2 机电设备安装技术相关改善办法 2.1 严格施工组织设计及设备、设施选择 施工组织设计和设备、设施选择是经有关科技人员共同研究商定的,通过技术计算和验算,既有其使用价值,又可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不要随便更改选用设备,否则会影响基础工作的进展。 2.2 按预定计划开展安装工作 每一项机电设备安装工作顺序都有其科学性。一个安装工程的计划排队是经过多方面的考虑,经过技术论证排出的,是有科学根据并有一定指导性的,不要随便改动,以免造成背工窝工,工程进度连续不上。 2.3 对安装工作要总体布置、统一安排 对大型安装工程,由于设备多,安装环节多,因此对每一项安装都必须有总体布置,做到统一安排,施工队中必须有一个统一指挥的机电队长 (或项目副经理) 对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处理,集思广益,多征求职工的工作意见。作为管理人员对各项安装要了如指掌,对下一步该干什么、怎么干、缺什么材料和配备件,还存在什么问题等都要心中有数,该提前做的准备工作,必须提前到位,这样才不至于在安装工作中造成停工待料的被动局面。 2.4 安装工作要有主有次 一个工程具备开工条件,首先得有电源,其次要有动力源,有提升装备 (包括井架、提升绞车)。要想达到短期开工之目的,安装工作必须有主有次,分轻重缓急。只有对安装变电所、压风机,井架、提升绞车工作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安装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5 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 每一种设备的安装,都有很严格的技术要求,只有按设计技术要求施工,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流失和材料消耗。一种设备的基础是经过设计部门的计算设计出来的,按要求施工,才能保证质量,保证安全。 2.6 按常规安装方式对设备进行安装 每种设备的安装,都有一定的作业方式和工作顺序,不能急于求成,工序颠倒。例如:井架安装,常规作业方法是一层组装起后,进行初操平找正,然后逐层安装。井架安装完后,各连接部位必须一条不少地穿上螺栓,拧紧所有连接螺栓,进行整体操平找正。最后才是井架四脚二次灌灰。切不可一层安装完后不进行初操平找正,整体安装完后不精确操平找正,连接部位缺件,就二次灌灰,给上层安装工作带来困难,造成不好安、对不上、穿不上螺栓等尾工量多的现象,结果造成安装质量低,不合乎安装质量标准要求。 2.7 提高机电工人整体素质 机电工素质低是造成安装速度和安装质量低的人为因素。机电工在安装时,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掌握一般安装知识,熟知安装标准,该找平的必须找平,该连接的部位螺栓必须一条不少,该穿地脚螺栓的部位必须一条不少;电工在设备供配电上应做到按规程规范接电,对供电设备开关、控制盘应做到提前检修,接好电后必须对设备进行试运转。 3 通电调试 工程实体安装完毕,必须清洁场地经过仔细的检查和准备后进入调试步骤。笔者摸索出调试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 3.1 必须遵循“五先五后”原则 先单机后联调;先手动后自动;先就地后远方(遥控);先空载后负载;先点动后联动。 3.2 要以“安全第一”为准则 包括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不能急于求成而忽视安全的重要性。所有配电屏、柜和设备的送(受)电必须严格按规程操作,实行“送(受)电令”制度。送电单位由专人负责、统筹安排;不论是送电还是受电,都要在双方监理的监督下完成。 3.3 形成有关工程调试数据资料 要求施工单位提交的资料真实、准确、完整。有的监理人员只是用巡视的方法简单地介入调试过程,不熟悉调试情况和调试结果,对调试资料中的数据持怀疑态度,往往不及时签署或要求重新安排调试,造成资料延迟、失真或浪费人力、物力,也不能体现监理在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理作用。 4 验收 施工承包单位在工程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时,应在自评、自查工作完成后,向项目监理部提交竣工验收报验单及竣工报告;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竣工资料及工程实体质量完成情况进行预验收对检查出的问题,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改,经项目监理部对竣工资料和工程实体全面检查、验收合格后,由总监理工程师签署工程竣工报验单,并向建设单位提出资料评估报告。 对一些竣工验收后工程移交前未来得及完成整改的问题,可征得安装单位的同意,做甩项处理,在监理的督促和跟踪下可以在工程移交后继续完善。 机电安装论文:浅谈智能建筑机电安装质量监控探究 【论文关键词】智能建筑 机电安装 质量监控 【论文摘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建筑安装技术的日益更新升级催生了智能建筑的不断涌现,其中机电设备作为整个智能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安装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关系着整个建筑的质量。本文分别从工程协调、质量控制、质量监控等几个方面探究了如何确保智能建筑机电安装质量,希望为日益兴起的智能化建筑质量安全提供一些指导。 智能建筑是当前和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潮流趋势,是科技进步和人文关怀融合的产物。智能建筑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其智能化,这有赖于大量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运用。机电设备是智能建筑的重要设施设备,机电设备的安装关系到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工程质量。因此,加强对智能建筑的机电安装质量监控,是确保整个智能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笔者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提出了从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协调、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强化监控的看法。 1 加强施工过程的工作协调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能建筑安装是个复杂的工程,施工队伍庞杂,施工技术水准参差不齐,而且在各自的承包责任范围内,施工队往往只注重本专业内的施工进度和质量,而忽视专业交界面的施工。这样,施工现场主体多,工作千头万绪,倘若单位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将埋下诸多质量隐患。因此在安装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各施工单位协调配合,交错施工,质量达标。 1.1划清专业施工界面,避免施工真空或重复施工 智能建筑对电压的要求极为苛刻,强电与弱电的施工设计图纸界面容易出现界限迷糊无法分清的问题,如气体灭火控制屏的220v电源线,空调机的控制柜至电源箱间的管线属于强电范畴,但强电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发现设计图纸与强电施工要求不符,于是要求设计单位进行修改,从而及时避免了隐患的滋生。厘清施工界面,对避免各个施工单位因无序施工而出现施工真空或重复施工问题。 1.2交错施工 跨专业间的施工、调试需要仔细安排,早作分析,协调进行水、电等专业的配合,对重点工序进行排查,检查落实。如配电施工与电缆铺设间的交错,墙面电线敷设与墙体装修的交错,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施工盲点,保证施工质量,还能提高施工效率。 2 严格把控关键设备的安装质量关 智能建筑与电气工程联系密切。电气工程专业性强,作业面宽,工程繁杂,对质量要求极高。一旦出现关键设备安装问题,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出现智能不“智”的问题。因此,在监控过程中,应做好规划,明确施工方责任,抓住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坚持报难制度,及时排除质量故障。 2.1严把配电装置质量关 如果说电气工程是智能建筑的核心,那么配电装置则是电气工程的核心。因此,必须对配电装置的质量全过程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支撑基础系统稳定运行的配电装置质量安全。为此,必须对配电设备从设备进货到安装调试严格按图施工和规范验收。实际中,建筑楼内的变压器、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等设备在安装中往往会出现技术性问题,像低压开关柜内回路开关的动作整定电流与设计不符,供货的开关大小满足不了实际要求等等现象。考虑到整定电流在整个配电系统中的关键性,整定电流保护下级设备和电缆的动作值,整定电流小,开关容易跳闸停电;整定电流大,系统在出现过载或非金属性短路时会因为无法跳闸而造成人员触电或短路失火等安全事故。因此,配电装置安装过程中要仔细检查,认真核对图纸,及时排查,坚决消除事故隐患。 2.2 确保电缆铺设质量 电气工程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缆线。电缆是输送电能的载体,倘若质量不高,极易发生火灾或频繁短路的事故,大大影响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当前智能建筑工程中采用的电缆绝大多数的规格从三芯到五芯不等,加上工程施工中多将电缆沿竖井、桥架和沟道铺设,各种各样的电缆多缠绕在一起,而且一旦铺设不宜再返工,倘若施工人员技术不过关或者马虎疏忽,不分门别类、严格审查,将极易造成运行过程中电缆发热而烧坏的问题。如某工程中的电缆型号采用的有gnhyje系列、gnhyjv系列等,施工队在铺设强电竖井的电缆时,错将50平方毫米的gnhyje型电缆换成了gnhyjv型电缆,由于电缆连通的设备的电压要求不一样,导致电缆设备的防火标准大大降低,使用性能也大打折扣,为工程埋下了事故隐患。智能建筑多用电负荷高,一旦出现电缆质量问题或者电缆铺设错误,将可能出现电缆烧毁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而且频繁的短路也会对智能设施形成破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电缆的铺设质量。 2.3 检查配电箱 配电箱是接受电能和分配电能方面发挥着控制器的作用,要使工程中的动力、照明以及弱电负荷能正常工作,配电箱的工作性能至关重要。当前的智能建筑工程中,采用的配电箱型号复杂、数量多,而且大部分配电箱还受楼宇、消防等弱电设施的控制,箱内原理复杂、上筑下级设制合严格。另外,电气系统的专业要求和施工队资质的参差不齐,在设计中受各方干扰的情况较多,会造成设计修改通知单增加,配电箱内的设备和回路修改多等问题。若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只专虑按设计图施工而忽视修改,在安装时只顾对号入座而不仔细地进行技术审核,就可能满足不了有关专业功能的要求。因此,业主、监理方应对现场的配电箱按设计修改通知单逐一核对,纠正开关容量偏大或偏小、回路数不够等错误。电气设备的上下级容量配合相当严格,若不符合技术要求,势必造成系统运行不稳定、供电可靠性差,从而埋下事故隐患。 2.4 确保弱电设备安装质量 智能建筑往往要铺设大量的弱电设备,专业性极强,要求每个弱电子系统要搭配专门的技术人员安装调试,以确保安装质量。在安装实践中,可能由于监控管理人员一般对某些智能系统不够精通,因此在做好基础的管线、线槽施工质量的同时,重点对系统设备的功能进行监控,确保系统的稳定性。目前在智能建筑安装市场上,对关键设备的安装采取的是招投标的形式,许多专业队伍为争取夺标,往往承诺满足系统更多更新的功能,而且以低报价来增加竞争优势,这导致许多缺乏资质的企业混入安装市场,一些不合资质的企业在实际施工中为节约成本会去掉某些功能,忽视一些监控点。工程监控点减少无疑埋下了事故隐患,这是当前一些智能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 3 实施质量目标预控 质量目标即使工程施工的方向,也是对相关责任方的约束和监督。根据现场施工经验来看,施工现场存在着业主、监理、施工管理人员等主体,为此在明确责任方责任的同时,必须实施质量目标预控,从而才能促使每个工程主体都按照各自的责任去执行。首先必须分清工程中的重点环节。在电气质量监控中,确定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三个重点设备管、补管、交接等重点协调环节,明确关键,制订措施,根据规范进行超前监控,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其次,必须在监控好重点环节后以点带面,促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监控。电气工程除了设备材料的施工质量外,系统的功能也是重要一环。在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先进的设备不断出现,功能不断增强,而同一产品,功能的差异往往造成价格的明显不同。所以,在监控中,一定要根据合同仔细推敲,严格管理,确保系统应具备的功能,防止功能与实际要求不符而出现工程返工的问题。 4 小结 智能建筑是集各种先进科技于一体的建筑,对其进行机电安装质量的有效监控必须坚持分而化之的原则,就是对各个机电设备的安装都要严格把关,确保各个设备质量、安装质量都要是质量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从整体上做好协调,防止无序施工造成的施工盲点和重复施工,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智能建筑是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潮流趋势,只有对机电设备安装实现有效监控,确保建筑质量合格舒适,才能使智能建筑为广大老百姓广泛接受。 机电安装论文: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 摘 要 近几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自动化的机电工程施工被广泛应用,很多水利工程、建筑等各种企业的水电安装工程都实现了自动化。机电安装的工程可以应用于工业、民用等领域,使用范围很广,而且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所以机电安装施工技术作为企业建设的重点工程,施工要求需要标准较高和质量控制较严。 关键词 机电安装技术;质量管理 机电安装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项目,包含电气、自动化仪表、电子仪器、管道、电梯、动力站、消防设施、智能化建筑等项目。通过设计、安装和调试三个阶段完成安装工程竣工,以完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机电安装工程极其复杂和多样化,需要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需要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措施。 1 施工技术 安装低压配电箱,首先在配电箱的盘面涂上光滑的漆,做好鲜明的标志,牢固盘架,箱底板不能安装电器。把木制配电箱开关电器的照明盘电流设置在60 a以上、动力盘电流设置在30 a以上,在操作频繁的照明盘或者易燃场所的配电盘上加设铁包皮;墙上的配电盘,应保证盘底和地面距离要在1.2 m以内;在配电盘距地面1.8 m的地方安装电度表,在与地面相距不过2.1 m的地方明装立式铁架盘;在配电箱上安装的a、b、c三种母线,分别涂上黄、绿、红三种相色漆,易于区分;最后,把低压漏电保护器安装在配电盘上,以确保用电的安全性。室外配电箱,应在箱体上方安设防雨罩,公共场所配电箱,应加锁固定箱门。 调试电力拖动系统分为调试准备、试运行、启动和调速、停止运行四大步骤。调试前应做好准备工作,详细核对铭牌上的各项数据,察看使用环境,查看离合器进、出风处的通风流畅程度,根据机型检查接线的方式,检查进线电源电压和频率;检查机座接地装置连接的牢靠程度。 采用柱式法安装配电变压器,用两条槽钢把台架固定在两根电杆上,台架和面的距离要达到2.7 m,同时确保台架的水平倾斜在1/100以下。然后,在两槽钢中安装配电变压器,在配电变压器的底部安置两根枕木,谨防配电变压器滑脱以及与槽钢产生振动。用直径在25 mm以下的钢绞线缠绕变压器油箱顶部两杆,采取扭麻花的方法来缠绕,抽紧操作采用花兰螺丝;把防蛙罩加装在变压器高压柱头上,用低压绝缘导线和铜铝设备线夹联接低压柱头出线,裸露导线的绝缘处理采用热收缩绝缘套管;最后,设置好安全保护措施,即需要在槽钢周围悬挂禁止攀登等警告牌。 2 施工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包括方案设计、技术、施工组织和成品质量控制四个方面的监管工作。施工人员必须根据机电安装技术的特点和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施工工序,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达到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 在安装施工前要仔细勘测施工现场,确保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要与实际工程的需求相符,平整施工场地,验收好进场的各种类型的施工设备和分配好施工人员的工作和责任,确保合理安排安装施工的整套计划和工序。 2.1 施工准备工作质量控制 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之前,应准确校对设计文件和设备的文件。在安装过程中会使用很多大型的安装设备,必须保证使用的设备与安装施工计划、施工组织设计相对应。同时,结合现场地质和气候,对水管、供电、供暖、抗震等临建设备采取防护措施,保证建筑的其他设施的安全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合理做好的准备工作再做好施工安排。 另外,安排施工人员认真检察并妥善保管进场设备,审核机电安装施工的设计图纸、施工材料,组织技术人员针对电缆走向、排水坡度处理等问题进行综合性探讨进而实现有效的解决,以防因审核不周引发的安全隐患。 2.2 施工工序质量控制 机电安装施工极易出现质量问题,必须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重点控制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及时整改和纠正潜在的问题,才能保证符合国家既定标准的施工质量。另外,竣工交接的每一项已经完成的工序,都要逐一保护和检测成品的质量。 2.3 质量控制方法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信息化的监控手段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检测手段,科学技术能渗透到工程施工质量监控的所有环节,并能达到预期的监控目的。完整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是工程整体优良建设质量的保障,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要从施 准备工作入手。施工准备工作的重点在于隐蔽项目验收,在安装施工前必须按质量标准严格验收好排水、供暖、风等隐蔽项目,有利于保障机电安装施工的整体质量。 机电安装施工具有很多工序,为了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都会在关键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的部位设置多个质量管理点,以做好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这种方法以多个施工点的质量控制来衡量整道工序的质量监督和管理,节省了质量管理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把科技含量高的新设备、新技术融入质量管理点的质量控制,实时监管质量问题,减少施工工序停滞。 但是,安装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施工技术的控制,按照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针对关键的施工技术从严控制构件的安装质量,尤其在自动化设备安装质量要求重点控制和管理。对机电安装施工的整体质量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在确保建设施工优良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工程的投入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都是机电安装工程的重点工作,而且都依托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体制,在不断更新和改造安装施工技术的同时,注重严格的质量控制盒管理,同抓技术与质量优质的双向指标,实现机电安装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机电安装论文: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与管理措施分析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实践,详细介绍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并对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诸多因素及有效控制安装工程造价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和 总结 。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动态控制;有效控制 1引言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是贯穿于整个安装工程由始至终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长期存在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竣工结算超施工图预算的“三超”现象,除开 自然 因素的影响外,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可以尽量减小甚至完全消除的。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虽占总造价的比例不高,但安装工程的系统多,主要有给排水、消防喷淋、照明动力、通风空调、 计算 机 网络 、弱电工程等,技术含量高,涉及的管理部门多,安装造价往往很难控制,因此,做好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关键所在。 2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由设备费、建筑安装费以及其他管理费构成,其中建筑安装费是建设工程造价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管理,把建设资金控制好,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投资效益是投资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材料品种多、规格多、品牌多。如给排水工程中的阀门有闸阀、截止阀、蝶阀等等,规格从dn15mm至dn350mm以上,以上3种阀门在使用功能上区别不大,在一些非 工业 工程中,3种阀门任选一种都可使用,即使同一种品种的阀门,又可分螺纹连接、法兰连接,从其材质上又可分为马铁铜芯、全铜等,法兰又可分为单闸板式、双闸板式阀门等,它们的价格相差较大,即使同一规格、同一型号的产品,其产地、厂家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 2)新材料、新工艺、新施工方法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不少新产品、新材料逐步取代了过去的一些传统产品,如给排水工程中,传统的镀锌钢管已逐步被塑料给水管、铝塑复合管、铜塑复合管、铜管等新型材料所取代,水电相结合的远程水表正成为一种 发展 方向,有望取代传统的水表。 3)现有安装定额落后于建筑领域的发展速度。施工机械水平的提高,设计验收规范更趋合理化、国际化,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推广应用,已使目前的定额水平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4)变更多。由于安装工程要与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相配合,以及安装工程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和要求,以致于设计的平面图纸上无法完全表达实际施工情况,如“风管、水管、电气管道”这3管在同一空间必须避让,同时这3管还要与土建配合,避让梁、柱、与装饰相配合,既不影响技术性能,又要紧凑装饰尺寸、位置要求,以利美观,只能在施工中加以变更、完善。 5)暗装、暗敷多。为了美观,安装工程多采用暗装、暗敷。因此,竣工后的工程,现场不能直接地反映出安装所用材料的规格、品种、尺寸,不易检验出是否按设计验收规范施工。因此,也就不易发现是否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问题的发生。如空调工程施工完后,较难发现是否按国家制定的验收规范规定的镀锌钢板的厚度制作风管,风管保温层的厚度是多少等问题。 3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分析 根据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其工程造价控制大致可分为以下阶段,如图1所示。 3.1按工程建设的进程,影响造价最大的工程设计。 影响造价的各种可能因素中,其中初步设计阶段占75%~95%,技术设计阶段占35%~75%,施工图设计占5%~35%。如果设计不合理,设备和材料选用不合理,则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当前,各设计单位相同专业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管理及用人制度的诸多矛盾的影响,针对每一个工程项目,在设计人员安排上不可能择优组合,这不仅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而且影响设计单位的声誉和业主的收益;另一方面,受市场 经济 的冲击和管理、分配体制的影响,设计人员热衷于为业主从“推荐”施工单位到“推荐”“选用”某种品牌的设备、材料,从中收取生产厂商的回扣,实质加大了业主的投资。个别设计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赶时间、抢任务,设计质量差、深度浅、详图不全或相互矛盾、漏洞百出,无法准确计量工程量。此时,施工单位往往钻在自身角度有意或无意地多算或重算计算工程量,造成工程计价多估冒算,同时给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埋下了伏笔。例如在某工业厂房设计中,生产工艺管道系统无管道系统图,造成无法算量,识图困难,施工中施工方全部按现场布管,全部走现场签证。 3.2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不高 个别施工 企业 尽量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取不合法的最大收入,内部质量技术及造价管理部门的设置不健全或设置健全但无具体的落实和监督措施。这种施工单位不是本着提高服务质量、为建设单位节约的原则,强化管理、内部挖潜、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而采用以下方法获利: 1)在订立合同时,采用各种办法使合同条款欠缺细致的规范,给施工单位预先留下许多漏洞,导致工程造价严重突破工程预算。特别是在包干工程项目中,导致包干项目包不死,最终成为按实结算工程。 2)在工程预算、分阶段结算或工程竣工结算时,施工单位往往站在自身角度,故意曲解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定额子目的套价,对定额中的活口,更是加以充分利用。 3)取费标准不按“安装工程类别划分标准”和施工企业资质等级套,低类高套,增加安装工程造价。 4)安装工程未计价材料的价格,目前完全是实行市场价。在进入计价表之前,必须经建设单位的价格认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大量采用高价低质的材料,这不仅是使安装造价增加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存在施工质量隐患问题。 5)重复报量和超进度报量。同样的工作内容,改头换面或稍加修饰,重复多次向建设单位报量,目的是使划拔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超过实际完成的工程造价,施工单位尽量提前收取工程款,为以后的工程结算纠纷和工程造价的超冒奠定基础。 6)由建设单位供应材料的工程,施工末期施工单位采用多报材料计划,材料到货后,易地串换,套成现金,为日后甲乙双方“扯皮”埋下伏笔。 3.3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修改既定设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标准。 施工过程中难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设计变更及签证现象。如何处理即将发生或已发生的设计变更费用及签证费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造价。由于不少业主对工程概预算专业不甚精通,处理不妥就会增加工程造价成本。 4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有效控制措施 根据机电设备安装各阶段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控制管理措施不到位,人为影响因素较大等,因此,加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实施动态控制,将工程造价始终控制在预算或者合理的范围之内,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4.1制定先进合理的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目标 开工前应充分阅读施工图纸、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对合同中有“活口”的条款、针对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投资控制的关键点,并准备对应的防范措施。 由于安装工程中管线布置较密,难免会有“打架”情况,因此需要做好施工图纸交底会审工作,对施工单位提出问题的合理性、经济性进行确定与控制。若发现各专业间图纸出现矛盾,则尽早向设计单位提出修改,以免出现返工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4.2择优确定专业分包单位,防止少数垄断性行业任意抬价。 在工程建设中,有些特殊专业工种不得不委托专业施工单位承担,如变配电所安装工程、煤气工程等,而这些行业往往又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一般每个建设项目的变配电系统必须由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负责从设备采购到安装的专业分包,而且价格是一口价。如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由几栋办公楼及数栋住宅楼组成的小区,需要10kv扩容供电及新建几个用户站,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根据《电力建设安装工程定额》、《电力 工业 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制度及规定》、《湖南电力行业材料预算价格》编制的预算为3600万元,对此预算进行分析并通过材料市场调研,发现母线槽2500a的价格要高出40%,原报价11520元/m,而询价只有6200元/m,就此一项差了100多万元。为了降低造价,同时又确保质量,首先以尊重供电部门的规定为交涉前提,但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另外邀请几家供货商参与报价,同时向供电局认可的几家供应商询价,通过与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一轮又一轮的商讨,列举证据,最终同意以3200万元的合同价与业主签订了合同,从而使供电部门的垄断价格尽量贴近市场实际,仅此一项为业主节约400万元投资,核减率为10%。 4.3灵活运用多种材料、设备询价体系 安装工程由于系统多,材料设备的种类也多,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的造价,所以严格控制材料价格是降低造价的有效手段。某些大型设备如冷水或热泵空调机组、变压器、高低压开关柜、水泵、锅炉、柴油发电机组等,在总包招标过程中一般只要求施工总包单位报安装费、人工费,而设备购置则由业主通过招标采购或业主指定供货商进行采购。由于大型设备经测处将占机电安装工程总造价的60%~70%,而且这些设备专业性强、价值高,对造价影响大,造价工程师可在此阶段或在施工阶段协助业主采取邀请招标方式,从技术规范的响应性、商务报价的高低水平、付款方式的优惠程度、售后服务等 文献 ,由评标小组或评标委员会通过综合评议法或最低投标价法进行比选,并对供货商或生产商加以考察。主要考察其生产或供货能力、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工程业绩,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要求的合格供货商或生产商。通过集中招投标采购,可使业主获得有竞争性的价格。如某工程中的空调热泵机组设备,招标前市场价1450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1050万元,节省400万元;变压器,招标前市场价135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95万元,节省40万元;高低压开关柜,招标前市场价1850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1300万元,节省550万元。 4.4严格把握安装工程变更签证 施工过程中难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设计变更及签证现象,处理不妥就会给施工方留下索赔的伏笔。因此造价工程师必须依据工程变更内容认真核查工程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进行技术 经济 分析比较,检查每个子项单价、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按照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的条款确定变更价格, 计算 该项划等号变更对总投资额的影响。如果待工程变更付诸实施后再去核实计量,现场已面目全非,不但核量不准即使核准了,也木已成舟,难以更改。 由于安装工程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变性,工程实施阶段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图纸外工程项目或隐蔽工程。对于建设单位,除随时检查隐蔽工程外,对图纸外工程实施隐蔽前要组织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单位对隐蔽工程进行会签,确保隐蔽工程的准确性。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要坚持按图施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控制造价。工程造价人员必须认真履行隐蔽工程会签制,搞好动态结算,为工程款支付提供可靠依据。工程管理人员要严格坚持按图施工的原则,按照设计施工图要求,进行施工和监督,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控制工程造价。 在施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以批准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标准,核实各阶段施工单位所报进度量,严格按合同规定的有关材料设备供应方式、现场签证办法、进度结算制度等执行,各专业部门必须按基建程序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力求实现预算造价,这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关键。 4.5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造价管理人员的考核管理。 国家相继出台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和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使工程造价管理逐渐走向法制化,不断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从业道德水平、专业技术从业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与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6做好竣工结算工作,把好工程造价控制最后一道关 作为对造价的综合控制与管理,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的三把钥匙。竣工结算是控制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口。建设单位必须按图纸、规范、合同及基建程序的要求进行复查。建设单位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首先对完成的工程量进行复核,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逐一核实,予以确认;对工程质量、工期作出评定,此后再按核实工程数量、定额单价、取费标准确定结算造价,并按合同要求作出进一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善地控制好安装工程造价。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施工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永恒的动力;作为建设单位,尽量控制和减少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中的工作重点,而准确判断和识别造成安装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因素是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前提。 因此,在施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以批准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标准,严格按合同的规定执行,按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程序层层把关,力求实现预算造价。而对于整个项目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而言,只有将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时刻控制在制定的每个分项目标范围内,才能保证整个安装工程造价目标的实现。 机电安装论文: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摘要:煤矿开采离不开机电设备,基于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设备运行,而且易引发安全隐患。对此为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介绍了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及作用,分析了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有效控制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0前言 随着我国煤矿科技的发展,煤矿开采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很多煤矿企业已开始引入一些高性能机电设备,而矿井生产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要想使这些机电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必须安装好这些机电设备。而要想安装好这些机电设备,有必要了解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明确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掌握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对策。 1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 当前由于在安装矿山机电设备时,通常需涉及机械工程专业、数控专业以及信息技术专业等多学科、多专业,因此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相对较复杂,应由专业安装人员以矿井实际安装条件为基础,科学安装。专业安装人员一方面应具备全面的机电设备安装知识,另一方面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随着我国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种类不断增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些自动化、智能化机电设备安装工序较复杂,不易安装,要求安装人员应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此外,随着矿山生产规模的扩大,需安装的机电设备也会不断增多,设备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必然会增大安装人员工作压力,安装难度也会不断增大。 2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 (1)安装监管。由于安装矿山机电设备不仅要用到很多专业知识,而且技术性较强,因此,一方面安装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应达标,应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另一方面还应做好安装监管工作,安装监管人员也应懂安装、会安装。而就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装现状而言,很多煤矿企业都不重视安装监管,甚至有部分矿企根本没设置安装监察岗位,只靠安装人员自行安装,不能及时有效的管理安装。若在矿山机电设备安装中安装人员责任心不强,安装不认真,图省事简化安装步骤,时常会造成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不达标,以致设备在后期运行中频发故障严重影响矿井生产。(2)安装设计。由于安装设计是指导矿山安装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应在矿山机电设备正式安装前就应完成相关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在进行安装设计前,应充分了解生产区域实际情况,把机电设备安装位置以及需用到的安装工具、安装技术等信息全部确定出来,以充分指导安装工作。若在实际生产中,安装设计人员设计不合理,不详细,或不重视审核设计内容,机电设备安装工作存在设计缺陷,必然会影响安装工作,最终安装出的机电设备便很难满足生产需求,易埋下安全生产隐患。(3)安装技术难点。很多矿山机电设备在实际安装时都会遇到一些技术难点,若处理不好这些技术难点,必然也会影响安装质量,引发安装问题。纵观以往的机电设备安装情况,发现变频器安装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难点。在实际安装作业中整流桥、谐波、供电电源以及电网噪声等这些因素都会干扰变频器,引发变频器安装问题。如谐波的存在,会影响线路信号的正常传递等。另外,机电系统中存在的整流桥也会严重干扰电子、电气设备,致使这些设备不能接受正常指令信号。(4)安装人员。随着矿山机电设备体积的增大,结构的复杂化与数量的增多,对安装人员的安装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安装人员要想安装好每台机电设备,首先要充分了解这些机电设备,并掌握必要的安装技巧。但就当前我国的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现状而言,很多煤矿企业都缺乏专业的机电设备安装人才,加之矿山机电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安装人员工作压力逐步加大等,这些因素都对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策略 (1)重视监管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矿山企业可通过设置机电设备安装监管岗,来强化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监管,积极寻找机电设备安装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以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同时各煤矿企业还应定期评估各安装人员工作质量,并考核他们的专业知识与安装技能,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安装作业。总之矿山企业应重视监管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努力提高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以确保实际生产中机电设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2)强化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设计管理。矿山机电设备的正常安装、正常运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安装设计。设备安装人员在实际安装矿山机电设备时,应严格按照安装设计要求来确定安装场所,选择安装技术,对此,矿山企业应强化管理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设计。设计人员应在充分勘查实际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再进行机电设备安装设计。做好安装设计后,相关部门还应做好设计审核工作,一旦发现安装设计中存在不科学、不合理内容,应及时进行整改,以免影响最终安装质量。(3)处理矿山机电设备变频器干扰问题。实际在安装矿山机电设备变频器时若电压值过大,为防止变频器干扰其他电力设备,则应单独布置变频器。同时机电设备安装设计人员,一方面应尽量简化线路连接,另一方面应确保供电系统电流能稳定传输。除一些重要线路必须保留外如控制系统线路、变频器线路等,应科学合理的去除或适当隔离其他线路。另外,基于变频器谐波会严重干扰电网运行,易缩减电网功率,使电网电压降低等,对此,设计人员可通过给变频器电源侧加装电抗器的方式,来减弱变频器对电网的影响。(4)重视引进与培训安装技术人才。矿山机电设备的安装主要靠这些安装人员来完成,安装人员安装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实际安装质量。在实际生产中,矿山企业要想提高本矿井矿山机电设备安装队伍的整体安装水平,具体可从下列两方面着手:①及时引进矿山机电设备安装技术人才,以确保本矿井机电设备安装队伍能掌握最先进的机电设备安装技能;②矿山企业应重视强化培训企业内部现有安装人员,大幅拓宽安装人员的专业知识面,努力提高他们的安装技能。与此同时,矿山企业还应重视培养矿山机电设备安装人员的职业素质,增强安装人员的责任心,促使他们爱岗敬业,严格按安装规程作业,并想方设法的自动提高机电设备安装质量。 4结束语 总之,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期设备运行。为避免矿山机电设备运行受到影响,应在充分了解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的前提下,掌握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应对,如强化监管安装过程、安装设计,重视引进高尖端人才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才能使机电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王松 王凯 胡叶丰 原晋林 单位:潞安环能股份公司王庄煤矿
广告营销论文:从“中国制造”系列广告解读国家广告营销 摘要 本文以国家广告营销的价值构建与商业逻辑、国家广告营销的策略反思与观照为论述主线,深入剖析了当前国家广告营销的意义和误区,进而从传播价值链规划、政策推动、广告创意他国本土化、新媒体整合传播等方面提出了国家广告营销新策略。 关键词 品牌 国家 广告 营销 2009年12月,中国商务部隆重推出“中国制造”系列全球广告,在cnn等国际主流媒体上投放,意在打造与巩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声誉,这则30秒的广告围绕“中国制造,世界合作”这一中心主题,阐释中国企业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正不断与海外各国公司加强合作,该广告推出后海外反响强烈。出口企业倍受鼓舞,有关国家营销的话题迅速上升为国内行业焦点。 一、国家广告营销的价值构建与商业逻辑 国家营销在国外早已有之,世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早在其1997年的著作《国家营销》一书中,就提到“致力于自我营销的国家,必将极大地增加世界经济的份额和他们所服务的世界”,在科特勒看来,国家营销的核心任务正是期望在世界舞台上建立卓越的国家品牌形象,具体体现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外交和教育等诸方面,国家品牌形象的核心诉求其实正是该国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对外的一种宣传和输出过程,其最终将为该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助推力量,科特勒进而认为,“国家品牌形象的培育和塑造是任何一个于在世界舞台上“纵横驰骋”的国家或者地区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从这个角度分析,国家是一个巨大容量的传播载体,借助国家这一“管道”;可实现商业、文化、产品等的异国输出或传送,但经济学讲究利益博弈的筹码原则,在强国向弱国输出的单一逻辑下,弱国似乎只有输出廉价劳动力、廉价产品的可能,这一话语逻辑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壁垒,因此中国以往的国家营销较弱,而发达国家国家营销意识和举措都较为明确。比如,在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11月23日晚,英国首相布莱尔在著名的美国动画片《辛普森一家》中“露面”,为片中的“首相布莱尔”配音,给到伦敦旅游的辛普森一家五口提出建议,据说布莱尔此举是为了借机向美国人“推销英国旅游”;而芬兰在2004年启动一项宣传其高科技创新中心形象的活动,以便使芬兰高科技公司在美国有更好的表现。但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早在几年前就由政府出面做广告营销,使多数印度的公司都获得了好的效益。 国家广告营销的价值意义日益凸显,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对等输出的桥梁已经搭通,中国经济的增量优势需要有强大的外贸支撑,出口引擎依然是拉动经济的最大马车之一,但在国际经济低谷的背景下,如何借助国家广告营销提升出口,已经成为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现实课题;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国家广告营销所承载的公信力,远远强于企业自身广告的宣传说服力。此外,国家广告对产‘品的品牌塑造作用正在不断释放。以印度、爱尔兰为例,这两个国家过去由政府出面做广告营销,使印度、爱尔兰的许多商业公司都获得很好的效益。正因于此,目前国家营销正作为一种提升一国国际形象的流行做法,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推崇。 我国近年来越来越意识到广告营销活动的战略意义,但最初的起源确是国家公关营销。在前两年中国制造引发系列全球贸易摩擦之际,国家质检总局首先发起了“相信中国,相信中国制造”大型宣传活动;其次,商务部在各种国际场合宣讲“中国制造”对全球经济做出的贡献和中国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均符合国家标准和进口国标准;最后,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都参与到这场国家公关当中来,从而成功实施了这场“中国制造”的国家公关行动,此次中国政府在“中国制造”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承受多种压力的时候,能够开展高层次、大规模的危机宣传攻势,显然可以看作是塑造中国国家品牌形象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努力。 就国家行为的路径判断而言,中国制造的国家公关宣传,无疑是中国制造畅销全球、全球经济上升通道背景下消灭出口障碍的策略,政府扮演的是为中=国制造护航的角,色,完成的是国家营销的第一步,而在全球经济低迷、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场图景下,国家如何借助国家公器的公信力去激发需求,唤起全球商和消费者的产品信心?中国国家广告营销应运而生。 中国政府创新性地迈开国家广告营销的步伐,其背后有民族经济利益和国家政治的意义。微观经济学里有微观规制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规制要放松才会形成充足的市场竞争,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保护民族利益的立场,因此国与国之间经济规制的博弈实际上是国家利益的较量,在全球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不仅没有成为物廉价美的代名词,反而成为发达国家挥动反倾销大棒的借口,而通过广告营销,提高中国产品的亲和力,无疑是一个重要举措;作为新兴的崛起型国家,中国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国家营销”改变其他国家民众的认知,树立起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家品牌,从而成为企业和产品品牌最好的背书。只有这样,才能将贸易争端等尖锐矛盾软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消除目标国家民众敌意、笼络政治资源和更好地游说政府,实现国家利益。正如中央电视台一贯宣扬的品牌背书效应一样,中国制造系列广告的海外刊播,正是借助国家公信力起到政府“产品背书”作用,增强产品的整体信誉,包括产品声誉和形象声誉,而值得赞许的是,国内一些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比如格兰仕等都巧打民族牌,以“国家管道”出击海外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另一方面,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还任重道远,经济转型非一日之功,中国制造恐怕仍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驱动引擎,因此帮助中国产品的推广、推动销售量已成为政府的燃眉之急,国家广告营销呼之欲出,并上升成创立国家财富的制胜战略。 二、国家广告营销的策略观照 但是我国目前的广告营销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1、单向传播思想未能改变,广告灌输痕迹;在消费者3.0时代,单一广告灌输容易招致消费者抵触,纵观中国制造系列广告,灌输教化痕迹还比较浓厚,尽管其中不乏故事叙事,但在广告。传播方式上依然比较单一,广告故事灌输的思维定位未能改变;此外,由于发达国家同时也是“广告剩余”国家,广告浸淫公众100多年,其在广告接受心理上比中国公众更为理性,更为成熟,用中国广告模式去开展国家广告营销显然效果还有待提升;2、国家广告营销拘泥于产品广告宣传,整体、全面、成熟的国家营销思想尚未形成,事实上国家广告营销的不单一是产品,它可以是文化、民族精神、国人素养等多层面的东西,但梳理一下近二十年来我们对外输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影视作品,不难发现其中的误区与隐忧,比如曾经让中国影视作品“第一次”走向国际市场的《红高粱》,留给世人的印象仅仅是贫穷和粗暴的消极形象,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我们的影视在宣杨什么,在塑造一个怎样的国家形象?近几年,韩国的几部大型电视剧在其国内、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蓝色生死恋》、《我的野蛮女友》、《我叫金三顺》、《百万朵玫瑰》、《大长今》等等,这些电视剧作品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培养了亿万韩剧粉丝,这些电视剧为韩国集国家之力所打造,在其较高的艺术价值背后,人们更能发现其国家意志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电视剧作为韩国文化传播战略的一部分,借助国家广告营销的力量,逐渐将一个韩国国家品牌的积极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当然这只是完成第一步;韩国倾国家之力打造一个又一个文化符号,并将自己的产品整合到这些文化符号中推广出去,依靠这些符号,韩国向公众传达了一个国家品牌,一个人们眼中现代、时尚、性感的国家品牌,以此为市场支撑,韩国电视剧热播不断,韩国菜馆不断扩张,现代、lg、三星、sk、希杰、乐天等韩国著名商业品牌更是成为主流;同理,哥德堡号重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途经十多个国家,让人们对瑞典这个遥远而陌生的北欧国家的品牌、文化及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一艘旧船充当了瑞典国家广告营销的载体;3、以东方人的广告思维构思西方人的广告创意,营销了广告诉求的效果;以中国制造系列广告为例,依然是国内广告公司策划、创意、制作,本土式定位营销是广告界的代表理论,而中国制造系列广告在这一点上还有待完善。由上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国家广告营销必须有匹配的策略体系支撑。 在全球化的市场逻辑下,中国必须由“国家制造”日益向“国家品牌”转型,因此实行国家广告营销战略意义深远。如何更为有效的开展国家广告营销?笔者认为,在当前的营销背景_中,首先要提升全民广告营销意识,出台国家广告营销战略,从战略规划高度来理解整个传播行为,特别是传播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的规划尤显重要,从文化交流、影视输出、各界国际交往等多个传播链条进行规划,确保国家广告营销意识的宏观落实。以电影为例,积极、正面的国家意识、良好的公民精神风貌和产品形象都应该在电影中有所反映,向世界传达中国的正面形象,传达人性的真善美,在西方传媒意识形态依然对中国保持敌视和丑化的情况下,如何以文化引导他国的舆论、公众评价是中国政府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国家广告营销活动应该在宣传中国辉煌历史文化的同时,重点强调中国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形象,让国外消费者了解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接受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化,认可中国的技术实力和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假如国家将广告营销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来执行之后,便需要切实有效的法规来督促政策的落实;其次,学会按照他国思维来规划中国国家广告营销,比如从广告创意表现上,可能要善于运用国外民众所感兴趣的元素来进行创意,促进创意的他国本土化。符号学研究认为,语言会影响思想,形式会影响内容,广告创意形式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广告传播的效果,知名广告人李光斗先生将品牌文化力归结为品牌竞争力的一个方面,而广告创意表现,即为国家文化、品牌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外公众正是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载体认识中国和中国产品。此外,伴随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以其快速性、准确性、互动性、便捷性以及粘合度高、性价比高、投放成本低、有效性强等特点为海外公众所认可,站在国家广告营销的战略高度,中国有必要借助新媒体、特别是“国家队”新媒体进行国家广告营销,不失为一种优势策略。纵观国内企业新媒体的运用,已从单一的网络推广、分众化广告、口碑传播、社区营销等营销模式,过度到覆盖品牌推广、客户互动、营销渠道以及企业战略、社会责任、公益形象等全方位的新媒体整合传播营销模式,中国的国家广告营销也可借鉴这一思路。 今天,国家品牌竞争力整体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化推进的显著征兆,在国家广告营销策略上,中国还面临着传播价值链规划、政策推动、广告创意他国本土化、新媒体整合传播等诸多现实问题,但唯有突破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理解上的障碍,才有可能实现国家广告营销目标,提升中国的国家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形象,促进国家价值和中国产品效益的最大释放,提升中国品牌的辐射力和领导力。 广告营销论文:关于广告传播视角的品牌形象与营销关系 【论文摘要】对于品牌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营销学视角以经验方法进行,这在无形之中忽视了品牌形象研究的独特性。作为品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形象的塑造对于实现营销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品牌形象塑造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结构过程。因此从广告传播的视角去认识品牌形象与营销关系,结合中国品牌现实探讨这一问题应该成为其中之义。 【论文关键词】品牌形象;意义迁移;传播学 目前,品牌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营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品牌与营销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我们所接触的大部分品牌都是外国品牌的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得了“集体失语症”,大部分的中国企业还没有从以低成本的优势中清醒过来。在此背景下,探讨品牌及品牌形象问题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当商品同质化问题不断加剧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商品物理功能差异性很难成为竞争的利器,消费者的感性消费将进一步推动有效营销的难度。如何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如何通过广告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并使其购买某品牌商品?这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营销的最大困境。单纯的告知性广告对消费者的决策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微弱。因此品牌战略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法宝,对品牌形象及品牌体验等要素的构建与塑造也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增强商品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为此品牌形象的塑造应该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品牌形象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品牌的思想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在古代。因为种种原因而采用做标记的方式就具有品牌的意义。一般人认为品牌最先源于西方古代人给家畜特定做“烙印”以表明其归属。在中国古代标记广告的形式也具有品牌的意味。标记表明生产者或生产工匠。古代手工艺人经常会在他们制作的手工艺品上打上某种标记(抽象的符号或手工艺人的签名)以方便顾客识别产品的来源,这是品牌的最原始形式。早期标记主要功能是区别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商标在西方国家开始出现。由于商品增加、竞争加剧,商标的使用便逐渐推广开来。西方各国关于商标的法律也相续出台。使得商标时期的品牌运作有了相应法律依据和保护,从而使商品经济发展与竞争日益变得规范有序。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品牌不仅仅是一个标记和符号,对于品牌内涵的塑造成为企业竞争的制高点。科技革命的兴起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商品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品牌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品牌的认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概念。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之间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显而易见,这个定义更多是从营销组合的角度去思考。从传播学视角审视品牌,品牌更多是跟体验联系在·起.因为消费者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胜过物质需求。品牌可以说是一种信息或体验的营造与传递,正如马克·布莱尔所言“品牌所面临的共同的挑战是创造品牌体验,深化和扩展品牌与他们主要客户群以及影响者之间的联结”简而言之,品牌是一种消费者对商品的体验的集合。在这其中,品牌形象是极其重要的成分。什么是品牌形象?利维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品牌形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品牌形象是存在于人们心理中关于品牌各要素的图像及概念的总和,主要是品牌知识及人们对品牌的总体态度。斯兹提出,品牌应像人一样具有个性形象,不是单独由品牌产品的实质性内容确定的,还应该包括其它一些内容……,由此对品牌形象的认识进入到品牌的个性层次。综上所述: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总体印象和判断。品牌的外在形式是标志符号,其实质内容是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感觉和体验的集合体。消费者的这一集合性印象和判断是在与该品牌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广告以及营销工具的组合使用就是要在消费者群体的心目中建立起消费者所期望的品牌形象以达到与其沟通的目的 二、意义迁移:广告塑造品牌形象的原理机制 广告作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品牌赋予不同的意义。商品同质化的问题导致商品的物理属性已经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亦即“产品和服务,仅凭产异化的利益、独特的销售方式和与众不同的功能属性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普通需求,也不能满足企业长期的利益需求”消费的重心已经从物理功能转向了商品的意义,消费者追求商品意义的企图在于寻找归属感,消费意义也成为消费者获得归属感的唯一线索。因为商品生产过程与消费的分离使消费者无法了解到整个产品的真正的原料成分等客观资料,所以消费者只能通过感性消费解决这个困境。 在同质化商品的大海中,某一种牌子的商品如果不进行差异化的品牌战略尤其是品牌形象塑造,将失去消费者的青睐,也可能在市场上失去自己的声音。广告塑造品牌形象主要原理是意义迁移。万宝路香烟的产品定位以及广告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个迁移过程的本质。这个最初定位于女性香烟的产品以“像五月的天气一样温和”来试图打动女性消费者的广告以失败而告终。后来在李奥·贝纳的精心策划下.通过广告塑造了品牌形象。成为了男性香烟的代名词,其成功的秘密在于广告形象的巧妙运用。通过展示牛仔形象来强化香烟的男性化气概。在万宝路香烟的各种广告中都是以牛仔为主要形象,在牛仔的嘴上叼着香烟或夹在手中,背景一般为草原或草原登。从广告传播的视角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广告信息的架构是一个奇特的过程。广告将牛仔、香烟、马、乡村诸要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从而形成了一个人工的广告形象。这个过程本身具有不同的选择性与可能性,也就是说元素的选择具有任意性。但由于消费者自身具有的趋向心理作用,自动地会将这一过程理解为自然化过程而非人为的。通过对这一系列广告进行“自然化解读”有机地将各种元素的组成意义的载体:万宝路是男性使用的香烟,是专门为野性粗犷豪放的男性而生产的;如果一个人吸的是万宝路香烟,他一定更有男人气概。这个形象使消费者对万宝路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将多个元素的组合自然而然地理解为一个必然性的整体形象。当想到万宝路就会想到牛仔就会想到狂野的男性气质,同时是满足了很多男性对自由的潜意识需求(主要通过乡村、草原等背景性信息呈现)。正是广告通过人为地“自然化”过程给予商品塑造了与众不同的个性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的参与中完成了意义的构建与迁移。商品成为了有形象和独特意义的物质载体。消费者因此通过消费商品解读意义进而获得归属感和满足感。正如里克·莱兹伯斯在《品牌管理》中所言,“转化型广告以品牌能够带来的非物质的感受为主题,强调品牌的社会意义.而很少提及商品的内在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带来的好处。转化型广告的目的是为品牌塑造一个形象……品牌通过这种广告宣传却能影响消费者对其内在属性的评介”。 三、差异性与吸引力:塑造品牌形象对于营销的重要意义 当代,消费者决策不是单纯根据商品的物理功能属性,更多是根据商品的象征意义、品牌个性、品牌形象等主观因素进行。每个企业对自己产品的定位认识不同,就会存在不同的产品定位以及广告定位从而会塑造出不同的品牌形象。对于每一个品牌而言,塑造的品牌形象就具有区分其它同类商品的作用。乐百氏纯净水提炼出“27层净化”的概念对其纯净水的纯净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点,使得乐百氏纯净水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迅速脱颖而出。乐百氏“27层净化”纯净水的专业的品牌形象给消费者留下了超级纯净的感觉.有效地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出了具有排他性的形象。这种形象深入人心,使消费者产生品牌信任感,同时对营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帕特里克·汉伦所言,进行充分沟通(广告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就能够与顾客建立起情感纽带,这就有助于让他们打造出产异化的形象,赢得顾客的青睐,加深与顾客的联系。这对提升品牌价值、提高财务方面的业绩表现具有显著效果”。 在商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在广告铺天盖地轰炸的时代,消费者对自己需要购买的商品难以做出选择,到底是什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呢?品牌形象的塑造可以使消费者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获得精神满足与体验。这样的满足与体验需要仪式化的在场。仪式是指“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实现这种互动性,就必须考虑将生活仪式与产品结合起来。耐克运动鞋的诸多广告其实质就是一个英雄神话的仪式。在广告中球星们娴熟地运用自己的技巧,巧妙成功地实现英雄式的射门或投篮,最后受到凯旋而归的荣耀。整个仪式不仅仅是推动营销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促使更多的年轻人形成一种对英雄的仪式崇拜,并在自己的生活中重塑这一仪式,使其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这种由于品牌形象所形成的吸引力正在世界各地改变着成千上万青少年的生活状态。消费者经常会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将某一品牌形象当主要考虑因素进行决策,因为此时品牌形象等感性因素的刺激可能促使消费者可以回忆起大量关于商品的印象以及对自己生活的仪式化影响而产生隐含的驱动激励。所以可以如是说,消费者在购买这类具有明显品牌符号和品牌形象的商品时。更多是在满足自己内心世界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的满足是通过仪式化的品牌形象加以实现的。换言之,具有品牌形象的商品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总之,塑造品牌形象增强了消费者对某品牌的吸引力,改变了对品牌内外属性的评介,增强了对该品牌选择的可能性,从而使该品牌在市场营销中产生较强的竞争力。 广告营销论文:Web2.0时代广告精准营销探析 摘要 web2.0时代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广告的精准营销受到普遍关注。广告精准营销不仅给广告主带来更满意的效益,也给顾客创造了个性化的沟通体验。 关键词 web2.0新媒体广告精准营销 网络 广告 web2.0时代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也引发了消费者信息接受模式的变化,这对向消费者传播商业信息的广告必然带来巨大影响。在web2.0时代的互联网上,消费者不仅可以自主地找到想要的信息,而且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种自主性和互动性正在导致令消费者被动接受的传统广告如电视广告的收视率急剧下降。那么广告业应如何应对?近年来,无论是在业界还是学术界,广告的精准营销受到普遍关注。可以说,精准已成为web2.0时代广告营销的关键词。那么,新时代下广告精准营销的含义是什么?目前我国广告精准营销的状况如何、未来又将怎样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试做以下梳理和探析。 一、广告精准营销的背景和含义 广告精准营销是以web2.0为技术背景而产生和运作的。web2.0是2003年之后互联网的热门概念之一,一般来说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可能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web2.0时代的来临导致广告营销环境出现两个深刻的变化:一是受众接触信息的行为发生了变化;二是广告媒体的商业模式也在悄然变动。受众接触信息行为的变化表现在web2.0更新了受众的信息接受方式和身份。一方面受众信息接受方式从选择不同媒体以接收信息,变成了可以直接选择想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受众的身份不再固定不变,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一个人可以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受众不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甚至参与信息的传播了。广告营销媒体商业模式转变表现在由以传统大众媒体为主逐渐向互联网等媒体融合或转移。这两大变化要求广告营销人员放弃传统的媒介模式,对于新媒体时代下的广告市场作出新的思考和运作。 那么,web2.0主要有那些技术功能呢?web2.0技术能够借助cookies的跟踪和庞大的数据库系统的储存,记录下来大量的姓名和信息,在发广告的时候,不是针对每个人,而是针对目标客户营销。借助sns,利用个人博客进行互联网的营销,能够取得传统广告无法比拟的精准效果。例如google借助adsense,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搜索习惯,进行数据挖掘,然后能够寻找到更适合消费者使用的广告。①也就是说广告营销者可以借助于网络技术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把营销信息制作成消费者“想要的信息”,借助 现代 化信息技术精确地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了。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精准营销”的概念诞生了。2005年9月世界级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最早指出了一个营销传播的新趋势——精准营销。 广告精准营销则是市场精准营销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广告精准营销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 企业 广告精准地传达到目标消费者。其本质特征在于强调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渠道,向恰当的顾客提供恰当的广告信息。通过广告提供的价值与客户需要的价值之间的恰当匹配,可以为广告主实现可衡量和高回报的营销绩效。广告精准营销不仅给广告带来更满意的结果,也给消费者创造了个性化的沟通体验。因此,有人说:“20世纪初,成功的广告营销人员是那些对消费者需求嗅觉敏锐的人;上世纪末,成功的广告营销人员要掌握不同的信息;今天,成功的广告营销人员则有能力为目标受众量身制定媒体投放计划”。② 二、网络是广告精准营销主要阵地 细心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精准营销的概念和理论的提出是面向市场营销各个环节的,但广告营销是重点。同样,广告精准营销也是面向各种媒体的广告传播的,但网络是广告精准营销主要阵地。因为至少在目前,只有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技术,才提供了精准营销的必备条件。 目前活跃在我国网络上的精准广告的多种多样,包括“搜索引擎广告”、“窄告”、“富媒体广告”、“分类广告”,“博客广告”、“话告”等。搜索引擎广告是指广告主只需输入一个目标关键词,例如“洗衣机”,便可以在消费者查询“洗衣机”的结果页排个好位置,以此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据艾瑞调研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搜索引擎运营商收入规模达10. 4亿元,同比增长了81. 9%。搜索引擎的收入来源是网络竞价排名。而诞生于2004年的我国十大广告媒体之一的“窄告”,迄今为止,已覆盖新浪、网易、人民网、新华网等4000家强势媒体,并以按效果付费、每点击最低0. 2元的价格策略,吸引了众广告主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关注。它能够将广告与网络文章完全匹配。如某篇 旅游 文章旁,出现的是旅游胜地、旅游用品的广告;某篇关于美容的文章旁,出现的是化妆品的促销信息。而且,窄告还实现了“省市定位”,同一篇讲述旅游的文章,在广州的消费者看到的是广州旅行社的广告,在北京的消费者看到的则是北京旅行社的广告。这样广告主可以按照消费者兴趣、需求、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细分,实现完全按效果付费的“精准营销”。以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富媒体广告由于可以加入对消费者的监控,能够实现 “精确锁定目标受众群,精确监控广告到达频次”的目标,对传统的电视广告形成了竞争威胁。分类广告,其本质就是将报纸的分类广告免费搬到了网上,对报纸媒体广告市场形成冲击。 博客精准广告是博客基于自己在某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或者对某产品的使用和体验开展对产品或品牌的评价。借助博客在自己的读者群中形成的好口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使这种形式的广告信息传播得更为顺畅。因此,在当今这样一个受众碎片化、细分化的信息传播时代,博客正以其相对专业化的内容和精准的受众定位博得广告商的青睐。“话告”是企业可以直接和客户进行在线对话的网络广告。当客户对某一则产品和服务的广告感兴趣时,可以点击“话告”的某一个链接直接和广告主在线对话,而且广告主只需要按发生的对话的次数支付广告费。所以,这种形式的广告效果在一段时间内是可以直接衡量的。而且广告主不需要对无效的点击支付费用。从精准的角度来讲,仅仅从点击或者点击量来判断是不够精准的,只有发生了真正的意向性的交流才是精准的。“话告”对客户的精准定位和按效果付费的模式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总之,这些网络精准广告分别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演绎着广告主的精准传播之梦。 三、我国广告精准营销尚处起步阶段,但 发展 潜力无限 尽管目前精准营销特别是广告精准营销已引起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且随着传播效果的可测量的和低成本的 网络 精准广告的不断推出,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重新思考或开始运作广告投放的媒体策略,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广告精准营销尚处起步阶段。首先,尽管精准营销广告已达60亿元人民币,但却仅占广告市场份额的3%~5%。占市场主要份额的仍然是在传统媒体上投放的广告。这些广告尽管在精准营销的理念的推动下向精准方向作出努力,但由于传播理念和传播技术的局限,效果不很明显。其二,虽然我国的网民在持续增多,但是普及率尚不到8%,而且据计世资讯数据显示,在我国的网民中有50%的人只是处于收发 电子 邮件的初级阶段。而具有网络营销体系的 企业 只占0.15%。其三,网络精准广告也存在着发展瓶颈,诸如如何解决搜索引擎广告、窄告、点告等类精准广告虚假点击的问题;如何解决通过网络技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跟踪记录涉嫌消费者个人隐私的问题等等。 但是,毫无疑问,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广告精准营销,发展潜力无限。因为在这场由web2.0技术导引的精准广告营销运动中,精准广告的“主力军”——网络精准广告彻底改变了广告信息传递的方式,从而让这种营销方式更加有效。广告精准营销必然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不仅在网络媒体进一步发展,而且在其他传统媒体也将不断得以实现。当然,我们在实现这一美好前景的过程中,需要作出诸多的努力。 首先,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广告营销理念。精准广告是广告最理想的境界,要实现这一理想我们需要认识到信息传播技术是基础工具,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大力研发新技术;一方面我们要及时引进、尽快掌握新技术为广告的精准传播服务,从而推进广告精准传播的发展。但是仅仅如此还远不够,如果说信息传播技术是广告精准传播的基础的话,那么以消费者为中心,让消费者做主则是广告精准传播的核心。要将广告信息精准地传递给消费者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而这不是仅仅依靠技术工具就能做好的。 广告精准营销不仅应该保证向消费者传递他们真正需要的商品信息,还能够做到让消费者自主自愿接收广告信息。 其二,我们需要不断扩大广告精准营销的领域,尽快由目前主要是网络精准广告变为各类广告全面走向精准。因为虽然网络是精准广告的主要阵地,但是诸多传统媒体广告都具有广告传播的价值。因此广告全面走向精准势在必行,当然,目前诸多传统广告媒体尚不具备类似网络一样的全面多样的信息传播技术,因此广告的精准传播只能相对而言地去加强。但是我们完全能够做到的是树立起真正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从广告的制作到广告的传播真正做到从消费者出发、为消费者着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web2.0时代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广告的精准营销受到普遍关注。广告精准营销不仅给广告主带来更满意的效益,也给顾客创造了个性化的沟通体验。网络是广告精准营销的主要阵地;目前我国广告精准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广告营销论文:试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营销策略 论文摘要:跨文化广告传播要在受众文化环境中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采取灵活适当的文化营销策略。本文分析了文化营销的实质,并对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产品文化营销策略、品牌文化营销策略与企业文化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广告 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策略 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涉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带有文化差异性的广告文化的传播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实质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环境包括影响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偏好和行为的风俗习惯和其他因素。跨文化广告传播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拥有具有战略意义的全球性广告主题还要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受众市场本土化。因为从某种意义而言,广告实际上是建构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外化显现,广告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现代社会大众流行文化。广告的aida传播效应模式理论认为:有效的广告首先要引起受众注意,使他们对广告信息保持兴趣,进而引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最后促使他们采取购买行动。许多广告之所以未能引起aida效应,造成浪费,原因就在于广告主及其文案人员忽略了:广告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市场营销行为,它同时也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文化行为,它与社会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文化偏见以及价值取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故欲达到aida效应,则须采取灵活适当的跨文化营销策略。 一、文化营销的实质 市场销售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营销活动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产品的物质要求,更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要求、价值认同、社会识别等文化需求不仅要考虑商品、服务的物质性使用价值,更要注重它们的情感性、审美性、象征性、符号性等文化价值。文化营销之兴起缘于:产品同质化。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同类产品的性能十分接近,消费者对它们性能上的区分意识越来越少。当竞争在技术、成本、质量服务等物质因素上再难有大的突破时.一种非物质的因素——文化就引入了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营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需求是有层次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大致满足后.心理需求所占比重便大大增加,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大都折射出某种文化的成分。 二、文化营销策略浅析 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因此,可以说价值观是文化营销的基础,而核心价值观念的构建是文化营销的关键,只有通过发现顾客的价值群并加以甄别和培养或是企业顺应需求,努力创造核心价值观念,才会使文化销售得以成功。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营销策略体现为产品文化营销策略、品牌文化营销策略、企业文化营销策略。 跨文化广告之产品文化营销策略。产品文化营销策略是指在广告创意中注重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以文化包装相关概念.强调以文化为导向。注重产品外在形态的艺术审美和形象带来的消费者利益感知的增加.同时突出产品的标志化和个性化。这里产品文化是指提供给市场,在人们选取、使用或消费中满足人们某种欲望或需要的一切实体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以美国科尔盖特公司生产的科尔盖特牙膏为例。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巧妙地把英文名称“colgate”汉译为“高露洁”,这一主题清晰同时又大吉大利的名称,使消费者以为这是一家地道的中国公司。 在中英广告中还有很多这样成功进行文化包装的例子。如:瑞士omega(欧米茄)手表的英文广告——标题:themoonwatch(月球表)。正文:speedmasterpro—fessional:the first and only watch wornonthemoon(高速计时专业表:第一个和唯一在月球上戴的表)。该广告个性鲜明的文化包装凸显拥有这种手表具有不同寻常的社会象征意义。 上述成功的文化包装在于成功地把握了广告受众的文化价值观,消弭了文化差异。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如不能对广告受众文化价值观有很好的理解与把握,则会导致语言语用的失误。如“小熊”牌的出口儿童服装译名是littlebear,本想表达“憨态可掬、茁壮成长”的褒义,可在英语中,熊一直被视作“凶猛、残忍、笨拙”的动物,用于指人时.又有“脾气暴躁、态度恶劣”之意.最主要的是在现代经济术语中.bear与market搭配构成onebearmarket,意为“行情下跌的市场”。俗称“淡市、跌市或熊市”.这样的译名怎能激起人们强烈的购买欲呢?故跨文化广告之文化营销策略须顺应广告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反之则难以取得aida效应。 跨文化广告之品牌文化营销策略。品牌文化是指某一品牌特有的名称或标志,或是这两个要素的组合。它们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认知、文化传统以及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有利于消费者识别和区分这一特定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品牌文化有形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品牌的名称和标志。品牌名称是产品品牌中可以被读出声音的部分。品牌标志指的是产品品牌中可以被理解,但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部分,常常需要某种特有的符号、图案或其他独特的设计。这些标志往往在看第一眼时就能够给消费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例如,麦当劳的金黄色大“m”标志、可口可乐的红色圆柱曲线以及耐克服饰上静中有动的“v”标志。 情感认知型营销策略就是要从目标消费者心中业已存在的情感出发,因势利导,使品牌的形象能强烈地触发消费者心中扎根的“情感结”,并与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与认同,最终对这一独特品牌“心生爱意”并“忠诚拥护”。最常见的情感类型莫过于爱国之情、故乡之情、浪漫之情、温馨之情、亲情、友情、爱情等。因此情感诉求型的广告最易在全球推广。也最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江苏红豆集团生产的红豆衬衫广告语为唐朝王维名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成为世间最纯洁美好情感的象征,浓缩了五千年中国文化里的爱慕之意、相思之情。故红豆衬衫在深受唐朝文化熏陶的日本一推出,便深受日本消费者的青睐,日本人非常看重其文化价值,纷纷买来赠亲送友。 又如南非钻石公司debeers在美国打出的两则广告语“a diamond isforever与diamondsmake agiftoflove”以爱情为诉求点,打动了无数消费者;其在中国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更成为梦想中的爱情经典。 文化传统型营销策略就是指企业在建立产品独特的品牌形象时不是着眼于其他的诉求点,而是从目标消费者所看重的传统文化人手,建立与之相应的文化形象。以丰田汽车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为例,该广告语借用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一中国谚语.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又如诺基亚手机的中文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体现了儒家文化“仁者爱人”的伦理价值观。 个性形象营销策略侧重于强调品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某种与人相类似的个性因而它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认同.而且会成为目标顾客用以表达自我特性的工具。每一个人都有向别人传达“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我希望成为个什么样的人”的欲望.因此具有某种特定的个性化特征的产品往往就成为具有相应性格特点的使用者的代言人。如苏格兰知名品牌威士忌酒芝华士(chivas)中文广告语“真味真情趣,尽在芝华士”突出了产品的个性,表达了企业的理想追求,使广告能够迎合受众,形成某种内在的亲和力,引起受众的关注和青睐。 跨文化广告之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企业文化营销是企业根据自身文化内涵的特色.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系统革新和有效的沟通。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并以此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种营销方式。由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营销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即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以及物质文化层面。那么,我们也可以根据这四个文化层面把企业文化营销由外向内依次分为:外显文化营销、行为文化营销、制度文化营销以及精神文化营销。 外显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部分。要把企业经营哲学、产品内涵和企业精神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牢固和鲜明个性的企业形象,必须通过一个整体传播系统,尤其是运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符号,将具体可见的外观形象与内蕴特质的价值理念融为一体。以ibm公司为例。该公司把其企业文化概括为“尊重个人”、“竭诚服务”和“一流主义”三个信条。为了在形象设计上反映公司的企业精神.设计师把公司的全称“intenrationalbusinessma.chines”浓缩成“ibm”三个字母.以富有美感的造型表现出来。并将蓝色作为公司的标准色予以统一各种标志。ibm公司实施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的成功.使其成为计算机企业的蓝色巨人。 行为文化营销通常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如企业在产品销售、产品促销、公共关系、新产品开发等经营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精神。行为文化营销不同于外显文化营销,外显文化营销借助于其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标志来体现企业的文化精神,具有直接性、形象性:而行为文化营销是依赖企业的经营活动表现企业的文化精神,是一种非直接的但更具时效性的文化营销方式。如深圳比亚迪公司一直致力于电动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与推广.其英文广告语“green.environmentally friendly.energy saving’’是其行为文化营销的最佳诠释。在2010年第80届日内瓦车展上,比亚迪与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计划共同打造全新的电动车品牌。这~举措让世人看到了比亚迪致力于研发绿色环保汽车的信心与能力,使比亚迪的品牌影响力迅速上升。 制度文化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风格所反映的企业文化。制度文化营销策略就是以广告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效果实现反映、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和精神内涵。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管理素以严谨著称,其广告语鲜明地折射出其产品所体现的企业制度文化:标题——“大众”.安全上路;正文——生命可贵,岂可儿戏,德产大众深明此理。因此。在设计及制作每一部车子时都以您的安全为首位。超过30种不同的冲撞测试,以确保万无一失。车身结构的加强措施,前后左右的安全护撞区与防撞杆给予更大的保障:驾驶座安全气袋在紧要关头能化险为夷。事实证明,“大众”的安全措施绝非纸上谈兵,其高度的驾驶乐趣更为同行所津津乐道,一经驾驶.必有所悟。此广告紧紧抓住消费者所关心的驾驶安全问题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增加了受众对广告内容的认同感。 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一个企业是否有明显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决定了它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营销的目的就在于确认、突出、表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整个企业的基石。以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奥迪汽车为例.其广告语从创牌的“马力强劲、质量优异、装饰豪华”,到发展中的“突破科技、启迪未来”,再到向上延伸的“同一星球、同一奥迪、同一品质”,每个进步都是对创新的执著追求与对整合传播的精确把握。也使得奥迪品牌深入消费者心里.其“领先、激情、人性、远见”的品牌个性已成为品牌识别的核心。 综上所述.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营销策略能帮助企业突破本族文化的局限去认识和了解他族文化。从而拓展自己内在的文化心理空间.把本族文化置于更广泛复杂的世界文化背景中去审视,与世界文明对话。跨文化广告文化营销策略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受众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认知行为有充分的理解与把握,将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标准融合起来,消弭文化差异,使消费者认同跨文化广告所传播的商品信息与消费理念,最终促成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成功。 广告营销论文:企业赞助广告的营销思考 广告作为联系产品和消费者的桥梁,已广为各类工商企业关心和重视。赞助广告因其所赞助的公益事业对社会、个人和特定的消费者举足轻重,且能让企业与所赞助的公益项目和消费者融为一体,迅速沟通,促进企业形象的树立和整体形象的宣传,对工商企业颇具有吸引力。近年来赞助广告活动名目繁多,伴之而来的违章赞助广告“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由于赞助企业不了解自己在所赞助活动中的权利、义务,不了解赞助广告的基本原则,未能通过赞助活动的开展,促进产品的销售。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剖析赞助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性质,宣传赞助活动中赞助企业的权利、义务,方能促进赞助广告活动的健康发展。 一、企业在赞助广告活动中的权利、义务 《民法通则》第一章第三、四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赞助单位及赞助活动的举办单位作为赞助活动的出资者和组织者,也应在《民法通则》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民事活动。经过协商权衡,从赞助项目的拟定、赞助广告的选择,直至赞助企业的商定,企业同意出资赞助,应签订赞助合同。出资者资金的付出,当然要通过某种方式得到补偿,因此合同的签订,即赋予了出资者在赞助活动中的基本权利。 一是有自愿参加的权利。赞助广告的“赞”字就充分体现了企业的自主选择权,企业根据自己的营销目标、产品销售情况,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一些对企业形象的树立、对产品销售有益的赞助活动。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能给企业带来广告效益,得到补偿的活动,企业有权拒绝参加,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强行要求企业出资赞助,搞“拉郎配”。 二是有获得部分经费补偿、支配部分赞助费进行广告宣传的权利。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是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因而决定了其赞助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进行广告宣传,扩大企业和企业产品知名度,即使在促进某些公益活动开展的赞助中,也离不开获得广告效应,有效地开展广告宣传,获得部分有效的间接补偿。因此,通过协商获得一定比例的广告费用,自由支配部分广告费成为企业赞助活动的基本权利。与此同时,其费用的支出,也只能服务于广告宣传活动的开展。如果企业不能自由支配部分赞助费用于广告宣传,那么就无法体现赞助活动的广告意义。 三是有选择广告宣传方式、广告宣传内容的权利。赞助活动是企业出资进行的自我宣传,那么企业就不能不考虑广告费用支出的最佳广告效果。为此,企业就必然通过与举办单位协商,选择最佳广告宣传方式,科学安排广告宣传内容。举办单位也应保证企业广告宣传方式、宣传内容的选择权,以促进企业通过赞助活动的参与,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是有使用本单位注册商标的权利。商标是商品生产者或者经营者在其商品上使用的具有显著特征、能够区别商品来源的标记。在赞助活动中,企业完全可以也应该利用商标进行广告宣传,提高企业和产品商标的知名度。当然如何使用注册商标,还必须征求举办单位的意见,避免妨碍和冲淡活动主题。 五是有参加赞助活动相关活动的权利。如参加赞助活动的开幕式、闭幕式、颁奖仪式等。同时也可以对赞助活动提出某些建议,指导活动的正确开展。 六是有依法退出赞助活动的权利。企业在赞助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一旦发现举办单位有弄虚作假、假公济私,违法举办等行为时,可依照《民法通则》第四章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条有关规定程序,退出赞助活动。 二、企业在赞助广告活动中的义务 赞助广告活动中,企业既是赞助活动的出资者、参加者,又是赞助活动中广告的主体,因此为了确保赞助活动的顺利开展,有效地开展广告宣传活动,企业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须履行一定的义务。 首先是要认真审查赞助活动的审批手续、赞助计划、活动主题,确保赞助活动的正确性、合法性。特别是活动主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其次是广告宣传的内容应在其经营范围内。《广告法》第三条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广告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赞助活动中企业在活动场地空间范围内“刊播、设置、张贴的广告,其内容应当在广告客户的经营范围或者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严禁超出经营范围自我宣传。同时要注意的是,对于广告中有关商品的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允诺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有表示的,应当准确、清楚、明白,不得有歧义,更不能欺骗用户和消费者。 其三是向活动举办单位提供必要的证件、证明、资料,保证广告内容真实、客观、合法。《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用户和消费者”,为此企业在开展广告活动时,必须向举办单位提供必要的证件和证明,比如广告使用的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应当真实、准确,并表明出处;广告中涉及到专利、注册商标时,还须向举办单位提交有效的《专利证书》和《注册商标证书》;对于涉及到农药类、人用药品类和医疗器械类的广告,还要提交有关行政机关的有效批准文件。 第四是按照规定支付赞助费用。各项赞助费用应在企业销售费用中以广告科目列支,企业年内支付的广告费总额应在年初编制的年度预算内,不得以广告为名,向任何单位赠送产品、食品或“资料”,以确保广告费用真实支出。 三、企业在赞助广告活动中应把握的原则 以上分析了企业在赞助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只有保证企业在赞助活动中能充分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赞助活动才能参加。为此,企业对赞助活动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合法性。所赞助的活动必须是经过主管部门同意、工商部门审批过的活动,活动的举办单位有完整的活动计划、费用预算等。活动主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社会主义公德,能焕发精神,鼓舞人心,激发民族自尊心;同时,整个活动有益于企业形象的树立。 2.有偿性。赞助费应在赞助活动中得到部分补偿,对于钱沉大海、收效甚微,甚至无广告效果的赞助活动,应慎而又慎,理智权衡,有权拒绝参加。 3.真实性。赞助广告的宣传内容,应真实、健康、清晰、明白,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规,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用户和消费者。 广告营销论文:广告公司市场营销简论 [摘要]目前在中国广告业中,跨国广告公司是本土广告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何使本土广告公司冲破跨国广告公司的强大优势得以提高,成为本土广告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本土广告公司现状的分析,提出应对策略,希望为本土广告公司的发展、提升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本土广告公司跨国广告公司广告竞争力优势 当今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使中国制造的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同时国外品牌商品也在国内市场热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本土广告主对广告有了新的认识和迫切的需求,广告业迅速发展。随着政策放宽,外国广告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独资子公司,跨国广告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广告业,他们依靠成熟的经验、雄厚的资金、优秀的人才以及先进的运营管理等优势与本土广告公司争夺广告主资源,对本土广告公司形成强烈的竞争与威胁。而本土广告公司由于起步晚,运营不规范,人员水平混杂,竞争能力十分薄弱。在对本土广告公司现状的分析后,如何使本土广告公司尽快提升发展,成为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本土广告公司的现状 1.外部环境对本土广告公司的影响 第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来自跨国广告公司的挑战。 随着管理政策的完善,部分企业增加了生产环节,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不降低原料成本、人员工资等前提下,只能减少广告费用。而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消费能力降低,也影响企业对广告投入的信心。 中国逐渐走向国际化,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到中国,多年服务这些企业的广告公司也随之来到中国。初期跨国广告公司不了解中国市场,他们招聘中国本土员工进入公司。跨国广告公司有着上百年的悠久历史、规范的运营管理模式、先进的策划理念、着国际知名企业、大量成功的案例,这些光环吸引了许多本土优秀人才加入,更加剧了本土广告人才缺乏的局面。他们利用本土广告人实施本土化战略,打破了本土广告公司的独特优势。 第二,广告业开始分工细化导致全面制的广告公司生存空间日益减少。 全面制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为:广告主将广告业务全部委托给一家广告公司,广告公司由市场调查开始,了解市场、研究竞争对手、寻找同类产品差异、分析消费者心理、制定广告策略、进行广告创意、制作实施、制定媒介投放计划等,并企业向媒体购买时间段、版面,广告。 而现在广告业开始分工细化,广告市场逐渐细分为市调公司、公关公司、媒介购买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专业性更强的公司。广告主为了省去中间的费用,不再把所有业务都交给一家公司完成,而是把不同业务拆分给各专业公司完成,这些公司更能够保证广告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我国本土企业普遍存在对本土广告公司不支持和只是作为备选广告公司的心态。 在一些发达国家,本土广告公司大多是随着本土企业的壮大发展起来的,广告公司根据企业的业务范围、销售区域变化来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企业选择固定的广告公司捆绑合作。 作为共同生长在中国市场的民族企业,本土企业应该对本土广告公司多加扶植、支持。但本土企业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总会选择一些大型的跨国广告公司进行广告活动。只有在资金不允许的情况下才会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本土广告公司,给“自己人”点儿机会。这种备选的心态使本土广告公司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不能迅速地成长。 2.本土广告公司的自身问题与优势 第一,管理能力不强,经营理念不完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本土广告公司经营者通常都不是管理人员出身,大部分都是创意、策划、媒介人员出身,过于重视“片面的专业”,忽视了对公司管理能力的提高。本土广告公司基本是手工作坊式的公司,停留在日常工作管理的水平,没有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和理念,也没有相应的人员来统筹规划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再加上与跨国广告公司相比待遇及人员培训体制的不完善,使员工流动性增大,纷纷跳向拥有知名度的大型跨国广告公司,客户信息也面临泄露流失的危险。 第二,专业化程度不高。 本土广告公司数量庞多,大部分公司是通过“关系”得到业务,不具备全面、专业的广告技能,把广告行业当成“暴利”行业,追求高利润。大多都有“有单就接、交单即可”的心态,毫无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意识。专业化程度不高降低了本土广告公司行业声誉,广告主自然不愿去找鱼龙混杂的本土广告公司,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第三,资金实力薄弱,零散化运作竞争力不强。 本土广告公司大部分为中小型规模,资金实力不强,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并且给广告主带来实力不够的印象。大型企业广告主不敢寻找本土广告公司做业务,本土广告公司也不能为企业垫付部分广告款,担心影响自身公司经营运转甚至出现坏账的现象。 本土广告公司又大都为个人创办的公司,多为零散化运作,注重各自利益,与合作公司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能形成强强联手的双赢局面。 第四,忽视对自身形象的塑造。 广告公司作为服务行业,其公司形象十分重要。本土广告公司同质化情况严重,服务内容、服务水平、服务方式趋于相同。如何明确公司定位,塑造鲜明的公司品牌形象,直接影响广告公司在广告主心中的印象。而一些广告公司为了自己的小利益,置行业规范而不顾,为争取客户搞恶意价格竞争,扰乱市场,制作粗制滥造的广告,影响了公司自身形象的同时,行业形象也随之下降。 第五,本土广告公司自身优势。 本土广告公司与跨国广告公司相比也具有一定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本土广告公司的员工都是本土广告人,对本国市场,消费者心理、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地理历史等方面充分了解。对于本土企业广告主来说,本土广告公司更能理解企业的需求和想法,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的广告策略。作为植根于中国市场的企业,本土广告公司还拥有充分的社会资源,经营的灵活性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随着跨国广告公司内部有经验的本土广告人员的回流,本土广告公司已经拥有较强的广告专业技能,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专业、性价比更高的服务。在广告市场逐渐规范的环境下,本土广告公司正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 二、本土广告公司的提升策略 第一,本土广告公司可以采取联合组建集团的运营方式。 本土广告公司普遍缺乏对广告全程运作的核心技术,利用集团化运营,可以将优势最大化,积累更雄厚的资金,避免零散操作,组成强大的集团化队伍,便于在工作中的相互配合和连贯性。组建本土广告集团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产业链扩张,例如广告公司与媒介公司合作;中小广告公司进行合并,如由多个小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为一个强大的集团;利用外资或上市融资等渠道壮大自身实力,加强对国际国内资本的争夺,突破资金壁垒。 第二,聘请专业管理人才对公司进行规范化的经营管理。 由管理者制定完善的员工福利待遇、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特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公司品牌形象,形成科学而又完备的公司管理体制和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创造公司的品牌有利于公司文化的形成,公司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公司文化的核心内容,有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员工们就会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下,产生对公司的目标、观念的认同感和作为公司一员的使命感,这种认同感和使命感对于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而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增强,无疑对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增添了巨大的力量。公司的品牌也能在客户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业务的开展。 第三,提高专业水平,多方面增强核心竞争力。 专业水平是广告主选择合作广告公司的重要条件之一。本土广告公司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同时,更应着重注意“创意”这一重要步骤。“创意是整个广告策划的灵魂”,在创意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什么样的广告是消费者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找准诉求点,这对创意的设计起到重要的作用,避免了消费者对广告效果不满意的风险出现。另外,面对本土广告公司同质化的现状,广告公司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追求差异化:或者有一支实力强大的创意队伍、或者在媒体资源上占有优势、或者有全面优质的客户服务、或者专做某一市场行业领域,将此行业的广告做专做强,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众多广告公司中脱颖而出。 第四,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用心扶植企业。 广告业首先是服务行业,广告公司提供的是对企业产品的广告策划,服务的对象是企业。而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希望与广告公司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广告公司与企业捆绑在一起,提供战略咨询、经营规划、整合营销传播等经营层面上的专业意见;另一方面,对广告公司来说,由于深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层面,更能牢固地维系客户。良好的客户关系是公司的重要资源,是公司品牌价值的体现,也是一种巨大的竞争优势。本土广告公司不应以盈利作为经营的唯一目的,要吸取一些跨国广告公司的成功经验,为企业持续多年的服务,使广告公司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自己对客户背景、客户素质和目前的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发展潜力的客户。服务于优质客户,可以提升一家广告公司在同行业的声誉。 第五,人才是构成广告公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广告公司竞争力的强弱,很重要的是取决于公司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其才能的发挥程度。本土广告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体制,“以人为本”,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睿智和才干。建设人才储备梯队,防止一两个人独霸客户的情况,避免掌握客户的人员一走,导致客户流失的问题。充分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人事部的作用不仅仅是负责一些公司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还应涉及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培训计划以及公司制度建设的多个层面。本土广告公司在业界取得一定的声誉后,跨国广告公司的人才反而会被吸引到本土广告公司来。 第六,注重文化创新做知识型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公司形象。 公司的经营者和员工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提高创新的能力,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和客户需求,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具有快速应变的能力。同时,作为一个本土公司,公司的经营者应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公司形象,公司形象主要表现在员工对公司的忠诚、稳定的客户、规范的管理、符合自身的品牌文化、优质的服务等。为客户塑造成功的品牌也是为广告公司自身创造品牌资产,公司形象的提高自然能够凝聚优秀的人才,吸引优质的客户。 第七,注重对消费者的把握程度。 现在的市场已经由卖方主导转变为买方主导,研究消费者,把握其消费心理、生活态度与变化趋势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整个广告活动的策划、制作和实施过程中,始终站在消费者角度,洞察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代表消费者发言,提出消费者观点,以此来调整广告运作中的各个环节,才能取得理想的广告效果。 第八,开拓新型的广告媒体领域,跳出传统媒体的局限。 利用对消费者的精准把握,本土广告公司可以由被动的资源接受者转变为资源的提供者,从型广告公司向资源型广告公司转型。内容资源或以提供内容的形式发展,比如国内外赛事、承办公益活动、投资影视、开办电视栏目等等,拥有自己的受众,吸引广告主参与,成功的转型开拓新一片天地。面临传统媒体资源领域基本已经各分天下的局面,本土广告公司完全可以在新媒体领域尽快抢占资源,开拓利用新媒体的广告领域:如网络广告,安瑞索思(中国)有限公司已经为多家国际国内大型企业提供了线上线下广告领域、互动网络领域等卓有成效的互动沟通管理项目。分众传媒利用楼宇广告媒体形成竞争的突破口。也可集中资本展开竞争,在某一领域内取得优势,如白马广告公司在户外媒体广告方面有所专攻,已经具备了与跨国广告公司一决高下的能力。 中国广告业还处在发展的阶段,本土广告公司应认清自身的问题,总结优势,调整和改变策略是大势所趋。随着广告市场的不断变化,寻找更好的发展形式进行战略转型是本土广告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尽管跨国广告公司抢占了部分中国广告市场,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坏事,有挑战、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我国本土广告人要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迅速成熟起来,才能振兴本土广告业。相信本土广告公司在与跨国广告公司的竞争中不会逐渐萎缩,而是在融合与提升中越走越高,越走越强。 广告营销论文:整合营销传播中广告变革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整合营销传播范式下的西方广告公司组织机构变革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西方国家广告业变革的内外背景和其对组织机构变革的重大影响力,同时介绍了西方广告公司发展整合组织机构的五种模式和主要途径,以期对我国广告公司组织模式的变革和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西方广告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组织机构变革 营销管理领域的新论“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以下简称IMC)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受信息技术的巨大推动,21世纪的营销逐渐向互动的方向演进,市场控制权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中。为顺应这种演变趋势,IMC已成为近年营销传播的主流,因此,学术界对IMC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目前,国外IMC的应用已经从理论认识层面进入实践操作阶段。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广告公司的经理们认为,广告公司比其他营销传播商更会采用多种营销传播工具。据Duncan和Everett(1993)的调查,有一半以上的被访广告公司承担了一种以上的营销传播职能。为了更好地整合各种不同的营销传播工具,西方许多传统广告公司都已经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改革,开拓出不同形式的整合型组织,并形成了若干变革模式。本文对此加以归纳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广告公司组织变革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一个世纪以来,大众媒体和广告公司在营销传播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最近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西方传统广告公司层级式组织结构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同期与组织管理相关的理论发展则为广告公司组织机构变革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后盾。目前,西方广告公司已经进入IMC范式时代。未来的广告机构将不再是单纯的广告机构,而是一个营销机构(Steinberg,1997)。 1.组织机构变革的外因。从外因方面看,营销发展的趋势要求传播服务商和组织作出相应的变革。20世纪后期,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市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控制权由制造商转到了零售商,最终转到了消费者手中;消费渠道的大规模整合结束了一个世纪以来由大众媒体和广告商控制营销传播的时代,新媒体技术又加速了媒体使用的多样化,客户的营销手段和投入也由传统的广告导向转向行为导向。例如,促销和直销等手段被大量采用。为了适应新的营销潮流,20世纪90年代末营销传统领域出现了整合的趋势,美国的一些广告主和广告公司积极探索和实践IMC。他们发现,实施IMC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创造一种组织构架,使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能成功地进行合作。 各种管理新思想为变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如企业流程再造(BPR)、全面质量管理(TQM)等。有些公司将TQM的理论应用于生产、存货控制、销售和预决算过程。其实,TQM的一个基本原则要求“工作的统一”,它的一个基本步骤就是要打破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壁垒;BPR理论则要求创造整合的系统和流程以减少重复的步骤。虽然TQM和BPR的专家并没有涉及营销和整合营销传播领域,但是他们都认为,有效完成跨职能项目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这就需要对组织进行改革。 2.组织机构变革的内因。从内因方面看,广告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在新的营销环境下暴露出一系列的弊端。要成功地实施IMC,首先要设法排除组织障碍。西方广告公司为此作过不少的组织变革探索,诸如缩小机构规模,外包和分拆等。其中虚拟组织和网状组织一度十分流行,类似的组织结构具有灵活性,更适合营销的发展,尤其是网状组织中的每一个独立公司,在与其他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实现跨职能整合的同时也发展了其综合的业务能力。但是,它们也存在种种缺陷,如虚拟组织并没有为系统的大项目设置解决冲突和沟通活动的流程;不同的机构很难传达品牌的“形象”、“感觉”、“基调”、“主旨”、“个性”、“定位”、“风格”或者“精髓”等抽象的内容;不同的专业商实施促销、直销和公共关系活动,虽然针对性和专业性强,但是他们难以向消费者解释品牌方面的细微差异;还有,要让所有的合作者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也十分困难。 Schultz、Tannenbaum和Lauterborn(1993)曾提出过整合所面临的三个最大的组织结构障碍:一是大多数公司把营销决策作为低层次的职能;二是广告公司普遍采用垂直的组织结构;三是公司中存在独立的专业职能部门。而Prensky、McCarty和Lucas(1996)的分析指出,实施组织整合的障碍分别为:佣金报酬制度、组织文化以及权力结构。总之,IMC的发展对组织结构的变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据美国、新西兰和南非等国家进行的“广告公司IMC实践”专项调查显示,IMC对广告公司组织结构会产生影响。 二、五种整合组织结构模式 1996年,AndersGronstedt和EstherThorso经过调查分析,归纳出五种基本的广告公司整合组织机构模式。这五种模式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即表现为各科专家从独立的专业机构之间的宽松合作,到完全整合在一个机构中工作的过程。被访的每个广告公司,其组织模式从整体上看可能会接近某一类型,但并不一定就是某个模式,它们可能同时又融合了其他的模式,也可能会针对不同的客户使用不同的模式。 1.联合模式。联合(consortium)模式,通常适合员工不足40人,没有能力聘请各种营销专家的小公司。在采用联合模式的公司中,主公司一般执行媒体广告的工作,帮助客户制订总体战略,并决定采用哪些营销手段,而公共关系、直销和促销等活动则外包给其他公司。整合工作由主公司的客户团队承担,即协调各个专业机构,以确认信息、形象和时间安排等是否得到有效的整合。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1)灵活性。可以帮助客户在合适的领域找到合适的专家;(2)节约成本。主公司无需花费雇用各方面的营销专家。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很多缺陷:(1)专业机构之间缺乏横向联系。项目的计划和执行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从客户到主公司,再从主公司到外包专业机构;(2)每个公司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媒体之间潜在的协同能力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3)合作公司之间很难传递有关品牌的无形信息。(4)只适合单个整合项目。这种整合模式不适用于客户长期的、不断发展的整合传播战略。 2.一机构为中心的联合模式。一机构为中心的联合(consortiumwithonedominantagency)模式和上述联合模式实际上大致相同,主公司依靠许多外部供应商提供营销服务,如数据库管理、促销等;主公司的客户团队要承担整合任务。这种模式与联合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主公司除了有能力开展传统的广告活动外,同时也能兼顾使用其他的传统营销工具,如公共关系,也就是说公司本身也可提供多种营销服务。此模式的一个缺陷是客户往往对主公司的专业水平持怀疑态度。 3.拥有自主单位的公司。拥有自主单位的公司(corporationwithautonomousunits)模式被许多大中型公司所采用。构建这种模式最典型的方式是通过收购一些独立的、在某个营销传播领域具有专业水平的公司来实现。但事实上,许多采用这种模式的公司其自主单位是由公司内部单位直接成长起来的。在这种模式中,客户经理全权处理整合工作,并承担整合责任。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1)众多同一领域的专家一起工作,有利于共同发挥专业能力;(2)同一家公司来自不同自主单位的专家,为同一家公司工作,他们能进行更好的合作。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缺陷:(1)专家间的关系难以协调。由于多个专家一起工作,如何平衡和融合不同专家的意见,采纳哪个专家的意见等都需要考虑。(2)各自主单位各谋其利。表面上,各方面的专家为同一家公司工作,其实他们所在的部门是相对独立的,作为独立自主的单位来运作,有时甚至拥有不同的名称,在不同的地点工作,因此各领域的专家可能倾向于为自己单位谋利。 4.矩阵模式。矩阵模式有时也称为“项目组织”,它融合了职能部门和跨职能部门团队的特点。在此模式中,整合营销传播的计划和执行工作是由不同跨职能部门的客户团队承担的,整合工作的领导者是协同作业的组织者,采用矩阵结构,引导不同领域的专家协同开展工作。 这种团队中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员、专家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这样的氛围里,各种想法都可以得到整合。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架构的优势:(1)层级结构加水平结构,有助于遏制部门主义倾向;(2)垂直结构和层级结构并行,使组织同时拥有职能部门专业知识的深度,以及水平结构之间各营销手段整合的宽度;(3)专家既归属于某个职能部门,又跨越职能部门和各自的专业进行合作;(4)各领域专家一起工作,能更好地进行部门间的沟通,且容易产生更多的创意,而创意的所有权归大家所有,克服了专家纷争的陋习;(5)团队的协同工作能产生更合适的媒体组合。但明显的缺陷是延误时间。要从不同领域的专家那里征求多数认可的观点,需要不断的磨合,产生创意也需要时间。 5.整合模式。整合模式通常由小公司采用,尤其是员工为15~20人的小公司,员工们必须懂得运用所有的营销工具。后来,大公司为了迎合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也开始模仿小公司组建整合模式。与小公司相比,大公司的优势在于能聘请到世界级的专家。 把握“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趋势是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具体表现在:(1)组织范式的改变。新模式减少了原有各种不同营销专业部门之间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冲突,员工能充当沟通者的角色,目的是让客户从营销活动中受益。(2)深入理解客户品牌的核心内涵,在参与客户策划各种营销方式的过程中能良好地解释品牌的内容。(3)员工服务宗旨的转变。采用这种模式的广告公司能对各种营销手段进行融合,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服务,即公司员工能真正为特定的客户服务,而不只是为某个职能部门工作。(4)更合适的媒体组合建议。员工不再与任何特殊的职能部门发生关系,所以他们能从客户出发,采用“零基”(zeronbased)媒体选择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该模式也遇到了一些问题:(1)对于员工的要求较高。员工们要更好地参与整合,对各种营销手段都要了解,要成为“战略通才”。(2)不同营销手段的高度整合可能使公司难以在各个专业领域都保持世界级的专业水平。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五种组织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前三种组织模式中,各专业职能部门之间还存在竞争,虽然客户总监在决策时会与所有的专家协商,但是最终还由职能部门自己作出决定。到了矩阵式组织模式,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媒体组合,以及如何整合媒体工具,则是由客户团队商讨达成一致意见,这个过程消除了各职能部门之间原有的激烈竞争。第五种模式是广告公司向整合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但并不是完善的模式,也不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许多大型整合机构,为了应对在营销策划领域中需要提供专业服务的挑战,在组织内建立一个由各路专家组成的咨询和培训团队。 三、组织变革的途径 传统广告公司的运作是让创意、媒体、调研和客户服务等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分别为不同的客户服务。虽然他们也一起举行前期的准备会议,但是不同部门的人员还是以本部门的利益为中心而独立地工作。实施IMC的广告公司,就会把为同一个客户服务的所有团队成员聚集在一起,以使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众多研究表明,广告公司在帮助客户进行营销策划时,虽然认识到运用其他营销传播渠道的必要性,但是他们在与其他营销机构合作的同时,从根本上还是不愿发展跨职能计划。不仅广告公司如此,其他营销传播机构也存在类似的与IMC理念背道而驰的做法。下面介绍广告公司进行组织机构变革的三种主要方法,它们是对一些跨国广告公司成功实践的总结。 1.增设其他营销传播职能部门。增设其他营销传播职能,具体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首先,擅长某一领域业务的机构(比如广告、公共关系等)可以直接在内部增设其他职能部门。如果客户需要使用多种营销工具,就无需从外部寻找专业营销服务机构合作,可以交由一家商统一完成。FCBWorldwide公司就曾经在其全面服务型广告公司中增设了促销和直销部门。采用这种方式意味着要从零开始培育新的营销传播职能,势必造成资源和精力的分散,也可能削弱其长期建立起来的在某领域的“专家”形象。实力强大的广告机构有足够的资金在设立新部门时就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而小机构就无法做到,因此这种方式对后者不太适合。其次,要更快地增加其他营销传播职能,一种更实用的方法就是并购一个专业服务机构或者与专业机构合作。目前,许多大型广告公司都积极地收购其他类型的传播服务公司。例如,WPP集团在2002年和2003年大约进行了40次收购交易,涉及公关、咨询和医疗保健传播等领域,在进军新市场的同时以收购的方式来增强服务市场的业务能力。 2.组织机构重组。毋庸置疑,组织机构的重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要求广告公司摆脱原有的组织架构,重组其组织,甚至要相应地进行企业理念和文化的调整。这种方式是广告公司根据IMC而进行的彻底变革。对于广告公司来说,想要整合营销组织,应首先考虑消除传统的层级制组织观念,以团队合作方式将各种“营销专才”编成“客户价值管理团队”。对于广告公司来说,除了配备专门负责品牌管理的营销经理外,还要将IMC的各个步骤落实到公司内部的专门项目负责人身上,并将这些专才合并在一个团队中,通过信息系统来协调各种传播技巧。Price/McNabb公司就是进行组织机构重组的一个例子,它对一家提供全面服务的广告公司进行了彻底重组,从而避免了原有独立部门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向专注于IMC和关系营销的营销传播公司转变。 3.营销传播团队合作。活跃于各国市场上的著名4A广告公司从属于某个全球性的广告集团,如奥美(Ogilvy Mather)、智威汤逊(J.WalterThompson)同属于WPP传播集团;BBDO从属于奥姆尼康集团。这些全球性广告集团在我国市场上通常以下属4A广告公司、媒体策划以及公关公司的名义独立开展业务。因此,在争夺客户的市场竞争中,不同的公司之间就不可避免地要展开争斗。而这些广告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就为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2002年末,法国第二大广告传播集团哈瓦斯下属的两个公司就作了这方面的努力。哈瓦斯的广告公司“灵智大洋”与市场服务机构“精实整合营销”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成立了“品牌小组”,为客户提供度身定制的广告、市场调研、公关活动、品牌推广和营销渠道管理等系列服务。BBDO公司在管理吉列(Gillette)营销策略时也曾领导其姊妹公司PorterNovelli(负责公共关系)和RappCollinsWorldwide(负责直销)以及其他一些专业的营销公司协同作战。集团在领导营销传播团队进行合作的同时要掌握核心业务,除了承担领导和战略计划制定的基本工作外,还要保持各种营销传播机构协调一致。 四、结束语 IMC的发展和营销战略重心的转移,对广告公司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每一个商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趋势,而且非常清楚这个趋势,但实际状况却几乎没有几家商是真正整合的营销传播公司”(McCannErickson前副总裁JohnFitzgerald)。看来,西方广告公司组织机构的调整和完善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尽管如此,他们在实施IMC的过程中,已经积累的组织变革经验值得我国的营销服务商学习。在经济全球化和营销战略全球化的进程中,迈向整合营销传播是广告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把握整合组织机构的发展模式,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创新则是我国广告公司改革组织机构的战略选择。 广告营销论文:整合营销传播中广告战略手段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大众传播正得到细分、网络传播则日显重要,这就标志着小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并正引发一场广告革命。在小众传播的背景下,市场营销界诞生了整合营销传播,但整合营销传播在冲击广告界的同时,却隐含着取消广告本体的趋向。立足于广告学本体,对应于整合营销传播,以“选择媒体”与“创设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广告战略,为迎合分化了的各类“小众”,进行广告媒体的精细化组合与广告信息的精细化组合,就成为业界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小众传播;广告革命;整合营销传播;精细化组合 美国《广告时代》的副总裁JoeCappo曾经在一篇题为《公司:不变则亡》(Agencies:ChangeorDie)的文章中写道:“现在广告业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发生在美国,但影响了许多其他广告和媒体较发达的国家。”①他的话对我国正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日渐红火的广告界来说,意味着还没有来得及欢呼即将步入中国的“麦迪逊大道”时代,便必须进行自我改造,进行符合时代潮流的广告战略新选择:这已是无可回避的。 一、小众传播,酝酿广告革命 “小众传播”首先体现在大众传播分化的本身。仅在我国,至1999年底,光是全国性和省级的种类报纸就已达2023种;而1999年以来就有60%的报纸进行了扩版。而电视台则已达345家,伴随着2000年海南卫视上星,全国31个省级电视台全部上星。如此便对原本占据绝对优势的中央电视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直接的体现,便是央视黄金段位广告招标金额不断缩水:1997年招标28亿、1998年26.8亿、1999年19.2亿、2000年21.6亿。尽管中央电视台也在不断地派生新的频道、进行着自身受众的细分,但依然改变不了受众被不断分化、牵走的趋势。这种大众传播分化的局面,直接带来的便是小众传播的崛起,有专家认为“确切地说应该是分众传播。” “小众传播”其次体现为网络传播空前的扩展。如果说小众传播时代的出现源于大众传播内部自身的分化,而网络传播则从外部更加速了这一分化与裂变。互动式网络传播的出现给传播学者们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它兼具大众传播、个体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特性,所以专家们只得从媒体诞生的位次上将其排在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称之为“第四媒体”。其实从网络传播的受众角度看,它针对特定目标受众所进行的传播,乃是一种小众传播,它的个体传播特性,又通过新闻讨论组、BBS、E-mail的“另送”等方式而具有“聚众”的性质,而它所进行的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本身就是小众传播;因此网络传播完全可以超越技术确定的层面而在社会学与传播学的视野中定性为“小众传播”。 大众传播自身的分化与网络传播迅速的扩展,其结果便是共同打造出一个“小众传播时代”。对于这样一个时代,我国年轻的学者黄旦博士归纳了这么一些特点:“第一,内容更加专门化;第二,接受者更为自由、主动,富有选择余地;第三,传播者必须更加关心和了解接受者的各种需要;第四,利用‘电子报纸’、‘电视报纸’等新型媒介进行传播的传、收双方,都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②根据这样的一个小众传播时代的特征,相应地进行广告革命,就必将成为我国广告界的一股新潮流。也就是说,广告公民所服务的广告主本来就对大众传播时代“有一半的广告费被浪费”存在不满,如今既然针对目标受众而诞生的小众传播已经出现,那么再确定与大众传播相统一的大规模、粗放性的广告战略显然就不再适宜。 二、整合营销传播,呼唤广告战略对应 由于广告战略的根本使命是促进销售,因此如何选择与小众传播时代相适应的广告战略,就应该在营销学的视野中进行审视。 关于“市场营销”,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第一次提出了以“交换”为核心概念的定义,即:“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同他人进行交换以获得所需所欲的一种社会及管理过程。”而“交换是指通过提供某种东西作回报,从别人那里取得所需物品的行为。”③无疑,交换必须在双方平等、乐意的基础上进行,这就需要进行传播、沟通。当营销的社会环境进入“小众传播时代”,敏感的营销界立即予以反应,于是旨在“与消费者更好地沟通”的“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简称IMC)便应运而生。④ 1993年,美国西北大学D·E·舒尔茨教授等人出版了重要的著作——《整合营销传播》。该书强调由生产导向转入消费者导向后,4P已经转向4C,过去的“消费者请注意”现已被“请注意消费者”所取代。因此,从消费者出发,IMC就应该成为营销的新趋势。在书中,他介绍了美国广告公司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AdvertisingAgencies,4As)的一个工作组为IMC所下的定义,即: 这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⑤ 其概念所揭示,以及IMC的主要内容有二: 一是强调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从沟通意义上展开营销活动;二是强调把广告、公关、CI、促销、直销、包装、新媒体等一切传播均归属于广告活动,使企业能将有关的信息统一口径地传播,即“用同一声音去说”(Speakwithonevoice)。 显然,小众传播的关注目标受众与IMC的关注目标消费者、小众传播须借助能将信息准确送达受众的媒介与IMC须采取对消费者有效传播的渠道,形成了惊人的同构。这无疑是时展的趋势使然。 IMC追求的是在实现与消费者沟通中的信息传播被有效接受,和不同传播手段整合使用中信息传播的最佳化,以及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双向的、和谐的关系。这其实也正是企业广告战略所追求的目标。因此,美国著名的广告与营销专家乔治·E·贝尔齐等人便写道:“厂商既然接纳了整合营销传播的观念,就要求广告商综合运用各种促销工具,来取代以往主要依赖的媒体广告,一些公司还开始越过传统广告商,启用其他类型的促销专业人员策划和实施促销计划。”⑥相应地,不少广告公司纷纷将自己的主导业务从纯粹广告的大众传播转向提供IMC服务。如美国《广告时代》将FallonMcElligott选为1995年度广告公司时,其标题就写道“整合营销方法可以使店铺的排名靠前,保持创新优势”。将FallonMcElligott改造为整合营销公司的是公司的营销经理Markgoldstein,他被公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方面领先的专家,他帮助公司将业务扩展到了公共关系、直销、零售促销和交互式媒体等领域,帮助公司获得《广告周刊》最热门新业务广告公司称号,并使著名的企业如联合航空、宝马、假日酒店集团、美国网络等成为公司新客户的名单。 整合营销传播的盛行,使得广告公司易帜成为了营销服务公司,这对广告公司的生存或许是幸事,可是对广告学来说,是一种内涵的丰富还是一种本体的丧失?这就需要对“广告”进行再认识—— 我国台湾的著名广告学学者樊志育在考察了诸多广告定义之后,将“广告”定义为:“广告者,系讯息中所明示的广告主,将商品、劳务或特定观念,为了使其对广告主采取有利的行为,所做的非个人的有费的传播。”⑦他之所述是甚有道理的,因为广告并非全部是旨在促销的商业广告,各类推广“特定观念”的广告同样存在,而广告主也未必一定是商业企业。据美国有关组织统计,美国政府是全美排名第40位的广告主,而诸多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团体作为广告主所刊播的公益广告,同样也不是为了促进销售。显然,整合营销传播不能包容广告,广告也不必因整合营销传播的兴盛而自我取消。而且,就是在研究IMC的营销学家视野中,广告的独立性也是很清晰的:“广告是指特定资助人支付,用于组织、产品、服务或观念的非人员沟通形式。”⑧这就很清楚了,广告即使在IMC之中,它仅圈定了“非人员沟通”为自己的本业。坚持这一点,广告学也就不必担心在汹涌澎湃的IMC流潮中,丧失自己的本体。 但是,整合营销传播中“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与“多种传播渠道整合”的要点,却启发着广告界进行相应的革命。那么,广告革命的突破口何在呢? 三、精细化组合,广告战略的必然选择 广告作为一种经营活动,其战略思想是其立身的关键。对广告主来说,广告战略是营销战备的核心部分,又是管理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对广告公司来说,广告战略则是向广告主提供广告服务的核心内容,广告制作则只是广告战略思想的物化。虽然广告战略可包容的范围较宽,但关键的内容只有两个,即:广告创意与广告媒体。对此,菲利普·科特勒说得尤为明白:“广告战略包括两个主要因素:创设广告信息和选择广告媒体。”⑨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这两个关键因素来探讨小众传播时代的广告革命,以及如何与整合营销传播对应。 美国的广告学者杰克·Z·西瑟斯等人认为:“在整合营销传播形势下,媒介计划人员更加紧密地工作在一起。整合传播策略要求对不同的沟通渠道运用不同的创意。”⑩如此,我们则先来探讨小众传播时代的“沟通渠道运用”或“广告媒体选择”。其实,IMC的应运而生,也正是由于传播背景发生变化使之然。如,乔治·E·贝尔齐等人就对IMC诞生的背景概括出了如下特征: 1.营销的投入由媒体转向其他形式的促销; 2.媒体市场的细分化降低了对大众媒体的重视,而集中于小众媒体; 3.市场力量由厂商向零售商转移,尤以连锁店为举足轻重; 4.独立于大众媒体之外的数据基础营销迅速发展; 5.媒体购买产生直购与低价化的变化。⑾ 受上述因素的制约,广告大众媒体细分成小众媒体,便自然地呼应了小众传播时代。其网络上的新闻组、BBS、E-mail,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POP、DM、车体、户外、产品包装捆绑(如“可口可乐”与“方正”、“乐百氏”与“新浪”)等小众传播媒体,越来越成为广告的宠儿。而最能代表大众传播的媒体——电视,在以多频道迎合小众接受胃口的形势下,其新颖的广告形式也正在不断诞生;美国传播学家托马斯·鲍德温等人就曾对若干电视广告新形式作了如下介绍: 信息提供(informationoffer)——虽然是电视插播广告,却可鼓励收视者利用家中的终端机键入要求,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犹如将信息“邀请”进入家中; 直接回应电视(directresponsetelevision)——广告与节目同长,产品可通过电话订购或直接通过遥控器按键购买; 信息广告(infomercial)——广告具有交互性设计,观众可自由进入,且可配合个人需求; 节目长度广告(program-lengthommercials)——广告与娱乐节目以及直销手法糅为一体; 咨询积费广告(perinquiryadvertising)——媒体邮售的不再是广告时段,而是按用户进行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向广告主计次收取费用;……⑿ 大众媒体的分化,并诞生如此多样的广告新形式,再加上诸多传播的、现代的小众传播媒体,使得广告战略中的媒体选择只有走上精细化组合的道路。诚如杰克·Z·西瑟斯等人所言:“媒体必须经过精心挑选才能到达产品的最佳目标受众群。媒介企划者们对传统的媒介不满是因为它们是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在文化变迁的年代,这种大众传播媒介正在被细分。因此,与过去相比,我们必须更加精确地定义市场。”⒀在这么短短的一段话中,数度提到“精心”、“细分”、“精确”,无疑是清晰地表达了对媒介选择精细化组合的重视程度。 广告媒体选择的精细化组合,使得符合不同细分的小众传播媒体特征的广告信息创设,也必须在精细化基础上得到组合。这正验证了著名传播学家麦克鲁汉的名言:“媒介即讯息。”由于广告信息创设本身的丰繁复杂,那么精细化组合的要求则更增加了其复杂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广告市场上的三组差异与统一来看广告信息精细化组合的必然性: 其一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差异与统一。在世界市场一体化的今天,全球化营销已是大势所趋,而全球化营销势必要求全球化的广告信息,以使好的创意得到全球推广,且降低广告制作成本。但是,全球各地消费者的需求多种多样,因此广告信息的本土化也同样是必须的。如此,就需要广告信息的精细化组合来在“差异”中“统一”二者的矛盾。如吉列公司的“超感”(sensor)系列产品,全球化的广告活动主题是“一生至爱,男士珍品”;而在法国,广告主题则略作改动,译为“完美风范,男士经典”。类似的差异中统一,被广告界称之为“全球化思考,地区化行动”。超级秘书网 其二为企业形象与产品个性的差异与统一。在新技术带动新产品层出不穷地涌现、并使任何一种产品只能各领风骚仅数月的背景下,相对稳定的企业形象就成了消费者对产品信任的心理寄托;因此企业形象便成为广告信息的重要内容。而企业为了适应细分了的种类消费者需要,不同系列、不同类别、不同个性的产品必然不断得到开发、上市,如此产品广告信息的创设,就得进行细分定位,就得迎合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二者的统一,这就需要广告信息创设上的精细化组合。如宝洁公司的形象广告信息突出的永远是“P G”这一企业符号,而其产品广告,如“飘柔”、“海飞丝”、“玉兰油”、“护舒宝”、“碧浪”、“佳洁士”等,其广告信息就在精细化中尽显差异了。 其三为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的差异与统一。如果说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广告信息,多是概括的、简明的,如“海尔”的“理念”“真诚到永远”、海尔的“小神童”洗衣机的节水、“小统帅”电冰箱的保鲜;那么小众传播媒介的广告信息,则却可以做到具体与详细,如“海尔”自办的网站、海尔专卖厅内“海尔”形象录像带的滚动播放以及“海尔星级服务”人员的宣传册派送。这种广告媒体与广告信息的精细化组合,业内人士多称之为“空中轰炸,地面点射”。 如上三种广告市场上常见的差异与统一,实际上便决定了广告信息创设的精细化组合。如此,不仅对应了广告媒体选择上的精细化组合,而且也对应了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多种渠道、一个声音”。无疑,广告战略的精细化组合,恰是小众传播时代所决定的必然选择。 广告营销论文:银行广告营销管理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广告上的投入也日趋加大。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经营理念开始转变、品牌意识逐步加强、盈利能力得到增强。如何更好地利用广告来提升自身品牌竞争力?这就要从广告策略基础、广告定位、广告媒体选择以及广告效果测定等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关键词]商业银行;广告营销;策略 央视市场研究公司(CTR)所做的《2003-2006中国银行市场广告投放分析报告》显示,从2003年开始,银行业广告投放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广告投放总量的增长每年都保持在30%以上,2006年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9.6亿元,是2003年的2.4倍。银行业广告市场规模呈现迅速高速增长的趋势充分反映了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银行保持在广告投放总量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在四年广告总体投放中,占比为44%。而股份制银行作为市场最为活跃的一群,一直面临着较大的市场压力,竞争意识最为强烈,从广告投放总量上看,已经逼近国有银行四年总体投放,占比达到37%。广告作为一种非人格化的沟通策略,已在国内各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中得到广泛而频繁地使用。 一、从广告投放看银行业的几个变化 (一)经营理念的转变。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已发生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变化:一是国内同业竞争局面已经形成。新型股份制银行已成为商业银行行列中的重要力量。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占有份额也逐年加大,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不容忽视的有力竞争对手。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态势业已显现。作为世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约国之一,我国已将银行业作为优先开放的行业清单提交相关国家和地区。因而,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国同业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三是国内金融市场需求多样化已成为现实。随着社会公众现代金融意识不断增强,买方市场的形成,金融市场上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呈多样化,如何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具有独家特色的金融服务去满足各个层次的客户需要,是各商业银行所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 面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各银行都意识到需要在营销观念和策略上进行深层次的变革,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求得在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银行必须走出去,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观念,让人们充分地了解、熟悉其银行企业,进而接受它。广告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品牌意识加强。所谓品牌意识就是指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它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观、品牌资源观、品牌权益观、品牌竞争观、品牌发展观、品牌战略观和品牌建设观的综合反映。当一个企业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企业、他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在消费者中间的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力所造成的认知度、忠诚度和联想度,并能够采取适当的战略将品牌融入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生活过程”时,他也就在一定的意义上培育了自己的品牌意识。品牌能有效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新的利润来源。品牌意识为企业制定品牌战略铸就强势品牌提供了坚实的理性基础,成为现代竞争经济中引领企业制胜的战略性意识。 由于银行机构越来越多、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商业银行需要借助品牌来塑造个性,扩大知名度,增强识别性和消费者的认同性。所以品牌营销在银行营销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经营成功将依赖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层理解,而银行品牌的广告宣传恰恰是与客户之间沟通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招商银行推出的金葵花理财服务为例,招商银行将他所有的理财产品,统称在这个品牌下,无论在平面和影视,都是以这个品牌来宣传,让消费者容易记住和形成视觉记忆,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品牌推广。 (三)产品多元化,盈利能力增强。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及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居民的消费、储蓄、投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居民个人对银行产品和需求也开始涉足贷款领域,消费信贷、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个人贷款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各类信用卡业务也日益增多。另外,由于股票市场与基金市场的高收益,各银行也推出了与股票、基金挂钩的各类理财产品。这些产品信息通过广告传达给消费者,给消费者提供了广泛的理财机会,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盈利能力。银行广告的投入规模与增长幅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银行业广告营销存在的问题及营销策略选择 广告是现代商业银行不可或缺的营销策略。广告与人员推销、公关活动、直接销售以及赞助等都属于促销策略,广告策略只是营销策略的一个分支,其实施不仅要与同一层次的策略配套,还要与比它高一层次的策略协调,从而发挥营销策略整体的系统联动作用。广告策略的准确运用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在自身的发展,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但是我国的银行广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广告没有全局观,各省区各自为政,缺乏正确的企业定位,造成消费者无法形成一个连贯的品牌认知;广告投放的随意性强,目标消费群体不明确等。 如何充分利用广告上的投资,来加强产品的吸引力,更好地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从而在目前混乱的广告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广告策略的基础 1.准确的自我认知,形成统一的全局观。自我认知是指详细了解企业内部条件,包括企业拥有的人、财、物资源、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等等,了解本银行企业在该市场中所处的地位,是处在市场的导入期、成熟期、衰退期中的哪个阶段。因为处在不同时期的银行采取的广告策略有很大不同。分支行广告要与总行广告风格保持一致,总行要对分支行广告监督管理,分支行在全局观指导下,又要针对自身的特点进行广告策略。 2.做好客户市场调研,有的放矢。客户市场调研实际上就是对消费者进行研究。首先应该对市场进行细分,这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如按客户性质标准把客户分为个人客户和团体客户;按地域因素分为本地客户和异地客户;按客户对银行的忠诚程度分为忠诚型、不坚定型、变化型和游离型;按行为因素分为追求利益型和规避型等等。通过对市场细分,了解市场规模、位置和未来发展趋势,为银行选择目标市场找出依据。其次要对消费者心理进行研究。广告要创造消费者内心所期望的产品或服务,使消费者达到一种内在的满足。相反,广告创造了与人们期望不相符的东西,就会使其产生一种严重的失落感,被推销的产品就会陷入困境。 3.竞争对手分析,知己知彼。竞争分析包括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和当前定位,并把本企业目前的状况与竞争对手比较,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自身企业的广告定位上突出自身优势,并与其他企业差异化。 (二)广告定位 定位理论的创始人艾?里斯和杰?特劳特曾指出:“定位是一种观念,它改变了广告的本质”。“定位是你对未来的潜在顾客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准确的广告定位是说服消费者的关键,并有利于本企业与它企业的产品识别。现代社会中的企业组织在企业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过程中,根据客观现实的需要,企业必然为自己的产品所针对的目标市场进行产品定位,以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企业形象定位又是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所开展的企业经营意识、企业行为表现和企业外观特征的综合,在客观上能够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不仅是对产品功能和价格的选择,更是对企业精神、经营管理作风、企业服务水准的全面选择。 1.企业形象广告定位。企业形象是组织的识别系统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是企业物的要素和观念的要素在社会上的整体反应。一般而言,不同的企业,经营理念、经营风格、价值观、企业文化等等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企业形象广告定位应该突出本企业在风格、理念、文化上的特征,更关键的是展示一种文化,标示一种期盼,表达一种精神,奉送一片温馨,提供一种满足,从而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著名银行品牌——瑞士银行,其竞争力不仅是产品赋予的,更是其卓有特色的品牌内涵铸就的,它在1934年制订的《银行保密法》,在瑞士的大小银行中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从而使瑞士金融界在全世界树立起“安全、稳妥”的品牌形象,使其成为世界各地资金聚集的安全港,也成为人们喜爱的保险箱。我们国内的某些银行并没有深入探究自身的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所以在宣传定位上意义模糊,缺少一种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清晰的品牌聚焦力。如中国工商银行的口号是“您身边的银行”,原本是突出自身的网点优势,但随着电子银行的普及,这种优势也面临挑战,从而造成定位的不准确性。建设银行的“建设现代生活”、中国银行的“全球服务”等形象定位都显得空洞,缺乏精神内核。但是国内有些银行的在企业形象定位上还是比较清晰的,如农业银行的“大行德广、伴您成长”、浦东发展银行的“笃守诚信,创造卓越”、广东发展银行的“创造卓越、追求超越”、中信银行“承诺于中,至任于信”、招商银行从“水因时而变、山因势而变、人因思而变、招商银行,因您而变!”到“我思,故我变。”等口号都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文化风格。 2.产品广告定位。现在各行推出的产品和服务品种繁多,拿人民币理财产品来说,就有农行的“金钥匙”理财、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民生银行的“民生财富”、工行的“理财金账户”以及中行的“中银理财”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银行卡业务。在如此众多的产品推广战中,如何让消费者认知自身的产品呢? (1)市场细分法。广告在进行定位时,要根据市场细分的结果,进行广告产品市场定位,而且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定位对象区域。只有向市场细分后的产品所针对的特定目标对象进行广告宣传,才可能取得良好的广告效果。比如可以按消费者的年龄、抗风险能力财力和实际需求来细分,再针对目标对象制定不同的产品推广计划。中国建设银行的房贷产品的口号“要买房,找建行”,非常鲜明地突出了产品特色。 (2)品质定位法。如花旗银行为了实现“花旗永远不睡觉”的响亮承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稳定的应用系统,确保每一个客户打电话到呼叫中心,任何时刻都会有人接听,而不只是电话录音,虽然付出的代价不少,但花旗银行由此获得了巨大成功。 (3)功效定位法。在广告中突出产品的功效,比如产品的收益性、安全性、便利性。金融产品与普通商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质量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安全性、便利性和收益性三个方面。安全性是人们对金融产品的最基本要求,即保障资金安全,规避金融风险;便利性是指如何让消费者享受到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收益性是指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基础上,消费者对于获取更多回报的要求。如今,银行为了抢占营销制高点,在金融产品包装上可谓煞费苦心,“金钥匙”、“乐得家”、“圆梦宝”等金融产品品牌相继步入老百姓的视野。奇怪的是,多数公众能说出产品名称,却无法说清产品的内容。可见,银行新产品的宣传只停留在介绍产品名称的阶段,产品所包含的服务内容却未向公众广泛介绍。银行促销缺少通过产品广告宣传让客户了解产品内容,引导客户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创新产品的环节。所以在广告宣传中有必要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加强产品内容、功效的介绍。 3.选择恰当的媒体组合。在广告定位完成以后,银行就应根据目标选择符合要求的媒体。其标准是花费的广告费用最少而效果最好。广告媒体是银行进行产品广告宣传的物质手段,是广告信息的载体。广告媒体主要有报纸和杂志、电视和广播、计算机网络、公众传媒、高层建筑顶部和道路两旁的灯箱以及机动车辆的车身等户外广告媒体。这些媒体各有利弊,因区域、对象不同以及自身的局限性,有的广告媒体出现和影响的地区很广,而有的广告媒体则很小,且受众的针对性也不同,因而在宣传效果上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例如,报纸和杂志的发行量大小和阅读者广泛程度、广告在电视和广播中的播出时段、路牌广告的地点和车辆广告流动路线的选择、高层建筑的地理位置和醒目程度、计算机网络在不同区域的覆盖和使用情况等等。银行在选择广告媒体时必须把这些差异综合考虑进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选择。 例如招商银行在电梯平面媒体的运用上,可以看出招行新的品牌形象推广策略。招行的目标受众是生活在城市中,收入很好、生活无忧,追求从富到贵到生活品味的人。而电梯平面媒体覆盖高档小区和写字楼中的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高消费这四高人群的特点,和招行的受众恰好符合。电梯平面媒体恰恰为影响他们提供了一条高效的渠道。调研数据显示有71%的目标受众在看过招行框架电梯平面广告后,提升了购买招行金融产品的意向。同时很多消费者在接受采访时反映,在无聊的电梯等候时间看看广告是一种消遣。CTR对北京市场的调查显示出该广告投放对品牌认知带来了积极作用。 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也是网络称雄的时代,网上银行、网上营销、网上购物,都已走进寻常百姓家。现在全国网民已经突破1亿人,银行应当积极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宣传银行对外形象和金融产品。 另外,我们还不能忽略自身媒体的宣传功能。银行营业网点的液晶显示屏、银行给VIP客户定期投寄的内部刊物等都是可以被开发利用的。在营业网点,液晶屏幕上及时的全球股市汇市的最新动向及财经新闻可能会比反复放着一个穿着靓丽的美女说“XX信用卡”之类的广告更让整个银行网点的形象高大起来。内部刊物中财经类的内容会比生活类内容更受客户欢迎。像花旗银行的《花旗财富贵宾专刊》,是被很多专业人士奉为重要参考的。而我们的自媒体也应借此传达和体现银行独有品牌和业务的特质。 4.及时测定广告效果,广告计划稳中有变。广告宣传一段时间后,银行要及时测定广告的效果,依据效果调整产品或广告的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市场中顾客的需求。 广告效果比率=业务量增加额/广告费用增加额广告费用收效率=S2-S1/P×100%(S1——广告前的平均业务量;S2——广告后的平均业务量;P——广告费用) 西方商业银行曾有一例产品广告很成功的案例:英国储蓄银行以397280英镑的广告支出换取了5000万英镑的投资,其中有3/4来自新的投资者。按以上公式推算,英国储蓄银行的广告效果比率为93.75%,收效率为94.4%。 我们国内银行进行产品广告也要经常及时地测定广告效果,若效果比率、收效率偏低时就要好好总结问题出在哪儿?是定位不准,还是和消费者沟通不够?找到问题症结,及时调整广告计划,而不能一味求稳,对效果视而不见,也不能一味求变,从而影响产品形象的认知。 广告营销论文:广告策略营销 摘要:符号消费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符号消费能够深入发现消费心理需求的规律,从中找出其差异性与潜藏性,而作为营销计划中的产品信息传播媒介的广告,利用本身所必备的重要告知功能,可将产品中的显性和隐性价值表现出来,让受众接受和说服受众。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企业产品的研发、宣传、推广和销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符号消费;广告;价值 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商品)所包围,并以“物”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物”已经不仅仅因为其实用性而被消费,而由其带来的附加价值、“物”与“物”的差异性,即符号性,成为“物”被消费的主要目标。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种大规模的“物”(商品)的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正如日本学者岗本庆一所言:“消费者不是以需求为媒介,而是以新奇性、话题性、意义性等物品的传播性为媒介而从事消费。”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随着生产技术和营销技术的发展,不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日趋同质化,显然,仅靠技术质量和销售服务已难以构筑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还必须依靠加强企业和产品的符号特征(如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广告,则在现代社会中成为实现商品的符号意义和时尚价值的手段。 一、符号消费的特征 符号消费,是指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并非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所包含的附加性和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声望、社会地位以及权利等,是具有一定象征性的概念和意义。 消费社会中,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性行为”,消费的核心在于商品的符号价值。在鲍德里亚看来,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使用价值代表了商品的效用,交换价值代表了商品之间的等价关系,符号价值则是代表了商品之间的差异。这种符号上的差异构成某种商品的独特性和示差性符号,使得同类商品之间相互得以区分开来。这就是商品符号价值的第一层次的含义。符号价值的第二层次的含义指的是附着在商品上的符号,即品牌商标和品牌形象。这种品牌不但使某种商品具有独特性和示差性,而且使商品获得了更多的内容和价值。因为品牌代表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生活品位和生活方式,也代表了某些个人和群体的主观意义。 按照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符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组成,能指是符号的形式,是由物质、行为或表象载体所充当的对符号意义的指称或指向;所指是符号的意义,它通过符号载体来提示、显示和表达。在符号系统中,符号的“价值”是通过他们与其他符号之间对立关系——差异性而获得的,符号必然有着自己的区别性特征。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是任意的,是符号使用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从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是一种客体物质,本身不表示任何意义,通过一定的方式赋予某种社会意义后才成为符号。什么商品赋予怎样的意义,这很大程度上是任意的,重要的是被社会认可,正如交通指示灯的意义必须被社会认可一样。商品要成为符号的另一个条件是差异化,商品系统中一种商品的符号形式(能指)和符号意义(所指)必须与别种商品相区别,差异性是商品符号的重要特征。交通指示灯的意义是以红、黄、绿三种颜色及其意义彼此相区别为基础的,它们在差异对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商品符号化就是将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的产品进行符号式加工,并通过大众传播手段,使消费大众形成关于商品符号的共识,从而建构商品符号体系。 二、广告构建符号消费 1.广告的符号性。符号消费的产生,使得消费者愿意为这些“符号”价值支付更高的价格,消费者通过消费这些“符号”获得了某种超出物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彰显出它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名誉和社会威望,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广告作为符号的一种,也是赋予商品文化意义、象征意义的一个良好途径。广告作为符号,它体现了人类的思维习惯、文化习俗,同时它也在不断构建整个社会符号系统,重构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心理习惯。 一般地说,广告行为是商品信息传播行为。具体说,广告信息表征着某个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情况。因而广告信息无不透射出人们的本质力量,即任何产品或服务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烙上民族的文化印迹。但是,信息既然是事物的普通属性而非事物本身,那么广告信息的传播,则必须假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可使广告行为受众识别的符号,才能实现。广告行为过程就是对商品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赋予其某种相应的物质形式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告行为过程就是商品信息符号化的过程。信息是符号的内容,符号是信息的物化形式。 2.广告传播是一种符号操作。广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营销,而是营销中的一种符号操作,是通过符号的操作来创造信息,传播信息。既然意义是商品消费的重要一环,那么广告就不仅在传达信息这个意义上是一种符号操作,而且在“创造意义”上成为了一种典型的符号操作。 第一,广告是产品增加文化附加价值的一种符号。文化附加值是指产品通过广告、公关、服务等各种渠道留给消费者的一个有独特内涵的形象。这个独特内涵是产品表达的意义,是无形的,附加在产品物质形态上的。如海尔“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诺基亚则提倡“科技以人为本”表达科技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服务,森马“穿什么就是什么”则不断鼓励个性的张扬。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这些表达产品不同内涵和追求的文化附加值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产品作为符号的意指。 第二,广告是消除产品“均质化”特性,标志产品个性的符号。在竞争者林立的市场中,保持商品个性是引起消费者注意和兴趣,从而形成购买欲望的重要条件。但是,随着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的普及,同类同种的商品,在功能、品质、特征方面趋于一致,难以形成商品个性。营销专家把这种情形描述为“均质化”倾向。“均质化”倾向构成了商品销售的严重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广告传播中的符号操作,即所谓的独特的广告定位与广告诉求,使其在品牌上、使用价值上具有了个性化。广告定位和诉求在其本质上来讲都不会物质性地改变商品的特性,而只是符号的操作。广告通过独具魅力的编码方式,如一定的广告口号,广告视觉形象,广告标志性音调等,能够赋予消费品本身所不具有的附加价值或个性魅力,从而使得消费者在欣赏广告、消费广告产品的过程中具有了广告所宣传的心理上的享受。从这个层面上讲,广告通过符号创造,能够成为它们所宣传的商品鲜明可辨的个性特征。 第三,广告必须使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才能完成传播。广告是当今大众传播信息输出的一种方式,这就要求广告必须经过必要的信息编码,并且在广告信息的编码过程必须适应大众传播过程非对应性特征和注意的随意性,强化广告符号的内在冲击力,同时还要求广告的编码过程成为与特定的传播媒介特征相适应的、符合媒介语法的符号化过程。 因此,从以上三个层面上讲,在广告制作、广告传播以及发生作用等方面,广告是一种典型的符号操作。 3.广告符号的明示意与隐含意。如前面所讲,广告活动的成功,实际上就是透过广告符号的隐含意,媒体在特定的时刻传递了该广告的意义。根据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指:“明示意是指印象中所含括的形象或意义,隐含意则是在第一层意义之余还加上额外的第二层符旨”。广告的目的也就是通过隐含意来传递它的符旨,使之区别于其他的具有“能指”的品牌关键所在。要想读出符号的隐含意,必须具有某一特定的文化价值与信念相关知识,广告符号可以通过特定序列变化来构成隐含意。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广告符号的明示意与外延相联系,是对对象的根本性质的描述,而隐含意与内涵相联系,它与文化意义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构建出神话。从文字符号来说,外延是指约定俗成的含义,是一个语言符号的中心含义,并常与现实或虚拟世界的现象相连。而内涵则是超过中心含义的额外含义,这些涵义能反映由文化塑造的感情和态度。文字符号的产生来自于人们的经验,在一定社会的长期实践中,人们通过反复不断地使用某种符号来代表某种信息,从而导致该社会群体对某一符号具有共同的理解。广告作为一种符号,它与文字符号紧密相连。因此,如果一条广告想要被受众所接受,首先,其选取的语言符号必须具有该区域每一成员都认同的外延意,其次,对于其内涵也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理解。 所以,在现代广告策划中,首要的环节就是要通过市场调查,做好定位或市场区隔。对某一文化区域要使用能被该目标区于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告语言符号,否则广告起不到好的传播效果。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广告外延可理解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而内涵则是在满足基本需要后所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广告创作出了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例如,雕牌洗衣粉的系列广告中有一则“下岗工人篇”中,“一位下岗的中年妇女,徘徊街头,看着贴满招聘信息的讯息栏,显出急切、疲惫和憔悴的样子;在她的家里,她的小女儿为了给妈妈减轻负担,帮妈妈做家务,手里拿着雕牌洗衣粉,边洗边说‘妈妈,我终于可以自己洗衣服了’;妈妈回到家,看到洗干净的衣服,热泪盈眶”,这篇广告做的有情感人,再现了现代社会下岗职工生活的艰辛和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家庭温情,在广告受众的心理上能够产生极大的感情共鸣。广告创作利用“下岗职工、小女儿洗衣服”的构图以及“女孩充满温情的话语”,阐释了“雕牌”洗衣粉在构建家庭融融真情中的中介作用。在这里,“小女孩用洗衣粉洗衣服”作为广告符号的明示意与外延相联系,即阐释了“雕牌”洗衣粉根本性质在于可以清洗衣物;而“雕牌”洗衣粉在构建家庭融融真情,体现人类温情方面,成为广告符号的隐含意义,与内涵、文化意义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构建出神话。 三、广告设计的策略 商品与消费文化中影像、记号和符号所体现的梦想、欲望和离奇的幻想,使类像在商品与欲望之间建立起虚幻的联系。于是,大多数的商品都被贴上青春、活泼、典雅、开放、大方的“价值”卷标,而大众传媒又让人们每天在无数梦幻般的、向人们诉说欲望的、使现实审美幻觉化和非现实化的影像中为这些价值寻找年轻的、高知识的、国际化的、反传统的“社会性”的定位。于是,消费者在寻找那属于“我”的气质、“我”的品味的过程中把商品当成了一个个象征的符号。消费时代的这种语境特征给广告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1.消费者指向策略。消费时代受众语境的差异决定了语言指向交际意图的多样化可能,主要归结为四种:语言指向个性,张扬自我精神,使商品成为消费者用来诉说自己的“语言”,进而自觉地认同广告语言所宣扬的另类的理想体验。交际过程中,语言指向的是某种消费形象,通过赋予产品独特精神的内质,来使产品成为消费者独特个性的表征;语言指向情感,融入某种情感体验,焕发消费者的共鸣,引发好感;语言指向品味,在现代社会喧嚣的都市生活中,稀缺的不仅仅是感情,还有一种感觉,能够寄放心灵的从容与恬安,创造某种叙事氛围,以情调的渲染感化受众认同;语言指向意识,引导消费者的意识形态,以另类、反叛的方式为受众的需求立法。 2.产品指向策略。消费时代的广告语言有着太多个性化的特征,但是作为广告形式本身,促进销售是其最终目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广告意图直接化的倾向。 现代符号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物质产品本身便是一个具有意义的符号。因为它是一个将企业和消费者联系起来的媒介物,所以也就是完形。人类不但是能劳动的动物,而且也是符号动物和文化动物。人类生产的每一件物质产品都凝结着自己的情感、愿望和期待,自然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如何透过物象发现和宣扬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再以精致凝练、饱含意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产品指向策略能否感染受众的关键。 在产品指向策略的运用上,语言表达要设法使产品名称与一种符号性价值相关联,通过语言为产品赋予某种文化性价值构筑一种品牌意象,“不是要把具体的茶卖给顾客,而是要卖给他只能在茶壶中孕育出的魔法魅力”,使商品从以前的“有用物”蜕变为“被附加某种意义的符号”,以此诱发人们对符号的心理认同,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并最终让消费者铭记产品。例如,戴比尔斯钻石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其语所构建的意义体系里,商品本身成为能指,与其表征的所指意义“永恒爱情”构成符号性的文化价值,即戴比尔斯钻石是永葆爱情的钻石。戴比尔斯钻石因成为符号而“充满”了意义,意义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不仅激发了单次购买,更把这一符号意义推广到全社会的生活方式,钻石从此在爱情的表征道路上大行其道。 3.语言形式策略。无论是消费者指向,还是产品指向,最终都要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在“众神喧嚣”(巴赫金)的消费时代,如何突破重围,精准定位,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显得异常关键。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通而不俗,玉琢成器。语言的最常规表现是其通俗性。文似看山不喜平,广告用语更是如此。但这个“平”不是指平白浅近,而是指平淡无奇、乏善可陈。广告语要不露痕迹地运用技巧,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例如,很多经典的广告语: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飞利浦:“让我们做得更好”。人头马XO:“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等等。 第二,善用修辞,彰显美感。修辞能增添语言的趣味与韵致。一些生动的广告语言往往是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而得以实现的。恰当的修辞可以使广告语言增添趣味,引人入胜,在给消费者带来美感的同时令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 第三,因变致奇,独树一帜。消费时代的广告语言要想顺利抵达受众的心理进而实现交际意图,必须首先摆脱大同小异的互文性语境,以独特的语言吸引阅读。文字本身也有视觉冲击力,语言元素的陌生化搭配是实现该目的的一种途径。 四、小结 广告只有在打动和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说服受众。作为符号消费,不同的受众群有着不同的符号消费的需求,当代广告策略要尽可能多而准确地挖掘符号中的象征性以满足符号化消费中不同的心理需求。 广告营销论文:国际营销广告翻译 摘要]全球化趋势使国际营销活动日渐频繁,国际广告协助各国商品在全球的推广,这对广告的翻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国际广告的灵魂是文化。本文从国际广告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国际商标的翻译问题。 [关键词]价值观;跨文化;文化差异;广告翻译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国际营销活动日渐频繁。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各个国家竞相推销自己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促销手段就是利用广告将本国的商品和厂商的声誉向国际推广。在中国,伴随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营销活动日益增多,国际广告事业蓬勃发展。国际广告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品营销宣传形式,它面临的不单是语言的转换问题,更是语言、传统习惯、法规、教育、自然环境、宗教、经济状况等差异问题。广告译文能否在译语语言文化环境中达到促销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能否被广大受众理解、认可、接受。为了使广告翻译既符合广告语言的特点,准确达意,灵活创新,简洁明了,达到广告原文的效果;又自然忠实准确地传递原文化信息,符合国情,让顾客乐于接受该产品的信息,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些国际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广告语的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宣传推销商品。 二、国际营销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心理上的差异 由于地域和历史等原因,每个民族都形成了深植于本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因此,要想让广告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流传开来,首先就要使广告译文符合译入语受众的文化心理。 国际营销中不乏此类成功的译例。比如美国的Revlon(露华浓),一看译名便会联想起唐代诗人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名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香风佛榄露华浓”。从而引发读者对该产品的美好联想。该译名引经据典,充满了汉民族文化色彩,译作女用化妆品,非常合适。又如“Carrefour”和“Cocacola”分别为“家乐福”和“可口可乐”,满足了中国人“平安是福”和“求吉求利”的心理。也有些广告商标的翻译由于没有顾及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心理,从而引起了译入语消费者的不好联想,使得产品销路不畅。如法国某公司在向中国推销男用香水时,将其香水命名为“鸦片”,本意想用“鸦片”一词突出其产品的魅力,希望中国男生使用这这种香水像吸鸦片一样上瘾。结果可想而知,产品上市后,即遭到中国消费者的猛烈抨击,并因其违反中国商标法而被禁止出售。这是因为该公司不了解中国对“鸦片”的憎恨心理,无意中挫伤了我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 (二)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东西方之价值观念差异最主要表现在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而东方强调集体主义。由于国内消费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众心理、对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威的迷信,导致国内很多广告出现“×××,用了都说好”,“我们都喝×××,今天你喝了没有”,“部优”、“省优”,“中国消费者协会推荐产品”等等。而英美等国家价值观中人们追求的是独立,是特立独行的个性,是与众不同(我为什么要与大家相同?)。他们的广告不会引导和鼓吹从众,更不会迷信和盲从所谓的权威,其广告词体现在文化方面更多的是“个性(individual/in2dividuality)”、“独立(independent/independence)”、“隐私(private/privacy)”。因此,由于文化的不同,国内的有些广告如果直译成英语等外语,就使英语国家的消费者难以接受。所以,在对外进行广告宣传时,要区分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尽量少用“大家都说好”、“昔日宫廷×,今日×××”等广告词,不要把虚假的东西当事实宣传。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对文本内容的编排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在说话和行文时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一则汉语广告为例:高档装修——中档价值——星级服务——大众消费——4000平方米大店气宇非凡,各系列菜一应俱全,正餐、大餐、小吃任君品尝——豪华包间、雅间、大厅由你选择——品尝陶然风味,俯瞰山峡风情。这则广告的创作意图是宣扬陶然居餐饮店,但广告诗的开头只是介绍具体情况,而未点出主题,只到最后点名广告的要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螺旋式的思维方式。然而,英语广告受西方人直线式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内容的编排上往往采用更直截了当、一目了然的方法。如: “Givehimadiamond,thegifthe’llneverforget.Mendiamondringsandmendiamondweddingbindsinboldandmasculinedesigns.Pricedfrom$500to$2,000Adiamondisforever.Themandiamond.Whenawomenlovesaman.”—“送他一枚戒指,他永不忘。大气而粗犷的男人戒指和婚戒。定价500到2000元。一颗戒指永恒远。女人若爱男人,送他戒指。”因此在广告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采用保留、替代、删减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增强广告对不同受众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四)东西方社会习俗的差异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它是使用这一语言的社会成员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东西民族社会习俗的差异必定会在其各自的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韩国有一手机品牌叫“Dragon”,这种手机在中国销售当然受欢迎,因为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神圣、帝王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眼里,Dragon却是罪恶的象征。想必这一手机在西方国家的销售要受阻了。再如,我国的“玉兔”商标并不译成“JadeRab-bit”,而是译作“MoonRabbit”。这是因为玉兔是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桂花树下的兔子,所以它又成为月的代称。“MoonRabbit”这一译名既体现了我国的古老文化,又避免了误解,使人不会误认为是玉做的兔子。 (五)东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社会制度不同,一些反映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词语,对不熟悉中国国情的西方人也会造成信息传递障碍。比如:我们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最初曾译为“fivestress,fourbeautiesandthreelovers“曾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理解为“四个美人和三个情人”。修改后的译文为了“fivestress,fourpointsofbeautyandthreeaspectsoflove.”广告翻译中还应该避免使用政治上有特别含义,易引起误解的商品名称。如:“大鹏”卷笔刀的英译名”ROCsharpeners”大鹏是大汉民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最大的鸟,有“鹏程万里”,“鲲鹏展翅”之说,具有志存高远,前途无量的褒义。但ROC三个大写字母也是常用新闻词语中“中华民国”的英语缩写,势必产生误解或不必要的联想,既不利于创立出口商品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维护国家的尊严。 三.国际营销广告语的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 直译是最古老的翻译方法,并在广告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广告语大部分是陈述性的,它给我们的印象是简洁、不做作,而这正是直译追求的意境。直译要求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结构尽量一致,从而在有效表达原文意义的同时,反映原文的风格。例如:“典雅大方(elegantandgraceful)”,“畅销全球(sellwellovertheworld)”,“汰渍到,污垢逃(Tide’sin,dirt’soff)”;“Doubledelicious,Doubleyourpleasure(双份美味,双份愉悦)”,“Coca-Colaisit(还是可口可乐好)”,“MyParisisinaperfume(巴黎恰在香水中)”.再如“Kissyourcoughsgoodbye(一种新型感冒药的广告)被译为“一吻去感冒”,简洁形象地概括了药的作用,语言生动形象,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读几遍。 二)音译法 在商品品名的翻译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少品名在目的语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汇来表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都是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来处理的。如:PierreCardin(皮尔·卡丹),Kodak(柯达彩色胶卷),Philips(飞利浦电器),青岛啤酒Tsingdaobeer等,这些品牌都采用音译。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它不能直接表示音位,所以,我国有不少产品的品名都是采用汉语拼音的方法为汉字注音的,主要用来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或音译人名、地名等等。在翻译时也要顾及到广告语言中词汇的情感意义,其交际价值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扩大一个词的愉悦联想。比如;以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命名的“丁家宜”精华护肤霜系列产品的品名原来是用汉语拼音“Dingjiayi”来表达的,但不如现在改用“Tjoy”的好。因为”Tjoy”不仅在语音上是“丁家宜”的谐音,而且其含义还可以引发人们产生愉快的联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的T可以令人想起服装展示中的T型舞台和模特儿的靓丽身影,而且joy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词汇。 (三)音意兼译的翻译法 音意兼译法是指将一个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音译,另一部分则意译。例如: Applepie苹果派 其中“苹果”为意译,“派”则是音译。此类译法还有, 茅台王子酒MoutaiPrince 金利来Goldlion 香港的曾宪梓先生创业初期的领带品牌为“金狮”牌,故译为Goldlion。但因“狮”与“死”谐音,有“不吉利”之意而影响销售。后由Goldlion而改名“金利来”,其中的“金”者“利”也,“金利”为意义的重叠,“来”则从lion的发音而来。音意兼译法的另一种形式是:在整个词音译之后,再加上一个表示类义的语素。如:pizza比萨饼。“比萨”为音译,再加上一个“饼”字,便使其含义更加明确化了。又如,Hamburg汉堡包,Budweiser百威啤酒。 (四)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套用中英的固有模式,在不破坏广告原文效果的基础上对广告进行翻译。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性,翻译广告时如能以最大程度和最巧妙的套用和模仿英汉相对应的句式结构、表达方式,可以使译语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尊重接受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保持产品的形象。翻译时可套用或模仿英汉成功的广告体例、英汉诗句、谚语等。百闻不如一尝(浙江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广告)。Tastingisbelieving.译语套用英语成语:Seeingisbelieving,换了一个词,语义真切,效果与原文相似。套用此成语的还有碧丽牌健美苗条霜广告:Bilislimmingcream一Usingisbelieving.再如:婴儿爽身粉广告:Likedaughter,likemoth-er.套用英语成语Likeson,likefather。香烟广告语:Tosmokeornottosmoke,thatisaquestion.套用莎士比亚的名句“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这种译法也可用于广告的英汉翻译,这些广告运用英汉文化中固有的成语,言简意赅,尽人皆知,使消费者读来倍感亲切,并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增强广告的感染力。英汉广告中还有不少已形成固定的套语或固定的涵义,且在形式上或内容上相同或大体相同,如四字格等,也可以采用直接套译的方法。 (五)修辞法 广告英语里很多词语是带有修辞效果的,为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某些不易直译的修辞格可以转换成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其他修辞格,以求艺术效果的一致。修辞格的转换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同一层次的修辞格转换;一是跨层次的修辞格转换。比如“三菱”汽车公司(Mitsubishi)向美国市场倾销产品时,创制了广告:“Notallcarsarecreatedequal”。熟悉美国历史的人一见这则广告,立即会想起《美国独立宣言》中“Allmenarecreatedequal”。日本广告商将原句中的“men”改为“cars”来突出广告诉求的目标,将原来的肯定句式改为否定句式,道出了该车的优越性能,这则广告词套用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句,使三菱汽车在美国成功地打开销路;而三菱公司向我国进行广告宣传时将其广告词改为“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古谚,运用对偶这种中国人喜爱的修辞手法,使中国消费者读起来既亲切熟悉又生动形象。如果在同一层次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跨层次寻找新的表达方法,以求艺术效果的一致。如,Wetakenoprideinprejudice.(《泰晤士报》的广告语,这句广告语里“prideinprejudice”有两种修辞手法,一种是英语修辞格仿拟(parody),与《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联系起来。一种是押头韵(alliteration)。原文的意思是说明自己的报道是客观公正的,不以偏见而感到骄傲。可以试译为“对于有失偏颇的报道,我们并不引以为豪。”通过这样的翻译,英语的修辞格仿拟(parody)和押头韵(alliteration)转换成了汉语的修辞格押尾韵(Rhymes),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押韵。这样通过修辞格的转换生动地传达了原作的意韵。 四、结语 总之,跨文化广告的翻译绝非一件易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其地位日益突出。实践证明,成功的广告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成功的翻译,不仅会给企业或国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直接影响企业或国家的形象。 广告营销论文:农产品营销广告策略 [摘要]现在,看电视、报纸,几乎都是酒类、电器类、日用品等工业产品广告,到农产品广告较少,且大部分质量广告较差。农产品的经营已进入激烈市场竞争时代,广告作为信息传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对农产品的信息的传递、品牌的树立、与消费者的沟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农产品广告起步晚,发展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农产品营销的广告策略创新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农产品的广告策略创新进行探究,提出了农产品广告策略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广告策略创新 一、农产品的广告策略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条的规定,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广告系农业广告的一类,主要用于介绍和推广农产品的广告。目前油料产品、奶类产品等深加工农产品的广告呈现较多,而初级农产品的广告较少。近年来国内对于农产品传播的研究侧重于品牌、网络传播、促销及营销策略的研究,深入地进行农产品广告策略的研究不多。张光辉提出利用整合营销传播创新农产品传播渠道。整合营销传播指除了借助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体以外,农产品品牌传播应该注重运用网络信息平台、会展、零售终端等新型传播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展示农产品品牌形象、培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饶启聪提出了农产品营销创新的新形式网络营销。营销者还可用两种方式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农产品信息和服务的方式:第一,营销者以网上新闻方式将农产品信息和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客户,顾客要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可以访问公司页面;第二,在重要会议、公众信息、政府和非盈利活动中广告赞助页面。 农产品广告策略是广告战略的一部分,是保证实现广告目的的重要谋略思想,是为实现广告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对策与方法手段,主要包括媒体策略、创意策略和实施策略。广告策略的制定要求方法得当,行之有效,要符合目标顾客的心理需要,要具备与对手竞争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所制定的策略切合产品的实际。广告的策略的制定需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广告的内容与消费者产生共鸣,有效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二、农产品广告策略创新的必要性 1.有助于树立农产品的品牌 所谓农产品品牌,就是指用于区别不同农产品的商标等要素的组合,如“伊利”、“蒙牛“等。企业的竞争已由有形市场的竞争转向无形市场即产品品牌的竞争。品牌是在产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而产生的。在产品经济条件下,各种农产品之间竞争较为激烈,有品牌的农产品相对于无品牌的农产品来说,在产品竞争中会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美国的新奇士就是个很好的成功例子。美国加州与东部市场较远,在钱布林的带领下,成立了一个非盈利性农场主合作社——南加州水果协作社。1907年,协作社拿出10000美元做了第一广告,接着在《得梅因名簿》推出了一版三色报纸广告,宣告当年三月份的第一周为“爱荷华柑橘周”来促销柑橘,同时在爱荷华全州散发印有“吃柑橘有利健康,到加州挣钱忙”口号的海报。广告活动的结果在全国范围内有利地塑造了“爱荷华柑橘”品牌,柑橘的销售量提高了50%。 2.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传播的广告效益 广告策划的原则坚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广告的投入与回报严重不成比例,许多企业存在着广告效益过低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广告缺乏战略性,二是广告缺乏对媒体的选择性,无选择的做广告不仅浪费广告费,有时还会错失时机,影响销售。三是广告缺乏艺术性。众多的广告类似的面孔、雷同的用语、类似的人物、雷同的动作,无法促使消费者产生兴趣,进而引起购买欲望。 通过广告策略创新,围绕企业营销战略制定企业的广告策略,增强广告的战略性,可以提高广告的效益;租用广告媒体的时间、空间的费用约占企业广告预算的80%左右,根据企业的实力、媒体自身的特点、受众接触媒体的情况、农产品品性质特点,以及广告媒体的适当组合选择分析加以科学的组合,可以大大地提高企业广告的效益。 三、农产品营销的广告策略创新 1.广告信息内容创新 广告信息内容包含广告主题、广告语、广告文、广告口号等内容。广告人叶茂中认为“一篇好的广告方案总是能说出目标消费者心里所想,或消费者未意识到的需要。对于一个广告方案最高的奖赏就是,消费者从广告方案中找到了自己想的东西,‘是的,这正是我要的,”。罗素.瑞夫斯提出,广告信息内容的USP策略,即“独特的销售主张”,广告信息必定包含特定的商品效用,必须是独特的、惟一的,或是其他同类产品不具有或没有宣传过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提炼出符合消费者某一方面的心理需要、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信息。农产品的同质性较强,现在所见的广告作品大多停留在最基本的信息告示水平,广告诉求多为功能诉求,承载信息冗余、核心主题不突出,广告作品差异性小,识别性弱,广告效果差。 2.广告媒体创新 广告媒体创新,主要指媒体的选择与时间的创新。媒体的选择应考虑媒体的性质与传播效果、广告商品的性能和使用范围、受众的习惯和文化程度、产品现状和消费趋势、广告制作和成本费用等多种因素。根据商品性质特点及其消费者选择广告媒体、消费者的活动、时间、场所选择广告媒体、广告媒体的适当组合选择分析加以科学的组合,然后确定广告的次数、日期。农产品宣传常常要展示产品的形状与色泽,因此需要借助具有强烈色彩性的宣传媒体,如电视与户外广告媒体,而报纸与广播效果稍差。网络广告是知识经济时代广告策略创新的最主要表现,网络广告借助其自身的技术优势,不仅可采用文字、图片、色彩、动画等表现形式,而且可用三维空间展示,使用户全面了解产品信息。 目前,农产品广告在媒体选用选择广告媒体时,多选用广播、POP广告、墙体广告、口头广告、标牌广告等类型,媒体广告所占份额较少,媒体单位也多选择地方媒体。农产品宣传较少彩耗费相对较大的媒体广告。由于农产品大多易腐烂,保持期短,运输贮藏不便,农产品的宣传必须选择有力的媒体树立产品的品牌,及时向消费者传输信息。农产品的目标对象为中间商和最终消费者。 蒙牛利用电视广告迅速成为中国奶业大王。广东中山市小榄镇粮油贸易公司利用食品信息网和中国粮食贸易网,扩大了出口额和出口量。江苏有60多家大型水产品批发产品也上了互联网,向国内外产品传递信息,效益显著。同时,广告人一直以来都谋略寻找新的广告媒介来更有效地传载广告信息,能创意性地使用媒体,往往能比较好地博取消费者的认同。如美国明尼苏达州有一家农场,专门生产谷类和马铃薯,每年夏收之后,农场主就开着拖拉机,在麦田地上犁出长260米、宽150米的英文字“EATPOTATO”。以黑色活土为笔画,以黄色麦茬为底色,煞是好看。农场正好处在一条航线下面,航班整日不断。乘客以此为一景,留恋观赏的同时,无意中中了广告的圈套。 3.广告创意创新 创新是广告创意中最显而易见,也是最难达到的原则。如果想在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各式广告中取得一席之地,则必须要有创新点,给受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广告创意坚持两大原则,独创性和实效性原则,因此,广告创意要勇于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而要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吸引人们的注意。农产品的广告消费群体是普通大众和中间商,因此要进行产品细分,高端农产品的创意要体现产品的质优、健康、环保,低端农产品的创意要体现价廉物 美、绿色无污染,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进而采取购买行为。产品稀缺品种的农产品的广告创意,就尽量从新、缺、特方面做文章,调动消费者的好奇心理。 Zespri(佳沛)新西兰奇异果曾推出比基尼、美容、阴阳、武士四个主题的报纸广告,画面上佳沛的商标被放置在醒目位置,四个主题中的奇异果分别带着孩晒眼镜穿着比基尼、扎着头巾、敷着面膜、被装扮成太极图案、扎着忍者的头巾,奇异果的形象生动有趣,幽默新奇,很抢眼,而且能够望“图”生义,创新形象直接明白地传达了广告产品的诉求。 4.广告定位创新 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定位”(Positioniong)概念,迄今已被国内外普遍认为是广告策划的最基本的、最具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之一。所谓定位就是在未来潜在顾客心中,或者说是用广告在消费者的心中找出一个位置。这个位置一旦建立起来,就会使消费者在需要解决某一特定消费问题时,首先会考虑某一品牌的产品。将火力集中在一个狭窄的目标上,在消费者的心智上下功夫,是要创造出一个心理的位置。运用广告创造出独有的位置,特别是“第一说法、第一事件、第一位置”。因为创造第一,才能在消费者心中造成难以忘怀的或不容混淆的优势效果。 蒙牛开始成立时使用的广告口号有:“伊利做内蒙古第一,蒙牛做内蒙古第二”,“发展民族工业,向伊利学习”,“让我们做的和伊利一样好”,这些学习美国AVIS出租车的老二攀附策略取得明显成效。美国西北樱桃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为高档产品,把樱桃比作水果中的钻石,以钻石的高贵来提升樱桃的价值。 5.塑造个性化产品品牌形象 每一品牌及每一产品都对应着一个形象,对于相同的产品或品牌,消费者无法区分其内在的品质差异,借以辨别的是附加上去的个性和形象。这一形象,一般均是经由各种不同的推广技术,特别是经由广告传达给顾客及潜在顾客。正如奥格威所说:“每一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也就是说,品牌形象是广告多次反复地将某一产品与某个意象、某种个性和象征长期联系一起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因此,在广告宣传中,突出农产品品牌的历史、地理、传统、风俗等文化特征有利于塑造农产品品牌个性,实现农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积极的情感沟通,进而培育农产品品牌忠诚度。 美国加州牛奶“GOTMILK”的广告运动,每个明星的嘴唇上都有一抹牛奶小胡子,成为经典的标志,那撇牛奶小胡子长盛不衰,广告运动推出后,使得喝牛奶在青少年中渐渐成为时尚。李奥·贝纳为绿色艺人公司的豌豆虚构的“绿色巨人”人物形象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品牌形象。当初,贝纳为了表现豌豆的新鲜和饱满,描绘了一幅连夜和包装豌豆的夜景,并插有一个捧着一个大豆荚的巨人形象。“绿色巨人”给人留下了长久美好的形象,作为对这一成功形象的回报,绿色巨人牌豌豆总能比其他品牌卖得贵一些。 6.整合营销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强调综合运用广告、公关、促销和人员推销等一系列传播沟通手段,对消费者传递一致的、协调的产品个性。除了借助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体以外,农产品传播应该注重运用网络信息平台、会展、零售终端等新型传播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展示农产品品牌形象、培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农产品走公益的策略也很重要,比如与体育结合,现在流行奥运生产的农产品很吃香,还有会议、旅行、餐饮等诸多公益活动的切入,很多活动把农产品介入进去,提高知名度,这样可以大范围在各种渠道进行销售,农产品品牌建设也可以迅速提高。现在已经完全进入了多媒体甚至是跨媒体的时代,消费者自己也在创造体验,创造传播。 广告营销论文:广告设计对商场空间营销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商场空间环境装饰设计,分析与思考广告和商场室内设计如何有机结合,促进品牌的整体形象传播,强化客户认知心理,以及商场空间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广告设计美学商场空间营销 广告在我们身边充斥着,是商家宣传新产品,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宣传载体,能从多方面刺激消费者产生反应。作为被众多主体选中的影视宣传途径,若想迅速抓住公众的眼球,内容很重要。它使市场和个人品牌紧密连接,传达着商家的个性及意识,它作为双重载体,一方面与社会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成分,反映人们的精神生产内容。 商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既是销售商品的场所,也是反映城市物质经济生活与精神文化风貌的窗口,其空间装饰既要符合消费个体意愿和潮流趋向,也要满足商家的销售要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广告和商场空间装饰的结合已是不可分割,互相产生影响。 广告帮助商场品牌创立,发展,维持,一个广告对我们就意味着有不同的事物产生。它不仅仅是广告本身,而是商业,美术,市场等的综合。品牌在广告中讲述故事,那么广告中的设计究竟是如何在商场空间中展现着它的魅力呢? 一、广告对于市场营销功能的影响 广告,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服务内容或文娱体育节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般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招贴等形式进行。广告中的创新性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市场成功的表现。广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但提供了产品的信息,还有就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被看到。许多人读报纸或杂志,都已经被这些产品、销售和打折所包裹,甚至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它是消费者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并引导消费,这种引导功能是十分强大的。 广告设计利用视觉效果,平面元素去吸引读者,使他们受影响,是一种有着强烈目的性的设计。因此广告必须使用视觉的传达因素,比如标题,内容,文字和设计来抓住人的注意力。同样也阐述着是什么被销售,谁是商家,以及广告的目的。设计上追求着理念和如何被认知。从另一方面来说品牌是依赖于广告的,广告媒介拥有专业的经验,有能力向客户提供商业服务,其中包括策划,准备及运用广告。常见的流程包括:预算策划,投资商,艺术指导,文字工作,研究者,艺术家,设计师,技术人员,市场调研,媒体操作,公共关系,销售甚至是规划学。 在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中,商场购物不仅是必需的生活内容,也是精神放松的享受,消费者的购物观念已由传统的单纯购物转变为多元化的购物心态,购买动机日渐复杂,就市场而言,首先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商场中的商品不再是紧俏物资,同一类商品的可选性大大增强。其次消费者的购物意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象和品牌意识决定了大多数人的购买趋向,广告作为媒介,负责着品牌的价值和自身的品味。在这个竟争的市场,它向世界和人们展示着品牌的个性,抓住顾客的眼球。从传媒业的角度来看,商场拥有令人羡慕的日客流量,而且顾客的消费水平普遍偏高,因此它是广告传播和媒体信息的极佳场所。例如哈尔滨远大购物中心与九华互联携手推出“远大多媒体信息系统”,在商场内设置了60多个大大小小的液晶电视,每天循环播放供应商广告、购物中心宣传和公益信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可观的资金回报。 在“以人为本”、“顾客是上帝”的商务环境中,其空间装饰设计从整体上必须紧跟潮流,抓住消费者瞬间的购物意识和心理活动的变化,及时把握“时间”与“空间”。在考虑位置的同时,面对不同层次和性别的消费对象,利用广告宣传,在硬件上取悦消费者,满足他们对购物环境的要求。 二、广告对商场空间格局的影响 每个成功的广告都存在着某种信息,能够鼓励客户去信任这个品牌。首先,独具特色的外观设计和精美的包装,能吸引购买者的注意力,引起购买者的兴趣,诱发购买者的购买欲望;其次,独具特色的外观设计和包装能增加产品的价值量。 “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个产品质量好或一个人手艺好,通过人们相互传播,最后总会有人知晓来做生意。广告的布置对于商场内的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的的影响。商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既是销售商品的场所,也是反映城市物质经济生活与精神文化风貌的窗口,因而构建商场空间格局新秩序、重视商业建筑的文化性是现代化商场的发展趋势。商场空间装饰设计也必须紧紧围绕消费者购物行为和意识,这样商场的销售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地位才能得以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商场空间格局逐步由原先单一的购物空间形式演化为综合购物空间、休闲空间和观赏空间为一体的空间构成模式。例如在欧美国家所存在的大型SHOPPINGNALL,以及国内大城市所出现的综合购物商城,就购物空间而言,其空间形式不再是冷冰冰的柜台分割.而是集多种销售形式为一身,以各种经营模式展现。根据国内较多的商场建筑结构,最为常见的是“一字型”和“L型”卖场。销售模式以参与为主,空间流畅,讲求通透感,间于穿插休闲空间。这样的环境已经是个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环境,行销市场急速地产生变化,形成卖场气氛促进卖气的消费特质,人们清楚地除了消费商品之外,讲求的是购物的乐趣,即是欣赏各式各样物品出售的陈列摆设,以及感受商品销售空间给予的环境气氛。 当商场布局确立之后,品牌形象的氛围设计将承担品牌区域重要诠释作用,广告的传播效力,非常重要,它必须在短时间内抓住顾客的眼球和心理,引发他们的兴趣,设计集中表达了品牌资源定位的高低、年龄差异、性别的不同、功能的描述以及时尚引导等,不同品牌的文化属性,自然而合理的衔接于一个个具体的商业环境里,共同诠释着卖场内的时尚信息,使卖场内的商品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准确地传达给顾客。 通常人的注意力集中非常短暂,广告位如何布置,如何与交通流线结合,这是非常关健的。消费者购物一般都有一定的购物流线,这些流线一般呈现一定的状态,因此商场装饰首先就不应只考虑室内如何如何装饰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如何使商场融入这种购物流线中去。这是一种生态系统,能够准确的表达卖场的商业定位和消费心理导向。结合布局来看,对许多消费者来说,选择一家他们要光顾的商店一般可分为两步进行:首先,选择购物区域(商业中心或商业街),其次,该区域内的店铺选择,商场的出入口非常重要,可利用外观的醒目吸引注意力,引导消费人流,使商场在一定程度上聚集“人气”。门面与招牌是商场促销的第一步,不失时机地推出有特色的产品广告和企业形象,利用图片、霓虹灯、电动机械及电子媒体等广告手段达到吸引顾客、吸引视线、扩大知名度、推销产品的目的。这样,在购物区域内的某家商店特别是由于广告影响而形成的位置优势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些橱窗(广告)正对着来来往往的人流的商店会比那些街巷深处远离人流的商店招徕到更多的顾客。透过橱窗对某家店铺及商品的注目,往往会导致进去逛上一圈并买上点什么,就像是在事先并无购买意愿的情况下存在着一种对某商店的“进入冲动”一样,进到商店里走走看看以及购物都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同样内部装饰也起到更丰富和深入的引导,展示与陈列是市场促销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其本身就是广告的一种常规形式,通常有几种迹象:首先是靠近入口的商品的被购买率和观赏率要高于后面的商品,这个位置的广告产生的效益较高;在视线水平及可及部位的商品,其被接触率也是较高的;其次是通道空间比较大及特殊摆设的产品都是很能引起人的兴趣的。这些现 象是由顾客不自觉的购物习惯引起的,那么这些部分的产品商家就会相应采取广告效应的措施。例如入口门柱的装饰,加强主通道的灯光及色彩的装饰,在重要位置悬挂大型广告牌。这样的装饰方案才能取悦于投资方,使之成为现实并最终为顾客接受。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所使用的语言也各具特色。埃利斯做的一系列实验表明,人们实际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一个人的语言判断他所处的社会阶层。一般而言,越是上层消费者,使用的语言越抽象;越是下层消费者,使用的语言越具体,而且更多地伴有俚语和街头用语。西方的很多高档车广告,因为主要面向上层社会,因此使用的语句稍长,语言较抽象,画面或材料充满想像力。相反,那些面向中、下层社会的汽车广告,则更多的是宣传其功能属性,强调图画而不是文字的运用,语言上更加通俗和大众化。无论从商家、商品供应商、厂家和市场来看,将广告运用于商场装饰之中,即将商场装饰广告化处理是必要的和不可忽视的。 三、广告在商场装饰中的作用 广告是商品推销的重要手段,它宣传商品,加速商品的流通,对于繁荣市场经济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商业广告又随着媒体的广泛传播,与广大消费者经常接触,成为不断地影响人们生活与思想的重要因素。优秀的商业广告作品夺取顾客的眼球,博得他们的欢心,它处于媒介经济生命线的重要地位,在宣传产品时,传递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人们的审美消费理念、日常生活行为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商场作为销售场所,里面的一切投资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运转,从宏观的角度看,商场环境装饰设计已不再是游离于促销功能之外的附加产品,而是整个促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场广告由以前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群体模式,将灯箱广告、立式站牌广告、悬吊广告、展示广告等等具体的广告手段,通过环境设计的有效组合,表现于空间构成、区域划分与引导、饰面图形组合、橱窗设计、色彩及家具设计之中。例如华润时代广场AIBI品牌的展示,AIBI品牌作为体育和休闲健身用品,还在活动现场安排了健身教练,指导消费者如何正确选择及使用其健身器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消费者对健康优质生活的兴趣。此类广告的宣传模式暂时性的改变了商场空间的流线,活化了商场的装饰内容,使其既成为活动的装饰,又促进了市场消费。广告宣传是产品营销的先导,现代化社会、信息时代,经济发展正日趋全球化,有道是“商场如战场”,市场潜力的挖掘必须通过广告这个媒介,使人知道产品,了解产品。因此,广告创意要新颖,无论是广告的背景、画面、广告词等都应与众不同,独具特色,不能庸俗,除了美感上的冲击力,实事求是更是放在首位,产品的真实性不能过分夸大。我们从广告中看到了绚烂的色彩,看到了有节奏的精彩的画面,看到了明星,看到了有趣的有用的东西。尽管时长仅30”,1’30”,3’等,但如同看了一个微缩的电影,倾听到一个让人心动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好广告所带来的效益,也正是在这种前提下,商家不留痕迹的传递了广告背后最真实的意图——让公众认识并充分了解其宣传主题,并让受众人群最终产生购买欲望。作为商场内的广告,毋庸置疑需要展现的是产品独特的个性,并配合商场的整体装饰风格。 四、结束语 商场装饰是商场经营战略的硬件部分,其所有形式都必须与经营挂钩,符合经营的需求,为消费者认可和喜爱。而广告则是经营策略的软件部分,其形式与定位与商场氛围形成一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广告的形式丰富多样,美化了商场的空间;其功能促进了商场内市场的运作,是企业与市场沟通的桥梁,是商场消费的催化剂。广告展示商品的个性,而商品的性格决定商场装饰的风格,室内设计的风格与经营特色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着商品的销售。因此,广告对于商场内装饰设计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广告营销论文:营销广告翻译 [摘要]全球化趋势使国际营销活动日渐频繁,国际广告协助各国商品在全球的推广,这对广告的翻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国际广告的灵魂是文化。本文从国际广告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国际商标的翻译问题。 [关键词]价值观;跨文化;文化差异;广告翻译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国际营销活动日渐频繁。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各个国家竞相推销自己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促销手段就是利用广告将本国的商品和厂商的声誉向国际推广。在中国,伴随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营销活动日益增多,国际广告事业蓬勃发展。国际广告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品营销宣传形式,它面临的不单是语言的转换问题,更是语言、传统习惯、法规、教育、自然环境、宗教、经济状况等差异问题。广告译文能否在译语语言文化环境中达到促销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能否被广大受众理解、认可、接受。为了使广告翻译既符合广告语言的特点,准确达意,灵活创新,简洁明了,达到广告原文的效果;又自然忠实准确地传递原文化信息,符合国情,让顾客乐于接受该产品的信息,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些国际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广告语的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宣传推销商品。 二、国际营销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心理上的差异 由于地域和历史等原因,每个民族都形成了深植于本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因此,要想让广告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流传开来,首先就要使广告译文符合译入语受众的文化心理。 国际营销中不乏此类成功的译例。比如美国的Revlon(露华浓),一看译名便会联想起唐代诗人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名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香风佛榄露华浓”。从而引发读者对该产品的美好联想。该译名引经据典,充满了汉民族文化色彩,译作女用化妆品,非常合适。又如“Carrefour”和“Cocacola”分别为“家乐福”和“可口可乐”,满足了中国人“平安是福”和“求吉求利”的心理。也有些广告商标的翻译由于没有顾及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心理,从而引起了译入语消费者的不好联想,使得产品销路不畅。如法国某公司在向中国推销男用香水时,将其香水命名为“鸦片”,本意想用“鸦片”一词突出其产品的魅力,希望中国男生使用这这种香水像吸鸦片一样上瘾。结果可想而知,产品上市后,即遭到中国消费者的猛烈抨击,并因其违反中国商标法而被禁止出售。这是因为该公司不了解中国对“鸦片”的憎恨心理,无意中挫伤了我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 (二)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东西方之价值观念差异最主要表现在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而东方强调集体主义。由于国内消费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众心理、对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威的迷信,导致国内很多广告出现“×××,用了都说好”,“我们都喝×××,今天你喝了没有”,“部优”、“省优”,“中国消费者协会推荐产品”等等。而英美等国家价值观中人们追求的是独立,是特立独行的个性,是与众不同(我为什么要与大家相同?)。他们的广告不会引导和鼓吹从众,更不会迷信和盲从所谓的权威,其广告词体现在文化方面更多的是“个性(individual/in2dividuality)”、“独立(independent/independence)”、“隐私(private/privacy)”。因此,由于文化的不同,国内的有些广告如果直译成英语等外语,就使英语国家的消费者难以接受。所以,在对外进行广告宣传时,要区分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尽量少用“大家都说好”、“昔日宫廷×,今日×××”等广告词,不要把虚假的东西当事实宣传。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对文本内容的编排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在说话和行文时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一则汉语广告为例:高档装修——中档价值——星级服务——大众消费——4000平方米大店气宇非凡,各系列菜一应俱全,正餐、大餐、小吃任君品尝——豪华包间、雅间、大厅由你选择——品尝陶然风味,俯瞰山峡风情。这则广告的创作意图是宣扬陶然居餐饮店,但广告诗的开头只是介绍具体情况,而未点出主题,只到最后点名广告的要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螺旋式的思维方式。然而,英语广告受西方人直线式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内容的编排上往往采用更直截了当、一目了然的方法。如: “Givehimadiamond,thegifthe’llneverforget.Mendiamondringsandmendiamondweddingbindsinboldandmasculinedesigns.Pricedfrom$500to$2,000Adiamondisforever.Themandiamond.Whenawomenlovesaman.”—“送他一枚戒指,他永不忘。大气而粗犷的男人戒指和婚戒。定价500到2000元。一颗戒指永恒远。女人若爱男人,送他戒指。”因此在广告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采用保留、替代、删减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增强广告对不同受众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四)东西方社会习俗的差异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它是使用这一语言的社会成员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东西民族社会习俗的差异必定会在其各自的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韩国有一手机品牌叫“Dragon”,这种手机在中国销售当然受欢迎,因为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神圣、帝王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眼里,Dragon却是罪恶的象征。想必这一手机在西方国家的销售要受阻了。再如,我国的“玉兔”商标并不译成“JadeRab-bit”,而是译作“MoonRabbit”。这是因为玉兔是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桂花树下的兔子,所以它又成为月的代称。“MoonRabbit”这一译名既体现了我国的古老文化,又避免了误解,使人不会误认为是玉做的兔子。 (五)东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社会制度不同,一些反映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词语,对不熟悉中国国情的西方人也会造成信息传递障碍。比如:我们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最初曾译为“fivestress,fourbeautiesandthreelovers“曾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理解为“四个美人和三个情人”。修改后的译文为了“fivestress,fourpointsofbeautyandthreeaspectsoflove.”广告翻译中还应该避免使用政治上有特别含义,易引起误解的商品名称。如:“大鹏”卷笔刀的英译名”ROCsharpeners”大鹏是大汉民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最大的鸟,有“鹏程万里”,“鲲鹏展翅”之说,具有志存高远,前途无量的褒义。但ROC三个大写字母也是常用新闻词语中“中华民国”的英语缩写,势必产生误解或不必要的联想,既不利于创立出口商品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维护国家的尊严。 三.国际营销广告语的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 直译是最古老的翻译方法,并在广告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广告语大部分是陈述性的,它给我们的印象是简洁、不做作,而这正是直译追求的意境。直译要求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结构尽量一致,从而在有效表达原文意义的同时,反映原文的风格。例如:“典雅大方(elegantandgraceful)”,“畅销全球(sellwellovertheworld)”,“汰渍到,污垢逃(Tide’sin,dirt’soff)”;“Doubledelicious,Doubleyourpleasure(双份美味,双份愉悦)”,“Coca-Colaisit(还是可口可乐好)”,“MyParisisinaperfume(巴黎恰在香水中)”.再如“Kissyourcoughsgoodbye(一种新型感冒药的广告)被译为“一吻去感冒”,简洁形象地概括了药的作用,语言生动形象,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读几遍。 国际营销中的广告翻译* (二)音译法 在商品品名的翻译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少品名在目的语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汇来表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都是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来处理的。如:PierreCardin(皮尔·卡丹),Kodak(柯达彩色胶卷),Philips(飞利浦电器),青岛啤酒Tsingdaobeer等,这些品牌都采用音译。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它不能直接表示音位,所以,我国有不少产品的品名都是采用汉语拼音的方法为汉字注音的,主要用来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或音译人名、地名等等。在翻译时也要顾及到广告语言中词汇的情感意义,其交际价值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扩大一个词的愉悦联想。比如;以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命名的“丁家宜”精华护肤霜系列产品的品名原来是用汉语拼音“Dingjiayi”来表达的,但不如现在改用“Tjoy”的好。因为”Tjoy”不仅在语音上是“丁家宜”的谐音,而且其含义还可以引发人们产生愉快的联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的T可以令人想起服装展示中的T型舞台和模特儿的靓丽身影,而且joy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词汇。 (三)音意兼译的翻译法 音意兼译法是指将一个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音译,另一部分则意译。例如: Applepie苹果派 其中“苹果”为意译,“派”则是音译。此类译法还有, 茅台王子酒MoutaiPrince 金利来Goldlion 香港的曾宪梓先生创业初期的领带品牌为“金狮”牌,故译为Goldlion。但因“狮”与“死”谐音,有“不吉利”之意而影响销售。后由Goldlion而改名“金利来”,其中的“金”者“利”也,“金利”为意义的重叠,“来”则从lion的发音而来。音意兼译法的另一种形式是:在整个词音译之后,再加上一个表示类义的语素。如:pizza比萨饼。“比萨”为音译,再加上一个“饼”字,便使其含义更加明确化了。又如,Hamburg汉堡包,Budweiser百威啤酒。 (四)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套用中英的固有模式,在不破坏广告原文效果的基础上对广告进行翻译。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性,翻译广告时如能以最大程度和最巧妙的套用和模仿英汉相对应的句式结构、表达方式,可以使译语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尊重接受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保持产品的形象。翻译时可套用或模仿英汉成功的广告体例、英汉诗句、谚语等。百闻不如一尝(浙江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广告)。Tastingisbelieving.译语套用英语成语:Seeingisbelieving,换了一个词,语义真切,效果与原文相似。套用此成语的还有碧丽牌健美苗条霜广告:Bilislimmingcream一Usingisbelieving.再如:婴儿爽身粉广告:Likedaughter,likemoth-er.套用英语成语Likeson,likefather。香烟广告语:Tosmokeornottosmoke,thatisaquestion.套用莎士比亚的名句“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这种译法也可用于广告的英汉翻译,这些广告运用英汉文化中固有的成语,言简意赅,尽人皆知,使消费者读来倍感亲切,并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增强广告的感染力。英汉广告中还有不少已形成固定的套语或固定的涵义,且在形式上或内容上相同或大体相同,如四字格等,也可以采用直接套译的方法。 (五)修辞法 广告英语里很多词语是带有修辞效果的,为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某些不易直译的修辞格可以转换成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其他修辞格,以求艺术效果的一致。修辞格的转换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同一层次的修辞格转换;一是跨层次的修辞格转换。比如“三菱”汽车公司(Mitsubishi)向美国市场倾销产品时,创制了广告:“Notallcarsarecreatedequal”。熟悉美国历史的人一见这则广告,立即会想起《美国独立宣言》中“Allmenarecreatedequal”。日本广告商将原句中的“men”改为“cars”来突出广告诉求的目标,将原来的肯定句式改为否定句式,道出了该车的优越性能,这则广告词套用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句,使三菱汽车在美国成功地打开销路;而三菱公司向我国进行广告宣传时将其广告词改为“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古谚,运用对偶这种中国人喜爱的修辞手法,使中国消费者读起来既亲切熟悉又生动形象。如果在同一层次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跨层次寻找新的表达方法,以求艺术效果的一致。如,Wetakenoprideinprejudice.(《泰晤士报》的广告语,这句广告语里“prideinprejudice”有两种修辞手法,一种是英语修辞格仿拟(parody),与《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联系起来。一种是押头韵(alliteration)。原文的意思是说明自己的报道是客观公正的,不以偏见而感到骄傲。可以试译为“对于有失偏颇的报道,我们并不引以为豪。”通过这样的翻译,英语的修辞格仿拟(parody)和押头韵(alliteration)转换成了汉语的修辞格押尾韵(Rhymes),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押韵。这样通过修辞格的转换生动地传达了原作的意韵。 四、结语 总之,跨文化广告的翻译绝非一件易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其地位日益突出。实践证明,成功的广告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成功的翻译,不仅会给企业或国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直接影响企业或国家的形象。 广告营销论文:网络营销中广告对策分析 所谓网络广告,一般来说指的是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广告,它是自互联网问世以后企业商业广告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一次新的拓展,也是互联网作为营销媒体首次被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先进营销手段。从最初的网络广告到现在的网络营销管理系统,网络广告从1999年10月14日的美国WIRED杂志网络版开始,就逐步以其鲜明的特点迅速成为媒体广告业的新宠,同广播、电视、杂志、报纸四大媒体一起被称作为五大广告媒体。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两年,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络经济的不断推进,网络广告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网络广告所面临的商机也越来越多,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开发资源挖掘出其中的商机,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广告优势发展网络广告,解决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发展的难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 1网络营销下的广告特征 1.1网络营销下的广告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旨在产生更好营销效果的网络广告,它具有传统广告所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因为作为一种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广告,有着非常强的交流功能,当消费者看到互联网广告之后,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自由查询产品信息,同时通过同公司网站联系或者电子邮件的形式第一时间了解产品,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完成对产品的进一步咨询,然后订货,从而可以在单一媒体上足不出户的完成整个购买过程。这一点是传统的广告媒体无法实现的。而且,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广告,有着非常强的消费者主宰功能,就是说网络广告的内容可以完全掌握在网页浏览的消费者手中,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兴趣目标自由选择广告链接,通过点击鼠标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广告,从而成为网络广告的主导者,这也是传统的广告媒体所难以企及的。此外,同传统的广告相比,网络广告更是有效增强了目标顾客的选择性,网络广告的启动,需要通过目标群体的主动链接和搜寻,一定意义上,这是一种“软件广告”,这样通过上网获取公司广告的消费者能够带有更多的目的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网络营销的促销水准。 1.2网络营销下的广告避免了空间、时间上的限制 在传统的营销中,如果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广告媒介进行广告,以求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往往会被限定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进行传播,如果是国内刊播或者国外公司想进入中国刊发广告,则需要涉及到区域政府批准并且在传播地寻找合适的广告商,洽谈购买当地媒体等一些复杂而浪费时间的环节,同时由于目标群体时间或者空间上的局限,广告刊播时间也会受到譬如说刊期或者时段的制约,同时广告信息将难以保留,如果说广告主没有频繁地进行续期的刊播,则很容易被消费者所遗忘,这样广告将受到时间或者空间的很大制约。而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广告,则是通过互联网联通全球进行自由式扩张的,只要消费者的电脑连接了互联网,广告信息就可以到达。政府审批、广告商洽谈及与当地媒体谈判、广告到期续期刊播等传统广告媒体令广告主大伤脑筋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同时原本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广告信息,如果不是广告主刻意进行删除,消费者能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自由地对其进行查询,广告排期等问题将不再会是问题。 1.3网络营销下的广告具有非常强的经济性 我们都知道,传统广告有着非常高的投入成本,在诸多的投入成本中80%的费用要交到广告媒体手中,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段直接和投入挂钩,这笔费用对于营销公司而言,是一笔极其庞大的投入。而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网络广告,其投入成本仅为传统媒体的3%,而且避免了空间限制,可以进行全球性传统,所以非常强的经济性使其在价格上有着非常强的竞争力。 1.4网络营销下的网络广告具有广告效果的可测评性 对于通过传统的广告媒介进行传播的营销广告,其所能达到的营销效果的测评是非常困难的,有多少人看到或者听到所传播的广告信息,或者说有多少人在接收广告信息后受其影响而对广告产品做出购买决策,这些是难以进行统计的,而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网络广告,一般可以通过设置服务器端的一些访问记录软件获取实际访问公司网站的访问人数,甚至通过接受信息的消费者回复的电子邮件直接了解到他们对产品的一些反应,通过这些信息得知,广告的公司可以及时地根据这些信息对其产品营销策略进行有效的调整。 2通过网络传播的广告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2.1网络广告的载体制约了网络广告的发展 所谓网络广告的载体,指的是网络广告传播所需要的互联网及其客户端。对于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而言,虽然说在中国电脑计算机、互联网这些科技高速发展,但是其不菲的价格和其所需使用技能相对较为复杂,这些因素直接限制着中国网络广告的发展。我国的人均电脑拥有量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电脑上网相对来说仍未能达到普及的程度。我国虽说有着2000万的网络用户,然而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极其渺小,从一定意义上讲,同传统的广告媒体所能达到的铺天盖地的效果相比,网络广告的广告效果受其载体的局限,劣势极其明显,网络载体的制约直接影响了客户进行网络广告的积极性,影响了网络广告的发展。 2.2网络广告的广告范围极为狭小 从我国当前网络广告所面对的主要客户群体来说,IT行业、保健品行业、通行行业占到了绝大多数的比例,而且从其公司所有权划分,摩托罗拉、三星、英特尔等外资或者合资企业是广告的主流,对于这些外资大企业而言,其广告目的并不时为了马上从网络广告上获取更多利润,而是希望通过网络广告直接面对中国最有消费实力的群体,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而占大部分国内市场份额的国内企业却是更多的把广告的视角投向了传统的广告媒体,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网络广告的广告范围。 2.3缺乏有效的广告监管体制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由于中国互联网是近十多年才开始高速发展的,网络广告的发展更是时间较短,刚刚起步的中国网络广告,明显缺乏有效的广告监管,相当多的广告网站欺骗消费者的虚假信息,导致网络骗局网络陷阱的层出不穷,而很多法律法律明令禁止的广告也经常出现在网民的视野中,对于网络广告的监管体制存在严重的漏洞,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网络广告方面的相应条例也大多处于空白状态,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广告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的网络广告尚处于发展的混乱期和无序期,值得相关部门重视。 2.4我国网络广告的创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网络信息众多,据统计,面对众多的网络广告版面,上网人在面对一个网络广告时所能花费的注意力很难超过5秒钟,所以说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吸引消费群体的注意力,广告创意人员可谓是绞尽脑汁,色情、低俗、恶作剧的广告创意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以求通过这样的恶作剧广告获取点击率,但是大多数消费者在点击之后对这样的广告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只为吸引注意力的广告创意不但没有起到广告产品以求营销的目的,而是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这直接导致了网络广告的点击率的下降趋势,可见缺乏创意直接影响了网络广告的发展。 3基于网络营销的广告策略 从我国当前的网络广告发展现状来看,面对网络广告发展中所受到的制约或者存在问题,本文认为,应当从网络广告内部及其外部条件入手进行整合调整,从以下诸方面进行: (1)从网络营销广告的外部条件入手,健全网络广告发展相应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从监管的角度出发,加强监管力度。在我国,网络广告的管理已引起国家的重视,我国电子商务的各项政策、法律与法规及各种标准正在加紧制定,但还不够,因为网络广告监管工作的执行不能光靠政府部门,还需要政府、网络广告商和网站经营者的共同参与与积极配合。 (2)从网络营销广告的内部条件入手,加强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网络广告的范围,加强网络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建设。我们要在扩建、完善现有以光缆为主体的基础传输网和推进基本电信普遍服务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当代最新通信与信息技术成果,加速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大容量、安全可靠的新一代公共信息网。一旦宽带技术在我国得以普及应用,制约网络发展的技术障碍得以消除,电子商务和网络广告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网络广告的范围也将会由目前的IT、通信、汽车、酒店、地产等少数行业拓展到全社会的所有行业。同时,我们有必要通过推进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充分认识到网络优势所在,积极利用网络这一商务平台。国家应该鼓励教育部门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在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大专院校经济、贸易、计算机等专业开设电子商务选修课程,甚至可以考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广告营销论文:微电影广告营销理念分析 摘要:微电影广告营销有其独特价值。它既能实现广告的品牌传播,从广告内容、情感诉求和流行倡导等方面建构品牌形象,又能从社交互动、维系品牌忠诚和商业逻辑等方面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望。围绕着“诉求”与“转换”两大理念展开微电影广告营销,可以有效打通用户和品牌之间的互动渠道,为微电影广告营销创造独特传播价值。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营销;诉求;转化 自从2010年凯迪拉克品牌广告《一触即发》之后,微电影广告营销逐渐兴起,市场空间不断扩张,成为营销的重要手段。微电影广告营销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能够把复杂诉求简单化,在短短几分钟的短视频中,就可以清晰地向消费者传达产品功能和品牌价值。微电影传播具有微型化、碎片化的特征,能使其所承载的广告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抓住用户的碎片化消费习惯,创造更多的用户广告接触,使广告价值“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到用户。 一、微电影广告营销产生的时代背景 所谓微电影即微型电影,一般用于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移动设备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片长一般在30-300秒之间。微电影的内容一般以幽默轻松、时尚潮流、公益教育等为主题,既可以单集成片,如凯迪拉克《一触即发》,也可以组成系列,如桔子水晶酒店十二星座系列微电影。微电影广告营销是微电影(microfilm)与广告主的营销诉求相结合而产生的商业文化景观。它融合了微电影与广告的基因,以宣传某个产品或品牌为目的,以微电影为表现手法,制作拍摄具有完整情节的短片,将广告信息与诉求融入微电影故事与主题之中,契合了广告主和广告受众在微时代的内容需求。微电影广告营销的诞生,除了受众因素外,还受到市场、技术、行业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一是与电视广告成本高涨、网络视频广告市场迅速扩大这一背景有关。在电视广告等其他传播营销成本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高效、低成本的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企业日益看重的营销平台,众多企业品牌营销都试图借力微电影广告这种新型营销方式,以微小成本撬动大市场。二是互联网经济兴起,社会化网络技术发展助力微电影广告营销。微博、微信、秒拍、优酷等平台或工具的技术支持,为微电影广告营销的发展提供了媒介支撑。三是广告行业力邀明星、名导参与微电影广告拍摄推动了其不断发展。例如,姜文执导的佳能微电影广告《看球记》、莱昂纳多出演的OPPO微电影广告《FINDME》等。正是这些因素合力推动了微电影广告营销的发展。 二、微电影广告营销的诉求 广告诉求是营销活动的根本,其核心在于定位受众需求。微电影广告营销主要通过功能与情感诉求来实现产品的推广。 1.功能诉求。微电影广告营销可以被分为促销型微电影广告营销和品牌理念塑造型微电影广告营销。前者以向目标受众提供产品信息为目的,通过展示产品信息使目标受众对品牌产生认知,进而影响受众的选择,促使其产生消费行为。例如,唯品会曾联合十六大品牌方制作《唯我独行》的微电影,配合自身平台,实现促销特卖。后者则将品牌理念融入到微电影广告中,从受众的主观感受、感知方式、感知背景出发,将品牌理念渗透给目标受众,达到塑造品牌知名度,维护消费者忠诚度的目的。这类广告大都将品牌价值嵌入故事情节中,以此触动受众。例如,佳能公司邀请姜文导演的微电影《看球记》,讲述了一位离异的父亲带着儿子去看球的艰难经历,并将自身品牌“感动常在”的理念植入影片中,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 2.感性诉求。广告诉求可以被分为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两类,其中感性诉求主要利用受众的感性思维,使其在感动之余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促成消费行为与品牌认同。感性诉求以其创意、情节获得受众认同,引导消费意向,因而更适合如今的社会化媒体传播。例如,在2016年春节期间,百事集团携手六小龄童推出“把乐带回家”系列广告的猴年篇,就是典型的感性诉求微电影广告。该广告借助“猴王情怀”,抓住受众对旧时光的感怀和对新猴年的畅想,并推出“乐猴王纪念罐”产品,塑造了温情动人、团圆欢乐的品牌形象。2015年,宜家(IKEA)在台湾地区推出的《槟榔摊》这一“小空间大梦想”主题微电影广告,很好地将功能诉求和感性诉求结合起来,是社会化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成功案例。《槟榔摊》选择具有典型台湾印象的槟榔阿嬷为主角,以改造其槟榔摊为故事线,分“平面图”“方框里的人”“框线上的梦”“新生活”“家”五个板块,讲述了其20年来养育4个孩子和两个孙子的生活故事。这则微电影广告最精彩的莫过于对感性诉求的实践,这是因为“以情动人”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赢得较好的口碑。 三、微电影广告的受众参与和价值转换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和PC网络终端的大众化,受众参与的特性和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广告营销一拍即合。基于受众和产品或品牌之间的价值定位,微电影广告营销主要通过受众的互动参与,实现自身的价值转换。 1.互动参与。一方面,利用最新的技术创造更多的受众广告接触,实现受众与产品的交互。例如,唯品会的微电影广告《唯我独行》使用了全新的互动视频技术,观众在观看广告的时候只需要用鼠标轻轻点击画面中出现的符号“”,画面便会展示“片中同款”的商品信息。这一同屏互动的形式,解决了购物情景中的信息痛点,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和用户互动参与。另一方面,依靠感性诉求也能获得更多的品牌认同和曝光机会。例如,方太集团的微电影广告《夏洛特烦恼续集》,邀请《夏洛特烦恼》的主角沈腾和马丽出演。沈腾以厨房油烟吸不干净的“自黑式”吐槽开场,穿插与马丽的情节互动,说出油烟的危害,而马丽发现问题所在,并合上方太油烟机“云魔方”板,使厨房油烟更加干净,突出了方太油烟机的强大功能。这一广告在故事情节中传达了产品功能和品牌理念,因其具有戏剧性、明星出演和电影IP话题关注度高等特点,使受众更愿意转发、分享到社交网络,形成了两级传播甚至多级传播的现象。 2.价值转换。微电影广告营销的价值既来自于广告内容本身,还体现在商业经济层面的价值。一是微电影广告有“题材更丰富、局限更小、传播速度更快更广泛、创作心态更轻松随意”等特征,是社会化媒体时代微传播情景中适应受众碎片化需求的重要文化商品。例如,雪佛兰科鲁兹赞助的《11度青春》系列,成为经典的微电影作品。二是微电影广告巧妙借助互联网力量,契合了社会化媒体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兼顾广告主的广告诉求,引入商业投资,使微电影创作成为可能,这也实现了广告主、创作者、媒体三者之间的共赢。要想通过受众参与,实现微电影营销的价值转换,就需要建立产品功能、品牌形象和受众消费之间的稳固关系,而这正是微电影广告营销所能达成的目标,也是受众在微电影广告中参与互动、增强品牌好感度和忠诚度、实现广告价值转换的体现。例如,在2015年年末,方太集团推出了“猜不到结局”系列微电影广告,刷新了消费者对短视频广告的认知。通过四条微电影广告讲述了一个生活里最细微的观察和体验:伤害女人的不只是时光,还有“油烟”。广告建议选用方太智能油烟机,从源头杜绝伤害,保护她们的健康和美丽。方太“猜不到结局”系列微电影广告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的积极参与,迅速形成话题热度,不仅传递了“四面八方不跑烟”的产品理念,达成产品功能诉求,而且能够以护肤品等产品功效的情节反转来宣传自己的油烟机品牌,以幽默的感性诉求形式获得了消费者的情感认同,传递了“保护您的美丽和健康”品牌理念。同时,广告以精美的画面和视觉表现,展现了产品的“力”与“美”,也将“因爱伟大”的企业文化价值传达给消费者,完成了品牌价值的转换。 四、结语 当前,微电影广告营销以不同于以往商业广告的诉求定位,将产品功能、品牌推广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并借此刺激受众互动,创造畅通的反馈渠道、完善的反馈机制,让受众参与到广告活动的过程中来,满足其参与需求,充分调动受众积极性,实现微电影广告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高效转换。 作者:高婷 广告营销论文:整合营销时代广告与营销共存 摘要:在特定的年代,每一种营销方式都有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在以前以广告营销为主的时代,企业产品上市、招商等都会采用广告来进行营销。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势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公关营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在整合营销时代,广告与公关共生的时代已经到来。本文对广告和公关进行了研究,在了解广告和公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整合营销时代两者共生的原因以及表现。 关键词:整合营销;广告;营销;共生 一、广告、公关及两者关系 (一)广告 广告,顾名思义即广而告之,是指那些为了告知人们某种事物、观点和见解而引起人们注意的信息,它包含商品、观念、服务等。狭义的广告指的是商品广告,即一种商品促销的手段。广告是自己对自己的包装,它是一种传统的、短期见效的营销手段。 (二)公关 公关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知、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产品销售目的的一系列促销活动。公关能够向公众传递企业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公众建立、协调良好的关系,塑造品牌形象,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精准营销,能够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正确的舆论引导,扩大企业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尤其在企业面临现实危机时,公关将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两者的关系 在整合营销时代,广告和公关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广告里面包含公关性质的广告,公关活动也要借助广告的力量进行传播,渲染营销氛围。例如,联想在换标时就是采用新闻等多种形式进行公关宣传,这种宣传传递的是故事和信息,是具有广告性质的公关。通过各种报道和现实体验让人们获得更多的认知,在此背景下再进行广告宣传,比单纯直推广告更具有说服力,减少了人们的抵触情绪。 二、广告与公关共生的原因 (一)现实发展需要 新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的营销模式和传播环境,广告和公关两种互利的传播形式随着现实传播手段的变化都要进行调整和发展。每一种公关形式的选择都是由市场所决定,而不是由企业和客户所决定。时代的发展需要两者的有效结合,利用广告创造氛围,给消费者造成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利用公关抓住客户的兴奋点,进行有效公关。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带给了企业更多的营销空间,企业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打广告,也可以通过新闻、事件等进行沟通和发展。 (二)客户需求多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同质化趋势加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此时的消费者已不再像以前一样满足简单的产品需求,面对多样的产品除了理性分析和根据品牌的了解来选择外,消费者会越来越多地通过媒介宣传进行判断购买。消费者拥有了自身个性化的评判标准,单一的广告形式不能满足其需要,特别是体验经济的到来,使公关这种营销模式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但广告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被人们熟知的两种营销手段,在整合营销环境下,广告与公关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三)两者各有利弊 广告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领了整个营销市场,但不难否认广告的费用支出极大,企业要想打造知名度必须花费巨额的广告费,这种营销力的堆积是表面的,企业真正影响力的扩大需要强有力的产品支撑和形象塑造,以及和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都是广告难以做到的。公关正好弥补了广告的这些弊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打造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进行深入传播,具有良好的沟通效果。在当前时代,两者应相互补充,协同发展。 三、整合营销时代广告与公关共生的表现 (一)传播层面上的共生 广告是单向地被动传播,在此过程中信息是不对称的,广告给人的感觉更表面、更直接。消费者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与品牌建立联系。公关是双向的传播,在此过程中信息具有对称性和互动性,公关传递的是一种感受,具有隐蔽性,解决的是人们对企业和品牌的认知和了解的问题。公关反应的时间长,没有广告所传达的信息直接、明了,但为消费者创造了其与品牌主动、亲密沟通的机会,创造了与消费者的共鸣点。 (二)企业品牌形象的打造与维护 企业通过公关的各种渠道可以为企业打造品牌,这种品牌的打造需要长时间的发展与维护。企业需要思考公关导向的品牌营销,主要为企业打造媒介价值和客户体验价值,让媒体为企业进行多方正面报道,吸引更多客户进入品牌设计的体验中来,强化客户对品牌的认识。而广告在维护企业品牌和形象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创意广告来实现品牌的打造。在进行单纯的商业活动时,由于时间限制,也只能运用广告来实现宣传和推广。可见企业品牌形象打造与维护需要广告与公关的融合打造。 (三)两者结合做好与客户沟通 广告和公关在营销的过程中都需要和消费者进行沟通,两者在沟通的方式和手段上有所不同。广告通过直接付费就可以进行宣传,迅速让消费者熟知,扩大企业知名度;公关则需要一些技术和技巧才能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产生好感。在当前媒体融合大背景下,两者相互融合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例如企业可以购买一个新闻版面,利用文字与客户实现沟通。如果在这个版面中增加更多的策划点来帮助企业进行营销,则就有了更多的公关意味。因此,在与客户沟通方面,广告与公关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与客户的沟通。 (四)使企业长短效益共存 广告具有时效性,能够实现企业的短期利益,对那些短期促销目标和产品限时销售具有良好的效果,广告给客户带来的冲击力和视觉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公关能够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把每个阶段的广告融入企业长远利益的发展上来,通过两者的结合,使广告既能使企业达到短期效益,也能为企业长远利益的构建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广告和公关就像人的左右手,在整合营销时代应互利共生,两者传播的目的和意义是一样的。但广告和公关作为两种传播手段,所用的方式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两者不能相互替代,而应共存、各取所长,共同提升企业的公信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马利娜 广告营销论文:广告营销存在问题与策略 摘要:互联网与移动设备的结合为人们带来了便利,企业竞相进行“数字化”转型,App营销以其精准性、互动性、信息全面、运营成本低等特征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在手机应用程序爆炸性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信息安全、流量非正常消耗、推送无用信息、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消费者在使用App广告营销时应建立信息保护机制、优化应用程序避免“流量被偷”、精准推送“私人广告”、结合企业特色等方式消除消费者顾虑,更好的运用大数据获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App营销大数据互联网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移动终端设备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二者的相结合,促进了App应用软件的兴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的目光逐步的转向移动终端,App广告营销以高精准、低成本、互动性强等特点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同时,App营销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据观察,大部分学者研究将重点放在强调App营销的重要性,较少谈及App营销存在的弊病。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此方面,并对此提出见解与对策。 二、App广告营销的特征简述 App广告营销即应用程序营销,是指广告主将品牌、促销信息等投放至智能手机、PC等移动设备的内置广告形式,应用软件作为App广告的载体,其发展带动了App广告营销的兴起。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88亿,同时网民个人上网设备向手机端集中。这些充分说明App广告营销正在逐步的颠覆或将取代传统的广告方式,成为新的营销蓝海。App广告营销具备以下特征: 1.精准性。企业进行营销传播的本质是对消费者时间的“抢占”,App广告营销实质是整合利用顾客碎片化时间。一部手机或一个终端设备就是一名受众,因此使得App广告得到传播。另外,随着大数据的到来,企业利用消费者信息及定位系统,对消费者推出精准营销。 2.互动性。传统营销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属于单向“推”的方式,将信息送达消费者,引发一些问题,如消费者满意度无法判别、无法进行信息反馈、企业搜集反馈信息成本和难度增加等。App营销可以利用线上交流、搜集信息,更好的与消费者进行互动。 3.信息全面。此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就消费者,传统广告营销信息内容有限,文字及图片较少。App广告中则包含大量图片、文字、视频、产品的评价信息等,供消费者充分了解产品。此外就企业来说,以往的产品营销广告方式难以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然而App营销,借助大数据分析整合这些信息,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从而推出相应的产品广告。 4.运营成本低。传统广告以电视广告为例,拍摄制作费用较高,并且后期企业在收集消费者反馈信息的成本也会增加。运用App形式进行营销虽然开发费用相对较高,但一旦开发推出,其运营费用大大下降,并且能够获得高效的信息反馈,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三、App广告营销存在的问题 1.消费者信息透明化,泄漏危机引发的网络安全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App应用程序、互联网+、云计算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安全风险,一些信息系统存在高危漏洞。对于数据的泄露及信息保护不够,使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透明化,自2015年以来,数据泄露的事件不断曝光,网易、支付宝、高德地图等多款App窃取用户信息。窃取者通过一个用户甚至可以搜寻到与之相关的用户信息,由App引发的网络安全问题不仅使消费者对于App营销的满意度降低,更对品牌产生一定的负面评价,影响企业形象。 2.App偷流量事件频发,消费者信任度降低。智能手机的盛行及App的开发,导致流量非正常消耗事件的频发。据IDC评述网报道数据显示,国人一年为流量非正常消耗付出的代价至少400亿。一些App在开发制作时就设计了在安装后套取用户后台权限,在消费者不知情时增加消费者流量消费。因此,使得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信任度降低,更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 3.无关垃圾信息推送过多,降低消费者满意度。新内容提醒、新广告信息、新促销通知等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睡眠时间,App软件推送成为新时代下的垃圾信息。App开发商希望不断地推送内容使消费者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但消费者更希望推出符合其自身的广告。推送信息过多给消费者带来很多困扰,因此很多消费者不得不选择拆卸软件,使企业线上顾客流失,并且可能影响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满意度,进而失去消费者。 4.App创新度不够,不能凸显企业特色。目前业界的App分类大致为休闲娱乐类、信息沟通类、应用工具类、媒体传播类、生活辅助类、行业应用类。越来越多的App出现,但不外乎这几类,App市场同质化严重。一些企业在开发自己的App时多采取模仿的方式,创新力度不够,很少突出企业的特色,因此使消费者丧失兴趣。 四、App广告营销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网络诚信,强化消费者信息保护机制。App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主要载体,企业在借助App时,应该明白消费者下载App是在信任基础上,消费者在注册时其个人信息就被企业所获取,企业同样应回以信任。建立消费者信息保护机制,健全网络安全体系。 2.优化应用程序,设置流量提醒模块。由于智能手机的推出,图片、视频充斥着App的页面,这为消费者更好的理解产品带来便利,但这也使得非无线网状态下用户流量告急的情况出现。为缓解消费者不满,企业在利用App广告营销时,应设置流量提醒模块。同时企业在开发App时应避免被一些“偷流量”的后台操作控制。 3.理解消费者需求,使广告“私人订制”。企业应借助大数据的优势,搜集消费者需求信息后,对其推送消费者感兴趣的模块信息。可以设置“关注推送”选项,给顾客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待企业再推出新产品时定向推送给消费者。以“私人定制”广告的方式更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才是营销的首要。 4.开发优质App广告,利用企业特色强化竞争优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互联网市场,要想脱颖而出就要注重创新。企业在设计App时应充分结合企业文化,制作优质App广告,并且应在开发后及时关注App广告反馈情况,以便修改,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在上述中提及App具有互动性这一特点,为避免App广告与传统广告单向“推”的问题,企业应设置意见反馈模块,激发用户积极参与,增加用户粘性。例如,可以利用反馈积分,当App广告被消费者接收到,用户将意见在线反馈给企业换取积分,积分达到一定额度即可领取奖励等方法,不仅有利于企业了解顾客需求,而且能够使企业不断的改进产品。 五、结语 如今APP营销成为营销的新形式,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应合理的运用APP广告营销方式,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APP营销特有的信息特制化以及交互性为企业带来了便利,使企业能够结合定位服务推送给用户合适的信息广告,并且有效的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进而及时作出调整,这些能够无形中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但在广告无孔不入、APP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下,也引发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降低了顾客满意度。企业如何合理的借助APP营销的优势,才能更好的服务于顾客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由于笔者时间和精力有限,仅提出了少数建议,希望能够对当今企业起到借鉴意义。 作者:张明明 单位:青岛大学商学院 广告营销论文:广告公司中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行业成为最具发展潜力与势头的十大产业之一。广告行业的进入门槛低,参与广告市场竞争的企业众多,但广告公司的规模都较小。与此同时,整合营销传播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广告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中小广告公司的现状以及本土中小广告公司开展整合营销面临的困境,为中小广告公司开展整合营销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整合营销传播;中小广告公司;营销策略 0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广告业在近几年开始进入一个活跃时期,无论是广告公司的数量,从业人数,还是广告营业额,都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广告公司自身营销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传统营销上,如何适应新形式下的营销环境,加快营销战略的转型成为诸多中小广告公司实现持续经营和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广告商协会把整合营销定义为一种从事营销传播计划的概念,包括多种传播技能,如广告、促销活动、直效营销与公共关系等,并将这些营销传播技能进行整合,达到最大的传播效益,通过完整的传播计划来获取其附加价值[1]。总体来说,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客户为中心、强调双向沟通、强调各种传播工具的整合、重视长期效果。 1我国本土中小广告公司现状 1.1广告公司规模总体偏小首先,目前我国中小型广告公司进入门槛正在逐步降低,经营项目非常单一,工作人员一般控制在10~30人,更有甚者,在进行“夫妻档”经营。此外,在人员配置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一人多职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高级专业人才也非常缺少。其次,我国中小型广告公司注册资金数额通常比较低。第三,企业规模偏小还体现在中小广告公司的业务量相对较小,而且合作的客户一般都是当地小型企业,其拥有的信息传播资源和渠道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也偏小。 1.2中小广告公司经营呈现分散化本土中小广告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基本都是独立的经营模式,鲜有合作,各个公司之间都不愿意共享各类资源,而都是自己管理自己使用,这种各自为营的模式,使得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广告传媒市场更加紧张。 1.3中小广告公司灵活多变相对于大型广告传媒公司,中小广告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多变,大型公司往往会有一套固定且复杂的内部流程体系,在业务反馈等方面受限颇多,但中小广告公司往往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所以,其内部反应相对快速且高效。 2本土中小企业开展整合营销传播面临的困境 整合营销传播于1994年传入我国港台地区,1996年传入大陆,经过20年的推广,整合营销传播已成为我国广告界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为了增强竞争力,多数本土中小广告公司已经接受“整合营销传播”,公司业务不再只是单纯的广告创作和广告策划,也开始逐步转变为整合营销传播[2]。但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开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2.1整合营销传播应以成熟的企业为基础面对整合营销传播这一新鲜名词,它的效果如何,在短时间内并不十分明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因此很多企业高层,特别是中小企业领导对整合营销传播都持有相对保守的态度,并不愿意大刀阔斧地对企业现有的营销策略进行改革。加之对整合营销传播比较片面的理解,很多企业只是单纯地在企业内部设立“整合营销部”或类似的形同虚设的部门,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 2.2对整合营销传播的认识不够虽然整合营销传播在很多地方被提及,但仍有很多中小企业的员工急需对整合营销传播的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一些企业领导人知道整合营销传播,但对其理解不深,有的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解有误,将它与传统的营销混为一谈。 2.3不够重视消费者的需求整合营销传播的主要受众是消费者,但是很多广告公司在进行整合营销传播时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站在自己的角度推广产品,开展宣传,不注重消费者的需求,甚至在进行宣传推广时,也没有充分融入消费者去进行调查,自以为是地对消费者开展营销工作。 2.4对企业文化认识相对片面,没有融入当地文化我国中小广告公司一般都存在于三四线甚至更小的城市,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整合营销传播时,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文化,同时还要将其与本地区的特色文化相结合,否则会使企业传播的影响力大大降低。 2.5传播渠道阻碍了整合营销传播的进行整合营销传播要求改变以往的宣传方式,以一个声音一种观点进行整合营销宣传。但是,目前我国大多中小广告公司,由于各方面原因,无法将企业的内部资源很好整合起来,并且对一个声音宣传也不够重视。 3中小广告公司实施整合营销的策略 3.1品牌营销中小广告公司要进行品牌营销,就必须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有所保证,这是其所必须的前提和基础。此外,还要考虑产品的个性,也就是所谓的差异化经营理念,通过差异化的经营,使客户对自己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识别和认可,其在选择本产品时,更多的是对品牌的认可,在无形之中,树立了产品的品牌威信,保证了品牌营销的顺利实现。 3.2受众营销中小广告公司要进行受众营销,就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根据消费者的所需,进行产品的统一调配和市场的宏观调控。此时,广告公司所进行的一切行销活动都要根据受众的喜好、兴趣来进行,在活动开展前要进行详尽的市场调查,要积极采纳受众的意见,以维持和受众的关系。 3.3关系营销中小广告公司应该与相关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长期合作的关系。包括其他广告公司同行、目标消费者、潜在消费者,以及其他管理部门。作为自身,要在保持适当盈利的基础上,适当让利,适当作出让步,以退为进,以便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力的优势。 3.4生态营销广告公司,作为盈利性质的企业,其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对一些户外广告公司来说,其在满足自己公司既得利润的同时,在满足消费者需要和公共利益方面也应该有所突破。要积极树立本公司在消费者心中良好的社会形象,树立同行业的典范,使受众在感情上更倾向于本公司。 3.5广告营销生活中,广告是铺天盖地,但在林林总总的广告中,文化产品的广告却难得一见。即使有也是很少,广告公司在推广产品和服务时,总是花在宣传方面的费用不少,投入广告的却很少。广告公司的整合营销传播不仅要充分利用媒体的新闻传播效应,还要加大在媒体上对广告产品和服务的传播力度,增加消费者对于本公司的认知度。 3.6网站营销一个广告公司,无论大小,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广告公司想要实现网站促销,首先必须建立出色的网站。这些页面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网站能否得到用户的欢迎,不仅要设计得生动漂亮,同时还应该看这个网站是否最大限度地替用户考虑。网站首先要以传媒产品和服务展示为核心,第二还要访问安全快速,第三要信息更新及时,最后还要具备完善的检索能力。 4结语 整合营销传播是中国广告业的分水岭,决定着广告观念的传统与现代,粗放与精致。同时,整合营销传播更是对中国广大中小企业的挑战,在进行整合营销传播时,必须将其和消费者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将各方面因素充分利用起来,保证营销效果,帮助企业更好发展。 作者:李然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文学毕业论文:我国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论文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民族文化振兴的需要 目前,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国要想发展成文化大国,现阶段急需的是复合型人才。赤峰学院顺应形势,制定了《赤峰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特征,兼具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的,服务国家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行业从业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着手进行教育教学各项改革,将目光投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力求培养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急需的,既具有丰富深厚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除部分研究型高校外,多数院校已经进入向应用型发展的阶段,大学教育正在实现由理论研究向应用实践的转型。面对社会经济转型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中国古代文学这一理论性课程表现出诸多与实践性不适应的情况,古代文学如何增强社会适应性,面对社会需求适时地做出调整,促进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全民精神素质,加强传统理论与当前社会实践密切联系,是重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适应社会的发展,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社会适应性,必然成为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课程改革的可能性 (一)理论指导 目前,国家为了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推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性刚要和发展规划,为高校改革指明了方向。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1998)、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1)、《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1)和《赤峰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2013)等文件内容。本课题组深入研究、领会文件精神,以“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指导,力争完成此次教学改革。 (二)学科优势 赤峰学院文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经过2006—2009年、2009—2013年两个周期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现已是院级“重点扶持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也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文学院开设的相关古代文学课程有《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辅助课程有《论语与传统文化》、《先秦两汉散文研究》、《史记研究》、《唐诗研究》、《宋词研究》、《红楼梦专题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古代戏曲研究》、《明清小说研究》,基本能够涵盖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些为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建设及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师资优势 本课程有专职教师1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7人,正高职3人,副高职3人,讲师5人;赤峰学院教学名师1人;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本专业任课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认真总结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为深化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现在学院已经吹响改革的号角,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也要积极应学院改革的春风而动,踏踏实实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进行改革,以育人为本,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学科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赤峰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2013)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注重专业基础、拓宽培养口径、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以新的视野、新的思路,立足本学科,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宽基础、广交叉、纵向贯通,实现培养理念创新;拓宽自主学习空间、强化专业综合能力,突出培养过程创新;重点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学科定位 本学科定位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为提高民族人文素质、文化传承做贡献;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文学批评与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文化事业的传承人和文化产业从业者;与社会需求对接,直接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务。在改革方针的指导下,优化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力争做到:学习和探究融会,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专业与职业融通,着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模块把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就业四项工作有机衔接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对此课程的研究与改革,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四、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思路 (一)课程设置 中国古代文学历史跨度大,作品繁富。现在赤峰学院古代文学课时仅216课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学习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并能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古代文学课通常由文学史、作品选二大块组成,此外还有辅助拓展教学,就是通过选修课。目前文学院已开设的选修课有:《论语与传统文化》、《先秦两汉散文研究》、《史记研究》、《唐诗研究》、《宋词研究》、《红楼梦专题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古代戏曲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等,多为作品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还准备开设诸如诗歌史、小说史、散文史、戏曲史等。此外,对于认知度比较高的,诸如《蒙学三书精读》等,也应考虑开设。 (二)教学内容 为了让学习效率最大化,首先,在对教学内容深度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解构,在原有按时间进行四段划分的原则上,把毎段的内容按文体分单元进行重新编排。通过对文学史的讲述来理清古代文学文体的流变、文风的演变、不同文体的特点;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了解不同时期作家作品的特点,从而能全面而清晰地品读作品、鉴赏作品,乃至学习创作。将文体部分划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内容,在文学史的讲述上,突出重点、难点,人物生平之类的内容由学生课下自学,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时间比应在3:7左右。将文学作品部分分为精讲、泛讲、自读内容。对重点内容,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都应执行比较具体而严格的标准,并量化落实,重要内容背诵、作业等来完成,并增加重点内容的授课时间和学习时间。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分为几个步骤:教师导读,课前提出学习要点、参考书目、设置问题;课堂教学中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针对设置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可以通过讨论、评点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课上给学生留出提问和答疑的时间。 (四)考核方法 采用N+3式。所谓N包括:背诵、名篇教学方案设计、课件制作、读书报告等,占总成绩的20%。所谓3指:单元阶段测试,占总成绩的20%;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五)试题库、习题库建设 完善试题库,建立客观试题库,占期末考试成绩的30%;建立主观题试题库,精讲、泛讲比例7:3,占总成绩的60%;建立探究拓展试题库,与考研试题接轨,占总成绩10%。 作者:霍雅娟 单位:赤峰学院文学院 文学毕业论文:史学联系文学中高中历史论文 一、文史教学法的内涵 什么是史学联系文学的教学方法呢?它就是学术界以现有教学理论为依托,借助文学与史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所重新构建的一套教学理论。它具备文学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以及形象性的特点,使文字表达内容更加具体,更清晰、更贴切,易于学生理解记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引入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历史知识更是深入人心。这样,学生势必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历史教学品质也会因此而有所保障。 二、在我国历史教学中应用文史结合法的必要性 一方面,受古代科举制影响,我国历史教学发展步履维艰,高中历史教学与时展严重脱节,也正因为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时期内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历史教学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问题。首先,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学语言生硬呆板,过分严肃,学生个性也因此而受到压制;其次,历史教学模式陈旧而没有新意,现代影视资料信息渗透不足,历史知识就像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简单的文字,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且学习深度不足;最后,传统教学模式的形成取决于师生应试心理,教师一味强调灌输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方面的教育,阻碍了学生历史价值观念的建立和健全。另一方面,该方法的应用恰如其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迎合了时展的需求。不仅使学生建立起了历史学习的自信,爱上了历史学习,而且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现代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所以,使用文学史学相联系的教学方法是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的必然。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史结合法的具体应用 (一)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文学性语言及文学作品 《史记》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绝对高度的评价,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绝好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语言生动,而且内容也形象地描绘着历史,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另外文中所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是全面而具体,让学生感觉作者仿佛就在眼前,使历史知识变得更加形象易懂,有助于学生记忆。当然,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它们也在历史教材中出现,使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理解更加深刻。人类因为语言而沟通,书本知识也通过恰当的语言描述而变得浅显易懂,所以优秀文学作品的加入给历史教学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影视作品 传统教学模式受科技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只能在“粉笔”、“黑板”和“教科书”的协作下进行,单一而低效。既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又不利于教学水平的发展。但将影视作品适当融入历史教学中,就可以轻松活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珍珠港》、《甲午风云》、《三国演义》等历史影视剧,让学生在感受艺术作品韵味的同时收获历史知识。 (三)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融情于景”的教学方法 有人曾说过,青少年之所以遇到了困难,那是因为他们面对着赤裸裸的教育行动。这足以说明传统历史教学中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听取的教学模式是错误的。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不论哪个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活动开展的重大意义。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所谓“融情于景”就是将情感教学与情境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国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使其最终具备以史为鉴的能力。从而更高效地学习历史,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这也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总之,文学联系史学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文学作品活化历史、以历史证实文学作品的综合教学途径。它可以丰富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的认真程度,促进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升华,同时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另外,由于此方法给历史教学带去了启发,催生了诸如“政史结合”和“地史结合”等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这些由其他科学与历史学科结合的方法都同样达成了历史教学的任务,体现出了历史学科的价值,深化了我国历史教学改革,也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 作者:葛高亮 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文学毕业论文: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启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摘要】《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其人文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此目标常难以实现。基于此,论文从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入手,探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常见问题 改革 《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简要介绍英美文学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使学生对英美文学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进而感受英美文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然而,大部分学生在结束该课程学习后,并未达到课程学习目标。以邵阳学院为例,很多学生在结束《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学习后,且不说他们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提升,就连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都没有显著提高。可见,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然而,该从何下手?这也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本文拟从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入手,探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一、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 毕业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学生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高低的直接反映。通过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不仅能看出学生在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上的不足,更能发现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 1.选题范围狭窄。笔者以邵阳学院2016届学生的327个毕业论文题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和分析,发现327个毕业论文题目中以文学研究作为论文研究方向的有139个,这些题目绝大多数涉及的是对十八、十九世纪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如:“The Passwords of Happiness to Jane Eyre’s Marriage in Jane Eyre从《简爱》看简爱婚姻的幸福密码”、“Pure Woman’s Tragic Fate:Study of Fata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纯洁女人,悲惨命运――《苔丝》的宿命论解读”、“On Human Nature in Oliver Twist论《雾都孤儿》中的人性”、“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不同婚姻”、“On the Source of the Heroine’s Tragic Fate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还乡》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等。从这些题目可见,学生的选题范围相对狭窄,且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大部分学生的研究重点都是婚姻和女性。 2.内容深度不够。内容深度不够是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又一常见问题。多数学生仅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表层讨论,未涉及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层次探讨,如:“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不同婚姻”,此论文实际上就是对小说里四对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梳理,是小说主要故事情节的重述。这样的论文不仅内容深度不够,也没有任何研究价值,因为它没有给读者带来任何有实质意义性的启示。 3.语言表述欠佳。论文的语言表述欠佳主要体现为语法错误过多、中式英语表述明显、论述的重点不突出以及文章层次混乱等。如:“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position of Macbeth. Finally, a brief view is given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and the great meanings of the study.”此段来自一个学生毕业论文的摘要,是语言表述欠佳的典型。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表述、论述重点不突出以及层次混乱问题在该段都有体现。 二、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启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选题范围狭窄、内容深度不够、语言表述欠佳是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启发了英美文学教学,为其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1.扩展教学内容。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之所以出现选题范围狭窄的问题,就是因为学生阅读量过小,视野不够开阔,仅知道几本谈论得最多的文学作品。基于此,文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如在讲授简・奥斯丁及其作品时,除了重点讲授奥斯丁最有名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也可涉及她的其他作品的简绍,如《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以及《劝导》。此外,奥斯丁的作品多探讨女主角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女性主义意识,因此,教师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其他带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小说,如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作品――《夏日鸟笼》、《登台表演》、《金色的耶路撒冷》、《瀑布》、《针眼》、《冰期》、《中途》、《闪光的路》、《自然的好奇心》、《象牙门》、《磨盘》等。通过教学内容的扩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数量会大幅增加,其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也会得到相应扩展,选题不会再局限于那几部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 2.开展研讨式教学。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内容深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学生本身对文学作品缺乏深层次思考,因此,在文学课堂上,教师应开展研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反思能力,尽量避免教师一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吸收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如分组式研讨教学。教师将全体学生分成几个讨论组,每次课前先布置要讲授内容的一些思考题,让各讨论组自行探讨思考题的答案,下一次上课时,各组就这些思考题进行回答和讨论。通过分组式研讨,学生的视野能够更为开阔,因为每一个小组都有可能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这些不同的回答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多更为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启发式研讨教学。每次上课时,让一个学生对某个作家的作品做一个十至十五分钟的陈述,然后启发其他学生找出该学生所讲内容的不足,并通过讨论进行进一步的内容扩充。 研讨式教学能让学生主动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思考,让他们找到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发掘学习文学的意义所在。但是研讨式教学也有其弊端,少数学生可能会在研讨式课堂上滥竽充数,没有积极地参与到研讨之中。因此,教师需要更合理地设计课堂活动,保持课堂讨论气氛的活跃,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是讨论的主体。 3.以文学作品为范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毕业论文里出现的一系列语言表述欠佳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英语基本功过于薄弱。因此,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以文学作品作为范文,进行仿写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仍以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为例,小说的第一段就是一段很好的仿写范例。“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学生可仿照此段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段落,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re would be no new China without the Communist Party.”或是“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water is the mother of life.”这样的仿写既能避免各种语言表述欠佳问题,也能让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文采。再如弗朗西斯・培根的经典散文――“Of Studies”,这也是一篇相当好的仿写范文。散文从“读书”的功用立论,分析了“读书”对人生不同凡响的意义。学生可以仿照散文的篇章结构和经典语句,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优秀散文,如“Of Life”、“Of Success”、“Of Failure”等。 三、总结 总言之,在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常见问题的启示下,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有了思路和方向。首先,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扩展教学内容;其次,英美文学教学需以研讨式模式展开;再次,教学中可督促学生以文学作品作为范文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学毕业论文:高中毕业冲刺阶段语文学科的有效复习 语文学科第一轮复习是针对各项知识点进行的细致而又系统的复习过程,时间长,知识细化多,所以现阶段已经进入综合测试、查缺补漏的至关重要时期。但是在本阶段中首先发现了部分学校大考小考连续不断,几乎是周周有测验,老师更要每考必批,这一做法我认为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备考能力与水平,而且会使得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产生更多的批改负担,对语文教师的备课造成冲击,进而影响查缺补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基于此,首先建议各学校语文学科的综合检测每两周做一次即可,而且要针对曾发现的存有缺陷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强的补充式指导训练及检测,可适当在两周时间内安排小测验,这样批改量会有所减少,又保证了补漏的针对性,便于后期的指导与提升。 其次,教师在冲刺阶段要有侧重点,并保持预防变化的思想意识,即根据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平稳性与微调性着手应对。高考试题中语言表达运用的16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始终是基于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而设题,但是命题方式始终是绝不雷同的。所以,要结合全地区、全省的模拟考试题进行预防性补充指导及训练,加强图文转换、语段压缩与扩写、应用文稿修改等方面的指导训练,这类知识点应该予以关注。但也要注意该知识点所投入的时间不宜过长,可是当结合在小测验中进行补充训练。 再者,在课堂教学中,还存有低效的问题。主要是课堂的教学方法欠缺考虑――教师主讲,对学生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对知识进行泛泛的讲解,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着,缺少主动体验生成的过程,而且学生曾经出现的问题,究竟能解决多少只是借助测验看到,而不是借助指导逐步解决掉的。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练习题或是检测题的讲解问题,部分教师习惯于逐题讲解,这种做法还是说明教师对学生得分丢分状况缺乏了解,所以处理时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未形成重点解决、难点突破的教学风格。建议:教师要了解试题中学生丢分较为普遍的试题,并依此确定课堂指导的重点、难点,还可以在准备中把典型的学生答案以课件的方式或集中印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更为直观,而且针对这些问题答案,教师在讲评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对此类答案修改完善的实践过程。只有在这个修改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才会从理论真正上升到实践能力层面,他的认知才会更为全面系统、深刻扎实,也能够真正解决教师经常碰到的“翻过的错误怎么又出现了”的问题。这样还能回避教师一言堂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既是被关注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收获的主体。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们还应该注意,作文复习指导的策略与方法。首先,是要总结一轮复习中教师所做指的写作指导,诸如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选用论据、加强论证、构思结构等细节,是否真正化整为零地进行了知识讲解阶段的指导训练和讲评阶段的指导实践。建议教师们在考前阶段,结合大测验进行作文几个主要环节的适应性训练,其次,就是要加强学生审题立意的指导,让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得以提升,从材料内容及含意中确立话题及立意,要力求不跑偏、抓重点、呈深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力争做到限时写作中确保“确定立意、构思结构”,就是在指导提炼话题及立意之后,要同步训练学生据此立意而开展的后续写作准备,确定怎样有效果的标题,选择哪些有力而又新颖的论据,侧重哪个分论点,如何安排才能形成有深度、有梯度的论证,最好是形成书面的纲要:标题、分论点及论据、开篇结语的设计等。教师指导学生养成了这样的写作准备习惯,到考场上学生就能够有效解答写作试题。 最后,针对如何提升阅读能力提出建议,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水平。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丢分情况后,我们会发现,就是源于学生解读能力出现不足,致使答题失误而丢分。所以,建议教师在最后阶段不能只是追求各类文章练习的数量,一定要本着养成读懂读透的原则进行指导。在文言文的讲解中学会抓重点段落、重点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不必全文每一句都翻译,浪费时间,冲淡学生注意力;诗词鉴赏,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抓意象,成意境,看注释,借想象,析手法,看题材,真正读懂诗词作品内容。唯有真正读通读懂了作品,学生的解答才会力保高效。对论说文与实用文的阅读还要养成圈画批注的好习惯,为解题提供清晰的纲目。保证了内容要点更加醒目,会帮助学生提高答题的速度与效率。 文学毕业论文: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与实践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是近年来备受独立学院关注的话题,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从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特色、论文选题、论文质量、论文呈现方式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有效地促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独立学院 汉语言文学 毕业论文 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职业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教学过程监控、考核评价体系等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否能满足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便成为诸多院校关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个环节的毕业论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办学之初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学生入学语文成绩较低、教师对高中与大学之间的知识衔接了解程度较浅、学生文学功底不够扎实等诸多问题,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遇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缺乏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有机结合。自2004年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开始实施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基础教育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语文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互动性学习到情景教学方式的充分运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一举措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极大改善。但接受了新课改教学的学生升入大学后,受传统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高校教育思想影响,不能做到两者有机结合,出现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等诸多问题。 (二)缺乏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整体把握的师资力量。因独立学院近年来的主要师资为外聘教师和自有师资,外聘教师由于有本职工作在身,很难有时间参与独立学院的毕业论文改革工作,而独立学院自有的年轻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由于缺乏足够的授课经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把握,难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中的思路 (一)确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理念。要进行毕业论文改革,必须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理念,否则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价值就无从体现,包括毕业论文工作在内的诸多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在经过对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毕业生、行业专家等多层面多角度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确立了该专业明晰的办学理念,即:良好的文学功底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其核心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明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专业发展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目标才能随之明晰,即“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毕业论文又是这一培养目标的综合体现方式。 (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队伍。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训练、文学作品解读、诗词创作、诗歌情景演绎、地方民俗文化调查、方言调查、地区教育调查、社会规范用字调查等诸多方式提高师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尤其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科学的整体感知,从宏观角度规划、微观角度入手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向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中的实践措施 (一)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国学教育意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承载的专业使命,在开设《中国文化通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便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课程同时,增设《老子》研究、《庄子》研究、《周易》研究、《孟子》研究、《论语》研究、先秦诸子研究、唐诗宋词研究等系列国学选修课,强化国学教育。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不但对博大精深的传统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还从中发现诸多可以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和素材。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意识到优秀的国学文化不但需要了解,更需要身体力行去实践、去传承,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夯实读、写、说为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写作能力尤为重要。要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四年的知识储备必须充足,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尤其是长期的练笔,方能达到写作能力的真正提高。为此,开设了基础写作、应用公文写作、科技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等系列课程,让学生在四年中不间断地进行写作训练。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名中文人最基本的能力,即:了解经典,规范用字。要求学生每天习得一定数量的规范汉字、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名篇,将专业基础能力的强化常态化。 (三)发展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师生团队。在师生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指引下,尝试以了解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专业教师带学生团队的形式作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经过逐步摸索,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如开办学生讲坛,学生从选题、搜集选取素材到完整地向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学生完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备的读、写、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多番打磨,主讲人不但在讲坛的举办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论文写作能力。其实,学生准备一期讲坛的过程就是一篇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 写作学教师在讲授《基础写作》课的同时,为学生搭建稳固的课外实践平台,即办系刊、系报、年级刊、专业刊、甚至鼓励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办舍刊。从刊物的组稿、装帧设计到内容选取和校对等工作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日常作业练笔中出现的高质量作品也被选入系刊、系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很多文章的质量已超出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四)开展旨在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的田野调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之所以出现毕业论文抄袭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有效的科研方法,故我们试图传授给学生一种科学的探究方法,与新课改进行有机的衔接,尝试走出校门,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并将《田野调查方法》作为必选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确保调查工作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中取得的实践效果 经过系列改革探索与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进行广泛调查或认真研读国学典籍的基础上,真实性选题量呈逐年大幅度递增趋势。与此同时,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也大幅提高。 (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经过严格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更体现出学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在就业中,表现出较强的优势,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基础扎实,踏实勤奋,积极主动,动手能力强”。 (二)培养了一支熟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带领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这些实践经验提升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院校中进行推广,加深了教师对汉语言人才培养的深层理解。涌现出了一批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育人骨干。 (三)探索了一条适合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师生在共同进行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的“课程教学――课外实践――调查训练――论文写作――答辩提高”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发现有意义的课题,通过教师带队进行田野调查训练,在掌握了翔实的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教风建设、学风建设、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等工作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踏实勤奋、求真务实的系风,营造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育人环境。 五、结语 通过系列改革与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再是人们常说的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而是通过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入社会的田野调查、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相结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论文的实践与改革中来。尽管其中存在这样那样需要修改完善的细节问题,但是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的毕业论文改革思路与人才培养目标是相吻合的,强化国学基础、重视与高中新课改的知识体系衔接、进行田野调查等系列改革思路是可行的。 文学毕业论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思考 【摘 要】毕业论文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检测。我院2012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文献综述的写作、论文写作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具体分析,指出了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考核制度、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奖惩制度、引进激励机制、培养信息素养、提高检索能力等关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够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毕业论文 写作现状 监督管理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必经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因此,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检查”。历年来,毕业论文已成为教育部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随着伊犁师范学院毕业生的陆续离校,对2012届毕业论文的整理工作也告一段落。本届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有163篇毕业论文,笔者将通过对这些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的写作、论文写作质量及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借此考查目前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一 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论文的选题 汉语言文字专业论文选题大体上分为语言、文学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文学类的论文比例明显高于语言类,2012届的毕业论文也不例外,语言类的论文仅18篇:现代汉语方向10篇,古代汉语方向8篇;文学类的论文达113篇:现当代文学方向28篇,中国古代文学方向40篇,外国文学方向34篇,文艺学方向11篇;语文教学论方向的论文32篇。从学生的选题方向来看,存在着两个不平衡:语言类的论文大大低于文学类;而在文学类内部,文艺学方向的论文明显低于文学文本研究。此外,中教法研究方向的论文明显偏多。这些不平衡不仅在本届如此,近五年来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都存在这种情况。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1)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均为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语言本身的枯燥使学生不感兴趣。(2)之所以会出现第二种不平衡,主要原因在于:理论本身的难度大,学生对理论文章的理解和阐释都非常吃力,更谈不上提出原创性的观点。(3)造成很多学生选择中教法研究方向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就业的方向是中学教师,出于对将来工作以及特岗考试面试的需要,很多学生会选择这个捷径。 就选题的内容而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题过于重复。很多学生的选题非常接近,如《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这两篇论文的选题几乎一致,还有很多选题相似度很高,如《论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和《论中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成语学习》《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情结》和《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审美解读》等。指导老师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是造成选题重复的主要原因,每个老师关起门来指导自己的学生,到小组答辩时才发现选题重复,但为时已晚。 第二,选题的陈旧性。在163篇论文选题中,大多数选题都集中在已成定论的那些大作家身上,选择的角度也缺乏新意,诸如“陶渊明诗歌的哲学意蕴”、“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的词探其人生态度”、“论陆游、辛弃疾诗词的悲壮美”、“论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探析”等。大家、名家资料丰富翔实,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很多学生图省事,随便找一些资料拼凑完事。 第三,选题贪大求全。科学研究的问题分属于学科历史、基本理论、实践应用等不同的层次,也就存在着大小难易的差别,一些同学的选题贪大求难,失之于笼统,如《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审美解读》《试论苏轼的诗歌意象》《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这一类选题涵盖范围广。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中,所谓的“小”和“易”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针对所掌握的学识而做出的这种区分。一般情况下,小题目易做,大题目繁难。关键是大小适度、难易适中,如果没有老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在选题时就很难驾驭,写作时难免迷失方向。 2.文献综述的写作 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的前景进行系统的叙述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找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予以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仅可以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够帮助写作者确定选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文献综述写作中,我院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中心、缺乏层次的材料堆砌。很多学生的文献综述不是围绕相关选题有目的地展开阐述,不去注意寻找文献资料中相互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只是把相关文献一一罗列出来,而是将每一篇文献中的中心论点简单复述一遍,诸如“某某在文章中提出……”,使文献综述变成一个没有中心思想的大拼盘。 文献综述的写作缺乏层次感,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如何突出中心,前后如何呼应等,对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构思。以《试论赵树理五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局限性》为例,在这篇综述中,作者首先花了大量篇幅介绍赵树理的生平和小说创作,然后逐一介绍对其思想和创作的评价,在介绍的过程中,不分轻重、主次,更没有体现出时间的延续性,读后令人不知所云。 第二,缺乏自己对文献资料的阐述和评价。文献综述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评述性,所谓评述性,是指专门、全面、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写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综述必须具有写作者自己的观点,写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对相关文献资料加以归纳总结,作出相应的评价,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从学生的文献综述来看,一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献资料予以阐述,如《浅析“大陆新武侠”的女性意识》一文,作者不仅详细地阐述了有关“大陆新武侠”的女性意识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而且还在阐述的过程中适当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但明显缺乏对文献资料的评价,只有“述”,没有“评”,对所研究的课题,研究者们分别从哪些方面展开的研究,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又有哪些观点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哪些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留有哪些可继续研究的空间等等,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做出全面的评价。而大多数的综述仅仅停留在对文献资料的介绍,甚至很难做到用自己的话解释作者的观点,造成综述的质量很差。 第三,选择性地探讨文献。许多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往往希望查到与自己的题目直接相关甚至可以直接应用的文献。但实际上如果这样的文献非常多,说明这类论题已经比较成熟,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较少,而很多有研究价值的题目往往不具备这个特点,需要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而此时学生会觉得力不从心。因此,在文献综述中投机取巧,选择一两篇能直接应用的文献,概括主要观点,遇到观点相悖的文献,只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舍弃不认同的观点,这样写出来的综述缺乏价值。 第四,文献本身质量不高。部分学生在检索参考文献时,忽视了文献本身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文献资料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很多学生的参考文献一栏里填的大部分是教育学院学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专科学校学报等层次较低的刊物,很难体现出该选题学术的前沿性和代表性。 3.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纵观今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63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较去年没有明显提高,即使是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也很难达到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水平。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创新、普遍抄袭。创新不仅是指提出新的观点,也可以指从一个新的角度论证已有的观点。对于本科生而言,提出新的观点显然不现实,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论证已有的观点。学生对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比较、鉴别的过程,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对这个领域有哪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对于同样的观点,不同的文章怎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证,这些都需要仔细揣摩,加以学习。但是从本届学生的论文来看,几乎很难看到视角有新意的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东拼西凑,稍微好一些的论文尚能做到段落之间衔接自然,差一些的论文连衔接都很难做到,有的甚至干脆把整个分论点都原封不动地复制下来,以至于在答辩时漏洞百出。摘要是学生唯一无处可抄、必须要自己写的部分,没有指导老师的帮助,很多学生根本写不出能够简要概括中心论点的摘要,勉强写出来,也有诸多病句,如:“《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这部小说以‘功名富贵’为中心,知识分子在对待功名富贵的考验时,呈现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狡诈无理,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在这些人物形象演进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造成知识分子命运的最直接、最深远的因素便是八股文化,也从不同的方面来探讨八股制度对整个社会人的影响的原因。”在这段不足200字的摘要中,语句明显不通,只要稍微多读几遍,即可发现问题,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 第二,缺乏论文写作的基本功。中心明确,论证充分,脉络清楚,语言流畅,是对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评价,但不少学生明显无法达到这一水平。虽然,从大一开始,每门课程都会留几篇小论文作为考查作业,但学生不够重视,随便从网上找一篇敷衍了事,老师也无法一一核对。近几年,有不少任课老师为防止学生的抄袭行为,干脆不让学生写论文,改用其他的考查方式。平时缺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到毕业时,学生也就很难写出合格的论文。 第三,论文格式不规范。自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人文学院参照学术论文的一般规范,拟定了详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从论文字数、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到各级标题的书写、参考文献的格式,甚至字号的大小、行距的多少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今年的毕业论文中,完全符合格式的不足三分之一。如果说论文内容的好坏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有关,那么格式的不规范则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二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 1.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考核制度是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早在2004年以前,我院就制定了《伊犁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后来又有相关的补充规定,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的检查、毕业论文的答辩以及指导老师的责任,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监督管理,导致对《工作条例》中的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而是对毕业生放宽要求。多年来,本专业从来没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及格的情况,这并不是因为论文的质量高,而是已经形成了习惯:无论多差的论文都能及格。而且,毕业论文的成绩与学生平时成绩绩点不挂钩,“优秀”与“及格”没有区别,长此以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予重视,这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无法提高的根本原因。 因此,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管理,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对论文考核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尽量予以量化,如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应当不少于多少字,论文中引用他人的字数不得超过多少、什么样的情况不可以答辩等。标准量化,既有利于对学生提出实际的要求,也有利于实施监管。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切实保证。首先应当将论文成绩与学生绩点挂钩,以引起学生对论文的足够重视。其次是实施导师负责制。考核制度,不仅要考核学生,也要考核指导老师。过去,我们往往把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其实,指导老师不愿意得罪即将毕业的学生,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给学生评分过高,也是造成论文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考核制度中要明确师生双方的职责,如选题陈旧、偏离本专业、论文格式不规范等等,都应当追究指导老师的责任。最后,应当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范围,消除学生的过度依赖心理。让学生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确定选题,给学生讲解撰写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帮助学生修改论文提纲、调整论文框架,而不是帮助学生写论文,让学生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毕业论文。 2.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奖惩制度,引进激励机制 答辩结束之后,在由指导老师推荐、对论文进行公平合理评价的基础上,评选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指导老师,学校颁发荣誉证书,并推荐给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同时,在全院范围内召开优秀毕业论文公开答辩会,组织低年级的学生观摩,为他们将来的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送往其他本科院校进行盲审,寻找差距,以便于提高。 奖惩并重对于保证论文质量必不可少。毕业论文质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独创性,而抄袭严重是本科毕业论文的通病,互联网的普及在为学生查找资料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抄袭大开方便之门,指导老师在网上逐篇查找,工作量很大。目前,包括我院学报在内的很多编辑部都已使用学术论文打假防伪软件,我院也可将此软件应用于学生的毕业论文,对疑似剽窃、抄袭的论文进行鉴定。对抄袭他人成果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论文不能给予“及格”。这样,不但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为他们将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 将文献检索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文献检索教学应当把对信息资源选择和鉴别能力的训练放到重要的位置,使学生能够从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电子资源中鉴别各类信息源并找到准确的入口。同时,教师在专业课的讲授中也要有意识地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当中,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层次的信息素养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这样既节省了教育资源,又能实现良好的培养效果。 综上所述,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的监督管理、学生的认真态度及指导老师的严格要求这三个方面的通力合作。 文学毕业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指导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当前高校的长线、传统专业,相对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文学科势微、片面突出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地方重视经济发展主义的今天,其命运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据最具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调查,在2007~2009年连续三届就业率最低的五个文科专业中就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该机构2011年的调查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列为就业“黄牌专业”。这固然与该专业设置较有大关系,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专业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我国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2011年6月,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能力为重”,要求着力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能力培养”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时代关键词,俗话说,花无百日红,曾经在1980年代引起“轰动”的文学,今天也遭遇了寒冬。但是,压力既是考验生存的试金石,也是转轨并绝地奋起、浴火重生的动力,因此,挑战和机会并存,新建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办学及其专业、方向设置必须牢牢抢住这一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期,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时不我待和急、争、抢的精神,实现快速地与市场人才需求、与地方行业链、产业链的对接,及早与地方性的行业、产业老大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引进地方文化(文产)行业的大佬,对该专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向、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教材体系、实践环节、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以企业行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倒逼该传统专业的改造。 一般而言,新建本科的定位大多设计在“地方性”(区域性)、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三欢迎”(学生欢迎、家长欢迎、社会欢迎),顶层设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强校”,并通俗地将其理念概括为“做武夷文章 办绿色大学”。缘此,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符合海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需求、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否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对新建本科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必须树立一种观念:我们的人才是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大多不从事理论、学术研究,而是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主战场,散播在相关行业、产业的生产部门,为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直接服务。 一、毕业论文的“原创”困境与耕作盲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此外,教育部2012年的《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准》中,也进一步提出,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有50%左右的选题与实践性、应用性挂钩。这些要求的提出,既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论文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也指出了此类学校文科毕业论文(设计)转型的根本出路和方向。 总体而言,我校历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讨论多,实践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多,模式研究少;学术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出台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少。作为转型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存在种种弊端,该专业很明显地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新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也就是说,像武夷学院这样升格不多久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站位要实现“差异化”发展,既不能如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最终多数通向“硕士生”、“博士生”,就业以科研院所、大中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高层主管为主导,也不是像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行业、产业一线人才的培养,就业直接面向工厂一线车间、流水线。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既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既要适应相关行业的岗位素质要求,又要能迅速缩短“就业到岗”的时间,为用工单位节约员工培训资本,上岗即为熟练员工;办学方向能与今后的就业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提升就业质量。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以行业产业要求、就业要求、职业能力素质“倒逼”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课程体系、能力培养、教材建设、实践环节等等。 按此顶层设计、中观发展思路和微观个体培养三个层面的要求,我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能在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语文教师,以及能够从事秘书、记者、编辑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针对以往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题范围越来越窄、优秀论文越来越少、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我校应以“应用型”为突破口,避开自身的弱项和“盲点”:少一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一些地域研究、特色研究、应用研究、实证研究。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就要符合“应用型”、“适用型”、“技能型”的能力素质和就业类型的要求,而不是片面地追求与老本科大学中文系看齐。要在搞好社会调研的前提下确定学生“论文选题”的方向。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转变对该专业人才类型的认识,扩大调研视野。人们一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应培养的人才类型不外乎文秘型、记者型、教师型、编辑出版型、组织宣传型、文学创作型等,事实上,除了这些类型之外,还有管理型、服务型、综合型、自主创业型等多种“业外类型”,这是由该专业的基础性学科特征决定的。因此,办学者的社会调研首先要正确认识“守业”与“业外拓展”的关系,将人才类型的弹性空间收入视野之内,弄清该专业的毕业生究竟能够干什么、都在干什么以及干得怎么样,从而为拓展毕业论文选题开辟空间,打破该专业人才培养路子越走越窄的尴尬局面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了解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能力期待。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的封闭化、学究化的办学模式,使其人才能力培养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脱离社会现实境遇的一种自认自定的标准,办学者并不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究竟有着怎样的能力期待,因而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补上这一课也成为其必需的选择。三是要把社会调研纳入人才能力培养的常规机制中,不仅要注重事前调研,还要注重事后调研与跟踪调研,尤其要重视周期性调研成果的总结,并根据调研所获信息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笔者从教20年,一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任教。就历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来看,学生大多阅读量少,除了极少数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对学术前沿知之甚少,许多同学不是选择一度“热门”的张爱玲、严歌苓、余华、虹影、莫言、卫慧等当代作家来说事,就是选择沈从文、鲁迅、老舍等几大家做文章,既无法推陈出新,偶有创见,也无法另辟蹊径,洞幽烛微,陷入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境地,或者干脆就是是剪刀加浆糊的干活。 从“顶层设计”层面而言,原有学生的论文选题基本脱离“应用型”的基本要求,出现“原创”的困境和创作的盲点。首先,就“原创”方面看,新建本科的培养目标、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缺陷”。特别是从师资看,我校长期办的是师范专科,老师以教学为主,学生未来就业以当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导向,在学术研究上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定位。而部分老师由于长期囿于课程教学,加之外出学术交流、培训提高的机会较少,学校又无这方面的激励机制,多年下来,其知识结构陈旧、学术功底薄弱,本身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不甚了了,当然不可能以己之昏昏,使他人之昭昭。 此外,要注意有意识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人文社会科学周边的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综合研究,产生新的结合点。这既是与四年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尤其是与选修课程体系、应用实践课程体系(环节)的呼应,也是检验培养方向设置效果的显示器。比如,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高级文秘、新闻、广播电视编导、文化创意产业的某些选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武夷文学中的文化创意原点和文化产业关联性研究”、“武夷文学与文化中的电视改编和绘本化”、“新闻报道中的文学化手法”、“新闻报道与‘非虚构写作’”,等等。事实证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来培养的专科人才,有较多在南平市的新闻行业集聚和“扎堆”,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南平市广播电视台系统,有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近30人,他们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因为工作需要和市场召唤,逐渐向相邻专业或者学科靠近,并将二者结合得十分紧密。在研究方法上,既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术理论,更要学生学会“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为学作风。 二、毕业论文的“应用”要求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大文学”与“大文化”、“区域性”乃至闽北“民俗学”、“地方志”等的结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一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调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在论文的选题、材料的收集、学科(术)前沿的跟踪、田野调查、访谈采访、论文撰写等环节具体体现出来。 所谓的“区域性”,要求学生将论文选题切实与地方文史、武夷文化、朱子理学、茶文化、旅游文化、当代闽北作家作品、闽北神话传说及其传播、闽北历史人物研究、闽北书院文化、地方风物人情、黄峭文化、闽北地方戏曲、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文学、大学生文学阅读与创作、农民工文学阅读、当代闽北民众的“文学生活”、网络文学与文化、手机短信文学、博客原创文学、武夷学院院系学生自办文学文化刊物研究、武夷学院文学社团的活动与创作、闽北现当代作家行至考据、武夷旅行文学等,具有“闽北地方”特点的选题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闽北政和四平戏、邵武、光泽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北民众喜闻乐见的“三角戏”、“傩舞”、中原入闽且独树一帜,在东南亚各国颇具影响的黄峭文化、源远流长的武夷文学、张三丰的道教文化(文学)传播、朱子理学中的文学、武夷茶文学与文化、古诗词中的“武夷”形象研究、文学中的闽北神话传说人物研究、武夷山儒释道文学研究等等,都是不能视而不见的最最现实的问题和迫切需要切近的课题,是与武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最直接价值血缘的题目,也是慷慨的“大武夷”给我们最无私的馈赠,更是实现高校四大职能之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此外,南平市为了积极对接福建省十二五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攀高 攀精”的思路,在南平各县市布点,实现产业承接和产业聚集、差异化发展。武夷学院在武夷山办学,理应首选为武夷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南平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武夷山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养生、商业贸易、物流产业等,特别是“武夷新区”发展的一日千里,更给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该学科要注意在上述的各种产业链条中,发掘和寻找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比如动漫产业链中的“文学故事”编辑、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中的文案、乡土文学人物塑造、民间传说改编以及旅游休闲产业链条中的文化元素的融入、挖掘和升华。 此外,当前南平市中小学语文教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教研教改等,都是可供选择的良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所谓的“应用”,要求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摒弃剽窃、抄袭的恶习,杜绝“假大空”的论文选题,抛开正确的废话,告别陈陈相因的凌空虚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并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会开展或者从事应用型科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本导向,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难题为切入点,主动融入地方工作的大局,在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创意艺术、武夷文化与文学、地方文史发掘整理等畛域,这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二步。毕业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选好题、选真题、选对题为标准,可以采取团队联合攻关的形式,研究系列题目,也可以单打独斗,集中攻破,努力在服务社会、贡献地方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学会逐步掌握开展论文写作的一系列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采访访谈的课前准备、田野调查的进行、材料的收集、辨别和使用、文献的阅读甄别、综述报告的撰写、观点的提炼、开题报告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等,通过较为严格的学术科研训练,达到既能部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做人(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和谐的团队合作精神等)、学会学习(论文的全程如何展开与推进)、学会应用(学以致用,用四年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创新(在前人的应用型科研基础上再推进一步),为能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有更大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通过采访访谈的全过程的学习运用,学会了在未来可能的新闻、文秘工作岗位上,较为熟练地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增强就业竞争力;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通过在大学四年开设选修课,较为系统地学习“期刊编辑学”、“办刊办报”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将应用性的就业所需能力或素质培养的端口前移。 最近,在业界颇具知名度的文学评论杂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发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师生的一组7篇文学研究论文,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前主任,著名的文学教育家、文学史学家温儒敏以《“文学生活”:新的研究生长点》为题,作了开篇的导言,其他文学研究界知名学者黄万华、贺仲明等分别以学校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调查、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接受与传播、金庸武侠小说读者群调查、当下文化语境中鲁迅作品的阅读与接受状况调查、网络文学生态调查、近年来长篇小说的生产与传播调查、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状况调查为题,对“学院派”近年来少有接触的选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而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和“应用性”的题目,是与地方、民众具有血肉亲缘的选题,与时下某些学者关在学院围墙内,津津乐道的“现代性”、“纯文学”、“德里达”完全不搭界,也从而开启了现今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和“新视界”——是具有革命性的、振聋发聩的召唤,来自生活和人民的感召。在学理和学术掘进的畛域,敞开了过去自命不凡的纯文学研究者所未曾识见的全新的“文学生活”。这既是新的时代命题,也是新的文学研究论题,它的开启,无疑给了我们这种“地方性”、“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新的思路: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寻求。 学者张未民指出:“现实文学生活中有大量的文学现象并没有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更不要说进入文学史了。网络文学、影视文学、通俗文学、翻译文学,它们在文学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它们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可以说绝不在“精英”文学之下。《读者》发行有千万份,《故事会》发行有三百多万份。其实,这样的文学期刊还有,比如武汉的《今古传奇》,仅‘武侠版’每月销量就在40万份左右。我们凭什么把它们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有谁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另外还有大量的‘泛文学’,比如《家庭》、《知音》以及大量的‘晚报’、‘早报’,它们的虚构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不论是在写作的层面,还是在阅读的层面上,它们都具有文学性,所以有人说当代最好的小说在《南方周末》,这虽然是在社会生活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的意义上讲的,但《南方周末》上的很多故事都富于文学色彩,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这却是事实。因而,以‘新文学’为本位,用‘新文学’的标准来评价‘另类’文学,这是不公平的。”[1] 在这里,张未民实际上触及到了如何拓展文学研究领域的问题,这对我们开阔思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的畛域和方法。 三、毕业论文的师生参与与全程指导 由于我院学生对应用型科研的“陌生”和对区域文学文化的生疏,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借助外力的支持、外出考察以及实证性研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指导方式,较之“纯粹的文学研究”这种较为封闭的、自说自话的方法,具有较大的进步。 第一,以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试讲等实践活动、文艺创作与科研创新有效整合,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破解当前文化产业人才紧缺,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难题。 第二,以毕业论文(设计)全程化为契机,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变以往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在毕业前完成的惯例,促进学生写作心态的转变,提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质量;改变过去简单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解决最后一公里”式的师生合作、校企、校地合作,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高度融合”的新型多角度、多面向的合作。 第三,以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实战性毕业论文(设计)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突破传统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天经地义”,不仅考核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要考核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创造应用类文科专业毕业设计的崭新形式,也能为其他应用类文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提供思路。 某位学者的一句话,笔者是很赞同的:“大学的文学教育必须随之作出调整、深化,让文学在大学的“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中,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中充分发挥它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学毕业论文: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语言类论文写作要点 每年都有一些同学选择语言方面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但是,语言类论文和文学类论文具有明显的不同。文学类论文往往是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分析,这种分析是以论文写作者本人的文学理解和鉴赏为基础的。说白了,文学类论文属于艺术研究的领域,这类的论文往往是以阐述或描述论文写作者的主观理解和主观感受为。但是,语言类论文与此恰恰相反,它不允许写作者纯粹发表主观意见,而要求在调查研究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拿出反映语言事实的结论。说白了,语言类论文属于科学领域,要坚持“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的原则,不允许没有客观根据的任意发挥。正是因为如此,语言类论文的写作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要克服这一困难,就要了解语言类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写作程式。本文试图就语言类论文的选题、语言研究的程序、语言类论文的写作程式等问题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 一、论文选题 学术论文的写作和一般文章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不同,比如你要写一篇议论文或者一篇杂文,有了观点之后,就可以展开思路、信手写来,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反复修改。需要什么材料,还可以查找一些工具书。 语言类学术论文,首先是一篇科研报告,它是在对某一问题进行一定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报告出来,这就决定了语言类学术论文是研究在先、报告在后,也就是先进行研究,再写论文。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语言类学术论文的选题,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写作的题目,而更主要的是选择一个研究的题目。 这样,就要求语言类论文的选题,应该考虑以下原则: 1.题目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可行性。这样就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占有的材料等等。比如《某某县方言音系调查与研究》,题目很好,但是,如果作者在方言调查以及辩音、记音方面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的话,这样的题目是没有办法做的。再比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一个本科生的创新支持项目,几个同学打算做这样一个题目《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该计划中包括对全国各大城市的代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这对于几位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无法进行的,所以笔者就让他们改成《曲阜师范大学文科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这样,题目就具有了可操作性,完成项目就不那么困难了。 2.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新意。这就是说,要尽量避开那些热点、大家讨论较多的问题,除非自己确实有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理论、方法或材料,否则还是选择冷门为好。有一年笔者指导了一批自考生和函授生的毕业论文,其中不少学生写了“四大名著中的佛道描写”之类的题目,这当然不是语言类的,是文学类的题目,但是由于写类似文章的太多,许多文章都给人一个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难写出新意的。那么,怎么保证选题有新意呢?那就是尽量避开热门问题,比如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尽量选择别人不太关注的。例如,关于《红楼梦》的语言大家研究的比较多,你可以选择《儒林外史》或《儿女英雄传》等。 3.选题宁小毋大。不少同学喜欢选择大的题目,比如《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古汉语“俗”字研究》等题目,这些是08级毕业生的论文选题,这三个题目都是太大,让人感觉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第一个题目《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题目中的新词语指的是哪个时代的新词语?如果不限制时代,所有的汉语词汇都曾经是新词语。再说“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社会哪个方面的发展,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这样宏观的题目,根本没有办法去进行研究。第二个题目《现代汉语语法方向》,这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的方向还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哪种意思,都是语法学家们也不敢进行的研究,我们的本科生选择这样的题目,只能暴露对语法研究的无知。第三个题目《古汉语“俗”字研究》,古汉语有那么漫长的历史,指的是哪个时期的俗字?历代文献中都有大量俗字,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学者进行研究,比如,有的专门研究碑刻的俗字,当然里面又分汉魏碑刻、唐宋碑刻等。有的研究敦煌俗字,有的研究近本的俗字等等,选择这样的题目,也暴露了学生对“俗字”研究领域的陌生。 有的同学选择了这样的题目,相比以上题目就要好的多:《〈论语〉中代词的用法研究》,《中的通假字研究》,《中的骂詈语研究》,《安丘方言语音特点及音变研究》。这些题目都比较“小”,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如果这些题目没有人写过的话,就可能写出不错的论文。 4.明确研究对象和取材范围。这个要求在上文已经涉及到,就是选择研究的题目和对象是明确的,搜集材料的方向和范围也是明确的。比如上面列举出来的选题《〈论语〉中代词的用法研究》:研究对象是《论语》,研究的内容是《论语》中代词的用法,搜集材料的范围是《论语》一书的代词。这样的题目,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选题确定下来之后,就可以找到译本比较好的《论语》文本,进行语料的搜集,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展研究。而另外一些题目,比如《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就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虽然题目中提示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但是“现代汉语”是一个大概念,包含大量的书面文献和口语材料,怎么去搜集“现代汉语”的材料呢?搜集书面材料还是口语材料?普通话的材料还是方言的材料?哪一个方面的材料都不能代表“现代汉语”的全部,所以肯定会让人感觉“老虎啃天,无处下口”的。 二、开展研究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首先,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就可以进入研究阶段,进行资料搜集了。 搜集材料的工作其实有两个方面: 一是原始语料。比如《中的骂词研究》,就要通读《红楼梦》,尽可能完全地搜集《红楼梦》一书中的骂詈语,一条材料用一张卡片,把包含骂詈语的句子完整地摘抄下来,并标明例句的出处,哪一回以及所依据版本的页码等等。再比如《安丘方言语音特点及音变研究》,题目确定以后,作者就要到安丘进行语言的田野调查,不要以为作者自己是安丘人,就可以不进行调查了,同样需要调查。因为研究者对自己的语言往往缺乏认知敏感,许多现象未必能够明确认识到,只有进行调查,才能获得更加准确和丰富的语料。在进行方言调查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发音人等,其中从事方言语音调查还要有专门的听音、辨音、记音方面的训练等等,这都要利用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了。 二是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前人相关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搜集这些资料,主要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有关研究方法和成果,也是为了了解前人的研究,以便自己的研究不重复别人。比如《中的骂詈语研究》,很可能已经有些学者对于《红楼梦》的个别的骂詈语或某些骂詈语进行过研究,也有些版本的《红楼梦》的注释中对一些骂詈语进行过解释等等,这些都是前人的相关研究,都要尽量搜集到。搜集这些材料时,学生可以去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 学生中有把以上两类材料的搜集混为一谈的倾向。不少同学认为搜集资料就是到图书馆、资料室借阅书籍,抄录、复印论文。比如,有一年,有个研究生的选题是《现代广告语言研究》(其实这个题目太大,是很难做的,但是只要坚持搜集大量的广告语言,也是可以进行的)。笔者问他:你搜集了多少材料?他告诉笔者说:他从网上下载了多少篇广告语言研究的论文,又复印了多少本广告语言研究方面的著作,总共也有30多万字的资料。笔者又问:你搜集了多少“现代广告语言”?他无法回答了。因为,他没有去搜集原始语料——广告语言,而只搜集前人的研究论著。所以,最终他的论文不是在研究“广告语言”的基础上写成的,而是在阅读前人的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论文只能是拼凑而成,至多只能写出一篇研究综述。没有进行第一手原始语料的研究,肯定写不出不同于前人的新意。 其次,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学生要对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研究,首先要进行分类和再分类。把原始的、无序的材料按一定的线索和顺序整理成条理清楚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太多时,可以考虑列表或统计等等。把原始材料整理出一个眉目之后,一篇论文的雏形就出来了,然后是对每一个小类的材料进行总结和研究,得出结论。 在搜集原始材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时候,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自己费心选定的题目,居然有人已经做过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要认真阅读前人的文章,同时认真研究原始语料,看看自己会在哪些方面和前人的研究不相同,然后尽量突出和放大这种不同,这就是创新。 三、论文写作 研究工作进行到基本结束时,论文的雏形就已经具备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论文的布局谋篇、格式完善的工作了。 一般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的写法)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 只要坚持搜集第一手的原始语料,论文的正文部分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需要注意和特别强调的是这样两个内容的撰写: 一是摘要。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全文要点的摘抄,其目的是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和主要结论。但是,很多同学往往把这一部分写成“论文简介”,往往是这样写:“这篇文章以……为研究对象,以……理论为依据,对……进行了研究,论文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二……,三……。”这样写其实是“论文简介”,不是“摘要”,怎样写才是摘要?可以尝试这样写,把论文中反映主要内容的句子按文章内容的顺序拷贝到一起,然后进行一下文句上的贯通,这样差不多就是一篇不错的摘要了。 二是论文的引言或绪论。一般来说,论文的引言或绪论部分,往往要明确说明论文的选题原因,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文献综述。什么是文献综述呢?就是关于自己研究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这一部分内容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的研究和学术界的研究的接轨问题,同时也是自己的研究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的关系问题。在这一部分,要充分利用搜集到的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和著作),把前人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在充分肯定前人研究的贡献和功绩的基础上,指出前人的研究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空白点或者不足,主要是指出自己的研究在哪些方面和前人不同,这样就能够把自己论文的创新性体现出来。这样写可以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本论文的研究是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是具有创新性的。 另外,还要强调一下语言风格。学术论文,尤其是语言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一般的散文、随笔、杂文的文章风格是大不相同的,因为语言研究的论文是科研报告,所以不主张使用活泼的文体,句子宁短毋长。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不要有感情色彩。不少同学的语言研究的论文,写的跟散文、随笔似的,一看就不象一篇学术论文。 四、完善格式 学术论文写作不同于一般文章,讲究立论新颖,与前人研究结果有区别;证据要确凿,要注明引文或旁证思想的来源;数据收集合乎规范,论证有力,不牵强附会;分析严谨,不留漏洞或把柄;内容布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等。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1.少用“我认为”“众所周知”等表达,不用“有人说”“一位著名语言学家曾探讨过”“二十年的外语教学研究显示”等说法。 2.旁征博引,但不能生吞活剥、东拼西凑。 3.注意简洁,对发展文章主题没有作用的引文坚决不用。 4.认真区别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一手资料直接引文:引用内容与原文完全一致时,用引号,注明来源及具体页码。一手资料间接引文:归纳他人观点,解释性引用他人成果,不用引号,注明来源(及页码范围)。二手资料间接引文:在阅读某人A的文献中发现被其引用的另一作者B有值得引用的观点,表述方式一般为:“B(1989)曾指出/认为……(转引自A 1995)”,A和B均必须出现在参考文献中。 5.避免无意剽窃与抄袭。有时,作者将以前从某本书上学习到的观点、理论用于行文中,忽略了其来源,造成无意剽窃。如“语言有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之分……”,这一广为引用的观点并不是普通常识,而是Chomsky(1965)的著名观点,因而必须查找原文,注明来源。 6.杜绝剽窃与抄袭。有意剽窃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观点剽窃:将他人某一观点据为己有,不注明来源;②整篇剽窃:将某人整篇文章翻译或摘译,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③针对某个学者的组合式剽窃:将某人多篇成果的有关要点或段落翻译后组合在一起,不一一注明来源,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④针对某一类研究的组合式剽窃:从不同作者的成果中挑出一些段落、论述,翻译并组合在一起,不一一注明来源,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⑤伪引式剽窃:从某著作中看到另一学者有价值的论述/观点,在没有直接读到该学者著作的情况下用编译的方式将观点组合进自己的文章,不注明为间接引用(即不写明“转引自……”),而是在参考文献中若有其事地列出从未真正阅读过的文献。 7.在不剽窃的前题下,鼓励模仿相关重要文献的格式、行文方式。 8.避免证据不足、想当然的观点。不用“我/笔者始终(或者坚持)认为”“大多数研究者会同意这样的观点”等虚张声势的表达式。 9.任何一个观点必须有来源,或者得到作者的论证。如“随着语句的进展,每个分句都会提供一些新信息,帮助读者在心智中不断构建和整合一个逐步完整的认知世界”,如何证明这样的观点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 总之,论文的写作,对初次尝试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是只要用心思考,认真对待,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写成一篇像模像样的学术论文,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本文为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321,项目主持人:曲阜师范大学曹志平。) (张诒三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文学毕业论文: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现代汉语方向论文写作导引 本科生学位论文应该建立基本的问题意识和规范意识。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写作伊始阶段论题的选定方面;规范意识,主要贯穿在确立好写作论题之后的整个写作过程之中。以上两种意识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但在本科学位论文中却极为稀缺,直接影响到了论文的质量,有系统加以指导的必要。 一、如何确立现代汉语方向论文的选题 (一)明确学位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在确立选题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位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在本科生中有不少同学对于学位论文的写作缺乏必要的常识,类似“写论文是为了梳理学过的知识”之类糊涂认识在学生中还比较普遍,因此,必须先让学生明白,学位论文的写作不是单纯地消费知识,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创造新的知识、解决值得解决和必须解决的新问题,要确保选题有价值。 (二)现代汉语学位论文应避免的选题方式 由于语言观念和本学科学科体系的制约,和对教科书的盲信盲从,一般同学在确立论题、进行写作时往往会陷入以下误区: 1.填充式 这种研究是理论先行,完全把书本上的知识引述到论文之中搭建框架,仅仅把书本上的例子更换一下。如“分析广告语言中的修辞手段”的某篇论文,分成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几部分,把自己搜集到的零零散散的例子,分别填入到几种修辞格之下,就没有了下文。这样的选题和研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也没有提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只是为原有理论又背了一次书,毫无价值可言。 2.综括式 把学术界各个学者对某语言问题的研究综合在一起,这样的选题和研究对于造诣较深的学者来说是有可能在总括的基础上补充、丰富和发展既有研究成果的,但对于知识体系不完整、理论水平欠缺、研究经验不足的初级研究者来说,是没有能力提出新见解的。不建议学生选择此类选题做研究。 3.纸上谈兵式 这种选题是对于自己不熟悉领域的问题,进行硬性的研究。如某篇学生的论文,研究“两大应用领域对于汉语语法研究提出的挑战”——两大应用领域分别是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而写论文的学生既缺乏有关汉语信息处理的理论修养与实践研究,也没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超越自身能力进行的研究,绝不会有什么新意,甚至极易让人产生粘贴抄袭的联想。 4.断章取义式 这种选题在语言学界较为常见,它是对语言进行零部件式的研究,把活的语言拆解为僵词死字,罔顾语言整体、语言本身的特点、使用语言的人以及语言背后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历史性等因素。如歧义研究,就片面夸大了语言中歧义出现的频率,忽视了语言使用的语境。选题的缺陷实质上反应了选题者观念上的欠缺。比如,学术界中提倡汉语也应像西文那样进行分词连写的主张,就是忽略了汉语汉字本身的特点,是不可取的。 (三)确立恰当的有价值的现代汉语论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作为论文指导教师,需要向学生澄清本学科及相应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域,使其摆脱对教科书的完全依赖和盲信。观念上的更新才有可能带来研究上的突破。从以下两个不同角度来选题都可以体现现代汉语本科学位论文的价值。 第一,从语言生活和语言现象出发。 让语言研究走进语言生活,让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联系起来,回到语言本身做原初性、常识性的全面思考。比如,可以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寻找研究的课题。笔者曾经指导同学考察曲阜街头用字和曲阜街道名称,分别写出调查分析报告,这类报告一定不能只满足于对表面现象做记录,还要做深层次的解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还可以在各种文体或媒体中寻找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来研究,如可以分析作家汪曾祺优雅的小说语言;可以通过分析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对话,从而寻找到现代汉语的白话文资源;通过对比分析古代章回小说和现代白话小说中的描写性语言,梳理汉语的继承与变异、总结出汉语表达区别于西方语言的一些特点;可以把报纸中的某专业标题做为分析对象,揭示出标题语言的共性和特殊专业类标题的个性;可以通过法律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对比,揭示出不同语体风格的特点和各自的规定性,等等。 作为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比如,分析某社区的商业牌匾雷同化、庸俗化命名方式,揭示致因;假大空套语言现象、暴力语言、詈语等都有研究的价值。 第二,从语言学科建设出发。 现代汉语学科相对成型,但离真正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反思学科范式结构的缺陷十分有必要。如果有能力,就可以在这方面选题,比如,从思考语言问题本身开始,反思整个语言学研究的缺陷。也可以从其他领域的学者论著中寻找语言学的宝贵价值,比如,陈寅恪论著中包含的语言学思想就很有重视的价值。一些语言现象本身包含的语用意义也值得深入挖掘,揭示语言现象的同时,寻找到以前未曾发现的语言学理论,这需要超越结构主义静态语言观。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同学在确定选题时,习惯于跟着时尚走,热衷于分析网络语言,并且常常止于泛泛而谈,把别人总结过的问题重新炒作一遍,提不出自己的新见解,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语言学论文的写作,大都需要在占据翔实而充分的语料基础上进行,而网络语言尚需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优胜劣汰的自然发展过程,由于稳定性不够,研究的结果往往难以令人信服。事实上,生活有多么辽阔、社会有多么复杂,语言生活和语言现象就有多么丰富多样,与之相应的汉语言研究就有多么广阔的可作为的天地。保持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敏锐性,就会在各种文本经典中寻找到更有意义的诸多研究对象。 论题确定下来之后就可以查找资料了。已经确立好的论题也可能会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加以变动,如果写作时间充足的话,这对于写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在写作初期如果“左右摇摆,无所适从”,就先把精力放在资料搜寻之中,在资料无限链接到达一定积累量时,新的选题伴随着新的思路就产生了。 二、资料的查找和利用 现代汉语学位论文的资料分两类:文献性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性资料。 文献性资料是指跟论文所要研究的语言现象有关的语料。语料是多种多样的,语料的来源决定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如果是研究身边的语言生活,就要亲自进行田野调查,比如,调查某城市的用字情况、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城市街道和牌匾的命名情况等等,这些均须写作者做周密细致的调研。如果目的是研究一种语言现象,而又没有固定的语料,那就需要研究者自己有足够的判断能力,确定一个最有意义的范围,搜集其中的例子,然后加以分析研究。 有时语料过多不便于全面分析,则可以截取部分代表性语料做相对封闭的分析。搜集语料时,可以把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数据库充分利用起来。 研究性资料是指就某专题而进行的研究性论著,包括已出版的著作和已发表的论文。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类。电子版查找渠道:从校园网点击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电子图书馆,然后进入中国知网的免费资源,用“关键词”或“主题”搜索并下载所需要的资料。用传统纸质方式查资料的话,可以去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借阅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查找利用每一期的篇目。 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切记:只要是对于自己的论题有所帮助的资料,都要记下详细信息,诸如文章的作者、文章的标题,登载杂志的名称、卷期、页码等,以便后来在文章中真正使用过相应资料之后,完整地附录到参考文献部分。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提供方便,也是必须遵循的学术规范。 三、论文在材料、方法运用和论证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大题小做、小题小做、小题大做,这是写学术论文的三个不同的路径与方法,对于同学们来说,第一种最好不选,因题目太大,无法驾驭,易陷入空泛;第二种选题本身不是没有价值,但是由于客观或主观等方面情况的制约而没有办法深化研究;第三种应该属于最好的选择。 小题大做即以小见大,需要超越语言表层结构形式的迷障,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心理、审美等因素,有些语言研究还可能涉及到语言本身的一些规律或机制,由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做基础。比如,对偶之所以自古以来深受汉民族喜爱,既有汉语言文字的特质做必要条件,又有语言形式背后潜藏的哲学意蕴起作用——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相契合。 论文的分析论证要建立在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客观、全面、细致、深刻的分析与思考基础之上,揭示特定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或“那些个”研究对象的本质,切忌理论或观念先行,否则就会模糊甚至异化研究对象。对于自己所分析的语言对象,不仅仅需要进行形式上的描写,揭示“是什么”的问题,更需要进一步作阐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表层为了语言而研究语言,而应该把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把与语言直接相关的人,以及与人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思维、心理等要素都要考虑进来。针对特定语料而进行的语言学研究应属于语言考古学研究,主要运用归纳法,在语料中发现问题,找出最有价值的东西,总结出规律或得出结论。 确切地说,语言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对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作出恰当的合理的解释。选择语言对象或语料时不应为了验证某假设的理论只择取对于结论有利和有用的对象或语料,而舍弃对于此理论没有用或恰好证伪此理论的语言材料。新材料就意味着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就要从新角度、使用新方法新理论来作出解释。显然,语言学内部的方法与理论是远远不能解释和解决所有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超越语言学界,到哲学、社会学、史学界去学习和借鉴。如果把研究的方法始终局限于“假设——演绎法”,语言学研究就会始终停留在主观验证阶段,走不出科学主义的盲区。要改变以往结构主义的研究定势,就要根据更多的现象、材料和事实,注重以前被忽视的问题,采用新角度,利用新方法,总结出新规律,得出更多有意义的结论。这样的研究多起来,我们离语言的本质才越近。通过指导本科生学写现代汉语学术论文,让他们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就掌握恰当而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文学毕业论文: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 [摘要]新升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师资、生源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在毕业论文这一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针对文学院古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如何提高并改进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 古代文学 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不少学生毕业论文在选题时都以古代文学作为方向。因此如何让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这在新升本科院校中显得极为突出。 一、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课程本身因素 从文学诞生之日起,对于文学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出现,而千百年来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热度也从未消退,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更是各朝各代名家辈出,有些名家甚至是用尽自己毕生精力去研究某部作品或某位作家,所以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成果已是硕果累累。但这种现状对本科生来讲却是相当尴尬。本科生学习古代文学是两年时间,就这门课程本身来讲,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不少重要知识点在老师讲解过程中是走马观花,学生的吸收更是大打折扣,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学术研究。 (二)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高考扩招使大学入学门槛明显降低,所以学生在进入大学时综合素质已是良莠不齐。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又往往把课余时间都花费在英语等过级考试上,对于自己的专业课却出现不同程度的忽视,老师要求读的一些专业书根本无暇顾及,长此以往,学生连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都无法记住,学术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三)指导教师因素 新升本科院教师从事的科研活动较少,因此特别是年轻教师对于学术活动了解不够,不能及时把握学术前沿,这些也都成为制约教师无法较好指导毕业论文的关键性因素。再加上文学院的学生偏爱选择古代文学方向作为毕业选题,所以古代文学老师常常出现一个人要带十几个学生的情况,这样老师既要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往往最后力不从心,在给学生指导时由于精力达不到而存在一些漏洞,造成一些学生浑水摸鱼,毕业论文蒙混过关。 (四)学校体制因素 一般学校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学期往往是学生考研、就业的重要学期。参加考研的学生一味关注自己的考研而无心做毕业论文,多是草草应付了事。就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多,很多学生为了找工作往往最后一个学期就离开学校,手头资料严重缺乏,因此毕业论文的水平更令人堪忧。另外,学校对于毕业论文的不及格率缺少严格规定,有些老师为了不影响学生毕业,把原本应该不及格的毕业论文升为及格,这样毕业论文作为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就失去了意义,这些体制上的因素也成为制约毕业论文无法做好的原因。 二、提高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健全学校管理体制 不少学校对于毕业论文也有一系列的规定,如《关于印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的通知》《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等一系列规定,但很多老师并没有严格按照学校规定来执行。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规定,细化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并且对于其中的一些步骤进行严加审核,防止不认真的学生和老师钻空子。另外学校应该推行盲审政策,在答辩前组织本校专家或是兄弟院校专家进行匿名评审,盲审通过之后方能参加答辩,这样给学生及指导老师无形中增加一些压力。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 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的科研水平普遍不强,因此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成为重要任务。学校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进修、访学,感受名校的学术氛围。只有教师的学术视野开阔才能够有足够的水平给学生介绍本方向的学术动态,指明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学术空白点,探讨更有意义的科研选题,提升学生在学术领域的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 (三)加强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 加强学生论文写作的基本功应是学生入校起就应该强化的基本功。学校应开设论文指导课,增强学生对论文写作课的重视,平时多布置一些小论文,及时指点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题目过大、过于老套、无研究价值这样的问题,用这种方式来加强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小结 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仅重点探讨新升本科院校文学院古代文学方向论文就发现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只有经过各方的互相协调、配合,毕业论文的质量才会有提高,才能推动学校综合教学质量的提高。 文学毕业论文: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建设的探索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尝试,是检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它直接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的提高。遗憾的是,有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对毕业设计的记录和整理,忽视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性的特点,在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上出现低级错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建设势在必行。 一、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是指从事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工作包括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等中的规则。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社会性。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有重要价值的发明和发现(包括科学中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提出),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之外,几乎都是在他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创造而来的;几乎都是与他人合作的结果。绝大多数也都要使用公共资源。即使是完全由个人辛勤探索获得的成果。要成为被他人承认的知识,也需要一个由人们进行独立判断并决定是否接受的过程。这种社会本性决定了毕业论文研究的基础在于公认的学术规范平台上。 2.学术规范可以减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易错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之所以容易犯错误,一是因为客观世界本身极为复杂,且又不断发展变化,任何研究都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是因为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都受着自身条件的制约,如思维方式、知识背景、个人情感等等的局限,这就使得个人对研究课题的认识和把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因此需要相应的规范,需要学术共同体来共同努力以尽可能减少这些偏差和错误。 3.学术规范可以消除个人机会主义倾向。如果没有必要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不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可能想方设法地去走捷径、去投机取巧地多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甚至会出现种种越轨的行为,如伪造、作假、抄袭、剽窃等等,必将严重地损害个人、单位以至整个研究领域的声誉。 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建设的思考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规范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虽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目的,导致研究过程差别很大,但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毕业设计还是有一套通行的研究方法,通行的毕业论文研究步骤主要包括:(1)发现或确定研究对象;文献研读分析,提出研究问题;围绕文献进行综述,论证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起点;(2)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模型构建,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测量,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案;(3)数据采集过程;数据分析,解答各研究问题;(4)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等。由此可见,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必须应该将毕业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过程的方法介绍等,以流程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我国每年有大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通过,但在国际、国内引用的却很少,原因就在于所用得研究方法不明确,所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合理正确就很难判断,只有清晰合理的研究过程才是证明其研究结果有效性的主要尺度。 2.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建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至少应包括:(1)选题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对于论文的质量和价值具有决定意义,着眼于选题的质量,主要是看选题是否有新意。(2)观点规范。观点是否鲜明、正确,有独到见解,有创新性。(3)论据规范。论据是否充分、翔实,论据要具有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正确性,要能有力地阐述观点。(4)论证规范。论证是否严密,富有逻辑性。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言之有序。天衣无缝。做到概念判断准确,有层次、有条理地阐明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5)结构规范。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绪论、本论、结论各部分的主次详略要得当,段落划分要合适,全文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6)语言规范。语言是否符合论文的语体风格,是否准确、简明、平易、通畅。(7)格式规范。格式是否规范、项目构成是否完整。毕业论文应由以下项目构成:封面、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每一项目都应符合规范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3.加强指导,实施指导教师责任制。职业技术教育指导教师责任制是指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包括:(1)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选题,确定研究方向,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2)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查阅相关文献,介绍查阅方法,搜集该选题前沿资料及相关信息;(3)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分析等;(4)负责设计调查(实验)大纲、实施方案,分析是否切实可行;(5)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问卷(实验研究方案)的撰写,及时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帮助本科生立论和分析调查(实验)结果;(6)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按规定格式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如毕业论文结构规范,中外文摘准确,参考文献引录正确等;(7)本科生撰写完成毕业论文后,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对毕业论文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论点论据、结构布局、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问题,写出有针对性的鉴定意见;(8)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论文答辩,针对毕业论文答辩中提出的问题,指导本科生进行修改;(9)通过答辩后,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按考核标准和答辩情况评定最后成绩。 4.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过程制度的规范建设。在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评审中,由评阅人和专家共同构成学位论文评阅组,评阅组人员的组成中通常至少应有一名同一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送审到提交评阅意见应保证评阅人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评阅论文。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当聘请同行专家和校友作评阅人,增强了论文的认同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各职业技术高等院校对于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应该采用量化的方法,在本科生学士学位评审过程中,分项、分栏列出对论文评阅的要求,对毕业论文选题的先进性、论文结论的正确性、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主要贡献、论文的错误及有待讨论的方面、对论文的修改意见等分项评审给出鲜明、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这种量化的做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更有依据,一方面要求作者综合考虑论文的各个方面,不应忽视论文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激励评审人尤其是专家提出具体中肯的意见,使论文评审更有针对性。 5.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制度规范的建设。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与答辩制度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1)明确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要求,建立完整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2)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体系。为使成绩评定达到客观、公正,还应建立成绩评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指导教师评分项目分值和答辩委员会评分项目分值及二者在总成绩中的百分比,做到成绩评定不偏不倚,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3)设立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和指导机构,保证这些制度标准的具体落实和严格执行;(4)建立指导教师的遴选及淘汰制度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与答辩过程中,严把质量关;(5)成立的各专业的答辩委员会,答辩时按题目类别分组进行,答辩小组教师姓名提前公布,且实行指导教师现场回避制度,答辩现场肃穆,并对答辩过程做认真记录;(6)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结束后,在指导教师评语的基础上,先由评审人进行评阅,通过后方可进行答辩。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绿色建筑施工理念篇1 1引言 渗漏一直是工程建设的重难点问题,许多建筑由于施工质量不合格,在短期内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渗漏问题,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同时,传统的施工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容易产生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施工管理和技术应用,保证施工过程的规范性。2绿色施工理念概念内涵所谓绿色施工理念,就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但要满足基本要求,而且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尽可能地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的目的。绿色施工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涉及社会发展、经济改革、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需要积极贯彻相关政策,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进行审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施工现场环境,结合所在区域气候条件,尽量减少场地干扰,避免因计划不到位导致不良影响的产生。同时,加强科学管理,节约用水用电,节省建筑材料,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和技术手段,提高全体人员的绿色施工意识和技能,在共同努力下实现工程建设的绿色发展[1]。 3基于绿色施工理念的建筑防渗漏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在进行防渗漏技术时,必须对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充分地考虑,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保证防渗漏效果,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可以保证质量。由于建筑行业具有高科技性,所以在使用防渗漏技术时一定要做到绿色环保,在建筑防渗漏施工过程中应注重环保因素的有效发挥以及防水材料的应用。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建筑防渗漏质量和水平,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3.1屋面防渗漏施工技术 3.1.1平屋顶防排水构造 从绿色施工的角度出发,作为主要的建筑围护结构,屋顶必须做好保温和防排水工作,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避免因渗漏问题影响居住环境。从屋顶的类型上看,屋面坡度在10%以下的被看作是平屋顶,排水坡度应设置在2%~3%左右,屋面坡度达到10%以上时被看作是坡屋顶,由于坡度较大,所以发生屋面渗漏的概率比较低,通常针对平屋顶的防排水构造进行强调。平屋顶的排水方式需要根据高度、温度、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确定,一般分为有组织排水和无组织排水两种,如果采用重力式排水,那么在每个汇水面积内排水管不少于两根,如果处于降雨强度较大的地区,可以设置成虹吸式排水系统,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屋面排水效率,屋面落水管的布置需要根据相关公式和经验进行确定,必须满足排水需求。除了必须的排水设计,还需要在屋面防水上下功夫,不同建筑类别的防水等级不同,需要根据标准制定设防要求,比如,对于防水等级为一级的高层建筑和重要建筑,需要设置两道防水,而对于防水等级为二级的一般建筑,则可以设置一道防水。 3.1.2屋面防水基本要求 平屋顶的排水坡度有结构找坡和材料找坡两种方式,结构找坡应该在3%左右,材料找坡应该控制在2%左右。在防水层施工前,必须保证找平层符合技术要求,不同的基层需要选择不同的找平材料。对于板状材料保温板,需要使用细石混凝土进行找平,厚度控制在30mm~35mm左右,在找平层初凝前,需要及时抹平压实,并留设分隔缝。完成防水层施工后需要进行保护,不同保护层需要采用不同材料隔离层,比如,保护层为水泥砂浆或块体材料时,隔离层应该采用卷材、土工布、塑料膜等,保护层为细石混凝土时,隔离层可采用低强度等级砂浆,另外,在分割缝的设置上,也需要根据隔离层和保护层的情况进行调整,满足设计要求[2]。 3.1.3卷材防水施工技术 现阶段,卷材防水依然是最为常用的防水方式,常用的防水卷材有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每种材料都有不同的性能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比如,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属于弹性体沥青防水卷材的一种,广泛运用于结构变形频繁以及寒冷地区的建筑物,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候性、耐臭氧性、耐酸碱腐蚀性等优点,适用于耐用年限长、防水要求高的建筑工程。卷材防水铺贴可以采用满粘法、空铺法、条粘法、点粘法等多种方式,对于基层变形较大或有重物覆盖时,应该不采用满粘法,对于坡度较大、距屋面周边80cm之内、叠层铺贴的各层之间应该采用满粘法。当采用满粘法施工时,找平层的分隔缝处宜空铺,空铺宽度每边控制在10cm左右,施工时,应该先处理细部构造,然后由最低标高向上铺贴。天沟、檐沟施工时,需要顺着天沟、檐沟的方向铺贴,搭接缝顺流水方向,防水卷材宜平行屋脊铺贴,上下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同一层相邻两幅卷材短边搭接缝需错开超过50公分上,下层卷材长边搭接缝需错开,且不小于幅宽的1/3,在屋面和天沟的交接处,应采用插接法搭接,搭接缝需错开,且要设置在侧面,不能留在沟底。屋面卷材防水施工对环境温度具有一定的要求,通常情况下,采用自粘法施工,环境温度不宜低于10℃,采用热粘法和冷粘法施工,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采用焊接法和热熔法施工,环境温度不宜低于零下10℃。 3.1.4涂膜防水施工技术 根据成膜物质的成分不同,涂膜防水材料也可以分为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两种,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具有高耐久性、高弹性等特点。涂膜防水施工应该遵循先高后低、先远后近、先细部后大面、先立面后平面的基本原则,保证施工过程不会出现遗漏、重复等问题。根据防水涂料品种分层分遍涂布,先涂的涂层干燥成膜后才能进行下一遍涂刷,前后两遍涂刷的方向应该相互垂直。无论是卷材防水还是涂膜防水施工,都要做好细部构造处理,在檐沟、檐口外侧下端以及女儿墙压顶内侧下端均要设置滴水,滴水槽的深度和宽度不宜小于一公分,在檐口处,卷材收头需采用金属压条钉压,并用密封材料封严,涂膜防水则需要多遍涂刷进行收头,在天沟、檐沟的防水层下,应该增设附加层,附加层伸入屋面的宽度需要超过25cm。在女儿墙泛水处也需要增设附加层,附加层在平立面的宽度均要超过25cm,这些细节问题对于防水施工至关重要,必须对容易渗漏的薄弱部位进行强化处理[3]。 3.1.5保温隔热施工技术 屋面的保温隔热施工需要与防水施工相结合,这样既可以遵循绿色施工理念,又可以提升建筑防渗漏能力。平屋顶保温层构造有正置式和倒置式两种,应该尽可能选用倒置式保温,即将保温隔热层设置在防水层之上,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室内高温和太阳辐射对防水层的不利影响,从而提升防水层使用年限,也可以在平屋顶布置绿化或者设置架空通风隔热层,提高屋顶的隔热和通风效果,同时,屋顶绿化能够产生经济节能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架空隔热层不宜设置在寒冷地区,而且对屋面坡度、架空层高度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4地下防渗漏施工技术 4.1地下室防水构造 地下水对建筑物地下结构的影响很大,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防潮防水处理。如果地下室地坪位于常年地下水位以上,那么地下室必须做防潮处理。对于砖墙而言,需要用水泥砂浆砌筑,保证灰缝饱满,墙外侧设置垂直防潮层,地下室所有墙体都要设置两道水平防潮层,一道设置在地下室地坪附近,另一道设置在室外地面散水以上15cm~20cm左右的地方,可以防止潮气沿着地下墙身或勒脚渗入室内。当地下室地坪位于最高设计地下水位时,地下室底板及四周墙体都会受到水压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做防水处理,根据结构基层和防水材料的位置关系,地下室防水可以分为内防水和外防水两种,通常情况下,内防水更为有利,外防水施工简单、便于维修,但是不利于防水层的保护,多用于修缮工程[4]。 4.2地下室防水施工 4.2.1防水混凝土 地下室防水施工主要从三方面出发,包括结构自防水、表面防水层防水、防排结合,防水混凝土就是典型的结构自防水,常见的有普通防水混凝土、膨胀水泥防水混凝土、外加剂防水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十分关键,如果设计或施工不当,很容易出现地下室渗漏问题,墙体水平施工缝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30cm以上的位置,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较多的地段,宜与变形缝相结合。做好贯穿铁件处理,为了防止地下水沿着铁件与混凝土的界面向内渗透,可以在铁件上加焊一道或数道止水铁片,可以实现减小渗水压力、延长渗水路径的防水目的。 4.2.2表面防水层防水 表面防水层防水主要有水泥砂浆防水层、卷材防水层、涂膜防水层。水泥砂浆防水层是一种刚性防水层,通过提高砂浆密实度来达到防水要求,这种方式成本较低,施工比较方便,适用于砖石结构防水层或者防水混凝土结构的加强层,由于抵抗变形的能力较差,所以容易产生剥落或裂缝的问题。卷材防水层在地下室防水施工中应用较为广泛,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延伸性,可以适应一定的微小变形和结构振动。根据施工顺序,卷材防水层施工可以分为外贴法和内贴法,外贴法是直接将防水卷材铺贴到地下建筑外墙上,如果发生不均匀沉降,对防水层的影响较小,而且方便修补,但对场地、工期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内贴法是将防水卷材铺贴在保护墙上,然后浇筑地下建筑墙体,这种方式施工方便,但不利于后期的防水稳定性,在发生渗漏情况时修补困难[5]。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阐述了绿色施工理念的概念内涵,然后从屋面防水和地下室防水两大重点工程出发,研究了建筑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起到积极的现实意义,充分认识建筑施工行业的绿色发展趋势,加强施工组织管理,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在保证施工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不断降低施工活动的负面影响,提升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作者:王志庭 孙海滨 单位: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施工理念篇2 绿色施工理念是指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作为核心,通过执行有效的手段、措施与举措,降低施工行为对项目所在区域周边环境的异常影响与干扰,从而起到节约工程施工材料的目的[1]。现阶段,工程方已经意识到绿色施工理念所产生的节约效果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的重要性,能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并将绿色管理方案贯彻到实际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降低资源浪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将以绿色理念为切入点,开展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研究。 1建筑工程基本概况 以笔者参与施工管理的黑龙江省群力公务员小区中区为例,将创新研究的管理模式应用于该建筑工程项目绿色化管理过程中。该项目工程占地面积约15万m2,总建筑面积超过50万m2,其中包含了3万m2的地下建筑面积。该项目建筑包括地上10层结构和地下1层结构,建筑总体高度为86m。在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决策过程中,明确项目按照环境友好型住宅规划建设,并先确定绿色建筑的星级指标,并着重于技术与方案的实施可行性分析,并对环境住宅的造价进行评价。在项目的规划与设计阶段,要对环境友好型住宅进行方案论证,并对其进行前期评估[2]。再根据成果制定指导方针,指导设计单位进行建筑设计。与传统的工程开发流程相比,环境友好型住宅更注重同步设计与施工的理念,特别是对于太阳能、雨水、景观等的特别设计,必须在工程图纸审核前完成,无法像常规工程一样进行增补。在上述基本概况基础上,下述开展对其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2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2.1施工中的噪声管理 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应顺应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随着建筑产业经济的日益增长,建筑噪音的主动治理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3]。建筑工程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多是由于噪声源引起的,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最终到达接收方,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绿色建筑必须遵循生态原则,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噪音,从管理上讲,应尽可能控制噪音的传播,建立起噪音损害的最终屏障,以此达到吸收或反射噪音的作用[4]。为实现对施工中噪声的控制与科学管理,提出从噪声源端、噪声传输路径、噪声接收端三个方面进行噪声控制的举措,如图1所示。对噪音源进行控制,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噪音。建筑工程中的噪声源主要是指工地上的工程机械,而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则是对其运行或使用中产生的噪声进行有效的管理[5]。为满足此项工作,一方面可以进行机械改造与维护,另一方面可以在施工中进行机械设备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安排,具体内容见表1。 2.2基于循环经济的现场施工废弃物管理 工程建设是一种建筑产品的生产工艺,与普通的生产工艺相同,生产中都要用到原料,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固体废料。循环经济是指绿色建筑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合理的方式处理建筑废弃物,使绿色建筑与自然社会的运作系统相协调。循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是由天然废料或建材利用产生的,为满足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需求,可从资源的投入、过程利用到最终的回收利用等方面入手,进行绿色施工理念下的现场施工废弃物管理,为工程现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指导[6]。控制中的核心内容见表2。循环经济是建设绿色建筑的重要理论依据,设计基于循环经济的现场废弃物管理,如图2所示。提出三个可用于废弃物管理的技术手段: (1)目前的建筑废弃物以固体废弃物为主,要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必须在建设初期制定出可行的固体废弃物生产和处置方案,确定其分类、减量化、再利用、处置等措施,从设计阶段降低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降低后期的工作负担[7]。建筑固体废弃物控制方案主要有:主要废弃物类型、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 (2)减量施工技术是绿色建筑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其工作重点是对建材的有效使用、工艺过程中对材料的再利用、拆除后的再循环。在物料采购时,应根据物料的需求,选择最佳的存货策略,以确保每批物料的订货数量,防止因物料积压而造成的浪费和变质。对于物料的存货,应采用适当的管理措施,对多余物料进行适当的保存。在材料的使用上,既要提高建材的利用率,又要拓宽建材的回收渠道。拆除后的建筑部件可以被重新利用、重新组合。 (3)通过粉碎、挤压等手段改变固体废弃物的体积和形态,再进行堆填,这是一种主要的处理方式。它既能处理垃圾,又能起到覆盖土地的作用。 2.3空气污染管理 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大气污染对城市发展、人民生活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建筑工地大气污染的主要包括机械烟尘、汽车尾气。在运输、装卸、堆放、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从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为解决污染问题,提出的控制思路如图3所示。在施工过程中,要从源头控制不满足环境保护的物料投入,阻止废弃后分解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环境的持续性污染。开出工地的运输车辆,必须在入口处的清洁槽清除污垢,防止车轮、车身附着的粉尘对沿线的影响,禁止装载货物增加倾倒的危险[8]。在搬运过程中,建筑材料、废物、渣土等应采取遮蔽和保护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颠簸、风吹等造成的飞扬、溢流或抛撒。 3管理效果分析 在按照上述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后,为探究该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分别从建筑工程成本和绿色节能两个方面,实现对该管理模式的应用评价。在完成各项管理任务后,对该建筑工程项目在噪声管理、废弃物管理和空气污染管理过程中为建筑工程节省的建设成本进行记录,并设计阶段给出的成本预算相比较,得到的结果见表3。表3中A、B、C分别代表从噪声管理、废弃物管理和空气污染管理过程中为该建筑工程项目节省的成本,从记录的数据可以看出,按照本文上述创新管理模式对各个子工程环节进行多方面绿色管理,与设计阶段给出的成本预期相比均实现了节约,并且节约成本均超过5万元,大大降低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消耗。再从绿色节能角度对创新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针对各个管理任务,分别选出三项管理措施,并对其管理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得到的结果见表4。在对表4中内容打分时,严格按照下述打分标准。针对噪声管理:未进行燃烧噪声改造,扣1分;未进行本体机械改造,扣1分;未处理气体动力噪声,扣1分;未采用逆作法施工,扣1分。针对废弃物管理:现场未规划临时弃土场,扣1分;未充分利用弃土资源,扣1分;未经破碎桩头充分利用,扣1分;未将固体废弃土循环利用,扣1分。针对空气污染管理:未建立细致扬尘管理制度,扣1分,未选用绿色材料,扣1分;施工环节不规范,扣1分;室内缝隙装修后未密封,扣1分。最终总分为45分。通过计算得出,按照上述创新管理模式完成该建筑工程建设施工后,其管理效果综合得分为42分,与总分相比仅相差3分。由此可以得出,按照新的管理模式进行对建筑工程的绿色化管理,其管理效果能够充分满足预期绿色建筑建设要求,达到节能、环保的管理效果。 4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提出了一种基于绿色建筑设计思想的工程管理模式,并通过对具体项目的管理效果分析,实现了对管理效果的验证。针对本文上述主题,在研究后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各类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实现降噪、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空气污染管控的策略。 (2)将创新的工程管理模式落实到建筑工程项目当中,实现绿色施工理念在施工中的贯彻落实。 (3)通过对施工效果评价打分以及对施工节约成本进行记录得出,创新后的管理模式在应用中能够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节约更多项目成本,并且充分符合绿色施工和建筑可持续发展要求。 作者:丁洪 单位:黑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中心 绿色建筑施工理念篇3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水排放、施工噪声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干扰。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损耗与环境污染,施工单位有必要强化绿色施工理念,并将其有效融入、贯彻落实到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从而推动自身现代化发展进程。 1绿色施工理念概述 1.1绿色施工理念的作用 绿色施工理念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程施工中的实际应用,其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综合应用各类绿色施工技术,施工单位可以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发挥科学管理与先进技术的优势,实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目的。 1.2绿色施工理念的可行性 绿色施工理念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其关键在于各项绿色施工技术方案是否具备较好的经济性。以广东省深圳市某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为例,虽然绿色建筑的初始成本比传统建筑高出5%~10%,但是传统建筑的后续运行和维护成本却是绿色建筑的20倍左右。所以说,绿色施工理念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3绿色施工理念的应用原则在应用绿色施工理念时,为了确保其能够有效融入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以及充分发挥其应用效果,施工单位不仅要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还应不断提高自身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工程中,施工单位应尽可能减少施工行为对原有生态的破坏。同时,施工单位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确保绿色施工效果不走样、不变形。最后,施工单位要在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绿色施工理念的应用优势,从而确保绿色施工的质量与效果。2绿色施工理念融入建筑工程管理的阻碍因素 2.1绿色施工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领域对施工人员的数量需求明显增多。与此同时,施工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也越发突显,尤其是绿色施工意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使得绿色施工理念融入建筑工程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对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不仅如此,由于绿色施工理念的宣传普及不到位,部分单位、企业以及群众对绿色施工理念的认识不足,影响了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2.2绿色施工理念与企业利益相左 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虽然可以对周边环境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但是在实际施工和管理过程中,绿色施工的成本和程序却相对烦琐,这势必会增加施工单位的运行成本,延长项目的施工周期。因此,融入绿色施工理念与施工单位追求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阻碍绿色施工理念推广的关键原因。 3绿色施工技术相对落后 绿色施工理念的应用与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施工技术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加之施工单位的施工工艺与设备相对落后,故绿色施工理念融入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另外,大多数施工单位的体量较小,它们对绿色施工技术的融入与推广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致绿色施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受到了严重阻碍。 2.4相关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绿色施工理念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相关标准也未给出明确规定,施工单位在将绿色施工理念融入建筑工程管理中缺少相应的配套技术和标准,导致融入效果较差,同时也阻碍了绿色施工理念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3绿色施工理念下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 3.1施工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随着建筑工程管理中不断融入绿色施工理念,工程施工呈现出专业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另外,绿色施工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建筑工程管理中绿色施工理念的融入与应用更加困难。因此,施工单位在构建和分析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时,可以针对绿色施工管理流程的复杂性,对施工组织管理体系加以优化与完善,从而在强化施工组织管理效率与质量的同时,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实际构建过程中,施工单位可以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等组织为基础,通过强化施工组织管理的方式,统筹各项管理流程,进而形成二维绿色施工组织管理体系(见图1)。该体系纵向由企业和施工单位组成,横向由设计院和监理公司组成。首先,在绿色施工理念的指导下,该体系将施工中的不同组织与人员进行整合,并在构建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层次组织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了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效率和效果。其次,在构建绿色施工组织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全面加强对绿色施工理念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从而强化全体人员对绿色施工理念的正确认识,并确保其充分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和操作方法,进而有效增强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融入效果。[1]最后,施工单位应加快建设并完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对此,施工单位可参照《绿色施工导则》与ISO环保认证的要求,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在综合施工质量、周边环境、施工安全和施工成本等的基础上,制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和绿色施工绩效考核制度,并将其作为建筑工程管理规范。此外,施工单位和项目部还应结合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在企业内部设立绿色施工管理机构,合理配置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以进一步增强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融入效果。 3.2现场管理环节融入绿色施工理念 施工阶段是决定绿色施工理念能否有效融入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关键环节,但就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来看,受施工现场复杂环境影响以及对施工技术的系统性要求,现场管理环节融入绿色施工理念的难度较大,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施工单位可以采取合理高效的手段来有效推动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运用与落实。例如,在现场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可以从材料与能源、施工设备、建筑垃圾管理等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与周边环境的因素入手,进一步加强绿色施工理念的应用效果。首先,在施工材料和能源管理方面,施工单位应严格把控施工工艺与施工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必须以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为前提,从源头控制施工工艺与施工材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例如,施工单位可借助河南省新型环保免烧砖机来实现节约煤炭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2]其次,在施工设备的选择与安排方面,施工单位可根据表1中明确的不同施工设备的噪声值及等级,合理选择低噪声施工设备,并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从而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噪声值。再次,在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管理方面,施工单位可以在遵循绿色施工理念的基础上,对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进行有效管理,通过管理模式与技术方案的创新来有效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例如,对地面采取原浆压光处理,以尽可能减少地面垃圾的产生。施工单位应秉持垃圾分类回收的理念,将施工现场的废弃模板、木枋、废纸、塑料、金属等垃圾转卖给具备废料回收资质的单位。[3]此外,施工单位还可以根据扬尘监测台的检测要求在施工现场安装数码相机,从而在动态监测施工现场扬尘情况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清理施工现场,以免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最后,在对施工现场的光污染、水污染等的控制与管理方面,施工单位可通过使用大型罩式镝灯来实现光污染的有效控制,以及通过在施工现场设置三级沉淀池、隔油池、三级化粪池等来实现对水污染的有效控制。除此之外,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及周边场地进行混凝土硬化处理,以有效避免水土流失等情况;同时,施工单位还应加强对施工现场化学品的管理,从而避免这些化学物质对周边土壤造成污染和破坏。 3.3人员管理流程融入绿色施工理念 施工单位在探索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的实际应用时,除了要对施工组织与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外,还要从施工人员管理的层面入手。作为施工主体,施工人员不仅是影响绿色施工理念能否有效融入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确保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成效的关键。例如,在实际工程中,施工单位应综合考量绿色施工理念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并在对内部机构进行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施工人员的技能特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合理分工。首先,施工单位应在遵守绿色施工理念的基础上,确保施工人员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施工单位应不断强化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水平,并通过开展讲座、视频教学或培训会等方式,加强施工人员对绿色施工理念与绿色施工技术的认识与了解,进而推动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有效落地。最后,施工单位应深入剖析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从而更好地将绿色施工理念融入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时,施工单位不仅要对绿色施工理念加以深入了解,还需要针对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以优势互补的思路进行融入与运用尝试,从而在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融入绿色施工理念效果的基础上,推动建筑工程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明德.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研究[J].城镇建设,2021(10). [2]施卫,崔宝艳.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研究[J].建筑•建材•装饰,2021(6). [3]李勇.绿色施工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1(1). 作者:邝智恒 单位:广州市广州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劳模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根据历年劳模健康体检报告分析,劳模中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妇科病、肿瘤病等发病率居高不下。劳模身体健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劳模的工作状态和生活幸福感。通过健康体检及管理可使劳模更全面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对一些慢性病、常见病、职业病、恶性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提升劳模身体健康指数和生活幸福感,让劳模以更旺盛的精力和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充分体现党和工会对劳模的关心和关爱。 特殊群体职工的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高血压、青光眼、白内障、颈椎病、腰椎病、听力障碍、心理疾病等慢性病以及宫颈癌、乳腺癌、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从事特殊工种工作的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便更具有代表性,长期处于超负荷疲劳紧张状态,且多数为男性,吸烟人数也占据很大比例,且在工作期间大量吸取汽车尾气,呼吸系统严重受到损害,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的发生,存在较重的亚健康隐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总工会落实“健康中国”中的“健康职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即“构建普惠的职工健康管理平台”。 现有职工的健康管理主要停留于职业病防治,健康管理开展的途径是年度体检。由于年度体检并非法定要求,能享受年度体检的也多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等职工群体。大量的私营企业并不提供职工年度体检。体检是初级的、单一的服务,没能形成职工连续的健康监测数据,从而也不能对健康进行有效评估,并制定干预方案。要实现职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要重视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信息、健康监测数据、健康知识、健康干预等。因此,职工健康管理有以下“五道槛”: (1)认知门槛:职工对健康本身关注度不够,特别是对健康体检、职业病防治,没有足够的重视,以为“不进医院,就是健康”; (2)信息门槛:职工体检就医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状态,且多以纸质形态,健康管理人员、医生、职工本人难以获得连续可监测的健康信息; (3)健教门槛:职工与医生触点跨度大,年度体检信息,与体检评价,未能给职工充分的关于健康、职业病预防等信息; (4)服务门槛:职工常规性健康检查与咨询,应在本单位或街道获得相应服务,但由于设备不足、健康管理人员未能得到医疗专家指导,导致服务质量不高; (5)管理门槛:工会管理人员需要实时知道职工健康总体状况,现有的非连续职工健康信息与数据,未能支撑全局性职业病情况分析,难以精准到个体职工健康管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教育等。 通过平台化精准职工健康管理建设,跨过“五道制约职工健康管理发展门槛”,改变健康管理“单向管理”与“被动管理”模式,实现职工健康“全周期、全过程、全触点”管理。在现有职工健康体检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集健康体检、职业病与慢性病筛查、疾病诊疗康复于一体的职工健康防治诊疗体系,为职工提供常态化、持续性、专业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1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由各级职工健康管理服务人员为职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包括职工职业、工作环境、工作时长、加班状况、身体综合素质、既往病史、目前存在的健康问题等,并提供网络化信息管理,包括标准化的信息管理格式、永久的个人健康管理账户等。 2进行个性化体检及功能评估 当完成个人健康信息收集后,职工健康信息将上传至职工健康管理系统,由健康管理专家团队在综合个人信息结果的基础上,为其定制个性化体检及功能评估套餐,同时健康管理人员及时为职工预约并实行健康体检及评估,以全面评估职工身体综合素质,为进一步识别潜在的慢性病、职业相关疾病风险提供基础。 3个人健康与疾病危险性评价 在综合检查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由健康管理专家及医疗康复专家为职工进行疾病危险性评价分析,评估职工健康状况及近几年内患慢性病、职业病及职业相关疾病的风险程度、发展趋势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及时与职工互动,让职工准确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隐患,积极参与自身的健康管理,控制慢性病、职业病及职业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 4制定并实施职工个人健康管理方案 根据健康评估结果,由健康管理专家团队为职工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提供健康建议及干预方式。职工可以在“职工之家”、各级职工服务站职工健康管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健康管理。 5对高风险职工进行疾病监测管理和跟踪随访 针对高慢性病风险、高职业相关疾病风险的职工,采取智能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医疗设备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对疾病进行监测,并根据结果持续电话追踪、定期提供进一步的专项检查,上门健康管理互动交流等方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预防,为职工的健康把关,并提供相关的医疗、康复服务。 6建立职工健康数据库 在完善职工健康管理档案基础上,收集并分类汇总职工健康数据,由医院健康管理团队及专业的统计分析人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科学系统的数据处理,包括针对个人或特殊行业、团体的健康数据分析,不同时期职工健康数据的对比分析等,年度或一定时期内的职工健康状况或慢性病、职业相关疾病发病情况报告,在提供科学性、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和职业防护、职业高发疾病防治建议等的同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劳动保护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职工健康管理平台包括职工健康档案系统、健康教育系统、健康评估干预系统、专家咨询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平台将会与现有的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心理评估系统、体检系统、以及其它职工管理相关系统进行对接,以保证数据的复用性、一致性、完整性等。通过总线或接口形式,打通数据壁垒,从健康数据集成到健康业务流集成高级形式发展。职工健康管理平台是面向“2B+2C”,除传统的IT技术外,必须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才能满足职工健康管理业务需求的不断发展演进。因此,打造基于“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的职工健康管理平台是必然趋势。 作者:肖辉斌 陈爱斌 单位:湖南量知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用户画像助力企业实现精准化营销 摘要:文章在对用户画像技术进行基本介绍的基础上,从目标客户识别、目标客户描绘、消费异动准确把握和精准化推送四个方面阐明了用户画像技术的作用,帮助企业更好的认识大数据相关工具尤其是用户画像技术对助力企业实现精准化营销的意义,使企业能够尽快掌握相关技术,实现精准化营销,提升企业营销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大数据;用户画像;精准化营销 所谓“精准化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时,针对特定的目标消费者,在营销战略、手段、方式、价格等方面,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实现最好最省的营销目标。实施精准化营销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和其对品牌的忠诚,可以有效的降低营销成本,提升营销效果。 实现精准化营销的关键是准确识别目标客户,并清晰了解客户的需求、购买行为特点及消费者自身特点等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消费者就像飞机的黑匣子难以破解,要想准确知道消费者的偏好、个性、态度等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人因素是十分困难的。而和这个相比,更困难的是消费者的偏好、习惯和态度等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各种因素还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消费者今天的需求偏好很可能和明天的不一样,因此,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虽然企业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要想真正做到精准化营销是非常困难的。企业每年都会有大量营销资源的浪费。 一、大数据为企业实现精准化营销提供了可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具有大量化(Volume)、快速化(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特点的大数据为精准化营销的实现提供了可能。通过海量数据和多维数据的综合分析,企业可以准确的找到目标消费者,并能够清晰的了解消费者,从而帮助企业实施精准化营销。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了解客户购买行为、购买意向、客户满意度以及购买商品预测,借助数据分析得出哪类广告营销策略能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从而为企业节省广告营销成本;如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智能手机正在为移动互联网创造大量的用户数据,对智能手机终端用户行为的研究将帮助移动行业发现未来商机,如哪款游戏人们更喜欢玩?哪类套餐既能实现盈利最大化又能留住客户等;在交通领域,随着摄像头和传感器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所采集的视频信号、图像信号等进行实时分析,可以实现数据可视化,通过了解人们的出行规律来安排公交线路等,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二、用户画像技术能准确识别和描绘目标客户 在众多的大数据工具中用户画像技术是帮助企业准确识别和分析目标客户的最有效工具之一。所谓用户画像又称用户角色(Persona)是针对产品/服务目标群体真实特征的勾勒,是真实客户的综合原型,是一种勾画目标客户、联系客户诉求与设计方向的有效工具。用户画像往往能帮助企业以最为浅显和贴近生活的话语将客户的属性、行为与期待联结起来。作为实际客户的虚拟代表,用户画像所形成的用户角色是基于产品和市场构建出来的,形成的用户角色能够准确代表产品的主要受众和目标群体。 通过在海量数据基础下的多维度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用户画像技术将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群分,并形成便签,使客户的特征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市场人员的面前。区别于传统的市场调查,用户画像技术更多的是通过行为数据进行用户研究,市场研究,极大地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并通过大数据提高了调查的准确度。如果说传统的客户分析是认识了客户,那么用户画像技术就是与客户成为了朋友,通过用户画像技术,市场定位的精准度、对市场的反应速度都提升了一个层次。 不仅如此,通过用户画像技术企业还可以准确的对企业客户进行分级管理,对核心客户、忠实客户、普通客户、潜在客户等各个结构的客户生成一个直观的分层。比如我们的客户金字塔顶层的客户形象是A,中坚阶层是B,底层是C可以根据不同阶层的客户进行取舍,或者利用价格歧视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解决传统营销中难以解决的客户组相互重叠问题,使企业不仅知道某类客户的存在,而且能够清晰的知道他们在哪里,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营销。 三、用户画像技术帮助企业准备把握消费者异动 传统的营销手段通常也会做客户分析,但是客户分析的结果往往只是静态的,然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变动的市场需求中,客户的年龄结构、需求层次甚至产品的内涵都必然会产生改变。产品往往就是在这些改变中错失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或者保有市场地位的先机,导致产品失去竞争力加快衰亡。面对市场异动,用户画像将帮助营销工作者从事后补救升级为事前预警和即时反馈。 由于用户画像技术是通过大数据来对客户进行分析,因此具备了即时性和数据维度多样性等特征,使得产品经理或者企业的决策者能够时时发现客户需求的变化,并且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因地制宜的使用营销手段来促进产品进行升级或者调整。比如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也就是产品最初投放市场时,目标客户可能会与产品设计之初的定位有所区别,在产品购买者或使用者之间可能会对产品产生不同认知,这时将不必重新进行市场调查,而是在发现数据异动的同时对产品的品牌战略等进行改进和调整。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也可以使用用户画像技术对客户进行敏锐的观察,从而决定何时进行产品迭代,或者尽早的放弃一部分产品控制投入产出比。 另外,在通过用户画像技术对客户进行分类时也可以间接的发现客户结构的变动和消费水平等其他指标的变动,从而达到异动智能分析的效果。比说如,当一个服装品牌的主要客户的形象从运动青年转向到时尚人群时,就可以重新审视这个品牌下服装的设计风格是不是出现了异动,或者时尚风向发生了改变,由此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对品牌战略重新作出调整。 四、借助用户画像实现精准化推送 通过对用户画像技术的应用,客户群体将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会被切分成不同的特征人群。随着网络的普及,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IP地址或者QQ号、电子邮箱等第三方账号,当掌握了不同用户的客户特征,偏好和需求后,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要素进行个性化的推荐,这样做不仅能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转化率,更能够避免骚扰用户,产生更好的客户体验和品牌形象。 随着互联网广告技术(比如RTB、DMP等)不断发展,从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快速精准的投放广告,而在这些技术中,精准的用户画像功能是广告投放准确度的重要依据。当用户画像技术、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广告协同发展,个性化推荐将越来越普及。微信广告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虽然现在的投放效率并不太高,但是通过机器智能学习和模型优化,最终将成为社交媒体广告中的一个重要力量。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探析 [摘 要]精准营销作为烟草行业精益管理的重要一环,是近年来烟草企业普遍进行的改革探索。本文以精准营销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剖析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精准营销优化思路,以期为企业更有效地开展精准营销指明方向。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精益管理 烟草商业企业面临严峻的营销挑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控烟力度的加大,烟民消费更趋理性,卷烟品牌、消费数量、消费层次及消费群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烟草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使烟草消费市场逐步呈现出品牌竞争激烈化、客户需求个性化的特征。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背景下,顺应时展潮流、借助最新的技术成果进行营销转型,是烟草商业企业在现实市场压力下获取持续优势的必由之路。当前,烟草行业拥有电子政务、管理决策和电子商务三大体系,也正在建立以电子商务模式为核心的现代营销体系,这些条件为精准营销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但纵观行业内的精准营销实践,从理念层到操作层都还存在不少问题,明晰这些问题是下一步优化精准营销的必要前提。本文以精准营销理论为指导,剖析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中的问题,以期为烟草商业企业有效开展精准营销指明方向。 1 精准营销的含义及特点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发掘并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成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鉴于此,菲利普・科特勒在2005年提出“精准营销”的概念,其理论基础是“4C理论”,即强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降低成本、增强购买的便利性及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的理念。 1.1 精准营销的内涵 精准营销,即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市场细分,并通过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满足顾客个性需求,增强企业或品牌的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从而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营销理念与策略。落实在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就是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精确进行市场细分与目标客户定位,同时精确采集客户信息,提高产品投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高效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1.2 精准营销的特点 1.2.1 针对性强 一方面,企业借助现代网络通信和传播技术能实现与客户间一对一、双向互动的有效沟通,能更充分了解客户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充分挖掘海量的客户数据,在数据筛选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实现更为准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把握客户差异化需求,在节约营销成本的同时,提升营销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2 顾客价值导向 精准营销的核心思想即4C理论,强调以顾客价值诉求为导向开展营销活动。要在精准顾客定位的基础上做到基于顾客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基于顾客成本承受水平来定价,以提高顾客购买和消费的便利性,分销产品,尤其要与顾客进行双向沟通。精准营销的要求集中体现了其顾客价值导向的营销观念。 1.2.3 营销效果可衡量 精准营销对传统营销的一大修正就是提高了营销活动的科学性。企业利用互联网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进行营销决策,并监控营销活动,量化营销效果。由于企业和顾客能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企业能及时获取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信息反馈,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保障。 2 烟草精准营销实践的问题剖析 在烟草营销环节倡导精准理念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入先进的营销理念,使用科学的营销手段,提高卷烟营销的精确性、科学性,以应对行业发展面对的巨大挑战。近年来,国内一些烟草商业企业对此做出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笔者认为,当前烟草精准营销在认知、技术和体制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和弊端。 2.1 认知层面 自国家局提出开展精准营销后,一些企业过于强调精准营销的作用,并将其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不可否认,精准营销是推动卷烟精准投放和品牌培育的有效手段,但其仅属于营销战术层面实现营销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企业不能完全“迷信”精准营销而忽略其他营销方式。同时,精准营销是有门槛的,并不是每种卷烟品牌都适合精准营销,也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进行精准营销。根据行业开展的精准营销的总体情况来看,那些年销售量在一万箱以上、含税调拨价每条171元以上的主力规格的卷烟品牌最适合精准营销的方式。所以,在进行精准营销的同时,企业不应忽视对卷烟品牌的培育。另外,由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当前卷烟营销仅停留在零售商的层面上没有深入到营销价值链的最后一环――卷烟消费者,因此,面向零售商的精准营销,可以说是精准批发,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精准营销。最后,一些企业在精准营销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精准信息、精准投放和精细管理间的紧密关系缺乏准确认识,造成片面强调精准投放,忽略精准信息和精细管理的情况。 2.2 技术层面 精准性和可量化是精准营销的核心思想,因此,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是实现精准营销必不可少的因素。为了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发掘消费者的需求,要利用可量化的精确市场定位技术,如大数据技术;建立与客户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需要借助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减少对中间渠道环节的依赖,需要借助现代物流管理平台。当前,我国烟草行业的营销系统主要是销售管理型的系统,系统生成的客户与销售信息的数据库虽具有销售统计分析、账款管理等基本功能,但离精准营销对数据全面精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2.3 体制层面 精准营销离不开企业与顾客间的直接沟通,如企业通过精准广告投放与顾客建立直接的沟通渠道,就是最能突出顾客利益诉求的沟通方式。鉴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尤其是当前形势下严厉的控烟政策及全面限制烟草广告的政策,烟草企业的品牌传播多借助比较隐蔽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品牌传播的效果。随着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平台将在卷烟品牌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精准营销的优化策略 目前,对烟草商业企业如何开展精准营销并没有统一的思路和模式,针对烟草企业精准营销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将围绕精准定位、精准信息、精准投放和精准管理四个环节,探讨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优化策略。 3.1 精确定位 开展精准营销的前提是精准的市场细分和科学的市场定位。烟草商业企业需要进行更精确的市场研究,对客户进行科学细分,精准把握不同客户的购买心理与购买行为特征,并根据一定标准对市场进行细分,对每一细分市场的规模、需求特点、竞争结构、商业价值做出更准确的预测,然后结合企业战略,最终确定目标客户群。 3.2 精准信息 精准信息是实现精准营销的前提和依据。精准信息要求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构建面向客户的服务营销体系,以更快捷地获取客户信息;二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批发和零售网络平台,对零售商的库存和销量情况进行科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为营销活动提供依据。烟草商业企业可以构建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零售客户和卷烟消费者四位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烟草完整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互动。烟草商业企业借助大数据、地理信息定位、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可以实时将零售客户和消费者消费数据传递给企业,为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一线营销人员通过系统制订拜访计划,在拜访客户的过程中运用移动终端与系统进行交互,能及时查询客户的销售信息与库存情况,也能将客户反馈的意见及时上传系统,增强与客户的互动沟通。 3.3 精准投放 精准的货源投放是实现卷烟精准营销的关键,这需要工商企业进行工作协同。通过对前期数据的科学分析,制订投放的具体策略,并根据品牌市场状态进行动态调整,最终实现货源投放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及客户的经营能力相匹配的理想状态。同时,精准货源投放能使烟草市场的供应保持一种“稍紧平衡”的健康状态,使卷烟价格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从而保障零售客户的利益。 “市场、品牌、客户和时间”是卷烟精准投放中必须考虑的4个要素。通过对这四个要素进行细分和量化,细分要素间的相互组合与匹配,最终做到“为品牌找市场、为市场找品牌;为品牌找客户、为客户找品牌”。要达到以上要求,需要注意以下3点。第一,加强对行业数据的收集和利用,提高市场预测的准确率。通过烟草现代专卖系统、营销系统、物流系统获取产品库存信息、销售价格、“三维五率”等关键指标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工商共享,以更准确地把握烟草品牌的市场状态。第二,货源投放方案的制订应依据前期的数据分析结果,分析影响货源投放的因素,具体要考虑烟草的投放总量、品牌的区域投放比例及零售客户的烟草品牌投放数量等因素,最大限度保证货源投放的科学性,满足零售客户对烟草的需求。第三,在卷烟新品牌的培育上要有计划性。做到“前期选点控量、中期拓宽渠道、后期稳健发展”。把握好货源投放的节奏,不要急于求成。同时,可以依靠微信等新的社交媒体工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品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顾客认同感。 3.4 精准管理 精准营销的顺利实施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手段对营销的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因此,精准管理是实现精准营销的保障。烟草商业企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精准营销概括来说就是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优势对烟草行业的销售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做到“既精又准,精准结合”。 “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说明。第一,市场细分精。烟草商业企业应该从宏微观角度对烟草市场进行细分,宏观上把握准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经济等),微观上深度挖掘零售客户信息。第二,客户细分精。在全面获取客户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依据零售业态、市场类型、卷烟经营三个维度构建客户细分模型,充分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第三,服务细分精。根据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状况,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准”,就是信息收集及分析的准确性。为保障信息采集的准确性,需要严格选取信息的采集点,同时要广泛获取库存、价格等市场信息;为保障品牌培育划分的准确性,烟草商业企业应从本地市场的卷烟需求出发,严格遵循卷烟市场的品牌推广、培育、退出及评估机制;为保证货源投放量的精准性,通过建立货源衔接机制及协议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提升工商协同的灵活性以及科学水平。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金华地区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实施精准营销策略研究 所谓小额跨境电子商务(mini CBEC),或称在线小额外贸,是指不同国别或地区间的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及其相关信息平台实现不需报关、不缴付关税的交易,实际上就是传统小额国际贸易基于网络化、电子化的新型贸易方式。即中国小型卖家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直接与海外小型买家进行在线交易。出于资金链紧张、销售和汇率风险控制压力,传统贸易进口商纷纷将大额采购分割为中小额采购、将长期采购变为短期采购,加上互联网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得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地走入人们的生活。 与大额外贸交易不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多为小额订单,数量不大,价值亦不高。物流方式主要为国际小包(包括中国邮政小包、香港邮政小包和新加坡邮政小包)和国际快递(包括EMS、FedEx、DHL和UPS等)。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呈现出以下特点:1. 交易商品多是体积小、重量轻、紧跟时尚的生活快消品。2. 面临的客户群体很分散,主要为小型批发商甚至是单个消费者。3. 客户购买相关产品和重复消费的可能性大。4. 这些客户价值取向多元化,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个性化需求。与大型跨境电商企业相比,小额跨境电商企业营销能力不足、营销投入有限,因此在激烈的网络竞争中,需要一种更加节约、更精确的营销传播手段,才能有生存之地。这种更节约更精确的营销手段就是由现代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精准营销(PRECISION MARKETING)。即公司需要更精准营销、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实施精准营销策略,可通过借助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及现代高度分散物流等手段保障和顾客的长期个性化沟通,提供个性关怀,从而不断满足客户个性需求,,建立稳定的企业忠诚客户群,实现客户链式反应增值,从而到达企业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需求。 就金华市而言,截止2013年8月,已有超过12万家的跨境电商卖家。由于小额跨境电子商务进入门槛低,许多卖家应运而生,跻身电商队伍。在B2C,甚至是C2C模式下,大多数小额跨境电商企业都处在政策的灰色地带(没有纳入海关统计),相关配套还未跟上(如第三方物流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需求),平台功能正在完善中。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目前所谓的优势也会逐渐消失,贸易环境改善的同时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因此,本地区的小额跨境电商企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精准营销策略,维持稳定的客户群,延长客户生命周期,提高现有客户的忠诚度,进而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1.金华地区小额跨境电商企业面临的营销环境 (1) 有利环境 我市的扶持政策已经明确,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利用我市无水港、保税仓库、物流平台的现有资源,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相结合,出口与进口相结合,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相结合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园区,创新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报关、报检、结汇和退税机制,实现园区内现场通关,便利结汇。对海关查验平台建设、国际快递企业引进、报关费用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 (2)不利环境 国家在强力支持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行业的监管。监管机构的介入可能会让事情更复杂。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多以零散的私人小包物件形式出境,若要规范税收,必然牵涉统计,给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带来麻烦,也不一定有利。 总的来说,有利的环境对大型电商企业更有利,不利的环境对小额跨境电商企业更不利。小额跨境电商企业不能仅依靠外部环境的改善来寻求自身的发展,而是要分析内因,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2.精准营销的含义与实施精准营销的必要性 (1)精准营销的含义 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是有态度的网络营销理念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即公司需要更精准营销、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 (2)实施精准营销的必要性 小额跨境电商业务特点、客户群体特征、自身营销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必须有节约高效的营销手段。实施精准策略可帮助企业保障和顾客的长期个性化沟通,提供个性关怀,从而不断满足客户个性需求,,建立稳定的企业忠诚客户群,实现客户链式反应增值,从而到达企业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需求。 3.金华地区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实施精准营销的策略 (1)售前精准营销策略 ①选择精准的搜索引擎:google趋势是目前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可充分 的搜索工具。可帮助企业寻找当前热销的商品,帮助筛选关键词,获得有竞争力的价格,分析该产品热销的区域,进而帮助企业寻找目标客户所在的区域。 ②选择精准的关键词:关键词的设置是吸引客户查看企业商品的最关 键的因素。企业在设置时可使用“免运费”、“时尚”等字眼吸引客户关注。 ③选择精准的营销平台:目前比较著名的外贸B2C营销平台主要有 eBay、Aliexpress和DHgate。卖家实力较大,可选择eBay,否则选择Aliexpress先站稳脚跟。如果实力小,想做C2C,DHgate则是最好的选择。 (2)售中精准营销策略 ①提供满意的产品:销售时,尤其初次销售时认真分析客户需求, 细致的征询客户意见,给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指导,站在客户角度,提供其满意的产品。 ②一对一沟通:消费过程中,充分运用实时沟通工具,扫清客户购买中的障碍。如对产品功能、质量的质疑,对物流的效率高低、对支付方式的调整等。 ③提供定制服务:这是小额跨境电商企业竞争的核心,定制化的服务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和关怀,加深客户对企业的任可与信赖,为日后的重复购买奠定坚实的基础。 ④增强客户购买体验:对产品提供细致周到的使用说明、维护保养常识、色彩搭配技巧、相关产品作为赠品等方式能增强客户购买该商品的体验,提高对产品的满意度。 (3) 售后精准营销策略 ①及时联系客户:利用客户消费过程留下的联系方式,及时联系客户。追踪商品物流信息报告给客户,了解客户购买商品后的满意程度,需改进之处,鼓励客户提出不满的地方及解决办法,提升对客户的关怀。 ②利用数据库信息重复营销:充分利用客户的购买信息,衡量客户重复购买的可能性和频率,分析客户对相关产品的需求情况,必要时提供客户需要的其他商品的采购服务。 ③建立会员制锁定客户:设置有等级差别的会员制。将客户定位为会员,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鼓励客户长期忠诚并为每一次的忠诚行为给予回报。 ④与客户交朋友:利用一切与客户有关的日子,关心客户的生活状况,与客户交朋友,以期日后进而引导客户需求,促进企业和客户的双赢。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企业精准微博营销研究 摘 要:生于微时代,微博营销带来了革命性的大变革。一夜微风吹来,众多的企业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纷纷加入微博营销的行列。然而,如何取得更好的微博营销的效果呢?本文就精准营销在微博营销中的应用,首先构建精准微博营销系统,其次,提出了一系列精准微博营销策略;最后从AISAS模型参数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两方面,对微博营销的效果评价作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对企业开展精准微博营销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作用。 主题词:精准营销;微博营销;营销策略 一、微博营销概述 微博营销(Microblogging Marketing)是随着微博的崛起而衍生出的新兴网络营销方式,简单来讲,就是企业利用微博各方面的传播及代言价值进行的营销活动。企业通过更新微博跟大家交流,向微博用户传播企业、产品的信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或产品形象,达到品牌建设或销售利润的营销目的。微博营销以微博作为平台,微博的每个用户都是潜在的营销对象。微博也是植入式广告最好的载体之一,微博营销可以在热门话题、趣味话题、图片和视频中植入广告,按照读者的喜好随时定制新的广告。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潜在消费者,微博营销效果的高低反映了对潜在消费者的挖掘程度。 据互联网监测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日的《2012年中国微博蓝皮书》称,中国的微博用户总量目前约为3.27亿,几乎相当于世界人口排名第三的美国人口数量的总和。据调查统计,目前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用户行为的移动化让微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基于病毒式、裂变式传播和便捷性操作方法,让微博成为企业新型营销平台的首选。微博营销的巨大潜力早已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参与,电子商务企业则首当其冲。目前有一大批的电子商务企业纷纷建立企业官方微博,开展微博营销,真正的微博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在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微博营销的过程中,由于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不够,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企业总是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无法取得理想的营销效果;甚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无法产生相应的回报。因此,企业如何更好的开展微博营销,如何更精准地针对企业目标客户开展微博营销;如何更深度的把握目标客户的需求,都是企业微博营销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精准营销在微博营销中的应用,从精准微博营销系统的组成、精准营销在微博营销中的具体策略以及如何评价精准微博营销的营销效果,进行简明扼要的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的探讨,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将精准营销应用到微博营销中,帮助企业取得更好的微博营销效果。 二、精准微博营销应用系统 企业在开展微博营销的过程中,为了更加快捷高效的开展精准微博营销,需要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精准微博营销系统,通过各微博营销子系统,更好的分析微博营销的各项参数指标,更加客观的评估企业微博营销的实际效果。目前,开发实现的微博精准营销系统主要包含6个子系统(见图1),即微博营销系统,微博客服系统,微博监控系统,微博分析系统,微博策反系统,以及微博展示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紧密关联,构成企业精准微博营销系统生态圈。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微博系统的主要实现的功能。 1.微博营销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企业进行微博营销的主要部分。主要实现下列功能: 通过微博输入关键词搜索出目标客户,并通过软件抓取出目标客户群体。 对抓取出来的目标客户群体,以微博评论的方式群发广告。 同城微博定向营销,结合关键词搜索,把广告信息推送给指定区域的微博用户。 支持群@的功能,即:把微博信息@需要的目标人群。 2.微博客服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针对线上微博粉丝的投诉,对微博客服人员的一系列评价。比如在企业微博遇到客户投诉、合同纠纷等情况时,微博客服人员首先要态度诚恳、第一时间回应,获得投诉人的谅解;积极沟通,尽早解决,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注意利用好私信功能。 3.微博监控系统 微博监控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及时跟进处理,为粉丝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强粉丝的满意度和依赖度,进一步培养和提升粉丝的忠诚度。 监控竞争对手的数量,设定监控时间单位,如以1天为时间单位。在1天的时间里,当发现@竞争对手的总数达到设定值时,发出告警。 企业产品投诉告警。设定关键词,舆情监控。当微博上有人投诉自己产品不好的时候,发出告警。 竞争对手产品投诉告警。设定关键词,舆情监控。当微博上有人投诉竞争对手产品不好的时候,发出告警。 4.微博分析系统 主要是针对微博粉丝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将粉丝归成四类(见图2):一是潜在客户,即所有的微博用户即粉丝;二是准客户,主要包括品牌或企业关键词提及的粉丝、与朋友讨论产品或服务的粉丝(含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三是基本客户,主要是咨询或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以及咨询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的粉丝;四是忠实客户,主要包括分享产品、服务、品牌和体验的粉丝,以及主动参与企业的产品、服务等的话题和活动的粉丝。通过这样的归类分析,更有利于深度精准的微博营销的开展。 5.微博策反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竞争对手的微博粉丝,开展策反,从而既打击了竞争对手,又强大了企业自身的微博粉丝团。比如,针对竞争对手的微博粉丝,群发评论推广自己的微博;找出竞争对手的弱点和不足,进行大规模网络言论围攻。把新浪发的微博内容同步到其他微博平台以及其他网站论坛里去。 6.微博展示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展示微博营销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从粉丝数据库中通过分析和挖掘提炼出来的有影响力的微博粉丝。通过微博展示系统,更好的吸引潜在的微博粉丝以及策反竞争对手的微博粉丝的加入。 三、企业精准微博营销策略 1.吸引粉丝,保持高人气 微博营销的对象是粉丝,因此开展深度精准微博营销,重点就是基于粉丝进行深度挖掘,将目标客户精准的推送到企业面前。具体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保持高人气的微博 高人气的微博,是开展深度精准微博营销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保持高人气,才能开展深度挖掘,才能结合企业的需要,开展精准营销。而要保持高人气,主要的做法是: 内容为王:微博的内容和开展活动,对粉丝来说,有营养有价值趣味性强。 标签+搜索:通过标签和搜索,更有利于寻找精准粉丝。 行业领袖和明星微博:邀请行业领袖与明星微博,互动转发和推介企业微博。 私信+邮件+IM:用私信扩张圈子,用SNS和IM工具邀请客户和朋友关注; 综合平台邀请:将企业官方微博账号公布于传统平台中,邀请关注。 (2)互动策略 有了一定的粉丝,要充分利用好互动策略。比如话题性的内容,让粉丝参与话题讨论;大号和加V名人转发,是“狂欢”的催化剂,帮助进一步提升微博的人气。如果没有“狂欢”的催化剂,再好的内容和活动都会如石沉大海,在粉丝中泛不起一丝涟漪。 (3)数据化管理 在高人气的微博基础上,对微博进行数据化管理,是深度精准微博营销的第一步。数据化管理主要管理以下数据: 粉丝数、转发数、评论数; 关键词、关联词搜索 传播深度与关键传播点 粉丝特质分析 2.微博内容管理 微博内容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原创、优质转发以及专业互动。 (1)保持原创:企业微博上的内容首先要保持原创,微博的内容有营养、有趣味、有故事、有话题,从而制造关注度,激发粉丝微博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2)优质转发:尽管提供原创,但全部微博内容原创是不太现实的,因此,优质转发就成了必要的补充。在优质转发时,要做到高质量的转发、有理由的转发、公益转发以及有节制的转发。这样有利于保持微博的热度,吸引粉丝持续关注微博。 (3)专业互动:在加强微博互动性上,提供开展专业互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互动,即:与熟人互动、与名人互动、有专家互动、与粉丝互动。通过微博专业互动,保持企业微博粉丝的粘性,培养企业微博粉丝的忠诚度,更有利于提升微博的营销效果。 3.开展O2O活动 在微博营销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线下与线上,开展一系列O2O活动。 (1)微博的线下(OFFLINE)活动:充分利用新浪微博的“活动”功能,组织微博粉丝开展线下活动,起到辅助营销的作用。 (2)微博的线上(ONLINE)活动:为了吸引粉丝,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投票、抽奖、问答、微访谈等活动,做这些活动的目的是锁定专业粉丝,为线下营销作必要的铺垫。 四、微博营销效果评价 目前,关于微博营销实际效果评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评价体系。因此,只能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两部分进行评价。一部分是依据微博营销产生的一系列直观的参数指标进行评价;另一部分则依据企业通过微博营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1、AISAS评价模型 西方营销学提出了AISAS模型,即Attention,Interest,Search,Action和Share五个阶段.对于微博营销效果评价而言,最主要的是Action和Share。下面根据AISAS模式,结合微博营销的实际应用,创建AISA评价参考模型(如图3),进行直观微博营销效果评价。具体如下: (1)Attention:主要指标为访问量、浏览量、粉丝量。 (2)Interest:主要指标为转发数量、评论数量、品牌关键词提及量。 (3)Search:主要指标为跳转至官网人数、注册量、内容下载量、链接点击率 (4)Action:主要指标为在线订购销量、电话订购销量、到店顾客人数等。 (5)Share:主要指标为活动报名人数、回复数、好友数量、话题量 基于AISAS模型的微博营销效果评价指标可较好的分析企业微博营销的具体效果,有具体的数据支撑,并且比较直观、简章,更突出营销的实效,所以是相对较客观的一个微博营销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经济指标 从企业角度来说,微博营销效果的评价当然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 (1)精准度:主要通过访问量及转化率来评价企业微博营销的精准度。这是对企业真正有实际意义,可以直接衡量并产生实际效益的技术指标。 (2)客单价:通过精准度的提高,以及深度挖掘潜在客户,结合微博的多系统综合推广方法,进一步提高客单价,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3)微博营销企业平均收益率 通过对开展微博推广的企业推广前后的收益额对比,来衡量深度精准微博营销系统的具体经济效益。 (4)微博运营业务提高率 通过对微博运营平台月度或季度甚至年度的运营业务数量及运营收益的分析,衡量系统对微博运营平台的支持作用的大小。 五、结论 在当前电子商务企业普遍开展微博营销的形势下,尽早的将精准营销融入到企业微博营销活动中,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精准微博营销策略,不仅极大的提升了企业微博的人气,培养了一大批粘性高,对企业品牌和文化高度认同的忠实粉丝;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客单价、平均收益率以及微博运营业务的提高率等,从而给企业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生于“微”时代,无“微”不至,何不好好“微”一次!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流程研究 【摘 要】精准营销是近年来烟草、移动通信、白酒等行业营销的热门话题,但关于精准营销的理论框架国内外学术界、企业界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回顾了精准营销的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了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烟草商业企业的精准营销流程,并在流程各阶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流程 一、有关于精准营销的理论研究 从文献来看,在Jeff Zabin和Gresh Brebach(2004)系统地提出精准营销理论之前,国外学术界在营销理论中已经有了精准地开展营销活动的概念,并把这种方式称之为“精准营销”。只不过在这一阶段他们对于精准营销的理解,还只是以市场细分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分众市场的消费者进行识别或开展营销传播的一种理念,而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精准营销的含义、理论框架、模型和方法、工具等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描述。菲利普·科特勒是国内营销学界较为认可的营销大师。作为国外学术界精准营销理论产生、发展的倡议者和推动者,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上述其他国外学者相似,菲利普·科特勒更强调企业在识别顾客、更准确理解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营销传播的精准。可能是受菲利普·科特勒观点的影响,国内学者伍青生、余颖、郑兴山和许瑾同样强调精准营销模式中营销沟通的重要性,前几位学者提出了采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式了解、洞察消费者是精准营销的重要工作,许瑾则提出了精准营销的几种传播模式,提倡通过研究受众的方式了解消费者,从而把精准的广告内容传播给受众。相比较而言,徐海亮(2006)对于精准营销的认识更加全面,从他的观点来看,精准营销不仅体现在企业的营销传播环节,同样还体现在市场定位、产品开发、产品销售、顾客服务等环节。这一认识对于国内企业开展精准营销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 二、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采集:样本量、样本代表性、采集内容、采集方法需要重新审视。精准营销的基础是精准信息,烟草商业企业一般着重从覆盖率、铺货率、动销率、断货率和成长率等“五率”入手做好精准营销工作,但对如何采集有关“五率”数据关注不够,各地的精准营销方案在如何更好的做好精准信息工作也不够明确。目前虽然也在进行着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析,并定期编写有关市场分析的报告,但更多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采集,其分析报告并不能对精准营销形成支持;所确定的信息采集点数量、代表性需要重新审视;进行市场信息采集时要采集的内容、采集的方法需要重新设计,以确保采集到的信息是精准营销所需要的信息。 2.数据分析:需要对采集到的市场信息和营销系统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精准营销决策提供决策支持。无论是客户经理对样本商户采集到的信息,还是营销系统数据库中的信息,都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才能给出精准营销所需要的数据,才能真正为精准营销提供支持。烟草商业企业目前通过客户经理采集到市场信息的机制需要重新设计和规划,目前采集到的信息自然很难分析出有价值的结论;而营销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是可以进行挖掘的,但大多商业企业目前这方面工作无法达到精准营销的要求。 3.客户分类:仅按照业态类型、经营规模进行的客户分类仍然很粗放。无论是从精准营销的理论上,还是各地烟草商业企业开展的精准营销实践上均可以看出,对目标客户进行精准分类,是实施精准投放、精细管理的前提。商业企业在精准营销方案中提出要针对工商双方共同筛选的目标客户,根据业态类型、经营规模,采取精细化投放标准,目前这种仅按照业态类型、经营规模进行的客户分类过于粗放,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投放、精细管理。 4.精准投放:前三项有关工作的缺位,自然很难实现精准投放,某种程度上仅仅是货源的分配。由于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客户分类等有关工作的缺位,自然很难实现精准投放,也很难真正根据动销率、市场价格、社会库存对投放策略进行科学调整;即便是在实际工作中对投放策略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但这种调整主要是根据营销管理人员对市场的直觉,凭借个人经验进行的调整,没有系统化、精准化。 5.客户经理:用工性质、薪酬体系、绩效考核、培训提升、晋升空间等方面的制约影响了客户经理职能的发挥。无论是信息采集、客户分类,还是入网审核、客户服务,都一定程度的依赖客户经理开展工作,通过对烟草商业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客户经理的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客户经理用工性质的制约,造成客户经理的薪酬水平偏低,客户经理内部存在一定的同工不同酬问题,对部分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有负面影响。各县对客户经理考核指标不统一,对客户经理的考核不规范,考核重点不突出,对客户经理的培训也处于无规划状态,客户经理晋升通道狭窄,不利于充分激发烟草系统最优秀的人员从事一线客服工作。 三、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流程 烟草商业企业的精准营销,应该遵循一定的流程,这个流程应该包括六个环节,分别是工商协同、目标客户精准选取、客户精准分类、投放策略制定与实施、投放策略动态调整、客户关系维护与日常管理。 1.深度开展工商协同,实现信息共享。要改变观念,为工业企业驻当地的营销代表提供一揽子服务,为协同营销奠定基础。要指定专门的接待联络人员,负责与工业企业营销代表对接,有条件的要提供一间工业企业营销代表办公室,配备饮水机、计算机、分配信息系统用户名和密码,让工业企业的营销代表随时可以了解本品牌的销售情况。要建立工商协同品牌分析季度例会制度,由市公司分管业务工作领导、营销中心品牌管理、经济运行、货源投放相关负责人、营销中心/县区营销部相关领导及客户经理代表参加,工业企业通报品牌销售情况、排名情况、市场份额,通报品牌发展思路、品牌整合情况、可供货源情况等;工商双方就品牌的市场表现及存在主要问题共同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分析品牌发展趋势,做好品牌营销定位分析,共同探讨下一步营销策略,讨论和制定消费终端维护的方法和策略,共同开展终端营销服务。 2.精准选取选取目标客户。实施精准营销的卷烟品牌,首先要通过工商协同确定品牌定位和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市局营销中心制定目标客户的标准和实施方案,并组织目标商户的入网评价。有关零售客户提出入网申请并填写某品牌目标客户申请书,客户经理与所属县区营销管理人员进行初审,并实地拜访,填写某品牌目标客户调查审批表,并提出初评意见后保市局营销中心审批、备案。要根据当地市场同价位烟销售情况制定入网基本条件,借鉴山西晋中市“六维价值法”,形成申请入网的零售户二次评价的标准。在使用六维价值时,主要采取排除法,即在入网条件初选的基础上,使用六维价值法排除不适合的商户。 3.目标客户的精准分类。要按照零售客户目标品牌同价类卷烟重复购买频次,结合每月购买量将目标客户精细分类,以确定相应的投放策略。营销中心根据不同类别客户的实际销售情况分类别制定定量标准参考,县区营业部参考分类定量标准制定每一零售商定量标准。首先,要依据目标客户群的历史销量,参考工商协同的实际货源数据,测算该品牌的月度投放总量,具体计算方法为:月投放总量=(同期历史销售×50%+当月市场正常增幅预测量×50%)*节点增幅比例,节点增幅比例为预估的重要节日所在月份的增长幅度;其次,结合单客户历史销量,测算单客户月度投放总量,要注意结合过去一个季度的数据制定。精准分类之后,要监测某品牌每周各类客户的订货情况,填制各类别客户订货情况监测表,或通过直报数据,或由客户经理现场采集数据,整理精准营销品牌分类别市场价格采集表和分类别社会存销比。 4.精准投放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价位相对较高的一、二类卷烟,遵循“定点销售、重点关注、跟踪服务、控量保价、量随价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选取有代表性、愿配合的商户,进行试投放。对实行试投放的品牌,时机成熟的情况下,第二批跟进投放,持续进行关注。营销中心要根据试投放情况,制定各类别客户的投放策略,包括整体铺货面、不同类别客户的投放频次和投放量,并制定不同销量和零售价情况下的市场投放策略。 5.动态调整精准策略,实现“动平衡”。新品全面上柜后,对客户购进和销售情况、商品陈列情况、消费者重复购买情况、消费者评价、客户评价和进行调查,要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新品牌销售数量、销售户数、上柜情况、动销情况、客户及消费者评价、主要销售区域、主要消费群体、供货商货源保障情况、市场价格执行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要根据定量利用率的不同,动态调整客户定量标准。要根据不同社会存销比、市场价格情况,相应调整不同类别客户的投放策略,实现动平衡。 6.以客户经理为主体,加强客户关系维护和管理。首先,要完善客户经理培训制度,提升客户经理的服务能力,改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态度;其次,要开展客户关怀活动,即针对客户的销售实际情况、经营特点、市场情况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方案,传授营销知识,指导经营帮助获利;在特殊的日子对客户进行问候和帮助,以联络感情,加深沟通;定期拜访,送货到位,及时为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要建立有效的客户沟通系统,应进一步明确专人、专用电话接待、接听零售户意见的制度,并定时将处理信息反馈给零售户,为客户经理配备专用笔记本,记录在走访过程中零售户的意见、建议,并在每月总结工作会上汇总,确保营销中心、县区营销部门能够迅速了解市场各类信息,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同时,针对客户服务的多样性、长期性,要求营销人员从细节和小事入手,认真、仔细地对待客户的每一个要求和投诉。解决客户投诉要在符合公司规定和流程的情况下,注重细节,把解决过程人性化。对于客户的合理投诉尽快解决并进行总结,尽量避免类似投诉重复发生;对于客户的不合理投诉,耐心介绍相关政策、法规,争取客户的理解,时时关注每一细节变化,利用各种优势全面维护公司利益。通过客户经理深入细致的工作,建立稳定健康的客户关系。 四、结论 精准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上述六环节组成和精准营销核心流程外,还需要完善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强大的决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加强客户经理管理,强化精准营销的人员保障体系。在完善决策支持体系和人员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细化精准营销核心流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精准营销,提高卷烟经营水平。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精准营销 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之路 花同样的精力和费用,一个是漫无目的进行大面积宣传,一个是针对这特定的一小部分意向人群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哪个效果更好?结果不言自明。 精准营销也有人称之为一对一营销,就是用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方法,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精准营销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精准的营销思路、精准的营销手段、精准的市场定位。接下来先通过一个商业地产的营销案例,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一下什么是精准营销。 众所周知,对于住宅楼盘的营销流程一般都是在赶在开盘前大范围地撒广告:电视、报纸、户外媒体等等,大面积造势,然后在开盘时接受预定,最后就是让置业顾问等待客户上门,整个营销的过程非常简单明了。而有家商业地产公司在开盘前期主要把精力放在市场调查和同类市场的摸底上面,每天一上班就让销售经理带着置业顾问到本市的各农资市场走访客户,和他们交流谈心。通过走访和对客户心理及需求的分析,把3000多名有意向进入本市场经营的意向客户的资料进行归档。 在摸底结束的基础上,紧接着开始第二轮走访,并从这3000多名意向客户提炼出1800名目标客户,然后开始对这1800名客户采用密集的攻心战:通过隔三差五的客户回访、开座谈会、对他们灌输将要开建的农资市场的各种优势和进入本市场可能享受的优厚政策、带他们去南方成功的同类市场观摩学习等;通过一系列的一对一的营销将这1800名目标客户培养成本市场的黄金客户。 接下来第一期上市1200个商铺,在开盘的前一天就被这1800名客户中的一部分人抢定一空,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客户买不到房。再加上这部分人的带动效应,以至于在开盘后的几周内,一些没有买到商铺的,甚至愿意出比开盘价高3至5万的价格从别人手里转买。这家公司所用的策略就是典型的精准营销。 一、精准营销具有精准性 精准营销不仅可以做到受众精准,还可以做到效果精准和费用精准。假如我们要销售一款具有美白功效的护肤品,那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人对这一产品有购买意向,这些意向客户对这一产品报有怎样的心理,然后才能有效锁定这一群体,结合他们的心理开展营销攻势。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精准营销的做法就是选准1800名目标客户开展营销。花同样的精力和费用,一个是漫无目的进行大面积宣传,一个是针对这特定的一小部分意向人群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哪个效果更好?结果不言自明。 另外,精准营销还表现在对媒体的精准选择上,在传统的大众媒体和新兴的精准媒体之间选择怎样的预算比例,选择哪些精准媒体形式作为主要的推广手段都在考验着企业的营销智慧。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推广为例,你准备开展营销前一定要想好:你的产品针对哪部分人?这部分人上网习惯是怎样的?你的目标客户上网时会选择什么样的关键词搜索?在做完这些,你还要确保他们能通过关键词找到你,而且你的营销说辞要有足够的说服力。 二、精准营销具有可控性 精准营销更适合定位明确,目标受众窄或目标受众具体的产品,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精准推广中,无论是搜索引擎推广、及时通技术,还是关键词排名、网盟广告等,都具有极强的可控性。企业可以随时跟踪推广效果,随时根据网民搜索习惯设置关键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精准推广更注重客户的反馈,这就可以让企业随时根据推广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推广方式。 以上说的是推广技术上的可控性,此外,精准营销还具有营销策略上的可控性。由于精准营销的前提是把目标客户首先给精准地寻找出来,每一种产品必然会针对一部分目标群体,不同的客户其心理需求也不一样,而精准营销就是明确的一对一的营销,这就可以让我们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来调整我们的营销手段和推广策略。因为满足客户需求是营销成功的关键! 三、精准营销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 进行精准推广,需要明确三个方面的事情:首先要清晰地界定产品的目标受众,运用调研或是摸底的手段,把你的目标客户从茫茫人海中锁定,了解他们的喜好和特点,甚至是他们的消费习惯。其次,是要根据产品性质选择适合的精准媒体形式。例如,高端奢侈品就需要选择和自身形象定位相匹配的媒体,短信、电子邮件、宣传单页等形式的推广就不适合高端奢侈品。相反,直投杂志、高档小区的电梯广告等形式的媒体可能就比较适合。第三,就是要在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和消费的心理基础上,结合产品特点,整合出有诱惑力的产品卖点,让每一个看过产品介绍的意向客户都成为定单客户。 限于篇幅有限,以上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简介精准营销,实际上,精准营销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精准营销过程中如何才能精准细分客户、如何精准选择媒体、如何根据产品的特点决定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的投放比例等等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需要精准地去把握好,因为只有众多环节上共同努力,才会最终带来令人满意的营销效果。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助推企业精准营销 相比传统通用搜索,垂直搜索能够满足更多细分化的需求,越来越受用户认可,各种垂直搜索形式的用户使用率占比不断攀升。垂直搜索的发展推力是什么?企业该如何运用垂直搜索进行精准营销? 目前,通用搜索引擎所提供的大而全的搜索结果,只是解决了信息来源而没有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随着用户需求日益个性化,人们对各类搜索引擎的精确度、速度和支持数据容量度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数据库式站内搜索引擎,由于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很难解决这些基本的需求,更多细分化的需求开始通过垂直搜索引擎满足,所以,专门针对某一特定领域人群的垂直搜索――旅游搜索、购物搜索、地图搜索等相继涌现,可谓群雄逐鹿,有先入为主的一淘、搜库等,也不乏准备进军垂直搜素的后起之秀,还有来自搜狗、腾讯、奇虎360等互联网大佬的蓄势待发。 此外,还有房产搜索、招聘搜索、餐饮搜索等各类垂直搜索,而垂直搜索已经成为越来越受用户认可的搜索形式,各种垂直搜索形式在用户使用率占比上超过30%。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互联网内容会更加丰富,势必推动垂直搜索成为通用搜索引擎越来越有力的挑战者。可见,2012年的搜索市场争夺战将会异常激烈。 垂直搜索为何盛行? 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到55.1亿元,环比上升24.7%,同比上升77.8%。面对这块肥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佬看到了搜索引擎的前途和机会。而用户搜索需求的平均化和多元化已成客观趋势,这也使得搜索精分成为搜索用户客观需求。而这种需求也有力的推动了垂直搜索引擎在2012年的蓬勃发展。 垂直搜索使网络用户可以非常准确、便捷地进入某一特定领域搜索相关主题的内容信息。相比传统的通用类搜索,垂直搜索的优势在于能够对互联网应用和网民兴趣的多元化作出及时的反应。而谁能够发挥垂直搜索的这种灵活、精准的特征,谁就能在众多垂直搜索应用中脱颖而出,赢得独立的细分市场。面对海量的网络用户,如何人为控制访问群体,做到网络中的市场细分,是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网络营销成败的突破口。 而垂直搜索引擎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企业而言,由于掌握了目标群体的特点,企业网站的针对性更强,营销策略也会更有效,同时节省了通用搜索引擎营销中带来的单纯点击花费,节省了营销成本。垂直搜索引擎使营销更有针对性,也使营销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元素,向着一对一的趋势发展。 这种精准性恰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数据显示,由于外部资源环境及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了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挑战,中小企业走“拼资源、拼价格、拼环境”的老路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运营方式,只有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成功转型的中小企业,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而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又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垂直搜索营销需求的扩大,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转型利器。 垂直搜索引擎的出现,使网络一头的企业不再对网络另一头的用户类型感到模糊不清、无从下手。网络用户这个神秘的群体也由幕后走到幕前,其行为特征借助第三方力量清晰地表达出来。“我不向你直接推销产品,但我却能向你提供最专业的意见,能够满足你的个性化需求,以此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从而影响你的思想最终间接达到影响你的决策行为的目的。”这就是企业进行垂直搜索营销的最佳效果,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和最原始的目的。 垂直搜索营销在精准度和效果可评估性方面的优势使其更易获得企业主青睐,企业应该如何进行实际运用? 提高收录几率,增加有效点击 企业通过对以往现实中用户行为数据及水平搜索引擎所收录的用户搜索行为数据的分析,在网站建设及配套服务设置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被垂直搜索引擎收录的几率,把握查询关键词,增加有效点击的几率。 1.用户行为分析。主要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找出用户搜索特征,尤其是对同一事物的关键词描述。其次,通过通用搜索引擎营销的经验,判断搜索用户对最终显示结果的点击选择标准。再者,追踪用户的有效点击,收集费用的产生节点及利润的发生节点。 2.企业网站建设。主要是使企业网站能够被垂直搜索引擎及时收录,并实时更新信息。本质是网站建设时对关键词的设置。在配合其他营销手段后,更可能提高网站的搜索排名,吸引搜索用户的注意力。首先是网站的建设工作。包括网站的结构设置、链接交流及内容更新等,都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搜索用户的使用习惯,并起到引导用户及时作出决策的作用。比如个性化购物,借鉴淘宝的运作模式,使用户可以在线购买所查询线路上的实物产品。旅游产品组合,用户可以自行组合景点、制定游览线路(典型的“垂直搜索+路线DIY”模式),网站在线产生该方案的费用、时间等方面的预算,并做简单评析,同时给出建议和推荐路线。在线答疑,配备专职人员与用户进行在线交流,加深用户对网站服务的印象,培养长期客户,深入挖掘潜在顾客等。 其次,结合目前主流垂直搜索引擎技术特点进行改良。比如,目前的垂直搜索引擎对静态网页的搜索显示效果良好,而对于asp等动态网页收录几率相对小的状况,网站在建设时,应尽量使用btml格式。再者,各企业通过协商、互惠互利等方法,获得相关网站的推荐或是友好链接等,也可增加被垂直搜索引擎收录的机会。 3.省略) 垂直搜索的优势在于能够对互联网应用和网民兴趣的多元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使网络用户可以非常准确、便捷地进入某一特定领域搜索相关主题的内容信息,同时使营销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元素,向着一对一的趋势发展。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范围并结合目标群体,了解相关搜索引擎服务商的广告投放方式、价格、效果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垂直搜索引擎广告平台,制定关键词组合。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河北农民频道《绝对有戏》助力企业精准营销 《绝对有戏》的双品牌精准营销传播策略准确地把品牌信息传递到了节目锁定的收视人群,而这也正是“四季阳光纯净水”和“中韩冰箱”这两个企业所期望的主力消费人群,一炮双响的销售奇迹就此诞生。 新品牌如果要在充分竞争的成熟市场上迅速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从而拉动市场销售,―般都会选择高,密度投放“大牌”媒体,以此为品牌“镀金”。然而,在这个“贵媒体”时代,高额的广告投入,是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巨大难题,特别是对那些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每一个市场营销经理都在不断思考的。 2010年,农民频道联合两家企业,通过借助《绝对有戏》这个戏曲节目平台,进行了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精准营销传播,并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从而为中小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解决了市场进入、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等难题。 发端:寻求品牌突围,确定精准传播 “四季阳光纯净水”和“中韩冰箱”作为不知名的小企业、小品牌,2010年3月找到河北农民频道寻求合作时,面对的是竞争极其激烈、市场集中度很高的瓶装饮用水市场和家用电器市场,由于受自身资源条件限制,无力与其他竞品进行从终端促销、渠道建设到广告营销等全方位的竞争,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面对市场迟迟无法打开的窘境。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市场突围,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河北农民频道和这两家企业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更加广阔的二三线市场。二三线市场的竞争,远没有一线市场那样惨烈,集中自己的全部资源,在对手最薄弱的环节,撕开一个缺口,占领一片属于自己的阵地,这就是合作双方反复协商后确定的突围策略。 找准了市场,有了目标消费者,就需要精准地把产品信息传达到目标所在的人群。在将新产品和新品牌推向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时候,电视无疑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而河北农民频道在河北地区观众中所拥有的绝对影响力,自然就成了企业开拓河北市场无可替代的最佳传播平台。 针对企业的产品特点和目标市场,河北农民频道广告部仔细梳理了传播资源,郑重向“四季阳光纯净水”和“中韩冰箱”同时推荐了这档精准设计收视人群的大型电视戏曲比赛节目――《绝对有戏》。 锁定:打造精准收视栏目,锁定突围之路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更是一个戏曲大省,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农村地区具有极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农村地区的文化娱乐活动又相对匮乏,《绝对有戏》河北省戏迷票友电视大赛,正是针对这部分未被满足的广大农村电视观众举办的,活动一经展开,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万参赛者接踵而至,录制现场一票难求,收视率稳中有升。 精准的节目设计使2010《绝对有戏》的收视人群表现出在二三线市场的高度集中,观众中来自乡域的比例占到了84%,其中25岁以上观众忠诚度达到73.7%。这就使节目的收视人群和产品的目标消费人群高度重合,从而为产品快速打开目标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力:一炮双响不同品类的双核心精准传播 2010年3月,“四季阳光纯净水”和“中韩冰箱”同时分别入主《绝对有戏》栏目的冠名商家和特约商家。一个活动,引进了两个品类,能否同时成功,起初很多人心存疑虑,而作为操作者的河北农民频道广告部充满信心,因为我们能够做到精准传播。 首先,河北农民频道广告部根据“四季阳光纯净水”和“中韩冰箱”不同的品类特性,制定了不同的传播策略。 “四季阳光纯净水”作为快消品,需要高密度的曝光频率,让目标消费者对它尽快留下深刻印象。在实际操作中, “四季阳光纯净水”选择作为《绝对有戏》的冠名商家,在节目112天的整个播出进程中,河北农民频道至少每天10次滚动播出带有冠名企业标识的《绝对有戏》宣传片,总计1120次,其中在晚间黄金时段的播出次数,达到448次。 在节目内,包括每期3次的5秒企业标板、15秒的企业广告,以及不少于总时长1/3的企业Logo角标,还有节目现场的2块企业Logo灯箱,1块企业Logo地标,评委话筒、话筒架、观众方阵、主持人口播、片尾5秒无声贴片广告等品牌信息传递的元素,让“四季阳光纯净水”在一期节目内的曝光时间总计达到了5000秒以上,不断加深了观众对产品的印象。通过在短时间内对企业品牌高密度、多层次的传播。 “四季阳光纯净水”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形象得到了迅猛提升。 而对于节目的特约商家“中韩冰箱”来说,作为耐用消费品,在打造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更需要树立的是品牌美誉度。对消费者而言,由于在耐用电器这个行业中。产品的功能性日趋相同。而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才是最终实现购买的决定条件。所以, “中韩冰箱”的传播组合确定以5秒品牌提示为主,辅之以在节目中为产品特别设计抽奖环节,主持人在节目中口播“奖品由中韩冰箱提供”,并简单展示产品、介绍产品的性能特点。这样的媒介策略能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收获:精准传播,引爆“双响”奇迹 《绝对有戏》的双品牌精准营销传播策略准确地把两个企业的品牌信息传递到了节目锁定的收视人群,而这也正是“四季阳光纯净水”和“中韩冰箱”这两个企业所期望的主力消费人群。一炮双响的销售奇迹就此诞生。 2010年4月到6月,在节目播出后的短短3个月内,“四季阳光纯净水”月销量万件经销商新增25家,5万件以上经销商新增10家;在部分区域。终端铺货达到78%,提高了2.67倍,产品在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衡水、沧州等地区的品牌认知度大幅提升,在三四线市场已经开始形成和康师傅、娃哈哈等一线品牌直接竞争之势。 “四季阳光纯净水”2009年的全年销量是150万件,而2010年通过与《绝对有戏》的合作,上半年就已经完成了210万件的销售量,是去年全年的1.4倍;而此时,瓶装饮用水市场才刚刚进入销售的旺季,火爆的销售奇迹还将继续。 “中韩冰箱”年初预计全年在河北市场销售8000台,今年第一次招商会后,商乐观估计全年只能销售7000台;而在做《绝对有戏》特约商家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产品就销售出了3万台,这个结果大大出乎了商的预料。由于备货不足,甚至出现了断货的情况。 《绝对有戏》一炮双响奇迹的诞生再次证明了大众传播媒体对市场的拉动力量。虽然现在的媒体越来越多,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媒体受众分流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真正做到精准传播。一个合理的投入,就可以做到品牌知名度的迅速提升。市场销售的暴量增长。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精准营销在企业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电子商务目前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在发展前景较好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本文从目前我国企业在实施与应用电子商务时所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在电子商务中实施精准营销的必要性,并就精淮营销的内容进行概述性介绍,最后提出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实施精准营销的策略。 [关键词] 精准营销 电子商务 网络广告 一、目前我国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所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的代表是政府推出的“三金”工程。到目前为止,对于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或者新模式而是其在互联网扩展业务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7月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高达2.53亿人,其中网络购物位列十大网络应用之一。由此可见,企业实施与应用电子商务的商业前景及其利润空间是相当之大的。从目前的应用来说,我国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网络广告粗放投入导致广告效果不佳 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时,必要的宣传是不可避免的,网络广告是进行在互联网宣传的必要手段。目前网络广告的方式主要横幅式广告、按钮式广告、直邮广告、插页式广告等方式。企业总是希望在短时间内让消费者尽快知道、了解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在网络广告投放时选择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站以达到此目的。由于企业所进行的网络广告大多数是借助于第三方网络平台,在选择这类平台时企业所关注的只是这类网站点击率、知名度等,没有考虑到这类网站平台它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新浪是以新闻为主,盛大是为网络游戏为主;而这类第三方网络平台本身所拥有的客户群是否是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体则是企业在做网络广告时没有考虑过的,有的企业甚至是在所有的知名网站上投放广告,以期达到快速宣传的目的。当然这种粗放式的投放广告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要承担高额广告费用同时还必须承担效果比较差的结果。 2.使用已有的电子商务平台导致产品针对性较差 从目前来看,企业实施电子商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借助于已有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等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实施,以充分地利用大型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但现有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服务是一种通用性很强的服务,这类服务相当于企业在某个大型商厦里租赁柜台相近,其所提供的服务及对产品宣传基本上是相同的,不会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针对的服务,同时还存在与企业的原有信息化系统很难融合、容易淹没在大型平台众多的企业海洋中等问题;另外一种是完全自行打造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即企业定制开发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其产品营销手段的针对性相对较强,可以和信息化系统对接,有效开展客户服务等,但需要企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财力宣传和推广企业的网站。 3.对客户定位不准、分析不够,营销策略应用不当 尽管我国的电子商务已经由初级跨越至成长期,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对消费者定位不准、分析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产生这个问题的最初原因是由于企业初涉及电子商务这个虚拟的市场,即企业没有交易量,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存在于市场上的客户缺乏相应的信息,只能照搬书本或依据于企业实际运作时的经验对客户进行假设式的定位,这样的定位方式必然会产生偏差;但当企业拥有客户即产生一定的交易量时,企业对这种假设式的定位标准依然维持,而对于客户的维护仅仅是表面的关系维护。 综上所述,目前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效果与预期的效果产生了重大的偏差,产生这个偏差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时忽略网络经济以“人”为本的观念,也就是说企业没有从根本上去关心客户,有针对性地为提供客户服务,而有针对性为客户提供服务实际上就新营销时代精准营销的观点。精准营销可以说为企业有效地发挥电子商务的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精准营销概述 精准营销这一概念最先是由世界级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他指出精准营销就是公司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的投资。我国精准营销理论体系创建者徐海亮认为精准营销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个性化营销活动,通过市场定量分析的手段、个性化沟通实现企业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三、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实施精准营销的策略 1.网络广告的精准传播 如前所述,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时,粗放式的网络广告投放方式并未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效果,而在目前,以网络为中心所衍生出的网络广告的方式也不断在创新和丰富,先后出现了竞价排名搜索、窄告、点告等新型网络广告方式。这些方式更强调对目标客户的精确选择,其核心原则是如何让企业更加准确地接近客户,同时获得相应的回报。 (1)搜索引擎中竞价排名使用。海量的信息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搜索引擎。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7月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目前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为69.2%,为我国第五大网络应用。2008年上半年搜索引擎用户增长了2304万人,半年增长率达到15.5%,搜索引擎用户量持续增长。而搜索引擎中的竞价排名无疑为企业精准的网站推广提供了平台。 竞价排名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运用相关的网络技术,针对企业产品、服务的类型,对企业所面对的客户群体进行精准定位,使得企业能够针对目标客户,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集中人财物力进行营销活动。而在广告费用支付上所采取“按效果付费”的方式,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产品和服务推广费用,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营销活动的效率。 (2)窄告。网络广告不能对潜在的客户进行精确定位,而是遵循传统思路即其传播是面向大众的。而精准营销的理念则要求我们又精又准,于是在网络广告中出现了与传统网络广告相对而言的“窄”广告。当广告投放时运用语义分析技术将网文与广告主的关键词进行匹配,将相关的广告投放到相关文章周围的联盟网站的窄告广告位上,就成了所谓的“窄”广告。顾名思义,与“广告”相对立,“窄告”就是把商品信息传递到企业想要传递到的那一部分人面前的广告形式。“窄告”还能根据地址对目标区域进行区分,锁定广告商指定的目标客户所在区域,只在相应的区域投放,最终实现目标受众的精确定位。由此可见,“窄告”已经具有了精准传播的特征,它沿着分众传播的思路,通过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真正实现了网上的分众传播。 (3)点告。“点告”式网络广告兴起于发达国家。对于受众人群来说,如果他成为点告网的注册用户,并在网上答题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以换取奖品或现金收入,而企业把自己的产品通过问答的形式推广给目标群体,并按照目标群体回答问题的数量来付费。在用户注册为点告网用户时,已经把自己的职业、兴趣、喜好等填入资料,点告网就会把相应的题目推荐给他回答,从而自动对受众进行了分组,使目标用户更为精准。与媒体一样,“点告”以其趣味性、参与性、深入性和精准性影响目标受众,从而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 2.精准的市场定位 市场的区分和定位是现代营销活动中关键的一环,只有对市场进行准确区分,才能保证有效的市场、产品和品牌定位。市场定位要求从客户需求、客户认知、竞争者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应该满足客户群体。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各方参与主体虚拟化的同时产品同质化日益加深,对于精准的市场定位的要求应运而生。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实现精准的市场定位则要对客户或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精准的衡量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数据体系,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客户优选,并通过市场测试验证来区分所做定位是否准确有效。对于客户或消费者的行为分析及其数据分析主要依赖于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记录了客户或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及其消费行为,依据于此类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从而得出结果。对于得出结果进行验证即对于优选客户的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也是必要的。 3.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提供 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客户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化。个性化的需求是以精准的市场定位为基础的。在市场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对不同的客户或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为了满足客户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须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将产品设计或组合的权力让渡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充当自己购买的产品的设计者。可以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定制。这种定制服务以戴尔为突出的代表,公司提供全方位地满足客户对计算机性能、外观、功能和价格等各方面的综合需求。戴尔能够实现按需生产是由于计算机制造的标准化程度较高。而对于其他标准化程度不高、客户需求更加复杂,既要实现大规模生产、成本最优,又要适应日益差异化的客户需求,必须有选择地满足能够实现规模和差异化均衡的客户需求。通过精准定位、精准沟通找到并“唤醒”大量的、差异化的需求,通过个性化设计、制造或提供产品、服务,最大程度满足有效需求,同时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4.精准的营销服务 在电子商务中,精准的营销服务主要是交易过程中及交易结束后所提供给客户或消费者的一对一的沟通服务。目前,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这种一对一沟通服务相对来说还没有广泛的开展。大多数的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中主要以“帮助中心”及邮件提醒的方式开展直接对客户或消费者的服务。为了潜在的客户成为真正的客户,使现有的客户成为的忠实的客户,企业必须要提供一对一的沟通服务。这个服务包括两个核心组成部分:一个是全面可靠的物流配送及结算系统;另一个顾客个性沟通主渠道。 对于潜在的客户或消费者,企业在提供一对一的沟通服务时,通过各种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与客户或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避免了信息的失真,一方面以收集客户或消费者的基本信息为主;另一方面是就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物流及售后进行介绍,打消客户或消费者在虚拟市场上的过度保护自己的心态同时努力使其成为真正的客户。对于已经有过交易记录的客户,由于对客户或消费者的基本信息、购物过程所浏览的产品以及购买的产品有相应的记录,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对客户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心理及需求做相应的分析;通过分析推导客户或消费者现在需要是什么,还可能需要的是什么。那么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沟通服务除了上述的直接沟通方式之外,就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分析得到的相关信息发送给客户或消费者,且跟踪客户或消费者的反应。 总之,在目前个性为先的买方市场中,企业想要在电子商务方面有突破性的发展,在现有电子商务平台中借助于目前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实施精准营销是必然的选择。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传统企业如何做全渠道精准营销? 在互联网时代,全渠道精准营销就是在精准的产品定位基础上,依托于大数据与线上线下渠道,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及社会化媒体,所进行的针对精准顾客的个性化的顾客沟通与推广的营销体系。全渠道精准营销是未来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全渠道精准营销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传统大众营销时代,由于没有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无从进行不同产品的比较,只能被动接受厂家的渠道推荐和广告轰炸。以渠道为王为核心竞争优势的大规模销售,以叫卖式广告为基本方式的大规模传播,成为传统大众营销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信息不对称。未来,消费者关于信息的获取,不再依赖于中介渠道和专家意见,而可以通过社会化网络的“推荐”来完成;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社群性、小众化、交互性、互动性、分享性特征,企业的传播战略,将从大规模强制性传播,改变为“全接触点传播”和“互动性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以企业直接掌控消费者为核心,企业通过直接到达自平台,然后直接与消费者建立关系,在价值链上缩短了一级二级三级的渠道层级,在营销模式上摒弃了传统的以渠道为核心、终端为王的模式,一举改变为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大数据助力客户价值深挖、社交网络助力精准传播的营销模式: 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在营销层面的本质是实现互联网对营销和渠道环节的重构。销售渠道环节和推广传播环节的互联网化是其核心。传统企业线下渠道强的,有必要与线上结合线上线下打通;线下渠道弱的,须利用线上聚合用户及无区域限制的优势,先完成线下渠道的合理布局,再继而完成线上线下融合。 大数据助力精准营销 消费者在哪里,企业就去哪里。C2B市场环境下,企业利用CRM等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将消费者的基本属性特征、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爱好偏好、消费行为等信息集中起来,成为大数据库。有了大数据库,企业将能够根据数据,深挖客户价值,真正做到“点对点的粉丝营销”。 社交网络助力精准传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与购物是碎片化的、场景化的、情绪化的,一个个消费者就象细沙一样,散布在各个角落。依靠传统的大传播,基本不能实现对消费者的传播功能。而社交媒体的分散化和精准化,刚好可以对应消费者的碎片化。未来,品牌的传播将是利用碎片化社交媒体聚沙成塔的过程。企业将依托于众多社交媒体不断创造内容、描述产品,千人千面地进行品牌传播。 实施全渠道精准营销的六个步骤 在未来,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其营销模式都将是全渠道精准营销。所以,传统企业与全渠道精准营销,并不绝缘;反而,传统企业应该积极拥抱全渠道精准营销。那么,怎么去全渠道精准营销呢?有六大步骤: 第一步,精准定位 消费者内心是按照品类逻辑来进行购买的,先选品类,后选品牌。精准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要精准地定位目标消费群到底是谁。只有瞄准了再开枪,才不会浪费任何一颗子弹。在搞清楚消费群定位的基础上,再搞清楚你的产品或品牌开创了或者代表了什么品类。也就是说搞清楚“我是谁?”这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小米手机的做法可圈可点,它的定位是“互联网手机”新品类,它的消费群定位是“为发烧而生。” 第二步,建立大数据库 数据库是任何一个精准营销规划过程的核心,有了客户的数据库才可能有精准营销。真正有用的数据不仅是一组客户名单或记录,而应该是客户曾经购物的详细情况,或者是潜在客户的资料与详细情况。通常,在客户参与研发、浏览、询价、购买、促销、售后和其他全接触点上的全行为信息,都是数据库的来源。 一般而言,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大致划分为使用者数据、客户关系数据、客户对产品的态度数据、客户反馈数据、产品应用用途数据和客户信用数据等六种。 合生元奶粉通过在1万多家线下门店布置POS机来发展新会员;并在线上利用合生元妈妈100、妈妈100app和客户热线三大平台发展新会员;如此线上线下一齐努力,3年时间就汇聚起了173万的会员数据,为合生元的精准营销奠定了基础。 中脉科技建立数据库分为三步来完成。首先,进行数据库的自然延伸,即通过团队向客户推荐产品和广告带动客户的方式,收集顾客信息;其次,进行数据库的催化延伸,即让通过促销活动如送小件产品的优惠等方式,让老客户介绍新客户,同时也更多地吸引新客户;再次,展开会议营销吸引客户。 第三步,评估与锁定价值型客户 有了数量庞大的消费者数据库并不是要对每一个消费者都马上展开营销,而是应该按照28原则或1535原则(15%意见领袖,35%意向客户,50%无意向需培育意向的客户),按照客户的购买情况确定其财务价值,将客户分为意见领袖、优质大客户、中小客户、意向或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等五种基本类型,并分别为每种类型的客户量身定制不同的营销方案,分步骤逐步推进。 合生元把所有消费者分为四类:潜在客户、普通客户、忠诚客户、倡导者,并针对每一类的特点进行不同营销和促销。比如经常购买400元以上产品的消费者,对价格和促销优惠不敏感,对她们就应该更多地提供服务信息,比如妈妈课堂或其他特别活动安排;而对于经常买200元以下产品的消费者,则应该用价格优惠吸引。 第四步,了解客户接触点和偏好 精准营销执行之前,我们还必须弄清楚公司应该在何时、何地、什么环境下、用何种方法才能接触到客户。为此,我们需要了解并评估客户能够接触到公司的各种方式与接触点,并了解客户偏爱哪种传播方式与传播渠道;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根据每个接触点与客户偏好制定出未来最佳的营销与传播的组合方式。 第五步,整合多种营销手段展开精准营销 当做好上述四点准备之后,你接着应该做的是整合可能多的营销手段。诸如:微博、微信、论坛、奖券销售、APP、电视广告和微电影……除了营销手段,内容也很重要。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只有那些产品有极致亮点的、内容有情感的并且个性化的、价值观能引起共鸣的内容才能在圈子中、社群中引起关注与口碑。这里要强调的是精准营销是针对精准价值型客户而进行的互动式的、双向的营销,它是潜入式的营销、口碑式的传播;而不是传统大众营销的不分人群的、单向的、非互动的、依靠野蛮轰炸完成传播的营销。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第六步,发展与客户多次的、长期的关系 精准营销的本质是关系营销。与一个客户发生一次交易关系并不意味着成功;只有与客户建立起多次交易的、长期的关系将客户转化为忠诚客户,转介绍和正面口碑传播率高才意味着精准营销是成功的。 一个企业应该如何对有价值的长期客户进行营销?又应该如何对一个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客户进行营销?二者之间是否同等对待?这是企业建立精准营销体系的最后一步,也是需要长期去关注的一步。 中脉科技先将客户进行“3+3+4”的客户分类,即:30%的老客户、30%的重点发展客户和40%的潜在客户。然后针对这些客户展开长期性营销。中脉的长期性营销采取双轨奖励模式,即积分奖励和实物奖励两种方式。这种双轨长期性营销模式,分为四个步骤来进行: 首先,对顾客进行销售积分统计。积分的方式是这样的,顾客自己购买,1元钱送1分,如果是介绍别人购买,2元送1分。当顾客积分达到3000分时就会自动成为一星会员,中脉将为之发证书或卡。而且客户一旦成为一星会员,就可享受中脉终端全场产品的9折并赠送200元的购物券,可在终端任意购买任何等值商品。 其次,积分升级。按照同样的积分方式,如果客户积分达到6000分,客户会自动成为二星会员;享受全场产品8.5折优惠并赠送价值500元的购物券,可在终端任意购买同等值商品。 再次,积分升级到9000分,客户积分归零再从头积分,但客户从此成为中脉钻石会员(三星);享受全场商品7折优惠,并赠送价值1000元购物券。在客户积分达到9000分时,之所以要进行归零,是因为如果不归零,数据库太大,容易崩掉主机。 最后,当数据库客户数量达到5000个时就意味着数据库达到节点,就可据此展开促销和会员制服务。比如展开联谊会促销、赠品管理、会员优惠社区管理、转介绍管理、专卖店管理、会员积分管理等实用的选项设置,帮助了员工真正意义上地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完成对客户的终极服务。 对会员的促销在具体方式和对客户促销的先后次序上也很有讲究。第一次促销主要针对三星会员的促销,活动的折扣最低,其目的是通过活动吸引更多一星二星会员努力成为三星会员;第二次促销是专门针对二星会员的促销,第三次促销才是针对一星会员促销。 合生元奶粉按照新客户、老客户RFMCL评价模型、老客户忠诚度营销等三个层面展开营销: 第一,建立新客户追踪和服务系统 奶粉喂养一般一周一罐,三罐之后孩子就会形成口味依赖。所以对于买了三罐奶粉的新客户,当一罐奶粉刚要吃完的时候是回访消费者食用奶粉好不好的最佳时机;当20天左右的时候是让消费者二次消费的最佳时机;而对于那些三个月没有任何购买记录的消费者,应适当推送促销信息进行购买唤醒……而这一切都源于妈妈100对消费者数据的分析。 第二,建立老用户心灵关怀机制 母婴类顾客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对育儿全过程的高关注度;其二,由于80后、90后母亲缺乏育儿经验,所以具有高互动性。有鉴于此,合生元妈妈100深入分析消费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向会员提供妈妈100 《育儿杂志》 、《孕产专刊》 、呼叫中心热线、精准营销回访等多项服务,面对面与消费者互动。关注宝宝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让妈妈们更好地解决育儿问题;帮助会员解决问题,关心妈妈和宝宝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不同的个性化情感需求。 第三,加强与会员互动 会员营销的关键是会员互动。在线上,推出手机移动应用建立线上社区,并开展网络互动、电话互动、杂志互动、短信互动;在线下,通过门店育儿顾问、顾问讲师与消费者面对面互动,并开办妈妈培训课程……以此来加强与客户的长期关系。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电力企业如何借势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成熟,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电力企业亦是如此。电力企业正在从单纯的满足国民能源需求向更深层次的目标发展。文章对我国电力企业在信息社会环境下的营销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问题所在,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大数据;精准营销;问题及对策 电力企业是保障我国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繁荣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在我国,电力企业多年来长期保持着垄断地位,在特殊的发展环境下,电力企业营销动力明显不足。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垄断地位被逐渐溶解,一些电力企业的竞争优势被逐渐弱化,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营销水平成为电力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借势大数据实现精准影响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社会环境下电力企业存在的营销问题 (一)电力企业对大数据营销缺乏清晰认识 大数据营销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抓取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概念,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互联网,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并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经济发展环境,电力企业长期实行国家管控运营制度,其内部竞争意识明显不足,对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利用还停留在原始阶段,一些电力企业员工甚至对大数据营销一无所知,这种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电力企业大多是由传统国企管理者所领导,很多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缺乏基本的敏感度,无法将企业经营发展与信息技术联系到一起。其次,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与非国有企业相比缺乏灵活性以及必要的营销激励,这使得内部员工缺乏参与企业营销的热情。 (二)电力企业营销活动缺乏系统性 营销活动缺乏系统性导致营销活动效率低下以及营销效果不理想是长久以来困扰很多电力企业的重要问题。首先,电力企业营销缺乏系统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营销方法过于落后。尽管大多数电力企业已经在营销过程中使用了电子计算机,但是计算机的使用频率和程度却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很多电力企业还不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基础的信息处理软件功能,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营销效率。其次,广告投放是企业进行营销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电力企业广告投放基本以品牌宣传为主,而且主要是选择诸如电视、广播、报纸、车体、户外大牌等传统广告媒体。虽然传统媒体有助于提升电力企业品牌影响力,但是其高昂的媒体价格以及广告效果的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营销效果产生了不利因素。再次,在用电力营销核算方面,很多电力企业还在采用人工抄表手段,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极易出现差错,也不利于电力企业向大数据营销方式进行转变。 (三)电力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下缺乏有效的营销监督 尽管很多电力企业意识到了大数据营销的重要性,也制订了一系列精准营销制度,但是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营销管理缺乏有效监督造成的。首先,电力企业大部分属于传统国有企业,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比较冗杂,这使得一些重要的营销信息很难得到及时的传达,很多时候关于营销的重要决策从管理者传递到执行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执行人员在营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无法及时准确的反馈给营销管理者,这些因素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营销效率。其次,大数据精准营销管理离不开科学的内部审计,尽管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是电力企业由于受到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营销,其内部审计发展并不完善,一些电力企业尤其是地方电力企业没有设立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营销审计人员职业能力也参差不齐,不利于电力企业进行有效的营销监督。 二、电力企业借势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的相关对策 (一)电力企业应该增强内部数据营销基础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传统企业赖以生存的“温床”环境被打破,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不主动出击抢占市场,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因此,电力企业与其“坐以待毙”,消极应对大数据革命,不如主动出击,利用互联网借势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首先,随着我国电力企业改革,电力行业已经实现厂网分开运营,电力市场也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在这种环境下,电力企业应该提高自身危机意识,建立营销风险管理制度,并在营销过程中不断增强这种风险意识。其次,电力企业应该努力打破传统国有企业封闭的经营环境,在内部为大数据营销建立良好的基础。电力企业可以通过采取各种灵活形式,在内部定期进行信息化以及大数据知识普及,并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将电力企业营销与大数据进行合理结合,提高单位内部员工对于大数据营销的认识。再次,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和熟悉程度,积极吸取其他企业的数字营销经验,以自身影响力带动企业进行大数据精准营销,充当大数据营销“领头羊”。最后,电力企业应该将大数据营销与普通员工绩效考核进行合理结合,扭转单位内部“平均主义”倾向,提高员工参与大数据营销的积极性。 (二)电力企业应该提高营销数字化水平 数字化营销时代,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将大大提高电力企业的营销效果。总的来说,营销数字化需要电力企业尽可能采用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实现营销活动的实时管理,通过使用先进的资金管理计算机软件,结合高效的计算机数字处理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数字新媒体来提高营销数字化水平。首先,电力企业在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的过程中,要对营销活动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为数字化营销提供充分的机构保障和人员保障。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做好营销数据的安全维护工作,定期对营销管理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备份。同时,电力企业还应该邀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对营销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运用计算机和营销管理软件的能力。其次,互联网在线媒体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完善,网络广告价值优势也渐渐凸显。利用网络进行营销不仅成本更低,而且形式更加多样,营销效果也更加明显。因此,电力企业在选择传统媒体进行品牌推广的同时,不妨利用现代网络新媒体,特别是利用近些年来兴起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再次,为了规避人工作业的漏洞,电力企业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自动化比重,通过采用智能电表、搭建网络云平台等方式来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营销风险。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承担着辽宁全省的电力配置工作,为了提高营销水平,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建立了公众服务账号,通过智能云平台,企业不仅实现了业务智能化,而且对于品牌形象的宣传与提升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营销管理工作中,企业通过采用智能电表来提高用电核算效率,降低人工抄表的风险,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丹东供电公司内部营销效率得到了快速提升。 (三)电力企业应该借助大数据增强营销监督效果 首先,电力企业应该在内部完善营销信息沟通渠道,这也是企业进行营销监督管理的基础。为此,电力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内部实施结构优化与调整,减少营销信息传播的阻碍因素,实现营销信息的高效传达和及时反馈。电力企业可以借助电算化的局域办公网络,通过搭建智能办公平台,提高营销信息的传播能力。其次,电力企业要采用多种手段加大营销审计力度,降低营销审计过程中的人为主观因素,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对审计数据进行电子和纸质双重备份,防止重要审计数据被非正常篡改。辽宁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综合性的大型电力企业。得益于辽宁省的信息环境,该企业很早就在内部制订了数字化营销策略,并在企业内部搭建了高效的办公网络,设立专门的营销数据管理部门对重要营销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提高了营销信息传播效率。除此之外,辽宁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还十分重视内部审计,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审计人才和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等方式来提高内部营销审计水平,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营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企业资产从成立之初的十几亿元人民币增长到现在的近700亿元人民币,成为行业发展的典范。 结论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借势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企业内部对于大数据营销的认识,建立科学的数字化营销机制以及增强营销管理监督都是行之有效的举措。电力企业借势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调整经济产业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创新创业企业的精准营销分析 摘 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企业转型的步伐加快,本文通过对创新创业企业的营销优势从拓展客户资源、优化客户服务、渗透产品覆盖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其精准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对精准营销及信息支持发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创新企业;创业企业;精准营销 一、创新创业企业的营销优势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由于互联网快速发展,传统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消费者对企业的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创新创业企业需要转变经营理念和服务模式来满足消费者日益综合化的服务需求。与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相比,创新创业企业的营销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客户资源 创新创业企业应该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来采集数据和分析客户的基本情况、产品使用情况、服务反馈情况及个人消费偏好等信息,并将分析结果输入客服人员的服务终端平台,帮助客服人员迅速识别客户,了解客户需求。在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后,客服人员便可在接下来的面对面或电话沟通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更为精准的营销,从而实现营销目的。 2.进一步优化客户服务 如今传统企业的优先服务窗口和营销人员的跟踪服务已是远远不够,部分优质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时效性、安全性和体验性要求更高。创新创业企业首先可通过微信客户端、APP等线上渠道第一时间将企业最新的产品和优惠信息推送给客户,并完成预订、下单等业务服务,弥补了非营业时间线下渠道无法提供服务的不足,从而有助于留住优质客户。 3.进一步渗透产品覆盖率 客服人员一方面可借助创新创业企业的大数据支持掌握客户持有产品情况并进行进一步营销,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微信、APP等服务软件的便捷性快速完成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渗透。比如1分钟下单完成新产品的试吃试用,且全程无纸化操作。与传统企业运营操作模式相比,这样的低碳高效模式显然更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 二、现阶段创新创业企业精准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获取的客户信息不够全面,与客户的接触面较窄 在传统企业运营模式下,客户需要到商场购买商品或预约服务,客服人员则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客户情况,根据每个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而在现阶段精准营销下,若客户没有亲自到商店,客服人员则无法获得上述信息,只能通过与客户的电话沟通试探营销,往往不够精准,营销效果不好,缺乏与客户直接接触的机会,营销力度非常小。因此,创新创业企业应该设定服务标准,应该由为客户办理业务的身份转向辅助客户办理业务。所以,客服人员在转变身份的这个过程中的适应程度以及对营销服务的沟通能力对精准营销起到重要作用。 2.后台数据较为冗杂,数据的可信度与精确度有待提升 精准营销对准确的数据及清单支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若数据冗杂,规则复杂,可信度低,企业在利用数据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十分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二次加工,且营销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于精准营销而言,到底是否能做到精准,始终是最大的问题。尽管创新创业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客户实现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与营销,但其中的数据到底与客户需求有多大的相关性是企业需要深入考量的。 3.精细化的数据管理与支持是重点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准营销的重点在于精细化的数据管理与支持,对于客户而言,所涉及的信息多而繁琐,怎样从“茫茫大海”中找到精准化营销所需要的数据,怎样设定好数据模型,怎样实现数据反传及效果验证,都成为精准营销需要重点攻破的“难题”。在日常服务工作中,创新创业企业需要精细化的数据清单、清晰的客户分类、明确的营销指引、提供并实现全方位的与有针对性并存的企业产品和服务,切实提升营销效率,将精准营销落到实处。 三、创新创业企业的精准营销分析 1.完善企业服务,加强服务细节的记录 在当前形势下,创新创业企业必须回归其服务的本质,将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电子渠道与现场渠道融为一体,让用户在不同的渠道都能享受到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体验。同时应该充分发挥电子渠道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企业服务。此外,对所提供企业服务的使用细节也应该加以记录,客户在每次使用企业产品或服务后,在后台系统中对客户行为有所记录,并及时反馈到前端系统,对客户的消费行为进行智能化评估,以便在下一次服务时,能自动推送相关信息,使客户获得人性化的服务体验。此外,客户在抵达实体商店后,客服人员可以在前端系统中获得客户近期消费行为的简要信息,找到客户需求及服务的切入点,更好地为客户提供经营与服务。 2.互联网形势下,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精准营销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传统企业客户的消费习惯,对企业的传统营销模式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创新创业企业要转变思路,不能坐等客户前来消费,而是通过分析与客户相关的行为数据,主动发掘用户需求,进行主动营销。同时企业需要认识到互联网是企业服务的入口,是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的平台,因此,要对营销领域进行细分,利用互联网庞大的客户群体和较低的营销成本,发掘新客户;在中高端优质客户产品的营销方面,投入主要的人力物力,形成专业化的独立营销平台,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对中高端优质客户进行精准营销。 3.规范精准营销管理,做好信息安全工作 随着创新创业企业的服务智能化和营销智能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将更加丰富,具有个性化和复杂化,产品创新速度加快。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将变得错综复杂,人工管理在时效性和规模上已经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因此,必须借助与大数据相关的分析技术,构建自动化的管理平台,实现管理智能化,实现真正的精准营销。在规范精准营销管理市场的同时,需要注意客户信息的保密,做好信息安全工作,在尊重客户人格和客户隐私的基础上,在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地开展营销与推介行为,切不可踩踏红线,侵犯客户的合法权益。 总之,客户消费行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对客户进行精准营销,是持续满足客户多样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需要,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企业实现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创新创业企业应该更为科学地促进客户的营销与维护,进行相应的产品渗透、服务跟踪,留住优质客户,整合客户资源,促进自身在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B2C电子商务企业自营物流精准营销研究 摘 要:如今电子商务领域各大巨头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在营销方式和物流方式上推陈出新,其中切实有效的自营物流精准营销策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是在行业内,有关于B2C电子商务企业自营物流精准营销这一新兴营销手段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具体的体系支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精准营销在如今的新型网络商业模式下是一种更为减少成本、能带来精确流量的传播手段,可以为中小型企业在行业高楼林立的情况下争取更多的效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对大型企业来说,精准的客户可以大大的节约宣传成本,运营成本,可以使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更加趋于个性化。进一步精准定位是未来营销的潮流,未来的营销方式中,精准营销必将成为中流砥柱。 关键词:B2C电子商务;精确营销;传播手段 一、精确营销的概念 精准营销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是有态度的网络营销理念中的核心观点之一。 精准营销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精准的营销思想,营销的终极追求就是无营销的营销,到达终极思想的过渡就是逐步精准。二是实施精准的体系保证和手段,而这种手段是可衡量的。三是达到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 精准营销是如今很流行的一种营销方式,它是利用现在新型的新型网络媒体,将行销信息精确的推送到适宜的客户人群中,尤其是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下,这种先进的方式日渐成熟,可以用最少的推广资金去换取最大的营销成果。 二、电子商务企业自营物流的必要性 1.我国第三方物流运营方式落后 当前我国的额第三方物流行业水准不高,市场竞争激烈,可以受到国内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认同的物流企业还很少。正是因为物流企业这些不足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一个电子商务企业经常不得不和多家物流公司进行物流配送合作,以完成最终的交易。而往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流程也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仓储运输的过程,在对于客户个性化的服务上,以及优质的配货服务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运力已经远远供应不上B2C电商企业日益激增的订单数量,正是因为这样,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对于自营物流的需求就显得更加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深化配合自己的企业交易流程,加快物流运输过程,最终达到提升客户体验的效果。 2.我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体验差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为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做的只是把快递交到客户的手中,但是每当在商品有破损、与描述不符、发错货等问题时,不在第一时间于客户沟通,反而让客户去与商家进行交涉,这无疑使售后服务多出了一个环节。再加上现在快递吞吐量极大,丢件损件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一是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二是配送过程的服务质量以及快件的完整程度,配送时间的长短若是不尽如人意,将直接影响客户的最终体验,严重的挑战了客户的信心和耐性,对企业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客户对快递广为诟病造成的是对企业商品的满意度下降,使企业业绩下降,得不偿失。 三、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自营物流精准营销的必要性 1.粗放营销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企业根据一些浅显的数据对市场进行分类已经不符合企业当前的营销需求。随着电商圈的经济形势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竞争愈加激烈,企业的推广预算也变得愈发紧张,营销人员迫切地需要为企业的投资带来更快的回报,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因此精准营销成为他们的首选方案。精准营销以精确化、节约化、易操作性得到了广大营销人员的青睐,可以有效的提高他们的整体推广业绩。同时易于培养客户与营销员之间的情感,一对一进行多方位服务,同时树立品牌效应,使回头客的数量增加。 2.B2C电子商务企业的自营物流精准营销首先将直接将服务的客户形象进行更为精准的系统定位,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推广手段以及服务流程,高效的为精准客户提供符合客户预期的个性化服务,为客户节省一定的快递费用并且获得更加贴心的服务,这是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更乐于看到的局面。B2C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竞争也十分激烈,培养用户忠诚度也将是企业能否长久屹立的重中之重,值得每个B2C电子商务企业的努力争取。更加精准的营销和更为人性化的快递服务将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快速提升,正面良好的口碑对B2C电子商务企业今后的发展十分有利。 3.B2C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精准营销对客户进行更为细致化的分类和界定,大数据时代,以“千人千面”代表的个性化关联营销大大的提高了营销的成功率,提升了企业推广效率以及营销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例。为企业的现代创新的营销之路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制定精准具体的营销计划 1.营销对象 将企业文化以及核心竞争力传达给客户是十分有必要的,新颖的创新点以及深刻正面的企业形象的转达是企业和客户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的关键所在,可传统B2C电子商务企业通常是运营人没有给企业规划未来道路的权利,或者有这个权利又不懂得物流环节的具体运营,懂得物流的运营确不了解现代的精准营销套路,这样的话,就会造成企业运行上的分歧化以及不一致。使企业自营物流精准营销策略不能及时落地,造成自身企业在此晚人一步,不能在最好的时机切入市场,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营销人员应该与公司其他各部门运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配合精准营销可以更好的实施运行。 2.营销方式 全面覆盖网络、新型社交工具、企业APP等现代网络平台,针对定点客户进行精准有效的个性化推广和服务,并且与广大潜在客户形成良好的交互,培养客户对企业的整体影响和服务满意度,采用社交工具,邮箱以及电话短信的方式进行多方位的沟通,了解客户诉求,这有助于拉近B2C电子商务企业与客户的距离。同时在交易完成的一个星期内进行客户的回访,不仅可以增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可以及时的掌握精准营销中不同定位客户的具体特点,以在未来提供更精准和深入的人性化服务。这种做法无疑对B2C互联网企业自营物流精准营销的进一步完善大有裨益。 3.营销内容 从营销内容角度,除了制定具有相关性的营销内容之外,运用微信微博等社交APP来进行软营销,将企业产品信息不着痕迹的植入到客户对的脑海中,首先这样可以加深客户对企业的整体印象,而是在客户有切实需求是第一个想到本企业,在制定营销计划时将相关的产品购买之后奖励巧妙的融合到信息中去,让客户感觉到前所未有的优惠力度,以及强大的使用功能,也是创造有吸引力的营销内容的有效方法。 五、结论 在现代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都在寻求突破现有瓶颈的前提下,自营物流的精准营销给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庞大的物流硬件设施的建设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降低了企业利润。再加上B2C电子商务企业巨头竞争十分激烈,甚至有时进入了恶性竞争价格战的怪圈,严重的额影响了市场秩序,压缩了B2C电子商务企业的整体生存空间。但是若是现代B2C电子商务企业在自营物流精准营销的尝试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会使其成为企业营收的新增长点,同时也有了自营物流这一企业优势,使商品过程更有保障,培养客户忠诚度,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和效益。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中小企业精准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精准营销得到快速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营销活动将产生重大影响。数据时代给企业营销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如果企业营销缺乏精准性,将会造成成本的浪费,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也使得精准营销更具时效性。精准营销的发展,将大大降低企业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 [关键词]中小企业;精准营销;市场调研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2014年我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36亿,增长率为63.5%,是网络购物市场整体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3.2倍,手机购物的比例达到了42.4%。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促成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可以预见移动领域存在无限商机。这也为中小企业营销活动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 精准营销概述 精准营销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人。将精准营销贯穿于企业营销全过程,让企业的时间和金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避免无的放矢、盲目投入。 大数据时代给移动营销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如果企业营销缺乏精准性,将会造成成本的大量浪费。精准营销借助多个平台获取相关受众的信息,向受众传播高关联度、更具个性化的产品信息。同时,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也使得精准营销更具时效性。精准营销建立在对客户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将精准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有需要的客户,不是让所有人都看到一样的信息,而是让合适的人看到合适的信息。精准营销的发展,将大大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为中小企业的营销提供了便利。 2 中小企业开展精准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中小企业精准营销现状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爆发式的增长,许多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移动营销的重要性,并尝试采取措施推进移动营销,但所占的比例并不高,部分企业通过APP和短信等形式开展精准营销,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还是处在摸索阶段。多数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开展精准营销的必要性,但由于资金、人员和对操作流程的不了解等原因,降低了开展精准营销的意愿,而保守的企业甚至没有开展移动精准营销的想法。 2.2 中小企业精准营销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对精准营销的认识不足 近些年来,国家从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融资难”,而是“转型难”。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了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终端上,而忽略了营销策略的与时俱进。很多企业把移动精准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渠道,认为精准营销就是通过手机去开展营销活动。短信群发的泛滥、微信朋友圈的广告轰炸就是在这种误解下出现的。还有些中小企业过分重视移动营销,未保存好企业建立的传统营销优势,也没有将移动营销和传统营销进行有机整合。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则对移动营销不够重视,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动营销团队和配套服务,致使移动营销的效果不明显。 2.2.2 缺乏市场调研,营销的精准度不够 市场调研是营销活动的基础,缺乏市场调研的营销活动是盲目的,中小企业的营销决策以及活动的执行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信息,而多数中小企业在进行宏观环境分析时依靠的是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在对微观营销环境分析时把心思花在了降低产品成本、制定价格和营销渠道的选择上,而缺乏对竞争对手、消费者的分析。中小企业在开展移动营销时具有盲目性,如有些中小企业使用的短信群发,并不清楚受众的任何信息,比如兴趣偏好、购买习惯、支付能力等,这种盲目性造成资源的浪费。 2.3 以降价促销为营销手段,产品同质化严重 中小企业虽然看到精准营销的商业潜力,但限于自身财力及对移动互联网营销收益的顾虑并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运营资金。参与企业精准营销的往往是一些非专业人员,这些非专业人员对精准营销缺乏认识,对市场定位和客户细分也是粗略进行。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以模仿开端,甚至照搬照抄,缺乏创意,与企业自身的特点相去甚远,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因为缺乏创新,我有的别人也有,产品同质化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进行价格竞争,价格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中小企业无力竞争并最终退出市场。 3 中小企业开展精准营销的改进对策 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要想长期健康发展,必须实行精准化营销。通过加强目标市场控制以及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来提高营销活动的有效性,降低营销成本并获取利润。 3.1 对精准营销要有全新的认识 移动营销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营销的新型营销,要将移动营销置于庞大的移动互联视野下。首先中小企业要确定自己的顾客人群。如果顾客人群年龄偏大,他们对于移动终端的使用较少,企业的营销资源应该重点投入到优势营销渠道。确定目标人群后,移动营销实际要做的是如何在庞大的碎片信息里发现顾客、获取用户信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精准广告投放,如何开展互动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吸引顾客,从而提升交易的可能性并最终完成交易。可见精准营销的实质在于如何发现目标人群并最终转化为目标顾客。如果不能理解这点,错误的短信群发、二维码投放和APP宣传都会淹没在海量信息里,目标人群很难发现。 3.2 进行市场调研,提高营销的精准度 精准营销就是在对移动终端用户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个性化信息和以往的消费行为记录等,投放有准确的营销广告的一个过程。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大数据,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客户的基本特征、消费行为和支付能力,借助大数据可以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找到最有价值的客户,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进而有针对性的向目标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较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当前随着手机号码的唯一性,许多营销活动可以根据用户搜索习惯、购买历史等进行精准广告投放,这样能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送到目标人群手上参考,大大提升了交易的可能性。当然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和公众平台来进行精准营销。前者可以将商品或服务的信息直接发送给目标人员,如果顾客有意愿就会点击浏览从而达成交易。后者涉及售前咨询、售中促销和售后反馈全过程,通过深度沟通形成购买意愿。当然微信朋友圈分享也是难得的精准营销,这样的分享具有可靠性从而提升交易可能性。 3.3 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一对一”的精准营销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另一方面,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日渐明显。精准营销不是单纯追求顾客数量,而是追求顾客质量,中小企业开展精准营销必须建立专门的移动营销团队。通过移动营销团队的建设,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通过沟通可以获知更多的客户信息,从而开展一对一的营销。例如,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对用户进行分组,根据客户需求状况分别向各组推送不同的信息,使企业营销活动更具针对性。具有竞争力的精准营销依托现代信息手段,对客户进行细分,使合适的顾客看到他想看到的信息,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高利润。中小企业通过个性化的服务比较准确的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在与顾客的沟通中不断创造客户价值。 4 结 论 在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在这个经济转型期,谁把握住了时代命脉,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移动互联网来势汹汹,它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开展精准营销势在必行,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不断创新营销策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思维创新方式浅淡 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学生生活、思想、思维的改变,使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传统教学方法的弱点也因此越来越突出,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新思维。探讨新的教学思维,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是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结合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下面简单探讨一下高中历史教学思维的问题。 一、新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思维一般是从原因到结果,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跃性。这种思维方式看起来很“稳”,但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做什么呢?该如何消除这种传统思维的弊端呢?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引入新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有别于传统思维,那么哪些才算新思维呢?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双向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是以下我要谈的新思维。 1.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非常式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正如前面所提的,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异性。求异思维则突破这种因果关系,在对事物的分析上,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得到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的、超乎寻常的思考,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如,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就是一种求异思维的表现。把这种求异思维引用到历史教学中,就是大胆地引导学生朝其它方向思考。又如,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一定要学生解答为什么会这样,但可以让学生反问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跳出了固定的框框,反而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全面。 2.逆向思维。 严格地说,逆向思维也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分支,这里我们将它单独谈,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在教学思维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逆向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反其思路而行。如,教材中讲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暴君,在列举这些暴行时,我们可以反其思路而行,分析这些暴行中客观的、正面的一方面,因为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既然它有负的一面,那肯定也会有正的一面。把这样的思维方式引入到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讲,得到的就不仅仅是新鲜感,更是看问题的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 历史是客观的,而问题才是主观的,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又如,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后中国革命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又说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有很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是逆向思维的信息反馈。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既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教学不只是死板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双向思维。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同样的一个问题,除了正向逆向之外,同一个方向,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结果。 历史这门人文学科的可知性、过去性强,且层次交迭,意象远,而且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思维的辐射与聚合协同共振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新乐章。双向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更周到,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还要从地理、人文、社会等各方面思考。分析问题也不能只运用一种方法,还要运用更多的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 我们培养学生的新思维能力主要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上的思维方式仅仅涉及数学目的,教学方法也要创新。 二、教学思维方法的创新 上面讲的主要是新思维方式,下面主要探讨一下思维方法的创新。 1.裂变创新。 历史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政治、地理学科都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历史教学中若以历史学科为主体,聚合其它学科,将达到课堂教学的匠心独运。这就是所谓的裂变,把一个学科问题裂开来,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说明它。如论证台湾建立起行政机构,行使对其它地区的管辖权时可说明,早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就派将军卫温到夷洲(今台湾);隋朝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琉球(今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元朝时,政府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和琉球(今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入侵者,收复台湾,台湾进入“明郑”时期;1683年清朝军队入台,台湾又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1685年(清光绪11年)划台湾为单一行省,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台湾,此后台湾同胞进行了反日斗争,和祖国大陆同胞一起,于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其次,从空间(即地理)来说,根据地质学家分析,台湾岛本来与祖国大陆相连,在更新世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台湾岛,台湾和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地质情况是一致的,因此,台湾是祖国大陆地形自然延伸的一部分,按国际法院1969年欧洲北海大陆架划界案例:“大陆架的主权界限之划定,应符合沿海国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台湾主权属于中国。再次,从意识(即政治)来说,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这种承认的基础上,联合国这个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在1971年将台湾当局驱逐出去,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益,即使在李登辉露出分裂祖国的真面目后,美国、日本等政府仍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就这样,从时间、空间、意识三个方面的聚合中,我们证明了一个令世界信服的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这样的裂变,不仅使课堂 变得生动,还收到了大大增强学生印象和记忆力的效果。 2.挖掘、转移创新。 这里说的挖掘、转移实际上是指挖掘课本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以使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即“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任何问题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之间总有一些内在的联系,将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中,分析出结果后,再转回来,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更清晰的结果。这和成语中所说的“触类旁通”是同样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一基本史实延伸开去,突破教材中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到中国资本主义产物时,有的学生持否定看法,理由是:内因是决定因素,中国鸦片战争前,就有资本主义萌芽,说明商品经济发达,在这样的土壤里,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经济才会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有的学生持肯定看法,理由是:没有土壤,强行嫁接资本主义并不罕见。这样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中审视,新观点、新看法就出现了。 三、如何创新 要做到以上这些,不是只教师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配合。而要让学生配合,就要让学生有主动性和创新欲望。 1.增强学生主动性。 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体性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应科学设立主体教学目标,诱发学生学习心向,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要创新,首先就要有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有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历史知识丰富多彩,中国古代的文明辉煌灿烂、世界战争风云变幻,这些学生都充满好奇,通过学习了解,他们会提出种种问题,也许幼稚、也许无意义,但却是他们的一种发现、一种探寻、一种创新。我在实践中注重及时肯定他们的做法,鼓励这种敢于发问、敢于探讨、敢于创新的精神。 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教学活动不是个体进行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教与学的互动参与性。这些问题不同的教学探讨中都已谈到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细举了。 4.要走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误区。 一是切莫抛开课本,一味追求高、深、难。 二是切莫忽视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信心、人际关系等)在历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新的时期需要新的教学思维和新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的教学,适应时代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高中历史论文:浅析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开放性作业理论和实践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教师要以发挥学生自主潜能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开放性作业,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让每个学生在完成开放性探究式作业中学知识、用知识、长才干、学做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历史课堂推行开放性作业的必要性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作业往往是为了强化、巩固所学知识,一般是就知识学知识,就技能练技能,比较注重学生的认知,设置是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数量、统一答案,设置的问题都是“理想”型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埋没了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作业只是成为教师教学流水线中不可缺少的“工序”,学生机械应付,收效甚微,这显然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开放性作业以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切入口,通过大量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移情”、“神入”于历史环境之中,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新能力;并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情操,变过去的单一、被动、封闭的学习为多样、主动、开放的学习,凸现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作业的内涵 所谓开放性作业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切,一般没有现成的确定的答案,要求做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开放性作业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探索,去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是人,是需要发展的人,教师心中要有人,以人为本,正视人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的特点与差异,尊重人、信任人,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要强调人的主体作用,要多一些弹性,少一点灵动,使我们的教学既要放得开,让学生各抒已见,又要收得拢,顺势诱导,从而拓宽教学进程中的人本空间,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充分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活动的开放搞活,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以人为本,让思想开放。 三、高中历史课堂推行开放性作业的类型 1.探究型:亲自动手是实现历史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高中生探秘心理强,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们探秘解谜。比如,用汉朝造纸方法试制纸张、选择适当的材料请你动手制作一块雕版、几个泥活字、几个金属活字,各用它们印刷一段文字,找出它们的优缺点,并想想我国印刷技术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体会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这些开放性作业在激发了学生探究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动手的实验性。 2.技能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爱好、技能完成具有个性化的作业。有许多习题,如成语和古文字搜集,擅长绘画的同学可用连环画来表达;擅长书法的同学可做成书法作品;有雕刻技能的同学甚至可将甲骨文直接仿真到“龟壳”上去。有电脑特长的同学可设计历史主题网页、小报、电子画册。这些图文并茂、神情兼备、充满学生技能、智慧,蕴历史于他们丰富多彩的理解和表现手段之中的个性化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有所获。 3.运用型:如我们在学生学习完"百家争鸣"后,就叫学生归纳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然后我们命了一道题:“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严格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这样就将学生的课本知识引用到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性。针对当前国外一些民族和地区冲突的现状,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以书信的形式劝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冲突”。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 4.思辩型:高中学生一般在15~18岁年龄段之间,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喜欢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这为我们设计思辩式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设计“岳飞能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引出了学生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见解。只要学生有创见有新意,言之有理、言之成理,我们就给予赞赏。 5.编演历史剧:很多学生说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因为老师上课是“对着活人讲死人的过去”。怎样才能让历史人物鲜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认为编演历史剧是较好的办法。这是一种穿越“时空隧道”式的问题,即利用已掌握的有关历史资料和证据,以第一人称或短剧表演的手法来反映过去的社会生活状况,我们把这类题称为“情境再现”。 6.社会调查型: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激增又速衰,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知识面不断拓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这都成为他们学习历史的开放的、持续终生的课堂。学生走进社会,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亲身体验、收集资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加强,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不但形成联系实际、关注现实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掌握用语言等形式表述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从而使历史贴近生活,关注现实。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要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素质教育本身是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冲击和突破。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浅议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这种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工教,同时又弘扬学生主体精神,促使每个学生得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满足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称之为“素质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素质教育本身是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冲击和突破。下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探索和实施素质教育。 1内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最关键一条是要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也是在课堂,要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必须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为此,我要求:在每次上课开始前,用3至5分钟时间,通过轮流办法,每次由一名学生讲故事,并做到:①用自己的语言讲。②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③与上课内容相联系。④具有教育意义。这样做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课外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准备。讲的内容丰富,知识面也很广。教师在关键处起“点石成金”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龚自珍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没有主动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2利用历史教学特点,让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注意教育的全面性。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它融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里有“金字塔之谜”、“十进位、六十进位、十六进位制”等数学知识、有“负荆请罪”、“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等等。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马拉松长跑由来与当今的奥运会相联系),注意运用模型、幻灯、录像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活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譬如讲到货币的知识;“衡”是称质量,是一种质量标准;文字有小篆、隶书和楷书以及介于楷书以及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通过板书字体来比较);“坑儒”和儒家的主张是什么等问题都可以揭示一下。讲匈奴,可联系王昭君的历史故事和杜甫的诗;讲秦“万里长城”时可以同“明长城”比较,通过数字,来说明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素质教育应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多种多样的知识,使学生的身体,思想和灵魂得到和谐发展。 3教材优势进行思想素质培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丰富实在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富有实效。譬如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结束时,可同我国春秋奴隶制没落比,让同学知道中国比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早了近千年,这说明我国是四大文明故国之一,且排列第二位,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文化。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上,行动上接纳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①规范作用;②组织作用;③传授作用;④管理作用;⑤评价作用;⑥育人作用。在课堂教学传授过程中,对于综合的、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譬如古代史有这么几个问题: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是怎样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是理想社会吗?金属工具和原始手工业的出现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为什么说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劳动者”、“生产工具”、“个体化”、“私有制”、“贫富分化”和“阶级”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讲清楚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起的主导作用(现在的菜农有的赚钱多有的赚钱少)。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得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那时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了原始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大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消费品。到了牛耕地、铁器和炼钢技术时代,生产力又向前发展了,劳动者生产技术提高了,经验丰富了,使得个体化成为可能,随之私有制产生了,伴随而来的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加剧就出现了阶级。 总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要完成这项改革任务,在教师的观念更新的基础上,还要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思想、能力共同提高,才能全面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高中历史论文: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 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 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 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例如高一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包括四节内容,这四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总的世界革命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首次革命高潮 ,这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导,以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的 一次世界规模的革命运动。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再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 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 地把握历史。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 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 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 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 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 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赵 尔巽在《清史稿》中的有关论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让学生思考这一观点。然 后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观点辅导,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它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 替的质变过程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赵尔巽的观点主要错在否定阶级斗争的历史 作用。 再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 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参加过山东省中学历史优质课评选,也听过很多课。有些课各个问 题平均用力,分不清主次,挖掘不出每个标题的内在联系;有些课则解难释疑,详略得当。例如《“工农武装 割据”的形成》一节,重点讲清概念——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紧密结合,并让学生按本书内容内在联系连线: 附图{图} 这样就把其内在联系讲透了。其难点是中国实施“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这就要按的论述,结合 中国当时实际国情,逐条分析讲述,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严谨的课堂结构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 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 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 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 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 ,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 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二)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 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 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 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例如:讲述 完德意志的统一后,可如下设问:“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国分别具有哪 些特点?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这样,不仅保持了学生的思维热点,有助于学生联系性思维,而且也拓宽 了学生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经过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理解的空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 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 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 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 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 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 攀,无从下手,而是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 讲授法、学生思考法、师生讨论法等等。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概念性、知识性的问 题由教师直接解答,如:“什么是五色旗?”、“沙文主义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题则应引导学生回答 ,如:“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内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的阶级属性,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 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 价值的本钱。”所以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优美的课堂语言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 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 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 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 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 ,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一句话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 学美,外在美主要指 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矶、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了的板书、板图美;有张有弛 、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我们 应该长期不懈地去努力、去探索达到上述完美境界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现质的 飞跃。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 容,突出重点、难点,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可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 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使学生不仅记忆牢固,而且知道本节的关键所在,起到画龙点 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 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在小结中,我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 习布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例如: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后,我是这样 安排的:1.扼要归纳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和危害;2.分别请学生把代表英、俄、德、法、日的虎、 熊、肠、蛙、太阳等符号,插画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示意图”上作为课堂练习;3.再挂出《时局图》烘托出 当时中国的危急局势,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之情。提出:“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 族危机,怎样才能挽救祖国被人宰割的民族危机呢?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苦苦探索着,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 结果怎样?启发学生思考,为讲好后面的新课埋下“伏笔”,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课堂教学最后还应注意目标反馈讲练落实,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 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呼吁:“我们要凭借有限 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这是素质教育中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应立足“以本为本” 许多教师都说现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难,学生也觉得难学,因为知识点多,理论性比初中更强,但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教历史,学生学历史,都应立足于课本,而能力的培养、答难质疑亦应立足于课本。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模式,学生如何去学,都应立足于课本。 一、能力的培养应以本为本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中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等。而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都应从课本出发。 1.掌握历史知识,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是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其层次较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此类问题尽可能自己少讲,尽量让学生多看书,指导学生自己去掌握这些知识。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条理性强,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掌握,教师只要稍加提示即可。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一些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以活跃课堂气氛,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紧扣教材,切忌夸夸其谈,冲淡主题,否则学生掌握的就只是一些片断,而非系统的历史知识。 2.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重大历史问题,它同样应立足于教材。如中国古代史中如何评价武则天的统治。谈到武氏的统治很多人都会看到其残暴的一面,对此,教师切忌大肆渲染,而应结合课本,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可以看出士族是一个腐朽、寄生的阶层,在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而武则天的统治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庶族地主势力打击士族地主,所以武则天的手段有其进步的一面,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其进步性还应是主要的。另外教材明确指出:“武则天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其统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3.运用史料的能力,即史料分析。这方面的能力训练更应立足课本,且重在平时。教学讲解每一节新课时,都涉及史料分析,所不同的是,面对的史料是教材内容。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问题,其难易度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分析作答,教师最后加以适当总结。这样做,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能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材的讲解是经常性的,所以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经常性的,久而久之,学生运用分析史料的能力必然有较大提高。如教师在讲述“七七事变”的背景时,可让学生阅读该部分教材的引言。从日方来看包括以下方面:①实现蓄谋已久的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的既定方针;②华北事变后,日本积极扩军备战,1936年制定了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计划;③1937年为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难,决定发动战争。同时再指导学生分析中国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同时,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把“七七事变”的背景与“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背景作比较,从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创造性的历史思维其实就是如何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在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典范可供我们学习,如“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就是光辉的典范。同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不乏此类典范。例如: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它是否走资本主义道路?教材指出:“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只是生产关系中某些环节的调整,如管理环节、分配环节等,但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性质,所以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只享有使用权,城市中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少部分企业资产拍卖转让),因此,我们走的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经济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这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如对一国两制的分析,教材指出它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从结果来看,它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平回归,实现了港澳地区的平稳过渡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完成,值得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发掘教材中的此类问题,特别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发掘此类问题。通过这些范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二、答难质疑同样应以本为本 许多师生所涉及的难题,在不少场合下,都未结合教材认真分析,如深入教材加以探讨,这些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另外,学生掌握的历史信息主要来自课本,理论素养又不够,所以教师在答难质疑时应尽量以本为据,这样更能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性认识,同时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分析教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乃至出现短暂的春天,分析其根本原因,许多人都认为应该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仔细分析教材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该节教材第一段就指出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等措施,使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民国初年出现各种实业团体形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热潮。由此不难看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实际上在民国初年就已经开始了;其次,教材第三段明确指出:“欧洲列强暂时对华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商品和资本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很显然,外部条件不足是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课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只有立足于课本才能使一些看似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才能使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稳步快速地向前发展。 高中历史论文: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论文 1.培养专业素质发展意识 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得有发展意识,同时还要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高中历史教师在发展专业素质时,要认识到发展的意识是进步的内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自我专业素质的提高,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提高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专业知识首先要重温大学专业课程,包括经济学、民族史、文化史、军事史等内容,以达到深化专业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教学技能素质 教学技能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教学技能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素质,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具体表现。其次,在课堂中高中历史教师还要熟练掌握依据不同教学内容施以不同教授方法,具体包括:启示性的讲授法、交流性的探讨法以及寓教于乐的情感教学法等,以便从总体上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史实视频、教学辅助工具等,让课堂更加生动,学生更易理解。 4.升华专业精神 (1)教师应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消除职业倦怠感,坚定自己的最初理想,拓宽专业知识面并提升专业化水平。 (2)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历史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个性,以学生和自身的终身教育为教学目标。 5.重视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研能力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手段,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稳固和更新、高等教育中所学专业知识与高中教学实际需要掌握的衔接、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具体实践中的技能技巧等。国家及其相关部门应注重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可通过定期组织他们专业更新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水平和教学技能;或者组织课程教学比赛激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和学习的动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以历史学科为切入点,从个人、社会和国家等层面来探求促进师资素质发展的策略,通过培养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教学技能等方式,来改善当前新课改与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促进高中历史教师在师资素质方面的提升。只有在充足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自我学习中逐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才能适应新课改标准下的历史教育需要,成为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时展的教育者。 高中历史论文:谈高中历史课堂模式教学 内容摘要: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模式 我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 ”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 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自学——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此外,它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识的结构,熟谙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作耐心的辅导。 三、参与——活动式 参与——活动式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同时也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这一模式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的推行,特别是历史“活动课”课型的确立,以及历史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的实验,为该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 参与——活动式特别适合于地方史和有关专题史的教学。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效果明显,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实施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一模式的运用要求较高,它不仅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明确的主题思想,还要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最好与校、团、队的活动结合起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 此外,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和目标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高中历史论文: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当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和理念,把握住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和特点,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策略,以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是在具体历史课程实施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最优的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师生和谐共处友好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和方法齐行、态度和情感端正,全面反思和改革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有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观去学习历史,才能真正体现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节历史课上,我们都要追求最高的教学效率,但是我们的课堂不可避免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效果是高耗低效,这些主要体现在: 1.准备不充分的课堂引导 过去式是历史学科的一大重要特点,正因为过去的不可再现,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尽可能完整的历史画面。所以,在课堂引导方面,往往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没法在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如果每一次上课都是同样的开场,没有悬念和趣味性,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慢慢失去学习的信心。 2.课堂教学教师引导不力 尽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加强合作式和开放式学习的推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引导不力,致使学生在课堂历史教学中出现学习的困难。因为学生暂时还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习惯,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料来实现信息搜索。所以信息相对闭塞的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和牵引。 3.无实质效果的课堂提问 学习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并且把握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深处。 二、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 针对历史新课程下倡导的探究式多样化学习方式,把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带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是一个新的突破点。通过课堂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是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的方法。 1.充分准备,搞好历史课堂讨论 充分的准备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准备,只有课堂的主体双方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术讨论的主题,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目标,让他们及早做好准备,及时参阅资料,以备课题所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10人一组的分组方式,每组拟选2-4个发言人,通过代表表达小组观点。也要让每个人都做好发言的准备,根据所定论题精心准备,奠定课堂讨论的基础。 2.精心命题,保证课堂讨论前提 命题是课堂教学的前提,需要围绕知识概念的把握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历史教学的命题尽量以重要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或者重要历史人物为依托,密切结合目前时事前沿的关键热点话题。在命题过程中,要注意命题的一些细节问题。首先是综合性的命题,要通过命题帮助学生疏通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以完成知识的衔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其次是要把握历史命题的联系。这里着重指历史学科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更进一步延伸到与现实生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作铺垫。比如从的三年困难时期,联系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更进一步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与历史的借鉴中了悟历史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最后要把握多维度的命题,让学生从纷繁芜杂的历史事件中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和反思,去发现其中的规律,逐步培养自主的创造性思维。 3.主体主导,准确定位高效课堂。 在真正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及时打破沉默的局面,适时引导学生发言;当出现激烈争论,要适当引导,使讨论向深层发展,紧扣命题。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敢地对历史提出质疑,积极探索前人没有深入的领地,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作为历史教师,面对学生做出的任何探索,无论有何不妥或是不成熟的想法,都要肯定其思维的新异性,帮助分析不足,走出误区,完成课堂教学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打造出高效的历史课堂。 4.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显示出强大的信息功能,为历史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在课堂中展现出了新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以多种方式和[是专门提供论文和论文的网站,]不同表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现象及其规律以。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加大传输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扬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学的直观性、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性等得到了有益的提升,生动活泼的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春意盎然。如讲述有关革命、战争等内容时,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5.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至关重要。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爱好,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推动了师生的相互合作学习和研究,良好地体现了教学民主化的思想。我国的传统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试验在教学中 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针对这一状况,当前历史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所谈仅仅是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尝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如何上好一门课,有待于今后永无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实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论文:史学研究新成果要融入高中历史教学 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是工作性质和任务全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是对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重在探索和发现;后者是对中学生进行普及性的历史教育,重在教育和育人。但由于两者都离不开历史,必然会产生相关性: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用和推广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作为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依据的教材,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以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下面以人教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为例,从四个方面来谈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一、吸收新成果,纠正教材中过时的或片面的观点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高中历史教材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无法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历史问题上依然停留在陈旧、过时或片面的观点上。比如,在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教材沿袭了一种传统的说法,称: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的事实。毕竟,思想观念的布新远比政治上的除旧艰难得多,攻克传统意识的文化堡垒远比攻克军事堡垒复杂得多。虽然武昌起义一夜成功,清王朝似大厦将倾,各省先后易帜,但是,与民主共和观念对抗的封建专制思想绵延千载,盘根错节,流毒深广。它通过古典律法的实施,儒家经典的传播,传统意识的灌输以及社会风俗、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不仅渗透到统治阶级的脑海中,而且也浸润了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的迅速败亡,通常被论者当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有力佐证。但是,这两次短命闹剧的匆匆收场,与其说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倒不如归功于部分接受民主共和观念的政治精英奋起抗争。如果认定辛亥革命就已经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那么和新文化运动举起的民主与科学旗帜岂非是无的放矢?因此,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可以修正为:“辛亥革命首倡民主共和。从此,民主共和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 这种修正并不损害辛亥革命的光辉彪炳史册,因为首倡民主共和也是极其伟大光荣的。 二、吸收新成果、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问题 当代史学发展的特点之一是研究视野的开拓和研究视角的转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审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诸多问题,沿着科学和宏观方向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以至有的研究者提出,对现代化的探讨已日益成为“显学”。但是,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仍然是一种“革命史范式”,与高等学校的历史教育严重脱节。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与学都应该关注现代化研究,吸收现代化研究的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范式改进教与学。比如,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过签订《马关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政治、外交活动,按革命史范式提供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但李鸿章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作为洋务派的中坚,他的活动又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按现代化范式提供的标准来评价,他又在1870~1890年代的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充当了“主角”。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总理衙门的设置、辛酉政变、洋务运动等等,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得出新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突破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定势,而且促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发现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新因素,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吸收新成果,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只向学生介绍史学界认识基本一致的观点,基本上不涉及学术之争,理由是避免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与现代教育观念格格不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思维品质中的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长,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上或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喜欢质疑、辩驳、争论和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新教材虽然以“脚注”的形式对史学界在重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作了介绍、但仅限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一例,力度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可视情况增加一些教材未涉及的学术争鸣。比如,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新教材采用的是这样的观点,即“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而,在国外和我国台湾史学界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在欧美和日本有“非革命论”与“排满革命论”,在台湾有“全民革命论”。如果在教学中向学生作适当的介绍,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利于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当然,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引导学生变换角色进行虚拟争鸣。实践证明,适当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探究式教学早已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展还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近年来,笔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探究式教学,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对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形成了“质疑──思疑──解疑”反复循环的操作程序。 1.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 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如关于的性质,笔者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探究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性质的热烈讨论。为使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学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请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围绕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等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比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材中可质疑设问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疑。 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不仅要答疑解难,而且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生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如上述对一些问题的质疑,由于教师营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氛围,学生在讨论中灵感飞现,新意迭出。有学生认真思考后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认为既不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不是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性质类似于早期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运动,主观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的学生认为实际上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帝党和后党之争,维新派只是帝党向后党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当然,这些看法不一定科学,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确实难能可贵。由此可见,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3.开展多彩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 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善疑巧问、浅处探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等,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如讨论的性质、洋务运动的作用等;也应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如组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改革开放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潮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课堂讨论会,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实践表明,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是探究式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教师还应引导学全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总之,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质疑──思疑──解疑”旨在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应该说,这一探索还很不成熟,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这里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广大教师的深入探讨。 高中历史论文: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主题一关注"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是我们新课程由理念层面转化为课堂实践层面的重要桥梁。在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行为。即: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表现。因此,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若想真正得以全面落实,就必须从“教学设计”入手。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应当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级等基本要素。这里必须明确,我们不能把教学设计仅仅定位于解决知识如何讲授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即“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需要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察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具体来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通常应包括课前分析、实施过程和课后反思等三个基本环节。 一是课前分析。它包括:1教材分析:包括课标的要求,每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关联等。2是分析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等。3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培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4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两方面的实施策略的选择。6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等。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1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的。。。3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4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5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二是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的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拥有比较广阔的延展空间,这也为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设计的立足点已不再是仅仅着眼于学科知识本位价值,而是一切以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的宗旨上来。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而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其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尝到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新理念。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树立暂新的设计理念,即一定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习者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换言之,我们觉得以下两点至为重要: 一是要务必强调对学生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学习者对实现某项学习目标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以便为j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如果我们不能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那是不可能指望获得很好的效果的。 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生能否发展,学生能否主动发展,学生能否全面发展,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终极追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是真正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应用教学技术和描绘教学过程的。学习目标不应该是我们强加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不应该是我们主观上想当然来设定的,学习评价不应是由教师单方面来武断裁决的。这一切都应当是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而形成的。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应该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教学过程的操作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而不应该是完全按照教师预定的流程而机械完成的。此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学习方法和思路的引导,更应当要有对其学习情感的唤醒和调动以及对有助于促进和激励学生良性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营造。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与我国传统课程相比,模块课程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哟模块都以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模块中样,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2相对的独立性。即模块都是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特定的主题内容。模块和模块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学科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很密切,并不一定都具有必然的序列递进关系,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可以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发生多种可能的关联,从而使统一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及多样化。 3灵活性。传统的高中课程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单元与单元之间往往表现为一种线性关系,学习必须要个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灵活性较差。而新课程所采用的模块方式,由于不同的模块均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这样,在呈现并列关系的模块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并决定从哪一模块首先开始教学,甚至若有必要,也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性选择。可见,模块教学使教学组织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4开放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的梯装序列,而是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关联,这就打破了传统课程相对封闭的弊端,它一方面对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融入课程,沟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入课程,实现模块主题的不断更新而提供了前提。 高中历史论文: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焕发新的色彩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让历史课堂焕发新的色彩,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严谨的课堂结构,优美的课堂语言,画龙点睛的小结。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 关键词 熟练地驾驭教材 严谨的课堂结构 优美的课堂语言 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新的色彩?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 再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 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严谨的课堂结构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二)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 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例如:讲述完德意志的统一后,可如下设问:“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国分别具有哪些特点?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这样,不仅保持了学生的思维热点,有助于学生联系性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经过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理解的空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是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讲授法、学生思考法、师生讨论法等等。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由教师直接解答,如:“什么是五色旗?”、“沙文主义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题则应引导学生回答,如:“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内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的阶级属性,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所以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优美的课堂语言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一句话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了的板书、板图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我们应该长期不 懈地去努力、去探索达到上述完美境界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可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使学生不仅记忆牢固,而且知道本节的关键所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在小结中,我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习布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 课堂教学最后还应注意目标反馈讲练落实,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 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让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让历史课堂焕发新的色彩。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高中历史论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从“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一句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传统的历史教学倾向于背记历史知识,更多的,我们学会去应该思考历史。因此,我们开展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背诵课本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意义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从学习历史中明白道理。这就是我们要提出的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下,所提倡的理念之一。 一、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 历史是一门很综合的人文社会学科,对人成长过程影响很大,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来说,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主要从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去加以培育,把学生培育成文化知识丰富、人文素养较高的人才。 首先,关于人文素质的培育。人文素质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所以要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窗口,是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要找出好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有明确的“时间”线索的了解。能够对基本知识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并能把历史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分析问题。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历史中获得的历史意识来考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培养正确的社会认识,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即所谓“鉴往知来”、“以史为鉴”。这一点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新课改的要求。 其二,关于道德素质的培育。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历史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思想政治素质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教育等。历史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人量的材料。尤其是,今天的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爱国主义日益隐性化,这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育,而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合适的。通过学习历史,知道我国古代有很多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的科学文化成果、如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历史上与外敌的抗争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等等。 其三,关于心理素质的培育。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趣、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尽量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其奋发的进取心和健康的个性心理。例如,生活坎坷、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历史上苦学成名的人物就容易产生“亲近情缘”,有认同感乃至热爱,从而对这类历史人物做出较高的评价。女同学对武则天、秋瑾的事迹记得牢,评价也相对高些等等。把历史人物和重要励志事件等结合班级里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培养他们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节课,一个问题,都必须时刻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认真备课,找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发散式思维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①教师必须加强自我素质的修养和提升,转变观念,不搞应试教育,而要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基本依据,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教师是社会发展的先驱,担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的使命,教师必须自觉地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适应未来的变化并不断地创造未来,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中国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需要。②教学过程中适时增添史料,适当用央视“百家讲坛”式的解读,增强趣味性,丰富课堂,把学生“拉”入教学中,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生思维。③尽量避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要求学生,而是充分构建民主化教学氛围,让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从而在讨论中学习知识,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④对可以提高学生素质的知识点上一定要深度挖掘,比如历史典故,历史名人等方面。⑤改进、更新教学手段和技术。素质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视角的教育,需要我们同行不断探索。当然,素质教育的受众是学生,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因此,教师的素质十分重要。希望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同仁都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自己的理念、智慧去帮助学生打开启蒙之门。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三维课堂教学 《课标》要求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近两年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实践,就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第一, 实行“看、读、说、评与析、导、启”教法,落实“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专题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对这种知识实行“看、读、说、评”教法。 例:在“选修I”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梭伦改革”中的“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一目时,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完成记忆目标,教师首先板书关键词:雅典地理、荷马时代、贵族政治、平民暴动,然后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别予以简释。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经过学生这样的一看、一读、一说和教师一点评,学习者对于“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历史时间、政治发展等都有所了解,既能强化记忆又能简化理解,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是一种教少学多的选择。 其次,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它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掌握某一学习领域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分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和抽象性历史概念两种。对这部分知识就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先通过教师的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再次,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途径。例: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德国的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实例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规律的正确性,这样就会把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某种公式的图解,便于学生掌握。 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历史技能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见的显性技能,也称操作技能,如绘制历史地图、表格等;另一种是在人脑中进行的隐性技能,又称心智技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主要培养的是隐性技能,其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和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课本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步提高能力。 例,讲到《选修I》“雅典民主政治”中“陶片放逐法”这则材料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实行“陶片放逐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有何实质性特点?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何借鉴意义?其次,历史认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高中历史教育的认识能力培养主要有一般性能力和学科性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能力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例如:讲“选修I”商鞅变法后进行小结,我给学生这样一道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各有什么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这样使学生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好教学的认知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要彻实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巧,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方法”指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即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学法指导。“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如何操作,即程序性知识)来学习什么知识(陈述性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程序性知识)。从认识论看,学习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它遵循着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看,学校教育中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其中包括由教师到学生,再由学生到教师间的信息输入—— 储存——加工——提取——反馈两个基本环节。 从老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其次,方法要灵、活、巧。课程观念的更新为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即由教学管制者变为教学民主管理者;由文本知识灌输者变为历史学习引领者;由历史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学习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被动接受学习、无目的的活动学习、解题式学习、死记硬背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接受学习、主动开展历史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填鸭式灌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忽视,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 例: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前有“学习建议”一栏,“历史必修I”第五单元的“学习建议”有这样一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也可观看新中国外交五十年成就展,或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相关资料”,这些建议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感受历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0世纪50年代,英国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知识应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数学公式来表述的,隐性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教师仅靠书本上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表明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应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即教育者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涉及到“为人师表”的问题,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例:在讲“选修I”的“梭伦改革”中“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这一节内容,梭伦改革由于没有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了出走,学生了解后,有的笑了,有的说:“真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对此,我抓住机会,反问学生:同学们,你认为梭伦的选择可取吗?应如何看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应如何对待?有的大学生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挫折、就业的困惑而选择了轻生的做法,是一种怎样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困难与挫折,弱者选择逃避,强者选择面对,寻求最佳的方法与途径解决困难和战胜挫折,从而对学生进行健康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从三个维度提出要求:对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不但要把自己也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成为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示范者,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 高中历史论文:关于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历史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加紧进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高中历史教育模式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师资力量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研究相对薄弱,不能真正把新课程理念具体落实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完善。本文立足于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发现在创新能力已经日益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只有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育的突破口,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在提高教育者创新能力和历史教育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素质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思考 一、引言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教育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高中阶段,正值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同时,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加紧进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制约着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 发展和完善。 二、改变传统评价模式 2.1改革考试制度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家长、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以分数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发展、一位教师教学水平、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考试有着不可避免的指挥棒作用,许多教师眼中"见分不见人",主张"考什么,教什么,评什么,做什么",完全不顾教育的目的和教育规律。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则异化为分数的奴隶。当一切都以考试和分数为中心的时候,课程改革就只能在教室外徘徊,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因此,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必须要改革考试制度,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评价观,逐步形成对评价的认识,淡化急功近利思想,杜绝弄虚作假的风气,同时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对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道德教育。 2.2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2.2.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改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高中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其次要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要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将考试和其它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避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的现象。例如,让学生对本地区近代以来交通方式的变化进行调查,认识交通进步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并撰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方式上,倡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纸笔考试和其它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历史学习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2.2.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评价要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首先,要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这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基础。其次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三、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素质 3.1加快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更新 为了迎接历史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基础教育 主管部门的教育管理者首先应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思维,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定位思考,积极确立一切以服从于教育改革、服从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服从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理念。与此同时,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和评价机制,积极探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方案,逐步由现行的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定学定教的唯一评价机制过渡到以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综合提高为目标的多元化教育评价机制。作为基础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还应积极推广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有计划地、系统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新的教育理念,争取使新课程理念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形成社会支持、家长参与的改革局面,为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2推动高中历史教师理念更新和素质提高 教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动力,教师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素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业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有离职倾向。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工作清苦,待遇低,也有的教师对工作不感兴趣;其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的知识广度、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都未达到应有的能力要求:第三,教师的业务状况堪忧。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少数教师经常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部分教师不会运用,县镇的农村教师现代教学手段更为薄弱。第四,教师的知识更新不足。有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业务学习,特别是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思想观念和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欠佳。 有怎样的历史教师,就有怎样的历史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 总之,只有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育的突破口,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在提高教育者创新能力和历史教育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历史赋予高中历史教育的使命。 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新课程改革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尤其是家长)做好宣传工作,有计划、持续不断地向全社会及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精神,营造课程改革舆论气氛。在全社会掀起浓厚而又热烈的改革气氛,建立一种社会、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大力争取家长与社会的支持。课程管理者和课程改革的发动者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扩大声势,让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体会到改革的必须与重要,急迫和不可逆转。为了引导家长感知课程改革,学校可以举办新课程教学活动开放日,把家长请进学校课堂评教评学,印发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制作大型课程改革宣传展板,张贴标语和课程改革歌等,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改革与家庭教育等内容,使家长了解为什么搞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改什么、家长怎样支持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等问题,并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多种办法和途径,解决家长的疑惑和问题,让课程改革深入民心,产生积极的、广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同社区的沟通,充分利用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教学,使学校、社区、家长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形成合力。 高中历史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点滴思考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理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要改变过去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努力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进行,甘肃省也即将进入新一轮改革之中,因此有必要提前去思考高中历史学习评价的变化,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1、全面实施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领高中历史课教学,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2、突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历史课教学规律,利用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教育的素材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在成长中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引领课堂教学,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贯彻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和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艺术性。 4、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通过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激励和促使教师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学术研究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1、对教学目标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有对教学目标的评价。 (1)教学目标要全面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不全面,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的追求不全面,或者对某方面目标的追求有所忽视。 (2)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学目标是否合适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标准,其目的是引导历史教学向符合教育科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转变。 (3)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就好开展,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就容易实施。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案在实施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无法按原定教案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必要的,有教学目标可以规范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教学活动是双向的,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由教师单方面来进行的。一旦激活了学习的主体,由我来教你来学,变成了我要学,我要主动探索,主动提问,主动刨根问底。因此,教学目标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整或重新考虑。关键是这种修改和变化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高尚的、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要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共同完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应当分开。不然,在强大的教学传统的影响下,很容易用评“教”代替评“学”。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首先评价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和调控就应该向有利于每个学生发展的方向来进行。就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是启发和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现在,我们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展现和形成,需要有一种充满矛盾的、可以使思维活动启动的新情境,需要具备一种开放、进取和无所畏惧的心态。这种心态只有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质疑、探索,经常受到鼓励的情况下,才容易形成。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通过教学要实现发展的一方。课堂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主要不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当堂记忆程度。对学生课堂评价的最重要标准应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可以考虑从三方面来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一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广泛性;二是思考问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三是围绕教学问题的交流互动。3、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首先要考虑各项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此外,还要考虑课堂气氛的宽松度、融洽度和师生的精神状态,因为这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兴奋、进取、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思维活跃的表现。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1、课堂观察法。进行听课活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观察。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有五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也有五个维度: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2、访谈法。对学生、教师的调查访谈是一种有明确评价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3、测验法。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拟出一定的题目,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所得及教师教学的效果。 4、问卷调查法。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问卷,了解各教学要素的实施情况及达到程度。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要尽量简明,具有可操作性。 总之,历史素质教育呼唤全面评价,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只有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才能使历史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高中历史论文: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进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网络教学大致可分为:运用校园局域网传输教学资源,辅助教师讲课的教学形式;运用网络教室学生人手一机的环境,教师通过计算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运用某种专线(有线电视线等)传输录像资料或计算机课件,超时空的远程教学形式,以及将校园局域网与互联网结合使用,使用部分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教学形式。本文主要就应用学校网络教室进行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些浅见。 一、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条件 1.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络环境的改善。 90年代以来,中学校园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仅在天津市,不少中学已经建成校园局域网和网络教室,一些学校还特别注重网络的升级、扩展,使之能够兼容各种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网络互联性,适应高速、多媒体传输的需要,并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在此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将校园网延伸到各教研组,使教师不但能够在办公室中调取本校教学资料、制作简单教学课件并通过校园网传输至教室应用于教学,而且能够在办公室中通过校园网浏览Internet上的信息,随时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资料;建立电子阅览室,教师以及学生能够在电子阅览室查阅各种图书,并能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外部资源以Shockwave形式和Webpages形式向社会提供部分自制教学软件等目标。 2.师生应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兴趣和技能提高。 天津市进行新课程计划试验以来,高中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普及,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字输入速度,而且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以及在网上信息的方法。设计编程、制作主页也不再是个别计算机爱好者的“专利”,仅在“天津热线”的耀华中学网站上的学生班级主页就已达19个。不少学生不仅对计算机和网络非常熟悉,而且将其作为课余学习、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学生愿意进行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学科课程的尝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天津市各中学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许多学校对中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有些中学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任职初期必须使用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作汇报课,有的学校采用定期轮训的办法等,使青年教师达到独立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水平。历史学科的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掌握了AnimatorPro、Photoshop、PowerPoint、FrontPage、Flash、Authorware等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取得自行设计、制作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的经验,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改意识加强。开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途径。 3.当代教育理论的支持。 近些年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盛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观、师生关系观等,促使教学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接受教育观、共性至上教育观逐渐向自主教育观、个性发展教育观转变;人的整体素质观。注重培养创造能力的人才观进一步明确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建构主义的理念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更容易被实践。因此,一些历史教师在接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同时,开始以“教学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的理念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促成了理论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初步结合。 二、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约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实现。针对历史学科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网络软件的设计,首先应该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设计了学习步骤建议: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后完成一份论证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了解学术观点(史学界对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几种不同观点)阅读学习资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治、经济、社会阶级关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图文资料)进行检测练习展开网上讨论完成作业进行网上交流。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人的学习活动:每个学习环节的时间 ,重点阅读的内容:自己赞同的学术观点,完成作业的方法(如:是以大量下载信息为主,还是以独立撰写为主),学习环节的重复和缺省(如:反复阅读、边讨论边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性交流,不参与讨论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这样,虽然学习步骤建议是线性的,但全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非线性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 2.启发性原则。 在一般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语言、教具,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道理的。在网络教室中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资源是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事先设计好再由计算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课上师生之间的口语交流较少。因此设计历史网络教学软件应特别注意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资料,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提示语言及出示提示语言的恰当时机,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计算机程序或教师本人的适时启发下,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坚决避免网络上的“满堂灌”。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旧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提供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以及社会风俗、服饰等方面的大量历史资料,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察图片、统计图表,在教师的启发和同学间的彼此提示下,很容易发现: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不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学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服饰(和服与西装的对比图片)和生活习惯(鹿鸣馆的交际舞会图片)也开始西欧化。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适应的原理思考,就很容易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作出判断。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情况用计算机向全班或某个学生发出提示性语言,指点学习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使之达成学习目标。 3.交互性原则。 即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采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方式,使计算机提供各方面的历史信息“刺激”学生,学生又把自己学习思考后的“反应”反馈给计算机。计算机随时可以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的程度,根据其历史学科的实际水平,提示学习思路,确定适宜的信息传输量,自动提高或降低学生学习进度。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网络软件中,就设计了自我测试发生失误的导学提示,如:在考查“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前,殖民地经济发展的主流”一选择题中,当学生作答失误后,计算机就会提示:“这个问题教材讲的比较简单,请看本课的[基本线索讲授],要详细了解请看[超级链接2]‘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在[超级链接2]中提示:“学习时应特别注意:北美殖民地形成统一的市场,表明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部小农经济与南部种植园经济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北美经济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提出自己的经济、政治要求,承担起领导民族革命的任务。注意结合本年级政治课所学基本哲学观点,理解什么是当时北美经济发展的主流。” 4.层次性原则。 是指在设计历史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时,应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基本、较高、发展特长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在计算机或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发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因学习目标单一,导致班级中部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学习愿望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设计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风俗、服饰等各个方面文字、图片、统计图表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除少量必读内容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学习资料的内容和数量。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一、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用一、两条史实);二、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多方面史实);三、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多方面史实论证,同时说明不同意其他观点的理由)。设计了几种完成作业的方式:利用计算机独立撰写论述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用简单的语言将下载的网络资源连接起来,形成自己的作业;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作业,使学习尽可能地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5.合作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教学环境中交流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而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适宜环境,也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空间。因此,设计网络软件应特别注意将个性化学习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即围绕一些历史问题展开师生间、学生间、个人与小组间、小组与小组间,以及班与班之间的网上讨论、交流,使每个人(学生、教师)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相互激发学习的灵感,优势互补,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的网络软件中,编制了支持网络讨论、网上留言、保存讨论或留言记录、显示讨论或作业内容的程序,设置了“网上讨论”、“讨论记录”、“网上留言”、“观看留言”等栏目,网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浏览或下载信息。学生在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进入“网上讨论”环境,选择向教师求教或是与同学切磋,不同范围的交流贯穿始终。 6.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主要是指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计算机网络与传统教学环境的一个显着区别,是可以向学生提供近乎无限的学习资源。设计历史学科网络软件要充分运用这一优势,结合高中生学习的特点,尽量开发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法之一,立足校园局域网,尽量查找、利用互联网上历史学科资源,采用下载信息、创建链接等方法加强校园网的功能。如:“文艺复兴”一课网络软件,设计了校园网与在天津热线上运行的天津教研网站历史学科主页的链接,在天津教研网历史学科网页中有较多的关于文艺复兴的图文资料和互联网上文艺复兴站点的域名,这既能大大丰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又能为学生深入了解文艺复兴问题,进一步探究这一段历史提供自学的途径。做法之二,软化学科边缘,向学生提供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如:给学生提供中国古代大运河河道变迁与沿线城市兴衰的图文史料,提示学生结合地理课所学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等知识,运用正确的 史学观点,分析交通运输线与沿线城市兴衰的关系(高三“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软件设计思路人 三、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通过近年来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证明,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科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 (2)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记忆结论,而是更多地接触到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有助于学生处理材料和历史阐释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讨论,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求解疑难问题,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的局限,大大拓展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时,要自行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度,这些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为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打好基础。 (3)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延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调控能力,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了互助精神,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2.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 (1)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以如何讲好课程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出发点,而以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模式中,让学生们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根据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进度来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辅导。教师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历史知识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积累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有许多因灵感激发的精彩应答场面瞬间即逝,其间显现的创新思维活动无法再现出来以启迪后人;学生作业中反映出学习的成就与不足,也很难为以后经历这段学习过程的师生借鉴,造成一种无形的教育浪费。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可将许多讨论、作业情况保存下来,供其他教师、学生分析、点评、学习、借鉴,成为一种与历史资料同等珍贵的教育资源。 当然,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如:(1)教育成本明显增加,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开发适用的网络软件外,计算机设备的耗费大,也使很多学校难以负担;(2)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大量信息面前,有的学生出现了求新、求快、求刺激而不求甚解的倾向,容易出现盲目下载别人材料的“抄袭作业”行为;(3)师生之间口语交流明显减少,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所减弱等。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但是不可否认,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将会大大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更好地完成高中历史教学所承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 高中历史论文:论高中历史课改与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构建 【论文关 键 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地方高师院校 历史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后,历史课程体系变化很大,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只有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世界史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特色课程,才能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来,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全国陆续展开。此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构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体系”。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为主的地方高师院校应针对这一变化进行改革,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一、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 (一)模块加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不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采用“模块”加“专题”的课程结构,建立起注重基础与综合、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的历史课程体系。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六个选修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及相应的学习内容。每一“模块”由6~9个围绕一定主题、具有相近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学习专题组成,在内容上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综合性和时代性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内容特征 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再像过去强制地把某一历史阶段的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历史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确定新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仅继续重视政治史内容,而且加强了思想文化史、文明史、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教育史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内容,如“人类起源之谜”这一内容,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又离不开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包含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动物学、地质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同时,高中历史新课程增加了不少与时代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与社会进步和学生经验相联系的课程内容。而六个选修模块课程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突出变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地不断推进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成为时代的需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如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来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缺陷,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梭伦改革”、“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玛雅文明的消失”等内容。在世界近现代史方面,增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内容。在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总共25个专题中,世界史有11个专题,占44%;选修模块总共41个专题中,世界史有28个专题,占68.3%;在必修和选修总共66个专题中,世界史有39个专题,占总专题数的59%。在高中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现行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与中学历史课程体系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文件构建的,该文件规定师范历史专业的主要课程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社会生活史、版本目录学、训诂学、史源学、史学论文写作、历史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历史学科本位,一些如史源学、训诂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课程,在地方高师院校只是培养方案里的摆设而已。近年来,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其课程体系仍与中学历史课程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先行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江苏省,有专家在对南京等地部分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师生以及新近参加工作的在职中学历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师范生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基本上不太了解、不甚关心;中学历史新课程知识在高校的教学中仅仅涉及少数内容;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都认为高校的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需求”。江苏这样教育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由于观念、体制、师资等方面的因素,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并未随着中学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其所培养的学生自然无法迅速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 大学历史学专业本国史和外国史的比例应均衡发展,且外国史的比例应适当增加。据北京大学高岱教授的调研统计,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的历史学系,从事外国史的教学人员占2/3左右,而且在这些大学中,外国史还是所有非史学专业大学生必修的通选课;韩国、日本主要大学的历史系,从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也占到2/3;俄罗斯主要大学历史系约有50%的教师从事世界史教学研究。[6]而我国世界史学科在整个历史学科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1/3。尤其在地方高师院校,在一个30~40人左右的历史系,只设一个世界史教研室,只有3~5人从事世界史教学,基本上只能完成几门世界通史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程。可以说,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课程体系是不完整的。从前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师范历史专业主要课程也可以看出世界史在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地位。这既不能适应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及时作出调整。 (三)历史专业教育课程不足 在我国,一般师范院校都较为重视普通教育理论和技能,而忽视专业教育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师类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少,比例低,教育实践时间短。[7]目前,在高师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教育类的课程主要由“老三样”(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组成,且主要是公共教育理论课程,针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专业教育理论课程严重不足。 三、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新课程体系构建 (一)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8]结合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和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需要构建新型的历史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指挥棒。近年来,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在调整历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地向综合性大学靠拢,过分强调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忽视了师范性特点,脱离了地方师范院校实际。而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早在本世纪初就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确定了“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深厚的历史科学知识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工作者”[9]的培养目标。一所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业都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工作者”,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历史教育专业更应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服务基础教育,为中学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的综合素质高的合格的历史教师,其课程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其课程设置要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服务并引领地方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构建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体系要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在构建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时,必须保证能使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大序、框架和规律有基础性认识。因此,可在保证基本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两门通史教学时间从三年压缩到两年。同时增加系列的专门史课程,即开设中外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以及宗教史、文明史、环境史、科技史、教育史等主要专门史课程,凸显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系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较为全面系统的感受和认识。其次,课程体系要纳入其它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历史学科是包罗万象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0]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在构建历史专业课程体系时,有必要纳入人文地理学、考古和文博、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内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原则,既注重专业学习的科学化,又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一些本专业教师无法开设但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非常重要的课程,如文学史、哲学史、艺术史等,可通过学校平台,与其他院系协调,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第三,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一是要增加部分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相关的必修与选修课,如近代以来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价、探索历史的奥秘等。二是要增加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地方史、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第四,课程体系要突出历史专业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强化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特色。除传统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外,应增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历史教育学、历史课件制作、史学名着研读、史料分析、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加强历史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历史专业学生所必要的专业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 (三)加强世界史课程设置与教学 2011年,世界史升为一级学科,如何完善世界史学科体系成为一个迫切问题,作为地方性的高师院校,更是任务艰巨。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学科很难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覆盖世界史的七个二级学科,但可以逐步朝这一方向努力。高中世界史的比例已接近60%,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已走在了地方高师院校的前面,作为为中学培养师资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至少应努力适应这一变革,在课程体系上作出调整。具体而言,首先必须保证世界通史系列课程结构,逐步确立和完善外国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等几门主要的专门史课程,以及与高中新课改直接相关的专题史,如世界改革史、世界文化遗产等课程,其次是建立一些拓展学生视野、适应时展的世界史专题,如世界科技史、世界现代化研究、经济全球化研究、国际关系史、恐怖主义研究等课程。此外,可开设周边国家史、亚洲史等课程,侧重研究与中国有关的经济、文化、边疆政策等内容。因此,无论是世界史一级学科发展的需要,还是高中历史课程改 革的需要,地方高师院校都应加强世界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总之,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对接是一个急迫的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有教学内容等同步改革,才能真正构建起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 高中历史论文:谈如何把高中历史融入德育 学校以德智体美劳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长时间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讲究品德教育,但是和学生群体脱离,并不符合实际,教导的思想跟不上社会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面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有种懒散、挑剔的反叛心理存在。鉴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属于不成熟阶段,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历史教师应从专业角度上出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什么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法律的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有着重要的联动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学生德育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培养自身的责任感、道德感,做到明礼诚信、敬业乐群、积极进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遵循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行一致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自我相结合的原则。 2历史中的德育资源 历史的长河总是给人留下许多启示,璀璨、辉煌历史带给每个国民的财富是数之不尽的。在现今德育问题上,我国古典文化留下许多千古名篇,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屈原的《离骚》,给人以心理上的提醒和涤荡,时刻警醒自身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道德,真正做到从内到外的优秀。从我国历史长河分析,伟大的智慧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延续,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繁衍生息。 1)历史政治制度。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其政治制度建构的实质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进行剥削与压迫。在当今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教师应教育学生透过古代的制度来学习、认识现今的生存之道、政治政策和法律制度,清楚地认识到古今社会的不同。在政治上,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认清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分理解国家做出的各项决定,努力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识到人类发展的脚步和基本规律;在法律上,应该使学生明白在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也要认清相对应的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我国历史上萦绕着浓厚的政治、文化、经济的气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铸就了享誉海内外的文明古国。通过认知我国古代的文明和了解灿烂的文化,应该使学生认清现今的社会趋势,跟随国家发展的步伐,透过古时的政治制度清楚地认知自身所处的时代,确立自身的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历史杰出人物。我国历史上出现大批量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许多的辉煌,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其中为西藏历史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是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成婚,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造酒、研磨、纸墨等生产技术,与中原王朝在文化、经济、政治上保持了友好的关系。这一和亲的举动不仅密切了唐和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增进了中原与西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习松赞干布在历史上的伟大事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和传统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在实际意义上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其核心就是上面提到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无论前方的道路是多么的迷茫,中华民族都坚定走过。如今更需要教育学生学习历史杰出人物的爱国精神、高尚品格,坚定热爱祖国的思想,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成自己的任务,让民族精神流传到每个角落,与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坚持不懈地拼搏。爱国,是每个中国人从心里发出来的激情,心中坚定的信念。这是一种直入心底的执着,更主要的是内心的尊严散发出来的一种不屈不挠和坚持不懈。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心里的正义感,对人生观和自我实现价值观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实现历史德育的多样性 社会的进步推动德育的发展,在现今的教育当中应该寓德于史,不断创新寻找新的契合点。 1)道德归类。将历史优秀人物体现出的各种道德修养,在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归类,让学生在整理的时候加深印象,形成自己初步的、正确的道德观。 2)日期提示。在我国历史重要节日到来之际,提醒学生温习历史的那一天,加深对历史德育的感受程度,增强对祖国、家乡、自然、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3)影视再现。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能够生动地展现历史,通过人物和事例反映出古人的道德思想,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影视再现这一有意义的活动,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4)角色体现。通过班级组织活动,模仿历史人物不同方面的道德品质,对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5)形象模拟。通过现代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视、听等手段把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真切地显示出人物真、善、美的道德内涵,将远去的历史变为有形的,巩固加深正面历史人物在心中的印象。 4历史课外活动的培养 1)开展关于历史教育的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形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家乡、祖国、人民充满爱的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 2)利用历史文物、历史名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体现。①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讲学,让学生看到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河山,认识到祖国江山的瑰丽宏伟,增加学生 的爱国情怀。②参观文物展览,由于文物的生动、形象、真实等特点,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③通过各时期的古文物收集,让学生认知不同历史时代的经济、文化,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历程,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发展中透过历史这个表面看到深层的本质,结合历史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道德修养上的进取性、法律上的自觉性、政治上的客观性、心理上的成熟性,以21世纪复合型人才为标杆,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企业运营管理篇1 一、引言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与自身条件的变化,会面临不同的经营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种风险是可预见的[1]。为最大限度减少这种风险带来的隐患,确保企业的顺利运行,企业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2]。现阶段的风险管理系统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而面对越来越复杂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对于相关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提升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3]。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主要是对企业运行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管控,避免其影响企业的发展[4]。企业风险不仅会对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造成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由此引发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问题都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极有可能会导致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地位不断下降[5]。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基于企业发展角度,还是员工发展角度,企业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6]。现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体系也不再是单一的制度,而是包含技术、计划、程序和关键过程的系统化体系,不但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监管效果,而且也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将其合理应用在企业管理中,特别是应用在部分大型企业中,可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7]。企业要想实现对运营风险的有效管控,就要对自身存在的风险做出明确、具体的责任划分,使风险管理更加科学有效[8]。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研究如何提升管理体系在企业中应用价值,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与质量[9]。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在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评估结果实施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并通过试验测试验证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以期为其他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二、风险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企业在对运营风险进行管理前,要明确自身是否存在风险、具体的风险类型,以及风险危害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利用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运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本文主要将企业风险管理分为传统风险管理、静态风险管理及动态风险管理3种。 (一)传统风险管理 传统企业风险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常见的表现风险进行的。该风险管理方法主要通过标准化调查实现,即风险分析调查。首先,企业通过在内部组织专业人员,或者定期聘请专业的调查公司对企业在一定周期内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分析问题间的内在关联,最终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关于企业风险的调查结果。其次,根据调查结果,企业管理层逐个分析不同部门的问题,并结合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相关部门做出相应调整。虽然这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大的时间成本,但其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适配性,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的特定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对于问题的解释也更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企业也可以根据多样化的引导方式充分采集问题外的其他信息,为最终的调查结果提供充分的支撑条件,确保调查结果的正确性。具体的企业风险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按照表1的标准,企业需要对自身风险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最大限度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确保企业的正常运作。例如,对于处在风险潜伏期的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对企业的基本资源配置进行调整实现对风险的规避;对于处在风险发作期的企业,则要对自身的结构模式进行优化,通过改变原有的运营机制以规避运营风险;对于处在风险恶化期的企业,要借助外力对企业基础框架进行维系,并聘请专业的人员或团队对企业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系统化的风险解决方案;对于已经处在风险实现期的企业,应尽快申请破产,及时止损,将影响最小化。 (二)静态风险管理 企业除可以通过调查的方法对基础风险进行分析外,还要分析自身存在的静态风险,该阶段的风险评估主要是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数学及统计学的快速发展,定量分析的价值逐渐受到关注,将其应用到企业运行风险的评估中可以准确把控企业机体多变量之间关系,如通过计算企业的人员配置与营业金额间的比值,按照0.85~1.80的标准,确定整体人员配置状况是否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当确定结果超出0.85~1.80时,再以部门为单位进行更加精细化的人员配置风险评估,对于比值结果小于0.85的部门,应适当增加人员数量,对于比值结果大于1.80的部门,则应适当减少人员数量,直至企业整体与各部门中的人员配比处于合理区间。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人员的调整要考虑到企业短期内的发展目标与企业所处区域对相关专业人才招聘的难度,并以此为基础,适当调节上述参照标准值。 (三)动态风险管理 企业运营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动态风险分析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该部分风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的动态数据变化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处于稳定运营状态下的企业,其运营数据是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存在的,这种稳定不仅表现在数据波动范围上,同时也表现在数据的波动特点上。例如,当企业的运行数据波动范围超过其基础数据的80%时,则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一般而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企业自主转型调节,另一种是企业潜在运营风险,因此,对二者的区分可以通过对企业近期的制度改革实现。而对于由潜在运营风险引起的动态数据异常,企业要根据数据的类型定位到具体的部门与岗位。以销售部门为例,其作为所属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决定着企业运转是否稳定,当部门销售额出现较大浮动时,要分析这种波动的出现是由个人引起的,还是由整体引起的。如果是由个人引起的,企业可以对其进行个性化培训以规避运营风险,如果是由整体引起的,则需要对企业业务覆盖范围内的市场环境变化作出新的判断,制订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销售方案,避免引发更大的企业运营风险。 三、风险管理体系应用实践分析 本文将上述风险管理体系应用到实际的企业风险管理中,并通过采集其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状况,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分析。 (一)应用环境分析 风险管理体系的应用对象为某产销一体的企业,该企业主要由生产部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销售部门组成,其中,生产部门人员共计14人,管理部门有8人,财务部门有6人,销售部门有20人。该企业的经营项目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加工和成品销售,其日均营业额为3.410万元,其中,日均原料消耗金额为0.622万元,员工成本开销为0.453万元。在过去的半年时间内,企业出现资金周转问题次数为4次,最长持续时间为5天,最短持续周期为2天。销售部门的日均销量为24.266吨,日均营业额波动范围为0元~2.014万元。在此背景下,企业运用上述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方法进行运营管理。 (二)风险管理效果分析 通过对测试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其资金周转表现出的经营风险最为显著,从其基本经营数据与人员配置信息中也不难看出,员工开销是该企业最大的资金支出。因此,企业通过对员工配置进行优化,减少2名财务人员与1名管理人员,并增加2名生产人员。通过观察销售部门的数据发现,其销售额存在明显的波动。对此,企业尝试建立为期2个月的考核制度,对业绩排名靠后的3名销售人员与销售额低于平均值50%的人员开展系统性培训。基于上述调整,统计未来12个月内企业的经营状况,其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实施风险管理后的12个月时间内,企业的可利用资金实现了稳步增长,资金周转能力有所提升,同时与风险管理前相比,销售部门取得了更高的业绩,营业额实现了大幅提高,且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这表明风险管理体系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四、结语 企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具备多样化和复杂性特征,企业自身作为一个系统化的运营单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发企业的整体风险,因此,对企业运营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极为必要。本文提出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对企业风险进行准确评估的基础上,结合评估结果实现对风险的个性化管控,以达到有效规避运营风险的目的,从而为企业的健康运营保驾护航,助力国内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 作者:罗晋颖 单位:唐山曹妃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运营管理篇2 1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1.1成本管理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所面对的竞争越发激烈,想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获得良好成本优势,就必须要做好成本管理。所以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理解,可以认为在新形势背景下,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要实现经营目标,就必须要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做好产品成本的规划和管理,并且结合实际来对产品成本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有效地控制产品实际的成本,提升产品的价格优势。因此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不应仅局限在企业内部,更包括与企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价值链。 1.2成本管理的内涵 要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必须要正确掌握好成本管理的内涵,在企业经营发展中,成本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手段,通过开展成本管理得出企业各项成本数据,从而做出科学有效的战略决策。制定完善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是成本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在制度下,工作人员需要估算企业的各项成本,从而制定出预算资金,进而编制成本计划,并且采取各项措施来降低费用,确保将成本控制在计划之内。所以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成本分析,制定成本报表,进行成本考核等工作,从而确保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发挥成本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 2企业成本管理对企业运营的重要性 2.1提高企业抗压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需要面对巨大的压力,包括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比如内部员工的压力、外部竞争对手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通过做好成本管理,可以加强企业成本的控制,对于促进企业的创新以及提高企业的产品服务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做好成本管理也是提高企业抗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开展有效的成本管理,企业可以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产品价格的优势,大大提高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实现了产品价格的优势后,企业可以拥有更多的空间来开展新产品的开发,改善员工待遇,对于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也是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加强产品的成本控制,还能提高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及风险应对能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2.2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做好成本管理也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为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和限制,导致我国长期都处于计划经济的状态,成本管理的效果得不到改善。比如关于产品生产原料的成本、员工的人工成本等都没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的下降空间十分有限。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要实现现代化发展,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对原有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而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成本管理的改革对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提升成本管理效果,做好企业成本的控制,进而激活企业的发展活力。 2.3企业扩大利润空间的重要方法 做好成本管理也是扩大企业利润空间的重要做法,因此企业要重视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因为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会对员工的业务运行能力造成直接的影响,进而对企业的生产效益造成影响。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综合性,可以结合成本管理的标准来对企业的资源消耗情况进行评估,进而反映出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要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必须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做好成本控制。要做好企业成本的控制,不仅要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也要做好管理机制的完善。 2.4企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做好成本管理也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控制好成本,才能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进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通过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实现成本管理的工作科技化,提高成本管理有效性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系统的开放性,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 3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成本管理的正确认识 虽然成本管理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成本管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缺乏对成本管理的正确认识。虽然许多企业都有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但是缺乏对成本管理的正确认识,导致成本管理效果不理想。比如,负责成本管理的工作人员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所采用的管理方法过于落后等,导致管理不到位,甚至容易出现错误,从而影响成本管理的效果,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的发展。 3.2成本管理思维较为落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生产管理观念和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企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但是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模式依旧过于传统落后,导致管理工作缺乏时代性,进而影响管理效果。比如,部分管理人员缺乏主动学习新的成本管理知识的意识,使得其管理观念和知识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进而导致成本管理依旧处于落后的状态,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管理意识,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进而确保成本管理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3.3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前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许多新的企业也随之而生,特别是新型领域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成立时间较短,管理经验不丰富,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管理效果不理想。由于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导致成本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中缺乏参考依据,进而影响工作标准,导致成本管理效果得不到保证。此外,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缺乏较高的专业性,在工作中容易由于专业知识不足而出现错误,也不利于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大部分员工都不能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影响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为了保证成本管理效果,企业应当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3.4成本核算的真实性不高 由于缺乏对成本管理的正确认识,成本管理的思维比较落后,导致许多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比如使用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的方法开展成本核算,这些落后的成本核算方法不仅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成本,还会对成本管理效果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成本核算真实性并不高,不仅成本管理效果差,成本管理也缺乏预测性,导致管理工作无法有序开展。部分企业在开展成本核算时,依旧是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记账方法的弊端逐渐呈现,无法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成本。比如,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时,大部分管理人员会将生产费用和产品费用作为成本计算的对象,但是该计算方法只是能够反映出产品的成本,无法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得所计算出的成本无法将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反映出来,从而企业无法对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影响之后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4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4.1树立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 成本管理属于一项长期工程,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正确认识成本管理的概念,树立全局观念及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加强对成本管理对象、方法的考察。成本管理是贯彻企业全过程的,因为成本管理者不能只是将重点放在产品生产成本控制,更要加强对产品的销售成本、售后成本的控制,因此成本管理者也需要加强对产品需求和市场定位的思考,结合市场形势来对产品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分析产品存在的问题,结合市场需求来对产品进行完善,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销售量。成本管理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产品的生产过程、设计过程、销售过程、服务过程等,所以成本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作为工作人员必须要树立系统观念。 4.2完善成本考核制度 成本管理对于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出成本管理的积极作用,首先要对成本考核制度进行完善。企业需要做好内部管理工作,做好各项工作的原始记录,从而形成重要的信息库,进而为企业各项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要确保成本管理的效果,必须要发挥出考核的作用,完善的考核制度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因此,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来制定出完善的成本管理考核制度,对参与成本管理的所有人员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并且形成相应的奖惩机制,从制度上保障考核措施的有效落实,充分发挥出考核的鼓励作用。 4.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开展成本管理也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企业应当加强对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确保信息收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比如,在财务核算中,加强对电算化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核算的效率,也可以确保核算的准确性,还能够减轻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量,大大地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所以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确保企业各项成本都能够得到控制和落实。比如,企业可以制定成本控制制度,明确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及消耗标准,并且借助成本倒退的手段来将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压实到部门和个人身上,明确各自的责任,从细节上来确保成本控制的有效落实。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确保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借此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帮助企业经营者制定更加科学的战略决策。 4.4扩大成本管理范围 为了更好地发挥成本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企业需对成本管理的范围进行扩大,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在开展成本管理环节中,企业不仅要开展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也要做好销售环节和售后环节的成本管理,从多个环节上控制好成本,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效果。此外,企业的成本管理不应只局限于物质产品的管控,还应当延伸到非物质产品的管控中,比如需要加强对人力成本的控制、加强对环境成本的控制,全面有效地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总而言之,成本管理是贯穿企业整个过程,包括要做好企业的历史成本管理,做好企业的未来成本管理预测,使得企业的成本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4.5完善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直接影响着成本管理的效果,因此企业必须要对当前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完善,确保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如果企业成本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则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的经营。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来调整成本核算方法,确保核算的有效性。此外,企业还应当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确保成本管理计划、成本估算、成本控制实施等多个环节都能够有序进行,各自发挥好作用,保证成本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要学会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企业经营者要学会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待成本管理,结合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来分解成本管理任务。企业开展战略成本管理,主要目的是帮助客户创造新的价值,通过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将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发展相互结合,体现企业内部价值的同时,也可以了解竞争对手的相关价值信息,从而为调整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所以完善成本管理方法,对于发挥成本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5结论 总而言之,新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要扩大经营发展,就要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做好成本管理则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有效的成本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因此企业必须要做好成本管理工作,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生产经营效益。 作者:史荣秀 单位: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企业运营管理篇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逐渐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业务的拓展、市场的开拓、品牌的打造等,都为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如何有效地提升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和风险防控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在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强对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更好地提升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工作的成效,提升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本文将对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及风险控制方面的工作进行详细系统地分析,为企业运营成本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提升我国企业运行的总体实力。 1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发展现状 就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企业在进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点较多。从企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不难看出,企业在进行各项商业活动时,从产品的生产到最终的销售都需要进行相应的风险控制,以此来提升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获得更加稳定的发展,从而通过有效的运营成本管理及风险控制措施,将企业的损失(包含各种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等)降到最低。这种风险控制手段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还能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安全稳定性,减少运营风险出现的可能。从企业整体发展的方向来看,各种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到运营风险。其中,外部风险主要是指社会政策以及市场方面的影响因素带来的各种经营风险,内部风险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和风险防控措施方面,例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资金链断裂、成本过高、费用增加等问题,影响到运营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因此,想要提升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需要将这两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提升企业应对外部风险和抵抗内部风险的能力,以获得更加稳定的发展。 2企业运营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生产缺乏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计划,片面强调控制生产成本 随着我国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企业逐渐意识到运营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形成了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但是由于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有效地使用适合企业的运营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采取的管理方式不同,其管理效果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再加上绝大部分企业在运营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建设的过程中,无法保证资金投入的连续性,直接影响到企业开发各种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进度,长时间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企业整体运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不足,增加企业的外部金融风险。而这也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2.2预算人员专业能力有限,成本管理、风险控制水平难以提高 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直接决定了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但是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有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达不到相关的要求和标准。有的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家族中的所有成员都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各项运营成本管理工作当中。这些管理人员往往不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无法结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制定出相应的决策,缺乏实战经验,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加剧问题的存在,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2.3运营成本的管理方法落后,难以满足风险控制需求 很多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且结合自身存在的不足选用了先进的管理体系标准,但仍旧存在管理方式陈旧,不符合现代化企业管理标准的问题。例如,有的企业在进行运营成本管理工作时,直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设置目标成本,再按照目标成本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这样的管理方式,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能会增加企业外部风险产生的概率,缺乏必要的成本量化措施,难以对各种风险进行系统性的计量,最终导致企业的成本预算周期变长,制约了其他管理工作的开展。 2.4、相关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制约风险控制作用的发挥 企业运营成本管理机制的建设是各项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基础保障,想要获得更加完整的管理效果,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成本管理正是对各个管理环节实现统筹,将风险控制工作落到实处的必要环节。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于运营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和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结合。有的企业对于现阶段的经营现状深入分析不够,不能制定出科学的运营成本管理制度。有的企业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造成企业发展缓慢,无法正确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导致企业获取的消息较为闭塞,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3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对策 3.1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摒弃片面控制生产成本的发展思路 企业在进行运营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正确认识运营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所有管理工作的重心进行建设,才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企业的管理阶层应当正确认识到:成本降低并不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成本降低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稳定的发展,首先应当转变自己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相应的制度建设,实现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再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式,顺应时代的发展,稳定前进。因此,企业的管理阶层应当转变自己的发展理念,在原有的管理方式上不断创新,制定和完善出科学性、合理性的规章和制度,将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作为目标,结合其市场导向制定出相应的需求模型,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控制工作获得更加稳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3.2加强财务预算人员的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其业务水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财务预算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重视财务预算人员的专业能力,在保障企业经营不受影响的基础上,加大对于财务预算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财务预算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财务预算人员也要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和价值观,不断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推进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企业管理者还需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工作,强化人才储备,为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的管理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预算人员的专业能力,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其他部门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共同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企业管理部门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和市场的总体需要,建立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对企业财务预算人员进行定期选拔和测试,激发财务预算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建立管理制度的同时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人员主动参与到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工作当中,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有利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3.3制定企业生产科学合理的计划,提高风险控制的科学化水平 企业在开展运营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预见性思维,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费用、组织协调费用等各项费用综合性地考虑在内,制定出系统和稳定的成本管理方式,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例如用户增长趋势、广告投放策略、用户的停留时间、访问频率,甚至是前端的设计风格和配色等,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任何一个指标用货币指标来衡量,最终都可以落在运营成本上,管理者需要跨过中间层级,按需求弹性供货来降低经营成本,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和更加稳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此外,企业的管理阶层还可以通过量化成本的方式,对企业各个阶段的运营成本管理进行科学预算。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因为风险带来的管理难题,还能够提升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将风险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3.4建立全员统筹协调、各环节衔接有力的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体制,严格考核监督机制 上文中提到,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一项非常系统且难度较高的工作。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协调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联结和沟通,才能确保运营成本管理工作开展能够有效地进行。因此,企业的管理阶层应当建立利益协调管理机制,防止部门冲突导致成本优化行为的发生。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通过形成企业运营成本管理机制,对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地部署,建立健全运营成本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经营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使得经营风险管理体系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动力。此外,还需要将企业的总体发展作为根本发展目标,结合市场导向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每一项运营成本管理措施的建立都能够做到有据可施,为后续相关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对其优化,确保运营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的工作形式能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各个部门之间审计工作相对独立地开展,为企业后续重大决策和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4结语 就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企业运营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点还较多。主要在于成本预算管理在开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生产成本的重要性;企业管理阶层运用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当前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成本预算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等,直接影响到了企业风险控制的管理成效。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管理阶层应当重视运营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建设,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转变自己的发展理念,加强财务预算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相应的人才队伍,以此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顺敏.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中小企业,2020(01). [2]孙斌.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8(31). [3]杨健军.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8(03). [4]张琳.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11). [5]董敏甫.水利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1). [6]徐春波.企业成本管理及控制研究—以矿山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7(21). [7]陈清林.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建筑企业如何强化财务运营与风险控制[J].中国有色金属,2010(S1). [8]周侃.对石油钻井工程项目成本风险控制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09). 作者:刘俊 单位:吉林省博大生化有限公司
医学教育论文: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1.1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方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有一个角色转换和重新定位的过程,这是实现案例教学过程的关键。任何一个案例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错位或定位模糊,都会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失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必须从一个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协助者。学生必须从一个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一个自主学习者。教师要从“主角”变成“配角”,学生要从“配角”变成“主角”,理顺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加强主体间的交往,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和逐步趋向成熟。 1.2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案例教学中所用到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客观真实的,没有加入编者的评论和分析。由于案例具有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相关的结论。对于同一案例,学生可以将自己设想成不同的角色,并设身处地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参与分析和讨论,可有效弥补缺乏实际经历的不足,使其更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通过调动已获得的理论知识,激发联想、比较、思考,更易于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更可以得出相关的处置方案,为以后处理类似的情况提供参考。学生从成功案例中可以学习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可以汲取教训,从困境案例中学习如何摆脱,从危机案例中学会如何处理,案例教学在理论与实际间架起了桥梁。 1.3强调整体知识互动 案例教学中没有旁观者,只有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也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条件和环境,在讨论中,对于案例集中反映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彼此贡献自己的智慧供大家分享和学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获取反馈,会增进对问题的洞察力。通过案例教学,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而且也强化了团结协作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2.1配套教材建设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都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理论的灌输,但是单纯理论的讲解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学生一般缺少整体性。在教材的组织形式上,应强调通过案例来整合理论知识,即先对所学内容有感性认识,了解学习任务后再有目的地学习。这就要求突破学科体系限制,按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案例教材设计的思路是:首先,教材在组织形式上要按照预习要求、具体案例、案例引发的思考题的基本格式设计。这种形式不仅有助于配合案例教学过程的实施,而且有助于学生逐渐适应案例教学的形式。其次,要注意区分教师教材与学生教材的目的性。教师用书的编写目的是教师指定该案例的讨论方向和目的,帮助教师拟定讨论内容或提纲,避免在教学方向上出现偏颇;学生用书的编写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反思,重点在于案例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最后,案例库在内容设计上要注重案例的选择,选取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的案例,使案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案例所要展现的理论知识的把握,而且要激发学生预习和参加案例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 2.2教师队伍建设 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是一种挑战,在师生双方的互动中,教师的学识水平及应变能力将暴露无遗。如果事先不做深入的探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教师就无法做好案例的点评和总结。因此,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对教师需要进行心理学、演讲技巧、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适应能力。其次,邀请有丰富案例教学经验的教师或研究案例教学的相关人员,介绍进行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注意的问题,使教师能够学会案例教学的基本技巧。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由各学科案例教学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校还可以推行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和调研计划,学习国外案例教学的经验。也应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相关单位或部门进行锻炼,扩大其知识面,增强对具体案例的感性认识,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通过培训、学习和锻炼,努力使案例教学中的教师成为导演、教练员而不是做演讲者、评论家。 2.3班级人数控制及座位安排 班上学生人数过多,可能会造成只有比较固定的少数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则须由教师点名才会发言,而影响到师生互动的质量。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学生人数尽量控制在30名以下。如果班级人数在30人以上,可以考虑上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由指定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先行的分组案例讨论,以增加学习者发言的机会,并节省课堂案例讨论的时间。案例讨论课,最好在专门的教室或可随意更改桌椅摆放位置的教室进行。案例讨论的座位安排,最好是呈半圆形或马蹄形。利用传统教室的课桌椅摆设方式可能会影响师生案例教学时互动的效果,如果无法更改上课地点,老师要在课前,提早到教室组织学生协助改变座位安排,尽可能地减少环境因素对案例讨论的影响。案例讨论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也要在课前予以准备,如投影仪、幻灯机、实物和模型等。 医学教育论文:谈中等职业临床医学教育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开花结果。美好的愿望在现实残酷中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中等职业医学生来说不太适用。如果在中职医学教育中仍然沿用以上的教学模式。将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由于学生对发病原理和发病机制的了解不透彻不够深入,无法理解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出现的种种纷繁而复杂的情况。导致学习兴趣严重下降,甚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探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一直在实践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提出医学生涯的概念和阶段性教学方法。医学生涯指中职医学生要作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不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而且要在毕业以后从事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 这些内容均应详细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其次,必须注意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点讲述病史的问诊、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一些课本上暂时难予理解的内容,建议放到第二、第三阶段中继续学习。讲述理论课程最好结合实际病例来讲。如果暂无相对应的病例,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播视频资料讲述。不能全盘照搬课本内容,以免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和降低学习兴趣。 总结: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该具有创新思维。临床医学理论教育模式也必须要有所创新,根据不同的生源结构而变化。卫校中职医学生必须作好长期学习的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和理解医学生涯概念和阶段性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尊重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变理论教学为技能培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走出具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医学教育之路而奋斗。 医学教育论文:浅谈加强康复医学教育的建议 康复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它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全面医学,被称为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之一。我国的现代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为了尽快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全面推动我国的康复事业发展,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一、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1.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疾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占优势的情况[1]。我国现有残疾人约6 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60岁以上人数到1999年10月的资料统计已达1.26亿,并以3%的速度增长[2]。同时,慢性病也成了困扰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对家庭与社会造成的负担,康复医学逐步地发展起来了。2002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卫生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中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紧康复医学的发展。 2.康复医学教育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关键 康复医学的发展需要康复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要使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加强康复医学教育。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1992年8月国家卫生部医政司下发的《康复医学教育草案》中已明确规定了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与康复医学教育的方案,从而使康复医学教育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然而,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需加快发展步伐。 3. 康复医学的授课对象大都是临床医学生,以后要走上临床工作岗位,而康复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现代康复”的概念,对康复的概念及内涵较为模糊,容易将康复与恢复、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混淆不清。因此,深化学生的康复理念是该门课教学的最基本的和首要目的。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和能力的提高和恢复,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特别强调残疾以及功能障碍的预防、评价和改善、能力的恢复,而不是针对伤、病本身的治疗。同时,又要强调从事临床医疗的医务人员在治疗伤病的过程中,应具有康复医学的观念,即在治疗伤、病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功能障碍以至残疾的发生,有可能的话尽早介入康复治疗。 二、强康复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快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的步伐 尽管国家对康复事业的发展做过明确的规定,但康复医学教育仍然比较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对康复的需求,更难以与国际接轨。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省、市的康复医学教育是个空白。为此,各职能部门领导应尽快改变观念,建立康复意识,重视康复医学教育,严格落实国家对康复医学教育的相关规定,促进康复事业的发展。 2.壮大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 我国康复医学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当贫乏。许多医学院校从事康复教学工作的教师是来自其他临床科室或教研组。他们当中部分人只是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康复医学培训或进修而已,缺乏对康复知识的全面系统地掌握,这样会严重影响康复教学质量。所以,应尽快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专业培训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康复专业的学术交流,从中学习新的康复理论与康复治疗技术。另外,尽快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毕业生中吸收一些高素质人才来补充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便于全面开展康复医学教育。 3.加强医学生的康复医学教育 由于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康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经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类康复人才不足千人,而且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仅有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更少[3]。因此,必须加紧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高等医学院校均应开设康复医学专业,培养康复医士(师)或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士(师),而各中等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则应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或康复技术专业,培养各种康复治疗士或治疗技士。此外,在各医学院校的其他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等开设康复医学课,让广大医学生接受康复医学教育,建立康复意识,为毕业后开展康复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4.加紧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医护人员康复意识 目前仍有许多医院尚未建立康复医学科。即使有也只是挂个牌子而已,只能开展部分传统的康复治疗项目,针对颈肩腰腿痛等病症进行治疗,而不能利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中风、脊髓损伤、脑瘫以及骨关节病等进行康复治疗。这样,就难以承担康复教学实习任务。卫生部在1996年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中早就明确规定:二、三级综合医院应设置康复医学科,其任务是为有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学诊疗服务,并为所在社区提供康复医学培训和技术指导。因此,各级医院领导应认真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加强康复实习基地建设;同时,由于临床 人员的康复意识淡薄比较普遍,有人根本不懂康复的意义,有人认为康复就是“理疗”或“按摩”,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了解甚少。所以,有必要尽快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康复意识。通过实习基地建设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的增强,为医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使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现代医学的全面发展。 医学教育论文: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困难以及对策 随着医学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人员也必须对自身的知识素质进行一定的提升。这不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疗人员自身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与医院的前景发展密切相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医疗设备卫生治疗程度服务质量等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希望获得快速有效又温馨的治疗。同时,伴随着医学人员在医学方面的不断研究,旧的医学知识已经不能跟上更新的医学科技知识。还有,政府不断颁布新的医疗政策,也逐渐地对医疗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等等,种种现状都表明了一个现象,医疗卫生人员素质的提高刻不容缓。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大力贯彻和全面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医学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医疗人员的知识储备和职业道德修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但是,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同时,会产生很多不同的问题,所以本文重点讨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1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困难 1.1 对医学教育的质量要求不高,水平高低不一 随着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附近的教育机构商家发现商机,于是不断出现各种层次的辅导班、培训班、家教和学术交流等等,各个水平不一同时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甚至个别培训班的老师都没有教学经历也去教课。这种现象会严重地影响医学教育的教学进展和教学质量。 1.2 对医学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工作难以开展 很多人都片面地认为进修继续医学教育课程是与升职有关。对于那些已经身居高位或者没有心思升职的人员,就会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失去兴趣,不够重视;还有一些医疗人员就是为了升职而突击学习,当完成升职后就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领导方面则是只注重工作而不注重人才知识进修,对医学继续教育方面不怎么支持,也因此对这方面的经费也就投入很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人员的知识素养提升,也不能很好地引进先进的技术知识指导,造成科技建设落后很大一截。 1.3 教育手段,思想模式和教学设备不够齐全 继续医学教育的教材方面没有及时的更新,考试题目方面也没有合理的规范,只会重复前几年的考试内容,缺乏实用性也失去了教学的目的,没有适合基层医疗单位需要的项目,题目很少涉及到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素养,服务意识等方面,基层单位有很多一人身兼多职的人员没有空余时间学习,特别是药剂方面的专业人员和护士、康复护理人员等无法及时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1.4 没有对不同专业人员进行合理的课程划分 一些医院为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都会在每期学习过程中邀请上级医院的教授等专业人士来讲公开课,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首先这些专业人士的课过于深奥,所涉及的知识覆盖面小,真正有兴趣听并能够听得懂的学生寥寥无几。其次每个人从事的专业都不尽相同,涉及的专业领域也不尽相同,所以这种专业公开课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2 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解决对策 2.1 进行创新性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让这些医学专业人员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和进修,不断跟紧最新的医学科技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想要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体制创新改革。这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只局限在新的医学理论和方法技术的学习,更不能只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是全面发展重点培养,让学生将多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医学事业的有机发展。 2.2 因材施教,针对性教育 医院应该对继续医学教育采取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例如学术讲座、专业进修、学术交流大会等等,应该注重实践和临床,着重对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进行一定的教授。 2.3 多提供外出交流的学习进修机会 医院可以每年从优秀学员里挑选一些人员进行外派学习和进修。当然,他们所要进修的内容一定是医院急需补充的技术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知识。学员们在学成归来以后,要在医院开展一些专业讲座和学术交流,将自己所学让更多的人受益。同时,除了不断提高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外,还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非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网络化应用,服务意识及病情记录,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病患术后康复情况反馈,医疗纠纷的处理能力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上越走越顺利。 2.4 适当采取远程教育 一些无法来到现场学习的医务人员,可以进行远程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无人数上和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只要医务人员有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自行定制学习计划,自行掌控学习进程,这种自主式的学习不断解决了医院师资力量困乏的问题,也解决了很多在职人员无法离岗学习的困境。这样的学习,给许多想提升自己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从而提高了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3 总结 随着医院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设备等等,加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一定会更加顺利地开展。我们现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有专业知识储备的人员,更需要能够把握科技潮流动态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不断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会让更多的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医学教育论文: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建构 1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必然要求高校发挥主动能动性,加强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我校结合办学实际,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为一个目标、一套标准、四个系统。一个目标,即明确一个培养目标”一套标准,即建立一套完整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四个系统,即教育质量保障的指挥系统、督导系统、信息系统、激励系统,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2明确一个培养目标 我校是一所办在地方的医学院校,根据学校办学实际,确定的人才培养类型为技术应用型,围绕这一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立足湖北,面向全国,重点辐射中西部地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医学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熟练的卫生服务技能、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及医疗卫生服务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3建立一套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为使教育质量监控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见习实习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考试及毕业论文、学生学习等质量标准,并制定了配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标准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标准也随之提升,以满足学校教学工作不断进步的需要。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使教师明确了自己工作的质量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其学习任务及努力方向,也为教学质量检查、质量分析和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自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以来,各教学单位均能按照质量标准的内涵要求规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如各专业负责人能够按照专业建设评估标准,积极地推进专业建设工作,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监控,为社会培养合格、急需的医疗人才;各课程建设负责人,均能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积极创建精品课程;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多媒体课件声、像、图并茂,教学效果良好;教师教科研水平大大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得到极大加强。 4建立教育质量保障系统 指挥系统:指挥系统在四个系统中起统领作用,目前已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代表学校负责教学质量日常监控、专项教学督导等工作,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教学工作委员会由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负责人和长期从事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的学术专家及学生代表组成,下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委员会、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考试指导委员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委员会等八个业务委员会。其中,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委员会对学校各级各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进行监督、指导和咨询,向校党政负责,由分管教学副校长委托教务处进行管理。 各学院成立了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督导组,组长由学院院长担任,成员由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及教学办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对本学院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秩序、教学运行等进行监控,提供教学、教学管理等的咨询与指导,及时向学校教务处反馈本学院的各种教学信息,提出改进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本学院教学督导组的日常工作,制定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总结、反馈教学督导组的意见与建议,据此督促相关教研室及教师进行整改。学院下辖的教研室,作为教学组织的基层单位,负责本教研室的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本教研室的教学评价,如组织所属教师认真开展各种教学法活动,包括集体备课、试预讲、教学研讨、试卷分析、互听课等,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确保提高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督导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委员会对学校各级各类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咨询,代表教务处对日常教学活动进行督导。 一是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常规教学检查制度。期初教学检查主要以保障教学条件、落实教学计划、解决教学困难为目的,由校领导、教务处、校教学督导专家组成检查组,对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的准备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期中教学检查以专项督导为主题,结合学校 年度工作计划对重点教学工作进行督导;期末教学检查以监测考风考纪为重点,学校和学院成立考风、考纪巡视组,及时检查、相互反馈。 二是听课评课制度。根据学校规定,我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课堂、深入教学一线进行随机听课,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教学督导专家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计划随机抽检教师课堂授课情况,每周听课1-2次,课后将听课意见反馈给授课教师,按月进行听课小结,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进,督促相关学院及教师认真整改。 三是学生评价教师制度。我校建立了学生网络评价教师系统,学生以自愿参加的方式对授课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教务处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反馈给相关学院。对学评教末位教师采取学校、学院两级诊断性听课制度,帮助其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四是教学督导专家、教师、学生座谈会制度。每学期分别组织召开教学督导专家、教师 、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对反映的问题及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后,通过教学工作会或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学院或教研室,限期整改。 五是巡回教学制度。为提高实习医院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和带教水平,学校定期组织专家赴各实习(教学)医院,对学生实习的重点科室进行教学查房、实践技能抽查等,加强了对实习生的管理,密切了与实习医院的联系,规范了实习医院的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信息系统:各学院教学办公室在学院党政的领导下,负责全院的教学组织及管理工作,落实教务处下达的各项教学任务,在业务上接受教务处的指导。同时,结合本学院教学工作实际,组织引导教研室积极开展教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协调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为提高工作质量,教学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并通过以下方式做好教师与学生反馈: 一是教学办工作人员参加学校定期召开的教学联席会、校级教学督导专家听课意见反馈会等教学工作会议,会上准确记录,会后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做到信息畅通。 二是定期组织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认真听取教师、学生对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后,用于反思教学、改进教学。 三是教师、学生利用教务网络管理平台,提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教务处和学院教学办公室均可对所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管理。四是通过学生信息员,了解学院教学工作状态,对学生信息员反映的教学问题及时调查、核实,要求相关教研室或教师积极整改;对于学院内部教学管理问题认真改进,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及时反馈,获得学校的支持。 激励系统:为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我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素质,努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一是实施“优秀学术青年骨干支持工程”和“学术创新团队扶持工程”。建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选拔机制,以开放的姿态、优惠的政策,采取“全面规划、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建设发展策略,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一代学科、学术带头人。同时,选拔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精心锻造一支稳定的“教学-科研双强型”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迅速提升学校的人才竞争力。 二是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和“优秀教学团队扶持工程”。以课程改革为依托,以不同的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由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教师组成。以团队的形式负责相应教学模块的课程规划、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及年青教师的培养。通过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全校营造敬业爱岗、争先创优、勤奋学习、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三是积极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实施。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完善我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使教师树立合同观念和绩效观念,增强广大教师的职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履行岗位职责的意识。 四是进一步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发挥考核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 考核评价方式和指标要有利于创新和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实行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高薪聘用优秀拔尖人才,实现一流人才出一流业绩享一流报酬,采取非常措施,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通过以上实践,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扎实过硬,与病患交流沟通良好,受到用人到位的好评。 医学教育论文:浅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论文关键词: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 现代医学 论文摘要:如今,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在医学教学中过份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是绝对不可行的。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就要让学生既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的今天,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学生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目前医学教育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加上新闻媒体不断曝光的医疗纠纷,医疗行业的服务态度问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些信息正在向我们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医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就变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医学院校主要以培养医务工作者为己任,是培养与人的生命打交道的人才事业。从本质上来讲,医生是通过与人交往而挽救人的生命的职业,这就要求“救死扶伤,体现人道主义”等基本的职业理念必须体现于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内在素养之中。怎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有较高的医技,而且有博大的人文情怀、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医学人才呢?必须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融合”,然而在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在这些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 想要在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要精通本专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力图接近本学科的最高峰、最前沿,以一流的学术水平进行教学,这是基础和前提。其次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他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微笑,一个惊讶,都会影响学生,都在随时随处地对学生发挥着示范作用。同样教师本身的人文修养也会自然而然的反映在他的言谈举止之中,甚至衣着都会有人文素质的映照。所谓“为人师表”的意义也就在于此。然而在日常教育中,言传较易,身教甚难,因为身教需要教师本人与所教之物的和二为一,需要教师不仅能“知道”,而且能“体道”。故教师要言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如果要学生学会‘关心’,自己首先必须善于‘关心’,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换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自己首先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治学严谨;要教育学生学会创新,自己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拼搏,善于创新。 二、抓住核心部分,关注人本身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对人本身的认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道德感、责任感、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科学教育关注的是人之外的事情,它不能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只有把两者真正的结合起来,人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医学教育更是如此。比如说医疗器械与人的关系,为什么在医疗器械已经能代替人做许多事情的今天,还要继续强调医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医生不是机器,医生做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手艺活。他们要面对的是人和社会的关系,这都不是“技术”和机器本身能解决的。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医疗纠纷事件,有许多是由于医生的素质较低引起的纠纷,其中有些是与医生的技术素质有关,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医生对人的生命的漠视和利益取向所致。所以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人文教育更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让他们懂得医疗工作是关乎人的生命的职业。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病人的就诊就是把自己对生命的希望寄托于医生,庸医害人,会贻误生命,而对人的生命的漠视更是对人的生命的戕害。 三、注重价值导向,树立理想的道德品质 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科学技术用于实际,既可能为人类造福,也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这其中就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学习和研究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增进人类身体健康,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要本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学好医学,以造福人类,同时也要防止由于知识的不正当运用和误用给人们带来不幸。医科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不能沦落为“灵魂的空场”,否则必然会在这种精神的黑暗中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作为医学教师,应时刻把传授学生善与恶的概念、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思想境界和争做白衣天使的崇高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医学一旦丧失人性是非常可怕的。20世纪最骇人听闻的两大案例,也是当代医学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就是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与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无人道的人体“科学”实验。尽管历史已离我们远去,但人民不应停止反省。 四、严格规范,杜绝虚假行为 医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正因为如此,它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是任何一个学科所不可比拟的。就拿临床诊断和治疗来说,对一个病症必须用理论知识考虑全面,如果由于知识片面或者仅凭想当然以及不严格遵循治疗原则而进行诊疗,都可能对病人带来无法挽回的生命损失。然而现阶段部分医科学生却存在着缺乏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情况,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实验马马虎虎,实验结果弄虚作假,表现在实习阶段临床观察敷衍了事,病历书写主观臆造,临床操作图方便快捷。这些问题应该让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有这样一句话:‘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学坏。’对于医学教育我们更应该以严字当头,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这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同时我们也要解决:“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我国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 医学教育论文:适应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促进我院教学改革 [摘要]2002年3月12号至26号,我院社区医学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访问,其中我们考察参观了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由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批准,于1999年6月9日成立。这个研究所的任务是为制定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提供指导。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机能、职业态度、行为及伦理、沟通机能、公众健康及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与研究七个领域,所谓基本要求就是全球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或基本素质,学生具体能力的体现给我们界定了老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所有执业医生该有什冬样的教育经历。 一、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基本概况: 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核心委员会负责制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委员会由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专家组成,8位具有丰富国内和国际经验的教育和卫生政策专家组成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指导委员会,指导IIME和核心委员会的总体工作。还由14个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的主席或高级代表组成IIME的咨询委员会,为IIME提供咨询意见。 IIME的工作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界定基本要求阶段,现已建立起一套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行为和伦理等方面,由于每个国家、地区和医学院校有独特的要求和各自的课程计划,所以“基本要求”仅仅代表医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因此每所学校的教育计划是不同的,但其核心内容必须是相同的;第二阶段为“试行”阶段,按照基本要求对中国的一流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进行评价,评价包括七个领域的60个反映教学结果的指标;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通过试行进行必要的修改后,将这套标准提供给全球医学教育界使用,在全球医学教育范围内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二、适应基本要求,促进我院的教学改革: 西藏地处西南边睡,有特殊的地埋环境和民族风情,也有较为特殊的地方病。我院在2001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现在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龙头的医学教育新格局。因此怎样面对为西藏培养合格的医务人才,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医学教育之路,西藏要求什么样的医生,我们应怎样去培养、教育。针对全球“最低要求”,我院应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谈一点看法。 生物医学科学、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迅猛发展,这些发展为医学带来新的伦理、社会和法律方面的挑战,也要求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之间保持平衡。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培养未来的医生具有适应迅速改变的卫生保健环境并进行实践的能力。并促进改善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的质量的提高。 1、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对一名医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一名医生应该做到的。在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人体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各种变化,引起疾病的各种因素,人类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又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命周期及生长、发育、衰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在疾病状态下除药物外,卫生经济、卫生管理、心理的、社会的各种干预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增加相关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适应社会需要,为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坚定的基础。 2、临床机能:利用所学临床知识,解除病人痛苦,合理运用先进医疗设备和卫生保健设施是对一名医生最基本的要求。在临床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确定诊治方案,高效率的利用符合伦理的方法,对病人包括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的处理及对病人健康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增加实践机会,早期接触临床。在医疗实践中得到锻炼,有助于学生临床机能的提高,我们制定的本科班课前、课间见习,给学生增加了实践机会,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校学习临床课,参加临床实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 3、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包括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我们让学生一人学就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到乡下了解民情及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同情心,使学生养成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病人的医疗保健所负的个人责任,增加医疗点的实习、了解病人的疾苦,病人的信仰和卫生经济的有关情况,有助于强化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4、沟通机能:沟通机能是所有医生基本的工具,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病人亲属、同事、卫生保健队伍其他成员和公众之间相互学习的环境。倾听、收集和综合与有关问题的各种信息。对病人及家属深入了解病情,综合并向听众介绍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并进行交流,解决问题,都与沟通有直接关系。在教学及实习中加强训练,增加与社会接触面,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 5、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中应起到作用,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需要学生掌握一个群体的健康和疾病起重要作用的生活方式,遗传的、人体学的、环境的、社会的、经济的、心理的和文化的各种因素的知识,我们让学生了解当地医疗卫生状况,有助于学生增强保护保健的意识,让学生懂得他们预防疾病、伤害和意外事故中,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中应起的作用和采取的行动。并了解卫生系统、政策、法规的管理原则。 6、信息管理:医疗实践和健康体系的建立需要现代化的信息,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有关健康和生物医学的各种信息,也是一个医生应具备的能力,能够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运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在课程设置中应增加信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在医疗及保健中的作用。 7、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对现有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是解决问题的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是医生是否能够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应学会怎样批判性地评估数据信息,并理解在高质量医务实践中研究的作用。医生保持行医的资格,他们就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技能,为了保持和发展在医学院学习时所获得的能力,毕业生必须认识自己的不足,需要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接受同行评议和不断地进行学习等,这种不断追求精神,使医生不断地获得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我们按照全球基本要求的内容增设课程计划,与60项评估指标联系起来,就能培养出适合西藏的医生,适合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医生,使我们的毕业生具有专业性实施医学科学和艺术的能力。 医学教育论文:西藏高等医学教育概论 [摘要]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西藏的高等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西藏高等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医学教育自然应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如必须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计划,选编合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讲课要求生动、精练并能因材施教等等。同时,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西藏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西藏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办好西藏大学医学院。 一、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 大多数考入医学院校的藏族大学生由于其历史责任感、自尊心和家庭的期望等动力的驱使,学习普遍比较刻苦、用功,尤其是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及布置的作业等,学习成绩在藏汉混合班中多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少部分可进入优秀行列。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在于藏族学生多习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这一点与藏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藏族偏重于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而对非直观的、理性的、抽象的事物学习和理解能力差一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与方法,少用或不用抽象的方法;多用实验、见习与实习的方法,减少理论讲授;多采用实物标本、教学录像、挂图、幻灯片、投影及现代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教具和手段,做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藏民族有自己完整的语言文字——藏语,在目前西藏的教育模式中,藏语教学得到强化,尤其在小学教学中基本使用藏语授课,在各级各类升学考试中,藏语文对藏族学生也常作为一门主科,加之藏语又是他们的母语,故近期考入中高等学府的藏族学生不仅能流利地说藏语口语,而且大多数有一定的书面文字使用能力。同时,西藏的大多数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汉语文课,而初中、尤其到高中阶段,除藏语文外,其余主要课程基本用汉语授课。所以,进入高校的藏族学生大多能熟练地应用藏汉两种语言。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对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在区内工作极为有利。但也有部分学校由于对基础教育中双语教学的理解偏差或汉语教学力量薄弱等原因,汉语教学有所削弱,造成部分藏族学生汉语水平偏低,主要是思维速度慢、接受和表达能力差。这样不仅给专业课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按全国统一教学大纲的要求或盲目照搬区外其它高校的作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慢讲授速度,适当多写板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可通过增设汉语文课以及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加强汉语训练,提高其表达、理解能力。 另外,藏族大学生大多继承了民族的许多优点,如能歌善舞、待人纯朴热诚、有相当的幽默感、喜欢室外活动;同时,又能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因此,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健康愉快地度过大学学习生活。 二、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 现代医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就是实验医学。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没有实验教学的医学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在我院前二学年开设的所有普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如生理、生化、解剖、组胚)、临床基础课(如病理、药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课既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和见习、实习完成的。所以,办高等医学教育离不开设施较为完备的实验室,离不开各学科或课程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设备、材料、标本、药品等,诸如显微镜、电教器材、各种物理仪器、电生理仪器、化学试剂、人体解剖标本、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在第三、四学年的体现就是“临床见习”。这一阶段主要学习临床课,为了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各种常见疾病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的印象与理解,教师常在上课期间到医院选择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实地观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另外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期较长,如五年制本科的第五学年均为实习时间。另外,不同的专业其实习地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毕业实习均在较大的综合性医院进行,实习内容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大科为主,在一些小科或医技科室进行短期选择性实习,如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针灸科、心电图室、X光诊断室等。现在,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已挂牌正式成为我院的教学医院。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在与疾病斗争的各种手段与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临床的思维和行为,这实际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专业教育一直在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和能力,这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恰恰相反,判断医学教育是否成功,不能单纯以学生的理论成绩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活生生的病人时的表现、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能否灵活运用。临床实习可以说是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综合考查与锻炼。 医学科学的一个特征是知识更新极快,光靠书本上所学的一点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医学发展的潮流和步伐,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全面促进其智能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困难,这也正是今后改革教学的目标之一,但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在未来世界飞速发展的医学领域具备竟争能力,又必须尽早做到这一点。 三、课程重、压力大 医科学生的辛苦是出名的,给人的印象总是书本又厚又大,整天急急匆匆忙着应付上课、做实验,穿着白大褂出入各实验室、医院各科病房或门诊。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甚至比别人看到的更苦更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校学习四年期间(第五年临床实习)仅考试课就在三十门以上,还有近二十门考查课,且大部分专业课的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师们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内容和进度,常常超负荷讲授,教学难度很大,更由于学生主要来源于区内,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在如此重的学业压力面前多数人只能疲于应付,不是死记硬背就是勉强跟着走。因此,医科学生的淘汰率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学生人学后在学习中有三个难过的“关”,也就是三类容易“卡壳”的课程:第一关是普遍基础课关,主要的课程有医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其内容与中学学过的理、化、生物知识密切相关,故一部分中学没学好这几门课的学生学习吃力一些。不过,即使原先基础差一些但入校后比较用功的同学这几门课大多能勉强过关;第二关是专业基础课关,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化学。这几门课与学生的基础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学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用功程度和能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由于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上,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导致专业基础课成绩不佳。故这几门课不及格的同学人数往往超过第一关没有过的人数;第三关是语言关,主要课程是英语,这与西藏基础教育中外语教学薄弱甚至缺无关系殊深。众所周知,医学生对外语的掌握程度社会要求是相当高的,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招生时不但对总分有要求,对其中的外语成绩也往往有明确的限制,似乎仅次于外语学院的录取要求。但由于西藏的实际情况,英语成了许多同学尤其是藏族同学学习中的“拦路虎”,不及格的比例有时高的惊人,是三关中最难过的一关。 过三关以后,随后的临床基础课、临床课虽然课程仍较重,但由于学生已基本适应学习的节奏,熟悉和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能力包括应试能力均有提高,一般不会再出现太大的问题。 四、以人为核心 医学的对象和目的都是人,且大多是躯体或心理不太健康的人。因此,在医学教育中,人是绝对的核心。特别是在旧的医学模式中,人的心理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医学中的人往往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关心的是人的躯体健康情况。为了这个目的就要了解人体的组成、结构,每个结构的功能,以及诸如为什么会发病?什么病?发病后有什么变化?全身还是局部?能否治疗?如何治等问题。因此,医学教育中常常把一个整体的人分解成局部的或某一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介绍给学生,大到肉眼可见的解剖学中的骨骼、肌肉、神经等,小到须借助显微镜观察的组织学中的正常组织、细胞和病理学中异常的组织、细胞等;宏观如病人在患病后的症状和体征,微观如某些分子在机体内的化学变化或反应;普通象病从口入的道理,奇异象一些药物对人体的巨大作用等等无不说明人永远是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核心。 当然文科教育也离不开人,一是内容也常以人为核心,但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其表现以人的精神、思维为线索,常反应人们情绪上的喜、怒、哀、乐等精神形态,即使有部分躯体描述,目的也多是烘托所谓的“主题”或为了更好地表现心理活动,特别是文学作品。而在政治、法律、历史等方面常说的决策、思维、权力、贡献、责任等概念也无不是抽象的,不能精确定量的人或人的某一方面。 另外,文人笔下人的年龄、性别是有明显区别的,尤其牵扯到爱情主题时,性别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医学中虽也关心人的年龄、性别,但在医学生或医生的实际操作或思维中常常忽略这些,心中似乎只有“病人”这个概念。女护士可以在给小伙子臀部打针时继续谈笑风生,外科的男大夫在手术室能面对裸体的女病人作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因此,医生眼中的人几乎是“中性”的,所有到医院就诊的人无论男女老幼,不过是病人,是自己服务的对象而已。这决不是说学医的人都麻木不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和长期的职业习惯使然。 五、学制长、投入高、专业性强 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比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其它专业一般长一年或更多,如一般高教的本科学制多为四年,而医学本科至少五年,少数六年,个别八年。 与其它专业尤其文科教育相比医学教育的投入较高。其主要原因有(1)庞大的实验室群。在医学领域的所有学科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或实验设施,临床各学科的实验基地当然就是临床诊疗单位和部门,各基础学科的实验室还常有教学用和科研用实验室之分,尤其正规的高等医学院校大多有设备精良、造价昂贵的实验室,成为学校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一种象征。(2)日常教学消耗开支较大。医学教育中的水电、动物、药品、标本、保健用品、消毒用品等日常消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3)学制较长,相应投人自然增加。(4)教材费用高。医学课程的教材由于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常用课本又厚又大,书费自然较高,如现在的内科和外科教材每本都在三十元以上。(5)见习、实习费用。一般高等医学院校都要建设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附属医院,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既使没有附属医院,也需要联系相应的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每年给见习或实习医院交纳一定的费用,当然还有实习生的各种补贴。(6)高等教育还兼有科研功能,而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多周期长、费用高。如开发一种新药投资几十万、几百万元历经数年、十数年是很普通的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医学教育投入高是由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投入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医学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及课程种类繁多造成的。医学教育中的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课程)之间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解放初期分为医科、牙科和药科。后来根据世界及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现已发展为临床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卫生学、卫生检验学、放射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物化学、中医学、藏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等专业,而且随着医学和许多边缘学科的发展,医学教育的专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些专业虽然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和公共课),但差异和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让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综合性医院干妇产科或儿科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反之亦然。这样,医学教育中不同的专业往往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以适合专业的要求,投入自然较高。 我院的实验室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距教学需要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机能实验室,应尽快下大力气解决。 六、课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 专业教学同中小学教学一样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医学教育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似乎更为严格和紧密,这是由医学科学中各学科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所决定的。医学从宏观上说是以人的整体正常或异常来做为研究对象的,而医学中的每一门学科则多是围绕人体的某一个方面建立起来的。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是描述人体正常的形态与结构的;生理学、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相应机能的,而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则是研究人体异常形态、结构和机能的;药理学、微生物学等是研究这些药物或微生物与人体关系及作用机理的;临床各学科则是研究疾病的症状、体征、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一系列内容的……这些学科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其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是割不断的。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形态、结构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基础医学逐渐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各门课程。即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正由于医学教学所有的课程是围绕人体展开的,各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不可避免,各门课之间既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交叉。所以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处理好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又要尽量避免出现遗漏或重复,使课程更好地联系起来,形成既有分工又能紧密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性完美效果。 七、与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医学教育只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方面,其他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医学教育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卫生事业的其他方面,因为医学教育培养的对象——医学生们正是将从事医学科学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 可以说医学科学上每一个重大发现或进步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改变医学教育的内容或方法。以教材为例,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的大部分教材每3-5年就要更新一次,可仍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步伐。许多新学科、边缘学科的纷纷建立与完善更使传统的医学教育内容面临冲击与挑战。如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分化;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的灭绝或有效控制使传统的传染病学内容发生很大变化;免疫学的发展更是在医学领域内对从基础到临床的许多学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由此不难看出,医学科学的发展变化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变化影响巨大。 除了以上谈到的以外,高等医学教育还有一些特点。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医疗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严肃、科学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作风;注意学生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等等,因篇幅关系就不一一赘述了。 医学教育论文:论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 [内容摘要] 医学史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能体现历史学科在教育活动中的一般功能。医学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识医学发展历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预测医学发展趋势;总结医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服务;学习医学前辈的德行,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自身修养。 [关键词] 医学史课程、高等医学教育、功能 医学史顾名思义是医学的历史,它是以医学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人知道自己的历史;医学工作者与一般人的区别也就在于他们应该懂得医学的历史。医学史课程是医学生懂得医学历史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史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医学史作为一门以医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史,它有典型的医学特征,但同时也具有一般历史科学的共同特点,因此,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能体现史学的一般功能。唐太宗《旧唐书》里对魏征有这样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其中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正是对历史的现实作用所作的高度概括。也有人指出“历史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充满生机的科学,在现代学科丛林中,历史学对现实和人生的意义不是任何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①具体说来,历史的现实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博古通今”、“鉴往知来”,即在认识历史过程中,揭示历史的规律性,从而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测。二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即在认识历史过程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为现实服务。三是有利于人生的修养,即通过历史的教育使人“明是非、别善恶”,用前人的智慧和德行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体现了上述功能。具体概括为:认识医学发展历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预测医学发展趋势;总结医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服务;学习医学前辈的德行,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自身修养。 一、 认识医学发展过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预测医学发展趋势。 历史就是指过去的人类社会活动,故有了人类便有了历史。医疗行为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也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因此,医学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最初的人类,出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与疾病作斗争,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产生了原始的经验医学。又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低下,对大多数生命现象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普遍认为是超自然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生死祸福。与这种认识水平相适应,禁忌、崇拜、巫术就成为当时医疗行为的主要形式。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从时间来看,占人类历史的99%以上。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一些人开始对自然现象进行思考,于是产生了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念。人们开始把一些医疗经验知识上升为理论,并试图用哲学思想来解释医疗经验,于是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学”。例如:在欧洲就有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体液学说”,在中国就有“阴阳五行学说”,印度有“地、水、火、风”四元素理论等。这些医学理论虽然不能像今天的医学那样科学地解释人类的生命现象,但这却是在原始经验与神巫医学基础上的理性升华。西方社会的中世纪,被称为最黑暗的时代,神学渗透到一切知识领域,医学也由僧侣所掌握。他们为病人治病,也替病人祈祷,呈现出“僧侣医学”的特征,寺院即医院,僧侣即医生。这种笼罩在宗教神学阴影之下的医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逐渐受机械唯物主义影响,出现了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开始了寻找病灶的过程,听诊器、内窥镜等多种诊疗设备也随之发明并投入使用。这种以机械唯物论为基础的,以生物性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此时,西方医学得到了迅猛发展。自20世纪中期以后,除生理因素之外,人们开始关注影响人类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l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其通过的宪章中对健康这一概念作出了超越生物医学界限的解释,指出“健康除应在解剖生理上无病态表现以外,还必须在精神、心理上是健康的,并能够圆满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要求”。l977年恩格尔教授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情况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而医学也跨入到现代医学阶段。 通过回顾医学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医学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从医学模式来看,医学模式的转变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本能、经验、巫术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几个阶段。其中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对于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以及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相对于原始的巫术医学模式在形式上都有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再现。例如现代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暗示”或“输导”与僧侣医学模式和巫术医学模式中“祷告”等在形式上有某种共同之处,但是这种形式上的类似绝不是简单的复归。现代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暗示”与“心理输导”是在经历了生物医学长足发展之后的理性的心理治疗活动;中世纪僧侣医学模式中的“祈祷”比巫术医学模式也多了一些如希波克拉底、盖仑等“实证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的合理成分。又如生物医学模式在其哲学基础上也是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复归,两者都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发生在人类对世界的本源已有较清楚的认识之后,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所发生的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十分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生物医学模比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更加科学。医学模式的转变所体现出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医学的发展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理性升华。医学每前进一步,都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但又都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在不断地继承历史,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历史和不断地创造历史。 其次,从病理学的发展过程看,也可发现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综合到分析的过程,这也是医学发展的规律。在前生物医学时代,病人被视为一个整体,因而“整体观”是前生物医学模式中共有的观念。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医学中的应用,这种整体观开始走向了分化。例如十八世纪意大利病理学家莫干尼(Morgagni)创立的“器官病理学”,就把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推向器官水平。法国医生比沙(Bichat)把莫干尼的工作又推近一步,建立了组织的概念,认为器官由组织构成,并近一步描述了患病时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由器官深入到了组织层次。十九世纪50年代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创立了细胞病理学,从而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了细胞水平。从20世纪50年代起,英国剑桥结构学派克里克(Crick,H.C)和美国信息学派沃森(Watson,J.n)通力合作,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表明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此外,医学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横向交叉或延伸,出现了医理、医文、医工交叉的多个学科群。这也表明医学的发展经历着由综合到分析,再由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这也是医学发展的规律。 上述规律只是几个典型例子,事实上在医学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出其发展的规律。揭示事物规律本身并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透过规律来预测未来。因此,通过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最终目的在于预测医学发展的趋势。人们根据医学发展的规律,预测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学的目的和任务,将从传统的治病救人,延长病人的生命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主;医学工作范围,将从现在的出生到死亡,扩展到生前到死后;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将成为医学的主导技术,高科技向医学领域渗透将使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的面貌发生改观;21世纪医学将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趋于完善;基因组医学的发展将会成为新世纪人类医学的主流等等。 二、 总结医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推动现代医学发展。 纵观医学发展的历史,医学每前进一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学习医学史,有助于医学生了解前人在推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失误,并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从而为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经验积累是医学发展的最初行为方式。正如鲁迅所言“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就是针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积累下去。乃有草药的记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南腔北调集·经验》) 鲁迅的这句话道出了经验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又如,在巫医混杂时代,人们在征服左右人的生死祸福的超自然力量时就经历了从“禁忌”到“崇拜”再到“巫术”的过程,这就是经验作用的结果。早期人类对一些不可理解的现象感到奇怪和恐怖,因此不敢接触这些事物,从而产生了各种“禁忌”,即“远而避之”。例如当时人们由于对“死”的恐惧,因此把与死人有密切接触的人视为禁忌对象。菲律宾群岛的阿古泰诺族妇女,在丈夫死后七八日之内,就只许晚上出门,并且走一步路必须敲一下手杖以警告走近的人。然而,这种禁忌的方法往往并不能阻止灾祸的降临,于是人们就会对这些禁忌的对象产生敬畏心理,希望通过祈祷、祭祀或占卜的办法祈祷宽赦,这就是“崇拜”,即“崇而敬之”。然而,当这种崇拜的办法也无法阻止灾祸降临时,人们就开始另一种新的尝试,即对鬼神之类进行“驱而除之”,以保护自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巫术”随之产生了。人类对自然界中的不可知物,由禁忌到崇拜,再发展到巫术,虽然不能真正征服自然,但这应该说也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是在经验的推动下产生的。 再如,通过对近代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考察,也可发现经验是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坚实基石。从解剖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罗马时代,被尊为解剖学之父的盖仑(Galen)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动物的解剖,来认识生命体的结构,积累一定的解剖学经验。但由于他把对动物的形态学认识强加到人体,因而难免有许多错误。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L.davinci)在对盖仑的经验进行继承和对其谬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学研究,使人体解剖学进一步走向成熟。十六世纪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Vesalius)也是在对前人的经验教训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解剖研究,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写就了《人体的构造》一书,从而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从化学治疗学的发展历程看。德国细菌学家爱尔利希(Ehrlich)提出了“化学疗法”的概念。他在对结核杆菌染色时发现该菌对某一染料有特殊亲合力,由此他推测某些化学物质对病原微生物也有亲合力,决定研制只伤害微生物,不伤害人体的药物。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能消灭螺旋体、治疗梅毒和回归热等疾病的化合物“606”(Salvarsan),从而开辟了化学疗法的道路,为抗生素类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继埃尔利希之后,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这一经验的启示下发现了青霉素,成为二十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创举。1932年德国人多马克用同样的经验发现磺胺药的抑菌作用,解决了一些常见感染的特效治疗问题。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健康状况,并且促进了医学道德的转变。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在其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困惑或者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都为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或教训。比如,生物医学模式并不能真正完全解决病症问题;生物医学模式片面的思维习惯,也对医学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生物医学模式也导致医患关系疏远,如医患关系物化的趋势,医患关系被分解的趋势,病人与疾病分离的趋势等。通过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科学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充分的认识,就可以总结和利用生物医学模式时代的经验教训,从而促使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并使其逐渐趋于完善。 上述例子说明经验在医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医学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积累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这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特点,因为个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而文明却不因个人的逝去而中断,而是在“继承”、“创新”、“传递”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创新。 三、 学习前人的德行,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教育应当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医学教育更应当如此,因为医学是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所以,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何谓医学人文精神?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是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医学人文精神则是指医学工作者所具备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人文是外在的,人文精神是内在的。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就是把外在的“人文”化为医学工作者内在的“人文精神”的过程。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医学史是最重要的素材。因为“历史学是各门学科之母”③,医学史从多方面记述了人类与医学有关的活动,是最全面的教材。医学史可以为医学生的人格塑造、气质培养、修养提高提供借鉴。 首先,可以使医学生接受人道主义精神的熏陶。人道主义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内核,它是一个人面对他人、面对人类的一种情感或态度。对医学工作者而言,其人道主义精神则主要体现在如何面对病人,如何面对人类方面。早在公元前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誓词》中就强调了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把恢复病人的健康视为医生的最高职责。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胡费兰德(Hufeland)在其医德十二箴中也写道:“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而要用忘我的工作去救活别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应怀有别的目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医学人文教育就是要秉承医学人文精神。 其次,可以培养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在医学发展史上,许多的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情感、健康、乃至生命。例如,比利时医生、伟大的生物学家安德烈.维萨里(A.Vesalius),在欧洲社会还笼罩在神学权威的氛围中大胆进行科学实验,纠正了盖仑解剖学的许多错误并揭穿了神学关于人体的谬误,完成了《人体的构造》的伟大著作,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然而,维萨里与哥白尼一样,为了捍卫科学真理,遭教会迫害。又如,西班牙医学家、神学家米凯尔.塞尔维特(M.Servetus),通过解剖观察,提出了肺循环学说,为血液循环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违反了教义,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这项工作,就于1553年10月27日被统治阶级活活烧死在日内瓦。此外,还有许多的科学家,他们的献身精神无不启迪着后人。例如巴斯德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深入疫区研究传染病的病原体,为揭开传染病的奥秘作出了贡献。琴纳首先在自己儿子身上接种牛痘苗,然后又把天花病人身上的脓汁接种到儿子身上。这种献身精神是今天的医学工作者应当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关于这一点,爱因斯坦在赞颂居里夫人时就说:“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她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要大”。 再次,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医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不一定都是通过理性的推理、论证或研究的结果,而是偶然的思想火花所致。例如,叩诊法的发明就是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把儿时的经验(常看见父亲用手指上下敲酒桶的木盖从木制酒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酒桶内有多少酒)迁移到医疗行为中的结果。又如,英国医生李斯特从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关于有机物腐败和发酵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示,认为伤口化脓是由于细菌作怪,于是决定采取碳酸消毒,无菌手术获得成功。李斯特就是这样移植巴斯德的研究成果,发展了外科手术的消毒法。再如,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实验时发现,意外落在培养基上的霉菌斑点能够杀死引起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细菌,从而发现了青霉素,其后又发现了许多的抗生素。使许多另人束手无策的疾病得以治愈。这些例子表明医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关的。通过对医学史上这些事例的学习,可以引导医学生的有意识地培养其创新思维。 此外,通过学习医学的历史,还可以培养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感情。只有爱医学,才有可能为医学而献身。即通过学习医学史,了解医学发展的艰辛,看到医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体味其中的乐趣与奥妙,从而产生对医学的热爱。通常所说的“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就是这个道理。 论述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目的在于唤起高等医学教育的主体(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对医学史课程的重视。目前,由于受“重科学轻人文”的传统的影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史课程不够重视,仅少数院校开设医学史课程,且多为选修课,因此医学史课程的上述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有悖于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采取有力措施,例如把医学史作为必修课,增加医学史方面的图书资料,提高医学史教师的水平等,从而使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医学教育论文:因特网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医学教育;网络;计算机 因特网作为一个无国界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已经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对医学教学和科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正在改变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医学教育正在逐步跨入信息化时代。现将几年来我科应用因特网进行教学的体会介绍如下。 1 因特网的基本特点 国际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覆盖面最广、信息资源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雏形是由美国国防部资助建设的名为ARPANET的网络,由于采用了TCP/IP协议,并用公开了TCP/IP协议的核心技术,使得因特网得到了迅猛发展。因特网具有开放、自由、交互性强的特点,所以其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入网方式多样、信息服务灵活以及多种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到教育、行政、企业等各行各业之中,是世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重要基础设施。 2 网络软件的应用 2.1 网页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Macromedia Dreamweaver、Microsoft Front-page、网页作坊等等。通过这些软件使得网页制作简单易行,我们用教学素材制作出精美的网页.在网页中可以添加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使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动感十足,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好的网页既可以用于多媒体教学,又可以上传至互联网便于学生进行自学。 2.2 电子书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Adobe Acrobat、Quick CHM、E书伴侣、电子文档处理器、e书工场等等。通过把教学素材制作成不同的电子书,便于打包携带及检索。并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上阅读,方便学生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利用电子文档处理器制作出药典让学生下载到掌上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3等载体,使学生能够随身携带、快速查阅,并从机械的记忆中解脱出来。 2.3 动画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Flash MX、Authorware等。利用这些软件与网页制作软件相结合,使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亦可制作生动的教学动画,使教学摆脱枯燥无味的格调,寓教于乐,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易于掌握。如利用Flash MX是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的动画、细胞周期动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3 网络搜索引擎的应用 搜索引擎是一个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然后供查询的系统,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和用户查询三部分,是一个为人们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网站,它使用某些程序把因特网上的所有信息归类以帮助人们在茫茫网海中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关键词及一些必要的技巧,我们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医学教学。 目前比较有名的医学专业搜索引擎有Medical Matrix,HeahhWeb,HealthAtoZ,Medscape,Medical World Search等。这些搜索引擎提供了关键词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利用它们可以免费进入因特网临床医学数据库,查阅到许多医学资料,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其他非医学搜索引擎还有Google、Yahoo、百度、新浪等,利用它们我们同样可以查到许多有用的资料。例如:以“SARS”作为关键词用百度引擎搜索,在0.001s内即可找到相关网页约2600000篇;再以“防治”作为关键词进一步搜索,许多SARS防治的相关资料立刻呈现在眼前,使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获得了许多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 BBS论坛的应用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英文缩写,即电子公告牌系统,它通过在服务器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网络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交换消息等功能。BBS已经日益普及,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通过BBS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最新的专业信息,也可以通过BBS系统来和别人讨论方方面面的话题,更可以利用BBS系统来刊登一些“征文”、“求助”及“提问”等启事,极大方便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我们利用BBS来组织疑难病例讨论、通知、布置作业、组织英语沙龙及各种爱好者协会等多种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网络的点击率大大提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5 远程教学系统的应用 远程教学是指学的过程和教的过程不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下进行的教学,但使整个或部分学习过程得到了教师的计划、导引、辅导和评估。参加远程教学的学生只需在家里登录相应的网站,就可以享受到多种形式的教学,还可以提供网上交流和讨论。 5.1 在函授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通过网络招生信息,学生通过网上报名,教师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接收信息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也可以在网上考试的日程表,在网络上完成考试,而考试分数则会以E-mail和信件的形式通知学生。这样既方便学生,也方便教师,同时还可以节约教学成本,非常适合中国国情。 5.2 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我校与多个医学专业网站(如好医生网站)合作,利用其网站资源对全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要求每位教师自由上网,选择本专业教育课程进行学习,每年获取一定的学分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依据。 5.3 在对外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远程教学系统,我们随时可以和区内外,甚至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教师远程学术活动,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 6 展望 因特网在医学中的实践,促进了医学教学改革和发展,为医学各学科开辟了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研究课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和学习引导,如何更好的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充分发挥这一新技术、新事物的优势,必将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教育论文:关于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虚拟现实 虚拟实验室 虚拟手术 论文摘要:介绍虚拟现实概念及其特征,分析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 中广泛应用的原因,着重讨论虚拟现实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1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也称灵境 ,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用户通过使用各种交互设备,同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感 (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构思性 (Imagination)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在医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1沉浸感 沉浸感是指学习者全身心地沉浸于虚拟环境中,与环境中各种对象相互融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学习者不是旁观者由外向内观察环境,而是全身心融入环境之中。这种沉浸感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可以使虚拟教学场景中的学生体会到一个与现实更加接近的教学情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所学课程。 1.2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学习者通过使用特殊设备,用人类的自然技能实现对虚拟环境的操作。学习者通过身体运动等自然技能,实现对环境中对象的操作;计算机则根据学习者的身体运动等,来实时调整环境中相关对象的状态。这种交互性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可以使医学院校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办学成本。 1.3构思性 构思性是指虚拟环境赋予学习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虚拟环境把主动权交给学习者,学习者可以通过对环境的考察和操作,进行自主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构思性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可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2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和IT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虚拟现实在医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临床培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 2.1虚拟课堂 在医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内容生涩难懂的章节,如果利用板书等传统教育手段,教学效果往往不近如人意。事实上,教师可以通过虚拟课堂来丰富教学内容,将 “虚拟人”应用于教学过程是虚拟课堂的一个典型实例。 “虚拟人”是指把人体形态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信息,通过大型计算机处理而实现的数字化虚拟人体。 “虚拟人”的主要工作是选取一具尸体并将其冷冻,用精密切削刀将尸体横向切削成一系列厚度为0.2毫米的切片,利用相关技术最终合成人体的三维结构 (如图l所示)。实验证明,学生在课堂上能以三维的形式看到人体数千个 解剖结构的形状、位置及器官间 的相互空间关系等,学习兴趣和效果显著提高。 2.2虚拟实验室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资源有限和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 。为缓和这一矛盾,虚拟实验室是近年来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虚拟实验室是指在计算机系统 中采用 虚拟现 实技术 营造 各种 虚拟 实验环 境 ,实验 者可以像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 目。 如 图2所 示,诊断 学虚拟实验 室是 一个基 于C/S模式的虚拟实验室系统。系统以虚拟病人为主体,建立起各种疾病相关的患者模型。每个单元均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化验检 查4个单元 。实验证明,诊断学虚拟实验室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诊断学实验,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现实验教学的跨越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3虚拟手术 传统的手术训练方法成本较高,训练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参与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虚拟手术是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各种医学影像数据在计算机中建立一 个虚拟环境,医生借助这个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手术计划、训练以及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引导的一种新兴技术。在虚拟手术系统中,操作者带上立体眼镜进入环境,通过数据手套对环境中 “虚拟人”的相关组织进行操作。虚拟手术系统可为操作者提供一个极具真实感和沉浸感的训练环境,制造很好的临场感,并且能大幅降低手术的培训成本,所以具有很好的应用空间。 2.4虚拟培训 传统的临床培训模式主要以教师口述为主,由于培训往往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战演练,因此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的基本技能,穿刺引起的疼痛常常使患者因恐惧而不能配合治疗,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患者的这种因恐惧而产生的抗拒反应,以提高静脉穿刺的训练质量。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临床培训中,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基础上,不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加真实感,而且还能缩短培训时间,减少培训成本。 3结束语 虚拟现实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对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教学实验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医学人才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和IT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广泛、深入。 医学教育论文:西藏高等医学教育概论 [摘要]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西藏的高等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西藏高等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医学教育自然应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如必须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计划,选编合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讲课要求生动、精练并能因材施教等等。同时,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西藏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西藏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办好西藏大学医学院。 一、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 大多数考入医学院校的藏族大学生由于其历史责任感、自尊心和家庭的期望等动力的驱使,学习普遍比较刻苦、用功,尤其是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及布置的作业等,学习成绩在藏汉混合班中多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少部分可进入优秀行列。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在于藏族学生多习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这一点与藏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藏族偏重于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而对非直观的、理性的、抽象的事物学习和理解能力差一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与方法,少用或不用抽象的方法;多用实验、见习与实习的方法,减少理论讲授;多采用实物标本、教学录像、挂图、幻灯片、投影及现代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教具和手段,做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藏民族有自己完整的语言文字——藏语,在目前西藏的教育模式中,藏语教学得到强化,尤其在小学教学中基本使用藏语授课,在各级各类升学考试中,藏语文对藏族学生也常作为一门主科,加之藏语又是他们的母语,故近期考入中高等学府的藏族学生不仅能流利地说藏语口语,而且大多数有一定的书面文字使用能力。同时,西藏的大多数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汉语文课,而初中、尤其到高中阶段,除藏语文外,其余主要课程基本用汉语授课。所以,进入高校的藏族学生大多能熟练地应用藏汉两种语言。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对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在区内工作极为有利。但也有部分学校由于对基础教育中双语教学的理解偏差或汉语教学力量薄弱等原因,汉语教学有所削弱,造成部分藏族学生汉语水平偏低,主要是思维速度慢、接受和表达能力差。这样不仅给专业课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按全国统一教学大纲的要求或盲目照搬区外其它高校的作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慢讲授速度,适当多写板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可通过增设汉语文课以及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加强汉语训练,提高其表达、理解能力。 另外,藏族大学生大多继承了民族的许多优点,如能歌善舞、待人纯朴热诚、有相当的幽默感、喜欢室外活动;同时,又能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因此,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健康愉快地度过大学学习生活。 二、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 现代医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就是实验医学。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没有实验教学的医学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在我院前二学年开设的所有普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如生理、生化、解剖、组胚)、临床基础课(如病理、药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课既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和见习、实习完成的。所以,办高等医学教育离不开设施较为完备的实验室,离不开各学科或课程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设备、材料、标本、药品等,诸如显微镜、电教器材、各种物理仪器、电生理仪器、化学试剂、人体解剖标本、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在第三、四学年的体现就是“临床见习”。这一阶段主要学习临床课,为了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各种常见疾病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的印象与理解,教师常在上课期间到医院选择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实地观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另外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期较长,如五年制本科的第五学年均为实习时间。另外,不同的专业其实习地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毕业实习均在较大的综合性医院进行,实习内容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大科为主,在一些小科或医技科室进行短期选择性实习,如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针灸科、心电图室、X光诊断室等。现在,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已挂牌正式成为我院的教学医院。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在与疾病斗争的各种手段与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临床的思维和行为,这实际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专业教育一直在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和能力,这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恰恰相反,判断医学教育是否成功,不能单纯以学生的理论成绩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活生生的病人时的表现、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能否灵活运用。临床实习可以说是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综合考查与锻炼。 医学科学的一个特征是知识更新极快,光靠书本上所学的一点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医学发展的潮流和步伐,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全面促进其智能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困难,这也正是今后改革教学的目标之一,但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在未来世界飞速发展的医学领域具备竟争能力,又必须尽早做到这一点。 三、课程重、压力大 医科学生的辛苦是出名的,给人的印象总是书本又厚又大,整天急急匆匆忙着应付上课、做实验,穿着白大褂出入各实验室、医院各科病房或门诊。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甚至比别人看到的更苦更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校学习四年期间(第五年临床实习)仅考试课就在三十门以上,还有近二十门考查课,且大部分专业课的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师们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内容和进度,常常超负荷讲授,教学难度很大,更由于学生主要来源于区内,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在如此重的学业压力面前多数人只能疲于应付,不是死记硬背就是勉强跟着走。因此,医科学生的淘汰率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学生人学后在学习中有三个难过的“关”,也就是三类容易“卡壳”的课程:第一关是普遍基础课关,主要的课程有医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其内容与中学学过的理、化、生物知识密切相关,故一部分中学没学好这几门课的学生学习吃力一些。不过,即使原先基础差一些但入校后比较用功的同学这几门课大多能勉强过关;第二关是专业基础课关,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化学。这几门课与学生的基础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学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用功程度和能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由于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上,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导致专业基础课成绩不佳。故这几门课不及格的同学人数往往超过第一关没有过的人数;第三关是语言关,主要课程是英语,这与西藏基础教育中外语教学薄弱甚至缺无关系殊深。众所周知,医学生对外语的掌握程度社会要求是相当高的,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招生时不但对总分有要求,对其中的外语成绩也往往有明确的限制,似乎仅次于外语学院的录取要求。但由于西藏的实际情况,英语成了许多同学尤其是藏族同学学习中的“拦路虎”,不及格的比例有时高的惊人,是三关中最难过的一关。 过三关以后,随后的临床基础课、临床课虽然课程仍较重,但由于学生已基本适应学习的节奏,熟悉和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能力包括应试能力均有提高,一般不会再出现太大的问题。 四、以人为核心 医学的对象和目的都是人,且大多是躯体或心理不太健康的人。因此,在医学教育中,人是绝对的核心。特别是在旧的医学模式中,人的心理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医学中的人往往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关心的是人的躯体健康情况。为了这个目的就要了解人体的组成、结构,每个结构的功能,以及诸如为什么会发病?什么病?发病后有什么变化?全身还是局部?能否治疗?如何治等问题。因此,医学教育中常常把一个整体的人分解成局部的或某一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介绍给学生,大到肉眼可见的解剖学中的骨骼、肌肉、神经等,小到须借助显微镜观察的组织学中的正常组织、细胞和病理学中异常的组织、细胞等;宏观如病人在患病后的症状和体征,微观如某些分子在机体内的化学变化或反应;普通象病从口入的道理,奇异象一些药物对人体的巨大作用等等无不说明人永远是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核心。 当然文科教育也离不开人,一是内容也常以人为核心,但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其表现以人的精神、思维为线索,常反应人们情绪上的喜、怒、哀、乐等精神形态,即使有部分躯体描述,目的也多是烘托所谓的“主题”或为了更好地表现心理活动,特别是文学作品。而在政治、法律、历史等方面常说的决策、思维、权力、贡献、责任等概念也无不是抽象的,不能精确定量的人或人的某一方面。 另外,文人笔下人的年龄、性别是有明显区别的,尤其牵扯到爱情主题时,性别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医学中虽也关心人的年龄、性别,但在医学生或医生的实际操作或思维中常常忽略这些,心中似乎只有“病人”这个概念。女护士可以在给小伙子臀部打针时继续谈笑风生,外科的男大夫在手术室能面对裸体的女病人作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因此,医生眼中的人几乎是“中性”的,所有到医院就诊的人无论男女老幼,不过是病人,是自己服务的对象而已。这决不是说学医的人都麻木不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和长期的职业习惯使然。 五、学制长、投入高、专业性强 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比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其它专业一般长一年或更多,如一般高教的本科学制多为四年,而医学本科至少五年,少数六年,个别八年。 与其它专业尤其文科教育相比医学教育的投入较高。其主要原因有(1)庞大的实验室群。在医学领域的所有学科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或实验设施,临床各学科的实验基地当然就是临床诊疗单位和部门,各基础学科的实验室还常有教学用和科研用实验室之分,尤其正规的高等医学院校大多有设备精良、造价昂贵的实验室,成为学校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一种象征。(2)日常教学消耗开支较大。医学教育中的水电、动物、药品、标本、保健用品、消毒用品等日常消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3)学制较长,相应投人自然增加。(4)教材费用高。医学课程的教材由于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常用课本又厚又大,书费自然较高,如现在的内科和外科教材每本都在三十元以上。(5)见习、实习费用。一般高等医学院校都要建设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附属医院,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既使没有附属医院,也需要联系相应的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每年给见习或实习医院交纳一定的费用,当然还有实习生的各种补贴。(6)高等教育还兼有科研功能,而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多周期长、费用高。如开发一种新药投资几十万、几百万元历经数年、十数年是很普通的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医学教育投入高是由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投入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医学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及课程种类繁多造成的。医学教育中的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课程)之间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解放初期分为医科、牙科和药科。后来根据世界及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现已发展为临床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卫生学、卫生检验学、放射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物化学、中医学、藏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等专业,而且随着医学和许多边缘学科的发展,医学教育的专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些专业虽然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和公共课),但差异和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让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综合性医院干妇产科或儿科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反之亦然。这样,医学教育中不同的专业往往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以适合专业的要求,投入自然较高。 我院的实验室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距教学需要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机能实验室,应尽快下大力气解决。 六、课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 专业教学同中小学教学一样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医学教育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似乎更为严格和紧密,这是由医学科学中各学科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所决定的。医学从宏观上说是以人的整体正常或异常来做为研究对象的,而医学中的每一门学科则多是围绕人体的某一个方面建立起来的。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是描述人体正常的形态与结构的;生理学、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相应机能的,而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则是研究人体异常形态、结构和机能的;药理学、微生物学等是研究这些药物或微生物与人体关系及作用机理的;临床各学科则是研究疾病的症状、体征、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一系列内容的……这些学科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其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是割不断的。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形态、结构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基础医学逐渐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各门课程。即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正由于医学教学所有的课程是围绕人体展开的,各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不可避免,各门课之间既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交叉。所以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处理好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又要尽量避免出现遗漏或重复,使课程更好地联系起来,形成既有分工又能紧密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性完美效果。 七、与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医学教育只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方面,其他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医学教育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卫生事业的其他方面,因为医学教育培养的对象——医学生们正是将从事医学科学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 可以说医学科学上每一个重大发现或进步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改变医学教育的内容或方法。以教材为例,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的大部分教材每3-5年就要更新一次,可仍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步伐。许多新学科、边缘学科的纷纷建立与完善更使传统的医学教育内容面临冲击与挑战。如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分化;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的灭绝或有效控制使传统的传染病学内容发生很大变化;免疫学的发展更是在医学领域内对从基础到临床的许多学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由此不难看出,医学科学的发展变化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变化影响巨大。 除了以上谈到的以外,高等医学教育还有一些特点。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医疗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严肃、科学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作风;注意学生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等等,因篇幅关系就不一一赘述了。 医学教育论文:适应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促进我院教学改革 [摘要]2002年3月12号至26号,我院社区医学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访问,其中我们考察参观了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由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批准,于1999年6月9日成立。这个研究所的任务是为制定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提供指导。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机能、职业态度、行为及伦理、沟通机能、公众健康及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与研究七个领域,所谓基本要求就是全球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或基本素质,学生具体能力的体现给我们界定了老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所有执业医生该有什冬样的教育经历。 一、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基本概况: 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核心委员会负责制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委员会由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专家组成,8位具有丰富国内和国际经验的教育和卫生政策专家组成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指导委员会,指导IIME和核心委员会的总体工作。还由14个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的主席或高级代表组成IIME的咨询委员会,为IIME提供咨询意见。 IIME的工作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界定基本要求阶段,现已建立起一套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行为和伦理等方面,由于每个国家、地区和医学院校有独特的要求和各自的课程计划,所以“基本要求”仅仅代表医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因此每所学校的教育计划是不同的,但其核心内容必须是相同的;第二阶段为“试行”阶段,按照基本要求对中国的一流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进行评价,评价包括七个领域的60个反映教学结果的指标;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通过试行进行必要的修改后,将这套标准提供给全球医学教育界使用,在全球医学教育范围内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二、适应基本要求,促进我院的教学改革: 西藏地处西南边睡,有特殊的地埋环境和民族风情,也有较为特殊的地方病。我院在2001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现在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龙头的医学教育新格局。因此怎样面对为西藏培养合格的医务人才,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医学教育之路,西藏要求什么样的医生,我们应怎样去培养、教育。针对全球“最低要求”,我院应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谈一点看法。 生物医学科学、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迅猛发展,这些发展为医学带来新的伦理、社会和法律方面的挑战,也要求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之间保持平衡。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培养未来的医生具有适应迅速改变的卫生保健环境并进行实践的能力。并促进改善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的质量的提高。 1、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对一名医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一名医生应该做到的。在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人体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各种变化,引起疾病的各种因素,人类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又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命周期及生长、发育、衰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在疾病状态下除药物外,卫生经济、卫生管理、心理的、社会的各种干预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增加相关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适应社会需要,为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坚定的基础。 2、临床机能:利用所学临床知识,解除病人痛苦,合理运用先进医疗设备和卫生保健设施是对一名医生最基本的要求。在临床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确定诊治方案,高效率的利用符合伦理的方法,对病人包括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的处理及对病人健康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增加实践机会,早期接触临床。在医疗实践中得到锻炼,有助于学生临床机能的提高,我们制定的本科班课前、课间见习,给学生增加了实践机会,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校学习临床课,参加临床实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 3、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包括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我们让学生一人学就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到乡下了解民情及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同情心,使学生养成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病人的医疗保健所负的个人责任,增加医疗点的实习、了解病人的疾苦,病人的信仰和卫生经济的有关情况,有助于强化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4、沟通机能:沟通机能是所有医生基本的工具,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病人亲属、同事、卫生保健队伍其他成员和公众之间相互学习的环境。倾听、收集和综合与有关问题的各种信息。对病人及家属深入了解病情,综合并向听众介绍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并进行交流,解决问题,都与沟通有直接关系。在教学及实习中加强训练,增加与社会接触面,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 5、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中应起到作用,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需要学生掌握一个群体的健康和疾病起重要作用的生活方式,遗传的、人体学的、环境的、社会的、经济的、心理的和文化的各种因素的知识,我们让学生了解当地医疗卫生状况,有助于学生增强保护保健的意识,让学生懂得他们预防疾病、伤害和意外事故中,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中应起的作用和采取的行动。并了解卫生系统、政策、法规的管理原则。 6、信息管理:医疗实践和健康体系的建立需要现代化的信息,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有关健康和生物医学的各种信息,也是一个医生应具备的能力,能够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运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在课程设置中应增加信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在医疗及保健中的作用。 7、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对现有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是解决问题的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是医生是否能够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应学会怎样批判性地评估数据信息,并理解在高质量医务实践中研究的作用。医生保持行医的资格,他们就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技能,为了保持和发展在医学院学习时所获得的能力,毕业生必须认识自己的不足,需要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接受同行评议和不断地进行学习等,这种不断追求精神,使医生不断地获得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我们按照全球基本要求的内容增设课程计划,与60项评估指标联系起来,就能培养出适合西藏的医生,适合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医生,使我们的毕业生具有专业性实施医学科学和艺术的能力。 医学教育论文:医学教育改革翻转课堂研究 摘要 翻转课堂作为当下教育改革方法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它充分适应于当前移动数字生活时代背景。因此充分了解这种教学方式,为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资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育改革 0引言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还是以传统教育中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特别医学院校,课程压力重,学生多,教师资源相对有限。面对这种现状,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主要知识的讲解;并且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进行传授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实验课根据理论课中掌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深记忆与理解。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无法完全理解基础或者专业知识,然而随后的实验课程又没法准确或者只能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课程中要求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成果的不理想,学生掌握知识的不透彻,又不能完全自主、规范的完成实践,将影响学生在今后从事工作中,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际操作不熟练或不规范。尤其是医学院学生今后大部分从事的职业是在医院、检验机构、药厂、科研机构等,这些工作岗位对知识点把握、实践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是有很高的要求。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旨在通过详细介绍翻转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优势等,并结合现阶段医学院校的需求或困境,谈谈如何在医学院校如何进行有效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1“翻转课堂”的发展与特点 1.1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通过改变教学流程,例如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自主学习教师创建的教学视频,作为知识传输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就学习的过程进行讨论、交流以及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当前,通过国内外学校教学改革实践证明,翻转课堂不仅全面提升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还有效提高了教师解惑的时效性。 1.2翻转课堂的由来与发展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当地的教师们时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有些学生由于生病,或者家里离学校太远等各种原因,无法参加学校教学活动,因此导致很多学生由于缺课太多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学校老师刚开始用屏幕捕捉软件去录制PowerPoint演示稿(PPT)以及伴有教师的语音讲解。他们通过把这些实时讲解以及PPT上传到网络上,供缺课的学生进行下载,以此帮助这些学生补课。然而有趣的是,其余未缺课的学生也在网络上下载教师提供的PPT,自行在家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发现缺课的学生在学习PPT之后能够有效的完成课题布置的作业,而未缺课的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的能力更强。因此,教师逐渐将每次课堂教学都以视频或者PPT加语音讲解的方式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下载,自行学习。同时把更多的时间,即课堂中的时间,用于对课题布置作业进行疑难解答和对部分难点进行解答。这样传统的“课堂上课,课后作业”这种教学模式逐渐开始调整,转变成“课下自主学习,课堂疑难解答”。这就是所谓的课堂的翻转。林地公园高中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渐开始被周边学校的教师学习,并吸引更多的教师开始利用并积极探索在线视频、录制视频等方式进行课外教授学生;然而课堂时间抓住课外布置作业进行帮助学生学习以及增加掌握的练习。 1.3翻转课堂的步骤 通过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的模式,我们将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两部分:录制或创建教学视频与组织课堂活动。其中对于教学视频的录制需要体现本次视频中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对于视频的创建还需要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自身条件,而去做相应的变化。并且视频的创作,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不仅仅对所传授的教学要有很清晰的思路、知识点充分把握,同时掌握制作过程、熟悉的软件应用。而组织课堂活动,即将课堂翻转,成为解决问题、讨论问题等场所,这让学生能够自主的根据课下视频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尽快的找到教师解惑;并且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这样既增加了师生间的感情,又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1.4翻转课堂的优势特点 (1)翻转课堂实现个性化教学。传统的教育都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然而学生之间学习能力有差异,有的很快就能掌握,有的还需要进一步的讲解才能掌握。而翻转课堂可以实行个性化教学,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根据教师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学习相应的视频,并且对于不能够马上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这样就达到了最终学习的效果相对一致。 (2)翻转课堂增加互动。传统的教学活动,由于时间的有限,课程内容的繁重,导致教师把整个教学过程作为知识点的布局,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这样就会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翻转课堂,将课堂与课下的活动次序颠倒,把课堂中的时间作为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平台。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布置的作业,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然后再根据讨论出的结果,教师再做统一总结,尤其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反映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类型,做详细的讲解。这样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并且督促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解决,并且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会主动去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疑难解惑,这不仅仅起到了帮扶作用,同时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来讲也进一步加深了课堂内容的理解。 (3)翻转课堂培养能力及兴趣。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课程后,一般会给予学生建议,主要包括是课后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关资料。然后,往往学生在课后并没有去按照教师所叮嘱去主动学习。只是临近作业或者临近考试,才回翻教材,更不用谈课外书籍的学习。但是翻转课堂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原因是将课堂教学安排在课后,学生通过视频讲解及图片介绍,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同时面对问题还可以重复观看视频多次,这样就能够在学习课程后,记录相关问题等。同时在教师作业的布置,以及后续的讨论,学生会主动的去查询相关材料,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有效的培养了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和能力。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初步形成,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4)翻转课堂增强意识。传统教学过程,由于时间的有限,往往容易出现“填鸭式”教学。这样容易引起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种厌学情绪往往会一直延续下去,最终出现不良的教学后果,例如,学生上课埋头看手机、课堂聊天、甚至旷课、早退等现象。然而翻转课堂能够促使学生不断的去主动学习,并且针对课堂中的分小组讨论,会迫使自己忙于小组讨论或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够自觉地、主动的学习,因此对于课堂过程中的管理就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在医学院校中翻转课堂模式设计 2.1翻转课堂在医学院校中的实用性 医学院校由于课程繁重,课时数有限,学生人数多等特点,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学习能力不同引起的教学效果的差异化更为明显。尤其是医学院校的课程还包括实验课或者见习课,这对于学生的规范化操作、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翻转课堂的特点能适应医学院校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创建的视频供学生课后或者在宿舍中学习,然后课堂中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同时,在实验课或者见习课过程中,也是要求学生课下提前对本章知识点,根据教师录制的实验教学或者见习教学,学习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或者疾病诊断等方式,并且还能够主动查阅相关书籍学习,这样在实际课题过程中能够规范操作,并且达到较好的实验教学的效果。 2.2根据医学院校特点制作优质教学视频 首先建立制作教学视频的目的。所谓教学视频,是教师通过录制或者通过增添图片与语音对本次教学内容的一个总体的传授。因此,教学视频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即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出发,切勿花里胡哨,也不必要过分的展示制作视频的水平。时刻保证满足学生的学习感受与学习需求。其次要掌握制作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制作过程。其主要可分为五个步骤,即:分析、整理、制作、和反馈。分析: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特征,结合制作者自身的精力、时间,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以医学院校为例,学习者主要分为临床专业学生、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医学专业的学生。而教师分为校本部教师与附属医院的医生。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医学院校学生在高考招录时,都是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因此相应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较强。而教师本身,校本部教师与附属医院医生相比,课余时间相对更充裕。因此,在分析制作视频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背景来考虑视频的风格。整理: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应素材以及需要拍摄的脚本。以医学院校为例,素材相对比较丰富。校本部的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为基础,贴近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以目前科学研究对此内容的相关论证,寻找相应的素材。而附属医院的医生素材也是非常丰富的。临床上的病例分析,结合课本上的描述,以非常生动的图例展示给学生学习。制作:教师在制作视频的过程,需要在规范的原则指导下制作。尤其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的不是制作视频的技术有多高超,而是教师通过视频来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教学内容。:通过学校内网平台、网络硬盘灯媒介上传教学视频,同时需要制作者注意的是要提前3-5天告知学生去下载,并且配套相关作业,为课堂讨论服务。反馈:反馈是学生在学习视频后,对所学习的内容一个非常直接的反应。学生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记录相应的体会或者问题,这样方便制作者去分析,同时在课堂进行讨论的时候,才能有针对性的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3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为我国教学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其积极作用不可低估。随着对翻转课堂的探索不断铺开,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困境,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3.1翻转课堂是否成为一种新的负担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提倡教学改革,特别是鼓励教师要大胆尝试,或者是要求学科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内出成果。其实这样是否真正的能够达到翻转课堂改革目的。这是需要在改革前反思的。我们以医学院校为例,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实验课和见习课)的课时量都是非常多的。那么当我们准备尝试教学改革的时候,需要注意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那么翻转课堂的改革,需要根据课程安排而适当的开展。这样不会增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不会过多的占用课余时间去制作视频。 3.2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对象 从前几部分对翻转课堂的定义、目的、过程等的分析,不难发现翻转课堂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高度。教师通过制作视频与配套相关作业,在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学习视频后,还需要记录感受以及问题,然后再课题中自由探索。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能力,特别是对于新的知识框架,如何将视频中每个部分的知识点系统的构建起来是个比较矛盾的问题。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在整堂课中系统的将本次教学内容进行传授,同时在难点、重点等方面进行强调,学生自然可以跟进。但是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对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小范围的开展,特别是先从学习能力较强,具备良好自学能力同时能够准确表达问题能力的同学为对象,逐一开展。切勿大面积开展,这样可能达不到所预期的效果。 3.3翻转课堂制作者提出新要求 传统的教学,教师只需要备好课,设计好课程讲解过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些互动,最后布置相关作业。然而,翻转课堂对于制作者而言,需要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制作者容易在录制视频的时候,忽视学生学习的感受。例如,教师只是换了个环境,仍然按照传统教学课堂一样,按部就班的把教学内容从头到尾进行讲解。这样就完全违背了翻转课堂的初衷。同时,制作者还需要注意制作后续工作的检查,比如声音是否清晰、图像是否清晰、是否增加与学生互动环节等。其次,有部分制作者难以完全去除以教定学的心理。例如教师在制作过程中,仍会自主的加入一些目标,并要求学生完成它,那这样学生就不能自主的进行探索学习。医学院校的课程,虽然基础课是对今后从事工作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部分理论在不断地被推翻。因此,教师需要调整心理,充分鼓励医学上学习视频,同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阅文献,例如pubmed,CNKI等国内外数据库,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理解、问题的提出、讨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所以,翻转课堂对于制作者即教师本身,从制作角度、制作过程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3.4翻转课堂的教学成果评价如何定位 传统的教学成果,评价方式主要是以考试为主,通过考核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而考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学习成绩成为了衡量的标准。然而,翻转课堂把时间交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带着问题在课堂中与同学、与教师进行讨论。然而,最终学生对这次翻转课堂的掌握程度如何衡量成为了许多教师苦恼的问题。因此,寻求评价目标的多元化,特别是对翻转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讨论问题的能力这些非知识技能领域的评价。针对医学院校特征,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需要规范熟练,在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成果的评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成长记录、推迟评价方法等。 4结语 目前,翻转课堂是教学改革方法中的热点,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它们的历史和内涵,充分借鉴和利用新教学方式方法等特点,为此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宋方茗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医学教育论文:民族院校医学教育探微 摘要: 探索PBL法是否适用于民族院校医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愿选修PBL课程,导师组采用自编PBL案例进行教学,教学结束进行课程评价。学生对PBL课程评价很高,完全支持。PBL教学法更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全适用于民族院校医学生并且值得推广。 关键词: PBL;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最初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提出的,它是一种围绕问题展开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2],也称作问题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其精髓是以学生为主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进而进行分析讨论,查阅资料,最终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该教学法使学生成为了学习和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成为了一个引导者、辅助者、监管者以及推动者[3]。正是由于这些优点,PBL目前已在国际上广为应用,也逐步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一种趋势。鉴于民族院校医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经过慎重思考和详细调研之后,才尝试开展了PBL教学。 1PBL教学法的实施 1.1PBL教学对象 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60名自愿报名选修PBL课程,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67名自愿报名选修PBL课程。以6~8人为一个PBL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导师引导。 1.2PBL采用教材 PBL课程采用导师团队自编教材—PBL案例汇编。案例所涉及的学科包括人体解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寄生虫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学科,均由该学科主要负责教师撰写,经由导师团队成员集体讨论、修改并最终定稿。 1.3具体实施过程 在临床医学培养方案中设置单独的一门课程“PBL”作为选修课,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PBL课程共选用上述教材中的六个案例,每个案例需要进行四次讨论,每次讨论占需用2~3个学时。课程第一次是对学生进行PBL课程培训和演练,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PBL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课程第二次发给每人案例的第一幕,小组成员拿到第一幕后进行阅读,思考,小组讨论,最后汇总已知信息(Known)、推测和待查信息(NeedtoKnow)以及学习目标(LearningObjectives)。第一幕课后,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自己所知和导师推荐)进行分工查找搜集资料完成“学习目标”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课程第三次,小组成员将自己搜集加工的信息和数据拿出跟小组成员分享,完成上一次的“学习目标”。这一分享过程可以是任何形式,包括演讲、PPT展示、互动表演等。这时导师分发案例的第二幕,重复上一次的讨论学习过程。课程第四次,总结第二幕,分发第三幕。课程第五次,小组成员和导师总结第三幕以及整个案例,并进行小组成员在本案例讨论中的自评、互评和案例评价,至此,一个案例的学习讨论结束。整个课程结束后导师对课程、案例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小组成员进行PBL课程评价和对导师的评价。 2结果 借鉴其他医科大学开展PBL教学应用的PBL评价量表,我们根据学生以及教学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评价量表的选择和改良,最终确定如下两类评价量表:一类做为学生考评成绩,包括导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另一类为课程效果评价,包括学生对导师评价、学生对课程评价、学生对案例评价。共发出评价表127套,收回有效评价表120套。 2.1考评成绩 课程考评成绩,即最终总评(100%)=导师评价(60%)+学生自评(20%)+学生互评(20%),其作为学生选修PBL课程的总评成绩,并录入成绩系统中。 2.2课程效果评价 PBL课程效果评价包括学生对导师评价、学生对课程评价和学生对案例评价。还加入了几个主观性问题:如“每次课后用于自学时间的投入”,“对学习资源的使用情况”,“对PBL课程改进的建议”等等。 3讨论 3.1关于PBL-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医学教育的PBL探究式学习对学生来讲是一个主动吸纳的过程,学生能更生动的知其所以然[4]。“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正是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PBL教学模式的鲜明对比。学生只有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真正地做好一名称职的医生。鉴于我们民族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对于PBL的开展是经过了一番论证和调研后才决定实施的。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PBL这样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学生个人方面,可以促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帮助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帮助提高自信心,提高表达、交流与教育别人的能力,提高责任心和尊重。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组成团队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了团队精神、如何合作、责任心等等。同学们还表达了有利于PBL的其他意见:例如案例选择应该更加贴近实际,内容更丰富;PBL教室的硬件设备需要完善;开课时间应推后;导师角色应弱化等等。针对同学们给出的评价和提出的一些建议,导师团队认真考虑并且进行了优化调整,在下一次的PBL课程中使其更加完善。 3.2关于案例 PBL案例是进行PBL教学的教材,是整个PBL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上所述,我们组织导师团队编写了相应的“PBL案例集”。根据PBL案例编写的要求,每个案例都置于一个真实客观的生活场景、疾病和医事环境中,包括疾病本身、社会-心理因素、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因素等,在尊重案例真实性、典型性和完整性[5]的基础上,特别侧重涉及某些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们学习目标抓的太多不能吃透的情况,例如,在关于人体解剖学的案例中,设计“急腹症”的病例,在学习目标中重点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腹部手术切口的层次,以及手术时阑尾的毗邻关系。这样在学生对整个案例的学习中,不仅了解了临床案例的实际情况(包括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制、过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结局),而且更加侧重了“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3.3关于导师 导师在PBL教学中的作用仅次于案例。案例讨论过程中,导师应该实时观察和仔细倾听,及时给出正确的引导。从学生对导师评价评估量表中发现,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基本都在90分以上(满分100分),表示导师“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摒弃以前对导师选择的盲目,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导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和教学、熟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PBL运作方式、具有“引导”而不是“教授”能力、具有创新和合作精神、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这样的导师的引导下,PBL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由于是初次尝试一种全新的方法,做为导师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导师对案例中的学习目标掌握的不够清楚,没有很好的区分主要和次要学习目标;在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已知信息时还有欠缺;在向学生提供有用的学习资源建议时做的不够等。综上所述,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几乎是全新的,是由导师引导学生基于案例中遇到的问题一步一步探究事实真相,最终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方法中,案例和导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案例和导师都是为最中心的角色—学生服务的,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聚合在一起,既需要个人能力的发挥又要有团队合作的凝聚力。而这些素质正是做为一名德能兼备的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基于此,我们会将PBL继续更加完善并且进行全面推广。 作者:甘红云 赵晋 张雅青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摘要:作为我国被广泛使用的能源之一的矿产,在发掘与生产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作人员安全一直受到企业以至于社会的广泛关注。矿山安全生产也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相关事故也层出不穷,这不仅仅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还将影响到矿工的整个家庭以及企业的社会口碑。对于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的防范不仅仅需要企业职工自身的注意,还需要企业在相关环境的把控以及政府的监督等多方的合作。主要分析了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以及相应可行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原因;预防措施 人身安全是一个人所应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而企业在雇佣工人的同时也应对职工的生命安全做出应有的保障措施。矿工作为一份危险性较高的职业,如何更好地在环境及设备等方面对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做出防范对于一个企业甚至是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从人的方面,加强生产工作安全意识,增加矿工安全方面常识;设备方面,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对环境进行进一步改善及加固也有助于对相关事故的预防。本文从矿工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入手,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更好地预防和保障矿工作业安全。 1原因 1.1秩序混乱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矿山企业层出不穷。而其中的某些小型企业实则是不一定具备相关安全生产资格的,存在大批量的非法开采行为。与此同时,这些企业的开采环境也可能存在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秩序混乱,没有良好的管理机制及合法流程,对于单个企业以及整个矿业开采行业都是十分不利的,这也是近年来发生众多矿山生产事故的原因之一。 1.2法制不完善 法律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拥有着规范人类行为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矿业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全,将导致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监督不完善,会出现各种不安全的环境搭建以及作业流程。对于矿山安全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并没有及时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制意识单薄。与此同时,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高,导致监管工作中存在很多的管理问题,使得监管工作无法落到实处,直接影响了对相关问题的监督工作。 1.3安全意识不足 矿工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工作人群中处于较低的位置,他们对于自己工作时的安全意识也不够高,安全生产的意识也并未时刻放在首位。且从近年来所发生的相关事件可以看出,许多的原因都是由于矿工自身的相关知识不足,工作时的疏忽大意而导致的,为实际的生产工作留下了隐患,进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1.4安全设备落后 矿山本身便属于较为危险的山体地带,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为矿工的生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矿产开采的技术要求也较高,在工作的过程中稍有一点不留神就可能引起重大的开发事故。而企业在为矿工准备相关工作环境及设备时,时常为了削减经费而选择较为落后的生产设施,使得安全设备不完善,这就更加增添了矿山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措施 2.1完善相关法律 增强执法监督检查,保证矿业公司的安全标准,保障矿工的安全生产,通过法律的途径约束相关企业工作规范。在监督执法的过程中,体现执法的强制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为矿业的安全生产营造一个靠谱、合理、健全的监督机制,同企业一起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督促企业设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矿工的基本权利,避免秩序混乱的状态和情况。特别是对于较小企业的监督及管理,一定要落到实处,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作业基地,坚决杜绝商政勾结等情况,给予每一个旷工人员安全的生产环境。 2.2培养安全意识 作为危险工作的实施者,矿工本身的安全意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定期设立矿业开采安全讲座,发放矿山安全生产手册,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等,都有利于提升矿业工作者的安全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企业相关工作的正常、高效执行。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实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为安全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2.3改进作业环境 安全的工作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改善生产条件等,都有利于解决原来的安全问题。安全的矿山生产与相关设施和工艺是密不可分的,唯有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增加,才有助于从根本上保障员工的安全。与此同时,对于施工环境及设备也应该定期检查,避免因使用过久而出现老旧或是故障的情况,从而更加有效地保障正常的生产活动,提高矿山企业的生产效益。 3结语 安全保障是保证矿山企业正常高效运营的必备条件之一,必须贯彻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才能让员工更好地全心全意投入到矿业生产工作中,提升公司的盈利情况。在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方面,主要需要注意到秩序混乱、法制不完善、员工安全意识不足、安全设备落后等四个方面,而在进行相关预防措施时,要特别考虑完善相关法律、培养安全意识以及改善作业环境等三个方面。此外,还可以通过调动公益组织、媒体、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一同为矿业生产提供更加有保障的作业环境,避免相关事故的发生。 作者:苟大彪 单位: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矿山安全论文: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要点研究 摘要:对我国非煤矿山而言,安全生产是项重要基础工作,同时也是项重要管理内容。本文首先说明了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详细阐述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要点。 关键词: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开采技术;安全保障体系; 1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矿山开采技术混乱 矿山开采技术混乱是当前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非煤矿山在进行开采时缺乏详细开采设计和方案,有些具备开采设计方案的再开采时也完全不照方案要求进行。集中表现在超量开采和越界开采上,有的非煤矿山在取得开采权后并未自行进行开采,而是将开采权非法转交其他承包人进行开采,对承包人开采资质审核极其不严格,导致无证开采和滥采现象泛滥,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很大困难[1]。 1.2矿山布局不够合理 非煤矿山在布局上也存在不合理问题。非煤矿山在布局时并未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导致很多大矿小开,无疑对资源是极大浪费。近年来经国家专项整治,许多不符合开采资质的非煤矿山被关停,但现阶段仍存在为数不少的布局不合理的小型非煤矿山,这些小矿山大多存在开采技术不规范,严重浪费资源。针对小矿繁多问题,国家采取“合小为大”政策,实际整合中也是困难重重。 1.3开采管理难度大 当前对非煤矿山开采管理存在较多阻碍因素。有很大部分非煤矿山业主对国家政策认识十分不到位,他们大多认识不到国家对矿山资源的所有权问题,而采取十分狭隘的观念,直接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另外有些业主会主动进行非煤矿山开采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办理,但因办理时间长、程序较复杂,很多业主会采取边办理边开采方式,使矿山生产长时间处于合法与不合法尴尬境地。 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要点 2.1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安全是一项所有工程最基本的问题,只有做好安全工作,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工程项目实施,对非煤矿山的相关管理人员来说,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刻不容缓。安全生产以责任制为核心,这就要求在生产工程中,工作人员要把安全意识深入内心,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明确岗位职责,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负责人解决问题;相关部门也要常组织定期的安全生产和设备正确使用的培训工作,对设备定期维护和更新等措施,来预防安全问题发生。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非煤矿山生产是项涉及到众多生产人员的大型系统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要协调好机构以及环境等和工作人员的优化配置,因此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培养专业性和有足够经验的监管人员是必要的。监管过程中不仅要明确岗位责任制,还要定期对监管人员进行考核,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发挥自身应用作用。在非煤矿山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使其符合新时期发展需求,为飞煤矿山生产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建立持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非煤矿山生产安全问题主要是针对参加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人员来说的,相关部门要据实际情况,总结正确生产经验的同时,规范生产人员的安全行为,要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并进行定期考核;指定健全的奖惩制度,提高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强化安全文化建设。除此也要定期指定不同生产人员分享自己的安全经验,全员参与,互相交流,提升安全生产在工作人员心中的分量。 2.2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建立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群防群治机制:非煤款山的发展以科学发展为基础,在生产过程中抓管煤矿生产的党政部门要建立相应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全面的宣传与教育,高度重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做到群防群治,并结合生产过程中个环节的特点进行改善。各级领导、组织也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以安全为核心,营造良好的生产氛围。建立完善风险预控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管理:非煤矿山生产本身的风险性极大,且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风险预防管理机制已逐渐面向淘汰,风险的类型也在发生的变化,我们只有积极的探索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及途径,抓住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更加全面的去推进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质量。建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不断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没有特定性,但一旦发生却是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安全上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能够应急救援的机制,预防在发生事故时,可以全面快速的做出应急救援的措施方案以及全面控制局面,减少资源的浪费。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演练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救援演练,提高生产操作人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为非煤矿生产安全方面做到预防控制。 3结语 总结以上分析,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影响安全的因素较多,首先人员众多,且分散,作业程序也较分散,再加上生产环境足够复杂及恶劣,都会影响到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着重结合实际工程情况,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组织应急救援的预防策略,日常工作中要做到严格的控制和监管,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要多做定期培训与考核,及时补充安全意识的培训,着力构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作者:周凯 贾彦州 单位:山东烟台鑫泰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论文 1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络的监控监测技术在矿山安全救援中的应用 当前,矿山的生产建设基本上都实现了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矿山安全生产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特别是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在矿山的应用,不仅为矿山的生产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为矿山的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所以,在实际地矿山生产中,要充分利用好局域网监控监测的优势,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在事件发生之前做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有序地开展对应的应急救援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基于制定的应急管理预案,充分汇集分析各类信息数据,形成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做好事故应急响应工作。与此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要立即响应,并启动既定的应急方案,借助于监控画面和探测技术积极开展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并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展,保证相关的救援以及后续生产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2信息及网络背景下矿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交换平台、计算机局域网络、监控监测画面跟踪以及远程控制技术等为打造现代化矿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问题的存在也是在所难免的。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①信息交换平台下的矿山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还处于实验式的管理阶段,主观性特点较为明显,在组织应急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基于经验、教训来进行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安全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仍然存在覆盖不到的地方;②大部分矿山对信息化状态下的安全应急管理的认识已经有了对应的深度,并且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取得了对应的成效,但是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全员参与的网络信息交叉系统,所采取的管理措施依然以事后分析为主,预防工作依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部分信息通信功能进行预防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判断;③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随着生产日趋机械化、系统化以及网络化,智能化的通信、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员素质问题日益成为了当前生产以及应急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短板,培养引进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矿山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措施 3.1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实现对整个生产环节的有效监管,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监督,保证安全隐患得到有效处置,最终逐步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体系,其主要构成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完善的安全生产监控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监控管理系统不但包括生产监控、调度以及综合管理几个主要功能构成部分,同时还包括井下人员管理、瓦斯监控等工部分。其整个系统通常包括井下和井上两个部分构成。例如,瓦斯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井下数据采集以及地面数据监控和分析两个部分。通过设置在井下的瓦斯传感器采集对应的数据,并通过对应的通信网络将信号传送给地面的数据分析与监控中心,能够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2)井下工作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考虑到生产的特殊环境,井下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位置以及区域等不能及时地反馈至地面管理中心,当出现突发事故之后会给应急抢救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基于信息通信技术构建对应的井下工作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能够通过信息通信网络实时的将井下人员活动情况上传至管理中心,为日常生产工作的安排以及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人员搜救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3)可建立完善的广域网络动态多级监控系统。所谓的广域网络动态多级监控系统即是指“数字安全”监控系统,是通过综合网络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基于远程数据通讯技术,建立的一个一个多级、大规模、大范围的互联网,实现对几年瓦斯的浓度、风机开停状况以及设备工作状况等的实时监控,并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整和预警。 3.2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当前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成功技术以及相关经验,建立一整套涉及信息搜集、数据传输、指令反馈,区域安全监控以及突发事件预警和调度指挥的信息管理中心。应急管理中心部门应该在自身的行政职能范围内,依据相关的规定,开展应急管理以及事故灾害救援工字钢,结合应急体制集合程度、规模以及应急运行体制等实际情况,将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划分成为四个基本的模式:集权管理模式、授权管理模式、管理模式以及协同管理模式。其中,集权管理模式因为管理体制统一,且采取集中指挥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便于提高应急管理的响应速度,提高指挥的精度,因此大部分企业可以采取该种应急管理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该基于扁平化的基本原则,在企业管理体系中设置综合管理中心、协调调度中心以及现场救援中心等部门,保证指令传达的效率和速度。 3.3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协同能力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协同管理的方式在安全生产中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了可能。因此,借助网络通信技术,提高管理工作中的协同能力是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强组织指挥、运作管理、资源保证以及应急预案制定之间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隐性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加强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在加强应急管理协同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实施:①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同,这是企业内部协同能力的基础和表现,只有保证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才能够使得在信息通信系统中的资源、信息得到充分整合,并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无阻碍的畅通流转,为应急管理的外部协同创造条件;②企业要与矿区、城区以及省区三个系统进行协同管理,达到指挥指令相互协调、应急资源有效整合以及应急管理信息充分共享的目的。 作者:汪洪奎 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救护大队 矿山安全论文:构建物联网技术矿山安全管理系统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矿山安全管理系统,将矿山重大危险源的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分析[5],然后将采集到的环境与设备的信息及时处理,实现矿山生产、安全信息的实时监控与管理,从而达到矿山安全管控智能化目的。本文提出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山安全管理系统主要是由三个层面构成:采矿现场和重大危险源的感知系统层、信息传输层和智能处理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感官,主要利用RFID标签和读写器、M2M终端、传感器、GPS以及其他感知设备感知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与采集各类数据,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它是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关键;信息传输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主要实现异构网络之间信息的可靠传递,包括局域网、延伸网、接入网和主干网,可以通过电信网、互联网、行业专用通信网络实现传输;智能处理应用层提供物联网和用户之间的接口,它与具体的现实场景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矿井环境监测及管理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为矿山资源监控运维平台、通风系统监测监控、视频监控、地压监测、系统管理、查询平台、统计分析平台和报表平台等。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矿井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由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通风系统监测监控、地压监测和视频监控等4个部分构成。1)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矿井中通常含有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其中需要监测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02)、瓦斯气等,其中对H2S和S02的监测主要在深部中段。2)通风系统监测监控。对通风系统的监测监控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通风系统环境及其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的监测,包括井下风速、温湿度、粉尘浓度的监测,主通风机的负压、电机温度、电流、电压监测,主通风机、局扇、辅扇的开停监测;二是对通风系统中主要设备的控制,如主通风机的开停控制、转速控制以及风机的自动轮换控制等。3)地压监测。为保证矿体开采过程的安全可靠,需对深部中段的地压实施监测。4)视频监控。井下视频监控的主要目的是对井下重要区域的可视化直观监视以及对井下工作现场生产情况的图像记录,使值班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为事后分析事故或特定查询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 通过矿山安全管理平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实现智能矿业、数字矿山。本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实时性:矿山安全管理物联网能获取原始的采矿生产过程数据、生产安全信息,实现实时控制与管理;(2)可视化:通过安全管理平台,将生产安全管理有效数据可视化展现;(3)精准化:决策者通过对实时生产、安全信息数据的判断,实现精确化管理[6];(4)自动化:通过物联网功能,实现管理和决策的自动反馈与实施,从而提高矿山生产效率。 应用物联网技术完善矿山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提高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己成为矿山开采者的共识。然而,物联网技术在矿山开采行业方面的成功的案例还比较少,相应的技术研究也较少,概念上研究多,实际应用相对来说较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山开采安全管理系统的感知、传输和智能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希望更多的人来研究和实现这样的系统,为矿山开采的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作者:时强 王国帅 单位:甘肃工程地质研究院 矿山安全论文:数字化矿山安全生产论文 1平台定位 安全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平台作为煤炭集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的信息化支撑平台,承载着整个集团安全生产运营决策,以追求总体战略控制和多元协同效应的培育为目标,实现对涵盖生产、安全、非煤、经营等业务内容,起到“日常调度、应急救援、协同办公、分析决策”的目标。平台通过规范企业基础信息编码体系,集成各单位自动化、地理地测、调度管理及集团经营管理类数据,构建安全生产运营数据中心,实现生产调度管理、安全监测监管、自动化集成与应用、分级报警、远程故障自诊断、信息动态关联与决策分析等功能,在满足日常安全生产调度业务基础之上,实现运营决策分析,实现灾害情况下的基于集团层面的辅助协同应急救援,满足日常调度、定期运营会议、应急救援与外来参观等场景的应用需求,弥补了数字化矿山经营决策信息集成的不足,促使数字化矿山的常态化应用,实现对基层单位各自动化、信息化子系统建设作出规范与技术指引。 2分层设计 “安全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平台”主要由感知层、执行层、运营层、集中管控层、表现层5部分组成。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1)感知层:主要由现场大量传感器、工业视频前端摄像机、手持终端设备、RFID、执行器、电源以及相关的无线传输网络设备构成,实现感知环境安全、生产工况信息。2)执行层:指数字化矿山及所集成的各子系统,完成矿井原始基础数据的采集,承载了矿井基础信息数字化、生产过程虚拟化、管理控制一体化,为公司安全生产运营系统平台提供安全生产过程监测监控类、矿井固有空间基础等数据。3)运营层: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由平台主数据、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数据中心、运营管理数据中心、空间数据中心组成,对执行层采集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在统一的编码体系的支撑下,进行了数据质量标准化治理,为管控层数据的利用奠定基础。平台主数据依托物联网编码体系,实现企业基础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包含基层单位、部门、职务、人员、工作地点、子系统编码、传感器分类等,为业务应用提供共享共有基础数据;空间数据中心实现对地理地测类空间数据的存储,包括地面地形、井下地质、井巷工程、机组等信息;监测监控数据中心,实现对安全监测类、移动目标类、生产过程类的数据管理与存储;运营管理数据中心,实现对日常调度管理类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通过ETL抽取,实现经营类数据的集成,包括成本、人力资源、EAM、财务、运销、物资及行业信息等,。运营层将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地理空间、经营决策等数据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企业级数据中心,更好支撑安全生产调度运营业务。4)集中管控层:利用编码体系与可视化引擎构建安全生产中心、应急救援中心与运营决策中心。安全生产中心,实现对矿井安全生产各子系统数据的总体集成与日常安全生产调度,实现对基层单位作业现场的实时监视与集中调度;应急救援中心,实现灾害情况下的应急救援流程化管理,构建“第一现场矿厂救援、集团公司资源调配与决策监管”的应急救援救灾体系;决策支持中心,将安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总体集成与综合应用,为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提供依据。5)表现层:面向各级管理及业务处室人员,利用统一门户技术实现一站式登陆、应用集成及个性化工作台等功能,实现对基层单位重要作业环境、生产过程、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全视角的真实在线,满足计算机终端、大屏幕显示系统、移动终端的应用需求。 3实现目标和功能 1)建立开放性平台框架与集团级安全生产运营数据中心。平台以企业服务总线作为SOA双总线(基于SOA的企业服务总线和企业数据总线双线软件架构)的信息传输枢纽,负责各系统的服务和数据集成,采用TCP/IP分布部署方式,提升了系统负载均衡的能力,满足多业务、多数据的集成、处理、展示、挖掘等需求。按照主数据、监测监控、地理空间、管理业务等数据进行分类存取,满足基于OPC、WEBSERVICE、数据库、文本等多种数据接入方式,并提供统一的数据引擎及接口。2)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编码规范与数据集成规范研究。建立公司统一标准化的信息编码规范,实现基于物联网规则的信息编码字典,实现各类数据的规范与复用,便于对信息的快速检索。制订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提供多种交换方式,满足不同技术层次和途径的系统之间可靠的数据交换。3)构建集团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平台。根据公司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业务应用需求,构建对作业现场安全、生产、运营等状况的图形化实时监视平台,对异常情况实时跟踪与分级预警,实现对调度指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对公司各项安全、生产、运营指标的统计分析,根据既定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对比趋势分析,为公司安全、生产、运营提供决策依据。4)建立集团级风险预控监管体系。实现从人员组织、政策法规、人机环管的实时监管、失控应急等方面实现对集团风险预控体系的标准化管理,包括风险基元库、质量标准化检查、隐患闭环处理、A级隐患挂牌跟踪、人员违章监察、在岗培训、领导带班等业务功能。5)建立作业环境参数异动报警和专家智能诊断模块。实现基于作业环境参数趋势分析和异动报警模型,以概率统计学理论结合矿井实际通风状况、近期历史数据,采用固定门限、均方差和分时均方差等三种预警模型对矿井各类环境参数的异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实现提前预警,使管理人员尽早掌握作业环境异动情况。建立专家智能会诊平台,将隐患分析模型与日常专家经验结合,实现对各超限数据进行自动诊断,提供报警原因及处理措施,避免报警误判断。6)在线标校、计划性维检的管理。利用实时数据结合日常标校流程,正确的区分矿井传感器标校与超限报警,如周期性的一氧化碳、瓦斯传感器标校,实现日常标校精细化管理;实现日常系统维护记录的在线登记与管理,如工作面沿线、掐线、计划性升井更换维检、计划性停电等。7)建立可视化综合调度系统。将调度通信、工业视频、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有机融合联动,实现与基层调度中心的一键通可视化综合调度。8)建立高效可视化的应急救援辅助系统。当发生事故时,矿井调度指挥中心作为应急救援第一现场,而集团调度指挥中心通过平台实时的掌握整个救援过程和救援进度,查阅包括该单位与就近单位救援物资储备情况、受灾区域人员分布、现场视频图像、图文图纸等信息,配合矿井进行协同救援,包括联系就近的医院、血库和救援专家、救援物资等,在救援结束时,进行本次救援的点评与事故通报。系统支持根据时间轴对救援的过程回放[5-7]。 4结语 平台研发完成后,在邢矿集团进行了工业性实验及应用,实现了老母坡、金谷两矿安全监测、人员定位、综合自动化、生产调度、工业视频,钾碱、硅业、天津电源、油脂公司工业视频、厂区环境、DCS系统数据的集成与应用,实现在公司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对基层单位作业现场安全生产运营状况的实时监视,提升了公司在运营战略管控过程中的基础服务及多元协同的调度指挥能力,实现了公司整体运营的精细化管理,对基层单位数字化矿山进行了有效的业务扩展与决策分析。煤炭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平台,梳理了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调度信息化与数字化矿山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思路,适应于煤业集团做大做强、跨区域、跨行业、多元发展的需求,构建了两级调度信息化协同办公平台,使得公司领导及调度管理人员即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作业现场环境安全与生产运营状况,便于及时和正确地协调指挥生产,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平台的建设拓宽了公司整体运维管控视野,提高集团整体管理水平、安全预警和调度指挥能力。 作者:阙建立 单位:冀中能源邢矿集团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论文 1无证开采和乱采滥挖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矿山分布在公路沿线、居民周边、高压输电路、通信设施等地段,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已不具备安全生产准入条件,但这部分矿山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不依法办理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违规施工、非法开采,四处乱挖滥采,生产管理秩序较为混乱。还有的矿山分布在隐蔽山沟,监管缺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的违法行为。 2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仍然十分薄弱 一是企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据调查采石场80%的负责人(老板)看不懂《非煤矿山开采设计方案》,企业安全员虽然经过专门组织的安全培训,但培训讲的都是最简单的安全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同时,安全生产专家严重不足,因为专家奇缺,专家支撑得不到满足。二是企业安全管理仍然十分原始粗放。企业员工大多数是季节性上班的农民工,素质不高,简单的培训和教育根本无济于事。企业日常安全工作仍然是习惯性管理,虽然政府有监管,作业有规定,但是,平时大多数时间是在没有检查、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仍采用“老方式”、“老方法”作业。安全隐患不愿查、不会查、不知查的“三不”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地下矿山企业必要的图纸仍然没有,生产进度不能够及时测绘,指挥生产无的放矢,不编制作业规程、无措施施工是普遍现象,内部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管理仍然很落后。三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形式主义严重。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还仅仅是中介机构编制本子,套话连篇,评审机构走过场,截止到目前一些企业标准化仍然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干出来的。 3各级监管部门监管能力不强 一是专业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我市县以上安全部门负责非煤监管的干部只有10人,而且县区级都是一身多职,加上分管副局长才14人。尤其是乡镇均是兼职,普遍存在一岗多职、趋于应付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国家安全生产政策及上级工作任务部署的贯彻落实,出现严重的梗阻现象。基层安监部门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企业,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神经末梢”和前沿阵地,作用十分重要。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安排和部署从上到下也是一级传一级,最终在基层乡镇得到应验和落实。而监管力量却是倒“金字塔”型,很难满足工作需要。二是监管人员专业性不强,全市非煤监管战线上专门学习非煤矿山或者矿山安全的干部只有1人,其它都是学习中文、计算机、财贸等专业人员。三是由于我市的非煤矿山企业全部分布在县区农村乡镇的大山之上,路途遥远,加上监管部门受经费、车辆、装备以及时间精力上的制约,监管工作困难很大。如到东丰县横道河执法检查,去一个企业路程就需要大半天,再逐项检查,查出隐患再进行整改情况复查,一户企业一次闭合检查就要消耗2-3天时间。四是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之后,对非煤矿山关闭和整合重组扶持力度不大,2010年突然放开对采土场(砖厂)行政许可证约束,导致采土场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安全管理水平出现程度不等的滑坡,采石场安全生产准入条件的提高,没有相应的退出补偿机制,基层安全监管工作难度加大。 4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上存在误区。简单地说,企业老板对安全生产不重视,为数不少的老板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我是小企业,不过十几号人,出不了什么大事故,因此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上总是能省就省,舍不得大投入,管理上不严格,侥幸心理占有主导地位,往往是等事故发生了,才知道后悔。二是属地政府违规支持企业带病运行。一些企业存在必要证照不齐等硬伤,但是,地方政府考虑要建设、要税收、要发展的因素,就睁只眼闭只眼、不顾企业带病而允许其生产。并且把责任和压力强加给执法监督部门。三是受利益驱动,一些企业经常挺而走险,非法生产经营,监管部门受条件制约监管乏力,加上个别监管干部与企业存在千丝万缕联系而打击不力。四是国家对非煤矿山整顿关闭和重组支持、扶持力度很少,企业自主整合重组受市场因素影响难度很大,因此,很难做大做强以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有的还在等待观望。五是全市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力量仍然不足,政府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存在非煤矿山企业人员少、出不了大事故的误区,因而力量投放不大。3对策和建议我市非煤矿山地面企业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安全基础薄弱,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大多文化素质和安全素质不高,虽然经过十余年的整治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是,总体感到安全生产水平仍然很低,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仍然不高。这是客观的实事。针对这种状况,我就今后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对策或建议:(1)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红线意识。为了巩固非煤矿山专项整治成果,防止关闭矿山的死灰复燃,有效遏制无证企业非法盗采国家资源,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行业管理部门应切实严格、认真履职尽责,促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2)切实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力量。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特别是在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的投入,把“金字塔”正过来,保证安全工作开展所必需。(3)建立激励机制,打击乱差小危。经过整合重组规划后,布局合理的非煤矿山企业,各级政府以及安全监管部门要从监管和服务的角度全力支持其安全发展,因为这些企业将支撑着地方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而对于那些规划以外,私挖乱采,管理落后,隐患严重,甚至非法违法生产的小石场、小砖厂坚决予以淘汰并严厉打击。也正是这些小、乱、差的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而只要经济效益才容易引发事故。国土、工商、安监等部门以及属地政府要联起手来,形成统一阵营,对那些非法违法非煤矿山企业综合施策。(4)强化责任落实,抓好“四化融合”。强调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企业经营者要承担起第一责任,要加大安全投入,要加强学习,学懂学会安全管理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坚持动态巡查,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持续坚持高压态势。同时,要抓好“四化融合”、“三位一体”的实施和推进,逐步提升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安全管理水平。(5)强化教育培训,提升意识理念。搞好安全教育培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矿山企业特殊性的需要,是提高矿山企业职工安全素质、增强职工安全观念的有力途径。大家知道:发生事故99%都是“三违”造成的,而“三违”又都是人所为,是因为人的无知。要树立“违章作业就是自杀,违章指挥就是杀人”的安全生产理念。只有认真抓好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培训,扩大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以技术能力增强安全技术管理,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6)加大考核权重,强化责任追究。要加大绩效考核和属地监管权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或企业实际控制人以及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要视情节追究当地及以上政府(部门)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强化打击非法生产的地方责任。总之,要做好非煤矿山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安全监管部门,国土、环保、公安、监察、工商等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共同努力,形成长抓不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同时,企业应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坚决实施,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全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整治,加大投入,有效防范,将安全生产的事故风险降低到可以容忍的程度,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才能取得本质改变。“一切工作,重在落实。” 作者:冯瑞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安全监管局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因素及管理对策分析 1缺乏内部的安全监督和管理机制 虽然国家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安全生产十分重视,对于其监督管理的投入也较大,但是毕竟从时间和空间上的作用是有限的。对于日常的生产来说,企业应当承担更多的安全监督和管理责任,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说,很多企业内部缺乏较为健全的机制,特别是对于安全隐患的防范和责任追究没有落到实处。 2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的管理对策 2.1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国家要制定专门针对金属非金属矿山地下开采的相关条例,为这一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法律支持;其次企业内部要把每一个系统和环节的规范性制度完善,并在实践当中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操作;最后是要改善管理状况,防止管理上出现盲区。 2.2严格按照井下矿床开采的标准流程进行操作 井下作业因为其环境的特殊性,对于操作的流程和细节要求十分细致和严格,比如竖井施工时,必须设悬挂式金属安全梯。安全梯的电动绞车能力不得小于5t,并应设有手动绞车,以便断电时提升井下人员;在地表陷落的地域要设立标志并禁止人员进入。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安全规程进行操作,特别是对于细节处更要认真执行。 2.3井下爆破必须严格进行 爆破作业必须有设计和作业规程;爆破作业人员需进行安全培训,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爆破器材的生产、储存、购买、运输及使用。井下设有炸药库的要严格遵守《爆破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 2.4保障供电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供电系统是地下矿区安全的重要保障,它为各项开采和安全设施提供动力,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合理且可靠的供电电网结构。在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两个回路分属两个电源的供电模式,要及时的优化内部线路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线路,缩小主变压器的负荷压力,使整个供电系统稳定有效的运行。 2.5保障排水和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于地下开采来说,渗水和空气流通不畅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保证防排水和通风是最重要的工作。在井下要设置能够满足需求的排水设施,必要的地方要有防水闸门;通风设施一定要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和安装。防排水和通风设备一定要定期的检查,超过使用年限或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的要及时的更新淘汰,保证它们的正常运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合理、工作人员是否专业、设备是否先进和稳定都决定了生产的安全性。要想降低和杜绝生产事故的发生率,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并深入落实;必须要加强风险的监控和防范;必须要注重整个流程中的各项细节。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要想达到零事故的目标,都显得任重而道远。 作者:苏国辉 单位: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1地质大队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的形式依然严峻,尤其是矿山,其各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本文目的是围绕加强灾害事故的鉴定分析、灾害预防、安全技术的研究以及直接为国家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撑等。 [关键词]矿山安全生产 技术支撑体系 1.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意义 矿山在工业生产领域的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技术装备水平低,安全保障程度差,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不完善,存在着大量的事故隐患。建立非煤矿山完善的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就成为紧迫的任务,从政府监督管理、安全法制建设、安全技术装备保障、安全信息保障、安全投入保障、人力资源保障、事故应急救援、安全生产评估认证等方面来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 我国进入WTO后,全面与国际接轨,在我国原有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制约、支持、保障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了促进安全生产,必须坚持监管、监察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为安全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和保障。 因此,需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后新形势需要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而支撑体系中其他工业领域安全生产技术保障系统,由于其涉及的行业广泛,主要危险源不突出,轻伤事故频发等特点已成为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当务之急。 2.工业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重点和难点 众所周知,矿山为企业事故多发行业。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领域的安全生产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个体矿山,种类繁多、分布广、规模小、户数多、基础差,一直是事故多发的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事故仅次于交通、铁路、煤矿、建筑之后,居第五位。近年来,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事故不断。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县拉甲坡锡矿透水事故,死亡81人;2002年6月20日,山西繁峙县义兴寨“6・22”特大爆炸事故,造成38人死亡;2004年河北邢台“11・20”铁路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死亡70人,直接经济损失604.75万元。2005年11月6日,河北邢台县会宁镇尚汪庄康立石膏矿发生坍塌事故,造成33人死亡,4人失踪。2007年内蒙古包头市壕赖沟铁矿“1.17”特大透水事故,29名矿工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420万元。2008年9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公司发生特别重大溃坝事故,造成271人死亡。 2001~2008年,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的事故起数呈现先升后降、趋于稳定的走势,2003年事故起数达到顶峰(见图1)。 金属非金属矿山事故具有以下特点:(1)事故总量近几年呈下降趋势;(2)事故类型主要是坍塌、物体打击、冒顶片帮、高处坠落、放炮事故、中毒窒息。这五类事故起数累计占总事故起数的77.8%。其中,物体打击事故占22%l冒顶片帮事故占l 7%;高处坠落和坍塌事故各占1 5%;放炮事故占8%。(见图2);(3)事故原因主要是“三违”、生产场所环境不良、安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4)事故集中在非金属类和有色金属类矿山;(5)事故多发于非公有制小型矿山企业;(6)发生的事故的地区相对集中;(7)每年1、2月为事故低发期,12月为高峰期;(8)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除此外道路交通、消防火灾、水上交通、渔业船舶(含其它船舶)、工商贸企业等共发生特大以上事故41起,这些高发事故的行业已经引起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和管理体系,而其他生产领域无一起这类事故发生,相应在保障体系的建立上也不完善。因此为了保障除矿山、交通、工商贸企业、渔业船舶(含其它船舶)、危险化学品行业、建筑业等事故多发行业或已经有较为完备的法律支撑的行业之外的其他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建立矿山工业企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就成为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重点。 在建立矿山工业企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的时候应考虑以点带面的建设方法,不按行业来划分,而是抓住矿山工业企业这个大范围内的主要危险源,事故的多发类型,即:抓住矿山工业企业存在的共同特点或者共同的危险源,以点带面来建立专门的技术支撑体系中心。 3.矿山工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的目的和作用 建立矿山工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事故前的预防,为提前发现隐患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是事故后的处理,为已经发生的事故进行事故处理时提供科学的事故起因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事故的鉴定越来越需要更加科学、准确的技术数据来作为事故鉴定的依据,即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备本身的安全性在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设备本身的隐患也越来越隐蔽,仅仅依靠经验和判断很难准确的发现设备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及时发现设备本身存在的隐患问题,就需要借助检测仪器的检验来帮助人们及早发现,以提前排除隐患。需要建立相应的专业监测实验室。 建立起的矿山工业企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作为矿山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支撑中心,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1)承担矿山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必要的技术抽查与技术验证工作; (2)承担一般事故的技术鉴定与分析,为事故原因分析与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3)承担一般职业危害事故技术检测与分析工作,为事故原因分析和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4)负责建立并维护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监控网络系统; (5)承担本辖区内安全设备、材料检测检验的技术服务。 4.矿山工业技术支撑体系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专业中心建设项目的建设框架共分为四个技术支撑中心,分别为: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其他工业生产领域生产公共安全技术支撑中心和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基础研究中心。 矿山工业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专业中心,要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其他工业生产领域生产安全技术支撑中心的建设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可考虑建立以下两个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其他工业生产领域事故预防与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和职业危害检测与事故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其中其他工业生产领域事故预防与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可建成两个实验室:其他工业生产领域生产事故鉴定分析实验室和其他工业生产领域安全设备与材料性能检测鉴定实验室;职业危害检测与事故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可建成三个实验室:物理因素检测鉴定实验室、生产性毒物检测实验室和粉尘危害程度鉴定实验室。 5.结论与建议 建立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要以国家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的建立为参考依据,与国家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相对应。在国家级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所包含的四个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中,其他工业生产领域技术支撑中心所包含的生产领域最广,危险点最多,但高危险源点又较少,因此建立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应以点带面,首先确定这类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共性危险源,以此作为建立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建立适应省情的其他工业生产领域技术支撑中心,为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事故鉴定提供重要技术依据。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研究 摘 要: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以安全生产为核心,以隐患闭环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和井下作业人员管理为主线,通过信息一体化,达到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掌握矿山动态信息,实现对矿山安全生产的多层次管理和监控。 关键词:安全隐患闭环管理;人员管理;系统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矿山采掘企业95%以上都是井下开采,开采条件复杂,随着开采深度和作业地点的不断增加,安全隐患不断增多,隐患如果未得到治理,重大隐患事故不能有效的遏制,企业安全生产形式依然严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1 隐患整改监管不到位 当前矿山企业每周、每月甚至每天都会有安全管理人员下井检查,但是查出的安全隐患不复查,隐患检查出来没有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改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的可乘之机。 1.2 安全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监察监管不到位 当前矿山企业规章制度已经涵盖了方方面面,但是由于没有实现有效的监管,违章违规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制度 “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这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为了使企业经营更合理、管理更高效、管理更科学,研究和设计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 2 系统研究与设计的目标 通过本系统,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井下什么地点存在什么隐患,隐患治理到什么程度,谁是隐患治理的负责人,作业区域的人员情况,重点工程的施工情况,生产报表情况、井下作业地点是否安全、主要设备运行情况,人员违章情况,通过系统加强对矿山采掘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督促企业决策和消除存在的生产管理问题和安全隐患,适应了企业精细化的安全管理。 3 研究内容 设计了作业现场安全动态评估和管理功能,工程队管理人员根据现场情况在系统上填写,系统根据检查表法得出分数,通过分数来确定作业现场是否安全。 根据公司安全生产隐患等级分类,将安全管理中相关信息危险、紧急系数进行分级显示或预警。安全隐患信息处理过程直接显示为动态的图像,管理员可以很直观的对隐患进行各种操作。 本系统可以自动统计井下作业人员的相关信息(包括作业地点、工种)和违章情况,实现对作业人员的实时监管,同时对违章人员实施“红、黄、绿”牌管理,对红牌人员系统发短信或文本通知相关部门,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目标、计划的确立和流程化处理,使各级人员的责任更加明确,同时各级参与者可以主动纠正自身所在目标、计划中的偏差,同时能对传入的目标、计划进行反馈处理,使目标、计划更高效的完成。 设计了矿区矢量地图,在线添加安全、生产信息,使安全管理信息展示更加形象和精准。根据矿区井下平面地图对工作中的生产作业面和安全隐患点进行管理操作,安全隐患点在地图上用小旗显示。 短信平台管理系统。本系统中的短信平台用来向相关责任人发送预警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平台向员工或者客户进行信息的传递,当系统检测到有隐患或者隐患未及时处理时,系统会将隐患信息及时发送给相关责任人,监督责任人及时整改。 开发了井下设备在线管理系统,从设备的购进,安装地点、使用责任人、检修、维修等相关信息对设备统计分析,加强了公司设备管理,同时也保证了设备使用的效率。 生产报表功能,生产报表查询系统主要是按照当天或历史类别查询产量、生产数据报表等情况。生产报表查询系统默认显示当天的生产数据报表,用户也可以选择其他时间来查看历史记录。 作业区域管理,将井下工作地点实施分区域管理,包括每个区域的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工作地点名称、作业地点安全评估情况在矢量地图认显示,使管理层可以随时的了解井下生产状况,同时也可以查询该作业地点的历史信息。 系统不仅具有安全隐患管理、短信预警、人员管理等功能,还集成了设备管理、环境监测、视频监控、人员定位等管理系统,管理员的操作变得更加简单、快捷、有效。 生产信息管理。支持在线查阅CAD图纸和excel表格等功能,各级部门可以工程进度和相关生产的信息上传到指定板块进行展示,以便领导在线查阅。 信息中心。通知、通告,报警短信、相关的安全文件、内部信息的、下载及阅读。 4 结束语 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是与矿山隐患排查、人员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以及安全管控模式相结合,并结多年安全隐患管理实践,运用信息、网络和通讯等技术研发成功的一套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从2013年赤峰柴胡栏子黄金矿业有限公司该系统以来,公司安全生产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其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矿山安全论文:试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 摘 要:非煤矿山企业本身就属于高危企业,矿山开采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危险因素,如不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如果抓住关键性环节,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设计环节、施工队伍管理环节等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介绍,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关键环节 据权威数据统计,我国因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每年经济损失超过了10亿元。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非煤矿山企业的深入的发展,这对我国矿业资源的开发也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有力措施,拒绝安全生产故障的出现。 1 设计管理环节 非煤矿山采选工程、公共辅助设施的设计社是保证非煤矿山能够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性环节。做好上述设计工作,工作人员才能够以此为依据进行选址,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的论证工作。非煤矿山的设计工作是否达到优良的程度,直接关系到采矿工程是否达到了科学合理的状态。如果能够切实保证设计方案优良,则就能够从根本上杜绝非煤矿工程出现安全问题,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设计对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管理起着引领的作用。设计环节,设计者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1 测绘与安全预评价 非煤矿山基础建设项目是否合理,与地形测绘是否准确直接相关,为此,设计者必须要掌握地形的精准坐标,预先收集各种测绘材料,以此保证矿山设计顺利进行。设计期间,设计单位就需要对非煤矿山工程做好安全预评价工作,这既是国家法律的要求,同时也是采矿企业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举措。非煤矿山企业原本就是属于高危行业,矿山开发期间,各种各样危险因素都会对矿山开采产生干扰,对其开采矿预先作出安全评价,利于开采人员预先了解各种文献因素,就可以预先制定安全防护对策,这对矿山工程的科学合理是一种重要保障。安全预评价机构必须要有相应的资质,既要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又要有能力承担相应的后果。 1.2 设计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而且业绩突出 设计单位只有拥有设计资质,才能够从事非煤矿山的设计工作,这一点非煤矿山企业绝对不能退让,定要严防“资质借用”情况的出现。资质达到法定要求之后,非煤矿山企业需要选择高等资质、声誉优良的设计单位,尤其是一些重要、重要的非煤矿山工程更需要选择资质相符合的设计单位。企业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设计单位,主要把好设计单位关,才能够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 1.3 做好安全设施设计工作,并且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 我国相关法律中已经明确规定,对于非煤矿山的安全设施设计方案必须进行审核。此项审核工作也是有效避免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举措。安全设施设计审核,能够有效的避免企业一切以利益为重,以矿石为重,从而忽视了设计方案本身的科学合理性。 2 施工队伍管理环节 2.1 把握好施工资质准人 施工队伍的资质等级是在审查其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数量及历史业绩的基础上核定的,矿山施工总承包资质按不同等级规定了所能从事的工程范围,在工程外包中一定要保证施工队伍符合相应资质要求。对重大、重要工程严格按招投标程序,实行招投标准人,从源头上把握施工队伍的合法、合格。 2.2 签署履行好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根据《安全生产法》要求,在同一区域内有两个以上作业单位的应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业主方要肩负起统一协调管理责任。通过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义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做好事故预防。同时,业主方可依据协议,对重大的安全生产活动、事故应急救援进行有效的统一协调管理,从而避免和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 2.3 对施工队伍进行有效质量监督 对施工队伍虽然实行了资质准入制度,但如果对其后续施工不进行监督管理,可能会出现人员配备不到位、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及施工组织混乱的现象,极有可能造成生产安全事故或事故隐患。所以对施工队伍的后续监督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是必须按招投标时的承诺及施工合同要求,监督施工方将所需人员特别是技术骨干及机械设备配备到位,以保证施工力量和技术质量;二是对重大、重要工程聘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机构进行工程监理,以保证工程质量,防范工程安全隐患。 2.4 严格工程竣工验收手续 工程竣工验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手续,工程竣工验收必须按不同的要求(标准)按阶段逐层次验收,验收中施工方和监理方必有不同阶段的完善的竣工报告和监理报告,要将施工质量造成的安全隐患消灭在工程竣工以前。验收中对一些重要的矿山建设工程及安全设施,比如:井简、开拓平巷、斜井、及露天矿山的边坡角、平台、台阶高度、进出沟等的位置要对照施工图,利用精密测绘测量仪器进行检测、校核,力求保证施工图与设计一致,至少应保证在相应测量标准(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并提供相应的测绘数据报告。 3 完善“一岗双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1 理顺安全生产的责任体系 我国关于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实施意见已表达得非常清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生产经营单位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其他分管领导、各岗位负责人在履行本岗位职责的同时,应切实履行所分管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做到“一岗双责”。 3.2 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根据“一岗双责”的层级安全责任体系,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将整个矿山的安全目标分解到每个领导、每个层次的负责人、直至每个员工,将各自责任以责任书的形式签字认可,让每一个员工都清楚自己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责所在。 3.3 安全生产中的好坏及时给予奖惩 矿山企业应根据自己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制定出目标责任制履行的奖惩办法和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安全奖惩办法,并且奖惩要有一定的力度,让获奖的员工更有工作激情,让受罚的员工感到“心疼”。依据《奖惩办法》,对安全生产中的好、坏给予公开、公平、公证的及时奖惩,对每年的目标责任制进行认真考核,并兑现奖惩,从而提高各级员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非煤矿山开采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都会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为此,有关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把好设计关、做好施工队伍的管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等。 矿山安全论文: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探讨 摘 要:非煤矿的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我国一直砸加强非煤矿山的安全监督管理,但依旧存在这问题,本文将就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非煤矿山;安全;管理;监督 一、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 由于我国非煤矿山开采技术相对落后、装备水平低;矿业开采秩序混乱、非法采矿屡禁不止、乱采滥挖给国有矿山的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导致大量矿山灾害积聚、开采环境恶化,矿山灾害性事故呈上升趋势,隐患增多。全国非煤矿山每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仅次于交通事故和煤矿安全事故,在各行业中居第三位。 现阶段我国的安全生产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差距和问题,认清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加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坐好非煤矿山的安全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安全管理措施 (一)强化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首先我们必须坚持把非煤矿山等方面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作为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非煤矿山生产单位要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保证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非煤矿山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最后还要建立和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把安全生产纳入国家行政许可的范围,从源头上制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市场。 (二)保障职工行使安全生产权利。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从业人员依法享有权利,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 (三)矿山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不准上岗作业;长必须经过考核,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矿山事故的能力。 (四)矿山安全生产资金保障。矿山企业必须从矿产品销售额中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必须全部用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不得挪作他用。为确保矿山企业生产安全设备、设施的有效配置和安全技术的有效实施,矿山企业应建立安全专项资金的提取、使用制度。 (五)矿井水害防治。地表防水是指在地表修筑防水工程,防止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矿井,是保证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其质量好坏及布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矿井涌水量的大小和采掘工作能否正常进行。这种影响在雨季尤为显著。所以需要制定防水计划,建立防汛组织,合理确定井口位置,填堵通道,整冶河流,修筑排(截)水沟等措施来方式矿井水害。 (六)冒顶片帮事故及其预防。原岩体中的岩石在上覆岩层重量以及其他力的作用下,处于一种应力平衡状态,岩体被开挖以后,破坏了原岩应力平衡状态,岩体中的应力重新分布,产生了次生应力场,使巷道或采场周围的岩石发生变形、移动和破坏,处理冒顶片帮事故需要:1、探明冒顶区范围和被埋、压、截堵的人数及可能的所在位置,并分析抢救、处理条件,采取不同的抢救方法。2、迅速恢摹冒顶区的正常通风,如一时不能恢复,则必须利用压风管、水管或打钻向埋压或截堵的人员供给新鲜空气。3、在处理中必须由外向里加强支护,清理出抢救人员的通道。必要时可以向遇险人员处开掘专用小巷道。4、在抢救处理中必须有专人检查和监视顶板情况,加强支护,防止发生二次冒顶;并且注意检查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情况。5、在抢救中遇有大块岩石,不许用爆破方法处理,如果威胁遇险人员则可用千斤顶、撬棍等工具移动石块,救出遇险人员。 (七)边坡事故的预防。确保露天矿边坡安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包括确定合理的边坡参数,选择适当的开采技术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1、确定合理的台阶高度和平台宽度。2、正确选择台阶坡面角和最终边坡角。3、选择合理的开采顺序和推进方向。4、合理进行爆破作业,减少爆破震动对边坡的影响。5、矿山必须建立健全边坡管理和检查制度,当发现边坡上有裂陷可能滑落或有大块浮石,必须迅速进行处理。6、矿山应选派技术人员或有经验的工人专门负责边坡的管理工作,及时消除隐患,发现边坡有塌滑征兆时有权制止采剥作业,并及时报告。7、对于有边坡滑动倾向的矿山,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三、保证安全生产的原则 (一)“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要把安全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 (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行政手段,解决深层次问题。 (三)用科技教育引领支撑安全生产。坚持“科技兴安”,开展安全科技攻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培训,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四)依靠人民群众,形成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机制。加强安全文化和舆论阵地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生产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结语 为了加强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管理必须要加大源头治理力度,遏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要加强对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健全重大隐患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完善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求援体系。依法加强监管,严肃查处安全生产事故。 矿山安全论文:非煤地下矿山安全整改技术要点探讨 [摘 要]地下矿山开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地下矿山开采规模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是灾害发生频繁,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本文说明了地下矿山开采技术的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加强管理改善其安全的必要性,保证采矿事业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对于保护人们和国家的财产安全都是很重要的。 近年来,虽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及有关部门围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统一部署,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也得到一定好转,但非煤矿山领域的整个安全生产状况仍不乐观,一直是事故多发的重要领域,依然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非煤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对策解决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问题,保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十分必要,这也是非煤矿山企业当前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一、非煤地下矿山安全问题的提出 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采矿业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各地矿山普遍出现乱采乱挖现象,由此既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又使得矿山开采险象环生,事故不断,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后,有关部门加大对矿山安全整治力度。目前,多数矿山的安全状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特别是大中型矿山,已基本走上了规范化开采的轨道,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小型矿山其安全状况尚令人担忧。 二、常见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 1冒顶片帮 在井下采矿活动中,冒顶片帮事故是最常见的事故,约占采矿作业事故的40%以上,引发冒顶片帮事故的主要原因有: 1.1采矿方法选择不合理,顶板管理方法不当。采矿方法不合理,采掘顺序、凿岩爆破、支架放顶等作业不当,都易引起采场或巷道冒顶片帮事故。 1.2缺乏有效支护。在采场和井巷开掘中,遇有岩石情况变坏、有断层破碎带时,如不及时加以支护,支护方式不当或支架数量不足,均易引起冒顶片帮事故。 1.3地质条件不良。矿岩为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所破坏形成压碎带,或者由于节理、层理发达,裂缝多,再加上裂隙水的作用,破坏了顶板的稳定性,改变了工作面顶板正常压力状况,容易发生冒顶片帮事故。 1.4地压活动的影响。在开采后对采空区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矿山的生产区域不同程度地受到采空区地压活动的影响,容易导致井下采场和巷道发生大面积冒顶片帮事故。 1.5其他原因:检查不周和疏忽大意,没有认真执行“敲帮问顶”制度;不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发现险隋不及时处理,工作面作业循环不正规。 2透水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表水、溶洞裂隙水、含水层、断层水、封闭不良的钻孔水、采空区形成的“人工水体”均是矿井主要的突水水源。导致透水的因素有: 2.1采掘过程中没有探水或探水工艺不合理。 2.2钻孔、爆破时揭露水体,地压活动揭露水体,地表水体与矿井的意外连通。 2.3无排水系统或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运行不良。 2.4未及时发现突水征兆,或发现突水征兆后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5降雨量突然加大,造成井下涌水量突然增大。 3中毒和窒息 井下由于爆破及火灾事故等原因,可能产生多种有害气体,常见的有二氧化碳、氮气、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当井下可燃物着火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燃烧不充分,容易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将会发生中毒窒息。此外,爆破后通风不畅,炮烟易造成井下人员中毒和窒息。引起中毒和窒息的主要原因有: 3.1违章作业。爆破后通风时间不足即进入工作面作业,人员未撤离到安全区域。 3.2矿井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如设计的风量、风速不合理,使炮烟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新鲜风流稀释。 3.3采掘作业时没有充分进行通风或通风时间过短。 3.4意外进入通风不畅或长期不通风的老硐、老采空区。3.5出现意外情况,如物体燃烧、火灾、意外的风流短路,以及人员意外进入炮烟污染区并长时间停留等。三、安全生产事故预防控制 1安全技术措施 1.1冒顶片帮事故的防治措施:选用合理的采矿方法;做好地质调查工作,当采掘作业通过地质构造带时采取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加强工作面顶板的支护与维护,及时进行永久支护和临时支护,杜绝空顶下作业,及时更换或维修弯曲、斜歪和变形的支架;严格顶板监测制度,及时处理采空区;坚持正规循环作业。 1.2透水事故的防治措施:合理确定井口位置,井口标高必须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或修筑坚实的高台,或在井口附近修筑可靠的排水沟和拦洪坝,防止地表水经井筒灌入井下;填堵地表水可能渗入井下的通道;排水疏干地下水;做好矿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观测工作,查明地下水源及其水力联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进行超前探放水;对矿井水进行隔离和堵截,在井巷内设置防水闸门和防水墙;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配备足够数量的井下排水设施、设备。 1.3中毒和窒息事故的防治措施:建立全矿机械通风系统,保证矿井风流畅通和足够的新鲜空气;掘进工作面和通风不良的采场,应安装局部通风设备,独头工作面有人作业时局扇应连续运转,确保空气质量满足作业要求;采取湿式凿岩作业,爆破后和装卸矿(岩)时应进行喷雾洒水;及时密闭采空区;配备足够数量的粉尘、气体测定分析仪器;经常维护主要进风巷和回风巷,保持清洁和风流畅通。 1.4安全避险系统措施:安装使用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即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技术装备,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各系统正常运行,提高矿山安全防范水平。 2安全管理措施 2.1建立健全非煤矿山安全管理体系.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主体,因此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必须的工作,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有效地保护非煤矿山职工的人身安全,不危害生命也不造成财产损失。具体的管理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a.安全生产操作规程;b.安全生产操作规程;c.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d.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e.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f.安全例会制度;g.安全培训和教育学习制度;h.事故处理应急预案;i.设备管理制度;j.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2)安全教育培训。非煤矿山管理中安全教育培训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主要有以下5 项指标:a.所有职工每年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不小于20 小时;b.对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定期进行考核;c.特种作业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d.按有关规定对新职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并且考核应合格; 2.2加强安全专业管理,配备通风、采矿、机电、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强通风、提升、爆破、顶板、地压、探排水等专业管理。 2.3加强井下现场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处理安全生产隐患。 2.4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2.5强化人才培养和安全教育。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采矿、机电、地质、通风、安全管理等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提高矿山安全管理水平。结语: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地下矿山开采的安全生产问题因其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解决,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和个人努力执行相关规定,不断的加强地下采矿技术管理工作,加强地下采矿技术方面的创新,从而确保地下采矿事业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 矿山安全论文:非煤地下矿山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从而带动了地下采矿技术的发展,但由于采矿业经济效益极高,导致乱采乱挖等现象大量出现,不仅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人民的人身安全。当然,相关部门也颁布了相应的管理条例,加大了不合理采矿的整治力度,截至目前为止,大多数地下采矿的矿山安全得到极大改善,尤其是大型矿山效果卓著,已经基本走在新技术管理的轨道上,但有很大一批小型矿山的安全状况不是很理想,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非煤地下矿山;矿山安全;现状分析;评价 从严格意义上说,非煤矿山山井里的生产流程及生产设备通常包括供水供电、气压设备、通风防尘、提高运输效率等几个子工程构成。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出发,整个生产流程概念下的几个子项目在相互联系的前提下又相互独立,它们能否正常运行直接制约着非煤矿山山井的工作安全与整体利益。 一、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问题分析 非煤矿山是指开采金属矿石、放射性矿石以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建筑材料、辅助原料、耐火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煤炭除外)的矿山。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还存在许多问题,致使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从总体来看,造成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存在思想认识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非煤矿山企业对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认识严重不足,放松了宏观管理,安全投入不足。而且对矿业的税费太高,超过了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税费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重了非煤矿山企业的负担,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2.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矿山安全立法工作启动较早,已经颁布10年多,如1992年11月颁布的《矿山安全法》,2002年6月颁布的《安全生产法》,等等,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一直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法规体系,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规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矿山安全法》等一些法规也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要求,特别是某些矿山安全技术标准和程序,迫切需要修订和补充。 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 全国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中,矿业涉及的行业最广,管理最复杂,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矿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变化最大,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缺乏安全监管机构,同时专职从事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的人员非常少,缺少高素质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监管力量较差,致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另外,目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力量薄弱,质量不过关,难以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使得各类事故频繁出现。由此,在这方面也需改进。 综合上述,当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问题还十分严重,要改善非煤矿山企业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必须大力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水平,努力改善非煤矿山安全经营环境。 二、对非煤地下矿山安全整改的要点分析 1.完善矿井开拓等主要系统。矿井开拓运输、通风、排水及避灾逃生等系统的建立直接为矿山开采及安全生产服务,贯穿于矿山开采的全过程。每个矿山都应该为实现自己的开采目的、确保安全生产建立合适的开拓及相关系统,并应在系统形成后方可投入生产,生产中亦应随时保持其正常的运转。但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小型矿山,开拓及相关系统特别是通风、排水、避灾逃生等维持矿山安全生产的主系统尚未形成即边建设边生产,或投产后不重视相关系统的使用及维护,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通风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而发生的中毒窒息事故时有耳闻,排水能力的不足常造成淹井等事故的发生,逃生系统的缺陷更是使得事故发生时井下人员无处逃生,危害极大。 有关部门针对矿山开采的共性问题制定了确保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程、标准。这些规程及标准,是人们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及血的教训的总结,认真遵照执行将可极大地避免事故的发生。那些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不规范自己的建矿行为,不发生事故只是暂时的、侥幸的。矿山企业应自觉按相关规程及技术标准要求建设并完善矿井的安全生产系统,确保在紧急状态下的正常有效使用。 建立和完善矿井的安全生产系统应是矿山深入整治的工作重点,是矿山实现本质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 2.重视矿房布置、开采顺序及相关结构要素的确定。地下开采矿山大量人员集中的主要作业场所及事故高发地点均在于各开采矿房,矿房布置、开采顺序及相关结构要素确定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矿山作业的安全。 采矿工程不同于工厂生产,而应根据每一个矿山的具体情况确定所采用的采矿方法及相关工程布置。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个矿山所应采用的开采方法、开采顺序、工作面布置等各不相同。即便同一矿山,在不同地点,采矿工艺及矿房结构参数亦有较大差异。技术人员对现场应勤观察,多探究,及时发现每一个细微变化。生产中应参照设计所定基本原则,根据开采作业地点矿层产状、岩石结构、构造及工程地质等情况的不同,调整矿房布置及其结构要素等局部作业方案。切不可以不变应万变,凭直观、想当然或死搬硬套设计中确定的工程布置,都会对矿山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解决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提高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 我国非煤矿山从业人员极多,矿业及其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到国民经济的整体格局,考虑到矿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严格制定矿业开发计划,以增强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其次,要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实行保护政策,加大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投入。此外,还需要对矿业税费制度进行改革,减少非煤矿山企业的负担,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得到提高,使其走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好循环轨道。 2.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立法工作 根据当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其立法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第一,确立非煤矿山安全法规体系。应通过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立法制度,覆盖对非煤矿山的整个法规体系,以确保可操作性、实效性,使之成为一个闭合的系统。这就要求结合非煤矿山的实际,确定法规体系框架,明确制定出安全立法规划。第二,我们应该清理现有法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起草新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修订《矿山安全法》、起草与《安全生产法》的配套规章,如安全生产法实施条例、矿山安全规程、矿山事故应急预案规定等。 3.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为了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规范化,使之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下去,就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所以,第一步应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我们要积极推进地方特别是市、县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建设,力求在机构、人员、资金及设备等监管力量上做到位,从而更好地与监管任务相配合。第二,我们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业务精良且作风过硬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具体地说,首先要把好入门关,对所有从业人员实施国家资格认证制度,以确保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从业者都是具有一定知识结构、技术知识和职业素质的专业人员。其次,为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安全监管队伍,还应保证所有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知识及时得到更新,使之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还可以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监督执法队伍,并实施特殊岗位津贴,鼓励安全监管人员深入矿山一线,以更好地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结语 在小型矿山大量存在的今天,进一步深化非煤地下矿山安全整治工作,要重视开拓运输及安全生产保障系统的完善,重视采掘要素的合理确定,积极推进矿山企业与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合作,倡导小型矿山联合改造,走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矿山本质意义上的安全生产。 矿山安全论文:探讨提高非煤矿山安全水平的关键性问题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资源耗损大国,同时也是能源开采大国,截至目前我国已登记在案的非煤矿种已经多达180多种,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也给我国煤矿开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做好矿山开采安全相当重要,它对矿产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有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本文从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现状入手,简单的阐述了非煤矿山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并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提出关键性处理意见。 关键词: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安全体系 矿山安全是矿山得以高速、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关键,安全问题在矿山生产中由来已久,是矿山企业面临的头等大事。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矿山事故的时有发生,煤矿安全生产已成为影响我国矿产行业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矿山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为了寻找出非矿山事故的发生原理,指导我国非矿山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里我们有必要对非煤矿山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和有关应对建议进行分析。 1 非煤矿山安全管理现状 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背景下,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矿山生产安全问题也逐渐被人们关注,成为人们一度关注的热点话题。矿山安全本身是一个涉及民众生命安全,牵扯各方利益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因此一直深受人们重视。但受到国内矿山数量多、分布面广且小矿山比重大、管理制度欠缺的特征,使得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自从法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受到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我国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这种市场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矿山安全管理机制,也对过去国有矿山管理机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此时,国内各地的私营矿山企业不断产生,各种开采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加,由此导致了各种灾害隐患的频频发生、开采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使得各种矿山生产灾害事故不断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自然环境破坏。近几年来,国内非煤矿山企业不断涌现,各类矿山安全隐患显著增多,其中以冒顶、塌陷等问题表现的尤为明显,已成为煤炭矿山仅次于交通事故和煤炭事故的第三大安全事故,是国内高危行业之一。 1.2 法律体系不健全 虽然截至目前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非煤矿山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也制定了多种管理文件,这些文件的数量种类多达数百个甚至还有更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是就这些法律法规的应用而言还存在众多问题,各种法律制度不完善、重复以及操作性不强的特点突出。 1.3 安全生产意识浅薄 受到我国当今粗放型产业布局和跨越式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非煤矿山企业的结构布局计划严重欠缺,国内众多非煤矿山企业结构布置不合理。尤其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新时期,社会各行业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提升更是让非煤矿山生产安全报经考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非煤矿山的施工、管理以及运输等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严重欠缺、生产技术落后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 2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优化意见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非煤矿企业生产安全不容乐观,各种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以及各种事故灾害的应急和防范能力也极为脆弱。特别是对于那些深层次、历史性以及复杂性的问题而言,很难在短期内将这些问题处理和改善,虽然国家已经制定出一大批的政策及法律,但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此,要想做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我们还需要在安全事故发生根源上下狠功夫,要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析,从根源上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这里,我们就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技术的优化与改革策略做了简单分析。 2.1 加大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科技投入 安全管理技术落后是造成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而安全管理作为保障非煤矿山生产安全的关键,只有在工作中科学决策、有序组织和计划,才能将一些安全问题的发生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根源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但非煤矿山企业作为我国矿产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生产中安全生产投入与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合理的配置相关资源,优化安全管理方案,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在保证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安全管理质量,让非煤矿山生产水准达到科学化、系统化管理要求,进而保障非煤矿山系统的本质优化安全。 为建立和完善非煤矿山科技人才`队伍,必须要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只有通过科研项目的支撑,让从事矿山安全科研的科技人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科研环境,才`能首先稳定住科研队伍,也只有通过科研项目的实践,才能促进科技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在稳定科研队伍的基础上,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优秀安全科技人才的支持,努力创造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在矿山安全科技方面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鼓励和扶持有突出成绩、有组织能力的技术骨干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合作项目。实施科技奖励政策,对在安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2.2 加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 总体来看,尽管非煤矿山企业事故总量过高,有形式上的直接原因,有管理上的间接原因,有历史的原因,有发展中的原因,更有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行业管理弱化、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安全方面欠帐严重等深层次原因,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从国内外的统计分析资料来看,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这些不安全行为具体表现为“安全知识不够、安全意识不强、安全习惯不良”。 第一,通过培训,学习安全生产理论知识、安全信息、安全技能、操作技术、实践经验教训,熟悉安全生产法规,掌握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知识,进而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增强安全操作技能。 第二,安全生产的培训,是提高所有从事与安全生产工作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防止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的操作失误的重要方法。 2.3 注重企业激励机制建立 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激励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为企业安全管理打下坚实基础。激励方式一般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合理的激励机制关键在于把员工得到的报酬(物质报酬、精神报酬)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对等起来,实现奖惩分明。 结束语 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职工伤亡事故己经出现下降的良好趋势,其成效来之不易。其经验和做法,是我国矿山行业经历伤亡事故频发、矿业秩序混乱之后的正确选择。当然,涉及安全问题的诸多社会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技术性的瓶颈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只要我们勇于突破,大胆创新,我国矿山行业的和谐氛围和本质化安全生产的目标必将实现。 矿山安全论文:论述矿山安全形势和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法 摘 要: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上涨的今天,人们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已有所提高,但是每年我国因矿山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比例却依然不容乐观,这不仅极大的影响了矿山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较大的困扰。因此,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矿山安全的形势,通过对安全事故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法,以便于更好的促进矿山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矿山;安全形式;影响因素;具体方法 1 我国矿山安全形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1.1 我国矿山安全事故与现状分析 我国矿山事故大多数发生在中小型矿山,约占事故总数的82%以上。在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下,各部门的技术人员也做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仅加大了安全管理意识的宣传,同时在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上也予以了应有的重视,配套的设备更新及采集技术的改进也发挥出了较强的作用,但是这些依然无法满足不同地域下的安全管理需求,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持续的加以改进。 1.2 矿山安全的影响因素 1.2.1 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矿山采集而言,周边的地质、水文环境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并且不同地区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的分布也各具特点,因而极大的提高了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如巷道掘进工作中,褶皱、断层的分布对于其工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果分析的不够全面或者支护技术应用不当会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同时,矿井作业一般都是在地下进行的,如果水文因素分析的不全面也会给矿井作业造成较大的困扰,如巷道的掘进、通风、支护等,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及时的进行详细的分析,避免倒灌现象的出现。 1.2.2 作业技术的影响。规范化的作业对矿山安全管理也十分的重要,但是各种技术的选用也会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就爆破技术而言,该技术的应用在矿山的开采中比较常见,但是其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比较大的,经过剧烈的爆炸必然会给周边的环境带来较大的冲击,影响到周边岩层的稳定性,极易引发各种安全事故。同时,围岩技术的有效性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它涵盖了各个阶段的支护及治理工作,是保障各环节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在矿山的管理中予以重视。 1.2.3 主观因素的影响。安全管理制度对于矿山安全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该制度必须非常的细致、全面,并涉及到具体作业的方方面面,同时较强的执行力及配套的奖惩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业前的安全培训、规范化作业意识的培养及作业护具的质量都会影响到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管理中逐步的落实下去。 2 矿山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全面考量企业资质,严格控制开采权限的发放 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非常的不均匀,因而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较多的困难,所以政府将部分小型矿山的开采权进行下放,允许企业进行资源的采集,但是受企业自身实力的影响,在缺乏系统性采集技术的前提下无法保障矿山资源的充分开采,同时也无法保障施工的安全性。部分企业在相关证件过期之后依然持续营业,极大的降低了作业的安全性。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资质的审核,并且不定时的进行安全质量的抽查,并将其作为企业信用度的审核标准之一,以此来确保矿山开采行业的有序发展。 2.2 做好开采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加强对矿山自然环境的考察与勘测,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全面、真实的数据分析,也为各项作业技术的选择提供相应的指引。详细的地质分析必须准确的估算出岩层的分布及走势,同时也要包含该区域周边地下水的含量及分布,为施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有力的支持,要做好系统性文件档案的整理,为安全事故的分析提供详细的资料。 2.3 重视安全施工意识的培养,建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受矿山工人文化程度的影响,其安全意识较差,且部分中小型企业将效益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因此在安全意识的培养上存在较大的漏洞,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也存在些许的不足,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重视岗前培训,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引进与设备的更新,通过多种途径将安全意识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确保各项工作的标准化、秩序化,可以通过技能竞赛及模拟演练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重视护具的采购及管理,为作业人员的安全施工营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2.4 加大安全投入,引进先进技术装备 2.4.1 泄漏电缆通讯。同轴电缆是一种特制的电缆,由内导体和外导体两部分组成,外导体嵌套在内导体的外边,并与内导体处于同心圆(同轴)状态。这种新型的电缆传输衰耗小,抗干扰能力强,在信息传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泄漏同轴电缆是一种在同轴电缆外导体纵长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和不同形式开槽的特制同轴电缆。该技术非常适用于矿山作业,并且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极大的便利日常的通讯,帮助管理者第一时间获取作业人员的动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在系统维修及数据的传送上也具有较大的优势。 2.4.2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中都展示出了较强的实用性,同样对于矿山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在监控系统的使用下可以便于进行工作中的调动,实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实时的记录各环节的作业情况,这对于确保其作业的规范化也十分有利,同样对于安全施工的管理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以进行广泛的运用。 2.4.3 微地震监测技术。采用微地震系统监测矿山围岩状态,可以分析生产活动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顶底板围岩稳定性等开发的微地震三维模型,并能显示信息,合理预测前方的地压情况。通常在矿山周期来压或即将发生岩体失稳事件时,都会在局部区域群发大量的微地震事件,通过微地震监测就可以及时预警,撤出井下人员、设备,确保安全。因此,微地震监测技术可用于研究事故发生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在外加干扰条件下的响应过程。 3 总结 在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下,矿山企业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安全才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首要前提,人们开展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如果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的更无从提起。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矿山企业及时的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及相关制度的更新,重视人才的引进及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此来提高其生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矿山安全论文:试论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采矿行业获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是在矿山的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正在逐步的上升,这给我国的经济和公民的人身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矿山生产的过程中,采矿技术人员可以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矿山生产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总结了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采矿技术人员;矿山安全生产;安全事故;作用 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人们精神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得到飞速的发展,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中,“有的放矢,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正在不断地被贯彻落实。但是在实际的矿山生产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安全事故,这些安全事故严重的威胁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大大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情况下,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就获得明显的突出。由于采矿技术人员的存在,矿山的生产不仅保证了采矿的质量以及效率,并且还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一、矿山生产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分析 在我国的西北部由于地质因素的影响,采矿人员在进行生产时,往往会由于地广人稀以及气候干旱的影响,导致矿山的开采区域出现倾斜的现象。经过长期的调查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几条矿山生产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一)工作人员不按程序进行采矿作业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矿房与向天挖掘的天井等一些空气流通困难的区域,这些区域的通风条件的不足导致了通风程度相对于标准的采矿通风程度来说严重的短缺,但是在这些情况下,一些采矿工人仍然进行矿山的开采,此时由于采矿人员长时间在这些环境下作业,因此已经习惯了这种环境,但是长期的在这种环境下作业就会导致采矿工人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损害,甚至会出现中毒乏力的现象,严重危害了采矿工人的人身安全。 (二)开采不合理或者巷道设计不合理 在矿山生产中,在进行必要的巷道设计时,对于巷道的转弯角度,很多的相关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矿车在转弯时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从而也就忽略了重力加速度的原理数据,所以这就造成了矿车在这些巷道中角度较大的转弯处容易发生脱轨现象,从而产生严重的矿车脱轨事故。同时,在一些巷道尺寸较小的位置,由于矿车与放矿漏斗之间的间隙较小,那么就会造成采矿工人在运送煤炭的过程中出现夹伤的安全事故。 (三)冒顶石块的危险 通常情况下,当采矿工人完成采矿作业后,往往对巷道以及矿房顶部的石块没有进行及时的清理,同时在打承重柱时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施工,所以这就容易发生严重的石块降落的现象。冒顶石块的存在严重威胁了采矿人员的安全,同时还会出现严重的漏顶面积过大的现象,最终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四)设备机型与实际的施工现场环境不匹配 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许多的采矿企业为了降低矿山开采中的施工成本,往往会使用一些劣质的施工设备,这些劣质的施工设备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老化速度十分快,并且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故,所以如果在矿山开采中使用这些与实际施工现场不符合的施工设备就会导致矿山安全生产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二、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矿山安全生产的设计 在对矿山的安全生产进行设计时,如果生产成本允许,那么我们就必须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安全因素的研究。采矿技术人员在实现矿山开采的最大化利益以及成本最小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如果在实现矿山开采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追求成本的最小化,那么就会导致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许多的安全隐患。 (二)加强采矿设计在实施中的监督检查工作 在矿山的生产过程中,有时虽然采取了一定的安全措施,但是有的工人却不能严格的按照措施进行施工,所以这也就导致了采矿作业中的安全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比如说在采矿作业中的二次破碎环节中,人们一般都会认为这项工作也施工的安全工作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对待二次破碎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同时矿山生产中的安检员也只是偏重解决矿房中的浮石而忽略了二次破碎对整个矿山生产的影响。但是实际上如果采矿过程中的一些体积较大的石块没有经过二次破碎,就会导致在矿房中形成悬拱空洞,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会对采矿工人的人身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采矿技术人员可以对采矿人员的工作进行技术的监督和检查,及时的发现采矿工人容易忽略的一些技术问题,然后要求他们进行及时的改正,保证矿山生产作业安全、顺利的进行。 (三)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合理的建议 在矿山生产过程中,采矿技术人员可以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及时的向矿山的管理者提出一些安全生产的合理建议,从而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例如:通常情况下,在矿山开采的前期,残采现象发生比较少,因此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比较的低,但是在矿山开采的后期,由于残采现象比较多,这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增加。 (四)加强和安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通常情况下,矿山生产中的人员中除了一些安全人员对采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之外,其余的安全人员都缺乏对采矿知识的了解以及掌握。安全人员对矿山生产的安全性进行监督时,通常只是单纯的检查采矿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等基本的安全规范,但是对于一些隐藏的安全隐患并不能做到有效的监督,这也就决定了并不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矿技术人员的存在可以加强与矿山开采中安全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还可以向这些安全人员讲解一些矿山开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这样就能保证安全人员在进行矿山开采作业的监督时及时的发现一些隐藏的安全隐患,最终提高矿山开采时的安全性。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采矿技术人员不直接参与矿山开采的安全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的安全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采矿技术人员来说,应该增加自身的责任感,确保矿山在开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高的安全保障。同时作为采矿企业来说,在进行矿山开采时同样应该吸取一些优秀的采矿技术人员,从而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最终在保证采矿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矿山安全论文:政府采购矿山安全检查的可行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下矿山进行安全检查的实际经验,总结分析了政府采购技术服务对矿山进行安全检查的可行性。 [关键词]矿山;安全检查 2013和2014年,笔者作为专家组的组长,接受山东省某市安监局的有偿委托,为其辖区内地下矿山进行安全检查,对这种新的形式,进行一下工作总结。 具体做法是:专家组由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经县区安监局委派的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监督,对矿山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出具隐患和整改建议,县区安监局同时据此出具执法文书。最后专家组编制完善的诊断评估报告,提供给市安监局。 一、这种方式的必要性 传统的矿山安全监管检查,主要是安监局执法队伍和业务科室进行的日常检查或专项检查,由于安监局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所限,检查的频次和深度很难满足矿山这类高危行业的需要。 一名县级安监局矿山科科长说,他们县辖区内的矿山企业上百家,矿山科一共3人,即使什么工作都不干,这些企业跑一遍都要半年,所以肯定存在检查监管不到位的地方,可一旦发生事故,又要承担监管的责任,想跟领导要求补充人员,又受到编制的限制。所以如果由第三方进行检查,他们就可以不申请增加人员,也有精力干好除了检查之外的工作。 另外监管队伍里很多人都不是矿山专业的,去了现场只能看到表面上的问题,深层次的隐患很难发现,所以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自我感觉企业做得很好,可省市级专家一来检查,每个系统都存在隐患,有的还很严重,所以急需专业的安全检查力量支撑。 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安全检查也是其法定义务,但是现阶段,其主体责任意识又尚待提高,如果单纯依赖企业自身的完善,很难避免事故的发生。所以政府出资聘请专家,进行诊断检查,是现阶段一种较好的方式,既不增加企业负担,又体现了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二、实施中的好处 1、此次诊断检查的企业都进行过安全评价和安全标准化评审,但是在本次检查还是发现了很多隐患,这些隐患既有生产过程中变化新增的,也有一些是固有的老隐患。既然进行了安全评价和标准化评审,这些问题为什么没有消除?因为中介机构都是受企业委托,所以不一定做到客观,而专家作为第三方接受政府的委托,与企业没有利益关系,更能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先诊断,不处罚,整改不达标才处罚,这种诊断检查方式比政府执法检查更温和,使企业更容易接受,也不会隐瞒隐患,愿意敞开让专家检查,可以把政府例行检查不容易发现的问题暴露出来,有利于安监局有的放矢地进行监管。 2、专家现场检查时,要求企业指定陪同人员,发现的隐患直接交流,并告知问题的解决方法,比政府单纯的执法检查更有助于解决问题。由于参与检查的专家都是行业专家,检查的同事也给矿山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次学习机会。基建矿山受益更明显,本次诊断正好帮助企业查出与验收达标的差距,为企业竣工验收提供了技术支持。 3、安监局的工作人员陪同现场诊断检查,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矿山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矿山企业整改的困难程度,在听取了专家和企业的意见后,对矿山的情况了解更清楚,有利于以后的监管。对于基层的非矿山专业安监人员,也是一次和专家交流学习的过程,他们有的参加过矿山知识培训班,此次现场诊断检查现场跟随专家就像是一次完整的实习。 4、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项工作从一开始的隐患诊断,到矿山对隐患进行整改,再由专家进行复查的工作流程,使该市地下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了一个水平。这次诊断结论中,共对17个矿山提出了限期整改的建议,对2个矿山提出了停产整顿的建议,对2家整改无望的矿山提出了关闭的建议。出具这样的结论既需要客观的态度,也要有较强的技术水平。 这次诊断里边有一家老矿山,正在进行改建,准备年底申请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经过本次专家诊断,发现其提升设备、水泵房和供配电系统都不符合要求,要想通过验收至少还需投入160万元,这家矿山本来资源量少,矿石品位又低,铁矿石市场价格又很低迷,企业经过我们的诊断后,几个股东协商后决定知难而退,放弃建设,申请关闭矿山。企业对验收标准把握不准,一直以为自己矿山改建不错,盲目自信准备验收,如果没有我们及时的诊断和把脉,企业还会坚持投入,到时候验收也不一定达标,落得鸡飞蛋打。 三、结论 矿山安全生产是动态的,其安全管理也是动态的,所以要持续保持和提高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主要有三种方法:行政许可、执法检查、第三方服务。其中行政许可需要的安评报告和检测报告,都是企业付费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的,因为中介机构与企业有利益关系,所以有的中介机构很难完全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执法检查受制于执法队伍的专业技术力量的限制,也很难发现深层次的隐患,同时企业的抵触心理有时也会对执法检查设置障碍,对隐患进行隐瞒,致使有时检查不到位。所以,在目前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意识还有待提高的阶段,这种第三方服务性的诊断检查是优选方案。在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有能力的地区,这种政府采购有偿性诊断检查可定期实施,或大力推广到其它行业。 四、问题与建议 这种安全检查方式的缺点是需要政府支出费用,增加了财政负担,为了节省费用,建议政府进行采购招标,招标的对象应该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中介机构。由于中介机构的选择和专家的水平是成败的关键,所以建议采用邀请招标,邀请本地区或相邻地区,行业内技术力量雄厚、口碑好、对本区域熟悉的安全评价机构、设计单位或科研院所参加。 矿山安全论文:探讨如何发展露天矿山安全管理工作 摘 要:矿山安全管理工作一定要自始至终的坚持统一的方针和原则,即“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和“装备、管理、培训并重”,从而真正落实好矿山安全工作。除此之外,借助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管理和实施,来对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严格的落实,确保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各项生产,从而将一个安全、和谐和健康的工作氛围营造出来。 关键词:矿山安全;管理措施;开采制度 矿山的类型主要有煤矿、金属矿、非金属矿、建材矿和化学矿等,矿山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采矿车间,或者是称之为矿井、坑口和露天采场等,还包括一些辅助车间。矿山开采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之分。露天开采针对的是与地表靠近以及埋藏很浅的部分,较深的部分则采用地下开采。要想保证矿山能够正常开采运营最关键的就是要搞好安全管理工作,一定要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总方针坚持到底,将安全管理工作视为最为重要的事情来做。对于一些安全隐患要进一步加强排查和整改的力度,将各项矿山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将安全管理责任重点落实到各环节的施工中来,本文着重介绍露天矿山。 1 严格遵守开采制度,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露天矿山开采用到的是深孔爆破技术,坚持“采剥并举、剥离先行”[1]。开采按照分台阶的方式来进行,根据开采方案,自上而下的进行。如今考虑到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现状,确实加强安全现场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现场管理是矿山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进入开采工作区的现场工作人员一定要将安全防护措施做好。进入采区的工作人员禁入危险区,诸如悬空和危石作业等。要于坡地将相关标示标清楚,严禁任何人停留于此。与此同时,为免坡面出现落石,在进行爆破作业或装运作业的时候,应该配备专人来监护开采现场。坚决杜绝“掏底开采,一面坡”开采形式。 2 规范爆炸物品管理,完善安全管理设施 将《民用爆炸物品领用、退库管理制度》、《爆破安全规程》[2]等制度规定严格、认真落实。对于爆破器材丢失、爆破作业等可能发生的事故要进行专项治理。对于领取、存储和清退爆炸物品的相关程序都要坚持严格的检查和登记。库房不允许一人单独进入,必须双人双锁。库房实物数量和账单、票据等台账信息都要保持一致。爆破作业人员应持有专业培训合格的爆破员证才能作业。小型的露天矿开采爆破则可以外包专业民爆队进行填药爆破,矿山应有专人监督、监护爆破作业。 3 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 为尽可能排除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应该将整改工作和考核工作认真贯彻下来,就需要进行安全矿长和专职安全员的设立。在健全组织形式的同时,不断完善制度,同时对于安全责任隐患排查要逐层签订责任书,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对于牵涉到安全生产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落实好。对于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要进行及时查处,加强指导监督,将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检查出来,从而做好及时的预防。针对事故发生单位和个人,应坚持“四不放过”,针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应由主管领导严格监督落实整改措施,还要将经验教训的总结工作做好。 4 认真落实安全制度,强化车间内部管理 对于矿山车间的相关安全管理规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将正确的安全理念树立起来,积极融入安全管理。在生产过程中,促使车间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加强。第一,坚持三级安全责任制,个人要对班组负责,班组要对车间负责,车间又要要对个人负责。与《矿山车间安全管理制度》结合将三级安全责任制和联保制度落实下来。第二,对车间设备管理台账进行不断修订,规范管理;第三,针对矿点安全加强跟踪管理;第四,针对安全制度要进一步深入落实,针对车间和班组的职工,还需要持续的加强和改进其安全培训工作和教育工作,从而促使将正确的安全意识真正树立起来,安全防范水平也不断增强;第五,安全工作的责任应当落实到人;第六,车间班组的核算工作中也要涵盖安全管理内容,并积极开展车间、班组安全活动,做好安全防范教育工作。 5 强化员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将有关安全的培训工作做好,这样员工安全意识才能进一步加强,对于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而言,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对于员工培训工作,管理层务必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坚持“管理、装备和培训”并重的原则[3]。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开展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加强安全培训,将这项内容归入工作计划。以计划安排为依据,在“送进来”的同时坚持“走出去”,两条腿同时走路。对于新员工更要进行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上岗人员无上岗证坚决不准上岗。对于相关的作业规程,矿山要科学制定,并积极采取严密的安全措施,而新员工对此务必要加强学习,培训部门也要加强考试检查力度,对于考试没有及格的新员工一定要重新学习,等到真正合格了才可以正式上岗。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长期重视,一定要坚持齐抓共管,强化认识,要层层落实好安全责任制,进行持续性的安全管理,严格操作,坚决将人员、设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杜绝掉。将一个安全、和谐和健康的工作氛围营造出来,打好基础,促进矿山的长远发展。 矿山安全论文: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能力分析 摘要:人工神经网络在处理无法使用简单规则或公式进行描述的大量的原始数据的问题时,以及在处理规律不清楚的问题时,其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就人工神经网络中的网络结构设计与原始数据的准备进行分析,并研究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评判能力的训练以及仿真测试,以便提高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能力。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 矿山 安全状态 评判能力 通过改变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等方式,对神经网络不同训练样本的反应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程度评价的适应性。为了有效的提高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程度评价的能力,可以通过改变神经网络的神经元数目以及初值赋值的方式来测试不同的结构,从而得出不同参数下神经网络对相同训练样本的评价结论,以便提高其评价能力,在矿山安全状态评判中充分发挥出人工神经网络的作用。 1 人工神经网络中的网络结构设计与原始数据的准备 本文中主要采取如1所示的神经网络结构,根据测试目的的差异性,其测试过程中神经网络的部分性能也就不同,但是对整个网络结构的性能不会改变。 这种神经网络的主体结构是单输入、三层式BP的网络结构,输出连接、目标连接、输入权重连接、偏置连接以及层权连接等是其主要的连接方式。各层神经元的分类包括:第一隐含层有8个正切S型神经元,第二隐含层有8个对数S型的神经元,输入层有4个元素,输出层有一个线性神经元。其网络函数主要包括训练函数、初始化函数、性能函数以及各网络层的层初始化函数。其训练函数需要采取TRAINLM回转方法来运算;初始化函数需要采取逐层初始化的方法运算;性能函数需要采取均方误差法来计算;各网络层的层初始化函数需要采取优化规则的方式计算,有的时候还需要采取INITWB的方式进行运算。各个权阈值的初始化需要采用RANDS方法来计算。在人工神经网络训练的原始样本数据以及期望值中,这些数据主要是用来评价地质因素对矿山安全影响程度的原始数据。当训练完成之后,需要对其各种数据进行仿真测试,以便评断这种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在矿山安全状态中的应用价值与能力,并对其不足之处以及缺陷问题等进行分析,以便寻找出更加优化的方案,从而提高人工神经网络在矿山安全状态中的评判作用与能力。 2 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评判能力的训练以及仿真测试 对矿山安全评价的方法较多,但是能够较好的应用于矿山安全评价的方法却很少,例如事故树分析法、概率风险评价法以及事件树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均由于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的确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运用于矿山过程中的安全评价效率不高。另外,在矿山安全状态评价的过程中,其安全检查表、专家评价方法等存在一定的缺点与不足,其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观性较强,受到个人意识的影响较大。综合指标评价法由于其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指标的权值与指标的量化等问题,从而导致该方法难以在矿山安全状态中进行准确的评价。只有能够更好的适应这种复杂的动态系统的安全评价方法,才能够将其更好的应用在矿山安全状态评价中[1]。 其中人工神经网络在处理无法使用简单规则或公式进行描述的大量的原始数据的问题时,以及在处理规律不清楚的问题时,其具有较大的优势。也正是由于这种方法能够对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适应,才能够使其在矿山安全状态评价中得到引进与推广。将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评价能力的训练进行仿真实验,在每次实验检测之前,都需要对同一神经网络进行重新初始化,之后需要运用相同的训练样本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以便达到训练要求后对网络进行仿真测试,训练性能函数的误差需要保持在10以内。其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是网络在初始权阈值的基础上,对其权阈值进行不断的修改,以便寻找出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使得输入的整个训练样本集数据经过网络的运算之后,其输出与相应的目标数据差别能够满足性能函数的要求。因此,在人工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进行评判的时候,即使所有数据与性能均符合要求,但是由于在训练的时候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阈值,训练之后得到的权阈值的最终组合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神经网络对矿山进行安全评判的目的在于运用神经网络总结分析数据,对矿井各个致灾的贡献率进行分析,进而对矿山的安装状态进行评判。从神经网络的角度来分析,通过运用网络的运算功能对训练样本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从中找出满足目标值以及性能要求的权阈值组合形式,从而通过仿真方式来评价矿山的安全状态。 3 结语 通过对人工神经网络在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能力进行训练以及仿真测试后,发现人工神经网络与人类评判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人工神经网络在矿山安全状态中的评判能力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改进,以便更好的适应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在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中充分发挥出人工神经网络的作用,从而更好的确保矿山生产与经营的安全性。 矿山安全论文:金属矿山安全管理体系的探讨 【摘 要】根据金属矿山生产工艺的危险源的分类特点,从矿山的管理制度、矿井通风、供电、爆破、矿井开采和运输等方面对矿山安全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属矿山;安全管理;生产工艺 由于矿产企业开采矿藏的大多是人烟稀少、周围环境恶劣、交通非常不方便等地方,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矿山安全管理体系,将会留下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矿山出现问题,那将会直接威胁到矿山工人的生命安全,所以矿山的安全管理系统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矿山工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为了保护矿工们的生命安全,也为了预防矿山灾害事故的产生,应该从改进和完善矿山安全管理体系这一方面出发。 矿山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员的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矿山的安全;二是爆破方面,如果在炸药的安装与运输方面不小心的话,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三是矿井的通风方面,由于矿工们工作地点的特殊性,矿井的通风方面也将是影响矿工们的生命安全的一个重大因素;四是矿井开采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事故;五是矿井下的供电与通信方面;六是开采出来的矿物质的运输与提升方面。这六个方面是产生矿山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主要在这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1 矿山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 1.1 管理制度方面 制定的矿山管理制度应该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所制定的行规等,因为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矿工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以及减少矿山企业财产的损失。矿山企业的管理制度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 1.1.1 安全管理机构 金属矿山安全管理机构应该符合国家相应的管理规定,而根据国家对管理机构的主要指标有:(1)依法建立安全管理机构,设定监督安全管理的专职人员;(2)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负责人必须持有安全资格证书;(3)如果是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要经过培训,并且取得相应的证书;(4)矿工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方面的培训,达到相应水平。 1.1.2 个人防护用品 国家规定,在工地上工作的矿工个人必须要有相应的个人保护用品,比如:安全帽的使用、发放相应的工作服、口罩的更新以及照明设施的配备等。 1.1.3 安全培训 根据国家的相应规定,矿工们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而培训时间的长短、培训的内容以及最后考核的形式都要符合国家的规定。 1.1.4 事故预防措施 矿山的事故预防措施应该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比如:制定合理、有效的紧急援救预案;在作业时,对各种有可能产生事故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对已发生的重大灾难事故要到相应的部门备案。 1.2 爆破方面 爆破是矿山作业的重要程序,它是凭借起爆的瞬间所释放的能量来进行开采和掘金的。但是矿山的爆破过程要用到很多的炸药,所以在炸药的安装、运输和起爆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因此,人们要对矿山爆破提起足够的重视。 1.2.1 爆破器材的管理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爆破器材的管理不仅包括爆破所用炸药的购买与运输,以及爆破过程的流程,还包括爆破器材所存放的位置是否安全和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等。 1.2.2 爆破作业的管理 爆破作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并且在爆破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爆破说明书必须是国家审批的;在爆破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指示;最后爆破员必须要填写爆破记录等。 1.3 矿井的开采 矿井开采是矿山作业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工序,它是掘进、运输、安全技术等科学技术的综合体现,为了保证开采的安全性和顺利性,开采的过程必须按照相应的国家规定来,以减少矿山事故的发生。 1.3.1 安全出口 开采过程中,安全出口的管理与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应规定来,比如:人员的配置、安全出口的选择、相应的标志等。 1.3.2 防水和排水系统 矿山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要有相应完善的防水和排水系统,还要应对突发事件的防水和排水的备用系统,并且所有系统都要符合国家规定。 1.3.3 采矿与掘进 采矿与掘进是矿山开采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它的设计与运作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1.4 矿井通风防尘 矿井通风包括井下空气、通风系统的好坏、局部通风是否顺畅、有没有相应的防尘措施以及相应的防火措施等,这五个方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矿井通风的好坏以及矿工们生命安全是否得到保障。具体安全对策措施如下: (1)应根据生产变化,及时调整矿井通风系统,并绘制全矿通风系统图。通风系统图应标明风流的方向和风量、与通风系统分离的区域、所有风机和通风构筑物的位置等,必须建立通风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通风技术人员和测风、测尘人员。 (2)采场形成通风系统之前,不应进行回采作业。 (3)采空区应及时密闭。采场开采结束后,应封闭所有与采空区相通的影响正常通风的巷道。 (4)掘进工作面和通风不良的采场,应安装局部通风设备。局扇应有完善的保护装置,严禁无风、微风、循环风冒险作业,风筒应采用阻燃风筒。 1.5 供电与通信 供电与通信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矿山作业能否顺利完成,为了确保矿山作业的顺利完成,将供电与通信系统进行独立管理。它包括电源电压的管理、保护接地的保护措施、电缆线路的设计与铺设和井下照明通信的设置等。 1.5.1 建设要求 (1)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应根据安全避险的实际需要,建设完善有线通信联络系统;宜建设无线通信联络系统,作为有线通信联络系统的补充。 (2)通信联络系统应进行设计,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建设。鼓励将通信联络系统与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建设。 (3)通信线缆应分设两条,从不同的井筒进入井下配线设备,其中任何一条通信线缆发生故障时,另外一条线缆的容量应能担负井下各通信终端的通信能力。 (4)严禁利用大地作为井下通信线路的回路。 (5)终端设备应设置在便于使用且围岩稳固、支护良好、无淋水的位置。 1.5.2 维护与管理 (1)应指定人员负责通信联络系统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 (2)应绘制通信联络系统布置图,并根据井下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布置图应标明终端设备的位置、通信线缆走向等。 (3)系统维护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4)应定期对通信联络系统进行巡视和检查,发现故障及时处理。 (5)系统控制中心应有人值班,值班人员应认真填写设备运行和使用记录。 1.6 提升与运输 为了保证矿山所开采的矿物质能有效的从矿井下运出来,在提升与运输时要主要关注提升装置的应用、钢丝绳的选取与应用和运输工具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提升运输单元主要对策措施如下: (1)同一层罐笼不应同时升降人员和物料。升降爆破器材时,负责运输的爆破作业人员应通知中段(水平)信号工和提升机司机,并跟罐监护。 (2)罐笼的最大载重量和最大载人数量,应在井口公布,不应超载运行。 (3)提升钢丝绳的检验,应使用符合条件的设备和方法进行,升降人员或升降人员和物料用的钢丝绳,自悬挂时起,每隔六个月检验一次;有腐蚀气体的矿山,每隔三个月检验一次。 (4)罐笼提升系统设有能从各中段发给井口总信号工转达提升机司机的信号装置。井口信号与提升机的启动有闭锁关系,并在井口与提升机司机之间设辅助信号装置及电话或话筒。 2 结束语 金属矿山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为了保障矿工们生命安全,还减少了矿山企业的财产损失,除此之外,更是矿山企业和安全管理人员在管理安全问题意识的很好的体现,只有使安全系统更加的规范和标准化,才能全面保证矿山企业在作业时的安全。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的作用: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研究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中对时事政治的进一步应用与讨论是促进学生对国家体制,国家经济发展了解的重要渠道,不仅为学生准备高考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能够通过高中政治课中相关时事政治的引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应用;意义 时事政治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时事政治是对高中课本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促进高中学生对当前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也是学生将相关学习理论与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成绩和培养良好政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是促进我国学生发展,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重要理论保障。其一,实施政治的应用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意识,是实现我国“人民的政府”[1]的基础途径。其二,我国教育改革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发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深入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人才发展方向,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例如:十八大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将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管理,注重民生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生能够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内容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二、在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成为高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中的阻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内容流于表面,例如:对我党提出“三严三实”精神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三严三实”内容表面[2],对这种政治精神在我党建设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没有开展深入讨论,导致时事政治的课堂教学成果不明显。其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仅作为教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例,没有将时事政治的相关理论真正贯穿到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中。此外,教师在教学引用的教学内容往往带有相应的主观色彩,对学生理解时事政治理论具有“误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深入学习。 三、高中政治教学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新”措施 (一)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对时事政治教学的进一步应用,首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提升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兴趣,形成“时事在身边”的思想意识。例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成为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的落脚点[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保护环境,开展保护环境宣传周,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时事政治落实的影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关注时事政治,加深学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主导关注时事政治的发展。 (二)讲时事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高中教师开展时事政治教学是应当将时事政治的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政治学习中的相关内容相联系,同时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实践应用。一方面教师教学时注重将时事政治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例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4]与政治理论教学中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市场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指人才创新和技术创新,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提个基础,这种将时事政治与学生自身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三)实施有计划地时事政治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时事政治关注程度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对时事政治的深入讨论应当坚持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教师可以适当的在政治教学课堂上开展时事政治相关管理论讨论,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学习的兴趣。例如:高中政治课堂中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从不同政治角度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程度,促进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的深入开展。结论时事政治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大政方针把握的重要途径。加强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我国当前国家发展的总体把握提供方向,促进我国人才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发展,为从促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作者:张永宁 单位: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的作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 摘要:对于高中的政治课程,时事政治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时事政治最大的特点就是即时性,教师通过对时事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推动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目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我国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下的问题,并提出的相应的措施,促进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时事政治;应用分析 想要使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就应该不断提升教师本身对时事的分析能力,并且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含量,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程度[2]。所以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对政治教学突破陈旧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1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 1.1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深入不够:在很多高中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对时事政治都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进行教学,仅仅是简单的在课前和课后引入时事新闻,作为政治教学的补充,没有将时事政治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政治课堂的全过程,严重的忽略了时事政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3]。学校还存在部分教师对时事关注度低的现象,既没有充分的发挥时事政治的热点效应,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讲座。教学过程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说服力低,致使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1.2在政治课堂中,教师对时事缺乏客观性:教师对政治教学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导致在进行时事事件的分析时出现信息传达错误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对时事政治认识不够充分、不够深刻。另外教师在政治教学中没有整合热点,忽视了他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充分借助他们之间的联系性进行政治教学。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日常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热点的关注,将教材内容作为讲课的重点,没有将时事政治贯穿于讲授的过程中,导致政治教学过于理论化,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2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2.1将时事政治贯穿于政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2.1.1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若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枯燥的政治教学中若是能够将新鲜和新颖的事件引入课堂中,就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学生只是得到了信息,并不能准确的理解,也不能利用学到的知识有效的分析,所以学生存下的疑问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要及时的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知识的讲解中,让学生学习如何获取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2.1.2使政治教学具有时效性:政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也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热点和焦点。现在政治和时代紧密联系,教师要巧妙的运用政治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中,不仅可以完善课本的内容,学生还可以借助学到的知识分析和理解时事政治,从而将时事政治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将时事政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延伸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为学生补充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教师及时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中,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紧跟时代的步伐。 2.2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2.1提升教师自身的水平:教师提高自身的时事分析能力不仅能够推动政治课堂的发展,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形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3],知识体系不完整在教学过程就不能自如的讲解和交流。教师要借助书籍和网络,收集各种时事资料,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量,深度挖掘事件之间的深层联系和政治价值,这样才能为以后教学奠定良好的理论和资料知识基础。 2.2.2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事主要是一些国际和国内的重大事件,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借助教师创设的情景,会不自觉的产生共鸣,情不自禁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的搜集时事新闻,主动探索和分析时事热点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追求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2]。 2.2.3创设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利用课前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讨论收集到的素材,让学生在讨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一个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每一次的时事新闻评论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提升学生政治学习的水平。教师也可以针对专门的重大事件设置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开展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3结束语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和渗透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也培养学生用马克思观点分析社会焦点和热点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所以教师要加大时事政治在教学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提升政治学习的效率。 作者:张淑花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莘州中学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的作用: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高中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政治课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时事政治具有时效性,内容多样繁杂,加之学生升学压力较大,导致主动涉猎时政的学生并不多。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时事政治,紧跟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作用;运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政治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高中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升学压力的增加,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及时政热点不够关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将时事政治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使其在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本文就笔者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谈谈政治课堂融入时事政治的有效措施及积极意义。 时事政治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教学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及思辨能力的提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时事政治对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政治课程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感悟能力都有严格要求。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背景大都来自时政,来自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8题的背景材料就是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建设。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加入时事政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熟悉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如在教学高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部分时,可以引入2016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讲述长征故事 弘扬长征精神”的内容。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另一方面拉近了距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给课堂注入了时代气息和活力。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长征故事和长征精神,还让学生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只要我们不屈服,不后退,咬牙坚持,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时事政治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读社会热点的能力。如在高二“当代国际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的相关时政材料,让学生了解G20,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解读时政材料,从而在时政的解读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可谓一箭双雕。又如在高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国庆假日旅游消费等新闻素材,让学生了解目前中国部分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能比照自己及家人的消M行为,取长补短,力争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由此可见,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生活,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时事政治为背景巧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解读问题,并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更好地锤炼自己。如在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时,教师可提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相关考题。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具有挑战性,但学生愿意去尝试,去挑战,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事政治教学是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引入与时代相契合的知识点能扩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促使他们积极进取。然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政治内容多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为了突出时事政治教学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转变观念,加强对实施时事政治的重视 为了课堂的生动性及课堂效率,教师备课时应考虑时政与教材的结合以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课前认真筛选时事政治,选择对课堂教学有最大价值的时政材料,以期通过时事政治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如选择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材料等。 创新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 时事政治在高中课堂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起、创办社团。社团活动多种多样,如时政热点专题讲座、演讲、辩论赛、时政知识竞赛、出版时政报、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寒暑假撰写时政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其把握时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众论天下大势,观看四海风云,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教师把时事政治教学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增强了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自觉关注。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多媒体进入了高中政治教学课堂。教师在安排时事政治教学中应科学使用现代化设备,通过高科技手段播放一些与时事政治有关的视频、图片等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高中政治教材“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海外华人喜迎新春”等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对中华儿女的影响及海外游子的爱国之情,丰富课堂内容,了解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时事政治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扩展学生的眼界,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时事政治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的作用:高中政治教学引入时事政治的路径研究 摘 要:时事政治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改革、高中政治学科特点、高考以及高中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都需要在政治课堂中引入时事政治教育。研究发现,学校政策的扶持、教师自身对时政动态的掌握、政治教学对时政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政能力的提升等构成了时政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时事政治;问题情境;时政意识 时事政治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教学有机结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对时事政治概念的界定,本研究阐述了时事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究时事政治引入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时事政治的内涵界定 《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词典》对“时事”的定义为:“最近期间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时事侧重指各种大事情本身,适用于最近期间所发生的事。”“大事”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制和道德等。1993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教育的几点意见》对时事教育进行了较为狭义的规定,指出时事教育“主要是指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及有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哲学常识,同时高中思想政治课属于人文学科,理所当然要凸显和张扬人文精神的学科特质。而时事政治因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具有丰富的人文与社科背景,在思想政治课堂实现积极有效的引入不仅可以开阔高中学生的知识视野,具体体现其趣味性、现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还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指引下帮助学生了解时事表象背后的本质,满足高中生在青春期智力发育高段的认知渴求,培养高中生独到的观察力和问题意识,增强他们对时事现象和人文精神的深度理解与思考。在政治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穿插一些时事材料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使之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时事政治与高中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1.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时事政治成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形势教育、日常德育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2年确定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里规定形势政策教育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从1998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与之相配套的新教材在全国得到普遍推行,高中《课程标准》序言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时与教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教学是必然的趋势,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2.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机结合 首先,思想政治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从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目标取向看,改革中的政治课日益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对能力的要求比较特殊,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国内、国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身的思想实际。其次,政治学科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政治学科具有的政治性特点要求学生对政治问题、政治事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三、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途径 教师时政素养的要求: 1.教师应自主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良好习惯 时事指的是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新奇性的特点,与社会联系广泛,与生活密切相连,学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鲜的新闻资讯,教师须坚持每天收听广播电台的“新闻报纸摘要”,定期收看《新闻联播》,尽可能地从《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栏目捕捉最新的时事热点,从各种新闻资讯中攫取可以运用到政治课堂上的新闻热点。这样可以切实有效地做到新闻资讯与政治教材的有机统一。 2.将时事政治融入课堂教学各个方面 (1)丰富时事政治的表现方式 如可以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视频、实物演示、图片、音乐渲染、活动营造、文字或语言描述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产生新的想法,生成新的资源,在克服或弱化思维定势干扰的同时,解决来自学生的新问题。 (2)营造探究性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多元思维能力 政治教学可通过提供适当的时政背景,设计启发性、益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多元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时政现象;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在问题与探索的过程中引发时事政治与学生多种思维的碰撞。
园林论文: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低成本风景园林研究意义 1.1借助低成本的方式使得风景园林的建设得以普及 经济发展状况严重制约风景园林的发展,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区域分类1)数据,截止2009年,东、中与西部省份平均每省的绿地面积分别为115390hm2,49074hm2和27607hm2,西部省份的平均绿地面积只有东部的24%;东、中与西部省份平均每省的公园数分别为528座,206座与133座,西部每省的公园数为东部的25%。缺少足够面积的风景园林,使得疾病激生,生活环境质量低下。 1.2运用低成本风景园林营造理念加大社会关怀力度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于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将人的需求由低至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风景园林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这五个层次需求必须的条件。然而资金匿乏、资源有限与技术落后使得这些地区的人民缺少安全舒适地室外休闲与活动空间,人们的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 2潜江市风景园林存在的问题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腹地,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1988年撤县建市,1994年被列为省直管市。全市国土面积2004km2,户籍人口103万人,现辖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管理区(农场)、16个镇(办事处)。潜江城区呈分散型、组团状,由园林(泽口)、广华(含向阳、五七),新城区(含周矶)、杨市、后湖、王场、竹根滩七个组团组成。 2.1公园绿地分局不均,绿量严重不足 城区绿地总量较高,但各组团绿化相差较大,主要的公共绿地分布在园林组团、杨市组团和广华组团,其它组团绿地较少,尚不能满足居民最基本的休闲游憩需求。根据2014年潜江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调研报告,城区人均绿地面积不足9m2,各乡镇人均绿量更少。 2.2风景园林建设经费不足,绿化维护质量不高 纵观潜江市近几年的风景园林建设工程,普遍存在建设质量不高、维护经费短缺的现象。根据2013年度潜江市城区绿化建设项目竣工决算资料,章华南路、袁光大道宽幅带、紫月路、火车站、二支渠五个项目的绿化设计和建设施工中,每平方米总造价不超过170元。维护工作中,市园林局负责的范围包括城区25条道路行道树、10条绿化带、7处街头绿地的养护管理,总养护面积约40万m2,养护经费每年4元/m2不到,维护质量不高显而易见。 2.3政绩观明显,盲目追求大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模式 大多数中小型城市建设中,领导人的观念直接影响风景园林设计模式。实践工作中,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大城市建设的表象或政绩工程的影响力,使得风景园林难以维护,甚至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3潜江市建设低成本风景园林的迫切性 3.1潜江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 潜江市属于中小型城市,经济发展缓慢,严峻的经济形式,这为发展风景园林提出巨大挑战,要想普及风景园林,势必寻求用更低的建设资金和维护资金开展风景园林工作。 3.2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需要 潜江市7个城区组团中,仅2个组团有公园绿化场所,不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在潜江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创建背景下,其他5个组团居民的生活需求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并借此改善地区的卫生环境,实现地区效益的增值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3推动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低成本风景园林可以作为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法。低成本风景园林是在针对建设和维护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寻求节约的设计策略,建设满足市民生活的园林景观,这在推动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潜江市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原则 4.1以人为本,满足多种使用需求 公众对风景园林的使用需求按照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分为生态需求、美学需求、社会需求与文化需求。低成本风景园林提出的前提必须是在不降低风景园林品质的前提下,满足这四种使用需求,为公众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4.2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要以自然规律为建设准则,以生态学原理为支撑体系,开展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前要进行详尽的调研工作。从宏观层面上,分析风景园林建设场地,使风景园林的建设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循环;从微观层面上,熟悉场地的气候、水文等信息,合理选用各种材料。 4.3巧用资源,降低工程建造成本 低成本风景园林即在风景园林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节约各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在实践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场地资源,降低工程建造成本。 4.4减少维护成本,兼顾长远效益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园林景观的品质不仅要注重建设初期的景观效果还要注重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当前在政绩工程的影响下,投资者为了快速获得景观效果,不顾自身情况,花费巨额资金建设风景园林。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要兼顾长远效益,从节约能源资源、水资源、人工资源等各个层面开展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5潜江市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策略 5.1低废弃设计———建立循环机制,高效利用资源 节约资源是风景园林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风景园林设计前期,要进行详细的勘察,使设计表达中的各种手法要合乎当地地域特色,选择材料要基于长远的角度思考,尽量减少材料更换成本;主张尽最大可能利用场地的现有资源、植物材料、水域资源等等,保留地域景观特色的同时,尽量减少资源的购买;其次要坚持变废为宝的设计理念,利用废弃材料进行加工处理,重新投入使用。如在2014年潜江市示范路工程建设中采用废弃的木材构筑树池花坛,使得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者达到平衡。 5.2低干预设计———引导自然做功,减少人工介入 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警惕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存将是唯一的解决方式。低干预设计策略是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作为设计的目的,使风景园林以展示类作品为目的逐渐转变成以场地更新和生长为目的。同时低干预设计策略遵循对自然环境最低干扰的理念,探索通过最少的景观面积、最浅的景观深度、最小的环境影响力,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显露自然、引导自然做工”法则,如马昌湖公园综合整治工程中,采用最少设计,利用水生植物自我更新与修复能力,有效改善污染的水环境。通过较少的场地干预,较少风景园林的建设与维护成本,从而达到“低建设”和“低维护”的景观效果。 5.3低建造设计———遵循人性需求,精选实用资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不以风景园林要素价格衡量,而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不与设计成本成正比,这正好为低建造风景园林景观的发展提供契机。低建造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地方材料的选用,以乡土树种为准;第二,在细节处理上借助艺术的手法,提升廉价材料的美学价值,营造高品质风景园林景观;第三,运用工业化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理念,硬质材料的使用上坚持以标准模数进行建造和施工,减少废气材料的产生;第四,采用宣传激励的手法,降低人工费。人工费占工程成本费用的一大部分,合理安排风景园林各工序的先后顺序,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对节省建造成本有很大帮助;第五,风险规避。社会调研是工程建设采购中风险规避最重要的环节,宜选用距离较近的采购地点来规避风险。 5.4低维护设计———以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资源规划 低维护设计强调以持续发展的理念,把风景园林的建造和维护看着是一个持续运转的过程。在建造中通过植物材料的合理选择,减少风景园林的维护成本,实现低维护设计效果;利用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结合养护工作的季节效应,根据植物特色合理安排各项工作,避免出现繁忙时缺乏人手,闲暇时无事可做的现象。 6潜江市低成本风景园林实施驱动 6.1政府部门的政策鼓励 低成本风景园林以较低的资金投入创造高品质的公共环境,并且保证景观效果的长久维持,同时低成本风景园林为非经济发达地区提供公共交流空间,减少社会治安事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些方面值得政府部门的鼓励和长期推广低成本风景园林。在宏观上主要可以通过规划调控、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等措施来调节,对于低成本风景园林政府部门有义务和责任进行资金支持,同时在一些诸如利用废弃物进行生态型风景园林建设的项目可以进行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最终使得风景园林的实施能够顺利的开展。 6.2社会团体的公益援助 社会援助的主体有基金会、社团、学校等,援助形式主要有财务援助和人力援助,援助目的主要是奉献自己的爱心来为社会做贡献。在美国,大型基金会是居住区风景园林开发和建设的动力,大型基金会主要将居民、志愿者和社会团体结合起来开展场地建设。这种开发模式改变了单纯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建设风景园林的方式,有利于低成本风景园林的开发建设,应大力发展这种开发建设模式。 6.3专业机构的研发推广 低成本专业机构主要邀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设计师、培训学校等参与,研究低成本材料、低成本设计等技术,通过低成本技术的研发为风景园林设计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并且提供低成本的建设与维护模式,这是低成本风景园林传承的纽带和进步的源泉。 7总结 文章主要基于潜江市风景园林建设资金、维护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探寻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策略,结合潜江市风景园林发展现状,提出潜江市建设低成本风景园林的必要性和设计原则,并提出低废弃、低干预、低建造、低维护的设计手法,同时结合自身社会经验,提出政府部门的政策鼓励、社会团体的公益援助、专业机构的研发推广三种实施驱动措施,以此改善潜江市风景园林现状,并使得潜江市风景园林建设得以普及。 作者:董秋燕 王生 单位:湖北省潜江市园林局 湖北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管理总站 园林论文:BIM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BIM的概念及现状 BIM技术在进行三维管线综合设计时相对于传统的二维设计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对于工程量越大、复杂度越高的建筑工程体现得越明显。BIM可以通过三维虚拟仿真在虚拟的空间中对整个的建筑设计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的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校审”过程,并且能够发现在平常校审过程难以发现的错误,这类的错误往往与规范无关,而与专业相关,或者属于空间高度上存在冲突。特别是市政设计工程中,由于市政管线较多,错综冗乱,并通过一个列表视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在三维场景视图中就会自动定位到该项所指示的碰撞位置,并且发生碰撞的物体双方会以一种“高亮”的形式显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可以很轻松地发现管线在设计时候的错误,并及时调整布线方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风景园林学概念及现状 风景园林是一门古老学科,据考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由于地理气候,文化传统,地缘政治和历史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东方、西亚、欧洲三大世界园林体系。风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新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学科。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的条件和艺术布局规律,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创作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和建筑,道路的布置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和游憩的环境。通常所说的景观园林主要有生态效应(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主要体现在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作用,公共绿化景观可以调节温度,减少辐射,同时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影响气流和通风防风的作用。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出现,近代工业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工业生产中以“三废”为主的污染物大量的排放到自然界,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城市环境恶化,因而景观园林的生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风景园林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很长时期以来,由于传统的理解和认识的局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风景园林师们一直从事的似乎是一种填缝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近些年来风景园林的重要性日趋受到重视,自2011年3月8日起,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把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并称为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三大核心,有些大型项目甚至是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 3风景园林学与BIM 随着新兴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对风景园林学日趋上升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已疲于应对,新的园林设计方法的技术手段的产生和使用变得日渐迫切。园林结构日趋复杂,传统办法却依然只是拘泥于二维图纸,其设计方法跟不上建造技术的发展。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两大核心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已与BIM积极会师,迎来行业的数字化时代。作为核心之一的风景园林学亦应积极面对BIM这股数字化浪潮,使其可以与建筑及城市规划的相关学科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平台沟通、流畅的信息交换渠道、合理的全生命周期统筹等。因此,如何能更好的将BIM为风景园林专业所用是个值得重视和深思的问题。园林行业和建筑设计行业有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除了浇灌用水之外,对于水、电、气、暖等资源与能源的消耗量与大型建筑相比要少得多,故其应用优势应该是体现在风景园林的整体布局的应用方面。从地形塑造、水系处理、景石布置、建筑物(构筑物)设计等由二维转为三维,以取得更加直观的整体把控效果。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人为的错误或配合上的失误,工程协调困难等,最终造成的图纸的反复修改,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了设计师心血与时间,却还生成了不尽人意的景观效果。目前园林设计行业尚不需要与BIM技术达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度融合,但是确实是在设计过程可以起到很强的辅助及协同作用。在设计阶段内达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前、中、后期信息无障碍交换;数据全面了解,云端计算与无限计算协作式的操作;突破固有流程与体制的约束,信息模型跨越设计、施工等阶段间的界限;并且BIM具有信息实时反馈的特性。因此,BIM技术在未来的园林设计工程中的趋势是必然的。 4结语 作为古老学科的风景园林设计在与BIM技术的碰撞中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就学科构成上看,风景园林既需要用科学分析和建立与之相关的一切客观要素,也需要用艺术去叙述和承载特定的场所语义。所以就现阶段BIM对于风景园林在空间布局以及整体设计上面有很好的可行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尤其是在人文和艺术方面,故而对于最终的选择,还得根据人的感官理想分析得出结论。建立基于BIM技术的园林景观设计之塔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风景园林工程中应根据景观的特色进行应用,同时跟软件行业的努力也分不开,需要各方的不断努力与尝试。 作者:梁逍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园林论文:人性化理念下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应用中的基本要求 1.1坚持实用性与情调性的统一 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但是规划设计不能局限在这一方面,还是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品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如果仅仅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忽视了风景园林的实用性,必然会影响到设计的效果及自然环境的融入。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上,要将实用性与情调性结合起来,设计的作品必须满足风景园林内所有植物的生长及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融入,使其能够成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设计景观,以及其它附属设施,并将美学等融入其中,实现设计的生活,这才是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1.2坚持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不同的地区在历史发展当中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历史文化传统对于风景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极大影响了设计者与群众的审美观和需要。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这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现代文化特征。这就要求在风景园林设计当中,必须坚持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本地区的文化特点,还要体现出文化的现代性,将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融入其中,将历史与现代文化交融起来,这样才能让身处其中的人产生文化上和心灵上的共鸣,这也是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的一个基本要求。 2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2.1从细节上满足人的需要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细微之处决定了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深刻体现出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水平。这就要求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要从细节入手,从满足群众的基本需要入手,体现出人性化设计的要求。比如,在灯光设计上,能够让灯光覆盖到所有的路,灯光选择柔和的黄色光源,采用太阳能照明;在道路上,设计的道路能够让人以最短的距离达到每一个景点,同时要体现出曲径幽深之美,还要建设一些基本的建设设施,比如单杠、双杠、仰卧起坐器材等。这些设施能够让群众在享受自然之美的过程中,还能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再比如说在水池的设计上不能太深,水池周围必须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在人与水体的交界处,水深应该在20~30cm,周边延伸2~3m,避免游人在接触的时候出现意外事故等。可以说,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考虑到人的需求,为人的需要着想,这样才能将人性化理念真正渗透到设计之中。 2.2从规划中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 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除了作为细节上的设计之外,也应该做好风景园林的模块规划,因为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单一功能的风景园林意境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目的,对其应该具备的功能及其在园林中的布局情况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将这些设计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实现。比如,将健身场所放在比较接近居民区的区域,避开人流比较多的地方;将儿童活动区域与一般的成人活动区域分开,并避免主要人行道及水体等危险区域等;将自然景观小品与传统的亭台楼阁等设计在一起,将园林展现在更高层次人的需求面前,让这些人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在设计上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性化设计理念的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必须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这也是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体现。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个工程的整体角度来探讨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景观设计与建筑物设计协调起来。同时,园区内的各种配套设施之间也应该相互协调,准确给予风景园林建设项目一个定位。另一方面应该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分析各种生态节能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比如说建筑节能技术、太阳能技术、降耗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程度减少风景园林设计及施工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保证风景园林设计和建成以后能够真正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结语 总之,人性化设计理念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设计者必须准确把握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并将其真正的运用到设计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的需求,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邓梅芬 单位:广西腾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论文:职业学校园林美术素描教学论文 1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美术素描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美术基础知识薄弱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层次是建立在初中文化基础之上的,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些初中学校忽视与升学考试无关的美术科目,造成初中美术课有形无实,全然不顾美术教学的质量,也没有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导致学生美术知识的积累少,美术技能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美术仍需从握笔方法、观察方法等最基本的技能开始教学,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美术基础客观情况。 1.2课时量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美术课程设置72课时,素描部分20课时,而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系,仅素描课一般不低于300课时,课时数量不及高等职业学校艺术系的1/10,缺乏训练量就成为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素描课的客观困难;因此,如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园林美术教学目标,长期困扰着园林美术教学。运用20课时训练学生专业素描绘画技能是不可能实现的,况且,与已具有坚实素描基础的艺术系学生无可比性,园林专业的学生终究不是纯艺术专业,他们需要的是理解素描的原理,明白素描的理念,进而把素描的理念知识(形体比例、空间明暗、透视角度等)转化成园林空间的布局,把素描绘画技能转变为园林设计草图绘制和景观元素的绘图和应用。因此,在园林美术课中,可以对素描教学做一些尝试性的改变。 2改变程式教学 2.1传统素描理论教学与园林专业实践需求不符 传统素描理论教学内容有素描概念、素描分类、素描要素等,通过欣赏素描作品逐步介绍素描概念、分类及训练素描的作用等;没有把素描与园林规划设计相结合,也没有从园林专业学习素描的应用范围以及学习素描在园林设计中的意义的相结合,再者,缺乏园林景观方面的素描作品展示,单一欣赏素描名作会造成没有素描基础的园林专业学生望而生畏,或错误认为,素描是艺术类的学科,与园林专业没有关系,容易诱发学生的厌学情绪。依据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改变思路,调整教学导入方法,利用景观元素的形体、比例和光影关系与素描作品明暗关系作比较,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素描的意义,以及把素描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绘制景观元素当中。采用与园林专业联系紧密的图片素材、类比分析法导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园林专业学习素描的重要性,从而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素描的积极性和必要性。 2.2传统素描实训内容与园林设计联系不够紧密 传统素描实训包括素描几何体和静物素描两部分训练内容,通过几何体素描教学,让学生描绘立方体、圆球、棱锥等规则形体来理解物体的形体比例、结构明暗等一般素描原理;通过静物素描来培养学生描绘物体质感和形体空间的绘画技能;传统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得到系统的学习和较全面的锻炼,但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仅素描静物部分大约需要200余课时,因此,可以针对园林专业的实际需要,去掉静物写生部分,改为园林景观元素,如石桌、石凳等元素的训练,这样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园林设计联系更加紧密,为以后园林景观设计元素绘制打下必要的基础。 2.3传统素描绘画技法不适应短期训练 传统素描教学是建立在数量之上的,通过长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铅笔的使用技巧和素描调子的应用,以求对物体光影、空间、质感上的塑造与表现;基于园林专业教学目标,可以变数量化训练为认知、理解和转换应用的学习;素描调子表现中,传统教学是运用明暗调子多层叠加来表现物体的明暗与空间,运用线条的软硬、粗细和疏密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强调“三大面,五调子”的熟练和应用,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十几个课时是无法学会的;而园林专业在明暗调子表现方面可以用具有风格化的线条、点描或改用速写的形式来一次画出,如用点描的方式画石材,质感更容易表现,用波折线画物体的暗面,可以使一幅画更具有风格,因此把素描的塑造训练变为线条风格的训练;这样既可解决训练时间上的短缺,同时,园林设计表现也得到了锻炼。 2.4写生环节应与园林设计相结合 园林美术素描风景部分设置6课时,要画出完整的素描风景画,课时量是不允许的。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不用达到专业的风景绘画水平,而需要了解风景画的审美意趣,运用设计的方式营造风景如画的园林生境,因此,这部分课,不妨带领学生欣赏风景画,再通过实践写生,当然,该写生不同于美术学院学生专业写生,重在整体记忆和符号记录,简练勾画出整体布局,注重景观元素的比例和尺度的把握,以简单抽象的符号代替景观元素即可,旨在为下一步园林规划设计拟定草图或记录创意亮点。这样,把传统教学中写生环节变为提高审美、规划草图、激活设计亮点的活动,或许更加切合园林专业。 3教学方法成效 首先,通过素描理论教学改革,学生明确了学习素描的目的、任务,以及对园林专业绘图、园林规划设计创意的作用,由原来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觉投入到园林素描学习中;其次,通过实训内容和方法的改变,降低了原来素描涂调子难度,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运用具有风格化的线条或点描方式作画;其次,通过改变绘画训练题材,学生可以描绘的题材多样化了,拿着素描本,走出画室随处都是绘画素材,校园的树木、建筑,公园的桌凳、假山、置石等,随时随处可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还有效地解决了课时量不足的难题。 4结语 探索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对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已具有的专业基础作充分了解,以及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本课程培养的专业技能有充分的认识之上,才能寻求相适应的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方法可行与否还需要老师审时度势,灵活应用才可奏效。 作者:刘龙 杨娟 单位:榆林林业学校 榆林苏州中学 园林论文:我国皇家园林建筑论文 一、我国园林建筑在风格和特征 1、园林建筑特点: (1)占地规模宏大 封建帝王凭借其政治特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建造的皇家园林其规模远非私家园林所能望尘莫及的,历朝历代的皇家园林无不具有这个特点,先秦两汉时期的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林苑地跨长安成及周边五县境,纵横300余里,隋唐的芳华苑﹑禁苑,周长100多公里,西至孝水,北背邙阜,南拒非山。中有翠微宫﹑积翠池等。北宋的华阳宫,周长约6里,面积约为750亩。元明时期的太液池,占地面积为1500亩,承德建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颐和园,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显而易见,园林建筑规模大小,基本上是一个朝代的见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和国力的兴衰。 (2)皇权至上 在几千年的漫长封建社会里,帝王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与此相对,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园林建筑也不能例外,墙壁上的浮雕,栏杆上的石雕,门前的佛像、石人、兽等,、雕梁画栋、色彩浓艳,不但构成建筑各部分美的装饰。显示了它的权贵地位,显示了皇权的威严和神圣。 (3)气势宏伟富丽 承德避暑山庄风格独特,布局严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山庄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青砖灰瓦的楼宇和城墙、原木本色门窗、栏杆,淡雅庄重,简朴适度,充分体现了其雍容华贵的色彩和宏伟气势。 (4)吸取园林淡雅、朴素建筑风格 南方私家园林建筑布局精巧,色调素雅,灵活多样,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蕴涵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清新洒脱,在后来的园林建筑中都借鉴了南方私家园林的这些特点,比如,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照杭州湾畔海宁一陈姓隅园改建,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是仿浙江嘉兴南湖(鸳鸯湖)之烟雨楼而建的。这些足以说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摹拟江南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特点,促成了南北方的园林建筑艺术的融合,使其我国古代在园林建筑的建造技艺上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广度和深度。 2、建筑风格 北方园林建筑的主要代表有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建筑大多营造于优美的自然的山水中,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其面积在园林中所占的比例都教低,建筑的空间结构上多采用内外结合的处理方法,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这些园林建筑尺度基本上不很高大,基本与一般民居相似。屋顶一般采用用布瓦元宝脊式卷棚顶,斗拱的尺度较小,屋顶形式出檐深度较少,造型各不相同;勾头采用用兰花图案;院墙、宫墙依地势起伏,墙体厚重,用不规则的虎皮石砌筑或白粉墙,隔扇、挂落、栏杆等各种不装折,图案造型丰富、严谨,这些都体现了北方园林建筑庄重沉稳的特征。建筑的内、外空间界限分明,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碧纱橱、屏风、集锦槅子划分几个大小不一、结构富有变化的空间,使得建筑在内外空间上产生迂回、含蓄的意境。注重用色彩和装饰物对建筑构件的外在表现,例如石狮、华表等,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与北方皇家园林建筑的不同的是,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多处于城市中或者近郊市井之地,周围一般没有开阔的视野,多是以凿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占地面积规模较小,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主观创造,多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清高风雅,淡素脱俗,满足人们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主要的功能。建筑外观和细部装饰,线条跷曲,玲珑剔透。空间开阔通透,内外相互穿插渗透,景中套景,层次变化十分丰富。建筑结构上一般用穿斗式木构件,或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厅堂内部根据使用功能不同,用罩、隔扇、屏风等自由分割。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结合,色彩素雅明净,极易与自然的山、水、树木等协调,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在心理上减弱了酷热导致的不适。 二、结语 纵览我国园林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表现在园林建筑中极具中国民族形式的绝不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外在的感受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从而达到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生命意义。 作者:钱海霞 单位:哈尔滨军辉铁军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论文:绿化园林景观色彩设计论文 1园林景观色彩应用 (1)同色相的变化与统一 一般情况下来讲,同一色相主要是指在色相环上的色相距离在15度上下的色相。这种色相对于人的视觉来讲根本区别不出来,所以通过这种色相可以构建一个整体统一、雅致的一个氛围,但极个别的情况下也会造成过于呆板、单一的效果。所以同类色相可以在各种色相的对比中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在进行景观色彩设计的过程中,最好使用面积较大的背景进行处理也可以用色彩较为单一的景观予以替代。例如,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的时候,可以将绿色作为道路中绿化设计的基础颜色,这样做有以下两点好处:①通过绿色的基调可以有效的缓解行车司机的视觉疲劳,对提高司机驾驶的安全性有所帮助;②绿色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可以从视觉上给人以希望的感觉。在进行绿化植物选择的时候可以选用具有一定的色相变化的植物,同时在进行园林搭配时需要注意对统一色相的运用,这样可以有效的使景观在重复出现的过程中达到统一的境界,由于其绿色的色调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在综合情况的作用下会呈现出多层次的视觉效果。 (2)不同颜色的对比 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同色相的颜色变化并不明显,在较大的范围内使用这种设计方式会在一定的区域内造成绿化效果过于单一,所以需要在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上加入不同的色相的颜色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将景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种在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不同色相的设计手法在构建丰富的色彩中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例如,在进行道路周边的景观设计的时候,可以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用色相的植物进行搭配这样可以通过色彩的变换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例如在对停车场等到规模的广场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一般采用叶子的颜色与花的颜色色相不同切对比度较高的植物进行绿化带的设计,这样可以起到更加引人注意的效果。 2园林景观色彩设计 (1)园林景观的色彩 一般情况下来讲,对园林进行景观设计来讲,一定要注意将整个园林的设计颜色对周围的环境色彩进行统一协调,并且使色彩的设计达到主次分明的程度,这样就在园林景观颜色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配色与主色的区别。但是仅仅通过配色一项设计并不能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一个较为协调的整体,但是一定要确保可以与周围的景观保持一种可调和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地域来讲,其色彩的调和以及配比的方式也不同,要根据周边的实际条件进行色彩的选择与配合,但是必须要围绕着一个主线来进行,就是要确保可以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 (2)园林景观的色彩造型 在对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色彩造型的方法,通过色彩的造型方式将建筑物突出成该区域内的标识或者是人们可以区分出的一个焦点,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确保设计所使用的色彩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 (3)园林景观的色彩过渡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一般都会划分出几个不同的空间,每个空间之间都要经过一定的过度才能达到协调。在运用色彩时,也要对每个不同空间的色彩进行联系,使得园林景观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够得到色彩效果的调和和对比。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形式布置时,要对体、面、线、点等进行利用,这样可以对景物的刚柔、弱强以及动静进行表现,让景物产生一定的节奏感,相对应的,可以对不同的色彩空间进行营造,使得它们能够在彩度以及明度上有所区别,连接成一个有韵律有节奏的色彩空间。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对于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作为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转变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方法,将园林景观中的天空、水体、山石、植物、建筑、小品等色彩设计的淋漓尽致,推动我国园林景观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爽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园林论文: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与环境相适应 从空间方面来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与施工完成之后将具有独立特性,但是城市园林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也是不容忽视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随着这些需求的提升以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中园林景观所具有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价值则体现在对现代城市的整体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体现为对现代城市环境所发挥的优化作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现代城市环境所具有的关联决定着在开展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城市空间中的整体环境做出判断与考虑,从而实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整体环境中的完美融入。另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整体环境所具有的协调关系也影响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对景观功能性的判定,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布局设计也需要对设计本身与城市整体环境所具有的适应性进行强调。 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实现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结合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目的在于通过优化现代城市环境来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审美需求是城市居民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所提出的重要需求之一,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设计工作者需要对景观构成要素做出组织与利用来体现出景观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在这样的要求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视突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做具有的观赏性,并利用艺术思维来突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具有的艺术性。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属于艺术创造的范畴,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则通过“景象”的形式进行展现,通过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做出感性的认知,能够让社会大众产生一些相对固定的审美思维,而作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者,需要对这些固定的审美思维做出调研与总结,并在综合考虑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具有的形式与功能基础上使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成为一个艺术性、科学性和生活型的综合体,二者决定着无论是艺术性还是观赏性,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都应当做出重点考虑,并认识到二者所具有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强调生态型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提高人们居住环境质量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其中环境问题就是这些压力中的重要表现,并且环境问题已经真实的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人们在精神文明生活需求方面的日益旺盛,城市发展中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本身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也成为了行业内十分关注的话题,而要实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就要求设计者在开展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对景观设计元素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作出认知,并在遵循生态型原则的基础上来合理把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布局、选材等问题。从可持续发展来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视一下几点问题:一是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此方面,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不仅要重视雨水等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同时可以使用中水来进行景观植物的浇灌。另外,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的选择也是实现水资源节约的有效途径,因此乡土植物以及耐旱植物应当作为主要的选取目标。同时节水灌溉方式的推行也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尽量避免进行水泥铺装,从而为绿色的蔓延提供更多空间。初次之外园林景观中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运用等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应当做出重点考虑。 四、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重视突出人文性特征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人文性特征的关注能够让社会大众从生理、心理等不同层次体会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对受众的关爱。为了让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体现出人文性的特征,设计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对受众需求做出考虑。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不仅需要对受众生理需求做出考虑,同时有必要对受众的精神需求做出考虑。在此方面,设计者需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要满足城市居民向往自然质朴的精神追求;二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有必要引导群众参与。设计者对受众需求的了解是有限的,而为了满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受众需求,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必要引导社会大众进行参与。在此方面,可以邀请社会大众直接参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可以在设计完成后通过公示来获取社会大众意见,从而强化社会大众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并强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亲和力;三是要确保城市园林景观的安全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呈现出了日益紧张的问题,这也导致建筑物密度的加大以及人口的过度集中,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城市所具有的灾害防御能力不断下降。而包括广场、道路等在内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则可以在城市中发挥出救援、避乱、疏散、隔离等作用。然而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许多设计者对景观所具有的防灾功能欠缺考虑,这导致了城市园林景观作用的确实,因此安全性也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五、重视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每个城市都经历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也具有着属于自身的文化底蕴。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体现出对城市文化底蕴的尊重,并通过作出良好的设计来提升城市文化的厚重感。在此基础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也可以凭借城市文化而具备变迁感以及沧桑感等特征。在对城市文化作出继承的基础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还要重视对城市文化的展现。在此方面,园林景观可以融入城市中的民俗风情,在展现城市文化风貌的基础上来打造独特的风格,并使自身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另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视体现出城市的时代特征。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发挥“述古”功能,同时要发挥出“言今”功能,即要求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者重视通过园林景观展现出城市所获得的发展以及所追求的时代精神。当前城市中的园林景观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过程中反应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的结合不仅能够让园林景观更具魅力,同时也能够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作者:梁换艳 杨树军 单位:包头市上林园林景观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论文:园林绿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1植物造景。 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或活动载体来营造和传播。植物造景是以自然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充分利用植物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构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等校园文化场景,反映大学精神。要针对学校的文化特征定位,结合不同功能分区,将植物造景与建筑、环境小品、雕塑、标牌、宣传栏等园林要素有机结合,营造不同的文化空间,体现独特的文化内涵。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愉悦身心,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陶治情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托物言志。 历代文人墨客都热衷于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周敦颐的《爱莲说》,文章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至人们一看到莲花就会联想到其清白、高洁的品质。相比说教式的灌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更好,更易让人接受,因为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而非外力所致。 3打造的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营造幽静的环境,伴有潺潺的水声,清脆的鸟鸣,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人们身处其中,就会如释重负,心情平静。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受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导致情绪低落,缺乏生活激情。这样的情况在学生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不加以正确疏导,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良好的校园园林有着情绪化解作用,这种效果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作用的,过程平缓,不会有抵触情绪,这是说教不能代替的。学生在良好环境下思考问题,就会趋于理性,就会正确处理身边的问题。同时,良好的校园园林环境,给学生们一个静谧的空间,学生们置身其中,更容易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更清醒的认识与规划。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有个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的幽静环境,总结自己的人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4培养学生艺术涵养。 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培养艺术欣赏水平的圣地。艺术欣赏水平与自身的生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从侧面反映了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素质。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需要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更多的是多接触艺术作品,而园林绿化就是对植物进行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尤其是园林小品,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生活在这样的艺术品身边,耳濡目染,学生对艺术的欣赏水平就会慢慢地提高,这对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规划出更多的可供学生们参与的种植地域,建立“校友林”“毕业林”等场地供学生们劳作。 如今,现代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环境意识,只拥有良好专业技能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培养学生们的环境意识是与平时长期的培养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的。要让学生建绿爱绿,参加校园绿化的劳动,从而懂得环境需要保护、劳动需要得到尊重,感受到劳动创造美,产生热爱学校、珍惜劳动成果和增强环保意识。要让学生通过劳动,体会到自身融入环境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这对他们今后走出校园,成功融入社会新环境是大有帮助的。 6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是园林绿化所承载的魂。要将校园文化有效地表现出来,就必须合理搭配载体与所载的文化内涵,否则就会显得不伦不类,甚至适得其反。当我们走进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杨柳湖畔低垂,青山与溪水相伴、鲜花与绿树相映,以及错落有致的建筑与宛如天成的景观浑然一体的场景时,会产生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的感觉,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满池的荷花,向路人展示着其清白、高洁的品质;园林小品寓意着某种精神文明,激励着人们不断进步。园林绿化不仅能给校园带来绿色和美丽,更承载校园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展示着师生们历史传承的精神风貌。 作者:冉启华 付国瑜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后勤处 园林论文:低碳理念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论文 1在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低碳理念的途径 1.1增加绿植面积 园林设计不仅是古代艺术设计中的瑰宝,也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中展示低碳理念的先驱。与上世纪大多数园林设计中以人居方便为最高标准的设计作品相比,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绿植覆盖率大大提高,园林中的绿植比率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成为评价园林艺术设计价值的标准之一,这不仅使园林设计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优雅、干净的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增加了城市绿植,对废气吸收、氧气排放都具有极佳的调节作用,这是目前低碳理念在艺术设计中应用最为成功的一种。 1.2四季绿植的交错种植 植物的生命力随四季变化而变化,因此植物本身为城市园林环境带来的“低碳”效果也随着季节变化。在北方的春天,阔叶植物尚不能发挥其绿化作用,因此,北方园林的绿植景观设计中常用大量的常绿针叶植物来进行灰尘、风沙的隔绝并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达到保持土壤水分、节约绿植灌溉水源等目的;而在秋天,大量的红叶植物的应用不仅能够达到美化园林、给人视觉清新感的作用,落叶也能够起到增加土壤养分,节约肥料使用的作用。可见,按照城市的季节特点进行四季绿植的交错种植,是实现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低碳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1.3具有特殊绿化功效绿植的应用 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具有特殊功效的绿植,是实现低碳理念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这些绿植包括枝叶密度较大的高大灌木、根系发达而植株短小的草。灌木和草的成本并不高,但是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却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前者能够做出各种创意造型,增加园林景观的设计感;后者能够营造“公园”型的景观氛围,在低碳功效方面,高密度灌木起到隔绝噪音的作用,减轻建筑设计中的隔音压力,变相节约了建筑材料;草则以发达的根系储存大量的水分,而且具有多年生的特点,容易养护,节约绿植的养护成本。 2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 很多植物对环境的保护效果是十分理想的,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倾向于选择这些更加低碳的植物,但是,有些植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例如,温带阔叶植物对地表水有较强的保存能力,对干燥地区的土壤水分保存作用很大,但是这些植物并不适应北方的干燥环境,过度应用导致植株死亡,反而是对低碳理念的违背,因此,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是十分必要的。 2.2确保植株的成活率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保证植株的成活率,为了大幅度提高绿植的面积,有很多园林设计倾向于对植物进行密集种植,营造丰厚的绿化效果,体现城市园林的“绿色”感觉。但是,土壤养分对植物的供应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进行植物选择和种植时,一定要以植株的成活率为基础,只有这样,低碳理念才能够真正实现。 3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理念是目前艺术设计中最流行的一种设计理念,而对于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来说,植物的种植行为本身就是对低碳理念的表达。除了大幅度增加园林的绿植面积之外,还可以通过季节性绿植的种植以及具有特殊绿化功能的绿植种植来实现更复杂的低碳理念。只要注意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并保证绿植的存活率,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景观设计的低碳价值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作者:苏志国 冯艳 张凌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园林系 园林论文:计算机制图园林设计论文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发展 计算机技术应用在设计领域中的发展被广泛重视,随着城市绿化建设,计算机作为重要的设计手段越来越被重视。制定城市绿地规划完成城市科学化管理,都是对计算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城市不断发展变化,要求也随之更高,实时了解城市的资源分布,让城市绿色规划更合理更科学。计算机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推出更多更完善的功能了,它的形式与应用也多元化。计算机技术从最初的动态到现在的三维动态,历经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它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远规划,对各企业行业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设计软件如:CAD软件绘制图形和规划预算等功能,利用计算机软件节省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压力和强度,CAD强大的设计功能在制图过程中可以充分表现设计师的设计想法,CAD对设计的尺寸、大小、面积都相当准确。相比手工绘图的返工重做要省很多精力。CAD在立面、剖面、平面图上都是以线条显示,更清晰的展现出了设计的比例。Photoshop软件是有着强大的影像处理功能,是平面设计中最常用的软件,它对处理效果图有两大功能,一是处理颜色的饱和度和影像的像素,二是将多组图片合成效果图。Photoshop是针对平面设计,还有一些三维软件也是具有强大的设计立体效果图功能。再以3DSMAX软件为例,3DSMAX也最常用于设计建筑、园林、动画等方面。3DSMAX的三维立体效果显示特别逼真,一些投影、反射、高光以及对物体的存在感特别强。三维立体软件设计呈现出的效果让人感觉身临其境。通过3DStudioMAX软件对设计各种建筑物的三维功能较强,真实感对设计人员来说非常重要,效果的逼真可以是设计人员更有设计思路。园林设计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强大功能,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 2园林设计中计算机的应用 随着我国的城市建设的发展,绿化设计的不断更新,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园林设计在对物体如植物、树木、建筑物等规划上要有美的概念,不仅仅是规划,要呈现出园林设计对整座城市的活力。园林设计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信息量也十分大。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相比,园林设计主要用软件绘制园林的平面效果图。园林设计是以手工绘制为基础,一张好的效果图是在设计师手工绘制后在电脑里呈现效果,园林设计主要是靠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在设计师设计的想法上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进一步完善颜色和整体效果。计算机软件制图可以解决手工绘图的很多麻烦。比如,手工绘制一处植物整体效果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涂掉重新绘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计算机软件设计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个命令操作就全部解决了,其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计算机设计减少了设计中的漏洞,将设计成本降到最低。计算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强,在设计园林效果图时要了解实际情况,对植物生态、使用范围、气候温度各方面的了解,以达到最佳的栽培效果。 3计算机在园林设计中的辅助设计 现阶段计算机对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园林设计紧密相联,设计师通过计算机设计软件辅助园林设计。利用计算机来检验和修改不足,更好更高效的完成设计效果。在园林设计中要充分掌握实际生态习性,那么就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设计,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是最多的设计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为规划设计出虚拟的城市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设计风格,这种形式可以多方位了解观察整体效果。将计算机虚拟技术运用在园林设计里是一种新的形式,设计者会很真实的感受到设计的环境,更加详细的了解设计的空间比例和要素。运用现有的软件功能绘制出园林虚拟作品,计算机设计虚拟的水平虽然没打到理想效果,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会更完美的呈现,可使设计者更直观的看到设计的风格和效果。利用平面软件和三维立体软件来设计,都能很好的将实物与虚拟画面紧密连接在一起,所设计的园林效果图都能逼真的呈现在电脑显示屏上,便于设计者或客户更直观的看到设计方案,也帮助设计师更鲜明地展现了实施的结果。 4结语 园林设计中有规划、绿化、设计、施工等部分组成,园林效果图的设计要建立多个模式,逐步完成立体感、场景布局、图像的后期修改等步骤,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三维立体软件3DStudioMAX,是最常用到的设计软件,而绘制施工图和植物种植则采用CAD软件设计。园林设计中用到多种软件起到不同的作用,目的是让效果更逼真。园林设计需要大量的功能和运用软件运用技巧,这就需要设计师对软件的熟练操作。但是我国设计人员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园林,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国际领域的程度,在设计中软件的一些功能和命令还未被应用到设计中,主要是因为整体技术还没被完全开发出来,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邹守先 单位:苏州市政园林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论文:城市施工园林设计论文 1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1.1城市的园林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园林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对城市居住环境进行改善,特别是当前城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城市空气、水质及土壤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及恶化问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都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城市园林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还要在城市园林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确保园林整体效果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来,从而实现对城市环境的有效改善。 1.2城市的园林有利于体现城市人文关怀 当前城市园林在布置上具有多样性,其通过不同主题的园林布置来确保观赏效果的不同,使人们置身于不同的观赏效果的园林中,可以陶冶情操,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这对于处于快节奏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讲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能够更好的愉悦人们的心情和心理,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从而能够更好的投身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2城市园林设计原则分析 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其通过对植物、山石、水等各种元素利用科学和艺术化的形式来进行布置,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美学的原则来创造出优美的环境,以供人们游玩和休息。城市园林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在设计时需要遵循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的最高原则。 2.1宏观与微观相互统一的原则 城市园林设计并不是独立的,需要将整个项目放在城市整体规划下进行,确保其与城市整体、整体功能的协调性,同时还要确保所构成园林的要素要与周围环境及其他景观具有协调统一性,从而使城市的整体布局与周期环境之间能够体现较好的主次性,同时还要将其烘托对比效果更好的体现出来。 2.2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需要充分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城市主体和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确保人与城市园林元素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通过对城市园林植物、动物等各元素的统一布置,尽量减少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可能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作用,确保人、城市及景观之间的完美统一,更好的维护好城市的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城市园林设计,有效的确保城市居住主体能够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更好的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及情操上的追求,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和理念更好的融入到城市园林设计中。 2.3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的设计要具有自身的特色,不仅需要与地域气候、当地居民和生存习惯相符合,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对城市园林的不同需求来进行设计,确保城市园林的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另外在一些风沙较大的地区,还需要利用城市绿化来做好防风防尘工作。 3城市园林项目的施工与管理工作 城市园林无论是其设计还是施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所以在城市园林设计工作中,需要通过对山、水和树等多项元素的综合布置来营造优美的景观。同时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各施工单位和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确保工程的质量及工程的顺利进行。如果施工过程中各部门及施工单位之间不能有效的配合,则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园林景观效果的体现。因此在城市园林项目中,需要做好施工和管理工作。 3.1要做好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要与设计单位进行一定的沟通,做好施工的具体概算,为工程的开工做好准备。对于施工的场地、施工的材料、施工的机械以及施工的队伍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施工准备做得足够充分之后,才能够按照计划开始施工。具体如下:(1)熟悉设计的图纸,按照要求设计,并且检查设计的图纸是否齐全、完整,符合国家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还要进行现场的勘察,勘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施工现场的交通,是否有利于大型车辆的运行,是否妨碍了当地的交通安全。施工现场的地形是否符合建设要求,是否需要开挖,或者周围的居民是否需要搬迁等等。施工现场的水电方面是否能够保证供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资源方面的情况,并且做好相应的预算。(2)绿化问题,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绿化,并且与当地的环境、人文等各种因素做到有效地结合。并且了解勘察当地绿化的适合时间,种植适合的植物。(3)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对施工地区的垃圾、废弃物进行清除,并且铺设好相应的管道。 3.2注意土壤的选择与养护 城市园林建设属于城市绿化工作的一部分,所以为了城市园林效果,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土壤进行科学的选择,使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需要,同时还需要采取针对性养护措施做好土壤的改造,及时补充土壤中所缺失的养分,从而确保园林植物能够健康的生长。 3.3加强城市苗木的培育养护 在城市的园林施工和后期的管理中,最不可控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园林中植物的养护问题。由于植物本身是具备了可生长性的特点。所以,在施工和后期的养护过程中,就要根据不同的苗木本身的生长特点和生长规律,科学的布置植物的分布层次。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还要将适宜套种在一起的植物种植到一个区域。在后期的养护中,要注意对于植物的修剪工作以及浇水、固定工作。只有这样不断的精心养护,才能够保证植物的良好生长,否则将很难达到园林设计的景观要求。 4结束语 近几年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大,城市园林可以说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设,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所以需要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在设计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从而确保设计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使城市园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作者:王静 单位:迁安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园林论文: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园林设计论文 1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现实意义 1.1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构建 园林设计给人们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环境带来的艺术美感不言而喻,交错之美、线条之美、色彩搭配之美贯穿于园林设计的始终。园林设计是城市发展到一定层次和高度的显著特征,为城市发展带来环境效益的同时,加快了城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成。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吸收生产废气等,都是园林设计促进良性生态环境构建的主要表现。 1.2加强安全防护与深化艺术教育并重 园林植物不仅可以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构建,在自然灾害突发的情况下能够体现出园林设计的安全防护功能。园林设计中不同植物的搭配能够有效防患火灾、减缓地震震效、防止水土流失。非但如此,园林设计还能够深化美感艺术教育,园林设计艺术美的感召力、吸引力,能够加快人们追求艺术美感的步伐,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力。 1.3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能够陶冶情操 园林设计在为人们提供自然观赏景观的同时,能够减缓人们在大都市、快节奏生活中的生存压力,给现代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安逸环境。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自然美能够帮助人们远离喧嚣的城市,回归自然,享受思想与情感的放纵之感,体味大自然独有的纯真之气。 2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乏科学性,部分园林设计作品过于关注色彩的选择以及线条的搭配,强调园林设计的艺术美观,反而忽视了园林设计的实用性,即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为:植物生存适应性考虑不周全,没有加深安全防护意识,没有明显突出地方特色。其次,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少生态效益,在园林造价预算中忽视了生态价值,进而产生高昂的养护费用。与此同时,园林植物存活率低,致使园林设计的现实意义没有充分实现。再次,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后期维护和保养相对得不到重视。特别是许多园林设计由于缺乏足够的后期支持费用,导致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在被损坏等现象发生时不能及时的维护保养,使得原有景观的协调性被打破。 3解决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问题的积极措施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乏科学性及协调性的主要解决措施是提高园林设计者的全局构建意识,在园林设计前,对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各个环节和细节进行合理策划和预见。最重要的是强化构建工作、环境创设、艺术鉴赏的综合思维意识,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不能单纯追求艺术美感和自然气息,还要遵循土质条件、水源条件以及植物生存习性的科学搭配法则,实现园林植物艺术鉴赏功效的同时,充分展现园林设计的现实功能。 4总结 总而言之,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是园林设计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植物园林整体的视觉效果,还能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科学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 作者:刘巧新 单位:南京同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论文:园林工程设计论文 1园林工程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1.1设计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够严密 园林工程设计是园林施工和建造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提高园林工程的水平和丰富园林艺术内涵有重要的作用。园林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有很多,作为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质量控制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现阶段园林施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往往凭经验或者是初步数据资料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和选择,没有进行严密的测算和实验,造成了设计方案的质量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严格控制园林工程的设计质量,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的步骤时加强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保证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还能在提高园林的艺术内涵和艺术价值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土壤和植物等方面的因素,很多园林在进行施工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造成了早建成之后植物生长和土壤发育出现问题,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园林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对于园林的整体外观和艺术内涵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整个园林设计最终归于失败。 1.2设计队伍不够健全 园林建设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赋予很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但是目前我国工程设计的施工队伍比较单一,园林建设的施工队伍与其他的施工队伍混为一体,这对园林艺术的形成和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工程建设需要的是土建方面的人才,但是现在的土建专业人才对于美学和艺术不是很了解,对于园林艺术的设计和建造有很多不懂得地方,从而影响了园林工程施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目前园林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是很高,设计水平也参差不齐,再加上很多城市对于园林设计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建设力度不强,造成了园林设计整体水平较低的现象。 1.3设计方案评审视角存在局限 一般来说园林设计和建设都是政府投资进行的,评审也是由政府来完成。因此评审专家或多或少会被行政力量干预,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评审。行政领导对于园林设计和建设方面了解的并不多,无法理解园林艺术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很容易在设计方案的评审和确定通过的方面做出错误决定,从而影响园林设计施工,耽误施工进程以及艺术价值的缺失。 2园林工程设计遵循的原则 园林设计和施工不是简单的美化环境和营造氛围,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和美感的园林艺术。园林施工之前的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整体性原则,从设计的整体出发,综合周围环境、人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要素,做到人与自然充分结合,达到和谐统一。根据局部环境和在总体布置中的需求,应用不同的种植形式,如一般在广场、大门、主干道、大型建筑附近应多应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草坪、自然山水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则应用自然式种植。不同位置种植不同的植物形态,就能创造出协调、多彩的园林景观。 2.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注重的是园林设计整体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根据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设计。比如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水,水绕园林山石,在设计的过程中水的位置就必须要与整体相统一和协调。再比如园林中植物的种植和布局问题,部分地区应采用对称的布局,来增加整体的严谨工整的感觉,园林内部的植物位置则可以相对随意一些,可以增加随性的感觉和氛围,给整体的设计增添一丝灵性。 2.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主要是指园林设计中花草、山石、池水等各种要素之间相协调,各个要素之间都有相应的布局位置和规则,不仅要考虑到外形上的美观还要充分考虑园林布局的风水问题。增强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不仅有利于园林设计方案的顺利通过和实施,还可以促进提高园林艺术内涵和价值,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 2.3环保性原则 园林工程设计是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设计独特新颖、符合人文主义内涵,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建筑。在设计和施工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建筑之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还要注意环保问题。园林的设计和建造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和基础进行方案的选择。 3如何提高园林工程设计质量 园林工程的质量和艺术内涵很大部分取决于设计方案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设计方案的质量,为园林的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现阶段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园林工程设计的质量,增强园林艺术内涵和价值成为园林施工和建造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降低园林建造的失败率,增强艺术内涵,还能促进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 3.1提高设计人员专业素质,健全设计队伍 目前我国园林工程设计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设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设计队伍不健全,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园林设计和建造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园林工程设计的质量首先就要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健全设计队伍,加强园林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在进行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实践训练,使其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从而为我国园林工程设计做出贡献。 3.2严格控制工程设计的质量 园林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得出最合适的设计方案,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设计质量,各个要素和测量数据必须保证精确,这样才能使设计方案保证准确无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施工的各个因素,将其计算在内才能不影响设计方案的准确性。比如在进行园林假山石的设计和位置确定时,应该考虑其占地面积和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争取做到园林艺术整体的协调,使其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3.3增加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 园林工程设计需要注重的除了设计方案的准确性,还有设计内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园林建筑是一种供人观赏的艺术,增加其艺术内涵是提高园林工程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增加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现阶段园林设计方案的重要因素,提高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园林设计中关键问题,对于提升园林艺术的整体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随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园林工程设计也在不断的进步。虽然在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和准确性,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我国园林艺术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 作者:马永军 单位:牡丹江市园林管理处 园林论文:园林设计案例教学论文 一、组织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1.园林设计案例教学应以一定的专业理论为基础: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讨论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设计原理,只有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吃透案例设计意图,从而充分展开分析与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案例教学需要提前把设计案例和课堂讨论内容通知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背景资料,就案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探析,以便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2.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案例: 课前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在一个园林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内容,如环境、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植物应用、表现等等,教师心中应做到有的放矢,每一教学环节要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的是哪一层次上的什么问题,还应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明确课后应达到的具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案例的选择是园林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选择自己能够熟练把握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内容应随理论内容由浅到深。现代新颖、图文兼备、图纸清晰,设计兼具优缺点的典型案例和特色案例都应在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鉴于案例教学是将求知和实践合二为一,因此在园林设计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园林设计案例,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设计的优缺点,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组间的讨论,采用辩论形式,讨论场地现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功能布局、植物配置、表现技法等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在园林设计课堂的实践应用 以甘肃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案例教学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与学生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除了各类道路绿地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外,还应使同学明白,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城市文化品质的追求,道路不仅仅是起到城市的脉络和骨架、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的作用,人们对城市道路的理解和需求被大大丰富和扩宽。除了基本的通行功能,道路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是人们了解、感受和体验城市生活的绝佳界面。 2.介绍正宁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案例: 熟悉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场地概况。首先使学生明白案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该案例实际场地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庆阳市东南部,属于非常典型的黄土地貌,温带季风性气候,物产丰富,黄土地下蕴藏有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地方传统文化方面,该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除了黄土文化发源地、民歌摇篮和手工艺制作之乡的美称外,还是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所要规划建设的北环路两侧用地面积约4.2公顷(合63亩),包括路北路南两部分,路北用地为崖壁陡峭的沟壑环境,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变化多样,中间大量分布有已经废弃的窑洞,零星分布有榆树、槐树、核桃等大树,还有少量民房等建筑物;道路南侧为中学校园、医院等企事业单位。 3.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构思: 如前所述,道路除了具有基本的使用、通行功能,还能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因此,该设计针对用地现状条件和环境特点,充分利用正宁原有地形地貌、地方物产,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及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法则,借鉴现代景观设计理念,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师法自然,营造和谐融洽、生态健康、持续发展、景观丰富的城市道路休闲娱乐景观环境。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多样化、人文化及人性化是进行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4.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在进行场地分析和了解建设方要求的基础上,以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指导案例教学。因此学生提前应熟练掌握设计原则内容,以便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意见。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化设计的规划指导原则为:因地制宜,就势成景;保护开发,持续发展;生态和谐,人文特色;科学布局,保障安全;地方风貌,时代形象;合理利用,降低投资。学生可以依据北环路设计背景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反复思考、揣摩,对该案例设计原则提出自己的意见。 5.景观建设规划布局: 根据城市道路的使用、景观和文化功能,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正宁北环路将整个绿化区域规划为“一条景观轴线、一条生态绿廊、六个景观节点”的布局框架。学生可以依据道路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复核该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选取“黄土人家”和“民俗文化广场”两个景观节点讨论“因地制宜”和“地方风貌塑造”在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指的是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环境特征,利用原有景观要素,在满足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工程造价较少的设计。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基址最西端的崖壁下的窑洞院落,对窑洞内部及院落环境进行重点的改造和装饰处理,完善窑洞内部的水、电、暖、通讯等生活设施,洞口加强装饰处理,体现典型窑洞形象;将院落处理为两级台地,做硬质铺装,靠近路边台地上布置一处辘轳井的装饰小品,突出体现乡村景象;下级台地结合原有核桃、国槐营造凸显北方黄土高原农家窑洞院落的景象。经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明白通过对原有环境合理的规划,既避免了大量回填土壤的工程内容,节省建设投资,又保留下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窑洞景观。具有地方风貌、塑造时代形象是每一座现代园林必备的特征。在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指导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景观形式表现当地历史、习俗等地域特色。正宁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刺绣香包、陇东民歌等等,场地基址东部最大的用地较为平整,正好将其规划为以反映正宁乃至陇东地域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场。结合原场地形状特点,从正宁刺绣香包代表性图形中提取双鱼纹样做整个广场布局构架,广场入口区景观借鉴当地代表性建筑牌坊门的造型,结合建筑斗拱形式的四根装饰立柱分列两侧,轴线起点处的长方形种植池内布置十二生肖的造型小品,这些共同构成文化性广场入口区特有的景观环境形象。中心部位设置一尊较大型雕塑,对称布置的花架组合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轴线尽端为以反映民俗文化活动的浮雕景墙,外围道路布置既完成图案纹样要求,又形成广场的环状交通需要。以上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地方风貌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得以体现,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是体现文化内涵的最佳形式。 6.植物景观规划: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植物的配置选择应严格遵循绿地系统多样性的原则,要根据基址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结合植物的生态学习性,使植物多样性在主干道、交通节点和各个景区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把园林植物的多样性落到实处。北环路景观设计绿化选用银杏为行道树,基址北部崖边“桃林探塬”景区密植碧桃和红叶碧桃为主的花木,基址东部山地“秋染翠岗”景区大量种植三角枫、五角枫、樱花,“黄土人家”景区利用原有核桃、国槐、榆树,“生态绿廊”景区多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做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丰富群落化景观,这都符合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三、课堂讨论 在详细介绍案例初步规划方案以后,教师及时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将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随机抽取代表在班级发言,针对景观节点出入口设置是否合理、功能分区是否科学、构图是否新颖、道路系统是否流畅、地域文化表现形式是否得当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提出针对本设计案例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作总结性概述,分析案例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讲解重点与难点。依次点评各组思路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对于讨论中忽视或者重点的问题,应进行深入讲解并强调其重要性。教师应将案例讨论学生表现情况记录在案,作为期末考试成绩参考。实践证明,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迅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能力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不断改革创新,摸索出适合本科教育阶段的案例教学模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李冬梅 杨祖山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园林论文:风景园林建筑论文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目标 该课程重点研究处于园林环境中的建筑空间组织、功能布局、环境整合及生态保护等内容,结合景观专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不仅能满足对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初步涉及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知识,体现园林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地域性、环境整体性,并适当借助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帮助,使课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掌握小型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工程实践知识,对后续景观设计、景观详细规划设计的课程学习提供基本支持和前期指导,符合培养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园林建筑设计的课题选择及教学内容特色 选择郊外自然风景环境良好的独栋小别墅设计作为题目,拟定一地块内建独栋别墅,供一个家庭长期使用。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四周环境幽静,树木成林。地块北部有一小区内部道路经过;南面为一自然湖泊,湖岸平缓可亲近水面;东西两面为景观绿化;地块内部有一古树,需要设计者保留,并合理利用。 (一)面向自然场地环境的建筑设计 在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中特别提出了建筑面积可有10%的浮动,鼓励学生设计屋顶平台、屋顶花园、室内外花园及地段内场地环境。将建筑设计放到景观环境中进行设计,做到室内室外贯通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塑造整体空间意识,将建筑设计与场地环境设计两条线同时进行,集中解决功能动线,综合处理空间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建筑设计 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含义即是让学生在设计初必须确立设计主题,并将其设计主题贯穿、统领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作为在人文地理学院中的风景园林专业,挖掘人文主题融合到设计思路中是学生的强项,场所精神的主题设置也是该建筑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任务书对该住宅的居住人群没有进行特别的指定,要求学生自我设定居住人群。假定一个“主人”(即一特定家庭),合理分析、探究“主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特点,并把这些分析、探究作为设计的依据。再根据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将使用空间、形体塑造、结构与材料工艺等有机地组合成一栋别墅住宅,为特定的“住宅主人”服务。 (三)强调材料与建构的建筑设计 由于我院对风景园林专业同时开设有园林建筑构造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在设计前已对建筑构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该建筑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积极探究空间组织的变化和界面材料的应用;积极尝试有特点的结构与构造做法,并通过手工模型制作体会功能、技术、艺术、经济、环境等诸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四)鼓励生态技术运用的建筑设计根据风景园林学科的前沿发展融入新的知识点,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技术水平加入部分3D技术、生态技术等工程技术实作理念,加强设计理念与技术实践的融合。鼓励学生运用生态技术和电脑技术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对所设计的建筑合理性进行有效论证,使得该课程设计全面面向工程实践,注重设计的真实性。 三、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相关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实践要求,教学第一周的内容通常安排为现场踏勘及对小型园林建筑进行测绘,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工程的实践能力。学生首先将完成测绘图的绘制,对建筑设计的制图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园林建筑的任务书要求,对适合基地的建筑进行设计,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感知相结合,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对设计理念的掌握。 (二)师生互动启发教学 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周两次的课堂看图讲评,或者学生上台自我汇报的方式,锻炼学生汇报方案的口才能力和胆量,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促使其对自己所做、所画、所讲的方案有更清晰的认识,作图也更加规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快速运用所学到的设计方法,更好地理解设计概念,理清设计逻辑,非常直观、适用。针对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技术难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启发思维,引导并鼓励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平时的积累,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案或思路,学会自己做设计。 (三)多媒体教学及模型辅助设计 由于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得也比较紧密,需要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电子课件中不仅需要大量使用文字、图片,还需要播放视频及动态解说等多种媒体,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现代园林建筑的经典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配合直接板书的细节讲解,使学生清晰地看懂设计细节,了解设计概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手工的工作模型直观、真实地模拟环境空间、建筑造型,培养体会空间尺度感,帮助设计理念的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如SketchUp建模软件)、图纸绘制(如CAD制图软件)和剖断面设计,必须建立起尺度标尺:环境要素(如街道、绿化、河流)的尺度、建筑尺度(建筑规模、体量大小)、内部空间尺度(家具、人体尺度的对应关系)等等。 (四)建立广泛的横向交流平台 设计需要沟通,需要交流,在课程中设置公开评图的环节有助于系内各个专业(如城市规划、人文地理、GIS)的同学进行相互学习,跨专业交流,避免培养模式单一、关注重点的局限,增强师生之间多层次和多环节的互动交流,营造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 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果验收 本课程实施开放、启发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及开放式成果的考核机制。最终成果要求以图纸和手工模型呈现,手工模型按1:100比例制作,需简要表达周边环境,不再另行作理论考试。其图纸设计成果的具体要求为:总平面图(包括总体环境部分)比例1:300,建筑单体各层平面图1:100(重点注意:一层平面需包括室外平台及庭院环境布置,各层房间家具、洁具、厨具必须布置),建筑主要立面图、剖面图1:100各2个,同时参考一些建筑图解相关的手绘分析图,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功能分配及环境布置的绘图思路,直观抽象地展示建筑的各种构成关系,运用所学的美术手绘技能完成建筑整体透视图,准确表达建筑及周边环境关系的全貌。文字说明部分字数不少于100字,简洁阐述设计者对设计基本要求的思路和做法,重点为自己的方案特点描述,语言应清晰、准确并与图纸相吻合。此外,必须有该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对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覆盖率、绿地率及车位数等)运用建筑工程测量知识进行详细测算和说明。通过本次进行的教学改革的课程实践发现,这种与专业实践方向相符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好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意义是,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今天的建筑教育就意味着人类明天的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筑设计教学,也必须向着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建筑教育拓展的自明性、教学体系的创新性和示范引领的普适性方向不断发展与深化。 作者:王裔婷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主要是由专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人力资源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和提高难以与企业接轨。文章剖析了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指出有效解决途径是必须建立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要重视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加紧建立校内实训室,同时还应该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内的专业能否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又直接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目前,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课时太少,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并且时间安排不当 实践课时少是目前高校各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包括军训和劳动等时间在内,仅占总课时的10%~20%。长期以来,高等学校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较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使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实践环节少,学时数少。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办学历史不长的年轻专业,其基本理论框架尚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就更加困难了。提到实践就想到建立实习基地、专业调查等传统项目,而如何用创新的理念整合政府、企业资源,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一个从长计议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模拟实验教学、实务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十分薄弱,比较成熟的实践教学教材也十分缺乏,致使其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也缺乏创新。 1.2 校内外实习基地匮乏 校内外企事业单位一般对接纳实习学生不大愿意,怕麻烦,加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其单位的涉密部门,有些商业机密不愿往外泄漏,所以更难接纳学生实习。再者,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到企业实习学生日益增多,造成企业接纳困难,即使企业接受了,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目的。 2 加强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2.1 课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要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能,首先应以课堂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现列举两种教学方法。 2.1.1 课堂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综合培养了各种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情景模拟,能让学生体会到公司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应该如何操作,并在操作中提升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从而能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 2.1.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管理专业运用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它贴近生活和实际,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并调动自身知识、潜能来解决问题,这就拉近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实际的距离。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要有代表性,具有分析价值,应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实情景。它既可是成功经验,也可是失败教训,这些案例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复杂的具体事件时有可借鉴的处理方法。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可事先布置案例,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进行思考,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再由教师精心安排,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2.2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细处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我校逐步加强了“工学结合”的力度,增加了实训、实习等多形式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例,强化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 2.2.1 重视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实践环节大致包括课程实训、集中实训、岗位认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几部分,我们要重视这一系列实训实习环节,并且要落到实处。每门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都安排了相当的实训学时,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典案例,调动学生参与,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基本能力。如我校在综合实训环节中,让学生们参与当地人才市场招聘的过程,或作为应聘者,或作为服务人员,通过亲身体验招聘甄选的场面,了解详细过程,对招聘的程序和技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参与过后,学生们自己搞一个模拟招聘会,从岗位说明、招聘表设计、简历投放、甄选到面试提问等,都是同学们自己设计进行的,全校许多专业学生热情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有一个体会玩味的过程,对招聘相关的能力有了更好的掌握。 2.2.2 建立校内专业核心实训室,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配合课内实践教学的需要,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在原有共享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专业实验室。以小组讨论式布局,有利于学生在对相关模块的仿真实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组内讨论、交流和协作,并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2.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架起就业桥梁 两年来,我们已经与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南方人才市场部、广州市场、南方人才网、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广州仕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外商大酒店、侨鑫集团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一种新的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一方面,我们将这些单位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前往参加专项技能的实训。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单位也在学院挂牌,成立“培训基地”。由学院委派一些专业教师为这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员工培训、讲座,或提供咨询服务、活动场地服务等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能为学生的就业架起一座桥梁。 3 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一些主要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我们走出了一些新路子,也找到了一些新方法,教学质量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3.1 符合自己特色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讲义还比较缺乏,需有计划、有步骤地与一些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绩效管理实训》、《薪酬福利管理实训》等教材;此外,部分课程的《实训指导书》编写还不够齐全,而且与工科专业相比,其“工学结合”的特色更是不够突出,需逐步予以强化。 3.2 在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的聘请方面也是刚刚开始,其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在实际操作时,尽管实行了“弹性教学制”,兼职教师在时间上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较大的不稳定。 3.3 由于实习单位自身工作的特点,在安排实习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很难保证与实习要求的环节、时间、内容等完全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系统性、规范性,“工学结合”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需要抓好实践教学,但由于专业不同,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搞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任课教师的大力探索,也需要校方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优势能较好地弥补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不足。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完整的、可行的、具有特色的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实务型导师队伍构建、实务型导师上课时间、地点和方式、理论型导师和实务型导师的教学内容分工与配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双导师制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但只有当教学模式与专业特点相匹配时,这一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育并重的教学模式,如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是提高该专业教育质量的有力工具。 1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实践的产生与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强调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由统分统配逐渐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这些制度改革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1992年,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率先推出双导师制。当时双导师制是指“由政治导师和学术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1]。 此后,双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被社会认可,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由本科生扩展到高职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由针对学生的双导师制发展到针对老师尤其是高职院校老师的双导师制,实践专业也由经济类专业发展到财会类专业、教育类和法学类等专业,由课程学习推广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再到大学教育的全程。由于时代背景和使用范围的变化,双导师制中两位导师与其产生之初显著不同,由1992年的政治导师和学术导师演变为校内理论型导师与校外实务型导师,或者一个校内专业导师和另一个校内或校外导师。 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运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是指为学生在所有专业课中,设立校内(理论型)和校外(实务型)两类导师,使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同时得到加强的教学模式。因此,该教学模式特别适合操作性强的专业和学科,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所有职能模块的实施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2.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有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应用性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1)现有教学模式 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更多采用综合教学模式,但根据侧重点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比如寒暑假的实习和毕业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绝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都采用过这种模式。 2)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是让学生在装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验室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的操作模拟,进行仿真练习,起到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2]。 3)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和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虽然在方式和方法上,它与实践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模式有一定重复,但它的重点是强调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和思考[3]。 4)专业操作能力优化模式。该模式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4]。 (2)存在的问题 从对上述各种教学模式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中,不难看出,以上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比较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它们都存在这样一个不足:这些模式更多的是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情景,而忽视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忽视了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师资队伍更多是理论型老师而不是实践操作型老师的实际。因此,并不必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要克服这一不足,一是让现有老师变为双师型,显然这需要时间和条件;二是从校外引进实务型老师,也即实行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2.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运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建立双导师制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模式的不足,具体而言,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该专业构建一支理论型与实务型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后,师资队伍的构成发生了质变,打破了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构成中以理论老师为主甚至只有理论老师的局面。 其次,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为学生接触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实践提供了机会,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了桥梁,切切实实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该模式还能让学生学会在社会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象牙塔里过分理想的生活图景,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和表现。 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稳定性。学生素质提高后,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随之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操作的认识和理解,使之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就业初期的磨合状态持续时间缩短,就业满意度更高,就业更叫稳定。 双导师制虽然具有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缺点的优势,但在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该模式的运用并不普遍。厘清该模式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施要点,无疑有助于该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推广。 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建立和实施双导师制是以师资队伍改变为核心的一个系统工程,实施中,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3.1 实务型导师队伍构建 实务型导师队伍的构建是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前提、基础和起点,它包括实务型师资队伍的来源、人数、经费、评价机制和制度保证。 实务型导师主要来源于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联系的实习单位和产学研合作单位,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模块,选择在企业中从事相应职能模块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或领导担任实务型导师。与其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务型导师应该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模块区分,而不是只要相关专业即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等几大模块,这些模块之间既紧密联系,同时,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存在质的区分。 在人数方面,整体生师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与理论型导师人数、实务型导师人数之比)应该保持在适当的范围,生师比太低,缺乏可操作性,增加经费;太高,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般实行大班教学,理论型导师生师比在10左右比较合适,实务型导师的生师比可略低于10。 经费方面既可以从学校拨付一定款项,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双方订立合同的基础上采取“置换”形式,比如,企业员工为学生担任实务型导师,为学生讲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技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的老师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或者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 为不断提高实务型导师的教学质量和促进该模式的持续发展,需要适当的评价机制和完备的制度保证。在评价机制方面,应该综合考虑学生评价、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考核成绩和理论型导师和实务型导师本人的评价结果。在实务型导师选拔、教学、经费、评价等方面建立正式制度,以保证该模式顺利运行。 3.2 实务型导师上课时间、地点和方式 实务型导师上课时间与专业课同步,例如,薪酬管理开设在第六个学期,则负责薪酬管理的实务型导师也在同一学期开课,比理论教学进度慢两周左右,学生可在这两个星期吸收、消化理论知识。利用学生不上理论课的时间和实务型导师合适的时间,在实务型导师所在单位工作现场授课,授课方式如下:首先由实务型导师讲解这一职能模块的操作要点,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进行操作或实践。 3.3 理论型导师和实务型导师的教学内容分工与配合 引入双导师制后,对学生的教育由校内理论型导师和校外实务型导师共同完成,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校内理论型导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从理论上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的操作和实施原理,并负责学生的德育引导;校外实务型导师则进行各个职能模块的实践指导,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校内理论性导师和校外实务型导师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仅应分工明确,而且还应该有无缝式的配合,防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度不匹配,影响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和进度计划应该由二者共同制订,理论型导师应该提前告知实务型导师理论教学的进度;反之,实务型导师上课之后,也应该就实践课的进度、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与理论导师沟通。 3.4 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 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进了新的老师,涉及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情景,所以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指导。比如,告知学生:在实务型导师上课之前,消化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应该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实务型导师上课时应兼顾老师的讲和自己的操作,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实践中,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疑惑等等。 3.5 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因为老师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的表现评定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该模式下,学生专业课的成绩包括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引入双导师制后,由于学生成绩包括了实践成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薪酬管理的实践能力,为个人择业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提供了有力参考。对一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成绩可以略低于理论成绩,而对高职院校,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可平分秋色。 从上述实施要点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实践教学模式,与一般实践教学模式相比,该模式拥有一支稳定和正规的实务型导师,实务型导师参与专业课的全程教学,使该模式能够更稳定、长久和制度化地运行,并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与一般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相比,人力资源管理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更突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同一学生的双导师因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而异,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而非类似专业划分导师,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因此,双导师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之一。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 本文从人力资源视角出发,构建新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即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应用于实践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知识共享和职业态度的实践教学子模式,以期通过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在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等方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推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人力资本理论;旅游管理;知识共享;职业态度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外高等学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体现了高等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教育融合。国外培养模式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加拿大“能力型”实践教学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美国的“多元开放型”模式;国内培养模式主要有“产学研结合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等。[1]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起步晚,虽然在实践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教学实践效果差强人意。就院校而言,仍旧侧重于知识灌输型的理论教学而非关注学生多元能力发展的实践教学,同时实训实习项目通常投入较大,而实训实习效果又难以直接监控、衡量;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缺乏对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往往进行浅层次的校企合作。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从人力资源视角出发,构建新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即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应用于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就业竞争力。 二、基于人力资源视角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看作是一种资本,看作是能够创造经济利益的有价值的资本,通过投资而使劳动者身上体现出体力、智力和技能。[2]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教育投资,而教育投资的过程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针对旅游院校的学生培养来说,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提供的实践场地、设备、技术、资金等都是对人才培养的投资。人才资本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本,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基础,旅游企业通过与旅游院校的合作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员工的培训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中旅游院校能得到企业的物质和岗位保障,可以缓解资金和学生就业压力。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学生也被视为一种极具发展潜质的人力资源,避免了以往企业把学生的培养视为“入不敷出”的成本输出,从而达到了学生、院校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涉及的人力资源是为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而进行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体力、脑力和心力的总和。上述定义强调实践教学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成更高级别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以此来实现单个组织不能达成的目标,如果达成了合作目标,那么合作目标实现将会促成下一次的继续合作。图1给出了人力资源视角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图1中的上下两条平行线强调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对等重要,二者协同完成实践教学过程。首先学校和旅游企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教学需求,双方可以协商成立实践教学联合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合作调查研究,共同制定符合双方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计划等。由于旅游企业对旅游的行业规模和结构、市场需求状况等实际情况比较熟悉,旅游院校能通过联合指导委员会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微调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导向的旅游人才。接着,学校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确立实践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我们制订的总体目标是: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实践性强、能力素质高的人才。教学目标要以满足企业需求并开拓学生的就业途径为主要目标。随后,学校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设计实践教学规划。教学规划包含教学实习过程中不同课程类型的组合,以及在学习管理方式上的安排以及课时配比。接下来,就进入到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并行阶段。在人力资源开发阶段,主要的活动包括实践教学实施和学习成果转化。其中实践教学实施按照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职业化学习、专业化学习和管理化学习三类。职业化学习是指为培养员工职业素养而开展的课程学习;专业化学习是指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为提升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开展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管理类培训是指提升旅游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和职业素质,对管理人员开展的管理基本知识和管理技巧学习。学习成果转化,指学习者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过程。培训成果转化受转化氛围、指导/合作教师或者企业员工的支持、同学的支持、技术支持及自我管理(动机、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主要的活动包括准入/退出、过程管理、激励/惩罚、评价管理。准入/退出意味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随便参加,要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需要填写申请表,还要经过面试筛选,只有合格的学生才能参加实践教学项目。对于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应要求退出实践教学环节或者重新进入实践教学开始新一轮的学习。过程管理是指高等院校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即在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双方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协调和处理,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学生的性格行为特点,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组织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实习企业的文化及管理制度,从心理上认可企业的文化,从而为校企合作顺利实施提供保证。激励管理是指为了有效保证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开展,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将奖励制度与校企双方人员的岗位评聘挂钩,与经济利益挂钩,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证,合作关系才能更深入和长久。评价管理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教师,企业员工、学生自身(实现自我评价)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其次是实施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要重视旅游技能的评价,还要考虑旅游专业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评价;最后还要考虑评价方法多元化,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阶段和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实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相结合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最后,实践教学过程将进入反馈阶段。作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有持续收集反馈意见。企业根据教学反馈调整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从而更高效的培养学生成为顺应企业文化的员工,减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本。学校和旅游企业根据反馈意见,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三、结语 将人力资本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一方面顺应了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教学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基于知识共享和职业态度的实践教学子模式明晰了实践教学过程中易被忽视的培养因素;以期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专业实践性强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推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作者:孟越 杨启智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并综合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统计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迫切的现实需求。近些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适应企业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都需要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下工夫,需要培养出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通常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六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理论内容的传授为主,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机会不多,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不够,导致毕业后用人单位常常对学生评价不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能提供尽量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实验条件,则有助于学生尽快、尽早地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工作能力,并在实验中感受到自己与企业要求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存在实验类型单一、学生参与度低、不能满足实验教学改革需要、实验结果评价依据单一等问题,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目的,亟需重新设计。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设计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扮演着多重重要角色,不仅是传统的行政专家和员工关系管理者,同时还是组织的变革者和企业的战略伙伴,要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还要为企业提供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所以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既要有决策层面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应具有的决策能力,也要有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专家所具备的操作能力,能胜任招聘、选拔、培训、绩效、薪酬福利和员工关系处理等工作内容;还要具有战略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变革能力、商务谈判技巧、营销能力。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培养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的人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的时候,就得考虑同时开设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常常用于通识课程,是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进行以验证实验结果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可以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还可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可用来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中,可用于计算机、心理学、信息资料采集处理等专项实验。探究性实验分单项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种。单项性实验主要是知识点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学科综合实验三部分。设计性实验主要面向学有余力且有兴趣参与科研实践的个人或团队,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及成果交流等工作。 三、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封闭式实验教学方式可以改成开放式的。在封闭式实验教学方式下,学生上的实验课是和理论课捆绑在一起的,按班级来组织实验课,学生参与专业实验的总学时以及个别实验项目的具体学时都有严格的规定,导致在实验教学安排中难以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在实验课的课时安排之外,学生也没有机会进行实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很难自主从事实验活动,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条件下,实验室开放时间更长,实验项目也针对更多学生开放,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是完成实验课表上列出的实验。那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在固定是实验课时间内做实验的方式,被改成了由学生来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实验项目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中教师只起到了指导、督促、检查的作用,[6]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多一些自己的探索和体验机会。 四、改进教学方法 (一)模拟软件教学现有的高校一般都具备开办模拟软件教学的条件,只要有足够数量的计算机设备,有合适的软件就可以进行。模拟教学软件是专门开发出来的,在计算机上模拟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相似的情境,并提供相应的案例资料,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操作内容在计算机上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模拟企业环境,系统全面地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业务模块,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模拟演练,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以培养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进行模拟软件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选用专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强的软件,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学校必须选派专人,仔细调查研究、分析对比,采购高质量的软件系统,并做好后续的更新和升级工作。随着软件公司不断研发、改进更适用、更贴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际的软件产品,模拟软件教学的效果会越来越好。 (二)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适用于特定的教学内容,是围绕某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从管理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应的素材,编写成专门的用于的情景模拟的实验教学指导书,在教室或实验室里进行模拟的管理实践活动,学生会在其间扮演各种管理活动中的角色,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在模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场景中扮演角色,履行相对应的职能,参与性强,有趣味性,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好,印象深刻。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现场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直观感受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日常的工作内容,培养自己的必备技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 (三)沙盘模拟教学沙盘模拟教学也是管理类课程的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实验教学方法,通过电子化的或实物的模拟,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企业模拟运作过程,领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沙盘模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身临其境地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充满乐趣,还带有竞争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突出了启发、讨论和互动的教学方法,以围绕案例进行讨论为主要形式。通过把企业现实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师生间为此进行互动交流,把单个人的思路集中成了大家的智慧,把理论框架具体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最终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剖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达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解决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差距,能促使学生更快、更熟练地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工作实际,更快地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 五、建立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评价体系 对于实验结果的评价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这能促进对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同时,将实验教学结果评价仅仅局限于实验报告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报告能够静态地反映实验结果,但是却不能有效地考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也没有办法评价学生的实际的实验技能水平。所以,应该对实验结果评价体系进行改进,选用科学、规范的实验结果评价指标,将过程检验和结果检验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建立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评价体系。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有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三大类指标。其中,实验准备指标应从实验材料是否完备、实验内容理解是否准确、实验小组分工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考察;实验实施指标则应从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过程中分工与合作是否协调、实验进行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如何、实验时间的把握是否合适等方面考察;实验结果分析指标则从数据记录是否准确和完备、结果分析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综合性实验结果评价,能客观、公允地考察学生的实验成果和实验过程,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六、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但具备限制的理论性,也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对创新性的要求也比较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探索和改进,一定会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田宛毅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新专业建设人力资源论文 一、新专业的教学建设思路 (一)理论教学建设从现在企管系教师的知识背景及其所学专业看,本系有半数以上的教师原来是从事工商管理基础课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工作,缺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系统学习和训练。根据本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的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就有两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第三学年就有7~8门专业课和4门实践课要教学,第四学年还有3门专业课要教学。因此,为很好完成将来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教学任务,本系教师在将来一年半的时间内抓紧进行知识转型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形式进行:1.国内985大学访问学者鼓励原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以国内大学访问学者的形式进修。即以参加访问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要任务,根据培养要求以及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参与访问导师的课题或在访问导师的指导下做小论文,协助指导研究生。在访学期间,重点选听自己将要承担几门人力资源管理主干专业课程。所修学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主干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素质测评、招聘与人员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劳动关系等)。2.由于国内访问学者对年龄的限制,一般要求在45岁或50岁以下。因此,对于年龄偏大的原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以学院和系里的名义通过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和省内其他兄弟院校取得联系,聘请省内人力资源管理知名教师。年轻教师在国内访问期间,在时间不冲突的的条件下也应积极参加学习。3.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上述两种基本进修方式外,应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界交流沟通,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应在制度上要作出规定,本系教师必须参加前两种进修方式之一,才具备给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上课的资格,从而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前,为配合工商管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理论教学,系里这些年先后采购了“奥派”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金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福斯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评价中心模块和实战演练模块)。奥派软件是在2005年购买的,适合初学者学习;金蝶人力资源软件是2011年购买的,该软件接近目前各公司普遍采用的人事软件,更适合高级学习者;福斯特人力资源软件,2012年购买,教学难度适当,基本覆盖教学知识点,比较适合于教学选用。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软件是2010年购买的,该软件系列有十多个模块,系里现只买了两个,学生反映效果不错。根据我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计划课程安排,2013级新生共开设了五门实践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模拟》,《绩效管理实训》,《工作分析课程实习》,《薪酬设计课程实习》,《人员素质测评实验》。为配合这几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应逐步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单个专业模块的教学软件,即,专门针对工作分析、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模块的软件,以逐步完善新专业实践教学软件体系。 二、新专业的学科建设思路 (一)人才引进及培养由于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学校应考虑从国外留学回国学者或国内985大学引入1~2位知名教授。为配合学校对年轻教师“国际化”的要求,在新专业建设经费充足并许可的条件下,鼓励教师出国,到国外知名大学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对于未满40岁的年轻教师,则鼓励其攻读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学位;对于已经毕业的博士,应鼓励并支持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博士后进修。 (二)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创造条件,每年资助1~2位教师参加国内相关专业会议。积极鼓励并支持本系教师参与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等学术会议,参与国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科研方面培训班等。 (三)课题申报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应为教师们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创造必要条件,比如,组织申报课题交流会和聘请高水平教授指导会。而对于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教师应给予额外重奖。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高水平学术会议锻炼培养队伍,重奖高档次立项课题和论文,逐渐整合并引导教师的研究方向,逐步有计划地形成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梯队和团队。 三、新专业建设激励措施的建议 (一)对于教学建设工作,系拟计划鼓励教师通过访问学者的方式和聘请教学名师到学院进行教学交流的方式教师师资进修既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院系为应对2~3年后的新专业建设评估检查的迫切需要。加之,老师们在师资进修期间,在访问学校也要肩负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如果在本学校还要承担全工作量的教学任务,可能这两方面难以兼顾,也会大大影响进修效果。因此,激励教师参与国内访问学者的积极性,应在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一年的期间内,给予教师教学免除年工作量2/3的政策支持。而对方学校收取的“专项培养费”,应由学校下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出。而对于有意愿去国外大学进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学院在经费充裕和条件许可情况下,也应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对于不符合国内外访问学者条件的老师,优先从长沙市各高校聘请教学名师,来学院与老师们进行教学交流。所需外聘交流教师的劳务开支应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付。 (二)对于科研建设工作,目前系里还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的博士或博士后为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和人才建设需要,学院在积极引入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应鼓励系里年轻教师攻读人力资源方向的博士学位或进行人力资源方向博士后进修。由于学校对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经有相关政策支持,而对于进修博士后教师,对于符合条件的博士教师到校外进修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后,也应参照在本校从事博士后流动站人员进修的待遇,并在博士后进修期间可以正常晋升职称。 作者:李铁宁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研究论文 1.教材的改革。 “精简理论,突出实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编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 1.1在内容选取和结构安排上,以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为重点,力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编写体例方面,力求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2在课程之前、课程内及课程之后设计相关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每部分内容之后设计实训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材除了包含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外,还应该提供一定量的额外内容,供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打破传统的讲授法,注重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职业能力。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 2.1案例教学法。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应用型本科生的特点,突出应用型的教学思路,对案例教学进行变革。管理案例选择是否得当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管理学教学案例应具备三个特点:首先,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所选案例要针对所学理论要点,能够使学生通过案例来掌握理论知识,并能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其专业应用能力;其次,案例应具有时效性。所选案例应该是近几年国内外著名企业最新的管理案例,教师应该注重知识更新,及时把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补充运用到教学中;最后,案例应能激发学生兴趣。目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学习主动性较差,所选案例应该比较新奇,激发其学期兴趣。 2.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虚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来设定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虚拟再现,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利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实践问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现:首先,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要求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处理管理事务,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和技巧。人员配置、领导等内容,可以学生扮演通过扮演管理角色,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管理游戏。管理游戏是根据管理活动的要求,以游戏的形式,由团队独立完成管理任务,达到培养团队每个成员的管理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团队任务的一种基本方法。第三,小组讨论法。为解决某一管理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决策等能力,并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2.3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创造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与交流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下两点: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三本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较差,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能提出问题,逐步启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第二,要努力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 3.教学体系的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先进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院可以以软件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来构建“立体式”教学体系。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管理学相关软件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运用、判断、整合、创造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拓宽学科内容,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可以将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网上实现在线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高立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水平的日渐提升,极大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培养工作也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所以,高校基于行业发展需求,应该积极探索“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1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分析 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其他基本条件,借以满足行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需求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希望人才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等主观素质,也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水平相对较高,能够适应人才市场中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并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贡献相应的力量。基于此,结合行业需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积极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措施,促进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全面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稳步发展。 2基于行业需求的“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2.1积极构建模块化的“双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全面把握行业需求,在充分分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布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格标准基础上,逐步构建集中学生“专业核心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划分,如基础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等,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在教育实践中,基于“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教师除了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品德、英语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外,还应关注学生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处理能力以及劳动经济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其次,在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的过程中,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实际需求,借助多种类型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实施全方位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化,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2.2积极探索构建“螺旋提升、双核并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助对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学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进而真正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真正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在螺旋渐进中得到良好的巩固。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够实现对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为学生提供相对科学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实习实践工作中,借助工学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2.3对实践教育体系加以完善 实践教育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核”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所以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保证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培养。这样,借助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综合开展,学生在“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下就能够逐步得到全面发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此外,在组织开展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提升实践教育的效果,高校也应该尝试引进“双师型”人才,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为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力求真正将学生打造成能够满足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视,结合行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作者:史洁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摘要: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逐渐成为职业院校开设和办学的重点专业课程,有关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随着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内开始大力开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教学内容的专业课程。鉴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专业性、综合应用能力以及高水平操作的固有特点,有关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专业性突出、综合应用水平要求较高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要求是现今社会发展阶段对于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就业学生基本从业水平要求最主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我国最近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之中,为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开始纷纷设立和开办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主修专业方面内容的教学课程。但由于我国职业院校对于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主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时间较短、教学经验比较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定位、培养规划、课程体系结构以及实践教学和与其配套的教学实验培训设施等等一系列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职业院校如果不能对本校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设立准确合理的专业定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事态将具有极其显著的负面影响。只有相关职业院校合理的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相关的个人性格特点方面的内容,做出准确的教学方向定位,才能更好的避免我国职业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走上传统落后的人事管理的教学道路。所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的就业过程之中,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达到用人单位对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工作水平上的要求。在科学合理专业定位的指导依据下,配合完善的教学培训设施、明确的目标以及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才能够更好的提升职业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内容上的教学水平[1]。 二、有效提高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院校为更好的适应社会新时期发展阶段的步伐,越来越多的选择开设和建立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相关内容的教学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在不断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从原本传统的高校工商管理的专业中抽离而出,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研究逐渐独立而形成的一门专业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和形成,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人力资源相关方面管理工作的工作岗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的水平等方面,已经在一个企业或者用人单位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相关职业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方向定位,才能让所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人员招聘、人员工作绩效管理、现代化工作流程分析等一系列与专业定位相配套的授课内容,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2、构建高质量、科学化课程体系 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职业院校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开办以及教学实践上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的初期阶段。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设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会选择参照本科院校之中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对于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水平上还有待提升。在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建设和构建人力资源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时,必须站在整体宏观的角度,在有效掌握和理解本校学生的个人特征以及一定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化、高质量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修课程内容安排方面的设计上,以大量的实践课程调查为基本参照依据,努力构建全新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只有这样,我国职业院校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上,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大量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3、拓宽教学培训途径、改善教学实践 不同于本科院校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实践教学方式,在职业院校中开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内容的教学课程,应该在有效兼顾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有效的注重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实践培训教学的学习成果。建立和完善与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配套的培训教学设施、有效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让相关授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更多的注重学生在相关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更加注重实践培训教学的教学理念,将对于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提供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需求内容和对相关应聘人才的要求水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各大职业院校,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纷纷选择在本校内开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方面的课程。但由于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开设上,办学经验较为薄弱,办学模式大多时候选择直接参照本科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不能更好的发挥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只有对相关教学活动做出有效的实践教学研究,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2]。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现今时期的发展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各大职业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仍旧并将长期处于不断探索和寻求有效教学途径的初期阶段。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工作环节。只有职业院校有效的掌握好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实践教学方式,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作者:吴欣欣 单位: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何种办法可以改变教学现状等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希望可以对实践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 实践 ;教学 一、引言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而实践教学则成为了人力资源专业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课堂讲述的知识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如何才能有效的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个高校所面临的难题。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设置了人力资源专这门专业,招收大量的学生,在经历了22年的发展历程,人力资源专业逐渐被高校所重视,但是还有很多的缺陷,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理念被有被广泛的运用到课程学习中。高校在选择讲师的时候,只重视他们的学历和学术水平,却忽视了根本的考察因素,那就是应聘者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有的老师可能是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之后,就直接来大学应聘,毫无实习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会显得功底不足。在对老师的业绩进行评价时,主要也是对学术水平、授课水平进行衡量,而不去考虑实践教学的因素,因为产生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 2.课程开设缺乏重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涵盖了大部分的内容,体系相当的全面。但是这些课程全部是按照管理的流程和学科体系所设置的,没有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去设置课程,简单的说,就是没有从企业的需求去开课,课程全面但是缺乏重点,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际操作很少。尤其是关于教材的内容,在高校内也产生了争议,大多数的老师对教材的内容不太满意,理论性知识过多,而企业的真实案例讲解部分却很少,导致教学缺乏特色,脱离实际,原创性比较差。 3.实践教学方法欠佳。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的老师青睐案例教学法,分析企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而得出相关的管理经验,这种实践教学方法被老师广泛的应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项目的研究、实习等方式运用的却很少。案例分析法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它不够全面,教材中的案例大多都是从图书、论文里面筛选出来的,案例更新的速度比较慢,有的时候一个案例有可能重复出现在几本教材中,案例比较陈旧,根据市场调研、项目研究出来的案例却很少出现在教材中,缺乏原创性,有的老师在讲解案例时,缺乏真实的体验,理论性知识多,对案例的分析不到位。所以说,老师在授课时,应该尝试更多的实践教学方法,将更多的方法运用起来,才可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4.基础设施的配置有待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主要包括:ERP沙盘模拟实验室,校外的实习基地等等。但是目前很多的高校实验室的配置相对的落后,只有电脑、少量的模拟软件等等。有些校领导缺乏对人力资源实验室的重视,把经历都投入到了计算机等相关的专业,觉得人力资源专业不需要太多的实验室,有一个就够了,建设的必要性不大。从而导致了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验室的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不大。 三、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 1.积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不断的完善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要不断的与企业进行合作,把企业看做成培养实践性教师的工厂。比如每隔1年,就可以派一些教师利用暑假的时间去企业学习,工作。比如河南工业大学每年都会派十多名老师去企业实习,去锻炼,实习回来后的老师在教学方面明显提升了许多。除了企业实习这个方法,还有项目研究的方法,老师可以与企业之间开展横向课题,带领学生去做项目,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积累到更多的经验。教师还可以去多参加一些由企业管理者、实战专家领导的培训班,多去听取一些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其次校方要挖掘一些校外的师资力量,比如聘用企业具有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验的管理者来校内当教师,或者以兼职的形式出任教师,又或者邀请实践专家、企业管理者来校内开展专家讲座,从而丰富和强化人力资源专业的师资队伍。 2.尝试并推广新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不能仅仅依赖案例教学法,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将几种实践教学的方法结合,利用各种方法的长处,丰富教学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已经惯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就必须要做到及时的更新,加强案例的原创性和实效性,老师学会将课题研究的最新结果和市场调研的真实数据运用到案例的讲解中,避免使用重复的案例和年代比较久的案例。另外还可以增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验室实践教学等等,合理的利用资源,将实践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首先要做好软件测评的工作,丰富软件的内容。因为在员工职业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员工薪酬管理、员工绩效管理等方面都会运用到软件模块的设计。所以实验室要做好软件模块的建设工作,学生要学会利用测评工具对员工的绩效、素质等方面进行测评,学会分析测评的结果。其次还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在管理方面主要出现的问题就是指导老师安排,是由专业的实验室老师安排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还是由授课老师就所教的模块带领班级学生来学习,这是实验室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此项工作应该由任课老师来做,老师应该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可以培养老师的技能,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迅速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就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一支师资力量强队的队伍,尝试并推广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专业和特长,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肖雨晨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管理与经济系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着教育教学手段不合理;师资力量建设不足;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在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如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以及完善课程内容设置等,以期推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力量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逐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提升,对相关方面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相关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也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所热衷的学科建设方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舶来品在国内起步时间较晚,但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其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专业设置数量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几乎涵盖了各大普通高等院校以及职业院校,专业规模史无前例;在学术研究上,由以往参照国外研究为主转为国内自主研究为主的学术氛围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系统逐步建立完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课程内容和种类不断扩充,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手段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与进步,当然,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不足,现就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做如下论述。 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手段不合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项就业指向性极强的专业,其对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的要较高,而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其他专业并无太大差异,仍旧沿用着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客体,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降低。过多的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由此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往往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状况,直接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社会效果。同时,传统的考试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填鸭式”教学的主导地位。因为期末考试内容的设置大多来源于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顺利通过考试的法宝,由此进一步弱化了实践操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教育教学手段的不合理,已经成为限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一步发展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师资力量建设不足。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难以胜任教学任务,有些年轻教师刚刚毕业便加入教师队伍,人生阅历不够,不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经验,进而难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专业水平较低,一些老教师学历多为本科,其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难以应对新形势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即便是有些高学历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也往往会选择去教授MBA等高层次的学科,由此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置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一旦踏入工作岗位,便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和信心,在忙于教学任务的同时疏忽了自身学历水平和知识储备的进一步提升。由此,造成教师队伍发展滞后,难以准确的把握专业领域内的学科发展动向,这给自己的教育教学也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并非是为了培养传统的人事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型管理人才,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其所培养的人才应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专业设置趋同于“职能模式”和“事业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强调对专业技能和职能管理的基本方法的传授,由此所培养出的人才也多为职能管理人才和事务性管理人才。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设置缺乏人文关怀,思维观念陈旧落后。一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仍秉承着将人力作为一种工具而非主体的思维观念,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事务性课程设置远远的高于观念性课程的设置,而这种过多的注重对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培养,进一步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人文色彩。上述问题的出现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应审时度势,放眼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理性科学的探寻人力资源专业学科发展的运作机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现就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在进行人力资源专业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法,减少纯粹理论知识讲授的比重,适当地增加模拟练习的内容和比重,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模拟训练、人力资源论坛以及模拟招聘会等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将课堂延伸至学生的业余时间,鼓励学生在假期或课余时间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积极参加社会实习,通过自身的切身感悟来掌握人力资源的技能和方法。学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指定一些知名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定点实习单位,推进实习与授课之间的衔接程度,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将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纳入到专业课程考核成绩当中,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各高校应着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师资结构,打造一支高层次的专业领军人物,引进一些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到校任职或兼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科研水平;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选配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走进企业,增加其实务操作的经验。邀请社会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宣讲会、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以扩充老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选拔一些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提升其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班,紧跟学术前沿问题,及时更新老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完善课程内容设置。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摆脱以往“事业模式”和“职能模式”的束缚,着力打造“整合模式”的课程设置。着眼于综合性人才的教育培养,制定人才整体性能力培养方案。以培养高层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为立足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经营环节分析能力,核心问题的识别能力、宏观战略目标的制定能力以及对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等高层次的管理能力;加强学科的人文气息,注意与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科类学科之间的衔接。增加观念课程的比重,减少事务性课程的比重,以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淡化专业意识,增强适应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才市场的竞争程度日益激烈。面对这一新形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重新整合的时代要求。为此,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强化基础,淡化专业,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王豪杰 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1实践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主要学习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的知识。高职院校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征,将职业技能培养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所以高职院校应尤为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获得实践技能,从而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就业状况。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调研,大多是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删改。教学安排上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针对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与学校自身定位相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从而导致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2.2教师缺乏实践能力 培养高素质高职能人才,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企业管理的实践经历。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高校研究生毕业,从学校毕业就走进学校进行知识的传授,缺乏在企业工作和锻炼的实践经验,课堂上只能进行枯燥的理论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指导学生开展岗位技能训练,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在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培养的学生知识的掌握局限于书本,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无法在毕业之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2.3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缺乏 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以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很多学校由于资金投入有限以及对于文科专业不够忽视,无法配备专业实验实训条件,致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未来工作所必须使用的专业软件,以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进入实际工作状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让学生深入经营管理实际,切身体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然而很多学校和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点或者合作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不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合作仅仅停留在表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3改革思路 3.1构建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上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构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出发,构建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课内实验教学,主要针对专业课程的具体项目,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课时,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形式的运用,达到基本技能提高的目的。二是课外实习,主要指的是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对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缩短岗位适应期、提升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由此更好地实现与工作岗位的衔接,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 3.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专业实践教学来说是前提条件,也是重要保证,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必然影响高校实践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多渠道培养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应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加强专业实务训练,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顶岗锻炼来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任职要求,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确保自己所教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同时专业教师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地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研究,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有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企业专家作为课内实验、校外实习的指导教师,提升实践教学的整体师资实力。 3.3加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及时进行专业软件和设备采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实践教学措施顺利实施。加强校企之间、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利益共同体建设,形成企业和学校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地补充课堂教学,拓展学生实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作者:张浩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专业讲求实践和应用的特色。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任务驱动教学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当而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任务驱动教学则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构建过程而非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让•皮亚杰(JeanPiaget)和维果斯基(LevSemenovichVygotsky)提出的智力发展理论是现代建构主义的核心。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取自教师的教,而是学生在真实的情景或教师创设的问题中,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相互协作。在具体的任务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活动,因而,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提升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人力资源专业的特点 人力资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基本知识,侧重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劳务关系等六大板块的实践,理论结合实际,旨在培养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人力资源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要有专业的操作技巧,还要有思维分析能力,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进行战略分析,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还要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人力资源很多工作的完成都是借助交往实现的,交往对象很多,比如领导、下属、客户、应聘者等。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的设计 任务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任务的设计要尽量与现实情况相同或相似,某些企业真实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层次性,以应对不同基础学生的要求,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任务设计不能过于枯燥,要遵循创新性的原则。 (二)任务的开展 在创设具体情境时,以人物为中心,给学生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以文中“为苏泊尔招聘人力资源总监”为例,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制定具体任务,如第一组负责招聘渠道的种类及如何选择适当的招聘方法,第二组负责招聘程序、招聘方案主要内容的解答,第三组则负责招聘广告的编写方法和技巧问题等。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主动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以此来构建知识。 (三)任务的执行 教师只需为学生提供相关线索,如苏泊尔人力资源总监的日常工作视频等,让学生查找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取长补短,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互补,可以加深对整个任务解决的印象。教师虽不直接参与学生任务的执行,但可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任务顺利、高效地执行。 (四)任务的评价 任务评价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可把学生搜集招聘渠道的种类及如何选择适当的招聘方法、程序、方案、广告的编写方法和技巧等,以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取得的成效纳入考核范围,以督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人力资源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独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机会增多。但仍有一些问题:任务的设计上,要把握人力资源专业的特点,注重其应用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注意任务层次的划分,把握好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注意教学进度的把握;注重评价阶段的科学性和客观公正。 五、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应提高,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虽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仍有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但任务驱动法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专业教学的效率,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师圣媛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与改革的目标 (一)宏观就业形势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毕业生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毕业生人数为749万,加上20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5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其二,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劳动者有创造力、有一技之长。国家也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让大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企业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都非常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核心竞争力总是以核心员工为依托的,因此,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过去,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大多凭经验、靠感觉,但在目前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对人才的吸引、甄别、培训、考评、激励、职业生涯规划等,需要更加缜密、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操作。因此,企业对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求日益增多,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企业找到合适的、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并不多,整体上的就业质量比较低。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具有共性的问题是: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系统性、理论性、完备性,忽视了对技能与胜任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在专业教学方法上,大多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主,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方面进行知识灌输,缺乏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缺乏学生的模拟训练和情境体验;三是在师资培育方面,以科班出身的理论型教师为主,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操作型教师。以上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表面上看,似乎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但那些知识只是存在于特定的“理想”状态,当毕业生真正接触工作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出现手足无措、不能马上胜任HR工作岗位的现象。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更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环节设置等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改革措施,力图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熟悉和掌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几个模块的理论内容,同时要熟练掌握各模块对应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未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胜任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1.增设人力资源市场参观实践课程。人才市场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最佳的实习实践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看到真实的专业实践与应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至少应有两次深入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的经历,并把它列入假期实践的范畴,给予相应的学分。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试图达到目的有两个。第一,让学生了解目前就业形势,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一大二学生一部分还比较迷茫,不知道本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应该休息一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参观人才市场可以让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就业压力,重新调整坐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第二,现场观摩招聘面试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模块是人员招聘,招到适合岗位的人才是企业用人的第一步。通过参观人才交流市场,学生可以学习企业方如何设计招聘问题,面试应注意的技巧等,这种观摩比传统教学更直观、冲击力更强。第三,了解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岗位要求。促进学生思考企业对招聘岗位的要求是什么,要胜任这个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分别是什么。只有抓住企业的需求,专业课程学习才更有针对性。这种观摩实习往往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实务模拟课。专题实务模拟课程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等模块,由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置一些管理任务、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模拟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某些角色去完成任务,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所学的知识,增加经验,提高相关技能。比如,“招聘模拟”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组织、参与、评价招聘面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招聘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应聘的基本技巧。具体过程是:将学生分成特定的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一组是求职者,保证每个企业有几名应聘者,准备回答用人单位提出的面试问题。第二组是招聘方,负责招聘广告、职位的设计、考核表格的制作和面试问题的设计。第三组是点评嘉宾。由同学与任课教师一起按照成绩评定标准,为每个小组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对每一个环节的优缺点进行点评,最后给出考核成绩。再比如,培训模拟环节。通过模拟培训方案,让同学们了解整个培训活动流程,把握关键点,掌握演讲培训的技巧。具体过程是:每组选定一家企业作为模拟对象,根据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其中一门培训课程的展示,主题自选。然后,请同学和指导老师现场点评每组同学设计的培训方案以及同学模拟培训课程的表现,互动交流,给同学们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 1.善用课题展示、团队讨论式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那么同学们将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角色,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很容易引起学生厌学、逃课的心理。因此,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课程模块的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课题,如“请调查并评论某企业员工福利制度体系”、“评议某劳动关系纠纷引起的争议”、“评析某企业的组织结构”等,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汇报。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尝试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另外,讨论式教学法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讨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组同学通过分工合作,讨论和交流,形成最后的汇报材料,用PPT或视频的形式按组进行展示。通过和同学们的互动,加深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态势,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享汇报和竞争合作,也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完全发挥出来。 2.挖掘本土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案例教学是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非常广泛的重要教学方法,它本身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以往的实践教学证明,哈佛大学商学院或世界五百强的经典案例,虽然代表性强,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紧密,与同学们产生的共鸣并不多,容易让学生丧失兴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仅经济建设成就显著,而且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涌现出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近在咫尺,贴近生活,值得我们去挖掘与探讨。教师可以把学校、生活以及企业的案例引入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真实性与体验性。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同学们积极思考。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把案例中的道理揭示出来。 3.善用情境模拟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某些特殊“情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操作性、趣味性强,注重实效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也适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主要通过模拟的方法设计出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中可能面对的场景,并组织学生参与到模拟的情境之中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情境模拟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当管理者,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面对的模拟情境,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素质测评模块,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场景:如果你是一名实习生,周末在博物馆加班时突遇大火,该如何处理?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考查其相关的能力和素质。 (三)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改革 1.成立HR讲师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和价值取向。高校应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说,依托企业人事经理协会成立HR讲师团,可以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局面。第一,除了定期邀请人事经理来校做专题讲座,还可以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根据合作深度和教育实效,按一定比例减免企业的税收,或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第二,积极建立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多种合作。让企业的人事经理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环节开发体系,共同编写教材、设计课程,辅导学生毕业论文。第三,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让企业与学校的人才流动起来,鼓励专业老师兼职、挂职、交流、培训,加速知识结构、技能的更新。第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文科课程,理论偏多,要想让理论指导实践,就需要创造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去体验和感悟,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运作流程。 2.成立校友分享会,整合校外资源。杰出校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不乏有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已经成为骨干和精英,通过校友分享会,一方面可以让优秀的校友分享自己的职场心得,分析专业发展的最新态势;另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在校学生的距离,有亲切感和说服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情况,也影响着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分享会结束后,同学们还可以围绕专业问题、就业、面试技巧等问题向校友展开提问。通过优秀校友的经历,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发挥校友分享会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做好校友会会员发展工作,在现有通讯录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校友资料的搜集、整理,完善校友数据库,不断壮大校友会队伍,为今后开展校友工作打下基础,进一步增强校友会的发展后劲。第二,校友会不是法定的组织,要为大学生、校友提供有价值的活动,才能让该项活动持续进行,这就需要设定主题、长远规划。为此,可以通过开展平等交流、互帮互助以及各类趣味性活动,进一步加深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校友们排忧解难,共同分担彼此的艰辛与困苦,不断增强校友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3.以“双师型”为目标,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师资力量是实践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目前,一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是硕博毕业直接任教,缺乏专业工作经历,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匮乏,与企业的接触较少。还有一部分任课教师是从公共管理或心理学等专业转过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荐教师到企业挂职,推动教师积极转换角色,增强实践经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可积极探讨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成为兼职教师。学校应在促进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和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方面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所有在岗教师都有必要定期在企业对口岗位学习实践一次,每人实践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而且要把此作为硬性规定,严格执行。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业绩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中,激励教师与企业互动,同时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四)基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氛围改革 1.开展拓展性意义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意义学习,拓展性意义探究包括兴趣、思想和技能拓展。教师在课堂的作用就在于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兴趣,思考内容的科学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和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拥有真正的技能并合理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全新问题或困难。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缺乏一技之长,仅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对学生的全面塑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决定了企业对文科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理论知识显然很难支撑同学们能力的提升,只有掌握了学习能力,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实习兼职,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个领域的最新动向,提高自主学习的技能。 2.运用迁移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迁移有两类:一类为特殊迁移,主要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另一类为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迁移的效果是指提高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将原有的信息片段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并把它融化在经验中,使个人经验产生积淀,就完成了迁移。大学生属于高认知表征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中应合理引导,让同学们掌握学习迁移理论,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员工激励等各个模块的内容串联起来,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去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同学们把已经掌握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五)建立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发挥企业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层次。目前,许多高校都有与企业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向,但往往停留在签订协议的初级阶段,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各院校建立实习基地以后,真正能起作用的也为数不多。如果双方能深入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高校能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减轻招聘压力,获取所需的人才。所以,高校与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拓展合作的深度:一是学校教师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二是企业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基地;三是企业和高校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层次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另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企业缺乏积极性,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下,高校和企业享有共同责任,我们需要发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 2.促进校企合作长期、有效发展。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均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校而言,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解决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解决用工需求。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普遍处在较松散的状态,没有计划性,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实现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合作机制是否具有长效性。高校应主动深入行业协会、企业宣传学校、了解企业,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为企业提供专业性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人才。企业也应与高校联系,了解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困难,认真思考校企合作双赢问题,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出一份力。政府更应牵线搭桥,鼓励企业积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为地方高校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学校、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长期合作。 作者:陈瑜 陈俊梁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文化也随之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全方面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明白其中的内涵。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式教学,逐渐将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明确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前言 语文不仅是教学的基础学科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其他学科的学习,更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以及学生自身应关注我国传统文化,教师应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应积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此推动小学教育的整体进程。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教育机构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但教学模式以及教育理念依旧相对传统,部分教育机构评判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依旧是考试成绩,进而导致部分教育机构中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日常教学中更注重课本内的知识点,进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内容。此外,部分教师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并不深刻,进而导致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得不到深刻的讲解,从而导致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无法全部发挥,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课本中的许多古典文化内容都是这样,作文语文学科教学,教师不应该只教会学生搜寻其中的“考点”,更应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学作品中体现的诗人的情怀和精神境界,这样学生学习到的是“学问”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学问”,是真正能够内化为学生文化素养的,在其人生中更能长久地发挥效用的因素。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传统历史文化中,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保障,连接着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教学旨在学习语文知识基础上,了解并认识传统文化与历史,体验优秀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学习优秀课文内容,自身形成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树立长远理想目标。利用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良好语文阅读习惯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这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想要教给学生一滴水,自身要有一桶水”的教学原理普遍被人们所了解。该观点在传播和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亦是如此,教师要自身先深刻的了解到传统文化的本身才能够更有效的向学生渗透。转变以分数为标尺的传统教育理念,主动并且积极的接受新教育理念,全面掌握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1]。在素质教育氛围影响下,学校教育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明确非常重要,增强其学习主人翁意识,老师发挥着引导作用,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语文学习中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 (二)结合课外资源,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因其自身的特殊时期,好奇心以及活泼好动作为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因此,为能够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教师应积极运用教学资源,除课本以外,还应拓宽教育范畴,例如,购买相关书籍,学生接触书籍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的学习我国传统文化,长此以往,使其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2]。 (三)多元手段落实教学 因为小学生正处于生长比较特殊阶段,将在年龄与性格等方面带来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自身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其发展动态与心理需求加以充分的关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兴趣进行充分的激发,是学生能够积极对传统文化进行接受并深入学习。比方在《春晓》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对古诗所呈现出来的意境进行展示,并根据的这个意境对古诗内容进行朗读与背诵,从而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而教师则需要在此意境当中对每句诗内涵进行深入的阐述,进一步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延长。通多媒体手段能够是传统文化知识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对其实现渗透。结论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应明确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其养成良好的语文与人文综合素养。将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实际生活以及教学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世方.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11):53. [2]万利利.在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浅谈[J].好家长,2015(4):79. 作者:秦春香 单位:德惠市边岗乡双城村小学
文化建筑论文:城建档案文化建筑论文 一、城建档案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工作的依据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各种要素、现状条件和基本特点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综合、科学的预测和设想,通过论证制定规划的方案,经审批后付诸实施。城建档案为城市基本建设提供了有力依据,不仅能缩短规划设计时间,也能大大缩短施工期,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是长期和永久保存的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维护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为城市拆迁、修建、扩建工程各方面的工作提供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合理地利用城建档案,能促进城市建设顺利有序的健康发展。 (三)城建档案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凭证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如今的城市地上高楼林立,铁路、道桥纵横交错;地下给排水、煤气、通讯、人防等工程管线密集如织。要对这些城市基本设施实施有效的管理与维护,就必须有完整、准确、系统的城建档案做依据。如在城市突发自然灾害和工程事故中,城建档案资料提供的可靠依据和凭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城建档案是编研工作的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档案的编研资料只有依赖于大量完整、系统、准确的原始城建档案,将相关信息逐一列出登记、汇总,编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解决征用土地、地界纠纷等方面的问题时,城建档案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也是城建和规划部门重要的参考文献资料。 二、城建档案的特征与特点 (一)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城建档案从归档范围上看,有工程前期准备阶段形成的资料,如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等内容;有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如施工技术资料、监理资料;有在工程竣工后形成的材料,如各个专项验收资料以及有关的照片、录像等内容。显而易见,城建档案的内容和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且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二)归档周期长,连贯性强 建设工程从立项、规划、决策等先期准备工作经工程施工到竣工验收,基本上要经历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每一阶段形成的档案资料,既类别分明,又环环相扣,形成各自独立且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真实、连贯、系统地反映出工程各阶段的建设进程。 (三)涉及部门多,资料来源广 城建档案工作不只是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还涉及到城市规划、电力系统、给水排水、通信、环卫等诸多部门,其来源广泛,管理起来难度较大。除了上述城建档案自身具备的特点,作为科技档案的一部分,它还具有动态性、精确性等其他特点。 三、依法科学管理,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 (一)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加强城建档案管理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城市发展历史及发展规律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整个社会构筑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固基石。所以,必须强化法制观念,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各职能部门要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使城建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抓好组织落实,建立有效档案管理网络 抓好组织落实是所有工作成败的关键。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经常会发生变动,为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具有组织性、连贯性,应建立一个与工程相对应的完整的档案资料管理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成立综合档案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派驻专人监督指导档案工作。 (三)全程跟踪和严格控制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通常会发生设计变更、项目增减交替进行等情况,为此,对工程档案资料的形成、积累、变化必须全程跟踪严格控制,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检查,确保变更、修改或补充的工程资料有序、完整,使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 (四)按阶段有序归档 在工程开工前,就应把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批复、用地规划、工程规划、勘察设计等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在工程施工阶段,注意变更修改、技师事故记录、施工记录等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程竣工后,将完整的竣工图纸、各专项验收报告及上述阶段的档案资料统一立卷、归档。这样收集整理的城建档案就可真实、完整地反映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为施工服务,也为工程竣工后各个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工作提供了系统可靠的依据。 四、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城建档案只有通过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为了开发利用城建档案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利用城建档案资料汇编 城建档案资料汇编是以年度或专业类别为单位,依据城建档案资料内容进行的分类汇编,是现行城市基本建设管理的法规、规范标准的文集,是编制城建档案的联合目录,是揭示全市城建档案馆和各个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档案室全部馆藏的大型检索工具。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只有主动提供汇编,提供利用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城建档案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二)主动提供城建档案信息利用服务 现代的档案利用服务,必须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方式转变,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城建档案中存储的设计理念、工艺技术等信息,以供参考。如在拆迁、改建工程中,可将已存档的地质勘察报告资料提供给施工单位,帮助其了解地质情况,这样可以节省重新勘测的费用,保证工程顺利有序地开工。 (三)积极改变城建档案利用服务方式 城建档案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服务状态,必须向开放型、开拓型服务转变,面向全社会,为方方面面的城市建设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特别是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今天,开展国内、国际间城建档案学术交流活动,是促进城建档案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市场的开放,城建档案作为科技信息的成果和载体,已带有商品的性质并具有商品价值。企事业单位之间可实现有偿的技术转让。这就进一步发挥了城建档案作为科技交流工具和实体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完善的城建档案网络服务 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地下管道密如蛛网。城建系统各部门间各行其是,互不通气,经常发生工程施工损坏通讯线路、自来水管道、煤气管网等,经常出现重复施工现象,给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了巨大浪费。这就要求各市级城市建设部门建立城建档案的网络系统,与国家城建档案信息中心相连接,实现资源共享,就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促进城市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文化建筑论文:城市环境文化建筑论文 1、项目概况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区位优势显著,地域特色鲜明,产业实力雄厚,现已发展成为东北县域的领军城市。近年来,随着全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化及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大力关注,瓦房店轴都剧院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是集文化活动、演出、艺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城市文化建筑,主要包括剧院、数字影厅、展厅、会议、艺术培训及排练等功能,建筑规模11000平方米。项目位于距瓦房店城中心西南5公里的新商务核心区。基地处于新区的重要位置,北侧为联系新老城区的主要市政道路,西侧正对城市交通环岛,东侧为拟建城市公园用地。该项目旨在通过大型城市公共文化建筑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区域发展、丰富公众文化生活。 2、设计理念 2.1开放性 当代城市文化建筑不应仅是特定文化活动的盛纳空间,更应是一个向城市开放并吸纳公众参与的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场所。轴都剧院应该在满足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打破传统的、封闭的空间模式,追求一种与城市空间及周边环境积极对话的崭新的、开放的场所体验,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潜力。通过城市界面、环境景观以及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开放性设计,轴都剧院将实现新塑城市形象、触发公众活动、共享文化资源,进而与城市环境及市民生活完美融合。 2.2地域性 设计应扎根本土,追求地方性和独特性,避免盲目追随时下流行的形式表现。瓦房店境内多低山,呈现辽南丘陵地貌,连绵低矮的山体覆盖了所辖区域约六成的面积,构成了独特的城市地景;瓦房店市矿藏资源丰富,矿种繁多,尤其盛产优质金刚石,被誉为“东方钻石城”。轴都剧院设计试图转译城市地域文化元素:以起伏曲折的天际线“再现”城市远山的示廓;以刚性不规则块状体量“映射”金刚石矿体;以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还原”地貌地景。 3、设计诠释 设计追求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关注公众行为的场域性与复杂性,体现文化建筑的标志性与地域性。以视觉通廊及行为流线为纽带,有机组织室外广场与室内中庭,形成动态、开放的空间布局。形体生成是基于对基地周边环境的城市设计分析而得出。鉴于基地的城市属性及建筑的形象需求,轴都剧院采用集中式布局,以整体性建筑体量塑造其标志性。同时为避免大型建筑尺度对城市空间及公众心理带来的违和感,建筑师基于开放性设计原则对建筑体量进行了一系列形式操作,使得建筑与城市在空间视觉及空间动线上产生积极而有效地关联与融合。设计中,以基地西侧城市交通环岛为空间节点,向基地引入一条空间轴线将建筑体量一分为二,形成实、虚相间的体量关系:两个实体通过切削及异化变形,分别形成剧院的两大功能组团部分;相间的虚体则形成集散、共享、休闲、展示等多功能一体的联系空间部分,虚体部分亦连接场地里南北两个休闲广场并直指城市空间节点,在空间轴线上形成视觉通廊的同时,功能上也实现了对城市及公众开放的多维可能。 建筑功能依建筑体量分为两个部分:东侧主要为剧院,包括观众厅、舞台以及相应的辅助房间,同时设有部分展示空间以及办公用房;西侧为数字影厅和若干大、中、小会议室。中间部分为开放的共享中庭,可以容纳展览、交流及部分临时活动。艺术培训及排练室安排在地下一层,与大规模公众活动分开。在当今城市文化建筑功能复合化的发展趋势下,相对独立的功能布局可以使各组成部分不受干扰地各自运行,也可在需要时整体运行,并行协作。建筑设置双向公众入口,北侧为功能性建筑入口,西南侧入口在满足功能性使用的同时更多地承担表征建筑形象的需求。建筑形体将场地划分出南、北两个广场,与公众入口分别对应:南广场以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为主,注重公众交流及室外文化活动的场所营造,线性水景设计既界定了广场活动场域又强化了剧院入口的空间引入;北广场以硬质铺地为主,主要供人流、车流集散及举办部分简要室外活动。道具、演员及后勤出入口设置在建筑东侧,避开公众活动流线。场地内沿钻石大街一侧布置带状绿化,南广场布置连续的面状绿化,绿化以抽象展现城市丘陵地貌的微地形植草坡地为主要形式,意欲再现典型性地景,表达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起伏的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在视觉上增加了环境的识别感,在体验上增添了场所的趣味性。景观设计中还运用了水艺元素,不同形态的水景设计既丰富了空间的视觉层次,又可调节环境的微气候效应。软、硬质景观元素综合构成了立体化、主题化、人性化的整体空间环境体验。 建筑形体简洁,形态呈现不规则块状组合,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矿产金刚石的形态,表现出鲜明的建筑性格。不规则形体的组合使建筑的天际线在动态视角的观察下,呈现高低起伏的、丰富的变化。建筑体量基本采用石材全包裹,纵向错位拼接的肌理设计增添了建筑的挺拔与力感,石材颜色选择浅黄褐色拼色,具有辽南城市色彩的地域性。建筑表皮还应用了玻璃幕墙及百叶格栅,实现了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公共文化建筑的开放度得以实现,城市表情,特别是城市夜景得到极大的丰富。 4、结语 城市文化建筑无论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其自身也伴随时代变迁及生活变革经历着一系列的演变,而关于其创作的讨论因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在建筑界亦倍受关注,历久弥新。建筑师借文化建筑创作展现设计理念与才华,但也不乏借机标新立异、浮夸设计。瓦房店轴都剧院创作充分尊重城市环境及地域特质,以对二者的深度解读为源,摒弃浮躁的唯形式论,理性而客观地展开设计,完成场所新塑与文化表达。城市建筑无法脱离现实环境及地域文化的约束而存在,任何设计亦都应在追求优秀创意的同时,关注真实的设计条件及其蕴含的文化特质,方能更好地表达出设计的内涵与本真,城市公共文化建筑亦不例外。寄望此次设计对未来城市文化建筑创作有所启示。 作者:郎亮 张宇 刘九菊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文化建筑论文: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 一、概念的界定 (一)审美心理 对于审美的通俗理解,大多数人都解释为对美的感受与体验。具体的解释就是人们在对美的体验中所享受到的情感自由的过程。优秀的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不仅可以使设计师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与创作的灵感,还可以对民众的审美心理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为设计师掌握民众的审美心理的普遍性与趋势性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在当今众多的多元化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必须对大众的审美趋向做出清晰的判断,以便更好的迎合大众日新月异的审美需求,建设出更多优秀的文化建筑。 (二)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文化建筑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能提供给人们学习、休息、娱乐的公共场所,比较常见的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游乐场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受到文化建筑的数量、质量、类型的影响。我们要致力于建立多种多样的文化建筑,为民众的日常生活、娱乐、学习提供更多的有利空间。 (三)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是指在不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运用建筑美学理论知识与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以环境为衬托,设计创作出既能满足民众物质与文化双重需求的室内外环境。它不仅要有完善的功能设施,还要体现出所在城市的文化氛围、城市风格和历史文化特点等精神文化要素。环境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着民众的需求,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设计创作出具有使用性与美观性兼具的室内外环境。 二、文化建筑的审美特点 文化建筑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对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建筑不仅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文化交流,还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包括工农业、服务业的文化交流。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筑也有利于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出色的室内外环境也对文化建筑的功能起到深化与延续,使文化建筑的内涵美得到更好的挖掘与显示。纵观优秀的文化建筑可以发现其都具有几个审美特点: (一)审美的主体呈现大众化特征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建筑不单单只强调使用功能,它的文化传承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建筑应该努力体现大众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公众需求的多样化,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创造出与大众生活接近,大众容易理解的文化建筑设计,为民众的生活学习以及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好的公共交流平台。 (二)文化传达的模糊性 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所传达信息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当其传达的信息不确定时需要人们发挥想象力去修缮。所以面对同一个文化建筑人们往往对它产生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文化建筑的这一特性一方面是由人类思维的模糊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其所需的复杂的学科知识所决定的,所以人们在面对建筑物时只能掌握其主流思想不能十分准确的描述出具体感受。 (三)审美的直观性 审美的直观性是环境设计十分明显的特征,文化建筑所要传达的信息要通过文字、图案、形状、颜色等符号表现出来,正是依托这样的符号才使得文化建筑具有感觉和视觉上的直观性。 三、文化建筑环境设计的本质特征 (一)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是公共文化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从最初的信息交流站到今天的新型的文化交流中心,逐渐的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民众的学习生活。 (二)文化建筑充当着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友好使者,以实物为载体,把文字结合的图像当作辅助性工具。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大众的眼界得到开拓,丰富民众的文化知识,使其更加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 (三)文化环境的设计体现着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是承载文化多样性的载体。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建筑所体现的文化价值理念与信念是截然不同的。如封建社会的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多体现了统治者炫耀与财富的特点,建筑的环境设计极尽奢华;当今社会,文化建筑着重体现我们新时代的文化理念,表达出了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四)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成果。我们中华5000年文明是由许许多多的文化建筑承载的,他们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代表着我们在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结晶,代表着一个地区特色的文化理念,如美国的白宫、英国的大笨钟、埃及的金字塔。文化建筑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展示本国风采的重要场所,成为新时代文化活动的新宠。 四、结束语 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努力在追求一种自然规律与审美趋向完美结合的状态,是使人类生活环境与审美情趣相统一的过程,是人类在创造没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要努力使我们的文化建筑呈现出新时代的风采,让民间艺术重新发扬光大,旧貌换新颜。大力弘扬我们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消除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隔膜感,唤起新生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亲密与热爱,让我们文化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作者:周冰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艺术系 文化建筑论文:陪都文化建筑风格探究 本文作者:李秉奇 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重庆的建筑设计开始注重将西方理念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着眼实用。对当时陪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国难关头,经济凋敝,物资匮乏,城市建设必须尽可能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同时也必需满足基本的审美要求。为此,设计者在建筑选址、材料取舍、规划设计上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势就形,成功筑造了一大批优秀建筑。这些建筑既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在建国后的学校、科研、政府办公楼的设计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沿袭和发展。陪都建筑所具有的典型的中西结合或中西混合的风格,在目前现存的许多旧建筑中,仍可以切身感受到。这些建筑糅合中西,并加以发挥,呈现出多种品貌:政府办公楼多采用砖石材料,庄重典雅,简洁质朴,稳妥牢固;官邸别墅依山就势,砖木结构居多,突出实用和审美;民居建筑简而易行,竹木材料大量使用,滨江、山地吊脚楼相得益彰……各阶层的各种使用功能的建筑组合成了重庆的独特城市风貌,成为重庆自己的时代标志。长期以来,我们都没能重拾抗战时期建筑的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城市建筑无视传统的承继与发展,本土特色无以彰显,直至城市现代化设计日益陷入盲目的尴尬境地。为此,我们希望对前辈的优秀建筑文化元素加入吸收、利用和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能够营造山城独特建筑气质的道路。 在对市委礼堂进行改造前,时任重庆市市委提出了三项原则:一是礼堂改造不搞现代设计,需要充分体现重庆特殊的文化内涵,结合市委大院风格,要有文物感、历史感,体现文化概念;二是要保持坡地特色,营造依山就势的韵味;三是要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看似简单的三项要求却为今后进行同类型建筑设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这一改造项目于2008年完工。作为陪都风格建筑设计的比较成功的尝试,笔者在此将其作为一个例子进行探讨,希望对类似业界有所助益。 礼堂位于市委大院内,总建筑面积5700m2,基地呈矩形,所在地段为坡地,与原国民政府办公楼相近。此区域内还有、宋美龄、李宗仁、张治中公馆。这些均是庄重内敛的国民政府时期建筑,而市委礼堂则是上清寺片区具有典型的抗战陪都风格的建筑群落的代表。礼堂最初为国民政府小礼堂,后在80年代拆除,经过重新设计,灰白色砖饰面平屋顶和生硬的轮廓线造型脱离了大院原有格调,造成了视觉上的割裂感,与机关大院内众多的抗战陪都时期风格的办公楼格格不入。由于此建筑在汶川大地震后产生大量裂缝,必须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经市委研究确定该建筑为排危加固改建工程,同时也对建筑外形的适当改造提出了要求。所以,在特殊的地理位置空间中处理好少拆除、维持依山就势的坡地建筑韵味,同时要做出历史文化感,成为项目设计的整体指导思想。 改造设计中的第一任务是对礼堂进行加固,并达到抗震要求。这需要在改造中改变以往的承重设计,对结构予以重新调整。第二任务是完善功能。重点是理顺关系:紧紧围绕礼堂主要使用区域,合理布局各个功能部分,从时间和空间上理顺其内部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设计完成后要达到各功能区域既相互独立又联系方便,同时还必须有效地避免交叉和干扰,满足各种功能单独或同时使用时的不同要求。第三是处理好礼堂和市委大院之间的建筑风格协调问题。设计需要在“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前提下,采用地域主义建筑处理手法,以抗战陪都风格来打造礼堂形象,赋予其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设计上通过对建筑形式,色彩,材料肌理,细部构造等方面的处理,使该建筑融入市委大院的建筑群中,并成为新亮点,提升环境品质。 改建后的礼堂对部分分区和功能进行了重新设置。负一层为配电房。一楼为礼堂大厅、舞台,并附设休息厅、宴会厅及艺术长廊。二楼夹区为办公区域。礼堂共设五个出入口,分别为主出入口、次出入口、休息厅出入口、办公出入口和舞台出入口,保证了使用功能的完善和分区明确。在建筑设计上,改造后的礼堂集中了本区域的建筑特点,即将礼堂视作有机整体,外立面前后对称,联系紧密,浑然一体。主出入口为欧式拱形门,顶上加传统的中式大屋顶,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典型陪都风格。外墙为白浆勾缝的深灰色墙面,中式歇山大屋顶采用陶瓷波纹瓦饰顶。 旧礼堂、楼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周围附属用房采用砖砌体承重结构,而两种大相径庭的结构体系不分彼此地结合在一起是抗震概念设计中的大忌。楼盖全部采用预制板,大跨度屋面采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屋架和预制预应混凝土大型屋面板体系,整体性较差。在加固改造工程设计中,礼堂四周和后面的楼厢、两侧的双墙及前面的台口梁、台口柱、耳光房被保留下来,拆除了全部承重砖砌体及预制板楼盖、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屋架和大型屋面板。在周围已拆除的位置,根据改造后的建筑平面布置了新的框架结构体系。保留下来的原有框架结构通过植筋技术与新增的框架梁结合,通过现浇楼盖的整体作用连接成了一个新整体。 市委礼堂改造完成之后,坡屋顶、青水砖墙、拱门入口等典型的抗战陪都风格基本元素紧密呼应了市委大院的建筑气场,与桂园、周公馆、特园、张骧公馆等抗战陪都时期人文建筑景观相映衬,一扫旧礼堂对周边区域的割裂感,自然地融入了整体环境之中。 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必然是有记忆的城市,是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意义的城市,这是城市的文化价值所在。抗战文化是近现代中国的特殊产物,各种优秀文化、科学技术短时间的迅速集聚催生了早熟的陪都文化。打造陪都时期建筑群落可以引发人们对时代的共鸣与认同,也是对重庆城市文化建设底蕴的有力提升。改造设计完工之后的市委礼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对这种历史人文情结的认同。 可喜的是,目前重庆打造历史文化建筑群落工作已经展开,中国派历史陈列馆、市政府办公楼改造等设计项目与上世纪30-50年代的建筑相呼应,并辐射周边的布局正在形成,这无疑将成为一片重庆陪都风格的代表性建筑群落。这是对设计界追求单体建筑新、奇、高、大风潮的矫逆,是城市新地标理念的一次刷新。我们应投入更多精力,在维护旧有建筑风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重庆城市文化独特品质,展现城市特有的风貌。 文化建筑论文:地域文化建筑的表达方式 本文作者:时祥超 单位: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建筑所 建筑,是一面镜子,形象而又具体的反应着时代的需求和当地先进的文化。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必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灵感与启示。当人们从一个城市进入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从他们的建筑上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就是建筑设计的魅力,这就是地域文明的象征。然而,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极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韵味的建筑和街区被那些形式统一、缺乏地域性、独特风格的建筑无情的取而代之,地域文化式建筑似乎正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为此,我们要高度提倡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要对地域建筑进行保护、更新与发展,要让优质、引人的建筑从地域的土壤中培养出来,让文化的光芒在建筑设计内涵里绽放出来。 1.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形成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和人文因素如经济、宗教、政治、艺术的综合作用。从广义上来说,地域文化的建筑反映了当地的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是人们通过体力与脑力创造出来的成果,是沉淀与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结晶。之所以地域文化造就了建筑的一大特色,那是因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中所隐蕴的内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这种种的不同,建筑设计者跟随不同地域的构思灵感,结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就建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土壤可以滋生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是相辅相成的,是共同推动、不断演进的。 走进一座城市,从建筑上就可以看出所在区域的人民都在追求着什么。以全球化为背景,放眼各国的建筑建造,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欧洲的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这说明欧洲人重视历史和政治;美国的城市集中地带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这是在向世人们显示美国人看重经济效益,强调物质的实用性;再如我们中国,中国多于皇室建筑,喜欢修筑庭院、园林,这表明中国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正是因为这些性质,创造出了一件件独具特色的建筑作品。综上所述,大到每个国家,小到每个地区,建筑内涵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动态的、是发展的,用建筑的方式来展现地域文化的风采,这不仅对建筑,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动而又形象的完美诠释。 2.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各式建筑风起云涌、层出不穷,如浪潮般铺天盖地。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建筑文化也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使得建筑类型出现了趋同现象。虽然,吸取国外的文化精髓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面貌也可以焕然一新,但各个地区独有的文化特殊性、民族性却一点一点的被压抑了,致使建筑风格、建筑形式雷同,同时,地域建筑的特色慢慢消逝、城市的地域文化亮点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扬与传承。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建设有理有据、势在必行,而且也是无可厚非的。地域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每个地区若想展现他们的文化气息、民族风情,通过建筑艺术去表达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就拿我们伟大的祖国来说,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56个民族里个个都拥有着自己独特、深厚的文化,这种底蕴怎么既形象又具体的展现出来呢,那就要堂堂正正、活生生的摆在世人面前,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就是一个完美的举措,优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地域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将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民族背景用建筑设计者的大画笔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之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要保护各地方的文化遗产,不要让它被时代所冲刷,要彰显个性,突出特点,让宝贵的地域文化依附建筑世代传承。 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方法 3.1找准切入点 关于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顾名思义,就是要注重地域与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而流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概念要求越来越高,处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今天,国外现代建筑的各种理论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设计主题也是空前的活跃。那么,如何找准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如何继承并且汲取先进建筑文化的精华而又不失对原有文化的保留,这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3.2突出重点、表达准确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不是对躯壳的塑造,而是注重感情的抒发。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思维模式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构造中去,同时,对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经济基础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注意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从根本上、深层次找到建筑灵感,从而创建新的思路。地域文化建筑的特点就是民族、民间特色性,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内涵和地域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建筑设计师不能随波逐流,不要只会复制和粘贴,民间文化是一切艺术之根本,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都要形象化、现实化的表现建筑艺术,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3.3总结经验,选学得当 建筑设计者就像一位优秀的裁缝和艺术家,可以将人们所想、所看、所表达的用形状建筑体现出来。所以,每一件有关地域文化的建筑作品都要细细斟酌、尽善尽美,要充分考虑与环境的相融合,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当地的文化特征,总结以往建筑经验,搜集民间特色信息,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结束语 地域文化下的建筑设计,就是继承和发扬当地环境文化传统的体现,好的建筑构思,是源于生活、文化、观念的,将时间和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其塑造出一个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建筑情感化结构,既体现出生活内涵,又符合人们需求,这才是建筑设计者的理想追求。本文一直围绕论点,展开对关于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的论述,提醒与呼吁建筑行业的相关人士,注重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让时代与文化底蕴在众目可观的建筑下传承与发扬。 文化建筑论文:古城文化建筑的进展与保护 本文作者:张辉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1引言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随着城市化和科技化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全球化、信息化、机动化的蜂拥而至,其空间结构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对于蕴含丰厚历史文化的城市古城区而言,即承载着传统的市民生活,又面临新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变迁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老城区的更新改造如何能够传承和发展故有的历史文脉,同时又能很好的应对和承载新的生活,是摆在设计师、管理者、开发商以及城市居民多方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历史古城开封为对象,通过本人的调研分析,从古城街区与建筑的保护和更新的角度出发,探析古城开封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更新的新思路。 2古城发展历史沿革 开封,古称大梁,又称汴梁,简称汴,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为止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364年魏国国都迁至大梁始,开封先后经历了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七个朝代,故有“七朝古都”之称。梁称东都,晋汉周又皆称东京。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政权,定都开封,史称东京。北宋时期,开封城周边宽阔30余km,由外城、内城、皇作者简介:张辉(1980-),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建筑学博士。城三座城池组成,城廓宏伟。此时开封历经9帝共168年,不仅成为了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都市。元代开封为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省会,辖区略相当于苏北、皖北、鄂北和豫南等大部分地区。明代开封仍为河南省省会,并前后作了十年陪都。清代仍如明代设河南省,省治开封府。开封城的规模在金、元、明、清时期也基本延续北宋的三重城廓。明初,内城城墙改用青砖砌筑,成为今日开封城垣的前身①。民国时期实行省、县制,开封设立为省会。民国37年(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949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开封属河南省直辖市,为省会,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迁往郑州,开封成为专署驻地,1983年撤地建市。 目前,开封市的城市格局是由一个中心城区和两个边缘组团,中心城区又划分为四个区域,即旧城区、东区、西区和铁南区。旧城区涵盖城墙内全部和陇海铁路以北、五一路以东、惠济河以西、城墙以南围合的铁北区,是开封城的中心区。旧城区内存在大量的历史文物遗址、古迹、历史人物纪念地、近现代优秀建筑,如北宋东京城遗址、铁塔、龙亭、大相国寺等,这些均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古代及近代文物古迹。在创建和确保开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规划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古城街区与建筑的发展与现状 开封古城的建筑和街巷格局是以北宋东京南北御道(今中山路)为轴线而分布的,尽管解放至今城市已经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改建,但开封古城的传统格局依然被保留下来,也是开封历史名称的重要特征。开封城内的古街小巷和胡同,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大部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渊源。以明清之际形成并命名的居多,间或有宋代街巷的踪迹,民国以来,有的街巷更换了名称,有的街巷通过扩修改造已面目全非,如今开封历史上留存的街道尚有200余条,还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 街道基本是东西和南北走向,构成棋盘型的城市格局。开封街道名称的由来,有多种类型,以历史古迹命名的居多。其中仅以祠庙寺观命名的街道就有30多条,如开封城北隅有一历史古迹名游梁祠,是后人为纪念战国时思想家孟子晋见梁惠王而建的,围绕该祠的街道,为游梁祠东街和游梁祠西街。开封众多的古街胡同构成了成片的传统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的集中体现。这些传统街区不仅反映了悠久的历史,更彰显了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特色,是特定的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呈现。如今,许多古街胡同的名称虽还在沿用,但其两侧的建筑及其周边环境都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特别是现代楼房取代传统的建筑格局,使得这些古街胡同的名称基本已快变成地图上的符号而名存实亡。这对于失却了传统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来说,实在是件值得痛心的事。 4古城街区建筑发展与保护存在问题 4.1乱搭乱建现象严重,老城风貌受到威胁近几年随着人口的剧增,老城城南地段四合院内搭建和翻建私人住房现象严重,原来的传统院落空间所剩无几。而且,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和统一的管理,新建和翻建建筑在造型和色彩方面与老城风貌很不协调。即便个别建筑照顾到风貌问题,也只是扣个屋顶,加圈屋檐了事,不伦不类,似乎也成问题。 4.2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恶化。目前,老城城南还存在几家公用一处生活水管,使用传统的公共旱厕等现象,污水、雨水的排放管道也不齐备。“刮风满街土,下雨满街泥”的状况急需改善。此外,由于私建房较多,多数居民拆除原平房后改建二层楼房,使得原本狭窄的院子变成一线天。住宅面积大了,但是采光通风较差。居住密度高带来生活私密性差、休闲空间缺乏等问题也同时反映在老城客观现状中。 4.3房屋产权交叉现象严重。产权情况比较复杂,有私房、房管所房和单位公房三类。其中以私房为主,这反映了开封民间住宅有着一直延续至今的居住财产私有的历史。房主在外地工作或在新区工作,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私房多为上辈留下的财产,兄弟姐妹共同拥有一进或者几进院落,产权交叉现象严重。如一幢房子三间屋归属三家,如果要修房子或卖房子,其中一家不愿意,房子就修不了也卖不了,从而造成老城内的民宅多数年久失修。也给民居院落的收购和转卖带来困难。 4.4旅游资源配套设施不足。从发展旅游的角度,该地段所蕴含的巨大的旅游资源虽然得到了适当开发,但配套设施不足,管理与服务不足,当地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表现,与期待值有一定距离。 5古城建筑与街巷的保护与更新的思考——以中山路、解放路街区为例 开封旧城的中山路-解放路街区就是一个多种文化建筑和遗迹共存的区域(见图1)。在南北向900m左右,东西向800m左右的范围内,分布有代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的建筑和遗迹。在该区域内,南北向有商业活动密集书店街和马道街,东西向有寺后街和鼓楼街。该区域既是历史上的商业中心,同时也是现代开封城区的中心区。书店街是文化气息浓郁而厚重的古街。街道两旁多为两层阁楼式建筑,青砖白缝,小瓦盖顶,飞檐挑角,坡顶花脊,风格古朴典雅。许多店铺的墙面、门窗和栏杆上,都有造型别致的木雕装饰,有的还镶着人物、花草、动物造型的艺术雕塑。结实厚重的雕花木门,精巧华丽的各式格窗,拙朴凝重的横额牌匾,还有杏黄缎底镶红火焰边的店铺旗幡随风招展,辉映成颇现古城风貌的独特街景。马道街、鼓楼街也均为历史悠久、长盛不衰的商业街。在街区内,密集地分布有代表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和遗迹。山陕甘会馆位于寺后街中段北,坐落在明代中山王徐达后裔的府第旧址上,以砖、石、木雕艺术的“三绝”誉冠中原,同时也是河南省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会馆建于清乾隆年间,起初为山陕两省的富商为筹结同乡会建立的会馆,后又加入甘肃籍商人,遂名“山陕甘会馆”。山陕甘会馆为一处庭院式的建筑,主体建筑如照壁、戏楼、牌楼、大殿等置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照壁临街而建。古观音寺现仍是佛教活动的场所,并正在扩建;与古观音寺隔街相望,刘家宅院北部,有近800年历史的犹太教寺遗迹;而刘家宅院是具有中原特色的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四合院建筑;与刘家宅院隔北土街西侧,是优秀的近代建筑——河南农工银行旧址,因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逝世于该处,现作为刘少奇纪念馆。从见证的历史信息来看,时间跨越古代、近代和现代。从不同宗教的影响上来看,涉及儒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从建筑风格上看,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近代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等。这些不同文化的建筑和遗存或隔街相望,或比肩而立,或相距百余米。因此,空间上的紧密关系使该街区在保护和更新方面面临着更为丰富而复杂的问题。 5.1传统街区与建筑保护的思考 首先,在城市肌理上,不同文化的单体建筑就像一个个细胞一样,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形成街区和城市。而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相应的形成的街区也就具有不同的肌理。如汉族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居住建筑,均为坐北面南的合院形式,而伊斯兰民居是围绕着清真寺形成的,清真寺的布局又是坐西面东。这两种不同的建筑体系如果混杂在一起,必须经过一定的规划手段的梳理和置换,才能在保证各自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形成和谐而丰富的街区园林景观与社区生活。 其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需要相应的环境。传统民居需要街巷体系为其提供存在的外部环境,只有在传统的小街和胡同里,传统民居的宜人尺度、内向自得,以及街道上丰富和气的质朴生活才能体现出来。在传统的街巷体系中,如何插入“广场”,就需要对两种不同建筑群进行深入了解,以及对具体街区环境加以分析。从建筑和地产的产权以及重要建筑和遗迹的生存环境方面来讲,现状比较复杂。 再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讲,在局部区域如何在规划设计中,保护好这已不多见的城市风貌,显得尤为重要。但从区域两边的中山路和解放路发展来看,按城市主干路的标准拓宽至35m,其他街巷也将面临此种问题。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商的利益驱使已经使得区域内的传统建筑和民居渐渐被“侵蚀”,传统街区的式样也在渐渐被淡化。如何处理现实大尺度的城市主干路和传统民居,以及相应所需小尺度空间的关系,以在整体上保存传统街区和建筑的生存历史环境,而不仅仅是建筑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况且,拓宽后的街道直接带来临街土地的升值。现在一般开发商在利润的诱惑下是不会轻易在历史环境的价值面前降低容积率的。这就使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和迫切。 5.2古城传统街区与建筑保护措施探析 5.2.1在城市设计上,认清该街区在旧城和开封整个城市中的定位开封城市的发展,事实上已形成了若干个具有不同特色的风貌区。如开封龙亭湖一带的古建滨水风貌、新市中心的以高层建筑为特色的立体城市风貌、东工业区的制造业城市风貌等。在中山路—解放路街区中,建筑与文化遗存的密集性,有可能成为延续传统城市肌理与空间的保护地,进而留下这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真实影像。这样一来,与其它不同风貌街区形成多元的城市园林景观,为城市生活的多元提供空间上的可能,而“多种可能性”正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整个旧城中,以平远的传统城市风貌定位,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并在城市中保持特色与活力。 5.2.2传统街区与建筑遗产所存在的旧城街区遍布有大量亟需更新的城市元素,同时也是城市更新中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在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关系上,传统街区与建筑的保护是旧城更新中的首要环节,它被包括在旧城区之中;旧城更新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遗产,既不破坏其价值,又要发掘其新的功能,甚至通过挖掘历史遗产的价值,为旧城更新提供操作上的切入点与城市形态上的节点,以此维持旧城的厚重感和活力。在具体规划制定时,历史遗产保护规划为旧城更新提供限制因素,如四合院的视线控制,直接涉及到旧城更新中建筑物的高度分区。 5.2.3对街区内部不同文化建筑肌理组合的重视。古城中的传统街区和建筑,如中国传统城市由墙和院一样,已经和作为重要元素与城市肌理融为一体。如何对这些不同的建筑平面和意象的肌理,通过一定的规划手段编织成协调的统一体,并引入广场空间,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需要规划师、建筑师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协调操作。 5.2.4不同建筑遗址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决定了在面对该问题时的谨慎和重视。不同的历史建筑是开封乃至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骄傲,对于这段历史的纪念是勿庸置疑的。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需要在政府部门政策的宏观控制之下进行,在规划理念上,对它的纪念要具有特色,并要很好地与周围环境融合;具有特色的,在保证其区别于其它文化的前提下,同时也为探访者创造具有认同感的参观场所。 5.2.5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众所周知,凡是传统文化聚集的区域,也是商业发达的地块,同时也是旅游业的关注的区域。其土地价值寸土寸金。为保护和延续古城街区与建筑的风貌特色,在传统街区地段空间内,突出和展现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魅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旧城区的更新改建中,对建筑高度和建筑形象要加以控制。新的建筑创作既要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又要尊重历史传统,延续历史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创造出具有开封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同时,通过附近绿化广场的营造、地面地下停车设施的安排等来解决人、车静态交通面积不足的问题,重点加强各旅游点和旅游区的配套建设项目实施,减少人口容量,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周围环境。 6结语 城市需要历史的传承和延续,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文脉可以最大限度的延续和发展,现代化建设与传统城市文化保护的矛盾将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过对古城区合理的保护和建设,使之与新建城区的文化特色相互支撑、相互辉映,在展现古城文化特色的同时紧扣时展的需要,才能把开封建设成为一个古今相融,地域特色鲜明的现代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建筑论文:历史文化建筑防护前景展望 本文作者:洪祖根、赵兴华 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合肥分院 0引言 古徽州府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始建于公元888年,其府衙历史上经历数次扩建,到明中期“规模宏敞、气势雄正、聿成伟观”,达到建筑格局最完整、规划最恢宏的历史时期,清华大学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朱自煊称其为“徽州故宫”,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然而徽州府衙城长期受到城市发展过程中街区更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众多消极影响,致使其周边新旧建筑形式和街区风貌混杂,相互干扰较大,威胁到文物古迹的生存环境,也削弱了府衙核心街区的传统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而徽州府衙保护区域范围内有众多历史建筑遗存,但这些建筑相互联系不够,在风貌上也缺乏系统的有效的整合。因此,有必要对府衙区域及其周边历史街区进行全面的保护、整治和修复,以还原其独特的历史面貌,全面展示古徽州地方文化,提高地区价值。 1徽州历史文化的传承 府衙重建工程位于徽州歙县,在原址上依原貌进行保护修复性重建,作为古徽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最主要建筑,是徽州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完全传承了徽州的历史文化。 1.1歙县———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歙县历史悠久,秦始置县,筑城于隋,自隋唐以来一直为郡、州、路、府所在地,尤其是宋以后徽商的发展更带来徽州文化的繁荣,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歙县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被史学界并称作当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歙县是古徽州府所在地,是徽州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中心地。 1.2徽州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歙县现存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这些建筑在建造技艺上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建筑做法,独具有隋、唐遗风,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其在建筑选址、布局、材料、外观、防火、采光、装饰雕刻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中国汉文化圈中极具典型性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歙县城区现有大量历史文化街区遗存,这些街区全面地、系统地、形象地反映徽州文化,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山区城市建设和环境营造的典型代表。 1.3府衙文化之于徽州 徽州府衙的建筑风格是徽州建筑的官式表现,是古徽州府的象征。在整体布局上严格按照清代地方官署规制,表现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传统礼制思想。它是官员办公与休闲的所在,环境优美,园林多,规模也大。徽州府衙周边有南谯楼、阳和门、古城墙、许国牌坊及古街区,徽文化风貌特别完整。古徽州的官吏大多是文人,其审美情趣,文人心态在建筑、文化等方面均得到较好的体现。徽州仕宦达官府邸的环境就是“在城如在野”,山水掩映,极尽清幽之享受。徽商仕宦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势力强大,造就了徽州的园林式家庭建筑,优异的物质生活,恬静的人文气息,重文重商的地域风格。徽州府衙则更显现出这一特点。 2不同地域历史文化建筑再生的借鉴 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建筑因为有着截然不同的地域、文脉的传承,因而展现出的保护改造的定位和手段也迥然相异。 2.1上海新天地———历史文化与商品地产经济相生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独具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历史街区,它以上海独有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改造成为中西、新旧融合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区。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上海石库门建筑是中西历史文化合璧的产物,留有深深的历史烙印。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昔日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早已不能满足原有居住的需求而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建筑设计师们从保护历史建筑和城市发展的角度作多方面考虑,保留石库门建筑原有贴近人情与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改变街区原有居住的功能,赋予其新的商业价值。规划上北部地块以保留大部分石库门建筑为主,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以一条步行商业街贯穿南北,新旧对话,交相辉映。如今的新天地已经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街区内石库门建筑群外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而建筑内部完全融入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情感交流,成为一座座画廊、时尚酒吧、主题咖啡馆……既保留了上海的昨天,又将今天都市人的生活情感融入街区之中,是历史文化与商品地产经济的完美融合,历史街区的新价值也在改造后得以集中体现。 2.2上海田子坊———建筑和艺术的交融 上海的田子坊里弄街区原来是打浦桥地区泰康路的一条小弄堂,这里原先主要为老上海里弄民居和老工业厂房,浓缩了上海从小渔村到开埠后的市井风貌和工业发展风貌。1998年之前这里还是马路集市,1998年9月政府将街区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并定位为“特色街”。1998年年底,随着陈逸飞、尔冬强、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这条名不见经传的特色街开始吹起艺术之风,成为现如今的艺术坊。在田子坊中随处涌动着各种奇思妙想的灵感与艺术气息,穿梭于田子坊之中,仿佛来到老上海,但是又能感受到浓浓的现代气息,仿佛脱离了繁华都市,犹如置身于古老建筑与艺术的海洋,这成为田子坊如今独特的魅力所在。 2.3大唐芙蓉园———异地兴起的仿唐建筑群 这里说的“异地”其实意指非原址原貌的重建。与上海新天地、田子坊和徽州府衙工程不同的是,大唐芙蓉园采用的是仿古的手段,是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运用于古建筑重新建造。唐时的皇家御苑芙蓉园位于长安城的东南角,于一里坊内。现重建的大唐芙蓉园位于西安大雁塔之侧,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展示盛唐皇家园林的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建造艺术和古代建筑建造技术的集大成者,园内建筑园林均保留唐代风貌。设计者张锦秋院士创造的“新唐风”建筑独具简约、淡雅的大匠之气,她根据史料记载为我们再现了“曲水萦回”的具有盛唐山水格局的皇家园林,形成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新的思路,堪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2.4小结 对于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建筑的地域、文脉、手法和定位都多有不同,因此保护模式也不尽相同,如对原有历史风貌较好,仅周边风貌有一定损坏的街区内建筑进行以保留修复为主的重建;对于建筑风貌受到较大程度损坏和破败的建筑可以在原址改建,并更新部分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而对于完全损毁或不复存在的建筑遗迹,要想还原其历史风貌,在原址或异地按史料记载原貌新建或许是可行的办法。但无论修复更新方式如何,最根本的理念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要从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角度、保护历史建筑的角度,以及满足当代人生活对建筑需求的角度作多方面考虑,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和旧街区,重现历史,传承文化,焕发新生。这些优秀案例和建造模式,也为徽州府衙的修复和重生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3徽州府衙的修复和重生 徽州府衙保护性修复重建,是徽州府衙的重生,它是置于徽州地区这一旅游区划定位之中的历史文化建筑群的修复,它的修复是古建筑修复和旅游业的相辅相成。这一营建工程是徽州府风貌的最主要展示,以此传播博大的徽文化内涵,使歙县古城整体历史面貌得以重现,古城的价值也得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和提升。 3.1原址原貌的建筑修复徽州府衙是按保存完好的明朝弘治年间的府衙格局风貌图,进行保护性修复。设计遵守明清建筑风貌,展示历史文脉,与周边历史建筑风貌吻合。徽州府衙大堂是整个府衙修复工程中的核心部分,大堂结构中共有大小木构件一万多件,其中有用直径1m的原木制成的顶梁柱,最长11m的脊柱,最宽8m的冬瓜梁落地柱,最重的达4t的月梁,其构建规模在国内同类单体建筑中如此宏大,实为少见。大堂整体布局依照明小式建筑做法,结构方面完全恢复明中期的木结构形式,同时在建筑造型、内部装饰和雕刻艺术风格上完全依照历史原貌,采用古徽州最常用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三种雕刻手法,使得府衙整体既满足使用功能,又传承明代精湛的古建筑建造技艺,完整保留明中期徽州建筑风格。徽州府衙内的大堂、后堂、园林、凉亭以及府衙保护区内南谯楼等主体部分,已全部依照史料按明清府衙建筑风貌原样恢复。府衙地下的历史遗迹及府衙中的文物等,修复时也得以发掘并妥善保护。 3.2建筑群布局规划规划中的徽州府衙保护区域有4万多平方米,核心区有2万余平方米,重建规划中寻求府衙旧格局与博物新功能的和谐统一。整个区域分为南谯楼外组群、仪门外组群、正堂院落组群、后堂院落组群以及廨舍院落组群五大部分,按明清府衙建筑格局资料恢复。南谯楼外组群恢复府衙原有格局,包括照墙、左侧钟楼、承宣坊、左侧旌善亭以及右侧申明亭等,再现明代府衙一轴五门的格局和“规模宏敞,面势雄正,聿成伟观,人心欢悦”的旧貌。仪门外组群保护现有格局,维持地段肌理,降低建筑层高,组织修建院落式小尺度建筑,作为民间展示收藏功能使用。正堂院落组群为徽州府衙的主体,选择中心地区布置府衙正堂。后堂院落组群建筑格局是整治清朝同治年间府衙,正堂为后堂。改造旧照磨所、经历司、库吏舍、司吏舍为博物馆,地面高度控制在一层,以消除对徽州府衙历史风貌的影响,在不影响府衙遗址的情况下,考虑展藏空间向地下发展。廨舍院落组群府衙的原有格局,按史料记载恢复所有建制,恢复旧知事廨和经历廨以适应餐饮休闲和管理办公功能需要。辟旧知事廨左厢房为出入口,以疏导出入徽园的交通流量。府衙建筑群仿照故宫建筑群布局,以南北为中轴,建筑均沿中轴线而建,轴线把各个半开放型小广场串连起来,府衙空间外观古朴、大气而错落有致。按中轴线整体形成“照壁、承宣坊—南谯楼(正门)、中心广场—仪门—正厅—后堂—官邸”顺序的建筑布局。 3.3地域特色和历史场景重现 徽州府衙是徽州建筑的官式表现,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装饰上都采用徽州传统民居的做法,如白墙黑瓦、木色的梁柱和细部雕刻等,都反映了徽州当地的文化特色。但为了与当地民居形式区分开,建筑外形上并没有采用徽州传统的马头墙,而是利用塑造大空间的抬梁结构,卷棚屋顶以体现官式建筑的威严;但整体上与当地徽派民居建筑以及周边环境都达到相互交融,相互辉映,从而也使得徽州府衙比其他地方府衙更具地方特色。作为古城核心历史文化保护区域,徽州府衙延续了徽州特色民俗和文化,将众多物质与非物质的徽文化遗产,通过历史场景重现和民俗演出的方式传达给参观者,为古建筑群注入新的活力,使传统徽州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徽州府衙的更新重建主要是在其原址基础上,对原有建筑形式、建筑造型、建造技艺、内部装饰雕刻等方面进行保护性复建和复原来传承古徽州原有文化,并通过场景再现来恢复古徽州地区的历史生活原貌。改造后的徽州府衙在古建筑保护、古代建筑建造技艺和建造艺术、徽州文化等众多学科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既传承了古徽州悠久的历史和文脉,提升了历史街区周边的活力和歙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文化资源上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歙县老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4结语 通过近上百名工匠对于古建筑保护事业的热爱和精湛的建造技艺,徽州府衙重建工程已于2012年年初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百年历史建筑焕发一新,成为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的新物质载体。徽州府衙的修复重建,必将进一步彰显徽州古城歙县的风采,对于今后城市知名度、文化竞争力、旅游市场开发地位等多重方面都有显著地提高。然而古建筑的保护和城市的开发更新在我国众多地区依然是一对矛盾的话题。在古建筑历史发掘不到百年的时间,怎样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留存、传承,现代建筑如何更新和重建,历史和现代建筑在今天如何更好地平衡共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长期的城市建设实践中不断发掘和摸索。仅希望通过此次徽州府衙营建工程的研究课题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为今后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和文化传承尽一份力,提供更多可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以期有更多历史文化建筑的魅力和活力在未来获得重现。 文化建筑论文:文化建筑集约化设计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城市的建筑有了很大的改变,建筑思想和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发展是近年来在建筑领域新兴的一种建筑方式,这种建筑方式能够用更加合理的布局城市空间,通过科学的、合理化的规划,结合当地城市发展的特点,使城市建筑不仅安全有效,更加符合整个城市发展的理念和环保的要求,使居民生活在一个舒适健康的城市生活里。本篇文章主要从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设计出发,讨论应该如何采取策略,来推动文化建筑综合体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设计策略 引言: 从当代世界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文化艺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将文化艺术融入到城市建筑设计中,也是未来城市建筑发展不可扭转的趋势。单一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不再只追求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建筑体了,更多的是追求一个舒适愉悦、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促使更多建筑师们考虑,如何将自己设计的建筑更好的融入城市中,更好的体现城市文化。 一.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设计的概念 1.特点在一定的城市空间中,把不同建筑有规划的结合,就组成了文化建筑综合体,一般来说,文化建筑综合体是利用公共空间将不同的建筑融合在一起,这样有效的加强了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建筑群体,也叫建筑综合体。文化建筑综合体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属于连接城市中各个建筑物的一个纽带,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标志性的影响。对文化建筑综合体进行集约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整体环境的质量,使得城市的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文化建筑综合体区别于普通的建筑体,有一些特有的特点,首先,一般文化建筑综合体的规模要远远大于其他形式的建筑,它一般是将多个文化建筑组合在一起,同时这种组合方式会更加符合一个城市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次,文化建筑综合体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的整体,它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环境相呼应。再次,文化建筑综合体是通过对空间内的高度设计来建造的。同时,文化建筑综合体在文化方面也有一些特点。第一,它会将多个文化功能结合在一起,既彼此不同,又相互补充。第二,它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和传递。第三,它时刻秉记文化的重要性,将文化作为设计建筑的背景和主题,凸显文化的表现力。第四,它不会像普通的建筑群体一样,密集程度很高,它只有集约性的特点。2.功能及空间特征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功能和空间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建筑合理,功能齐全,它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能够很好的发挥它的功能,不会造成资源浪费或紧缺。例如,墨尔本的联邦广场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第二,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建筑特点整体化,不会出现几个毫无关联的建筑出现在群体里这种现象,以文化建筑作为设计的主旨。第三,文化建筑综合体还会具有个性、独特的特点,虽然都是同一主题,但每个建筑又都表达着独特的建筑文化和风格。例如长江滨江公园,就是这样的建筑。第四,空间集约化是它的最最鲜明的文化特点之一,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的规划空间,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同时,一些文化建筑综合体还充满了人性化的特点,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同时结合交通情况、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等特点,建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建筑综合体。 二.文化建筑综合体的设计原则 文化建筑综合体的设计原则就是在一个公共空间中,将多种不同属性和功能的建筑结合,形成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相互联系的、具有集约化特点的建筑群体。这样的建筑一般建在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对周围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和带动作用。集约化的设计有很多有优点,它有利于大规模建设时对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建造建筑,不会产生多余的空间,也不会让很多不规则建筑的排列挤占许多不能被有效利用的空间,有利于城市建筑环境的优化,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的繁荣,也能推动现代化城市的进展,还能够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减少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浪费,使得城市布局和规划都能够得到优化。同时,多功能的建筑设计给使用者方便快捷的服务,一条龙的服务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总体效果和聚集效应,这也和现实中很多生活现象类似,例如,中国许多卖同一类型产品的商家一般会聚集在同一区域,这就是聚集效应的好处。二战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筑迅速发展,各种高楼大厦林立而起,而发展趋势也从密集发展逐渐转为集约化发展,更加追求建筑的多功能和全面发展,不再是单一建筑功能的简单罗列,许多建筑同时具有购物、餐饮、休闲、文化、体验、生活甚至工作等多种功能,能有效的利用公共空间实现它作用和服务的最大化。 三.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设计的策略 (一)文化建筑的多元化设计 文化建筑综合体通常建立在城市的中心位置,一般包含多种文化元素,这种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组成了文化建筑综合体。一般这种建筑不会单一的只选取一种文化,这已经不符合文化发展对建筑的要求,通常会选取多种具有城市发展特点的文化相互融合,但多种文化组合在一起,又有可能出现难以融合、文化重叠等现象,因此需要集约化的设计,将多种文化进行有效的复合。一般可以将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建筑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以公共展览为主的文化建筑综合体这种类型的综合体主要通过展览城市的发展概况,将这个城市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元素展示给人们,而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建造历史博物馆、展览馆等,这些建筑有效的结合了当地城市的所有文化特点,并且将他们放在同一空间去展示。同时,还有城市里的文化大剧院或者音乐剧院等建筑,构成了另一种文化展示形式,这两种方式互相依赖,彼此补充,使文化建筑综合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以演出为主的文化建筑综合体除了采用公共公共展览为主的文化建筑综合体,还可以采用以表现语言、动作、音乐等演出形式为主的文化建筑综合体,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通过这种演出的形式将文化输出给人们。3.以文化展示以及文化表演为主的文化建筑这种建筑就是将以上两种文化建筑结合,既包含文化展示也包含文化演出的形式,在这种建筑中,通常包含演播室、图书馆和文化展厅等空间,文化表现形式更加具体和多样化。除以上三种外,还有多种元素复合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多种文化的融合,具有很强的震撼效果,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建筑的集约化设计 1.整体化的布局设计这种建筑方式是指在建造中,根据整体建筑来布局和规划,设计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使整个结构比较协调统一,成为一个综合式的建筑。2.串联式的布局设计这种建筑设计中,空间结构的布局较为分散,每个空间是依靠长廊来进行连接和区分,并且每个空间的走向也是遵从长廊的方向来进行布局和设计的,区分前后位置和主次位置。3.分散度布局设计这种类型的布局设计主要根据文化建筑的整体来进行每个细小分支的布置,明确每个建筑的关系,把最具有特点和标志性的部分突出表现,其他的部分适当降低相类似的文化展示。 (三)建筑的空间叙事的方式设计 文化建筑综合体不仅要把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地域文化、城市精神文明很好的表现出来,还可以以叙事的方式将建筑的空间进行科学的规划,使参观的对象能够通过这种手法将时空融合,感受建筑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使参观者们主动进行回忆联想,实现城市文化主体的表达,而这种叙事的手法一般有以下四种。1.采用并叙的表现手法将时空进行融合这种表达方式就是将两个分散的空间结构安在一起,放在同一空间内,这种方式在设计上一般结合古时候的美好的思想观念,将它合理的融入到现代的建筑中,使建筑中既包含古代的古典美,又包含现代的简约时尚,二者完美融合,充分体现建造者的文化内涵,彰显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2.采用插叙的手法实现情景再现这种方法是指将一个独立的人或事插入到一系列具有相同特点或发展规律的人或事物中去,使它能够更好的表达建筑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又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给人新颖的感觉,又不会觉得突兀和不自然。例如,一些城市的文化中心会利用集约化的设计理念,设计出符合城市居民生活理念的区域,将人和物进行完美的融合和交流。又如,烟台文化中心的设计,特意设计了“交汇之海,文化之石”的馆徽,几个巨大的石头的造型,激活了整个空间体系,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城市可用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设计者的无穷智慧。3.采用倒序的手法对历史进行回忆和描述。这种方式是在目前的城市文化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方法,将这座城市的历史以及发展过程进行重点突出和描述,将城市的纵向发展进行延伸和拓展,例如,沃克艺术中心馆,就是用这种展现方式,随处可见新旧元素的融合。新馆的设计不仅保留了原馆的精髓,通过透明的玻璃将城市街道连接起来,使建筑悄然融入城市生活。4.采用跳跃式的手法将历史的片段进行剪辑,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带动参观对象的情感,让参观者更加深入的体会和感受文化,达到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的目的。例如。哈尔滨音乐大剧院的设计,以贝壳为塑造原型,体现哈尔滨的松花江文化,行云流水般的建筑线条,像一颗贝壳在大海的自由的遨游和徜徉,完美的体现了北方冰城哈尔滨的城市文化。 总结 总的来说,文化建筑综合体是一个城市重要的象征和特点,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可以在城市空间中形成紧密联系的、宽敞的、复合的共享空间,凝聚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神文明,是城市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也是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现代,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这种建筑方式能够用更加合理的布局城市空间,通过科学的、合理化的规划,结合当地城市发展的特点,使城市建筑不仅安全有效,更加符合整个城市发展的理念和环保的要求,使居民生活在一个舒适健康的城市生活里。在进行集约化的设计时,首先要清楚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的概念和特点,并且明确文化建筑综合体的设计原则,这是作为一个设计者或建筑者来说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要清楚如何进行文化建筑综合体的集约化设计,这是对想法和观念赋予行动和实施的具体化过程,这个过程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积累的,通过实际操作才知道理论是否可行,想法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只有在清楚的明白了集约化涉及到理念和设计原则,再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最后对建筑进行集约化的设计,才能使建造出来的综合体为这座城市发挥自己的作用,能够在这座城市中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空间,传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整个城市、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建设。希望本篇文章的探讨会对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设计提供一些帮助,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作者:王菁菁 单位:中广国际建筑设计研究院 文化建筑论文:地方文化建筑艺术分析 摘要:以清代沈鸿宾故居为中心,通过对故居中人文历史、建筑艺术形态进行分析,探讨沈鸿宾故居中“物性”与“人性”的文化价值,对建筑中楚文化艺术形式和装饰纹样展开研究,探讨楚文化装饰艺术在故居建筑设计中所传递的时代艺术思想与精神文明,从而总结名人故居建筑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引导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同时对当今荆楚地域性建筑设计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沈鸿宾故居;楚文化;装饰艺术;建筑设计 本文所讨论的沈鸿宾故居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浮山办事处石乌山沈家,西北距咸安城区3.8公里,东与马桥镇毗邻,西、南与汀泗桥镇接壤,北与马桥镇、温泉办事处相连。东经114°19′01.6″,北纬29°46′57.7″。故居建筑为清晚期湖北地方建筑风格,合院布局,以中央厅堂、天井为中轴,左右对称,做工考究,梁枋、窗格雕花精细,具有显著的楚文化装饰艺术风格,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同时沈鸿宾故居也是湖北省唯一一处涉台文物,是对台湾治理管辖的重要实证,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尤其是清代)对台湾进行开发和管理的历史史实。沈鸿宾字道富,号雁山,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最高职务为台湾海营提督,光绪六年八月,为镇压台湾匪首刘参根,沈鸿宾将军连续作战,积劳成疾,医治无效,最终客死台湾,死后受封“振威将军”,对台湾稳定和治安有重大影响。从而也印证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历史上的隶属关系,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故居从侧面丰富了沈鸿宾的形象,让后人们从中了解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不少将领曾在这里浴血奋战,为台湾的发展、祖国的统一鞠躬尽瘁。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沈鸿宾故居为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沈鸿宾故居形制 故居建于清同治七年至十二年(1868—1873年),一进三重,坐北朝南,砖木混合结构。由沈鸿宾本人主持兴建,小青色布瓦屋顶,中轴进深三进,两侧布置左右厢房进深八间及连廊。门楼呈飞檐翘尾状,承梁穿斗横跨,两侧有防火山墙。堂屋高大,木楼为雕花护栏与两侧厢房连接,廊道相通共有天井6个。中轴线建筑均为梁架,有两种形式,明间为穿斗结构,其余各间为硬山搁檩做法。建筑总面积为2578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340平方米。沈鸿宾去世后由其后人居住使用,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各建筑均年久失修,缺乏日常维护,屋面局部坍塌,漏雨严重,个别建筑明间全部坍塌。据考证,建筑基础稳定,均未发现明显沉降变形。墙面抹灰空鼓脱落,污染严重,建筑装修多为木板门,双层木窗,部分后期更换,与原有样式不符,留存门窗变形、糟朽严重。室内木地板后期改为水泥砂浆地面,台明青石缺失、碎裂严重。 二、沈鸿宾故居建筑楚文化装饰艺术 (一)故居楚文化装饰艺术 楚文化以炎帝为始祖,凤为图腾,区别于中国东周时期北方地区的中原艺术,是人类在古代世界杰出的艺术创造,与早于它的古埃及艺术、巴比伦艺术,同时期的古希腊艺术,稍后的罗马艺术互相辉映。它具有符号化、装饰化和抽象化的特点,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倾向。自汉末魏初以来,因有佛教、道教和巫术在楚地并存,其艺术特点也具有宗教的神秘感。同时南方蛮荒自然生态环境中大江芳泽、鸟兽野林、风雨雷电、水火星云充满无穷生命力和自然意向给楚人文化艺术上以无穷的滋养。沈鸿宾故居在建筑装饰上至今留存着这些楚文化艺术的遗风,其中鹿和凤鸟都是在楚文化艺术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就像狞厉的饕餮、兽面是商代艺术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一样。之所以用鹿、凤鸟为艺术主题,是源于鹿、凤与楚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一方面,道教保存了上古时期巫术的许多精华,鹿是巫师用来达到沟通天地人神目的的坐骑,骑着它,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靠近。另一方面,麋鹿善跑,能把死者的吉凶很快报告,以求得保护,鹿角的特性是善守御,能抵御外来侵犯。故居建筑装饰中龙凤纹、三角云纹、龙鱼纹、回纹等,无不散发着两千年来楚地傲骨文风。虽然故居建筑因缺乏保护而残败,但建筑中这些带有浓烈楚文化艺术气息的图案和元素的使用不单单是在向后人们传递时代的文化,而是通过这种文化给予后人对生活的态度与警示,验证了现代社会时常提到的词语“不忘初心”。在现代主流价值观缺失大环境下,文化传递可以依附于建筑这种物质媒介来延伸这种建筑文化,不仅具有其理性精神,更有着一种感性的美。 (二)沈鸿宾故居楚文化传承 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约莫形成于春秋中期前后,是以荆楚民族为主体、以楚国为中心逐年发展传承下来的文化体系。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楚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建筑是对文化传播最直观的方式和最有效的途径,它是被物化了的人类精神文明形态,它集中反映了地方社会、历史、文化特征,成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之精华。沈鸿宾故居是荆楚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其建筑形制、院落布局、装饰细部具有典型的楚文化色彩,建造水准工艺水平又高于其他普通民居。故居中楚文化视觉元素的表现在视觉形态上透过建筑展现了荆楚文化体现在建筑上的差异性,更是凸显了地方文化内涵,为研究荆楚民居建筑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在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历程中,世界性与地域性,现代与传统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需要相互吸取,既要融贯多元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要保护和继承独特的地域传统,确立自身的文化根源。楚文化中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文化观恰如其分地运用在了在古代荆楚建筑中,同时也契合了当代建筑设计主流价值观。建筑艺术的创造可以依托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更能在建筑设计中传递出地方文化韵味,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应该认真总结和继承的。 三、沈鸿宾故居建筑的文化价值 (一)地域建筑文化 地方文化建筑不仅在内涵上拥有某种具体的价值和意义,就社会整体而言,它也充当着一种价值标准,即人类对“真”与“美”的追求,而这一标准正是文明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石。它可以说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具有珍贵的人文资源,对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地位和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由于故居建筑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科学价值,必然能对游览、观摩和生活于其中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给人们以教育和启发。利用名人故居建筑资源进行文化建设达到丰富人们生活内涵的最终目的,也可通过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唤起公众对历史文化的广泛兴趣和尊重,让广大市民、村民能够深刻体验城市或地区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从而扭转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用数字衡量财富、金钱通行无阻的错误价值观。在文化生活的潜移默化影响中,使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一些用货币无法测算,却真正成为生活支柱的东西,增强大众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并自觉地维护身边的意识遗存。另一方面,面对外来文化、克隆文化的渗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被逐渐同化,我国城市社会的思想意识、价值体系与信仰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集中体现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维护地域文化的责任,弘扬传统文化精华,作用地方居民心理,促进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的整合,引领城市文化价值观的正确走向。 (二)沈鸿宾故居文化价值 沈鸿宾故居是清代传统文化载体与物化形式,故居中不仅有其理性精神,更有透露着楚文化艺术感性的美,是最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形式,如果这种名人故居衰亡消失,将是地域文化中不可逆转的特定传统文化的消失,正如生态系统中某一物种的消亡必然引起生物物种多样性改变一样。沈鸿宾故居建筑作为荆楚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功能价值是其他任何现代消费空间无法比拟也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我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前进的观点来对待故居建筑文化,并且要深入地去理解传统与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准则之间流变着的微妙关系,从狭隘的物质功利中解脱出来,树立民族自信和自尊。 四、结语 名人故居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产物,是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鸿宾故居建筑的存在,因其作为时代更替、社会变迁、城市和建筑转型等方面的物证,从而拥有历史价值;因其记录时间流逝过程中自然、人为因素作用下的种种痕迹,从而拥有岁月价值;因其蕴涵源于过去的物质能、信息能、且与人和自然之间长期建立起的平衡关系,从而拥有生态价值。反观现代建筑设计正是急需这种价值借鉴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沈鸿宾故居建筑中楚文化艺术的因子不仅融汇于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建筑文化中,而且或许会在未来的世界建筑中再度焕发出奇光异彩。 作者:王活 文化建筑论文:社区文化建筑设计论文 1文化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公众性,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富足的生活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上的愉悦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各种文化活动的热衷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城市的文化色彩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文化建筑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对城市的空间环境产生新的重大的影响,文化建筑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文化建筑应定位于对居民开放的服务性质建筑,其发展也会带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它不但丰富了城市的市民生活,而且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改变城市形象,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吸引投资和增加凝聚力。 2项目概况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一条湘江将长沙城隔成“西文东市”两番不同的特色。而作为长沙的西大门,岳麓区已发展成科教大区和长沙的文化名片。岳麓区高等院校云集,科研院所遍布,人文历史悠久。 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园以岳麓区政府为主,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省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岳麓区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和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资源,创新“区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个富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溁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2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音乐、舞蹈、播音、体育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2。项目交通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3“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证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规律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4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体会朦胧的美感。 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图4) 5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历史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性功能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足交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6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科学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文化建筑论文:论广州黄埔古村商埠文化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 摘要:黄埔古村――古港建筑文化遗产,记载了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时期的对外贸易史,因自身文化价值的影响力使之部分保留至今。对其生存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大拆大建”行为及隐藏其中的各种片面利益关系。加大法制力度、承认私有产权、整治违章乱建房屋、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并赋予古村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旅游功能,方为名城保护工作的紧要任务。 关键词:广州名城;黄埔古村;商埠文化;建筑遗产;保护利用 作者简介:杨宏烈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肖佑兴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 黄埔古村是典型的岭南海滨港镇,作为广州十三行时期商埠文化重要的实物载体之一,今后还将继续发挥任何新建筑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文明的村落景观与海上贸易帆船时代的历史建筑,依然具有文物纪念性的存在价值。完善、完整、完美地保护利用其建筑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与此相违,“滥拆乱建”、新旧冲突,只会加速古村的衰落和死亡,体现不出“发展与进步”①。 一、黄埔古村拥有丰富的商埠文化建筑遗产 广义的黄埔古村是旧时整个琶洲岛,狭义上的黄埔古村,是以对外贸易的酱园码头为中心的黄埔村与石基村。现在任何一个到过黄埔古村的人,都会为黄埔古村丰富而精美的历史建筑所感动,为其多姿多彩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而叫绝。 1.独特的港口型空间格局 黄埔村始称“凤浦”,建于北宋,到清代已发展成为拥有“好几千人的市镇”②。广州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黄埔村由一滨海小渔村发展成为著名的十三行碇舶港口(图1),建筑布局非同一般村落,具有市镇的规模档次。因外国人多传诵“黄埔”而得名。全村分为十二坊,现在仍保留着昔日坊、街、里、巷的规划层次。很多里巷的坊门题有“瑞康”、“覆仁”、“永乐”等祥瑞名号,给古村频添无穷的雅趣。街道铺设花岗岩条石,可通马车。黄埔古港的标志至今还在,“一港两市”走向仍清晰可见。底层做商铺、一边是柜台、一边开大门的商铺建筑,至今也有集中的保留。粤海关志记载:每年有上百艘大型海舶停靠黄埔。世界给这个远东的村庄带来的不仅是大量的物质商品,还有大量的精神文化财富。 2.丰富的高品质传统建筑 (1)古宗祠全村原有祖祠36座,现存19座,承袭了岭南建筑的传统风格,但在某些细部上,具有异于传统的装饰作法,体现出黄埔村是一个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村镇。保留下来的古宗祠大多空置,有些功能发生了变化。梁氏宗祠是十三行行商梁经国家祠,已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图2)。位于乐善里的化隆冯公祠,现为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之一。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的胡氏宗祠至今有270年的历史,三间两廊式的粤中风格保存较好。 (2)古民居 保存完整的民居建筑尚有73处,比一般的农舍规格要高,依水而建、院落相套、“梳式布列”、里巷分隔。如拱辰里、永康里、平燕里、太平里、中正里等多为青石板铺砌,清洁宜人。名人故居不胜枚举,如“子牙居”、“涉趣园”、冯肇宪故居、胡璇泽故居等,工艺制作上乘,高大的锅耳山墙,青砖磨缝砌筑厚实,门头和窗罩用的灰塑式样很多,雕塑、壁画、漏窗、花基、门洞、灰塑门联,无不令人赞叹(图3)。 (3)古私塾各宗姓常建有私塾,启蒙了大批享誉国内外的儒商雅士。商家于故里兴办私塾培养子弟,并热衷公共文化事业,是很普遍的事。“佐垣家塾”(图4)为天宝行行商所筑,因私塾与祠堂同为公共场所,所以将二者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内院外场通畅和谐。 (4)古神庙 始建于宋代的北帝庙(又名玉虚宫),是一片供奉玄武水神的道教建筑群,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深二进。现庙内保存了九方碑记,记载了广州外港――“黄埔口”对外贸易的发展史。村内原有的神庙多祭拜海神,这凸显了黄埔村乃古代港口城镇包容性的特征。 (5)涉外建筑 “日本楼”的称号也许就会给人带来涉外的意象。当年符合中外建筑天然合一要素的这一小洋楼,现今依然充满神奇魅力。西式院门、中式屋盖,青砖绿瓦、外廊内天窗,好一处风味无穷的景点(图5)。 3. 生态的网络型河海景观 黄埔古村位于江海交汇之处,负洲临海,江涛与海潮对此产生严重的威胁或影响。然而,黄埔古村的江、河、湖、塘、堰、池、涌,却组织得十分科学合理,不但体现了大自然的平衡互利,还为人们的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带来了极好的效益。全村水系长数十公里,大小水面几百亩,且一脉相连,源头活水水质很好,人工治理可控可调。有利于航运、防洪、防旱、防潮汛,以及灌溉、安全防御、饮用、造景、调节微气候等等。黄埔古村的水系网络也是一笔可贵的旅游、生活、文化与美学资源(图6)。 盛大的建筑,往往关联着良好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港口贸易使黄埔村处于农耕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中,舶来的文明嫁接在黄埔村古老的传统上,近代涌现的商业巨子、外交家、军事家以及工程专家,荟萃成黄埔村独特的人文景观。十三行时期,村民“差不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外国航运有关,充当买办、装卸工、铁匠等等”(亨特《广州“番”鬼录》P66)。策划开发黄埔古村旅游产业,建筑文化遗产及与之相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宝贵的资源财富。 二、黄埔古村商埠文化建筑遗产的整体保护 然而,在传统的、和谐的黄埔古村中,出现了大量违章建筑。固有水面日益减少,传统的街巷格局被破坏,许多优美怡人的院落空间、街巷空间、园林空间、山水空间、名胜景观不复存在。村镇的天际轮廓、优美的水岸线、富有韵致的街面、具有标志性特征的村镇空间节点,都令人不堪入目。奇怪的是,长时间以来竟无真正的政策法规遏制败坏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杜绝这种丑恶的现象孳生蔓延。 1.古村落的保护模式 从整体上保护古村落,国内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与模式: (1)文物古村落――整体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将整个村落当成一个保护对象,严格保护村落的内外环境、总体格局、所有空间特征,以及全部建筑集群关系、所有单体建筑及其构造工艺特色。这种保护模式注重历史的真实性、环境的完整性、村民生活的延续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种保护模式在我国远没有普及,具体的实例不多,浙江建德市新叶古村是个典型③。新叶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它是浙江省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建筑群之一。新叶村村落建筑质量高,类型多,发育好,总计200多栋,包括塔、阁、祠、庙、桥、堂、厅、舍等,传统建筑得到了原真性的保护。这一文物保护工程,被专家誉为古村落保护的活标本。 (2)一般古村落――保护性的开发利用模式 这种模式的保护工作主要针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人工景观,结合自身的地理优势和现实状况,按重新整合的总体规划进行分级保护。通过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发展古村落特色旅游,也不失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实际例子有贵州省从江增冲村④。增冲村古村落是一个自然景观和古村落文化结合得较好的村,新建筑较少,且包涵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以及黔东南山区饮食文化。考虑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保护放在首位。“保护就是资源”,保护古气、古风、古韵、古貌,确立富有特色的旅游主题形象,充分挖掘无形文化资源,作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项目审批制度,加强旅游资源开发。 2.黄埔古村保护模式 广州黄埔古村现因遭受严重破坏,已失去整体保护的基本条件,不可能作为一个“文物古村落”实行全面的“冷冻保护”或整体“博物馆式保护”。在农业萎缩,城市化、商业化渗入骨髓的大环境包围之中,不依赖商贸活动也是难于发展存活的,因此必须采取“保护文物精华,维护古风古貌;创新第三产业,重登世贸舞台”,即,保护遗产与开发旅游互动的模式。基本要点是: (1)将“文化工程”与“民生工程”相结合 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文化工程,须全方位地沿袭古村历史文化,而不能追求全方位的商业现代化开发。通过保护修缮历史建筑,尽量保存自身特有的历史环境。古村落的保护又是一项民生工程,不能简单地将所有历史建筑封存起来(无论私人封存,还是政府封存,都只会加速建筑的灭亡),须充分考虑如何改善生活条件,使村民在保护中得到实惠。 (2)以“保护”为宗旨进行旅游开发 除特殊文物建筑之外,冷冻式的保护,将使历史建筑遗产、建筑物等,失去更有效的运用。冷冻式的保护古村落原有生活方式,居民将会落后于现代生活水平,况且因产业变迁、时代变迁,原有的生活方式早已不复存在。只有以“保护”为宗旨进行旅游开发,确立富有特色的旅游主题形象,才能既使建筑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展示宣传自身固有的历史文化,又能提升居民的生存质量。 (3)做好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工作 古村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今天看来依然富有艺术魅力,值得继承发扬。然而许多当时先进的设施,因种种原因现已破损、老旧,而满足现代需求的新的设施尚没安装。如是,在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历史风貌的同时,应极力改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既不丢失历史,又不脱离现代;在利用中更好地保护,保护中更好地利用。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靠政府。政府应改变不投资古村落基础设施的陋习。 (4)走产业化物业化经营管理道路 古村落保护的主体是村民,而不是政府。政府须在更大范围内做好政策协调、服务、监督的工作。保护利用的具体工作需要村民来实现,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为了保护,进行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是时代的进步。为此,恢复古村落原有建筑私有化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保护方是根本法理所在。在此基础上,组建古村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村民可以房屋作为股份投资,社会资金可以输入,克服单纯财政补贴的不足。村民民主选举自己的总经理、董事长,实行产业化经营,古村“旅游区”配备物业化的管理⑤,在一种特定历史环境中开办家居旅馆、“农家乐”等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可望使古村落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 三、黄埔古村商埠文化建筑遗产的单体保护 为什么黄埔古村至今还以“村”的形态自立于大都市化环境之中?只因该“村”在广州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筑文化遗产以其物质形态深刻地表明,人类的现代化需要文化遗产,不能以毁灭文化遗产为代价。任意将一个城中村“全拆”,都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相反,须采取多种保护手法展示其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及环境特色。 1. 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文物古迹保护 黄埔古码头、北帝庙、“日本楼”、晃亭梁公祠、胡氏宗祠、佐垣家塾、凤浦牌坊遗址等十数处历史建筑,早已划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文物普查的深入,黄埔古村会发现更多的文物。依照《文物保护法》,对黄埔村内已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批准的“准文物”建筑,须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保养。黄埔古村的文物古迹是城市的重要遗产,也是旅游经营的基石,因此,要以严肃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将文物古迹的保存延伸到历史环境的保护之中⑥,让文物保护带动古村的历史大环境保护,用古村大环境的保护,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 2. 以姓氏文化为线索的宗祠建筑保护 据《重修北帝庙配碑记》记载:黄埔古村大约于宋代,就有了“冯、梁、胡、罗四大姓”以及关、黄、卫、陈等小姓组成的“凤蒲”(“凤洲”)繁华村镇。这意味着黄埔古村因对外贸易而打破了单姓宗族农耕聚居的人口结构模式,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祠堂建筑的艺术成就相对较高,因祠内空间尺度较大,功能转变容易,适宜用作公共建筑,因此将其开辟为各种文化活动中心,如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是非常容易的,成功实例很多。如对十三行天宝行作深入研究,可于梁氏宗祠举办“天宝行”为主题的博物馆。 3. 以名人故居为亮点的民居建筑保护 明清时期,黄埔古村乃人杰地灵的著名侨乡。鸦片战争前这儿是全国唯一通商口岸,世界各国商船云集、舳舻相接,村民得海外风气之先,出洋谋生、经商、留学,涌现出一批对中华民族颇具贡献的人物。例如新加坡华侨领袖胡漩泽,一身兼任三国领事。现新加坡、黄埔村均有他的纪念牌坊。政治家、外交家梁城、商业巨子梁韬、梁经国,专家学者胡栋朝、冯锐,军事家冯肇宪、梁广尧,教育家梁庆桂,经济学家梁方仲等等,都有感人的事迹令人敬仰。黄埔村70多栋古民居极具岭南特色和艺术价值。保护、修复、利用名人故居,挂牌筹建名人事迹陈列馆,使之成为参观景点,室内、庭院、外环境、植物水体,均是层次丰富的游赏空间,对游人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图7)。 4. 以海神文化为特色的宗教建筑保护 黄埔古村原有不少神庙建筑,如北帝庙(玉虚宫 图8)、圣母殿、天后宫、洪圣庙、华佗庙等等。这些神灵大多跟海洋有关,为沿海人民出海作业时祈求平安而供奉,这说明该村确为古代南海港口城镇。而宗教建筑往往具备优美壮观的特点,对此村完备的海洋文化纪念性庙宇建筑进行修复,可开展旅游观光、海洋体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古港古村”的概念深入人心。 5. 以家居旅馆星级化促进民族建筑保护 黄埔古村来燕里、横辰里、永康里、长乐里、中和里、太平里,申明大街、黄埔自街、沙桐大街、夏阳大街等处,有73栋特色鲜明的粤中传统民居。它们是砖木结构、“三间两廊”、厅堂天井、花木盆景、高墙静院,其安全完整的私密居住空间,着实逗人喜爱。尤其是那些石铺巷道、锅耳山墙、砖雕照壁、灰塑彩画,字画楹联,更是引人入胜。有的建筑还点缀有西式要素。它们很适合旅居度假、文化创业、商务考察,是最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旅游佳品(图9)。临近广交会这个近在咫尺的庞大的国际市场,可将此产业做强做大,带动全村的保护整治工作,从而解决“空壳村”、“空壳巷”、“空壳屋”的问题。 6.以国际化的视野实施涉外建筑保护 黄埔古村慵街有一栋“日本楼”,乃旅日华侨与日本妻子所建,带有东洋风味,还伴生了一些传奇性的历史故事。厦阳大街的安窖居宅则是一栋带有西洋风格的民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古村同海外不同文化圈的人民相互交往的情况。这些具有文物价值、纪念性价值的“涉及外来文化的建筑”,作为特殊景点,生动地联系着东、西两半球的民间感情与商贸往来,不应让其毁灭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上。只要清理一下檐口、屋顶、门窗、入口等部位,清除滥添乱加的部件,其整体形象必将令人刮目相看。 7. 再现粤海关志所描述的港口建筑 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进行重建,只要坚持原址、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一样具有文物价值。利用恰当、切实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体裁进行再现,可取得景观功能古今相宜的效果。《粤海关志》所记载的黄埔海关、税馆、夷务馆、买办馆、永靖守卫兵营,以及酒楼、商号,宝塔、宗教寺观等特色建筑,曾经见证了黄埔港的繁盛(图10),但现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以纪念性娱乐建筑再现,则是一种集锦式的纪念小品。现税馆的再生是一个案例,其原本的形象意义倒是看不出来,实用的是一个博物馆(图11)。再生的效果与原品或许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里普凯莫(Pypkema.1992,p.207)说过:“很少有人会说历史建筑没有用或市场对它们没有需求”⑦,重要的是真正能让人感受到它们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8. 以山水情怀为理念的基础设施营建 黄埔古村的村镇格局主要是石板路加水系林木组成的网络,这一特色在保护规划中应得到延续。现有黄埔村的“梳式”巷道空间保存较好,巷道口的牌坊、石板道路都很有文化个性。目前很有必要提升街面的铺装质量、配套服务设施,对村内的池塘河涌进行水害治理和污染治理。要使得这里的每一口水塘都是一个优秀公共园林,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赏心悦目的景观带,与原汁原味的黄埔古村八景――“华山晚望”、“曲水流觞”、“北秀山明”、“古花勒园”、“上界清风”、“长鹅之岭”、“洞里乾坤”、“夏阳大道”相互映照,用优美的山水将其维系成一个旅游的大观园。 四、黄埔古村建筑遗产需乡规民约予以保护 古村落的形成、保护、科学发展,得益于人民大众自觉严格遵守的“乡规民约”。在目前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乡规民约对古村落的保护尤显重要。 1. 建立全村、全族共同信赖的乡规民约 浙江、贵州等地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有: (1) 由政府给以物权政策和业主身份,把遗产保护工程与民生建设工程结合起来,引进社会资金,让全民参与监督。地方政府的相关法规和乡规民约互补互容,逐步建立起以乡村自主管理为基础、地方政府以政策配套为主体的法治环境。 (2) 力争科学化、民主化,发挥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等社会团体的智囊作用,共同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文化古村的保护要以严肃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挖掘、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寻文化村落保护事业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大力培养保护和管理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各类专门人才,避免唯利是图的商业行为对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侵害。 (3)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地方制定《黄埔古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黄埔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黄埔古村历史文化街巷保护条例》。 2.运用法律、法规保护文化遗产的物权 黄埔古村大量出现损毁古建筑、滥建乱搭违章建筑的现象,就是缺乏有法律效应的物权机制。“遗产”的所有权归公归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有效地保存传承下去。具体保护方法可作如下思考。 (1)黄埔村的古建筑多为一二层,而周围的民居多为三至五层,与古建筑极不协调。对于新式建筑的高度应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所确定的控制高度为依据。体量形式应考虑历史街巷的连续性,使新旧建筑的视觉感受协调与平缓过渡。坐落在古建筑群甚或古建筑院落中的新建(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然后按照传统建筑修补完备。 (2)一般民族风格式的现代居住建筑,如位于风貌协调区,结构方面可以还原修正、维护加固、嫁接替换;空间划分可以结合具体业务功能区别对待,采用成组成团的院落式、庭院式加以综合使用;外墙采取传统青灰装饰为主色调,满足现代家庭或家庭式客栈的需要。 (3)建设控制区内,一些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新式建筑,可按照历史风貌要求对建筑的高度、色彩、形式、体量等进行修改。新式建筑如有30年以上年龄,可对其建筑式样,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等进行价值鉴定后确定取舍。在乡土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坊、商铺、仓库及工业附属设施,应作必要的隔离或更改,使之不破坏历史风貌。历史文化应该是发展的,保留和适当更改这类乡土建筑即可延伸、记录这种历史文化⑧,可克服“断代”现象。 (4)在考究的景观地带中,一些很大程度上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新式建筑,应进行拆除,兴建符合历史风貌要求的空间环境。新建筑必须应用古建筑语言表达当代意象,形成具有传统风格的现代建筑。 文化建筑论文:艺术与文化建筑 [摘要]我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建筑体系,这个体系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这些艺术要素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意境使建筑的景观有灵魂并赋予环境情感和生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关键词]艺术学 形式美 特征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学这个大门类中,包含着一般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戏剧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建筑学等多个具体的艺术种类。以绘画和书法来讲,现在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历代的文人艺术家和宫廷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即文人书画和宫廷书画。实际上,在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中,也有不少优秀的书画作品值得去发掘和研究。我国艺术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历朝历代出现了无数的优秀艺术家和艺术产物,宛若天上的繁星一样,难以计数,让人目不暇接。因而,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同样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一、形式美的艺术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我国遵循的较成熟的艺术体系,在艺术的领域中有心理要求的一般法则,也有民族审美心理要求的特殊法则,以建筑为例,大体上有以下4方面: 1 对称与均衡:环境和组群,多为立轴型的多向均衡:不同地区用法各异。存在着动态均衡和静态均衡两种形式。 2 韵律与节奏:凡是构成序列转换的一般法则。如起承转合,通达屏障,抑扬顿挫,虚实相问等,都有所使用。韵律在外观的处理上依靠连续。间歇,反复,交错,增强,减弱等布置某些构件,可以使建筑在变化中获得统一,统一中仍有变化,造成生动活泼的效果。节奏则单座建筑规则划一,群体变化幅度较大。 3 对比: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对比关系可以突出主题,强化艺术感染力,重视造型中的对比关系,形、色、质都有对比,常见的是体形的大与小,实与虚,直线与曲线,色彩的冷与暖的对比。但对比寓于统一。同时也很重视造型中的微差变化,如屋顶的曲线,屋身的侧脚、生起,构件端部的砍削,彩画的退晕等,都有符合视觉心理的细微差别。即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鲜明的视觉艺术效果。 4 比例:形式美的比例关系成熟,无论城市构图,组群序列,单体建筑,以至某一构件和花饰,都力图取得整齐统一的比例数字。比例又与尺度相结合,规定出若干具体的尺寸,保证建筑形式的各部分和谐有致,符合正常的审美心理,也符合造型中比例与尺度的规律。 二、艺术与建筑的美学特征 (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是一种具有多种决定因素的历史,它传达历代建筑文化,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正由于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才使得建筑一直在忠实地扮演着历史赋予它的文化特色。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是文化的表征,我国文化所具有的内倾心态、群体意识和伦理价值及思维的直觉体悟。都在建筑中有深刻的表现。四合院可说是单体简明、群体丰富、虚实并重的。实是建筑物,虚则是指建筑物的个体,二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如宫殿屋顶用黄色琉璃。彩画用贴金龙凤,以表示帝王的尊严,私家园林用青砖小瓦、原木本色和精巧自由的砖木雕刻,以体现超然淡泊的艺术形式。我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 (二)实用价值和结构紧密结合,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起着画面剪辑的作用,因之带有一定的结构关系。是活动的媒介和组织者,也就是景象观赏――连续与不连续――视点运行的凭介和向导,对于游者具有途径的意义。是一项颇为活跃的因素。必须通过导引才能组织成为景象,否则便是一些偶然的物质堆砌,不能体现园林的实用功能及其艺术思想。通过其自身所包含的导引,才使其要素成为一种富有趣味的、具备游览实用价值艺术空间――使意境作用于游者而发挥其艺术感染力。同时又可使人身临其境做画中游。主体与各体是互相包含。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各体是有限的,主体是无穷的,这种有限与无穷的对立统一。构成园林景象的丰富多彩。正是这样,才显得格外美妙奇幻。而感人至深。遗存至今的优秀作品,总是巧妙地使基础与导引双方融会一气,提供了艺术研究的范例。 (三)它们大部分都趋向规格化,定型化,有相当严格的规矩做法,通过互相搭配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但也很注意细微的变化,既可远看,也可近赏。又有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但不论哪一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渡、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四)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庄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无论是建筑或是装饰,所包括的范围极其广阔。大到宇宙、风水、宗教,小到书法、诗文、绘画、戏曲,其所选用的题材和手法更是数不胜数,雕镂、堆砌、绘刻、镶嵌,内容有神话故事、人物历史、寓言传说。凡是和皇家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建筑、装饰莫不利用其形象和布局作为一种象征的艺术手段。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园景的处理,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其趣无穷。江南以“栗柱、灰瓦、粉墙”为特色,强调色彩的调和风格清秀、朴素淡雅,而北方皇家建筑以用色大胆,追求对比效果,镏金、彩绘很有特色:红柱、琉璃瓦、红墙或灰墙为特色,色彩以红黄蓝绿为主强调色彩的对比。注重突出庄严华丽雄伟的气势,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我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了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建筑体系,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他们之间相互渗透影响,我国历代有很多大诗人赋予人们各种感受。也就是说,意境能使建筑的景观有灵魂、赋予环境情感和生气。寄情山水、托物言志,大大的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感化人的思想境界,打动人的心灵。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的象征。在艺术中,形式是载体。内容是表达。是要追求的至高无上的“意境”。而意境产生于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位于江南一带的私家建筑尤其强调意境的表现,大多运用自然风景式造景表现意境即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也有借助听觉、味觉、以及利用春夏秋冬时令、雨雪等气候变化表现意境,运用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内容的提示,表现意境也即诗情画意。文景相依,更有比喻和联想手法表现园林意境等。使建筑美和文学美、艺术美相映生辉,并且对自然美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将山水画论及山水诗画、园林艺术结合起来研究,融入当代生态理论和环境理论,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观点、方法和概念范畴,通过研究建立我国艺术学的风格。发展为艺术学学科的主力军。 文化建筑论文:拥有立法权的设区市应积极拟定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条例 摘 要:历史文化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具体体现,滨州市的历史文化建筑相对较少更显珍贵,但由于现有法律、条例规定并不具体,不便操作,造成古建筑保护困难、古建筑消失较快等问题,因此借助自2015年12月份开始,滨州市(其他设区市)拥有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立法权为契机,尽快制定滨州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条例,对于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促进文化建筑的合理利用和妥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立法权;设区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条例 一、历史文化建筑立法保护的迫切性分析 1.现存历史文化建筑相对较少。滨州虽然算不上历史文化名城,但依然拥有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建筑承载着较深的民族文化记忆,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精神传承价值,更应受到很好保护和利用。目前,包括文化遗址在内,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地上古建筑相对较少。针对滨州文物保护重点及难点,依据滨州文物保护工作实际,建立具有滨州地方特色、符合滨州实际的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对于滨州的文物保护工作和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历史文化建筑损坏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业人口离开村居涌向城市,较为落后地区的众多村落老建筑被闲置且年久失修;发展速度较快地区,盲目的城市化扩张,政绩式的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致使大批的历史文化建筑被拆除;为吸引游客,追求经济价值、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有的古建筑被过分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村落的原始风貌,使得历史文化建筑学术研究、历史见证、精神传承价值受损,比如村民违规整修古建筑、搭建商铺、改变建筑用途等情况,使得古建筑遭到破坏。此外,滨州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面临的保护意识不强(包括政府、村民等主体),保护方法不健全、措施不力,管理体制不健全,保护资金不到位等问题的产生与古建筑开发自由度大,没有专门法律保护有很大关系。 3.维修保护困难。产权问题是造成维修保护困难的关键。由于诸多古民居建筑没有明确建筑归属问题或者即便有明晰的产权归属但是原有法律没有对不同产权具有哪些不同的权力和责任作出具体解释说明,从而造成政府在维修保护上面临“无能为力”的尴尬或者古建筑拥有者对古建筑维修保护“坐地起价”式的阻挠,乃至发生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因此,私有产权的古民居在拥有使用、经营权的同时,为保护古村落的整体性和长久性,需要对古民居的使用方式、规划、保护利用等方面加以约束,因此他们必须承担一定保护责任。同时,各级文物保护主管部门、村集体等也需要明确管理责任和义务,包括执法主体的建立明晰、破坏古村落的法律惩戒、维护资金的投入及规范化运用等方面。 二、历史文化建筑立法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1.相关法规制度建立基础。《文物保护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早已出台实施,这为滨州市制定相关文物保护条例提供指导。同时,《滨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于2005年6月公布实施,为滨州市文物保护立法提供实践基础,提高了市级立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2.其他地方(市)成功经验的借鉴参考。苏州市制定《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较早进行地方立法实践。山东省济南、青岛等较早拥有立法权的城市均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关的文物保护条例。2015年,佛山市起草《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在完成公开征求意见程序后,于9月份进行初审,该条例将成为佛山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的首部地方性法规。这些城市立法实践为滨州市及其他地市制定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经济基础。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各级政府对当地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各地基本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领导责任等,文物保护资金基本充裕。 4.完成前期文物普查。近几年,滨州市完成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本市文物家底基本摸清,充分掌握了文物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同时,发现了诸多新的有较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这对市级文物立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历史文化建筑立法保护的有关内容建议 1.管理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非文物保护部门一家可为,需要住建、文化、旅游、国土、财政、公安消防、工商、环保、民族宗教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历史文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结合滨州实际,通过制定操作性强、条款界定清晰、职责明确的地方性法规来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具有现实意义。 2.增加财政投入比例,对修缮费用进行明确规定。对历史文化建筑(包括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护,特别是非国有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应增加财政的投入比例,条例应明确要求“非国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修缮费用,由保护责任人承担百分之六十,政府补贴百分之四十”,如果非国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责任人承担修缮费用有困难,可以向市、区两级政府申请修缮补助。 3.引入市场机制,保护性开发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建筑不仅有文化价值,而且有商业价值。如何加强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性开发,是制定法规过程中必须考量的问题,建议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开发,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本来开发,以此推动社会力量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把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当作一个产业来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建筑才更有生命力。 文化建筑论文: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探讨 【摘要】私有历史文化建筑是一种文化财产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在没有从法律意义上确定其为文化遗产或者文物之前,两者有着不同的概念,没有确立之前是事实上的文物,确认之后是法定文物,但两者目前都面临一定的困境,事实上的文物缺乏正当的保护,法定文物则是私有所有权和公共利益博弈的牺牲品,两者都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利用。如何加强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需要我们共同的思考和多方的努力,从法律意义上对其进行保护,建立一套完善的历史文化、文物保护体系才是治本之策,如何平衡公民私有权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是我们今天需要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私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 历史文化建筑有一定的法律概念,我国2008年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它把历史建筑明确定义为经市或县人民政府确定的有一定保护价值,反映一定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从法律意义上给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私有历史文化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法律定义又有一些区别,它通常是指所有权归私人的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建筑古迹。 一、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特点介绍 (一)所有权方面,私有历史文化建筑遗产归集体和个人所有。此类建筑古迹在法律上有明确的所有权证明,比如,一些持有土地使用权和房产证的个人和集体所建造的建筑,因为最初的建设多是由私人完成,它们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产权登记有着明显的区别。(二)文物特征方面,私有历史文化建筑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这类历史文化建筑大多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从建筑方面来说,其在建造和工艺上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从人文方面来说,很多历史文化建筑因居住过历史人物或发生过较大的历史事件从而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不过是否就此认定为文物还需要一定程序的确定认证。 二、私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建筑的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比如前几年非常火的一个新闻,梁思成故居被拆,社会舆论反应很大。此类事件也从侧面反映了,政府工作中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意识的欠缺,而近几年虽然公民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公民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能力上稍显不足。 (二)经济开发和历史文化建筑的冲突。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建设对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也造成一定影响,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导致一系列历史文化建筑以各种理由被拆除,政府保护的弱化和商业化的过度开发导致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大量的文化建筑惨遭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也无法得到传承。(三)相关部门的管理缺乏。在众多历史文化建筑被拆迁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见到文物保护部门的身影,他们权力有限、人力物力缺乏、或者说没有相关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只能看着他们在那里呼吁号召,没有什么实际保护措施。政府部门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也导致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得不到保护。 三、如何更好的保护私有历史文化建筑 由于私有历史文化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人文、和社会价值,对它进行合理的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政府部门方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保护法规,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是一个较为宏大的工程系统,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化、文物保护体系。建立文化保护立法政策、文化遗产相关法律、完善相关的文化遗产权利保护法制度,只有做到有法可依,相关部门才能在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工作中做的更好。同时,提高相关部门的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意识也是关键,对一些不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作为实行问责制,政府部门在保护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树立大局观念,城镇化建设和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有机结合。(二)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单位应加大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正确引导舆论,提高民众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意识,促进开发商对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民众要有主人翁意识,历史文化建筑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我们共同的保护,积极参与到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动之中,同时,监督政府保护工作的实施。 四、保护方法方式的选择 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它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对文物的保护要求非常严格,外观和内在都不能有所改变。历史建筑的保护相对灵活,外部尽可能的保持其历史原貌,而建筑内可以根据合理需求进行改动,但是这种改动需要在保护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也很容易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 五、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利用 私有历史文化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等价值,同时他还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利用都显得尤为重要,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利用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一)发挥其原来的作用。这种一般适用于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其作用一直没有改变沿用至今,这种利用方式是使用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首选,能较为完整的保存其原始风貌。(二)作公益类用途。可以作为博物馆、纪念馆等使用,这种历史文化建筑一般保存也较为完好,且这类建筑通常本身有很高的文化、艺术、美学、教育等价值,将其最为城市文化展示的场所,对城市形象的树立有很大的帮助。(三)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多的私有历史文化建筑成为旅游热点,它既能展现自身的文化内涵,又能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结语 文化历史建筑具有不可再生性,也体现了它的珍贵价值,它承载了宝贵的历史信息,也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等价值。所以,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它又不同于文物的保护,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有其自身特性,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文化建筑论文:戈壁滩上文化建筑的探索 摘要 以敦煌文博园美术馆设计为例,通过对当地历史背景、传统建筑空间及地域特征的研究,探讨敦煌戈壁文化建筑形成的风格和特点,从建筑师的视角理解文化建筑的地域性,提出创作构思建议。 关键词 文化建筑 自身特性 敦煌地域文化 设计构思 1.文化建筑内涵及建筑地域性的探索 作为重要的建筑类型,文化建筑的出现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是文化多元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一切建筑都是地区建筑”,这句话对于文化建筑也不例外,它准确地阐述了建筑与环境、空间、场所之间的从属关系,为区域性建筑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源于对地域文脉的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地域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建筑师要充分理解地域特性和文化背景,从中寻找出相应的设计理念。将当地的地理因素、气候条件、风土人情等系统综合分析;把握文化建筑的特性及产生原因,形成独特的设计语汇,则成为建筑师需要掌握的方法。 2.寻求敦煌建筑的设计语汇 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敦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痕迹,莫高窟和鸣沙山分别代表着敦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也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敦煌地处荒漠地区,从原来的边陲要塞到今天的新兴旅游城市,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已截然不同,而建筑形式中最终能够传承和更新的是空间及材料。敦煌建筑浓厚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与当地文化和气候密不可分。敦煌风沙较大,昼夜温差大,建筑形式较为封闭,古代建筑空间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院落由高大夯土墙围封而成,呈现外闭内敞的格局。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鸟笼,形成安静闲适的环境,高大厚重的外墙壁不仅有利于抵挡强烈的风沙,还可以遮蔽日照,阻隔热辐射传播。敦煌传统民居传承了历史上建造者的经验和感悟,折射出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对建筑师把握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帮助。 对于当代敦煌的建筑风格定位争议颇多,历史上受中原文化及西域文化的共同影响,仿汉唐风格,学西域形式,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在文化交流上,佛教文化从西方经由敦煌传人中原,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并存,呈现出西方特色逐渐向中原文化的过渡的特点。对当代敦煌建筑风格的把握可以借鉴敦煌佛教凿窟造像的人文思想,不管从横向还是纵向角度看,佛教凿窟造像艺术都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呈现出各朝各代洞窟并存、佛教各宗派造像并存的现象。对于敦煌建筑的设计构思因素主要总结如下: (1)敦煌是古代中西交通的枢纽,也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建筑风格多样,带有西域风情。 (2)敦煌文化艺术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其不否定先前的艺术,而是展示历史的图谱,地域的包容性达到不同文化的并存。 (3)建筑风格虽受各方面文化的影响,但总体还是以本土建筑艺术风格为主,因受当地干旱、风沙大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建筑空间形式多以封闭外墙为主,开窗面积较小。 (4)建筑用材从过去以土木结构为主到现代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外饰面材料多种多样,但多以当地材料为主。 (5)建筑外环境受地域气候的影响,水系及绿化草坪因养护成本高,设置较少,多以种植耐旱的遮荫树木为主,相对养护成本低。 3.敦煌文博园美术馆的构思和创作 文博园计划于2012年启动,当时场地为一片戈壁滩和沙堆。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断断续续历时三年,期间改改停停颇为坎坷,施工单位也是屡屡更换,现场一辆烧焦的土方运输车去年才移出场地,仿佛印证着历史上的敦煌也并非一帆风顺。最终美术馆施工完成并投入使用,其他展馆还在紧张的施工中。场地位于敦煌市城市边缘,同时也是从市区到鸣沙山和莫高窟的经由地,位置相对较为重要。项目规划分为三期进行建设,一期为文博园的建设场地;二期为异域风情商业步行街;三期包括一座演艺中心、一座集中式生态宾馆、合院式生态宾馆、自驾营地以及一个绿色沙漠生态园,内部规划一处写生基地。作为一期文化博园,规划以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为设计主题,并将其简化,复制到园区内部,形成园区内路网的主要脉络一一起始于盛世长安主题广场(长安),辗转至带有西域风情的集市(伊斯坦布尔)。文博园内容由十二个展览馆组成,主要以展示甘肃省内各地区的文化特色艺术品为主,将甘肃文化艺术推向世界。一期的规划设计中,美术馆、名人名家馆、中华根艺馆三个展馆在入口附近围绕盛世长安主题广场均匀分布,栗亭砚馆、青铜器馆、奇石馆、佛教艺术馆、古陶馆,古钱币馆、民俗馆、杂项馆、古玉馆则三个一组散布在“丝绸之路”的两侧。文博园是一个以文化博览为主题的景观文化公园,园区保留戈壁滩的自然风貌,并在展馆组群处设置体验活动空间,沿道路设置景观节点,丰富园区室外空间,营造出戈壁滩宏大的文化展览馆群落。 美术馆位于园区主入口处,是文博园里十二个展馆中最先建成的一个馆,也是规模最大的展馆。该馆为一字形布局,设置双门厅,除满足文博园自身功能外,兼有独立对外开放、承办政府主导的大型展览活动的功能。设计引用抽象汉代坡顶建筑元素,以微坡的墙体作为建筑的底座,结合建筑的竖向窗形成具有三个实墙面的序列,以画板留白的寓意展现对艺术的尊重。建筑空间采用外拙内秀的设计方式,外部较为封闭,墙面仅开设小窗及竖条窗以便有效抵御风沙。馆内设计双中庭空间,形式较为开放、通透,给参观者以与外部环境不同的感觉。入口中庭与展览中庭相结合,空间上多以大空间展廊为联系,展品以根雕、砚台作为临时展品,待园区形成规模后,再以书画作品展示为主。在戈壁滩上,基地周边有成片葡萄园和杨树林,背景则为远处的鸣沙山,建筑融入其中。形体刚强、厚重,在沙山柔美背景的衬托下形成“大漠明月,戈壁孤城”的诗意画面。馆前设计颇具规模的集散广场,用以举行活动和疏散人员。 4.结语 现代敦煌文化建筑设计已从过去仿汉唐的狭义建筑走向多样化,结合城市地域文脉,汇集传统特色,适应城市发展及人文需求,面向新兴城市形成独特的设计语汇。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运用各种建筑元素,把握当地材料是设计的关键所在。建筑师需要认识到敦煌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在无限扩张,需要从敦煌民居空间、材料以及建筑的灵魂中去捕捉设计要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建筑设计的地域性。通过对历史及气候条件的再思考,总结出适合当地独特的设计策略,并且发掘出适应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新型材料和技术,满足人们对新型文化建筑的要求。 文化建筑论文:基于审美视角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摘要: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是要建立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而且还应该满足民众日益追求的多元化审美需求,才能呈现文化建筑的纷繁多样性,才能让精彩绚丽的新型独特的文化建筑既符合民众的审美心理,又能贴近时代、贴近本土文化气息,才能让文化建筑更具魅力与吸引力。 关键词:审美角度;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引言 文化建筑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给友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情调和乐趣文化建筑的环境是围绕建筑主体概念而专门设计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对构建具有高艺术价值的文化建筑具有重要意义随看现代艺术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审美越来越高。 1基本概念 1.1关于审美 市美、是客观存在的感受和体验,它更多来源于人们的心理话动,同时受到客观囚素的制约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在其作品创作中,市美话动既有助于设计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深化作品,同时又叫一以辅助他们更准确的把握受众的心理,使创作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达到其“天人合一”艺术效果 1.2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属于公共建筑,是人们日常生话和进行社会话动小叫一缺少的场所。文化建筑包含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展览建筑、文教建筑、纪念建筑、演出建筑及特定环境的风景建筑等等。在西方国家,文化建筑甚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化建筑越多,或者建筑水准越高,就说明这个国家的文化经济水平越高。如今,文化建筑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数量也旱现出小断增加的态势(见表D} 1.3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文化建筑的设计是功能一艺术一技术的空间组合,三者应达到高度的统一。优秀的建筑设计小能脱离总体关系孤立地进行,应将它融入特定的环境之中去考虑。 (1)在建筑设计的环节中,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以环境来作为衬托,结合整体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相应的标准,通过物质手段的辅助以及美学原理的分析,从而创造出能够满足当下民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室内以及室外环境。 (2)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不仅仅可以实现文化建筑的基本使用价值,还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体现环境氛围以及建筑特征等精神层次的要素和特征。 2文化建筑的审美特点 2.1审美主体的大众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说,环境艺术设计正是传达与弘扬了这种大众文化。在社会文化民主化、价值观念多样化、公众需求多元化的现今时代,文化建筑应当为民众不同的文化需求营造新的空间以及创造新的形象。“一切都是艺术”,文化建筑应该是把日常生活当做文人景观,拥抱大众生活,倾力展示人类与环境的见证物场所。文化建筑以及室内外环境应该是易于接近与理解的、能为民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的、可以促进文化传播的公共交流“论坛”的理想模式。基于审美主体的大众化,文化建筑依靠自身的公共文化特性来吸引民众的眼球,从而把自己打造成公共文化中心。 2.2文化传达的模糊性。 信息具有限制性与非限制性之分的特点。限制性信息可以用精准的言语来描述;非限制性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它需要用感觉来体会,只能依靠比较含糊的言语来描述。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所要传播的文化信息正是这种模糊性很大的非限制性信息,当其表达不清楚的时候需要人们去修缮和联想。所以,不管是接收到的信息量,还是接收到的信息内容,都因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而有所区别的。由于室内外环境设计主要是对人与建筑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一方面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拥有许多的模糊性思维,难以用精准的言语来描述;另一方面室内外环境设计学科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复杂性越高精确表达的程度就越低。所以,人们不能对所传播的文化信息一点一点地仔细思考,而只能抓住其中的主要部分。 2.3审美知觉的直观性。 在这视觉传达时代里,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通常以“视觉”为文化传达的存在基础,又因为在人类所有的感官中只有视觉与听觉属于认识性的感官,所以视听有别于其他感官形态,它能够直观有效地把握世界,领会其含义。更深一层讲,在人的视听感知中,视觉比听觉更具有优势,因为它不仅仅具有感知和理解的直接性,而且还能跟图像与形象紧密相连。由此可以把视觉与听觉的关系转变为视觉-图像与听觉-语言这两层关系。换言之,相比听觉,视觉具有图像对语言的优势。 3文化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审美要素 3.1比例和尺度 比例是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空间中体现为长、宽、高之间的比值。建筑环境形式的比例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要素。根据审美经验,建筑物环境的形式比例存在相同比值关系的时候,整体感觉更和谐,更具有美感。尺度是指建筑环境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尺度与建筑物的真实尺寸大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尺度与比例并不完全相同,审美原则的尺度是一种基于建筑物环境大小而产生的感觉。文化建筑设计中比例和尺寸往往密切相关,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应当反复推敲比例和尺度的大小,选择最佳值和最合适的搭配,提升文化建筑的美感。 3.2均衡与主从 均衡是指在设计的空间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自然界中,相对静止的物体能产生视觉上的平衡感,在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中,这种平衡感符合安全的原则,也能达到整体的审美要求。主从与均衡看似相同,其实存在很大区别。主从体现的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即各组成要素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与所占的比重对整体效果的影响。主从设计可以有效避免设计作品松散和单调的现象。建筑设计中,主从和均衡往往也是相互联系的,过于注重均衡则无主从,过于主从则失去均衡。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均衡和主从产生的审美效果,从平面与立面、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从局部到整体等各方面处理好主从与均衡关系,力求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 3.3反复与韵律 反复是指以相近或者相同的构成单元按固定的规律出现。反复的设计效果体现为组成要素有节奏和秩序出现的美,一目了然,易于辨认。韵律是指形式要素引起视觉和心理上的律动效果,例如光线、色彩、材质、造型等合乎某种规律时给人的节奏感。反复和韵律并不相同,反复一般是某一要素简单重复出现,而韵律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条理性,但是二者都是最基本的构图原理,也是中国古典艺术中流行的构图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合理采用反复和韵律的构图方法,注重简单重复和韵律变化,能使文化建筑设计作品产生生动、活跃、协调、富有节奏的美感。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建筑的审美主体更加趋向于大众化。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广阔的空间平台,设计者应当注重文化艺术形式多元和内容丰富,在保证建筑物功能性的同时,合理的调整自然环境和照顾人们的视觉感受,注重满足人们内心的审美需求,最创造出高质量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文化建筑论文:环境艺术设计在文化建筑中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为文化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上增添了丰富的内涵,设计者通过多元的设计和内容使文化建筑产生了巨大的魅力,不仅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既体现文化价值又可提供身体活动的场所。本文主要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在文化建筑中的应用,促进了文化建筑文化熏陶作用的发挥。 环境艺术设计和文化建筑的概念 1.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根据建筑周围的环境,利用建筑美学的要求设计出与建筑所处环境相搭配的、让人们能领会一种文化价值的艺术设计方法。在现代都市中,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为繁忙的人们提供了暂时休憩的场所,也让人们体会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状态。随着人们审美多元化的出现,环境艺术设计也需要及时地作出相应的变化,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对环境艺术设计而言,要想设计出符合社会审美的中心点必须考虑到社会阶段的差异、地域的差异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差异,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出符合本土文化的建筑,从而赢得人们的喜爱。另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科学地规划。因此,在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十分重视文化的运用,在设计时,设计者充分了解了城市的文化风貌,设计出了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随着城市人们对精神生活重视程度的提高,他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必将在形式和内涵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 2.文化建筑的内涵 文化建筑为现代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例如图书馆、美术馆和体育馆等。在文化建筑内汇聚了多种文化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文化建筑也是衡量一个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的标准。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中,规划者十分重视文化建筑的选址,确保文化建筑的服务范围能够最大化。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文化建筑的设计充分实现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在功能方面,文化建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让人与建筑和谐的融为一体,享受到了充满人文气息的关怀,更加惬意地享受了生活。文化建筑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公众之间的互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在文化建筑中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使文化建筑通过丰富的造型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实现了形式和内涵的完美融合,同时也实现了对周围环境的点缀作用,促进了优秀文化的传播。 1.在文化建筑内涵方面的应用 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其不仅要提高建筑物的实用性,同时还要为建筑诸如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文化建中的应用之一就是为文化建筑灌注丰富的文化。在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要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还要让大众在欣赏文化建筑时能够感受到为人处事的一些道理。例如,水立方的设计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设计思想也让大众的深受影响,其独特的文化意蕴给大众带来的是无尽的遐想。另外,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的文化建筑,都承载着一定的感情,对人们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陕北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室内设计中,设计中利用历史文物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中国革命的历史展示给了大众,同时也让大众感受到了设计者对革命历史先烈的怀念和敬意,激发了大众的爱国热情。 2.在文化建筑造型方面的应用 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应用在了对历史文化内容的展现上,还应用在对文化建筑的造型上。文化建筑的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其造型来体现,以视觉化的效果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冲击。在造型设计方面,设计者根据表达的主题,设计出最能表现主题的建筑形式,由此引发大众的思考。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建筑的含义。例如,上海的金茂大厦,设计者受到了陕西大雁塔的启发,将传统的中国文化赋予在了钢铁建筑上,符合了中国大众的审美情趣,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在比如鸟巢,设计者将一根根巨大的钢筋焊接在一起,从远处看真如一个巨大的“鸟巢”,这样看似毫无章法的设计其实蕴含了设计对人类未来的憧憬,希望这个“巢”能够呵护生命。 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使文化建筑在内涵和造型上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使得文化建筑具备了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环境艺术设计将大众型的文化赋予到了文化建筑中,通过其实际的造型展示给了大众,使文化建筑成为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栖息地,实现了其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使文化建筑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环境艺术设计也使文化建筑最大化地发挥了文化传播功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车辆管理论文:岩土运输车辆管理系统开发 摘要: 分析了企业岩土外运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提出了基于硬件、网络、Socket通讯、客户端加服务端程序、WEB技术为一体的岩土外运管理系统设计方案,采用硬件控制车辆进出、网络和Socket通讯传输设备信号、客户端和服务端程序管理车辆进出流程及存储数据、WEB程序查询各类数据报表的模式。 关键词: 岩土外运管理系统;RFID;Socket;道闸 某大型露天矿山年矿石开采量1500万吨,岩土运输量大,每天有数十支运输队伍作业,有400余辆车进行岩土运输工作,运输资金高达10亿元。运输队伍复杂,车辆多,其运行路线长,作业范围大,且作业内容各异,导致对车辆的管理难度很大。另外,岩土外运业务也可能存在采场内乱卸、沿途乱卸、非卸载点卸载、非上站车辆上站等问题和风险。此运输车辆管理系统的建设构架是由包括GPS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GPRS技术、Socket通讯技术、视频抓拍及存储技术、自动计量技术及计算机管理技术组成。该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采场的车辆管理水平,杜绝私拉乱卸、不按规定行驶等运输中的管理难点和盲区。 一、需求分析 (一)运输车辆流程控制 运输车辆射频技术管理车辆运行,通过RFID卡的发放对车辆流程进行控制,通过天线和PDA手持终端对RFID卡的信息进行采集,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判断运输车辆流程的正确性。 (二)运输车辆GPS定位 车辆偏移或离线行驶提醒或预警。各车队车辆行驶路线预先设定在系统中,当车辆偏离预定行驶路线时,系统需要智能识别并给出报警提示信息车辆行走路线回放。对于指定时间段内,系统具有车量行驶路径回放功能,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时间起点和终点查看车辆的行驶路径和形成状态。车辆定位回传。车辆全天24小时定位,并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回传定位数据。根据行驶路线绘制新地图,由于采场内部路线不固定的特性,需要在原图基础上,绘制新地图功能。 (三)运输车辆图片及录像采集 运输车辆在驶入采场和驶出采场时需要对车辆进行抓拍图像,保存到服务器当中,需要按照时间对车辆图像进行查询。在驶入驶出采场、站台时则需要进行录像保存,并能按照时间对车辆进行查询。 (四)对运输车辆的管理 客户端管理包括车辆RFID卡的发卡管理、车辆IC卡的发卡管理、道闸的起杆落杆控制、车辆手动抓拍功能、读写器的重启连接功能、查询功能等。服务器端管理除了包含客户端的管理外,还包含用户管理、设备管理、违章车辆管理、车辆运行路线管理等。 (五)对运输车辆的查询 采用B/S结构,查询出车队、标段、RFID、钩机的一些基本信息,并按照车队、标段、单位、时间等条件查询出采场运量,同时能够查询出违规车辆信息及流量统计信息。 二、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分为客户端、服务器端、监控平台、图片采集、录像存储、WEB页面等6大模块。 (一)客户端 客户端是采场出入口的管理软件。其功能包括五方面。一是发放管理RFID卡,通过RFID读写器读取卡号,将车辆信息和卡号对应保存到系统。此卡号为车辆唯一数据确认标示。二是通过RFID读取信息错误管理,贴有RFID卡的车辆在进出口信息读取错误时,可手动修改信息。三是进行PDA存储错误信息管理,PDA上传错误或未能上传的信息修改。四是进行违章车辆管理,车辆违章后,不能进入或驶出采场,须做处理后由工作人员进行违章处理操作。五是实现车辆监控,实时显示车辆录像、图片信息,车辆的所属车队、违规情况、运量等基本信息,方便工作人员对车辆实时监管。 (二)服务器端 管理各个站点的设备程序,通过服务器端程序控制各个站点的车辆流程,记录车辆的运行数据,为WEB报表提供数据支撑。硬件设备控制,通过各个站点读写器、天线读取的车辆RFID信息,自动控制道闸的起落、LED的信息显示、客户端页面的车连信息。流程处理,通过各个站点读写器、天线读取的车辆RFID信息,判断车辆的流程状态,存储车辆的流程信息。 (三)监控平台 实时监控车辆、各个站点的车辆状态、车辆运量、站点流量,并输入采场车队、标段、钩机的基本信息。 (四)图片采集 各个站点车辆图片采集程序,通过地感线圈,判断车辆进出,抓拍车辆图片,对违规车辆进行图片对比,做出相应处理。 (五)录像存储 采用磁盘阵列对各个站点录像进行存储。 (六)WEB页面 基本信息显示,显示RFID卡信息、车队信息、标段信息、钩机信息。车队运量统计,按照车队、时间段显示车队的整体运量。标段运量统计,按照标段、时间段显示标段的整体运量流程运量统计,按照车辆流程、时间段显示车辆流程的整体运量。钩机运量统计,按照钩机号、时间段显示钩机的装载量。PDA扫描统计,按照PDA编号、时间段显示PDA扫描运量。违规统计,按照时间段显示车队的违规次数及违规车辆详细信息。流量统计,按照时间段显示各个站点的流量数据。 三、结论 岩土外运管理系统对岩土的私拉乱卸起到了监控效果,保障了矿石的安全,管理者通过实时的查看采场生产数据,指导矿山生产,对矿山的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毛志宇 张正 曹玉志 单位: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机电检修分公司 车辆管理论文:生鲜乳运输车辆管理思考 自2003年蒙牛乳业入驻焦作以来,河南省焦作市奶业呈现飞跃式发展,奶牛养殖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生鲜乳运输车辆也在快速增加,为确保全市生鲜乳质量安全,做好生鲜乳运输车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鲜乳运输车辆现状 近三年来,焦作市生鲜乳运输车辆呈逐步增加态势,2014年年初33辆;2015年年初38辆,同比增加15%;2016年初45辆,同比增加26%。焦作市生鲜乳运输车辆有三大特点:一是数量多。焦作市有45辆生鲜乳运输车辆,在全省排名第一。二是运输范围广。45辆生鲜乳运输车中,运输范围在焦作市内的有11辆,约占24%,省内(不含焦作市)的有21辆,约占47%,全国(不含河南省)的有13辆,约占29%。三是私人或租用社会车辆占比大,初步统计,焦作市生鲜乳运输车中有35辆为私人车辆或租用社会车辆,约占78%,有10辆为乳企、奶畜养殖场或奶农专业合作社所有,约占22%。以上情况加剧了焦作市生鲜乳运输车辆的监管难度。 二、生鲜乳运输车辆管理情况 生鲜乳运输车辆管理主要体现为行政审批和监督检查两方面。 1.行政审批。 按照《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生鲜乳运输车辆应当取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生鲜乳准运证明”,焦作市生鲜乳运输车辆行政审批工作主要由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完成,市级及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根据从事生鲜乳运输的单位或个人提出的申请,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决定是否受理。对受理的许可申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核,并组织3~5人由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现场核查,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完成上报备案工作。2015年焦作市开展了行政审批改革工作,部分县畜牧局成立了2~3人组成的行政审批股,进驻县行政服务大厅,全权负责行政审批工作,提供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区里主要由各区畜牧中心进行办理。 2.监督检查。 (1)日常监督检查。按照《河南省畜牧局关于对全省生鲜乳生产收购环节实行分类监管的通知》要求,焦作市把生鲜乳运输车辆分为三类进行监管,明确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确保监管工作全覆盖、无死角,做到风险受控,防患于未然。焦作市畜牧局会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开展生鲜乳运输车辆检查,并对车辆的所有者或司机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2)搭建监控平台。当前,河南省畜牧局正组织在全省建设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系统,费用由省财政承担。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省畜牧局监管平台,有关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和县(市、区)监管用户端,乳制品生产企业监控用户端和生鲜乳运输车辆车载设施设备。届时,将实现省、市、县三级和乳制品生产企业对生鲜乳运输车辆的实时定位和视频监控。目前,生鲜乳运输车辆车载设施设备已基本安装完毕,监控系统已开始运行,状态良好。在畜产品安全问题日趋白热化的今天,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将有效解决长途运输、信息衔接等方面的监管难题,强化了生鲜乳运输车主和从业者依法经营的责任意识,加大了对生鲜乳运输车辆的管控力度,加快了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三、问题及建议 1.问题。 通过对焦作市生鲜乳运输车辆管理情况调研发现:焦作市生鲜乳运输环节监管工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人员配置方面。焦作市作为河南省一个奶业大市,市、县两级均未设置专门的奶业主管科室,奶业工作由畜牧科承担。畜牧科人员少、任务重,工作难免有疏漏。目前奶业管理工作在畜牧科,畜牧科工作繁杂,对口省级四个业务处室,仅有正式编制2人,承担全市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落实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负责奶业管理;负责养殖项目管理、外资项目管理,参与扶持全市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提出项目建议;指导畜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发展;指导畜牧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负责全市畜牧业统计工作,依法负责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验收及办理,兼任本单位在行政服务大厅的相关事项,力量严重不足。 (2)行政审批方面。《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中对奶罐车的材质及设计进行了明确要求,实际工作中,也会作为运奶车行政许可和日常监管检查依据,但畜牧部门只能眼观,且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没有资质,可操作性低。 (3)鲜奶吧运奶车方面。近两年来鲜奶吧逐渐盛行,但奶吧用奶量有限,每天只有几十千克到一百多千克,法律法规在供奶吧鲜奶的运输工具方面尚无明确规定,是否实行行政许可也无说法,畜牧兽医部门只能规范引导企业用保温材质,做好交售记录和检测记录,随车携带交接单。 (4)信息衔接方面。生鲜乳运输车辆承运的奶站与交售的乳企均不在辖区范围内时,车主不主动到辖区所在地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进行登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很难掌握该运奶车的信息,这就给违法经营提供了可乘之机。 (5)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系统维护方面。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系统安装由省财政承担,保修期1年,保修期过后,系统的运营和维护费用由谁承担尚无定论。若由个人承担,无固定服务乳企的车辆监控系统运行的可持续性堪忧,而且这部分费用最终会转嫁到奶牛养殖户身上,在当前奶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了奶农的负担。 2.建议。 (1)成立奶业管理办公室。建议政府加强重视,奶业大市、县成立专门的奶业管理办公室,配置人员1~2人,加强管理工作,及时落实上级精神。 (2)提供资质材料。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奶罐材质及安全性检测合格后出具鉴定材料或由资质的企业安装奶罐车罐体并出具相关证明,然后以附件形式提交,进行生鲜乳运输许可证的办理,更专业,更具有权威性。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对当前生鲜乳运输环节的一些新生事物如何处理,法律法规中尚无明确规定,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约束,制定行业规范,引领行业在健康、合理、合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4)加强与乳企的信息对接。乳企配合做好向本企业运送生鲜乳的运输车辆登记备案工作,并及时反馈给相关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全省乃至全国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对反馈车辆信息进行核对,可以有效杜绝无证运输等违法行为发生。 (5)制定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系统维护方案。明确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系统的运营和维护费用由谁承担,加大对生鲜乳运输车辆责任人关于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的宣传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并以该车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列入生鲜乳准运证明的换证核发事项中。 (6)加强对生鲜乳运输车辆清洗设施的检查。据了解,目前焦作市乃至河南省对生鲜乳运输车辆的检查主要集中在运输车辆和司机的资质及奶罐体的情况上,缺乏对运输车辆清洗站点的检查。鉴于运输车辆交奶后清洗到位情况直接影响下一车次生鲜乳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建议每半年或1年对生鲜乳运输车辆清洗站点进行一次集中检查。 作者:张秋霞 单位:河南省焦作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车辆管理论文:公交车辆管理IC卡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 随着公交系统的完善,伴随着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经营成本过大、管理与调度困难、服务质量没有明显提高、企业效益没有明显改善等等。因此IC卡应运而生,它集低成本、方便快捷,安全可靠于一身,并且逐渐取代其他方式成为信息管理的主流。IC卡包括写卡器构建启动和计时控制器,以多媒体的形式来控制车辆的进出和行驶情况的统计;通过读卡器信息管理的扫描,掌握来往的车辆信息和对他们的各个指标进行考察。 【关键词】 IC卡;车辆管理;行驶卡片;计时控制器 前言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交通事业也发展迅速,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和建设的基础产业之一。但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公共交通事业慢慢的由国家出资、统筹规划,变为自主发展、民企经营。如今大多数的城市都实行了“无人售票”的制度,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不找零钱、收到很多残币假币、收来的钞票清点麻烦等等。IC卡成为了条码卡、磁卡问世以来所发行的第三种电子卡,因此有世界上最小的个人计算机之称。作为高科技的产物,IC卡可谓花样繁多,如何选择适合时展的IC卡,从根本上提高公交管理系统的水平,成为了我们的又一课题。 一、IC卡的挑选 CPU卡含有一个微处理器和自己的操作系统,用来处理不同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运算。我们从卡自身的特性就可以了解它的功能,CPU卡安全的保护功能和良好的防攻击功能而闻名于世,所以CPU卡才作为智能卡使用。IC卡包括非接触式IC卡、接触式IC卡。他们的差别有两个方面: (一)数据传送。 读卡机的触点接触IC卡芯片后,数据传送就开始发生。可靠的数据传递依赖于正确的触点接触。所以长期处于潮湿、烟尘和频率较高应用领域对卡有较大的损坏。非接触式IC卡经由无线电波的耦合作用可以进行数据的传递,由于它不和机械触点互相摩擦,所以它的应用环境和耐磨程度比接触卡高。但也不是没有任何缺点,由于它过度依赖空间无线电磁场,因此时常受到干扰的作用。 (二)芯片功耗和能量耦合。 如今我们采用的非接触IC卡是无源卡的一种,它无电池,通过外界提供的能量以一个卡芯片进行工作。接触式IC卡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有源读卡器接触触点提供,芯片的耗能问题已经解决,所以接触式IC卡作为一种成熟技术被广泛使用。非接触IC卡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工作能源是空间电磁波经由射频收发电路的传递支持。因此电磁波提供的能量限制制约了IC卡的发展,芯片在功能上也大打折扣。因此非接触式IC卡有两方面的问题要攻克。首先是芯片材料上的改革和换代,降低芯片的功耗,但这种方法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而困难重重;其次是增大电磁波的射频能力,获得足够的能量来维持IC卡的运行。我们可以利用接触式IC卡的成熟芯片技术来完成这一设想。 二、IC卡智能管理系统的结构 公交IC卡智能管理系统的结构包括公交总公司、营运分公司、营运场站组成的三级管理模式。制卡中心、销售点、卡消费者组成完整的生态链。制卡中心主要把空白IC卡进行系统输入变为公司专用卡;结算中心负责总公司、成卡中心与营运分公司经济的把控管理;营运中心负责总公司、营运分公司与场站业务上的联系和监管。IC智能卡包括乘车卡、司机卡和管理卡,乘车卡包括普通卡、优惠卡、月票卡、学生卡、员工卡;管理卡根据不同的作用在不同场所使用,用来管理各个方面的业务。 三、收费管理 车载收费机内部的数据主要来源有: (一)车载收费机内部参数:数据采集机承担了收费机的参数设定工作,设定之后便可以投入使用了。参数的具体设定包括:自动的日历系统,时钟、机器的编码、车辆的号码、行驶线路、票价的定制。 (二)司机的IC卡号码和运营的始末时刻:每天司机在交换班的时刻,需要开启收费机进行数据的载入。收费机还能自动识别司机卡的卡号信息,并予以记录。所以营运起始时间就是现在所处时刻。 (三)感应式IC卡消费情况的统计:收费机在乘车卡刷卡时,会自动识别卡的类型、编号、数卡金额、余额统计、刷卡时间等等的数据。交换班的时刻司机仍旧需要刷卡,机器也会将结束时刻显示在卡机上,并录入系统中。 四、数据采集 车载收费机通过红外线的采集器来进行数据的下载和数据换的采集工作,速度为115KBPS大小。采集过程如下:启动“通讯”键,开启车载收费机开关;打开数据采集器应用程序,进行数据的采集。并按下“开始”键,使之正常运行;当屏幕显示采集成功,则表明数据已经全部采集完成。数据采集成功以后,系统将自动清空之前的运营信息;通过数据采集器,能重复的完成对各个车辆的收费信息采集工作;数据采集器的信息通讯工作,经由RS232串II与二级数据采集传输站完成。大量的数据最先是储存在二级数据采集传输站,由计算机统一录入。之后通过计算机上的公交网络系统传输到公交主机。 五、结语 IC卡的车辆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安装和应用的范围广,价格便宜,大大精简的工作的重复性劳动,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本文重点探讨IC卡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IC卡的挑选、IC卡智能管理系统的结构、收费管理、数据采集等几个做了详细的介绍,使大家对IC卡智能管理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管理的进一步优化,IC卡智能管理系统将会更加的方便易用,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 作者:宫兆峰 单位:通化市公共汽车公司 车辆管理论文:车辆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摘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车辆作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企事业单位中得以普及,单位的车辆数目已经远远不止简单的几辆,与此同时就产生了车辆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问题。该问题涉及到车辆的档案管理;驾驶员档案管理;车辆(维修费用、洗车费用、养路费、燃料费用等)管理;车辆使用管理和交通事故管理等。如何对一个企事业单位的车辆进行合理分配使用,使其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所以该系统对于一个用车单位来说,不但可以对车辆的使用进行合理的管理,而且对车辆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对单位车辆责任到人,费用清晰,避免责任混乱、费用虚假等一系列相应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车辆的逐年增多和车辆的信息增加,车辆的管理不能够由传统的人工管理来进行管理,所以必须运用到计算机来进行管理。本车辆管理系统的完成就是基于计算机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既方便实现车辆信息的查询,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程序的可维护性和重复利用性。 关键词: 车辆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在全球信息化、系统化的今天,有关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已受到关注。于日常管理中实现车辆的高效管理,对提升生活效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相关企业而言,对各类车辆进行管理是为一项庞大的工作工程。此时采用可靠可行的管理系统,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 1.1框架的建立设计 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循两点原则,即经管原则与管理原则。对于企业而言,经管是核心,于车辆管理方面亦需灌注此一核心原油。管理原则可想而知,众多不同型号、不能功用的车辆管理,需以精减实际管理工作,使管理有循、有序进行,为广大车辆及车主提供可靠管理服务。车辆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接入层,主要负责管理车辆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接;二是业务层,即为车辆管理工作中的业务处理层,通过对数据进行访问来处理业务数据,将各个模块连接起来,按照设定程度来完成业务需求;三是数据层,此一层为为整个车辆管理系统提代数据支持与数据管理的作用。保证内外部的数据对接,及时了解各程序信息,方便有效管理。 1.2B/S方式设计 于车辆管理系统中采用此项方式来处理功能方面的设计,让管理人员能直接通过设定的用户名与密码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对系统中的信息交互、轨迹回放、超速报警、车辆定位等实现统一管理。 1.3信息设计 信息时代下,对车辆管理系统的信息管理至关重要。车载终端部署在监控车辆上,车载终端通过GPRS/SMS等无线数据传输方式把车辆的定位信息上传,接收来自于车辆管理平台的指令。车辆管理平台的设计,通过VPN或Internet方式接入联通网络,完成与车载终端的数据通信。物流企业IT系统与车辆管理平台通过内部数据接口通信方式,实现数据同步。 2车辆管理系统设计的实现 2.1实时监控,定位追踪 管理系统对车辆进行监控与调看,并能实现定时发送、超速报警,需要管理系统备以电子地图,与车载终端进行数据链接。车载终端将数据传入管理系统中,使管理人员能通过电子设备直接观察到车辆情况。此一系统还实现了盲区补报功能,完美弥补了管理系统的不足,而且由车载终端设置的定时传送功能,让系统能准确且快速到到相关车辆。实现对移动车辆的追踪,车主在突遇紧急情况时,开启数据终端并可实现超速报警。 2.2回放与条件定位功能 车主在需要调查车辆历史轨迹时,通过管理系统并可查找到车辆何时、何地的行车轨迹,而且还能通过暂停与放大等功能进行细致观察,反复察看。于条件定位方面,车主只需车牌号或终端SIM便可对车辆进行区域性的查询,先通过大致地图来查找出确定区域,再通过区域点查找出车辆,此种查询方式可在车辆无法定位(或不方便定位)时准确找到车辆所在区域。 2.3手机查车与远程监听 手机作为现代生活中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项信息工具,实现手机对车辆的监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管理系统于手机上装载专业软件,并可完美实现这一功能。同时,手机的便携特点让对车辆的远程监听与监控变么更加便捷,还可于远程情况下通过手机对车辆进行控制。当车辆发生紧急事件时,超速报警后可利用手机对车辆进行持续监听,为警方提供可靠情报。 2.4违规警报功能的实现 由于车辆的增多,国内交通愈加复杂,许多车主并不能完全准确的记录下各类、各段的违规开车、停车规定。通过车辆管理系统,车载数据终端能够及时提醒车主可能发生的违规事项。另外,当车主在车内时,外部发生紧急事件,可将车辆设置为防状态,以避免危险的发生。当车门被正常开启后,设防状态将自动解除,保障安全同时亦比较方便。而当车门被非法开启时,系统当会自动报警。 2.5实时调度与信息上传功能的实现 车辆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一辆或多辆车进行实时的调度处理,通过下达命令让车辆得到更好的管理,尤其对车队而言,方便许多。现代社会信息更换加快,车载终端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及时更新与下载功能,为车主提供更大的便利。 2.6主机电源断开报警功能 当主机电源被切断时,由备用电池供电,车载终端继续工作,同时上报中心主机电源被切断警情,并自动作好记录备查。 3结语 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目的是为实现车主对车辆实行高质且方便的管理,一般此类管理系统是由企业设计并提供给车主,其中除安全管理外,还有车辆损坏、维修方面的管理作用。人们对车辆的管理包括了方方面面,安全属于第一位,因此在设计管理系统时,设计重点也应放在安全上。如,安全驾驶、行车安全、发出警报、及时报警、实时监控等。而维修与售后保障是消费者后期比较关心的问题,管理设计需要将其也考虑进其中,力求帮助车主解决车辆问题的同时,减少车主等待时间,注重效率。 作者:杨勇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人民代表大会 车辆管理论文:工作流技术车辆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 将工作流技术的理念是使用于车辆运行管理系统中,需要对整个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的流程等进行了解,然后针对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快速和简化过程的环节,通过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来实现快速和简单的目的,从而最终设计出工作流技术状态的车辆管理系统。 关键词: 工作流技术;车辆管理系统;管理内容;系统设计 一、前言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使用和广泛推广使其在当今社会中使用非常广泛,鉴于其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的简单、快速和过程简化等特点,将其使用于工作流技术车辆运行管理系统中是非常好的突破。要将计算机技术快速的特点融入进车辆运行管理系统中,还需要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 二、车辆管理的过程和内容 一般在对于工作过程中涉及交通出动以及交通工具使用比较频繁的公司,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都会有公司出资购买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并且歪了方面车辆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等,都会在公司内部设置专门的车辆运行管理处。或者是某些专门从事车辆管理和出租调动的公司就乎更加注重车辆的协议奥分配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因此对于车辆频繁出入使用的单位,该单位一般都会对车辆等进行管理,就是实施车辆运行管理。车辆运行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协调车辆的出入库的等级,结合下达的车辆使用的命令和需求以及车辆的运行情况等对车辆进行合理的分诶管理和维护,协调每一项使用车辆的需求管理。因此为了是单位的车辆运行管理工作卡站更加顺利,同时为了便于该单位在车辆的使用和维护等等方面的支出和成本使用情况等,都需要对车辆的使用济宁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在车辆的使用中,车辆的购置、车辆的司机配置、车辆每次出入库的运行状态的检查,以及车辆每次使用的申请流程和相关油量的耗费,包括车辆损耗知乎的维修及维护工作的开展等,都是车辆管理处需要统一关注和管理的内容。为了更方便的对以上内容进行协调管理。保证每次车辆出行管理的正常和满足每次单位对于车辆使用的需要,更需要在整个单位建立起能够统一管理的车辆运行管理制度,方便车辆的使用和公司成本计量等。 1、申请用车的规范统一管理 车辆运行管理是为了实现车辆出入入库与使用的便捷化管理,协调和满足社会对于车辆的使用的需求,因此当车辆运行管理出的车辆要投入使用,首先观露出需要收到社会对于车辆使用的需求,如需求车辆的数量、车型等等;然后又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根据现有在库车辆的登记使用情况以及该车辆的可运行情况等进行协调综合安排使用,若车辆的情况能够满足使用的需求,则给予该申请同意车辆的使用,若不同意使用申请,需要对申请者做原因报告等。如果最后车辆管运行管理处同意车辆的使用申请,则需要有车辆运行管理处为每辆车配置司机以及结合车辆使用申请中陈述的情况,对于车辆出行需要使用的油量和费用等进行规划,避免车辆过度消耗单位的车辆管理运行成本。 2、车辆维护的规范统一管理 因为车辆在使用的过程中,零件等会随着车辆使用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出现损耗和消耗,为了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于车辆使用的需求,以及保证车辆使用的安全性等,车辆运行管理处需要定时结合车辆的消耗情况等,对车辆进行维护工作。要进行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首先需要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陈述理由,得到同意后,由相关车辆管理者或者是管理部门出具同意车辆维护的郑敏,然后再将车辆提出库,进行专门的维修和维护工作,而相关车辆的维护记录等都要有车辆运行管理处登记在案。 三、设计车辆管理系统 针对于如今社会对于车辆使用需求的逐渐增加,因此对于车辆管理单位来说,实现便捷化、快速化的车辆管理是目前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为车辆运行管理系统和设计和使用提供了发展的契机。管理系统结构的设计可以通过实现车辆管理和用户用车需求之间的数据连接,简化用车申请中的流程设计,通过数据化信息直接在管理系统中提交申请,由车辆运行管理处的的人员直接进行在线处理,及时反馈申请通过情况。 1、引擎运行 基于工作流的引擎运行和设计主要为便于系统管理开展业务流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和进行改变和变动的方面。将工作流引擎的核心设置为数据模型,传输的数据中要包含工作流的名称和所需要处理的对象及业务等信息数据。通过传输数据信息的方式,使相关机构及时获取工作流服务对象信息、工作流状态的关联对象以及相关信息等。以此来完成用车申请以及审批过程中每个环节所需要的信息等实现便捷和快速获取,并且能够随着信息读取的情况等,判断当前进行流程等,从而对申请审批答复得时间等尽心估计。 2、用车申请设计 原有的用车申请的流程相较于而言比较复杂,中间部门职员、部门管理者、车辆运行管理处职员、车辆运行管理处主管等人员,在流程上比较复杂,使得用车申请的请示和审批到配置出车等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简化车辆使用申请的过程等,都可以实现在先审批的状态,在单位内部建设其计算机数据系统,用车申请等流程中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可以及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而做出申请人也可以根据数据读取传输状态等,知晓用车申请答复的时间,以便进行后续的安排。 3、车辆维修设计 车辆的维修和维护工作申请和审批流程中,主要包括部门申请人、部门管理者、车辆运行管理处职员、车辆运行管理处管理者等。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在线信息数据传送的方式来实现申请流程的快读和简单化,通过最初在线提出申请,由部门管理者答复,之后工作流状态转向车辆运行管理处,由管理处职员进行处理,最后当工作流状态转为车辆维修情况审批答复时,则由车辆运行管理处的管理者负责。 四、结束语 工作流状态的车辆运行管理办法对于一个车辆运行管理单位来说,是一个改善车辆运行管理当前冗长、复杂的申请和使用流程的重要办法。结合现代化高效、快速的工作原则,工作流状态的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的建立无意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对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建立和实现,还需要及时吸收和使用现代化新型技术。 作者:张静宇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陡河水库管理处 车辆管理论文:高校后勤车辆管理改革对策 摘要: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人们更渴望在舒适的服务、完善的制度和透明的平台中去工作和学习,这就对服务类行业的运营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后勤车辆管理也不例外。本文简要阐述了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几点实施现状和改革对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问题,为高校职工及学生出行提供方便,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 关键词: 高校后勤;车辆管理;注意的问题;实施现状;改革对策 高校后勤车辆管理主要是针对高校后勤车辆的出行、运营、维修、服务等做出的管理,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目的也是要保证后勤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安全、准点运行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保证高校公务的正常进行和教师的正常作息。良好的高校后勤车辆管理能够提高高校的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为高校树立良好的形象,节约经济成本的同时提高高校的影响力,对高校的发展无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注意。但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后勤车辆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想要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一定的改革对策解决这些问题。 1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实施现状 1.1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 高校后勤车辆管理效果难以提升的另一原因是其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因为高校领导对后勤管理的不重视,严重导致了后勤车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目前,各高校后勤车辆管理采取的方式一般仍是静态式的,由人来操作的管理,对于车辆的使用情况、出入记录、维修情况、使用时间、次数等仍然使用人工来记录,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能够清楚记录车辆出入记录及使用调备的平台,这无疑加大了高校车辆管理人员的任务,也不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车辆的动态。而且这种记录方式车辆使用的透明度较低,导致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难以提升,使用的满意度相对较低[1]。 1.2高校后勤车辆老化、运输任务不足 车辆老化、运输任务不足也是高校后勤车辆管理效果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高校现有的后勤车辆一般都是在学校需要后勤车辆时第一批购买的,由于高校领导对后勤车辆管理的不重视,其后勤车辆很少更换,现有的后勤车辆一般都使用时间较长,维修费用也较重,而且近年来维修材料费进一步上涨,这也无疑加重了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经费负担。再加上随着教师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使用越加频繁,直接导致了高校后勤车辆的运输任务下降。而且由于高校后勤车辆车型和载人的限制,很少能够满足高校科研及重要会议的要求,这就进一步造成了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问题。 1.3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经费不足 高校后勤车辆管理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就是其管理经费不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为了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接受更好的生源,高校一般将资金都用于科研、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校硬件配置及学生住宿环境等方面,很少有将资金用于改善后勤管理、提高后勤管理制度的,这也就导致了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经费紧缺,其管理人员即使有心改善后勤车辆服务的条件及设施,也因为经费的不足显得有心无力。因此,想要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就要给车辆管理配以合理的经费,不能只专注高校科研、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提升高校的综合影响力,才能真正意义地提高高校的竞争力。 2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改革对策 2.1提高对后勤车辆的考核制度,加强节能降耗力度 想要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首先就要提高对后勤车辆的考核制度,加强节能降耗力度。高校在加大科研力度、改善教学环境的同时,也要对后勤车辆的管理给予合理、充足的经费,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车辆的使用寿命,降低损耗,达到降低整体使用费用的效果。同时,高校后勤车辆管理处应该针对出行的不同公务车辆的车型、行驶距离、耗油情况来制定严格的、合理的维修、耗油及司机补助定额,保证车辆使用的规范性,也要针对车辆的车型和使用情况定期保养车辆,尽量降低车辆的耗油量及使用损耗,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2]。 2.2建立完善的后勤车辆管理平台,使用GPRS提高透明度 建立完善的高校后勤车辆管理平台,提高车辆使用的透明度是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另一改革对策。科技在不断进步,高校的工作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首先要放弃传统的人工记录方式,根据车辆的购买、使用情况,制定适合高校后勤车辆登记、注册、审批、记录出入时间、次数、维修、耗油、使用公里数的高校后勤车辆管理平台,并在平台及后勤车辆上装置加上GPRS卫星定位系统,让高校后勤车辆的使用情况及位置能够一目了然,同时,也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的使用透明度和管理透明度,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改善现有的使用现状。 2.3扩大后勤车辆使用的宣传力度,提高车辆的使用需求 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效果的另一措施是扩大后勤车辆使用的宣传力度,提高车辆的使用需求。由于教职工对高校后勤车辆使用需求的下降,导致了后勤车辆的运输任务不足,一部分后勤车辆闲置,但这些后勤车辆仍存在折旧费和维修费,加大了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费用支出。因此,在后勤车辆满足高校科研和会议正常需求的前提下,高校后勤车辆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团体的私人需求,在节假日和开学前后,也可以利用后勤车辆开通高校的专属线路,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的使用需求,节约车辆的成本支出,进而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3]。 3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实施现状中存在着经费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车辆老化、运输任务不足等现象,这对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想要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就要提高对后勤车辆的考核管理制度、提高节能降耗力度,建立完善的高校后勤车辆管理平台、提高后勤车辆管理的透明度,同时,扩大后勤车辆使用的宣传力度,提高车辆的使用需求,全方位地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效果。 作者:陈宏志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车辆管理论文:信息主导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研究 摘要: 为不断增强基于信息主导的车辆管理协同能力体系建设,在阐述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信息主导的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模型,分析信息在协同中的主导作用,提出协同要素建设、协同机制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的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主要措施。通过对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研究,可进一步明确协同能力生成要素关系,满足信息化条件下车辆保障能力的需求。 关键词: 信息主导;车辆管理;协同能力 车辆作为未来战争作战的武器装备机动平台和人员物资的载运平台,随着其技战术性能的不断提高,使用范围深入到部队作战、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1]。车辆管理作为车辆保障力形成与实现的重要保证,是由车辆使用、维修、安全、器材、油料、信息等多项业务活动组成的集合体[2],这些业务工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和制约,如何使各项业务协调有序运行,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研究基于信息主导的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对加强车辆管理,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车辆保障能力十分有益。 1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要素 协同是系统在外部环境条件约束下,其内部各单元或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协同能力则体现为整体效应的价值和优势,协同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协作过程,是提高车辆管理能力的必备手段。车辆管理过程中,通过协同活动,使管理各项业务工作或管理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向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进而使管理功能倍增或放大。根据协同理论,影响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的要素主要包括协同人员、协同规则、协同信息资源和协同活动支撑平台。协同人员根据协同规则,借助协同支撑平台,利用协同信息资源,形成协同能力,完成协同目标。 (1)协同人员。协同人员是协同活动的主体,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协同能力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按照管理业务职责分工,协同表现为单一业务内部的纵向结构形式,协同人员体现为“主管部门领导—主管科室领导—业务负责人”的层次结构;在各业务工作间的横向协作中,协同人员彼此间通过业务工作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网状结构。协同人员对协同能力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员的业务能力、受教育程度、工作效率、沟通能力等方面。 (2)协同规则。主要规范协同识别、协同时机、协同内容、协同保障资源和协同机制等,是实现协同所必须遵守的协议和要求,也是协同正常有序运行的基础。协同规则对协同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协同规则制定的合理性、完整性和适用性。 (3)协同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协同过程中各协同要素以及协同进程的状态信息等。协同信息资源对协同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协同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协同信息资源越准确、越详细,对协同的作用越有效。 (4)协同支撑平台。协同支撑平台由依托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和包含信息系统的软件组成,完成协同进程中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是支持协同存在、运转、发挥作用的基础。协同支撑平台对协同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平台的功能完备性、运行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建设投入经济性。 2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过程 2.1车辆管理协同原理 通过对协同能力生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车辆管理过程中协同能力的本质是以协同人员、协同规则、协同信息资源和协同支撑平台为核心形成的能力体系,针对业务活动中车辆、人员、物资、经费等协同对象,协同人员按照协同规则,确定协同时机、范围和实施方法,利用协同支撑平台,通过信息主导,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完成对车辆人员调整、物资经费分配、运输计划组织、车辆人员运用、车辆状况恢复、人员技能训练等业务工作的协同。 2.2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过程 根据协同原理,可按时间序列过程将协同能力生成划分为协同能力构造、协同能力形成和协同能力评价3个阶段。 (1)协同能力构造。根据协同的目标,利用协同规则进行需求分析,针对具体车辆管理业务工作,明确协同时机、方式和内容,确定协同部门及人员。 (2)协同能力形成。通过对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的配置,形成协同能力,完成协同具体工作,达到协同目标。 (3)协同能力评价。协同能力形成后,通过对协同能力评价,查找协同能力生成要素存在的不足,利用信息主导作用进行补充和调整。 2.3车辆管理协同过程中信息的主导作用 (1)保证协同决策优化。在协同过程中,协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的过程,决策优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提供可选择的决策信息和影响决策后果的信息,使协同人员获得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资源达到信息优势,利用信息优势达到决策优势,实现对协同过程中信息的调度和运用,使协同生成要素的配置更加灵活、自由,更适合协同能力的生成。 (2)确保协同过程连续。在协同过程中,信息起到了一个载体和媒介的作用,协同过程中每个环节内,通过信息实现对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的利用与控制,使协同能力构造、协同能力形成、协同能力评价3个阶段在信息的作用下成为一个有序整体,保证协同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实现协同反馈调整。随着协同过程的不断进行,协同目标也可能对协同能力生成要素提出新的需求,做好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的补充和调整,才能使协同能力与目标需求相适应。通过信息的反馈机制,实现对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状态变化信息的掌握,运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减少协同能力生成因素变化对协同能力的影响。 3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措施 3.1协同能力生成要素建设 车辆管理协同能力是在各协同能力生成要素共同作用、支撑下形成的,加强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的建设,合理规划资源分配,调控各部门之间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的比例,实现协同能力与任务需求相适应,使车辆管理协同能力能够从根本上得以加强。 (1)协同人员。协同人员是协同活动的主体,明确岗位职责和协同权限,加强对协同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协同人员要素建设生成的关键[4]。从协同人员的影响因素出发,提高协同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效率和沟通能力,对于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作用。 (2)协同规则。制订合理、适用的协同规则,对协同活动的开展起到支撑作用,应从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满足自身进行协同活动的实际需求为重点,制订相适应的协同规则,使协同的识别更加准确、协同时机的选择更加优化、协同的方式更加科学。 (3)协同信息资源。协同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协同相关业务进程信息,加强协同信息资源建设。首先要完善信息收集手段,确保协同信息资源收集贯穿协同全过程,实现信息资源收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其次要统一信息标准,确保信息资源在进行分析和处理过程中的准确性。 (4)协同支撑平台。硬件方面,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的维护,确保硬件运行的可靠性;软件方面,对相关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和改进,确保协同过程中信息系统的功能完备性、易操作性。 3.2协同机制建设 车辆管理协同能力不是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就可以生成,要实现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的生成,就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1)目标导向机制。从协同的总体目标出发,利用目标导向作用,指引协同人员进行协同方案的制订和选择,引导各部门协同行为的实施,使参与协同的各部门充分认识和了解自身的工作目标,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互动耦合机制。在协同过程中,应将各协同部门关系定位为“高耦合—高互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人力共享。通过互动耦合机制,使协同过程中协同部门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强,促进整个车辆管理体系不断调整优化,最终达到体系的高级协调和能力协同。 (3)资源协调机制。车辆管理协同的资源包括人员、车辆、油料、器材等显性资源,以及协同能力生成要素信息、协同业务工作进程信息等隐性资源。随着协同过程的不断深入,存在协同资源的短缺或不足,通过资源协调机制,合理调整资源在各阶段的比重,保证协同资源的供应充足,同时发现并解决协同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3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是协同支撑平台的核心,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提高协同能力生成过程中信息的主导能力,进而提高协同能力生成的速度与强度[5]。 (1)信息集成能力建设。加强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打破原有各部门“自成体系”的现象,利用信息技术的连通性和渗透性,从有利于信息快速流动和共享的目标出发,以整体设计、无缝连接、通用共享为基本原则,实现信息系统功能的提高。 (2)信息传输能力建设。在传统信息传输体系基础上,引入信息流和数据链的概念,着力构建合理的信息传输通道,适应信息高速传输的要求。通过信息传输能力的建设,将整个协同活动过程链接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信息的输入与反馈,实现对协同环节的有效控制。 (3)信息重组能力建设。随着协同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信息无法适应协同能力对信息的需求,通过信息重组,使传统的信息资源做到重建与融合,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和创新,达到协同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4结语 通过对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协同能力生成要素关系,发挥车辆管理协同中信息主导作用,满足信息化条件下车辆保障能力的需求,使基于信息主导的车辆管理协同能力体系建设不断增强。 作者:崔斌 王亚军 史芸 单位:军事交通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 军事交通学院汽车指挥系 车辆管理论文:公务车辆管理专业意识强化 【摘要】 公务车辆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在公务车辆的使用和管理中,存在很多敏感性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公务车辆的使用和管理,需要结合制度性的要求和具体的工作性要求。公务车辆的管理既要从具体执行规范上进行梳理,又要保证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实施良好的监督,促进公务车辆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以国有大型化工企业的公务车辆为案例,提出了公务车辆管理强化专业意识和服务意识,实际上就是从公务车辆管理的内部和外部进行整体性的管理与监督。 【关键词】 公务车辆管理方法制度监督服务 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在改革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矛盾集中的部分。在所有的矛盾类型中,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是矛盾较为集中的地方。公务用车原本是为了提高办公效率而设定的后勤保障,但是,在公务用车的实际执行上,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个别人的隐形福利。在多项改革实施的环境下,公务用车的管理需要引入专业性和服务性理念,才能够保障公务车辆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证公务用车的纯粹性。 一、我国公务车辆的使用情况。 1、公务车辆的标准。 公务车辆主要是指由政府财政出资,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所配备的车辆。例如国有大型化工企业的公务车辆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各级单位的领导干部的固定用车,一个是工作人员开展公务活动的活动用车,也就是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公务用车一般都是用于办理公共事务,机要通信,处置突发事件的机动车辆。执法执勤的公务用车可以用于办案、监察、稽查和税务征管等执法执勤公务用车。公务用车主要车辆类型就是轿车、越野车和多功能乘用车。在公务用车的标准上,我国工信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国务院的相关要求,制定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车型目标管理细则》,对轿车提出明确的排量和价格限制。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的用车发动机排气量在1.8升以内,价格不能超过18万元,如果是机要通信用车,发动机排量不能超过 1.6升,价格不能超过12万元。公务越野车的要求排量不能超过2.5升,多功能乘用车则不超过2.4升。 2、公务车辆的积极作用。 以国有大型化工企业而言,公务车辆主要工作就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与管理,而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行和管理需要运用比较的交通工具。公务车辆的存在是工作的必然需要,任何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的公共性管理与服务,都要有车辆作为必要的交通工具和设备保障。公务用车实际上就是执行公务时的工具。例如警用车辆,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如果警用车辆质量很低,那么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执法活动。再如稽查等公务车辆,必须要配备一定的设备,否则无法执行必要的活动。公务车辆的积极作用就是能够促进公务执行提高效率,能够给予公务活动必要的设施保障。 3、公务车辆使用的弊端。 在公务车辆的矛盾中,公务车辆的隐形矛盾就是个人的使用。公务车辆因为是由公务人员进行操控,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公车私用的现象。在车辆改制以前,这种现象很多,但是,在公用车辆改制以后,公车私用的现象有所好转。公务车辆使用的弊端还有就是折旧率很高,因为公务车辆的用途广泛,执行任务的使用时间长,造成公务车辆的使用更加紧凑。公务车辆的使用弊端就是使用过程中的细微处理,无论是使用人的过多占用,还是车辆的维护问题,都是公务车辆使用中容易出现矛盾的地方。 二、公务车辆强化管理的有效方式。 1、突出公务车辆的实际效用。 在公务车辆的管理中,公务车辆的使用的过程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公务车辆执行任务时,需要选择技术好驾驶员进行操作,有的大型企业设计专业的司机,有的领导干部自行使用。在实际效用方面,公务车辆一定要发挥其必要的作用。例如在执行公务时,公务车辆要提前进行维护,保证执行公务的顺畅。在执行公务后,要进行专业的维修和保养,保证公务车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使用的优势。再如像国有化工企业使用的公务车辆,在日常的交通使用中,要注意遵章驾驶,保证车辆使用遵循交通规则,保证车辆能够在法律法规内执行公务交通活动。 2、强化公务车辆使用的专业意识。 公务用车在很多单位都是由专人进行管理,并且有办公室等专业的部门进行统一维护。公务用车的使用和管理要提高专业意识。专业管理意识中,管理的方式要采用层级式管理,从公务用车的采购、日常维护和维修检测,到公务用车的费用报销等,都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公务用车上,要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使用办法,任何公务性活动都要有记录,在记录上,精确记载公务用车的整体情况。专业化管理需要对公务用车实施科学化的设计,是公务用车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规范。 3、从服务角度拓展公务车辆的管理。 公务用车管理提高服务意识主要是指在公务车辆的管理上,要突出公务车辆的使用,对公务车辆的使用要实施管理的服务性。例如在公务车量的使用上,要保证公务车辆能够正常使用,同时,注意公务车辆的管理方式,要采用直接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例如在公务车辆的选择上,要选择适合单位本身业务的,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车辆。在车辆的日常使用中,服务就要全方位开展。例如在车辆的管理上,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车辆管理实施集中的维护和个别的特殊维护。服务意识对于公用车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公务车辆不是私有产品,能够给予公务管理的全方位服务,对于公务车辆的质量保证具有积极作用。 4、实施公务车辆管理监督机制。 我国公务车辆的管理难度就在于,公务车辆的使用过程是自由的。公务车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发展模式,对于车辆改革以后,公务车辆的使用,就要做好监督管理。监督不是为了控制车辆的使用,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好车辆使用的过程,让公务车辆能够发挥出有效的作用。监督的方式和方法要以车辆使用和服务的专业性为基础,保证监督的作用是延伸车辆使用的效果,而不是束缚公务车辆使用的程度。 三、结语 公务车辆是正常工作的必要设备,公务车辆的使用和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管理与监督。公务车辆的管理中,需要采用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和必要的监控手段,让公务车辆能够提供必要的工作帮助。同时,公务车辆也要保证使用与维护的全面性,拓宽公务车辆的使用范围,让公务车辆能够更好的发挥最大效用。在体制和机制改革的环境下,公务车辆要与整体环境相适应,促进公务车辆能够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给予工作最大限度的帮助。 作者:陈永明 单位: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车辆管理论文:消防部队车辆管理对策与措施 摘要: 消防部队是一支特殊的军事化现役部队,承担着保护城市安全的重要职责,在防火、灭火和社会抢险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消防部队的存在关乎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健康稳定。消防车辆是消防部队最重要的固定资产,也是消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对消防车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管理,提高消防车辆的使用效率和寿命。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消防部队;车辆管理;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商品经济愈发繁荣,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火灾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将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消防部队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的一个警种,承担着灭火救灾、抢险救援的重任。而消防车辆是消防部队最重要的装备,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消防部队投入的不断加大,消防车辆数量不断增加,阵容不断扩大、性能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管理难题。 一、消防车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车辆损耗严重 火灾事故随时可能发生,消防车辆始终处于待命状态,一旦接到救灾指令,不管何种天气和路况,消防车辆都要迅速到达现场,由于车辆一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所以车辆磨损严重。而且由于缺乏有效调度,有的消防车辆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使得产生故障的几率大大提高。 (二)消防车辆驾驶人员缺乏培训 近年来,随着消防任务的不断加重,消防部队数量不断增加,很多消防战士驾龄短,经验欠缺,遇到紧密情况,不知道如何处理,导致车辆事故的发生;有的消防部队在培训时,缺乏规范的培训计划和安排,教练车辆老化,训练里程达不到标准;有的消防战士个人素质不高,把消防车辆当作“特权车”和“霸王车”,闯红灯、超速,甚至存在酒后驾驶的行为。 (三)消防车辆缺乏有效保养 一些消防部队存在重购置、轻保养的思想,在消防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上存在很多问题。一些车辆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对车辆的各种机械性能不熟悉,不知道如何排除车辆故障、排吸水等基本步骤,经常发生消防车辆警灯不亮等问题,耽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四)用车制度不严格 在一些消防部队中,缺乏严格规范的用车制度,有时未经许可就可以随意使用消防车辆。有的消防车辆被随意外借给其他单位使用,有的消防车辆车牌不整洁、磨损甚至丢失,损害了消防部门的形象,且车辆超员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的消防车辆不按规定程序报废,缺乏统一的报废标准,没有经过技术确认,就随意进行资产处理,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 二、加强消防部队车辆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车辆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消防车辆管理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队伍。首先,消防部队应该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车辆购置队伍,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背景的人员组成,对这些人员加强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物资采购等知识的培训,从源头上对消防车辆的性能进行把控。要严格筛选、货比三家,对购置的车辆进行仔细验收,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其次,加强培训,提高驾驶人员的素质。与普通车辆不同,消防车辆经常在恶劣的天气和路况中行驶,驾驶难度相对较高,这就需要消防部队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思想教育经常抓、法纪规章经常学、管理形势经常议、事故案例经常看、安全警钟经常鸣。教育官兵时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提高消防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加强驾驶技术培训,特别是在恶劣条件下的应变能力和驾驶技能,培训合格后才可以驾驶消防车辆。 (二)加强对车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车辆维护保养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加强消防车辆的维护和保养是提高车辆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消防部队应建立车辆定期维护和保养制度,认真落实车辆“日检查评比、周保养维护”制度;对车辆实行“四定”,即定人、定车、定停车位、定期保养,确保所有车辆时刻处于良好状态。一般来说,服役期限达到8年的消防车辆都要进行上线检测,检测合格才可以工作。检测过程中发现的车辆故障和隐患,要及时进行处理,坚决杜绝使用报废或者存在隐患的消防车辆,否则不仅无法有效完成消防任务,还会造成不必要的危害。维护处理时,在注重车辆性能和保养之外,还要保持车辆的整洁和干净,车牌要按照规定悬挂,前后车牌统一齐全,不允许对车牌进行拆移、涂改。 (三)严格制定和执行车辆使用规定 一是在对现有车辆进行清查的基础上,将消防车辆的完好情况、价值折旧情况、管理使用等信息录入系统,建立维修保养台账,用以核查车辆的保养和维修情况,详细登记所有车辆每次维修和保养的时间、里程,维修和保养内容以及更换的重要零部件等信息。二是严格执行公安部消防局车辆管理规定,加强消防车辆管理,认真落实各级车辆检查、督察、出(用)车以及入库等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保证车辆的完好率和在位率,坚持做到“谁审批、谁负责,谁用车、谁负责”。核发牌照时要严格按照程序和手续,逐车逐牌点验登记。核发后严格管理,加强督促检查,不能放任自流。 三、结语 消防车辆是消防部队完成防火、灭火等工作的必备载体。随着城市消防任务的不断加剧,消防部门要不断加强对消防车辆的管理,制定消防车辆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车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提高消防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消防工作的健康发展,保城市一方平安。 作者:陶丽丽 单位:河南省公安消防总队焦作市消防支队 车辆管理论文: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研究 1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的作用意义 信息质量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随着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开展,围绕车辆管理各项业务工作决策需求,以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为主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解决了信息自动获取、海量存储等关键技术问题。但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适用性、及时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信息质量与决策需求还不能相适应。信息质量不仅来源于信息系统设计、软硬件建设,还依赖有效的信息质量控制,控制是检查和纠正管理偏差,确保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开展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研究,建立健全信息质量控制机制,对做好车辆管理信息质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1提高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水平 传统信息载体多以直观可视形式体现,且传输渠道与路径单一,质量问题识别与控制方便。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应用普及,车辆管理信息载体、表达形式和传输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信息数字化趋势下,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等操作方便,但信息流动涉及环节与影响要素增多,质量传递与合成影响显著,加之信息流动在非可视状态下完成,易对信息进行篡改而不留痕迹,信息质量控制面临更多的困难,传统经验控制已很难对信息质量把关。因此,借鉴质量控制领域理论与方法,探讨信息生命周期过程质量控制方式,建立新的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模式,可有效提升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水平,促进车辆管理决策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1.2发挥车辆管理信息决策效能 车辆管理活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信息,是管理活动内在规律的体现。由于受信息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等限制,这些信息多用于日常业务工作统计,车辆管理辅助决策作用发挥十分有限,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环境滞后于硬件与软件,信息资源缺乏,无法满足决策需求。由于信息决策支持不显著,信息化设备反而成为一项负担。只有充分发挥信息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使管理者看到信息化建设成效,才能使信息化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有效的信息质量保证,可促进信息效能发挥,让管理者更方便的运用信息进行决策,实现车辆有效管理,促进车辆保障能力提升。 1.3消除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瓶颈 伴随部队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汽车部(分)队在车辆管理软、硬件建设方面初具规模,建立了车辆基础信息采集、车辆使用与安全监控、车辆业务信息统计等为主的车辆使用管理动态监控系统,使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由于信息资源缺失与失真严重,建设成效并未充分体现,使信息化建设进程受到了一定影响,面临信息质量瓶颈。因此,从信息化建设核心———信息资源入手,有效控制信息质量,建立丰富有效的信息资源,发挥信息决策效能,从而消除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瓶颈,促进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健康发展。 2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部队车辆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资源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质量建设也不断发展完善。围绕车辆信息管理,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汽车分队车辆业务信息管理的通知》,规范了汽车分队业务信息登记统计种类、内容和时机,解决了基础信息统一规范问题;在重点部队研制配发了车辆管理信息化设备,实现了对车辆使用、安全控制、车辆监控等关键信息的自动采集,消除了人为因素干扰,避免了信息失真;统一配发了“汽车部(分)队信息网络管理系统”,集成了“军车驾驶员交通违法抄告”、“汽车驾驶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车辆安全环保检测”等各项业务系统;依托军队网络构建了多级业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车辆管理业务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等信息生命周期环节的管理,有效提高了信息管理水平。但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控制体系,信息质量与现代管理决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人们的质量理念、质量标准、控制手段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2.1信息质量控制理念落后 在开展车辆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对信息质量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单位重点关心有形内容建设,如各种硬件设施设备、软件系统功能等,并未以信息源为核心进行系统规划,虽然软硬件建设越来越好,但信息质量严重滞后,信息资源严重缺失,难以满足决策需求。与此同时,对信息质量控制内涵认识滞后,信息自动采集、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存在的方式变得复杂,质量控制方式也应随之改进,但许多管理人员还停留在过去陈旧的思维方式上,对信息质量把握以经验为主,导致信息采集随意、信息记录格式多样、信息交流困难,难以发挥信息使用效能。 2.2信息质量控制标准缺乏 标准规范是有效控制信息质量的基础性工程,为有效开展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工作,必须有相应的质量标准作为约束。目前,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标准、信息质量评价标准等基础性研究,滞后于信息质量控制需求,相关标准缺乏或不够完善。在快速发展而缺乏信息质量标准约束条件下,许多单位或部门虽建立了各种车辆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但“信息孤岛”、“信息量大”与“无信息可用”矛盾突出等问题明显,进行车辆管理信息多级汇总分析时,数据整理和清洗任务繁重,甚至占到整个项目工作量的80%以上。 2.3信息质量控制手段乏力 尽管对车辆管理信息质量重视程度呈现不断增加态势,但在具体实践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质量控制组织不健全、控制手段不完善。组织是工作完成的主体,在部队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尚未建立专门信息质量控制组织,各类车辆管理人员职责中,没有信息质量职责,造成车辆管理信息工作好无奖励、差无惩罚。从控制手段看,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主要依托行政管理,特别是在目前工作体制下,缺乏信息质量常态化监督机制,车辆管理信息质量得不到有效监控,出现上级临时检查或年终需要上报各种信息时,短时间内“突击”,仅凭记忆或经验完成各项信息采集任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信息质量控制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 2.4信息质量控制人才匮乏 现代信息质量管理理论和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多方面复合型专业人才,但当前部队真正懂车辆管理专业又掌握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网络技术的人才奇缺。例如“硬件维护”,在对相关单位调查发现,“用户自己完成”仅有3个单位,占调查单位总数的6.7%;在“人才来源”方面,部队主动培训比例偏低,更多是依靠引进和自学,造成对外界支持依赖性过强,人才“供应”紧张时,信息质量控制即陷于停滞状态。 3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 为确保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实现质量控制目标,需要从信息质量控制的法规制度、人员素质、技术支持、经费保障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和投入力度,创建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的良好环境。 3.1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法规保障 法规建设是信息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实施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必须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法规制度才能顺利推进信息质量控制常态化进行。法规制度是对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工作做出的各方面规定,具有管理强制性和操作约束性,在信息质量工作中,能规范和约束车辆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行为,维护信息质量控制秩序,促进车辆管理信息质量工作良性循环。 3.1.1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规范 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规范,是按照质量控制需求,对质量控制组织建立、运行等制定的相关规范,其对质量控制实施具有指导作用。主要包括信息质量组织工作章程,信息质量评价工作规范,信息质量监控工作规范,信息人才选拔、培训、奖励规定等。 3.1.2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程序 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程序,是对车辆管理信息生命周期过程各项业务流程的标准化,通过对业务深入研究,将工作分解,确定每项工作完成时限、操作流程和标准等。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传输程序、信息应用程序、信息加工维护程序、信息存储销毁程序等。 3.1.3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标准 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标准,是针对车辆管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质量控制评判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是实施信息质量控制,评价信息质量,进行相关奖惩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信息质量等级标准、信息质量评价标准等。 3.1.4车辆管理信息质量基础标准 车辆管理信息基础标准,是围绕车辆管理信息要素属性和信息系统建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标准化工作,其对车辆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开发、使用和维护等方面工作进行统一化、规范化,以实现信息共享。主要包括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元数据标准、文件信息格式标准、数据采集标准、数据处理技术标准、数据库设计技术要求、信息系统标准、系统与网络安全标准等。 3.2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人员保障 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是一项由信息相关人员全面参与的控制工程,人员信息素质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指人们捕获、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信息的能力,是信息主体对信息的认识过程;信息能力是指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即对信息搜集、鉴别、组织、分析、综合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信息活动中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3.3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技术保障 从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技术支持角度看,信息采集、传输、存储是基础层,信息加工、销毁是维护层,信息分析处理是应用层,实施各层次信息质量控制,均需相应的技术方法。其中信息自动采集、信息网络传输、数据库标准化是质量控制技术支持的核心。 3.3.1信息自动采集 使用信息自动采集技术,可消除信息采集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信息采集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信息采集中的失真问题,有效控制信息质量。目前,从自动采集设备技术研发和硬件配套建设看,部队车辆管理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已较为成熟,且在应用中不断完善,适应部队车辆管理需求。 3.3.2信息网络传输 信息网络传输是一种高效传输手段,随着军队网络建设发展,逐渐成为传输主体。信息采集完成后,需要将采集数据从信源传输到信宿,才能完成信息分析与处理。车辆管理信息传输可采取多种方式,以车辆使用信息传输为例,从信息源采集设备到分队计算机间,可采取短距离无线传输或有线方式;分队到车辆管理部门之间采取网络传输实现。采用多种传输方式可有效解决不同信息对传输速度、容量的要求,减少信息传输失真,提高传输效率,保证时效性,提升信息使用价值。 3.3.3数据库标准化 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信息数字化存储模式是必然选择,数字化资源数量及种类增多,需要对其进行系统规划与管理,才能更好使用。数据库是数据存储中心,是以一定方式将相互关联而独立于应用程序之外的数据组织起来的共享集合体,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数据库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信息质量水平,促进信息交互与共享,最终提高信息在决策支持中的作用。数据库标准化作为对不同类型数据库的数据、软件和硬件做出的统一规定,主要包括数据格式标准化、数据环境标准化等主要技术。 3.4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经费保障 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是伴随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长期、稳定、足额的经费投入是信息质量控制的有效保证。在不断增长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中,应划拨一定经费比例用于支持信息质量控制工作,保证信息质量控制活动有效运行,主要经费需求包括:信息设备维护费。维护是保持信息设备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信息设备在日常应用中,受使用磨损和环境侵蚀,面临着元器件损坏,技术性能降低,技术寿命终止等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并适时更新,需要一定经费支持。信息人才培训费。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培训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和教材讲义等培训保障条件,均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信息质量奖励费。奖励是对人员工作成绩的一种认可,是一种激励措施。以实物奖励等方式,建立信息质量奖励机制,能正确引导信息质量人员在实现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进而积极和创造性的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作者:史芸 崔斌 单位:军事交通学院 车辆管理论文:车辆管理计算机信息安全防范 一、引言 计算机的应用为公安车辆管理部门的人员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公安车辆管理部门具有管理交通,为人民服务的职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公安车辆管理部门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公安车辆管理部门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 1.免费软件对信息系统造成的威胁。 信息系统安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所使用的软件安全。(2)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3)数据库安全。目前,直接从网上下载的免费软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应用此类软件会对公安车辆管理部门的计算机系统造成一定的威胁。 2.网络系统方面的问题。 网络系统安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网络通信设备的安全。(2)网络信道的安全。在网络通信设备中,路由器及交换机易于被黑客控制。对于网络系统通信传输信道来说,目前所使用的几种信号通道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安全问题。 3.安全维护管理不力。 车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计算机不熟悉,造成对一些系统故障检测不到位,面对已知网络安全方面问题缺乏相应的补救措施。 4.安全维护人员思想麻痹。 安全维护人员应当深刻认识到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要及时检查系统中的漏洞并及时修补,即使系统运行正常也要定期检查,防范于未然。 三、计算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 不少网络安全工作人员自身网络安全修养达不到,观念落后,不能充分了解到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有些人员在会议中夸夸其谈,实际工作时却存在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想逃避,不去积极主动的寻找方法化解困难却时刻想方设法调离网络安全工作岗位,上班时间无所事事,使得网络安全工作机构形同虚设,组织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座谈会流于形式。面对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威胁,部门领导应当以身作则,强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将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划分各层人员具体负责区域。建立追责制度,对出现安全问题的部分进行原因分析,必要时追查负责人的责任。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力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网络安全培训,具体培训内容主要有: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维护等知识。并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本部门网络安全管理条例行事,不做违反条例的事情。在部门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改进工作人员自由散漫的工作作风。 2.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技术方法。 对于网络安全方面的管理,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通过在网络出加装防火墙的方法使内部网络隐藏起来,并对黑客攻击本部门网络的行为进行拦截和记录。隐藏内部网络的具体措施是将内部网络IP地址进行一系列的转换从而将内部网络同外部网络进行分离。这样一来,外部黑客就不能获取网络内部的信息。目前,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复杂的管理措施针对用户在网络安全等级方面要求的不同来提供不同的服务。网络防火墙利用对网络中黑客攻击的记录来发现网络入侵行为并报警,从而达到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2)通过对重要数据的录入及调出行为进行加密,充分利用当前发达的加密程序对重要数据进行保护。并且配备专门工作人员维护和管理这些解加密软件,形成规范的使用条例。再者,车辆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需要对自己因工作需要从网上下载的软件进行病毒查杀,及时发现和处理软件中隐藏的病毒或木马。 3.网络安全对行政管理的要求。 先进的技术防护是保证网络安全的一个方面,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依靠先进技术还不行,我们还需要引进先进的行政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的确立,可以从根本上规范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公安车辆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信息的管理和网络的运行,这样不仅方便管理,还能提高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具体可以采取加强指导、强化监督和明确管理条例的方法来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4.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 以往,公安车辆管理部门对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认识不足,没有配备相关的技术人员,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工作损失。当前,相关部门一定要积极的引进高层次技术人员,当今社会的竞争十分激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顶尖的技术人才,谁就在这一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来说也是如此,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周期长,技术过硬。如果将高级技术人员引进到本部门,将会对部门的信息安全防护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对于专业的技术人才团队来说,凭借着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技术优势,敏锐的捕捉到网络攻击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引进必要的人才竞争机制。 在企业中,根据个人能力的高低,业绩的好坏进行评选职称、调节薪酬已经是一种常态。任何情况下,只要有竞争的存在,总会有高低胜负的差别。竞争机制对部门网络信息维护技术人员的发展产生一种压力,利用好竞争机制,可以使这种压力转变为技术人员的动力。技术人员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一面,有助于网络技术人员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增加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在竞争中认识到团体意识的重要,通过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表彰,使他们获得他、认同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有助于使他们摆脱工作的单调乏味,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四、结语 公安车辆信息防范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依靠部门领导对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人员的责任感和专业技术,加大高层次技术人员的引进等诸多方面同时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工作也会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面对日益增加的网络防护压力,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创新人才激励和发展模式,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推动网络防护能力的上升,才能在激烈的网络攻防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朝晖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车辆管理论文:车牌识别技术车辆管理系统应用 1国内现状 当前现有车辆管理系统中,在车辆管理的介质上,有传统的接触式介质(如磁卡、条码卡等),也有新型的非接触式管理介质,如RFID技术和车牌图像识别技术等。目前国内在车辆识别技术里面,主要有所列的三种主流识别技术:(1)卡识别技术。接触式IC卡通过触点与读写器联接以获取能量并进行数据交换,它在功能、信息保密性与存储容量方面具有优势,适合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可以有车辆进出、门禁、考勤、消费等多领域的应用。但是用户需要每次进出时,都要停车、刷卡,所以效率比较低。而且IC卡存在使用寿命短,易折损等缺点。(2)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发射无线射频信号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系统包括射频卡,读卡器和数据处理终端三大部分。用户可以不停车、不摇窗的快速通过实现识别。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也可以正常工作,提高车辆通行效率,降低人工管理费用。但该技术所需射频基站和射频卡费用较高,不能实现核对车、卡是否一致,会出现漏收、误收等现象。(3)车牌识别技术。利用车辆的动态视频或静态图像,能够检测到受监控路面的车辆并自动提取车辆牌照信息(含汉字字符、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及牌照颜色)进行处理的技术。车牌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人工干预少,通行效率高,灵活性好,系统稳定性好等优势。此外,用户能够实现自定义车辆进出权限,收费标准等内容,实现车辆的智能管理、集中管理和监控。而且车辆在进出时都会抓拍图像并存档,这样,不仅杜绝“一卡多车”的行为,也记录了车辆的运行轨迹,更加安全可靠。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识别率一般为97%左右,车牌识别不出来的车辆,需要人为干预进出。 2车牌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 车牌自动识别以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为基础,对摄像机所拍摄的车辆图像或者视频序列进行图像采集分析,从而确定牌照在图像中的位置,并进一步提取和识别出文本字符,在显示屏直观地给出识别结果,可实现车辆进出的智能管理。其硬件基础一般包括触发设备(监测车辆是否进入视野)、摄像设备、照明设备、图像采集设备、识别车牌号码的处理机(如计算机)等,其软件核心包括车牌定位算法、车牌字符分割算法和光学字符识别算法等。车牌识别过程包括车辆检测、图像采集、车牌定位、字符分割、字符识别、结果输出等几部分。车牌识别通过对图像的采集和处理,来完成车牌自动识别功能。当车辆检测部分检测到车辆到达时触发图像采集单元,采集当前的视频图像。车牌识别单元对图像进行处理,定位出牌照位置,再将牌照中的字符分割出来进行识别,然后将车牌识别的结果输出。 3系统设计方案 3.1功能需求 针对大连理工大学校园进出车辆管理的功能需求,决定采用车牌识别技术的车辆智能管理系统。此系统实现校园车道入口及出口管理设备自动控制,通过计算机的图象处理和自动识别,对车辆进出的安全和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监控,可有效地控制学校外闲杂人员进入,更好地维护校园的教学科研环境。设计功能包括:(1)基于车牌识别技术进行车辆进出管理,实现对车辆管理中的各种控制参数的设置、并可以进行分类查询和打印统计报表;(2)具有收费管理功能,具有按时、按次、分时段、分时、不收费等多种计费标准,并具备出口收费模式、中央收费模式、自助缴费管理;(3)所有车辆进出时间、状态等详细信息,均形成系统日志记录,便于进行统计分析、问题查证;(4)支持异常处理,支持脱网运行,断电处于常开状态;(5)支持电子语音和LED显示。 3.2硬件系统 在硬件系统设计方面,主体采用TCP/IP以太网技术组网结构。系统包括数据中心服务器、远距离读卡器、车辆检测器(地感线圈)、自动道闸、出入口控制机、高清摄像机、LED显示屏、B/S终端管理计算机、LED显示屏信息提示等设备。其中数据中心服务器主要安装车辆管理软件,覆盖师生的基本信息及车辆信息,并和公共数据库进行数据同步,自动更新师生变更信息。校园车辆管理的需求示意图如图3所示,师生驾车靠近位于校园大门出入口处的区域时,当车辆经过地感线圈后,高速摄像机启动图像抓拍,对车牌进行自动分析识别,并与数据库中登记的学校教师车辆车牌数据比对,若属于内部有效车牌,LED显示屏提示进场车辆的车牌信息,道闸自动抬起放行车辆,系统记录入场时间、地点、状态;若使用权限过期时,LED显示屏显示过期车辆提示,道闸处于禁行状态,系统记录入场时间、地点、状态,由岗亭管理人员开闸放行;若不是内部有效车牌时,LED显示屏提示外来车辆,道闸处于禁行状态,系统记录入场时间、地点、状态,再由岗亭管理人员开闸放行。如需收费管理,出口处的摄像机会自动提取车牌,按照设定的计费规则自动计费,进行费用收取。 3.3软件系统 系统采用B/S架构,系统的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主要包括车辆进出控制模块、数据同步接口、用户车辆管理模块、后台权限管理模块、决策辅助支持模块。其中,车辆进出控制模块通过车牌识别技术来设置摄像机、车牌识别设备、栏杆控制设备的相关参数,通过摄像机识别结果来控制开关阀进而对车辆进行出入控制。同时,岗亭管理人员还通过终端管理计算机可以手动控制车辆进出和查询车辆信息。LED显示控制可以将摄像机识别到的车牌和通过服务器查询到的车辆信息发送到LED屏幕进行显示。数据同步接口:与公共数据库进行数据同步,公共数据库提供师生的基本信息给车辆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将车辆牌照号码、出入时间等进出记录提供给公共数据库。用户车辆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用户车辆信息数据维护,由于系统已经和公共数据库进行同步,师生的基本信息已经获得,所以只需要维护师生的车辆信息和单位用车及临时用车信息即可。后台权限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定义校门出入口的基本信息,配置车辆管理信息,备份和管理数据库和设置操作员权限,其中操作员权限包括操作员系统管理权限、岗亭操作员终端权限等。系统的权限分配支持分级授权,这样,即可以给不同的管理人员管理不同的进出入口的权限,已经获得权限的管理人员还可以分配给其他人员不高于自己的权限。决策辅助模块:可以查询车辆进入的记录,查询师生的用车信息,统计分析校园师生车辆的进出情况、外来车辆进出情况等。根据车辆进出提供的大量数据分析,可以为车辆的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4结语 基于车牌自动识别技术的车辆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化的识别设备和灵活性的管理软件实现车辆的自动识别和出入管理,简化了车辆进出的管理手续,提高了车辆的通行效率,提高了校园的安全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登陆管理软件进行车辆管理和信息统计,为校园有序提供了依据支持。车牌识别技术未来也会是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作者:田丽 刘春瑞 翟鸣宇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 车辆管理论文:智能化车辆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浅析 1引言 随着我国公车改革制度的持续推进,各企事业单位的车辆管理工作面临着众多挑战,如何在车少人多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做到车辆、驾驶人员有效管理,车辆调度高效及时,即能满足正常工作需求,又能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成为企事业单位车辆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提出了开发车辆管理信息综合智能平台,利用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和智能算法,完美解决企事业单位车辆使用和管理问题。 2系统结构框架设计及开发平台选择 目前,市场主流的车辆管理平台架构多以单机系统为主,这类系统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车辆信息,人员信息维护困难,信息交流滞后,车辆调度效率低下等不足。鉴于以上原因,提出建立基于B/S架构的分布式架构车辆管理综合信息智能平台的设计思路。 2.1B/S系统架构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端/服务端架构模式,作为主流的分布式系统架构,是通过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进行交互,经消息传递机制,将用户通过浏览器端发出的请求消息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端进行相应处理后,把处理结果经传递机制再送回浏览器端。B/S架构模式是基于分布式的,可以多用户、多客户端方式发起业务访问请求,能够满足车辆管理平台业务设计需求。 开发平台 是微软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程序开发语言,它基于.NET开发平台,为构建标准的、高效的、快捷的互联互通应用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思路。它与微软操作系统完美兼容,几乎能够运行在绝大多数主流系统平台上,具有接口规范、类库丰富、成熟的跨平台、跨操作系统的特点,它与IE浏览器的兼容性,使得采用.NET平台开发的系统,容易被各类人群所使用。 2.3MSSQL数据库 数据库是应用软件的心脏,它为管理系统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系统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的信息。综合考虑车辆管理平台功能性需求和开发成本等因素,建议采用微软公司MSSQL作为车辆管理平台的后台数据库。它还具备了与.NET开发平台无缝兼容的优势。 3核心模块与功能 车辆管理平台主要是由车辆信息管理、驾驶员信息管理、车辆使用申请管理、车辆调度审批、用户管理、系统信息统计等几个核心功能模块组成。车辆信息管理:主要实现企事业单位车辆信息的综合管理功能,具体分为车辆基础信息、车辆油耗信息、车辆保险信息、车辆日常维护信息、车辆实时信息等子功能模块。其中,车辆基础信息主要统计全部在册车辆,车牌号码、车辆品牌、核载人数、车辆行驶证等信息;车辆油耗信息统计各车辆日常的油耗情况;车辆保险信息用来记录各车辆的购买保险日期和保费信息,并在车辆保险临近或到期时能够自动给出提示,提醒车辆管理人员及时续保;车辆日常维护信息包括车辆的日常保养、维修等信息;车辆实时信息模块,要根据不同企事业单位车辆管理实际状况,预留出平台接口,用于关联车辆进出车库的门禁系统,这样在车辆实时信息模块就能看到当前车库内车辆类型和数量的实时信息,对于不在车库内的车辆,系统能自动记录车辆进出车库的准确日期和时间,实现车辆管理部门对车辆的实时监控。驾驶员信息管理:负责管理所有驾驶员资料信息,基础信息包括驾驶员的姓名、年龄、电话、驾驶车辆、驾照类型以及驾驶员出车历史记录。为了系统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管理,该模块可以考虑增加驾驶人员请、销假管理子模块,驾驶人员能够通过该模块进行请、销假事项的办理,也方便了车辆管理部门实时统计当前可用驾驶人员信息。车辆使用申请管理:用来实现企事业单位各级部门对车辆的使用申请功能。由于车辆管理平台采用基于B/S方式的分布式架构,模块流程设计可根据各单位实际网络拓扑结构和车辆使用流程,对能够接入车辆管理平台服务器所在网段的用户,均可向车辆管理部门申请客户端用户权限,开通权限的用户就可以通过车辆管理平台客户端登入系统申请用车。车辆申请单内容主要包括用车时间段、乘车人数、目的地等信息,完善信息后,将用车申请单提交给部门负责人审批,部门负责人初审后,再决定是否将用车申请单提交到车辆调度部门。系统会自动记录用车申请单流转的环节和各环节的审批状态并及时更新状态信息,供各类用户查看。车辆调度模块管理:是车辆管理人员(车辆管理部门)用来管理车辆调度和驾驶人员分配的功能模块。车辆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查看当前状况下,车辆状态(空闲、占用、停驶)、驾驶人员状态(空闲、在班、请假)和汇总当前所有用车申请单,该模块会根据申请使用车辆类型、用车地点、用车时间段、车辆状况、驾驶员状态进行统筹计算,自动提供出多套可供车辆管理人员调度选择的派车方案,目前比较常用的智能车辆调度算法包括了:线性统筹算法、启发式算法、蜂群算法等等,经过车辆管理人员的人工选择调整,最终确定派车方案并由系统将派车结果反馈回个申请部门。为了更加及时、人性化操作,该模块可以考虑引入短信发射硬件设备,将车辆调度安排通过短信通知到申请部门。 4运行环境 车辆管理平台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2003AdvanceServer+IIS6.0以上版本,后台数据库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3。客户端硬件环境:CPU1.6GHz以上;内存512M以上,软件环境:支持XP/VISTA/WIN7操作系统,浏览器要求IE6.0以上版本。 5结语 车辆管理综合信息智能平台的投入使用,将有效提高企事业单位车辆使用效率,降低经费开支,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主要对车辆管理平台的通用核心模块进行了分析设计,对各单位实际工作中的特殊性差异,预留了扩展接口,为进一步完善和升级系统提供条件。 作者:雒晓卓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 车辆管理论文:住宅小区车辆管理办法研究 一、广西社会科学院大院概况 (一)大院的基本情况 广西社会科学院整个大院(以下简称“社科院”)占地面积13.78亩,广西社会科学院和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两个厅级单位200多名干部职工合在一栋办公楼办公,宿舍区和办公区域共一个大院。宿舍区住有163户,其中社科院干部职工90户,占55%,调离社科院工作的干部职工住户17户,占11%,买房户16户,占10%,租房户24户(其中有10户非本院职工出租),占14%,其他住户16户,占10%。院场地狭小,人员杂乱,车多位少,整个大院总共才有40个车位。 (二)大院汽车进出概况 据最近严格统计,社科院公车15辆;区社科联公车10辆;社科院职工(含配偶)居住在社科大院的,以夫妻双方任何一方名字购置的私家车(以实际居住、户口簿和汽车行驶证登记为准)15辆;社科院职工子女长期同父母居住社科大院(以户口登记和子女汽车行驶证登记为准)的私家车12辆;社科院职工子女(与父母非长期居住)经常回来探望父母的私家车11辆;社科院干部职工住院外以私家车上班的车辆28辆;住社科大院,在外单位上班的干部职工开外单位的公车回来停放在社科大院的公车5辆;已调离社科院工作的干部职工仍居住在社科大院的私家车5辆;区社科联干部职工私家车上班11辆。 二、车辆停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构成复杂,思想统一难 社科大院的人员由广西社会科学院干部职工、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职工、调离社科院工作的干部职工、外来买房户、租房户和其他住户组成,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在思想统一上比较困难,尤其是非社科院干部职工,经常出现不配合后勤管理工作的问题。如在车位已满的情况下,不听门卫劝阻,擅自将车辆乱停放在消防通道和120通道上,曾因此出现救护车无法进入病人住户楼下,延误抢救时间,病人住户意见非常大,存在严重的事故隐患。 (二)人员流动性大,思想管理难 除去在大院工作的广西社科院职工、广西社科联职工以及在大院常住的住户外,租房户、外来办事人员、探望亲属人员、调离人员等经常需要驾车在大院进出,人员流动性较大。社科大院面积不大,停车位有限,部分外来人员常以车辆短暂停留,办完事就离开为借口,车辆乱停乱放,甚至占用他人车位,思想管理非常困难,导致后勤管理人员工作难开展,相关人员对此颇有微词。 (三)人员个性突出,思想教育难 个别人员由于个性突出,以个人情绪和理解来处理问题,缺乏服从大局和为他人着想的意识,仗着不是社科院职工,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不服管教,导致后勤管理人员在车辆停放问题上开展思想教育时碰到很大困难。个别车主蛮横无理,恣意闹事,以致把车辆开至大院堵住门口,扰乱公共秩序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车辆停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社科大院车辆停放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既和大院客观环境有关,与个别人员的思想有关,又和管理制度有关。要对问题细致查找原因,明晰产生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彻底根治问题。 (一)大院面积狭小,环境复杂 目前,社科大院总面积仅有9186平方米,大院分为办公区和住宅区两部分,办公区占地面积1333平方米,住宅区占地面积7853平方米。整个大院总共才有40个车位,其中宿舍区只有18个公共车位,办公区域和车库仅有22个车位。而因办事、生活来往的车流量较大,现有车位不能满足要求,面临着车多位少的困境。加之大院人员庞杂,思想不一,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难免出现车辆停放管理难的问题。 (二)个别人员思想错位 1.个别人员本位思想严重。 在车辆停放管理中,有个别人员存在严重的本位主义思想,在处理问题时只考虑自己,不顾整体利益,不顾他人感受,给后勤管理工作造成很大不便。如个别居住在大院的社科院职工认为自己既是单位职工,又在大院居住,只要交了费,大院的停车位应该优先保证自己私家车的停放。不管有没有车位,有空地就停,哪怕是消防安全通道和120通道,车主也视若无睹。个别居住在外的社科院干部职工也认为,自己是单位员工,开车来上班理所当然,对不让进大院停放汽车的管理难以理解。广西社科联开私家车上班的个别干部职工因办公楼与广西社科院同在一个大院,但大院后勤管理是由广西社科院负责,所以对广西社科大院单位的后勤管理工作配合度较低。这种错误的本位主义思想的存在,阻碍了单位正常办公、生活的秩序,同时也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是非常不可取的。 2.个别人员挂靠思想严重。 在开车进大院停放的人员中,有个别人员仗着自己和大院里的干部职工或大院住户有亲属关系、私人关系,执意要把车停到大院里。如拥有私家车的个别本院职工的子女,长期同父母居住在社科大院,这些人认为,父母是社科院的老职工,购车款也有父母的钱,只不过没写父母的名字而已,大院也应该保证自己私家车的停放。而个别社科院职工的子女,虽然不常与父母居住,但经常开私家车回来探望。这些车主认为,父母是社科院的老职工、老革命,子女回来探视,大院也应该保证车辆的停放。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严重的挂靠思想,只认人情关系,不认管理制度,与当今国家倡导的法治社会精神背道而驰。 3.个别人员功利思想严重。 在涉及停车管理问题的人员中,无论是本单位职工,还是其他人员,都普遍存在严重的功利思想,只顾蝇头小利,不顾大局。在社科大院停车比外面停车要实惠很多,很多人就看中这一点,执意要把车停进来,甚至不惜强词夺理,违反管理规则。如部分租房户认为在这里租房住,本身房东有《房屋产权证》,所以他们也应有一份停放车辆的资格。 (三)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目前,广西社会科学院对车辆停放管理主要制定了《广西社科大院汽车管理方案(草案)》,尚未有正式的文件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停车乱的问题。而草案在一些条款上还不够完善,致使部分车主对草案的内容存在异议,不服从安排管理。如已调离社科院工作的一些干部职工,仍居住在社科大院,认为自己曾在社科院工作过,有过一定的贡献,有些在院里曾担任过中层以上干部,并且购买大院公房,有《房屋产权证》。因此,他们片面地认为《广西社科大院汽车管理方案(草案)》不符合有关法律和国家房改政策的有关规定。另外一些持有《房屋产权证》的买房户认为,有必要对进入院内的汽车进行管理,按物业管理条例,他们也享有停放车辆的权利,对于社科院汽车管理方案,他们认为并不合情合理,也不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四、解决大院面临的停车难题对策 广西社科院住宅大院停车难存在的问题,其实主要就是停车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因此,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问题的解决中,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法制实际,完善车辆停放管理制度建设,并充分调动广大住户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停车难问题。 (一)加强相关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后勤管理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可以归结为人的思想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工作中的阻力就会减少很多。因此,务必要加强后勤管理人员、车主及住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处理车辆停放的问题,直接检验着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水平,简单的说教和生硬的处理方式很难得到管理对象的认可,甚至会引起无休止的争执和事端。因此,必须严格加强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办事能力和管理水平。要求管理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并与住户加强联系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后勤管理人员展开不定期的集中培训,帮助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此外,管理人员之间还要做好经验交流工作,及时把好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其他人员,从整体上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 2.加强对车主及住户的思想政治教育。 后勤管理工作中,车辆停放的处理问题涉及的是人的问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在处理停车难的问题过程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本着为别人考虑的角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平时注意与住户的感情交流沟通工作,拉近与工作对象的距离,与住户、车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方便工作的开展。通过入户谈心、发放宣传册、张贴告示等多种方式让广大住户及车主了解大院有关车辆停放管理的制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及时跟踪了解他们对关于车辆停放问题的意见建议,以及舆论舆情,及时做好提前准备工作,引领舆论导向。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有关管理制度 有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就能得心应手。要做好管理工作,需要有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要有刚性的制度作保障。因为制度才能管长远、治根本。因此,必须引导广大住户共同参与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一套能确保大院车辆安全整洁停放的刚性制度。 1.深入群众中征求意见建议。 针对现阶段《广西社科大院汽车管理方案(草案)》尚不完善的问题,要求组织后勤人员深入到群众中征求意见建议,就大家关心的停车难问题出谋划策,让广大群众知道停车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并参考借鉴其他单位车辆管理的方案办法。对采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归纳,采用合理的,摒除不合理的,遵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集众人之力应对少数人引发的纠难,势必可以有效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2.综合运用多种规章制度,打造有效的制度体系。 坚持适应复杂的形势变化要求,不断创新观念。在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配套措施,结合有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一起运用。如在落实《广西社科大院汽车管理方案》时,辅以《物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南宁市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多种法律法规手段,打造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强大的规章制度约束合力,这需要后勤管理部门与有关执法部门通力协作,灵活根据形势发展,采用合理有效的办法。 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也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背景下,“要教育党员、群众增强民主意识,积极参政、议政,珍视和保护自己的民主权利……要教育党员、群众树立法制观念、遵法、守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并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车主和大院住户的民主和法制教育,将民主和法制教育渗透到规章制度中,渗透到大院的环境氛围中,渗透到与工作对象的交流中。个别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法治精神缺失、法治意识淡薄的人,相对比较难劝说,对这种人有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依法治理相结合,适当采用法律手段对待,从而不断改善小区汽车停放管理情况。 (三)发动群众共建文明庭院 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群众,发动群众。以人为本,是我们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情感基础。因此,解决大院停车难的问题,除了要耐心做好住户思想政治工作,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摆在首位外,还要充分调动全体住户的积极性,以党员为主体,共建文明庭院,推动后勤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大力倡导建设文明庭院,增强群众凝聚力。尽管在停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车主和住户共用一个大院,大院的整体秩序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后勤管理要以此为契机,通过下发文件、公贴告示、入户宣讲等方式,大力倡导建设文明庭院,结合“美丽广西”活动,为群众努力营造整洁有序的大院环境,促使大家达成共建文明庭院的共识,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其次,采用多种手段调动群众,增强群众积极性。如何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此,“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职工骨干的先锋带头作用”,身先士卒,积极推进文明庭院的建设工作,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人员的积极性。各栋民主选举1名栋长,加强管理。制订广西社科大院住户文明公约,并制成不锈钢牌钉在各栋单元楼道,使广大住户都能自觉守法履约。还可以根据情况设立“文明停车示范标兵”“文明户标兵”“五好家庭”评选活动等。对表现突出的住户给予嘉奖通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给予物质奖励,以此来调动群众参与文明庭院建设的积极性。最后,做好跟踪调查巩固工作,确保效果不打折。文明庭院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防止问题反弹和新的问题出现,必须要做好跟踪调查巩固工作。要及时跟踪群众对停车情况的思想动态、舆论动态,及时调查走访,发现问题,就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巩固取得的成绩,确保活动效果不打折扣。 五、结语 总之,在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到后勤管理工作中,是一项系统而艰难的工程。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工作。只要后勤管理人员坚定决心,不断探索有效方法手段,后勤管理工作必将取得长远的进步。 作者:覃黎宁 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后勤管理处 车辆管理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车辆管理工作 摘 要:天津市勘察院作为国家行政部门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车辆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车管工作与人民群众和经济建设关系密切,涉及到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本文就对于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车辆管理工作展开讨论。 关键词:行政机构 ; 车辆管理 ; 制度管理; 人事管理 ; 安全管理 天津市勘察院作为机关事业单位,也配置了数量不等的各类车辆,以服务单位的各项经营业务活动及涉密安全的各项需要。车辆管理工作,顾名思义,也就是包括了对于车辆使用人员的管理,单位内部的统筹管理,后勤部门的管理,以及车辆安全和保卫等方面来进行深入剖析,方便读者能更好的了解机关单位车管工作的具体实施。 1.机关单位车辆使用的管理现状 在新形势下,随着机关单位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政府收紧政策的压力,机关单位车辆使用管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各项工作任务很重,目前存在的车辆管理问题也有很多。如:驾驶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人车资源配置不合理、车辆燃油消耗缺少督导管理、汽车修理费用缺少有效控制、车辆安全工作缺乏管理意识等。针对以上情况,这就迫切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车辆管理办法和安全保卫管理办法。 2.加强对机关单位驾驶员的管理 (1)驾驶员对于车辆的使用应该受到有效监管,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享受不一样的使用权。使用过程中要保证车辆安全依靠、安全行驶、安全保管,如何定义车辆出现损坏的事故责任,汽车驾驶员多大程度来负责等,都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2)除了在加强在使用规范方面的管理外,也要提升驾驶员的综合素质,组织纪律教育,培养服务意识,加强职业道德规范,让驾驶员能够发扬公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恪守职业情操,文明驾驶、礼貌待人等。 (3)在车辆使用方面,要做到统一建档备案,记录每一次车辆的使用情况,如油耗行驶里程,行车记录仪,杜绝公车私用,保证车辆使用的安全,车辆的清洁,给公车使用创造干净舒适的乘坐环境。 3.使用车辆时对燃油的管理 天津市勘察院及其它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普遍、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公车私用、管理不规范、缺少有效监督。其重要体现就是在燃油消耗方面,为减少财政公用支出,更有效、更方便地保障公务用车,加强对于燃油消耗的有效监督、管理,减少油耗,节约资源使用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建议: 做好车辆使用在燃油消耗方面一定要进行大力改革,具体措施有: (1)公车私用处罚制度。通过油耗与里程的记录来反应出差里程等来反应车辆使用问题,对于发现公车私用现象的公职人员,一经发现,就要严格处罚。根据使用情况及严重程度来定级,对驾驶员及车辆使用人员做出严肃处理。 (2)加油报销管理制度。对于加油采取实报实销,按发票与车号登记,对于伪造证剧,弄虚作假现象,一经发现,严厉查处。也可以在机关内推行IC卡加油方式,一车一卡对号入座。 (3)通过奖励“节能标兵”的方式,来减少驾驶员的使用不规范引发的油耗过多问题,加强对驾驶员的技术与节油技巧培训。 4.车辆维修与日常管理 对于机关单位的车辆维修与日常管理,包括日常养护、维修管理、车辆报废三个方面。这也是车队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且车辆日常维护工作的有效性高低,直接反应出车队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勘察院为例,我们所在车队的管理策略是: (1)车辆维修按照管理制度的“确保运行安全和厉行节约”的原则,驾驶员要坚持出车前、行车中和收车后对机动车进行“三检”工作,排查异常情况。采购特约指定维修厂家,签署正式的质量保证合约,实行统一管理,定点维修保养制度。且机动车尾气排放必须达到国家环保标准,院物业管理中心车辆管理人员每年安排一次尾气检测,对不达标的机动车及时处理。 (2)车辆维修、保养严格按流程报销,统一结算,并经由车队监管人员确认无误后,再予以核销。机动车在厂家承诺保修期内,必须到指定4S店维修。机动车出保修期后,可在与院签订协议的企业,具备维修资质的厂家进行维修。需要器具维修,须报送至主管人员并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在保养与维修期间驾驶员应在现场进行监督,对机动车关键部件的维修物业管理中心管理人员必须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故障部位得到正确合理的修复。 (3)建立互相监督举报的管理机制,对于用车使用情况进行公示,驾驶员之间进行互相督导,举报有奖,对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车辆损坏定责制度,增强驾驶员的使用规范,避免使用不当造成的处罚一、车辆维修按照确保运行安全和厉行节s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定点维修。 5.车辆安全管理 作为机关单位,在进行车辆管理工作的同时,更加不容忽视车辆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车管部门应该有意识的加强车辆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与意识形态教育。 (1)做好安全的源头管理。 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二次机动车安全检查,检查出问题的车辆通知车辆所属部门,要求驾驶员及时修理,所检查车辆数量上能做到全额。并且对货车、特种车、七座以上客车进行了重点查验,引起了广大驾驶员的重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安全驾驶,安全停放,安全保管,防火、防汛、安防、防滋事等。 (2)健全安全相关制度。想要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制措施,通过制度的完善来对于驾驶员进行严格约束。以及制定日常车辆使用和保管中的责任制度。此外,在安全管理方面,不容小觑,一定要制定相应的责任到人的实施细则,提高驾驶员和车辆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明确责任。车辆使用过程中如何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将使用车辆和车辆保管中的细节问题做扎实。 车辆管理是其它工作的基础,它为勘察院其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因此,做好车辆管理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会给其它工作开展带来更多的获益。作为车管部门的管理人员,我认为必须要建立健全车辆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进一步规范用车和车辆安全方面的实施细则,通过科学、高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实现车辆管理的现代化,以适应新形势下出现的新要求和挑战,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让车辆管理更加的高效、节能、安全,提升勘察院整体形象。
网站建设论文:论高校学生网上购物行为分析及网站建设策略 [论文关键词] 网上购物 网站建设 网络营销策略 [论文摘要] 高校学生对网络交易有浓厚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进一步普及,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的网上购物行为,对建设高校学生购物网站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对如何建设高校学生购物网站提出了建议。 一、引言 电子商务具有internet 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 已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目前在校大学生中上网比例已超过50%,他们是时尚、电子、数码、影像、文化等产品的强大消费群体,也是中国现在及未来网上购物的主要消费群体。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目前却没有专注校园领域的电子商务公司,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的高校网上购物网站,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的特点,并对建设高校学生购物网站提出了建议。 二、高校学生网上消费行为分析 通过网上调研看出,高校学生为目前中国网络购物的主要消费群体,高校学生群体消费行为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追求个性化、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 高校学生往往富于想象力、喜欢创新、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所选择的已不再单是商品的实用价值, 更要与众不同, 充分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 这已成为他们消费的首要标准。而 网上购物是出自个人消费意向的积极的行动,网上的虚拟商店独特的购物环境使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商家提出挑战, 在消费中充分表现自我。 2.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 对于惜时如金的现代年轻人来说, 在购物中即时、便利、随手显得更为重要。传统的商品选择过程短则几分钟, 长则几小时, 再加上往返路途的时间, 消耗了消费者大量的时间、精力, 而网上购物弥补了这个缺陷。 3.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网上商店比传统商店更能使学生较为直接的了解商品, 能够精心挑选和货比三家。学生只要进入网站,就可以轻松获得各个产品的信息及价格,进而通过链接快速进入消费者认为适合的网站,完成购物活动,这种网上购物满足了高校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 4.追求时尚商品的消费心理 现代社会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高校学生消费心理受这种趋势带动, 稳定性降低, 在心理转换速度上与社会同步, 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需要及时了解和购买到最新商品,因而选择网上购物。 三、建设高校学生购物网站的前景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高校上网计划,实现网络化的校园模式,随着数字校园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学生信息时代便利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购物环境今后会更加成熟、完善,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另外,大学校园相对比较封闭,消费群体相对集中,针对性强,市场推广效果要比其它市场效果好,同时市场运营费用也相对低廉。随着市场化的细分,学生对消费时尚的把握,追求实惠的心理和易诱导性,示范效应等消费特点适合校园电子商务的发展。校园市场也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提早进入市场将获得不可取代的竞争优势。 四、建设高校学生购物网站的策略 1.对高校学生进行市场细分 高校学生对参与网络交易看重的因素各不相同,可以利用各种因素对学生群体进行细分,如按学历可分为: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按专业可以分为:工科专业、理科专业、艺术类专业等。 2.建立个性化的平台 现在的高校学生,崇尚个性,因此,对交易平台中产品的选购、店铺的设置和陈列,都要做到足够的个性化,既要便捷,又能通过留出一定的空间,让消费者和网上开店者自己进行装扮来解决问题。 3.注重物流配送,发挥网络优势 网络的优势在于时间和价格,高校学生也不例外,应高度重视订单处理效率和物流配送,,并不断与学生沟通,以适合学生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 4.注意支付方式的安全、便捷 应当积极寻找适合高校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支付方式,很多学生目前愿意采用网上银行,而且大多赞成货到付款,因此开发相应的网络支付平台应当认真考虑开发效率高安全好的网上支付方式。 5.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消费行为往往从知晓开始,因而,应针对高校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可以在他们经常阅读的报刊杂志和收听的电台节目上进行宣传,也可以在校园内张贴海报,举行联谊会等活动,多举办一些直接面对高校学生群体的活动会有好的效果。 6.加强售后服务 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流程以及一个高效的售后服务团队,在平台中建立专门的空间让交易者作评价,以使学生能够相互交流,既能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又能有时解决出现的一些问题。 7.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建立良好的、易于被接受的企业文化,是促使消费者认同和重复购买的最有力的武器,高校的学生青春飞扬,崇尚个性,因此,建立一些容易激励人奋进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就能够充分得到学生的认同。 五、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只要企业能够运用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发展校园电子商务,校园网络购物这种购物方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所接受,校园市场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网站建设论文:浅论2000年~2009年国内档案网站建设研究 摘 要:统计2000年~2000年我国档案网站建设研究成果,从我国档案网站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对国外优秀档案网站的分析和我国档案网站的改革与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 关键词:档案网站;网站建设;档案网络资源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化的进程。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作为信息化建设重要载体的档案信息网站纷纷建立起来,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 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以“题名”、“全文”和“关键词”为检索项,以“档案网站建设”、“档案网站”为检索词,对发表在 我国档案网站在设计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站域名格式不统一。目前我国综合性档案网站域名的后缀形式有9种之多:com;net;cc;on;;;;和行政区域名.cn。例如,海盐档案信息网(/)、嘉善县档案局(/)、乐清市档案信息网(/)、温州市鹿城区档案局(.cn/)等,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二是导航栏目设置不科学。2006年我国省级档案馆网站有26个。在一级类目数量上。最少的为北京市档案信息网,其类目数量为5个;而天津档案网的类目数量却多达20个。在一级类目名称上有网站首页、档案服务、局馆概况、信息动态、现行文件、档案检索、档案编研、利用实例、人才交流、教育天地等,各种类目名称数量有300余种之多。同时,每个网站看起来大同小异,栏目设置也缺少特色和个性。三是网页不够美观。网页主体颜色不够协调,整体艺术感不强;网页内栏目位置分布不够适当、重点不够突出,空间利用不够充分;网页中的某些细节做得不够精细、不 够人性化等。 2.2 对国外优秀档案网站的分析 主要以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简称nara)和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简称na)网站为例。对其内容建设和整体设计进行分析。 2.2.1 对网站内容建设的分析 信息量。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网站的类目体系完整,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一级类目共18个,加上二级类目总数已近200个。18个一级类目概括性强,涵盖了档案利用的方方面面,其下还有二级、三级、四级甚至是五级类目,并且每级类目中都有与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博物馆网站等相关网站链接的内容,设置合理,内容完备,种类齐全丰富。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网站上内容丰富,其信息按载体形式分类,可分为文本档案、声像档案、胶片档案、照片档案等;按主题分类,则可分为“土著居民档案”、“邮政档案”、“战争档案”等。 信息类型。中外档案网站所提供的档案信息类型都是以文本文件为基础,主要差别在于其他类型信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美、英、加等国在图片信息的提供方面比较丰富和充实。有些也提供动画、音频和视频信息。2006年2月24日,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与谷歌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历史影片数字化和免费在线利用实验项目,现在通过链接网址.。我们能够看到101个可以在线观看的影片,按片长分为小于4分钟、4到20分钟和20分钟以上三种。 信息组织方式。主页方式:类似于档案全宗的组织方式,将有关某个机构或某个部门的各种档案信息组织在一起。自由文本方式:主要用于档案全文数据库的组织。超文本方式:将网上相关档案信息邮寄编织在一起的信息组织方式。数据库方式: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以方便用户实现异地查询。联机目录方式:根据统一规则和格式对入网的档案馆和文献信息机构提供的文献信息进行编目。电子商务方式:利用电子方式对网上的一年规划提供档案信息有偿服务。 2.2.2 对网站设计的分析 从页面风格上看:nara主页以浅灰、纯白为基调,湛蓝为点睛,文字则以深蓝为标题,浓黑为说明,色调清新冷峻,整体上艺术性较强。网站风格统一,采用“丁”字式框架结构,显得和谐井然。na的主页以平和的鹅黄色为背景,深沉的蓝色为前景,中心分别以英、法两种文字标明na字样,并设置英、法文的进口,恰似一张简洁素雅的封面。翻开英文扉页,网页以同样的风格展现了na的网站地图。 从网站页面布局上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档案网站为代表的布局形式,上下左右分别为题头文件、脚注及超级链接等,中间集中主要信息,这种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版面,信息量大;另一种是以澳大利亚档案网站为代表的布局形式,大部分图片和文本都集中在页面中心,这种布局由于信息集中,版面中因而有大量空白,显示出网页的格调,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 2.3 我国档案网站的改革与对策 档案网站的建设不应是档案馆的再现,而是一个新的服务空间,是用户检索、利用档案的新平台。借鉴国外优秀档案网站的成功经验,优化改革我国的档案网站是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必经之路。为此。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如下: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档案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提高对档案网站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能为了应付做表面文章,设计几个网页,具备档案网站的表现形式就万事大吉。要重视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技术支持,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把档案网站做到实处,切实发挥档案网站的社会功用,实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做好网站规划。档案网站的建设、运营和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也就是说,一旦规划好了,容易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一旦走错,就容易误入歧途,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档案网站建设的目标宜定位为:服务窗口、宣传窗口、对话窗口、中介窗口和交流窗口。因此,档案网站应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提前做好建设及发展规划。 优化网站设计。主页是网站的门面,一个成功的主页要既能展现站点的特色,又能将丰富的信息以简洁的形式传递给用户。档案网站的设计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规范域名。例如“ 加强网站的互动性。美国nara网站对我国档案网站建设的启示之一是,实现档案网站功能定位从“宣传一展示型”向“互动一服务型”的转变。10j自web2.0广泛应用以来,这种转变要求的迫切性更加明显。在web2.0环境下用户需求的显著特点就是个性化、差异化。他们不再满足一视同仁的信息内容,要求网站能够根据他们的个体需求,提供不同的信息内容,换句话来说就是档案网站的服务对象由以往的“大众市场”转为“小众市场”,针对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web2.0为用户创造了互动、交流的氛围,用户不再只是网站内容的被动服务者,他们也可以参与网站建设,包括管理、维护、存储网站内容。web2.0从本质上改变了网站的属性,将其从以往的“只读”属性变为“可读写”属性,用户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修改和传播者。web2.0在档案网站中的应用还有以下几种方式:利用rss开展档案信息推送服务:利用blog营造与用户的双向交流空间:利用podcast营造档案馆人性化形象:利用wiki创新档案馆业务活动和信息服务模式等。 3 结束语 上述文献大体上是对我国档案网站建设的宏观研究,主要提出的是宏观指导性原则及方向引导性建议。对档案网站建设过程中的建设步骤、页面美化设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及评价实施、新技术应用具体实施的技术路线与方法的研究却很少。在资源建设中,对资源建设的模式和案例分析、凸显各级网站资源特色及其互补性、在网站上公布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研究也不多见。这应是未来我国档案网站建设研究的重点所在。 网站建设论文:试论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对其品牌发展战略的推动与促进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网站建设 品牌发展战略 论文摘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发展中小型企业对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意义深远。当前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品牌的设计与管理。而企业品牌设计战略的发展受到经济、环境、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本文舍弃这些因素,从企业品牌设计层面中的网站建设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大众对信息接收载体的转变这一现象,探讨中小企业网站在建设过中应注意的方面,最后得出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对其品牌发展战略的意义呈现。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已开始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和重视企业文化建立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的现状而不能有效的进行或实施企业品牌设计战略,其中有资金不足的原因,还有就是已经设计的识别系统形同虚设,不能跟上现代人类接受信息渠道和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后者并没引起企业的重视,没有把其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去做。随着全球信息向网络化方向发展,internet(因特网)在世界上已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主要的是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从4c(connection、communication、commerce co-operation)层次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已成为国家经济和区域性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特网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资料库。它包容着数不清的信息资源,任何最新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搜寻迅速获得,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信息都是免费的。应用网络平台及相关信息资料库是目前各大企业发展的关键,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对手,得到以前无法获得的商业资源,可谓是商机无限。近日奇虎360与腾讯qq掀起的网络大战,充分说明网络资源的争夺现已进入垄断与反垄断的白热化阶段,同时也证明中小企业加强网站建设是迫切的,更是推动和促进企业品牌和文化发展的一项利器。 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互联网上的形象展示和产品服务介绍,这些企业通过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通过互联网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展示了企业形象。同时也为众多意向客户打开了一扇更为快捷方便之门,互联网效率高,范围广的特点为企业增加了无限商机。 如何建设一个适合企业行业和产品的网站,如何塑造一个清新亮丽的企业形象,这就成为现代企业品牌形象在网络推广方面所追求的目标。而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如何直观呈现企业品牌文化和形象,如何使得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真正实现“零距离”,并获得消费者的亲睐是目前中小企业网站建设过程中着重要思考的问题。 一、必须要明确网站建设的目的 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形象的推广可以借助网上的网站宣传及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利用网络这种便利的通讯手段,更为迅捷地实现信息的流通、咨询、交换,进而促使贸易的形成。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往流通中的中间行为。如层层叠叠的、以及展览会、展销会等,大大简化了信息的流通环节。互联网把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客户在不与企业相关人士碰面的情况下即可了解企业的文化、发展情况、最新的产品资讯、营销网点、先进技术等等,进而将企业与客户更加紧密的联系再一起,通过网络渠道来传播企业及品牌信息。因此,这就要求任何一个网站的建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群体。网站是面对客户、供应商、消费者还是全部?主要目的是为了介绍企业、宣传某种产品还是为了试验电子商务?如果目的不是唯一的,还应该清楚的列出不同目的的轻重关系。这里我认为企业网站建设的目的性是一切原则的基础,可通过以下几点得以体现。 (一)通过公司简介、企业文化、产品资讯、先进技术等方面展示企业的背景、规模以及当前企业情况,全面展示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 (二)通过新品展示来展现企业最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销售业绩。 (三)可以通过留言板和新产品订阅这两个功能版块,能更多地收集一些潜在客户信息和名单。 二、注重网站整体风格设计的把握 建设一个适合自己的网站首先要了解自身行业的市场和需求,以视觉识别系统为依据,在整体色调上以企业标准色为主导,力求明朗、清新自然、整洁统一。在图形、图案的选择上要以企业标志和象征图案为依托,配图要精细,符合主题表达需要,并遵循基本的图形设计原则,符合基本美学原理。在文字与栏目版面设计上以企业标准字和辅助字体为准则,忌讳使用多种字体,没有系统性和条理性,对于主题和次要对象的处理要符合排版原理。现代企业网站设计主要以栏目名称、栏目内容、技术实现手段和页数组成。所以在内容和布局上要充分展示企业品牌形象和重点产品,分清主次,把全站的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将最迫切最需要传达的信息放在首要位置,视觉效果特点要鲜明,具有一致性。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客户的注意,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三、加强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建设是重点 (一)网站内容需要及时更新,让更多产品信息和更多企业动态时时在网站上出现,让客户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后台的形式交由管理员自行操作,一般采用分栏目的形式操作简单,分类明确。这对提供市场产品维护的功能是非常重要。 (二)在订单管理上可以通过后台查看收集和整理客户的产品订单,增加成交机率,发现潜在客户。此项功能有利于客户的积累和分析,及时将新产品定向发给意向客户。既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又利于企业宣传和产品销售。 四、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意义呈现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 一般来说,企业建立自己的网址,不大可能马上给企业带来新客户、新生意,也不大可能马上大幅度提升企业业绩。企业网站的作用更类似于企业在报纸和电视上所做的宣传公司本身及品牌的广告。不同之处在于企业网站容量更大,企业几乎可以把任何想让客户及公众知道的内容放入网站。此外,相对来说,建立企业网站的费用也比其它广告方式要低的多。企业网站一年的费用仅为3-4万,如企业在报纸上做广告,半个版面,几天时间就要花掉几十万。 (二)使企业具有网络沟通能力 在目前,人们对互联网络往往有所误解,以为电子信箱就是互联网络。我们见过不少企业,将电子邮件地址当成网址,并印在名片及其它宣传物品上。其实,电子邮件只是互联网络中一个最常用,最简单的功能之一。互联网络真正的内涵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几乎无所不包。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具有网络沟通能力的标志是企业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而非电子信箱。 (三)可以全面详细地介绍企业及其产品 企业网址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全面、详细地介绍企业及其产品。事实上,企业可以把任何想让人们知道的东西放入网址,如企业简介、企业的厂房、生产设施、研究机构、产品的外观、功能及其使用方法等,都可以展示于网上,以方便大众。 综上所述,企业上网不是摆设,网站建设不是形式,它能给企业真正带来效益。但也不要攀比,是企业经营需要,是一种战略投资,以最小的投入换最大的回报,构造适合自己特点的上网计划和模式才是明智的选择。总之,企业要建设一个适合自己的网站才能有效的利用网站达到预期效果,一个高品质的网站不但能为中小企业创造趋向最大化的附加值,而且会为企业开启一扇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寻求突破的重要手段之一。 网站建设论文:金华旅行社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金华市旅行社网站建设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和分析指出金华市较多的旅行社存在对网站建设不够重视、网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行社网站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进而建议各相关者重视旅行社的网站建设、完善旅行社网站建设和注重旅行社网站品牌建设。 随着网络时代的深入发展,目前金华市一些旅行社已经相继建立了企业网站,但是,金华市旅行社行业的网站建设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金华市区(下文简称金华市)39家旅行社进行调研,提出旅行社网站建设的典型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本文能对金华市旅行社网站的建设丁作,乃至未来的旅行社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深度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金华市旅行社网络建设的重要il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l,(cnn~c)的调查,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28.9%。同时,近年商务交易类应用增幅“异军突起”,cnnic调查显示,在众多的网络应用中,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平均年增幅达到了68%。 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在所有应用中排名第一。 另据cnnic调查,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元,2010年网购市场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必然选择。 而金华市旅行社数量多,规模小,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处于高度分散状态。连年的低价竞争,导致利润持续下滑。数据显示,全行业平均利润率最多在2%左右,平均年利润只有7.8万元。金华全市110余家旅行社2009年的营业收入总共仅4.8亿元,最大的一家也仅为5800多万元,而浙江省中青旅一家就达到5.3亿元,差距相当大。旅行社的生存与发展需借助新的力量,因此金华市旅行社网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金华市旅行社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金华市较多的旅行社对网站建设不够重视一段时期以来,不少金华市的旅行社仍然忽视互联网对旅行社带来的作用,多数旅行社经营管理者对网站为旅行社带来的效益和竞争力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多数不愿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网站、信息系统的建设,对网站的建设不重视。 一 方面,大量旅行社未建旅行社网站。至2010年6月,在金华市区的39家旅行社中,在用coogle和ttaidu两个搜索引擎搜索,只有14家旅行社建立了旅游网站,只占35.90%。这反映出金华市旅行社对企业网站建设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一些旅行社的网站寿命较短。2008年3月前,有其它6家旅行社曾建有网站,但到目前网站已不再使用。 2.2已建的旅行社网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比较金华市已建的旅行社网站,网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浙江金华三清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的网站相对较好。网站建设较好的旅行社大约有6家,而其余的网站均处于低水平状态,甚至有个别旅行社的网页上,只有公司名称、电话和地址这几条最基本的信息。 2.3旅行社网站建设不完善 2.3.1多数网站设计技术含量低一些旅行社的网站是依照现成网站模板设计的,技术含量较低,缺乏个性和针对性,难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更达不到良好的宣传和营销效果。比如,金华a旅行社有限公司用现成的网站模板,连该模板中放置企业名称的模块,即logo&yourcompanyname的原始图标都未进行修改或删除。同时,中国电信“商务领航”的图标出现在网站页面的底部。另外,网站中icp备案号是空缺的。 2-3.2内容雷同且更新不及时金华市旅行社的网站主要包括了公司介绍、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商旅服务、联系我们等栏目。关于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商旅服务的内容,有很多雷同之处。 除此之外,多数旅行社的网站,其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截至2010年6月16日,除不到半数的旅行社显示的是2010年6月及更新的产品和报价外,其它旅行社都存在内容陈旧的情况。 2.3_3普遍存在网站模块内容空缺部分金华旅行社的网站菜单上设有某些模块,但是这些菜单模块中的内容是空缺的。譬如,金华c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网站的菜单中有“重点推荐”模块,但其中并无内容,而其“网上营业厅”也因没有内容而形同虚设。 无独有偶,金华b旅行社在首页最中间的位置,设置了3个“未知栏目”链接,但点击进去,并无内容。 2-3.4网站服务功能不健全 金华市许多旅行社只是把网站作为一个简介企业概况、罗列旅游线路的平台,网站的服务功能不完善。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在线咨询功能不完善。在14个旅行社的网站中,有7个网站设置了qq咨询工具,有3个网站同时设置了msn咨询工具,另有1家网站还设置了客服通咨询工具。其它半数的旅行社没有设置这些咨询工具,无法实现在线咨询。而且在7个设有qq咨询的网站中,半数以上不能直接点击进行咨询,而需加好友后才能实现在线咨询。在3个设有msn咨询工具的网站中,只有1家能直接点击沟通,其余2家的成了摆设。 其二,在线预订和支付功能不健全。11家旅行社的网站有在线预订功能,占金华市39家旅行社的78.57%。 但是,这种预订实际上只是粗放式的预报名。 3金华市旅行社网站建设的对策 3.1相关者重视旅行社的网站建设旅行社自身及旅行社的管理部门,均应重视旅行社网站的建设。就旅行社自身而言,旅行社的管理者应转变观念,提高旅行社决策者对网络时代旅行社信息化工作的意识。就金华市旅行社行业协会或旅游局而言,可以把网站建设得特别有成效的旅行社作为正面典型,发挥其榜样的力量;也可以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培训、邀请技术人员指导等方式,促进和帮助旅行社开展网站建设。 3.2完善旅行社网站建设 3.2.1提高网站的技术含量金华市的旅行社应聘请专业网络公司、网页制作人才,从网站结构设计、文件名设计、网页标题标签设计、超链接设计、动画效果等方面,提高网站的技术含量。根据旅行社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合乎旅行社需求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网站。 3.2.2优化网站的内容 对于内容过多和过于繁杂的旅行社网站,网站设计和维护时要注意对内容进行删减、整合和优化;对于旅行社网站内容不充实的情况,旅行社应根据自身的需要、顾客的需求,增加一些内容。尤其,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产品的信息。而关于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这个突出的问题,旅行社应及时维护和更新网站上的信息和数据,以达到信息的及时性和实用性。 3.2.3弥补网站模块中空缺的内容对于网站中设有的模块内容空缺,这很影响用户对网站的评价。因此,这些旅行社应抓紧将这些空缺的模块内容填补上。如前文所述,金华市d旅行社有限公司应在网站中,充实空缺的长线快捷线路、短线快捷线路中的具体线路介绍。 3.2.4健全旅行社网站的服务功能第一,笔者建议旅行社网站中的qq和msn咨询功能,宜使用直接点击就能实时在线咨询的模式。这样,旅行社咨询员与顾客的交互沟通就能更加地畅通无阻。第二,在网站中开通手机网络短信平台。在手机网民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旅行社可在网站建设中开通手机网络短信沟通平台,可以使旅行社网络管理者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对客户提出的问题予以及时解答,使需要相关资讯的顾客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第三,旅行社网站工作人员应及时对在线预订、留言的顾客进行回复。 3.3注重旅行社网站品牌建设 纵观金华市14个旅行社网站,对旅行社网站印象的好坏、评价的高低、网站传递信息的多少、效果的好坏,顾客在访问这些网站的时候会产生自己的评价。就如同目前旅游者一想到旅游,就想到携程网上查找信息,或者旅游者对同程网的“同程,更懂旅游”的口号印象深刻,这些网站的品牌效应已凸显。如何使旅行社网站能吸引旅游者,如何使网站服务于旅行社的经营和发展,除了以上一些策略上的措施之外,网站的品牌建设这一战略性的问题需要旅行社的经营者充分给予重视。 4结语 总体而言,金华市的旅行社网站建设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旅行社网站建设也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尤其网络营销尚未真正开展,网站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只要我们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旅行社网站的自身建设,金华市的旅行社网站将会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网站建设论文:谈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成为了主要的趋势,尤其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软件开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在传统的商务平台中所受的限制较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经济往来需求较大,因此对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此之外,基于电子商务的网上购物也成为了人们的主要消费趋势,网上交易量的日渐增多也要求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站建设趋于完善。软件工程基本原理是建设网站的基础,在电子商务网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现状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运行方便快捷的现代贸易方式,能在网站上获得供求信息的都可能构成电子交易。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低成本的交易方式在双方不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易,电子商务具有低成本,开放性、效率高的特点,因为这些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日渐成为商务贸易的主要趋势。电子商务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的应用更加广泛。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起步较晚,前期发展缓慢,后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问题: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主题不突出,内容不完善,没有体现出网站特色,整体上无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其次在网站的搜索引擎的开发上还有待提高,因为搜索引擎的建设不足,使得商务平台网站的访问流量不高,网站开发的搜索引擎意识未得到优化;此外,还存在着网站的可用度和可信度建设不完善,让用户难以对网站产生信任,从而减少在该商务网站上的电子交易,从而避免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失;在网站的更新和维护上还缺乏专门的管理,忽视了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 因此在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现状来看,如何建立安全实用、经济快捷的电子商务网站是各个企业和商家共同考虑的问题。软件工程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应对“软件危机”而提出的,此次软件工程的发展借鉴了传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开发高质量的软件和设计,有效地克服了软件危机的大规模扩展,因此我国的软件工程技术从那一时期开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践表明,应用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 二、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 软件工程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使得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相对简单,设计和开发者提出了“生存周期”的概念,生存周期这一概念从时间限制的角度对软件的开发和设计过程进行了统一的维护和设计,将软件的整个开发和设计以及运行过程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并且针对不同阶段的特征展开具体的工作,从而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减少了在软件开发和网站平台建设过程中的难度,优化了软件开发的质量。基于软件开发的生存周期概念提出的生存周期模型是从软件的项目需求的定义出发,经过一段时间的跨周期系统开发和维护全过程。在这一模型的指导下形成了不同的软件周期模型,比如比较常见的瀑布模型就是软件开发生存周期模型下的一种重要模型。 瀑布模型规定了各项软件工程的活动,包括了制定软件开发的计划,软件需求的分析和说明,以及对软件开发的具体设计,程序的编码和设计及维护,并且规定了各个工作环节和部分结构的运行顺序和具体情况。瀑布模型具体来说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区别于其他生存周期模型:首先,其强调了各个阶段的顺序和各个阶段的依赖性,明确的规定了阶段的先后顺序,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之间联系紧密,前一阶段的输出是后一阶段的输入,并且每一阶段的结束必须以相应的阶段特征为划分和象征。因此必须强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后续实现的观点,软件开发需要认真地分析设计和方案过程,不可过早地将方案投入使用,需要综合考虑各个代码之间的实现和联系,保证最终程序的质量,防止出现返工的问题。强调了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质量维护的观点,主要是指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需要包含相应的文档,文档被视为程序代码的实现标准,文档的设计被视为是体现阶段完成的标准,每个阶段都需要对文档进行核查,从而尽早地发现程序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基于软件工程基本原理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软件工程基本原理是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作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的产物,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也具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电子商务网站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它围绕企业的营销展开,并且结合营销产品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体现网站的特色。基于软件工程基本原理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和结合软件工程开发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原理。首先需要根据产品信息和企业厂家性质确定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主题和基本建设目标,确定网站设计的最终目的和网站的总体指导方针,并且首先确定网站的大致设计框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网站目标的定位,网站信息的确定,网站面临的对象以及网站的基本盈利方式和盈利模式,网上操作和结算的基本流程,物流配送的基本方案和设定等。其次,根据软件开发法的生存周期原理和模型,确定电子商务网站的系统规划和开发实施过程,制定详尽的软件测评方案,为保证网站的运作和工作流程和质量提供保障。最后是对电子商务网站系统工作平台的搭建,利用软件开发和软硬件系统的确认进一步发展软件开发的系统维护,并且在软件运行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在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过程中,系统规划是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在整个系统的发展和建造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系统规划也是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依据,并且根据这一建设原则确立网站的基本发展走向和原则,确立企业运行的体系结构和系统开发。系统开发的实施阶段是在系统规划的指导上进行整体的商务系统的构造和实施,确定网站的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系统的编码结果,最终将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和各个平台的建设结合起来,确定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操作流程,并且将具体的内容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从用户的需求和企业的盈利需求目标结合起来,通过需求分析,为更好的进行网站建设创造条件,使得电子商务网站最终能够更好地适用于企业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除此之外,在网络媒体和门户网站日渐增多的今天,各种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要在网络市场中独占鳌头,除了最基本的网站建设以外,还需要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创新的网站设置和创设性的门户分类,从服务上和可靠性上,增强用户对网站的信心。一方面吸引用户进入网站的兴趣,一方面又为用户的网上交易行为提供了安全保障,针对性的服务,让用户感受到受尊敬的心理,从而能够保证电子商务网站的质量和访问量。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内容可见,软件开发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如何根据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加强网站建设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需求。从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人性化设计以及功能的全面性方面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创新性的设计上还有待提高。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强调了网站运行过程中的阶段性,也明确的要求了网站设计的基本流程,并且需要在网站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事前的软件测评保证网站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对网站的支付链接要保证其安全性,确保资金安全。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性,从用户的基本需求出发,发挥创造性思维,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贴心服务。通过软件开发的原理,分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网站建设,从而达到提高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 网站建设论文:网站建设 课程中培养岗位能力的几点尝试 “网站建设”课程又叫“网页设计”,是培养机关、企事业单位网站开发、维护、更新等工作人员,或者专门从事网站开发人员的基本课程。随着网络的普及,一般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网站,社会急需大批网站开发与维护人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网站开发与维护”劳动者的重任。在本课程教学中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岗位能力,笔者有以下尝试。 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书本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尤其是计算机专业从业者,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计算机专业书籍自学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软件的更新变化。因此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是必要措施。 在课程教学中,有些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先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读懂操作步骤,然后找部分同学上台演示,给同学示范操作步骤,边讲解边操作。教师讲解完课程,把本节课重要的操作步骤在书上给学生标注,这样在上机课时学生就可以自己看着书上的操作要点、操作步骤完成上机作业,只有极个别不会的地方才需要问老师或同学。 2.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好多知识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在《网页设计》这门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上网下载“网页特效”源代码,巧妙利用网上共享的“免费资源”,使自己的网页变得更加生动,更富有吸引力。 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企业制度下,“团队合作”已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一个大型软件的开发很少是一个人完成的,一般将程序分成几个模块,每个部门完成一个模块,然后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程序。这就要求部门之间不仅要有分工,还要有合作。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尤为重要。 1.多媒体课上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采用多媒体上课时,可分组教学,每个小组都有上台演示操作的任务和机会。对于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对于部分动手能力稍差或者心理素质不太好、上台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愿结合,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一组一块上台演示,只要他们集体能做出来就算他们小组的成绩。这样小组之间有竞争,小组内部有协作互助,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都能得到很好培养和锻炼。 2.上机课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上机课将学生按学习成绩分为4 个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到两个动手能力较强、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同学。教师将上机内容发给大家,小组和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看哪个组最先完成,教师负责给各个小组记名次。每个小组里做得比较快的学生,可以指导本组内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这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网站建设”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习惯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重点,在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习惯,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1.爱岗敬业 教育学生,如果将来应聘于某个单位专门从事网站开发与维护的工作,要对本职工作负责,爱岗敬业。网站建设力求新颖、信息量大,对本单位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要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保证网站内容正确无误。 2.做好服务 对于那些将来有意向专门从事网站开发的同学,教育他们要对客户负责,保守客户秘密,学会与客户沟通,尽量满足客户需求,按时完成客户需要的作品。 3.不断学习 教育学生要学会不断学习新知识,经常浏览他人的网站汲取精华,不断充实自己的网站。 4.吃苦耐劳 一个网站开发需要花费设计者很多精力和智慧,是非常辛苦的。教育学生要有吃苦精神,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要有“力求完美、追求卓越”的意识和境界,才能不断创作出更好的网站。 网站建设论文:探析高校网站建设的基本规范和常用技巧 摘要:高校网站是宣传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窗口,更是传播学校信息、展现全校师生形象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全校师生的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建立一个资源丰富的信息化校园网站,是高校领导者、组织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立门户网站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建立高校网站的过程应该注意的基本规范和技术,从而使高校的门户网站成为提高学校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窗口,实现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 关键词:高校 网站建设 规范 技巧 一、高校门户网站建设规范的意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高校自我宣传和传播知识的重要窗口,加强高校网站的基本规范,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规范标准,对提高高校网站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保证高校网站成为真正有效的宣传工具和展示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如尽可能减少代码和组件,降低校园网络的宽带要求,维护网站的安全,降低学校运营网络的成本;放宽网站访问的限制,使更多有效的内容被更多种类的网络设备所访问,增加用户的使用效率。其次,在一套完善的网站规范标准的指导下,各所高校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建设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网站,从根本上防范各种隐形的安全隐患和重大遗漏,从而提升高校网站的服务水平,促进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二、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规范内容 (一)遵循一般的网站建设原则和基本流程规范。1.高校在建立门户网站的时候应遵循的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简单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友好型原则等,不仅要求网站的基本要素要尽可能的合理、完整和简单,而且要求网站在对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网站的功能、内容、服务和形式等,促进网站的可持续性发展。2.建立高校网站也应当遵循一套基本的流程规范,简单来说有网站技术开发规划方案、网页设计、网站内容规划、网站的维护和管理等规范标准。(二)网站技术及优化规范。现在网站技术规范一般采用国际的通用标准,包括基于xhtml的国际web标准、网站域名的规范、网站内容和各栏目页面的规范、网站链接的规范等等。为了使网站更好地为用户提高高质量的服务,在优化网站方面也有一定的规范。一般来说,为了使用户获取更优化的信息,网站栏目在设计时要尽量简单合理,符合用户的浏览习惯;为了优化搜索引擎,尽量不使用被搜索引擎认为是垃圾信息的方式如页面跳转,堆积搜索关键词等;为了维护网站,可适当更新网站的内容和形式,且保证每个网页的独立url。(三)网站管理和维护规范。如何管理和维护网站,就必须建立(功能完善的后台管理程序和一定的网站内容审核机制,及时对高校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并保持网站内容的科学合法性;要对网站的访问速度、内容、页面栏目等进行一定的跟踪管理和更新,保持网站服务器的正常工作;对网站中的重要数据库和日志进行备份等。这些都是高校网站在管理和维护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 三、网站建设技术分析 在建设高校网站时,首先必须对网站进行整体建设规划,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分析,确定设计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网站,满足用户的需求,达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 (一)网站服务器和软件系统的选择。1.选择网站服务器,主要包括cpu、硬盘、机箱等。在选择这些设备的时候,应综合学校的资金预算、设备的实际用途和性价比等方面的考虑。2.软件系统的选择。一般网站的软件系统有操作系统、服务器软件等。操作系统大体有三类包括unix、linux和windows三大类。服务器软件有系统和应用软件两种,而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进行运行,又包括web服务器软件、数据库系统和相关的开发工具。(二)安全技术。为了减少网站的安全隐患,应当从系统、数据库等不同的等级层次对网站进行安全技术方面的考虑。第一要加强学校网站系统后台工作者的安全意识,第二安装防病毒软件,使用安全漏洞对系统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扫描并进行及时的更新升级,第三要对系统和数据库等进行定期备份检查。(三)网站结构和页面设计。1.网站结构。在建立高校网站时可按照功能要求在设立学校概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招生就业、在线论坛等一级栏目后再进一步分层次设定二、三级栏目,然后按照不同的栏目建立一定的目录结构和具有良好导航功能的链接结构,使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获取信息。2.页面设计。根据高校的特点,对网站的页面风格进行准确定位,综合选择各种形状的线条,有效地对色彩进行冷暖色调的对比处理,在布局页面时要注意文本、图像、声音、色彩等方面的相互搭配、协调,努力做到图 文并茂,有声有色。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网站建设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先进科学的网络技术和通信设备,不断加强网站建设的基本规范,为实现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一个有利的保障。与此同时,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而且能够加强本校与外校的各种交流和联系,大大促进了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 网站建设论文:探讨丽水市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基本思路与前景 摘要:提出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在网站设计、网站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并探讨农业网站建设标准化和科技应用信息化等问题。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前景探讨。 网站建设是指在因特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网络技术工具制作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人们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享受网络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站来自己想要公开的资讯或者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利用internet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快捷地获取各类农业信息。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丽水市的农业网站应运而生,市、县农业部门相继建立网站。几年来,丽水各地边摸索边实践,不断改进与创新,网站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较好作用。网站建设涉及网站设计、网页内容、实现方式、网络技术、网站应用、网站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作者以丽水农业信息网为例,试图从一个侧面就市、县基层区域农业网站建设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1建设现状。 丽水农业信息网是在丽水农技110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 2001年,丽水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提出来的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农业工程,受到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在缙云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现场会,推广缙云做法,提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工作方案;丽水市所辖9县191个乡(镇)先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上下联动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县级先后建立农业信息网站。为丰富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市、县农业网站多次进行改版扩面,使栏目设计增添细化,分类设置科学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应用拓展提升。网站设有政务办事类、政策法规类、科技教育类、产业市场类、农业宣传类等30个大栏目、100多个子栏目。主要搜集和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农村经济信息;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先进实用科学技术;解答与指导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信息问题;开展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农技培训、热线咨询;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丽水名特优农产品网上推荐与宣传。丽水农业网站初步建成农业技术资源库、农业政策规章资源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丽水名特优农产品库、丽水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农业资讯库等,形成与国家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及其所辖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和其他相关农业专业网联结贯通的农业网站群,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的目的。网站信息量不断扩大,浏览率高,丽水农业信息网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以上,日浏览量在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设思路。 网站是信息服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立足农村和农业实际,在网站设计、网页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在信息时代,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管理和服务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 2.1网站设计与编排具可操作性。 网站版式设计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空间组合,表达出和诣与美。多页面站点的编排设计要求把页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特别要处理好页面之间和页面内秩序与内容的关系。服务农村的基层农业网站设计要做到图案形象,寓意简明、美观大方,栏目归类合理,表述直接明了,浏览点击操作容易。丽水农业网站设计一般由主办方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先行提出设计初步方案,进行栏目策划,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然后递交网站开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工具进行版面设计与编排;做到农业部门与网站开发单位的无缝对接,使之产生叠加效应,保证了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2网站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丽水市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多样,农民群体素质千差万别,为保证农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网站信息内容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尽最大努力满足山区农民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就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丽水农业信息网站将其细分粮油豆杂、瓜菜栽培、茶叶技术、果树栽培、食药用菌、花卉园艺、竹笋生产、药材栽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病虫防治、其他等20类,分别以农业科技、生产规程、种子种苗、农村教育、网上课堂、 视频点播等不同栏目形式储存,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组织形式构成统一的页面结构。网站尽可能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方式,产生美感。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富有动感的文字、图案,甚至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容,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3网站特色与功能呈多样化。 网站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丽水市、县农业网站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网站普遍存在着信息分散的现象,设立网上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开展远程教育。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业专家,选择主要作(动)物生产类型,以品种(种类)单体为样本进行种养技术讲解。课件体现4大特点。可操作性。内容既有农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当地生产实践经验,通俗易懂。求先进性。实用技术符合农业标准生产规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态技术等新成果。强系统性。从产地环境选择到主栽品种介绍、育苗嫁接、栽种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成熟采收、保鲜贮运等各个环节,形成组装配套技术或种(养)模式。 具欣赏性。集文字、图片于一体,既讲究实效,又美观大方,吸引观看。网站集合丽水全市农业专家,并与浙江省农技110专家库相链接,形成阵容强大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供农民朋友选择。网站应用超链接和设立较强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广泛,丽水农业信息网现有超链接网站80多家,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目的,提高了农民上网的效果。建立的高级搜索功能,可按属性、按文本,分栏目、分时间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点内容。网站与农民信箱、农技110热线电话有机结合,多样化服务功能可满足丽水市山区不同农业信息条件、不同农民素质群体的多样需求。 2.4网站信息产品体现应用价值。 网站信息资源的实质是产品,所提供的信息应体现应用价值。信息资源库是网站建设的基础,是构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条件。丽水农业网站就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来说,既注重农业科技先进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山区农民的应用能力,广泛采集、加工、各类农业科技信息,内容包括种、养、加(加工、包装、保鲜、贮运)各个方面。网站的市场信息能针对丽水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叶、竹笋、畜禽、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重点采集全国、浙江省市场需求动态信息,开展市场分析,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网站及时搜集丽水产地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准确,开展乡村区域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预报和网上营销,并与浙江农业信息网“市场价格行情”平台互联互通,及时传递农产品价格信息与市场行情。网站的农业资讯以大农业、大市场观念指导服务丽水农业,及时采集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科技资讯等,让农民接受政策指导,关注农业发展规划,了解农业工作重点,知晓农业科技新动态。 3前景探讨。 基层农业网站面对农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质量和信息使用价值,是基层农业网站生存的根本。发展现代农业,迫切要求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科技应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是农业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别于其他涉农网站的主要特征。 3.1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径就是要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农业网站信息标准化包括农业信息术语标准,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农业信息管理标准。市、县农业信息网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实现“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标。要制定出一套农业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数据管理等方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充分实现公共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共享、广大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网站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业信息要进行科学处理、精心加工、规范,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对信息的采集、处理、,要十分注重质量、时效、实用,对所有上传信息,都要进行逐一审核,注明来源,要求对真实性负责,严防误导。字体、字号、排列、照片都有规范要求。2009年,丽水市组织制定了《丽水农业系统(县级)网站评测指标方案(试行)》,在网站设计、信息公开、信息维护、网站管理等方面制订出47项测评指标,促进了县级农业网站的建设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使用价值的提升。 3.2推行网站农户信息化,建用并举。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才能出成效。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的过程。基层农业网站建设要推进农户信息化,通过让农户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信息化强调的是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接收、分析和运用能力。基层 农业网站要在收集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注重农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和二次开发,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使用性高的信息。信息是高科技产品,网站建设在信息应用上力求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的文化科技能力,注重通俗易懂,讲究效用。对于科技期刊中的化肥与农药代号、计量单位等应转换成中文表述,方便农民使用。丽水山区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以及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不高。要加强对农民信息培训,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信息获取、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培育并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要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的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点是连接市、县农业基层网站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在目前山区多数农户并不富裕且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的条件下,单纯追求农户的信息设备建设不现实也不经济。要按照农业部“八个一”的标准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点,起到以一带十的作用,为逐步推进农户信息化创造条件。 3.3推广网站服务特色化,提升水平。 作为农业推广部门的市、县农业网站首要任务就是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要具有鲜明特色。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农业科技应用信息化。如作物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等,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提高农技推广的速率。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传播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养方式,增加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利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田间生产,如推广诊断施肥、精量播种、温(湿)度调控等。要积极推广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农业管理信息化。包括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情预警、防控,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农业投入品与市场流通管理、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农业工作部署、农业统计等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农村经营管理、农民生活消费的信息化。要加快建立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饲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开发应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探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发展精准农业。鼓励农村农业电子商务实践,逐步构建农业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农村市场服务业。 网站建设论文:中国地市报互联网站建设现状 王贵海 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和省市各媒体纷纷抢建网站,到今年6月,我国已有273家报纸上网,占全国报纸总数的13.2%,各省市地市报上网也已超过百家。今年以来,媒体网站又形成强强联合发展态势。继今年3月首都9家新闻单位联合创办“千龙网”之后,5月底上海14家媒体又联合创办了“东方网”。这两家地方传媒网站的建立,对我们各家媒体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尤其对地、市级媒体的启示尤为突出:即多家媒体强势联合,共同发展,共建网站。 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现有会员单位300多家,在我国报业中拥有最广大的人群,涵盖了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也是距新闻发生地最基层的新闻单位。各家报社单独建站上网,终难成事,若走联合之路、发挥群体优势,将成为我国互联网建设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所谓联合,不是合并,而是委托中国地市报互联网站承担各地市报门户网络的建设。大家聚集在中国地市报网站的旗帜下,共同打造地市报网站的品牌。同时各家报社都是相对独立的,设有自己报的主页,报头和简介等。 筹办中国地市报互联网站是1999年11月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宁波会长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在今年4月中国地市报理事菏泽会议上,由丁小平会长责成石家庄日报社筹建。今年7月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会长会议同意由石家庄日报社全权负责组建和管理。在此基础上,石家庄日报社就中国地市报互联网站建设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组织了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上海网达信息技术公司等6家单位进行设计,作出了网站建设的总体方案;组织了由3名博导、3名研究员和5名正教授参加的专家论证组,对网站建设总体方案进行了论证,考察了上海东方网站等。 网站的指导思想:该网站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主管,由石家庄日报社全权负责组建并管理。以各地市报现已出版的纸介媒体为依托,充分利用因特网技术与新型电子商务技术,发挥地市报覆盖范围广,资源丰富等优势,利用互联网的跨区域、动态性、交互性的特点组成电子报广域网采编系统。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与网上经营活动,将网络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内容丰富、传播快捷、真实可信的新世纪专业媒体综合性网站的典范。 网站建设的总体方针:1.建设独具特色的专业媒体与信息服务综合网站,努力创造中国地市报网站的卓越品牌;2.网站为报社的经营服务,讲究实效,追求卓越,不断开拓;3.网站建设坚持“联合经营、自愿入网、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方针;4.网站发展采取“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力求既积极又稳妥。 目前,中国地市报网站建设已基本完成多项手续的报批,并已着手设备购进、办公场地建设以及机构设置、人员招聘等项工作,争取在年内网站进行试运营。年内争取整合100家媒体的信息,日新闻、专题信息达到800条。在2001年上半年争取达到150家以上,到年底达到200家以上,日新闻信息1500条左右,访问量达到30万人次左右,争取到2002年6月底前基本整合现有地市报研究会会员单位的全部信息,日信息2000条以上,访问量达到60万人次以上,同时策划垂直网,更好地服务社会。 地市报网成功的关键是整合各家地市报纸的新闻和共建地方性资源库。这对于电子商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需要我们齐心协力,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办好这件事。 中国地市报互联网站成员遍布全国各地,网站除了本身所拥有的网络媒体的功能之外,还将承担各地市报之间新闻稿件和各种信息交换功能。因此,网站内容获取手段、各地市报与网站数据的管理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目前各地市报的不同情况,我们设计了几种数据整合的方式。 1.对于已经建立了新闻网站,有独立域名、网络采编和电子版出版系统的报社,中国地市报网站提供电子版空间,在地市报网站上。并且,该报社作为地市报网站的编辑、管理流程中的一员,可建立远程连接参与信息的制作、编辑,承担地市报网站部分栏目的编辑任务和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任务。 2.对于已经建立了新闻网站,而没有网络采编和电子版出版系统,电子版的制作委托其他部门完成的报社,地市报网站提供分类数据库,该报社独立策划自己网页风格,电子版栏目,并负责将分类的内容上传到地市报网站的分类数据库中,由地市报网站编辑和制作人员制作、该报社的网页。这种形式只需该报社配备2~3名电子版编辑人员。 3.对于目前一些暂时在互联网还没有自己主页的报社,可上传大样文件给地市报网站,由地市报网站编辑制作人员将其内容在地市报网站上。这种形式需该报社确定一名上传大样文件的负责人,同时,配备一台上网pc机。 就互联网经济本身的发展过程来看,已从去年“内容为王”发展为今天的“电子交易为王、内容为王”或“交易与内容并重”的局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网上必须有足够的信息和信息的增值服务与再利用,虽然 网站建设论文: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阐述了项目化教学的基本内涵、教学改革设计及实施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教学实践证明,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基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 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越发明显,社会对页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编写及其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巨大的社会需求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的《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其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设计并实现一个完整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技能,该课程集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身,授课知识涵盖了图形图像处理、平面与色彩设计、flash动画制作、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内容,但在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未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并且由于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指导思想落后 尽管在新版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逐步加大了该课程实践课时的比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指导思想还是没有真正转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体现,与实际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相匹配。 (二)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的教学大纲基本还是沿用之前的内容,只是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调整,没有质的改变,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大纲的更新均已滞后,对新知识的引入和使用程度较低,与当前计算机建站技术日新月异的现状不相匹配,缺乏完整的案例开发指导,导致学生进入社会需要重新学习和培训。 (三)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还是沿用填鸭式的风格,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还不够充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分离,制约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的考核方式未能体现加强实践教学的需求,依然停留在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阶段,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对课程内容整体性掌握的考核,考试成绩中实践部分占的比例偏低。 (五)对知识应用缺乏整体感 当前教学的模式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没有办法从整体层面考虑实际的应用问题,因此,当课程学习完毕,如何从整体上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还需要一个知识重组的过程,没有结合实际案例的教学,会让学生在实践环节缺乏目标和方向。 (六)缺乏实际工程项目开发体验 本课程是非常强调实践过程的,如果没有实际的开发案例作为训练,只停留在理论讲解和浅层次的模拟层面,学生就无法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也没有办法发现知识运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将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二、项目化教学方法 (一)项目化教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理博士共同提出的,它是以构建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法的本质是: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前提,以项目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其教学目的是更好地融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化教学中涉及的项目应该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与教学内容或者知识点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其次是与企业需求或者现实经营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具体目标,可以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达到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一般而言,在项目教学中,会采取分组的形式来实施,由老师指导各组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首先由学生讨论选择开发的项目以及进行项目分工,并对项目开发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项目开发,围绕项目的实施,由学生小组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学习、应用活动;项目结束后,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完成情况,并由老师和同学进行点评,给出合理的改进措施。通过项目的开展和总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的根据某个明确的目标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动手环节,有利于学生在接近日后工作流程与项目开发方法的环境下逐步累计项目研发经验,所以在高校经管类计算机系列课程中采用此教学方法非常合适。 (二)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项目化教学是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综合性和真实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项目化教学是以具体案例为基础实施的,它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该方法同样要求老师有较高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需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项目化教学的理论体系,根据不同的实际项目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高质量的完成项目作业。 3、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在于教学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于思维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它不仅包括教与学角色和组织结构形态的变革,还包括考查评估方法的创新、教学文化建设等,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牵引,不仅能激发大学办学的生机活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等内在需要。 4、与实际岗位技能紧密相关 项目化教学中涉及的项目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模拟性,其中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高度一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和教训,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化教学法是以构建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所以,教师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法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其教学思路和上述设计原则,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一)项目设计 本文以《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为例,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以项目需求和功能为主线,贯穿融合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课程的核心的内容,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项目,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关键,必须充分地考虑项目的可行性、适度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制定项目教学计划 选定项目后,第二步需要完成的是制定项目实施的计划,把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并把每个模块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能力要求进行整理,结合教学进度安排表,形成最终的教学计划,然后通过师生的共同实施,达到每个项目所必须的能力要求,具体步骤如下:1、制定计划。制定出完成项目的具体设计方案,时间安排进度表以及分工情况等。2、情景设置。以知识点为依据,设置仿真场景,模拟现实环境。3、明确任务。结合场景的内容,总结归纳出所包含的需要完成的知识点。4、操作演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演示知识的基本内涵以及在实际问题解决当中的作用。5、学生实践。让学生对同类型的场景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主动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解决项目打下基础。6、协作学习。通过组内的分工协作实施项目,定期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7、学习评价。根据项目的完成标准,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三)实施计划 项目的具体实施,在老师的统一指导和协作下,由各组学生独立完成。在项目实施前,老师首先要把项目实施的基本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准备好,以减少意外因素对项目进展的影响,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重点和难点,通过统一讲解和指导的方式来完成,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四)检查评估 项目控制是项目顺利开展和完成的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进度表定期检查各小组的完成情况,保证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对开发过程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并把各种常见的错误情况及解决方案及时反馈给各个小组。 四、项目化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项目的最终成果,更加重视项目实施的过程,要求师生共同完成这个具有创造性的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一)教师应改变观念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项目化教学是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教师不是针对理论知识去引入实践环节,而是需要针对一门课程去设计一个贯穿的项目,并且将项目分解为模块,通过模块覆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的理念,对课程本身及其应用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对项目本身与课程考核目标之间的匹配度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教师的合理引导非常关键 项目化教学的主要工作由学生小组完成,但是教师的引导和掌控作用不可忽视,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结合项目开展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加以扩展,教师的引导不仅包括对学生小组的引导,同时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引导。 (三)项目设计要正确把握工作任务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只有同时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才是我们最终的培养目标,因此项目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项目内容把两者很好的关联起来,教师在选择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划分项目模块时要与教材的章节对应,在实现功能时要与技术细节相关联,把操作流程与理论知识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实践为主,理论够用”。 (四)及时开展项目后评估活动 学生小组完成项目后,应该及时开展项目评估和总结。在项目设计阶段,应该设计较为全面的指标进行考核,既有定性的考核指标,也有定量的考核指标,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发现自身的不足,指出改进的方向,加深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理解。 五、实施效果 在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我们利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和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学科竞赛的契机,以赛事中对网站建设的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以赛事作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实践证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能够从总体上很好地把握系统开发的流程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锻炼。近几年参加学科竞赛的优异成绩也说明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六、结论 通过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实施,《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单纯停留在理论层面,学习的积极性更高,目标更加明确,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网站开发的基本流程,对网站开发的关键技术理解更加透彻。因此,可以考虑在经管学院计算机类课程中逐步推广项目化教学的模式,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专业教师应该更积极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以获取更多的项目教学案例,进而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叶艺勇 单位: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网站建设论文:民政局加强政务网站建设方案 推行电子政务,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网站是推行电子政务的重要窗口,是建设服务政府、效能政府的重要平台。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政府网站建设,提高我区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根据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信息办等部门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工作意见的通知》(穗府办[*]36号)及我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实施方案》(穗萝府办[*]9号)的要求,结合我区政务网站建设情况,制定本年度*区政务网站建设评估实施方案。 一、评估目的 推进网上政务公开工作,确保网上政务公开内容的全面性、实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引导政务网站资源有效整合,强化政务网站在线办事能力,完善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健全政务网站管理和运行维护机制,提高政府门户网站应用水平,促进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评估依据 《印发*年全省政务公开工作计划的通知》(粤办函[*]112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政务公开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粤府办[*]62号) 《转发市信息办等部门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工作意见的通知》(穗府办[*]36号) 《*市*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穗萝府办[*]9号) 《*市*区政府门户网站栏目内容保障工作方案》 根据以上文件的规定要求,区信息中心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本年度政务网站评估工作,重点对各部门网站的政务公开、公众服务、公众参与、网上监督等内容进行评估,评估情况报区政府,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三、评估原则 (一)政务信息公开。通过部门网站对外公开本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主要领导、办事指南、政策法规、业务工作、服务承诺、联系方法、公告和工作动态等。 (二)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各部门逐一明确本部门行政事项的设立依据以及审批程序、内容、条件和时限等,在政府门户网站和本部门网站上公开,提供“文件下载”、“表格下载”,并通过电子政务手段逐步实现“网上审批”,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网上申请、网上办理、网上查询和网上举报、投诉等服务。 (三)实现政民互动功能。以本部门网站为沟通渠道,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参与区政府门户网站“信访信箱”、“在线访谈”、“网上调查”、“监督投诉”、“社区论坛”等互动栏目,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受理群众意见和建议,并限时回复与办理。 (四)建立完善部门网站建设管理机制。充分认识网站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各单位要制定管理办法,明确政务公开的内容、范围,审核程序和责任部门,做好本单位政务公开内容的审核、完善和工作。配备专门人员,维护管理好本部门网站,同时做好对区政府门户网站相关栏目的内容保障工作。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也可以称之为巨量资料,指的是一种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撷取、管理、处理,也无法整理为有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资讯[1]。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种类繁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等特性。大数据的特点为电子商务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契机,受到国内电商的广泛关注。以阿里巴巴为例,该公司迈出了大数据应用的第一步,构建了“淘宝数据魔方”,开放网站所有的交易数据,把数据利用和分析做到极致。 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下,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案,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相脱节;其次,课程内容不够新颖,只注重传统知识的讲授,没有加入专业前沿问题的探讨;最后,教学模式脱离实际,以理论传授为中心,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大数据时代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新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电子商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予以关注。 (一)对数据收集处理的新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信息量急速增长,在数据的收集方面,庞大的信息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的信息基础架构的承载力;在数据的处理方面,对数据实时处理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企业现有的计算能力;在数据的挖掘方面,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变得极为困难,增加了大数据应用工作的繁重性。由此可见,大数据应用于电子商务面临着收集和处理的困难,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引入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先进的理念,构建数据仓库来装载庞大的信息量,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价值量大的内容,利用OLAP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多维分析,以克服大数据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二)对人才专业技能的新要求 企业将大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后,往往不能直接将其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仍然需要电子商务人员凭借专业知识,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将其转化为对管理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基于此,许多电子商务企业正在积极部署大数据战略计划,不断引入数据分析人才,创建大数据研发团队,从技术的软层面真正解决大数据的挑战[2]。由此可见,仅具有收集处理大数据的能力是不够的,对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力才是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将电子商务领域中最前沿的课题引入课堂,使得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对课程培养方式的新要求 面对庞大的数据量,电子商务仍然在原有的平台构架中运行,容易造成架构不稳,随时可能出现数据资源及系统资源不足的实际问题,导致平台操作缓慢不畅。因此,为了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时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况、对系统构架进行现场维护尤为重要,并且需要针对平台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操作方案,而不是理论知识的生搬硬套。由此可见,大数据在电子商务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系统故障等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引导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敏捷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现状,结合大数据时代对电子商务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可以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三个方面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提出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设置,引入商务智能技术 在课程设置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应该迎合大数据发展的需要,引入商务智能等前沿课程。相应的增加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构建数据仓库收集数据、采用数据挖掘处理数据、利用OLAP分析数据,使电子商务专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商务智能技术,从而增强收集、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以解决企业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二)调整课程内容,注重前瞻性与新颖性 在课程内容方面,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还应补充电子商务前沿问题,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与新颖性。在大数据时代下,教师需要以互联网为基点,对电子商务中出现的新理念、新思维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以“互联网加思维”的方式,对电子商务的授课内容合理设置,以提高教学质量[3]。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学生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掌握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而迎而合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改进授课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授课方式方面,可以引入产学研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产学研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教育方式,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知识应用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4]。以产学研模式为基础,以实际工作岗位为纽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还增加了与知名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可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成为新时代下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五、结论 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应用面临新的挑战,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提高专业素养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电子商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授课方式,学生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信息经济时代下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孙婧豪 刘吉成 颜苏莉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大数据挖掘平台的应用 1前言 在海量数据时代环境下,以往的主流软件工具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要求,对于医疗行业来讲同样面临着大数据的挑战。云计算和大数据是相辅相成的,云计算技术为海量的、复杂的、多样化的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了有效平台,该平台下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快捷地收集到可靠真实的医疗信息,而且云环境下的数据集存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进一步优化了数据挖掘模式。 2大数据与云计算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医疗数据规模迅速扩大,数据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不论是病理分析图还是医疗影像都产生了大量的医疗数据。区域医疗数据虽然是医疗大数据的组成各个部分,但其数据来自百家医疗机构和百万人口的区域,一个患者的信息资料要保留50年以上,而且数据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医疗数据中每个患者的数据不仅包括临床诊断以及用药建议、医疗影像以及分析决策、(非)结构化文档,还包括患者大量的在线实时数据,仅仅一个社区医院就可以生成多个TB级甚至PB级的(非)结构化数据,所以说海量医疗数据名副其实。云计算技术是被称为是21世纪的技术和商业革命,如今已成为IT行业主流技术。云计算技术是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存储、数据计算以及数据动态分析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基础构架和商业模式,该模式可以为用于提供便捷的、快速的、可用的、足量的计算资源,并且用户按照用量付费,只需要进行少量的管理工作以及与云计算供应商进行必要的互动。云计算技术是在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对于云计算来讲,大数据是一种重要应用环境,而对于大数据来讲,云计算则是其IT基础和驱动力,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大数据规应用的广泛推广,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在医疗数据规模以几何级形式增长的情况下,数据挖掘平台是医疗数据中病历数据、诊断检验数据、影像数据等内在数据得到有效应用的关键所在,所以基于云计算的医疗数据挖掘平台是医疗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3云计算在医疗数据挖掘平台中的应用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可定义为“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过程,能够发现隐含在大规模数据中的知识,从而指导决策,主要涉及特征化、区分、关联或相关分析、分类、聚类、演变分析等。”数据挖掘在金融、交通、军事、电子商务、医疗等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同其他领域,医疗领域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有很大不同,因为医疗数据包括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信息资料,例如诊断记录、影像资料、治疗决策、用药方案等等,这些数据除了包括结构化数据之外还包括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因此医疗数据挖掘的应用效益和收获最大。基于医疗数据的复杂性,医疗数据挖掘也存在极大难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诊断记录、治疗决策、护理过程等复杂的医疗程序导致了医疗数据的海量性特点;二是医疗数据类型多样化,不仅包括数值型数据,还包括图像、语音、视频等等类型数据。总之,医疗数据的海量性和异构性为医疗数据挖掘带来极大难度,需要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技术提高数据挖掘的效率和准确性,这就是云计算。 3.1基于云计算的医疗数据挖掘平台架构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其强大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以及数据管理能力让大数据丰富的信息积淀不再是镜花水月,云计算在改变计算机运行模式的同时也正在改变这个世界。云计算以及其分布式结构是实现云构架的重要途径,云计算的应用实现了网格计算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等概念,通过互连的计算机来完成计算任务,并根据应用需要获取各种资源和服务。中国电子学会将云计算技术定义为“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等)是动态、可伸缩、被虚拟化的,并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云计算环境下的医疗数据挖掘平台的设计结构主要包括云计算环境、数据采集、数据清洗以及并行分析4关键个部分。海量数据挖掘技术对云计算的应用主要是其低成本分布式并行计算环境,云计算的应用不仅极大减少了应用成本,同时也为海量数据挖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3.2云计算环境下的医疗数据挖掘的应用 医疗大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主要表现正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学图像挖掘、生物信息学研究以及促进公众健康等方面。1)数据挖掘技术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云环境下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使医疗数据中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分析是难题(例如图像分析和识别技术),对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功能的进一步优化提高系统智能性。可以为医生对患者的诊疗提出有效建议,同时也可以将诊疗医生的大部分工作内容和时间流向护理人员,让医生摆脱繁琐咨询,有利于规范医疗工作流程,提高诊疗效率。2)医学图像挖掘:医学图像时医疗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医学图像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例如CT、MRI、PET等等影像学资料为人体各种疾病或者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3)生物信息学-DNA分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的基因组计划产生了大量的基因组信息,基因信息的识别以及鉴定是基于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将高效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基因工程有利于进行基因信息分析,可挖掘潜在的更高价值的信息,为基因工程的研究提供决策支持。4)促进公众健康:利用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传染疾病进行快速检测,对疫情的发展态势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应对策略。另外,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可以覆盖全国的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库并及时准确地提供公众健康咨询,提高健康风险意识,这将有利于改善公众健康监控,降低传染病感染率,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4结论 云计算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是大数据时代医疗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型资源共享平台为医疗信息应用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资源和服务,而云计算环境下的医疗信息服务也将新的建设平台。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的医疗大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处理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作者:林枫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微企网络安全防范分析 近几年,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科学信息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点点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各种云物流、物联网、云计算等大数据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近几年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来临,信息安全问题、数据泄露问题开始频有发生,对于一些微商企业,信息技术是其发展的载体,大数据是其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来源,而信息泄露问题的频频发生,在损害其利益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大数据时代,微商企业的发展需要对网络安全进行防范。 1概述 大数据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巨量的资料,具体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高增长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料。在新时代,大数据的广泛被应用为一些微商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与发展机遇,大数据推动了信息技术发展,同时也为微企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2微企网络安全现状 2.1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不足 大数据时代,人们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的保护意识,虽然在大数据的安全防范上拥有一些严密的防范程序与防范手段,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一些用户仍然缺乏安全意识,很多用户在各种网站登录的用户名与密码非常的简单,有的甚至是多个网站登录使用的都是同一个用户名与密码,并且在登录时不设置安全口令,在一些公共场合随意地登录公用WiFi,并在使用公用WiFi的情况下进行网上金钱交易,通常会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盗用客户信息与银行可信息,这对用户自身信息的维护与金钱的保护非常不利,一些非法的黑客很容易从用户的登录信息中获取用户身份具体信息,进而对用户造成许多不同程度的伤害。 2.2管理制度的落后 在实际对网络安全维护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缺乏对网络安全造成的问题是在管理中涉及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大数据时代,微企开始慢慢走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微企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各种商品与生活用品。用户在购买商品时,需要在购物网站注册一些诸如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银行卡账号等各方面的身份信息,微企网站管理者可以很轻松地获取到网站用户的各种信息,由于缺乏管理制度的约束,管理人员对网站疏于管理,对于用户信息没有进行及时的维护与权限保护,导致一些非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一些非法的途径盗取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而给用户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扰与财产损失。 2.3计算机病毒对微企网络安全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对网络信息的处理上,网络技术人员研发了许多新的防毒软件,对用户的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保护,但是,任何的防护措施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防毒软件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病毒软件开发者为了进一步获取用户信息,也对病毒软件进行了非法改进,为其穿上合法的内衣,对各种病毒的开发与散播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态,进一步对用户计算计与身份信息造成了威胁,计算机病毒通过各种不一样的形态与方式,无孔不入,用户在进行网络浏览时,在不知不觉中计算机可能就被病毒侵害,而目前,网络上一些病毒对大数据的侵害攻击程度也在不断加大,并且对大数据进行攻击程度也在不断加大,集中对用户的各种信息进行盗取。通常,计算机被病毒侵入可能会使之整个运行系统瘫痪,而对于一些在微企网站有过交易信息的用户来说无疑会造成身份信息泄露、造成其财产信息无法得到保障等后果。 2.4网络自身的系统漏洞 就网络自身系统来说,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漏洞。一些软件设计人员为了给自己提供方便,通常会给自己的软件设计“后门”程序,这种做法当然也会给黑客带来一定的方便,而倘若这些漏洞被利用,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一般用户在使用各种程序以及硬件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人为的因素,也可能会对网络系统造成漏洞危害。微企是以网络技术为发展载体的,当网络系统由于用户自身使用不注意而造成漏洞危害时,其破坏性往往是非常强大,这些漏洞的存在给许多不法分子盗取用户信息的机会,进而对用户自身造成危害。 3微企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3.1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技术 加强网络使用安全防范意识,提醒用户在登录购物网站时一定要避免在网站登录时设置过于简单的用户名与密码,尽量使用数字、字母等相组合的登录密码,同时避免在多个网站登录使用同一个用户名与密码,并且要不定时地更换密码,提醒用户在登录网站时要设置安全口令,对自己网络路由器的设置,在设置时要尽量选用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的访问权限方式,在公众场合不要随意登录公用WiFi,并且不要随意使用公用WiFi进行金钱交易,以免造成个人银行信息泄露,进而导致金钱利益的损失。加强对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管理人员在对网站信息进行管理时要具有充分的责任意识,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在发现有非法分子企图盗取用户信息时能够及时地找回防护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网络技术,可以为微企网络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一个网络技术的保障,技术保障对微商企业未来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发展具有具有重要意义。 3.2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提升微企用户信誉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一行每一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任何企业的发展与管理都需要制度的协调与规划,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技术、软件的管理,建立一个有体系有制度保障的网络信息管理环境。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一些与管理技术无关人员要杜绝他们接触任何与网络管理信息相关的计算机、路由器、信息管理平台等,将用户信息泄露的几率降到最低点。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对管理过程中出现工作人员为盈利出卖用户信息的行为,根据相关管理制度予以严厉处罚。 3.3加强网络病毒的治理与防范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病毒,一定程度上对微商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困扰与隐患。对计算机网络的治理与防范需要采用一种积极且又强硬的态度,首先,可以加强对计算机防火墙的部署工作,将那些对网络安全造成危害的不安全因素排除在外,进而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同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网络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地利用特制杀毒软件对所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杀毒处理,并且及时地对杀毒软件进行更新处理,确保杀毒软件能够及时地识别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威胁的病毒软件。 3.4加强对网络系统漏洞的修复 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发展速度飞快,网络世界变化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速度极快,在这速度的背后相应的也隐藏着许多的问题与漏洞,计算机网络系统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计算机系统的网络修复能力以及正常运营效果。加强对网络技术系统的修复,需要避免网络病毒的攻击定时修复补丁,提醒微软用户不定期地下载新型的漏洞修复软件,及时地安装漏洞修复软件,通过这些防范措施,加强网络系统的漏洞修复工作。 4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微商企业的发展是一次机遇同样也是一场挑战,大数据时代下的微企发展之路更为艰难,微企需要在技术更新、软件更新、信息监督、漏洞修复、安全管理等各方面严格进行管理为企业发展创造动力,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微企网络安全问题涉及用户各个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微企网络安全问题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与管理,同时,作为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为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技术,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微企信息网络环境而不懈努力。 作者:李瑞 李栋 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合同管理标准化研究 一、概述 西方有句谚语,财富的一半是合同,合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数据时代下的经济活动具有种类繁多、数据量大等特点,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具备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合同管理贯穿经济活动的整个流程,合同管理能力的高低则是管理者流程优化能力的重要体现。合同管理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商务活动的集合,包括前期考察、调研、谈判、拟定文本、签订等环节;二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与控制,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包括对合同履行风险的控制,以及合同各环节的参与者的监督。利用标准化的管理方法进行企业合同管理,可以更为有效地避免签订对企业不利的合同、提高合同管理工作效率。 二、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企业管理者重生产、重订单、轻管理,尤其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有的企业没有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有的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管理的部门或管理人员,有的虽有相关合同管理制度及合同管理部门,但管理混乱或无序。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工作的无视或不够重视,造成合同管理工作主题缺失或管理无序。 2.合同审核不严,缺乏风险控制机制。由于很多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审核的法律事务部门或企业法律顾问,有些企业设立了法务部门,但企业法务部门的法律顾问和各有关人员在合同管理中的具体责任和权限的规定不够明确,不能充分或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如在合同谈判和签订时把关不严、合同条款表达含糊、法律或合规性审核不够严格、合同履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潜在风险。 3.合同的管理和履行效率低下。企业缺乏高效、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及审核程序,合同的洽谈、起草、审核、签约、履行等环节无法紧密衔接,造成合同管理无序混乱,合同履行效率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准确高效监督及反馈程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4.缺乏标准化管理体系。没有制定涵盖合同起草、谈判、审核、签订、履行、监督的合同管理制度和统一的合同编码体系,使合同管理缺乏制度依据;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履行合同条款的能力进行评审,对于企业常用业务合同进行文本格式化和通用条款优化等标准化工作没有开展。 三、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合同管理也是一门科学,要尊重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大数据时代下,合同管理亟待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使企业合同管理标准实用可行。 1.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是经济和时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经济合同客观地反映着生产和流通的现实经济情况,它作为联系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纽带与桥梁,在保障生产生活、经济发展顺利进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混合所有制和大数据引领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企业改革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愈加活跃,经济合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构成了大数据时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元素,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就客观地向我们提出了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问题。 2.合同管理的现状是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的潜在动力。由于非标准化合同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给经济合同的审核、履行、监督等环节带来很大困难与不便。要做到提升经济合同的履约率,减少合同纠纷,减少合同管理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必须实施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大力推行合同管理制度化、编码体系的标准化、内容条款规范化,以及合同文本格式统一化。 3.合同管理标准化是降低合同管理沟通成本和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可把合同管理的各项业务活动内容、业务间的衔接关系、各自承担的责任、工作程序等用标准的形式加以明确,这样可以使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大大提升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合同管理标准体系的模式 企业合同管理纷繁复杂,在大体上可将标准体系划分为管理和操作两个层面: 1.管理层次包括《合同分类编码体系》、《合同审核管理标准》、《销售(采购)合同管理标准》、《特殊合同类管理标准》等标准,这些管理标准分别对合同分类编码及各类型的合同在拟定、审核、签订及履行全过程中的管理部门及其职责、管理方式及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2.操作层次包括《合同格式文本标准》、《合同要约推荐标准》等标准,格式文本是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一般在积累总结经济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的,完备成熟的格式文本不仅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具体措施 1.合同管理制度的动态化。制度是基础,没有制度,任何管理工作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合同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任何企业都要建立健全适合于自身的的合同管理制度。首先要看有没有合同管理制度,其次要看合同管理流程有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制度执行,最后要看现有的制度是否适应目前的企业合同管理,若不适应,则要对制度进行修改,将合同管理制度纳入动态化管理,合同管理制度要随着合同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范围和形势的变化而改进,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让制度成为制约合同管理工作的瓶颈。 2.合同编码体系的清晰化。一个企业的合同的编码体系一般包括合同承办部门的代码、合同签订日期、合同序号、合同分类等,在合同编码体系中,合同承办部门代码和合同分类较为重要,一个能够清晰地表达了合同承办的主体,一个能够清晰地反映合同的类型,合同承办部门代码一般以部门英文缩写或部门在企业的习惯性代号作为编码,合同分类一般按照合同的经济性质分为销售合同、采购合同、技术合同、担保合同等,合同分类看似简单,但直接关系到合同处理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好,会为以后的合同管理流程带来很多不便。 3.合同审核流程的层次化。企业的合同管理要有一个明确的合同审核流程,审核流程要分类制定,各审核人员要责权清晰,层次分明,将一般合同、重大合同、特殊合同审核和签订的权限具体化,由于合同履行和监管也大多是由合同审核的参与人负责,通过完善合同审核流程,将合同审核流程层次化,进而明确各层次在合同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 4.合同档案管理的日常化。合同管理中的档案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它是一个与合同管理相关数据的归集、整理的过程,在大数据时代,合同数据更加复杂,应当更加重视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合同承办人或者合同管理人员要按照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主动收集合同相关数据,包括合同签订前的项目审批文件、考察、咨询、谈判会议记录、法律及合规性审核等材料,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标的物签收、核验、合同变更等材料,合同履行后的经济效果评价、合同总结等材料,形成完备的合同管理档案。合同档案要纳入常态化管理,做到合同管理数据随产生、随收集,做到洽商记录不过夜、合同备案和审核意见表填制不过夜。 5.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互控化。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工作是一个互相衔接、联动的体系,每个岗位虽然分工不同,但对其他岗位都有纠错、互控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相互促进,提升合同管理的水平。 6.合同文本的格式化。合同文本的格式化首先以合同法为前提,尤其是格式化合同涵盖了法律规定的主要条款,在客观上起到了法制宣传的作用,提高合同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和履行合同的自觉性,加强合同文本格式化的普及,也可大大减少经济合同纠纷。 7.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是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保障,要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开发适用企业自身的合同管理软件系统,加强合同处理流程的信息化,不断提升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六、结束语 企业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合同管理规范的需要,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经济合同管理体系标准,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经济合同的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现代化经济交流。 作者:陈杨 宋晓庆 靖哲 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京兴国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分析 1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之概念界定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认识其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以落实,应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大学生社会实践,一方面加强了他们相应专业学科技能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学生将专业学科技能和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鉴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一定要在其中发挥良好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各种模式,尤其要重视和社会发展形势变化相结合,推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来,更好地为大学生教育服务。 首先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各方面表现更加成熟,他们在基本心态、突发问题处理、适应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相应的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和应对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本科生的社会实践更多抱有一种应付的心态,游玩的心态,想着无所谓只是出去增长点见识、增加点阅历,遇到问题很容易退缩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和其专业知识有了更加紧密的结合,另一方面也是锻炼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因而带有更强的目的性、实用性,相应的也就更加认真更加重视了。同时本科生社会实践的最终成果大多是一个心得体会而已,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则要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报告,甚至有调查问卷,的要求等等,特别重视对于其社会实践成果的要求。 其次,作为医学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医学院研究生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实验、临床实习。实验、临床时间占去比较多,社会实践的开展多集中在第一学年的暑假。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并将实践成果服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大都设计比较缜密,将实践的地点放在基层,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基层群众的具体需求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提高自己。通过在基层的医疗卫生实践经验,医学研究生可以了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疾苦,了解国家医改政策在基层的实施现状,从而能够为国家医改建言献策,加快其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明确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自身特点,这是我们加强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和创新的基础。上述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的特点,医学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的特点,这两方面内容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比较困难的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数据分析技术,对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相关数据信息加以有效分析整合,从而提出新的社会实践模式改革与创新,保障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期有效发展。 2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首先,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学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全局设计、相应的激励和考评机制,专业导师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学校各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缺乏有效的指导,多数高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开展。其次,社会参与度不够,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缺乏稳定的,与专业结合度高的社会实践基地,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缺乏长期的合作,往往会挫伤指导老师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这也是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最后,医学研究生课程、临床实践和科研压力大,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社会实践。由于地域和经费等方面限制,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长期在固定的地域内开展,且活动形式单一重复,多以义诊结合问卷调查,不同时期开展的调查内容也容易出现重复,即内容和形式没有创新性,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孤立的,没有统一可供社会、学校和研究生参考共享的数据平台。面对目前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在国家全面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医学院校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个性化和数据化,从而解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管理脱节、课题设计不够新颖、不够深入,社会、学校和研究生之间相互孤立等问题。 3大数据背景下的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对策 大数据是一般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海量数据,通过现有的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等技术,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交换、整合、分析,促进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带来数据大共享、知识大融合、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④在教育领域,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是大数据的主要应用。大数据与教育的结合是方方面面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应用就是通过对高校主要数据模型的梳理,对高校管理、教学和科研所产生的数据资源进行行挖掘、分析和整合,建立一个学校、学生甚至与社会交互式的共享数据平台,使学校利用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决策,减少决策行为的盲目性。医学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掌握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医学技能,也要兼具一定的创新能力、服务意识和人文素养。社会实践使医学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应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主观意识得到强化,是培养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必须得到重视。新时期要确保医学研究生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开展,学校、社会不仅要参与进来,还要抓住大数据技术带来的。 第一,学校的制度与投入保障。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结合管理经验编制社会实践指导手册等。结合医学研究生学专业背景、学科特色及培养目标,将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培养课程之一,提高医学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采用项目制等形式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程度。学校还应在课题设计、专家指导等方面加大投入,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提出新的设计思路和形式,突出时代和地方特色,变阶段性实践为经常性实践,有层次分时段地开展实践活动。最后,根据医学专业特点,筛选出具有较高理论或者实际研究价值的实践项目,作为研究生硕士论文课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促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二,要让社会参与到实践中来,是保障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稳定的关键。社会实践的开展不是学生或者学校单方面的活动。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必须是学生、学校与社会三方面高度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校企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发展新机制,为医学研究生提供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克服教学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断层等问题,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针对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校和研究生要一起努力,主动吸纳社会资源,通过企事业单位赞助冠名、学校与政府联名合作等方式,为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第三,要抓住信息社会大数据的机遇,提高辅导员和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培养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系统的管理和整合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信息的分析管理,在医学院校在研究生社会实践方面加快推动信息化水平,指导学校和研究生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数据时代医学高等院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加强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开辟一个社会实践信息化管理模块,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并对实践活动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相关的分析报告,建立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评价标准,以优化社会实践开展机制,促使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不断创新,提升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健康发展,促使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理论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发展。 作者:孙平 单位: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关键技术分析 1大数据时代下的软件工程服务工程和群体软件工程 在软件工程的发挥在那中,近几年来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越来越多,即软件服务工程。以服务为建设的基本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化,通过分布式的应用和互操作性虚拟化管理对对软件工程进行维护。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将网络中的软件虚拟化,强调互操作性,解决分布、动态变化情境下和异构环境下数据,解决的系统集成和协作的问题。在多个新兴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随着网络化、服务化的大环境,软件开发也逐渐变得开放,通过信息共享、学术交流,进行协同开发合作,在用户评价的基础上建设性价比较高的软件。其中,开源软件是目前较为成功的软件习作模式。因此,开源社区中的合作模式、结构等,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但是,常规的研究方法并没有较大的突破,一些学者开始使用社会网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中,开发组的结构逐渐从核心成员趋向外围开发者,并产生了更多模块化的特征。除了开源软件具备一定的典型性之外,群体软件工程中更提倡的是建立在众包基础上的开发方式。众包是一种分布式的解决方式和生产模式,无论是开源软件还是其他的商业软件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责任分配、提出创意或解决问题等。因此,在进行软件设计时,无论哪个阶段,都可以通过众包的方式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2众包软件服务工程中的大数据 在软件服务工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密集型数据,包括历史密集型数据和流式密集型数据。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学者在关注众包软件服务工程中出现的密集型数据和流式数据,尤其是在线服务。如何将密集型数据的分析、价值、平台、基础设施等作为服务,是目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软件服务工程的核心问题。从众包软件服务工程来看,不管是服务消费方、众包服务开发提供方,还是平台管理和运营方,都有着离线密集型数据和在线的流式密集型数据。这些数据的传输直接决定了软件的服务寿命,和众包软件能否进行良好的开发协作、正常运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些密集型数据,本质上仅仅对内容的数量进行了描述,但是并没有标注出内容的特点,缺少语义化单位矢量。因此在对密集型数据进行分析时,不仅仅要对原生数据进行分析,还要对密集型数据的主体——数据所属领域的专家进行分析。以知识为核心,对密集型数据进行分析,保证软件服务的寿命。 3密集型数据科研第四范式 在2007年,吉姆•葛雷提出了数据密集型科研发现“第四范式”的愿景。提出在进行密集数据的研究时,要建立统一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强调了大数据存储在计算机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实践研究中,传统的一、二、三范式的研究方法难以对密集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目前大多数的软件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为有效的服务信息。我国有学者在2012年,在进行大数据方面的研究时,不能仅仅局限在计算机模拟,即第三范式中。要建立独立的科研第四范式对密集型数据进行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密集型数据所需的研究方式和传统的研究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不仅要在研究方式上进行转变,还要转变思维模式。在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建立科学、完整的第四范式,当有了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之后再逐步转变为第三范式。因此,在进行大数据的研究时,首先要确认第四范式的方法以及结构,并对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在对第四范式进行研究建设时,首先要对大数据整合驱动的软件服务价值进行分析。在对密集型数据进分析时,传统的数据生命期信息学流程已经难以适用,无法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模拟。要由原本的数据、信息、模型、模拟推演的过程逐渐转变为数据、信息、知识、价值服务、策略意义的第四范式模型。在全新的研究模式中,要对数据整合驱动、需求度量价值、情境约束等进行分析。其中,知识及价值服务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和重点,要针对密集型数据整合服务领域,对密集型数据将的处理、管理、分析、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提高密集型数据生命期信息学流程驱动软件的服务生命期,对目前第四范式建立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的发展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软件工程中,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而不是在研究中进行实践,核心在于如何对传统的软件理论进行创新突破。在其中就涉及到有关大数据第四范式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问题,如何将其和第一、二、三范式的理论、算法、技术标准等进行融合。大数据在最初提出时具备三种特征:体量、增速和多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的特征也越来越多,如价值、真伪性、可证性、可变性等,对软件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软件工程的研究中,要不断的创新传统的软件技术,解决限制软件工程发展的客观条件,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密集型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促进行业发展。 作者:王符伟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符尔锡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大农业时代的到来。如何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在大农业时代的作用,成了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1]。农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普遍而系统的运用于农业的过程,其本质表现为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以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及相关行业人员收入,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2]。 1大数据时代下的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1农业信息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农业信息化具有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农业信息化集成了现代科技的多方面技术与成果,如3S技术、数据库和互联网通讯等;农业信息化的专业化表现在可针对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任一环节进行全面专业的分析与管理;网络化则主要体现在农业信息化以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媒介为依托,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的优势;多媒体化则体现在农业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多样化,如文字文本、图形图片、声音和视屏等。 1.2农业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实施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业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收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民收入与科学素养,改善了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环境[3]。 1.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产业化具有市场化,区域化,规模化等特点;同时,是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信息化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农业走上了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良性发展轨道。 2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政府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业信息化的中心思想是实现信息化,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区域,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率偏不高,许多乡镇村无配套的农业信息化设备或是配套了设备,却因为无网络而导致无法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 2.2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与政策支持 虽然,现在每个乡镇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但相关工作人员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专业技术知识落后,许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推广的是已经过时的农业技术;同时,农民又苦于没有及时专业的技术指导。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需加大力度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及时的技术更新,以便于其更好的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并且要加强技术人员与农民的技术交流,第一时间掌握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及时调整更新[4]。同时,制定详细的政策以支持农业信息化的长期有力发展。 2.3缺乏统一的标准与管理,信息共享程度低 由于涉农信息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如农业、水利、土地和气象等部门,而各相关部门在信息的管理上又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信息分散冗余,共享性差等问题。减缓了效率的同时,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及管理,构建共享平台也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 3建议对策 3.1发挥政府指导地位 由于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因此,政府应该加强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在信息传播上,政府是主要的传播主体之一,政府应积极提供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平台。 3.2继续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健全法律法 规政策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促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快速有序的进行。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促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有法可依,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切实运用法律法规与政策引导等措施,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3加强农业互联网与农业数据库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电信终端服务 现在,人们的生活正被互联网改变,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但是,互联网在农业信息化的领域相对其他领域来说还是显得单薄,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农业互联网与农业数据库的连接,将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并能实现数据的自由共享,并提升数据的使用效率[5]。同时,也应大力鼓励研发推广电信终端用户软件,如农业类APP等,以方便大众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6]。 4结语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比过去仍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要能积极面对并改进农业信息化中的不足,抓住大数据时代这关键的机遇,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够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 作者:尚海滨 史国强 郭艳双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的职业教育管理变革趋势 1对大数据以及职业教育管理大数据的分析 大数据也就是数据较大,PB以及EB数据量级较为典型。在大数据中,还涵盖发现、收集以及挖掘、应用数据,相比于常规传统的数据库以及软件技术而言,其规模以及复杂程度较高,且处理范围较广。 1.1对大数据进行分析 所谓大数据就是将数字计划让的结构状态作为基础,将其划分为三类,分别为: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将数据的应用类型作为依据,也同样可以分为三类,即:海量交易、海量交互以及海量处理数据。对于大数据而言,其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概括起来可以表述为“4V”,也就是Volume(容量):指出大数据具有较大的数量容量,且有较好的完整性,对于非结构化数据而言,在总数据量中,其规模以及增长就占80~90%之间,相比于结构化数据增长速度而言,超出10~5倍;Variety(种类):指出了大数据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异构性特点,较为典型的代表为:视频,图片,微信以及微博等,也就是需要在海量以及种类较多的数据之间找到其内在的关联性;Velocity(速度):大数据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能够适应发展实时性需求,但是在应用中需要借助实时分析以及非批量式分析两种模式;Value(价值):应用大数据进行操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助此数据使洞察力得以提升,分析价值得以体现,这同时也是大数据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大数据时代具有较深的影响,且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中,纵观历史,大数据并非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在过去时代,也涉及大数据的应用,但是在应用中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大数据一直处于潜在状态,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近年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科学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大数据才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其不但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一种技术,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企业、统计、医疗、科学、互联网以及移动等数据。 1.2对职业教育管理大数据的分析 大数据的预警性、预测性、共享性、动态性以及差异性特点较为明显,应用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大数据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职业教育管理系统中,在课程管理平台以及在线学习平台中应用较多。 2对大数据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变革趋势的分析 2.1大数据的预警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及时性特点 对于大数据的预警性,具有一定的标准,一旦数据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就可以借助一定的机制做出警告信号,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解决问题。此种方式也满足了底线管理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利用大数据的预警性特点时,需要具有一定的容忍度以及临界点、基准点,对发生的情况进行判定,判断其是否可以接受,在超出可接受范围内时,就应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魔毯”,能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有效的监控,借助家用地毯,将传感器按照进去,以对老人下床以及行走时的速度、压力进行预测,以便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测,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时,还能够通过信号装置将警报发送给系统绑定的亲属,大数据的此种应用方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在职业教育行业中,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应用,对学生的出勤状况以及课堂表现、精神状态进行分析,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隐患,以使学生都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 2.2大数据的预测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前瞻性特点 在预警工作中,还需对临界点进行参照,以对不良现象进行判断。但是预测则不同,其没有参照点,也不会有不良现象产生,主要判断依据就是事情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性。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各个电商网站中,利用对点击对象的搜集,成功交易记录,对相关关联性进行挖掘,以对用户的兴趣以及需求做好预测将销售的前瞻性特点得以有效发挥。此外,较多商家还借助评论等环节使自己的信用增加,借助收藏操作使用户黏性得以增加。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充分应用大数据,能够有效预测学生的学习以及需求、职业教育舆情以及决策,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前瞻性特点较为明显。在对学习进行分析中,就是借助数据以及模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潜在表现做好预测。比如:对于单个学生来说,就可以借助计算学生回答问题的停留时间、复习情况、对错情况、参与讨论情况等,做好记忆分析,从而评价以及诱导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可以借助对鼠标点击情况的记录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分许,以此找出需要重复以及强调的知识点,对学生群体行为的活动轨迹以及规律进行预测。 2.3大数据的差异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个性化特点 对数据的预警以及预测需要借助大数据的宏观性,对于大数据来说,还拥有微观的特点,也就是借助对用户相关细节的记录以及分析,从而将学生的偏好判断出来,以使管理的精准性特点得以加强。职业教育的理想目标就是因材施教、个性化管理以及培养多样化人才。而应用大数据能够将不同个体数据作为依据,对其差异性进行辨别,使职业教育以及管理的针对性、精准性加强。在学习中,各个学生有不同的水平、学习方法、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内容,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使学习的负担得以减轻,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升,学生也能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应用平板电脑,在其中录入课本内容以及课后习题,以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也能够有效提升。此外,电脑还能够精确的计算出操作各项程序所耗费的时间,以便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针对思政职业教育管理工作,也可以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从而分析出某一特定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教育以及管理。对于传统职业教育而言,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以单向灌输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无法对知识内容进行选择,针对性较低,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有较强的厌倦以及逆反心理产生。而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职业教育工作特点较为新颖,其主要就是针对小众,强调师生互动,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的方式搜集各类职业教育信息,从而对知识内容进行选择,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特点。 2.4大数据的共享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整合性特点 对于职业教育管理,应该充分应用整合性服务理念,其主要就是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中心,将信息技术作为服务的平台的一种综合服务。为了使海量数据资源能够服务于不同的用户,就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开放性以及平等性、自由性的特点,从而完善整合性服务。在学校内部,应该将信息平台充分的应用起来,从而使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都能够做好整合,管理的便捷性以及高效性也会随之提升。也就是说具有高性能的计算系统能够使软件资源更为丰富,使开发的平台能够服务于全校用户。 2.5大数据的动态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权变性特点 所谓权变管理理论,其认为没有适合各类情况的普适性管理原则以及方法,所有事情都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管理者而言,应该对内外部因素做好分析,并对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做好总结,以便能够采取较为适合的管理模式以及方法。 3职业教育管理策略分析 首先,应该将教学观念转变,在质量意识增强的同时,还需要使市场意识得以增强。此外,还需要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国际意识增强。其次,需要将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来,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训练,同时,还需要做好教学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最后,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将师资队伍进行扩充,以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4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写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制度,在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作为管理者,就应该加大重视力度,以使职业教育管理的变革更为顺利,促进职业教育行业的有效发展。做好大数据的应用,能够使教育管理者的数据素养以及能力得以提升,转变了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实现了数据共享,使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以及信息化,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者:李晓龙 单位:河南省会计学校 大数据方面论文: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作用 回顾人类会计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财务的产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财务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了完善和更新。从这一发展规律中不难看出,财务会计的发展必然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或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实现财务会计的发展与经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协调。随着现代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的数据量逐渐增多,并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趋势、数据结构复杂化的发展变化态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无论是国有大型企业,还是私营的中小企业都在加快脚步追赶着大数据发展的脚步,希望从中能够发现企业实现财富的途径和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身价值。 一、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与产生的影响 随着人类时代背景的不断演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步伐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与时俱进、及时创新。作为时展的必然产物,会计工作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同步,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完善,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会计工作应收集并存储更多的具有多种结构的数据资料 信息时代的发展所带来的大数据所蕴含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有用信息也是无法估算的。大数据技术更为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所需数据治疗提供来便利条件。企业通过有效的收集各种大数据,帮助企业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企业抢占竞争优势的一种必然趋势。企业的会计部门作为直接与各种数据、资料、信息相接处的部门,如果能更好地利用这种大数据时代所创造的大量的数据资料,将为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便于企业进行各种决策。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能够熟悉信息技术,能够快捷的、准确的从众多数据资料、繁杂的数据形式中探寻到有价值的数据,用以全面反应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发展状况,消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例如: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与内部控制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微利时代成本的高低将成为企业获利的关键性因素,在大数据时代下,专业的成本分析与控制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还必须对企业的各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环节、企业的内控流程等进行了解与高度关注,对各种指标及时进行把控(如:生产效率、产品报废率、各种产品成本的差异、各种费用的使用情况等数据指标)。并在成本控制系统地帮助下,充分挖掘相关成本数据,并对成本数据进行合理的分配、归集、构成分析等,从而为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帮助。 (二)会计工作应更加关注非结构化数据带来的价值 目前,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中主要是针对具有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各种处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等都为会计人员进行结构化的数据处理提供了便利,在这方面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对于结构化的数据计算、汇总、统计等工作已经非常娴熟,即使是在遇到较大的数据量时,也能在相应的商业软件的协助下完整这些工作。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和组件成为数据界的主流,这种本质上的取代和飞跃不仅仅体现在数据量的变化上,更充分体现在数据所产生的价值中。因此,这就要求会计工作要想真正从海量的数据资料中找到具有丰富价值的数据,就必须充分分析这些数据中的价值,并努力从中挖掘非结构数据,数据价值挖掘的越多越能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竞争的优势。 (三)应不断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 会计工作是一项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决策信息的系统化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们对于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适用性等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关注,这也就引发了企业会计工作目标的变化,并逐渐完成了由经济管理的责任向决策责任的转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计算的应用、数据信息容量的增加、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而这些要求对于会计工作而言是难以预测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企业的决策者们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个性化发展趋势,这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会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的改进中应努力遵循这一基本原则,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四)有效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准确度 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编制主要是建立在基本的确认、计量、记录的基础上的,由于技术手段的缺乏与不完善,企业的财务数据、相关的业务数据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资源,并未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有的企业在进行决策时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对于决策需求的数据信息并未及时的、充分的得到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导致数据之间的整理存在难度,数据的使用效率偏低,从而影响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精确性、可用性,例如:很多财务管理的数据在为企业生产财务报表后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和价值而处于休眠状态中。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高效率的处理、整合各种海量的数据,并从中挖掘更有价值、更能促进企业发展的数据,从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数据的准确性,使其向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五)全面促进财务人员的角色转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拜托了传统的角色性,不仅仅进行简单的记账、符合、报表分析等工作,而是想着进行高层次的会计管理工作的方向转变。传统的会计人员通过对报表数据的分析,简单的为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决策者提供数据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建立在财务报表基础上的简单的数据分析不足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的财务人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探寻企业发展所需的信息,彻底打破传统的Excel数据分析中所不能实现的数据分析难题,通过这些数据的本质看到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现状,并及时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从中揭示企业的不足,为转变经营者的思路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大数据网络时代会计工作的新思路 (一)顺应时展作为会计工作的总纲领 会计工作实务是在不断变迁的外部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并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革。因此,会计工作必须结合密切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社会背景,让会计的发展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数据信息的途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快捷,因此,会计工作的发展必须以适应时代潮流作为总纲领。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重点工作 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源泉,并在企业价值的创造与转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看似稳定,实际上隐患重重,很容易在员工中造成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呈现出碎片化的现象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才能提高海量数据的生产力,因此,以人为本将使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工作的转变。例如:长期以来,财务人员都是脱离了企业的业务实际,坐在办公室中部门造车,业务财务人员则实现了将财务与业务的完美结合。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深入打破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和环节中,将业务信息直接转变为各种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为企业提供更为专业的财务分析。在这方面海尔集团的业务财务人员的成功转型就做的较好。 (三)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大大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物联网、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络之间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因此,离开了信息技术的支持,针对打大数据的收集、处理、输出、分析等将受到重重阻碍。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手段、成为击败对手的重要武器。例如:物联网就以其广泛的通信网络作为基础,实现了物联网与信息需求的结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了顺应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需要而得到不断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在大数据背景下,降低了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总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选择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数据的能力将不断增强。面对新形势,企业的会计工作必须及时进行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娟英 大数据方面论文:微信大数据营销客户关系管理 在过去,传统的客户销售是通过展会、用户登记、购买客户资料等方式取得客户线索,然后通过电话、邮件、上门拜访等方式推进客户下单。传统的CRM就在于维护和关怀这些已消费的客户过程中,促成客户的再次消费。现在,随着实名制社区和电子商务的普遍化,用户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链,也就是人脉价值,通过这种人脉价值最终能实现交易数据跟交互数据的融合。微信这一优秀的SNS传播工具体现的正是这种人脉价值。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直接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进行点对点的直接营销。这种商家与用户一对一的交流,可以帮助商家实现CRM(客户关系管理)。但是,如何利用好微信平台的这种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很多潜在的商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实质上,这是由于对微信CRM的本质和原理缺乏认识。 一、微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活动自动化,使企业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为目的的一种管理经营方式。也是一种以"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为基础,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客户关系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软件技术。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CRM实施的基础。微信CRM的本质,是在微信渠道上利用微信的特点和接口而扩展的CRM系统。商家可以通过CRM插件(由专门的软件技术公司制作)对每个关注它的用户进行标签、分类等,从而形成动态的SCRM(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利用这个动态的CRM,商家可以完成针对客户关系链大数据的客户调研、用户结构等调查工作。微信SCRM,实际上是将微信用户粉丝从关注、查询产品信息到接受服务咨询、参与调查与调查或营销活动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形成用户的特征描述,并基于这些特征将微信用户加以分类、存入CRM数据库,作为后续传播、营销的基础。所以,如果微信平台上没有用户关系链大数据,则无法实现此类精准的行为跟踪、归类以及后续营销活动。1.微信CRM的功能当前的微信CRM有许多开放式的对外接口,最广泛的是短信,通过短信可以给顾客发送信息。另外,扫描二维码也可能进入一些应用场景,例如让顾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录入商品信息,查询商品、价格、款式等。在不同的企业CRM的功能设置是不同的,但通常都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小型企业可以通过Excel等方式管理查询客户信息,但大型企业需要更快速地查询客户。微信CRM是用户关系链中的用户信息集成的客户数据库,包括客户的联系方式、特性、成交记录、跟踪记录等。2)通过庞大的微信CRM用户数据库,可以建立上层分析系统,从而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3)微信CRM可以规范企业的作业流程,让各个部门之间按照CRM系统的业务流程工作。4)利用CRM的“自定义菜单”功能来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有效互动,例如了解最新优惠信息、查询消费记录、开展“电子会员卡”等。2.微信CRM的典型模式一般企业的CRM管理过程会面临两类典型情况。其一,为众多的客户提供通过一次交互完成的、高频次的交易。其二,为较少的客户提供通过多环节完成的、长周期的交易。而微信CRM的典型管理模式通常有三种。(1)一对一模型:企业将收集大量用户数据,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每个客户的需要。在面对公司大业务量客户和重点客户时,适合采用一对一模型。(2)传统的CRM模型:传统模型中,用户数据主要用于客户分类。针对不同特点的用户群体进行分类管理,向其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一般业务量较少的客户,适合采用传统型CRM模型。(3)个性化沟通和目标定位模型:本模型面向所有客户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基本相同,也会结合客户的个人偏好及目标市场的需求对产品与服务进行适度调整。一般地,对比例较大的非核心客户强调的是服务范围和服务的及时性;对数量较少但对公司收益贡献较大的重点客户则提供较集中的、纵向的、积累的成长型服务。3.建立微信CRM的步骤对于企业建立CRM的目标即是建立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结构,以最佳的价值定位瞄准最具吸引力的客户,最大化地提高运营效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企业建立微信CRM一般遵循CRM的管理思路,从以下五步建立CRM系统即可。(1)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建立客户信息数据需要搜集用户的资料信息,包括:对客户类型的划分、客户基本信息、客户联系人信息、客户跟踪记录等,此外还包括可能的与目标客户和维护老客户相关的信息,如业务商机信息、行业动向信息、产业动向信息,变更信息、用户投诉等。(2)分析和了解客户。通过搜集和详尽分析市场的信息对用户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后,可以对客户进行细分营销及管理。一般,可以从企业的性质、企业规模、主要业务类型、业务量、行业发展、经营状况、风险评估状况等全面地反映客户的实际情况。(3)客户关系维护。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老用户的维护,由客户服务人员配合销售部做好重点客户的维护和服务,将公司资源集中于“黄金客户”的关系管理,完善客户的维护管理,加大关系营销的力度。(4)客户关怀与服务管理。此功能主要包括服务请求、服务内容、服务收费等的管理,详细记录了服务全程进行情况,将相关信息反馈传递至信息部门。(5)客户增值管理。结合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及根据客户信息库获得的资料分析客户潜在需求,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得客户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挖掘。 二、微信关系链管理 如果微信平台上没有用户,微信SCRM的价值则无法体现。所以通过微信的社交功能,建立微信关系链是实现微信CRM的前提。1.建立人脉资源数据库的策略人脉既是资源也是资本,有效建立人脉资源数据库可以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微信企业的客源人脉,一般是指在运营工作中与各类客户打交道而形成的人脉关系。有效管理维护好企业的经销商、商、客户等人脉资源,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交网络工具通过直接的沟通交流,能够创造口碑,赢得推荐,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微信平台的人脉资源关系链的裂变形成了人脉资源库的大数据,能够为企业促进商机。所以,在制定人脉资源选择行动计划时,资源结构要科学合理,例如性别、年龄结构、行业结构、学历与知识素养结构、高低层次结构、内外结构、现在与未来的结构等。人脉圈子结构若过于单一、单调,会影响人脉资源的质量。在拓展人脉资源的过程中,要从长远考虑,应注意人脉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人脉的深度即人脉关系纵向延伸的情况,达到了什么级别;人脉的广度及人脉关系横向延伸的情况,范围(区域与行业)有多广;人脉的关联度则指人脉关系与个人(或企业)定位从事行业的相关性。所以,利用裂变效应拓展建立人脉资源圈,需要关注成长性及延伸空间。企业在运营微信平台拓展人脉资源的规划时,通常可以按以下步骤实施:确定发展规划评估人脉资源现状明确人脉资源的需求设计人脉资源结构制定人脉资源规划制定拓展营销行动2.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精准锁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通常是由用户主动选择的,排斥性较小,并且发送的消息类型丰富,形式比较灵活多样。企业通过对微信媒介平台微信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给有需求的用户发送需要的信息,加速推动了精准营销的发展。精准营销是为产品、业务、内容等寻找可能会感兴趣的潜在目标用户的方法过程。要尽可能地精准地锁定目标客户,就必须对目标用户的行为、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并与需要营销的产品、业务、内容相匹配。通过微信,将用户行为细分为若干个可操作的维度,例如,进行用户分组、地域范围控制等精准消息的推送,根据不同的分组特点,给用户发送个性化的内容,让主动添加公众账号的用户都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样,营销人员便能根据既定的营销目标,结合规则模型来实现精准选取用户,进行精细化营销,同时能够结合客户行为分析挖掘更丰富的客户价值,也可以根据用户行为对用户进行细分,发现未能满足其需求的细分群体,挖掘新商机,开发针对性的产品。 三、线下数据分析和商业决策的大数据营销应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营销属于小众营销,但由于互联网的“喇叭口”效应,很容易造成一种“势”,圈内意见对于圈内外消费者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现在很多人购买产品时,首先会上网搜集信息,会到各类论坛上寻找其他人的使用感受等资讯,因此网友圈子就成了信息的聚合点。比如搜房网上,一些楼盘的业主对于楼盘的评论,几乎成为了影响其他人购房决策的重要因素。按照大众营销做广度、小众营销做深度的原则,圈子营销最重要的就是做深做透,突出个性化服务营销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圈子营销。第一,组建圈子,做好线上交流与线下的各类活动;维护圈子数据库,做精准客户营销。如,长安铃木通过组建铃木车友俱乐部,通过线上交流、线下交友、出游活动来扩大长安铃木的品牌知名度,并通过扩大圈子影响力及实际的服务工作,影响到了更多的潜在客户,对扩大销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圈子营销是较为精准的营销手段,由于同属某一类爱好的人群,容易建立信任并建立联系。铃木车友俱乐部按照车友们的不同属性类别建立起关联数据库,当有新品信息或者活动时,就按照不同属性类别有选择地发送信息或者组织活动,这种精准的圈子营销能够达到快速品牌推广并形成口碑传播的效果。第二,与目标圈子群体进行合作,支持和赞助圈子活动,或者制造正面新闻话题,让圈子成员广泛参与,开展有针对性的客户营销。如一些户外运动装备企业经常与各类登山野营的团体、协会、“驴友会”等组织合作,通过这些组织的进行信息传播和营销渠道的建立,可以扩大品牌知名度取得很好的营销效果。又如,必胜客曾与社交网站及网上聚集地360圈作为合作对象。在360圈上参加必胜客活动的用户,都可以加入必胜客的“食尚”潮人圈公众圈。必胜客的营销策略是通过人群特性与产品特色融合的方式进行的创意营销。活动按照参与人群的不同性格进行用户细分性格类别,再将不同特色的必胜客食品与之相匹配,向不同性格的食客推出不同特色的食品,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第三,与部分圈子中的意见领袖合作,通过意见领袖传播品牌价值。必要时可以进行合作,共同分享和发表产品的信息及使用经验和感受等,以实现低成本营销。总结随着社交网络的全球扩张,企业在互联网中应逐渐转型,借助数据库技术为生活服务,数据大爆炸正在改写市场营销规则。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并提高企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旨在建立新的营销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以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关系实体,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微信客户关系管理大数据营销正是通过对人脉资源的关系链的整合同时通过线下活动与微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创新营销。 作者:陈嘉雯 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广东省电子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思维对开放教育数据挖掘的启示 一、大数据思维 (一)大数据思维的内涵 对于大数据思维的诠释有多种说法,《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所谓大数据思维,是指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1]。王建华认为:大数据思维,指的是用大数据思想文化去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大数据思想文化也就是用大数据去反映事物发展过程的环节、要素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多种模型模式加以控制,以达到精准解决各类问题的目的[2]。黄欣荣认为:人们迅速地以数据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和理解、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思维[3]。不管哪一种诠释,都包含两层意思:数据可以反映问题、数据可以指导问题的解决。借助大数据思维,开放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够进一步靠近并挖掘教育教学的潜在现实,有机会深入探索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二)大数据思维的特征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从数据本身出发,认为大数据有三个主要特点,分别是全体、混杂和相关关系。全体,指的是收集和分析更多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看到很多随机抽样得不到的细节。混杂,指的是接受混杂,大数据时代追求的,是在宏观上失去精确性,在微观上获得准确性。相关关系,则是指应该关注“是什么”,而非“为什么”[4]。黄欣荣将大数据思维与小数据思维相比较,从数据的增长速率、使用范围考虑,认为大数据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平等性、开放性、相关性和生长性等六大特征[5]。周世佳从数据产生的状态、处理的模式、结果的呈现样式出发,认为大数据思维的特征是:整体性与涌现性、多样性与非线性、相关性与不确定性、并行性与实时性[6]。大数据思维是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数据思维有所差别。本文从数据对象、关注点、数据处理方式、支撑技术等方面总结归纳了大数据思维与传统数据思维的差异,如表1所示。 (三)大数据思维的教育应用 大数据思维在商业、金融、通讯、经济、医疗等行业的应用已有较长时间,近期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而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7]。然而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不深入,“教学应用大数据分析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几年才能成熟。”[8]2012年10月,美国教育部了《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报告,宣告了“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的教育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掀起人类教与学的又一次变革[9]。目前,大数据分析已应用到美国公共教育领域,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10]。美国教育部门创造了“学习分析系统”——一个数据挖掘、模化和案例运用的联合框架,旨在向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更精确的信息,从而了解学生到底是“怎样”学习的[11]。美国的新兴企业“希维塔斯学习”(CivitasLearning)运用预测性分析、机器学习来提高学生成绩。加拿大“渴望学习”(Desire2Learn)教育科技公司的“学生成功系统”(StudentSuccessSystem)通过监控学生阅读电子化课程材料、提交电子版作业、在线与同学交流、完成考试与测验,让其计算程序持续、系统地分析每个学生的教育数据[12]。2013年是中国的大数据元年,也是我国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应用研究的起步阶段[13]。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掀起了基于大数据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相关研究的热潮,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迅速发展起来。部分高校开始实践对教育数据的挖掘与利用。清华大学的“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众多学习者在平台留下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学习者对哪些知识点比较感兴趣、哪些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使用频率最高等规律[14],进而打造更具适应性的智能学习平台。华东师范大学对校园网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改善用户体验[15]。浙江大学通过对资产的归纳、整理,最终形成权威、全面的资产数据,并基于资产数据提供数据查询和分析服务[16],帮助教务处更好地利用教室、实验室等资源。 二、开放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数据应用现状 (一)开放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数据类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部署了众多学习管理系统,比如三级“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形成性测评系统、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除此以外,还有招生、教务、考试报名等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不但存储着海量学习者信息及学习过程数据,还存储着大量的管理数据。2012年,葛道凯等人根据教育活动中技术手段的差异,将教育数据来源划分为传统教育数据和远程教育数据。根据业务活动的不同,将教育数据挖掘的数据来源划分为教学数据、管理数据、科研数据三大类。[17]1.教学数据挖掘远程教学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类数字化学习环境,既可以是保存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上的日志数据[18],还可以是图片信息、动画、视频、地理位置信息等,前者多为结构化数据,后者多为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随着智慧课堂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各种电子教具、智能设备逐渐进入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也会产生并保存丰富的数据。对教学数据进行挖掘,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能够实时洞察学习者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把握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学习态度乃至学习模式,学校、教师可以为不同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与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2.管理数据挖掘管理数据主要来自于教育机构、部门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过程中录入、保存和管理的数据,主要表现为结构良好的报表形式。比如人事管理、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师资管理等常见系统。在现今管理中,学校决策很多时候仍然主要依赖领导的经验和直觉,而非基于客观的数据。大数据思维可以重构决策路径。挖掘并分析管理数据,能够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实现对管理对象(学生、教职工)及各种业务流程的更好理解,并据此优化各项管理工作。3.科研数据挖掘目前许多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信息资料已被转换为数字形式,存于数据库中,并可通过各类检索系统检索使用。科研数据结构良好,非常适合进行数据挖掘。将科研数据库,如文献数据库、政策数据库、语料库等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可提高研究效率,优化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实现全面、快速、准确地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基于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的“终身教育与远程教育”之关系的文献研究[19]。 (二)开放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数据应用现状 尽管开放教育领域早已形成了“大数据仓库”,但学校缺乏对数据的集中管理与有效利用,对数据的应用相当有限,绝大部分数据只是沉寂在数据库中,很难从中发现规律和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业务部门难以提出数据的准确需求学校的业务部门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主要出于业务驱动,业务流程结束后,数据也随之沉睡,数据分析处于被动状态。此外,很多业务部门不了解大数据及其应用场景和价值,尚未形成大数据思维来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提出大数据的准确需求:要优化某项业务,到底需要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应当如何获取?采集的数据要按什么标准进行整理、挖掘和分析?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应做到什么程度?2.对数据的应用受制于平台和技术学校各级各类学习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产量很大,但对数据的保存和利用率总体偏低。就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来说,存在数据类型多样化、数据读写瓶颈、存储压力、系统性能瓶颈、数据分析效率低、数据安全等问题。比如开放教育的教务管理系统,庞大的学生成绩数据已超出传统系统的存储和分析能力,导致对成绩数据的处理停留在简单的查询、统计、打印和报表阶段,未能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获得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信息[20]。3.现存的数据分析是零散的、割裂的大数据时代,强调形成机构内部各模块数据、数据库网、多媒体数据、各类平台数据、各类信息载体数据之间的互联,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但现有的教育数据存在机构化、部门化问题,数据呈现割裂、零散状态,数据分析也较少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教务处会有意识地整理每学期的在籍生人数、各专业人数、开设课程明细、学期选课人次、学生到课率、按期毕业率、学位获取率、退学率、终结性考试及格率等数据,但却很少挖掘这些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关系,更不用说不同部门数据之间的联动关系。4.缺乏专门的数据分析岗位及人才大数据时代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拥有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模式,但现有的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仍然习惯使用传统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短期内很难具备面向未来的数据分析技能。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对数据分析相关岗位和人才的需求态度尚未明朗,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门槛较高,许多大数据技术在成熟度和可访问性方面暂时不及传统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套件,可用于帮助系统管理员熟悉这些环境的补充分析工具也非常有限。 三、大数据思维对开放教育数据挖掘的若干启示 (一)自上而下,形成教育教学管理的数据思维 随着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成人院校在办学种类、办学规模、专业结构和数量、师生来源、甚至所处环境都会发生变化。对开放教育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有助于成人院校找准办学定位,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也为学校改进和加强宏观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检测模式和评估技术。大数据思维的推广应用,需要学校的管理方式、架构、技术均与大数据时代相适配。因而有必要在区域或学校层面形成整体的大数据战略,并将此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通过大数据思维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与学校日常工作相整合,通过协调化方式,所有部门共同培养和提高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共享海量数据所需的思维与技术,逐步实现数据管理的常规化、即时化、网络化、公开化。 (二)从智慧校园建设入手,为数据挖掘与分析创造充分条件 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出现,校园信息化建设应尽快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过渡。智慧校园建设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到校园的各种系统中,将校园管理的众多软件系统平台融入到校园云,实现云、物联网、互联网的串通联接,由此可实现校园实时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加工分析,从而为学校发展和教学应用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智慧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实体,对实践大数据的价值提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1]。此外,智慧校园还包括大数据的标准体系、校园数字化生态环境以及相应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22]。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逐步开展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应用,实现对教师网络教学行为、学生远程学习行为、学生个性特征等的分析和预测,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供适时引导和帮助,提供学校运转的实时动态数据,助力教学管理科学化、智能化。 (三)脚踏实地,充分挖掘和分析现有数据 大数据时代,数据类型丰富,除结构化数据以外,还混杂着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掌握分析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一个持续的挑战。学校应将结构化数据挖掘作为大数据思维应用的切入点,注重收集和存储用户信息和行为数据,为将来各项应用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借助已有的数据分析手段和研究方法,借助数据指导开放教育的发展。在初级应用阶段,可以考虑从教学数据、管理数据两方面进行教育数据挖掘:1.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挖掘(1)学习者特征识别:识别学习者特征,特别是学习者群体的特征,并依据某些关键特征对学习者群体加以细分,有助于做好前期的教学设计,并为个性化学习的实施提供依据。比如“学生数量统计与趋势预测”和“学生特征分类与相关分析”。(2)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分析: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中师生学习过程的数据,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如登录、浏览资源、发帖、练习等行为和行为发生时间,以及各类资源、课程模块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可视化和挖掘。比如“学生登录行为分析”、“学生资源浏览模式分析”、“师生交互论坛分析”和“学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等。(3)师生交互分析:对网络教学平台交互论坛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以便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2.基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挖掘(1)教职工管理:从人事信息数据库、后勤信息系统、师资管理和测评系统挖掘现有数据,对学校在人才引进、教师绩效评价、教师发展、职业规划、后勤管理、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帮助。(2)学生管理:基于学籍数据库、招生数据库开展数据挖掘,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为学校的招生决策、就业指导、毕业生追踪、课程设置等提供有益帮助。比如挖掘学生修业结果数据,开展毕业生(辍学学生)特征分析、毕业(辍学)结果影响因素和毕业(辍学)时间影响因素分析,进行毕业(辍学)结果预测规则和毕业(辍学)时间预测规则等。 (四)着眼未来,做好数据型人才储备 大数据时代,学校的管理决策、课堂的教学决策和对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决策都将依赖于海量数据的分析结果,数据分析与挖掘将逐渐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除了注重提升各部门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外,成人院校还需有意识地培养和储备以下人才:1.大数据管理人才在大数据教育应用的萌芽阶段,学校对大数据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性要远超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过去的教学、管理经验甚至可能成为现在的束缚。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挑战,除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岗位外,管理者必须要有意识地转变思维方式,学会用数据思考、说话和管理;必须学会用大数据的方法,去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2.大数据技术人才[23]要想对教育教学数据进行充分挖掘,成人院校无疑需要一批懂得大数据,且善于研究大数据、深挖大数据的专家。这部分人才要综合掌握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知识。(1)数据科学家: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精通各类算法,能够直接处理数据的人。(2)数据架构师:精通开放教育各项业务,了解业务需求和业务系统架构,能够把数据和业务进行对接的人。(3)数据工程师:能够搭建数据存储、管理以及处理的平台,并支撑数据科学家提出的数学模型或算法的运行。 四、小结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开放教育和成人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开放教育必须从以往的小数据思维迅速转换成大数据思维,以适应这场急速的变革。通过对数据的获取,分析和智能化信息挖掘,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帮助学校形成科学的决策,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客观依据。如此一来,开放教育制定的教育政策将更具前瞻性和引导性;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将真正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发展,教育模式将逐步从传统课堂的集体教学向数字化个性教育发展;教育评价和学习分析将从传统的经验性向客观性发展。 作者:马祖苑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应对策略 一、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的意义 首先,为智力劳动成果提供有力保障。档案管理是一种对最新智力劳动成果进行保护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智力劳动者的重视。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智力劳动成功进行有效保护,使得人们在智力劳动中更具有积极性,更能够发挥其在社会生产与服务中的作用。其次,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大幅度提升,使得档案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能够有效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再次,促进档案管理工作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目前,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单位的普及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相关的软硬件配置也在逐步提升。然而,由于档案管理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相关投入不足,进而导致信息化深入程度不足。而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须要进一步提升其紧迫性,进一步提高其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二、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的应对策略 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应具备智慧化,其目标是通过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最大限度提升档案资源的整合建设能力与开发服务能力。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建设“大档案”,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逐步来临,更应该积极改革,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以数字档案馆为载体构建档案大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数据资源庞大、结构复杂、种类众多,档案管理部门要坚持成本和效益原则,以数字档案馆为载体,加强档案大数据资源的建设,是未来大数据时代档案馆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一,要严格按照“存量数字化”原则,积极推动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当前,绝大多数的档案还处于传统载体状态,其数量巨大,将其数字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我们档案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要注重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地推动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其二,要严格按照“增量电子化”的原则,全面开展原生电子文件的归档与接收工作。目前,在很多企业与政府单位办公中,自动化的普及程度正在逐步提升,各级档案馆的新增档案大多有数字副本,面对这一现状,须要从源头上抓起,将新形成的电子文档及时归档,并将其及时地接收进档案馆。 (二)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利用新兴技术扩展档案服务 要严格按照“社会需求”的准则,积极运用新兴技术,拓展档案服务。每个机构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的档案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善于运用新兴技术,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快速而准确地确定那些最能够反映该机构专业的业务资源及社会需求的信息资源。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收、藏、借用”的一般性服务,而是对档案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编辑及研究,开展丰富的、高质量的服务活动,进而满足社会日新月异的需求。 (三)以云计算为手段重新评估档案基础设施 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数据仓库架构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仅仅从存储层面来看,仓储构建者需要面对两个方面的压力:其一,大数据规模急剧增长,现有的共享磁盘难以适应其海量数据的存储。其二,海量的大数据结构非常复杂,现行的以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存储方案难以兼容无模式的非结构化数据。云计算作为大数据时代非常重要的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类问题。而由于不同档案业务之间的硬件需求是不平衡的,不同服务的应用高峰期也较为分散,这就使得存储期与服务器常常会出现空闲时段,如果这种问题长期存在,便是对硬件设施投资的一种浪费。而将云计算融入其中,对整个档案行业的服务器及存储器进行整合,为各级档案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能够有效地节约重复性的设施建设成本,同时,还能够有效免除那些技术能力较弱的档案部门在应对日常运行与维修方面的困难。 (四)注重大数据技术在档案智能检索的运用 不同的档案数据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在海量的档案数字资源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对于用户而言是非常具有难度的,因此,如何从这些海量资源中提炼并挖掘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并且将其以人们很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给用户,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档案智能检索中,能够有效提升传统档案利用服务的流程,让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快速地查询档案资源,对于提升整个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也具有莫大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在新世纪,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的海量信息衍生了巨量的数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资源的收集、存储、挖掘、编辑、检索等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加深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分析,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当下乃至未来档案管理的重要应对策略。 作者:周姝莉 单位: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民俗文化资源开发 一、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环境变迁,地域性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出版作为文化积累的一种有效形式,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走进书店,有关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俗风情旅游类的图书琳琅满目,这是一些地方出版社重视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结果。湖北拥有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具风格的民俗文化,将此类文化资源变为出版资源,可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湖北民俗的方方面面。以孝感的孝文化为例,先后出版的图书包括《董永传说》“孝感(孝南)民俗文化丛书”等。这些图书的出版被著名剧作家沈虹光认为是“抢救民俗文化遗产,功德无量!”可见,开发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就是以编辑出版为手段,以图书为载体,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实现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扩大其传播影响力。 2.增强出版产业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早在20世纪初,中国民俗文化就成为文化出版的一个重要源头,为出版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既有朴实的物质民俗,也有丰富的精神民俗。以《湖北民俗志》为例,它分为劳动生产、经纪商贾、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宗教信仰、医药卫生、民间文学、民间语言、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俗工艺、名胜古迹,共13编,每一编下面又分为若干个大目和子目。对出版业来说,这些类目蕴含着丰富的选题资源,搜集、整理和出版这些资源,可以增加图书选题的多样性,繁荣文化出版市场。另外,即使是相同的出版内容,变换一下出版形式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推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该套丛书以内容广、价格低而受到读者的欢迎。随后,2014年吉林出版集团又推出“流光溢彩的中华民俗文化(彩图版)”系列丛书,将我国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推动“中国元素”走向世界文化市场 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中具有突出的价值。纵观这几年的图书版权贸易,中医、保健类传统文化图书一直是版权输出的主打品种。例如,在2014年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鄂版图书《禅意东方》《新编家庭中医疗法大全》等传统优势类图书与反映现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图书并驾齐驱,成为输出内容题材的主力军。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条件,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元素。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不再局限于某地某人,而是能转化为文化资本进入全球的文化市场[1]。因此,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有助于推动“中国元素”走向世界文化市场。 二、大数据对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影响 1.大数据理念的力量 民俗文化出版利用大数据的关键,是如何从海量的民俗文化资料库中发现价值,寻找隐藏于其中的市场前景,将大数据转化为可向受众传播的知识信息产品。基于大数据的民俗文化出版,不仅可将某些“小众需求”的民俗文化内容推送给特定读者,还可以根据读者需求定制某些特定内容,更好地实现营销与内容相关联。长久以来,我们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重在保护,比如抢救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本土民俗事象等。然而从长远来看,只有将保护与创新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改变了信息的搜集、储存和传播方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市场转化率,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出版机构可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市场预测、选题策划和营销,将大数据转化为出版生产力,从而实现按需出版;另一方面,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来说,大数据为其提供了了解用户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更精准的为公众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 2.大数据技术的支撑 众所周知,大数据的价值在于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对获取最终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开始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信息化存储与开发,建立了很多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无论是出版者还是民俗文化拥有者,都必须明确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存储是开发民俗文化出版资源的基础,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才是资源开发的关键。大数据分析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可视化处理、预测性分析、语义搜索和数据管理等,除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外,普通人一般会选择借助第三方数据分析系统来完成分析任务。例如,“开卷在线(B/S)全渠道数据查询分析系统”,用户通过浏览图书信息及销售数据,即可一站式完成市场信息的调研。该系统为编辑的前期市场调研与选题策划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参考信息,可以启发编辑的选题思路、印证选题的合理性、指导选题的后期策划,还可以通过查看各渠道榜单及不同渠道之间的对比数据,来了解不同渠道的销售特点、消费者的接受态度等[2]。 三、大数据视角下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内容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信息和物质资源[3]。本文所探讨的出版资源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由于民俗文化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有关民俗文化的信息资源非常可观,这里根据湖北省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优势,选择了四种类型的出版资源来展开论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湖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饶的荆楚大地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遗产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近年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名录体系日益完善,理论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湖北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80项(106个项目保护单位)、省级名录312项(466个项目保护单位)、市(州)级名录903项、县级名录2815个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技艺、美术、医药等。较有代表性的有秭归端午节、鄂州雕花剪纸、云梦皮影戏、恩施摆手舞、荆州花鼓戏、大冶石雕、天门糖塑、武当山庙会、嫘祖信俗、潜江草把龙灯、巴东民间历法、松滋烟茶礼俗等,这些非遗资源为文化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图文音像素材。无论是荆楚文化、三国文化,还是屈原、诸葛亮等名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每一项都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都可能成为图书选题的对象。然而目前,出版市场上选题雷同、内容重复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说明文化资源开发能力不足,文化活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市场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对地方出版社来说,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其重要的选题资源,应该用富有创意的内容和形式来展现其独特之美。比如,吉林出版集团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起来,对其深入挖掘和边缘探索,编排出34本“流光溢彩的中华民俗文化(彩图版)系列丛书”,内容涵盖民间节日、饮食、民居、技艺、美术、礼仪、传说、音乐、武术等。 2.民俗文化旅游类出版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与旅游热相对应,旅游类图书也出版市场上大放异彩。根据亚马逊中国2014年11月的数据显示,游记图书是近三年旅游类图书排行榜的榜首。可见,一个地区的旅游升温往往能成为旅游类图书的新宠,比如西藏的骑行热就带动了以西藏为主题的旅游类图书大量问世,出现《慢骑中国》《飞行骑:笨鸡走川藏》等[4]。现在有很多地区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情旅游。此类旅游需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一定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大众对民俗文化信息的需求,出版社在这块领域是可以深入挖掘并有所作为的。湖北被称为“千湖之省”,既有美不胜收的山水风光,也有深厚独特的人文韵味。近十年,湖北103个县市区共诞生了136个文化品牌,包括以“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孝文化之乡”“中国编钟之乡”为代表的20多个国字号文化名城和文化之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更是将8个市(州、林区)的多种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融为一体,诞生了十大核心景区,包含武当山、明显陵、长江三峡、古隆中、荆州古城、昭君故里、曾侯乙墓编钟、龙船调等诸多令人心动的文化旅游符号[5]。这些传统符号或品牌在现代化环境下可以转化为资源优势,以新的载体形态在文化市场发挥新的魅力。 3.少数民族出版资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达28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68%。全省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和蒙古族6个。湖北有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恩施土家苗族是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地和巴土民族文化的诞生地,这里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有吊脚楼、风雨桥等民族建筑,有哭嫁歌、摆手舞等民族歌舞;有南戏、傩戏等地方戏曲以及牛王节、女儿会等民俗事象,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巴土文化资源,不仅是湖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出版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不少出版社以此为选题,打造出多个图书品牌。例如,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先后推出“巴土文化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内容包括巴人源流研究、巴地域研究、长阳名人传略、长阳土司源流研究、土家族撒叶儿嗬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除学术研究性质的出版,少数民族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也有一定的市场。目前,恩施不少学校已把民族民间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如百福司民族小学,每周有一个下午是土家语课程,帮助当地青少年了解土家族的历史文化[6]。作为教育的配套,少数民族语言类教材和教辅资料是出版社的又一突破口。 4.数字化出版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出版业的最大变化在于从图书出版转为基于数据的内容服务。内容服务的前提是出版资源的数字化,以及服务对象的明确化。近几年,数字出版的发展势头迅猛,数字出版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突破了传统出版的时空限制,大大提高了民俗文化传播的效率;第二,它的大容量、便携性等特性扩大了民俗文化的受众面;第三,它将图、文、声、电等多媒体元素融为一体,以非线性的方式丰富了民俗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因此,数字出版是重塑民间民俗文化品牌的重要渠道。湖北不仅有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资源,而且是华中地区数字出版产业的聚集地,拥有国内首个以“打造产业生态”为概念的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还拥有以江通动漫、海豚传媒等为代表的原创动漫等系列文化品牌,这些都是湖北数字出版的文化资源宝库。开发湖北民俗文化数字出版资源,可以湖北已有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用科技手段为其注入创新元素,将传统文化产品的内容优势与数字出版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出版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使传统民俗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例如,荆州云文库(非遗文化)数字出版中心,旨在将荆州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向数字出版方向发展,是民俗文化数字出版资源开发利用的典范。另外,网络文学中也不乏一些表现民俗或民族文化的优秀之作。例如,荣获2010年度“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一等奖的作品——长篇小说《巴方舞者》(曹宗国著),被认为是民族文学中表现土家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精品,该作品后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更名为《巴山旧事》,并参评茅盾文学奖,实现了民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升级。总之,对民俗文化来说,在大数据理念和系统的支撑下,可以把一般性资源变为优质的出版资源,将传统传播模式变为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新模式,从而实现民俗文化新的繁荣和出版市场新的突破。 作者:张炯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质量探析 1大数据时代及其特征 1.1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大数据”一词最初是由欧美国家提出的,正式提出“大数据”清晰概念的是20H年6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所的报告一一《大数据:创新、竞争力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Bigdata:Thenextfrontierforinnovation,Competitionandproductivity)。报告中强调,“数据己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并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世界己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既不是新产品也不是新技术,而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所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但这一现象的出现,却直接促使我们进行创新和变革,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1.2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随着大数据进程的深入,大数据时代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数据容量大且来源广泛大数据一般是指规模在10TB以上的数据量。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数据量,首先是因为各种现代化仪器的广泛运用,使人们能够更快捷、完整地感知更多的事物;其次是因为通信工具的利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克服空间和地域进行联系,特别是机器——机器方式的出现,交流的数据量得以成倍增长;最后是因为集成电路价格大幅度降低,使很多物品都有了智能的成分。(2)数据种类繁多并蕴含巨大价值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种类由过去以直接数据为主导的结构化数据转变为以音频、文档、图档等为主导的非直接数据。由于非直接数据未经过任何的加工处理,使得其所包含的数据和信息并没有发生折损,所以这样的数据中包含着更加巨大的价值。(3)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信息需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大数据对于价值挖掘的重要性,于是,人们的信息需求也变得膨胀起来。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越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挖掘价值的能力越进步。随着信息获取的通道日益增多,对人们来说信息的获取己不再是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获取如此容易,人们转而注重能满足自己个性化需要的信息。 2大数据时代给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带来的影响 2.1会计信息数据呈海量化趋势 企业将从实体销售布点,建营业实体门市经营模式,向利用互联网虚拟门店销售模式转变,苏宁易购,王府井网上商城,成百上千亿的网上交易,如淘宝一个服装网上门店一天的销售量,就可能达到100多万件。海量采购、海量供货、海量结算,体现企业经营交易大数据、海量化。有交易,就有会计信息。这海量的交易数据,会计上如何及时有效地核算存货、往来;如何及时有效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对会计人来说,无宜是会计核算新的革命。 2.2海量交易使会计核算数据来源多元化 企业新经济模式,体现企业经营环境与外部组织的更加协同,交易信息的更加扁平,而结算的信息化要求更加迅捷。淘宝网、易购网,供货不在企业内部,而在实体企业,通过网上采购供货方式;资金结算支付,不在企业内部,而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施。因此,会计信息生成方式已不仅仅依赖于企业内部生成,企业第三方反映海量交易的数据和结算数据采集与交换,成为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重要来源,是会计核算数据重要组成部分。 2.3会计数据处理量大,核算周期要求更短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我们会计核算周期界定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按照海量交易的会计核算要求,以月、季、年的报账方式,显然不符合数据时代交易频繁、数量庞大的特点。网络交易,如果一天不进行会计报账处理,就会产生大量数据堆积,退货的、报损的、交易结算误码的,给会计处理带来的问题,也是成批量的。面对大量交易产生的会计数据,唯一办法就是加快会计核算周期,及时处理产生的所有会计问题。 2.4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会计核算的必然趋势重要工具 应对数据时代交易,会计核算的进一步信息化,显得十分迫切。基于企业闭环建立的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信息化系统、企业会计制度,已难以满足企业互联网时代海量交易的特点。过去企业,一套会计软件,可以解决会计核算问题,现在可能需要的是一个大的会计系统,才能满足会计核算和管理的要求。 3大数据时代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对策 3.1会计人员与信息使用者应实现按需定制 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需要财务报表,也需要报表背后的数字,更多的数据可以让使用者看到企业更多的价值。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一是经过汇总加工后的综合信息,二是这些综合信息背后的明细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下,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信息要改变传统直接数据式的单一接触点模式,要将其发展为“三接触点”模式,即经济业务数据、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知识+行为模式。会计人员不仅要按典型的信息提供流程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还要及时获取信息使用者的行为结果反馈,以对自己提供的信息形式及内容进行调整,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使用者则不仅可以获得会计信息,还可以获得经济业务数据。 3.2推进会计人员与信息使用者协同收集数据的模式 在收集与加工阶段要扩大数据源,不仅收集传统会计流程中会计人员关注的信息,还要将其他能够反映经济业务全貌的信息收集到会计流程中来,其中既应包括直接数据,又应包括非结构化数据。无论是从企业业务部门还是从第三方传来的数据即应包括直接数据,又应包括诸如原始票据、合同、电子邮件、影像资料等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此一来不仅扩大了财务数据的来源,又挖掘了财务数据的深度。另外要将与企业进行交易的第三方纳入到会计流程,提供印证经济业务的信息,强化业务的真实性,丰富数据来源。通过财务上对供应链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管理,企业能够实现财务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在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供应链企业、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壁垒被突破,会计人员利用与外部组织的信息便利,充分集成信息,收集能够反映经济业务全貌的信息,既能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又能对整个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监督资源的配置。 3.3缩短会计核算周期,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储存处理的数据特别多,所以为了能够缩短会计核算周期,一定要引入处理能力特别强的电子计算机。它不仅能够大量的存储我们所需的各种数据,而且及时、准确的对这些数据进行核算处理。将电子计算机运用到会计核算领域,实现会计电算化,打破了以往的人工核算操作的局限性,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具体、更准确的信息,提供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而且,电脑代替人脑更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这不但节约了会计成本,而且使计算机中的数据实现共享,从而减少了核算中的错误,适应了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此3.4提高会计云计算应用,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云计算在近几年兴起并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上,在云计算模式下,企业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普及会计信息化,但云计算的应用要保证其安全性和高效性,对此,企业在选择服务商时必须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慎重选择云会计服务商,同时还要对服务提供商进行评估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另外企业还应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因为当企业实施云会计之后业务流程、机构设置都将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若不能提前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仍然不能快速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化。 4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科技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大数据时代不仅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多元化的有效渠道,而且使得很多社会信息变得更为公开和透明,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于企业而言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机遇在于如果企业能够及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要,调整原有的会计信息核算模式、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多渠道的收集会计信息并做好反馈评价工作,那么企业必定会做出更为明智的未来发展策略、获得更多的客户支持和利润回报,反之,如果企业仍固步自封,满足于过去单纯的会计系统统计会计信息模式不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更会使企业陷于危险的境地,总之,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数据的数量、来源、核算周期以及会计信息化水平等诸多方面,企业要想在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地就必须要适应这几个方面的改变,适时调整会计流程重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作者:温航 沈英 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研究 一、大数据中的新闻传播理念 大数据改变了我们的新闻呈现形态、原有的新闻生产方式以及对新闻的态度,这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久而久之意识形态自然就会变化。于是,新闻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必须具有某种特定思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提出“新媒体的本质就是数据分析。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如果数据被赋予背景,它就成了信息;如果数据能够提炼出规律,它就是知识;如果数据能够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础之上为我们提供正确的决策,它就是资源。”获得的数据量越大,挖掘到的价值就越多。大数据本身的复杂性,已经超越了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本身。大数据思维概括大致有三个纬度:定量思维、相关思维和实验思维。其一是定量思维,大数据的原则是一切数据都可以被采集,一切数据都可以被监测,尽量贴近大众的生活体验,用精确的具体数据来分析时下的新闻事件,赋予其背景就可以提供更多描述性的信息。其二是相关思维,一切数据都存在无限的联系之中。当代社会,新闻传播作为社会群体性沟通的一座桥梁,着眼于微观的数据收集和内容分析,提炼出其中隐含着的规律,就可以通过相对复杂的交互式、动态化的图片和视频等形式来呈现这类新闻,使新闻传播研究主题更丰富且视角更多样化。第三是实验思维,一切数据可以被测试,并且联系消费社会,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决策,形成不可预估的资源。那么新闻传播理念随之变成首先是描述,然后是预测,最后产生定制,以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快乐原则”为宗旨,适应并满足受众的需要,并根据其需要的变化来加以创作,一方面是出自新闻传播自身展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不断创新消费需求的结果。 二、大数据中的新闻传播方法 大数据是大势所趋,它开启了时代转型之门,我们要审时度势,积极主动学习、利用大数据。数据并不完全是客观的,在大数据的大背景下,沿用传统研究方法显然不能解决问题,新闻工作者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寻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继而参与对相关事件发展趋势的预测,让新闻和数据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都指向精确和深度报道的要求。大数据是因为对它的分析使用,才产生和体现它的价值,由于数据的嘈杂,如何分离信息与噪声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方法显然代表一种新的趋势和全新的视野,即基于受众使用和满足的考察中,加强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关注,与先进制作技术接轨,告别静态图表,生动展现新闻事件全貌,这就需要专门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专业传媒技术人才,拥有与之相符合的职业素养,数据并不代表真相,只有有用的信息才是决策的关键所在。所以,大数据时代的新闻生产模式和呈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创新的,新闻传播研究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相应变革,拓宽视野,与大数据的大背景结合起来。 三、结语 大数据的潜力十分巨大,对于新闻传播研究来说,面临时代变化做出积极应对是必不可少的。大数据现在并没有定型,但是从大数据视野下看新闻传播研究,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映,新闻传播是动态的,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尽管难以预测,但大数据也是动态的,其背后存在的逻辑与规律,数据分析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大数据改变了传统观念的新闻生产方式,在数据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无法摆脱数据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打破传统思维,重新来审视当下的新闻传播研究。从根本上说,其内涵侧重于在当今社会所引发的信息方式的变革,数据统计、信息生产和目标精确性已然造成新闻传播理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但海量的数据信息以及数据之间互相关系如何分析处理,同时也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然,在更大的程度上,这也是对新闻工作者专业敏感以及数据加工和处理能力的考验。 作者:邱小璐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电商论文:电商支付平台法律建设论文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概念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指在网络上为电子商务中的买卖双方提供交换中介服务的经营者,它因此而成为电子商务的第三方,享有第三方的权利、履行第三方的义务,承担第三方的法律责任。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①在欧盟《关于电子商务的指令》中称之为“信息社会服务供应商”,其“信息社会服务”的定义为:“通常应特定服务获取者的单独要求,通过电子手段远程提供的一切有偿服务”②;我国一些学者称之为“中介机构”,其定义为:为完成一笔交易,在买方和卖方之间起桥梁作用的各种经济实体。③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特点:一,第三方支付平台所经营的业务由于涉及到资金的转移和保管,除了参与到一般的商务交易中,主要涉及到金融业务;二,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交易中主要负责把控买卖双方的交易进度和交易过程。三,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交易过程中还可以防止买卖双方的欺诈和不公平交易行为,并因此承担违约和侵权责任,同时还可以追究商家的责任。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地位分析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地位,是指法律所确定的作为交易的第三方,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交易过程中角色的不同,可以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地位从两个层次来分析和定位。一是普通的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参与者,纳入到普通的民商法来调整。二是涉及到用户资金的大量往来和一定时期的代管等类似于金融业务,纳入到经济法和金融法来调整。用户资金进入账户后所产生的问题:一、产生的孳息。归属有三种可能:一是用户要求支付款项的孳息;二是根据银行提供的帐户类型是无息帐户或普通帐户,来确定用户的利息是否由银行占有;三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占有了用于临时保管的资金所产生的孳息。第三种情况将受到金融法规的制约和银行业的监管。二、临时保管的往来资金的所有权。 当资金从买方转移至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对资金起到了保管人的作用。该类合同应为特殊保管合同中的消费保管合同,其特征为:一,标的物为可替代物。二,保管物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即保管物的所有权转移于保管人。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用户之间的法律关系。一是民商事法律关系。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用户之间产生合同关系,这种合同关系的内容是提供网络服务。二是委托关系。第三方支付平台基于用户的指示和要求,以用户的名义完成网上支付。三是基金担保关系。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次要功能,将自己定义为网络交易支付的保证人。提供第三方临时保管和交易控制服务,从而在买家确认收到卖家发来的商品前,替买卖双方暂时保管货款的一种服务。并且在后续退货和退款服务中,为买卖双方提供后续服务。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一是商事合作关系。银行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统一接入网关,保证了资金顺利流转。第三方支付平台则作为银行的延伸,在用户和银行之间提供增值服务。二是监督管理关系。银行在允许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入的同时,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负有监督管理责任。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制环境的构建 法制环境构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当事人自治原则;二是政府适当干预原则;三是开放性原则;四是安全性、可靠性原则;五是对责任进行限制原则。金融机构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督:一是明确第三方支付平台服务商及其业务的合法性。二是确保交易资金安全。三是保护客户利益。四是加强风险监管。五是确保数据保密和信息安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主体资格。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权利能力。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是法人,并按照核准制进行登记。第三方支付平台按照服务范围不同,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支付清算组织。第三方支付平台受到其营业范围限制。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行为能力。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其民事权利能力在范围上是一致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要受到其性质、目的范围等限制。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责任能力。承担因侵权行为所致的损害赔偿的责任能力。 总之,我国在第三方支付客户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第三方支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对于消费者交易安全保护、知情权保护和隐私权保护提供了全面保护。但是,我国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规范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一是市场准入门槛过高;二是客户备付金管理规则不完善;三是反洗钱规则还需近一步细化。所以,我国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规范:首先,完善市场准入相关规则。设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成立的核准制度。其次,对于第三方支付的设立,规定明确的资金要求。最后,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退出机制的规定进行完善。实现全面监管时代的第三方支付立法。 作者:马洪鹏 单位: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 电商论文:电商企业的网络信息论文 一、组织声誉相关文献回顾 和芸琴(2012)认为,企业声誉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社会认知的产物,声誉信息的传递也受认知对象固有认知模式的影响。认知理论认为在获得信息时,有人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人则从认知目标本身中探索,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过去行为的参考和当前行为的理解有助于利益相关者重新界定与其相关的企业声誉,当评价者对企业形象的感知和自身的价值观相匹配或者匹配度比较高的时候,他对该企业的声誉评价就是比较好的,而那些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由于破坏性事件的发生将会急剧终止利益相关者对于组织之前的习惯性看法,并最终引发利益相关者的情感反应及组织的声誉威胁。关于组织的声誉管理,学者们主要偏向于声誉管理的手段方面,他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慈善捐赠、行政者外联等手段来提高企业的声誉。由于管理者难以改变危机发生后媒体对企业的评价框架,只能选择根据媒体的相关评价框架制定组织声誉危机管理措施,并且企业在危机发生后通过采取拒绝、减少、重建等危机应对战略,可以改变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在危机中的看法,减少组织因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现有关于企业声誉管理的文献更多关注企业声誉危机发生后的重建及企业自身的声誉管理措施,很少有学者关注危机之前的企业声誉信息传递及声誉保护。本文结合信号理论、认知理论来研究组织声誉的形成与保护问题,提出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路径模型,识别组织声誉危机信息传播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企业声誉危机的事前管理措施。 二、电商企业声誉信息来源 电子商务中,主要依靠网络运行的电子商务市场中消费者在拿到商品之前无法验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商品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然而,消费者虽然无法在购买前直接检查商品,却可以通过企业发出的各种信号间接加以甄别,而声誉就是企业向消费者发出的一种信号,即使消费者根本不熟悉某个企业,他们也可以根据这个企业的声誉做出一定判断。因此电商企业要想管理自身的声誉,必须以网络声誉信息传播为基础,兼之声誉是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特定属性的感知,媒体排名、专家认证将会影响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声誉的印象感知,因此建立与网络媒体良好的关系,对于电商企业的声誉管理是势在必行的。Chen及Dhanasobhon(2007)研究发现在线评论有助于信息在消费者之间的传播,消费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评估网上产品的质量,消除网络消费者对于网上购物的一些顾虑,建立买卖双方的信任。这一研究证明了网络评价对于电商企业的重要性。然而,电商企业网站的在线评论只有当用户产生购买欲望进入网站对产品进行浏览时才能看到,由于商家可以利用好评返现等手段迫使用户对产品进行好评,因此利益相关者在电商网站上获得的声誉信息并不全面。利益相关者要想获得更加全面的企业产品等方面的声誉信息将会选择进入第三方网络媒体,通过网络上传播的声誉信息对产品进行判断。并且,由于利益相关者获取的关于组织声誉方面的信息大多来自于媒体,利益相关者可以从诸如微博、博客等网络媒体获得二手信息,当危机发生时大多数利益相关者将会通过新闻媒体及网络对危机事件加以了解。可见,网络媒体上的组织声誉信息将会对电商企业的声誉产生重大影响。综上所述,大多数电商企业的性质决定用户对企业产品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网络媒体获取的声誉信息实现,而电商企业的声誉信息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因此建立与网络媒体良好的合作关系将有益于电商企业声誉的管理与维护。 三、声誉危机信息传播与保护机制 (一)声誉危机信息传播路径模型基于上述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媒体对负面声誉信息进行传播时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话语权、信息优势群体、认知风格及认知失衡。组织声誉危机信息在媒体中的传播路径如图1所示。个体在与组织进行交易或合作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受到组织的背叛或者遇到产品质量或服务不合格的现象,此时个体将会选择借助网络媒体对自己的遭遇进行,并且当人们感觉受到差的待遇时,作为情感的回馈,人们更倾向于传播那些负面的信息,而有利的信息则被信息传播者隐藏。在企业发生声誉危机后,与声誉相关的危机信息将大量传播,有利的信息将会被掩盖。个体借助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将对组织声誉形成一定的影响造成组织声誉危机。资源依赖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企业A拥有企业B所需要的资源,那么企业A就拥有了控制企业B的权利。企业间的权利不平衡,使得一方可以运用产业间的并购及联盟活动来增强其自身权利。组织声誉不仅来源于被评价组织自身的努力,还有赖于外部评价方正确、有效的感知与评价,是一种存在于组织间的相对概念,企业伙伴关系的构建可以减弱其对环境的依赖。由于信息的借助网络媒体实现,而个体若想成为网络媒体的用户,就必须将自身的一部分利益交由网络媒体来间接控制(尽管有时候是非自愿的),这种控制是潜在的,网络媒体对用户的这种潜在控制即对用户话语权的控制。因此,倘若电商企业可以建立与网络媒体良好的联盟关系,将会减弱企业对于媒体评价的依赖程度,扭转企业对声誉信息传播的被动局面,通过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实现对网络媒体用户话语权的间接控制,进而实现对网络媒体中声誉危机信息传播的控制。根据信号理论,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信息由优势群体向信息劣势群体传播,因此在声誉信息进行传播时,由于人的权威性不同,导致信息后信息得以阅读或再次传播的数量也不同,如果信息的者为知名人士,由于知名人士拥有一些支持者与关注者,那么信息的传播范围将会大大加强,信息传播的效果也将大不相同。这就表明信息的传递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传递者是否是优势群体的影响。信息传递是否会造成企业的声誉危机还受到利益相关者认知风格及其是否会带来认知失衡的影响,当利益相关者通过相关网络媒体看到企业的相关声誉信息时,由于利益相关者认知风格的不同,那些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在看到信息后将会改变其对组织的以往认知,使得认知失衡,并最终影响到其与组织的关系行为,而不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在看到信息时,则不太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认知保持和谐,那么对于组织声誉的影响则不显著。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与网络媒体合作控制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来源,认知风格及其带来的认知失调均不受企业自身的控制,唯一有效的管理手段就是控制信息传播的源头即控制网络媒体用户的话语权,而企业对用户话语权的控制可以通过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实现,企业只要控制好信息传递的源头,企业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就会得到有效控制,进而起到保护企业声誉的作用。 (二)声誉保护机制组织声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而花费二十年建立起来的声誉却可能在五分钟内摧毁,一个组织危机的发生会导致组织声誉的改变,组织过去声誉就不能对其未来行为进行可靠预测,使得组织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意见和信念进行负面的重新评估。倘若组织声誉危机信息在网络上一旦得以大范围的传播,就会使众多利益相关者改变对组织的看法,进而破坏组织声誉。根据前面模型,本文提出电商企业的重要声誉保护机制:话语权机制。电商企业通过与网络媒体的联盟可以实现对利益相关者话语权的间接控制,加之联盟企业的声誉是相互促进、相互破坏的,因此与企业相关的声誉危机信息后,网络媒体将会通过控制相关用户的话语权来减少与之相关的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降低企业危机信息的关注程度,进而起到保护组织声誉的作用。并且由于信息只能从信息优势群体向信息弱势群体传递,因此,网络媒体用户传播力度越高,信息传播越广泛,使得利益相关者对信息关注度越高。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丑闻所涉及议题十分关注时,会对相关信息更敏感、更挑剔、更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这就说明当越多的公众对声誉危机信息关注时,将会使得公众对于声誉危机信息显得更加敏感,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对信息优势群体的相关声誉信息进行屏蔽或删除,这样与企业相关的声誉危机信息就不会广泛地被利益相关者知晓,从而降低利益相关者对声誉危机信息的敏感度。这种方式从根本上阻止了企业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使得企业声誉面临危机的机会减小。 四、案例分析———以阿里巴巴为例 (一)研究方法方法选择。由于本研究要回答的是“如何”的问题,因此文章采用的案例研究方法是合适的。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的目的包括理论检验和理论构建两种。由于现有文献还不能详细解释我们提出的研究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借助案例对防护措施进行检验分析。首先我们明确了研究问题“电商企业如何改善声誉危机的管理”,从而避免了大量数据被“淹没”。其次,除了可以直接从研究问题推断出的变量外,我们并没有对其他变量进行事前指定。最后,作为可以构建理论的案例,我们会在尽量避免特定概念之间的关系或命题的基础上对已有文献进行借鉴。案例选择。研究的案例是中国只存在于线上交易平台的电商企业阿里巴巴集团。选择电商企业是因为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据调查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5.66万亿元,比上年度增长30.1%,并且中国网络购物发展较快,据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中旬,我国网络购物用户数量达到3.32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2962万人,同比增长率为9.8%。除此之外,电商企业与传统企业运营方式具有本质上的差异,网络媒体危机信息的传播起到决定性作用。选择阿里巴巴集团是因为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平台的领军者,其业务涉及电子商务的各个方面,包括在线交易平台、网上商城、第三方支付平台、生活服务社区、在线商务管理软件服务平台等,庞大的产业链使得阿里巴巴具有典型性,因此通过对阿里巴巴进行案例研究对于同样涉及此类相同业务的电商企业具有借鉴意义,对阿里巴巴声誉危机管理措施的研究对于其他的电商企业则具有可效仿性。表1总结了阿里巴巴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声誉危机相关事件。阿里巴巴创始者马云自1999年创建阿里巴巴集团以来就以客户至上、员工至上、股东至上作为企业的价值观。然而2009年、2010年商家的欺诈行为,2011年企业公告近100名企业员工合谋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则对企业一直以来所遵循的价值观造成强烈的打击,媒体上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对企业的声誉形成了恶劣的影响。而反观2014年的两起危机事件:电商平台漏洞的存在及天猫假货名单的披露则并未得到大量媒体的广泛传播,企业声誉影响不显著。数据收集。为了对研究现象进行多视角的描述,我们使用多种来源数据对现象进行分析。此外,多种来源数据的使用还可以使得研究者能“三角验证”不同证据,提高研究信度和效度。由于大多企业管理者并不愿意透露企业的相关声誉危机事件,并且考虑到电商企业声誉危机事件的传播主要借助于网络媒体传播这些因素。本研究主要借助于收集多种来源的公共数据,包括媒体报道及期刊论文。数据分析。为了更好地对电商企业入驻网络媒体前后的声誉危机事件对企业声誉危机的影响作用,本文对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前后企业的相关危机事件进行了全面汇总。由于以前年度的相关声誉危机事件在新浪微博上已经不可见,因此我们将借助于一些相关的期刊论文及其他的网络媒体报道数据的收集对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而于今年发生的两件声誉危机事件由于都在近期发生,因此,我们将通过新浪微博的检索及其他网络媒体的报道对企业声誉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研究发现根据2013年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占据18%的股权这一事件的发生时间,我们将阿里巴巴的声誉危机事件分成了两个阶段。2013年前阿里巴巴声誉危机保护措施我们称之为声誉重建,与之相对应的2013年后阿里巴巴的声誉危机保护措施我们称之为声誉危机的事前防护机制。声誉重建。危机事件的发生使得企业以前年度的声誉变得对其企业未来的行为不再具有预测作用。2009—2011年阿里巴巴发生的声誉危机事件通过各大媒体迅速传播,阿里巴巴的声誉受到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股价下跌、企业销售额减少等。而阿里巴巴在企业发生了相关声誉危机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声誉重建措施:企业CEO、COO的引咎辞职并向利益相关者道歉;对涉及欺诈的2326家中国供应商做关闭处理,并拿出170万美元进行赔偿,同时使用10亿诚信保证金,建立了中国首个“小企业商业信用体系”;使用权威第三方对其的认可为企业的危机传播进行造势等。阿里巴巴所采取的这一系列声誉重建措施使得利益相关者感受到了企业的诚意,使得危机事件发生后其声誉危机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但是这些措施却仍旧未能阻止企业遭受声誉危机,企业声誉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坏。 声誉危机事前防护。2013年阿里巴巴对新浪微博入股,拥有了控制声誉危机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实现了企业对新浪微博这一网络媒体上用户话语权的控制,这使得阿里巴巴可以对存在于新浪微博上的相关声誉信息进行选择、评估、删除,而这一入股行为将使得阿里巴巴的相关声誉危机事件在新浪微博上的传播受到控制。2014年外国媒体关于阿里巴巴平台漏洞的报道及中国工商总局对天猫涉假产品的报道都在其他媒体上有相应的报道,然而中国最大的网络社交平台新浪微博,除了在天猫涉假新闻被爆出后,天猫官方微博对其涉假新闻进行承认并提出相应治理手段外,新浪微博的其他加V用户(信息传播优势群体)对这些声誉危机事件鲜有转发及评论,并且我们发现在其热门微博及热门话题上面也并没有出现“阿里巴巴平台漏洞”及“天猫涉假”相关字眼。而反观阿里巴巴推出的其他相关活动,诸如“双十一”、“双十二”、“领防寒保暖费”等活动均在活动推出不到一个小时后都占据了热门微博及热门话题的头条,这一现象不难说明在阿里巴巴的相关声誉危机事件发生后,阿里巴巴通过对新浪微博的控制实现了对用户话语权的间接控制,使得存在于新浪微博上的信息优势群体的话语权受到限制,而又由于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方向性,只能从信息优势群体向信息弱势群体传播,因此与之相关的声誉危机事件将不会在新浪微博这一最大的国内社交网站上进行广泛传播,使得阿里巴巴的声誉危机得到了事前防护的作用。我们的声誉危机事前防护机制———话语权机制的效果也进一步通过阿里巴巴对新浪微博用户话语权的控制效果得到了验证。 然而,阿里巴巴除了对国内新浪微博这一网络媒体进行控制之外,并没有对其他网络媒体形成控制,阿里巴巴的相关声誉危机信息仍旧在其他网络媒体上进行广泛的传播,通过新浪微博对阿里巴巴危机事件传播的结果来看,倘若阿里巴巴可以形成对网络媒体的全面控制,那么网络媒体用户的话语权都将受到阿里巴巴的间接控制,我们可以据此推断阿里巴巴的声誉危机信息传播将受到阻碍,企业将不会发生声誉危机,实现阿里巴巴声誉危机事前防护的目的。 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不仅可以作为获取多样资源的途径,还可以作为传递社会地位的信号。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家认为企业社会关系的建立是比广告更有效的声誉形成战略。因此,我们认为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本身就是一种声誉危机的事前管理,但是由于声誉危机的事前管理是一种新的声誉管理方式,并没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很难对这两种事前管理方法对声誉起到的保护效果作比较,这就使得企业声誉危机的事前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在理论上继续探索并总结实践经验及教训。 作者:刘明霞申驰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电商论文:电商企业信息传播论文 一、组织声誉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企业声誉的概念引用最多的是Fombrun和Rindova(1996)的界定,他们认为企业声誉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过去的行为及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等能力所形成的看法的综合体现[2]。而如何促进更多的利益相关者逐步形成对企业正面评价并能不断巩固与提升,则成为企业声誉管理担负的使命[3]。以往文献对声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声誉的前因及后果分析、声誉的测量模型及声誉管理这三个方面。关于声誉的前因,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影响声誉的前因有社会责任[4-6]、媒体排名[1,5,7],中介机构认证[8-9]、财务绩效[5,10-11]、可信度[12-14]等。除上述影响因素外,有学者发现声誉还受到沟通与信息传播及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认知等因素的影响。Brammer及Pavelin(2006)提出,企业当前的声誉是由利益相关者获得的有关其行为的信号决定的,而信号可以通过企业直接获得,也可以通过其他信息渠道获得[5]。声誉的传播扩散性[3],使得相关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及媒体报道获取的相关声誉信息对组织进行评价[1],而互联网则可以使这些声誉信息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15]。斯彭斯(1973)在对市场信号及信号传递进行研究时发现市场中的“信号传递”是从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传递给处于信息劣势的个体的[16]。这些研究成果说明电商企业的组织声誉信息主要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并且声誉信息的传递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而不是随意进行的。和芸琴(2012)认为,企业声誉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社会认知的产物,声誉信息的传递也受认知对象固有认知模式的影响。认知理论认为在获得信息时,有人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人则从认知目标本身中探索,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17]。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过去行为的参考和当前行为的理解有助于利益相关者重新界定与其相关的企业声誉,当评价者对企业形象的感知和自身的价值观相匹配或者匹配度比较高的时候,他对该企业的声誉评价就是比较好的[3],而那些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由于破坏性事件的发生将会急剧终止利益相关者对于组织之前的习惯性看法[18],并最终引发利益相关者的情感反应及组织的声誉威胁[15]。关于组织的声誉管理,学者们主要偏向于声誉管理的手段方面,他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慈善捐赠、行政者外联等手段来提高企业的声誉[4]。由于管理者难以改变危机发生后媒体对企业的评价框架,只能选择根据媒体的相关评价框架制定组织声誉危机管理措施,并且企业在危机发生后通过采取拒绝、减少、重建等危机应对战略,可以改变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在危机中的看法,减少组织因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15]。综上所述,现有关于企业声誉管理的文献更多关注企业声誉危机发生后的重建及企业自身的声誉管理措施,很少有学者关注危机之前的企业声誉信息传递及声誉保护。本文结合信号理论、认知理论来研究组织声誉的形成与保护问题,提出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路径模型,识别组织声誉危机信息传播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企业声誉危机的事前管理措施。 二、电商企业声誉信息来源 电子商务中,主要依靠网络运行的电子商务市场中消费者在拿到商品之前无法验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商品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19]。然而,消费者虽然无法在购买前直接检查商品,却可以通过企业发出的各种信号间接加以甄别,而声誉就是企业向消费者发出的一种信号,即使消费者根本不熟悉某个企业,他们也可以根据这个企业的声誉做出一定判断[20]。因此电商企业要想管理自身的声誉,必须以网络声誉信息传播为基础,兼之声誉是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特定属性的感知,媒体排名、专家认证将会影响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声誉的印象感知[8],因此建立与网络媒体良好的关系,对于电商企业的声誉管理是势在必行的。Chen及Dhanasobhon(2007)研究发现在线评论有助于信息在消费者之间的传播,消费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评估网上产品的质量,消除网络消费者对于网上购物的一些顾虑,建立买卖双方的信任。这一研究证明了网络评价对于电商企业的重要性[21]。然而,电商企业网站的在线评论只有当用户产生购买欲望进入网站对产品进行浏览时才能看到,由于商家可以利用好评返现等手段迫使用户对产品进行好评,因此利益相关者在电商网站上获得的声誉信息并不全面。利益相关者要想获得更加全面的企业产品等方面的声誉信息将会选择进入第三方网络媒体,通过网络上传播的声誉信息对产品进行判断。并且,由于利益相关者获取的关于组织声誉方面的信息大多来自于媒体,利益相关者可以从诸如微博、博客等网络媒体获得二手信息,当危机发生时大多数利益相关者将会通过新闻媒体及网络对危机事件加以了解[22]。可见,网络媒体上的组织声誉信息将会对电商企业的声誉产生重大影响。综上所述,大多数电商企业的性质决定用户对企业产品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网络媒体获取的声誉信息实现,而电商企业的声誉信息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因此建立与网络媒体良好的合作关系将有益于电商企业声誉的管理与维护。 三、声誉危机信息传播与保护机制 (一)声誉危机信息传播路径模型基于上述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媒体对负面声誉信息进行传播时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话语权、信息优势群体、认知风格及认知失衡。组织声誉危机信息在媒体中的传播路径如图1所示。个体在与组织进行交易或合作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受到组织的背叛或者遇到产品质量或服务不合格的现象,此时个体将会选择借助网络媒体对自己的遭遇进行,并且当人们感觉受到差的待遇时,作为情感的回馈,人们更倾向于传播那些负面的信息[23],而有利的信息则被信息传播者隐藏。在企业发生声誉危机后,与声誉相关的危机信息将大量传播,有利的信息将会被掩盖。个体借助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将对组织声誉形成一定的影响造成组织声誉危机。资源依赖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企业A拥有企业B所需要的资源,那么企业A就拥有了控制企业B的权利[24]。企业间的权利不平衡,使得一方可以运用产业间的并购及联盟活动来增强其自身权利[25]。组织声誉不仅来源于被评价组织自身的努力,还有赖于外部评价方正确、有效的感知与评价,是一种存在于组织间的相对概念[1],企业伙伴关系的构建可以减弱其对环境的依赖[26]。由于信息的借助网络媒体实现,而个体若想成为网络媒体的用户,就必须将自身的一部分利益交由网络媒体来间接控制(尽管有时候是非自愿的),这种控制是潜在的,网络媒体对用户的这种潜在控制即对用户话语权的控制。因此,倘若电商企业可以建立与网络媒体良好的联盟关系,将会减弱企业对于媒体评价的依赖程度,扭转企业对声誉信息传播的被动局面,通过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实现对网络媒体用户话语权的间接控制,进而实现对网络媒体中声誉危机信息传播的控制。根据信号理论,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信息由优势群体向信息劣势群体传播[16],因此在声誉信息进行传播时,由于人的权威性不同,导致信息后信息得以阅读或再次传播的数量也不同,如果信息的者为知名人士,由于知名人士拥有一些支持者与关注者,那么信息的传播范围将会大大加强,信息传播的效果也将大不相同。这就表明信息的传递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传递者是否是优势群体的影响。信息传递是否会造成企业的声誉危机还受到利益相关者认知风格及其是否会带来认知失衡的影响,当利益相关者通过相关网络媒体看到企业的相关声誉信息时,由于利益相关者认知风格的不同,那些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在看到信息后将会改变其对组织的以往认知,使得认知失衡,并最终影响到其与组织的关系行为[18],而不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在看到信息时,则不太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认知保持和谐,那么对于组织声誉的影响则不显著。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与网络媒体合作控制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来源,认知风格及其带来的认知失调均不受企业自身的控制,唯一有效的管理手段就是控制信息传播的源头即控制网络媒体用户的话语权,而企业对用户话语权的控制可以通过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实现,企业只要控制好信息传递的源头,企业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就会得到有效控制,进而起到保护企业声誉的作用。 (二)声誉保护机制组织声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而花费二十年建立起来的声誉却可能在五分钟内摧毁[14],一个组织危机的发生会导致组织声誉的改变,组织过去声誉就不能对其未来行为进行可靠预测,使得组织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意见和信念进行负面的重新评估[27]。倘若组织声誉危机信息在网络上一旦得以大范围的传播,就会使众多利益相关者改变对组织的看法,进而破坏组织声誉。根据前面模型,本文提出电商企业的重要声誉保护机制:话语权机制。电商企业通过与网络媒体的联盟可以实现对利益相关者话语权的间接控制,加之联盟企业的声誉是相互促进、相互破坏的,因此与企业相关的声誉危机信息后,网络媒体将会通过控制相关用户的话语权来减少与之相关的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降低企业危机信息的关注程度,进而起到保护组织声誉的作用。并且由于信息只能从信息优势群体向信息弱势群体传递,因此,网络媒体用户传播力度越高,信息传播越广泛,使得利益相关者对信息关注度越高。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丑闻所涉及议题十分关注时,会对相关信息更敏感、更挑剔、更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6],这就说明当越多的公众对声誉危机信息关注时,将会使得公众对于声誉危机信息显得更加敏感,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对信息优势群体的相关声誉信息进行屏蔽或删除,这样与企业相关的声誉危机信息就不会广泛地被利益相关者知晓,从而降低利益相关者对声誉危机信息的敏感度。这种方式从根本上阻止了企业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使得企业声誉面临危机的机会减小。 四、案例分析———以阿里巴巴为例 方法选择。由于本研究要回答的是“如何”的问题,因此文章采用的案例研究方法是合适的[28-30]。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的目的包括理论检验和理论构建两种[30]。由于现有文献还不能详细解释我们提出的研究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借助案例对防护措施进行检验分析。首先我们明确了研究问题“电商企业如何改善声誉危机的管理”,从而避免了大量数据被“淹没”[29]。其次,除了可以直接从研究问题推断出的变量外,我们并没有对其他变量进行事前指定。最后,作为可以构建理论的案例,我们会在尽量避免特定概念之间的关系或命题的基础上对已有文献进行借鉴。案例选择。研究的案例是中国只存在于线上交易平台的电商企业阿里巴巴集团。选择电商企业是因为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据调查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5.66万亿元,比上年度增长30.1%,并且中国网络购物发展较快,据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中旬,我国网络购物用户数量达到3.32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2962万人,同比增长率为9.8%。除此之外,电商企业与传统企业运营方式具有本质上的差异,网络媒体危机信息的传播起到决定性作用。选择阿里巴巴集团是因为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平台的领军者[31],其业务涉及电子商务的各个方面,包括在线交易平台、网上商城、第三方支付平台、生活服务社区、在线商务管理软件服务平台等,庞大的产业链使得阿里巴巴具有典型性,因此通过对阿里巴巴进行案例研究对于同样涉及此类相同业务的电商企业具有借鉴意义,对阿里巴巴声誉危机管理措施的研究对于其他的电商企业则具有可效仿性。表1总结了阿里巴巴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声誉危机相关事件。阿里巴巴创始者马云自1999年创建阿里巴巴集团以来就以客户至上、员工至上、股东至上作为企业的价值观[32]。然而2009年、2010年商家的欺诈行为,2011年企业公告近100名企业员工合谋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则对企业一直以来所遵循的价值观造成强烈的打击,媒体上声誉危机信息的传播对企业的声誉形成了恶劣的影响。而反观2014年的两起危机事件:电商平台漏洞的存在及天猫假货名单的披露则并未得到大量媒体的广泛传播,企业声誉影响不显著。 作者:刘明霞申驰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电商论文:基于工作岗位的电商物流管理论文 1电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1.1电商物流企业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对32家电商物流企业实地调研发现:①目前电商物流企业对不同类型人才需求如下:高层战略型人才需求为15.7%,管理运营型人才需求为7.64%,技能实操型人才需求为76.66%。其中技能实操型人才培养正是高职培养的基本方向和目标,管理型人才培养则是高职院校在学生经过一定的工作锻炼和积累后所要达到的高级目标。②电商物流岗位群主要包括:网络营销员、O2O门店业务员、仓储运营人员(仓库管理员、分拣操作员、包装操作员、叉车操作员、质押监管员)、运输调度员、客服、厂商采购员、数据分析员、系统操作员、单证文员等。③电商物流企业一般要求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特别强调计算机应用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对于现代化物流设备的操作能力,熟练掌握条码技术、RF、EDI等。对于有海外业务的企业还需要有相关的英语能力,报关、报检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1.2电商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高职院校,只有在准确定位电商物流企业的辐射范围和专业化功能的基础上,研究电商物流企业的基础岗位设置,并根据电商物流企业基础岗位的设置研究人才需求,按需制定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方式、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为电商物流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从而促进电商物流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并为电商物流企业的人才储备做出贡献。因此,电商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服务电子商务、电商物流等行业,培养熟悉电商物流的平台建设、系统操作、网络营销、网上交易,以及满足电商物流企业前期厂商采购,后期物流仓储、配送、加工、包装、供应链管理的需要,具备信息采集、信息分析、数据处理能力,既了解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和流程,又能通过物流专业知识解决电商物流仓储配送运输等问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电商物流岗位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根据企业调研,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在电商物流企业主要从事网络营销、门店业务员、采购员、仓管员、信息员、调度员等工作岗位,针对这些岗位,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如下表:专业课程中《物流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采购管理》、《电子商务实务》、《电商数据分析》、《物流信息技术》等六门课程为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实训课程除了运输、仓储配送、电商、ITMC、ERP、订单生产模拟操作等,还可以将各类物流技能赛项作为实训课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训既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也要通过联合办学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轮岗、顶岗实习,使学生能更充分的了解专业,了解企业所需和企业实际操作流程,缩短上岗培训时间,为企业更加顺畅地提供相关人才。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为:大一开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大二开设专业核心课,校内实训课程;大三上学期开设《物流服务与营销》、《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大三下学期进行校外实习。物流师、电子商务师、中国条码技术资格、助理采购师、计算机二级、英语三级等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进行。师资方面以专任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专任教师要求具有双师资格,要有较强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科研能力。专任教师要在寒暑假深入一线下企业顶岗工作,在工作中着重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为企业解决问题,也为教学收集丰富的素材,改变原有教学与企业工作实际相脱节的问题。目前电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大多对于电商物流针对性不强,还是较为宽泛的物流教材或者电子商务教材,尤其缺乏针对高职院校的电商数据分析等课程教材,因此电商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 面对电商物流企业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三高三新的独有特点,必须基于工作岗位对高职电商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才能培养出符合电商物流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作者:王亚男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物流学院 电商论文:基于价格战的电商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 一、电商价格战的本质与危害 电商企业进行的价格战,究其本质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时间短、战略水平低、电商竞争失序的投影,具有十分严重的危害性。价格战能够给企业带来量(规模)的提升,但很难带来质(效益)的提高,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价格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企业为了提升企业市场地位,维护企业市场份额;二是提升企业交易规模;三是维护企业形象。价格战对企业的影响一方面是容易使企业虚胖,大而不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大而不强,利润积累有限,严重影响企业未来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从起步到发展,至今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而发展速度却令人惊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特征的新时代新环境,使除了新型的电子商务企业外,许多传统行业也都纷纷加入电子商务,快速转变成为电子商务企业,以适应市场转型中时代的发展。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当前电商企业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电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激烈角逐,为“做大”而不惜降低价格、吸引消费者眼球。此外,电商企业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误区,认为“对于标准化商品来说,价格是唯一利器,谁的价格低,用户就买谁的,这个方面不要祈求用户有忠诚度”,这种思想和倾向会带来以下三种危害: 1.消费者丧失对电商企业的信任感和忠诚度一定程度的价格战能对消费产生巨大的刺激,但是过度价格战却是弊端很多:从2010年至2014年,电商企业价格战日益演变为混战,使得行业中各种不规范的现象比比皆是,如:物流滞后、虚标价格、未完全履行价格承诺等现象,有的甚至涉嫌价格欺诈,令消费者失望的同时也引发了供应商和传统经销商对电商企业的不满,极大降低了消费者对电商企业的信任感和忠诚度。 2.无序竞争必将导致整个电商企业零售行业不能健康成长在电商企业价格战中,京东、易迅、苏宁易购、国美在线、当当网等无一不被卷入其中,为了搏出位吸引眼球,在微博上相互贬损,有些竟然采用水军,通过恶意差评等,给竞争对手抹黑,电商企业正朝着恶性竞争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去。如果放任这样的现象不管,电商企业未来很可能加剧无序竞争,不仅会让我国好不容易才成气候的线上零售溃灭,也会影响到整个电商零售行业的健康成长。 3.价格与价值严重失衡,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病态发展成本是价格构成的主体。价格战会使定价策略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无视成本主体地位,使供应商无利甚至亏损,后续发展乏力。如果电商企业长期搞低价销售,利润必然会减少,相应地在产品质量、管理、物流等领域的投入也会减少,致使发展后劲不足,进一步影响电商企业经营,使它们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 二、电商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方法和对策 任何事情都有自身的成长节奏和发展规律,电商企业也不例外,在价格战硝烟尚未散去的时候,电商企业必须静心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下一轮战争来临之前修炼内功、打好基础,提升服务水平,用综合优质服务比拼来赢取消费者的芳心。 1.提供综合优质服务来赢取消费者如果说价格竞争是电商竞争的初级阶段,那么服务竞争则是电商竞争的高级阶段,无论是平台化电商企业,代运营服务电商企业,还是自创品牌电商企业,都必须把服务放在第一位,比如:网站界面友好,客服快速响应、服务态度好;用户购物体验好,支付方便,配送及时,包装整洁,交付体验良好;七天无理由退换等等。此外,还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如赠送礼物、致消费者的一封信、超速物流等等。随着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电商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多,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也会越来越全面,消费者的选择也会随之增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电商企业的忠诚度和粘性,只有提供精益求精服务的电商企业,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赖。 2.完善物流、降低成本、推进渠道建设在电子商务的交易环节中,信息流、资金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而最难实现的环节就是物流。在一、二线城市物流环境成熟度较高,三、四线城市物流条件相对落后,配送质量和效率不高,服务质量较低。电商企业在打基础,炼内功的时候,必须把完善物流、降低成本、推进渠道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根据自己企业和产品的实际,选择符合自己的方式。比如:有实力的电商企业(京东商城)可以自建物流体系,中小电商企业可以利用在三、四线城市中不同行业的销售商出现闲置的或利用率不高的店铺、仓库设施和富余人员,以及在未成熟和低效益的社区活动中心以及居委会、街道办的空置设置和富余用工人员,建立自己的点和面,解决三、四线城市物流配送,完善自己的物流体系,降低成本,推进渠道建设。 3.利用数据挖掘消费并对其精准定位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客户精准定位就越发重要。利用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提升电商企业竞争力,是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务的重要利器。一直以来,传统商务把消费者行为视为“黑匣子”,洞察消费者的购买心理,预测消费者购买行为,这是传统企业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电子商务企业却可以利用数据实现这一梦想。数据加工和组合、数据拼图等技术能运用已知的数据来寻找未知的谜底,拼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轨迹,寻找消费者再次购买的依据,得到消费者的购买喜好等信息,对消费者进行精准定位。此外,电商企业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等技术,获取竞争对手的数据,以作为调整营销策略和产品定位的参考依据。因此,电商企业要想赢得竞争,必须重视大数据架构,塑立大数据拼图精神,实现大数据多样性的商业价值。 4.关注互联网发展趋势,在发展中创新和求变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迅猛,电商企业要关注互联网和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创新理念和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2011年社交化电子商务出现,利用社交购物、优惠券、私人销售、社会愿望清单、评论和评级等社交功能完成企业营销、推广和商品的最终销售;2013年O2O电子商务急速发展,商家通过免费开网店将商家信息、商品信息等展现给消费者,消费者在线上进行筛选服务并支付,线下进行消费验证和消费体验。这些新的营销方式都让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因此,电商企业要洞察整个行业趋势和走向,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关注互联网和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在发展中创新和求变。 作者:谈奕单位: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电商论文:电商经济运行的电力市场论文 1期货交易市场与现货交易市场 发电侧电力市场的交易按时间可分为期货交易、现货交易、实时交易(实时电力电量平衡)3种模式。期货交易是一个过程,指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交割的电网企业与大容量的发电企业的合同。事实上,电力交易包括期货合约和长期合约,期货市场与商品期货合约的流通代表着高度完善的市场形态,为建立规范的电力期货市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与此相反,长期合约并不需要规范电力期货市场[2],只要有当事人签署的合同,简单而实用,这是目前电力期货市场的主要途径。在未来,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长期合约的比例将逐步减少最终由期货合约取代。现货交易更接近于实际运行时间(1天或1h后),发电企业可以根据负荷预测和电网运行实现更加准确的交易[3]。在现货交易市场中,各发电机组采取竞价上网的方式,每台发电机组向电力交易中心提供线性、非降现货电量竞价函数。由于现货交易市场的结算电价为系统边际电价,因此发电机组参与现货电量竞价的电价应低于或等于系统边际电价λs(t)。对于成功竞价的发电机组i,其对应时段的现货交易上网电量表达式如下。 2发电成本分析 发电成本包括燃料费、管理费、检修费和发展费。参与竞价的单位可以是机组、发电厂或发电公司,竞价的周期可以是年、月、日或小时。下面先研究单时段发电成本曲线,包括二次成本曲线和线性成本两种情况。通常认为发电成本是发电功率的二次函数,即对发电公司(或发电厂、发电机组)i,设发电功率P在短时间(如1h)内恒定不变,则1h内该发电公司的发电成本Ci与发电功率Pi间有如下的二次函数关系。 3竞争性报价策略及其最优算法 发电厂进行竞争性报价的策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种[4]。1)基于预测市场出清价(MCP)的竞争性报价方法如果一个发电厂可以准确预测MCP,那么只要报出稍微低于MCP的价格即可获利。由于在大多数电力市场中可供查询的公开数据十分有限,因而十分精确地预测MCP比较困难。2)基于预测其他竞争对手报价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对整个市场中所有竞争对手的报价策略和费用函数的各项参数进行预测,然后利用概率论或者模糊数学的方法得到报价方案。3)基于遗传算法(GA)的竞争性报价方法这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报价方法。电力市场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竞争市场,而是一个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遗传算法是经济学上研究寡头垄断市场常用的工具之一,是专门研究两个及两个以上有利益冲突的个体,在有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各自优化决策的理论。因此,用遗传算法来研究电力市场主体的行为应该是很合适的。 4遗传算法在竞价策略分析中的应用 近年来,新出现的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电力工业领域。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群体遗传学的随机、迭代、进化和并行搜索的算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可并行性、全局最优性、不依赖问题模型的特性,以及计算简单等优点。遗传算法应用在竞价策略中,是允许发电企业直接测试市场报价策略的一般假设,但要基于一定的前提条件。例如,先假设机组容量和系统结算价格相关的拍卖利润,并进一步假设前者是同时与表单关联,并测试了大量可能的交易规则,从中搜索出有利的投标策略。遗传算法仅需要很少的信息,其高效、灵活的特性对竞价策略的分析将是非常有效的。 4.1利润函数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火力发电企业竞价决策模型,其目标函数是单个报价时段单个机组利润的最大化。 4.2算法寻优遗传算法的优化过程可以理解为: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电力企业,根据市场出清价格预测未来期间的接收或释放电能最优化,同时要满足约束条件的限制,通过对目标函数评价其优劣的市场信息。第一步:参数编码让该单元的运行周期为24h,每1周期被分成48个时隙。考虑到实际需要和减少计算时间,可以合并几个小时的时隙。据市场交易规则,相应地每个周期产生4~10个报价,即初始报价程序。第二步:生成初始报价方案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系统边际价格预测区间来控制其误差范围,以满足涡轮机技术条件下的限制。可以将基础报价员的报价心理分为冒险型、中性型和保守型三种类型,构建了初始报价方案。第三步:适应度函数在投标约束时,引入惩罚函数的影响。如果目标函数值较大时,如果少量的违反约束,那么解决方案是好的,需要相应的程序应给予大量引用的适应值。第四步:遗传操作选择算子,采用排序适应函数的方法,将同一代群体小的M个染色体按适应度函数值从小到大排列,记为1至m。直接取分布概率为。 5结语 电力市场环境下,电能交易价格的高度不确定性给发电商带来了很大的交易风险。因此,制订合理的交易策略,合理的分配电能市场和双边合同市场交易份额有助于发电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交易目标。但电力市场的实施,必须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着重发展电力市场的竞价自由化。 作者:袁毅张鑫单位:上海市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力通信有限公司 电商论文:品牌服装电商营销策略论文 1现有营销策略利弊分析 1.1“平价”策略的利与弊网购蓬勃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价格优势,以虚拟网为平台,减少了实体店铺的租金、人员等费用,相对于线下的实体店,线上产品自然就有了价格上的优势。多数消费者也正是为了追求高性价比,才舍弃实体店铺而选择网购。而韩都衣舍正是在保证品牌质量的前提下价格较为亲民,并以此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目前,韩都衣舍服装品牌价格较为亲民,100~300元较多,个别品牌产品价格在500元左右,但总体来说较为“平价”。但随着中国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中产阶级的追逐,中国大众“轻奢主义”开始泛滥,25~40岁之间的白领中产阶级不同于传统的中产阶级,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审美与文化品位,也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对于韩都衣舍来说,要抓住这部分购买力极强的中产阶级,就必须在产品质量与价格上做文章,从而迎合中产阶级的购买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1.2渠道策略的利与弊目前,韩都衣舍主要的营销渠道就是网络线上营销,拥有韩都衣舍自己的网站,并在淘宝网平台上拥有官网,网站设计精美,年轻时尚,凸显了韩风个性,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另外,网站设计功能齐全,品牌故事、会员活动、一键购物等应用尽有,使用方便快捷,官网成本较低,而且深入淘宝平台,效果较好。但有一部分的网民不接受在网上购买服装,尤其是对衣服颇有要求的女性,比起网购来,她们更喜欢逛实体店。实体店表面看来只是销售终端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却能强有力地树立品牌形象,因此,作为韩都衣舍来说,能否转做一部分线下销售,也是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2品牌电商运营策略的几点建议 2.1提升品牌形象内涵建设 “没空去韩国,就来韩都衣舍”的口号,让更多消费者认识了韩都衣舍,但其更多的只是韩风产品的销售,缺乏品牌内涵的建设与输出。随着“多品牌运营模式”启动,韩都衣舍如何在更多的品牌集群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打造品牌核心价值观,构建品牌内涵与文化则显得至关重要。 2.1.1构建品牌形象与战略韩都衣舍品牌定位于“韩风快时尚”,品牌定位虽然明确,但缺乏鲜明的品牌形象代言人与代言广告等,虽然韩都衣舍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但缺乏直观的品牌形象领导者,品牌发展受限。近日,有传言说韩都衣舍已经邀请到全智贤代言产品,无疑韩国明星的代言与强大的影响力,将迅速提升品牌地位,在韩粉影响力中迅速提升。同时,也加快了韩都衣舍由二三线品牌向一线品牌迈进的步伐。 2.1.2打造品牌核心价值与内涵品牌不仅是品牌形象与代言人,品牌真正屹立不倒的根基是品牌核心价值与内涵。众所周知,Prada代表一个绝对强悍的女人,安娜苏则代表一个温柔如水的公主。韩都衣舍代表的是一种时尚的、简约的、小资的生活方式。但是韩都衣舍的境界却显得不够,缺乏一种尊贵的感觉。因此,韩都衣舍品牌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与文化积淀,提升品牌尊贵感,强调品牌低端价格、高端个性以及高傲的尊贵感。 2.2线上+线下,O2O多元营销 秋水伊人凭借网上的影响力迅速在线下开设实体店,线上线下同步运营,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韩都衣舍还没有开启线下模式,缺乏线下实体品牌形象展示,实际上,实体店是品牌实力与个性最好的展示平台,给予消费者最强有力的暗示。繁华的地段、时尚的装修、精致的布局、鲜明的品牌形象、热情周到的服务都将是展示品牌的最好手段,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更直观的感觉与暗示,从而也让消费者对网络上的展示有了直观深刻的记忆。因此,随着韩都衣舍品牌的扩展与发展,抽调一部分精力转作线下营销未尝不可,同时,是否可以尝试进行O2O模式营销,即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下单,实体店试穿后直接拿走,减少物流环节;或消费者实体店选择,合适后手机一键支付,即方便消费者又减少线上各种环节,线上线下整合营销运营极致,将大大减少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2.3打造一流设计团队,注重个性与体验营销 未来几年,韩都衣舍要打造一流设计团队,注重款式与品质研究,将女装时尚潮流引领到底,突出个性设计。另外,也可推行部分款式的定制体验,从面料、颜色、款式、内衬、纽扣等项进行选择,甚至还可以在衣服上印上自己想要的文字或个性化LOGO等,从而消费者穿出去的衣服和别人撞衫的几率微乎其微,让流水线生产的韩都衣舍品牌服装变成了消费者的个人专属。即使价格略高,很多消费者也乐于接受。加大韩风时尚的引领与推广,打造真正的韩风时尚。推出形式多样的体验式营销活动,与目标顾客进行情感互动,如推出会员“韩国游”、“韩风劲吹”等互动营销与沟通,激发消费者的共鸣,从而收获更多的美誉度。其次,不断完善《HSTYLE韩时尚》杂志,虽然此杂志罗列了很多服饰知识,意在打造韩国时尚专家的形象,但杂志乍一看就是一本DM宣传册,与真正的韩国信息市场专家杂志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要在行动与语言上更加细致,更深入韩国,了解韩风,打造上档次的韩时尚杂志。纵观电商风云市场,无论做市场,还是做品牌管理,产品是其根基所在。韩都衣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服装店上运营与品牌营销方面,企业要走的路还很长远。 作者:李莉莉单位: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电商论文:电商产业新媒体传播论文 一、新媒体带动传统产业转型——新媒体传播与策划专业建设要对接产业需要 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在催生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如制造业、零售业、旅游业等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营销与传播平台,传统产业实现了华丽的产业升级,竞相引入电子商务平台成了传统产业运营者的选择。这次调研考察,我们一行时刻感受到了传统产业转型带来的便利。网上订票,免去了车站购票的拥挤与等待;网上订房,少了拖着行李满大街找房的麻烦与苦恼。在河坊街的考察,我们发现很多经营旅游纪念品的商家,坚守实体店营销的同时,也把产品营销搬到了网上,做起了电子商务。与他们的交谈中获知,以前一些游客在实体店看到满意的纪念品,有时会因为携带不便而放弃,现在有了电子商务,游客只需在网上完成下单就可以了,成交量现在的是以前的好几倍。同时,这些商家也表示自己在电子商务运行方面经验与能力的都还不足,特别是如何推广自己的品牌方面亟须专业认识指点迷津。顺风嘿店,是此行我们考察的重点。嘿店,是传统快递巨头顺风快递的社区电子商务平台,是顺风快递整合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的一次创新与尝试。我们一行调研考察了处于杭州市城西银泰城的最大一家顺风嘿店,这里面积不大,但装潢考究,延续了顺风快递的企业形象。这家顺风嘿店,除了展台上的一些包装精美的产品实物,最吸引眼球的就是两个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如果对店内的产品感兴趣,平台上可以实现网上下单,嘿店根据下单送货上门。店内实物体验,网上完成交易,顺风嘿店打造的就是要成为社区家门口的便利店。除了嘿店内完成交易,消费者也可以加载顺风嘿店的微信账号,在智能手机上完成购物体验。由于顺风嘿店这种营销新模式还处于试运行阶段,业内多有唱衰之声,我们的直观感受也是至少目前嘿店表现不佳。员工也坦诚如今消费者对嘿店的知名度与品牌认同感还有待提高,特别是手机终端的用户量要扩大规模。通过前两天的调研考察,我们在感受电子商务给传统企业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了解了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一些瓶颈问题,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新媒体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的渴求。在传统产业借力电子商务转型之际,作为要服务社会、对接产业的高职院校,有义务也有责任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由此可见,新媒体传播与策划专业的设置,不仅是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之需,更是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之需。 二、打造新媒体运用的复合型人才——新媒体传播与策划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观 本次调研考察我们还深入到了相公司与西湖创意谷,了解新媒体设计与应用行业实践,以及企业对新媒体人才需求情况。首先,我们考察了杭州香洲实业有限公司,有2名我系13届、14届广告与策划专业毕业生在此就业,从事与新媒体传播与策划相关的电子商务运行工作。在香洲实业有限公司,我们了解到这家以建材装饰材料营销为主业的实体公司,除了实体店经营,现在还开通了电子商务平台,从零售到中间商批发,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占公司的业务比例越来越高。该公司负责电子商务平台运行的员工有8人,具体岗位有平台界面设计、后台技术开发、平台推广等。我们发现从事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专业以新媒体设计、策划为主,特别是平台界面设计与推广岗位,要求员工不仅懂设计、策划,在营销与传播的能力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在考察中,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向我们表达了电子商务对营销的重要性,目前急需既懂新媒体设计又懂新媒体推广的复合型人才。在西湖创意谷,我们了解到这家杭州市政府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运作的创意产业基地,汇集了逸飞集团、设计师吴海燕的东方国设计馆、中国美院的色彩研究所、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渠晨明的雕塑艺术研究院等创意型企业与机构。在西湖创意谷,创意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形成了“教学科研——创意设计——加工制作——市场营销——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培育和集聚了大量创意人才与经营人才。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创意产业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也注意到复合型人才培养对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对我们深化系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大触动与启发。 考察行程最后我们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学院,我们重点参观了网游系与动画系的室外橱窗展示与作品展示。通过橱窗的展板,我们了解了这两个与新媒体技术相关密切度高的专业体系,包括专业介绍、课程情况、课程内容、作业要求等内容。在作品展示区,我们参观两个系的相关课程作品布展情况。通过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考察,我们学习了兄弟院校专业课程作业的布展经验与方式,对促进我系各专业课程作业作品展示形式、规格、效果等方面的提升优化具有参考借鉴价值,启发了“以展促学、以展促教”专业课程展示机制的建设思路。短短四天的专业调研考察,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文件中关于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的价值与意义,对系部专业的设置调整有了清晰的思路,那就是一定要结合本专业特点,主动跟踪研究市场需求,关注产业发展态势,以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系部新媒体传播与策划等若干新专业方向的设置,是系部以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的尝试。紧跟学院内涵建设快速发展步伐,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办特色专业,不断完善专业人才方案,才能培育系部专业核心竞争力,系部才会有更长足发展。 作者:董效康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电商论文:区域电商物流管理论文 1.促进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发展的措施 1.1提高电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电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提高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工作效率的首要办法。首先,相关企业应该应该研发并引进先进的电商物流信息化管理技术,以具体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从而提高珠三角地区的电商物流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给予电商企业和物流管理部门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其有能力自主研发和引进先进管理办法和管理技术,从整体上提高该地区电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2研发先进的电商物流配送方法研发先进的电商物流配送方法是现阶段解提高电商物流管理效率的另一主要办法。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的电商物流企业要提高其自身的配送速度,即提高物流监控系统对配送业务流程的实施监控效率,具体方法为:当整个物流系统中的一个神经末端接收到相关的配送信息时,系统则通过相应程序以最短的时间配置出相关电商产品配送的合理方案,并在制定计划后,立即展开相应的配送工作。另一方面,作为先进电商物流配送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实现配送功能的集成化不仅可以提供传统意义下的电商物流配送,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而为其提供高水平的物流配送服务,并最终提高电商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5]。 1.3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电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建设和培育力度是从根本上提高电商物流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首先,珠三角地区的高校应该提高对电商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并将电商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提升到促进高效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从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重视程度,使其意识到加强电商物流管理的学习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学业发展,同时对于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电商物流企业也应该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并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使其有效服务于企业的人才建设,并最终提高企业电商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6]。 2.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2.1电商物流一体化管理所谓物流一体化是指以整个物流系统为核心,由物流企业、生产和销售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共同构成的整个物流供应链,且该物流供应链具有较强的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未来,电商物流企业间的竞争必将愈加剧烈,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企业则必须加强垫上物流的一体化管理,从整体上提高电商物流的配送效率和管理效率。例如,企业可以对相关电子商务产品在当前市场下的具体发展情况和产品优势进行分析,并结其物流配送的具体流程,从而制定符合产品特色的物流配送管理方案,从根本上提高电商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使企业占据电子商务市场的主导地位。 2.2电商物流向社会化物流发展在21世纪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包括物流产业在内的我国社会众多生产领域均在向趋于网络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其具体体现在电商物流配送中心的社会化运作和管理上。一方面,电商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要求电商物流系统具备较高的社会化水平,而为了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电商物流企业则需要通过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物流配送服务中心,从而在为客户提供相应的仓储和运输服务同时,也能满足相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电商物流的社会化转变也将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具备社会化性质的电商物流管理不仅可以缩短客户接收相关产品的时间,同时也简化了物流流程,进而从多方面物流控制与管理的角度为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并使电商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获得大幅度提高。 2.3自建电商物流与第三方流相结合除了一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等发展趋势外,珠三角地区的电商物流管理也必将向自建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相结合的方向合理发展,而这种发展方式又被成为物流联盟。所谓物流联盟是指由加工制造企业、销售企业以及电商物流企业共同组成,且上述三者通过签订正式协议的方式从而确定其互相间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在物流联盟中,成员企业间相互独立,各个企业中的资源以各种可能实现互相共享的方式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1+1 2”的盈利方式不仅加强了电商生产、销售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同时,也使得合作后相关业务为企业带来的利润远远高出企业自身运作所产生的利润,有效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除了相互独立外,物流联盟中的成员企业也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的方式不仅使成员企业间具有明确的分工并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同时也减少了成员企业间的内部对抗和冲突,从而使得供应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电商物流服务,并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珠三角地区电商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提出加强该地区电商物流管理效率的基础上,对珠三角地区电商电商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展开了展开了具体研究,可见,未来提高电商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对于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和物流企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作者:崔运玲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电商论文:电商时代市场营销论文 1电商时展所带来的市场营销的转变 市场营销技术支持手段的电子商务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而发展起来,其基本功能包括联系人管理、客户管理、时间管理、销售管理和潜在客户管理等,并对客户关注和客户满意度两方面进行最精确的客户关系管理,将部分科学管理思想集中在软件上进行广泛的应用与普及。 2电商时代给市场营销所带来的风险 2.1管理风险 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必然会给市场营销和企业经营带来风险,网络经济打破了常规的经济运行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法则,企业必需紧跟变化来调整内部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否则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企业要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避免出现内部人员泄密或延迟信息传递等问题,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尽量减少管理风险的发生。 2.2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指信息滞后、不完善、虚假、垄断等有可能带来的损失。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如果市场行为主体不能及时得到完备、正确的信息,就无法正确地对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无法做出科学合理性的决策。 2.3竞争风险 电子商务在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文化距离、物理距离。企业将面临来自于其他企业、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科学技术革新等多方面的压力,贸易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让企业不得不选择电子商务。 3电商时代市场营销的创新策略 3.1革新市场营销模式 3.1.1网络品牌营销 电子商务时代,在电子商务提供的发展平台和机遇中,每个企业在竞争中都处在平等的地位。电商企业对自己企业的品牌进行拓展时可以通过媒体广告、网络广告等形式,网络品牌营销与其他营销模式相比较,具有投入成本较低市场反响较好的特点,备受企业的青睐。 3.1.2电子邮件平台营销 电子邮件平台不但可以产品信息,而且可以实时收集用户信息,并提供丰富多彩的营销信息。通过分析用户数据,可以让企业对用户需求进行更好的掌握,并以此制定出满足客户需求的营销手段和策略,以优化和改善电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增加销售额。 3.1.3搜索引擎营销 根据网络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显示,有很多用户都会利用搜索引擎来寻找自己所想购买的产品信息。按常规思维,一般用户大多会点击排名比较靠前的链接。因此,在营销中搜索排名的先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2重新定位营销策略和产品特征 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应在互动的关系下,供需双方在有效的沟通中进行。维系好与消费者的关系比发展新的客户群体更为重要,因为消费者对商家产品满意度的评价所带来的回报和效果是不可用金钱来估量的。因此,以顾客的满意度为前提,重视维护与消费者的关系是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重视的问题;同时,营销策略还应把科学的企业管理与社会责任纳入其中,在满足社会满意、消费者满意与企业员工满意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庄勺武单位:南京蒙福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摘 要]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体系内容,一是开设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训。二是开展有效的教育见习、实习。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得到验证和提高。三是毕业论文的撰写。四是调动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听”“说”“读”“写”等专业技能培训。 [关键词]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培养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科教创新是专业硕士教育之魂。这种教育之魂应体现在专业硕士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各专业硕士教育的实际,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专业研究生实践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本文仅就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一定的探索。 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体系内容,一是开设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训。二是开展有效的教育见习、实习。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得到验证和提高。三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我们要制定出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的方案,配置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聘请各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进行论文开题论证。在论文题目选定、论文开题、论文一、二、三稿的撰写,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等各环节培养了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四是调动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听”“说”“读”“写”等专业技能培训。 让我们的研究生课堂由讲授转变为研讨;让我们的教师们由主演转变为导演;让我们的专业研究生由课堂中的听众转变为主演,使整个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让每个专业研究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一、适应全民创新的教育要求,调整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增加强化专业实践创新的课程,开设教法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课程方向的创新课程,开设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训。如“教学研究”“中外教育理论研究”“认知理论研究”“作文研究与实训”“艺术与审美”“经典研读”等课程。 二、开展有效的教育见习、实习。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得到验证和提高。我们要选取地方的省级重点中学作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见习、实习基地,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全程指导,聘请见习、实习单位的一线教学名师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在教育“实战”中了解中学教改情况,了解未来职业状况和需要的知识、技能,增长才智、锤炼专业技能。 三、毕业论文的撰写。我们要制定出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的方案,配置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聘请各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进行论文开题论证。在论文题目选定、论文开题、论文一、二、三稿的撰写,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等各环节培养了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 四、调动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听”“说”“读”“写”等专业技能培训。 (一)是授课技能培训。为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坚持对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授课能力的培训。利用“语文教学论”课堂和部分课余时间,由师生共同组成模拟课堂,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以一位真正的语文教师的身份逐次登上讲台,授课、评课,并将这些记人总评成绩,有效地提高了专业研究生的授课能力。 (二)是“听”“说”“读”“写”四项教学基本功训练。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工作是教师,职业的要求,他们要具备优良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具有“听”“说”“读”“写”四项教学基本功。要在各种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讨论会等和专项训练中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基本功。 1.听,这里主要是指“视听”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听学在教学中要调动语文专业研究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就要具备倾听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和闪光点,开启他们的潜智,调解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 (2)听教教师要掌握听教的能力,就是听课的能力和倾听别人教诲的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我师你也要会学、会听:如:课程设计、导入传授技巧、师生互动能力、语言运用、个人素质和魅力、知识到规律的归纳等等。 2.说,课堂语言能力,不仅是运用语言的基本功的体现,更是其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以及各方面素质砺炼的集中彰显。语文专业研究生应有一个语言库,贮藏着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们应具有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3.读,在训练中,主要体现在阅读和朗读两个方面: (1)阅读 阅读包括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等各种方式。是扩大知识面、丰富语言、发展思维、提高想像力及培养研究生社会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说来,学生知识的获得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要处理好博览与精读的关系:博览就是广泛地阅读,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性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朗读 朗读是一项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朗读有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由于教师职业的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和技巧,要学会领读、范读中的停顿(包括:文法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情感〕停顿)、重音(低中见高、实中转虚、快中显慢、连中带停)和节奏等基本技巧处理。 4.写,语言运用的另一种形式。主要包括写作能力、书写技巧、板书设计、教案编写等。 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要具备较强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语文教师,还要具备“下水作文”的能力。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被称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四种基本能力之一(外语、写作、口才、计算机)。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品尝作文的甘苦,才会增强直观感觉,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此外,参加作文实践,必然会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很难想象,不会作文的语文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要么完全依赖作文指导书,讲些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隔鞋搔痒,纸上谈兵。要么让学生死记硬背范文,以应付考试,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容易对学生的作文做出准确评价的,更谈不上恰当的修改。自然,这样的老师也很难培养出会写作的学生。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要加强作文能力培训,迅速提高“下水作文”的能力。 同时,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还应该有良好的书写技巧,写得一手漂亮字,便于板书设计的美观大方,教案编写的规范整齐是。 (三)是微课和课件制作和应用能力训练。 针对“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要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学会录制微课视频和制作常用的课件。教学视频要求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内容有字幕提示;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熟练掌握多种课件制作方法,并能够科学灵活地应用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件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的“含金量”。做到适时、适量、协调,无“死机”“停顿”故障,教学整体效果好。 (四)文本解读能力培训。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文本解读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要经常解读各种各类的文本,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生要有对各种文本解读的能力,具备较强要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我们既要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有步骤地、科学系统地培养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文本解读的能力。在作者研究、文本产生背景、主题的提炼、结构分析、人物性格塑造、情节的发展、线索的发现、细节的凸显、环境的衬托、语言的运用等等方面进行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语文教育专业分层分类一体化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直接影响他们对未来教师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通过依托相关课程、开展第二课堂、结合技能考核、组织技能竞赛等途径,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实施、巩固、强化、拓展技能训练,实现人才培养。 关键词: 技能训练 分层 分类 一体化 语文教育专业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合格的专业化小学语文教师。合格、专业化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要达到这些要求,学生除了系统地学习语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接受全面的职业技能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直接影响他们对未来教师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的就业影响深远。 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 纵观师范教育近些年实施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的技能包括教师基本技能、教学基本技能、教育管理基本技能。结合语文教师岗位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的最主要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大块。语言表达实际上包含口语和书面语两方面。口语表达训练可细化为普通话听说训练、朗读吟诵训练、演讲交谈论辩训练、教学教育口语训练。书面表达训练包括写作训练、书写训练等内容。 教学设计作为教学工作蓝图,是顺利实施教学、确保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的一项训练就是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时下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样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语文课堂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语文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正因为课件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学生要掌握课件制作这项能力,就必须接受系统学习和训练。 教学实施能力是最后环节训练,实际上是语言表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能力的综合。这个环节的训练必须结合真实教学情境,亲身体验、反复模拟、深入反思、不断改进,这样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将来才能轻松上阵,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 二、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 高职高专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抓好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如何推动师范生职业技能发展呢?学校应依据学生的整体素质,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语文教育专业分层、分类、一体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分类别指技能训练包括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大类。分层次指教学技能按学期分项进行。第一层次(第一、二学期)进行三字、一话、一读、一讲专项训练,“三字”即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一话”即普通话,“一读”即朗读,“一讲”即演讲;第二个层次(第三、四学期)进行一制作、一设计、一说、一实践专项训练,“一制作”即语文课件制作,“一设计”即语文教学设计,“一说”即说课活动,“一实践”即教学实践。一体化指三大类中每个层次专项训练都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这个核心进行。 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 构建训练体系,实施技能训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依托相关课程,实施训练。 各专项训练要落实到位,应以教学计划中开设的一门(或两门)相关课程为依托,进行课堂训练,再向课外延伸。第一学年专项训练中“三字”训练是依托“书法”基础课开展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训练;“一话”是依托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现代汉语”开展的普通话训练;“一读”是依托“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开展的古诗词、散文名篇诵读训练,既能掌握朗读技巧,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一讲”是依托“教师口语”课开展的演讲训练,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第二学年专项训练:“一制作”指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展的语文课件制作训练,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制作工具,依据小学课本内容选题并进行设计。“一设计”、“一说”、“一实践”三者都依托“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课堂模拟”课程开展,通过大量教学设计训练和说课活动,反复评议、修改再进行课堂模拟,实施教学训练。 2.开展第二课堂,巩固训练。 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应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设置第二课堂,并以此为主载体,建立与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相关的兴趣小组,举办拓展类知识讲座,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为补充,进一步巩固各层次训练内容。课内训练由各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外训练由班主任和高年级相关课程教师督促检查。第二课堂围绕语文教师基本功开展演讲、朗读、三笔字等每日一练活动。包括钢笔、毛笔、粉笔字三字训练、普通话训练、演讲训练等模块。其中“三字”训练主要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为基本内容。对师范生加强书写汉字技能训练,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书写习惯,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书写行为,这是一个相当繁难的任务。普通话训练除了需要对《普通话实训教程》进行学习外,还要选择一些美文、诗歌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部分篇章,在教师指导下,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结合技能考核,强化训练。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通过课堂和课外两条线进行,训练水平、效果如何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系部应成立教师技能培训考核小组,负责培训,依据每学期训练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学期考核。由于技能培训与考核覆盖面广,项目多,就会营造以考促学的良好氛围,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同时,通过考核,教学技能培养延伸、渗透到师范生大学三年的成长全过程,为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素质和水平提供保证。第一学年以教师基本功“过关”训练为主,抓好普通话、书写、朗读、演讲的考核;第二学年以教学常规“入门”训练为主,掌握和熟悉教学各环节的常规,重点抓好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模拟上课的“达标”,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通过校内、校外老师的双重指导,接受最大强度训练,实现教师职业技能毕业的最终考核。 4.组织技能竞赛,拓展训练。 调动学生投入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技能,增强他们走向小学讲台的信心,除了依靠课内、课外训练、技能考核之外,还应该经常开展学生技能展示与竞赛活动,如粉笔字大赛、钢笔字大赛、板书设计大赛、演讲与朗诵大赛、辩论赛、教学设计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说课大赛、模拟教学大赛等,以赛促学,助力、拓展技能训练。 总之,技能训练体系训练项目多,时间跨度大,且内容时有交叉,要使训练实现预期目标,必须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整个训练循序渐进、科学有序,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突出,收到实效。构建课内学与课外练、校内学与校外训,主体培养与个体发展、讲练考赛相结合的多元化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语教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评价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及扩大,引领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越来越鲜明,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在逐步走向科学、规范。与之相反,目前我国地方基础教育的社会需求却日趋饱和,这和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师资要求的提高有着直接关系。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的语文教育专业,必须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改革陈旧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本文拟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途径两方面对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一、引言 语言文学是传统的基础性专业,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优势。但是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这个传统人文学科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合并转型为高职院校以来,专业急需探索高职教育和师范性特点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新模式,原有的师范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比较突出,既要突出师范性,又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明确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调整课程结构,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完善办学条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才能办好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师以及文职人员。 二、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高职师范类专业,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语文教师工作,也能从事语言文字、文化宣传及企业的文秘、培训机构的文员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时期语文教育专业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更新教学理念、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既符合语文教育自身的发展,也能提升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类受到自主择业和专业整合的影响,日益萎缩,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应该主动应对,谋求发展。 高职院校师范专业的改革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高专部成立以来,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着明显的地域色彩,主要集中在辽西北城市,例如,铁岭、锦州、朝阳等地,从事乡镇初中、小学语文教师以及各行业相关的文职工作。近两年来,在这些城市的特岗教师招聘中,语文教育专业比重不大,绝大多数毕业生无缘进入公办中小学教师行列之中,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以下简称我系)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显示,25%的毕业生进入各种教育机构从事教辅工作,更有一部分毕业生脱离教育行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语文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必须形成新的准确定位,原来培养目标只是单一的师范性,应转型成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将国企外企事业单位文秘、公关、管理、社会服务、对外汉语培训机构等列入专业培养计划。因此,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必然的,是大势所趋。 三、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途径 1.以课程为突破口,对课程教学思路重新定位 目前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还是由“五个模块”组成,即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选修)课、专业(必修、选修)课与实践技能课”,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只开设语文教学法和写作两门实践性课程,又因课时不够,这些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不够深入,实践课也仅限于教育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呈现过于单一化的趋势。 笔者曾对语文教育专业任课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3%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满意,认为教师应该把讲课的侧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以专业选修课程带动和促进专业的改革,能够拓宽口径,完善课程结构,可以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节,不断完善,从而汲取新知识,提高实用的实践技能水平,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对实践性的教学和学习还是很认可的,他们希望教师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重点,语文教育专业必须从庞杂的理论体系中解脱出来,合理取舍。就文学课而言,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我系教师尝试在教改中淡化“史”,将解读经典文本作为教学切入点,笔者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参考《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提高对名家经典篇章的鉴赏比例,约占整个教学内容的70%,文学史和作家理论知识约占教学内容的30%。以上举措,注重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授课宗旨,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运用能力及人文素养。 打破以往惯例,力求突破,开设与语文教育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型课程,体现本专业实践方面的特点,在完成基本知识结构教学的同时,开设新课,改造老课,保留传统专业的核心内容,又能实现培养能力运用的目标。课程结构中理论课比重大,实践课比重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突出,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需求,应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将专业课分为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包括传统的语言文学类课程,占 60%,专业选修课需要与专业相吻合,例如,公共关系学、秘书学、公共礼仪、办公自动化、广告设计、新闻采编等课程,占40%,要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课时不用占太多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有意识地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宽口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新内容,目前,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育专业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公共礼仪、秘书学、影视鉴赏、口语交际等课程,从学生选课情况来看,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2.加大教育理论和教法课程改革的力度,加强实践教学 (1)开设好实践教学课程。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语文教育专业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口语实训课、书写规范字技能课、语文教学教法课等加强技能训练,及时将教育改革有关内容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学校录播室资源进行初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拟实训,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 语文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不应再局限于语言与文学本身,应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本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例如,教育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广告文案、速记速算等课程设置都应该成为语文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应用模块,通过这些模块的教学,让学生获得动手和从业能力。 (2)增加实用性知识技能的传授。“创造条件,普及现代化教学,掌握现代化技术”,开设课件制作课程,让学生对幻灯机、投影仪等教学媒体的构造以及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力求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熟练掌握PPT课件制作,达到会使用会操作,着重面对当前就业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让鼓励学生通过相应的英语、计算机、韩国语、普通话等级测试。 (3)课内课外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技能测试和竞赛机制。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此类活动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语文教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展示活动,例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书法展示大赛,汉字听写大赛、作文竞赛等,参加校园活动可计入学生综合测评成绩,鼓励学生参加一切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教师教育素质的专业实践活动,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将培养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贯穿于三年的教育教学中,营造适合学生成才的有利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实用能力培养。 (4)优化实习实训教学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多个能够充分满足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培养需求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和完善的实训训练体系,要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育见习。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上上岗培训,是对学生理论学习过的职业规范进行实地验收。学生进行真实的规范化的操练,熟悉将来从事的教师或者文职岗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实用为宗旨。 实践教学作为训练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在运用中提高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思考和学习积极性。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做到课内精讲,课外延伸,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通过理论的凝练来适应技能的实践检验,有力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民意后,英语分值大大缩水,语文分值将在2016年提高到180分,这将大大改观社会、学生“怠慢语文”这一现象,大量资料显示,目前教育市场上很多培训机构闻风掉头,一些培训机构目前已经开始酝酿相应的改革方案,语文培训班将得到加强,可以预见,随着高考语文分值的提高,语文培训班的需求量也将大大增加。近期,笔者参加了几次省内的高校招生现场咨询会,来咨询的学生及家长对师范专业,尤其是语文教育专业还是很认可的,60%以上的家长认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形势下,语文教育专业就业选择余地不小,可从事教师、文职等工作。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还是有一定攀援空间的。 总之,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现有课程的科学构建及重新整合、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必须以学生为本,关键点是老师,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管理者齐心协力,使语文教育专业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中大学语文教育的运用 摘要:当前,全国各地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较多,动漫人才培养走上了快车道,可是人才的结构和素质等方面却不能适应当前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原因之一在于快速发展的动漫人才教育过于注重技术性,而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通识类基础课程,它应当在动漫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承担起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从而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语文 动漫专业学生 人文素养 引言 动漫人才是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而动漫专业学生是动漫人才后备军的主体,由此看来,对动漫专业学生的培养关乎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就目前国内动漫专业学生的培养状况来看,尽管很多高校开设了动漫专业,动漫专业学生的规模在逐年扩大,但是人才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生人文素养不高这个方面,亟待改善。 一、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在动漫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光有技术必将行而不远,只有承载着人文关怀的技术形态才能让动漫产业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文是与技术并重的一个要素,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人文关怀中关注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深化人文关怀,动漫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动漫日益呈现出产业化的竞争态势,现实中动漫人才紧缺的局面导致我国动漫人才培养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扩张,“技能型人才”成为动漫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当前国内高校对动漫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是:以技术为重,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1]然而,人才的技能只是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是全部,这是因为动漫产业的发展链条包括动漫编剧、动漫制作、动漫营销推广等在内的诸多环节,实际上,技术大多在动漫制作这个环节上发挥作用,对于其他环节的影响则相对较弱。承载人文精神的大学语文在不少高校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缺席,或者只是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这直接导致目前我国多数院校的动漫专业学生对中国哲学宗教、历史民俗、文学经典等知之甚少。一方面,在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不高;另一方面,在开设了大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和特殊规律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在重工具理性观念的科学主义背景下,教学目标主导着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老师对语文教科书中文学作品的讲解完全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依附于教学大纲,对学生仅仅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语言训练,这就导致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完全被视作德育教化的载体,作品的人文精髓随之流失。这种方式的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化、机械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通常只考虑课程知识的获取和教学效果的呈现,容易忽视对学生自主性的激发以及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学生欠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转化能力。 二、大学语文教育是提升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突破口 (一)大学语文教材应成为动漫创意的源泉 近年来,国产动漫在利好的政策形势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作品,我国成为世界上动漫制作量大的国家。尽管国内动漫作品层出不穷,但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作品和角色形象却屈指可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指出,“表面看,动画空间只是一个文化的产业空间,但是,现代的人性在这里得到孕育,并悄然成型。动画空间里,有人文与技术的生态关系的综合呈现”。[2]的确,往纵深方向来审视,一部动漫作品实则包含了多个层面:从浅层来看,动漫作品运用媒介技术手段架构了一定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进一步,从中层来看,这样一些故事展现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人文风情和价值观念;更进一步,从深层来看,这些民俗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当今对人性进行思考和演绎的视角。由此看来,一部动漫作品在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结构体系中应该占据一席之地,在进行动漫作品创作时其定位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我国所创作的动漫作品之所以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创新性,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本应在动漫作品中呈现的文化力在创作时被忽视了。而动漫作品文化力的不足,最明显地表现在动漫作品内容不够丰富上。 其实,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及文学作品,这些故事作品是经过精挑细选才进入课本的,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大学语文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文化传承作用,应该成为动漫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这就要求在动漫专业培养体系中,既开设大学语文的必修课,又开设一系列与语文内容具体应用相关的人文选修课,把语文拓展活动纳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轨道,优化大学语文学习环境,增强学生们对大学语文重要性的认知。在日常教学中,慢慢纠正从老师到学生重技能轻人文的片面倾向,重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功能,在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现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同时,增强语用能力、文化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只有在文化创意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夯实文化基础,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特征,学会从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中挖掘和开发动漫题材,既忠实于教材,又不拘泥于课本,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动画表现形式演绎课本内容,动漫产业才能获得迅速发展的强劲动力。盛世龙吟数码有限公司中国区经理李长川曾对中国动漫的发展思路做过总结,指出“在与国外动漫发行商沟通的过程中,我不断听到来自他们的建议:希望看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这,将是我们的发展方向”。[4] (二)用大学语文情怀重塑动漫产业的思维 为什么像如今被定位为艺术片的《大闹天宫》和《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作品,虽然口碑很好,但是市场销售力不足?既然它们被定位为艺术片,就说明它们在表现技法上必然有很高的造诣,其实,市场力不足的关键就在于这些动漫作品没有被系统地进行商业包装和衍生品开发。动漫作品的文化属性固然重要,动漫创作要尊重文化精神,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但是另一方面,动漫作品中的经济属性也不容忽视,其中,版权有偿转化便是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对动漫专业学生的教育方面,应该如何培养他们这种转化思维和能力呢?这是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 事实上,学生转化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是重要一环。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认为“语文学科就是思维学科”,他指出“语文教学要适应三个面向,最基本的问题是进行思维训练,发展智力”。[5]这就要求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逐渐从灌输式的讲授传统中走出来,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投入到讨论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在课堂交流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在相互之间的观点碰撞中深化和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以使学生养成自觉思考的学习习惯。转变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简单否定,正如有学者在研究中所强调的,当前的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指导学习不能被自主学习完全取代,个体学习不能被合作学习彻底摈斥,接受学习不能被探究学习全然否定。教师在大学语文讲堂中应该扮演穿针引线的角色,根据动漫专业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对语文课本内容进行有方向性的思考,让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对内容作拓展性解读,并对学生的探讨进行总结和升华,毕竟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层次是有限的。这里举个例子,比如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学习《西游记》中个别文本篇目时,可以将电视剧版的《西游记》和动画片版的《西游记》同时引入教学课堂,启发学生在观摩欣赏中思考原著塑造的角色形象和影视剧演绎的角色形象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和交流之后,老师应该做出总结,比如,角色形象的塑造应该符合不同媒介平台的传播特性,个中角色(包括身型、神态、动作等)的设计要根据内容主题和媒介环境做出适当的夸大式或压缩式的表现。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选择《西游记》中自认为精彩的情节,让他们为该故事情节设计出符合传播平台特性的角色形象。 只有动漫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提升了,才能促使他们自觉运用文化意识和人文情怀去深度理解动漫作品,并将之抽象为有意义的民族文化符号,将其延伸到包括版权、图书音像和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态在内的动漫产业链上,从而在动漫原创和产业开发这两个环节之间形成互相推动、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关系。 结语 如果不注重提高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符号的理解和转化能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将始终停留在粗放的浅发展层面。以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仅有助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而且有助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升。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的使命就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大学语文教学为核心,落实与实践人文精神,是提升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必然趋势。由于受众的需求是动漫作品制作和推广的出发点,因此在大学语文这一本土文化载体中,我们应该积极寻找传统民族文化与当代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点,去满足当代受众的需求,激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心理共鸣。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刍议新建文秘专业语文教育的创新 摘 要:新建文秘专业语文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近年来,新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国际大环境的挑战和自身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新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因此创新新建文秘专业语文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建文秘专业;语文教育;创新 语文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模式受到冲击,作为新建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正处于青年时期的他们性格容易冲动,加之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流动和共享速度加快,但目前对于网络信息的传播缺乏一种有效的管制方法,高校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重要获取者,就更加容易受一些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刚刚新建的高职院校,与老牌的高职院校相比,学校内部的语文教育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合适的氛围熏陶,同时新建文秘专业还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教学人员人数较少,在实际工作中将学校发展重心放在教学科研方面,从而忽视了语文教育工作,有的时候虽然抓住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经验不足,也会造成高校语文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好。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的语文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任务也非常艰巨。新建文秘专业应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正视现今大学生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优化语文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将语文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加强新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希望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加强语文教育队伍建设 新建文秘专业,其最大的劣势在于教学工作人员较少,所以无论在人员配置上还是人员素质方面,语文教育队伍建设都显得相对薄弱。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建设一支包括党团干部、政治辅导员、专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业指导工作者以及兼职的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高、组织结构合理的语文教育队伍。在队伍组建完成之后,必须加强队伍的培训,不断增强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让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激励与淘汰的机制下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努力追求上进,这样才可以保证整个语文教育队伍的活力与质量。 二、优化语文教育方法 新建文秘专业的语文教育应该优化教育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一是在语文理论课的教学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和说教的模式,更加重视营造一种氛围,通过积极的暗示和引导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积极将学生推向社会这个“第二课堂”,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去参观、去访问、去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二是积极抢占网络教育阵地,通过建立专门的语文教育网站和网页,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例如发挥学校的广播电台、校园网主页在语文教育上的舆论导向作用、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作用。第三个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而有效的使用网络资源,自觉抵制不良意识形态的误导。 三、着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语文教育工作的成效不单单局限在语文理论知识的传播与教育上,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实际的帮助上。首先,新建文秘专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其次,学校更应该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语文教育工作,针对贫困生的特殊情况,为贫困生提供实际的经济帮助,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疏导,帮助贫困生顺利的完成学业;再次,学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给大学生提供各种就业实习、培训机会,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就业,在大学生就业之后,学校应积极与已就业的大学生取得联系,通过大学生的反馈,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为社会培养更加合适的人才;最后,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来自不同地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语文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学校应该针对不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四、增强校园文化底蕴 新建文秘专业很容易将发展目标定格在追求名校的脚步上,重复着别人的工作,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路,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应该立足本校实际,挖掘历史,传承优良传统,抓住学校特色,积极营造属于自己的、有着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这种情况下打造出来的校园文化才是生机勃勃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具有深厚底蕴的。不仅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和管理,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真正做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总之,新建文秘专业一定要立足本校实际,正视现今语文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多角度出发,创新语文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大学生语文教育,为把我国高校语文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努力。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分析论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论文摘要:关于师范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应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本文简单地探析了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跟中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对接。 论文关键词:挑战 语文教改 对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分析和思考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综合性大学中的语文教育专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要想在真正意义上为国家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将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教学观念进行深入的改革,在对教育观念改革的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将大学中教学任务加以确定,优化原有课堂结构设置,将原有教学手段加以改进。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在人们的印象中,综合性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出从事科学研究的技术型人才。而师范类院校则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如今的综合性大学中,也相继开设了语文教育专业来满足社会需求,在综合性大学中,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按照类似专业来进行设置的。这样的设置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将语文教育事业加以发展,就要从明确教学任务开始做起。 一、将语文教育任务加以明确,规划相关培养要求 在综合性大学中,“语文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不同的。语文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则为社会培养出从事文秘,编辑等高级人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综合性高校中的“语文教育”专业有着向“综合性”目标看齐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语文教育专业本身是非常不利的。失去了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自身特征。因此,要想在根本上延续综合大学中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特征,就要对高校教师的素质加以培养,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规划。从当今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科设置上来分析,设置了和汉语言文学相同的语言学科,文学学科两大学科。但高校相关领导对“语文教育”的内涵并没有进行深入性的研究。语文教育专业并不是单纯的“语文+文学+教育”。从一定角度来讲,“语文”是一个以中国汉语为中心,包含了文字,文学,文章等因素的学科体系,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应该把“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专业语文教师的方向。在教育现代化的环境下,该专业要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语文教学人才。 二、调整原有教学结构,完善教学组织体系 在语文教育专业的相关教学中,应该将该专业的教育性和学术性加以突出,高教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做一个详细的了解。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制定,让学生拥有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能力。通过“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是教导学生如何教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生将语文学好。仅仅一字之差,便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导学生学好语文,指的是学生经过对语文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语言组织与综合运用能力。教导学生教好语文则说的是,通过对语文的基础知识学习,为社会培养出拥有教育能力的教学人才。总之,要想在真正意义上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语文教育人才,就要对语文教育专业中的课程结构进行系统性的优化。 三、寻找有效途径,改进教学体系 在现如今的综合大学语文教育专业中,除了教学结构需要完善之外,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各高校必须对该专业现有的教学方式加以转变,将实际教学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加以重视并予以完善,在高校中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教学流程。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大学教师只要有学术水准就可以,没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钻研。从一定角度来分析,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同样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要将原本生涩难懂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所以说,身为大学教师,不光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传授知识。这一点对于从事教育教学的高校教师来讲尤为重要。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教学实践对于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和其他类似的专业相比,因为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教育行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加以验证。从现如今的情况来看,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重视,但是对实习阶段的教师却没有相应的指导。这就导致了学生理论与实际不能相结合的现象出现。在综合性大学中,现行的教学实践部分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播放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录像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教学技巧加以揣摩 在这种方式中,学生虽然也参与到了实际语文教学,但是由于学生们对教学理论认识不清等问题,对实际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解。 (二)亲身参与教学实习 学生在学校学习了教学理论知识以后,高校教师直接让学生走进课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有着更为深层次的了解,让学生拥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讲,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语文技术知识,;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非常专业的语文结构作为框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中的语文教育专业的教育方针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要想在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要将原有的教学观念进行改革,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语文教师,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教育人才。 作者简介:梁琨,女,长春市第九十九中学语文教师,一级教师。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大学语文教育在提高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大学体育专业语文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重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将大学语文教育应用于体育专业教育中,促进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措施和途径,以期为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 体育专业 文化素质 作用 引言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由此可见,改革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已刻不容缓。大学语文作为体育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它在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和途径使其发挥自身的功能是现阶段体育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阶段体育专业学生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体育专业语文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体育专业学生的语文素质令人堪忧,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体育专业学生在语文素质方面非常欠缺,对文学作品的知晓情况和阅读情况也仅限于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上学习的内容。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基本上都是随意发挥,知识也存在无序性,对文学作品缺乏真知灼见。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他们的逻辑性比较差,表达缺乏层次感,往往没有中心意思,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使人不知所云[1]。另外,在文字水平上也很欠缺,语法错误、词不达意、句子不通顺、标点符号乱用以及错别字多等问题屡见不鲜。 (二)大学体育专业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长久以来,我国都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高考时对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严格,而相对来说文化课的成绩就要低得多了,再加上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也主要是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就大大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知识浅薄,对文学基础常识不了解,进行文章写作的时候存在句子不通顺、错字连篇等问题。 二、将大学语文教育应用于体育专业教育中,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社会学科的基础学科。大学语文作为各大高校的公共基础课,它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其中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人们在吸收各种新的思想、观念、知识以及信息时都必须要借助语文这个工具;人文性则主要是因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优秀作品的表达都通过语言文字,它承载着表达者的思想内容。人们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观念,并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高自身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对美的感知水平,这对培养人的成熟信仰以及完美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育在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2]。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实践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不仅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使其形成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总的来说,大学语文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基础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实现。 (二)体育专业应选择合适专业特点的大学语文教材 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以及情操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体育专业应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大学语文教育理念,建立大学语文教育的完整体系。然而我们看到,现阶段体育专业采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而复杂,大多都是借用本科全日制学生的教材,专业针对性不强[3]。再加上体育专业主要注重的是体育方面的训练和学习,分配给大学语文教学的时间比较少,而课程教学内容又比较多。因此,体育专业在选择大学语文教材的时候不仅要选择具有体育专业针对性的教材,同时还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只需要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精讲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不影响专业课学习的情况下,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去领悟作品的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对作品相关的人物以及时代等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4]。 (三)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课程所讲述的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意境和创造,引导和启发学生从多个视角对作品进行了解,体会作品创作的基本情感,感受作品当中的情趣和情操[5]。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学生对作品以及生活的感悟能力。 (四)以大学语文教学为基础,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语文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着欠缺,根据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和开展一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以及文化知识竞赛等能够吸引体育专业学生兴趣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气氛,帮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应用能力,有利于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完善。 结语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具有积极作用。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将大学语文教育与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其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人文课程在大学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及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导游专业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途径 [摘要]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传播地域文化,汲取语文教学素材资源,与之进行有效对接,借助语文的力量增强导游的表现力、创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导游词、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为素材库等,更深入地为导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地方旅游经济、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并在其中拓展课程自身的生命力。 [关键词]导游 语文教育 地域文化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服务各种相关产业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和提升,由此带动了旅游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游客对旅游服务的多样化与立体化需求,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期望他们具有良好的旅游服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地方文化习俗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能够用流畅动听的表达方式向来自各地的游客们推介本地的民俗风情、优美传说。基于这种需求,导游专业、大学语文教育和地域文化,在旅游与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自然而然产生了整合的需要,而这恰恰也是职业教育专业与文化课程改革发展创新的方向。研究职业院校大学语文如何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在导游专业进行有效对接,更为深入地为导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地方旅游经济与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拓展课程自身的生命力,成了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目的 1.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全国职业院校中的财经、师范、艺术等文科类院校大多开设了大学语文类课程,有些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将其列为文化基础课,有些则在此基础上延伸开设文学欣赏、语言表达训练、应用文写作之类相关课程;理工科类院校则大多只将其列为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和语言训练的需求。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与专业教学中,由于大学语文类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服务性不强,大多数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们认为在大学开设这类课程实际意义不大,认为在学校有更多要学的东西需占用时间去安排,所以对其不太重视。 从目前来看,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创新不足,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从人文教育角度而言,大学语文未能根据青年学生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社会现实,与网络的普及化和冲击力结合起来,从新时代新观念的角度着眼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从实用角度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人文教育,没能与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专业性、地域性、时代性、实用性,缺乏现实吸引力。 2.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语文教育的目的定位为教文育人。笔者认为,这个定位准确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尤其适应于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各相关专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语文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文化课,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提高思想道德与文化科学素质,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优良传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相连,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需要更注重其工具性而非人文性。 另外,就工具性的角度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在注重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要更注重与专业的结合,强调其针对性与应用性。发挥语文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拓展与学生专业特点与就业相关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 二、导游与大学语文的密切联系 1.导游传播的知识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表征,是在特定地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这些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是近现展起来的新兴城市,还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兴起,就是因为人们在其中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亦因此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现代旅游者旅游的目的,除了消遣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旅游增长文化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旅游者到某一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当地的地域文化即游览区域所在地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人情风俗、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各种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导游讲解宣传的基本素材正是这些东西,传播的内容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导游词就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就旅游地而言,引导游客了解当地、欣赏当地文化,是旅游地向游客展现的旅游价值所在。地域文化以其本土性特色为当地吸引游客,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服务,这正是其存在的理由,也是其保持自身生命力之所在。 2.地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来传播事半功倍。游客到各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旅游地政府、居民、从业人员和当地企业,向外来游客推介本地本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不仅可以弘扬地域文化,还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将无形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文化综合性,把它作为媒介来传播地域文化事半功倍。通过语文这个媒介平台来宣传弘扬地域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发展家乡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本土地域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探索与深入发掘。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本土化,可以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地域文化的本土性和广泛性特征,决定了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各种乡土文化资源,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素材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补充和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突破自身的发展困境,拓展生命力,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它的潜在作用。 三、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途径 就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发挥的作用而言,就是要通过拓展专业语文的空间与生命力来传播地域文化,提升导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而其自身则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借助语文的力量增强导游的表现力。为了适应游客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和地方推介地域文化的需要,优秀的导游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要涉猎广泛,知识全面,对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心理、生活保健、交通旅行、政治经济乃至国际形势都要有所知晓;要对所导景点涉及的自然人文知识多作积累和体验,增长本地域的文化知识。 导游服务集语言、表演和综合艺术于一身,但其表现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展示出来,实质上是一种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在现代旅游中,四平八稳的介绍式导游讲解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文字功底的导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在讲解中善于借助文学的形象性赋予原本平凡的景物以不寻常的意义,善于借助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讲解的趣味性,做到语言流畅,绘声绘色地对地方上的名胜古迹进行充分的艺术展现,自然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地方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2.利用当地文化素材创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导游词。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专业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导游词作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导游语言水平为目的。 高质量的导游语言是导游词和导游口头创作的高度统一。导游讲解服务的目的决定了在内容上的选择应该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相对正统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但抱着放松休闲目的而来的游客又不希望旅游过程太过正经,总希望导游在作讲解时不是简单地对当地名胜古迹的历史、规模、景观素材做堆砌,而是能突破平庸与常规,满足他们那种“猎奇”的心理诉求。 导游词作为导游人员在旅游景区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解说词,是导游与游客交流思想和传播地域文化知识信息的工具。它既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又是旅游景点的传播载体,在整个游览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游词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地域文化是导游词的重要来源和素材宝库。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爱好、逸闻趣事和民间风俗等,导游员应该善于借用野史资料和神话传说来丰富导游词的内容,塑造生动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做到正史与野史结合,提升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传播性和可接受性。 在旅游实践中,导游是一门人际交往艺术。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景区和景点的讲解没有固定不变的权威版本,既有的导游词是素材和基础,可起辅助参考作用,但导游员必须根据所带团的具体情况对导游词进行调整和进行二次创作,并内化为自我的导游词。 3.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本土化的途径是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为素材库。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要实现本土化,就要通过语文教学与导游专业的深度有机结合,将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为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要把导游专业学生知识面的提高建立在导游词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充分拓展上,丰富旅游专业的课外阅读资料。通过在旅游地人文历史遗迹中的史实、人物和“野史”中的各种神话传说、民间传录、杂记等故事趣闻中,选取既富文学性,又富趣味性的篇章,编写出适合旅游专业学生、从业人员及对当地文化、旅游感兴趣的爱好者的课外阅读资料,不仅可以达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更可拓展语文的发展新空间,丰富导游词的创作素材。对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可增加课程乐趣,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拓宽专业知识面与视野,在课内外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立足课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打开一扇扇乡土文学的窗口、历史文明传承的窗口、地域文化的窗口,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对家乡的认识,为其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文字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院校应组织从事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形成研究团队,大力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如何改革语文课程教学,在为专业课程服务中找到突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困境的方向,并以点带面,将研究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各类专业,在弘扬国学、弘扬传统和为提升专业能力奠定基础的过程中找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过程中对语文课程教师的建设要求与方向。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 [摘 要]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综合素养的现象较为严重,虽然偶尔会开展一些专业素养建立和培养的课堂,但效果并不明显,从而使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所以,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不可忽视。而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使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上都实现了多项的突破,让学生不在沉溺于传统的模版式教学中,向更多层次的培养上去发展。 [关键词] 高职语文; 专业素养; 培养建立 加强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且,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不仅有利于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实现高职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看法: 一、我国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虽然经国家高考后录取,但属于第三批此的录取,所以在其文化成绩和知识掌握程度上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还是有些差距,而且再加上入学后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专业课呈现出一种不重视的学习态度,从而导致了文化水平愈加低下,人文知识不足,精神资源也是较为匮乏。其次,很多的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与其它专业学生一样,在学习中会不知不觉的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总是觉得只是学好专业、拿好学分,顺利领到毕业证便可以,但由于其专业性质的特殊,使此专业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实践应用的能力;所以在学习的一开始,便走错了方向,辨别错了重点与侧重点,对学生日后的实践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此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基础教育的重任,但在高等师范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在大批量本科生的涌现下,使其在毕业之前就面临着就业的压力,长此以往,不但对知识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同时还严重的干扰到了学生的内心,对其行为上更容易出现偏差。 二、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建立的改革方向 (一)加强语文基础技能的培养力度 语文的基础技能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工。“三字一话”为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和普通话是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功,同时也是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的所需要掌握的最基本要素。但由于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压制下,使目前的很多新教师过于看重理论和纸面上的知识,对于一些最基本的专业素养问题并不重视,且基本功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尽人意。 如在写粉笔字的时候不符合教师的基本功要求,不是写的歪歪妞妞,就是书写的速度较慢,非常影响教学质量;其次是钢笔字和毛笔字方面,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较为发达,人们对文字的使用多是用电脑来打字,所以对文字书写上会长出现提笔忘字、书写不规整、不规范的问题,尤其对于毛笔字,基本只有少数的人还在进行毛笔字的练习,而且也仅仅是把它当成兴趣爱好,并没以真正的专业技能来看待;此外,在普通话的讲述上,很多新教师都没有达到普通话的要求标准,特别是一切偏远的县、市地区,用普通话教学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对学生日后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加强语文基本工的练习,不但会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为以后的从业岗位体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更是为下一代教育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兴趣练习课的开展 在高职语文的教育上,要将基础技能的练习化为常态。如可在大一、大二的学习中开设三笔字班、讲故事班、美术基础班和音乐舞蹈基础班等,为了不耽误正常课程,可将这些训练班的开设时间都安排在晚上或是在周六、周日,一周开设1到2次的课程。而这些课程练习的教师可从大二的学生中进行招募,而且被招募的教师必须有本班教学方向的特长,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基础。而且,要有专业的教师对招募老师进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方案及授课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而通过这种训练课程,可使招募老师和学习互相学习,起到了彼此促进的作用,使学生在日后的从教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力度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多项教育改革计划,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正朝正确的道路去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使教育改革事业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所以在现代教育改革中,首先应从思想观念进行改革,思维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教学观念改变了,才能破除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职专业教学还存在着以课程为本的现象,仍是沿袭着大学本科的教学体系,仅仅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从而违背了高职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定位,失去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况且,不论是在技能的掌握程度上还是在学习体系的安排上都很难与本科生竞争。因此,高职语文的教学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 结语: 高职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形成真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在高职教育的工作上必须对知识传授和人文素养建立同时来进行,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理念,并有效的掌握教育的实践性知识,从根本上催生他们的内在品格与实践能力,为其日后发展提供更多有利的保证。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真正提升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因为语文知识要在生活中获得,在生活中运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素养,使小学生真正喜欢语文、爱好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实践性教学 创新 思考 2011年10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为师范学校培养学生提出明确标准和方向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同时也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师范院校在教授教育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锻炼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教育水平,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内涵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深化知识,在知识中认识实践。教师要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将知识逐渐消化,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现阶段,许多师范院校都以立足实践为教学方针,以提升小学教育能力为导向,将小学语文教育引入大学课堂,在课堂中体验小学语文教育,真实感受小学语文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真实的教学实践平台。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学意识,掌握小学语文教育的的策略和技巧。但是这一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和解决。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1.建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育数据库 教育部门要联合科研部门和师范院校共同建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育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包括教材、视频、案例、试卷等资源,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数据库,进行备课和教学设计,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数据库,搜索相关的知识链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和学生在利用数据库时,对发现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讨论,在探究中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 2.改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和模式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在课堂中主要是规定一定学时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在有限的学时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研究,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传授教育知识,忽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师范院校要不断创新和改革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环节和模式,不断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和理解学到的知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教师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发展。 3.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育实践 要想真正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育水平,就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实战环境,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模拟真实教学情境是一方面,还要加强与各小学的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到小学语文教育整个过程,更真实地了解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实践性教学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1.加强联合,优势互补 为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职业能力,就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师范院校要与其他院校加强联系,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发展的平台。在开设相应课程的基础上,采取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这两种形式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把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科研,不断创新 要在学生读书的四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学术兴趣,在期末布置简单的学术论文;二年级为学生教授科研的程序和方法,增加科研训练,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自主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三年级为学生指定辅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要完成一篇学年论文的写作;四年级结合教育实习经历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进一步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辅导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能够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开放教学,多元交流 师范院校要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综合平台,利用这一平台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在线互动交流,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各种实践性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的自测功能对自身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学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计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网站上开设虚拟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培养学生归纳、重组知识体系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师范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创建合适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 摘 要: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新课程的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素质已经不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现如今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专业课程 改革 意义 新课程的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各方面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改革与更新内容,而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师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要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前提。师范类高等院校的课程建设主要主管本专业课程的规划和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状况,而小学语文教师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却是容易被各教育部门所忽视的,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普遍提不上去的关键。 一、小学语文教育师资现状 1.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淡薄 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现状已经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需要以新的观念、新的理念去看待目前的小学教育课程。现有的一些小学教育师资素质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种现象现象让学生家长无法放心将他们的孩子交给学校,也给小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这种现象是所有的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比如说:现在一些老师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偏见,并没有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教育界,在讲课的过程中出现了照本宣课的现象,在课堂上没有设计恰当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回答是与不是,这就让学生缺乏了一种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没有了动脑思考的机会,学生在上课时有一种无聊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去听课,还有一些学生爱发言、爱提出一些课本上没有的问题,而此时一些老师认为是与课堂无关的就置之不理,这便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就属于老师权威性的课堂,学生没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2.教材照搬书本或教案内容 教案本是用来教师辅助教学用的,书本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而现实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把教案当做是课堂主讲的内容,按步照班的把教案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对新课改中提倡的“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新的理念并没有彻底贯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本不应该是枯燥的、无味的,而现存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现象确是拿一本书或是一本教案,就可以讲一节课的时间,这本是不该有的课堂教学现象,而且这种惰性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毫无兴趣去听课,教师也就很难真正的讲好一篇课文或是一本书。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不是听客,而是要和教师共同合作的条件下上好每一节课,而不是教师把教案或是课本的内容按步照班的“讲”给学生,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很难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更别说要认真学习了。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及其意义 针对小学语文专业课程教育现状,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师资素养着手,改变现存在的不良师资现象,并引起各师范院校的高度重视。要想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目标,学校不仅要对师范生进行全面的培训,而且还要对师资进行严格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师范生做到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不仅如此,师范生更要做到对课程安排的熟练掌握,对其内容要理解和对课程设计目标的明确,从而把握小学生课程教育新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育的新课改要求以年轻的师资为主体,因为他们具有活力,更能随社会发展的改变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且年轻人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约束,能够更快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规定。 1.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事业核心 明确“以人为本”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建立网上评教和课程安排评价,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更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在培育师范生的过程中把握好主观思想和客观行动相结合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师范生的德、智、体、美,加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就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加强师范生对学生教育课堂中的准确度和良好的教学态度,这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敏感度,比如说要创建小学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网上评教,这就需要小学教育专业老师频繁参与,在网站上参加小学语文教育课堂安排的设计和授课后学生对教师课堂建议活动,教师对网上的评价要认真对待,并且认真统计学生所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对意见多的作出特别标注,经改变后组织一些相关领域的老师进行鉴定,看其效果的好坏,这样能以最真实的方面展示给学生,也能分辨出每个老师教学方法如何,挑选好的方法供各个老师参考学习,其次要设置辅导教师,促进老师自由发展,激励老师勇创好的教学方案,以优秀的教学方案带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有帮助。 2.建立“实物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根据“实物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建立,小学语文课程教育应该重视对汉语、心理学和全面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教育,因为这是小学教育课程的基本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熟练,能够有最基本的理解,掌握课本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东西,所以这是不能够缺少的一个步骤,这一方式是属于实物性的东西;还有一方面是文学教育,文学对于我国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包含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过程,学习这门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认识本国的历史与文化,还能陶冶自己情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以此来丰富自己,使自己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充实自己的精神领域,让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2] 结语 据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说,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改变现在不良的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现状,努力向新课改的要求迈进,争取早日把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提升到新课改要求的目标。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关于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 要]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对贵港市语文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语文教育专业发展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 语文教育专业;人才需求;人才质量;建设构想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高校要办出特色,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在文件精神指导下,我院于2012年重新恢复3年制语文教育专业的招生。为了加快我院语文教育专业的发展建设,更快地适应我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语文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我院语文教育专业发展建设构想。 一、语文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市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队伍大大扩充。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学校及民办学校,人才流失现象特别严重,所以基础教育师资缺口比较大,学历达标还有较大距离,这就为我院发展语文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乡镇、社区甚至村委等基层行政工作的不断规范及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各类企事业单位大量需要具有较强的汉语语言运用能力、精通各种实用文书写作,并且熟练掌握计算机及其它现代办公设备的文秘从业人员。 语文教育专业具有基础性、广适性的特点,它培养的学生既可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又可以从事新闻、宣传、文秘等工作。通过对我校语文教育专业及相关的汉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得知,有52%毕业生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48%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从事办公室文员、宣传、编辑人员、销售等工作,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南宁、贵港、柳州等地,此外还有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从就业率统计看,语文教育专业的就业率也比较高,均在90%以上。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能够从事各种文职工作的实用型人才,较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对走访单位的调查,发现所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强调要求应聘者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有92%的用人单位甚至把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养放在首位。 二、加快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举措 1、准确定位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毕业生的情况以及采纳用人单位的建议,准确定位语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具备小学教育要求的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新型师资,同时又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文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小学语文教师、小学管理及辅助人员、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秘书、公关、组织宣传、行政管理、编辑、新闻传播人员等。 2、对应的职业岗位,制定人才质量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考虑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制定人才质量要求。 语文教育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人才质量要求一览表 3、根据人才质量要求,科学构建“二维”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用人单位提出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质量要求,本专业可构建由“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构成的课程体系。 内容维度,包括“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应以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身心健康、应用基础等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为主,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提高人文素质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内容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系统化培养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实践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和秘书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在开展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基本能力。专业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 形式维度,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侧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课堂教学为主,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主。 4、加快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 我院2012年恢复语文教育专业招生,为保证教学能按计划顺利进行,要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积极与小学、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建设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从而形成学校与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5、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语文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应以专业为建设单位,努力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与小学、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形成一支教学成绩卓著,在小学语文教育、秘书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协作性强,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本专业可从以下四方面建设教学团队:1.建立教师进修培养制度,鼓励教师业务进修和学历提高;2.每学年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活动”、“说课”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基本功大赛平台等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本团队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能力;3.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并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训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实践训练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注重实践教学,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改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电脑、网络信息资源、优秀教学资源等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改革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为重心,采取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4.要求团队成员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每年撰写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 6、开展教材和课程建设 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开展优秀教学资源建设,如开发教材的配套教案、教学课件、课堂实录、优秀篇章片段诵读、试题库等资源,团队内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 以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为切入,积极鼓励教师投身到课程建设中来。完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适合区域发展,适合学生实际的实践型的课程,提高育人效果。 7、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落实职业技能训练 1.在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实践教学项目,编写相关的课程大纲,争取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和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认真组织实践教学课程,按制度要求检查和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组织专项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教学更贴近用人单位需求,贴紧职业岗位要求;二是通过竞赛检测教学成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并及时改进;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专业知识、苦练技能 ,提升职业素养。本专业可结合语文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开展一系列技能大赛,如朗诵比赛、汉字注音比赛、三笔字比赛、汉字录入比赛、说课比赛等。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措施的探讨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角度去看,教育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学语文老师的师资素质普遍不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类院校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综合素质,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措施;师资素质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对小学语文老师的师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类院校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在专业课程上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要求高校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多方面、有针对地培养新一代的小学语文老师。具体措施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课程改革的进行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主要体现于建立专业课程评价系统和导师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具体要求是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主观思想与客观行为的统一,促进师范生的多方面发展,从而满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要努力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专业素质,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客体,对学生实施最专业化的教育,尽可能地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准。 1.建立健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网络系统 要积极鼓励广大师生经常性地参与到这一评价系统中去,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可以成立相关课程的专家组,不定期地到课堂上听课,并结合听课的情况,综合汇总,认真分析研究,进一步鉴定评级系统的实际效果,这种做法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的效果,确定好老师与好课程的标准。 2.建立导师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导师制度是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倡导老师的自由发挥,以名师的身份进行教育。学术界有句话叫“学术是生命”,这一口号在具体的实践中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必须加以落实,要求学校积极鼓励和激励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的教师带头搞学术研究,老师只有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必要的探究性的学习。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会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的思维方式、角度及个人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效仿。 二、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打基础,必须要实事求是,抓好两大方面:(1)汉语言课程、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从教技能的训练课程,增加小学语文老师的知识储备,掌握基本的从教技能;(2)文学课程,这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必须承担的内容之一,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思想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完善和提高,拓宽精神世界,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增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增设研究性课程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很多假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必须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弘扬真正的学术研究精神,增设研究性课程。 1.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倡导科学研究的精神 在语言课程中,可以穿插进行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比较性学习,引出趣味性的言语以及具体句子中的语法和句式,并研究这些方面对语言发音的影响。在技能课程教学中多增设一些具体案例的研讨。这些内容的增设能够起到很大的好处,(1)有利于改变师范生的思想,促进其在具体的教学中从教学效果需要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2)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养成会思考、勤思考、多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他们对专业课程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2.增设具有研究性的课程 可以适当增设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课程,这一课程以语文教学理论为基础,并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理论,具有加强独立性的作用,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其教学的过程老师应该设置真正的、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形成正确的研究意识,提出的问题或者设置研究课题具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最终的效果是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与能力、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有利于将老师、教学资料、学生紧紧结合在一起。 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正视小学语文老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着力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教学技术精、教育理念先进的师资队伍。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生物技术在家畜繁殖改良方面的应用 [摘要]以生物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各领域,特别对现代畜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阐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动物品种、遗传育种与繁育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生物技术 现代畜牧业 影响 应用情况 现代生物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现代畜牧业的各个领域,为解决现代畜牧业生产领域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优秀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良种的快速繁育,动物营养与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治疗,以及生物药品的开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途径,促进了优质高效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一、生物技术在畜禽品种方面的应用 以生物技术保存畜禽品种资源主要有2种途径。一是利用胚胎和生殖细胞的冷冻技术,这是静态保种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些国家以冷冻配子(精子、卵子)和胚胎进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研究。这种方法保存的优点是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降到了最低水平,抽样误差小,容易控制疫病,保存时间长,保种经费少,解冻后种群恢复快。育种中冷冻配子和活体保种相结合,可以减轻自然选择、近交和遗传漂变对基因、基因型频率带来的影响。二是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建立畜群、禽群的基因文库。基因文库的建立就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决定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主基因或全部基因整合到某些特殊的基因载体上,然后用这些载体感染宿主细胞,通过宿主细胞的大量增殖构建各基因DN段的无性繁殖系(克隆),制备的克隆总体就是该畜禽品种的基因文库,保存该基因文库就等于保存了该畜禽品种,通过生物技术保存了畜禽优良品种的性状,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建有家畜冷冻精子库和胚胎库,低温冷冻保存家畜精液的研究和应用在50多年中有很快进展。 利用生物技术可简化良种引进方法,胚胎移植与胚胎冷冻技术相结合,良种的引进可简化为冷冻胚胎的引进,不仅运输方便、检疫程序简单、成本低廉,而且后代对引种地生态环境适应性和抗病力增强。目前,牛羊胚胎移植与冷冻技术已成为国际、地区间良种遗传资源交流廉价而简便的方式。 二、生物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 1.利用基因导入技术育种 哺乳动物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ique)是基因工程与胚胎工程结合的一门新兴生物技术。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通过一定方法把人工重组的外源DNA导入性细胞或胚胎细胞受体动物的基因组中,或把受体基因组中的一段DNA切除,从而使受体动物的遗传信息发生人为改变,生产出带有外源DN段的动物,并且这种改变能遗传给后代。它打破种的界限使育种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所有遗传变异,有目的、有计划和有预见地改变动物遗传物质的组成,生产出优良品种的动物。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plantation)技术又称体细胞克隆,它是利用分化程度较高的体细胞移入去核卵子中,构建新合子的生物技术。在畜牧生产中,运用核移植技术可以从一枚优良胚胎出发,将其培养到多细胞时,通过酶使其分成许多单细胞卵裂球,再把每一个卵裂球的细胞核作为核供体,再将它们移植到去核的受体卵细胞中,使其发育成一个胚胎,由于所有胚胎的细胞核来自同一枚优良胚胎,他们都具有优良的潜质。通过核移植,可生产许多同质胚胎,实现优良家畜的无限扩增,最大限度地利用优秀母畜的遗传潜力。 2.提高动物产品的生产性能和质量 近年来,各国对家畜生产性能的改良目的是提高家畜肉、奶、毛及其它产品综合遗传力。在畜牧业中,利用转基因手段可以达到改善动物生产性能的目的。在namlner等获得转基因猪以后,转基因技术已取得了很大成果。把生长激素或促生长因子基因导入家畜基因组中,加速生长速度,提高饲料报酬。1985年,科学家第1次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猪的受精卵获得成功,转基因猪与同窝非转基因猪比较,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显著提高,胴体脂肪率也明显降低。表达牛生长激素的转基因猪生长速度比对照组快10-15%,饲料报酬提高16-18%,胴体中脂肪下降80%。 3.培育抗病品种 家畜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是畜牧生产的大敌,由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畜牧业产值的12%-15%。抗病性能是当前畜禽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抗病育种的目标是培育出整体免疫力高的品种。目前,已发现的与免疫相关的综合抗病力候选基因为数不多,主要有MHC和NRAMPl,其中NRAMPl蛋白可抵抗分枝杆菌、沙门氏菌等多种胞内寄生病原菌的侵染而发挥重要免疫功能,对畜禽机体抗病力影响较大,目前已克隆了多种生物的NRAMPl基因。猪瘟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如果能培育出抗猪瘟病毒的新品种,将对养猪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谢庆阁等设计合成了阻断猪瘟病毒复制的核酸基因,研究了其抗病毒感染的功能,认为该途径是可行的。此外,对一些种属特异性的疾病,如果可以从抗该病的动物体中克隆出有关的基因,并将其转移给易感动物品种,就有希望培育出抗该病的品系。而在对畜禽类病原体基因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病原体致病基因的反义基因导入畜禽细胞,使侵入畜禽机体的病原体所产生的mRNA不能表达,从而起到抗病作用。 三、生物技术在动物繁殖方面的应用 1.人工授精技术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工授精技术蓬勃发展,已成为家畜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人工授精在奶牛业的发展最快,目前多数国家已普及了对奶牛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把人工授精技术作为家畜育种和扩繁的有力手段。法国经过后裔测定,优良种公牛遗传力的改进每年进展达20%。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相配合,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减少了饲养头数,人工授精大大提高了优秀种公畜的利用价值。绵羊人工授精仅次于牛、猪的人工授精,近20年来在很多国家也受到了重视。 2.体外受精技术 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lVF)是继人工授精后,家畜繁殖领域的第3次革命。它包括卵子的成熟培养、精子获能、体外受精、胚胎早期培养和胚胎移植等5个连续过程。由于它与胚胎移植技术(ET)密不可分,又简称为IVF-ET。自张明党(1959)把体外受精的兔受精卵移植给受体母兔获得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哺乳动物”以来,体外受精技术发展很快,现已日趋成熟而成为一项重要而常规的动物繁殖生物技术。它为胚胎生产提供了廉价而高效的手段,对充分利用优良品种资源,缩短家畜繁殖周期,加快品种改良速度等有重要价值,这项技术国外已从实验室转向商品化生产。我国在牛IVF技术的研究方面并不落后,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植物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 【摘 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生物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保护方面。生物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植物病毒和病源的判别和诊断,促进了植物病毒治理过程;选育抗病虫种苗,免除了病虫的危害;研制基因工程农药,有效的避免了化学农药产生的不良后果;培育抗病虫和抗除草剂植物,生物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植物的保护。 【关键词】生物技术 植物保护 基因工程 伴随着国内外对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生物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植物保护方面。生物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或者生物有机体来制造或改进产品、改良品种,或者通过培育微生物等过程以达到为人类服务目的的一种技术。生物技术主要涵盖细胞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以及酶工程技术。植物生物技术在针对植物病毒和病源的判别和诊断、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上具有安全、高效、选择性强、无污染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植物保护过程中。 一、对植物病毒和病源的判别和诊断 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中,能够快速而有效地进行植物病毒和病源的诊断。单克隆抗体技术就是一种用于对植物病毒和病源进行诊断的技术,这种技术与各种免疫标记技术相互结合,就能够对病源进行快速而精确的诊断分析,促进了植物病毒的治理。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积极运用为诊断和判别植物病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现已经制备了很多种植物病毒单克隆杂交瘤的细胞株,例如各种像烟草花叶病毒、葡萄扇叶病毒、黄脉病毒等。我国在植物细菌病害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水稻白叶枯病、青枯病、葡萄扇叶病毒、马铃薯青枯病单克隆抗体的等很多种植物病源的单扛杂交瘤柱系,极大地促进了生物技术在植物病源诊断上的应用。 二、培育无病种苗 近些年来,我国在抗病虫育种的基础上,积极地运用生物技术,创造并选择利用植物群体内新的遗传变异,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生物技术应用于选育抗病虫植物和培育无病种苗,是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为了保证各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对有害生物病、虫、杂草的抗性和耐力,使用组织培养的方式,通过无性系突变体来筛选新的抗病虫材料或新抗源,获得无病毒苗,进而获得抗病虫的植物,用体外栽培植物的离体部分来消除病毒的侵染危害,生成没有病毒的完整植株后,再将植株的种子进行繁殖,通过这种无性繁殖就能获得没有病的的种苗,免除了各种病虫的危害[1]。 通过花粉粒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获得植株的单倍体,利用单倍体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新的、高纯合材料,从而诱导、筛选出具有抗性的植株。另外利用茎尖脱毒技术也可以繁育出像薯类、果树、花卉以及某些蔬菜等无病毒种苗,极大的保证并提高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发出抗虫转基因水稻,同时我国也在积极研究,已经开发出抗叶枯病和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转基因植株,这种生物技术应用于实践,能够有效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三、研制基因工程农药 生物技术在微生物农药开发中的应用,能够代替化学农药而起到防治害虫的效果。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进行的病虫害防治,长期以来大量使用有机农药,虽然起到了杀菌防虫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因单纯依靠化学有机农药,并且使用浓度严重超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果。例如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得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害了害虫的天敌,从而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链;长期使用农药,使得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形成了恶性的循环;农药残余严重,破坏了土壤环境,同时也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鉴于有机化学农药带来的各种问题,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也呼之欲出。随着各种生物杀虫剂和生物杀菌剂的相继研发成功,诸如假单胞杆菌型、莓力菌杀虫剂以及枯草杆菌杀虫剂等的使用,极大的避免了有机化学农药产生的危害作用。利用昆虫重组病毒防治害虫,可以利用寄生在昆虫体内的昆虫杆状病毒,如果将此病毒的基因中插入和表达外源基因如节肢动物或细菌来源的昆虫毒素、昆虫激素或酶,就能够扰乱害虫内部的代谢平衡,从而达到了灭虫的目的。另外许多微生物农药也在积极的研发过程中,利用产素细菌能够防治各种因植物细菌而产生的病害问题,这种方法主要是先从土壤根围的细菌中筛选出对水稻或者蔬菜等重要病原细菌,然后选择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拮抗菌株,这种拮抗菌株由于能够产生较强的拮抗蛋白而起到了抑制或预防作物细菌病害的作用。在这种引进拮抗菌株进行植物的病虫害防治的进程中,从植物体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筛选增产菌,而增产菌的代谢物对改善植物生理代谢又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微生物农药具有高效、无毒、无公害和无污染等特点,对于病虫害防治和环境保护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四、培育抗病虫和抗除草剂植物 作为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是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指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因此能够把一个植物细胞通过生物技术方法培养成完整的植株。进行抗病虫植物的培养,可以利用动物毒素基因的导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此类方法是将一些昆虫的毒素基因导入到植物中,害虫一旦咬食植物的同时就吞入这些细菌,从而就会被杀死[2]。培养抗除草剂植物是通过将破坏除草剂的基因导入到植物中。研究者已经从吸水链霉菌分理处一种能够破坏破坏除草剂的基因,将这种基因导入到烟草、马铃薯和番茄的植株后,这些植株就对常用的除草剂产生了抗性,这样就使得这些作物避免了除草剂产生的药害作用。 抗病虫工程植株与抗除草剂工程植株的培养,我国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已经将很多诸如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获得了再生植株;通过病毒的外壳蛋白的基因转移到烟草和番茄上,并将苏云金杆菌的毒蛋白转移到棉花和水稻上;弱毒疫苗和卫星核糖核酸的也已逐渐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3]。 总之,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植物保护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利用植物生物技术能够选育和培育出各种抗病虫害的新的植物品种,同时生物技术对植物病毒和病源进行了快捷而有效的诊断,基因工程农药的使用免除了病虫的危害,也有效的避免了过度使用有机农药产生的恶果。因此,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技术,能够有效的起到植物保护作用,从而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医疗器械方面的生物技术 1功能性生物材料 组织损伤的情况不同,使用的胶原材料也有较大的区别,如骨组织损伤进行修复时,一般使用脱钙的骨胶原(DBM);肌肉、皮肤或者外周神经损伤,进行修复时一般使用胶原膜(CM);如果属于中枢神经损伤需要修复,则应使用有序的胶原材料(LOCS)。 另外功能性胶原生物材料对于不同的组织损伤的再生有良好的效果,包括CBD-PDGF,其能够活化胶原膜,使得皮肤组织能够再生修复;CBD-BMP-2的作用在于活化脱钙骨胶原DBM,使得骨损伤得到修复;CBD-BDNF对于有序的胶原材料LOCS有着良好的活化作用等。 2生物技术运用于心血管器械方面 生物技术运用于心血管方面,主要是利用天然的组织修复身体的病变部位,或者使用选择性的合成材料代替病变组织,具体的运用分为以下几点: (1)在生物技术研究的初期,医疗器械的的适用范围较小,一般是人体生命垂危时才会使用。近年来医疗领域在植入性合成聚合物的研究方面逐步深入,且研发了各种心脏的辅助器材; (2)心脏瓣膜的发展,使得生物瓣膜、机械性的修复瓣膜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每年将瓣膜植入身体的人群数量逐年增加,常见的瓣膜类型包括嵌入盘、嵌入球、倾斜盘等; (3)永久性植入心脏的辅助装置、临时性植入心脏的辅助装置、人造心脏等,也逐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类装置能够使得衰竭的循环系统或者心脏保持基本的正常功能,且能够有效减少心脏负担,优化心脏的供氧情况; (4)血氧发生器也属于该类器械,其主要分为膜型、鼓泡型、空心纤维型等不同类型。 在氧发生器的开发方面,模型氧发生器是最为关键的技术,该氧发生器与人体吸气过程中的生理条件极为接近。如果人体的血液的功能由于疾病而减低,可以利用相应的的PVC、PTFE玻璃纸等生物材料制作成膜式氧合器没维持机体的功能正常。 3生物酶的运用 生物酶在医疗器械的运用主要是清洗器械,在自动清洗剂中添加适量的生物酶,其对于医疗器械上多种污渍生物酶的清洁效果十分明显,包括血渍、蛋白质污渍生物酶等。由于上述物质会限制微生物与灭菌因子的接触,需要该类技术进行彻底的清洁。利用生物酶将医疗器械进行浸泡,时间为三分钟,其即会将把污渍分解成细小的碎粒,脱离物品的表面,医疗器械得到彻底的清洗。该生物酶清洁医疗器械,优点在于清洁效果良好,不会对器械产生腐蚀,且能够使得器械的使用寿命更长。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生物技术在畜禽疾病方面的运用 通常,为了保证畜禽的健康水平,我国相关的饲养人员都会在喂养这些动物的时候采取一定的措施。生物技术在畜禽养殖方面已有很广泛的应用,比如预防畜禽疾病的疫苗和诊断技术等等。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各种科学技术一定能够在人类的生活以及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有关生物技术的相关内容 1.1生物技术的定义及主要用途 所谓的生物技术是指生物学家们利用一些特定的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改造之后使其能够为了人类更好的服务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取得了快速发展,不仅仅是能够有效的预防以及诊断各种疫病,还可以从遗传学的角度对生物新品种的培育起到很重要的推进作用。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为这些牲畜以及家禽提供更易消化以及更富有营养的食物。由于每个生物不同的特性,在生物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的产生了一定的分科现象,比如说发酵技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等等。前者比较便于理解,而后者主要包括一些为现代人们提供具体服务的学科,最主要的是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免疫学等等。 1.2生物技术在诊断和防治动物疫病中的应用 在防治动物疫病方面,运用生物技术培育的基因工程兽用疫苗与常规疫苗的生产相比生产周期更短,疫苗的种类更多,效果更强大,并且降低了由于残毒和污染而造成的生物污染的机率。常见的有预防禽痘病毒的活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核酸疫苗等等。在畜禽疾病诊断方面,随着生物技术发展而产生的限制酶分析法、免疫印迹法、核酸探针法以及聚合酶链反应法等多种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方法都是畜禽疾病有效的诊断方法。 1.3在净化畜禽环境中应用 生物技术因为养殖业大多都十分集中,所以畜舍中所散发的十分难闻的气味含有氨气等对人体及畜禽有害的物质,因此,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对这种情况加以预防和制止。现阶段容易出现的肉鸡和一些猪出现呼吸道疾病都是由于畜舍内含有大量的氨气而造成的。科学家们从沙漠植物莫哈欠丝兰中提取的糖化合物,能够让舍内H2S、NH3、粪臭素等减少,增强牲畜血液中含氧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猪的生产性能,也有效的减少了鸡出现腹水症的几率。发酵床养殖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的质量,提高动物产品的品质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实现了养殖污物的零排放。 2生物技术在畜禽疾病方面的具体应用 生物技术在畜禽方面的应用前景更加的广阔,尤其是在疾病探索方面。一般来讲,在畜禽饲养和疾病预防以及诊断效果等方面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生物技术。一方面,生物技术能够针对畜禽出现的不同症状或者是感染的不同病毒研究出不同的疫苗,进而提高感染疾病动物的存活率。另一方面,生物技术所研究的疫苗和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疫苗相比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原因是这些疫苗对生物体具有很强的保护性。因此,在目前及以后的疫病防治中,生物技术都能够发挥很强的针对性和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生物技术还能够对原有的疫苗进行技术上的弥补工作,使其更具效果。所以,依目前生物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来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这项技术都会为动植物带来更大的利益。传统的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对动物、人和整个生态系统都有很强的副作用和长期滞留的毒害作用。目前利用DNA重组技术,制成的微生物杀虫剂和微生物肥料,可有效地降解生物,大大减少了环境的污染,维持了生态的平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完善,它的应用已经遍及许多领域和作业。尤其是农业和畜牧业应用的成就更为突出。生物技术的应用还能够保证我国动植物的生长状况达到最优的状态,因为生物技术能够为动植物提供优质的饲料以及疾病预防的准确度,同时生物技术的这种优点,也使得我国的饲养人员获得了更大的经济利润,从而也使得我国人们能够食用到更优质的食品。 作者:杜培杰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畜牧站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运用 1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1.1传统检测方法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要做好食品检测工作。它不仅是食品质量的基础,也是食品安全的保障。在国内一直延续着使用化学、物理及仪器的检测方法。但是传统方法有很大局限性,不仅是测量结果不精确,也会增大很多工作量。随着科技发展,社会需求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注定传统检测方式要被抛弃,转而投向新的检测手段。 1.2生物检测的优势 生物检测是新兴的一种科学、精密检测方法,与传统检测方式相比,它在各个方面均显优势,并且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延伸,它的检测范围也涉及到各个领域,主要包括质量监控与监督、品质评价等方面。生物技术检测不但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而且还具有特殊的识别能力。此外,它还融合物理化学的方法,从而发明了一些操作简单,但是结果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因此这种方法受到人们的青睐。 2食品检验中常见的现代生物检测技术 2.1基因探针法 基因探针主要是利用生物基因来完成食品安全的检测,其原理是组成基因的碱基可以进行特定配对。基因探针就是利用基因的变性以及可重复性实现对特定基因序列进行检测的目的。基因探针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贡献显著。这种技术的流行简化了检测的操作流程,优化了检测结果,提升了检测的精准度,避免了传统检测方式的种种弊端。当然任何事物都会有优缺点,这种技术也存在其应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其检测速度较慢,相应的检测成本就会比传统方式高,所以说基因探针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还应积极的改革创新,追求更高的发展空间,为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2.2PCR技术 PCR技术主要也是依靠基因原理来实现检测目的。它的主要检测过程是找一条DNA分子作为检测需要的模板,然后找到一段有特定碱基排列顺序的基因片段当作引物,最后将其放置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大量增殖。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技术主要用于转基因类别和致病微生物的食品检测。PCR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得到了很大发展,像对掺假成分、DNA污染等方面的检测。1992年开始使用这种技术,1996年德国在理论上对这项技术能进行基因探测给予了证明,2006年,曾利用这种技术检测葡萄中的曲霉菌。 2.3免疫学检测技术 棉衣学检测主要依靠众所周知的抗体与抗原的反应。目前棉衣检测常见的三类有免疫标记、免疫凝结、以及免疫沉淀等。在当前社会,在检测技术中最为广泛的技术即为免疫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具有灵敏度较高、分析容量较大、检验成本较低、特异性较强而且方便快捷等特点。酶联免疫法是免疫技术中常见的免疫法。酶联免疫技术将酶标记在特殊的抗体上,这种抗体会寻找特殊的抗原反应,然后在反应完成后加入底物,根据显色反应以及显色的程度来判断检测结果。酶的催化效率很高而且灵敏度很高。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缺点,也有很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 3结语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传统的检测方式必然会被新兴技术所取代,生物技术的崛起无疑给各个领域,特别是食品安全领域检测带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在操作方面,还是在结果的精确性方面,它都无疑是现代食品检测最优的检测方式,是食品检测中主要的技术组成力量。但是在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发现这种技术的缺点,积极的去改正创新,使它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在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生物技术一定会使我国食品检测更加成熟,使人民身体健康得到保障。 作者:李强 单位: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天津)有限公司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医疗器械方面的生物技术论文 1功能性生物材料 组织损伤的情况不同,使用的胶原材料也有较大的区别,如骨组织损伤进行修复时,一般使用脱钙的骨胶原(DBM);肌肉、皮肤或者外周神经损伤,进行修复时一般使用胶原膜(CM);如果属于中枢神经损伤需要修复,则应使用有序的胶原材料(LOCS)。另外功能性胶原生物材料对于不同的组织损伤的再生有良好的效果,包括CBD-PDGF,其能够活化胶原膜,使得皮肤组织能够再生修复;CBD-BMP-2的作用在于活化脱钙骨胶原DBM,使得骨损伤得到修复;CBD-BDNF对于有序的胶原材料LOCS有着良好的活化作用等。 2生物技术运用于心血管器械方面 生物技术运用于心血管方面,主要是利用天然的组织修复身体的病变部位,或者使用选择性的合成材料代替病变组织,具体的运用分为以下几点:(1)在生物技术研究的初期,医疗器械的的适用范围较小,一般是人体生命垂危时才会使用。近年来医疗领域在植入性合成聚合物的研究方面逐步深入,且研发了各种心脏的辅助器材;(2)心脏瓣膜的发展,使得生物瓣膜、机械性的修复瓣膜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每年将瓣膜植入身体的人群数量逐年增加,常见的瓣膜类型包括嵌入盘、嵌入球、倾斜盘等;(3)永久性植入心脏的辅助装置、临时性植入心脏的辅助装置、人造心脏等,也逐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类装置能够使得衰竭的循环系统或者心脏保持基本的正常功能,且能够有效减少心脏负担,优化心脏的供氧情况;(4)血氧发生器也属于该类器械,其主要分为膜型、鼓泡型、空心纤维型等不同类型。在氧发生器的开发方面,模型氧发生器是最为关键的技术,该氧发生器与人体吸气过程中的生理条件极为接近。如果人体的血液的功能由于疾病而减低,可以利用相应的的PVC、PTFE玻璃纸等生物材料制作成膜式氧合器没维持机体的功能正常。 3生物酶的运用 生物酶在医疗器械的运用主要是清洗器械,在自动清洗剂中添加适量的生物酶,其对于医疗器械上多种污渍生物酶的清洁效果十分明显,包括血渍、蛋白质污渍生物酶等。由于上述物质会限制微生物与灭菌因子的接触,需要该类技术进行彻底的清洁。利用生物酶将医疗器械进行浸泡,时间为三分钟,其即会将把污渍分解成细小的碎粒,脱离物品的表面,医疗器械得到彻底的清洗。该生物酶清洁医疗器械,优点在于清洁效果良好,不会对器械产生腐蚀,且能够使得器械的使用寿命更长。 4数字化生物技术的运用 数字化生物技术即为医疗自动化技术,其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心脏起搏器、剖析监护设备、放射设备等嵌入式的技术;分光光度计、肌动的电流扫描器等,其均需要性能良好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提升器精度;医疗机器人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自动化的测试、感应器等技术,由于医疗设备的消耗量较大,该类器械的发现潜力极大。 5结语 生物技术属于现代十分先进的技术,其发展速度快,影响深远,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该技术的应用范围极为广阔,包括环境保护事业、农业生产方面、医学技术方面、医药制造方面等,其也能够应用于医疗器械的生产与开发方面,提高医疗器械的性能,使之功能更加全面,效果更加显著。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其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应用,在实践的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及自身的需求,科学的引进生物技术,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更好的服务社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郑雯雯 单位:山东恒信检测技术开发中心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运用研究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舒适和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人们逐渐有了健康饮食的观念,对生活中的食品质量了有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近些年食品加工市场竞争激烈乱象丛生,导致社会中不断出现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证人们饮食安全促进食品加工方面的平稳发展,我国在进行自主食品监测技术设备研发的同时,还引进了许多国外的高新技术与设备,共同应用于食品监测中。目前在食品监测过程中生物技术的使用率最高并且效果显著,为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生物技术的对食品检测的作用,提升食品检测的精准度。本文从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运用方面着手研究,为生物技术与食品检测今后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生物技术;运用;研究 食品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但近些年来我国的工业方面发展越来越快,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环境污染。在这样的环境污染情况下,人们越发的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为了更好的保证食品安全,我国逐步将食品检测划为重点,但在实际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检测技术、政府监管、以及法律法规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检测技术问题,所以生物技术一经发展便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一、基因探针法 基因探针法也可以称为分子杂交技术,因为基因具有一定的变性和重复性,所以基因探针法利用基因的这一特性对食品中存在的基因进行序列比对,从而确定食品的安全。目前正在使用的基因探针法主要分两种,异相杂交与同相杂交,相同的是两种方法都以基因探针为基础。基因探针法大多使用于食品中的微生物检验,可以对食品中存在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糖菌等常见的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细菌充分检验。从基因探针法的操作过程以及检测结果中可以看出,其与传统的检测方式相比,具有更强的操作便捷性以及结果精准性,但同时基因探针法也存在诸如运行成本高、速度慢等问题。所以还需研究人员进一步对基因探针法进行研究。 二、PCR技术 PCR技术的原理是以需要扩增的DNA分子作为模板,用分别和模板互补的一对寡核苷酸的片段作引物,遵从半保留复制原则,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完成扩增,因此,又称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由变性、复性和延伸三个步骤构成。仅需要用很少的物质便可大量扩增所需的基因片段,并可以定量、定性地分析检测样品,这是PCR技术的一大优点。与此同时,由于检测仪器昂贵,操作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对其技术人员有较高且严格的要求。由于现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转基因食品已经随处可见,由此可见转基因食品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它们在人们的餐桌上出现的同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倍受人们的关注,成为了百姓饭前茶后所谈论的热点话题。由于在传统的食物中,并不存在转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质和新遗传物质,使消费者存在隐忧。为了让人们的健康有一个可靠的保障,使消费者消除顾虑,让商品流通和国际贸易更加有利,研发一个快速、简便、准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迫在眉睫。 三、免疫学检测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反应,一般可将其分为三类:免疫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和免疫凝集试验。目前,免疫学检测技术在检测方法中用途最为广泛,其具有方便快捷、特异性强、检测成本低、灵敏度高、分析容量大等特点,特别表现在食品检测方面,在分析蛋白质的结构中通常会用到。当前,免疫技术中的酶联免疫法已在食品检测中得到普及。近几年,在传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免疫学开发出新的检测技术,其中包括放射免疫测定、荧光免疫测定、免疫传感器、免疫磁性分离和酶免疫测定,比如PCR-ELISA技术,就是将酶联免疫技术与PCR技术结合,可用于检测大肠杆菌,效果良好。酶联免疫技术是将酶标记在特异的抗体上,即为酶标抗体。它具有酶的底物催化和抗体抗原反应的特性,它和与它对应的抗原相结合,添加底物,便可依据底物显色程度做出定量或定性地判断。由于酶的催化效率高,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反映效果放大,使测定结果稳定且灵敏度高。但其也具有局限性,因此多数用于检测鲜活组织和基因工程生物体改造的初步z测。 四、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的原理是按照预先的设置将大量生物分子排列并固定在载体表面,因为生物分子具有特异性亲和反应,可利用其对生物分子的量和存在进行分析,比如抗体抗原反应和核酸杂交反应等。高通量是基因芯片最为突出的优点。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生物芯片技术可克服具有系统误差的缺点,许多基因探针杂交和标记等只需一个过程即可完成,并且生物芯片技术自动化程度高且其数据可靠客观。但是由于基因芯片技术无法判断在细胞类型较多的组织中检测基因的精确定位。与基因芯片相比,处于研发中的蛋白质芯片可能将此种情况改善。 1.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的探针使用大量的寡核苷酸以及DNA,在工作过程中将大量的已知基因数据集中输入于基因芯片当中,在芯片运行时会将食品样品中所存在的核苷酸与芯片中同位置探针内的核苷酸进行杂交,杂交后再根据碱基互补的基本原则,确定食品样本中的核苷酸序列,最后将样本转换为对应的检测图像,在计算机中对结果图像进行信息分析,得出检测结果,基因芯片的技术优点在于相对传统食品检测更为高效与灵敏,有效提高了食品检测的工作效率。 2.蛋白芯片 蛋白芯片的组成部分是大量的蛋白质,是根据使用不同蛋白质相结合产生的效果辨别食品安全的技术。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将食品样本的固相载体采取化学处理,然后将具有已知数据的蛋白探针固定与样本载玻片上,随后观察其中蛋白质产生的相互作用,对作用结果分析得出检测结果。蛋白芯片技术多用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当中,其具有大量食品检测,快速检测等特点。 五、结束语 由于生物技术具有高效、经济等特点,广大科学研究人员对其越来越认可,在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成为了重要的力量。在我国科技不断发展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创新研究的背景下,在今后的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一定会更加成熟的应用其中,使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更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息息相关。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食品检测技术及食品安全的应用及研究,并增强了相应法规法律的制定。与此同时,还需大量投入资金在食品检测的技术研究中,并对食品科学技术的专业队伍加强建设。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已经愈来愈显其优越性,但其检测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在其应用中需要搭配和选择使用,同时也期待生物技术的改进、优化以及创新,为食品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生物技术在制药方面的应用与前景 摘 要:生物制药中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最为活跃、邻域进展的也是最快,在我国的制药产业中是最具有前途的产业之一。目前生物制药的研究成果数量日益增长,在新药研发中生物技术制药形式相对比较重要,使生物技术制药成为了研发主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生物疫苗以及基因工程药物等领域的研发,是生物制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文章主要阐述了生物技术的新药研发成果,根据统计相关资料,从中选取与生物制药有关、权威的内容进行综述,通过围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相关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进行以下介绍,和相关的发展现状、前景、优势。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应用 生物技术也可以称作是生物工程。以现在化的生命科学为主要基础,综合各种科学技术,科学原理以及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设计对生物体和生物原料的加工为人类生产出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技术产品。生物技术是人们对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本身的物质加工而成,为人们生产数优质的生物技术产品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其中包括现代化生物技术和发酵技术,生物技术来源于相关的学科和生物学发展相融合的产物,其中以重组DNA技术为核心主要的基因工程,这之中还包括有生化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等各个领域。生物技术是综合许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生命科学研究出来的一种高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我国制药行业的研究创造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发酵工程制药 现代的发酵制药工程。又可以被称作微生物工程,是指采用现代的生物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出有用的产品,工业生产的过程直接运用微生物技术。微生物代谢生产的生物技术就是发酵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中含有,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等相关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的研究对微生物改良和筛选,工艺研究,等处理产品后续的问题。如今DNA重组技术对微生物菌类的改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中,基因技术和细胞技术融合等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发酵工业进入了现代化的工程阶段,其中生产的产品有酒精类饮料,还有胰岛素、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等多种保健药物。发酵工程制药利用微生物生长以及代谢制作中药,此类制作中药方式比一般方式都优越,可以全面的改善药性,降低副作用,橹幸钚猿煞痔峁┬碌姆⒄狗较颍产生新的药物作用,针对各种适应症的治疗,充分保护中药成分,避免中药活性成分遭到破坏,从而做到节约药物资源。 2 基因工程制药 基因工程制药是指分子水平上基因的操作,根据人类的需求所设计的,按照设计方案创建含有新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且能使生物新品系稳定的遗传给下一代。基因工程与工程设计运用了相似的方法,具有明显的理学与工程学的特点。工程制药通过DNA技术将疾病的蛋白质、酶、核酸等基因药物转移到宿主细胞进行表达和繁殖,最终可以获得相应的治疗药物。抗生素通常是人体的活性因子,主要研究基因的鉴定、克隆导体的构建,导入产物分离纯化等问题。基因工程被人们掌握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已经多次的取得了实际性的成果和应用价值,基因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的核心技术,将在制药方面充分的发挥重要作用。 3 细胞工程制药 相关于细胞工程制药的范围还没有确切的说法,细胞工程是根据分子生物学原理,应用了细胞培育技术以及细胞水平进行遗传操作。细胞工程大体可分为细胞质工程和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的主要关键是运用植物和动物的细胞培养作为药物生产技术。利用细胞技术对动植物的培养可以生产出人类活性因子,以及单克隆等抗体产品。也可以生产出活性因子疫苗等DNA产品。在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下植物细胞代谢产物含量仍然很高。系统正在研究培养,人参、三七等制药用的植物,并对相关的培养条件做出了。分析表明,人参细胞培养物与药理活性都和普通种植的人参没有明显差异。对于某些植物的细胞培养与生产已经达到了商业化作用。除了对细胞大规模的培养之外,毛状根与不定根的培养也很成功。黄氏毛状根的培养效果与价格与药物黄氏相似,希腊毛地黄细胞应在褐藻酸欲的固定情况下培养,可将有毒的毛地黄物质转化成地高辛,运用紫草细胞培养生产紫草宁等根据野生新疆雪莲的抗炎等作用,相关人员等进行了细胞培养物与天然新疆雪莲抗炎、镇痛的药理实验,实验表明新疆雪莲细胞培养物,可以成为野生雪莲的替代品。资源短缺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对于资源短缺完全可以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对犀角等相关药用动物器官进行培养,此方式就能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4 酶工程制药 酶工程指的是用酶、细胞,等拥有独特的催化功能,借助生物技术手段为人类制造出需要的产品。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结合形成的新技术就是没酶工程。现如今已经有很多国家都运用了固定化的酶和细胞生产药品。没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部分,固定化酶不仅能合成药物分子。还能用于对药物的转化。我国运用微生物的两部转化方法成功的生产出维生素C,酶工程主要研究产药酶,酶细胞固定化相关的操作条件等。酶工程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发酵工业与化学合成工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来源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现如今已有很多个国家充分的应用固定化细胞与固定化酶进行药物的生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生物技术已经越来越重要,目前生物制药的研究成果数量日益增长,其技术制药研究已经不断的深入各个领域,中药研制新药的环节也在不断的介入在新药研发中生物技术制药形式相对比较重要,使生物技术制药成为了研发主流。生物技术同时还具有对珍稀传统药材的保护同时还能生产出大量的高品质药材和药品活性成分,使药品活性成分的含量有效的提高。合理的应用现代化生物技术,使我国的制药行业不断地取得更大的发展。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探究 摘 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不断,相关人员深入研究食品检测技术,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食品安全性。本文通过分析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如何应用的各种生物技术,以便为食品安全的检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技术;食品检测;应用 1.FTA-PCR的技术 FTAR 卡属于特制的棉纤维卡片, 主要通过螯合剂与强力的变性剂共同浸泡,其纤维基质中包含化学物质,一旦FTAR捕捉细胞,石炭酸、EDTA以及SDS会自动地把细胞裂解,而聚丙烯酰胺会结合核酸,确保样品中的DNA具有稳定性,同时确保核酸不会受到紫外线、核酸以及氧化剂破坏,还有利于其他微生物以及细菌生长。该种方式不仅可以直接提取DNA,而且所提取的DNA能够于室温下保存,给PCR检测创造了条件。在食品检测中,采用FTA-PCR方法,有着明显优势。Robert使用FTA卡来提取流感病毒RNA,联合PCR的技术检测流感病毒。李伟昊使用FTA卡与PCR方式相结合,提取以及检测鲜肉中的沙门氏菌,从鸡肉、猪肉、羊肉与牛肉匀浆液中实际检出限大约70CFU/mL,能够在六小时以内结束肉中的沙门氏菌检测,现阶段主要使用先增菌PCR的检测方法可以节省时间12~24小时,和GB/T 4789.4-2003的方式比起来,用这种方式检测,所用时间与检出率效果都比较好[1]。 2.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术(LAMP) 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术属于恒温核酸的扩增方式,主要是针对基因四种特异的引物以及六个区域的设计,在常规水浴的条件下,即在65℃条件下一个小时,就能够结束核酸扩增反应;和普通PCR比起来,无需紫外观察、模板热变性以及温度循环等过程。完成扩增以后,可以按照管内的沉淀情况对结果进行评估。由于这种技术操作比较便利以及灵敏度比较高,所以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中。闻伟刚[2]使用RT-LAMP技术构建了具有特异、快速以及灵敏特征的菜豆荚中斑驳病毒检验方式,用这种方式检测的灵敏度比病毒的稀释液高出3~10倍,与常规RT-PCR 检测方式相比,灵敏度提高1000多倍。徐芊采用LAMP技术检测水产品副溶血弧菌,只需一个小时就可以结束检测,并且检测限高达89CFU/g,与常规PCR的检测方式相比,缩短将近1/2的时间。易海华研发出志贺菌LAMP检测方式,在一个小时以内可以结束检测,每微升检测限高达200拷贝。LAMP 是恒温扩增的反应之一,可以缩短普通PCR的反应升降温耗具体时间,并且能够通过肉眼看到检测结果,通常在0.5~1小时内结束反应过程,所以在食品检测中有着明显优势。然而由于LAMP的方式对实验技术者与实验环境方面有着较高要求,未达到相关要求时容易出现假阳性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地对这种检测技术进行完善。 3.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能够促进单链核酸的配对,然后构成双链,通过标记物对信号进行释放,进而实现检测的目的。在核酸样品的基因序列检测中用核酸探针检测,由于病原体具备特异性核酸序列的片段,通过标记技术与分离手段,可以把特定片段研制为核酸探针,并用在病原体的检测以及疾病诊断中。在病原微生物中应用核酸探针,可以鉴别高相似度基因的寄生虫与毒株。Malic通过核酸探针的原味杂交方式,检测与检定球状、铜绿假单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链球细菌属,经检测得知铜绿假单胞菌侵染比较明显,可以用于多项指标检测。Almeida使用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方式检测奶粉中阪崎肠杆菌,该方式特异性高达百分之百,即便存在其他混合菌类,检出限仍达到1CFU/10g。Almeida应用同种方式拓展样品检测的范围,检测了粪便、血液与供应水中沙门氏菌,其检出限达到1 CFU/10g(mL),实际检测时间在20小时以内,与常规PCR检测方式相比,其灵敏度大大提高。曲海娜使用核酸探针方式检测动物毛皮中耐β-内酰胺病原菌,其检出限为529pgDNA,与传统的药敏实验相比采用这种检测方式可以降低检测成本,将检测周期缩短,提高食品检测效果。邹金峰研发出鸭圆环病毒核酸探针技术,同时用于检测中,最低检出量约5pgDNA,和常规PCR技术比起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规避假阴性、假阳性发生的可能[3]。 4.基质分子的印迹技术 基质分子的印迹技术主要是应用分子印记的方式,把包含分子大小、形状识别空洞膜印记到载体或是基质上,也就是把分子与载体印记到聚合物单体上。如2-乙烯基以及甲基的丙烯酸等,建立检测靶与分子之间的链接链,使用电聚合、自组装以及分子聚合和模板分子构成相应的配合物,然后添加交联剂。例如,添加多元醇与有机二元酸交联剂,然后在载体上构成膜,再把模板的分子包裹于膜中,然后将膜内的模板分子清除,将模板分子特异性的印记留下。因为所形成印记构造和模板分子之间互补,也就是只有印记和需检测、分离分子形状匹配时,这种分子才可以占据印迹的空洞。而且因为印迹三维结构中的一维属于传导载体,所以可以把该分子识别的过程快速、直接转变为可识别信号。而开始基质分子的印记技术主要用于医学临床检验如肌红蛋白检测中,目前逐渐应用于抗生素的检测中。Wang研制出分子的印迹技术胶质晶体类模版,能够对蜂蜜与牛奶样品中的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残留进行检测,其检出限为0.04~0.24μmol/L。Shi把甲矾霉素作为模板,构建了层析法分子印迹的固相萃取方式,可以对河蟹中的残留氟苯尼考胺、氯霉素、氟苯尼考与甲矾霉素进行检测,其检出限分别为0.03μg/kg、0.02μg/kg,0.10μg/kg、0.09μg/kg,在一天以内能够结束全部检测。分子的印迹技术的检测限和色谱技术比较相似,但是其检测的成本比色谱技术低,用该技术检测产品时,既可以用在食品检测中,还可以用在食品现场的自检中,检测范围主要包含杀虫剂、真菌毒素以及细菌检测等。 5.免疫层析技术 免疫层析技术是当前兴起的诊断与鉴别技术,原理是某抗原特异性的抗体容易被荧光微粒、金粒子标记,容易吸附于固相载体点样的区域,并且同一种抗原的另一种特异性抗体会固定于固相载体另一端,一旦液体样品浸入点样的区域以后,已标记样品以及特异性的抗体容易在毛细血管的作用下沿固相的载体超前移动;如果样品之中存在待检的抗原,待检的抗原就会和已标记特异性的抗体结合,构成相应的复合物,复合物移至特异性的抗体区域时,抗原部分容易破坏此处特异性的抗体。 6.生物的传感器 生物的传感器主要是通过固定化生物活性的物质,例如生物膜、酶、DNA、蛋白质与微生物等,作为理化换能器以及敏感原件。换能器主要包括压电晶体、氧电极、场效应管以及光敏管,同时还可以构成分析检测的装置,而待测的物质经过扩散作用以后,会进入分子中,对元件进行识别,在识别的作用下,和分子识别的元件进行结合,从而产生生物、化学反应。 总而言之,生物技术具有高效、经济科学的特点,在检测食品的过程中,应用生物检测技术,能够提升检测的精度以及提高检测的速度,是现阶段食品检测领域的新型技术,因此,食品检测领域需要全面了解生物检测技术,尽可能从食品的检测细节与工作着手,在食品检测中应用各种先进检测技术,以确保食品检测的安全性。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 摘要:现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都普遍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重点研究了ELLSA、DNA探针、生物芯片等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食品;检测;生物;技术;应用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与人们食品安全诉求矛盾日益增强,做好食品检测工作是妥善解决社会发展矛盾的有效措施。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起步较晚,现目前技术成熟度较低,加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繁杂,倘若仅仅采取传统的化学、物理等检测手段便不能够契合现代食品检测需求。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具有灵敏度高、识别功能强、成本低廉、选择性高等特点。因此,在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且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在人们普遍关注的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发挥出来较强的优越性,此外对于致病微生物的检测,生物技术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优势。于兹,下文将重点探究几种在食品检测中常用的生物技术。 1. DNA探针技术的应用 1.1 DNA探针技术概念简介。DNA探针技术在食品检测中,主要是利用DNA抑或RNA碱基序列的互补性,将已知DNA用同位素法进行标记,然后做成DNA探针,并寻找可以匹配的待测微生物的DNA或RNA从而结合成杂交分子链。然后通过显微镜观测,被标记的DNA探针是否与待测微生物结合成了分子杂交链以此判断是否存在某种微生物。随着DNA探针技术不断改进与发展,现目前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食品检测技术,并且在市场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现目前,DNA探针技术主要用于微生物检测,对某些致病源检测效果极佳。譬如利用DNA探针技术可以成功且高效的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1.2 DNA探针技术的应用。上文我们首先简要探究了DNA有关概念,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究DNA探针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具体应用。DNA探针技术的核心是构建DNA探针,但是构建探针的方法我们不能按部就班、一层不变的进行,因为微生物特性各不相同。不同的微生物所适用的探针不仅具有特殊的碱基序列,同时其特异性也需要着重考虑。因此构建DNA探针时,必须结合待测微生物特异性,并将具有特异性的DNA保守基因序列作为目标DNA。而DNA探针则应该以目标DNA作为模版,利用互补法构建配对的碱基序列。一般而言,决定微生物特异性DNA的关键因素是生理特征、生化特征。因此工作人员要抓住待测食品微生物的特异性,采取合理的措施构建具有实效性的DNA探针。 2.PCR 及其改进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2.1 传统PCR技术简介。PRC技术有被称之为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该技术的机理是运用酶促反应对DNA进行体外扩增。此技术主要是依赖于DNA聚合酶较强的促进作用,使得DNA能够有效连接碱基序列从而复制具有特异性的DNA碱基序列片段。传统的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主要用于对病源微生物的检测。该技术滥觞于1985年,在1992得到实际运用。但是直到近几年该技术在食品检测中才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现目前利用传统的PCR技术,我们已经可以成功且高效的检测出小肠耶尔森氏菌、 单增李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等病原体。除此之外,PCR技术通过有关实验证实其还可以用于检测转基因食品。由此可见PCR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检测一般致病源同时还能有效检测转基因食品。 但是从今年来的实践效果来看,传统PCR技术也存在诸多缺陷:譬如:传统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偏向于定性检测,而对于定量检测则显得比价乏力;同时利用传统PCR技术检测微生物时,在存在部分衰老或者死亡微生物的情况下,检测结果会出现假阳性特征,这就很容易对检测结果造成极大的干扰。 2.2 革新的PCR 技术 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正如上文所述,传统PCR 技术 在食品检测中虽然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诸多可以矫治革新的问题。鉴于此,下文将进一步说明改革的PCR 技术 在食品检测中的具体应用。 2.2.1 定量PCR 技术的应用。所谓定量PCR 技术 ,顾名思义即指的是不仅要检测食品微生物类型及致病源,同时还能够检测微生物数学量。定量PCR 技术 是在传统PCR技术上进行改进的新型技术,它主要是在传统PCR技术基础上,在原有的检测体系中加入了荧光基团。而加入荧光基团的作用一则是监控检测反应速率,二来则是通过荧光信号计量,以此成功完成微生物的定量检测。鉴于此该技术具有上述优点因此在实际检测中,我们通常是利用该技术检测病原微生物数量、转基因食品、掺假量等。 2.2.2 巢式PCR 技术的应用。所谓巢式PCR技术其基础仍然是传统PCR技术,巢式PCR技术的工作机理是,在传统PCR技术基础上同时加入两队引物,一对负责利用DNA聚合酶促使DNA扩增反应进行,另一对引物的作用则是利用酶合反应过程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 3.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作用 生物芯片技术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新兴技术,该技术自研发以来在各界都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现目前在食品检测中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生物芯片技术的工作机理是利用微电子技术与微加工技术在固格体芯片上构建起待测病原微生物的有关化学机构以供分析。利用生物芯片技术就可以直观的观测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结构,以此精确、快速的判断并分析该微生物的细胞、DNA、RNA、蛋白质等有关信息。现目前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该技术不仅充分认识到了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同时也兼顾了各个菌种的差异性。不难看出,在食品检测中使用生物芯片技术,能够极大的提高检测数据的精确度。同样的,生物芯片技术不仅对病原微生物检测有作用,该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也具有较好的效果。生物芯片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检测出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同时也能够分析出食品转基因类型。 4.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普遍运用于医学领域,该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使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就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而言,该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运用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能够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因此使用该方法进行食品检测,能够有效提升检测数据的精确性。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能够检测的有害微生物有: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布氏杆菌等。 5.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DNA探针法、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等在食品有害微生物及转基因食品检测中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我们期待生物学家们可以研发更加高效的生物检测技术,从而为人们赖以生活的食品提供安全和营养的可靠保障。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试论微生物技术在市政环境方面的应用 摘 要: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加速,城市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居民生活环境恶化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以百达净微生物为例,介绍了其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就如何提高其应用效果做了详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微生物技术;市政工程;环境问题;菌种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当今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城市生活垃圾作为城市日常生活以及城市生活提供服务活动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是城市环境的污染之源。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主要是以园林绿化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处理新方法开展的,但是传统的城市环境治理中,虽然当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日后发现其中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需要我们工作中进行总结。基于此,以微生物技术为主的环境处理技术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技术的利用为城市环境保护提供了新方向,为城市现代化、持续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百达净微生物菌概述 百达净微生物菌种是由加拿大政府最先发现的一种微生物菌,是由地球上安全生存数百万年的天然有益菌生物群组成的,经过分离、筛选之后按照当时的比例和特殊工艺进行混合培养的,是纯生物产品,其中不含有任何基因改造生物、乳化剂、添加剂以及表面活性剂,它在应用中也不会与其他生物发生变异。在当今发达国家的环境处理机构中获得充分认可,甚至成为有些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在目前百达净微生物菌的研究中,它同其他的微生物有着显著的差别,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微生态循环系统 在微生物利用工作中,百达净微生物菌是利用很多菌种之间的协作关系,并且是一种共同繁殖、稳定增长的现行,对于污染源在持续不断根治中能长期稳定生存,且不会产生后续污泥。这种微生物菌在利用中,是将污染物转化为生物分子、二氧化碳以及水,其中生物分子作为鱼类最为喜欢的食物和饲料,因此很难产生淤泥以及其他的杂物。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硝化、氮化和氧化处理,使得生物菌得以降解,其他一些微生物菌逐渐转移到育苗身上,从而形成新的生物链。 2. 微生物菌种作用方式不同。 在应用当中,常规生物菌通常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和污水融合,进而发挥清洁和处理作用,形成环境相对优势的菌群,而百达净微生物菌平常都表现出沉睡的液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它甚至可以置放三年之久,而在使用中通过设备进行激活,这一条件下百达净生物菌是以解状态存在的,它在投入水体之后,马上就能发挥作用,加速环境优化速度,以此得到世界各国污水处理工作的重视,成为当今污水处理系统中最常见的微生物菌。 3.高浓缩倍数。 在常规生物菌的利用中,生物菌的最大浓缩量为 108 个每毫升,而百达净微生物菌的浓缩倍数为 1011个/ml,甚至是一些特殊情况下这一数字还要高出千倍之多,只有在其中加入少量的环境污染物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它在环境污染物处理中发挥绝对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微生物技术在市政环境污染中的优势 微生物是自然环境的清理人,在工业化前,一直调节着自然环境,使之变得清洁。 虽然它非常微小,但种类多、数量大,在调节自然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充分微生物的特征,来治理目前存在各种各样的市政环境污染的问题,微生物通过自发的方式进行遗传变异,将环境中的污染物变成自身繁殖的营养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它成为无害物质。因此,微生物还可以充当污染物的分解者,去净化水,气体以及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他与传统污染治理方式的不同在于以下几个特点: 1. 治理彻底、没有二次污染。由于微生物处理污染物非常彻底,将其充分“消化吸收”后排出体外,将原来的有毒物质变成水、二氧化碳等。这就保证了不会产生其他的污染。污染物的总量得到大大的降低。 2. 成本低、速度快。由于是通过生物技术来降低污染物,就像酶分解营养成分一样,能有效分解污染物,同时,由于它的大量存在,所以降解污染物的速度会非常快。 3. 适用范围广。微生物种类多,微生物生存环境要求不高,对环境有很高的适应性,因此,他降低了成本,稳定性也大大提高了,它还非常易于操作。 三、白净大菌种在市政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 生物清淤 -BMS 技术。 近几年来,河道清淤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在清淤的过程中是以河道、湖泊、市政管道中的淤泥清理为主的,这些淤泥的出现是因为有机物和重金属沉积造成的,其在底部存在着许多的有机物总体。一般来说,在清淤工作中,整个淤泥可以分为可以降解淤泥和不可降解淤泥两种。其中,可降解淤泥的物质包含了糖类、纤维素、脂肪酸以及其他一些氮化合物,而难以降解淤泥物质包含木质素、腐蚀物、沥青等。因此通过高效微生物菌种的投加使用,可以将河道,湖泊及市政管网中的淤泥基本清除干净,既解决了水体发黑发臭现象,又解决了市政管网经常堵塞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因人工清掏所带来的危险了。 2.水质的改善。 微生物的应用在水质改善方面主要指的是在城市河道整治和城市观赏湖的治理方面。由于河道、湖泊都是比较复杂的水环境,而且会有污染物不断进入水中,因此,要让微生物在此环境中发挥出它的效果,还需要一些相对完善的配套技术。基于国外 25 年和国内 8 年的工程应用基础研究,百达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形成如何在复杂自然水体环境中利用曝气、填料等综合技术充分发挥微生物菌种作用效能以及利用生物种类完成生物量转移去污的工程实施能力。 四、百达净高效菌种在酒店业的应用 “地沟油”所产生的堵塞及恶臭问题,不仅对酒店的正常营业造成负面的影响,而且因为“地沟油”的回收再利用的事件,也会造成相当恶劣的社会影响。国务院办公厅《关干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近日出台,为彻底解决由于油脂存在给酒店及餐馆所带来的堵塞及恶臭问题,并杜绝不法“地沟油”回收的情况,应从源头上加强“地沟油”整治力度。采用专门的可以降解油脂以及污物的百达净高效微生物,将它放于酒店的下水管道和隔油池里,就能很快的将管道内和隔油池内的油脂消化掉,这样,既能解决了管道的堵塞问题,保持了管道的通畅,同时又解决了操作间或隔油池里面,由于食物腐烂所排出的恶臭味。堵塞一般会有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油脂或都污染物日积月累的出现在管道内壁上,造成污垢,进而造成了管道越来越细,从而引起了排水的困难。二是由于头发、布等东西造成的堵塞。而微生物就能快速的解决第一种情况所造成的堵塞问题。它的作用表现在:一是可以清理污水及管壁的油脂,并能防止渍垢的形成,这样既可以解决了管道的填塞问题,又可以防止污垢腐烂所产生的恶臭味,同时还可以节省每天冲刷下水管道的时间和用水;二是微生物菌种随着水流入市政管道后,还可以继续对市政管道进行除油及清理;三是微生物菌种进入后减少了油脂对填料的影响,同时还能大大提高处理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城市污物的各种生物处理技术,不管是在微生物的角度,还是从基因工程的角度,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所以我们要努力根据百达净菌种中在的微生物中所具有的特性,开发出更加高效的百达净菌种生物处理技术,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而与之相悖的是,我国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何破除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迷局,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生物技术人才,是广大生物技术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探讨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生物技术 人才培养 问题 解决方法 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生物技术作为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工业、农业、医学、军事、环境、海洋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但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首先,“杯水车薪”,国家在生物技术专业的资金投入上严重不足。 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科技水平还不够发达,国家每年在生物科学上的投资还远远不足。而由于生物技术的仪器比较昂贵,致使大部分高校没有雄厚的资金去购买,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实验能力的缺乏。 其次,“本末倒置”,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问题。 “生物技术”,顾名思义,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而当下却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生物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课程面很广,但都是浅尝辄止,缺乏对某一专业的精深。实践学习的缺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物技术实验不仅难度较大而且费用很高,很多高校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足够实验资金。 最后,“闭门造车”,生物技术专业缺乏与社会的对接。 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于学校,没有走出校门,深入到企业中去,不能将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这直接导致了一方面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生物技术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的学生作为最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将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重任,而如何将企业、学校、研究所结合起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生物技术人才, 是广大生物技术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探讨的关键问题。 第一,国家要划拨专项资金,加大生物技术专业投入。 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之其他行业要小很多。要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生物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增长点。目前,这个增长点还比较幼小,它的成长需要祖国母亲的大力支持,“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我们相信在祖国的关怀下,终有一天生物技术将成为中国的拳头产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技术课程结构模式。 高等教育是密切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高校应当立足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高校和生物技术用人单位可以携手合作,签订用人协议,共同设置课程,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又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形成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结果。 第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课的比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首先,高校要加大生物技术实验器材的投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其次,生物技术的实验教学要与生物技术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相结合。最后,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能够正确的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第四,“开门办学”,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具有诸多优点。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减少了试验设备的投入和维护资金。其次,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本专业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查找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学校的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学习了本专业的先进知识,可以与企业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合作,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第五,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合格”,就是德才兼备,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在专业素质之先。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在人才培养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我们敬爱的总理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作为当代青年杰出代表的大学生更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种和发达国家差距较小的新兴产业,更是大学生施展抱负的绝佳舞台。而如何破除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困境,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物技术专业精英人才需要国家、高校、企业的通力合作。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给农业带来了益处的同时也有某些弊处。基于此,分析了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应用;利弊 1 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的益处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并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出现和发展,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类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 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 000万 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绵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 2 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况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另一个令人担心的是: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危害。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动植物引进引起当地严重的生态问题。最明显的例子是澳洲引进的兔子。1 500 a以来,世界各国动植物的交流,有些已成为当地的有害动植物。至于转基因作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后有可能引发:1)转基因作物使自生作物成为严重的杂草问题;2)转基因作物通过杂交后产生杂种;3)转基因作物影响食物安全。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都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冲击的可能性。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运用探析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食品的安全问题,国家越来越重视。因此,在食品检测中国家陆续引进了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其中,生物技术十分广泛地被应用于食品检测。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但使食品检测结果的精确度得以提高,更是为食品检测开拓了新的方向。下文中,笔者将针对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生物技术;食品检测;应用 近几年,因城市工业化日渐加深,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越来越多,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牵动人心的焦点问题。然而,对于现在的食品检测,传统的方法已经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完全脱轨,当前在食品检测中广泛应用的是PCR技术、生物芯片、基因探针法、生物传感器技术、免疫技术等生物技术。眼前,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即是食品质量的安全。在我国,影响并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法规法律尚不完善,政府监管松懈以及科学技术上遭遇“瓶颈”等。因此,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实现了简便快捷、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食品检测方法。 1基因探针法 基因(DNA)探针法又称分子杂交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基因的重复性、变性和其碱基互补配对的精确性来探查某一DNA序列的新技术。当前,DNA探针杂交法有两种,分别同相杂交和异相杂交,其技术的关键就是构建基因探针。近几年,基因探针杂交技术十分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微生物的检测中,如今可检测食品中存在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和志贺氏菌等。相较于传统的检测方法,DNA探针技术在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缺点的同时,其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使食品检测结果更精准。但是,DNA探针技术也存在着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等局限性,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还需改进。 2 PCR 技术 PCR技术的原理是以需要扩增的DNA分子作为模板,用分别和模板互补的一对寡核苷酸的片段作引物,遵从半保留复制原则,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完成扩增,因此,又称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由变性、复性和延伸三个步骤构成。仅需要用很少的物质便可大量扩增所需的基因片段,并可以定量、定性地分析检测样品,这是PCR技术的一大优点。与此同时,由于检测仪器昂贵,操作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对其技术人员有较高且严格的要求。由于现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转基因食品已经随处可见,由此可见转基因食品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它们在人们的餐桌上出现的同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倍受人们的关注,成为了百姓饭前茶后所谈论的热点话题。由于在传统的食物中,并不存在转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质和新遗传物质,使消费者存在隐忧。为了让人们的健康有一个可靠的保障,使消费者消除顾虑,让商品流通和国际贸易更加有利,研发一个快速、简便、准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迫在眉睫。 3 免疫学检测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反应,一般可将其分为三类:免疫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和免疫凝集试验。目前,免疫学检测技术在检测方法中用途最为广泛,其具有方便快捷、特异性强、检测成本低、灵敏度高、分析容量大等特点,特别表现在食品检测方面,在分析蛋白质的结构中通常会用到。当前,免疫技术中的酶联免疫法已在食品检测中得到普及。近几年,在传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免疫学开发出新的检测技术,其中包括放射免疫测定、荧光免疫测定、免疫传感器、免疫磁性分离和酶免疫测定,比如PCR-ELISA技术,就是将酶联免疫技术与PCR技术结合,可用于检测大肠杆菌,效果良好。酶联免疫技术是将酶标记在特异的抗体上,即为酶标抗体。它具有酶的底物催化和抗体抗原反应的特性,它和与它对应的抗原相结合,添加底物,便可依据底物显色程度作出定量或定性地判断。由于酶的催化效率高,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反映效果放大,使测定结果稳定且灵敏度高。但其也具有局限性,因此多数用于检测鲜活组织和基因工程生物体改造的初步检测。 4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的原理是按照预先的设置将大量生物分子排列并固定在载体表面,因为生物分子具有特异性亲和反应,可利用其对生物分子的量和存在进行分析,比如抗体抗原反应和核酸杂交反应等。高通量是基因芯片最为突出的优点。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生物芯片技术可克服具有系统误差的缺点,许多基因探针杂交和标记等只需一个过程即可完成,并且生物芯片技术自动化程度高且其数据可靠客观。但是由于基因芯片技术无法判断在细胞类型较多的组织中检测基因的精确定位。与基因芯片相比,处于研发中的蛋白质芯片可能将此种情况改善。 上文中论述的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其运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除此以外,逐渐会有越来越多的更加先进的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得以应用,它的前景很值得期待。 由于生物技术具有高效、经济等特点,广大科学研究人员对其越来越认可,在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成为了重要的力量。在我国科技不断发展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创新研究的背景下,在今后的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一定会更加成熟的应用其中,使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更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息息相关。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食品检测技术及食品安全的应用及研究,并增强了相应法规法律的制定。与此同时,还需大量投入资金在食品检测的技术研究中,并对食品科学技术的专业队伍加强建设。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已经愈来愈显其优越性,但其检测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在其应用中需要搭配和选择使用,同时也期待生物技术的改进、优化以及创新,为食品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生物技术方面论文:浅议微生物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及优势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的进步,大量的有害物资不断地排入江河湖泊,水源污染日益严重。这不仅造成生态平衡破坏,更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大量的污水如何处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微生物技术处理污水做了简要的论述,并就其与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对比存在的优点以及发展前景也做了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微生物技术;污水处理;优势 1 我国水源污染现状 我国水资源短缺,全国目前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属世界贫水国之一。由于水源分布不平衡,更存在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天多冬天少的时空差异。然而就在不利的条件下,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不加处理的任意排放,造成水源污染愈加严重,根据环境保护部的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数据显示,中国的地表水严重污染,七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受到轻度、中度、重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几年来,重大水污染事件频繁出现,发生率高达50%。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1.1 传统污水处理技术 水的污染通常指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质恶化,降低水的使用价值,主要污染物是固体废弃物和化学物质(需氧有机物、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植物营养物质、酸、碱和石油类物质)。 我国目前常用的污水处理技术有: (1)物理法即不溶态污染物的分离技术(重力沉降、混凝澄清、浮力浮上、离心力分离、磁力分离等)。 (2)化学法即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技术(酸碱中和法、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化学物理消毒法)。 (3)溶解态污染物物理化学分离技术(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蒸发、冷冻法)。 1.2 常用方法存在的弊端 物理方法占地面积大,基建费、运行费高,能耗大,管理复杂,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设备不能满足高效低耗的要求,单独使用效果不明显。化学方法运行成本高,消耗大量的化学试剂,易产生二次污染。多数情况下两者须结合使用。 2 微生物技术 如何使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朝着低能耗、高效率、少剩余污泥量、最方便的操作管理,以及实现磷回收和处理水回用等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且所采用的技术必须以低能耗和少资源损耗为前提呢?微生物技术满足了以上的要求。 2.1 微生物介绍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比较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是眼看不见,手摸不着,有生命的微小生物,只有借助于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2.2 微生物技术及应用 微生物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反应过程和生物合成产物(包括酶)对污染环境进行监测、评价、整治以及修复的单一或综合性的现代化人工技术系统。它不仅包含了生物技术所有的特点,还融合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其他工程技术,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能解决日益严重的(尤其是水污染)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1]。 按照微生物降解的过程和产物种类的不同,微生物处理主要分为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兼氧处理。 (1)好氧微生物处理,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好氧微生物处理工艺主要有:①氧化塘,以自然界的池塘、湖泊作为参照物,仿照非流动水具有自身净化功能的原理,人为构建一个静态污水池塘,污水中有机物主要由塘中细菌降解,细菌所需氧气由藻类和其他光合微生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水面上方的空气提供。方法简单易行,但只适合于轻度污染且量少的污水处理。②活性污泥法,具有处理能力高,出水水质好的优点。该方法主要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系统组成。废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反应器,通过曝气设备充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溶入混合液,产生好氧代谢反应,且使混合液得到足够的搅拌而呈悬浮状态,这样,废水中的有机物、氧气同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反应。随后混合液进入沉淀池,混合液中的悬浮固体在沉淀池中沉下来和水分离,流出沉淀池的就是净化水。活性污泥除了有氧化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凝聚和沉降性能,以使活性污泥能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得到澄清的出水。③生物膜法,即利用在固体载体表面附着生长的微生物所形成的生物膜去除废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的一类方法。生物膜法又可分为滴滤池法(或叫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法、接触氧化法和流化床生物膜法等。 (2)厌氧微生物处理,在厌氧条件下,厌氧菌通过无氧呼吸或发酵作用分解有机物,有机物最终被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水及少量硫化氢和氨。厌氧微生物处理工艺主要有如下几种:①厌氧消化池,主要用于处理污泥和粪肥,不宜用于生活和工业废水的处理。②厌氧接触法,在厌氧消化池的基础上,提高处理效率。在厌氧滤器内有固定填料,其上附着生长的生物膜使处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在处理含有易降解可溶性化合物的工业废水方面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 (3)微生物兼氧处理当好氧和厌氧在同一处理工艺中共存时即为兼氧处理,有时好氧和厌氧的共存反而会使处理效果更好,其中好氧菌起主体作用,但没有厌氧菌及少量的兼氧性菌种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 2.3 与传统技术对比存在的优势 与目前采用的物理法和化学法相比,在污水处理方面,微生物技术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和优势:①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和良好的沉降性,很强的降解能力,不需要高温、高压、温和的条件,污染物经过酶催化即可高效并相对彻底完成,处理水量大,处理费用低廉,仅为物理、化学法的30%~50%。②微生物物种丰富、资源广泛、具有多种代谢类型,几乎可降解或转化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天然物质,易培养、繁殖快、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易实现变异等特性,一旦新的化合物出现,它们也能逐步通过自发或诱导产生新的酶系,具备新的代谢功能,从而降解或转化那些新的化合物。适当地对其加以培养繁殖,特别是在一定条件下加以驯化,就能使之很好地适应各种有毒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环境。通过有针对性地对菌种进行筛选、培养和驯化,可以使大多数的有机物实现生物降解处理,应用面宽。③微生物处理不仅能去除有机物、病原体、有毒物质,还能去除臭味、提高透明度、降低色度等,处理效果良好。只要找到合适的微生物,给予合适的条件,所有的污染物质都可得到降解或转化。④对环境影响小,不产生二次污染,遗留问题少。⑤直接暴露在污染物下的机会减少。⑥就地处理,操作简便,可以避免铺设不雅观的机械设备,减少占地面积,基建费、运行费,能耗,管理等,且能满足高效低耗的要求。 人们利用这些微小的生物群体,加之人为作用就可以解决其他物理化学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为今后的污水处理提供了一项高效、节能、环保的绿色途径。
机械设计论文:机械设计技巧挑战的思考 机械设计的基础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是钟表时代,18世纪末叶和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机构学的发展,出现了曲柄滑块原理的内燃机、汽轮机和水轮机等,实现了将柴油和汽油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原煤的化学能经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水的动能和势能转化为电能或机械能。这些技术发展进程中,诞生了机械设计课程。机械设计包括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和机械系统设计三部分内容。机械原理讨论机构的设计、运动分析和动力学分析。机械零件部分讨论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振动稳定性和耐磨性等设计方法,并且介绍机械的结构设计。机械系统设计部分讨论机械系统的动平衡、速度波动调节以及系统方案优化设计等。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以上述三部分内容为基础,对产品设计进行改进或革新。 1.机械原理。机构的设计与分析是机械原理的核心内容。常用的机构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蜗杆结构、摩擦轮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等。机构的演变或创新方法有:机构的组合、机构的演绎、机构的逆向设计以及新原理的应用等。机构组合是常用的设计方法,通过不同类型机构组合或者同类型机构的组合,得到实现运动轨迹的新组合机构。机构的演绎是通过改变机构的运动副、构件几何设计、机构的变结构等方法,获得新的机构设计。机构的逆向设计,常用主动构件和输出构件互换、增加或减少自由度数即原动件数,来获得新的机构设计方案。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学分析,常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来分析,以获得运动轨迹、加速度和跃度的变化曲线。机构的创新设计是机械产品创新的基本内容,也是对产品在较大程度上的革新。 2.机械零件。机械零件分为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机械零件部分介绍的是各类通用零部件,包括连接零件、传动零件、轴系零部件以及弹簧、机架和导轨等。连接零件有螺纹连接、销、键和花键、过盈连接、胶接、焊接和铆接等。传动部分有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摩擦轮传动等。轴系部分有轴承和轴的设计,其中轴承有滑动轴承、滚动轴承、空气轴承、电磁轴承和静电轴承等。机械零件的设计是针对零件的失效形式来进行的。首先由实践确定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然后选择零件的材料和表面处理技术,以抵抗其失效形式,再依据相应的设计理论提出设计准则和设计公式,最后是设计零件的所有结构尺寸。另一方面,机械零件是物化的产品,其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性设计也是关键方面。机械零件的创新设计方法有变结构的设计、组合设计以及采用新原理的设计等。 3.机械系统设计。机械产品越来越复杂,组成机械产品的零件个数越来越多。机械系统的传统设计内容有动平衡、速度波动调节和分系统之间的匹配等。机械子系统的设计,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和辅助系统的设计。在计算技术发展后,针对系统层面出现了系统优化设计、系统可靠性设计和系统摩擦学设计,并且在产品设计中得到应用和推广。随着生态设计、全寿命周期设计、维修设计和自动化设计的发展,基于系统分析和计算仿真的设计软件包日益增多。经典的设计内容都可以由软件包来完成,然而对于新材料的机械零部件设计及其系统设计,仍需要理论和实验的应用基础研究,以获得设计准则和相应的设计方法。 机械设计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机械工程高等教育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落后于欧洲的第一次产业革命200余年。因此,我国的机械工程科学与技术距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改革开放后,国家的载人航天、高速铁路和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推动了机械、电气、信息和材料等学科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学科的技术整合,以新的系统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然而,我国的工程教育历史较短,仍有待借鉴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目前,机械设计教学与产品设计面临的挑战有创新能力的培养、系统性的思维观、新的科学原理带来的挑战等。 1.新材料带来的挑战。人类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类利用和制造材料的历史。随着人们对石头、铜及其合金、铁及其合金、半导体材料的制造和使用,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半导体时代。在上个世纪末,智能材料的发展非常迅速,例如压电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光敏材料等,机敏材料正得到更多的应用。在量子力学基础上出现的新智能材料,将为机械产品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作为机械产品设计工程师,要时刻关注智能材料的进展及其制备技术。纳米材料作为一种介观尺度的材料,已在纳米润滑添加剂方面得到工程应用。另一方面,材料的成本与市场供应也是产品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内容。新材料的发展与研制,为机械产品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设计选择,也同时使得以前不可实现的产品功能得以实现。生物材料及其仿生技术是新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设计师应关注这一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制造过程,在较短时间内将其应用于产品设计,为人们的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健康提供新的产品。 2.信息科技带来的挑战。从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诞生开始,人们就进入了信息社会。计算技术的软件、硬件和系统技术,作为20世纪的标志性进展,以此为阶梯,人们开始了信息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信息技术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地信息及时传递与互享共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习惯等。毫无疑问,我们已经生活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对机械系统中的控制单元设计进行了彻底的变革。产品的设计涉及功能、结构、外部界面、用户界面和成本五个方面。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很多,例如前苏联学者G.S.Altshuller提出了创新问题解决方法。无人车间、无人制造工厂不再是人们的向往,而是已经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已经提供了虚拟战场、3D虚拟电影、虚拟产品模型、虚拟产品装配等一系列产品和相关的技术。机械制造的核心,机床已经是计算机控制的可编程设备,机械制造过程也已经是柔性的可变制造系统的生产线。可以预见,信息技术不仅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手机和无线网络等,也将提供虚拟的生活体验,例如虚拟的蹦极、虚拟侏罗纪公园等。信息科技对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变革不会比电气化革命带来的少,而且更加深刻、更加深远。机械设计工程师要学习新的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用其革新机械产品的设计、机械制造过程和管理过程。 3.智能科学带来的挑战。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与技术的时代,生命的基本特征就是智能与生长。智能科学的发展与信息科学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简单智能产品,例如冰箱、空调等,已成为商用产品,而且新的更高智能程度产品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公园导游系统、空中管制系统等产品已具雏形,随着信息处理的高度智能化发展,这些 信息管理系统也需不断地升级。1956年到1961年可以说是AI研究的形成时期,卡内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IBM公司开始了AI的早期研究。1961年到20世纪80年代是AI成长期,80年代是其快速发展期,80年代后人工智能技术步入实用化成熟期。取得了国际象棋、口语识别、机器视角和专家系统等研究成果。 4.生态环境带来的挑战。随着生产的规模扩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日益严重,伴随出现的环境污染也日益突出。在今天的生产发展阶段,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更加突出。为了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必须从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到产品回收循环利用的全周期,考虑产品的环境绿色性。产品供应链的全球化、网络化与节能设计,是新世纪机械产品设计需要考虑的新问题。机械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环境友好性。从材料选择来说,应采用材料种类更少的设计方案;从计算参数设计来看,应提高功能参数与质量之比,更大程度地发挥材料的性能;从结构设计来说,应尽可能地循环利用报废机器的零件,或者通过最低成本的再制造,然后循环利用零部件;在功能设计来说,应尽可能发挥产品的设计构思,提供更多、更便捷、更低成本的功能实现方案。如此等等,在整个产品设计阶段贯彻生态设计的理念,为保护自然环境和最大效能利用资源做出努力。 小结 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必需解决新发展的挑战,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科学与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将是长期面临的新问题。机械设计的发展是个动态的吐故纳新过程,只要我们睁开眼睛、敞开胸怀,以前期的机械机构设计、结构设计、强度和刚度设计、可靠性设计、优化设计和摩擦学设计等知识为基础,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产品。 机械设计论文:机械设计加工问题的研究 0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对机械加工与设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机械的加工与设计不仅需要提高其工作效率,也要在高效率工作下,严格保证其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机械加工与设计人员需要做好严格的生产与检验工作。在机械加工与设计之前做好详细的考虑,保证机械生产与加工每个步骤有序完成。并采用现代技术降低损耗,高质高量的完成生产。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不要恐慌,积极应对,在机械开展工作之前应该做好备案,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努力生产出最优产品。 1中小型机械加工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加工与设计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是操作人员的操作问题,有可能是机器的磨损等问题。机械设计师应该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本文对中小型机械设计与加工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1.1操作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操作误差:机械加工与设计的整个操作流程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因此应该引起关注。在机械加工与设计时不可避免的总会出现实际操作与标准操作之间的差距。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人为的原因,而是因为机械的老化或工艺系统受力情况等原因造成的。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机械设计与加工正常操作,提高产品质量,应该在机械工作之前,做好预估,虽然这样在实际工作之前,还是难免有误差,但是在做好预案的前提下出现的误差会降到最小,机械设计加工数据也会更准确。产品变形:在机械设计与加工时操作过程中还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产品变形的问题。产品的变形是因为机械大小、位置、性质等原因发生的变化。关于产品的变形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机械产品加工过程中,会有强大的内力将其吸住进行加工,但是当工作完成之后,卡爪会放下加工后的产品,形成冲力,造成产品的变形;二是机械产品在进行热处理后,因为其物理特性,很容易出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情况;三是机械在进行加工操作时,因为其本身的误差造成的产品变形,但是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提前预案,控制误差,减少可能造成产品变形的因素,如使用高质量的加工器材减少造成产品变形的可能性。 1.2产品质量方面易出现的问题 材料选择上:机械设计与加工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材料选择的好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才能过硬。如果材料选择质量较差,那么在机械设计与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概率较大,影响整个加工生产,影响产品的质量。机械设计与加工的材料的选择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材料的硬度,另外一方面是材料的耐加工性。如果材料的硬度不够,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耐用,如果材料的耐加工性不强,那么在加工的过程中极容易造成产品的变形。如某加工厂在材料的选择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材料的铸造性能,结果材料在加工中,因为熔点较高,结晶温度过大,造成产品难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达标,给加工厂造成巨大损失。质量监管上:在机械加工与设计中,应确保零件质量的完好无损,若在机械设计加工之时,零件质量不能保证,不能正常完成工作,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是无用的,甚至延误整个工期,造成整体系统性能效率的降低,让机械产品的使用年限大大的降低。在机械设计与加工时应注意塑性的材料其产品很容易变形,因此造成切割质量产品表面不够光滑,而硬性材料因为其硬度过于大,因此在切割时容易出现细碎;在机械产品冷却之后进行加工也可能出现组织结构变形的问题,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粗糙、不光滑。因此,在在机械加工时应严守质量问题,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光滑的,寿命周期长的。 1.3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机械设计与加工市场同样如此,也应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价格低、质量好的产品,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机械设计与加工应不断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扭转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加快产品生产速度,从而在市场中因为其独特的优势而被认可。 2中小型机械设计与加工问题解决措施 虽然在中小型机械设计与加工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问题的出现必有其原因,因此工作人员应勤于在机械设计与加工之前做好预案,出现问题时做好总结,以提高机械设计与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的保证。 2.1机械设计与加工操作问题具体办法 模拟实验:在进行大批量产品生产之前,可进行试验模拟,观看模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早做打算,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降低损耗。新型的机械产品开发也能够使用这样的模拟实验,强化新型机械的设计理念,提高机械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从而生产出质量更好的产品,通过模拟,找好问题的所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设置合理参数:机械设计与加工中,需设置合理的参数,合理的参数的设置能够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表面光滑,时间耐用。参数的科学设置直接关系到机械工作中切削的深度、速度、时间等问题,因此在机械开展工作之前,应首先确定好削割的时间、速度、深度等数值,从而保证机械的精细化作业。利用处理工具:机械加工设计中,需科学的使用处理工具,根据生产的产品与机械的工作选择合适的处理工具,加快产品生产的进度与精度。如在机械加工不能触及的地方,可选择小刀等精细工具进行加工,从而保证生产的产品精细,精准。 2.2机械设计与加工产品质量问题解决办法 谨慎选择材料:在机械设计与加工之前,应做好材料的选择,材料选择得好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的难度,降低生产的消耗,从而提高整个的劳动效率。在材料的选择上应主要从材料的加工性能、切削性能、热处理性能几个方面做重点考虑,并结合实际的生产需要选择不同质地的生产材料,为不同的机器选择不同的材料,这样在保证机械设计与加工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是达标的。定期保养设备:机械设计与加工中所使用到的设备应定期保养,保证机械正常作业。如清理机械周围的碎屑,使用中注意机器散热、定期进行维护等。如有部分机械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出声响,运转不顺畅,这种情况下,可使用润滑剂加快机械的运转,保证机械产品的质量,延长其寿命。例如有某工厂的机械设备应使用时间过长,热度极速上升,影响使用寿命,发现这种情况之后,其工作人员使用润滑剂对设备进行了冷却,从而延长了刀具使用的寿命,降低了生产中的损耗。 2.3机械设计与加工致力于提高新技术 着力于提高生产技术:在整个机械设计与加工中,其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根本,因此厂家应着力于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开拓新的技术理念,加强机械生产效率的监管,致力于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可优化整套机械设计与加工设备,大力弘扬机械设计加工工艺的推广,让整个的产品设计符合市场的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提高设计水平:机械设计与加工是一项高精准化作业,也是一项复杂的劳动,不断的提高其精准度,提高其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提高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机械设计与加工的主要目标。不断提高机械的设计水平从而让机械根据已设定好的统一标准进行作业,提高整个工程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如在开展机械设计加工之前,有固定的组织机构进行商讨,制定出一整套的产品生产 计划,并让机械按照统一的计划进行生产,从而保证生产出来的质量上乘。 3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中小型机械设计与加工过程中,首先认真对待材料的选择,其次,致力于劳动生产技术的提高,使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生产;再次使用处理工具,处理机械处理不了的问题;设置参数,确定切割深度、切割时间等;定期对设备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进行模拟实验,将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预案,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采取以上措施,强化中小型机械设计与加工的精准度与工作效率,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 机械设计论文: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绿色设计法 1.绿色设计的内涵 在机械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到产品在使用废弃后的回收利用性以及可拆卸性。(2)绿色设计法提出了生产企业与产品设计者应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主动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对于大型或大量的机械产品制造,企业在加工生产这些产品的同时,还应在可能的范围内,主动承担产品的回收与再次利用的义务。(3)在人类资源日益枯竭,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新时期背景下,绿色设计法是对传统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创新与改良,体现了人们对环境及资源的重视,以及对整个机械产品设计学科认识的深化。 2.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 2.1绿色材料的选择与管理 绿色材料即可回收、可再生,且对环境污染较小、低能耗的材料。因此在机械设计中应首先选用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与零部件,并尽量避免选用有辐射性、有毒或有害的材料。要求所用材料能够有利于回收、再利用、再制造或易于降解,从而实现机械制造业在资源利用率方面的上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还应当尽量减少所选用材料的种类,从而降低产品在废弃后的回收成本。例如:模具材料的绿色程度对最终产品的绿色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通过舍弃过往对材料表面进行化学处理的方法,而改用物理方法实现防腐与脱模;选用对环境危害较小的镍磷镀代替电镀铬;用不锈钢材料来加工防腐模具来代替电镀的方式等等。 2.2拆卸性设计 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多数只是考虑到产品的可装配性,而较少考虑到产品的拆卸性。绿色设计中着重要求将拆卸性作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中,产品结构设计评价的一个重要准则,从而使产品在报废以后,能够对其零部件实现高效且不加破坏的拆卸,以便有利于材料和零部件的重新利用与循环再生,进而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省资源的目的。拆卸性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应实现产品零件的多功能性,从而降低应拆卸零部件的数目以及拆卸时的工作量;第二,应避免在设计时,对有相互影响的材料进行组合,尽量避免零部件的污损;第三,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应减少零件的多样性,并努力向着零件的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方向发展。 2.3可回收性设计 可回收性设计是指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产品各零件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回收处理方法和回收费用等问题。可回收性设计一般包括两种途径,即零部件的再利用和原材料的再循环,在当前鉴于材料再循环的困难与高昂的成本,因此较为合理的可回收性设计应重点突出零部件的再利用。可回收性设计的主要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尽量使用可重新利用的材料;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材料,例如可再生材料、易回收材料以及无毒无害材料等;对于已使用过的零部件进行再加工和翻新等措施。 2.4绿色产品的成本分析 在对机械制造业中绿色产品的成本分析,应与传统的成本分析有所区别,在绿色产品设计的初期,即综合考虑到产品在回收、再利用上的性能。因此在作绿色产品的成本分析时,必须考虑到产品拆卸、污染物替代、特殊产品相应的环境成本以及重复利用成本等等。绿色产品的成本分析应在每一次设计选择时进行,以便于设计出的产品更突出绿色环保性,且成本更低。 2.5绿色产品的设计数据库 绿色产品的设计数据库应详细包括了产品寿命周期中与经济性、环境性等相关的一切数据,如材料成分、各类材料对环境的影响数值、材料的自然降解周期、人工费用以及机械制造中装配、销售和使用所产生的附加数量与环境的影响值等等。因此绿色产品的设计数据库对了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过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与作用。 2.6绿色产品的包装设计 对绿色产品的包装设计,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应材料最省,即绿色产品的包装在满足销售、保护以及提供充足信息功能的前提下,所适应材料应最少且文明适度的包装;其次,应尽量选用可回收或易于降解,且对人体无毒害性的包装材料,例如使用EPS、聚乙烯产品等在大自然中易于自然分解且不会污染环境的材料;最后,所选用的包装材料应易于再循环和回收利用,通过再循环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包装,从而提高包装物的生命周期,有效降低包装废弃物的出现。 3.总结 在我国加入WTO以及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的新时期背景下,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绿色设计应重点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并充分体现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从而在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和质量等要求的基础上,近可能的设计出更加简洁、完美和长久的产品。 机械设计论文:设计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稳健设计和模糊设计 这种设计主要是所设计出来的产品不管是在制造的时候,还是在使用的时候,当结构参数发生变化的时候,或者是在预定的使用期限内发生老化的时候,还能保证产品的性能稳定。 稳健设计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设计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从而减少损失。伴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设计和制造出来质量比较好,成本也比较低廉的产品逐渐受到设计人员的关注。稳健设计已经逐渐的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很好的工程方法。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参数的随机性能和其他先关性能,采用稳健设计解决一些因素的不稳定性,从而推理出相关运算方法。 并且利用一些能够看得见的动态三维图形等建立系统,通过精确的数据运算,找出稳健设计的最优解。模糊设计主要是在设计中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设计的机构也在逐渐的变大,设计中出现的变量越来越多,空间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这些变量中存在很大一部分的模糊现象,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精确的描述设计师所设计出来的产品特点。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设计出来的产品的绿色程度,这是其主要的目标。设计出来的产品在满足的环境目标的要求之后,还不能降低其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绿色设计一般也可以叫做环境设计,还可以是生态设计。对于传统的机械设计产品而言,设计者主要是根据设计出来的产品的性能,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成本等这些指标进行设计。 很少可以到这些产品后期的维护、拆卸以及回收等,在淘汰一些废弃的产品的时候,要没有顾及到这些产品对于环境方面的影响。这些产品在生产制造出来之后,尤其是利用完毕之后,没有进行必要的合格的拆卸,也没有挖掘其可以回收的性能,这样就导致一些有害物质侵蚀到生态环境中去,严重污染了环境,对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影响,与此同时,还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绿色设计就是针对上述情况所进行的产品设计,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从产品的制造到产品的使用,直到产品利用完毕,其中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其中还强调了产品的开发阶段也依据生命周期的观点进行分析。绿色设计的基础是传统设计,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补充和调整。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已经开始实行绿色标志的认证这样一个制度。要求设计出来的产品在不危害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生产运作,这些绿色产品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不会遭受到破坏,不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数量。 机械设计论文:机械设计教学革新思考与实践 一、前言 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结合现有科技成果,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使用性的机械产品的一种实践活动,涉及到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工艺、材料及处理、机械结构、机械产品维护及管理等机械工程领域的多种创新。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教育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与历来对于机械创新教学研究重视不够有直接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迫切而主要任务[1-7]。 二、存在问题探讨与分析 在指导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中总结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创新思维不足。该专业在二年级、三年级主修与机械创新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扎实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是大学生创新设计必备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压缩、实践机会较少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等多种原因,造成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多数学生学习这些课程主要是应付考试,对这些基础理论进行深入思考并启发自己的创新思维的较少。 2.过度依赖计算机辅助软件,物理样机设计经验欠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机械创新设计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技术,主要表现在基于CAD软件的创新设计、虚拟设计[8]。机制专业的学生主要掌握的CAD软件有两类:一类是二维设计软件,如AutoCAD,另一类是以三维建模为基础的大型CAD/CAM软件主要有Pro/E,UG,Solidworks等。一般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通过自学和课堂学习等方式基本上掌握了这些软件。但是大部分学生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虚拟样机相关绘图和建模技巧上,以绘出漂亮的图形为目的。由于对机械设计的理论掌握不够加上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去了解物理样机设计过程,在开始接触机械创新设计时,会过度依赖这些软件进行三维建模,不能将虚拟设计与物理样机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机械创新设计的本质还应归结到机械本身,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虚拟样机技术只是辅助设计的一个手段,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物理样机机械设计。在创新设计中应该坚持虚拟样机与物理样机并重的原则。 3.缺乏实际项目锻炼。参与实际项目锻炼,参加生产实习的核心在于通过某一产品设计、制造、检测、封装入库完整等环节的实习,使学生初步熟悉机械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工装[9],是学生全面、综合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但是现在由于课时压缩等多种原因,本科生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其创新能力的锻炼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与创新设计所要求的能力差距还较大。由于没有接触实际的项目锻炼,学生对于机械设计的流程、要求以及机械创新设计的具体需求了解不多,导致学生学到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无法完全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制约机械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在教学工作中对创新设计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施。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激发创新思维。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讲授,结合机械创新设计案例、机械创新设计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成就等多种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结合起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理解,并积极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思考再创新,为下一步机械创新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开设文献查阅课程,培养学生文献综述能力,通过查阅专业书籍、学术期刊、专利、企业产品手册和网络查询等多种方式,了解国内外对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市场需求。 2.虚拟样机与物理样机研究并重。虚拟样机技术集成和综合了可运行机械设计的环境:包括各种仿真工具、分析工具、控制工具、设备和组织协同工作的方法等[10],可以改善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动态仿真再到整机结构优化的各个阶段。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建立零件的模型,进行虚拟装配,并检查零部件的装配间隙和干涉,应用分析软件对样机进行运动仿真并对关键部件进行校核、计算。及时发现错误,优化结构,可以方便地更改模型,从而提高设计效率、优化设计方案、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以机械创新设计需求为主导进行技术学习的思想,虚拟样机技术的学习应该结合机械设计原理与机械设计的具体要求。课程注重对虚拟建模、虚拟装备、运动仿真和优化设计等各个阶段进行综合培训,同时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安排相应的设计实习任务,促使学生在学习这些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对其在机械创新设计中具体应用的思考。在虚拟样机优化设计的基础上要同时加强学生对物理样机创新设计能力的培训,从加工图纸绘制、非标件加工、标准件选购到样机的装配和调试都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并且根据所设计产品的技术要求和使用要求进行试验。样机试验也是一门科学,根据培养进度应适时开设《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详细介绍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对比试验等科学的试验方法以及方差分 析、t检验等数据统计方法和数据结果分析方法。通过合理的试验和科学的数据分析可以进一步优化参数,修改样机结构,对虚拟样机的设计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直至产品定型。 3.指导学生申请或参与相关项目。在具备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技能的基础上,吸引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相关科研项目,从基础设计工作做起,逐步了解和熟悉项目的论证、设计和运行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组成团队申请校级、市级或者自治区级的大学生创新设计项目,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立项、方案设计到具体的技术创新设计和产品设计都由学生亲自参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通过市场调研和查阅文献提出设计任务并通过可行性分析明确设计的功能目标;然后,进行团队讨论,根据成员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发挥创造思维确定总体设计方案;下面进行团队分工,依据个人所掌握的不同的创新设计技术和方法进行虚拟样机创新设计,做出三维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和结构优化,与此同时不断对总体方案进行修正;接着,团队合作完成物理样机加工、装配、调试和试验改进工作;最后,完成整个机械创新过程。 4.校企联合培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经过参与项目锻炼后,学生对整个设计流程有了切身体会,同时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具备了进行创新设计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安排实习机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到工厂一线去了解企业和社会对创新设计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求,并进一步了解企业创新设计流程。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也使得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有利于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机械人才。 四、结语 培养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的探讨和分析,通过对教学改革的思考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样机与虚拟样机并重等四点解决方案,还需要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对方案进行补充和验证。期望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 机械设计论文:机械设计材料选择和应用 机械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是一个产品具有先进性、适应性的依据和基础。其材料的选择也是在机械设计环节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了材料选择的重要性,探讨了材料具体选择和应用,提出了经济性、集约性与使用性能的兼顾统一的材料选择建议。 关键词: 机械设计;材料;经济;使用 1引言 机械设备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不断改变着现代社会,实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便利性,效率提升。机械设备的材料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有效性,使用寿命等,是整个机械设计之初最为关键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机械工程材料,可以实现机械的正常工作。目前,国内标准件在生产和加工工艺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标准件的材料在热处理等环节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因此需要有国外的进口,由此可见材料在机械设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进行相关机械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一系列的综合因素,实现材料选择科学合理。 2材料选择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机械设备向着大型、微型的极限方向发展,其材料的重要性开始越发重要,由于国内的加工工艺的限制,很多机械在向着大型和微型方向发展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机械设备工作性能,当机械材料强度达不到使用要求的时候,一些机械设备的工作范围将大大缩小。同时随着这些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家开始更多关注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一些机械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环境产出影响,因此在选择机械材料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构建建材的环保性,降低机械材料对周边操作人员的影响。 3材料具体选择和应用 3.1实用性考虑 在进行机械设计机械材料选择的时候,第一步需要考虑的就是材料的实用性,是否满足机械工作性能的要求,需要更加机械设备需要承受的工作性能进行相应的材料处理,例如在材料的热处理,加工切削,实现其内应力,硬度、韧性、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的处理,以达到材料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同一类零件在安装在不同位置的时候,所承受的外向应力是不同的,需要对其进行的处理也是不同的,在选择相关的材料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实用的具体情况。 3.2载荷的考虑 在相关机械设计中,需要对其承受的载荷进行有效计算[1]。这种计算的主要目的就是选择合适承载能力的材料进行加工装配,因为承载能力过强,材料的加工成本较大,选择这一材料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较大,不利于机械的成本降低,提高设备的价格竞争优势,但是当选择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弱的时候,材料在机械设备中的使用将大大受到影响,其设备的使用寿命将大大降低,可能经常性的出现一些机械事故,影响机械的正常使用。因此在进行材料载荷的考虑时,需要重点关注相关载荷的估算,选择与估算结论相匹配的材料,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性和使用性的统一。 3.3环保性的考虑 实现机械设备的环保性是实现相关设备具有长期发展的决定因素,因为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家也加大对工业企业环保工作的管理力度,因为机械材料的热处理等环节可能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需要在进行机械设计的时候,删去一些不必要的热处理,这样可以降低企业在进行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降低企业能耗,这些都是需要在进行机械设计的时候重点关注机械设备在材料上不必要的一些工艺流程,这样可以达到环保性的考虑。 3.4低毒性的考虑 一些机械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样直接影响机械设备操作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在进行机械设计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选择材料的低毒性,例如镍元素就是一种工业中有毒的金属材料,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避免这种金属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就算是必须使用这种有毒的金属材料,需要在与人体产生接触的区域进行有效表面处理,降低有毒金属材料对操作人员的人生伤害。 3.5回收性的考虑 随着现代集约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材料的可循环使用[2]。金属材料在国内储量相对是有限的,需要我们进行可循环的使用,然而不同金属材料进行混合之后,再进行回收将出现一定的难度,由于现代材料学的研究发现,不同金属元素的混合将出现不同硬度、韧性、耐磨性等特征,所以有更多的材料选择的不同金属元素的混合,以增强其使用性能。这样也给材料的可循环使用带来的麻烦,因此需要在进行材料选择的时候,在没有必须选择混合金属材料的时候,就需要单一金属材料,这样可以保证其今后的回收性。 4材料选择和应用的建议 (1)兼顾经济与使用性能的统一。机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设计的设备进行有效的估算,对其需要承受的载荷进行充分的推算,这些推算的结论为选择材料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因为材料性能远远超出使用上限的时候,将大大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造成材料选择的浪费,企业在生产这种材料的时候成本将大大提高,需要考虑其材料的经济性与使用性能的统一,只要满足机械使用要求的材料性能即可,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材料的经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兼顾集约性与使用性能的统一。现代社会的集约化发展趋势不断明显,需要企业也实现粗放型发展战略的转变,实现集约化的发展方式,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材料选择需要体现集约化的要求,不选择那些没有实际应用性的性能,因为这些用不着的性能只能增加材料的加工、处理的成本,这样就需要不断在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上考虑材料的使用性能保证。只要可以实现材料使用性能的有效保证,可以大大降低材料的加工、处理的集约化发展。省去、兼并多余的加工工艺。 5结语 机械设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产品,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3]。在设计环节中,机械材料的选择是其实现其功能的基础,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兼顾经济性、集约性与使用性能的兼顾统一,实现材料选择和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 机械设计论文:分析机械设计形式的改革 1、现代设计方法 1.1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cai,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运算准确、逻辑判断功能强等优点,通过人机交互进行的处理,完成设计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1)由于可以存储大量的设计信息和设计经验。可以帮助缺乏设计经验的新手顺利完成工作。(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结合起来形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进行产品设计、市场预测、生产、制造和销售等一系列工作。以企业的最高效益为目标,综合对人力、物力和时间各种资源进行最有效的利用。(3)还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效率,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缩短设计周期,增强市场竞争力。(4)设计人员不仅能在很短时间里给出多种设计方案,分析比较后获得最佳设计方案:还可以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得到解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造性工作。 1.2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就是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规格产品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的产品进行分析后,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的功能模块。然后通过对模块进行组合就可以组成不同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其目的主要是以尽可能少的模块种类和数量构成尽可能多规格的产品。模块化设计不仅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还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速度。 1.3并行设计。并行设计工程叉叫同步工程或集成工程,主要并行的设计产品以及各种制造和支持过程的系统化方法。机械产品的设计采用串行设计的缺点主要在于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等到上一环节结束后才能进行后一环节,设计不仅改动量大,而且产品的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采用并行设计的核心在于要打破内部各个单元界限,建立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协同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上市时间等。 1.4机械系统设计。机械系统设计就是一种利用系统的观点进行产品的一系列设计的方法。设计过程包括计划、外部系统设计、内部系统设计以及制造销售阶段。传统设计注重内部系统设计,其重点主要在于改善零件或转自一些子系统的特性,但是很少考虑对于个零件之间或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影响而系统设计要根据系统原则,综合研究内部外部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各予系统之问的相互作用,使整个系统的功能表现为最佳状态。 1.5机械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是把设计的实际工程问题的模型转化为相应的模型,然后运用最优化设计理论,选择合适的优化方法,借助计算机进行求解。从而得到最佳设计方法。近年来,优化设计常结合一些其他方法。形成新的优化设计方法。如和模糊化设计结合,形成模糊优化设计:和可靠性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可靠性优化设计。除此之外,还有可靠性设计、机械动态设计、疲劳设计、反求工程、摩擦学设计以及创造性设计等。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设计方法也在不断改善。 2、现代设计方法翻新研究 2.1创新设计原则。生态效益最好原则要在设计过程中尽量选择污染较低的材料。避免使用有毒有害以及有辐射的材料。这是由于在产品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都要求产品对周围环境要满足“零污染”原则。安全可靠性原则机械产品品质的保证要通过产品的安全可靠性来体现。产品在强度,刚度、稳定性、以及耐磨性均要满足设计要求,对于一些重型机械,要保证有一定的自锁和保险装置,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2经济效益最好原则。经济最佳性要从设计以及制造两方面考虑,设计上要选用正确的材料,保证合理的原理方案:制造上要保证零件的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设计的产品不仅要满足客户的功能要求,还要保证成本低廉。 3、机械创新设计技术 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利用人类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实用性以及创造性的机械装置。机械创新设计技术和机械系统设计、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设计等构成现代设计方法学库,吸收了邻近学科有利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是有待开发的一门新的设计技术方法。随着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认识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人脑研究的发展,机械创新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认识科学、思维科学、设计方法学等已经为创新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创新设计的研究及发展有助于解释人类的创造思维机理,还可以促进一系列科学的发展。实现专家系统及智能工程创新设计要求能为发明创造机械和改善现有机械性能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创新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改善生产生活中现有机械产品的性能,包括技术性、可靠性、适用性以及经济型;二是要创造设计出新的产品,以满足生产生活的新需要。创新设计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探索机械产品创新发明的机理、模式及方法,将机械产品创新设计过程程式化、定量化。 4、结语 总之,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适应市场的需求,需要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创新设计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使机械工业快速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机械设计论文:机械设计方法及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系统引入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越来越多,实现同一种技术功能所具有的功能载体和技术手段也很多,因此,现代机械系统设计工作者若使自己设计出的产品能立足市场,除要求机械系统能实现预期的功能外,还应使设计出的机械系统满足物美价廉、运行可靠、操作方便、对环境污染小等一系列要求。设计者只有通晓机、电、液等各种综合技术,才能设计出性能价格比优良的机械系统。 1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machinedesign),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 2现代机械设计的特点 现代机械种类很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但从实现系统功能的角度上看,它主要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系统、操纵及控制系统等,每个系统叉可根据需要继续分解为更小的子系统。现代机械设计有其鲜明的特点,即不但要求设计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物流技术、各零部件的材料、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计算,而且还需融通多门科学知识,如创造性工程、美学,仿生学、控制论、机械电子学、价值工程等,使设计出的产品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3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方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简称cAD)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新兴学科能充分运用计算机高速运算和快速绘图的强大功能为工程设计及产品设计服务,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设计绘图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和精度,使得科技人员的{慧和能力得到了延伸。CAD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系统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物质基础;软件系统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核心,它决定了系统所具有的功能。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形成了CAD系统。汁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 1)建立数学模型:一般机械零件基本都有现成的数学模型,但对没有数学模型的则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 2)设计程序框图:程序框图根据手工计算的步骤来没计; 3)用高级语言编制程序:根据程序框图来编程; 4)程序调试:程序编好后,先仔细检查源程序,然后将其输入汁算机进行试算,再对程序适用范围的边界、转折点进行试算,要求与手算结果完全吻合。 4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 现代机械设计已突破传统的机械设计只注重机械产品单纯能实现预期功能的要求,使机械设计向自系统化、信息化,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机械系统设计及其控制技术把原有机械产品的眭能、功能以及制造技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甚至使原有的机械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所以机构产品的系统化设计及其控制技术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业的有力措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响,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产品的设计,尤其是机械产品方案的设计手段,则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设计计算、加工制造、生产规划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初见成效,而产品开发初期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却远远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系统化设计方法将没计任务由抽象到具体(由设计的任务要求到实现该任务的方案或结构)进行层次划分,拟定出每一层欲实现的目标和方法,由浅入深、由抽象至具体地将各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设计过程系统化,使设计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易于设计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实现。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籽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汁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没汁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在系统化机械设计过程中,为使设计工作更为科学合理,常把一个机械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相联系的比较简单的子系统,可使设计和分析比较简便。根据需要和可能,各予系统还可再分解为更小的子系统,依次分解,直至能进行适宜的殴计和分析。系统分解时就注意以下几点: 分解数和层次应适宜。分解数太少,子系统仍很复杂,不便于模型化和优化工作,分解数和层次太多又会给总体系统的综合造成困难;2避免过于复杂的分界面。应尽可能选择在要素间结合枝数(联系数)较少和作用较弱的地方;保持能量流、物料流和信息流的合理流动途径。通常机械系统工作时都存在着能量、物料和信息3种转换,它们从系统输入到系统输出的过程中,按一定的方向和途径流动,既不可中断,也不可紊流,即使分解成各个子系统,它们的流动途径仍应明确和畅通;了解分系统分解与功能分解的关系与不同。系统分解时,每个系统仍是一个系统,它把具有比较密切结合关系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其结构组成虽稍微简单,但其功能往往还有多项。而功能分解时,是按功能体系进行逐级另懈,直至不能再分解的单元功能。 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异地协同设计与制造,以及从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设计、加工、装配、成品这一并行工程的实现成为可能。但是,达到这些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实现产品方案设计效果的三维可视化。为此,不仅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愈来愈多地应用于产品的方案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也在产品的方案没汁中初露锋芒。 目前,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正朝着计算机辅助实现、智能化设计和满足异地协同设计制造需求的方向迈进,由于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能够达到上述目标的方案设计工具软件。因此,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是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网络技术等各方面的领域知识,以产品方案没计为方向。 机械设计论文:机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我校以前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主要是齿轮减速器的设计,在教学上以传统的经验型手工设计为目标,老师逐步讲解,学生机械僵硬地模仿,课程设计被误解为仅仅是翻手册、套公式,甚至有的学生一味参看其他的减速器设计,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图解法。设计说明书照葫芦画瓢,对自己所设计的东西具体由哪些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的参数和形状如何,这些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运动关系如何等了解很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3]。同时,在课程设计期间,往往是很多班级同时或相继展开,造成设计教室、手册紧张,不仅严重影响了设计进程,而且影响了设计效果,甚至有的学生为赶进度,胡编设计数据。这些现状与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很不适应,与当前市场需求也不相适应。知识要更新,设计手段要先进,因此,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体系综合设计研究 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整合,探索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施方案,并完成2008级机制班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教学实践。同时,考虑机制、模具、汽车、机电方向的不同,选择适合不同方向的综合设计题目,以设计对象为主线,尝试在综合课程设计中引入机构运动演示,要求学生用计算机仿真验证机构运动设计的合理性[4],尝试在综合课程设计中引入机械方案创意设计模拟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运动方案进行模型拼装创新实验,验证机构运动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机械基础设计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把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时间由原来的分开设计整合为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题目选择范围加大,同时增加设计时间,激励学生对这类题目产生较大的兴趣,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差不多每人都提出一到几种运动方案,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挑出最佳方案后,由各组确定自己的最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通过这些创意设计活动,可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改革课程体系综合设计手段,加强CAD、CAM、CAE等技术应用[5]。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因而受到了制造厂商、科研机构、大学、公司的极大重视。其中ADAMS是美国MDI开发的非常着名的虚拟样机分析软件。尝试以ADAMS为工具,让学生对自己设计出的机构进行建模与仿真,真实地仿真机构的运动过程。改革设计手段,将给课程设计赋予新的活力。 课程体系综合设计的实践及应用 1改革设计题目,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机械CAD能力、综合应用与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是新世纪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训练主线则是以典型机械系统设计为内容,并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两课程设计贯通,由根据设计要求到机械运动方案及其运动与动力设计(即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再到机械系统结构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即装配图及零件工程图的设计),从而形成一条加强机械系统设计和综合设计能力训练的设计训练主线[6]。使学生经过原理方案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传动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等过程,加深对机械系统的整体认识,加强设计中的工程意识,培养综合创新设计的能力。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实践,但两门课程设计合在一起的课程设计指导书还很少见[7]。因此,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编写了适合于本科机械类的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指导书,指导老师可根据不同方向教学班次选用设计题目。 2机械传动方案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指导时,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要有所区别。在选题方面,提倡设计能力较强的同学选择指导书以外的题目。在指导方面,对这些同学应适当增加设计的难度和深度。方案设计时重点是要把握创新点[8]。在方案分析过程中,为了实现一个确定的设计目标,要求学生至少提出3种可行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其优点与不足。然后确定出设计者认为最优方案作为本次课程设计方案。最后对此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其运动过程和运动尺寸的确定,进行结构设计和强度设计直至计算。 3引入虚拟样机技术进行机构分析 虚拟样机技术又称为机械系统动态仿真技术,是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受到了制造厂商、科研机构、大学、公司的极大重视。其中ADAMS是美国MDI开发的非常着名的虚拟样机分析软件。基于贯彻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思想,在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中引入ADAMS软件对插床导杆机构、冲压机构、摆动式运输机机构、牛头刨床摆动导杆机构等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自动绘制刀具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自动绘制曲柄受到的平衡力矩曲线图等,能通过后期处理绘制最大动态剩余功曲线图,使曲线结果清晰、精确。导杆机构动态仿真时,观察在各位置时所对应曲线含义,加深对课本关于机构有关运动学、动力学相关参数优化设计的理解。ADAMS软件还能对机构采取参数化建模,学生可以通过输入机构不同原始参数,进一步比较不同结果。与过去用图解法或自编程序法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相比,利用计算机对机械进行辅助设计,实现了教学创新,学生普遍反映用ADAMS软件进行课程设计快捷、方便、直观,课程设计能达到满意效果。 4理论联系实际,修改设计对象 在实际工程应用领域中,推荐采用的大多数齿轮减速器都是采用硬齿面。随着工业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在齿轮行业,特别是随着硬齿面齿轮加工技术的成熟,加工设备的完善,硬齿面齿轮减速器已经成为齿轮减速装置的主流,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工程应用,而软齿面齿轮减速装置有被逐步淘汰的趋势。因此,应结合实际,采用硬齿面齿轮减速器设计的题目来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由于硬齿面齿轮减速器的设 计与实际结合紧密,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9]。与此同时,有关硬齿面齿轮设计的资料无法从现有资料中直接利用,这迫使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询问老师,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从改用硬齿面齿轮减速器设计结果来看,整机的重量减轻、体积缩小,使用材料大幅减少,相应的造价也随之下降。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的进步给生产实际应用带来的巨大影响。 5学生的模仿型设计转变为思考型设计 以往的课程设计以教授传统的经验型设计为目的,学生总习惯于照搬指导书,一般是教师逐步讲解,学生机械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在的设计中,教师应只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并列出参考书目,鼓励学生去查资料、翻手册,培养他们对信息及数据的归纳和整理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草图设计和装配图设计即机构设计阶段是重点,也是学生感到困难,失误较多的阶段。在《机械设计》课堂上重点讲解的都是基础理论,很少涉及结构方面的知识,而影响结构的因素很多。所以在此阶段,指导教师应悉心指导,多进行正确和错误结构的分析比较,另外要引导学生抓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整体设计的概念。 机械设计论文:关于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五步创新教学模式探析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教学模式 接受 体验 发现 研究 创造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关系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接受、体验、发现、研究和创新相结合的五步创新教学模式是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较好的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一流人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高校的创新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直接为生产一线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应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对高职院校而言,仅仅做几个实验和一次课程设计是远远不够的。2006年在对机制0507/08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试探性的进行了创新教学改革,现将取得的经验总结如下。 1五步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接受教学为主,教师讲学生听,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改变这一方式,就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倡导接受、体验、发现、研究和创新这一环环相扣,与实践结合极为紧密的五步创新教学模式。 1.1接受 接受就是指在处理基本理论教学时,要明确学生应接受哪些知识的问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对其初步的感性认知是五步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接受也就是老师应重点讲解什么内容的问题。传统的重点在于因而不在于果,重视每一个公式、每一个论点的推导,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创新教学要加大实践教学,就必然不能再一成不变的逐点讲解了。应只讲其结果而不讲其原因,以节省课时,然后尽可能多地进行实例分析,讲清机构的运动、特点和应用。 在对机制0507/08班试探性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带现有模型和教具,在课堂上分析其运动和特点,并引入与之相应的实用简单机械,分析说明再此处利用该机构的优点,并尽可能多的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 1.2体验 体验是指要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体验所学机构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各种简易机械进行机构分析,加深学生对各种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与应用取得更深的认识。在接受教学的基础上,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机构按下面的表格进行分析: 该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例分析中若有N名学生的结果完全相同,则这些学生作业成绩X=100—30×N。实例分析要求画出机构运动简图,并分析该机构用在此处的优点,能否用其它机构代替等。 1.3发现 发现是指学生在体验中通过对简易机构的分析,发现其中设计不当或有待改进的地方。或通过对生活和生产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两到三份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而发现的一些需要改进或解决问题的分析报告,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喜欢观察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一切创造和革新的前提。 1.4研究 研究是指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再深一步研究讨论,提出改进或设计方案。在实施中,首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需要改进或解决问题的分析报告进行集体讨论,找出其中适合学生进行改进和设计的方案,然后以自愿的形式自行分组,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改进或设计方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求每位同学最少参加一个小组。设计方案不仅仅是纯机械的,大多数是机、光、电一体化,甚至纯电子的设计,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所学、所知、或通过查阅资料所得的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的能力,使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5创新 创新是指对学生提出的比较好的、可行性高的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和模型制作2。组织讨论、评比学生研究后提出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从讨论结果中选出几个经过讨论、改进、可行性最大的设计方案,以小组成员为主干,全班学生为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些方案的初步设计和模型制作。 2选择性实施后发现的问题和改进设想 2.1改进评分标准。提高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的程度 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好多学生在初期还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但当需要花费比较大的精力或遇到一点困难时,就不能即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因老师督促学生的手段较少,导致能按要求完成的学生仅有十几名。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老师约束学生最有力的手段。依据我院制定的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评分标准,就算平时成绩为零分,学生也能及格。从而导致了一些学生的惰性心理。为了提高老师对学生的约束力,提议如图1对我院制定的评分标准加以改进。增强课外作业成绩,消除惰性因素,促使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2.2应加强实验和现场教学的管理 学生对实践兴趣极高,管理不好就无法进行教学。因而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并积极寻求其他老师和师傅的帮助,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分析 表2反映课程结束后,本班与未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机制0505/6班的教学效果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因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问题,没有完全按照上述的教学步骤完成试点教学,但教学效果有较为突出的体现。 4未来展望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产教研的进一步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可以在兴趣小组的基础上,保持与每一位成员的联系合作,不管其位于何地,从事怎样的职业,担任什么样的职务,都要以老师为主线,保持畅通的联系与合作。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兴趣小组所研究课题的科技含量会越来越高,也会越来越贴近实际,必能吸取更多的老师、学生和企业的参与。此时,在学院的帮助与支持下,可以创建与之相适应的相关产业,从而实现招生、教学、研究、制造、销售、就业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促使高职院校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 机械设计论文:基里隆一级电站水力机械设计 摘要:基里隆一级电站是柬埔寨最大水电站,1968年建成,在正常发电20个月后损坏于战乱。根据中柬双方达成的协议,中电技以投资、修复、经营方式,对基里隆一级水电站进行修复。本文对基里隆一级电站修复工程水力机械设计进行了回顾,对主要机组设备、辅助设备的选择及布置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机电设计 水力机械 水力发电设备 辅助设备 水力监测系统 柬埔寨 湄公河 1概述 基里隆一级电站位于柬埔寨王国西南部,湄公河盆地边缘,距离首都金边约120km,距离柬重要港口城市磅逊(西哈努克城)约110km,其厂房及升压站紧邻4号公路。 基里隆一级电站原为南斯拉夫在1968年提供资金和技术建成,水库最大库容980万m3,装机容量2×5.0MW。该电站在正常发电20个月后损坏于战乱。此后近30年里,虽几经努力但一直未能实施修复。目前大坝基本完好,引水钢管局部遭严重破坏,厂房和机电设备完全损坏,厂坝公路年久失修,到金边的110kV输电线路仅存少许塔架。 中国电力技术进出口公司(CETIC)组织专家对基里隆一级电站枢纽工程和输电线路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和充分论证。历经近1年的合同谈判,CETIC与柬埔寨工业矿产能源部(MIME)和柬埔寨国家电力公司(EDC)于2000年7月28日在金边正式签署了《实施协议》和《购电协议》。根据协议,CETIC以投资、修复、经营(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对基里隆一级电站进行融资、修复、建设、拥有、运营和维护,在电站特许经营期(自电厂商业运营日起30年)结束后,将该电站无偿移交柬埔寨政府。 电站原厂房和机电设备已完全损坏,主厂房里的水轮发电机组、调速器、进水阀装置、桥机以及辅助设备已无修复价值。经研究决定,主厂房在原厂址新建,所有水力发电设备,包括水轮发电机组、调速器、进水阀装置、桥机以及辅助系统的所有设备,都进行重新设计配置。电站主要参数为:装机容量2×6MW,额定水头363.00m,保证出力3.812MW,年发电量0.6419亿kW·h,年利用小时数5349h。 2机组设备简介 2.1水轮机 水轮机选用CJA734-W-136/2×12.5型双喷嘴冲击式水轮机,主要参数为:额定水头363.00m,额定流量1.95m3/s,额定出力6220kW,额定效率89.78%,额定转速600r/min,飞逸转速1080r/min。水轮机为卧轴冲击式,主要特点如下: 1)水轮机转轮装于发电机轴上,依靠摩擦传递扭矩,顺时针旋转(从发电机向水轮机看)。两个直流喷管分别由机壳和机壳小盖支承,喷管前装有Φ450直管并通过Φ650/Φ450分流管与Φ650伸缩节及球阀相连。 2)喷管喷嘴口处装有偏流折向器,通过连杆机构与折向器接力器相连,接力器与调速器油压系统相连。偏流折向器与喷针的位置没有协联关系,在正常运行时不与射流接触,也不参与水轮机小波动调节,始终保持在全开位置,只在事故停机时投入,切断水流。 3)机组正常运行时,各工况的调节是依靠喷针运动来实现的,喷针的调节作用是由喷针接力器油压操作实现的,喷针接力器操作油管与调速器油压系统相连。喷针的开度指示由喷针反馈系统完成,从喷管内引出的恢复杆通过钢丝绳及连杆与调速器电反馈装置相连,电反馈装置向调速器发送位置信号。 4)在机壳上与喷管射流相反方向装设反向制动喷嘴,制动喷嘴由DN80液压操作阀控制,停机时作机组制动用,液压操作阀油源引自调速器油压系统。 2.2水轮发电机 水轮发电机为SFW6000-10/2130型3相凸级同步发电机,采用卧式、密闭自循环空气冷却结构,主要参数为:额定功率6MW,额定容量7.5MVA,额定电压6.3kV,额定电流687.32A,额定转速600r/min,飞逸转速1080r/min。 发电机由定子、转子、主轴、导轴承、飞轮、空气冷却装置、油水管路等部分组成。定子机座为整体卧式结构,发电机轴为转子磁轭与主轴锻造为一体的实心轴结构。水轮发电机组为两支点结构,两个导轴承分别位于定子两侧,轴承瓦为筒式巴氏合金轴瓦。轴承润滑采用外循环方式,在主厂房内每台发电机组上游侧布置有外循环供油装置。空气冷却器两个,布置在发电机下面机坑中,冷却水管为T2铜管穿片结构。 2.3调速器 调速器选用武汉三联水电控制设备公司生产的CJWT2/1-4.0型微机调速器,额定工作油压4.0MPa。 CJWT型调速器是专为多喷嘴冲击式水轮机设计的,其主要特点如下: 1)在总体结构上,调速器为电气柜、机械柜、油压装置三位一体组合式,结构紧凑,便于安装布置及运行维护。 2)从控制原理上看,每个喷针接力器和折向器接力器各采用一套全数字式机械液压系统独立控制,取消了传统的机械协联、凸轮及复杂的连杆机构,结构大幅简化。 3)机械液压系统采用全数字液压技术,以电磁球阀作为电液转换元件,静态无油耗,抗油污能力强。 4)油压装置设自动补气阀组,提高了整机自动化水平。 5)电气部分以可靠性极高的可编程控制器(PLC)为控制核心,所有PLC本体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30万h。 6)采用交直流双路电源供电,互为备用,无扰切换。 7)具有电手动调节功能及自动容错功能。 2.4进水阀 为保证水轮机安全可靠运行、机组检修时切断水流及机组调节系统失灵时保护机组,每台水轮机前装设有进水阀。进水阀为双面止水卧式球阀,采用接力器油压操作,球阀型号为QF500-WY-65,公称直径Φ650mm,设计压力5.0MPa。球阀上、下游侧分别设有检修密封和工作密封,活动密封环采用钢管的压力水操作。2套进水阀共用一套HYZ-1.0-4.0油压装置,额定油压为4.0MPa。 3辅助设备 3.1技术供水系统 技术供水系统主要用户是发电机空气冷却器和导轴承油冷却器。供水系统采用水泵集中供水方式,水源取自下游尾水,在主厂房右端水机副厂房下游侧设有取水池,通过联通管与尾水渠相连。设置KQL100-160型供水泵3台,其中1台备用,布置在供水设备室内。水泵出口设有自动滤水器,滤水器有自动排污功能,经过滤后的水由供水总管引至各用户。水泵采用轮换工作制,每台水泵配置1台软启动器,整个系统采用PLC控制。3.2高压气系统高压气系统主要供调速器油压装置和球阀油压装置用气,供气压力4.5MPa。设有2台SF-0.5/45型空压机和1只1m3、4.5MPa储气罐,空压机出口设有气水分离器。储气罐出气管上设有压力控制器,自动控制空压机的启停,整个系统采用PLC控制。 3.3透平油系统 透平油系统主要供机组轴承、调速系统和球阀操作系统用油。设有2只5m3透平油桶、1台KCB-55型齿轮油泵、1台LY-50型压力滤油机和1台ZJCQ-2型透平油过滤机。系统运行为手动操作。 由于本电站机组为小型卧式水轮发电机组,设备用油量较小,同时主厂房仅有一层,油管布置会影响厂房内的交通及美观,因此,主厂房内不设供排油管路。在油处理室设有活接头,机组设备供排油时,用软管与用油设备相连接。 3.4水力监测系统 水力监测系统包括全电站监测和机组段监测两部分。全电站监测项目有水库水位、拦污栅后水位、拦污栅前后压差及电站引用流量。根据购电协议要求,水库水位测量设有2套2311LT型投入式液位变送器,其中1套为主用,1套为备用(冷备)。拦污栅后水位测量设有1套2311LT型投入式液位变送器。在首部值班室设置1台SXJ水位监视仪,水位信号通过串行口通信方式传至电站中控室。电站引用流量监测采用UF-911型超声波流量计。机组段监测项目包括分流管进口压力、喷管压力、尾水位、冷却水压力和示流、水轮机和发电机振动、摆度等。水力监测系统中的主要量测项目均同时设有变送器,并与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相连。 3.5起重机 电站最重起吊件发电机转子重24.2t,起吊梁重3.5t。主厂房内设1台起重量32/5t,跨度14m电动双钩桥式起重机供机组安装、检修使用。由于电站主厂房在原厂址新建,利用原电站叉管及支管,机组间距已定。本电站机组为卧式水轮发电机组,容量由原来的5MW增加至6MW,机组设备尺寸加大,机组间距明显偏小,发电机转子抽芯极为困难。为控制大车运行速度和主钩起升速度,确保发电机安装检修的安全,起重机的大车运行机构和主起升机构采用变频调速方式,变频器采用三菱原装进口设备。 4厂房布置 电站主厂房为地面式,在原厂址新建,利用原电站叉管及支管,机组间距维持10.29m不变。主厂房净长32.85m,净宽14m(机组中心距上游柱边9.05m,距上游柱边4.95m)。电站最高尾水位高程?92.00m,据此确定主机间高程?95.00m,机组安装高程(机组中心线)?95.84m。主机间内上游侧布置有调速器、球阀装置和油压装置,下游侧布置机旁盘。左侧为安装场,长约10.4m,主要考虑机组大修时布置发电机转子、定子、水轮机转轮、机壳等。 主厂房右侧水机副厂房内布置有透平油罐室、空压机室、技术供水设备室。电气副厂房布置在主厂房左侧和下游侧,左侧副厂房内布置有中控室、继电保护盘室、通信室、电气试验室、低压配电室等,下游侧副厂房内布置有6kV中压配电盘、励磁变压器、厂用变压器及柴油机室等。 5结束语 基里隆一级电站修复工程是我国第一个B0T项目,2001年4月2日正式开工建设,2002年5月完工并投产发电。基里隆一级电站的修复对促进柬埔寨战后经济发展,增进中柬双方友谊,以及对我国全方位对外贸易格局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设计论文:论应用CAD技术的现代机械设计 论文关键词:机械设计;CAD技术 论文摘要:在机械设计中引入CAD技术,可以解决机械企业中重复性设计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1 CAD技术的发展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辅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或产品的设计与分析,达到理想的目的,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一种技术。自1950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诞生以来,已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化工、航空航天以及能源交通等领域,产品的设计效率飞速地提高。现已将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集于一体。 产品设计是决定产品命运的研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产品的设计工作决定着产品75%的成本。目前,CAD系统已由最初的仅具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的CAD系统发展成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CAD系统(ICAD)(Intelligent CAD)。21世纪,ICAD技术将具备新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以提高新时代制造业对市场变化和小批量、多品种要求的迅速响应能力。 以智能CAD(ICAD)为代表的现代设计技术、智能活动是由设计专家系统完成。这种系统能够模拟某一领域内专家设计的过程,采用单一知识领域的符号推理技术,解决单一领域内的特定问题。该系统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优化、有限元、计算机绘图等技术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使计算机参与方案决策、性能分析等常规设计过程,借助计算机的支持,设计效率有了大大地提高。 2 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优点 通过实际应用三维CAD系统软件,笔者体会到三维CAD系统软件比二维CAD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零件设计更加方便 使用三维CAD系统,可以装配环境中设计新零件,也可以利用相邻零件的位置及形状来设计新零件,既方便又快捷,避免了单独设计零件导致装配的失败。资源查找器中的零件回放还可以把零件造型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 2.2 装配零件更加直观 在装配过程中,资源查找器中的装配路径查找器记录了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若装配不正确即予以显示,另外,零件还可以隐藏,在隐藏了外部零件的时候,可清楚地看到内部的装配结构。整个机器装配模型完成后还能进行运动演示,对于有一定运动行程要求的,可检验行程是否达到要求,及时对设计进行更改,避免了产品生产后才发现需要修改甚至报废。 2.3 缩短了机械设计周期 采用三维CAD技术,机械设计时间缩短了近1/3,大幅度地提高了设计和生产效率。在用三维CAD系统进行新机械的开发设计时,只需对其中部分零部件进行重新设计和制造,而大部分零部件的设计都将继承以往的信息,使机械设计的效率提高了3~5倍。同时,三维CAD系统具有高度变型设计能力,能够通过快速重构,得到一种全新的机械产品。 2.4 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 由于机械产品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同时采用CAD CIMS组织生产,机械产品设计有了新发展。三维CAD技术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如优化、有限元受力分析、产品的虚拟设计、运动方针和优化设计等,保证了产品的设计质量。同时,大型企业数控加工手段完善,再采用CAD/CAPP/CAM进行机械零件加工,一致性很好,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3 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1 零件与装配图的实体生成 3.1.1 零件的实体建模。CAD的三维建模方法有三种,即线框模型、表面模型和实体模型。在许多具有实体建模功能的CAD软件中,都有一些基本体系。如在AutoCAD的三维实体造型模块中,系统提供了六种基本体系,即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环状体和楔形体。对简单的零件,可通过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将其分解成若干基本体,对基本体进行三维实体造型,之后再对其进行交、并、差等布尔运算,便可得出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对于有些复杂的零件,往往难以分解成若干个基本体,使组合或分解后产生的基本体过多,导致成型困难。所以,仅有基本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机器零件三维实体造型的要求。为此,可在二维几何元素构造中先定义零件的截面轮廓,然后在三维实体造型中通过拉伸或旋转得到新的“基本体”,进而通过交、并、差等得到所需要零件的三维实体造型。 3.1.2 实体装配图的生成。在零件实体构造完成后,利用机器运动分析过程中的资料,在运动的某一位置,按各零件所在的坐标进行“装配”,这一过程可用CAD软件的三维编辑功能实现。 3.2 模具CAD/CAM的集成制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从普通机床到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从人工设计和制图到CAD/CAM/CAE,制造业正向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方向发展。同时,模具CAD/CAM技术、模具激光快速成型技术(RPM)等,几乎覆盖了整个现代制造技术。 一个完整的CAD/CAM软件系统是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如三维绘图、图形编辑、曲面造型、仿真模拟、数控加工、有限元分析、动态显示等。这些模块应以工程数据库为基础,进行统一管理,而实体造型是工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3.3 机械CAE软件的应用 机械CAE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工程数值分析、结构优化设计、强度设计评价与寿命预估、动力学/运动学仿真等。CAD技术在解决造型问题后,才能由CAE解决设计的合理性、强度、刚度、寿命、材料、结构合理性、运动特性、干涉、碰撞问题和动态特性等。 4 CAD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4.1 图形交互技术 CAD软件是产品创新的工具,务求易学好用,得心应手。一个友好的、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可以开拓设计师的思路,解放大脑,让他把精力集中到创造性的工作中。因此,智能化图标菜单、“拖放式”造型、动态导航器等一系列人性化的功能,为设计师提供了方便。此外,笔输入法草图识别、语言识别和特征手势建模等新技术也正在研究之中。 4.2 智能CAD技术 CAD/CAM系统应用逐步深入,逐渐提出智能化需求.设计是一个含有高度智能的人类创造性活动。智能CAD/CAM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智能设计在运用知识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知识的设计仓库,及时准确地向设计师提供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和帮助,智能地支持设计人员,同时捕获和理解设计人员意图、自动检测失误,回答问题、提出建议方案等。并具有推理功能,使设计新手也能做出好的设计来,现代设计的核心是创新设计,人们正试图把创新技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应用到CAD技术中,用智能设计、智能制造系统去创造性指导解决新产品、新工程和新系统的设计制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工程和系统有创造性。 4.3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CAD中已开始应用,设计人员在虚拟世界中创造新产品,可以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检查设计效果,可直接操作模拟对象,检验操作是否舒适、方便,及早发现产品结构空间布局中的干涉和运动机构的碰撞等问题,及早看到新产品的外形,从多方面评价所设计的产品.虚拟产品建模就是指建立产品虚拟原理或虚拟样机的过程.虚拟制造用虚拟原型取代物理原型进行加工、测试、仿真和分析,以评价其性能,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和成本、外观等,基于虚拟样机的试验仿真分析,可以在真实产品制造之前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虚拟制造、虚拟工厂、动态企业联盟将成为CAD技术在电子商务时代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另外,随着协同技术、网络技术、概念设计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设计理论和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利用基于网络的CAD/CAPP/CAM/PDM/ERP集成技术,实现真正的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已成为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机械设计论文:关于多媒体教学在机械设计制造课堂的实践 论文摘要:多媒体因其声像并茂,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展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但从目前大学院校多媒体教学环境来看,多媒体机械设计专业教学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相关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专业课 机械设计 对策 对大学院校而言,培养的机械设计与制造的专门人才,就要着眼于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已完全在各种教学中展开。机械设计教学更多注重的是空间、理性、科学和前沿,多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已不仅仅是一个辅助工具,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的需要。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水平的终结性评价,不受学生的欢迎,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多媒体技术与机械设计课程的整合,使学生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视觉单一模式互动向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模态发展,转变为空间概念。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丰人。 1多媒体机械设计教学的主要问题 目前,教育在我国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规模上来讲,都达到了空前。然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培养人才的质量。客观地讲,当前大学院校机械设计教学其中最突出的教学矛盾就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具体地讲还在在以下问题。 1 1被动接受新技术的应用 因为种种原因,个别老师对多媒体教学缺乏深刻认识,甚至认为多媒体教学费时费力费工不讨好,是花架子,好看不管用,心里不同程度存在排斥心理,导致对多媒体教学模式不愿意做出更多的学习和没有兴趣,不愿意尝试,更不说付出努力和付出辛苦。这种心态,直接导致了多媒体教学质量不高。 1.2变“人灌”为“电灌” 个别授课老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把以前的“黑板加粉笔”变成“电脑加屏幕”,在教学方法上看起来全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在教学手段上仍然沿用了旧的教学模式,没有起到把多媒体手段引入机械设计教学课堂的初衷。这种盲目、机械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不能真正起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还会给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反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其实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老师对教学效果的认识不足,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教学。 2实现机械设计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可能性 根据目前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机械设计教学改革,推广实施多媒体教学模式,并通过改革全面提高机械设计制造教学水平和广大学生的机械设计实际综合应用能力的条件基本具备,而且也具有实现这一转变的可能。 (1)对机械设计制造教学的重要性各方已达成思想共识。广大院校领导和老师对推进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都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并已尝到甜头,干劲更足。同时,学生普遍要求和接受机械设计课堂更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些因素,为我们机械设计的多媒体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随着教育投资的增加,教学信息化设备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这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教学信息化建设,硬件设备得到了普遍加强,有些甚至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大学院校普遍都建设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为计算机和校园网上学习机械设计课程提供了硬件技术条件。 (3)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机械设计制造教学软件已逐步配套。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各方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和技术设计了机械设计课堂教学软件和个人自学辅助软件,为推动以机械设计的多媒体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软件支持。 3积极应对机械设计多媒体教学的对策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促互长的统一体。对教学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整合。整合是网络信息技术与机械设计课程整合研究的核心问题,整合后网络信息技术将成为整个课程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对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层面的一些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注意解决。对教学中是否应用,如何合理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确保教学效果的落实才是最根本。 (1)根据机械设计教学的需要,决定是否使用多媒体。把多媒体教学引入机械设计课堂,从手段上来讲,是为了“活化教材”,创造较为真实的教学环境,如果过多使用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教学效果如何,并不是说多媒体手段越多效果越好。多媒体教学,从某个层面来讲,是体现的人机。对话,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最好的沟通手段。如果在教学环节中,授讲老师过多应用多媒体,就会使课堂教学成为老师对电脑的操作和学生观看演示的过程,这样的话,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就会受到了扭曲,这也违背了教学的规律。 (2)适度取材,注重多媒体课堂的“人文关怀”。多媒体本身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引入机械设计教学的,其本身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要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就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作为教学的主导方,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机械设计教学时,面对海量的信息,必须结合各方实际快速作了抉择,通过其他手段表现出更多的亲和力和学生的可接受性,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模式与传统模式充分交融。多媒体教学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然而,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在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并不能完成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机械设计教学中,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只能是充分利用并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做到张弛有度,互促互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机械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机械设计制造教学改革的重点,机械设计制造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使机械设计制造朝着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应体现机械设计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在技术上应是可操练,可实现和易操作的,应充分强调和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改革的突破口是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在多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结合教学需要,保留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良部分,充分发挥新旧两种机型模式的优势,确保教学质量稳定提高,这才是根本。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成效十分显著。 机械设计论文:关于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五步创新教学模式探析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教学模式 接受 体验 发现 研究 创造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关系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接受、体验、发现、研究和创新相结合的五步创新教学模式是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较好的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一流人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高校的创新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直接为生产一线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应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对高职院校而言,仅仅做几个实验和一次课程设计是远远不够的。2006年在对机制0507/08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试探性的进行了创新教学改革,现将取得的经验总结如下。 1五步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接受教学为主,教师讲学生听,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改变这一方式,就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倡导接受、体验、发现、研究和创新这一环环相扣,与实践结合极为紧密的五步创新教学模式。 1.1接受 接受就是指在处理基本理论教学时,要明确学生应接受哪些知识的问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对其初步的感性认知是五步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接受也就是老师应重点讲解什么内容的问题。传统的重点在于因而不在于果,重视每一个公式、每一个论点的推导,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创新教学要加大实践教学,就必然不能再一成不变的逐点讲解了。应只讲其结果而不讲其原因,以节省课时,然后尽可能多地进行实例分析,讲清机构的运动、特点和应用。 在对机制0507/08班试探性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带现有模型和教具,在课堂上分析其运动和特点,并引入与之相应的实用简单机械,分析说明再此处利用该机构的优点,并尽可能多的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 1.2体验 体验是指要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体验所学机构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各种简易机械进行机构分析,加深学生对各种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与应用取得更深的认识。在接受教学的基础上,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机构按下面的表格进行分析: 该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例分析中若有N名学生的结果完全相同,则这些学生作业成绩X=100—30×N。实例分析要求画出机构运动简图,并分析该机构用在此处的优点,能否用其它机构代替等。 1.3发现 发现是指学生在体验中通过对简易机构的分析,发现其中设计不当或有待改进的地方。或通过对生活和生产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两到三份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而发现的一些需要改进或解决问题的分析报告,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喜欢观察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一切创造和革新的前提。 1.4研究 研究是指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再深一步研究讨论,提出改进或设计方案。在实施中,首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需要改进或解决问题的分析报告进行集体讨论,找出其中适合学生进行改进和设计的方案,然后以自愿的形式自行分组,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改进或设计方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求每位同学最少参加一个小组。设计方案不仅仅是纯机械的,大多数是机、光、电一体化,甚至纯电子的设计,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所学、所知、或通过查阅资料所得的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的能力,使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5创新 创新是指对学生提出的比较好的、可行性高的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和模型制作2。组织讨论、评比学生研究后提出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从讨论结果中选出几个经过讨论、改进、可行性最大的设计方案,以小组成员为主干,全班学生为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些方案的初步设计和模型制作。 2选择性实施后发现的问题和改进设想 2.1改进评分标准。提高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的程度 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好多学生在初期还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但当需要花费比较大的精力或遇到一点困难时,就不能即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因老师督促学生的手段较少,导致能按要求完成的学生仅有十几名。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老师约束学生最有力的手段。依据我院制定的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评分标准,就算平时成绩为零分,学生也能及格。从而导致了一些学生的惰性心理。为了提高老师对学生的约束力,提议如图1对我院制定的评分标准加以改进。增强课外作业成绩,消除惰性因素,促使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2.2应加强实验和现场教学的管理 学生对实践兴趣极高,管理不好就无法进行教学。因而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并积极寻求其他老师和师傅的帮助,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分析 表2反映课程结束后,本班与未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机制0505/6班的教学效果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因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问题,没有完全按照上述的教学步骤完成试点教学,但教学效果有较为突出的体现。 4未来展望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产教研的进一步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可以在兴趣小组的基础上,保持与每一位成员的联系合作,不管其位于何地,从事怎样的职业,担任什么样的职务,都要以老师为主线,保持畅通的联系与合作。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兴趣小组所研究课题的科技含量会越来越高,也会越来越贴近实际,必能吸取更多的老师、学生和企业的参与。此时,在学院的帮助与支持下,可以创建与之相适应的相关产业,从而实现招生、教学、研究、制造、销售、就业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促使高职院校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
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安全新技术探讨 摘要:当前,汽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每年,由于汽车造成的交通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改进汽车的功能,增强汽车的安全运行条件,可以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介绍防抱死制动系统和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分别描述其两种系统的作用、工作原理,这对于汽车的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要求的提高,汽车技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汽车技术主要是围绕着安全、舒适、环保、节能等方面进行着更新换代。 交通安全历来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汽车发展的历史也是汽车安全技术不断提高的历史。汽车安全应从整体上来考虑,不仅要在事故发生时减少人员的伤亡,而且更重要的是避免事故的发生。 1防抱死制动系统 1.1含义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英文翻译是Anti-lock Braking System。它能在汽车制动时,对汽车制动力的大小自动进行调节,让车轮在这一时刻不会由于制动太大或太小而被抱死,处于边滚边滑的状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在汽车制动过程中的侧滑、丧失转向能力和跑偏等一些非稳定状态因素,并能够保证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在最大值,以获得良好的制动性能、操纵性能和稳定性能。 1.2ABS的作用 ABS的作用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缩短制动距离。在紧急制动的状态下,ABS能使车轮处于边滚边滑的状态,滑动的比例占20%左右,这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达到了最大,因此制动距离大大缩短。 (2)增加制动时的稳定性。汽车在制动时,四个轮子上的制动力是不一样的,ABS可以自动分配制动力防止车轮被完全抱死,从而提高了汽车在制动时的稳定性。 (3)减轻轮胎的磨损。事实上车轮完全抱死会造成轮胎表面磨损不均匀,使轮胎损耗增加。经过测定,汽车在紧急制动时车轮抱死所造成的轮胎累加磨损费,已超过一套防抱死制动系统的造价。 (4)使用方便,工作可靠。与普通制动系统的使用方式一样,只要把脚踏在制动踏板上进行正常的制动即可。如果需要,ABS会自动进入工作状态。ABS工作时,驾驶员会感到制动踏板有颤动,并听到一些噪声,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1.3ABS的原理 在汽车制动过程中,轮速传感器根据汽车车轮的齿轮,该齿轮与汽车的车轮在运转过程中同步,根据车轮的转速得出与此相对应的电子信号,由汽车的控制器经过运算,得出相应的车速和加减速度。并在此基础上,由电子控制器得出的信号分析出滑移值,根据一系列的综合分析,对压力调节器的发出相应的指令,让其自动调节压力的大小。当车轮发生抱死现象时,也将其信号传递给传感器,减少其制动压力值,让汽车车轮获得更大的转速,而车轮的转速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电子传感器收到该值后,会加大制动压力值,从而让转速降下来。如此周而复始地运作,让汽车在制运的过程中总是处于即将抱死的边缘这一最佳状态,达到了防抱死制动的效果。 2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 开过车的人都能体会,车辆在转弯时,汽车本身会由于重心的原因向转弯的反方向发生侧倾。当转弯时转向的角度越大,那么汽车侧倾度越大,同时,如果在转弯的过程中车速很快,侧倾也会随之加大。当侧倾的角度超过极限值的话就会发生翻车事故,这种情况在雨天和冰雪路面更加容易发生。如果使用ESP,失控的机率会大大降低,整车的主动安全性也更高。那么什么是ESP呢? 2.1ESP的含义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的英文翻译是“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它是德国BOSCH公司开发的一套电子稳定程序,1995年面世发展至今经历了10多年。最早是由奔驰汽车公司首先应用在它的A级车上。当在开车的过程中,突然出现障碍物需要进行躲闪或在汽车运行过程中转弯发生转向不足及过度等现象,车辆此时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倾斜,甚至发生翻车事故,此时ESP系统就会对汽车的车速和刹车系统进行及时的调整,防止以上事件的发生,从而将车辆行驶方向快速修正到原行驶路径上。 例如当我们开车时,发生后轮驱动转向过多的现象,这个时候,就有可能会失控而发生甩尾事故,ESP系统可以通过对前轮进行刹慢的操作,从而对车辆的行驶进行校正,达到稳定车子的目的。相反当转向过少时,会通过对后轮进行刹慢的操作进行校正。如图2是汽车上的ESP按键,通过这个按键可以开启或关闭ESP系统。 2.2ESP的作用 (1)实时监控:人们在开车的过程中,时刻都与安全挂钩,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ESP要对安全负责,实时对路面、操作员的操作、汽车运行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控,并不断地将结果反馈给相应的部件和系统。 (2)事先提醒:当由于汽车的驾驶员操作不当或路况出现紧急情况时,ESP要能够通过灯光来对驾驶人员进行有效的提醒,提高驾驶人员的注意力,以防止意外的发生。 (3)主动干预:对于汽车转向发生问题时,ESP会主动通过调节制动压力的方式对汽车进行稳定。 因此,ESP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主动安全性。 2.3ESP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1)ESP的基本组成。 ESP的硬件组成只需在防抱死制动系统和驱动防滑转控制系统基础上增设转向传感器、车轮转速传感器、侧滑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等。目前ESP有3种类型:能向4个车轮独立施加制动力的四通道或四轮系统;能对两个前轮独立施加制动力的双通道系统;能对两个前轮独立施加制动力和对后轮同时施加制动力的三通道系统。 (2)ESP的工作原理。 在ABS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基础之上,研发人员设计了ESP系统,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电子传感器对转向、加速度等信息不断地采集,并利用控制器和运算器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的操作流程,从而达到安全可靠行驶的目的。 3总结 本文针对汽车的安全新技术展开研究,通过对防抱死制动系统和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研究分析,让我们对汽车的安全系统有一个新的认识。 汽车新技术论文:CES汽车新技术展望 奔驰智能手表 奔驰研发的Pebble智能手表相当于司机智能手机的“第二块显示屏”。这款可佩戴设备揭开了互联汽车全新的配置方式。例如,当司机在车外时,能够从Pebble手表中获取燃油剩余量、车门锁止情况、车辆位置等信息。当司机在车内时,手表显示屏将自动转换,通过V2V技术,能够提醒司机前方路况并发出振动提示。 雪佛兰4G网络 4G LTE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超高速的网络连接功能,相比传统的3G网络在速度上要快七倍,因此可以支持更多的数据和服务的移动互联连接,并且4G LTE网络也真正允许让汽车变成一个类似于Wifi热点的设备,允许更多的设备接入,从而实现流畅的视频等应用。雪佛兰表示将在旗下车型中通过Onstar(第十代安吉星)提供超高速的4G LTE网络支持,成为第一个引入4G车载网络的汽车厂商。 宝马iRemote应用 iRemote应用可让用户使用智能手表来远程访问汽车。如用户在三星GalaxyGear上远程访问车辆信息,可知道宝马电动汽车i3的电池充电情况和行驶时间,还能了解到车门、车窗和天窗是否关闭。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GalaxyGear进行导航和控制车辆温度。 奥迪Laserlight概念车 奥迪Sport quattro laserlight概念车的前大灯系统将矩阵式LED技术与激光技术相结合,并采用双灯组,外侧灯组通过矩阵式LED及多孔障板产生近光,而内侧灯组则采用激光作为远光。性能强大的激光二极管(LD)直径只有几微米,尺寸明显小于LED,但激光远光灯的照射范围可达500米,大约是LED远光灯的两倍,而亮度大约是后者的三倍。 奥迪Pilot Driving技术 奥迪基于A7测试车展示了其最新的Pilot Driving技术。这辆汽车可利用前视雷达和激光测距仪来“观察”前面的路面情况,挡风玻璃上安装的摄像头则负责监视车道分界线,后置雷达会探测左右两边超上来的车辆。 福特太阳能驱动C-MAX Energi C-MAX Energi太阳能混合动力概念车,无需依赖公共电网充电,同时还具有和插电式混动版C-MAX Energi近乎等同的能源效率。C-MAX Energi插电混动车EPA评估等同燃效为城市108MPGe,高速92MPGe,综合路况100MPGe。与福特共同开发这款车的机构还包括SunPower 公司以及佐治亚理工学院。 德尔福车内连接技术 德尔福公司最新的高度集成化汽车主动安全和连接技术对于未来实现自动驾驶有着重要意义。自动驾驶技术主要分为3块重要领域,分别为:具有连接功能的各类装置和系统、主动安全系统以及电子系统架构。此次展会上德尔福在这3大领域均有相关的技术展示。 汽车新技术论文:浅析汽车新技术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带动了汽车技术的发展, 汽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汽车产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对汽车维修、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应对的策略,力争对我国汽车新技术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汽车新技术教学 问题 应对策略 前言 汽车从发明到现在只是短短的100多年,但汽车的技术的发展牵动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汽车技术发展也应本着造福人类的宗旨推动世界的发展。我国正处于汽车的普及阶段,汽车保有量剧增,新技术发展速度加快,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有掌握新技术维修方法的人才,这就未汽车教育树立了目标。而目前传统的汽车教育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学生对新技术的接触也只是略微了解,缺少实际操作能力,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要求。因此,汽车新技术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的当下,需及时研析应对策略。 1汽车新技术教学面临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科学 中职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往往不明确。多数学校将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毕业生可在各类汽车维修企业中维修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气设备以及汽车钣金整修等各类汽车维修工作,没有将学习新技术维修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列为培养目标。大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为:设置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课,课时超过1/3;设置机电维修等专业课,课时约占1/3;设置钣金、商务、汽车特定技术等专门课,课时较少。课程设置过于死板,学生选择性差,不能根据自身情况、社会需求和知识水平等选择课程,而是被动接受学校课程表。即使学生发现学校安排的课程不适合自己,也不能另行选择,学生不能选择课程之外更不能选择教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容易受打击。这种培养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理论水平高而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性不强,尤其是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学生到了企业需要企业再培训才能投入工作。 (二)教师的专业操作水平低,复合知识型教师缺乏 由于汽车新技术涉及多个知识面如汽车专业知识、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要求教师既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又懂得新技术维修的实际操作。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到学校任教,有汽车行业从业经验的占很少一部分,造成教师授课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实践操作知识缺乏,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相反,另外一小部分来自于汽车厂已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教学中能实际操作吸引学生动手实践,但在面临汽车新技术教学时,也不能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地讲解。在涉及汽车新技术中的电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时, 往往不能进行理论剖析和从原理、方法上阐述汽车新技术,从而让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明白所学技术的原理,导致影响学习效果。 (三)新技术设备配置不足,设备的利用率低 近几年汽车技术发展迅速,汽车新技术教学所需的设备也要更新,这些设备普遍复杂、昂贵且运行成本高,许多学校没有更新新设备,原有的设备陈旧落后。一些学校虽然更新了新技术设备,但在教学使用中这些教学设备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老师不熟悉复杂的设备,一时半会不会用,或者害怕损坏不敢使用,这些设备的教学潜能得不到发挥,导致昂贵的教学设备起不了多大作用;二是学校从考虑教学成本,不愿大量重复使用, 导致学生感知接受效果差,未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三是设备利用率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设备没有“病人”,许多检测设备必须要在车上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没有合适的汽车做为“病人”,设备也不能使用。 (四)汽车新技术内容很丰富,教学内容难以把握 汽车新技术不仅拥有丰富内容,而且还代表着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既包括还在理论层面热点研究的汽车新技术,也包括还是实验室样品的汽车新技术,还包括成熟的已经并已经投入使用的新技术等等。这些内容前呼后应,前者的了解能够增强对后者学习的热情和理解,对后者的学习有利于对前者的了解。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既能把握汽车新技术的现状和未来方向,又能掌握实在的汽车新技术,解决汽车维修、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合适的方式和方法,让其有兴趣地去研究学习,才能使学生掌握如此多的内容。 (五)汽车新技术教学方法太单一 当前汽车新技术的教学, 主要还是采取课堂理论为主,实验室实习为辅的方式,实际上汽车新技术中的电控、电路油压传动等许多控制、电子技术在没有动手操作的状态下是难以真正掌握的,使得很多学生在理论课结束后,还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深刻理解控制原理、控制原因和控制过程,对内容没有掌握,进而出现学生毕业面对实际问题时却不知从何下手,也就是学无所用的问题。 2当前汽车新技术与教学的状况 1)整体性与交叉性 大小区域,具有整体性,汽车都不光涉及到一个行业或部门,而是涉及到多个行业、部门。这就要求汽车新技术教学要协调好部门间、行业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由于专业范围不同,因而各个技术分为若干档次,技术之间既有属种关系和纵向联系,又有同种技术相互同等关系和横向联系。现代汽车新技术的这种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构成一个网络,每个技术都在其中并受其影响。 2)内部性与独立性 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方式等方面不同之间,客观上差异明显。这就要求汽车新技术教学要根据自己所在国家、地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汽车新技术教学模式。虽然不同汽车种类、技术之间有存在纵向和横向关系且相互之间交流广泛,但其基本原理、操作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许多汽车生产企业又是相对独立的实体,独立发展自己品牌,因此,汽车新技术教学也要考虑到特殊性。 3)规划性与变动性 为减少汽车新技术教学在技术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统筹教学发展轨道,从而实现整体教学的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汽车新技术教学整体规划,也就是从总体把握,高处着眼,规划出目前比较适应的教学内容、相互关系等有一系列整体的计划。然而,实际情况会变,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也在变动,这就要求汽车新技术教学要根据实际不断调整,适应时代变化。 3汽车新技术教学应对策略 (一)加强汽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及设备配置 目前汽车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比较欠缺是现实,拥有汽车新技术并具有相当研究开发能力的汽车专业毕业生还不满足汽车生产市场的需求, 更别提从事职业教育,再者企业中拥有资深汽车新技术的工程师更是无暇理会汽车职业教育。因此,学校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汽车新技术教学中面临的师资匮乏问题值得探讨。首先,从汽车职业教育对师资需求来说,高校应加大面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力度,其次学校要提高待遇吸引人才,才能留住人才。另外,不断更新完善基础教学设施的,尽量做到型号一致、设备齐全,保证设备的利用率。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丰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为了应对汽车新技术教学面临困难,作为教师首先应不断加强学习,取长补短。具体来说,年轻教师普遍缺乏操作能力,应加强培养实践能力, 除了自己加强学习外,定期到企业或社会实习或工作,理论结合实际,将抽象的理论利用实际操作直观化,教学时结合实际传授学生技巧及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年纪大的普遍理论水平达不到新技术要求,这就需要增加这些教师的新技术培训,每学期应该不定期开展,有机会就到校外培训学习。 (三)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新理念 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科学融合,设置文化课和专业课时注意实用性,制定教学内容和大纲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培训内容和学校教学设备、教材,以训练基本技能为基础,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多使用现场演示的方法,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新技术中。专业教学讲究结构、功用、精简原理,各种工作原理要综合讲授,使学生在大脑里有一个基本框架,不要求深刻理解,能明白必须基本原理即可,注重教授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对技术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底盘的新技术发展浅探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些最新的汽车底盘技术进行介绍,新技术的组成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对汽车底盘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描述。 关键词:汽车;底盘;新技术 2011年,我国汽车产量为1841.9万辆,同比增长了0.8%,同比增长率比2010年下降了31.6个百分点,汽车销量为1850.5万辆,同比增长了2.5%,同比增长率比2010年下降了29.9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均超过了1900万辆,增长速度超过了4%,仍然稳定全球第一。随着汽车市场的热化与稳定,人们对汽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汽车的专业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对汽车的各个方面都开始进行关注,同样,对汽车底盘的各方面性能也开始关注,并有了更高的要求,涉及汽车底盘的安全性、材料、工艺和电子新技术的应用。当前备受关注的汽车底盘新技术主要有,转向控制系统、线控制动系统、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连续控制底盘系统,以及底盘线控系统。 一、汽车底盘新技术概述 1.转向控制系统 为了改善操作者的转向操纵感,让操作者的体能消耗减轻,将汽车的转向性提高,出现了转向控制系统,其控制系统包括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和后轮转向系统等等。当汽车进行低速行驶时,操作者作用到方向盘的转向力能够得到减少;当汽车进行高速行驶的时候,适度的转向力能够通过转向盘反馈给操作者。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有车轮传感器、转向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方向盘油门刹车踏板传感器、侧滑传感器等等。它与其他的一些牵引力控制系统进行比较,具有可以控制驱动轮和从动轮的优点。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对汽车的行驶状态进行监控,同时配合操作者的操控动作,通过对汽车失稳程度的电脑估算,可以计算出稳定行驶的调节参数。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性控制系统的一种,是当前智能主动防滑稳定系统的最高形式,是对ASR/ABS/EBD集成的发展和延伸。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能够根据速度状态对传动比进行调节,同时也能够对汽车的稳定性进行控制。当汽车处于低速行驶状态的时候,传动比比较小,转向直接,转向盘的转动圈数减少,汽车的操控性、灵活性都得到了提高;当汽车处于高速行驶状态的时候,传动比比较大,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提高。通过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让操作者能够充分体会真实的路感,更值得关注的是,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不仅将汽车的机动性和安全性大幅度提高了,而且增加了驾驶乐趣。 后轮转向系统的执行机构包括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主要组成包括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以及执行机构等。在正常情况下,汽车行驶速度、转向盘转向角和后轮转向角三者之间成函数关系。当汽车处于低速行驶的状态时,后轮会接受由转向盘执行机构传来的相应方向相反的转向角,从而减小汽车停车或拐弯时的半径;当汽车处于高速行驶的状态时,后轮会接受由转向盘执行机构传来的相应方向一致的转向角,从而提高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2.线控制动系统 线控制动系统包括线控制动控制单元、电制动器、传感器、电源、电子制动踏板、制动手柄等,采用嵌入式总线技术,传递电力,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化制动系统,具有广泛的未来发展空间。通过线控制动系统,汽车的制动效果得到提高,制动安全性能得到加强。同时,安装、维修简单,电控制动能效得到有效改善。 3.主动悬架控制系统 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能够对汽车的平稳行驶进行主动调节。当汽车的行驶路况、汽车负载荷、行驶速度发生变化的时候,对车身的高度,悬架的刚度,减震器阻尼的大小进行自动调节,很大程度上对汽车的行驶平稳性进行改善。其主要组成部分有转向盘转向与转角传感器,前、后车身高度传感器,节气门为止传感器、控制开关、车速传感器、执行器等等。 4.连续控制底盘系统 连续控制底盘系统,能够对动力分布、悬挂进行调节,主要是由持续调校悬挂系统和电子控制全时间四轮驱动系统组成,通过横向、纵向、倾斜、滚动感应器、车轮速度、输出马力、制动力、方向盘角度等数据,进行调节。 5.底盘线控系统 线控驱动系统、线控制动系统和线控转向系统是汽车底盘线控系统的核心内容。执行机构执行的整个过程和执行结果都在电子控制器的控制和监测下进行。 二、汽车底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汽车底盘中的转向控制系统、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线控制动系统、底盘线控系统,以及连续控制底盘系统等新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广泛应用,技术的不但成熟,汽车的安全性能、舒适程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那么这些新技术的集成融合,形成整体的汽车底盘智能控制系统必然成为未来汽车底盘技术的发展方向,在集成化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ABS/ASR/ESR的集成和ABS/ASR/ACC集成两个方面,并成为主要趋势。 汽车底盘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要不断努力,加强研究力度,提高技术,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汽车,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将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集成化、智能化融为一体,制造出更舒适、更安全的汽车,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提升。 汽车新技术论文:稀奇古怪的汽车新技术 最近,因为车主的不断抱怨以及第三方质量报告的差评,福特终于决定对自家的触摸屏多媒体系统MyFordTouch进行改进,在下一代车型中把音量调节按钮从触摸调节改回传统的旋钮调节,并且增添更多传统的元素来简化智能系统。实际上,并不只是福特一家有这样“鸡肋”的技术。几乎每隔几年,汽车产业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技术方向。不过这些厂商有时过于追求新技术所带来的卖点,而忽略了那些技术其实中看不中用。而这些技术赢面究竟有多大呢? 行人安全气囊 应用车型:沃尔沃V40 这是什么:通过安装在前保险杠的7个传感器监测,当车身与物体接触时,信号会发生改变。控制单元将对信号进行评估,若信号分析显示与行人发生碰撞后,发动机舱盖尾部自动翘起,隐藏在其内部的安全气囊将在百分之几秒内释放,并且覆盖到整个挡风玻璃的三分之一部分和A柱下半部分。这样以来,凸起的发动机舱盖与安全气囊便可有助于减轻对行人的伤害。 可能不靠谱:行人安全气囊保护的是头部的位置,但最重的撞击发生在车头保险杠位置,在玻璃处增加气囊只不过是减轻二次撞击,对于在城市里开车的人来说,其实意义并不会太大。而且这一技术理论上在时速20km/h至50km/h的速度下,可以减轻在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行人受到的伤害。沃尔沃拥有的城市安全系统会在时速30km/h以下时,进行自动急刹车。而且,如果是时速20km/h撞击的话,行人被撞到玻璃上的可能性并不大吧。 夜视系统 应用车型:宝马7系 这是什么:目前汽车夜视系统主要使用的是热成像技术,也被称为红外线成像技术。其原理就是:任何物体都会散发热量,不同温度的物体散发的热量不同。人类、动物和行驶的车辆与周围环境相比散发的热量要多。夜视系统就能收集这些信息,然后转变成可视的图像,驾驶者观看中央显示屏,可分辨远处行人的距离位置,对路况提前做出预判。宝马在此基础之上还增加了“动态光点”。位于雾灯位置的LED灯组在未激活“动态光点”照明时,亮度与远近光一致,用来辅助车辆大灯的照明效果。而在100米的距离内,“动态光点”可以辨识出前方的人或动物,并用高亮度的光束单独照亮该物体,同时在仪表盘以及HUD抬头显示仪表上对驾驶者做出提示。如果动物在车辆的行驶路线上,进入到车辆近光灯的照射范围之内时,动态光点会闪烁动物以达到驱逐的效果。 可能不靠谱:目前视力正常的驾驶者在近光灯下可以看清88米以内的路况,使用远光灯则可达到164米,在这种距离之内,驾驶者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前方的路况。而夜视系统的探测距离为400米,400米前就开始准备,反倒会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其实,这与各种帮助驾驶者集中注意力的辅助系统一样,驾驶者在疲惫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并不应该开车,即使有各种辅助系统也不应该。而依赖这些系统,反而会使驾驶者高估自己的能力,驾 驶更不安全。 酒驾闭锁系统 应用车型:沃尔沃V40、C30、S40、C70和S80L加长版 这是什么:酒后驾驶闭锁装置(Alcoguard)与警察手持的醉酒测试设备原理相同。这个设备只有一个小型摇控器大小,平时放在悬浮式中控台后面可充电的小贮存箱里。在汽车启动前,驾驶者必须先向无线手持设备里吹气,此设备会分析驾驶者呼出的气体,并通过无线信号把分析结果传送给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如果血液酒精浓度超过了每升0.2克,发动机将不会启动。 可能不靠谱:如果喝酒后有意识去测试,那么驾驶者并不会冒险去开车,因此酒驾闭锁装置就显得多余了;而如果喝酒了,还是要开车,那么也可以找一个没有喝酒的人来吹一下―闭锁装置还没有驾驶者人脸识别功能。因此,尽管理念很好,但实际上酒后驾驶闭锁装置并没有什么用处。 车内空气净化系统 应用车型:沃尔沃S60 这是什么:沃尔沃在1992年就建立了一个专门针对车厢内空气质量控制的实验室,而现今装备在S60中的IAQS(Interior Air Quality System,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就是这个实验室的成果。IAQS系统原理很简单,在传统空调中活性碳滤清器前加装了一个专用的空气质量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对外部将进入到车厢内的空气质量进行分析,在发现外部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超标时,系统会自动将通风方式切换到内循环模式,阻止外部污染物进入。 可能不靠谱:IAQS的最大优势在于系统内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可以对一氧化碳作出反应。但是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却在座椅、棚顶所用的纺织品、塑料等配件。这些材料在加工过程中残留的添加剂会在新车的使用初期缓慢地释放出来。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杜芳慈的介绍,由于车内空气成分很复杂,驾驶者所使用的香水都可能在车内产生化学反应,所以空气净化系统并没有那么神奇。 遥控驾驶 应用车型:比亚迪速锐 这是什么:将儿童玩具车、玩具飞机上的遥控技术应用到汽车上,人站在车外10米的范围内,使用遥控钥匙,实现车辆启动、前进后退、左右转向,控制车辆0.7公里/小时的低速行驶。 可能不靠谱:比亚迪给出的使用情景是在酷暑和暴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你可以将车辆遥控移动到自己身边,免受取车时的日晒和雨淋;当车位非常窄、驾驶人上下车不方便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遥控驾驶让车辆安全移进、移出,用遥控器操控汽车行驶和转弯。但试想一下,在这种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你会站在车外,以0.7公里/小时的速度来操控汽车吗?还是直接跑到车里比较快捷吧! 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新技术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技术也日新月异,伴随而来的是出现了很多汽车新技术故障。且在对汽车进行维修时,含有高科技的汽车新技术所占分量越来越重,以前的汽车维修方式已经不能完全解决现代汽车故障。所以,必须采用新的维修技术来解决现代汽车发生的故障,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关键词:汽车;故障诊断;维修新技术 现代汽车大多采用高科技技术,汽车控制系统也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了保护环境,现代汽车新技术中也开始考虑低碳环保安全出行的因素,比如:进行混合动力设计,把原来汽车滑行时的动能转化成电能,还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当汽车发生故障时,在保证电源线正常的情况下通过检测网络线就能判断汽车发生故障的原因与方位。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故障诊断技术,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1.现代汽车故障诊断的特点 1.1.汽车系统故障的综合性越来越强 随着汽车新技术的发展,汽车发生故障的概率和以前相比明显降低,但在机电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汽车系统发生故障的综合性越来越强。汽车系统综合性变强要求提高汽车的保养、维护程度。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一旦出现小故障,在系统提示情况下能够行驶一段路程,就会导致汽车故障更严重,这让汽车故障检测面临新的困难。 1.2.汽车换件的参数匹配问题 由于现代汽车运用新技术,但电脑控制系统中存储的数据仍旧停留在原来零件中,这就导致更换以后的零件和汽车系统的参数不符。汽车换零件不单单是更换,还必须按照零件运用的差异,如:海拔、燃油的差异等对零件进行系统性更换。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换件必须分清零件的区域性,充分了解零件的质量,在换好零件后还要进行一系列调试,看是否和原来车辆相匹配。 1.3.汽车电子故障越来越多 现代汽车很多都运用电子技术,汽车的灯光系统大多采用LED灯,并且汽车的故障维修也开始慢慢集中在电子故障方面,比如:汽车的电脑控制系统发生异常,电气部分不稳定等。相应地就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具备充分的二极管、电流以及三极管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满足现代汽车行业对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 2.汽车新技术故障的维修方法 2.1.准确判断汽车发生故障的原因 在现代汽车故障诊断维修技术中,必须掌握各种不同车型的维修技术资料,充分利用网络传递维修诊断信息。随着故障诊断信息的网络化,汽车故障诊断信息的传统已经突破了原来时间、空间以及速度的限制,每个维修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其次,还可以运用现代通信技术,把维修企业的管理软件、各种维修设备、信息系统等集合为一体,实现维修软件、硬件的共享。同时,用户也可以利用热线咨询,取得先进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指导,找到最好的维修方案。最后,维修人员可以利用汽车故障远程诊断服务,把现场诊断得到的数据信息通过传感器输送到计算机中心进行处理,然后经计算机中心反馈到现场,指导现场的故障诊断。总之,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给汽车的故障维修增加了难度,但维修人员可以充分利用新的网络技术,快速找出汽车发生故障的原因,然后找出故障所在,进而顺利解除故障。 2.2.检查汽车系统各种数据 汽车维修人员必须全面检测汽车以前的维修记录,仔细检查汽车系统数据,很多汽车之所以发生故障主要是因为在维修时未对系数数据进行严密检查,导致汽车故障在同一位置发生,这和维修人员的专业维修技术有很大关系。如:维修人员在制动片上忘记安装卡子,就可能导致汽车在以后的行驶过程中发生异常,严重影响汽车的性能。其次,分析故障是提高汽车诊断维修水平的关键,分析故障的过程主要是以诊断特点参数为基础,从数据信号分析与状态识别两方面着手,运用现代电子技术进行处理,找出故障发生的内在规律,对汽车系统的故障进行定量分析。比如:在分析汽车故障特征数据时,运用小波分析技术,可以在一定的时域与频域中进行稳态信号分析,且具有很好的局部化特点。现代汽车结构的复杂性让汽车发生故障的状态呈现出不清晰性、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征,只有运用模糊集理论或者神经网络技术分析诊断故障,才能提高诊断速度与精度。 2.3.划定汽车故障范围 在诊断维修汽车时,汽车维修人员常常会依靠自己的主观想法,判断汽车故障,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只有按照标准的故障诊断检测程序才能完全排除故障。首先,要划定汽车发生故障的范围,记录下汽车新技术故障的系统数据,便于以后分析运用。其次,在汽车发生故障的范围内,还要深入分析检测,不能单单依靠个人的经验轻易下结论,经过严密的检测以后,才能开始进行维修工作。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场地测试,通过场地实验很容易判定出哪些系统是正常的,哪些是异常的,进而锁定可能出现故障的那个系统,排除与之无关的系统。 2.4.更换零件并且调试 当明确汽车的故障数据后,分析整个系统数据,按照汽车维修标准,更换不能使用的汽车零件。更换汽车零件也要注意区域性,否则可能更换以后会影响到汽车的正常运行。在更换好零件以后进行运行调试,这样才做完了对汽车新技术故障的维修工作。此外,专家系统是根据人类专家专业领域的经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维修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专业领域中专家的知识,协助更换零件及调试维修工作。由于汽车故障诊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把专家系统应用于故障诊断,能够很好地解决各种复杂的系统故障问题,但由于专家诊断系统存在获取知识困难、控制策略不灵活等缺点,需要维修人员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复杂系统的汽车故障。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汽车新技术的发展,汽车故障的诊断维修技术也不断向着科技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维修人员不但具有丰富的维修经验,同时还要充分了解汽车新技术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汽车新技术故障的诊断维修。 作者简介: 姓名:杨瑞雪 性别:女 署名单位:辽宁省凌源市职教中心 职务:教师 汽车新技术论文:基于汽车电控新技术、维修的研究分析 【摘 要】随着汽车事业的发展,大量电控技术被应用在了汽车制造中,使现代化的汽车事业渐渐走向了全电子控制的新技术时代,而汽车的这种发展趋势,令汽车维修行业随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本文针对现代汽车在电控新技术的发展和维修行业的发展方面,进行简单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电控新技术 维修 一、电控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电控新技术 在现今的电控技术发展中,新技术主要表现为:汽车发动机和汽车底盘的电控技术,这个方面的发展已经相对较为成熟;然后是车身安全方面的电控技术,这个包括安全气囊、温度调控以及各种仪表等;再然后就是混合动力等电动汽车的应用;通讯等智能交通的综合技术系统;各种信息系统等整车控制设计。 (二)发展趋势 目前针对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信息化的时代特点,汽车电控的新技术发展趋势逐渐走向了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其通过对发动机、自动变速、牵引动力、制动动力等动力系统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稳定的集成化电控系统,并在模糊控制和自动适应控制的智能化控制概念下,加快了其智能化电控发展的速度,利用数据的有效交换与应用,实现了网络化的电控新技术。 二、维修行业的形势现状 (一)维修技术 伴随着汽车控制技术的发展,汽车在结构、性能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传统的汽车维修行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汽车电控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相关的汽车维修技术也面临着巨大的创新与变革,从而适应汽车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维修设备 由于汽车电控技术的发展给维修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从而令维修所需要使用的设备也面临着更新的问题。在现今的新汽车电控技术下,很多以往的维修设备并不足以完成维修任务,因此在维修设备的改革上,也是维修行业需要着重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维修信息网络化 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将我们带入到了一个信息科技主控的信息化时代。因此信息化技术已经渗入到了各行各业之中,同样电控技术的创新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因此对于电控技术的信息反馈,以及相应数据的处理,是促使维修行业信息网络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维修人员素质 然而电控技术的发展,也不能保证全自动的运行,维修行业就能不能保证全自动的修理。因此作为修理的核心,维修人员的素质及专业能力提高,成为了实现维修行业得以适应电控技术发展需求的重要元素。因此在面对电控技术的告诉发展状况时,有效的提高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相关业务水平,是提高现代汽车维修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电控新技术与维修行业的关系 (一)品牌经营 随着现今汽车行业的发展,大量的车型逐渐充实着整个汽车市场。这就令汽车维修行业在发展中,对修为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逐渐提高。所以面对这一状况,维修行业应该形成统一的高素质专业维修人员培训体系,然后针对汽车的品牌进行针对性的品牌化维修经营策略。 (二)理念转变 传统的维修行业,在维修理念上保持着一种“即发生即修理”的态度。然而伴随着汽车的逐渐普及,与其市场范围的扩大,令维修企业与客户之间达成了一种增值观念,将原有的传统理念从“维修”变成了“维护”,从而为“零修理”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理念基础。 (三)设备的依赖 在汽车的新电控技术发展中,由于电控技术的发展,使得汽车越来越趋向自动化,这就令汽车本身的结构精密度更高,从而导致完全的人力无法满足汽车相应问题的维修。这就形成了维修行业对各种高科技仪器的依赖,从而利用各种仪器来对汽车进行有效的修理。 四、电控新技术与维修行业的相关发展 (一)专业人员培养 面对现今汽车的发展状况,汽车维修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与此同时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相应的现代化新技术,并在不断的维修理念更新中提高自身维修素质,从而满足现代化汽车维修的需要。 (二)维修数据应用 在提高维修人员的自身素质同时,维修企业还需要对汽车的最新动态进行准确的把握。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汽车的技术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因此维修行业必须有效的利用网络化信息技术,保持对其信息的掌握,从而及时对维修行业发展做出有效调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的电控新技术发展,是在新时展背景下响应人们需求的必然结果。而在这种结果下,引领了汽车修为行业的相应改革和发展,从而将汽车维修行业引领上了一条高科技化的发展道路。 汽车新技术论文:浅析汽车安全新技术与道路交通安全 摘要:指出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剧增,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在不断上升,因道路交通事故而产生的伤害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分析了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从汽车安全新技术方面分析和阐述了车辆及行人在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道路交通;汽车;新技术;安全性 1引言 汽车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及能源危机等方面的问题。因车而产生的交通事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而据相关专家统计[1],我国历年的交通事故起数数据如图1、图2,由此图中数据分析可知,随着汽车安全新技术的发展交通事故起数自2002年起开始成呈现下降趋势,事故死亡人数自2005年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除了相应有效的管理制度及相应法规等因素,其主要原因应该是汽车的安全技术有了明显进步,汽车安全新技术对于道路安全性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2车辆的安全性能 车辆可以说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直接因素,因此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对于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是极有效的措施。车辆指机动车,主要包括小车、公共汽车、货车与大卡车以及摩托车。摩托车及卡车的安全性能很难在短时间内改进,可摩托车、卡车的安全及由其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安全隐患是不可忽视的,由相关研究可知,目前交通安全计划相关部分正在着重解决摩托车及卡车的安全隐患,汽车设计师和生产制造商正努力地提高小车、客车车辆的安全性能。 汽车安全性主要包括了汽车主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事后安全性和车外安全性等几个方面。顾名思义,主动安全性指的是汽车预防和回避事故的性能,主要包括制动性能、操纵性能、灯光和视野等;被动安全性指的是汽车减轻事故过程中对乘员伤害的性能,主要包括车身结构、座椅、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玻璃、方向柱、车顶和车门强度内饰缓冲性能等;事后安全性主要是指防止火灾和紧急脱出性能;车外安全性主要是指汽车对车外行人的保护性能[2]。自各国制订了用于指导汽车安全性设计的一系列汽车安全标准和法规以来,主要的汽车生产制造厂家成立了相应的安全研究机构,以提高安全性技术水平。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和整车结构的不断完善,世界范围内的汽车安全性研究已取得巨大成果[3]。如今,汽车安全性在新技术的应用已达到了新的水平,给人们的安全提供了更有力地保障。 2.1汽车主动安全性的新技术现状 汽车的安全性新技术给道路安全提供了极大的保障。目前出现在汽车主动安全性技术方面的配置主要包括车辆上配备的ABS、EBD、ASR、ESP、防碰撞系统、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系统、盲点和车道偏离警告系统、智能巡航系统、防侧翻系统轮、胎压力报警系统及主动头部约束系统[4]。这些都是较先进的汽车安全新技术,它们都在安全性方面起着重要地作用。 (1)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刹车防抱死系统的其英文意思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现在,ABS都是生产出的新车的标准配置,它可以防止因汽车制动抱死而产生的侧翻、甩尾或方向失控的事故发生。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抱死、松开、抱死、松开的循环工作过程,防止车轮全部抱死,从而达到最佳的制动效果。 (2)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就是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的英文单词首个字母的缩写。它可根据车重和路况的变化来控制制动过程,它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有了这个制动辅助配备,汽车制动效果会更好。当前仅有少量车辆配备有。 (3)ASR(驱动防滑系统)。ASR就是驱动防滑系统或称牵引力控制系统。其作用就是当汽车加速时将尝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防止滑动轮快速滑动。它的两个功能主要是提高牵引力和保持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汽车行驶在易打滑的路面上时,会使车辆出现甩尾或方向失控的现象而导致事故。装有ASR系统的车在此类路面上加速行驶时就不会出现或能够减轻这种现象,而且在转弯时也可防止车辆驱动轮打滑使车向一侧偏移现象而能车辆沿正确路线转向。 (4)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就是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是博世公司的专利。在其之后生产的日产车的车辆行驶动力学调整(简称VDC)、丰田车辆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简称VSC)、本田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称为VSA)及宝马的动态稳定控制系统(简称DSC)都是其类似的系统[5]。其实,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可看成是防抱死制动、牵引力控制系统、制动及节气门动作结合的控制系统这几项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而且,每年都会有关于它更强大功能的创新系统的出现。 (5)防碰撞系统。此系统可通过一套智能系统感知驾驶员有可能采取紧急制动动作,并在制动开始的瞬间,帮助驾驶员将制动力加到最大,从而缩短刹车距离,避免碰撞。它现在只出现在一些豪华品牌的车辆上。 (6)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系统。此系统能很好的帮助驾驶员停车入位或倒车调头。装有摄像头的可视倒车影像系统,可让驾驶员通过车内屏幕直观地获得车尾的视觉信息。这就可以避免倒车时撞到行人、矮桩等倒车雷达不能准确发现的目标物体,对车尾窗很高的车来说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7)盲点和车道偏离警告系统。盲点警告系统能够在车身侧面驾驶员视线盲区内出现障碍物或车辆时提醒驾驶,沃尔沃的新S80轿车就有此配置。车道偏离警告系统可在行驶中监测车辆是否逐渐偏出它所在的车道,并可通过蜂鸣器或警告灯及时提醒驾驶员,帮助走神的驾驶员保持航线,如雷克萨斯车就有配置此系统。 (8)防侧翻系统。此系统大多数用陀螺仪来监测转弯是否太快或由于紧急躲避而使车身出现突然的侧倾。如果传感器判断会发生侧翻,电脑就会通过牵引力控制系统或车身稳定系统关闭节气门并施加适当制动,以修正车辆行驶轨迹。 2.2汽车被动安全性的新技术现状 据研究,大量数据表明,95%的事故是由于人和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所以被动安全性研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6]。车辆被动在车辆发生意外时,就是被动安全系统发挥作用,将损害降到最低。关于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也不断地在升级,目前出现于汽车主动安全性技术方面的配置主要包括安全带、SRS(安全气囊系统)及事故辅助上传系统。 (1)汽车安全带。安全带是一种发生在交通时能防止或减轻乘员受二次碰撞所造成伤害的安全装置。我国规定从1999年7月1日起,所以小型客车在行驶时,驾驶员和前排乘员都必须系好安全带。实践证明,这对减轻事故的伤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如今,安全带的设计也更加智能化、科学化。 (2)安全气囊系统。安全气囊也称为辅助保护系统(英文缩写为)SRS,其作用是在碰撞过程中弥补系安全带仍不能保护乘员头部、脸部、胸部和膝部的缺陷。安全带与安全气囊是配套使用的,不系安全带,安全气囊的安全效果将大打折扣。据有关调查,单独使用安全气囊时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18%左右,而当安全气囊与安全带配合使用时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47%左右。所以需要两者配合使用,才能更安全。如今,高档的车已在车内几乎全方面配置了安全气囊系统,能更好地保护车内乘员。 现在的气囊已越来越智能化,双级气囊系统能够判断座位上是否有乘客,并且和车身上的碰撞力度传感器一起联合判断,决定气囊是否弹出。 (3)事故辅助上传系统。事故发生时,如果车上装有在线紧急通信系统,就能够为抢救伤者提供更好的帮助。如宝马的Assist系统、通用的Onstar系统和其他制造商的支援网络呼叫系统就能做到。而且,宝马和大众的智能系统可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在上传报告之后自动断开车上的电源;奔驰的安全系统还能断开燃油泵并自动打开门锁[4]。 关于被动安全性研究,人们还在车身抗撞性研究、碰撞生物力学研究、乘员约束系统和内饰件的研究、碰撞安全性试验这4个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探索[6]。如为了提高汽车的安全性,不少汽车公司就在汽车两侧门夹层中间放置了一两根非常坚固的钢梁,这就是常说的侧门防撞杆。这种车身变形吸能区的设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能有效的减少汽车撞击对车内人员的伤害。 2.3提高车外安全性的新技术 有的车已在车外前部为预防碰撞行人而设置了安全气囊系统,许多车也在车外进行了专为保护行人考虑的结构设置。 这些新的高端技术,由于成本问题等原因至今还没有普及,只有一些豪华品牌车辆上配置较全。当然,随着现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发展,这些新技术离普及推广的距离也应不远。不过我国也可学习美国关于这方面的一些做法,目前,对于普通车辆,国家也应该有相应的专项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要求[7]。 4结语 在汽车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汽车安全性能方面的研究及相应技术的应用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先进汽车安全技术,如现在的声学、光学、电磁学及军事领域常用的雷达、红外线和卫星定位系统等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汽车上。保证了汽车在恶劣行驶条件下的安全可靠性,让人们更有“安全感”。 其实,有效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安全感,最有效和最人性化的方法应该预防,在人、车、路及综合管理因素方面做好有效的预防工作。人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的是提高人们参与交通的安全意识和觉悟,人人都是参与者。也非常有必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道路交通伤害防治工作机制,把道路交通伤害作为一项主要和优先的公共政策,对环境、车辆和道路使用者采取综合措施,建设一个道路交通安全体系,预防道路碰撞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道路交通伤害的损失。一旦有交通事故的发生,就要有效地做好就地急救和院前救护工作,以减少车祸重度创伤和死亡。 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发动机的发展与新技术分析 摘 要 本文简述了汽车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浅议了当前适应节能减排的发动机技术发展的热点。 关键词 发动机;发展;新技术;缸内直喷发动机;TSI;FSI;节能减排 作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汽油或柴油)通过气体在密闭气缸内的充分燃烧,使膨胀的缸内气体推动活塞规律性运动,实现汽油或柴油热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在发动机上百年的发展史中,从制作工艺、设计思想理念、制造流程到控制技术、性能等方面尽管都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但其活塞式结构和能量转化的基本工作原理却始终未变。在发动机技术发展的历史上,出现过三种典型技术:化油器发动机技术、电喷发动机技术、缸内直喷发动机技术。 1 化油器发动机 化油器发动机:在火花点火式内燃机中使汽油、柴油等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气的装置。 1)化油器的功用是:按内燃机不同工况的要求,来提供相应数量的燃油;使燃油雾化并与空气均匀混合得到一定成分的可燃混合气,以便良好燃烧;保证内燃机各工况间的顺利过渡。发动机的性能由它自身决定,化油器可以让发动机100%发挥的作用。 2)典型化油器的外观和内部结构见图1和图2。 2 电喷发动机 电喷发动机: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以一个电子控制装置ECU为控制中心,利用安装在发动机不同部位上的各种传感器,测得发动机的各种工作参数,按照在电脑中设定的控制程序,通过控制喷油器,精确地控制喷油量,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获得最佳浓度的混合气。 3 缸内直喷发动机 通过气缸内安装的燃油喷油嘴将燃油直喷入气缸,并同时与进入缸内气体混合,是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基本特点。伴随喷嘴位置、燃油喷雾形状、缸内进气其流量的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的不断改进完善,发动机活塞顶外形的专门设计,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缸外喷射的诸多缺点问题,而且实现了缸内油气比例的精准控制、均匀混合,最终达到燃油节约且燃烧充分,发动机效率更高的目的。 汽油喷射位置是其有别于一般式汽油发动机的主要之处,一般的汽油发动机采用的是电控喷射系统,汽油需要先被喷射入进气歧管或进气管道上,并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后,最终由进气门进入燃烧室后才被点燃实现热能到机械能的做功转化;而缸内直喷式汽油发动机则是通过缸内燃油嘴直接将燃油在汽缸内喷注,并与直接进入进气门的空气形成混合气被点燃而实现功的转化,这种形式与直喷式柴油机相似。典型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内部结构见图3。 4 汽油机技术重在节能 随着国Ⅴ阶段汽车的排放法规的颁布,以及汽车节能、环保需求的趋势,使得汽车新能源动力的争夺战升级,传统动力汽油机、柴油机技术亦不断革新,以承接未来的挑战。 如何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燃油消耗成为汽油机目前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汽油机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缸内直喷稀燃(GDI),节油约8%-15%;可变气门技术,节油约10%-18%;减小发动机排量采用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和双涡轮增压技术,节油约20%-25%;全可变与均质稀薄燃烧技术,节油约20%-30%。排放控制新技术主要包括冷却废气再循环、稀燃排气后处理系统以及DeNOx催化转换器等。在应用这些新技术方面,大众的TFSI发动机和丰田发动机VVT-i技术是目前发动机技术的两个典型代表。 5 大众FSI发动机 大众FSI发动机可以被称为纯汽油发动机中具有时代性意义分界线的技术,它的特点和意义在于实现了燃油的分层喷射。它是借助了一个高压水泵的作用,实现汽油通过一个分流轨道(共轨)到达电磁控制的高压喷射气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汽油在进气道内就已经先形成了可变的涡流,这样可以使进入燃烧室的涡流形成的是最佳的形态,实现了分层填充的方式推动,充分达到燃烧的混合气体集中在位于燃烧室中央的火花塞周围。更为重要和进步的是,半开状态下的油门,通过分层注油的方式能够最大化的实现燃油的充分燃烧,实现能源和经济双效益。在日常驾驶条件下,由于驾驶员可以通过控制的方式实现分层注油和均匀注油的模式更换。因此其节油性能更易得到彰显。这种直喷式汽油发动机技术其分层注油原理的实现,不仅由于进入燃烧室内的注油过程得到了控制,还因在未被直接注入的燃料时就已完成触发。这就从根本上实现了所需燃料的大幅减少——这也是FSI发动机高效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先决条件。 FSI特点是:能够降低泵吸损失,在低负荷时确保低油耗,但需要增加特殊催化转换器以有效净化处理排放气体。在压榨燃料使用值的情况下,尽量替身发动机的动力,同时又节约了能耗(油耗),所以是一款不可多得的优秀发动机。 6 TFSI是TSI与FSI的完美结合 TSI是“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大众集团发明的发动机技术。由于设计精巧、材料科学运用得当,所以这款发动机具有超前的性能。缸内直喷就是将汽油的喷油嘴从进气歧管挪到了气缸内,是的燃油燃烧更充分,获得更好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涡轮增压器实际上是一种空气压缩机,通过压缩空气来增加进气量。它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涡轮又带动同轴的叶轮,叶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气缸。但是废气涡轮增压的缺点是启动时间比较的滞后,一般在2000转左右,所以采用机械增压跟涡轮增压的双增压技术,在发动机2000转以前使用机械增压,在发动机2000转以后使用涡轮增压机,从而使发动机在任何一个工作区间内都能获得最大的动力提升效果。 而大众2.0TFSI发动机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VTG,在性能较TFSI的发动机更为优秀。 在业内更为尖端的双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R2S,采用一大一小两台涡轮增压器并联工作的发动机技术。使发动机在性能上更加优秀,突破了发动机在低速喘振和高速阻塞的界限。 7 全可变气门(FVVT) 1)丰田发动机VVT-i技术(DUAL VVT-I双凸轴智能可变气门技术)。 2)锐志2.5/3.0两款均为采用了丰田自己特有的VVT-i(连续可变正时气门技术)。VVT-i,最简单说可以让这台发动机高速时更有劲,低速时更省油!做到一款全性能的发动机,更朝理想化完美发动机近了一步。一根曲轴上含有多个曲度不同的凸轮,这就是VVT-i的基础部件。 3)丰田的VVT-i发动机全名就是-Variable Valve正时 升程-Intelligent,其实所谓的可变气门技术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在以前只有一个曲度的凸轮轴上安装可以切换大小不同角度的凸轮,利用“摇臂”的机置来决定是否顶到高角或小角度的凸轮,而作到“可连续式”地改变发动机的正时(正时),重叠时间(重叠相位角)。 VVT-i在发动机转速低时,虽然凸轮轴一样地在转动,但是,由于摇臂内的pin未移动,所以是小角度的凸轮部份有效地顶到摇臂,进而驱动到valve的开关,此时,大角度的凸轮一样在转动,(因为在同一根凸轮轴上嘛)但是却是无效地空转。 VVT-i在发动机转速变高时,虽然凸轮轴一样地在转动,但是,由于摇臂内的pin已移动,所以是换成高角度的凸轮部份有效地顶到摇臂,进而驱动到valve的开关,此时,小角度的凸轮一样在转动,但是却是无效地空转。 汽车新技术论文:新能源汽车需要新创意、新技术 10月17—18日,“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该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联合举办,来自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交通部、认监委等有关部门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宏观视角、政策与管理、战略目标与方向、汽车企业的节能与新能源战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新竞争以及商业探索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新能源汽车是国务院确定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年来,各地特别是25个示范城市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出现了在技术路径、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商业模式、行业标准等方面急需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另外,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及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使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本论坛以“选择·行动”为主题,主要围绕纯电动汽车面临的困局与出路等话题而展开,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以“改革创新、提高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现状阐述了他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观点。他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有多条,在市场经济中,选择哪条路线应该由市场决定,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实际上,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它们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电动汽车处于技术创新期,未来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此时,政府应该允许千军万马往前冲,让众企业放手一搏,终有企业会成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说:“在这一轮电动汽车革命中,脱颖而出的不是通用、福特,不在底特律,而是硅谷一家没有汽车生产背景的特斯拉。这再一次表明,替代技术变革与燃油汽车技术中的佼佼者存在着利益冲突。发动机、底盘、车身是汽车企业的三大命脉,发动机是技术最密集、最能代表技术水平的汽车部件,发动机连同驱动、底盘等部件一旦被替代,汽车企业有形与无形资产存量将大幅缩水,既有的优势也将荡然无存,其在汽车界的优势地位将发生变化。” 陈清泰还指出:新能源汽车处于产业化的前期,此时最需要以新创意、新技术来开拓局面。中小企业因为经营机制灵活、创新成本低,它们会充当新技术探路者的角色,会给行业带来新理念、新创意,带来交叉学科的知识和跨界思维,会加快产品市场化的进程,整体上降低各项成本,还会鞭策传统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因此,新进入者对于新兴产业走向成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农用车在中国悄然兴起,当时汽车业都认为其不正规,但农民很喜欢这种车,它在改善农民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上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山东、浙江等地又兴起了小型四轮低速电动车,有人愿意生产、有人愿意消费,如果尊重市场的选择,加以疏导,很快就可以形成一个较大的产业。 在谈到我国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时,陈清泰表示,纯电动汽车要得以发展,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依托财政补贴,这几乎是所有厂商开发电动车的基础,另一条是依托市场,由政府调控。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就产业技术和节能环保效果来看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成本比较高,面市十多年,政府补贴十多年,至今仍未走出过渡期,离开政府补贴,用户很难接受,这个过程值得深思。我国从“十城千辆工程”开始对电动车实行补贴,这个政策能在多大范围实行,它能维持多久,靠财政补贴能不能“护送”电动车走出孕育期?理性来看,阶段性的示范补贴有必要,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对于汽车这种量大价高的商品,靠政府补贴走过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很难持久。有了补贴,企业就会形成依赖,一旦补贴撤销,企业就会回到原点。因此,找到一种依托市场力量使电动车技术延续下去并走向成功的增长方式是关键。特斯拉纯电动车备受关注,重要的一点是有环保的概念,更可以让一部分人享受尊贵的富人消费理念,找到了一条靠市场而不是政府补贴而发展的路子。电动车要成为主流产品,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孕育过程,如果不是放在国家和企业战略的地位,搞不好就会半途而废。产业化的孕育期是争夺未来市场领导地位最重要的时期。现在的电动车,技术路线还有多种选择,知识产权尚未形成,国际标准正在制定,商业模式有待开发,竞争格局还不十分明朗,这一切,为技术追赶提供良机,是后进入者介入的最佳时机。目前,对中国的企业来说,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等国外技术成熟,过了危险期再跟随、模仿,这样做风险小,但永远成为不了领先者。另一种是用更大的资金投入加快后续研发,完善知识产权体系,以我为主实现产业化,这需要较多的投入,冒较大风险,还要面对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不过一旦成功将改变全局,在市场上获得重要地位。 中国汽车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安庆衡以“我看新能源汽车”为主题发表了他对新能源汽车的看法。他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了“三纵三横”研局和技术条件,初步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开发技术,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测试评价能力。但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投入不足、产业化能力亟待提高、燃料电池近期仍不能产业化、混合动力整车共性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关键零部件自主化不足、配套政策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等。 安庆衡建议:我国应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要以纯电驱动作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箱等产业链加快发展。另外,以加快充电设施为重点,同时做好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电池回收利用,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国内电动车在发展,但对于其发展速度期望值不要太高。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不会太快,从数据来看,前9个月纯电动车累计销售8049辆,插电式累计销售了1033辆,显然这个数字并不乐观,到2015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超过50万辆的目标看来无法实现。但我们相信:把政府的扶持、企业的投入和努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识的改变和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以及新能源汽车车辆本身使用性能的提高多方面的作用加在一起,肯定会帮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突破和快速发展。”安庆衡如是说。 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内外饰常用的工艺方法及新技术展望 摘要:本文立足于汽车内外饰的问题,列举了其常用的材料,简单介绍了比较常用的内外饰工艺方法,并将各种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并介绍了与之相关联的工艺方法,最后对汽车内外饰常用的工艺新技术进行展望。 关键词:常用材料 工艺方法 展望 一、汽车内外饰的常用材料 1.管窥汽车内外饰件的分布 具体来说,汽车内外饰件的安装部位是在车身的钣金上,在车身的内部和外部都有广泛的分布。这些内外饰发挥着重要的装饰、功能、载体以及安全保证的作用。而经常用到的材料是一些复合材料以及合金诸如PP、PE、PC、PVC、ABS、PA、PMMA、POM、PF以及PU等。对材料进行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两种。第一,根据材料状态对热的依赖性,可以分为热塑性和热固性材料两种。第二是根据材料的用途。举例来讲,从材料的用途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通用塑料,它具有较高的产量、广泛的用途、优良的成形性以及便宜的价格,比如PP、PE、PVC等;工程塑料,通常来说它的机械性能是比较良好的,在工程结构上可以采用此种工程塑料诸如PA、POM以及PC等;第三种是特种塑料,这种塑料都会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或者本领,典型的有FRP。 2.关于汽车内外饰常用的塑料 塑料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具备较低的密度,在进行各种加工时都可以使用,能够有效的吸音、防震和隔热,具备优良的电绝缘性和耐化学药品性,具备强大的可复合增韧,同时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能耗很低,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汽车行业中,从总的趋势来看,每年的使用量都在不断的增加。 将汽车应用在塑料上,可以实现汽车的轻量化,并使成本获得了有效的降低。目前在汽车中塑料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内外部的饰件、电气系统以及制动燃油系统,而本文进行探讨的范围仅限于内外实践的应用塑料的工艺方法。 二、汽车内外饰常用的工艺方法 1.关于常用塑料成型方法的简要概述 所谓的塑料成型的加工,是指对各类的聚合物进行加工,而这些聚合物通常是由合成树脂制造厂制造的,最终生产出塑料成品。由于塑料的种类不同,所用到的成型方法也是大相径庭的,目前已经有发展成熟的多种类型的成型方法,举例来说,有注塑、压塑、层压、挤塑、吹塑、发泡、吸塑以及搪塑等等。 2.关于注塑成型工艺的概述 所谓的注射成型,是保证密闭的模腔接受到熔融状态塑料的注射,经过一定时期的冷却保证熔融塑料的成型,开模后通过顶出使得塑料成品最终被我们获得。而注塑又可以分为高压注塑、低压注塑、反应注塑以及气辅注塑四种类型。当注射压力较大时,通常会选用高压注塑完成封闭模具的注塑,它的优点是具备较高的效率,可以一次成型,而较大的注射压力使其能够使得较为大型和复杂的产品成型,但较为明显的缺点是其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很高。相应的,低压注塑的注塑压力较低,对较小的元器件的损坏微乎其微,次品率很低,此外需要投入的设备成本与高压注塑相比也是微乎其微。但是较为复杂和大型的产品成型时则不宜使用这种注塑方法。 3.关于吸塑成型工艺的概述 使用吸塑成型工艺进行加工时,要先将热塑性板片进行必要的加热,并使其达到软化点。通过各种诸如藉抽真空、利用空气的压力和各种重力以及机械力等的方法对片材进行拉伸,使其出现变形,将变形后的片材置于阴模或者阳模内,逐步进行冷却、脱模以及修剪的环节。通过这一原理来看,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成型工艺称作压差成型或者真空成型。通过这种工艺获得的材料的表面具有良好的质感和舒适的手感,具备优良的吸能性和较高的安全性,在造型上拥有很高的自由度。但是事实上这种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容易出现表皮开裂的现象,没有稳定的尺寸,因而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面临着较大的工作难度。 4.关于挤塑成型工艺的概述 挤塑成型的另一个名字为挤出成型,顾名思义,是通过挤出机料筒和螺杆之间的作用使得物料一边受到热塑化的作用,一边受到螺杆的推送作用,通过机头而连续不断的形成截面的制品或者半制品。在对热塑性产品或者橡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这种挤塑成型工艺是非常适用的,通过这种工艺的运用可以更加高效的生产出各种截面相等的连续制品比如型材、电线包覆以及密封条等。这种工艺具有强大的生产连续性,同时在进行操作时非常简单,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得到了较高的效率。同时在进行生产过程中设备的投资可以让人接受,不至于耗费较高的成本,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非常均匀,并且可以被人们控制。但是不足则体现在其形状的单一性,由于受到机头的限制其截面尺寸也非常不灵活。 三、对汽车内外饰常用工艺新技术的展望 1.汽车内外饰塑料的发展趋势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猛,因而人们对车用塑料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塑料行业的迅速发展,一些轻质材料、新型的工艺技术和组装工序的开发和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车用塑料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保性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来看,环保意识已经越来越深深的扎根在人们心中,各种关于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已经相应出台,这样的压力和趋势使得汽车内外饰塑料发展趋势中环保性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当今在外饰件中应用到的玻璃钢、内饰件中应用到的PU发泡材料的等的应用总量非常庞大,同时回收起来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环保性方面面临着更大且更为急迫的挑战。 (2)内外饰新材料 目前,汽车的内饰中,塑料化已经得到了基本的实现,而现在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更求更加的美观、更好的手感、优良的吸音性能和降噪效果。而对于外饰塑料来说,其主要的目标是追求材料表面良好的光泽、一定程度上的抗撞击性能、以及更为低廉的成本花费。 2.汽车内外饰塑料发展的新型工艺 如今汽车内外饰中开发出的新型工艺有微孔成型发泡工艺、综合表面涂层工艺、固体流喷涂工艺以及对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一体化的更好设计。微孔发泡成型工艺具备良好的环保性能,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气体,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综合表面涂层工艺有希望以较低的成本取代传统的工艺,而目前对它来讲非常必要的是获取专用的机械部件以及专用的技术许可证。而固体流喷涂技术则很好的实现了按需操作,操作非常方便且节约了原料。 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零部件商如何面对新技术 如今汽车制造商热衷于与IT、互联网以及通信公司合作,推动汽车的智能化,淡化了与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各种新技术的出现给零部件供应商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一些人开始猜测,3D打印的出现,是不是预示着汽车企业对零部件供应商依赖性降低的可能性,今后零部件供应商是否会被“抛弃”?法雷奥全球首席执行官Jacques Aschenbroich日前对《第一财经周刊》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只有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从长远来看,只有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才能在严苛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无论是对零部件供应商还是对整车制造商而言都是如此。 C: 前不久,有家美国公司没有依赖零部件供应商,用3D打印技术打印了一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怎么应对创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A: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3D打印是现在非常新的一项技术,可至少从近几年来看,它是非常昂贵的,不太可能用于大规模生产,特别是对于汽车这种行业来说。因为生产汽车要采用一些铸造件或者是注塑的模具,而像我们公司每天要生产600万件汽车零部件,这用3D打印来做不太现实。不过,在零部件进行设计过程中,样品试制也非常重要。样品既要保证生产研发出来的产品能够适用于车辆,也要符合整车制造商对车型的整体构想。尽管我们可以通过CAD来进行制图,但还是要开发很多模具,通过铸磨来试制样品。而样品的制作成本非常昂贵,所以我们目前正在研究是不是有可能通过3D打印的技术来生产样品,降低生产样品的成本。 C: 随着造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今后零部件供应商会被“抛弃”吗? A: 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只有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才能在严苛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无论是对零部件供应商还是对整车制造商而言都是如此。大家都知道,2009年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汽车行业也深受其害。我们却在危机的时候反而增加了研发方面的投资,研发费用占到整体销售额的10%,今年还会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10%。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创新的空间还很大。例如我们现在重点针对两个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其一是二氧化碳减排,其二是关于如何在城市环境里提供辅助驾驶技术,比如全自动泊车系统。另外还有几个领域也是努力的方向:自动启停功能、变速箱、混合动力车及其中包括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还有纯电动车等等。 C: 现在汽车制造商热衷于推动汽车智能化,研发车联网技术,零部件供应商能起到什么作用? A: 首先要对车联网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认为它的意思是联网的汽车,即把汽车和外界的环境,比如说和你的智能手机以及网络联系在一起。可汽车和电信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创新速度是不一致的。一般来说,智能手机一年内能更新换代好几次,但一辆车总是要开上三五年。现在,包括智能手机、电脑、iPad在内,我们已经有了各自比较熟悉的系统,可如果你车里的系统与你当前使用的系统完全不同,那么你就会非常不适应。零部件供应商就需要为此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使得驾驶者可以把自己常用的信息系统移植到他所使用的车里。比如说你可以把手机放到车内,变成一个车载的GPS,它更新的速度往往比原来在车上的要快得多。 刚才所说的智能汽车,我估计是指无人驾驶汽车。我认为无人驾驶汽车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能够识别周围的环境,并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来说,无人驾驶车中应该有一种类似于雷达的探测器。当探测到前方的道路中央忽然出现一个球,智能设备要能够自动判断到这个球后面可能会跟着一个小孩,并马上让车辆制动。举这个例子我是想说,如果不能以真正合理的方式生产出非常高精尖的搜集信息、解释信息、阅读信息的产品,那么无人驾驶是不能实现的。(采访:宁华) 汽车新技术论文:论汽车新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新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汽车新技术使汽车的操纵越来越简单,动力性和经济性越来越高,行驶安全性越来越好,这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主要就混合动力电动车、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碰撞预警系统、电子巡航控制系统、感应控制系统(SBC)这五个方面的汽车新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让汽车的性能、功能、美观等更为优越。同时对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具体从三个方面着手:汽车车身的造型外观,主要分为气动最优化、个性化、人性化;汽车环保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汽车自身的安全技术,最后介绍了两个大的方面,即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 关键词:新技术;混合动力电动车;系统 1引言 随着汽车的问世,人类告别了“马车时代”,跨入了“汽车时代”。由此人类的行走艺术由此赋予了新的内涵。汽车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世界的经济与文化,其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发展进程。随着人们对汽车的不断深入研究,新的技术会让汽车的性能、功能、美观等更为优越。 2汽车新技术 2.1混合动力电动车 就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系统的的结构而言,其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组成:(1)控制系统;(2)驱动系统;(3)辅助系统;(4)电池组。就混合动力电动车的原理而言,其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汽油引擎加上电动机输出动力作配合,当引擎在工作时也能够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进而将电动机和引擎产生的动力不断切换和转化,以便达到双动能推动。通过这样的配合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耗油和废气排放,达到环保的效益。 2.2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就电控汽油喷射系统而言,其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进气系统:该系统的一大特点在于:当汽车处于运行状态时,节气门开度可以控制空气的流量;而当发动机处于怠速工况时,节气门会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便可以使得空气由怠速旁通道和怠速辅助通道进入气缸。怠速调节螺钉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利用其来改变怠速旁通道的通气量,进而达到调整发动机怠速的目的;电子控制器通过控制怠速调节电磁阀,可调节怠速辅助空气通道的空气流量,以实现发动机怠速的自动控制。 (2)供油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即燃油箱、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压力调节器及喷油器等。值得注意的是:喷油器可以进行间歇喷油,主要是通过电子控制器的控制脉冲作用来实现,当适量的燃油进入气管后便能够与空气混合,进而形成空燃比适当的可燃混合气。 (3)控制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可以根据发动机运转状况和车辆运行状况来进一步比较精确地确定燃油的最佳喷射量。该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既传感器、电控单元和执行器这三部分。 (4)点火系统: 该系统能够按照各缸点火次序,定时地为火花塞提供足够高能量的高压电,以便使火花塞能够产生足够强的火花,点燃可燃混合气。 2.3碰撞预警系统 碰撞预警系统的功能在于能够把各种不同的危险情况提示给驾驶员,并且集不同的预警类型于一体,以便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现实实际中可以将该系统分为四个方面,即:(1)前方碰撞预警:其主要功能在于能防止车辆碰撞,还能教会驾驶员如何把握安全车距,如何跟车等;(2)车道偏离预警;(3)车距监控预警;(4)后车追尾预警。 2.4电子巡航控制系统 该系统的功能在于,当驾驶员为了达到所希望的速度,此时不必踩踏油门调整车速,而只需要通过操纵调整开关,汽车便能够以设定的车速进行定速行驶。该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当在高速公路上长时间行驶时,能够减轻驾驶员的疲劳;遇紧急情况时可快速解除定速巡航恢复正常行驶,其在可靠性与对排除装置故障等安全性方面作了充分的考虑。 2.5感应控制系统(SBC) 该系统的功能在于能够通过传感器建立汽车的运动状态、制动压力的动态监测和危险工况的预警。该系统能够很好地进行制动管路的压力控制和制动功能准备,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汽车将会以最大的压力、最快的响应实施制动,同时前后轮制动压力比会根据路况的不同而进行相应地变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弯道制动时的安全性。该系统的一大优点在于能够比较有效地提高制动的舒适性并能提前做出响应,而不是像以往的系统那样,是在制动后才通过信号反馈进行控制。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该系统也能够实现完全的干式制动,在潮湿的气候或路面条件下,制动盘表面也不会形成水膜,保证了汽车快速响应。 3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 就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本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即:(1)车身造型;(2)环保汽车技术;(3)安全技术,以下将对这三个部分进行一一分析。 3.1车身造型 就车身造型的未来发展趋势而言,可以将其归纳为如下几点: (1)气动最优化,现实中人们一直在努力研发能够减小气动阻力且气动稳定性好的车身造型,这将会成为未来车造型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应该把精力更多的放在气动行驶稳定性上。最佳的气动造型应该满足:所受的气动纵倾力矩和气动横摆力矩理论上为零;所受的气动升力理论上应该为零等方面。 (2)个性化。 由于现代人对汽车的外观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不同层次不同行业、 不同种群的审美意识也大不相同,所以个性化的外观将会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之一。 (3)人性化。 随着人们对车身造型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车身造型设计应该满足以人为本,体现人机协调,使用操作方便、舒适,使汽车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要求。 3.2环保汽车技术 随着能源的不断减少,以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先进柴油、醇类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将会成为主流。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高涨,融合了纯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优点的混合动力汽车,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低排放、低油耗、高性价比的综合要求,能够较好地解决节能与环保问题。 3.3安全技术 如果将安全技术细分,则可以分为两大类,即:(1)主动安全技术;(2)被动安全技术。 就主动安全技术而言,其主要的功能在于提高汽车回避事故的能力,如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该系统的特点在于能够根据汽车制动时产生轴荷转移的不同,而进行自动调节,以便使得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比例更加合理,以达到提高制动效能的效果;电子稳定程序: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汽车转向行驶时横向摆动的角速度传感器,通过ECU控制内外侧车轮、前后车轮的驱动力和制动力,确保汽车行驶的横向动力学稳定状态等。 就被动安全技术而言,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减轻事故发生后对车内人员的伤害,如预紧式安全带:当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止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乘员头颈保护系统:当受到后部的撞击时,该系统会迅速充气膨胀起来,同时整个靠背也将一起后倾,以便让背部和靠背安稳地贴近在一起,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头部向后甩的力量,使身体的上部和头部得到轻柔、均衡地支撑与保护,进而达到减小冲击力的功能。 4结论 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将会随着汽车新技术的出现而日新月异,同时由于设计师各自的艺术风格不同,也会让汽车发展呈现不同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会成为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汽车将会更加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探求远程教育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影响 一、“客户关系管理”(CRM)管理思想对远程教育管理的启示 融合了市场营销等管理学科的“以客户满意为中心”核心理念,以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关怀、服务和支持为基础,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包含INTERNET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呼叫中心以及相应的硬件环境,构成CRM系统。它将面向客户的所有业务进行整合,通过提供更快捷迅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降低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CRM系统能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充分了解不同客户的需求,满足其个性化需要,提高客户的忠诚度。CRM更是一种企业商务战略。它并非等同于单纯的信息技术或管理技术,它的目的是使企业根据客户分段进行重组,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并联接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过程,从而优化企业的可盈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具体操作时,它将看待“客户”的视角从独立分散的各部门提升到企业,各部门负责与客户的具体交互,但向客户负责的却是整个企业。以一个面孔面对客户是成功实施CRM的根本。为实现CRM,企业与客户连接的每一环节都应实现自动化管理。CRM还是一整套的管理思想。它通过将管理资源、业务流程与专业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最终成为一个组织服务消费者的完美的集合,使得组织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建立起基于学习型关系基础上的一对一营销模式,它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赢回失去的客户,维系现有的客户,发展新的客户,发掘并牢牢把握住能给它带来最大价值的客户群体。远程教育具有非盈利性,性质与企业不同,但在追求目标、管理机制等方面却有所相似: 1.企业是要争取最有价值的客户,“以客户为中心”;而远程教育是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2.企业要建立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而远程教育也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3.企业要构建一整套IT解决方案,以整合资源、降低成本;而远程教育也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构建一整套系统,流程再造,提高效率。 4.企业要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是企业进行长期发展的保证,是各项决策的基础;同样,远程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发展战略。从以上角度看,企业中CRM的理念完全可以运用于远程教育。 二、“客户关系管理”(CRM)管理思想在远程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远程教育具有非赢利性,因此不能原原本本照搬赢利性企业应用CRM的那一套模式。但是CRM的理念是完全可以借鉴的,远程教育如何应用CRM呢? (一)依据CRM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以“客户满意为中心”是CRM理论的核心所在,人才培养是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借鉴CRM理论,远程教育管理要树立“以学生(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使教学、行政和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及职能安排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围绕着“服务学生”这个宗旨进行改革和调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完善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二)依据CRM的要求,构建基于“以学生(客户)为中心”的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远程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学生(客户)为中心”,就必须构建基于“以学生(客户)为中心”的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这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少要由以下5个子系统构成: 1.教学决策指挥系统 这是整个体系的“中枢”。要实行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级电大、县级电大以及教学点的集权与分权的结合,统一领导与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教学运行管理系统。 2.教学运行管理系统 这是体系的基础。教学决策必须通过教学运行管理系统来实施。要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要进行顶层设计,制订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好的教风,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强化对网络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整个教学工作的科学运行;要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全员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激发教、学、管三方面的活力。 3.教学条件保障系统 这是体系的保障。远程教育要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础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从硬件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要优化用人机制,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以学生(客户)为中心”,按照学生需求的原则,设置机构,构建全员育人框架,从软件上为体系的运行提供保障。 4.教学评估诊断系统 这是体系的动力。教学评估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诊断和监督功能。要按照“评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迎评工作常态化、自然化”的思路,开展自评自建工作,对教学工作进行诊断,摸清底数,找出差距,修正思路,规范程序,明确方向,持续改进,使教学工作步入良性循环。5.教学监控反馈系统这是体系的关键。要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远程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 (三)依据CRM的要求,建立远程教育CRM完整解决方案 作为解决方案(Solution)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它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它们包括:Internet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等。CRM系统是企业与客户沟通的渠道,其中将承载大量的有用信息,为了使这些有用信息快速的流动,降低信息流动的时间成本,应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重建,使组织结构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减少管理层次,提高效率。同时还要对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分配,避免管理职能重叠。远程教育CRM系统建设要遵照以下5个原则:将学生放在远程教育的中心位置;从学生角度出发管理远程教育;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教育质量;保持与学生关系的活力;将学生满意转变为远程教育的财富。远程教育CRM系统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信息化平台基础之上,为此,要加强各类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反馈工作。首先要建立四支信息管理队伍:一是学生信息员队伍;二是教学督导队伍;三是领导干部队伍;四是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开展经常性的教学检查与巡视。其次,要通过开辟网上校长信箱、教务处长信箱和开展网上评教活动等方式,从校园网渠道获取大量网络信息,也体现了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第三,要开发基于学分制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以及教学计划管理、选课管理、排课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等若干个模块。此外,还要开发招生管理、学生评教信息处理等各种管理软件,促进教务管理的定量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四)依据CRM的要求,建构远程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 正如前所说,CRM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软件和业务流程的整合,它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文化,确切的说,它需要有正确的战略。远程教育战略提供了长期持续发展的方向,专业性的还是综合性的,学术性的还是商业性的,基础型的还是研究型的,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远程教育战略中得到充分体现。远程教育战略是各项具体管理的抽象和概括,又衍生出远程教育所有规则和制度。现行的CRM系统建设多把重点放在技术本身,而不是如何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或者,并没有长远的一致的目标。当然,在这样的管理下,效果肯定是有的,但是否能与投入相匹配,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再度重建,很少有人去关注。因此,一个确实可行而又长期的战略是迫切需要的。 (五)依据CRM的要求,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再造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CRM) 作为一个应用软件,凝聚了市场营销的管理理念。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关怀、服务和支持构成了CRM软件的基石。它将面向客户的所有业务进行整合,通过提供更快捷迅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降低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它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充分了解不同客户的需求,满足其个性化需要,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按照学生入学———在学———毕业的时间顺序,远程教育CRM系统的管理流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模块。潜在客户管理模块:通过信息技术对潜在客户进行分析记录并向其进行宣传的过程。远程教育虽然无法识别每一潜在客户,但却可以通过诸如广告、宣传册、远程教育介绍、技术刊物、新闻稿和网站等多种方式向他们进行正面或侧面的宣传,突出远程教育的管理风格、为学生着想的价值观、展现远程教育良好的形象,加深他们对远程教育的印象,激发入学的欲望。在学学生教育管理模块:当学生入学以后,远程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正式运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决定教育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客户(学生、社会等)的需求,提供支持服务,加强质量管理,培养合格人才。毕业跟踪模块:按照CRM管理理论,学生毕业,也不能算是管理过程的结束。一方面远程教育要了解学生现状,了解社会需求,并进行统计分析,持续改进;另一方面学生对远程教育的一系列教育服务也可以转化成为学生满意度并最终体现于对母校的忠诚度,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作者:宫新军单位:滨州学院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讨论房地产的客户关系管理概念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客户满意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房地产客户满意的构成要素,论述了房地产客户满意的意义,提出了提高客户满意的模型。 关键词:客户满意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 作为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工具,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已经引起了房地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并且在一些知名的房地产公司得到了应用。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人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实施CRM持反对态度。这些人之所以持有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到房地产开发企业客户满意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房地产客户满意的构成要素和意义对于房地产业成功引入客户关系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客户满意的概念 “满意”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于外界的某种刺激使人的某种需求或期望得到满足及“合意”(即符合人的本意),从而使人感到某种“快意”(即心理上的愉悦)。满意的前提是外界的这种刺激,包括物质、精神及二者结合的刺激。因此,市场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给客户满意下了一个定义:“客户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是可感知的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 客户满意与否是一种心理评价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征: 主观性。客户满意与否并不是由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水平所唯一决定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客户主观因素的影响。客户的需求、期望、性格、好恶、情绪、经济地位、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客户的满意程度都有着重要影响。 不稳定性。客户满意与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及个人消费水平、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昨天令客户十分满意的产品,在明天可能成为客户抱怨的对象。所以,企业不能沉醉于现有的较高的客户满意度水平,应该居安思危,不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持续地提高客户满意度,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据并保持不败之地。 多层次性。客户满意是客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心理评价,这种评价是多层次的而不是单一指标的。客户满意从横向上包括理念满意、行为满意、视听满意、产品满意和服务满意;从纵向上包括物质层满意、精神层满意和社会层满意等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因此,实施客户满意战略应该注意到各个层面,努力实现客户的全面满意。 客户满意的构成要素 由于“客户满意学”刚刚兴起不久,而且东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关客户满意构成要素的理论,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日本产能大学的持本志行教授提出了客户满意的构成要素。持本志行提出的构成要素是从实体项目进行分析,有所侧重也就有所忽略,但总体上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分析方法。本文借鉴这种方法,对房地产客户满意构成要素做出分析(如图1所示)。 与房地产有关的项目。包括房价,楼盘的评价绩点。楼盘的评价绩点包括户型、装修、地段、规划设计、物业管理等因素。这些内容是房地产品固有的品质特性。它们构成了房地产品的核心质量,是影响客户满意的首要因素。 与印象有关的项目。包括客户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对房地产品的评价,对企业形象的评价。客户根据宣传媒体、亲友同事了解到的信息,再结合自己与房地产开发企业接触的亲身体验,会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出评价,形成一种印象。这种印象的好坏,一方面受到客户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由于每个客户的需求和偏好不同,他们会对同一企业的房地产品做出不同的评价;另一方面,还受到客户接触到的外界信息的客观性、全面性的影响,虚假的、片面的外界信息会使客户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出不正确的评价。 与服务有关的项目。这里主要是指在营销和销售过程(从客户同房地产开发企业第一次接触,到签订认购合同)、房产的使用过程中,企业对客户提供的服务以及为增进客户关系所设计的各项活动。 客户满意的意义 满意的客户通过持续的重复购买、新客户的推荐,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这是众多企业追求客户满意的原因。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客户满意的意义也在这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如图2所示,客户从购买到满意,再从满意到忠诚,最后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传播口碑,这个过程会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重复购买的产生。对于购房客户来说,很多客户已经开始二次置业,甚至三次置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完全有机会再次向他们推销房产。对于租赁客户而言,他们购买的是房地产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房地产的使用权这种商品的购买和消费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客户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契约关系。获得客户的满意就意味着这种契约关系的延续,也可以说是重复购买的发生。企业因此而获得收益。 客户推荐的产生。不管客户是否有二次置业的可能,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发掘销售机会。因为房地产的价值巨大,对客户来说购买的风险比较大,在购买之前他们会进行多方面的咨询和多次选择,而朋友或同事的购买经历则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信息。所以说,一个满意的客户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他们对周围的人的影响作用远比广告、售楼书、样板房要大,并且不需要花钱。 此外,由于不满的客户会向熟人述说他们的购买经历,因而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种现象在房地产业中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其它行业:一旦有一位客户不满,企业失去的不仅是他一个人,而有可能是这个客户周围的所有人。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客户满意是十分重要的。 客户满意增长模型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质上是进行了一项重要变革——增加了为企业提供在以降低客户不满和增加客户满意为目的而进行的客户满意度测量活动中所得的信息的流程,从而构建起客户满意增长的模型,如图3所示。为了使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应该首先收集到关于客户需求、期望和习惯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有:市场分析的结果;通过对客户进行调查、与客户会谈以及对特定客户群体的关注而了解到的客户的需求和令客户满意的信息;来自于服务失败报告或客户抱怨整理资料的客户不满意信息。其次,应该根据这些信息开发房地产品,这一点可以借助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来实现。第三,应该对客户抱怨和服务失败报告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改进产品和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从各个角度看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摘要: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企业的经营策略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对于企业而言,绝对忠实的客户已经不存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多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正在据弃过去的低效率的企业经营哲学,采取一种创新的方式来维护顾客的忠诚度,并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自我更新、调整,诸如降低成本和简化操作流程等方面。 关键词:房地产;建筑经济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企业的经营策略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对于企业而言,绝对忠实的客户已经不存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多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正在据弃过去的低效率的企业经营哲学,采取一种创新的方式来维护顾客的忠诚度,并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自我更新、调整,诸如降低成本和简化操作流程等方面。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解决产品的快速销售、快速回款、形成良性运转的资金流是每一个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的需要。因此,解决好企业的自身机制问题、企业与市场(客户)的关系问题,成为行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制造最佳的客户体验、维系与客户的关系、并与客户形成有效的互动?客户关系管理因此而应运而生。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依据 1、交易费用原理 房产交易费用是房地产进行交易所需的成本。交易双方欲达成房屋买卖协议,必须相互了解,将可能提供的交易机会告诉对方,这种信息的获得和传递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如果这样的专用资产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不受干扰地运营,这些投资就一定会带来预期的回报。客户关系管理正是从长期的投资回报考虑,架构企业与客户不可或缺的相互关系,这种依赖关系越持久双方从此获得的收益也越大。 2、收益递增原理 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即收益递增原理,亚当。斯密认为,当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时,劳动生产率(即斯密说的“平均收益”)随之增长;而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带来创新机会的增长,又促进新工具的设计和推广。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分工与专业化……这一“收入与分工”共生演化的过程,这一原理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客户关系管理的赢利原理。 二、从战略管理学角度看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 在任何一种特定的行业里,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比起他们的竞争对手来,更能吸引顾客,赚取更高的利润。客户能够判断企业从什么时候起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是促使企业更新的催化剂。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欲保持竞争优势有三种战略可供选择:差别化战略、低成本战略以及目标集聚战略。这些战略也是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依据。 三、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解 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的包括销售、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企业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使之得以重组。客户关系管理不仅要使这些业务流程自动化,而且要确保前台应用系统能够改进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以达到使企业获利和发展的最终目标。 1、客户关系管理完善客户体验,将企业的资源最大化 客户关系管理不是产品,也不是一个产品组合,而是触及到企业内许多独立部门的商业理念,它需要一个“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并被集成了前台和后台办公系统的一整套应用系统所支持。这些整合的应用系统确保了更令人满意的客户体验,而客户满意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已有资源(房地产业主)毫无疑问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之一,因而需要细心管理。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培养和挖掘则被认为是企业获得进一步成功的关键。有资料显示,发展一个新客户要比保留一个老客户多付出5倍的投入。投资于现有客户,使其满意度增加会对客户忠诚度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最终效益。 2、服务客户的观念——客户关系管理成功的核心 企业要得到持续的发展,拥有忠诚的客户是最重要的。根据美国营销学者赖克海德和萨瑟的理论,一个公司如果将其客户流失率降低5%,利润就能增加25%——85%.房地产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持现有顾客的重要性。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立房地产客户数据库,并有效地运用所储存的资料,能通过研究客户、开发客户、与客户沟通,有效留住客户,赢得客户的信赖与拥护。 四、房地产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客户关系管理 随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推出,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逐渐形成。客户被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来了。企业把任何产品的销售,都建立在良好的客户关系基础之上,客户关系成为企业发展之本质要素。如此一来,正在流行的很多新营销概念,如一对一营销、数据库营销等,实际上都可以纳入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的范畴。 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的契合点: 1、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14.1%,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近4400万平方米。可以说,对于许多开发商而言,来自一线的销售压力、资金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企业急需借助导入客户关系管理,提升企业客户关系能力,提高一线销售人员对于客户跟踪、客户服务的能力。 2.提升客户满意度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积累了大量的老客户,客户投诉会大幅增加、甚至发展到一系列业主维权事件,如何快速提高客户满意度,完善企业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立统一调度的客户投诉处理系统,是这些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 3.提升企业的服务品质和能力 房地产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认识到个性化客户增值服务的重要性,很多企业逐渐向服务型企业过渡,成立了专门的客户服务组织,希望能够将分散的、点滴的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推出针对客户的服务新手段,力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4.提升品牌形象 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房地产企业要树立全员客户服务的企业发展战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对外的服务准则、服务口号、承诺服务水准一致,并依托于客户服务部,形成一条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服务运作链。企业全体员工都在不同岗位上全心全意服务于客户,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品牌企业文化。 五、现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步骤 1.交流方式的分离使用造成服务效率降低问题 目前电话、传真、面对面等交流方式的分离使用在降低服务效果的同时,造成人员的服务效率不高,并且不利于客服人员的管理。 2.各实体部门服务的分离造成资源的浪费 由于没有统一的客服中心,客户往往要多次交涉才能找到适合问题解答的部门,而各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低,交流不顺,所以回复结果也出现不统一现象,由此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又降低了服务效果。 3.现有客户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 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料,但由于缺乏对其潜在需求的分析和分类,而且此客户资源库没有实现共享,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 企业在导入客户关系管理前,必需先诚实地作一次全面体检,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缺点,进而倾听客户的声音,确实了解所有与客户互动的管道,开始规划整体的客户管理架构。 一个执行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方案分以下几步骤进行,这对提高顾客忠诚度是至关重要的: 1)区分目标顾客,对企业所有客户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2)确定目标顾客,瞄准最有价值的客户,制定可行的方案以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3)满足目标顾客需求,为每一客户提供量 身定做的服务和产品 4)与目标顾客达成利益共同体,企业管理层即时了解市场情报,深入地了解个别顾客的行为、新兴需求和消费形态。 六、房地产行业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措施 1.客户关系管理如何同公司整体战略融合在一起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首先需要确认公司对项目的期望和业务目标,同时要考虑现有业务环境以及公司的战略优先层次。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 (1)企业的市场份额是保持稳定,还是在下降? (2)企业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如,降低成本比提高市场份额更重要吗)? (3)争取客户、发展客户、挽留客户和为客户服务的成本哪个相对更重要一些? (4)同客户交流和服务的过程中,哪些渠道最重要? (5)如何平衡“以产品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 (6)企业认为最有价值的客户是哪些?为什么? 回答上述问题,将帮助房地产企业确定客户关系管理的投资,并寻求公司和业务部门的支持。 2、建立个性化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客户关系管理必须根据房地产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步骤、有节奏地建立和实施。 (1)事先建立可量度、可预期的企业商业目标 企业在导入客户关系管理之前,必须事先拟定整体的客户关系管理蓝图规划,制定客户关系管理的预期、短期、中期的商业效益。切不可一次性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系统、或听从客户关系管理厂商一味的承诺,毕竟它不是万能的,企业应更多地借鉴国内外其他企业、尤其是同行业的应用成效,并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制定合理的商业目标,并制定可对其进行度量的指标工具。 (2)行业领域应用的深入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最早是从国外引入中国的,当时的客户关系管理更多的是采用国外应用比较成熟的理念。国内厂商在此基础上,单纯从软件功能本身进行效仿,而对中国企业的行业特点理解、分析、结合的不够,从而导致研发的产品有闭门造车的感觉,不能与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将国际通用的理念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特点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体系,是目前所有国内客户关系管理厂商、咨询公司、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3)为企业把脉、对症下药 目前,许多销售客户关系管理的厂商其实并不善于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去推广它,拿着通用版的软件到处安装,丝毫没有客户关系管理所提倡的“一对一”服务理念,其最终效果可想而知。只有对企业的管理现状充分了解,才能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独特的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通常做法是,聘请具有客户关系管理实践以及行业经验的咨询团队对其进行诊断,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沟通、流程重组等方式进行企业的咨询诊断工作。通过企业咨询诊断,期望发现企业现存的管理上、流程上、架构上、信息化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对企业导入客户关系管理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为未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营销的一对一和“个性化”的特色是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要素。它必须是针对企业的个性化定制,根据不同的客户、不同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的发展特色,为企业量身定做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经过充分的调研,明确企业目前所处的地位;其次是将企业当前的操作方式与最好的操作方式作一番比较和研究;最后要提供提高销售额的方法。 3、给客户关系管理一点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纵观全球施客户关系管理的企业,由于总体开发周期过于漫长、工作量过大而导致最终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客户工作往往是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推广过程中,最昂贵、最费时也是最复杂的一环。因此,通过选用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将最终的应用搭建在成熟的案例之上,企业将会大幅减低客户化的需要,也会大大降低实施过程的整体风险。 大部分成功的客户关系管理案例均采用分阶段实施方案。每一阶段则侧重与特定客户关系管理目标,从而达到快速制胜的效果。换句话说,企业可于合理的时间内(一般为三至四个月)取得一定的成果,定期量度、追踪系统成效并保持持续推广。超级秘书网 (1)为了更好地在企业内部推行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配合下,必须制定相关的员工客户关系管理绩效机制,使其与员工业务绩效考评联系起来。 (2)为了能够便于企业定期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效果的评估,系统在设计初期要增加一些度量、评估系统本身的量化分析指标,以便进行前后对比。 (3)客户关系管理导入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定期评审与回访至关重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及时了解系统上线运行后,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明确的改进方案,从而促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企业中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应用。 由于客户关系管理对房地产企业的重大影响,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项目时需要整个企业范围的信息传达与责任承担。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投资于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同时要建立新的业务模型。所有客户信息的集中是成功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这一强有力的企业策略将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客户忠诚度和企业的竞争优势。 当房地产产品品质日趋成熟、均好性成为同质化的近义词时,房地产企业开始重视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工作,将其与产品开发、销售、物业管理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些企业都意识到:房地产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不再局限于物业本身,以商业联合、资源整合为特征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之门已经打开。客户服务作为当今全球性的商业术语,预示着单独的产品买卖时代已经面临终结。未来房地产品牌竞争的趋势,正逐渐过渡到客户信息库、客户满意度、客户服务手段的竞争层面。 以客户为本的观念将贯彻房地产开发、策划、销售、服务的全过程。这在市场细分、竞争激烈的今天将成为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客户关系管理价值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重构保险公司价值链;实现保险公司在混业背景下的战略协同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保险产品是一种金融产品,但它与物质商品一样只有符合客户需要才会有市场、就理念层面而言,我们需要从本质上认识客户关系管理、积极创造条件,以现代方式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等,具体资料请见: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Cartner公司提出了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Management,CRM)的概念,该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的高度重视。Gartner公司对这一概念所下的基本定义是: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数据处理与传输技术,搜集处理与客户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分配与利用,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或战略目标。可以说,CRM理念的出现是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剩或相对过剩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基本特征,这样,短缺经济时代“供给创造需求”的观点必然被“需求创造供给”的观点所取代;在市场营销领域,“客户中心论”也必然会取代“产品中心论”。 保险业作为一项提供服务的产业,它能够将多个微观主体的不确定性集中起来使其整体具有较好的确定性。显然整体的确定性与投保主体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即投保主体数量越大整体确定性越好,反之则确定性越差。就某一具体保险公司而言,保户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其推出的保险产品的市场吸引力、该公司的市场形象及营销能力等,而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得到提升。同时,保险公司通过客户关系管理还可以降低保险市场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总之,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使保险公司达到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业绩之效果,而这两者都能提升保险公司的价值。 一、CRM:重构保险公司价值链 价值链描述的是一系列连接公司的供应方和需求方的价值增值活动,通过分析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公司管理者能够重新设计他们的内外部程序以求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按照传统理解其价值链可简单描述为:研究并开发保险产品、产品宣传、销售产品、理赔与资本运营等。然而,这种理解无疑是不够全面的,正如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Jeffrey.F.Rayport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每个企业都同时在两个领域展开竞争,一个是可见的物质世界,另一个则是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勿庸置疑,对于竞争十分激烈的保险业,与客户相关的信息理应成为信息领域竞争的重点。 传统的价值链模型将信息看作价值增值过程的辅助成分而非价值本身的源泉。今天信息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战略管理专家提出了利用信息(其中客户信息是最重要的)创造价值的虚拟价值链的概念,这条虚拟价值链由五个环节组成:收集、组织、挑选、合成、分配信息。物质领域的传统价值链与信息领域的虚拟价值链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从而使传统的价值链模型衍变为价值矩阵模型。由于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复杂多样,本文仅分析CRM对保险公司价值创新的重要作用。 1.保险产品是一种金融产品,但它与物质商品一样只有符合客户需要才会有市场。广泛收集客户的需求信息,才能够让保险公司有效开发出富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我们知道,就某一类型的保单而言,其销量越大,则保险公司获得稳定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要研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首要的问题是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保险公司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有效了解客户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为其研发的产品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从而保证能在承担的风险变小的情况下取得更高的收益,保险公司通过CRM所取得的这一效应可被称为客户关系管理的规模效应。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保险公司在产品研发阶段可取得的另一优势可被称为“柔性制造效应”,这是指保险公司通过CRM,深入了解客户的保险需求,为某些客户量体裁衣地开发保险产品,这些保险产品一般销量不大,因而保险公司为该产品承担的风险较高,根据“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保险公司索要的保费也相应较高,所以这类产品也可能成为保险公司利润的源泉。但一般而言,保险公司开发此类产品,其主要动机并非从利润角度出发,而是为了在客户心中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以便为公司的主导产品开拓市场。 2.就保险产品的营销而言,CRM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等技术在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通过CRM系统,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广泛宣传自己的产品,让客户认知、了解并最终接受它们的产品;通过CRM系统与电子商务系统的结合,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销售它们的产品。不难理解,网络销售在金融等服务业领域有着比物质商品领域更大的优势,因为它们不涉及物流等通过网络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本身受地域范围的限制较小,所以通过CRM与电子商务系统的融合,保险公司可以实现新的范围经济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 3.在保单的理赔阶段,CRM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做到迅速、准确。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保险公司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所发生的保险事故,对保险责任进行准确的界定,从而使理赔工作能迅速准确地进行。这样客户的满意度会得到提高,保险公司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因此得以提升。 4.一般而言,CRM系统并不能直接改善保险公司的资本运营,但由于通过CRM,保险公司能够取得较为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从而能增强保险公司资本运营的计划性,提高资本运营效益;而保险公司资本运营效益的提高,又使保险公司有了更大的降低保费的空间,有利于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在投资型险种逐步成为保险公司主导险种的今天,资本运营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保险公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决定着它们在市场上的得失成败。 二、CRM:实现保险公司在混业背景下的战略协同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史上发生了两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二是以日本金融大爆炸、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等为标志的金融混业的形成。目前我国仍然坚持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的制度,但无论是从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分散风险和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出发,我国金融业必然要走混业经营的道路。其实,在我国金融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试点,如比较有名的“光大集团模式”,实质上就是一个在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互相协作的混业经营模式。 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下,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价值并不等于公司各独立组成部分的简单加总。公司在进行多元化经营决策时应追求“2+2=5”的协同效应。公司实现协同效应的途径总的来说有两条:一是通过物质资源公司可实行前向或后向整合战略,在供销渠道上获得协同效应,也可以利用物质资源在生产中通过规模经济实现协同效应;二是通过无形资源追求协同效应。日本战略管理专家伊丹广之在他的著作《启动隐形资产》中指出,隐形资产是一种无形资源,它可能是技术专长、商标、顾客认同度,也可能是一种增强员工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伊丹广之认为,只有隐形资产才真正是公司独有的用之不竭的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从公司某一部分发展起来的隐形资产在被用于其它局部时,并不会被消耗掉,而且还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实现良性循环的局面。 在我国金融业逐步实现混业经营的背景下,追求多元化经营的协同效应是每一个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以银行业与保险业混业经营为例,要实现协同效应,一种方式是通过共用物质资源来实现,如保险业利用银行业布局广泛的营业网点为其提供代收保费业务等,但依靠这种方式实现的协同效应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能培育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种实现协同的方式是利用企业的无形资源。 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它们通过向客户提供服务获取利润,客户就是它们的最为重要的资源,正如美国客户服务专家安妮。琳达告诫企业经营者们时所说的那样:“对任何企业而言,客户永远是最重要的;他们不依赖于我们,而我们却得依赖他们;他们的光临是我们的荣幸,他们是企业的命根子,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失去客户,我们只有关门的份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良好的客户关系与优良的客户管理能力是它们利润的源泉,也是它们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从我国金融业目前的状态来看,银行业与保险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由于我国的保险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进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因此其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要滞后于银行业。我国的银行业在长期的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客户关系资源,拥有充足的客户信息。一旦银行业与保险业混业经营,保险业可以充分利用银行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它们的客户资源,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混业背景下,银行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对保险业的促进至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在银行客户资料库中寻找潜在客户,分析他们的保险需求,开发相应的保险产品,以扩大自己的利润源泉;(2)借助银行在广大客户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保险公司及保险产品的客户信用度,改善保险公司的市场形象,提高其营销能力;(3)通过客户信息资源共享和联合营销,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同时,保险业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进步也会对银行业产生促进作用,如银行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信息了解客户的诚信状况,从而降低其信贷风险等。 三、全面推进保险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 推进客户关系管理、实现价值创新是摆在保险公司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理念和技术这两个层面出发。 1.就理念层面而言,我们需要从本质上认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由Gartner公司提出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却早已存在,它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必然选择。买方市场的根本特征是产品或劳务生产的相对过剩,以此为背景,销售必然代替生产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处理好与客户间的关系则是解决企业销售问题的中心环节。Gartner公司在对客户关系管理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时,着重强调了技术因素,可以说以这种方式界定的客户关系管理是狭义的,我们应当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这一概念。惟有如此,才有利于我国的保险公司广泛树立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积极探索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因素,就会使那些暂时还不具备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软件管理客户关系的保险公司在实践中停滞不前。那么广义的客户关系管理应当如何界定呢? 客户关系管理的本质内容由客户关系管理所依据的理念、基本手段、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构成。(1)CRM所依据的基本理念:客户中心论;(2)基本手段:了解、收集、处理和运用与客户相关的各种信息;(3)中间目标:保留老客户、开拓潜在客户、拓展市场、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4)最终目标:实现企业效益(或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根据以上理解,保险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既可用现代方式(即Gartner公司所定义的方式)来实现,也可利用传统方式来实现。保险公司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传统手段包括:(1)客户分析;(2)客户访问;(3)客户调查;(4)保单跟踪;(5)及时准确理赔;(6)纠纷处理;(7)客户关怀等。由于一般保险公司都有较多的基层营销网点,它们以上述传统方式进行客户关系管理,首先是不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其次也可以说这种方式是以现代方式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 2.积极创造条件,以现代方式实现客户关系管理。虽然通过传统方式也可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方式所存在的局限性,与传统方式相比较,以现代方式实施的客户关系管理具有以下特征:(1)系统性;(2)智能化;(3)个性化;(4)网络化。这些特征使得以现代方式实现的CRM无论在资源共享、信息处理、适应性及效率等方面都比以传统方式实施的CRM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保险公司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以现代方式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以现代方式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需要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撑,因此保险公司应在积极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依靠自身力量或与外部联合开发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一般而言,CRM系统由六个模块组成:(1)系统设置模块;(2)客户资料管理模块;(3)客户跟踪管理模块;(4)客户服务管理模块;(5)客户关系研讨模块;(6)电子邮件模块。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模块开发顺序,以逐步完善其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汽车销售业客户关系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汽车企业实施客户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汽车制造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没有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缺乏相应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落后、树立“客户第一”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提高个性化服务、构建技术平台实现对客户的管理,开展服务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实施关系营销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新型管理机制。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客户关系管理体制作为一种新型管理体制已经在汽车企业中得到应用,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分析汽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阐述客户关系管理在汽车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汽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对策 1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是汽车客户差异化需求的拉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汽车技术的变迁,消费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同时客户对企业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些都使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并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客户关系管理正是基于这种需求而产生的。 其次,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今市场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产品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和客户的竞争。企业之间为留住客户而展开竞争,如果不能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就将面对客户资源的丧失、盈利能力的萎缩等难题。 另外,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为汽车企业很多优势:一是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入;二是改善服务,保留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三是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四是口碑效应,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如果能对客户的伸层次需求进行研究,则可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2汽车企业实施客户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目前从CRM中获利的汽车制造企业开始意识到,它们其实并没有满足客户的基本需要,它们的思维大多还留存在“以产品导向为中心”的时代,没有意识到现代企业竞争已经更趋向于服务的竞争,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计。 (2)缺乏相应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完善。汽车制造商在上述观念的指导下,导致汽车企业缺乏统一的、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相匹配的管理体系。虽然已设立了专职部门来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但是对整体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的调整没能做到协调一致。同时,还存在企业的总体目标与分步目标关系处理得不到位,工作重点不突出,程序也不够规范等问题。 (3)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落后。汽车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的工作中遇到企业信息化观念薄弱、企业资金紧张、企业竞争环境激烈、企业利润少等问题,较少考虑利用信息系统促进企业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汽车企业对客户的分类不清,对客户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客户研究不够,分类管理的概念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还仅处于起步阶段,仅仅是客户档案的管理。 3汽车制造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对策 3.1树立“客户第一”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中尤为重要。汽车企业的最高决策层首先要有“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才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贯彻实施。对员工进行培训,灌输“客户第一”的思想。员工应充分了解并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并明确客户关系管理战略为企业和个人带来的利益,使企业上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的转变。 3.2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提高个性化服务 汽车企业可以建立系统的客户档案,进行科学的客户分类,实施有效的客户管理。针对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要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的管理理念,对客户进行管理,层层负责,加大控制。 3.3构建技术平台实现对客户的管理,开展服务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要在技术基础设施上保持足够的投资力度,以保证客户关系管理涉及到的呼叫中心、数据仓库、MIS和商业智能、EDI等系统建设的完善,以企业的信息化带动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比如可以利用呼叫中心的客户信息,采用数据挖掘,可以发现潜在客户,通过关系营销把其转化为现实客户并实现其忠诚等。 3.4实施关系营销下的客户关系管理 由于汽车制造企业的客户可以分为经销商和最终用户两大类,因此要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就必须维持好与经销商和最终用户即消费者的关系,加强与客户的互动。“经销体制”成为汽车市场流通的主要模式,但挖掘潜在用户、培育忠诚用户等工作是由销售人员(主要是推销人员)来完成。这也就凸现了人员推销在关系营销中的作用。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发轫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早期的研究更多地将企业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联系到一起。产品生命周期往往是指某种特定产品从其投放市场开始,直到最后被淘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产品生命周期经常被近似地描绘为一条分为包括从产品的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也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包括开发期、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的钟型或“倒U曲线”,整个曲线的形状和各阶段的时间长度视不同的行业和产品而异。在经济学中“倒U曲线”又称“库兹涅茨曲线”。“倒U曲线”既可以指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和利润,也可以指它的业绩和规模,但从本质上主要是指企业发展的运行轨迹。“倒U曲线”现象主要是指企业在原始资本积累和原始创业阶段,其业绩与规模呈现正常的上升趋势,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产品和利润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于严重的业绩和利润下降趋势,直到消亡这样一种轨迹。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试图诠释企业永续经营的奥秘,“以客户为导向”使我们认识到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并不完全是产品生命周期,更准确地说,企业生命周期是一系列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形状由市场需求和其他外部环境等通常是公司自身不能控制的以及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所作的努力共同决定。客户关系生命周期(Ives,Learmonth,1984)的概念同样也是从产品生命周期概念演化而来的。它是“从动态角度研究客户关系的基础,指从一个客户开始对企业进行了解或企业欲对某一客户进行开发开始,直到客户与企业的业务关系完全终止且与之相关的事宜完全处理完毕的这段时间”。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客户关系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客户关系生命周期模式描述、客户关系生命周期模式分类、最优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等”,其中客户关系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是研究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其他内容的基础。对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阶段,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划分为考察期、形成期、稳定期、退化期四个阶段(Dwyer,SchurrandOh,1987;Jap Ganesan,2000)。也有人认为“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可分为潜在期、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终止期六个阶段”。 Wells(1993)和Reichheld(1996,2000)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客户利润的变化趋势,他们指出(1)客户利润会随客户保持时间长度的增加而提高;(2)客户利润的本质决定因素是“客户关系水平”(即客户生命周期阶段)。Dwyer,SchurrandOh(1987)认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分阶段发展的,不同阶段客户的行为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为公司创造的利润贡献度也不同。伴随着客户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基于彼此之间信任的增加,与企业情投意合的客户会给予更多的业务份额,导致企业的交易量的不断增加;同时,立足于持续改进的企业加深了对客户的了解,通过提供增值的个性化服务为客户带来价值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与客户关系处于稳定期后,进一步地会随着服务效率提高带来服务成本节约,以及由规模效应和交易效率提高带来运作成本降低,和由信任带来谈判、签约和监督等成本降低,高度忠诚的客户甚至会积极地为供应商传递好的口碑和推荐新客户而带来企业的间接效益。上述学者的重要贡献之一便是将生命周期理论作为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来洞察客户关系发展的动态特征。陈明亮(2001)指出客户利润会随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而变化,典型的基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所形成了关于客户利润曲线往往呈现出倒“U”型变化规律,即客户利润随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在考察期总体很小且上升缓慢,形成期以较快速度增长,稳定期继续增长但增速减慢,退化期快速下降。 笔者认为,对于银行业而言,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可分为潜在期、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终止期六个阶段。 1.潜在期。客户借助于一定渠道了解银行的业务,银行通过一定的投入成本开发某一区域的客户,银行与客户开始交流并建立联系,客户已进入潜在期。这一时期,客户并没有对银行做出贡献。 2.开发期。银行选择目标客户群进行开发,银行此时逐渐增加投入,作为开发期,目标客户为银行所做的贡献很小甚至没有。 3.成长期。银行对目标客户开发成功与否取决于客户满意度、忠诚度的提高,当客户开始信任银行,与银行频繁发生业务往来表明此时已进入成长期。这一阶段银行的投入主要是发展投入,目的是进一步融洽与客户的关系。处于成长期的客户已经开始为银行做贡献,银行从客户交易获得的收入已经大于投入,开始盈利。 4.成熟期。此时银行与目标客户进入蜜月期,彼此之间达到了最大信任,成熟期的客户给银行带来了最大限度可能获得的市场份额,成熟的标志主要看客户与银行发生的业务占其总业务的份额。此时银行进入收获季节,对客户的投入较少,客户为银行做出较大的贡献。 5.衰退期。出于竞争者的挑战如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客户自身经营因素的影响如不能及时为客户量身定做他们所需要的金融产品等原因,银行与客户业务交易量开始逐渐甚至下降,说明客户已进入衰退期。这一阶段,银行通常有两种选择,或者通过加大对客户的投入恢复与客户的关系,确保忠诚度;或者权衡投入产出后决定放弃这些客户,后者往往会是由于客户自身经营危机的原因使得银行为了避免使自己产生更大的损失而不得不做出的决策。 6.终止期。客户基本上不再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已经理清时,这意味着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完全终止。此时银行有少许成本支出而无收益。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长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于银行业而言,要尽可能延长客户的生命周期,尤其是成熟期。成熟期的长度可以充分反映出盈利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工商银行要掌握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贡献度。 掌握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有效实施工商银行CRM 以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金融业中拥有的客户资源最为丰富的一家国有银行,有关资料显示,工商银行目前拥有1亿多个人客户和810万法人客户。然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工商银行的市场营销与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有很大的差距。笔者认为,工商银行实施CRM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客户价值创造,获得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庞大的客户群让工商银行在客户数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大大降低工商银行对于客户的前期投入和开发成本。结合客户关系牛命周期的不同特点,工商银行在实施CRM应用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保留老客户。保留老客户,并努力促使工商银行的已有的客户向成为银行客户关系生命周期成熟期客户过渡。应该看到,尽管工商银行的客户量较多,但整体贡献度不大,如何增加客户价值也是工商银行CRM应用的目的之一。工商银行通过数据仓库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通过它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行为进行预测,开展一对一营销,并通过交叉销售(例如向个人住房贷款的客户推荐住房装修贷款)、追加销售(例如使牡丹卡的客户升级为贷记卡或理账金账户的客户)等方式,与客户建立“学习型”关系,获取“客户份额”,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加客户的终身价值。 2.让更多的优质客户成为保证银行利润的稳定来源。保留忠诚和创利客户,尤其是大客户,才能保证银行利润的稳定来源。“根据帕雷托的‘20/80法则’,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利润,对于银行来说,还存在着一个‘20/300法则’,即20%的客户可能给银行贡献了300%的利润。麦肯锡的相关报告认为,在中国,‘20/80法则’可能更加极端,只有4%用户就为银行带来80%的收益”。对此,应该工商银行应该大力开展关系营销,对现有客户进行成本/利润分析,可以找出“金牌”客户,并对市场进行细分,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提高老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可以帮助工商银行保留更多的优质客户。 3.获取更多的有价值客户。客户获取是指获取对银行有贡献、具有价值的客户。在CRM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库营销、渠道营销等方式,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找出客户需求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创新工商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从而吸引客户,获取客户。同时,通过分析,可以找出现有客户的关联客户,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营销,从而获取新的客户。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提出企业应该建立运营性、分析型和应用型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采用一对一营销方式,实现“以‘客户份额’为中心,通过与每个客户的互动对话,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学习型’关系,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从而使客户满意的过程”。“客户份额”(CustomerShare)是指一个客户的“钱包份额”(ShareofWallet,SOW),即企业在一个客户的同类消费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它通过客户终身价值(CLV,CustomerLifetimeValue)来体现。但它并不意味着关注所有客户的“钱包份额”,它是在客户细分、客户生命周期计算的基础上,关注的是那些能为企业带有最大价值的客户,即最有价值客户(MVC)。从这个意义上说,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支出其实质就是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当今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商务活动模式有了很大转变,由此引发了一些管理模式和理念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客户关系管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多个层面对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的融合做了详细探讨,并对国内外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发展做了简单比较,指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9CRM)电子商务忠诚度 在电子商务时代,谁能掌握客户的需求趋势,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有效挖掘和管理客户资源,谁就能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形势下,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便成为企业战略指导思想,客户关系管理也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之一和制胜的关键。 一、客户关系管理(CRM)含义 CRM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触管理”,即专门收集整理客户与公司联系的所有信息。20世纪90年代初期演变成为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支援资料分析的客户服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一种数字的、实时的和互动的交流管理系统,CRM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CRM是一种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首先,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现代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深入的客户分析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 2.CRM是一整套解决方案 作为解决方案,CRM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他们包括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以及相应的硬件环境,还包括与CRM相关的专业咨询等。 3.CRM是一个先进管理软件 作为应用软件系统,CRM软件通过不断的改善和管理企业的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及技术支持等与客户关系有关的业务流程并提高各个环节的自动化程度,从而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扩大销售量、增加收入和赢利、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寻求新的市场机会和销售渠道,最终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RM软件主要由营销管理(Marketing)、销售管理(Sales)、服务与技术支持管理(Service Support)三部分组成。 二、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与电子商务的融合 CRM的出现体现了两个重要管理趋势的转变,一是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模式的转变;二是企业管理的视角从“内视型”向“外视型”的转变。电子商务的信息化、虚拟性、全球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与客户关系管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CRM成长于传统商业,并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逐渐开始借助互联网工具和平台,同步、精确管理各种网上客户关系、渠道关系,符合并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CRM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CRM全面整合企业的市场营销业务流程,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率,在拓展市场和营销渠道的同时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客户关系,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第二,CRM不仅是一个面对客户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的部门,它还是一个使企业各部门可共享信息和资源的自动化工作平台,以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协调企业的资源,拓展生存空间和潜力。第三,CRM是一个将客户信息转化成积极的客户关系的反复循环的工作过程。通过CRM可以更真实全面地收集、分析研究客户的信息资料,为客户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 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强调的是企业要与客户之间达有有效的、实时的互动,即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下,无论是维系旧客户还是发掘新客户,CRM可以在网络中实现同步操作,利用大型数据库来管理客户的一些信息,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技术对海量的客户数据和一些商业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按照客户需求及时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电子商务下的CRM强调不论大中小型企业只要从事电子商务都必须能做到持续性地、快速地更新客户资料,再加上统计分析的利用,所以能进行一对一的营销服务,真正照顾到每一位客户的实际需要。一对一的网络营销不但可以将网络营销的固有优势发挥至最大,更可通过网络的交流和互动与用户建立历久弥坚的客户关系。如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的CRM系统,通过分析每位客户的原始资料和历史交易记录,进而推断出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消费层次、忠诚度和潜在的价值,然后再向客户推荐他想要的书籍,这样客户进行交易的可能性比较大,使企业拥有更多忠诚的用户。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可以筛选出正确的客户群 尽管企业所获得的市场和利润与网络交互能力的强弱密相关,但并不是企业要与任意的客户都进行电子商务活动。CRM对企业的客户进行了划分和管理,对开展电子商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CRM可以使电子商务活动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从著名的客户8/2/2法则可以得出:在顶部的20%的客户(最具价值的客户)创造了企业80%的利润,而这些利润的一半让最底部的20%不赢利的客户丧失掉了。因此,企业通过实施CRM可以找出那些最具价值的客户,比如一些VIP客户,只有这些信誉较高并创造最多利润的客户才可能被看成上帝,然后通过各种手段给予他们最优待遇,提升他们对企业的印象,保持他们的购买欲,使企业能够不断赢利。吸引一个新客户所花费的成本比维持一个旧客户要高很多,CRM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及时回应大多数旧客户的需求,提高旧客户的忠诚度。并不是所有客户都是上帝,有很多客户是会让企业亏损的,当在客户身上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企业就应该降低服务标准甚至中断和他们的业务关系而别外去开发新客户,从企业平时的CRM数据中可以得出该放弃哪些客户,如形成呆帐和死帐的客户和长期没有消费的客户。因此,有价值客户的识别以及有价值客户识别出来以后,如何留住它们(或说培育它们的忠诚度),并实现它们对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即所谓的客户保持,是客户关系管理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合理的采用CRM可以筛选出正确的客户群,使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花费尽量少的代价而获得较多的利润。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的客户管理已经在国外特别是在信息产业发达的美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一大批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如Oracle、PeopleSoft、SAP、Siebel等,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选择。通过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使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实现企业的营销自动化、销售过程自动化和客户服务。可以说,国外的CRM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应用到了企业的实践中,对于企业管理客户、联系客户都起到了显著效果。CRM和电子商务的结合,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大型企业相比,我国的企业在技术、管理和人才方面还处于劣势。今后,通用模块的完善、支持灵活组配、基于Web应用、充分支持电子商务的CRM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国内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来重组客户关系管理流程,使CRM真正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能充分利用顾客资源,通过客户交流。建立客户档案和与客户合作等,可以从中获得大量针对性强、内容具体、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包括有关产品特性和性能。销售渠道、需求变动、潜在用户等,可以将其作为企业各种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企业应保持并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关系。双方越是相互了解和信任,交易越是容易实现,并可节约交易成本和时间,由过去逐次逐项的谈判交易发展成为例行的程序化交易。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管理好自己的客户关系。随着CRM系统的推出,一种全新的“CRM营销”理念正逐渐形成。客户被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来了。 [关键词]客户管理 一、系统背景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作为新经济代表的互联网行业,实际上和传统经济一样,归根结底是服务的竞争,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如今,先进的电脑网络和管理软件在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中都已经能大显身手,它们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 如果说在国内方兴未艾的ERP软件帮助企业理顺了内部的管理流程,为企业的发展打好了基础,那么CRM(Customer.Re1ationship.Management)的出现才真正使企业可全面观察其外部的客户资源,使企业的管理全面走向信息化,CRM可视为ERP发展的一个延伸,其共性突出地表现在供应链资源的管理上,ERP利用供应商那一端的资源,而CRM所实现的转变是更注重客户端的资源。CRM致力于提高客户满意空。回头率和客户忠诚,体现对客户的关怀。 二、C#技术介绍 C#语言自C/C++演变而来。但是,它现代、简单、完全面向对象和类型安全。如果您是C/C++程序员,学习曲线将会很平坦。许多C#语句直接借用您所喜爱的语言,包括表达式和操作符。假如不仔细看,简直会把它当成C++。关于C#最重要的一点:它是现代的编程语言。它简化和现代化了C++在类、名字空间、方法重载和异常处理等领域。屏弃了C++的复杂性,使它更易用、更少出错。对C#的易用有贡献的是减少了C++的一些特性,不再有宏、模板和多重继承。特别对企业开发者来说,上述功能只会产生更多的麻烦而不是效益。使编程更方便的新功能是严格的类型安全、版本控制、垃圾收集(garbagecollect)等等。所有的这些功能的目标都是瞄准了开发面向组件的软件。 三、可行性分析 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服务性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客户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客户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一个单位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四、系统设计 1.总体设计 (1)市场需求分析 现行的CRM软件还处于起步阶段,功能模块结构不尽相同,但是其基本的需求是一样的,其主要技术需求应包括四个方面。 ①信息分析能力。CRM有大量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信息,企业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使得决策者掌握的信息更加完全,从而能及时的作出决策。良好的商业情报是企业成功的一半。 ②对客户互动渠道进行集成的能力。对多渠道进行集成与CRM解决方案的功能部件的集成是同等重要的。不管客户是与企业联系还是与销售人员联系,于客户互动都应该是无缝的、统一的、高效的。同一的渠道还能带来内部效益的提高。 ③建设集中的信息仓库的能力。采用集中化的信息、实时的客户信息,可使各业务部门和功能模块间的信息能统一起来。 ④对工作流进行集成的能力。工作量是指把相关文档和工作规则自动化安排给负责特定业务流程中特定步骤的人。CRM解决方案应具有较强的功能,为跨部门工作提供支持,使这些工作能动态的、无缝的集成。 (2)开发设计思想 ①系统设计要遵循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的原则。 ②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安全保密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③操作方便,人机界面友好。 ④代码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方便以后修改和功能扩充。 系统的设计思路是把整个系统按照实现模块进行分解,利用C#.NET进行编程根据其具体要求可以确定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在整个客户管理系统中我主要负责事物计划,出差管理,客户信息,行政地区。 2.详细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如图 (2)系统部分功能模块的介绍 本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出差计划与实施:基本信息包括出差人姓名,出差人编号,出差目的地,出差主题,出差计划内容,出差记录明细,执行时间与返回时间,出差计划的相关计划,出差记录列表等。出差计划与实施版块主要的作用是用与管理公司人员外出访问客户的。其中包括详细的出差计划内容,出差记录列表,和出差的相关事务列表。 报销单管理:基本信息包括报销单组列表,报销人姓名,报销金额,报销方式,报销单创建人等。该版块的主要作用是对公司人员在出差过程的相关业务开销和旅途开销进行统一的核对与管理,其中具体有员工自己填写的报销单组列表,其中包括相关的发票具体内容和其所对应的项目花费,在由员工提交报销单后由管理员用户对报销单进行审核,通过则给与相关的花费报销,不通过则不给与报销。 行政地区管理:基本信息包括行政级别,地名,地区名称,简称,备注等等。在本版快能查看到事物计划,出差计划,客户关系等相关内容。这个功能模块主要是对公司所涉及到的行政地区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查询。主要侧重在查询方面。 事务计划及实施:在该版块可以看见事务的详细列表,可以查看详细的事务内容,包括事务主题,事务编号,事务类别。联系人,联系人电话,事务计划内容等等。该模块主要的用处是预先计划事务,制定事务。 五、国内外的现状 在当今诸多企业中有很多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如何把分散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客户进行一个规范化管理,并且进行定期的对各个客户的访问,保持与客户的互动。在对客户的访问问题中又存在着企业员工出差访问的经费问题,包括住宿费用,车费,用餐费等,还有具体的访问时间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个如果处理不当,不单单会浪费大量的资金,而且也达不到公司计划的预计效果。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产品质量、供货及时性等方面,很多企业已经没有多少潜力可挖。而上面的问题的改善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赢得新客户、保留老客户和提高客户利润贡献度。很多企业,特别是那些已经有了相当的管理基础和信息基础的企业来说,现在,这个时间已经来临了。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而要求顾客长期忠诚于一个产品已不太现实。因此,对于最终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特别是对需求变动的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六、应对的解决方案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90年代末,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客户个性化需求特征愈来愈明显,只有真正了解市场需要,最大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才能实现竞争优势。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转移。正确、快速地处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企业管理的视觉从“内视型”向“外视型”转变。企业转换自己的视角“外向型”地整合内外部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时产生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信息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数据仓库、商业智能、知识发现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客户信息的质量大大提高。 七、客户管理系统的发展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在管理上越来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在技术上已逐步成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高效率地把企业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就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即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的有效管理,建立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际上,正如所有的“新”管理理论一样,客户关系管理绝不是什么新概念。它只是在新形势下获得了新内涵。你家门口的小吃店的老板会努力记住你喜欢吃辣这种信息,当你要一份炒面时,他会征询你的意见,要不要加辣椒。但如果你到一个大型的快餐店(譬如,这家店有300个座位)时,就不会得到这种待遇了,即使你每天都去一次。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果要识别每个客户,快餐店要搜集和处理的客户信息量是小吃店的n倍,超出了企业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信息应用成为可能。在可以预期的将来,我国企业的通讯成本将会降低。这将推动互联网、电话的发展,进而推动呼叫中心的发展。网络和电话的结合,使得企业以统一的平台面对客户术上已逐步成熟。 八、结束语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能充分利用顾客资源,通过客户交流。建立客户档案和与客户合作等,可以从中获得大量针对性强、内容具体、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包括有关产品特性和性能。销售渠道、需求变动、潜在用户等,可以将其作为企业各种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企业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今天,先进的电脑网络和管理软件在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中已大显身手。它们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新型管理机制。本文从CRM的产生与内涵谈起,侧重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论述了CRM对传统企业的冲击和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模式以及如何实施CRM。联系当前实际,分析了企业客户服务水平在电子商务时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实施 一、CRM的产生、特点及内涵 (一)CRM的产生 CRM的产生是市场与科技发展的结果。在社会的进程中,客户关系管理一直就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其重要性不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现代企业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以生产为核心到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再到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以数码知识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开发客户资源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客户队伍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CRM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并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核心。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的新特点 在传统条件下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客户信息的分散性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业务运作的独立性,基于因特网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收集、分析、开发和利用各种客户资源的系统,它的新特点有: 1.集中了企业内部原来分散的各种客户数据形成了正确、完整、统一的客户信息为各部门所共享; 2.客户与企业任一个部门打交道都能得到一致的信息; 3.客户可选择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与企业联系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是高度集成的; 4.客户与公司交往的各种信息都能在对方的客户数据库中得到体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5.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准确判断客户的需求特性,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客户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三)CRM的内涵 所谓CRM是指通过管理客户信息资源,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密切关系的动态过程和经营策略。CRM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哲学,对其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理解。 1.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现在是一个变革和创新的时代,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而且仅仅一步,就可能意味着成功。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工具。在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时,不可避免地要对企业原来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创新的思想将有利于企业员工接受变革,而业务流程重组则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在互联网时代,仅凭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不够了。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手段,它触发了企业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的重组以及整个社会管理思想的变革。所以,客户关系管理首先是对传统管理理念的一种更新; 2.客户关系管理又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通过向企业的销售;市场和客户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并强化跟踪服务、信息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和生意伙伴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使企业得以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营业额;另一方面则通过信息共享和优化商业流程来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3.客户关系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它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使企业有了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面对客户的前沿,从而顺利实现由传统企业模式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模式的转化; 4.客户关系管理并非等同于单纯的信息技术或管理技术,它更是一种企业商务战略。目的是使企业根据客户分段进行重组,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并联接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过程,从而优化企业的可盈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具体操作时,它将看待“客户”的视角从独立分散的各个部门提升到了企业,各个部门负责与客户的具体交互,但向客户负责的却是整个企业。以一个面孔面对客户是成功实施CRM的根本。为了实现CRM,企业与客户连接的每一环节都应实现自动化管理。 二、CRM给传统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CRM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发现当用户需求成为商业流程的中心时,“传统”的企业运营方式在很多地方产生了不协调,这些不协调妨碍了CRM发挥出完整的效力。因为CRM直接从“客户接触点”开始为企业管理换了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往往成为企业走向电子商务的第一次尝试。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经常让企业目不暇接,要跟踪评估客户就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企业开始感受到不同寻常的冲击。 (一)来自营销方面的冲击 过去用户只能被动地听取介绍,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的广告促销如果能够树立起独特的产品形象,就有可能成为最热门的商品。企业不必考虑每个客户的专门需要,只要能保持在电视和报纸上经常“曝光”就可以树立并保持自己的品牌。而实施CRM后则能够就指定的消费群体进行一对一的营销,用户往往是主动的,而且成本低,效果好。 (二)来自竞争对手的冲击 美国东北航空公司曾经是一家规模颇大的航空企业,拥有不少条航线和飞机的固定资产,但在80年代不得不宣布破产。其倒闭不是因为服务质量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因为当其它航空公司纷纷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让全国各地的旅游商可以实时查询、订票和更改航班的时候,东北航空公司没有这么做。很快他们就发现在价格和服务方面无法与其它航空公司竞争。别的航空公司及时向客户提供折扣,或在更改航班的时候通知客户,保持每次飞行的客满率,而他们仍然要用昂贵的长途电话方式人工运作。等他们决定投资订票系统的时候为时已晚,最后不得不以倒闭告终。 (三)来自企业内部的冲击 无论是像Amazon这样的新型网络企业,还是像Ford这样的致力于网络化改造的传统企业,网上客户的要求并不仅仅是信息交换,最后仍然要落实在产品和服务上,这就要求企业流程要能够在制造、运输、售后服务等各方面与加速流通的用户信息相匹配。通过互联网和电话与企业进行交流的用户往往更加没有耐性,他们要求电子邮件能够立刻回复、订单可以及时查询、更新修改都要能够及时办到。 (四)来自科技的冲击 为了让用户更满意,同时保持批量生产带来的低成本和高效率,长期以来人们进行了多种尝试,包括进行市场细分、不断吸收用户反馈、设计可调整流水线和运用自动控制技术等,但直到今天,这些努力都没有达到惊人的成效。主要是由于差异过大,要让产品做到“完全适合你”、“为你定制”,用户和企业之间必须进行不断的、迅速的“一对一”的信息交换,在网络未出现之前,这只能是幻想。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展开,以“量身定做”为主要特征的批量定制迅速得到发展,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到应用,而CRM则是专门为此服务的软件系统。 三、客户关系管理带给企业的主要优势 (一)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在降低成本方面,客户关系管理使销售和营销过程自动化,大大降低了销售费用和营销费用。并且,由于客户关系管理使企业与客户产生高度互动,可帮助企业实现更准确的客户定位,使企业留住老客户,获得新客户的成本显著下降。在增加收入方面,由于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实现交叉销售,可带来额外的新收入来源。并且,由于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更加密切与客户的关系,增加订单的数量和频率,减少客户的流失。 (二)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企业内部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使业务流程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用业务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员工的工作也将得到简化,使企业内外的各项业务得到有效的运转,保证客户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得到满意的服务。所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节省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的周期,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库存,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大有帮助。 (三)保留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 客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交流和业务往来,企业的客户数据库可以记录分析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向每一位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交易记录提供不同层次的优惠措施,鼓励客户长期与企业开展业务。 (四)有助于拓展市场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对市场活动、销售活动的预测,分析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成本,利润数据,并对客户分布,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五)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 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如果能对客户的伸层次需求进行研究,则可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用的客户数据,只要加以深入利用即可发现很多客户的潜在需求。 四、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 (一)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客户关系管理 电子商务离不开因特网,网站是电子商务中企业与客户进行联系的特殊且重要的平台和沟通工具。网站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厂商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作为客户,可以通过网站直接向厂商咨询信息、投述意见,发表看法;作为厂商,则可以利用网站实现向客户提出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另外,企业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信息,加快了信息传递、加快了商流的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企业与客户(包括潜在客户)之间的新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才使电子商务具有如此旺盛、鲜活的生命力。为了和客户沟通,在电子商务中采取的措施: 1.电子邮件链接,便于客户和网站管理者通过邮件联系。邮寄目录,请客户签署邮寄单。让所有在邮寄单上的人及时了解你所提供的最新产品,为了把客户放在邮寄单上,在做第一次交易的时候询问客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提供给他们两种选择,一种是明确列在邮寄单上,一种是不明确的,一旦有了地址,勾画出他们的购买行为,就可以传送适当的信息了。不久就会感受到顾客反馈的信息; 2.网络社区,培养稳定的客户群。社区建立的原则基于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人类不喜欢改变,不喜欢决策。一旦他们寻求某种大目标的时候,就会融入到一个团体中去,他们不愿意轻易放弃。考虑到客户第一次决定购买你的产品的难度,如果使下一次购买的障碍尽可能的低,他们就会非常满足,创造一种环境,让客户在其中培养良好的感觉,认识到他们是被理解的,成为了一种强势集团的成员;运用电子公告板,供客户在网上公开发表意见。通过邮件列表,定期或不定期向不同的客户群体发送不同信息;网上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消费倾向的变化;网上呼叫服务,及时解答客户的问题和投述; 3.客户购物专区,存放每一个客户的购物信息,便于客户跟踪、查询订单的执行。与顾客进行成功互动的一个先决条件是:需要向客户提供其购物全过程的全面情况,以推动他的购买决策。应当非常明确地告诉客户何时预定,一旦预定了商品,就要告诉它的价格。这中说明应该包括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这样,提高了购物过程的透明度。 (二)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 1.CRM系统的实施必须要有明确远景规划和近期实现目标。管理者制定规划与目标时,既要考虑企业内部的现状和实际管理水平,也要看到外部市场对企业的要求与挑战。只有明确实施CRM系统的初始原因,才能给出适合企业自身的CRM远景规划和近期实现目标; 2.高层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高层管理者对CRM项目实施的支持、理解与承诺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缺乏管理者支持与承诺会对项目实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使项目在启动时就已经举步维艰了。要得到管理者的支持与承诺,首先要求管理者必须对项目有相当的参与程度,进而能够对项目实施有一定理解。CRM系统实施所影响到的部门的高层领导应成为项目的发起人或参与人,CRM系统的实现目标、业务范围等信息应当经由他们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3.让业务来驱动CRM项目的实施。CRM系统是为了建立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服务体系,因此CRM系统的实施应当是以业务过程来驱动的。IT技术为CRM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但CRM真正的驱动力应来源于业务本身。CRM项目的实施必须要把握软件提供的先进技术与企业目前的运作流程间的平衡点,以项目实施的目标来考虑当前阶段的实施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任何一套CRM系统在对企业进行实施时都要做一定程度上的配置修改与调整,不应为了单纯适应软件限制而全盘放弃企业有特点、有优势的流程处理 4.有效地控制变更。项目实施不可避免地会使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员岗位和职责的变化,甚至引起部分组织结构的调整。如何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如何使企业内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认同并接受这一变化,是项目负责人将面临的严重挑战。新系统的实施还需要考虑对业务用户的各种培训,以及为配合新流程的相应的外部管理规定的制定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列入到变更管理的范围之中; 5.项目实施组织结构的建立。项目组成员会由企业内部成员和外部的实施伙伴共同组成。内部人员主要是企业高层领导、相关实施部门的业务骨干和IT技术人员。业务骨干的挑选要十分谨慎,他们应当真正熟悉企业目前的运作,并对流程具备一定的发言权和权威性,必须全职、全程地参与项目工作; 6.明确项目人员的奖惩制度。CRM实施过程中会发生人员流动,也会出现工作人员的效率不高、情绪不积极等情况。针对上述情况,要求项目组在建立项目小组和人员定位时,一定要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防止在项目实施其间对人员的随意抽调。同时,还必须对项目组成员的职责分工有明确定义,将每项任务落实到人,明确对个人的考核目标,对优秀人员予以奖励,不能完成任务的予以处罚。 总的说来,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CRM虽然仅仅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子集,但是它把客户放在了核心位置。企业实施CRM,必须补上过去落下的“功课”——它要求企业更了解现存和潜在客户,要求企业能够准确及时地判断竞争对手的行为,要求企业能够追赶得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尤其要求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够适应这些变化。如果一个企业可以很好地吸收CRM理念,会看到在利润、客户忠诚度和客户满意度等多方面的提高,对未来的整体性的“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也就更有准备。 许多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表明:在电子商务发展时代,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强劲动力,只有客户关系管理的成功,才有电子商务的成功,也才有企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客户关系管理应用于会计服务行业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实现并提高企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新的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以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关系实体,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本文针对CRM在会计服务行业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的具体操作及CRM在企业营销战略中的应用问题,重点研究CRM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会计服务行业 20世纪末,围绕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国际营销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极大的创新。在产品同质化和营销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更多集中在销售环节,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工作的重点。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的新型运作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领域。CRM解决方案通过以对信息的有效集成为基础进行的客户快速反应,达到商业过程自动化并改进业务流程的目的。人们普遍认为,CRM将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在市场中高效运作并获取稳定利润的法宝。下面,就以客户关系管理在会计服务行业的应用,来探讨我国客户关系管理在现实中应用的可行之道。 一、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两个层次 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过程往往会面临两种典型的情况。其一,为众多的客户提供通过一次交互完成的、高频次的交易。在这类交易中,客户满意度较多地依赖于短时间内的即时感受,销售成功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客户数据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些专家把这类应用称作面向行为的CRM。其二,为较少的客户提供通过多环节完成的、长周期的交易。 这类交易中客户满意度更多依赖于企业的业务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企业员工的表现。这就是面向过程的CRM。 由于会计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司的市场营销模式绝大多数属于B2B,也就是说公司客户居多。对这一类的客户,关系好坏更多的是取决于问题解决方案本身的优劣以及服务质量、响应速度等硬指标,其客户关系维持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细节上的客户关怀和盈利分析,而是应形成战略上的合作同盟关系,建立专业精干的销售队伍,给予客户以综合的解决方案。 二、会计服务行业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的选择 1、客户关系管理模型的基本模式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多种业态下表现为几种典型模式: (1)一对一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企业将收集大量客户个人数据,并且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每个客户的 需要。 (2)传统的CRM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客户数据主要用于客户分类,对不同特点的客户群进行管理,向其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 (3)个性化沟通和目标定位这一模型向所有客户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基本类似的,但是,结合客户的个人偏好及目标市场的特别需求,对产品和服务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2、会计服务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模式选择 遵循CRM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下面着重对会计服务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可行模式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包括:审计、资产评估、税务、会计咨询服务等等。其中,审计业务是重要的会计服务产品,能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大量资金。与此类似的还有资产评估业务。这一产品完全可以通过客户增值的办法提高销售。 这是因为,在CRM概念提出以前,大部分与会计服务类似行业的大宗客户管理采用的都是“一对一”模型。同时,“传统的CRM”模型也切合会计服务企业CRM活动开展的要求。因为在面对公司的大业务量客户和重点客户时,适合采用“一对一”的模型;而对业务量较小的一般客户时,则适合采用“传统的CRM”模型。这样做,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从同类客户中获取经验,避免出现失误。对占比例较大的非核心客户强调服务范围和服务的及时性;对数量较少但对公司收益贡献较大的重点客户则需要提供集中的纵向的积累的成长型服务。 三、会计服务企业CRM的具体实施 1、实施会计服务企业CRM的具体思路应该说,客户管理的任何模式都要求一种均衡的做法,包括战略、人员、系统、工作程序、资料、测评等等都需要兼顾,因此,推行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尚未形成完备CRM体系的公司在一开始需要针对公司存在的问题,从客户关系管理的思路入手,同时借助CRM模式作为参照,解决实际问题。 在公司的CRM战略实施的初始,“获取目标和保持活动”、“了解客户,他们需要怎样的服务管理”“赢回失去的顾客”等三个环节成为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活动的切入点,具体落实在“客户信息数据在企业内部的顺利传递”、“瞄准客户的终身价值营造”这两个方面,主要目的是解决公司在市场销售、客户关系维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效果评估方面,力求明确范围和目标,这部分将在“基本步骤”和“具体实施”中详细列出。 其目的在于衡量实际业绩是否达到计划要求,以确保未来计划和活动更加周详精确。为方便实施,笔者趋向于采用由易到难的几个指标测试系统分步骤进行:客户流失(保持)指标,客户发展指标,人均业务量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等。 信息和技术是整个模式的基础,技术应用促进客户管理(从数据分析到数据汇总),使得核心客户管理方案充分发挥效能。在实际应用中,客户数据的收集汇总之所以能够付诸实施,不仅仅得益于技术层面上的许可,更主要的原因是公司战略、人员和工作流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2、CRM实施的具体方案 对于企业来说,建立CRM的目标是建立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结构,以最佳的价值定位瞄准最具吸引力的客户,最大化地提高运营效率,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 (1)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这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 客户资料的范围包括:对客户类型的划分、客户基本信息、客户联系人信息、企业销售人员的跟踪记录、客户状态、合同信息等,此外还包括可能的与发展目标客户和维护老客户相关的信息:部门(年度)任务、业务商机信息、行业动向信息、产业动向信息、宏观经济信息、地方区域经济信息、法律法规出台/变更信息、用户投诉等。 对客户的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录入,在此基础上即可完成基本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主要由数据表(包括客户基本信息表、客户销售管理表、客户业务管理表和客户服务管理表、经济信息动态表和客户投诉记录表),查询功能(包括企业资料查询;企业联络方式查询;主要联系人查询;业务协定查询;巡检、回访查询)以及报表生成系统(主要的报表包括:客户财务数据统计;客户信用分析;销售动态分析;投诉事件分析等)构成。 (2)分析和了解客户——通过捕捉和分析详尽的信息而对市场和客户有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可以对客户进行细分营销和细分管理。 按照比较传统的标准,可以将客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主要业务类型、业务量、合作年限、行业发展、经营状况、风险评估状况等等,力争比较全面地反映客户的实际情况。在客户划分中,笔者还趋向于将客户价值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为完成客户的终身价值营造的目标主题,就必须要确定客户在其“客户价值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客户采用合适的CRM模型。对大客户和重点客户需单独分析其客户价值,包括过去、现在、将来的状况。进而做到尽力维护、延续与处于价值高峰的客户的关系;对处于价值上升期的客户要采取措施,在帮助客户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推进其向价值高峰的迈进;而对处于价值下降通道的客户要分析其预期的价值变化,必要时(比如风险加大)果断放弃。 (3)销售互动管理——是客户在客户关系维护发展的过程中和企业建立起来的对话关系,这也是关系营销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所强调的是建立一套完备的客户拜访管理系统和客户信息反馈系统。销售人员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销售人员需要制定自己的年度计划(包括客户发展量、新拓展业务量等等),并将其与实际完成情况相结合作为考核指标之一; ②销售人员每月要有拜访计划,客户拜访前需要准备信息传递单,将公司欲向客户传达的信息准备好。拜访回来后,将信息传递单反馈回信息部存档。拜访计划的完成情况也是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之一。 ③重点客户(业务量20万以上)的信息资料由公司主管客户的副经理掌握,由客户服务部人员配合销售部做好重点客户的维护和服务,将公司资源集中用于“黄金客户”的关系管理,以帮助公司加大关系营销的力度。 ④完善客户维护管理,将客户流失率作为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之一。 ⑤实行销售人员月学习制度,包括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客户关系管理等等,帮助销售人员通过学习调整工作方法。 以上的销售人员管理办法避免了以前只注重业务完成量考核指标所带来的忽视客户服务、维护等方面内容的不足。 (4)客户关怀与服务管理——功能包括服务请求、服务内容、服务收费等管理,详细记录服务全程进行情况,将相关信息传递至信息部。 (5)客户增值管理——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使客户的盈利能力得到最大的挖掘。结合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及根据由客户信息库获得的资料分析客户潜在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前期的工作重点可以放在向现有客户推荐公司新的服务产品上,例如向审计业务客户推荐会计咨询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产品。 会计服务企业实施CRM的经验对类似的专业服务类企业也有参考价值,需要注意的是:CRM是一个需要耗费企业资源的战略项目,实践CRM系统可以从最关键的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进行,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后再来考虑其他部分,这一方法对于大量急于采用CRM战略又无法完成一个大的系统建设的企业来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总之,技术只是载体,能够将满足企业需要的管理理念贯彻落实才是应用技术的目的所在。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从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出发,联系当前实际,分析了企业客户服务水平在电子商务时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因特网 1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客户关系管理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80年代,自动销售系统SFA(SaleForceAutomation)和电话、计算机集成系统(CTI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就已经在国外的企业中广泛应用。SFA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销售定额计算销售人员的提成,预测利润,协调销售人员的活动;CTI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800电话服务,通过自动菜单选择和交互式语音反馈,让用户很快地与专业电话服务人员通话,记录交谈数据。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就是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的一种思想和技术,换句话说,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它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客户关系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以改善和增进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实现以更优质、更快捷、更富个性化的服务保持和吸引更多客户的目标,并通过全面优化面向客户的业务流程使保留老客户和获取新客户的成本达到最低化,最终使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2在电子商务时代客户关系管理的新特点 在传统条件下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客户信息的分散性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业务运作的独立性,基于因特网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收集、分析、开发和利用各种客户资源的系统,它的新特点有: (1)集中了企业内部原来分散的各种客户数据形成了正确、完整、统一的客户信息为各部门所共享;(2)客户与企业任一个部门打交道都能得到一致的信息;(3)客户可选择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与企业联系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是高度集成的;(4)客户与公司交往的各种信息都能字对方的客户数据库中得到体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5)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准确判断客户的需求特性,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客户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3客户关系管理带给企业的主要优势 (1)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在降低成本方面,客户关系管理使销售和营销过程自动化,大大降低了销售费用和营销费用。并且,由于客户关系管理使企业与客户产生高度互动,可帮助企业实现更准确的客户定位,使企业留住老客户,获得新客户的成本显著下降。在增加收入方面,由于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实现交叉销售,可带来额外的新收入来源。并且,由于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更家密切与客户的关系,增加订单的数量和频率,减少客户的流失。 (2)提高业务运作效率。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企业内部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使业务流程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用业务处理的时间大大缩短,员工的工作也将得到简化,使企业内外的各项业务得到有效的运转,保证客户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得到满意的服务。所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节省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的周期,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库存,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大有帮助。 (3)保留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客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交流和业务往来,企业的客户数据库可以记录分析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向每一位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交易记录提供不同层次的优惠措施,鼓励客户长期与企业开展业务。 (4)有助于拓展市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有对市场活动、销售活动的预测,分析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成本,利润数据,并对客户分布,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5)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如果能对客户的伸层次需求进行研究,则可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用的客户数据,只要加以深入利用即可发现很多客户的潜在需求。4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 首先,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不仅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也需要提高员工对客户关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客户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没有满意的客户就不可能有员工的前途,同时客户繁荣满意与忠诚度需要靠每一位员工通过积极的努力去精心地培育,客户关系管理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下,才能保证客户关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组建项目实施团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必须有专门的团队来具体组织领导,这一团队的成员既应包括公司的主要领导,以及企业内部信息技术、营销、销售、客户支持、财务、生产研发等各部门的代表,还必须要有外部的顾问人员参与,有条件的话还应邀请客户代表参与到项目中来。最后,进行业务需求分析。从客户和企业相关部门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因此,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业务需求分析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电子商务离不开因特网,网站是电子商务中企业与客户进行联系的特殊且重要的平台和沟通工具。网站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厂商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作为客户,可以通过网站直接向厂商咨询信息、投述意见,发表看法;作为厂商,则可以利用网站实现向客户提出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另外,企业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信息,加快可信息传递、加快了商流的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企业与客户(包括潜在客户)之间的新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才使电子商务具有如此旺盛、鲜活的生命力。为了和客户沟通,在电子商务中采取的措施: (1)电子邮件链接,便于客户和网站管理者通过邮件联系。邮寄目录,请客户签署邮寄单。让所有在邮寄单上的人及时了解你所提供的最新产品,为了把客户放在邮寄单上,在做第一次交易的时候询问客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提供给他们两种选择,一种是明确列在邮寄单上,一种是不明确的,一旦有了地址,勾画出他们的购买行为,就可以传送适当的信息了。不久就会感受到顾客反馈的信息。 (2)网络社区,培养稳定的客户群。社区建立的原则基于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人类不喜欢改变,不喜欢决策。一旦他们寻求某种大目标的时候,就会融入到一个团体中去,他们不愿意轻易放弃。考虑到客户第一次决定购买你的产品的难度,如果使下一次购买的障碍尽可能的低,他们就会非常满足,创造一种环境,让客户在其中培养良好的感觉,认识到他们是被理解的,成为了一种强势集团的成员;运用电子公告板,供客户在网上公开发表意见。通过邮件列表,定期或不定期向不同的客户群体发送不同信息;网上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消费倾向的变化;网上呼叫服务,及时解答客户的问题和投述。 (3)客户购物专区,存放每一个客户的购物信息,便于客户跟踪、查询订单的执行。与顾客进行成功互动的一个先决条件是:需要向客户提供其购物全过程的全面情况,以推动他的购买决策。应当非常明确地告诉客户何时预定,一旦预定了商品,就要告诉它的价格。这中说明应该包括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这样,提高了购物过程的透明度。 5结语 无论产品多么的好,无论品牌多么有名,如果要保持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做好客户服务是唯一选择。实际上任何产品和服务,从生产到会计核算,都有可能成为商品,每一个竞争者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尽量消除缺陷。如果企业要从竞争中胜出,那么,可以使企业保持持续优势的一项就是优秀的客户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 内容提要:为客户创造可感知的价值并不断增值,是客户关系管理的精髓和出发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顾客。服务领域由于面对着庞大、复杂的消费群体,正确、有效地与客户保持关系(特别是给企业创造丰厚利润的长期关系)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希望通过对理论和现实的初步考察,为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关系纽带来保持顾客的营销方式,其实并不是什么十分新鲜的事物。可以说大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运营基本上沿用这种后来被称之为“关系营销”的模式。那时,人们的交易空间狭窄,交易内容简单,交易的频率和数量较少,所以彼此间建立真诚、紧密的个人关系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冲淡了人们的关系纽带。突然喷涌出来的大量需求使得大工厂、大公司埋头于生产与供应,无心理会个别消费者的需求;人们活动空间扩大,交易内容变得复杂起来,彼此建立、维持固定的关系十分困难。只有一些小公司、小作坊依然沿用着原有的“关系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成为他们在大工业浪潮中对抗工业巨人的有力武器。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已经不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消费者的地位也逐渐抬升,现实迫使大公司开始向小公司学习。 一、市场格局发生巨变,保持客户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与大工业时代相比,21世纪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1.买方市场基本出现 这种市场格局对市场竞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竞争的主要表现从买方之间的竞争,转向卖方之间和买方与卖方之间的竞争。 在卖方市场格局中,由于产品/服务的相对稀缺,消费的焦点放在了产品/服务的数量上,生产成为卖方的第一要务;由于受到生产力的约束,在与卖方的较量中,买方的市场势力微弱。同时,买方之间为争夺产品/服务的较量远烈于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的较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逐渐丰富起来,同一种需求可以由多种产品/服务来满足,选择权的拥有和扩大使得消费的焦点转向了产品/服务的质量,买方的市场地位逐步抬升,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公开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起来。同时,买方的个性化需求也随着其市场地位的提高而逐步膨胀,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和市场份额的较量愈演愈烈。 2.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 在美国西部淘金热的时代,面对的是广袤无垠的“处女地”。起初,淘金者很容易就发掘出一座规模不小的金矿。随着越来越多的淘金者的加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挖掘的金矿已基本曝光,淘金者很难再寻找出新的大金矿,毕竟矿产资源是有限的。 同样,一定技术水平下的顾客资源也是稀缺的。现在已经不可能像大工业时代那样,非常轻松地寻找并进入到大片未开发的市场需求。卖方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而且多数已开发的市场已处在了饱和的状态,所以彼此之间争夺现有客户资源成为了竞争的一个重点。 因此,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重视、保持现有顾客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服务成为保持客户的重要战略或手段 传统的营销组合工具在保持客户方面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服务的提供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成为保持客户的有力武器。围绕客户保持这个焦点,当前营销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服务对于制造商微不足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服务成为顾客消费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ChristianGronroos,1997)。为了留住顾客,许多工业企业开始重视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送货上门、产品和设备的安装与保养、顾客培训以及投诉处理等等。有些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商甚至推行服务先导的发展战略,开始向服务型的企业转变。IBM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收入约有85%来自硬件销售,而现在,它的收入1/3来自诸如管理咨询、为客户打理信息技术资产、提供新的软件系统等服务项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这家当初人人都以为只卖大型机的企业变成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服务机构之一。 2.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 服务的导入不仅没有缓解竞争的压力,相反由于竞争领域的扩大(服务成为竞争的新战场),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使得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出现普遍化延伸。一方面,竞争对手的服务创新会提升顾客的服务期望,顾客希望立即得到相同甚至是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导致顾客期望增长的并非只有直接竞争对手,还包括所有那些顾客有购买体验的地方。如果有一个行业提供了某种服务,顾客接着就会希望其他行业也能这么做:那些经常坐飞机的顾客会把他们对服务的期望带到四面八方;如果顾客在进餐时不必排队等候,他们就会希望在旅馆及市场链的其他环节也能得到相同的服务。 顾客期望普遍化延伸的结果是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服务创新难度加大。服务的提供不仅没有成为企业保持客户的良方,相反如何在服务领域里保持客户、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实践误区 根据我们对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实地调查了解,感觉现实的服务领域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重大误区(也是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把CRM软件等同于CRM 一些企业以为开发、安装了CRM系统软件,就实现了对顾客进行客户化、关系化的管理,对关系营销的精髓存在严重误解。 2.CRM信息系统与营销策划脱节 由于CRM系统内客户信息的不真实、不健全或信息编制的不科学,导致策划人员无法从中发掘客户价值,也不知道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服务,只能穷于价格战或坐等市场的变化。 3.缺乏商业化的理念 多数企业在实行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商业化的理念,即成本一效益的理念。这表现在:(1)不估算客户的价值;(2)“最惠户待遇”普遍化,在提供服务时不严格区分客户;(3)扭曲个性化服务,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所有服务,包括本职服务以外的需求;(4)姑息“刁蛮”客户的不正当要求。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成本,也损坏了忠诚客户、大客户和内部员工的利益,损坏了企业的形象。 4.CRM与ERP的脱节 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都没有适应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各职能部门依然分立;服务接触界面不完善,后台支撑不到位;服务质量控制缺失。 5.内部营销的忽视 集中体现在对客户经理的选拔、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无法建立起服务客户的企业文化。 考察的结果让我们觉得,对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进行系统思考,挖掘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关键环节,探索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他们纳入到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中,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四、关系营销的概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理论界开始研究这些问题:关系营销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关系营销? 1983年,美国学者TheodoreLevitt的一篇被誉为关系营销领域里程碑式的文章《AFTERTHESALEISOVER》,拉开了工业市场关系营销研究的帷幕。在这篇文章里,Levitt教授指出,“买卖双方的关系很少在一笔交易结束后终止,相反,交易结束后,这种关系得到加强,并影响买方决定下一次购买时的选择”。“重点应该怎样从推销转移到保证顾客在销售结束后持续地感到满意”。这篇文章在推销观念盛行的时期提出“仅仅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是不够的,发展持久的关系才是公司最重要的一项资产”这样的观念,给后继者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同一时期,美国学者LeonardL.Berry将关系营销的概念引入服务的范畴,并对关系营销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关系营销就是吸引、保持以及加强客户关系。市场营销的观念是,吸引新顾客仅仅是营销过程的第一步。巩固关系、把一般顾客转化成忠实顾客、像对待客户一样为顾客提供服务,这些都是市场营销。 其后,芬兰学者克里斯汀·格罗鲁斯(Christian.Gronroos)在Berry教授定义的基础上,对关系营销作出了一个更全面的界定。他认为,关系营销是建立、维持、加强、商业化顾客关系(不一定一直都是长期的关系),以保证各参与方的目标得以满足,这要通过相互交换和履行承诺来实现,彼此的信赖相当重要。对一个服务提供者来说,建立关系意味着给予承诺;维持关系意味着履行承诺;加强关系意味着在先前承诺履行的基础上给予新的承诺;商业化关系意味着从长期来看,交易的成本—利润比是正相关的。 商业化概念的提出,使得关系营销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它为关系营销实际运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五、关系营销的运作模式 在将关系营销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模型的过程中,欧洲的学者们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 1991年,英国Cranfield管理学院的AdrianPayne教授提出了关系营销六大市场模型,将所有影响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因素归入顾客市场(Customermarkets),内部市场(Internalmarkets),推荐市场(Referralmarkets),影响市场(Influencemarkets),招聘市场(Recruitmentmarkets),供应市场(Suppliermarkets),企业在与顾客打交道时,要注意其他市场的作用,必须保证六个市场高度协调统一,因为这六个市场是成功的客户关系的舞台(见图1)。 Payne教授提倡依托六大市场模型制定关系营销计划,它包括顾客发展计划、供应商发展计划、内部市场计划、影响计划、推荐计划、招聘计划,这些计划都为实现整体的客户保持目标而努力(见图2)。 Payne教授还提出了关系阶梯模型,为企业建立、推进客户关系指明了方向。潜在顾客(Prospect)——顾客(Customer)——客户(Client)——支持者(Support)——宣传者(Advocate)——伙伴(Partner)。可以说,Payne教授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为关系营销的实际运作铺平了道路。尽管他提出的模型还仅仅停留在宏观战略的层面,还只是观念向战略的一种初始过渡。 1993年,在Payne教授研究的基础上,Cranfield管理学院的MoiraClark,HelenPeck,AdrianPayne和MartinChristopher根据Gluck(1980)商业体系(thebusinesssystem)和Porter(1985)价值链(thevaluechain)的思想,又提出了关系管理链的模式,进一步将关系营销理念推向可操作的层面。整个关系管理链的核心观念是:在价值链上自始至终创造和维持互惠互利的优越关系,最终实现客户价值的增加。 具体来说,首先,它将六大市场简化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市场,关系链的管理是在两大市场协调运作的框架下进行的,而关系链管理也必须保证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不断融合;同时,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分类,将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两大市场整合计划的支撑下,整个关系链管理流程分为五个步骤: (1)确定价值内涵。企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顾客需要企业提供哪些价值以及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哪些价值。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企业对顾客、企业自身以及竞争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服务领域里,为了明确顾客的价值内涵,企业需要做的工作包括: 一是确定关键的服务要素。首先,企业需要明确顾客如何衡量服务与4P之间的重要性:相对于4P而言,他们赋予服务的权重是多大?其次,顾客对服务单个要素的重要性又做如何评价? 二是测量服务偏好。运用替换技术(Tradeoff)测量出顾客对服务中每个元素的偏好程度。 三是竞争标杆测量。明确顾客如何评价公司和竞争者在重要服务要素方面的表现。 (2)细分、目标和定位。在对顾客、公司和竞争者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按照顾客的价值需求对顾客进行归类;对每个群体进行盈利性分析;完善顾客档案,为不同的群体确定不同的关系战略和服务战略。 (3)确定运作和交付系统。明确了顾客价值需求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将优质的服务交付给顾客,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大规模定制化、服务交付的细分、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流程改造与提升。 (4)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服务交付之后,企业需要对已交付的价值做一番分析和评价,大致估算出顾客所获取的净价值(=服务价值servicevalue+产品价值productvalue+人员价值peoplevalue+形象价值imagevalue-货币价格monetaryprice-时间成本timecost-精力成本energycost-体力成本psychologicalcost)。 (5)控制与反馈。监控整个服务流程,研究员工的满意度和顾客的满意度,作为以后战略制定的基础。 MoiraClark等人按照管理的一般流程(分析、计划、执行、控制)对关系价值链的运作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描述,基本勾勒出关系营销实践运用的框架(见图3)。 但是,MoiraClark等人提出的模式有些地方还存在着逻辑混乱、遗漏和重复的弊病。比如,数据库营销的内容应该归在运作体系中,而不是细分与定位的部分,缺少关系营销策略(尤其是关系定价)的内容;第四步的内容实际上也是顾客满意度研究的范畴。 基于这些问题,Payne教授1995年再次谈及关系管理链时,对它进行了重新规整: (1)在模型中明确提出了顾客价值链的概念,避免了以前将服务与其他4P过分分割的狭隘视角,因为顾客的价值是靠服务与其他营销工具一起创造而得的,而不单单只是服务的功劳。 (2)强调以顾客价值为细分基础而不仅仅是服务偏好。 (3)将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的分析归入评价和反馈部分,使得流程更清晰、简单。 (4)Payne教授也提到了企业需要将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化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关系经理”的出现以及对他们的授权、激励与监督。这个话题的出现,表明关系营销的运作研究已经直接锲入企业的微观层面,开始与企业在具体运作中出现的问题直接结合起来(见图4)。 另外,EvertGummesson,MartinChristopher,DavidBallantyne等人也在关系营销运作模式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其中,EvertGummesson将关系分为五大类30种,并设想了一个虚拟的组织,这个组织依托关系而生存。从实体上来看,它可能非常小,但从关系网来看,它非常大。EvertGummesson认为这种组织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六、分支研究的相关情况 在各成体系的、分散的研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如:JamesW.Cortada(1999)等人提出的持续的顾客价值管理流程;PatriciaB.Seybold(2000)、ValarieA.Zeithaml(1996)等人从财务的角度计算顾客价值的方法;BarbaraBundJackson(1985)和NigelCampbell(1990)从战略的角度对关系的分类,LeonardL.Berry(1985)和Payne(1999)基于客户服务的市场战略细分的研究;LeonardL.Berry(1983)提出的五种关系营销策略,DavidE.Bowen(1992)、JanePickard(1993)、LeonardA.Schlesinger(1991)在服务授权方面的研究;G.LynnShostack(1985)和ValarieA.Zeithaml(1996)对服务接触界面的研究。 还有大量关于内部营销和流程再造方面的文献。 七、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我们觉得可以在Payne教授关系管理链的框架下,进行深入的、策略化的研究。 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研究的主要命题是:企业(尤其是服务型的企业)怎样通过服务的提供来保持客户。这个命题的深入必然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了解客户的价值链,包括顾客的价值偏好和期望。(2)开发让客户感觉有价值的服务内容。(3)以最小的成本将这些服务“有质量”地传递给客户。(4)将以上的行为程式化,持续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5)监控以上进程的运作与变化。其中,客户价值管理和客户服务进程管理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希望有所突破的地方。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 内容提要:为客户创造可感知的价值并不断增值,是客户关系管理的精髓和出发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顾客。服务领域由于面对着庞大、复杂的消费群体,正确、有效地与客户保持关系(特别是给企业创造丰厚利润的长期关系)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希望通过对理论和现实的初步考察,为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关系纽带来保持顾客的营销方式,其实并不是什么十分新鲜的事物。可以说大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运营基本上沿用这种后来被称之为“关系营销”的模式。那时,人们的交易空间狭窄,交易内容简单,交易的频率和数量较少,所以彼此间建立真诚、紧密的个人关系几乎成为了一种习惯。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冲淡了人们的关系纽带。突然喷涌出来的大量需求使得大工厂、大公司埋头于生产与供应,无心理会个别消费者的需求;人们活动空间扩大,交易内容变得复杂起来,彼此建立、维持固定的关系十分困难。只有一些小公司、小作坊依然沿用着原有的“关系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成为他们在大工业浪潮中对抗工业巨人的有力武器。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已经不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消费者的地位也逐渐抬升,现实迫使大公司开始向小公司学习。 一、市场格局发生巨变,保持客户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与大工业时代相比,21世纪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1.买方市场基本出现 这种市场格局对市场竞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竞争的主要表现从买方之间的竞争,转向卖方之间和买方与卖方之间的竞争。 在卖方市场格局中,由于产品/服务的相对稀缺,消费的焦点放在了产品/服务的数量上,生产成为卖方的第一要务;由于受到生产力的约束,在与卖方的较量中,买方的市场势力微弱。同时,买方之间为争夺产品/服务的较量远烈于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的较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逐渐丰富起来,同一种需求可以由多种产品/服务来满足,选择权的拥有和扩大使得消费的焦点转向了产品/服务的质量,买方的市场地位逐步抬升,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公开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起来。同时,买方的个性化需求也随着其市场地位的提高而逐步膨胀,卖方之间为争夺顾客和市场份额的较量愈演愈烈。 2.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 在美国西部淘金热的时代,面对的是广袤无垠的“处女地”。起初,淘金者很容易就发掘出一座规模不小的金矿。随着越来越多的淘金者的加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挖掘的金矿已基本曝光,淘金者很难再寻找出新的大金矿,毕竟矿产资源是有限的。 同样,一定技术水平下的顾客资源也是稀缺的。现在已经不可能像大工业时代那样,非常轻松地寻找并进入到大片未开发的市场需求。卖方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增大,而且多数已开发的市场已处在了饱和的状态,所以彼此之间争夺现有客户资源成为了竞争的一个重点。 因此,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重视、保持现有顾客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服务成为保持客户的重要战略或手段 传统的营销组合工具在保持客户方面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服务的提供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成为保持客户的有力武器。围绕客户保持这个焦点,当前营销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服务对于制造商微不足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服务成为顾客消费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ChristianGronroos,1997)。为了留住顾客,许多工业企业开始重视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送货上门、产品和设备的安装与保养、顾客培训以及投诉处理等等。有些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商甚至推行服务先导的发展战略,开始向服务型的企业转变。IBM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收入约有85%来自硬件销售,而现在,它的收入1/3来自诸如管理咨询、为客户打理信息技术资产、提供新的软件系统等服务项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这家当初人人都以为只卖大型机的企业变成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服务机构之一。 2.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 服务的导入不仅没有缓解竞争的压力,相反由于竞争领域的扩大(服务成为竞争的新战场),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使得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出现普遍化延伸。一方面,竞争对手的服务创新会提升顾客的服务期望,顾客希望立即得到相同甚至是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导致顾客期望增长的并非只有直接竞争对手,还包括所有那些顾客有购买体验的地方。如果有一个行业提供了某种服务,顾客接着就会希望其他行业也能这么做:那些经常坐飞机的顾客会把他们对服务的期望带到四面八方;如果顾客在进餐时不必排队等候,他们就会希望在旅馆及市场链的其他环节也能得到相同的服务。 顾客期望普遍化延伸的结果是服务同质化趋势明显,服务创新难度加大。服务的提供不仅没有成为企业保持客户的良方,相反如何在服务领域里保持客户、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实践误区 根据我们对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实地调查了解,感觉现实的服务领域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重大误区(也是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把CRM软件等同于CRM 一些企业以为开发、安装了CRM系统软件,就实现了对顾客进行客户化、关系化的管理,对关系营销的精髓存在严重误解。 2.CRM信息系统与营销策划脱节 由于CRM系统内客户信息的不真实、不健全或信息编制的不科学,导致策划人员无法从中发掘客户价值,也不知道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服务,只能穷于价格战或坐等市场的变化。 3.缺乏商业化的理念 多数企业在实行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商业化的理念,即成本一效益的理念。这表现在:(1)不估算客户的价值;(2)“最惠户待遇”普遍化,在提供服务时不严格区分客户;(3)扭曲个性化服务,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所有服务,包括本职服务以外的需求;(4)姑息“刁蛮”客户的不正当要求。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成本,也损坏了忠诚客户、大客户和内部员工的利益,损坏了企业的形象。 4.CRM与ERP的脱节 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都没有适应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各职能部门依然分立;服务接触界面不完善,后台支撑不到位;服务质量控制缺失。 5.内部营销的忽视 集中体现在对客户经理的选拔、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无法建立起服务客户的企业文化。 考察的结果让我们觉得,对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进行系统思考,挖掘客户关系管理运作的关键环节,探索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他们纳入到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中,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四、关系营销的概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理论界开始研究这些问题:关系营销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关系营销? 1983年,美国学者TheodoreLevitt的一篇被誉为关系营销领域里程碑式的文章《AFTERTHESALEISOVER》,拉开了工业市场关系营销研究的帷幕。在这篇文章里,Levitt教授指出,“买卖双方的关系很少在一笔交易结束后终止,相反,交易结束后,这种关系得到加强,并影响买方决定下一次购买时的选择”。“重点应该怎样从推销转移到保证顾客在销售结束后持续地感到满意”。这篇文章在推销观念盛行的时期提出“仅仅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是不够的,发展持久的关系才是公司最重要的一项资产”这样的观念,给后继者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同一时期,美国学者LeonardL.Berry将关系营销的概念引入服务的范畴,并对关系营销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关系营销就是吸引、保持以及加强客户关系。市场营销的观念是,吸引新顾客仅仅是营销过程的第一步。巩固关系、把一般顾客转化成忠实顾客、像对待客户一样为顾客提供服务,这些都是市场营销。 其后,芬兰学者克里斯汀·格罗鲁斯(Christian.Gronroos)在Berry教授定义的基础上,对关系营销作出了一个更全面的界定。他认为,关系营销是建立、维持、加强、商业化顾客关系(不一定一直都是长期的关系),以保证各参与方的目标得以满足,这要通过相互交换和履行承诺来实现,彼此的信赖相当重要。对一个服务提供者来说,建立关系意味着给予承诺;维持关系意味着履行承诺;加强关系意味着在先前承诺履行的基础上给予新的承诺;商业化关系意味着从长期来看,交易的成本—利润比是正相关的。 商业化概念的提出,使得关系营销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它为关系营销实际运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五、关系营销的运作模式 在将关系营销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模型的过程中,欧洲的学者们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 1991年,英国Cranfield管理学院的AdrianPayne教授提出了关系营销六大市场模型,将所有影响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因素归入顾客市场(Customermarkets),内部市场(Internalmarkets),推荐市场(Referralmarkets),影响市场(Influencemarkets),招聘市场(Recruitmentmarkets),供应市场(Suppliermarkets),企业在与顾客打交道时,要注意其他市场的作用,必须保证六个市场高度协调统一,因为这六个市场是成功的客户关系的舞台(见图1)。 Payne教授提倡依托六大市场模型制定关系营销计划,它包括顾客发展计划、供应商发展计划、内部市场计划、影响计划、推荐计划、招聘计划,这些计划都为实现整体的客户保持目标而努力(见图2)。 Payne教授还提出了关系阶梯模型,为企业建立、推进客户关系指明了方向。潜在顾客(Prospect)——顾客(Customer)——客户(Client)——支持者(Support)——宣传者(Advocate)——伙伴(Partner)。可以说,Payne教授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为关系营销的实际运作铺平了道路。尽管他提出的模型还仅仅停留在宏观战略的层面,还只是观念向战略的一种初始过渡。 1993年,在Payne教授研究的基础上,Cranfield管理学院的MoiraClark,HelenPeck,AdrianPayne和MartinChristopher根据Gluck(1980)商业体系(thebusinesssystem)和Porter(1985)价值链(thevaluechain)的思想,又提出了关系管理链的模式,进一步将关系营销理念推向可操作的层面。整个关系管理链的核心观念是:在价值链上自始至终创造和维持互惠互利的优越关系,最终实现客户价值的增加。 具体来说,首先,它将六大市场简化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市场,关系链的管理是在两大市场协调运作的框架下进行的,而关系链管理也必须保证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不断融合;同时,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分类,将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两大市场整合计划的支撑下,整个关系链管理流程分为五个步骤: (1)确定价值内涵。企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顾客需要企业提供哪些价值以及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哪些价值。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企业对顾客、企业自身以及竞争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服务领域里,为了明确顾客的价值内涵,企业需要做的工作包括: 一是确定关键的服务要素。首先,企业需要明确顾客如何衡量服务与4P之间的重要性:相对于4P而言,他们赋予服务的权重是多大?其次,顾客对服务单个要素的重要性又做如何评价? 二是测量服务偏好。运用替换技术(Tradeoff)测量出顾客对服务中每个元素的偏好程度。 三是竞争标杆测量。明确顾客如何评价公司和竞争者在重要服务要素方面的表现。 (2)细分、目标和定位。在对顾客、公司和竞争者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按照顾客的价值需求对顾客进行归类;对每个群体进行盈利性分析;完善顾客档案,为不同的群体确定不同的关系战略和服务战略。 (3)确定运作和交付系统。明确了顾客价值需求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将优质的服务交付给顾客,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大规模定制化、服务交付的细分、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流程改造与提升。 (4)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服务交付之后,企业需要对已交付的价值做一番分析和评价,大致估算出顾客所获取的净价值(=服务价值servicevalue+产品价值productvalue+人员价值peoplevalue+形象价值imagevalue-货币价格monetaryprice-时间成本timecost-精力成本energycost-体力成本psychologicalcost)。 (5)控制与反馈。监控整个服务流程,研究员工的满意度和顾客的满意度,作为以后战略制定的基础。 MoiraClark等人按照管理的一般流程(分析、计划、执行、控制)对关系价值链的运作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描述,基本勾勒出关系营销实践运用的框架(见图3)。 但是,MoiraClark等人提出的模式有些地方还存在着逻辑混乱、遗漏和重复的弊病。比如,数据库营销的内容应该归在运作体系中,而不是细分与定位的部分,缺少关系营销策略(尤其是关系定价)的内容;第四步的内容实际上也是顾客满意度研究的范畴。 基于这些问题,Payne教授1995年再次谈及关系管理链时,对它进行了重新规整: (1)在模型中明确提出了顾客价值链的概念,避免了以前将服务与其他4P过分分割的狭隘视角,因为顾客的价值是靠服务与其他营销工具一起创造而得的,而不单单只是服务的功劳。 (2)强调以顾客价值为细分基础而不仅仅是服务偏好。 (3)将对已交付的价值进行的分析归入评价和反馈部分,使得流程更清晰、简单。 (4)Payne教授也提到了企业需要将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化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关系经理”的出现以及对他们的授权、激励与监督。这个话题的出现,表明关系营销的运作研究已经直接锲入企业的微观层面,开始与企业在具体运作中出现的问题直接结合起来(见图4)。 另外,EvertGummesson,MartinChristopher,DavidBallantyne等人也在关系营销运作模式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其中,EvertGummesson将关系分为五大类30种,并设想了一个虚拟的组织,这个组织依托关系而生存。从实体上来看,它可能非常小,但从关系网来看,它非常大。EvertGummesson认为这种组织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六、分支研究的相关情况 在各成体系的、分散的研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如:JamesW.Cortada(1999)等人提出的持续的顾客价值管理流程;PatriciaB.Seybold(2000)、ValarieA.Zeithaml(1996)等人从财务的角度计算顾客价值的方法;BarbaraBundJackson(1985)和NigelCampbell(1990)从战略的角度对关系的分类,LeonardL.Berry(1985)和Payne(1999)基于客户服务的市场战略细分的研究;LeonardL.Berry(1983)提出的五种关系营销策略,DavidE.Bowen(1992)、JanePickard(1993)、LeonardA.Schlesinger(1991)在服务授权方面的研究;G.LynnShostack(1985)和ValarieA.Zeithaml(1996)对服务接触界面的研究。 还有大量关于内部营销和流程再造方面的文献。 七、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我们觉得可以在Payne教授关系管理链的框架下,进行深入的、策略化的研究。 服务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研究的主要命题是:企业(尤其是服务型的企业)怎样通过服务的提供来保持客户。这个命题的深入必然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了解客户的价值链,包括顾客的价值偏好和期望。(2)开发让客户感觉有价值的服务内容。(3)以最小的成本将这些服务“有质量”地传递给客户。(4)将以上的行为程式化,持续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5)监控以上进程的运作与变化。其中,客户价值管理和客户服务进程管理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希望有所突破的地方。 客户关系管理毕业论文:客户关系管理营销 经过二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形态正逐渐由稀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度,但这种过剩是底层次的过剩,产品的技术差别很小,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企业的习惯营销思维仍是以产品的推销为主,一次又一次地祭起“价格战”的大旗,结果是消费者逐渐麻木,并开始怀疑产品的品质,同时又严重削弱了企业的资本积累、科研开发及后续发展的能力。21世纪,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企业品牌,二是顾客的满意度,但顾客的满意和忠诚不是通过简单的削价可以换来,也不是通过折扣、积分等暂时的经济利益可以买来的,要靠数据库和顾客关系管理(CRM)系统,从与顾客的交流互动中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来实现。 数据库营销作为本世纪90年代一种方兴未艾的营销形式,包含了关系营销的观念,着重于给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服务,从而和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MIS)来充分的建设和利用客户数据库,而且,强大而完善的数据库是未来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基础。 1.未来的顾客服务模式与CRM的运用 顾客服务模式的变化 忠诚、持久而稳定的顾客群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国外,93%的公司首席执行官认为"顾客资源"是企业成功和更具有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营销的关键是争取和留住顾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地需求,和顾客建立互相信任的稳定的双向沟通的互动关系。传统的只是单向被动的适应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已经落在时代变化的后面,这种慢一拍的市场跟进不仅不能享受到高额利润,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往往对企业而言还可能是致命的。现代的企业各个部门将被高度整合起来,以顾客为中心工作,追求顾客的终身价值。 顾客关系管理(CRM)呼之欲出 实现顾客的忠诚度,满足顾客随时变化的需求,相应的是企业管理的重心正从内部向外部扩展,从生产制造向顾客关系管理转移:ERP—SCM—CRM……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据2001年2月27日中国经营报消息,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和康柏合作,投资400万启动大中华地区制药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管理系统(CRM),由Sibel公司提供软件解决方案,上海罗氏希望在3、4年内通过CRM的建设,彻底改变与客户打交道的方式。 CRM作为新一代的顾客资源管理系统,把企业的销售、市场和服务等部门整合起来,有效地把各个渠道传来的客户信息集中在一个数据库里。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共享这同一个客户数据库,发生在这个客户上的各种接触,无论是他何时索要过公司简介,还是他是否曾经购买过产品都记录在案,每个与这一顾客打交道的部门经手人可以很轻易地查询到这些数据,让这个顾客得到整体的关怀。从中我们也可发现,CRM系统的基础是一个数据完备、功能完善的客户数据库在营销中的整体功能发挥。 2.数据库营销的实际应用 数据库营销,是在企业通过收集和积累消费者大量的信息,经过处理后预测消费者有多大可能去购买某种产品,以及利用这些信息给产品以精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作营销信息达到说服消费者去购买产品地目的。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各个部门都对顾客的资料有详细全面的了解,可以给予顾客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支持和营销设计,使“一对一的顾客关系管理”成为可能。数据库营销是一个“信息双向交流”的体系,它为每一位目标顾客提供了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并且这种反馈是可测定和度量的。 数据库营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里已相当普及,在美国,1994年DonnelleyMarketing公司的调查显示,56%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有营销数据库,10%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正在计划建设营销数据库,85%的零售商和制造商认为在本世纪末,他们将需要一个强大的营销数据库来支持他们的竞争实力。从全球来看,数据库直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在维系顾客、提高销售额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宏观功能——市场预测和实时反应 客户数据库的各种原始数据,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在潜在的数据中发现赢利机会。基于顾客年龄、性别、人口统计数据和其它类似因素,对顾客购买某一具体货物可能性作出预测;能够根据数据库中顾客信息特征有针对性的判定营销策略,促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帮助公司决定制造适销的产品以及使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可以以所有可能的方式研究数据,按地区、国家、顾客大小、产品、销售人员、甚至按邮编,从而比较出不同市场销售业绩,找出数字背后的原因,挖掘出市场潜力。企业产品质量上或者功能的反馈信息首先通过市场、销售、服务等一线人员从面对面的顾客口中得知,把有关的信息整理好以后,输入数据库,定期对市场上的顾客信息进行分析,提出报告,帮助产品在工艺或功能上的改善和完美,产品开发部门作出前瞻性的研究和开发;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市场上的实时信息随时调整生产和原料的采购,或者调整生产产品的品种,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做到“适时性生产”(JIT)。 微观功能——分析每位顾客的赢利率 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真正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顾客只占所有顾客中的20%,他们是企业的最佳顾客,赢利率是最高的,对这些顾客,企业应该提供特别的服务、折扣或奖励,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竞争对手也是瞄准这些顾客发动竞争攻击的。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的顾客战略只是获取顾客,很少花精力去辨别和保护他们的最佳顾客,同时去除不良顾客;他们也很少花精力考虑到竞争者手中去策反顾客,增加产品和服务,来提高赢利率。利用企业数据库中的详细资料我们能够深入到信息的微观程度,加强顾客区分的统计技术,计算每位顾客的赢利率,然后去抢夺竞争者的最佳顾客,保护好自己的最佳顾客,培养自己极具潜力的顾客,驱逐自己最差的顾客。通用电气公司的消费者数据库能显示每个顾客的各种详细资料,保存了每次的交易记录。他们可以根据消费者购买公司家用电器的历史,来判断谁对公司和新式录象机感兴趣,能确认谁是公司的大买主,并给他们送上价值30美圆的小礼物,以换取他们对公司产生下一次的购买。 数据库营销是CRM的基础 CRM系统主要包括销售自动化(SalesForceAutomation,SFA)、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客户呼叫中心、网络功能几个模块。它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销售、服务三大部门的作用,并且使三个部门能充分共享顾客信息,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堡垒的封锁,从而使各个部门以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出现在顾客面前。在企业前端CRM系统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顾客服务数据库,存储了顾客的各种资料及交易行为,并能利用各种数学分析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对顾客的价值和赢利率进行分析。可见,在实施CRM过程中,将企业原有的顾客历史数据整理有序化,输入数据库,搭建好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是基础(关系见图)。 3.网络时代CRM中的数据库营销 营销数据库和CRM把企业、经销商和维修站连成一体 在传统的企业结构中,要真正和顾客建立起持续、友好的个性化联系并不容易。原因很简单——技术上无法达到,观念上无法想像。比如说售后维修有时间地点的限制,难于提供24小时的即时服务;或者某个顾客的购买喜好只为单个销售人员所知,到了其他推广或售后服务人员那里就可能无法获得最适意的选择;一些基本顾客信息在不同部门的处理中需要不断重复,甚至发生数据丢失。更重要的是,销售人员往往仅从完成销售定额的角度出发,在销售过程中缺乏和后台支持人员的沟通,让顾客在购买之后才发现服务和产品性能并不象当初销售人员的描述那样,因而有上当受骗之感。这些常见的“企业病”都是由于企业的运作流程没有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宗旨去设计实施,而是各部门从各部门自身的利益出发,多头出击的结果,在短期内即使可以赢得定单,却损害了与顾客的长期合作关系,最后仍然要由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修补。 企业和经销商、特约维修站之间的联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这三者之间的维系的途径是什么呢?笔者觉得恰恰是顾客服务系统CRM,系统的前台是CRM,后台就是营销数据库。上海通用公司在2000年安装了由IBM公司提供的CRM系统,它把企业的客户服务部、经销商和特约维修站联成一体,当一位顾客反映所购的轿车有问题投诉到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时,工作人员马上能根据顾客的名字从数据库中调出相关资料,其购买的是什么型号、购买时间、所售的零售商、曾有的维修记录、当时由谁负责、判断出顾客反映问题的所属的质量类型,从而马上通过系统通知离顾客最近的维修站,同时进行跟踪记录,何时解决问题,顾客的满意度等,大大加快了对顾客投诉的响应时间,同时,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把他们从日常数据采集转化为能够增殖的顾客服务。 假如没有这个系统,企业和各维修站、经销商是隔离的,同样一位顾客的投诉,不可能马上对问题的处理迅捷和有条理,公司的顾客顾客服务中心可能还要打电话、发传真了解在经销商、维修站里有关顾客的信息,如果资料不是很切确,还要反复的核对,期间的麻烦和效率可想而知。 基于Internet的数据库营销和CRM 如果想领导这个数字时代,就必须充分了解因特网,这样才能准确预测网络生活方式对你的产业意味着什么(见比尔·盖茨著《未来时速》)。现在许多企业所建立的网站,并没有站在电子商务的高度,仅仅当作自己企业的电子宣传栏,网上预订的产品也只是目录式的,没有产品直观的多媒体介绍。应该说还没有领会网络在商业中的本质价值,不理解网络所扮演的销售角色,最终使企业的网站变成孤岛。 将网站和公司的客户数据库连接起来,网站可以通过对顾客网页浏览的顺序、停留的时间长短为这位顾客建立个人档案,识别出具有相似浏览习惯的顾客。同时,电子商务前端的客户关系管理应该和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ERP、SCM等)连接起来,不管客户从哪个渠道进来,都可以跟后台的企业管理系统连接起来。网站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顾客需求这一中心,要符合顾客的浏览习惯,充分考虑到顾客在网上可能碰到的困难时需要的帮助和技术支持;开展网上自助服务,顾客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的上网查询,自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帮助降低成本。可以为他(她)定制在线购物经验、定制广告、促销活动和直接提供销售报盘,辨别出具体的顾客偏好,以便提供改进的个人服务,海尔公司推出了“网上定制”,顾客进入海尔网站的主页面后,就可以清楚看到定制冰箱和定制电脑,以定制冰箱为例,消费者可以自己设计冰箱的外观色彩和内件配置,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从2000年8月海尔推出“定制冰箱”一个月时间,就从网上接到了多达100万台的要货订单。 4.提高企业顾客信息能力的非技术因素 在设计数据库之前,首先让一组营销人员来明确公司的业务需要,所设计的数据库要包含哪些功能,简单的说,就是数据库能帮助营销人员去做什么。然后让一组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去实现相应的运作条件。在具体的开发实施中,这组营销人员和MIS专业人员共同协作(TeamApproach),互相支持,使数据库开发顺利进行。所设计的数据库应能够回答有关现有顾客或准顾客的特征和行为的特定问题(或查询);能够在特定标准、营销事件(MarketingEvents)或姓名评分模型(NameScoringModels)的基础上挑选将来促销的对象姓名;能够跟踪促销结果并对反馈者和非反馈者进行顾客轮廓分析(Profiling)。 大多数公司建立营销数据库作为一种独立的应用,并首要的把他当作一种分析和促销的工具,但一个完全一体化的数据库系统完全将公司的业务、决策支持和营销系统,合并成一个单一的一体化的数据库应用形式,数据库营销是一个系统性的有创造力的整合的营销体系。 顾客竞争其实就是信息竞争,筹建营销数据库和CRM系统,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顾客信息能力,顾客信息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的判断能力,即能够根据已有的事实判断那些未知因素将会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顾客信息能力已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它能贯彻到市场、销售、服务等各职能领域。 但是很多企业走入一个误区,在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上将近80%的资源投资在顾客数据库和网络系统建设上,忽视了企业信息能力除了技术以外,还有更重要的非技术因素,包括人才、文化观念、组织结构、领导艺术和战略观念。 4.1人才队伍 公司须组织一支均衡的信息队伍,其中包括:具有扎实业务操作经验的人才;敏捷、富于创造性,最少受行业传统束缚的人才;来自IT并熟悉本行业务的人才;来自本行业并熟悉技术应用的人才;具有新环境销售潜力的人才;具有熟练的数学和统计才能的人才;在与客户交流环境中能熟练应用信息的人才。 4.2企业文化 营销数据库的实施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些软件包的组合、调试、安装、测试和运行,但是蕴藏于信息管理的核心的是一种新型的理念。实施CRM需要销售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维修服务人员等等的全方位参与,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信赖和支持,再好的系统设计也不能发挥效力。公司要创造一种学习和创新的信息文化,努力使业务和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信息文化相互适应,评估人们在工作中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美国一家企业的经理对此有深刻的发现:“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周围那些在本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企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企业文化方面与众不同。” 4.3组织结构 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现有的组织结构中,企业并不是单一的公司组织,而是由许多半自治部门组成。就象美国一家业务领先的银行经理指出:“每一个业务部门都有自己的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像六个竞争者在相互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每个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分享顾客信息,形成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得各部门无法协同工作,从共同的信息中获取更大的力量。企业必须建立明确的信息共享奖励机制,在部门之间经常举行群策会议,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小组专门从事信息开发,为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建模作出明确预算,改变原有组织结构,根据信息价值创造规律创建信息流。 4.4领导艺术 企业要高度重视那些推动改革、创新和新的处事方式的人,这是企业改变行业惯例的开始。辨别企业中守旧的领导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或进行更换,在每个管理层中寻找具有信息远见并勇于进行信息改革的人,从而在各项业务中加入信息指导。应该说,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对企业信息转型的支持是企业提高信息能力的关键。 4.5战略观念 信息在传统上归入技术的范畴,在实施中也没有完全当作一种战略资产,围绕企业信息开发的大量资源很大程度上被用于信息管理而不是价值创造。随着企业意识到顾客信息的真正价值,企业的注意力从“管理信息”向“顾客信息”演化。制定顾客信息战略,对信息收集进行详细的规划,并开始系统化的信息收集工作,同时,筹建数据库,对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存储,对已知信息的百分比进行评估并设法提高该比例,讨论其潜在的价值。利用数据库能准确统计出公司顾客数目,计算出各顾客贡献的利润,辨别哪些是公司顶级顾客等。 5.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营销方式仍占据着相当的地位,数据库营销只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补充和改变。但从长期看,数据库营销必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营销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创新使用。现在一些具有领先观念的企业如上海罗氏、通用汽车、广东美的已经建设了CRM系统。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了可能,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如何在这场强敌环饲的角力中胜出,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客户信息能力,作为企业经营战略中非常重要的营销体制也必须吸收西方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手段,革除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数据库营销是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晶,必然是企业未来的选择。但中国企业首先要从客户数据库建设和营销做起,打好基础,革新观念,最终走向CRM。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通信技术在长输管线中的应用 在近几年内发生了很多起输油管道被打孔盗油或者是腐蚀穿孔的事件,长输管道运行中泄露油料作为主要的故障,给国家造成了极其大的经济损失和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还极大的给设备和人员的安全问题。所以只有对长输管线自控系统进行改造,及时发现泄露油料,从而及时进行控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采取自控系统是为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做打算。要实现及时的监控,就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机场长输管线和库站设备之间的安全连锁和异常性报警,从而这些关于长输管线防盗、管道渗漏、管道破裂和达到动态监控的管理等等困扰多年的问题,进行全天候的在线监控状态和一系列关联的设备的安全,与此同时进行深入的改进工艺和提高生产绩效,提高生产率。于是就有PLC的长输管线的自控系统应运而生。 一、长输管线的自控系统设计 长输管线是将卸油站中油传输到油库中去,长输管线自控系统主要是设定了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分别是卸油站工作站系统以及油库工作站系统,同时它们分别对长输管线的两个操作端进行实时监控,达到两个工作站相互相通,既能独立进行作业,也在同时对工作站进行实时监控,采取全天候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和通讯,并且全天候的进行数据交换和操作。若是两站之间的通讯线路发生问题中断,两个站迅速转化成本地的系统操作方式,即使连接中断,也不会影响本地的正常操作。 根据长输管线的现场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在输油管道的始端和末段都设置了一套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它们主要的构成是分别在始端和末端设置一套控制器系统,在始端的控制器系统主要是由一台工控机、工业交换机,和压力、温度等的流量传感器,以及一些泵机组监控仪组成,而末端的控制室主要是由工控机、工业交换机和压力、温度、液位、流量传感器等组成,其中不包括泵机组电压电流监控仪和泵机组。在始端和末端的系统数据通过通信的不断交换来进行闭环式控制,若是通信中断,则两个系统就会自动变成单机的模式进行监控。 二、自控系统和计算机通信技术 在长输管线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说整个系统设计中全部都是采用的进口器件。相应的配套软件也需要进口的产品,导致最后的工程造价也偏高,对于这种情况我国也自行的研发了一种计算机和PLC的串行通信技术,这门技术在思想上,软硬件、使用方式上,可靠性、性能价格比上、兼容性上都是比较好的,能够适用市场上不同型号的计算机和PLC。 在硬件上来说,我国现在市场上一般都是使用PLC和通信借口上采用RS422或者是RS485,然而一般的微型机都是采用的RS232接口,当计算机和PLC通信需要选用RS422到RS232的模块进行转换,若是遇到恶劣的工作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坑干扰的要求,并且这种转换模式具有一定的隔离和放大的功能,但是这些都是一些高性能的进口模块,所以相应的工程造价也是比较高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都是采用利用普通的通信电缆去替代进口的通信模块,只是用先进的电路设计技术和单片机技术来达到信号方法和隔离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发现通信的效果依旧很好,造价也比较低。 四、控制系统实现的功能 在计算机控制软件在Windows2000系统操作的平台上进行,能够在完成监控的同时还能对生产的控制参数进行修改,数据上的查询,参数的设定、操作运行的管理,历史数据和纪律的管理,数据库报表的管理等等。 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长输管线的管理方式是不相同的,都是根据管道内压力的变化来进行判断管道是否有泄漏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管理人员才能在得到反馈的同时迅速做出反应,把这些异常情况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即使在输油的状态下,若是监控到有任何报警的提示,系统均会在1秒钟内自动停止输油,达到对长输油管线的保护作用。 在全天24小时之内能够同时进行异地的同时同步的通信功能,对库站间的输油管线的压力、温度、流量等等进行实时监控。实现长输管线的异地紧急停泵作用。 结束语:长输管线输油的监控操作和保压监控进行全自动化的操作,对流量和管线保压等进行泄露上的检测,全面解决长输油管线的安全和设备的有效监控,提高供油设备的安全保障和管理水平。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简述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在传统的通信技术中,由于其受到其损耗、带宽、串音等多种弊端的影响,使其越来越无法适应通信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光纤通信得以形成和发展,成为现代通信行业的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光纤通信形成时,即已摒弃了传统技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缺点和弊端,所以在技术上,光纤通信具有绝对的优势。 1光纤通信技术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量非常低,轻易不会发生损耗,所以其中断距离的长度是传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2光纤通信技术使用了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使其具有非常宽的频带,所以利用光纤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其容量也是非常大的。 3在光纤通信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即是由石英做为原材料所制成的光纤,通过对石英经过各种技术性的加工的制作使其具有绝缘性,所以光纤具有非常好的抗水性,不怕雨水的侵蚀,同时电磁也很难对其造成干扰,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4光纤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好的保密性。利用光纤通信技术来进行信息传输时,不会发生串音的干扰,同时在光缆的外面,光纤所传达的重要信息也无法窃听到。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光纤通信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波分复用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以及光纤接入技术,其特点如下。 1波分复用技术:不同的信道光波具有不同的频率,运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可以取得充足的宽带资源,参照不同的频率及充足的宽带资源,可以对光纤的低损耗窗口进行划分,即划分为多个信道,利用分波器可以对不同光波实现分离或者耦合。 2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器具有众多的优点,如体积较小,防爆性能好,耐腐蚀性强,耗电较少,可以宽频带等等,因此通常将光纤传感器分为功能型传感器及非功能型传感器。 3光纤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处理窄带业务问题,而且能够处理多媒体图像等业务问题。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1光纤技术的应用 光导纤维不仅能够将阳光带到每一个角落,而且还可以实施机械加工。目前,汽车配电盘、机器人、计算机等选择使用光导纤维进行图像或者光源的传输。光纤技术与敏感元件的组合,则可以制作成多种传感器,充当传感器的作用,可以对温度、颜色、流量、位移、压力、光泽等实施测量。光纤技术在信息传输及能量传输方面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光纤技术在医学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运用光导纤维内窥镜可以导入患者的脑室与心脏,同时可以测量患者的体温、患者血液中氧的饱和度、患者心脏中的血压等等。 2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 目前在通信行业中以光导纤维作为介质进行的光纤通信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在应用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在本地通信、国际通信(越洋光缆)、城域通信、氏途通信等重要的通信行业的传输媒介基本上都选择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已逐渐的开始进行扩展,成为当前通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对通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力通信网主要由卫星电路、微波以及光纤等组成主干线,各支路可以运用特种光缆及电力线载波等相关电力系统所具备的通信方式,同时选择无线、电缆以及明线等各种通信手段,联合调度总机、程控交换机等多个设备构成多功能及多用户的综合通信网。我国的光纤技术在通信产业的应用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而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电信传输网、电力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方面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有效的推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步伐,目前,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光纤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进程。目前,广电综合信息网的规模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其系统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程度也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广电综合信息网日常维护与管理的工作量,广电综合信息网设备故障的判定与排除也愈来愈困难。对此,可以选择ATM+光纤或综合SDH+光纤等构成相应的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而其传输网则可以选择链路传输系统,环网传输系统,或者构成多种形式不同的复合网络,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多种综合信息传输的需求。而环网传输系统则具备一定的保护功能。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实现宽带多媒体网络已成为可能,但由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仍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主,其还在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只能在人们不断增加的需求下,通过对有线电视网络的不断升级及改造,从而一步一步的使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应用中也得以完善,其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虽然以上我们提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几点应用,但在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完善,从而使光纤通信技术得以真正的发挥其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对无线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分析 1.无线通信的优势 一般来讲,数据传输的方式分为有限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方式,将此二者进行比较看,无线传输相对有线传输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1 小成本大制作。有线通信方式实施的基础是必须架设电缆,或者通过挖掘电缆沟方式搭建,这就对人力及物力提出了高要求,人员投入要多,物力供应要及时。而无线通信方式只需要在每个终端与无线数据传输电台进行连接以及架设有一定高度的天线即可,相比之下节省了人力、物力及财力。 1.2 施工周期短。若采用有线通信方式将相隔几十公里的远程站点进行互相连接通讯时,必须要架设电缆或者通过挖电缆沟的方式,这样工期会延长,达到数月之久;而采用无线数据传输则无需考虑其外在因素,几天的时间就可搭建通信链路,工期短且有保障。 2.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热点 2.1 全球微波接入系统与无线高保真技术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无线高保真技术只能实现300米距离范围的信号连接,而微波接入系统能实现4828.32米距离的信号传输,且网络连接速度远远超过高保真技术。 2.2 超越宽带的无线接入技术uwb。作为时域通信的一种手段,采用超短周期脉冲调制。频谱密度较低,抗干扰的能力则较强,架构简单,成不低廉。uwb作为无载波通信技术,采用纳秒或是更小的微微秒级别 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在比较宽的频谱上进行低功率信号的传输。uwb还具有抗干扰、高传输速率、极宽的带宽、电能消耗小等多方面的优势,应用也较为广泛,例如:室内通信、家庭网络、无绳电话、雷达、安全监测等多个领域。 2.3 当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已日趋成熟且普及率较快,可预见的未来时期,无线通信技术仍作为主流发展趋势。它具备频率简单、容量较大、通信质量好、复用系数高等诸多优点,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3. 无线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一段时间,从早期的红外传输,到蓝牙通信,再至现在的3g传输、wlan传输、wimax等等。下面将无线通信技术的主要应用模式进行以下介绍。 3.1 红外技术 红外技术是最早出现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在诸多领域进行短距离无线通信,也是相对比较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红外技术可以简单的搭建一个个人局域网环境,实现打印机、pc机、手机、传真机等设计的连接,达到简易办公的目的。另外,红外技术还具备安全级别高、传输辐射低、安装简单、功耗小等优点。而且使用红外技术不受无线频率的影响。因此在一些小型的办公领域或者家庭中,红外技术具有非常可观的应用前景。 3.2 蓝牙技术 蓝牙的名称是bluetooth。在本世纪初就被应用在一些高端手机中进行数据通信,很多人认为它是红外技术的升级产品或替代品,但两者之间从技术角度讲并没有任何联系,蓝牙技术是以短距离数据通信为实现目标,以终端设备的无线接入为实现手段来完成没有线缆连接情况下的数据通信的。蓝牙技术在全球有着统一的工作频段,由于自身定位为短距离通信,因此,蓝牙通信的抗干扰能力比较弱,一般能够接收的距离大多在十米左右,当环境收到干扰时蓝牙通信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但这些弊端并没有影响到蓝牙技术的发展,它的传输速率一般在1mbps左右,因此能够非常有效的保证笔记本、平板、手机、电子书等移动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另外蓝牙技术使用是完全免费的,并且在全球有着统一的规范。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蓝牙技术也已高速的通信传输为无线通信开拓了方向。 3.3 3g技术 3g技术是专门为移动通信终端设计的一种数据传输技术,自2006年以来,我国移动通信厂商就开始在手机中尝试加入3g技术,2009年,中国工信部正式允许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开展3g市场运营,短短三年间,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发展规模上来讲,中国移动的td-scdma技术属于国外技术的转型再应用,收到了国家的搭理支持,也是我国投入使用最早的3g网络。中国联通的wcdma技术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3g标准,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网络传输速度也是最快的。中国电信则采用cdma2000技术是我国最早开展3g商业化应用的技术之一,借助中国电信宽带领域的发展,使其完成了有线和无线的平稳过渡,目前,cdma2000已成为我国3g网络覆盖面积最广的移动通信技术。 4. 无线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上文中作者简单就无线通信的特点以及现状作了简单介绍,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 出,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呈多角度趋势发展,涉及领域相对较广、实现手段品类繁多,这些特点都说明无线通信技术具备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有目的的进行技术的完善可以帮助它尽早实现自身的实际价值,下面就无线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以下概括。 4.1 办公领域 办公领域是电子时代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无 线通信技术和网络覆盖面积的不断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网络通信宽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但由于光纤等有线宽带入户成本费用较高,无线通信必然会加入其中实现网络应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将宽带技术和无线传输进行合流是未来应付网络办公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4.2 数字生活领域 时代主要讲究以人为本的宗旨,那么人性化的应用将是延续信息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无线通信技术应加强个人用户和家庭用户的需求满足,利用现有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实现综合型网络应用,向特色型服务项目通信领域发展。 4.3 移动应用领域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的移动终端种类越来越多,手机、平板、电子书、相机、录音笔等都是我们生活中时常出现的电子产品,众所周知,这些产品如果要进行数据通信必须连接电脑,以电脑为传输中介来完成数据传输,有些设备还需要复杂的安装驱动、硬件识别等过程才能实现,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接口不匹配,无法实现产品对接的局面。那么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这些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将有效解决这些设备连接繁琐的弊端。目前随着我国3g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用户的规模正在不断加速,也逐渐改变了我国移动应用领域的格局。智能化应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移动应用领域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必将加快互联网发展的进程。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论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在传统的通信技术中,由于其受到其损耗、带宽、串音等多种弊端的影响,使其越来越无法适应通信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光纤通信得以形成和发展,成为现代通信行业的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光纤通信形成时,即已摒弃了传统技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缺点和弊端,所以在技术上,光纤通信具有绝对的优势。 1光纤通信技术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量非常低,轻易不会发生损耗,所以其中断距离的长度是传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2光纤通信技术使用了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使其具有非常宽的频带,所以利用光纤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其容量也是非常大的。 3在光纤通信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即是由石英做为原材料所制成的光纤,通过对石英经过各种技术性的加工的制作使其具有绝缘性,所以光纤具有非常好的抗水性,不怕雨水的侵蚀,同时电磁也很难对其造成干扰,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4光纤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好的保密性。利用光纤通信技术来进行信息传输时,不会发生串音的干扰,同时在光缆的外面,光纤所传达的重要信息也无法窃听到。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光纤通信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波分复用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以及光纤接入技术,其特点如下。 1波分复用技术:不同的信道光波具有不同的频率,运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可以取得充足的宽带资源,参照不同的频率及充足的宽带资源 文秘站: 2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器具有众多的优点,如体积较小,防爆性能好,耐腐蚀性强,耗电较少,可以宽频带等等,因此通常将光纤传感器分为功能型传感器及非功能型传感器。 3光纤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处理窄带业务问题,而且能够处理多媒体图像等业务问题。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1光纤技术的应用 光导纤维不仅能够将阳光带到每一个角落,而且还可以实施机械加工。目前,汽车配电盘、机器人、计算机等选择使用光导纤维进行图像或者光源的传输。光纤技术与敏感元件的组合,则可以制作成多种传感器,充当传感器的作用,可以对温度、颜色、流量、位移、压力、光泽等实施测量。光纤技术在信息传输及能量传输方面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光纤技术在医学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运用光导纤维内窥镜可以导入患者的脑室与心脏,同时可以测量患者的体温、患者血液中氧的饱和度、患者心脏中的血压等等。 2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 目前在通信行业中以光导纤维作为介质进行的光纤通信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在应用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在本地通信、国际通信(越洋光缆)、城域通信、氏途通信等重要的通信行业的传输媒介基本上都选择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已逐渐的开始进行扩展,成为当前通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对通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力通信网主要由卫星电路、微波以及光纤等组成主干线,各支路可以运用特种光缆及电力线载波等相关电力系统所具备的通信方式,同时选择无线、电缆以及明线等各种通信手段,联合调度总机、程控交换机等多个设备构成多功能及多用户的综合通信网。我国的光纤技术在通信产业的应用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而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电信传输网、电力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方面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有效的推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步伐,目前,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光纤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进程。目前,广电综合信息网的规模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其系统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程度也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广电综合信息网日常维护与管理的工作量,广电综合信息网设备故障的判定与排除也愈来愈困难。对此,可以选择ATM+光纤或综合SDH+光纤等构成相应的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而其传输网则可以选择链路传输系统,环网传输系统,或者构成多种形式不同的复合网络,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多种综合信息传输的需求。而环网传输系统则具备一定的保护功能。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实现宽带多媒体网络已成为可能,但由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仍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主,其还在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只能在人们不断增加的需求下,通过对有线电视网络的不断升级及改造,从而一步一步的使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应用中也得以完善,其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虽然以上我们提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几点应用,但在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完善,从而使光纤通信技术得以真正的发挥其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铁路通信技术的展望 1通信技术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 1.1有线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在铁路系统中主要是用在固定的站与站之间、固定的设施之间的通信,有着传输速度快、传输质量高、成本低、安全性好等特点。有线通信技术最常用的主要是基于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进行组建,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光纤通信技术。通过这一技术,使得数据传输、图像传输及程控数字交换等及时而有效的传输,传输速度可达80Gbit/s甚至更高。另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采用ATM交换技术以及IP通信技术等建立主干网及接入网,使传输更加安全和高效。 1.2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在铁路系统中列车是铁路运输的主体,而列车的通信主要是在行进过程中进行,所以无线网络技术在这一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常用的无线通信接入主要是在列车即将出站或行将进站的这一小区段,实现管辖区域内列车车长、司机与站内调度室管理人员之间的实时通话功能;而在列车行进区间基于节约资源和减少频率干扰的考虑则不进行无线通话。这就使得无线通信技术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较为局限,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铁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就要求必须建设更加先进的、与铁路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无线通信系统。这一无线通信系统需要完成列车与调度室之间、调度室与指挥中心之间、指挥中心与列车之间的通话功能。 1.3集群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是由具有信道共用和动态分配等技术特点的集群通信系统组成的集群通信共网,为多个部门、单位等集团用户提供的专用指挥调度等通信业务。集群通信系统结合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与微处理技术、程控交换技术等,集通信、交换、控制于一体。在铁路系统中,采用集群通信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频率资源,降低损耗,弥补了传统无线通信技术的缺失,尤其适合应用在铁路车辆调度、指挥以及抢险应急灯的控制等,采用动态频率,因而很好地解决了通信频率的分配问题。但是这一技术不能与公共网络进行有效融合,容易受到干扰而使信号不强甚至有信息丢失现象,在指挥中心与列车之间的双向数据通信过程中很难做到数据的原真性和保密性,因此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2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网络结构的优化。根据铁路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要使铁路通信实现通用化的要求,并提高信息容量和数据传输速度。要在有线通信网络、无线网络和集群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IP技术构建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采用信息一体化技术,实现各指挥中心和调度室之间的信息共享。鉴于当前无线通信技术的缺点可以采用具有远程监控能力的光纤直放技术,这一技术是将传统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进行光传输,由于数字信号的可靠性和传输信号的“零衰减”使得信号的可靠性得以提升,同时又具有节能模式,可降低运营成本,故可作为铁路通信技术发展的可靠性选择。 2.2与公共网络系统融合。当前的铁路通信网络一般独立于公共网络而存在,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还使得铁路通信的速度提不上去。而如果铁路通信网与公共网络得到有效融合,则对铁路的通信领域的改变将是革命性的。因此,铁路通信网络与公共信息网络想融合应是一个发展趋势。当前的铁路通信技术不论是传统的无线技术还是集群技术都有自身的缺陷,不足以与公共网络融合在一起,因此必须开发新的通信技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2.3铁路系统现代化监控系统的建设。为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的质量和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就必须要对铁路系统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对重点环节和重要设备要进行实时监控。未来的铁路监控系统要结合各种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需要建设一整套的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重点线路视频监控的全面覆盖、实现对各车站购票旅客密度的实时监控以及对各信号楼、各作业区域的全天候视频监控,将实时数据和影响反映到计算机显示屏幕上。除此之外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报警并制定改进方案,使铁路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均安全、有效地运行。 铁路通信系统的建设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可有效提高铁路运行效率、使行车更为安全。随着动车、高铁等的大力建设,当前铁路通信技术正在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通过充分优化通信网络,与公共网络进行逐步融合以及发展现代化的监控技术,为铁路的运输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对高频通信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1高频通信技术的特点 1.1低截获性 由于高频信号具有在较宽的频带上匀称分布,其密度极低等特性,所以干扰者很难对其进行监测控制,被截获的可能性很低。 1.2抗多路径干扰性能好 多路径干扰是指在电波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反射体(例如山脉、大气层等)影响,会在这些上发生反射或者散射,接收到的这些不可抗拒的信号和预期想要的信号进行混合,从而不能区别开来,相互影响。通过增加高频解调功能同时利用高频信号具有的独特的序列特性,在信号接收时把预期想要的信号从多路径信号中区分开来,或者将那些具有相同序列码的多路径信号进行重叠,从而达到对干扰信号衰减的目的。 1.3保密性好 在特定的发射功率情况下,高频信号在很宽的频带上匀称分布,其有用信号的密度极低,所以即便是有很强的外界噪音干扰,或者有用信号甚至被淹没时仍然能进行高质量的传播,使外界人员很难截取、窃听想要传送的信号,如若想要对这些信号进行参数特征分析,就难上加难了,所以高频系统具有良好的保密性。 2高频通信技术的应用 2.1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技术 通信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时也使通信电源得到快速发展,在通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开关电源的应用,它是现代通信系统的本质方向。在其发展中,我们通常把将交流(AC)转化为直流(DC)的高频开关装置称为一次电源;为不同设备对电能的不同需求,将主电能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电能的装置称为二次电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我们对电源模块也有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即必须要达到电源模块小型集成化目的,这同时对高频电源技术也有了全新的要求。目前这项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体现:将信源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变换、在模拟器中建立分析模型以及仿真数据研究、将微机系统处理出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转换成仪表控制以及多个磁件实现集成化管理。为了减少变换器的体积,实现电源开关频率以及电源开关的使用功率的增加,就必须考虑使用元件的尺寸大小,达到频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导致开关的消耗能力增加,以及驱动的消耗能力也增加的现象出现,而软开关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开关的消耗率。在目前通信系统中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应用:有源钳位零电压开关技术、零电压开关移相技术以及信号整流技术。 2.2高频通信在通信中的发展 在我国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高频通信一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卫星通信的广泛发展与应用,使得个人通信将实现全球化,当今社会光纤通信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通信手段具有信息量大、信道稳固的特点,所以高频通信技术面临被忽视的形势。在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把卫星通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但在航海战争时发现高频通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其注意力也相对有所转移,动用重大资金应用于高频通信设备的改造和配备就是显而易见的实例。其他国家对于高频通信也进行全力以赴的研究,在舰艇、汽车等其他可移动设备上,高频通信技术仍在其中广泛应用。 2.3高频通信技术在在超视距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在当前社会中主要采用的是卫星通信、电离层散射通信以及高频通信等。其中卫星通信主要是将卫星作为中介,在各个国家和平时期很好应用,但是在战争时期卫星被破坏等现象也是会出现的,在战争时期把它作为主要通信手段也是十分不利的。其他那些通信主要是把大气电流层作为反射条件,相对与卫星通信,它们受到被破坏的可能性极低。由于电离层通信对距离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以上几种通信中,高频通信有很大的移动特性。高频通信的价格低、应用范围大,对通信距离没有限制,所以在各个领域都非常适合应用。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高频通信技术的研究,无线电通信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要实现持久发展,我们还应当结合原来的技术不断研究创新,达到更好的发展。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论文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特点,应用 论文摘要:光纤通信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本文探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应用。 1.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作为载波的光波频率比电波的频率高得多,而作为传输介质的光纤又比同轴电缆或导波管的损耗低得多,所以说光纤通信的容量要比微波通信大几十倍。光纤是用玻璃材料构造的,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纤之间的串绕非常小;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因为光信号泄漏而担心传输的信息被人窃听;光纤的芯很细,由多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很小,所以用光缆作为传输信道,使传输系统所占空间小,解决了地下管道拥挤的问题。 光纤通信在技术功能构成上主要分为:(1)信号的发射;(2)信号的合波;(3)信号的传输和放大;(4)信号的分离;(5)信号的接收。 2. 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于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通常采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特别是现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目前,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一般在2.5Gbps到1OGbps。 (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它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的更低。这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对于一个长途传输线路,由于中继站数目的减少,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可大大降低。 (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光纤原材料是由石英制成的绝缘体材料,不易被腐蚀,而且绝缘性好。与之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光波导对电磁干扰的免疫力,它不受自然界的雷电干扰、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的干扰,也不受人为释放的电磁干扰,还可用它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架设或与电力导体复合构成复合光缆。这一点对于强电领域(如电力传输线路和电气化铁道)的通信系统特别有利。由于能免除电磁脉冲效应,光纤传输系还特别适合于军事应用。 (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在电波传输的过程中,电磁波的泄漏会造成各传输通道的串扰,而容易被窃听,保密性差。光波在光纤中传输,因为光信号被完善地限制在光波导结构中,而任何泄漏的射线都被环绕光纤的不透明包皮所吸收,即使在转弯处,漏出的光波也十分微弱,即使光缆内光纤总数很多,相邻信道也不会出现串音干扰,同时在光缆外面,也无法窃听到光纤中传输的信息。 除以上特点之外,还有光纤径细、重量轻、柔软、易于铺设;光纤的原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温度稳定性好、寿命长。由于光纤通信具有以上的独特优点,其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 3. 光纤通信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通信产业发展极其迅速,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电力通信网、电信干线传输网等的急速扩展,促使光纤光缆用量剧增。广电综合信息网规模的扩大和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全网的管理和维护,设备的故障判定和排除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可以采用 SDH +光纤或ATM+光纤组成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该传输网可以采用带有保护功能的环网传输系统,链路传输系统或者组成各种形式的复合网络,可以满足各种综合信息传输。对于电视节目的广播,采用的宽带传输系统可以将主站到地方站的所需数字,通道设置成广播方式,同样的电视节目在各地都可以下载,也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控制不同的站下载不同的电视节目。 有线电视网络在全国各地已基本形成,在有线电视网络现有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实现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应完全废除现有的有线电视网,而用少量的投资来完善和改造它,满足人们的目前需要。很多地区的 CATV已经是光纤传输,到用户端也是同轴电缆进入千万家。但是现在建设的CATV 大多是单向传输,上行信号不能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中传送。可以通过电信网 PSTN 中语音通道或数据通道形成上行信号的传送,也可以通过语音接入系统来完成。将电话接到各用户,这样各用户间即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利用广电自己的综合信息网中的宽带传输系统构成广电网中自己的上行信号的传送,组成了双向应用的Internet网。 现在光通信网络的容量虽然已经很大, 但还有许多应用能力在闲置, 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为经济发展先导的信息需求也必然不断增长,一定会超过现有网络能力, 推动通信网络的继续发展。因此, 光纤通信技术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 一定不断会有新的发展。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探究电力通信技术发展思路 1我国电力通信中存在的问题 1.1网络方面 虽然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中已经出现了多样化的通信方式,且通信网络发展的也较为完善和完整,但是,相对于全球的电力通信发展趋势和方向来看的话,我国的电力系统网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形式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力通信更是显示出了不足之处,不能满足业务发展提出来的要求。在电力通信系统中,主要是以星型和树型的结构模式为主的干网络,网络结构的复合性较为明显,但是互联性却极差,增加了电路迂回构成的难度,因此电力通信网络具备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也比较差。在电力通信网络中,网络体制发展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电力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1.2管理方面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用户在与电力通信网络接入时,会处在一个相对薄弱的状态,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电话线的接入方式进行的,电力系统的用户大部分是通过模拟式信号的接口与电力通信系统相连接的,无法对里面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和调整的处理。我国对网络系统进行管理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只能通过分路监测对电路进行检查和控制。但是在电力通信网络中,通信规约和接口都不统一,因此,这就大大限制了设备和通信方式的发展,阻碍了它们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阻碍了电力通信网络中传输网络体制的发展,给收集网络管理所需的信息增加了难度,导致了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不够完整。 2我国电力系统的业务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电力通信网络被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因此电力系统中的业务也与电力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也会不断的出现新的业务形式。目前,我国的国家电网比较重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由于特高压技术具备距离长和控制范围较为广泛的特点,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长距离和大范围的传输自动化数据业务和继电保护等。根据国家标准IEC61850建立的并已投入运行的变电站都是通过电力通信网络来实现变电站与变电站的数据传输,能够对故障录波数据进行实时的传输,能够推动电力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主要业务在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中。进行的业务包括以下几种:实时性强的业务包括EMS/SCADA系统、继电保护数据、水调自动化以及电力市场实时数据等;准实时性的业务包括EMS网络分析数据和电度量计费系统两种;非实时性的业务包括很多种类,例如,调度计划等。电话业务分为两类:调度电话、行政电话。通用广域网络中的业务包括的种类也较多,例如,数据业务中,包括企业管理信息数据、电力市场数据等;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多媒体业务又包括会议电视、电子邮件以及远程教育等多种类型。业务的发展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通信网络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业务,例如,与特高压应用联系较为密切的数据业务,包括继电保护数据与自动化数据等。新业务中还包括与根据标准IEC61850建起来的变电站有关的数据业务。 3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措施 电力通信发展的目的就是为电力系统的生产服务,又由于电力通信的发展是以电力系统为基础的,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提供服务。就目前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必须使用新的通信网络技术来推动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 3.1网络技术 在电力通信网络中,还包含着逻辑网,逻辑网能够保证电力通信网络所具备的功能和效益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电力通信网络进行各种业务传输信息时的质量。就目前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的设备来说,应该在实现网络化上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并与同步数字传输体系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同步数字传输体系技术中的网络管理技术进行重点的解决,并将网络同步技术也解决掉。 3.2宽带综合通信平台技术 目前,我国现有的电力通信网络的规模都较小,被进行逐级的划分之后,电力通信网络中的通信资源就显得较为紧张了,且利用率不高。如果要想改变目前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中存在的这种状况的话,就需要以综合通信平台为基础,不断完善电力通信网络,并对与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有关的问题进行重点的解决,其中包括ISDN协议转换和接口标准等问题,是窄带ISDN逐渐向着宽带ISDN的方向过渡。异步传输模式技术是决定宽带综合通信平台实现并应用到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关键技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通过ATM技术的利用,来实现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关键业务。 4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4.1网络平台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电力通信平台的发展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远程保护和远程遥控等与远程有关的业务。近几年,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分布着很多的多点联动分布式网络、保密与非保密等子系统的应用,大大推动了我国点来看I通信技术的发展,并为电力通信技术指出了发展的趋势。由于电力通信业务具备较为鲜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些较为特殊的业务就需要将网络底层作为直接承载进行工作,而有的业务则需要通过上层的IP来解决,还有一部分的业务则需要使用到电力通信网络中间的某一层进行,因此电力通信网络并不是与公网完全一样,它也有要满足电力通信的要求而发展来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力通信技术都向着电力系统网络中的某个局部通过适当的技术就可以组成电力通信技术发展需要的子网络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子网络使用网络互联技术就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平台,但是如何对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局部区域进行划分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工作,从而能够保证电力通信网络不仅具有灵活性,而且还具备局部优化的功能,能够将电力通信网络锁具备的互联性发挥到最大化。就目前来看,宽带城域网会成为我国电力通信网络未来发展的趋势。 4.2传输介质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电力通信传输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了,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成为我国传输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光缆技术的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在对ADSS进行施工防护以及监视的施工时,需要用OPGW带电施工技术带更换地线。只有施工人员掌握的施工技术较为全面了,才能够提高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灵活性,最大努力的降低制约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因素存在。在对光缆进行选型时,需要根据纤芯的性能、成本、市场等多个因素进行考虑,以选出性价比较高的纤芯种类 。不同的生产厂家在制造纤芯时,所使用的制造工艺会对光缆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因此要尽量需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光缆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的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通信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与公网技术的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并逐渐发展出具备自身通信特点的业务出来,将高新技术应用到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中,进行不断的尝试,以推动我国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满足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5G无线通信技术概念以及相关技术 引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历数次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速度慢、质量差、安全性小、业务量低的1G通信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低智能的2G无线通信技术,再到近年来的频谱利用率较低的3G网络,和现在的前三代无可比拟的4G无线通信技术,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啊!5G无线通信工程技术作为当代最具前景的技术,将可以满足人们近期的对移动无线技术的需求。 1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相关概念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在前面无线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充分利用无线互联网网络。这项技术是最近才在国际通信工程大会上被优点提出的,他将会是一项较为完美的、完善的无线通信技术,他将可能会将纳米技术运用到这种将会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的无线互联网网络工程中,运用纳米技术更好的做好防护工作,保护使用者的一切信息。在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融合之前所有通信工程的优点,他将会是更为灵活与方便的核心网站,在运营过程中将会减少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速度更快。若是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将会被立刻发现且能很好的保护个人信息起到保护作用。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有很多优点,不仅融会贯通了在它之前所有通信技术的长处而且集百家之长于一身,是个更加灵活的网络核心平台,也会就有更加激烈的竞争力。在这项网络技术中将会为人类提供更加优秀、比其他平台更优惠的价位,更接近人类生活的服务。它的覆盖面要比现如今的3G、4G的更为广阔,有利于用户更快更好的体验,智能化的服务与网络快速推进进程的核心化的全球无缝隙的连接。为了使人类体验到更优惠的、更先进化的、具有多样性的、保障人类通信质量的服务,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无限博频率接受更大的挑战,充分利用现在国家领导人为我们提供的宽松的网络平台,让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 2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相关技术优点与特点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也就是指第五代移动网络通用技术,它与前几代通信技术有些许不同之处,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了别的技术的许多优点更为特别的是将现有的无限技术接入其中,它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实现“天人合一”达到真正的融合。它的体型会更加的小巧,便于我们随时随地安装。现如今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已经被提上日程,成为了全球相关移动通信讨论热议的话题,互联网公司在争先恐后的提高与改善自身的通信设备,加快创新的步伐,想要在未来的通信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现在让我么一起来探讨一下他可能具有哪些其他通信技术无可比拟的优点与特点: (1)全新的设计理念:在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是所有通信工程中的龙头老大,它设计的着重点是室内无限的覆盖面与覆盖能力,这与之前的通信工程的最根本的设计理念都不同。 (2)较高的频率利用率: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使用较高频率的赫兹,而且会被广泛的使用在生活中但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达不到这样的层次,所以我们必须先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才能跟上通信技术更新的步伐。 (3)耗能、成本投入量较低:之前我们所使用的通信工程技术都是较为简单的将物理层面的知识营运的网络中,没有创新意识,不能够将环保的理念运用到通信工程中,都是一些较为传统的方法与手段,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需要做到全方面的考虑,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低耗能、高质量的通信技术将是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我们必须学会适时的对相应状况作出调整。 (4)优点: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作为未来世界通信技术的主力,在不久将会得到实质性的开展,他将大大的提高我们的上网速度,将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起来,较其他之前的通信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安全性也会得到保障不会出现个人信息外漏的现象,总而言之它的各个方面将都会得到改善,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模样,它具有较大的灵活程度可以适时更具客户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调整,它的优点相信不久我们就会有切身的感受. 3小结 随着现代的快速进步,移动无线通讯技术也紧随时代的进步,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革,现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然在通信技术领域这一块我们也不愿屈居人后,必须加快通信技术改革与创新的脚步,满足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尽快的、更好的发展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才能在未来的通信技术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配网通信中无线通信技术论析 在目前的配电网通信方式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即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配电载波通信与光纤通信是主要的两种有线通信方式。其中的配电载波通信又可以划分为低压宽带载波与低压窄带载波两种,该种通信方式下,能够很好的满足配电网络双向通信的需求,并且采用该种通信方式,不用进行通信线路的另外铺设,对于远程的数据监测及抄表来说是非常经济的一种通信方式,并且该种通信方式的技术非常的简单,易于操作,但是该种通信方式也具有没有统一的通信标准的缺点,很多厂家生产的设备不能很好的兼容,并且受电磁干扰的现象比较严重。光纤传输通信具有安全性能高、实时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容量大、可靠性好的诸多优点,但是该种通信方式下,组网的成本较高,并且组网方式不灵活,这些缺点导致其在配网通信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配电网中采用有线通信的通信方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建设其通信网络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并且通信方式不够灵活,这使得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无法得到广泛的推广。在配电网中常用的几种无线通信技术有GPRS、CDMA、430M数传电台等,下面就对这几种无线通信方式应用于配电网通信中的优劣性能进行简单分析。 1.1430M无线通信技术 430M无线通信技术具有组网灵活、组网成本低、单站覆盖范围广的优点,但是将该种通信方式应用于配电网的通信中,也具有一系列的缺点,主要表现为:(1)在电力行业中数传电台所采用的调制方式通常是比较落后的,并且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采用的是透明的无协议传输模式,不能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也没有响应的纠错能力,所传输的信号很容易被截获,这对于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能是有较大影响的。(2)该传输方式中进行数据交换的主要方式是轮询,并且其周期是随着监控点的数量的增加而表现出现行增长的特点的,对于配电网通信的实时性要求无法满足。(3)各个传输节点是独立存在的,没有进行统一的网络管理,也不能进行无线信号的同步,信道的利用率非常的低,在通信的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 1.2GPRS/CDMA20001X无线通信技术 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是目前配电网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具有网络覆盖面积广、成熟度高的特点,但是该技术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点,如:(1)资费比较高,运营商所采用的计费方式是以比特为最小的计费单位,导致其自费较高。(2)该通信方式中的节点连通率较低,该传输方式中的传输网络中,主要的传输任务是语音传输,这就会导致电力数据业务在传输的过程中连通率较低,容易发生断线。(3)该传输方式中的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该传输方式中是租用相关的运营商的网络,无法满足配电网数据传输安全、可靠性的要求。(4)无法保证网络延时,在该种通信方式中,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网络延时,而配电网数据传输要求具有较强的实时性,这与配电网络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2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配电网无线通信中的优点 配网中的自动化通信的主要特点是:信息总量大、信息节点分布广、单个节点的信息量小;并且要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对于传输带宽、时延、速率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而通过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分析,其传输特点正好能够符合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的要求,尤其是BWA技术,其具有较高的传输带宽、带宽分配机制非常的灵活等优点。通过对BWA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1)覆盖范围非常的广,对于零散分布的配网监控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覆盖,并且能够通过无线接入点信号交叉覆盖的方式能够很好的保证各个监控点的传输可靠性。(2)通过窝组网的架构方式,能够实现多种形式的双向数据传输,限制业务性能的只有带宽。(3)能够实现带宽的动态分配,该种分配机制能够满足配电网中的不同业务需求。(4)带宽非常的大,具有很高的吞吐量,对于配电网的业务开展非常的方便。(5)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为了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无线宽带技术中采用了MAC地址绑定、地址/协议过滤、防火墙等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具有很好的加密功能。(6)基于全IP架构,因为是采用这种架构,使得该传输方式能够兼容任何基于TCP/IP协议而进行开发的配电网业务。正因为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以上所分析的一系列的优点,因此,在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系统中,采用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信息的传输是非常可靠的,下面就对目前使用的两种主流的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的优劣性能进行比较。 3各种主流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劣比较 WiMAX与McWiLL是目前国内的两种主流的BWA技术,这两种技术都采用的是宏蜂窝组网技术,但是二者在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从整体上来讲,McWiLL相对于WiMAX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优势,主要表现为:(1)McWiLL采用的是智能天线技术,这使得其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并且具有较大的链路预算;(2)McWiLL采用的是CS-OFDMA技术,成功克服了OFDMA技术在窄带业务上的缺陷,这使得其能够进行宽窄带业务的良好融合,并且该种通信方式在进行大量的窄带并发业务的处理时,具有非常高的通信效率;(3)McWiLL采用的码扩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McWiLL技术是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国家在政策上对其进行了大力的扶持,而WiMAX技术的核心技术是从国外进行引进,在国内已经没有频率资源,虽然两者的技术水平各有特点,但是从相关的政策扶持上来看,McWiLL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相对较好。但是从产业化角度来对二者进行分析,McWiLL的主要市场是行业市场与专网,其联盟成员的数量也是比较少的,而WiMAX技术的企业联盟数量非常的庞大,尤其是在国外的发展非常的迅猛。随着国内外通信网络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不管是WiMAX技术还是McWiLL都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无线宽带通信技术必将在配电网通信中取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4结束语 配电网中的数据通信技术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目前配电网中的主要的数据传输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的优缺点,比较了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配电网中的优劣性,最终对应用于配电网传输中的主流无线宽带通信技术进行了简单分析,对于配电网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土建专业论文:城市远郊高校土建类专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作为土木建筑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对于城市远郊的高校而言,其地理位置对课程实训造成了不少限制。本文主要对城市远郊高校土建类专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训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施工实训 城市远郊 0 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由于该课程内容丰富,且涉及大量实际操作的内容,仅通过课堂讲解,学生难以有直观认识。通过课程实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具体化,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有重要作用。 1 研究现状 对于如何进行建筑施工技术实训,许多学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1)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方法,可以最近距离地接触工地现场,并通过与工人和技术人员同生活同劳动的方式可以最快地熟悉施工现场的状况,是最佳的实习方式。此种方式的缺点是学校能联系的工地往往是有限的,每个工地容纳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使顶岗实习只能在部分学生中开展,难以大规模开展。 (2)工地参观。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去工地参观,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施工的过程。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将工地看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更容易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此种方式为各高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的常规方式。其缺点是工地进度与教学进度不一致,如果遇到雨雪或大风还可能停工。同时,如果工地距离学校较远,每一次外出参观所花的时间往往较长,对后勤保障的要求高。 (3)多媒体工具。教师利用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展示施工工艺和施工现场。学生通过多媒体工具,可以拉近书本和实践的距离。①此种方式的优点是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了解施工知识,比较直观,安全可控性强。缺点是学生只看不做,缺乏立体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难以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城市远郊的特点 自1999年以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用地的紧张,新建高校和扩建迁建高校往往选址在城市远郊。这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位置决定了校外实训的成本高昂。这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高校远离市区,使各种校外实训耗费在车上的时间较多,真正用于工地现场实训的时间较少,时间利用率不高;同时,通过租车方式外出,资金成本较高,对后勤保障要求也高。其次,城市远郊高校的选址远离市区,附近的大型基建项目较少,学生在校园附近接触工地的机会也少。再次,由于交通不便,联系实习基地的难度增加,对扩大实习面不利。 综上所述,既要完成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实训,让学生得所得益,又要考虑实训成本较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利用校园及附近条件进行实训,也是许多同类高校正在研究的对象。笔者根据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训内容进行了一些探索。 3 实训建议 在具体考虑施工实训内容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第一方面是“看”,即施工现场参观(如果条件具备,通过顶岗实习的方法更好)。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要求。 (1)学校内有在建工程的。施工实训时间建议分散为主,不搞集中实训,根据施工进度,不定时地带领学生到工地参观。这样的话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根据施工的进度来安排实训。平时的课堂教学可以根据工程进度有所调整。在工程建设过程,鼓励学生关注工程的进度,并加强观察。 经检验,这种实训效果良好,学生平时对工程的关注度较高,能主动把观察到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巩固了学习的效果。 (2)学校附近有在建工程的。由于学校位于城市远郊,大型基建工程较少,附近居民自建房可以成为重点实训对象。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不要强求讲解复杂先进的施工方法。在现场讲解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哪些施工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施工方法是不规范的,如何整改;如果某种方法和书上标准做法不一致的话,又是考虑了什么要求,这种考虑是否合理;在施工中,可能存在哪些质量隐患或者安全隐患,应该如何整改。 经检验,此种方法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指导学生,学生在施工现场往往能提出一些问题来,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对“因地制宜”这个施工原则理解得比较深刻。② (3)学校内部有较新已建建筑物的。实训前,先收集整套建筑图纸,然后在建筑物现场教学。可以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方案的现场选择、水电暧的走向布置、建筑材料与装修施工、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对建筑设计的反思、单栋建筑与校园整体协调等方面进行讲解。 经检验,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建筑图纸与建筑物的比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提高。 (4)学校内部有较旧已建建筑物的。建筑物使用时间长了,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可能是当时的施工工艺留下的隐患,有些可能是设计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材料老化造成的问题。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建筑物参观,结合建筑物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再讲解处理方法,进一步再讲预防措施;也可以针对建筑物提出修缮要求,并且现场提问和分析修缮的方法。 经检验,通过现场提问,让学生分析质量问题的成因,实训教师再总结的方法效果较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第二方面是“做”,即布置实训作业让学生操作。根据各学校的条件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实践内容。 (1)施工测量。实训教师在学校划出一块空地,按给定的图纸及精度要求,要求学生在现场将建筑物平面位置测设出来;还可以形成方格网,结合土方量计算。为了增加难度,可以考虑在斜坡或长满草的场地进行。值得重视的是,在测量实训完以后,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测量成果进行验收,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懒惰现象。 (2)土方量计算。学生在做完施工测量实训内容以后,会在地面上形成测设棉线。由于场地的不平整,造成地面高程变化。学生应根据施工现场实测成果,结合基础施工方案,进行土方量计算。由于各组学生场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计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有所区别。这就有效地防止抄袭现象。 (3)质量验收。在每个单项工程施工完成后,都要经过质量验收的程序。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建筑物,让学生模拟验收程序。质量验收以无损检验为主,如检验饰面砖的垂直度、地砖的平整度、砼的回弹强度等。 (4)工种实操。学校在场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建设施工工种实操实训室。③在实训室里,学生可以学习工人的操作技能。如抹灰、钢筑绑扎、脚手架搭设、砌筑等。 4 小结 建筑施工技术是土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实训条件不足时,可以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训效果。城市远郊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方法。 土建专业论文:电力施工企业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费用分析及其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施工中变电站的蓬勃发展,为了满足县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文章就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费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力施工;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费用 我国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对外进行专业分包的变电站土建部分进行全面性的管理。土建管理费用是在公司建立初期或是在工程项目稍少的情况下,变电工程中主要考虑能否使分公司在困境中谋发展而需要平衡的一个经营指标问题,如果公司项目增多,稳定发展,且变电分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原来存在的困境问题已经解决,而土建管理费用还延续前期的计算方法,将对公司本部的资金运营产生很大的影响,故本文对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及其费用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分包管理的实施 我们先阐述一下分包管理项目是怎样实施才能更有利于项目低成本高质量的运行,这对管理费用的分析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分包过程中存在着风险,所以施工企业要强化和重视风险回避意识,制定防范风险制度,坚持合法经营,严明合同管理制度,就能做到化解、防范施工分包工程中产生的工种风险。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企业只有通过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正确管理,掌握法律、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知识,分包工作才能正常进行。企业员工从上到下应该选用懂法律、懂经营、人品好、责任心强的相关工作人员执行各个岗位,使企业内部形成健全的合同管理机构,给回避合同风险提供了保障。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对工程分包的各个环节依法管理、并建立激励机制 施工企业只有通过依法分包,健全企业法治,才能使企业有效地减少工程分包的风险,一个健全的施工合同包括分包合同的总体资格预审、评审、合同谈判、签约、变更或删除、履行、验收结算、分包合同终止、违约处理、工程款管理等统一、严密管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使项目顺利的完成任务。 分包管理、风险回避方面应该制定健全的奖惩制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进而稳定优质的施工队伍。 (三)对分包方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建立分包专项管理 建立分包专项管理是确保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所以在对电力工程实行分包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对分包队伍实施管理,构建分包队伍的档案。 2.利用模拟招标的形势选择施工企业。 3.管理费用承包给变电分公司后分公司应确定管理人员,且做到不定期考察施工方是否履行合同要求,加强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定期记录,最后对施工较差的企业重新定位或撤销。 4.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系统,做好分包合同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特别是验收记录、变更设计、结算付款单、工程隐蔽记录、交底资料、往来信件等都是分包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应该进行妥善保管。 5.做好工程价款承包模式及其管理费用承包模式的工作,是分包工程具有的特点之一。其中的工程价款是由公司和专业分包队伍在双方互利的情况下确定的,这主要的工作则由公司本部来完成,而工程管理和管理费用则由公司本部给变电分公司下达的一个项目指标,分公司收到指标后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除本部和分包队伍进行签订的合同协议),包括工程质量,安全,该项工程的体系建立,都包含在管理内容里面。 (四)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管,确保分包方认真履行合同 分包方只有认真履行合同,才能保证分包工作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1.相关人员人人参与和掌握合同的内容情况。 2.加强对分包工程质量管理,切不能以包代管。 3.加强成本控制, 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害。 以上三点是要求分公司建立该工程的项目部、公司工程部、经营部、财务部在支付分包款项时,要严格把关,包括分公司的管理费用,每次在支付款项前,由技术部门对分包方已完合格工程进行计量,经营部门对应结算的价款进行审核,扣除领(租)用的材料、水、电和机械等费用后,才能对分包方拨付工程款。另外,还要对代扣营业税金支付作出明确的规定,并预留工程质量、安全保证金等,有必要时将工程部分款项作为结算价款调整。而管理费用则是另当别论,因分公司是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资金分配这一方面上是可以灵活运作的,从一定的程度上为了缓和一下分公司的资金周转困难可以预拨或超拨,在下一个分包项目的管理费用中扣回。 (五)完工后对施工作出总结,积累分包管理经验 当分包工程竣工后,经营专责人员应该对分包合同的各项管理费结果进行总结,为以后分包工作提供了宝贵意见。 二、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费用的预算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现在正在施工的土建分包管理费用的一些资料分析: 我国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对外进行专业分包的变电站土建部分进行全面性的管理,这其中就会产生一个管理费用的问题。其中具体的测算如下: 1.管理费用的测算本着为公司利润分配公平原则而进行。 2.测算按一个220kV变电站来计算,管理费用总价按1年7个站进行计算。 3.所有变电站工程都要建立项目部,项目部按4人配置: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安全员。 4.220kV变电站工期:三通一平工程70天,土建主体施1240天,预验收30天,三通一平工期50天在计算费用时按2个月计。 5.测算表内的差旅费用按100元/天计算,单个220kV变电站主体工程4人每人每月出差3天,三通一平每人每月出差2天。 6.费用已经考虑到有人员资源重合现象的问题。 7.工资不包含公司总部代缴纳的养老保险五险一金费用。 从表1和表2两个表中看出按原来管理费用模式的指标下达变电分公司一年的土建管理费用远超测算值,公司要平衡考虑变电分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土建管理费用的调整。 另从变电分公司的实际情况可看出,按照变电分公司的项目人员资源重合是一个常态的情况来计算,变电分公司有5个项目经理,按管理费用测算出来的数值来看,管理测算费用已经足够。按2010年的管理费用来看,变电分公司进行的土建分包管理项目一年共有5个220kV变电站,3个220kV变三通一平,这样与测算的价格基数相当,即偏差不大。 三、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费用的预算的作用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土建管理费用对变电分公司来说已是盈余,如继续使用原来的管理费用分配模式,工程继续增多,管理人员跟不上的情况下变建分公司会有“加倍盈余”的倾向,而对于公司本部来说,项目增多管理费用也将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总部的管理费用调配额度却相应的变窄,公司总部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这将部分抑制了公司经济效益管理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分公司合理利用管理费用,将会有不恰当使用管理费用的现象发生、同时也有违于《公司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实施办法》中提倡的向低耗完成各项任务的宗旨。所以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重新调整土建劳务分包的管理费是大势所趋,是变电分公司原来的“粥少僧多”成现在的“粥多僧少”现象进行企业经济整顿的最佳时期。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阐述,一定会对于我国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费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何改进现有变电站生产、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相信通过企业内部调控、依靠科技、加之企业不断的改进技术支持。一定会使我国电力施工中变电站土建专业分包管理费用的预控上有越来越严格的规范和预算。 土建专业论文:过程评价在高校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概述土建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其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讨论了过程评价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高校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坚持全程的评价观,如何将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实施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过程评r;土建类课程教学;应用策略 一、高校土建类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评价中的若干问题 土建类,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实验、上机、课程设计和各类实习等。学生更多的是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如果不能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加以应用的话,理论就是纸上谈兵。而这种应用需要在学生理解消化以后,结合具体的客观情况,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土建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结合实际的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来阐述案例使用的理论以及理论应用的效果,体现土建类应用性强的特点,也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体现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土建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发展创新,行业规范不断持续更新,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工程行业前沿动态,了解专业理论和行业规范是如何约束工程实践,工程实践又是如何对专业理论和行业规范产生修正作用。使学生从专业发展的来龙去脉中,加深对专业认知的理解。土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非常广泛,动态性很强,这对教学评价方法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课程评价方式中,评价主体是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学生处于被评价地位,较消极被动,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期末考试为主,评价目标比较浅显,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堂知识;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甚少。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无法对学生提出阶段性的改进意见,无法促进学习者的进步。当前形势下的传统教育评价已经相对滞后。 二、过程评价的理论基础 “教育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需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决定,由此产生对应的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指通过系统的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预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1]新形势下,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不仅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实践过程,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评价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的,不应由老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学习活动,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和他人的帮助下,通过每个人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构建对现实世界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逐步转变观念,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更应该是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并加以扩展,充分注意到不同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和纠正,成为解决问题的教练和策略的引导者。因此,过程评价的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进步与提高的程度。 三、过程评价的实施办法 教学评价要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在教学课程开始前就要制定详细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各课时内容安排、学生是否需要准备相关环节辅助资料、什么环节需要开展小组讨论等,并在学期初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就清楚这门课程要达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检查课程实施方案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情况,根据情况反馈,动态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并对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建议,形成“教―学―过程评价”三位一体的动态机制。基于这种评价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任务―效果”评价法进行评价,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制定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通过课程实施方案,学生已经了解到该课程的预期目标。比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实施方案中,可以制定阶段性任务,如多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多层公共建筑给排水设计、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高层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等,在这个大范围内,学生可以自选子任务,在多层工管公共建筑给排水设计大任务下,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多层学生公寓楼、多层图书馆、多层体育馆等子任务,学生在上课时,会更有针对性地获取自己要完成子任务。同时可以制定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如下图所示,分阶段检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能从反馈的完成情况,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策略。 2.让学习者做知识的传播者,并给出阶段性评价。在个体学习者知识构建的基础上,可以转变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角色,引导他们成为知识的传播者。针对土建类课程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学习者可以将任务和实际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具体问题有效地接轨,并能在日渐更新的行业规范、前沿动态和实际案例中,体会到土建类课程学习的动态过程,刺激学习者自发主动地搜集与任务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从而充分提高学生课外时间的有效利用率。让学习者针对自己构建的知识系统,筹备专题讲解,或者选定专题,开展小组讨论。与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传统形式相比较,学习者之间资源共享和思想碰撞,多点辐射相互交织形成更为庞大的知识网络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建构起了与所完成任务相应的知识经验。教师根据个体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其掌握的知识再进行提炼和概括,并给出阶段性的评价意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使得学习者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3.建立学生动态档案。过程评价需要通过一定的成绩记录得到体现,因此应该建立动态档案记录学生在完成每一阶段任务时采用的学习策略和收到的学习成效,在不断丰富动态档案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加深对土建类课程的了解程度,树立职业自豪感。动态档案的主要内容应该体现:学生对课程实施方案的认可情况反馈;师生共同制定的任务清单,完成任务拟采用的学习策略和措施,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及教师的反馈建议、平时测验情况、学习者开展专题讲解的情况、小组讨论发言互评情况、课外学习行为的记录等。学习档案的建立,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的自我价值,激发其学习土建类课程的兴趣。学期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档案,综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做出学期综合评价。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意义虽好,但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争议问题:一是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评价标准可能不一致,学生自评互评时的公正性也不能得到保障;二是教师过分看重学生固有的能力或过分看重学生学习上取得的成绩和达到的能力水平为依据[3];三是过程评价会消耗教师和学生一部分精力,势必需要双方尤其是教师在有限的课堂学时之外,获取更多教学反馈信息,从而真实地评价教学质量。因此,在土建类课程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设计既符合课程要求,又能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形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土建专业论文:土建类专业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文章结合土建类专业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总结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指出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措施,如引入了BOPPPS教学方法,应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展示空间形体和工程构筑物,工程实例中正确做法与错误做法均举例,应用SolidWork建立立体模型库,另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实践表明,上述教学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画法几何;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是土建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利用投影原理在图纸上准确表达空间形体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工程图纸的能力。掌握好该课程,便掌握了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沟通的语言。然而考试成绩和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不够,特别是在复杂形体的想象表达、绘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给以后的工程设计与建设埋下了隐患。帮助学生学好该课程,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其准确识图能力,为工程设计和建设输送优秀人才是该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时为64学时,与80年代原国家教委要求的教学参考学时相比减少了近一半 [1],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高效地开展教学[2],但该课程具有听课容易、习题难做的特点,课堂上的高效教学容易造成学生上课能听懂、课下完成练习很困难的局面。另外, 由于大一学生缺乏建筑、水利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造成其对建筑物各部分形状功能的图形表达不理解、不明白,学完后记忆模糊等问题。为此,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在绪论中增加课程起源的介绍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为什么叫画法几何,与几何有什么联系,也许是大一学生首先想到的问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思路,我们在教学中加入了“几何之父”欧几里得、“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和“画法几何之父”蒙日的介绍,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以前学习的知识与这门课程的联系,增加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以及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这一过程的讲解,可以通过介绍公元前300年“几何之父”欧几里得所著的《几何原本》中的勾股定理、正弦定理、多边形相似等学生都已经学过的内容,使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初等几何的概念,再进一步介绍17世纪“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在病床上看到蜘蛛网后,发现几何图形是可以放入坐标系中应用数学方程表示,从而建立了解析几何,使学生认识到解析几何与初等几何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引入18世纪中期以前人们借助初等几何和解析几何知识来修建工程以及制造机械构件的工作是非常繁杂的而且常常出现错误,直到“画法几何之父”蒙日运用二维的平面图形来表示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形成了工程界通用的“语言”,推动了各国机械工业和工程建设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画法几何与初等几何、解析几何的区别,并且认识到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引入BOPPPS教学方法 BOPPPS教学方法为台湾大学王秀槐教授多年研究的成果。王秀槐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主攻教学方法,其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B(bridge in)引入、O(object)目标、P(pretest)前测、P(process)过程、P(posttest)后测和S(summary)总结5个部分。我们通过王秀槐教学工作坊的培训,熟悉了5个部分的组成,并将该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首先是对原有的课件进行修改,使其体现这5个方面的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进行前测,以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并引导其进入将要学习的内容;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安排重点讲解和略讲的课程内容,在讲完教学内容之后,通过练习进行后测,以了解学生掌握程度;最后进行课程内容总结。经过该教学方法的引入,我们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并且课堂中疲劳、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有所减少。 (三)应用实体模型、多媒体技术展示空间形体和工程构筑物 展示于课件中的立体模型,通常只能呈现一个角度,不容易从各个方向观察。对于大一学生而言,他们缺乏水利、土木工程构筑物方面的基础认识,因此通过对缩尺模型各个角度及方向的观察和认知,可以让其充分理解立体或工程构筑物的构成及多面投影的意义。 画法几何部分的实体模型展示能够增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但实物展示也存在缺陷,特别是在60多名学生共同上课的课堂上,学生的视角不同,加之实体模型通常较小,学生观察不清晰。这时可以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利用三维软件,生成所需的各种模型。这些模型图像逼真,尺寸较大,并且可连续地上下、左右、前后旋转展示,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和细致地观察模型,展示效果得以提升。 (四)增加正确做法与错误做法的举例 学生作图的过程通常具有一定的习惯和自己的认识,做出一道题通常也付出不少辛苦,但当做错时,如果不对其指出错误原因而只讲解正确做法,学生通常不能深刻认识到错误的原因,从而改正自己固有的认识和习惯。在课堂教学特别是讲解习题作业时,对正确做法与错误做法均举例,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比如在讲解贯穿点投影时,给出图1(a)已知投影,求直线与圆柱体的贯穿点投影。根据直线与圆柱体在正面和水平投影上有4个交点,可根据学生习惯思维假定1、2是空间实际贯穿点的投影,得到错误做法,如图1(b),再询问学生是否正确,检验出2是2’与圆柱面在水平面的重影点而非贯穿点,然后得到正确做法,如图1(c)。这种教学措施通过先不给学生正确答案,引导其思考和判断,可以达到纠正其错误习惯和认识的目的。 (五)应用Soilidwork建立立体模型库 在讲授建筑形体表示方法中的剖面、剖视图时,课堂所用课件中的立体模型有三维视图,而作业中还没有构建立体图。通过Solidwork件制作这些立体模型并进行剖切后截面的展示,一是可以提高学生作剖面图和剖视图的能力;二是学生在学习绘制剖面、剖视图时,立体模型能辅助其进行空间想象和分析[4];三是教师在作业讲解时,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空间想象立体与实际立体的差别,从而达到矫正的作用。 (六)作业及时修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单独辅导 在批改习题作业时做到每题批改和及时批改,让学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共性问题在课堂讲授,个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批注或提供的答案进行比对改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因其学习基础较差,需要对其进行单独辅导,通过讲解作业出现错误的原因,使其达到提升掌握该课程水平的目的。 三、结语 文章结合土建类专业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程度。值得展望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程制图课组正在尝试将微课引入该课程。微课程将课程知识点分解,支持课下学习,这样就将学习时间最大可能地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微课更加注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与练习,更适应将来工程教育的方向[5],相信会进一步提升该课程教学效果。 土建专业论文: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大文科背景、国际比较与本土建议 摘要: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在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该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也必将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在阐述大文科含义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与国际上的培养进行了比较,然后提出了本土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大文科背景 民族地区高校因其所处地域文化差异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较大,其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办学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自身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具有深厚文科背景知识的同时,如何在民族地区做好这一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找准培养的国际化人才需求与本土特色的契合点,显得非常重要。 一、大文科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技术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后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前者,况且前者许多地方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争议较多。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然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家。与专科生培养相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思想上的培养,具有大文科意识,把其培养置于大文科背景之下。 对于文科专业或偏向文科的专业,单从专业课程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偏向文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本科生的培养必须要突破这种“单一”瓶颈,具有大文科思维。所谓大文科思维就是,所有文科专业或偏文科专业都是相通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这些专业的学生培养必然也必须是综合性的。基于这种思维,大文科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让学生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使他们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文科知识,并会融会贯通,培养较高的文科素养;在课程设置上要具有学科群的理念,可以把以往多门课程综合成一门课程开设,以相关学科资源整合形成一个学科资源网,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1];在实践教学上,注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战”技能,例如,可以让学生单独主持一个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切实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 二、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国际比较 虽然我国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上趋同,但是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1.培养目标上,发达国家的培养目标宏大,颇具野心,而民族地区高校培养目标往往针对性强,更多地囿于民族地区或周边地区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型人才培养。欧美许多大学旨在培养商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领袖、精英。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乌尔里齐(Daveulrich)强调了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将来应该成为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合作伙伴、效率专家、雇员权利的卫士,以及持续变革的动力[2]。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其本科生的培养自然会更多地与当地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结合起来。 2.在课程设置上,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国际上流行三种模式:事业模式(Institutional approach),按照专业将要从事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设置课程;职能模式(Functional approach),根据该专业学生将来需要的职能设置课程,例如,沟通、协调、营销、运筹和组织等职能;整合模式(Integrating idea approach),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者综合素质为目标来设置课程[3]。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一般包括:地方特色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具有层次性,但丰富性相对缺乏。 3.在合作办学上,国际上较多地实施校与校或校与企强强联合,常常实现高层次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国外一些名校经常邀请一些名企高层管理人员进校进行宣讲,同时也派自己的学生到这些企业见习和实习,此外各大学也会进行联合办学,共同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可以在不同大学选修学分,充分发挥各校优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民族地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容易走过场,常常随便找个企业挂个实习基地牌子以完成所谓的实习见习课程,甚至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具备完成实践教学的条件,至于校与校之间的联合办学,只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才有派少数学生到教育部指定的国内重点大学学习的机会。 4.在专业发展方向上,国际上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实施不同文化的融合教育,进一步拓宽学科基础,奠定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宽口径,注重培养的层次性,实现不同学科的相互搭配,确立培养世界精英和商界领军人物的目标和方向。中国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形成似乎还不是那么突显,即使有也只是其中少数高校加以确立,但其方向性质上一般局限于民族特色,空间上一般局限于民族地域,更多的是被动式地随波逐流,或疲于应付,甚至许多高校根本就没认真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本土建议 我国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与国际上的培养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本土建议: 1.制定中长期培养目标,兼顾近远期发展,中期目标要照顾到当前实际,长期目标要预测到未来发展;其次,找准培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契合点,既要符合国家发展的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要求,又要兼顾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槊褡宓厍发展搭桥铺路;再次,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相结合,在夯实学生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辩证看待和学习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既融会贯通各种管理思想,又精通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最后,服务区域以民族地区为主,兼顾周边区域,向全国其他地区辐射,既能够为该地区培养出大量精通该地区民族文化,了解该地区民族历史和风俗习惯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又能够向周边地区输送一些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甚至可以少量满足发达省市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置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这个现实就是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是比较落后的地区,全球化影响在这里还不突显,一些当务之急的问题较多,这一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要尊重并迎合这一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但也不能目光短浅,或裹足不前。国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要遵循分工协作、各有侧重的原则。民族地区重点大学很少,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要把重点放在中端人才培养上,课程设置也要基于这一情况。为此,需要加强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素质提高,通识课要设满,专业课程要包含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基本职能,可采取“专题”的形式开设,重点讲授一些人力资源管理重要且实用的技术,同时也要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增加学生对该地区民族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的认识。 3.在联合培养方面,猿帧扒虢来,送出去”的校与校、校与企、校与社会的合作办学理念,利用好各种优势资源。为此,要了解社会和企业所需哪些人才、哪些技术,学校在这些方面需要怎样提高学生的技能,丰富哪方面的知识。有关管理部门要放开手脚,鼓励社会、高校和企业加强对民族地区高校的合作和支持。学校可以从社会或企业引进一些项目,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平台,同时也可派出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实习,利用好所学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价值,形成有成效的、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联盟体。高校之间也要互通有无,充分利用好各自的校内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向对方开放,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育部规定的少数几所高校之间。 4.基于民族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主要面向该地区和周边地区以及向国内其他地区辐射的目标,其专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坚持“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此,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精华,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高价值点,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元素的作用并加以充分利用。当然为了迎合经济全球化,专业的发展趋势也要不断融合各学科知识,拓宽专业口径,逐步渗透国际化元素,为民族地区未来逐步走向国际开放交流做好人才供给的衔接工作,以便实现一定数量的国际化人才贮备。 土建专业论文:基于职业体能视角的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建造与工程工作,由于建造与工程工作对土建类专业生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职业体能训练对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十分重要,进行体能训练是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但是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不佳,未达到提升学生体能的目的,为解决此问题,研究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提升教学质量,使毕业生能够满足职业体能要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体能 高职 土建类 体育课程 改革 1开展职业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以保证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满足岗位需求,具备专业的知识与专业的技术,还能够适应紧张单调的流水作业,具备较高职业技术所需的体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土建类专业学生对体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对其开展职业体能训练十分必要,开展职业体能训练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通过体能训练,能够使学生满足岗位需求,适应工作需要,更好地完成工作,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职业体能训练是针对相关职业的要求进行,与专业技能训练一样重要,好比警察一样,警察既需要具备侦查能力,又需要具备较好的体能抓捕罪犯,在一些需要具备良好体能的工作中,体能影响着工作质量。由此可知,职业体能训练尤为重要。第二,通过职业体能训练,能够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身体是革命的资本,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较好的体能是终身受益的,即使不从事相关职业工作,具有一个好的身体也能够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更好地生活与发展。第三,开展职业体能训练,有助于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教育课程,实现课程优化,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职业体能训练,能够为高职院校劳动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建设,在增强学生体质的情况下促进学习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第四,通过开展职业体能训练,能够促进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加快职业技术的学习。由于体育运动素质可以迁移到职业体能上,因此,运动中的坚持耐久力、动作协调配合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都对职业体能的提升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2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定位不准确 课程定位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方向以及教学质量,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课程定位不够准确,教学方向不够明确,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因而,课程定位不准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课程定位不准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课程缺乏设计性,没有明确的教学方向,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只知道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体能,却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法与实施方向,对课程缺乏准确的定位,课程内容较为模糊,不够具体,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无法达到真正提升学生职业体能的目的。第二,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与土建类工作岗位还是存在一些脱节问题的,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使课程教学效果较好,也未提升土建类学生的职业体能,无法发挥出重要作用,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总之,课程定位不准确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也影响了职业体能的训练与提升,是职业体能视角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2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教材编写时间较长,一套教材会使用很多年,虽然,其中的知识都是当时较为重要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传统教材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已经脱离实际,不具备应用性与代表性,教学内容较为传统、单一,不利于教学的实施,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教学内容单一是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内容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并未体现出土建类专业对学生体能的要求,缺乏特殊性,不具备针对性。当前,虽然是对土建类学生进行职业体能培养,但是,体能训练项目依旧是常规项目,可以适用于各个专业,只是一些长跑、速跑、篮球、足球等项目,而不是与土建类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保健、攀岩等项目,不具有针对性,无法切实提升学生职业体能。第二,课程内容不合理,当前,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内容侧重于理论讲解,理论课程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且理论主要侧重于体育动作的要领、意义、任务以及体育活动的规则等,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再加上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伤病救治知识与保健知识较少,知识不具备实用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3课程设置模式传统 课程设置模式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模式较为传统,无法达到提升土建类专业学生体能的目的,影响教学质量。课程设置较为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时较少,对课时不断压缩,缩短了授课时间,影响了授课效果,同时,导致学生对职业体能训练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时过多,实践课时较少,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职业体能的提升。 3职业体能视角下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策略 3.1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准确定位 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并对课程进行准确的地位,只有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准确进行定位,才能够明确教学重点,有效地进行教学规划,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准确定位十分重要。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准确定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教学方向,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对体育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明确教学方向,可以抓住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体育教学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达到准确的定位,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对课程的不同重要度进行划分,安排不同的教学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不同重要程度的划分,将核心课程划分为必须课,安排较多课时,对一般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例如,针对土建类专业学生,拓展、攀岩、职业保健、伤病救治等课程为核心课程,需要设置为必修课,篮球、足球、铅球、标枪等一般课程可以设置为选修课。 3.2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单一是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专业化、多样化十分重要,是有效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调整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快教材建设,尽快编制出符合土建类专业职业体能训练要求的教材,在教材中融入新的知识理念,删除不实用的繁琐的理论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新时代教学要求,注重安排符合土建类职业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第二,增加职业保健、伤病救治等内容,注重职业保健与伤病救治教学。此外,只注重专业技能培养是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土建类工作较为特殊,极易出现各种专业病,如腰肌谒稹⒋躺艘约胺尾考膊〉龋非常需要保健知识,开展职业保健教学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生理学、急救学、保健学等课程,使学生在受伤后懂得急救的方法,掌握预防职业病的措施。 3.3创新课程设置模式 创新课程设置模式是有效进行体育教学的关键,通过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可以有效开展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型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1+1模式,此模式的核心课程是一年基础课程加上一年专业课程,即第一学年开设球类、田径等体育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学年开设攀岩、职业保健、急救等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体能。第二种,渗入式模式,将职业体能训练穿插于常规体育教学中,在学生完成基础训练后,进行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职业体能训练,达到良好的职业体能训练效果。第三种,2+1模式,2+1模式与1+1模式较为相似,只不过2+1模式在第一学年开设体育基础课与体育选修课,也是一种有效的课程设置模式。 4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职业体能视角下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了解与职业特点相符合的科学锻炼方法以及科学体育锻炼项目,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满足职业需求,除此之外,还可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土建专业论文:探析新形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的管理对策 【摘 要】高职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的是艰苦行业的岗位工作,而近几年毕业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会接触到真实的施工环境,使其产生了心理落差。新形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的管理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文中指出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为顶岗实习期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 土建专业 前言 实施多年的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最后的环节,也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要“无缝连接”的重要环节。在众多高职专业中,土建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多数土建类企业的工作岗位在野外,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也以野外现场施工为主。虽然近年来土建类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确实得到了专业技能的提高,为就业获得了实践经验,有效地提高了就业率。但艰苦的施工环境,使家境较好的“95后”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波动;分散的岗位,使学校对顶岗实习的管理难度加大;企业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够,甚至会出现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伤亡的事故。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对策不断完善。 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管理存在的问题 1.“95后”学生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量扩招,吸纳了很多高考分数较低、学习基础较差的生源。很多学生是经历过高考失败之后无奈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失落感和自卑感突出。而土建类专业对理论和技能学习要求较高,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衔接知识与技能。加之大多数高职学生已是“95后”,他们在人际交往、沟通等方式上具有时代特征,更自我,喜欢用网络沟通,而不是面对面沟通,不能及时融入并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2.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期管理不到位 虽然大多数学校意识到顶岗实习管理的重要性,指派老师和辅导员进行专门的管理,但在管理学生时,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原因有:(1)专业教师严重缺编。多数高职院校土建类教师严重缺编,甚至专任教师身兼数职,既要进行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应对科研任务,不仅要兼当班主任,还要不时担任各类竞赛的指导老师。专业教师已经没有精力去细心地指导“校外”的学生,有时甚至只是在通知事情时与学生联系。(2)辅导员工作繁重。一般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管理在校学生的人员数字为200人左右,光是在校生的管理工作已不堪重负,有些辅导员甚至还要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更不要说去针对“95后”学生的特点去管理。(3)学生较分散。施工企业每个项目部接纳的学生有限,施工地点偏远又分散,学生在不同的地点和单位实习,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3.企业缺乏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存在差异,参加顶岗的学生大多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在企业还需要培训,导致企业增加了投入而并不能立即带来效益,从而使企业在接纳学生上缺乏积极性。尽管教育部大力提倡顶岗实习,也实施了很多年,但政府对顶岗实习工作缺乏实质性支持,企业也没有动力去重视顶岗实习工作,故而很少和学校主动沟通配合,共同培养的目标有时候并不能实施。 新形势下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分析 1.“95后”学生具有时代特点 高职院校的校园里已经迎来了“95后”大学生,他们身上确实具有不同以往的时代特点。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成长的,即使是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条件也不会太差,在物质配备上也比之前的学生更丰富,很多学生都有手机、电脑、平板。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喜欢在网上发表意见,但却不善于与人面对面沟通,有时候也不太接受传统管制的约束。土建类行业要接触各色各样的人,需要很好的沟通才能顺利地完成工作。这就造成了学生和单位之间沟通的矛盾。当然不管哪个时代,每个大学都要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上去花工夫。 2.学生对顶岗实习环境认识不足 土建类企业工作地点环境艰苦,从小生活优越的“95后”学生从未经历过那些环境,是想象不来的。尽管在学校老师已多次强调工作环境的问题,甚至通过视频展示过施工现场的状况,但当学生从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到企业单调又艰苦的生产环境时,心理上仍然会出现巨大的落差。所以当“95后”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见到真实的施工环境内心是抵触的,甚至会萌生不想从事该行业的念头。加之“95后”学生普遍不善于面对面与人沟通,不知如何与工程上复杂的人群交往,只能闷在心里,时间一长,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也无法正确地面对。 3.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管理职责难落实 由于土建行业建设周期长,大部分土建类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时间长,每个单位接受实习生的数量有限,造成实习学生人员分散,有时甚至出F学生在顶岗实习期换几个单位的情况,这就致使学校需要大量的师资去管理。但大多数学校土建类专业指导老师师资缺乏,不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变动状态;而学生在外不受学校控制,在企业又不是正式员工,学生自由度加大,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到岗的实习。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管理很难实施到位,虽然也会派指导老师去现场检查指导,但只是很少一部分,时间也很短,根本起不到实质作用。 4.企业没有起到共同培养的作用 尽管学校和部分企业签订了协议,规定企业应当协助学校履行对学生的管理,但大多数协议流于形式。很少有企业是因为支持顶岗实习而接纳学生,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弥补土建行业职工短缺的岗位。在日常工作中,企业抱怨“95后”学生缺乏责任心而不去正确引导,有些企业甚至把顶岗实习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同时,又因政府缺乏政策支持,所以企业并没有动力去承担培养的任务。 解决的对策 1.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 针对“95后”学生的特点,要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就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了解施工企业岗位的真实情况,要对岗位的工作任务和生活环境有明确的认识,且知道怎样与人沟通。学校可安排专业师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1)在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每个行业都要有人去做,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应该清楚这个行业的要求和环境。(2)在二年级开展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践。可以通过参观施工现场、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暑期到附近工地实践等形式增加在校学生对岗位的熟识度,提前作好应对的准备。(3)在三年级顶岗实习之前做好动员工作,邀请企业进行宣讲,尽量缩短对接时间。当然还要适当训练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大实训环节,让学生知道再苦的行业都要有人去从事。 2.加强校方对顶岗实习的管理力度 尽管存在很多困难,但校方还是要想方设法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专业的指导团队。指导团队应该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解答外出实习学生的技术问题和生活问题,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时应该和谁联系。(2)网络沟通和现场指导相结合。“95后”学生习惯使用网络进行沟通,指导老师可利用QQ群、微信群或其他网络平台掌握学生动态。期间安排一两次到现场指导和看望实习学生的机会,既可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状态,也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3)完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顶岗实习结束后,通过实习过程的考核、企业考核、师生座谈会、技术总结资料和答辩成绩综合评定顶岗实习成效,一开始就要让学生知道考核的内容和评定成绩的方法,他们才能重视顶岗实习的过程。(4)应该要求家长参与沟通。首先要告知家长,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单位和地址,家长也应该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近况。家长的鼓励和关心会让独自在外思想波动的学生有归属感,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家长也应该和老师经常交流学生的情况,起到共同培养的作用。 3.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有效性 校企合作不应只停留在“协议”的层面上,而缺乏实质进展。学校和企业之间经常相互走访,学校了解企业的动态,企业多提出对毕业生技能的要求,这样双方才能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之后,企业愿意接纳顶岗实习的学生,学生也愿意去企业实习,这样会避免很多误解,更适合双方的需求。同时,作为第三方的政府也应在政策上给予企业鼓励或补贴,激励企业提供更多岗位给实习生,愿意去培养实习生。再者,从长远看来应推进实习保险制度,免除学生和企业的后顾之忧,减轻企业的压力和家长的担忧。 结论 在行业变化和学生的时代特征背景下,土建专业学生的培养也会发生重大转变,学校应直面新形势下高职土建类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虽然解决问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解决的对策在实践中要不断推进,让土建类学生在顶岗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掌握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为行业输送可靠人才。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 土建专业论文:吉林省高职土建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吉林省高职院校建筑实训基地的建设,对省内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与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相符合,也是素质教育的保障。文章对吉林省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加以分析,提出思路和原则,为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急剧增长的学生数量与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条件产生严重矛盾。同时我省土建类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加强对策,大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继开展着实训基地的建设,但在加强实验实训设备与设施的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职场氛围、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内涵建设,使高职院校实训室成为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研开发和生产服务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建筑实训基地项目多存在于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中,由于其学校的办学性质以及培养人才的模式等原因,实训基地就显得十分必要,虽然其规模不尽相同,但都结合本校情况,采用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和充实实训基地的规模和实训项目,更好的为师生服务,使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有着更平滑的过渡或无缝连接。而一些建筑类院校,由于受办学规模条件,办学传统,相关资金,教学侧重点等的影响,反而没有实训基地,或者由于规模小,年代久远,疏于维护管理与更新,形同虚设,造成学生与行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而又不得不面对师生临时寻找实习单位,时间仓促又没有得到实习锻炼的痛惜结果。因此,目前对于建筑实训基地建设相关的教学学术研究多集中在职业教育中,而相关体系构建与运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研究较少。 吉林省当前存在数所具有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市场规模的扩大,建筑业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该专业的办学需要,建筑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使我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的实地操作,并进行施工现场过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熟练掌握各工种施工过程作业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快速适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管理能力、人员协作能力等职业能力。有利于土建类专业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实现成品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实训基地相关内容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省的空白,有利于增强高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缩小相关专业学生在专业能力上与外省学生的差距。 在学校内建设可供区域共享的,能真实体现土建行业生产、管理实际状况,安全可靠且便于操作,用于学生实践的训练基地。对其建设的前期策划、营建过程、竣工后的教学使用进行研究,为吉林省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的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与原则 2.1 基本思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立足吉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代表建筑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体现先进技术手段,突出职业岗位需要,不仅为建筑专业群的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习、实训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并能够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具有自我发展能力、产学研相结合的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建筑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满足土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艺术设计、环艺设计、工程造价等专业提供职业化、企业化的实训环境,成为具有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展示、施工工艺技术、素材资料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面向学生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面向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面向社会开展劳动部和建设部等相关的装饰美工、室内设计师、计算机辅助CAD应用工程师、施工员、制图员、预算员等职业资格项目的培训和考试业务。与地方经济接轨,与建筑装饰行业、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及环境工程设计单位建立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承接企业或社会相应的设计项目,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服务和创意交流服务。通过与行业、企业、部门进行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利用实训基地的先进设备和仿真职业环境,实现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 2.2 基本原则 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建设实训基地,强调设备的实用和效能,不片面追求高精端设备。在设备、材料、工具、软件、工艺流程、生产性技术指标等方面,贴近行业技术、贴近工艺。严格按照当前的建筑装饰行业技术标准,按照企业行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需求来规划和建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广泛吸引建筑装饰企业、装饰材料商、行业协会、技术能手和专家、兄弟院校等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资金、材料、技术、信息渠道和经验等支持。 3 实践策略 根据吉林省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和建设发展的思路,应首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中按照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采取聘任制,聘任专业教师担当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还可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来建设的实训基地,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习实训的便利条件等社会物质资源,得到行业或企业资金、设备、场地等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是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狠抓师资建设,采用调入、选聘,提高实训教师待遇,到企业实践等方式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土建专业论文:交通土建专业群制图识图共享实训中心建设方案研究 摘 要 交通土建专业群是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卓越院校时提出的把交通土建类专业相似相近的课程和教学资源组合共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又可以最大化集中学校的资源来为专业教学服务。本文主要研究制图识图共享实训中心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 专业群 制图 识图 实训中心 1 建设背景与主要问题 1.1 建设背景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振兴的深入推进,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大势所趋。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创新的提出交通土建技术专业群这一概念,是为了整合教学资源,贴近工程实践,通过四年的建设,建成满足交通土建专业群人才培养需求的实习实训基地。 目前制图实训室是为了满足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CAD制图能力训练而建立的,只能满足该专业学生CAD二维制图能力训练。但是交通土建专业群包含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道路养护与管理、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高速铁道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公路工程造价)六个专业,目前的制图实训室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建立一个满足交通土建专业群各专业共享的制图识图实训中心,既能够训练学生识图能力,还能够训练学生二维、三维制图能力是必要的。 1.2 主要问题 目前我制图实训室共有两间,建筑面积200m2,电脑120台左右。现在主要的实训都是针对路桥专业开设的,我们分析了制图实训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制图室设备严重不足。交通土建专业群经过四年建设,在2018年将有2200名左右的在校生。以目前120台的电脑实训工位,远远不能满足制图实训的需要。(2)开设实训项目单一。目前实训室开设的实训项目主要是CAD二维制图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训练只能依赖普通教室上课开展,实训效果不好。三维制图实训由于硬件问题基本无法开展。(3)其他专业无法共享。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目前实训室开设的实训项目主要针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开设,其他专业的工程制图识图训练只能依赖公共机房展开。(4)无法开展社会服务。由于设备硬件问题,实训室目前还只能开展校内实训教学,无法开展社会技术服务,没有做到产教融合。 2 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 2.1 建设思路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制图实训室已有条件,优化实训教学资源配置。重点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制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三维制图的基本能力。瞄准前沿技术,积极开展社会培训。 2.2 建设目标 交通土建工程制图与识图实训中心通过建设,建成与高等职业教育交通土建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实训基地。针对交通土建各专业新建校内实践训练中心,围绕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为重点、兼顾进行素质教育。同时紧跟行业新软件新技术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实训项目,使实训中心成为交通类高职院校一流教学实训基地。 3 硬件建设 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改扩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制图实训室两个,新建交通土建专业群共享制图实训室一个,新建交通土建专业群共享识图实训室一个。 3.1 改扩建交通土建专业群制图实训室 根据专业工作的需要,优化现有实训条件,须优化或购置电脑120台套(2台主机+中控系统),购置AUTOCAD20XX软件,购置专业标准图集电子版,用于制图训练;购置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软件,用于学生学习简单设计及社会服务。该实训室所需建设硬件见表1。 3.2 新建交通土建专业群制图实训室 新建制图实训室,须购置高性能电脑60台套(1台主机+中控系统),购置专业标准图集图纸及电子版,用于制图能力项目训练。该实训室所需建设硬件见表2。 3.3 新建交通土建专业群共享识图实训室 识图实训室将打破原来的识图训练模式,实训室不设置固定黑白板或投影幕布,而是将四面墙壁涂刷黑板漆。上课时,老师将所讲图纸电子版通过短焦距投影机投影到四面墙壁,学生分成多组面向四面墙壁。由于没有了讲台的限制,老师可以游走于任何一面墙壁投影来讲述,近距离接触每组学生,学生也可以直接在墙上修改图纸或提出回答问题。教学效果将会非常好,学生识图能力提高效果明显。所需建设硬件见表3。 4 团队建设 (1)建设目标。通过制图与识图实训中心的建设,教学团队也要加快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进程,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2)建设思路。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增强教学团队意识,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整体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3)建设内容。实训中心在已有三名“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从教师队伍中,遴选优秀教师,依托企业锻炼、国内培训、国外访学等方式将其培养成为“双师型”骨干教师;在提升骨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鼓励其提升学历水平,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00%;通过参加培训、下企业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等途径,使骨干教师培训面达100%,并且专业教师每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一个月。 5 技能竞赛 (1)建设目标。制图与识图实训中心不仅承担全院的工程制图教学,还要积极对接行业前沿,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争取取得好名次的同时,加强和各个院校的交流。(2)建设思路。通过实训中心的硬件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学生识图制图能力训练,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积极了解行业动态,将行业的发展融入教学改革中去。(3)建设内容。制图与识图实训中心建设期内以及建成后,可建设包括专业群各专业学生技能抽查考试标准、配套题库、抽查考试方案、考试设备、上级文件、技能竞赛规则、技能竞赛题库、技能竞赛视频等资源,并承办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模块一道路工程制图模块抽测。满足省内同类专业组织技能抽查强化训练和全国同类专业迎接技能竞赛的需要,每年保持15%的资源更新。 6 技术服务与培训 (1)建设目标。制图与识图实训中心通过建设后,能承接各类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并为企业行业培训人才的制图与识图能力。(2)建设思路。通过实训中心的硬件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并积极衔接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积极开展各类培训。(3)建设内容。制图与识图实训中心建成后,与院办企业湖南交院勘测设计咨询公司合作展开服务合作,利用实训中心的硬件设施和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可承接各类培训,与学院培训基地联合为行业企业培训技术人员200人次以上。 7 结语 交通土建专业群内各专业基础能力部分有着很多相通之处,我们把这些相同性提炼出来建设共享教学资源的方案是可行的,但是在建设中又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亟待我们研究。 土建专业论文:高职土建类专业“345”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要: 本文结合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高职土建类专业“34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为省内高职类院校同类或相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土建类专业;“345”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家基础建设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并会对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科技学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多家高职院校的调研,对当前我省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索“3”个融合,“4”个接,“5”个转化的“34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构建形式,为高职土建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提供一些参考。 1 “345”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 在确定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笔者对省内几所开设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和省内市政、道路施工公司进行了充分地调研分析,最终提出了高职土建类专业“345”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2 “345”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345”人才培养模式即“3”个融合、“4”个对接、“5”个转化。 2.1 “3”个融合 ①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融合。如图1所示: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用工需求。每年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 ②教学体系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紧跟行业标准,遵循市政八大员: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材料员、机械员、安全员、标准员、资料员的的岗位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 ③学生培训与技能鉴定融合。把对学生的技术培养与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地组织学生考取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毕业时,取得毕业证同时取得包括施工员证,质检员证等至少一个执业资格证书,即“双证”毕业。 2.2 “4”个对接 ①专业与产业对接。市政专业对接于国家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该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以辽宁省市政行业协会、学院、施工企业三方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讨专业发展前景,跟紧行业发展的动态,做到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②课程与岗位对接。在进行专业课程安排时,首先分析施工企业的岗位设置,然后提取岗位核心能力,对应岗位核心能力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如表1所示; ③教学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对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专业核心课采取了一体化教学,将一些实际施工和检测过程安排在课堂上和校内外实训场进行现场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对接。 ④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企业的文化。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每学期聘请1~2名企业专家到校宣讲企业文化,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在学生社团中广泛开展一系列与企业文化有关的专业社团活动。 2.3 “5”个转化 ①教育教学项目化。在实施课改的课程中,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把章节式模式变为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道路工程施工”课程为例,项目划分如图2所示。 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后,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变成以学生分组完成任务为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教师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②学习情境虚拟化。为了解决施工类课程难以实现一体化教学的难题,我们开发了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虚拟的施工操作平台,实现施工过程进课堂。学生在虚拟的界面里可以选择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进行施工操作,通过动画演示来掌握施工工艺流程。 ③考核评价多元化。在专业建设中,市政专业建立了由院领导、教学评价处、教务处、教学系部、用人单位等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通过“四级监控、五位一体、六种方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实施全方位监督与评价。如图3所示。 成立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出台委员会工作程序和章程,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了“院级领导教学评价处、教务处系部教师和学生”的四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健全了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评价处、系部)、招生就业处、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日常教学检查、评教、评学、座谈会、奖惩处理、质量跟踪等六种方式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 实施监控的内容包括:教务处、评价处、系部重点监控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实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师工作规范执行情况、教学管理的执行情况、课程标准的编制与实施等内容;招生就业处和系部重点监控学生的双证书获取率、毕业生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系部、教师通过评学监控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动态;学生通过评教监控教师的行业规范和教学质量;用人单位监控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从而反馈人才培养方案的可实施性。 ④专业资源公开化。对专业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公开化,目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已建成包括道路工程施工、桥梁工程施工、施工组织与管理、道路工程识图等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全部课程资源已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登陆进行在线学习,并可以实现与老师的互动。后期将开通企业人员登陆通道,真正达到专业资源公开化。 ⑤质量评估系统化。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包括: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项工作,每年聘请评估专家对建设过程进行系统化的评估与诊断,找出不足,不断改进。 3 总结 本文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提出了高职土建类“345”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3个融合、4个对接、5个转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可为其他开设相同或相似专业的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提供一些参考。 土建专业论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本文以当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的现实情况,对比人才培养中的发现的制约因素,从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模式进行研究,基于现代学徒制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土建专业人才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专业;产学结合;实践;校企结合 1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现状与前景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存在八股式教条教育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发展更加迅猛,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推行工程项目监理制和项目经理负责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国家市场的日渐规范化使建筑工程类人才需求越来越高,需求带动竞争,愈加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对建筑工程类毕业生的要求愈加提升,企业迫切要求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岗工作,缩短培训时间甚至希望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工地,无需培训就能整理档案资料,以往纸上谈兵式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用人公司对于高职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发生与时俱进的改变,将重心转向实战、实践技术和经验的培养,将毕业生培养成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教学新模式,实现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轨,即“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设置在2500学时左右,实践课约占1/4,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与设计有关的内容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学好这类对基础要求高的理论课程对于基础本就不好的高职学校的学生非常艰难。因此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去公司从事设计工作的机会非常少,而且从就业形势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都在从事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基层工作,应用不上在学校所学习的各类设计课程内容,这也使得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无法保持高涨的热情,学习时缺乏主动性。 2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构想 2.1 目标定位 职业教育要突出一种技术性,是以技术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方式,应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并在两方面都按照岗位的特殊性进行知识结构分析,根据学生的能力,储备的知识,素质等结构整理课程,设计课程,发展新的课程w系,不能墨守成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教育应注重高级性人才层次,职业性知识能力,技术性人才类型,因为培养人才面临的就业方向为基层,应看重实践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2.2 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适应市场的需求,了解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意识;二是专业与就业面的适应性,学科之间存在交叉的部分适当进行拓宽,课堂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适当拓宽可以增加学生就业适应面;三是专业与现实和前景的关系,培养人才不仅需要适应现今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而且要坚持考虑未来发展,不能将技术培养局限,广泛了解和改进培养计划,将理论教育、技术教育、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2.3 模式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为技术应用技能和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应用技术和素质养成是毕业生就业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第二是学校的理论教育环境和企业实践实习的教育环境,这直接关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成果。第三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相互的关联和渗透,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人才培养,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把它们三个作为重点实现产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 2.3.1 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就业的实际调查,从各个岗位的特殊性入手,分析岗位的领域、不同的任务、对于职业的能力要求方面进行课程设计,由单项职业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上岗实际能力培养三个阶段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段式递进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也具有不断强化巩固技术技能的优点。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更要注重理论实践化,传统教育一般是教师在课堂里进行教学而少有互动或者实际应用,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要更加扩展在企业上岗实践实习的部分,延长此部分的课时时长,而且要将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交叉教学,争取一部分的理论教学结束紧接着进行这部分的实践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3.2 突出建筑工程技术特色,加强实践实习 因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建筑工程基层领域进行就业,所以要以培养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等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尤其加强其创新性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新型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逐步飞升的大环境下,要加强学生对于新型机械和新型技术的接受力,同时教师教学也要不断创新,可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和实践中心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基础技能主要包括操作流程、操作工艺、工程量核算、质量验收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影响建筑业的整体氛围,提高这个行业的择业水准和道德,同时要进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3 强化学生的“双证书”意识 在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技术的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既要有学历证,又要有职业资格证,一面进行知识学习,一面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比如施工员、造价员等建筑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认证增强就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2.3.4 加强“双师型”教育团队建设 “双师型”教师对于学校至关重要,它是培养高素质,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必要保证。为满足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要求,让老师参与实践,安排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或者可以招用有实际经验和有关的专家对学生零距离教学。她们的态度不仅对于产学结合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产学结合教育理念的先行者和执行者。 因此,业务能力强,水平高,对于产学结合理念有充分认识是对于教育团队的基本要求。提高当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并可以表现其特色的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训和基地锻炼可以提高自身水准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在生产第一线,管理第一线获得第一手资料,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2.4 做好学徒制人才的培养 在现代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能够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需要做好对师父的选拔、认证和监管。对于土建单位而言,基于现代学徒制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获得更多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土建专业院校而言,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土建专业人才培养之中,可以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的满足现展需求。而在现代学徒制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谓的师父并非教师,不会注重所谓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但是其所培养出来的土木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更好的融入到土木工程建设之中。事实证明,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和建筑企业密不可分。中国建筑行业的进步和人才培养未来承重于建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高职学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培养能够适应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人才。当然为了更好的满足未来发展需求,还需要加强对现代学徒制的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与高校、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土木专业人才的整体水平,而且还能更好的满足土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3 结语 教育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主要目标,通过现代学徒制建设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高职建筑工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我国建筑行业贡献出一切力量。 土建专业论文:土建类高等职业学院钢结构专业课程建设探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钢结构专业课程建设的分析,突出了课程建设必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贯彻职业教育教学新理念,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实训项目开发等方面,使课程真实体现钢结构施工岗位能力要求,使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能力有效衔接。 [关键词]课程建设 企业调研 贯通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高等教育。表现在课程建设中主要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不同。相较于传统教育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逻辑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课程,职业教育要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使学生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观,保证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课程建设思路 结合钢结构专业施工岗位特点,其课程建设思路如下: 1.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槟勘 学生经过学习相关课程,在具备建筑钢结构安装的技术指导能力前提下,还应具备协调、组织、计划、监理等工程管理能力中的至少一项能力。 2.以综合性学习为载体 选取实际工程案例组织教学,建立应用型课程。具体案例选用单层钢结构厂房、多层(高层)钢框架办公楼、网架结构体育馆这三种建筑结构的安装施工过层为教学载体。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学院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将项目按照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按照实际工作流程组织具体教学。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自经历完整工作过程。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等实训场所,借助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亲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二、体现课程建设特色 钢结构专业是以建筑钢结构行业职业能力要求为出发点,突出教学内容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体现“融入标准、贯通任务”的特色。 将钢结构工程建设中各项标准充分融入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技能相适应、项目学习与结构形式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真实工序相协调,来实现学生能力逐次递进的教学目标,有机的将行业标准与课程建设思路结合起来。 “贯通任务”是以钢结构工程中常见的三个典型结构――单层工业厂房、多高层框架办公楼和网架结构体育馆为学习对象,以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工程案例为载体,将分解后的学习任务贯通于“详图―制作加工―安装施工”的核心工序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课程建设步骤 经过多年的职业教学实践,我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建设步骤。概括来说就是,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1.初始教学信息收集。该阶段主要任务是获取课程建设所需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工作岗位种类、岗位能力需求、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程资料、国家及行业标准等。可将主要任务分为课程建设教研活动、企业用工调研、典型工程图纸及施工方案收集、企业施工资料收集、国家及行业规范工法收集、钢结构施工图片及视频资料收集、其他院校钢结构专业优秀毕业设计成果筛选等工作任务。 2.信息整理,决策方案。针对调研过程中获取的问题和建议,通过教研活动集体讨论协商,明确课程建设的大方向并确定课程建设思路――将课程建设分为不同层面,例如内容设置、项目载体、企业工法、工程资料、实训项目、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形式等。 3.制定课程建设计划。该阶段主要是将课程建设任务细化――落实到人、定期完成。要制定详细要求,统一建设思路和各建设内容的格式要求。具体内容包括,典型工作分析、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教学情境、建设课程资源库及试题库、课程配套实训项目开发、选定授课专业班级等。 4.实施课程,取得结果。根据课程建设实施计划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上课方式问题、实训设备问题、配套实训安排问题等,相应的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材料也面临再次修订,此时需再次深入企业进行针对性调研以完善教学资源。 (1)教材编著。钢结构行业发展快速,相应的教材已经难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必须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和未来就业岗位能力需求编写教材,对钢结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即结合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遇到的典型结构的安装工艺,从设计角度讲解制作与施工,使学生明白工作过程离不开设计理论。另外要将从企业获得的典型工程设计、制作、安装、验收图纸和文件资料的核心内容按照工作过程顺序融入到教材的编写内容中,做到“任务贯通”;同时要将国家及行业规范、标准等融入教材内容中,做到“融入标准”。 (2)编写课件。编写具体教学课件,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学院关于合理使用多媒体的规定;其次课件的运用要与板书进行有效协调,并能够引起学生听课兴趣。课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以流程图表现工作过程,并辅以真实图片或视频;避免大量文字性描述,须提炼关键词;如有图片或文字切换的动画,动作要小;要有相应思考题目。 (3)编写课程辅助学习材料。教材或讲义受篇幅所限,不能将典型工程项目全部施工过程完整体现,所以辅助学习材料必不可少。所编写材料应选取厂房、办公楼和体育馆三个典型工程的全套设计、施工资料汇总排版,结合教材供学生学习。 (4)建设课程试题库。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编写试题库。首先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提炼重点来编写试题;然后由教师对命题进行修正。在情境学习完成后,教师将该部分习题库发给学生学习。 (5)建设课程资源库。通过收集实体书籍、图纸、实物、模型及电子资源、企业管理制度、优秀毕业设计、招投标及预决算资料等,为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的学习与进修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提供良好平台。 (6)开发课程配套实训项目。从提高课程的学习成效出发,应编制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并配以相应工作页、考核表等材料,例如《建筑钢结构施工实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 5.课程建设结果检查。从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材内容、教材使用、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通过学生是否感兴趣及主动学习程度等表现进行结果检查。 6.课程建设评价。要从多方面收集信息,主要针对在校或毕业学生、企业人员、出版社等不同群体,就教学材料、资源库、考核方式等方面展开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有建设思路是否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材质量内容是否全面系统;所选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实训项目实施性是否较强等。 四、课程后续建设 由于我国钢结构发展速度快、施工工序变化大,高职钢结构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符合这一现状。因此一个课程建设过程的结束即意味着又一个建设的开始。后续建设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加大钢结构实训水平,优化实训现场设备及场地条件;重点抓好核心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实训项目开发;完善课件建设和工作页设置。 土建专业论文:BIM技术在土建类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都 611230) 摘要: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是集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与数据处理为一体的技术,其涵盖了工程项目的所有内容,是建筑行业一项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技术。目前BIM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使其成为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能,也为高校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将BIM技术应用在工程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但是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BIM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意义入手,分析现阶段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的BIM技术应用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类;专业;教学;应用 引言 近年来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一项通过数字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将工程项目的设计通过三维立体的方式显现出来,并指导项目施工、维护运行的新技术。[1]它综合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具有模拟性、可视化、可出图、优化性、协调性等特点,随着其广泛的应用,培养专业的BIM技术人才逐渐成为各高校的主要任务。[2]高校工程类专业是为我国培养建筑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该积极的将BIM技术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加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握市场的导向和需求,为我国建筑行业培养更多专业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一、BIM技术教育概述 (一)BIM技术教育的特点 BIM技术教育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专业教学模式不同,其需要建筑工程类各个专业的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首先建筑工程类各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充分掌握本专业的BIM建模软件,并对其他专业的有初步的了解。在应用BIM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协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相互协作,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各专业学生之间的协作进行教学,促进各个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建筑工程学科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内容,优化专业设置,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BIM技术教育的意义 BIM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全部过程,范围较广,且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已逐渐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当今世界各国已将BIM技术视为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必备的技能,高校也在不断的将BIM技术应用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中。在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BIM技术教学的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BIM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的能力。通过BIM技术对工程项目的模拟设计、施工,可以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并通过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的协作,共同解决专业难题,使学生跨专业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均有所提升。[3]BIM技术符合现代建筑工程的内容复杂、管理精细的发展要求,在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学中应用BIM技术可以使高校学生获得更专业的技术知识,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指明职业的发展方向。 二、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国内BIM软件开发技术不成熟 BIM技术的关键在于建立用于存放建筑工程几何或者非几何数据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任何一个阶段为工作人员提供所需的相关数据。[4]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之间、工程结构之间都存在差异性,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这也就需要一个能够包含大量工程信息参数的建筑模型,也就决定了BIM软件在开发之初就需要考虑到其能够含有内容较为丰富的数据库平台。我国的BIM技术起步较晚,目前国内BIM软件的开发公司积极地与高校进行合作,以不断的对软件的信息库建设进行完善。但是现阶段国内BIM件的开发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现阶段国内的BIM软件还无法实现项目管理信息的系统化,无法将信息化模型应用在设计、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以实现整个工程的完整串联。[5]BIM软件开发技术使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大大降低,阻碍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设置之间的链接和不同专业之间的互通。 (二)高校BIM应用型人才缺失 BIM人才需求结构大致可分为BIM技术教学人才、BIM专业应用人才、BIM工具开发人才、BIM标准制定人才。[6]这些人才需求类型中,专业应用性人才所需范围广,需求量大,而所有的这些人才类型的培养,都是以BIM技术教学人才为基础,只有教学有成效,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根本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工程类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建筑项目建设的实践能力,对BIM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还不够,缺乏运用BIM技术建设实际工程的经验,导致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不能有效的开展。 (三)现有高校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 因高校决策、管理人员的重视度不够,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教师并未在强有力的管理机制约束中对教学工作投入精力,而更多的高校多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对实际教学成果未设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工作的展开未提供足够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校的教学发展。其次,高校课改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尤其是课改经费的问题,在BIM技术实践教学中,课改经费未能支撑实际的经费开支,影响了高校的BIM教学效率。即使国内一流高校在教学设备方面优先于其他高校,但并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导致全国各所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未能有完整的设备满足专业课题的实践教学所用。[7] (四)BIM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高校对工程类专业BIM课程的设置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虽然一些高校对课程进行了重组设置与创新,如某高校在水利、土建工程中设置虚拟沙盘、修建水库枢纽实训基地等。由于水利、土建工程的BIM设计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才能显示出其优势,这些虚拟的工程都较简单,学生在实际运用BIM技术的过程中并不能发挥其全部功能,领略不到其的强大,也无法感受到工程的复杂性。此外,部分高校过于重视BIM软件的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课程设置较多,缺少实践教学课程。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如何操作软件,而没有真正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学生的应用能力均严重下降。 三、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最大化的应用BIM技术教学 高校工程类专业在应用BIM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的模式,注重BIM技术的专业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积极地与校外施工单位、软件开发公司进行合作,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安排,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在原有专业课程(如CAD)的基础上单独开设BIM建模课程,为工程类专业学生进行BIM技术的教学。我国现阶段的BIM软件可以从MagiCAD、Revit以及天正、浩辰等软件中导入数据进行三维模型的建立,还能够运用软件自身的功能建立三维模型。[8]BIM软件对其他绘图软件的兼容性可以大大缩短不同专业、不同软件之间的建模时间,使BIM技术在教学的工程中得到最大化的应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了BIM技术的优势。 (二)加强BIM技术教学队伍的建设 高校应该加强工程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BIM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对BIM技术的学习,完善对教师BIM技术教学能力的考核制度,建设一支知识过硬、能力过强、经验丰富的BIM技术教育队伍,保证教学的质量。此外高校应该加强对BIM教学人才实践经验的培养,通过与校外工程企业、软件开发企业之间的合作,让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师进入实际工程中进行锻炼,丰富教师参与工程建设、实际应用BIM技术的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工程进行BIM技术的教学,成为一名专业的BIM技术教学人才,为高校工程类专业BIM技术教育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培养更多的BIM专业技术性人才。[9]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我国各高校应该加快建立有效的BIM技术教学管理机制,规范BIM技术教学行为。根据建筑工程类各个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信息化模型数据资料的有效整合,保证输出信息具有实践性价值。建立专门的BIM技术领导小组负责学校BIM技术的教学工作,定期对各专业教师BIM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教师进行淘汰。在BIM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个专业之间的优势,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大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研究力度,不断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 (四)加快工程类专业BIM课程的改革 高校应该加快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课程中的改革,将BIM技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合理设置BIM技术教学课程。在大一时期就要开始向学生普及BIM建模软件知识,让学生可以通过BIM技术制作完整的结构施工过程动画,吸引学生的兴趣。积极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建立工程施工模拟实验室,鼓励学生通过BIM软件将实习的工程图纸进行整合,制作成虚拟的四维施工模拟图,以加深学生对施工设计、施工管理流程的了解,熟悉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增加自身的BIM技术应用经验。例如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案例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工程图纸、结构设计、工程材料、施工技术要求、工程的造价、项目管理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制作成虚拟的工程案例模型,为学生提供全面化、系统化、可视化的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加深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BIM技术的应用能力。此外,各高校应该加强与建筑行业的沟通和联系,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加强与合作工程企业的协作,不断鼓励学生进入合作企业的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践,增加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建设的经验,促进学校BIM课程的改革。 BIM技术作为现代工程类专业人才必备的技能,高校的工程类专业应该不断进行BIM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最大可能的应用BIM技术,发挥其真正的优势,加强BIM技术教学队伍的建设,创建一直技术过硬的专业教学队伍,同时应该加快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采用科W的教学管理方法,加强对学生BIM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为我国培养更多综合能力强的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 土建专业论文:应用型转型下土建类专业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 摘 要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转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对土建类转型专业的产教融合动力机制进行梳理和探讨,提出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最后结合省级应用型转型专业的建设实践,提出地方普通高校转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促进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参与。 关键词 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土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凸显。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2015年底,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学校首批省级应用型转型专业,辽宁省教育厅划拨一定的建设经费用于转型专业建设。因此,在试点专业实践之前先行探索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应用型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2 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目前,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与职业技术教育界限模糊;实习环节受施工场地及安全条件的限制;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工程实践能力薄弱;传统教学手段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热情不高;工程技术企业的有效参与度不高。 辽宁省教育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2015年4月开始进一步组织研讨地方本科高校和本科专业两个转型发展方案,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有条件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研究内容包括如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土建类转型专业的基本特点。因此,探索转型专业的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就必须保证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高效利用的实验设备、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科学的考评体系和充足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转型专业产教融合的程度。 3 土建类转型专业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探讨 转型专业通常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专业,一般包括本科第二批、第三批录取院校中的应用型专业。土建类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引导部分高校的土建类专业进行转型,对于推进高等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产教融合则是实现专业转型的有效途径。 产教融合的基础是“产”,即必须以工程实际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产教融合的目的是“教”,要把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基地建设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上。研究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就是研讨如何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捋顺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来参与办学。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土建类专业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影响因素及相互制约关系如图1所示。 研究土建类专业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问题,就是研究如何解决“办学过程中的社会资源有效参与”的问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于校企合作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正能量,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如有些地方院校实训实验条件薄弱,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欠缺,学校专业不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对口就业率偏低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因此,只有从地方院校对外服务硬件条件、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专业设置的产业符合度等方面入手开展改革,才能打通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最终达到增加校企合作深度的目的。 4 应用型转型专业产教融合改革实践 大连海洋大学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与定位,通过校企合作,探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机制,不断强化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基于产学融合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专业成功转型提供保障。 首先,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坚持“双赢”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实施责任共担。进一步打通学校、企业相互沟通的渠道,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要使企业认识到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是储备技术力量的基础,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支持高校办学的积极性,达到校、企、生三方面的共赢。 其次,在实践教学手段方面,利用网络共享平台,建立高校与企业信息联系的纽带。学校可以在实践基地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上获取或发送相关信息,如企业生产、施工进度的第一手资料,丰富校外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这样学校在安排实践教学地点、方式、内容方面将带来更大的自由空间。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获得有关科技进步的相关信息。 再次,在实习方式方面,灵活安排实习方式,为企业充分参与实习提供便利。由于土木工程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传统的短期实习容易造成实习内容不系统、不全面,亟待创新实习方式,探索为期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现场教学、实习、设计、答辩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早更全面地接触和参与工程实践,在践中进行学习,并锻炼解决工程综合问题的能力。 最后,丰富工程案例,建设工程特色鲜明的企业课程。构建以实习驱动教学的企业课程体系,选定土木类转型专业部分主干课进行课程改革,企业参与教学大纲、教材辅导书、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按照“教学―实习―能力”递进式的原则,将基地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认识实习、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四类课程。 5 结语 在专业转型背景下,以土建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开展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全面实现辽宁省教育现代化等方面,也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土建专业论文:探索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摘 要:近十年来,高职教育在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高职的快速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之处,约束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双师型”的教师培养,探索出更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模式。文章结合中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土建施工类;“双师型”;培养模式 近些年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其中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应当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而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双师型”的教师培养。湖南省某职业院校拥有“省级土建施工类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认证培训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本文以此探索了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一、确定师资的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优良的教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擅长发现并解决建筑产业的关键技术,提高专业技能竞争力,引领土建施工类专业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 针对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建立“高校、行业(企业)与政府”三位一体的协同合作委员会,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整合双方资源,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参与专业教育教学、专业建设,共同进行专业应用技术研发,实现 “人才共育、过程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标。 1.以“协同合作委员会”为平台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合作体制 由湖南省建筑行业专家、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指导中心专家、土建施工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组成协同合作委员会,形成“高校理事会宏观引领方向、协同合作委员会协调运作项目、专业教师团队具体执行项目”的合作体制。定期召开教师培养工作委员会会议,研究职业教育特点和建筑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参照职业教育教师整体水平制订培养方案,进行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调整,确保教师培养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调整。 2. 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 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优化整合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培养、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积极利用培训基地优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发挥协同合作委员会职能和功能,根据职业院校教师培养需要,逐步建设培养规划建设组、 培训基地建设组、组织教学团队组、教师培养评价组等,建立稳定可靠的长期合作网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三、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模式 1.改革培训学员报名方式,针对性选拔培训学员 在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报名中,采用院校推荐与培训基地资格审核相结合的原则,审核环节主要考察学员的专业特长、职业教育理念和创新潜质,以及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拔对职业教育有贡献的优秀学员。 2.实施导师制,探索个性化教学的模式 参与高层次“双师型”培养的学员,双向选择一位培训基地教师和行业(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导师,每一位导师至多选择两位学员。导师指导学员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和专业技术学习。实现学员教研教改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 3.改革教学组织方式,突出因材施教 导师根据学员职业教育研究和专业知识结构特点,结合学员的特长和潜质,在保证教师培养中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导师可以为学员制订相应的培训课程学习计划和课题研究计划。 4.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课堂工地化”的教学方式 导师和学员之间积极交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优秀学员可以在培训基地的课堂上课,同导师一起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另外,通过企业导师的引导学习,不断丰富专业水平,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 5.依托培训基地和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培养学员的自主实践能力 导师对学员尽可能地提供专业学习和课题研究的资源,支持学员开展研究工作。积极开发现实和虚拟教学技术,应用推广“课程、实践和网络结合的学习平台”,形成创新型、智慧型教育的特色。为学员制订自主学习措施,协助学员建立一门优质课程网络资源。 6.支持学员积极参与专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开阔学员的国际视野 支持和鼓励学员参加专业教学交流和专业知识学习培训,每年参加专业建设研讨会不少于2次,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研究的交流合作能力。 7.培养教师教育技术信息化能力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级)优质资源共享课程、(慕课)MOOC的建设,完善教师个人空间建设,推动教师在专业建设和改革工作中提高教育技术信息化的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学院提出重点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教学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 1.建设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团队 对于教学团队学院实行高校、(企业)双方管理体制, 形成分工明确、有机协调的管理模式。教学团队制订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发展目标,团队负责人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团队成员,学院对团队的建设进行跟踪检查和监督,保证教学团队运行管理顺畅,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实现规划发展目标。 2.提供有力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计划 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出国进修学习等手段,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在岗位聘任、教学名师遴选方面,向教学团队成员倾斜,培育更多团队成员成为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不断促进团队师资水平整体提高。 3.搭建发展平台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有利的政策空间对团队极为重要。学院为教学团队提供充足的教学条件和继续教育学习深造的机会,使团队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建设中,为学院培育更多高质量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人才。 4.制定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 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探索,根据学院教师培养的规律和趋势,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开放、动态的规章制度,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通过目标激励和过程监控等措施,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训教师团队在学院教师评教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团队内部成员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 通过实施土建施工类专业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项目,培训基地培养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省级教学名师。依托“学院省级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共享共用的示范性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要不断完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具有培养职业院校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的优秀师资培训基地。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园艺论文:园艺绿化养护环节与措施研究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城市绿化建设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绿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已为政府和市民所共识。但城市绿化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充分认识绿化养护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绿化养护工作已成为城市绿化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在这里分析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要环节,并针对这些环节探讨了具体养护管理措施 关键词:园艺绿化;养护,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过程就是把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园林景观的过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达到设计人员预想绿化工程完成后所要达成的效果。就必须深刻领会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施工图进行绿化施工,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产品。但这还远远不够,如果种植前后不注意绿化养护工作,种植好的树木不久就可能枯萎死亡,那么前面的绿化工作就全部白费,设计者的意图和园林景观更无从谈起。实际上要想获得园林绿化工程的理想效果,还要在园林绿化施工的垒过程中始终重视园林养护和管理工作。园林绿化养护在绿化工程施工结束后显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心养护,才能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才能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人文价值,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亮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一、绿化养护应抓住的主要环节 1、绿化养护应贯穿园林绿化施工的垒过程。要保证树木种植的成活率,达到预想的绿化效果。应设法保证移栽树木的水份平衡,就应对树木起挖、运输、种植过程中减少根系受伤、减少树冠失水,应对树冠进行必要的修剪,可用浸湿的草绳缭绕树干。采取适当的遮荫措施,进行叶面喷洒,以减少水份蒸发对树木造成的伤害。种植后要浇透定植水,以保证树木根系与泥土的紧密接触,以利于根系的恢复。 2、绿化养护应充分体现设计理念。园林设计是创造园林景观艺术的基础,在养护管理中贯彻设计的理念可起到绵上添花,这也是提高园林养护水平,打造城市地方特色园林的必然要求,养护要全力促成园林设计理念的实现,同时,养护要从实现满足功能、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创造优美视觉环境、创造合适尺度空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要求来对设计进行再提升,以弥补园林设计的不足。 3,绿化养护应为市民服务,应贯彻生态的理念。绿化养护应适应市民的生活习惯,为市民生活体闲提供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对病虫害的防治、杂草的防治、树木的整形都应做到适时适度。在园林绿化养护中贯彻生态的理念可以避免盲目的追求所谓精雕细琢的高标准,使人们崇尚自然美。 二、具体养护措施 (一)草地的养护管理 草地养护原则是:均匀一致,纯净无杂,四季常绿。 1、恢复长满阶段的管理 按设计和工艺要求,新植草地的地床,要严格清除杂草种子和草根草茎,并填上纯净客土刮平压实10厘米以上才能贴草皮。贴草皮有二种:一是全贴、二是稀贴。稀贴一般20×20厘米一方块草皮等面积留空稀贴,垒贴无长满期,只有恢复期7—10天,稀贴有50%的空地需一定的时间才能长满,春季贴和夏季贴的草皮长满期短仅1—2个月,秋贴冬贴则长满慢需2—3个月。 在养护管理上,重在水、肥的管理,春贴防渍,夏贴防晒,秋冬贴草防风保湿。一般贴草后一周内早晚喷水一次,并检查草皮是否压实,要求草根紧贴客土。贴后二两周内每天傍晚喷水一次,二周后视季节和天气情况一般二天喷水一次,以保湿为主。 2、旺长阶段的管理 草地植后第二年至第五年是旺盛生长阶段,观赏草地以绿化为主,所以重在保绿。水分管理,翻开草茎,客土干而不白,湿而不渍,一年中春夏干,秋冬湿为原则。施肥轻施薄施,一年中4—9月少,两头多,每次剪草后亩用2—4斤尿素。旺长季节,以控肥控水控制长速,否则剪草次数增加,养护成本增大。剪草,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剪草次数多少和剪草质量的好坏与草地退化和养护成本有关。剪草次数一年控制在8-10次为宜,2-9月平均每月剪一次,10月至下年1月每二月剪一次。 3、缓长阶段的管理 植后6-10年的草地,生长速度有所下降,枯叶枯茎逐年增多,在高温多湿的季节易发生根腐病,秋冬易受地志虎(剃枝虫)为害,工作重点,注意防治病虫为害。 4、草地退化阶段的管理 植后10年的草地开始逐年退化,植后15年严重退化。水分管理,干湿高替,严禁渍水,否则加剧烂根枯死,加强病虫害的检查防治,除正常施肥外,每10-15天用1%尿素,磷二钾混合液根外施肥,或者用商品叶面保,叶面肥如大丰田等根外喷施,效果很好。对局部完垒枯死处可进行全贴补植。退化草地剪后复青慢,全年剪草次数不宜超过6次。 (二)绿篱的养护管理 绿篱的养护管理原则是:保证肥水供应,茂盛生长,修剪成篱成墙成形,达到观赏和隔离的作用。 1、绿篱的肥水管理 绿篱要不断修剪,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初植绿篱,按设计要求的篱宽,挖40厘米深的沟,填上纯净肥沃的客土,或在客土中拌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或复合肥,这样植后生长快。施肥原则是:基肥足追肥速,以氮为主,磷钾结合,群施薄施,剪后必施。必要时还进行根外施肥。水分管理,以保湿为主,表土千而不白,雨后排水防渍,以免引起烂根,影响生长。 2、绿篱的修剪 平面绿篱、图型绿篱、造案绿篱,都是为了符合设计要求通过人工修剪而成。修剪的作用:一是抑制植物顶端生长优势,促使腋芽萌发,则枝生长,墙体丰满,利于修剪成型。二是加速成型,满足设计欣赏效果。修剪的原则:从小到大,多次修剪,线条流畅,按需成型。一般的绿篱设计高度为50-150厘米,超过150厘米的为高大绿篱(也叫绿墙),起隔离视线用。 3、绿篱的病虫防治 山子甲绿篱,常有木虱、潜叶蛾和白粉病为害,福建茶有木、介壳虫、白粉病为害,黄心梅较抗病虫害,偶有木虱。以上虫病,用常规的杀虫剂速扑杀等和杀菌剂、多托布津、多菌灵等除治均能达效。 (三)绿化树木的管理 园林绿化中,树木种植面积并不是最大,但其所占的绿化空间最大,草地、鲜花、灌木、乔木合理搭配,体现了立体绿化的效果。 1、肥水管理 施肥的方法是:小树结合松土施液肥,大树在冠幅内地面均匀开穴干施,三年以上高大的乔木原则上可不施肥。灌木树型小,以浅穴或浅沟种植为主,丛生根系浅,视土壤和树势施用适量的复合肥,掖施千施结合,观花观果灌木适当增加P、K肥,观叶灌木适当增加N肥施用。绿化树木的水分管理,重在幼树,原则是保湿不渍,表土干而不自。高大乔木,根深叶茂,不存在因缺水影响生长,灌木矮小,根系短浅,盆栽地裁都要防旱保湿不渍,才能正常生长。 2、树型管理 绿化林木,通过艺术设计,认真管理,使之有稀有密,有型有款,座落有置,是绿化成功的关键之一。成年大树及时锯掉不规则的树枝,对冠幅大,叶多枝小的挡风枝不锯掉,遇大风雨会折枝断 干严重时连根拔起造成损失。灌木要求整齐有形有序,树形是树木不断生长和通过人工不断修剪而成,可修剪成园球型、方型、扇型、磨菇型、抽象图案、线条、柱桩、椎桩等。甚至可用铁丝编织文字或“双龙戏珠”,“狮子滚球”,“孔雀开屏“等让灌木的枝叶在其中生长,通过编织修剪而成。 3、树木的病虫防治 绿化树木主要的虫害有天牛、木虱、潜叶蛾、潜叶虎、介壳虫、金龟子等。近年来在乔木灌木中木虱为害较严重,其次是介壳虫,采用常规杀虫剂、速扑杀、介特灵等均能达到防治效果。主要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常用的防治药物有托布津、多菌灵、炭疽病等,常用浓度800—1000倍。除了药物防治外,栽培上要经常清理枯枝落叶,保持清洁,同时要排除渍水,必要时修剪后喷药。 园艺论文:校园艺术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分析论文 摘要: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艺术活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用和渗透途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德育艺术活动大学生高校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二)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一)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二)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公务员之家 (三)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 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二)艺术活动参与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三)艺术“省”“行”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h动画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园艺论文:设施园艺发展农业推广思考论文 摘要:设施园艺工程因其涉及学科广、科技含量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而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热点及重要内容,这为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与提高,也必将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设施园艺工程农业现代化发展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大抓农业、科教兴农的热潮,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这是唯一的一项农业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与电动汽车、小康住宅,高清晰度电视等高科技工业产业化项目并驾齐驱,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说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所谓工厂化高效农业,主要内容就是指以蔬菜设施栽培及相关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园艺是我国农业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蔬菜、花卉、果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农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园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谈到今后工作重点时,提到了"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这里面的"种"指的就是设施园艺,它与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极为密切,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抓"菜篮子"工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国家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国家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4、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任重道远。我们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倍感兴奋之余,更感到责无旁贷、压力沉重。中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罗列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园艺论文:园艺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一、相关的调研 中职园艺生若想在竞争中立足,除了要具备过硬的技能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对周边用人单位的调研,了解到在科技经济发达的常熟,无论是发展环保、安全、生态、外向、集约化的园艺生产,还是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艺商品,都急需培养和集聚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主要面向园艺生产管理、园艺新技术推广、园艺产品的贮藏与检测、园艺产品营销四大岗位群,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调研结果看,社会对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从调查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如文农科兼修的人才,即学园艺的不仅懂技术,而且要懂管理、懂市场、懂营销。 2.动手实践能力强、能吃苦的技术型人才园艺企业一般远离闹市,要求员工能够深入田间地头,参与生产,吃苦耐劳。因此,不少高学历的人才留不住,但动手实践能力强、愿意吃苦的中职生很受欢迎。 3.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就业观一个企业往往需要心态积极、平衡,能够乐观地接受任务和应付麻烦事的人。因为任何企业都会有不足的方面,面对企业的不足,心态积极的人才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并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4.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同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业绩。 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1.入学时 树立职业意识,规划学习生活。入学是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新起点,也是成长的关键期。对于每个跨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职业生涯指导与学生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个体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在入学初期及时让他们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获得有益的帮助,引导他们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认识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在人生的进程中认真对待和规划职业学校的学习,他们便能由此生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良好的状态学习,充分地迎接职业的挑战[4~5]。 2.学习中 在园艺的课程设计上与学生就业联系起来,学生既是学生也是员工,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师傅,多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去,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多动手,能更多地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基地上的一些温室大棚以承包的方式分配给几个园艺班,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每学期进行产出比赛,看看每个班的盈利情况。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合作精神。 3.就业前 安排学生去一些园艺公司和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园艺就业形势调查。这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实用型的教育,很多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都充满了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这需要由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来做好职业咨询工作,使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自我和职业,了解社会就业的新形势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多方权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最终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使学生找到适合其发展的职业岗位。 三、通过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激发职业兴趣 专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必须先让学生找到和专业的“关系”。情境的创设缩短了学生的现状与工作内容的距离,增强了现实感。通过参观合作企业、园艺实践基地和创业园等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可以迅速地让学生进入状态。通过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和专业的“关系”,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领域的重要性,培养从事专业学习的自豪感,由对职业的好奇转变为对职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培养敬业精神 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入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训基地到校外社会实践,开创学校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新局面。 3.创设竞赛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竞赛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定期组织园艺技能比赛,如:插花、嫁接、扦插、种子检测、修剪等,为学生创设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及耐压性,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培养市场观念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机制,是优胜劣汰的筛子,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职校生要经受市场经济这只无形大手的拨拉。因此,必须培养他们一些市场观念,如信息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法纪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等,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通过校企文化渗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建设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可以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所以,要一直注重对学生进行校企文化的相互渗透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开讲座,讲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理念,让学生在思想上尽早地与企业接轨。学校分阶段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基地中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起来,看看在实践中会遇到哪些难题,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很好地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在学好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素质,更能转化为效益。 2.实行园艺实训基地责任制 学校的园艺基地有智能化大型温室2个、普通塑料大棚8个、露地5亩,将这些地块划分给每个园艺班,实行包干责任制。由每个班进行自主设计种植,学校协助产品销售,从而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对每个班的责任块进行学期的评比与考核,进行表彰,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他们在将基地建设好的同时也洞察了市场需求,培植一些市场需求量大的花卉树种,也经常钻研如何将产品培育得更好,使得更多的学生热爱专业知识。 3.经营生活创业园 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鼓励学生创业,在校园内专门为学生开辟了门店,针对每个系部的专业特色让学生创业。园艺专业的学生在校园内开设了园艺花卉店,主要从事盆栽花卉、鲜切花、营养土、营养液、绿化小工具等的销售。学生将基地上生产的一些花卉装盆,并试着进行盆景的制作,鲜切花的包装与礼仪插花等都试着在经营中利用,获得了不错的效益,也使学生从学习到生产再到销售一体化进行了职业素养培训,为他们更好地走上职业岗位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丽霞单位: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 园艺论文: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论文 一、引言 借助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院校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旨在探索切合实际的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二、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向我校专业硕士、代课老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通过整理和分析数据,总结出我校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课程设置体系过度强调“理论性”,而“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和用人单位认为,本课程目前的体系还不能很好地协调理论和实践的内容,理论讲授内容比重较大,实践课程较少或者不能完全落实,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同时因为缺乏实践,对理论知识掌握也不牢。 2.课程缺少学术前沿进展。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本课程介绍的传统技术、方法和工艺比例较大,对生产中急需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介绍偏少,而后者恰恰是现今人才竞争的一个制高点。 3.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方式简单化。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未能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远程教学等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好。 4.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不严格、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在座谈中发现,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教学中对学员管理不严格”。对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导致一些学生以工作忙等为借口,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加上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导致学生产生混日子拿文凭的心理。 三、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改革措施 1.开展有效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培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根据自身特点,提前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有的放矢地学习。同时,给学生创造条件开展社会实践,以使他们将来更好地将自己所学服务于社会。 2.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快捷、直观化、信息量大等优势,结合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特点,适时展示大量图片和影音资料,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渐进式”、“案例式”、“交互式”、“专题讲座式”等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使枯燥的内容直观生动起来,而且拓宽了讲课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1)案例式教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包括成功案例和反面案例,如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分析和讲解,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启发学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交互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讲授基本理论,学生讨论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能够使学生在的交流中得到相互启发,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同时,任课教师根据在交流中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功案例,进一步丰富本课程的案例库。 (3)专题讲座式教学。借助高校对口支援的政策支持,邀请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解决部分课程内容不能开设的矛盾,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面,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收获。 3.以研究型实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法有许多优势,但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主要由老师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保证,其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容易被忽略。本项目组尝试“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研究命题,组成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专业文献,确定合理的研究路线,进行规范的研究实践。通过实践,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思考的欲望,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考核机制的探索。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规范课程考试制度,重点考察获取知识、技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采取读书笔记、案例分析和课程论文等多种考核方式,让学生撰写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课程总结或实验课程论文,少出死记硬背的考题。考试的难度和形式应体现本课程教学形式多样性和全面性。四、结语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课题,本课题组针对塔里木大学实际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课程的建设就此止步,随着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园艺产品安全生产课程还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必然要求教学效果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作者:王伟华单位:塔里木大学 园艺论文:园艺类毕业论文指导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在学校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合格的毕业论文(设计)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为有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的共性与特殊性开展研究,总结出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从课程改革、增强师生交流、加强学生能力锻炼等多方面提出对策分析。 【关键词】高职;园艺;毕业论文 高职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在学校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1];是学生探求真理、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服务社会、提升知识储备、强化技能操作和完善自我能力的重要过程;更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及意志品质、严谨求真的工作作风及关键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其中,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园艺产业的重视,社会对园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储备、实践技能掌握等要求不断提高。在园艺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的结合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将所学、所看、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结合,以完成最终的实践考核,成为当下的研究目标[2]。 一、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开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通常开设于第四学期,并贯穿学生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在此阶段,学生已学习或正在学习专业课程,其中包含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园艺植物育种、园艺植物保护、设施园艺、园艺产品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3]。在该过程中,为行之有效地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情况,需要让他们在后续实习阶段,通过参与到校企合作实践项目、院区结对服务项目,参加招聘会等形式,投身至园艺产学研相关行业。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在完成实习要求的同时,学生将以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对所学专业进行有效提炼及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开设,则是为了更好衔接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初次步入社会的生产实习。由于园艺专业涵盖面较广,专业课程又细分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生活园艺、观光园艺等方面。因此课程开设数量较多,内容详实复杂,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提升并重。对学生提出了全面了解园艺产品自育—产—研—销四步完整过程的高标准严要求[4]。目前,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依旧沿用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模式,在吸收本科院校较为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相关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1.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初期(1)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本阶段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将毕业论文(设计)拆分成数个重要的组成模块,分门别类为学生进行讲解与授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相较于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同样为专业必修课,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由于内容集中于书本,实践操作较少,即便借由多媒体的展示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案例分析,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对课程的重视性。(2)对授课教师个人能力依赖较高本课程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相较于知识点的分析,更偏重于实例讲解。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就园艺相关专业的不同方向,对不同类型的论文进行拆解,有条理、有层次地向学生讲授。现阶段,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不断增大[5],他们必然要直接参与到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去。青年教师基本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专业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但相较于青年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所开展的研究工作,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内容更偏向于生产实践。同时青年教师所学专业通常为园艺学下属某个方向,对其他研究方向的了解可能存在欠缺。这种知识面广度的不足会导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讲授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而无法较为全面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延伸的锻炼。(3)相关参考书目指导性不足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参考数目虽多,但内容普遍大同小异。其中针对园艺相关专业书籍较少,通常包括在农业大类中。而传统大田作物与园艺作物生长周期、生长特性、产销需求的差异,决定了适应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所采用的参考书籍需要细化,不可一概而论。2.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期(1)学生实习时间安排有待优化本阶段,学生已步入社会,走到实习岗位中,承担起岗位相应职责。但新的环境和工作内容会挤占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学生能够花费在论文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很多学生在此阶段无法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实习或毕业论文往往会相互影响,使得学生在选题过程中思考不够充分,知识体系的盲点补充不及时,最终影响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完成质量。(2)教师跟进存在困难该阶段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论文初定选题起,完善选题方向、确定文章题目。在填写论文任务书后,逐步完成论文提纲、开题报告,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初稿,交予教师评阅。教师根据学生选题及开题报告,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拿回初稿,根据教师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从而形成二稿,三稿,直至最终定稿,结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环节[6]。但在此阶段,由于学生基本不在校,且实习单位各异,因此大多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联络不紧密。实际上论文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在学生进行论文初步选题时,指导教师无法及时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具体岗位工作及职位安排进行选题指导,从而使后续拟定论文提纲及撰写开题报告等工作受到影响。同时论文初稿完成后,需经反复修改才能够定稿,但学生正处于毕业生产实习中,繁重的实习任务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懈怠心理,无法及时修改甚至是不愿修改论文,最终影响论文质量及答辩结果。(3)实习单位对毕业论文的支持不力原则上,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毕业论文或设计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基本脱胎于顶岗实习过程中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但实习单位出于保密性需要或其他原因,对学生在工作中获得的与毕业论文(设计)有关的数据,不能或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支持,使得学所需数据往往不完整或不连贯,无法很好支持论文的撰写。部分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工作时,给学生安排与专业关联不高或无法接触专业相关内容的简单重复劳动岗位,使得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无从下手,无法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提炼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观点,或无法将现阶段工作或任务的成果进行有效转化[7]。3.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后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围绕着论文答辩进行。在此阶段,学考索•探微•2生所面临最大挑战是如何建立强大心理,顺利通过答辩。答辩要求学生在现场能够顺利讲述论文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进展、实验开展情况、所得文章结论及存在不足,较为准确回答答辩小组提出的问题,沉着应对答辩现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二、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学生不足 1.学习自主性欠缺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独立自主,独立地学习或者依靠自己去学习,主要为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律、主动、理性反思等良好的素养。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参加过高考的普高生,也有参加提前单招与对口单招的单招生,同时为了普及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会招收一批五年一贯制学生即中专毕业生。该现象造成具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表现出了学习能动性及自主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处于班级学习共同体时,能够收获较好的学习收益,但当进入自主学习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果不显著。但毕业论文(设计)是每位同学需独立完成的一次终期考核,针对独立个体进行,所以部分学生在进入论文(设计)写作阶段,会出现较明显的拖沓与懈怠现象。2.专业相关基础工作热情不足,受个人偏好影响较大毕业论文(设计)依托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园艺产业涉及就业面较广,育—产—研—销四步中会产生许多分支就业方向,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机会较多。但在顶岗实习岗位统计时发现,学生在选择实习岗位时仅凭个人偏好及兴趣,并未综合考虑自身能力与专业要求。较多学生集中在园艺产业终端行业,即销售行业中,造成了在论文(设计)写作初期,出现选题面狭窄,实验材料雷同,实验设计相似,甚至选题重复的情况,严重影响后续论文的撰写。3.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性不足创新性是毕业论文的灵魂,要求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所揭示的观点、所进行统计的数据或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创新,可以依据前人研究,可以使用旧理论、旧方法,解决旧问题。但不可重复提出旧观点,而是需加入经研究后所得到的崭新观点。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受限于知识储备,知识体系的完善性不足,在进入实习岗位时,无法认识到工作的目的及岗位意义,使得他们在工作时产生困惑,认为实习的工作内容不足以撰写一篇毕业论文,从而通过选择已有的论文,生硬地与自己的实习工作进行结合,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4.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抄袭情况严重在论文阶段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8],论文大量复制粘贴他人研究成果,更有甚者,无视论文写作中学术性等要求,直接从网络上进行摘抄无立意,无研究支撑的论据及论点,填充文章。 三、对策及分析 1.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改革,采用多教师合作讲座形式开展课程园艺类专业就业可研究方向较多,涉及观赏园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光园艺、都市园艺等。在开设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时,可不拘泥于由某位教师主导课程的传统形式,将课程分割为不同模块,多位专业教师合作,发挥所长,在擅长领域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及讲解。在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园艺专业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深化知识结构分析。2.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参与顶岗实习阶段,应安排中期归校审查时间,便于指导教师开展论文指导工作。学生应积极主动,按照实习手册要求,填写实习日志,并及时将日志发送给指导教师,使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实习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职位要求。指导教师应参考学院颁发毕业论文时间安排,自行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敦促学生尽早完成任务。同时根据学生所撰写论文内容侧重点的异同进行分组指导,共性问题共同指导,单独问题单独分析。降低论文指导难度,避免重复劳动。3.形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担任论文指导教师的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到有经验教师的研究团队中去,提升科研素养,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融入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同时,可在学院之内形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由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有机组合。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与协商,从毕业论文选题开始,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将作为辅助,协助其他指导教师完成整个论文指导过程。4.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性能力的锻炼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授课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基于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降低对老师的依赖性。而针对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培养,也是贯穿在完整的教学阶段。创新思维体现在每一门课程中,包括时政、历史及传统知识相关学科,每一门学科都在不断发展,每一次授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编排,都可以针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锻炼。例如不同课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发掘课程的通性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通性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知识树状图。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模式,以核心内容为基点进行深入思考,从研究广度向研究深度进行转变,增强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5.加大对论文抄袭的检查力度为避免学生在论文撰写最后阶段匆忙修改,论文指导过程中不仅仅依托于系统的开放,应将毕业论文工作分为不同环节,并对每一环节进行审核。通过过程检查,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同时应加强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强调师德教育及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确对论文抄袭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并酌情剥夺答辩资格或取消毕业论文成绩。结语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更注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岗位实践,以完成实习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及能力的锻炼。基于农业对拓展出更多现代农业栽培生产模式的需求,园艺类专业对学生如何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机会,并将实习内容转化为对学习过程的最终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院校园艺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应从多方面着手,对学生、教师和授课过程都提出要求,力求解决各环节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 作者:郝姗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科技学院 园艺论文:设施园艺工程技术论文 一、如何给设施园艺技术分类 中国学者一直在尝试对设施园艺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和归纳,但对设施园艺技术全貌的把握上还比较模糊,对体系的揭示还不够完整、深入和科学,专门针对技术分类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科学实践证明,给对象以正确的分类,把握不同类对象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运动规律,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完备的分类是建立完备学科体系的前提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性工作,在宏观、微观上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技术分类的范畴总体上,设施园艺工程技术主要由生物、环境和工程技术3大部分组成。在传统农业长期存在的条件下,设施园艺始终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涉及的要素不仅针对生产工具,还要针对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环境(自然与社会)。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是在设施种植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或者说是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于农业生产,以达到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束缚的工程化手段和方法。在确定技术范畴时,要将一个在不同层次上具有完整功能(实现商品化)的设施园艺工程作为技术依附的主体和对象,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设施装备发挥效用作为表现形式,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全面化作为技术的时代特征,将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工艺、材料、产品进行分类研究。 (二)技术分类的方法由于每一项设施园艺工程技术都是以数门基础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多个应用技术和生产技术为条件,如湿帘降温系统涉及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多个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因此按技术属性和技术形态来分类不仅会形成过多的技术交叉、也难以反映技术的目的,而应将设施园艺工程本身作为主体,将实现设施园艺的完整功能作为技术分类的基本依据。1.横向技术链条。由于设施园艺的完整功能有赖于产业链的有效运转和产品使用价值的最终体现,因此将技术链作为产业链的基础和重要内在依据,使技术内容涵盖设施园艺产业链的全过程,以此为特征在不同层次上横向展开。设施园艺产业链主要包括“育种、生产、贸易”3个主要环节。分类时在“育种”链条上以工程化、商品化的籽种技术为主,在“贸易”链条上以产地物流、产地加工和质量控制等与设施园艺生产紧密衔接的工程技术为主。2.纵向分类层次。为清晰地揭示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采用线分类法进行纵向层次划分,即将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渐展开的分类体系。在层级数量上,采用大类、中类、小类、子类4层次,分别反映设施园艺工程技术链条、技术环节、技术功能、具体技术手段等属性。——大类(技术链条层次):是反映技术链条特点的基础层次,主要是维持产业链有效运转的工程技术,包括与产业链直接对应的专项技术体系和为维持整个产业链正常运转所需的公共管理技术体系,具体包括籽种工程技术、设施生产技术、产地物流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4个大类。内容较稳定,受其他技术变化影响小。——中类(技术环节层次):是各技术链条中体现其基本特征的技术集合,揭示技术服务的主体与主要行为特征,如种苗工程技术包括籽种、育苗2个环节,产地物流技术包括内部输送、分级、洗净、包装、贮藏保鲜、追溯6个环节等。该类内容会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小类(技术功能层次):是实现各技术环节特定功能的层次,揭示了各环节下技术功能特点和实现功能的基本流程和构成,如种苗工程技术(大类)中的籽种技术(中类)包括育种技术、种子检测、种子加工等。小类技术综合性强、受技术变化的影响很大。——子类(技术手段层次):是实现微观技术功能的具体技术手段,包括各种具体的技术措施或方法,进一步揭示出技术功能的实现过程,如种子加工技术(小类)包括清选、分级、干燥、消毒、包衣、包装等技术等。子类技术种类丰富、手段多样,受技术变化直接影响,动态性、成长性很强。3.技术分类定位。要尽量使不同层次上的技术点都具有独立和鲜明的个性功能(特别是较基础分支),在横向形成并列关系,原则上以主要属性和最显著的功能为依据,而对那些可以发挥多种功能的技术,则按照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定位。如湿帘在温室或畜舍中兼具降温和加湿的功能,但生产实践和功能实现过程上须以通风为前提,因此将降温作为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其他如遮阳保温幕、定比施肥器等也同样。 二、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的全貌 根据上述分类方法,以具有工程技术特点、特别是装备技术特征为主的技术详细介绍如下: (一)种苗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籽种技术和育苗技术两个部分。1.籽种技术:包括“育种技术”,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生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诱变育种技术等;“种子检验”,如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等检测技术等“;种子加工技术”,如清选、分级、干燥、消毒、包衣、包装技术等。2.育苗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技术”(如消毒、变温处理、浸种等技术)、“播种技术”(包括管式、平板式、针摆式、滚筒式等播种技术)、“嫁接技术”(如手动嫁接、半自动嫁接、自动嫁接等技术)、“移苗技术”(如手动移苗、自动化移苗等技术)。 (二)设施生产技术主要包括设计技术、建造技术、环境调节技术、栽培技术、资源利用技术5部分。1.设计技术:包括“工艺设计”(如场区工艺设计、建筑单体工艺设计等技术)、“建筑设计”(如平面功能设计、材料与构造设计等技术)“、结构设计”(如荷载设计、构件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基础设计等技术)、“给排水设计”(如给水、排水、废水处理设计等技术)、电气设计(如常规或可再生供电、配电、自动控制设计等技术)“、采暖设计”(如热水采暖设计、蒸汽采暖设计、空调、热电联产、热泵等技术)。2.建造技术:包括“骨架材料与工艺”(如新型结构、新型材料、镀锌或烤漆等防腐技术、通用连接构件及天沟等标准件)、“围护材料与工艺”(如专用薄膜、直射或散射专用玻璃、硬质板、镶嵌材料、密封材料等)、“施工机具”(如专用升降车、各类专用施工工具等)。3.环境调节技术:包括“增温技术”(如根基增温、苗床增温、土壤增温、地面增温等)、“降温技术”(如热压通风、风机-湿帘、喷雾、遮阳等技术)、“调光技术”(如补光、光周期控制、遮阳等技术)“、调湿技术”(如加湿技术、除湿技术)“、调气技术”(如自然通风、强制通风、二氧化碳增施、空气循环等)、“保温技术”(如内覆盖、外覆盖、密封、隔热等技术)、“供水技术”(如净化、消毒、储水、输水、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移动灌/潮汐灌等灌溉技术、保水等技术)。4.栽培技术:包括“耕整地技术”(如耕整机、铧式犁、整地机、旋耕机、微耕机等)“、新型栽培技术(如无土栽培、土壤栽培、营养液栽培等技术)、“施肥技术”(如肥料增施、肥料输送、定比施肥等技术)、“植物保护”(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栽培设施”(如苗床、栽培槽/池、栽培架、空中吊篮、吊挂线等栽培)、“栽培管理技术”(如植株调节、自然授粉、人工辅助授粉、生长调节(化学调节、物理调节)、收获(采摘车、采摘机器人等技术)。5.资源利用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利用”(如无害化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空间利用(如非耕地利用、多层空间栽培等技术)。 (三)产地物流技术主要包括内部输送、分级分选、洗净、包装、储藏保鲜、商品追溯6个部分。1.内部输送:包括“带式输送”(如固定式带、滚轴、单轨、移动、组合式等)、“苗床输送”(如平面、立体等)、“室内运输”(如专用手推车、苗盘、成品运输循环等)“、机动运输”(如铲车、吊车、运输机器人等)。2.分级分选:包括“分级技术”(如机械、介电选、机器视觉、核磁共振分级技术)、“分选技术”(如重力分选、静电分选技术等)。3.洗净技术:包括“清洗技术”(如气泡式、水流式、喷淋式、滚筒式、毛刷式等)、“杀菌技术”(如超声波、次氯酸液、臭氧、负离子、紫外线、辐照等)。4.包装技术:包括“包装材料”(如容器、标签、包装带等)“、包装机械”(如填充、计量、包裹、封口、扎带、喷码等)5.储藏保鲜:包括“预冷技术”(如风冷、水冷、真空预冷等技术)、“储藏技术”(包括自然储藏、机械冷藏、气调储藏、减压贮藏等)、“保鲜技术”(如化学保鲜剂、气调、保鲜膜/袋、涂膜保鲜、微生物、生物酶、基因工程、辐射、电磁等生物和物理保鲜技术等)。6.商品追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数据库技术、商品标牌等,这部分技术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不仅针对设施园艺生产。 (四)综合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安全生产、现场检测、设施维护等5部分技术。1.信息化管理:包括“软件技术”(如环境调控软件、综合调控软件(含水肥等)、运营管理软件(财务、办公)等)、“硬件技术”(如气象与环境传感器、作物传感器、远程传输设备、ID识别设备等)、通讯技术(如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等)。2.管理标准化:包括“操作规程”(如作业流程、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产品标准”(如采收、包装、储存等)、“管理定额”(如劳动、生产、成本等定额等)。3.安全生产:包括“工程防疫”(如出入消毒、风幕除尘、杂草抑制等)、“安全应急”(如报警、化雪、防雨、防风等技术)。4.现场检测:包括“环境检测”,如温度、空气、土壤、光照、湿度等检测技术;“水体检测”,如pH值、EC值等检测技术;“气体检测”,如CO2(二氧化碳)、其他有害气体CO(一氧化碳)、SO2(二氧化硫)、O3(臭氧)等检测技术;“土壤检测”,如水分、肥力、酸碱度、有机质、重金属等检测技术“;农残快检”(生物测定、化学检测、生化检测、免疫分析等)。5.设施维护:包括“覆盖清洗”(如玻璃屋面、塑料板材、棚膜清洗等)、“维修更换”(如玻璃更换、薄膜更换等)。 三、认清技术全貌的作用意义 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认清技术全貌可以比较系统地揭示技术体系的内部构成、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开展技术选择、技术推广和技术应用工作,同时对整个设施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技术仓库构建、技术发展评价、学科发展完善、技术战略实施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也对设施园艺技术进步、产业升级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价值。 作者:齐飞单位:新疆农垦科学院 园艺论文:创新创业园艺术论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①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学生的专业实训课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复多,学生常专注某个工作岗位技能,难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标准的确定企业人员参与较少,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③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薄弱,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主要由年轻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的一定经历,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专业实践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并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等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创新创业园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一)采用“全过程双导师”教学 “全过程双导师制”即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为学生配备2名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2名实践指导教师中1名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另1名是校外企业的指导教师。2名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训、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艺术设计专业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线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需要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外,更需要具有丰富社会行业经验的校外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全过程双导师”教学理念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时间上要贯穿于大学的3年间,空间上要拓展到未来的职场。在大一阶段,从入学教育开始,安排企业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学生开设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环境、参观创业工作室及创新创业园,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二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训,使学生初步体验专业实践的大致过程;大三阶段进入社会顶岗实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就业岗位的实践能力。这些实践教学不是孤立进行,始终与其所学课程紧密相联,期间既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也有校外企业教师的实践指导。创新创业园的建立,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校外企业实践导师”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园又名“信息产业园”,是由20余家企业组成的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011年7月被常州市科技局认定为“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孵化的重要基地。创新创业园内安排1名企业资深人士担任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在创新创业园中进行。校内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分工明确,各有职责。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理论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职业能力培训指导,把企业成功经验和设计理念传授于学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行业发展要求,找出自身差距,弥补课堂理论学习的不足。通过“全过程双导师制”与创新创业园结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园的工作环境中接触企业资深人士,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提高职业道德观,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二)结合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教学 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是一个公司模式的雏形,通常由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报名组成团队,学院选派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实践。目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创业实训基地是由7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组成。艺术设计专业已建立了包装设计、泥塑造型、DV制作等特长生工作室。通过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实施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习内容和承担企业的实际制作项目相结合等教学模式,由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按照企业运作模式,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相关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过程,并通过这种企业化运作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特长生工作室教学以理论和实践并重,以课题、毕业设计、企业项目为教学内容,教师可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边学习边进行创业。以特长生工作室为起点的创业成本低、风险低,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搭建的创业平台,提高创业成功指数。因此,创新创业园是激发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区,高职院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特长生工作室或社团,不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园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平台,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更需要依赖于创新创业园创设的环境。通过将创新创业园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创业思想、掌握创业技能,并尽可能践行创业计划,努力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创业家。 作者:周丹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园艺养护管理论文 1园林园艺施工技术探讨 1.1乔木的修剪施工乔木与灌木不同,其长势挺拔,尤其笔直、高大的外观是园林园艺中主要的景观之一。因此,在进行修剪施工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首先,为避免乔木主干向上的长势不受影响,修剪时应重视对主芽的保护,并通过对旁枝人为的修剪实现对旁枝生长的抑制,以保证主干生长所需营养的充足;其次,修剪操作时无意的对主芽造成了伤害,应选择笔直的、处于中间位置的旁枝作为主干进行修饰、培养,以有效避免主干生长受到不良影响。同时,为防止害虫的侵蚀,应使用药物处理修剪的伤口。最后,如果乔木的物种较为珍贵,处理修剪伤口时应采用移植或树皮修补的方式,以缩短修剪伤口的尽快愈合。 1.2绿篱的修剪施工绿篱指单排密植小型乔木或灌木形成的护栏或围墙景观,其在园林园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点缀作用,尤其通过人为的修剪施工,可形成波浪或笔直的外形,起到防护、隔离以及引导作用。修剪绿篱时应注意以下内容:首先,实施整株式修剪,以保持绿篱特定的外形与高度;其次,注重修剪位置的把握。即,进行整体式修剪的同时,适当修剪主尖,一般要求截去主尖的部分应超过1/3,剪口应在规定高度的5~10cm以下。一方面对植株高度的生长产生抑制;另一方面,以限制主枝生长的方式促进枝叶的生长,确保枝叶的繁茂。 2园林园艺养护管理技术 园林园艺欣赏价值的发挥与其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保证不同植物的健康生长,应加强园林园艺的养护管理。园林园艺的养护管理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在实际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合理灌溉技术园林园艺养护管理中实施合理灌溉技术,不仅可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而且可提高灌溉效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运用合理灌溉技术时,应把握以下内容:首先,灌溉之前应准确判断植物的喜阳、喜阴类型,以实施针对性灌溉方案。而且还应考虑种植时间确定合理的灌溉频率,以给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例如,灌溉喜湿性喜阴的植物时应使用灌喷方式进行灌溉,在提高灌溉频率的同时,减少每次灌溉水量;而灌溉具有较强抗旱性的植物时,应延长灌溉周期,但每次灌溉的水分应充足;其次,灌溉诸如草地等成片的植物时,为防止水直接冲草地导致土壤的流失,应在出水口防止挡板;最后,灌溉单株植物时,使用水车进行浇灌,但应使用胶皮管出水口,并严格控制水流速度。 2.2施肥技术施肥是园林园艺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植物茁壮成长应根据植物的长势情况,进行合理的施肥。实际施肥时应重点把握以下操作:采用翻耕形式将有机肥料添加到土壤中而后栽种植物。尤其是北方城市,园林园艺中的植物在春夏两季生长较为迅速,因此,在该阶段应注重施加速效肥,以满足植物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另外,对于其他地域的园林园艺植物应根据植物的生长实际进行合理的施肥。 2.3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的发生会大大降低园林园艺的欣赏价值,给植物的健康生长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因此,园林园艺的养护管理应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就目前来看,病虫害防治技术比较多,一般会采用熏蒸、喷雾以及喷粉的方式防治或杀灭病虫害。同时,也可根据植物生长特点,在害虫容易聚集的位置施撒带药物的诱饵,以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另外,为有效防止害虫经由树干到达树上危害植物,可在距离地面附近的树干上粘贴草把环或粘虫胶带,并将相关药物喷洒在环上,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3结语 园林园艺改善城市环境的功能以及欣赏价值能否充分的发挥与体现,不仅与其施工有关,而且与后期的养护管理有着重要关系。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设计目标,对园林园艺的植物进行合理的修剪施工;并根据园林园艺植物的长势情况,适时的进行灌溉、施肥以及病虫害的防治,为园林园艺植物的健康茁壮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做出应用贡献。 作者:徐珊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园艺论文:艺术教导的文化发展透析 作者:王东兴 刘小雷 李亚楠 单位:河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全面提升人的审美水平艺术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即通过审美观照满足审美需要而引起的审美快乐的功能,亦即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能力,感官与心灵对意向的感悟与品味能力。西方教育家豪斯曼指出,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与体验中使主体的审美经验与创造才能得以发展,从而达到“假物济事”、“以物传情”的审美境界。艺术教育在审美素质教育方面是最直接的。如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传世之作《老娼妇》塑造的是一个干瘪的裸体老女人,她浑身肌肉松弛,皱纹凸现,手足像布满筋节的枯藤,绝无传统裸女那种丰腴艳丽的美感。这个衰老得不堪入目的“老娼妇”,其本身的确不能给人“美”的感受。但艺术家却发现,它的艺术魅力在于看到这一丑的典型所包含的矛盾———它是因为被人摧残、蹂躏才变成这样丑的。看似在塑造她的丑,其实是在为她的不幸遭遇而战栗,艺术家把生活中的丑转换为艺术中的美,引起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道义上的同情,从而成为一个艺术美的典型,让人的审美境界得到提高。艺术教育正是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与审美教育规律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引领受教者调整并调动全身的审美储备,积极参与审美活动,不断训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2.有助于塑造开放、积极的人格艺术是美的结晶,美的体现,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形象反映不单是社会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复制,更是心灵的开放、创造、尝试。以此为媒介进行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的素质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将大大提高受教者的开放心态和接受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改造人,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素质教育效果。艺术教育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以审美对象特有的美的情趣、情感为纽带,使丰富的思想、伦理、智慧等内涵,与美的形成一起深深地浸入人的心灵,其感化人、陶冶人的力量,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艺术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情感体验和发展的过程。 屈原的《离骚》以强烈的赤子情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了崇高理想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通过欣赏,学生纯洁的心灵被屈原伟大崇高的精神所荡涤,不仅对诗人肃然起敬,更在心中萌发起强烈的爱国激情,从而接受那哲理性的思索。因此,艺术教育对于开放、积极的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的培养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有助于开拓知识领域,最大限度地发现素质特长所在艺术教育对智力结构是一种完善和充实,对智力的开发则是一种积淀和训练。它鼓舞受教者的想象力,去投入新的创作,通过艺术教育焕发的想象力将成为智力的原动力,激发受教者开拓新世界[2]。巴尔扎克的一部《人间喜剧》,通过对社会不同阶层的诸多个性化人物的描写,使受教者几乎领略到那个时代的整个法国社会。包含着复杂情感的故事里蕴涵着道德、人性、经济等一系列社会学知识,而附着在形象和故事中的知识使受教者在艺术的接受中印象深刻,这是艺术形象所提供的质感。艺术教育凭借其审美功能,开启由理性思维模式转化为自由直观的大门,并为一般智力认知走向自由直观和创造能力开辟一条渠道。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发散思维能力,其特点是流畅、求异、融通,能最大限度地发现素质特长之所在。这种思维方式总是从多角度而非中心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它既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也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而是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和补充,最后提出新的认识和见解。在清华大学有一则生动的实例,那里的理工科学生,在增加了文化艺术课程以后,总结出一个有趣的公式:8-1>8,意思是说,从八小时学习中减去一小时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其学习效果大于八小时。总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以其容情入景的特有方式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聪明才智。有助于提高展示能力和信息传递的效率及影响力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自信的综合性艺术展示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人沟通、融洽感情,而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功能和交际功能比普通语言更富特色,质量更高,而高科技成果使声、像、图、文等并用,给学生一种直观、立体的印象,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把专业学习和参加更多的艺术实践结合起来,为自己重新设计发展目标,规划职业生涯。艺术教育更深层次的实质内容,是培养受教者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美的展示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是人的一种高级文化精神活动,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自我肯定,它有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因为艺术本身含有表达、交流、创造的意义,可以给人的情感提供一块栖息和成长的绿洲。有人说过,艺术可以称作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情感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并为一切人所理解。受教者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可以获得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丰富自我表达的内涵,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并增强情感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实践证明,参与艺术活动有助于发展受教者的自信、自律、合作和自我激励、自我展示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所需要的。 现阶段命运:边缘化和不确定性当我们置身中国教育大发展的宏观环境中客观地看待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时就会发现,艺术教育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处在被边缘化的地位,其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从认识层面看,受知识为中心、继承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片面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把艺术教育排斥于育人主渠道之外,造成艺术教育“不入流”的尴尬局面,已经开展的艺术教育也主要的是针对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没有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作用。从教育现状来看,由于教育的不断市场化、功利化、大众化,使艺术教育无法确保在自身功能、本体规律上运行延伸,从而失去了其理应担当的文化意义和责任。其后果是当前的基础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故急功近利的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导致高等教育中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普遍滞后,艺术知识与创新能力严重“贫血”,艺术审美鉴赏力浅薄低弱等。加之当前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源和内容松散粗放,缺乏整合,运行机制缺乏规范,评价标准单一,社会认同度较差,未能形成完备科学的艺术教育培养体系。所以,现阶段艺术教育的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被忽视或被认为可有可无的现象十分普遍,亟待加以重视和扶持。中期命运:稳定上升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艺术教育正逐步作为重要的教育构成要素进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良好的国内外教育发展环境为中国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从国内环境看,实施综合艺术教育,中国是最有优势的,因为综合艺术教育在先秦的“乐教”中就已经得到很好体现,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而且,现阶段的政策环境也比较有利。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有力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尽快改革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全过程。”教育部更进一步决定,“尽快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不断提高教育质量”[3](P6)。从国外经验看,美国在1960年代进行了以艺术教育为研究对象的《零点项目》案例研究,其结论是:美国当时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科技人员文化艺术素质偏低是导致美国的空间技术落后于苏联的关键原因。美国人还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而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健康而有效的艺术教育。这种认识大大影响了美国的教育体系,并最终促使1994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将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及戏剧艺术等艺术教育列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并一再促进艺术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同其他学科的连接。这在美国和世界上都是首次以法律形式将艺术教育提到如此空前重要的地位[4](P284)。终极命运:内化融合当前,文化生产力与知识经济的强势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各个层面,文化要素已转化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生产力。艺术的“文化转型”显示为以科技为依托、美学为规范、创造价值为内容的知识产出结构的生成。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门学科要从自身的角度揭示其全部规律都是不可能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其本质就是一类知识与另一类知识、一门学科与另一门学科的“融合”。实践证明,艺术教育能将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使人脑协调发展,使学生具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的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促使人文学科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外化为行为习惯,以形成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当前,艺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高科技、高文化、高素质、高文明、高修养的优秀人才。艺术是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感染心灵,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艺术教育应当承载起这种崇高的文化使命———统摄人生之意义、道德之完善、生存之价值、心灵之归宿的精神文本和精神载体。
林学论文: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设置的探讨 我国林业在“十五”期间确定的以六大林业工程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目标需要大量的林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并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林业生产单位技术力量仍较薄弱。据初步统计,在黄山市10个国营林场中,高级技术人员平均每千公顷不到1人,中级技术人员平均每千公顷不到9人。由于缺乏人才,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和经营管理方面都处于十分粗放的状态。然而作为人才培育的林业高等院校在扩大招生中却处于劣势,林学专业招生较困难,部分学校甚至在林学的名义下招收社会热门专业,形成了一边是政府、社会对林业越来越重视,逐年增加投资,加大发展力度;一边是产业技术力量薄弱,人才难以为继的不谐调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林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的因素,林业适应市场经济的滞后性,更主要的是作为培养林业管理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能满足当代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林学专业是以森林培育为主要内容来安排、组织教学的,而林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对林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除了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林木产品外,更应该发挥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功能和生态效益。要解决林业生产中出现资源消耗与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直接矛盾冲突,除了政策倾斜外,更重要的是林业自身的发展,这种发展需要大量懂技术、善管理、能吃苦、敢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因此,结合林业生产实际需求,对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造已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美国在这方面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在林学专业下设置了两个方向,即森林资源管理及森林旅游,分别确立系列课程,形成学科群,值得我们借鉴。 (一)当前我国林业生产的主要任务 1.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 我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分类经营、湿地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等工程的开展,都离不开森林资源监测,但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监测单位的科技人员绝大多数是由大专院校和中专的林业专业设置调整前培养出来的。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业务范围的迅速拓展,知识老化日渐严重,因此,亟须培养大批思想觉悟高、掌握高新技术、敢于创新、善于总结的监测人员,以适应迅速拓展的业务范围、艰苦复杂的监测任务以及带有执法检查性质的工作内容的需要。 2.以新品种研究和应用为主的森林资源的培育速我国速生丰产林的建设 尽管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近600万hm2的速生丰产林,但平均年生长量只有9—12m3/hm2,远低于新西兰等先进国家的30m3年生长量。而且,从木材品种和材种结构上看,也是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优质木材短缺,价格上扬,依赖进口。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进口的木材、木板、纸浆等折合木材大约是8000万m,花费外汇134亿美元。据有关专家测算,照此速度,今后10年,国家至少要花费1万亿元人民币进口木材和林产品。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到木材的自给自足,是摆在林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从农业的发展实践来看,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使得单位面积产量成倍提高,解决了我国粮食的自给自足。所以培育优质林木新品种同样是实现木材产品自给自足最重要的手段。当然,林业生产力低下的另一个原因是经营管理的水平低下,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样离不开大量科技人员。 3.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包括非木材林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森林环境资源的开发,如生态旅游,特种种植、养殖,林农结合、林牧接合,绿色食品的生产等。当前我国林业生产基层单位大多面临刁;同程度的经济困难,除历史原因外,与林场生产单一、观念陈旧有关。一些林场的管理者始终把木材生产做为林场的惟一任务,忽视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主要表现在,木材生产以原木为主或仅简单加上,产品的附加值低,加工产生的废料、下脚料大多废弃;森林旅游并未在/“大林区得到真正开发;林区特有动植物资源没有转变为财富;林地资源利用率低。尤其是我国广大林区丰富的非木祠林产品,由于缺乏技术,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1)加强森林环境资源的利用。森林环境资源是林区一种重要的资源。目前由于缺乏技术管理人员、交通不便和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环境资源的开发基本空白。森林旅游仅限于城市郊区,广大林区没有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中获益。森林的特殊环境也是珍贵动、植物生栖繁衍的场所,大力种植、养殖这些动、植物,不仅有利于物种的生存与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发展林区经济。 (2)加强木材资源的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应改变目前木材生产中木材产品附加值低、利用率低的现象。大力发展木质成品的生产,如木质家具、木质玩具等;还可利用加工废料,大力发展食用菌栽培及加工业。 (3)加强非木材林产品的开发和利用。非木材产品是指在森林中或类似用途的土地上生产的可以更新的产品。它的开发可推动传统林业和森林工业经营管理措施的变革,使林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发挥更强的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提高现有森林的经济价值和多种附加效益,缓解长期以来困扰林区的木材过度采伐的压力,转变林区经济完全依赖木材生产的现状,使采伐限额、天然林禁伐等措施落到实处,使可持续林业措施更易推广,从而创造更显著的社会效益。非木材林产品的开发可在保障人类社会的前提下,既不耗费森林建群种林木资源,又不破坏森林的更新能力,实现森林和林地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减少人口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目前温带和北方森林保护和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工作组“蒙特利尔行动”已明确地将森林中的非木材林产品年收获量列入温带和北方森林保护和可持续标准与指标的标准2(森林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维持)的指标体系中,又将非木材林产品的产量和价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率、产品再循环程度和非木材产品的供应、消费和利用列入标准6(满足社会需求的长期多种社会经济效益的维持和加强)的指标体系中。 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环发大会的要求,在总结过去40年的经验基础上,制定了一项《关于非木材林产品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未来行动计划》,许多国家也都制定了非木材林产品的发展计划,如日本林野厅设定了林特产政策室,专门研究振兴非木材林产品的发展对策;越南、美国等国家也都十分重视非木材产品的开发工作。因此培养综合开发森林资源的非木材林产品的开发和加工人才、森林旅游管理人才、特种种植、养殖人才及木材深加工人才,是提高林业生产经济效益、扭转当前林业生产单位经济困难局面的关键所在。 (二)林业专业人才培养设置方向 结合以—亡我国林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林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设置以下几个方向: (1)森林资源监测方向:以数字林业、森林调查技术、航空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森林环境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环境监测等在内的系列课程为专业课程群,以培养高素质的资源监测和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2)速生丰产林培育方向:以生物技术,尤其是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组织培养、遗传工程,森林生态经济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等课程构成专业课程群,以开发、培育园林绿化、商品用材林所需优质品种为主,能科学经营管理森林的现代优秀森林培育人才; (3)森林旅游方向:以自然资源政策和管理、森林管理和规划、娱乐地管理、领导和管理技能开发、自然资源冲突管理、冲突和纠纷解决系统等课程组成专业课程群,为社会培养森林旅游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4)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以自然资源政策和管理、引种驯化、市场开发、食品工程、特种种植与养殖技术等课程组成专业课程群,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特种动物养殖和特种植物的种、养殖技术人才、药材加工人才、食品加工人才等。 林学论文:申报林学类精品课程的体会和建议 摘要:在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对申报林学类精品课程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认为林学类学科在申报精品课程中主要存在教学材料准备不足,网页制作存在技术问题,网页片面追求美观,实用性差,缺乏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缺乏特色栏目,多媒体课件质量和教学录像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并且对申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在申请林学类精品课程的对策和有关建议。认为做好申报前的准备工作、按照网页的规范设计网页、提高多媒体课件和网页质量、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突出课程特色是申报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精品课程 高等学校 林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反应该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目前有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九门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和2005年我们进行了成功申报了《森林培育学》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就申报林学类精品课程的体会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申报精品课程的体会 (一)教学材料准备要充分 完备的教学材料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精品课程的评审现在都采用网上审评的办法,这就要求参加申报的课程必须要有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一般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等。这些材料都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必备材料。同时,还要在每一章节列举完整的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实习指导、参考资料目录等材料。这些材料是填写精品课程申报书的依据,要求内容齐全、新颖。所有教学材料都要形成电子文件,认真校对,严防出现错别字。字体适中,字形要美观大方。 精品课程的内容要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充分反映现代教学的特点,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体现林学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网页制作要规范 网页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展示途径和载体。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现都采取专家网上评审。评审专家往往根据申请者提供的网页资料,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申报课程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网页制作要特别规范,页面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能够反应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从2005年以来林学类课程申报的情况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栏目设置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来规范网页内容 由于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要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对网页栏目做出规定,这样,不同课程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栏目内容,但是,有些栏目也不一定能恰当地展示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有些哗众取宠。 为了加快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对该办法进行了补充规定,我校每年在组识和实施精品课程申报前都会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网页制作规范”,这一技术文件为网页的制作提供了最新依据。因此,栏目设置必须以此为依据,布局要求规范、科学。 具体来讲,网页的栏目要按照学校“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来设计,尽可能简单明了,大方得体。页面菜单必须包括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内容。各个菜单要按照二级指标及相对应的主要观测点和评估标准来设计。 2.连接和导航要科学、合理 由于评价的内容繁多,部分内容相互重叠,网页必然要用到连接和导航等方法和手段。可以将有真正内涵和联系的内容进行连接,路径要进退自如。胡乱连接和返回首页或上一目录困难,给浏览网页造成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 3.展示材料要齐全 网页中要展示的内容除过最基本的一线教学材料以外,还要求一些其他支撑材料。比如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往往不能齐备或材料达不到申报的要求,网上提供的资料不能反应我们的真实情况。比如,学生评教不尽全面,同行评价的专家知名度不高或缺乏影响力,这就给课程的总体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除过文字材料外,特别要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教学特点。林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实践性很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包括照片等在内的大量资料积累,制作 网页时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栏目来展示这方面的内容。 4.切忌过分追求网页的色彩,忽视其实用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网页的制作大都是业余的网页制作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这样就会出现页面表达不到位、不全面或不准确的情况。业余的网页制作者和教师往往喜欢采用艳丽的色彩来体现某个内容,而这不符合网页制作的最基本的要求,网页缺乏和谐、自然的感觉,达不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5.必须时维护网页 目前每门课程可以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并且是逐级申报。有些课程在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后,由于某些原因,已经制作的网页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出现了网页上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新产生的教学材料和成果不能及时体现的现象。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体现。现在大多数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都是采用powerpiont的形式来体现。但这一手法比较单一,没有表现出多媒体的真正效果。 (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教学成果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也是申请精品课程必备的内容之一,教学研究项目是教学研究的体现和主要途径。从目前申报的情况来看,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研究。 学校每二年都要进行教学项目的审批和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的评定,足以表明学校对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有些课程缺乏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对经批评课程的申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课程没有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是对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成果。 (五)注意特色栏目的培育 林学一级学科的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这些特色和分格可以用最能体现课程特色的栏目来体现。从目前申报精品课程的情况来看,特色栏目非常缺乏,仅有个别课程制作的网页中增加了特色栏目。如刚刚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森林昆虫学》就有昆虫形态数据库,既增加了课程展现的内容,又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和效果,为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增色不少。 (六)进一步预告教学录像质量 教学课堂录像也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必备内容之一。在提供的教学录像资料中,机位少、画面单一是我们的课堂录像存在的主要问题。申报精品课程申报最少要求有一个小时的课堂教学的实时录像,完全可以按照“精品课程录像技术规程”来完成进行录像,实现多机位、画面丰富的要求。 二、申报精品课程应注意的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通过2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在申报精品课程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提前做好申报精品课程的准备工作,确保完备的教学资料及相关材料 在每年七月份精品课程评审之前,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申报前的准备。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材料和课程简介、课程特色、教学队伍、主讲教师简介、参考文献目录等相关资料。 (二)制作网页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制作网页 设置合理的栏目,科学链接和导航,以自然的色彩和画面表达课程内容,及时维护和更新网页都是网页制作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的表现手段,使多媒体的质量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保证我们的申报材料占用绝对的优势。 (四)加强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工作。特别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学方法上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 (五)增加特色栏目,提高录像质量 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课程的特色,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特色栏目。比如,林业类的课程我们可以充分考虑黄土高原和干半干旱的地域和气候特点,以此为基础形成特色栏目。另外,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要考虑多机位录像,保证有一个自然、流畅和内容生动的教学录像。 林学论文:林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实践 摘要: 合并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林学专业建立多层次课程体系的重大步骤。将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分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溶液中的平衡及应用,现代测试方法三部分。删除过于艰深的内容,增加与林学专业结合的内容。结合实验课和教学方法、手段,全面进行了课程内容改革。与上一届高等林业院校合编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比较,新编《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篇幅减少了约二分之一。 关键词: 林学;化学;教学内容;改革 化学是林业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大学一年级常开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在1999年以前的教学中,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分为两期授课,各门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也得到了充分重视,但课程之间相互协调不够,两门课程之间有重复的内容。 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在林业院校建立多层次化学课程体系的设想。第一层次是基础化学,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四门课程。理论课教学以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适当拓宽知识面,简要介绍化学科学的新进展,特别是林业科学、生命科学中与化学相关的新进展;实验课以操作训练为主,以定量内容为主,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第二层次是中级化学,包括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中级化学实验、现代化学进展等若干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在完成基础化学层次的学业之后,再继续学习中级化学课程,较深入地学习化学理论,并受到较严格的综合实验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多种仪器的使用。第三层次是有关学科的一些专业课程和某些研究生的课程。 这种改革的思路已经纳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即“高等农林院校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04-8) ”课题[1-3]。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就是这项改革中的一个重大步骤,对原有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对教学内容作了较多的增删和重新组合,最终由北京林业大学拟定了教学大纲,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最近两年,我们在林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溶液、胶体、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溶液中的平衡及应用,重点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是现代测试方法,只讲授电势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对仪器分析进行简单介绍。与原有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相比较,理论课讲授减少了约20学时,删除了晶体场理论、电子互斥理论等过于难深的内容。根据林业院校的特点,增加了生物无机化学简介、稀土元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纳米材料等内容。 2 讲课中注意前后呼应,让学生举一反三 例如讲化学平衡时讲清多重平衡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则学生可以自己解决溶液中几种平衡相互影响的问题。又如对滴定曲线,重点讲清酸碱滴定曲线,而配位滴定曲线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就不再详细讲授,让学生自己分析计算,自己绘制。在教材中,将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的内容安排在前后章,教学时结合在一起讲授。一方面将化学平衡的原理直接用于分析测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在遇到实际问 题时,如何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提高教学的层次与视点 例如讲授胶体时,提及宇航保温用品“轻如烟”的固体。讲gibbs公式时,让学生自己判断gibbs函数变与焓、熵和温度的关系,并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加深对gibbs函数变判据化学反应自发性的理解,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死记硬背。又如过去无机化学中讲杂化轨道理论,讲分子间作用力等时,基本上局限于无机化合物,现在则提及有机物的杂化现象,在讲分子间力时,把有机同系物熔沸点的变化规律也涵盖进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科学的完整性,了解到这些规律无论对无机化合物或是有机化合物都同样适用。又如关于酸碱平衡,过去重点讲授电离理论,介绍质子理论,现在将改为重点讲授质子理论,并用质子理论函盖电离理论,提高了学生的视点。 4 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确定 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林学院和浙江林学院相关教师共同商讨,经过对以往教学内容的总结,新的教学内容和新教材的章节顺序确定为: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溶液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胶体溶液,表面现象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础理论:焓、熵、自由能,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第三章分析化学概论: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有效数字,误差,有限 数据的统计处理,滴定分析计算,仪器分析简介 第四章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溶液ph值计算,缓冲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曲线,酸碱指示剂,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六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组成与命名,配位平衡,螯合物,配合物的应用 第八章配位滴定法:edta的性质,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与电极电势,元素电势图 第十章氧化还原滴定与电势分析法:条件电势,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膜电势,电势分析的定量方法 第十一章物质结构简介: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分子间力与氢键 第十二章生命元素选述 第十三章分光光度分析法:物质与光的作用,光吸收定律,偏离光吸收定律的原因,分光光度法的应用第十四章化学与社会:化学和环境,化学和生命体,稀土与农林业,化学与纳米材料 与上一届高等林业院校合编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16开,约600页)比较,按以上内容新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其篇幅减少了约二分之一[4]。 5 改革实验课的教学 化学是实验科学。在教学改革的方案中,独立设置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不再是理论课的附属和验证。实验课以训练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主,增加操作实验和综合实验。实验内容较密切地联系生产和科研实际,依照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了基本操作的规范,适当增加了有利于培养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制备实验、常数测定实验和设计实验,压缩了部分验证性的试管实验。在设计实验中要求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并提交完整的报告,这种训练方法,学生不再是按照实验教材“照方抓药”,而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都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完成设计实验。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不断修改完善, 学生的知识更宽,实验室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林学论文: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土壤学是林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学时不足、教学内容陈旧和实验实习组织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土壤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该文在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实验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实验、实习教学的组织模式和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等具体措施。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土壤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高等教育;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林牧业生产的介质,是环境物质容纳和净化的场所。在我国土壤资源面临沙化、盐碱化、荒漠化、肥力退化、侵蚀(包括水蚀和风蚀)和污染加剧等诸多威胁的背景下,土壤学已经成为关系国土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 在高等林业教育中,土壤学一直是林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有自成体系的理论框架,又有与生产实践和环境治理密不可分的广泛实用性;同时,在林学专业系列课程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林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认真分析土壤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土壤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学时明显不足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学强调“宽口径,广适应”,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课程门数明显增多,选修课的比例大幅提高。这导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学时不断被压缩。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土壤学课程由早期的120学时减少为后来的80学时,继而压缩到60学时,最后进一步减少到现在的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课程实习的时间由最初的2周变为1周,再变为现在的0.5周。国内许多林业院校的土壤学课程也面临着相同的境遇。 教学学时的减少,使理论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不得不被删除,许多重要问题和知识点的讲授难以深入和展开。实验教学也受到明显的影响,例如p、k测定项目无法开设;为了节省学时,原先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一些实验环节(如试剂配制、标准曲线测定、空白实验等)也只好让实验课教师代劳。课程实习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考察,学生动手的机会减少,从而使实习难以取得实效。 (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土壤学教材均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多次修订或改编出版的,其中有许多教材是“十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教材内容与过去相比有明显的改进。但是,由于教材出版周期一般比较长,所以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滞后于学科发展前沿,反映土壤学科新发展和现代化林业土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较少;且新出版教材大都难以摆脱原有教材的框架、内容或模式,内容或多或少都有陈旧的痕迹,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尤其是实验教学部分,除了受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外,也同样受到实验教材落后的影响。长期以来,实验课不但没有明显的提高和拓展,反而呈萎缩趋势;现代实验测试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课上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三)实践教学困难重重 教学实习是土壤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实习的组织面临诸多困难。首先,由于接收林学专业学生进行土壤学课程实习的单位食宿容量有限,无法解决数个班近百名师生的吃饭、住宿问题,所以实习师生只能当天往返,大量时间和经费都花费在实习途中。同时,实习参观场所也因人数太多而显得拥挤不堪,影响了实习效果。 其次,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不足,学生实习存在安全隐患。近百人的队伍外出实习,至少需要5~6名教师带队,才能较好地保障实习秩序和安全纪律,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但目前的情形是,仅能抽出2~3名教师带队,学生实习存在明显的安全隐忧。 第三,实验课的开设亦遇到困难。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形势下,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一般招3~4个班。由于实验课必须分小班上,且许多实验项目的时间跨度达2天之久,所以同一项实验内容不得不隔天开设。这样,学生周六也需要上实验课。另外,实验课上,每个小组的人数由原来比较合理的2人增加到3~4人。这使实验室显得十分拥挤,酒精燃烧和样品消解存在安全隐患;也很难实现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 二、土壤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突出实验教学 由于土壤学课程的学时大幅度缩减,所以要讲授课本上的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为了适应改革后的形势,我们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并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调整,以突出土壤学课程的特点、难点和重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土壤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研究进展以及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过程、物质组成、物理性质,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子,肥料与施肥,土壤利用与改良以及土壤学研究的新进展; (2)将土壤生物、土壤结构、胶体构造、土壤分类及土类分布状况等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自学,并安排一定时间的答疑,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提问以检查自学效果。 实验课对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我们腾出18学时用于实验教学,开设了8个实验;同时,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例如,矿物岩石的识别原为3次实验,现整合压缩为1次。再如,将土壤剖面观察、采样与土壤容重、孔隙性测定整合为1个实验项目。 通过以上理论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实验课的优化整合等措施,保证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土壤学主要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主要实验的开设。同时,通过安排课余自学任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和结构,尽可能地将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生产实际中与土壤学相关的常见问题融入课堂;并采用大量的照片、图表和动画等来阐释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我们广泛收集了生产建设中有关土壤学的实际问题,如苗圃经营成败的经验教训,城市绿地建设中土壤调查、规划与改良的具体措施,造林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土壤学问题等;还收集了脍炙人口的农谚等,并把这些内容充实到相应的理论课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为本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都不利于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次课开始时,教师要针对上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的答问情况给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随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当场回答或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每学期选取一章内容由学生讲授。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在开学之初布置授课任务,要求学生以4~5人为单位,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准备;然后通过简短的试讲和考察各组制作的课件,选定授课学生名单;最后教师对选出的学生进行指导,要求被选中的学生每人讲授一部分内容。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制作课件、语言表达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本学科领域英文文献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提供土壤学中主要名词术语的英文,同时在课间休息时播放一些英文笑话。这样,既帮助学生学习了专业英语,扩充了专业词汇,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改革课程实验、实习教学的组织模式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和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组织安排对实习效果有很大影响。过去,实验课安排在开学的第2周,而课程实习则安排在期末进行,实验与实习脱节。而且,平时实验课上分析的土壤样品是从学校的树木园或附近地区随机采集的,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生产需要,所做的实验纯粹是验证性实验。同时,学生在课程实习中采回的土壤样品,又由于临近期末考试和放假,根本无法进行分析。 针对这种情况,近2年来,我们将课程实验、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将半周时间的课程实习前移至学期的第3~4周,并且尽可能地做到实习内容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论文工作或生产单位的土壤资源调查任务结合起来;同时,要求实验设计、样品采集与分析、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环节均由学生参与或独立完成。此外,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可作为该学期实验课的分析对象。 其次,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提交1份实验报告。学期结束时,任课教师汇总全班学生的实验数据,并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汇总的结果独立撰写1份土壤调查报告。学生在报告中需要阐述土壤调查的目的、方法、过程、注意事项,调查区土壤性状、肥力水平和制约因子,以及土壤利用、改良的建议。这项措施既能将实习与实验有效地衔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和撰写报告的能力;同时还满足了科研项目或生产单位的需要,可谓一举多得。 (四)改革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 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课程成绩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考试,还应注重实验、实习等操作技能的考核,以及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评价。在期末考试的内容设计上,我们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重视参考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如出勤率,迟到、早退现象,课堂答问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验、实习表现和实验报告质量等。因此,我们确定的土壤学课程成绩评定标准是:考勤情况占总成绩的10%,平时课堂答问情况占10%,实验操作表现和实验报告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成绩评定方法综合考察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全过程中的表现,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土壤学是林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对学生后续系列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目前,课程学时减少、学生规模扩大和教学内容繁多等成为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因此,授课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突出实践教学,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安全的意识,并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林学论文: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中自主学习设计策略的研究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向,设计与开发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显得尤其重要,专题学习网站是开展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的网络资源。本文通过对专题学习网站个案设计与制作,提出了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学习设计“五策略”模式。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学习;设计方法 当前迅速发展的网络教育使通过网络学习变成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学习是网络学习的一大特色,因而设计与开发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专题学习网站是开展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的网络资源,在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中,如何体现现代教学设计思想,如何体现自主学习,如何体现农林学科的特点与自主学习策略的整合,设计出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专题学习网站,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讨。本文通过广东省“151工程”立项项目“南方花卉”、“植物生理学”、“农业昆虫学”和“生物化学”等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的实践,对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学习设计的策略进行了探索。 1 农林学科的特点与专题学习网站的构成 1.1 农林学科特点 我国农林高等教育历来强调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强化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农林专业集理论、应用和实践于一体,操作性与实践性都很强,所以专业教学与生产、科研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将生产实践、科研训练、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等引入教学过程。比如花卉学,它是观赏园艺和园林专业的主干课,内容分为基本知识和生产技术两部分,基本知识系统介绍花卉学的重要相关概念、花卉产业发展状况和特点等,花卉生产主要环节技术包括繁殖、栽培、花期调控和病虫害等,重点介绍1~2年生花卉、球根花卉等重要花卉的繁殖方法、栽培技术与栽培管理以及园林用途等要点,操作性与实践性特强。 农林学科内容具有特定的受众群,农林专业的学习对象是农林高校的大学生,而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基本保持成熟和稳定,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更多情况下是让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同时大学生是成人,大多数成人学习者愿意独立自学。希望教师更多发挥组织学习、指导学习、鼓励学习的作用。 1.2 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构成和特点 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环境下,围绕农林学科中一门课程或相关的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它通常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拥有网址,能通过互联网访问,它同时包含如下四个方面的功能:①专题基础知识的结构化展示;②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资源的整合;③进行交流、讨论、答疑的空间;④学习者进行自我评测的数据库。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是信息技术与农林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形式,它充分发挥了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不同于某一门课程的网上教材,也不同于一个学科的专业网站。“南方花卉”专题学习网站,就是依据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组成和特点,把南方花卉知识与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组成的专题学习网站。 2 目前一些专题学习网站存在的不足 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对网络教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涌现了一批专题学习网站'笔者通过对一些学习网站(如中国园艺网)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目前的专题学习网站存在以下问题:①展示资源、提供资源查 询的网站较多;②网站设计中缺少自主学习的引导;③个人开发的网站较多。而对学生自主学习引导设计尤为薄弱,主要体现在: (1)一些网络资源未发现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自我练习等模块,或者只有部分模块,不能让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未能体现学习者学习的计划性,未能很好地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内因。 (2)缺乏学习监控与评价系统,缺乏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学习者不能及时获取学习反馈信息,未能很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3)很少有教师导学模块,未能很好发挥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导航者”作用。 (4)学习内容区缺乏方便的导航功能,学习者不能根据需要跳转,寻找前后知识的联系。 3 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中自主学习设计的实现策略 根据教学设计理论与自主学习的特点,结合专题学习网站的构成和特点,在分析目前一些专题学习网站在自主学习设计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在专题学习网站中采用随机进入式自主学习设计方法。通过对“南方花卉”等四个专题学习网站作为案例进行设计与开发,归纳出基于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设计可采用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设计教师导学模块、生成规范的自我评价系统、设计 清晰的导航策略“五策略”模式(简称“5s”模式),以此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如图2所示。 3.1 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尤其重要。在进行知识结构的设计时,首先要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内容,各个知识点的关系要体现专题内容的特点,反映教学规律,并力求在清楚地揭示知识关系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实现,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同时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网站中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南方花卉”专题学习网站中,把南方花卉与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设立了基本知识、花卉生产技术、花卉新动态、花卉病虫害、名花趣事五个知识模块(如图3所示): 基本知识:主要包括花卉业发展历史、花卉资源与利用、花卉的生长发育特性、环境因素与花卉生长发育、花卉生产设施、花卉繁殖技术、花卉生产技术、花卉应用和花卉经营等知识。 花卉生产技术:以花卉的种为分类,介绍每种花卉的概况、主要栽培品种、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与切花栽培技术。 花卉新动态:主要介绍国际国内花卉的发展动态、花卉的新品种与新技术、花卉的市场与价格等信息。 花卉病虫害:主要介绍花卉的病害与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名花趣事:主要收集一些花卉的趣事与历史典故。 五大类知识模块构成了南方花卉完善的知识结构,使专题内容能全面、综合地表现出来,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很好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3.2 设立学习目标(要求)模块 在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学习中,学生必须自主学习。当他们具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时,他们更愿意接受教育,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为此应该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学习目的,有一个学习行为的引导,在每一单元或每章学习前,设定学习目标(要求)。在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中,设计学习目标(要求)模块的方法是创建链接点,用鼠标点击后,弹出新窗口,以展示学习要求的内容。 3.3 建立教师导学模块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应是教育思想的“贯彻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导航者”,为此,必须增强教师“导学”作用。在专题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设计中,要增加教师的导学模块,来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理解、思考、分析和创造。目前的导学方式有四种:文本型、音频型、视频型和同步视频,在《南方花卉》专题学习网站采用了文本型和视频型结合的方式。 网站首页设有教师导学主要介绍整个专题学习网站的情况,引导学习者学习;而在每一单元中也设有教师导学,对本单元学习内容做必要的引导。 在教师导学内容中还使用了视频型导学策略,由于花卉学科集理论、应用和实践于一体的,操作性与实践性都很强。所以在视频点播系统中提供专题知识点的教师授课实录与实践实录,学习者可通过视频点播系统来获取,使学习者好像置身于班级的课堂现场教学中一样,克服自主学习型多媒体课件因缺乏丰富的课堂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动态导学,网站建有在线咨询模块,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咨询。教师可在线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自由讨论区或e-mail的形式来指导学生学习。 3.4 生成规范的自我评价系统 在自主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探索、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借助于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解决实际问题。合理及时的反馈是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确保学习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中,要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差异,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出不同程度的强化练习进行评价,并及时给出反馈信息,作到评价和反馈的动态性。只有借助于不断的自我反馈,学生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以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在“南方花卉”和“植物生理学”专题学习网站学习内容中,在每一单元知识或每一章内容,都设计有形成性练习和自我评价模块。同时也设计自测评价和咨询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在线评价反馈,让学生学习完后通过它可以自测,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检查目标完成的水平,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能从中得到进一步的指导。 3.5 设计清晰的导航策略 导航是超媒体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导航能为网状知识结构中的学习者提供即时有效的引导,它是一种避免学生偏离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策略。专题学习网站信息量大,开放性强,学生在 自主学习时极易产生迷航现象。为引导学习者更好地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帮助学习者迅速进入相应学习内容,清晰明了的导航系统必不可少。 在“南方花卉”专题学习网站设计中,我们在标题区中设置专题导航和加入检索、返回、帮助等导航系统,采用简洁的文字,对比强烈的色彩,让学习者一目了然,在内容显示区还设置翻页功能,学生可以随意前后翻页,寻找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网站采用随机进入式自主学习设计方法。学生可通过不同的导航方式获取相同的学习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4 结束语 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学习设计“五策略”模式的设计方法已在“南方花卉”、“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 “农业昆虫学”和“农业气象学”等专题学习网站中得以运用,并进行了教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能够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很好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理解,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林学论文:景园林学科教育进展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在衣食住行等一些基本方面得到满足后,转而对周边的生存环境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街边简单的种植花草树木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进步,园林绿化行业急需有较高设计素养的景观人才的加入,因此中国的风景园林{lang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专业的设置也由最开始的几所综合性大学到现在的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而在这看似繁华的场景,却暴露了我国景观教育行业发展尚未成熟,急需整顿的现实情况,因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应该有其行业内部的统一性,下面将就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起源开始,论述这门学科在我国的进展。 1. 现代中国风景园林教学的起源 现代风景园林教学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解放前,早在那时,已经有“海归”前辈作出努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陈植(1899~1989)、程世抚(1907~1988)两位先生。陈植先生1919 年进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科造园研究室学习,专攻造林学和造园学。解放后,历任南昌大学、华中农学院、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程世抚先生在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获得学士学位,1930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生,1932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la及观赏园艺硕士,1933年任广西大学园艺系副教授。1933~1937 年任浙江大学园艺系教授、系主任。显然陈植、程世抚等老前辈已经接触了与国际接轨的景观设计思想,他们在中国一些高校内任教,也必然建立了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有了雏形,开始培养出专业从事造园的人才,而不是以往由文人等一些业余人士充当主力的局面。 2. 现状 90年代后期,中国风景园林教育迎来了第一次高峰期,各个院校纷纷开设风景园林系,专业教学侧重点主要依托在各个不同院校的不同专业基础上产生,设计方向主要有建筑院校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农林院校的园林等。不同院校的专业背景(师资、技术和学科范畴等方面)的差异,所偏重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如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一些以建筑为特色的理工类大学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景观空间设计意识,注重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大量培养出以空间氛围营造为强项的造景人才;而如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一些艺术类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以二维空间及平面构成见长,设计出的作品形式新颖风格多变大胆,给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一些农林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则培养出了诸多能够运用大量植物,以植物造景见长的设计师。 3. 教学存在的问题 3.1专业名称的不确定性 对于将本专业命名为景观建筑学还是风景园林学是业内最著名的专业名称之争,各派专家据理力争各执己见,因此出现了园林专业在各个学校的名称都不相同的现象,由于英汉翻译上的原因和专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引起的学科名称之争,始终是专业人士心中的一件憾事。与 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la)相对应的中文名称用过许多,如造园学、园林学、景观建筑学、风景建筑学、景园建筑学、大地景观、风景园林等,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一片混乱。1983年在中国建筑学会下成立园林学会,1989年正式成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它的英文是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只不过是对 la的直译,是上述多种名称中的一种,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谁对与谁错的关系。而专业一开始统称”园林“是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形式不同用过的不同名称之一,如同园、囿、苑、圃、庭、院、林园、林圃、林泉、园池、花园等,唐宋以后,园林泛指各种游憩境域。如以非学科或专业的观点来谈园林概念则确实如此,但是自从园林作为专业学科名称以后,概念就不再停留在原地,而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变化。许多人对园林的认识停留在“园林”词义的本源,对该学科的了解也停留在园林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即对庭园、公园和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层面。事实上,园林所涉及的领域是在不断拓展的,从古典园林的小面积的庭园、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建筑、叠石堆山及种植设计,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从一个小园林的设计一直到宏观的,涉及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区域的变迁与发展、大地生态的保护、城镇和大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同时运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如航测、卫星遥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因此,景观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在概念及实践领域也都应该是重合的。 3.2 学校课程设置的不统一性 景观专业主要依托在各个不同院校的不同专业基础上产生,主要有建筑院校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农林院校的园林等。不同院校的专业背景(师资、技术和学科范畴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景观教育的偏向性,也无法在短期内使景观专业走向完全意义的统一。各所高校在认识上基本趋同,但实际操作上还有很多困难。如果对课时、 学分安排以及设计辅导教师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农林学科下的园林专业对建筑、城市、工程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设计学时安排太少;建筑学科下的园林专业则在植物的认识与利用以及自然因素的作用方面是薄弱环节。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性开发的研究不够深入, 3.3 国际交流的不充分性 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中,与国外本专业交流联系过少,学生对国际上的专业进展了解不够充分,具体体现在,1,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座数量较少。虽然每年理事会也会安排邀请ifla成员访问我国进行巡回演讲,各校老师也会力争邀请知名设计师来学校为学生现场讲解案例,但是这些大部分在北林等一些明星院校,国内其他院校的学生由于知名度不高,所以接触这些国际行业设计师动态的机会少之又少,造成了学生对国际风景园林行业形学生实践机会的缺乏性,而风景园林专业的动手要求能力很强,这需要学校在四年或五年的教学培养中安排大量的实习机会给学生,使他们明白自己正在学习的是什么以及需要他们掌握的是什么,设计单位需要的是一批毕业后直接可以上岗的实际经验丰富的学生,而目前的状况是学生们在学校里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画了无数张纸上谈兵的图,而真正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却需要用人单位的二次培养,在学校所画的图基本与实际脱节,理论也落后于行业最新动态,这也是为何社会上景观公司招聘写明的只要工作经验三年以上的有经验人员的原因,这是对现在学校教育的非常不信任的表现。 3.4 关于今后的发展 通过横向比较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可以看出这个行业在我国仅是朝阳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与上升空间,还会需要相关学校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从业人员,但目前的学院式教育还有所欠缺,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和实践能力上满足不了社会上对人才的需要,通过学习借鉴比我们先起步的发达国家的景观人才的培养方法以及从初期以来国内景观教学所暴露出来的缺点,大学里对风景园林的课程设置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3.4.1 核心专业课的设置 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多层次性和多方面的特点。在牢牢把握核心设计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基础上,通过自选设计课和多种限选及任选课使学生在某一方向形成自己的偏好和特色。比如农业院校的核心专业课就应当是植物识别与应用等一些课程,而建筑院校的核心课程则应是 空间构成等一些课程。 3.4.2 扩展学生视野,增进国际学术交流 兼容并蓄,广泛邀请世界名流学者参与学校教育,向学生介绍成功案例及先进思想,使学生思路开阔,唤醒学生的设计师自豪感,时刻保持与最先进的行业动态的一致性,经常接触行业成功人士,使学生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看问题。。 3.4.3 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统一教学内容 根据目前各校各派课程设置百花齐放的混乱现象,各校应根据各自特点, 合理设置教研室, 经常探讨各自设置课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互相借鉴,在达到园林教育共性的基础上, 创造各校教学特色。 3.4.4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不同阶段应当重视不同能力的培养,本科生的教育应重视基本功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 因此对学生应从其入学之日起到毕业之时都要不间断地进行造型能力的培养。在学期中间安排学生到景观公司实习,学生通过与外界接触,学到与学校的理论知识不同的专业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3.4.5 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 我国高校中开设的园林专业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农林院校中的教学体系, 重点在于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设计, 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改造; 一类是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 重点在于人工环境的改造。此外, 还有一些艺术院校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侧重于环境艺术的设计。这些园林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以自己院校所擅长的专业为主。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园林学科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 且专业面过窄。对此, 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但作为园林专业必须有基本的办学标准, 达到社会需求, 至于特色,必须是在达到园林专业基本标准的前提下具有的, 否则是欠缺, 而非特色。 结语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城市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方兴未艾。如何解决城镇建设与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如何解决在经济发展中维持整个区域环境生态的平衡等问题,都需要风景园林师的参与。因此我国未来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园林专业人材的需求是很大的,专业前景十分广阔。事实上,风景园林也是美国80年代10大热门专业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十年,风景园林专业将成为建设界最热门的专业。办好园林专业,与国际接轨己成当务之急。 林学论文:浅析基于SUPER生涯理论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以浙江林学院为例 [论文关键词]职业决策 职业生涯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社会就业形式趋于紧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super的职业生涯理论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各阶段相结合,分析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力图找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和学校两个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促使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长,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度。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实现毕业生就业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做出恰当、有效的决策显得犹为重要。职业决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选择,会影响最终的职业决策。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本文所探讨职业生涯规划特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super是美国著名职业学家,他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大学生时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个人将认真的探索各种可能职业,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赋进行评估,并根据未来的职业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成择业及初次就业,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①尝试期((1 5一17岁),个人对需要、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就业机会等因素都有所考虑,并通过幻想、讨论、课外工作等方式进行择业的尝试性选择。②过渡期(18一21岁),个人进人劳动力市场或专门的培训机构,该时期的发展任务是明确一种职业倾向。③试验和初步承诺期(22~25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可以划分为出现、定向、执行、稳定四个阶段。本文以浙江林学院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专业共300名毕业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253份。 职业生涯的出现阶段主要集中大学一年级,核心任务是适应大学生活、唤醒职业意识和适应专业学习。出现阶段的现状主要从专业选择、专业认知、职业定位及对口专业就业面了解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衡量。在所调查的253个同学中,70.4%的学生为自主选择专业,在这70.4%学生当中,有将近45%的学生对于择业范围没有明确认知;剩下29.6%的学生为非自主选择专业,即由父母做主或学校调剂,在这29.6%的学生当中,对于择业范围没有明确认知的比例高达60%,明显高于自己选择专业的学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职业意识觉醒得比较早。关于专业认知方面,约83.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定认知,但程度也仅为“了解”。 定向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时间上处于大学二、三年级,核心任务是了解个人兴趣、爱好,进行职业探索,制定职业目标,考虑专业发展。定向阶段的现状主要从社会实践的执行情况,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学生对于职业技能了解程度三方面进行衡量。在社会实践方面,有42.7%的同学在大二和大三学期参加过实习,“没参加,但有这方面打算的”的占了所有被调查者的52.6%。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自主学习行为的同学,已经工作或实习的比例达高51.5%,没有主动学习行为的同学,这一比例为38.1 %。对于将来从事工作所需技能有清楚认识的同学,其就业比例高达56.1 %,而完全不清楚的同学,其就业比例仅为29.4%执行阶段出现在大学四年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索求职信息,掌握求职技能,进行职业选择。该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包括建立职业价值观,获取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技能进行职业决策。就业执行情况主要通过职业价值观调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求职技能的掌握,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目前工作的获取途径及就业情况六个方面进行衡量。据统计显示,择业时学生比较重视的几个问题依先后次序分别为:公司待遇,发展空间,个人兴趣,工作地点,专业对口。学生签约时对这几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有所改变,排序为:公司待遇,发展空间,工作地点,个人兴趣,专业对口。在被调查者中,对于第一份职业执“先实现就业”态度的学生占总数的51.9%。在衡量职业生涯成功标准这一问题上.49%的学生选择了高工资,其次才是实现自己的价值。各类求职网站及学校网站是大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则是从同学、朋友处得到消息,接下来是在人才市场与报纸上找到信息。在求职过程中,自主意识对职业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和朋友的意见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稳定阶段一般出现在学生即将离校时期,通常指达成就业协议后,适应工作,寻求职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包括签订就业协议,熟悉工作及寻找更好发展等 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职业生涯规划不足:专业选择及学业规划意识不足。学生在人学之后一至两年的时间内,对专业发展方向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对于职业技能要求也不甚了解。大学三年级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黄金阶段”,而学校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不足之处,未能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择业观。 就业指导工作巫待完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缺乏科学的决策指导。大学生面临就业、求职困难时,辅助渠道单一,除了独立解决外,一般求助于同辈群体及家长,相比而言,老师的影响力较为微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软件不足,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难以保证工作质量。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缺乏引导,对于应聘岗位了解不足,在面试技巧方面也缺乏相应指导 就业指导观念上的落后:目前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大部分仍然采用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方式。这种纯粹的就业指导,更加关注的是解决学生在求职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因而更多的指导往往会围绕求职应聘技巧、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千方百计促成毕业生找到工作。这种就业指导只能称作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最低层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复杂的系统,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职场等。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无疑是大学生自己。而学校的任务之一是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尤其是指导他们顺利的向职场过渡。本文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希望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顺利地走向职场。 学生要发挥主动性,挖掘自身潜能,学会为自己负责。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和家长、老师多交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平台。 学校应该及早转变观念,变“毕业生就业指导”为“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开设相关课程,多举办讲座、活动,培养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增设相关咨询机构,指导各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并努力完善其功能。根据毕业生专业和个性特征提供详细的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林学论文:高校林学本科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现状与探讨 论文关键词: 林学专业英语 教学模式 现状 探讨 论文摘要: 文章探讨了高校林学本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合格师资相对匮乏、学生英语自身基础参差不齐、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可选性较少且内容陈旧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探索出了解决途径,包括:改进授课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编适合自己特色的优秀教材、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民主评议活动等。 0引言 林学专业英语是高等院校林学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在当前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的新形式下,我国高校对外交流也变的日益频繁,因而林学专业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外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林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进行专业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把握科技发展动态。因此,林学专业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培养现代化林学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基于各校学生自身英语水平、教育管理模式及师资水平等多因素的差异,林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林学专业英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林学专业英语教学优秀师资相对匮乏在授课过程中,林学专业英语对师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既要求具有精深的林学专业知识,还需具备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够自如地把学科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学习重点讲解透彻。但研究表明[1],我国高校专业英语教师来源可归为三类:一是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经过培训的中青年教师;二是留学归国人员;三是外籍教师。其中,第一类教师能够用英语向学生表达清楚讲授内容, 但很难达到英语思维 “原汁原味” 的境地,师生之间也缺乏交流与互动,这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二类教师需要将国外的教学经历和国内实践结合起来,需要一个熟知的过程,因此难以很快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类教师则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国内进行专业英语授课。可见,目前我国专业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较欠缺。 1.2 学生英语自身基础参差不齐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尤其是农科类专业甚至降分录取,致使我国普通高校的录取比例逐年增加,因此,许多高校生源质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在英语水平上,生源英语自身基础参差不齐。 1.3 教学方式陈旧、略显枯燥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在林学专业英语授课环节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授课环节与实践脱节、授课方法和教手段落后等问题。表现为:首先,授课时只重视专业词汇和阅读,考核偏离实用性,学生仅懂得了很多专业理论和词汇,但缺乏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多数院校课堂授课仍然是教师朗读、讲解、翻译的模式,最多只是让学生简单的参与读解一下,缺乏互动式、多媒体等模式教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1.4 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可选性较少且内容较陈旧林学专业课程又可分为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化、森林生态学等。不同学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侧重点不同,因此各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办学特色的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十分重要。但目前,多数高校林学专业采用的专业英语教材都是国内学者在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经过选择编写而成的,由于国内教材策划和出版的周期短,因此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此外,内容选择的仍是70-80年代的外文原著,缺乏教材的时代特色和知识的更新性。 2林学专业英语授课模式的改进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质量的根本保证。各林学类高校在培养和引进师资队伍时,应充分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的原则,可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多途径模式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完备师资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此外,应建立定期组织一线教师去其他大学听课或聘请教学名家示范教学等学习机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还要有引进国外优质教育理念和资源,对专业师资培训和考核。 2.2 选编适合自己特色的优秀教材在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国内的特殊背景,对原版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合理调整,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组织国内外相关学科教育及科研专家,编写适合于我国现状的教材。其次, 在教材的选取上专业英语内容要避免和基础英语教材内容重复,尽量选择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再则,教材的选取还应补充听、说、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以英语为载体进行专业表达和交流。教材内容应该具有专业知识的逻辑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另外,利用网络资源特有的共享性、广泛性和即时性,可即时查阅检索本专业各方面的资料,随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增添和删除,以便丰富教材内容。 2.3 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探索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比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刚开始可以中文为主,穿插英文,以后逐渐增加英文授课分量;另外,要改进教师课堂上演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另外,教师授课要善于总结和运用各种好的教学方法,把枯燥的语言知识教的生动有趣,便于记忆。比如,针对记忆枯燥的专业词汇时,可采用总结式的授课手法,总结一些常见的前缀和后缀,便于学生记忆。举例讲,带inter-的前缀表示“之间”,例: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种间竞争) ;后缀-ology表示“学科”,例: biology生物学;zoology动物学;ecology生态学;virology病毒学;immunology免疫学等等[3]。 2.4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民主评议活动学校每学年组织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议,一方面既可把授课效果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今后查缺补漏、进一步改善授课质量;同时,也可使学生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主人翁作用,督促授课教师,充分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再则,学生评议的结果也可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便于高校进一步人事管理和规范用人制度。 综上所述,林学专业英语授课质量的高低,受制于多种因素。只要教师认真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科学地将林学专业与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大胆创新,最终会达到提高授课质量的目的。 林学论文:林学期刊量与单位的使用问题 一、林学期刊在执行量和单位国家标准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1)林业科学的特殊性,使现行国家标准中缺少可供使用的一些量和单位。 2)林业科技人员对现行国家标准及相关知识不够熟悉。国家标准是适用于所有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性标准,而专门在本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林业科技人员,由于对一些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涉足不多,对这些基础性的计量单位比较陌生,对它们的发展变化缺乏了解,不能很好适应。林业科学期刊编辑人员同样存在这些问题。 二、使用相关学科中已废弃的单位及单位符号 林学期刊中,还能看到如下一些错误用法:光照度lux(应为lx),转速rpm(应为r?min-1),长度μ(应为μm),时间hr(应为h),原子质量单位D(道尔顿)(应为u),压力atm、bar(应为Pa),能量cal(应为J)等。错误使用单位符号1)有些是沿袭了过去一些习惯的错误用法。例如把平面角的单位符号“°”用来表示含量:酒度为54°[应为φ(乙醇)=54%];又如把“′”、“″”用作时间单位:加热15′30″(应为加热15min30s)等。2)把一些不是单位符号的符号作为标准化单位符号使用,例如yr、day、sec,应为a、d、s。3)有些是对量的物理意义认识不清引起的。例如把摩尔质量的单位写作kg,应为kg?mol-1;又如把mol错误地用成浓度的单位mol?L-1:“浓度为2mol的NaOH溶液”,正确的表达应是浓度为2mol?L-1的NaOH溶液,或c(NaOH)=2mol?L-1。 三、使用单位符号和中文符号构成组合单位 GB3100-93中规定,不应在组合单位中同时使用单位符号和中文符号。当组合单位含有时间单位时,这种不规范的书写形式比较普遍。例如流量单位写作“m3?秒-1”,应为“m3?s-1”。但是当组合单位中含有计数单位或没有国际符号的计量单位时,允许同时使用汉字和单位的国际符号构成组合单位[4]。例如生物质量单位kg?株-1?a-1,林分密度单位株?hm-2等。这种特殊的组合单位,林学期刊中比较多,林学期刊编辑尤其要熟知以上使用规则,以便正确把握。 四、对单位符号进行修饰 林学期刊中常常使用一些经过修饰的单位符号。例如:种子千粒质量kg/1000粒,VC含量mg/100mL果汁,凋落物量t鲜重/(hm2?a),光合速率μmolCO2?m-2?s-1等。GB3100-93规定,“单位符号没有复数形式,符号上不得附加任何其他标记或符号”,因此,笔者认为,采用改变量名称或改在量符号上加注信息的办法[3,5]较好。如此,以上各例可以相应地改为:千粒种子质量m/g;(果汁中)ρVC/(mg?dL-1);凋落物量[mFW?S-1?t-1]/(t?hm-2?a-1),其中mFW表示凋落物量以鲜质量计,S、t分别是面积和时间的量符号,对应的法定单位采用t、hm2和a,这适宜在图表中使用,文字叙述可为“凋落物量(以鲜质量计)为××t?hm-2?a-1”;光合速率[n(CO2)?S-1?t-1]/(μmol?m-2?s-1),其中n(CO2)表示光合速率测定CO2的量以μmol计,S、t为面积和时间量符号,对应的法定单位采用m2和s。文字叙述可为“光合速率(以CO2计)为××μmol?m-2?s-1”。2.5SI词头的错误使用林学期刊中常见不规范的有以下几种:1)词头错写,大小写混淆。经常可见的μ误写成u,如将μm写成um。常见的大小写混淆的有:P(1015)和p(10-12),M(106)和m(10-3),k(103)和K,c(10-2)和C等。2)词头重叠使用。例如mμm、μμm、kMW等,应分别改为nm、pm、GW等。3)组合单位中分母加词头。例如:J?mmol-1?K-1,应改为kJ?mol-1?K-1;J?μmol-1应改为MJ?mol-1等。 林学论文:关于农林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创新探讨 一、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考核方式单一。大部分课程传统的“一考定成绩”考试方式存在考试目的功利化、单一的闭卷考试、标准化题型、答案规范化和百分制成绩记分方式等问题,这种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标准化考试的客观题偏多,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个性发展。虽实践课程占考试成绩比例,但部分学生模拟实验流于形式,校外实践也是提供虚假性报告,教师考核注重结果,不注重实践过程,学生实践能力并没有提高。 2、教学评估亟需加强。教学评估是校内一项最重要的评估,它可检查监督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评估是学校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举措,在不同程度上激励和督促了教师教学的改进。不过有些评估制度没有实施不到位,能真正起到改进教学作用的评估相当缺乏。学校教师成立专门小组对教我国金融学科师资力量有了很大提高,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但各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因发展较缓慢在结构上不甚合理,教师年轻化趋势不明显,还是以老一辈的教师为主,学历也参差不齐,他们的有些教学方式跟不上学生需求。实验室的指导老师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很多年轻教师均是直接毕业就进入教学阶段,理论知识强,而真正从事金融行业的教师很少,他们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很有限,因而在实践课上并不能以其亲身实践经历与学生交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很多时候是不了了之。 二、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强调的是开放式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同国家有不同国情,不同院校有不同校情。发展应用性的教育已成为众多院校的选择,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在中国众多院校中不占优势,可借鉴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再结合当前学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情况,着眼于农村金融市场和学生自身的需求,构建具有农林特色的应用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1、英国 英国高校采取面向经济、工商业的自主性、能力型人才培养方式,强调自由式学习以培养融会贯通、一专多能的人才。学习组织不同于国内,比较松散。高校可依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和方向,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课程并转换专业,且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英国高校的课程可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调整和设计,有时更是与商业人士探讨市场人才需求以便随便变更专业课程。思想教育类的通识课程在大学中要么不设置,要么就是另类的教堂思想教育;三明治特色课程更是让学生既可以学到自己缺乏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技能,也可拥有一定收入独立完成学业。教师在英国只是一个助学者,教师的教学就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课程上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注重学生参与性,要求学生多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提出疑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他们的出勤率不是靠点名而是教师采用各种创新的方法吸引学生主动上课。并且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师生完全平等的教学方法,国内很多院校在于教师告诉学生问题的唯一答案,而他们在于不断探索寻求多种答案。英国毕业论文完全由学生自身完成,教师不参与,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关系很紧密,寻求与各种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以实际的工作效果考核成绩。同时高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也愿提供部分创业基金。学生评估有监考评估和课业评估,含任务、证据、成果评定和反馈四步骤的课业评估是英国最具有特色的考核方式,这值得农林院校借鉴。 2、德国 德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大学进行改革,应用科技大学和职业学院的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他们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以应用型为主,既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也高度重视实践。双元制是他们典型的教育模式,按照金融机构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学生既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也在企业学到专业操作知识,课程模式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德国高校的教学采用双元制、师生平等、项目教学,在期末教师给予不同专业方向学生一个大题目,下细分10-20个小题目,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题目,利用假期搜索资料和写报告,在开学上课讨论。这种方法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学习时间搜索资料寻求解决问题路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笔头和口头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提高。实践模式更是与企业紧密结合,以便学生毕业能顺利适应工作,实践教学的教师有很深的实践经验,而且他们要求学生进行技术实习,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此外,德国高校奇特之处在于他们的合理校企合作用人激励机制,企业面向社会招录合适学生,学生既要进入专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接受企业的考核,他们毕业时必须接受专门部门的考核和企业考核技能。另外,“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企业、学校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3、美国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对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有以宏观金融为主的经济学院和以微观金融为主的商学院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商学院模式”培养的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农林院校金融学旨在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主张学习商学院模式成功经验。美国高校允许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培养。美国商学院培养金融分析师最多,他们的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就业竞争力强。大学前两年内都进行集中的、疲劳式的必修课学习,掌握必须的金融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从业资格考试以便更快适应工作。且他们的课程设置很灵活,紧跟时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一大特点就是偏微观,整个金融体系课程设置与注册分析师考试科目基本一致,注重金融工具类、金融数学类课程。美国高校运用团队、项目、现场和案例等教学方式教学,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并推行的案例教学在MBA教学中很成功,金融学的实践性比较强,适合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和课堂相辅相成,促进课程教学的改革。且他们的CBE实践教学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重在突出能力。学校可作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导模式,学校邀请企业代表组成委员会分析确定金融行业所具备的综合能力从而根据培养目标确定需要掌握的专项能力,接着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教学内容。农林院校可借鉴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并且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习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实行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金融产业为拖动力量的、政府、金融机构和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行业的学习是澳大利亚在1963年提出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他们教学的一大特色,至今被广泛流传。澳大利亚高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强调面向行业、结合企业开展应用型的教育和培训,行业和企业也参与到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学校的课程有理论课和基于行业的学习两部分组成,开发非常灵活。学校在设计课程前会先咨询有关行业人士确保教学真正符合金融行业的需求,企业和个人甚至可以定制专业课程。实践课更是由企业和行业联合设置并与大学积极配合以便他们更能适应工作和市场需求,并且政府和行业出资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他们强调学生、大学和行业的紧密合作,学生修完大学前两年学位课程后到企业带薪工作,学习几个月后再回校继续修课程且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学生更是由行业和企业学术导师共同管理。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为企业培养潜在未来员工,节约人力成本,更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工作能力和适应工作,在学习中工作和在工作中学习。金融行业变化很快,高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能很快了解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真实动态,促使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水平。农林院校可以借鉴此种模式,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亦可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 三、农林院校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新形势下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适应社会需求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开拓事业的人才。农林院校与综合财经类院校相比在金融行业中不具备优势,要想更好发展需要突显“农”特色,需要在培养目标、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做改变。 (一)教学管理改革 1.明确定位金融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第一要素,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定出具有自己特点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才有竞争力。农林院校基本属于教学型大学,它的社会价值应体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人才需求问题,应将金融特色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懂金融实务能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2.学分弹性化和课时灵活。教学机制的改革要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全面实行弹性学制。现在高校可允许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或是保留学籍,在一段时间内创业、社会实践和出国留学。设立创新学分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具有选择性、学习时间更灵活,这也打破了学年制对学生的束缚。此外,每所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优势不尽相同,院校间可以相互合作,允许跨校选课并相认学分以弥补自身资源不足和使各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很多课程具有交叉性,可压缩部分课时,设置一种课程多个学时,学生可依不同学习方向需求选择课程学时。 3.推行全面考核。院校逐步构建以平时考核成绩为主、期终考试成绩为辅的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新体系,提高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比重,核心骨干课程的比重可占到60%以上,理论课考核为平时考核+期终考试。期末闭卷考理论知识,平时开卷考上课出勤、案例参与、讨论、问答、作业。实践课考核为平时出勤、模拟实验课综合表现、新题目的实践操作处理程度和实践报告,全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避免学生平时不参与实践和考试抄袭别人实践报告现象,且丰富了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学校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且采用统一流水阅卷让评分更规范,此后就考试成绩和试卷难易程度作全面分析评估和总结,提出整改措施。 (二)优化课程体系 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设置调整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高校金融学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突出自己的特色注重宏观与微观的有效结合。 1、灵活变动公共课。金融国际化趋势则需要学校开设金融英语和商务英语课程,并就不同外语能力学生设置多种外语选修课。同时,学校可适当加强数学的学习时间或是开设金融数学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适应金融学众多偏理性课程。并且可开设大学语文、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礼仪、会计电算化等个性发展课,根据本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需要,在全校公共选修课范围内挑选适合本专业学生发展需要、学有基础的课程组成课程群,学生选读部分课程。 2、扩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和细化方向。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在注重金融理论基础的同时要兼顾提供实践应用性课程,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个人竞争能力。我国高校走的基本是先学分后选修的道路,在学分制下制定选修课,现有的选修课只是一个点缀,一个学分的产物。农林院校有为新农村提供更合适人才的优势,可调整设置如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学等农学金融特色类课程以满足农村金融市场人才需求,扩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再而,学校可在原有金融专业课基础上优化选修课结构,细分专业小方向。金融学有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投资学,保险学,公司理财(公司金融)等小方向,学生可据学校在这几个方向设置的课程群选择自己的兴趣课程群。 3、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的环节,不要让实践流于形式。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可开设包含证券投资、金融企业会计等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课的金融综合实验,或是含管理学、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等五门课程的经营管理综合实验,融合实践内容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农林院校组织学生实践调查和调研培养学生自学钻研、团结合作和工作适应能力,再开设专业文献综合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且每周进行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社会实践学分。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 金融专业体系很庞大,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思维启迪、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有助于那些缺乏实践学习的学生增强对金融专业知识的认识和深化。 1、推行小组单元互动式教学。教师在一些专业课程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采用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小组单元互动式学习,教学向“以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移,让学习成为没有终点的循环过程。教师作为“导演”选择好剧本,引导学生进入不断探索和反思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主角,就金融知识问题中各种小问题进行小组互动讨论,让学习和实际充分结合。教师在课程上审时度势,让学生得到最大收获,并且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针对个人参与度、课前准备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调动教师教学方式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充分开展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手段,注意虚拟实验、仿真实验与实际操作的结合,让学生将知识融汇于实际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采用发放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发言和讨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知识实践结合起来。此外,学校多利用网络资源设立公共邮箱提供各经济资源网站、教学材料、教学笔记和个人资源等,让大家了解金融业最新发展动态。开设BBS讨论,供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疑难问题等,开放式的讨论建立多层次的师生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方向性指导。 (四)改善教学条件 1、加强实践环境建设。高校按照金融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备必需的软、硬件设施和有实践经验的实践教学教师。金融实践软件中注重引进和采用当前实际工作单位(机关和公司)正在或即将使用的管理工作类软件和手段,如电子商务,电子货币与网银行系统软件,证券、期货及外汇实时交易系统,用友会计电算化,ERP等,为学生实习提供有力保障。可以在金融(证券、期货)实验室安装一套证券、期货实时系统,学生不仅可以利用这套系统浏览实时信息,通过管理员设置帐户和启动资金,可模拟证券、期货交易,开展模拟股市大赛,加深理论知识,锻炼实战能力。并且,整个经管系可让学生24小时远程访问,共享实践软件资源和综合利用,以避免设备分散浪费。 2、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金融专业应用性很强,必须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学校从理论到理论很难接触到金融行业真正需要的东西,仿真的模拟与实际工作还是有区别,缺乏对企业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农林院校要依据市场需求与当地农村金融市场企业合作高度重视实践,坚持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加强学生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凸显农林院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特色。 3、优化师资队伍。教师是学生的方向指标,学校需要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完整、学术特点鲜明的师资队伍。学校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如讲座、进修培训班,促使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与国内和国外著名大学建立学术联系,形成稳定的师资交流、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并积极借鉴和吸收国际上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强学科建设。教师在校开展产学研工作,弥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以胜任的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此外,也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包含金融学教授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行业人员,满足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多样化要求,并以此为纽带发展教学过程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周孟亮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林学论文:林学人才培养方式革新思考 作者:李明诗 孙力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贾治邦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如期实现双增目标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坚持依靠深化改革,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速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繁荣生态文化,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贡献[4]。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林业科技发展的指导原则,也是指导林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理论。我国森林资源少、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都要求林业教育应重视与加强森林培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和环节。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综合化合理利用的较快发展、农用林业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以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渗透和多学科技术的融合,高等林业教育需要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改革传统课程,增加新课程,更新教材内容等。在这种形势下,本科院校林学专业要想站稳脚跟并争取有更大、更好的发展,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培养既适应社会需要又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其中专业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保障[5~8]。 1林业教育的中外比较及我国林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1.1国外林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趋势国外林学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强调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林业行业新变化(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型人才;通过专业知识结构的改造,适应“环境热”、“自然热”、“生物热”的潮流,实现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9~11],培养具有深厚知识和较高能力的“通才”;实行教学、科研与企业相结合的开放型办学体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淡化专业,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基础性训练和文、理、工科的相互渗透,实行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增强适应性[12]。 1.2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林学专业建设的现状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林学专业教育存在专业建设历史短、教育观念相对陈旧、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较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学科间缺乏渗透、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的改革思路缺乏开拓性、没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潜能发挥的作用、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现代林业科学发展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由规模扩大向内涵提高转变,地方高校办学历史短、积淀少、底蕴薄的问题开始显现。面对新的形势,地方高校必须及时调整办学指导思想,不能盲目瞄准“一流”、向老牌高校看齐,而是要走自己的路,创出特色、办出活力[13]。培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客观要求[14]。同样,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林学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也必然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素质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等要素构成[15],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地方本科院校林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即立足地方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林业科学和技术需要的,具有较宽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林业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创新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兼顾,能够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经济植物栽培、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工程建设和城市林业建设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3我国林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3.1招生规模及生源质量下降长期以来,我国的林业专门性大学和部分农业大学中的林学院(林学系)肩负着培养林业本科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但由于林业院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重大调整,高等林业院校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都相对地压缩了传统林学类学生的招生数量。与此同时,农业院校中的传统林科专业在专业扩张过程中却逐渐萎缩以致消失。近年来,该趋势则愈演愈烈———林科类考生的第一志愿填报率和上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录取的学生多为调剂志愿考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后,林科类的毕业生则争先恐后跳出“林门”[16,17]。可见现在学生对林业的认识不够,有的不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所以增加基础课程(如哲学)的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1.3.2失去传统优势,缺少林业人才面对目前林业专业存在的问题,各大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浙江林学院在《关于林科类专业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林科类专业改革特别要加强林业与生命科学、林业与生态环境、林业与生态旅游、林业与环境艺术的结合,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农林和区域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的要求,传统林学专业相应设置了3个柔性方向:城市林业、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18]。而更多的高等院校选择在林科专业人才培养时,突出在广泛的通识教育基础上进行较宽的专业教育[19]。虽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林学的学科外延,丰富了社会对该学科的认知,也提升了林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但这些改革措施都弱化了传统林学的优势,导致报考林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数量锐减,而林业基层一线几乎失去了人才的输入。所以林学专业教育在突出优势的同时,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 2林业专业学科建设探索 2.1重视林业区域性和森林分类经营等特点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林业的区域性特点,根据所在区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南方集体林区的林业生产经营具有规模小、经营分散、经营类别多样的特点[20],所以应在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木材学、木材检验和木材生产工艺学等课程。在东北国有林区,国家对林业主体功能重新定位之后,这些国有林区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天然林,恢复森林资源[21],所以应在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植被恢复生态学、森林健康、森林多功能经营等课程。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更加突出与抗旱造林等相关的课程。只有通过设置能够体现森林分类经营特点的课程,林学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地区域林业特点的专门人才。#p#分页标题#e# 2.2增加有关森林碳汇的专业基础课森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2009年,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总理作出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重要论断。同年,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也强调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社会中,林业肩负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目前,减少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减排,主要是通过降低能耗来实现;二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即碳汇,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科学的森林经营管理,使森林最大化地固定和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实现间接减排。有关研究表明,每年全球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来源于森林,林木每生长1m3,平均吸收1.83t的CO2。由此可见,把发展林业作为减少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措施,具有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实现等优点,是目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因此,在林学专业建设时顺应时代主旋律而突出森林碳固定、碳蓄积测量及碳释放等方面课程。 2.3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是转变林业管理方式、提高林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然选择。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必须靠人的素质的提升,必需依靠大量林业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整体素质[22]。信息社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林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明显的偏差,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偏低。一方面人才市场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另一方面林学专业学生难以就业。林学专业教育如何主动适应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不同岗位的林业信息技术人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林学专业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起到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将林学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具有林学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林业信息化建设就是信息技术在林业建设上的应用,主要包括林业资源监管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林业综合办公系统、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运行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内容。由于林业信息化建设专业性较强,既要求有3S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又要求有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森林保护学等林业基础知识,因此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23]。因此,在林学专业教育教学中,要在学生中加强以计算机能力和3S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林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有关计算机原理与应用、3S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由专业课教师在非信息技术课程中灵活安排信息技术内容的传授和实践,对学生展开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技术训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广泛采用网络教学平台、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试题库系统,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林学专业教学中去,提升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林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4强化实践能力教育目前,林业高等教育尚存在人才培养规格与林业发展需求不相符合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培养的林学高级专门人才实践能力不够强,不能满足林业基层实际工作的需要[24,25]。通过实践教学,使林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得到训练,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林学专业教学的无缝整合,仅依靠课程教学和实践来提供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应该积极利用非课程教学环节展开多层次、多方位的重点培养[26]。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创新课题、教师科研与实验室开放等教学环节是主要的非课程教学方式。在非课程教学环节中,可以选择遥感在林业上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上的应用或设计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等大型实验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较高层次的培养。自然科学源于实践,是在对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发展起来的[27]。对于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其人才培养的生命线[28],在农业类院校表现尤为突出。实践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验证所学的各种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手段。近些年,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大的严峻考验,这也给高校的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提出新的课题。要求实验教学在形式、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社会需要。另外,实践教学也应该抓住学生继续深造或者就业这一不同特征,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综合教学内容。江西农业大学对林学专业提出分年级制定实验计划的改革措施[29],浙江林学院围绕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林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30],都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2.5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是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15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后来为其他学校所效仿[31,32]。在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多采用导师制,本科生一般采用辅导员制。目前,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教学管理制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少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一些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中,大体的做法是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林学专业本科生的年龄一般为18~23岁,他们正处在青年的初期和中期,是个体发展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个体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仍处于不稳定的发展时期[33]。他们需要导师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引导。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够营造和谐、积极的学术氛围。师生之间经常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导师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做到因材施教,以个人的学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导师能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激励自己不断地创新进步。这带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个一举两得的举措。2002年,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带动下,全国许多高校纷纷效仿,一时本科生导师制在全国几乎呈遍地开花之势。北华大学林学院在借鉴其他高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林业院校的特点,在林学专业适时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南京林业大学在林学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将严格执行“科研训练制”及“双导师制”,在二年级春学期,每班级安排3名选课导师,每名导师负责10名学生的选课指导,并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辅导和咨询。在三年级下学期,每名学生可选择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训练导师,负责一对一的科研训练指导。我们相信,这些举措一定会为林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p#分页标题#e# 2.6开展专业英语教育在当前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对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因而林学专业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外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林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林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进行专业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把握科技发展动态。因此,林学专业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培养现代化林学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基于各校学生自身英语水平,教育管理模式及师资水平等多因素的差异,林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34]。高校需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积极开展林学本科专业英语教育。南京林业大学将组织本校具有两年以上欧美留学经历的知名专家教授对林学拔尖人才班实施专业英语教育,包括专业文献阅读、专业课程作业英语化、双语教学及参加欧美交流学者报告会等。 3建议和讨论 3.1改进课程建设随着林业主导功能从简单的提供木材转向以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发挥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主,林业发展的大方向已由造林转变为营林、从木材利用转变为森林健康[35]。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低碳经济型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林学专业的教育应在以森林培育的基础上,增加森林碳汇及森林经营管理(重点突出3S在林业中的应用)知识的教学。培养具备传统的森林培育、森林利用、森林保护等基础理论与技能以及与森林健康、森林多功能经营、森林碳汇等相关的新的理论与技能的林业专门人才,以满足林业内涵的不断延伸。 3.2合理地安排教学实践林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林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只有下到基层去学习实践,才能真正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目前很多林业院校考虑到野外实习安全问题等因素,缩短甚至削减了野外的实习安排,这违背了对林学专业人才教育的要求。首先应认真筛选实践教学教材,选择针对性强,训练目标明确,便于操作的项目组成实训教材,避免过多地进行原理的繁杂推导和计算,尽量做到简约;其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交叉结合教学,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将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学习,会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衔接,及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思考学习理论,会大大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3加大英语与计算机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现今社会不断的国际化、信息化,高校须认真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科学地将林学专业与英语,计算机教学内容相结合,大胆创新,最终会达到提高林学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目的。综上所述,在教学安排中,重视通识教育,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在课程设置上,以森林培育课程为基础,增加有关森林碳汇的专业基础课,加强计算机技术及英语的学习与应用,将林业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增强林学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这将是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林学论文:风景园林学园林专业论文 一、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内涵 风景园林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风景园林学主要涉及两类问题:如何有效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户外自然境域?如何规划设计人类生活所需的户外人工境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学科需要融合工、理、农、文、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的知识,交替使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综合应用各种科学和艺术手段。因此,也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的特征。 二、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办学现状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38个风景园林类学科博士培养点、88个学科硕士培养点,25个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培养点和184个本科专业培养点,覆盖全国175个学位授予单位,其中高校为172个。1998—2009年间,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培养点高速增长,学科博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学科硕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本科专业培养点年平均增长约14%。在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前,这些专业培养点分设在工、农、理3个学科门类多个一级学科内,名称混杂重叠,即使是业内人士都很难说清楚。2012年,教育部对风景园林学进行了学科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8所,其中建筑背景类19所,农林背景类18所,艺术背景类1所,从评估结果来看,排在前5名的高校中(含并列),建筑背景类有7所: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农林背景类有7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专业特色而言,建筑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侧重于空间形态塑造,农林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在于植物材料的应用。就应对中国当前日益复杂的户外环境问题而言,无论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还是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各校均需要继续发展完善。从发展规模来看,参评的学校有些是一个学院,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现有教职工约1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1人,副教授30人,现有学生3145人,其中本科生2014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66人,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205人,博士研究生142人,在职研究生418人。有些则是一个系,如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9人,博导13人,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硕士生100人(其中普研40人、专硕60人)、博士15人、博士后1~2人。人数虽少,但无论是科研水平、教学质量,还是毕业生质量,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存在问题多年来,针对风景园林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性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点,一方面说明了本学科发展的强劲势头,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任何学校都可以办风景园林专业?办学是否有专业门槛?风景园林的科学性如何考量? 2.专业教育的规范性与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强调规范办学,最直接的就是要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而发挥高校各自的优势,则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随着《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的出台,专业教育的规范性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的解决,然而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仍然悬而未决。3.高校与用人单位在培养目标上的错位问题设计单位希望学生毕业后便能独立工作,是成熟的专业人员,而不是设计院的实习生;希望学生在学校内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全过程的设计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方案阶段。设计单位不希望学校通过设计院实习来弥补设计教学中的不足。高校则认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存在急功近利的要求,认为学生在校读书是为了发展智力、学习理论、提高创造力和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就业和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方法问题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不止一个,因此,培养风景园林师应注重创造性,注重与实践对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宪章》指出,在学习阶段,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及讨论式教学应占各课程体系的实质性内容的一半左右。目前,很多高校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另外,教学环节上还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以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为例,其非常注重对场地的观察分析,每个课程设计对场地的考查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国内高校对这一环节一般不太重视,有时甚至不会到现场去,很多课程设计所选的题目本身就是假题。 5.教学资源问题国外风景园林教育非常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资源的整合。以美国佐治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其所在的环境设计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团队,全院37名教师多数既是学者,又是注册风景园林师。学院注重与校内众多学院(如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物理学院、艺术学院等)的交流、合作教学与科研。风景园林五年制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每年必须选修2~3门其他院系的专业课程,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院还不定期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及社会成功人士来系里参加教学、评图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美国哈佛大学是全球第一个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至今仍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该学科的领军人物全都有在事务所从事规划设计的工作经历,高级选修规划设计课主讲教师全是风景园林大师级的教授。除了建设自己精干的师资队伍外,哈佛大学还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来系里参加教学、讲座和评图工作,从而使师生时刻能接触到最新和最先进的知识。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众多法国一线风景园林师都在此任教,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学院实行项目轮换制,根据不同的项目来安排导师。几乎所有的导师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可以直接接触到不少于20位活跃在风景园林界的设计师。相比之下,国内很少有高校能做到这一点。 三、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概况及办学特点 (一)风景园林专业发展概况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设在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里,起始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后更名为公共艺术设计)方向和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新增景观学本科专业,2013年统一更名为风景园林专业,同年增设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至此,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格局。 (二)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特点1.原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植根于艺术学门类设计学一级学科之下,课程设置偏重于形态训练、设计中的创意构思、艺术处理,在工程技术方面较为欠缺,把握宏观尺度规划设计能力一般。再者,课程设置兼顾风景园林和室内设计两个方向。学生精力分散,受课时限制,两个方向授课内容都有待于深化。尽管如此,师生经过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的2013年城市袖珍广场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3项,在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组织的2013年现代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佳作奖2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2.风景园林专业教师由原旅游管理系的教师和公共艺术设计方向的教师整合构成,现有教授3名,客座教授3名,副教授8名,讲师及助教5名,个别教师专业上不对口,特别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植物学、景观工程师资存在缺口。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为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相交叉后产生,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方向 基于办学基础、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背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我们对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发展方向探讨如下。 (一)学科交流与融合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环境恶化现实,我们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如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相关学科的交流融合,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加强量化研究,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风景园林专业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专业,那么科学与艺术各自比重是多少呢?有专家认为,科学技术应占到90%,当今的风景园林虽有艺术成分,但主要的理论实践都基于科学、工程、技术。199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百年庆典上对该专业的定义也再次体现了风景园林的科学性远大于艺术性,甚至其中都未提及“艺术”(Art)一词。对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人士,“需要一个全面的科学方面的培养,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同时保护人类的生活质量,保存地球上丰富的文化遗产”。华东理工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应该依托相关优势学科,大力提升科学技术含量,以理性为基础,再谈感性浪漫,这是今后立足于国内风景园林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落实。 (二)重点教学方向面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走出城市。近期可以以新兴旅游游憩地为对象,探索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力求在专业教育及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华理风景园林专业以旅游管理系为主体申办,在旅游游憩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二是在中国,优秀的自然风景资源基本都已经被开发,针对人们闲暇生活的需求,大量新建的或改造的旅游游憩地规划设计建设方兴未艾,亟需要理论与方法进行指导;三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擅长于小尺度的园林设计,对宏观、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还处于探索之中,这是重塑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形象、形成风景园林教育中国学派的重要契机,值得我们努力奋斗。另外,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部分教师也有较深厚的研究积累,这也成为另一个可以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 (三)专业教育特色华理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不仅要依托学校理工科学科群优势,不断加强该专业的科学性、理性特色,而且面向日益提升的大众审美水平,我们也需要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在风景园林细部设计、景点设计上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水平。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交叉点,可以实现多个专业的交融共生,如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科群优势。 (四)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架构风景园林具有的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风景园林教育在知识结构上将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组成的跨学科领域多元化发展。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本专业可以以KAQP为基础框架,进行制订。K指知识(Knowledge),A指能力(Ability),Q指素质(Quality),P指人格(Personality),Q与P内涵基本一致,二者可以结合,形成由知识、能力、素质/人格构成的KAQP人才培养模式。风景园林本科阶段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般会经历认知、理解、应用、综合4个学习阶段。将4阶段与KAQP相对应,可以建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培养的目标结构,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五)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我们需要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一方面,在优化完善校内师资队伍的同时,通过双导师制、讲座教授等灵活的机制,并给予一定的正式身份,吸引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有一定理论研究水平的大师级设计师,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需要多渠道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利用短学期、寒暑假等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为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创造机会。教学方法上,应加强师生互动及讨论式教学,特别是在研究生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多种形式,如Studio、Workshop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的能力。 作者:温全平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林学论文:农林学科特色舞台艺术教育探析 1农林院校深化艺术教育的问题和困难 我国的高等农林教育起源于19世纪初,以设立农林学堂为主要标志;建国后,在高度计划体制下建立独立设置的高等农林院校,主要是单科性的高等农林院校承担高等农林教育任务。60年的高等农林教育,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困惑。一是高等农林院校生源艺术修养不高。由于受到一些世俗偏见和国民功利化倾向的影响,重点高等农林院校招生生源都在重点批的最低线,普通高等农林院校招生生源质量更是难以令人满意,高等农林院校录取的生源都处在同类招生层次的最低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虽然给高等农林教育带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生源质量和办学规模有所提高。但是,市场化的取向,要素市场、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在配置高等农林教育资源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公众对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强烈取向,使高等农林教育处于不利地位,高等农林院校招收的学生,农村及边远山区生源比例较高,多数学生从小缺乏艺术教育和人文熏陶,更谈不上艺术方面的系统训练,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基础较弱。二是高等农林院校人文艺术氛围不浓。我国的高等农林院校,大多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教育革命的群众运动中产生的,这一时期较多地借鉴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强调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设置单科性专门学院,注重人才培养的计划性。高等农林教育一直白成体系,与理、工、商、医类高等学校相比,由于学科和服务面向的特殊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高等农林院校的办学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大多院校远离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高等农林院校,人文艺术氛围带有明显的“先天不足”,这些学校办学规模较小,学科专业单一,仅有农林类专业,人文社科类学科少见,不可能形成学科交叉渗透和对学生多种学科的熏陶和感染,也就谈不上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样形成的那种无形的、相对单调的校园环境,严重影响着学校的人文艺术氛用。高等农林院校经过l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学科专业数量急剧增长,新上了人文社科及艺术类专业,但学科专业水平不高。学校人文艺术氛同的形成绝非朝夕之功,文化积累有其自身的规律,更何况学校的传统和特色有其发展惯性;在短期甚至相当长的时间内,高等农林院校人文艺术氛围难以与其他高校同日而语。农林院校深化艺术教育的问题和困难不少。 2《中国茶谣》的创作与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建校于1958年,是浙江省一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涵盖农学、工学、文学、理学、法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在校生23000余人的省属本科院校。浙江农林大学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深入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中国茶谣》的创作与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文化艺术实践的典型成果。作品也许还略显稚嫩,但她如实记载了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和开创性的校园先锋文艺。2008年5月,撰写《茶人j部曲》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科带头人王旭烽教授携200余名师生创作了舞台剧《中国茶谣》。《中国茶谣》具有典型的“农林”学科特色,是一种带有民族性的舞台艺术呈现形式,融合了民歌、舞蹈、茶艺、器乐演奏以及民俗文化。表演共分为十个部分,即喊茶、采茶、禅茶、下茶、仙茶、施茶、会茶、讲茶、礼茶、祝茶,分别向观众呈现了茶叶的形成过程以及与茶有关的文化故事。学校艺术团学生参演了采茶、下茶、施茶、会茶,讲茶。其中,采茶和会茶由校艺术团舞蹈队和礼仪模特队的同学出演,下茶、施茶与讲茶由梵风剧社的同学出演。采茶中愉悦轻快的采茶舞和会茶中清新独特的盖碗舞,体现了茶的民俗唯美。下茶、施茶与讲茶中戏剧性的表演形式体现了茶的民族精髓,使得整台演出淋漓尽致。2008年5月15日,《中国茶谣》在杭州大剧院进行了专场试演,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第18届会议的几百位各国人士观看了这台独具东方魅力的的演出。2008年5月28日,《中国茶谣》舞动在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浙江湖州首届陆羽茶文化节的舞台上。2009年12月27日,《中国茶谣》(正式版),在浙江农林大学影剧院进行首次校内公开演出。80分钟的时间里,我校茶文化学院和艺术团梵风剧社的200多名师生演绎了舞台魅力非凡的《中国茶谣》,表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给在座的每一位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的听觉享受。同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浙江省文化部门的领导与学校师生一起观看了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茶谣》的舞台呈现,从创作到排练,200多名师生都伞身心投入其中,点点滴滴,教师乐教,学生乐学,那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和悠扬的歌声似乎仍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这歌声不仅唱出了大学生明朗、清新和欢快的青年时代,也表达了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和对艺术的追求,同时也是学生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一次高水准的展示。 3成效及探讨 《中国茶谣》的创作与实践,体现出j个特点,即艺术欣赏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意义;流行元素与经典内涵相结合,突出主旋律;营造文化氛同和提升文化品位相结合,突出精神内核。该剧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大学生容易找到艺术感觉,在一定程度克服和弥补了学生文化艺术人才的不足。贴近学生实际的创作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高雅的品味和隽永的意境,其强大的震憾力和激励作用是其它思想教育和政治鼓动所难以企及的;而且学生的认同感好,不断激发学生的艺术想像,诉说自己的情怀,激荡学生的心灵,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文化感染力教育、引导学生,大学生在艺术与文化的享受中接受了真善美的启迪和陶冶。大学生作为校园文艺活动的主体,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审美鉴赏力和审美体验。正如我校一位校园戏剧爱好者所说:“我喜爱戏剧,甚至于在中学时代就痴情于它,这是因为它富有意蕴的道白与丰富生动的体姿语言,还因为它悬念化的故事情节浓缩人间万象,生活命运;更因为它能使我们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达到思想的共鸣和精神的交流。”从感官直觉的悦耳悦目,到对审美对象蕴含内涵的领悟、品味,进而上升到对世界、对人生的思想领悟、精神畅游。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欣赏、艺术学习、艺术交流的核心在于精神境界的升华。人们常说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理想的殿堂,而文化艺术的内核正是建构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探索的创造精神,艺术欣赏的自由精神、文化兼容并蓄的宽容精神以及艺术和凿所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这正是大学精神所致力追寻的。浙江农林大学着力开展《中国茶谣》的创作与实践,体现了高稚、健康的内容与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相统一;因地制宜、百花齐放与自娱性、欣赏性、示范性相统一;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与艺术性、娱乐性相统一,寓教于乐,在文化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中推动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另外,这样的艺术创作与实践,又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近几年,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和大学生艺术团的学生,教学质量和以艺术素养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是一个特殊的学校,它是一座知识城,也是一座文化城。学生艺术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大学与社会的互动,使学生秉有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百花齐放的大学文化艺术活动使它更充满智慧的灵性和艺术的光芒。《中国茶谣》以其特有的魅力建构起了大学生感悟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校园与社会的自由灵动和新型空问,同时在发挥高校作为文明源的文化辐射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走向礼会,走向成熟。 林学论文:林学思想与人工营造森林论文 摘要: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完整的林学思想,其林学思想核心为政府管理森林,人工造林为该思想前提,发挥森林防护作用为该思想要素,国家经营森林生产为该思想目的。 一、倡导人工营造森林 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以农、林、牧业发家致富,也给孙中山以一定的影响。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现这棵百年老树已是郁郁葱葱,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一带“秃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居然初见成效。 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2、“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3、及时预防“谷蟊木蠹”。(2)至此,孙中山完成了第一个植树造林方案。 1915年,为提高全民植树意识,统一全国人工植树时间,孙中山建议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获得赞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法定的植树造林节日。1916年,孙中山视察绍兴,大声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为一位日理万机的革命家,孙中山能够随时随地倡导人工植树造林,亲自参加人工植树活动,制订人工造林计划,提倡设立国家植树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工植树造林的重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 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呼吁成立农学会,作为林学理论研究机构。时隔不久,他在广州正式成立农学会。作为秘密革命机关的农学会,在进行革命活动时,也考察了外国农林事业,研究近代林学理论。尽管数年后农学会被清廷破坏,但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林学研究机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设置国家林业管理机构,中央内务部负责农林事务;在地方设置南京府劝业科,负责“山林土地事项”。(4)使南京临时政府初步建立了层次完整的林业管理体系。孙中山辞职后影响北洋政府在中央设立农林部。孙中山在北京与袁世凯会谈时;商定农林部可以暂时“伐采森林”,(5)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1920年下半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自兼内政部长,明令农务局“培植及保护森林”。(6)后农务局并为第二司,继续主管“农业、林业之保护、监督、奖励及改良事项。”(7)此时,孙中山在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基本上还都属于西方政府机构的形式模仿。 1922年9月,孙中山在《筹备改组国民党宣言》中除继续主张“……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又进一步提出“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8)的新主张,该主张实际上已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林学理论上的反映,惜其未能贯彻执行。 在实际运作中,孙中山设立的林业管理机构曾出现个别人员素质较差、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1924年,孙中山广东革命政府为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颁布《考试条例》,规定应聘林业机构荐任文官者必须参加森林化学、森林工学、森林测量、森林动物学、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林政学、树病学、造林学、昆虫学、森林保护及管理法、植物生理学等科目书面初试,合格后再参加相同科目口头复试,最终合格者方可为荐任文官。(9) 三、国家经营林业生产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在野党领袖身份,用英文给《大陆报》撰文,主张“凡……森林各业,均应收归国有。”(10)其所产利益作为国家税源,用于行政、教育、慈善等事业经费。在数月后的一次演讲中,他进一步指出“今日中国地主、资本家眼光尚浅,知保守而不知进取,野山荒地尚多无主之物,一般平民间亦有自由使用之权,即如樵采游牧,并无禁止之例。若在欧洲,则山野荒地皆为资本家所领有,他人不能樵采游牧于其间也”(11)而一但中国地主,资本家效仿欧洲,就会垄断山林,操纵民生,到那时再采取补救措施,为时已晚,应当事前加以预防。1920年,孙中山提出预防地主、资本家垄断山林的具体方法,即国家经营林业生产。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说:“凡山林……悉归公家所有,由公家管理开发。”“其数年或数十年乃能收成者,如森林、果、药等地,宜由公家管理。开荒之工事,则由义务劳动为之。”(12) 1923年,孙中山开始实施国家经营林业生产政策,在一系列法令、法规中规定:在都市内,果园、苗圃征收千分之十五地价为普通地税,随着土地增值,按超过原地价的百分比征税,但每亩地价不到二百元者免征增值税。(13)国有山林均准人民承垦,承垦年限“树林地一千亩未满者二年,一千亩以上二千亩未满者三年,二千亩以上三千亩未满者四年,三千亩以上四千亩未满者五年,四千亩以上五千亩未满者六年,五千亩以上一万亩未满者七年,一万亩以上者九年。” (14)每亩地价七角,提前完成垦荒植树造林者可按比例减其地价。 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应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卫生等各种公共之需要。”“本县资力不能发展兴办者,国家当加以协助。其所获纯利,国家与地方均之。”(15)上述规定,孙中山在手书《建国大纲》中再次予以肯定。孙中山自视《宣言》和《大纲》是最权威和经典著作,国家经营林业生产、全民占有林业效益的设想,就成为孙中山最具代表性的林业政策之一了。 四、发挥森林防护作用 前面已经述及,孙中山很早就认识到森林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他早年在香山提倡植桑,就是为了保持水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发挥森林防护作用的思想日益完善成熟。 1918年,孙中山在谋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同时,谋求防止华北、华中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他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号召“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16)可以说,这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最早雏形,我们不仅实践了孙中山计划,而且大大超过并完善该计划。 1924年,孙中山系统演讲《三民主义》,指出“至于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是怎么样呢?近来的水灾为什么是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了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滥起来,即成水灾。所以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有了森林,遇到大雨时候,林木的枝叶可以吸收空中的水,林木的根株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如果有极隆密的森林,便可以吸收很大量的水,这些大水都是由森林蓄积起来,然后慢慢流到河中,不是马上直接流到河中,便不至于成灾。所以防水灾的治本方法,还是森林。”“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免去全国的水祸。我们讲到了种植全国森林的问题,归到结果,还是要靠国家来经营;要国家来经营,这个问题才容易解决。”“这种防旱灾的方法,要用全国大力量通盘计划来防止。这种方法是什么呢?治本方法也是种植森林。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所以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的大规模森林。”(17)勿庸赘言,演讲分析了森林与防止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国家经营森林事业的重要意义。在百废待兴、愚昧落后的旧中国,孙中山能够把林业放到水土保持、防止灾害的高度去认识,十分罕见,时人无出其右者。 《三民主义》演讲没有最终完成,孙中山赴韶关督师北伐。军务繁忙中,他发现南华寺周围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当即交给长老一百元植树款,让他在寺外植树,保护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孙中山的林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林业科学体系,它借鉴了西方林学理论精华,又有孙中山的许多首创。该林学思想的完成,为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为纪念致力于发展中国林业事业的孙中山先生,将3月12日他的忌日定为植树节。 林学论文:林学思想研究论文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完整的林学思想,其林学思想核心为政府管理森林,人工造林为该思想前提,发挥森林防护作用为该思想要素,国家经营森林生产为该思想目的。 一、倡导人工营造森林 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以农、林、牧业发家致富,也给孙中山以一定的影响。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现这棵百年老树已是郁郁葱葱,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一带“秃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居然初见成效。 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2、“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3、及时预防“谷蟊木蠹”。(2)至此,孙中山完成了第一个植树造林方案。 1915年,为提高全民植树意识,统一全国人工植树时间,孙中山建议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获得赞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法定的植树造林节日。1916年,孙中山视察绍兴,大声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为一位日理万机的革命家,孙中山能够随时随地倡导人工植树造林,亲自参加人工植树活动,制订人工造林计划,提倡设立国家植树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工植树造林的重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 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呼吁成立农学会,作为林学理论研究机构。时隔不久,他在广州正式成立农学会。作为秘密革命机关的农学会,在进行革命活动时,也考察了外国农林事业,研究近代林学理论。尽管数年后农学会被清廷破坏,但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林学研究机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设置国家林业管理机构,中央内务部负责农林事务;在地方设置南京府劝业科,负责“山林土地事项”。(4)使南京临时政府初步建立了层次完整的林业管理体系。孙中山辞职后影响北洋政府在中央设立农林部。孙中山在北京与袁世凯会谈时;商定农林部可以暂时“伐采森林”,(5)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1920年下半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自兼内政部长,明令农务局“培植及保护森林”。(6)后农务局并为第二司,继续主管“农业、林业之保护、监督、奖励及改良事项。”(7)此时,孙中山在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基本上还都属于西方政府机构的形式模仿。 1922年9月,孙中山在《筹备改组国民党宣言》中除继续主张“……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又进一步提出“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8)的新主张,该主张实际上已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林学理论上的反映,惜其未能贯彻执行。 在实际运作中,孙中山设立的林业管理机构曾出现个别人员素质较差、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1924年,孙中山广东革命政府为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颁布《考试条例》,规定应聘林业机构荐任文官者必须参加森林化学、森林工学、森林测量、森林动物学、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林政学、树病学、造林学、昆虫学、森林保护及管理法、植物生理学等科目书面初试,合格后再参加相同科目口头复试,最终合格者方可为荐任文官。(9) 三、国家经营林业生产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在野党领袖身份,用英文给《大陆报》撰文,主张“凡……森林各业,均应收归国有。”(10)其所产利益作为国家税源,用于行政、教育、慈善等事业经费。在数月后的一次演讲中,他进一步指出“今日中国地主、资本家眼光尚浅,知保守而不知进取,野山荒地尚多无主之物,一般平民间亦有自由使用之权,即如樵采游牧,并无禁止之例。若在欧洲,则山野荒地皆为资本家所领有,他人不能樵采游牧于其间也”(11)而一但中国地主,资本家效仿欧洲,就会垄断山林,操纵民生,到那时再采取补救措施,为时已晚,应当事前加以预防。1920年,孙中山提出预防地主、资本家垄断山林的具体方法,即国家经营林业生产。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说:“凡山林……悉归公家所有,由公家管理开发。”“其数年或数十年乃能收成者,如森林、果、药等地,宜由公家管理。开荒之工事,则由义务劳动为之。”(12) 1923年,孙中山开始实施国家经营林业生产政策,在一系列法令、法规中规定:在都市内,果园、苗圃征收千分之十五地价为普通地税,随着土地增值,按超过原地价的百分比征税,但每亩地价不到二百元者免征增值税。(13)国有山林均准人民承垦,承垦年限“树林地一千亩未满者二年,一千亩以上二千亩未满者三年,二千亩以上三千亩未满者四年,三千亩以上四千亩未满者五年,四千亩以上五千亩未满者六年,五千亩以上一万亩未满者七年,一万亩以上者九年。” (14)每亩地价七角,提前完成垦荒植树造林者可按比例减其地价。 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应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卫生等各种公共之需要。”“本县资力不能发展兴办者,国家当加以协助。其所获纯利,国家与地方均之。”(15)上述规定,孙中山在手书《建国大纲》中再次予以肯定。孙中山自视《宣言》和《大纲》是最权威和经典著作,国家经营林业生产、全民占有林业效益的设想,就成为孙中山最具代表性的林业政策之一了。 四、发挥森林防护作用 前面已经述及,孙中山很早就认识到森林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他早年在香山提倡植桑,就是为了保持水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发挥森林防护作用的思想日益完善成熟。 1918年,孙中山在谋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同时,谋求防止华北、华中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他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号召“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16)可以说,这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最早雏形,我们不仅实践了孙中山计划,而且大大超过并完善该计划。 1924年,孙中山系统演讲《三民主义》,指出“至于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是怎么样呢?近来的水灾为什么是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了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滥起来,即成水灾。所以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有了森林,遇到大雨时候,林木的枝叶可以吸收空中的水,林木的根株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如果有极隆密的森林,便可以吸收很大量的水,这些大水都是由森林蓄积起来,然后慢慢流到河中,不是马上直接流到河中,便不至于成灾。所以防水灾的治本方法,还是森林。”“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免去全国的水祸。我们讲到了种植全国森林的问题,归到结果,还是要靠国家来经营;要国家来经营,这个问题才容易解决。”“这种防旱灾的方法,要用全国大力量通盘计划来防止。这种方法是什么呢?治本方法也是种植森林。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所以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的大规模森林。”(17)勿庸赘言,演讲分析了森林与防止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国家经营森林事业的重要意义。在百废待兴、愚昧落后的旧中国,孙中山能够把林业放到水土保持、防止灾害的高度去认识,十分罕见,时人无出其右者。 《三民主义》演讲没有最终完成,孙中山赴韶关督师北伐。军务繁忙中,他发现南华寺周围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当即交给长老一百元植树款,让他在寺外植树,保护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孙中山的林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林业科学体系,它借鉴了西方林学理论精华,又有孙中山的许多首创。该林学思想的完成,为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为纪念致力于发展中国林业事业的孙中山先生,将3月12日他的忌日定为植树节。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对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 实验教学质量 模式 仿真技术 Simulink 组件 论文摘 要:实验室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1]。 0 引 言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直接体现。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上。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伴随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主动型、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转变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优化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工科教育当中,实验教学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与技术要求不相符,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是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硬件条件的投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验条件的改革及建设,在目看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建设的措施。如:在全国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基地建设与建设投资及其实验教学改革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响应教育部的的这一举动,纷纷实行了“双基”型实验室,与此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当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验证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教学中缺乏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2 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跟踪与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生实验结果的采集工作,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计算机技术后,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中课堂、课时以及实验设备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决,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化,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相应技术进行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创新意识。对于实验教学内容,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虚拟性实验与真实的电路实验整合成有机整体,实验的能动性与趣味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中,为实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通过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通过该软件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模拟,克服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硬件电路固定以及实验内容不易改动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计全过程,除计算机外不用再进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实验,这有力地推动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就能够用计算机来实现仿真,首先用计算机仿真出实验的模型,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模拟调试,最终用硬件来实现。在整个仿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对比,来达到设计目的,也可大胆反复地调试,避免了器件的损坏。电子设计竞赛中,由于proteus开发环的运用,培训过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条件下,学生却普遍反映,对于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实证明,运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成功后进行的实际制作,可明显的提高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效率。此外,远程教学中仿真教学的运用具体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2.2 实验中引入Matlab软件内建的Simulink组件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将Matlab软件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对定理以及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实验。Simulink组件作为Matlab的重要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仿真分析与动态建模的集成系统环境。该环境下,只需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够完成复杂系统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繁杂的书写程序。由于 Simulink组件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结构仿真精细、流程清晰且贴近实际、效率高、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Simulink组件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处理数字信号与控制理论等复杂的仿真设计之中。同时Simulink能够通过连续、离散采样时间以及两种采样时间混合的的方式进行建模,该组件还可支持多速率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的采样速率不同。此外,Simulink为动 态系统模型的创建,提供的图形用户接口(GUI) ,使在进行模型方块图的创建时只需通过鼠标单击与拖动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接的创建方式,同时能够立即获得系统仿真结果。 该组件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验证更为简单,减少学生投入在验证性实验中所用的时间,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捷的验证新思路、新算法,而不会由于代码调试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实验的开展。以自适应滤波中的经典RLS 算法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编程方式,在进行代码调试时,就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码长度将达到200 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组件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只需要鼠标对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滤波器搭建起来。由于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进行算法验证的时候只需调用成熟的模块进行参数设计即可。这样的实验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参数的调整也十分便捷,广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引入Simulink组件后的实验,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对学生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 语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Simulink组件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研究性学习在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探讨 摘 要 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新型教学模式,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关键字 研究性学习 电子信息专业课 创新性 1 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 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 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 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 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本校工学结合和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了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电子信息专业。该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的是能满足电子信息类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及辅助研发的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传统的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行业对专门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如何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科技创新、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是电子信息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1-2]。 一、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而开设,实验室也只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段内才开放。实验教学分散在各门课程中,孤立而不连贯。实验方式大多由老师先讲,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或者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对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案的拟定很少考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因此,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二,实训课程、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各自独立分开,基本是结合在课程中开展,毕业设计也仅仅是有限的几门课程的训练、反馈,是建立在模拟基础上的简单综合,这种模式很难使学生通过训练达到综合能力的锻炼,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重理论、轻实践、低投入。传统的高职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导致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造成实验设备更新缓慢、实习经费投入不足,从事实践教学和管理的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实践教学水平得不到真正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第四,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各门课程单独实验多而综合性实训项目少,与真实产品相结合的实训项目少,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电子信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最终确定了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育人成才为目的,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学校学业的同时,以“职业人”身份在校外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3-4]。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3.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电子信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我校工学结合实际情况,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训练阶段、仿真训练阶段和实战训练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主要面向大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实验主要包括电工基本技能、电子工艺与装配实训、工程制图等专业技能基础训练和电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的验证型基础实验。这一阶段是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第二阶段为仿真训练阶段,主要面向大二学生,这一阶段的实验主要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可编程应用器件、DSP技术及应用等课程的仿真实验和基础设计实验。这一阶段是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提高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应用各种EDA软件进行仿真和初步设计的能力。第三阶段为实战训练阶段,主要面向大三学生,这一阶段的实验主要包括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工程实践、创新实验等。这一阶段是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高级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2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既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又是专业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内容融合的载体,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契合点。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营造浓厚的企业生产氛围,针对专业岗位群要求,开展“真刀真枪”的岗位技能训练,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5]。 3.3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包括时间上、空间上和内容上的开放。时间上的开放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实验时间,实验室确保全天开放,以适应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 空间上的开放即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同一实验平台向学生提供具有不同功能的实验条件,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进入较高层次的学习提供机会。这样不仅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还可促进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内容上的开放即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专业和兴趣选做实验题目、设计实验内容。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现有实验条件进行科技创新实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同时也为大学生电子竞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4改革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验实验教学的效果,促进实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考核制度也是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实验考核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没有考虑学生在各个实验阶段的具体表现。为此,在总结了国内同类高校实验考核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多年来实验考核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公正的实验考核机制。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综合评价其实践能力[2,6]。 四、结束语 通过理论研究和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涉及到教学体系的很多方面,除了教学方面的,还有管理方面的,也有学生自身方面的,需要学校相关部门从资源配置到组织管理等方面相互协作,更需要处于实践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实践,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不懈地努力。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试论基于CBI的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论文关键词: 专业英语 电子信息 内容教学法 论文摘要: 本文对目前高等职业类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运用内容教学法(CBI)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内容学习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引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了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基于专业的课程正逐步转向多学科的、基于项目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某一专业学科的目标,而是以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和工作为目标的超学科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1电子信息专业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生的主要生源是高考中分数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多数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不高,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应试教学模式对运用英语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在完成相关的考证之后便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因此,学生到毕业时英语水平与基础阶段结束时相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普遍下降,达不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要求。 1.2 教学方法机械性、授课方式单一目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主要进行文献的翻译,一般是教师先读句子,然后解释一些生词和专业词汇并将句子翻译成中文,教师容易陷入把专业英语课上成了变相的课文翻译课,教学的重点过于集中于专业词汇的英文解释和英汉翻译的训练,以至于有些学生在经过专业英语学习之后,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仍旧错误百出,不了解工程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的区别。 1.3 专业英语师资水平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专业英语课的教师主要是相关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较深的专业功底,但英语的语言功底欠扎实,主要表现在英语的听和说方面。但如果以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学的话,会对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CBI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模式 2.1 CBI的基本理念CBI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当学习者把语言作为获得信息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学习目的时,二语(或外语)学习会更加成功,所以教学以专业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语言为中心。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过程中习得的。②语言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因此,教学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并完成真实的任务。③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新的信息。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活动应该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和情感需要,要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和个人发展需求。 2.2 CBI常用的教学模式CBI常用的4种教学模式是: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 );保护式专业教学模式(Sheltered subject matter instruction);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门用途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 3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CBI模式的具体实施 CBI把外语学习的焦点从以往传统的注重学习外语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专业内容来掌握某一外语技能,是外语和专业内容学习的综合。 3.1 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材料是CBI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教学材料的编写,可以由企业人员、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编撰教学材料。开展对电子信息专业领域中真实语篇运用特点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编写、改编教学材料。 3.2 教学内容的选取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将来得工作岗位来选取教学内容,内容要求难易适当、图文声像并茂。具体的内容可以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技术文献、产品或仪器的使用说明等,内容上要兼顾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资料来源可以是网络、国外职业院校的教材、报纸、杂志、欧美教学声像制品等。 3.3 教学方法的应用①分组开展教学活动。在了解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后,按每组高、中、低层级将班级划分为小组,并设置组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的协作意识。②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采用音频、视频、过程实录录像回放等呈现方式来介绍电子信息专业知识。③设计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尽量模拟真实的任务或岗位,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的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师生之间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多角色互动。例如,创设设备安装现场、接待外宾、小型会议等场景。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都不能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场所来自觉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小型研究课题。 3.4 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解到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每节课的表现给以成绩的评定,并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例如开展几次词汇默写、翻译练习、口语交流等。 4结束语 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应该是多学科、超学科的项目导向,而非单一的专业导向,以特定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为导向,强调英语实际运用语境,强调“做中学”,以实践、研究为导向。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因该是一种很适合和有效的培养方式。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浅析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为培养满足电子信息全球化发展要求的人才,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从教材内容选择及学生对课程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探讨,并依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了“教”与“学”的统一,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电子信息;教与学 电子信息作为信息全球化发展的前沿学科,将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加“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专业外语课程是以专业课程和通用英语为基础,旨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提高英语阅读技巧和专业英文资料的阅读和翻译技能,同时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能够撰写较规范的英文摘要,该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动态,为今后技术借鉴、应用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知识总量的快速增长,在校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学习必定是终生的学习,因此在专业英语教学中除了要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针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主客观因素,即教材内容选择和学生对该课程认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就如何加强“教”与“学”的统一,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了探索。 一、认真筛选教材 教材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基础,教材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英语课程侧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翻译及科技写作等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且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知识和技术更新快,为紧密结合技术发展现状,教材在内容、组织和结构的编排上要能融会专业知识并涉及相应技术,符合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以及时效性,反映技术的新发展和当今应用状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由于电子信息学科涉及较多专业,一些教材注重广而全,内容过多,涉及技术广泛,作为教辅资料很有价值,但由于课时限制,教材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教师需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本专业特点遴选一本最贴近专业教学要求的教材,并深入研究教材,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在规定的学时内,创造性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作为科技人员,专业科技综述文献是一定时间范围内对某一学科、专业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提炼而成的一种总结性、前瞻性文献,能够提供技术的发展现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和资料,是了解科技动态的一种重要文献源。学生们阅读此类文献,对于他们的专业发展非常有益,因此为开阔学生专业眼界,会选择一定数量的综述文章进行学习。然而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快速,教材出版几年后,其中许多专业内容还能满足教学要求,但介绍技术发展的综述文章就会显得陈旧、落后,这需要从各种资源获取最新的反映专业发展动态和研究动向的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合理整合教学资源以满足内容的时效性。 教材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前期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主动对教材进行评判,同时结合相关参考资源来完善教学内容,这一过程将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同时,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度 在开设专业英语课时,由于学生已完成普通英语课程的学习,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普遍存在错误认识。一部分学生认为已经具有足够的英语应用能力,只要通过查字典就能看懂文章,因此并不重视这门课程。但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的实践环节中,特别是阅读理解及翻译环节,并未占据绝对优势。这主要因为在科技文体中,附加了较多限制性和扩展性的成分来表达缜密的思想,句子通常较长,关系代词“that”和“which”以及非人称代词“it”使用频率高,除了运用英语语言的知识,有时更需结合专业知识及上下文内容,才能准确判断成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缺乏信心。这些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许多消极学习行为。 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在第一堂课上教师除了会详尽介绍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以及通过课程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外,为引起学生的重视,会在第一次课结束前布置一段稍微复杂的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让学生翻译,随即再做讲解,让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发现不足,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这门课程;针对英语基础不够好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讲解基本的词汇、语法、修辞和翻译技巧等基本内容,加强其英语基础,还要结合授课内容,适当播放一些内容相关、情节生动、语言简单的英文科技视频,既丰富了专业知识,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下,增强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具有重要作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理设计“教”与“学” 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较注重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及教学的信息量。因此课堂上教师讲授占据大量的时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疏于思考,进而失去兴趣。考虑本科专业英语课程是在学完四级英语及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后进行的,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基础,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采用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要对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全面熟悉,根据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通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课后及考核等各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传授知识,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考虑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包括网络与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及技术,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学生在专业英语课程之前基本都学过,但对于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缺乏整体了解。为此,在新课开始前,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文章所涉及技术的研究背景、发展状况及应用进行介绍,例如在一篇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文章中,结合大家比较熟悉的电影“阿凡达”(即“avatar”的译音),将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课题进行讲解,这样既扩展了专业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章的阅读部分是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文章才能熟悉科技文章的写作特点,全面理解专业词汇的含义及使用方法,同时获得专业知识。但是专业英语的阅读不是单纯的阅读理解,更强调在阅读后能够将内容融会贯通。为此在阅读前,根据文章内容设定问题,阅读文章后,让学生讨论并给出综合答案,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根据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总结规律,这种形式训练了学生通过阅读提取、融汇知识的能力及逻辑表达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并有助于将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吸引回授课内容上。 翻译是一种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包括了理解、转换和表达三个环节。科技英语因其专业特点及背景知识,在进行译文处理时,逻辑判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原文。在翻译教学中,除了要传授基本的词汇、语句、段落、文章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更要结合翻译科技文章的目的,即用于借鉴、交流,强调理解基础上的表达。同时强调重视专业术语的正确译法,因为英文词汇通常具有多重含义,需要译者根据相应的学科知识,根据专业领域以及词汇应用的语境来决定词义,避免引起歧义。阅读及翻译水平的提高,除了必要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训练才能实现,对文章中部分内容除在课堂上请学生进行口语翻译,还会根据教学进度,选择性的在学生较熟悉的单元后,预留5至10分钟的时间进行文字翻译,通过抽检,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及时讲解。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担心自己的发音不标准而不愿开口说英语,为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会以母语发音进行类比,比如多数场合下,大家都以普通话作为交流的语言,但如果按照规范,许多人的发音都不标准,难道就不能说了,或者别人就完全不懂吗,以此消除学生心理顾虑。口语学习的首要问题是敢于张嘴说,同时通过反复的听说训练不断纠正发音。 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会安排部分文章内容由学生来朗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增强学生对于口语表达的信心,同时也要注意纠正其发音,以便使他们在听说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 2.课后及考核 课程开始前指导学生了解教学的安排,便于学生适时做好预习;对于课后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并反馈,其中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分析、纠正。完善考核方法,合理分配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以及课堂表现比重,注重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需围绕该中心进行,并因时因势做出调整。创建学习环境,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的各环节中,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内容进行探讨,通过思辨既可促使教师不断的思考、学习,又能启迪学生思想,强化其知识,发展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增强其学习的自信。 四、结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认真进行教学准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对象是有思想的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知识、思想、经验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研究性学习在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探讨 摘 要 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新型教学模式,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关键字 研究性学习 电子信息专业课 创新性 1 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 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 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 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试论基于CBI的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论文关键词: 专业英语 电子信息 内容教学法 论文摘要: 本文对目前高等职业类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运用内容教学法(CBI)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内容学习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引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了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基于专业的课程正逐步转向多学科的、基于项目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某一专业学科的目标,而是以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和工作为目标的超学科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1电子信息专业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生的主要生源是高考中分数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多数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不高,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应试教学模式对运用英语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在完成相关的考证之后便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因此,学生到毕业时英语水平与基础阶段结束时相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普遍下降,达不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要求。 1.2 教学方法机械性、授课方式单一目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主要进行文献的翻译,一般是教师先读句子,然后解释一些生词和专业词汇并将句子翻译成中文,教师容易陷入把专业英语课上成了变相的课文翻译课,教学的重点过于集中于专业词汇的英文解释和英汉翻译的训练,以至于有些学生在经过专业英语学习之后,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仍旧错误百出,不了解工程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的区别。 1.3 专业英语师资水平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专业英语课的教师主要是相关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较深的专业功底,但英语的语言功底欠扎实,主要表现在英语的听和说方面。但如果以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学的话,会对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CBI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模式 2.1 CBI的基本理念CBI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当学习者把语言作为获得信息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学习目的时,二语(或外语)学习会更加成功,所以教学以专业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语言为中心。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过程中习得的。②语言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因此,教学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并完成真实的任务。③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新的信息。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活动应该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和情感需要,要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和个人发展需求。 2.2 CBI常用的教学模式CBI常用的4种教学模式是: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 );保护式专业教学模式(Sheltered subject matter instruction);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门用途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 3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CBI模式的具体实施 CBI把外语学习的焦点从以往传统的注重学习外语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专业内容来掌握某一外语技能,是外语和专业内容学习的综合。 3.1 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材料是CBI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教学材料的编写,可以由企业人员、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编撰教学材料。开展对电子信息专业领域中真实语篇运用特点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编写、改编教学材料。 3.2 教学内容的选取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将来得工作岗位来选取教学内容,内容要求难易适当、图文声像并茂。具体的内容可以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技术文献、产品或仪器的使用说明等,内容上要兼顾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资料来源可以是网络、国外职业院校的教材、报纸、杂志、欧美教学声像制品等。 3.3 教学方法的应用①分组开展教学活动。在了解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后,按每组高、中、低层级将班级划分为小组,并设置组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的协作意识。②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采用音频、视频、过程实录录像回放等呈现方式来介绍电子信息专业知识。③设计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尽量模拟真实的任务或岗位,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的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师生之间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多角色互动。例如,创设设备安装现场、接待外宾、小型会议等场景。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都不能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场所来自觉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小型研究课题。 3.4 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解到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每节课的表现给以成绩的评定,并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例如开展几次词汇默写、翻译练习、口语交流等。 4结束语 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应该是多学科、超学科的项目导向,而非单一的专业导向,以特定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为导向,强调英语实际运用语境,强调“做中学”,以实践、研究为导向。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因该是一种很适合和有效的培养方式。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浅谈电子信息与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 教学 改革策略 【论文摘要】专业英语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本文全面分析了当前电子信息和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策略,旨在促进各高校专业英语的教学。 1 引言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当今国内外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更新最为活跃的工程领域之一。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高校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专业英语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就是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专业英语的教学,既不能像基础英语那样过分强调语法,也不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深入讲解专业知识。?[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拓宽专业词汇量,熟悉专业术语,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3]因此如何更好地去引导学生,提升教学质量,是本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针对目前高校中电子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在自身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提出几点教学改革策略,供同行们参考探讨。 2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电子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若干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2.1 课程安排欠妥当。 部分高校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在大四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基础英语学习后,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了遗忘现象,同时主观上对专业英语课程也产生了懈怠或轻视的态度;而系科给予教师本课程的授课课时一般也仅能满足最低教学需要,甚至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2.2 教学目标较模糊。 专业英语课程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高校未能明确此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体系中的位置,无法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学校间也存在着分歧,有的着重章节的翻译,有的则把重点放在专业词汇和基础知识上。 2.3 教学方法不合理。 由于枯燥的专业词汇和复杂的长难句在学术外文中出现频率高、数目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部分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等问题,因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2.4 教材内容不达标。 国内大部分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还无法反映出当前技术发展动态和学术研究前沿,同时教材中鲜有实践互动内容。部分教材仅仅从国外刊物上随意摘录章节,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3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关键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科技交流中的英语书面语和口语表达,熟悉本专业学术著作中常见的表达句式和叙述方法,培养学生接收最新专业技术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一些电子信息和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和着眼点。 3.1 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高等院校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时候,事先必须制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定位于让学生了解一些专业知识,还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文章的翻译技巧,再或者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撰写简单的英文小论文。由于笔者所在系科的专业特色尚无法适用于最高级别的定位,因为主要定位于中高等层次的目标,即让学生能流利阅读外文文献并能熟练翻译成自身母语,这也适用于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现状。当此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式的选用就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3.2 教学内容。 根据先前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材的选取上应该使得教学内容上能大体上覆盖电子通信类课程的基础专业课程,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学校的排课情况,尽量避免学生尚未在先修课程中涉及的内容,不然会加大授课难度和影响教学质量。具体实践中可以在选取实用性教材的基础上,从网络、期刊中选择相对浅显易懂同时又能反映通信领域发展变化的英文资料。笔者在教学中选用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教程》,该教材覆盖面较广,课文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还提供了选读性内容。笔者根据本校学生的课程先修情况选取了部分章节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堂上还引入了ieee数据库中几篇综述类文献。因为综述类文献没有过多的复杂数学公式和原理推导,学生更易接受,同时此类文章又能够使学生迅速地了解最新技术介绍及其发展趋势。例如在讲解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章节后,紧接着引入了一篇关于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的综述文献,让学生了解了这两个领域的联系和区别,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有其他教改文章提出可引入专利文献、设备说明书、工程投标书等阅读材料,让学生熟悉文体和表达方式,?[4]-[6]这一初衷是好的,但是经笔者实践下来效果并非理想,这类文章通常较长而且较为死板,学生很难有持续性的阅读兴趣。因为笔者觉得对于此类内容应该在结合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来讲述,如在利用示波器进行信号测量时,可让学生事先查阅英文版的仪器说明书,在动手过程中去掌握这部分内容,当然这一前提是学院系科需要科学统筹专业英语和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 3.3 教学形式。 由于定位于中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考查形式应部分弱化书面试题的考核,同时加强平时的实践运用考查。教学中可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分组答辩等多种形式。例如笔者在讲授the mobile telephone system章节时,除了介绍书中的gsm系统,还给学生引入了一本关于mimo和ofdm的外文著作,然后将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的章节内容,让其课后进行自行讨论学习。数周后根据各自心得做一次课堂答辩,其他组别同学可向答辩者进行提问,然后由本人根据答辩情况做最后总结。这种分组答辩的教学形式能活跃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其对新技术的理解更为深刻。然则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此类活动和怎样控制活动流程等方面还需要教师去认真把握。 3.4 教学课件。 电子信息与通信类专业英语由于信息量大,因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为授课服务已经成为了众多教师的共识。但是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仅是把教材内容直接搬移到了投影屏幕上,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笔者在备课时借鉴了兄弟院校的授课经验,充分挖掘各个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精心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从形式上给予学生较为直观性的体验。同时为了吸引其课堂注意力,笔者还特意进入了一些相关的科普性视频,如讲述移动通信内容时,就引入了如ted演讲录和谷歌2011开发者大会等视频作为教辅类材料。 实践证明,通过精心准备的课件和引入的教辅类材料,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多媒体课堂信息,了解到国际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和商业动态,从而更好地活跃了教学氛围,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 3.5 教师培训。 由于专业英语对授课教师在专业技术和英语水平这两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等院校应当对授课教师进行更多的岗前培训,同时可以开展定期的教研讨论会,为年轻教师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方便其与老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从而总体上更新教学理念并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电子信息与通信类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何科学地开展专业英语的教学、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提高高校学生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授课建议和方向,目的是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教学改革的队伍中来。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试论基于CBI的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论文关键词: 专业英语 电子信息 内容教学法 论文摘要: 本文对目前高等职业类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运用内容教学法(cbi)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内容学习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引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了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基于专业的课程正逐步转向多学科的、基于项目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某一专业学科的目标,而是以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和工作为目标的超学科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1电子信息专业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生的主要生源是高考中分数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多数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不高,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应试教学模式对运用英语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在完成相关的考证之后便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因此,学生到毕业时英语水平与基础阶段结束时相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普遍下降,达不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要求。 1.2 教学方法机械性、授课方式单一目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主要进行文献的翻译,一般是教师先读句子,然后解释一些生词和专业词汇并将句子翻译成中文,教师容易陷入把专业英语课上成了变相的课文翻译课,教学的重点过于集中于专业词汇的英文解释和英汉翻译的训练,以至于有些学生在经过专业英语学习之后,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仍旧错误百出,不了解工程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的区别。 1.3 专业英语师资水平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专业英语课的教师主要是相关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较深的专业功底,但英语的语言功底欠扎实,主要表现在英语的听和说方面。但如果以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学的话,会对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cbi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模式 2.1 cbi的基本理念cbi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当学习者把语言作为获得信息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学习目的时,二语(或外语)学习会更加成功,所以教学以专业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语言为中心。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过程中习得的。②语言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因此,教学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并完成真实的任务。③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新的信息。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活动应该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和情感需要,要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和个人发展需求。 2.2 cbi常用的教学模式cbi常用的4种教学模式是: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 );保护式专业教学模式(sheltered subject matter instruction);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门用途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 3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cbi模式的具体实施 cbi把外语学习的焦点从以往传统的注重学习外语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专业内容来掌握某一外语技能,是外语和专业内容学习的综合。 3.1 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材料是cbi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教学材料的编写,可以由企业人员、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编撰教学材料。开展对电子信息专业领域中真实语篇运用特点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编写、改编教学材料。 3.2 教学内容的选取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将来得工作岗位来选取教学内容,内容要求难易适当、图文声像并茂。具体的内容可以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技术文献、产品或仪器的使用说明等,内容上要兼顾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资料来源可以是网络、国外职业院校的教材、报纸、杂志、欧美教学声像制品等。 3.3 教学方法的应用①分组开展教学活动。在了解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后,按每组高、中、低层级将班级划分为小组,并设置组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的协作意识。②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采用音频、视频、过程实录录像回放等呈现方式来介绍电子信息专业知识。③设计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尽量模拟真实的任务或岗位,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的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师生之间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多角色互动。例如,创设设备安装现场、接待外宾、小型会议等场景。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都不能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场所来自觉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小型研究课题。 3.4 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解到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每节课的表现给以成绩的评定,并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例如开展几次词汇默写、翻译练习、口语交流等。 4结束语 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应该是多学科、超学科的项目导向,而非单一的专业导向,以特定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为导向,强调英语实际运用语境,强调“做中学”,以实践、研究为导向。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因该是一种很适合和有效的培养方式。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试论电子信息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若干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电子信息专业 双语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该文指出了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当前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结合电子信息专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双语课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以期对双语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随着信息、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对人才培养,尤其高等教育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挑战和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之一。近年来,双语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重视,各高校积极推行双语教学,特别是在2001年教育部提出明确要求后,双语教学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我国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并不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年来,本人通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双语课的教学实践,针对高校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过程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期对双语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1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双语教学一般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课程教学,同步获取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使学生借助外语手段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用母语和非母语思维,能在两种语言间根据需要进行自由转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简单地认为双语教学既为母语和外语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观点是片面的。在进行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选课《计算机信息安全》双语教学时,我们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计算机信息安全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另外,希望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能直接领悟和感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制度、方法甚至思维方式,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和应用环境,增加接触外语的机会,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水平。这样,一方面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本专业前沿信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训练学生用外语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的目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双语层面上掌握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专业词汇与专业技能;除此之外,也可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有助于教师及时跟踪把握学科前沿,洞察学科研究现状,提高科研能力[1,2]。 2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下至小学幼儿园,上至普通高校都在开展双语教学。然而相当一部分是徒有虚名,高校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其中不少高校只是简单地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水平及效果并不尽人意,都不同程度在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认识不深入。目前,虽然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双语教学工作业已展开,但并尚未形成共识,如部分老师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理解片面、缺乏积极性。有老师认为自己英语水平尚未过关,没必要讲授英语化专业课;双语教学就是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多讲英语,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双语教学无法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实施双语课既费时又低效,而部分学校的管理者也没足够重视双语教学,使双语教学难以获得充足的可支配资源。 2)双语教学师资短缺。要求双语教师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必须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母语知识、标准的英语发音、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运用外语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授课艺术和技巧使课堂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和容易被学生理解。目前,我国高校中大多数老师没有国外工作和学习背景,他们大部分要么平时使用英语口语的机会并不多,要么虽然口语表达能力不错,却缺乏相关学科知识,或者虽然专业知识全面,但英语的能力却不足。 3)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需求不一。作为双语教学活动的另一主要参与者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和接受能力是决定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目前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度不高,再加上前期英语基础较差,英语四级通过得较勉强,想用英语来学专业新知识则难上加难,不可避免地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4)教材选择标准不一。双语教学是一个需要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互相配合的复杂过程,双语教材的选择和合理使用尤为重要,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目前高校双语教学所用教材一般可3类:一类是英文原版教材,质量很好,但价格极高。二是无或有翻译版本的英文原版影印版教材,这是目前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采用的方式。三是教师根据现有原版或影印版教材,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不同学校学生英文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复印或自编的教材。其中,第三种教材的实用性最强,既照顾了学生经济承受能力,也兼顾了教师学生的英文水平,但质量难以保证。选用英文原版教材虽方便省事,但存在许多不足,如:教材内容与国内教材相差较大等[3,4]。 3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课程知识与技术的讲授是最主要的,而外语语言的学习则相对次要。针对目前高校在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教学实践,以电子信息专业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双语教学为例,我们提出了如下改进措施。 1)正确定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合理分配双语教学的比例。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是英语与专业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相融,专业课的核心知识和前沿理论是讲授的重点。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分配中外文讲课的比例关系。我们在《计算机信息安全》一课的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保证50%及以上的课堂教学时间使用外语讲课,同时辅以外语多媒体课件,以帮助学生的理解。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选择双语教学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及知识结构。鉴于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十分有效地适应双语教学,设置的双语课程应尽可能选择那些非关键链条上的课程,这样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并不会由于所学内容的不完全理解与接受而造成对其核心专业能力的根本性危害。因此,我们选择《计算机信息安全》开展双语教学,因为该课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理于相对较次要的地位,对学生专业能力掌握的影响力有限。 3)运用原版教材,结合中西方的教学思想。由于原版教材始终贯穿着自主式学习的理念,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计算机信息安全》一课所涉及的新技术大多以科技文献或教材的形式出现,这些文献大都用英语表达,国外优秀教材无论在学术性、合理性和及时性上均优于国内教材。同时,英文版教材也可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经过综合比较和筛选,我们所选用美国charles p. pfleeger and shari lawrence pfleeger合著,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security in computing》,不仅有对应的中文版本,而且是国外大学的经典教材,教育理念先进,教材内容十分丰富、详实,深度适中,知识点明确,习题丰富且灵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考虑到课时有限,对内容应进行了适当节选。 4)改革教学形式。双语教学强调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辅以英语这个语言工具,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机信息安全》一课的双语教学时,教师首先必须提前仔细反复阅读教材,按照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增删和调整,规划重点和难点,设置配套练习题。由于多媒体课件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课时紧张的问题,所以本课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经过了反复讲座修改,形象生动,获得学生好评。讲课时我们让幻灯片的播放时间稍长一些,讲课语速慢一些,讲授内容精练一些,给学生较多练习的时间。同时,我们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科技文献阅读水平。所以课堂上我们提倡不满堂全由老师讲授,预留几处内容稍简单的章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别将讨论结果由各组代表在全班宣讲;在讲课的同时提若干问题让学生回答,有时留一小段课堂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重点章点的内容,及时检查结果。 5)积极培训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拟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包括专业词汇、口语以及西方思维方式的培训工作。在开设《计算机信息安全》双语教学课前,我们对相关教师进行了培训,先后参加双语教学教师中、高级培训班的学习,经过外籍专家的指导,教师感到收获颇丰。同时,学校还推行教师海外进修计划,组织双语教师利用暑期到美国进行为期一个多月培训,参观学习国外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此外,学校在选择双语教师时强调有海外背景的老师优先的原则,从课酬、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5]。 6)建立并积极完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教学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和质量保障,评估是对教学目标、模式、方法、教材、教师、学生及管理等因素的检查。评估可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获得成功与进步的体验;老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学校及时了解双语课的实施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实践证明,建立并完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不仅能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还可全面鉴别教学质量的优劣高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活动时,虽然也进行了一些调查,如走访学生、下发问卷等,但均未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得到真实而全面的结果,这也是我们今后有待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4结论 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工程,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指出了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了一些的教学模式的改进及建议,分析了当前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发展现状,讨论了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形式、教材选取、师资培训以及评估体系等诸多问题,结合电子信息专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双语课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以期对双语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浅析师范类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特色专业 师范类院校 电子信息类 【论文摘要】本文探究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师范类本科院校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思路,探索了适应于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对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引言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同时也是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反映指标。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日益需求,特色专业的建设正逐渐得到各高校的关注,尤其在师范类院校的工科建设中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家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类的人才需求变得非常突出,很多师范类院校顺应社会发展也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但是如何在传统的师范类院校中开设工科建设,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工科专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 一个新办专业如果没有特色,那么培养的人才就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专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滞,因此专业的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是一个专业能否发良好发展的基础。 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以行业发展为依托,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中工科专业的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中心,使其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两个特色”是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科特色和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电子信息本身是工科专业,因此专业课程、实验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工科教育为核心,通过优化和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和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和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基于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培养部分具有较高从教技能的新型电子信息人才,建立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双师”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教育教学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有效的教师引进培养进修机制,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具有教育观念新、师德高、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学骨干,培养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学术带头人。 (1)注重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整合学术梯队力量,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2)加强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发挥学院现有的学科、学位点和实验平台作用,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每学期聘请1-2名专家学者来校做有关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报告,每年选派2-3名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合作研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术会议,时刻跟踪电子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技术应用前沿。 (3)提高教师科研开发能力。积极鼓励全体教师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等各类基金项目,重点支持“产学研”项目申请,鼓励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在工程应用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公司企业的技术交流,加强应用技术合作。 (4)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评比、教学竞赛活动,打造教学名师,构建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高。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为教师提供相应课程的高标准配套实验装置,使教师不仅在理论上和国际接轨,而且在实践动手方面也有大幅提升,实现“双师型”的转换。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对其他名牌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调研,提出了适合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建设信息类技术人才和信息类教育人才作为培养模式的两大重点。 (1)优化课程设置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课程实验、自选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六大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着力,强化实训实践技能培养,突出工科特色;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部分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同时为进一步凸显工科教育特色,强化其实践性,探索实施“3+1”新型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模式(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实践实习),并在二三年级的暑假各增加一个短学期开展金工实习、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 (2)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进一步严格现有教材选用、编写、审核制度,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强化主干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积极推行“四双改革”方针,即:双纲:制定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双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双材:每门课程都有理论教材、实验实训教材;双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3)实践与创新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加大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采取引导、指导、讨论、尝试、探索交流等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生学习方式,加大开放实验力度,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不断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在培养方式上大胆创新,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除了校内建立的实验实训室外,还积极与国内外著名的电子生产企业、自动化研究所等联系,为学生与社会架起一条直通的桥梁。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以及大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举办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于成功申报的项目,给予资金资助和专业指导。同时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大实验类和基础教育研究类论文选题比例,促进科研型后备人才和新型教师的培养。强化毕业论文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尽早进入毕业论文工作,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从教技能的培养 很多地方性中专(技校)均开设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因此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老师需求量很大。师范类院校可以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并有意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聘请高水平的教育学专家,开设“电子信息技术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教育技能选修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前期培训。对在电子技术专业的从教技能作全程指导,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激发从事电子技术教育的热情。 四、管理体制改革建设 一是积极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热心教学人员担任学院基层管理工作,加强管理能力培训,注重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健全“所室合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研究所科研对本科教学水平提高的辐射与带头作用,研究所为本科学生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毕业论文提供平台,同时充分调动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中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三是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构建“学院—教研室(实验中心)—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四是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坚持“教学一票否决制”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结束语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探索的过程,本文对该问题在专业指导思想和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浅析采用仿真技术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 仿真技术 实验整合 论文摘要: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改革,将仿真技术应用到实验体系中,避免了实验条件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充分发挥了学生能动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其开设方式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操作技能、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决定着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实验这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于将来的工作。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和问题 在我国高校工科教育中,实验教学硬件条件普遍不足,或者是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跟不上技术的要求,同时各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实验教学硬件条件更显不足。加大对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加强培养实践教学科技人才,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条件的改革与建设,在当前来说具有特殊重要性[1]。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得进行着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例如: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建设基地和建设经费以及实验教学改革就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内容。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实行了“双基”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目前,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的缺点主要表现有: 1)实验设备陈旧,实验模式单一; 2)验证性实验分量大,与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 3)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的引入还不够;等。 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借助计算机来辅助设计方法,同样,在实验中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具有很大优点:减少实验中所需的耗材、降低对实验器材的破坏性、完成更复杂更高难度的设计性实验、更加全面地分析实验对象以及结果的性能指标等,具有高效、快速、直观、完整的优势。开展仿真实验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在现有实验室设备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新型软件对实验进行模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当今的实验教学中,仿真实验的引入势在必行。 对当今高校来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实验室设备和资金满足不了大学中学生的试验要求,为了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又进一步解决实验设备少、不好维护、建设费用高等问题。将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来,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实验方案的设计,又可以直观地验证仿真过程和结果,不受实验室条件和空间的限制,可将实验设计带入到课余生活中来进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兴趣。利用仿真实验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比起传统的实验教学更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且有利于降低实验成本,能够使得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 3 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3.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采集学生的实验结果,更好地跟踪和指导学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计算机的引入可把实验设备、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和学生的思考、操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受到课堂、课时、实验设备等的限制,使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灵活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 在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可以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灵活的实验条件。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教材来说,采用仿真技术把将虚拟实验和真实的电路实验有机地整合起来,充实了实验内容,增强了实验的能动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和探索创新能力[2]。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规划,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改革实验教学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高校实验室中引入计算机以及相应的软件技术不仅可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充实实验教学内容,还可大大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成本,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3]。 以单片机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用它来模拟单片机硬件系统。由于软件的灵活性,可以克服实验箱硬件电路固定、实验内容难于改动等局限。整个实验设计都是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除了计算机外不再需要任何硬件即可进行实验,这样有利于促成课程和教学改革,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应用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比如目前的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仿真,先用计算机仿真出相应的实验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调试,最后用硬件实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大量仿真对比,达到设计目的,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反复调试,避免了损坏器件。在电子设计竞赛中,我们使用proteus开发环境对学生进行培训,在不需要硬件投入的条件下,学生普遍反映,对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学习书本知识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提高。实践证明,在使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开发成功之后再进行实际制作,能极大提高单片机系统设计效率。 另外,开展仿真教学对于我国的远程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有着重要的意义。 3.2 重新安排各类性质的实验,适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实验中最基本的,可以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它的实验内容相对简单,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和计算技能,验证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综合性实验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进而对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目前工科高校中越来越多地提出课程设计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设计性实验也必不可少。设计性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由学生自己负责计划和执行,充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性实验的完成可以充分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技术来完成。 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打破了原有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某些应用性强的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至少要达到60%以上,同时设计性实验最好要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保证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实验内容应与当今先进技术的发展相结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提高实验的先进性和代表性。那么,工科院校中一方面加大实验器材的投入,提高实验教学条件,开设先进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引进先进的仿真技术,使得实验条件进一步升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3.3 硬件软件都要抓,都要硬 计算机仿真实验虽然可以准确地反映整个实验过程, 是一种新型的应用技术,十分有效,但是仿真技术不是万能的,它毕竟不是真正的实验,在许多场合仿真只能起辅助作用。也就是说不能用仿真实验来全部代替硬件电路实验,而是将仿真试验和传统的硬件实验相互结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验的情况灵活运用,虚拟实验不是万能的,如果所有的实验都用虚拟实验替代的话,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验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踏实的虚拟感,实践能力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3.4 加强对实验课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交流更多地了解新的实验技术 在实验教学改革的同时,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也应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结构,了解前沿技术的发展也是必需的;二是高校中要大力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经常参加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实验的培训以及学术研讨会,从而扩大视野,更新教学观念,及时了解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和动态,促进电子类实验技术的发展;三是要大力组织专业教师去积极申报相关的创新实验和科研项目,提倡以科研资金来促进实验室的建设,用科研成果去改进实验内容,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中更好地去锻炼自己,为实验教学服务。 4 结论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将仿真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快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学习了先进的新技术。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基于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的探讨 论文 关键词: 电子 信息工程 专业特色 创新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 教育 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 工业 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 发展 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 科学 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 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 现代 计算 机技术、电子技术, 网络 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 规律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ds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 电子 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和 科学 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 经济 社会的快速 发展 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 工业 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 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浅谈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 实验教学质量 模式 仿真技术 simulink 组件 论文摘 要:实验室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1]。 0 引 言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直接体现。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上。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伴随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主动型、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转变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优化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工科教育当中,实验教学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与技术要求不相符[2],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是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硬件条件的投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验条件的改革及建设,在目看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建设的措施。如:在全国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基地建设与建设投资及其实验教学改革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响应教育部的的这一举动,纷纷实行了“双基”型实验室[2],与此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当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验证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教学中缺乏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2 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跟踪与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生实验结果的采集工作,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计算机技术后,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中课堂、课时以及实验设备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决,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化,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相应技术进行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创新意识。对于实验教学内容,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虚拟性实验与真实的电路实验整合成有机整体,实验的能动性与趣味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中,为实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通过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通过该软件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模拟,克服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硬件电路固定以及实验内容不易改动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计全过程,除计算机外不用再进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实验,这有力地推动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就能够用计算机来实现仿真,首先用计算机仿真出实验的模型,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模拟调试,最终用硬件来实现。在整个仿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对比,来达到设计目的,也可大胆反复地调试,避免了器件的损坏。电子设计竞赛中,由于proteus开发环的运用,培训过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条件下,学生却普遍反映,对于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实证明,运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成功后进行的实际制作,可明显的提高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效率。此外,远程教学中仿真教学的运用具体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2]。 2.2 实验中引入matlab软件内建的simulink组件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将matlab软件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对定理以及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实验。simulink组件作为matlab的重要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仿真分析与动态建模的集成系统环境。该环境下,只需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够完成复杂系统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繁杂的书写程序。由于 simulink组件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结构仿真精细、流程清晰且贴近实际、效率高、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simulink组件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处理数字信号与控制理论等复杂的仿真设计之中。同时simulink能够通过连续、离散采样时间以及两种采样时间混合的的方式进行建模,该组件还可支持多速率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的采样速率不同。此外,simulink为动态系统模型的创建,提供的图形用户接口(gui) ,使在进行模型方块图的创建时只需通过鼠标单击与拖动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接的创建方式,同时能够立即获得系统仿真结果。 该组件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验证更为简单,减少学生投入在验证性实验中所用的时间,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捷的验证新思路、新算法,而不会由于代码调试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实验的开展。以自适应滤波中的经典rls 算法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编程方式,在进行代码调试时,就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码长度将达到200 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组件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只需要鼠标对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滤波器搭建起来。由于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进行算法验证的时候只需调用成熟的模块进行参数设计即可。这样的实验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参数的调整也十分便捷,广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引入simulink组件后的实验,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对学生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 语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simulink组件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近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工程素养作为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规格中的核心指标之一,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者的关注,尤其是地方性本科学校正在接受更加严峻的挑战,且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虽然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大打折扣,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本文结合当前实际,探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构建,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为尽快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工程素养的定义 众所周知,工程素质是工科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有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相应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有比较扎实和比较宽广的技术学科基础;接受过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主任沈伯弘先生曾结合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及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培养模式,明确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工程素质的基本涵义:是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初步的研发能力,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种综合体现。因此,工程素养就是一个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严格有素的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及综合的工程能力。 二、学生工程素养薄弱的原因分析 1.对工程素养的认识不够全面 很多人对其根本涵义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解,认为只是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而忽视了其核心的设计与创新内容,或把设计与创新和工程素质割裂开来,也没有包含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等内容。这就无法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对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2.工程素养培养模式较单一 现行的工科教育模式本身也具有严重的弊端,主要是专业面过窄过细,在培养方式上,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教学的相对独立始终是一个通病,教学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尤其是实践环节,设计和创新成分少,只停留在实验教学的层面,且现有的校外实践过于形式化,起不到实际作用。 3.任课教师的工程素养不足 当前,高校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的知识结构多为理论知识,很少接受工程训练,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只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师很难说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工程概念,且对学术前沿较少涉及,无法激发学生的工程兴趣。 4.培养工程素养的工程氛围较淡 一方面,课堂授课内容多为理论教学,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参与面也不广;另一方面,学校的实验室并未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开放,更没有单独的学生创新实验室。 三、工程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1.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期待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高校可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为导向,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教育部陆续公布了两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然而,学校的师资队伍并不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需求,这就要求学校人事部门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优先聘用有工程经历的优秀教师,鼓励企业专家参与高校教学任务,并创造条件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工作;同时,改革工程型教师的评聘与考核制度,将对他们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 2.以加强教学改革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学校教务部门应主要从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教务部门引入“以科学方法论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包括科学方法论、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主修专业课,增加了“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等类似课程。一方面,在制订专业计划时给予统筹安排,将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列入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配套建设强化工程概念的新教材。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工程素养教育的 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觉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将来可能会从事的职业,同时,向他们多传授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实验教学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三个层次的拓展能力和素质训练计划进行:大学一、二年级强化基础;三年级培养专项技能与工程实践;四年级训练综合能力,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内容比重,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做探索。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 3.以“产学研”联合培养为抓手,多渠道推进工程素养培养 “产学研”结合要求高校从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和多元的校企合作培养,教育部和行业部门都在积极促成此事。这一合作培养模式可以多样化,合作可以全方位,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创教学实验室、共施培养过程、共督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提供各自的条件,互为补充,共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如,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生产管理的真实氛围,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从事和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在学以致用中进步和成长。 4.以职业指导体系为主线,增强学生的工程思想、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由于任课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多数停留在职业规划理论的教学上。而建立一套职业指导内容体系,对于树立学生工程思想有重要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注重专业教育,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以及专业可覆盖的一些职业,将来可能会从事的职业,这些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要求以及发展前景。如,电子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同时,告诉他们这些职业的工作内容,将来还有可能遇到的挑战等。对于大二学生,要根据专业要求及其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培养其职业素质。深入专业学习,探索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外部工程环境,营造一个工程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如,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司、新闻、著名人物等,同时,让学生了解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相关大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身其中。对于大三学生,提升专业素质,明确就业方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引导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开展职业角色模拟演练等。对于大四学生,引导学生到生产单位实习,把前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习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工程素养。 总而言之,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需要具备较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教务部门的统筹安排、社会工程企业单位的支持、学生的自觉配合和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紧密相扣,缺一不可。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院校工程专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与机遇,专业通过认证既体现了该校工程教育的水平,而且提升了毕业生的国内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新的专业认证标准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认证标准的7个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华盛顿协议》是国际上对本科工程学位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学历资格互认的权威协议[1]。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是中国工程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华盛顿协议》多数成员国采用“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的认证标准,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考评依据,并且用持续改进(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作为认证的最终目标[3]。传统工程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实践教育偏离工程师培养目标,工程训练不能形成主流从而浪费了工程训练资源,实践训练课程缺乏且教学时间不足,实践教育存在理论与人才培养脱离的现象[4]。中国2015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要求,要求设定机制来跟踪和评估学习过程,强调完善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发展性[5]。根据中国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认证结果,至2016年,全国共有576个专业通过了认证[6]。例如沈阳工业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经过4年的改革,在2015年通过了专业认证[7]。其他高校的专业认证工作也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8-10]。但是直到2016年仅有10所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了认证,大部分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亟待解决。因此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始于1998年,为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和经济发展的形势,专业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随着学生所处社会和行业环境的巨大改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症正在日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学生有效掌握一种或几种行业需要的技术能力、要使学生真正具备一定的工作素质,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也正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导向。新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文中简称“认证标准”)有7个要素: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持续改进、支持条件[5],认证标准为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电子专业要将这7个要素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打造“吸引招生-全方位培养”的学生辅助模式 本校电子专业在陕西省内是一本招生,生源主要是省内高中,要根据学校实际的录取分数和学生的家庭情况,制定吸引优秀生源的奖助体系,争取优质生源;学生入校后,学校应该加强服务辅助意识,在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环节加强师资和运行机制的建设,有效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困难。 (二)制定与行业需求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认证标准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包括毕业时的要求,还要体现学生毕业五年后要具备的能力和事业发展预期。本校电子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符合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特别要突出“需求性”和“特色型”。本校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要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广泛邀请电子和纺织服装行业的专家参与,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要定期召开讨论会,邀请学生、家长、不同层次的企业家参会,通过这种形式让培养目标及时跟随行业发展。 (三)制定符合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一把检查学生能力培养效果的尺子。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有12项,分别为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法、研究能力、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5]。根据这12项的导向,电子专业要进行大量调研,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毕业要求,每一项毕业要求设置对应的教学活动群,并改革现有的成绩单形式,新的成绩单应该清楚列出毕业要求,每项要求对应的课程和实践培养项目、考核方式、反馈机制。新版成绩单的作用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入校起就能明确学习任务、企业需求;其次可以为企业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它同时也是学校进行持续改进的重要资料。 (四)制定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包含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但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科研实践和竞赛等环节并没有设置学分,同时理论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配合度欠佳。因此课程体系改革要以支撑“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为目的,必须根据毕业要求进行课程内容和学时学分的改革,课程设置时要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理论课程要围绕实践技能开设课程群,将授课教师集中起来讨论授课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相互衔接、层次递进;课程群要以完成某一项技术学习为目标,统一设计课时和学分。最后要进一步增加实践技能学分,将所有形式的实践环节(科技实践为主,文娱为辅)均以学分形式体现,改变学生重考试,轻实践的现状。 (五)优先建设“需求导向”双向对接的实践体系 学生四年的学习时间非常宝贵,专业要根据行业的技术需求高效安排时间,要将学生的优势精力投入到实践技能的培养上,要优先设计实践体系(包括实践操作和实践平台建设)。有效的实践体系既要能支撑学生能力培养需求,也要能及时与电子行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对接。改革重点要将实践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深度整合,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要放在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上,重点讲授在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实践操作改革主要是针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可以将现有的豆腐块式的短时实验课按照技能类型进行整合,例如,可以集中开设信号处理类专题实验课,增加课时,设置单独的实验学分,引入企业实际需要的技术项目,将现有的演示实验设置为学生作业,专题实验改为应用型实验。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操作环节,改革方法是“强调持续性”。以毕业设计为例,目前是在大四第2学期开设,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前3年半内工程设计经验几乎为零,理论知识薄弱。学生总是面临着大四找工作、考研、实习与毕业设计之间的时间冲突。改革思路是可以将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合并,以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设计技术研究项目,成立项目指导教师团队,要求学生从入校起就选择至少1个技术研究项目进行学习和开发,通过考核获得实践学分。这些技术研究项目选题必须依据行业必需的关键技术设置,而且要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比赛挂钩。学生可以用研究项目的成果参加竞赛、写毕业论文。通过持续性的利用学生的时间,还可以改变毕业实习只有三周的鸡肋现状,从而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效率。最后,实践体系建设要探索将教师实践项目、企业项目纳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细则;加大投入建立支撑专业认证要求的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将与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落在实处,让已有的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真正发挥起作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六)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重点要放在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的改革上,从制度上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工程开发、培训进修、对外交流、到行业和工程单位挂职锻炼等,培养工程型教师。 (七)建立完整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体系 认证标准特别强调持续改进,这主要通过各种评估与评价来实现,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监督和评价,形成反馈机制。电子专业现有的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反馈与管理效果较好,实践环节反馈比较欠缺,保障效果不明显。改革的思路主要有:(1)完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如督导组听课,专项评估等,探讨监督机制的架构和运行方式;(2)增加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用人单位评价制度。这个环节在现阶段基本是空白,必须重点建立校外反馈机制,包括运行方式、覆盖面及反馈频度、使用的载体等方面的探索。(3)强化课程内容评价,内容包括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评估每门课程是否达到认证要求,并形成反馈整改机制。 三、结语 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新的形式下,必须紧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大力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要以产业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建设支撑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能够根据行业动态及时调整的培养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服务保障体系,使毕业生能够有效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就业竞争力。 作者:潘杨 李云红 张晓丹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师指导不尽责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推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模式,由实习单位工程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有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弥补了教师实践的不足。但有的指导教师存在依赖性,把指导的工作寄希望于实习单位的工程师,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跟学生联系较少,对学生放任自流,指导不到位;也有的指导教师“责任心”太强,生怕学生完不成任务,亲力亲为;还有的指导教师因为学生毕业设计材料不符合要求,院里要处理学生时,生怕影响对自己的评价,为学生说好话。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2.管理不到位虽然学校和学院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力度不够、形式化问题。如:学生的选题确定并开题后,有的学生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任务,随意更改毕业设计选题,找一些有现成资料或是更简单的选题,存在网络抄袭的现象,或是选题雷同的情况。虽然学院制定了进度表,要检查任务书、开题报告、初稿、二稿,并进行中期检查等,但在检查时主要还是看文档材料,并没有仔细检查学生所设计的硬件或软件的功能是否实现。对于学生是否按时提交材料,所提交的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的处理意见没有落实到位。毕业答辩时并没有严格要求现场演示所设计的产品,存在部分学生没按要求实现相关功能,弄虚作假,通过采用视频演示来蒙混过关的现象。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提高认识首先要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指导教师要端正思想,明确指导工作职责,提高工作责任心,对学生的指导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无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工作。学生要清楚毕业设计的意义、目的、任务、评分标准与质量考核要求、任务进度计划以及不达标的后果和责任,并要妥善处理好毕业设计与择业等时间冲突的问题。 2.加强交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指导教师能对毕业设计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高质量。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根据毕业设计的进度定期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关指导。每位学生将前段时间所做的工作做汇报并将存在的问题向指导教师请教,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督促进度迟延的学生抓紧完成任务,并将考勤、任务进度完成情况进行登记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评价依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工程师之间的交流,首先在选题上双方应进行沟通,确定选题是否结合了工程实际、难易程度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双方讨论确定学生的研究方案是否符合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如需改变设计方案应向指导教师和工程师汇报,三方沟通确定。 3.落实过程监控毕业设计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方向,参照项目管理体系进一步细化毕业设计进度安排表,分为选题、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开题、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开发实现、测试、撰写毕业设计文档,根据毕业设计进度表进一步规范各阶段应提交的材料,同时学生应根据进度表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工作进展汇报和疑难问题请教,指导教师将学生的汇报情况、答疑情况和考勤做好记录,并将相关文档存档备查,用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根据预先安排的进度计划表,学院应成立专门的监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学生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教师的指导情况,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和指导教师的考核中,并以教学简报的形式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督促进度滞后的学生进行整改,这样对学生和教师形成有力的监督作用,严把毕业设计的指导关,进一步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4.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应重点考核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以往主要看毕业设计文档的方式改成:毕业设计过程(占30%)+毕业设计文档(占30%)+毕业设计成果(占40%),同时对于毕业设计成绩中“优”、“及格”与“不及格”等级不限制比例,而应根据成绩评定标准客观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毕业设计过程的成绩根据学生在进度安排表各阶段的表现由指导教师评分(占60%)和学院监控小组评分(占40%)两部分组成。毕业设计文档的考核还是根据指导教师(占40%)、评阅教师(占30%)、答辩小组(占30%)三部分成绩组成。毕业设计成果的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占50%)和答辩小组(占50%)给出,主要考核制作的产品功能、采用的开发技术、人机交互界面是否友好、是否按预期实现了全部功能以及创新之处。在毕业答辩时应延长答辩时间,要求学生现场全面演示所设计的产品并回答教师提问。 5.开展团队合作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特别关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开展团队合作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采取真题真做、一人一题的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但不利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尝试开展团队合作的模式,成立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工程实际设计一个课题,明确总的研究任务,在此基础上将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细化每个子课题的目的、任务和具体研究内容。再将子课题发给该团队指导的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人一题,学生既要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团队协作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长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意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应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探索。通过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生、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工程师之间的交流,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监控,改革成绩评定方式以及开展师生的团队合作模式等具体改革措施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作者:杨冰 邓曙光 邓杨保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空乘毕业论文:空乘服务礼仪及航空个性化服务 摘 要:航空运输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而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内容,乘务工作是直接面向乘客的,因此也是直接体现航空公司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空乘的言谈举止、外在形象以及服务、专业技能等不仅仅是自身素养的体现,同时也代表了整个航空公司,甚至是整个民航、国家的形象,空乘服务礼仪是空乘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航空公司的对外发展。 关键词:空乘 服务礼仪 个性化 服务 航空服务质量主体体现在航空服务礼仪上,而空乘服务礼仪作为航空服务礼仪最重要的组成,体现了整个民航运输的形象。高水平的空乘服务、高质量的服务礼仪都是航空公司立足航空运输领域的基础,空乘人员的服务礼仪不仅包括对外形象,还包括一举一动、对待乘客的服务态度、服务方法,空乘人员的站姿、坐姿以及蹲姿和仪态都直接代表了公司的整体形象,也体现着航空公司的服务水平。所以,如何改进空乘服务礼仪,打造高水平、个性化空乘服务对于航空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空乘服务礼仪概述 1.1 定义 空乘人员在航空旅途过程中执行飞行任务或者为旅客提供服务时应当遵循的规范即空乘服务礼仪,其作为行为规范存在于空乘服务的各个环节,作为空乘人员的服务标准以及行为标准。并且针对旅途中需要个别服务以及特殊服务的旅客,空乘服务礼仪具有专门性的规范要求。 1.2 意义 作为空乘人员,其专业化的职业素养以及规范化的服务技能都可以体现航空公司的整体服务水平,空乘人员是航空公司对外的形象代表,优质的空乘服务能够体现公司对旅客的尊重。而空乘服务礼仪则是打造优势空乘服务的基础,能够推进完善空乘服务流程,并推进航空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提高旅客的满意度,同时对外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令公司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2 空乘服务礼仪基本要求 2.1 美丽的形象 旅客对空乘人员的第一印象首先是外在形态,因此美丽的形态是空乘服务人员最直观的表现。空乘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应当首选清新、自然的装束,以端庄淡雅、大方为主要形象特征,这也是空乘服务礼仪的基本要求。空乘服务礼仪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优雅大方的空乘人员形象,而这不仅是需要内在气质的塑造、言谈举止的表现,还包括外在的形象形态。从而令空乘服务人员以内在气质为基础,外在形象为依托全面加强自身修养的提升,做到秀外慧中。 2.2 服饰得体 服饰是包装人体的基本要素,包括衣帽、裤袜、裙子、手套、鞋子等,不仅仅是个人性格、修养和内在的体现,同时也代表了一个人的品质。空乘服务人员重视自身服饰不仅仅是对个人形象的塑造,同时也是代表了整个航空公司的对外形象。因此空乘服务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应当依照公司相关规定选择服饰穿着,做到依照规定着装,并在登机前检查自身服饰是否干净整洁,在执行任务前提前熨烫工作服,保证服装不存在褶皱、污渍以及破损、异味。服装的整洁也会给旅客带来良好的服务体验,从而对外体现出公司高水平的空乘服务。 2.3 举止优雅 优雅的举止体现了一个人高雅的气质,因此在空乘服务礼仪中对空乘人员的举止进行了规范性的要求。在飞机上,空乘人员必须依照一定的行为规范为旅客提供服务,无论是在迎接旅客登机、同旅客交谈沟通、旅途中的餐饮提供还是为有需求的旅客提供专门性的个性化服务,空乘人员都需要严格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想要获得旅客的认可,给旅客良好的服务体验,不仅仅需要从提供的实质化服务入手,还需要给旅客良好地视觉体验。每一位旅客都会给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只有给旅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才能真正体现航空公司优质的服务,为公司营造良好的对外形象。 2.4 谈吐大方 语言的使用也体现着一个人的礼仪素养,空乘服务人员使用的语言是否恰当、是否符合礼仪,会给乘客带来不同的感受,也会收到不同的服务效果。在工作中,空乘人员应当谈吐大方,使用得体语言。这就要求空乘人员首先注意同旅客交谈的话题,选择乘客喜欢和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同航空、旅程相关的一些常识、内容,以及飞行过程中旅客应当注意的问题。其次同旅客交流的仪态应当保持精神饱满、热情大方,使用温和的表情正视旅客。另外,语言表达应当准确完整,并注意措辞,使用p柔亲切的语调和适中的语速。最后,对待旅客要耐心,学会聆听。与旅客交谈时必须耐心听取旅客的表述内容,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微笑、简单重复以及点头等动作都会让旅客感到自己的话语受到了重视。 2.5 具有亲和力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以及相互尊重就会产生亲和力,距离的远近不能带来亲和力,很多时候亲和力是一种人和人之间心灵上的投合,是以相互礼仪转换为前提的对等的一种人际交往感受。真正的亲和力需要具备宽广的胸襟以及博爱的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素养和气质。而空乘人员的亲和力则体现在其对旅客的友好、尊重中,例如职业性的微笑就会给人亲和的感觉,通过微笑,空乘人员可以向旅客传达友好的善意,消除旅途的疲惫及陌生感。与之搭配的空乘人员的各种周到的服务、友善的行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空乘人员与旅客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有利于空乘服务各项工作内容的顺利进行。 3 空层服务礼仪有利于构建个性化空乘服务 在客舱服务中,程序化服务是对空中乘务员的基本要求,但由于乘客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强调个性化,这是程序化服务的延伸,是更加细化,更加具体话和更加贴近各种乘客的程序化服务。由于乘坐飞机的乘客千差万别,服务的层次和需求也不尽相同。虽然个性化服务难以统一规范和程序化,无法直观、量化,但却最能发挥空中乘务员的潜能,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搞好客舱的个性化服务,乘务员的职业礼仪素养和综合素质尤为重要。个性化服务有很多种类,对每一类特殊人群的服务都可称为个性化服务,以婴儿乘客为例来讲,航空公司给婴儿下的定义是两周岁以下的儿童,但14 d以内的又不允许乘坐飞机,所以该例中的婴儿是指14 d~2周岁。对于婴儿乘客的照顾,空乘人员需要注意下述问题:在登机后,要在第一时间向其父母(或随行乘客)客气地询问在飞行期间的客舱服务过程中,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比如说,奶瓶冲灌、临时婴儿用品等问题),提前了解这些问题在中、长途航班上尤为重要。在起飞后,要在第一时间向其父母(或随行乘客)客气地询问婴儿的冷暖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及时为婴儿乘客添加婴儿用睡毯等保暖机供品。如需要为婴儿乘客打开婴儿专用睡车或婴儿专用睡篮,一定要注意睡车或睡篮的固定,此外还要注意在此过程中要将其噪音减至最低,以便打扰周边乘客。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航空运输过程中空乘服务工作人员对于旅客的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循服务礼仪的规范要求,这是一名合格的空乘服务人员应具备的素养。另外,只有将空乘服务礼仪落实到服务细节中,才能建立高素质的空乘服务队伍,更好地为民航旅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空乘服务建设,对外打造良好地公司形象,为航空公司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以及更多的经济效益。 空乘毕业论文:论空乘专业教学中小语种课程的重要性及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近些年空乘专业成为非常炙手可热的专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空乘专业,这也增加了空乘专业的就业压力,很多学校都开始寻求增加空乘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多,这也对空乘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多掌握几门外语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本文讨论小语种教学在空乘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小语种课程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语种教学 就业竞争力 岗位要求 随着我国对外沟通交流的日益密切,对于人才的语言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除了母语和英语之外,掌握第三门语言也成为增加就业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条件。对于空乘人员来说,由于接触到的乘客范围越来越广,只掌握英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空乘岗位的需要,在空乘教学中开展小语种课程不仅能够有效地满足空乘的岗位需求,同时也能够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本文就对小语种在空乘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具体课程设置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一、小语种课程的重要性 (一)提升空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由于薪资待遇较高,选择空乘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相关单位对空乘专业人员的需求在逐渐降低,这也导致空乘专业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到了毕业季面试空乘工作的地方往往人山人海。[1]过去航空公司的面试往往更加看重外表,对身高体重和气质身材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其他方面相对不是很看重。但是由于空乘人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航空公司在进行招聘时往往适当降低了对空乘人员外貌的要求,而是加大了对面试人员语言能力的考察。例如英语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的表达能力如何,能否直接用英语进行对话,是否掌握其他外语,掌握程度如何,等等。甚至有些航空公司组织了专门的外语空乘的面试,最基本的面试条件就是通过相关的外语等级考试。通过这些面试要求可以看出航空公司对语言的重视程度,所以说掌握一门除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很可能就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二)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空乘专I学生本身就业范围比较狭窄,只有选择空乘工作或者航空公司的其他工作才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不在航空公司系统内部工作的话,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共同竞争一些岗位相对处于劣势。[2]如果能够掌握一门小语种就将变得大不一样了。首先,空乘专业的学生在外貌上一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再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额外的语言,就能匹配很多的岗位。例如企业的行政人员、外语教师、翻译、国际贸易等,对这些学生来说都非常的适合。如果这些学生选择在航空系统内部就业,相对于其他没有掌握小语种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航线上有更多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国内航线也可以选择国际航线。而且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可能被委派到国外的航空公司工作,这样一来在薪资和待遇方面都会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升。 二、小语种教学的课程设置 (一)针对行业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大多数空乘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要从事空乘相关工作或者去航空公司其他的部门,那么在进行小语种的课程设置时就要针对航空工作的特点,率先学习和航空工作相关的一些词汇和常用用语。[3]例如日常简单的问候语,利用外语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航班遭遇气流或者到达所在地的天气以及迎送乘客、行李托运、餐饮服务、安检工作涉及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子等。这些都是航空公司比较常用的一些词汇。在课程设置上要对这些和空乘岗位相关的语言进行着重的讲述,增强空乘专业小语种教学的实用性。而且这些词汇在空乘人员的工作中经常能够用到,在应用中能够对这些词汇和句子进行强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 (二)利用比较学习法,减少学习难度 小语种学习中可能会和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小语种的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联系汉语、英语的一些词汇构成和发音特点比较其他语言进行学习。例如在俄语字母中,书写形式和英语字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方说Г=G, Д=D,Л=L,М=M,Н=N等。此外,日语和汉语在一些书写和发音方面也和汉语有相似之处。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降低小语种的学习难度,提升小语种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发展的程度加大,只掌握英语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空乘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在空乘专业的教学中开设小语种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空乘毕业论文:浅谈国内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素质要求 [摘 要]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飞速发展,对民航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因此,近年来,我国诸多航空公司开始大规模的招收人员,包括飞行员、空乘人员、维修人员、地勤人员等,各职位招聘的人员众多。众多岗位招聘中,属飞行员是各大航空公司招聘的重点岗位,本文从多方面简要论述了国内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各项素质要求。 [关键词] 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素质 《中国人才报告》是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这份报告预计我国在未来20年需要24万民航类人才。宇仁录是中国民航总局人教司司长,经过对我国民航业发展的研究,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民航飞行员处在瓶颈期,必须探索实践出一条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飞行员培养模式。我国民航业高速发展,年增长速是世界民航发展速度的2倍多。我国不断制定民航业发展的目标,在2002年,把中国从民航大国发展成民航强国由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提出。在2005年,建立一个完善的现代化的新型航空运输系统由中国民航总局明确提出。然而当前,我国民航飞行员的培养模式是由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进行培养,中国民航90%以上的飞行员都来自于飞行学院。由于培训费用高昂,培养模式单一,使得我国飞行员流动较少,人才贫乏。 宇仁录指出,要解决大陆飞行员人才紧缺的问题,中国民航总局不但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来增加对飞行院校的支持力度,增加培养人才的数量,而且还要改革创新培养机制,使更多的社会人员对飞行员专业感兴趣,建立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开放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21世纪,空乘专业是民航运输事业发展急需的重要专业人才,对服务人员要求英语基础扎实、英语表达应用能力必须较强,文化综合素质过高,并且通过训练具备航空运输技能知识,是高级的空中乘务人员。空乘专业人员的气质佳、形体美、才艺精,是纪律严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由于我国当前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一些度假游客及商务人士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更多倾向于选择快速方便的飞机出行,这些观念的改变带动了民航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目前正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进行转变,航空运输业的排名也已排名世界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20年,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增长速度会增加10%左右,在每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机场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这无疑会增大航班密度、增加旅客客运量。中国会迅速占领亚太地区及全球范围内航空市场的重大份额。在2010年时,就有权威机构指出,中国对航空服务人员的空缺为40000名。在未来的发展中,航空公司的服务不仅仅是出售机票、运送乘客这么简单,而是更重视其他扩充业务及增值服务,如:融旅游业、餐饮业在内的延伸服务。目前,从事航空服务工作,因工作环境良好,工资较高,优秀空乘人员篇平均年薪基本在10万人民币以上,因此,民航业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行业,发展空前也是比较广阔的。 在飞机上工作的“空姐”或者“空少”就是空乘人员,是从事空中服务的专业人员,精通英语或多种语种,能够与不同国家客人进行交流沟通,并且总素质较高,社交礼仪都比较了解,对在空中飞行过程中与天气、安全相关的知识熟悉掌握,对医疗常识与急救、客舱服务、民航旅客运输等相关知识也都烂熟于心。能够在不同的情况处理好不同的突发事件。 国内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素质要求 ,对心理素质的要求 : 航空空乘人员具有特殊性,在工作的过程中,因面对的民族、职业等群体不同,遇到的人际关系及矛盾会多样化,如何使空乘人员在处理工作及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矛盾,消除各种事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及负面情绪,或是心理应激及心理障碍等,是摆在航空专业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空乘人员以积极的心态解决出现的问题,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对空乘业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下文将对空乘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进行简要的阐述: 1. 控制情绪能力。控制情绪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拥有能够准确认识自身情绪,并把自身的情绪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第二,拥有调节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如在出现突发状况,飞行时间延误的情况下,空乘人员是不急不躁,以沉稳冷静的心态去疏导乘客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才能使乘客理解并体谅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证飞机客舱人员的安全。若个别乘务人员心理素质差,出现问题表现惊慌失措,因心理承受能力弱导致自身思绪混乱,表述不清,给乘客展现的是自己紧张害怕的一面,那么,这样的空乘人员就影响情绪较稳定的乘客,造成客舱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机率增大,使众多乘客情绪失控,难以安抚。 又如每个个体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心情也是不同的,当一个人心情较好时,情绪也是较稳定的,在对待工作时也会充满热情,积极上进,如果当一个人受到家庭矛盾、同事之间的矛盾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心情会较差,对待工作的态度就会不一样,如果不能及时的调节控制情绪,那么会给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2.沟通协调能力。一个乘务人员,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与飞行员、本班组的其他成员、地面单位、旅客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如果乘务人员性格内向、孤僻、古怪、冷漠、敏感,那么一旦有突发事件出现,不善言辞的乘务人员将无法与机组及地面单位或其他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而开朗、无私、大度、坦诚、友善的人,则会运用自己的协调能力,与各方单位及乘客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为飞机的安全飞行做出自己的努力。 3.应变创造能力。在飞机飞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有多种,如飞机劫机、发动机停车、起落架卡阻、座舱失密、无线电失效等。空乘人员不仅要迅速调整好自身的情绪,还要针对不同的状况,融会贯通,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应对事件的立体思维,不能因循守旧,用固定的模式处理时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帮助机组正常飞行。 4.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空乘人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因为,不论与乘客沟通还是与工作人员沟通,只有具有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乘客得到最好的服务,让同事明白如何配合协调工作,所以,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位空乘人员必须做到的。 总之,在飞行中,突发及特殊状况较多,只有空乘人员的心理素质较高,具备空乘各项专业技能,那么,在遇到不同性质发生的状况,对发生的时间,引起的后果等会依据自身的经验,心理状态和技能水准,应对这些状况,减少特殊情况的发生对飞机、对旅客所能造成的损失。空乘人员的这些良好心理素质及综合素养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先知的自身本能,还依赖后天的培训。因此,培养合格优秀的空乘人员,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需求。 空乘毕业论文:芭蕾组合在空乘形体训练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现在招收的空乘大部分没有舞蹈基础,体态上可能不太端庄。因为空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航空公司的形象,所以航空公司挑选空乘的重要标准就是形体和气质。而把芭蕾组合运用到空乘形体训练中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提高空乘形体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更有效的锻炼其形体。 关键词:芭蕾组合;空乘;形体训练;作用 目前航空业发展越来越快,作为航空公司的形象代表空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空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优雅的气质和形象。芭蕾组合可以顺应人体结构、功能和特点,运用严格的训练体系、审美倾向塑造空乘的形体美,在空乘形体训练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一、芭蕾组合 (一)芭蕾组合基训 芭蕾组合的基训具有科学性,它主要是在把握人体结构、功能和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系统的训练方式实现人的一种形体美和姿B美。其基训宗旨就是“开、绷、直、立”,这是芭蕾美的核心,也是其基训核心。在芭蕾基训中脚部的“一位”练习是最多的,结合解剖学理论,这一动作在人体重心的位置由骨盆的位置决定。如果其身体重心位置向前移,骨盆就会随之前倾,腰部前凸,加大脊柱的弯曲幅度,反之如果重心位置后移,骨盆就会直立,腰部的前凸情况就会减小甚至消失,使得人的脊柱姿态更加挺拔。在空乘形体训练中加入芭蕾组合的训练,可以通过外开其下肢,使人体的重心强制性的后移,人的骨盆就显得直立,减小腰椎前凸,使得脊柱整体变直。如果空乘可以长期接受“一位”的训练,其挺拔的体态和优雅的气质自然就容易塑造出来。 (二)芭蕾的形体训练 在芭蕾的形体训练中,要求“开、绷、直、立、长”,这是调整个人形体美的核心,空乘通常都缺乏这一基本功。芭蕾形体训练内容的设置难度不大,一般都是分解训练在杆上的头、肩、胸、腰、腿等身体部分,并进行小跳、旋转、脚位、手位等的组合训练。训练要先从把杆开始,再移到中间,这些动作从简单到复杂,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是对腿、膝盖、脚的力度、幅度、柔韧性、灵活性和稳定性的训练,全面锻炼肌肉、关节和韧带。最后通过训练舞姿舞蹈,由浅到深,纠正空乘的身体毛病,提高其自身气质。一堂完整的芭蕾组合训练包括把杆、中间和跳,女生还有足尖的内容,它们组成的芭蕾组合课程。 二、芭蕾组合在空乘形体训练中的作用 (一)增强空乘的体质 空乘的芭蕾训练虽然强度比较低,但其持续时间长,在长时间的练习中就可以提高脑部供氧功能,加快大脑的思维速度。目前空乘的芭蕾组合训练的时间和强度都存在差别,必须要强化其训练的基本动作,并将各种强度的成套动作落实下来,保证其身体韧带、关节、肌群和内脏器官等部位处于一种合理的运动负荷下,这样才可以优化其心血管功能,并通过改善体重、减少脂肪增强其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提高形体美。而且空乘通过芭蕾的成套动作或者规范性的舞蹈动作,可以锻炼其大脑,将身体各部位结合起来进行同步运动,通过对自身肌肉运动的感受,空乘自身的体能也得到了协调。芭蕾中对腰腹肌、背肌、腿部和手臂的训练可以积累空乘自身的力量,并提高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增强耐力素质和自身体质,最终实现空乘身体机能的提高。 (二)塑造优美的姿态 人的形象和气质的表现最基本的就是形体,芭蕾组合的动作形式多,可以锻炼很多身体部位,通过对各种臂、腿、腰的摆动、绕环、波浪组合、姿态组合、柔韧性组合、舞蹈组合、体育舞蹈练习等形成优美的身体姿态。而且系统性的芭蕾组合训练可以对空乘身体机能的遗传优势进行挖掘,并通过芭蕾组合弥补其先天的体形缺陷,改善不良的身体形态,保证空乘身形的健美匀称,并塑造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行姿,塑造优美的形体和良好的形象。 (三)锻炼坚强的意志 人们在自觉确定目标后,就会运用意志支配实际行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达到最终的目标。将芭蕾组合运用在空乘形体训练中,对于接触形体训练比较少的空乘来说,在训练初期遇到不同的阻碍和不便时,就可以努力克服难关,坚持下去,比如柔韧性比较差、协调性不好、动作不到位等问题。在长期反复的练习芭蕾后,空乘就会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其意志也就得到了磨练和培育。芭蕾组合有很多的优势,空乘人员必须要学着喜欢和接受它,并通过芭蕾组合的学习实现健体、健心和健美的作用,因此,航空公司腰不断进行芭蕾组合训练的探索和发展,增设芭蕾组合训练,并提高其专业性,实现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增强空乘的体魄,使其形态更加优美,提供更好的乘务服务。 三、结语 芭蕾组合是一门世界性的艺术,它不仅高深博大、唯美脱俗,而且还有塑身健体的作用,所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和推崇。芭蕾组合在空乘形体训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空乘的形体美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可以提升其内在气质,向空乘传达一种思想感情和理想信念,是空乘形体训练的重要课程之一。空乘要提升其形体,就要注重芭蕾组合训练的作用,把握芭蕾组合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提升自身的气质,注重形体美。作为空乘形体训练的基础,芭蕾组合顺应了时展的需求,通过塑造空乘的形体美,提升其气质和形象,这是空乘服务发展的永恒主题。 空乘毕业论文:基于能力培养的空乘服务专业课职场模拟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空乘服务专业是空中乘务专业的一个分支,后来逐渐形成专门化方向课程,是空乘员岗位人员所需要掌握的主干课程。其专业性人才在人才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且随着航空业的发展,需求呈上升趋势。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性的服务型人才,不但要有更好的服务意识,且具备高超的服务能力,能够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在第一时间发现乘客的所需。所以只凭知识的理论学习是难以达到水准的,需要对基本的服务能力进行实际的锻炼。本文笔者提出专业课职场模拟教学的概念,并进行了初步的模式探索,希望能够解决空乘服务专业的教学难题,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 关键词:能力;空乘服务专业;职场模拟;教学模式 提高空乘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要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增加实践活动课程。提前在校内接触接近职场的空乘服务的场景,更加清楚了解其工作性质,建立起对整个空乘服务业的整体概念,有助于宏观把握学习进程,并充实自己在校内无法学到,但是属于职业必须的知识和能力。本研究旨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更通过职场模拟的形式,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空乘服务专业的热爱,同时提前熟悉环境,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一、准确理解职场模拟教学的内涵,对教学措施准确定义 简单解释职场模拟教学模式,是指对传统理论授课形式的延伸和丰富,加之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的教学情景,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练习,尝试在场景中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也充分锻炼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更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长短”,对后期的学习提供更有意义的精确指导。所以在职场模拟中,职业场景是关键,构造地越是真实,就越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更加真实的职场感受,更利于锻炼其职业化的能力。 虽然都有“情景”二字,但是应该与情景教学区分开来,职场模拟应该更具有真实性,构建的是真实的职场情景,很可能或是经常在日后的工作中遇到的,甚至是直接进入实习的职业场景中,比构造的情景要真实很多。再者学生除了要利用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提高自己的“情商”,这对空乘服务专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职场模拟中要注意增加这方面的训练,突发事件也是职场模拟的重点。所以发生在情景中的教学方式,都是可行的,是具有时代性的,切忌从教材中照搬场景,是必须要与现实结合的,有具体而实际的线索,才能够体现职场的真实性。 二、构建真实的职业化场景,利用网络提供模拟实践平台 针对职场模拟设计,教师需要制定更切职场环境的情境,并根据教学目的加入强烈的职业色彩,或是模拟业务流程等。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新手段,提供虚拟的实践平台,借助软件来不断熟悉流程,仿佛自己可以置身于服务场景中。再者,为了更好地联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将职业化场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空乘服务专业的课程内容来设置具体职业化的场景,并且穿插多个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项目,学习知识与实践巩固相结合,这与学生后期的工作节奏是类似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则要重新学习,随后再次实践。这样的方式可以节约教学资源,将整个学习过程变为职场练习操作的过程。职业化的场景可以从教材中选取,根据现实加以处理,使之更加符合空乘服务的工作“逻辑”。如重视空乘服务的基本程序,从航前预备准备阶段、航前直接准备阶段,到空中飞行实施阶段,到航空后讲评阶段等,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性质重点不同,对空乘服务人员的要求也就不同,且各个阶段发生紧急事件的处理方案也不相同。对各个内容进行模块性的演练,然后再穿插或是整体训练,提高职场模拟的模块性和整体性。再者,针对“服务”二字,提出确切的服务要求,练习如礼仪服务、引导服务、安全服务、救助服务等等服务项目,练习不同的技巧和落实方案,采用专业的航空用于,灵活应对突发事件,进行空乘服务补救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服务性质的内容穿插在模块讲解中,结合具体场景进行练习和分析。当然这些应急措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就无法“应急”,还需要具体事件具体分析。这给空乘服务专业带来了挑战,因为没有绝对性的模板,必须从自身的意识和能力入手,开发创新精神。 真实的学习平台更容易获得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争取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如合作的航空公司等,作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一来输出人才,二来有助于培养人才,同时真实的训练场景也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感受。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还需要邀请合作航空公司的专业人员到校进行指导,对教学现状和实践能力等给予指导。及时向学生传递他们期望获得的讯息,了解更多行业动态,加强你来我往的专业性合作,有利于双方的提升。利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还可以补充更多的原始数据,对相关行业的信息进行动态调查,了解行业的信息变化。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推动踏入职业岗位后的专业发展。 三、规范化职场模拟内容,保证模拟教学模式的实施质量 空乘服务专业,简单来说只是一项服务类的职业,但是具有很强的行业特殊性,甚至关乎服务对象以及整个航班的安全。所以规范化职业模拟内容非常重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保证职场模拟不是“儿戏”。职场模拟的教学内容设计要以空乘工作任务为载体,向学生全面展示空乘工作的主要任务内容,并加以任务要求,将任务“事无巨细”得展示。具体的教学环节安排,为了更加贴近空乘的工作实际,可以按照其工作顺序展开,以实际工作步骤为标准,逐步落实和变化教学实践内容。结合理论教学,将知识做合理分解,镶嵌到职场模拟的教学之中。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在职场模拟中的主体性,杜绝“一言堂”,要实现双主体,既保证教师指导的绝对性地位,又要突出学生个性化操作的自主地位。强调教师在职场模拟中的指导性,从一旁引导学生,对任务完成起到导向和辅助作用。并且教师要注意理论和实践指导的结合,转换理论教学指导和实践指导的方式,通过语言、动作等进行示意,在实践指导中更要简化语言,多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模拟任务;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该情境下对理论知识求知,并通过专业知识的落实进行实践锻炼。模拟内容和方式要确保学生可以理解,具有形象化的特c,并且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求保证职场模拟的教学质量,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和练习,如果和学生的基本能力脱离较大,那么模拟的意义会降低。为了保证职场模拟的质量,珍惜每次模拟机会,教师要提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判断”,做好定性和定量工作,然后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具体应用理念来确定模拟的场景和任务,有重点地对学生能力进行训练,以保证教学质量。 四、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模拟,有助于提升模拟效果 教学时机很重要,在错误的时机即使适用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也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发挥高效教学的作用。职场模拟教学模式也是如此,是选择课堂开始,还是课堂中间,又或是课堂结束,其效果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粗暴”地适用职场模拟来打断课堂,有时是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的。特别是对于空乘服务这样具有一定工作逻辑的专业来说,更要求教师做到适时引入。课前比较适合短小的情境模拟,以职场为背景,提出一些突发情况,通过学生和教师提供的处理意见,来引出具体的理论要求,从而引出新课。另一时机,就是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学生感觉到难以理解,或是一个知识点告一段落,可以加入职场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空乘服务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角色的责任和工作要求,并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加入到具体的问题解决当中,这样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理解,效果最佳。对于特别困难的专业知识,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体会,或是先有部分已经掌握的学生进行演示,通过直观的学习来带动集体氛围。当然在职场模拟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并将其结合到后续的教学任务之中,对教学准备作出恰当的调整,从而保证教学的科学性。除了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模拟之外,还要在实践模拟中加入理论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安排理论学习时间,将理论知识合理地穿插到实践技能中去,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因材施教,更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理论层面思考问题,巩固对实践技能。 五、安排定期的专业实习,师生共同参与学习 职场模拟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助于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真实的场景更能发挥作用,这依赖于校外实习基地、航空公司的具体实习岗位提供,也需要学校、教师对这一模式的积极支持,更加合理地规划学生的实习时间,将专业课职场模拟构造地更加真实。与实习基地、航空公司等签订长期的合作合同,让学生更加切身感受工作环境和氛围,并有效实践理论知识。再者强调“定期”两个字,需要实习与教学是同步_展的,学生能够从纯粹的学习环境切换到实习环境,相反亦然,这样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和现实的更好接轨。再者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教师也作为实习者带领甚至是参与到实习过程中。因为空乘服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若是长期脱离“一线”,那么工作经验和热情就会降低,一些反应力甚至不及学生,这样易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或是与现实需求脱轨,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师生共同参与实习,也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稳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工作质量,还能够给学生更好地表率,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及时制定教学方案,回归校园课堂之后,可以重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总之,为更好培养空乘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巩固理论学习,开展职场模拟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要辅助高效的课堂模拟和课下实习环节,并且注意突出该职业的工作逻辑性,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锻炼“情商”,为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做充分的准备。 空乘毕业论文:在职空乘人员薪酬水平调查研究 本文对在职空乘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对应的薪酬状况进行调查,客观展示了不同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的薪酬水平,对各大航空公司空乘人员薪酬管理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空乘人员薪酬现状 (一)国有航空公司整体好于民营航空公司 不同的航空公司薪酬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来说,国有航空公司的整体待遇和福利要好于民营航空公司。我们以在国有航空公司和民营航空公司同样飞行4年的空姐为例。 大型的民营航空公司的空姐每月的飞行时间大约在110小时,岗位的基本工资大约在1700元,小时费大约在55元/小时,此外还有饭补、通话补和化妆品补贴,按比例扣除保险、公积金和税费,每月收入在接近一万元左右,不含年终奖。 中型的民营航空公司的空姐的整体待遇略低于大型民营航空公司。每月飞行时间大约也在110小时左右,基本工资大约在1500元/月,小时费大约在30元/小时,此外还有饭补、通话补和一些生活补助等,刨除保险、公积金和税费,月收入大约不到七千,比大型民营航空公司少了三千多,比国有航空公司低了差不多一半。 国有航空公司之所以待遇高,主要原因在于国有航空公司的航线最多,盈利能力相对有保障。此外,国有航空公司还有带薪年假、公费旅游和各种过节福利。员工一年还有若干次的免费机票和亲朋好友的购票低折扣的福利。 (二)空姐的工资普遍与职级和绩效相关 无论是国有航空公司还是民营航空公司,薪酬水平都与职级和绩效关联较大。普通空姐的绩效考核普遍被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 的奖金数额。乘务长的薪酬明显高于一般的空姐,我们以区域和主任乘务长两个职级为例。 国内航线的区域乘务长的基础薪酬在3000元左右,小时费大约在70元左右,每月飞行时间大约在110小时左右,此外还有饭补、通话补和其他各种津贴,每月到手工资在1.4万元上下。而主任乘务长的工资会更高一些,一般情况下主任乘务长不会只会出现在主要航线的大型客机上,其月薪酬大约在2万元上下。 一般的空姐被分为两类,其中A、B两类分配到头等舱和公务舱,该类空姐人数相对较少;C、D两个等级的空姐被分配到经济舱,这类空姐人数较多。从待遇上来说,每一个等级的空姐月收入大约相差在600元左右。 国际航线几乎是所有空姐向往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航线的收入要比国内航线高出不少,另外也可以自由往返于各个国家之间,增长见识。大部分航空公司国际航线的空姐的小时费在12美元左右,此外航空公司还有每天30美元左右的国际驻外津贴。国际航线的空姐每月飞行大约在90小时上下,比国内航线的空姐要少,但月收入普遍在1.5万左右。 二、待遇分析 现阶段通过对各大航空公司基本工资、过夜费、小时费和其他收入的对比如下(见表1)。 三、结论 总体而言,现阶段空乘人员工资仍然相对较高,但相比其他行业已不太明显。未来我国航空也仍将高速发展,但空乘人员的竞争会愈发激烈,相信未来空乘群体的薪酬水平总体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状况。 (作者挝唬汉颖笔Ψ洞笱旅游学院) 空乘毕业论文:高校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艺考生空乘培训火热的现象,本文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分析了高校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天然优势,提出对于已经开设空乘专业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内容,并指出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对于高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艺考生 空乘专业 项目培训 一、空乘培训项目市场需求旺盛 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据民航招聘频道分析数据,从2010年至2015年,空乘稳居招聘需求指数前三名。此外,由于艺术考试要求的文化课分数相对低一些,近年来越来越多高中生在高考时选择艺术类考试,在这些艺术类考生中不乏形象好、气质佳的高中生选择参加空乘专业相关的各类艺术考试,以期通^艺考顺利进入高校空乘专业。目前,社会有不少机构、培训学校都专门针对空乘类的艺考生开设了相关培训,艺考学生通过参加专业的短期空乘培训,大大提高了艺考通过率,培训市场紧俏。 二、高校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天然优势 大学网搜索显示,全国开设空乘专业的院校达297所之多,高校具有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天然优势。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海口经济学院空乘专业设立于2000年9月,自设立以来,该专业一直是学院的重点专业,2002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专业建设在教育部组织的2005年职业院校高职高专教学水平评估中受到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师资力量强 空乘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兼职教师10人,教学团队中有的教师曾任航空公司乘务长,有的教师具有空乘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有的教师还是空乘相关行业的考评员。2008年,空乘教学团队被评为海南省省级教学团队,专业课《民航乘务服务》2009年被评为海南省级精品课程。 (二)专业层次多 2009年起,我校空乘及相关专业形成了本科、专科、艺术类、非艺术类等层次的招生与教学,本科层次艺术类空乘专业招生,有音乐表演(空乘方向)专业(艺术类)、舞蹈学交通运输(空乘方向)专业(艺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乘方向业)(艺术类)等。 (三)实训设施齐全 我校空乘专业的校内设有模拟客舱实训室,使用全真B737-800型退役飞机作为专业训练,此外还设有民航安全检查实训室、民航离港实训室、形体训练实训室等。为空乘专业技能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实习设施。 (四)培养人才质量高 我校培养的空乘专业的毕业生在国航、海航、南航、深航、东航、厦航、天津航等多家航空公司、北京首都机场、海口美兰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多家机场公司实习、就业的达千余名。 很多高校空乘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设施设备齐全,师资水平领先,培养学生素质高、能力强,广受民航行业单位的青睐,具有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班的天然优势。 三、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内容 从各大高校对空乘专业的设置的归属来看,属于艺术类招生的空乘专业主要有音乐表演(空乘)、表演(空乘)、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乘)、舞蹈学(空乘)、艺术教育(空乘)等。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特别针对艺考生的空乘培训内容主要设置为五部分。 四、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对于高校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扩大空乘专业学生的规模,提升生源质量,提升高校社会名气 由于航空运输环境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的先天身体条件要求比较高。这就使得空乘专业对学生的外貌形象、身体状况等条件要求高。高校通过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班,可以把空乘艺考生集中到高校,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也会优先报考高校空乘类专业,扩大了空乘专业的学生规模。另外,艺考学生前来高校培训,专业教师对学生从学生的外貌、气质、才艺、外语水平、身体健康程度等方面进行把关,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空乘学生的生源质量得到保证,学生的上机率也会大幅度提高,使本专业在市场上享有更高的知名度,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使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有助于扩大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规模,扩展培训项目,提高学院创收 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是学院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各类培训及社会考试的专门机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开设包括:英语、日语、韩语、考研辅导班、PETS考前精品班、暑期英语班、海外夏令营和各类专业培训等。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班,增加艺考生空乘培训班的开设,对于满足社会需要,扩大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规模,扩展培训项目,对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学院创收的整体水平有重要作用。 空乘毕业论文: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策略 摘要:针对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教材的局限性、空乘专业学生现状和民航业的发展态势,论述《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7个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外知识;拓展策略;民航概论 1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必要性 1.1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教材的局限性必须拓展课外知识 目前,中职空乘专业找不到一本合适的正规《民航概论》教材。已出版的《民航概论》教材基本上为大专及以上的民航相关专业及旅游专业教材,讲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民用航空总论、飞机的一般介绍、飞行基本原理、空中交通管理、民用机场概述、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客舱设备等方面的知识。从难度上来说,中职生看不懂大学教材,特别是弄不懂飞机的各类系统原理,看不懂航图和教材中出现的公式;从内容上来说,大部分现有的《民航概论》教材没有论述民航业的特点与构成、民航业的经济作用与影响、民航业的社会文化作用与影响、民航资源、民航产品及市场分析、民航教育等内容。 1.2 中职空乘专业学生现状必须拓展其课外知识 和其他专业中职学生一样,中职空乘专业学生也存在着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自信心、纪律意识不强等问题。由于空乘专业学生是经过面试录取的,她们普遍“颜值”较高,注重自身仪容仪表和个人形象,然而,不少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一般。挖掘她们自身的闪光点,给她们提供感兴趣民航专业知识,将极大地激发她们学习的动力,合理地规则人生的发展目标。 1.3 民航业的发展态势必须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未来几年,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如下特点:航空市场体系仍然不成熟、民航行业竞争日益增强、民航进入微利发展时代、新技术发展改变航空公司的竞争方式、廉价航空模式难成规模等等。在中国经济全球独领风骚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民航业的发展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拓展学生民航课外知识,有利于学生融入时代,分享我国民航业发展的红利,特别是在沿海民航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成才成长。 2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意义 2.1 有利于弥补中职空乘专业无《民航概论》教材的缺憾 现有的大专及以上学生使用的《民航概论》教材对于中职空乘专业学生来说显得特别“高、大、上”,相当一部分章节中职生无法看懂或理解,这样就很难把学生吸引进来。通过适当地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可以弥补中职空乘专业无《民航概论》教材的缺憾。一方面,我们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外知识拓展使相对高深的《民航概论》课程通俗易懂接地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针对中职生的需求,量身订做,给她们提供其感兴趣的大量鲜活内容,既有视频内容,又有参观交流,活跃了课堂形式,丰富了课堂内容。 2.2 有利于中职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成长 有意识地进行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训练,非常有利于中职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成长。一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视野;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达到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目的;三是培养学生对航空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3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策略 3.1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民航业发展动态 航空服务是一个不足百年的新型朝阳行业。一战后民航业开始起步,二战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民航业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我国民航来从改革开放以来以20%的速度发展,1987年政企分开后在国际上一跃进入世界航运前十位,成为航空大国。随着我国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M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这一朝阳行业会在21世纪腾飞。我国将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在世界民航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鼓励同学们通过观看电视、报纸,上民航资源网查阅信息等方式关注世界民航业发展动态,了解民航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激发同学们投身民航业的热情。 3.2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商飞C919飞机进展情况 C9型客机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近十年,其项目启动、选定发动机、样机展出、获得订单数、适航审查、机头机身下线、总装下线、交付试飞中心、通过首飞放飞评审、完成高速滑行抬前轮试验、首飞等每一个进展都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弦,这是中华民族民航飞机制造业崛起的标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C9型客机的成功引领下,必将迎来中国航空器制造业的腾飞。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商飞C919飞机进展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空乘毕业论文:浅谈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教学 【摘 要】强健的体魄、优美的身姿、自信的神态,是空乘人员所必备的基本形体素质,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实际状况合理开设空乘专业形体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 【关键词】空乘专业 形体训练课教学 内容设计 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在即将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下,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有优雅端庄的举止和外表。而正确且科学的形体训练,很好地为广大空乘专业学生提供了塑造体态、培养气质、提升审美的一个良好的课程学习平台。 一、形体训练的内涵及意义 “形体训练”这一概念,来源于文明社会的需求,是社会生活时尚化、个人素质追求全面化的一种表现,对于空乘专业学生而言更是在社会竞争中的一个强有力的砝码。形体训练,是以芭蕾基本功训练内容和形式为基础,结合古典舞身韵、形体仪态,以塑造形体、修炼气质、提高素养为目的的一种综合性的修养方式。针对于空乘学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是基础,而同时优雅的举止,端庄的气质,必然会鹤立鸡群,在众多空乘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假如身边的空乘人员,在机舱服务过程中弓腰驼背、含胸抠肩、耸肩歪脖或者走路懒散、无精打采,必然会影响旅客心情,轻者影响服务质量,重则影响到所属航空公司的整体形象,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该公司的经济效益,甚至是该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科学、系统的形体训练已不仅仅是提升学生自身举止、增强体魄,更是提高综合竞争力水平。 二、空乘专业形体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芭蕾形体训练 芭蕾形体训练,其自身具有一套科学、完备、系统的训练方法,其形体训练不仅符合艺术美的要求,而且是一种使肢体修长、动作舒展的运动,是训练形体和仪态的良好途径,其难度较低,主要针对肢体的协调性与灵活性的训练,音乐旋律与节奏的熏陶,心灵意念与感觉的延伸,使学习者内外兼修,从而在“气质”上得到全面培养。 芭蕾形体训练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四方面“开、绷、直、立”,再结合五个脚位和七个手位的配合,以及若干固定舞姿的展现,增强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芭蕾形体主要包括地面训练、扶把训练、离把训练、跳跃练习、芭蕾基本舞步练习等基本训练内容。训练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方便学生掌握的同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平时的一系列不良体态,如驼背、弓腰、斜肩、脖子前倾等得到了非常针对且有效地纠正,从而达到形体气质上的改变。 (二)古典舞身韵元素训练 身韵主要练习的是内在的感受,练的是“心”,而后通过四肢和神态将“心”里的感受恰当、准确地表达出来。身韵起于“心”,l于腰肢,达于梢。经过长时间系统的练习,在“提、沉、冲、靠”间,在气息的流动和掌握中,学生们举手投举间均散发着优雅,内心的修养在训练中也得到升华,情感在训练中得到丰富,从而使学生的“心”更加敏感,“感受”更加敏锐,对于生活则更多的是充满希望和阳光。 (三)礼仪仪态训练 仪态训练主要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站、行、坐、蹲、鞠躬、手势”。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礼仪走入课堂,通过课堂上的空乘学生的仪态具体事例,讲述礼仪对空乘学生形象树立的重要性,使空乘学生注重仪表仪态,塑造其外在之美;培养高职学生自信心、修养、魅力,树立良好的形象精神。 三、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的作用 (一)修塑体形体态,矫正不良身体姿态 形体练习能对身体某些部位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发达,从而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同时由于形体练习中有许多的延伸性练习,它可使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群伸展性增强,可提高关节灵活性。科学、系统、针对性的形体练习,可减少肌肉中脂肪含量,达到消脂减肥的目的,从而更有效地改善人体形态,使女孩变的线条优美,秀丽动人。 (二)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 形体练习不仅可以修塑人的形体,同时还可以塑造美的心灵。只要具备高尚的情操,注意自身的修养,就会逐渐形成高雅的气质和潇洒的风度。 (三)增强体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为了达到形体健美的目的,通常采用多种综合训练手段进行锻炼,这样不仅使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同时也可使内脏器官及新陈代谢得到改善,增强心肺功能。由于形体练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决定了它对身体影响的全面性,可达到增强体质,全面发展素质的作用。 (四)符合航空公司职业形象的需要 空乘人员是公司对外的窗口,乘务员的言谈举止代表着公司的形象、信誉、人才素养及管理水平,同时,典雅的形体语言也是人际沟通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能更好地营造和谐的服务氛围。所以,培养举止文雅、风度优美、落落火方的高素质乘务员是航空公司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五)符合旅客的需要 旅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总希望能得美的享受。而每位空乘人员就是一个活动的造型体:有的人身体比例适度,体型美,又经过后天训练,其举止文雅、姿态优美,且身体屈伸手转富于造型感,令人赏心悦目:有的人虽形体条件不佳,但经过科学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控制肌肉发育程度、脂肪层的增厚,提高自身形态荚,也会给人以美感。相反,有的人即使先天身材匀称,但不注意后天的训练,也会使人感到粗俗。 (六)符合空乘人员身心的需要 形体训练过程中,肢体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身体做出的一些有节奏的律动可以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激发人体右脑的潜能,提高感性认识。在日常教学中,学生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形体组合练习、韵律操等,并且以表演、比赛的形式米进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总之,对空乘学生而言,形体课不仅是训练和提升自身气质和美感,同时也具备陶冶情操、提升审美、修身养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和促进形体课程内容和模式的完善,充分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审美性的统一,使学生的体魄更加强健,身姿更加优美,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社会就业的综合实力。 空乘毕业论文:试论当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对策 摘 要:乘务员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航空服务质量的优劣,也关系着我国航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我国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便于更好服务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如何培养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话题依旧没有退去热潮,本文就这一话题总结出要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增加空乘知识内涵做起;培养学生法律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空乘专业学生的体质锻炼;提升学生应变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 空乘专业 职业素养 培养对策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我国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日常出行,对以航空服务为主的出行服务给予了极大的希冀。乘务员作为一名航空服务员,其素质直接关系着航空服务质量的优劣。与此同时,空乘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空乘知识,也要广泛涉猎日益增强服务水平,懂得服务技巧。高职院校作为空乘人员培训的储备战地,需要学校和教师高度重视空乘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我国航空事业建设工作。因此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对策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职业素养,增强职业认同感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多来自于城镇,缺乏对民航业的深入理解,也有部分学生很难再规定时间有条不紊的而完成规定的任务。比如说很多空乘人员都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个人梳洗化妆与吃饭等任务,更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学习新的知识。但当前的空乘人员多为独生子女,很难适应紧张的日常生活,因此学校就要重视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工作,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才能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在培养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时,也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通过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也就赋予老师某种特殊使命,这就使得教师担负着教育的使命,把这份职业使命传递给学生,教学的分量逐步加重,学生也就更能感受到空乘职业的魅力。当然,W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要以身作则,在课堂上拉近和教师的距离,不懂就问,抱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参与空乘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为未来的工作储备干粮。 二、提升综合素质,从增加内涵做起 空乘专业学生要有专业性的空乘知识,同时也要学量拓展性知识,培养与人沟通能力。学校需要更新空乘专业的教材体系,为空乘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更要为空乘专业学生的后期成长提供更安全的成长环境。学校通过推出《普通话与播音》、《演讲与口才》等,从民航业发展角度出发,做好教学计划的调整工作,更要为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布毕业证书。为综合提升空乘学生的能力,也要要求空乘学生获取礼仪师证、公共关系证、普通话证等,尽量突出空乘专业的优势。航空业发展也要从空乘技能训练等角度加强校内实训实习教学。高职院校空乘专业也要加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教学,通过加强《乘务技能与管理》、《民航概论》、《茶艺》等课程的教学,从科研角度与服务角度做好空乘学生的综合教学。 三、培养法律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高职院校空乘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也要增强空乘学生的法律知识,逐步增强空乘学生的安全意识。如今科技技术的发展中,空乘人员要从民航业发展的各项要求出发,服从新时代空乘人员的管理,深入理解民航法的相关法律规范纲要。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空乘学生更要学习法律知识,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从民航法律法规的管理角度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为民航业发展做出更好的服务。学校可以为学生聘请法律教师,从法律角度解读空乘专业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解决技巧,这样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空乘服务中遇到难题的思考深度,坚决用法律手段解决所有遇到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意识逐步增强,会感受到空乘行业的规范性与严谨性,也就端正自己的服务心态,认真负责。 四、提高身体素质,加强体质锻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空乘专业学生来说,要想更好服务民航业,就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而言,更要加强体质锻炼,逐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由于空乘人员起早贪黑需要忍受长时间的跨度,也要坚持长期的执行,更要适应出差所带来的的各种不适。学校为避免学生以后的空乘服务中出现不适状态,就要加强学生的日常锻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要从锻炼角度出发,加强自身体能训练,每月坚持军训和晨练。为了使得学生更积极投入体质锻炼,学校可以组织各种运动比赛,要求空乘专业学生全体参与,并加大空乘专业学生的训练强度。 五、提升应变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众所周知,航空公司招聘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也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而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环节,就要注重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校可以开设服务心理学,结合各种组织活动,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抗压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应变能力显著提高。当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也要逐步增强自身的业务处理能力,采取实习实践方式提升学生的业务处理技巧,这极其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质显著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需要更新空乘专业的教材体系,为空乘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更要为空乘专业学生的后期成长提供更安全的成长环境。教师也要更新自身的空乘专业知识,站在新时代航空发展角度,创新课程体系,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学生也要以身作则,及时学习更多的空乘专业知识,才能把自己打造为一名合格的空乘服务人员,更好的服务航空业。 空乘毕业论文:架空乘人装置在煤矿大倾角斜井人车系统改造中的应用 摘 要:介绍了矿井人车斜井采用适用技术和新型设备的技术改造,证实通过技术改造有效地解决原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取得良好的安全、经济效益。 关键词:大顷角;架空乘人装置;节能 0 引言 在技改前,我矿人员提升系统主要采用提升绞车配斜井人车的方式运送出、入井人员,此种运输方式效率较低,能耗过高,日常维护检修工作量大,已不适应矿井发展的需要,目前矿井普遍推广采用的RJY系列煤矿固定抱索器架空乘人装置,是一种新型的矿井斜巷或平巷人员运送设备。该装置主要由驱动部分、尾轮部分、张紧部分及电控系统组成。架空乘人装置具有运行安全可靠、人员上下方便、随到随行、不需等待、一次性投入低、动力消耗小、操作简单、便于维护、工作人员少和运送效率高等特点。 1 原斜井人车系统情况分析 砚石台煤矿+320m水平人车斜井坡度35°,井筒斜长558m,安装一套洛阳矿山机械厂于1971年6月1日生产的KJ2-2.5×1.2A型单绳缠绕式提升机,该提升机于1985年1月1日安装投用,主要承担矿井±0m~+320m水平出入井人员提升任务,乘人容器为XRB型斜井人车,通过对该套提升系统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该KJ2-2.5×1.2A型单绳缠绕式提升机属国家明令淘汰的KJ系列提升机;(2)设备使用年限过长,老化严重,事故频发。绞车主滚筒与主轴配合松动,主滚筒向电机侧最大串位量达8mm;绞车蓄力缸磨损,漏油严重,油压系统不稳定;高压换向室绝缘老化,常发生线圈被烧或短路,造成绞车运行途中突然抱闸事故;失压脱扣器不灵活,司机脚踏开关不灵敏、不可靠等,严重影响矿井人员运输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3)该绞车制动方式采用角移式闸,又无二级制动,制动效果差,停车不平稳;(4)采用斜井人车装载人员,一次运输人员多,对轨道和提升O备要求较高,在发生突发性事故时,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5)井筒紧临孝子河,巷道顶底板渗水较大,每年用于该系统的维护成本过高约30万元。其中提升钢丝绳4根约12万元;斜坡钢轨、道枕、地滚等材料约10.5万元,绞车维护用的材料、配件和油脂费约3万元,用于绞车、斜井人车、斜坡铁道日常维护及整治的人工费约4.5万元;(6)该系统运行占用人员过多,其中绞车司机7人,斜井人车跟车员7人,每年支付该部分人员工资约25.2万元。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 结合目前煤矿斜井人员运输系统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现有架空人车生产厂家的调研,我矿决定重新设计新安装一套架空乘人装置用于±0m~+320m水平人员运送。 2 技改后设备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 (1)架空乘人装置通过电动机带动减速机构上的驱动轮,摩擦传动架空线路上支托在托(压)索轮上的无极钢丝绳,由钢丝绳带动其上的吊椅在驱动轮和尾轮之间作循环运动。其中钢丝绳通过尾部张紧装置进行张紧,以维持钢丝绳在托轮间的挠度和张力。 该设备主要由驱动装置、被动尾轮装置及张紧装置、乘人部分、托绳部分、电控部分组成。 (2)技术特点。 1)首次在西南片区安装如此大倾角(35°)、长距离(斜长600m)的架空乘人装置;2)充分利用矿井原有人车斜井井筒进行安装,为了保证安装质量,只对原人车斜井下车场进行了局部改造,即节约了改造成本,又大大减少了改造工程量;3)改变原有架空人车托绳轮安装方式,首次采用在巷道两帮钻孔,钢梁配托架的方式进行安装,保证了原有斜井人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完成新设备的安装;4)新设备运行保护控制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控制由PLC可编程控制器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具有全自动开、停功能;5)安全保护控制智能化,系统的安全保护控制由PLC可编程控制器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能实现越位、速度、重锤下限位、钢丝绳断绳急停、紧急停车、掉绳、超温、过流、过压、制动器动作失效和机头机尾信号中断等保护;6)其它安全保护装置齐全、完善,主要安装有系统防静电保护、防掉绳装置、吊椅过摆保护装置和头尾轮入绳口安全防护装置,在斜坡铺设防止人员摔伤的砂粒以及防止坠物向下滚落的横沟;7)高度人性化的配套系统,配备语音声光提示系统、背景音乐系统、救护装置和矿用本安型汉字滚动显示屏;8)设备功率由原来的200KW减小至55KW,年节约电能消耗91.25万KW・h。 3 改造前后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据统计,斜井人车设备费、安装费以及土建费用约需385万元,而架空乘人装置只需要201万元,在日常运行方面,斜井人车的设备更换以及系统维护费用都相比架空乘人装置要高,每年的运行成本相对架空乘人装置要高96.55万元,因此,改造后投资回收期约为:n=201/96.55=2.08年。 (2)安全效益分析。通过技改后采用的架空乘人装置,能彻底杜绝群伤事故的发生,能够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空乘毕业论文:架空乘人装置断轴保护的设计与应用 摘 要:架空乘人装置是一种常用的矿井运输承人设备,其机头机尾一般安装于巷道支架上,形成架空式安装,猴车的驱动轮通过驱动轴带动,驱动轴同时纵向承载着驱动轮的重量,当驱动轴老化或受力过猛时会发生断裂,造成驱动轮坠落,造成安全事故。通过充分论证和探讨,设计和加装了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满足了《煤矿安全规程》(2016)“架空乘人装置应当有断轴保护措施”的要求,并以极低的造价满足了目前生产和安全需要。 关键词:架空乘人装置 驱动轮 断轴 保护 架空乘人装置主要用于矿井斜巷、平巷运送人员,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地面旅游索道。它采用电动机带动减速机上的摩擦轮作为驱动装置,采用架空的无极循环钢丝绳作为牵引承载。钢丝绳主要靠尾部张紧装置进行张紧,沿途依托绳轮支撑,以维持钢丝绳在托轮间的挠度和张力。抱索器将乘人吊椅与钢丝绳连接并随之作循环运行,从而实现运送人员的目的。 由于架空乘人装置具有运行安全可靠、人员上下方便、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动力消耗小、输送效率高、一次性投资低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矿山人员输送设备,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近年来架空乘人装置也出现过几次事故,为进一步加强管理,《煤矿安全规程》(2016版)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架空乘人装置应当有断轴保护措施”。 1 断轴保护装置的应用背景 断轴保护措施,主要是指发生断轴时防止牵引绳驱动轮飞出的保护装置。驱动主轴的设计一般都有足够的安全系数,但是井下环境比较恶劣,且部分架空乘人装置运行时间长,负载大(特别是采用摩擦式可摘挂抱索器,没有控制好乘人间距造成超载时),驱动主轴是承受负载最大的部件,同时承受驱动轮转动所需的大扭矩及沿钢丝绳方向的径向拉力,还时常会受到一些冲击载荷,这些因素都可能会缩短主轴的使用寿命,产生裂纹甚至断裂,所以现有的架空乘人装置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需增加一种可靠的安全保护装置,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 2 设计方案 在设计方案时,我们遵循设计简单、操作方便、运行高效安全的原则进行方案设计。通过2016年新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防止驱动轮坠落的架空乘人装置驱动轮防断轴脱落防摆动装置。 该架空乘人装置的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上横梁、下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固定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固定框架,驱动轮位于固定框架内,驱动轮的中心线沿前后水平方向设置,固定框架上设有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绕驱动轮的中心呈周向均匀布置,其中两组防脱防摆动卡件位于上横梁的底部,另外两个防脱防摆动卡件位于下横梁的顶部。 下横梁上的一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包括两个工字型的限位块,两个限位块沿前后方向并排固定在固定框架下侧边的前侧和后侧,两个限位块之间的距离大于驱动轮的厚度;驱动轮的外缘位于两个限位块之间。 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压力传感器和断路开关,压力传感器设置在下横梁的顶部且位于两组防脱防摆动卡件之间,控制器安装在左纵梁上,断路开关安装在限位块的侧表面,控制器分别通过数据线与压力传感器和断路开关连接。 综上所述,本断轴保护的固定框架安装在矿井内的吊架上,驱动轮由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限制位置,当驱动轮断轴时,驱动轮掉落在防脱防摆动卡件上,不会脱落,造成意外事故发生,而且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可以防止驱动轮在工作时的摆动;另外在固定框架上装有压力传感器,当断轴发生时,压力传感器接收到驱动轮的压力信号,然后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然后发出指令关掉断路开关,从而停止架空乘人装置进行工作。 3 实施项目及内容 (1)实施项目。 ①将架空乘人装置驱动轮固定在长方形防断轴脱落防摆动套架装置内。 ②在动轮下方安装压力传感器和断路开关并与控制器连接。 (2)附图说明。 (3)具体实施内容。 如图1、图2、图3所示,该架空乘人装置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包括控制器4、压力传感器7、断路开关6、上横梁8、下横梁9、左纵梁10和右纵梁11,上横梁8、下横梁9、左纵梁10和右纵梁11固定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固定框架1,驱动轮2位于固定框架1内,驱动轮2的中心线沿前后水平方向设置,固定框架1上设有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绕驱动轮2的中心呈周向均匀布置,其中两组防脱防摆动卡件位于上横梁8的底部,另外两个防脱防摆动卡件位于下横梁9的部。 下横梁9上的一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包括两个工字型的限位块3,两个限位块3沿前后方向并排固定在固定框架1下侧边的前侧和后侧,两个限位块3之间的距离大于驱动轮2的厚度;驱动轮2的外缘位于两个限位块3之间。 压力传感器7设置在下横梁9的顶部且位于两组防脱防摆动卡件之间,控制器4安装在左纵梁10上,断路开关6安装在限位块的侧表面,控制器4分别通过数据线与压力传感器7和断路开关6连接。 该装置的固定框架1安装在矿井内的吊架上,驱动轮2由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限制位置,当驱动轮2断轴时,驱动轮2掉落在防脱防摆动卡件上,不会脱落造成意外事故发生,而且四组防脱防摆动卡件可以防止驱动轮2在工作时的摆动;另外在固定框架1上装有压力传感器7,当断轴发生时,压力传感器7接收到驱动轮2的压力信号,然后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4,控制器4然后发出指令关掉断路开关6,从而停止架空乘人装置进行工作。 (4)各生产矿井根据自己使用架空乘人在装置驱动轮的具体型号尺寸量身定做固定套架。 4 创新点 此架空乘人装置主轴断轴保护措施改造主要创新点如下。 (1)通过加装架空乘人装置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后,满足了2016年新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2)以极低的造价满足了目前生产需要。 (3)在方案设计、材料选型上,紧密结合现场实际状况,制作出了结构简易合理、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的装置。 5 应用情况 自7月份驱动轮防脱落防摆动装置在各矿的架空乘人装置上陆续加装后,通过近半年的运行,效果良好,保护试验安全可靠,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6 效果评价 (1)满足了2016年新版煤矿安全规程关于架空乘人装置“应当有断轴保护措施”的要求。 (2)对架空乘人装置主轴形成了全方位的保护。 ①防止了主轴驱动轮的坠落和滑脱。 架空乘人装置的驱动轮通过驱动轴带动,驱动轴同时纵向承载着驱动轮的重量,当驱动轴老化或受力过猛时会发生断裂,导致驱动轮坠落,将造成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断轴保护装置安装后,能够全方位有效的防止主驱动轮掉落后产生的次生灾害。 ②配备接触开关,实现故障断电。 在主轴驱动轮下方安装接触式开关,当驱动轮下坠时能够解释断电停机,实现人员安全运输要求。 (3)节约成本,开源节流。 经与相关厂家沟通,一套架空乘人装置的断轴保护需要资金约5万元,焦煤公司现9对生产矿井共有架空乘人装置22部,我们自行设计生产的成本每套500元左右,共节约资金约108.96万元。 空乘毕业论文:空乘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培养浅谈 摘要:航空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要求空中服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英语能力的考核已成为空中乘务人员的必备职业素养。目前空乘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高校已注重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对此,本文就空乘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做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空乘 英语教学 听说能力培养 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用航空事业已趋向国际化范畴并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经济领域。商业航空因具有快速、安全、舒适和不受地形限制等一系列优点,在交通运输中占有独特地位,促进了国内和国际贸易、旅游和各种交往活动的发展。对于空中服务人员工作要求也逐渐提高,规范化的空乘英语对于提升航空公司的品牌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加强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很有必要。 一、空乘英语听说能力重点培养的必要性 空乘专业的学生结构集中在艺术类考生,没有文化生较强的英语基础,普遍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已成为进入空乘专业学习的一项薄弱板块,不仅在学习期间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更是成为毕业后就业问题的“绊脚石”,在如此薄弱的英语学习基础之上进行大学空乘英语教学需要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帮助。作为空乘专业的英语教学,授课教师应该针对专业的要求对空乘学生进行专业职场英语语感的培养。打破以往学生应试教育中中文式学习英语的模式,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极大地解决了空乘学生英语学习的薄弱基础带来的学习压力,有利于空乘专业服务人才的专业性。[1] 二、空乘专业英语能力特点概述 空乘英语较之以往传统英语学习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特点。空乘专业学生在学习空乘英语中仍旧套用从小学到中学惯用的记忆单词和语法来套用母Z学习英语,这是造成很多空乘专业学生在英语表达上总是摆脱不了“中式”英语的根源所在。在空乘专业中,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对英语学科的学习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不注重自己英语口语学习掌握层次,发音的不正确,长久在学习发音矫正过程中逐渐失去英语听说能力学习的信心。在高校空乘专业的学科安排中,英语教学安排较为紧凑、单一,致使多数学生在学习空乘英语时学习态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完全树立起自主积极性英语听说能力的学习和培养。[2] 三、空乘教学中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课堂教学 高校要加强对空乘专业英语教学课程的投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期课程。授课教师要重视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帮助,充分利用起在课堂上的45分钟教学时间,通过引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在教学方案中增加图片、音像资料的课堂导入,通过一些基础简单的英语朗读播放,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跟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教师上课的授课内容框架,对于在朗读中不认识的单词或者句型在之后课堂学习中可以重点听讲学习。 例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中,教材较之以往的编写已更多关注到学生的听说能力学习,在每个单元板块的学习中都有设置学生关于单元涉及话题范围的讨论,话题较多取材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领域。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关于这些板块讨论的学习,设置一个简短的英语陈述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善用教学资源 空乘专业中针对空中服务乘务商务英语的会话交际能力学习至关重要,新教材针对新形式之下的空中服务要求已较多地关注口语和听力的学习。在教材编写中通过取材于生活社会现象、空乘服务现象等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单元板块学习中针对性地设置了听说能力练习的内容。授课教师要注重教材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民航乘务英语会话》中,已经将学生专业性内容作为核心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在开展此类课程时,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按角色扮演进行口语听说练习,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上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加大课外练习 任何学科学习只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是不够的,空乘专业学生不仅要充分利用起课堂学习时间,也要注重在课外的学习时间投入。在学习学校空乘英语相关教材之外,适当地针对自己的学习需求增加一些参考书或者学习资料,通过课外辅助教材的学习增加自己英语储备,在听力练习中注重磁带的跟读练习,学习和模仿语音、语调,熟练后可以跟着磁带做听写练习,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在学习英语听说时,要有坚定的耐心和毅力,不仅有助于自身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也对以后进入空乘行业工作时的工作素养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民航事业的发展,对空乘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提高,作为民航事业的人才教育基地,应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体系,注重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性的空乘人才,推动我国民航国家化的发展进程。 空乘毕业论文: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对于高职空乘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很多高职空乘专业学生存在职业素质较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空乘人才职业素养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对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和各个企业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位优秀的空乘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应该能够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以及职业情况等方面[1]。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2]。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工作质量以及职业能力,加强对高中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十分必要。 二、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构成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构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为思想素质能力、专业素质能力以及行为素质能力。 (一)思想素质能力 思想素质能力是职业素质能力的基础。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若想更好的展现和发挥自身的才能,获得更多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首先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和道德观,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态度,积极为乘客服务,忠于职业且热爱职业[3]。 (二)专业素质能力 专业素质能力是高职空乘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空乘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专业技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空乘专业知识和空乘职业技能。空乘专业知识主要包含民用汗孔以及航空公司的具体情况;客舱服务的主要职责等等;空乘职业技能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组织纪律、应急反应、受挫、组织协调以及自我学习方面[4]。 (三)行为素质能力 行为素质能力是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以及精神面貌等等。行为素质的核心即为格习惯,这种性格习惯将会直接影响高职空乘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当中的行为举止。所以加强对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的正确指导,使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 三、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策略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时展为导向,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素质等方式开展。 (一)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需求,是高职学校空乘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空乘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5]。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质,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所以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空乘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需求[6]。在教学指导活动当中,首先职业道德是重点,空乘行业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行业,对空乘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空乘人员必须要遵守社会公德和空乘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之后服务意识也亟需树立,遵循“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理念,并将这种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空乘服务过程当中。 (二)以r展为导向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时代的快速发展也为空乘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空乘专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明确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与礼貌。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在面对问题或者挫折的时候,具备一定的抗挫折性能力。首先要注重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空乘专业学生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具备沟通技巧。其次要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人际交往活动或者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沟通意识。再者需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组织协调意识,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或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素质 空乘行业的发展,首先需要空乘行业专业人才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的提升,从而推动空乘行业发展的发展,为空乘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应该作为高职空乘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在高职空乘专业教学指导的过程当中,高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素质。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空乘职业技能比赛、英语演讲比赛以及航班情境模拟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式,在实践中考验学生的应急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不断提升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创建良好的条件。 结语 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空乘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需求,是高职学校空乘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空乘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空乘毕业论文: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内容摘要]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的对于形体教学方法的新研究和对学生接受形体训练产生的心理状态的研究,创新性的制定出适合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群体的形体训练教学模式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本文中,将具体的结合现阶段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情况,进行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思考研究,并充分的分析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要遵循的基本教学理念,探索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创新教学方案。 [关键字]高职空乘专业; 创新策略; 形体训练;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对于实践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就业的过程中,企业对于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专业技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并通过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的深入思考创新,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理念还需完善 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由于形体训练是属于“体育”与“艺术”交叉教学体系的一种,比较偏重于对于学生的体力、活力、姿态的锻炼。在这样的背景下,形体训练教师往往错误的认为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只是一个“勤加锻炼”的过程,不够重视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法的创新,相应的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形体训练的训练过程也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疲惫和乏味,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也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形体训练的教学理念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从“勤加锻炼”的教学方式逐步向锻炼学生的“兴趣导向”方向进行探索研究。 2.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度不够 在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对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考核,这就导致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空乘形体训练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打破传统的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开展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练习和合理设置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活动等方式,优化创新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式,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效率的提升,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学习。 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1.开拓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思路 通过对于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为了有效的解决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为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制定出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提升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式的创新过程与学生接受训练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可以对现有的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式进行更新,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而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角度提升形体训练课的效率。因此,所制定出的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优化总体思路就是建立在考察学生接受课程的心理状态考核的基础上,选择出最优化的教学策略。 2.进行对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设计 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好胜心”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进而有效的丰富现有的形体训练教学体系。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训练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创新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学习训练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在进行训练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意识到进行对一些新的教学形式的引进,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丰富。 例如,在进行形体训练的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接受形体的训练课程,跟着教师的指引枯燥的联系,很容易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为什么训练又累又枯燥?”的想法,也就难以提升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这就需要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引进一些鼓舞学生训练的方式。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教师就可以让每一个小组按照自己喜欢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既可以听着音乐进行训练,又可以互相指导训练)。最后,再让这6个小组互相评价对方的训练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进行形体训练过程中,就会形成相互比较的“好胜心”,进而会进行相关的训练问题的思考,进而提升训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进行高职空乘训练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形体训练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对丰富现有的形体训练课程,另辟蹊径的选择对教学方法的更新补充,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把握好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重点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 3.推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的更新 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过程中,训练课程教师要充分的尊重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不断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训练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在对传统的训练模式的总结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形体训练过程中,训练课程教师就可以从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寻找形体训练和学生所感兴趣的“街舞”“健美舞”“交际舞”之间的关系,并寻找之间的共同点,在加深学生对于训练基本概念的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提升学生训练学习能力,有效的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高职空乘学生群体对于形体训练的诉求情况,有效满足学生对于训练教学的实际要求,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创新性的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丰富现有的形体训练教学模式体系,促进高职空乘形体训练教学效率的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优质人力资源管理是煤炭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足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本文就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策略展开探讨,对创建和谐企业氛围,促进安全生产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优化煤炭企业人才职务研究分析 煤炭企业优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对其人才职务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进而明晰企业特征、岗位职能,工作范畴及目标,搜集相关信息,并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践管理中,煤炭企业应针对自身发展状况、岗位设置情况进行工作任务、职能的描述,明确制定人才资格标准,编制岗位说明材料,核定职位所属范畴、相关职能描述、关系确定,划定职权界限,制定绩效要求、明确工作岗位环境、职务资格与相关工作规范等。对于特殊岗位还应细化制定技能标准、明确员工资历要求等,进而为有序安全的管理及实践生产创建完善的体制保障,也为员工的培训教育创设科学依据。 二、提升教育培训费用投入,注重人力资源安全管理 煤炭企业生产环境相对恶劣,工作任务繁重,涉及到较多危险作业环节,倘若企业存在较大的生产安全隐患,将给其有序的经营管理与利润目标实现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煤炭企业应全面注重人力资源的安全管理,提升教育培训费用投入比例。相关机构应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对于落实不到位、费用款项投入不合理的煤炭企业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处罚及强制其执行,以营造有序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环境。煤炭企业自身,则应科学树立安全发展意识,提升危机防范敏锐性,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努力营造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氛围、提升职业健康安全综合水平。同时,煤炭企业应致力于行业素质、企业与员工素养的全面提升,真正将煤炭行业打造成为高效、安全、可靠的服务事业,令职工人身安全与生命财产得到全面保障,并打造优质的企业形象。对于一线采掘工人,煤炭企业应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令一线员工体味到人文关怀,提升生产业务及素质水平,进而优化整体人力资源队伍。 三、完善激励管理,激发优质人才作用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令煤炭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压力与考验,为赢得市场份额,煤炭企业应基于市场化视角进行人力资源队伍核心价值的科学评估,明确具体定位目标,在自身能力范畴中,给予人力资源良好的待遇鼓励,吸引优质人才加入煤炭企业团队发挥高水平服务价值,确保煤炭企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对于具备高新技术的核心人才、骨干员工,煤炭企业应面对人才流动的较大可能性,有针对提升其工资待遇,激发人才工作积极性,利用合理的分配与人性化的考核管理扩充科技人才队伍,促进煤炭企业高技能、精英人才核心优势的稳定发挥。另外,人才队伍年轻化成为各类企业现实发展趋势,因此煤炭企业应全面优化人才年龄层次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有目的性提拔各个年龄段优质人才,令其发挥核心作用,促进煤炭企业的平衡发展。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卓越的人才,煤炭企业应树立其为典型模范,营造企业内部良好的舆论导向。可通过组织科技大会,对优秀人才给予必要的奖励,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为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对于人才的考核应确保规范严格、公开透明,依据企业自身工作重心、发展趋势进行考核管理的持续优化。例如在考核设计人力资源队伍阶段中,应摒弃以往单纯的工作量考核管理,注重对其外观设计、成本费用与采标率的综合考察,进而真正发掘出高技能人才,推进煤矿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强化制度建设,创建煤炭企业和谐劳动氛围 为创建煤炭企业和谐劳动氛围,应强化制度建设,优化合同管理,采用人性化工资管理体制。可引入短期用工模式取代固定长期人力资源关系,满足市场环境快速更替需求。同时,不应对员工工资有所拖欠,应定期定量支付,并缴纳必要的社会险种,令员工享受合法权利。薪酬管理中,应引入灵活多元化分配管理模式,稳定军心。例如对于科研工作人员可履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统筹管理体制,而对于市场营销员工则可实施按业绩发放提成工资制度。另外,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可推行岗效、岗薪工资体制;对于一线矿井员工则可实施零点计件薪酬制度。该类多元化丰富性的分配工资体制,将全面提升企业员工整体工作积极性,令其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发光发热,勇于奋进,创设良好的工作业绩。企业经济效益呈逐年变动趋势,因此,员工工资待遇、薪酬体制也应作出相应优化调整,适应企业发展步伐,可利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履行民主测评等措施,征求员工意见。同时,还应全面依据行业标准,为员工创设良好的权益保障。另外,煤炭企业应创建卫生安全、劳动作业保障体系,倡导文明安全生产,优化劳作条件,为员工创建长效培训管理机制,代表员工做好争议问题的处理调节,进而为其最大化争取应有利益,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建设及自身的科学持续发展。 五、结语 总之,煤炭企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尤为重要。因此,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应加大培训管理、实施安全教育、完善激励策略、强化制度建设,才能真正创建和谐劳动氛围,促进员工优化提升,并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格局的不断推进,使国际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尤其是争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国际竞争的深化必然推动企业生产要素在全球内流动并进行优化配置,当然更包括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不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的角度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了解和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迎接未来竞争的挑战,使其得到持续的发展。 一、21世纪新经济环境特征 随着人类的发展,经济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表现出其与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征。进人21世纪,人类社会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它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服务经济。首先,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所谓“经济全球化”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其渗透、相互储存并不断加深,从而把世界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其次,我们知道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另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主权越来越明显。企业应时时领先消费者,培养消费者的偏好,占领市场份额。而不仅仅停留在售后服务环节,应转向吸取消费者意见并反映到产品上走到消费者前面,也就是21世纪的服务经济应围绕服务价值链开创新的服务模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战略规划及战略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可以说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其不仅仅是人事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企业的战略性工作之一,是企业董事会和最高层管理者必须关心的事情。因而所有的企业在设计自己发展战略的时候,都将公司和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起来为企业战略决策服务,各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之间应达成有效的切合。 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显出在企业价值链中的作用。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如何通过价值链的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价值链本身就是对人才激励和创新的过程。围绕价值链拓展管理范围,人力资源管理日益突出在企业价值链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为顾客提供附加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加强与企业各业务部门的密切联系,从权力中心走向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边界呈日益模糊状态。一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一直不被企业重视或仅仅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一项管理活动,有其独立的工作范畴。近年来,随着业务外包、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各种形式的企业网络组织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使人力资源的管理边界日益模糊,其管理已经跨越组织的边界,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事务,而是面向于更为广阔的管理空间。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定位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地位日益提高,企业管理者必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只有这种角色转型才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保障。 战略伙伴角色。时代主题的变迁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由操作层向战略层转移,把人力资源和经营战略结合起来,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提高组织实施战略的能力来帮助保证经营战略的成功。 职能专家角色。管理者在工作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员工潜在的多元化需求,用柔性的角色定位代替传统的职责划分来管理人事培训、奖励、晋升以及其他涉及组织内部人员流动的事项。积极鼓励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员工在企业角色变换中认识自身价值,发挥其自身的最大潜能来为企业服务。 员工的支持者角色。在新型的现代企业中,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力资源管理由行政权力型转向服务支持型,权威逐渐被知识所替代。管理者要想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强化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成就感。 变革的推动者角色。在企业不断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当企业导入文化变革时,透过组织改造、流程改造可以改变员工的行为与工作方式,员工的贡献管理可以去引导员工行为的改变,教育培训也可以试着改变员工的心态,具备为未来竞争的观念和行为。 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几点对策 改变观念,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及其改革,使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企业战略决策层的战略伙伴,参与企业战略决策过程。大家知道,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能否搞垄断性经营的关键条件。但是企业要具备竞争力和搞垄断性经营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实现。而核心技术的创造只能由技术创新者来完成,所以技术创新者作为人力资本的首要要素而存在,而技术的市场化要求需要由职业 经理人来完成。正因为人力资本非常重要,所以其作为资本形态已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决定企业体制的制度性要素。人力资源管理不应再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而应参与甚至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应从传统的辅助性、事务性的战术层面,提升到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所以,企业想提高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关键,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践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更好地承担起战略经营伙伴的角色,与各部门一起共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顺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再造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兴起了一次管理变革的浪潮,哈默等人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掀起了一场管理学革命,为企业的运作机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流程改造起源于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我们知道,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传统的功能使组织已经逐渐失去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如果想打破过去传统的运作模式,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组织,就必须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再造工程。而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必然要求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来适应,才能保证再造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重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培养一批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那么首先,要从思想上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及认识其战略价值;其次,要将人事部门从传统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原来以“管人”为核心的机制转化到竞争环境下以“开发和激励人”为核心的机制层面上来;另外,要对员工进行积极的培训,灌输新的思想观念及对新的管理模式的认识,提高员工的主动参与意识及创新能力,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注重能本管理,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归根结底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而企业竞争,人才为本,人才的竞争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企业所认识,其功能的显现和地位的提升也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能本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尽快培养一支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使他们必须能够同时胜任职能性角色和战略性角色,即能管理又能协调。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促进人才成长和吸纳人才的开放系统来改善人才环境;通过加大员工资本投入,开展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员工教育培训来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及绩效改革的建立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透过E时代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变化 摘要:E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导向的时代。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变化和角色重新定位,都打上了E时代的深深烙印。本文通过对E时代特征分析,进而探析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和经理人职责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新变化 步入21世纪我们全面迎来了E时代。面对全新挑战,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可忽视。通过适应E时代剧烈的企业变化和动荡的新挑战,促进企业组织开发、流程重组和管理变革,发挥并提升人力资源的潜能,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尽的主要职责。 一、E时代:人力资源导向的新变化 1. 知识化改变了衡量企业财富的标准和竞争规则。知识是企业的战略资产,企业是一种知识整合系统或是创造、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所以企业是否拥有创新知识,或异质性未编码知识,就成为连续推动企业提高生产率,提升并创造连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创造独占性的异质知识和垄断技术优势的基础。虽然企业的科技和知识是无形的,但代表企业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的人力资源却是真实存在,并能加以管理、培训和开发的。至此,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成为决定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因素。如从一定程度上讲,Microsoft的市场价值是超出GE的。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E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将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根据麦肯锡(McKinsey)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将基于知识管理。在国外出现一个类似CEO、CIO职位的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职位,中文应该称为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其责任是促进员工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组织在高科技时代的竞争力。 2. 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限制与束缚的全球工作环境和视野。因此,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对企业管理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例如,计算机网络和技术的运用,客观上重新分配了企业的内部权力;通讯手段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顾客和员工能在获得更多相关信息基础上,提高反应速度和灵活性,创造更多的机会。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地重新定义工作时间和工作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相当重要的程度。 3. 全球化已彻底改变了竞争的边界,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强度挑战。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带动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使多国企业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力量。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各部门的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从业人士,必须以一种新的全球思维(global mindsets)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的角色与价值增值问题,建立新的模式和流程来培养全球性的灵敏嗅觉、核心能力。如许多跨国公司坚持的“思维全球化,行动当地化”原则就是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国际竞争的深化必然推动企业在全球内配置资源,更包括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管理人力资源的难度、培训的难度、不同文化的冲突、跨文化管理,都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 二、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刻变化 在知识化、网络化与全球化的E时代,新市场、新产品、新观念,也蕴含着对企业核心能力和经营方式的新思考。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会形成深刻的变化:面对E时代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化要求知识与信息共享,网络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成为可能。一方面,网络状分布的组织团队代替了固定的工作部门或职位,出现了跨职能、跨部门的团队。在企业内部,团队与团队之间是独立的,又是互补的,从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团队是由成员依其专长(而非职务)和任务的需要而自主构成,团队的绩效可以由其任务的完成状况获得评价后得到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网络使主要承担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中间管理层失去应用的作用而遭到精简。结果,企业中的较高职位减少了,使得传统的升迁途径减少了,导致职业发展中沿着组织层级向上攀升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在适应未来发展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系统中,工作并非职位而是任务,同时任务又是在不断变化的。 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被机器所取代,或者将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知识工作者”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人们不再把追求高级管理职位作为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他们需要的是较大的自主权和工作弹性,以便发挥他们较高的生产能力。从而作为管理者,必须擅长于沟通和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满足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要求将成为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员工不仅要得到公平合理的充足报酬,不仅要得到发展自我的机会和条件,而且还要得到职业安全保障。换言之,企业终将意识到员工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职业。 基于上述变化,组织的重新设计将成为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制度背景。E时代的组织设计将改变传统的依据功能来组织生产、市场与销售、研究与开发、财务等业务部门的做法,而是实行组织结构方面的扁平化和网络化。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强调的是命令与控制,重视清晰地描述员工的任务,因此组织对员工的期望是明确的;员工的晋升路线也是垂直晋升,晋升意味着责任的增大、地位的提高与更高的报酬;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信息都集中在组织的最高管理层。相比之下,在扁平式组织结构中,强调对员工的授权,并把被授权的员工组成工作小组;组织鼓励员工扩大 自己的工作内容,提高员工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培训系统和报酬系统都支持水平的晋升。在网络化组织中,多个公司根据各自员工的专长组成各种工作小组,完成特定的任务,这种工作小组通常包括各个方面的专家。在网络化组织中,一般更加强调员工的参与管理,重新构造组织的边界。在过去的5~10年中,工业经济时代占据支配地位的以命令和控制为主的决策和资源分配集中制的管理方式已经让位给更加灵活的组织机制。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将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竞争与发展。可见,管理再造和流程重组将成为企业打破传统规则,获取新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工业经济时代的商业规则管理模式已不适应E时代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甚至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严重桎梏。而且,人力资源部门不再是技术的门外汉或奴仆,信息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在人力资源工作领域中得到应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建立在企业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之上,并突破企业边界的局限。企业内外的研究与交流、沟通等将更加快捷,并且比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成为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 三、E时代:人力资源经理人职责的新变化 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将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逐渐由原来的非主流的功能性部门,转而成为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在1994年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议中,理事会主席Gale Parker指出:企业再造、结构重组、规模精简的变革大潮都要求人力资源成为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帮助计划、实施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经理人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组织业务活动,领导企业变革,建立竞争优势,传播职能技术并担当起员工宣传者和倡议者的角色,并对员工绩效和生产率负责等。许多国外企业,由一位副总直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以此提高人力资源在公司中的战略价值,保证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匹配。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种是作业性的,另一种是战略性的。所谓作业性项目指的是考勤、人事档案管理、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行政性和总务性的工作。而战略性项目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执行,帮助中高层主管的甄选,员工的教育、培训、生涯规划,组织发展规划和为业务发展开发、留住人才等等,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把一些非核心的、过于细节化的传统性人事管理业务外包出去,也将成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的选择,因为这种作业附加值很低,使人分心并偏离重要的战略性事务,不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形象和重要性。把这些传统事务分离出去,而人力资源部专注于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事务。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人将逐渐从过去那种行政、总务、福利委员会角色转变成为学习型组织、教育的推动者、高层主管的咨询顾问、战略业务伙伴、管理职能专家和变革的倡导者等。 2.人力资源经理人需要具备相应的全球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能了解并掌握相当的业务知识,更要求能与业务部门说一样的“语言”。人力资源管理已日益突显其在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就在于能为“顾客”,既包括企业外部顾客,又包括企业内各个部门提供附加价值。这种内部提供不仅可以实现为业务部门的定制服务,而且可以突显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巩固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人力资源部门应该从“权力中心(Power Center)”的地位走向“服务中心(Service Center)”。人力资源经理人必须具备一套全新的思维方式,借此创造在企业中的权威。 3.人力资源经理人应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再定位。密歇根大学的沃尔里奇(Ulrich)教授认为,作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帮手,人力资源管理应更注重工作的产出,而不仅仅是把工作做好。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决策、行政效率、员工的贡献和变化能力这4种产出,沃尔里奇归纳了人力资源管理的4个基本角色。它们分别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机制结构、管理员工的贡献程度、管理转型和变化。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和角色的重新定位,都打上了E时代的深深烙印。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研究 摘要:本文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业文化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同时这些功能的实现又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形成、维持及发展。在企业文化变革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两者必须有效结合,才能实现企业成功。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20世纪末,西方管理界﹑企业界掀起了企业文化热,这次浪潮被称为企业管理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从更高的起点来研究企业管理,寻求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美国《幸福》杂志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作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 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自身,同时会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尤其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美国人力资源学者E·麦克纳和N·比奇指出:“人力资源的真正关注点就是组织文化,以及它的变革和管理。文化与组织战略、结构紧密相连,并对员工招聘、选拔、评估、培训及奖励等均有影响。”这个观点接触到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的实质内容。因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但是为人性发展寻求一条科学途径,也要使群体组织的力量得到最大化发挥,取得优异的组织效益。那么,就必须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目标,在个人与组织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够担负这一任务的就是企业文化。同时人力资源政策本身也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强度。 一、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业文化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同时这些功能的实现又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形成﹑维持及发展。 1. 获取。 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职能主要指的是人才的招聘。传统的人才招聘,往往只重视学历与品德而忽略文化价值因素,将人看作无判别的同一的“类”,完全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工作态度、激励方式、价值取向、个人成功标准等因素。把这些所谓的“标准件”吸纳进企业后,再通过各种途径向这些人灌输公司的企业文化。尽管企业文化具有整合功能,但并不能保证对每一位成员进行有效的整合。整合失败不仅会影响企业文化的正常渗透,支解企业文化的核心力量,还使受聘方由于没有合适的生长土壤而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消极被动的处理一切工作事务,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要么企业解聘,要么个人自行辞职。 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对应聘人进行3方面的测试:(1)知识和技能(看有无能力);(2)动机和态度(看有无意愿);(3)工作偏好(看价值观是否契合)。凡是通过这几方面测试的求职者聘用后都会有较高的成功率。其中的第3项就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出发,选择与企业现有价值观相适应的人员。一些成功企业甚至并不注重员工目前可以为公司做些什么,而是着重关注人的可塑性的大小,只要与企业有相同的价值观,企业便相信求职者定能立刻适应公司的规范从而出色地完成任务。实践证明这种选用标准也是使企业文化能够得到形成和强化的有力保证,而良好的企业文化所树立的企业形象又会增加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2. 控制和激励。 我们处在一个人力资源决定企业成败的时代,人才竞争加剧,如何吸引和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奋斗,与企业共同成长,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企业必须通过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并将其与薪酬管理以及人员的升迁﹑选拔相结合,来增加员工满意感,使其安心和积极工作。它一方面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同时又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以IBM为例,它的个人业绩评估计划从几个方面来考察员工工作的情况,即:致胜(Win)、执行(Executive)和团队精神(Team)。职员的晋升及薪金的发放严格按照个人业绩评估的结果实行,由直属经理根据个人业绩评估结果分配自己掌握的工作增长额度,并且员工如果对薪金产生不满,至少有4种制度化的通道可以提供申诉的机会。薪金构成很复杂,但里面不会有学历工资和工龄工资,员工的薪金跟员工的岗位、职务、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直接联系,与工作时间长短和学历高低则没有必然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IBM的薪酬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在建设尊重个人,讲求绩效的企业文化方面却是做得相当不错。 3. 培训与开发。 这一职能指的是对职工实施培训,并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指导他们明确自己的长、短处与今后的发展方向。组织理论学家路易斯提出,相对于民族的和种族的文化来说,个人参与一定组织文化只是暂时的,而且是自愿选择的。他认为一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的组织之后,只有迅速地掌握了该组织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喜欢多数人赞同的信条时,才能在组织中发挥作用。因此,一般企业在对新来人员进行培训时,都要对他们进行企业文化灌输。这种灌输不仅减少了新来人员可能带来的麻烦,也给他们指明了企业期望于他们的行为,这种灌输越是正规和严密地组织,企业文化就越是被强化。 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必须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始终,要改变以往生搬硬套的模式,而应采取一些较灵活的方式,如非正式活动、非正式团体、管理游戏、管理竞赛等方式,将企业价值观念在这些活动中不经意地传达给员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 4. 整合。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中一定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不仅保证信息从上往下流动,而且从下往上的渠道也必须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才能管理好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无处不在、畅通无阻、安全有效的对话通道是员工贴近企业的最佳通道,给员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随和感,进而形成健康活泼的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的这一文化整合功能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发生兼并和重组阶段更为明显。企业的兼并重组往往成功率不高,原因不在于战略或者资本,而是在人力资源的整合以及文化的融合上出了问题。企业在实施兼并战略以后,势必要面对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差别,既可能是组织层次的也可能是行业 层次上的差异,基于不同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可能会导致彼此的冲突。为了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与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必须进行跨文化培训,根据环境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建立起企业强有力的独特文化及共同的经营观,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企业原有的文化模式。跨文化培训,还应该培养管理阶层的跨文化的领导能力,缩短磨合期,使员工尽早达成对企业文化的共识。 二﹑企业文化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人力资源系统和政策决定着公司招什么人,提供什么培训,什么样的员工可以得到提升和奖励,什么样的员工是公司重点挽留的对象,而这些都向全体员工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会有力地强化企业文化。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是强调资方特权,要求员工绝对服从,对员工进行严密的监督并以金钱和物质激励作为主要激励手段,那么企业文化就必然是以等级服从和资方决策为显着特征的。反之,如果人力资源制度是以吸引员工参与管理,创造公平、公正的内部竞争环境作为出发点的,那么企业文化往往是以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开发人力资源为基调的。 在企业文化变革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当人力资源政策发生变化时,员工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企业新的文化内涵重新定义之后,根据新的文化内涵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调整,可以确保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系统、关键指标等能有效地支持和强化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公司原则,即新的企业文化。具体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人员调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流动。将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带到组织中来,影响组织文化。在一些历史沉积较深的企业内,尤其应当注意通过新成员源源不断地加入组织来增强组织的活力。有些组织的传统文化已经对组织形成了巨大的束缚力量,这时也可以考虑通过引进最高层管理人员来冲击企业的传统文化,带来企业的新发展。 2. 员工培训。当组织需要建立并巩固一种新的文化时,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员工培训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新文化,学习如何在企业的新文化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 3.绩效评估和激励。为了建立和推行组织的新文化,组织可以修改绩效评估的标准和奖励的标准,以此形成对员工行为的新规范。换一句话说,可以在绩效评估和奖励中植入组织文化的因素,让员工在新文化的标准基础上产生企业所需要的新的行为。 4. 沟通。组织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沟通过程来向员工阐明组织文化改变的重要性及其对员工本身的影响.这种沟通过程可以是正式的,如:会议、报告、演讲等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员工谈话、小范围交流等。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两者有着互相依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再好的人才也需要在特定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施展才能。企业文化所提供的企业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中的精神和行为依据,同时又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反过来,一个企业如果要创建自己的文化,如果离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做后盾,也很难成功。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两者的有效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行性 【摘 要】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外包作为管理外包的一种,在企业领域应运而生了。随后对服务型、企业化政府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西方国家政府也开始尝试将部分公共部门进行改革并进行外包管理。我国在30年成果丰硕的经济改革开放后,逐渐面临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间的摩擦,而对于“大社会,小政府”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多样性发展也逐渐显露出来。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外包 政府部门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含义 “外包”一词来源于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的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有事和专业知识的企业。当代着名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指出:“在10年到15年之内任何企业中只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和活动、业务也应该采用外包的形式。”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外包(Human Resources Outsourcing)是管理外包的一种,指的是企业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将人力资源事物中非核心部分的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人才服务专业机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从辅助性的人力资源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与核心优势上。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分为全面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和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如果组织规模较小,全面外包可以使组织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的增长,同时可以保证高素质人员的需求;如果组织规模较庞大,在保留部分人力资源只能同时,把一部分人力资源只能外包出去,会使成本效益更合理。 二、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依据 1.成本交易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最早是由科思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最早是分析企业的交易成本。他认为,如果一桩交易的内部成本大于外部成本的时候,企业就应该选择外包的方式来经营这项业务。我们现在在讨论政府人力资源外包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个理论来分析。当前我们所提倡建立的企业家型政府,就是指政府的很多工作可以按照市场的模式来运作,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例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员和后勤人员的招聘、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等,很多都可以外包给专业的机构来做。这样可以节约政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交易费用。 2.有限政府理论 在行政管理理论中洛克的有限政府理论所提倡的就是政府最好作为一种守夜人的角色,就是说就可能的将更多的职能下放给社会来承担。政府相关职能的外包就是政府下放职能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3.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独特的、不易被对手、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长期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企业可以着重抓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而那些相对次要一些的职能则可以交给那些专业的外包机构来做。核心竞争力理论说明,政府应该将次要的服务性智能转交与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完成,从而突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4.帕累托最优理论 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织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效用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效用减少。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在政府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配置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不损害其他组织或整体社会利益下,任何一种人力资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本组织效用变得更大,也就是人力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配置来使本组织效用变大而不损害其他组织或整个社会的利益。该理论说明政府组织中应人尽其才,每个人都在自己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 三、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管理外包难点 1.外包对外部专业技术人才的急切需求与政府信息安全的矛盾。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给专业的外包机构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但是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政府机密信息可能面临泄漏的危险。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外包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出现过导致企业机密泄漏的情况,给一些企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如果导致政府机密信息的泄漏,那后果将是非常的严重。 2.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所带来的人员安置问题。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除了带来政府效率提高的结果以外,另外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政府的减员。也就是说,原本政府内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批人员很多要分流。对政府来说是一个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就是要妥善的做好政府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因为这些人员有很多都曾经为政府服务了多年,如果不做好这些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不但让分流人员会觉得心里难以接受,同时也会让仍然在政府里工作的人员工作不安心、积极性不高。 3.传统人事选拔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间的冲突。我国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而来的,人事选拔自下而上。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将使部分职能人员通过雇佣而非选拔产生,并且不向上级部门升迁,这与现存我国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将产生一定冲突。 4.传统工作思维与管理外包间的认知冲突。在我国传统政府人士管理制度长期形成的工作思维、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惯性依然对当前我国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着极大的制约。2005年,我国颁布了《公务员法》,并在2008年底颁布《公务员培训规定》、《公务员奖励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三个试行规定,首次提出“公务员退出机制”,这对于我国政府部门的人事管理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无论是在公务人员的甄选、培训,还是考核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总体来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层面,与政府部门的使命与战略不相符合。一方面很难吸引整整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难以给人才充分的发展空间。 四、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容与方法 1.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容 我国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等;人力资源的获取,主要指对公务员进行录用和配置;人力资源的维持与 开发、维持包括对公务员的工资、薪酬等各方面的保证,开发主要指通过绩效管理,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或进修,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潜能。 我们首先对政府人力资源进行分类,一般说来,可以将政府人力资源分为以下几类:公务员、政府雇员、勤杂人员等。其中,政府雇员和政府勤杂人员这两类人员是市场化的产物,可以采取全部外包的模式。根据公务员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点的工作人员才是公务员法所称的公务员。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党组织考察选拔干部原则,因此很多涉及到党的人事管理方面的不能进行管理外包。 具体的来说,对于政府人力资源中公务员这一群体,我们在对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职能外包要相对慎重一些,因为这一群体是政府的核心人员,他们中的很多人掌握有政府的很多内部机密。首先,我国公务员选拔主要采取考试的形式,这可以说是现行最主要的选拔方式。在组织考试选拔这一点可以考虑引入外包机制,即在考试内容、结构设计方面,及选拔过程方面通过政府部门的指导,并在必要时采取合作的方式,引入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参与其中。其次,公务员培训具有专业性,可以实现培训的外包。现有的模式如MPA的开设,就是将行政能力培训外包给高校。但要注意培训内容的优化,在加强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实践工作技能的培训,利用尽可能多的外部资源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如计算机技能、外语技能、电子政务等方面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完全可以进行管理外包。再次,对于公务员的绩效评估。考虑到政府工作机密性或政府核心职能的需要,对于公务员的绩效评估,目前难以完全实现外包。但是可以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参考市场化的考核机制,构建公务员考核体制。 2.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方法 (1)选择服务商。一般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专业机构的信誉和质量,选择市场评价高,服务质量好的机构才能保障外包工作的有效性;二是服务的价格,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服务的市场价格应该低于政府自己管理的成本,以免本末倒置,带来不必要的浪费;三是衡量自身需要,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量的大小及具体工作内容与性质,选择合适的服务商;四是确定外包时间,若是长期性,周期性的外包工作,应确定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服务商。 (2)具体实施。对于政府部门,在选择合适的服务商后,首先要与专业管理机构签订详细的人才外包协议,明确、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避免产生纠纷;其次,向外包机构提供详实的相关资料,建立档案系统;最后,协助外包机构做好调研工作。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机构在一些方面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来优化管理结构,提高行政效率,以满足公众对政府的要求。同时,管理外包并不是简单的“包出去”的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去除人员冗余,优化行政结构,使政府机构真正满足经济发展及公众的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有关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市场紧经济下,企业的人力管理必须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相关领域对于以人文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对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有待深入。 一、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1.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终身就业能力 人与其他的资源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职工,却很严重的忽略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在企业进行招聘的过程中,企业缺什么专业的人才,就去招聘什么样的人才,这就将人与其他资源对等看待了。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思想逐渐开始转变,意识到企业只有深入的挖掘人的才能与智慧,才会更大幅度的为企业盈利。所以,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要加对员工的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智慧与才能。 2.要注重员工职业发展, 帮助员工实现工作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高度和谐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只是强调、重视如何使用、管理员工。而是要培养员工的职业发展能力。也就是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职业性的规划,如此一来,不会让员工的思想停滞不前,同时还能够使得员工更能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的资源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源源不断进行开发的资源。这种可以进行开发的资源的价值远远要大于其他的资源,所以,在企业中应该是位置第一的宝贵资源。所以,在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企业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人力资源,那么必将会为企业的发展增添更大的力量。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一点。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其工作性质仍然是对员工的一种管理,完全没有意识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企业发展与取得利润的来源。这种忽视甚至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已经成为了制约当下大多数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策略 由上述可知,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符合当下企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当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却存在着多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并且贯穿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是既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笔者在此对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为企业相关方面的发展而献计献策。 1.人力资源管理从基础型转向发展型 人力资源基础型管理理念扎根于古典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吸收营养,导致经济的个人化;发展型管理的理念扎根于人文思想的基础上,从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吸取营养,成长的结果是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自然实现和自我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上,发展为制度化加人情式 目前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还不健全,员工的使用缺少规范导致了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安定感。企业要以人为本,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人才使用规范化,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3.人力资源激励上,发展为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加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除了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从基础型向发展型转变、发展制度化加人情化方式外,还应该重视物质保障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企业要通过一些合同等将企业的利益获取与员工的利益相联系,形成一种企业兴则人兴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民主制度,让员工也加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上来,从而使得员工从精神上意识到其自身与企业的息息相关性。这样,无论是从物质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都将员工与企业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重视了员工的利益,同时还能大大的促进企业利益的获取。 企业要想转变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向着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发展其策略有很多。但是,采用何种发展方式、运用何种方法,还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解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不仅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也是企业在管理方面大幅度提高的重要表现。所以,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要不断的打破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理念,不断的向着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只有充分的为员工的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才能使得员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进而使得企业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取利益,不断的发展壮大。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分析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21 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跨国经营是每个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所以跨国公司应该有针对性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克服跨文化的障碍,最终促进跨国公司长远发展。 关键词: 跨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文化差异。 一、前 言。 经济全球化出现在 20 ,!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最活跃的推动者,它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金融、生产、贸易和投资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深化; 然而也有许多跨国公司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究其重要原因,文化差异是其主要因素。《电子世界》杂志曾在 20 世纪90 年代初全球范围内以“什么是全球市场做生意的最大障碍”为题,以语言、时差、法律法规、交货、信息、价格竞争、外汇、文化差异等八个项目的调查表明,文化差异被列为第一位。由此可见,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地跨文化管理成为跨国经营成败的关键点。跨文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从事有关人的工作,而人又是所有企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如何做好人的工作同时也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 因此跨文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论跨国公司面临文化差异大小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合理的调配且保存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进行恰当的控制、协调和诱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企业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 这些既是跨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成为跨国公司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二、跨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跨文化背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跨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1. 跨文化的内涵。 跨文化,它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扩大,已逐渐渗入到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全面铺开而持续并广泛地受关注。我们可以将跨文化( cross - culture) 设定为一种“凸显文化差异的过程,是不同行为规范、价值观、隐含信息和基本假设交融碰撞的动态过程”。跨文化的基本前提是存在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公司层面和个体层面三个层次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产生跨文化现象的关键原因。从霍夫斯泰德最早采用“文化维度”对文化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开始,众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视野开展了研究; 从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文化差异对人的行为乃至组织管理活动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 1954 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这部经典着作中,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首次在管理学领域阐释了人力资源概念的含义:人力资源———完整的人———是所有可用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有用处、最为多产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 是在组织中设计并运用正式的系统以确保有效益和高效益地使用人才去实现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等活动,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最终达成企业目标。跨国公司所从事的任何管理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没有文化背景的衬托,开展任何企业管理活动都是不可想象的和不复存在的。 三、跨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跨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影响是全系统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1. 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影响。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企业任务和环境对企业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战略过程、需求预测及方法、供给预测及方法、人员流动、培训开发、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薪酬等,文化差异从不同层面影响着这些内容,所以我们要总体上重视跨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影响。 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霍夫斯泰德的五大维度理论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影响是必然的,涉及“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规避” 等维度,这就决定了企业采用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等组织结构中的哪一种。比如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里,等级比较明显,人们比较倾向于适应层级比较陡峭的组织结构如直线制; 相反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里,注重平等,人们更喜欢职能制等比较扁平的组织结构。 对企业招聘、选拔和录用的影响。 企业选人和用人涉及确定招聘需求、选择招聘来源、制定招聘计划、招聘方式方法、选拔录用、面试等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跨文化对以上因素影响也是不同的。在集体主义和高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里,招聘的来源可能比较倾向于招聘者熟悉的院校或者群体,这个群体在企业里表现出色或一般都可能成为招聘者选拔人才的标准,注重招聘对象的经验、资历,跳槽过于频繁者可能 不被选中; 然而在个人主义和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里,是不是千里马和其他因素没有太多关联,只有“使用”后才知道,关注应聘者的个人能力,频繁跳槽者可能被视为个性十足的象征,能力得不到施展,敢于冒险,流动性比较大。 4. 对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这是企业育人的环节,涉及培训方式、培训媒介、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培训效果评估、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根据霍氏理论,这涉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导向”和“长期与短期导向”等因素。在集体主义、男性化导向和长期导向的文化背景下,员工对培训的内容和职业发展可能都是被动的,服从企业的安排,抛开个人爱好兴趣; 员工希望培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获得升迁和收入提高; 企业根据企业长远目标对员工进行培训,为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期待他们能够服从企业管理,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流动率。在个人主义、女性化导向和短期导向的文化环境下,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可能因人而异,着重发挥个人的特殊才能,培养他们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鼓励员工关心他人,重视周围的和谐人际关系; 企业希望通过培训员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挖掘他们的潜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对企业员工激励的影响。 这是留人环节之一,涉及员工激励的理论、原则、方式方法和技巧等内容。跨文化对企业激励的影响,不外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导向”几个维度。在集体主义、高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导向的文化里,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关联,强调有了“大家”的利益才有“小家”的利益,着重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方法; 注重采取年资、晋升等作为激励内容; 着重升迁、加薪和地位等激励方式,强化“坚强”的价值观念。在个人主义、低不确定性规避和女性化导向的文化氛围里,员工激励往往以个人的成绩和工作能力为参照物;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正是这种个人主义文化在激励中的体现,所以这类企业采取的激励方式应以个人的尊严获得和自我价值实现等作为激励的主要内容。企业鼓励人员创新,要敢于冒险和承担责任; 注重员工“温柔”的价值观念如人际关系、生活质量等作为激励对象。 6. 对企业绩效和薪酬福利的影响。 这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绩效考核、员工薪酬体系、员工福利、社会保险等内容。跨文化对它们的影响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长期与短期导向”几个维度了解。 在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大和长期导向倾向的文化里,企业比较倾向于对整个团队进行绩效考核,团队成员的绩效及薪酬福利往往和团队的考核成绩相匹配; 考核员工的方式比较笼统和传统,以上级对下级考评为主; 考核成绩高低,也是员工薪酬福利发放的标准,从而增加员工的忠诚度,也是员工特别重视的方面。另外在个人主义、权力距离小和短期导向的文化里,企业针对员工个人的业绩、工作能力等进行绩效考核,所在的群体绩效不佳可能也不会影响到个人的绩效成绩; 参加考评者不一定就是其上级,可能包括客户、供应商、下级、公众等,最早由被誉为“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的360 度反馈( 360°Feedback,又称“360 度绩效考核法”或“全方位考核法”) 正是这种权力距离小的文化在绩效考核的体现,所以这类企业的考核参与者也是很多的; 考核后的结果可能以尽快实行免费国内外旅行、带薪休假制度、丰厚的奖金等来激励员工。 四、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对于从事跨国经营发展的企业来说,克服跨文化的短板,化解文化冲突,提升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采取恰当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寻求超越文化冲突的企业目标,只有这样,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才能实现。 1. 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和促进文化融合。 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精华部分; 文化差异是正常的现象,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管理者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客观存在,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境界,深挖文化差异的正面影响,避免消极作用; 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是管理者开展任何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基础和前提条件,也只有客观公正地看待文化差异,管理者才能解决好人力资源的跨文化问题。通过换位思考和角度转换,分析不同文化的优缺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和交集,增加对异文化的认同感。根据跨国企业实情,选择适当的文化整合模式,有计划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最终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各种文化潜质的全新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力资源的跨文化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变得更顺畅,这也是开展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随着跨国经营的深入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明显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人力资源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拍,否则不能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需要。 霍夫斯泰德的五大文化维度理论、川普纳斯的七大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情景文化理论和克拉克洪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等都从不同视角分析文化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人力资源管理在众多工作细节上都需要彻头彻尾地加以调整,比如说工作分析、工作任务书编写、员工招聘方式、选拔方法、面试过程、培训方法、职业生涯发展、激励技巧、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劳动争议、E - HRM等,在面对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的背景时,这些具体工作都需要管理者转换思路和改变工作的方法。 在文化差异背景下,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技巧,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迎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开展跨文化培训,造就跨文化人才。 伦纳德·南德勒认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它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手段。它是跨文化管理的重点,更是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所在。 跨文化培训不仅是预防和解决文化差异的最佳手段之一,而且能够帮助员工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异质文化,加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沟通交流以达到理解,以及实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造就高素质的跨文化人才。跨文化培训的目的就是减少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负面影响,确保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以维持,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经济学家 S·纽波宁曾提出了“跨文化培训”( Cross - cultural training) ,阐明了尽快适应新文化的五种途径分别是: 文字方案、文化融合方案、语言指导方案、敏感性方案、实施训练方案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调动企业上下所有员工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对话、案例分析、互换性角色扮演、实地考察体验、即兴报告演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方式来打破不同员工的文化心理障碍。通过跨文化培训,培养员工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处理文化冲突的技巧,减少跨文化冲突的发生率,同时造就一大批出色的跨文化经营管理的多元文化队伍。 实行本土化战略。 本土化战略其实是一种战略协作模式,其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管理、营销、生产、人事等方面全方位融入当地经济中的过程,也是着实承担当地企业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和植根于当地文化模式的过程。跨国公司在当地经营发展,不可避免地遭遇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制约,它的客户、政府、 社区、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下游等基本上都是本土的,它们对本土情况非常熟悉,实行本土化战略尤其显得格外重要。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和市场来促进企业发展,就是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营销资源、市场资源、品牌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和技术资源等方面尽可能地实行本土化,全方位地与本土资源融合在一起,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不稳定。 五、结 语。 21 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世纪,更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世纪。跨国公司必然会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和机遇,只有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更需要我们将新的视野、方法、理念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使用; 这对跨文化管理者来说是一个考验,更是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舞台“表演”成功与否的瓶颈。文化因素是跨国公司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资源因素,企业只有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才能转化成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核心问题的探析 我国当代中小企业管理受传统儒学文化、港台地区企业管理方式、西方管理理论,以及我国建国后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管理方式既与当前企业发展相适应,也存在制约企业发展的弊端。要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和发展实力,必须重视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塑造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感。 一、目前中小企业的文化现状 1、家族式经营的弊端 我国港台地区一些企业依靠家族化经营管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通过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已经在开始反省东方式的家族化经营方式和经营哲学的缺陷。内地一些名躁一时的中小企业中道陨落,也表明家族化经营管理风险也已逐渐增高,其弊端表现为: 一是不利于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从业知识和技能、经营管理能力未必都能适应管理的要求,有人反而认为“管理谁不会?”即使明智的业主意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但难以突破传统的家族“亲情”的意识。家族外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中小企业中只被利用,不受重用,甚至被歧视,在中小企业中的行为短期,前途渺茫,不易施展才干。 二是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家族外干部远离家族企业的权力及决策中心,长远的未来利益和发展也得不到保障,“一切听老板的”。限于业主个人或家族内部决策,轻者造成决策失误,重者危及企业生存。 三是家族利益纠纷复杂。由于家族内部的利益主体仍然有所差异,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成本核算机制松散,化“公”为私,另立门户者有之,企业在发展高峰往往因利益纠纷而离析,抗御经营风险能力弱。 2、企业文化落后,难以塑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目前,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价值观念、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为: 第一,管理制度只体现业主的单方利益。 业主管理思想停留在麦戈雷格所否定“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的水平,管理制度基本上是沿袭典型的“泰罗制”,目的是对员工和生产进行严格控制,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实行劳动计酬。这些制度明确表明公司、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只不过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干好了给钱,干不好扣你钱,或者叫你“开路”,只体现业主的单方利益,并且业主或管理者可以随意解聘员工。员工朝不保夕,人人自危,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择木而栖”,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很少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经济报酬标准的主观性。 业主或管理者确定员工的经济报酬时,主观因素影响大,想给多少就给多少,不想干拉倒。家族内的员工报酬高,家族外的员工报酬低。一些业主甚至还拖欠,克扣员工工资,使员工心理产生“不公平”的消极情绪,“心不平,气不顺”,难免产生怠工、敷衍、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三,激励手段的单一性。 当下,中小企业并不全面了解人才就业的动机与需求,尚未深刻认识激励因素的多样性,只采用简单的经济报酬的手段,很少甚至不考虑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使员工缺乏“成就感”。 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环境下,员工的权利和长期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很难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亲切感和忠诚感,自然不会考虑企业的未来与发展,导致管理人员和员工骨干队伍不稳定,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要注重塑造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感 面临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人们对进入中国的国际垄断公司在资金、技术、产品上对民族企业带来的压力忧心忡忡,但普遍忽视其对关键性资源——人才的争夺。中小企业应当改变经营观念和人才意识,做好应对。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立合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塑造优秀企业文化,这不仅是培养员工忠诚感的法宝,而且是企业取胜的法宝。 1、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 不可否认,中小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客观规律,获取利润是业主投资的目标。但是,正如松下幸之助所倡导的“产业报国,亲和协力,至诚至上,团结一致,发展提高”的松下精神,中小企业不能只强调业主利益,要同时兼顾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并以此作为企业的宗旨,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对于业主而言,只有树立“双赢”的价值观念,才能摒弃不适应时代、不适应经营、不适应发展的落后陈旧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自觉接受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方法,自觉地了解、尊重和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保障员工的权利和利益。对员工而言,只有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在企业中得到体现和保障,才能对企业产生忠诚感和向心力,才会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的业绩与企业的效益和前途关系是直接相关的,公司的前途是自身现在和将来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避免失业威胁的一个保障,才能在心理和行动上与企业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不遗余力地为企业作出贡献。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凝聚力,才能团结一致抵御经营风险。不然,只能是一有风吹草动便“树倒猢狲散”,各奔东西了。 2、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建立全面、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体现企业宗旨和价值观。当前,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有: 第一,要科学分工,职责分明。 凡事均由“老板说了算”的作坊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前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发展需要。只有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互相制约,才能形成“老板看紧订单,管理人员管紧 工厂”的经营管理机制。 第二,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无论是家族内部,还是家族外的人才,都应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企业应大胆选择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担任要职,家族成员不适应管理的应放弃管理的位置,家族外的管理人才应有职有权。无论是家族内外的管理人员都应受企业的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和制约,而不是仅仅依大家族的道德规范来制约管理人员的行为。 第三,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体现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要明确劳动职责、劳动时间和基本报酬标准;二要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住宿及伙食条件;三要依法落实员工的社会保险;四是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 3、要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 第一,要有明确具体的企业聘用和留用员工的标准。明确在何种情况下解聘,何种情况下不解聘,何种情况下长期聘用,何种情况下予以提升,等等,使员工明确知道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前途,不遗余力地为公司负责,努力工作。 第二,要建立对管理干部的科学、适当的评估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应保证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从员工的岗位重要性程度、技术含量和技术经验、业绩考核、特殊贡献(如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信息、参加社会活动提高企业知名度)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估,防止由业主或管理者凭个人印象评估员工所可能产生的片面性。在评估考核中,对家族内外的管理干部、对企业资历深浅的干部都应一视同仁,并以德能勤绩作为奖赏和提升员工的依据。 第三,要建立员工的对话制度。改善沟通,听取员工的意见,让员工对管理提出问题和建议。要教育管理层上的干部采取民主的管理方法,尊重和满足下属的自尊心,防止妒贤嫉能的现象。必要时,组建员工小组和工会,共同关心企业的前途,维护业主和员工的利益,形成团队精神。 第四,要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不可忽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对管理干部和操作员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受益的是企业和员工。对期望接受继续教育,并愿意学习后返回企业服务的员工,企业完全可通过签订公证合同等方式,资助其深造。深造后,即使有的员工另有高就,也会感激企业,可以在其它方面为企业效劳,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回报。 总之,通过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宿感、成就感,促进员工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进步与发展,发挥其潜能,完善其人性。拥有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具有远大的前景,就会拥有真正的实力。 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严峻形势,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机遇,战胜挑战,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虽然要做的工作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搞清楚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制定和实施良好的企业人才战略,强化人才管理,是中小企业赢得发展的关键。以上是笔者对此问题的拙见。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摘 要: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才潜能的开发,而不断的学习就成为必须。首先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解释,然后分析了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最后,提供了一个成功运用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企业案例。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 “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一般来说,学习型组织包括: (1)“自我超越”(Overstep Oneself):指企业内的员工能做到终生学习、不断进取、磨练意志和品质,全身心投入,最终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 (2) “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其中“愿景”是指期望未来实现的一种状态并描述这种状态的蓝图、景象。“共同愿景”可以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它在组织中会创造一体感,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中,使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淡化组织成员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使员工产生使命感。 (3)“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指发展组织成员整体配合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是建立在“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基础之上的。团队学习在企业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上,①善于汇集组织成员中众人的思想火种,使之开花、结果,即集思广益并使其形成更高的团队智力。②团队学习要求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默契,以取得更高的效率。③团队学习要通过训练,长期坚持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它是“看见整体”的一种修炼,使人看清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结构,并且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属于整体的各个互不相关的因素之间的联系。 2 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Sehultz)在1960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的就职演说,在此次演说中,舒尔茨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的增长,但他认为人的知识、能力等人力资本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工业经济时代实物资本和资金是企业运作的核心,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各种外部因素,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学习型组织”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有80% 的企业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也有40% 的企业是按“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来进行人事管理的。“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显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柔性的,并可以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最稀缺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科技人才,一个企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其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学习型组织”最直接地决定了一个企业员工和组织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更新。同时,“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柔性的,以发展的标准实行的,它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习型组织”是现代企业创新的源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大地缩短。现代企业要保持不灭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每个现代企业必须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来保持这种创新能力的获得。“学习型组织”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也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 (3)“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极大地促进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一些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许多现代企业正努力寻求一种更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是顺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内在要求的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更多地强调“以员工为中心、发挥员工的潜力、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实现自我管理”。这种“地方为主”的扁平结构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显着的特点,这种组织结构较之传统的组织结构(如职能制、事业部制等)能更好地保持上下级之间的不断沟通以及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例如,在日本丰田公司,为了使一位新员工成为一个“丰田人”,首先要对其进行至少为期3个月的培训和学习。同时,公司的哲学体现在“事业在于人”和“自我管理”,这不仅很快地提高了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也培养了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使公司的人事管理处于一种高效、宽松、有序的环境中。 3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主要途径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许多企业对“学习型组织”这一形式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将这种管理方法用于实践中。建立“学习型组织”主要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 企业的发展除了资金力量、技术力量等,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而企业的员工既是以个体形式而存在,是以各种群体的形式而存在,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就是利用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使这一特定的群体产生凝聚力。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的那样,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管理,是对全体员工进行管理和协调,人力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代名词”。 因此,企业员工之间的共同愿景加之共同协作,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企业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中真正达到这种和谐,就能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 以员工发展为导向,培养持续学习和团队学习。 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没有员工的发展,就很难有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结合企业战略,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促进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以员工的发展为导向,培养员工持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组织学习和团队学习,它能使员工更好地协作去完成任务,使组织有一种整体性以及具有更大的战略潜能。 (3)积极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环境条件,二是自身状况。环境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而本身的状况中除了资金、技术等因素,最重要的一条是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创新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观念创新,包括对企业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认识以及对先进管理方法、技术的认识。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客观要求,因为不论是对经营管理的认识,还是对先进技术的掌握,都是以不断学习和教育培训为前提的。②制度创新,包括建立新的企业考评制度、人事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等,这是涉及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全局性的问题。③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无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而一个企业要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必须做到:有计划地增加对科研和员工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一切有创造能力和愿望的员工创立自己的事业;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焕发个人的聪明才智等。④领导创新,在“学习型组织”中,首先要领导者带头学习,带头超越自我,努力奋斗,领导群体要成为团队学习的典型。 4 “学习型组织”的一个现代企业案例 日本松下是成立于1918年的一家家用电器公司,由松下幸之助夫妇和妹夫井直岁男三人创建。从20世纪开始,经历了80余年的奋斗,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已发展为一家世界一流的大型跨国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全球最大500强企业排行榜上,松下名列第26位,年营业收入597.71亿美元,利润10.59亿美元,资产额670.22亿美元。 松下公司的成功已成为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个成功的典范,而这一成功归根到底是松下人力资源战略的成功。其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措施方面。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过的一段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可以看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虽然是在近年来才被明确提出和广泛重视的,但其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早已体现在松下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了: (1) 共同愿景。松下公司十分重视强化企业员工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观(即共同愿景)的建设,它是日本第一家有公司歌曲和价值准则的企业。每天早晨,公司的经理和员工都要一起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和七大精神”。正如松下的一位高级管理者所说的那样,“在松下公司,全体员工已融为一体了”。 (2)团队学习。松下幸之助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只靠一个人的智慧去完成工作,即使一时取得惊人的进展,也肯定会有行不通的一天。另外,公司的经营不仅仅依靠总经理或干部,还要依靠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松下公司不仅每年对职工进行大量的技能培训(1964年松下公司在大阪建立了19.2万平方米的大型培训中心,全公司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这里接受了培训),而且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可以看出松下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外,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才的培训和团队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其事业成功的基础。 (3)自我超越。松下公司的成功管理经验在许多方面都值得借鉴,但最根本的还是它的人才观及其在人才培训和使用方面的思想。松下公司一直把对人的培训放在首位,它有一套独特的培养人、团结人、使用人的方法。松下十分重视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和不断学习、自我超越的奋斗精神。松下的总公司设有“教育培训中心”,下属八个研修所和一个高等职业学校。现今,松下公司科长、主任以上的干部多数是公司自己培养起来的,在事业部一级的干部中,有许多通过学习掌握了一门或几门外语,他们知识面广、业务精湛,并且十分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自我超越,也为松下公司实现高效率运营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系统思考。在松下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怎样教育和培养人才一直是其不断探索并形成独特见解的一个方面。一般的公司主要是注重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和道德品行的培养,而松下公司在这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之外,进一步提出要培养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的价值判断能力(即系统思考),松下公司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就不能满足工作上的需要,但对企业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更为重要: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浑浑噩噩,无法促进公司繁荣,没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内容 提要:加入WTO使 中国 企业 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暴露了一些 问题 。其中,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亟待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 发展 战略严重脱节;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为些,笔者认为应采取: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进人员流动风险、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等有力对策,以壮大竞争实力,迎接严峻挑战。 加入WTO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 影响 ,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 科学 技术突飞猛进,知识 经济 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 科技 、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自对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世界范围的设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这场争夺战中,我国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显露了出来。由于人才频繁跳槽而导致经济失败、企业破产的也不乏其例。种种迹象表明,知识经济必将加剧人才供求的矛盾,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重组。人世以后,我国的国际交往将更加频繁,人员往来将更加便捷,信息共享、人才共用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将会进一步加剧。面对人世的挑战,我国企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届时高素质的人才将会大量流失。企业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决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充足的而且是高品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那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一、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身上的 社会 财富的创造力.亦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反映。现在,美国的企业,尤其是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但在我国企业中人事部门及其管理仍存在很不适应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四: 1.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单位在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时,许多领导往往抱怨国外的管理经验不起作用,单位的职工管不了,没法管。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我们忽略了开发的过程。 目前 ,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O从开发利用方百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确实不高。一个人的潜质有赖开发,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人只有开发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许多跨国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相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投入越多回损越大。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 2.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国外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我们现在的企业只强调开发员工而忽视管理者自身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目前我们的企业搞得不好,关键是管理者的问题。因为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官者”做的好,员工也会跟着去做,如果做的不好,很难去要求员工,因为管理者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显然要强于普通员工。如果管理者没有更新观念,只用老一套来要求员工,必将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企业的成功取决于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据权威统计:1997年中国企业家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列世界46个主要国家的41位,能胜任高级管理人员及开发市场的素质能力列46位(最末一位)。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家的素质状况是较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着名的管 理学 教授约翰科特曾在(变革的力量一领导与管理的差射一书中指出, 现代 企业家应是售现代技术、伍现代管理、有国内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恩维和统计 方法 进行现实观察、 分析 和 研究 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人才。“将帅无能,系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其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传统的人事管理使我国企业人员很难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制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 门分离的,一般都由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眼前。这常见于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企业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看,职工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得不到发掘,企业的兴衰多系于主要领导人身上,而且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在美国,企业给雇员的工资不是一风不变的,而是逐年有所变化。同一职位都有上限下限的浮动工资。刚进入同一职位的人,无论能力怎样,都处于下限工资水平,每年有所上升,但升幅不一定相同。工作好的升幅大,反之则小,愈在上,则升幅愈大,达到上限则需要晋升职务才可能升工资,这就不断地激励员工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在职工工资类别等级上,我国国有企业与之多有相似之处,但在职工升资上却缺乏激励他只要企业有效益,职工干好干坏都能升资。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情高手法,激励作用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4.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 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 规律 加以 总结 和 应用 ,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意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综合工作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关键知识和能力主要有:(1)具有善于交际的技巧,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要求;(2)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3)具有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协调雇员关系);(4)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状况;(5)具有法规方面的知识(如劳工法、雇佣标准法及相关法规);征消理领导的能力(即能导慢和培训各层管理者建设性的做好工作);(7)对公司情况要熟悉,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了如指掌,并参与职能部门的目标制订工作。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上升为战略部门。新 时代 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1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入世给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带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更加融为一体,我国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都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人世后,我国的经济活动空间将会大大拓展,这将给企业的各类人才尽情地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人世后,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企业也有了更加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继而转变观念、突破体制、营造机制,增强中国企业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起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认为“人作为个体,有能无能并不重要,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权力支持”,这是以“权”为本的思维方式,在中老年阶层里的影响很深,反映在企业组织活动中就是争权夺利。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则与之完全不同,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为了给职工的这些要求以最大的满足,而同时又不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企业领导者应经常把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心中。要把那些传统的旧观念彻底摒弃,要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包括人是资源的新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引才借智的观念、市场配置的观念、社会评价的观念、法制管理的观念等。任何一个企业,元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迎接入世、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2.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 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低,入世后,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即知识复合型。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掌握多种技能,既要提高人的智商,也就是做事的本领;又要提高人的情商,也就是做人的道德。 中国 的 企业 在未来的 时代 里,能不能从容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面对人世的挑战,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3.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 发展 。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 问题 ,力求避免进入误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企业 现代 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企业即使有先进设备,而掌握它们的人缺乏先进技术,墨守成规,企业终将步入死亡。所以企业必须努力培养创新意识,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二是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用户与市场是创新成功实现的最终落脚点。企业应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首先是企业制度更新,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保证创新顺利进行。四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 经济 实力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一方面企业应依靠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外界融资能力。五是加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合。 4.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避人员流动风险。 “户枢不蠢,流水不腐”企业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人员流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企业而言,既可以给企业增添活力,也可能给其发展带来负面 影响 ,这就是人员流动风险。因此,应采取措施,将人员流动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规范内。首先要进行风险预防,在风险事故发生前为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采取具体措施。其目的在于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招聘过程中,要预防团应聘者提供不真实信息引人的流人风险。此外,依据员工流动的必然性,可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减少员工的流动倾向。内部流动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员工的流出数量。其次,要进行风险减轻。在处理人员流失风险时,与员工面谈必不可少,通过面谈可了解其离职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挽囹措施。即使挽留失败,企业也可从谈话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对其他员工流失的防范。另外,当流失事件不可挽回时,企业需设法减少损失,甚至采取 法律 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是进行风险转移。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是借助合同或者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公司及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上。最后,进行风险回避。当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行动或改变行动方向,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它虽简单却较为积极,其意义在于设法回避更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5.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 哲学 ,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 所生成外化的企业经营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形象物质文化三大层次。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即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主要指这种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是由一些特定的与企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在 社会 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亚社会文化,企业的员工走进企业时她不是一个抽象的 自然 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具有一定意识、信仰、价值观念的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这两个方面更好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文章就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人事管理已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势在必行。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结合应用为基础,依赖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管理方式。信息技术作为管理工具,应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业务流程的设计、员工沟通、人力资源报告分析等,并根据既定制度与流程完成对客观事务的处理,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办公自动化应用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任务。手工办公方式与不断增长的办公业务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力资源信息量迅速膨胀与信息的社会需求迅猛增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依靠手工管理,利用人工手段进行庞大的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及科学决策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改变办公模式,将办公业务的处理、流转、管理过程电子化、信息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必备条件。 二是软硬件基础应用。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是人力资源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软件设备主要涉及文字、数据、声音、图像处理系统以及各种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系统的开发、新建、完善、推广或升级。软件投入将是信息化的重点。硬件设备主要有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信息存储设备等。为了实现信息化,购买必要的硬件设备是最基本的环节。 三是网络设施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网络建设。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善管理模式,架构一个共享资源的平台,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以大力推进各级人力资源部门内部局域网建设和连接各单位的外部网建设为基础,建立人力资源网站或主页,为人力资源工作公开和人力资源信息的更好服务开辟新的渠道。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建设,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的透明度,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办公效率,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化水平。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开放式管理,实现部分功能的外包以及虚拟组织的设立,最终目的是达到革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当人力资源管理从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向互动、多方位、全面、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逐步提升,人力资源部门逐渐成为组织的核心部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不但使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成为可能,使人力资源部门创造的价格得到认可,更促进了全员参与管理,使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参与到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中来,改变了传统的员工在管理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形成了新的互动管理的局面。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提供简单的人力资源信息转变为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解决方案,随时随地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向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提供分析工具和建议,建立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转变了传统的人力资源部门为成本部门的印象,通过成本分析,人力资源部门创造的价值可以以定量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授权员工进行自助服务、外协及服务共享,使人力资源部门日益从琐碎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扮演起组织的战略性合作伙伴的角色。 (二)信息化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结构的全员信息系统,其一大功能优势就是缩短了各级员工的反馈时间,开辟了更加丰富的沟通渠道,员工可以不拘泥于公司传统的层级管制,可跨部门、跨级别表达和传递各种思想。这种技术特点,最终转变了组织的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促进了组织机构的扁平化,组织的反应也更加灵敏。 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外的其他管理人员及员工提供各种形式服务,例如,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在网上查看人力资源的配置、重要员工的状况、人力资源成本的分析、员工绩效等等;对部门经理而言,可以在网上管理自己部门的员工,例如,可以在授权范围内修改属下员工的考勤记录、审批休假申请、进行绩效管理等等;对于普通员工,可以在网上看本月薪资明细、累计福利、内部股票价值、内部招聘信息、各种人事政策、个人考勤休假情况、注册内部培训课程等等。此类服务的提供,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从以前的相对封闭变得开放,滞后管理变成超前管理,这些好处无疑可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最高决策者以及全体员工的服务质量,并使得全体人员都能参与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中来,从而优化了管理结构,整合了管理资源,畅通了信息沟通渠道。 信息系统的投入,减轻了手工作业造成的查询、统计等方面繁重的计算工作,缩短了各职能工作的时间,特别是信息系统数据库使数据资料的保存变为轻松。随着lnternet、大型关系数据库、视频系统、电子邮件、OA系统等软件及硬件设备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出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真正投入现实。它克服了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准确、互动、海量存储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手工管理时期,人力资源部门不管是设计工作、组织培训、招聘人员,还是工资发放、 档案管理等琐碎的具体工作都必须依靠手工操作,效率低并且容易出错。信息化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操作成本、降低员工流动率、减少通讯费用等,从而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大都处于事务型管理阶段,软件偏重一般性,不能完全涵盖企业特有的管理活动,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软件中的某些附加功能并非组织所需,这便增加了组织的负担,造成浪费。 二是动态数据的本来作用是提供即时信息,供管理层进行决策,这便要求动态数据能随时进入数据库,然而,一些组织的动态数据并没做到随时更新,动态数据没有及时进入数据库,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三是从数据库结构看,数据库的设计一定要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满足特定要求。比如,一家企业的数据库中有一个子模块,专门记录人员流动状况,可这个模块仅记录员工进入企业和员工退休或死亡,忽略了员工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间的流动,而这个流动率的计算对人力资源计划又是至关重要的。显然,在设计数据库时,软件人员没考虑到这个因素。主要原因是计算机软件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不够熟悉,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又缺乏理论的支撑。 四是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往往表现为工资的记录器,它应有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作为一个管理工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要能记录所发生的数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并提出有价值的报告。比如,通过对员工考核数据的分析,组织可了解到目前的整体绩效状况;通过对工资结构的分析,可提出成本控制的建议等。 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采取的措施 (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真正实现组织呼唤多年的“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灵活竞争机制,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自主权,竞争上岗,择优录取,海尔的“赛马竞争机制”就可以借鉴;建立健全合理的员工准入、使用、退出机制,推行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并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用工期待和待遇,形成正常的流动机制,有效地促进人才市场,吸引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对组织的老员工要妥善安置,充分发挥其从业经验和智慧的优势,赋予其咨询顾问或督察职位。 (二)选择适用软件,强化以人为本 组织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同时避免对管理软件的依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仅仅是传统管理所需求的,即使组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这一思想仍要被重视。管理软件是“一把手”,人性管理也是“一把手”,一定要两只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好更快的适应信息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培训要形成制度 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培训体系。组织要在激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获胜,一定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员工的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的重金投入,既可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又可满足组织知识积累和创新的需要,为组织带来长期的发展和巨大的创效潜力。因此,组织必须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培训体系。 其次,要对员工进行技能开发,以提高其综合能力。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切实加强员工的技能开发,并通过相关制度和机构的建立,形成人人争学技术,个个争当技术能手的良好氛围。技能开发主要可采取以下形式: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经理培训。 再次,对员工进行智力开发,充分挖掘潜能。组织可采取与相关高校联合办班的形式,把课堂搬到企业里。同时鼓励员工自我进修,形成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创造力开发是人力资源智力开发的高层次要求,通过创造力开发,可发掘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不断推动组织的开拓创新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浅析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和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现代管理理论日趋成熟和深化,我国也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的封闭型、粗放型管理,向市场经济的开放型、集约型管理方式转变。在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吸引借鉴先进管理思想的过程中,由于惯性思维的作用和各方面的条件限制,难免形成误区。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滞后,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到位 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与生俱来的不平等地位,形成了实际工作中支配与被支配的领导方式。同时,“上智下愚”的传统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和思维,成为管理工作中的痼疾。在工作中表现为偏好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不重视人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在收入分配上实行“一刀切”的管理,不重视发挥薪酬体系的激励作用;在工作安排上实行“控制—服从型”的管理方式,把人才视为归我所有,为我所用,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 近年来,由于受传统体制下管理观念和收入分配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中已经处于明显劣势。如果观念不更新,不能客观评价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就不可能在未来发展中占据人才优势。 理论滞后,缺乏人本主义管理的基础 虽然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但由于人事、劳动管理制度阻碍人才流动,故此,没能在社会范围内实现人才优化组合,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是根本不现实的。西方工业国家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为了适应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以“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决策理论”等学派为代表的思想派别,并发展成为成熟的现代管理理论。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方面注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探索过程。 机制滞后,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在管理中,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观需要,严重影响了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抑制了人力资源的潜力,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在用人方面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通过管理者的“印象分”决定人才的价值。由于不同管理者的阅历、能力及对待人才看法的差异,具体操作中难免松紧宽严不一、因人而异,使客观、公平、公正的选人原则难以体现。 在收入分配方面缺乏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仍很严重,“你有我有全都有,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一团和气、看似公平的风气还有一定市场,这实际上是忽视了人在工作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人的贡献。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急功近利,无法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往往出于应付企业一时的人才短缺,不注意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开发,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引进的人才作出合理的、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职业生涯计划。 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人才和管理,经济发展的链条必须靠人才的作用来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首要任务就是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实现人才整体素质的优化提高。应该看到,人力资源发展已出现一些新的必然趋势。 组织结构变革将促进人力资源配置优化 随着经济转轨时期组织结构变革和人才市场的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变革就为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提供了鲜明的印证。如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以提高组织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能力;端掉银行“铁饭碗”,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为大批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努力开展个性化服务,大力推选客户经理制以适应客户需求。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虚拟化的网络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而更多的管理人员将走出等级严格的“象牙塔”,直接面向市场,迎接更加具有成就感的挑战。 通过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开发 建立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实行因人而异、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有差别的分配制度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行之有效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差异,有条件满足员工需求,采取因人而异的薪酬制度。薪酬要与贡献大小挂钩,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采用多种激励方式。薪酬要体现人的能力大小差异,使薪酬成为激励员工学习提高的手段。这是一种观念创新,既然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都是资本,作为资本,其收益都应该是产权的收益,不能简单地作为劳动的收益比如工资来看待。 培训将成为人力资源发展核心 培训是企业获得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增值潜力最大、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资源,而员工培训是企业所有投资中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从社会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科技进入以几何级跳跃式发展阶段,人类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将成为一个人毕生的需要。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工作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为提高自身价值而进行的投资。员工不仅重视完成工作的质量,更看重从工作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实现人力资源增值。经过培训,企业由于员工技能提高而得到长足发展,员工则从企业发展和自身努力中获得收益。员工和企业不仅分担了培训成本,而且也分享了培训的收益,意味着企业和员工都有动力继续合作。同时,员工由于获得职业培训特别是特殊职业培训而使其在企业外部的价值比在企业内部的价值低,必然会选择与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工作设计与职业发展规划成为人力资源发展(HRD)的永恒动力 在员工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时,工作积极性主要来自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信息 社会,人们有理由对占据人生重大位置的工作有更多的要求。 管理者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内在性需要,做到唯才是用,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潜力。在人力资源整体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员工需要多元化的实际,设计和改进职业阶梯,提供更多个人职业发展机会,让员工能够看到希望,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树立为组织发展而奋斗终身的信念;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引导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与组织发展相辅相成,为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 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同时体现对组织中人的关注,这是现代组织管理的一大进步。 塑造企业文化,凝聚团队力量 在吸引优秀人才时,股票期权与奖金固然行之有效,但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团队(Teamworking),必须依靠组织文化战略来支撑。 组织文化是一种“软性”的协调力和凝合剂,它通过在组织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来强化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培养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形成组织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把人作为整个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凝聚人、培养人和造就人,使组织和成员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知识经济视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则成了知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拴心留人不仅是企业决策管理层思考的问题,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就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做了一些简单的思考,以期得到广大老师的指正。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激励;个性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核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管理过程中,首要追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与管理内容的平衡,其次要注重管理的优化;再有就是要注重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以下是笔者在长期工作中,根据经验积累总结的几点思考。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知识管理时代也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换角色,为组织的知识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式,管理环境上,人力资源部门都要这是因为人力资源部门专门负责获取、分析、跟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员工的信息,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能紧密与各业务部门经理合作,将对员工信息的了解充分地运用于为公司项目寻找最合适的员工或为员工寻找最合适的项目!就能最好地利用公司的人力资本。这就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适应新的任务导向,促进公司文化向着共享、合作、跨功能小组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配置、传播和商品化过程,实际就是对人的配置、培训和管理过程。而员工大脑智力的开发、知识共享的实现,正是知识管理区别于信息管理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及其实现过程的监督,必须有人力资源经理的参与。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把对人的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部将以“学习中心”取代“福利中心”,培训也将成为它的主要职能;传统管理以管理财、物、技术为主,在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为人本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运作,使人力规划与企业战略实施相匹配,将人本管理,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和目标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项细节当中。通过提供共同远景,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设计,满足员工的事业发展期望;其次要创建多元化、人性化和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及管理亦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问题与新的趋势,需要管理突破原来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二、突破传统模式,增强现代人才资源管理意识 企业要想在新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突破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增强现代管理意识,以带动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首先,在管理观念上必须改变将人视作一种工具、一种成本的传统观念,而要将其视为一种资源,一种稀缺的资源。企业一旦拥有了丰富的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就拥有了成功之本;其次,在管理职能上要改变只见“事”不见“人”适应制度的做法,而注重把对人、对事和对物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使制度、规范适应人的能力和人的发展,做到人与物、人与事的统一发展;第三,在管理活动上要改变先制订企业规划,再制订人事劳动计划的做法,而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时根据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进行各种合理的筹划。 三、积极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企业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领域占得先机,并长期维持已获取的竞争优势,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推行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战略时,首先必须明晰企业的远景规划和近期发展目标,并将人力资源战略与其紧密结合起来,使人力资源管理自觉地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共同职责,而不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任务,力争让每位管理人员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加强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与业务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将使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四、完善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起能够真正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体系,改变目前企业内部工资、福利基本持平的状况,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拉开报酬档次,对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市场调节,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充分考虑不同职工的需求差异,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满足其需求,以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工作丰富化等来提高其积极性和满足其成就感;还可以借鉴国外 的自助式奖酬制度,即由企业提供一套包括多种形式的奖酬办法,职工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任意选择最渴望得到的某种奖酬,如提薪、奖金、休假、退休待遇或当众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三是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树立用人所长、能者居位的观念。避免人才闲置,尊重其工作意愿,对已取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在企业内部营造竞争气氛,树立凭借努力和才能可以获得发展机会的范例,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掘其潜力,在不断超越中产生成就感、满足感,实现优胜劣汰。 作者单位:中基发展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