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营销技巧:西南地区汽车营销模式技巧探讨 1国内大中型城市汽车行业营销现状 随着我国汽车营销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大中型城市汽车行业营销在营销体制、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上的距离在逐渐缩短。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的营销体制在成熟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共同性,奠定了产销结合、产销分离和产销合一这三种营销体制。目前我国的汽车营销模式主要是特许经营的专卖店、商营销模式、经销商(分销商)营销模式、汽车有形市场、汽车超市等。 (1)特许经营的专卖店 是汽车厂家积极推行的主要营销模式,经营、销售和服务都较规范,新建的大多为3S或4S店。它外观形象统一,标识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只是品牌经营单一。它是一种个性突出的有形市场,4S店在提升汽车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形象最有优势的营销模式。 (2)商营销模式 企业营销主要依赖于商团队,企业在各个地区招聘区域或者独家,然后通过这些,再发展下线经销、分销、零售队伍;企业只需要负责对口联系这些商,其他工作都不需要介入。优势:节约品牌销售渠道拓展成本和管理成本,发挥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在品牌推广与货品管理上不易控制。现代社会的各种新、小企业的汽车营销,基本上都属于商营销模式。 (3)经销商(分销商)营销模式 经销商,就是在某一区域和领域只拥有销售或服务的单位或个人。经销商具有独立的经营机构,拥有商品的所有权,获得经营利润,多品种经营,经营活动过程不受或很少受供货商限制,与供货商责权对等。在市场竞争很激烈的汽车行业,或者是综合实力比较强大的汽车企业,多会选择经销商营销模式,这是商营销模式的一种进化。 (4)汽车有形市场 汽车有形市场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销售市场,比如整车销售,零部件销售。是百货超市式的大型汽车交易市场,集众多的经销商和汽车品牌在同一场地,它集中、多样,工商、交管等部门现场办公,并设有专人协办、代办牌照,购车效率高,成本低。 (5)汽车超市 汽车超市集合汽车交易、服务、展示、文化等众多功能。体现汽车销售由单一专卖店走向集约化、趋同性发展的趋势。汽车超市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随意移动。在人流大、人口集中的地方,汽车超市可以随意移动到那里,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2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汽车行业营销现状 (1)行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偏小。 在西南地区目前企业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绝大多数规模较小,持续经营能力差,都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正确的模式。在西昌地区据行业统计共38家4S店,有1/3的4S资金少规模未达到要求,多家营运商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也未发掘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2)文化水平不高,服务理念落后。 汽车销售服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要求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高,既懂汽车技术,又善于和用户沟通的售后服务队伍。就调研时的3家4S来说,经销商的售后维修服务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时,经销商为了缓解顾客维修过程中因等待而产生的焦急心态,有的购置设备开设网络,有的干脆免费提供浴足,棋牌服务来给顾客娱乐消遣。经销商与其把资本投入在休闲娱乐中心的建设上,还不如把资本投入到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员工的培训,设备的更新这三个缩短维修时间的关键点上。据统计,目前西南地区经销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观念陈旧,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维修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现状:80%左右只具备初中文化水平,技工多为农民工,真正具备汽车故障诊断能力的技术工人还不足10%。从业人员大多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修车技术,修车主要凭经验。 (3)汽车销售礼仪不规范。 汽车营销人员与维修人员作为一线员工,他们素质的高低在顾客眼中代表了组织服务水平的高低。汽车销售接待礼仪所包含的内容包括具体的服装礼仪,接听电话礼仪,店面销售礼仪等。但西南地区这一方面不规范,习惯性的东西较多。 (4)制度法规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 汽车服务行业制度法规虽有一些标准但不规范,而执行过程中又大打折扣,整个市场秩序混乱。就调研时的3家4S来说,部分品牌返利政策过高,企业为了促销,还在“元旦”、“五一”、“国庆”等敏感时期推出阶段性返利政策,进一步加大返利力度。但由于经销商对产品利润空间要求不一,利润空间巨大,导致部分经销商低价抛货或窜货。基于以上对国内大中型城市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汽车营销现状的分析笔者提出创业营销的汽车营销模式,来适应当前汽车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汽车企业的发展。 3创业营销 笔者认为,在资源稀缺的时代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创业营销必将脱颖而出。创业营销是通过创新型的风险管理资源利用和价值创造、主动识别,评价和利用机会,以获取和保留有价值的客户。创业营销基于机会视角,营销者主动寻求新手段为目标顾客创造价值,从而建立顾客忠诚。营销者不受当前的资源限制,产品或市场创新是建立核心营销职责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手段。虽然对创业营销进行了区分,但在现实中存在的却是一个从被动响应、风险规避、控制导向创业营销转变的统一体。一系列营销手段共同存在着,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创业”二分法就足以涵盖的。“频率”(营销者进行创业活动的数量)与“程度”(创业活动中有关创新、冒险及先发制人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因此,创业营销暗含着高频率的创新和资源利用,这必须与当前的形式和标准区别开来。基于这点,一家企业的定位也应该与身处的大背景紧密联系,要能反映出企业所处的特殊条件和背景。当企业作为新兴市场的变革者或改变者时,或当企业处于更加细分、动态和敌对的环境中时,创业营销是必不可少的。关于如何运用好创业营销这种营销方法,笔者从下面7个方面进行介绍: 3.1先发制人 传统营销的作用是通过评估现存及可预期的环境情况对改变营销组合提出建议,使企业更高效地利用环境创造价值。而创业营销认为外界环境是不确定的,但这并不是说企业只能被动地响应或适应。先发制人是基于人们对影响环境的程度来关注他们之间的差异需求,这被看作是“有目标地采取行动”,这时的营销变量被用做创造变化和适应变化的手段。 3.2执著于机会 营销管理方法是一个统一体,既强调不必考虑条件限制去寻觅机会,又聚焦于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机会的认知和寻求是创新的基本面,也是创业营销的核心维度。机会代表了未被注意的却可带来持续潜在利润的市场,这类市场通常是不完善的,如何认识和利用这种不完善常常困扰着创业营销者。机会的可获得性与环境的改变速度有着很大的关联,这就首先需要营销者去主动探索和发现机会,然后在实际利用这些机会时不断学习和持续调整。 3.3亲近顾客 超越传统的顾客导向,创业营销强调营销活动要与顾客情感相关联。创业营销将新型手段应用于赢得客户和维系客户关系,通过评估顾客终生价值和顾客资产来指导企业制定客户投资和客户定制等方面的决策。而亲近顾客创造出的正是处于变化中的客户情况、客户需求的动态信息。关系营销的关注点在管理现有关系,而创业营销则集中于通过探索创新营销新手段来建立新关系,或应用现有关系开创新市场。为此,创业营销活动注重的是善于发掘新事物的天赋、直觉、鉴别力和洞察力,而不是主流营销理论框架下的理性决策过程。 3.4创新 在组织层上,持续不懈地创新意味着要在内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产生源源不断的新鲜创意,这些创意可以转化成新的产品、服务、过程、技术或市场。与传统营销强调的跟随客户、持续改进和延伸生产线不同,创业营销在极力思索动态持续的创意以引致消费者需求。在进行创业营销时,过程创新从未间断,管理者们持续关注着细分的市场、定价、品牌管理、包装、客户沟通与关系管理、信用、物流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力争有所创新。 3.5风险评估 企业的运营过程可被比拟为一个风险传递链,因为风险不仅隐藏在企业资源分配决策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存在于产品、服务及市场的选择中。创业与风险评估关系密切,也就是说,创业意味着采取必要措施识别风险因素,进而减少或分散风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营销者需要重新定义外部环境的各个因素,不断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的依赖性和脆弱性,改善企业的运营环境。此外,资源管理的多元化增强了企业的灵活度,为企业带来了多方利益,包括与其他企业合作项目或共同开发项目、创新市场测试、分阶段推出产品、联合主要客户、建立战略联盟、资源支出与绩效挂钩等。创业营销者,同时也是风险管理者,正在不断加强企业对其命运的控制力度,而传统营销还是通过广告、促销战术来增加现有市场中现有产品的销售量,进而实现风险最小化。 3.6资源利用 从最基本的层面分析,资源利用就是指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创业营销者不受当前资源的限制,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对资源的利用,包括将过去的资源延伸利用、挖掘被他人忽视的资源用途、利用他人或其他企业的资源实现自身利益、将一种资源补充至其他资源中加以创造出更高的组合价值、以某种资源换取另一种资源等。创业营销者具备创造性的资源利用能力,能够识别出未被最佳利用的资源并懂得如何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资源,他们还包括控制某些资源所需要的洞察力、经验和技能,当然其中最为关键还是利用他人资源实现自己意图的能力。 3.7价值创造 一直以来,营销都在强调交易,直至最近才转移到了关系上。创业营销聚焦于创新型的价值创造,营销者的任务是发现未经开发的客户价值,建立独一无二的资源组合,最终实现价值创造。由于汽车产业的变化速度之快、影响因素之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和政策特殊的情况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效运用创业营销模式,大范围小规模的进行汽车创业营销的“复制”,不断的进行汽车营销的创新,合理的利用资源以及对风险的科学评估,建立与顾客的良好关系,最终便可实现汽车业的价值创造,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灵活的运用以上七种创业营销的方法,使人们了解更多汽车品牌和汽车文化等,必将有助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汽车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陈建明王浩宋艳宁单位:西昌学院汽车与电子工程学院 浅谈汽车营销技巧:简析汽车营销技巧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这一交通工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人们在选购中就会存在很多问题,基于这种矛盾,汽车销售方的营销方式和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汽车;营销;方式;技巧 回顾我国汽车发展历史,无论是从营销实践还是营销理论看,汽车营销已经越来越被汽车生产企业所倚重,目前我国的汽车营销已经经过四个大阶段的发展: 1.以产品为导向,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工具的营销阶段: 该阶段的市场特征为产品相对短缺、供不应求。早期的汽车产业,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就是产品相对短缺,供不应求,消费者没有其他选择。哪个汽车生产厂家能够批量生产消费者购买的起的汽车,消费者就购买谁的产品,这就是第一代汽车营销。 2.依靠多个营销手段创新为核心工具的营销阶段: 这个阶段的市场特征为依靠多个营销手段创新为核心工具的企业,获得了巨大利润,这就使得现有企业扩大生产,与此同时新的企业也积极进入汽车产业,于是竞争出现了。营销实践与理论开始进入到第三阶段。 3.整合营销功能为核心工具的营销阶段:1960年代,美国汽车营销进入到了营销发展的第三阶段,即整合营销阶段。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念与方法。 4.价值战略营销:1970年代全球经济遭遇中东石油危机,全球油价暴涨,导致4P原理指导下的大型轿车企业出现了营销危机,也暴露了4P营销理论的局限性,营销理论进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 价值战略营销。在该种营销模式下,汽车生产企业能共实现消费者价值最大化。 比尔・盖茨说过: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竞争首先是员工的素质的竞争。营销作为一种能力、技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甚至作为学问和艺术被研究。如今,营销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作为营销人员孜孜以求的目的,是要赢得顾客,获得更多的利润。 汽车销售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汽车销售人员所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客户,这些客户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会有不同的需求和表现。作为汽车销售人员既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要达到销售的目的;既要让不同层次的客户满意,又要为公司赢得更多的利润。专业的汽车销售人员不仅要掌握了解客户,识别客户的需求,阐述、展示产品,处理异议和沟通等技巧,而且还要有客户心理、购买行为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发展自己的个人销售风格,根据客户的不同来调整自己的销售方式。 对于销售人员来说,销售汽车的过程不仅仅是销售汽车,汽车销售一般来说要经过销售前的准备、接待客户、销售咨询、汽车展示和介绍、试乘试驾、缔结成交、交车验车、售后跟踪服务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销售环节都需要销售顾问的精心准备: 1.销售前的准备:从个人方面来讲,和蔼的笑容、得体的外表、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乃至合适的开场白对于能否争取到一个稳定的客户是非常重要的。从业务方面来讲,销售人员要表现出熟练的业务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2.接待客户:销售人员在接待客户的时候要打消客户的顾虑、了解客户的想法,从专业角度分析客户的想法,了解客户需求,进而做出针对性的营销方案。 3.提供咨询:按照之前做出的营销方案,有针对性的向顾客展示产品的优势所在,对于客户的关注点要重点介绍。在了解客户的需求过程中要注意:一是与客户的距离。合理的距离是轻松的看到顾客整个人的视野范围。二是与客户交流的方式。要认同顾客的观点,尽量不要轻易否定顾客的观点或者看法。 4.车辆展示和介绍:在汽车销售过程中,车辆的展示和介绍是完成销售的关键环节。介绍的环节主要是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介绍,并且通过让客户的亲身体验帮助客户了解车辆进而确定购车需求。 5.试乘试驾:现在的汽车销售商都为顾客提供了试乘试驾的体验机会,让客户在亲自的试乘试驾过程中充分体验车的性能,在试乘试驾过程中,车内相对密封的空间也是拉近客户感情,提高彼此信任度的绝佳机会,在此过程中除展示车辆,也可以聊一些客户所关注的其他话题,提高客户对销售人员的信任度及对产品的认可度。试乘试驾结束后的跟踪询问,可以有效的打消客户顾虑,提高成交的可能性。 6.缔结成交: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若想成功地完成销售,关键是全面地了解客户的态度,以及客户对于产品说明和成交试探的反应。要通过展示汽车吸引客户的目光,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 当客户询问细节问题的时候,譬如分期还是全款的政策又或者赠送礼品的多少,这表明客户对购车已经感兴趣了,销售人员要做的是把介绍的重点放在客户感兴趣的特点上,并且适当的给予顾客的肯定和赞美。如果客户还在犹豫的话,及时主动的询问,也是促使客户成交的一种手段。 7.交车验车:当客户购买车辆后,销售人员要对所售车辆进行交车前的验车准备。验车检测的包容包括:外观与内部的检查、发动机部分的检查、车灯的检查等等。销售人员需要自己先行对车辆进行外观检查:包装是否有破损,车辆外部是否有划痕,车内座椅等地是否有损坏。销售人员自行检查后应将车辆交于售后人员进行各项功能的使用检查,等售后人员将“待交车整备自检表”完成以后销售人员带领客户验车,并将该表复印一份交由客户,一份存入公司档案,这也是对自身避免风险的一种保护措施。 8.售后跟踪服务:汽车销售出去了,表面上销售工作是结束了,但销售过程并未就此结束,销售人员还应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售后服务在汽车销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售后服务可以起到维护商品名誉的作用,保证客户对于汽车品牌的认可度,汽车销售人员还可以通过售后服务与客户直接接触,搜集客户消费信息,甚至达到连锁销售开发潜在客户的目的。 案例: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王同学在毕业后应聘到本市一家汽车4S店做销售顾问。 正式工作的当天中午,便接待了一位客户。凭着他对汽车销售方面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客户很满意他的服务,在试驾后就开始考虑办购车手续了。为使这桩交易“板上钉钉”,他最后说了一句:“姚先生,如果您方便的话,我们现在就把手续办了吧,免得夜长梦多。” 客户原本喜悦的表情一下子僵住了,同时拉长了脸,只冷冷的说了句“哦,是吗?那等有机会再说吧。”就走出了4S店。 在本案例中,客户的意向已经很明确,而且透过其言行举止也可断定他是潜在客户。本应该从潜在客户转化为现实客户,不难看出,销售人员没能抓住@位客户的特征,更没能针对这类客户特征运用恰当的沟通方式来赢得客户,造成了客户的流失。所以尽管潜在客户距现实客户只有一步之遥,但是真正能够将潜在客户转变为现实客户,最终使其成为忠诚的客户,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广大汽车销售从业人员在搜集信息、确认客户需求、针对性的展示车辆、及时回访等环节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最终缔结成交,实现公司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浅谈汽车营销技巧:汽车营销的客户关怀技巧探讨 1客户关怀概念 所谓关怀,是指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维护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求。客户关怀(CustomerCare)是零售业VIP客户营销的一种重要服务策略,也是客户关系管理的一种思想。它最早发展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包括电话服务中心支持资料分析等。最初,客户关怀发展的领域是服务领域,注重客户关怀可以明显地增强服务效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于是客户关怀不断地向实体产品销售领域扩展。当前,客户关怀的发展都同质量的提高和改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贯穿始终。 2汽车营销的客户关怀技巧 2.1基本要求 1)服务顾问的个人着装。 服务顾问代表着经销商的形象,他(她)为客户留下了宝贵的第一印象,并且通常此印象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服务顾问必须穿着干净的服装,简洁的修饰,包括整齐的头发,整洁的服装和皮鞋。穿着整洁的服务顾问能给客户一个清新的感觉,这也体现着对客户的关怀。所有的维修顾问、车间主任,或者有可能接触客户的任何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工卡或胸牌,使客户在有问题需要帮助时可以很容易找到工作人员为他(她)提供服务。 2)微笑问候客户。 绝对不能低估问候客户的重要性。服务顾问应该用笑容、点头或者手势向客户打招呼,欢迎客户的光临。还应该注意自己的眼睛和笑容,让客户感受到你对他(她)到来的欢迎之情,这样既给了客户到店的好心情,也能让我们工作更加富有激情。 2.2以人为本 客户在客户休息区休息时,服务顾问应至少一次关怀客户,倒饮料或提供茶点、水果等;维修、保养完成的车辆停放在交车区要求车头统一朝外,方便客户出厂等等。这些是体现企业对客户的关怀及“以人为本”理念。正所谓“顾客就是上帝”,如果我们可以和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感,获得客户的信任,工作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我们对客户投其所好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从客户的籍贯、职业等方面,但也要避免涉及客户的隐私或反感的话题,因此要把握好“度”。服务顾问在环车检查时看到客户后备箱内有高尔夫球具或渔具时可以询问客户是否高尔夫或钓鱼爱好者,可以表达自己对这些运动的理解或看法,甚至可以向客户请教这些运动的规则或窍门,客户应该会很乐意和你分享心得,在这一系列的交流沟通,你和客户之间的距离也许就会逐渐拉进,这就是投其所好带来的好处。 2.3汽车营销不同服务类型的客户关怀 在进行客户关怀活动时要注意区分不同服务类型的客户,大致分为保养、一般维修、保修、故障诊断或疑难问题处理、返修客户等。 1)针对保养客户。 面对保养客户应根据里程表读数及与前次保养间隔时间,与客户共同确认历史保养记录,从而确定此次保养项目,并使用维修/保养价目表解释收费。通过这样可以避免客户重复做某个项目造成浪费或客户不满,同时解释收费可以让客户明白消费,提高客户满意度,这也是对客户关怀的一种体现。 2)针对一般维修客户。 维修车辆到店后,服务顾问接待时应通过对客户的提问确定车辆状况,然后现地现物(用自己眼睛判断)检查,检查时要充分仔细,这都是对客户负责,对客户关怀的正确表现。如果车辆需要路试或诊断,应及时请求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和诊断故障产生的原因,并立即告诉客户,进行下一步工作,减少客户等待时间。 3)针对保修客户。 保修车辆到店服务顾问应及时了解该车辆或者附件是否在保修范围内,若超过保修期应向客户解释说明公司对保修车辆或者附件的保修政策。必要时可以请求供应商确认音响或轮胎等部件。确认了车辆属于保修范围应向顾客解释所要做的维修工作,更换零件以及施工时间。得到客户同意并立即派工。这一系列工作应紧张有序,给客户营造专业、快速的印象,提高客户满意度。 4)针对故障诊断或疑难问题处理客户。 客户表示车辆存在故障到店进行检查,若故障灯闪亮,向客户了解最近使用情况,首先稳定客户情绪,服务顾问可以写下顾客对故障的描述,但不要猜测故障原因,由技师进行全面诊断,以免做出错误的判断与最终诊断结果不符造成客户不满及不信任。诊断前要请求顾客授权诊断和修理时间,例如:2h,应尽量求得充足时间给技师。最后确定顾客联系方式以便在需要时获得进一步授权。技师完成诊断并消除故障代码后,维修顾问可以向顾客展示故障已修复(故障灯无闪烁)。 5)针对返修客户。 出现返修客户服务顾问应该第一时间礼貌接待并表示愿意帮助客户,同时不要刻意打断顾客的抱怨,要对客户的抱怨表示理解,感同身受,为给客户造成的困扰表示真诚的歉意。当发现问题是由于前次维修工作造成的应立即找到相关的责任人磋商解决方案,平息客户的抱怨和愤怒,优先为其安排返修工作。这样一般来说不但不会降低客户对公司品牌、服务的好感,解决得当反而能得到客户更高的满意度。 2.4倾听技巧 1)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够拉近彼此距离的能力。在学校学习到太多读与写,但却没有学习到如何倾听他人。倾听技巧是维修顾问应用在关怀顾客活动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当你集中精力在听顾客讲述到来目的的时候,要将听转变成为倾听。倾听使客户感受到你对他(她)的尊重,是在认真了解他(她)的需求。学会倾听的人也必然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 2)倾听的方式。服务顾问在倾听客户表述的过程中应始终面对客户,并不时地点头以表示理解了客户的想法,切忌用封闭式肢体语言,当客户说了很久他(她)的观点时服务顾问毫无反应,会让客户觉得你不重视,没有很认真地倾听其表达。在倾听过程中偶尔的微笑可使自己和顾客得到放松。身体可以稍微倾向顾客,但也要注意距离,并始终与客户保持眼神交流。 2.5提问技巧 1)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是一种不能够用“是”,“不是”或者“可能”来回答的,而需要获得更多信息的问题。开放式问题通常是用于获得更多关于技术故障、顾客抱怨和追踪回访方面的信息。例如:请问您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异响的? 2)封闭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是一种无需获得进一步信息的提问方式。它可以使用“是”,“不是”或者“可能”回答。封闭式问题常用来确定最终结果。例如:需要对您的空调系统进行维护吗? 3)引导式提问。 引导式提问常用来帮助或指导难做出决定的顾客。服务顾问通过提问可以了解顾客是否拒绝维修建议或者不能做出决定。例如:在您度假前更换刹车片会使您的旅行更安心,您意下如何呢? 4)探究式问题。 探究式问题常用来获得更准确或者更详细的答案。它常被用在开放式问题后,“更深层地挖掘”来获取更多的事实或情况。服务顾问在与顾客进行交流过程中使用探究式问题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例如:当您听到异响时的准确时速是多少呢?除了上述各关怀技巧,作为汽车4S店服务人员能够向客户解释他(她)最希望知道的疑问,“哪些工作是需要的”、“对车辆有什么好处”、“维修费用是多少”、“维修时间需多久”、“客户何时可以提车”这5个关键内容也是对客户关怀的具体表现。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客户关怀活动对于汽车4S店来说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重中之重,学会运用客户关怀技巧也是服务顾问、车间技师等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工作技能,只有这样,一个汽车4S店才能在行业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攀升,企业员工也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者:高少华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浅谈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拓展农村中学生时事政治视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能 摘 要:以本校高中学生时事政治学习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农村中学生时事学习状况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时事政治很重要,但苦于了解途径太少,信息太闭塞,学习效果不是很好。为此,在此指出在时事教育学习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途径和更好的学习方法,并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时事;视野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文综政治试题,都以国内和国际上发生、出现的事件、事实作为背景材料。但我校作为贫困山区的农村高中,学生绝大多数是附近农村的,这一地区的家庭情况如下:低保和无收入人员较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较多,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有些孩子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较差。再加上学校封闭式的管理,学生收集时政资料成了一大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以2010年重庆文综第30题为例,材料以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创作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于人们主观创作与客观基础的关系。又如第39题第6问以大型电影《孔子》在短短40天的贺岁档期,票房收入过亿元,助推了“国学热”,考查学生对于促进电影业发展因素涉及到的经济学道理。由此不难发现,学生如果不关心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出现的重要或典型的事件、事实及其来龙去脉,对时事缺少应有的了解,做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对于农村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应该采取哪些方式和途径帮助他们了解时事,拓宽时事政治视野呢? 二、问题的解决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从整体上看,绝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热情比较高,求知欲比较强,渴望交流,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点,但学习主动性稍差,对时事政治学习缺乏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理解能力欠缺。他们喜欢听老师讲结论,自己主动思考少,思维灵活性差,不善于提问和大胆质疑,急需教师的引导和指点。因此教师要做到: 1.自觉充电,增强自身的资料储备 针对近几年来高考试题都以国内和国际上发生、出现的事件、事实作为背景材料的趋势,教师要不断学习,自觉充电,积极研究高考试题,及时把握时政动态,关注重大主题,整合时政资源,形成一定的信息搜集和编辑能力。 2.注重课堂教学效能,让“时政教育”贯穿高中教学的全过程 (1)充分发挥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的作用 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上台进行新闻,使他们了解舆论的导向以及党和国家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明辨是非,培养一定的政治意识。并要求学生对该事件进行评论,拿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高三学生要学会结合教材所学知识点(经济、哲学、政治观点)对时事进行分析,一位学生分析不到位的由其他学生补充,这样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运用分析能力,使之逐步与政治课的能力要求相结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2)加强时政教学实践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和重视时政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合作精神,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高三学生使用的仍然是旧人教版教材,课本上很少涉及时事问题,政治教师有必要把时事教学融会于课堂教学中。时事素材内容要精选,要摘取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的,能反映国计民生、纵横天下的大事,使学生能从中了解形势、认识国情、关注国际;渗透要深刻,要抓住学生的思想热点,利用时事现象的生动具体的优势,结合学科的主干观点加以分析归纳总结,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会贯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注重时事教学与新闻媒体相结合 随着目前新闻媒体的发展,获取时事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可以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关注》、《经济半小时》等具有一定权威性、专业性、地域性、生活性的媒体中选择科学性、学科性强的时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加工处理。 三、问题反思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时事教学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重庆市历年高考试卷来看:高考试题的鲜明特点之一是紧密围绕时政热点。因此,教师要密切联系中学生生活实际,选取具有时代感、时效性的鲜活材料,重点拓展学生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巫山县官渡中学) 浅谈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时事政治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时政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学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渠道,又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那么,如何结合时事教学、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呢? 一、 以时事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教学 导语如何开启,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新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新鲜的时事热点开场往往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我在上《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一定认识许多明星吧?有一个明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现在成了‘富婆’,她就是刘晓庆。可是她由于长期偷税、漏税,数额巨大,已被公安机关逮捕,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你知道偷税、漏税为什么犯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公民纳税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就让我们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好吗?”这样的开场白使学生由陌生、好奇转为主动认真地对待学习,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让学生收集整理时政资料进行要闻 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时政资料,就是促使学生把目光从自身和家庭狭窄的空间投向辽阔的社会大舞台,让他们去关注、去体会世界的变化,感受时代的脉搏,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本着这样的愿望,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时政信息,一方面多阅读各种有益的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二是要求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节目。学生必须学会在读和看中摘录国内外、省内外甚至区内外的时事要闻。新课开始前,让两三名同学进行新闻,要求他们表述清晰简明,突出热点、焦点,避免内容重复。在学生要闻后,教师适时地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谈感受、提问题,教师带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进入正式课堂的学习。通过开展新闻会的形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动手(搜集、整理材料)、动口(口头表达)、动脑(观察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 举办时事专题讲座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该只是以传播课本知识为己任,而要敢于突破课本的束缚,引进课外知识的教学。时事热点、焦点虽是课外内容,然而常常也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政治课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及时地捕捉各种热点、焦点信息,为学生作更深入、更全面的讲解,而举办时事专题讲座就是比较好的方式之一。在党的“十七大”和两会召开期间,我为学生作了“十七大专题讲座”和“两会专题讲座”。这种把学生学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教学,使学生对国策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进一步深入。 四、 结合时事政治进行讨论式学习 时事政治中蕴藏了许多理论知识,如何去挖掘,不是完全靠教师,而主要是靠学生,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时政材料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文字,作为练习题的形式交给老师。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 总之,教师必须有创新的实践精神,教师必须有创新的课堂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 浅谈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谈时事政治与艺术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 摘要:艺术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有其特殊性,承担着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重任。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针对艺术学校的特殊性,将时事政治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其教学意义深远并行之有效。因此,应探讨在艺术学校思想政治课中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艺术学校;时事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 中等艺术学校是培养艺术专门人才的基地,思想政治课是艺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承担着“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任务。学好思想政治课对于提高艺术学校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个性都很有帮助。思想政治课在艺术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至关重要。但是在教学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期望和实际效果与社会现实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改进艺术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激发艺术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成为艺术学校政治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笔者根据在艺术学校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经验,认为将时事政治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以时事政治激发艺术学校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是一条值得探讨的途径。 艺术学校政治课教学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据笔者了解,许多学校的时事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在思考:如果在日常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穿时事政治教育,将时事政治教育与政治课教学有机结合,恰当地引导学生,甚至于在学生课余时间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时事教育,这不是一条提高政治课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吗?其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有助于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更适合艺术学校学生的特点 由于艺术学校专业的特殊性,艺术学校招收的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一二岁到十六七岁之间,文化课课程跨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培养方向不仅是就业,还包括高考升学。因此,大部分艺术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均采用普通中学的教材,但是授课课时却远远少于普通中学。再加上艺术学校招生主要强调专业特色,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造成学生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慢慢也就导致艺术学校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忽视、轻视德育的现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这些抽象的知识与艺术学校学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能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一味地照本宣科,很难吸引学生。将时事政治与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地引入时政教育,会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时事政治材料体现着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寓于时事政治材料之中。利用时事政治材料更易于将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感到更加直观。例如,在讲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教师可通过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成功举办国庆60周年庆典以及成功进行载人航天工程等时事材料,用活生生的事实感染学生,让富有时代感的知识占据学生的头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有助于艺术学校的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时事政治知识是一种来自于生活的宝贵的课程资源,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让政治课堂更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实践证明,利用好时事政治,可以使政治课教学更加生动具体,把握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艺术学校的学生是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要从小就进行专业训练,受专业影响,艺术学校学生普遍重技术性的东西、轻理论性的东西,重具体的东西、轻抽象的东西。他们更多地关心娱乐新闻、文艺界的事件,很少关心时政新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不关心国家和社会,关键还是要靠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一个常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现在的艺术学校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当今时代,网络的发达,手机的普及,报纸和电视的司空见惯,使得如今的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国际国内的大事小事,关注好奇之余,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考。教师如果恰当地将时政新闻联系到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视野开阔了,既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也有利于艺术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 有助于艺术学校的学生准备高考 近年来,中等艺术学校的毕业生除少数就业以外,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要参加高考,升入更高的艺术高校继续学习。也就是说,现如今艺术学校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要参加高考,政治也是他们参加高考必须面对的内容。怎样让艺术学校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通过高考,取得政治课考试的优秀成绩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政治高考说明已经明确规定,高考试卷必然含有时事政治的试题,近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一直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内容,时事内容占有几乎固定的分数比例。同时,试卷中各种题型的背景材料甚至选择题的题干,也越来越趋向于挑选能联系时事的漫画、文字和图形表格等。“得时事者得天下”,已经成为政治课备战高考的主导思路。所以,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时事政治教育的内容,在艺术学校政治课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艺术学校思想政治课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举行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活动 艺术学校的学生不是天生地不关心时政新闻,关键是要恰当地引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前的五分钟时间,开展“新闻播报”活动。也就是每节课在课堂上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播报最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前教师要明确“新闻播报”活动要轮流安排,明确一个人主讲,并准备资料,全班学生都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主讲人提供信息和整理材料。这样一人播报,多人帮助,全班资源共享,全班学生受益。这种形式开放活泼,短小精悍,信息量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就像是一个小舞台,可让学生在文化课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非常适合艺术学校学生善于表演的特点。举行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活动,不仅可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师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定期组织“时事政治专题课” 当国内或国外发生了重大事件后,当党中央了重要的政策后,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积极向学校申请开设专题讲座,对艺术学校学生开展时政专题教育。比如,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党中央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艺术学校的学生就是将来的文化工作者,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艺术学校的学生是紧密相连的。学校可以针对艺术学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专题讲座。再如,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上海世博会的举行、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等,都可以通过时政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及时领会重大事件的精神实质,同时深刻地体会到及时了解时事政治的必要性,彰显时政教育的德育功能。 开展“学生时事评述”活动 学生时事评述就是让学生针对十分感兴趣的新闻、热点开展评述,主要是学生阅读时事新闻、结合新闻背景尝试对时事进行深度讲解、点评。这种活动刚刚开始的时候难度可能会比较大,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可以不追求全面,重点在于将时事表述明白,只要求简单评述。而高年级学生经过多年训练,则要求评述不仅要全面,还要条理清晰,最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等。这项活动可能会因为学生的素质、水平不同,导致时事评述的效果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课下指导,课上补充,对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实践证明,学生时事评述活动既有利于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也能够使政治课生动形象、充满活力。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可使学生具备比较健康的政治头脑,使学生终身受益;不仅可使学生学到和巩固课本知识,而且可使学生养成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身边事情的好习惯。学生越了解时政新闻,对国家前途和党的领导的认可度就越高;学生越了解时政新闻,越容易将眼前的学习生活与未来的国家建设联系起来。 浅谈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时事政治课教学方法优化探微 现阶段的时事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流于形式,学生到考试时强迫记忆一下老师列出的重要时事,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二是教师在教学时随意性较强,往往达不到教学效果,甚至有时给学生造成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述两种状况,必须改革和优化时事政治课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课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素质高、文化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四有”新人。基于这一认识,我校针对实际,就新形势下的时事政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作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我们的做法是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坚持做到“五个结合 ” 。 (一)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政策的正确性和出现不少问题的关系。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肯定是正确的,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但改革开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明显和潜在的问题。教师对这个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不然在教学中对这个问题引入不当,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模糊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时,首先,对一些涉及到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应阐明党和政府政策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这样,既可以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这些问题,并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弊病,和改革开放中存在的一些严重腐败现象,也应比较客观地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分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主流和支流,树立辩正的思维观念。 第二,正确认识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的关系。正面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符合执政党、政府施政需要以及符合伦理道德、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文化需要的时事政治教育。正面教育能够振作学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反面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执政党、政府施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伦理道德、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文化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育。反面教育能够使学生产生危机意识并以此为耻,激发斗志,力争改革现状,但容易使学生看不到希望而丧失信心。因此必须把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增强信心,又可以使学生具有危机意识,以便给学生正确导向。 第三,正确认识教育目与教育目标达成度的关系。学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任务,这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学校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德育工作,有效地进行时事政治教育,从学校实际出发,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礼仪规范和文明准则均列为教育内容,教育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向身边的人和事学习。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还要看实效,不能只以开展的活动多少、找学生谈话的次数为评价标准,应重效果、重实绩。 (二)坚持做到“五个”结合 第一,与宣传方针政策结合。利用时事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高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绩效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学生的精神中来。一段时期,在学生中出现了个人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单薄;个人物质享受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减弱等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向学校提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课题。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利用时事政治课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讨论党的“十六大”精神,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 第二,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的普及,社会对青少年影响的渠道越来越广泛,程度也越来越深,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负面影响。同时学生对社会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常常会通过各种途径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变革,但由于他们对社会上种种复杂现象未能深入了解,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用社会积极面来激励学生,另一方面也要用社会消极面来警示。 第三,与校内的先进典型结合。首先是通过评比“十佳学生”,树立正面典型。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坚持评比“十佳学生”,并将“十佳学生”拍成照片,配上其先进事迹,在玻璃橱窗中展出,做到以典型带动一般,促进全面发展。其次是举办事迹报告会,弘扬正气。学校利用校内和社会上的一些典型事例、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扩大教育影响,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第四,与社会热点结合。时事政治教育自然离不开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学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假如能够抓住时机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活教科书”,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让他们接近现实,明白道理,激发斗志。如 2003 年 10 月 16 日,我校全校停课收看了“神舟”五号的成功返回,收到了极大的教育效果。看完电视以后,同学们一个个扬眉吐气,信心倍增,爱国情绪高涨,都想为报效祖国而作大贡献。 第五,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学校常有学生说“九年寒窗,高中渺茫,大学无望,职中混混”,认为自己前途暗淡,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对前途丧失信心。针对这种心理和状况,我校对全体学生加强了小康社会人才观的教育,使学生们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像钟南山那样站在抗击“非典”前线的中科院院士,也需要像叶莘那样的普通护士;提高科技可以成才,做普通劳动者也可以成才;田间、车间可以成才,竞技场也可以成才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书画比赛,歌咏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各自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通过教育,学生们的学习信心大增。 实践证明,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时事政治课教学,确实能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内科护理工作中分层管理的应用: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层次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几种护理不良行为进行统计,对比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采用分层护理后在护理质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骨科患者感染的预防应针对疾病本身的特点给予护理干预,对控制感染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科;护理;分层管理;创造性;护理质量 1 资料 以内科护理工作中常出现护理不良行为,护理专业技能不熟练,护患交流沟通欠缺,护理记录缺陷,护士法制观念淡薄、忽视病人权益,护士综合素质较低为观察指标,采用医院监察人员随机双盲的方法,选取100例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实行分层管理前、后一年内出现的上述问题的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 2 方法 2.1 各病区建立护理人员组织运行体系 各病区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为框架的护理人员组织运行体系。 2.2 制订各层次人员的任职资格及岗位职责 1)责任组长任职资格。大专以上学历、护师职称或中专学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本专科工作2年以上;熟练掌握本专科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有较高的沟通技巧,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带教能力。责任组长的主要岗位职责:全面掌握病区患者的情况,熟悉并能回答患者“十知道”;每日查房2次并下护嘱,检查护理措施及护嘱落实情况;负责病区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检查,评价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情况并签名;对疑难危重症患者及时观察、随时记录,检查、督促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做好下级护理人员及护生的带教工作。 2)责任护士任职资格。大专以上学历或护师以上职称2年,本院连续工作4年以上;掌握护理学理论;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及本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带教能力。责任护士的主要岗位职责:根据医嘱完成本组患者的各种治疗及临床护理级别,及时巡视病房,满足患者所需,随时评价护理措施并修订护理计划;对所管患者做到“十知道”;负责出科患者的终末处理。 3)辅助护士任职资格。国家注册护士;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学理论,初步掌握护理程序理论和应用原理;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3 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按岗定系数与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分配方法,实现责、权、利的相对统一。 2.4 责任组长的上岗机制 责任组长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按组织运行体系只可顺行上岗,即责任护士可上辅助护士的岗,但辅助护士不能上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的岗,责任护士亦不可上责任组长的岗。必须明确按职上岗。 3 结果 经分析显示,采用分层护理后不管在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还是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 表1 实行分层管理前后常见问题出现率比较(次) 主要问题 分层管理前 分层管理后 护理不良行为 18 16 护理专业技能不熟练 28 10 护患交流沟通欠缺 15 7 护理记录缺陷 9 7 护士法制观念淡薄、 忽视病人权益 11 9 护士综合素质较低 16 14 4 讨论 4.1 分层管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中,护士长除了管理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参与了大量的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护士各自完成了分派的护理工作任务便认为是做好了本职工作,其他事情与自己无关,遇到问题过分依赖护士长。采用分层管理方法,组长能及时全面评估危重患者情况,掌握患者病情及治疗。责任护士负责患者全过程的治疗护理,组长把关,护士长督促检查,使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分层管理方法不仅发挥了下属的管理才能,也使护士长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管理工作更有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管理和学科建设之中,使护理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4.2 分层管理显示了护理人员管理工作的连贯性 护士长授权组长,组长对护士长负责,层层落实,层层质量控制。组长对责任护士进行临床技能和业务水平指导,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工作优势,并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管理,从而使护理管理工作更系统和深入,更具有连续性。特别是对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的落实、诊疗监护仪器的保养维修管理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逐层汇报,使各层次护士在责任感增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工作绩效。实施分层管理后,护理部组织的每季度护理质量考评中,各项质控指标都有明显提高,病房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消毒隔离质量评分、教学质量评分、护理文件质量评分等都显著提高。 4.3 分层管理激发了各层次护士的创造性 分层管理拓展了护士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为今后专业护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科室分层管理模式为护士长全面负责护理人员的教学及护理质量监控,组长配合护士长负责本组护理人员的专科技能培训及考核工作,重点突出临床技能、专科护理、教学、沟通、协调,同时承担护理业务,临床指导监督和护理管理工作。临床技术技能是护理管理者取得下 属信任的基础,是衡量护理管理者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了组长的临床技术技能、协调能力、操作能力、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4.4 结语 实践证明,分层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在目前护理人力资源相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采用分层管理模式是一种较好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 作者单位:222023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消化内分泌科 内科护理工作中分层管理的应用:探析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通过比较分层管理前后的护理不良行为,阐明分层管理对改善内科护理质量的作用。结论:对内科护理进行分层管理,对提高内科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分层管理;内科护理;临床应用 分层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1]。在目前护理人力资源相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采用分层管理模式是一种较好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2]。本文通过对内科护理进行分层管理,提高了内科护理的质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9月-2011年9月来我院内科工作的护理人员30名,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5岁。工作年限为1-20年,平均工作年限8年,文化程度:本科学历有8名,大专学历有10例,中专学历有12名。 1.2方法:对内科护理进行改革,由传统的轮班制改为分层管理制。护士长直接对资历较深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进行任务的分配,然后每位责任护士下属几位基础护理人员和助理护士,实行层级管理制度,并制定各层次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岗位的职责。其中,责任组长任职资格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能够熟练掌握本专科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有较高的沟通技巧,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带教能力。主要职责为全面掌握内科病区患者的具体情况,并能熟练回答患者的问题,每日查房2次,检查护理措施及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能够对疑难危重症患者及时观察、随时记录,检查、督促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做好下级护理人员及护生的带教工作。责任护士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护师以上职称2年,能够数量掌握护理学的理论,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及本科护理的技术操作,具有沟通的技巧,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带教能力。可根据医嘱完成患者的各种治疗及临床护理,能够及时查房。制定护理措施及护理计划,及时对出科患者进行处理。辅助护士需具备注册护士资格,掌握医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和沟通技巧,协助责任护士完成各项护理任务。 1.3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和阶段性考核: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按岗定系数与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分配方法,实现责、权、利的相对统一。阶段性考核课时率、学分达标率。每月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每季度进行技能考核,每年理论考核2次。考核结果纳入星级护士评选内容。每人每年有1次考核记录即可。 2结果 通过实施分层管理,护理人员的课时满意率由70%提高至85%,学分达标率由65%提高至81%,专科考核优秀率从70%提升至90%以上,实施分层管理前后课时满意率、学分达标率和专科考试优秀率明显提高。 3实施分层管理的意义 3.1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中,护士长及责任护士除了日常管理外,还承担了大量的临床治疗工作。其他护士在完成自己的护理任务认为是做好了本职的工作,不再积极护理工作中,并出现工作过分依赖护士长的现象。采用分层管理的模式,明确了各层护理人员的职责,能有效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及时全面的掌握患者的情况,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分层管理后能够层层把关,使护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3]。有助于发挥各位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护理工作管理有序,护理管理效率提高。 3.2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由于分层管理分工较为明确,每层均由相关负责的护理人员来完成,通过护士长考查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对辅助护士负责,责任层层落实,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层层质量控制[4]。尤其是对对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的落实、诊疗监护仪器的保养维修管理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逐层汇报,使各层次护士在责任感增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绩效。实施分层管理使各项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3激发了各层次护士的创造性:分层管理为每位护理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为护理人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论是从理论水平还是业务技能,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积极发挥了各个层次的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每位护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其中,为提高护理质量出主意想办法[5]。通过沟通和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临床技术技能、协调能力、操作能办、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发挥各层次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内科护理工作中分层管理的应用: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对内科护理上分层管理所带的明显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通过以表格形式对护理满意程度和质量分别对病患进行问卷调查,在与往年的报表进行对照析。结果:最后发现实行了分层管理所点来的护理效果在满意程度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结论:分层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 关键词:内科护理 护理管理 分层管理 前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各种条件都产生了高的要求,尤其在病患护理的质量上。为了与社会进行接轨,一种新型的分层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我院护理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从2008年6月开始,将护理岗位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的分层管理有机结合,按职上岗,合理排班,经过一年的运行,在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操作能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及减少医患矛盾,优化医疗环境方面取得明显改善。 一、对象与方法 以我院5个病区为研究对象,共涉及护理人员182人,年龄19-54岁。女性179例,占98.4%。中专学历62例,占34.1%;大专学历81例,占44.5%;本科学历39例,占21.4%。初级职称106例,占58.2%;中级职称75例,占41.2%;高级职称2例,占1.1%。 对内科护理进行改革,由传统的轮班制改为分层管理制。先进行统计划分,将这些护理人员分别按照学历、工作能力、毕业时间等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并对她们实现高级、中级和初级3个层面上的划分,她们的划分标准分别是护士职业证书、职位不低于主管护师,至少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护士助理资格证、工作时间至少是6年和护士助理、工作经历至少1年以上。护士长直接对资历较深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进行任务的分配,然后每位责任护士下属几位基础护理人员和助理护士,实行层级管理制度,并制定各层次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岗位的职责。其中,责任组长任职资格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能够熟练掌握本专科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有较高的沟通技巧,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带教能力。主要职责为全面掌握内科病区患者的具体情况,并能熟练回答患者的问题,每日查房2次,检查护理措施及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能够对疑难危重症患者及时观察、随时记录,检查、督促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做好下级护理人员及护生的带教工作。责任护士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护师以上职称2年,能够数量掌握护理学的理论,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及本科护理的技术操作,具有沟通的技巧,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带教能力。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护理质量评估表和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调查表两个部分。护理质量评估表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护理文件书写质量3部分,共15个条目。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调查表共有入院介绍、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巡视病房、健康指导、生活护理情况6个条目。条目的设置都采用Liker 10级评分法,护理质量评估表总分为150分,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调查表总分为60分。以上两个评估问卷经小规模预调查均显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结果 在实施分层护理的2008-2011年抽查5个病区共计150次,资料完整的评估共141次。在未实施分层护理的2004-2006年历史对照阶段,抽查5个病区共计136次,资料完整的评估共112次。经t检验分析显示,采用分层护理后不管在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还是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 在实施分层护理的2008-2011年断面调查患者261人,2002-2004年历史对照阶段断面调查患者196人。所有患者均完成问卷,并且问卷资料保存完整。经t检验分析显示,采用分层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程度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讨论 当今社会医院的护理管理是个需要改进的模块,实现患者舒心、放心的基本要求,我院跟进时代步伐,在借鉴各医院的管理模式同时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开始实现了分层护理管理。这种管理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效果得到巨大的表现,不管从各个评估项目上都有理明显的提升。 经过我院的实践总结,实施分层管理的意义主要由以下几点: 分层管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中,护士长除了管理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参与了大量的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护士各自完成了分派的护理工作任务便认为是做好了本职工作,其他事情与自己无关,遇到问题过分依赖护士长。采用分层管理的模式,明确了各层护理人员的职责,能有效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及时全面的掌握患者的情况,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分层管理后能够层层把关,使护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有助于发挥各位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护理工作管理有序,护理管理效率提高。 分层管理显示了护理人员管理工作的连贯性。由于分层管理分工较为明确,每层均由相关负责的护理人员来完成,通过护士长考查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对辅助护士负责,责任层层落实,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层层质量控制。尤其是对对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的落实、诊疗监护仪器的保养维修管理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逐层汇报,使各层次护士在责任感增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绩效。实施分层管理后,护理部组织的每季度护理质量考评中,各项质控指标都有明显提高,病房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消毒隔离质量评分、教学质量评分、护理文件质量评分等都显著提高。 结语:医院为了实现分层管理的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了相应的措施和实现评分标准制度。它们分别从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的考核评分、档次的工资分配来实现管理的推进,经过4年的发展改善,医院取得了较好的内科护理效果。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分层管理模式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分配。 内科护理工作中分层管理的应用:分层次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分层次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12月住院患者中选择368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1月-12月住院患者中选择368例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实行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实行分层次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整体护理质量的合格率。结果:研究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质量的总合格率也高于对照组。结论:分层次管理模式能促进内科基础护理的合格化,使整体护理质量更得以提升。 【关键词】分层次管理;内科;护理管理 2005-2010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各级卫生机构要将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的分级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随着医疗纠纷发生率的不断增加,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现代护理模式的重点内容也从“病情”变为“患者”,而管理水平是该转变时期的重要因素[1]。我院从2012年开始,本着“分级管理、按级上岗、按岗施奖”的管理办法,建立“能者上、庸者下”机制,在神经内科试行人员分层次、分责任管理,现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12月的368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1月-12月的368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中男性215例,女性153例;年龄18-63岁,平均(45.8±5.2)岁。对照组中男性214例,女性154例;年龄18-65岁,平均(45.6±5.5)岁。所有患者都由相同的16位护理人员行护理服务。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即采用三班倒制,进行白班、小夜班、大夜班轮值。研究组按患者入院时间平均分配给相应的小组,实行分层次管理模式:科室护士长根据科内护理人员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将科室护理组分成由1名护理组长+3名责任护士+1名助理护士组成的3个护理小组, 护理组长由在本科室工作5年以上,具备护师职称以上人员中竞争产生,在指导、监督责任护士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危重患者的有创治疗、高技术性护理,有计划进行健康教育,制定护嘱,督导医嘱、护嘱的落实, 参加疑难病例的讨论,组织护理查房,申请护理会诊[2],同时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督导、持续改进工作;责任护士进行各护理操作、观察病情变化,书写记录等;助理护士主要执行非侵袭性操作和患者的生活护理工作。各班的主要护理工作内容和常规模式一样。排班实行APN排班模式,即:责任班8点-16点,小夜班16点-23点,大夜班为23点-8点,助夜班为16点-21点、早上6点-8点。排班时注意各小组成员中相互搭班,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遇突发事件使及时调动、灵活调整。对比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合格率。 1.3 评价标准 1.3.1患者满意度 采用自制的问卷从健康教育、护理操作、护理态度、住院环境四反方面进行操作。结果以满意、一般、不满意区分。本次研究以满意为记录标准。 1.3.2护理质量合格率 采取科室自查、护理部不定期专项抽查和季度综合检查等方式,科室自查小组由科室护士长和三位护理小组长组成。检查内容包括: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护理文书及时性及内涵、护理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发生情况、专科护理执行情况等,本次研究以每单项都合格为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里所有数据均由 SPSS13.0 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而得,计量资料用 ±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中满意366例、一般2例、不满意0例,护理质量合格362例;对照组中满意357例、一般8例、不满意3例,护理质量合格350例。 3 讨论 通过在神经内科实行分层次管理,科室低年资护士明确了个人发展的方向,激发了努力工作的热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护理质量合格率及病人的满意度均得到了提高,表1结果显示:实行分层次管理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9.46%,护理质量合格率为98.37%;明显高于实行常规管理对照组的97.01%和95.11%。;由在本科室工作5年以上具备护师职称以上的护理人员竞争产生的护理组长,充分发挥了其临床经验丰富、护理专业知识全面、人际沟通能力成熟、解决问题能力强等优势,使其在对工作充满成就感的同时,为低年资护士创造了更加安全规范和轻松的工作环境[3],确保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实现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内科护理工作中分层管理的应用: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讨论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比分层管理前后出现的护理不良行为情况,阐述分层管理在提高内科护理质量方面的作用?结果:分层护理在内科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护理不良行为和护患交流欠缺现象大大降低.结论:把分层管理应用到内科护理中,可以保证内科护理质量的显著提高,作用重大? 【关键字】分层管理;内科护理;应用 0 引言 分层管理可以提高内科护理的质量和效果,可以提升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目前,护理行业缺乏专业高素质护理人才,人力资源相对吃紧,由此采用分层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内科护理的效果,充分发挥护理人力的作用,保证护理服务充分得到认可?本文基于分层管理模式的讨论,分析分层管理模式应用于内科护理的效度水平,以期为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思路? 1 资料 以内科护理中常见的护理不良行为?护理专业技能不高?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欠缺?护理记录缺陷?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作为观察指标,随机选取我院100例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比分层管理模式应用前后的状况差异? 2 方法 2.1 在各病区建立护理人员组织运行体系 在各个病区建立以“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为基本框架的护理人员组织运行体系,从而使护理工作有序进行,保证分层管理模式应用的效果? 2.2 制定各级人员任职资格和岗位职责 护士长要对资历较深的责任组长进行任务的分配和下达,之后责任组长对任务进行细分,分配给下属责任护士以及基础护理人员,由此可以实现层级管理,并且要制定规范的各层级人员任职资格以及岗位责任? (1)责任组长的任职要求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持有护师职称或中专学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要熟悉专业护理理论,掌握专业技术操作方法,要具备熟练的沟通和交流技巧,并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责任组长要全面掌握病区患者的情况,要及时检查护理实践的效果同时要负责病区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检查工作,除此之外,要及时观察和记录下属的工作,保证下级护理人员工作的有效性? (2)责任护士任职资格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者护师以上职称,并在本院连续工作4年以上,要掌握护理学相关理论,具有专业的理论背景支撑,要熟练基础护理操作,具备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责任护士的岗位职责包括及时巡视病房,对患者的需求予以满足,按照医嘱完成患者的各种治疗和护理? (3)辅助护士任职资格要求其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学相关理论,对护理程序和操作具备基本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2.3 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对护理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按岗定系数与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分配方法,做到责权利明确和统一? 3 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可以看到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应用中的显著效果,无论从护理质量和护理记录质量方面均有显著的提高?其中护理不良行为大大降低,护患交流欠缺现象减少一半左右,其他参考指标值均有所下降,表明分层管理前后护理质量的上升情况? 4 讨论 4.1 分层管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护士长要承担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要参与大量临床护理工作,而护士只要完成各自的护理认为就无需对其他工作过于重视,这就会使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情况较为严重?而采用分层管理之后,责任护士要负责患者的全程治疗护理,组长要进行监督和指导,护士长起到了督促和检查的作用,由此可以加强三者的沟通,提高护理问题的解决效率,这种模式可以提高下属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保证护士长权责分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管理过程中,使护理管理工作可以有序进行? 4.2 分层管理可以保证护理工作的连贯性 在分层管理过程中,护士长?组长以及基础护理人员之间存在着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护理工作可以层层落实,由此可以充分保证工作的连贯性,可以发挥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优势,保证护理工作有效深入的进行?在具体问题发生后,可以通过逐层汇报,使各层护理人员参与到工作中,充分发挥责任感,并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给与处理意见保证问题处理的效率,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5 结语 实践证明,以往的护理工作管理模式是不合时宜的,引入分层管理可以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保证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当前护理人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层级管理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保证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分层管理可以充分激发护理人员的潜力,保证护理工作专业水平的发挥?由此要在护理方面逐步践行分层管理的应用,保证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新生儿床旁服务在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讨产科病房新生儿床旁护理在开展优质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 将产科一病区2012年6~11月份分娩的产妇530例设为对照组, 将产科二病区2012年6~11月份分娩的产妇558例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新生儿按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服务;实验组新生儿实行全程全方位的床旁护理服务。在产妇出院时, 通过问卷调查, 对比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家属陪伴率、产妇和家属的健康教育知晓率。结果 实验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3%, 家属陪伴率为22%, 健康教育知晓率为96.46%;对照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3.7%, 家属陪伴率为80%, 健康教育知晓率为90.75%。(P 【关键词】 新生儿;床旁服务;优质护理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关于《2010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1]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 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政策要求, 结合荆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工作实际情况和病人的需求, 适时开展了部分病区的新生儿床旁护理, 收到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11月产一科分娩产妇为对照组, 排除意识障碍和不愿意合作的病人, 共530例, 年龄17~40岁, 平均30岁, 孕周35~42周;其中剖宫产323例, 自然分娩207例。2012年6~11月产二科分娩产妇558例为实验组, 年龄19~43岁, 平均29岁, 孕周36~42周;其中剖宫产342例, 自然分娩216例。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和妊娠周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法, 仍由家属抱新生儿到产科病区固定地方进行沐浴、治疗、检查, 家属在门外隔窗相望;出院时进行集中宣教。实验组由每名分管6张病床的责任护士实施新生儿床旁护理, 与家属和产妇一起共同参与, 利用婴儿床旁护理车为新生儿进行沐浴, 抚触、游泳、预防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眼保健、口腔保健、治疗, 同时对产妇及家属每天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 对新生儿护理技巧进行指导, 对家属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住院期间家属也可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新生儿的护理技巧训练。 1. 3 评价方法 两组产妇在实施不同护理后, 在出院时发放医院自制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10个条目)和产科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表(10个条目), 均采用百分制, 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满意度越高。陪护按住院期间每名产妇留陪一人为基数, 陪护率(由所有留陪人数-留陪基数)除以在院产妇人数计算, 陪护人数越低, 服务质量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实施新生儿床旁服务以来, 两组进行护理服务质量比较:见表1 。患者满意度、陪伴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新生儿床旁护理的开展密切了护患关系, 有效降低了家属陪伴率,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是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 是评价护理质量及改进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2]。母婴床旁护理来源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3], 其实质是指产妇在住院期间母婴所享受的一切护理均有护理人员在产妇床边进行[4]。有研究报道[5], 母婴同室病房的护理人员, 在新生儿的护理方面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造成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对不足, 往往需要多名家属与护士协助进行相关的一些基础护理, 易造成家属陪伴多, 病房不易管理。床旁护理使护士主动落实母婴两方面的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 并在产妇的直视下进行, 家属和产妇都非常的放心, 大大减轻了家属育儿的精神负担, 减少了家属分工照顾母婴的工作, 降低了家属的陪伴人数(见表1)。新生儿床旁护理开展的过程中使责任护士每天与产妇及新生儿近距离的交流、指导, 能够更直接更客观的了解产妇及新生儿心理变化和需求, 能够及时对护理方式方法及措施进行调整, 体现出对母婴的关怀, 给产妇及家属一种依赖、亲切感和安全感, 满意度有明显的增高(见表1)。 而分娩后产妇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的不适应, 对各种生活难题心里准备不充分, 均可造成产妇心理压力, 诱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6], 增加家庭矛盾及负担。而床旁服务使护士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婴护理的一对一的交流指导, 便于产妇及家属在住院期间掌握新生儿喂养、换尿片、新生儿黄疸观察等多方面的新生儿护理技巧及健康教育知识(见表1), 可减少家庭矛盾及产后抑郁症发生, 让产妇及家属更快的适应角色转变, 提高他们的满意度。 3. 2 新生儿床旁护理的开展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保证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新生儿床旁服务的开展对护士的要求较高, 在临床工作中, 需要护士的综合能力强, 善于沟通, 专科水平扎实, 知识面广, 能够及时解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 常由品质良好的护士来担当。因此, 该服务模式时时刻刻对护理人员提出挑战, 在工作中需不停的对自己知识进行充实与更新, 来适应工作, 满足产妇及家属需要。通过对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服务[7], 责任护士能够发现孕产妇及新生儿一些异常状况, 及时进行处理, 方便病情的观察, 同时避免了家属抱新生儿四处进行“沐浴、新筛、预防接种、行为测定”等项目检查时可能出现的应急事件的发生。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做好基础护理是关键[8],而新生儿床旁服务是以落实基础护理为主, 使患者看得见、体会得到的实事, 大大减轻了家属的负担,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形成了护患之间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 奠定优质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产科护理中的成效。方法:对我院产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一年多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护理服务态度改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分娩人数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谐了护患关系。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产科效果评价 为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2010年我院荣幸的成为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之一。我科虽然不是示范病区,但在护理部感召下,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我科根据自身的条件,参照示范病区的标准。一年多来通过强化服务理念,落实基础护理,创新管理机制,完善保健体系,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产妇及家属认可护士工作,和谐了护患关系。 方法: 1.环境改变 家庭化病房: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产妇及家庭已不仅仅满足于医院提供安全的助产技术,更渴望在孕产期间能得到人文的关怀,体贴、周到、细致的服务。我科病室共34间,其中29间为家庭化病房,房间内设备齐全,配备电视、冰箱、微波炉、沙发、小餐桌、独立卫生间,24小时热水供应,设有2张床,其中一张作为家属休息用,环境温馨,使产妇犹如置身于家中的亲切感,减轻产妇待产过程中紧张,不安,恐惧情绪。 2.人员安排 改变排班模式。实行护士包床责任制,落实责任,每人分管8-10名患者,每日管床固定。资深护士负责分管危重患者,每位责任护士负责本组所有治疗及护理,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包括医嘱执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出入院指导等。 (1)由责任护士接待入院患者,耐心,详细地介绍住院环境,入院须知,产科探视陪护制度,自我介绍及介绍主管医生。全面了解住院期间产妇生活、心理、治疗、健康宣教等问题。 (2)对手术后的产妇给予重点护理,并协助一切生活护理,进行术后饮食、母乳喂养、用药、疼痛护理等宣教。 (3)对顺产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了解产妇泌乳的情况,婴儿吸吮的情况等。发现泌乳不足或乳胀及时给予乳房按摩,饮食指导,以促进乳汁分泌。 (4)对即将出院的产妇,由责任护士为其讲解饮食与营养、活动与休息、清洁卫生、用药、避孕、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预防接种等相关知识,并告知咨询电话,以便随时联系。 3.宣教 开辟出专门的的房间作为孕校教室,为孕产妇讲课。房间配套设施齐全,有宝宝模型、知识图谱、新生儿智护器材等设备。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将产前的孕妇营养、妊娠保健、入院准备、分娩方式的选择、母乳喂养的准备、产褥期保健、产后体型恢复、新生儿护理常识等制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由专人负责,每周二、三下午,周五、六上午循环式授课,使产妇及家属均接受产前、产时、产后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4.产后随访: 我科还设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室,配备盆底康复治疗仪。在产后42天随访时,有些产妇须行盆底康复时给予专门治疗,以促进产后康复,减少产后盆底肌肉松驰。 效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点名表扬护士越来越多。护理满意度达98%以上,分娩人数提高17%,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妇产科的实施与体会 摘 要 目的:评价优质护理服务在妇产科开展的效果。方法:科室通过认真学习、讨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修订各项护理职责、制度和工作程序,合理调整排班模式,分层级使用护士,切实落实基础护理职责,拓展护理服务内容。并使用表格式护理记录,简化了护理文件书写。结果:护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明显改善,护理服务综合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成效显著。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 妇产科 实施 体会 按照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及我院《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我科作为医院首批试点科室,率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求以点带面,创专科护理服务品牌,建优秀护理团队,达到在全院树立榜样、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目的。现将具体实施方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科编制床位20张,护理人员11名,床护之比为1:0.55,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4名,助理护士3名,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工3名。于2010年4~5月筹备启动,2010年6月正式实施。 方法:广泛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医院成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全院动员,科内反复组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让科内每位员工明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主题和目的。让护士明白自己的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 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实施:①全面衡量,策划落实:领导小组首先对我科基础情况开展调研,分析问题所在,针对调研情况逐步整改。②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进一步修订完善临床护理工作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和临床工作标准;完善各级各类护士及护理员的岗位职责,修订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实施记录。③合理调整排班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对护士实行分层管理,即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采取组长负责制,责任组长由业务能力较强的高年职护士担任。④切实落实基础护理职责,改善服务质量:对患者实行责任包干,组长负责制,护士长带头参与并指导基础护理,每天深入病房督查指导,做到督查、参与并进,每月进行工作总结,分析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以达到持续改进。⑤完善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质量:简化护理文件书写,设计表格式专科护理记录单,大量减少了护理人员用于记录的时间。在护士长五巡查中,加大对基础护理的随机检查力度,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管理,全面落实健康教育。⑥全面评估,注意效果反馈:在病区公开临床护理服务项目、分级护理标准和服务内容,引入患者和社会参与评价机制,接受患者及社会监督;对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每月对护理服务进行全方位评价。 结 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来,患者的满意度由活动前的88%提高到97.22%。 降低了医疗隐患,减少了医患纠纷、缓解了医患矛盾,增加了医院的社会效益:我科调整了排班方式,管床护士相对固定,护士更熟悉患者的情况,护士基本做到观察病情及时、解决问题及时、与病人沟通及时,从而也为医生提供了很多诊断依据,且能及时发现纠纷苗头,将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活动开展以来我科无任何护理并发症和投诉发生。 护士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护理人员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主体。通过教育培训、管理模式改革,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感,使其从原来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讨 论 目前临床护理应夯实基础护理,同时根据专科的特点提供优质护理, 做到满足患者和家属的期望值,甚至超过其期望值。“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既是护理工作的回归,也是护理工作的改革,让患者得到实实在在的护理服务。同时也启示专业人员对护理内涵重新审视,必须从观念上转变,认识到基础护理是护理的根本,只有良好的基础护理与高水平的专科特色护理相结合,才能提供优质护理,满足患者需要。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在妇产科病房的实施及成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妇产科病房的实施成效。方法按照医院制定的优质护理服务标准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对护士的工作及对患者的护理服务进行监督及调查。结果在妇产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以使护士的责任感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护患关系更融洽、和谐。进一步提高了住院孕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方法;成效 作者单位:521000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医院为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2011年1月至今我科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护理部的业务指导下,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认真落实了分级护理服务项目,实现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专科护理等为一体的连续、全程、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全面提升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收到了初步成效。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提高认识提高护士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组织科内全体护士学习有关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文件[1],改变护理人员观念,调动护士积极性,把加强和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作为工作重点。 1.2制定计划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计划。通过分析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存在的隐患,同时结合科室患者护理工作特点,制定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实施方式、方法与内容以及活动时间进度表,并按计划逐步实施。 1.3实施方式、方法全员参与、分组负责、责任到人。实行临床护士分层级管理,同时实行床边工作制和床边记录制。 1.4实施内容 1.4.1健全制度建立健全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妇产科疾病护理常规和优质护理服务规范,制定和落实病房安全制度,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制定了辅助护士岗位、责任护士岗位、责任组长岗位职责。制定并落实各层级护士的工作质量标准,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2]。 1.4.2优化服务流程结合本科收治疾病范围和专科特点制定了分级护理服务项目、临床基础护理服务规范流程、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规范流程、修订和完善了护理人员各岗位工作流程、环节工作流程。加强了沟通告知,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流程、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流程、将沟通交流贯穿于护理流程,各项流程间对接无缝隙,保障了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1.4.3加强人员培训落实服务理念、服务流程的培训。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文件内容,增强以患者为中心全程无缝隙的服务理念,将流程内容打印发给护士,逐项学习,以期扎实落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认真学习十一项护理核心制度,确保护理安全。制定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和出院后随访流程,让护士知晓满意度调查和出院后随访内容,通过调查和随访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1.4.4切实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将基础护理服务融入到分级护理、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岗位工作流程之中。同时配置必要护理用具。 1.4.5开展人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即患者住院有人接,手续有人管,检查有人陪,教育有人讲,出院有人送;清楚用药,清楚分管医师和护士的详细信息,清楚治疗流程,清楚治疗过程,清楚治疗费用。产科依据自身的特点,开展一些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在孕妇中进行宣教,加强与产妇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她们保持良好的心情,确保母婴健康。 1.4.6加强护理质量监控管理为了提高优质护理质量,护士长与2名年资较高的护士组成质控小组,检查基础护理及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并协助指导;低年资的护士也可向高年资护士请教,取长补短。既保证了基础护理的落实,又增加了各级护理人员的协作精神。同时,科室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 2成效 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护士的责任感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提高了住院孕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安全隐患的管理不断加强,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减少了铃声次数,降低了病员呼叫率;提高了护理质量:护士能力得到提升,护理质量得到提高,各项质控检查平均分由实施前的95.5 分提高到实施后的98.5分。 3体会 综上所述可知,医院妇产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护患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提升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患者感受到医院全新的高水平服务。同时更是一个提高患者和家属期望值、实现满意服务、感动服务的有效途径,这是优质护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护理人员实现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的应用 【摘要】以病人为中心,通过从入院到出院后的一系列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产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大家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质量和服务有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因此,提升护理质量,势在必行! 去年初,卫生部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活动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旨在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立足岗位,争先创优,建功立业!我院成为优质护理示范医院,我科成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下面浅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1 入院时,分娩前 孕妇入院时,进行评估,如无宫缩及特殊情况的,接待护士主动热情地将她领进病房详细介绍环境,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告知应准备的用物,贵重物品的管理及婴儿的安全管理问题,用餐、洗漱等等,无经意间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在分娩前,助产士与孕妇一对一的护理,讲解分娩的过程和分娩时如何用力促使宝宝顺利的娩出;宫缩痛时,与孕妇聊聊天或是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分散其注意力,经常抚摸其腹部,协助其如厕大小便,让孕妇感受到护士可亲可切,减少其对分娩时所产生的恐惧感,毕竟现代人大多数只生育第一胎,没有经验。 2 入院后,分娩时 孕妇入院后,专门有管床护士落实她们的生活护理(病区里每位护士负责管理4-6张床),如用餐,洗漱、如厕、、、等等,介绍各项检查的目的,配合等注意的事项一一告知,以及宝宝出生后,母婴该准备的用物、同时给予指导分娩时的配合及用药的宣教等等,让孕妇感受到护患之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多了一些沟通,多了一份关怀,少了一些顾虑和怀疑。分娩时,台下的护士陪伴在孕妇的床边,一边指导其宫缩时如何用力,如何放松,一边为其擦汗,口渴时喂水,饥饿时喂食。让孕妇内心彻底放松了,她们时刻感受到了我们殷切地关怀!由于家属不能进入产房,担心母婴的安全,在产房外面来回走动,家属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减轻家属焦急的心情,对此我们定时向家属陈述孕妇的产程进展和各项治疗方案,给予家属们最大的安慰;当宝宝顺利娩出后,给予早接触早吸吮,增加母婴的情感;母婴平安的送出产房时,家属们怀着欣喜若狂的心情连连对我们致谢:“辛苦你们了、谢谢你们啊、你们辛苦了……!”。此时,我们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辛苦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真值! 3 分娩后 每天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要执行的各项治疗,指导正常产后及剖宫产后的保健知识,如患者的饮食、活动、用药的指导等等。每天付婴班的护士为其宝宝沐浴、称体重、抚触按摩、协助并指导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安全防范,母乳喂养知识。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方法,使她更加全面地掌握母乳喂养及育儿知识。值班护士经常巡视病房,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加强晨晚间的护理,主要行口腔护理、会阴擦洗……,提供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使患者每天都处在护士的关怀之中,融洽护患感情。 4 出院后 产妇出院后,安排护士定期上门随访,责任护士以电话的方式与产妇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新生儿的喂养及产妇的恢复情况,着重指导产后保健知识和育儿知识,尽已所学,一一解答患者所问;告知要定时为宝宝进行预防接种,体格检查,产后42天,产妇应返院接受检查。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的护理模式,使患者由始至终感受到护士的优质护理,心情舒畅,在科室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温馨的气氛,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医疗纠纷,多了一份人间真情与信任,增加了理解与包容,“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护士的价值观升华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思考 论文摘要: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并—直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饱受折磨。因此,如何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公民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明确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抓住实质,育人育心,实现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效应。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廿,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困惑。学业及考试负担的繁重,择业与自我实现的迷茫,以及青春期躁动带来的情绪、情感波动,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轻松潇洒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痛苦、抑郁的心灵。尤其是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80年代中期,我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23%;90年代上升到25%;现在已达到30%。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逃学、出走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精神失常、自杀、杀人等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导致大学生负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上的失调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差距较大,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让他们远离孤独,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2.学习压力 能考上大学的一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学,竞争对手不一样如自我要求过高、还想保持中学时期“尖子生”的地位,势必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们对孩子成才都有较高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风气,给孩子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借钱供孩子上大学,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对不起父母,压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学生对高校的学习生活不适应,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而导致学习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习惯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自我定位又不准,对挫折没有准备,—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到大学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独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而有些大学生由于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压力心理准备不足、能力又不够,最终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 4.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 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读大学后,远离家乡和亲人进入_个陌生的环境是许多大学生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坎。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往往走向自闭。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城乡之间、贫富之问,兴趣爱好、人品才能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与人的关系面临着新的组合而且很不稳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有些学生或因个性强或因性格内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际关系难以驾驭,常常为自己“不会处事,不会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恼”。有的甚至由于不能处理好同宿合同学和同班同学的关系,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据了解,当前,宿合关系已经和考试成绩并列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两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学生爱情方面的心理疑难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处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加之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执著或随意,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学生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学生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打架斗殴的有之,学习成绩下滑的有之。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拨,而走向极端,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校园内因为恋爱危机也曾发生过毁容、杀人等违法行为,酿成了悲剧。大学阶段学生年龄、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视。 6.社会竞争的压力 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更多关心的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期,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样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形势更不乐观,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面对即将踏入的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考虑得越来越多,内心充满着矛盾。盼望毕业,又害怕毕业,对现实生活更多的是担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们“担心”、“害怕”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上风气不正,人际关系复杂。深感社会的不公,觉得前途渺茫,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有的学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学校里读一辈子书!” 三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受社会上“大气候”影响。比如,改革中心态失衡导致的信仰危机;社会风气不正,“一切向钱看”导致厌学,转而去谈恋爱,“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事实表明,所有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碍,都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导,势必影响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将前所未有。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1.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 教育家早就认识到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师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无形力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促进学生优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这是时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询是一门走进人类心灵的艺术,是一项把爱心和力量移植到对方中的技术,是一种净化灵魂,改创生命,呼唤人注,播种责任的伟大工程,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素质优劣的百年大计。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名称各异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恐怕不多。究其原因,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心理咨询教师缺乏,尤其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教师更少,远不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是对心理问题存在认识误区。有些学生对心理问题,轻描淡写、听之任之,认为无伤大雅。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接受心理咨询,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到那时才后悔莫及。另一些学生却把心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往往把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于是不敢进行心理咨询,怕同学瞧不起。这两种极端都阻碍了高校心理咨询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这两种片面认识归结到一点是心理知识贫乏,这就说明高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已刻不容缓。尽快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知识上的盲点,带领他们走出消极悲观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已是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大学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心理咨询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够有所作为的。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有效。首先,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掌握育“’育“心”的主动权。以前人们往往把大学生的问题行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处理问题时仅凭良好的愿望,不加认真地分析各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结果不但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品德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反而妨碍了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其实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多数是心理问题,真正属于思想品德问题的是极少数。当然,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和合理的疏导,那么很有可能转化为思想品德问题。因此,要求德育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酿成不良后果。其次,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采取集体讨论,心理讲座,班、团活动等形式解决;对极少数患有心理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的学生,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总之,“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治病原则也适合心理疾病的治疗. 4.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德育目标实现的必然过程。一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养成,必须在实践中完成。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根本途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的不断升华,能强化自我完善的动机和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感悟时代,认清国情,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摆脱困境。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讨 [摘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确立分层教育目标、坚持发展性教育原则、采取多样化教育途径、优化教育实践工作机制等,进而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模式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中接触学生的第一线力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共同的目标,都是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实施途径和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二者在理论基础、工作侧重点、具体方法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与矫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挥个体潜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的具体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以倾听和商讨为主要形式,并运用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心理学方法,遵循价值中立和保密原则,强调个体的宣泄、疏导和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带有一定的灌输性、教育性和公开性,通过正面说服、榜样示范、道德批评和社会工作等方法,强调教育和宣传,从而通过价值干预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工作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人的思想问题的产生,除了认识问题、道德问题和实际问题等因素,也有可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通过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解决了心理问题,从而间接地达到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同样,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心理障碍等因素外,也有可能是由观念问题所引起,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上的困惑、忧郁和消沉。因此,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并在工作实践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的关系。政治辅导员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有效补充,既是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代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由于工作任务和性质的要求,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个性特征、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行为规律和特点也较熟悉,对特殊学生群体也建立了专门的心理档案,这正是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前提。 但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不少辅导员往往不能很好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常常把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混淆,价值判断和价值干预自然流露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辅导员所掌握的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操作技术较为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政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冲突。比如,相对于学生的生活交往圈,辅导员是一个具有管理者角色的“局内人”,大多数学生认为辅导员有自己的角度、立场和评价,这些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因而学生都在乎辅导员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往往保留了一些真实的想法而不敢对辅导员说。另外,辅导员特定的管理与教育角色,使得不少学生前来找辅导员咨询,还带有一定的期望和依赖,他们期望辅导员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困难。例如,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对生活压力和困难,找辅导员咨询在心理上或许就会期望辅导员能够帮助他申请到助学金、困难补助或者找到一个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等等。但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是有效的心理咨询,相反还会让学生养成依赖,丧失面对和处理日后可能出现的更多困难的能力,不少辅导员都懂得这一点,然而却让学生误解,认为辅导员没有尽力帮助他,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和学生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因此,政治辅导员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要在掌握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咨询技术的基础上,摆正自己作为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努力克服政治辅导员角色给心理咨询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确立层次性,有效开展分层教育工作 根据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从不健康到健康的连续体,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即心理疾病、亚健康(第三状态)、心理健康。据此可以将大学生群体分为有心理疾病学生、亚健康学生和心理健康学生三类,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目标可确立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矫治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这是针对少数已产生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针对这个目标,辅导员主要开展的工作是配合心理治疗机构对学生的疾病治疗、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做好该生周围的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总结该生患病的缘由、影响因素和前期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学生治疗结束返校后的跟踪关注与有关服务工作等。 二是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这是针对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这些学生虽投有明显的病态,但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苦恼,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辅导员对这部分学生主要开展以完善认知、调节情绪、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包括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严重的学生,辅导员要有工作的敏感度,可运用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进行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及时根据收集来的信息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从而重新确定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三是优化心理品质,促进主动发展。这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本和常规性的工作,应当贯穿到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挖掘心理潜能,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此外,在确立三个层次目标的基础上,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应确立序列目标,即依据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面临的不同心理问题,开展有序列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工作的主要目标有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学习动力问题、恋爱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情绪与挫折心理问题、就业心理问题等。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坚持发展性教育原则,“面教育”与“点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发展性和调适性两大类。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一系列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困难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辅导措施,旨在开发个体潜能、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如果辅导员把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等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这将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也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所应有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应坚持教育发展性为主的原则,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面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多元化、系统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妥善解决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矛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开发;同时,辅导员也不应忽视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点教育”,特别是对亚健康的学生要有意识地按照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做好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及时转介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对心理治疗结束返校的学生进行关注、援助、支持等工作也十分重要。 四、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把握心理发展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教育途径 与西方心理咨询相比较,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内容。一方面,我国是极为注重人际关系的国家,大学生的心理苦恼大多来自人际关系,个人的心理问题也多与各种社会关系有关;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所特有的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留守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因此,辅导员应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心理、贫困学生心理等问题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并根据大学生成长阶段的实际情况有侧重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教育途径上,辅导员要积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心理调适,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是可以依托第二课堂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科学宣传活动、心理案例分析以及心灵电影、心理剧场、文娱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普及心理学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让学生积极进行心理体验,促使学生高度关注和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二是通过心理测量、个体咨询、团体训练、挫折考验训练等多种形式,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诸如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择业等发展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碍。三是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和班风,营造奋发向上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起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五、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构建和优化“资料收集一信息反馈一寻求支持”的教育实践工作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实践工程,辅导员的工作只是一个子系统,因此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系统中的地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构建和优化“资料收集一信息反馈一寻求支持”的工作机制。一是资料收集。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第一线,对学生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通过自己或学生骨干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信息。辅导员要善于在学生中建立广泛的信息传递网络,善于通过网站、论坛、电子信箱、qq等途径拓展倾听学生心声的渠道,建立开放式的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关系。二是信息反馈。这是辅导员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鉴别和反馈的工作内容,反映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敏感度,比如,一个恋爱屡屡受挫的学生,表面原因可能是他人际交往能力差、自身不优秀等,但我们通过对该学生资料的分析,可能还会发现某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如爱情观认知问题、性格问题等,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往往不是靠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在信息反馈工作中,辅导员还要积极建立起学校、家庭和专业咨询机构相互联系与沟通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经常与心理咨询的专家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和学习,弥补自身对心理专业知识的相对不足。此外,辅导员还应积极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向学校的有关部门反映和通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部门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有效整合学校的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其健康成长。三是寻求支持。发展性教育原则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可以说是一支主力军,是中坚力量,但是,面对少数较为严重的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要清楚自己的局限性,对诊断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一般性心理问题还是严重性心理问题,不能草率和固执,要善于向心理咨询专业人士请教,必要时转介咨询对象或送医疗机构进行心理治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试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网络应用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 网络特征 网络测试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测试是大学生忍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和完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不同的时期,心理健康测试信息所采取的载体都有所不同,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特征、网络测试的优势和应用以及存在的不利因素等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网络特征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动媒体得到迅猛发展。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网络技术在心理健康活动分析中显示出其更强的技术特征。网络作为承载知识和信息的存在方式,不但可以作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活动测试载体的重要补充,而且功能更强人,效率也更快。作为心理健康活动测试新型载体的网络,其特征显著。 (一)广容性 传统大众传媒由于空间、时间、形式的限制、约束,不得不对许多信息忍痛割爱。而网络则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无限丰富多彩的信息材料立体交叉式地。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丰富信息。 (二)综合性 网络技术集声音、图画、文字、影像等各种符号于一体,又融电子、视频、通讯等各种高技术于一身,涉及很多领域,儿乎无所不包。网络高度综合了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等传统人众传媒的优点,它既有印刷传媒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阅性,又具有电子传媒的及时性和新鲜性,还具有自身的图文阅读性和音像视听性,实现多种感觉形式井用,增加了信息的获取量。 (三)互通性 传统的大众传媒一直被认为是单向交流的渠道,其原因在于信息的提供者单方面制作并提供,信息的需求者只能被动地接收,而且,信息的提供者也不能立即从信息用户那里得到反馈信息。而网络信息的互通式传播方式使信息的接受者有更大的土动性,可以根据白己的需要选择信息,信息的提供者也能够及时准确无误地从信息用户那里得到反馈。 (四)共享性 信息网络是基于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靠网络,人们可以多元传播和利用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包括那些珍贵的或维护困难的资源也能被共享使用,而不受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试的优势和应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提供了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也深远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观念,网络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活动上具和载体的作用日益突出。就此而言,网络测试就是指运用网络技术并通过网络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试、评价过程。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测试方法相比较,网络测试在心理健康测试过程、测试主体、测试模式、测试方法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心理健康测试过程的自主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活动,主要发生在特定的大学生群体,强调测试主体(党政下团和院系)搜集获取测试客体(大学生)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客体信息的认识、分析,得出评价结论,最后把测试结论反馈给客体和心理测试管理部门,进而达到对测试客体的调节和控制。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心理健康测试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界限,它视网络为一个大的超越了时空差别和界限的单位、环境。借助网络强大的技术优势,测试者再也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搜集获取测试对象的相关信息,网络上的测试者可以在本人或测试对象认为合适的时空进行测试活动。网络上的心理健康测试活动,在虚拟化的网络情境中,任何政工部门和干部在占有测试信息的情况下,都可以成为测试者,测试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互联网的多媒体终端进行测试活动,即可以跨空间测试。测试一作不再意味着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具有很大的自土性。 (二)心理健康浏试主体的多样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对象,对测试主客体的限定过于严格,担当测试主体任务的多为教育行政部门或思想教育管理部门,整个测试过程主要以测试主体为主导,客体对于测试过程没有发言权,测试信息的传递也只能是一种“上对下”的“对话式”传递或“少对多”的“独白式”传递。这些测试主体所作的“自我测试”或“主管部门测试”都难以排除主观片面的干扰,很难发挥独立的测试职能。而网络的一个重妥特征是互通性。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可以把主体和客体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测试机构之间、测试主客体之间的互通作用,使心理健康测试得以优质高效、无时空限制地进行。因而为测试主客体提供了一个“互通式”的测试作平台及环境,更易于被客体所接受,更易于主客体在不见面时交流。测试主体之间、测试主客体之间在网上就可以毫不犹豫地直接进行交流信息,这样就使得党政工团及院系、大学生本身作为心理健康测试主体,可以分别实施测试与自我测试。 (三)心理健康测试模式的数字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信息,一般是通过对心理教育实践加以分析、总结和概括来获得,井以语言或文字材料的形式记录、储存着,以供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主体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各种数据,并以软盘、光盘、网页等多种形式保存。数字化的测试信息具有一下优点:1.快捷的信息传递。巨大的速度优势,是网络技术最重要的特征。测试信息数字化,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测试信息的时效性;2.多样的信息传播形式。网络测试信息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于一体,生动形象逼真,信息通过多媒体一览无余;3.巨大的信息容量。网络信息容量之大,是任何传统测试载体都无法比拟的;4.便利的信息共享性。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阅所需要的测试信息,上网还可以随时查阅网络上的相关测试信息数据库。 (四)心理健康测试方法的智能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一般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通过钡(试者观察、问卷、量表等综合手段,搜集测试对象的信息,对心理健康测试做出定性定量的结论。而网络测试借助网络的技术优势,测试者可以运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心理信息数据库、多媒体终端等智能化测试工具,改进心理健康测试的传统测试方式,如人工统计、追踪调青、计算等,使心理健康测试活动更趋于灵活多样、便利快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试的不利影响因素 目前,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正在逐步发展,但是,许多不利因素也阻碍着心理健康网络测试作的发展。 (一)网络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其本身还存在着许多技术缺陷与不完善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网络自由问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 1,网络自由问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由于现有的网络技术还不能做到切实有效地保护使用者的隐私和秘密,同时,网络病毒和黑客随时都有可能破坏测试者所使用的电脑和网络测试资源,使测试者在使用网络进行测试活动时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也就使得心理测试更多地受制于网络技术条件和手段。 2.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网络的泛应用,为心理健康测试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成为心理健康测试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对于心理健康测试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提供的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既有测试:作所需要的正确有效的信息,也有不少是与测试作无关甚至是对测试活动起着反作用的信息。这些问题的克服与解决,都要依靠网络技术手段的提高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措施的配合。 (二)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规则条例来充分规范网络行为 笔者认为,最土要的问题就是网络道德与网络人际关系问题和网络知识产权问题。 1.网络道德与网络人际关系问题。网络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而加快心理健康测试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但由于现在还缺乏统一的网络道德规范来处理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及由此引起的各种问题,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心理健康测试者错误使用测试信息以及测试对象提供虚假信息而导致测试不公正现象的存在。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测试主客体双方,要正确处理网络中的人际关系,要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的网络人格。 2.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网络信息资源,包括大量的心理健康测试信息资源,由于当前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不完善,还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心理健康测试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还可能不愿意把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放到网络上与他人共享,这就限制了测试土体对网络及其资源的利用程度。 总之,当前网络以及心理健康网络测试的发展虽说有着种种的不足,但井不妨碍我们对心理健康网络测试发展趋势进行乐观的展望。因此,网络测试是心理健康测试的重要发展方向。信息时代的心理健康测试,测试信息必将大量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得以广泛传播。在网络技术广泛普及、网络道德规范形成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测试主体必须树立和培养网络测试的新观念,努力掌握网络测试的必备技术,形成较强的网络测试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测试新型载体的现代化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摘要]本文对当前大专院校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模式的一些观点,力图从校园文化建设及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入手,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大专院校 目前国内所有大专院校都开展了心理咨询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方向还是工作着眼点,都存在许多不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发其内在潜能,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注重提高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展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困惑心理。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多而广,传播快。这使得大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但由于他们年龄尚小,对不断发展的新事物缺乏筛选能力,认识事物的盲目性较大。他们不满足于师长的理论灌输和技术传授,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和书本上的东西。这种长期形成的自傲心理,一旦和现实发生矛盾冲突,便会造成心理困惑,带来痛苦和失落感。 2.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自我暗示,是实现理想愿望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外形不佳,或学习后进造成的。还有一种不能忽视的是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贫困生多来自边远的农村和山区,进入繁华的都市后,悬殊的贫富差距,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颤。这三种类型的学生一旦产生了自卑心理,便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自惭行秽。其表现为性格孤独,缺乏自信,情绪低落,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及班级活动,严重的还会导致颓废、变态甚至产生畸形心理。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心理不能相容、行为举止不合作、嫉妒他人、不能正确对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报复情绪。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尤其突出。由于他们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在群体中处于劣势地位,自认为在别人眼中形象已损坏,就自暴自弃,一意孤行,我行我素。逆反心理易造成思想偏激、情绪浮躁、行为过失,甚至会设法攻击他人。 二、建构大专院校心理教育新模式 1.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实践证明,任何一门学科都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并充分分析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中,教师要系统地对大学生介绍增进心理健康途径,传播心理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应对和解决生活中各种常见心理疾病的方法,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深化教学方式改革主要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早已被纳入到大专院校德育体系,但两者不能等同,在理论上、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原则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调适和发展,帮助认识自我,塑造健康人格,发挥潜能,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侧重与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现在的心理时常出现为恋爱、适应、人际、情感、择业等方面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追根求源,往往又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2.注重和谐校园建设,培养新型人际关系 要加强校园美化建设,将心理健康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第一,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创造出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校园环境。第二,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和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第三,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形成团结、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和勤思博学、活用的学风;加强班风建设,严明班级纪律。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第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网站,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构筑一个交流与管理的平台。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了解学生的真实心态,消除学生的心理隐患。第五,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利用校内宣传栏,广播等各种传播手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讨论有关热点问题,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关心心理健康,人人爱护心理健康”的良好气氛。 3.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实践很强的工作。只有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关心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和实际困难,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取得成效。那种缺乏人情味,只讲大话不办实事的教育工作,会显得苍白无力。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是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大学生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实际困难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不应该在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矫正上,而应放在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和产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上。 4.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择业就业相结合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属于高消费教育,家长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使子女上学,希望子女将来有个稳定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目的也是为了毕业后能有个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大学生最实际的根本利益所在。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就业有关联,抓住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抓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总目的,是为了完善大学生思想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终为市场经济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处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大学生,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必须根除。这些思想体现为对政府、对单位的依赖,只希望和愿意到工作稳定,没有失业风险的国家机关、大企业工作,不愿到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利单位。这种思想与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比例是格格不入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各专业课程的改革都在朝着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势的方向改革,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作为公共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的改革陷入了“瓶颈”。本文分析目前该课程的现状,并对其课改作探讨性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 课程改革 0 引言 当前,随着高院职校施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掀起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致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在专业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设计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最大结合,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在行业实践中的操作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因此,该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1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象其它专业课的教师,既可以给学生进行理论讲授,又可以在学生专业实践中进行技术知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1.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试想一下,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1.3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对课改的研究,主要落实在专业课方面,如精品课程研究、某某专业研究等等。 1.4 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没有鲜明的人才培养特征。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2.1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2.3 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3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3.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3.2 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3 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3.4 专业行业心理课设为专业必修课。如果确定了专业心理课程,可从一般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分离出来,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除了可选修一般常识理论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必须拿到专业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分。而在授课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动,以应适应工学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定期不定期深入实习、实训学生相对集中的单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教育、进行个体心理辅导等,实行送知识到行业,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力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高职院校学生行业心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一些行业心理知识,增强行业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形成一种自觉适应意识或行为,对学生个体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关重要的作用。
会计人才培养篇1 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国家提出“一路一带”国家宏大的战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实施行列。企业经济业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化、电子发票、电子银行已成未来会计信息的主体,会计信息确认、核算、管理、安全在企业已然成为重要的命题,对传统会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会计信息化时代已然具备条件。 1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调研 首先,国家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①在网络环境下工作;②完全脱离手工账;③与企业系统相整合;④向管理电算化、决策电算化发展;⑤向财税一体、电子发票、电子银行发展。当前电算化在核算层次上达到了目标,随着企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各环节使用计算机管理,各种数据在管理系统中流动,作为核算的核心模块(账务模块)的作用更加突出在财务管理和决策高层次的应用方面受着人才能力的制约。尤其是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出台,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及新的全国统一会计制度的发布,更是成为会计实务界和学术界的焦点。在现代化ERP系统运用的现在,单一的会计核算人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了。其次,人才需求预测情况。①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到来,电子商务、网络等高新科技把全世界联成一个“地球村”,企业经营活动依托于网络,会计信息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导致企业必须加快ERP建设进程,对会计人才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必须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必须提高工作效率,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未来的竞争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竞争;而管理的竞争,归根结底乃是信息人才的竞争。②信息化建设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强大动力,而会计信息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核心,是一个关键环节。目前,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失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大力推进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监控,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资金风险,并且还可以推动其他各项管理。所以,企业需要具备完整知识结构、掌握数据分析工具的会计信息管理人才。③在国家信息发展纲要中提出的电子银行、电子发票、电子商务,无论在企业经营方式信息流、会计原始凭证的信息化均要求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收集、数据安全管理,具备对会计信息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最后,通过调研形成如下结论:①“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企业经济业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化、电子发票、电子银行已成未来会计信息的主体,会计信息确认、核算、管理、安全在企业已然成为重要的命题,对传统会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冲激,会计信息化时代已然具备条件。②时代、产业的发展,同时为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赋予新的内涵,派生了新兴的岗位群,如会计信息管理岗、会计信息维护岗、会计信息实施岗,企业需要大量的新兴的会计信息化人才。③管理软件的发展,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导致会计信息化知识结构要求复合,“会计+计算机+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人才”,要求人才培养规格必须适应时代要求。④人才规格的变化,对于教师能力、实训条件、教学资料同步提出更高的要求。⑤会计、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不再是同一概念,既有相互重叠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外延,应该有区分度。 2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探索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以原来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基础为行业企业培养了大批会计信息管理人才,良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推动了会计信息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充分把握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方向,走在了众多院校的前面。从2006年与四川用友分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建设了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管理实验室,并聘请用友公司专家作为该院外聘教师任课。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及四川合作伙伴的需要、合作的客户(财务软件的使用者)的需求,与该院进行了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2019-2015年期间,学生就业单位从用友又扩展到管家婆、成都金税、航天金穗、世纪中税等财会及税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业务从财务业务一体化到财税一体化,为四川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为了培养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已有多家电算化行业、企业与该院达成了订单式的培养合作协议。 3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规格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行政事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应用岗位,以及会计信息制造软件企业及其渠道管理、合作伙伴所需的会计信息系统销售、实施及维护岗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现代公民意识,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会计信息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财税一体化操作技能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维护技能,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熟练地办理会计信息应用、管理业务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诚信好,实操强”技术技能人才。应具有如下职业能力:①掌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及税法实务的基础知识、业务要求与操作流程,熟悉会计信息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能准确分析和解读会计信息,能够根据会计信息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②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掌握会计凭证的审核与填制;掌握会计账户的设置和会计账簿的建立;掌握会计账簿的登记和账簿的核对与结账;掌握小型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熟悉财产清查的方法和工作过程。③熟练运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技能。熟悉会计信息化内控制度;熟悉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方法;熟悉手工账务处理和会计信息化处理的区别和联系;掌握会计信息化的业务处理流程;掌握系统初始化的过程及人员分工、权限设置功能;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查账的方法;掌握日常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掌握往来、供应链模块业务流程,并掌握业务模块与账务处理模块接口关系;掌握会计信息化期末业务处理;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掌握数据备份与恢复方法。④掌握ERP运维服务的工作职责及规范;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知识,能够解决各种网络技术相关问题及故障排除;了解财务核算的规范流程及相关财务管理知识,熟练应用运维服务方法及技巧解决财务业务处理中的常见及典型问题;熟练进行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备份及常用故障的收集和处理;熟悉公司内部管理控制体系,掌握各分支机构的日常运作流程,掌握各业务处理模块。⑤熟练掌握ERP系统的营销、实施的基本技能;熟悉ERP系统营销的操作流程,熟悉客户服务礼仪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能快速识别客户和成功拜访客户,能够有效地与客户沟通和进行内部沟通,能够独立开拓和维护客户,有效化解客户的异议和拒绝。能独立开展小微企业ERP系统产品实施工作,能开展操作及业务培训工作、协助企业完成系统初始化工作。⑥熟悉会计信息管理信息生成的原理;熟悉会计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规范;熟悉会计、会计信息管理相关法律、法规。⑦熟悉信息安全相关法规,具备数据收集、管理、备份及数据恢复能力。课程体系的确定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参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职业能力课程是在对本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设计的体现本专业职业要求的课程。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门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和职业能力综合训练课程。 4总结 “会计+计算机+管理”是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特色。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实践重于理论且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从学科内涵上看,该专业又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横跨会计学和计算机与管理学多个基本学科。它培养的是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联,既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账务处理,又能基本懂得会计软件的选择、维护、评析,以及会计软件的管理、实施维护的复合型人才,还能利用专业工具软件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诊断并生成诊断报告,为企业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作者:李建军 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会计人才培养篇2 0引言 “业财融合”是指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基于共同的价值目标做出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以实现企业价值[1]。大数据时代,财务工作也将由单向的数据核算变为数据化、网络化管理分析,“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综合要求更为突出。作为财务人员的主要供给方,高校应与时俱进,适应需求。目前,财务人员大多擅长的是传统的核算业务,缺乏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流程管理、综合化管理的能力。如何培养出“业财融合”型人才的问题亟待解决。 1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培养模式仍多以会计核算为主 本文通过资料查询法了解并分析了湖南省内外共10所地方二本高校的财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发现在所调查的高校中有85%的高校其培养计划中都明确要求授课教师将“大数据”“业财融合”“互联网+金融”等概念融入日常财务教学中,但是同期我们通过对这10所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却表明有89%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想要融入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概念,但具体实践中对应的部分却不足,并且由于财务课程的特殊性,教师仍重点围绕财务三大报表的编制、会计科目的核算、税收法律和税务筹划等进行讲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有64%的同学称可以体会到教师有尽力融入大数据下“业财融合”的思维,但实施起来直观性较弱。作为地方院校财务管理授课的一线教师,也深知这种情况实属无法避免,原因有二:第一,了解财务课程的专家都知道,财务通俗意义上来讲就是两个层次,一是具体财务层面的,即具体业务,二是管理层面的。在融入大数据之前,财务课程到底应该教什么就已经具有很大的争议。本科财务会计课程数量多、涵盖的内容广,涉及各项会计科目的计算核算、性质判断、各类日记账明细账的编制,账表编制又可以按时间分为日、月、季度和年度的账表,并且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对应的也是企业的不同价值层面,企业的价值层面又是我们即将成为财务人员的所有财务专业学生的业务方向。所以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企业、高校和学生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二,财务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能从报表中以小见大、看穿数据反映的现象的能力,甚至希望学生能够具备高端管理分析的能力以及为企业指出经营问题的能力[2]。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也知道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本科阶段的教学往往更偏向于通识教育,虽然有专业课之分,但是在专业培养中不会过多的将重点放在特别困难的知识点上。想成为财务总监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会计行业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成为可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优秀财务人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制度的健全,大数据时代的很多社会人才又重新返回高校深造或者更深入的钻研专业知识。总之,教学过程中存在短板是因为过于偏向内容复杂的财务基础知识,但是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不夯实基础也就无法具备深层次分析的能力。如此看来,财务专业“业财融合”人才培养问题的解决在教师教育端十分被动。 1.2业务与财务实务结合度不高 业务与财务没有很好地融合一直以来都是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发展路上无法避免的问题,实现大数据下的“业财融合”更是如此。一方面,在财务人才培养过程中,“业财融合”的思想并没有根植于心。例如,通过问卷调查1000名湖南省内二本院校在校学生我们得出:大专院校更偏向和围绕具体业务进行人才实务化训练,而本科院校更加注重财务基础概念框架的学习。这就造成了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却不知如何将自身所学运用于实务。在调查所发放的1000份针对学生的问卷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四年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知识,23%的学生认为财务专业知识较难且不知这些分散的课程具体对应工作中的何种问题,如会计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在笔者任教的5年内,学生和教师都很认真地完成了学习和教学,但是步入工作岗位后我们就会发现,教师教的好像“太多了”。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就业后弄清楚了自己学的东西如何用,也知道了教师教的是更系统和全面的专业体系这个道理,但是新的问题是经常不知自己所做的报表和数据应该如何服务于公司业务与公司价值的提升,也就是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从小财务走向财务总监。这就导致财务只是一座孤岛,岛内的人笑岛外的人不懂行、岛外的人却也觉得岛内的人没有贡献价值。双方不愿改变的意识也是“业财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障碍。 1.3学生对大数据时代财务变化不敏感 大数据是一辆时代的顺风车,技术的革新使各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财务人员的工作多为简单且重复的数据处理,这使财务工作不仅繁杂枯燥而且需要大量重复劳动[3]。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繁杂重复的大量财务工作被RPA等财务机器人和数字编程技术替代,企业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信息处理成本等。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却进一步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很多财务基础的岗位被替代,而高端的岗位却缺乏高端人才。通过分析湖南省内二本院校1000名在校学生的问卷发现,他们对于就业的严峻性不以为然,65%的学生认为毕业后总会有一份工作;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也不知道大数据会给自己未来的工作带来什么具体影响;86%的学生认为并没有掌握简化实务工作的大数据手段,业务与实务的接轨更是无从下手。由此可见,尽管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设置了针对“业财融合”和大数据的专门课程[4],但是学生并不买账。课程教学与监管的难度、学生配合学习的难度使“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更添难度。 1.4“业财融合”对教学团队要求极高 “业财融合”人才培养团队需要教师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教师必须是财务通,具有非常丰富的财务知识;第二,教师必须规避只会纸上谈兵、与实务脱离多年的弊病,必须与时俱进且有实务经验,把“业财融合”真正交给学生;第三,教师应该具有熟练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财务处理和教学的能力,使用学习通、慕课等教学应用的能力是标配,使用与财务实务与时俱进的财务软件是必需的。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单一的学科知识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有限,因此需要多学科、多手段、多维度协同型教师人才。 2构建“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企业、学生自身作为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紧密相关利益三方,其共同构成的利益链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强烈的反馈作用,结合以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1高校教育端 作为“业财融合”人才培养的前端,高校的作用是最直接的。首先,需要建立实务、业务并重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3个层面进行财务知识教学:①夯实基础财务知识,包括会计科目、会计核算,直至会计报表的生成等。②财务接轨业务分析,有了财务数据之后,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让数据与业务分析结合起来,让数据说话。③高校教育应该区别于职高以及大专教育,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更全面的,这是从普通员工跨越到财务总监的重要步骤。运用大数据手段缩短前两步的距离,并且将结果运用于大数据,学会构建方便自己的财务机器人、计算机编程程序,用电脑代替人脑简化重复工作,而人脑用于决策管理等电脑无法自行处理的高级工作,教会学生用大数据“偷懒”。这样也可以使高校教学有层次可分,各阶段又有趣味可言。 2.2学生受众端 高校教育的上游做好之后,我们来到了“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心—接受教育的主体、服务企业的主体。高校教育得如何,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投放给湖南省内二本院校毕业生的100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受的教育内容是有价值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用到的部分不及所学分毫,书本中复杂的知识就不知道学来何用;82%的学生认为毕业后能用到的财务知识仅限于基础内容;78%的学生认为复杂的知识能够增强工作信心,因为高级的财务知识能匹配更高的职位,当我们发现书本上复杂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时,学生所处的岗位早已不是基础岗位,这也是财务的魅力所在。所以教师对学生教学的满意度是延迟的,在校学生因为社会实务经验不足以及学习热情不统一会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产生个体差异,把“学得好不好”跟“考得好不好”直接关联,也与教师教得好不好直接关联,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实际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学生端反馈的满意度其实是需要我们延伸至毕业之后才能够产生效应的。学生受众端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效用。 2.3用人企业端 人才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大生产的需求,用人企业端的人才需求随社会进步不断发生变化,用人企业端作为“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后一端主要起到“做出反馈—产生需求”的作用。一方面,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一对一的直接对话,更加精准地提出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满足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协调财务职业团体与高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加强职业资格认证与高校课程内容之间的协调。致力于共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财务人才。 3结语 总体来说,大数据时代“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高校端、企业端、学生端统一起来,实现三者相互作用,循环进步,形成了以学生为核心,“业财融合”为培养重点,大数据为辅助手段,企业端、高校端相互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湘南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而向社会输送高水平实用型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作者:晏达聪 单位: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会计人才培养篇3 在大数据时代全面来临背景下,企业数据收集、分析模式皆发生转变,对企业会计提出了更高需求,且国家《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将管理会计作为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加快培养,致力于2020年培养出三万名善于管理、精于理财与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故探究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创新,是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的重要研究举措。 一、大数据时代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培养机遇 大数据时代实现的数据高度共享化,为管理会计人才带来了丰富的案例,海量数据触手可得,管理会计培养所应用的材料更加充足,且在通讯交流更加智能化后,网购课程得到大幅度完善,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远程、网络授课技术支撑,高校学生在课余时间仅需要网络搜索便可获取最新的培训资源,并实现在线同教师远程沟通,总体分析,大数据时代,为管理会计培养提供诸多便利,且只要学生想学习,即可便捷获取学习资源。 (二)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培养挑战 作为大学生,除了需要运用大数据实现课余时间海量资源搜索,所学课程、教材、教育体系中也应充分融入大数据,才能确保自身知识体系符合社会企业需求,多数高校并未基于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构建有效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型,而市场在大数据时代全面到来背景下,已经对企业会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融合大数据技术与现有管理会计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亟需突破的瓶颈。[1]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创新 (一)“三位一体”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施架构站在大学生视角,学生渴望自己成为社会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围绕“以用定课、以训代课、以赛促学”三个维度建立“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真正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制定培养实施架构: 1.以用定课。站在学生角度,学生渴望自身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依据管理会计人才对大数据应用能力的要求,应在大学低年级会计专业开设‘数据与逻辑’课程,课程下包含走进财务总监、会计信息与企业治理、大数据时代会计学等,让学生充分认识、接触到数据专业、统计学、企业财务等以分析数据为主的课程,确保学生学习的内容迎合大数据时代下社会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2.以训代教。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阶段,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首先,高校购买教学软件,如购置“同花顺”数据库、数据分析SPSS、STATA,及管理决策用“沙盘模拟试验”、“企业决策模拟实验”等软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实践训练,落实以训带教。其次,高校要为学生丰富教学资源,建设慕课实现资源网络化,积极借鉴、参考其他高校课程资源,通过教学人员整合、分析最终融合成本校课件、作业、案例分析资源,共享于学校在线课堂,让学生可以在浓厚教学氛围中实现知识共享、学习成果共享。再次是要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互动化同时运用决策模拟、沙盘模拟实验、训练,实现学、用相互融合的研讨式教学。 3.以赛促学。作为学生,过于枯燥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疲劳,同时学生自己也需要了解自己学习的成果,此刻学校应落实“以赛促学”,以创新思维为导向开展学术训练,基于创业实践模拟训练,在高校内部举办“沙盘模拟经营赛”等大型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竞赛意识,在活跃学习气氛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竞赛结果充分了解自己学习成果。[2] (二)明确“三位一体”培养目标与方式 1.培养目标。“三位一体”的大数据背景管理会计培养模式下,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在大数据环境下,要明确管理会计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高度区别同核算会的教育模式与教育重点,高校课题组应将具备大数据的挖掘、整理、加工分析能力,作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2.培养方式。“三位一体”模式下,应以人才实践能力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环节下将课堂教学划分为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三合一教学主线,实现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复习培养模式,将学习任务和问题作为导向,运用预习提问、课中展示、作业测试、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训练多个维度开展学生的成绩考核。[3] 三、“三位一体”管理会计教学改革 若想实现上述三位一体模式下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贯彻“以用定课、以训代课、以赛促学”,高校应基于大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建设立体化的字片平台,并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多角度课程考核机制。 (一)建设立体化资源平台 首先,高校应深度开展会计专业学生调查,收集学生的需求、特点,以引导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相关知识为目标,课题组加强会计学相关资源、课程收集,并充分与大数据知识融合,建立新型管理会计网络资源平台,将每一门课程以主讲教材、参考资料、PPT、视频、案例、问题分析、经典试题、实训模拟进行归类,同主讲教材各章节一一对应,提前一周将课程教学大纲、视频、PPT等上传至平台,在课中阶段,结合学生的反馈,对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并将学生的作业、讨论结果以课程的进度为依据上传至平台。其次,当多名教师同时讲授一门课程期间,应充分发挥平台、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利用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综合处理结果,解决一些证、账、表内容下传统口述、板书难以清晰表达的问题,以图文并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且课件设计也要以引发学生兴趣为导向进行课题导入,缩短学生同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距离。再次,高校须将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技术融入到会计理论、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专业课程中,并运用资源平台挖掘学生自学动力与创新能力,在课程管理方面增加专业操作技术培养,全面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统计、计算机知识技能应用水平。 (二)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多角度课程考核机制 在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大数据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时,高校应建立多角度的课程考核方式,以学生的实际考核需求作为导向开展工作。为便于研讨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发组成考核小组,让组长为组员评分、教师为小组评分,对两项评分加权综合作为课堂展示、集体项目的考核成绩。课程考核方面,比例设置下考勤占10%,在线学习与作业占40%,课堂表现占30%,课程小结占20%,不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单独封闭考试,如此便可充分激发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阶段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与课堂积极性。此外,在实施多角度课程考核阶段,须充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在符合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求学愿望,同时定期选举教师、学生代表,对“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进行评分、提出意见,校方不断修正,在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基础上,让学生成为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社会需求的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4]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为我国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会计对于我国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高校应更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分析会计专业学生真正学习需求,并以学生需求为依据建立“三位一体”管理会计培养模式,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将学生打造为大数据背景下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让学生拥有更加光明的就业前景与更强的大数据时代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亭,程昔武.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18(06). [2]姜大柱.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05). [3]乌婷,乔引花.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职业能力建设探讨[J].会计之友,2017(19). [4]江小琴.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构建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7(04). 作者:翟子涵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1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选择探究策略;在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更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和提升探究方式。 一、目前的小学生阅读现状 (一)小学生的阅读心理问题 首先,他们年纪小,自制力、执行力和自制力都较差。没有一个好的学习和学习的环境,就很难培养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其次,长时间不看书,会对阅读和理解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进则退。有些同学,因为自尊心太强,怕自己写作业出错,被别人笑话,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变得怯懦,影响读书。 (二)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够好 但是,在实际的阅读中,他们的阅读方法与现实生活并不相符,很多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只注重故事的情节,忽视了一些细节,在碰到生僻字时,往往会根据拼写来辨别其读音和意义,所以,很少人会去查字典,也不会边看边记。因此,长期使用不正确的阅读方法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缺乏读书时间和缺乏课外拓展能力 新课标中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一般来说,小学的阅读人数大概在四十万,但是从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出,大多数人都是在读书,读书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读书。再加上,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无论是默读还是背诵,他们的阅读能力都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导致了他们的低效。 二、小学语文“课例式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的积累、生活经历等因素,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就能逐渐地对所读的东西产生好感和强烈的兴趣,并逐渐地把自己融入到所读的情境中,逐渐地在阅读中自主地学习,并深深地爱上它,在它的阅读中,学习理解别人的感情,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比如,《巨人的花园》的课文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巨人的花园》中的描写,创造出适合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再现“巨人的花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并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和寻找答案。比如,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花园的美丽。在设置好了课程之后,同学们就在《巨人的花园》里找出了这些巨人的特点。在此期间,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指导,但要注意不能插手,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天马行空,不能偏离主题。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并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还要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使之能够形成较为客观的视角,并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该教学法与小学语文教学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二)阅读水平的提高 在小学阶段,阅读指导的主要目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实践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通过实践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首先,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材,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合适的阅读目标。比如《扁鹊治病》,就是让学生将扁鹊的整个治疗过程从头至尾都说一遍,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帮助他们把握住重点,提高学习效果。其次,以开放、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明确教学对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体和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中,教师让学生先读一遍,再向学生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发问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逐步进行探索。老师还可以运用学生的说、说、画、议代替老师的解释,使学生自觉地走进教室,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到教学的真正意义和感情。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为学生创造“阅读空间”,让他们能自主阅读,并能真正地做好自己的“主人”。 (四)正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阅读中,学生若有一种不认真对待、不认真思考的态度,将会影响其学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多思考,多分析,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分析问题,只能靠好奇心来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阅读,更深一层的研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将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功能转换成一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从而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又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情感变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不仅需要老师的细心指导,而且要注重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当前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郭丽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2 在教学中积极地为学生构建语文教学高效教学课堂是当下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之间的共识。传统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采取单一的灌输式课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高效课堂构建之下教师则需要积极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语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语文课程教学中构建高效教学课堂的意义,接着提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 (一)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语文课程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则可以促使教师对当下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深度的探索研究并提出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语文课程教学模式之下无法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具体化,而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则可以引入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促使语文知识讲解更有新鲜感,让语文知识呈现得更加具体化,激发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积极引入信息技术 信息化技术引进课程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趣味。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旨在唤醒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结合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实际作用,不断地就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海上日出》时,教师不急于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播放以课文主题为主的海上的日出的视频等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这时教师在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过日出吗?你们认为海上的日出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时间进行思考与讲述,接着在导入课程内容。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则可以积极地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并认真感受文章阐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全面实现分层教学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就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科学合理分层。由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及日常学习表现进行分层教学,结合实际的学生学习状况采取针对的教学形式,促使教学活动有效,能让学生收获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还能够很好地提高学习自信心,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有效地优化各个层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基础较弱﹑基础良好和优异三个层次,在不同层次之间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应当是不相同的,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则是应该让其掌握课本中的生字,了解课文内容。针对基础良好的则是要在掌握这些的基础上,能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教师针对基础优质的学生则是要能够向外拓展,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讨论的方法来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点。教师则是在其中加以引导,以此来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果是具备差异性的,因此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深度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开展适宜的针对性地教学,科学地分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程度,同时结合实际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当中都能有所进步,进而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 (三)链接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怎样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则需要将语文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互关联,促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时内心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基于此教师需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进行文章内容的迁移以及实际的运用,在进行语文课程内容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内化促使学生理解孩知识并感受知识。比如教师在进行《腊八粥》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文章作者是怎样描写腊八粥的?文章作者怎样描绘出腊八粥的诱人?找出文章中就腊八粥进行细致描写的语句。文章中的作者在进行描写的过程中为什么介绍腊八粥的原料呢?文章作者是怎样表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的呢?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过程,学生可以抒发自己的见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探究,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在这一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产生对话学习过程,在对话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又比如教师在进行《父爱之舟》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文章哪种哪些场景描写让学生的阅读印象较为深刻,文章中自己与父亲共住客栈,我被咬而父亲没被咬,但是他却心疼的内容,引导学生将这一段内容进行朗读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假如学生是文章中的我,那么我会忍心叫父亲买吗?为什么呢?同时在学生进行探究交流时可以为学生就《慈母情深》进行扩展阅读,通过文章中的人物、语言等进行文章人物的分析,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力量,在回到本文进行深度的分析与感受。综上所述,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扩展新的教学方式,通过自己的教学创新为学生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积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结合分层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为学生构建针对性的课程教学过程。教师还可以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关联,在生活的基础之下,进行语文课程教学,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效果。 作者:张万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3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对周围的事情以及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对于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说也会有不懂的地方。而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敢于提出质疑和问题,养成对问题质疑的能力和精神,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质疑能够促进新事物的开辟与创新,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也要把这种质疑的精神融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 一、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 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并且相关教学环节的开展也仅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首先,虽然按照新课改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的开展,采取各种方法和教学举措为学生的质疑提供条件,但是不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讲授过程中,依旧按照自身的教学方案来进行,教师问题的提问大部分都是围绕着教材的内容来进行。问题的种类相对来说较为单一,并且提问方式较为死板,不够灵活。问题的提问较为随意且重复,缺乏创新之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时还会缩短学生的课堂提问时间,质疑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二)缺乏对学生质疑的深入贯彻落实 质疑应当贯穿小学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前的预习、课堂的进行以及课后的总结。教师需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概括,以及相关的归类以及整合,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方法具有针对性。质疑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当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题脉络,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使得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教学的策略 (一)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适当安排质疑教学环节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规划,围绕文章和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设计,力求尽善尽美。但是,计划有时候也会赶不上变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节和修改,只有通过这种途径和方式,才能够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虽然小学语文有着详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流程,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按照教案中的步骤来进行具体的实施,但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主题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按照自身的想法和思维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安排,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知识内容的传授,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答方式 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在思考问题方面往往不具有全面性。此时,教师就需要启发学生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往往会产生多个问题。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时长下,教师也无法回答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解答方法和解答策略。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相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寻找问题的最终解决答案。学生的质疑要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而学生有意义的质疑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作用。而一旦学生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质疑,就能够帮助学生把控文章内容的具体脉络。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问题提问的深浅也各不同。首先,对于较为浅层次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中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和文章的上下文细剖析细节,通过反复理解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对于存在矛盾和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组织小组内部成员或小组之间的发表,不必循规蹈矩,可以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创新性的回答;最后,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和探讨。例如,在课文《乌鸦喝水》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对“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这句话中的“衔”字产生质疑,这个字是否能够用“拿”来替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文中“瓶子很高,瓶子很小,里面的水又少”得出乌鸦通过用嘴巴衔石子才能够投入瓶子中,“衔”字的运用非常巧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乌鸦的机智与聪明。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深入剖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注重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 探究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够主动探究问题。问题贯穿探究的整个过程,探究着力于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和处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够完善,在问题探究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所偏差并陷入误区,在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在迷雾之中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探究也分为个体探究和集体探究,大部分的探究活动都是团体人员共同进行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而探究当中的难点在于教师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环境,因此在对事物的认识以及观点上也就大相径庭。 (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专业性的解答 1.在备课环节考虑学生问题的质疑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氛围更加轻松愉快,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死板、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挑战和锻炼,教师不能固步自封,需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不断提升自身的理念,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之外,还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在课后及时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并反思自身在小学语文课堂讲述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地打造优质的小学语文课堂。而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进行备课,制订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通过备课这一环节,教师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能够更好地应对课堂中的突发情况和学生的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针对相关的问题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和解决举措。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想如何准确有效回应学生的质疑以及相关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和沟通来深入地理解和剖析课文的内容,教学在结合教材实际内容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征。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知识的讲授方面,还应当对注意力进行合理的划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和对教师问题的反馈情况。有些学生会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走神的情况,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是否在进行专注地学习。教师在对学生的质疑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在头脑中进行思考并进行语言表达,在黑板上通过文字展示进行直观性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课堂的讲授,又要重视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到合理科学地分配注意力。 3.重视对教学实践的积累和反思 教师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以及在讲课过程中打磨出来的,一节课下来总会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地做好总结工作,应当考虑课程的讲授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是否足够合理等因素。 (五)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教学要想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及优质的反馈,离不开教师认真授课和教导,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更需要教师运用专业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教师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并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要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对待学生,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路者和朋友。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究知识背后的含义,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允许不同观念和观点的存在,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念和矛盾的观念去看待并分析事物。秉持百花齐放的教育理念,思维的碰撞往往会激发出新的观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够因循守旧,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进行内容的改变和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质疑的意义和重要性,拥有自身独到的见解,能够从整体上进行语文的学习和创作,把握好主观和客观两个重要的因素。探究式教学方式不是对学生的完全放任,需要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指出错误之处并进行引导,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探究的最终结果还需要教师以专业化的态度和客观的立场进行点评和指导,对结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框架的束缚,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拥有更加开阔的世界观。 三、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教学的要点 (一)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观察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充分地调动自身的感官,同时要集中精力进行投入的学习。而在这其中需要学生观察能力的养成和提升,观察时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观察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捕捉关键信息。通过感官进行基本信息的获得,大脑才能进一步地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在此过程当中思维才能得到发展。观察是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具体体现在问题的提问以及指导方面。 (二)注重学生思考和知识的建构 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理解与剖析,注重思考和知识的建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化繁为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头脑对知识进行精加工以及深入加工,建立知识的结构。学生对于所学的新知识应当具有质疑及思辨思维和精神,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进行自我的总结和归纳。小学语文注重思考的过程以及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过程,在对问题质疑中需要学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三)创设问题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质疑主张减少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干预,可以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合适的指导,给予学生充足进行主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才能够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优质的学习,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将会大大提升,而不再处于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教师通过具体问题的提问以及启发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能够体会到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四、结语如今新课改倡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堂质疑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教师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改变和调整,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为主的教学,鼓励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表达观点和看法,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师生互动与交流中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剖析和深入理解,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参考文献: [1]武彦峰.小学语文课堂质疑的策略[J].学周刊,2022(5):153—154. [2]郭振英.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策略[J].新课程,2020(21):66—67. 作者:田怀玉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郭川镇学区
大学舞蹈教学篇1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舞蹈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魅力屹立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舞蹈一方面体现了文化的历久弥新,另一方面也蕴藏着民族艺术的美感与精髓,特别是在如此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今天,舞蹈与我国传统艺术一脉相承。舞蹈中的一些动作侧面也反映出民族艺术的文化内蕴,舞蹈理念与文化建设相联系的做法也给舞蹈教学提出了新的更迫切的目标要求。由于受到以往教学方式的影响,舞蹈教学也急需创新,只有注重舞蹈教学创新,才能使舞蹈更好地发挥其美的特质。因此,本文在初步概述大学舞蹈教学现状的前提下,具体提出一些大学舞蹈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希望可以为大学舞蹈教学提供一些积极的借鉴。 一、大学舞蹈教学的现状 (一)对于舞蹈没有深入了解 舞蹈不仅是一门形体艺术,还是一门文化,但是对于一些非舞蹈专业人员来说,有些人就会简单的认为舞蹈只是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这就存在对舞蹈的一种误区,这种观念就忽略了舞蹈自身所带有的意蕴和情志。因此在某些大学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学就渐渐成为一门类似于健美操的强身健体课程。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的一些不利影响,一些大学舞蹈教师为了符合时代潮流追求高效,就降低了舞蹈教学难度。尽管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但是却没能让舞蹈的艺术价值完美体现出来。 (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从我国大学舞蹈教学手段来看,还存在比较单一的情况。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大多院校还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固定的教学手段还占主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仍旧将“灌输”作为主要方法,不常使用启发式教学,这就打消了学生对于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固化,难以开启创造性思维模式,导致学生不能很好体会舞蹈的艺术魅力,也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享受。还有,很多大学舞蹈教学模式是直接运用内容,例如一些民族舞蹈课程是直接照搬过来的,并没有根据各所大学的自身实际来设计教学,这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另外,教师知识灌输需要大量时间,这也减少了舞蹈的实践教学时间,那么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舞蹈技巧训练的重视就会超过舞蹈美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呈现的就只有动作技巧而没有情感因素,进而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三)专业舞蹈教师数量不足 老师在大学舞蹈讲习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力。舞蹈老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舞蹈讲习质量的高低。就现在规范舞蹈院校在我国的遍布状况而言,数量较少,同时相对于另外的文学艺术来说,舞蹈科班的广泛性也较低。在各所大学中,舞蹈老师的专业水平鱼龙混杂,一些大学的舞蹈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从正统性舞蹈院校毕业的数目较少,一些是来自一些综合性的大学,还有一些是从其他艺术专业或某些艺术团体调入学校,其能力就会低于专业的舞蹈院校教师,这就使一些老师呈现出舞蹈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的情况。整体而言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预期,阻碍舞蹈专业发展,需要各大学校引起重视。 (四)舞蹈设施配置缺失 一个良好的操演环境是增强舞蹈操练兴趣的有效保障。很多学校的舞蹈专用教学场所不足,大一点的舞蹈房最多只能容纳25人左右来开展正常教学,但大部分班级却有四十至五十名学生。此外,舞蹈教室由于使用年数较长,有些地板较为陈旧甚至出现残缺现象,舞蹈把杆的位置失衡,音响设备等硬件出现老旧现象,使得舞蹈教学设施配置条件出现短板,学生练舞氛围环境问题突出,这也是影响课程正常运转的一个原因。 (五)性别比例不均 女生一直是舞蹈学习的主力军。舞蹈的进修对于女生拥有一个优美的形体和优雅的气质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就使得学习舞蹈逐渐成为女生的专利,而很少见到男生的踪影。舞蹈课程上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畸形现状逐渐为舞蹈课程上双人舞进行的一大难题,更是为舞蹈的整体发展敲响警钟,需要各大院校及时转变课程方式、缩小男女生学习舞蹈的性别差距来应对。 二、大学舞蹈教学创新对策 (一)改进教学方式 充分重视舞蹈讲习方式的多样化,将新的讲习手段运用于舞蹈讲习中。传统舞蹈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在练习舞蹈动作时呈现机械式,更让学生学习过于被动、缺少互动。随着教学手段的进步,这种教学模式已与时代脱轨,应积极创新,采用开放式教学。首先,当老师讲授理论性知识时,可以采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形成画面印象。其次,互联网的成长驱动学习方式逐渐丰富。学习者可以在家中通过云课堂自主学习进行知识梳理,有不懂的地方再向教师咨询,或与同学讨论,营建积极的课堂就学气氛,让学习者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再次,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舞蹈理论知识之前,积极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相关资料。最后,培养学习者课余时间养成自主观看正统舞蹈表演的习惯,增强学习者舞蹈演出的规范性。这样,学习者就能够逐渐明白舞蹈艺术的精髓与灵魂。 (二)深刻体悟舞蹈文化 大学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舞蹈人才,这就要求舞者一方面要将舞蹈动作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深刻体会舞蹈的艺术文化魅力。舞蹈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对感情的把握,例如傣族舞反映了傣族人民淳朴热心的处事理念,能够让观看者感同身受。在高等学校舞蹈讲习中,老师最好要依照各类舞蹈的特性,将舞蹈的文化渊源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自己的肢体语言中代入情绪,使神色与肢体动作相辅相成,体现内心情绪的波动。让学习者的舞姿产生美感,利用动作揭示内心的波动,增强其舞动作的感染力,让人得到鞭辟入里的净化。此外,舞蹈老师还要主动与学习者相互探讨,在传授舞蹈知识时,再配合音乐这个媒介,让学习者逐步深入音乐环境中,学习者处在音乐的海洋里,可以更深刻的体会舞蹈的情致。 (三)提高专业能力 老师影响着大学舞蹈教学水平,因此教师重要的是拥有文化内涵和过硬的舞蹈水平。教师应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积极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课题性”教学方法、“单元”的课程设置法等。大学舞蹈老师最好拥有以下技能:第一,基本排舞,能够为上课发明多种舞蹈动作,做到因材施教;第二,较强的表演能力。老师要用自己用心的演出陶冶学习者,把传习的知识合适的阐释出来;第三,丰富的舞蹈专业理论知识。各院校也要提供给老师深造的机会,或者邀请卓越的舞蹈表演者。教师要逐步深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舞蹈教学水平更进一步。 作者:黄亚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大学舞蹈教学篇2 大学的舞蹈教学具有艺术性,舞蹈课程不仅有舞蹈动作课程,还有音乐方面的教学,学生在进行舞蹈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会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很多学生有音乐感知能力,但却没有舞蹈意识,缺少对舞蹈的热爱,同时不注重舞蹈带来的积极作用。舞蹈教学能帮助学生在身体、心理,还有很多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舞蹈教学中,需要舞蹈动作与伴奏音乐的结合,才能真切感受到舞蹈的艺术和美,同时也能够了解舞蹈的真正含义。学生在进行舞蹈课程学习时,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的舞动,能够改善自己的动作,让肢体更加协调,进而促进舞蹈意识的培养。 一、舞蹈教学对于舞蹈意识的培养 (一)了解舞蹈文化。每一位成功的舞者在学习舞蹈之前都会对舞蹈的真正内涵进行深刻的了解,只有了解了舞蹈文化所散发的魅力,才有兴趣,也能够坚定地学习舞蹈。舞蹈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家们在生活中发现,源于生活的。舞蹈具有一定的节奏性,通过具有节奏性的音乐,再加上身体的扭动散发舞蹈的魅力。舞蹈不仅仅是表面上看到的一个人所进行的肢体上的动作,更多的还需要我们深层次的理解。舞蹈文化表现于身体却融于内心,每个人的舞蹈都有自己的情感。作为舞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练就坚实的基本功,还要有懂得艺术的心,还要懂得舞蹈的深层文化,表现情感。 (二)感受舞蹈内涵。舞蹈作为以肢体动作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和其他艺术在艺术内涵表达上存在一定差异。舞蹈通常都是将情感通过肢体进行表达,这也是舞者和舞者之间的交流渠道。舞蹈在艺术层面讲是艺术的语言,能够欣赏舞蹈的人能够读懂舞蹈表达的含义,这也就是舞蹈的内涵。舞蹈将无形的情感思路具体地表现出来,让很多人都感受到舞者的心理状态,还有对舞蹈的热爱。 二、舞蹈教学对动作意识的培养 (一)身体协调和身体控制。学生在进行舞蹈初次学习时,都是按照老师的动作进行的,也就是照样学样。人的动作都是由大脑进行支配的,很多动作都需要大脑进行记忆。刚开始学习舞蹈肯定会生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还有对身体的控制能力,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提高教学效率,以舞蹈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身体控制和协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身体的协调性。 (二)动作和力度。舞蹈不仅需要身体的协调能力,还有控制能力,很多舞蹈如果对力度没有很好的收放自如的能力,那么这个舞蹈是不成功的。情感引导着舞蹈的力度,悲伤就需要舞蹈动作稍慢一点,快乐就需要舞蹈动作加速,舞蹈就是要通过身体的力度对情感进行表达,要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表现舞蹈的最佳状态。在舞蹈的不断训练中,学生的动作和力度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通过这种提升能对学习更多的舞蹈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三、舞蹈教学对心理意识的培养 (一)舞蹈审美能力。对于学习舞蹈的人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审美。如果一个人的审美不过关,那么就感受不到什么是美。作为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多接触美的舞蹈,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最终才能够自己创造美。 (二)舞蹈创新和自我认知能力。学生在初次学习舞蹈以及长时间的训练中,会感受到舞蹈魅力以及自我情感的发挥,对自己也更加认可了,很多舞蹈学习都会积极地去参加,从舞蹈学习中感受到快乐。通过自己情感的融入,就会增加对舞蹈的理解,从而创造更加优美的舞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舞蹈教学经过长时间的开展,很多学生都不愿意进行舞蹈的学习,这是学校教学方式上的缺陷,需要对学生进行舞蹈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感受到舞蹈的文化和内涵,增强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感受舞蹈的魅力和乐趣,让他们对自己更加认可。舞蹈学习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具有舞蹈意识,而大学舞蹈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这样学生的舞蹈能力才会得到提升,进而大学舞蹈教学才能够顺利开展。总而言之,舞蹈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只要具有舞蹈意识,那么就会自主地进行舞蹈演练,就能够促进大学的舞蹈课程教学,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自身获得积极影响。 作者:徐泳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大学舞蹈教学篇3 大学舞蹈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备舞蹈理论、舞蹈表演技艺、群文文艺理论、舞蹈历史知识的艺术性和专业性人才,重点发展的是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审美思维能力、舞蹈表演能力等。在“文化强国”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大学舞蹈专业教学为芭蕾舞表演、现代舞表演、中国舞表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广大舞蹈表演团体、舞蹈艺术院校、舞蹈科研单位等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加强大学舞蹈专业教学改革与优化,探索大学舞蹈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要求和高审美的舞蹈专业人才成为现阶段大学舞蹈专业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舞蹈专业教学现状 (一)专业教学方向模糊 大学舞蹈专业具有明确的市场顺应性和艺术发展特征性,这也是确定大学舞蹈专业教学方向的基础。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大学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专业教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上较为宽泛,教学内容上较为分散。具体来说,大学舞蹈专业的教育教学主要涉及《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国舞蹈史》《中外舞蹈思想教程》《舞蹈编导》《现代舞专业基础课程》《舞蹈解剖学》《世界芭蕾史纲要》《舞蹈形态学》等课程内容,但是大学舞蹈专业不仅仅需要将课程内容全覆盖进行教学,还需要综合考虑自身教育教学资源、舞蹈艺术专业发展、舞蹈艺术社会需求、学生深度研究学习方向等,开展针对性教学,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学到的舞蹈艺术理论和舞蹈艺术创作技艺能够对他们未来就业或者再教育奠定基础。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向规划和人才培养定位,大学舞蹈专业教育教学较为混乱,没有明确的教学重点,造成教育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二)专业教学特色不足 “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理念提出以后,大学舞蹈专业近几年来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尤其是我国舞蹈艺术发展日趋成熟,舞蹈行业相关的各行各业都实现了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加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舞蹈艺术、群众艺术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大学舞蹈专业教学也应当紧跟时代需求、凸显教学特色。但是,由于舞蹈专业自身具有一定的学科边界模糊特征,导致大学舞蹈专业核心尚未形成,现阶段很多大学舞蹈专业都是从原有的舞蹈表演专业、芭蕾舞专业、中国舞专业、舞蹈编导专业等演变而来,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上仍然不合理,缺少舞蹈艺术专业的自身特色。 (三)教学实践场所匮乏 大学舞蹈专业艺术表现性和艺术实践性较强,决定了舞蹈专业不仅需要较强的舞蹈表演氛围和舞蹈技艺训练设备作为实践教学基础,而且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也很高。也正是因为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要求较高,所需教学投入资金较大,很多舞蹈艺术专业缺乏投入,造成了舞蹈专业教育教学实践场所匮乏,进而造成舞蹈艺术专业学生无法在校内完成多样化的舞蹈技艺学习和艺术创作训练,很难与专业教育教学要求和舞蹈艺术发展做到一致。 (四)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现阶段大学舞蹈专业教育教学依然采用的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始终处于教学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知识学习、技艺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得课堂气氛乏味沉闷,且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不能让大学生高效专注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对于舞蹈专业而言,其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性和艺术实践性。现阶段依然还有部分大学舞蹈艺术专业舞蹈训练、舞蹈表演和舞蹈创作等实践教学仅仅停留于表面,多为照本宣科的机械示范和机械学习,不仅降低了舞蹈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也不利于舞蹈专业学生提高参与积极性。而且,大部分舞蹈专业学生都是“艺体生”,在自身文化程度有限的基础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对于舞蹈专业的教学创新往往没有过多的参与积极性,教学质量自然不高。 二、大学舞蹈专业教学现状的优化思路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大学舞蹈专业教学优化的基础,只有大学舞蹈专业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才能让学生明白舞蹈艺术的重要性,并在教师引导之下融入舞蹈专业创新教学模式中积极学习。首先,大学舞蹈专业教师应当明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舞蹈技能和舞蹈理论的方法。其次,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点、学习基础、身体素质、舞蹈功底以及舞蹈艺术审美能力等,适当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以确保符合舞蹈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状况。最后,教师还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巧的同步,让学生在舞蹈技艺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加深巩固,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这样,舞蹈专业学生才能在逐步适应大学舞蹈专业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找回学习信心,逐步唤醒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舞蹈专业教学现状的优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舞蹈综合素养和艺术追求精神。所以,大学舞蹈专业教学还应当依托专业特色和资源,将舞蹈学科核心素养、舞蹈艺术发展历程以及舞蹈艺术相关行业知识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凸显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内容,逐步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艺术审美能力、舞蹈艺术综合素养,以及舞蹈艺术追求精神,并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思维等。这样,大学舞蹈专业教学的优化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三、大学舞蹈专业现状的优化方略 (一)实施小组合作教学 大学舞蹈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大学舞蹈专业高效课堂氛围的构建,激发大学生对舞蹈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舞蹈功底水平、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艺术相关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需要保证学生的能力能够发挥出来,保证能够参与其中。比如,大学舞蹈专业《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舞蹈功底、舞蹈艺术审美能力、舞蹈艺术创作能力等,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灵活进行舞蹈训练,并在合作训练过程中对《舞蹈基本功训练》理论知识进行合作讨论。 (二)实施生活化教育教学模式 大学生基本上属于成年人,经过了高中教育教学的完整阶段,学习的专注度有所提升,但是依然对新鲜事物存在较强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因此,大学舞蹈专业教师实施生活化教育教学模式具有先天条件。具体来说,大学舞蹈专业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生活状况、身体素质、舞蹈素养等,尽量引入一些贴合大学生生活的新鲜事物,主要吸引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以一种最优状态参与到大学舞蹈专业学习中。同时,在开展大学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让大学舞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艺术创作可以以一种生活实例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在大学舞蹈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容易许多,掌握和运用舞蹈专业相关理论也就更为轻松。 (三)巧用微课开展教育教学 大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性、学术性、研究性、创造性和技能性兼具的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也助力学术研究工作。尤其是我国舞蹈艺术相关行业发展迅猛,且很多舞蹈表演公司、舞蹈教学机构、会展服务公司等企业已经实现了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加之舞蹈艺术形态的不断发展,舞蹈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攀升。而且,舞蹈艺术源于人类原始劳动,以乐舞形式为特色一直处于发展、创新过程中。现代舞蹈类型庞杂多样,舞蹈艺术百家齐鸣,舞蹈艺术理论和舞蹈艺术创作需要更先进、更丰富、更多元的研究理论支撑。所以,大学舞蹈专业教学优化应当以多元化、多维度、实用化为方向,且教育教学资源也应当丰富起来。大学教育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所以巧用微课开展大学舞蹈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基础,这就需要大学加强对舞蹈专业微课教学资源的整合,在软硬件上都需要大力投入,进而构建出符合大学舞蹈专业教育教学特色的微课教学资源,并将高质量的微课资源进行统一化管理,便于学生或者教师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和使用。 (四)借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教学 行动导向法具体指的是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将“行动导向”作为基础,充分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实施行动导向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舞蹈是源于劳作而以“乐舞”形态发展,所以在舞蹈创作、舞蹈表演、舞蹈训练过程中往往能够获取到一定的知识。行动导向法是通过无数次的学习实践,让学生从感性获得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识。所以,在大学舞蹈专业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舞蹈教学大“任务”分解为不同的小“任务”,依据学生的舞蹈水平差异实施行动导向。另一方面,行动导向法也调动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最为原始的体验,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新的学习内容能够产生新的学习体验。换言之,将学生的新旧知识和新旧经验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全新的行动模式导向,进而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提升。概而言之,行动导向法在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了行动和思维的相互作用、相互发展,也统一了学习和行动的步骤。所以,行动导向法的基础是学习“任务”的规划、分解、实施以及评估,不仅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实施学习规划、学习执行和学习评估,对于大学舞蹈专业教育的优化创新有着重要意义。比如,在大学舞蹈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旨在通过舞蹈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实现大学生舞蹈艺术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入认知、舞蹈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并掌握舞蹈艺术相关知识理论和舞蹈表演创作技能,为他们往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舞蹈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内容构建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之下,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进行“任务”分析和“任务”解决,进而获取舞蹈艺术相关知识,提高舞蹈艺术创作能力。 (五)运用美学思维实施教学 美学思维来源于艺术和生活,所以大学舞蹈专业教学中美学思维的运用过程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因此,美学思维不单单能够与舞蹈艺术完美融合,且往往也能与表演学、音乐学、电影学等有机结合,并扮演重要角色。大学舞蹈专业教学中美学思维的运用是大学舞蹈专业教育优化的重要策略。首先,大学舞蹈专业教师应该遵循舞蹈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即按照舞蹈专业教学的具体特点将抽象美学转换为具象内容,将舞蹈教学中的美学思维呈现出来,进而凸显舞蹈艺术的魅力。其次,大学舞蹈专业教学中美学思维的运用要求舞蹈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舞蹈类型、舞蹈技艺、舞蹈表现、肢体协调、舞蹈风格等内容以美学思维进行考虑,进而获得最佳的舞蹈艺术表现。最后,大学舞蹈专业教学中美学思维的运用还需要教师善于在生活日常中进行艺术发现和美学发现,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生活实践获取舞蹈创作灵感、舞蹈表现思维、舞蹈创作想法、舞蹈艺术资源,并将这些获取的信息积极融入到舞蹈专业学习中,进而完成学习的创新、变革、融合、发展。 (六)实施高效、合理评价 课堂评价是大学舞蹈专业教学的末尾环节,也是最为核心的环节。这是因为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能够反馈出大学生在舞蹈专业教育教学中的真实学习效果和状况,还能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大学舞蹈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大学舞蹈专业教学的优化还需要教师注重教学结果和学习效果评价,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切忌评价的片面化。通过高效、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和学习总结,也能让教师发现教学问题,进而改进教学弊端。这样,学生对于教师的“身体力行”也深有感触,有利于大学舞蹈专业发展。比如,大学舞蹈专业教育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互评”“学生评教师”“教师评学生”“学校评教师”“舞蹈艺术者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让教学评价可参考的内容更多、更广,保证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七)借用节奏意识实施教学 舞蹈节奏主要是学生在练习舞蹈的过程当中,对节奏做出的某种特定的反应和感受,是人的形体运动和各种动作组合体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节奏也分为外在的节奏与内心的节奏,通过听觉感受以及外在节奏的互相结合,在或快或慢的节奏里面进一步地表现出舞蹈的多元性,这也是舞蹈艺术性的根源。在大学舞蹈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非常大的意义。针对大学舞蹈专业现状,运用节奏意识实施教学也是极其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具体来说,在大学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进行把握,特别是如何进一步领悟音乐的节奏,并且逐渐形成节奏。在教学过程中,节奏感主要是以拍为主要的时间单位,这种节拍实际上是各种音符在时间长度上的准确把握,对于比较成熟的舞蹈者而言,可以通过聆听节拍来形成内心的共鸣,从而产生一种与时钟钟摆一样有节奏的感知能力,通过这种感知能力,逐渐形成艺术思维的基础,从而指导舞蹈者感知音乐和艺术。舞蹈者通过准确的节奏感,可以用来规范舞蹈动作,而且还可以用准确的动作去表现出特定的艺术性,从而表现出独特的舞蹈形象,揭示出舞蹈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节奏感的培育过程中,大学的舞蹈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好音乐伴奏和舞蹈节奏之间的联系,对于外在的节奏进行分析,将有助于舞蹈动作做得更为准确和完美,特别是在舞蹈的特质和各种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让舞蹈者能够更好地选择音乐,从而让舞蹈动作与音乐互相协调,起到比较理想的舞蹈教学效果。 四、结语 舞蹈艺术属于“八大艺术”之一,是一种利用身体进行表达、沟通、交流的艺术,通常会随着一定的节奏进行舞蹈艺术表现。具体来说,舞蹈是一种以肢体动作、肢体形态进行艺术呈现、情感表达、精神绽放的形式,舞蹈艺术表演过程中舞蹈者可以利用肢体形态和肢体动作组合呈现出婉转动人、优美炫彩的舞姿,呈现出人体形态美感、肢体美感。就舞蹈艺术的本质来看,其具有多样化的艺术价值,涵盖了运动艺术、社交价值、祭祀礼仪等内容,无论是娱乐行业、庆典行业、会展行业、舞蹈表演行业、影视艺术行业,舞蹈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舞蹈专业应当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学生实际特点、教育教学目标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强化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知识理论巩固、实践水平提高,带动大学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发展,以确保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知识理论能够与艺术发展需求和行业人才需求相契合。 参考文献: [1]蒋波.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整合式教育理念浅谈[J].科技视界,2021(32):67-68. [2]乔瑞洁.浅析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评《高等舞蹈专业教育发展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1(08):2453. [3]张恩思,杨月,张豪.中美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体系比较分析[J].大众文艺,2020(23):168-169. [4]陈静雅.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舞蹈教学中的对策浅谈[J].艺术教育,2020(07):84-87. [5]闫可欣.大学舞蹈专业中对“普高生”教育的思考[J].黄河之声,2020(06):144. [6]陈路芳,孟超.岭南舞蹈对广东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改革影响力的研究[J].粤海风,2019(04):102-106. [7]冯洁.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教学方面的一些思索[J].艺术评鉴,2019(12):113-114+124. [8]王蕾.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就业与教学改革[J].戏剧之家,2018(20):200. 作者:杨天欣 田玲 单位: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大数据下云会计管理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逐渐顺着大众创业的方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无论是在财政税收政策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提供了很多支持,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的很多小微企业依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内部的财务管理环节依然较为薄弱。 一、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1.企业资金链断裂。众所周知,资金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企业要想正常进行经营生产活动,就必须要得到资金的支持,资金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加快了小微企业的壮大。所以小微企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在市场上筹集资金,通过目前存在的合法渠道,合理吸纳市场上流动的大部分资金,学会利用国家和政府鼓励和支持的借款、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还是会受到自身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的影响,在没有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这部分小微企业是很难筹集到充分的资金,这也就会为企业带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筹资渠道上,小微企业能选取的渠道也比较单一,再加上其内部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难以从银行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小微企业要想从民间筹集资本,又必须要面对高风险和高利息。久而久之,小微企业就会经常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的局面,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在小微企业内部充分发挥出其财务管理的职能,企业必须要设置财务总监,在总监的管理下再分管财务会计部门。但是我国的小微企业经营规模是比较小的,工作人员数量也比较少,所以经常会存在一人任多职的现象。这种现象既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同时又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小微企业内部的会计业务信息质量处于较低水平,技术人员也会因为工资待遇不高,对工作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这部分工作人员也会存在自身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微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认真完成自己的财务管理基本职能。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还存在在财务管理方面投入较少的问题,所以企业各个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缺乏对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所以即使国家和政府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小微企业也难以顺应这些政策,做出对自身正确的调整,员工的信息素养和专业技能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 3.投资经营能力薄弱。企业投资对于小微企业的经营来说极为重要,这一环节也是小微企业获利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我国小微企业的投资经营能力较为薄弱,在这一环节中企业无法获取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因为小微企业缺乏可流动资金,在投资的时候就难免会增加阻力和压力,而且小微企业在进行银行贷款和金融机构的时候,也会因为经营规模和信用限度的限制,出现资金短缺无法及时投资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微企业受到自身经营规模的影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也缺乏长远的目光,在流动资金的匮乏的条件下,无法做出科学合理地投资计划,这就会增加和提高了小微企业的投资风险,最终使小微企业的经营利润大幅度减少。 二、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措施 1.基于云会计解决企业的税务问题。首先小微企业的经营利润较少,但是承担的税收却极为繁重,这一现象就会为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可以看出税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对于小微企业来说,需要加大对减少税收措施的重视力度,这就需要研究人员立足于对大数据时代云会计的研究,也就是要求小微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对实际情况的研究,深入结合云会计平台的税务决策。在这一背景下,可以发现国家和政府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是比较关注的,因为国家近几年出台的税收政策均有利于小微企业的获利。在这一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小微企业就能够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小微企业的税收,保护小微企业的市场地位。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时代,小微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利用好云会计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研究人员完全可以利用云会计平台搜集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方案,然后通过小微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及时处理,立足于对实际情况的研究,帮助内部的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技能,最终可以提高小微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促进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云会计的账务管理具体模式。除此之外,还需要深入了解财务管理的具体模式,因为云会计的账务管理模式会直接影响到小微企业管理者对于发展趋势和前景的预测。在这一背景下,就要求数据统计人员积极运用云会计平台,保障财务管理的统计数据务必准确,准确利用数据表示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务发展情况。众所周知的是,财务处理是财务管理中的极为重要的环节,相关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小微企业内部的财务处理形成的记录,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财务报表。由此可见,利用云会计平台,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就能够做到及时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小微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员就可以随时登录云会计平台,再加上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辅助,小微企业可以在云会计管理模式下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3.构建科学的云会计的具体工作机制。基于云平台的管理和辅助,小微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得以完善和保存,所以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各个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也得以提升,这也就会有利于银行跟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具体问题的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具体的意义就是帮助企业更方便快捷地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同时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具体指标也变得明确起来。所以说基于云平台地管理,小微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也会简化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流程,而且也完善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小微企业通过云会计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更为深远的意义就是在企业的内部出现了会计信息的信息化和透明度,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而且小微企业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也得以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刘天依 高淑梅 大数据下云会计管理篇2 目前阶段,在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加之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小微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有效地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也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带动其发展。然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的效果差强人意。为此,对大数据时代下以云会计为基础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展开进一步地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特点 第一,小微企业因自身规模不大,所以在财务管理方面制定的管理目标相对简单。为了能够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小微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成本管理与控制方面。第二,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一般情况下都是个人创办亦或是家族创办,所以企业的资金来源都属于内源型融资。与此同时,小微企业的财务活动与关系也相对简单,不存在过多的外债,财务决策也具有集中性,制度化与规范化特征并不明显。 二、小微企业财务管理重要作用 (一)为企业内部管理运转提供不竭动力。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指导观念就是价值管理,贯彻并落实管理工作,真实地反映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与最终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小微企业在筹集并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只要与资金业务活动相关的内容都隶属财务管理范畴。通过财务管理,使小微企业经营活动获得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使小微企业内部部门与机构间更加协调,以保证管理人员更有效地把握财务管理依据。 (二)促进企业与外部有效沟通。小微企业并不是孤立个体,需要和外界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并相互交流。而在此过程中,应通过财务管理当中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政策或者是经济投资等予以合理地制定。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在小微企业与外部沟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风险预警更及时。因小微企业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风险,导致其收益结果不确定性明显。所以,小微企业经济活动始终存在风险,在财务管理风险预警能力的作用下,能够帮助其合理地预测经济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有待提升。小微企业往往缺乏较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意识非常薄弱。尽管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要求小微企业聘请专业的代账公司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但是其往往以敷衍、消极的态度应对,部分小微企业主甚至排斥代账人员接触其真实的企业财务信息。小微企业在创设初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规模的拓展方面,注重业务订单所获取的短期经济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小微企业对国家与当地政府等出台的扶持政策并未给予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因小微企业领导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即便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消息与通知,也难以对优惠政策予以有效地利用。 (二)以代账公司为途径的账务处理水平偏低。与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人力、技术、信息与资金等都不具备明显的优势,而且工作条件不理想,薪资待遇不高,严重影响了小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难以招聘专业水平较高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为此,绝大部分小微企业会通过聘请专业的代账公司对账务进行处理,同时编制出财务报表等。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对财务管理基础性问题予以解决,但是却导致代账服务始终处于输出财务报表方面,无法针对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样一来,企业就难以真正地落实并达到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 (三)信用机制不健全且融资难度大。通常情况下,小微企业的规模不大且业务种类单一,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薄弱。与此同时,企业内部财务机制不健全,运行透明度不高,经营管理体系的科学程度与约束程度也相对薄弱。小微企业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其资金大部分都是临时周转的资金,因而对于企业银行贷款的申请来说,特别关注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且手续审批的程序相对复杂。正是因为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诸多不足,所以其整体管理水平提升难度较大,出现融资困境的几率也有所增加,对其未来经营与发展十分不利。 四、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架构构建途径 (一)小微企业云会计账务管理。在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占据基础性地位,在账务处理准确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上,为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未来业务的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中,账务处理的主要组成内容就是银行日记账、明细分类账与现金日记账等多种账簿,并生成财务报表。在云会计这一平台的作用下,小微企业能够向云端传送与经营活动相关的原始凭证,同时由认证审核成功的会计工作人员负责处理。而对于账务处理工作来说,小微企业也能够在云端的帮助下查看并严格监控账务处理的整个过程,一旦出现问题亦或是存在异常,能够及时采取预警与处理的方式。因小微企业自身特殊性明显,所以财务处理同样存在一定的区别。而作为云会计平台会计工作人员在处理账务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账实不符的问题,必须要以此平台为途径和小微企业展开及时地沟通和交流。 (二)小微企业云会计税务管理。小微企业自身的收入规模不大,所以,在实际经营当中,规避税收成为其高度重视的问题。以云会计平台为基础开展的小微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相关经营人员必须要将财务处理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有效地完成税务处理的决策。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于云会计平台,能够对有关小微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政策以及地方支持计划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地采集。随后,会采取大数据技术的处理方式,最终形成税务主题数据,在企业经营者开展纳税筹划方面给予有力的决策支持。在此基础上,在云会计平台中所获取的行业数据,能够使小微企业对行业内部亦或是类型相同企业的税务处理技巧展开动态性地了解,为其自身的税务管理工作开展奠定必要的基础。除此之外,小微企业能够对大数据技术予以灵活地运用,将企业内部账务信息以及税务处理的方法与行业整体水平展开对比和比较。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确保小微企业的税收筹划决策科学合理,同样,也使其税务处理的水平与效果明显增强。 (三)小微企业云会计风险预警。近年来,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虽然小微企业经营活动相对简单且总量不多,但是,毕竟企业活动属于集合经济与管理等综合社会活动,所以各方面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云会计平台的基础上,小微企业本身的风险预警管理可以使其尽快找出存在的风险,并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应对风险的有效措施,尽量将风险控制到最低。与此同时,在云会计平台中,小微企业也能够对关键性的风险设置出监测指标,形成风险预警模型,进一步分析并严格监管小微企业的财务情况,确保财务预警的及时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小微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规避。 (四)小微企业云会计融资活动管理。在云会计平台这一载体之下,小微企业能够获取关于融资活动的数据信息,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处理所采集的数据信息,随后在融资主题数据中进行存储。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其融资管理所需支撑的数据应利用平台层来提供相应的组件服务、数据管理与存储等,并且为融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此同时,小微企业同样能够在云会计平台中及时上传企业融资方案,针对企业实际状况展开行业对标工作,在BI智能系统的基础上,智能化地评估小微企业所制定的融资规划,最终选择最佳融资对象以及详细的方案内容。基于此,小微企业也应当对云平台予以协助,确保企业与银行的互联,在云平台的作用下和金融机构实现业务对接。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云会计成为小微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必经路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有效地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而通过云会计访问并共享数据,也已经成为小微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最佳途径。 作者:刘子阳 田智浩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大数据下云会计管理篇3 一、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于小微企业而言,招聘的人员大部分是毕业生或者经验较浅的人员,这部分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如果小微企业中职工的个人素质以及专业化知识相对较高,可以推动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给小微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这与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必然会限制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不利影响。 (二)市场竞争意识相对较弱 现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将难以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在小微企业当中,部分员工仍然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更新,加之部分员工的社会能力较差,他们在选择市场以及客户的时候,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并且没有对市场的情况进行深入考量,这种选择缺乏针对性、科学性。此外,部分小微企业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员工意识松散,使员工的财务管理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久而久之企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财务管理工作也难以有效开展,在一定程度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在财务管理中预测风险能力不高 部分小微企业对财务管理缺乏相应的认识,认为该项工作是财务单位的工作,在财务编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难以提高积极性,致使管理预算工作太过片面。于财务部门而言,其是管理财务预算的主要部门,因此预算内容应该包括在财务管理内容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实际情况与企业规定不符,致使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企业在开展编制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依据,但是诸多小微企业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对预算管理进行编制,使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致使财务管理质量以及财务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四)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 于小微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有效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有助于小微企业更好的开展业务规划以及经营管理。小微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涉及到的内容相对单一,在遇到风险问题时难以凭自身能力进行解决。加之部分小微企业并未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财务渗透度相对较低,这对于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小微企业需要引入资金。部分小微企业会向银行进行借贷,而银行的借贷有着较高的审核要求,小微企业的信用较低,因此难以向银行申请贷款。小微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加之资金难以正常运转,致使小微企业的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影响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小微企业破产。 二、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意识 于小微企业而言,如果想要运行财务管理体系,就需要提高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以及管理理念。第一,将工作作风转变,员工不能按照传统的管理理念开展工作,从而推进财务管理部门向高效型、服务型部门转变;第二,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各种工作的管理,将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并将责任分配给不同的员工,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状态,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三,将领导人员的财务管理理念逐步加强,使领导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在领导人员的带领下使员工的财务管理理念逐步更新,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助力。 (二)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相关人员对现阶段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效果,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将财务管理工作逐步细化。第一,需要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使小微企业逐渐向服务型企业发展,并且需要将转变思想的执行力度逐步加强;第二,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摒弃落后的管理观念,在管理的过程中紧跟时代的步伐,从而确保资金的有效应用;第三,小微企业的领导人员需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更多的支持,将财务管理领域不断扩展,使流动资金得到科学有效的控制,从而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将财务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需要将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这不仅可以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据可依,而且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于小微企业而言,在推行了财务管理体制之后,公司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因此需要更多的管理人才,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助力。小微企业需要对人才的重要性提起重视,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进行大力培养,为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将各部门的财务管理创新意识逐步提高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可以将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而且可以推进企业的改革、创新。现阶段科技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部分小微企业建立了云会计平台,在云会计平台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转变理念,将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创新。小微企业可以科学的考察财务管理部门,在考察的过程中,可以与相关人员探讨财务管理工作,从而了解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与相关人员探讨解决方案,在经过细致的考量之后,可以将其纳入到云会计平台当中。小微企业可以让先进的员工带领新员工,了解员工的实际想法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从而将更多内容纳入到云会计平台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 (五)提高云会计的融资活动管理水平 于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问题十分突出,企业可以利用云会计平台,从该平台中获取与融资活动有关的信息,利用大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储存,将存储的相关数据作为日后DaaS层的“融资主体数据”。于小微企业而言,在开展财务管理以及融资的过程中需要以相关的数据作为依据,可以通过PaaS层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从为SaaS层的融资决策提供科学的服务。小微企业可以在云会计平台中传输相应的融资方案,通过该平台与其他企业进行对标,然后科学的利用智能系统的功能评估小微企业制定的融资方案。云会计平台会对小微企业制定的方案以及规划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寻找相应的融资对象,为融资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云会计的作用日益突出,小微企业科学的利用云会计可以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于财务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应用云会计可以使数据的整理、共享工作有效开展,但是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云会计平台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小微企业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有效的策略,将云会计的作用充分发挥,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之上,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凌贤姝,谢梓钦.财务共享云环境下小微企业财务记账系统的应用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8(10):16-18. [2]孟海云.浅析大数据背景下云会计在小微企业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8(10):131-132. [3]程平,赵化.大数据时代下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税务管理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7(17):20-22. [4]罗莹娴.大数据时代下云会计在小微企业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06):166-168. 作者:王吕蓉
数控技术课程思政篇1 数控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涉及机械、电气、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等领域的知识[1]。《中国制造2025》提出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2]。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控技术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数控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改进措施,供同行参考。 一、教学目标及存在问题 数控技术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实践性较强,理论讲授为24课时,实验为6课时,共计30课时。通过本课程学习,应使学生了解数控技术基本概念、发展、应用及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掌握数控加工编程的理论基础知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掌握数控技术基本原理,能将机床数控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技术领域;掌握数控加工技术基本方法,复杂机械零件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复杂机械零件数控加工程序设计;掌握先进数控编程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辅助编程软件编程,并对数控加工过程进行模拟、加工。总体来看,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理论授课时间被大幅压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教学安排上,本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即第六学期上课,虽然学生已学过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仍有部分专业课没有开展,如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学习也在同步进行,学生的先修课程知识不足。数控技术是一门对机械制造、机械识图、工艺分析及计算机控制等知识综合应用的课程,需要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加工零件图进行加工工艺分析和编写数控加工程序,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多数学生前期只是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理论和实践脱节 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部分内容如数控机床结构及程序具体执行过程需要在数控机床上现场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数控机床价格相对较高,很多学校受资金制约,用于学生实验的数控设备较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多数情况下只是象征性安排一些认知实验,且实验课分组人数较多,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操作数控机床,学生的实际动手时间得不到保证。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普遍缺少实践工作经历,对实际生产中的具体情况了解较少,影响教学效果。 (三)课堂授课课时少 该课程涉及数控原理与系统、计算机数字控制、数控机床坐标系、数控插补原理、数控加工工艺及数控编程等知识点,内容较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数控技术课程课时调整为理论讲授24课时,实验6课时,共计30课时。课时较少,教师在授课时很难对所有内容进行讲解,只能有选择地对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影响授课质量。 二、项目教学法 (一)基本特点 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Learning)又称PBL教学法,起源于德国,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完成授课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项目教学法将授课内容以项目的形式提出,通过让学生参与完成项目工作,打破了传统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极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4]。 (二)具体应用 总目标是通过该项目的学习,掌握常用数控编程指令的格式及其用法。项目终极学习目标是初步掌握数控编程的方法,并能编写简单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促成目标是进一步掌握数控编程指令的作用,学习常用数控编程指令格式的组成及应用,复习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点。确定工作任务:学习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指令的应用,主要包括指令的作用及指令格式的组成。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完成工作任务中的各个部分,如分为直线插补指令和圆弧插补指令两大部分。每一部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划分,如做直线插补指令的学生可以首先分析直线插补指令的功能就是控制刀具沿直线方向进行切削;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确定的切削尺寸、进给量、吃刀量、切削速度及切削液等要求;根据数控加工的特点确定这些控制量的数控代码,再结合零件的数控加工编程特点,确定直线插补指令的具体格式。分组时可以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注意保持各组综合能力平衡。比如,每个小组至少要有一名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本小组与教师的联系及本小组的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项目实施效果及评价 对项目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估主要考虑是否按规定完成了项目内容和项目完成的质量两个方面。可以采用小组答辩的形式,成立答辩小组,请每组选一个学生代表上台介绍该组项目实施过程及完成情况,回答答辩小组和同学们的提问,检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对项目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并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通过比较和总结各组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总体评价。 三、注意事项 首先,设计教学项目时除了考虑教学内容外,还要考虑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将知识点穿插安排在项目中。教师需要提前结合学生数量、授课课时数、计划授课内容及学校具体情况设计教学项目,通过该项目的教学实施,使学生达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及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其次,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角色是指导性、辅助性的。在项目实施前,教师负责设计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自己讨论项目、分析项目条件、搜集资料寻找解决问题方法途径,直至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在关键点上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甚至可以参与学生讨论。第三,整个项目是通过小组所有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的,是小组全体成员的智慧结晶,在成绩评定时注意公平性,有所区别。对于确实做出贡献的学生,给予充分鼓励,特别优秀的甚至可以协助、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成果公开发表。对那些只是跟在别的同学后面整理资料,没有对项目实质性问题做出贡献的学生,打分时可适当低一些。第四,正确处理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局限性,项目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有许多优点,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比如,当教学班学生数量在40人以上时就不太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不太适合采用项目式教学法。 作者:闫存富 乔雪涛 贺红勋 张素香 王文博 单位:中原工学院 机电学院 数控技术课程思政篇2 0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带来先进的科技,外来文化也对青少年的思想形成冲击。为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结合新工科建设需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兼顾思政教育,使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促进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 1数控技术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从意识形态领域与专业技术教育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先进的知识文化,而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它的主要特征是跨学科融合,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数控技术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数控机床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包括: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分类、加工原理;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计算机数控装置的软硬件结构以及数控功能原理及实现;数控机床的进给伺服驱动系统及运动系统与典型部件;典型的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的知识目标为:掌握数控机床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具有一定的工艺分析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写与加工。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创新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等优秀品质。该课程贴近工业生产实际,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结合非常紧密,使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拥有合理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继续攻读高层次学位或在机械制造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奠定基础。从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包含知识能力及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了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就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既要重视思政内容,也要重视专业内容,两个方面都不能忽略。因此,在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数控技术课程思政的思路 2.1打好课程基础,提高课程质量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思政的基础在课程。针对任何一门课程,没有良好的课程建设做根基,却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之前,首先要强调的是课程本身的建设。数控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特别是编程部分不仅要掌握理论,还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编写相关的数控程序,会进行数控机床的加工操作。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展开之前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与梳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及方法,选择及完善教学资源,制定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方式,以金课标准为目标,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即“两性一度”),提升课程质量。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基于互联网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越来越普及。目前,宝鸡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数控技术作为学校重点课程,经过前期建设,已建成数控技术网页,有完整的教学资源,有专业数控实验室及数控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以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为辅助,开展翻转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际操作与仿真操作相结合,以虚补实、虚实结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课程教学受到学生的肯定。但是,以前的课程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思政内容的融入比较缺乏,因此需要对内容进行重构与梳理,以使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助推金课建设。 2.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思政理念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想很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首先教师的思政理念要坚定。在思政理念的传播中,教师是主要责任人。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之前,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提升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陈宝生也强调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也提到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由此可见,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能力及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现在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从以前仅仅传授知识到现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进行,授课目标也由以前的知识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和价值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思想道德方面以身作则。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就需要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施。1)学校组织专题培训和研讨班,在宏观上给教师搭建一个可以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从大的方面探讨课程思政。 2)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具体课程为对象,与各兄弟院校开展合作,在微观上更加具体地针对某门课程进行研讨交流,从而更好地促进具体课程的思政化建设。3)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团队及课题组定期开展研讨会,对细节进行完善,从而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使教师的育人能力及思政能力进一步提升。 2.3重塑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主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2]。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需要针对性地分析课程特色和优势,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为了避免专业课教育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的现象,就需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因课而异,根据课程特点挖掘凝练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工学类专业课程应侧重于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实践类课程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而且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要了解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而且要熟悉工艺及编程,能够进行基本操作与加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进行内容研究,一个知识点也许包含若干方面的思政元素,也可能多个知识点反映了同一个思政元素。例如:在绪论部分讲到数控机床的指标与功能时,通过纵向与横向对比、国内与国外对比、不同性能的机床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数控发展状况,了解前沿知识,寻找国内外差距,树立责任担当及追赶超越意识;在数控编程部分,学生需要进行工艺分析与编程,工艺参数的分析与选择过程中体现了辩证思维能力;在进给伺服驱动系统部分,通过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伺服系统电气化趋势,导入稳定的重要意义及环保理念;在数控技术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及零件加工方法;在操作机床过程中有许多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加工零件,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零件分析,测量加工误差,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团队合作精神。由此可见,思政元素的挖掘也是一个逐步积累、不断深入的过程。 2.4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愿意接受,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避免满堂灌式及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不要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闻地接受被动灌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其应用的深度及广度不断扩展,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使得现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慕课、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各种教学资源及平台都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便利。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借助现代智慧教学工具,进行翻转教学及课堂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式,使得授课目标在互动过程中自然达成,通过案例式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怎么样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于潜移默化中完成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是每个教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3数控技术课程思政中的难点 3.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中老中青搭配,在专业知识的传授方面基本上能够实现传帮带。同样,团队教师在政治面貌方面有党员也有非党员,其中党员教师经常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对思政方面的认识比较深刻一些,而非党员教师进行专门政治理论学习的机会相对少一些。教师的思政水平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需要经常进行交流。另外,数控技术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教学,课程知识点比较多,需要深入挖掘每个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点,探索如何将知识点与思政有机融合,而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为了思政而思政,搞成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这对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与提高。 3.2教师认识上的偏差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专业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至于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都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但是,随着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全方位育人,专业课教师既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兼顾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重新认识课程教学任务及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3.3课程思政的评价问题 传统的专业课的教学效果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评教系统来进行,而课程思政的落脚点除了传统评价内容外,还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等,内容更加广泛,涉及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评价[3]。因此,其评价更加复杂,对于数控技术课程的评价是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4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协同育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融合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作为实施主体,需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不平,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实现“三全”育人,为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 作者:魏宏波 王玮 数控技术课程思政篇3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定位,就是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位,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在类型定位上,就是非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都是直接根据职业岗位群而设立的。在社会经济以及企业自身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也必须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加强对于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分析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结合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性,教师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以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职业性作为高职教育的典型特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坚持以市场需求分析作为导向,针对我国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为严重的问题,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以此更好的推进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1]。比如,在数控编程操作模块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该模块的主要内容,抓住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实现课程的有效整合。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分析 结合人才能力培养的基本过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重组,划分为基本素养学习领域和岗位能力学习领域这两个方面,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还要不断加强课程设置力度,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结合专业发展的趋势,开设新的课程,并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实现学生的能力递进、技能稳步提升。结合专业教学的目标,科学规划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保证各学期课程的有效衔接,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实现自身的稳步发展[2]。同时,还要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加强对于学生职业道德、法治意识的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诚信品质,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二、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一)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要想不断提升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要加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力度,那么,这就需要立足校企合作,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通过实现专业课程的有效整合,间原本不同学期设置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比如原本的数控编程和加工就设置在第四学期。在改革之后,可以实现这几者的有效结合,整合为数控编程和数控机床操作,坚持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提升的循序发展,实现“教学做”这三者的有效结合,更好的保证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还要积极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对于数控技术专业来说,教师将信息技术和专业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才能够课程教学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数控技术专业教材建设 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中,还要注重加强数控技术专业教材建设力度,针对当前数控技术教育专业教学形态较为单一的问题,课程教材也较为有限。那么,这就必须要加强对于教材的建设力度,依靠教材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力度,保障在已有的教材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发展情况,建立实效性、可行性较高的专业课程教材。同时,还要注重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结合实践操作的现状,开发和实际生产实训紧密相连的教材,比如《数控编制与数控机床操作》等,从而更好地推进课程教学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数控技术专业作为一个重要专业,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于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师资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各项工作,只有实现各项工作的有效配合,才能够更好的推进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珍,吴云霞,卢文超,易国华,赵小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南方农机,2018(23):108+110. [2]张静双,杨继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数控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J].河北职业教育,2018(06):34-37. 作者:姜云龙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篇1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审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唱歌、跳舞、球类等各个方面有所涉猎。音乐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也逐渐受到了家长及学校的重视,尤其在新课改下,人们对于审美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学校在音乐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也在不断调整当前的教学模式,但是其中还存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完善。 二、小学音乐合唱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童声合唱主要是从西方传入的,故此需要先分析一下国外的合唱现状。美国的童声合唱主要是为了提升全民素质,并在这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的挖掘和培养,音乐合唱在美国备受重视,因为它的确在培养合作精神以及提升人们审美情趣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来在逐渐的发展中形成了艺术体系,美国的合唱教学除了传授技巧外,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合唱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巩固之前学过的技巧,更多的教师是为了学生的合唱实践活动而服务,而他们的教材大多不统一,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的乐曲类型、风格进行灵活的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国内,音乐合唱基础教育也在逐步提升,国家和教育部门也出台了很多关于音乐教学的方针和政策,为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体现出国家对于音乐合唱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提高,童声合唱较往年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一些儿童音乐合唱团也有自身的实力征服世界,享誉国内外。尽管如此,在音乐合唱教学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由于环境、师资和政策等限制,音乐合唱教育还不能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还有待提高。 三、小学音乐课堂合唱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形式日渐丰富,尤其是在一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课程,学校在努力进行改革,今年来合唱团体也非常流行,越来越多的合唱比赛催生了一大批合唱团,而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合唱团,不仅在国内有着一席之地,在国外也被人称赞,由此可见,对于音乐合唱教育的重视。国家的课程从幼儿园就设立了音乐课,希望从小就让孩子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在小学,更是增加了音乐课程的课时长度,音乐课之所以这么受重视,还是源于音乐课带来的好处太多了。实践证明,那些越早接触音乐的孩子,他们的听说能力会略强于一般孩子,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视听说能力,培养孩子的乐感和听感,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音乐素养。并且,合唱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统一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严于律己,以此实现合唱乐感的统一,在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具备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在音乐合唱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四、小学音乐课堂合唱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及教师不够重视 尽管目前的音乐合唱教学较以往有很大提高,但是仍有部分学校对于音乐合唱教学不够重视,一些学校专注于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将大量课堂分配给语、数、外这样的主科,对于音乐、体育这样的课程看作是浪费时间,经常出现主科教师占课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是因为学校及教师的不够重视,思想上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下的理念没有真正地融入教学中,只是流于形式,这样做容易错失学生提升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培养的良好时期,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当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的教育思想,更好地开展音乐课堂教学。 (二)地域发展不平衡 音乐合唱教育是素质教育要求下每一个学校都必须开展的课程,但是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教学特色不同,使得地区之间的音乐合唱教学水平差异较大。对于那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者地区来说,他们的师资队伍丰富,教学设备完善,教学场地充足,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各式各样的合唱活动;而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落后甚至连基本的食宿都难以解决的偏远落后地区,音乐合唱课的开展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他们不具备良好的学习条件,简陋的教室、暗黄的灯光,也没有充足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对于他们来说,能认识简单的汉字,学会一些基本的算数就很满足了,因此,这些地方的学生很少上音乐合唱课,他们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会相对弱一些。 (三)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的音乐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一些学校在音乐教学理念上有偏差,认为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不重要,因此对于教师的选聘也不重视,对于学历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是音乐专业的就可以,所以这些教师的素质水平本身就参差不齐,在教学中也很难传递一些更高水平的音乐教育理念。尤其是在新时期的音乐合唱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来进行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音乐水平和音乐素养。 (四)教学设备不足影响教学 音乐合唱教学不仅需要优秀专业的教师,更要有现代化的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在一些合唱团里,需要钢琴、小提琴、古筝等多种乐器的配合才能演奏出好的作品,但是现在学校的教学中,大多是采取放伴奏的形式进行合唱教学,这样做可能影响合唱的效果,并且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趣;还有一些学校,有一些现代化的音乐教学设备和乐器,但是这些东西昂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利用,长期以来,这些辅助教学的设备都成了闲置物,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因此,学校要加强资金投入,购置一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五、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有效性的建议 (一)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教学 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师为主的课堂,依靠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在音乐合唱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出发,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喜欢的音乐类型,根据他们的特点在合唱中安排声部和角色,像那些音乐天赋较好且性格活泼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独唱一部分,同时,教学的内容还要与时俱进,合唱之前的经典曲目让学生重温经典固然很重要,但也要与时俱进,让学生接受现代化音乐的洗礼,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科学化教学 针对目前小学教师业务能力水平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当引起重视,因为音乐合唱教学的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学校应当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邀请专业的音乐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改正他们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更好地完善教学;学校也要定期开会,向教师传达一些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并借鉴其他学校优秀的音乐合唱教学形式进行探究,开展研讨会进行教学探讨,让每个教师轮流做报告,汇报自己近期的教学情况,存在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寻找对策,在交流和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除此之外,学校也要加大小学音乐教师选聘的力度,从学历、经验以及专业等方面选聘一批年轻的高水平音乐教师,为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注入新力量。 (三)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唱本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也是使学生可以身心放松的一门课程形式,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方式不是很恰当,这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音乐合唱的效果。鉴于此,教师应当丰富课堂形式,改变过去单一的说教式课堂,给学生更多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比较有趣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发声,比如可以让他们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来锻炼他们的模仿能力,提高他们的音准;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腼腆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开口,锻炼他们在同学面前大声唱歌,并给予赞美和鼓励,让他们树立学习音乐的自信,从而更好地进行合唱。除此之外,合唱还是一个集体活动,离不开每个同学的努力,有些比较调皮的学生可能会故意在合唱过程中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扰乱教学秩序,哗众取宠,教师应当理解并包容,耐心引导,可以多开展一些类似拔河的集体活动,来培养大家的合作意识,让大家知道团结就是力量每个人在集体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加强资金投入,完善音乐器材设备 对于教学设备不足等问题,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也可以根据现有情况向教育部门申请资金,购置一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多媒体设备进行理论讲解,节省口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音乐器材的购置数量,让每个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都可以利用这些器材,达到更好的效果。为了让音乐器材发挥最大用途,学校也可以设立一个共享音乐教室,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统一到这个教室,进行错峰教学,将所有的音乐器材都集中到这个教室,让教师在这个教师中可以集中利用教学资源充分教学,在这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主使用这些音乐器材,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语 音乐合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新课改理念下,学校和教师应从教育思想方面进行转变,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方面进行一个改进和完善,让音乐合唱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吉文艳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篇2 由于音乐这门学科自带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使得音乐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十分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会在课堂上随便教学生唱一首歌,可能还是通过手机播放的歌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学生,不仅无法提升自身的音乐基础,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对音乐这门学科产生厌恶的心理。合唱是小学音乐课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并且合唱是需要一个集体共同的力量完成的一项活动,在合唱的表演过程中,教室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表演水平,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为他们日后发展自身的个性及艺术等方面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加鲜明的条件。以下笔者将根据自身的音乐教育经验,就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合理的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课堂中,音乐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较好的音乐氛围,不仅能够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还能提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为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俗话说,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想要提升学生在音乐上的学习,就不需要通过各种创新的途径让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真正的感兴趣。只有当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时,他们才愿意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包括音乐教师自己都会认为音乐是一门“副课”,因此,无论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在考试的时候,他们都会自然而然的对音乐学科的学习不会十分重视。而小学时期,正巧又是学生培养自身兴趣爱好的萌芽时期,如果教师一味的将这些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科进行打击式的处理,那么很有可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丧失很多艺术细胞。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正视音乐这门学科对学生的作用,让课堂氛围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开端。并且只有当学习氛围较好时,学生才会更加愿意学习这门学科。就比如说在合唱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十分好的合唱氛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自己如果不努力的学习合唱就对不起其他的同学和老师,那么小学音乐教师的实际教学效率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应试教育之所以要被淘汰,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过程中很多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比如说在传统的应试教学过程中,课堂的展现形式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需要坐在课堂上被动的听老师讲解即可。在人数较多的班级中,老师根本无法对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关照,因此这个时候就算是有学生开小差,也不会引起教师的注意,自然而然,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不重视的心理。因此想要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音乐的教学方式。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要把课堂的主体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一来,他们也能更加主动地接受课堂上的知识点。与此同时,在这种较好的氛围中,学生将更愿意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进行相应的表达,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的时候,也能更加的得心应手,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小学音乐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比如说将更多的主权归还给学生。当合唱需要选择高音、低音和队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行决定,觉得自己有能力当队长的可以大胆的举手发言,觉得自己更适合低音的也可以告诉老师,这样民主的分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合唱训练的时候更加有信心,教师在组织合唱训练的同时,也能比较轻松。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讲授多少知识,而是要看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对音乐是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自身的音乐素养是否有所提升。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的准备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设计课堂,比如说音乐课刚好排在周一的上午时,教室就可以以一种更加激扬的方式进行音乐合唱教学,让学生对接下来一周的学习生活充满憧憬,让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三、增强教师素质,提升专业水平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歧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学生对一门学科是否热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果说,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总是以一种十分强硬和死板的方式进行授课,那么学生很有可能会对这名老师感到不服气,久而久之,可能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厌恶的心理。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提升自己的音乐相关水平是提升音乐合唱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要不断提升自己和进行教育反思,不能一味的认为自己是老师,除了上课就没有别的任务,实际上,作为教师更应该要不断的监督自己终身学习,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反思,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能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教育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其次,学校对小学音乐这门学科也应该要加以重视,不能说音乐是门副课,每一门学科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尤其是顺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学生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学校可以定期的为学生开展一些与音乐合唱相关的讲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明白音乐合唱能够给他们带来的优势;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一些培训和考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有机会学习到更多不同的知识,为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在进行专业授课之前,也要对这门课的相关知识做详细的补充与说明。就比如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播放一些小学生合唱的视频,供学生观看,学生在观看这类型的视频时一定会热血沸腾,迫不及待的想要自己马上加入到合唱团中。教师随后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合唱的含义与定义,让学生在合唱学习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鞭策自己,学习更多与音乐相关的知识,为合唱团的集体荣誉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的思路和创新形式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自我摸索和自我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并且热情的心态面对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参加更多的与音乐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音乐融入生活,在生活带入音乐,不断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作者:马利娜 单位:灵武市第七小学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篇3 合唱教学的音乐教学方式对于小学音乐课程的授课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它也能让小学生的演唱水平获得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授课当中,这种方式并没有受到老师的重视,再加上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十分单调,学生对于学习音乐也感到有难度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小学音乐中使用合唱教学方法并没有使教学效率有多大的提高,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合唱教学的认识不足 小学音乐教师有没有充分意识到合唱教学方式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这种方式的实际应用效果,所以,在实际中推广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要对合唱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合唱的教学方式加以重视。合唱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所要求,同时也要求老师有一定的教学实力,所以有很多小学音乐教师都会因此放弃使用合唱教学。除此之外,一些小学音乐任课老师的教学理念依然比较传统,所以在他们看来学生的成绩更加重要,而合唱是不在考卷中考查的部分,因此理所当然地就被学校忽视了。 2.合唱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实际中使用合唱教学的时候,音乐老师要根据怎样掌握音准、声部不同该怎样配合以及控制气息的方法等学习知识点的不同来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这样合唱教学的高效率才能体现出来。然而,目前很多小学音乐课程中使用合唱教学的方法都是:音乐老师领着班级内的学生一直重复合唱歌曲,同时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枯燥地教授给学生有关音乐节拍、音符等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觉得合唱是枯燥乏味的,会让孩子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再积极地参与到合唱音乐学习当中,这样一来合唱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尽如人意。 二、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 1.培养学生对合唱教学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某项事物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让人行动起来的发动机,所以,教师要想将合唱教学的教学效果充分地发挥出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孩子们对合唱学习方式的兴趣。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教学素质,同时培养自己形成独特的性格魅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且不太成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受到年龄的局限,所以很多孩子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合唱教学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小学生如果喜欢学习音乐的话,那么这种喜欢极有可能是因为喜欢教授音乐的老师。因此,要想小学生产生对音乐合唱教学的兴趣就要让他们喜欢上教授音乐的教师。音乐老师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与此同时音乐老师也要注重自身独特人格魅力的形成,让孩子们因为自己有趣的性格而喜欢上自己。其次教师需要做的是提高孩子们对合唱曲目的欣赏能力。合唱反复的训练是孩子们失去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失去兴趣之后孩子们自然也就没了进行合唱训练的主动性。所以,老师要提高对培养学生欣赏合唱歌曲能力的注重程度,让孩子们可以体会到歌曲中的魅力,从而让学生产生合唱学习的兴趣。 2.注重技巧的引导 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是合唱教学最为注重的一个问题,并且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要平衡、统一、协调,要满足这三点,合唱的歌曲才能被学生们完美地展现出来。但是要想掌握这些内容学生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技巧基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孩子们熟练掌握最基本的音乐技巧,并在发现学生的不足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进行纠正。 3.充分发挥乐器的作用 音乐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将乐器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乐器的使用让学生了解音准和音高,并完全掌握这些内容。 4.适当调整教学难度 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的合唱教学方式的难度要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相符合,这样在使用合唱教学方法时才能收获成效。比如:音乐老师在进行声部配合教学的时候,把孩子们感觉有难度的声部改成比较轻松的同度,进而使合唱的难度大大降低,然后在之后的教学中一点点地增加合唱的难度。这样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方法会让孩子们感到合唱学习不再那么困难,这样一来就能让合唱学习的高效率充分地体现出来,让音乐课程的教学效率获得进一步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篇文章作者针对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分析,从调整教学难度、如何提高学生合唱学习的兴趣、将乐器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以及要看重对学生音乐技巧的引导等方面展开了详细叙述,希望可以对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实践有所帮助。 作者:林敏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实验小学
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篇1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在医院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占比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基层医院未来的发展,医院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潜能挖掘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发展更为兴盛、长久。 1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绩效管理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当前,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医院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没有结合医院的科室设置和岗位结构。医院是一个庞大组织机构,包含了很多个不同的科室,各个科室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关联性与差异性,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绩效考核的标准也不相同,所以医院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科室与岗位的差别,保证绩效考核指标科学合理[1]。但是当前很多基层医院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忽略了医院的科室设置和岗位结构,过于关注考核结果,使绩效考核过于片面,难以真正通过绩效考核促进医院和谐、全面、健康发展,考核也呈现模糊性,缺乏客观和真实。其二,医院经营方向不稳定。大多数基层医院的经营方向经常发生变动,医院管理层没有对当前的市场进行考核和了解,在确定经营目标的时候,与市场和外部环境脱节,从而导致目标经常调整和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经营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绩效考核指标的不稳定,经常变动,降低了绩效奖励对职工的激励作用,职工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医院未来的发展。 2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优化策略 2.1了解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常用的方法 想要做好基层医院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就需要对其绩效管理常用方法进行了解。一般情况下,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常用方法包括关键绩效指标法、TOPSIS法、秩和比法三种[2]。其中,关键绩效指标法也称为KPI考核法,主要通过预设基础医院内部产出和投入等重要参数,并对其进行取样分析的方式,科学衡量绩效流程,从而保证绩效管理的目标明确,结果具有较高的可比性。不过,由于各指标之间系统性联系不足,所以在设置相关指标参数的时候,难度比较大,且难以区分主次。TOPSIS法也称为优劣解距离法,主要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与之前设置的理想方案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排序,该方法类似于数据矩阵模式,大多运用于医疗卫生管理领域。秩和比法是当前基层医院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绩效考核和管理方法,通过综合多个项目评价指标和信息,能够将其综合信息反映出现,从而突出多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水平,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 2.2成立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组织机构 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涉及的因素和内容比较多,管理机制也比较复杂,所以对管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想要优化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还需要成立专门的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健全结构职能,并且将一些素质和能力比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纳入到组织机构当中,更好的完成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3]。同时,重视管理环节和管理机制的设置,建设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据。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组织机构内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保证其专业素养和工作责任心,确保能够有效执行绩效管理工作。 2.3制定目标,细化绩效考核标准 在影响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质量的因素当中,目标不明确、考核标准不稳定等为主要因素。所以,优化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时,医院还需要注重管理目标的制定,并且将绩效考核目标进一步细化,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易实施。在制定绩效管理目标的时候,需要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行动纲领进行,并将医院的长期的发展作为基础,完成绩效管理目标制定后,要求院长审核签字,才能实施。制定了管理目标后,再结合医院科室设置情况和岗位结构进一步设置绩效考核标准,可以围绕医院常见的要素进行设置,然后对不同的要素分配权重,形成特色绩效考核体系。 3结语 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影响基层医院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管理方法,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有效落实下去,促进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孙光阳 单位:丰县中医医院 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篇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医院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发展因素,对其进行绩效管理意义重大。实践中应当不断完善和健全绩效管理考核机制,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并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体系,以此促进基层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提升[1]。 一、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定位 人力资源管理要协调多科室,使其保持密切协作,共同推进绩效全周期管理。绩效管理不仅仅是单纯的事务性工作,随着基层医院的建设与服务发展,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咨询、参谋与引导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医院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的手段与工具。只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咨询、参谋与引导作用,才能确保基层医院经济性与公益性双赢。通常而言,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主要包括工作完成情况、态度、能力以及纪律等内容。所谓绩效管理,即制定并参照标准对职工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估和指导,目的在于有效提升职工工作成效和绩效水平,推动基层医院全面发展。 二、基层医院加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十四五”期间,基层医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医院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否则其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难以占据一席之地。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医护需求,还是技术和服务创新,都在向更高的层次迈进。首先,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环是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绩效管理。同时,基层医院应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大数据技术手段全面推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更迭,加强各部门职工的科学化管理。其次,基层医院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及其绩效管理势在必行。对基层医院而言,绩效考核是深入挖掘人才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基层医院通过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可以对每位员工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以及服务理念等进行系统性掌握,并据此发掘有潜力的人才,择优挑选后进一步强化培养,这有利于增强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成效。再次,绩效考核与工资待遇关系着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通过绩效考核可以提高员工薪酬福利待遇的公平、公正性,在激励员工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以及绩效考核标准的分类细化,对提高工资薪酬福利的公平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最后,绩效考核有利于帮助基层医院广大员工清楚地认识和定位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可以明晰个人与其他员工之间的差距。通过绩效考核及考核结果的公布,员工可以看到其他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的成绩,可以发现个人的不足之处。对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加强绩效管理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三、目前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院整体管理和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不少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绩效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医院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医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绩效管理问题成为热议话题。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工作意识薄弱,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管理手段,绩效管理工作更多流于形式或沿袭传统的模式[2]。从实施效果来看,虽然传统模式可以获得一定成效,但是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无法确保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实效及其稳定性,以致部分人员因绩效考评不合理而出现离职等现象。由于人员流失严重,基层医院短时间内稳定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加强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强化管理意识成为现阶段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 之重。 (二)绩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从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工作视角来看,无规矩不成方圆,缺乏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机制是最大的障碍。研究发现,不少基层医院绩效管理机制仍旧沿袭传统的思路和模式,其表面来看与新制度要求有一定的相适性,但是并没有根本性变化,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基层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目前,基层医院绩效管理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与反馈信息收集工作未严格遵循新指标,容易导致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工作出现漏洞,甚至引发严重的内部矛盾和冲突。二是执行力和约束力不够,现有的绩效管理制度难以落地。比如,绩效管理制度对医院的领导层、管理层人员约束力不够,而对基层员工约束力太强,最终因制度设计不合理以及本末倒置的执行效果,严重影响了医院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甚至还会使基层医院的管理工作出现漏洞与风险危机。 (三)绩效管理PDCA循环存在环节缺失现象 绩效管理循环包括绩效计划(P)、绩效辅导(D)、绩效评价(C)、绩效反馈(A)四个重要环节,环环相连,缺一不可。而基层医院往往只重视绩效计划(P)和绩效评价(C),绩效辅导(D)基本缺失,对于绩效反馈(A)只是简单应付,往往将绩效评价结果单方面公布给员工,没有进行有效沟通,导致绩效管理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管理,无法持续提升医院绩效、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四)绩效评价方法不够丰富,评价信息来源较为单一 基层医院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多采用“结果法”中的关键绩效指标法,即设定主要绩效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导,按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以利润扣除成本的方式计算绩效薪酬。绩效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对于已经走上正轨的科室人员有一定激励作用,但是会遏制科室投入资金、人力开发新的业务技术,无法进一步提升科室的综合竞争力。此外,基层医院绩效评价信息来源单一,主体多为员工的上级,很少引入员工本人、同事、下级、客户进行全面评价,容易因为评价者信息不对等或是刻板印象等造成绩效评价误差,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整体工作业绩。 四、基层医院加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基层医院应当正确认知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步提升绩效管理整体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人才竞争力。基层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实践中应当将管理模式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积极创新医院管理制度。及时转变思想意识,提高绩效考评的规范性,加强业绩考核,注重专业宣传和绩效考核管理,使职工的工作与权益呈正比,积极引导广大职工塑造绩效考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绩效在基层医院运转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健全和完善基层医院绩效管理体系 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既要有高度的思想站位,又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两手都要抓,不可偏废其一。基层医院应当立足实际,对传统的绩效考评工作进行总结和创新,积极参考和借鉴其他医院的优秀经验,广泛宣传和采纳职工的有效提议。在绩效管理考评工作中,应当特别留意数据信息,提升基层医院各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参数,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量化,确保绩效管理体系科学高效。对基层医院而言,其一方面要特别注重绩效管理工作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还应当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管理指标,以此来提高广大职工的工作质量与效率。第一,明确绩效考核目标,提高考核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基层医院基于绩效考核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第一要义是明确考核目标,最大限度提高绩效考核的有效性。通过对基层医院广大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有的放矢。人力资源是基层医院的重要无形资产,建议从全局出发,从推动医院全面发展的视角,全院上下尤其是领导层签署任职期间工作目标责任书,让领导干部以及广大员工在制定工作目标的同时也给医院全体员工绩效考核指明方向,确保绩效考核与人力资源管理符合医院发展实际需要。第二,积极引进人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基层医院若想提高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水平,就必须积极引入专业绩效管理人才,基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运用来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确保绩效管理工作效能得以实现。基层医院应当在人才招聘环节下功夫,尤其是具有绩效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一定要引进来并能留住,从科学以及专业的视角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坚决避免出现非专业绩效管理工作的低级失误或者错误,否则会影响绩效管理实效。第三,不断优化绩效管理模式。确保绩效考核与职工岗位要求相匹配,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流程,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之间应当加强交流与沟通[3]。同时,应根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划分,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确保绩效考核的真实可靠性,明确全体员工的职责,并根据各岗位特点,制订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案与考评标准。第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方法。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当有切实可行的绩效考评方法,必须保证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以及客观有效性,结合大数据技术手段和平台等提升绩效管理水准。积极开展医德医风考评工作,将技能考试、研究成果等融入其中,加强和细化内容考评,多元化进行定级。既要全面贯彻病人护理查房和病况追踪工作,完善医疗文书质量以及检测规范,科学合理评定并确保绩效考评达标,又要创建档案资料管理机制,在考评工作中采用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激发员工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同时将考评结果与人员岗位聘用以及评优评先等结合起来,制订适合的培训方案,以此来全面推动医院医疗工作者专业知识和技术学习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升绩效管理质量与实效。 (三)完善绩效管理PDCA循环 首先,针对绩效辅导基本缺失的现象,医院应该在制订绩效计划后,立即开展绩效辅导,并将绩效辅导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部流程。医院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部门应协同员工的直接上级,及时与员工探讨其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潜在的障碍以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在绩效辅导中,医院绩效管理者要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让员工明白,管理者是为了提高员工绩效、使其获得更高的绩效报酬,而不是简单批评员工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有效的绩效辅导,矫正员工行为,纠正目标偏差,有效实施绩效计划。此外,在绩效辅导过程中,管理者还要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对于完成计划有困难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培训、动态调整绩效计划或是提供资源调度支持,协助员工完成工作任务,提高绩效水平。其次,在绩效反馈工作中,医院绩效管理者应该提前做好反馈准备工作。一是要收集资料,汇总完成绩效计划、员工的职位说明书、绩效考核表以及员工的历史绩效考核档案等,安排绩效面谈时间、地点。二是要注意绩效面谈的方式与方法,引导、控制面谈局面,使面谈能够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使绩效面谈达到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的目的。此外,绩效面谈要让员工进行自评,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绩效反馈的过程,给他们表达、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4]。一般从员工得分高的工作内容切入,逐渐过渡到绩效得分低的内容,赞扬和肯定员工的努力和贡献,避免过度批评。三是把绩效反馈的重点落在促进员工解决问题、帮助员工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改善目标和调整绩效计划上,有效激励员工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绩效管理循环中。 (四)绩效评价方法多样化 目前,基层医院是以“结果法”中的关键绩效指标为主导来考核员工绩效,其是对医院主要医疗活动的财务衡量,难以对医院所有活动进行客观衡量[5]。医学是探索科学,需要在探索中总结治疗经验,不能仅仅以结果来衡量医疗行为。因此,基层医院需要在关键绩效指标的基础上补充“行为法”,来考核员工完成本职工作所表现出来的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行为法”的考核要以各岗位员工的胜任素质模型为评价依据,区分出绩效卓越、优秀、良好、一般和不良的员工,按等级予以绩效激励。绩效管理部门还要根据不同岗位设计出个性化、差异化的“行为法”具体的评价方法,如关键事件法、行为核查清单法、评语法、图尺度评价法、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行为观察评价法等。在科室内部绩效二次分配时,还可以使用比较法(如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进行绩效薪酬的分配,促进员工不断提高个人绩效水平。此外,基层医院绩效评价信息来源也要多样化,不能仅仅由上级管理者进行评价,在部分重要岗位要引入员工本人、同事、下级和客户来共同进行绩效评价,全面进行反馈,使绩效评价更为准确和有效,减少主观评价的偏差,提高员工的综合技能和绩效水平。 五、结语 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新形势下,基层医院应当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既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也要在行动上规范和细化绩效管理机制与措施,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促进基层医院整体高效运转。 作者:张佳玲 单位:福州市第六医院 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篇3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事业机构,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与公司有一些相似之处,它的许多管理和经营理念都从公司发展而来。然而,公司的目标是企业利益最大化,而医院的目标是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绩效管理为员工引入了有效、客观的评估标准,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在各级医院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基层医院管理者,有责任对绩效考核在基层医院人力管理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一、医院绩效评估的内涵与意义 (一)医院绩效评估简介 医院的绩效评估是利用相关的行政和奖励方法分析医院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状况和效益,然后进行客观评估。绩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组织绩效、个人绩效和社会绩效。根据不同的主题,医院绩效定义为衡量和反映具体表现的指标,包括临床表现和管理绩效。在我国,医院绩效考核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在工作量、收入和支出的评估中进行考虑。 (二)医院绩效评估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为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利用绩效评估鼓励医务人员更积极地工作并提供优质服务,这对改善医疗服务非常有益。其次,推进了医院的分配制度,促进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再次,促进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绩效考核管理,可以选择通过竞争和公开招聘任用贤能,这是对医疗一线人员工作的科学评估,也是对医院管理水平的考核。 二、当前绩效考核措施在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对绩效管理缺乏足够的了解 绩效评估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方面。绩效管理的重点是分析绩效评估的结果,要采取综合对策,实现绩效管理的目标。大多数基层医院缺乏对绩效管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导致绩效管理和实施水平较低,这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医院本身的价值取向忽视了共同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多数医院绩效指标仍然存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忽视了医院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性质。许多医院针对不同部门设置收入指标,过度强调“绩效”,使公立医院的利益性减弱。 (二)绩效评估标准未能获得认可 绩效考核停留在简单的评价判断,缺少对如何提高员工个人相关认知的措施。在制定和开展绩效评估时,缺乏与一线人员沟通,因而未能寻求被考核人理解和认可评估指标。事先没有有效的沟通,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偏差,导致员工出现抵制情绪,从而削弱绩效评估的激励效应。 (三)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目前的国家和医疗服务行业没有一致的医院绩效管理评估体系标准,虽然绩效管理在各行各业都在广泛应用,但各类医院的运用中绩效考核标准也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基准,医院很难建立最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绩效管理活动。因此,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绩效评估体系仍不完善。 三、优化绩效考核措施在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一)加强医院绩效考核管理思想 为了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应该改变对医院绩效管理的片面理解,并了解绩效管理实际价值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绩效管理不是满足每个员工的理想要求,但相关评估标准和措施需要符合医院发展和多数人发展的需求,在评估措施激励下,包括领导管理层在内的医院工作人员应通过推进绩效考核管理,提高绩效考核管理意识,支持绩效考核实施,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并进而加强对于医院的管理,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定位 绩效管理目标的定位可以提供有效的激励,从而最终实现医院的整体绩效目标。绩效管理目标需要基于当前医院的发展需要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并以医院的长期目标为目标。我院的长期目标是关注患者、注重质量,牢固树立服务人民健康的理念,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首先,医院应加强与上级政府的沟通和交流,获得政府的全力支持,并且积极向相关企业学习,完善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其次,提高员工沟通的认识,以了解一线人员的个人需求;在绩效考核后积极寻求完整的员工反馈,这对提高员工的相关认知水平非常有利。 (四)完善医院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是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层必须不断完善建立目标管理系统和绩效考核综合评估系统。通过界定、划分和评估医院不同部门的运营情况,明确相关量化绩效。管理上积极研究和推进绩效考核措施,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提高医院运营效率。总而言之,绩效考核系统应是为医院运营服务的综合管理系统,需要能够激励员工做得好的方面,了解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引导员工发展的方向。因而绩效考核体系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管理制度化、标准量化,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王丹,侯宇澄.医疗机构绩效评价理论及其对中国公立医院绩效评估的启示[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5(03):254-259. [2]张丹,雷福明,周娟,等.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医院绩效考评体系构建与实施[J].医院管理论坛,2015(08):37-40. [3]郑明端.公益性视角下公立医院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7(12):68-69. 作者:张卫红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第二人民医院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浅谈中职班级管理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摘 要】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培养学生追求发展和生存的基本能力,这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班级管理 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在中职院校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成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班级建设中,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指学生追求发展和生存的基本能力。自我管理则是学生对自我的生活、学习乃至思想言行等进行计划安排、协调、控制、激发的过程。包括了提高学生文化上的自学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体魄上的自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形成一个乐观向上,文明守纪,勇于负责的,有益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班级集体的必要条件。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几个有效途径: 一、通过团体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使学生由他控转向自律 学生所在的团体,首先一个就是自己的班集体。学生从一踏进校门就会不由自主地希望自己能在这样一种文明,轻松、和谐、洁净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但事实上,我们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要低于身体成熟程度。他们或不会内省,思考自己和自己的问题,不善于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不把家长、老师和学校纪律放在眼里。“90后”的他们中大都娇生惯养,任性,懒散。至于明辨是非的能力,似乎更差,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所在的集体的声誉带来什么影响,仅仅只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集体中的一员。 而我们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通过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认识自己,展现自己,管理自己,使自己由他控向自律转化,最终发展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管理教育中从关心班级、热爱班级而增光添彩,为建设班级而出谋划策等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教育。学生只有明确的认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才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二、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在实践中养成学生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能力 “能力只有在该种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只有在实行自我管理教育的班级中去实践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班级的日常管理实务工作中来。通过让学生策划组织各项集体活动,每个活动都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实施计划的每个环节、步骤。班主任在这些活动中就只需要起到监督、参谋和检查的作用。 三、通过发掘、使用、扶持、教育和培养学生干部,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能力 班干的组织协调能力不是天成的,需要我们通过和学生的接触去发现发掘。通过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帮助班干们分析本班的具体情况及需待改进的情况,研究根源、指出教育其不足、提出建议及解决方法,同时进行职责分工,使班干们能提高责任意识的同时能互相监督、相互协调,实行民主管理,力争逐步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一个集体里,一批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好的班干对班级建设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好的班干部能起到榜样激励的作用,使其他学生能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进而同学之间、班干之间能起到一定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作用。 四、宿舍生活自管能力的培养 宿舍生活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的中职学生应按半军事化管理的要求自觉搞好内务卫生,学习和发扬解放军的好思想、好作风,在宿舍生活中自觉接受或参与宿舍管理,遵守宿舍管理规定,遵守作息时间,注意和维护公共卫生,讲究个人卫生,经常检查、考核集体和个人的卫生,爱护公物,与不文明行为彻底决裂,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人才的竞争能力决定于学校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成功的教育总是德与才,文与道的完美结合。因此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学生管理改革的方向。教师变监护为引导,让学生做学校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使学生在为人、做事、求知等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实现“他控”向“自控”这一质的飞跃,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班级建设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意义所在。 总之,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应该引起全体教职工的重视,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意识,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这是实现高职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对校园文化的设计营造,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愿景,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驱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班主任的精心指导,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完成管理者的预期目标,做到无为而治,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目标。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摘 要:自我管理是对传统管理的创新和否定,自我管理是认识自己、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就中职生而言,自我管理能力水平不容乐观,应该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精心选拔培养班委、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自我管理;职业中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而对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首先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是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现就近几年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前提 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作为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了解自己,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和别人比较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克服自卑感,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有一个客观清醒地认识,并能与老师、学校的要求,与社会规范相对比,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管理。 二、精心选拔培养班委,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个成功的优秀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我们的班主任之所以感到“累”和“烦”,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事事关心,事事过问,一切事务独揽一身,没有一支强有力的“特种部队”。由此可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特种部队”是管理好班级的关键。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感觉到通过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选拔出来的班干部,更能发挥其潜力,体现其自身价值,更适合班级管理。 班干部选拔出来后,应尽力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民主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等校园生活,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管理观;树立他们远大的理想,使他们热爱班级,对班级的美好未来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在管理工作中,取得绝大多数同学的支持、响应和配合,从而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催化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话语,看似平凡简单,却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 首先,在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中,最好的榜样、离学生最近的榜样、最能让学生崇拜和模仿的榜样就是班主任了。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以其身份的特殊性,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高尚的情怀以身示教,让学生信服你,信赖你,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班级中优秀学生代表的引领作用也很重要。学校应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引领作用,对学习、劳动、运动、生活、技能等方面突出的学生应及时表彰,充分发挥他们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历史励志人物、当代道德典型等也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重要因素。他们中既有匡衡凿壁刻苦读书的典故,也有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典范;既有孔融让梨尊老爱幼的美德,也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他们一个个心怀理想、奋发图强,在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品学兼优、乐观向上,成为身边无数人学习的楷模。宣传他们的事迹,鼓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扬帆起航追逐自己人生的梦想。 四、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考核制度,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必须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依规办事。同时,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的工作也要与班级自我管理的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管理网络,从而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主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从而改变教师专制式的控制、保姆式的看守和放羊式的放任自流的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完成中职生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真正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服务社会的熟练技术人才。 (作者单位 江苏徐州市铜山中等专业学校)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探究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普及,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成为每一个职高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当前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中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中职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索质的需要,也是提高中职学生管理的层次与水平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笔者结合教育实践,对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方法;管理模式 一、当前职业高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表现 1.学习目标不明确 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不能进普高的学生。这些学生,平时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就导致了很多中职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更不知道怎样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态度漫散,学习热情不高。 2.生活自理能力弱 当前很多中职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家庭的中心,在生活上处处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差。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家长在宿舍里忙东忙西打扫卫生,而学生在边上袖手旁观。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中,宿舍卫生总是一个困扰学生工作者和后勤管理者的大问题。 3.人际交往能力弱 人际交往能力是群体中个体生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管理包括交往对象管理、交往技巧学习和交往实践。近年来,人际交往问题在学生中普遍出现,特别是同一宿舍的同学经常因为小事而闹得不愉快。每学期,都有学生因处理不好宿舍关系来学工办办理宿舍调整手续。 二、提高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是社会对他们的客观要求。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实现由外部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过渡。相比而言,中职的学生更为活跃,自我管理有更好的心理基础。老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在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方法、自我管理平台等方面寻找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 1.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当前的中职学生,一方面,从小在长辈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从正规教育开始就在老师的全面管教下“过关”——过“考试关”、过“舆论关”的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能力。现有的家庭教育与基础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空间,社会结构与社会节奏的变化使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减少,造成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人格缺陷,孤独感、失落感、压抑感常常伴随其左右。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程度的加深、社会视野的扩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的直面灌输,而热衷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尤其对于自己的事更是追求自作主张、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意识、方法、平台各方面的条件,并且需要一个过程。强烈的自我管理意识与低下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中职教育工作者首先解决的问题。 2.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根据中职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状况,教师不能一味压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而要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管理意识。老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对学生要改“管”字当头为“理”字当头。其实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当然,学生由于阅历较浅、缺乏自我管理实践,其自我管理意识难免偏激、难免盲目,这就要求老师进行科学引导,而科学引导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勇于、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同欢乐、共悲伤。在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走向理性、走向强大。教师如果一味“管”字当头,剥夺学生自我管理实践机会,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缺乏,就会产生“意识障碍”,教育便成为训练而流于空谈,甚至会走到教育的对立面。老师如果任由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随意发展,其自我管理能力不仅不能得到提高,而且还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低下,甚至使学生走向歧路。 3.掌握自我管理方法 自我管理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如果没有自我管理方法做后盾,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将流于空谈。一个优秀的老师善于指导学生掌握诸多自我管理的方法。以情绪管理为例,于学生不合理的认知而引起的抑郁、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有通过情绪的自我管理,人才能成为情感的主人。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的原则,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情绪管理的常用方法包括:一是情绪沟通法,它着重训练学生运用非言语手段和言语手段,正确、合理、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善于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移情”的能力;二是情绪控制法,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排解、控制消极情绪,诸如抑郁、焦虑、自卑、愤怒、厌烦、恐惧、情绪不稳等。情绪控制主要包括自我暗示、学会遗忘和转移目标三种方法;三是情绪熏陶法,它能够培养和强化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诸如学会爱与被爱、自信、乐观、幽默高兴、喜悦等,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等高尚情操。 4.营造自我管理氛围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必须借助校园文化的渲染和烘托,在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时,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列入校园文化的范畴。院系学生会可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协会,倡导学生自觉加入自我管理行列。通过讲座、演讲、辩论、竞赛等形式,借助广播、电台、刊物、网站等途径开展自我管理为主题的讨论,加强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优秀典型,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在校园内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良好风气。 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中职学生素质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稳定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进而关系到职业高中生存质量的现实问题。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浅析中职学生自我管理及培养 【摘 要】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与核心,本文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阐述出发,概述了当前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而指出加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的现实意义所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自我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学生总体素质的变化,以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问题做以下探讨和分析: 1.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及现状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 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中职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在中职学校特定的教育模式中,根据社会的要求,合理地调配自我资源,有效地运用计划、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管理手段,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职生在完成这些活动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现阶段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由于中职生大多是14岁~17岁之间的未成年人,正处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独立意识有所增强,有着展示自己才华的冲动,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他们自我管理能力极度缺乏,致使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难题,突出表现有: ①思想道德方面: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淡漠,法律意识、组织观念不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②文化技能学习方面: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③日常生活方面: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开始谈恋爱,沉迷于网吧,抽烟、喝酒、自由散漫;④心理体魄方面:不少中职生心理脆弱,不会与同学相处,有些学生睚眦必报,打架斗殴。不爱运动,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玩耍,影响身体健康。 2. 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选择,时代需要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趋势。2l世纪是一个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也是一个网络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时代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须具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因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鉴于以上所列的目前中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为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中职学校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力达到管理学生的目的,这样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走人社会、适应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在对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完善的同时,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在先进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诱惑因素下,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越发困难,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时展的要求,学校亟待加强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本文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生 自我管理能力 方法 一、前言 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使学生通过良好的自我管理提升综合素质,成为现今社会广泛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概述 学生自我管理就是指学生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1],就是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生活,依靠自己完成生活中的事情。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进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时,需要安排教师进行监督指导,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时发现班级中的矛盾,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解,以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中职管理现状 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十分严重。而且中职学生相对于一般的高中生具有很大的心理反差,有一定的自卑感,社会上对于中职学校的片面认识增加了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绝大多数的中职生都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结合作的意识,交际能力也比较差,对于周围的一切都采取一种漠视或敌对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学校的管理教育。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大,为了维护班级的正常秩序,通常会采用比较激进的办法,反而激发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强力反弹,再加上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对心目中的好学生过分关注,忽略了班级中其他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管理工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四、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选择,时代需要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趋势[2]。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中职学生具有对社会工作的渴望,学校加强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中职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渴望,在自我管理中实现自身的蜕变。 五、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中职学生不同于一般的高中生,由于在学业上的挫败,使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卑心理,再加上家长对中职学校的片面认识和对孩子的放任态度,使中职学生更加放松了对自身各方面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挖掘学生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够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根据学校要求的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及时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调整,为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做好铺垫。 (二)合理挑选班委 一个成功的优秀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3]。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因为需要管理班级中的所有事务,没有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能够辅助管理。班主任在管理中要坚持公正民主,让学生经过民主选举选拔出班干部,教师对这些班干部进行管理能力和民主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对校园生活和学习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增强集体意识和对班级的归属感,使他们在管理工作中能够认真负责地为班级和同学服务,并实现自身价值,促使自己和同学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 (三)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评价机制 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性,学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自我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要求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做事,同时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班级学生自我管理工作和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到一起,做到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监督考核,及时反馈考核效果,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表现较好的团队和个人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四)制定发展目标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校在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工作时,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组织各种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事业期望,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努力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六、结论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现今的中职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学校在进行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工作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心理状态,对学生实行合理的培养措施。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力,帮助学生制订未来的发展目标,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并加强对班干部的挑选和评价机制的建立,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探析 摘 要:阅读能够让人们的内心变得更为丰富,能够极大地开阔视野,使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儿童也不例外。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的一种文学作品,由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轻松活泼,想象丰富,构思精巧,因而受到了广大儿童的认可及喜爱。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具有天然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入研究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策略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对小学语文教学以往滞后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儿童文学的内在特质的精神可以说是高度统一的,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尤其是重点强调人文性。经过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所占据的地位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一项重要资源,因而受到了教学界的高度重视以及普遍关注。同时,在儿童文学教学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1)存在功能上的认识偏差。相当一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儿童文学所具备的功能只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实际上儿童文学绝非只是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在很多教师和家长眼中,如果对作文不能提供立竿见影的直接帮助,那么就会被摒弃和忽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文学阅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儿童文学的作用及功能并非仅仅如此,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习的乐趣给予学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还有些教师将道德说教看作儿童文学主要的教学功能,使得儿童文学教学的开展受到限制。 (2)正确的引导不足。通常儿童文学作品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元地进行解读。但是,多元解读并非就是说随意地解读。如在《去年的树》这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时,教师应当对文章主旨进行多方面、完整地加以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富有童趣的视角,然而,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缺乏,对学生整体划一,这便使得学生在解读作品上偏离了方向。另外,教师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要么是硬拽生拉学生将自己明确要求的理解深度达到,要么是满足于个人对文本理解的展示,导致学生“误读”了儿童文学作品。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策略 (1)正确认识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审美功能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首要功能,智力开发功能、教育功能及认识功能等均从属于审美功能,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主要是文学教育作用。即便是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将文学教育的目标明确,但是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其人文内涵,提高文学教育的地位,正确认识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学功能,以便于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儿童作品教学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借助于氛围环境的熏陶、主题活动的影响、学科教学的渗透、评价表彰导向等一系列措施进行融化、转化、感化。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内涵就是将适合学生发展及成长的儿童文学作为主要媒介,通过教师的点拨及启发,在主动状态下促使学生将人文精神的发展实现,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能够用自己语言来感知世界的一种能力,并且将对待他人、对待世界的人性关怀态度最终树立起来。一方面,教师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言行举止等要切实进入状态,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具备感染力、生动性和形象性,精神要饱满,以此更好地带动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室环境的布置。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具体需要,可以布置书法作品、展板、图画、鲜花等饰物于教室,还可以利用音乐的播放或者桌椅的摆放等,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联系生活实践,加强朗读指导。正是因为儿童文学作品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语言材料,因而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要以充满感情且独特的语言吸引学生。例如:语文教师在儿童故事方面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应当明确教学的重点是课文的朗读及认字,要让学生在富有内涵且有趣的故事中自主地领悟和阅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道理,以此在学字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加深,在生活实际中使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深刻涵义。首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字典识字,教师采用教学课件的演示将学生的写字兴趣激发出来。其次,要注重生活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亲身感知。第三,要重视情感的渗透。教师要将各种有效的途径利用起来,对有利的教学情境加以创设,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掌握作品中的知识点,提高素养和水平。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鉴于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尽快将传统教学模式摒弃,高度重视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充分发挥儿童作品教学的功效,并且探寻有效的教学途径,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 摘 要: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在语文的教学上存在很大的儿童文学素养不足的问题,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对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的关系认识不彻底,对专业的儿童文学知识掌握不足,对国内外的儿童文学的知名作家了解肤浅,儿童的理解意识有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有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时候经验不足等等。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在任职之前的培养以及在任职之后的强化培训工作相结合起来,加大教师在儿童文学方面的知识量,开展多种形式来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专业成长 从2011年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后,最新的课程改革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改革的环境下,小学的语文教学正在向“儿童文学化”的方向发展。从当前小学语文比较常见几个教学版本来看,儿童文学的教学作品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由此看来,目前农村小学或者是城镇小学的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否能适应当今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一、农村小学儿童文学素养的严重缺失 目前,我国处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能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其原因存在很多方面,其中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老师对儿童文学和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关系情况不清楚 儿童文学的教育宗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及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正是因为这一个原因,儿童文学和普通的语文教学就出现了一个共同的宗旨――都是服务于儿童,为了儿童的身心和精神的健康成长。目前,儿童文学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它还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参考材料。为了使学生能更彻底的感受到我们中国语文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让学生能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中的增长文学知识,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重要的环节都已经和儿童文学相融合。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还没有充分的理解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和它真正的作用价值,没有从正确的角度去认识儿童文学和普通的课堂语文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2、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的贫乏 目前一部分的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他们的学历并不是很高,专业性也不是很全面,他们在学校任职期间,尽管他们学习了儿童文学的基础内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古代文学以及现在文学作品相比,儿童文学的教学时间确实寥寥而已,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内容认识浅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当中也是很少和儿童文学相联系起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对儿童文学的概念知之甚少。对于那些只有中专层次学历的小学教师而言,他们根本没有学习过真正的儿童文学课程,以至于在后期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真正强化,最终严重的影响了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3、对儿童天性意识浅薄 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创作以及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因为小学教师每天和学生们的相处时间比较长,他们是最了解和亲近儿童,他们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说话的语言方式最为了解。但是对于现在的农村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却忽略了儿童的存在,教师们大多都以他们自己成年人的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按照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内容。在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总是按部就班的分析文章的意义,挖掘文章的内涵,注重于个别字眼的理解和记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被大大的剥夺,以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被局限化。 二、提升农村儿童文学素养的方法 1、对任课教师任职前后的培训 要增强农村小学学生的文学素养,首先要提高任教老师的儿童文学的认知度,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准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其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选拔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时候,可以将儿童文学的考核内容作为重点的内容,加大儿童文学知识的考察比例,这样一来就会对任职前的教师在思想上做一个正确的引导。对已经通过选拔的任课教师方面,除了强化教师在教学的方法、道德修养等方面,更要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加以提升。 2、加大文学作品阅读量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多阅读关于儿童文学的作品,因为在儿童文学的作品中饱含着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的认识,可以反映出儿童的本性,表达出儿童心里的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文学经验或者借鉴文学作家对儿童的深刻理解的思想来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的学习的方向,逐渐的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3、开展多种方法和平台增强学儿童的文学素养 鼓励多样化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尽管当前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城镇小学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小学受办学条件的制约,很多的校园活动都无法正常的展开,但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条件情况,举办一些富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也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比如在农村小学,大量的兼并使学校有了很多的住校学生,因此,老师就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们进行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老师可以选用现有的语文课本或者是课外的大量优秀文学材料,把儿童文学不仅带到课堂上也要带到学生课余的生活中去。 本文主要是讲述了针对农村语文教学该如何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问题进行了分析,老师是学生接收知识的重要载体,一个老师的文学素养的深度直接的影响到学生对文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我们首先要针对任职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养,语文老师在针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引导上,不仅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在课下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摘 要:作为中国人来说,通过语文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于汉语文化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该通过语文的教学来加强学生对于汉语的进一步了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儿童文学作品的地位逐渐升高,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在推崇通过儿童文学加强对儿童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是,怎样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儿童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根据个人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几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地位 一、能提高小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在内容表达上比较浅显,并且,在语言的选择和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也非常的形象、生动,所以,有别于其他的文学表现形式,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的运用上是非常有讲究的,不仅要能够有丰富准确的语言,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标准,吸引学生学习,引人入胜。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小学生能够掌握到文学语言的魅力,不断地体会和总结,让他们在以后的情感表达上也能有所提升。学生通过对文学的学习,能够不断地学习到相应的语文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总结,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对于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现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升 儿童文学作品还对内容上有很高的要求,语言的表达还有故事情节的设定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故事内容的设定应该能够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让学生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物在故事中的心理活动和形象,为他们以后的思想品德的设定也有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作品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思考文学故事中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接受故事给他们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还有道德标准的树立,并且,一些文学作品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停地对故事充满幻想,才能让自己的学习不断提升,思想进步。 总之,让儿童文化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然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内容,并且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导入研究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标准,儿童文学中具有真、善、美特征,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儿童文学也正符合在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与其他内容不同,儿童文学需要教师教出童真、童趣,让小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导入 语文的教学涵盖内容甚广,教学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语文是深入学习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的感情也是非常细腻的。而儿童文学则是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儿童文学与一般的语文教材内容不相同,它是以培养学生情感意识为主,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教师是传道授业的载体,如果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够,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的感知,以及对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真善美产生歧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儿童文学意识的培养,深刻了解儿童文学,让学生独立地去品读儿童文学。教师应该让自己保留一颗童心,才能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教导学生和激发学生的文学素养。 不仅仅是教师自身需要有儿童文学素养,小学生更应该努力地增强本身的儿童文学意识。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小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时,不需要拘泥于文中的字词,应该拓宽自身的阅读量,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陶渊明的儿童小说等,这些作品中都透露着浓浓的情感意识,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会受益匪浅。 二、抓住儿童文学中特有的艺术内涵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中特有的艺术内涵就是童真与童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细腻,纯真无瑕,这个时期的学生是最容易受外界事物所影响的。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童真和童趣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件新奇而有趣的事物,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想象力,在学习儿童文学时,能够让小学生满怀对世界美好的向往憧憬。在学习《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时,最有趣的就是小松鼠蹦蹦跳跳找花生的样子,活泼可爱。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模仿小松鼠的语言和动作,将小学生内心的稚嫩情绪展现出来,其他小学生也可以在观看其他同学模仿时带入自己的情感,感受这纯真而美好的生活。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应当观察发掘小学生的童真情趣,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篇课文的时候,青蛙妈妈生下了一群小宝宝,长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很焦急,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动物妈妈都上前去询问“我的妈妈在哪里?”文中有“弯腰的虾公公”“大眼睛的金鱼”“白肚皮的螃蟹”“四条腿的乌龟”“大鲶鱼”都热心地帮助了小蝌蚪,告诉小蝌蚪们妈妈长什么样。最后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欢快地叫着“妈妈,妈妈,好妈妈”。这篇文中表现了儿时的纯真以及对妈妈的爱。小蝌蚪在寻找妈妈时坚持不懈,不怕艰难。当小学生学到这一课时,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当小蝌蚪走丢找不到妈妈时为它担心,当小蝌蚪找到妈妈时为它高兴。这个故事以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是以中国画为背景,浅显易懂,简单的故事却表现出一种不简单的情绪。 三、根据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中有许多体裁包括小说、寓言故事、戏剧、诗歌、乐曲等,教师应该熟练掌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将其归类划分,从中掌握儿童文学中鲜明的特性。例如,在学习《咏鹅》这首诗歌时,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环境中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大自然所形成的画面。宣扬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当在学白的《静夜思》时,勾勒的是一种思乡情切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漂泊在外,对于故乡的情感是无法忘怀的。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不仅能学到诗中所蕴藏的深厚情感,还能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习诗歌以简单的语句表现深刻的含义。 总之,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宝贵的教学资源,是让学生时刻保持干净纯洁心灵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的教学时,也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积极挖掘小学生心中存在的童真与童趣,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儿童文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全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改革在一次一次的伟大实践中得以展开。而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素养形成的初级阶段,形成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于学生往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新的教学形式下对学生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过程中,这种新的课程要求尤为突出。这是因为新的课改模式下,大量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文学作品被引入了教材,作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学的语文教师具有相应程度的儿童文学素养,使得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沟通线路。但当我们以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为主题展开实地调查研究时就会发现现状不是太理想,教师的素养水平普遍偏离新的教学要求。本文将就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下的语文老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教学 在新的课程变革实施过程中,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随着大量儿童文学引入课程教学,教师的相应素养的缺失程度的表现也越来越显著。根据调查显示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状,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没有入职前的相关教育,也没有接受相关的培训工作,除了简单的教学任务教师有时还要从事班主任,班务等额外工作任务。繁杂的工作任务致使教师们也没有空闲时间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导致了大量的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以教育儿童语文为主体的教师而言,在对其学生进行相关指导时就会缺乏相应的技巧,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时无法形成良好的引导。因而如何改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值得我们为之探讨一番。 1.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理解 著名的教育学者成尚荣先生曾说过小学教师身兼重任,他们承载着孩子们光明前途的命运缔造。而对于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具体需要包含哪些方面,学术界也没有详细的划分。著名学者教师陈晖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研究的引导者,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文学素养要求:对于儿童文学,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具备相应的基础情感和态度,全方位的理解认知儿童文学作品,经常阅读来增加儿童读物的经验,和学生一起来展开读书学习文学活动。广西师范学院的黄耘老师对此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将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实质归纳总结出四个环节:正确的儿童文学观,系统的儿童文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现状 为了实现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我们将就现实的一份调查来展开说明。在几十份的以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为主题的调查中,我们总结出了相关的结论分析。在我们的调查成果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该调查领域的语文教师的文学水平还是蛮高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调查中我们看出对于儿童文学观念和态度,多半的教师认为它占有十分大的教学比重,也有少数人持相反的观点。当提及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喜爱程度,大多数是比较喜欢。调查显示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课程学习的情况是有一半是了解过的,还有接近一半都未接触过。儿童文学教学上基本与其他课程一致。教师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一半以上阅读量达到五本以上,教师逛书店时对于最新的儿童文学作品关注情况达到一半人数的教师只是偶尔关注。 3.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现状的形成原因 3.1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让人"喜"的原因。语文教育改革后,语文的教学内容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考试分值也占有很大的份额。从而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得到了广泛的教育认可,小学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著名学者王巨才先生提交了关于重视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提案。教育部也就其展开指示,同时提出了实质性的内容指导,强化校内学生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积极开展校外培训,注重儿童文学方面的教育。相信在教育部的明确指示下,儿童文学课程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提倡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会给教师提供一个阅读儿童文学的好时机。从我们的中小学的学生的学习现状可以看出学生深深的受"应试教育"所累,读书也只是为了考试能取得好成绩,也就没得时间来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在新形势下,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并得到了良好的延伸发展,出现了很多的读书形式如读书周,读书月。在进行为期几天的读书阶段后展开课时的交流探讨,加深对书籍内容的了解。在这样的读书形式下,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得到了大大加强,潜移默化下提高了文学素养,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也得到了提高。 3.2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让人"忧"的原因。小学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有所欠缺。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一些年龄层次较大的教师而言,需要补充的新时代的文学知识就比较多,而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只有通过继续教育和课外自学来实现知识补充习得。自学的内容也比较浅陋,当课外的一些教务事物插入时,就会打乱计划。 儿童文学作品的宣传、评介力度不够大。从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最新儿童文学作品的关注度并不高,当儿童文学领域出现值得教师去及时阅读的经典著作时就容易错过,这对语文教师是一种严重的损失。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除却教师本身缺乏兴趣等原因外,还存在着客观因素就是儿童文学读物的宣传力度不够,而日常的一些评价文章也只局限于儿童文学报刊上。而街铺林立的书店大都摆放的是一些成人书籍,如小说、作文、散文等。针对儿童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一些传统经典书籍,没有新形式的内容。在现在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无法引起潮流,这样语文教师也就无法及时的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来阅读。对于儿童而言,广播电视对他们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新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结合网络电视广播等有效途径实现对其作品的有效宣传,来加大作品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就可以及时的获取相应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信息,实时阅读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还可以推荐给学生来作为阅读学习材料,实现了其价值的多重效益。 结语: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相关信息,包含了儿童文学素养的范畴以及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现状。在不断创新的教育改革大潮流下,相信我们的儿童文学课程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学底蕴的学术子弟。
浅谈建筑底部空间的环境设计:探究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 【摘要】实体和空间是高层建筑设计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但更重要的空间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高层建筑底部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因此,本文就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做一些探究。 【关键字】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对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来说非常重要,虽然人们日常都生活在高层建筑中,但对于其底部的空间与环境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实际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的密集、其内部人员的不断聚集、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中街道意趣不断丧失,车辆逐渐增多占据大量街道或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绿化面积也不断减小,最终引起了高层建筑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直接导致人在高层建筑中的生活质量下降。这使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与城市空间的环境设计产生矛盾。因此,人们须对底部空间环境设计加以关注,以期使高层建筑的底层空间成为自身和城市空间的过渡和渗透,提高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利用率和舒适度。 一、高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理念综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人们更加关注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城市建设和规划亦是如此。以绿色生态的观点进行建筑施工、环境建设已成为了当下建筑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众所周知,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会对环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高层建筑的施工设计不应仅停留在完善自身建筑的层次上,而是应该综合利用城市的开敞空间、景观景象、历史文脉等城市生态元素。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整个设计过程应该围绕着环境设计而展开。同时,它的开敞空间、街道空间、交通空间、立面造型等都应是建筑设计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高层建筑的设计要以整体环境为立足点,同时兼顾城市环境条件、限制条件和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地完善自身系统,使得高层建筑的内、外空间组成有机架构组织,将高层建筑的内、外空间不断地组建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环境体系。 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与设计的指导性原则 上面已讲到高层建筑在建设施工时,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性,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和环境作为高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直接与公共空间、街道空间、车辆以及其他城市元素接触,所以我们对于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应该予以更加严格的要求。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的指导原则。 1.整体性。整体性指的是建筑空间与城市中的一些其他的城市因素(如生态、交通、文化、公共空间等)的组合。整体性是系统设计的主要强调内容。在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过程中,应遵循整体性的原则,突破高层建筑空间自身存在的封闭问题,积极的将生态、文化、交通、生活等其他的城市因素引入环境系统中。通过将城市的街道引入高层建筑底部、将高层建筑立面的设计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与城市文脉相适应等手法,实现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的多层次建设,最终实现建筑空间与城市的融合、渗透。 2.开放性。开放性指的是将建筑的底部空间进行开放性建设,提供给公众使用,实现建筑空间底部的“公共化”。建筑空间底部的开放性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于形式多样、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生活空间的需求,同时,积极地将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因素融合,缓解了我国城市建筑、城市空间的拥挤状态,不断地促进连续、宽松的城市空间的形成。 3.步行性。我们都知道步行可以减少车辆对能源的损耗,减少环境污染。所以高层建筑底部的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把步行这个健康绿色的因素添加进去,将机动车辆道路避开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通过集约化的交通手段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系统。同时,在这个空间系统内根据确定的环境添加适当的娱乐设施、商业、绿化等,进一步扩大人的休闲服务空间,以此来舒缓高层建筑中人的情绪和生活,使高层建筑的底层空间成为自身和城市空间的过渡和渗透。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减少城市的拥挤度和嘈杂度也有很大帮助。以期将高层建筑打造成能产生情感归属、情感认同的建筑。 4.文化性。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插件,它的规划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和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体现,或者说文脉传承不仅仅体现在了高层建筑的建筑造型本身,更可以在建筑与城市的和谐,与人的和谐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的设计一定要应对这个城市的文脉,同时加以认同和配合,使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不会对其产生陌生感,相反如果他们因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设计与环境的设计产生认同感,提高城市局部舒适度的话,该高层建筑的设计规划无疑是成功的。 三、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 1.绿化设计 在如今的城市环境设计方面,绿化日益重要。它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景色,同时还可以改善城市的局部生态,创建宜人环境。高层建筑是一个人员密集的地方,在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进行绿化设计,不仅可以为内部人员过滤烟尘,净化污染,还可以降低一定的城市噪音,局部缓解热岛效应。在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进行绿化设计,应以高大的乔木为设计核心,加上大面积草坪,多层次立体式绿化,另外还可以对绿化带进行一些特色的建筑修饰,使环境更加优雅,更加宜人。 2.路面设计 高层建筑的底部是人们活动最频繁的空间,同时也是人们在视觉上接触最多的地方,所以非常有必要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进行路面设计。路面的设计不仅可以满足路面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质感等增加路面的识别性,对人们的活动进行一定的引导,进而提高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交通安全性能。当然,路面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因地制宜的进行搭配和施工,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以一种路面设计材料为主作为该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主导,不同的材料对空间的变化或空间的使用性能进行提示,以此来创造视觉上趣味性,同时保证了统一中的多样性建设;其次,路面设计材料的运用应该与其他设施的水平界面要素协调一致,这样才会显得相得益彰;最后,当路面出现高低变化的情况时,路面设计的材料要进行适当的变化调整,达到明确提示人们的作用,从而避免意外的发生。 3.室外设施设计 在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可以增加室外设施的安装设计,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空间的使用性。高层建筑底部的空间可以根据商业建筑的性质和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合理的布置一些花坛、交通标志、广告牌、桌凳、垃圾箱等。这些室外的设施不但可以满足人们一定的使用功能,同时设施经过简单的艺术化处理,还可以提升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品质。 结语: 近几年,高层建筑大量施工建设,而高层建筑空间的序幕就是高层建筑底部的城市空间,它不仅是城市整体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起到了协调建筑中的人和建筑本身之间关系的作用,时刻影响着高层建筑在所在城市的区域和环境。但是,许多的城市设计与环境设计没有能在高层建筑建设前进行有效设计,导致了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质量低下,使其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产生矛盾或者脱节。因此,我们必须对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和环境设计加以关注,不断提高环境设计的工作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利益利用和环境利用,才能创造出美丽的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友好型发展。 浅谈建筑底部空间的环境设计: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探 论文关键词: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论文摘要:高层建筑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问题,使人们对环境设计有了新的要求。阴影、聚风效应、街道情趣的丧失、拥挤的车辆、人行交通、绿地减少、纪念性建筑受到视觉破坏等外部空间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内容。鉴于此,文章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 一、空间环境设计理念的演变 以生态学的观点看待城市、建筑、环境已成为当代高层建筑设计的特点,由于高层建筑相对于低、多层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高层建筑设计不能够停留在独立的自身完善的概念上,高层建筑的开敞空间、景观、轮廓线、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城市的生态元素。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在设计概念上的差异已不十分明显,绿化、树木等自然元素,也不再单纯地被列为外部空间的组成,而被广泛地引入到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之中,作为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组成的高层综合办公建筑的环境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应是围绕着环境设计而展开的系统工程,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开敞空间、公共空间、街道空间、车、人交通空间、体量、造型及动力供给、信息的收发等都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设计要从整体环境出发,同时城市环境条件也为高层建筑提供了相应的限制和资源作为自身完善的系统,内部、外部的空间组成本身又应有明确的架构组织关系,使内、外空间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生态系统、文化传承等因素互相交织,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整体性原则要求以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为中介,建筑空间突破自身的封闭状态,积极介入城市环境系统,变为一种多层次、多要素复合的动态开放系统,其职能要素正突破建筑自身功能体系的范畴而越来越多地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功能,从而使建筑与城市走向一体化。建筑空间中引入城市街道,中庭成为城市交通的集散枢纽,屋面成为城市广场,使建筑空间真正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建筑与城市相互联结、渗透。 (二)开放性 开放性原则要求适应现代化开放城市发展的趋势,将建筑的底部空间向社会开放,使其“公共化”,或将室内与半室内空间与城市空间结合,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供公众享用。这些大小不同、形态丰富、功能多样的公共空间,既是某幢建筑的,也是属于城市的,每幢建筑的底部空间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并且与城市道路、人行天桥、街道花园等其它城市空间融为一体,形成连续通畅的城市空间环境,减少了堵塞感,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形成了富有活力与魅力的城市生活场所,并满足了人们对丰富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的需要。 (三)步行性 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应将步行条件设计置于中心地位,机动交通应围绕步行交通考虑,通过集约化的交通组织,形成安全、舒适、宜人、连续的步行空间系统,系统由商店、娱乐场所、宾馆及居住单元构成,其中将充分设置人们能游憩的开放空间,以缓解现代城市空间的拥挤和嘈杂。在这个步行区域中人们更加亲密,公共交往和公共活动较多,从而营造了一个具有情感归属和情感认同的现代城市社区。同时,步行的实现可以减少车辆对能源和土地资源的需要,减少污染。 (四)文化性 高层建筑可以说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城市插入体,每个设计都应是对现有城市文脉的尊重、认同与配合,从而使一个城市的秩序逐渐形成和完善,使居民保持对城市的认同感,从而增加城市的宜人性。对于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与传承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对传统街道尺度、居民活动模式与生活习惯的尊重与保持方面。如旧金山的波特曼酒店紧挨着一个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奥林匹克浪子俱乐部,波特曼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同时吸收了周围建筑的一些独特的品质:如色彩、材料、肌理、尺度和形式等,最终使酒店与特定场所的历史文脉相协调。 (五)人本性 城市的本质就要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在现代城市中,街道因为汽车的介入成为交通的机器。钢铁和混凝土的发展使超大尺度的建筑物随处可见,因而,现代城市设计开始关注城市和建筑对人的满足,人性化设计就是一种从人的需求着手的设计思想。人的需求在实质环境中,主要表现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即通常所说的建筑和城市的使用功能需求。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就是要建筑和城市为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良好物理条件。人的心理需求有:安全、认知、愉悦、多层意义等几个方面。一个好的建筑的城市空间,应该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高层建筑城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空间比例的设计,消解大体量的建筑主体对人心理的负面影响;其次,利用空间质感和色彩的变化,塑造舒适的、吸引人的空间环境;此外,精心设计庭院、屋顶花园等室外景观,并合理布置足够的、舒适和美观的并与整体空间效果匹配的室外设施。只有在每个细节的设计中都认真的考虑到人的需求,才能真正在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城市中创造出一个宜人的空间环境。 三、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方法 (一)路面设计 路面不仅是高层建筑底部人流最频繁的活动空间,也是人们视觉上接触频率最高的界面,路面不仅能满足路面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特殊的色彩、质感和构形加强路面的可识别性,以划分不同性质的活动空间,对人流进行引导和疏散,给人以方向感和方位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底部空间交通的安全性能。路面的视觉效果使人们产生独特的激情感受,满足人们对美感的深层次心理需求,营造温馨宜人的气氛,使高层建筑底部空间更具有人性化和情趣,吸引人们驻足进行各种公共活动,从而使底部空间成为人们喜爱的城市高质量生活空间。路面在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铺装和搭配,注意以下要求:(1)通常以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材料为主,不同材料只在暗示空间的变化和提示不同区域的使用性质或创造视觉趣味时采用,并保证在铺装统一中多样;(2)铺地材料的运用应与其他水平界面要素统一协调,在统一中形成对比;(3)当铺地出现高低变化时,交接材料要变化,给人以明确提示。铺地与垂直界面上其他要素交接处最好以材料的变化来形成明确的过渡,较粗质的铺装材料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大面积使用的不同材料交接处,也应使用变化的材料以表示交接明确,交接材料要略高级一些。 (二)绿化设计 在现代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绿化的设计越来越重要,绿化的加入使城市空间环境的构成更加丰富。现代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中充满灰尘。通过绿化的合理布局,可以改善城市局部生态,形成宜人的小气候。例如在底部空间区域的边界,种植高大的乔木,可以挡风遮尘,过滤空气中的尘埃,隔绝城市中的噪音。大面积的草坪可以降低地面的辐射热、调节建筑周围的小气候。绿化可以引申出多种空间创造手法,例如分割、围合、遮掩、过渡等。绿化设计应根据高层建筑与其场地环境的不同状况选择不同的绿化形式与空间组合。例如,在城市交通繁忙闹市区的建筑,应种植高大的树木来遮声降噪,减少烟尘污染。对于要求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渗透的建筑,可以选择低矮的灌木种植成“绿墙”气柔化实墙造成的封闭隔离感。对于用地宽阔的建筑,可在其周围种植大面积的草坪,点缀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小品,形成一个宜人的室外空间。 (三)水体设计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中的水体主要设置在公共人流聚集比较多的地方,由于水体具有天然的美感,因此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水体的设计与处理十分重要。水不仅仅能带给人感官上的美感,而且还有许多实际的功能,比如可以调节小气候,建筑物前的水池可以有效的降低周围气温并且增加空气湿度。另外喷水池还可以过滤空气,减少空气中的灰尘。除了物理上的功能外,在空间意义上,水体还可以用作区域的划分,可以拓宽空间,将有限的空间距离加大。水体还可以作为景点,成为区域中心,创造富于趣味的空间。在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中水体的形态有许多,主要包括:(1)静水。平静的水面可以把城市空间联系起来,并且可以反射街景与高层建筑本身,扩大视觉感受,它与环境小品、绿化等相结合,会更加有效果。(2)喷泉。喷泉会使空间更富有动感和中心感,并且可以和灯光、音响相结合,形成音乐喷泉。 (四)室外设施设计 城市空间设计中,适用的设施是设计的重点之一。室外设施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空间是否真正适用。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设计中为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需要,及一些辅助功能的需要,应合理的布置足够的座椅、桌凳、路灯、垃圾箱、电话亭、售货亭、廊、亭、花坛、交通标志和广告牌等。这些室外设施不仅具有确定的使用功能,而且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空间品质。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目前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环境,很少有集纳人们停歇座谈的设施,特别是在商业建筑中,疲劳的人们一般只能靠在墙边或树下。可坐的设施不仅是座椅,还可以是水池、花坛、雕塑、台阶的边缘。 浅谈建筑底部空间的环境设计:有关居住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问题的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深入分析研究了高层居住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现代高层建筑底部空间是高层建筑竖向系统与城市环境水平系统的结合部,它已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在此谈谈自己的观点,希望同行业工程设计人员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底部空间; 环境设计 一、前言 底部空间是高层建筑竖向系统与城市环境水平系统的结合部,它是交通组织的焦点,市区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城市生活的舞台。如何把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与周边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创造出内部空间的活跃氛围,又能使底部空间与城市环境相协调,是建筑师必须致力解决的问题。,和谐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 近十年建设的高层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功能的多样化与综合化,而这一特点体现最集中的部位又是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无论是高层综合体,还是普通的高层建筑,在其裙房中布置的经常是这样的功能空间:商场、餐饮、娱乐、健身、会议、展厅、中庭等,这种功能的集合既为建筑内的使用者提供了服务,又对外开放服务于整个城市,成为市民商业生活的焦点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高层建筑与城市地面的结合通常采用加强的方式,即以裙房或扩大底部面积的方式来取得与城市环境之间更广泛的联系。建筑师根据基地的不同条件,当用地较紧张时,采取底层全部或部分架空的手法,留出供人们休息、娱乐的空间,并形成建筑内与外的沟通;当用地较宽裕时,就作成各种形式的广场和庭院,创造出一些向公众开放的活动场所;同时,在底部空间的设计中还融人对公众的社会使用方式的考虑,即对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社会生活体验等多种需要的考虑,诸如安全、交往的需要、视觉愉悦的需要、各种活动的需要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的需要等等,体现出明确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如高层建筑的中庭溢满光线,广场中的各种装饰、小品、绿化和活动的人、上上下下的电梯构成一幅生动的空间场景,这种活跃的设计就是以造成人视觉和心理感受的愉悦为目标的。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与保护问题分析 人类源于自然,与自然共生,热爱大自然是人类的天性,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人们都愿意接近自然。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城市也由于工业的大规模发展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因而,近年来,人们已经对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在生态系统中占重要地位的城市绿化也更加地重视。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师十分重视拓展高层底部的绿化空间,把绿化作为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设计中的必要元素进行考虑,同时把水、阳光、空气等也请进了现代的室内设计中,这既丰富了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也使建筑内外环境相融合,满足了人们“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要求。这也使得城市中即使在高层最密集的地区,也不难看到大面积的草坪和成片的绿荫。以福斯特和马来西亚的杨文博士为代表的建筑师则更进一步,以空中花园的方式把绿化带到了高层建筑的每个角落,开创了全方位的“生态高层”新领域。 三、流畅的立体化交通系统问题分析 底部空间是高层建筑垂直、水平交通的汇聚点和内外交通的转换点,这里不仅有大量的人流,还有相应的物流与车流,这也对建筑底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它既要防止人、车流的交又干扰,还应有适当的集散空间。同时,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交通组织实际上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个末端。为与城市交通网络取得更通畅的联系,创造高效、丰富的交通空间,只有在高层建筑底部建立起一套以人车分流为主,并结合城市广场、街道和地下空间的立体化交通系统,才能既缓解高层中心区地面交通的压力,提高了运营效率,又解决人车分流的问题,行人活动也不再局限于常规的人车共行的街道,而是通过四通八达的空中、地下步道进人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中,这也为给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和城市注人了新的活力。 四、绿化水体问题分析 在绿化布置中,可用形式各异的图案作为设计的母题,配以不同品种的植物,构成交叉的美丽图形,无论置身其中还是从旁浏览,都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形态各异的植物从外面自然延伸到架空层,弱化了架空层与开放空间之间过渡的生硬感,而这种建筑边缘绿化占了楼盘整个绿化面积的相当一部分比重,成为改善绿地生态效果的重要手段。绿化设计要点: 一是可进入性。绿化是营造良好居住环境的前提,但是绿化仅供观赏是不够的,好的绿化设计应该使人能够亲近,这就要求绿化设计应与小路、硬地相结合,并适当配以坐憩设施,充分满足人们交往活动的需要。二是利用绿化隔断、错落,创造丰富的休闲场所。架空空间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避风雨的休息、娱乐场所,在这里他们能够下棋、聊天、游戏、甚至有些体育活动,依据各种活动的特性,可以通过绿化隔断、空间错落的暗示作用.组织不同的休闲场所,满足各种活动要求。另外绿化还可以软化界面,有些高层小区的交通部分的墙体要落地,简单的将实体落地必然会生硬,可以通过绿化软化接地的界面,形成良好的过渡,不但整体效果很好,而且还美化了环境。还可以将室外空间的绿化、人行步道、水系、小品有组织穿插、延伸至底层架空空间,达到空间的延续、渗透,使得整个组团空间成为一种开敞的外部空间与压缩的半开敞底层空间有节奏交替变化的序列空间,这种对单一空间多层次的划分、收放,扩大了空间感。三是植物的选择。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的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其架空空间上布置的绿地、花草树木应与当地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生态的特点相吻合,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绿化品种本身在特定地区的生态合理性,如阳光、植物、风向和水面,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受人工因素影响,植物的选择受到限制,室内园林绿化和架空层的园林绿化都是由人工仿自然创造的。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和空气,也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室内绿化和架空层绿化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光照,在光照程度、光照时间与光质都不满足植物生长要求的情况下,室内绿化和架空层绿化只能选择荫生植物,因此对营造各种各样园林景观增加很多限制。绿化设计中为了让春夏秋冬各种花草树木能够交相辉映,应注意引进各种时令花卉及各类绿化,运用构筑物、水体,在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城市高层居住区中创造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的空间环境。 五、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层建筑迅猛地发展起来。但同时,超高超密地建设摩天楼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又让人们不得不把曾经忽视的城市环境上升到重要地位,相应的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设计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注重。综上所述,与自成系统、相对独立的多层建筑不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是与整个高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功能上为主体部分提供服务和附属空间;在交通上承受主体中大量的人流、物流;在造型上受建筑主体结构形式的限定;在空间环境上要减缓主体的压力并创造安全愉悦的空间感受,并进一步与城市空间相契合。这一系列的约束条件构成了底部空间独有的特征,这也是建筑师在设计中可以充分发挥的切人点,我们要根据我国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抓住这些特征,从底部空间的交通组织、空间结构和形体环境等方面出发,树立明确的目标,把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与周边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创造出精美的高层建筑和宜人的城市环境。
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探索: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管理分析 摘要:园林植物的种植与养护是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的要点,以期为园林绿化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植物养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愈加突出,人们渴望与绿色植物相伴,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成为改善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园林植物不但具有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功能,还具有改善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是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资源。从目前来看,政府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初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我国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仍存在许多缺陷,仍面临植物成活率低、成活期短等问题。因此,本文在整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的要点加以阐述,以期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水平,为改善植物绿化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提供参考和借鉴。 1园林绿化植物的种植技术 1.1树种和种植时间的选择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性,对其生长的环境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树种的选择要依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性质等,不可盲目看中其绿化效果和美观程度等因素。如果种植了与当地气候与土壤性质不符的植物,不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还会严重影响到绿化的效果。选好了需要种植的植物后,还需要严格把控其质量和外形。尽量选择苗壮通直、无枝干损伤、根系发达和无病虫害等优质树苗。必要时需要对树苗的枝叶和根系进行相应的修剪和处理。栽种时要充分考虑到树苗的生长规律和习性,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栽种的时间,制定详细的栽种计划,做到最大限度提高树种成活率。 1.2土壤的选择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条件之一。植物能否健康、快速生长和土壤性质息息相关。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性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种植植物前一定要调查和分析土壤性质,比如,土壤的透水性、酸碱度等。在掌握土壤性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例如,当发现土壤中缺少植物生长必须的矿物质时,需要施予一定量含有该矿物质的肥料。在掌握土壤性质的同时,还需要使客土的质量、基肥的腐熟程度以及土壤的翻挖深度达到相应的标准。 1.3施工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根据相关设计要求进行植物的种植,并起到绿化、美化作用的过程叫做绿化施工。换句话说,就是相关施工人员在明确设计意图的情况下,依据相关设计图纸对现场进行核查,并对施工计划书进行编制。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排水工程和定点放线等准备工作。在植物种植的过程中一定要定位准确,严格遵循设计图纸进行操作。还要注意的是,如果多种植物需要同时种植的话,要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 2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技术 2.1肥水管理绿化植物栽种之后,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浇水、排水和施肥等养护。水是生命之源,为了确保园林绿化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必须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在对其进行浇水时,尽量选择早晨或下午等时间段,以防中午光照太强,温度过高,对绿化植物根部造成损伤。同时,要根据所栽种的绿化植物特性对其进行浇水。对于喜干旱的园林绿化植物,适当减少浇水频率;对于喜水的植物,浇水的频率应适当增加。因此,相关绿化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园林绿化植物进行施肥,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2.2树形养护为了提高园林绿化的美观性,所栽种的植物除了具有绿化功能外,还具有观赏性。这些园林绿化植物通过人工修剪更具艺术感、现代感,深受人们喜爱。但植物是不断生长的,生长过程中会导致原有的形状发生变化,定期对其进行树形养护尤为必要。 2.3防治病虫害等园林绿化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由于这些植物品种多,而且多以绿化和观赏为主,其抗病害能力不强。因此,园林绿化植物经常会出现病虫害问题,不仅影响了观赏效果,还危及了其正常生长。为了预防和控制病虫害,除了采用杀虫剂等药物防治外,还需要定期除草、清理落叶和枯枝等,保持园林绿化植物生长环境的卫生,进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结语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增强,园林绿化越来越受到各地公民及政府的重视。因此,作为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要内容,深入了解和贯彻落实园林种植和养护技术,确保种植和养护技术管理双管齐下,对于提高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创建绿色城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冯智 单位:天津市津南区辛庄镇农业服务中心 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探索: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及养护管理分析 摘要: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集合了环保、生态、文化以及休闲于一体的人文景观空间,占据着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地位。将自然景观环境与人工造景技术相结合,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场所,同时,园林绿化景观的长久发展还需要同定期的绿化养护管理相结合,从而快速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就绿化景观设计以及养护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研究。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养护管理 近年来,我国逐渐将建设重心投入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居民所居住的环境,改善土质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同时,还能为人们所居住的环境创造出人文化与舒适化,进一步提升人们的居住质量,凸显地域特色,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养护管理工作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至关重要。 1园林景观设计的实施策略 1.1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将设计理念同当地的实际环境相结合,根据所在区域的地势地貌、水体、植物生长类型以及地域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使设计出的景观与当地的环境相融合,和谐共处。具体的做法有:在植物设计方面,要以当地的植物为主,适当引进其它的植物种类,从而确保设计出的植物景观与当地的水土环境相容。景观设计也要切实遵照城市的发展走向、地市脉络进行合理地设计,可以在具体的设计中,将原有的城市景观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尽可能将其融入到设计规划中,有效控制景观设计成本,最大限度恢复城市原有的自然风貌。另外,设计城市小区景观时,还需要结合小区建筑的设计风格,依据季节的不同变化,以此设计出不同季节的植物种类,从而确保在不同的季节都有绿色植物出现。 1.2从立体层面打造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景观设计工作较为复杂、多样,涉及的元素很多,如亭台楼阁、假山叠石、墙体、灯柱以及花卉、草坪等。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依据植物自身的生长习性,结合地势以及土壤水质的变化进行立体化的搭配设计,打造出别样的立体绿化景观。与此同时,立体景观要对空间进行合理地划分,给人呈现出视觉扩大的效果,并通过设计出的立体景观实现净化空气的目的,为提升城市绿化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要点分析 2.1不同类型植物的养护管理分析 在针对不用种类植物进行养护时,相关工作人员要依据不同植物的类型特点进行养护,例如,按照植物类型划分为乔木、灌木,阔叶、针叶以及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等。养护乔木时需要关注植物长势、修剪以及灌溉、施肥等工作。养护灌木时也要对其进行修剪整形,例如,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及时修剪灌木中的枯枝、徒长枝。造景灌木定期20天修剪1次,如果是观花灌木则需要在花期过后立即展开修剪工作。在草坪养护工作中,除了定期浇水等必要的常规养护管理外,在对草坪进行修剪完成后,要控制好灌溉、施肥总量,结合草坪实际面积进行及时地调整。由于针叶植物自身具有较高的抗旱、抗寒性能,因此,应将养护管理重点放在防治病虫害方面。 2.2四季的养护管理工作 植物养护管理工作要结合四季的变化,运用不同的养护方式。 2.2.1春季。春天是适合播种的季节,工作人员首先应清理在冬季里枯死的树苗,完成补植工作。在已经修剪过的基础上再对植物进行复剪,并做好除草、剥芽等工作。在对植物进行防寒物的拆除工作时,要严格预防病虫害的滋生,对于蚜虫、刺蛾、花叶病以及白粉病等采取人工喷药等方式进行防治。 2.2.2夏季。夏季要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根据植物生长适当喷洒钾肥料,追施磷以及有机肥等,并进行相应的中耕除草,加强汛期排水防涝工作,预防和排除因大风天气刮倒树木,避免影响交通。针对在大风天以及洪汛期被破坏的植物,进行扶正或重新栽植常绿树、竹子等。 2.2.3秋季。秋季的气温开始逐渐变冷,需要对一些树冠不整齐、偏冠的乔灌木进行整形,对于一些不耐寒的树种可以根据不同的生长特点采取相应的防寒措施。 2.2.4冬季。除了常绿树木以外,针对不同的树种以及不易修剪的树木,要在休眠期进行一次的大整修。对于一些有害虫侵蚀的树木,可以采用挖蛹虫、刮树皮等方式有效消除越冬虫害。同时,工作人员应加大力度对植物进行积肥工作,雪天过后及时将雪堆积在树根处,以增加土壤水封,有利于树木次年的生长。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养护管理一直是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尽量选择乡土植物。在园林养护管理上,需要将养护工作落实到位,加强预防病虫害,将设计与养护管理合二为一,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 作者:高宇 单位:阜蒙县城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探索: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由此对城市园林绿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就是指种植在道路两边及道路中间分隔带内的行道树、花灌木、球类、色块植物等,正是这些植物的存在,才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本文从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城市道路绿化养护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 一、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不仅能改善交通环境,美化城市,还能减少路面上的噪音、烟尘量,净化空气,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就要做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工作。在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工作中,尤其是要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杂草的防治、树木的整形等,这几方面都必须要做到适时适度。目前,我国的绿化植物养护管理水平还有限。因此,切实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水平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只有精心养护,才能够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 二、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的必然性 园林绿化植物养护是园林建设的继续,同时也是对园林景观的再生产和再加工,是一种以人工方式进行的良性干预。通过一系列绿化养护管理措施有利于保持绿化植物的良好生长状态,例如:移植、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及灌溉等,利用这些措施可以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化植物的生态效应,并最终实现园林绿化的目的。所谓的园林绿化植物养护实际上就是一种在植物成活之后进行不间断管理的工作,但这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在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的过程中,其中的主要环节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也是不能忽视的,这是养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园林绿化工程的前期工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决定着整个园林绿化工程的成败。园林规划设计时要根据园林绿地的使用功能和性质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园林绿化植物一般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配置灌木、乔木、草坪、地被时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及要求,通过合理的搭配,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当前城市道路绿化养护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在迅速发展,但是依旧存在着“重建轻养”问题,绿化养护水平相对滞后,绿化成果难以巩固,大大影响了绿化效益。总的来说,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行道树养护管理误区城市园林绿化的重点,除了能美化城市,还能够防风,并调节城市道路的温湿度。目前,在园林绿化植物养护方面还有很多误区:有一些绿化管理单位认为绿化植物只要浇水施肥,待到长势稳定后就可以粗放管理,无需再浇水施肥;还有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的问题,因城市人多车多,喷药时容易喷到行人身上,不安全,如果选择晚上喷药,又看不清楚,所以只要不危及植株的生命,就任其自生自灭。 2、道路绿地养护难道路绿地的养护工作是绿化植物养护的重点与难点,总的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不合理的设计与施工十分明显,设计时所选择的绿化植物品种不当,乔灌木配置不合理,施工时没有考虑到竣工后的绿化养护,没铺自来水管,也没有按照要求来回填肥土。二是绿化养护不规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不足,植物的根系生长不健壮,地面板结,杂草丛生;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没有对症下药或反复使用同种药物,使病虫产生抗性,从而达不到防治目的。 四、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措施 1、苗木的修剪与整形有的彩叶灌木的色彩十分鲜艳亮丽,这就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园林景观的观赏性。所以,在修剪整形时既要符合美学原理,更要根据周围建筑物和园林景观的布局,使植物造型与周围的景观保持协调,全面提高园林绿化植物的观赏价值。另外,可以在植物生长期对其进行有层次的修剪,在花型图案上要有所选择,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和背景,同时要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充分体现彩叶灌木的观赏价值。 2、严格把好设计与施工关绿化设计要与现有的养护水平相保持协调一致,园林绿化单位应该参与设计论证会。设计单位在设计时要充分听取意见,要选择病虫害少、树冠浓郁、生长健壮、易于成活的树种,多选择一些不同的树种来种植,避免病虫害的蔓延等。城市绿化养护单位应该积极参与从开始施工到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从绿化树种的选择,隐蔽工程的验收,水电管道的铺设一直到回填土质量。 3、绿化带植物的防寒养护当冬季来临时,城市园林绿化植物被风吹打后,根系会受到损伤,降低了植物的防寒抗冻能力。与此同时,因绿化植物的本身抗冻能力相对较低,温度稍低就会给其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损伤。为了能避免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加强植物的防寒工作。一是搭风障降低风速法:该方法在城市中经常使用,可以有效的减小冬季风速对绿化带植物产生的负面影响,树木能够安全越冬。二是根茎培土法:此方法在绿化带植物的防寒养护中被广泛应用。此外,这一方法还有明显优势,就是能够保护植物的根系,防止其冻伤,也能够减少植物水分的蒸发。 4、做好肥水管理肥水管理有利于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得以正常生长。在植物栽植前和休眠期进行施基肥,并在植物的生长期施追肥时考虑到植物的生长情况。一般追肥是在花前或花后对灌木进行,其施肥量应该是根据植物的树种、生长期、树龄、肥源以及土壤状况来确定。此外,对乔木和灌木施肥时,我们推荐采用挖沟或挖穴的方式来进行。为了保证植物的冠幅与外径相适应,施肥后要及时覆土,以此来保护环境,提高施肥的效果。 5、土壤管理土壤是决定着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生长状况的一个关键,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做好土壤管理工作,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具体有以下几种措施:一是深翻。土壤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增加孔隙度及含水量,使土壤水分和空气条件得到改善,加强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熟化,使难溶性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养分,从而全面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深翻、树木断根后还能刺激发生大量的新根,吸收能力增强,促使树体健壮,叶片浓绿。二是培土。有的城市绿化植物受环境和地理位置限制不能翻土,这时则需要培土。培土具有增厚土层、保护根系、增加营养、改良土壤结构等作用。在多雨区、土层薄的地区、寒冷季节多在晚秋初冬采用培土措施,用来防止土壤流失、以促进树木健壮生长。三是中耕除草。植物养护管理中采取中耕的办法,其目的是松动土壤的表层,使土壤能疏松透气、保水、透水和增温。除草可以减少杂草与树木争夺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尤其是有利于新栽植的乔灌木或浅根性树种的生长。此外,除草可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持绿地的整洁。 作者:俞洪田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园林绿化工程公司 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探索: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及养护管理措施 摘要:园林绿化在城市景观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阶段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大部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不高,管理措施不到位。本文基于园林绿化养护的技术要点,分析了养护管理的措施,以期促进园林绿化的发展。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技术;养护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近年来城市环境污染比较突出,使得更多的人开始重视园林绿化。但是园林绿化养护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养护技术和养护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因为养护和管理技术直接关系着经济和环境效益,本文对园林养护技术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养护管理的措施,以期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 一、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 1.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在大部分城市都需要进行灌溉,对于部分植物来说,不仅需要灌溉,还需要灌溉的及时性[2]。对于灌溉,应该结合当地的降水情况和苗木的生长状况来制定灌溉计划。例如要定期对土壤内水分改变状况加以确定,灌溉中要参考作物腾发量,植物种类、小气候、密度等因素,同时要对园林绿化植物灌溉需水量进行估算,主要从有效降雨量、净需水量、灌溉需水量等考虑,在灌溉中也应该节约用水。 2.施肥 园林植物的养护离不开肥力,因为植物的生产需要养料,在施肥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施肥在植物的根部周围,因为大部分植物是依靠根部吸收养分的。针对相根系比较大的植物,适当地扩大施肥范围,对于根系比较小的植物,则可以缩小施肥的范围[3]。在施肥之前,可以对肥料进行发酵,并将肥料进行分散,避免凝结成块,另外要注意的是雨天不能施肥,以免被雨水冲刷流走。还有对不同的苗木,施肥方法也存在差异,针对具体情况选取恰当的施肥方式。 3.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是园林绿化区别于普通植物的重要特征,通过对植物的修剪,形成某种特定结构形态。整形修剪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不同的园林需求,要注意修剪办法,首先针对不同的园林绿化需要,其修剪办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其次针对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用途,应当根据植物的年龄周期以及其他的特性中和卡率整形修剪办法。 4.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是园林绿化养护的重要方面,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应该遵循早发现、早救治的原则,对植物病残体选用深埋进行处理,对部分受到病虫害影响的枝叶进行摘除,在这个过程中避免间接传播病虫害。随着园林绿化植物种类的不断增加,害虫种类越来越多,对不同的害虫可以采用不同的扑杀方法,对园林绿化树木的病害,可采用多菌灵等药物进行防治,在配制药物时,应当注意合适的浓度。 二、园林绿化养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因此用来进行园林绿化的费用就相对较少,再加上园林绿化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投入费用巨大,我国很多地区园林绿化中都存在一个误区,在前期投入大,在绿化养护和管理中投入的经费相对较少,绿化养护技术装备落后。另外相关人员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很多地方存在重视园林绿化的方案,但是忽视养护管理的误区。同时,我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缺乏创新,管理人员水平层次不齐,由于政府对园林绿化投入资金少,对相关的人才起不到吸引作用,造成养护效率低,养护效果差的局面。最后就是园林绿化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毁绿、占绿现象严重。 三、园林绿化养护的管理措施 1.苗木采购招标制 苗木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化后期养护效果,因此在选购苗木时,要挑选优质的苗木,在采购时尽量减少个人的主观意见,避免以次充好的现象,在苗木采购前就制定好苗木的采购招标管理,在制定采购招标时。要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同相关部门做好监督工作,防止在招标中出现个人腐败,同时要遵循就低不就高、就近不就远的原则,另外要建立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报告制度,当然报告制度的建立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将每个部分养护内容进行记录,同时主管部门要进行监督和管理。 2.园林监察监督制 在园林绿化设施建成后,不能忽视或者弃之不管,而要对相关的设施进行保护,例如组建监察队定期对园林绿化设施进行监察,对毁损园林绿化设施的相关人员进行严厉惩罚,同时要积极修复,当出现病虫害时,则要加强对病虫害的治理,增强园林绿化设施的养护。 3.社会监督公开制 俗话说的好,群众的目光是雪亮的,对园林绿化养护的管理不仅需要内部监督,还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听取他们合理的意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检举损毁园林绿化设施的人员进行物质或者精神奖励,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绿化养护管理中。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对园林绿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园林绿化不仅能美化城市,还能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象征之一,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园林绿化养护技术的提升和对管理的投入,达到构建和谐美观的城市园林新景象。 作者:朱晓强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探索: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首先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问题;对策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了促使城市建设更加具有现代特性,实现城市人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就需要将园林绿化工程纳入到城市发展的主体范畴中。因此,采取何种方式推动园林绿化工程的快速发展及运行,也就成为城市园林建设管理部门的重中之重。 1城市园林绿化与其养护管理工作概述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对于城市生态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其不仅能够净化空气,使得各项指标不断提升,更能进一步缓解城市生态压力,促使人与自然能够达到平衡状态。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涉及范围较广,施工后期的养护管理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体绿化效果。一旦管理缺少科学性及合理性,就会直接导致园林绿化实际能效难以与预期目标高度符合,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植被大量枯萎,甚至死亡。因此,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规划性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在优化其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养护管理能效,创建更为丰富的生态及绿化价值,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现代化发展及建设。 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主导性因素:一方面来自于城市发展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及养护管理工作并未形成发展性认识,一旦发展至主次界限模糊,园林设计规划的发展价值就难以体现及发挥。 2.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缺少资金支持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实际问题,这不仅为养护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带来了滞后性影响,更直接导致绿化能效不断下降。这是因为养护管理机制的运行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为其提供基础动力,一旦存在匮乏问题,各项工作都将无法开展,养护管理质量更会不断下降。在部分经济发展进程较为理想的城市中,养护管理已经渗透到了实际发展的各个阶段,社会关注度普遍较高,虽然政府投入的资金比重较为充足,但是实际操作能效却往往与预期目标相背离。 3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增强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视 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方面,要想提高其工作效率,就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力度,使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能够提高对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养护管理工作存在于城市园林绿化各个环节,因此,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时必须考虑到养护管理问题,及时完善不足的地方。另外,政府等相关部门要针对养护管理问题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对养护管理监督工作要尤其重视,其次在宣传教育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同时,还要针对养护技术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效果。 3.2切实提高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想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稳定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1)加大对养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具体做法可以以讲座或者向养护管理人员展示优秀作品的方式进行,以提高园林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效率;(2)在加强培训力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养护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这类培养能够使其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作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以此提高园林绿化工作效率;(3)积极挖掘园林专业方面的人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和后期的养护管理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4)建立健全培训和考核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在培训期间要对表现好的养护人员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3.3加强资金支持,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和技术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周期较长、施工内容较为繁琐。近年来,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在养护管理工作中也逐渐引进新型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因此,国家必须加强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部门也要与相关单位进行合理地沟通和协调。由于植被的季节性,不同的季节所采用的养护工作不同,针对这一点必须先做好预算工作和资金的使用方案,确保园林养护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提高园林养护工作机械化水平,优化管理工作,必须适时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中存在大量的不足,因此,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必须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积极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够提高园林绿化工作效率。 作者:魏海华 单位:上海野生动物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浅谈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作用:行为心理学对园林设计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心理学发展迅速,行为心理学更是被应用于社会诸多领域,在解释和观察某一现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同样应用广泛。本文将从行为心理学的本质出发,探讨了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园林设计;应用;研究 园林的所有设计都是基于人的行为与心理上的实践与反映,要想寻找更为合适、科学的人类居住方案,居住地的绿化、公共绿地的设计和布局都是未来园林设计的方向,而行为心理学在这方面的运用,可以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1景观布局离不开行为心理学的指导 1.1行为心理学在私密空间选择上的应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对私密空间有着不同的特殊要求,大致分为3种:第一种是一个人独处的私密空间,即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空间;第二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达成的某种环境,例如,在自家后院建立一个亲友相处的花园;第三种是个体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隐士倾向。为了满足人们对私密空间的要求,设计师充分考虑行为心理学的原理,采取围合的方式,在私人院墅内建立私密的空间,满足主人对私密空间的要求,而在公共场合和城市的居住区、广场也会建立半封闭、封闭式的私密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在喧嚣的城市中满足自己对私密空间的要求。 1.2行为心理学在稳定、安全性空间选择上的运用 每个人都需要占有和控制一片自己的空间领域,这个领域可以为其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同时,在此领域中,人也能更好地交流协作,完成每天的工作和任务。人们认为领域的不同显示着这片领域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为了满足人们这方面的空间需求,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利用建筑将不同的个体分割开来,而同时又利用植物将不同的家庭分割开来,这样可以为主人带来隔离后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1.3行为心理学在经济实用空间上的选择应用 园林建设中的投入与观赏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减少成本,将资金运用到最佳的地方,从而使得园林能够更加具有价值,它一直是一个好的园林设计必不可少的课题,行为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原理。实用性空间的利用就是减少成本的关键,而实用性空间一般为树园、草药园、科普园、专类园等,在这些特殊的空间中,能够增加人们学习和认识大自然的机会,使参与者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另外,也存在许多实用性场所,如冠荫树下的树坛能够提供人休息;草坪开放能够让人在其中活动;设计花园和园艺设施,使游人可以动手参与园艺活动;用灌木作绿篱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既能挡风、降低噪音、隐藏不雅的景致,形成视觉控制,又也能使人们接近、欣赏植物的姿态。 2植物景观的合理配置离不开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2.1有序性设计 有序的植物景观意象是整个环境意象的框架。在道路景观中体现颇多,园林道路应该明确其贯通性,起到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在迁回的通幽小径也有明显的规律性,向人们暗示前方会别有洞天,吸引人们前进。 2.2园林边界设计 边界有虚隔和实隔之分:虚隔,如草坪与游路边界可以用球形灌木有机散植,形成相对模糊的边界,起到空间界定作用,不过分阻隔人与自然的亲近;实隔,通常用成排密实整形的绿篱对边界进行围合,创造出2个不能跨越的空间,有效引导人流实现空间转换。 3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其它方面的运用 3.1园林铺装中的应用 铺装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装块的大小、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配合都特别讲究。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各种铺装形式,吸引游人的注意力。如老年人喜静,性情沉稳,好回忆往事,视觉需求中以视觉经验为主,与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离。 3.2雕塑小品中的应用 雕塑小品也是园林设计的重点,雕塑小品起到点缀、展示地方特色的作用,为了体现地方特色,设计师们常常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如指示牌、广告牌等都体现着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布置得当能够美化广场、展示文化、陶冶情操。园林景观中的小品设施,如阅报栏、电话亭等直接影响着景观的形成,不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上都要与整个景观相协调。另外,在天气变化后和季节更换后,也要及时修改这些小品的风格和色调,重点是体现特色和融入周围的环境,以此来体现美感和设计师的良苦用心。 4结语 园林设计是一门浩瀚的艺术之海,而行为心理学的运用为我们指明了一些方向,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与各个学科紧密结合是未来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作者:郄亚微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作用: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的应用分析 摘要:园林空间的使用者是人,塑造景观空间时应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行为心理特点及不同类型园林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阐述了各类群游人对园林的行为心理学需求,提出了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为设计出更好的园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景观空间;园林设计;应用 1概念 1.1行为心理学的概念 行为主义心理学简称行为主义,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的心理学流派,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不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1]。 1.2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根据人的性格、性别、社会角色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必要性行为:就是人类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活动,这种类型的行为一般不受外力的影响。自主性行为:也称选择性行为,例如出游、傍晚散步等。自主性行为受外力影响,一般与环境质量相关。社会性行为:也称社交性行为,例如朋友聚会、聚餐。这种类型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与自主性行为不同,更倾向于个人的喜好与选择。 1.3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园林空间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但目前大部分园林空间在设计中采用的是功能主义结合美学主义,缺乏对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和考虑,造成大量公共空间不符合使用者需求,不能合理化利用,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园林设计者应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深入研究人们的行为及心理特性,创造出不仅满足空间功能的美化空间,更应该设计建造出符合人们行为心理要求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各类型的游人。研究方法:文献理论研究法、实地观察记录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2行为心理学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2.1不同游人类别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经调查分析总结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普遍的行为习惯:抄近路,经观察人们总是倾向选择最短距离的路行走;逆时针转向,经观察在操场跑道、公园等场所,大多数人沿着逆时针方向运动;依靠性,经观察在开敞性空间中,人们习惯于停留在树木主干、灯柱、雕塑等能给人依靠感的物体周围;人看人,通过看别人可以了解他人,通过被人看得到社会认同的内心需要,并且通过视线接触促进交往;围观,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一群人凑一起看某个东西,就是所谓的“凑热闹心态”。 2.2园林活动空间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根据游人行为活动,将园林空间分为游览空间、休息空间、交流空间、活动空间。应根据游人情况及心理来安排,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3色彩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色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分为无彩色、冷暖色系、同类色的应用。黑白灰被称为色彩中的无彩色,通常应用在园林建筑、铺装及植物配置中。冷暖色系是指不同颜色的光由于其波长、可见度高低不同,从而使人们对其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和心理暗示。同类色指色轮表上互相接近的颜色在景观塑造中能体现其空间感和层次感。 3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目前国外对具体类型的园林设计中的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学进行分析研究,但理论研究较少,且国内基本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在后期研究时可将这些资料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给后续研究提供便利。在行为心理学研究中,与建筑心理学相关的资料较多,而专门研究园林心理学的几乎没有,虽然园林与建筑密不可分,但还是应在实际中分析总结有关园林心理学的内容并整理成册。中国古典园林中已能看出园林设计者已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学,但在古代书籍中并未见相关记录,导致一部分好的范例没能上升到理论继承下来。现如今,应该根据现有资料及景观,结合国外的先进理论技术,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优秀思想,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加以应用。在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时,往往会出现学习园林心理学理论而不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这将导致无法将其很好的用在实际设计中。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灵活变通,不仅学习其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园林设计中去。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设计出既能满足使用者功能需求又能满足使用者心理需求的公共空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研究理论会更加完善,从而指导设计者设计出符合游人行为心理及游览需求的优秀园林作品。 作者:罗梦 张玮 苏静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浅谈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作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重要性 1在园林空间布局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1.1维持开放性以及私密性空间 一般来说,人可以选择的私密空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也就是:(1)在人群中个体的隐姓埋名或者是不求闻达的状态;(2)一个人独处;(3)根据自己的愿望对环境进行支配,比如说构建一个只有几个人亲密相处,同时不被他人影响的环境。现在设计师均会选取围合的方式在城市广场中、居民居住区的花园内、城市的街头绿地中使用,而不是只限于私人别墅庭院中,这种方式会更好的创造出半封闭或者是全封闭状态的私密性空间,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在忙碌而又喧嚣的大都市里,有这么一片可以供人们或私语、或读书、或交谈、或静坐的清静之地,可以使人们感到安逸和舒适。而对于开放性的园林设计来说,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设计会更加的简单,比如说在公园的草坪上安设遮阳避雨的场所,或者是在公园的草坪安设一些隐蔽的地方,不能一览无余;在城市广场上多种植冠荫树;在居民居住区的绿地上多种植一些观赏价值较高植物等等。上述所说的这些设计思路均可以创造更多的满足于公众的大范围的活动场所。 1.2维持宜人性空间以及实用性空间 在大多数的园林,尤其是公园中都会设置一些经济实用价值比较强的空间,像科普园、果树园等等。通过这些特殊空间的设置,可以使人们认识自然,学习到各种知识,使参与者得到充实感以及满足感。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实用性的场所,比如说在冠荫树下安设一些长椅,可以方便人们休息、乘凉;开放草坪可以使人才其中野餐、游玩;设计花园以及园艺设施,可以使人们参与到园艺活动之中;利用灌木作绿篱不仅能够将场所换分为一个一个的小场所,而且又可以降低噪音,起到挡风的作用,隐藏不太好的景致,完美的对视觉进行控制,另外这也可以使人们更加的亲近植物。 2在园林植被的配置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科学合理的配置园林的植被,不仅可以使得园林设计变得高水平,而且还可以对人的心理以及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2.1集中性 集中性可以给予人的视觉一种比较舒畅、轻松的感觉,像在园林的出口以及入口处种植非常多的植物,可以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吸引人入园;在道路之间以及景观区域通过植物的集中配置来达到指引的目的。 2.2标志性 人们通过植物环境的体验可以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像季相要求、色彩以及形体特征都比较高的观赏性植物,除了可以当做园林空间树立标志外,还可以使人的心理出现一种文化的满足感以及精神的认可感。 3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国内外的各种与行为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相关的研究现状还处于发展阶段,尽管相对来说国外的研究要完善一些,但是理论研究仍是处于刚起步阶段,我们国家的研究仍旧只是在具体应用中有所体现。总的来说,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有下列问题: 3.1中国传统园林已经具有心理学思想,然而尚未形成理论。在我们国家传统园林设计中,已经有非常多的地方可以体现出心理学的思想,比较符合我们国家人民的心理观念,然而这些都是零散的,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研究。这些非常好的思想如果不能继承下来,是多么的可惜啊!所以我们国家的园林设计应当与国外的先进理论相结合,总结并分析我们国家传统园林中优秀的思想,进而汇总出我们国家独特的园林心理学,并付之于实际。 3.2大多数研究是关于建筑设计和人的行为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关于园林心理学的比较少。国内的部分研究均会关系到人的行为心理学和环境设计或者是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但是人的行为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只有很少一部分研究提到。就本质来讲,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这种情况也是能够理解的。所以园林心理学研究同样需要在建筑心理学中不断的完善和总结。 3.3尽管有国外比较先进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然而其并没有普及应用到园林设计中。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是比较优秀的园林设计指导的心理学理论。尽管这种理论效果非常的好,但是其很少有设计师应用到我国的园林设计之中。所以我们除了不断的学习国外比较优秀和先进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只是纯粹的学习国外的理论知识是不可的。 4结论 一个非常成功、非常受人喜爱的园林设计作品,除了要满足生态需求之外,还需要满足以及反映出人的心理需求。就生态需求来说,园林设计者只需要通过各种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精确的数据就可以实现,而对于人的心理需求来说,就需要园林的设计师对人的行为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出人的内心最想要、最需求的理想生存模式,进而使自己的设计可以满足各方需求。但想要做到这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大家共同解决,共同的探讨。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会变得非常的成熟、非常的完善。 作者:向丽珊 单位: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 浅谈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作用: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概述 1.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概述 1.1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创立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他与其他的传统心理学的区别就在于他更加强调人类的行为,从人类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人的个体进行研究。而不是单从心理学的人类意识层面进行问题的剖析。这种行为心理学的思考模式综合兼顾了人类的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等。 1.2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 自古以来,园林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活需求。通过各类园林景观和构件之间的相互搭配,能够更好地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而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也是当前的一个新的领域,需要在园林设计时综合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如老年人希望园林能够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园林的遮阴与休憩设施的布置。而儿童则需要在园林中产生很多娱乐活动,因此在园林设计时则需要考虑到娱乐设施以及园林绿化的布置等。园林设计中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需求,能够更好地指导园林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愉悦感。 2.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2.1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景观布局的引导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布局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基本心理需求。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人们对于景观私密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尤其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更加需要通过开敞空间以及私密性空间的结合,一方面保证户外活动的连接性和沟通性,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在需要的时刻能够得到一些私密性的需求。如在一些私人庭院中或是园林中,都需要一些不受打扰的区域,能够进行安静的活动,如读书、休息等。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围合的方式,不仅在私人别墅庭院,而且在城市街头绿地、居住区、城市广场上,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全封闭和半封闭的私密性空间。如通过设置一些冠荫树,同时辅以一些休憩的设施等,通过一些观赏性较高的植物的布置,给予人们在私密空间内的舒适感和愉悦度。而在开放空间内,如各类草坪和湖泊等处,则需要为人们的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尽量开敞的环境,动静集合的布局设计,都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园林开敞性和私密性等多方面的需求。 2.2行为心理学对园林主要用途的引导 一般的园林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居住环境的需求,然而实际上从人们的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园林拥有了更多的功能与用途。如果一些特有的园林设置,如树园、草药园、科普园、专类园等,在这些特殊的空间中,能够增加人们学习和认识大自然的机会,使参与者获得满足感。另外从人们的基本需求而言,园林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活动场所,而同时人们又需要活动场所中的荫蔽性和舒适性,以及活动场地划分的合理性。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采用不同的植物组合以及格局的布置,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如通过灌木作绿篱既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既能挡风、降低噪音,还必须满足人的审美和情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园林设施,促进人们参与到园林绿化中,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3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服务设施的引导 园林服务设施的选择以及布置位置将会对人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只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居住区域的居民心理需求,对园林服务设施进行布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园林的基本作用。比如公共厕所的位置在园林中要适当安排位置,在人们可以明显发现的位置,或者有明显的标识牌。每个公共厕所的距离也应该根据人们的基本行走范围来进行布置。垃圾桶等设施的布置则需要按照人们的活动范围布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园林中的长椅等设施周围需要设置一些荫蔽措施,从而为人们营造一个更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各类设施的布置也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 3.结语 园林设计中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学能够更好地实现园林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并对人的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各园林设计者应从园林景观的布局,园林的主要用途以及园林服务设施的设计等方面,来综合应用行为心理学知识,满足人们对园林的需求。 作者:周宏波 凌晓姝 单位:重庆市风景园林技工学校 重庆市动物园管理处
浅谈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加。因此需要提高现有矿产资源开采工作效率。从矿产资源开采角度来看,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尤为重要,机电设备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矿山资源开采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加强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并且做好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研究。本文在分析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原理基础上,进一步对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及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应用注意事项进行介绍。以此对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分析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矿山开采工作效率,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矿山机电设备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受到较多因素影响,特别容易发生故障,因此需要做好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从而能使得矿山机电设备的正常应用得到有效的保障。鉴于此,本文对“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分析”意义重大。 一、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原理分析 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矿山开采工作效率,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矿山机电设备极易发生故障,因此需要提高矿山机电设备诊断效率,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原理: (一)建立数学模型 在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较多的数据,主要依靠这些数据来观看机电设备运行状态,从而机电运行数据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中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为了对机电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需要建立数学模型,以此来对机电设备运行数据及故障进行相关联[1]。从而有效通过观看数学模型来确认机电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从而有效判断出产生故障原因。 (二)采集、处理及分析信息 所谓采集信息主要是对机电设备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同时在机电设备上安装各类传感器,以此来发出机电设备运行中发出的各种信号进行采集,在此基础上,并对收集信息进行储存。在此之后进行信息处理。由于在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收集的所有信息并不是都能对机电设备诊断有用,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处理,将无用信息进行清理,以此真正完成信息采集。最后,对机电故障进行诊断,对收集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主要是将机电设备运行数据信息与机电设备的标准运行进行相对比,从而有效明确机电设备故障,找出机电设备故障原因[2]。 (三)故障预测 在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由于长期的设备运行,机电设备会出现老化或者自然损坏现象,为了有效增加机电设备使用年限,需要加强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因此需要加强机电设备运行故障预测,从而能够及时有效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为增加机电设备使用年限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二、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矿山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极易发生故障,因此需要矿山对电设备诊断技术进行分析,以此使得矿山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得到有效的保障。具体内容如下: (一)主观诊断技术 在进行机电设备故障诊断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先通过自身诊断经验对机电故障进行分析,这种技术被称之为主观诊断技术,这种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比较方便。目前为了有效提高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效率及准确性,通常情况下,技术人员将会借助一定技术设备进行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目前,主观诊断技术对诊断技术人员要求较高,主要是需要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技能过硬及工作经验较高[3]。此外,对机电设备运行故障进行分析,主要凭借技术人员进行主观判断,导致诊断准确性较低。 (二)仪器诊断技术 目前,为了有效提高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准确性,通常情况下,对机电设备运行故障进行仪器诊断。主要是通过各种仪器设备对机电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对机电设备故障进行诊断,其主要优点在于诊断准确率较高,因此在机电设备运行故障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4]。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仪器功能逐渐增加,并且流通在市场上。 (三)数学模型诊断技术 在机电设备运行故障诊断过程中,为了提高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效率,一般情况下,会对机电设备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进而选择相关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对机电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实现快速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数学模型诊断技术主要依靠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将动态检测技术及传感器技术进行相融合,以此使得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及时有效得到保障。此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模型诊断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能够通过数学知识建立一个合理并具有科学根据的数学模型,才能使得故障诊断准确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智能诊断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人工神经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进入了新的阶段。智能诊断技术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智能诊断系统,以此来进行能机电设备运行数据获取、传递及处理,以此来对机电设备运行故障进行诊断[5]。此外,对规定好的运行数据能够进行动态识别及预测,从而有效对机电设备进行监控管理,不但有效提高了机电设备诊断效率,而且能有效对机电设备故障进行预测,从而有效提高了机电设备使用年限。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加,从而需要提高矿山开采工作效率,以此满足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矿山开采工作效率,在实际的矿山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机电设备经常性发生故障,为有效提高矿山开采工作效率,因此需要加强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分析。目前主要运用到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有主观诊断技术、仪器诊断技术、数学模型诊断技术及智能诊断技术。以上诊断技术有效排除了机电设备中常见的故障问题,有效提高了矿山开采工作效率。 浅谈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各生产领域都开始向机械化方向发展,矿山企业生产中,也积极运用机电设备,以提升工作效率、保障人员安全。在机电设备的长期使用中,极有可能出现一些故障,还需要技术人员运用科学的故障诊断技术,减少故障隐患,以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问题和消极影响。本文就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应用 前言:矿产资源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新矿山也在不断的建设生产,为提升矿山生产效率和质量,矿山企业将大量的机电设备投入生产,由于机电设备产生故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还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充分运用故障诊断技术,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维修,消除故障隐患,保证矿山稳定生产。 1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产生原因 矿山机电设备中各零件关系的变化会引起自身故障的产生[1]。在机电设备长期使用中,会因多种因素造成零件的损伤,例如使用中零件受到损伤、设备老化等,导致零件尺寸、形态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与其他零件之间的关系产生变化,引发机电设备故障。 工作能力的大幅度损耗会使矿山机电设备产生故障。矿山设备在长期使用中,会出现老化、零件磨损等情况,工作能力受到不断的损耗,再继续使用,将会引发更多的故障问题。 超负荷运转也会使矿山机电设备产生严重的故障。每一台设备都有自己的运作极限,一旦实际运作输出的参数超出了设备规定的最大限度,将会因超负荷运转而引发严重的设备故障,需要相关人员立即对设备技术参数进行调整,并提升设备承受能力,以减少故障隐患。 2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方法 2.1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主观诊断方法 主观诊断主要是工作人员在进行设备故障诊断过程中,依靠长期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借助一定的检验仪器进行诊断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个人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与其他诊断技术相比具有简单快捷的优势,但是仅适用于一些常见、易于诊断的故障,对于较为复杂的故障,这种方法尽可以作为参考。 2.2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仪器诊断方法 仪器诊断主要是以设备内的液压系统温度、压力及振动等参数为依据[2]。诊断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首先对这些参数进行收集,在运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获得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结果。目前在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仪器诊断中,主要运用的仪器为综合、通用、专用三种。 2.3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智能型系统诊断方法 智能型系统诊断主要是运用计算机进行设备信息的收集整理,使其具备与人脑相似的思考过程,以便对数据进行合理的科学判断,得出诊断结果。这种诊断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适用于产生复杂故障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工作。 2.4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无损坏检测诊断方法 无损坏检测诊断是在检测过程中,对机电设备主体、零件、金属材料之间的隐蔽部分进行的检查,这种诊断方式主要运用超声波、射线照相等先进技术,因此并不会对机电设备造成损伤。由于无损坏检测诊断的运用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因而在我国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中鲜少有人运用。 2.5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压力诊断方法 压力诊断法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将机电设备运行中的各项参数传递给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进行故障分析的一种诊断方法。这种方法不受环境和压力的影响,能够使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机电设备所处环境、温度、运行压力等,并具有快捷、精确等优势。 2.6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是一项先进的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适用于较为复杂的设备故障,能够结合多种诊断技术,对故障进行系统、全面的诊断,为工作人员提供最为完整的诊断结果。 3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应用过程 在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中,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建立数学模型,以便能够将接下来收集的设备数据融入模型中,使机电设备实际运行情况得以清晰展现,令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机电设备中各部分数据与故障之间的联系,为诊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的采集是诊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3]。工作人员需要利用机电设备上的传感器进行设备运行中各项数据的收集,所收集的数据会直接被储存在系统的数据贮存器中。随后,工作人员应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将无用的数据去除,有用的数据转换成便于理解的内容,并将所得结果与标准运行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了解设备实际运行情况,明确设备故障及其产生原因。 另外,工作人员还需要根据设备的分析结果对其使用寿命等方面进行预测,以便为今后的设备保养、维修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4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具体要求 4.1 遵循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原则 在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中,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循机电设备的诊断原则。在故障诊断前,工作人员应遵循准确性原则,收集机电设备故障相关信息,根据矿山特性,选择相适应的A/D采集模块、传感器等设备,以保证所收集信息的准确性。针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矿山,工作人员需要遵循“防水、防尘、耐高温、抗干扰、防震”等原则,选择符合要求的传感器。 4.2 科学提取机电设备故障信号特征 要想准确判断设备故障原因,必须要较好的识别出故障信号特征[4]。矿山这一地质情况较为特殊,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机电设备故障信号特征相对微弱,因此,工作人员在运用故障诊断技术时,需要从设备的轴承与齿轮的剥落、断齿、擦伤等较为明显的故障开始诊断。再运用自适应提升小波分解算法与特征匹配准则提出信号特征[5]。同时,工作人员也可以运用初始双正交滤波器组,对机电设备的提升算子、对偶算子等进行获取,以构建新的小波基函数,并运用预测期和更新器对原始信号进行预测更新运算,以获取设备产生的高频、低频信号,确保自适应提升小波分解算法的实现。 4.3 故障诊断后的设备维修 故障信号特征对工作人员的故障诊断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有助于工作人员快速诊断出设备的故障原因。在经过诊断后,工作人员需要对设备进行维修,维修工作可以分成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预防性维修,即针对故障诊断过程中诊断出的故障预兆进行维修,以便将机电设备故障扼杀于萌芽状态。第二种是周期性维修,需要工作人员根据诊断结构,制定合理的周期,并按照周期对机电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实现对早期故障的有效控制。第三种是计划性维修,工作人员通过对诊断结果的分析,预测设备可能发生故障的时间、内容等,并根据这一时间实时检查、维修,减少安全隐患。第四种是事后维修,是工作人员在故障发生后进行维修的方法,因工作人员已经获得故障诊断结果,因此维修工作效率能够得以提升。 结论 矿山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与矿山工作安全有着重要联系,一旦出现设备故障,不仅会给矿山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科学运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明确技术运用过程和要求,以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我国矿山开采事业健康发展。 浅谈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分析探讨 摘 要:矿山的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会直接受到矿山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影响,但是由于矿山中工作环境比较复杂或人为操作不当等原因,矿山机电设备经常出现各种故障,所以需要不断研究矿山机电设备的各种故障,并提出对应的处理方式,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可帮助处理解决故障。 关键词:矿山机电设备;探索故障成因;诊断技术 1 前言 机电设备俨然已经成为工业生产发展中重要的机械配置,尤其是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更加重要。但是在操作矿山机电设备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故障,这些故障不但会影响生产效率,严重时更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所以需要加强对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诊断分析,才可确保在矿山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始终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2 探索导致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因素 一般都是机电设备部件导致矿山机电设备出现故障,因为矿山机电设备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基本处于超负荷状态,在长时间、超强度的运转下,矿山机电设备不可能完好无损,很多零件部位都出现了大幅度的磨损,使得零件之间的杯和没有原本灵活,磨损过于严重就会导致出现故障。 3 简述矿山机电设备诊断技术 矿山机电设备在长期的工作使用中难免出现磨损及各类故障,而故障诊断正是针对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提出的一种技术,其目的在于做好矿山机电设备的保养和维修,避免各类突发故障的出现而给矿山带来安全问题,排除安全隐患。故障诊断技术大概过程可分为数学建模、信息收集、分析识别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预测等几部分。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相对准确的预测出矿山机电设备的基本情况,进而为故障的诊断提供相对可靠的依据。 4 诊断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方式 下述从三个方面出发分析诊断技术: 4.1 主观诊断 所谓主观,即是指人的主观意识,主观诊断就是指凭借专业工作人员的主观意识,结合丰富的设备故障诊断经验以及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通过对已故障机电设备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机电设备的故障类型,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过硬的知识基础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主观诊断过程中,工作人员一般不需要借用检测仪器,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检测矿山机电设备在平时运行中出现的小故障,但是对于比较大或比较复杂的故障,单凭主观诊断却有失准确性。 4.2 仪器诊断 顾名思义,仪器诊断就是指应用市场上现有的用于矿山机电设备故障检验的各种设备仪器来对矿山机电设备检验,主要通过在诊断过程中仪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参数来判断机电设备的故障原因,进而给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仪器诊断比较方便,而且准确率也较高,所以现在各个矿山企业基本上就采用仪器诊断这种方法。 4.3 智能诊断 智能诊断就是应用了目前正在兴起的智能技术,智能就是机器模拟人脑,通过在系统中建立数据库实现,智能诊断就是在系统内建立一个存储了机电设备各种各样故障情况的数据库,当矿山机电设备发生故障时,将故障进行采集和分析,再和数据库中原有的数据类型进行比较,从而较为准确地确定设备的故障。类似于模拟人脑智能的过程。 维护维修方式:第一,正确处理预防为主计划检修关系,预防为主就是要时刻注意观察检测,注意设备在使用中是否有故障隐患,计划检修就是定期对矿山机电设备进行检查,注意设备是否有磨损或者安全问题,都应进行及时的检修和维护,在矿山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把预防与计划检修紧密的结合起来。第二,正确处理生产与检修的关系。对设备的检修也是矿山生产安全的重要一部分,不重视对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有可能导致设备处于病态,影响生产,更有可能导致矿山事故的发生。第三,正确处理日常保养和定期专业维修的关系。我们要把日常保养与定期专业检查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维护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 5 结语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应用于矿井提升机、采煤机、通风机、高压异步电动机的故障诊断,通过对这些主要部件的诊断,从而确定整个运行过程的安全。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并不是单个部件的诊断,而是一个复杂、整体的过程,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对于矿山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矿山机电设备的日常运行起到了保养和维修作用,是保证矿山开采工作安全稳定进行的基础,也对提高矿山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矿山企业应该对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这一方面的工作提高重视,做好故障诊断的日常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使矿山生产更加安全高效。 浅谈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与管理的研究 [摘 要]矿山机电设备的工作环境相对复杂,煤矿生产工艺特殊,必须要保障矿山机电设备的整体质量,严格落实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诊断、维修和管理工作,提高整体质量控制力度,确保矿山机电设备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使煤矿生产更加安全可靠。本文主要对矿山机电设备运行中的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故障诊断的技术类型,最后总结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以期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维护工作质量,制定积极故障处理方案,有效延长机电设备的寿命。 [关键词]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诊断技术;管理 煤矿生产的重要保障就是矿山机电设备的高效运用,由于煤矿生产的环境相当恶劣,必须要借助机电设备才能完成[1]。但在湿度较大、大量粉尘、外力作用的环境下,矿山机电设备很容易产生故障,无法正常工作,一方面影响了煤矿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还会对矿井工作人员的安全产生威胁,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掌握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强化设备的监管工作,是保障机电设备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煤矿产量的重要途径。 1 矿山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 矿山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故障,可以将引发设备故障的原因划分为以下几种:1)由于矿山机电设备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内部零件发生异常磨损损伤、松动、剥落等现象,或由于老化、变质等原因引发的故障,从而使得设备原配件之间协调度变差,出现故障问题;2)如果矿山机电设备长期进行超负荷工作,会影响设备能效的发挥,不可避免的产生性能衰退和功能失调等问题;3)如果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的使用不规范,没有按照使用规范进行,没有及时对机电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也会危害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2]。 矿山机电设备的运行时间普遍较长,受外界环境中不同因素的影响,还会因行程失调、间隙不合理及压力超过标准范围而发生失调型故障。 2 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类型 2.1 主观诊断技术 该技术主要依靠的是诊断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经验,诊断技术人员要通过以往积累的丰富经验,结合矿山机电设备的实际故障状况,调动多个感官能力,综合多方面的知识,运用逻辑分析思维或分段排除的途径进行主观的判断[3]。主观诊断技术虽然能够缩短故障诊断的时间,应用方便,但只适用于一些小范围的机电故障,准确性较差,有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2.2 仪器诊断技术 借助精确度较高的检测仪器对矿山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综合型诊断仪器、专业型诊断仪器及通用型诊断仪器等,可以确定出故障的部位和原因,并将故障信息、参数提供给工作人员,这个过程即为仪器诊断技术的应用。 2.3 数字模型诊断技术 从该技术的名称上可以看出其利用了数学方法的优势,主要从特征参数的角度对机电设备进行诊断,实现了检测技术、传感技术的有机融合,综合性的判断故障问题,构建出相应的模型,利用获取的特征值掌握故障具体部位,为维修工作人员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4]。 2.4 智能诊断技术 作为一种先进的机电设备诊断技术,智能诊断技术明显由于其他技术方式,确保了诊断的精确性,应用同人类大脑相似的软件,自动化完成取得、分析障碍数据信息等过程,并利用构建的数据库,对比查看设备的参数同标准的差异。 3 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 3.1 设置完善的矿山机电管理部门 矿山机电管理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任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以专门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规范和标准,由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使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规范煤矿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5]。只有各个管理部门共同协调和配合,根据矿山机电设备管理流程,规范设备的操作,将设备管理工作渗透到整个工作中,实行动态监测及管理,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才能使矿山机电设备能够稳定运行。 3.2 加强矿山机电设备的监管力度 矿山机电设备是煤矿企业生产顺利开展和进行的重要工具,要时刻加强对煤矿生产应用所有机电设备进行监督和日常管理工作[6]。安装设备必须做到严格、正确、有序地依照有关说明和程序进行,有关人员必须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检测、运行的记录工作,同时做好验收和移交工作。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人员在施工结束后要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清洁整理工作,检查以及重新调试工作,定时对所有机电设备和机械进行严密的维护工作,对于出现问题的矿山机电设备严禁违规作业并及时进行检测工作,从而保证施工工程的顺利开展[7]。此外,还要保证必要的资金用于矿山机电设备的监管,购买先进的机电故障诊断和管理设备,弥补旧设备在工作中的不足,运用新设备提升整个机电设备的管理水平。 3.3 提升企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矿山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必须接受全面、系统、科学的矿山机电技术培训和职工素质的培养实践活动,保证矿山机电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具有充分的机电理论知识基础,灵活的运用矿山机电故障问题,掌握应急处理能力和技术。组织矿山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参加资格认证考试,在成绩合格的情况下颁发以供持证上岗的证明、证件等[8]。矿山机电设备诊断及维修、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外,还需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安全生产意识,加强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勤恳奋进、勇于创新、关注细节、应对敏捷、细心警惕等。组织有关矿山机电施工的实践活动,在有经验、优秀的机电操作员的引导和带领下,使得整个矿山机电施工组的能力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掌握设备原理、机械构造、设备性能的基础上,从矿山机电设备的检查、故障诊断、运用、维修、保养等方面如数,培养出一支技能熟练的矿山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并评选出模范人员,不断提升矿山机电操作人员和团队的整体素质。 4.结语 我国作为煤矿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保持这种状况,面对煤矿生产需求量逐渐增大的现状,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仍处在较低水平,对机电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对于矿山机电设备损耗严重和出现故障的问题,工作人员应明确故障的类型,深入的分析引发故障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落实日常维修和预防工作,定期进行检查,以免影响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功能。此外,还应加强对矿山机电设备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多种先进故障诊断技术的优势,实现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高效诊断,提高控制煤矿生产的质量,最大限度的降低矿山机电设备的折旧率、故障率,提高对矿山机电设备的整体控制力度,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矿山机电设备的高效运行,提升矿山机电设备的效益,从而有效的提高煤矿生产效率。
建筑防水施工工艺研究:高层建筑防水施工工艺及预防措施 摘要:高层建筑的防水比一般建筑工程防水的要求更严格,它是建筑产品的一项重要使用功能,既关系到人们居住和使用的环境、卫生条件,也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建筑物的防水工程,按其工程部位科分为地下室、屋面、外墙、室内厨房等防水工程。下面我们简单探讨一下施工工艺及防御措施。 关键字:高层建筑 防水 地下室 厕浴间 屋面 一、地下室工程防水 各种房屋的地下室及不允许进水的地下构筑物,其墙与底面长期埋在潮湿的途中或浸在地下水中。为此,必须做好防潮或防水处理,在高层建筑中,由于深基础的设置或建筑功能的需要,一般设有一层或数层地下室,对其防水功能的要求就较高。 1.地下卷材防水施工 (1)卷材铺贴要求。地下防水层及结构施工时,地下水位要设法降至底部最低标高下300mm,并防止地面水流入,否则应设法排除,卷材防水层施工时,气温不宜低于5度,最好在10-25度进行,卷材长、短边接缝宽度应不小于100mm,上下两幅卷材压边应错开1/3幅宽。 应特别注意阴阳角部位、穿墙管以及变形缝部位的卷材铺贴,这是防水薄弱的地方,铺贴比较困难,操作要仔细,增贴附加卷材层,并采取必要的构造加强措施。 (2)卷材的搭接缝以及附加补强胶条的粘结必须牢固,封闭严密,不允许有皱折、孔洞、翘边、滑移或存在渗漏水隐患的其他外观缺陷。 2.注重防水构造施工的质量控制 (1)底板和墙的交接处严禁留设施工缝,如需留,则一定要留设在墙身距底板500左右处,而且最好呈槎(凸)形; (2)设金属止水板时,宽厚度要符合规范要求并要焊接接头,为锚固牢,两边应做好短锯齿状; (3)变形缝处的橡胶止水带,一定要使两边的拉铁丝固定在钢筋上,浇注混凝土时严防从一侧倾倒,振捣时两边均匀插振,以确保止水带的准确位置; 穿墙套管,一定要在中部位置焊上金属止水盘,并预埋准确;支模用的穿墙螺栓也要在中间焊接金属止水盘,拆模后抹灰前要贴墙割断,并用油漆防腐。凡容易形成渗水通道的地方均应焊上金属止水盘。 3.刚性防水附加层 地下室工程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主,并不意味着其他附加防水层的做法不重要,因为大面积的防水混凝土难免会有缺陷,另外防水混凝土虽然不透水,但透湿量还是相当大的,故对防水、防湿要求较高的地下室,还必须在混凝土的迎水面做刚性或柔性附加防水层。 (1)刚性防水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隔离层,减少因结构变形对刚性防水层产生不利影响常用隔离层材料为纸筋灰麻刀灰低强度砂浆或干铺卷材。 (2)刚性防水层与山墙女儿墙以及突出屋面交接处变形复杂,易于开裂而造成渗漏,故应在这些部位留设缝隙,并用柔性密封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渗漏。 4.涂膜防水施工 聚氨酯涂膜防水施工工艺 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是双组分化学反应固化型的高弹性防水材料。 (1)为了防止地下水或地表滞水的渗透,确保基层的含水率能满足施工要求,在基坑的混凝土垫层表面上,应抹20mm左右厚度的无机铝盐防水砂浆,要求抹平压光,不应有空鼓、起砂、掉灰等缺陷。立墙外表面的混凝土如有水泡、气孔、蜂窝、麻面等现象,应采用加入水泥量15%的高分子聚合物乳液调制成的水泥腻子填充刮平。阴、阳角部位应抹成小圆弧。 (2)通有穿墙套管部位,套管两端永带法兰盘,并要安装牢固,收头圆滑。 (3)涂膜防水的基层表面应干净、干燥。 二、外墙及厕浴间防水 1.构造防水施工 构造防水施工即在外墙板的四周设置线型构造,加滴水槽,挡水台等,放置防寒挡风条,形成压力平衡空腔,利用垂直或水平减压空腔作用切断板缝毛细管通路,根据水的重力作用,通过排水管将深入板缝的雨水排除。 构造防水施工工艺 (1)吊装前,又能够将垂直缝中灰浆清理干净,保持平整光滑,并对滴水槽和空腔侧壁满涂防水胶油以道。 (2)首层外墙板安装前,应按防水构造要求,沿外墙做好现浇混凝土挡水台,即在地下室顶板圈梁中,预埋插铁,配纵向钢筋,支模板后浇筑混凝土。 (3)外墙板安装前,应做好油毡聚苯板的材质粘贴工作和塑料挡水条的裁制工作,泡沫聚苯板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裁制,其长度可比层高常50mm,油毡条的裁制长度比楼层高度长100mm,宽比泡沫聚苯板略宽一些,然后将泡沫聚苯板粘贴在油毡条上。 2.材料防水施工工艺 (1)嵌填法与刷涂法施工。除丁基密封胶适用刷涂法外,多数密封膏适用嵌填法,即用挤压抢将筒装密封膏压入板缝中。 (2)压入法施工。压入法是将防水密封材料事先轧成片状,然后压入板缝之中,这种做法可以节约筒装密封膏的包装费,降低材料消耗。 2.厕浴间防水施工 建筑工程中的厕浴间,一般都不知有穿过楼面或墙体的各种管道,这些管道具有形状复杂、面积小、变截面等特点,在这种条件下,如果继续沿用石油沥青青纸胎油毡或其他卷材类材料进行防水的传统做法,难以形成一个弹性与整体的防水层,现多用涂膜防水或抹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取代各种卷材做厕浴间防水的传统做法,从而保证了厕浴间的防水工程质量 三、屋面及特殊建筑部位防水施工 1.屋面防水施工 目前,常见的屋面防水形式多为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聚氨酯涂膜防水组成的复合防水构造,或与刚性保护层组成的复合防水构造,其施工工艺与一般多层的屋面防水相同。 防水涂膜施工完后,即铺设合成高分子卷材和油毡,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设计要求屋面找坡层按2%坡度放坡,因此卷材铺设时应平行于屋脊自下而上的铺贴,卷材搭缝必须严密,缝口应顺水流方向搭接,其宽度不应小于50mm,上下屋接缝应左右错开250mm,在铺大面积防水卷材之前,应将檐沟,管道口、雨水口处的附加防水布铺好后由屋顶的低处向高处进行大面积的铺贴。 (2)屋顶卷材遇到女儿墙时,应将卷材沿墙上卷,高度应低于250mm,然后固定在墙上预埋的木砖和木块上,并用1:3水泥砂浆做坡水。 (3)凡管道等伸出屋面的构件必须在屋顶上开孔时,为了防漏水应将卷材向上翻起,抹以水泥砂浆或再盖上镀锌铁皮起挡水作用,泛水高度不超过200mm。 (4)卷材防水层应粘结牢固,无空鼓、损伤、滑移,翘边、起泡、皱折等缺陷。 (5)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必须作蓄水试验合格后开始进行下道工序。 2.特殊建筑部位防水 (1)对基层的要求及处理。楼层地面或屋顶游泳池、喷水池、花园等基层应为全现浇的整体防水混凝土结构,其表面要抹水泥砂浆找平层,要求抹平压光,不允许有空鼓、起砂、掉灰等缺陷寻在,凡穿过楼层或立墙的管件(如进出水管、水底灯电线管、池壁爬梯、池内挂钩、制浪喷头、水下音响以及排水口等),都必须安装牢固、收头圆滑。做防水层施工前,基层表面应全面泛白无水印,并要将基层表面的尘土杂物彻底清扫干净。 (2)涂膜防水层的施工。涂膜防水层应选用无污染的石油沥青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该品种的材料固化形成的涂膜防水层不但无毒无味,而且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优于煤焦型聚氨酯涂膜。 (3)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与瓷砖饰面层的施工。在涂膜与卷材复合防水层施工完毕,经质监部门认真检查验收合格后,即可按照设计要求或标准规范的规定,浇注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并抹平压光,待其固化干燥后,再选用耐水性郝、抗渗能力强金额黏结强度高的专用胶黏剂粘贴瓷砖饰面层。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保护层施工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损坏复合防水层,以免留下渗漏的隐患。 关于高层建筑防水工程施工的要点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叙述,但每个工程管理人员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重视这细节部位的施工质量控制,严格落实各项防水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只有这样,高层建筑防水施工才能做的更完美。 建筑防水施工工艺研究:建筑防水工程细部施工工艺 【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防水施工,因家居防水渗漏而引起的纠纷也一直不断。本文对建筑防水工程细部施工工艺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防水工程;细部施工;工艺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防水施工,因家居防水渗漏而引起的纠纷也一直不断。一般家居渗漏多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来水。隐患来自于窗台,阳台等处,原因是门窗安装时,门窗与四周墙壁之间的防水密封材料本身不抗变形或施工工艺不规范;二是厨房卫生间的防水没有做好,造成楼上往楼下漏或门里往门外漏,墙里往墙外渗漏等现象,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且很难根治。 1 建筑防水施工工艺流程 清理基层―涂刷基层处理剂―节点处理― 铺EVA防水卷材―卷材搭接与卷材收头处理―质量验收 1.1 清理基层:表面应平整、干净、干燥,细部构造应达到设计要求,如有缺陷应进行处理,合格后方可进行防水施工。 1.2 涂刷基层处理剂:自粘防水卷材基层处理剂开桶后应充分搅拌,用滚刷均匀的涂刷于基层(参考用量为0.2kg/m2)。待基层处理剂完全干燥后铺贴自粘防水卷材。 1.3 节点处理:管根部位如雨水管、穿樯管等部位的管根需先做密封处理后,再铺贴附加层;转角部位如阴阳角、平立面转角铺贴附加层;伸缩缝、施工缝等部位铺贴附加层。附加层的水平面和垂直面宽度均应≥250mm. 1.4 铺EVA防水卷材:先确定卷材铺贴顺序和方向,并在基层弹线,然后铺贴卷材。铺贴自粘防水卷材时,先揭下隔离纸,将有粘性的一面沿基准线铺贴,随揭隔离纸(膜)随即滚压卷材的表面并挤压出空气,以确保初始粘结强度。卷材纵向搭接缝要顺直,搭接缝宽度30 ~50 mm,用滚筒用力压实,确保防水卷材之间粘接牢固。 1.5 卷材搭接与卷材收头处理:卷材采用搭接方式,通过卷材高分子层搭接焊接,将两幅卷材搭接在一起。无论是水平收头,还是垂直收头,应对收头边处采用配套密封胶密封,卷材在立面收头时,应用金属压条固定,再用配套密封胶将金属压条上口和固定螺钉密封。 1.6 质量验收:防水层验收合格,进行下一道施工程序。自粘防水卷材出现破损或鼓泡时,应将破损部分清洁干净后,用大于破损部位边缘100 mm的卷材修补压实封口。 2 常见细部施工方案 2.1 变形缝 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不设或少设,可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类别及工程地质情况采用诱导缝、加强带、后浇带等替代措施。用于沉降的变形缝宽度宜为20~30mm,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宽度宜小于此值,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300mm,变形缝的防水堵漏措施可根据工程开挖方法。 诱导缝的作用在于沿结构纵向长度设置若干“接缝”,接缝处纵向钢筋的含量为纵向钢筋总量的30%。当结构因温差或混凝土干缩等原因引起内力变化时,使诱导缝先行开裂,从而控制了混凝土结构随意出现裂缝的情况。 诱导缝间距一般控制在20~30m,可根据施工季节、温度的不同作相应调整,诱导缝的防水堵漏构造可按变形缝处理。 变形缝两侧应平整、清洁、无渗水,并涂刷与嵌缝材料相容的基层处理剂,嵌缝应先设置与嵌缝材料隔离的背衬材料,并嵌填密实,与两侧粘结牢固,在缝上粘贴卷材或涂刷防水堵漏涂料前,应在缝上设置隔离层后才能进行施工。 变形缝止水材料通常有以下几种:橡胶止水带、塑料止水带、氯丁橡胶止水带和金属止水带等。选择止水带的基本要求是:适应变形能力强、防水堵漏性能好、耐久性高、与混凝土粘结牢固。 止水带的构造形式有埋人式、可卸式、粘贴式等,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埋人式。根据防水堵漏设计的要求,有时在同一变形缝处,可采用数层、数种止水带的构造形式。 埋入式(橡胶止水带)变形缝构造 2.2 后浇带 后浇带(也称后浇缝)是对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混凝土结构工程(如大型设备基础等)采用的一种刚性接缝。 混凝土后浇留带留设的位置、形式及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断面形式可留成平直缝或阶梯缝,但结构钢筋一般不能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留缝时应采取支模或固定钢板网等措施,保证留缝位置准确、断口边缘混凝土密实,留缝后要注意保护,防止边缘毁坏或缝内进入垃圾杂物。 后浇带处混凝土浇筑,应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设计规定的间隔时间进行(一般不少于六个星期,高层建筑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后),浇筑前应将接缝处混凝土表面凿毛并清洗干净,保持湿润,并刷水泥净浆,然后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混凝土进行浇筑,并振捣密实,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28d。 2.3 预埋件、穿墙管道 在预埋件的端部应加焊止水钢板,在穿墙管道外加套管并加焊止水环进行防水堵漏处理。预埋件、穿墙管道均应预先固定、周围混凝土应仔细浇捣密实,保证质量。 2.4 卫生间门口部位 卫生间的防水可以说一直以来人们的重视程度较高,因为其经常处在一种有水的环境下,特别是马桶底部、地漏处、给排水管道根部等部位一直是人们的高度关注的部位。但是,对于卫生间门框下部的渗漏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2.4.1 发生原因: (1)门框安装好后,在后序施工中,使其产生震动,造成门框与下面的防水层及防水保护层脱离。 (2)门框与墙体的缝隙没有填塞密实,使防水找平层在此产生裂缝。 2.4.2 控制措施 (1)安装门框时,在靠近门框底部增加固定点,保证在此部位门框与墙体连接牢固。同时,门框安装好后,要注意避免对其产生大的震动,做好成品保护。 (2)门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要采用砂浆填塞密实,而且填塞砂浆中适当掺入建筑胶,使其不容易产生裂缝。同时,在门框与墙体的接缝处另加一层防水油膏,对此部位的防水进行加强。 2.5 墙外保温在外窗的收口部位 随着建筑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外墙外保温技术逐渐被大多数工程所采用,外保温在外窗收口部位的雨水渗漏问题也随之而来,雨水顺着保温的收口部位渗漏至保温的空气层内,进而沿着外墙渗透至室内。 通过研究发现,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保温收口处比较薄弱,如果此处施工质量控制不好或者成品保护工作没有做好,极易产生渗漏问题。但是要想通过提高施工时的质量意识和成品保护意识来解决此问题比较困难,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处一直是一隐患部位。于是通过分析和实践,认为如下做法可以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方案。即在施工主体结构时在外窗四周浇筑凸出的混凝土边框,其凸出厚度为设计的保温层厚度 此种做法犹如给外墙保温在外窗的收口部位加设了一个环箍,对其进行了加强,避免了由于此处破坏引起的渗漏。 建筑防水施工工艺研究:浅议建筑防水工程常见材料及施工工艺 摘要:建筑防水工程是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不受水的侵袭、内部空间受水的危害的一项分部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逐步淘汰落后的产品和生产工艺,新型防水材料生产和应用比例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建筑防水工程目前的新型材料及施工工艺技术进行研究,为建筑防水工程向加强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方向发展提供一些探讨的思路。 关键词:建筑防水工程,防水材料,施工工艺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及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防水行业也充分享受了经济增长和建筑业繁荣的成果,整个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契机。新型防水材料及新的应用技术层出不穷,而防水材料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建筑防水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建筑防水工程涉及到建筑物的地下室、墙地面、墙身、屋顶等诸多部位,其功能就是要使建筑物或构筑物在设计耐久年限内,防止雨水及生产、生活用水的渗漏和地下水的浸蚀,确保建筑结构、内部空间不受到污损。 一、防水工程常见材料及施工工艺 建筑防水工程的分类一般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从施工工艺上分类,一种是从施工部位分,还有一种是以施工材料划分。按照施工工艺分类,一般分为结构自防水和防水层防水两大类。结构自防水又称躯体防水,是依靠建筑物的底板、墙体、楼顶板等材料自身的密实性以及采取坡度、伸缩缝等构造措施和辅以嵌缝膏,埋设止水带或止水环等,起到构件自身达到防水的作用。而防水层防水则是采用不同材料的防水层防水在建筑物结构的迎水面以及接缝处使用不同防水材料作成防水层,以达到防水的目的。其中按所用的不同防水材料又可分为①刚性防水材料,如涂抹防水砂浆、浇筑掺有外加剂的细石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等;②柔性防水材料,如铺设不同档次的防水卷材,涂刷各种防水涂料等。结构自防水和刚性材料防水均属于刚性防水;用各种卷材、涂料所做的防水层均属于柔性防水。 防水材料品种繁多,按其主要原料分为4类:①沥青类防水材料。以天然沥青、石油沥青和煤沥青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沥青油毡、纸胎沥青油毡、溶剂型和水乳型沥青类或沥青橡胶类涂料、油膏,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塑性、抗水性、防腐性和耐久性。②橡胶塑料类防水材料。以氯丁橡胶、丁基橡胶、三元乙丙橡胶、聚氯乙烯、聚异丁烯和聚氨酯等原材料,可制成弹性无胎防水卷材、防水薄膜、防水涂料、涂膜材料及油膏、胶泥、止水带等密封材料,具有抗拉强度高,弹性和延伸率大,粘结性、抗水性和耐气候性好等特点,可以冷用,使用年限较长。③水泥类防水材料。对水泥有促凝密实作用的外加剂,如防水剂、加气剂和膨胀剂等,可增强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憎水性和抗渗性;以水泥和硅酸钠为基料配置的促凝灰浆,可用于地下工程的堵漏防水。④金属类防水材料。薄钢板、镀锌钢板、压型钢板、涂层钢板等可直接作为屋面板,用以防水。薄钢板用于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的金属防水层。薄铜板、薄铝板、不锈钢板可制成建筑物变形缝的止水带。金属防水层的连接处要焊接,并涂刷防锈保护漆。 二、新旧防水材料优劣对比及施工工艺 目前我国防水材料己形成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刚性防渗和堵漏材料等高中低档品种和功能比较齐全的完整系列,并形成材料、生产、设备制造、防水设计、专业施工、科研教学、经营网络为一体的工业化体系。 传统建筑防水材料存在着对温度敏感、拉伸强度和延伸率低、耐老化性能差的缺点:特别是用于外露防水工程,高低温特性都不好,容易引起老化、干裂、变形、折断和腐烂等现象。这类防水材料目前规定采用三毡四油的防水做法,以适当延长其耐久年限。但是这种施工工艺增加了防水层的厚度,特别是对于屋面形状复杂、凸出屋面部分较多的屋顶来说,施工难度很大,施工质量也难以保证,维修保养也非常困难。 而新型建筑防水材料不仅材料新颖,而且施工方法也更为简单易行。新型建筑防水材料主要有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眷材以及防水涂料、防水密封材料、堵调材料、粘绍材料、刚性防水材料等。建设部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治理的措施,制定了发展、推广、应用建筑防水新材料和防水施工新技术的政策法规。大批种类繁多、门类齐全的新型防水材料已陆续投入使用,新型的施工工艺也逐渐成为防水工程施工主流。 1、通用型防水涂料(GS 防水涂料) 通用型防水涂料,也叫GS防水涂料,其特点是:刚性防水材料,突出粘结性能。主要采用于建筑工程的卫生间和厨房的防水防潮处理。两种材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既形成表面涂层防水,又能渗透到底材内部形成结晶体阻遏水的通过,达到双重防水的效果。施工时主要用于填涂较狭小的缝隙空间等不易于其他防水材料涂刷的位置。 2、JS防水涂料 JS防水涂料,是指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是由聚醋酸乙烯酯、丁苯橡胶乳液、聚丙烯酸酯等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乳液及各种添加剂优化组合而成的液料和由特种水泥、级配砂组复合而成的双组分防水材料,是当前国家重点推广应用新型理想的环保型防水材料。这种防水材料既有无机材料耐久性好的特点,有具有有机材料弹性高的特点。 3、聚合物水泥基涂料 既包含无机水泥,又包含有机聚合物乳液,这种防水材料既可作墙面防水剂,也可内掺于水泥制成高效防水水泥沙浆。由于两者为有机和无机结合,优势互补,刚柔相济,抗渗性提高,抗压比提高,综合性能比较优越,达到较好的防水效果。其特点是:渗透力极强,可渗透到建筑物内部形成永久防水层;防水层透明无色,不变色,不影响建筑物原设计风格。 建筑防水施工工艺研究:浅谈新型建筑防水材料与施工工艺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都一直使用纸胎石油沥青防水卷材作为主要的建筑防水材料,但是作为一种柔性防水材料,纸胎石油沥青防水卷材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比如说,不能延伸很容易就被撕裂,不能经过高温烤晒,再加上施工的工艺比较繁琐、不利于环境保护等等诸多问题导致这种纸胎石油沥青防水卷材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我国建筑行业的防水和环保需求了。 真正新功能的防水材料不仅要考虑其可变性、耐劳性,更加要考虑它的耐水性、耐腐蚀性以及环保性能,但是任何一种单一的防水材料要完全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很困难的,就目前来看,尽管我国的防水材料还不能完全达到完美的标准,但是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如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聚氯乙烯防水卷材,其中部分材料的性能已经能和国际上先进的防水技术相媲美。 【关键词】防水卷材;建筑行业;新功能 目前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总共有五种:1.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2.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3.防水涂料;4.密封材料;5.刚性防水材料。在下面的内容里,笔者将从种类的特点和施工要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防水工程新材料的选择及应用特点 1、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 应用率最高的是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它的主要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主要是以SBS、SBR、APP、AIA0等高聚物改性后的沥青为涂盖层[1]。不同的改性剂对沥青产生的改性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说:APP、APAO能对沥青的耐温性能有所提高,最高高温耐性可达130℃,而最低低温耐性也能达到零下10℃;如果是SBS和SBR两种高聚物和沥青搭配会使沥青具有更强的耐低温性,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5℃,而最高温度也可达到100℃。改性剂对沥青的高低耐温性能的改善,不但能够使卷材应用范围有所扩展,而且还能提高沥青的生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2)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可分为2、3、4mm不等。 (3)新型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是以玻纤胎、聚乙烯膜、聚酯胎、玻璃织物、铝箔和黄麻织物等做胎体的。 (4)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施工方法也有所改变,因为它的厚度一般都比较厚,只需要做成单层或者双层就可以达到防水的要求。一般来说如果是2mm的卷材可以使用一般的冷粘法进行施工,如果是3mm或者4mm,一般可以使用热溶施工的方法进行施工。 (5)使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可以降低涂卷材的工作温度,还具有节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功能。 2、合成型高分子卷材 合成树脂类卷材和合成橡胶类防水卷材都属于合成型高分子卷材,它们都具有同样的功能,即质量轻、具有高延伸率和高强度,而且还有很好的耐温性能,统一都适用于热熔法和单层冷粘法进行施工。 3、建筑防水涂料 建筑防水涂料分为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涂料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两种,本身是液体,但是经过涂刷之后就变成了固态防水层。它和防水卷材的特点大不一样,比如说由于形成固化层之后不产生缝隙因此防水性比防水卷材要好;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适应各种形状的防水基面;另外温度适应性强、粘结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维修方便等也都是它的优点。防水涂料的应用比较广泛,除了适用于地下防水工程和屋面防水工程之外,还应用在一些屋面防水和墙面防水的保护层上,甚至对于维修材料和辅助材料也能产生功效。然而防水涂料最擅长的是解决一些防水要求较高、面积狭小、构造较为复杂而且穿墙管道很多的工程防水问题。防水涂料的突出性能体现在它具有高防水性,只要是使用防水涂料的地方,无论是厕所、浴室还是厨房,都可以使基层连接处形成完成严密的包封达到整体防水的良好效果。 4、密封材料 密封材料实际上就是一种将防水剂或合成高分子乳液等按照一定掺加比例,与水泥砂浆进行充分渗配,从而使其产生能够堵塞毛细孔的不容物的防水砂浆。通常情况下,要制成这种防水砂浆需要有金属类防水剂、金属皂类防水剂等防水剂的参与。而且防水砂浆的防水能力受到参与渗配的防水剂的种类、掺入量、还有施工工艺的影响。尤其在粘结性能方面极为关键,只有粘结性能得到保障,才能够达到预期的防渗效果。 5、刚性防水材料 刚性防水材料可以可分为防水混凝土和防水砂浆两大类。它是一种利用外加剂和合成高分子材料,跟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进行合理配制,从而起到堵塞毛细孔、抑制孔隙率增长、增加防水层密度,形成一定抗渗防水能力的防水材料。 防水混凝土主要应用在建筑物地下的主要防水措施,它根据建筑物的防水等级分别被应用在不同的防道口的防水层。一般来说防水混凝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不需要添加任何外加剂,而只靠调整混凝土中的砂、石、水泥和水的配合比就能达到防水要求的混凝土防水方式,这种混凝土的抗渗能力较差;第二种,依靠防水剂、早强剂、减水剂等外加剂的添加来提高防水性的,这种防水混凝土的抗渗性有所提高;第三种是通过加入UEA等微膨胀剂,使混凝土具有微膨胀性能,从而对混凝土内部的收缩起到平衡作用,这种混凝土不但具有防水性能还能具有抗裂性能,在三种混凝土中功能性最强。值得提出来的是外加剂的加入量控制、产和的均匀度以及进行施工的工艺操作流程都能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定要认证观察,细心留意。 二、防水工程的影响因素 因为建筑防水工程的部分不同,因此具体的防水功能要求和施工工艺也不相同,在进行工程设计的时候应该综合以下几个因素进行考虑: (1)建筑物的重要程度、使用功能和防水耐用年限等等都是进行防水构造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应该对以上几个因素进行等级划分,已达到不同的防水设防要求。 (2)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的水文、地质、大气环境还有建筑结构等环境因素都能对建筑防水工程产生影响。在做防水工程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 三、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 1、原则 在做防水设计的时候应注重以下原则: ①防水层必须是具有整体性; ②尤其要注意在工程节点构造处的防水性能; ③以防排结合作为指导,采用多道防水设计; ④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最适合的防水材料和实施方案。 2、施工工艺要点 目前在我国防水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三种,其他类型的防水材料都是在次三种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辅助作用以加强防水的效果,现将建筑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要点列举如下: (1)材料在进行入库验收之前,为了保证其质量一定要进行取样检测以测试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只有检查合格的材料才能投入使用; (2)在进行施工前一定要对基层的杂物进行清洁,保证基层没有尖锐突出; (3)正常情况下,要保证施工基层的干燥性,如果条件所限必须在潮湿的环境下进行施工,那么须在基层涂抹隔离剂或进行烘干; (4)基层与突出的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和转角出应做成圆弧形并满足规范要求。 (5)保证施工基层的平整,如果有气泡要在施工时进行平熨; (6)如果使用热熔法进行施工,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最好在现场配备灭火筒、氧气瓶和乙炔瓶; (7)当施工完成之后应,要进行24小时试水实验,一旦发现渗漏要及时查清渗漏原因,进行修复之后在加倍进行试水实验;如果未发现渗漏则立即在上面安排保护层,避免因为长时间外漏造成损坏; (8)进行保护层施工时要对防水卷材进行保护; (9)下雨期间尽量不要施工,以避免在此湿润的环境下施工造成的质量隐患。 四、总结 根据上面的分析,各种防护材料的性能特点不一样,因此在选择防水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选择适合的防水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防水性能,还能够延长建筑外层的使用寿命。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煤田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原理入手,分析了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自身的技术优势,指出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已成为提高大倾角地层、构造复杂、横向非均匀介质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空间归位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应作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叠前偏移的数据准备,偏移速度场的建立,合理选取偏移参数。通过分析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三个不同地区的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情况得,叠前时间偏移剖面比叠后时间偏移剖面断层清晰,断点可靠,分辨率明显提高;无煤区边界波形特征明显;逆断层断点归位准确,断层小断块清楚,能够较准确地识别边界。 关键词: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复杂地质条件;叠前时间偏移;叠后时间偏移 煤炭作为我国目前的主要能源,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将来的较长时间里,煤炭仍将是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与此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也正由浅部上组煤转向深部下组煤,由简单地质条件区转向复杂地质条件地区,这就给作为煤炭地质勘探工作重要手段的三维地震勘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走高精度勘探之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正以其固有的技术优势作为解决这类复杂地质条件地区数据成像较理想的偏移成像处理手段得到推广应用。 1.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原理 叠后时间偏移基于共中心点的叠加技术是建立在水平层状、横向均匀介质的简单假设基础上的,共中心点叠加的结果等价于自激自收的零炮检距剖面。而当地下构造复杂、横向速度变化剧烈时,共中心点道集中的反射波旅行时已不再是双曲线形式,共中心点叠加的结果也不完全等价于自激自收的零炮检距剖面,叠后偏移已不能使地下构造正确成像,相反会由于NMO的倾角滤波作用破坏有效信号,即使采用倾角时差校正(DMO,也称叠前部分时间偏移)也难以得到真正零炮检距剖面。 叠前偏移不受水平层状介质、自激自收的零炮检距剖面等假设限制,比叠后偏移技术更适应实际资料的复杂情况,更好地适应复杂构造成像,得到地下构造正确的空间形态及位置,诸如:大倾角、逆掩断层、复杂断块、特殊地质体(岩浆岩体)等。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利用叠前道集,使用均方根速度场将各个地震数据道偏移到真实的反射点位置,形成共反射点道集并进行叠加,提高了偏移成像精度。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自身迭代过程也使最终得到的速度场精度比叠后时间偏移方法高,从而有利于提高构造解释成图精度。 叠前时间偏移算法可基本分为三大类即:Kirchhoff积分法、有限差分法和Fourier变换方法。目前的商用成像软件中,叠前时间偏移算法基本上都是采用的Kirchhoff积分法。它的优点是运行速度快,具备非常灵活的、可以将任意一组采样偏移归位的特点,能够适应野外不规则的观测系统。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是建立在点绕射的非零炮检距方程基础上,并沿非零炮检距的绕射旅行时间轨迹对振幅求和。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在实现时包含两部分:走时计算和积分求和。图1为叠前时间偏移流程图。 影响叠前时间偏移效果的几个关键参数包括:走时计算方法、偏移孔径、抗假频方法等。①走时计算方法(如:双曲线近似计算法、4阶近似计算法、射线追踪近似的弯曲射线计算法等。)的选择对运算时间和偏移结果的精度有很大的影响。双曲线近似计算方法基于层状介质,较小炮检距假设,4阶近似走时计算方法考虑到各向异性参数,而弯曲射线的走时计算方法采用层速度面,非均方根速度计算走时。②偏移孔径的选择直接影响偏移结果和运算时间,偏移孔径的大小与地下反射的倾角有关。偏移孔径过小时,由于不能涵盖相带范围,大倾角的反射波同相轴难以准确成像;而偏移孔径过大时,反射波的同相轴可能出现连续性变差、信噪比降低的现象。③为保证在偏移成像过程中不出现假频现象,偏移过程中最大频率成份必须满足空间采样定理,进行反假频处理。 2.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数据准备和速度场建立 高质量的叠前数据是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基础,准确合理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是叠前时间偏移成功的关键。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1叠前偏移的数据准备 (1) 进行叠前去噪与异常振幅处理,提高偏移速度分析精度以及在成像道集或偏移后的叠加中压噪效果,提高成像精度。 (2)数据规则化处理。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处理技术、叠前道内插技术、炮检距均化技术等,消除由地表条件、激发或接收因素造成的输入地震数据空间能量不均衡、空间采样不均匀问题,造成的叠前时间偏移剖面上的画弧现象,或偏移叠加不成像,信噪比降低。 (3)静校正。在做精做细野外表层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近地表的处理和成像,包括:①做地表浮动基准面校正和处理;②在浮动基准面校正基础上做cmp面速度分析和自动剩余静校 正等提高资料品质;③以射线替代垂线,做动态校正,或做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完成浮动面到偏移基准面的校正。 2.2 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的建立 利用初始RMS速度模型进行目标线的叠前时间偏移之后,除产生了偏移叠加数据外还产生了时间偏移后的CRP道集数据体。根据偏移后的CRP道集修改RMS速度,并最终建立叠前时间体偏移用速度场有两种方法:基于层位的RMS速度修改和基于垂向延迟的RMS速度修改。在偏移后的CRP道集上,如果偏移速度大于正确值,则出现欠偏移现象,表现为同相轴下拉;如偏移速度小于正确值,则出现过偏移现象,同相轴上翘;而速度正确时,同相轴是平的。 3.叠前时间偏移应用实例及效果分析 2005年10月,我队在煤田地质系统首次将叠前时间偏移技应用于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并获得了成功。以后又在多个矿区开展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践,在技术进步和应用效果两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这些项目处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包括功能模块和使用参数,都经过反复试验,对发现的问题给予修正,保证了测区内地震资料处理的质量和精度。 3.1 青海省鱼卡煤田东部三维地震勘探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及效果 青海省鱼卡煤田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鱼卡乡境内,三维地震工作区的标高3200m以上,最大高差50m,属高原丘陵区,其表浅层及深层地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高分辨地震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聚煤盆地类型多样、构造十分复杂,煤田地质工作的难度很大,而对地质报告精度的要求却日益提高。三维地震勘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点问题,都可能导致地质认识上的误差甚至错误。要提高勘探成果的准确性,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是保证原始资料的质量,然后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使用各种处理解释方法来提高地质认识的精度和准度。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煤田勘探;地质现象 高分辨勘探无论从地质效果,还是仪器设备、方法技术都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野外采集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和保真度的地震资料,能反映出不同波速和密度界面的地下构造,及与围岩有差异的异常体的分布位置。 1煤田勘探现状与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中国煤炭地震勘探从无到有,从二维到三维,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有了大幅度提高,成为煤炭资源综合勘探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推广应用,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大大提高,三维地震取得的地质成果得到了广大煤炭企业和社会的一致认可,成为我国煤炭生产、建设、安全所必须的重要手段。但是受地质报告精度的影响,一些矿井工作面布置不合理、个别矿井遇地质构造后,巷道、矿井突水被淹,安全效益差。因此提高新建矿井及生产矿井地质勘探的精度,成为煤田地质勘探迫在眉睫的课题。 1.1常用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主要应用于细小构造、采空区、老窑巷道、陷落柱;地面电磁法主要用于工作面及相邻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探查、老窑勘察、采空区探查、煤矿水文地质补充勘察、含水陷落柱勘察、火烧区勘察;矿井全方位电磁法用于掘进工作面超前探测、巷道顶底板含水层深度及富水范围探测、回采工作面顶底板富水区域探测。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不能很好地满足煤矿生产安全及高产高效的要求,同时煤炭生产企业对这项技术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提出了精细地震勘探技术,以满足煤炭资源勘探和煤矿建设、生产、安全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需要。 1.2煤田勘探的技术需求 (1)预测煤层埋深、厚度及厚度变化趋势。 (2)分辨褶皱、向斜、背斜及煤层的分叉、合并区域形态。 (3)识别和描述小断层,小断块及其构造形态。 (4)探测地下老窑、废弃巷道位置。 (5)识别采空区、岩溶塌陷区、陷落柱。 1.3煤田勘探存在的问题 (1)观测系统设计问题。观测系统设计依据不充分,套用或延用固定的观测系统现象较多,野外变观随意性强,炮检距分布不均匀。 (2)测量资料的准确性问题。施工炮检点位移较多,后续成孔激发、接收工作跟不上,最终测量资料的准确性值得思考。 (3)激发点布设及成孔问题。很多勘探区工农业较发达,工农矛盾突出,各种障碍物影响激发点合理布设和实施。 (4)纵、横向分辨率问题。纵、横向分辨率低,小断层、小陷落柱等构造存在遗漏现象。 (5)偏移成像问题。有些地区构造、煤层复杂多变,煤层倾角大,共中心点道集反射点散射问题严重。 我国聚煤盆地类型多样、构造十分复杂,煤田地质工作的难度很大,而对地质报告精度的要求却日益提高。 2高分辨地震技术在煤田勘探的应用 根据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数据的频率决定了纵向和横向分辨率。菲涅耳带的直径决定了偏移前的横向分辨率,而菲涅耳带厚度决定了偏移前的纵向分辨率。 地震勘探数据的频率对分辨率起着决定性作用。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反之则越低。频率的高低也决定着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选择、接收方式及处理时的技术运用。所以,地震勘探数据的频率是一项基础性、决定性指标。 3室内模型模拟煤田勘探能力 3.1 横向模型分析 (1)设计高度2.5米的巷道在地震模拟记录上是可以识别的。 (2)从射线追踪的模拟记录看,2.5米道距模拟结果比5米道距明显。 (3)对于巷道中充填水或空气,对模拟结果没有明显影响。 (4)在波动方程正演结果中,10次覆盖与15次覆盖的模拟结果基本相当。 3.2纵向模型分析 (1)设计长度100米的斜巷道在射线追踪的模拟记录上识别比较困难的。 (1)从射线追踪的模拟记录看,2.5米道距模拟结果比5米道距相当。 (2)对于巷道中充填水或空气,对模拟结果没有明显影响。 结语 目前的地震勘探技术可以较有效地识别、解释断距大于2米的断层,可以识别长轴长度20m以上陷落柱,对各种形态的采空区有较准确的认识。采用单个数字检波器采集,可以尽可能接收地震波场全部有效信号,以获取更丰富的原始资料信息。使用点源小药量高速层激发,保证低噪声环境接收,对保证原始资料品质有较大的益处。采用高密度、宽方位、正交、对称采样观测系统,满足室内各种噪音压制处理技术的使用。精细的预处理、高精度动静校正、提高分辨率处理等技术对地震资料细节的体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是地识别煤层各种地质现象的有效手段。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RTK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在介绍RTK(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的组成及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利用 RTK技术进行煤田地震勘探测量的方法,对其转换参数的求取和精度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RTK测量;地震勘探;放样 1.引言:本文通过在C区煤详查的应用实践,对RTK技术在坐标转换参数的求解、放样测量及测量的精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2.RTK的组成及技术原理 2.1 RTK的组成 RTK(Real Time Kinematics)实时动态差分技术是一项以载波相位观测为基础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它是利用2台或2台以上的GPS接收机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其中1台安置在已知坐标点上(也可在未知点上)作为基准站,其它作为移动站。RTK 测量系统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 GPS 接收设备。(2) 数据传输设备: 即数据链,是实现实时动态测量的关键性设备。(3) 软件解算系统:对于保障实时动态测量结果的精确性与可靠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2.2 RTK的技术原理 GPS RTK 技术采用差分 GPS 三类( 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 中的相位差分。GPS RTK 的工作原理是将一台接收机置于基准站上, 另一台或几台接收机置于流动站上, 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同一时间相同 GPS 卫星发射的信号, 基准站所获得的观测值与已知位置信息进行比较, 得到GPS差分改正值。然后将这个改正值及时地通过无线电数据链电台传递给流动站以精化其 GPS 观测值, 得到经差分改正后流动站较准确的实时位置。利用相对定位原理,将这些观测值进行差分,削弱和消除轨道误差、钟差、大气误差等的影响,使实时定位精度大大提高。由此可知,RTK技术是建立在实时处理两个测站的载波相位基础上的。与其它差分不同的是,基准台传送的数据是伪距和相位的原始观测值,用户移动接收机利用相对测量方法对基线求解、解算载波相位差分改正值,然后解算出待测点的坐标。 3.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3.1测区概况 测区属丘陵-平原区,地形稍有起伏,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较为平坦,海拔标高80~130m。区内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地表基本无高大植被,为RTK作业有利条件;另外,区内村庄等地物变化较大,为RTK作业不利条件。 由于RTK具有可进行全天候, 全方位作业;放样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实时提供测点三维坐标,并能及时对观测质量进行检查;放样误差不累积;改变了常规测量要求站站之间通视要求等优点,因此决定使用美国产Trimble5800 GPS定位仪2台(1+1),来完成测区测量任务,其标称精度为:静态载波相位差分定位5mm+1ppm,实时载波相位差分定位10mm+2ppm。 3.2 控制测量 使用Trimble GPS静态定位仪在测区内布设24个GPS控制点。GPS控制点布设在视野开阔的地方,距离高压线不小于100m,采用三台GPS定位仪组成同步环,同步观测卫星,各组观测时间为0.45~1小时,用专用钢卷尺量仪器高至毫米。 使用专用平差软件进行计算,基线质量合格,环闭合差全部通过检验后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平差,平差后将坐标转换到北京54坐标系下进行约束平差。平面误差最小0.001m,最大0.008m,高程误差0.379m。平差结果满足E级精度要求,可以作为本区施工的平面和高程的起算依据。 3.3 测线布设 参考站设在测区中部视野开阔的GPS控制点上,实时差分流动站距参考站的距离不超过10公里。根据求定的本工区的地方坐标和WGS-84坐标的转换参数。在每日施工前和搬至新的参考站前,使用求定的坐标转换参数对该工区的控制点进行了RTK差分放样检核,最大X=0.132m,最大Y=0.111m,最大Z=0.069m。其精度完全满足规范要求。 在流动站手簿(控制器)中输入设计好的测线的两端端点坐标,仪器自动计算出线上需放样桩号的坐标,并实时显示出当前位置与放样点的间距和方位,当到达放样点位置后,在设定限差范围内自动记录该点的坐标和高程(设定的限差范围是最大X=0.30m,最大Y=0.3m,最大H=0.50m)。依次完成整条线上的测点布设,实测每个桩号的坐标和高程。 3.4 求取测区坐标转换参数 本区利用GPS控制网求取WGS-84至北京54坐标转换三参数,使用该工区的GPS3、白沙塔、GPS5、GPS15、GPS17、GPS24等6个GPS控制网点求取三参数。使用Trimble5800 GPS定位仪在3个GPS控制点组成同步环同步观测卫星,观测时间为一小时,用专用钢卷尺量仪器高至毫米。 使用GTO专用平差软件进行计算,基线质量合格,环闭合差全部通过检验后在WGS-84坐标进行平差,获得控制点相应的WGS-84坐标。本区求取的坐标转换三参数值为:X =14.344 ,Y=132.030,Z=59.712,高程异常值在高程异常图上量取为41.8。 3.5 基准站的设置 由于RTK数据链采用超高频(UHF) 电磁波,其频率约为450~470MHz,它的传输属于准光学传输,其传输距离取决于接收机天线的高度、地球曲率半径、大气折射等因素。因此 基准站的选择应在地势较高、四周开阔,有利于卫星信号的接收和电台的发射,最好在交通便利,附近没有强电磁波干扰的高等级已知控制点上;将基准站接收机安置在基准点上,并正确连接电台与接收机及电源线。开机并进行必要的系统设置:已求得的转换参数、基准站的地方坐标、无线电设置及天线高等;然后进行流动站的设置和初始化工作。通常先选取已知点进行检测,与其当地坐标进行比较,若检测高等控制点点位互差一般应 ≤5cm,若检测同高等控制点点位互差一般应 ≤7cm,差值在误差范围内方可进行测量。 3.6 RTK放样测量 在流动站手簿(控制器)中输入设计好的测线两端点坐标,仪器自动计算出线上需放样桩号的坐标,并实时显示出当前位置与放样点的间距和方位,当到达放样点位置后,在设定限差范围内自动记录该点的坐标和高程(设定的限差范围是X=0.30m,Y=0.30m,H=0.50m)。依次完成整条线上的测点布设,实测每个桩号的坐标和高程。其效率可比拟手持GPS机,而其精度是手持GPS机远远达不到的。 3.7 RTK测量精度检验及质量控制 目前地震勘探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是1m,放样坐标和理论设计坐标差值限定一般为0.3m,静校正对高程的要求为0.5m,这对RTK测量来说是很容易达到的。但RTK作业中缺乏检核条件,个别点可能出现粗差。因此,作业过程中进行了成果的复核,在每日施工前和搬至新的参考站前,使用求定的坐标转换参数对该工区的控制点进行了RTK差分放样检核,最大限差X=0.132m,Y=0.111m,H=0.069m,其精度完全满足规范要求。本测区施工复测检核点占总点数的1.25%。采集的坐标和高程数据利用Excel 2000检查,输入的数据经100%核对后,进行点距检查、点位检查,高程数据生成高程剖面曲线与实地对比,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从而保证了成果的准确性。 根据测区重复观测的坐标,计算的点位中误差为MX=±0.083m,MY=±0.071m,MH=±0.125m,满足规范对中误差的要求。 4.结束语 与传统的光学测量方法相比,RTK作业观测速度较快,能够提供精度为厘米级测量成果,可以满足勘探测量的技术要求,非常适合于煤田地质勘探工程中的测量,可以减少大量的工作强度,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更能使我们工作的成果可信性及测量成果的及时性都得到了大量的提高,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黄土塬区煤田勘探上的应用 【摘 要】针对黄土塬地区地震勘探工作面临着许多特殊问题:松散的黄土严重地影响了地震勘探的激发与接收,复杂的地表条件严重地影响了地震资料的正确成像,厚煤层条件下小断层难以识别。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是西部勘探是否成功的重点。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小断层;应用 0 引言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部平原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但目前东部地区的煤炭资源越来越少,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3,资源勘探的重点已转向西部地区[1]。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所特有的戈壁、沙漠、黄土塬、山区等复杂的地表地貌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新技术开发投入不足等原因,此前开展的地震勘探工作较少,其精度远远不能满足综采地质工作的要求。目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成为煤矿采区构造探查的主要手段。 由于西部地质条件的多变,地形复杂,第四系黄土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比较强烈,是地震勘探的禁区,给地震勘探造成一定困难。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西部黄土塬区的应用,对于从根本改变目前西部地区矿区煤炭资源的地质保证程度不足的不利局面,促进煤矿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以及保障我国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项目概况 陕西某煤矿位于陕西省长武县,是一座大型现代化矿井。由于原有勘探程度远远不能满足采区设计和工作面划分的要求,另外矿井设计的首采区范围内,T4钻孔主采8煤层厚度2.34m,而周围钻孔主采8煤层厚度4.69~18.75m,煤厚变化较大。为了查明该区煤层的赋存条件及T4钻孔煤厚变化的原因,煤矿决定对采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工程。 2 主要技术难点与对策 黄土塬复杂的表层条件对地震勘探造成的影响在采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黄土复杂区缺乏良好的激发和接收条件;第二,相干干扰、次生干扰、黄土谐振干扰极其严重;第三,复杂地形影响的空炮、空道造成的反射空白段,以及激发能量在悬崖、陡坎侧面逸散,造成的不良反射段破坏了共反射点(反射面元)的属性;第四,短波长静校正的存在使记录在未校正前,反射同相轴的识别难度大,不利现场质量的监控。另外,由厚黄土层内的虚反射界面可能产生的多次波对地震成果解释精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技术对策: (1)增加覆盖次数:首先高覆盖次数的炮检点纵横向分布相对离散,面元道集内传播路径差异的增加破坏了干扰的相干性,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对干扰的压制能力。其次不同的接收方向,悬崖、陡坎造成的反射“不良”的影响是不同的,相邻道迭加时,大大消除了“不良反射段”的影响。 (2)确保良好的接收条件:把检波器插稳,埋在坚实的原生黄土之上,确保有良好的耦合效果。 (3)优化观测系统,确保良好的激发条件:在规程允许的纵横向偏移的范围内,在不影响覆盖次数相对均衡的前提条件下,精选炮点位置,以提高激发效果。选择炮点的原则有四点:一是,避高就低;二是,“喜旧厌新”――多次利用能取得好资料的炮点;三是,避开悬崖、陡坎、孤峰等不利地形,减少能量侧面逸散造成的不利影响;四是,增大激发药量和井深,确保一次波能量。 (4)合理的接收频带:在仪器录制参数选择上应采用宽频带接收,最大限度地保留地震反射信号中的高频成分。 3 地质成果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发现了区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6条,小于5m的断层10条,查明了区内8煤起伏幅度大于10m的褶曲,控制了主采煤层8煤的赋存深度和构造形态,地震、地质结合圈定了8煤层变薄不可采区的范围,并对煤厚趋势进行了预测。 4 验证情况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提交后,煤矿对勘探的地震成果进行了钻探验证,分别布置和施工了A1和A2钻孔。A1、A2钻孔的三维地震勘探成果与实际验证结果对比如下表1: 表1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与钻探验证结果对比表 由此可见,三维地震勘探成果无论在煤层赋存形态上,还是煤层厚度变化趋势上,总体验证结果良好。 5 结束语 通过对黄土塬区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中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黄土塬地区三维地震资料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通过地面钻孔资料验证,三维地震资料所取得的地质成果吻合率很高,能够为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有效的地质保障。
现代建筑结构检测探析:浅析现代建筑结构缺陷检测及加固技术 摘要:浅析了建筑结构检测的类型、常用的检测技术方法及建筑结构加固技术方法。就各种建筑结构检测、加固技术方法的主要特点、用途和适用范围及施工重点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建筑结构;缺陷;检测;加固技术 1 引言 通常对建筑物的施工质量进行评定时,或者认为建筑物因某种原因不能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或者对满足某项功能的要求产生质疑时,这是就有必要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结构的某部分或某些构件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后,判定其被检结构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然后再对其进行采取必要的加固技术处理,或者是否予以拆除重建。在此,就建筑结构检测技术类型、方法及加固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 2 建筑结构检测的类型 过去建筑结构的检测和加固,重点针对旧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不论是旧建筑或新建筑都存在着检测和加固的问题,且该类事宜越来越多。 1)建筑物检测、鉴定和加固的标准。一般在下列情况下要对建筑物进行检测、鉴定和加固:①设计不当或有误。一是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尾部和地基情况了解不全,地基承载力估计过高,漏算或少算了作用于结构上的荷载;二是设计人员受力分析概念不清,致使结构内力计算错误等。②施工质量低劣的。一是象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设计标准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有蜂窝、孔洞、露筋等缺陷,且钢筋力学性能不符合设计要求;二是砌体砌筑方法不当,造成了通缝,空心砌块不按设计要求灌筑混凝土芯柱;三是钢结构的焊接质量或焊缝高度达不到设计要求。③使用或改造不当的。一是未经核算就在原有建筑物上加层或对其进行改造,以致造成原有结构承载力不足,使用过程中又任意改变用途加大荷载;或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墙上开洞;④建筑物使用环境的恶化。建筑物结构由于长期受到高温、振动、酸、碱、盐、杂散电流等不利因素的作用,从而引起结构构件的腐蚀性和损伤等。⑤灾害影响。由于各种灾害事件的影响使结构产生裂缝或者破坏。⑥建筑物年久失修、损坏的。建筑结构有损伤或破坏,不能满足了使用要求或安全度不足。⑦古建筑的维护与保护。需要对古建筑、历史性建筑进行进一步维护、保护。 2)建筑物检测、鉴定和加固的依据。建筑结构试验检测技术是以相应的现行规范为根据,以实验为技术手段的。测量能反映结构或构件实际工作性能的有关参数,从而为判断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储备提供重要依据。建筑结构试验检测不仅对新建工程安全性能的评定起重要作用,对于危旧建筑的更新改造、古建筑和受损结构的加固修复等也能提供直接的技术参数。 3 常用的检测技术方法 建筑结构检测工作内容较多,包括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结构的构造措施检测、结构构件尺寸检测、钢筋位置及直径检测、结构及构件的开裂和变形情况检测及结构性能实荷检测等。结构种类检测方法分为:混凝土结构检测、砌体结构检测、钢结构检测和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检测等。一些结构或构件为获得其结构承整体受力性能或构件承载力、刚度或抗裂性能,可进行结构或构件的整体性能的静力实荷检验。一些重要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还可进行结构的动力测试。静力实荷检验分为使用性能检验、承载力检验和破坏性检验。使用性能的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在规定荷的作用下不出现过大的变形和损伤,结构或构件经过检测后又必须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承载力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的设计承载力;破坏性检验主要用于确定结构或模型的实际承载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材料强度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是钻芯法和回弹法。钻芯法是在建筑构件上钻取混凝土芯样直接进行抗压强度检验,结果准确可靠,但会造成对结构物局部的损坏,尤其重要的结构部位,无法进行大量的检测。非破损法中的回弹法、超声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所测定的参数(回弹值、声速值)对混凝土强度并不很敏感,测试结果精度不高。拔出法是一种介于钻芯法和非破损检测方法之间的混凝土强度微破损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易行,对结构物损伤也极小,且有足够检测精度。后装拔出法无需预先在混凝土中埋置锚固件,是在己硬化的混凝土上通过钻孔、扩槽、嵌人的方法将锚固件置人并固定其中,适应性很强,检测结果可靠性高,特别是当现场结构缺少混凝土强度的有关试验资料时,是非常有效的检验评定手段。砌体结构的检测,主要使用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原位单砖双剪法、推出法、筒压法、砂浆片剪切法、回弹法、点荷法、射钉法。该检测方法大致分两类: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为检测砌体抗压强度和砌体抗剪强度的方法;间接法为测试砂浆强度的方法。直接法的优点是直接测试砌体的强度参数,反映被测试工程的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缺点为试验工作量较大,对砌体有一定的损伤;间接法是测试与砂浆强度有关的物理参数,进而推定强度,但难免增大测试误差,也不能综合反应工程的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优点是测试工作较为简便,对砌体工程损伤较少或无损伤。总之,检测方法的选用应综合考虑,宜选用直接或间接或两者综合。因钢结构的材质均匀,其具有强度、塑性与韧性均能较方便地测试,所以有很大优势。 4 建筑结构加固技术方法 建筑物加固的结构大都存在由于结构自身的承载能力因灾害(象火灾、腐蚀、冻害等)或施工质量不到位或功能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结构承载能力的不足。采用的加固方法多是从提高结构的有效受力面积出发(加大载面法等)减小截面的应力,或者直接改变结构的受力体系,改变其传力途径(增加支撑法等),最终降低结构构件的受力,达到加固的目的。加固方法分类:一是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二是砌体结构加固方法;三是钢结构加固方法。不论哪种结构加固,都需要根据实际条件及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加固技术方法。 在一般常用的混凝土结构中,选择加固方法的同时还要选配一定的技术。施工技术主要有:①托换技术。该技术系托梁(或析架,以下同)拆柱(或墙,以下同)、托梁接柱和托梁换柱等技术的总称。它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比较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该技术与传统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时间短、费用低、生活和生产影响小等优点,但对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熟练人员操作方可确保安全。②植筋技术。该技术系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可植入普通钢筋、螺栓式锚筋,被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③裂缝修补技术。其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性状和大小,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适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类裂缝的处理,但对受力性裂缝,除修补外,尚应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④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该技术是指采用化学方法、机械方法、喷砂方法、真空吸尘方法、射水方法等清理混凝土表面污痕、油迹、残渣及其它附着物的专门技术。⑤碳化混凝土修复技术。系指通过恢复混凝土的碱性(钝化作用)或增加其阻抗而使碳化造成的钢筋腐蚀得到遏制的技术,如今该技术还不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 结束语 建筑物结构通过科学的检测、加固,它是一项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体系稳定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建筑工程进行检测,发现缺陷及时进行加固、修补,能确保建设的建筑物安全、永续使用。 现代建筑结构检测探析:现代建筑结构检测与加固施工技术 摘要: 系统分析和介绍了目前建筑结构常用的检测方法与加固方法,重点介绍了各种建筑结构检测方法的主要特点、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各种建筑结构加固方法的主要特点、适用范围和施工要点。结合实际工程体会,指出了在建筑结构检测与加固工作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筑结构检测方法 主要特点 用途 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是建筑工程的头等大事。建筑物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 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 ,应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在需要对建筑物的施工质量进行评定时,或当建筑物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满足某项功能的要求或对满足某项功能的要求产生怀疑时,就需要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结构的某一部分或某些构件进行检测。当判定被检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时,就应该对 其进行加固处理,或者拆除。建筑结构试验检测技术是以相应现行规范为根据、以实验为技术手段,测量能反映结构或构件实际工作性能的有关参数,为判断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储备提供重要依据。建筑结构试验检测不仅对新建工程安全性能的评定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危旧房屋的更新改造、古建筑和受损结构的加固修复等提供直接的技术参数。 1、常用检测方法 结构检测工作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一般有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结构的构造措施检测、结构构件尺寸检测、钢筋位置及直径检测、结构及构件的开裂和变形情况检测及结构性能实荷检测等。我们按所检的结构种类把建筑结构检测方法分为:混凝土结构检测( 如:结构性能实荷检测、混凝土强度回弹法、超声波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取芯法、拉拨法) 、砌体结构检测( 如: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原位单砖双剪法、推出法、筒压法、砂浆片剪切法,回弹法、点荷法、射钉法) 、钢结构检测( 如:结构性能实荷检测与动测、超声波无损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涂层厚度检测、钢材锈蚀检测) 和钢- 混凝土组合结构检测( 如:钢管混凝土的强度与缺陷检测) 等。对某些结构或构件为获得其结构承整体受力性能或构件承载力、刚度或抗裂性能,可进行结构或构件的整体性能的静力实荷检验。对某些重要建筑和大型的公共建筑还可进行结构的动力测试。其中静力实荷检验可分为使用性能检验、承载力检验和破坏性检验。使用性能的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在规定荷的作用下不出现过大的变形和损伤,结构或构件经过检测后还必须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承载力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的设计承载力;破坏性检验主要用于确定结构或模型的实际承载力。对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材料强度目前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是钻芯法和回弹法。钻芯法是在建筑构件上钻取混凝土芯样直接进行抗压强度检验, 结果准确可靠, 但会造成对结构物局部的损坏, 尤其是对重要的结构部位, 无法进行大量的检测。非破损法中的回弹法、超声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所测定的参数( 回弹值、声速值) 对混凝土强度来说并不很敏感, 测试结果精度不高。拔出法是一种介于钻芯法和非破损检测方法之间的混凝土强度微破损检测方法, 操作简便易行, 对结构物损伤极小, 又有足够检测精度,尤其是近2 0 年才出现的后装拔出法无需预先在混凝土中埋置锚固件, 而是在己硬化的混凝土上通过钻孔、扩槽、嵌入的方法将锚固件置入并固定其中, 因此,在己硬化的新旧混凝土的各种构件上都可以使用, 适应性很强, 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也较高, 特别是当现场结构缺少混凝土强度的有关试验资料时, 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检验评定手段。但在我国, 研究起步较晚,且受各种因素限制, 其应用却不及回弹法和超声法那么广泛和普遍, 仍有待于加强对拔出法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对砌体结构的检测目前主要使用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原位单砖双剪法、推出法、筒压法、砂浆片剪切法、回弹法、点荷法、射钉法。这些检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 直接法和间接法,前者为检测砌体抗压强度和砌体抗剪强度的方法, 后者为测试砂浆强度的方法。直接法的优点是直接测试砌体的强度参数,反映被测试工程的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其缺点是试验工作量较大,对砌体有一定的损伤;间接法是测试与砂浆强度有关的物理参数,进而推定其强度,“推定”时难免增大测试误差,也不能综合反应工程的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使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优点是测试工作较为简便,对砌体工程损伤较少或无损伤。检测方法的选用应综合考虑结构情况,选用直接或间接或两者综合。 2、常用加固方法 一般所需加固的结构大都存在由于结构自身的承载能力因灾害( 如火灾、腐蚀、冻害) 或施工质量不到位或功能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不足的现象,所采用的加固方法多是从提高结构的有效受力面积出发( 如加大载面法等) 减小截面的应力,或者直接改变结构的受力体系,改变其传力途径( 如增加支撑法等) 从而降低结构构件的受力,最终达到加固的目的。1 、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 如: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粘钢/ 碳纤维加固法、全焊接补筋法、套箍加固法、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法、植筋法、局部修补加固法等);2 、砌体结构加固方法( 如:扶壁柱加固法、钢筋水泥砂浆加固法、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筋混凝土柱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等);3 、钢结构加固方法 结构加固中需根据实际条件以及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加固方法。对于混凝土结构,在选择加固方法的同时还需选择相应的配套技术。其中施工技术一般有: ( 1) 托换技术该技术系托梁( 或桁架,以下同) 拆柱( 或墙,以下同) 、托梁接柱和托梁换柱等技术的概称。托换技术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以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传统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时间短、费用低、对生活和生产影响小等优点。但对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由熟练工人来完成,才能确保安全。 ( 2) 植筋技术 该技术系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 可植入普通钢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锚筋,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如:施工中漏埋钢筋或钢筋偏离设计位置的补救,构件加大截面加固的补筋,上部结构扩跨、顶升对梁、柱的接长,房屋加层接柱和高层建筑增设剪力墙的植筋等。 ( 3) 裂缝修补技术 该技术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性状和大小,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主要适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类裂缝的处理,但对受力性裂缝,除修补外,尚应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1 、碳化混凝土修复技术。该技术系指通过恢复混凝土的碱性( 钝化作用) 或增加其阻抗而使碳化造成的钢筋腐蚀得到遏制的技术,目前这一技术还不够成熟。2 、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该技术是指采用化学方法、机械方法、喷砂方法、真空吸尘方法、射水方法等清理混凝土表面污痕、油迹、残渣以及其它附着物的专门技术。 3、结语 建筑结构的科学检测、加固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格遵循规范要求是建筑工程检测、加固工作的前提。建筑结构检测、加固的设备在日益发展,同时,结构的问题也经常表现出个性特征,因而检测、加固方法也必须不断发展和创新。灵活的运用检测、加固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固施工重视施工监测,可以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现代建筑结构检测探析:对现代建筑结构加固技术发展的探讨 【摘要】:结构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使用环境的作用下,其功能必然逐渐减弱,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加固的深入研究,并对各种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建筑结构;加固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不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而且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结构也会因为劣化、损伤造成使用功能下降,或因施工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改变等原因使的建筑结构无法为人们所正常使用。因此,对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进行研究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 一、加固结构的受力特征 结构在加固之前所受荷载称之为第一次受力,加固之后的所受荷载称之为第二次受力。在结构加固后,新增的部分并备有立刻发生作用进行荷载的承受,而是在第二次加荷载时才开始进行受力,与原结构共同分担荷载。已知从整体的受力情况看,新增部分在应力、应变累计应力、应变等方面都会出现滞后的现象。因此,往往出现当原有结构以及出现破坏时,新增部分还没有达到极限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出其潜在的作用。因此,新旧两部分如何更好的共同工作是加固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建筑加固处理的基本原则 1、绝对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 2、维护结构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3、尽可能减少对于使用功能(观感、防水、渗漏、保温、隔音)的影响; 4、有足够的使用年限; 5、加固具有可执行性,便于施工操作; 6、经济节约,减少开支; 7、应注意分析、比较,进行优化选择。 三、建筑结构加固技术 1、加大截面加固法 顾名思义,加大截面法就是在混凝土构件的四周再包筑一层混凝土,增大结构的受力截面积,从而提高结构的承载力。该法,应用十分的广泛,施工工艺简单成熟,适应范围广,可应用于柱、梁、墙、板等混凝土构件。但是,增大截面法现场是作业量大,混凝土养护期长,而且构件的截面尺寸加大后会影响房屋的空间及美观。 增大截面法又可以分为以增大截面尺寸为主和以增大截面配筋为主两种形式。前者,为了确保后补浇筑的混凝土正常的工作性能,必须配置适当的构造钢筋;后者,为保证后增加钢筋的工作性能,必须浇筑一定厚度的保护层。增大截面法加固通常是采用普通混凝土,若外包层比较薄,钢筋较密集,应该采用细石混凝土,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增大配筋法可采用钢筋,也可以采用型钢等。 2、粘贴钢板加固法 采用粘结剂和锚栓将钢板粘贴固定于混凝土结构的拉面或其他弱势地位,钢板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形成,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目的。该方法是广泛采用。该方法基本上不改变原结构的截面尺寸,施工工艺比较简单,施工周期短,可靠性高,成熟的技术和工艺的强化效果好,特别是这一技术的应用,每单位面积的加固费用下降,一般和增大截面法等在体外预应力预应力价格的方法相比,加固成本是最低的,是目前一个非常乐观的前景的加固方法。它的主要缺点是:使用环境温度的限制,耐腐蚀性差。节点位置不易加工。然而,容易腐蚀加固方法所面临的问题,与粘钢加固表面是必要的保护,如水泥砂浆保护层或环氧砂浆层,但在长期使用钢筋锈蚀程度是难以估计的,一定程度上降低加固构件的可靠性,增加维护成本。 3、增设构件加固法 (1)增设墙体加固法 当抗震横墙间距超过规定值时或者墙体的承载能力不足时,宜采用增设墙体的方法加固。增设的墙体可为钢筋混凝土墙和砌体墙。 (2)增设柱子加固法 设置外加柱可以增加其抗倾覆能力,当抗震承载力差别较小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与圈梁、拉杆等构件连接进行加固, (3)增设拉杆加固法 此法多用于受弯构件的加固和纵横墙连接部位的加固,也可用来代替内墙圈梁。 (4)增设圈梁加固法 当抗震圈梁设置不符合现行规范规定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外加圈梁或者板底钢筋混凝土夹内墙圈梁进行加固,外墙圈梁沿房屋四周应形成封闭,并与内墙圈梁共同约束房屋墙体及楼屋盖构件 (5)增设刚架加固法 当因为使用要求需要不能采用增设墙体加固时可采用增设刚度较大的刚架来提高抗震能力。 4、碳纤维的加固技术 其主要是指通过对碳纤维以及结构胶进行运用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在众多房屋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中,这是其中一种相对比较合算经济的加固技术。其所使用的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以及新型的材料。碳纤维加固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非常高的强度、具有非常强的耐侵蚀性、使用寿命比较长、相对于其他几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而言非常的轻巧,这也是一种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以及具有特殊性质的技术。这种加固技术具有显著的优点,例如、功能性比较强、方便快捷、占用的土地面积少以及不需要特别的管理监控。这种加固技术相对其他加固技术而言,被运用的比例相对比较高、比较广泛,主要是因为这种加固技术的造价非常低、使用寿命也比较长以及工艺制作简单,因此,也深受众多设计者的喜欢。目前我国能够生产碳纤维的企业非常多,并且资源比较丰富,这就能够为各个客户提供需要的资源。 5、预应力加固法 预应力加固是采用高强钢筋等材料,该加固方法具有能够减少构件上的应力值,减小砌体构件裂缝宽度和挠度等优点,为达到对砌体结构进行加固,通过施加预压应力迫使高强材料与原构件共同受力,通常采用钢绞线或型钢等材料。该加固方法具有能够减少构件上的应力值,减小砌体构件裂缝宽度和挠度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提高抗震要求的楼盖、屋盖等水平受力构件,即为:提高构件承载力、整体刚度和构件抗裂能力,而且加固后占用空间小。 6、高效预应力加固法 高效预应力加固法是指采用经过防腐处理的带有套管的钢绞线或镀锌钢绞线布置于被加固构件体外,通过千斤顶张拉钢绞线达到加固目的的一种加固方法。预应力拉杆横向收紧加固法采用的是Ⅰ级钢筋或Ⅱ级钢筋作为补强拉杆布置于被加固构件上,通过人工横向收紧螺栓的方法使钢筋横向收紧产生预应力,达到加固的目的。高效预应力加固法是在体外布索,与被加固构件截面内的配筋大小没有直接联系,体外预应力作用是荷载平衡的概念。所以对超筋构件加固同样有效,这一点是前述的许多方法所不具备的。试验研究表明,高效预应力加固法采用的高强低松弛钢绞线的数量可根据需要量配置,其加固量比其它方法要大。根据荷载平衡原理,高效预应力加固法可满足现有使用要求下的所有补强加固的需要。 四、加固技术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加固方法如增大截面法、外包钢加固法、粘钢加固法等的技术和研究都较为成熟,并广泛运用于工程实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加固技术,如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法、纤维材料的嵌入式加固法等,它们以优异的性能、特点和加固效果得到了工程界的关注和青睐.随着新加固技术的逐步成熟,一定会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纤维复合材料嵌入式加固技术,克服了碳纤维材料粘贴加固技术存在的防火性能差、粘贴在楼面上(负弯矩区域)易被人为或环境破坏、易产生剥离破坏等缺陷,加快完善和推广纤维复合材料嵌入式加固技术;建立此项技术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结语 目前我国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建筑和现在广大村镇多数的居民住宅,大多数都是低层或多层砌体结构房屋,但其中有相当部分的砌体结构并不满足现行抗震规范要求,一旦发生类似唐山、汶川那样的地震,损失将不可估量,而近期内这些房屋又不可能全部淘汰或拆除;因此房屋的抗震加固也是急需考虑的内容。
社会科学论文: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成就、问题与启示 【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了长期的专业化分化和初步的交叉、融合之后,已大踏步地向杂交、综合和整体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学科界限已经模糊;交叉、横断、边缘性的学科分支、研究领域和理论流派大量出现;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的产生途径以及理论的应用方式得到了更新。简言之,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交化和整体化已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趋势。在人类即将迈向新世纪的时候,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表现、成就和问题作简要的回顾、检讨与展望,对于我们跟踪国外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及新成就,加强跨学科研究,更新我国21世纪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方法,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体制的改革,促进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现代社会科学的形成与分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整体化(古代)到专业化(近现代)再回到整体化(当代)的发展过程。近代各门实验科学在分化出来以前,是以自然哲学这一整体化的形式存在于哲学的母体之中的;而近现代各门经验社会科学在分化出来以前,则以道德哲学或人文知识的方式存在于哲学的母体之中。可以说,在文艺复兴以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其研究与教学事业是整体化的。 自文艺复兴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实验自然科学纷纷从自然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领域。从16世纪开始,人文社会研究也试图以某种方式获得经验确证,从而发展出系统的世俗知识,即开始了社会研究的科学化的努力。但是,近代的经典科学观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笛卡儿的二元论,即物质与意识、人与自然、物理世界与社会及精神世界的分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分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1663年托马斯·胡克为英国皇家学会草拟的章程宗旨中得到清楚的证明。胡克写道:皇家学会要“通过实验手段增进关于自然万物的知识,完善一切手工工艺、制造方法和机械技术,改进各种机器和发明”,学会“无涉于神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语法学、修辞学或逻辑学。” 到了上一个世纪之交(18世纪末—19世纪初),各门实验自然科学以及数学已经成熟,并且占据了人类知识领域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自然科学家并不把人文社会知识当作科学,而社会科学家则以自然科学为榜样,为社会知识的科学化(科学的客观性、可证实性、定量化、形式化和精确化等)而努力。 进入19世纪,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大学改革和经验研究的成长,社会科学知识的产生逐步变成一种相对自主的、由自己特殊的程序或方法所指导的活动,并逐步建立在系统的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在19世纪,社会科学作为了解和控制日益复杂的社会的手段成长起来,先是以统计学和人口统计学的形式,后以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形式确立起来。这一时期社会科学新的且最重要的东西,是理解社会及其问题的程序或方法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即想象的、神秘的、天启的东西让位给科学。这反映了经验的、定量的以及形式化科学方法的成长。这种方法论上的变化,并不仅仅是经验科学发展对经验主义认识论原则的承诺,以及社会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研究方式的结果,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结果。因为社会科学的最终目标是社会问题的解决,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劳动分工的细化带来了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及管理问题,国家或政府需要更多、更精确可靠的知识和信息来制定与执行政策、管理社会。因此,新方法的应用不只是为了获得关于社会的客观知识或科学真理,更重要的是统治者要利用这种知识来控制和管理社会。此外,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大学的复兴与改造也是近现代社会科学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经过改造的大学成为知识创造的主要场所,神学院或被取消,或缩小为一个系;医学院和法学院仍有其重要地位,但局限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训练;哲学学院以及分离出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系科成了知识产生的主要场所。 19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20年代(有的学者界定为1850—1914年间),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学科(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先后形成了现代社会科学独立的研究框架,并加以制度化,尤其是在大学扎了根。这种进程主要发生在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美国,因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方社会科学的大部分经典也就是在这些国家出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在16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上半期,人文社会研究没有涉及现代社会科学的主题。相反 ,有不少现代社会科的核心问题,如国家与法、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国际关系、权力问题等已得到了相当充分的研究,人们不仅能在早些时候的马基雅维利、布丹、格老秀斯、配第、重农主义者和启蒙学者的著作中,而且能在19世纪上半期的托克维尔、赫尔德、基佐、费希特、马尔萨斯、李嘉图等人的著作中看到大量的社会科学主题的论述,只不过这些论述很少是在我们今天所说的特定的学科框架中来进行的。 还是让我们简要地叙述一下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学科是如何形成的吧。据说史学是一门在西方最早制度化的社会科学(在我国,人们更多地把史学当作人文科学看待,在西方也有不少学者反对把史学列入社会科学领域之中)。实际上,史学是人类知识最古老的分支之一,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各文明发祥地,遗留下大量的历史典籍,它们所记载的多是民族或国家的过去、尤其是帝王将相的生平活动。19世纪后半期所形成的新史学之所以被看作社会科学,就在于它遵循经验科学的传统或要求,提出用历史的事实来说明理论,或者说从历史事件或现象中概括、归纳出说明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论,并用这些事件或事实来检验这种理论。新史学要求经验理论说明各种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以及历史过程的规律性,反对旧史学的那种讲述故事的研究方式。 经济学是另一个出现较早的社会科学学科。尽管“经济学”这一名称是19世纪才出现的,但是,经济研究及经济理论在近代成就卓著。在16—18世纪已经出现了政治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和国家学这样一些学科名称;重农主义、重商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都是现代经济学诞生之前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应该说,这一时期出现的经济研究与政治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学”、“国家学”、“财政学”这些名称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经济学的出现,使政治经济学这种政治与经济的整合研究逐步消失。因为经济学家强调经济行为反映的是个体行为,而不是各种制度,进而又假定了自由放任或自由主义原则;经济学的普遍化假定使经济研究直接面向现实,因而经济史研究被挤到了角落的位置(后面我们将看到,在当代社会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的研究复活了)。 社会学的兴起几乎与经济学同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尔夫·H ·特讷在《寻求认同的美国社会学》(载于《当代美国社会科学》)一文中认为,社会学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想法出现于动荡的19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传统的社会在一片革命、反革命和国际战争嘈杂纷乱中瓦解;作为对现实的反应,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提出社会学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提出采用现有科学的实证方法;而另一些学者(包括赫伯特·斯宾塞、乔格·齐美尔、埃米尔·杜克海姆、卡尔·马克思和卡尔·曼海姆等)则奠定了现代社会学的基础。他们与孔德一样,力图将不带偏见的学术性理想,与解决时代主要社会问题的原则这一目的相结合。(注:参看单天伦主编:《当代美国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不过孔德所提倡的社会学与今天的社会学不同,它是一门实证的、综合的、统一的社会科学,是各学科的皇后(社会学在19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之后,如何看待它的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一直是有争论的问题;到了当代,主流观点主张它落脚于市民社会或狭义社会问题,即与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相对的社会问题的研究) 政治学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一个正式学科,比经济学和社会学要晚一些(据说迟缓出现的一个原因是法学院不愿放弃对国家及政治领域的垄断)。它的兴起也许可以将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政治学院(1880年)作为标志。在此之前,政治学的研究已具备了坚实的基础。近代民族国家的生成是政治研究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美国政治学家、行政学家D·沃尔多在《政治学的发展》一文中曾这样来描述近代政治研究的进展:近代政治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范畴,即建立国家体系;改变与改善国家体系;寻求毁灭或超越国家体系。第一个范畴以马基雅弗利、布丹、霍布斯为代表;第二个范畴以洛克、边沁、密尔为代表;第三个范畴以马克思、巴枯宁及克鲁泡特金为代表。此外,孟德斯鸠、托克维尔等人也有重要的影响。(注:参看Fred I.Greenstein,Nelson W.Polsby主编:《政治学:范围与理论》,台湾幼狮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15-20页。)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中心主题是国家、主权、权力、法律及历史。在二战后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以前,政治学的研究重心是政治哲学尤其是国家理论,它直接继承了古希腊至近、现代欧洲的政治研究遗产。政治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学的成长,另一方面却加速了政治经济学的衰落。因为在人们看来,国家(政治)和市场(经济)是按照不同的逻辑运转的,必须对两者加以分别的研究(“国家学”在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学科,它往往被人们当作现代政治学前身或近现代政治学的德国版本。实际上它并不是“纯”政治学研究,而是包含了当代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理学和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相当于当时英法流行的“政治经济学”)。 人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独立学科,其形成有独特性。按照华勒斯坦在《开放社会科学》一书中的说法,现代世界体系的建立涉及欧洲人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相遇以及对这些民族的征服。在欧洲人眼里,有两类截然不同的民族和社会结构。落后民族生活在相对较小的群体中,没有文字与大范围的文教,技术、军事、经济落后,用来描述这些民族的一般术语是“部落”(tribcs)、“种群”等等。对这些民族的研究构成一个新学科领域,即人类学。它主要从探险、旅游和殖民地机构官员的活动开始,随后在大学里作为一个学科而被制度化,不过它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分支是隔绝的。尽管人类学家也研究人类的普遍自然史,但其更多地研究特定的民族,成为人种学家(西方各国人类学研究的重心与其所征服的国家或地区密切相关,英国人类学的重点是东非和南非;法国的重点是西非,美国的重点是美洲印第安人和关岛)。在西方尤其英美的大学中,人类学早已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研究落后民族的人类学相对,在近现代西方,曾流行一门对其他高级文明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伊斯兰世界的研究学科,即东方学。在近代,这些地区衰落,相继成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东方研究原本发端于教会,最初是作为福音传道的辅助手段而获得存在,后来逐步世俗化,并在大学中制度化而成为一个社会研究领域。 此外,还有几个在现代没有被当作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领域:(1)法学。法律现象显然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法学无疑应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分支。然而在现代,法学没有被人们当作社会科学学科看待,原因在于:一方面,在近现代社会科学形成与分化以前,大学早就设有法学院,且势力强大,其任务是培养职业法官或律师;另一方面,法律条文太规范化了,缺乏经验研究的根基,其规则也不是科学的规则,背 景过于个别或特殊化,因而受到注重经验研究、探求普遍规律的社会科学家们的怀疑。(2)地理学。19世纪末期, 地理学首先在德国的大学中得到重建,获得新生。它实际上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人文地理属于社会科学;自然地理属于自然科学。(3 )心理学。它本来是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组成部分,较早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并在近现代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它主要被人们当作自然科学及医学的一个分支(实验心理学尤其如此);只有社会心理学才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在社会研究中幸存下来。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已形成独立研究框架或范式的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继续发展。社会科学家们继续对这些学科领域进行界定,为本学科“划界”,确定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及范围,说明它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差别)。同时,社会科学学科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所谓的学科制度化建设,是指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学术团体、专业杂志、书籍出版、基金资助渠道、教育培训、职业化以及图书馆新收藏目录的确定等方面的建设,其中尤以大学的教学发展(专业、系、所、学院的设置)为要。19世纪后半期所开始的社会科学学科的制度化历程大概是:首先是各主要的社会科学学科在大学里站稳脚跟——先设立讲座或教席职位,进而成立系、所或学院,开设系列专业课程,授予专业学位,学生获得职业资格;伴随着教学制度化的是学科研究的制度化——成立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学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专题研讨会,出版发行专业期刊与书籍,获得各种基金来源的资助,图书馆对本学科领域论著收藏的制度化等。 总之,从1850—1945年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逐渐从道德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知识的总体中分离出来,有的学科成熟了,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有的边缘化了(如史学、地理学和心理学);有的则衰落了(如国家学、东方学等)。这近百年的社会科学建立学科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减少学科数量、以便能划分成若干学科门类以及彼此严格“划界”的过程,最后只剩下今天我们所熟知、并在世界被广泛承认的若干学科门类——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也许还有史学和法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于是,人类的科学知识形成了这样一个三分格局;在一端是数学和各门实验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另一端则是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文学、艺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社会科学之所以获得这种中介地位,是因为它们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它们的目标是获得制约人类行为或某一社会生活领域的一般法则或规律性;第二,力图把握各种必须当作个案来加以研究的现象(而非个别事实);第三,强调必须将人类社会的现实分割成若干不同的部分来分别加以研究;第四,主张采取科学方法及程序,为科学的客观性和严格性而努力;第五,偏爱通过系统的研究方法获得证据,以控制条件下的观察,而不以普通的文献资料为主。 二、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杂交化、整体化趋势 如果说,二战以前社会科学的形成与分化的一般趋势是各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逐渐形成自身的学术框架,并严格与其他学科划界且学科数量不断减少的话,那么,二战后则是相反的趋势占上风,即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学科的杂交化、整体化趋势的出现和不断加强。 按照华勒斯坦在《开放社会科学》中的说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的学科系统的分化形成了三条明确的分界线:(1 )对现代文明世界的研究(史学和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与对非现代世界的研究(人类学、东方学)之间的分界线;(2)在对现代世界的研究方面,过去(史学)与现在(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这三门研究普遍规律的社会科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一条分界线;(3 )在探求普遍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内部,对市场的研究(经济学)、对国家的研究(政治学)与对市民社会的研究(社会学)之间的分界线。二战后,由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大学的扩展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大量增加等因素的推动,这三条分界线面临严峻的挑战。 尽管战后社会科学的学科分化仍在继续,但新学科、新知识系统分支以及新思潮,更多地是以学科的交叉融合的方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的杂交化、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尤其是60、70年代,跨学科交叉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各种跨学科研究机构纷纷成立,跨学科的研究文献大大增加,并涌现大量的交叉、横断和边缘性学科。在这个时期,美国的各大学纷纷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兴起跨学科研究,各种不同的组织机构尤其是各种基金会也都热心支持跨学科研究。因此,60、70年代被人们称为“跨学科研究的时代”。进入80年代,跨学科交叉研究蓬勃发展,社会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的杂交整体化趋势更加强劲,传统的各社会科学学科的边界日益模糊,难以清晰界定。80年代以后,跨学科交叉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跨学科研究体制的国际化:1980年“跨学科研究国际协会”成立,到1986年已召开了四次国际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年召开了首次跨学科会议,主题是“科学与知识的边界”,1991年12月在巴黎召开第二次会议,主题是:“科学的传统——面向21世纪的跨学科展望”(会后发表了《巴黎宣言》)。 顺便说,我国在80年代初兴起了一个“交叉科学热”。1985年5月,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倡议下,召开了全国的交叉科学讨论会。钱三强在会上提出了“迎接交叉科学的新时代”的激动人心的口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本世纪末到下个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科学的时代”(注:钱三强:《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载《光明日报》1985年5月17日。);钱学森也认为,“交叉科学是一个非常有前途、非常广阔而又重要的科学领域,开始时可能不被人所理解,或者有人不赞成,但终究会兴旺起来”(注:钱学森:《交叉科学:理论与研究展望》,载《光明日报》1985年5月17日。)。 所谓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或多学科研究、超学科研究),按照G·伯杰在《跨学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问题》中的说法,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或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简单的交换学术思想,直到全面交流全部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术语以及各种资料。也有人认为,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是对于典型学科之间的问题的研究。这种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式,导致了传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融合和重组,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综合性知识分支,推动了当代社会科学的杂交、整体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 二战后,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学科尤其是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科学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及数学模型,结果它们研究问题的途径、方法论以及问题切入点的各自的独特性被削弱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而引起各学科学者的批判。尽管从组织方式上看,这些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别,但研究的主题与方法日益重合。“这些学科多方面的重合产生出双重的后果:一方面,无论是依据研究的对象还是依据处理数据的方法,要想为这几门学科找到明确的分界线都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可接受的研究对象有了范围上的扩大,每一门学科也变得越来越不纯粹了。这样便导致了对这些学科的统一性和学术前提的合法性的不容忽视的内在质疑,而在以前,每一学科正是借此而为自身的独立存在权利进行辩护的。”(注: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0页。)战后特别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后,出现了一大批跨学科交叉研 究的综合性新学科领域,其中涉及面较广、较成熟、且有相当影响力的新学科,有未来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管理科学、区域研究、文化研究、现代化与发展研究等领域。兹举几例: (1)未来研究。这是一个在60年代末、70 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综合性领域,以对事物的未来进行研究和预测为主题,开展研究未来的各种活动,有自己的跨学科体系和分支,涉及经济、社会、科技、军事和全球问题等领域,特别是在粮食和人口、资源及能源、城市和交通运输、自动化、信息化、空间开发、教育、环境、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全球问题的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未来研究通常包括未来学、预测学和分布在各个领域的跨学科分支(如社会预测学、经济预测学、军事未来学、人口预测学)所组成的学科领域。跨学科性是未来研究的最根本的特征,甚至可以说,没有跨学科性,便没有现代的未来研究。这种跨学科的特征,在研究内容、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上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它涉及的课题及研究内容大多是总体的、复杂的、多系统的问题;它的研究以问题为核心,需要依靠跨学科、多学科的专家智慧来解决;从研究方法及分析技术体系看,它基本上采用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注:参看金吾伦主编:《跨学科研究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308页。) (2 )政策科学(政策分析或政策研究)(注:关于政策科学领域的详细情况,可以参看陈振明:《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是政策科学还是政策分析》(载《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4期)、《美国政策科学的形成、 发展及最新趋势》(载《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11期)等论文,以及作者主编的《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这是二战后开始出现,60年代末、70年代初异军突起的又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新研究领域。它的诞生,是由社会科学家与科技专家联合、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复杂问题的需要所推动。政策科学不是现有的某一社会科学学科的更新,而是一个全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具有综合、交叉的特点。它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以大量的知识和分析为基础,几乎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科学知识和方法都可以运用于政策研究之中。政策科学正是在吸收其他学科尤其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分析以及哲学和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戴维·伊斯顿在载于《当代美国社会科学》的《美国的政治学:过去和现在》一文中这样描述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发展:“在研究解决〔环境污染、种族的和社会的和性别的平等、战争〕这些紧迫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这个时期〔即60年代末、70年代初〕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结合,对知识的应用投入了巨大的力量。我们在迅速和广泛发展的所谓政策分析运动中,亲眼看到这一点。不夸张地说,数百个学会建立起来了,不仅是为了理解政策的形成和贯彻方式,而且为了系统阐述帮助解决目前所有紧迫的社会问题的政策选择……。这样,政策研究重新唤醒了早些时候各门社会科学一体化的希望,至少在知识的应用上如此。”(注:单天伦主编:《当代美国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3)区域研究(或地区研究)。 这也是一个跨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二战前已经出现,二战后迅速发展,起先出现在美国,随后扩展到西欧各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区域研究的对象、范围是“区域”——即被假定在文化、历史和语言等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的地区;研究者来自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以及人文科学的各学科,也有少量自然科学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某个地区的历史与现状、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方面。区域研究是美国大学的科研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研究性的大学都设有各种区域研究所(中心),主要涉及的“地区”有:东亚(中国或日本)、东南亚、南亚、欧洲(或西欧)、苏联(俄罗斯)、东欧、中欧、拉美、中东、非洲等。区域研究所(或中心)的人员大多来自于其他学科,也有少量的专职研究人员及职员。这个领域之所以首先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兴起,有其政治原因及动机。随着战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领导作用的加强,需要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历史,需要对某一地区有“专门知识”的专家,为政府制定及执行相关政策(尤其是外交和国防方面的政策)服务。区域研究的目的正是要培养这一类专家。 那么,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的?或者说,其杂交化及整体化的方式是什么?应该说,途径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研究方法的移植、模仿和渗透;研究主题或对象领域的交叉、重合或融合;概念、假定和理论的相互借用等方式。 首先,方法论的成熟程度及独特性是一个学科“范式”或“研究纲领”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之一。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交化和整体化趋势,首先是通过方法论上的移植、模仿和渗透来实现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这几个以探求普遍规律为目标的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从一开始就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为榜样,继承经验自然科学的传统,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可证实性以及解释和预言。在其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各个社会科学学科普遍地应用自然科学及数学的方法,如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概括、模型化等;随着战后科技革命的展开以及科学方法论的进展,各门社会科学学科纷纷借助于系统分析、控制论、运筹学、数理统计、计算机模拟、博弈论等当代科学方法论及分析技术。而且,各门社会科学在模仿、移植或利用自然科学和数学的一般方法论及分析技术的过程中,也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一旦一种新方法被某门社会科学所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就会跟上仿效。根据美国学者P·戴辛在《社会科学的发现模式》(1971 )一书中的说法,社会科学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类,即实验法、调查法、参与观察法和形式化方法。实验法最早被心理学家所采用,后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后来也普遍采用这种方法;调查法是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尤其是市场研究)共同使用的方法;形式化方法最初产生于经济学,后来被广泛地运用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经济学在这方面对许多社会科学产生了示范效应);参与观察最初来自于人类学,目前在社会学、政治学、组织理论等领域中有大量的运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各社会学学科方法的相互借鉴,一方面使社会科学学科的科学化、形式化的程度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使它们各自方法论和切入问题角度的独特性削弱,学科的差距缩小,逐步靠拢或趋同。 其次,研究主题、对象范围的交叉、重合或融合。社会科学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问题的解决,当代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者日益关注当代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逐步由以学科为方向,转移到以问题为方向的研究途径或知识产生方法。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各学科的研究主题或对象范围的交叉、重合或融合。早在50年代,社会学就将“政治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列为它的两个重要的、常规的分支领域;政治学家日益将它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国家、政府、政党这些正式的政治体制之外,把原来属于社会学研究主题的非正式组织或体制及过程,如利益团体(压力集团)、社区、抗议运动等纳入自己的视野,并日益关注经济过程及其与政治过程的相互作用。当代经济学家也同样关注经济与政治的整合研究,这导致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衰落了的政治经济学传统的复兴,即所谓“新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及其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地位的日渐显赫。用经济学的假设、理论和方法(“经济学途径”)来研究传统的政治学主题(国家、政府、阶级、利益团体及权力关系等),在当代是一种时髦的做法,在这方面,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潮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及新制度学派是典型。此外,当代经济学家也十分注重经济史的研究,日益介入传统史学的领域,现在,经济史研究已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这种研究主题、对象范围的交叉、重合或 融合,进一步使当代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越来越不纯粹,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对历史的关注并不是那群被称为历史学家的人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科学家的义务。对社会学方法的运用也不是那群被称为社会学家的人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科学家的义务。同样,经济学问题也不只是经济学家才有权研究。事实上,经济问题对一切社会科学分析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说,专业历史学家对历史解释、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经济学家对经济波动就一定比其他社会科学家知道得多。”(注: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6页。) 第三,概念、理论的相互借用。这是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及杂交化、整体化的又一途径或方式。概念的提出、应用和传播是一个学科概念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概念在各学科的交叉、杂交中起着中介或桥梁的联系作用。列宁说过,概念或范畴是人类认识之网的“网结”。每个学科的新概念都有可能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影响,因为人们可以借助这些新概念来观察世界,进一步加深或拓展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曾有学者作过统计研究,认为在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中,政治学引进、借鉴其他学科概念的数量最多,从其他学科那里借用的概念分别是:社会学概念22种;人类学和经济学的概念各12种,心理学和法学概念各9种,新闻学概念5种,生物学、数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和神学概念各2-3种;“纯”政治学概念只有9种。有一种说法,认为30年代政治学开始借用一部分法学理论;50年代吸收社会学、史学理论以及少量哲学理论;70年代引进领域扩展到心理学及数学理论;80年代以后日益转向经济学理论。D·E·梅亨利在《比较政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的调查总结及分析》(1988)一文中对美国32所大学所设立的比较政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整理出一份核心课程表,共21门课,其中有15门课属于交叉研究或杂交领域,包括发展研究(发展经济学)、政治文化(政治人类学)、精英理论(政治社会学)、依附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团体理论(社会学分支)、功能主义(比较人类学)、系统论(生物学)、阶级理论(社会分层)等。而按照拉尔夫·H ·特讷在《寻求认同的美国社会学》一文中的说法,社会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尤其是50年代以前),与人类学关系密切,社会学家往往吸收人类学的经验,借用人类学的概念,早期社会学家从人类学那里借用了“文化”概念,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从人类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借用“结构-功能”概念;随着70、80年代对功能主义的反叛及一股上升的社会结构解释文化的趋势的出现,社会学日益转向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从这些学科中借用概念、理论及模式。对社会结构兴趣的加深,使社会学家的注意力重新引向长期被忽视的政治学的“权力”与“冲突”概念,这两个概念成为60年代及随后突起的政治社会学的中心议题。与此同时,社会学家频繁地转向经济学,以寻找组织和个人决策模式,70、80年代,这种模式在社会学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扩散,以至于“合理性”、“自利”一类的概念在社会学中也流行开来。(注:参看单天伦主编:《当代美国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8页。) 理论的相互借用,也促使了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根据M·因特里加托在《行为科学间的相互依赖》中对社会科学理论相互借用方面的分析,经济学把竞争理论、结构模式、效益理论和决策理论分别输出给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分别把政治学的组织理论、权力理论以及权力均衡论引入各自的学科之中;社会学的科层制理论、社会体系论和混沌学说,分别被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所吸收。每一学科为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及促进本学科的发展而引进、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 三、评价与启示 综上所述,从二战结束到今天,在经历了半个世纪孕育之后,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交化、整体化的趋势已清晰可辨。正如华勒斯坦等人所说:“多学科的发展趋势业已十分明朗,不管人们对此怎样评价,它对学科的组织形式所产生的后果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在1850年至1945年期间,用以给社会科学知识活动归类的名称一直都在不断地减少,最后只剩下寥寥几个公认的学科名称。然而,1945年以后却出现了一个反向的曲线运动,新名称层出不穷,并且都获得了适当的制度化基础:大学里新的研究规划甚至新建的系,新的学术团体,新创办的期刊,以及图书馆制定的新的分类目录。”(注: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1页。)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中的这种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交化整体化基本趋势出现,其积极作用就在于:第一,它融合了不同学科的“范式”(尤其是研究方法及程序、研究主题、基本假定、概念、理论等),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打破了以往专业化垄断现象,拓展了研究范围及研究主题,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转换了研究视角,形成大量交叉性、综合性、横断性和边缘性的新学科,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科学的知识内容。 第二,它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新知识产生途径(方式),取代旧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产生途径(方式)。传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所采用的基本上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产生途径,它们彼此划界,严格限定研究的范围,在本身的学术框架内活动,并产生关于界定为本学科问题研究的知识。当代社会科学创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途径,它从各学科不同的侧面或视角展开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从而促进了社会科学不同领域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大大拓展或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了解。 第三,与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途径密切联系,当代社会科学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或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尽管传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也宣称要解决社会问题,但是,它们所追求的是可以证实的经验理论,基本上属于学术研究,而不以帮助政府提出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政策方案为己任。当代社会科学仍然遵循科学的传统,为社会知识的客观性而努力,但它更关注当代人类以及各国或地区所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的解决,为社会知识的日益增加的应用性而奋斗,它把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视为天职。 第四,推动了大学以及思想库的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与应用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学科的制度化或社会建制,本身就是当代社会科学跨学科交叉研究及整体化趋势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各种交叉、综合性新学科的出现,西方各主要大学及时调整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体制,创建从事这些新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的系、所、学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所的创立、以及注重知识应用的思想库的兴起,对于打破传统的社会科学各系、所、学院的僵化体制以及彼此之间的封闭、分割状态,形成灵活的体制,对于加强各学科知识和人员的交流,增加社会科学知识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应用,增强其生机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必须指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交化、整体化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或者说遇到了一些障碍。一是整体化与专业化的关系问题。当代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界限已经模糊,学科分类已难以做到清晰。但是迄今为止,社会科学内容的专业分工仍然存在,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及应用的体制,仍然以传统的学科分割作为基础(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设立系、所或学院,仍然是大 学最基本的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建制)。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以传统学科为基础的专业分工将继续存在。学科的确可以起到锻炼头脑、疏导学术能量以及便于知识的归类的作用。因此,如何处理整体化与专业化的关系,就成为21世纪西方乃至全球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是同行专家的评价与认可问题。由于大量的交叉性、综合性、横断性、边缘性学科的出现,使得从事这些领域研究的学者尤其是先驱者的学术成就的承认,成为问题。按照以往的传统,研究成果只能在本学科的专业刊物上发表,其他方面的成果不论多么优秀,只要在其他刊物上发表,往往被视为异端,不被当作本学科、专业的成果。美国学者J·科尔和S·科尔在《科学界的社会分层》(1972)一书中曾指出, 科学家的专业身份与科学成果的认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马太效应”,不能达到一视同仁的“普遍主义”原则。这就抑制了人们从事跨学科交叉研究方面的热情与积极性,妨碍科学的杂交化、整体化趋势的迅速发展。 三是跨学科交叉研究中不同学科的交流问题。这是跨学科交叉研究中深层次的方法论基础问题。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相互竞争或对立的科学理论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不同学科共同体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不可翻译的。既然如此,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中,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如何做到充分完全的交流,各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如何真正得以融合贯通,就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方法论基础问题。 对于跨学科交叉研究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国外学者做了不少研究。他们认为,在学科与跨学科研究之间,形成某些难以解决的“悖论”。美国学者J·T·克莱因在《跨学科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中指出:学科的局限,与跨学科研究为打破这种局限,必然出现“悖论”;法国学者J·P·雷斯韦伯在《跨学科方法》一书中认为,跨学科方法反对学科的垄断,打破了科学的传统的统一体系,动摇了以分化为主旨的科学体系,但同时又在进行新的分化,跨学科研究出现了一种悖论。 如何解决跨学科研究中遇到的这些问题?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召开的第二次国际跨学科会议所发表的《巴黎宣言》提出了这样的思路:跨学科研究并不寻求建立科学与传统之间的结合,而是探求使两者相互作用的方法,使两者在高度差异的基础上统一;日益显著的专业化趋势已把科学与文化分离了,跨学科性在承认专业化价值的同时,力求通过重新创立文化的统一和重新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而超越这一价值。的确,面对社会科学的杂交化整体化不断加强、而传统的学科专业分工依然起作用这两者并存的局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承认专业分工的差别的基础上,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加速各学科的融合与统一。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及整体化趋势,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意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研究与教学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理论应用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我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日益与发达国家同步、接轨;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及整体化也在逐步成长壮大,涌现出大量交叉、综合、边缘、横断学科,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管理科学、未来研究、政策分析、区域研究等已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力军。 但是,毋须讳言,我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障碍性的因素,妨碍或制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突破。这些问题或障碍主要有:一是体制僵化、臃肿、缺乏活力。各系、所、学院(研究院)一直沿用传统的社会科学的专业分工设置,这些研究与教学单位彼此分割,相互封闭,自成一统,没有足够的联系沟通的机制与渠道;二是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的划分过细、过杂,学科专业设置老化,教学内容也相对陈旧;各学科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与融合,跟不上当代社会科学的杂交化、整体化趋势发展的步伐;三是社会科学研究及教学,与社会实践、社会需要脱节,不少社会科学工作者仍然习惯于在大学或研究所的“象牙塔”做“纯”学术研究,不愿意、或无力从事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而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和社会仍然不懂得充分利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为决策与管理服务,学界与政界、企业界及社会之间,并未真正形成中介或桥梁。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是,跟踪、研究当代国外社会科学中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文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借鉴其成功和合理之处。例如,大力发展交叉、综合性新学科,加大应用性研究的比例;加强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设立大量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创建注意社科知识应用的思想库;调整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扩大一级学科的比例,减少二级学科(专业)的数量;更新或充实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的课程内容,增加按一级学科设立课程的比重,引入综合、交叉、前沿的学科知识及方法论等等。 应该说,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和社会科学院系统的研究及教学体制改革,基本上顺应了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这种杂交化和整体化的潮流。一些大学和社科院(如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大了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力度,成立了不少旨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知识应用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如国情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近期对大学教育的学科专业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本科生专业由原来的500多个压缩合并为250个;研究生专业(二级学科)由654种压缩合并为381种;相应增加了一级学科的数量,由原来的72种增加到88种;各种社科研究基金大大增加了对交叉性、综合性、前沿性学科以及应用性课题研究的资助;如此等等。简言之,当代社会科学的杂交化和整体化趋势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教学及应用的格局。 社会科学论文:教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引发思索 有人说,地球的颜色是绿色的,她孕育着生命,预示着人类的诞生和未来。我说,她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母亲,她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子子孙孙。她的确很大,幅员辽阔,但不是无边无际;她的确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远;她的确很富,资源广博,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的污染更为突出。 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缺水量约为1000万吨/天左右。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 面对“滴水贵如油”的水资源,而人类对它的浪费和污染却是令人痛心的:据统计,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达到4000亿立方米,使5.5万亿立方米水体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径流总量的14%以上。 一、石家庄水污染及主要污染物 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石家庄市水环境面临的两个严重问题。由于气候变劣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区域内地表水径流量减少,地下水超采严重;城镇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及广大农村地区超量使用化肥与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使地表水环境质量难于根本改善。 地表水 市域河流总长为1536.4公里,其中常年干枯河段占25.21%,季节性有水河段占32.66%,在常年有水的648.2公里监测河段中,河流污染状况十分严重。 石家庄市主要监控的地表水体包括辖区内的两大水库(黄壁庄水库、岗南水库)和地表河流。 岗南、黄壁庄水库是石家庄市的重要地表水源,承担着每天40万立方米的城市供水任务。由于岗、黄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地控制了水库水质的污染加剧趋势,除总磷和总氮两项指标外,两个水库的水质基本达到并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二级标准范围内,但由于受上游来水和汇水区范围内面污染源的影响,两大水库氮、磷污染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市区南部,源于鹿泉市上寨乡五峰山,由赵县东南部出市境,全长80公里,是石家庄市区、栾城县、赵县和鹿泉市排污泄洪河道,同时承担着栾城县、赵县沿途农田的灌溉功能。由于接纳了石家庄市区的绝大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沿途又汇入了栾城县、赵县、鹿泉市的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该河实际为一条排污河,河水常年呈黑臭状态,有机类污染严重。 滹沱河作为石家庄市的母亲河,是市域内的最大河流,也是海河流域上游一条重要支流,她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在石家庄市境内全长237公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的支撑作用,沿河地区已发展形成一条连接冀晋的经济走廊。目前,河流上游建有两座大型水库(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水质较好,河流下游从正定县开始水体水质为劣V类,水体中首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 地下水 石家庄市地下水资源短缺,地下水采补矛盾突出,地下水位埋深增大和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扩大的程度难以得到根本控制。地下水水位漏斗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 二、石家庄水污染危害与影响 色度:许多工业废水会使河流变浊变黑,不但有碍观瞻,而且会干扰阳光照射河水,妨碍光合作用进行,影响水中生物生存。其中,以纸厂,染料厂,皮革厂等污染最严重。 温度:有些工厂排放高温废水,使河水温度增高,水中含氧量减少,正常水生物不能适应,并会降低水的净化能力。会排放高温废水的工厂有炼钢厂、石化工厂、纸厂、食品加工厂、火力及核能电厂等。 毒素:金属、石化、农药等工厂排放的废水,常具累积性毒素,可能引发各种生物性病变,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 铅: 对肾脏、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儿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证实 镉: 对肾脏有急性之伤害 砷: 对皮肤、神经系统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证实 汞: 对人体的伤害极大,伤害主要器官为肾脏、中枢神经系统 硒: 高浓度会危害肌肉及神经系统 亚硝酸盐: 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婴儿的影响最为明显(蓝婴症),具致癌性 总三卤甲烷: 以氯仿对健康的影响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发生的是膀光癌 三氯乙烯(有机物): 吸入过多会降低中枢神经、心脏功能,长期暴露对肝脏有害 四氯化碳(有机物): 对人体健康有广泛影响,具致癌性,对肝脏、肾脏功影响极大 污水种的粮食卖石家庄:子牙河水系的黑色幽默 石家庄赵县的沟段,未到河边,浓浓的臭味先至,只见乌黑的污水穿桥而过,沟边一些树木干枯死亡。邢台市环保局一位负责人说,沟段每日污水高达10万吨,主要来自石家庄市的造纸、制药等废水。记者看到,沟两岸玉米等庄稼青青,长势喜人。记者问曹务屯村一位村民,是否用污水浇地,他回答:"不用污水用啥,这水毒,菜一浇就死,只能种麦子、玉米等作物。"记者问吃不吃这地里的粮食,老农笑笑说:"不吃,全卖给石家庄。" 三、石家庄水污染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是一部控制水污染的基本法,控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主要措施如下: (1)在开发、利用和调节、调度水资源的时候,应当统筹兼顾,维护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2)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3)依法划饮定生活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可以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为一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可以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为其他等级保护区。各级保护区应当有明确的地理界线。 (4)防止地下水污染,禁止企业事业单位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不得恶化地下水质。 但是,提倡生态文明就是否定工业文明吗 ?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倡生态文明是否意味着否定工业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同时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是在扬弃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立在把“人—社会—自然”看作是一个辩证、发展、整体的生态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之上。它把人与人化自然(社会)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崇尚“节约自然资源”、“尊重大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追求“人—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把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美丽看作是全人类根本利益之所在和基础。 社会科学论文:社会科学常识普及政策 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战略意义,针对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面临的形势,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多渠道、多角度探索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全面提高全民族哲学社会科学素质。 一、加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战略意义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学问,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指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是自然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环节。繁荣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进步的基础,只有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价值导向,自然科学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造福于人类。 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既可以为现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重要的是它将为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营造良好的思想和精神氛围。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先进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极为重要。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始终继承与发扬光大,就要依靠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与传播。 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文盲率较高,且基础教育还不能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公民素质偏低。公众的科学素养偏低,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社科普及,有利于培养公众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形成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风尚;有利于公众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民主法制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自觉性,提高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能力;有利于公众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际关系,在全社会确立符合社会主义伦理要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道德规范;也有利于公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和质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必将在更高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新时期社科普及工作的形势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的全面交流与渗透使社科普及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把各民族文化带人了全面的交往中,使文化的经济功能和政治渗透功能紧密结合。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个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潮,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否愿意,都要自觉不自觉地融人其中,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的普遍交往,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尤其是东西方文化之间大大增加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以及其他方面的文明成果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打开新的文化视野,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环顾世界,审视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以便采取相应的政策推进文化的发展。其次,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丰富的文化资源。 当然,经济全球化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首先,某些西方大国仍然坚持冷战思维,推行“西化”、“分化”战略,从而加剧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其次,经济全球化虽促进了人类的普遍交往,但同时也宜扬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思想、文化帝国主义思想,传播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种种歪曲和攻击,支持海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甚至是邪教分子进行颠覆活动。 为此,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结合中国实际,加大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大力宏扬民族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同社会转执时期矛质凸显,和谙社会建设对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人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分析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工具,对协调个人惯性与社会变化、润滑发展中的社会和谐关系,具有特别的意义。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宜传和普及,让哲学社会科学走进百姓生活,让人文精神渗人千家万户,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针对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释疑解惑,舒解公众的不良情绪,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民众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法律理性,从而增强公民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自觉性,促进社会的有序与稳定;通过人文社科知识讲座和报告会,向大众阐释和谐文化精神,倡导人文关怀,养人心志,育人情操,以文化育和谐。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 展使社科普及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正在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写着社科普及工作的历史,使社科普及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宣传形式的综合性将增强社科普及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网络的开放性、现代性将为实现社科普及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提供前提条件;网络有助于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要,增强社科普及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的超时空、全天候性,有利于社科普及工作的经常化;网络的等时共享性、即时播发性和快速传播性,将大大提高社科普及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社科普及工作来说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其一,网络增大了舆论管理、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控制的难度;其二,网络传播方式对社科普及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其三,网络传播方式迫切要求社科普及工作者转变传统的社科普及工作理念和思维。 回立法滞后,经费无保障,社科普及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立法相对滞后,哲学社会科学的宜传和普及基本处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尚未被全社会充分认识和重视,一些人将“科普”仅仅理解为自然科学的普及。尽管很多有识之士近年来都在呼吁,要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传播力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人们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往往被置于无足轻重、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地位,严重制约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其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没有真正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专项经费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列入同级财政算,使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和长期发展计划难以得到完善和落实。 闪会众对社科知识雷求增长较快,社科普及产品供给不足,会众获取社科知识的梁道不畅。 经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和变化,使公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在迅速的增长,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等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社科知识。虽然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社科普及工作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社科普及工作仍然没有摆脱困境,社科普及的形式、内容、方法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资源缺乏有效地组织整合,其宜传和普及仅限于一定的范围,不能有效地夜盖社会各个层面,难以满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搞好新时期社科普及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问加强社科普及工作自我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社科普及的良好氛围。搞好新时期的社科普及工作,首先要普及的是有关“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性”的理论和知识,我们要通过各种宜传手段和方法,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繁荣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重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目以社会普遥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重点,扩大普及内客的洒盖面。社会在发展,新生事物在不断涌现,人们需求的知识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社科普及工作者要深人实际,面向大众,善于抓杜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普及工作。一方面,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理论宜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统一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我们也要注意社科普及不能等同于党的思想政治宜传工作,社科普及应该有更广阔的舞台和更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社科普及工作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原则,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为导向,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不断拓宽普及知识面,把社会科学领域不断更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纳人到普及的内容。要使社科普及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起到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闰创新方式方法,实施社科普及品牌战略。 目前,社科普及形式多采用办学、办班、讲座、知识竞赛、展览、编写普及读物、在刊物上开辟科普专栏、成果交流、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展,新颖的普及形式将会不断出现。我们应该根据普及工作的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普及形式,而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固定模式。只要适应社会和大众所求,方法适宜,路子对头,任何普及形式都可以探索。 网络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现代性、全天候性、等时共享性等特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和特点,运用社科普及网站、网业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独具特色的网络社科普及,占领网络宣传主阵地,宏扬网络宜传主旋律,引领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主流文化。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科知识普及工作,还有一个比较成功且值得推广的方法是打造立得住、叫得响的公益性品牌,以凝聚力量、聚集人气。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等品牌节目,能够有效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掀起学习热潮的效果。 回拓宽经费来源梁遗,建立德定的社科普及经费保津机制。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是搞好社科普及的重要保障。首先,要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投人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科普经费列人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人水平,改变当前很多地方一搞活动就要“请示、化缘”的尴尬局面 社会科学论文:建设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省高校社会科学系统和社会科学研究系统,正按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需要,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是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迫切需要,必须认真抓好,切实抓出成效。认真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须臾离不开的根本指针。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全面贯彻、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全党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历史责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实践。首先,要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争先锋。要联系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联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探索,进一步拓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视野,不断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在解决好自身真学、真懂、真信问题的同时,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其次,要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当表率。要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使之贯穿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把是否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判断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的根本标准,把是否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重要尺度。第三,要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做模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诚信仰者,热情宣传者,更要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凡是符合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情就满腔热情地去研究、去宣传、去实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学习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学习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认真搞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结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真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运用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各项工作中。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蕴涵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其精髓。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问题上,应特别注意把握住两点:一是要始终站在真理的立场上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探求真理、发现真理、服从真理、捍卫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只是开辟了一条通往真理的光明大道。马克思主义者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作为一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不断追寻真理,一切服从真理,敢于坚持真理,坚决捍卫真理,努力发展真理,自觉地和真理站在一起。二是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观察和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真理性是统一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为全人类谋解放、谋幸福的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无论是搞教学还是搞科研,都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去考虑其社会效果。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问题上,也应特别注意把握两点:一是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最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马克思主义重视理论,但更尊重实践。当前,我们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阶段,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必须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在头脑中树立起实践的权威,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发现和坚持真理。二是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同时也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对人民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等一系列重要的群众观点,并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且是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保证。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模范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无论是搞教学还是搞科研,都要注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挖掘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形成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要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理论需求,面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研究和回答新的实践课题,提出和概括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从总体上说,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具体说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很多,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问题的方法,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等等。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与效果统一论者。坚持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动机和效果统一的重要途径。对于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不仅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要认真研究和运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同志尤其应该认真研究和运用。 认真搞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端正学风、文风、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养成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先进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搞好学风、文风和作风建设,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养成和弘扬先进的职业精神。在这个问题上,有以下五点需要认真把握:一是要养成和弘扬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说到底是探求真理、发现真理、服从真理、捍卫真理、发展真理的事业,而探求、发现、服从、捍卫和发展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甚至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二是要养成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既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又是一项十分清苦的事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三是要养成和弘扬百折不挠的精神。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矢志不渝的品格,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改初衷,不移青云之志。四是要养成和弘扬开拓创新精神。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追求真理的道路永远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所以具有不可战胜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模范地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五是要养成和弘扬战斗精神。尤其在今天,马克思主义既需要发展,更需要捍卫。当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仅要提倡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而且要呼唤战斗精神。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义无反顾地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满腔热情地去宣传,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要理直气壮地去抵制、去斗争。 其次,要养成和弘扬优良的职业道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职业道德上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任何社会中,哲学社会科学都不能游离于政治之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政治纪律,又是职业道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二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一项面向社会、研究社会、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的工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对党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认真考虑自身工作的社会效果。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当前,尤其应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多做团结鼓劲的工作、正面引导的工作、化解矛盾的工作、维护稳定的工作,为促进我省的“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辽宁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要淡泊名利,加强修养。从事纯洁而高尚事业的人也应是纯洁而高尚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要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树立和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第三,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端正学风、文风和作风。学风问题,说到底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使马克思主义束之高阁,还是使其与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全党的学风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风,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文风问题说到底是动机与效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问题,文风的好坏,关系到我们的理论能否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我们的文章、著作和报告能否发挥应有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最根本的是认真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大胆探索,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做到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要讲真话不讲假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新话不讲套话,讲群众听得懂又愿意听的话,不讲群众既不愿意听又听不懂的话。学风和文风建设要靠作风建设来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注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群众中汲取营养,在艰苦生活中磨练意志,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和解决问题,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推出学术精品,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持。 社会科学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浅议 社会科学研究究竟是否需要将事实与价值分开,或有意识地排除价值判断?这似乎是个显而易见的简单问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们暗含的价值观总是或隐或现地影响研究本身。这一问题在东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成其突出。因此。本文先论述当代西方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若干代表性论点,然后再对我国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某些普遍倾向作针对性的评论。 科学价值中立说 关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了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观和认识论。一般认为马克斯?韦伯引入了现代的事实—价值两分的观点。他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意义》这一经典论文论述了两方面的观点[1]。第一点他吸取了休谟的思想,认为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在断言某物实际上是什么与理想上应当是什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我们加于事物的价值不属于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学关心的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且解释为什么。自然,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注意个人和团体在事实上怎样做出评价,但他们却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记录这个或那个事物是内在地有价值的,因而是在范畴上应当被评价的。韦伯的第二个论点是有规定性的。他从不认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也从不宣称每个人,特别是社会科学家应当总是避免价值判断。与此相反,他坚持提出指认与评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一个人在表达价值判断时,不应当自称这种判断是得到科学地确认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当社会科学家推崇某种行动时,他们应当尽力地说明自己所说内容中哪些是科学的发现,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议。这是知识分子的真诚品质与尊重真理的原则所必然要求的。 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一般都竭力提倡科学与价值、描述与规范、实然与应然判断的严格区别,要求社会科学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亨普尔指出,有关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可以说是围绕着两个不同的方面而展开,这就是:(1)科学家的实际研究行为,和(2)批判评价和论证科学断言和程序的方法论标准。在科学家的实际行为层次上,价值评价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诱导因素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准则、审慎的思考和个性等等显然会影响科学家对所研究领域、问题和所采取的方法的选择。社会和政治价值有可能削弱研究某些特殊问题领域的努力,也可能鼓励人们赞同某些并无可靠根据的理论。当然,作为一种规律,科学研究中决定采取或放弃一个特定的假设或理论,将强烈地受到认知价值或准则的影响,这反映在他们坚持某种方法论程序的标准上。[2] 正是在构成研究行为的重要的诱导因素这个问题上,价值评价与科学研究相关联。因此,必须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科学史解释科学研究行为时考虑价值评价的作用。然而,这种科学解释在谈到科学家受价值影响的时候,并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它在解释科学家接受或放弃一个理论时,并不论证这个理论的合理性,或表明这是个不合理的科学程序。而合理性问题要求的是在可以获得的证据和其他系统的根据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批判的评价。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的科学观,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主张科学理论与证据关系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并认为这种标准可用证据与理论之间的肯定或否定的的逻辑关系来表示,由此而为科学的客观性与价值中立说提供了依据。按此观点,恰当的科学研究及其结果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的成见、信念或态度的,因而可以把某些程序看作违反了科学规范,并可以用对科学以外的价值观的过度依赖来解释研究者违背恰当的科学行为的动机。 与上述科学哲学观点相类似,现代知识社会学(或科学社会学)的鼻祖卡尔?曼海姆也把自然的与文化的区别了开来,把数学、自然科学与宗教、道德、实践领域等其他方面明确区分开来。“可以说,形式知识在本质上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其内容并不受个别的主体及其历史社会条件的影响。但在另一方面,显然存在着范围广泛的主体事务,它只能由某些主体、或在某些历史时期被接受,而且从个人的社会目的来看,这也是显而易见的。”[3] 他认为,自然科学具有可重复性,而宗教道德等文化的领域则具有不可比的特征。所以他断言,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非真理的。一般来说,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对其范围广泛的对象进行高度明确的阐述,对其追随者有权威的明确的命令性。与其他类型的信仰相比,意识形态更加系统化,围绕一个或数个突出的价值观而整合。它往往抵制信念的变革,它的接受或推行还往往伴随着鼓动性的宣传。谁接受它,谁就要完全服从它,谁的行为就必须完全渗透着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产生于特定的文化中,因此它不可能与该文化的重要因素完全分开。意识形态故意掩盖人们的动机与利益,这就迫使利益与对抗着的人们相互欺骗,并用貌似普遍化的方式掩盖狭隘的局部目的和利益。意识形态不会把系统地追求真理当作自己的一项义务,因而采取取教条主义的认识态度,不愿接受新经验和真理。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意识形态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尤其明显。 曼海姆坚持认为,凡政治的或是涉及世界观的一切知识,不可避免地都是有党性的。他因此而暗含的论点是,像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均无法摆脱意识形态和党性的束缚,所以他也承认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思想。这些观点引起了美国实用主义者胡克的争论。胡克在肯定了曼海姆的开创性工作以后指出,困难在于,曼海姆承认,表现阶级立场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导致在科学意义上被认为“真”的那些关于事物性质的理论和发现,因此,问题就转移到这些“真理”是否取决于导致探索和发现这些真理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这一点上。“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既然随着历史时期而改变,曼海姆认为这问题就成为一个知识社会学的问题。……现在假定科学的处理方法和客观性是同一的,使曼海姆感到头痛的问题是:任何一种的科学知识是怎样成为可能的?曼海姆在他的书中,不同的一页就有不同的答案,而使读者对于他真正相信什么完全感到茫然。”[4] 实用主义作为一种独特形态的科学主义思想,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胡克实际认为,即使存在阶级或党派观点的相对性,科学(包括社会科学)仍然存在超越主观价值的客观性基础,比如根据经验基础所作的证实或证伪的判定。这是我们过去在认识实用主义时所忽视了一个重要论点。 因此,关于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反映了西方一些思想家在科学发展以后对其根本任务的一种认识论的反思。 在科学知识系统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有必要主动排除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的干扰,以相对纯化的方式对待其研究,以便适应客观性的要求。 对绝对价值中立说的批评 韦伯和逻辑实证主义者关于科学价值中立说的观点,在近数十年受到了西方哲学家主要是历史主义者和科学实在论者的批评或挑战。库恩以来的历史主义学派深刻地批判了科学的积累发展观,论证了科学理论的根本转变不简单地只是对关于事实的增长了的知识作出的理性反映。而科学不同学派之间的转换更像是信仰的转变,没有太多的合理性基础可言。劳丹则提出了一种关于科学家理性行为的适中的观点,指出理性的行动者持有各种目的和关于世界的预设信念,为了合理地接受一个信念,他必须能够限定与自己的目标和信念有关的推理范围。劳丹试图把科学合理性的一般要求与价值论、方法论和事实层次的共识统一起来。 科学实在论者普特南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看法具有某些独特的意义。他公然声称自己要为一种几乎被推翻了的观点恢复名誉,这种观点认为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无论如何也是模糊不清、无法实现的。因为事实陈述 本身,以及人们据以决定什么是事实和什么不是事实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都预设了价值。普特南指出,关于科学价值中立的传统观点是建立在科学的工具的成功和多数人的一致意见基础上的。怀疑价值判断具有认识功能的一个理由是,它们不能用“科学方法证实”,而且在福柯所讨论的伦理学观点中还强调调,在伦理问题上,人们不可能取得普遍一致或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许多人相信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可以作出使大家满意的论证。但在事实上,对于任意选取的一个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人们不可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赞同。许多人对于科学和很多理论都是可悲地无知,至于科学的工具的成功,由于科学的意义决非仅限于它的实际应用性,故不能由此而推出科学的合理性。所以,用工具的成功与多数主义来证明科学真理的合理性和价值真理的非合理性,这是站不住脚的。[5] 普特南强调,至少有些价值必定是客观的。精确科学的理性上的可接受性取决于像“融贯性”和“实用的简单性”之类认识上的优点,因此,至少有些价值词项不仅仅代表使用这些词项的人的情感,而且代表了它们适用的那些事物的属性。如果这些词项不代表理论的性质,而仅仅代表有关人对理论所持有的“态度”,那么像“正当的”、“充分确证的”、“最有效的解释”等等,必定也完全是主观的。因为理性上可接受性不可能比它所依赖的参项更为客观。因此,至少这些价值词项具有某种客观的用法,即某种客观的正当性条件。同样,对于伦理学判断的主观方面也不能强调过分了。如果说,在科学领域坚持科学是一项客观的事业,并不等于认为每一个科学问题都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某些科学问题也许有一些客观的、不确定的答案,那么,在伦理学领域,某些价值见解是确真的,某些是确假的。“总而言之,某些价值见解(以及某些意识形态)肯定是错误的,某些见解肯定不如其他见解,在这个意义上坚持伦理学探究是客观的,同坚持根本没有任何不确定性的情况这种愚见,是两码事。”[6] 由此可见,普特南在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上,竭力从两方面来阐述二者之间的融合、统一与制约。一方面,他不同意证实主义和旧实在论把事实与价值截然分开的观点,而坚持科学对客观真理的追求与融贯性、正当性、实用简单性和完美性等价值要求的统一,科学的客观性与多元性要求的统一。另一方面,从伦理价值的角度来看,普特南又不同意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而认为至少有些伦理价值是有客观标准或依据的。就认识而言,对于概念构架的任一选择,都是以价值为先决条件的,在选择一个描述日常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实的构架时,在众多的因素中首先会涉及到人们的道德价值。因此,真理理论以合理性理论为先决条件,而合理性理论又以我们关于善的理论为先决条件。 普特南试图把事实与价值、真理与价值有机地、内在地统一起来,既不放弃实在论的客观真理论的基本前提,又不接受事实一价值两分的传统观点。其观点属于一种形式的价值真理论,是对那种离开人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而仅仅在本体论上强调真理是对实在或事实的纯客观描述的传统实在论的批评。它告诉人们,追求直理的科学不是与人的价值无涉的中性活动。 那么,是否可以像相对主义者所断言的那样,由此而彻底否定事实与价值、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呢?显然也不能。正如普特南所断言的,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每个价值又都负载着某个事实。这后一命题说明,没有客观性依据的价值不能算作真正的价值。因此,这里的价值又与传统的事实价值两分观点所说的价值已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后者主要指的是主观价值。可见对价值的不同解释预设了不同的结论。而从根本上说,价值具有主观与客观两重属性,纯粹的主观价值显然无法与客观性或科学性相统一。这里便存在不同层次的价值问题,客观性与价值只能在科学发展的高层次上统一起来。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前面论述了当代西方哲学有关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一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为我们合理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提供了借鉴。 就本来意义而言,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为对象的系统的知识探究,因此它在实质上与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体系有所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基本立场、态度和方法上。从基本立场来看,社会科学以追求关于社会的事实知识或确切知识为基本任务,因而一般不预设立场。真正的社会科学是真诚而无畏的,无须迎合某些特定的个人或社会集团的口味,因而所采取的态度是合理的怀疑。研究无禁区,一切似乎已成定论或天经地义的东西或结论,都可能成为社会科学家的怀疑对象。即使有可能在研究的过程中否定自己的先前结论或成见,也在所不惜,真正的社会科学家是“无我的”,不怕否定自己。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方法论上,社会科学多用归纳法、统计法等科学方法,以便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尽管归纳法是不可靠的方法,但为了探究事实,社会科学家仍然频繁地使用,包括统计法等科学的归纳方法。 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的追随者则与此不同。他们固执地追求信仰,从抽象的观念、原则、口号出发,竭力为某些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因而他们采取的是教条主义的顽固态度,对既成的传统和信念不敢怀疑或质疑。其方法大多为演绎法,即从抽象的大前提出发,推演出脱离现实的结论,所以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体系尽管也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其论证方式却十分繁琐,追求华丽的词句或动听的口号,实质则空洞无物,思维也不讲究逻辑,经常出尔反尔。归纳法和统计方法在意识形态那里只具有纯粹工具的意义,事实成了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还存在一定的区别 ,前者指的是像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与自然科学更为接近的学科,可以采用经验研究和统计学等手段,后者指的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等更具有文化特点和包含更多价值判断的学科,往往与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分不开。然而,当代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日益要求人文学科也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即采用更多的科学方法和论证方式。比如,伦理学曾被认为只是关于规范价值的学问,但是,20世纪的科学主义者提出了伦理学不能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任务,伦理价值前提应从实际生活的伦理中得出。因此,人文学科如仍停留在传统的相对价值的水平,永远自说自话,无法像科学那样可作广泛而重复的比较和讨论,那显然是一种落伍的表现。 将人文和社会科学只当作特定社会集团的学问,是其利益的集中表现,甚至提出所谓民族特色的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这实际上是将这些学科降至不具普遍意义的私学的水 平,与占星术、风水术没有多少区别了。一门学科只有在成为可跨文化共同研究、讨论和验证的学问时,才能成为公认的科学。社会科学也许因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特色而加入了某些价值因素的考虑,从而有可能影响研究者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看法,但每门科学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公理、原则、范畴或概念,以及公认的研究和验证方法,包括共同的逻辑工具。比如政治学中的国家、政体、民主制、权利等概念及相关学说,用于民意调查的统计方法和一般数学及逻辑方法,便属于这种共同基础性的东西。 当然,如前所述,纯粹的绝对的价值中立在科学研究中也只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类似于乌托邦,而且正如普特南所说,从更高的境界来看,脱离客观性的价值只是主观价值,并不具有真正的价值意义。然而,这仍然不能说明科学研究丝毫不需要警惕主观价值的束缚或影响,妨碍认识客观性的实现。而且,人的认识与科学发展的高低阶段之分,在时间上也有侧重点先后的区别。可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上解决了事实与价值相对区分的问题之后,才能实现较高层次上统一的任务。 由此来看我国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较低层次的主客不分、科学与意识形态混淆的状况。举例来说,伦理学几乎还没有脱离规范伦理的阶段,对于当前人们实际上如何处理或对待人伦关系,较少作实事求是的描述性研究,一般仍停留在从抽象规范向下推演的水平。诚然,规范伦理是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作为科学的伦理学还要从事认定事实的工作,这就需要进行某种程度上价值中立的研究,避免把伦理的“应当”误作“是”。在传统伦理的研究上更存在事实与规范不分的情况,例如有人把写在经典中的规范伦理与中国社会实际处理人伦关系的事实混为一谈,几乎不指出两者间的区别;更有人将战后日本等东亚社会的成功归结为孔孟之道,对于这些国家在长期传统中形成的带有自身特点的伦理道德作如此轻率的概括,更显出概括者社会科学研究常识的欠缺。 至于像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也程度不等地存在着事实与价值混淆、应然判断与实然判断不分的情况。一些人不懂政策宣传与事实认定之间的区别,硬是把“应当”当作“是”,不懂得意识形态与科学并不是一回事。立场相对中立的问调查和事实报告,特别是在涉及政治、性等敏感问题上,做得还相当不够。有时候则以感情代替法律判断。例如,某个新兴小城市近年在吸引外资和城市建设及环境卫生方面做出了显着的成绩,但其干部在工作作风上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长期要求机关干部普遍加班加点,休息时间极少,在维护城市卫生时采取了一些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的严厉惩罚措施等。这些都是涉嫌违反现有法律、侵犯公民权利的问题。但有研究者写文章把这些归结为“善良违法”,试图以其行为结果的某些成绩来论证其违法行为的合理性。请注意这里的“善良违法”这一提法,这是用伦理价值判断来限定事实判断。如果有点现代科学的常识,便不会这样来认识问题。因为事实首先是,这些规定违反了我国现行法律的基本精神,至于行动者的动机是否善意,则完全是另外的问题。以对动机的价值判断来为违法的行为作辩护,显然是难以服人的。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社会在“百家争呜”时期多种学派并存竞争,源于民间的学问可以被某些统治者所利用,但尚未出现官方垄断学术的局面。只是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一切学问才被打上了官方的烙印。其结果是历史、文学、哲学都摆脱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成为广义的统治术的一部分,更不用说法学和政治学了。这种情况甚至蔓延到自然科学,如天文学为皇帝订立历法服务。当西学经过外国传教士之手传到中国时,官方思想已严重僵化和落后,采取了抗拒的态度。直到20世纪初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才最终冲破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才得以在在中国生根。然而,近百年史仍然是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争取相对独立的奋斗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真正得到贯彻,经历了百般曲折,至今仍然是项艰巨的任务。一些人习惯于唯上、唯书,偏偏不唯实, 连面对现实的勇气都没有,制造了许多指鹿为马、改事实、严重脱离实际的“研究成果”,以“遵命为术”为己任。因此,解放思想是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克服传统的体制弊端,使研究者真正摆脱各种束缚,取得真知。 由此可见,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着较普遍的事实与价值不分的问题。当然,社会科学中的事实与价值,客观性与价值判断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二者在更高层次上可以统一起来。但在较低层次,在社会科学发展的初级阶段,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则是更为重要的任务。只有解决了低层次的区分问题,才能解决更高层次的统一问题。另一方面,绝对化地理解科学的价值中立,在两者之间划出截然分明的界限,同样也会陷入乌托邦主义,因为我们只能做到大致的区分。 因此,问题正在于掌握一个合适的度。如果把纯粹的绝对的客观性与完全的主观价值当作两个极端,那么实际的研究者总是处在两者之间的某个位置上。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在相当程度上还处在靠近主观价值的一端,有必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更接近客观性那一端,当然,谁也无法奢望达到彻底的客观性这一理想状态,只能尽力做到比较高的客观性。反之,毫无客观性的自觉要求,让科学与主观价值混淆不清,那就连起码的科学性也无法保证。 社会科学论文:巩固五五普法成果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加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总书记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指明了方向。—,我国在全体公民中实施了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全国人大有力监督下,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和各地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和促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坚持突出宪法的学习宣传,各项法律法规得到广泛传播 各地各部门坚持以宪法为核心,深入宣传各项法律法规知识。一是突出加强宪法的学习宣传。组织开展了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活动,举办巡回报告78600多场次,直接听众达2600多万人次。每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都确定宣传主题,指导各地各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各地各部门把宪法纳入普法重点对象法制培训内容,加强宪法知识考试考核。二是深入开展国家基本法律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民事、刑事、行政实体法和程序法,在抓好日常宣传教育的同时,积极利用各项法律颁布实施周年纪念日,组织开展集中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切实加强新颁布或新修订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编写新法知识读本40多种,免费发放1200多万册,发放张贴宣传挂图2500多万张,使各项法律为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四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融入法制宣传教育全过程,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通过学习宣传,全社会学习宪法、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氛围更加浓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夯实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 (二)坚持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为重点,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 坚持分类指导,区分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一是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不断深入。坚持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举办法制讲座、党校和行政学院设置法制课、考试考核等,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五五”普法期间,有24600多人次省部级领导干部、41.53万人次地厅级领导干部参加了法制讲座,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决策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公务员学法用法不断深入。加强公务员岗位职能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考核,共培训公务员4200多万人次,公务员参加法律知识考试2700多万人次,98%以上的公务员达到了每年法律知识学习、培训不少于40学时的要求,公务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三是青少年学法用法不断深入。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衔接,努力抓好课堂法制教育,广泛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寓教于乐的法制教育活动,在校青少年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法制教育,增强了遵纪守法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和抵御违法犯罪侵害的能力。四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不断深入。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3.35万多期,培训人员290多万人次,举办讲座、报告会5.13万多场次,参加人员620多万人次,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和依法管理的能力。五是农民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深入。根据农村特点和农民群众需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农村“两委”干部1200多万人次,培训农民工1.56亿人次,提高了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依法参与村民自治和基层民 主管理的能力。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体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法参与社会管理、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三)坚持以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为平台,法制宣传教育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围绕“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指导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了系列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职能作用,服务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一是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各地各部门共举办促进经济发展法治论坛、法制讲座、报告会等专项法制宣传活动39.8万场次,开展“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等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136万多场次。二是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加强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改革、食品药品安全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城市和农村居民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三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部署、重大任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事喜事,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地震灾害、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西藏拉萨“3·14”事件、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等,组织开展了国庆60周年安保、“人文奥运、法治同行”、“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震救灾、“精彩世博、法治先行”、法律进帐篷、法律进寺庙等一系列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党和国家办成大事、办好喜事、办妥难事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四是紧紧围绕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为主题,加强与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组织开展专项宣传活动16.2万多场次。针对重点地区、特殊人群开展法制宣传7.6万多场次,开展校园周边整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12.5万多场次。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了法制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四)坚持以“法律六进”为载体,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在全国组织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法律六进”活动,是“五五”普法的一项重要创新。,、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下发通知,对“法律六进”活动进行了精心安排部署,制定下发了实施细则,组织召开了“法律六进”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推进“法律六进”活动深入开展。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制订实施方案,加强考核和监督,确保“法律六进”活动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入推进“法律进机关”,坚持机关法制培训、考试、法制讲座制度,组织开展各种学法用法活动,加强机关学法用法工作考核,提高了各级机关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深入推进“法律进乡村”,切实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广泛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农户”活动,大力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法制宣传员”培训,广泛利用农村广播站及农民夜校宣传法律知识,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法律进社区”,充分发挥普法讲师团、法制宣传志愿者作用,积极整合资源,推进社区普法广场、法制公园、法制长廊、法制宣传电子显示屏建设,开展针对社区青少年、下岗职工、闲散人员、回归人员、流动人员、安置帮教对象、社区矫正人员等人群的法制教育,服务了社区群众,提高了社区依法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法律进学校”,扎实推进中小学课堂法制教育计划、课时、师资、教材“四落实”,组织开展“模拟法庭”、“小小律师辩论会”、“小手拉大手”等课外法制教育活动,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园地建设,增强了青少年法制观念。深入推进“法律进企业”,利用职工学校、企业宣传园地、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辅导、法制讲座,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员工依法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了企业依法经营和管理。深入推进“法律进单位”,发挥各单位自身优势,利用公示牌、宣传册、触摸屏、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宣传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专业法律,在城市公园、车站、机场、港口等窗口行业单位设立法制宣传栏或电子显示屏,使之成为法制宣传的流动窗口。“法律六进”活动丰富了普法内容,拓展了普法途径和方式,扩大了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了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使法制宣传教育更加深入基层,更好地服务群众。 (五)坚持以法治创建活动为依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一是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五五”普法的又一项重要创新。在认真总结各地依法治理工作经验基础上,全国普法办下发了创建工作通知和指导标准。各地结合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制定完善了创建制度,建立了目标考核体系,不断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到底,全国已经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1个市(地、州、盟)、1856个县(市、区)全面开展了法治创建活动。底,全国普法办评选表彰了首批266个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进单位。二是基层依法治理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得到了全面推进,各地建立完善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标准和目标考核体系,民政部、司法部分四批命名表彰了137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各地还积极探索开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诚信守法企业”、“依法行政示范窗口”等创建活动,基层依法治理活动形式 更加丰富。三是行业依法治理不断深化。各部门各行业围绕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积极开展各种依法治理专项活动。“五五”普法期间,各部门和行业开展全国性专项整治活动130多次,开展执法检查活动170多次。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活动,提升了法制宣传教育效果,有力促进了法治政府建设,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提高了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六)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各地各部门努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水平。一是创新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创新工作制度。在认真总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各项学法用法制度和法制宣传教育考核评估、监督检查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强新闻媒体、网络等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关于开展“法律六进”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等法治创建工作指导标准和意见等。各地各部门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了普法档案、工作考核等制度。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并实施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条例》。各地各部门还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评体系,促进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任务的落实。三是创新工作载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优势,不断拓展法制宣传教育领域。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级电视台开辟法制栏目430多个,县(市、区)级电视台开辟法制栏目1530多个,建立普法网站2300多个。加强城市、乡村公共场所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法制长廊、法制公园、普法大篷车等成为法制宣传教育的新型阵地。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楼宇电视、手机报、城市公交电视、移动通信等新平台,不断扩展法制宣传的覆盖面和受众群。四是创新工作形式。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文艺活动,共举办各类小型法制文艺演出137万多场次,参加现场观看的群众达1.8亿多人次。“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已成为法制宣传的重要品牌。 (七)坚持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各地各部门不断健全完善普法依法治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体制。各部门、各行业也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部门本行业普法工作的领导。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争取党委、人大和政府支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保障和推动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法制宣传教育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好“六五”普法规划,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发展,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社会科学论文:法学自身的品性决定了社会科学方法应用前景的有限性 刻下汉语法学学术含量较低,学术规范窳败,丑闻时有。将眼光放宽,迄现代中国一百年,海峡两岸三地,整个汉语世界,既无伟大法学作品和作家,更谈不上成熟范型或者流派的提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也是不少法学从业者的忧心所在。有鉴于此,经由借鉴和运用社会科学的范式与方法,提升法学的学术含量乃至“科学性”,是一种可欲的选择,可能也是提升汉语法学必需完成的作业。 本次会议的主旨既是“社会科学”方法在法学中的运用,即意味着法学非社会“科学”,因此是科学话语难能完全笼罩的言说空间。这便一般性地决定了此种“科学 ”方法在该领域应用前景的有限性。所谓的“文科”、“理科”这类说法,是通常习用的,但却非“科学”的,无法用作解释此种问题的概念工具。既不算“科学 ”,亦非人文学科,那便是通常所说、行之已久的“法科”了。法学之为法科,决定了自己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其之用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设构自己的理论命题的进路和范式。这一切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法学的品性。 法学之为一门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其基本问题,其需求和担当,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社会科学”的学术品性。法学的基本问题源于法律的基本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事实与规范”的互动。人世生活本有规范,将它们描述出来,呈现为规则及其体系,是法律的创世纪,法学的使命,也是对于法学的劳动分工要求。通常情形下,事实先于规范,规范因为有待自生活中提炼和完型,总要慢半拍。之所以说一切立法颁行之际即已“过时”,如拉丁法谚所谓“法律一旦公布即已过时”,其因在此。但是,在诸如急遽的社会-文化转型时段这种特定时期,规则可能先于事实,以整顿山河。拿百多年来的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为例,虽然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真正的共和政体和宪政秩序,但是,自1911年以来,法律藉由立法,先在规则层面形成了宪政与共和图景,以此理想图式引导、推动、逼迫事实就范,向它靠拢,即向规则的制订者心目中拟订的生活模式看齐。正是在此,法学担当了从“发现”规则到“设定”事实的知识使命。 从而,法学-法律的需求和担当是双重的。一方面,对于规则进行静态的描述和设定。描述是“发现”生活,“设定”即归置并规制生活。另一方面,对于源于社会变迁等等因素而导致的事实提出的挑战,消极或者积极地做出规则的回应。正是在此,对于什么是事实?有哪些事实?规则的效果如何?如何获得预期的法律效果?以及为什么规则会出现与其制订者预期相悖的结果等等,恰恰是“社会科学”的用武之地。所谓“多点”、“多层”的民族志范型,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都是“观俗立法”的杠杆。事实上,伪满政体进行的民事习惯调查和民国政府组织的华北农村民事习惯调查,均为适例。通常习用的回归统计方法等等,在实证性地解答诸如“ 为什么有法不依”这类问题时,应当有用武之地。至于涉及到法律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诸如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它们是否属于这一意义上的“法学研究”,则有待辨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学是一种基于特定需求而来的知识体系,而主要并非人类好奇心的产物,更非形上心性的对象。因而,法学是一种有限的知识体系,甚至是一种自我循环、自我证立的知识体系。法律的思维方式,如法律论证,常常即为一种典型的循环论证。实际上,法学共同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术集团,自产自销,也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诸多的法学刊物可能只在法律从业者圈子里流转,正像《牙科研究》这种杂志只有牙医才会去看,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而以“解决实际问题”自勉的“务实”导向,整体上来说不是坏事。其之为“有限的知识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限”定在此。这就如水利工程学,当然无需也不可能回答宇宙起源的问题,更不可能处理人生意义。但要修水坝,建水库,就得靠它。各门特定学术的定位及其价值,正在于此。从而,就整体而言,法学基本上是一种解释学,一种关于事实与规范互动图景的描述、评价和阐释的技艺。从而,它排斥对于多余学术附加值的追求。——一旦“多余”,即超出法学,而进入其他“学科”。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法学家”倒未必一定在法学院的原因,至少是原因之一。今日与会的主要是法理学、法哲学的学者,部门法学的从业者寥寥,而法学主要是由众多部门法学构成的知识家族,这就从另一侧面对此提供了说明。——这不正是我所说的“有限性”的具像吗? 所谓“多余”,即就完成法学的需求和担当来说并非必要的知识诉求、理论铺陈和思想启示。毕竟,法律及其一整套理念形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结果导向,即订定规则、划定是非,自分配正义和校正正义归置并进而规制人世生活,——具体的、日常的、有形的、关乎什么事情的用处的打理日子的流程,是是非非的油盐酱醋,打打闹闹的家长里短。形上的人类理性成果下落至具体的法的运作和法学意义上的研究,中间存在着若干环节。不是形上的东西没价值,事实上,以实用理性著称的汉语文明今天恰需补充浓郁的形上兴趣,以益中和,而致通明,才是正道。而是说,就具体的法律和法学的担当来说,即便没有它们,也还够用。超出这一层次,即进入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哲学或者法律哲学,已然非经典的法学范式所能涵括了。有人可能会说,哪里有什么“经典”的法学及其范式?今天的法学与百年之前难道一样吗?这话没劲。因为,我们可以问今天的人类和千年之前一样吗?你与昨天之你相比还是同一个人吗?当然不一样,可人还是人,你还是你。——法学还是法学。 必须承认,在人类知识的阶梯中,不同学科的学术含量及其所要求的人类心智和心性,在层次与类型上是不同的。一般常人经过培训可以成为工程师或者部门法的专家,也会比较胜任,但要成为理论物理学家和法哲学家,甚至是小有所成的理论物理学家和法哲学家,则非中上心智之人不可。而同一层次的心智,却因心性不同,或趋于理性,或趋于情绪,有的善于事功,有的耽溺思辩,遂各 自成就一番书生事业。远的不说,就晚近中国而言,吴经熊就根本不同于王世杰,一如陈景润之迥异乎钱学森,而同为超逸灵动的心性,朱光潜还与宗白华大大不一样呢!就法学家而言,在现代学术分工体系中,他们可能在法学院,也可能在其他科系,这是现代大学“官僚行政体制”的隶属关系,不是问题所在。许多人正因为自己的心智不屑于、心性难于忍受法学的品性,遂“转行”到其他学科,找到自己的心灵投契之所, ——马克思、韦伯、巴尔扎克、吴经熊和徐志摩,无一幸免! 在科际界限趋于模糊的“后学科”时代,学科之间方法上的借鉴是常有的事。学者们大多是“心中有问题,眼里无学科”,属于哪一种“学”,倒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也恰恰说明了借鉴“社会科学”范式、方法的可能与必要。但是,不能因此犯晕,认为自己的那点“借鉴”,真的就是“科学”了。——别忘了 法学说自己是科学,社会学就笑了 社会学说自己是科学,经济学就笑了 经济学说自己是科学,人类学就笑了 人类学说自己是科学,物理学就笑了 …… 最后,诗人笑了 这是打油,不是取销主义的立场,也不是将探索社会科学方法在法学中的运用这一严肃用意直接扭曲为大家要将法学变成科学的天真,一如要用拼音取代汉字,更非危言耸听地直认社会科学方法为法学的“天敌”,而只是想说明我今天的发言主旨,即在法学中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的有限性,从而,找准其可能用武之地。同时,对于今天会场上基于校际立场而波光旖旎的集体自恋情绪,觉得有点“那个”,所以略加调侃,不损人以利己,提醒不要过于自恋,否则小模小样,鸡皮疙瘩出,没意思,可能上帝倒哭了。自恋是动物的本性,太过自恋则为本性的倒错。诸位多谈其运用或者应用的可能性,我则提醒其有限性,正反两面,一积极,一消极,而同为 “建设性的”,则问题将趋澄明,列位看官,你说乐之何如。 我愿再次指出,陈述法学及其知识生产过程的这一品性,并非排斥法学研究借鉴社会科学范式或者方法,更不是否定法律人养成过程中对于大量非法学知识和理论的引入。恰恰相反,鉴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价值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进境与困境,造成了利益厘定、是非判断的一定时空的不可能性,要求法科学生在体察世态人情、历练人间冷暖的同时,尽量多具备法学之外的“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史哲等传统人文修养,使法律人成为既具备法律理性和知识力量,同时并具有道义担当和同情心,真正属于孔门所说的“文质彬彬”的人,具有现代公共理性和人文关切的人。就刻下中国语境而言,法学教育不仅应当是职业人士的养成过程,同时应当是博雅的、人文的,道理正在于此。深切的人文精神,是这个工商时代更为珍稀的人类心性,也是疗治当下汉语法学求致用而至俗、阐学理却近私这一病症的良方。—— 这可不是要让法学院毕业生个个都成“文人”,正如倡导在法学中借鉴社会科学方法并非意味着所有法学门类均无一例外地运用,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方法。 否则,法学院的毕业生人人大脑发达,个个能说会道,似乎都能运用一套科学方法,却恰恰没心没肝,甚至狼心狗肺,连基本礼数也不屑,那时节,还不如没有的好。——朋友,知识并不导向善,甚至导向恶,在今天这样一个唯科学主义的时代,一个“科学裁判所”的世代,不是恰需时时警怵的吗!现今的法科学子多数只有职业关切,实用主义取向无以复加,动不动就弱兮兮地“郁闷”,好像也谈不上什么社会情怀之类,公司、财产、债券、金融等等实用法知识成为唯一选项,这难道是法学教育的福音吗?——好像实用主义的本意也并非是这个意思。 社会科学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重要意义 社会科学期刊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来自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 作为社会科学文字载体和传播媒介的社会科学期刊是社会科学的必然产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科学期刊,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科学期刊的重要意义 1.社会科学期刊的重要地位。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自然规律的反映,它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武器;社会科学则是社会规律的反映,它研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武器。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深刻认识井掌握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实践。实行仕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用新的理论去指导实践.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决定了社会科学期刊的重要性。一方面社会科学期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很难用经济的观点来衡量;另一方面社会科学期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间接的,不象自然科学同生产力要素那样直接结合.很快就会提高效率、效益,社会科学更多地体现为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虽然科学管理也会出效益.但毕竟是间接的,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得是促进和保漳作用。所以.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自然科学而忽视社会科学的倾向.但社会科学研究滞后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这是社会科学期刊受冷落的原因。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自然科学的发展带动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和保障自然科学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社会科学许多新的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开发,特别在当前科技进步带来生产力大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繁荣社会科学期刊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2.社会科学期刊的重要作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从而导致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才能给予科学的回答和正确的解决。实践证明,如果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事物发生,就会出问题。文化教育上的失误将产生思想意识上的混乱,经济管理上的失误将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政治决策上的失误将造成社会动乱。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社会科学期刊的重要作用,它是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园地,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舆论工具,是了解社会动态和经济形势的了望之窗,是学习社会科学文化启迪智慧的知识殿堂,是研究探讨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公共讲坛,是进行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参谋和助手,繁荣社会科学期刊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呼唤。 二、当前社会科学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费拮据。据1991年统计,全国自然科学科研经费为11亿3千多万元,而社会科学研究经费仅为3千多万元。国家拔给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科研经费不及自然科学经费的零头。近年来这种状况并无多大的改观,凭这点经费要想举行学术交流和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已显得力不从心,再投入更多的财力去办好社会科学期刊就更是举步艰难。 2.质量降低。期刊的质量要以所刊载的内在质量为标准。当前,社会科学期刊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有的研究者囿于经费困难闭门造车,有的不愿深入进行艰苦细致的社会调查,使科研成果和实践相脱节;有的期刊部门和单位倾向比较严重,刊物.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领导论坛;有的片面追求名人效应,从而脱离读者大众;有的受不正之风的影响,期刊变成应酬亲朋好友的关系稿,上级领导的推荐稿,金钱来往的交易稿.评聘职称的照顾稿等等,使得文章平庸、肤浅、枯躁,影响了期刊的质量。 3.读者面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科研工作者劳动的社会效益体现不在经济报酬上,作者千辛万苦获得的科研成果要发表不仅得不到相应的稿费,往往还要承担版面费、赞助费,作者和编者都缺少提高期刊质量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大潮却冲破了多年被禁锢的思维定式,使读者品味不断提高趋于多样化,使社会科学期刊受到冷落。一些期刊的作者和编者与读者缺少交流和沟通,造成社会科学期刊的读者群体日益萎缩。 4.偏离办刊宗旨。社会期刊的重要作用就是发挥社会效益,除读者需求外还存在社会需求。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的期刊忽视社会效果,偏重猎奇,追求轰动效应.背离了为j、民服务的宗旨,影响了社会科学期刊的健康发展。 5发行困难。从社会科学期刊的功能来看,不论是可读性还是收藏价值,都受到了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和电脑光盘等现代化存贮设备的有力冲击。归根到底社会科学期刊的发行数量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同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承受力相适应.期刊的过多过滥和不合法的指购派购都影响到社会科学期刊的正常发行,背离读者和社会需求的期刊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科学期刊的对策 1.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仕科期刊工作者在工作上要精益求梢,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社会科学期刊要以社会效益为已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待四项基本原则,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求真务实地办好刊物。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社会科学期刊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才能带来生机。一方面各级领导要提高对社会科学期刊重要性的认识,在办刊经费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另一方面要大胆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铁饭碗、大锅饭的旧体制.允许搞一些广告和实体等合法的创收。期刊内容上要锐意创新 、广开言路、百纳群言,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辩论和探讨,提倡运用新思维、新观点、新思路来分析研究社会问题和现象,开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3.加强管理。社会科学期刊作为社会科学产品公开发行就具备了商品的属性,当然要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管理的约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科学期刊这样的特殊商品不应当排除计划管理,读者需求用市场去调节,社会需求要计划去调节。不是所有的期刊和期刊所有的出版费用都由国家包下来.国家财政支持要有重点,即使是重点期刊国家也只是分门别类承担一个基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管理中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汁么可以进入市场.什么不可以进入市场,对那些社会效益好的就是赔钱也要坚待出版,对社会效益不好的就是赚钱也不能办。国家要运用价格、悦收等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指导消费,使社会科学期刊在文化商品中得到资源的优先配置;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和保障社会科学期刊的健康发展.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那些质量差、社会效益低、不具备办刊条件的期刊,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把社会和经济发展必需的期刊办好。 4.扩大群众基础。社会科学期刊要扩大刊物的影响,不仅要使专家学者青睐,而且还要使人民群众喜欢。要扩大读者面就必须扩大作者面.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标准,材料要实、文风要正,对有头衔和没头衔的作者都要做到一视同仁。社会科学期刊就必须走入社会贴进群众.要以群众论坛、读者专栏等形式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力度和范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明和科学文化需要。 5.提高服务水平。社会科学期刊要提高服务水平就必须立足于从理论上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要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结合国际国内形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科学推断预测未来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和发展规律出发,及时调整栏目设置和研究方向,加强相关课题的研究,发挥社会科学期刊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科学期刊就必须提高对社会科学期刊重要性的认识.找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只有保障规模适度的社会科学期刊群体平衡协调地健康发展,才能开创社会科学期刊欣欣向荣发展的新局面。 社会科学论文:社会科学常识普以及探析论文 一、加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战略意义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学问,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指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是自然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环节。繁荣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进步的基础,只有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价值导向,自然科学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造福于人类。 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既可以为现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重要的是它将为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营造良好的思想和精神氛围。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先进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极为重要。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始终继承与发扬光大,就要依靠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与传播。 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文盲率较高,且基础教育还不能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公民素质偏低。公众的科学素养偏低,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社科普及,有利于培养公众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形成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风尚;有利于公众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民主法制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自觉性,提高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能力;有利于公众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际关系,在全社会确立符合社会主义伦理要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道德规范;也有利于公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和质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必将在更高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科学论文: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文社科成果转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引导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质量。健全机制,搭建平台,畅通转化渠道解决转化难的问题。 关键词:成果转化;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发展观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就是社会主体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自觉接受社会科学成果的影响或应用社会科学成果的过程。目前,高校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总数的1/4,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全国总数的1/3 以上,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据统计,一所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社科类成果数约占学校成果总数的1/3。近年来,国家通过狠抓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许多自然科学类的科研成果已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人文社科类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则存在明显的不足,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但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在质量、数量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仅仅停留在发表的刊物上,即使有少量的成果进行了转化,也存在转化的层次偏低,影响力不够,不成体系的状况。由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效用不断凸显。许多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不能适应这个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成果转化的效益无法得到保证。 二、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转化难的原因 (一)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自身特点决定 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成果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方式和产生的影响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大不相同。自然科学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可以像企业生产产品一样,从研发到投产,从生产到获利,能够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成果转化的效率。社科成果一般不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而是与自然科学成果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它对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一般是间接的、伴随性的,这就增加了社科成果转化的难度。 (二)高质量应用性人文社科成果较少 科研成果质量是市场转化的生命线。我国高校文科科研成果转化少、转化难的现实,与高质量应用性人文社科成果较少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是论文、论著和研究报告,一所综合性大学每年发表的人文社科类论文有上千篇,其中不少发表在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上,但通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论文推广和转化的价值较低,真正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更少。究其原因一是高校里有一部分文科类的教师主动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发展状况了解不深、不透,难以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开展针对性、前瞻性科研。如某一地方性本科学院,在申报当年所在市下达的社科科研课题时,很少申报与当地省情、市情结合紧密的课题,80%以上的教师都热衷于那些比较务虚的纯理论课题。最终的成果能直接指导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就少了。二是,高校文科科研中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不注重社会的现实需求,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所谓的科研成果不仅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而且难以进行转化,成为庸俗的文字游戏。 (三)对人文社科类成果转化重要性认识不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但是,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看, 谈到成果转化,各级政府部门、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考虑的就是进行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国家设立的“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化项目”等资助的全是自然科学类的项目。 国家1996年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第二条中注明:“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将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排除在可转化的成果之外。可见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还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1]。 三、促进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文社科成果转化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关键。社科成果一般不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而是经过转化作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武装劳动者。与自然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相比,有着软件性、滞后性、受众不确定性、效果不确定性、转化周期较长等特点。 这就要求:一是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顾任期内短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指标。而应该高屋建瓴、具有前瞻性,如同重视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样,重视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高校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潜心研究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和指导作用精神产品。 (二)加强引导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质量。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质量是转化的前提。社会需要大量的切合社会实际的、有转化价值的精品科研成果,这类成果的产生,需要引导和激励,需要科学的、客观的、适应于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与科研人员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措施。中国政法大学为了鼓励精品成果,制订的《文科科研成果评价办法》对在一定考核期内有一个精品成果的教师、科研人员即可以豁免其他科研成果项数,鼓励教师用足够的时间准备高水平的成果, 起到了促进科研、激励精品的效果,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省市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主持社科类科研课题立项时,应加强引导和管理,鼓励教师积极申报与省情、市情紧密结合的课题,把纯理论性的、“空对空”的课题量规定在合理的比例范围内。 (三)健全机制,搭建平台,畅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渠道。不断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建立适合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一是要加强高校自身的科研机制和体制改革,要变革那种纯学术、脱离实际的研究,而应将纯理论研究为主转向综合性、开发性、应用性研究为主;研究方式从无偿研究转变为有偿研究;只有实现了科研导向、运行环节、队伍结构等方面机制的转变,才能真正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探索建立社会科学成果的产权认定制度、价值评估制度和权益保护制度。三是要建立健全社科研究机构与政府、党政、企业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社科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密切供求联系[2]。 要搭建起一个平台,全面调整产方—卖方—买方的关系,使成果的转化正规化、程序化。作为买方的决策人要用社会科学成果支持和检验自己决策,作为卖方的社会科学成果管理机构要承担起监督决策者的决策是否科学的职能,同时根据需求制定合理的科研成果生产计划。作为产方的科研工作者和科研机构要分析市场动态,使自己的成果能满足市场需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和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将不断加深。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必将到来。 社会科学论文:试谈领导干部科学素养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 论文关键词:领导干部; 科学素养; 科学发展 论文摘要:领导干部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是决策者,决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方向与方式的科学与否。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保障。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才能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沿着科学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一、 领导干部科学素养的社会特征 科学素养是人们坚持科学精神,自觉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修养和能力。科学素养决定着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关系着人们工作与生活发展的优劣与成败。公民的科学素养,除了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作为国民素质的基本元素也同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与普通公民具有不同的社会特征,作为决策者,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不仅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个体对社会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发展的领导和推动力量对社会产生影响。 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决策的科学性上。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着发展目标的正确与否和发展方式的优劣与否,科学的决策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能够促进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力量。不科学的决策则违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会使事物的发展与人们的希望背道而驰,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决策的科学与否,对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是科学决策的基本保障。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科学素养,才能具有科学决策的意识与科学决策的能力。首先,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科学精神,才能在决策过程中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工作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发展。其次,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才有能力在决策过程中客观地认识环境,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形势,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确保决策这个主观行为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决策具有科学性。 二、 科学精神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意识保障 精神是推动事物发展的灵华,领导干部的科学精神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意识保障。科学精神来自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积累和升华,它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们行为和习惯的科学性。科学精神所代表的核心内涵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而理性精神则是各项事业沿着科学道路、按照科学方式发展的保障。 首先,创新精神是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科学技术之所以不断发展,就在于科学研究在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大胆创新。创新精神是一种强烈的创造欲望、开拓精神,是一种对于新问题、新方案、新途径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科学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对旧概念的修正和不断发展新的概念,它对陈旧的现实、落后的现象不满、并提出质疑,而且要求改变现状,追求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创新精神是由科学探究的实践升华而来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寻找新发现的过程,“科学上的新发现,必然冲击原有的认识,产生新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由于新的发现变革了人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引导了人们新的行为,因此,使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事业得到新发展。所以,创新精神是变革的动力。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和思维的更新都来自于人们的创新意识。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精神的推动。 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产生。面对新环境、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领导干部如果墨守成规,仅拘泥于经验,就有可能使新的机遇丧失、使旧的情况恶化。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这样才能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主动审视现实的状况,质疑制约发展的现象,自觉地变革陈旧、落后的东西,在思想认识上和工作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用新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以新的目标和新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理性精神是促进各项事业沿着科学道路、按照科学方式发展的保障。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要求人们必须依靠理性思维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地去探索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得出事实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不是单凭直觉和经验。实事求是地理性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客观事实、探索求知、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的精神。这种科学精神,来自于人们对于科学本质的认识。科学的本质就是整理事实,从中找出普遍性的规律和结论,而不是仅仅抓住现象作出的结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结论,必须是在观察、试验所得到的事实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判断,然后经过实践的验证加以证实,这样才能将其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结论。因此,科学的理性精神是把握事物科学发展的保障。 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朝着科学的方向、按照科学的方式发展,必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具有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领导干部的理性精神是科学决策的理性支撑。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才能自觉地排除掉主观唯心的东西,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发展中的问题;以事实为依据来研究、寻找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实践作为检验结论的标准。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各项事业科学、系统、有序、稳健地发展,从而确保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 科学知识是认识和判断发展环境与形势的基础保障 科学知识是领导干部具有这种认识和判断能力的基础支撑。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具有正确认识和判断环境与形势的基本能力,并以此来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首先,科学知识是领导干部辨识能力的基础支撑。科学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客观的事实,它包括自然的事实、历史的事实和社会的事实。另一个是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人们必须具有科学知识,才能认识和分辨各种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及其规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的发展中,领导干部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必须首先对发展环境和形势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这样才能为决策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具有科学地辨识能力,而这种能力来自于科学知识的支撑。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识别国家政策方针和大众传媒中出现的各种相关信息,才能利用科学知识去分析和判断各种事物。如果领导干部缺乏必备的科学知识,就会妨碍其对于环境和形势的客观认识与科学判断。例如,为了应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局势,我国提出了“节能减排”这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为了落实这一措施,国家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等任务和要求。但是,在我们对某市部分现任局处级领导干部进行的科学素质调查中发现:对于“标准煤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有43.30%被调查的领导干部选择了错误的答案;11.34%的人选择了“不知道”。对于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源的问题,有35.57%的人选择了错误的答案,6.70%的人选择了“不知道”。对于“COD是什么?”这个问题,有22.68%的人选择了错误的答案,35.57%的人选择了“不知道”,对于“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什么?”这个问题,仅有54.12%被调查的领导干部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而有近一半的领导干部对这一原则不够了解。由上可见,由于一些领导干部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因此,无法搞清这项措施中的相关概念。这必然影响他们对“‘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项约束性指标的客观认识;对发展“循环经济”这项“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的意义的正确理解。同时,也会妨碍他们对“节能减排”这一战略措施实施后未来发展环境与形势变化的正确判断。 第二,科学知识是提高认识效能和预见能力的支撑。科学知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寻找和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由此来掌握社会发展的进程,利用事物之间的促进关系、消除发展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提高预测和预见能力,使社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健康地向前发展。目前社会系统纷繁复杂,各个社会部门、各种社会现象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构成社会自身的矛盾运动。因此,领导干部必须依靠科学知识去再认识这些社会现象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必然联系以及相互促进和制约关系,以便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制定社会的改革方案、工作计划、方针政策;及时调整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以此去改造和管理社会活动,引导和管理人的行为,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而如果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则会制约领导干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视野和高度,影响其决策的大局性和系统性。例如,我们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的科学素质调查中发现:对于“在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固定构造四种”这个判断正误的问题,有40.72%被调查的领导干部选择了“正确”这个错误的答案,17.53%的人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超过五分之三的领导干部,对于我国的专利法不够清楚。对于“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生活水平越高。”这个判断正误的问题,仅有43.30%被调查的领导干部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而有4.12%的人和52.58%的人,分别选择了“不知道”和错误的答案,这说明大部分领导干部对于测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方法不了解。对于“科学决策的民主化意味着民主选举与言论自由。”这个判断正误的问题,仍有10.31%的人选择了“正确”这个错误答案。这说明,少数领导干部,缺乏基本的科学决策知识。 专利法、恩格尔系数和决策的民主化,是目前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横向知识。其中:专利法是保护创新的重要科技政策之一,它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密切相关。领导干部对于我国专利法的基本内容和内涵缺乏了解,说明他们还不能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对什么是创新、为什么创新和怎样创新有一个认真的思考。“恩格尔系数”是家庭收入中食物支出金额与总支出金额的比,它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领导干部对此指标的含义不了解,说明他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目前的差距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发展目标是什么还没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决策的民主化是科学决策的根本内涵,领导干部对于科学决策的民主化,除了意味着民主选举与言论自由外,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在照顾大局的条件下,公平地照顾各方面的利益”这个基本内涵都不清楚。说明他对现代社会的决策环境与决策需求还缺乏应有的理解,对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缺乏基本的认识。 四、 科学方法是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的手段和途径保障 科学方法是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支撑,是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思想方法与措施、手段的保障。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局势,领导干部只有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充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方法为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方法为人们有计划地管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例如、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为人们对社会的整体和部分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确立改革和管理的最佳方案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思维是人们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获得理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当今社会已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大系统,任何个人的行为,局部的事物都与整个社会系统密不可分。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使决策环境日趋纷繁复杂。这些都给领导干部的决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决策问题复杂、规模庞大、涉及面广泛、因素繁多,决策问题变化快、动态性强是现代决策的面临的新问题。面对这种复杂的决策环境与决策需求,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特别是系统思维的方法,则难以把握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但是,从我们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的科学素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领导干部对于传统科学思维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比较好,而对于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近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比较差。调查显示:80.11%被调查的领导干部,能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测试题的正确答案。而在对系统思维方法进行的测试中,只有11.29%被调查的领导干部能以系统的观点,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处理测试题中的问题,而其余88.71%人,均按照传统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处理。系统思维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系统性,“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和研究问题,以达到最佳处理方案的思维方法。领导干部只有运用系统思维原理,来探究工作中整体与局部、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才能将自己的局部工作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将各个方面的关系与利益统筹、协调起来,才能有效处理好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按照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全面发展”和“统筹兼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共同发展。 第二,科学方法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与措施。科学方法是处理问题的方式、途径、手段、程序和技巧。科学方法是把握事物发展方向与方式的有效工具与锐利武器。领导干部运用科学方法,一方面,能够为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依据。另一方面,能够使主观决策更贴近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是保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的科学素质的调查中发现:部分领导干部对于定量分析科学方法的运用还存在差距。调查显示:72.04%被调查的领导干部对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完全理解;有56.45%被调查的领导干部对于比对实验方法完全理解。但是,在对统计方法进行的调查中,对“统计科学的总体性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的质量特征。”这个正误判断题,有59.7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正确”这个错误的答案,11.34%的人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领导干部,对于统计科学的总体性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的数量特征这个概念不清楚。在对领导干部的综合数据分析能力测试中,我们给出了一组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能源消耗的比较数据,内容为:“中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404(gce/kw.h),国际先进水平为317(gce/kw.h);中国每吨钢可比能耗平均值为966kg(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656(kg标准煤);中国每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为170(kg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107.5(kg标准煤);中国每公斤标准煤能耗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36(美元),国际先进水平为5.58(美元)”。要求被测试者根据给出的数据,对我国能源状况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结果只有44.62%被调查者选择了“我国节能潜力大”这个正确答案,而超过一半的人分别选择了“我国能源消耗量大”和“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大”两个错误的答案。这说明部分领导干部对于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单位”数值与“总体”数值反映客观事实的区别认识不够清楚。 由上分析可见,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要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朝着科学的方向、按照科学方式发展,关键要靠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是科学决策的保障,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才能使决策成为经济社会沿着科学道路发展的动力与方向盘。 社会科学论文:生态学视野中的若干人文社会科学问题 【摘 要 题】生态文化与环保意识 【正 文】 科学的精神是统一,社会运动与自然运动的规律有着惊人的相似。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者间有许多值得相互借鉴的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甚至可以用更加简练和统一的语言来描述,生态文化的核心观念为此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在生命科学发展历程中,先后取得过两个对人类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一个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使人们心目中静止不变的客观世界转变为动态、进化的客观世界;另一个成果就是随着生态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生态文化观念,它使人类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恶梦中醒来,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的光明大道上来。具体讲,生态文化作为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文化形态,正在逐渐取代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文化,是现代以及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基础。因此,从生态学视角认识和理解人类面临的各种困境和问题,寻求可能的、合理的解决途径,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了。本文试图以生态工作者的视角审视和理解若干人文社会科学问题。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然是研究生态学和生态文化的基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很难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对其有一个比较恰当的理解。 简而言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生命是环境的产物。在地球形成之初,表面笼罩着原始的还原性大气,没有氧气、臭氧层,紫外线强烈地照射着地面,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经历漫长的化学演化过程,大约在35~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生命——光合自养生物蓝绿藻(Cyano phyta);原始的生命在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存的多样性的生物类群。二、生物在进化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原始的生命在海洋中繁殖、蔓延,消耗CO[,2],释放O[,2],地球表面逐渐形成氧化性大气和臭氧层,地表紫外线辐射减弱,昼夜温差缩小,为原始生命的演化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形成土壤,为陆生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质,也为其登陆创造了条件;在大约4亿年前,绿色植物登陆成功,从此陆地上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三、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现存的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需要生物的调节来维持,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影响着全球环境的变迁和人类的命运。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水平也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人类的产生开始、到文艺复兴之前,为神秘文化阶段,相当于人类文明的蒙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对自然界充满了神秘和恐惧,人类是自然的附庸;在这个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局限在局部和较低的水平,以宗教为代表的神秘文化是文化的主流,社会、经济及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第二个阶段,从文艺复兴开始到20世纪中期,工业文明阶段。由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具备揭开自然界神秘面纱的能力,人类在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方面,出现了意识上的偏差,摇身一变以自然的征服者和驾驭者自居,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少年时代;在这个时期,以工业化大生产为背景的工业文明成为人类文化的主流,社会、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逐渐超过了环境自身的调节能力,环境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危及人类的长远发展与持续生存。第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生态文明阶段。在此之前,以自然的征服者和驾驭者自居的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人口、能源等危机,促使人类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逐渐形成了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文化;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实现人—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基础,这是人类文化走向成熟的阶段。 人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发展过程的产物,这种认识水平体现在人类文化、科学的方方面面,形成纵横交织的人类文化与科学谱。在不同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形态可能同时并存,各种文化形态在文化谱系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决定了文化的现状与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人类的一员,无论在那一种文化形态的背景下,只有溶入主流的先进文化之中,个人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生态位理论与社会生态位现象 Whittaker(1975)指出:“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机能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对位置”。通俗地讲生态位就是生物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拥有稳定的生存资源,进而获得最大生存优势的特定生态定位。生态位的形成减轻了不同物种间的恶性竞争,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使不同物种都能够获得比较的生存优势,这是自然界各种生物欣欣向荣、共同发展的原因所在。 生态位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农林、经济、教育、政治等领域。事实上,人类社会活动的诸多领域均存在“生态位”定位问题。只有正确定位,才能形成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减少内耗和浪费,提高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率和效益,促进社会良性与健康发展。在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生态位重叠现象。以教育为例,教育部对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版本、教师培养等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确保全国人民在不同地区受到整齐划一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背景、能力倾向、思维模式、就业取向、发展目标等方面存在全方位的生态位重叠,甚至连知识与能力缺陷都大同小异。这与美国各个州政府负责管理地方教育,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相比,我们的教育实在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目前中小学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可望逐步改善这种被动的局面。但高等教育的改革却显得畏缩不前、无所作为。 从事科学研究也同样存在“生态位”定位问题,人云亦云、附庸风雅的跟屁虫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科学家应该将自己热衷的工作当成一种事业去追求,而不是当成一种职业仅仅用于换取养家糊口的资本和安逸舒适的生活。就社会科学而言,社会科学家的任务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以其严谨的科学性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为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及时予以指出和纠正。新中国建国后发生的一系列失误,社会学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我国正处于道德与社会价值重构的历史转折时期,人文社会科学可谓大有可为。人云,科学家是社会的良心,社会科学家更是如此,他们不应该,也没有任何理由把自己混同一般的民众,而应该勇敢地肩负起社会责任与科学道义。 三、生物重演律、文化重演律与社会重演 生物重演律:1866年海克尔(E.Haeckel)提出,生物的个体发育简短而迅速地重演系统演化的过程,这就是著名的“生物重演律”。如,蛙的个体发育经历了受精卵、囊胚、原肠胚、蝌蚪、幼蛙(有腿、有尾)、成蛙等几个阶段,分别相当于系统进化过程中的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群体生物、腔肠动物、鱼类、有尾两栖类、无尾两栖类等阶段,这说明蛙的个体发育反映了蛙的系统发育过程。 文化重演律: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简短而迅速地重演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人类文化的重演。在人类5000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有无数先人、巨匠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现存的多样化的人类文明。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将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传承给后人的过程。但这种传承并不是机械地照单全收,而是对人类文化的精华和重要文化成果的传承。因此,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对人类系统文化成果形成过程的重演。这个过程相对于人类5000年文明史,简短而迅速。 与生物重演相似,文化的重演也绝不是机械的或绝对的。作为个体文化的发育,实际上应该是在继承人类系统文化成果基础上的发展,个人的学习阶段正是接受人类系统文化成果的时期,相当于文化的重演阶段。名师出高徒,为什么?之所以成为名师,因为他们对系统文化成果的认识和理解具有独到和高明之处,能够帮助学生多快好省地跨越了文化的重演阶段,少走弯路,节约时间,并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指导和支持。其实这个例子也说明了,教师的素质对教育及人口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有些教育专家提出,教育不应该只是继承。文化的继承或重演与创新并不矛盾,人类系统的文化成果是巨人的肩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成为伟人。对于人类系统的文化成果,不是需不需要继承,而是如何继承的问题。而是创新的继承和继承中的创新,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扬弃。因此,教育必须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保不使教育这一传承人类文明的过程成为制约文明开拓前进的障碍,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重演律:社会的重演并非新的发明创造,马克思关于社会运动与发展趋势的理论,其实也就说明了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个案,其发展过程在重演整个人类社会演化的过程。但这种过程并非绝对的重复。在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曾经面临和解决过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发展阶段也不同程度的体现出来。 四、生物的进化与文化的进化 1、生物进化 种群是生物生存与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微观表现形式是种群的基因频率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连续变化,这是物种进化的量变的过程。当这种量变的积累超越了物种质的界线时,就产生了新的物种。一般来讲物种的形成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即:突变、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通过突变为自然选择提供素材,对物种有利或无害的基因可以通过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并在种群中逐渐扩散;个体迁入 (基因流)也可以增加基因素材,个体的迁出与基因漂变会导致基因库的萎缩;种群基因库数量、质量逐代变化,当该种群中某些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形成生殖隔离时,就产生了新的物种。 比如:美国就是一个人口基因库质量发生连续变化的例子,这与其长期实行移民政策密切有关。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吸引了各国高素质的移民,这种移民流的生物学实质就是优质的基因流。因此,其人口基因库质量和整体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美国经济、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互为基础,相互促进,为美国长期的发展与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大国,拥有大量的发展机遇,这是吸引外来移民的重要条件,如果我国也能实行严格、适度的移民政策(千万别腐败),同样也会对我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助一臂之力。 自然条件下的生物的进化、人工条件下的生物驯化等条件下的生物进化所遵循原理是相同的,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自然条件下,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力量是自然因素(自然选择);选择的标准是生物的适合度;生物进化的速度缓慢,但其遗传机制稳定、遗传结构均衡,有利于生物长期发展与生存。以野猪为例,在自然条件下,野猪通过发展快速运动能力来逃避捕食者和猎人的伤害,其体型紧凑而强悍,适于奔跑;体表粘有沙粒和树胶(在树上蹭痒、粘上树胶,在地上沙浴,粘上沙子),一般的子弹都难以穿透;野猪锯齿獠牙,十分凶猛,可以捕食小型动物,并可以与虎狼对抗,这都为野猪在自然界中很好地生存创造了条件。 人工条件下,生物驯化过程中的选择力量是人为因素(人工选择);以人类的好恶作为选择的标准 (生产性能、经济价值、娱乐观赏价值等);生物驯化的速度快;但人工选择会导致生物遗传结构的失衡,限制了生物进化的潜力,最终可能会导致物种的崩溃。仍然以猪为例,野猪是家猪的祖先,但家猪与野猪已经表现出很多方面的不同,家猪的体形臃肿,行动迟缓、性情温顺,这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但是这种选择导致家猪育种潜力或遗传潜力的衰退。比如,比利时培育的皮特兰猪,其瘦肉率达到了70%以上,经济价值极高。但其抗应激的能力极差,从种猪场运到养殖场、或从养殖场运到屠宰场,就可能导致其死亡。显然人工条件下的生物驯化是一种有限的进化,不能保证物种的长期进化与持续生存。 无论是哪一种条件下的生物进化,即使对于完全相同的种群,可以仅仅因为选择的力量和标准不同产生截然不同的进化结果。 2、文化的进化 文化进化的规律可能更复杂,生物进化的规律虽然不能简单地挪移到文化进化领域,但是生物与文化进化两者之间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我们不妨把作为文化构成单位的个人的思想、观点、方法等视为文化的基因,某种文化基因的总和构成了该种文化的墓因库。文化基因库中基因频率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连续变化,这是文化进化的微观表现形式。文化发展的前景取决于文化、思想来源和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统一行动对于社会发展的有序化是有益的,而统一思想,却从源头切断了新思想、新文化形成和扩散的途径,对文化发展绝对具有重大危害。 对于文化的进化我们也尝试从文化基因的突变、文化的选择和新文化的形成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文化基因的突变。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产生,可视为文化基因的突变。文化基因的突变为文化的进化提供选择的素材,是文化进化的动力源泉。但是新的文化基因能否在文化基因库中扩散,并成为文化进化的动力,还取决于文化的选择力量,不同的选择力量,塑造不同的文化形态。因此,在此阶段,应该减少对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传播和扩散的人为限制,言论和思想自由是推进文化健康发展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先进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文化的选择。与生物的进化不同,文化选择的力量更多地属于人为因素。从这一点上看,文化的进化与人工条件下的生物驯化,在选择标准、进化潜力、进化前景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不同的选择力量和标准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选择力量和标准的革新是文化创新的先导。 下面从文化选择的力量和标准、选择类型两个方面对文化选择予以简单介绍。一、文化选择的力量,可以是国家机器、宗教力量、学术力量、民众力量、随机事件、其他力量等。这其中,取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原则的学术力量是文化选择最良性的选择力量;国家机器、宗教力量以及国教合一的选择力量,往往导致文化发展的畸形;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当迷信战胜科学、蒙昧战胜理性时,如以宗教或国教合一的力量对文化进行的选择,导致文化形态的滞后更为严重。另一方面,某种文化选择力量在社会中渗透的越充分,对文化进化的影响就越大,当这种选择力量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去的时候,这种文化发展的方向就很难在短时间内逆转了。比如:适宜的文化选择的力量,直接导致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的例子自不必说,就单以我国为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文化与思想空前繁荣;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陆的思想文化激烈论争,导致文化巨星群星灿烂;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治学理念,曾经造就了北京大学的一度繁荣,并成为当时中国新文化、新思想的发源地,成为推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排头兵。 文化选择的类型有定向选择、稳定选择、分裂选择三种类型。定向选择的力量和标准只有利于文化谱系中偏向一端的部分,促使文化朝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这种选择类型一般是良性的和趋前发展的,以学术力量、民众力量作为选择力量的文化进化属于这种类型。稳定选择的力量只有利于文化谱系的中间部分,偏离文化谱系的中心越远,被淘汰的压力就越大;这种选择促使文化谱系高度单一化,稳定地长期处于某种文化形态,其文化进化与发展都十分缓慢,以单一的意识形态作为选择力量的文化进化多属于这种类型。与稳定选择正好相反,分裂选择的力量不利于文化谱系的中间部分,而对文化谱系的两端有利,导致社会文化形态的两极分化,进而导致文化形态的分立。世界各地民族主义的抬头,就是这种文化分立的典型现象。由于文化进化的选择力量不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形态。 文化选择的结果。在过去由于交通限制,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选择标准、沿着一定的发展路线稳定地发展着,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在这些文化形态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外敌入侵、朝代更迭,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文化选择标准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这其实也是这种文化形态形成的必备的条件。在现代全球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条件下,各种文化形态之间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融合。相反,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依托的优势文化的扩散,更加充分地暴露出了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别,导致了文化形态之间的持久的冲突。文化形态的不兼容,正如生物的生殖隔离一样,它是文化进化的结果,也是不同文化形态分型的依据。 五、生物进化中的遗传瓶颈与文化进化中的文化瓶颈 遗传瓶颈是指,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害或人为过捕等原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这必然会导致种群基因库质量的下降。经历遗传瓶颈后,如果种群数量不能得到有效恢复,就会由于遗传漂变其基因库质量迅速降低。如果经受连续的选择(捕猎、灾害等)压力,种群最终可能走向灭亡。如果经历遗传瓶颈后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并不断积累新的遗传变异,补充和扩大基因库的数量、提高基因库的质量,种群就会重新发展和兴旺起来。但是,一般而言,经历遗传瓶颈后,种群的恢复需要相当长(多个世代)的时间。比如,由于过度捕猎,19世纪90年代北方象海豹只剩下了20头,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直到100多年后,其种群的数量增长到3000余头,数量仍然很低。如果不是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仍然大量捕杀,该物种可能已经灭绝了。 文化瓶颈现象在文化进化过程中普遍存在。文化瓶颈的形成通常与文化进化的选择力量的变化有关。与生态学的遗传瓶颈相似,一旦形成文化的瓶颈,其文化基因库的恢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连续遭受强大的选择压力,就会形成持续的文化瓶颈,导致文化的衰落,甚至消亡。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文化瓶颈持续现象较为突出。秦朝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焚书坑儒,杀戮了大量的文人雅士、永久性地毁灭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巨大的文化瓶颈;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而排斥其他各家思想,进一步限制了百家争鸣,形成了秦汉以后两千余年、持续的文化瓶颈现象;大清王朝灭亡前后的百年间,军阀混战、外族入侵,民族命运风雨飘摇,各家学派、思想论争激烈,文化思想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可谓群星璀璨,精彩纷呈,这是中华文化大恢复与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某一段时期,由于文化政策方面的失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曾经导致一种文化、一种思想长期作为文化选择的准绳,国家机器成为文化选择的主导力量,文化发展的单元化趋势压制了文化的进化与发展,形成了文化的瓶颈。这种局面在结束以后才逐渐得到缓解。 从世界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看,阿拉伯文明的没落可能与其政教合一(伊斯兰教)的意识形态关系密切,印度文明的衰落也与佛教不无关系,当宗教意识成为文化选择的力量时,文化瓶颈的现象也就随之产生了,而这种文化瓶颈的长期持续必然导致文化的衰落。 突破文化瓶颈的限制,是文化走向兴盛的基础。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封建制度的逐步瓦解,打破了原有的文化瓶颈,形成了清王朝灭亡前后100余年的文化振兴。日本明治维新,引进西方文明,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大发展。而美国南北战争打破了奴隶制度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限制,形成了随后美国长达100余年的大发展。文化瓶颈效应可以用来解释人类文明兴盛与没落,勾勒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轮廓。 六、群落的演替、顶极群落与文化的演替及顶极文化 生物群落是指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自然界中生物的分布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遵循一定规律而聚集成的有机整体。每个群落都有其特定的外貌,结构(空间、时间结构等)和功能。 当群落内外环境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生物群落中的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的组成、结构、形态、内环境向着一定的方向发生连续的有序变化,结果一种性质的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这个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任何一种群落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就形成了与当地气候、土壤、生物等条件相适应和协调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也称顶极群落。在群落顶极形成之前,群落的演替过程持续进行。如果我们要求群落的演替停留在某一阶段,比如,农田生态系统、湿润地区的草坪(自然演替可形成森林)等,就必须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除草、灭虫、修剪等。如果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状态,群落的结构、功能趋于完善,此时,群落的生物量存量达到最大,而群落生产力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对顶级群落的适度利用,有利于打破平衡关系,刺激群落生产力的提高。 文化现象虽然表面上杂乱无章,实际上相互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所谓的文化群落。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自身新文化的产生,文化群落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也会发生有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一种性质的文化取代另一种性质的文化,导致文化形态的更迭,这就是文化的演替。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文化的西方化、我国文化的近代化与现代化,以及现代世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等等,实际上都是文化演替的实例。任何一种文化发展到稳定状态时,也就形成了文化顶极。文化处于顶极状态时,其发展与进化潜力降低,文化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 在相对封闭、缺乏交流的条件下,在文化单元化(包括宗教化、神化等)条件下,在国家和政权强制力的作用下,更容易形成文化的顶极。比如: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文化顶极现象往往明显而持久。 生物群落顶极形成之前,群落的演替过程持续进行。与此相似,文化顶极形成之前,文化也是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变化之中的。同样,如果我们人为地要求文化的演替停留在某一阶段,就必须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压制、阻截和控制。期间,这种倾向就十分明显,导致文化的倒退。 与人类中心主义相比,生态文化是一种全新的和革命性的文化形态。而“现代”文化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上讲,生态文化是一种反“现代”文化的文化形态,这也就注定了生态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现代”文化的抵抗和阻挠,包括“现代”文化对生态文化所作出的消极和迟钝的反应。但是,生态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文化,其发展趋势是无法逆转的,未来人类的文明必然是生态文明。 社会科学论文: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 有人主张将已往的“哲学社会科学”改称“人文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用以指称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另一大半(有关人、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科学领域,这是目前一股国际性的学术潮流。其用意在于强调哲学和各门社会学科的本性是面向人、社会、文化的,从而倡导立足于人、关心和服务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导向。采用这一提法的好处是,强化这些学科的本意,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但其中有几个具体的理论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一、带有人文性质的研究和创作是否属于“科学”。 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关键是对“科学”的理解不同:以西方一些人的标准,一个学科只有达到了对象的可重复性、描述的客观化、形式化和定量化、知识的可积累性等一些自然科学的特征,才属于科学。这种狭隘观点目前仅承认现代的经济学、社会学等少数社会学科是科学,而把政治学、史学、法学、文学、艺术、教育、新闻乃至哲学等统统排除在外(当然,这也与有些社会学科的工作和发展水平尚不到位有关),或宁肯叫“人文学科”,也不叫“科学”。这种观点影响了不少人,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界有一定市场。 按照另一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的实质在于“理性地处理感性材料”(马克思),在于通过“实事求是”(罗素)的研究去追求真理,凡符合这一实质的研究活动及其成果,就属于科学范畴。因此,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也应该是科学,不应因为有某些形式上或程度上的差别,就否定其科学的实质。邓小平同志说“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无疑体现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立场。 二、在学理上,“科学”与“人文”两个范畴是有区别的。 科学,是以强调事实、理性、描述性知识和真实性、真理为主旨的规范体系。科学仅以符合事实及其客观规律为根据,而较排斥人的主观意向、价值取向、意识形态,虽然在总体上,科学与人类的价值追求正相关(对人类有益);但在具体研究过程和具体观点上,则要求必须不带任何主观倾向,首先要如实地反映客观。科学的直接成果只给人提供可能的选择空间,并不直接规定或代表人的价值选择,自然科学最能体现这种特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技术活动可以没有价值导向、人文负载。事实上,科学总是要走向人文价值的,而技术本身就已经是科学向人文转化的一个阶段了。科学愈是走向发展和应用,就愈是离不开人文导向,这一点正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至于如何对待科学技术的问题(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则显然属于社会人文领域,而不是自然科学问题。 “人文”这个概念,有“人的(人本的、人道的等)+文化、文明的”意思。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即“人文精神”。“人文”的核心是价值,对于阶级、国家和社会利益集团来说,它们的人文倾向、价值观念体系如何,则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人文精神”的特点在于是从一定人的立场出发,一切为了现实的、具体的人。因此,它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不同于科学:反对“价值中立”,要求始终体现和维护人的价值权利、价值选择,要有自己的主观倾向性,不能停留于冷冰冰的事实描述,更不能容忍依据事实和理性而得出不利于人的结果。政治、道德、文学、艺术、教育、宗教等最能代表这种特点。当然,“人文精神”说到底也有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之分。完全排斥科学的“人文精神”,往往是野蛮落后的。 因此严格说来,“科学”与“人文”的区别并不在于对象,不在于对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不在于对象中是否包括人(科学也是人在活动)等等,而在于研究的方式、性质和直接的目的。因此,我认为,不宜以“科学”和“人文”作为外在的标准,去机械地划分学科类型,而应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一切思想和知识的内在要求,并用它们来反映各门学科的发展特点和程度,即:一切科学都应该严格遵守科学原则,贯彻人文精神。 在历史上,曾有人(如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等)主张全部科学可以分为两类: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有人(极端的科学主义者和极端的人文主义者)则认为,把“人文”与“科学”联在一起,犹如“方的圆”和“黑的白”一样,是不成立的。从哲学上看,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个极端之间,有共同的毛病,就是未能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三、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这两个提法,我认为名词之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的涵义: ①关于人文和社会领域(以它们为对象)的研究,应该和能够成为科学,应该使它们具有与自然科学同样的科学本质和功能。 ②以人和社会为对象的学科,不能仅仅以科学性的描述为满足,更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人文关怀的功能,并向一切科学技术领域普及这样的功能。这一点,正是当前国际性人文学术思潮所强调的重点,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这样,“哲学社会科学”就有了双重的身份和意义:一方面,它是科学,具有科学的本质和功能(经济学、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在这方面更突出)。在关于社会和人的问题上,自然科学不可能代替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的价值观体系,有比自然科学更突出的人文性质和功能(伦理学、美学、政治学、法学、文学、艺术、宗教、教育学等更明显)。哲学既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也不属于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具有两方面的综合功能(把哲学列入人文科学,仅仅是对哲学精神的一种理解)。也就是说,人文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的涵盖面更广、功能更多、意义更深远。因此,从人类社会全面的、长远发展的意义上说,我们无疑应该更重视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更依靠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四、承认人文学科是科学,是就这些学科领域的总体和实质而言,不等于认为在这些领域中的任何一种观点、学说体系都一定是科学的。就像并非每个物理学家的观点在物理学上都能成立一样。“学科”与“学说”之间,不能简单等同,这一点有普遍意义。但我们以往似乎不够注意。 同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代表了人类已取得的最高成就,至今仍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学说体系。这一点已经并将继续得到历史和实践的证明。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学习、贯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用以来指导和推动我国的各项事业。 五、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首先,必须承认: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我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科学,不是非科学,因此要充分理解和高度重视它们的这一社会地位。如果说,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物质生产的“第一生产力”,在于它如今已经成为生产力构成中最重要的“软件要素”,那么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则是整个社会的“软件要素”,是生产力中的“软件的软件”(掌握科学技术应用的程序)。当我们考虑社会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决不能忘记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否则,其科学观将是不完整、不充分的。 同时,要进一步指出:仅仅把哲学和人文社会学科当作科学还不够,它还有超过一般科学的意义和功能,即人文价值体系的意义和功能。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自由和幸福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代表。因此,在谈论社会全面发展时,我们更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否则,其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是不完整、不正确的。 总之,我们需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意识形态、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先进的学说体系,从而高度重视我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这方面成果的检验、推广和应用。在我国和世界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文化和价值领域里将要面临的变革和建设任务、将要迎接的挑战和机遇,丝毫不比科学技术上的任务更小、更简单。对此,需要有充分的准备。 社会科学论文:浅论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科学 学科体系 逻辑起点 人本体育 论文摘要:要探讨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它的逻辑起点。为探寻这一逻辑起点,在对近期内快速发展并已初步形成的学科体系考察基础上,运用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经过抽象和提炼,提出了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人本体育”的观点。无论从学科发展的历史,还是学科本质属性来看,“人本体育”都应是本学科最本质、最基本、最概括和不可分割的范畴,这个范畴可成为本学科体系构建的起始点和基石。 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其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一种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这一形势,仅靠当年单薄的“体育理论”这一具有体育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已经无法应对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体育运动实践的需要呼唤体育社会科学兴起,在这种需要的推动下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在短短的30多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少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立的学科理论框架和特有的研究角度。一定数量学科群的逐步成熟,促进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它的地位与作用逐步得到全社会的承认。199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体育学(体育社会科学)被正式纳人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规划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成为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并列的一级学科。然而,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形成的时间毕竟很短,体系仍未完善,关于体系构建的一些理论性问题还未完全清晰,其中包括它的逻辑起点尚未探明。任何一个学科体系的构建都必须明确它的逻辑起点,这是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石。因此在研究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时,探讨其逻辑起点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1学科体系逻辑起点及其确定的方法论基础 “逻辑起点也称之为逻辑始项,它是指一门科学或学科结构的起始范畴,是指理论体系的始自对象,是整个逻辑体系由以展开和得以完成的一个最初的规定。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科学应该以什么为开端’田”范畴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反映事物发展过程最本质、最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们依托范畴深入了解事物的整体和内在的联系。因此,和其他学科一样,对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认识,实际上是对该学科的范畴体系的认识与推演过程。而这一推演过程需要一个起始的范畴,这个范畴决定了对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应该从哪里开始。“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既是确定学科体系展开的最原初、最基本、最简单的范畴,作为学科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又是探求能揭示研究对象的质的规定性并以此范畴作为整个体系得以建立与展开的根据和基础,整个体系是按照某种必然性由这一开端生发开来,形成系统”可以认为,任何学科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一块基石上,而这块基石即是“逻辑起点”。 探寻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体育社会科学学科构建其体系难以回避的问题,而且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门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辩证逻辑的思考过程,它需要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法则。对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必须在对近期内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的体系考察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个反映该学科最本质、最基本和不能再分隔的范畴,也就是寻找一个构建体系的逻辑起点。最后所确定的逻辑起点必须符合“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就应当从哪里开始”的规定圈,这一起点范畴,还必须是本门学科所包含的诸多范畴中那一个最原初、最抽象和规定性最简单的范畴。当学科体系的起点范畴被确定后,我们才能进行逻辑的推演,构建一个较科学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石。 2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定 2. 1明确研究对象 当前,我国体育学术领域中关于学科名称的提法不太一致。比如,常把“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社会科学”等,都看作是除体育自然科学学科之外,其他所有体育科学学科群集合的统称。《辞海》对科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美、英百科全书则根据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的、社会的、人类思维的三大方面,而把科学分为自然、社会和人文三大类。从我国对科学统一管理和规划的角度来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1996年批准,将体育学(体育社会科学)正式纳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成为该领域的一级学科。国家管理机构这一决定,实际上是将体育社会科学等同于体育学,这里的体育社会科学即可理解为除体育自然科学学科之外,其他所有体育科学学科群的集合,其中包括体育人文与体育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即是关于人们认识体育的社会与人文方面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2. 2对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本质属性的理解 体育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根据文化结构的三层次理论,体育社会科学知识应当包括除外层的物态文化外的中间层与核心层文化,即中层的社会制度、关系、组织,核心层的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审美等。人具有物性和人性这两重性。人首先是由各种组织器官等物质构成的,组织器官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细胞又是由各种分子构成的。体育运动实际上都是人体内部物质间相互作用、不断变化与运动的过程。因此,要了解人体运动的内在机制,要使运动更加有效和科学,要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或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就要运用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学科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就产生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化、运动生物力学等体育自然科学学科,当然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人与其他万物不同的是,人不但是由物质构成的有机体,而且人还有思想、精神、情感等;同时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选择了社会这种生存形态,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此便离不开群体。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社会就产生了各种规范性的道德、伦理、制度等。体育是由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体育运动中会有许多善与美的判断问题、价值观问题、道德伦理问题以及制度规范问题、组织问题等,需要我们去探讨、研究和解决,这必然就需要运用各种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改革开放后,由于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引进、产生了一批体育社会科学的学科群,比如体育史学、体育哲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体育科学学、奥林匹克运动、运动心理学等。随着这些学科的逐步成熟,我国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便初步形成了。在这个体系中的学科,研究的都是体育中除物性问题外的人性问题。 2. 3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定 要准确选定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范畴,就需要合理的抽象,使这一抽象出来的概念能准确反映本学科本质的规定性,而且不能对它再进行分割。“作为逻辑起点的范畴,如果抽象不足或抽象过度都不可能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抽象不足’是指没有把那些非本质的、个别的、偶然的以及现象的因素舍弃于净而使起点范畴“过于”丰富。‘抽象过限’是指把本来体现研究对象本质规定性的因素舍弃掉了,使起点范畴过于抽象。 根据以玉对体育社会科学学科性质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一学科涵盖的范围较大,它涵盖了除关于体育“物性”研究的体育自然科学诸学科之外所有的其他体育学科,即包含体育人文学科群和体育社会学科群。而这些诸多的学科中都有体育中的“人性”这一基因(鉴于体育概念的复杂性,在这里就不对体育概念进行讨论),也就是说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都是由体育中的“人性”成分所决定的。这就是说,体育之“人性”是反映体育社会科学学科本质的最基本的概念。但是,鉴于目前人们对人性有不同的看法,为了不引起歧义,我们拟采用“人本体育”这一概念作为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起始概念。这一概念的概括度高、外延广大,它反映了本学科体系中概念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对理论体系起着统一概括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将“人本体育”作为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起点范畴是合适的。 3“人本体育”作为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合理性分析 3. 1从形成与发展历史看其合理性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科学长期受到忽视。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社会的运行机制高度统一,社会的一切活动由政府规划、管理、包办,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简约化,因而对社会科学的需要并不那么迫切。这种现象造成了我国的社会科学在那些年代里发展缓慢,一些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甚至被取消了,如社会学学科等。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同样由政府统一规划、管理和包办,体育工作者可以等、靠、要,无需考虑和研究更多的问题。在旧体制中,体育的任务主要是为政治服务,任务的单一性和过分偏重竞技体育促使体育界只重视物质层面的研究,如技术、战术、体能训练研究、运动员选材研究等困,由此造成了当时的体育科学研究深受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过分地倚重于体育自然科学学科群,忽视了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具有体育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只有“体育理论”这一门,这种学科单一的状况,决定了在这一时期里难以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学科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人,我国体育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原有体育体制与转型中的经济体制出现异质矛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图。在这一时期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原有的体育体制以及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突出,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就急需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正是由于体育改革实践的需要,体育科学园地里萌发并成长了一批新学科,这些学科至20世纪90年代已初具雏形。90年代后,我国体育学术界从原来单一的工具理性思考逐步开始体育“人性”的思考,关于人文体育的研究成果在增多,在批判体育过分“物化”中“人文”的字眼也在不断增多。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提出一切工作要以不断满足人的各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提出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体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事业,理所当然要坚持以人作为自己发展的出发点。这就要求研究体育中的人和人与人关系的体育社会科学诸学科将自己的研究视角指向人,以人为本,将“人本体育”作为自身学科的起始范畴。 3. 2“人本体育”是学科最本质、最基本和不可再分割的范畴 “人本体育”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理解它实际上就是就要弄清以人为本的体育应当是什么,或者说体育应当如何以人为本。这一问题决定着本门学科最本质的问题。而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还是要了解“人是什么?”这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深奥的难题。要真正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人性、人的本质等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古今中外,多少学者探讨了这一问题,然而直至今天,其答案依然莫衷一是。但是无论对于人性有多少种不同的看法,人性不同于物性这一点则是公认的。人一方面是由物质构成的有机体,人需要靠补充各种物质与能量以保持机体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是说人有生理方面的需求。从体育的角度来说,人要参与体育运动,需要有物质性的生理基础,还需要有符合生物力学的运动技术,这些都属于体育运动的物性知识。而体育运动中的人性则是人不同于其他万物(包括动物)的特性,这就是人有思想、有精神、有感情,人除了有生理、安全等低级的需求外,还有其他万物所没有的精神上的高层次的需求。人类由于需要而创造了体育,人对体育的需要不仅仅是由于物性的需要,更由于人性的需要,即认同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以及休闲、娱乐、养性等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高层次的需要。人创造体育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认识和研究体育就应当从人的角度出发,探讨人(各种人)对体育的具体需求是什么,并如何满足不同人的不同体育需求,体现体育的以人为本的宗旨。这是体育社会科学所有学科都需要探讨的问题,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体育是所有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的共同基础。 人类各种需求的满足仅靠个人是无法实现的,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类选择了“社会”这一存在形态。人们为了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走到了一起,结合成各种群体,将个体的力量有机地结合成为强大的集体力量,以求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自从人类产生以来,这种社会性就一直伴随着他们,并成为他们得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千百万年的群体生活、社会生活,使得人世世代代处在有组织的生活之中。反过来说,社会性又无时不在影响、促进着人类本身的发展,可以说离开社会就无法研究人。体育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在体育实践中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总要产生种种体育群体、组织,产生各种能保证体育运动更好开展的种种规范,如各种体育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这些在体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性产物,实质上是为更好地为满足人们自身体育需求的手段,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没有这些社会性要素,人们的各种体育需求便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体育中社会性问题也是体育社会科学应探讨和认识的问题,而且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点同样是“人”,仍然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办任何事情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凡事以人为重,以人为出发点,要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更好地发展。这里要强调的是,人应当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体育作为一项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事业,它关注与思考的应当是体育应当如何做到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促使体育产生的重要原因。在生活中人们需要体育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对健康的追求。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去追求人的发展、个性的张扬、身心的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即体育应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过分强调政治和经济的年代里,却往往把体育当作是实现政治或经济目的的手段,与此同时科学主义也在对体育产生严重影响,使人们逐步形成了依靠科学技术可以解决所有的体育问题的观念。这种观念使人们在认识体育时产生了主客体的错位,造成了对待体育的“物化”现象,关注的只是运动技术、生物指标和器物等物态文化。尤其是在竞技体育中,产生了“技术异化”的现象。当人们的目光紧紧地盯着运动技术和运动成绩时,忘记了自身价值的存在,而把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极大地提高运动成绩当作是运动训练的终极目标。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们忽视体育的人性的本质,忘记了体育的本意和初衷,也使得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迷失了方向。因此,我们在探讨体育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问题时,始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将“人本体育”这一基因渗透到所有的问题领域中去。而作为体育社会科学基因的“人本体育”是不可以分割和异化的。换句话说,我们在构建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时,必须将以人为本的体育即“人本体育”作为构建的基石,在这块牢固的基石上才能构建起合理的体系。 4结语 在我国建国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体育社会科学不被人们重视,因而它的发展缓慢,显得十分薄弱和单一。然而改革开放后,在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的背景下,30多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一些较为成熟的学科正逐步集合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一般说来,一门科学只有到了相对发达和成熟的阶段,才便于发现它的逻辑起点,作为起点的范畴也能为自己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找到充足的理由和根据。对于一门科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在开始时往往是不清楚的,只有经过认真地研究之后,才能逐步明确起来。”在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形成的初级阶段,探讨其学科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学科健康发展,而要构建学科的体系,首先就要寻找它的逻辑起点。为此我们运用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初步探讨了这一问题,提出了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人本体育”的观点。我们认为无论从学科发展的历史,还是学科本质属性来看,“人本体育”都应是本学科最本质、最基本、最概括和不可再分割的范畴,这个范畴可以成为本学科体系构建的牢固基石。 社会科学论文:日常生活批判与社会科学范式转换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中曾把日常生活比作一条长河,他认为,科学、艺术等更高的对象化形式都是从这条生活长河中分化出来的。他的学生赫勒在《日常生活》中明确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 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她认为,如果没有个体的再生产,任何社会都无法存在。然而,与每一个体的生存息息相关,而又无言地孕育和滋养着人类社会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的日常生活世界,却长期处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视野之外,成为人们熟知的但又熟视无睹的背景世界,一种与物换星移、花开日落无异的自然氛围。把日常生活世界从背景世界中拉回到理性的地平线上,使理性自觉地向生活世界回归,是20世纪哲学的重大发现之一,胡塞尔、维特根斯坦、许茨、海德格尔、列菲伏尔、哈贝马斯、赫勒等许多理论家从不同层面推动了这一哲学转向。对我国哲学界而言,生活世界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回归生活世界的真实含义,以及这一转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重大意义,还远远没有开展出来。 生活世界之被遗忘是在两个层面上完成的。首先,在社会结构层面上,历史的进展呈现出从日常向非日常的演化趋势,即从原初的、未分化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的日常生活世界中逐步分化出哲学世界、艺术世界、科学世界、政治系统、经济体系等非日常世界。相应地,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心也由日常向非日常转移。其次,在理性反思的层面上,哲学和历史科学的关注点越来越被非日常世界所吸引。近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经历了“自然科学化”的过程,习惯于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因果现象、必然性、线性决定特征、还原性、可计算性、普遍性等,放大为统一的、一元的、无限的世界的普遍规律,由此建立起以理性逻辑、绝对真理、普遍规律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各种社会科学体系,人真实地生活于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则被完全从理性的视野中放逐。一种遗忘生活世界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生成了:哲学成为描述普遍精神和绝对理性的纯粹意识哲学,历史学表现为环绕着政权更迭和国家兴亡的宏观史学,政治学表现为以政治权力和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宏观政治学,经济学成为揭示基本经济运动规律的国民经济学,等等。 应当说,这种以追逐普遍性的宏大叙事为特征的哲学社会科学范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理性的反思性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本质特点。在人类历史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时代,对日常的微观的生活现象进行理论抽象,有助于在偶然的、差异的、个别的、多样化的社会现象中把握人类历史运行中的某些规则性和普遍性的机制。但是,当宏观的哲学社会科学把人具体地生存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完全视作无足轻重的、平庸的日常琐屑而加以蔑视时,当以价值和意义为特征的人的生活世界完全被以必然性和普遍性为特征的自然世界所消解时,这种遗忘生活世界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之弊端就充分显现出来。 弊端之一:否定差异性和个体性。遗忘生活世界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的根本缺陷是用普遍化的方法来研究文化和社会现象,从而否认差异性、个别性、主体性和自由。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甚至断言,在精神的普遍性已经大大地加强的时代,“个别性已理所当然地变得无关重要”,而绝对理念的普遍性要求统治一切。 弊端之二:忽略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遗忘生活世界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对差异性和个体性的否定,实际上是对生活世界的内在文化内涵和意义结构的排斥。结果,在这种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不仅生活世界和伦理道德世界的特殊性和个别性被抽象掉,变成数学化和理念化的无限自然世界图景中的一个案例;而且,从原初的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世界等非日常世界,也变成没有内在文化规定性和价值约束的机械的、冷冰冰的自然领域,历史成为“无主体的”自在运动。 弊端之三:理论研究的抽象化顽症。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强调思维中的具体,即思维中包含“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恩格斯曾断言,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它的研究结论如果没有包括“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过程”就毫无价值。我们发现,遗忘生活世界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的根本特征正是在普遍的知识和原理中抽象掉这些多样性和过程性,从而形成空泛的、大而化之的理论结论。目前,这种抽象化的毛病不仅在哲学研究中而且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普遍存在。 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真正的日常生活批判范式是要使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真正回归到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生活世界,回到日常生活世界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礼尚往来的具体活动,回到生活世界内在的价值、意义、传统、习惯、知识储备、经验积累、规范体系,等等;是要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批判地考察每一时代每一文化中的个体是如何展开自己的消费、交往、思考和生存,如何形成自我同一性,如何把这些文化背景带入公共的社会生活之中,还要考察生活世界内在的图式、知识储备、规范体系等是如何同社会公共生活和制度安排形成互动。不难看出,这种意义上的日常生活批判范式代表着哲学社会科学范式的深刻转变。 首先,日常生活批判或生活世界理论极大地拓宽了社会历史理论的视野。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内涵要比我们的教科书体系更为广泛。他们反复强调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活动。因此,人的生存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繁衍和家庭等是社会历史运行的深刻基础和社会历史理论的基本主题。然而,后来的理论体系并没有对这些日常生活予以关注,而是围绕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非日常领域而展开。如果我们把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思维活动纳入社会历史理论的视野,认真考察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世界在不同历史时期此消彼长、支撑、制约、互动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构造出更为完整的人类世界图景,对社会历史运动肯定会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日常生活批判或生活世界理论提供了一种微观哲学社会科学范式,一种文化批判的理论视野。日常生活批判并不是对于具体的日常活动及其要素的非批判的描述,而是对于生活世界的内在文化结构和活动机制的分析,特别是对经济、政治、科学、艺术等非日常活动的日常文化根基的挖掘。哈贝马斯把世界划分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而由文化、社会和个性构成的生活世界不是世界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或领域,而是为行为主体提供给定的文化传统力量(知识储备)、规则体系和价值支撑的条件和背景世界。作为交往行为主体的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实际上是以文化的解释力量内在地与所有其他三个世界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或者构成所有这些对象领域的内在的文化机理。在这种意义上,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等在微观层面上开展日常生活的解读与批判,无论是挖掘生活世界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以抵御技术理性的异化,还是拆解前现代的日常生活世界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式的和人情化的文化图式以铺平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运行中现代性启蒙的文化地基,或是把生活世界当作全球化交往和世界历史背景下交往行为合理化的文化基础而加以重建,都会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日常生活批判范式对于克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抽象化顽症,具有根本性的意义。20世纪,在哲学所营造的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氛围中,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众多社会科学领域中都出现了告别宏大叙事,自觉地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法国的年鉴学派、意大利的微观史学派、德国和奥地利的日常生活史学派、英国的“个案史”学派等,都反对只写重大历史事件和只关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宏大叙事的历史学,而主张把关注中心转向具体的和微观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各个领域。在政治学领域,开始出现微观政治学,主张从日常生活的机制去思考制度安排问题,探讨微观权力秩序的重建问题,而福柯则从监狱、医院、军队、学校等传统政治学忽略的边缘领域,开展了关于理性权力结构的微观政治学的批判。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哲学领域率先开展日常生活批判研究,此后,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范式对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法学等领域的研究也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相继出现了教育的日常生活批判、法学的日常生活批判、历史学的日常生活批判、文学的日常生活批判,等等。虽然这些探索具有初创的性质,但是已经开始展示特别的发展潜力。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开始自觉地告别那种遗忘生活世界的理论范式,自觉地摒弃那种从范畴到范畴的抽象化病症,并且开始为我们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新见解。例如,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性的启蒙和生成所遭遇到的许多阻力都可以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视角获得特别的解释:中国各级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屡禁不止,而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以及决策机制和行政运行机制的经验化和缺乏理性的特征,在深层次上与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普遍的经验化文化图式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中国社会公共生活之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有法不依”、超越规则的现象,则与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普遍的人情化文化图式有着必然的关联,也即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分析的那样,传统农本社会是一个“无讼的”社会,其日常的礼俗文化基因阻碍法治秩序的建构。总之,日常生活批判范式将成为21世纪最具解释力和创造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范式,它同宏观的社会历史理论范式有机结合,将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开启崭新的地平线。
企业门户网站论文:电子商务企业门户网站兴起 美国研究公司预测,企业门户网站今后几年的部署量将持续增长,趋势将会主导今后几年的企业计算机应用潮流。企业门户网站已经显现出提升竞争力的功用,门户网站应该是一个起点,引领用户接触企业最重要的信息、应用和服务。 美国研究公司GigaInformationGroup预测,作为应用服务器市场一部分的企业门户网站,今后几年的部署量将持续增长,由2000年的16.4亿美元增加至2003年的90亿美元。 在政府机关、大公司等机构争相采用互联网之初,快人一步似乎总是有好处的。由于一旦触网,很多机构都不得不将每一项事务程序搬到网上,因而要推行大量项目,同时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实施队伍、目标和技术平台。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令企业开始留意企业门户网站的构建,但是一般人均以为门户网站的访问速度是实际应用中的关键,而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效能及可靠性。 通常,企业需要更高效能且技术统一的平台,以整合当前的网上业务,同时让本身的系统能够随时便利升级,以支持未来网上业务的发展。建设集多功能(如客户关系管理、网上销售、知识管理、内容管理等)于一身的企业门户网站,成为势在必行的上网策略。 一直以来,门户网站仍局限于提供内容、电子邮箱及搜索引擎等基本功能,针对的主要是大众消费类市场;随着互联网应用于企业市场,企业将各类型业务搬到一个开放统一而且安全度很高的网上平台,便成为其电子商务架构中的重要环节。 据相关独立分析员预测,门户网站的趋势将会主导今后几年的企业计算机应用潮流。美国研究公司GigaInformationGroup预测,作为应用服务器市场一部分的企业门户网站,今后几年的部署量将持续增长,由2000年的16.4亿美元增加至2003年的90亿美元。 电子商务需要有更明确的投资回报评估,由此也导致企业对门户网站技术的需求急剧增加。企业门户网站已经显现出提升竞争力的功用:一方面可以让雇员更方便地存取信息,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强与客户和伙伴之间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企业将不尽相同的网络系统连接至单一开放式企业门户网站上,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企业实施该策略时,应该着眼于以下问题的合理解决: 1.能够将一个机构现有的互联网址和服务完全合并而且相互兼容; 2.能够支持开放标准和应用编程接口(API),让平台得以轻易容纳新的应用程序; 3.能够接入一个由支持该企业门户网站架构的伙伴和专业服务公司所组成的网络; 4.能够多渠道接入网站,如互联网至公司内联网、话音网络、无线网络等; 5.能够以统一的服务作为企业门户网站各种服务的基础,让用户享有多种便利,如一次登入、个人化接口等。当用户进入门户网站的不同部分时,系统可以记住用户的身份以提供合适的信息。 门户网站应该是一个起点,引领用户接触企业最重要的信息、应用和服务。门户网站并非仅为标准个人计算机用户而设,它应该能够根据用户的身份、意向、接入方式、接入设备(如移动电话)等设定个性化的信息内容。 事实上,一些企业已经在利用不同的平台和多种互联网/内联网服务开展网上运营。企业门户网站最重要的目标,是将多个系统整合至一个具扩充性的平台上,为提供未来多元化的网上服务做好准备,以最少的投资赚取最高收益。企业可以在基本平台上对各种应用程序加以整合,同时做到支持第三方应用程序所需的标准。 以下是建立互联网服务时应考虑的基本要素: 1.战略性思维──评估你未来的需求,并将这些需要与影响业务发展的因素一并考虑,例如处理客户数据时个人私隐及安全问题; 2.为你所需要的不同类型门户网站建立一个门户网站架构; 3.寻找合适的技术供货商—即能够支持各主要标准,并能够将其基本门户网站架构与其他供货商的应用程序整合起来; 4.确定所要建立的门户网站类型,如销售门户网站或知识管理门户网站。制订可量化的目标,并清楚界定投资回报。如果对进展感到满意,就可逐步实行门户网站策略的其他元素; 5.首先小规模地试办项目,确保有一个可行的工作环境。接着,如果你的工作队伍决定加入新服务,就可相应地扩充项目。 网上服务乃大势所趋,只有对门户网站有清晰的概念,明确业务发展方向,并与值得信赖的技术供货商合作,企业电子商务之路才可能一帆风顺。 企业门户网站论文:分析旅游企业门户网站计算机设计 旅游企业的门户网站计算机设计对于当今社会的旅游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企业形象的塑造,关系到旅游企业对外宣传旅游线路和产品信息,展示企业实力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做到将旅游企业的门户网站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应用来展示一个完美的旅游企业门户网站对于当代的旅游企业来说是必要的一个宣传环节。本文就从计算机应用设计网站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阐述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计算机应用设计。 说道旅游企业的门户网站,它所指的就是通向互联网信息并提供信息服务的一个计算机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使用系统。它的综合性体现在多方面,包含了大数据资源和互联网的多资源共享以及其他相关的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和应用的平台和展示企业文化的平台。在这个系统之上可以提供多用途的旅游产品,例如出行线路、文化观光景观、导游展示等。这样的统一界面规划可以为客户带来方便的浏览,并可以给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提供良好的信息传达的平台。由于旅游企业的的门户网站可以在互联网上被大多数的客户和企业接受,因此,企业的经营可以在网站上进行,对于门户网站的计算机应用设计,可以利用设计软件和其他相关的技术来进行,例如JSP、MySql、Tomcat等技术综合进行旅游企业的门户网站设计。 一、前期的旅游企业门户网站需求的规划 旅游企业门户网站需要大量的信息存储和良好的界面设计,因此,门户网站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个子系统来进行探讨。首先是前台子系统,它是一个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脸面部分,包含了大量的旅游公司简介、历史概况、旅游线路图、产品信息、景区风光、票价信息、最新旅游概况新闻等,这些都可以被视为是前台子系统,是一个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宣传节界面,可以为客户提供简单的信息咨询和浏览,掌握企业的文化和概况,体现企业的整体形象,突显企业的实力。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将前台界面的设计力求简单而美观大方,界面的设计结合企业的标志和宣传口号进行界面的搭配,体现一个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界面的文化感。其次,就是后台子系统,它包含了企业的新闻展示、产品的用途以及一些客户与管理者的交流留言功能等,这事一个信息传达和交互性的平台,是一个具有信息延续性的和可扩展性的内容延伸。 二、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概况设计应用 由于旅游企业网站的功能定位,要求客户可以有效地浏览到前台子系统的旅游企业的各个功能和简介,要求将产品信息和旅游规划路线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可以给客户提供信息的支持,此外,网站的管理员可以在后台功能基础上实现新闻的管理和产品的管理,实时进行规划和调整,使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化的配置。 三、旅游企业门户网站数据库应用 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数据库设计还包含了诸多的设计模型,将其开发成满足客户需要的实体结构,通过实体与模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划。这样的系统规划可以形成产品实体、类别实体、新闻实体、客户实体等多种,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实现了特定模式下的数据逻辑应用。一些旅游企业门户网站就使用了MySql数据库,使概念变成了数据表,形成了用户表、产品表、新闻表等多种形式。 四、旅游企业门户网站设计中的功能模块 旅游企业门户网站一般分为前台和后台的模块设计,因为功能不同,前台的模块设计是为了展示企业文化特征所需的,它结合了网站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使大多数的客户浏览网页和界面,因此,在网页的界面规划上要体现出旅游企业的功能特点,使主题鲜明,内容突出,让其印象深刻。例如,网站首页的设计就包含了企业的标志、概况、产品特点和服务内容、用户登录、管理员登陆等链接内容,在首页的处理上还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内容,如信息浏览量、中心产品的内容、动态的信息展示、企业新闻和企业产品的窗口等内容。产品的展示这块可以将产品和旅游者所关注的新闻相结合,通过兴趣可以进行搜索,来浏览相应的企业新闻和产品信息。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新闻模块就尤为重要了,网站体现出了产品的信息特点。后台的模块设计主要是针对登陆、新闻,产品这里来进行设计的。后来登陆设计可以视为进入后来管理界面的窗口,在此可以进行管理员的登录名和密码输入,通过进入可以验证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如出现错误会提示我们相应的错误信息。新闻模块的设计,就是管理员进入后来管理界面时候,可以进行新闻的分类、新闻管理等,当新闻分类、新闻管理等链接进行增添和删减登操作的时候,会出现相应的者。新闻名称和内容等,会有相应的字数限制。新闻管理的界面也可以调整成为具有增加和删减信息操作的步骤,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产品模块的管理与新闻模块的管理大同小异,也是管理员进入网站后台进行操作设计,实现产品的更新和就内容的删减,还可以添加相应的分类搜索和显示功能,这里面的内容包括了产品的类别、产品的描述、产品的详细信息等,可以自由选择相应的属性进行选择旅游产品。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门户网站论文:基于JSP的中小型企业门户网站设计 摘要:企业以门户网站作为对外展示窗口,进行内外信息交流,已成为大众的迫切需要。介绍了基于JSP技术的中小型企业门户网站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具体设计与实现等,可为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JSP;企业门户网站;功能模块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技术日趋成熟,已被众多企业所接受和采用,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门户网站的意义在于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企业整合,相对于传统的宣传方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门户网站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宣传企业、开拓市场,从而为企业提供各种产品信息展示的机会。一个优秀的企业门户网站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企业竞争力[1]。本文基于JSP+MySql+Tomcat技术进行企业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1 企业门户网站需求分析 成功的企业门户网站需要一个高质量的前台页面和可以提升企业信息延续性和扩展性的后台管理系统[2]。通过实际调查,将企业门户网站分为前台子系统和后台子系统。 (1)前台子系统。前台子系统包括企业新闻浏览、产品信息介绍、客户留言、公司介绍、技术支持等模块,为使前台页面能够更好地宣传企业形象,方便与客户的交互,其设计应当美观实用,更好地彰显企业形象。 (2)前台子系统。后台子系统包括企业新闻、产品、用户、留言管理等功能模块,后台页面简洁,具有高度的信息延续性、可扩展性。 2 企业门户网站概要设计 网站分为前台和后台两大功能模块。用户可通过前台功能模块浏览企业介绍、企业新闻、产品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还可以在线留言;管理员可以通过后台功能模块实现新闻管理、产品管理、产品类别管理等。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如图1所示。 3 企业门户网站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包括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3]。概念结构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各种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概念结构设计模型。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结构的确定,规划出本系统中使用的主要数据库实体对象分别为产品实体、产品类别实体、新闻实体、新闻类别实体、用户实体等[2]。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主要是将现实世界的概念数据模型设计成数据库的一种逻辑模式,即适应于某种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式[4]。本网站采用MySql数据库,通过概念设计转换为数据表,主要有企业产品表、企业新闻表、产品类别表、新闻类别表、用户表等。 4 企业门户网站功能模块设计 4.1 前台功能模块设计 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网站的内容大同小异,吸引浏览者的不再只是网站上的信息,而是其美观和谐的页面设计。在进行网站首页设计时,不但要求网站的布局合理,而且还应该通过网站首页的主要功能模块能够充分体现出网站所要体现的主题内容,从而给浏览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首页设计。本网站的首页主要包括企业介绍、新闻中心、产品中心、服务与支持、在线留言、管理员登录等链接按钮[5]。在首页开发过程中,将企业新闻中心的信息浏览和企业产品中心的信息浏览设置为动态的部分,管理员在后台系统中可以进行网站新闻和企业产品等管理操作。 (2)产品展示设计。前台页面中的产品展示和企业新闻最能引起用户兴趣,用户通过浏览企业新闻和产品来了解这公司的信息。因此,网站的企业产品展示模块和新闻模块显得尤为重要,网站中产品展示的位置需要在查询代码中使用分栏代码,使产品以分栏的格式显示,易于用户浏览产品信息。 4.2 后台功能模块设计 后台功能模块设计主要包括后台登录设计、新闻管理模块设计、产品管理模块设计。 (1)后台登录设计。后台登录是管理员进入网站后台管理的入口,在此页面中管理员通过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到后台管理系统。通过session会话验证登录用户的用户名、密码,输入错误时会提示如图所示的对话框,并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如果输入的用户和密码都正确,则可进入后台管理界面进行相关操作。 (2)新闻管理模块设计。管理员输入正确用户名和密码后进入后台管理页面,在左侧会有“新闻分类”、“添加新闻”和“新闻管理”等链接。当单击新闻分类链接时,可以对新闻分类进行增删改查操作。当单击新闻添加链接时,会出现新闻添加页面,页面内容包括新闻名称、者、内容等,其中内容设置中会有字数限制。当单击左侧的“新闻管理”链接时,进入新闻管理页面,可以对已有的新闻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 (3)产品管理模块设计。公司管理员进入后台后,在左侧会有“产品分类”、“添加产品”和“产品管理”等链接,其中产品浏览添加了分页显示功能。当单击产品分类链接时,可以对产品分类进行增删改查操作。需要添加新的产品时,点击添加产品链接,添加产品页面包括产品名称、产品类别、产品描述、产品图片等。产品管理主要包括产品名称、产品描述、删除和查看等功能。若想了解某种产品的详细信息,只需要点击查看按钮即可,每件产品都有其类别,添加产品时需选择它所属的类别。 5 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使用JSP+Mysql技术设计和实现中小企业门户网站的流程,同时注重网站设计的人性化、界面的友好实用,以及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为中小企业建设自己的门户网站提供参考。 企业门户网站论文:浅析企业门户网站设计 摘 要: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企业门户网站作为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企业门户网站比较单一,内容单薄,缺少互动,虽然在视觉设计方面很多企业门户网站已经很完善,但却不能吸引普通人驻足的目光。本研究力求将交互设计这一概念融入到门户网站的设计当中,让网站不仅仅是进行信息的显示。 关键词:摄影网站设计;新媒体 一、企业门户网站的重要性 传统企业的形象宣传有画册、电视广告、公司网站、海报。这些宣传形式大部分无法与受众群体产生交互互动。在这些载体当中,比较容易能够实现互动的载体是企业的门户网站。好的企业门户网站能够塑造可靠、专业的企业形象。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通过网站上内容的设计,能够吸引用户探索公司信息,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增加企业宣传的效果,让受众更容易的记住 企业。 二、企业门户网站的基本开发流程 (一)前期准备 对企业进行充分的了解。本研究以公益组织“ARTDREAM”为案例,前期准备时主要是对“ARTDREAM”这个组织进行了解,通过深入到“ARTDREAM”进行兼职工作来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与“ARTDREAM”的公关部门进行合作收集相关的素材,并且拍摄了一些活动素材。 (二)文案策划 文案策划主要是明确网站的内容,受众群体。这部分内容主要依据“ARTDREAM”提供的内容进行树立整理,然后在这基础之上对整体的结构进行调整,同时需要与“ARTDREAM”进行沟通,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并借鉴和参考已有的公益网站。 (三)项目开发 1、项目开发初期使用PHOTOSHOP工具进行效果图的创建 2、项目实施中期使用ILLUSTRATOR对关键内容进行矢量化处理保证图形质量 3、项目后期进行网页的编码部分建设,使用DREAMWE-AVER对网页进行布局,并添加特效内容 三、企业门户网站设计经验总结 通过本次研究收获颇多,下面从三方面进行总结: (一)资料收集。 耗费较长时间,一方面从“ARTDERAM”已有资料中进行收集整理,这部分资料采用按照类别的进行分类,然后从这些资料当中进行筛选,保留能够使用的资料图片。但是这部分的资料图片的质量普遍不高,能够使用的资料很少。在最后的网站当中只使用了当中很少数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的资料依靠自己进行收集,通过深入参加到他们的活动当中去进行收集,这部分内容工作量比较大同时效率比较低,收集资料的后期采用多人同时进行收集,但是这种工作方法产生了一个问题素材的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够按照计划进行。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在收集资料方面一定要做好质量的把控。对拍摄素材图片的人要进行筛选,同时明确告知图片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找到模版图片供其进行参考。 在对素材进行处理以及管理的时候探索出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使用aperture进行图片素材的管理。在这个图片管理系统当中首先导入所有的素材图片。然后使用看片台进行素材的选择,由于很多素材比较相似所以使用卡片台,能够方便的比较出相同素材的好坏,选定好的素材。同时使用标记功能,能够在后期的处理当中更加灵活的使用素材,便于素材的替换,方便找到相似的素材进行素材的替换工作。 由于是设计门户网站,所以里面的图片风格需要进行统一,但是由于拍摄的条件不同,使用的相机种类也不同,造成了图片的风格不同。所以在整理素材的时候还需要进行一个工作就是图片标准化处理。图片标准化处理:就是指把所有的图片全部处理成曝光准确、白平衡准确、层次明确的标准图片。 (二)策划案与设计效果,这两点需要放在一起进行总结,因为两者相互影响。 策划案是在已经收集完资料之后开始,在收集资料的前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这样进行造成了一个问题,在没有明确策划案的时候收集的资料导致了后期在使用资料的时候产生了不匹配的结果。应该先制定好详细的策划案之后再去定向的搜集图片资料。同时应该明确网页当中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一个框架草图,这个框架草图不是一个初步的设计,应该是经过认真考虑之后的草图,之后所有的设计都按照这个草图来进行,只做局部的一些更改。由于没有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进行,所以导致了在后期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根据素材的情况来进行,没有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所要传达的视觉信息。在这点上是一个比较大的错误点。在今后的设计当中应当首先设计出来框架草图,并且认真推敲,形成一个设计框架的定稿。 企业门户网站论文:油田企业门户网站建设研究与探讨 摘 要:随着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流的门户网站已成为树立一流企业品牌的关键环节。网络世界纷繁芜杂。变化多端,网站管理者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立足企业主营业务,建设满足企业级应用的门户网站,需要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网站结合企业自身业务特点,以科研、质量监督、技术服务等为结构。综合各方资源.对信息进行全面集成。在此,从实际建站经验出发,对网站建设的主要环节进行了探讨,并希望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其他方面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门户网站 信息管理 一、引言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掀起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浪潮,使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网站作为信息的汇聚点和集散地,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以往企业问交流的方式,一流的门户网站已成为企业树立品牌,传播信息的关键环节。企业门户网站也需具有更加丰富的功能,如信息集成,将众多分散、孤立的信息结点串联,以提高信息集成度,减少信息冗余;信息交互,区别于以往的信息提供型站点,全新意义的网站需要完成“正反”式信息传播,通过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网站交互能力;数据挖掘,网站需要完成深层次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商务知识,助力企业主营业务的提升。 二、网站建设前期分析 1.过程控制 企业网站建设遵循软件工程的思想,传统的瀑布式或迭代式开发模型已能较好地反映网站建设的全过程。企业网站建设的重点在于维护阶段,不断进行信息的更新,品牌的推广,以吸引更多客户是网站长远发展之计。 2.需求分析 网站需求的调研主要是明确网站的使用者、建设网站的目的、核心的商务流程、网站建设的技术条件、用户群之间的关系等。网站潜在的用户种类较多.主要有企业客户、商业伙伴、求职者、社会团体、管理员等。从用户群体划分,网站功能的需求可概括为企业基本信息展示。如企业简介、机构设置,用以展示企业文化、发展理念,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客户利益信息展示,用以为客户提供合作利益的产品、服务信息;网站交互信息,如在线客服、电子商务、投资者关系等;此外,网站还需要具有友好的管理后台,它直接关系到网站访问量的持续提高和后台功能的完善。从软件设计角度考虑,需求分析所使用的工作量需大于网站建设总工作量的30%。企业网站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建设者必须从各个细节考虑较大的需求变化对企业网站的影响,并尽可能地减少这种变化带来的网站整体结构的改变。 3.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用于反映项目在技术平台、资金、人员和用户需求等方面的可实施性,以保证项目按期进行。可行性分析应包括网站技术细节和建设需求分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和解决办法,如网站费用预算的准确建立和资金是否按期到位,人员的调动变化对于网站建设的影响,用户需求遇到技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时如何处理等。前期的认真分析有助于后期遇到问题时采取快速、果断的处理措施,防止影响项目进度的安排。 4.网站详细设计 石油工业类网站设计应结合行业的特点,立足工程应用、技术研究等企业定位,网站建设将研究开发、质量安全、技术创新等作为网站的主要栏目,将科技成果展示作为特色栏目,并根据重大专项进展,不断开设专有栏目,丰富网站内容。 三、网站编程 网站开发平台应根据企业自身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现状和企业应用规模进行选择。主流的开发平台有:.NET体系的ASP,SQI.Server,Internet InformationServer;J2EE平台的Java,0raele,Weblogic和开源的PHP,My SQL,Apache方案等。对于大型站点,一般需要有高可靠性的网络应用,J2EE技术已经不断完善, 首选Java平台;SQI。Server和ASP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具有其产品上的优势,小型企业或团体机构则宜选用开源的PHP+My SQL方案,其费用低,开发方便,大量的开源网站经过改进即可应对一般的商务应用。各种平台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定位,应尽量选择成熟的产品,减少投资风险。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本案中选择服务器为Microsoft IIS 6.0,操作系统为Windows Server 2003。采用Java Script,Vbseri皿作为服务器脚本语言,SQLServer 2005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再配合Flash加强网站动态效果。其次,网站美工设计也是重要环节。恰当地运用文字、色彩、图片、视频、声音等元素将极大地提升网站的层次,让客户体会到美感,延长客户停留时间。网站编程工具采用Visual Studio 2003,数据库链接使用Ado对象。网页编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页面代码优化。 三、网站运维阶段 1.推广策略 网站上线并非意味着项目的结束。网站推广的广度、深度以及维护的力度最终决定了网站建设的效果。从推广策略而言,有以下几种方式: 1.1 根据用户群特征进行定点推广 定点推广主要是基于企业的基本产品展开,通过分析产品的客户,在其关注的站点投放广告,以达到推广的目的。 1.2 根据企业主营产品进行定点推广 1.3 搜索引擎优化 目前,全球互联网的站点总数约2亿左右,搜索引擎提供的搜索排名直接决定网站的访问量,因此,通过关键字优化、词汇优化等技巧可大幅度提高网站的检索率。另外,网站推广的一个误区是,网站推广仅仅是为提高网站的访问量。实际上,网站推广的真正目的是宣传企业形象,提高经营收益,并不断体现网站媒介的作用。其次,杜绝恶意推广方式,如网站挂马,嵌入无关链接,捆绑钓鱼插件等,短期内,这种方式可以使网站的访问量飙升,但从长远考虑,这些恶意行为将引起客户的巨大反感,并可能因此损坏企业声誉。 2.网站流量分析 通过流量分析可以对网站的访客特征、客户来源、IP地址进行统计,从而对网站进行选择性、目的性的完善。目前互联网提供这项服务的供应商较多,如:谷歌分析、百度网盟、雅虎统计等,且大多是免费的,需要防范的是泄露企业信息的情况。 四、结论与认识 企业网站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网站的畅通性、安全性、可靠性、准确性等方面都是需要长期注意的问题。现今,门户网站已成为企业对外宣传的第一媒介。网站建设者们则需要更多地从专业角度出发,对网站内容、形式的各个细节进行不断完善,充分发挥网站功能,挖掘客户的潜在商业需求,不断提取商业知识,提高网站管理水平,为企业主营业务的提升架桥铺路,助力企业驶入信息高速路。 企业门户网站论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门户网站评价研究 摘要: 装备制造业企业门户网站的评价指标应该包含访问、技术、信息等七个方面。根据新建的装备制造业门户网站评价指标,采用加权因素法对辽宁省主要的装备制造业网站进行了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门户网站;评价指标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集群,在省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些行业中,很多大型企业都建设了自己的门户网站,相对而言,中小型企业建设门户网站的数量比较少。门户网站是广大网民最容易想到的企业网络形象的体现之处,是最容易给消费者带来切身感受和深刻印象的网络展示平台。为了能够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建设门户网站的过程中有所帮助,应该建立一个适合装备制造业企业本身特点的门户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1装备制造业企业门户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能够给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一个适合行业特色的门户网站建设评价标准,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如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的覃亮、王喜成在2006年提出了装备制造业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电子商务功能、信息、网站质量、网站的特色应用四个部分。沈阳工业大学的宿凯、赵鑫、马军在2008年提出了一个指标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网站技术指标、网站功能指标、界面指标、客户关系指标、信息内容指标、经营业绩指标构成了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 以上两种评价指标各有优点,在以上两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多家装备制造业企业本身的特点,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装备制造业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共选取一级评价指标7个,二级评价指标17个。由于目前网络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网站推广的结果,使得很多企业的官方网站反而变得不容易找到,这给希望了解该企业的潜在消费者带来了很大麻烦,故增加了网站搜索难易程度这个评价指标。由于企业不能允许普通网民了解过多企业内部运作信息,应该把企业门户作为网民了解企业的集中窗口,所以削减了网站与信息系统的结合情况这个指标;由于很多网络功能用户并不需要,而装备制造业企业又极少有开展网上销售的,故削减了网站功能的完备性、网站交易额两个指标;合并了企业基本信息、公司业务介绍等指标,新建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研究对象的选取及评价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现有装备制造业企业6000余户,本文主要考察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企业门户网站。笔者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理事单位和会员单位中,选取了东北汽车、大连冰山、沈阳机床等三十四家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并对他们的门户网站主页进行了浏览和研究。这几十家企业绝大多数都位于沈阳、大连两地,位于其他市县的企业很少。 2.2 门户网站建设情况评价方法对于企业门户网站的评价方法,中国农业大学的张小栓等在总结前人提出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做出了汇总说明。对于门户网站的指标评价方法,可以大致分为四类,即系统综合评价法、信息构建法、Webqual问卷法和消费者行为评价。由于图1中建立的指标体系中所罗列的指标基本都是非经济因素指标,故而采用系统综合评价法中简单实用的加权因素法对这些企业的网站建设状况进行评价。 2.3 评价结果及对指标体系的验证根据图1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加权因素法对34家代表性企业门户网站进行了逐一浏览研究,并对浏览访问结果进行汇总,最后得到评价结果如表1。(限于篇幅仅列出前十位企业,并省略过程) 在十七项二级评价指标中,在未乘以权重值之前,得分总数最高的五个指标分别是系统安全性、系统稳定性、网站搜索难易程度、访问速度和色彩格调,得分最低的五个指标分别是在线订购与支付方式、其它特色内容、互补性链接、在线信息交互功能和站内信息检索功能。在分别乘以权重值以后,得分总数最高的五个指标分别是访问速度、访问量、销售网络与联系方式、企业形象完整性和色彩格调,得分最低的五个指标分别为在线订购与支付方式、其他特色内容、互补性链接、在线信息交互功能和站内信息检索功能。其中,在线订购与支付方式在两种情况下都是得分最低的指标,可见这项功能对于评价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门户网站而言是最没有用处的。而得分最低的后面几项指标无论用哪种排序方式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在这些企业看来,其它的几项指标,如特色内容、互补性链接、在线信息交互功能和站内信息检索功能同样也都是不重要的功能。而对于最重要的指标而言,两种方式排名的分歧较大。在仔细考察了数据的具体内容之后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在系统安全性和系统稳定性这两个指标的得分上都很非常高,这也就意味着这两项指标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是都能够做得很好的,即它们属于没有区分度的指标。因此第二种评价方法,即带权重之后的指标评价分数显得更有实际意义。访问速度、访问量、销售网络与联系方式、企业形象完整性和网站色彩格调这五个指标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最为重要。 3存在的问题 3.1 本文选取了几十家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中的领先企业,对他们的网站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应该说,和其它行业的门户网站相比,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门户网站在界面、功能、信息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领先。但在选出的34家大型企业中,居然有8家企业没有门户网站,如此高的比例令人惊讶。这一方面是东北三省网站总量相对少,造成网络大气候的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对门户网站的作用缺乏重视。 3.2 网站建设情况与现实生活当中的企业知名度并没有必然的正比例联系。部分国际知名的企业巨头,它们的网站建设状况并不是令人满意,甚至可以说和它们在行业内的地位极不相称。很多知名企业的网站的访问量比较低,这一方面说明企业的对外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访问量低是装备制造业中某些行业的固有特点。 3.3 网站建设情况表现出一定的行业特征,汽车制造行业的企业总体来看网站建设水平较高,各项指标均表现很好。而发动机行业、轮胎制造业的企业网站建设则表现得不尽人意。 3.4 部分装备制造业企业,由于兼并或者重组的缘故,原有的企业网站被兼并进新的总公司网站内部,从而很难找到。即使找到之后,发现其内容充实程度也明显减弱,这给企业的网络品牌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由于企业兼并等原因而抛弃了原有的企业网站,这是企业原有品牌资源的巨大损失,应该尽可能避免类似情况出现。 4解决的建议 4.1 树立网络品牌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大型企业应该带好头。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网络形象建设和传统品牌建设对于企业的形象而言同样重要,企业应该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不能出现大型知名企业没有企业门户网站的情况。 4.2 在企业兼并或重组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原有的企业门户网站。对于合并后的企业集团,要充分考虑各个大型分公司的情况,不能把下属各个企业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善的门户网站强行并入一个大型门户网站之中,令消费者难以寻找。可以考虑的方法是,一方面保留原有企业的门户网站,另一方面,在新企业网站显著位置,为原有企业网站做好链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可以在提示使用者之后,把原有企业域名取消,并入新企业网址之中。这样可以一方面顾及了合并后集团公司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导致原有网络品牌的损失。 4.3 构建适合行业特点的门户网站评价体系。由于网络品牌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情况,所以构建一个适合装备制造业特点的网站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非常重要。可以用它来评价和指导企业如何来建设自己的门户网站,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在用户最关心关注的功能和内容上,从而避免分散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到不必要的功能和内容上去。 企业门户网站论文:浅谈煤炭企业门户网站建设 近年来,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基础产业的大多数中国煤炭企业信息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煤炭企业门户网站建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什么是煤炭企业门户网站 煤炭企业门户网站,是煤炭企业在互联网上进行网络建设和形像宣传的平台。它有特定的、专业化的行业内容,不同于一般网站。煤炭企业门户网站相当于这个企业的网络名片,不但对企业的形象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同时可以辅助企业的销售,支撑企业电子商务的有效运营,甚至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的销售,企业可以利用网站来进行宣传、产品介绍、资讯、招聘等。 据初步统计,我国一些大中型煤炭企业都已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门户网站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如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只要打开公司网址就可以了解神华集团的公司概况、动态、业务、产品等多方面的信息。煤炭企业门户网站是开放型企业的标志和窗口,为企业发展战略决策和日常经营管理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 二、煤炭企业门户网站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煤炭企业门户网站建设的基本模式是以企业内部综合数据库为依托,以信息共享为特征,满足企业信息、经营管理、文化生活需求的综合型、专业化的电子商务网站,即“一平台一库”模式。 煤炭企业门户网站的规划和建设,除了基本的软硬件平台外,最重要的是它应当具备的基本功能和要求。综合考虑现有的IT技术和行业特征,煤炭企业门户网站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功能。 1.品牌形象功能。网站的形象代表着企业的网上品牌形象,人们在网上了解一个企业的主要方式就是访问该公司的网站,网站建设的专业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网络品牌形象,同时也对网站的其他功能产生直接影响。 2.产品/服务展示功能。顾客访问网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深入的了解,企业网站的主要价值也就在于灵活的向用户展示产品说明的文字、图片甚至多媒体信息。 3.信息功能。它是门户网站最主要的功能。信息功能应满足栏目的动态设置,信息按照栏目进行动态,能够设置浏览权限。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信息是限定在某些人群的,有可能涉及到一些保密的问题,例如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等。信息平台必须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的混合编辑、。 4.在线互动功能。通过网站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种在线服务和帮助信息,方便客户与企业进行信息互动,解决客户的问题,如常见问题解答、电子邮件咨询、在线表单、通过即时信息实时回答客户的咨询等,获得有价值的用户反馈信息。 5.电子商务功能。电子商务功能必须实现采购和销售产品的信息,供应商、经销商和最终用户的管理,在线交易与合同定单的管理,产品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五项功能。还包括企业项目招标信息和招标结果的。电子商务功能的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企业内部多个部门和广大的客户,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建议先从采购和销售产品的信息、项目招标信息、招标结果的和客户管理入手,运行稳定后,再实现合同管理,建立比较简单的在线商务平台。 6.信息检索功能。 7.信息交换功能。这两项功能实现的基础是企业内部综合数据库。内部综合数据库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结构和字段,以此为基础,才能实现信息检索和交换。信息检索功能要求能按照分类、关键字匹配等方式,在内部综合数据库与行业综合数据库中检索相关信息。信息交换功能实现内部综合数据库与行业综合数据库数据按照一定规则进行信息交换。 三、煤炭企业门户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煤炭企业的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制定了详细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在信息队伍建设、基础信息数据采集、网络建设、软硬件环境构架和门户网站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煤炭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和企业门户网站建设离信息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定位于战略高度的统一认识。总理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煤炭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理应是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由于认识问题,相当煤炭企业门户网站的建设被放在非常次要的地位,有关工作也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办得好坏全靠网站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企业门户网站的建设,涉及到企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企业的重大事情,应予以重视,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建议企业设立专门的机构,责任到人。 2.网站功能和内容与企业改革发展的全局不相适应。网站功能、内容不能与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相呼应,一是在宣传企业战略、弘扬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凝聚力等方面创新不够;二是与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如供应、销售、人力资源、财务等应用系统)的整合不够,存在比较严重的“管理孤岛”和“信息孤岛”问题;三是缺乏自己的特色,成了简单信息、介绍企业的宣传栏,而不是企业在互联网上的综合门户。 3.管理机制不能适应门户网站发展的要求。一是信息队伍结构不合理,通常由计算机类工程技术人员构成,缺少既懂技术、又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造成网站工作人员不了解企业业务需求和发展,严重影响网站建设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企业领导对网站重要意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二是内部制度不够健全,业务部门在信息共享(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和提供方面)、网站利用等方面积极性不高,网站在企业内部横向协调的力度不够,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 4.企业门户网站的投入结构严重失衡。煤炭企业普遍存在偏重硬件投入,而忽视软件投入,忽视信息资料的采集、分析加工投入,忽视信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投入。加强对职工使用互联网的宣教、培训。安排一定的资金预算,保证网站的建设与运营维护。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科技创新。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煤炭工业与信息化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煤炭工业化,煤炭企业网站建设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煤炭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是煤炭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煤炭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必将为新型煤炭工业化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机电气控制与维护课程建设方法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课程建设;项目化教学;线上线下 引言 《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起主要的支撑作用,是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该课程电磁关系复杂、理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尤其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中级电工培训内容融入课程,我们对《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 1课程定位 《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交直流电动机、变压器及其常规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保养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将来从事电气维修、安装调试等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等课程,后续课程是《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PLC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等课程。 2内容选取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为电气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安装调试,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以学生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为原则,力图做到“精选内容、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以变压器的应用与维护、电机的拆装与检测、电机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内容组织 把课程内容按系统分解成变压器的运行与维护、三相交流电动机及其控制、直流电动机的运行与维护、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实现与故障排除和控制电机的控制与实现等5个项目,每个项目有几个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任务组成,并把实践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任务中。通过讲练结合、学做相辅,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电机电气控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既让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经历知识探究过程,也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研究空间。根据电机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以及故障检修等具体的岗位工作过程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以“项目2三相交流电动机及其控制”为例,图1包括了8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对应一个实际的岗位工作过程。同时考虑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项目和任务的序化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及素质。项目中每一个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工作任务书”的形式来引导学习过程(图2)。以“笼型电机的拆装与检测”为例:在“资讯”阶段,学生主要了解笼型电机原理构造,搜集相关信息;在“计划”阶段,学生主要是确定工作流程,编制拆装检测流程表;在“决策”阶段,学生主要是准备工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拆装和检测方案;在“实施”阶段,学生主要是按照工作流程拆装并检测笼型电机;在“检查”阶段,学生主要是通电测试,检查装配好的笼型电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在最后的“评估”阶段,分别由小组和老师先后分析判断任务完成的合理性,将相关资料整理归档等。 4教材的编写 教材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4.1理论教学内容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 教材以电机控制为主,电动机、变压器的结构、原理、特性等内容选择上,以电机控制为依托,降低了变压器、电机原理的难度,主要以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为主,适当增加了控制电机的内容。 4.2以项目化的形式组织教材 根据本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分离出与本课程相关的技能点,并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的理论和技能点,组织教材内容。4.3教材内容 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学改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包括分组教学、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引导文教学、计算机仿真教学、翻转课堂、智能手机在线互动、课外在线答疑等。 5.1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教学方式 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进行,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彻底改变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为教学的组织者、辅导者。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5.2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基于爱课程平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数字化课程等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引导书的指导,先通过爱课程平台上的网络课程或者学院的数字化网络课程,进行新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预习,通过仿真软件进行电路的模拟连接与检测,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课上学生展示、老师提问、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3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 《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工程型和实践性强,因此,我们建设了电机与电气控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实验室有常用低压电器,变压器、交直流电机等设备,可以完成电机拆装、电机电气控制的基本控制电路的装接、排故等实验实训内容,实现理实一体教学。 6考核方式 “考核综合化”,在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在线测试、虚拟仿真测试等现代化的课程考核手段,提高课程考核的全面性:针对《电机电气控制实现与维护》这门课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专业与基础,构建一个将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课程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由课堂考核、线下学习情况考核、项目考核、个人实操考核、试卷考核等五部分构成。在省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上,对《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基于爱课程平台和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王丽霞 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改革研究 摘要:项目化模式的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由于传统教学存在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学手段方法单一等问题,该文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特点作为出发点,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求知欲作为关注的重点,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提出项目式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项目化;培养目标;课程改革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该课程主要介绍常用低压电器、直流电机、三相异步电动机、典型设备的电气控制等,使学生具备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综合性的能力。 1传统教学法的缺陷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传统方法,一般采用课堂讲理论和实验室讲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实验部分由学生在实验室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知识的验证。这样的结果会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习明白的,等到实验室要进行论证的时候,由于时间的间隔,知识体系已经被分散。很多内容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时,没有实物进行讲解,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造成教师费大力气,学生一知半解,技能的提高更是微乎甚微。在进行考试时,学生在不能够熟练掌握知识的情况下,很难自己设计出正确的电路图。只能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到了就业岗位,看到和所学知识相关的,依然是雾里看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总体来说,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学生主体作用被忽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1-3]。 2项目化模式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涉及面非常之广泛,包含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时设置等。我们对现有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按照“精简学时、加强实践、知识归类、便于教学、优化内容”的原则进行有机整合[4]。2.1对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电路图的原理分析以及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等知识点,还应该会连接控制电路并能进行故障排查,对于典型的机床电路,要能够迅速排除故障。还能设计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图。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发展进步。2.2教学内容加以整合改革后的教材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主要做了如下调整。常用低压电器部分的内容,穿插到任务中,在进行任务学习时,针对用到的低压电器进行知识的讲解,不再将低压电器作为一个完整的章节进行讲授。对于三相异步电动机中既能点动又能连续转动控制线路部分,可以进行3个控制线路的设计,分别是手动开关SA控制的控制线路、两个点动按钮控制的控制线路和中间继电器控制的控制线路。对于特种电机部分,只做简单介绍,不再进行整个章节的讲述。2.3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就要对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学时进行缩减,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获得书本之外的知识,这对他们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学校可以安排实习、参观学习、课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以外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2.4教学手段多样化《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必须与企业和社会融合,走产学合作的道路。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实物演示、多媒体辅助、边学边做等。2.5课程设计目前,工矿企业的生产机械仍然广泛采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在学习了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和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电路之后,学生还应该具备分析和设计一般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电路的能力。因此,该课程改革在学期最后时段安排课程设计环节。2.6改革考核方式及内容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考试[5]。要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多样考试方法。对于《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可以采取考查的形式,平时课堂中所做实验的完成情况可以作为最终考试的一个重要参考。新的考试形式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这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结语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项目化的改革,把现实的职业领域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作为课程的核心部分,同时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立足点。把典型的工作项目或者职业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归整学习。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作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增强和提高,为他们走向社会就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作者:周晓娟 李艳丽 王志博 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郑州市新郑电子工业学校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电机与电气控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概念抽象、内容繁多。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一般分两个学期对其内容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而在高职层次的教学中大部分沿用了本科教学模式,只是压缩了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这样一来,可能造成高职学生理论跟实践都学不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为了让学生理实相结合,学到需要的知识,结合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上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全部项目化、任务化、职业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2理实一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以往教学采取的方式是以在教室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再辅助实验室做验证试验。这种传统的理实分开教学模式弊端在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学习兴趣和热情会打折扣;在实验时缺乏理论的补充、指导,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内容,无法很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所学过于肤浅且没有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同时也让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而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掌握电机、变压器等设备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技巧等内容,为今后从事机电、自动控制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并使学生毕业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胜任电机领域工作。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谋求良好教学效果 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中由于理论性概念较多、实践操作性强,因此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点,教学目标、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类比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工程式分析法、推理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结合来降低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难度,做到深入浅出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4综合应用各种现代教学辅助手段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中涉及到多种设备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复杂又抽象。如果仅依靠老师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在实验室拆零件、讲插图,学生学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复杂抽象的知识,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信息应用相关软件制作带有图片、图表、动画及其它多媒体效果的富有吸引力的演示教案,通过演示教案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来提高课堂效率。 5素质教育融入课堂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课堂开发与设计中就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要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老师可以采用项目化、任务化、职业化教学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和基本应用技能训练,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并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6结语 针对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特点,文章提出了5个方面的教学探索,希望通过老师合理地利用教学手段以及层次性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克服对本课程知识的枯燥、相关概念难理解和畏惧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终生探索的兴趣。 作者:邹言云 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设计与探索。结合授课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训环节、考核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及改革思路。 关键词:电机;电气;教学方法;改革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高职教育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它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传感器应用、微机控制技术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支撑;另一方面,作为维修电工上岗证和维修电工操作工证书的关联课程,它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就业岗位的操作技能。《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而现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任课教师都重点关注的事情。下面笔者将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1明确学习目标 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可分成3个层次。(1)初级应达到的目标:了解磁路的基本知识;熟悉各种操作及基本测量工具(三表)的使用方法;掌握变压器及常用低压电器的选择及使用方法;掌握日常照明电路及插座的安装方法;掌握电动机继电-接触器基本控制环节及基本保护环节的动作原理和实施方法;能完成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接线及调试、常见故障的分析及排除,具备初级电工上岗及操作资格。(2)中级应达到的目标:在初级目标基础上,熟悉电信号常用测量仪器——示波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数据的读取及处理方法;能完成OTL功放电路的安装、焊接、调试及性能分析;能根据要求完成电动机减压启动、顺序控制、多地控制等控制线路的设计、选材、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掌握常见设备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具有一定的线路设计与绘制能力,能协助工程师进行现场安装与调试。(3)高级应达到的目标:能熟练选择和使用各种常用低压电器;具有快速掌握新型号低压电器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控制线路设计能力;能根据需要对工控现场改造或完成一个中等复杂项目的设计。高职学生能够达到第一层次,就可以认为是合格,且大部份同学也只可达到第一层次;有一些同学或许本身就对电工电子技术感兴趣,并具备相当强的动手能力,则可以在学习期间达到第二层次,可参加维修电工中级工考核,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至于第三个层次,则需要从事相关职业一段时间,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达到。 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课程,操作对象看得见、摸得着,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及学时要求,将教学内容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提炼出7个项目,包括变压器认识、交流电动机认识与测试、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原理分析与接线、其他电动机认识、三表认识、三相异步电动机常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OTL功率放大电路的搭接及调试等。一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如图1所示。(1)任务引入:明确任务要求,细化目标,分析重点难点。(2)相关知识:为了完成任务,学习相关的知识,以达到相应的能力。因此,要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编排,抽取若干知识点,构成完成此项任务所需的知识。(3)任务实施:根据任务要求完成相关操作,并对操作结果进行调试与检测。(4)思考与拓展:基本任务完成后,布置与任务相关的思考与拓展题,要求略高。完成情况则作为平时操作成绩的评定依据。以项目三中的任务3为例。该任务是完成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分析与安装。首先分析控制要求,引入相关知识:改变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控制线路涉及到的低压电器,如按钮、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然后,开始任务实施,即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停-反控制参考线路工作原理,介绍各组成元器件在线路中的作用、接线方法、常见故障现象及排除方法;最后,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线路搭接,并完成调试过程。完成基本要求后,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控制线路中使用了哪些保护环节?起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保护类电器或保护环节?(2)电路中的互锁环节指的是哪部分电路?起什么作用?(3)如何由正-停-反控制过渡到正-反控制?在原控制线路上改造实现。整个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有以下优点:(1)分散难点,将教学难点分散到学习的各个阶段。(2)理实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以学生为主体,每个基本任务完成后都给学生留出较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式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学手段,强化动手能力 本课程将教学场所设置在实训室。教学过程中将理实一体的理念贯彻始终,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任务针对的对象都能在实训室里找到,且大部分任务都需要同学动手操作。与传统教学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相比,它更直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在后期安排了三周实训环节,要求学生按照电工上岗证和电工操作证要求,学习相关电工安全知识,熟练掌握各种电工操作及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电动机常见控制电路的线路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自行完成OTL功放电路元件选择、焊接组装、测试分析等,从而将所学知识、技能和证书、岗位联系。实践中,学生对此非常重视,学习积极性很高。 4改变评价方法,注重实效 高职院校对于本课程的传统评价方法无非是考试,而考题无论如何变化,总脱不开死记硬背。其实,现实中拿着参考书、对着电脑边查资料边设计控制电路的人并不少见,而很多工程师也是在参与过若干个项目之后,才逐渐熟悉各种低压电器、基本控制环节及其他相关知识的。为此,本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过程考评和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权重如下:过程考评:倾向专业能力考核,依据每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专业能力综合考核。每项任务的考核具体到细化的工作过程,如操作和测量工具的使用、低压电器的选择及使用、控制线路的搭接、团队合作、出勤纪律等。(70%)期末考评:以专业能力、知识掌握、技能训练目标为依据,实施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30%)实践表明: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郭琳 单位:沙洲职业工学院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学法在电机与电气控制的应用 [摘要]随着机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机与电气控制这门课对于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来说已不再是一门基础课程,而应该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扎实的操作技能。基于课程性质的转变,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对重理论、轻实操及单纯的“实践教学”的模式做出改变。项目教学法是该门课程教学方式转变中可采取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论述了项目教学法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刘广和,双辽市职业高级中学总务处主任,专业课教师,任电工基础电机与控制课教学,参加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获得过四平市骨干教师教学先进个人及双辽市先进教师奖 电机与电气控制是职业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运行与自动控制等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一门学科,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两种不合理的倾向,一种是注重理论教学,淡化操作技能的培养,一种是单纯地进行实践教学,淡化理论知识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有助于改变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这种现状。项目教学法是指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围绕每一个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导学”作用,学生根据课程要求进行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学过程能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艰辛,在创新成果后体验到快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项目教学法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一、设置教学项目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第一个步骤是设置教学项目。电机与电气控制这门课主要包括变压器、电机原理与特性、电气的控制环节与低压电器、机床电气控制四大方面的内容,在进行教学项目的设置时,可将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设置成四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在每一个项目的教学中,以教材上的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的难度,为学生留出思考空间。在每一个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任务设想,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任务设想,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确定出该项目的最终目标和任务。比如在“电机原理与特性”这一个项目中,教师提出“PLC编程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连续运行控制”的目标和任务,学生讨论之后,觉得这个目标可行,就将此任务确定下来,准备付诸实施。 二、实践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和任务确定之后即准备进行教学项目的实践。在实践之前,教师先提出设计方法,告诉学生这个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进行资料查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小组内成员之间也进行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小组讨论制定自己的项目实施计划,由教师审阅和修改之后再付诸实施。通过小组之间的协力合作,最终全班一起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PLC编程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连续运行控制”这一教学目标和任务之下,先由教师介绍这一教学项目的应用环境,讲解预备知识,分析编程思路,之后由学生自己编程,进行上机调试。 三、评估教学项目 教学评估是项目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估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PLC编程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连续运行控制”这一课题中,先由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评,然后由学生对彼此的习作进行修改,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系统的评价,比如评价学生的梯形图设计是否合理、可编程控制器的硬件连接是否正确、语句表的制作是否有误,等等。师生共同总结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下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四、将教学成果加以应用 学以致用是每一个学科的教学目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这一课程的教学项目也应广泛运用到工厂、企业和学校的实践教学中。比如上文中所述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连续运行控制可运用到工矿企业中,像三相异步电动机中的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和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目前在工矿企业中的运用都比较广泛。另外,在学生设计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学生以后在电动机控制等方面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项目教学法在职业学校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运用,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项目,其次实践教学项目,实践之后对实践的成果进行评估,最后将教学的成果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 作者:刘广和 单位:吉林省双辽市职业高级中学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分析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论文关键词】水利建筑工程 项目管理现状 解决方案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指出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着重介绍了改变管理模式,加强质量监管,完善管理制度等多种解决方案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已解决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水利建筑工程的整体复杂度越来越高,其建筑的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因此,如何加强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成为了水利建筑工程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管理模式落后、质量监管不力,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等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 一、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关注。管理模式是水利建筑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针对所在工程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和约束的方法保障,更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工作人员的安全情况,并且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成本。但是反观当前我国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落后是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与国外水利建筑行业相比,国内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制约了对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探讨和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管理的方法不得当,对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不能有效的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创新能力,管理人员的思路比较陈旧,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水利建筑业的发展。 (二)质量监管不力 加强对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影响着工程的长远使用功能。然而,目前在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中,质量监管不力是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更是整个国内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管理方法不得当,不能根据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比较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施工人员以及工程监理等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工作责任心不强,出现玩忽职守、偷工减料以及工程监理监督不力等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个工程质量相对较差,影响着我国水利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缺乏制度保障 就目前我国的水利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缺乏相关的制度性保障,是制约水利建筑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在整个项目工程建设中,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体制,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在工程进度控制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安全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着不少漏洞,安全事故频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相关人员对这方面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如何改善我国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一)改变管理模式 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水利建筑行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关系着整个水利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管理模式。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没有创新的管理理念,就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创新的管理模式,因而相关的水利建筑企业要注重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多多创新,及时更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国内外现金管理方式的引进和学习。及时紧跟水利建筑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把握好水利建筑行业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其热点,及时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人才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企业的发展特点,加强管理方式的改革,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加强质量监管 水利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本行业所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整个建筑行业的核心问题,影响质量监管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方面的因素,更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监管能力是提高我国水利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一,要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工程施工不仅要注重工程质量的监管,更重要的是要盈利,既要重质量,又不能忽视效益,两者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在进行工程监管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程质量监管,是兼顾工程质量与效益的根本。管理者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要采取动态的成本控制手段,实时检测工程的成本去向,工程的施工进度,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施工成本控制。第二,也要注重管理者自身管理素质的提高。管理人员是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更是把握工程施工大局的重要载体,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够在处理工程施工突发情况时有条不紊,并且能在工程监管方面方法得当,提高效率。因而,企业在派遣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时要注意对管理者管理能力的考察。 (三)完善管理制度 水利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不仅需要所有管理人员的全力配合,更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进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有利的约束和管理机制。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保障。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从提高管理水平着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工程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关系着水利建筑企业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总体水平的重要措施。水利建筑企业要建立一个比较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加强对管理制度的研究,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制度保障平台,从工作环境、工作效率、员工工作业绩考核模式、奖惩措施以及生产责任制等方面优化管理体系,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水利建筑行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注重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工程监管水平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从创新能力、工作思路等方面加强对管理制度的完善,推动我国水利建筑业的规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国水利建筑业的长足进步做出强有力的保障。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探析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项目管理; 工程 【论文摘要】项目管理是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跨越出行业的界限,继而归纳出的项目管理体系,成为了各行业的项目管理人员都可以依赖的基本知识。为此,文章重点分析了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和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1、 引言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是彼此间相互独立的不同工程项目,把企业整体经营活动作为管理目标、以不同工程项目作为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每一个工程项目的成败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所以,工程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础。但是,工程项目管理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仅仅是其企业管理内容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内容,而不是企业管理内容的全部,如何更合理地调配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和如何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才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 2、建筑工程合同管理 建造合同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有更多的费用问题要依据合同确认,而不是依据预算来确认,合同的主要作用将在以下几方面更加突出: ①工程量核定方式; ②工程款支付方式; ③违约责任及索赔规定。 因此,项目部必须认真研究建造合同的各项条款。分包合同、采购合同、加工合同、租赁合同等项目涉及到的所有合同,随着施工建造的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也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对甲、乙方都有强制作用。因此,对于施工单位、施工项目部来讲,认真、及时、全面、专业地加强合同管理将成为必然趋势。要做到这一点,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 加强过程监督,分清合同条款制约因素(时间、工程量、工程款、加工量、采购量、采购单价等) ,建立报警、预警机制。 (2) 分清合同种类,不仅管理乙方合同(建造合同) ,同时管理甲方合同(分包合同、采购合同、加工合同、租赁合同) ,实现全面合同管理。设置专人甚至聘用专业人员监督管理,在合同签订或工程承包前审定合同,把握条款可能带来的 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企业建立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I S O 9000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即是这样一种质保体系。在该体系中有与施工过程有关的《质量计划》、《原材料采购》、《施工过程》、《检验、试验》等活动的质量控制程序,这些程序的有效运行将使整个施工过程得以控制,并且I S O 9000 质量保证体系的原则就是" 预防为主"。也就是说该系统使工程质量控制有良好的可预见性, 这样就可以更可靠地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建立这样一个质保体系最重要的是使其有效运行, 所以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 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责任意识, 这样才能严格执行质量体系标准, 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4、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在项目实践中,建立科学经营决策机制,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施工管理的风险意识,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措施,减少风险的发生是降低建设工程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措施。 施工企业应该预先对重大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对可预见以及不可预见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研究。企业领导应当避免武断,采用科学决策。要重视各部门及施工队的建议和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避免施工过程中可测与不可测的各类风险。 鉴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施工企业和业主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对等的现象,施工企业进入建筑市场进行经营时要作好充分的防预风险的准备,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社会信誉和合理报价等情况开展竞争,保证工程风险降至最低。 5、总结 在国际上, 建筑工程项目的业主委托项目管理公司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通行的做法, 这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 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在我国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外商投资项目大量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职能转变, 大量的政府投资项目也要引入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因此, 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内建筑市场大有可为。监理公司、设计院、招标公司等工程咨询公司要明确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定位, 明确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在建筑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服务宗旨、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 从而指导各类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更好地开展业务。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 前言 项目管理作为施工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建筑行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还处于一个初期发展阶段,管理框架还处于较简单的阶段,没有充分的发挥出项目管理的优越性,所以针对我国当前项目管理的状况,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及企业发展的需求,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创新,从而使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来。 1 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市场处于激烈的竞争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及时转变观念,挣脱开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束缚,从机构设置与部门职能开始进行改革。设立市场合同部、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同合现管理为其管理的中心,将一切施工计划都在合同的约束下来完成,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打造出一流的工程和实现预期的效益。 2 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其包括若干的分项和单项工程,工程的规模都较大,对其进行管理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在管理上大做文章,以扁平管理为主,使管理层次及生产关系都进一步减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其管理要素较多,其管理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管理方式都需要以项目管理责任制和成本核算制为核心,这是保证项目管理效果的基础。项目管理中实现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对施工中的各方关系进行协调,从而使工程得以顺利开展,同时企业也要严格监督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完善组织体系,从而实现工程的控制和管理工作。 项目部需要为实现建设承包公司所下达的项目目标来努力,所以需要在工作中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要保证在项目管理的原则和合履约要求下进行,从而达到生产计划和经济技术各指标的很好完成,使预期的项目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建立严格的项目管理责任体系和规章制度,并保证其得以彻底的贯彻落实。 3 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四大机制 一流的工程需要一流的施工队伍才能打造出来,所以在项目管理中,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 首先要建立竞争机制,广泛实行竞争上岗制度。竞争是当前社会中大家都很熟悉的两个字,在建筑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从而使其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在竞争机制作用下,也会充分的调动起企业内部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改变长期以来松散的机关作风,使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第二要建立约束机制,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项目管理将会失去控制而难以为续。制度是保证各项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所以在建筑项目中,需要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各项工作都在制度的约束下进行开展。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具有奖惩制度相配合,这样才能使各项规章制度充分的发挥出效力,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做到奖惩分明,使工程在规定的标准和规范下得以进行,从而使其质量得以保证。 第三要建立监督机制,围绕提高工程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这一中心,切实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监督机制。要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与责任追溯系统,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到人。加强对劳动和、物资材料及机电设备的干预,建立三大市场;同时加强对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和管理费四大成本的控制。 4 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要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把公司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中心,负责合同成本目标的总控制。通过对合同单价的分解、调整、综合、平衡,确定内部核算单价,提出目标成本指导性计划,对作业层成本运行与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二级单位作业层负责执行管理层制定下达的目标成本分解指标,严格按照内部核算单价控制成本消耗,自负盈亏。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技术人员优化施工方案,改进技术措施,鼓励能工巧匠开展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为有效实施成本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总经济师以合同为依据,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确定项目目标成本,并负责层层分解和监督成本执行情况。总会计师对项目成本运行及实际消耗状况,对项目施工进行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计算和反映项目盈亏,检查成本控制目标是否实现,并总结成本控制的经验教训。 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要对职工进行质量重要性教育,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开展质量宣誓活动,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用铁的手腕,铁面精神和铁的纪律来确保施工质量。在对质量事故责任者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设立高额奖金,用以奖励工程质量好的单价和个人。为更好地发挥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的监察作用,提高质检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建立施工质量 档案管理系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 5 强化安全文明施工 安全是施工企业的首要原则,所以在施工中,施工企业应以“安全第一、保证零事故”的目标进行活动的开展。将安全生产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以各部分的管理人员作为安全责任负责人,将安全健康与环境实行一体化管理,从而避免一切事故的发生,做好现场的评估、监测、教育和监督检查工作,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文明的施工。 6 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目前计算机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这是现代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工具,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计算机管理贯彻于整个项目的过程中,通过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的辅助管理,对于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 结束语 随着工程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项目施工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推行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责任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对项目目标的实现及效益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机制的实现,对于项目经理及项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有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有利的推动了项目市场意识和核算意识的提升,同时也有效的控制了成本,使工程项目的预期利润得以实现。同时使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算帐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探讨 摘要:探讨建筑工程项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过程,对于在工程项目中出现的弊端,我们要进行重点分析以及在建设管理中进行创新,提出更为合理有效的方案,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管理 创新 方案 如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不断的壮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制度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 此外随着经济技的发展,只有符合市场需求,才能推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原本的建设工程项目的方更要推陈出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不断的创新,使得建筑工程项目更加具有活力增强我国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对于建筑管理,我们更应严格要求,并提出改善的措施,不断进行创新,建立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努力的探索出符合我国建筑行业的新模式。 一、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出现的问题 1安全管理有诸多隐患 在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据统计,违章操作等职工占有很大比例,以往的安全操作不能满足现代化施工的需要,使生产和安全脱节许多员工没有安全意识,安全管理人员比较懈怠,没有在相应的施工地点进行防护措施,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不重视,以及没有对员工进行再培训。 2传统管理模式有弊端 传统管理模式是以工程建设为主体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出现了工程建设时间长,效率低,投资低等诸多弊端,我国的传统模式是在旧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法,是不科学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因而,产生了利用率低,成本上升等缺点的出现。 3资源管理上的薄弱性 建筑企业在对人员的管理上,没有系统的管理方法,缺乏安全意识,导致在施工时以及安全上出现了隐患。此外还缺乏团体意识,员工没有积极性,导致施工质量下降,对于材料的管理,机器设备负荷较大,从而导致安全易患较多。 4责任人分配不明确 建筑企业运行主体是多样化的,责任人的分配不明确,就会使得项目的法治人落实较为困难,还表现为一个单位一帮人,运贷又是一帮人,或者是项目投资、管理运营、还贷一体化。 二、如何解决建筑行业中的问题 1强化安全管理措施 施工管理方法要得到大提升,安全的,文明的施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也一直是建筑企业施工中的重中之重,技术的革新,经济的发展,落后安全文明施工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要避免事故的发生,就应该以“安全第一”为核心。笔者认为,应该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培养零事故意识,对在施工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定期性检查,模拟事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补救措施。 第二,要强化施工平面管理,保持施工环境的干净,整洁,有序的堆放施工材料,临时挡围要精心布置,以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同时要做好安全用水、用电方面的管理以及施工临边的防护,检查施工文明制度的实施,按时做好施工机械的更新与维护。对于最基本的程序,如戴好安全帽,电业人员不准乱搭线,注意防火,员工对设备的正确操作等,要严格贯彻。 2增强人员安全意识 在加强安全管理措施的同时增强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对于没上岗之前的人员,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培训,并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内容可分为笔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还要进行人员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再培训,可以定期对安全防护知识做一些活动,例如知识竞答等。 3加强员工的伤亡事故紧急处理 建立救援小组,定期进行演练,随时随地最备好救助器材,对救助器材进行定期检查,并完善和更新,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救助计划,加强伤亡报告的处理办法。 4 落实责任制 责任是约束人为活动最有力的措施,为了做好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必须要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这是各部门有序作业的保障,关系到能否实现管理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将各项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使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在落实责任制的同时,还要对各部门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制定配套的奖罚制度,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与相应奖励,对于失职的部门和人员,要严格处理,以儆效尤。 5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 建筑工程项目的创新管理方案,最主要的还要突出“管 理”,根据技术的发展,管理上的技术,更应有着巨大的进步,要把握现代化的管理,创新新的施工理念。随着我国技术上的发展,无论各行各业,都要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一些技术上革新,以符合市场的要求,而在建筑行业内计算机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把计算机的应用努力融合到日常的管理中去,并提高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运用计算机辅助作用,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与人性化的管理相结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达到管理的规范化,理想化。还可以从国外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材料,加以研究,创新更加符合我国市场的新发明,向着一流工程迈进。 6 优化资源分配 导致资源管理薄弱的原因,就在于对资源的管理上有没有系统的方法,没有最大化的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合理安排资源分配。因此在在工作中应该优化资源配置,使全部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用率,合理分配资源,对材料采购,专业分包等选择诚信好、价格低的供应商合作,这就有效的控制了成本。另一方面,施工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工种的需要,合理的协调各层人员的关系,按照施工计划的关键线路,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展开工作。 7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就要对员工的利益为核心,保护员工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健康,这样可以在工作上给员工保护,避免事故的发生。首先必须要增强工作上的安全防护措施,尽力解决员工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困难,领导要经常和员工进行交流质和管理才能,并加强监督。 其次工程项目的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施工管理理念,就要把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对员工进行全面教育,不仅仅对技术上的培训,要对每一个员工的技能,品德,智力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才可以上岗,从最基本的素质上进行教育,培养员工的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提升员工的价值观,使每个员工可以的互相学习,互相竞争,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再次,传统模式下工程项目管理是不科学的一种管理方法,所以,我们应对传统模式进行新的创新,一方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提拔有才能的青年,建立奖惩机制,使全部人员都有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对管理层的干部也应该进行培训,使每个管理人员都有系统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层干部的综合素。 结语: 建设工程项目传统模式的创新是大时代的要求,新的模式的创新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会带来更大的效益,会带动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规律,因为市场是不稳定的,所以我们就应该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地革新技术,跟紧时代的步伐。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及时改正这些问题,并进行创新,对建筑企业有着重大意义,在以后企业的发展中,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使整个企业能够有效运作,建立一个和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企业并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内外条件,按照现代企业运行规律,通过生产诸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以实现工程项目的合同目标、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管理;管理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具体的建设项目或施工项目为对象、目标、内容,不断优化目标的全过程的一次性综合管理与控制。其内涵就是自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项目控制,使质量目标、进度目标、费用目标和安全目标得以实现。鉴于建设项目的一次性,为了节约投资,达到节能减排和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建造符合需求的建筑产品,作为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内容 1.1合同管理 建造合同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有更多的费用问题要依据合同确认,而不是依据预算来确认,合同的主要作用将在以下几方面更加突出:(1)工程量核定方式;(2)工程款支付方式;(3)违约责任及索赔规定。因此,项目部必须认真研究建造合同的各项条款。分包合同、采购合同、加工合同、租赁合同等项目涉及到的所有合同,随着施工建造的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也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对甲、乙方都有强制作用。因此,对于施工单位、施工项目部来讲,认真、及时、全面、专业地加强合同管理将成为必然趋势。 1.2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质量全过程监控制度体系,以科学的方法、手段及运用三全控制基理对工程质量进行干预和控制,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动态管理之中。具体实施表现为建立质量自检制度和第三方质量监督等两套质检机制。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 1.3进度管理 工程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交付使用,直接关系到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机具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都对工程项目的进度产生影响。作为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天气、人员以及其他资源配备情况,编制合理具体的进度计划,计划进度至少阶段应精确到月、分部精确到周、分项精确到日,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计划施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计划不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而是施工的有效指导方向。 1.4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形式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预算成本反映的是各地区建筑业的平均水平,是根据施工图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工程量,以及套用相关的取费标准计算得出的。计划成本,指项目管理部门按计划工期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计算的成本。实际成本,是施工项目在施工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比较可揭示成本的节约或超支,说明经营效果。实成本和预算成本比较,可反映项目管理的盈亏情况。根据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特点,施工成本管理要紧紧围绕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几个方面展开,在施工成本保证工期和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利用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等手段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 1.5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安全是天,是责任,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它是维持生产的重要条件,是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最大保障。 1.6风险管理 在项目实践中,建立科学经营决策机制,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施工管理的风险意识,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措施,减少风险的发生是降低建设工程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措施。施工企业应该预先对重大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对可预见以及不可预见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研究。企业领导应当避免武断,采用科学决策。要重视各部门及施工队的建议和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避免施工过程中可测与不可测的各类风险。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 2.1观念创新 通过向广大职工反复深入进行形势与任务,促进广大职工树立市场、竞争、效益观念,清除计划经济。以此为基础,改革机构设置与部门职能,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换项目管理经营机制。 2.2机制创新 创新的机制就是要使项目部分公司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牢牢占有已有的市场,不断开拓和占有潜在的市场。企业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企业的实力和企业对市场机遇的判断和捕捉能力,而企业的实力是来源于项目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机遇的判断和捕捉能力是来源于项目部及时准确的信息和良好的业绩,因此要增强企业实力,实际上就是加强项目部的建设,提高其赢利水平,提高其社会形象,提高其市场敏感性,必须对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类、各层次的人才脱颖而出;必须对其建立约束机制,约束项目部必须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按市场规律合法经营、守法经营,约束项目部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遵守党纪、国法和企业的规章制度。 2.3技术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士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3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3.1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变金字塔式的管理为扁平式管理。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有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工程项目又有不同的管理重点,但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始终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它的落实与否,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效果与成败。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和协调甲乙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企业内部要用完善的市场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有效机制来保证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有效灵活的组织体系是实现工程项目的四控制(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四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保证工程项目三大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3.2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四大机制 要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在建设一流工程的同时,努力造就一支一流的施工队伍。 3.3提高计算机水平 提高的管理水平,实现化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计算机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计算机辅助管理水平,我们通过加强职工培训、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手段,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都应接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并作为上岗考核的重要。企业所有业务人员均应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 3.4强化安全文明施工 落后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阻碍国家基本建设和社会快速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行业较差的安全管理状况导致了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升、工程质量水平降低、建设周期加长等。 施工企业应当始终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基本经营方针,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并避免”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事故零目标”推进活动。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途径浅探 摘 要: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中职学校的会计教育应重视实践性教学,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传统课程模式、加强模拟实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双证”制度等方面提出实现实践性教学的途径,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职会计;培养途径;改革模式;模拟实验;实训途径 一、全面创新培养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本人认为,“双师型”教师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保障。目前会计学新理论、新经济法律法规层出不穷,合格的会计教师必须不断地吸收新观点、学习新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最新的会计知识和信息,使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学校管理层来说,应多渠道创造条件,多形式开拓途径,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改革传统课程模式,为实践性教学打好基础 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明确实践课程,保证实践课时,这必然引发课程改革,其实施要点有: 1.模块划分及课时(学分)比例 新的课程模式设置三大模块:文化基础课模块(必修课),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模块。各大模块的课时(学分)比例大体为3:6:1。 2.模块地位及主要课程 (1)文化基础课模块(必修课):包括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体育、音乐。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并为实现自我发展打下基础。 (2)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课、实践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实践课包括实训课、实习课。实训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专业技能,这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实习课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实际生产活动的重要步骤,是学生上岗就业的必经阶段和桥梁。 (3)任意选修课模块: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现代人才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是实现自我的良好机会。 通过专业教学计划改革,落实实践课程及时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为1:1,为实践性教学打好基础。 三、加强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基本胜任实际工作 中职学校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熟练专业操作技能的中初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模拟实验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后,通过模拟实验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一出校门就基本能胜任实际工作。 1.综合模拟实验 综合模拟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可靠手段,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模拟实验:此实验安排在全部会计理论课学习完,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安排3~4周时间,以一个一般纳税人的企业一个月的业务量作为蓝本,利用手工模拟实验室提供的各种教学设备,完成会计的整个业务处理的全过程。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结合起来。同时为会计电算化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精确且系统的实验数据,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上岗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关键是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有会计专业,几乎都没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大多数软件为演示财务软件或盗版财务软件,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经常出现系统过期、数据库无法打开等故障,教学设施根本无法保证实训需求。因此,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即做到全方位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有利于实践教学。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通过会计软件,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资料转换到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操作,这样,使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很好地衔接起来。通过操作,使学生对实际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了如指掌,体会会计电算化的方便与快捷,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缩短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四、拓宽实训途径,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中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熟练掌握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各项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多种训练途径和方法,具体应做到: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实习制度 可通过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使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良好运行,保证实习期间实习生的人身安全。 2.采取顶岗实习方式 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顶岗的方式,参加企业的工作,严格实习过程管理,明确校企双方管理职责,强化企业考核,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在一年以上。 3.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与指导 学校于学生顶岗实习时安排专业老师深入实习单位,会同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根据实习要求,共同制订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案,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各种情况,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撰写实习报告 在一年的顶岗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报告内容可包括一年的实习体会、专业知识的巩固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等。通过撰写实习报告,使学生对一年的实习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及教训,并结合实习过程中碰到的业务谈谈会计教学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5.规范实习考核 主要依据顶岗实习报告及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 总之,加强实践性教学,更能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职业技术学校)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解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摘 要:会计专业的教学在高职院校内的开展是需要教师结合会计基本知识以及社会需求综合考虑的。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一方面,高职院校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实践性教学符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笔者将以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教学为重点,对如何实施实践性教学展开分析,以期为高校教师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组织 在高职院校中应用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需要教师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以及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来开展的。会计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另外,由社会需求带来的人才压力促使各大院校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怎样组织和实施实践性教学已经成了各大高校需要仔细研讨的问题,只有将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掌握会计能力和知识,更好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一、高职院校会计学科特点 高职院校内的会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与普通高等学府的相关专业有一定的区别。 首先,从学生将要进入的岗位层次来看。普通大学内的会计专业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注重对学术交流的引导,而高职院校则更多看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进入岗位后大部分从事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同时其操作性又区别与一般的技术工人,具有一定的智能性特点。 其次,高职院校中教学的开展偏向于学生的实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假期进行实习,学校也会有相应的实习安排,课堂学习和学生实践在学年内的比重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最后,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更多强调社会动态以及社会需求的定向培养。高职院校主要进行学生技能的培训,同时,由于会计专业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较多的向学生阐述各企业的会计部门工作特点和流程,对学生的专业导向性较强。 二、实践性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是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相关能力的学科,由于该学科知识在生活以及经济发展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对该专业施行实践性教学十分必要。 首先,专业特点的导向。会计专业与一般的中文专业不同,它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企业的经济管理以及各大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人员,因此,对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实行实践性教学十分必要。 其次,实践性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门都将进入社会中的操作性工作岗位,另外,由会计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教师需要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能够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失误并进行解决;同时,由实践性教学带来的动手能力的锻炼对推动学生的技能掌握十分关键。学生需要培养一定的应变能力,防止因对企业实际经济管理操作的不熟悉而带来的适应期长和心理疲劳。 三、实践性教学的形式概述 实践性教学在会计专业的应用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将社会中的具体案例向学生讲解,更加需要教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流程,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变意识的培养。 (一)实践性教学案例法 会计专业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另外,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教师需要结合社会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该教学活动加深对会计职业的认识,从而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教师结合会计专业课本知识,将社会上的相关案例与基础知识相结合,通过让学生进行研究性探讨和分析对会计专业知识有基本的掌握和理解。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辨析能力,更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案例中不同角色进行决策时的需要具备的能力。会计案例教学的开展不仅满足了教授会计基本知识的要求,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良好举措。 社会中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审计等,教师应用案例教学就需要将相关的知识与案例进行连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开展学习,并且熟悉企业基本运营流程,减少学生对行业的生疏感。 (二)单科模拟试验教学 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庞杂,因此,教师需要综合每门科目的特点开展模拟试验教学。模拟试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流程以及会计部门的决策方式。教师通过将学生集中安排在会计教学专用实验室内,向学生发放经过收集并处理的基础性会计资料,让学生进行某一次项目的会计处理试验。模拟实验的开展不仅要结合单门学科的知识框架进行开展,更加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来进行,一方面,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参与到试验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操作,理解工作流程的关键性要点,培养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验性教学成果进行数据统计,通过记录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有针对性的讲解。 (三)综合模拟实验教学 会计专业的各们学科知识点互相连接,学生需要对会计知识形成统一的认识,从而推动学生基础能力的掌握进程。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就是通过将各学科内容进行综合,以项目模拟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该实验教学的活动包括以下内容:业务核算、预算、财务管理与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资本运作。这些内容在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将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对学生进行分小组实验教学,每个小组都是单独的企业内部财务部门,该部门内学生都有相应的工作范围,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实验过程指导,让学生独立进行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 (四)电算化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性教学中要注意电算化教学的应用。电算化信息系统以及基础性的操作知识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一方面,电算化是我国各大企业将要改革的趋势所向,另一方面,加强电算化教学能够推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五)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也是就学生实习的开展是会计专业教学中比较关键的一环,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习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专业工作意识,减少不适应现象的发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学校和教师一起进行校企合作,输送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进行经验学习和流程熟悉,推动会计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实践性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会计专业特点进行会计学习的规划。 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专业的实践平台的支持。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及推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经济活动管理部门并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 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实训活动的开展。实训活动时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操作意识的良好举措。实训的开展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经济活动的管理与模拟,另外,教师需要尽可能的运用企业案例资源以及办公资源,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实训环境,帮助学生加强对会计技能的掌握。 最后,推进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借助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第一,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是实习动员,让学生理解该专业操作性强的特点;第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一方面,实习基地能够确保学生实习活动开展的顺利合理,另一方面,实习基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习的成果。 五、结束语 在会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应用实践性教学是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平台,需要针对专业特点联合企业一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应对问题的能力,另外实践性教学也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活动的辅助,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作者简介]张银平(1965.11-),高校讲师,财会经济和学生教育管理,湖北省孝感市人,大学本科。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以技能竞赛为抓手 促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基层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鉴于目前中职生存在的问题及就业的困难形势,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改变会计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通过技能大赛促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大赛;会计实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中职教育为适应社会这一需求的变化,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上,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全面拓展会计实践性教学,将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进行操作,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人才市场的要求。 1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基层中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多数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 1.1 教师教育理念尚未完全转变 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取得竞争优势之处。但从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来看,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教学模式,仍然偏重理论知识的理解,或者照本宣科,不注意活跃教学气氛,教学中也没有适当的以举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致使教学内容很深晦涩,沉闷无趣。 1.2 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双师”型教师偏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自身就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1.3 课程设置导致实践性教学难以真正实现 受过去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会计课程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都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授课,理论逻辑性强,但是理论与实践没有有机融合。大多数学校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时,没有对会计角色进行引导,没有对会计岗位和具体的会计工作进行分析,没有会计分工意识等缺陷,仅是为了实训而实训,导致实践性教学难以真正实现。 1.4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太侧重于理论考核 我国财经法规相关内容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现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推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太偏重于理论的考核。导致教师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于知识的理解趋于表面化,大量的准则和规章制度作为学生必须牢记的知识,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对于实务部分却讲得很少。 2 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具体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通过技能大赛的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会计的认识。 2.1 增加实践性教学的课时 从技能大赛中,职业学校可以知道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技能大赛使学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封接,对职业需求及其变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大多数企业将会计人才定位在“业务相对精通、综合素质较高、可塑性强”层次的要求上,修订现行的教学计划,首先在课时上做好保证,将学生实践性教学时间较大幅度的增加,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技术,让他们有真正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业务精通。如果把他们按照研究型人才来培养,给他们传授很多的理论知识,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以“够用”为原则,理论性强的内容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既直观,又易掌握,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极好方法。其次要从时间和内容上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训练。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时间一定要达到教育部规定比例一比一(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比)的基本要求。通过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参加会计技能培训、比赛,使学生有目标可循,这样学校就可以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2.2 促进教师的知识向技能转化 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本着模拟实际岗位工作环境,体现能力培养的原则,可以适时监控学生专业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技能竞赛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通过集训,指导教师会进一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进行融合,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由于融入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与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讲解内容与会计的日常岗位相对应,这样有利于学生把会计理论知识向会计技能进行转化。通过学生选手参加竞赛的成绩,既可以检验了学生自身的会计专业技能水平和指导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效果,也反映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以及学校实践性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促使中职学校修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2.3 实现校内全真模拟实训 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中专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而要是学生能在大赛中展示自己技能,向企业和社会客观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使更多的企业了解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必须实施校内全真模拟实训。校内全真模拟实训室在硬件上不仅要加强,在软件上也要真正做到全真,即提供企业真实的数据,配备有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让学生了解实训中每一个步骤的动作要领和关键技巧。为了达到转变,需要相关的配置,有关配置列表如下: 表1 全真模拟实训配置表 2.4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在制定具体的考评体系时,要综合根据技能竞赛的具体实施方案、竞赛规则、竞赛考核内容的范围及评分标准等等,来完善本校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全面、客观的考核,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套规范而完整的考核指标,把握“过程+结果”的原则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指标的制定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主要指标如下表: 表2 实践教学质量考评表 各项指标综合考虑了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既符合科学的发展观,也符合社会的现实需求。具体考察时,应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应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有效的开展了会计专业教研活动,研讨考评体系,可以为以后会计专业教学提供好的发展思路,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2.5 积极推进技能大赛开展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自2008年起,江苏省开展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使技能大赛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今后,我们要注意利用技能大赛的引领、推动作用,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指导以后的实践性教学。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举办全国、省、市、校级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将其制度化、固定化成为一种必要。通过技能竞赛为会计课的教学改革引领了努力的方向,作为我校而言,指导选手训练和参加市级、省级会计技能大赛活动,积累了宝贵的技能教学经验,在会计课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加大专业技能课时的比重,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的学时占会计课总学时的三分之二,技能教学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事实证明,这项改革是很有成效的。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浅析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浅析,开发研究适应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教学计划,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措施 财务会计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培养中初级财务工作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在提倡“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的今天,也暴露出实践性教学严重缺乏的问题。现有财会专业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规定很笼统,实践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方法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致使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随意性大,以及质量好坏缺乏监控。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财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还是老的会计教学观念,教师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角色,而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方式还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受过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二)实践教学环境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中职会计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在动手实际操作方面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上相差甚远,中专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尤其是实践技能较弱。 (三)师资水平 从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脱离实践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有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中职会计实践教学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众所周知,实践性教学是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离开了实践性,学生的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无从谈起。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又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直是会计教学工作中所关注的焦点。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 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编写适应中职教育的会计实践系列教程,丰富实践性别教学内容 编写系列实训资料,实践性教学的课程、课时以及实施指导方案是实践性教学落实的重要前提,而实践性教学内容是实践性教学的质量保证。对于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如:《珠算》、《点钞》、《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等,侧重于熟练动作或程序的训练,对于智力技能的训练,需要置学生于一定的思维环境中,由于财会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目前,真正让学生上岗实习非常困难,模拟成了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模拟实习需要大量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资料。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对于中职会计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职教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改革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会计专业教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又具有本校的培养特色,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需求。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在高职财经类教育当中,会计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是要学会会计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操作能力,在毕业之后接着可以上岗。要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和财务管理人才,就要改革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建立实践性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探讨 一、高职会计专业当中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培养目标注重应用性、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和注重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在高职财经类教育当中,会计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是要学会会计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操作能力,在毕业之后接着可以上岗。二是在将来的会计工作当中应用所学习到的技术与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会计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教学,如果缺少实践性,什么样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技能和技巧就都是空谈。对高职会计专业来讲,在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下,一定要注重高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例,让学生都可以变成管理高手与技能高手。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的设置未能够将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完全地体现出来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是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的延续,而在最后一个阶段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是有悖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规律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文化课、技能训练都是根据学科加以组合的。这种学科组合的体系,有利于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不利于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这未能够将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完全地体现出来。 (二)教材的编写滞后,实践课时较少 高职的教材编写滞后,所使用的教材要么是临时组织编写的,要么是借用了传统的教材,要么是压缩了本科教材。传统意义上的高职会计教学当中,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却不注重实践性的教学,并且实践课时较少,而理论课时较多,因此就不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三)会计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大部分的高职会计教师都是在毕业之后就进行任教的,未曾干过会计,具有注册会计师或者是会计师职称的教师很少。为此,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这不利于实践性教学的有效进行。 (四)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不够合理 当前,高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首先是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随后再学习完基础理论,以及期中和期末结束后,在模拟实验室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如此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的。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一)改革课程的设置 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首先要确保实践课时,这就需要改革课程。这就需要实施活动课程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会计专业的实践活动,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能,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能够完善学科课程模式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掌握新技能的技能学习课,它跟知识教学是互相融合的;一种是为了对某个学科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巩固而开设的技能训练课;一种是为了培养专业综合能力而开设的技能应用课。这样,有效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课时。 (二)注重编写实训教材 在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当中,编写教材是非常迫切和关键的,应当结合教学的要求进行选用和编写。在编写的时候坚持防真性原则与渐进性原则。所编写的实训资料需要跟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合。另外,实训资料的仿真性愈强,学生就愈能够提高自己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想的实训效果。为此,需要让会计实务人员进行指导。 (三)建设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培养高职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教师实施进一步的培训,鼓励教师自主地补充新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安排教师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进入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可以实施网络培训的模式,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会计教师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所以缺少培训的时间。为此,可以实施网络培训的模式,让教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时地了解会计环境的新情况,以不断地补充与更新会计知识,然后再定期的集中到培训企业进行实训,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来学校开展讲座,为教师与学生讲解企业在实际当中所碰到的难题和解决的策略。 (四)建立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高职学校需要根据会计操作规范的标准,建立校内实验室,将模拟手工操作的硬件和软件配置齐全,这主要有办公室图章和用具、会计财务处理程序挂图、装订机、点钞机、打印机、投影仪,工作台等。实验室所使用的报表、账簿和凭证等需要跟企业财务部门的相同。齐全的工具与设备、良好的氛围、防真的模拟实训环境,有利于会计模拟实验的顺利进行,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教师就能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的财务部门实习,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这样的实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直接触及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业务,再跟实验室的模拟数据加以配合进行练习,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与理解会计理论知识。学生在校外的实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得到锻炼,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但能够检验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会计工作过程与会计工作环境的印象。 总之,能否开办自身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成败所在,其中,这个特色的核心就是实践性教学。只有将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加大,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才可以凸显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特点,从而培养出真正的会计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后勤校园管理融入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摘 要: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绿化造景提升校园文化品味;设置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营造学习氛围;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商业环境;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建设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后勤;校园管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工作不仅是高校运作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来说,还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后勤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身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在高校后勤工作中,校园规划建设与校园管理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关联。以往关于高校后勤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大多只是在总体上探讨二者的关系,或者是关注校园规划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于具体的校园管理工作却甚少涉及,即使有也都是集中在服务保障、职工素质这些方面。校园管理是常规性的工作,与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管理工作不应该仅仅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保障,还应该融入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绿化造景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莘莘学子沉浸学海、寓美于学,令人赏心悦目、怡然自得、心灵和谐。景观是校园的灵魂,也是突出校园文化品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校园造景常见的方法有建筑造景、山水造景、雕塑造景和绿化造景等。建筑造景、山水造景和雕塑造景都属于校园规划建设的领域,而绿化造景则属于校园管理工作的范畴。 山水造景是根据校园内的山、湖泊、河流等的具体情况进行景观改造,雕塑造景是在校园内放置雕塑来形成景观,建筑造景则完全取决于校园内建筑的特别外型设计。山水造景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建筑造景完全由校园规划决定,二者都是建造完成以后不易变化。雕塑造景虽然相对而言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也要服从于校园规划。雕塑造景一般成本比较高,特别是高品位大师级的作品更是如此,而且一经建成以后不太容易改变。在上述三种造景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绿化造景进行铺垫、过渡、点缀、连接等,才能使校园景观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完美的校园造景需要四种造景方式的有机结合。其他造景方式都不可能离不开绿化造景单独存在,而在某些场合,绿化造景自身就可以独立地形成校园景观。 与上述三种造景方式相比,绿化造景还具有特别的灵活性。并不是说绿化造景可以不服从于校园规划,而是说绿化造景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比较容易地进行重新布置和改造,在这个意义上,绿化造景更为重要。绿化造景成本相对较低,形式多种多样,如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有地域特色的苗木搭配种植,绿化带的修剪造型,适合休憩的草坪,各种花卉、盆栽的组合摆放等。根据季节更替、时令变化,配合各种节假日、纪念日及学校各类主题活动,绿化造景还可以经常进行调整,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情趣盎然。 校园绿化就象人着装一样,要美观、大方、得体。当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对绿化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对于绿化造景的意识就相对不足。有的高校偏重于其他的校园造景方式,仅仅把绿化作为一项基本的日常工作,忽略了绿化造景的校园文化功能;有的高校的绿化工作,过于受领导的个人喜好左右,片面追求古树名木、昂贵植物、异地的不适于本土种植的奇特植物,或追求流行的物种和绿化风格,投入高昂却往往效果欠佳。绿化工作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对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和绿化工人的业务能力培训不足,是很多高校绿化工作的通病,制约了绿化造景的校园文化功能实现。在很多高校校园都可以看到,有非常好的绿化基础,但是时而分布散乱、时而交错重叠,有的仅仅是在校园空地上植树种草、能够按时修剪而已,连绿化规划都没有,更谈不上绿化造景。 绿化造景是高校后勤校园管理融入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方面,领导的重视、科学的规划指导、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缺一不可。 二、设置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营造学习氛围 除了教室、宿舍和图书馆等室内场所以外,校园也是大学生们重要的学习场所。与室内场所相比,室外具有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空间宽敞等优点以外,更重要的是室外可以进行讨论、座谈、口语练习等,这些在室内场所都会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增加校园内的室外学习休息场所和设施是十分必要的。漫步校园,如果随处可见认真学习的莘莘学子,这也会极大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当前国内高校一般是在绿地、广场、体育场、宿舍区周围布置石制的座椅,发挥的仅仅是城市公共场所、公园、小区中同类场所设施的基本功能,并没有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校园空间,更谈不上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特性。高校校园内不仅要有一般的室外休憩场所和设施,还应该有适合于室外学习的场所和设施。室外学习场所要求光线充足、环境相对安静、遮荫、背风,设施除了座椅以外,还应该有桌、台等,可以进行书写或放置笔记本电脑。 当前国内高校校园在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建设上是比较欠缺的,即使是一些校园风景非常优美的知名高校,也找不到太多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高校校园内其实有非常多的适合于设置室外学习场所的地方,除了绿地、校园景区之外,教学楼的天台、地下架空层、天井,建筑间的连接走廊,建筑背面非交通要道的空间角落,等等,都可以建造室外学习场所。这些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投入非常有限,维护的成本也很低,但是可以作为室内教学场所的有益补充,能给大学生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不可小觑。 三、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商业环境 校园商业环境既要符合整体的校园规划,又是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商业环境一般是以校园超市或食堂为中心,形成包括餐饮、零售、服务、休闲娱乐等的商业圈或商业带。由于服 务对象是大学师生,校园商业环境与一般商业环境的主要区别在于三方面:第一,注重物美价廉;第二,参与性和互动性,既提供较多的勤工俭学机会,又为大学生创业和社会实践提供舞台;第三,文化品位,适应青年人、知识分子的消费习惯。 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除了一些位于中心城市或繁华地段的知名高校在校园商业环境上还能算得上有一定档次和品味以外,其他大部分的地方高校或地处偏僻的高校则往往难以让人满意。而从总体看来,国内高校的校园商业环境与高校的校园文化、人文环境等是不相协调的,分布零散、缺乏有效规划和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氛围和规模效应,未能充分满足师生日常的生活需要,在文化品位上更是不足。国内大学校园周边常常可以看见大量凌乱的大排档、小吃店、杂货铺、小摊贩等,既不卫生也不美观,这固然与文明程度、生活习惯有关,也不能不说是校园内商业环境不佳的必然结果。 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应该把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商业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最根本的是在校园规划中明确规划兴建若干条商业带或商业圈,对这些商业带或商业圈要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建设。通过引进优秀企业,特别是餐饮、药店、电子零售与维修、通讯服务、文化用品、美容美发、花店等,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和规模效应。不仅能够满足师生日常学习、生活需要,还可以增加学校收入,并且由于这些店面处于学校的监管之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校园周边恶劣环境的改善,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学校开办或通过补贴鼓励民营资本开办学术书店,并以此为中心引进培训、娱乐、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等产业,形成学校的文化商业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对于可以获得营业收入的校内场馆,如游泳池、网球场等,适当进行改造,使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进行商业服务。 四、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建设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 广东某地方高校的学生发现校园内有疑似采集地沟油的行为,于是跟踪拍摄了视频放到网络上。虽然事后证明这是有合法资质的企业进行的合法行为,学校后勤部门没有任何过错,但是该视频仍然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不仅学校师生员工关注此事,当地新闻媒体、地方政府以及省教育厅都对此事予以过问。这件事情其实也说明了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扩招以后,校园面积与上个世纪相比都有了大幅度地增加,动辄上千亩、几千亩的校园比比皆是,相应的校园管理工作也成设倍地增加。现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整体上还处于发展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的残余还大量存在,旧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还会长期地产生影响,这些对于校园管理工作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是做好校园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校园管理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热爱学校要从关注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要把少数行政人员加合同工临时工校园管理工作方式变成人人关心、集思广益、人人参与、同心协力,真正地让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到校园管理工作中来,对于建设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象公共卫生、公共安全这样的公共事务,单靠少数后勤人员是不可能完全做好的,要通过勤工俭学、志愿者、学生社团、主题活动、劳动实践课程等方式,合理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积极性,建立起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这也是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工作融入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五、结语 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都与广大师生员工紧密相关,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果能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和高度来审视和关注校园管理,而不是简单地把校园管理当成是高校后勤的部门工作,那么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必然会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类校园活动中,担负着大学生理想信念养成、社会责任感培育、综合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校园文化建设更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如何建设?应做深入细致的思考。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育人为主要导向、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能引领师生确立奋斗目标,明确自身价值。高校园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观,潜移默化地引导师生的行为规范、行动指向和践行目标;校园文化所呈现的精神追求和理想远景,对全体师生是一种激励和动力,更是一种召唤和要求。 (二)能启发学生转变思想,陶冶情操,提高能力。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能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环境育人的和谐统一。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激励全校师生迸发干劲,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校园文化能使师生深刻领悟到“学校精神”,强化师生的学校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改造 良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教学楼以及宿舍楼的走廊墙面文化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就要对校园布局进行调整,以及对校园环境进行升华,让学校处处弥漫着人文环境,让学生们有着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进一步做好校园文化的宣传与活动的开展 1.着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确定体现大学精神的校训、校歌、校徽、校风,建设体现办学特点的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加强校报、校园网、广播站等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评选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营造高校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2.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3.着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眼于构建先进的网络文化,依托网站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网上网下互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三)以创建特色教育、班级、宿舍为途径,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1.创建特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的文化品位,更多地体现在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的重要保证,张扬教学个性,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之一。 2.创建特色班级。开展班文化创建活动,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其活动多以班级为单位。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引入特色班创建这一载体,无疑将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深入。特色班创建活动可以采用评估方式进行,学校团委组织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发动各班参与创建。通过特色班创建活动,不仅实现班级个性的张扬,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具有主题集中,目标明确;参与广泛,行为规范;行动持久,影响深远等重要意义。 3.创建特色宿舍。以宿舍为单位的文明建设早已在高校普遍开展,如环境卫生评比、设计大赛、手工比赛、球类比赛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把团小组设在宿舍,更加大了宿舍管理和引导工作的力度。 四、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内在要求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与教学科研相结合。要发挥教师的专长,整合教师的优势,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创建活动,使学生获得优于其他方面的教育。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建设是在专业教学、课堂教学以外的空间开展的,也可以说是第二课堂活动或隐形课程。它建立在自愿的原则基础上,教师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了创建活动的成败。 3.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有所投入,创造气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创建活动取得成效。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浅谈高校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流行语 校园文化 研究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流行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校园流行语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生活行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思维。通过研究校园流行语这一语言现象,深刻认知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真正使校园流行语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高校校园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大学校园里盛行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在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中广泛流传和口头使用的语言。当前,校园流行语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审美倾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构造的重要参数。校园流行语是校园生活的即时反映,更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它生动地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浸染和渗透,高校校园流行语正逐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语言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而校园流行语就是形象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一面镜子。校园流行语以幽默风趣、新颖别致、简洁明快、形象传神等特征为大学生所喜爱,虽然校园流行语有时也夹杂愤世嫉俗、消沉粗俗的成分在里面,但总体而言,校园流行语这种校园流行时尚的确给原本单纯严谨的校园文化生活带来了新鲜感,注入了新活力,也给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内容,提供了新手段和教育途径。 一、校园流行语体现着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在校大学生思想开放、紧跟时代,追求新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获取信息渠道的无限畅通充分体现了校园生活的弹性化和校园文化的人性化,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去实践自己的意愿,去摸索自己的前进方向,去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此期间出现的校园流行语覆盖了大学生活的众多方面,并为广大同学所喜爱和接纳,成为了大学生突显时尚和个性的标志,他们认为,能否创造或熟练使用流行语是他们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彰显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透过各式各样的校园流行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校大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校园流行语关联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塑造 校园流行语是指某一时间段在校园青年群体中产生并流行,并以鲜活的形式表达特殊含义的词语。通过对近几年校园流行语的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校园流行语一般都存在时间短暂,可以说一定阶段或一个时期的校园流行语涉及所在时期社会重大事件、问题、现象以及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能够生动地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的心态和价值观。同时,大学生是当今社会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文化诉求——校园流行语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表态。从积极的方面讲,校园流行语体现了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勇于创新和追求自身价值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校园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起到了引导和激励作用,充分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在流行文化冲击下主流价值取向的提升。从消极方面讲,很多校园流行语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盲目追求个性和感官的新鲜与刺激,明显充斥着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甚至存在消极阴暗和粗鄙肮脏的一面,诱使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流行化”和“低俗化”。 三、校园流行语促进着青年时尚文化的培育与拓展 青年时尚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是大学生展示青春的一种方式,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尚文化能够反映一个群体的普遍思想状况,甚至是塑造其个人品质、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的重要社会化机制。从青年时尚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校园流行语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和最具典型的代表。校园流行语的形成和密集使用正是青年时尚文化的培育和拓展的过程,也是时尚文化对校园文化渗透并逐步同化的过程。反过来讲,青年时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园流行语的盛行和发展。基于这种相互影响机制,大学青年时尚文化的研究应该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状况,探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校园流行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校校园流行语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意义来看,它对充实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言语氛围,调节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导向,缓解学习和竞争压力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校园流行语所折射出来的一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培养有着很多不利影响。以校园流行语为代表的大学青年时尚文化现象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对此,我们需客观承认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存在,适时正确地加以引导,以时尚形式传递主流文化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高校发展方向的引领者,更大的价值应该在于深入大学生的内心,成为每个学生追求的目标,并愿意不断用自己的智慧、行为为其创新、拓展。为此,在校大学生也应该从一定的思想高度上正确了解青年时尚文化,正确认识校园流行语现象,努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言语环境,以积极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校园的生活和学习中来,为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浅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障强化、约束规范、熏陶感染的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举措。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以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等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很好地开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指南,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在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保障和强化功能。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场地等,不仅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而且使属于意识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传承。 (二)约束和规范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中主导价值观的体现,它外化为规章制度,内化为理想信念,通过高校的条例、准则、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划定了学生活动的范围,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使之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要求。 (三)熏陶和感染功能。马克思与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微观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们置身于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提高了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就层次来说,不仅限于精神文化层面,而且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了物质文化的支撑和制度文化的保障,使得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得以彰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曾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因此,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治方向,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弘扬传统美德,使尊师重教、热爱集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注重“两手抓”,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校园环境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也要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软件赋予其思想内涵,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校园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满足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保证课外文化活动顺利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寓教于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力有效,可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变传统的理论教育为生动的文化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思想与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具有教育导向、开发创造、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总体特征入手,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及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协调发展的思路。 引言 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开发创造功能、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重要环境。网络时代,随着信息的急剧扩散,迅速增大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通俗文化在校园的碰撞,校园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而这种群体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其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温暖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只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损益。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约束功能。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支配功能,校园文化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对其主体的约束和精神文化对其主体的行为习惯的规范和支配上,此外还有道德约束和舆论约束等。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典礼、仪式等,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2.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起着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校的师生员工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影响和激励,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正是我们常说的“风以化人”。 3.校园文化具有自我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和受教育者,又是创造者和教育者,一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就会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持久地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并通过学生的自觉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4.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对其载体无时无刻不发挥其影响,特别是对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全面教育的功能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突出,校园文化对其主体——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教育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并且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意识、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的精神环境,引导着人才的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激发每个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并内化为一种自我向上的动力。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校外力量的交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参与人员主要是校内人员,包括学生、学工干部以及极少数的专业教师,而缺乏校外人员的参与。校外人员包括是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内,而极少关注现实社会,与社会脱节,最终导致校园文化成为“空中楼阁”。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目前,大学校园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主要偏重于娱乐、体育及各种社团活动,这些活动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近期效果明显,但缺乏长期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 3.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大家一谈起校园文化,就认为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工作机构和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多少关系。但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人格和文化涵养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他们的整体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看,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一学期难得有两次活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种具体活动,而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潜在的教育活动排斥在外;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除学生参与外,主要是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参与,而专业教师与其他行政人员很少参与,与学生的交流也很有限。 4.专业知识所涉不多。在对上海一所财经类院校近一年的调查结果中,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比例为:文体活动占30%、青年志愿者活动占18%、社会实践活动占25%、讲座报告占20%、学生其它活动占7%等。调查显示: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大部分是娱乐项目,与专业知识有关联的活动少,绝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即使是学生科技活动,主要是学工队伍的策划,缺乏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所策划的活动专业知识的含量不高,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 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1.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即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而忽视了人的完整性以及健全人性、人格的培养,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自己设计适合自己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要追求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种类的需要。这样,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丰富校园生活,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2.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如前所述,缘于当前校园文化与专业知识相连甚微及其它方面原因,导致尽管各高校都在积极提倡并加大力度建设,但结果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加之当前各种传媒的活跃,学生接触信息越来越广泛,活动层次较低的校园活动既起不到导向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其总体功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超越低层次的以娱乐性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3.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建设要转型,要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必须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政策上对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教师给与支持和鼓励,如可通过减少课时等举措切实吸纳广大专业教师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这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中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学术领域演进发展,其结构和内容将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又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带动科研,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保证。 4.顺应时展,建设更加开放的校园文化。“开放”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当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处于“闭门造车”的局面,而相反地,现代大学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思维,因此“闭塞”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目标的,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如以往的校友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吸收校友、企业以及政府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达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目标。 2l世纪呼唤人才,时代也呼唤素质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浅析当代会计教育实训的有效途径:浅谈中职会计教育中的实训教学 [摘要]针对会计课程应用的特点,提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中职会计教学设计思路,探讨中职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适应行业需求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原则,使教学过程紧扣中职生就业的行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中职 会计 实训 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课程等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目前在中职教育中,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脱离行业应用、随意性大等问题,有相当部分教学仍局限在理论知识本身操作上,使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水平不高,距离会计应用岗位要求甚远,这样的后果就是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会计应用领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困难。会计专业的教学要从行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出发,围绕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的目标开展教学。专业课内容对多数学生来讲是比较生疏的,学生觉得它复杂深奥、难于理解,无形中就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屏障,而且这种观念的存在也是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在讲授专业课之前,应当先给学生介绍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及专业技能要求,进一步导入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习要求和学习的方法。教师用通俗的语言给学生讲解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这样才能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其次,要明确的告诉学生,对于中职这样一个学历层次的学生来说,掌握专门的职业技能是首要任务,我们要把精力花在搞懂学生怎么干,而无需去钻研这些理论和方法是怎样形成的。方向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加强实训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取得显著效果。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模拟实训的技能教学模式 基础会计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一心只想把有关概念、原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根本没考虑到这些概念、原理具有的抽象性、人为习惯性,使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放弃学习。建立模拟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从而领会会计的任务和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真正具有会计方面的技能。在教学方法上面,传统的讲授法、讲练法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限制。会计学专业是一门人为学科,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是根据人的习惯和社会的需要而固定下来,具有时间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上可以采用比方教学法、提问解答法和创设操作模拟岗位法来引导学生融入会计学习中。比如:进行账户教学时,可以根据人的习惯引用“男左女右”来说明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并且习惯的定为“左借右贷”而且固定下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事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尝试操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探索,去实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尝试,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模拟岗位法与岗位替换法相结合 模拟岗位就是让学生充当某一会计职位来完成模拟实训的整个过程。在技能训练课中,针对所要操作的内容分组设置多个会计岗位(如设置会计员、材料员、出纳、录入员等岗位),分别让组内人员担任,各施其职,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中去体会各自的操作。通过模拟岗位法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职位所从事的工作,如出纳员掌管企业的现金收发、银行存款的提取;会计员汇总凭证、登记账簿、核对账目;材料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录入员是在电算化的前提下根据会计员汇总的资料录入到会计软件中,可以使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与乐趣。特别是在与外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时,组与组之间进行角色替换,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体会“会计主体”的含义,体会会计主体与工作范围的关系,又可以联系其他相关的业务。 三、加大会计实务操作 基础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始终开展对学生的会计实务教学,教师应改变以往光说不练、先讲后练的做法,采取“边学边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基础会计》课程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同步的教学方法:将会计原理实训融于平时的课堂教学,“精讲多练”、“边讲边做”、“岗位模拟”、“总结提高”。 例如:在介绍收发原始凭证的填制及凭证传递程序时。若按教材平铺直叙,学生就会感到既抽象又枯燥。但如采用演示教学则事半功倍。其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们活泼愉快地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工作,在真真切切的“生活”中感悟知识。课堂实践的时间有限,大部分实践活动可安排在课后。 再如:在介绍有关日记账的知识时,可在班级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同时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每位同学以一个月为单位,记下每天的消费情况。月末的时候,要求大家对本月消费进行小结,分析哪些费用应该消费,哪些不应该消费,同时教育学生要节约用钱。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教育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会计实务操作作业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进度,按单元、章节进行设计。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教学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在知识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财务关系日益复杂化。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素质,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在校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学习书本以外的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组织学生走上社会集体见习的难度较大,机会不多,尤其是会计专业。但如果让学生留心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学起,却是收获多多。比如:教师经常设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自行组织见习。如:如何开设个人银行账户;给家里交水电费、电话费等等。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微不足道,但许多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为获取知识,有的可以亲身实践,有的需要向他人请教,有的需要收集资料、计算分析,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学生获取的信息多了,与社会的接触多了,视野也开阔了。 浅析当代会计教育实训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实训教学研究 提要高职教育会计实训教学因其自身的特色,从而使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增。本文结合我国高职教育会计实训教学现状,探讨会计实训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力求使会计实训教学更加科学完善。 关键词:实训教学;实践经验;会计岗位;教学模式;仿真 一、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也需要大量具有会计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实训教学作为高职会计教育的主要环节和精髓所在,对于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受财务部门实际工作环境和商业机密等因素制约,其他专业普遍采用的校外顶岗实习的方式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受到了极大限制。很多情况下,实习单位并不愿意实习学生过多的接触财务信息,很多学生往往只能做一些最基础的财务工作,甚至沦为办公室打杂人员,使会计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因此,对于会计专业来说,会计实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实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而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更是滞后,尤其是会计实训教学又极其特殊,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实训教学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对会计实训教学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学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从而导致会计实训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效果不佳。而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过低,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实务》等一般只设置理论教学学时,没有实践教学学时,即使有也只是安排两周的实训草草结束,整个实训教学完全流于形式。而这些主干课程恰恰实务性非常强,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来熟练掌握。 2、实训教学内容和实训过程不完善。目前很多高校的会计实训教学照搬理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或者按照理论上的一套比葫芦画瓢,导致教学内容和实训过程存在很多问题。(1)实训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体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实训教学很少有角色分工,整个业务自填制原始凭证至编制报表通常由一个学生完成,没有相互之间的审核和牵制。(2)不能体现单据的传递流程,在目前的实训教学中,所有的出入库单、发票等原始凭证都有学生自己填制,单据在各环节中的传递关系根本不存在。(3)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了会计监督和管理,目前的会计实训教学基本都是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循环,缺少了审核、监督过程。(4)会计的职业判断力体现不够,在模拟实训中提供的具体的会计环境下,各种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都是给定的,没有给学生锻炼职业判断能力的机会。 3、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会计实训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它是否有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但令人遗憾的是,现有高职师资队伍中学科型教师仍占有很大比重。很多教师尽管学历很高,但未真正从事过会计工作。他们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缺少从业经验。教会计的教师没做过会计工作,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不足。 4、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会计实训教学条件,匆忙建立起来的会计实训中心也不能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很多实训室和普通教室没有什么区别,完全不具备真实的实训环境,没有企业财务部门的氛围,也就无法做到完全真实化的工作状态。同时,很多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实训教学对策 1、加大对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视,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现有课程体系,确立会计实训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中,要突出应用性,体现职业性,要强调教学以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为主,理论知识要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要以社会需求为核心,综合考虑知识结构。对于核心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实务等课程的教学学时必须设置相当分量的实践学时,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亮点,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2、完善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教学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实行分组教学,按实际会计岗位设置实训岗位,建立完全真实的会计岗位牵制制度和稽核制度。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财务经理负责人员分工及设置工作岗位,然后进行岗位轮换,直至每人轮换一遍,从而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把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教育贯穿实训始终。通过实训,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单据传递流程、内部审计过程和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等,将所学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整个实训中,不论从科目体系的设置、会计政策的选择,还是内外部审核工作,都有学生在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的情况下自己来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3、建设专兼结合的、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前提。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专业教师不定期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制度,让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同时,组建一支由社会同行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会计人员到学校来指导实训,把企业里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也可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校兼职,承担一些实训课程的讲授任务,培育好这支队伍,让它与学校专职教师队伍形成互补,动态调节、优化整体师资队伍结构。 4、建立完全仿真的会计实训中心和科学有效的实践考核机制。会计实训中心不能像传统的教室那样,必须设置虚拟企业及企业的有关部门,要设置虚拟银行、虚拟税务所、虚拟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还要设置企业的上下游客户单位,从而使会计实训工作都能在真实的环境下展开。同时,会计模拟实训室的环境要尽量做到真实,逐步做到会计的实训教学与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零距离。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将会计理论考试与会计实务操作考核相分开。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另外,进行毕业技能鉴定考核。在学生毕业前,由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会计人员,会同学校会计教师共同组成“会计技能鉴定小组”,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综合鉴定,成绩合格者才准予毕业。 四、结束语 会计实训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实训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从而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向社会输送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因此,对会计实训教学的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以期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浅析当代会计教育实训的有效途径:浅谈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训教学 摘要:职业学校学生,生源主要来源于初、高中毕业生,学生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实训环节,接触实际,解决了职业学校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理解上的难点,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走向社会。 关键词:实训教学会计实践专业技能 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职业学校学生,生源主要来源于初、高中毕业生,学生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一个中小型企业的完整帐务不能进行处理,甚至一些简单的、常见业务也感觉无从下手。所以要重视实训教学环节。通过实训环节,接触实际,学生可以耳闻目睹会计的操作与应用,会计在各个领域的执业情况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等,解决了学生会计专业知识上的难点,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走向社会。 一、合理界定实践教学内容 在传统会计教学中,普遍注重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原因就是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不好,针对性不强,实做业务太少,所以要重视实训教学环节。 (一)强化实践性教学 中职会计教学必须突出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活动。 1、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项目设计、论文撰写、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消化课堂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加实务部分,教学尽可能与实务相结合。通过一套实验材料,不仅让学生掌握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也熟悉其财务管理工作。这样的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效果良好。 3、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熟悉企业的投资、筹资、营运资金管理、收入和利润管理等财务管理活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训练、灵活性训练、自信心培养、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良性循环。 (二)倡导案例教学法 引进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一个个案例将某一个真实的单位和组织的财务活动引进课堂,并向学生呈现出该单位所面临的问题或需要作出的账务处理决策,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决策者的地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案例教学法强调的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增强消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 从课前见习,课中模拟实验,课程结束之后的实习这三个环节上采取措施,加强实践性教学。 (一)课前见习 《财务会计》课程安排在《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财务会计》课前见习既是理论付诸实施的过程,又是《会计学基础》与《财务会计》课程联系的桥梁,同时还可验证和延伸《会计学基础》的内容。见习内容的安排应尽量使见习单位核算内容与将学理论内容相吻合;时间约两、三天即可,可根据见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分组交叉进行;见习单位的老师现场讲解核算程序、内容、方法、特点等,并出示相关帐、证、表。选择的实习单位,既要有独立核算单位,也要有集团公司下属的非独立核算的成本中心,既可以是商贸营销公司,也可以是生产型企业或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通过这样的见习安排,既可巩固前面所学知识,还为后读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模拟实验 《财务会计》应着重搞好两个实验即:单元模拟实验和综合模拟实验。 1、单元模拟实验是在某一单元(或某一章)教学内容完成之后,以单元的板块形式在实验室或计算机房(须事先购买商品化会计实验软件)进行的阶段性实验。该实验在教学中的安排目的是分段掌握各会计要素的核算、报告方法。如货币资金核算,应收及预付款项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会计报表编制等都可分别进行单元模拟实验,或按企业供产销中资金运动的过程安排单元模拟实验。单元模拟实验中的技能训练比课堂作业更为复杂,而单元模拟实验又使复杂的会计技术分散化、简单化,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将乏味的理论和操作规范变成看得见的实验,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又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学习中的兴趣。 2、综合模拟实验是指模仿一个企业某一会计的全部经济业务,经过再设计和加工形成系统完整的会计原始资料,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所进行的仿真操作演练。同其他社会科学相比,财务会计实验具有易进行环境假设和方便操作的优点,由于实验资料是模拟代表性企业的经济业务,所用凭证、帐表均与实际相同,业务全面、系统。这种综合模拟实验可弥补单元模拟实验条块分割、系统性差的不足,且不致产生校外实验中由于实习单位生产特点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学生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的问题。实验过程易控制、出现的问题也方便解决,不论业务类型、内容,还是其繁简程度都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控制、引导下,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综合模拟实验对于学生全面理解财务会计理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会计处理过程都有重要作用。 (三)校外实习会计 专业实习是在《财务会计》课及模拟实验完成之后,到单位的定点实习,时间约一个月。据会计年度的特点,专业实习最好安排在十月下旬到次年元月中旬,由于此时学生对企业核算的程序、内容、方法等基本上有所了解,也能独立处理一般业务,此时安排校外实习对学生和实习单位都有好处,学生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既能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同时因企业年终需办凭证汇总、试算平衡、结转、编制报表等业务,实际做账机会多、实用性、针对性强;实习单位的老师主要负责对学生操作指导和检查,可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完成技术含量高的(如调帐、财务分析等)业务。目前企业财务会计采用无纸化操作的并不多,多数单位仍是手工做帐,或机帐手帐一起做,若实习单位实行了电算化,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如录入凭证、修改凭证、理解电算化核算程序及其特点等将得到良好的锻炼,并为电算化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以上三大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互相促动,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就业能很快上手,甚至让用人单位感觉是一个熟手、能手,再也不会出现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不敢接账簿的尴尬局面。 实践教学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实践教学的书面报告。 三、会计实践教学达到的效果 (一)实践教学借助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对企业、经济部门、单位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并且能从课堂教学中找到对应的内容,从而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弥补了课本知识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前进入了社会,熟悉了具体工作环境。 (二)加强了职业道德培养 加强了职业道德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有助于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 浅析当代会计教育实训的有效途径:校企联合下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摘 要]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其中实践教学就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进行实践教学最为核心的物质保证与依托即是实训基地。所谓的校企就是学校和企业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会计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这样能够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脱节的问题。 1 会计职业的教育实训基地建立意义 长久以来,我国现有的实训基地都是根据学校的需求所建立的,很多情况下是不涉及任何企业的,也不存在企业参与的情况,不管是实训的结果、资料以及方式、环境评价等均有着很明显的学校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实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会计,是一门实际应用型学科,一定要与实际结合。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学校应该要理论结合实际,一定要和企业积极合作,尤其是高等学校以及技术类学校。共同建设会计专业类实训基地,是财经类学校以及该专业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校企的高效合作之下,建设完善的会计职业教育基地。企业可以把自己会计岗位的要求,包括知识素质,能力水平等,告诉学校,学校就可以根据要求来培育学生,从而减短了培育时间,也使学校的教育和社会接轨。企业也可以把自己企业内部的一些会计岗位的数据,培训案例等建立档案,提供给学校,校企之间都发挥出了其优势,建立的核心资源的共享,实现双赢互利。 2 会计教育实训基地其建设目标 2.1 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会计实训实习基地,建立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其最主要的就是要利用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等优势,依托学校提供的场地与设备,建立企业化模式的教育平台,当然如果在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在校外建设也是可以的。实训基地的内部环境也是要模拟企业内部环境的,要把实训过程中的教育环境转换成为工作环境,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成为了工作目标,学习成绩也就改变成了工作业绩的考核,把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变成了工作模式。对于学习的受训者来说,他们在心理上已经从学生转变成了职员,所有的衡量在指标,都转变成了职业人的衡量指标,以此建立起和企业内部相同的实践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完美解决了人才培养和社会脱节的问题。 2.2 共同建设会计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分析研究校企合作下新型的会计职业人才的培育模式 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多为应试教育,脱离了社会市场,难以满足其需求。但是在实训基地中,利用企业内部真实业务数据,根据企业内部的规定与流程,让经验丰富的企业业务精英作为老师来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借助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来提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实训课程来培训学员,在依据企业实际的工作要求及其流程,让学员参与其中,共同探讨当今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从而解决社会现阶段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2.3 共同建立会计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立起会计培训实习案例 实际上,学校实践教学,最大的难点就是企业内部真实数据资料的教条化。学校和企业合作,企业提供实际的业务数据案例,在学员自身的学习整理,消化提炼中,就逐步形成了有着自身特点的实践案例的资料。学员对于不同规模,不同市场,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的业务数据资料的学习整理,就能够形成一系列的实训实践教学案例,构建有着行业会计实训指导意义的教学案例,以此培育不同规模,不同市场,不同行业领域所需要的专业会计职业人才。 3 会计职业的实训基地其建设的原则 3.1 实习环境企业化 校企联合下的会计专业教育的实训实践基地,是有别于学校的会计虚拟实验室的。为了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氛围,还应该依据企业化模式建设,同时还要有着一定的规模。 3.2 实训职位设置企业化 也就是依据企业会计计算体系的通用性原则来安排职位,且在实训中主要描述企业会计计算体系和会计计算组织结构以及会计计算技术系统的联系,让学生熟知何为职业岗位。 3.3 实训组织管理的企业化 实训指导重点是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训导和体验,也就是说在对学员实施管理的时候是要依据企业真实的管理制度的,学员在体会会计行业的职业素质和执业素质间的联系时,会体会到在企业中,会计的技术素质和职业素质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3.4 实训资料的企业化 利用不同行业领域里的实际会计的核算信息,对学生实施分层次的会计实训。 3.5 实训评价的企业化 在如今竞争很激烈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职员的任何一项失误均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所以在学员实训期间,引入企业员工的评价机制就变的尤为重要,就是依据企业对在职人员的评价来评价在校受训的学员。 4 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同建立会计职业的实训基地 4.1 有关场地建设 基地的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场地建设的问题,实训场地的地点选取依据建设都应该依据真实的企业来建设,在这个工程中,要最大能力的还原实际企业中办公场地的布设和职业设置,依据上述条件建立方案,有学校人员建立场地,要尽量做大功能强大和环境逼真。就是在建设时要把实际企业所拥有的办公条件和场地的装修布置还原出来,以最大限度的呈现出真实的职业环境,以此在静态中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4.2 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实训初期,其指导老师一定要是企业中表达能力好、经验丰富以及在实际企业里会计知识扎实的会计骨干来担任,在对企业中的会计骨干人员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培育学校的指导教师,以此形成实习基地中专职以及兼职完全结合的师资团队。 4.3 实训资料建设 实训基地所用的资料,基本都是出自企业实际的业务资料,但是为了可以避免泄漏企业中商业机密,就要使用一定的方法来进行整理。为了培育不同行业领域里的会计人才,可以在不同领域中获取业务数据。整理过后的数据也是需要凸显其行业领域的业务特点,要强化行业特点的处理,根据上述条件,来建立会计的实训资料库。 4.4 制度建设 实习基地的实习应该依据企业化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日常卫生及着装等方面都应该依据企业的规定来加以实施。为了保障实训基地的正常允许,还应该加强其规章制度,包括实训的考评,日常管理,以及考勤的制度。从而培育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4.5 运行模式 当实训基地完全运转起来时,我们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详细实施时则可以依照不同的阶段试验顶岗实习、课程置换以及工学结合等方式来实施。 (1)课程置换的方式:就是在实训基地前期,业务案例都是由合作的企业来提供的,就形成了具备行业特征的课程,就可以和实训基地原计划的部分课程实施置换,让有一定会计基础知识的学员选择性的上课,这种选修课的做法在学员选择之后再组织教学。 (2)工学相结合的方式:就是企业可以把一部分的业务放到学校,建立第二办事处,在实习基地中积累了一点经验的实践教学老师的基础之上,由学员来进行实际业务的处理,包括像会计核算,缴税申报,银行贷款等。 (3)定岗实习方式:实习基地也是一个单独的实体机构,依据代替记账企业的形式实施企业化运转。受训学员是可以在实习基地实训的,完全依据企业化的管理。业务由学员在社会中获取,教师以主管的身份加以管理和监督,督促及时,准确的完成。这样就缩短了学校和实际工作所存在的距离感。 5 结 论 本文介绍了会计职业的教育实训基地建立意义、学校和企业合作下新型的会计职业人才的培育模式、会计职业的实训基地其建设的原则等,旨在强化我国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浅析当代会计教育实训的有效途径:中职教育中会计专业模拟实训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社会环境下,财会专业实习困难以及其解决办法。应该看到,由于高等职业技术财会专业学生的现场实习费用较高,联系单位困难等原因的客观存在,所以建立一套模拟实习系统,进行校内实习是具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 财会专业 模拟实习 实施效果 一、建立高职财会专业模拟实习体系的必要性 (一)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习效果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现场实习过程中都很难获得真正动手操作的机会,而通过模拟实习,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亲身操作的能力,不仅能够对业务中的某一个流程做到心中有数,更能够全面把握业务流程,为其日后在社会上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检验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 (二)可节约大量实习费用 根据本校派遣实习经验,每一个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都需要耗费高达1 200元以上的实习费用,而在一个30人班级中,所需要的费用则将近五万元。而采用校内实习模式,一个学生从实习开始到实习结束,两百元足矣,这相当于现场实习经费的16%。因此,采用校内实习的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越的实习环境,同样也能够给学生和学校节省大量的实习费用。 (三)可减少联系实习的压力 正如上文中所介绍的,现场实习由于单位财务单位的工作总量有限,因此学生需要分散到多个单位去进行实习,这样就给实习过程中,联系单位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而采用校内实习模式,能够通过对相关实习环境的模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学生集中在一起参与实习工作,更是能够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经验交流平台,在减轻其实习压力的同时,也能够为他们彼此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持。 二、高职财会专业模拟实习体系的构成 在对模拟实习内容的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对专业课所教授的内容和体系加以考虑,同样又要保证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水平的获取,也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学生日后的毕业工作提供客观的支持。通过高职财会专业模拟实习体系,为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专业性复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上述考虑,在高职财会模拟实习内容的设计方面,可以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具体划分,从整体上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基础模拟实习模块、核算模拟实习模块、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模块、审计模拟实习模块这四大模块。 (一)审计模拟实习 审计模拟模块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在财务收支审计方面能力的提升提供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解决,并收集和整理学生的学习心得,为以后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二)会计核算模拟实习 作为本模拟实习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核算模拟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内容主要是只对各种金融业务的原始凭证进行处理,从建立账簿开始,到手工账和计算机账完成,学生全程参与其中,并通过对一些相关实际操作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对实习情况做出总结。 (三)财务管理模拟实习 财务管理模拟实习内容实际上是对上述实习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扩容,主要是在上一阶段中核算内容上来进行各种计划的制定,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这写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来,并按照我国相关财务人员操作规范来进行财务报告的编写。 三、高职财会专业模拟实习的组织 (一)建立模拟财会室,按现场要求进行会计处理 在进行财会模拟实习的过程中,实习资料对于学生近距离感受会计人员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环境作为心理引导因素。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模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配比和会计部门相似的工作环境以及部分办公用品,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提供客观的支持。 基于这一要求,学校有必要建设专门的模拟财会室,并按照实际的部门设施情况对其进行规划和重组。在实习的过程中,将参与实习的学生分组,每一个小组当做一个独立的财务部门加以对待,并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本小组的模拟实习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保证模拟教学的实际效果,还应该准备好包括公章、手章在内的多种凭证。在实习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亲自参与到原始凭证的填写工作中来,并配合独立的表格、账本,并配备相应的办公用具,按照实习小组划分并分发下去。在实际的模拟实习过程中,前期主要是在实验人员的带领下进行会计规章制度的学习,并为各种原始金融凭证加盖各种戳章,在实习中期,则是学生按照所学习到的内容来加盖戳章,并按照会计行业内的一般规则来对原始账单进行装订,完成基本的模拟流程。 (二)合理安排各学期的模拟实习内容 正常情况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财会专业为两年学制,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做出进一步的培养,模拟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从不间断,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任务学习之余,提升其动手能力。 应该看到,在系统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应从学校本身的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具体优势条件来为学生在日后求职过程中所必备的各种专业化知识的学习提供客观的机会。 四、结语 在进行校内模拟实习之前和之后都需要进行一些现场参观来激发学生参与到模拟实践活动的热情。在全部模拟实习完成后,应尽量安排一些时间进行现场,为其提供模拟实习,加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实践证明,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提供相应的支持,是模拟实践的重要内涵,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作者简介:袁界锋(1977-),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省盐南中专从事基础会计教学,并在伍佑中学从事财务工作。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影响比较研究 摘要:金融危机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特征之一。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本世纪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产生的原因、影响范围和程度不同,但是两者都对严重影响了香港的对外贸易。本文实证分析分析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从对外贸易的主要指标和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从汇率机制影响香港对外贸易,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是外部需求下降和周边国家发展疲软。 关键词: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香港对外贸易 1、引言 金融危机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特征之一。1997年由国际投机资金冲击泰国货币泰铢而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平均贬值25%-70%(何慧君,1998),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的香港为维持汇率稳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亚洲地区及受此影响的其他国家经济衰退也对香港的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损失,香港对外贸易出现了将近一年的负增长。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但由于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范围不同,导致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机制也有差别,香港应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也不同,通过对比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有利于香港在世界经济运行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和政策,从而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 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再到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佛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等,理论界对国际贸易的运行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国际贸易属于一种经济活动,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贸易活动。Cantor和Mark(1998)、Baxter和Crucini(1995)等人的早期研究确认了国际经济波动中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传导渠道的存在性和合理性。石红莲(2010)认为在全球化经济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波动都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进而向全球范围扩散。经济波动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以及资讯等渠道传导的。陈学彬、徐明东(2010)金融危机短期内对国际贸易最直接的两个主要影响渠道为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王会强、于飞(2010)重要从收入、价格、汇率、外商投资等方面研究了金融危机对河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其对外贸易的三个部分比较分析两次金融危机对其影响。 2、对外贸易指标变化比较 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不但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可以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衡量对外贸易的指标主要有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价格指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以及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等,金融危机通过影响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周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环境以及汇率等方面作用于对外贸易。本文主要从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等三个指标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2.1 对外贸易规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贸易额进入全球前十,并成为世界最大的转口贸易地。金融危机影响对外贸易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外贸规模的减小,东南亚金融危机中,1998年1月份香港进口和转口贸易开始出现负增长,1997年11月开始出现港产品出口负增长,并持续十多个月。国际金融危机中,港产品出口负增长首次负增长出现于2008年3月,进口和转口贸易均于2008年11月开始负增长,并持续将近一年。分别取两次金融危机周期中三年的月度贸易额增长率,东南亚金融危机从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其进口贸易、港产品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增长率变化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见,两次金融危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对外贸易规模,但是影响的范围和时间长度却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贸易的影响力度明显比东南亚金融危机强,但后者影响持续的时间更长,国际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2.74%,港产品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50.64%,转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2.44%,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2.38%,港产品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1.96%,转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16.73%。国际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2个月,港产品出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22个月,转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2个月,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6个月,港产品出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26个月,转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5个月。此外,两次金融危机周期中,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贸易影响波动明显大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对港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先于进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属于暂时性的冲击,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则属于长久的影响。 2.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说明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或地区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从两次金融危机周期中分别取6个月香港十个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额增长率数据,如表3所示。 从表3可见,香港进口贸易中,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影响的是香港从日本、台湾、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瑞士以及泰国等国家的进口,而从中国内地和韩国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国际金融危机中,主要影响香港从中国内地、日本、新加坡、韩国和瑞士等国家,而从台湾、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泰国等国家的进口影响则相对较小。港产品出口贸易中,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影响香港与中国内地、新加坡、日本、韩国、澳门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对香港与美国、台湾、瑞士和英国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不明显;国际金融危机对与香港贸易的前十大国家和地区都有较大影响,但影响的时间先后有差别,对香港与瑞士、澳门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相对较晚一点。转口贸易去向中,东南亚金融危机对香港与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和越南的贸易影响比较大,与中国内地、美国、德国、台湾和英国等国家的影响较小,而与英国的贸易额还处于上升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与美国、德国、韩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比较明显,对香港与中国内地、日本、印度、台湾和越南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较小。 2.3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香港实行高度开放的贸易政策,服务业发达,制造业份额相对比较小,使得香港产生制造业空心化现象,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香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如表4所示。 从表4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主要商品的进口、港产品出口和转口贸易均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对出港产品的出口影响较大,杂项制品、矿物和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电动机械、仪器用具及零件等降幅均超过或接近30%,转口贸易中降幅超过10%的有四种产品。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非金属矿物制品进口、电动机械、仪器和用具及零件的出口,而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的进口和转口均有所上升。 3、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影响的机制比较 3.1 金融危机的收入效应影响比较 金融危机对贸易最直接的影响是以收入效应降低贸易对象的实际购买力,即主要影响香港的出口贸易,香港的出口市场主要是中国内地、美国、东南亚以及西欧国家,两次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收入的影响不尽相同。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影响东南亚的经济,从各国实际GDP增长率可以看出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1998年实际GDP增长率迅速下降,日本1998年增长率为-2.05%比1997年下降了3.61个百分点,韩国和印度尼西亚1998年增长率分别为-5.71%和-13.9%,比上年下降了11.48%和17.84%。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则机会影响了香港的整个出口市场,美国收入减少后,对香港的产品和劳务需求就会降低,直接导致香港出口的减少。同时,美国是全球进口大国,与诸多国家保持高度相关的直接或间接贸易,通过国际间的贸易进而影响香港对欧盟、日本等国家的出口。 3.2金融危机的价格效应影响比较 价格效应主要影响香港的状况贸易,由于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两次金融的价格效应对香港对外贸易的机制具有差异。亚洲金融危机的价格效应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各国的货币贬值,而20世纪末香港主要是与中国内地、日本、西欧以及美国之间进行转口贸易,与东南亚的转口贸易比重比较低,故而通过价格效应的影响不大。国际金融导致全球商品价格下降,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率,直接导致本地生产企业生产积极性下降,出口减少。但是,美元的贬值降低了包括石油、矿产品、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国际价格,从而降低一些企业的进口成本,这个有利于香港的转告贸易。所以,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3.3金融危机的汇率效应影响比较 东南亚和韩国、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对香港的出口竞争力构成了不小的威胁。由于实行联汇制,港元兑美元汇率基本维持在7.749~7.730之间,相对其它亚洲国家货币间接有大幅度的升值,使香港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有相当大幅的减弱。在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的影响下,国际市场的一些商品价格下跌,如1998年初国际市场工业制成品价格比1997年9月降低了10%,涤纶切片、纤维和棉纱等产品也因韩国和印尼等国的低价倾销而价格下跌。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经济大幅下滑,美元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货币贬值,有利于美国的出口,从而影响香港对美国的出口。 4、结论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产生的原因不同,但都对香港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而且反应迅速,但是其影响力比国际金融危机小。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是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导致香港的实际汇率上升导致香港对外贸易下降,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影响香港的对外贸易环境,欧美国家的实际需求下降,转口贸易和港产品出口贸易受到冲击,日本、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疲软进一步加大了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中香港的对外贸易政策比较及时和完善,从而比较迅速的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从两次金融危机中可以发现,内地和香港出口中受冲击最小,能保持出口价格和销量不变或增长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陆港合作开发高科技的提法早已有之,全球的知识化、高科技化和香港出口竞争力的相对减弱都不容香港再迟疑不前。由于香港本地技术、人才、资源和成本的限制,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仍要借助内地,因此应充分发挥香港本地信息、资金筹集、服务方面的优势,相互合作增强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共同防范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广西—东盟区域贸易的影响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国际市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金融危机对广西和东盟区域贸易同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金融危机前后广西-东盟区域贸易情况的对比,分析了金融危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并研究了金融危机后广西-东盟将面临的新形势。以期为广西-东盟今后的区域贸易合作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广西,东盟,区域贸易 中国与东盟同为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危机中,对外贸易都受到较大的打击。金融危机前中国—东盟区域贸易量以年均27.12%的增长率快速增长。1而金融危机使两者间进口贸易额剧烈波动,增幅同比迅速下降,贸易逆差也呈现出进一步缩小的趋势。作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地区,广西与东盟的区域贸易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怎样的影响?金融危机后,两地区间区域贸易发展前景如何?本文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以期给广西—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做出经验总结。 一、金融危机前广西—东盟区域贸易发展状况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开办,极大促进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据广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439,500千美元,占广西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1.57%。其中,出口总额为310,110千美元,进口总额为129,390万美元。2007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908,459千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1%,是2000年的6.6倍,占广西对外贸易总额的31.3%。其中进口贸易额为1,174,292千美元,是2000年的9.07倍,出口贸易额为1,734,168千美元,是2000年的5.59倍。东盟迅速成为了广西最大的贸易往来对象地区。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之前,广西与东盟国家主要是以边境贸易为主,贸易商品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工业品、生产资料、中药材、木材等一些低值附加商品。广西出口到东盟国家主要是自行车、缝纫机、手扶拖拉机等工业品。从东盟国家进口的主要是水产品、干鲜果等农副土特产和木材。自2002年开始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来,随着贸易的深化和发展,商品重要性的先后顺序发生了变化。从东盟国家进口到广西的产品还是主要以农产品、水果、资源性商品为主,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机电产品成为了广西重要进口商品之一。广西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资金、技术类产品的比重占主导地位,机电产品的比重最大。 二、金融危机对广西—东盟区域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贸易总额所有波动 中国与东盟都是实行外向型贸易政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同样增速放缓。具体情况见下表: 资料来源:根据南宁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从表中可以看出,自2006年以来广西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不断上涨。 2007年到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明显所放缓。自2010年广西对东盟的进出口总额恢复迅速,而且环比发展速度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由于南海问题和东盟个别国家国内政治动荡,使得2012年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发展速度有小幅度下降,但进出口总额仍比上年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但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逆差却在不断上升,2006年,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逆差为1.42亿美元,到2012年,广西与越南的贸易逆差为6.6亿美元。 (二)广西对东盟出口的变动 自2007年下半年, 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已经感受到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东盟国家对欧美国家贸易下降,使得国内经济受到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其货物的进口。 资料来源:根据南宁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自2006年以来,广西对东盟的出口额有了快速的增长,以平均每年45.48%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广西对东盟的出口额是2006年的9.5倍。金融危机前,广西对东盟的出口额增长速度达到了76.1%。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到2010年的出口额增速明显放缓,增长速度下降了20-40个百分点。2010年出口额环比增长速度仅为26.84%。 广西与东盟的最大贸易国为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以2012年的贸易额来计算,仅三个国家与广西的出口额就占广西与东盟国家出口额的95.8%。2007年广西对越南的出口增长率为89.9%,而2008年就仅为59.23%。广西对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增速下降更为严重,而且在2009年还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三)广西与东盟的进口额变动 广西从东盟的进口主要是农副产品等,相对于出口额,进口额增长量较小,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也较小。 资料来源:根据南宁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广西从东盟的进口额相对出口额的发展较慢,2012年比2006年仅增长了2.22倍,年均增长21.52%。但是,广西从东盟的进口对经济波动较为敏感,2008年的环比增长速度比2007年下降了30个百分点,2010年经济恢复后,进口额环比发展速度就恢复到145.61%。 广西与东盟地区的三大进口国为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广西从越南进口额最大,受金融危机影响,广西从越南的进口额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环比发展速度由2007年的133%,回落到2008年的90%。 三、金融危机后广西—东盟区域贸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的萎缩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但是,中国和东盟市场广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发展潜力巨大。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2008 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各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但是世界经济的恢复并不如预想的这么快速。从金融危机后广西与东盟区域贸易的发展状况来看,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恢复迅速,在后危机时期可以发挥促进经济,转移东盟对欧美国家对外贸易依赖性的重要作用。加强广西与东盟的区域贸易合作不仅有利于东盟对外贸易的复苏,而且有利于广西经济发展。 (二)贸易保护不断抬头。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出口下滑,国内失业率增加,贸易竞争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强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贸易依存度较高的东盟国家和中国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国之一,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以来的一年多里,坚持贸易自由化,共同抵制贸易保护,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与中国和东盟共同坚持贸易自由化的一系列努力都为广西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出现将会促使东盟国家开始寻求自由宽松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为广西-东盟贸易合作提供一个畅通而自由的平台。 (三)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亚洲各国合作趋势。21 世纪以来,亚洲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这给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越南、泰国的农副产品、木材、矿产,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等是广西经济发展所需资源,广西廉价的纺织品、工业品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提供了低成本的原材料和消费品,广西的机电产品、交通设备为越南、泰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工业消费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广西参与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区域贸易合作。 (四)东盟经济持续好转和一体化进程的稳步推进。2009 年3 月,东盟签署了《关于东盟共同体路线图的差安华欣宣言》(2009—2015年),把经济共同体的实现期限从2020 年提前到2015 年,进一步加速东盟一体化进程,这将将为其与中国的自贸区建设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基础环境,也为与广西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 (五)广西企业继续推进面向东盟的外向经营 广西企业要扩大国际经营能力,东盟无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加上广西政府这几年来对东盟企业的大力宣传及积极引入政策,广西企业将来还会继续推进面向东盟的外向型经营。另外,广西也将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这不仅将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还将为东盟国家提供双多边合作更多的市场机会。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浅谈国际金融危机对苏州加工贸易的影响 [摘要]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贸易出现急剧下滑态势。结合苏州加工贸易近一年的统计数据,通过论述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下苏州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原因,以及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苏州加工贸易的影响,提出促进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苏州加工贸易 对策 苏州加工贸易是以外资带动出口加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模式。自2000年以来,苏州直接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尤其是加工贸易得到了空前发展。经过近十来年的飞速发展,目前苏州加工贸易规模已居全国第二,从而大大促进了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近两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苏州外贸总额增长较为缓慢,甚至一度出现过负增长。作为苏州贸易最大组成部分的加工贸易也受到了此次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 一、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一)苏州加工贸易的发展渊源 加工贸易是当前苏州对外贸易方式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苏州的加工贸易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对苏州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三十年前政府抓住机会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开始,到现在加工贸易总额已经是仅次于深圳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二位,占全省加工贸易额的72.2%,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15.68%。苏州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超过4000家。图1为近十年苏州加工贸易发展轨迹。 图1 苏州加工贸易发展轨迹图 (二)苏州加工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其一,苏州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对内通过招商引资能够迅速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改变当地经济面貌;对外苏州加工贸易一直领先,先进的经验和模式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二,苏州加工贸易促进了就业,缓解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压力紧张问题,培养了一批熟练劳动力队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而大大提高了苏州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最后,苏州加工贸易解决了苏州工业发展初期的资金短缺问题,增加了工业原始资本的积累。因此在苏州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苏州加工贸易的影响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不断的深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苏州加工贸易业不断恶化,贸易数额增幅缓慢,发展受到了挑战和制约。图2给出了近两年苏州加工贸易单月发展趋势情况。 图2 近两年苏州加工贸易单月发展趋势* * 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局统计月报 二、苏州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苏州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 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存在着附加值低、替代效应强等特征。因此,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加工贸易就容易受到影响。为了加强加工贸易抵抗风险的能力,就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整合产业链,积极向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延伸。 (二)本土自主创新不足,对外资的技术依赖性强 外资企业容易受到国际危机的干扰,当初他们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廉价的土地、人力和政府税收,因此外资企业的根不在中国,本部也不在中国,外资企业来中国完全是利益的驱使。而如今金融形势和市场发生了变化,外企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所以,积极发展本土经济,自主创新,推动自主名牌战略才是王道。 三、促进苏州加工贸易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抓住机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对于外资企业,苏州加工贸易应向“总部经济”方向上伸下延转型升级。政府要鼓励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机构)、营销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高端产业链环节。对于已初步形成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与管理运营中心、具备地区总部性质或雏形的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应加大培育指导力度。 2.以发展服务外包为契机,完成苏州加工贸易价值链的完善。在以服务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价值链下,外资企业成为苏州加工贸易的主体,而这种以外资为苏州加工主体的模式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原因有三:其一是成本上升;其二是外贸依存度已经过高;其三是国际环境的变化风险。因此,要发展服务外包,首当其冲是必须发展本国的价值链。通过构建本国的价值链发展国内贸易,将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向型转变为内外并重型。 (二)积极发展本土企业 1.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配套协作战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由于外资企业根植性较差的问题,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本土企业加入外资企业的生产体系,真正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这是实现本土经济与外资经济互动和一体化发展的最好选择,具有发展的战略意义。因此要鼓励外资企业逐步实现产品、人才、技术本地化,推动本市企业积极与外资企业配套协作,主动接受外资企业产品、技术和管理的辐射,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与销售网络。 2.本土企业要自主创新,推动名牌战略,成为苏州加工贸易的主导。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的活力所在、生命所在。长期以来,我们依靠廉价的人力和资源转化为“苏州制造”的产品价格优势,对外经贸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然而随着劳动力以及资源环境成本的逐步提高,长期处于低端产品环节的发展模式隐忧也日益严重。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中,我们耗费人力、消耗资源、精工细作,但因为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大部分利润和市场主动权仍被跨国公司掌控。以苹果公司为例,一台iphone共创造360美元,硬件为美、日、韩、台等创造187美元,我国参与的是组装、制造大概是6.54美元。所以,经济要想长足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自己真正的核心品牌。 3.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先,政府应该积极支持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在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税收上给予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同等的优惠待遇;其次,政府要完善加工贸易中新兴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强、技术溢出能力明显的龙头骨干型项目;最后,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创立内销品牌,逐步建立国内营销网络与物流体系,不断扩大国内分销业务。总之,政府应不断促进和提升加工贸易发展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性和产业竞争力,为苏州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四、结论 加工贸易是苏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力和资源成本的提高,苏州加工贸易遇到了发展“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发挥政府效能,立足发展本土企业,推动品牌策略,不断延伸产业链,真正做到从“苏州制造”转变为“苏州创造”。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面对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中国策略 [摘要]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出现明显衰退。发达国家迫于国内就业压力,以种种借口设置新的贸易壁垒。美国国会通过的“购买美国货”条款顺势而生,并被视为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标志。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再度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或将引发全球贸易大战。危机当头,笔者拟通过关注本轮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动向,呼吁政府积极动用国际力量,在WTO框架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 对策 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出现明显衰退。许多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纷纷出台紧急就市措施和经济刺激计划。有些国家迫于国内就业压力,以种种借口设置贸易壁垒,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而有些国家在“以邻为壑”政策的指导下,竞相效仿出台一些违反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中国成为这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最大受害者。仅在2008年12月,美国就先后对中国的纺织品、冰箱、药品、化工品、环状焊接钢管、厨房用金属隔板和网架展开反补贴调查或征收反补贴税;同月,欧盟先后对中国产味精、柠檬酸、紧固件产品和焊管发起反倾销调查或征收反倾销税,并通过了新的玩具安全指令(DIRECTIVE 88/378/EEC),矛头直指中国;2008年10月以来,印度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7起贸易救济调查,并于2009年1月和2月先后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和对中国铝征收保护性关税。2009年2月13日,美国国会通过的“购买美国货”条款由于极具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而被视为此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标志,但是,由于该条款将购买范围扩大到了WTO《政府采购协议》缔约各方生产的产品,这样不仅技术性地避免了欧盟的反弹,而且因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已加入)并非缔约方而合法地排除了最具竞争力的中国产品。 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多。作为本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最大受害者,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已然明显受阻。据商务部统计,自2008年11月份开始,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月度进出口总值自2001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的月度进出口总值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9%,-11%,-29%和-24.9%。在利用外资方面,自去年四季度起,吸收外资呈回落态势,10月以来实际使用外资连续同比负增长。面对这样的严峻考验,我国必须认真研究对策,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日渐加强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 一、积极扩大内需,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强劲增长,贸易规模不断加大,外贸依存度也随之急剧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的统计,2001年,中国全年进出口总值5097.68亿美元,到2008年,该数值达到了25616.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近26%。伴随着对外贸易总值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攀升,从2001年的38.5%快速增长到2007年和2008年的64.4%和58.2%。虽然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曾极大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高度依赖。当综合贸易影响率超过贸易摩擦警戒线的时候,世界各国把高度防范和警惕的矛头都指向中国,中国外销产品成了众矢之的。从上文中美国、欧盟及印度等国针对中国外贸出口产品发起的种种调查和贸易保护措施,已经如此可见一斑了。 时下,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国外市场急剧萎缩,中国长期形成的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存在的消费率偏低和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失衡问题迎来有效解决的好时机。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时机扩大内需,有效提高消费率,切实调整内外需比例,逐步降低外贸依存度,渐进地从开放带动改革和发展转变到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统筹协调,逐步建立以内需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以进出口贸易为辅助的二元经济结构。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危机中从根本上有效抵制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损害,继而降低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程度。 二、充分利用多边场合,呼吁联合防范贸易保护主义 众所周知,二战以来,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在拓宽国际经济的传递渠道和加强国际经济的互动作用同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60多年的经济融合,多边贸易自由化取得巨大成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虽然如今危机当头,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在进一步贸易自由化上达成共识,但是,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结构失衡、金融风险积聚长期积累的结果,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世界各国必须加强磋商、增强合作,保持国际贸易渠道畅通。中国作为出口大国和本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最大受害者,除了本身要发扬大国风范,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20国金融峰会、经合组织(OECD)、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多边场合,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共同抵制许多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呼吁各国携手共克时艰,以开放迎接挑战,以合作应对危机,让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复苏的重要力量。 三、促进重启多哈回合谈判,利用WTO规则规避贸易风险 虽然多哈回合谈判自2005年中止以来已经数次陷入僵局,甚至有人对WTO的公信力,以及其能否在协调各成员的利益及制定新的贸易规则中发挥作用产生过疑问。但是,多半个世纪的贸易实践证明,作为一个管理国际贸易的国际组织,WTO一直担负着协调各国贸易政策、平衡国际贸易关系、减少贸易摩擦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任,在制定“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方面更是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今,金融危机阴霾下的多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遭到威胁,发达国家带头发起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作为拥有独立利益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再次痛切体会发达国家主导制定实施的现行国际贸易规则的不公正性。因此,值此采取共同救援行动之机,我们更应该呼吁重启多哈回合谈判,通过多边协商建立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并利用WTO的原则与规则防范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推进全球自由化贸易进程的发展。 除此以外,中国还要积极参与谈判,善于利用WTO的规则,包括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特殊措施和补救措施,就世贸组织主要成员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的不公正待遇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争取公平、客观、合理地解决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积极维护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经济利益。例如,中国可以转换思维,从被动的保护措施的受害者转换成积极主动为自己的产业争取公平待遇的战士,认真分析美国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刺激计划中是否有违反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内容,并通过适度增加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工具,为国内产业(特别是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和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加大,针对我国的各种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外贸出口企业单打独斗去拼抢国外市场的行为早已无法应对国外以经济联盟形式展开的贸易战。而行业组织具有协调同行、避免过度竞争及自主对外沟通的功能,在协助政府管理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协调和监督作用。危机来临之时,行业组织更应该发挥其服务、咨询和桥梁职能,适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科学分析行业信息、壁垒信息和行业竞争力,在提出合理建议的同时,团结行业力量共同对外游说和公关。 如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或将掀起新一轮的全球贸易大战,针对中国的“两反一保”也顺势增多。虽然我国的行业协会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但是相对于势单力薄的企业而言,行业协会更能代表行业产业利益。凭借其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行业组织应该以解决贸易摩擦问题的组织者和代表者的身份,尽力争取国家政策研究、经济研究、统计调研和信息处理等职能部门的支持,通过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帮助企业申诉或应诉,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 当然,作为本轮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受害者,中国的出口企业仅仅依靠政府或行业组织从以上四个方面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危机来临之时,中国企业短期内不仅要采取措施紧急应对,长期上更要修炼“内功”。例如,从短期来讲,中国企业应当要加强制定技术标准,及时了解WTO的有关规则和最新规范,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操作。从长期来看,中国企业要关注开发新的市场,并通过产业升级,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强产品的竞争优势。总之,只有在商务部、地方主管部门、有关商会协会等中介机构、企业的“四体联动”工作机制下,通过政府、行业和企业的上下通力合作,中国经济才能彻底走出金融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迎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另一个春天。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化是测度金融危机影响的一种直接手段。通过比较借鉴经典的银行挤提理论和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视角下的金融危机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筛选了20个国家2008年的双边贸易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有显著影响且其影响具有滞后性。同时探讨了我国可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引力模型; 金融危机;国际贸易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着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金融危机的传导,意在寻求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的策略。普遍认为国际贸易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关于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很少。如果金融危机不影响国家的进出口,如何通过贸易渠道传导呢?所以,需要弄清楚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Zihui Ma等(2003)首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国际贸易所受的影响程度是测度金融危机传导的一个前提条件;国内学者主要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的影响。这些工作对国际贸易视角下的金融危机影响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但仍需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完善: (1)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尚未形成有说服力的系统理论;(2)缺乏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为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此展开研究:首先,对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进行梳理;其次,用引力模型定量测度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Diamond和Dybvig(1983)发展了一个银行挤提的经典框架。在一定假设下,认为投资者可通过建立一个银行来集中风险从而提高其效用。所有的投资者在银行中储蓄他们的财产,根据无耐心的投资者的数量,银行划出一部分存款准备金,把其余的进行项目投资。但是,由于投资者的类型是私人信息,所以有耐心的投资者可能会自称是无耐心的而在项目到期前提取其存款。正常情况下,他们没有动力这样做,因为较早收回资金会降低他们的效用。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恐慌,有耐心的投资者会希望收回他们的存款。当出现这种情况时,银行的存款将不足以满足这种提取。银行不得不在长期项目到期前进行清算,因为项目的销售回报少于最初的投资,结果是出现银行挤兑和一些投资者什么也得不到。 上面的框架没有分析银行挤提对国际贸易的影响。Zihui Ma 和Leonard K. Cheng(2003)通过提出四个假设,把这个模型扩展到包括国际贸易的情况,即在下面的假设下,就可以分析金融危机对进出口的影响了。 (1)假定投资者分为两类: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本国投资者拥有本国商品,外国投资者拥有外国商品,外国投资者和本国投资者是有耐心的或无耐心的概率是一样的,本国商品和外国商品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买卖。 (2)生产本国商品的长期项目需要外国商品和本国商品作为投入。由于总投资增加,所以对本国商品和外国商品的需求也会增加。为了简化,假定外国投资者的储蓄少于对外国商品的投资需求。所以,为了进口外国商品,不得不出口一些本国商品。 (3)外国投资者仅消费外国商品,本国投资者既消费本国商品又消费外国商品。投资者从银行收到的回报是本国财产,所以他们需要用一部分或全部回报在国际市场上交换外国商品。 (4)存在有重叠的后代。新一代的投资者像前一代一样,把其财产储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储蓄投资到一个长期项目中。假定本国投资者的数量是固定的,但外国投资者的数量依赖于前一资者的经历。如果以前出现银行挤提,新外国投资者的数量将会减少,即银行挤提后资本流入会减少。 如果在项目到期前出现银行挤提,所有的投资者都会提取他们的存款。由于项目的非流动性,只有其中的一部分能取回存款,通常投资者会遭受损失。所有的外国投资者(如果没有银行挤提,只有无耐心的外国投资者)会带着提取的存款离开这个经济。在金融危机后,资本流入减少了。 综上,金融危机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影响国际贸易。 (1)外国资本流动渠道。在没有银行挤提时,有耐心的外国投资者会在项目到期后提取存款,且存款将会被下一代外国投资者带来的新投资的流入抵消。但是,银行挤提会使他们较早收回资金并减少未来的新外国资本流入。所以,金融危机在危机期间能刺激出口,但是在危机后会减少出口。 (2)投资需求渠道。随着总投资的降低,对外国商品的投入需求也随之减少。所以,通过这种渠道,金融危机对进口有长期的滞后负影响,短期内这种负影响不会显现。另一方面,由于外国投资的降低,经济必须出口更多的本国商品以便进口外国商品以增进投资投入。因此,金融危机在危机后将会促进出口。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分析:综述电力自动化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无线通信网络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无线通信网络 传输 混合式网络 1.无线通信的应用 目前有数种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无线通信技术,按照传输距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即基于IEEE802.15的无线个域网(WPAN)、基于IEEE802.11的无线局域网(WLAN)、基于IEEE802.16的无线城域网(WMAN)及基于IEEE802.20的无线广域网(WWAN)。 与传统有线通信网络相比,无线通信技术使远程监控变电站具有潜在优势,例如:节省架设电缆的费用以及通信基础设施的快速安装。但无线通信对电磁干扰(EMI)更敏感,通常对带宽容量和通信设备之间的最大距离有限制。此外,由于无线通信中的无线电波在空中传播,能发生窃听,这对通信安全是一个威胁。电力公司使用无线通信有两种选择:①利用现有的公共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例如公共蜂窝网络,②架设专用无线网络。 专用无线网络可使电力公司对其通信网络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但是,专用无线网络需要大量的安装投资及维护费用。在电力自动化中,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有所应用。最近,数字蜂窝网络的短信服务(SMS)功能已经应用于变电站的远程控制和监视。蜂窝网络的控制信道还应用于某些基于警报的变电站监视情形。然而,这种通信技术只适合于发送小量数据的应用,因此不能提供变电站实时监控应用所需的严格的服务质量(QoS)。 随着近期无线通信及数字电子技术的进步,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激活了可供选择的其它可升级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提供自动化应用要求的严格的服务质量(QoS)。这些最新无线技术有:无线传感器网络、WiMAX网络和无线网状网络。 2.用于电力自动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2.1.无线自动仪表读取(WAMR) WAMR系统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多项优势,包括不再需要人工抄表员而降低了电力公司的运营成本,还有基于顾客的实时能量消耗的实时计价模式。WAMR系统的实时计价功能对顾客也很有益。电力公司的实时计价模式要求电力公司和顾客的仪表设备之间有可依赖的双向通信,而WSN技术通过提供低成本低功率的无线通信有效的解决了这个要求。电力控制中心通过多跳式无线通信收集来自仪表的传感数据,这种监控系统为电力公司提供了灵活性。总之,WAMR系统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下列功能:①自动仪表读取功能:WSN可以实时自动测量顾客的能量消耗。自动仪表测量还可以分为:个体仪表测量、群体仪表测量和全球仪表测量。在此,我们的目标是为电力行业提供具有各种实时监控选项的灵活管理策略。②遥测功能:电力控制中心可从智能传感器节点获取实时数据,控制位于配电网选定点上的某些元件,例如,控制开关的状态。因而,配电传感自动化能够通过减少故障和修复时间增强电力行业的服务。③动态配置功能:在电力自动化应用中,即使网络线路出现故障时也要保证测量的可靠性。因而,为了满足应用的可靠性要求,动态地调整网络配置就显得极其重要,例如:动态的路由选择。在这方面,WSN的自我配置能力能够使网络动态的重新配置。④状态监控功能:监控仪表设备的状态是WAMR系统的另一个功能,此功能嵌入在智能传感器内。这一功能对于准确及时地确定网络中传感器节点故障会很有帮助。另外,状态监控功能还可以应用于修改仪表设备的情形。例如,如果某人试图破坏仪表设备,系统能够自动通知公安局。这缩减了派出维修人员修理被破坏仪表设备的大量费用。 可以预见,随着WAMR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系统不会再那么昂贵,并且会更加可靠。随着低成本低功率无线传感器的发明,无线RF通信是收集电力仪表数据最为节省成本的方式。 2.2.电力系统监控 设备故障、电击、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均会引起电力干扰和断电,经常导致服务长期中断。因此,电力系统应进行适当控制和监视,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在这方面,WSN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一种低成本的可靠的监视系统。用无线传感器节点建设的有效监视系统能够减少配电网故障检测及恢复电力供应的时间。另外,电力服务的连续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中从顾客满意度角度来看也是至关重要的。为评定电力系统的性能,用WSN技术可获得几项质量服务(QoS)指数。例如,可以计算出服务中断的平均持续时间和平均维修时间。 2.3.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两个重要的考虑 2.3.1.网络拓扑结构和体系结构要求 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在网络使用寿命、路由算法、传感器节点的通信范围等几个方面具有重要含义。网络体系结构要求包括网络的物理和逻辑组织以及传感器节点的密度。通常,传感器网络的目标就是有效的覆盖配置区域。网络的逻辑和等级组织还影响能量消耗及通信协议的选择。另外,根据拓扑结构的要求,传感器网络可以是分布式组织或者群集式组织。电力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和体系结构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来确定: 1)何种网络拓扑结构最适合这种应用?(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还是多对多?) 2)监控网络如何工作?(是主辅式、点对点、点对多点还是对等式?) 3)覆盖区域内最恶劣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4)电力系统当前和以后有多少变电站要监控? 5)是否存在已知的物理障碍物、电力线或大型感应电动机的RF干扰等潜在干扰问题? 2.3.2.应用要求 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播的必需信息应予以分类和量化。通过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进行综合分析来实现这些要求。下列问题可帮助电力公司确定这些要求: 1)应用的服务质量要求是什么?(要求实时监视还是容忍延迟监视?) 2)系统连续查询信息(定期监视)还是根据异常查询(基于事件的监视)? 3)传感器数据的类型是什么?即:影像、声音、数据? 电力自动化系统应综合确定网络拓扑结构、体系结构和应用要求,以建立最适合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全面考虑各种选择条件以及是否适合电力公司的应用对于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3.用于电力自动化的WiMAX网络和无线网状网络(WMN) 3.1.WiMAX和无线网状网络的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的优势 3.1.1.增加可靠性 在无线网状区域中,无线中枢在无线连接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提供了冗余路径。这就排除了网络区域内的单点故障和可能存在的瓶颈链接,显著增加了通信可靠性。由于存在多重可能的可选路由,还可以保证网络抗潜在问题的健壮性,例如:因RF干扰或障碍而产生的节点故障、路径故障。因此,利用WMN技术,即使在出现网络元件故障或网络拥堵的情况下,电力公司的网络也可长期可靠地运行。 3.1.2.安装成本低 由于网状网络只要求线路上的几个点连接至有线网络,因此建设无线网状网络可以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并且能够以合理费用对网络进行改造,这一点在现今电力公司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尤其重要。 3.1.3.较大的覆盖区域 目前,无线局域网(WLAN)的数据速率通过应用极具效率的调制配置有所增加,例如:802.11a和802.11g为54Mbps。虽然WLAN的数据速率增加了,对于具体的传输功率,当来自存取点的终端用户更多时,WLAN的覆盖范围和连通性都有所下降。然而,WiMAX技术可使局域控制中心与远程控制中心之间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性能却不会降低。因此,混合式网络中的WiMAX骨干网可以实现自动化应用所要求的高速远距离通信。 3.1.4.自动网络连通 在该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中,无线网状区域可以动态地自我组织和自我配置。换言之,网状网络中的节点自动建立并保持网络连通,这可为电力公司提供无缝多跳式互联服务。例如,当新节点加入到网络中时,这些节点利用其网状功能自动发现所有可能的路由器并决定到达控制中心的最佳路径。此外,鉴于新的可用路由,现有网状路由器可重新组织网络,从而能够轻松扩展网络。无线网状网络的自我配置特点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至关紧要,因为它使电力公司能够应付由顾客需求量推动的新的连通要求。 3.2.WiMAX和无线网状网络的混合式体系结构的设计关键 3.2.1.恶劣的监视环境 在变电站,由于障碍及电力线和RF干扰引起的极其嘈杂的环境,无线链接表现出极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特点。为改进网络容量,限制无线电干扰,开发通信协议时应使用先进的无线电技术,例如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多重无线电界面和智能天线。 3.2.2.WiMAX塔台的最佳放置 在提出的混合式体系结构中,在符合时间临界监视数据的截止期限的同时,设计一种有效的低成本的网络基础设施很重要。因此,配有昂贵的RF硬件的WiMAX塔台,应置于配置区域的最佳位置,以便既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又满足服务质量要求。 3.2.3.灵活性支持 需要使用低反应时间切换管理算法来支持移动设施控制器的通信服务。这样必要时,例如发生警报时,移动设施管理器还可以本地监视系统。 3.2.4.集成不同种类网络 现有网络技术与不同无线网络集成的能力有限。因此,为增强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的性能,应改进多重无线界面的集成能力以及网络路由器的相应网关/桥接器功能。 3.2.5.升级性 在如今竞争性的动态市场环境下,电力公司可能很快会配置新变电站、提供更大的服务请求。因此,设计的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应能够很好地升级,以适应由顾客需求量推动的新通信要求。 3.2.6.协调的资源管理 为对无线信道特点、争用和通信量模式的系统变化作出有效反应,需要分布式和协作式网络资源管理。这样,才可以实现全系统的良好性和网络的自我配置。 3.2.7.安全性 网络中的阻断服务攻击可能会对配置的混合式网络的运行造成严重损害。使用有效的加密术和密码系统,可以解决安全性问题。为解决所有这些现有的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的问题,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协议栈需要改进或重新创建。在这方面,需要一个跨层设计来共同优化主要网络功能以及设计适合无线信道动态特点的通信协议集。这样,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才能够快速确定服务中断,及时恢复电力公司的服务。 4.结语 本文的目的在于更好的理解能够提供适应不同种类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要求的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为打算利用新的自动化通信技术的电力公司展示一个结构化框架,从而更加有效地做出决策。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分析:探究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不断改革与深化,电力行业引进了诸多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就我国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而言,其内部就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针对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重点分析了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信息安全;安全隐患;对策 目前,我国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严重威胁了通信系统信息的安全性,面对这一现状,找出其问题所在,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势在必行,它是保证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1 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 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是在电力通信中常出现一些故障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对于电力通信系统而言,其主要作用是预防和处理电力通信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该防护体系改善了电力通信系统管理中的不合理因素,利用其内部的防护技术对电力通信系统中的信心安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然而其具体所要保护的对象与传统的信心安全工程防护体系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更侧重于管理其内部的相关技术及机制,而传统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则主要是对管理设备进行安全防护,从管理侧重点来看,现代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管理中的特点,现代化的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融入了一系列的管理策略及管理理念,降低了其对通信设备的依赖性,使电力通信系统更加科学合理的运行。 2 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在电力企业已经广泛推广开来,它给电力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影响了电力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关于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2.1 电力通信系统中心站的安全隐患 中心站是电力通信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集合电力通信系统内部各子站数据的节点,同时也是通信应用系统与外部进行数据收发连接等操作的一个接口,它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一旦有入侵者攻击该节点或者是接口,那么整个通信系统的操作数据就会呈现在入侵者面前,从而无法保证通信系统内部的信息安全。不仅如此,若中心站出现问题,那么通信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虽然可以正常运行,但是整个电力通信系统却无法正常运行,它们之间属于一种互为连带的关系。中心站是电力通信系统的关键与核心,它的运行安全直接关系着整个通信自动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2.2 电力通信系统无线终端的安全隐患 无线终端是电力通信系统中最基本的构造,它是利用通信系统的子站与中心站之间的相互配合进行通信的,电力通信系统内部有若干条无线终端,然而数据越多,越容易影响电力通信系统的运行,其在运行中也有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就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系统来讲,保护系统中的信息安全与该系统的业务其地位是相同的,要提高保护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性,就要确保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访问,要让信息具备一定的识别性,对于应该看到信息的人可以让其随意查看信息,而对于有非法意图者则应该及时拦截,阻止其查看信息,以此来提高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3 电力通信系统中保护信息安全的常用方法 电力通信自动化系统运行常出现一些安全漏洞,对于该问题电力企业常用的解决方法就是运用算法加密技术,对通信过程中的发送方要发出的信号进行加密,将其内部数据全部转化成不可识别的密文,当接收方收到文件后运用与之相对应的解密算法将其转化为可识别的明文,如今在电力通信系统中运用的算法加密技术包含两种加密方式,以下是对这两种加密方式的介绍: 3.1 数据加密标准算法 数据加密标准算法简称DES算法,该算法其明文分组长是64bit,密匙长是56bit,该加密方式对明文的处理首先需要一个初始置换IP,利用IP将64bit数据进行重新分组,然后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数据进行16轮转换,当然每轮在置换或者代换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当16轮转换后将其输出的数据进行左右分割,并交换次序。其次,当通信系统中的数据调换顺序后在利用一个逆初始置换IP-1,这样就得到了64bit密文,对电力通信系统中的信息就可以进行加密操作了。 3.2 公开密匙算法 公开密匙加算法属于一种非对称性密匙算法,其中包含了两种密匙,一种是公共密匙,另一种则是专用密匙,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配合才能保证电力通信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性。电力通信用户要保障信息及专用密匙的安全,就要将公共密匙出去,并且公共密匙只能用专用密匙来解密,具有唯一性。公开密匙算法与数据加密标准算法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公开密匙算法不需要连接密匙服务器,操作较为简单,简化了密匙管理。 总而言之,两种加密方法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应选择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加密方式,从而确保通信自动化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性。 4 加强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信息安全的对策 4.1 采用先进的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主要是针对中心站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设立的,它能够作为不同网络及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信息出入口,从而全面控制信息的流入与输出,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及抗攻击性,它主要为电力通信系统中的信息提供安全保障。防火墙中一般包含三种设备,分别是分离器、限制器及分析器,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运用防火墙技术能够有效监控电力通信系统的整体运行状况,从而确保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在通信系统中设置防火墙,可以实现四个目的,第一,阻止无关人员进行通信系统内部网络,它能够自动阻止非法用户,剔除运行中的不安全服务;第二,它能够防御入侵者侵犯通信系统中的防御设备,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第三,对于一些特殊站点,它能够自动化的限定通信用户的访问,避免非法入侵的现象;第四,其具有一定的监控功能,能够全面监控通信系统运行状况。 4.2 对无线通信终端进行多层次加密 通信网络系统加密一般分为链路加密、端端加密及混合加密三种方式,链路加密是指通过对网络中两相邻点之间的数据进行加密,任意节点与其相邻节点需要具备相同的密码机及密码,端端加密则是通过通信用户双方认同后进行数据加密,混合加密则是将以上两种加密方式结合在一起,实现多层次加密,从而加大对电力通信系统中信息的保护力度。 由于不通电力企业其内部的自动化系统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加密方式时,要充分考虑通信系统的实际状况,选择合理的加密方式,从而为电力通信系统中的信息提供安全保障。 5 总结 电力通信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安全是电力企业尤为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关系着整个电力通信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中心站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环节,对其内部的信息安全要重点把握,要保证通信系统中的信息安全需要选择适合的加密方式,将其应用到系统中从而提高电力通信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安全性。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分析:对电力自动化系统与通信技术的探讨研究 【摘 要】本文简单的阐述了电力自动化系统特点以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电力 自动化 通信技术 1. 电力自动化系统里具备的功能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收集重要的数据、对信息的整理和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等。其系统能够较完美的对权限进行管理。而且能准确快速的对自身问题做出反应和及时解决,在其过程中对别的节点不会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相对一些重点运用的是双机热备用,这样就能使系统更加的稳定可靠。且他们的服务器在工作里就能相互帮助,及其中一台出现问题另一台就会自动接收它的数据,这样就可以保证系统的有序运行。 2.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特征 2.1 具有开放性 供电公司在其系统调度过程中能遵守其该有的标准。做到系统内部自动升级,并且很开放,可以支持第三方开发,也可以与别的厂家的系统进行对接。由于很多厂家都用同类的标准,所以供电公司能获得比较广泛空间来配置系统,这样就可以达到各种各样的要求。能够跨平台充分表现其具有开放性。 2.2 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这种扩展性让一些用户在选择过程中,按“自己的发展,分步骤落实”的方法来分期进行,这可以免除资金的一次性投入太大。系统的层次分明,逐步分级等设计理念让扩展成为现实。其他的软件软件模块等也都可以很方便的扩充,就象是搭积木一样。 2.3 拥有先进的系统平台 不仅丰富了系统服务定义的内涵,且为内部不断扩大的各部门系统网的 Intranet 及与外层 Internet 的自适应网络互联引入隐含的效能,让客户可以比较灵活对应用进行拓广,且能自主与系统及通信进行对接。因此,供电公司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持续开放的通用网络平台,即 SuperOpen 平台的设计,运用 lient/Server 结构,强调中问件设计模式,根据这个多建成的中性平台只能对中性数据进行服务,却不必要对数据应用进行思考。 平台能把上面的应用与底层的支撑间隔开来,给系统的平稳高效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和奠定坚实基础,它为整个区域的电力予以能够共用的功能协助。 2.4 拥有较强 WEB浏览能力 供电公司的自动化调度平台能给大功能的 WEB 的浏览能力提供支持。运用三层的设计理念,并利用 WEB的服务器,能够做到多个客户对动态及静态数据、各种图形、不同的线形及报表等进行查询。 3. 电力自动化的未来的形势 3.1 建成过得硬的数字化功能 信息化正在被不断的渗透和普遍化,更多的人和企业开始注重电站或电网在数字化方面的开放与投入。而数字化有包含信、通信、决策和管理四个方面:①电网信息,电网的时空特征是比较强的,这就要求要对各种各样的变化的信息进行监控和收集。信息的数字化就是要实现共享和数据整合,这大部分都是在数字化较强的变电站才得以实现。②对通讯的控制上,这主要就是运用于数字化变电站和主站或者集控中心间的通讯。流畅、迅速、妥当的网络氛围与及时、精确的信息运用是实现数字化的电网控制思考作出反应的先决条件。③决策,让电网能够拥有稳定、实惠、安全、高质运转是电网实现数字化的最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拥有比较强大的分析及作出决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④管理:这就包含对设备的生产及使用等很多的基本数据等各类应用系统的建造,并且要达到由电网勘查、筹划、设计、管理、使用、保护等所有的环节的信息化。数字化的目标是利用电网运行数据采集、处理、通信和信息综合利用的框架建立分区、分层和分类的数字化。最终实现系统性的管理并使管理全面达到数字化。 3.2 市场化前景广阔 电力市场化改革也给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带来一连串的新问题。因此,我们要将来的自动化系统与自身的市场的运行体系更好的进行结合,在过去的 EMS与 WAMS 中加入更多的市场因素,这其中包含对目前市场下的电网安全分析的理论研究,及对过往的EMS的分析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当然也还存在很多的约束发展的因素,如:电网的运载容量不断的增加接近了其极限;很多电网在运行还在保密中,他们的一些数据及信息采集不够;电网的堵塞情况不断加剧;市场的不恰当运行使系统性能下降等等。 3.3 系统调度的智能化功能不断强大 调度的智能化它的最大目标就是要建成一个以广泛的同时的信息为基础的网络维护与能够在紧急时进行一体化控制的新理论与技术,对系统的元件景象保护及监控、对各地区的稳定进行监理的系统、发现危急情况的控制系统等拥有多层防御能力的复合的多功能体系。通过智能进行调度是将来电网不断进行的必由之路。 3.4 目前电力系统常采用的集中通信方式 通信系统自出现就英语电力系统如影随形,下面我简单说一下电力系统的集中通信方式: (1)以电线为载体的通信: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不需要另外的通通信的线路,这样可以节省成本,目前运用最为广泛。在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边远地区,无线通信方式没有办法实现的时候,就多会选择这种方式。不过它的缺点也是非常大的:①不怎么可靠,一旦电网出现问题,通信立即就会失去信号,而这时可能恰恰有最需要通话;②它的通信容量太小;③这种方式的语言效果较差,数据的传送速度也不高,没办法进行图片的输送,并且在这种方式还需要有音频电缆的协助才能最终实现通信功能,也因此它正在慢慢的被替代。 (2)常用的微波通信:它的优点有:输送的容量比较大,质量也比较优秀,有较为灵活的配置,现在 220KV以上的变电站大多使用这种。这种方式曾经风靡一时,它一般都是采用一个子站对应 8 条话路或者是一个 1 对 10 的设备,它的成本是 200 万这样,这还不连铁塔与机房的消费。这种方式语音的传送,而数据的输送就比较差了;而且它对周围的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有山或者高大的建筑就会信号中断;还有一笔费用也的考虑,就是这种通信网的建立必须要现场考察然后在找设计院设计,而设计院要不菲的一笔设计费,这些预算时都的考虑。 (3)光纤通信:这种最大的特征就是容量很大,速度很快,而且在一根光纤里能够同时传输几百乃至上千路电话,也可以传送图片,并且还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性能,可以高品质通信。但是它的投入太大,特别是远距离的施工,并且它要收而且通信质地形影响。所以这种主要适合在干线通信或者对容量要求大的地方。 (4)有线音频电缆通信:这是用模拟方式的有线通信,在数据传送时要加调制解调器,比较适合近距离。但是它的抗干扰能力特别的差,容易被雷击,用于远距离时就要很粗的电缆,所以它只能局部运用。 (5)特高频无线通信:这主要运用于农网系统,它能远距离传输,用起来也很方便,而且造价不高。确定就是抗干扰差,信号不稳,传输速度慢。以上的通讯方式都与电力系统息息相关,在选择时要认真的思考,慎重的决定。 4.结论 现代的通信技术与电力自动化的系统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只要我们能够把握更新更先进的知识,我们一定能够把握通信技术及电力系统发展的方向。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分析:探讨现代电话通信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固定电话的短信、振铃、短信号码过滤和移动电话的通信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远程运用,一般所指自动化远程诊断、主要功能、远程模式、遥控中的设计思想方面的特征,描述电话在电力自动化中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通信技术;远程应用;电力自动化 电网系统与电力调度自动化的运行,要求在电力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最短时间之内做出处理。现代电话通信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的运用中便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因为它本身的稳定、安全、准确、迅速特性使得它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目前它也是目前电力自动化在生产运行中实行远程监督与维护的理想手段。 一、电话技术的作用 现在的电网发展中,很多变电站出现无人值班现象[1],其中调度工作起着很大起的作用。变电站的自动化设备是需要不断地工作的,但是会出现一些原因,导致自动化设备的数据出现中断,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调度员调度以及集控站值班员的操作与观察。日常问题的出现,需要及时的自动化维修,这样的话就需要抢修人员亲临现场进行抢修工作,一系列的检修、诊断、障碍处理,处理这些问题需要花费往返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如果在传输过程中又出现问题,就又要维修人员再次返回现场,浪费时间、浪费人力资源,处理一旦不及时,就会使得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低下。有关故障处理统计数据表明,电力自动化设备发生死机的现象频率很高,这使得维修人员必须亲临现场对设备进行重启,使之再投入工作。现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远程诊断方式有两种:第一,利用自动化系统的网络进行自身诊断,达到远程的测试和诊断目的,如果遇上电力系统瘫痪死机,就无法使远程的维护功能得到有效运用;第二,使用公用或者专用的通信网络通道来达到诊断的效果,这样就需要组建主分站测试诊断装备,这导致系统投资大、维护量大的负面影响出现。因此,必须寻找一种简易稳定的远程维护系统,从而达到远程的操作。 二、最便捷、少投资的电话遥控成本 我国的电话运用较为普遍,各种系统的相互配合也比较常见,例如电话预定、电话充值、电弧购物、电话通讯远程遥控系统[2]。电话远程遥控也已广泛运用在各个行业当中,比如汽车短信报警、电器遥控等等,虽说如此,目前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它没有完全发挥电话远程控制的潜力。电话远程控制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仅仅是一个尝试,不过可以借鉴其他先进经验,再针对性上具有较大的突破,比如来电显示、DTMF拨号编码技术、短信技术、单片机的智能控制技术方面,可以利用编码控制原理和信息传送技术让远程控制装置实现智能化和互动化。毫无地域限制的无限短信通信不仅灵活方便,并且比较廉价。运用短信来报警、远程控制工业是个很不错的途径,所以也可以尝试运用到电力自动化中的远程维护上。 三、基础技术的运用 在电力自动化过程中,电话控制模块采用来电显示、短信、DTMF拨号编码、单片机智能控制等技术的运用,合理地利用各种网络途径,实现远程信息互动、远程控制、远程诊断。远程电话的控制核心模式是双音多频解码和单片机。配合遥控驱动部件、手机电路、状态接口采集,使得在不同的场合下运用手机、电话进行远程的电站自动化设备的诊断和复位等,并实现多路的智能控制途径。 电话远程控制的安全防范主要是使用电话号码过滤器,预先在远程电话控制系统中设置几部电话和手机为有权用户,使它具有一定的“身份”功能。实现访问与控制的安全,拦截陌生号码。此外,在模式中设立指令内容,实现短信过滤功能,如果接收到的指令不同于预设的指令,那么就难以驱动系统,这样就可以防止错误发生。 四、电话通信遥控功能实现 电力系统的电话控制模块,符合实际需求和电网自动化的特点,其功效如下: 1.主机控制机能:电力远程控制系统的主站给远端的控制模块发送指令,对一些开关的状态测试和查询、通道的诊断以及开关机。电力远程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块分为主机和分站的维修人员[3]。 2.短信控制功能:在系统中,有权人员才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给远端,他们可以进行一些控制方面的查询、环道的诊断、开关机等等。这种模块就是利用信息进行沟通过信息。 3.电话控制功能:具有一定的“身份”的用户,运用拨号或者是振铃对远端进行开关机控制以及诊断等。 4.安全功能:对一些非“身份”的用户具有拦截功能,就防止了其他信息的干扰。 五、结语 自动化远程设备的电话通讯控制,符合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安全需求和电力系统的供电保障,属于一种自动化设备维护及智能处理的简易辅助手段,对电力企业的设备自动化管理的维护起到推动作用。节省资源、安全可靠便捷的特点,使得电力自动化系统能够更快捷、准确地使故障得到顺利解决。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应对 [摘要] 推进高校班级文化创新是一项基础性、急迫性的工程。然而,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却面临着重重困难与挑战,要建设一流的高校班级文化,就要实现高校班级文化的重新建构与强力突围。本文分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并尝试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困境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 徐玉莲,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科部讲师;谢爱林,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杨西彬,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校,其最底层一级就是班级。 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及高校的制度、决策、校园文化都要通过班级加以贯彻落实:千千万万个班级就组成了中国人才的未来与希望。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事关民族兴衰。然而,一些客观存在的庸俗、低级、不学术、不道德、没修养、恶性变异观念等等,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冲击。 其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冲击。为数不少的网站刻意追求点击率,追求吸引眼球,图片与视频越、越低级越被传播,什么“胸器”、低腰裤、无裤日、课堂调情、寝室自拍、大腿上写答案作弊、包养、甘做“小三”等等,无一不是错误的价值观诱导。而文字报道更见负面效应:“我爸是李刚”、“拼爹”“神马都是浮动”、“女研究生自杀”、“富二代校园豪车撞人”、“女大学生四年被包养净赚一套房”等等,这些都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强烈冲击。一些学生觉得刺激、好玩,就错误模仿,导致突发事件频发。被包养、自残、自杀、杀人、玩失踪、效仿作弊、被退学等,恶性事件不断。 其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守不住底线的建设。以春游为例,尽管大家都知道春游的诸多好处,但家长怕出事,学校怕出事,因此,所有的群体外出活动都被逼到了最底线:“压住不批,就怕出事”。而挡不住的春情在荡漾,于是学生们就会三五成群地隐藏目标,或寝室,或不同班级,或不同学校,或同乡,或初高中时的同学,或与家人,或男女恋人不经审批就出游,无情地冲击和打破了学校守卫的底线:“这是公民的权利,我就是要去,无可商量”,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底线突破。实际上,高校的压力很大,有来自于家长的,“出事我就闹”;有来自于上级部门的,有明确、特殊的安全稳定工作要求与目标;有来自于学校本身的管理制度的,每个制度都指向底线;有来自于法律层面的,也都是指向底线。所以,高校思政工作部门、学工部门、班主任与辅导员乃至学生干部,几乎每天都如临大敌,战战兢兢:上课清查人数,睡觉清查人数,活动清查人数,考试清查人数。这使我们发现,这种只是守卫而不是建设的底线文化,最终是守卫不住的。 其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本身面临着诸多客观困难。高校班级的建制基本上是专业上的时间建制。学生因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家庭背景、性别差异、个性气质、心理因素等较大差异而使高校班级文化的质、量、度不易确定。高校班级大都是成人学生,他们有自己的公民权,法律赋予了他们完全民事能力。他们迷恋网络、性行为、驾驶、言论、勤工俭学、学业选择等等,取得了法律上的完全权利与责任,这就导致高校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存在不易主导的难度。 在专业学习上,高校学生要学的功课很多、很广,他们经常可以跨专业选课,跨学期选课,甚至跨学校选课,这种临时性、专业性、班级不固定性、地点不确定性等等,进一步增加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难度。而不同的授业老师由于学识、个性、专业、年龄、修养等等的不同,给学生带来的冲击更是极其严重。班级文化建设常常被动、难以把握与成型。还有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学校、学生、课任教师、班主任与辅导员都忙于管理层各种检查,几乎无法放开手脚,加上白天劳累于学生上课,晚上还得操心于学生的归寝,也几乎难以腾出时间来建设班级文化,甚至还形成了职业疲惫。 对于基础性、急迫性甚至于前瞻性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来说,现实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高校是一个庞大的成人群体,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十几万学生,学校要观照每一个学生是不可能的,对于学生个体的问题,亟待通过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来应对。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应对之策 要建设一流的高校班级文化,使高校学生承担起国家、民族、社会与家庭的历史期盼,义务性地回归到高校的水准,成为承继先辈、继往开来、负责任、有作为、有希望的一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在理念上更新,方法上改进。 (一)把握文化的本义,实现“化人”的境界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其本质上属于精神领域之范畴,表现为经过人努力后的诸种变化。我国学者袁振国早在九十年代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中,将文化定义为:“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1]这就是考虑到了这种人类努力的因素。《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也锁定的是“体系”、“总和”,与千百年来“文化”所遵循的本义一致,强调的是人努力的结果,即“人化”;另一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则更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水平”这一实质性的目标体系。 高校班级承载着培育更高学历、更专业知识、更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其道德水准、学识修养、学术能力、言谈举止、实践应用、科研创造等方面应该体现在“体系”、“总和”、“水平”上。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就应该努力把握这一实质,体现出经过人的努力,使学生在“体系”、“总和”、“水平”上迥异于中小学的学生,迥异于未受同等教育的国民。所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不只是要努力建设,进行“人化”,更应该考虑“化人”,即:使人变化,使人向真、善、美改变,通过班级体的不懈“人化”的努力,达到高校班级整个集体与个体向真、向善、向美、提高思想境界、增加学识、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与修养、实现理论思维与实践创新的目的。与其同时,也载记高校班级几年的成长成果,体现高校学生“体系”、“总和”、“水平”上的显著提高。 (二)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文化品位 高校班级文化需要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大学,特别是高校班级,通过什么来证明自己已经为社会带来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二是以什么方式来保障承继着千百万家庭与社会期盼与重托的年轻学子能够成为高水平人才?能够在未来成为社会和行业的领航者?三是面对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要求,高校班级文化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 高校班级品位文化,首先是独立的寂寞文化,因为有了寂寞与独立,大学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才能引导人类精神与物质世界的进步。其次是学问文化,研究高深学问,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第三是学术文化,高校班级要让学生追求真理,学术独立,不是说谁的钱多谁的真理就多。第四是过程文化,要体现求学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品德提升、学问累积、思维提高、学术进步、实力彰显、奉献与社会正面评价渐进的一种过程。 王冀生认为:“当前我国正在出现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主要表现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滑坡;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官僚化气息和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的侵袭严重;大学缺乏独立意识和具有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2]实际上,高校班级文化滑坡比这还要严重。以网络公布的诸种行为来看,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责任意识淡化、道德缺失、法纪规范观念淡漠,日常行为、学术行为、就业行为、网络行为、竞争行为等都偏离正常模式;论文抄袭、考试舞弊、恶意欠费、不还贷款、履历“掺水”、随意毁约等现象大量存在;“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等等不乏其人,他们的生理年龄成年,而心理年龄却往往孩童化,脱离了父母,失去控制却常常是故意而为之。他们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都懒得去争取,成天忙于睡懒觉、打游戏、谈情,更不用说独立、发展、理想、信念。这就要求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占领班级文化建设的空白阵地,主动建设起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班级品位文化,形成一系列值得研究与推广的品位理论与品位个案。 (三)形成长效机制,推进可行性评比 高校班级文化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高校班级文化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可行性探索。 所谓可行性,是指对高校班级文化过程、设计、程序或计划能否在所要求的时间、财力、人力、区间等条件与范围内成功完成的确定性。高校班级文化要有“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的评比与探索。在评比中,要紧扣“制度体系”、“动力源”、“确定性完成”。只有具有较规范、稳定、配套、完备的体系,具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持续自觉“动力源”,具有确保完成的“确定性”,这样的机制才能真正长效。 滑坡的高校班级文化是可以扭转与重新建设的。以北京大学为例,辛亥革命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但大多数学生仍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不认真读书,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对于学术研究,毫无兴趣。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者居多。学校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学生课外,没有高尚娱乐,大多在校外吃喝嫖赌等不正当消遣。这就是1916年以前北大的腐败校风。[3]蔡元培先生第一次向全校师生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后经努力,“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 [4]可见,要扭转一时之风气是可行的。但这要学校领导的重视,要建立领导机构,形成工作网络,层层细化,推进与落实;要给班主任或辅导员以时间与空间,对于已经有所探讨和实践的要帮助总结提高,要推进可行性评比,精选个案,及时推广;要给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以制度,以形成长效推进机制,保证一代代人都如北大学子般地高质量成长。 (四)与时俱进,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 高校班级成员的发展与时代是同步的,甚至会领先于时代的发展。如网络邮件、QQ群、博客、飞信、短信、电话是年轻学子经常采用的,要回到结绳纪事、茹毛饮血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选择就是与时俱进,探索新时期的新做法,创新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工作流程,建立起高校班级文化场。让学生主体意识崛起,思想潮流高尚,学识扎实领先,参与实践多有奉献,参与学术研究多有建树,参与交流多展英姿,建立起参与式发展的高校班级文化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协同推进。 顾明远认为:“大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是研究文化、创造知识、创造文化的场所。如果一所大学没有文化的底蕴,是创造不出新的文化来的。一流大学和一般大学的不同就在此。”[5]一流的班级也是如此,要不断推进班级在整个文化场里面,道德修养提高、学识累积增加、学术能力提升、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国际尖端知识与技术的跟踪吸收与创新显著提高。 (五)制度同步,内修外展 人的成长是渐进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制度也是如此。入学后,要给班级中的学生以严格的训练,通过制度建设让他们把基础知识学扎实,知识面拓展宽广,眼界开阔,并培养出对纯粹学术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够站在高层次与高水准上认识世界、把握人生。这样,几个方面的制度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加以配套同步,使高校学生守得住“正”,创得了“新”,入得了“流”,出得了“门”。 1.建立形式文化制度。军队与公检法的着装、企业的工作服、中小学的校服都是一种形式文化,这些形式文化的制度使他们时刻在提醒着自己的义务。高校班级也要外整形象,要体现出自然美、清新美、纯朴美、大方美的文化品位。教室、寝室、校园、建筑要有相应的物质形式在文化上的规定,并形成制度。同时,要有如班会、晨会、总结会、互评会、新人引进会、典型事迹会、名家交流会等等形式上的文化制度,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规定了形式,内容也就明确了。 2.建立行为文化制度。小学与中学生都有行为上的“守则”,而大学生则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行为文化。军队、企业一般都有严格的行为文化。如此,不能不深刻检讨高校行为文化上的问题。特别是互评行为、小结行为、提高行为、学习行为、交流行为、学术行为、科研与创造行为、文化娱乐行为、情感行为、责任行为等等,要有明确的行为文化制度,以外力和内力相结合的制度,使所有班级文化都有一个较好的行为文化。 3.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着手建立教育奖惩文化制度。其目标指向一代人的信心、信念、理想、情操;指向一代人的心灵成熟、学业进步、责任与奉献、创新与发展。 4.建立“走出去”的文化制度。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逐渐学会并适应走向世界,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吸收融汇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走向专业领域,走向现实社会,走向学术与科研,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走向国内与国际交流。 总之,应该让高校班级文化成为培养综合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催化剂,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依据的前沿,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反映出这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舞台,实现高校班级文化的重新建构与强力突围。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促进高校学生班级文化建设 摘 要:现代教育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而且要具备现代思想观念、道德水准、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因此,人文教育不可忽视。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能促进人文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并有效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本文力求从人文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其意义着手,着重阐述了人文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文教育;班级文化;人性管理 当今社会,人文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文教育是一种“树人”的教育,它不是人文知识的简单灌输,更不是单纯人力或智力的教育投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认识,它是一种人格的塑造以及人文精神的养成。在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强调得比较多的是知识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而忽视了人的现实生活、忽略了人的情感世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因此,关注学生精神领域方面的人文教育至关重要。而班级的文化建设,将会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具有人文化关怀的班级文化,对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们对人文教育的内涵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简单说来,人文教育就是指提高人的人文知识和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具体说来,人文教育以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人类文化与阅历经验为教育内容,以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体验和自身修养等为途径,从而达到提升人性、发展个性、塑造人格和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最终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富于创造力的新人。通过人文教育的实践,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本我与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明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 现代社会已进入科技时代,科学可给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经济和政治的利益,同时人文教育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在现有知识架构下提出新理论、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学生学生素质构成中的核心成分。良好的人文修养能够激发人的创新能力。文学艺术等审美活动调动的是人的形象思维,而科学思考与创造主要运用抽象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交叉,起互补作用,若能经常进行审美活动,可以使思维方式得到调节和补充,可以有效地提高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诠释。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现代人文教育所倡导的以人本哲学为主题思想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正是这种提高个人素质的表现形式,人文教育所强调的对个体生命、价值、自由和思想的关注正是素质教育的表现形式和最终目的。人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意识,才能内化为一定的人文素质。重视人文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再次,人文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圣人先贤们经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弘扬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人文教育正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人文学科既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思想体系和价值观体系,因而人文教育更能直接内化为一个个体的个性品格,能够孕育更能符合传统价值观念的道德规范。 二、班级文化建设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一切良好的教育应从建立班级集体开始,让学生在集体中接受教育”。加强学生班集体的文化建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班级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班级中的一切文化要素,从狭义上讲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独特的文化,即由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共同创造并且受其约束的班级生活方式,它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要求教师在“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理念下,有效把握班级文化中的积极影响,把班级建设提高到文化建设的高度,成为从事学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三、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班级文化建设不同于班风,班风建设是孤立的,而班级文化建设是方方面面融成的一个整体。它与学生的成绩并不矛盾,班级文化培养的是学生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随情商的提高,学生的成绩也必然会得到提升,学生也因此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接受教育,让班级充满活力,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的班级文化,实施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让健康的价值观充分展示并使之延伸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绚丽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能更好地实现引导人、陶冶人的,将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终身的影响。 1.发挥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 作为基础教育战线上的班级管理者,班主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理念对其如何组织教育管理,如何为学生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等产生直接影响。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的重要工作,失去思想根基的班级管理难免迷失方向,丢失班级管理的灵魂。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要用生命来塑造生命。在实施教育中,不是用空洞的理论来教育学生,而是运用班主任自身的理解、认识,将对学生成长有利的信息传达给他,并通过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手段进行渗透。例如,对学校的政策和规定布置,为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而进行硬性规定,忽视学生反映。这类班主任是不注意研究班级现象,不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注意营造“班级文化”的典型。 2.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三自作用发挥 加强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发挥班集体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价值观的多样性,使整个班级呈现一种活泼、自由的分问氛围。例如,民主、自决的选举会使班干部发挥其统筹作用,有利于班级事务的布置,民主的决议有利于班中政策“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培养具有民主意识的学生,不仅能使班主任从繁重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能为社会输送一批具时代创新精神的新人。 3.以共同价值追求和人文理念加强集体向心力培养 学生班集体是一个由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社区文化背景,不同个性品质、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结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群体,而群体和集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更为强调目标的一致性,利益的趋同性,强调集体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古语有云: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说一个成功的集体,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并形成向心力。简单的说,集体向心力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体现。一个优秀的集体,其核心思想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能够激发集体的学习动力和奉献精神,为集体注入鲜活的生命力。集体向心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形成的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去约束、规范自身的言行,并力争与其他更加优秀的学生看齐,向他们学习工作、家庭、社会经历等方面的经验,激励和控制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4.以心理健康指导,培养学生完善品格 学生班集体是学生心理成熟期和学业成长期心灵碰撞最直接、最微妙的场所。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指导,用“期望、关爱、宽容、尊重、赞赏、信任”等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人格形成、个性发展,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家校协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5.开展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营造良好和谐的班级人文环境,要注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的指导作用、以丰富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为目的,积极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在过程中重视学生集体向心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普及,使师生的对话具有情感的基础和交流的共同话题,避免管理工作的单纯的理论说教,从而有效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每个班级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班聪明才智,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彰显班级特色的文化内容。比如,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活动、诵读活动、演讲赛、辩论赛等,在对经典的诵读交流中,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以活动为载体实现人文精神的思想熏陶。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锻炼,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将优秀学生与好的实践项目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国英语大赛、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重点竞技类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总结收获,在自我感悟、传达感悟中,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另外,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新型而方便的现代工具。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个交流平台,促进班级文化建议。具体来说,可以建立班级QQ群、班级飞信或者班级博客等新型而易用的媒体技术。这些新型的网络媒介平台是人文教育的有效阵地。既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又可以促进教师、学生、家长之间更好地进行互相学习和沟通。而且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人文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 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多重的作用。它必须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体、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它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层面上,也不能局限于某一部分,必须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只有这样,学生活动逐步改他律为自律,由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要。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班级的各项工作不断进步,对改变班级工作过于僵化的局面,建设和谐、公平、人性化的班集体,逐步实现人文教育意义重大。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浅谈高校班级文化建设 [摘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以班级文化为底蕴,班级文化中培养学生的关键是要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观,以团队精神为载体,以提升班级文化为基础,共创美好的校园文化。本文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探讨如何促进高校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班级文化 价值观 团队精神 文化氛围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指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互相沟通后产生并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它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平台,也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载体。 班级文化建设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表现班级文化内容,主要可以通过良好的文化环境、健康的主流思想、精神面貌上的和谐气氛,班级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集体主义精神、秩序观念等方式来体现。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和确保这一价值追求实现的规范。班级文化以班级的荣誉感和学生的归属感为核心,以同学关系为纽带和班级活动为载体,它是学生对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的引领加以内化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行为。 班级文化作为鲜活的校园精神建设载体,就是要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班队活动以及课堂上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使之形成积极的道德观。继之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在高等教育中,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形成班级集体凝聚力的精神基础,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校园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的坚强支柱。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丰富性。这种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参加班级文化对象的个性化;(2)班级文化的多样性;(3)班级文化内容的丰富性。 二是思想性。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更加具有开放性和愈加成熟的高校班级文化,必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势力。 三是灵活性。班级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可根据社会、学校的大环境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加强高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一)建立和健全班集体的各项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创建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对学校的各项规定进行补充和细化。班规的建立必须公开,并在全班通过执行。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人人自觉遵守制度的良好局面。良好的班级制度,只有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准则,变成学生的一种自知自觉素质时才能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成为班级制度文化。因此,还应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与监督制度,培养同学们的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美化教室坏境,营造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室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教室的布置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注重审美和人文要求,教室要适度进行美化,比如装饰画的选择既要表现较高的审美水平又要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追求;黑板报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设计,每期一个主题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教育;张贴班训或口号,让全班学生学有目标并受到激励。如我院的一些班级就有一些跟专业紧密相连的口号:“印出美好,刷新未来”(印刷专业),“广揽天下事,告之世界人”(广告专业),“建筑明天,装饰未来”(建筑装饰专业),等等;在教室一角创设文化天地和留言板,文化天地可以发挥学生特长,展现班级特色,留言板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张贴栏及时更新各项奖励情况则可以促进学生班级荣誉感。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能使人感到轻松和愉悦,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会获得心理上的认同,精神上、行为上的积极向上。 (三)外修礼仪气质,体现师生精神面貌 良好的教室环境还要有修饰适度、符合礼仪规范的人才能构成完整的班级名片。师生要齐心协力,内外兼修,才能使环境和人相得益彰,展现独特的气质和面貌。可在班级内举行礼仪讲座和培训,提升师生形象美。教师的仪表美,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亲合力,学生的仪表美,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激情。 三、加强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还可以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和道德情操,开拓他们不断创新的意识。 (一)营造“大家庭”氛围 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班级文化建设少不了人性化的管理,倡导以人为本,增强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能使每位同学树立班级即“家”的基本概念,感受到“大家庭”的温馨。所有同学包括班主任在内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大家一视同仁、和睦相处、互相交流、共商班级大事。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为班级的整体发展献计献策。班主任更加重视“感情投资”和“情感管理”,尽可能做到熟悉每一位同学的基本情况,与他们倾心交谈,在同学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地伸出友谊之手。 (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团队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从班主任到班长,到其他班干部,到各同学之间,在班级内营造一种开诚布公的交流沟通的良好氛围,使同学和老师之间、同学和班干部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能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每位同学不仅能充分地发表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还能够倾听和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在学校开展的评优评先活动、班与班的集体活动、竞赛中,同学间的团队精神就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大家都是为了一个集体荣誉。所以,要强调建立同学之间经常性的交流沟通机制,通过相互沟通,消除隔阂,增进了解,建立友谊。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机制环境下,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班级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学习”这条主线。在入学教育中班主任就应该在学习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结合本专业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和竞赛,如师范专业进行练讲活动、书法比赛,医学专业进行技能比赛等等;通过晚自习、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还可以宿舍、小组为单位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从而形成班级整体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自觉地就想学习。 (四)打造鲜明的班级特色 可结合学生和班级的现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班级文化和建设活动,如主题班会便是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地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主题班会应灵活创新,可以采取“互动式”专题讨论,可以是先进事迹报告会,也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等等。 在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中要找到彼此的共识,通过探讨研究,明确打造班级特色的方向和途径,并逐步使特色形成和完善。如开展各类体育运动推广体育舞蹈,建文武双修型班级;定期开展班级论坛,全体参与志愿者活动,建社会活动型班级;发挥每个人特长,学习艺术,举办活动参加比赛,创艺术型班级,等等。 总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师生共建,营造充满人情人文的氛围,促进学习,提升品质,给学生以生活的纪念和人生的启迪。 浅议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班级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等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班级文化建设的好坏,对大学生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提出了“班级成员-辅导员-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路。 关键词:高校;班级文化;思考 1 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围绕“班级文化”展开了研讨,不少研究对班级文化的概念、作用及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界定。戴联荣和薛晓阳(1999)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一书中指出:“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班级文化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意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双传学(1999)认为: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 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性成熟程度等方面的特殊性,高校班级文化同样具有特殊性。为此,有一些学者就高校班级文化给出了自己的界定。马丽华(2003)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接受社会主导文化的指导,吸收校园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当代青年文化的闪光面,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并将高校班级文化分为政治理念文化层、价值标准文化层、科学精神文化层、规范意识文化层、流行心态文化层和人际氛围文化层。吴云助(2003)认为:“班级文化是以校园文化为背景,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组成的班级成员为主体,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具有班级特色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于音和许勤周(2007)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将高校班级文化分为理念层、制度层和视觉层。 本文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与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成员学习、生活的活动和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对班级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具有导向、约束和激励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这一概念中,明确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包括:班级文化的创造者——班级成员;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者——辅导员和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执行者——班干部。 从形态的划分来看,本文倾向于吴云助“将高校班级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观点。班级物质文化是指班级形象设计和识别系统,如:班徽、班级宣言、班服、寝室环境等,它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班级的外在、显性文化。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共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它属于班级文化中软件的固化,是班级的浅层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为班级全体成员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生活信念、思维方式,如: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等,属于班级的意识形态,是班级的内核文化。 2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就当前国内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班级文化大体呈现着健康向上的特点。不过,在实际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从班级文化建设责任主体的角度来看,存在着班级成员、辅导员和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没能够发挥充分、合理作用的问题。 第一,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只是辅导员和班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是大学生对自己作为班级成员,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这一角色,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缺乏足够认识的直接表现。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另一方面,作为班级文化主体,班级成员进入大学以前已经具有的、以往的文化积淀,必然会带到高校班级中来。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某种程度上是对他们先前文化进行改造的过程。然而,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多数大学生,他们从小生长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中,大部分人往往个性张扬,想问题、办事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受挫能力差。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势必经历的文化冲突,容易给他们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对他人没有信任感,挫败感的产生会导致他们不愿融入集体中,而缺乏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致使他们不会秉着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 第二,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不够。一方面,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骨干,辅导员往往都要管理几个班级和年级,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忙于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工作相对比较琐碎、繁杂,没有太多时间来指导各个班级的学生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是应届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他们本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就缺乏足够的经验,对于班级文化建设,他们更加缺乏理论支撑,为此,他们难以高屋建瓴地把控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不能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导,也不能及时地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加以有效的引导。 第三,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带头表率作用发挥不充分。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成员的先锋和表率。班干部带头表率作用的发挥,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关键作用。然而,不少高校班级没能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同学担任班干部,或是班干部当中,有些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方法不得当,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活动中,没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甚至与同学产生矛盾,势必阻碍班级文化建设的进程。此外,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具体执行时,存在执行不彻底,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这也必然会使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大打折扣。 3 “班级成员—辅导员—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文化建设 要合理、有效解决上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体缺位或作用未充分发挥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形成“班级成员—辅导员—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路,打造健康向上的高校班级文化。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运用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让班级成员认识到他们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人,他们既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实在的受益者,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确立班级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集体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可靠保障,班级成员应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包括思想道德、班风、纪律等在内的班级规章制度。同时,还应确立清晰可行的班级发展目标,如校级、省级、全国先进班集体等。班级目标确立后,在日常的班级工作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辅导员及班干部应有意识地加以强调和督促,以充分发挥班级目标的凝聚和激励作用,引导班级成员自觉自发与班级目标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建设先进班级文化共同奋斗。 第二,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辅导员应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指导者角色,在班级民主管理的基础上,辅导员要保留和行使一定的决策权,要能够正确把握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要善于引导启发,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召开主题鲜明的班会,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确保班级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增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尤其是要加强辅导员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素养,保证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能够为班级成员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能够及时地加以引导和督促。 第三,要健全和完善班委民主选举制度,选拔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的班干部,并充分发挥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带头表率作用。班干部是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主要和具体执行者,要使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明确班干部的职责分工和考核办法,使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措施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既有方向,又有压力和动力。此外,要加强对班干部的培养和教育,要引导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能够有效、充分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 【摘要】互联网时代构建了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微博、数字报刊、手机短信、移动网络、SNS社区等新媒体的兴起正改变着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新媒体以其交互性、非强迫性、多元性、时空广泛性等特征弥补了传统媒体公益宣传存在的一部分缺陷,在一系列公益事件中发挥出强大的宣传功效,其与公益的结合已成为趋势,而更多更好的结合方式则需要各公益主体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此同时,相关制度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技术手段的局限,使得新媒体公益传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集结政府、公益组织、媒体等多方力量进行完善与解决。 【关键词】新媒体,公益传播,互联网,信息 媒体公益传播 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传播活动。大众传媒作为公益传播的载体,在公益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传统媒体公益传播。传统媒体公益传播往往是以公益广告、公益节目的形式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进行宣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媒体的公益传播占据了绝对的主流位置并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但网络技术的进步在悄然改变着大众的行为习惯以及舆论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的公益传播渐渐显露出较为明显的问题与局限。 以公益广告在报纸杂志的传播为例,报纸杂志的公益传播依托的是其作为历史较长的媒体所积淀起的公信力,好的报纸杂志具有强大的“品牌”价值,而公益广告的公益价值恰恰需要建立在海量的发行基础和良好的公众形象之上。但是,平面的公益广告往往缺乏创意,由于创意不足,导致其所传达的理念不能深入人心,大众从“看到”到“参与”之间的转化率极低。另外,随着报纸杂志市场的细分化与专业化,许多媒体不再具有公益广告所需要的“量”的基础,广告投放效果甚微且成本增加,同时,公益广告也很难与专业媒体的定位和内容相融合。此外,由于报纸杂志有固定的发行周期,时效性相对较差,间断的、相对独立的公益广告、公益活动不能起到从根本上增强全社会公益理念的作用,针对社会事件的公益宣传有滞后性,同时缺乏反馈与互动。 新媒体公益传播。近年来,技术进步带动了新媒体指数化的成长,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网络、手机短信、触摸媒体等媒介成了更为广泛应用的传播手段,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而传播公益理念的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活动等发起者和受众都极其广泛,可以说公益尤需传播,而新媒体独具优势。 相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互动性与及时性极强,每个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是传播者、监督者,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知情与传播“特权”被弱化,信息的监察权力也分散在受众之中,且传播者、接收者、监督者的身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变换频繁,信息制造与传播在广泛的受众群体中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及时性。此外,新媒体制造与传播信息的成本极其低廉,近乎为零,对受众多为免费,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大众传播,大大提高了受众的主动性,同时,形式、内容多样的新媒体体现出小众化、个性化的特点,在某些特定人群中具有极高的关注热度和极强的影响力。 基于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结合传统媒体公益传播所遇到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能体现出以下特质: 1.交互性。新媒体传播是双向的,尤其是通过网络,在公益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得到受众的反馈信息并引起主动的再传播,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对信息具有再加工的权力,交互性极强。 2.非强迫性。基于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受众对信息具有选择权,在公益传播中,受众可以自由转换身份,其主动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互联网环境下,受众并不是完全分散的,多以兴趣、行业等细分化标签为基础聚集起来,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信任度,对于信息的传播热情相对较高,同时,参与感能带来一定的愉悦,使传播的主动性更强。 3.时空广泛性。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覆盖的时空范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基于公益传播的教育性、观念性、倡导性等特征,新媒体所提供的传播环境更适合进行公益传播,同时,新媒体环境大大降低了公益传播的成本。 4.多元性。新媒体环境有利于公益传播形式的创新,例如,视频、动画、短信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在公益广告中运用,微博、社区、主页等可以积极运用在公益组织和公益活动中,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进行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事件进行差异化的包装宣传,使公益传播不仅仅停留在平面图文、电视广告的层面,更加生动、富有创意,进而深入人心,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公益传播的功效 新媒体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公益活动往往通过“滚雪球”式的人际关系加之媒体宣传进行传播,而网络包括移动网络等媒介在更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构建出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在不断的分享与互动过程中很容易培养起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而集体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吸引认同感的过程。 新媒体环境使以往的“大公益”碎片化,“微公益”渐渐成为趋势,公益活动的主导角色不再由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所担当,每个网民都可以是公益活动的发起人、倡导者、参与者,公共意识代替传统的官方意识进行着公益引导和动员,公益传播的方向由传统的自上而下变成了自下而上。同时,即时的互动交流使公益活动的每一步过程透明化,使得更多的潜在参与者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微公益的参与方式多种多样,在不断的互动、分享、传播中,公益理念得到了可持续的传播,参与者也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由此激发出更多的参与倾向。 线上线下融合。目前,完全的在线公益活动往往规模较小、缺乏有力的组织,同时,在线集体活动因存在“搭便车”、公信力不足等问题,往往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而利用新媒体优势,对公益活动进行造势宣传,融合线上线下渠道,则能进一步整合公益资源,扩大参与人群,传播公益理念。 2011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是新媒体公益传播的极好案例,该活动并未通过新闻会等传统模式进行前期宣传,而是录制了活动主题曲的视频放在活动主页上,同时转载到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并在人人网、新浪微博等SNS社区得到了广泛的分享和传播,许多明星以及其他公众人物也通过网络互动积极地进行了宣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地球一小时”官网与百度、优酷、人人网、新浪微博等20余个在线平台进行合作,依靠网络所得的主页点击率及活动影响力是传统媒体远远不能达到的。而活动规模通过新媒体扩大之后,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后期报道,进一步强化了传播效果。 助推公益事业发展。政府、公益组织、企业、传统媒体等是公益事业的有力组织者、引导者,也都是具有丰富线下资源的公益传播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依然需要有力的组织与正确的引导,因此,线上宣传、线下运作的融合模式较适合当下的公益活动,而对各方公益传播主体来说,卓有成效的传播技术与公益热情同样不可或缺,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公益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问题与展望 新媒体公益传播的主要问题。根据霍夫兰的“可信度效果”研究,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信源的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而公益传播尤其需要可靠的信源,其公信力是影响公益活动最终效果的关键。然而,新媒体传播在公信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以网络媒体为例,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各主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来往,在此平台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兴趣和感情不够牢靠,在牵涉注册、捐款等公益活动中常见的环节时,往往参与度不高,因为网络本身就带给很多人不信任感。另外,由于网络传播环境错综复杂,虚假信息、非法传播常常无孔不入,在微博中打着“献爱心”的名义私募善款骗取钱财、“网络乞丐”等现象偶有出现,而受众对于公益活动本身就很敏感,一旦有人产生质疑,负面情绪便会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导致人们对公益活动及公益组织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新媒体的灵活性、交互性、低成本、广覆盖在使其能够便捷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导致监督管理难度增大,如身份认证体系不完善、信息审核体系不健全等重要问题都亟待解决。具体到公益事业上,网络上大大小小的公益组织成千上万,但大多并未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官方认证,且彼此之间缺乏合作与沟通,导致广大网民对网络公益组织普遍缺乏信任,公益活动难以真正推行。许多网络公益人士对公益事业满腔热忱,却没有法律法规赋予的合法“身份”,许多公益行为究其本质却是“非法”活动,不仅难以真正践行公益,反而受到网民的非议。在网络公益传播过程中,信源不唯一且难以确定,虽然透明度高,但信息往往真假难辨,容易导致善款去向不明、组织者身份不明等问题。追根溯源,新媒体公益传播的劣势主要是制度缺陷导致,然而目前,实体化的公益事业尚且难以推行,相关制度并不完善,网络等新媒体的公益传播管理自然需要更多的时间。 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基于新媒体公益传播的发展趋势以及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媒体传播技术培训,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方式以及完善相关制度。 公益传播过程牵涉的主体很多,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的各主体都应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政府相关人员通过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可以对公益传播进行有力的推进和正确的引导,同时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对于企业、各公益组织来说,掌握新媒体技术是传播公益、策划网络公益活动最关键的因素。而对于广告公司、媒体来说,技术是新媒体公益传播形式不断创新的保障。 新媒体的特征尽在一个“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也需要不断创新。公益传播应跳出以固定的“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对广大受众的心理及差异化需求进行分析,利用新媒体环境下丰富的资源进行更为广泛的公益传播。网络群体的聚集往往基于兴趣、行业、地域等特征,针对不同的群体,公益传播应有对应的策划方案。另外,许多草根NGO及意见领袖对网民的影响极大,加强身份认证体系以及提高传播技巧将使得现实生活中的公益组织、媒体等在网络环境中获得强大的公信力,有力地引导公益传播方向以及受众的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众多、覆盖广泛、资源丰富,为公益的关联营销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使公益传播成本低廉且效果显著,并为未来公益传播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如将公益与网游适当结合,将公益理念渗透到游戏设计当中,对网游的主要用户,即青少年群体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营销的创新方式不胜枚举,企业也可利用新媒体进行各式各样与公益相关的关联营销,但要将每一种思路都付诸实践还缺乏成熟的条件,各种创新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公益传播的各个主体长期的共同努力。 此外,制度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目前,针对实体公益事业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公益事业进行监督管理更加无法实现。此外,如公益组织的法律认定,组织公益活动的权利界定,善款筹集的监督责任等相关规定在实体公益中尚不能完全落实,且并不适用于错综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事业。因此,政府应建立与新媒体特征相适应的公益传播制度体系,以促进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有法可依,秩序井然,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编校:张红玲 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的传播策略 【摘 要】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带来了传播观念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建构着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格局,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新媒体为主流媒体的公益广告传播提供了新途径、新平台,主流媒体公益广告传播与新媒体融合,能够让受众在互动中接受公益广告的人文观念,能够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能够带来优秀创意的不断突破。 【关键词】新媒体 公益广告 互动 创意 新媒体持续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数据、微博、微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已渗透到各领域,成为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主要热点,并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公益广告能够引领社会风尚,凸显社会主流价值观,反映百姓心声,公益广告传播不仅是媒体的重要职能,更成为媒体公益为先的社会责任。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成为社会趋势,各类新媒体、新渠道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建构着公益广告新的景观。 一、新媒体环境与《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41%,手机网民数达4.64亿。网络、新媒体使得公益广告的传播与受众的深度沟通成为可能。在现今碎片化、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已经转向小众、分众,由大宣传转到微传播、小传播,传统的宣传方式被蓬勃发展的新媒体解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益广告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也应顺势而变,寻求新的创意和诉求,进而发挥传递正能量、保护民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引导舆论导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3年“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成为各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合肥日报》按照中央文明办和安徽省、合肥市文明办关于“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刊登要求,抓住当下新媒体浪潮发展的契机,高密度刊登公益广告,整版连续推出网友点评,推出公益广告微点评的创新尝试,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合肥日报》在广告量剧增,而版面容纳量又很有限的情况下,坚持做到每天至少刊登1/4版的公益广告,从而保证每个月刊登数量不少于8个整版。在重大节假日等广告高峰时段,版面紧张时,不惜将商业广告拒之门外,保证公益广告优先刊登;而在版面相对充裕时,还会将公益广告安排在3版或8版等重要版面刊登,真正做到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充分体现党报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是主流媒体面临新时期传播环境新变化、受众形态多样化,变革宣传理念的创新尝试,丰富了宣传形式,强化了传播效果,在全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获得了中央文明办和安徽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的传播亮点 《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用接地气、具有普遍感召力并直抵人心的创意感动受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将公益广告所倡导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个体的体验、解读有机结合,体现出最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 1、互动性是《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的新面孔 微博作为当今热门的互联网应用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公众进行舆论监督、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12年,中国微博用户总覆盖人数在上半年即突破3亿户,达到3.031亿户,2012年下半年则达到3.096亿户。《合肥日报》公益广告的刊登特别是微点评的刊登就是多种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有益尝试,通过刊登微点评集中反映网友观点,通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可以激发广大网民的热情,引导更多的网民关注公益广告,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当中,加强公益广告的宣传效果。同时微点评可以实现主流媒体舆论场与互联网民间舆论场的互动,打通两个舆论场,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缓解社会矛盾,更好地表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更好地引导舆论。 公益广告维系着人们与历史以及社会语境的关系,《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内容联系当下社会现实,体现出与社会实践、社会语境的互动,现实意义凸显,能让受众深层次地从身边感触中理解公益广告的内涵。比如《合肥日报》10月3日A03版公益广告:“中华儿女,手足亲情”,“助人为乐,人小德高”,“我们中国人,拧成一股劲”;10月4日A03版公益广告“美丽中国,青春无悔”、“传承节俭、传承福报”、“吃饭穿衣、辛苦得来”都是生动诠释“中国梦”等时代主题,与当下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倡节俭的社会语境的有效互动,能够融入受众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百姓的言行举止,体现引领社会风尚、弘扬正风正气、激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 2、新闻报道联动公益广告微点评,进一步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 《合肥日报》作为合肥市委机关报,在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报道政府的重大决策、采访重大事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而报纸相对于其他媒体,最大优势在于权威性的解读,具有深度和公信力。《合肥日报》将公益广告传播与新闻报道联动起来,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使新闻内容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为公益广告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而《合肥日报》也借此机会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 为了使公益广告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合肥日报》不断创新载体,组织策划了与公益广告相匹配的一系列新闻报道,常年开设7个“讲文明树新风”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专栏,以形成宣传合力,为全市文明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据统计,截至2013年9月底,专栏共刊登涉及“讲文明树新风”等内容的各类新闻报道500余篇,为提高市民文明道德素质,为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注重策划和原创,寻求公益广告的创意元素 讲究独特创意,是公益广告的一直追求。《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在版式和设计上注重策划和原创,寻求创意元素,独具特色。在排版时,《合肥日报》注意公益广告与版面其他稿件有明显的区分,从而使公益广告能够突出、醒目。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2月至10月底,《合肥日报》已刊登公益广告90多个整版,平均每个月有10个整版。《合肥日报》将长时间的微点评系列呈现变为整版集纳式报道,并对文章进行分类分版块设计,图文并茂,版式新颖,方便阅读。如2013年10月2日至10月4日,《合肥日报》连续推出3个整版“网友热议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引发受众的关注和热议,具有集聚效应。 广告部门积极配合设计部门,每天安排专人制定选题、写文案,交由设计人员设计、制作,增加原创公益广告,力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通俗易懂,突出地方特色和元素。根据统计,《合肥日报》制作一批主题鲜明、思想深刻、风格独特、创意新颖的原创公益广告共50余篇,分别涉及交通安全、廉政、节能环保、食品安全、志愿服务等主题,形式新颖又有地方特色。 三、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的传播诉求 1、诉诸互动 数字技术、互联网web2.0等各种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为受众角色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当下的受众不仅接收公益广告信息,也制造公益广告,传播公益主张。他们从受者变成传者,由被动变为主动,以往的单向传播转变为高效的双向传播。网络传播互动通过技术与工具创造一种传播中介的能力,达成个体、群体传播参与者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信息交流与交换,实现交流感知对于人际传播、临场拟真感的提升。因此,公益广告要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利用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与受众进行互动,直达受众的心理;采用形式多样、网上、网下联动的传播方式,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以推动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 2、诉诸情感 在传统媒介的世界,人们对于世界的体验更多的是单向度的,其中理性在其社会判断和社会决策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新媒体以全通道传播的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其感性判断得到了极大调动和激活,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认知和社会决策之中。如何作用于人们的情感和情绪,让人们的感官得到调动,成为传播营销革命的又一关键。而公益广告多以社会问题为创作主题,主题的严肃性会容易让公益公告类型单一,缺少多元化,也不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公益广告要有亲和力和接近性,要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改变话语风格,通过诉诸情感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引发受众的共鸣。 3、诉诸创意 公益广告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它的使命是说服受众、传播观念。在新媒介不断涌现的现实环境中,科技的进步带来创意表现的不断突破。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创作依然要坚持优秀的创意原则,寻求创意内容的创新和表现形式的创新,找到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最佳结合点。公益广告要借鉴商业广告的创意、表现策略,以受众为导向,用独树一帜、灵活多样的手法传播信息、传播观念,最大程度的发挥公益广告的传播价值和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巫业林、黄显军,合肥日报社;张媛媛,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刻地影响。新媒体打破了过去Web 1.0模式那种自上而下传播、普通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单一模式,也让公益传播变得更加民主化和交互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的特点,其次,就如何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 公益传播 价值舆论导向 1.前言 新媒体是一种由新技术来支撑的媒体形态,如触摸媒体、数字电影、数字杂志、数字电视、桌面视窗、网络、移动电视、数字报纸、手机短信、数字广播等。新媒体相对于电视、广播、户外、报刊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刻地影响。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进行探讨。 2.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的特点 2.1 多元性 公益传播能够通过新媒体环境来进行形式创新,例如能够在公益活动和公益组织中积极运用主页、社区、微博等,也可以在公益广告中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如短信、动画、视频等,可以有机结合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来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群体进行一系列的差异化包装宣传,使公益传播更加富有创意、更加生动、更加深入人心,而不单单只是在电视广告、平面图文的层面停留,进而取得更佳的传播效果。 2.2 时空广泛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网络、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媒体所覆盖的时空范围大的多。基于公益传播的倡导性、观念性、教育性等特征,新媒体能够大幅度降低公益传播的成本,也能够更加利于公益传播的发展。 2.3非强迫性 新媒体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以及开放、自由的信息交流方式,个体发表观点和意见的空间很大,这就造成原来统一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日渐瓦解,过去那种依靠单一媒介就能够强势覆盖受众群体的时代早已逝去。随之而来的,就是碎片化时代。它的实质就是个体受众不用只受某一元价值观点的影响,而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来自由地选择媒体内容。因此,受众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强的参与感和信任感,能够让公益传播的主动性变得更强。 2.4民主化和交互性 新媒体打破了过去Web 1.0模式那种自上而下传播、普通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单一模式,强调“共同建设”、“创建”和“分享”,人人都可以通过爆料来成为“公民记者”,人人都可以通过跟贴来获得“大众麦克风”,也能够让公益传播变得更加民主化和交互性。 3.如何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 3.1确定准确的价值舆论导向 首先,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务必要将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对其进行指导,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突出核心价值观。 其次,利用新媒体来围绕公众目前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开展讨论,同时对国家目前的思想路线进行大力宣传,及时解决问题、发现矛盾。同时要保持一定的“容忍”,若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或者出现了一些偏差,那么应该对其原因进行认真分析,不能全面否定新媒体的作用,同时,坚决打击“虚假”公益。 3.2 不断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形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应该认真分析广大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及心理状态,利用新媒体的丰富资源来对其进行公益传播,而不再是传统媒体下的那种“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众所周知,往往基于地域、行业、兴趣等特征来形成各种网络群体,公益传播针对不同的群体,也应该有相应不同的策划方案。与此同时,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和草根NGO对于广大受众的影响较大,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提高传播技巧、加强身份认证体系方式来让媒体、公益组织获得更大的公信力,让公益传播的行为和方向得到规范。 3.3 加强公益的关联营销 新媒体通常具有资源丰富、覆盖广泛、用户众多的特点,使公益传播效果显著且成本低廉,同时,还给公益的关联营销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先决条件。例如可以在网络游戏设计中适当地渗透公益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来正确地引导青少年群体。 公益营销基于新媒体环境有很多种全新的创新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公益关联营销,但是从创新思路的形成到具体的实施,还需要各个公益传播主体共同努力、不断摸索,进而再付诸于实践。 同时,由于公益传播牵涉到许多的主体,因此,公益传播的各主体组织应该针对新媒体环境来培训相关人员。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来正确地引导、有力地推进公益传播的进行,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网络媒体环境下的公益活动传播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内主流网络媒体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纷纷投入到组织举办网络公益活动的爱心热潮之中,推动了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之一,在组织大型公益活动时,通常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以汉网发起的“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为例,从中可看出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开展公益活动的基本传播规律和网络公益活动的一些特点。 一、网络媒体公益活动的传播规律 有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网络公益机构新增了近20%。这得益于国内主流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壮大和新兴网络媒体的风起云涌,以及网民对公益事业的日益关注。这一发展态势,为网络公益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公益活动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 伴随网络媒体的运作方式逐渐成熟,其策划手段也日趋多元化。在网络媒体策划的公益活动中,并非只有网络媒体一个组织者。政府组织、慈善团体,以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都是网络媒体策划的公益活动的参与者。因为在媒介融合时代,不管是公益活动还是商业营销,都已不再是一家媒体的事情。这些活动都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的传播优势,努力整合尽可能多的传媒资源,使活动和营销产生最大的效果和舆论影响。 汉网策划实施的“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也遵循着上述网络媒体开展公益活动的传播规律,如下图所示: 此图展示了“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的主要流程。由图可知,该活动由汉网发起,共青团武汉市委、市少工委、武汉晚报、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武汉青年企业家协会等都参与其中,主要面向武汉市以及来凤县初中及以下贫困儿童、孤残儿童,征集新年心愿,并号召爱心人士和企业家认领他们许下的心愿。 在此过程中,汉网利用网络媒体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爱心中介的功能,为贫困儿童与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及时收集他们反馈的各种意见和需求,促进圆梦行动的顺利开展。圆梦行动开展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推动了武汉慈善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圆梦行动”这一公益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二、网络媒体环境下的公益活动新闻生产分析 赫伯特・甘斯在《什么在决定新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新闻的考量(considerations)。考量是新闻从业者在生产新闻时所需做出的种种判断,新闻的专业性及时效性决定了考量本质上是直觉性的判断,这样才能使之轻易、迅速地被运用,并保证新闻生产有序高效地进行。 新闻作为媒介组织的产品,是社会过程的产物。在网络公益活动中,网络媒体通过公益策划,设置活动的主题、规则、阶段,并形成一个相对乐观的活动预期。为实现这一目标,网络媒体必须依托一个高效运转的新闻生产机制,快速发掘、筛选出最能打动受众的新闻,进而推动公益活动火热进行。 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之一,在组织网络公益活动时,需要借助传统媒体巨大的影响力、公信力,通过与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体的互动,从而有效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增强活动效果。 在“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筹备期间,汉网积极与武汉晚报取得联系,协商制订了《武汉晚报・汉网“手拉手圆梦行动”宣传报道执行方案》,建立起一个高效、畅通的新闻生产传播机制。由汉网负责整体新闻策划、稿件撰写等,并在论坛、微博上展开互动,文字、图片、视频并茂,将最新的报道立体式地呈现给网民,营造出浓厚的网络舆论氛围;武汉晚报全力配合宣传,引导读者从报纸转向网络,参与心愿报名、心愿认领等活动进程。二者分工明确,扬长避短,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打造“圆梦行动”这一公益品牌。 “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正式启动后,汉网将新闻宣传划分“活动启动期”、“典型推进期”、“爱心高潮期”、“活动收官期”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不断涌现出来的典型心愿、爱心大使、重大活动、活动进展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共发稿30余篇,平均每天发稿1篇,最多时一天发稿达3篇,一度成为“汉网独家”的主要新闻源,网易、凤凰网等国内主流网站转载达数百条,活动影响力大大增加。 同时,汉网还在027社区、官方微博上与网友展开互动,论坛贴《许下2011个愿望“手拉手圆梦行动”为你点亮》,吸引5万多网友访问,数百网友跟帖留言,祝福贫困小朋友新年快乐,并表示将认领他们的心愿。 网络专题“点亮2011个愿望 手拉手圆梦行动”点击量超过50万次,引起了网友们的火爆反响。 此外,由汉网采写的活动新闻稿件,每周平均见报三次(刊登于《武汉晚报》要闻版、扶助专版、社区新闻、社会新闻等版面),活动期间共见报10余次,对外发行600余万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纵观“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可以发现,公益活动的新闻生产平台从报纸转向网络媒体,各个环节主要在互联网上展开,更加强调即时性和互动性,网络媒体逐渐成为这一新闻生产的主要推动力。这是由此次公益活动的特性所决定的。它是一次强调“亲身实践”的网络公益活动,是当前网络媒体运用最多的策划类型,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即时性和草根性,以及网络媒体不受版面限制、信息量丰富、互动形式多样的特点,都有利于亲身实践型公益活动策划的开展。这些特性促使“圆梦行动”有了很好的网民基础。 三、抓住推动网络媒体公益活动背后的那只“手” 网络媒体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比其他任何媒体、部门更了解社会的需要和诉求。网络论坛、社区、博客等产品,构成了各类社会信息的集散地,网站工作人员可以非常及时地了解社会动态,并能在职业敏感的驱使下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的发掘、归类以及较为科学的预测、评估。 比如,在当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大背景下,网民对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的儿童的受教育条件急需改善的反映,对他们课余生活亟待丰富的呼吁,及时了解诸如此类的网上舆情动态,网络媒体才有可能拓展职能角色,走到社会事务的前台,直接进行公益策划活动。 网络媒体所拥有的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决定了它在网络公益活动中的地位――担当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无论是幕后还是台前,都能看到网络媒体的身影。 “2011手拉手圆梦行动”从2010年12月27日发起,到2011年1月31日圆梦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共面向武汉市12个区,160所中小学,近2200余名贫困中小学生,以及来自恩施州来凤县的300余名少数民族孤儿,共征集心愿2300多个,最终完成认领2000余个,是“圆梦行动”自2008年开展以来,规模最大、认领数量最多的一次。 据统计,活动期间,汉网心愿认领后台共收到网友提交的心愿认领信息1200余个,平均每天40余个;“圆梦行动”爱心征集热线共接听来电近800个,平均每天20多个。2011年元旦节日期间,汉网还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值班,接听爱心电话,3天共接听来电100余个。这组数据背后,只有1个工作小组,4名成员。 由此可见,在网络媒体策划的公益活动中,受众的参与方式主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因此网络专题、论坛、微博等都可以成为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网络媒体策划的公益活动的参与成本更低,活动的效率更高,而且没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受众只需连接互联网,就能查看相关的公益活动信息,及时参与其中。与传统公益活动的参与方式相比,网络媒体策划实施的公益活动具有以下优势。 1.网络平台发挥立体功效。“2011手拉手圆梦行动”是一个完全依托于网络平台的公益活动,从心愿征集、心愿认领到心愿完成,各个环节均在汉网上完成,用户操作便捷,相关信息实现适时上传更新。受众只需连接互联网,就能查看相关的活动信息,及时地参与其中。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汉网精心制作了网络专题――“点亮2011个愿望 手拉手圆梦行动”(省略/other/2011ym/2011ym_index.htm),作为本次圆梦行动的网络平台。 汉网将征集到的海量心愿全部在第一时间公布在这个网络平台,按区域进行划分并进行编号,每一个区对应一个大写英文字母,每一个学校按顺序对应一个数字,再按每个心愿的顺序进行排序。比如江汉区对应的字幕为A,该区西马路小学的顺序为第10,该校学生夏诗雨许下的心愿顺序为06,那么这个心愿的编号就是A1006。 这一编号方式有效避免了混乱、查找困难的弊端,既方便了网友认领心愿,又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 同时,圆梦行动工作小组还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制作了在线提交的功能,方便更多网友于第一时间参与到活动中。不论是受助方,还是爱心人士,只需简单的点击和操作,就能自行提交表格,完成心愿提交或认领的步骤,比传统的公益活动更有效率。 此外,汉网还利用在新浪开通的官方微博,网络专题、活动新闻等相关链接,大大延伸了网络平台的覆盖范围,扩大了活动影响力。 2.网络媒体弱化媒体属性。网络公益活动中的主角以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受众对象为主,而大型公益活动的受助面是非常广的,这与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迎合受众口味无疑是相冲突的。在此情况下,网络媒体反而应该退居幕后,弱化作为媒体的属性,只作为衔接二者的桥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力量,对活动的进程起到良好的沟通协调和适度引导的作用。 在此次活动中,汉网将心愿名单详情通过网络专题展现给网友,网友可自行挑选自己愿意满足的心愿,通过网络平台或电话方式告知主办方,再由主办方将心愿受助人的联系方式告知于心愿认领者,真正做到受众直接对接受众,让网友与受助儿童实现点对点的联系。 汉网还开通了心愿转交服务,当网友因各种原因无法将新年礼物送达受助学生手中时,可委托汉网代为转交。 每当一个心愿认领完成,汉网就在第一时间将相关心愿在网络专题上刷红,避免网友重复认领,提高认领效率,使网络公益活动的效应最大化,动态地表现出“爱心传递不间断,温情涌动暖江城”的慈善氛围。 汉网还借助于功能强大的网络工具,实现了图文视频的在线传播,让网友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感受到公益活动的真实性,让网友的参与方式和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吸引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其中。 活动期间,汉网部分网友、版主自发组织捐款捐物,与武汉市爱心康复中心30名残障儿童共度元旦,汉网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和活动支持。随后,汉网部分员工又为这些残障儿童送去了3000多元的物资,包括油、米、面、玩具、学习机等,聚集了相当的点击率和“人气”,形成了“滚雪球”式的集群效应,吸引了更多的网友参与到圆梦行动之中。 3.形成互补力量。网络媒体举办公益活动,能发挥重要的信息、资源整合作用。“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就是在网络融合趋势下,汉网牵手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和传统媒体联合举办大型公益活动的一次成功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圆梦行动”的开展。 依托相关组织,提高活动权威性。活动筹备期间,汉网主动与共青团武汉市委、市少工委联系,邀请他们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参加此次活动。他们迅速做出积极回应,并向各个中小学发文,全面征集贫困儿童心愿。在此过程中,相关组织的权威性、引导性、公信力得以集中体现,最大程度地引导了全社会关注武汉公益事业的开展,为“圆梦行动”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保证了征集到的心愿全部符合活动标准(初中及以下贫困、孤残儿童),降低了网络媒体一一进行核实的难度,节省了活动成本,提升了活动效率。 报网融合提高网络正面引导力。传统媒体较之新兴网络媒体,公信力更强,覆盖面更广。本次“圆梦行动”,武汉晚报全程参与其中,发表新闻10余篇,心愿100余个,读者看报后纷纷登陆汉网认领心愿,见报当日心愿认领数量明显增多,体现了传统媒体对网络强大的正面引导作用。 慈善团体带动作用明显。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本次“圆梦行动”主办方之一全程参与,不仅牵头筹备爱心款项,为武昌区候补街小学130名学生、江夏区105名学生集体圆梦,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还为恩施州来凤县的300多名孤儿提供公益账号,作为第三方慈善平台,接受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为活动有序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一些民间的非正式慈善团体也积极投身本次“圆梦行动”之中,苏宁电器的部分员工自发组成了“阳光联盟”,为汉阳区多所中小学的贫困学生圆梦,还长期资助部分学生上学。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益事业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媒体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公益传播的载体。认真研究网络媒体公益传播规律,充分认识并发挥它的优势,对于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公益传播理论框架,推动媒体公益传播是极有益处的。 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新媒体环境下我国NGO的公益传播 【摘 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民众对于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机制和政治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而以环保、慈善、维权、扶贫、性别平等、乡村建设等为使命的各种非政府组织(NGO)也迅速发展起来。探究NGO公益传播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NGO;公益传播 NGO组织的宣传需求日益高涨。结合当下传统的官办的公益体制已经开始从理念到行动进入到一个反思和改良的通道中,中国的公益行业正处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节点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公益组织如何跨界合作,新媒体传播如何有助于中国公益新秩序的形成,无疑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一、 我国新媒体公益传播的基本模式――以微博公益为例 (一) 传播主体 传统媒体中传播是信息从传播者到受众的过程,传播者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和媒介权力,受众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传受之间界限非常明显。微博公益发展则完全颠覆了这种不对称的传播权力,每个人都是公益传播链的主体,人人都能够通过自媒体工具将自己的公益爱心转化为实际的传播动力。 1. 舆论领袖主导议题发起和扩散 在传统权威逐渐消失的同时,微博公益传播重塑了一批兼具草根性、思想性和行动力的权威,这就是“舆论领袖”。首先由他们提出议题,再由他们传递给大众。他们主导着公益议题的发起和扩散,根据其微博的粉丝数和单条微博的浏览量和转发数都可以显示出舆论领袖的影响力。 2. 公众参与公益传播 虽然微博公益传播目前还更多依赖于舆论领袖的作用,但是在每一次的公益事件的成功解决无不依赖于公众的热情参与和热心帮助。由于整个公益过程的透明性,捐赠者可以根据组织者、受益者保持信息交流,得到直接的反馈,还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提出质疑,有效行使民众监督权。 (二) 传播内容 热门转发的微博公益信息主要以单纯的求助信息为主,多为“求转发”“求扩散”的字样。例如,免费午餐、爱心衣橱、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寻找失踪人士等。从整个传播内容来看,微博公益传播尤其强调透明公开和交流互动。 (三) 传播途径 综合分析微博公益传播活动的特点,可以总结出一下传播途径:公众微博引发议题――舆论领袖介入,优势意见形成――微博发力,公众自主参与,议题大规模扩散,形成微博公益事件――传统媒体跟进,社会主流形成,形成社会公共事件――社会总动员,政府部门及其他公益主体参与――公益问题解决。 二、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NGO公益传播的现状问题分析 (一) 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虽然大部分知名NGO已经在新媒体利用上走在前列,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NGO在利用新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上仍然不活跃。拥有自己的视频和官方微博的组织少之甚少,应用Twitter的基金组织不超过10%。 (二) 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NGO本身就有贴近社会基层、渗透性强等优点,比起传统的行政组织,非政府组织更熟悉和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一旦危机爆发,非政府组织可迅速聚集庞大的社会闲置力量。但是我国大多数NGO仍然缺乏自主性,大多数都是在政府的指挥和策划下进行公益活动。 (三) 新媒体利用程度尚浅 虽然我国本土NGO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新媒体意识,但是在综合利用新媒体的方面仍然程度尚浅。官方网站、微博、社会化网站之间应该是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而目前大多数NGO只是搭建了一个新媒体平台,并没有深入开发,导致了我国本土NGO品牌建设不足。 三、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NGO公益传播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一) 建立全国性的专业透明的公益信息公示平台 信息公开透明是公益行业的发展方向,公益组织可以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渠道,但是只在自由平台进行信息公示是不够的,在现有的新媒体环境中,第三方平台越来越重要;同时,必须保证第三方平台的公开透明,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组织必须要社会化。a (二) 整合互联网,实现公益传播平台的多元融合 公益信息在依托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正在促进多种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平台的融合。博客、微博、QQ等多平台间的信息互通,有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形态的结合,也有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形态的介入和助推,未来的公益传播应该是从单方的网络媒体平台发展成为多元化多平台。 (三) NGO不断建设自由的社会化媒体网络 NGO在积累了一定媒体资源和新媒体运作经验后,可以考虑建设自己的社会化媒体网络。中国的扶贫基金会已经筹备了善品网,目的在于用更专业的网站作为公益平台,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这样类型的网站也必将是未来我国NGO公益传播努力的方向。 (四) 让公益传播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NGO的公益传播不再只是为了完成某个目标,而是更多地延伸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培养年轻人的公益挂念,让公益深入人心。通过新媒体的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获得了大量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NGO应该综合利用这些资源,继续和这些参与者保持联系,形成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群体。 四、 结语 中国的公益事业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尽管我国NGO利用新媒体进行公益传播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让公民有了更多的途径参与其中。相信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NGO的公益传播会在公民的参与下实现真正的腾飞。
浅谈战略管理会计:论战略管理会计 摘 要:本文论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背景、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现实条件、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以及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管理会计已难以满足企业战略管理和要求。战略管理会计以其长期性、全局性、外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战略的高度,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对现代管理会计和现代财务会计都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现代管理会计的一次开拓性发展。自70年代以来,对战略管理的推崇引起了管理观念模式的深刻变革,作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管理会计也逐渐向战略管理会计方向发展。尽管英国管理学家西蒙期(Ken , simmonds)在1981年就提出"战略管理会计",但战略管理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背景 传统管理会计从诞生以来一直担当为内部管理服务的角色,以有效地实施计划、决策和控制。主要以某些经济管理理论为支撑,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引入奠定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传统管理会计在二战后获得长足发展,并在实现企业目标、加强内部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当时主要是实行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市场提供给企业的几乎是固定的"蛋糕",企业经营的重心是在"蛋糕"中争取更大份额,关键是降低内部经营成本。与此指导思想相呼应,传统管理会计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功能主要在于预算和控制,而且预算以短期预算为主;同时,管理会计将眼光局限于企业内部,倾向于使用账簿中己有的财会数据来看问题,并依据已发生的事件来解决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成了财务会计的"副产品"。 但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全球竞争加剧,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发展,企业不能不站在全球高度,选择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不断根据环境做出适当调整,以求企业与环境的协调与均衡,获取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传统管理会计观念更新,尤其是对战略决策信息的提供,要求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为广泛的、更有用的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内部信息和财务信息,更重要的是诸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外部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具体说,战略管理会计要求传统管理会计在以下方面克服其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其一,改变传统管理会计只顾内部而忽略环境变化的影响,用静态目光看待问题的缺点,站在战略高度,从全球范围来看待企业的目标和行为,看到跟企业息息相关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其二,克服传统管理会计重短期利益的缺陷,不注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传统"管理会计"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容易造成行为的短期化,如为了一时的利益降低质量标准,但这最终将损失企业声誉和品牌形象及至长远利益。从战略角度上说,管理会计最终目标跟企业目标一样也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以获得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相应地,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尺度应采用战略业绩评价。 二、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现实条件 现代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历史上,管理会计之所以取代成本会计是因为成本会计的理论对经营决策缺乏相关性,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近年来,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压力的增强,使战略管理登上历史舞台。现代管理会计难以提供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则从更高的起点重新界定了管理会计的内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寻找方向、把握契机。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源于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及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1、现代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 如上所述,现代管理会计只顾内部而忽略环境变化的影响,用静态的目光看待问题,只重视短期利益,忽略长远利益。这些缺陷往往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短期化、呆板化,缺乏高瞻远瞩的能力,导致企业发展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比如对零部件加工是自制还是外协。这样一个生产决策为例,从管理会计的观点看,只要外协价格超过企业自制的变动成本就应由企业自行生产制造。这是在不考虑企业所处的境况及企业自制零部件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只顾企业短期利益,忽视外部环境状况的决策。如果企业生产零部件的生产车间加工工艺落后,管理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竞争意识,零部件加工质量与市场上其它厂家比有较大差距,该零部件如果由企业自制,最终将导致产成品整体质量水平的低下,最终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一个具备丰富管理经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高级管理者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无不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这就要求高层管理人员既要有战略意识、具备战略思想了解掌握战略管理理论也要熟悉现代管理会计知识,而能把这两种知识融为一体,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无疑将给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种犀利的武器。这种融合,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转化为理论指导。但这需要理论工作者与企业经营实践者一起来实现。 现代企业竞争的白热化一点儿不亚于历次世界大战,只不过战争更多的是依靠正义与武器,而企业竞争更多的是依靠科技与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正是基于上述两点,它从全球范围和长期发展来看待企业的行为和目标,时刻关注跟企业息息相关的市场环境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它不仅收集、加工、整理、报告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更注重研究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的优势。通过研究本企业产品和劳务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实现的、客户所需求的价值以及价值在企业内部的形成过程,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总收益。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1、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全局利益 现代管理会计以单个企业为服务对象,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驱使下,追求企业当前的利益最大。它所提供的信息是对促进企业进行近期经营决策、改善经营管理起到作用,注重的是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和短期利益最优。 战略管理会计则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当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时,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己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超越了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着重从多种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它的信息分析完全基于整体利益,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不会用集团利益去交换某个成员企业的利益,有时甚至会为顾全大局而支持弃车保帅的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放眼长期经济利益,在会计主体和会计目标方面进行大胆的开拓,将管理会计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估跨部门决策的循环过程,要从整体上把握其过程,既要合理制定战略目标,又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密切合作,以保证目标实现。企业管理是由不同部门完成的,必须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最高目标,协调各部门运作,减少内部职能失调。相应地,战略管理会计应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2、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信息系统 现代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一种内向型的信息系统,在市场竞争不十分激烈时,企业只要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能在市场立足。因而现代管理会计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各种指标的纵向比较。它不太关注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数据,而不是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优势。 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高度,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局限于本企业这一个环节,而是研究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企业上家和下家的信息,努力改善企业的经济环境,强调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调一致,以求得产业的最优效益。战略管理会计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形成的"战略三角",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竞争对手有战略相关性的信息,向管理者提供关于本企业与对手间竞争实力的信息,以保持和加强企业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战略管理会计强调比较优势,从相对成本到相对市场份额,它所关注的是相对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向管理者提供的是比较竞争成本和比较竞争优势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内外信息的比较分析,了解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地位的变动。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会计对象的范围,是一种外向型的信息系统。 3、战略管理会计是对各种相关信息的综合收集和全面分析 现代管理会计研究的是货币信息,很多涉及其它类的信息,对于企业的决策只能提供从财务分析中获取的信息,忽略了其它信息对企业的影响,因而它是不够完整、不够充分的。 战略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将信息的范围扩展到各种与企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信息来源除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外。多样的信息来源和信息种类需要多种信息分析方法,因此,不仅财务指标的计算,而是结合了环境分析法、对手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生命周期分析法、矩阵地位分析法、预警分析法、动因分析法、综合记分法等,这无疑是对现代管理会计的丰富。战略管理会计突破了现代管理会计财务信息的局限,在提供信息的内容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上都进行了拓展,帮(下转第 19页)(上接第16页)助企业管理层掌握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信息,全面研究分析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做出正确的决策。 4、战略管理会计体现了动态性、应变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 任何战略决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调整,以保 持企业战略决策与环境相适应,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战略管理会计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和价值链分析等。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为了科学地建立起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并使之有效地指导实践,首要问题是如何确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当然,战略管理会计目标与会计目标从总体上应是一致的,作为会计研究体系一个分支,战略管理会计目标应更具体、更细化。与会计目标相一致,战略管理会计目标也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1、长期、持续地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目标是在战略管理会计网络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目标,它是引导战略管理会计行为的航标,是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运行的动力和行为标准。会计与经济效益的"血缘"关系正被广大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所认识,会计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强烈追求;追求经济效益也是经济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但是,会计的基本目标如果直接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这个定义就显得太宽泛,不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经济效益从时间角度看有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之分,从空间角度看有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之分,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长期持续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从概念和性质上它与会计基本目标是相一致,从内容上又有别于会计基本目标,它从自身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更具体、更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基本目标,这使它从本质上有别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分支体系。 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目标的定义,就决定了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战略管理会计的行为准则,根据这个基本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宗旨就是要为企业获得长期、持续的整体经济效益服务。 2、提供内外部综合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在其基本目标的制约下,体现会计本质属性的目标。会计具体目标具有如下特征:(1)直接有用性,它是会计管理最直接的目标;(2)可测性,指作为具体目标的经济和社会信息必须在量上能测度,能够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加工、制造出来;(3)相容性,会计的具体目标应该与基本目标密切相关,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具体体现,它受制于基本目标,它是基本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4)可传输性,会计是为内部和外部决策服务的,它必须用一定的形式,通过一定的途径输给服务对象。 综合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和会计具体目标的特征,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可以概述如下:(1)通过统计的、会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涉及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数据、资料;(2)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的内外部信息帮助企业作好战略决策工作。 浅谈战略管理会计:谈管理会计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本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逐渐形成与发展,与之相伴产生了管理会计这一新型学科。管理会计在引导我国企业经营者进行管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国外管理会计的实践经验,阐述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作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 战略 作用 管理会计的基础是现代管理科学,它将管理与会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可以规划、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进入WTO,国际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内的企业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这无疑是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全新挑战,因此,企业战略管理变得十分重要。为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又有国外学者在管理会计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它采用产品生命周期法,分析企业的成本动因、成本效益、价值功能,大量搜集与企业战略目标、加工管理方法有关的信息,以协助管理者借鉴学习、确立战略目标、规划战略、评价战略业绩。 一、借鉴与引进国外管理会计方法与经验 国外的企业一般会同时设立两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主要负责核算企业对外的经济账目;管理会计则负责完成企业内管理会计的目标,以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或增值,与此同时,管理会计还要向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如计划、评价、控制、决策等各方面关于考核经营活动的信息,以协助管理部门或经营者管理企业的经营。 美国着名学者波特理论,在竞争环境中企业家勉励的物种竞争作用力,当中包含: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侃价能力、新的竞争对手入侵、供应商的侃价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当今企业身为原料和服务的共同需求者,必须通过与供应商发生相关联系,了解供应商的侃价能力才可节约原料成本与人工服务成本。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共同供应者,势必会接触销售渠道,客户与分销商的侃价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所能获取的价格,替代品的威胁也表现于此。现存的战略模式强度会直接影响到价格与竞争的成本,新的竞争者入侵会对价格造成一定的威胁,这便要求防御人谨慎投资。 管理会计不属于研究人员,更不属于工程师,但是为了能准确提供或评价有关研究费用、开发费用信息,管理会计还要掌握关于研究开发的部分知识,并且能及时在研究与开发领域发掘出有用的产品信息,最终把产品信息变成相应的经营计划。 二、管理会计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一)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规划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到:“管理的重心在于经营,经营的重心在于决策,决策的关键在于预测。”管理会计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这一职位起到了预测经济前景的关键作用。管理会计人员在企业总目标与经营方针的基础上,在考虑了经济规律作用的前提下,在经营条件约束的条件下,选择最合理、最合适的量化模型,有目的地对企业未来的销售成本、利润甚至企业资金的变动趋势做出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管理者做出了正确决策,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能得到有利提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经常会遇到大量需要决策但不能马上决策的问题,这时,管理会计就可以采用会计、数学、统计等各种各样灵活的技术方法,用简单明了的数学模式表达及其复杂的经济活动,并且揭示其内在联系以及最优的数量关系,减少管理者的决策困难。另外,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管理会计利用娴熟的预测、分析、决策技能,通过估计产品在生命周中各环节中的成本与进入市场后产品成本的转换情况,测算、评价产品的经济效益,最终选择出合适的开发投资计划。在此过程中,管理会计还可以指导产品设计者控制必要的成本与相应的投资,帮助产品设计者、研发者设计研发出高效率、高回报的产品。 (二)合理使用企业的经济资源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是管理会计最终目标。管理会计在分析、评价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潜力以及利用状况时,会用到弹性预算、保本分析、存货控制、投资决策、变动成本法等现代的数学方法与定性方法,为很多企业的经营决策与经济效益提高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当管理会计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时,管理会计使用的分析方法十分全面,管理会计会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变化趋势,以提高其预测与设计的回报率。管理会计可以使用的分析方法很多,如对数分析、趋势平均、回归分析、指数平滑、因果预测等方法,根据不同产品的实际情况,管理会计还会灵活地从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法,及时为设计研发人员提供成本、回报方面的信息,帮助管理者随时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三)调动企业的积极因素 管理会计设置的初衷就是强化、合理化企业的管理。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深化企业的改革力度,因此,企业贯彻落实责任制、改革管理模式就变得十分重要。管理会计十分重视做好员工的工作,设置例外管理、目标管理、业务考核、责任会计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引导员工在生产经营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能为企业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护航,以加大我国企业制度的现代化,保证企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 三、结论 我国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自主经营的权力越来越大,因此 ,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将越来越需要借鉴与引进国外的现代管理方法,并结合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战略管理会计: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探析 战略管理会计是当今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全球性市场竞争空前广泛激烈的情况下,为满足现代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特定信息需要而建立的新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本文从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目标及特点阐述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论述。 一、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看战略管理会计 1981年, 英国学者西蒙斯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提出战略管理会计之说。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及相关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是一种外向型和具有长远意义的管理系统。它站在战略的角度上,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旨在帮助企业管理层从长远利益出发,科学地审视、分析企业的经营现状, 持续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并把握各种潜在机会, 回避可能的风险, 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依据战略管理会计, 企业管理者必须根据本企业自身情况,以市场为导向, 从长远利益出发, 全方位地制定动态的战略战术,才可避免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成本浪费现象, 时时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协助高层文秘站: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及特点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传统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虽然能够使企业讲求核算和加强管理,但是,它不仅没有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而且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风险。为了克服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性和不顾风险的缺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企业价值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等的综合表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战略规划;(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战略规划;(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 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1)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2)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3)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4)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5)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6)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范围。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其理论和实践仍处于起步和探讨阶段。目前, 战略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 1.战略规划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搜集信息, 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方案, 供高层管理者选择, 协助其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三个层次。 浅谈战略管理会计: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作用 所谓的战略管理会计也即是这样一种管理会计的形式:在当前的会计工作中,通过对会计工作的战略管理,使得企业会计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为了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稳步的发展,企业除了要重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以及内部所提供的信息之外,还应该要加大对企业外部因素的信息的重视力度,从而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社会的各领域和行业中各种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从而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会计领域中也不例外,也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理论,而随着这些技术和理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得现代会计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的水平,还必须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因此怎样才能够将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就成为了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加大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然后吸收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从而才能够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而为了进一步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和发挥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还必须要加大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战略管理会计的要素出发,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进而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要素 战略管理会计包括三大要素:环境审视、竞争者分析以及用战略眼光而非纯营运眼光看待内部信息。 1.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内部信息。(1)成本动因分析。会计中,使成本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成本动因,既定活动的成本主要由多个成本动因而决定,而价值活动中的成本动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成本地位。根据成本动因的发展战略高度来看,具有战略性和普遍性意义的成本动因在很大程度上给成本发生变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例如企业中的生产能力、利用价值、经营模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些都是成本动因,并能够长久的新颖成本发生变化。 (2)价值链分析。根据企业的价值活动,我们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主要是企业中关于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项服务的活动。从基本活动的类定义我们可将其分为五大类型: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 2.竞争者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目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使企业立足于市场,并得到长久的发展,各企业必须要知己知彼,准确的判断对手的战略,并对其作出分析,采取对策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1.加大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当前的会计工作中,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随着对会计工作的战略管理使得会计工作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怎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就成为了时下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充分的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加大对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由于当前战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稂莠不齐,从而很容易导致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2.吸收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战略管理的会计所采取的的方法比较简单,很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而且操作也很简单,目前已逐渐被我国各企业所应用。例如某市在以此业绩考核中,实行按劳分配的传统做法以及将员工的岗位责任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将员工的到勤率融入到其中,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这方面应该是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联合起来共同探讨。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我们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我国企业普遍应用。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应定位在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三、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的水平,还必须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同时还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文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作用的详细阐述,相信读者对战略管理会计和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战略管理会计意义重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还必须要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从而才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战略管理会计:怎么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所谓的战略管理会计也即是这样一种管理会计的形式:在当前的会计工作中,通过对会计工作的战略管理,使得企业会计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为了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稳步的发展,企业除了要重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以及内部所提供的信息之外,还应该要加大对企业外部因素的信息的重视力度,从而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社会的各领域和行业中各种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从而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会计领域中也不例外,也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理论,而随着这些技术和理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得现代会计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的水平,还必须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因此怎样才能够将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就成为了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加大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然后吸收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从而才能够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而为了进一步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和发挥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还必须要加大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战略管理会计的要素出发,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进而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要素 战略管理会计包括三大要素:环境审视、竞争者分析以及用战略眼光而非纯营运眼光看待内部信息。 1.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内部信息。(1)成本动因分析。会计中,使成本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成本动因,既定活动的成本主要由多个成本动因而决定,而价值活动中的成本动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成本地位。根据成本动因的发展战略高度来看,具有战略性和普遍性意义的成本动因在很大程度上给成本发生变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例如企业中的生产能力、利用价值、经营模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些都是成本动因,并能够长久的新颖成本发生变化。 (2)价值链分析。根据企业的价值活动,我们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主要是企业中关于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项服务的活动。从基本活动的类定义我们可将其分为五大类型: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 2.竞争者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目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使企业立足于市场,并得到长久的发展,各企业必须要知己知彼,准确的判断对手的战略,并对其作出分析,采取对策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1.加大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当前的会计工作中,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随着对会计工作的战略管理使得会计工作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怎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就成为了时下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充分的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首先必须要加大对战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由于当前战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稂莠不齐,从而很容易导致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2.吸收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经验。战略管理的会计所采取的的方法比较简单,很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而且操作也很简单,目前已逐渐被我国各企业所应用。例如某市在以此业绩考核中,实行按劳分配的传统做法以及将员工的岗位责任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将员工的到勤率融入到其中,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这方面应该是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联合起来共同探讨。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我们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我国企业普遍应用。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应定位在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三、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的水平,还必须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对会计进行战略管理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同时还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文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作用的详细阐述,相信读者对战略管理会计和如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战略管理会计意义重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还必须要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从而才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战略管理会计: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有利因素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人伦思想为主流,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传统文化主要倡导“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和谐中庸的中和思维及直觉经验的顿悟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借助于战略管理会计人员的思维媒介,能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施加积极影响、提供重要启示。这充分表明,传统文化是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有利因素。 一、“人本”思想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及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思维观念上重视“民”及“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处理“民”与“社稷”、“民”与“君”关系时,始终将“民”置于首位,认为“人”既是治理(管理)主体又是治理(管理)客体,显示出传统文化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传统文化还将人划分为若干类别。从治理角度看,有“劳心者”和“劳力者”之分,孔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仅从纯管理角度看,它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管理的一般理解:管理就是“人治”和“治人”,也就是说,管理的主体是人——劳心者,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劳力者,这与现代管理科学对管理的解释完全一致。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极为有利。我国企业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都是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树立人本思维方式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在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管理奇迹。 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腾飞,其原因之一就是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精髓,在企业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日本企业家将儒家文化融入到现代科学管理中,提倡人本管理思维理念,激活了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如丰田公司明确强调的两大支柱之一就是“尊重人性”,即尊重员工,将员工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成果联系起来,尊重所有关联客户,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和保持率。管理方式一是强调尊重、团队合作,注重以人为本和人际关系和谐;二是强调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三是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一致。中国企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有优势和潜力在“人治”和“治人”方面做得更为出色。 企业人本管理的推行,为战略管理会计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通过会计职能活动来激励人,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如着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从顾客和员工角度设计平衡计分卡,取得了很大成效,被企业奉为至宝。同时,人本管理的实施,也使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核算和管理成为可能。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进行管理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如果战略管理会计能够真正实现将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对象,确认、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信息,将会计研究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不仅可以为知识化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和收益分配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知识化企业建立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剩余收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奠定产权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投资规划和资本预算、人力资源价值、成本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分析、员工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等。 二、“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讲求事物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表现在思维模式上则是追求完整,强调综合。先秦至明清的大多数思想家都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在认识实践上就是要求人们用辨证思维方法和整体性观念去认识世界,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不能脱离自然,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不能脱离社会,人类认识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与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 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寻求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剖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需要而制定的,管理企业总体活动,追求企业总体效果,与之相适应,也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其服务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视企业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看问题,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一切战略管理活动,抛弃传统孤立、片面和从局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目标上,只有整体目标才是最高目标;在管理对策上,只有追求整体最佳才能成为最优管理对策;在资源利用上,着眼于整体资源的最优利用;在经营活动上,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事物之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并通过元气、阴阳、五行联系起来,要求人们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这种辨证的认识方法有利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为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从整体上思考和处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来源。如在作为战略管理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成本管理活动中,战略管理会计人员运用整体辨证思维观,将本企业与供应商 和购买商视为一个整体,将成本与技术或成本与组织结构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开发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价值链间的联系、成本与技术的联系、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联系,就可以找到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价值链成本管理法、成本企画、技术成本管理法(价值工程)、以及虚拟企业和工程再造等。 三、直觉经验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直觉经验思维方式指用直觉、经验和顿悟来考察、研究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没有任何人为界定的直觉思维,主张尽力排除自己已有思想和各种感官感觉。直觉思维认知方法不受任何限制,使思维异常活跃,它赋予人们以清新的顿悟,使人类在问题丛生的杂乱中找到摆脱思维困境的突破口,以直接和整体的方式领悟事物的奥蕴,为创新提供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和“灵光一现”的灵感,使认识者“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发达的经验文明造就了中国先哲们凭经验来断事物的方式,因此,直觉经验思维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思维特点之一。 当今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极具创造性价值的思维方式。激烈的全球竞争导致各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面对动荡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难以把握的竞争态势,企业必须根据情势不断地对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战略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特别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为此,战略管理会计人员惟有摆脱各种既有思维框架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开启智慧的闸门、借助于丰富的想象、使思维自由驰骋、凭借战略管理会计的学科优势,设计出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思路,为企业的战略管理部门提供多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案,才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人员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式。在各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生成的各个环节和具体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直觉顿悟与经验判断思维的影响不仅无法排除,而且其作用非常关键。 四、和谐中庸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启示 传统文化讲究整体和谐,当变则变。先哲们将“和谐”规定为万物生存所依据的原则,人类和宇宙万物只有在整体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存在和发展,“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和乃生,不和不生”,强调个人应顺应社会,人类应顺应自然,并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法则,但是“天若变”,为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道亦应变”。和谐思想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庸之道”,它要求为人处事不激进、不走极端,当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冲突时,要采取恭敬和谦忍的态度,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协调好各种关系,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掌握原则,把握不同的两端,兼顾双边共同的利益,避免偏于一个极端。中庸之道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所寻求的人性最佳状态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既是道德伦理和政治观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不以僵死的、停滞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求量变或质变状态下的“中”;它也不是不辨是非、抛弃原则,老好人的处世哲学,而是至精至纯的美德。和谐中庸思想虽有折衷、保守之嫌,但其实质上呈现出“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特点,这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也有重要启示。 企业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随机应变已成为知识化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理念。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协助企业进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各项工作也应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在动态中寻求最佳平衡点,因此,战略管理会计要讲求随机应变。但另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在坚持随机应变的同时,应保持永远不变——即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不变,这与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观点“战略这个概念的基础恰恰是稳定性,而不是变化”相一致。 战略管理会计强调随机应变原则,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战略管理会计所用的技术方法和评价指标灵活多样;二是指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中的各种策略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如投资方向和力度、产品开发、产品生产结构等,始终坚持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来指导企业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奉行随机应变原则,是为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而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和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在战略管理会计思维观念中,不管战略管理会计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程序如何变动,让顾客和员工永远满意、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整体大于局部、长远优于眼前等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至少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发生变动。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当遵循传统文化“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方式,只有认真协调好变化性与连续性的辨证关系,做到持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持续,才能真正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和谐中庸的中和思维和直觉经验的顿悟思维四种思维方式,通过战略管理会计人员的思维中介,能够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施加积极影响,并提供重要启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影响的我们,更具有推广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能力与潜质。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是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有利因素。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建设管理:提高村镇规划管理水平服务新农村建设 摘要: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只有适应了当前农村的形势,才能避免那些杂乱无章现象的出现,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主要对提高村镇规划管理水平服务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管理水平;提高措施 引言 新农村建设是村镇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村镇规划直接影响并决定村镇建设方向,还会影响到村镇经济社会建设。村镇规划实质是对村民生产生活的规划,是对生活条件的发展规划,直接对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安定造成影响,也是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能否健康向上的基础。因此,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设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村镇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原则 在规划编制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各乡镇要根据自己的村镇现状、地域特点和资源条件,搞好村镇建设的规划布局。突出重点,突出特点,注重实效,防止不切实际,贪大求洋的盲目规划。 2、立足现实、顾及长远的原则 规划要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出发,着眼于满足群众现实生产、生活需求,注意村内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安排好近期修建项目。在设立农村养殖区、副业生产区时,要充分考虑村容村貌和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和采光。要在立足现实的情况下,既要考虑经济基础与发展速度对今后建设的影响,又要考虑长远目标与近期修建的关系。 3、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保护耕地是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前提,在规划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村内所有的闲置土地,尽量减少占用的耕地。对那些弃置不住的旧宅,没有合法手续的建筑和因搬迁而闲置的宅基地通通的都要纳入到村镇规划中来,合理规划,增加耕地。村镇的规划建设工作既要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工作生产需要。一切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完善村内的配套设施,安排好近期修建项目。在搞好第一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生态环境,切不可为了当前利益,而破坏了生态和谐,影响今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4、符合规范、严格程序的原则 村镇的规划方案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也要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不可盲目规划。执行村镇的规划方案时必须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村镇建设规划必须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必须与原村镇规划相衔接。努力避免出现互相脱节和“两张皮”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重复建设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 二、当前我们国家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村镇布局设计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是我们国家的农村地区由于长久以来缺乏必要的建设资源的投入,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完善和发展。 1、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完备的管理体系 区域的规划设计工作必须在完备的管理制度和体系的支持下才能够顺利的推进,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必要的管理,随意性较强,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这样就造成了其各类设施建设十分混乱,不科学的设施布局不仅阻碍了村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社会建设资源。各地的村镇规划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某些部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去引导好规划建设工作,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配合,相互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进而造成了村镇设计内容的不科学与落后,影响了基层农村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除此之外村镇管理机构的人员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足,使得最终制定出来的规划设计方案可实施性不高,部分工作人员由于缺乏监督和管理,严重的降低了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的工作效率,造成了资源的无谓浪费。 2、村镇规划设计理念不科学 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必须在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开展和进行,村镇的设计必须和基层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够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最优的发展目标。但是我们部分的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盲目追求规模效应,甚至为了某些表面工作而建设一些实用性不强的建筑,造成规划设计工作的定位不准确,难以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在某种程度上还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村镇的设计工作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不同,不能够只追求形式效应,在一些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内容中涵盖建设大广场以及高档住宅小区等,这些与村镇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情况,使得我们国家农村地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严重偏离农村地区发展的正确方向,进而造成大量社会资源浪费,投入之后仍然不能取得预期的发展目标,形式化严重。 3、村镇规划队伍素质和水平落后 基层农村地区有关部门对于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的资源投入严重匮乏,并且管理制度不严格,造成部分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散漫,没有树立起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严重降低了设计方案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尽管我们国家当前关于基层农村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有《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行政规范,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管理制度和机构不完善,资源的投入也相对落后,一些地区的民房建设缺乏统一的设计和规划,布局混乱。规划建设工作队伍的工作人员工作素质和水平相对较低,一方面是因为工作人员自身的进步意识较弱,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规划设计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较低,严重的挫伤其工作积极性,阻碍村镇设计工作的科学发展。 四、提高村镇规划管理水平服务新农村建设 1、建立起完善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 必须加强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设立专业的管理部门对相关的规划设计内容进行监督和管理,积极的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的予以有效解决。对待规划设计工作要通过管理来实现内容的科学与结构的合理,并负责好技术资料的收集与管理、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审查以及相关规划建设信息的分析与总结,推动村镇规划设计方案与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监督和督促我们的各级规划设计人员树立起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和使命,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工作素质和水平,提前做好规划设计工作的前期内容,务实求新,有效的对自身规划设计工作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确保各项村镇规划设计方案的顺利进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建立。 2、加强基层村镇规划设计队伍能力提升工作 规划设计工作要求基层设计人员具备很好的工作素质与工作水平,这样才能够保障其能够真正的有效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实事求是的进行村镇经济结构的布局。通过教育和培训方式来增强我们的规划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而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保障最终村镇规划设计方案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通过加强基层村镇规划设计队伍的能力提升,不断的增强其设计内容的水平,促进村镇规划设计工作行业迅猛发展。 3、加强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 在村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上,主要领导一定要亲自出谋划策,主管副职则要亲历亲为。部门领导要亲自协调好,解决好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要把规划管理工作列入乡(镇)年终考核中去,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群众村镇规划管理的宣传,要让群众了解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深刻认识到村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带给群众带来众多的益处,从而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积极探索新农村规划的新政策,因地制宜,为人民办实事,带给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好政策,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好更稳的向前发展。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中村镇公共绿地建设之探讨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绿化是村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可见,加强村镇绿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实现村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村镇;绿地建设;探讨 1. 村镇公共绿地建设的作用 (1)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绿色植物对于改善大气环境来说,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又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有资料表明,每公顷绿地每天能吸收880公斤二氧化碳,产生590公斤氧气,如果是森林,这种吸收和消耗的能量更大;村镇里各类绿地建设改变了人为的环境,引进白然的景色使村镇景观交织在一起,让村镇园林化,使人们得到大白然的孕育。道路两旁的绿化对村镇面貌影响最大,街道绿化得好,人们犹如生活在绿色走廊里,避开了一些杂乱工作的干扰。 (2)休闲游憩,体育锻炼。村镇公共绿地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公园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激发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们热情参与各种活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为和谐社区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人们可以晒太阳、小坐、散步、观赏、游戏、锻炼、交谈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调剂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增进邻里友情。 (3)安全防护,防灾庇佑。有效村镇公共绿地建设是解决村镇避灾场所问题的重要途径。避灾公共绿地的建设要求不同于普通的公共绿地。避灾公共绿地用地应平整、开阔、减少水面,紧邻公共绿地不宜有高层建筑。在村镇公共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公共绿地平时有效利用和防灾避灾的多功能双重特点。但要避免将所有的村镇公共绿地都视为避灾用地,应区别对待,根据避灾需要将条件适宜的村镇绿地建设避灾公园,并安排相应的避灾设施。 2. 村镇绿地调查现状问题分析 (1)公园绿地问题。在村镇公园绿地建设方面,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与规划,在村镇范围内并没有成形的公共活动绿化空间,大多村镇都才以村部为中心进行必要的休闲活动。部份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做硬化,不做绿化,以为绿化是浪费土地。少数村镇有意识进行公园绿地的建设,如休闲广场等,但建设水平较低,未能满足村镇居民对休闲生活质量要求。 (2)防护绿地问题。 部分村镇畜禽养殖卫生隔离带和防风林带等防护绿地建设基本缺失,使有的村镇卫生堪忧,村镇内部气味混杂;经常受到采石场的爆破声惊扰;在村镇小环境内,各种人为污染随时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防护绿地便起到了一定防护的作用。 (3)生态绿地问题。 在村镇生态绿地方面,存在着意识上的误区和认识上的偏差。但是,对大多数村镇来说,开垦荒山、开辟耕地的事例仍屡见不鲜。所以,对于村镇生态绿地建设来说,可以肯定说保护和恢复工作初见成效,但是对于更大范围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的建设工作还做得不够,农业生产和生态绿地保护的矛盾还在持续的博弈之中。 3. 村镇公共绿地建设的原则 (1)统一规划设计原则。 在村镇公共绿地规划设计建设中,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景观要素的设计,从而使设计的景观特征能够融于白然,此外还要把公共绿地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以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村镇特色美化原则。 特色是乡村的灵魂。故村镇景观要求“小而精,小而特”。运用生态、人本、文化的观点去组织这些景观,形成“生态优化”、“以人为本”的各白特色。美化环境是景观绿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在新农村绿化中,应注意乔、灌、草二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白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 (3)保护改造结合原则。 村镇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中要以白然为背景,尊重白然、保护白然,注重对乡土物种的使用。保护历史遗存且与场所最吻合的景观。在村镇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中除了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应该注意重建植被斑块,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提高土地利用率,注重村镇边缘区整体风貌,规划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重新塑造环境优美、与白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整体。 4. 村镇公共绿地建设的规划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村镇绿化建设是营造优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村镇建设上品位上档次的重要突破。村镇领导及相关干部以身作则,下乡从标语、广播等多方位多渠道大力宣传村镇绿化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参与绿化的良好局面。 (2)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观点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全乡镇的高度制定绿地专项规划,从而使绿化指标层层控制,落到实处。 (3)加强绿化保护的法制观念,提高全民绿化意识。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制定《村镇绿化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村镇绿化用地征地补偿标准》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使村镇绿化建设有法可依。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环境景观设计 摘要: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贯彻党和政府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城市发展的经验,以突出乡土特色为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景观设计方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农村人民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新农村建筑;环境景观;设计;生态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空间的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态型景观设计成为现代居住区环境建设的原则。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在农民住房条件已改善的情况下,改善其居住的室外环境,创造一个结合本土文化并具人性化的环境景观,让农民享受更舒适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某地新村环境景观设计是新农村建设新农居的一个典型案例,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人居环境改善和人的素质提高相结合,所以本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生活小区,为当地农民提供一个舒适、惬意的室外居住环境。 1 村镇环境景观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做好村镇环境景观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是能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住环境比较差,生活垃圾没有及时回收,导致原本美丽清澈的乡村环境出现脏、乱、差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收入。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整体规划园林景观,打造整洁、美丽的乡村环境,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一个个旅游乡村、生态农业示范村的兴起,不仅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打造卫生优美、经济富裕的现代化强村提供重要的环境支持。二是缩小城乡差距。在我国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城镇化建设是核心内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而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达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 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在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上的差距,其次还能依靠当地优势,或建设生态旅游乡村,吸引城市游客观光旅游,或大力协助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吸引外地客商的投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营造环境优美的乡村环境,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保驾护航,从经济上缩小城乡差距。 2 设计指导思想 某地新村因发展需要不再以旧农村形式居住,而是以小区形式,居住形式的改变可能导致社区关系的改变。社区需要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1]。因此在参阅相关规范、条例和设计任务书的基础下,以怎样才能保持小区里有良好的邻里关系,怎样使这个小区的生活气息有特色,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我们设计中坚持的指导思想。 3 景观设计思路 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通过具有浓厚农业精神的神话故事和节气文化作为景观设计元素,营造出自由舒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新农村文化特色的居住区环境。 空间的布局以门前广场为核心,两大主题游园为重点来布局。门前广场在空间上形成主入口景观轴上的一大视觉焦点。同时广场是村民们集会、公示、举办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不但是景观的重点,还是行政的中心。两大主题游园一是东边的“神话故事园”,该区是以神话故事为主题的游园,故事用《牛郎织女》和《田螺姑娘》为主要内容;二是西边的“春”园,该园是以24节气中春天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为主题的游园。这两大主题园将我国的农耕文化与新农村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结合,很有亲和力。 3.1 功能分区 小区分为门前广场,两大主题游园和儿童活动区。 3.1.1 门前广场 门前广场主要内容包括入口大门、跌水组景、北斗七星广场、舞台、办公楼。该处以跌水组景,设计简单,寓意风生水起,符合农村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北斗七星位于广场的中央,广场中央地面用玻璃制作,下面设计成流水,七盏嵌在广场地面,以不同颜色的灯表示七颗星,俯瞰广场,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流水,北斗七星就浮在会面上。简单的舞台,是村民的娱乐活动,聚会商讨的地方;舞台后面,办公楼门前区域,设置有宣传栏等公开告示的设施,是村务公开的一个固定专门交流平台。 3.1.2 故事园 该区是以设置雕像再现神话故事为主题的游园,故事以《牛郎织女》和《田螺姑娘》为主要内容。园区内以一组细长的水景贯穿全园,这些故事通俗易懂,与园景互相辉映。人们在游园嬉戏时,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背景,更给人们一个交流、谈论、思考的场所。 3.1.3 “春”园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千年的劳动结晶。因此,园中设计“二十四节气碑”小广场,简述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形成及对农事的重要性,并以蜿蜒的园路为线索,将春季的6个节气串联起来。其余夏、秋、冬的节气在整个居住区贯穿,以小品的形式,深入到各处的景观中,使整个小区的主题统一化。 3.1.4 儿童活动区 儿童乐园是现代城市综合性公园的重要功能内容,该区与悠闲活动区毗邻,将大人们和小朋友的活动集中于一体,更方便一家的活动。 3.2 竖向设计 原小区地形平坦,所以在造景方面主要使用植物层次造景。并适当挖土填土营造有层次的园景。如在神话故事园中挖土造湖,在“鹊桥”与观景亭之间填起了土丘,在桥上望去观景亭,观景亭掩映在丘后树中、花前。在观景亭向桥望去,透过桥,“牛郎织女”的塑像就像站在桥上,就像故事中鹊桥相会的凄美情景。 3.3 道路及植物景观配置 3.3.1 道路设计 小区道路设计主要为人车分流的交通形式,每座住宅大楼都设有架空停车层、临时停车场,足够适应住户车位使用。 大门两侧绿化带设置临时停车场,方便访客停车和临时出入车辆,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住宅楼架空层供住户停车使用。环路两侧空间的变化,疏密相间,留有透视线,并有适当缓冲草地,以开阔视野,并借以解决节假日、集会人流的集散问题。园路两侧设有园凳、园椅,方便游人停步驻足休息和观赏。 宅旁绿地间以汀步道为主,以营造一种简朴,田园气息。沿途有不同的绿化景观,一路有艳丽活泼的花架,文静恬美的大树,随着缓缓的土丘,绿色向上蔓延,与蓝天相接。 3.3.2 植物配置 树种的选择方面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对当地的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树种。其次,要选择抗性的树种,考虑树种净化能力、抗污染能力,以及对土壤、气候、毒性、病虫害等不利因素适应性强的树种。 在设计中,绿化景观上考虑一定的层次,采用常绿落叶、色叶、香花乔木搭配,景观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根据绿地的特色,用植物造景和造型,构图新颖别致而巧妙,绿化与美化相结合。色彩上强调整体感,大色块对比,以植物造景为手段,以清新、高雅优美为目的,强调视觉效果。不仅有图案美,而且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3.4 小品配置 在园林绿地中,许多小品都是具备特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功能实体,如装饰性小品中的雕塑物、景墙、铺地,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表达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因为小区园林景观以农村特色为主题,所以还会以农具为原型设计一系列的小品,以美化景观,深化主题。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快,农民的生活条件日渐改善,生活渐渐与农事活动脱离,要使新式农民生活更舒适,有更好的发展,农民不能再以自然村的形式聚居,而是以发展小区形式的生活圈并注重其居住环境的建设。所以要为最基层的劳动者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使我国农耕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也使新式农村居住小区的本土居民能有安全、舒适的归属感。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问题与建议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所出现的几个问题展开阐述,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个人的看法与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村庄规划;质量安全;村庄环境;规划观念 1、要解决好村庄规划严重滞后问题 “规划是龙头”,村庄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全国许多行政村都曾编制过村庄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基本上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编制的,有的甚至是上世纪80年代末编制的。而村庄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般在10 至15 年,村庄建设规划的年限为5 年。且当时编制规划时由于受到经费、编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村庄规划的水准普遍不高,大多停留在村庄建设规划上,对电力通讯、给排水等都没有作出专项规划,有的甚至只是一张示意图,而且图纸的精确度很低,不具有实际操作性。这些村庄规划已明显滞后,适应不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亟待编制新一轮村庄规划。在新编规划时要注意六个方面问题:一是起点要高。村庄的现状图、总体规划图、建设规划图、给排水规划图、电力通讯规划图、道路规划图和说明书等都必须齐全,同时规划要有超前意识,至少10年不落后。二是要因村制宜。要充分考虑各村经济发展、地理条件、区位优势、资源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坚持“一村一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三是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农民群众对本村的情况最了解,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认真听农民群众的意见,为了方便群众看懂规划图纸,规划图纸的标示要简单明了,图例要明确,并用中文标示。 2、要解决好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调整难问题 村庄规划用地难以调整是村庄规划顺利实施的一块绊脚石。因为在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许多房子拆了之后由于道路拓宽、取直等原因,房屋在原地就不能重建,这时就需要用到其他土地。而要用到其他土地调整非常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村庄总体规划没有留足非农建设用地,甚至根本就没规划出新区,村集体拿不出土地用于调整。二是农民想在自己承包田或自留地上建房由于耕地保护方面的原因,土地管理部门一般也不予审批。三是建房户从其他村民处协商调整土地,由于农村情况较为复杂,加上资金等原因,大部分土地调整难以实现。四是兄弟姐妹之间老住房产权相互协调难。要解决土地调整难的问题:一是在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根据实际需要留足规划建设用地。最近,国土资源部出台六项措施支持新农村建设就有修编的相关内容。在编制村庄规划时充分利用预留建设用地规划好新区,为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调整难扫平道路。二是探索农村村民宅基地有偿调剂和农户退出宅基地集体有偿收储机制。三是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和宅基地整理,通过整理置换的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本乡镇、村范围内使用,多余的指标可在市域范围有偿调剂,调剂净收益优先返还用于村庄整治中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设施改善。四是要积极清理农村废弃地,盘活存量,促进流转,发挥效益。 3、要解决好村庄规划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目前,农村村集体经济薄弱,许多村年集体收入在万元以下,有的甚至连村干部工资都难以兑现。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编制村庄规划的费用,目前县(市、区)村镇建设管理部门编制一个村庄规划的费用一般在一万至三万元之间,如果请大专院校或规划设计院编制的话费用要高得多,一般在5万到15万之间。二是村庄道路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三是在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因为拆迁而需要大量的补偿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建设新农村,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照耀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即国民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村的支持。为此,各乡镇村要抢抓机遇,积极向省、市、县有关部门争取公共财政资金。二是用好土地整理政策。积极做好宅基地退建还耕和土地整理工作,享受省政府扶持优惠政策。三是有条件的乡镇村庄可组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专门筹资建设道路桥梁、给排水等各项基础设施。 4、要解决好农民建房质量安全隐患问题 目前农民建房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质量安全隐患:一是有些房屋建筑选址不当,直接面临着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二是施工过程中由于个体工匠安全意识差,存在触电、高空坠落、落物伤人等安全事故隐患。三是完工房屋因无图施工,采用劣质建材,外墙不加粉刷,极易在暴雨、台风的侵袭下发生倒塌事故。解决质量安全问题:一是村镇规划的编制要有防灾评估内容,在批准建设用地时要注意避开存在山体滑坡隐患、地质条件不稳定、风口、有严重环境污染等地质及自然灾害易发地带,严禁在地质、自然灾害危险区内规划建设用地;对存有重大安全隐患的选址,要尽快调整,防患于未然。二是要加强对村镇建设工程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标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建筑质量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法定的建设管理程序,及时发现并坚决纠正违法建设行为。对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或违反国家有关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要坚决依法严肃查处。三是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村镇建筑工匠管理,抓好个体工匠培训,维护村镇建筑市场秩序,保障村镇建筑工程质量。四是加强农村建设项目的设计管理。对农居民二层以上的建筑,没有设计图纸或设计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发放建设工程许可证。五是抓好建筑材料质量管理。钢材、水泥、砖等材料,一经使用难以更换,无法补救,必须抓好进场材料的检查。 5、要解决好“空心村”问题。 “空心村”常被一些群众这样形容:“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空心村”是指在农村村庄建设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宅基地管理不严等原因,导致村民新建住房沿村界向外扩张,形成村外新房林立、村内破烂闲置的现象。“空心村”不仅浪费土地资源,影响村庄景观,也阻碍了村庄规划的实施。“空心村”是各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是部分村民举家外出务工,家中房屋多年无人居住。二是无规划乱建。有的农民没有报请土地规划部门同意,只是和村干部私下协商得到默许,便占用耕地私搭乱建,造成既成事实。三是一户多宅。一些农民在规划区建新房,而老宅却不拆,原因是年轻人住新房,旧房给老年人居住,或是用来放置生产工具和粮食等。如何改造“空心村”,笔者认为,一是要把村庄规划摆在首位,对农民建房坚持先规划,后批地,确保建设有序进行。二是要严格推行“一户一宅”制,鼓励农民拆旧建新,农民新建房屋时,必须签订合同,保证搬进新房后及时拆除旧房;对于“一户一宅”难落实、孤寡老人难安置、贫困户难建房情况,要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收购旧房预留建房空地、兴建类似敬老院的老人安置房、帮助信贷和适当补偿等。三是在改造“空心村”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重在引导,拆房、安置、规划、公用设施、补偿标准、经费筹措等事项,由村民讨论定下制度,大家共同遵守。 6、结束语 加大对规划作用的宣传力度,使农民特别是村干部认识到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指导各项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从“要我搞规划”转变为“我要搞规划”。要加大《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规划法制观念,改变群众“地是祖宗留下的,我想干啥别人管不着”的错误思想,使他们认识到规划的严肃性和强制性。编制村庄规划时要多征求群众意见,规划完成后召开村民大会讨论通过,规划一经批准,乡镇、村要加以公示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以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和干部群众实施规划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农村建设中严格实行 “一书两证”(即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制度,手续不齐禁止开工建设。加大违章建筑的查处力度,加深群众对规划严肃性的认识,强化规划观念。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建设管理:村镇新农村建设数字化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容灾方案设计 摘要:数据库平台在服务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数据库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决定了平台性能的优劣而一个好的容灾方案将极大的提高数据库的实用性。本文以新农村建设数字化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容灾方案设计为例,详细的阐述了平台容灾方案的建设依据和建设目标,对今后数据库容灾方案解决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数据库,容灾 容灾系统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容灾技术是系统的高可用性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容灾系统更加强调处理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对整个IT节点的影响,提供节点级别的系统恢复功能。 村镇新农村建设数字化综合服务系统平台是为了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乡镇与行政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和应用模式,为基层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发展与应用推广提供帮助。平台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基层(包括村民、村民小组、行政村、农业产业化项目等)的信息采集分类与代码标准、资源共享技术标准与规则,建立一批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资源专题数据库,该类数据库能够实现异构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和整合。通过村镇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数字化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能够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可靠便捷的信息服务,从而节约基层政府的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根据IT内控建立异地备份系统的要求,结合村镇新农村建设数字化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各业务系统的实际需求,特建立一个独立的远端业务中心作为系统平台内部的主要冗灾中心。该中心将设置相应的存储系统,通信线路保障,主机服务器以及应用服务器,当主业务系统发生灾难时,远端的容灾系统将自动或人工启用,在极短的时间内接管整个主业务系统的业务应用,做到各业务单元的平滑切换,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业务的连续性。并且在保持备份中心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快速恢复主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 对于平台内部的各类IT支撑系统,团队根据各系统故障对公司业务产生影响的重要性,确定了本次方案先完成重要的前端系统(包括村民基本数据系统、村镇基层组织数据系统、村镇管理系统)的异地容灾备份。经分析,村民基本数据系统、村镇基层组织数据系统、村镇管理系统三个系统的数据总量约是3T左右。 Oracle Data Guard 是ORACLE数据库提供的一个基于归档日志远程复制的灾备方案,其原理是在远程灾备服务器上安装和配置一套与生产系统完全一致的ORACLE数据库热备份系统。在生产服务器工作时,将产生的数据库归档日志远程传递到备份系统,并在备份系统上重演日志中的操作,使两边的数据保持同步。当生产数据库损毁时,备份系统上的数据库可以接替工作。 本方案采用Oracle Data Guard方式,要求主服务器和备用服务器上的Oracle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的版本相同。因此,我们在灾备机房配置一台IBM主机和一个存储,其可用硬盘容量大于primary site数据库存储总合。其中IBM小型机,安装操作系统为AIX5.3,并安装三个Oracle数据库,版本为 8.1.7.4(10000号数据库不用进行数据同步)。生产系统和灾备系统间的数据库通过Oracle Data Guard技术来实现数据同步。方案实施后的网络拓扑图1所示: 实现本方案需要的设备和环境搭建如下: 容灾机房配置一台IBM小型机,型号为IBM P5-550Q,做为村民基本数据系统、村镇基层组织数据系统、村镇管理系统的备用数据库服务器。安装操作系统为AIX5.3,同时在这台服务器上安装两个Oracle数据库,版本都为 8.1.7.4。 容灾机房配置一台IBM存储设备,型号为IBM DS4800,裸容量为6T左右,采用Raid5+1hotspare的方式进行数据容余。 容灾机房配置至少1台16口SAN光纤交换机,型号为IBM 2026-416,为提高可靠性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置2台。 两机房的光纤交换机分别连接一台Fiber Channel转IP的路由器,从而可以通过远程IP网络连接进行数据复制。 在主系统正常工作的同时将主系统产生归档日志文件(Archived Log)不断的传送到后备数据库系统,并且利用这些日志文件在后备数据库系统上连续进行恢复(Recover)操作,以保持后备系统与运行系统的一致。当主系统发生故障时,使用备份的数据库日志文件在后备数据库上恢复主数据库内的数据。 当需要将主系统切换到后备系统时,需进行以下步骤:首先如果主数据库还可以工作,将主数据库的日志文件归档;然后将所有备份的主数据库的日志传送到后备系统;再使用主数据库的日志在后备数据库上进行恢复,使后备数据库达到主数据库故障前的状态;激活(activate)后备数据库;根据需要备份后备数据库的所有数据;最后启动后备数据库,恢复业务处理: 新农村建设数字化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容灾方案设计,详细的阐述了平台容灾方案的建设依据和建设目标,对今后数据库容灾方案解决具有参考价值。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财政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财政学是介绍财政理论、指导财政工作的专门学科,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结合财政学特点进行教学,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介绍了有关提高财政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财政学;课堂教学;财经类;核心课程;实践教学 财政学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结课后,会计、税收、财务管理等专业课开课之前开设。目前,在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所有专业均开设含有财政学内容的课程,但是这门课程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往往认为财政学课程不实用、太抽象、不易把握等,不去努力学,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为此,对于财政学如何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至关重要。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枯燥,难以吸引学生 对于财政学教材来说,内容大同小异。因为对财政学的讲解离不开财政学的框架,也就是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而这些内容学生会觉得太枯燥,没用处。没有像对待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统计学这些学科那样下工夫。 (二)授课方式缺乏灵活性,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以板书讲授为主,没有运用其他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授课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接受能力根据感观的不同而有强弱之分,文字解释是抽象的、图表或图画的解释是直观而易于消化的,教师在追求表述完整和解释到位的同时,没有考虑到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甚至抗拒情绪。由于上面所提到财政特点,如果对一些关键、重点的内容照本宣科,直接将内容写到黑板上,学生仍然会听不明白,这样既影响课程进度又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 由于这门课内容较为枯燥,教师授课方法单一等原因,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始终不能集中,并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会积极思考,更谈不上自觉学习,这种被动的知识传递方式造成学生只为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由于存在以上各方面的不足,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教材、教师收集的资料和课外辅导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弥补课程内容枯燥、教材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课堂上师生互动,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进教学方法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多年来一直努力在探讨和尝试,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学教学方法,该套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常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顺整个课程思路,突出重点 在第一节课时,先把本课程提纲挈领,让学生知道财政学课程应当学什么。首先,应当知道什么是财政,它的概念与职能;然后就是财政收支;再次就是对于财政收支的预算也就是国家预算;最后就是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在这学期需要学习什么。还要给学生指出重点,首先是章节重点,另外就是各章的重点,需要在讲述各章内容时指出。 在讲述各章重点时,对于一些学生们早已熟悉的、或是教材中清楚表述但不要求深刻记忆的内容,可以适当地精简和忽略,以此提高有效信息的集中密度、明确重要知识点。如同在修剪植物的时候把不必要的枝叶去掉,反而能更完美地展现缰参锏男巫春吞逄。 (二)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借助多媒体。多媒体教学使师生处于一个开放互动的审美心理场,学生情绪振奋,思想解放,参与主动,他们的思想随情境而向四方发射,联想与想象自由而不受羁绊,智慧的火花不断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优于单一的教学模式。 商业银行学是一门信息量极大的学科,涉及面广,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对相关内容的解释都会尽可能地完整、清楚。这就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冗长的文字增加了学生们阅读的困难;二是几个同类词语出现的篇幅跨度过大必然影响教材的系统性。为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制作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弥补。 其次,采用案例教学,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注重“怎么教”的方面,课堂以老师为主导。相反地,西方教育界一直推广一种反思维的“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导,侧重于学生“怎么学”。案例教学法突破传统的教学误区,是灌输式学习向启发式学习的转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目标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论加强理智性的理解及应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能够使参与者认知经验、共享经验,能够促进学生扩大社会认知面以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愿望和能力。 教师应结合每章理论内容,把商业银行一些实际案例编制成册。把学生分成实训小组,在每章讲述完之后让学生做相应的案例。做完之后,让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答案。最后让学生各组交换实训结果,给出成绩。这种方法突破了原有的那种“空中楼阁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对相关信息进行专题讨论,从而掌握信息本身。 (三)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 财政税收与很多宏观、微观的经济问题相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财政税收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运用财政税收理论剖析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解。这一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财政、税务部门进行实践,让他们在充实繁忙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真知卓见。 (四)结合不同专业,抓好教学侧重点 财政税收专业和非财政税收专业比较,对财政税收专业的学生学习财政学要求更高,掌握的内容更全面,对非财政税收专业的学生,如管理专业的学生则要求重点掌握与企业、单位、个人分配关系较密切的内容,侧重于了解国家财政政策、制度和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制度,关于政府如何加强财政管理的内容则可略述。 (五)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标准,不能以分数定终身 我们必须扬弃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为最终判断标准,构建与新型财政学体系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方法。考核方式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笔试、口试、论文以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内容上针对课程类型,确定考核重点。总的指导思想是减少客观试题,增加主观测试题。整个考核应围绕财政学所涉及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等能力培养展开,检测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并促进教师日常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在对不同考核科目、命题范围、题型类别、题量覆盖面以及难易程度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成绩考核的评价标准,真正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予以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 三、结语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所有教学材料都能精辟、简明地传达专业知识;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如果引入主题、讲解内容、习题训练、消化知识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走,并且每位同学都能紧扣老师的思路,则这一节课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经济类人才。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摘要]公共财政学作为一门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堂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研究如何创新公共财政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在分析财政学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经验及阐述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异同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积极推广问题式教学、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引入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创新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创新 一、引言 从广义上讲,财政学是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从狭义上讲,财政学是一门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文的研究范畴仅限于狭义的财政学,即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财政学作为一门课程,其主要是应用财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现实财政学问题:如公共产品、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政府预算等,其根本问题是研究政府如何参与社会的资源配置。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最早提出财政学思想的是1663年威廉・配第出版的《赋税论》,而标志着财政学诞生的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随后巴斯塔布尔、阿当斯、庇古、凯恩斯等经济学家为财政学的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财政学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一门学科及课程。借鉴国外的财政学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我国财政学学科及课程得到了较快发展,从改革开放以“国家分配论”为主流的财政学理论逐步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理论,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2次会议标志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体系的正式确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公共财政学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但是财政学作为一门高等学校课程,其课堂教学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学者对此的研究也非常地少,因此,本文打破传统的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对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二、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异同 (一)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相同之处 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都属于公共部门经济学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看,狭义的公共经济学即指传统财政学,也可称之为狭义公共经济学,而现代公共财政学可称之为广义公共经济学。因此,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都可以简单称为公共经济学。 (二)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不同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研究内容不同。公共财政学研究政府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称之为广义公共经济学,传统财政学研究政府收支管理,是国家理财之学,称之为狭义公共经济学;二是研究对象不同。公共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或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矛盾是其特有的主要矛盾,传统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收支及其管理行为,收支矛盾是其特有的主要矛盾。 三、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公共财政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严重缺乏创新,学财政学课程的同学普遍认为财政学比较枯燥、实用性不强,缺乏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课题组调查问卷显示,对财政学课程教学方法满意度选“一般”的占半数以上,选择“非常满意”的占极少数,选择“非常不满”的占近1/3。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共财政学课程本身的问题,理论强、较为抽象和宏观,同学们学起来感觉很枯燥乏味;二是任课教师的问题,没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任课教师普遍采用讲授法,在重视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是主要原因,公共财政学本身知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学习兴趣低下,但不是主要因素。如果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即使枯燥的课程也可以讲授的很生动。其实教学实践中并不乏这样的例子,哈尔滨商业大学就有这样一位讲授公共财政学的教师,他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把枯燥无味的财政学讲得生动易懂,深受学生喜欢。他的课堂不仅座无虚席,还有很多非本班的学生自带椅子前来听课。因此,在财政学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并且不断创新,以提高授课质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应做到既要重视教材基础知识的传授,又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本门课程的内容框架,让学生在正式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对本门课程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方面课程内容框架应以教材为主线,不能偏离教材漫无边际的讲,否则会让学生觉得学校为我们选定的教材没有什么意义,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否则就会封闭自己的教学范围,压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挖掘和拓宽,不断把理论和实践中更新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对每章内容合理进行学时分配,对公共产品理论、财政的职能、财政支出和收入理论等内容,应增加学时、重点介绍,而对于如税收制度体系的内容,因为是税法学主要讲授的内容,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讲授。 (二)积极推广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法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首先,在讲述某一章新内容或每节新课之前,应结合现实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来学习。其次,在讲课过程中,也应积极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即使是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也可以采用疑问的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精神集中的状态中。我认为这也是问题式教学的最关键的环节。最后,在学习完某一章或每节课后,也要给学生留一些新练习题,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巩固。采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自己先动脑筋思考的问题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运用 摘 要:本文以财政学课堂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为主线,厘清了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由来,分析了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表现,提出了提升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对策建议。就当前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来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财政学;课堂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财政学是一门思辨的学科,从狭义来看,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从广义上讲,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财政学的要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前财政学的教材主要将财政学分为三大体系:一是财政支出理论;二是财政收入理论;三是宏观经济的监督、调控、管理理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很多新的内容在引入,在宏观方面,财政对供给侧改革影响、大国财政问题的出现等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微观方面,“营改增”的问题、税制结构调整的问题引起来人们的关注,在实践层面,地方债的问题、政府预算的问题逐步成为热点。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也开始在财政学领域不断突显,如财政政策领域对于经济周期的把握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之道的关系,财政集权与分权领域与郡县制、科举制之间的关联,“三公”支出不断增加背后人情文化的影响,这些问题如果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能拓展学生的财政学知识,增进其对财政学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活跃课堂的氛围。本文将以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线索,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财政学课堂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由来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走入了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在教育体制上,沿袭着前苏联的传统,另一方面在学科上,有着经济发展初期的印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这个时期重工业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教育领域主旋律,至于经、管、法等社会科学在那个时代并没有那么受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来临和高考制度的恢复。改革意味着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整,开放意味着对国外管理经验的引入,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高校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这个时期的教材往往是通过“拿来主义”的方式实现的。而这种“拿来主义”往往存在着许多先天的“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时展结合不足。1978年之后的中国,是翻天覆地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旧的观念不断消亡,然而,“拿来主义”的教材却并没有反映出变化的特点。即使是做过一些更新的教材,由于社会发展的速度过快,也不能完全反映出时代的特征。换句话说,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材存在着“时滞性”的问题。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改革前面临着全面的冲击,而“拿来主义”基本是一种照搬照抄,因此,在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材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本身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这些教材也存在着“本土性”的问题。 在存在“时滞性”与“本土性”问题的教材引导之下,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的课堂往往缺乏“实践性”,而兼具经济、管理、法律领域特点的财政学这门学科更是如此。尽管如此,对财政学的教学而言,相比较而言,“时滞性”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突出。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滞性”的问题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长和短的问题,没有有和无的问题。二是由于教材的更新,很多在新的事物引导下出现的新观点不断地补充到教材中来,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而“本土性”的问题则显得较为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前的历史问题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领域也受到了西方的冲击。同时,由于多极化世界的出现,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思想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所以相对于“时滞性”的问题,财政学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表现 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领域: 1.政府预算领域 在政府预算领域,“三公消费”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公款吃喝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公款吃喝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领导干部思想觉悟的问题,有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传统文化也是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情文化,人与人之间是需要表达感情的,酒能伤身,通过伤害自己来尊重别人是酒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喝酒这种现象往往是在饭局中产生的,因此吃喝问题深入人心。普通人的吃喝无所谓,但公务员的吃饭则涉及到很多问题,一是经费来源的问题,二是吃喝背后往往与各种小团体、小帮派结合起来,附着了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干扰正常的政治生态,以实现不可告人的秘密。因此,公款吃喝这种风气必须刹。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的八项规定的出台有效地扭转了这一风气,实现了不敢贪,但从财政的角度,不能贪,不想贪还是要从政府预算入手,花国家的钱不心疼到花国家的钱没能力,再到花国家的钱不愿意的转变。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政府预算的控制,说到底也是对传统文化中某些糟粕宣战。 2.财政间财政关系领域 政府间财政关系领域中国文化的问题很多,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的博弈问题。其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中涉及到分权的理论有一种叫偏好误识论,即不同地区的人们总有不同的偏好,如湖南人爱吃辣的、江浙人爱吃甜的、内蒙古人爱吃羊肉,同样是辣的,湖南偏辣、四川偏麻,贵州又麻又辣,如果中央政府在财政领域统一管理,则很难满足不同地区的偏好,因此,需要实现分权。这一理论应该上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在政府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财政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地方文化。 3.财政政策领域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整的一种手段,它是针对经济发展的周期来的。其实经济发展的周期也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文化去解释。经济从恢复期,到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类似于《易经》文化中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与每一天的黑白交替、每个月的阴晴圆缺,每一年的寒暑易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用阴阳文化去解释经济周期,同自然规律去反映经济变化,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科本身的拓展。 三、提升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对策建议 财政学教学中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那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教材编写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的问题融入进去,使同学们了解到财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财政学的影响,了解到解决财政问题有时候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一方面可以拓展财政学的教学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化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感、自豪感,责任感。 2.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通识课的教育中,可以增加中传统国文化的课程,同时也可以以财政学作为案例去解读,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体系,将国家的政策与日常的生活相结合,将财政的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对日常行为的理性决策,全面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 3.课堂讲授 在课堂讲授的过程,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尤其是可以通过案例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财政政策、财政问题、财政现象的关联,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财政政策、财政问题、财政现象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财政学体系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通过教材编写、课程设计、课堂讲授等不同的方式将财政学的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相结合,有利于学科边界的拓展,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增长,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财政学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都不能适应现代教学要求,根据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政学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及效果分析,对财政学课程运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进行总结。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在我国,普遍认为研讨式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确定研讨主题,展开研究讨论,用以开拓思路、创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参与性,使其掌握基本理论,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财政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类专业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财政学课堂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诸多教学瓶颈,亟需以研讨式教学法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加以解决。 二、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瓶颈 1.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是经济学类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也要能理论结合实践,运用财政理论和财政工具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评析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学习财政学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财政学作为专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有着与其他经济类课程不同的、特殊的学科特性:①特别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的是作为资源非市场配置的政府配置;②特殊的学科基础,财政学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有着较深的联系;③特定的制度背景,财政学的学习研究离不开相应的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背景。财政学所独有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财政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财政学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培养目标。 2.财政学课程教学瓶颈。传统的财政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并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财政学课程枯燥的理论和与实践运用的脱节是教与学的重大障碍。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对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重理论轻实践,将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单纯接受者,对学生一味的灌输知识,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门理论性强同时又对实务要求高的财政学课程。长期以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围绕“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展开。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授课缺乏创新性,致使教学效果缺少务实性。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被动和单调的教学氛围下学习,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衔接,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在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积极探索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等新兴教学模式,使之符合财政学学科的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研讨式教学法能破解财政学课程教学瓶颈 1.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和观点认同。这种模式不仅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主动去思考、研究、探索,从而体验财政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过程。在运用研讨式教学模式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及质疑,释疑,要及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能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求知。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2.研讨式教学法注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应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使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解决过程类似。创设问题情境,呈现真实性任务,案例或问题给学生。教学过程为创设情境―问题演示―问题探究―互助学习―构建知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相关知识点的应用情境,启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思考。结合财政学特殊的学科特性,尤其是特殊的制度背景,包括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背景,使课堂讲授与社会经济实情相整合,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真实社会经济情境中的研讨式教学。财政学研讨式教学必须确立明确的研究问题,并且必须是当前财政领域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为增强针对性、时效性,财政学课程教学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去设计研讨题目。 3.研讨式教学法改变单调的教学形式。在财政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学生讲,大家评,教师总结或师生对话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研讨式教学,在研讨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由发挥个性,教师的评价要具有全面性和激励性。研讨式教学法采用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教学双方就共同关注的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学生可以自由提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样有利于规避传统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断裂和教学惰性,研讨式教学的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上课形式,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其组员个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然后就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教师以平等的组员身份加入各小组的讨论之中,鼓励每位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小组集思广益,把本组讨论研究结果与教材提出的观点想联系,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可运用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等多元教学形式;在课后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连续状态,而且学生也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查阅资料和进行实地调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研讨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 研讨式教学在我国本科教育中还处在探索阶段,由于本科生人数相对较多,对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有一定影响。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中的一味灌输的僵化模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实行差异化教学。 研讨式教学模式一般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果学生过多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如果学生人数较多,师生比太大,老师也不太可能去参与每组的讨论。相对于小班学生来说,老师也不可能在大班课堂上给每组发言并点评的时间,讨论更多地要学生在课堂后进行,课后讨论相对来说没有课堂讨论的效果好。课后不一定每个组员都有时间去参与讨论,也不能像课堂讨论那样,学生可以从其他组的讨论中获得启发,课后讨论也不能像课堂讨论那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本科教育已普遍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国家,每组课后讨论的结果通常是以作业的形式交给教师,教师再在以后的课堂中选择少数几个组发表讨论结果。课后讨论的效果在很多方面都远不如课堂讨论。在学生相对比较少的学期,教师很容易组织课堂讨论,人数少的小班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课堂气氛相对人数较多的大班来说要好很多,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因此对于大班课堂最好能将大班分成几个小班,那样运用研讨式教学的效果会好很多。 在本科教学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受学生所在年级的影响。年级越高,效果越好。相对来说,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积累程度和心理素质都比低年级学生要好些,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讨论的深度也都要更好些。另外,高年级学生年龄相对来说大些,心理更成熟些,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热情也更大些。因此,需要更好引导低年级学生,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讨论的热情和参与度。需要更好地启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思考。要更多地引导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以讨论主题为中心,自主查阅资料,分析研究,得到初步研究结果后,师生共同就主题成果进行初期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研究。要着重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建议,既要多鼓励他们的参与,将他们的讨论参与度与学习成绩挂钩,又要多督促他们课后多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地方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 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章从“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入手,详细阐述了“地方财政学”课程的教改方式――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并提出了变革“地方财政学”课程考试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改革;地方财政学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财政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工具,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财政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地方财政学”属于“财政学”课程的延伸,将财政学的研究范畴从中央政府细化到地方政府,研究范围和领域不断向纵深推进,属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对“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方财政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会导致授课内容的空洞、抽象而难学。个别初学者甚至认为“地方财政学”的知识离现实的经济生活似乎太遥远,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学习兴趣自然受影响。如何有效地改变当前地方财政学教学的这种被动局面,对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方财政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潜能现在已经发掘的比较充分了,能够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等,向学生讲述地方财政学的相关知识。现有的这些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建立起专业知识的架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进而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在案例的提出、多媒体的制作和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缺陷一目了然。一是这些教学方式只为了知识的授受,把教学当作“教书”,片面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的过程,学生无法学会如何主动学习。二是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的过程;这种授课过程以教师思维为主,学生只要能跟得上教师思维即可,没有时间去主动思考,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改革“地方财政学”的授课方式必要而且紧迫。 (二)“地方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 进行知识构建, 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环节。专题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本专业相关专题,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对该专题的初步认识。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对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相互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从而完成对该专题知识的构建。 专题研讨式教学能够较好地体现以学为本,整个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问题,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依托课程设计,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着重培养其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地方财政学”的优势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都相当流行,尤其像“地方财政学”这样的课程,更应该把该教学法引入到教学当中来。地方财政在我国并未成体系,现有的教材较为简单与空洞,与以前所学专业课重复内容颇多。在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辅之以专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深度。专题研究中,学生自我搜索和整理相关专题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锻炼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讨论则是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探讨,如果交流过程中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些火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激发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广泛参与,从而深入地自主学习。 (一)专题研究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专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这种方法改变了师生双方的课堂地位,学生主动寻找信息、整理资料、形成看法,他们不再是教师固定思维的接受者。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探索的位置。 (二)专题讨论是现场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 如何把自己的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有效培养。遇到不同观点时,如何快速、准确地驳斥对方的观点,更是一次对思维能力的现场训练。专题讨论也是各种观点汇集交锋的有利时机,这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有利于开阔学生看待问题的眼界和思路。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地方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地方财政学”的教改主要以改变教学方式为主,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这门课程中有很强的适应性。专题研讨式教学法主要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专题研究为基础,专题讨论为重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专题研究 在设计专题时,要系统归纳和整合“地方财政学”教学内容,有时甚至打破知识体系的固有结构,力争使每一个专题自成体系,都有一个开放性的研究空间和方向。专题的实质就是问题,设计专题时力争囊括该课程目前所涉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将这些问题以专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自学该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分为小组内讨论和全班集体讨论。首先是小组内成员就所选专题问题,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和体会相互展示、进行交流。其次,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班上集中讲课,全班共同讨论。由于“地方财政学”课本授课知识较少,所占课时为20个左右,剩余课时都可用来安排进行专题研讨,课本授课与专题研讨穿插进行。同时考虑研讨花费学生的时间和占用课堂的时间也较多,因此“地方财政学”的专题研讨一学期安排7―8次即可。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将研讨专题确定,并将全体学生分成7―8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一次专题大约需要2次课,第一次课为理论课,教师讲授该专题的基础知识,并将需要研讨的问题提出,由专题小组学生回去搜集、整理相关知识;第二次为讨论课, 由教师随机抽取负责该专题的小组代表上台主讲,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提问,该小组现场答辩,并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讨论课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确定专题。专题的确定要在本课程开始授课之前全部确定下来,专题选择的具体要求:第一,与“地方财政学”密切相关,研讨问题要具体,主要包括目前地方财政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第二,所选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讨论性。第三,适度控制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匹配。 2.教师辅导。教师运用一次课时间,讲授该专题相关基础知识,提出下次讨论课的讨论问题,并指定该专题的研讨小组。并提出该研讨专题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并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该专题资料。 3.课堂讨论。小组在课外查找、阅读和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总结、整理并撰写报告,做成PPT,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课堂上随机抽取2名小组代表当堂陈述其观点和结论,每人5分钟陈述时间。组内其他同学补充相关知识或观点,此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提问答辩时间为25分钟,由教师和其他非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讲解成员和组内同学可以共同答辩、相互补充,争取将目前地方财政学课程中存在争议、或者表述不清的问题以专题的形式答辩清楚、形成定论。最后留5分钟由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情况,并指出该次研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形成结论(成果)。每个研讨小组要就研讨问题上交一份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所研讨问题,所查找的资料,小组观点的形成过程及最后的观点陈述。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提炼,形成最终成果,形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以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理解。 四、变革“地方财政学”课程考试方式的思考 “地方财政学”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上一轮制订教学计划时新增这门课程,并且确定为考试课。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体现。 第一,本学期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多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授课,组织的课堂讨论较多,差不多每节课都有一到两个小型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质量也参差不齐。笔者认为该课程最终成绩应当反映出学生上课质量的差别。第二,目前我国地方财政学未成体系,相关教材非常少且讲授的内容也较浅显,并且内容多与现有课程重复。这学期授课的过程中,除了介绍教材上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是以专题的形式深化教学内容,而专题授课方式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来考核。第三,上学期的“地方财政学”课程也是采用的考查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考虑到课程的延续性,本学期特此申请变更考试方式;并且下一轮教学计划已经将该课程修订为考察课了。 新的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出勤得分+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得分+最终论文得分。这样更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效果。 总之,“地方财政学”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从小处说,能够改善地方财政学教学方法,提升地方财政学教学质量。从大处说,此次教改是积极探索经济学院提升教学质量的新路子之一,能够革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研究能力。
酒店网络营销研究:基于消费者行为模式的酒店网络营销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消费者行为模式为切入点,提出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时代,酒店应树立互联网思维模式,针对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的变化在营销管理活动上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以更好适应消费者需求,获得顾客满意。 【关键词】酒店营销 网络营销 消费行为模式 随着互联科技和电子商务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着世界。人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如果说第一代互联网(Web1.0)扮演着与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相类似的信息者的角色,那么第二代互联网(Web2.0)则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搜索引擎技术使得消费者可以主动、精确获取消息;网络工具,如博客、微博、朋友圈的迅猛扩散,使得消费者不仅能够通过网络主动地获取信息,还可以变身成为信息者,将自己获取的信息和周围的人进行更密切的分享和交换。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使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互动、定向、即时和个性化。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经济活动的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去重新审视企业的营销活动,使之更符合如今消费者的习惯。 一、理论基础 (一)由AIDMA到AISAS、SICAS的消费行为模式演变 以前,受到通信技术等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想要获取信息非常困难。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能收集到的信息却十分有限。美国营销广告专家山姆・罗兰・霍尔(Samuel Roland Hall)在1920年提出的理论模型AIDMA描述了在传统模式下消费者从获取商品信息到最终实现购买所经历的过程。具体解释为:Attention 引起注意Interest激发兴趣Desire唤起欲望Memory 留下记忆Action 促成行动。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借助互联网,人们不仅能够轻而易举的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在看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之后,利用搜索引擎等等方式主动地去挖掘和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并且通过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将获得的信息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在购买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人们由单向、被动的接受企业的信息,向更主动去搜索信息和分享信息转变。人们不再单纯的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人们不仅可以与自己相关的个人信息,也可以把与企业和产品相关的信息拿出来在社会化媒体上跟其他人一起讨论。在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的影响下,日本电通公司对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商品认知阶段、商品理解和比较探讨阶段、商品购买阶段这几个不同阶段做了一系列的调研与探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消费行为模式进行了重构,提出了AISAS模式,即:Attention 引起注意Interest 产生兴趣Search 主动搜索Action 促成行动Share 信息分享。这个模式指出了人们需求产生之后行动上的变化,即在互联网环境里,消费者在获取商品信息产生需求之后,会通过互联网搜集与目标商品相关的信息,会参考其他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购买体验和感受,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比对,再做出购买决定。并且,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交流功能跟其他消费者进行交流和分享。这种模式里,消费者成为了口碑传播的信息者,这使得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的影响范围大大扩展,其受众远高于传统消费模式中的消费者。 但不管是AIDMA模式还是AISAS模式,究其根本还是以广告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过去有着互联网所无法比拟的覆盖率。而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互联网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同时,数字时代、web2.0、移动互联网提供的用户关系网络LBS位置的服务、实时通讯技术和CRM数据汇集等技术创造了全新的营销生态系统。在这个全新的系统里,消费者需求的唤醒不再单纯依靠广告,商品信息的获得甚至也不再是主动搜索,而是一种关系匹配、兴趣耦合产生的化学反应的结果。基于这样的理解,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2011社会化营销白皮书》中,指出了营销驱动力从广告到对话的变化,提出了SICAS模型(Sense-Interest Interactive-Connect Communication-Action-Share)。依然强调分享在新的网络时代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模型里的几个步骤之间并不是完全时间递进的关系,借由移动互联技术,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跳过其中一个或几个步骤,做出购买决定甚至是单纯的对商品或者企业进行评价和探讨。企业只有不断去发现和理解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发展变化,才能不断改善自己的营销方式、营销手段,更好的实现企业目标。 (二)接触点管理 配合传统消费行为模式而实施的营销,着力点在整合企业能利用的各种资源,力图形成一种“无缝传播”,向消费者灌输与企业和商品相关的信息。企业的重心在研究“说什么”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而今天,消费者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干扰的声音大为增加,企业单方面“说什么”能达到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同时,今天还是一个买方市场的时代。对企业来说,l能抓住消费者,l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与消费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塑造企业和品牌形象,更好地实现顾客满意从而提高顾客忠诚度,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议题。于是接触点管理的理论应运而生。 接触点管理理论讨论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或通过什么媒介),如何与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进行接触。无论是通过互联网、传统媒介亦或是面对面,消费者与企业和商品接触的方式不计其数,比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使用过程中接触的产品本身、企业所的广告、网络上各类消费者评价网站以及消费者与家人朋友之间的购物经验交流等等。任何企业都没有力量去控制所有的接触点。每一个接触点,都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如果这千千万万的接触点中,无论其中某一个点出现了问题,也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良的影响。这也使得企业通过学习接触点理论,找到正确的时间,通过恰当的媒介,运用适合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变得尤为重要。 二、互联网时代酒店营销对策 (一)酒店要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 互联网为酒店与消费者之间距离的拉近提供了条件。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消费者选择酒店进行预订的时候,接触的往往是渠道商。消费者对酒店的信任,依赖于消费者对渠道的信任。这反而使酒店远离了消费者。携程和去哪儿之所以能做得风生水起,也就是建立了一个生态圈,把信息的传播、消费者的购买和评价、分享,把交通、餐饮和娱乐跟消费者住宿的基本需求有机联系在了一起。2013年,携程、艺龙、去哪儿3家渠道商的酒店佣金收入达31.503亿元,而同年我国11678家星级酒店净利润则亏损20.88亿元。在今天的市场里,消费者握有选择权。建立并与客户维持良好的关系是企业极为重要的任务。酒店需要摆脱对渠道商的依赖,找到一种在线上与消费者直接进行沟通的方式,把客户资源和信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以免沦为渠道商的供应端。也就是说,酒店要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并且在官网上提供一些极具吸引力的、独有的促销活动,并且通过多种渠道,比如社会化平台、网络媒体和电子邮件等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这些信息。在一定的积累后,消费者会逐渐相信,要想找到最有价值的酒店产品,酒店官网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从而使消费者在选购酒店产品时更倾向于使用酒店官网来进行预订。在建立官网的时候,要把官网不只作为一个向消费者展示的窗口,还是一个交易的通道、交流的平台。消费者既可以通过官网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自助进行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和预定,当消费者有任何疑问想与酒店进行沟通与交流时,无论采用什么媒介,如电话、电子邮件或社会化平台等都能够即刻进行。另一方面,酒店也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来收集和管理客户信息,更好的了解客户需求。 (二)利用网络平台,注重口碑营销 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热衷于分享。人们恨不得把每天的状态、经历、想法等都拿出来展现给他人。所以如果消费者能把对酒店产品和服务的满意体验分享出去,经过社会化媒体的传播,能爆发出令人炫目的能量。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络市场购物研究报告》的调查,在购买不熟悉的产品时,用户评价在现阶段的网络购物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37.5%的网购用户在决策时主要考虑因素为用户评价,其次是网站知名度和口碑。即使在购买熟悉的商品时,用户评价、网站知名度和口碑也仍然占据重要地位,重视这两个因素的人群所占比例分别为25.0%和22.2%。在广告泛滥的时代,人们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抱有怀疑。用户评价由于跟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比较容易得到人们的信任。同时现实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与好评相比,负面的评价更容易被消费者记住,传播开来造成的影响难以抚平。酒店要重视网络口碑营销的价值,利用好各个社会化媒体平台,对消费者点评进行及时妥善的回复和反馈,把良好的服务态度传达给广大的消费者,降低负面评价的不良影响,形成正向的口碑循环。 三、小结 酒店作为一种不动产和酒店服务的无形性,使酒店作为一种商品无法在购买之前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借助互联网,酒店可以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潜在消费者展示自己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环境,给消费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互相间交流消费体验的诸多平台,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好的购买决策。然而,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营销方式,酒店都必须始终专注于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体验,这才是良好口碑的来源。互联网的发展对酒店业来说,不仅意味着营销工具的更新换代,也意味着营销思维模式的转变。 酒店网络营销研究:酒店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 要】酒店开展网络营销是进行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对未来客源市场的战略考虑。从我国酒店网络营销的现状来看,建议从规范网络营销市场、提高网络营销服务质量、增强网络安全支付认可度、加强网站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开拓酒店电子智能市场。 【关键词】酒店;网络营销;现状;策略分析 20世纪90年代,网络营销作为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产物在美国出现。9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并快速发展应用至今。2014年1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1]。由于互联网迅速发展,酒店管理者对网络营销逐渐重视,争先恐后开辟新的销售方式,使酒店运营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1.酒店网络营销现状 1.1网络营销模式多样 根据艾瑞网2012年10月到12月对全国380家酒店进行的调查显示,全国酒店客房销售渠道主要有两种,即直销渠道和分销渠道,这两种销售渠道所占的比例相当。直销主要有与酒店有协议的企业或个人、会员、前台散客、自身预订方法等部分组成,采用淘宝直营店、搜索引擎营销和移动应用客户端三种营销模式。分销主要有OTA旅行社团客、新型模式和全球分销系统等组成,主要有团购、尾房、模糊定价和反响竞拍等模式。 1.2发展空间良好 2013年,全球网民总量接近27亿,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规模庞大的网民数量,给酒店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我国网民对各类网络的应用规模大,种类多,虽然网民对于旅行预订量较少,但旅游预订用户比例上升最快。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微博的年增长率最高,搜索引擎、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和微博的网民使用率位居前四名,网民中旅行预订、网上银行、网上支付、微博的用户比例较上年底提升的百分点大于等于六。虽然电子邮件与论坛/BBS的网民使用率比去年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我国网民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是上升的,网民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1.3网络营销平台提升空间大 网民有过与旅游预订相关经历的人数超过1.8亿,占全部网民总数比例的29.3%。与其他应用相比,我国酒店网上预订用户数量相对较少,应用渗透率还很低,但未来发展空间不可限量。如:搜索引擎一直是互联网中的基础应用,随着现阶段智能手机的普及,网民以年增长率8.5%使用手机进行相关搜索,因此作为酒店网络营销的直接渠道,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类似博客等渠道也可作为酒店网络营销的重要方法,发展空间也不容小觑。 1.4选择网上安全支付比例小 2013年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网民使用率均比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网上购物和网上支付的使用人数分别为3.0189亿人和2.6020亿人,网民使用率分别为48.9%和42.1%。但总的来看,选择网上支付的网民比例较小。 1.5酒店网站建设处于初级水平 在欧美国家,拥有自己网站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0%以上。虽然目前中国很多酒店已经意识到了网络营销的潜在商机和好处,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大部分酒店官网依然停留在门户网站阶段,仅提供一些基本的信息服务,这直接导致了对第三方网络预订平台的依赖,丧失了一定的控价权[4]。 2.酒店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网络营销市场不成熟 一个城市的酒店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当地旅游业及经济的发展水平。酒店销售模式多种多样,虽然新模式可以给酒店带来利润、消化尾房、提高出租率,但由于我国网络营销市场不够成熟,导致大多酒店对新型销售持谨慎态度。首先,新模式所带来的客源不稳定;其次,销售新模式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三,酒店采用分销新模式所获得的利润较低。第四,佣金过高,通过第三方预订平台所达成交易的成本太高,因此提供的服务也令顾客不甚满意,最后导致顾客对酒店网络营销渠道的不信任。 2.2网络营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因为具有强大的中央预订系统可以让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国内高星级酒店和连锁酒店的网络营销做的较好。而其余酒店因为网络营销大量依赖第三方预订平台,网络营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致使有的交流信息没有及时解答,造成顾客满意度降低,忠诚度不高。 2.3用户对网上支付不够信任 根据2013年CNNIC的数据显示,网上支付的网民使用率为42.1%,相反,有57.9%的网民不会选择网上支付,而这其中不知道怎样网上安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57.6%。可以看得出来,大部分网民不愿意选择网络支付,是认为网络支付不安全。这部分网民对私人信息警惕性高,当接到电话需要告知对方自己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账户、身份证号、手机号等真实信息时,只有极少一部分的用户会告诉这些人真实信息。 2.4网站建设功能滞后 由于我国酒店业的网络营销多由各酒店的销售部门负责,跟专业网络营销团队相比没有优势,甚至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国有酒店官网的建设单一、功能滞后,经常出现各种状况,比如网上预订成功与现实中已经做好有一定差距[5]。许多酒店的网页设计单调,网站营销目标不准确,主页只有几幅图片和繁琐的文字介绍,并且网页信息更新速度慢。 3.酒店网络营销的对策分析 3.1规范网络营销市场 一方面,酒店要正视网络营销,不能因为这种渠道导致酒店获利少,而怠慢了顾客。电子商务是未来的趋势所在,不管通过什么渠道入住酒店并消费,顾客之间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来源而有所歧视,否则只会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出面协调现在第三方预订平台与酒店之间的尴尬状况,规定佣金应该收取的比例和形式,在保证第三方预订平台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佣金,给中小酒店运用网络营销提供一些存活的空间。 最后,鼓励单体酒店加大在网络营销渠道上的投入,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和宽带接入比例,提升单体酒店互联网接入水平的“量”与“质”。 3.2提高网络营销服务质量 酒店网络营销具有互动性、非强势性、针对性、低成本及快捷性等诸多特点,为酒店通过互联网平台给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创造了可能。在服务上,可以想方促进与客户之间的网上沟通交流,充分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结合酒店资源,提供令客人满意的服务与产品。在时空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超越时空限制的服务,也就是要24小时提供服务,跨越时间的限制[6]。 3.3增强网络安全支付认可度 2011年中国央行首批了《支付业务许可证》,之后又陆续出台了各细分业务领域管理方法的政策。传统金融领域的支付结算业务已经向第三方支付企业开放。酒店要加强这一政策的宣传,可以在酒店官网的首页用精炼的话语概括一下新政策,顺便还可以给一个新政策的链接地址,使网民相信政策的真实性,逐步加大客户对网络支付安全的认可度。 3.4加强网站建设 酒店要开展网络营销,加强监督酒店网页的建设与设计,最后发展成为独立网站,并提升独立网站各方面的功能与质量,达到令网民满意的地步。在初期阶段,酒店可以运用酒店预订系统与酒店官网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营销模式,通过酒店官网配合酒店预订系统实现销售;同时酒店预订系统也能链接至酒店官网,从而不断积累网站的点击率,增加网站的知名度;再则,增加网站建设的技术力量,有效提升网站功能,逐渐减少对第三方网络预订平台的依赖,做到合理利用但不依赖第三方网络预订平台。待酒店官网发展成熟,便可以成为集信息的收集与、咨询、预订、支付与结算等为一体的酒店综合网络营销平台。 酒店网络营销研究:关于我国酒店网络营销渠道选择的思考 【摘要】21世纪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对酒店的原有营销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营销方式进入了酒店经营者的视野。目前酒店业的网络营销渠道主要有GDS、直销及三种,不同的网络营销渠道各有特点,也同时存在着竞争,应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网络营销渠道并充分利用成为网络经济时代我国酒店业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酒店;网络营销;渠道选择 1.酒店网络营销现状 网络营销就是利用有效的网络手段向用户传递有效的网络营销信息[1]。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在相关旅游网站上,用户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交流自己的旅游体验和旅游信息。景区、旅行社和酒店也都纷纷注意到网上营销带来的经济利益,开使不断使用网络进行营销。根据中国酒店2008-2010年的业务统计数据,2008年到2010年中国主要酒店订房来源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顾客直接订房与旅行社订房所占比例都出现了下降或者不增长,而网络订房方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可见,网络营销不仅为酒店业所看好,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据统计,就个体酒店而言,有些酒店的预订有 30% 以上都来自网络预订。但是中国有30%的酒店连网站和网页也没有,占全国酒店总数的97%之多的酒店没有加入网络的酒店。 虽然酒店都意识到了网络营销的优势和美好前景,但是加入网络的酒店在进行和运用网络营销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很多已开展网络营销的酒店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深入,缺乏有效的调查研究,使酒店网络营销的人才和技术方面都不完备。目前在网上营销更多还只是提供网上的住店信息和网络预订,更有相当一部分酒店的网站成为虚设。 2.我国酒店网络营销的渠道及特点 2.1 GDS(全球分销系统) GDS(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CRS不断进行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结果。它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来获得迅速的发展,由国际性航空公司联合组成,它链接的服务企业广,包括酒店、旅行社、度假村、汽车公司、铁路公司及其他旅游企业,尤其在酒店预订方面有较大的客源市场。GDS建立了全球的传播标准和新的旅游电子分销渠道,经过多年的市场整合,现在国际上具有代性的四大GDS公司的全世界市场份额占93%,在全球旅行社的普及率达到98%。总体来看,GDS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GDS系统不能直接与单体饭店运行,所以单体饭店必须通过专业的公司或加入某个饭店集团来实现全球市场分销。这需要单体饭店向GDS代表机构缴纳一定的进入费,但是如果不发生预订的话也不需要支付佣金。一般对于普通酒店来说这样的加盟费用算是比较高的,普通酒店很少选择这种平台进行网络营销。对于向国际市场进军的大型饭店集团,通过与GDS相接是较低成本地进入全球市场,但是如果酒店知名度低,加之GDS所提供的高价格,酒店很难被终端客户所选择。 2.2直销模式 直销是指独立饭店或饭店集团通过自己组建网络来实现网上订房。建立独立网站及在搜索引擎排名是目前我国酒店的网络直销主要模式。直销模式能够充分向客户展示自身形象和实力,并且可以适时地根据需要变更价格,持久的直销将形成自己稳固的客源市场。不足的是,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如果酒店的的排名不靠前的话,实际的效用会大打折扣。目前我国酒店与银行的担保体系不建全,NO SHOW率较高也是酒店直销的一个问题。 2.3中介 中介是指酒店向专业机构(如携程,e龙等)支付佣金,中介将各酒店信息发部到网站,由中介机构负责销售渠道的开发,属于酒店网络营销渠道的外包。这种中介的网络辨识度高,产生的订单量比较大,存在的问题一是中介不是独家,其所的众多酒店肯定会有激烈的竞争,尤其是价格方面的竞争;二是消费者通过中介比较来选择酒店,他们更乐于在几个中介机构中选择自己信任的一个,有利于培养消费者对中介机构的忠诚度,而不是对酒店的忠诚度,容易形成酒店对中介的依赖。 3.酒店网络营销渠道冲突 酒店业的网络营销渠道各有优势和不足,不同的酒店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相应的渠道。但是从酒店业的整体来看,我国酒店的网络营销渠道中中介的比重较大。据有关统计显示,在全国酒店大全名录收录的全国( 包括港、澳、台) 10865 家星级酒店中,有自建网站的并且能通过自建网站接受网上预订的比例仅占10. 3%。[2]我国三星级以下酒店占我国酒店数量比重较大而且多为单体酒店,实现自建网站有相当大的困难,即使拥有自建网站,也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目前我国90%的酒店都没有建立自建网站来进行在线的直销,中介渠道的网络营销也都只停留在拿佣金换客源的“初级阶段”,对中介的依赖性较强。 不同利益争夺趋使中介商与酒店、各中介商之间产生冲突。2009年的“携格事件”引发酒店业的巨大回响,而2010年携程做出“酒店预订3倍差价赔付”的承诺后,与艺龙旅行网等之间的“价格战”使酒店业陷入了直销与分销的纷争中。这些冲突影射出酒店营销商业模式存在的矛盾。酒店凭借中介渠道商的实力,确实推动了客房销售,但也同时压缩着自己的利润空间。在大多数以处中介为主要网络营销渠道的酒店来看,酒店具有较低的讨价还价能力,酒店需要向中介商支付8%-15%的佣金,如果被要求提高佣金,酒店由于对其客源的依赖,处于被动地位而没有理由拒绝。中介渠道商在推动酒店行业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中介模式的弊端,酒店面临网络营销渠道选择的现实问题。 4.我国酒店网络营销渠道选择 4.1对于规模较大,服务水准高的酒店集团建立自己的中央预订系统(CRS) 这要求酒店与订房中心联网,对技术的要求高,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建立统一的联网终端。如香格里拉花费300万美元开通Merlin系统。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改制阶段,各饭店都在积极组建饭店集团,有的大型饭店集团已经走向国际化经营。建立自己的中央预订系统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客源,也有利于饭店集团参加国际竞争,如锦江国际(集团)已建立自己的的CRS系统来参与国际竞争。 4.2对于没有能力建立中央预订系统的星级酒店可以自建网站 如果星级酒店对于建立大规模的的销售网络无能为力,又不想完全依赖于中介实现网络营销的话,可以建立实用且可以拓展的网站来分散对中介的投入风险压力。网站建设相对投入较少,能够充分地代表酒店的形象,其内容可以涵盖酒店的大部分业务。酒店的自建网站能为顾客提供丰富的信息,工作人员能与客户在线交流,真切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另外,电话、Email等功能与网站联合使用,就可以形成酒店自身的营销方式。 4.3非品牌的酒店加入平台联盟 非品牌的酒店可以利用中介公司开展委托预订或加入网络预订平台联盟。[3]依托中介机构的非品牌酒店企业,由于知名度不高,在中介公司的其他酒店的竞争下,营销效果并不好。因此,结合非品牌酒店的特点,组建平台联盟,尤其是地方性酒店,可由各省市的旅游管理部门发起,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非品牌或地方性的酒店企业以市或省为单位联合起来,统一宣传地区旅游形象,建立协作联盟平台。如各高校的交流中心或各行政单位下设酒店进行同类别联盟,客户实行会员制,某地域范围内都可以享受会员制度等。 酒店网络营销研究:新媒体下酒店网络营销方法探析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下,酒店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强势突围,运用网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大媒体视角,通过对注意力媒体营销、社交媒体营销、平台性媒体营销、软性媒体营销以及整合营销五大类的归纳性阐述,透析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营销对酒店品牌塑造与实际销售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酒店网络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引导酒店管理者与营销人员进行恰当的营销行为,为酒店经营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新媒体 酒店 网络营销 方法 从注重信息共享的Web1.0时代,到现在注重知识分配的Web.4.0时代,信息的共享、共建、传承与分配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重要标签。在网络时代的更迭中,酒店的营销手段也经历了多番转变。如今,普通的线下营销已经不能为酒店带来更多的收益,越来越多的目光被投向了网络营销,原因不乏为以下三点:(1)大势所趋。互联网时代,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人们肢体的延伸,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网络休戚相关,对酒店而言,团购、在线预订、微信支付等方式已经逐步渗透进顾客的消费习惯,网络与酒店营销的结合,势必成为酒店精准营销的强势手段;(2)竞争所趋。近年来,社会环境的转变,对酒店行业有着巨大的冲击,酒店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要在众多对手的“围剿”中突围,必须转变经营意识,在营销上与时俱进。(3)创新所驱。酒店要想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常常翻新营销花样是必不可少的方式,网络则是很好的创新平台,它载体多样、互动性强,灵活性高,成本也较线下营销低得多,能满足酒店创新发展的要求。 1信息爆炸时代,有效信息最给力 注意力经济时代,抢占注意力的战争在酒店行业绝对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将酒店信息推送到消费者面前是突出重围的第一步,在这种情况下,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SEO为网站提供生态式的自我营销解决方案,利用搜索引擎的搜索规则来提高目的网站在有关搜索引擎内的排名的方式,让网站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从而获得品牌收益,当消费者搜索此类型酒店或相关关键词时,能在搜索中快速获取贵酒店的信息,进而进一步了解,并产生消费意向。这种方式最好配合酒店官方网站使用,能将顾客所需信息详细推送到顾客面前,并使顾客产生品牌好感。 2社交媒体为王,渗透式营销为上 社交媒体并不局限于哪一种媒体,而是一类媒体的代称,这类媒体的特征是碎片化人群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信息,通过社区式的关系网裂变传播。其代表媒体有博客、微博、微信、电邮、SNS、QQ、IM等,在这样的媒体中,由于人际关系网的影响,信息的质量与可行度通常较高。酒店在营销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特点,为顾客准备惊喜,促发其发微博、朋友圈、QQ心情的爆点。前台一把贴心的精致雨伞、房间一瓶浪漫的红酒、露台一张古朴的秋千椅都有可能点燃他与朋友分享、炫耀、求关注的欲望,让顾客告诉他的朋友,朋友告诉朋友的朋友,这种满意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扩散方式,岂不是比酒店自说自话好上许多? 此外酒店也要注重自身官方社交方式的管理,那微博为例,微博要想办法做到娱乐化,把自己的酒店产品做得更娱乐化一些。具体包括四种娱乐化办法:第一种是吵架,人们关注争斗,这是天性!第二种是揭密,窥探是人的另一个本能,第三种叫游戏,游戏的本质在于其非功利性,游戏追求的是“自成目的性”。第四种叫公知,既然微博是一个时间的游戏,那么,如何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上,就是大家都喜欢的事。而为大家提供知识与捷径的人,就叫“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的目的为了大家受益。 在微信营销大潮的渲染下,布丁酒店也加入了微信营销的行列。在微信管家套餐中可以实现个性化的菜单定制,如在布丁酒店的案例中,可以在微信底部的对话栏中设置“我的布丁”、“预订”、“最新活动”三个菜单选项,这相比原先用户主动式发起的对话式交互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好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 门店详情页 当用户选择某一件产品时,必先好好了解下产品。而布丁酒店也不例外。在布丁酒店官网中,每家门店都有单独的门店详细介绍页面,为用户预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通过不断研究与优化现在布丁酒店微信端同样也加入了每一个门店单独的主页(门店详情页),更适合移动端用户体验,也更适合微信用户人群习惯。页面涵盖:门店基本资料(门店照片、价格、地址、电话等)、特享优惠、交通、美食 餐馆、旅游线路等。 入住前定制化消息 布丁酒店精简了入住前的一些繁琐信息,在布丁酒店中已经实现入住前定制化消息的推送。用户只要通过微信订房即可在成功预订后及入住当天收到一条微信图文消息。当然,图文只是第一步,后面还会可以做成图、文、声结合的内容消息。既节省了营销成本,又提升了用户体验。 3站在巨人的肩上,以平台推动平台 在这个资源互通的社会,平台对于个体实力的发挥存在着重要意义,酒店亦是如此,各大团购网站、旅游资讯网站与旅游酒店APP终端都可以成为酒店营销的平台,这些平台的受众与酒店的受众存在着大范围重合,将酒店与这些平台绑定,借助平台的点击访问率与行业集群性将酒店信息呈现在潜在顾客面前,促使顾客做出消费决策。阿里巴巴、慧聪网、携程、去哪儿、这些平台的成功运作,充分证明了酒店行业B2B(Business-to-Business)与B2C(Business-to-Customer)商业模式的可行之处,同时为未来酒店营销平台化绑定发展的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软性植入式营销,给酒店穿件衣裳 建立营销产品与人们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营销的重要方法,软文、电子杂志、微视频、影视作品这些载体都能将酒店软性植入,以故事情节、剧情或者图文的形式呈现酒店,突出酒店品牌,淡化广告痕迹,降低消费者的心理防线,使他们在观看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广告渗透。例如桔子酒店的“十二星座”系列微电影,一经播出,获得了强烈的市场反响,同时其时尚、年轻、创新的品牌形象瞬间深入人心,博得了年轻人群体的热烈推崇。尤此可见,软性植入的力度比强硬灌输更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品牌的力量大于产品本身。 5维护就是创造,整合就是力量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开发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维护一个老顾客的五倍,如果想要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最好的方式就是是维护好现有顾客。建立顾客数据库,通过收集和积累会员(用户或消费者)信息,经过分析筛选后针对性的使用电子邮件、短信、电话、信件等方式进行客户深度挖掘与关系维护,建立详细的客史档案,对其进行点对点定向营销,以此保证客户好感度与忠诚度。同时,整合酒店现有营销平台,通过各种营销方式的组合与搭配,选择最适合酒店的营销方式,达到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酒店网络营销并没有一概而论的标准,没有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的明确界限,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并不是说所有方式都用上了就是成功的营销,每个酒店的品牌、定位、消费群体、规模、特色不一样,其选择的营销方式也不一样,选择与酒店消费群体相匹配的网络营销组合方式,才能创造高质量的营销成果,这就是各位酒店营销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