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方法论文:探析新时代幼儿教育的方法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幼儿教育在我国的教育行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个性的发展会影响他最终人格的发展方向,进而影响一个孩子未来的道路。在幼儿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家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各自都有各自的影响方式,幼儿个性的养成由二者共同分担。我们要打破传统思想,采取更加确实有效的教育理念。本文主要探析了在幼儿个性养成的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并点明当前幼儿教育模式下存在的错误,最后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理念;解决对策 幼儿阶段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基石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人,古人云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这一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奠定作用。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对幼儿的个性和品质进行培养教育,这对每位幼儿教师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目前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在新的时代,我们更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寻求更加深入有效的教方式。 1.影响因素 1.1 教育观念问题 众所周知,社会基本组成单位就是家庭,所以家庭环境就会直接导致幼儿个性的形成。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因此不同家庭的父母教育观念也会不同。父母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性格养成也是不同的。很多父母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过分溺爱,或者直接忽略掉幼儿时期的教育,认为教育不急于孩子成长的前些年,疏忽了对孩子心理上的重视,缺少亲身教育孩子的时间。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幼儿就很难形成独立良好的个性,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1.2 隔代教育问题 如今生活压力很大,很多年轻父母需要忙于工作来维持家庭开销,父母双方都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照顾幼儿,所以幼儿的教育一般是由祖辈来完成。虽然祖辈可以很好地照顾好幼儿的日常起居,但是毕竟对于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模式不很了解,价值观念与当下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出入。非常常见的现象就是父母因看不惯祖辈过分溺爱孩子而发生争吵,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很多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信人格的养成难以实现。 1.3 幼师质量问题 如今的幼儿园扩大幼师招收,导致很多学历和素质都不达标的幼师走上了岗位。但是教育的发展要以老师为本,教师自身无法有着良好的素质,就很难给幼儿带去榜样作用,甚至会误导幼儿的思想。所以幼师的质量也是幼儿教育的关键因素。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幼师的整体素质还不能达标,虐童、体罚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制约了幼儿教育的前进道路。 2.幼儿教育的错误观念 幼儿园是孩子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打基础的地方,在这里幼儿的个性与品质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方向是很关键的。但是目前幼儿园教师还很难做到对幼儿心理上的培养,他们只是对幼儿的生活作息有一些程度的约束,无法深入到幼儿的思维层面上,也就很难让孩子养成独立的个性和完善的品格。不仅如此,很多幼儿教师并不能很好的对自己的岗位负责,他们只是得过且过,对于幼儿的个性不十分关注甚至有意疏忽,也无法很好地以身作则,给孩子的发展带去了很多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严苛要求幼儿行为 孩子在幼儿园的基本教育形式主要是做游戏,通过娱乐的方式来学习外界事物。但是很多幼儿教师在孩子入学开始就进行了严苛的要求,限制孩子做游戏娱乐。比如幼儿不可以随意走动,只能安安稳稳坐在教室里,不许交头接耳,保持沉默肃静等。这些要求无疑限制了孩子的天性,只会让孩子更加害羞内敛,不能建立其良好的自信,也难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1]。这是被动刻板的教学方式,一味接受幼师的指令只会禁锢了孩子的思想,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开阔发展。 2.2 不能走入幼儿的内心 幼儿们刚刚接触这个世界,思想还没有发展成熟,只会对外界的事物做出本能的反应,不会多加经过大脑。所以孩子总是把自己淘气的天性展示出来。但是很多幼师没有认清这一点,他们总是不由分说去惩罚顽皮的孩子,或者只对他们认为表现好的孩子多一些照顾。主要源于教师不能够清楚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的方向,只认为幼儿什么也不明白,幼师的行为不会考虑孩子的内心,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 3. 幼儿教育培养方法 3.1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们要为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外界事物学习的兴趣,让幼儿抛弃封闭的心理,使他们爱上集体生活,同时还可以刺激孩子的情感发展[2]。比如可以在教师里放一些玩具,让孩子很快的熟悉环境,没有负担的玩耍。同时幼师还要指导他们去自己规整玩具,自觉将玩具归位,养成孩子自觉的良好习性。 3.2 重视游戏娱乐教育 幼儿的教育环境不可以一味严苛,不可以只是死板地呆坐在教室里,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在做游戏时也不可以过分严格要求幼儿,让孩子自由玩耍,释放天性。同时也要给孩子更多的游戏空间,不多加干涉孩子之间的玩耍方式,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利。比如让孩子自由玩耍,在一定的限制环境下自由交流,自由选择玩耍方式。而且幼师也要参与其中,与孩子共同玩耍,多加交流互动。 3.3 让孩子亲近自然 在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幼师应该让孩子多多亲近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让孩子走出去,多参加一些自然活动,释放天性。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幼儿增加对大自然的兴趣,还能够让孩子养成热爱自然的良好品质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亲身去种植花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3.4 开展新颖的日常活动 幼儿们玩耍的时间久了,自然会对以往传统模式的娱乐方式产生倦怠。所以幼师可以多多开展一些新颖的活动,这些活动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及时对孩子进行指导约束。这就要求幼师要多费工夫,在活动方式上进行创新,既要保护孩子的安全,又要锻炼孩子的独立和胆识,挖掘孩子不同的一面。让孩子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寓教于乐,慢慢渗透孩子的内心世界。 3.5 增加幼儿教育经费 虽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幼儿教育还很不成熟,它的基础性和公共性还不能得到保证。现如今的幼儿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政府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去发展该项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3]。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经费主要以家长投入为主,而且经费数量一般不低,导致家长为生计产生了很多苦恼。所以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幼儿经费,多建立公立幼儿园,减少因私立幼儿园造成的水平参差现象。也要重视地域差异,加大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投入,有效避免两级分化现象出现。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个性和人格的养成发展离不开幼师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二者有着各种不同的职责。新时期的幼儿教育更要剖析深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方法,洞悉幼儿的心理发展。幼师要以身作则,对自己的岗位认真负责,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也要更加新颖,更加丰富有效,走出角色困境,幼师既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人生导师。所以要不断直接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引导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分析 摘 要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阶段的教育日渐成为家长们关心的问题。为了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往往在三岁之后就送往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而礼仪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对于塑造幼儿的性格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阶段的礼仪教育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礼仪教学 幼儿教育 重要性分析 实施方法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幼儿处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在幼儿阶段对其进行礼仪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够促进幼儿群体的心理健康。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实施礼仪教育。 1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由于幼儿处于人生的懵懂时期,对于世界的认知还比较模糊,需要正确的指导。因此,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礼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言行规范。在幼儿阶段进行礼仪教育能够教会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因此,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此同时,礼仪教育能够切实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一方面,礼仪教育能够增强幼儿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幼儿在遵守礼仪规则的情况下,才能更加有效地与同龄人、与教师、与家长、与周边的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缺乏礼仪,则幼儿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可能会与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这种差异性会阻碍幼儿与其他人之间的正常交流,对幼儿的性格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育必须重视引导幼儿学会采用正确的礼仪表达,成为有素质的文明人。另一方面,幼儿时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能够端正幼儿的心态,促使幼儿学会感恩,减少对生活的不满和抱怨,从而保持情绪健康。如果不注重礼仪教育,则幼儿可能会养成一些恶习,比如随地乱扔垃圾、公共场合大声喧闹,甚至可能会随意拿走别人的东西、不分是非对错。而这些不好的习惯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长久的,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强化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实施方法 2.1融入生活细节 幼儿阶段的礼仪教育必须融入到幼儿每天的实际生活当中去,才能够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应该加入礼仪教育的成分,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比如在上课时全体起立,向老师问好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礼仪形式,能够让幼儿集中精力听讲,也能让幼儿树立起对教师的尊重。为了达到礼仪渗透教育的效果,各学科教师应该制定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切实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除了每天的学习,幼儿在学校的生活还有很多环节,而礼仪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就要求从这些细节上关注幼儿的礼仪意识和行为规范。在晨间活动、课堂教学、进餐午睡、户外游戏等环节也需要坚持不懈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比如让幼儿在用餐之前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午睡期间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到他人的休息;用完玩具之后要及时放回原地,不能随地乱扔等。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教师要让幼儿认识到礼仪规范的重要性,并且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礼仪规范的习惯。只有长期坚持礼仪教育,才能将礼仪意识根植到幼儿的头脑中,为性格养成、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丰富教育形式 结合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幼儿园应该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丰富礼仪教育的形式,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礼仪教育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幼儿礼仪教育可以采取知识宣传、文化主题活动、互动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比如说,在幼儿园内悬挂宣传标语,督促幼儿讲文明、讲礼貌。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每天向幼儿播放一些礼仪知识,向学生讲述文明礼貌的相关故事等。比如带领幼儿模拟生活中真实的场景,例如过马路时应该怎样做,来增强幼儿的礼仪意识。各个班级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班会,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懂礼貌、讲文明的实际例子,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励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礼仪的积极氛围。 2.3结合家庭教育 对幼儿的礼仪教育仅有学校的努力还不够,还必须结合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才能为幼儿礼仪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幼儿园应该与幼儿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与联系,就幼儿的礼仪教育问题达成一致,共同努力。幼儿园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幼儿家长讲解如何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礼仪教育方法。而家长也可以在家长会上向教师反映自家孩子的一些具w情况,方便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或者说幼儿园教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机会下进行家访,了解幼儿的礼仪教育情况。这样一来,学校教育才能和家庭教育保持高度的一致,使礼仪教育从校园延续到家庭内,达到强化教育的效果。如果仅在学校进行礼仪教育,而回到家里则忽视礼仪教育,则幼儿可能会产生一些混淆,不知道该怎么做。片面的礼仪教育也可能会导致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无效。重视家庭的礼仪教育,幼儿可以养成知恩感恩、善良乖巧等良好的性格品质,从小与父母保持融洽的关系,这对于保持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全方位的礼仪教育能够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文明社会对每位成员都有着较高的礼仪要求。幼儿阶段的礼仪教育能够帮助幼儿从小养成懂文明、讲礼仪的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本文提出幼儿教育中的礼仪教育必须丰富教育形式、将礼仪教育融入到生活细节当中去,并且结合家庭努力长期坚持礼仪教育,这样才能促进幼儿性格习惯的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探索村级幼儿教育脱贫的方法与策略 摘要:目前,幼儿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幼儿做好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一步。然而,目前很多的农村幼儿教育水平却相对匮乏,幼儿办学条件很差,急需改善目前农村幼儿教育贫困的现状。因此,研究村级幼儿教育脱贫的方法和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我国村级幼儿教育建设现状出发,重点探讨了村级幼儿教育脱贫的策略方法: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呼吁企业及包村单位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扶持;鼓励大学生走进农村帮助幼儿教育;加大幼儿教育宣传力度适当集资。 关键词:农村 幼儿教育 集资 扶持 一、前言 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很多贫困山区,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幼儿教育基础建设和师资队伍都相对较差,这对于农村的学前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幼儿教育方面与城市幼儿教育相差很远,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都有一定的影响。为此,提升村级幼儿教育基础建设和师资队伍是非常关键的。 二、村级幼儿教育建设现状 目前村级幼儿教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村级幼儿园基础建设不到位;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队伍不健全。 (一)村级幼儿园基础建设不到位 与城市幼儿园相比,村级幼儿园的基础建设相差很远。很多村级幼儿园基础设施少,比如仅有几个简单的滑滑梯,简单的教室等等。这与城市幼儿园配备齐全的玩具房,室外大型游乐活动相比甚远。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园孩子接触的事物少,思维开发方面就会相对处于落后。所以,加快村级幼儿园基础建设是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的关键。 (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家庭条件比较差,而目前幼儿教育都需要交保育费,这对于条件很差的家庭来说是一个负担。再者村级幼儿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家长也认识不到孩子上幼儿园的好处,所以,目前还有一些较为贫困的山区,幼儿园教学非常不正规,四岁五岁不上幼儿园也是正常现象。这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三)教师队伍不健全 由于农村条件差,大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来农村工作。不仅仅是收入低,交通不方便,与外界交流不方便也是影响因素。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从工资待遇等方面来提升农村教师的收入,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农村,来关注和帮助幼儿教育。 三、村级幼儿教育脱贫的策略方法 基于以上村级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村级幼儿教育脱贫的策略方法,主要包括: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呼吁企业及包村扶贫单位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扶持;鼓励大学生走进农村帮助幼儿教育;加大幼儿教育宣传力度适当集资。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村级幼儿园基础建设差,设施水平低主要是资金不够。这就要求政府多增加对幼儿园建设的扶持力度。把农村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政府应该为农村幼儿园建设提供配套健全的基础建设项目,同时,要做好这些基础建设项目的维护保养工作。目前很多的幼儿园出现基础项目上了,但后期保养不到位,出现较多安全隐患现象。所以政府应该配备相关维护人员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保障农村幼儿基础建设的良好使用。 (二)呼吁企业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扶持 加强企业对幼儿园建设的扶持也是提升幼儿园基础水平的一个关键。目前,国内还是有很多干实事的企业,在企业挣钱后,愿意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尽量呼吁盈利企业多关注农村幼儿园基础建设,为幼儿园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可以为幼儿园免费购买电子琴,儿童玩具等等。这样企业通过对幼儿园提供帮助,也是为企业赢得好的口碑和名誉,可谓幼儿园和企业的双赢。 (三)鼓励大学生走进农村帮助幼儿教育 农村幼儿园脱贫,提升师资队伍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这就要求很多师范类学校多鼓励大学生为中国农村的教育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鼓励大学生到农村进行工作,通过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改变农村的教育现状。大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很多好的幼儿教育知识,走进农村可以为农村的孩子带来很多新鲜的血液,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爱学习的习惯,为农村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较多的帮助。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多一些宣传,多一些鼓励,呼吁大学生走进农村,帮助农村的孩子。大学生也要认识到教育的意义,走进农村进行教育工作,其价值能够更大的发挥,为社会提供的贡献更大。 (四)加大农村幼儿教育宣传力度适当集资 首先,应该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幼儿家长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关心幼儿、支持幼儿教育事业的新风尚。 其次,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加入。作为幼儿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积极支持幼儿的发展和成长,给予孩子更多更好地鼓舞和帮助。 最后,幼儿园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合作,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 采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建设、管理和监督当中来。在家庭教育起作用的时候,农村幼儿教育才可以得到全面和健康的发展。 四、Y语 总之,目前我国很多农村的幼儿教育水平还非常落后,基础建设差,教育工作者少。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表现的更为突出。所以寻求有效的办法帮助村级幼儿教育脱贫是急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家庭来重视幼儿教育,努力摆脱幼儿园基础建设差的问题,为农村学前教育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平台。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摘要:中国为礼仪之邦,自古推崇的便是有礼貌、诚实、勇敢、团结友爱的儒家思想,幼儿课堂教学改革中也比较注重对幼儿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进行优化,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通过教学,使得幼儿的身心成长更加健康,因此礼仪教育、行为教育、语言教育等都需要及时通过游戏活动等进行突破,以便让幼儿在未来生活中行为习惯和礼仪等更加符合新时期的课改标准,真正成为知书达理的好孩子。 关键词:礼仪教育;幼儿教育;实施方法;游戏活动 新课改后,根据《幼儿发展标准》的具体指导,幼儿礼貌、诚实、勇敢、团结友爱等礼仪的教育成为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该逐渐完善教学方法,减轻师生负担,把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能力发展放在首位。而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很多幼儿行为不合礼仪的问题,现结合游戏化教法的相关经验,进行简要分析。 一、礼仪教育游戏化教学的优势 结合幼儿们好奇心重,爱好广泛,可塑性强的特点,礼仪教育游戏化实施是克服传统课堂限制的重要措施,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礼仪教育游戏化教学中利于幼儿学习、交流、合作、展示,参与体验的空间越来越宽广;(2)礼仪教育游戏化教学中利于幼儿口语和表达等基础能力的发展;(3)通过游戏化活动的体验、展示、评价增强了幼儿礼仪知识和意识,学习的信心增强;(4)礼仪教育游戏化教学为教师和幼儿成长减轻了负担,有益于教师对幼儿进行具体指导。借助礼仪教育游戏化教学策略不仅可以落实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还能进一步把幼儿学习兴趣吸引到课堂中。教师的引导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师利用礼仪教育游戏化教学法过程中,结合新课标要求,结合幼儿亲身经历或见闻,才能进一步把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住,才能让幼儿有参与活动,乐于合作,敢于进行礼仪实践的动力。 二、礼仪教育游戏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1.分析幼儿礼仪问题,针对性开展游戏教育活动。教师要把每个礼仪知识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合理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游蛱逖椋学会礼仪知识,并加以使用。礼仪教育游戏化知识内容,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体验对幼儿能力等有很多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以幼儿身心为本,一方面把礼仪知识、幼儿礼仪能力基础的发展统筹在课堂游戏活动中,这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把握幼儿们礼仪知识和能力发展综合情况,能让教师和幼儿在相互合作中更和谐的发展。比如在某公开课上一位教师事先对幼儿爱骂人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因此进教室,就让幼儿们进行了相互问好的对话,营造了活动情景。然后组织幼儿两人为组,相互表扬对方,推选代表,和教师一起表扬他人,然后接受表扬的人要说“谢谢”,并尝试用同样的语言表扬对方。这样教师就把表扬、答谢等礼仪知识改编成了小组合作的游戏体验活动,促进了幼儿们的礼仪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对于其中的表述错误教师积极鼓励纠正,表扬幼儿们敢于尝试,然后点明某些描述错误,这就在激发幼儿的礼仪学习热情的同时进行了游戏化教学。 2.故事导入,情景表扬活动。在幼儿礼仪教育中幼儿的礼貌问题一直是教学重点,为了让幼儿对于不同不同的礼貌用语的表达更加流畅。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用故事导入,为幼儿们将菜市场的小公主的故事,引导幼儿参与“菜市场”再现游戏,让幼儿们扮演故事中的营业员公主,用如同公主一样的微笑,同热情来感染他人,接待好自己的顾客,学会用常用的习惯于向他人问好。比如:“你好,请问”等礼貌用语,同时要求扮演顾客的幼儿们学会:“谢谢、打扰、感谢”等礼貌用语。另外可以在课后让幼儿学会用“请”字营造合作学习的气氛,帮助幼儿在良好的礼仪学习环境中掌握家庭、社会之中需要的礼貌技能,让幼儿成为知书达理之人。 3.用实物奖励、语言暗示、榜样示范等促进礼仪教育常规化 幼儿刚开始学习礼仪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用实际奖励引发幼儿的兴趣,如:在课堂活动前告知幼儿们积极参与发言和参与礼仪对话等活动可以获得大红花,并且能得到不同颜色的糖果奖励,这样幼儿的礼仪学习和应用兴趣都能大大增加。在幼儿参与活动时,教师要对幼儿们的举止和言行进行评价,把那些礼仪表现好的地方夸一夸,把幼儿礼仪做得不好的地方评一评。如:幼儿哭泣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幽默的语言说:“哭花脸,大花猫。见人就是喵喵喵。”这时幼儿就能感受到哭泣并不是好习惯。另外,教师应该在礼仪教学时扮演好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因幼儿的差异而施教,促进幼儿能力、心里的满足和成功,发挥教师和同学的榜样示范性作用。比如:入院接待时注重礼貌性问候,离园是时主动与家长或幼儿送别,提醒路上注意安全,把文明礼貌等言行举止引导和感染幼儿。最终使得幼儿在礼仪礼貌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发展自己的礼仪,形成礼貌言行风气。 总之,礼仪教育对于幼儿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多方法、多角度帮助幼儿发展礼仪意识和能力。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参与式活动中,持之以恒,抓好幼儿心理,正面引导,侧面熏陶,通过故事、参与活动等启迪幼儿幼小的心灵,加强礼仪教育效果。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 摘要: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应该从幼儿期就开始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 良好习惯 培养方法 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任意进行的。应该科学的有原则的进行培养。家长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树立正确的的家庭教育理念 在偏颇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家长的教育观点、方法和手段都极易走入误区。一种是对孩子的过度娇宠。在当代社会严重的“6+1”形势下,每一位年轻父母生下孩子的时候,都会感到无限的欣慰,全家人都沉浸在幸福的氛围里。孩子的出世使他们的家庭生活大放光彩。沉浸在欢乐之中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6位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把他视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真怕哪方面想得不周到,做得不周到委屈了孩子。就这样,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占据了家里的核心位置,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殊不知,家长无尽的爱和无原则的包办,代替,严重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意识的确立和自理能力的培养,甚至会造成孩子懒惰、刁蛮任性、胆怯害羞的心里问题。二是过度严厉,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孩子身上凝聚了几代人的希望,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孩子刚出生,家长就为他们设计将来的发展道路,却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的实际情况。此外,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的教育观念和知识,一些家长甚至在早期教育方面就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这些盲目的投入不仅浪费了一个家庭的有限精力和财力,而且还有可能挫伤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知的兴趣。家长的“高期望”“严要求”会使性格倔强的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抵抗心理,与家长产生对立的情绪从而使性格变得乖戾,行为举止粗暴;性格懦弱的的幼儿则会表现出恐惧、焦虑、撒谎等不良表现。 二、赞赏孩子要适时适当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家长越来越意识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优点和长处的赞赏,天真浪漫的孩子尤其是这样。因此,家长要抓住机会,适当的对孩子多加赞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家长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信任的神态,甚至一个赞许的微笑可能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小的鼓励。父母鼓詈⒆拥幕会也很多,这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及时进行鼓励。当孩子自己动手叠被子,整理衣物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宝宝长大了,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真是好样的!”当孩子为下班回到家的爸爸妈妈拿来拖鞋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宝宝真棒,会照顾父母了。”当孩子帮一位老奶奶提菜篮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助人为乐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我为你感到自豪!”等等,要相信,我们的赞扬会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使良好的行为变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如同栽花,一味的浇水、松土、施肥、修剪只能让花朵枯萎,而按照花的生长规律浇灌,施肥修剪则会鲜花茂盛。所以赞赏幼儿也不能是盲目的,轻易的,应适时适度,这样才能达到赞赏的预期目的。我们应该在幼儿出现良好行为时及时表扬,使幼儿能够及时的知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及时强化比日后大量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然而,过多的表扬有时也会给幼儿造成一种误解:我做什么都是对的,和我观点,行为等不一致的都是错的。这样很容易养成孩子倔强、任性、经不起挫折的不良性格。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以及发展情况适时适度的表扬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三、.家长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源于成人,尤其是家长。孩子的许多习惯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虽然有点绝对,但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确是可以肯定的。幼儿的习惯是在家长的影响下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孩子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因此,我们必须一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的礼貌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但孩子的年龄小,分辨能力不强,父母不知不觉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总之,孩子的学习以及习惯的养成是从模仿开始的,我们一定要做出榜样,正面诱导,长期坚持,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教育任何时候都是重中之重,对于负责幼儿教育的班主任来说,即使责任又是荣誉,幼儿班主任应当对待任何一方面都认真敬业,对于幼儿良好习惯(包含生活技能、学习习惯等等各个方面)的养成,幼儿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孩子们从小就拥有良好的习惯,是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事情,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一朵朵待放的花蕾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材。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他的一生都会受益。行为科学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创新,最终也可以演变成习惯性的创新。由此,足见习惯的力量。但好习惯的养成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家长和老师从小引导,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更需要我们以身作则,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拥有美好人生!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幼儿教育心理思想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是儿童期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独立地位。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以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其次,幼儿教学心理学是中专幼儿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所以,学好这门学科对学生日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为将来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现在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如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将其解决,我简单阐述以下几点。 一、中专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材理论性强,表述抽象 就其理论性而言,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一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且表示抽象性的概念较多。如在第七章“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中除了讲智力的概念外,还简单介绍了认知、智力、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又比如在表述“知识的掌握过程”时显得结构松散,观点较模糊,内容繁杂也比较晦涩,是一个比较难以突破的教学难点。对其他一些概念表述上也很抽象,晦涩难懂。这些对于初中起点的且未开设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中职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以理解和接受。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从学生的特点来看,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班学习的职校女生大多数是由于喜欢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而选择本专业的,她们对艺术课程有较强的直接兴趣,在这类课程学习中已习惯于运用形象思维来思考问题。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则要求较多地运用抽象思维,于是,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语言的精炼性难以接受,很难引起直接的兴趣。有些学生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多半也是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地进行一些记忆性的学习,而不是理解性学习,一旦考试结束,便会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理将课本丢弃一旁。这样死记硬背的知识在实践中既派不上用场又不知如何灵活运用,因此,学生会产生“学了也用不上”的抱怨。 二、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效率的方法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职业学校,教师面对的学生相对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差,但也应看到学生之所以选择幼教专业学习一定是对此专业抱有很大的希望或至少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所以我们应用发展的观念认识学生,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除了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也应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这一W科的学习动机,培养间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认真地对待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而能做到主动去学,改变“怕学”为“想学”再到“乐学”。如在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时,可结合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明确当前国家政府、社会、家庭对幼教事业的高度重视,明确幼儿教师工作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思想,明确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才能更好地胜任幼教工作。 (二)弥补书本的不足,丰富课堂内容 教材的更新不可能完全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注意与时俱进,除了讲述课本中已有的知识外,还要了解最新动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热点话题进行教学。如在讲授《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一章时,教师可结合“做谦恭有礼的中国人”“学习龚全珍同志的先进事迹”等系列活动进行讲解。 (三)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中运用情境教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中,适于情境教学的内容整合。本教材共有十四章内容,按情境教学把教材整合为若干板块,打破章节界限,适合课内游戏、角色扮演或视频欣赏的各自归类,并细化到教学进度中,个别实在不能情境教学的内容,要合理分配。 2.根据可以进行情境教学的板块,选取恰当的音像材料等。根据幼师学生的特点提前设置若干情境专题,给游戏和角色扮演选取适合的配乐、器材和服饰,并指导学生排演。以防止学生不能抓住主题,充分保证情境为教学服务。 3.情境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学科理论。情境是为学习知识服务的,所以无论怎样,归根结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走出情境,从中总结归纳出相应的学科理论,学生做的不当之处,教师要及时补充,顺势引导,这样点拨,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提升学生参与度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单一的,只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但是每个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语言表述方法也不同。仅仅如此,很难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办法将所讲的内容具体化,而学生们也不能够充分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们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调动学生们的参与度。随着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发展,网络、多媒体等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中来。在课堂上,我常常运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们演示出来使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我所讲授的内容。如在讲《作品分析法》这堂课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将孩子们的作品一一呈现在学生们面前,然后一幅幅讲解,使学生们充分的了解如何通过作品更好地互相了解。学生们纷纷参与讨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们能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从而更好地扎实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们讨论。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然后再由我做总结,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效果十分好。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实践之外,我还组织学生们去户外写生,带他们听音乐会录音,通过美术、音乐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五)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能舍本逐末 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充分将两者联系起来,不能舍本逐末,忽视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为此教师要积极准备,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联系,让学生在不断努力中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如果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而进行单方面的幻灯片展示,很显然,这样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幼儿心理学的概念性和理论性强,要想学习好这门课程,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设置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简化复杂的心理理论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手段等多种教学方式,为我国培养更专业、更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浅谈影响幼儿教育的因素及教育方法 摘 要:现代社会虽然起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在这些进步和发展中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为这样的社会竞争与就业压力,人们日渐担心孩子的今后发展,逐步将孩子的发展研究提前,所以目前被社会中广为关注的就是幼儿的教育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属于孩子在成长中最早与教育接触的阶段,这个极端的学习不仅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今后的身心健康,但目前无论幼儿成长的环境还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环境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幼儿的整体发展,本文就从影响幼儿教育的因素与应有的教育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幼儿教育;影响因素;教育方法 关于幼儿的教育阶段属于启蒙时期,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孩子受到的教育,哪怕一个细微之处对许多孩子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现今许多家长在选择幼儿第一次接受教育的幼儿园时都十分慎重,在幼儿教育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国为了保证更多的幼儿受到正规的教育,不断的将以后的幼儿教育进行改革,并新建了许多符合标准的幼儿园供家长选择。但在幼儿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方面问题,所以幼儿教育要从整体入手,总结影响幼儿发展的原因,并及时补救。 1 影响幼儿教育的因素 1.1 家庭因素 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开始才是真正的受到了教育,其实不然,幼儿真正受到启蒙是在形成感知能力后,在父母的日常言行举止中学到的,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并且不具有分辨能力,所以许多幼儿在生活中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模仿并学习,形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和思维,但很多家长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时还会热衷于用很多不正确的方法去逗趣幼儿,给幼儿留下心理阴影,从而在今后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对某一些食物存在惧怕心理。 在幼儿开始接受教育后,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在幼儿左右,并且潜意识中人为,自己只负责对幼儿进行养育,而教育问题就应该全权交给幼儿园或者学校,所以将幼儿在生活中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都推卸给幼儿园,却不对自身的恶劣行为进行规范,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素质与发展,所以说家庭因素可以归为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1.2 学校因素 幼儿园要在幼儿入学第一天起就需要负担起对其在校期间的教育的责任,对幼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首先幼儿可以通过幼儿园的教师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具有十足的导向性,所以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在师资力量方面要有严格的考察,其次,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每天都有大量的时间需要在幼儿园中度过,而目前因为各个家庭中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对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过度呵护,导致幼儿的身体免疫力较低,幼儿园在这样的条件一定要严抓幼儿园内的卫生条件,保证幼儿的身体情况保持健康。最后,幼儿处于边学变玩的学习阶段,许多园内的有趣实施都可以在帮助幼儿增强身体健康的同时激发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从以上了解可以看出,学校因素属于幼儿发展中的中间力量,在动手能力、思维发展、人际交往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3 社会因素 都说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这一点说的很对,因为社会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有人说孩子其实是一张白纸,周围的环境是什么颜色,这张白纸就会被染成什么颜色,这一点也不夸张,孩子正处于学习能力非常强的阶段,对所听、所看的事物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一个社会如果充满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到都是助人为乐的事件,那么在耳濡目染下,孩子心中就会渐渐有了要多多帮助他人的认知二所以,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作用是产生于无形当中的,但其影响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2 有关幼儿教育方法的探索 2.1 重视家庭因素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虽然父母平时因为工作的原因会少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时间,但是绝对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将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而全部推给学校,父母应当在平时的行为举止、为人处世上,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很多道理,因为孩子正处于懵懵懂懂的阶段,很多思维、道理、性格还需要从父母加以正确地引导,另外父母可以在平时的空闲时间,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也可以多给孩子讲讲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以开启孩子的智力、思维二这样一来,能够积极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各类习惯。 2.2 重视学校因素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当孩子开始被送进幼儿园时,幼儿园就成了孩子主要的学习、娱乐场所那么这就要求幼儿园要不断优化师资力量、卫生条件、教育和娱乐设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幼儿园受到更好的教育当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不成熟的思维、幼稚的思想冒出来,这时老师一定耐心地加以引导,并鼓励他们多思、多问现在幼儿教育讲究的是“寓教于乐”,孩子本来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所以幼儿园的娱乐设施一定要注意安全性,并且做到丰富多样,这样才能很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动手能力。总之,学校是孩子接触时间较长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幼儿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2.3 重视社会因素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有人会说提到社会未免太过广泛,可是社会的组成个体不就是一个个的我们吗?也有人问,社会能对小小的孩子产生什么影响?然而,孩子的是非观不仅从受到父母、老师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甚至陌生人都能对单纯地孩子造成不小的影响二所以,我们更加要重视社会因素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一个充满的社会必定会将爱的正能量传递给孩子二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更是应该从小就给孩子灌输正确地是非观,所以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并让这个社会带给孩子以正确地认知。 3 总结 综上所述,幼儿的教育确实也不仅仅是为了今后的社会竞争与就业问题做准备,幼儿的教育阶段正是启蒙期,在这个阶段幼儿对许多事物的感知以及行为很大一部分会一直影响孩子到将来的发展,幼儿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很好品德、生活习惯等等,但目前许多家长存在幼儿教育的误区,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在幼儿园所受到的教育,其中还包括家庭与社会的影响,所以家长想要帮助幼儿更好的成长,需要严格约束自身的言行,帮助幼儿从小打下良好的全面发展基础,将来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幼儿教育影响因素与教育方法分析 摘要:幼儿阶段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幼儿时期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对其以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幼儿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成长,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因此,幼儿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关注,成为社会讨论得热点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幼儿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一些问题,阐述了影响幼儿教育的因素,并对幼儿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影响因素;问题;教育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幼儿教育受到家长的极大关注,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在教育方法上却存在很多问题,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也是根据自己传统的经验来进行,无法摆正自己的教育观,或是过度溺爱孩子,认为只要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或才艺,可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教育造成了影响。此外,还有很多影响幼儿教育的因素,导致幼儿不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影响幼儿教育的主要因素 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科学 近年来,幼儿教育愈加被重视,国家也在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但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缺乏管理和教育幼儿的经验,其素质有待提升。虽然幼儿园中也有不少经验丰富的教师,但仍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较快,教师必须不断的吸取新的经验和信息,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幼儿教学。例如,很多幼儿园中对于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幼儿教师中缺乏男教师,或是根本没有男教师,这同样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园的管理设备和管理方法较为落后 据相关调查,目前很多幼儿园都缺乏相应的设备,如教室的空间较小、游戏设施安全性不够、环境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等。很多幼儿园在办学时,考虑的首先是自身的利益,对于怎样提高幼儿教学质量、营造舒适的环境并没有考虑得太多,这就造成了很多幼儿园的管理措施较为落后,设备也不齐全。只有很少一部分幼儿园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措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例如,学校没有制定详细的计划,设置具体的目标,教师的工作杂乱无章,管理较为混乱。或是教师的教学仅凭自己的经验等,不能得到有效指导,不重视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开展的有效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育部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幼儿教学的重视,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使其落到实处。制定的管理措施需要在幼儿园中实际应用,真正的实行起来。幼儿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利用地方及群众的力量,对幼儿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拓展,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此外,还要尽量选择经验丰富、文化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来担任幼儿园管理人员,并明确其责任和义务,提升幼儿园的教学水平。 提高幼儿教师文化素质水平 幼儿园应当对本园幼儿教师开展定期的专业教育培训,以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最新教学方法,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幼儿园应当积极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制定科学、正确的竞争淘汰机制以及工作考评制度,对幼儿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工作压力,推动幼儿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幼儿园可以与其他幼儿园或者是幼儿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相结合,组织教师到其他幼儿园或培训机构进行交流与学习,有效提升本园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发现幼儿有错误行为时要及时批评,并帮助其改正 教师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幼儿出现错误的行为,一定要做出适当的批评并帮助其改正,以防幼儿再犯同样的错误。但在批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维护幼儿的自尊心,防止他们在幼儿时期自尊心就受到伤害。由此看来,教师的批评要有一定的策略,既要引起幼儿的重视,又不能给他们留下心理的伤害。 结束语 幼儿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关注,成为社会讨论得热点问题。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因为生气而说出一些侮辱孩子的话语,而是要紧紧的抓住道理,用真理和事实来说服幼儿,帮助幼儿改正错误,并给幼儿留下余地,要公平、公正的对待幼儿。这样既能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明白正确的道理,又能避免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维护幼儿的尊严。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幼儿教育中的“快乐学习”方法探究 快乐的起点就是和谐;快乐的过程就是幸福;快乐的终点就是美满。快乐是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已经成为新世纪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重视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快乐学习,使其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是幼儿园教育过程不可忽视的有效方法。 1. 在实际的活动体验中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和知识收获 现在社会的变化使幼儿在生活学习中亲身体验的机会减少,对实际生活的关心减少,幼儿的间接经验多,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严重不足。例如在春暖花开时,在科学区,让幼儿种植一些易活的植物,养殖五颜六色的金鱼、小乌龟,供幼儿观察;在美工区,投放幼儿从生活中收集的废旧物品,供幼儿制作;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他们进行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修补图书等让他们通过创造物质成果养成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习惯。开展各类户外游戏,角色游戏,小小故事会,才艺展示,朗诵会、童话故事表演等模拟体验,在愉悦孩子身心的同时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的劳动,并提高文艺表演能力。在活动前调动家长协助孩子收集资料,寻找相关图片,让幼儿当小记者调查,采访爸爸妈妈了解他们的工作,知道尊重成人的劳动。利用周末,老师孩子和家长起远足踏青,参观动物园,采集树叶标本等活动,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然,提高孩子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名画欣赏、名曲欣赏、作品分析、辩论会等交流探讨活动可以集思广益,培养孩子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 2. 兴趣上使幼儿把学习活动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初步的合作意识、责任感等,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的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以不固定的知识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把语言活动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幼儿交往能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音交往环境。例如教师看到幼儿对树上的蜘蛛网产生兴趣时,可引导幼儿寻找“哪些东西是网状的”,(幼儿找到鱼网、发网、羽毛球拍、网丝袋等许多网状的物品)。在健康教育方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采取孩子喜欢的形式如木偶表演、情景讲述、故事表演、说唱儿歌、童谣、绕口令、看图说话等形式还有语言实践活动,如报餐员、小记者、天气预报员、小小新闻员、值日生等,为孩子创设一个敢想、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篚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在科学活动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艺术活动过程中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和孩子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先让幼儿实践探索发现问题再实践问题得出结论。例如对于“会转的陀螺”游戏,先让孩子制造陀螺,老师给不同形状的纸,让孩子自由选做。小朋友发现圆形陀螺转得快,三角形、方形、椭圆形转得慢,他们还发现不管是什么形状,转起来都是圆形。有的小朋友发现为什么自己的陀螺没有同伴的转得快,他就想办法,再试一试,最后陀螺转快了。孩子在不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 3. 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孩子真切地感到快乐的情绪体验 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心理营养要以能给幼儿带来愉快的体验的心理营养为主,以可能会给幼儿带来不愉快的心理营养为辅,前者是心理营养的“主食”,后者是心理营养的“维生索”,两者都是幼儿心里健康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大多数情况下,对幼儿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同时也适当的为他们提供磨练的机会,让他们适当地经受一些挫折,这时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心理素质是有利的。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幼儿形成热情、自信、乐观、有同情心等心理品质有很大的影响。从小事抓起,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坚持不懈地去做才能使幼儿心里健康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不断改变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热爱幼儿、平等对待每位幼儿,使他们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增强他们自信乐观、热情的快乐情绪。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浅析当前幼儿教育的方法 摘要:幼儿教育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是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都应该给予充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要构建切合实际的幼儿教育机构发展模式,并结合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各方面客观条件的改善,不断转变工作思路,促进幼儿教育机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幼儿教育 1.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 之所以注重幼儿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还未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通过正确的培养方式去塑造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从小注重孩子思想道德素质,避免出现人情冷漠的社会现象,现代社会的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会逐渐对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孩子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孩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进行评判,及时地改正孩子错误的想法,避免孩子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家长和老师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举动,幼儿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当家长和老师面对一种情况采取的行为会让孩子认为遇到某种情况也该如此,因此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做到不闯红灯、主动帮助摔倒的老奶奶、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素质教育做出最大的努力。 2.提高幼师整体素质水平 教师是教育中不要缺少的主体。据了解,我镇有一部分幼师尚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取得任教资格证,政府部门应引起重视。首先,教育局应提供培训机会,使那些有识之士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其次,应该让教师走出去,走出幼儿园,到其他幼儿去学习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第三,保教结合,每班配备一名保育员,既有利于班级管理,又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钻研课题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多订阅幼教专刊,供教师参考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与深索,不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开创崭新的幼教局面。 3.开展幼教知识宣传活动 幼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在全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引导幼儿、教师、家长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比如:开设一些专门的幼教知识讲座,或者电视专题讲座,让家长和老师都同时参与这些知识或专题讲座,从中吸取经验,及时教育我们的孩子。幼儿园应多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与老师多沟通交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和缺点,全面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工作;幼儿园还应开设幼教宣传栏,帮助家长摒弃传统的知识观念。通过如此种种方法,让幼儿形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让他们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人。 4.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 一部分幼儿教师对于游戏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游戏仅是"玩耍、嬉戏",只重视课堂的教育,忽视游戏活动的知识学习。幼儿园的教学方式应主要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活动认识客观世界。游戏是利用幼儿的天性,让他们在一个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自愿参加游戏活动。这不仅可以使幼儿得到学习,而且幼儿身体也获得了劳动,更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游戏不仅是一种灵活、简便的教育活动,而且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材料、教学情境来指引幼儿熟悉、认识事物,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和认识能力。让幼儿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得到一定的提高。 5.丰富课程内容 自然是一本真实的百科全书,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它生动、形象、具体的展现了学习的内容。幼儿与自然是天生相通的,大自然为孩子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实例,这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增长了幼儿的智慧、陶冶了幼儿的情操,而且可以增进幼儿健康。在自然的原始场所里,幼儿可以亲自去发现、探索,从中得到真实、淳朴的世界。只要幼儿教师引导,给幼儿启迪、灵感,将会增长幼儿自身的知识,加深热爱自然,并受益无穷。 6.加强家庭中幼儿的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地引导孩子,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素质教育。摒弃溺爱孩子的错误教育观,不能将孩子作为家中的"小皇帝",惯着孩子,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容易让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基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去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锻炼孩子应对困难的能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素质教育环境,为提高孩子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除了教师的正确培养外,还需要家长和整个社会的正确引导,通过合理的途径去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注重孩子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为幼儿的成长和学习塑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环境。只有形成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社会、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地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幼儿教育的特点及教育方法分析 【摘 要】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接触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幼儿园与家长需要高度重视幼儿的教育工作,为其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幼儿教育的特点进行重点分析与研究,同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广大幼儿教师应用到具体教育实践中。 【关键词】幼儿教育;特点;教育方法 幼儿阶段是人类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教育不仅能够影响到幼儿的性格与能力,同时还影响到其身心的发展与成长。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幼儿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以孩子为主体,围绕孩子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一、目前幼儿教育的主要特点 首先,幼儿不宜管理,现阶段,在所有教育阶段中幼儿教育最为棘手,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少,心理不成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并且情绪变动较大,在幼儿园中与同龄幼儿经常发生矛盾,给幼儿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与顺利开展带来不少困扰,增加幼儿教师的工作难度。其次,幼儿个性鲜明,目前,在不少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在家中,幼儿的地位较高,不少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管理手段,一切以孩子的要求为主。但是在幼儿园中,教师往往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孩子,不像家长那样对其重点照顾,所以部分幼儿感觉心理平衡,给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再次,缺乏家园交流,在幼儿教育中,不仅幼儿园起到重要作用,家长的作用也不能忽视,需要积极配合幼儿教师,共同教育和管理孩子。幼儿教师需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孩子的表现,适当的调整或改进教育方法,两者需要有机结合。 二、幼儿教育方法的有效研究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在幼儿教育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心理特点比较特殊,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并且善于模仿他人,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幼儿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特点,并且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教育和感染他们。在幼儿时期,孩子的社会经验较少,身体与大脑还未发育完成,所以对于幼儿教育不能过于重视结果,重点是培养其爱好与兴趣,主要以赞赏和鼓励为主,以此来促进幼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同时,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每个幼儿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与性格特点,教师应该综合考虑,使用发现与鼓励的态度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身体情况与发育程度也不尽相同,一些幼儿的能力、智力可能发育较慢,对于这部分幼儿教师不能够歧视他们,要关注其自尊和心理状态,给予重点照顾,帮助其树立自信。 (二)尊重幼儿的想法行为。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虽然心理年龄较小,但是人格比较独立,也需要爱护与尊重。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学习和接受知识的速度较慢,部分幼儿教师在平常的教育管理中,容易附带情绪,而这些情绪容易伤害到幼儿,不仅影响其自信,还影响到他们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具体的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想法与行为,注重对其心灵的关爱与呵护。在与幼儿交谈时,赋予他们表达自己想法与意见的权利,并且耐心倾听,让他们能够进行合理的表达,同时应该注意讲话的语气,不能够让幼儿产生畏惧感,导致他们产生心理压力,在交谈过程中,教师可以蹲下,与其视线平行,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平等。另外,幼儿在表达过程中,往往无法通过语言来准确描述,一般会加入部分肢体动作,教师应该给予理解,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其真实意图。 (三)应该有责任心和爱心。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少行为举止往往不够成熟,且性格特点差异较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比较费心,这就要求幼儿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爱心与责任心,发自内心的教育和管理幼儿,不仅需要温柔,让幼儿感受到温暖与关爱,还需要严厉,能够促使幼儿对其听从,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然后耐心解决。在平常的教育中,要认真细心,及时发现幼儿所遇到的困境或问题,帮助其快速解决。另外,幼儿在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较差,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做好幼儿教师的各项工作,在教学和生活上爱护和关注幼儿,把他们的健康成长当作是自己的责任,用心去关爱和教育幼儿。当幼儿比较顽皮或产生叛逆心理时,教师应该细心教育,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弥补不足,引导幼儿向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四)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在幼儿教育管理中,家长也起着决定性因素,家长的行为与举止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影响较大,所以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幼儿教师的影响力。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对其充满期待与希望。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增加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和管理孩子,彼此反馈孩子在学校与家庭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或者是家访的方式来实现,把发现的问题互相告知,然后和家长共同解决,一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同时,教师可以把学校的一些要求准确传达给家长,让其辅助孩子完成,从而实现幼儿教育的目的,与家长之间构建一个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这对于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采用符合幼儿成长与发展的教育方法与模式,并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配合。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想法,维护其自尊,帮助其树立自信,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小议提高幼儿教育方法 摘要:幼儿教育一直是教师、家长和社会极度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幼儿教育要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要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并且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兴趣培养 幼儿教育一直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十分重视的问题。幼儿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幼儿的成长、家庭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本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此谈谈对幼儿教育的一些看法。 1.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幼儿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给幼儿的就是自我保护意识。现代社会危险无处不在,教师和家长又不能分分秒秒都在幼儿的身边,想要让幼儿能够平安顺利的学习和生活,就得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教会幼儿自我保护的方法。 2.保护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对外部世界产生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因此他们常常会把"为什么"、"是什么"挂在嘴边。提出疑问是创造的开始。 首先,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回应,用心地解释或者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将禁锢幼儿的思想,使幼儿的好奇心、创造热情减退甚至消失;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新的好奇,促其进行新的思考;最后,教师应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幼儿产生创造的兴趣。比如组织小朋友们种植了萝卜、青菜、葱等。种植时,让孩子们一起帮忙,翻土、捡石块、锄草、浇水等,收获时让孩子们一起拔萝卜、摘青菜……,幼儿在种植与护理这些植物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探究,感受到植物种类繁多,有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不同的花和果实等,这样孩子可以亲眼看看种子是怎样发芽的,萝卜是怎样长大的,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培养了他们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营造自由、和谐、民主的创造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孩子"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孩子的"自由精神",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展。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水里实验,让他们在自由的气氛中进行沉浮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小朋友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再者,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可以概括和创造出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分析等,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大胆想象,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丰富的自然探究区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只有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才能拓展他们创新的能力。 3.对幼儿教育的日常习惯进行引导与教育 幼儿的日常行为伴随幼儿的成长,生活与学习中,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使一个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石。由于幼儿的身体及智力等未发育完全,对很多事情判断不了好坏,自身比较缺乏判断力,所以很多情况下,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就比较重大,要适当地进行教育与引导幼儿的发展。在众多幼儿的日常行为中,幼儿的说谎行为是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幼儿说谎行为方式及其教育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个人刚出生时,是不知道说谎话的。从幼儿期以后,他也逐渐开始从同伴那里学习说谎,到少年期以后,同伴成了他说谎的主要来源。 怎样才能使孩子不说谎?首先,作为父母不要随便以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责难孩子。幼小的孩子说谎的动机不一定是为了损人利己、伤害别人或掩盖自己的错误,而是现实与臆想混淆不清的表现,甚至从不道德的方面去说谎。 要想让孩子不说谎,作为父母应该要言而有信。父母要先检讨自己平时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法。我们不仅"不教给"孩子说谎,而且要营造一种环境,尽量少地引发孩子们的说谎行为。例如:我们在处理孩子们一些并非故意的或偶然的过失行为(如打碎了或丢了东西等)时,如果我们做的合乎人道,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孩子会变得像我们一样以诚实、人道态度对待别人的。 幼儿可塑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父母的言行举止将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孩子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苏霍姆林斯基说:"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让我们以此为鉴,为了孩子,为了未来,更加重视幼儿的日常行为教育吧! 目前国内的幼儿教育事业如今已经取得巨大的发展并日趋成熟,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要认识到幼儿教育事业也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都需要每一位幼儿教育事业工作者一起努力才能改变。在幼儿教育中要避免对孩子的忽视和期望太切,正确的引导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揠苗助长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须知,学习是孩子的权利,享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更是孩子的权利。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试论幼儿教育的核心与教育方法 摘 要:幼儿阶段是启蒙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是培养幼儿个性和求知欲的重要阶段,在幼儿教育阶段要重视幼儿个性的保护与发展,爱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启蒙式的教育为主,加强游戏教育法和叙事教育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体验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核心;启蒙;教育方法 人的教育过程可以分为启蒙教育和知识教育两个大阶段,启蒙教育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小学生等进行的,幼儿教育对于人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幼儿阶段,对于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时间人对事物的好奇心特别强,也是塑人的个性的最佳时期,而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引导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影响,因此幼儿阶段的教师幼儿教师的责任重大。 一、幼儿教育的核心 1.重视幼儿个性化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表现出的典型性格特征,通常每个人都自己的个性特点,个性不同也决定了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进而对事物的态度和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幼儿教育中,个性总是受到规则与纪律的约束,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中也往往忽视对幼儿个性保护,再加上随着幼儿的成长进行知识学习阶段,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过于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个性的发展,导致人的个性的减弱甚至消失。尽管我国教育界已经认识到缺乏个性是一种教育的失败,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尊重人的个性的,幼儿教育更应该从尊重幼儿的个性开始,对幼儿的成长要宽容对待,使个性可以自由发展,但并非放任自流,而是要引导幼儿的成长,不能纵容幼儿顽劣的本能一起滋长,对幼儿要保护其自尊心,当幼儿做错事情时,更多地给予鼓励与宽容,而非苛责,对人的个性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2.好奇心是幼儿个性的体现 幼儿时期是人的好奇心最强烈的阶段,幼儿对于看到、听到的事物总是保持着高度的好奇,他们心中的疑问特别多,因此,表现出“好问”的特点,而且幼儿的问题总是成年人所想不到的,过于天马行空、难以理解,但是幼儿的好奇心真实体现了幼儿的探索本能和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行为。所以,幼儿教师对待幼儿的“好问”应当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在便可以更好地为幼儿答疑解惑,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为以后进入知识学习阶段能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3.幼儿应以启蒙教育为主 幼儿时期并非知识学习阶段,因此,幼儿教育不是以知识学习为主,而是以对幼儿进行思维能力的开发为主,但是由于幼儿教育处于市场经济当中,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极大,幼儿教育阶段试图进行不同程度的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学校不在少数,而对于学生自学自治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这就压缩了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其天性不能得到体现,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必须要重视幼儿成长的规律,切不可不切实际地过早进行知识灌输。 二、幼儿教育的方法分析 幼儿园的称呼源自德国,寓意幼儿嬉戏、玩乐之意,也即幼儿时期的教育应以在游戏中获得教育为主。但是国内的幼儿教育却定位在小学教育的“预备期”,尽管并没有这么明确定位,但是事实上却是在以这种方式运行,幼儿每天的学习时间远远高于对应该进行的娱乐活动时间,幼儿应有童年快乐被“预备期”教育剥夺。 游戏并非为游戏而游戏,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是在精心设计下进行的,游戏中可以让幼儿体验动手能力、团结精神、克服困难与恐惧的过程,并从而获得友情和成功。精心设计的有益游戏可以让幼儿不仅收获快乐,还能从中得到锻炼。在进行游戏设计时,以自然、朴实为主,游戏道具的选用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户外游戏,如与绳、圈、球结合的游戏,利用沙箱、小水池进行的室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结精神。 三、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学习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人的一生中,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在公共场合成为焦点,有的人却独坐一旁无可奈何;有的人出门时非要找个同伴前行;有的人独来独往,事情照样办得井井有条;有的人怕在人多的地方露面,有的人却“自来熟”,人越多的地方,他越活跃。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交往能力不同。能否建立起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是人们适应环境,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学习的关键。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幼儿多与同伴交往,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让他们在自由、自主、愉快的环境中游戏、交往、合作。 在日常生活和专门的德育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孩子学会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等社会行为规范。 例如,在组织孩子带班时,我有一个习惯,当孩子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比如,小朋友帮老师摆椅子,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小朋友为大家发勺子、发书,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其他孩子也跟着很自然地说“谢谢”。渐渐的我发现小朋友也会说“谢谢”了。哪个孩子尿裤子了,我帮他换好衣裤,他会说:“谢谢老师!”给孩子们讲完故事,他们会说:“谢谢老师!”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老师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点滴印迹,这些印迹日复一日地积累,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潜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结:幼儿是祖国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幼儿教育的好坏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幼儿教育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阶段的教育需要重视对幼儿个性的保护并促其发展,鼓励幼儿保持好奇心,进而守护其求知欲,让幼儿能够在宽容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启蒙教育,在教育中多用游戏教育法和叙事教育法,并对游戏和故事进行精心设计,以求能够让幼儿在教育中获得更多的体验。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浅谈幼儿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特别是幼儿教育。本文就幼儿教育的重点和常用方法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对广大幼儿教师的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教育;任务;方法 一、前言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个成长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与成长对于个人的成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些阶段中,幼儿阶段毫无疑问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幼儿阶段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起点,也是激发兴趣,塑造个性的最佳时期。此,作为幼儿教育的最重要的参与者与执行者,幼儿教师的职责重大。 二、幼儿教育的重点 1.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有的性格特点,根据个性的差异,人理解事物、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都会有所不同,这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能力。但许多情况下,个性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关怀,取而代之的是规则与纪律,应试教育的恶果便是磨灭个性,生产像机器一样的缺乏自主意识的社会零件。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应该从尊重儿童的个性开始,给予儿童最大的宽容与帮助,使儿童的个性能够自由的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不能放任与纵容儿童的顽劣与破坏的本能,尽可能的在保护儿童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而非苛责,这样,才能为今后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儿童总是喜欢问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天马行空,不受成年人固有思维和常识的限制,这份好奇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求知与探索的欲望,而求知与探索又恰恰是科学发展与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因此,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就是保护人类进步的可能,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给予儿童最大程度上的耐心和宽容,并积极主动的丰富自己的学识,为儿童们答疑解惑,使得儿童们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对培养儿童主动学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空间 教育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人类的解放,是人类摆脱愚昧枷锁,摆脱心理束缚的自由向往。通过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人们掌握知识、克服恐惧、征服自然,但无论如何,这种学习必须带有强烈的自发性质,而非强制灌输。幼儿教育阶段是培养儿童理性萌芽,使其能够自学、自治的重要时期,给予儿童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和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按照各自的天性率性而为,使儿童的发展更加自然和快乐。 三、幼儿教育的常用手段 1.叙事教育 人的心理存在着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叙事性思维和例证性思维,前者依赖于情境的经验,呈现的是具体的人和人际间场景,以期展示其特定的效用,它是对现实的描述。而例证性思维又叫做命题思维,是哲学、逻辑学、数学等科学的思维方式,他独立于特定情境。幼儿的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叙事性思维,他们的世界是情感导向的,在儿童心中,抽象性与一般性远比不上情境性、形象性。长期以来,幼儿教育都偏向于知识的灌输与孤立的讲授,迫使儿童的思维模式由叙事性思维向例证性思维转变,导致了儿童过早的成熟,其后果是:创造力的枯萎与活力的过早流失,甚至会让儿童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拒绝一切知识的学习,将自己封闭起来,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阶段的教育中,应该遵循个体的思维发展规律,减少逻辑性与系统性的灌输式教育,而用叙事性的教育来辅导。将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加入更多的寓言、神话、轶闻,而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故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包含一定的情境性,还要涉及一个虚拟的“自我”,使儿童在“自居”、“移情”和“投射”的过程中获得主人公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会在儿童的记忆中进行沉淀,最终略去细节,变成一个个儿童用于处理日常生活的脚本。 2.游戏教育 世界第一所幼儿园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之所以叫幼儿园是隐含了儿童乐园的意思,也是儿童幸福童年的一个标志。在幼儿园中,儿童应该能够自由的嬉戏并获得游戏中的乐趣。相比之下,我国的幼儿园更像是小学的预备期教育,儿童的娱乐时间远少于学习时间,剥夺了儿童应有的快乐童年。 游戏不仅仅是提供放松和娱乐,它本身也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游戏的过程也是儿童培养动手能力、团结精神,克服困难与恐惧,体验友情与成功的过程。通过正确设计游戏的内容,可以使儿童在体验快乐童年的同时,锻炼各方面的能力。选取自然、朴实的游戏环境,选择简单、安全的游戏材料,多设计户外和集体活动,如唱歌、绘和手工制作等,室外活动可以为儿童提供较多的活动器材如:绳、圈、球等,也可以多设计沙箱、水池等户外活动场所,在注意安全的基础上,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游戏体验,并注重团结精神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也可以设计民俗风味的活动,例如制作风筝并放飞,包饺子等等,丰富儿童的民俗知识也是爱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未来的希望,幼儿教育关系到儿童未来的发展,对个人、对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儿童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既是家长的希望,也是幼儿教师的责任。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对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有所助益。 幼儿教育方法论文:浅析当前幼儿教育的特点及教育方法 摘 要: 作者主要探讨分析当前幼儿教育的特点及当下教育方式。幼儿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幼儿所接触的教育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当下幼儿教育成为社会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作者根据自身工作的经验,结合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当下幼儿教育的模式及特点方法,希望通过本文促进幼儿教育发展,使我国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教育方法 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忙于自身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及精力教育自身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早日接触学习及学校环境,因此很早将孩子送入幼儿园。这样一来,幼儿园作为孩子除家庭之外待的时间最长的一个环境,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来说很多幼儿园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无法准确掌握幼儿的教育特点[1]。本文主要根据目前的幼儿教育特点及方式,仅供大家参考。 一、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作为幼儿离家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换地场所,对幼儿来说有重要作用。对部分幼儿来说,他们一般在家中都是被宠着被惯着,一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因此这部分孩子有相当鲜明的个性。教师对这类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先了解每位孩子的个性,适当使用鼓励、赞美的方式引导孩子的行为方式及表达方式。这个时期的幼儿通常有强烈的认知阶段,对于周围的环境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这一时期的幼儿有强烈模仿能力,因此教师的每言每形都有重要影响,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注重幼儿的心理状态及信心引导,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幼儿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幼儿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不同点在于不可过分注重结果,应根据幼儿的喜好,正确引导前进的方向,让幼儿认知丰富的世界,开拓幼儿的思维,因此不能辜负幼儿的天性,不能按照教师本身的想法要求幼儿。 幼儿的教育对于自身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对其以后养成的习惯有重要影响,教师只有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积极引导幼儿的成长,才能为其以后打下良好基础。现如今的教育方式与过往大不相同,幼儿入幼儿园的年龄越来越小,无法独立完成最基本的生活,衣食起居都需要人照顾,因此这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从衣着、饮食方面引导、教育幼儿,使得幼儿逐渐形成独立意识。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主,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二、当前幼儿教育的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迅速,人才辈出,社会也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而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基础阶段,因此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要想幼儿教育成功,方法最为重要。首先应重视幼儿的想法及行为,利用幼儿的模仿能力引导教育幼儿,其次要进行必要的常识性教育,使其有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同时配合家长做好与幼儿的沟通。通常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1)重视幼儿的想法及行为,幼儿的年龄虽然较小,但已有自己的想法及性格,教师应注重爱护他们的想法,只有让幼儿感到被尊重,才能激发自身的学习能力及主动积极性。有时感觉幼儿行为奇怪时,不应盲目责怪、批评,而应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以理解他们的世界,做到真正尊重及呵护他们。(2)利用幼儿的模仿能力,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比如如何好好吃饭,告诉他们哪只手用勺子、哪只手用筷子,再通过适当鼓励、赞美,使幼儿感觉很有成就感。又如在运动时,通过有效引导告诉幼儿如何安全地玩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责任感,在发现幼儿的不良习惯时,要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行为模仿外,就是语言模仿,因此要做到多使用敬语,避免养成不良习惯,同时激发幼儿的积极性。(3)进行一些必要的常识性教育,除了以上两点外,还需要对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常识性教育。常识性教育是幼儿认知世界最重要的载体,同时要告知幼儿什么不能吃、什么会伤害自己等,要告知幼儿多看多学,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生活学习有重要帮助。(4)多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除幼儿园,家庭作为幼儿学习的第一堂课,对幼儿有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言谈举止都要注意,再细微的动作也有可能被模仿,因此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2]。 三、结语 幼儿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制定出符合幼儿的教育方法,不仅应该简单照顾幼儿的起居饮食,对幼儿的个性特点也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使得幼儿更加健康成长。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析:高校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监督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对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工商管理学科是应用科学,因此,实践教学对工商管理教育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教师、企业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模糊矩阵分析法得出相应指标权重,进而提出实施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监督机制的院系对接整合模式。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监督机制 对接整合模式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并且更加偏好选择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而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管理行为及其规律。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更强调实践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与实际外界应用的衔接。同时,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工商管理教育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现实中诸多方面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目前,工商管理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缺陷是实践教育的缺失。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的“三差”现象,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这就使得高等学校的工商管理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校方面 (1)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杨瑞霖提出,部分高校只是通过增设与实践教学有关的课程或是在其它方面作部分的改变。其忽略实践教学的本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甚至将参加大赛能否取得好成绩作为衡量是否重视实践教学的标准,偏离了实践教学的主航道。(2)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课程设置总量偏高不利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课程总量应与专业、学生、市场相适应,做到少而精,给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工商管理类的学生真正懂工商管理,会工商管理。(3)专业实验室投入不够。由于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专有的实验室,其实践环节不能跟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只能安排在时间相对充足的学期末。从行为学角度来看,学期末,大部分同学都急着回家。面对额外的实践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偏低,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虽然学校开设了第二课堂,但是供学生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因此,即使有些学校很早就开出了实践课,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师方面 (1)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对于实践教学任务,采取应付式的态度。教师一般对费时、费力、低回报的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而且由于督导的监督工作难以进行,因此从机会主义来看,有些教师会直接将实践的内容布置后,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去实践,最后将调查或实习报告收上来就算了事。这样,实践教学就背离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意。(2)对学生的指导不够。一方面指导教师都比较资深,没有时间来为同学们指导。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不重视实践,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践的答疑上,更倾向于学生的自主。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即使是对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也不愿问指导教师,在有些问题上只做表面了解,不进行深入探究。甚至导致虚构作假、拷贝、抄袭等不良现象。(3)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脱离。目前我国大学商学院普遍存在教师的科研是为了、评职称、计算工作量,没有与教学挂钩,不能使科研带动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这样也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缺乏感性认知,实多是为了完成学分,没有真正参与其中,造成对企业缺乏全面的了解。(4)实践经验不足。尽管指导教师的学历都普遍较高,但是其缺乏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的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做具体实务的阅历。这样的话,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就不可避免。也就是说,教师对有些具体的实践操作也存在含糊或者逃避的现象,学生参与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5)对学生的考核缺乏效果的评价。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考核注重出勤、成果、报告的质量等较多,对学生通过实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反映。也正因为学生实践能力并没有计入考核成绩,就使得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意愿不高,只注重报告的撰写,而对实践的过程马虎了事。也就是说在这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也应该对学生的考核体系进行相应的改进。 (三)企业方面 (1)合作限于表面,监督不力。虽然高校针对工商管理类实践环节的缺陷,相继开设了第二课堂,即为学生联系校外实习基地。也就是说,企业与学校达成了相关的协议,表示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但企业是追求经济利益和利润最大化的,即使与学校已达成协议,也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因此,企业一般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负担,只是表面上显示很乐意接受,却不给学生安排实际的工作。更不会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严格的监督,甚至还会在教师了解情况时,帮助学生对实际情况进行隐瞒。(2)不重视实习学生。由于学生实践的时间一般不长,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不经济的决策。因此,企业不愿意在学生身上花费人力和物力。只是在刚进去的时候为学生稍作讲解,做足表面功夫。但在剩下的时间里,并不安排实际工作,完全属于自由时间。这样的话,学生接触不到实际的企业实务与运营体系,继而就会失去实践教学的兴趣,实践也就演变成了有名无实的一项工作。因此,校外基地实习名不副实,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监督机制构建与应用 (一)实践教学监督机制的作用 在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改进和革新的历程中,现有工商管理类培养体系的问题与不足。邵继红站在教学模式改进的角度,表示可以建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导引第一课堂教学。冷敏、孙晶言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指出:在课外实践方面,一是社会调查,可事先由经验丰富的老师确定调研目标和计划,然后让学生深入到工商企业进行调研,最后形成调查报告,并能够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二是专业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学生的专业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杨瑞霖从整体效果考虑,提出:要明确来定义和衡量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且也表明了“愉快学习,严格考核”的观念。吕娜也表示,为了增进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以从构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等方面进行改进。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还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论述,在微观层面对如何对实践教学进行更好的监督以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的研究很少。因此,有必要从实践探索中总结归纳一套具体且可操作性强的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监督机制,以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 (二)实践教学质量监督机制考核指标 本文在相关质量体系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工商管理类背景,提炼出了含有3个维度,10个指标的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制考量表。如表(1)所示。 (三)实践教学质量测评模型 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质量由学校,教师,企业三方面来决定,以TQ表示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质量,以QS、QT、QC分别表示学校、教师、企业,而以Y1、Y2、……、Y10分别表示构成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质量的10个分项质量得分。下面应用模糊矩阵计算百货商场的顾客忠诚度: (1)模糊评价矩阵的构造。假设对于10个测评分项的第n项,在调查问卷中5级李克特量表中,第i个量级的选择人数为Xi,则该测评分项每个量级所对应的隶属度Rni(1≤n≤10,1≤i≤5)的计算公式为:Rni=■ (2)模糊关系矩阵的构造。首先应计算出在行业背景下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质量分项得分Yi,其计算公式如下: (四)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应用 (1)实践教学环节院系对接模式。院对接包括教务处实践科以及财务处。其中教务处实践科地职责是:根据各专业培养计划下达各学期实践教学任务;汇总实践教学信息,并对实践教学的进展进行有效监控。财务处的职责是:对各专业实习经费进行审核;对经费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系对接则指系教研室,其职责为:完善和修改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根据下达的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安排实践教学,同时做好经费预算工作。如图(1)所示。(2)教学质量管理院系对接模式。院对接包括教务处教学质量科和院督导办。其中教务处教学质量科职责是:制定教学质量检查计划并下发执行;收集检查结果等相关信息,并进行教学评估和修改计划。院督导办职责是配合教务处进行教学质量检查。系对接则包括系教研室、教学办、学工办。其中系教研室的职责是:根据教务处相关要求,进行教学质量自查并汇总上报。系教学办职责是:上报各教研室自查信息。系学工办职责是:协助系教学办完成教学检查工作,完成学生信息汇总工作并上报。如图(2)所示。 四、结语 实践教学对于工商管理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关系高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因此,不管是高校教育者还是研究工作者都有必要给予实践教学高度重视。而实践教学除了在硬件软件方面需要大力支持外,还需要完备的监督机制:使学校、教师、企业三方都处于学生以及督导的监控范围内,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然而,本文实践教学质量监督的维度和指标是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结合实际,总结出来的,尚未有实证作支撑。因此,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但建立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监督机制以及优化院系对接整合模式,为我国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析:关于加强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能力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期望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为高校蓬勃发展的双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工商管理;双语教学;思考 一、实施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形成以及全球经济化趋势的增强。强化和推进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对我们高等教育实现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工商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四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所谓“双语教学”,根据《郎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解释,就指在学校使用非母语的第二种语言(外语)进行各门专业科学科的教学。按照当下时髦的说法,就是用外语(在我国主要指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为学生创造与英语“亲密接触”的环境。 二、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各高等学府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开展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同时,一些违背双语教学初衷的不和谐的音符频频出现,引起了教育届的重视。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对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足 推行双语教学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出的战略性目标,但有些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开展双语教学仅仅为了应付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要求和审查;也有些高校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师生说一些日常生活交流方面的外语就算双语教学了;还有些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是为了有个好招生的“噱头”。总之,高校开设双语教学的目的林林总总,却并没有坚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把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当作已任。 (二)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 放眼国内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师师资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单科型的。即要么是英语专业:英语能力强,可又缺乏专业知识;要么是专业知识扎实,可不擅长英语。有限的一两个也只能优先考虑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则无缘接触双语教学,而这一两个双语教师也是“连轴转”,一人承担了数门课的双语教学工作,教学负担大,导致教学质量效果也直线下降。 (三)学生外语水平有限,班级学生数量庞大 我国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进入大学时已经学习了九年的英语。但因为我国教育资源的溃乏,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都至少在50人以上,小班教学无从谈起,这极不利于英语等语言类教学的开展。因此,既使学生在入校前已经学了近十年的英语,但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仅限阅读方面,听力、口语和写作等环节都比较薄弱,尤其是听说:基本上是听不懂,说不出。这对于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存在盲目性 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材选用是一片迷茫:选用全英文的原版教材,这些教材在教学要求、教学法编排和教学重点等方面与我国不一致,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选用国内的改编教材,又发现市场上这类教材良莠不齐,要想选到合适的不容易;高校组织教师自行编写,能力和水平又存在不足。 (五)教学思想及方法落后 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比较落后。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实行双语教学不外乎有以下三种方式:(1)采用全英语的原版材料,中文板书,中文讲解;(2)采用全英语的原版材料,英语板书,中文讲解;(3)采用改编的教材,英语板书,英语讲解,但仅限于一些较难的专业术语。教学方法也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讲授方法,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师生缺乏互动。 三、加强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措施 (一)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解决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师匮乏的问题,办法有很多。从方法上着眼,可以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和观摩会,组织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听课;同时定期组织教师观看国外知名专家的教学视频;也可以遴选出一挑优秀的,具有双语潜质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如出国到合作国外院校进行短期进修,以尽快提高他们的双语知识水平和口语水平,同时还可以放眼于世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理念,从而促进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当然,从成本方面考虑,可以邀请国外名师来校进行系统培训,逐步提高教师的双语水平;同时,也可以聘请国外留学的专业人员或有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外籍教师承担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工作或中、外教共同授课。总之,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速与完善双语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应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开展实施 目前,我国高校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尚处于探索试验、各级经验阶段,不宜大规模辅开实施。况且目前我们大多部分高校也不具备大规模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因此,大规模的推行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沿待各方面时机和条件成熟时方可实行。鉴于我国高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应考虑在大学一年级应加重英语教学的比重,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打下其实的语言基础。到了高年级再考虑根据学校师资及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开设双语课程。同时,应该采用分级、分班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编入不同的班组,因材施教。 (三)限制班组规模,分级教学、小班授课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增强英语学习氛围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建议限制班组规模,分小班上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有参与和表达的机会。课堂教学应活泼生动,师生互动、个人演讲、幻灯片演示、案例分析等,课下小组讨论,模拟演练,应突出学生对学习、学术、语言能力的培养,互动教学。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课堂上还应加强团队合作精神、项目研究与开发、案例分析及创新等方面能力。 (四)加强教材建设 选择合适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法是保证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而教材选用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在引进国外原版材料时,应选择语言通俗易懂的教材。同时,也要清醒的意识到,选择材料时不要盲目的“崇洋媚外”,国外原版材料也有不适合我国的地方,其昂贵的价格也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因此,我们在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时,不要照搬照抄,可以鼓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原版教材中的重要章节分发给学生使用;也可以组织部分英语和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自编英文教材。这样既能照顾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和英语接受能力,又能实现原版教材的本土化。 (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 由于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存在备课难,时间长、教学资源少,资料难找等问题,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既要考虑专业内容,又要考虑英语授课的方式和难度,双语教学要比平时的教学多付出许多。因此,很多教师担心“吃力不讨好”,不愿意选择双语教学。因此,学校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应采取倾斜政策。在计算任课教师工作量时,应按高于普通教学的系数计算。同时,对双语课程进行科学评价与建设,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总体来说,在高校开展和推广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师资、学生、学校和整个教育大环境的配合。众所周知,双语教学在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培训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文化交流能力的工商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教育工作者应共同合作,积极推进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析: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探讨 【摘 要】本文阐明了案例教学的含义和发展趋势,并就如何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进行了简单的探讨,最后指出了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注意事项。 【关键词】案例教学;含义;发展趋势;组织过程;注意事项 不同的工商管理类课程其具体内容尽管差别很大,但是这类课程的共性、也是难点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学好此类课程、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管理案例教学。管理案例是把管理情景和实际经验引入课程的有效工具,一个好的案例能够把真实管理情景引入课堂,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着只有在真实管理情景中才会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自从1923年在美国的哈佛大学问世以来,已经成为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学习者通过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学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处理各种真实的管理问题,可以从中学习掌握如同实际从业人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者进行思考和行动的实际能力,所采用的分析、讨论、处理案例问题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在一种积极能动的情况下,去思考、探索所学的内容。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一种互动式教学与学习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高校案例教学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1)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互性。教师主要通过启发和诱导,促使广大学生走向探讨未知、陈述己见和获取真知的教学前台,学生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2)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独立地事先阅读和分析教学案例,发现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并拟定初步方案,然后拿到课堂讨论中去交换意见和深入研讨对比,最后形成具有独到见解和尽可能具有创造性的可行方案,这有利于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系统思维和自我能动发展的能力。(3)案例教学强调以基础理论做为铺垫。案例教学法则强调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学习,以一定的基础理论为铺垫。实践证明,案例教学一般应放在专业课每章或本门课程的最后教学阶段。(4)案例教学方式趋于无纸化。即运用计算机来阅读案例、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状况,并通过模拟决策来看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及其对公司的影响。 三、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 要搞好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下大功夫,做好充分扎实的课前准备工作,灵活的运用课堂教学技巧来组织引导好案例教学,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前教师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所谓合适的案例,一方面它应该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与教学进度,紧扣主题;另一方面案例的难易应当适度,因为案例太难,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会打击其积极性,而如果案例太容易,一眼便知答案,则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再一方面,教师对于案例涉及的背景资料与知识领域应能够熟练掌握,能够全面分析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较为成熟的方案。同时,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在选择案例时,要从我国管理的实际出发,尽量选择我国知名企业的案例。 (二)提前发放案例素材,让学生有一定的预习和准备时间 案例教学的主角是学生,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的案例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教师一般应在本次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把下次课堂教学要讨论的案例素材提前发放给学生,以便他们有时间去查阅资料并就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从而对其中的问题作深入、细致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较为满意的答案。 (三)关注四个环节,切实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 课堂案例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分别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分组讨论,形成共识;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消化提升。 第一个环节是基础环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和分析,打牢基础,否则就可能使整个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第二个环节则是进行分组讨论,通过集中集体的智慧,最后形成小组的决策方案。讨论必须充分展开,避免走过场。第三个环节一般由教师亲自主持,先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讲述本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和步骤,并对实施效果进行预测分析。对于各组代表的发言,教师要围绕案例本身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因素地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启迪他们学以致用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过程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同学间往往存在着意见分歧,大家为了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在争论中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决策的能力。第四个环节一般先由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与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提出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启发、诱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 四、注意事项 在开展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三个需要注意的事项: 其一,切忌为案例教学设定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案例本身没有标准答案,案例分析的目的也决不是让学生去寻找标准答案,而在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评定时,不宜简单地看学生的分析结果与自己的分析结果是否一致,而应该着重看学生的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决策的依据是否充分,得出结论的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分析过程中有无独到的见解。 其二,教师本人要注意转换自身的角色。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所不同的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只是导演或教练,学生才是演员和主角。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转换自身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轻松自如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三,案例教学不能代替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尽管我们强调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但是我们并不能够因此而忽视或弱化课堂知识传授的作用。因为没有一定的较为系统的管理类基础知识作为根基,案例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并重的原则。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析: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困境研究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规模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与传统高等教育的竞争中,实践教学应该成为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利器。但由于高职院校特定的发展历史和成长条件,高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这些正成为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反映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其“显性”技术不强,实践教学的不足和问题更为突出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优势。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是谋求院校差异化发展的优势体现在现阶段,基于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的现实。很多情况下,是人们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已经开始行动起来,积极投身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还是只停留在表面上。[1]实践教学规律的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一直是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积极推动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是基于高职教育本质规律,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在同业竞争中,谋求差异化优势的重要途径。 (二)是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置身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能够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操作技能、应用技能得到提升,强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二、实践教学的困境 从现实情况看,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识不足、资源不足、模式陈旧、创新乏力等四个方面。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影响专业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尤其是以工科专业见长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常将工商管理类专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专业,把这些专业当作高校市场化的重要利润来源。这种认识是直接导致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疑具有“饮鸩止渴”般的危害,如不改变,该类专业实践教学仍将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体现在多个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资源不足、专业投入不足。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自身的规律,决定了教师必须是“双师”型。但从实际情况看,拥有“双师”资格者并不十分稀缺。在此情况下,一般院校采取了专任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模式。因此学校在引进师资时,通常对学历、职称比较关注,但对引进人才的专业实践背景通常关注较少,有不少专任教师甚至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历,更不要说从事过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锻炼。在实际教学中,专任教师的授课,常常满足于理论的灌输,要么不重视实践教学,要么根本没有能力从事实践教学;在聘用兼职教师时,由于多种原因,一般难以找到适应实践教学要求的高水平教师,外聘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基本雷同于专任教师,体现不出外聘教师的特色。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实践教学不应游离于企业之外而独立存在。企业是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最好的平台,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企业管理生动丰富的实践,都是实践教学无法替代、不可多得的资源;任何书本化的案例、任何虚拟化的实训平台都无法与之相媲美,但高职院校普遍难以获得这样的企业资源。 各高校为弥补这种不足,也在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但又大多处于重在挂牌、轻在建设甚至不建设层面,相当多的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显得有心无力,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无法落到实处。 师资力量与实训基地资源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专业投入不足,这导致专业教育难以吸引高水平的实践型师资;高水平师资的短缺,使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没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企业对这种合作兴趣不大,校企合作的领域极为狭窄,最终导致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匮乏。 从校内资源看,办学者常常满足于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室,有些甚至连这样的实训室也不配置。即使建立了实训室,或由于软件不实用;或缺乏与此相对应的师资,实训室教学也难能尽如人意。一些高校在探索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但由于观点、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这样的探索也是困难重重,实践教学质量更难以有效保证。 (三)实践教学模式陈旧,导致教学水平难以提高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课堂案例教学、实验室实训、实训基地实训等。 但由于师资队伍、资源投入、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原因,上述环节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课堂案例教学是广为推崇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互动环节得不到足够重视,教师常常满足于自身的说教与分析,不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有的教师对案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新颖性不够;有的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教学,课堂教学满足于将一堆堆的例子讲给学生听,而不注重其理论问题的分析,最后收获寥寥。 实验室实训在资金投入、教学组织、过程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教学成效再打折扣。 由于实训基地资源与管理的限制,或应付了事,或直接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在专业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与专业实践密切相关的毕业实训。但除了实训基地匮乏之外,就业已成为学校的头等大事,于是实践教学就草草收兵。 实践教学模式陈旧的另外一个表现是,不愿甚至不敢对传统模式进行调整与改革。表现在课程结业考核上,鲜有教师改变“一卷定成绩”的传统框框。通过这种方式给出的学生成绩难以反映教学水平与效果的全貌,尤其难以准确反映实践教学情况。这种情况助长了师生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思想,不利于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实践教学创新乏力,影响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近年来,关于本科和高职工商管理类教学改革的讨论与探索不断,但真正取得成效的不多。 究其原因,是关于教学改革的创新乏力。就高职层次而言,创新乏力表现为:传统思维禁锢着探索和创新的步伐,使高职工商管理类教育基本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实践教学手段陈旧,技能训练与培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组织过程中,过于信任本科教学的一套模式,不愿或不敢进行新的尝试;仍采用传统方式对培养情况进行评价,扼杀了创新动力;对创新的外在激励不足,外部环境对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推动不够,抑制了实践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三、改进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加大软、硬件投入和一般工科专业不同,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相对较少,但对“软件”投入要求比较高。目前高职院校都看到了前者,但都有意无意地忽视后者。这是工商管理类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硬件”投入主要用于实训室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软件”投入主要用于师资队伍(包括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政策扶持。目前,某些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上政策僵化,导致投入严重不足。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以学校的政策扶持为前提。 (二)重视“双师”素质的培养师资配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应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提出师资的任职资格。从事高职工商管理类教学的人员,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应具有深厚的专业从业经历和经验。因此应注重从企业一线选择从教人员;避免选择应届毕业生直接从事高职工商管理类教学;慎重选择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这类人才未必适应高职层次、尤其高职工商管理类教学需要。 应重视现有师资的再培养工作。但现行的做法,师资培养常常局限于学历深造、学术交流和理论培训,这是高职师资再培养工作的误区。应让现有师资分批、分期接受企业实际训练,真正让他们去企业摸爬滚打,增加企业实践的感性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增长实践才干,适应实践教学需要。 应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以加强实际教学为目的,制定兼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和兼职教师使用计划,使工商管理类教学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大力走开门办学之路。兼职教师应以校企合作为前提,从企业营销管理岗位上选择,兼顾市场研究、渠道管理、市场策略等不同业务方向的背景,以适应教学要求。兼职教师的角色,不能与专职教师简单划等号,应定位为强化实践环节、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兼职教师的工作,以专题讲座、营销实践经验分享、案例报告和分析为主。 (三)着力推进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一是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一些高职院校现行的教学计划安排不尽合理,内容重复、陈旧等情况并不少见。如“市场调研”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在《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课程中,相关内容反复出现。适量减少专业培养内容的重复,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可以使专业培养计划更合理。二是落实实践教学是高职办学中心的思想,改变目前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比重较低的情形,真正体现高职教育技能型特点。 创新思路,挖掘实训资源。在当前企业基地难以发挥实效的情况下,应该创新工作思路,挖掘校内资源,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是超市、书报摊书报亭,还可以是淘宝屋,甚至可以利用校内网络资源,将这些店铺开到网上。如笔者所在学校举办的每年一次的校园商品展销会,是学生锻炼技能的综合性场所,学生既是展销会的主办者、策划者、管理者,同时又是交易现场的练摊者。但如前所述,关键需要得到学校的政策扶持。学校的扶持也是多角度的,既可将全校性的经营场所看作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场所;也可辟出专门的地段(如学生经营的“商业街”)进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对一些虚拟实训基地建设应给予指导。对已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要挂牌,更要投入、维护和建设。要以互惠的心态动用校内资源服务于挂牌企业。 校企合作的另一个思路,是强调校企的联合。这种联合也是多角度的,可以是企业办学校,也可以是学校办企业,或者校企联合办专业。但现在公办高职院校,由于机制、思路等方面的原因,校企联合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实质性联合办学还不多见。如浙江工商职院与必胜客餐饮连锁公司宁波餐厅、宁波银泰联合办学,成为学校学生全职顶岗的实践基地,在三个月一批的轮流顶岗中,学生边顶岗、边培训,不仅学习了连锁企业的内部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同时也培养了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职业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注重团队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营销本身就是一个团队行为,因此可以以营销实践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学生团队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对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良好促进。[4]一般而言,团队活动在管理类课程教学活动中并不少见,但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比如,学生团队的组成方式,可以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同时要求团队起个性化的名称、通过小组讨论建立团队章程,个人以此为基础,制定工作计划。公务员之家 团队活动开展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围绕课堂活动、校园调研、校园实践、走向社会等环节进行。课堂活动可以是小组学习情况汇报、小组按设计的营销问题进行表演等。校园调研是借助校园平台,开展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举措。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就校园热点问题、专业学习等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校园实践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观摩、认识和经营活动。校内实训基地的核心管理团队应在一定期限内保持相对稳定,教师或教师团队(教研室)在其中起指导和监督作用,以确保经营稳定,确保其它团队能够从校内实训基地学到知识和本领。以《工商管理类》教学为例,可以要求各团队根据大多数成员意见,选择感兴趣的产品或企业,就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通过网络、现场观察等进行跟踪研究,在研究基础上,写出小组学习心得,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专题汇报。实践证明,运作好团队活动这四大环节,对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强实战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创新考核方式,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实教学环节创新还包括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学习评定应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应加大实践环节评价的比重。仍以《工商管理类》为例,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由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除传统做法外,应发挥团队组长的考核功能,采取一活动一考核的办法,增强考核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以实践大赛推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应注重其应用性。因此可以借助学生活动平台,提倡专业建设与学生活动的结合,以专业为依托,开展一些学生竞赛。如浙江工商职院举办的每年一届的技能运动会已连续了十三届,历年来的传统比赛项目包括:计算机实用技能、导游、英语口语、创业计划、投资理财、推销、广告创意、促销策划、新闻、商务信息搜集等项目,学生参赛面达到80%,这有助于在校园内营造一种营销专业氛围,扩大专业影响。有的还可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 四、结语 实践教学开展得如何,决定着高职工商管理类培养的质量。因此,实践教学应成为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应加大专业办学的投入,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为重点,打破传统办学思路和模式,注重团队建设,改革考核方式,走出一条立足高职院校实际、体现高职特色和专业要求的专业实践教学之路。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析:高校工商管理类案例的教学方法 [摘要] 案例教学法作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方法,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分析了目前案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案例教学,管理类,学生 教学改革与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点,同时还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由于受传统教学范式的长期影响,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办法顺应知识信息经济时代对人才特殊的要求。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体系结构 本研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结合现有文献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方法,提出以下改革建议。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减少MIS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内容所占的比例,添加MIS与企业竞争优势、MIS管理、经管领域MIS应用等知识模块。工商管理类专业MIS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篇 (1)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2)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管理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学以及运筹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把握。 (3)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基于管理层次的分类、基于管理职能结构的分类、信息资源的空间分类以及技术架构分类。 (4)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概念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第二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基础篇 (1)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条件: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与企业业务改革,领导的支持与参与。 (3)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工程。 (4)数据库技术基础:概念模型、关系模型、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模型的规范化。 (5)通信与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第三部分:系统开发与管理篇 (1)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必要性、目标、内容与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模型,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分析的目标、任务及步骤,系统详细调查与分析,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3)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的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4)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的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第四部分:典型应用篇 (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 (2)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概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历程,决策支持系统功能与支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3)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概念、分类,电子商务的应用框架,电子商务中的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如图所示。 二、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之间差异性小,知识创新速度缓慢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必须通过最新的、最快的信息快速填补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然而,由于管理类知识理论来源于早期的理论观点,因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一直局限于此。尽管一些管理理论和观点堪称经典,但理论也许与时俱进。很多高校学者们也在不断地通过学术论文推陈出新,不断创新。但这些观点和想法却不能及时通过教材更新,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观点不能在课堂上得到运用。学生所用的教材与任课教师的课件一直沿用很多年,几乎不更换。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工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由于实践性较强,知识点和内容重复性较高。但由于课程设置对优化整合关注少,致使同一内容通常在不同的学科中出现,比如会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ERP系统等课程会重复出现在课堂上。由于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师一般是管理类教师,他们缺乏计算机和信息论等方面的知识,对知识点讲解不够深刻。这些现象不但会使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系统,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上课不专心听讲、困倦等。 (二)理论讲解比重大,实践少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本科阶段教学一般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任课教师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及知识无法理解。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尽管现在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现教学内容,但教师经常对多媒体中展现的文字和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每节课灌输给学生的知识量很大,学生之前的知识点还未理解,教师已经提出了新的知识点,如此循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深入,理解不透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点抽象模糊,尽管通过简单的多媒体进行演示,但是学生仍不能透彻理解,只有通过实践真实体会,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但是,高校本科的教学大部分实践集中在理论讲解上,给学生的实践课时极少。在这种教学体制下,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点,教师必须精心准备与所讲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支撑。通过案例的讨论、讲解与总结使学生理解抽象之后的奥秘。 (四)案例稀少调查表明,教师不是不愿意使用案例教学,而是与所讲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较少。而且很多学校把案例教学当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经费少,案例开发人员力量薄弱,组织上也不给予重视。因此,教学案例不能进行有效开发。尽管国外优秀的案例很多,但适合于中国本土教学的案例少之甚少。近几年来,很多高校也在不断投入经费,组织教师开发本土化案例,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处在开发阶段。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领域较多,案例的综合性较强,例如一个完善的案例会涉及信息领域、网络组织、通讯领域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研究。综上所述,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手段,将成为未来高校课堂教学的趋势。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引入 鉴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性质,引入“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其知识点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为了能够较好地将案例引入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相结合,本研究提出以下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点的有效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案例引入与理论知识点的衔接,有效衔接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案例教学,但又不能完全取论讲授。通过案例的引入辅助学生了解知识点,通过企业实际的背景资料了解企业实际,在有企业情景的背景下学习管理信息系统中错综复杂的知识衔接关系。 (二)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比例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授课的风格和讲授的方式不同,引入案例教学的比例也不尽相同。而且在不同的高校实践案例教学的比重差异很大,很难找到一个统一标准的范式指导教学。因此,教师应该灵活地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引入辅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建设案例库在中国,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开发自己的案例库,同时也有鼓励教师编写案例的平台。大连理工大学组建全国百篇优秀案例的投稿平台,通过评选,选出百篇优秀案例,并装订成册,供各高校老师使用。同时,也会将投稿的案例经过评审入选到优秀案例集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挑选适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案例,实现案例资源的共享。 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实施的流程 案例教学可以作为专门的案例讨论课来进行,根据案例的长短合理安排预习时间,让学生提前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熟悉案例。较长的案例建议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案例中未能全部提供的信息,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查询了解。一般在案例讨论环节应按以下环节进行。 (一)教师明确讨论主题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教师对问题适当的筛选,明确案例中所提到的思考题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主题。 (二)小组讨论案例在课堂讨论前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小组意见。 (三)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的组长向全班陈述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就分析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和争辩。 (四)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就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就每组的意见总结归纳。案例教学流程:案例教学的准备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课后的评价与反馈。案例教学是一种工商管理类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当前正处在推进阶段。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困难是如何借鉴国外案例教学模式,将国外案例转换为国产化和本地化的案例,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国管理案例教学体系。要实现管理案例本土化和国产化,最根本的是要有一大批懂得如何去写作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使用案例组织教学的教师队伍。同时,从案例的编写、选取以及教学环节的把握力求严谨、科学,力争最大限度地提高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剑 段妍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金融分析论文: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摘要:全球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2009届毕业生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该何去何从?阐述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应对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金融危机 ;就业 1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创历史纪录的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与此同时,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必然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2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此外,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也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3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应对之策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已成事实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冷静思考,积极行动,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3.1调整心态、理性分析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最后,大学生要清醒客观 地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 3.2积极行动、调整策略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别人多点机会,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多尝试,不气馁,善于总结,能客观评价自己,避免高不就低不成,应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要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 3.3掌握方法、轻松面试 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份清晰的简历,所以求职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制作个人简历。简单明晰的简历更容易让招聘方抓住重点。因此简历一般用A4纸打印一页即可,最多不要超过2页。简历内容应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所学专业及核心课程的列表)、实践经历、获奖情况、技能证书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兴趣爱好。在“应聘职位”一栏,不要为了增加录取可能而填写过多的职位,一般填写一个职位,最多不超过两个职位。一般,招聘方接到求职简历后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社会实践和兼职经历、所学专业、毕业院校、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性格及爱好特长、外在形象等。在面试中,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度;其次是专业知识、谈吐、个性特征和形象气质。而在人的素养方面,最不能让企业负责人接受的是“不诚实”。所以在面试中要尽量放松,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切忌夸夸其谈、虚假捏造。 遭遇金融风暴就业形势可能较严峻,大学生对此要足够重视,但也不必焦虑,目前受影响较大的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并非所有专业都“过冬”。调查显示,不同的专业区别很大,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冲击最大,而受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基础建设、能源电力等行业反而有些企业大幅吸纳人才。 就业是民生之本,富民之路,安国之策。上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社会各界的热心帮扶,无论就业形势将如何严峻,我们大学生更应该积极面对,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金融分析论文:对贸易中心转变中金融要素分析 在经济历史进程中,国际贸易的集中与金融业的集中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北美和欧洲各国的大多数传统金融中心同时也是贸易中心,这是由于在国际贸易中心营业的公司要进行大量的货币结算,非常适合成为地区间和国际间的清算中心;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它便于进行国际金融及国际贸易活动,这就要求它必须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的城市。 一、金融发展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 (一)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模式 金融领域的发展给一个国家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带来比较优势。RajanandZingales(1998)提出的金融发展比较优势假说认为,在具备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的国家,对外部融资高度依存的部门具有较高的增长率。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两个方面。从商品结构上看,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从地区结构来看,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贸易就越发达。 (二)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等。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JuandWei(2005)和HolmstromandTirole(1998)的金融合同模型应用于Hechsch-er-Ohlin-Samuelson(HOS)框架,推出了企业均衡的内—外部资本结构,关于企业贸易的一般均衡理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起关键作用。 二、金融在国际贸易中心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 (一)推动市场拓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流通货币不足以及海外市场不通畅成为突出的问题,这就必须通过海外市场的拓展,为商品寻找更广大的市场。然而这种海外市场的拓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极大。对于普通商人来讲,很难单独完成这种任务,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于是,民间资本借贷形成风险融资,信用票据的合法化使得海外探险成为可能。所以说,这个阶段金融促进了海外市场拓展,创造了巨大的商品需求,引起了繁荣的国际贸易。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先后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正是金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531年,安特卫普就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交易所大厅,取代了传统集市的贸易职能,更好地发挥出集聚的金融职能;17世纪初,阿姆斯特丹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股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发挥了对外投资在贸易中的巨大作用。 (二)推动商品生产阶段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制成品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所以,此时形成的国际贸易中心除了是优良海港以外,还必须是工业制造业基地。伦敦和纽约就是这期间逐渐壮大和成熟的,成为近代国际贸易中心。此时,推动铁路建设、科技发明创造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正是资本迎来了工业大生产时代,创造出巨大的商品供给。17世纪末,世界上第一家国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在伦敦成立,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张,各类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相继在伦敦设立,伦敦金融城初具规模。而纽约是美国独立后最大的城市,主要金融区域在华尔街,设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以及各类投资银行。 (三)影响价格制定阶段 “二战”之后出现的一些新的国际贸易中心,如东京、香港、新加坡等都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是亚洲作为世界经济重要崛起力量的直接结果。这一时期,贸易商品扩展到中间产品、信息产品、服务产品,甚至金融产品,据有关机构统计,现在全球90%以上的贸易活动都需要融资、担保、保险或其它金融服务。无论是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心伦敦、纽约,还是新兴的贸易中心东京、新加坡等,它们的主要功能已经从货物集散向全球市场话语权以及作为全球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的风向标转换。纽约商业交易所的NYMEX能源指数、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CBOT农产品指数和伦敦金属交易所的LME有色金属指数牢牢控制着世界上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三、对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启示 (一)快速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改变“贸易大国、金融小国”局面建设一个与我国贸易相适应的金融市场,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从业人员等。要牢牢抓住货币大流量贸易,并使之成为贯穿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走实体金融优先的道路。实体金融和虚拟金融是金融中心各大功能中两个必备的组成部分,但虚拟金融是要建立在实体金融基础上的,离开实体金融的基础片面发展虚拟金融的教训,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已暴露无遗。而且中国和上海大力发展虚拟金融的法规、知识、技能和人才等方面的准备也还未完善。 (二)完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新型贸易中心应该具有大宗商品价格发现功能,即商品定价权。但现在大宗商品的定价权都集中在欧美国家手中,形成了NYMEX能源、CBOT农产品和LME有色金属为主的几大商品定价中心。从历史经验看,要成为真正的定价中心,必须做到:一是期货市场价格波动能够真正反映出国际市场需求的波动。这就要求市场是开放的,面向世界、全球参与的,因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只能是国内定价中心。二是交易量、库存和保证的保有量都要达到一定的额度。只有相当的规模才有足够头寸,市场才会活跃。近年来,中国尤其是上海大宗商品期货发展迅速。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成为亚洲地区现货贸易定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在“上海价格”的带动下“,中国标准”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三)打造贸易平台,转型交易方式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新科技革命带来信息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呈现“去中心化”趋势,电子商务平台、网上贸易信息平台、电子交易支付平台快速成熟。相对于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主要依赖实体贸易网络,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以虚拟网络来支撑实体贸易网 络。一方面,上海要集聚交易量大、辐射面广、功能完善、管理先进的专业交易市场或交易机构,依托上海已有资源或传统优势所形成的某些专业产品的中心交易市场,逐步凸显实体贸易、网络贸易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贸易方式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虚拟网络。充分吸收电子商务企业在沪高度集聚,促进贸易营销网络从实体向虚拟发展,从市域向区域乃至全球延伸,拓展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广度和深度。 (四)形成贸易数据中心,推出现货贸易指数整合长三角资源,搭建平台,在虹桥商务区成立贸易交易中心。对商品询价、成交以及网上交易等进行数据记录统计和建模分析,借鉴“义乌指数”,逐渐形成囊括范围更广的“虹桥指数”。“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选择一系列反映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运行状况的指标,进行综合处理,用以全面反映义乌小商品价格和市场景气活跃程度的综合指数,主要由小商品价格指数和小商品市场景气指数及若干单独监测指标指数构成。 金融分析论文:办公自动化软件用于金融市场的分析 当前,金融产业逐渐走向混业经营模式,证券、股票、保险、基金、银行等均是金融市场的范畴,如何维持各个行业支构之间的协调性,这些是企业经营者继续考虑的问题。因此,充分发挥办公自动化软件功能,对金融市场展开全面分析,可以促进金融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1 办公自动化软件特点 办公自动化(OA)是信息化时代企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其不仅适应了科技化产业背景要求,也顺应了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相关要求,为行业经营:请记住我站域名创建了高科技平台。 1.1 功能性 办公软件指可以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幻灯片制作、简单数据库的处理等方面工作的软件。企业走信息化改革之后,对计算机软件功能要求越来越多,这是现实办公事务处理所需要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可根据行业用户提供对应的功能,满足日常经营及市场分析等多方面的操作要求,具有广泛的功能性特点。 1.2 多样性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多样性改造,办公软件产品形式也呈现了不同类别,满足了办公人员多方面的作业要求。例如,金融行业办公软件更加多元化,主要包括微软Office系列、金山WPS系列、永中Office系列等。多样性软件用于行业分析,可减少人工参与金融事务处理的难度,建立了高科技经营模式。 2 金融市场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 金融业是我国新型行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是,受到经济全球化大市场的影响,国内金融市场依旧面临着不同的波动性,尤其是市场环境变化而扰乱了经营秩序,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金融市场分析是对行业变化的预测性评估,应用计算机软件展开自动化分析活动,主要研究问题包括: 2.1 客观性问题 强调调研活动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符合科学的要求,以求金融市场分析活动中的各种偏差极小化,保证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市场客观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具有无法人工预测的特性,市场分析失误会对经营者决策造成了很大困境。 2.2 系统性问题 金融市场分析是一个计划严密的系统过程,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去收集、分析和解释有关资料。金融市场分析是为决策服务的管理工具,企业要积极选用自动化软件辅助办公,及时预测到金融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市场决策应对工作。 2.3 营销性问题 市场分析应向决策者提供信息,而非资料。资料是通过营销调研活动所收集到的各种未经处理的事实和数据,它们是形成信息的原料。信息是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而获得的认识和结论,是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加工后的产物。 3 办公自动化软件用于金融市场分析 计算机软件是OA系统的核心构成,不同软件可以发挥出多种操控功能,用其作为企业经营调度中心具有多方面优势。笔者认为,办公软件用于金融市场分析必须发挥其功能,将软件功能用于市场分析的多个方面。 3.1 远程办公 远程调控主要是集成金融企业的各项信息,标准配置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人事管理等极具价值的模块,为市场分析提供更大规模的数据中心。OA系统根据金融市场现状收集相关数据,为软件执行自动化程序提供真实参考,提升了办公人员决策的科学性。 3.2 数据处理 Windows网站服务器与MSSQL数据库的完美结合,使得软件性能得以充分发挥,更可利用多台计算机组成高性能应用集群,全面面向金融市场规模化应用。OA系统用于金融数据处理具有智能化优点,避免了人工参与数据处理的缺陷,使市场分析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更高。 3.3 安全保护 基于OA系统的企业办公软件,在市场数据保护方面也有显着的功能优势。例如,金融数据存取集中控制,避免了数据泄漏的可能;提供数据备份工具,保护金融系统数据安全;这些可以防止商业竞争中数据库资源丢失,影响到金融业经营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快了产业结构模式改革。 3.4 定期升级 OA软件成熟度很高,可实施性很强,为市场分析提供了便捷性。在大量用户实际使用的基础上,OA软件历经多次版本升级,按照金融业经营改革要求进行调整。为了适应金融市场分析的自动化趋势,企业要定期更新OA系统以辅助经营模式,为产业科技化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4 结论 总之,面对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金融行业开始创建现代化的经营调控模式,以计算机应用科技为中心实现自动化生产,这些有助于金融经济体制深化改革。OA软件用于金融市场分析,减小了人工参与市场数据处理的难度,提升了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适应了金融行业科技化发展要求。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构建 电脑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不少行业和部门离开网络信息系统就无法开展工作。但网络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而受害最深的单位莫过于金融会计等行业,其一旦受到侵权,往往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建立起金融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体系,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多年以来,人们往往依靠加密技术、数据备份、防病毒到近期网络环境下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身份认证等等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但实践证明,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有不少多变的复杂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隐患让你防不胜防。 据统计,我国公安机关自2000年至2009年,共破获利用网络犯罪案件16700余起,缉捕犯罪嫌疑人19300余人,涉案总价值近95亿元。有统计报告称,将受侵权案件进行归类,发现属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达60%以上,而这些安全问题中的95%是可以通过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来避免的。因此,加强安全管理已成为提高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靠保证。在提高安全管理技术手段的同时,还要从制度和管理机制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由于金融信息系统相对比较封闭,对于金融信息系统安全来说,业务逻辑和操作规范的严密程度是关键。加强金融信息系统的内部安全管理措施,层层建立起组织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内控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加强程序的操作与管理技术,是做好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根本。 一、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目前,网络信息和技术的广泛使用,给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带来了多方面的风险和隐患,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正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金融行业的管理落后于金融网络系统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还存有不少漏洞,从领导决策、内部安全制度管理到网络技术的安全管理,都还需要直一步加强。曾有金融界专家根据我国金融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佳的现状指出:“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是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理念。”这里说的信息风险资产是指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信息资产的设计、规划、服务、运用、监管以及操作等过程中产生的业务风险。从目前我国整体形势来看,金融会计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都已比较完善,但从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监管和指导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级的阶段。因为往往缺乏完整的认识,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缺乏上下级之间监管的运作机制,从而造成上下级监管不到位,就不同程度地消弱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实际效果。 (二)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国外,造成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的网络信息系统所使用的操作系统、芯片、数据库等大多数还是由外国生产和提供,其中有些人为设置的软件陷井和系统漏洞,往往就会使我们防不胜防。有人在调查中发现,外国人生产设计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及一些重要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等,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安全上的漏洞。这些漏洞其中有的是疏忽造成的,但也有的是有意设置的。在网络运行中,这些安全上的漏洞就有可能被人利用实施入侵,被人破坏设备程序或从中窃取机密信息和数据,实施经济犯罪。 (三)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发展趋势,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将面临严峻的网络技术挑战 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和其它重要信息系统正成为国内外不法分子进行攻击和破坏的重点目标,他们都是利用自己高尖端的网络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只要我们一时的疏忽和松懈,就会让坏人有机可乘,给国家和集体的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目前,从全国的形势来看,不法份子正在利用其所拥有的高科技,在整个金融界无孔不入地从事破坏活动,已有不少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他们的攻击,并给我们的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说,我国目前金融会计网络信息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和侵入,其中以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为其攻击的重点。 二、应对措施 (一)加强金融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行业监管和制度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也已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党和政府开始把金融信息系统安全工作提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并提出了“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针,同时,各级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简称CNCERT/CC)、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简称CNITSEC)等,初步建成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为金融会计系统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到一个行业和部门就更应自己对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国家高度重视并建立防护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联系本行业、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科学认真地制定出确保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措施。管理措施主要应包括领导责任、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定以及工作人员技术管理、操作程序上的具体要求和防护策略。同时应要求将各种安全策略规范化和实用化,加强其可操作性,以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具有明确的依据或参照,并便其形成一种人人都严格实施的工作制度。 为了进一步从根本上强化金融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还应建立起跨部门的金融行业安全协调机制以及关键时期的安保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测和准入制度,层层建立起信息资产 风险评估体系,切实提高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水平,保证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上层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对下属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并加强具体指导和提供各项服务。加强对下属金融机构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规避各种风险,实现持续发展。各金融系统还应自上而下地成立行业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随之建立起一系列的信息安全的报告制度、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运转灵活的、反应灵敏的信息安全应急协调机制,及时消除隐患,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从根本上降低和消除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金融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强化网络信息的安全机制建设 在网络信息机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行业、部门内部的安全机制建设。这就是说,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机构和制度的运作是否能够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机构和制度都将形同虚设。安全机制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一是层层建立岗位安全责任制,在防患于未然的前提下,一旦发生问题,责任十分明确,谁也无法推诿,以此增强每一个领导者和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二是可进行安全区域划分,重点加强重要地区和部位的防御力量。从人力到有针对性的安全设备部署和设置,都要向重要部位实施强化,以改进和加强对重要区域的分割防护;三是增加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违规外联等安全管理工具,进行定时监控、事件管理和鉴定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或立即报警,力争将隐患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来保证和提高自身的动态防御能力;四是完善已有的防病毒系统、增加内部信息系统的审计平台,以便形成对内部安全状况的长期跟踪和防护能力。五是要强化“突发”与“应急”意识。由于灾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与保障工作必须建立在高强度的实战性基础上,使灾难应急管理真正适应“应急”的要求。六是要扩大应急预案本身的覆盖范围。应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安全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金融部门做好系统加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安全产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做好安全日志分析、预警和监测工作,防止植入木马导致信息泄漏和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 (三)组建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组织 因金融会计网络系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在已解决上述有关问题的前提下,组建起一支精干而专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的专业组织是大有必要的。专业安全保障人员应专门负责信息网络方面安全保障、安全监管、安全应急和安全威慑等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制定出关键设施或部位的应急预案,让每一个人都牢记在心,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对专业安全人员进行有目的的业务和技能培训,让其真正具备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专业安全保卫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各项防范技能,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出事件。如上所述,多管齐下,多渠道实施综合防范,真正建立起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同时促进各家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保障运行安全。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业信息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乃至体系的影响,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把不断提高信息科技能力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四)积极应对挑战,建成安全防范体系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运用的日益普及,网络系统侵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开始为此问题开展有益的广泛的探讨。在法制日益加强和完善的今天,国家应继续加强对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立法,比如,在适当的时机,由全国人大出台“反网络侵权法”,筹划出台“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以形成全国反网络侵权的合力。尽管现在用于网络安全的产品有很多,比如有防火墙、杀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但是仍然有很多黑客的非法入侵。根本原因是网络自身的安全隐患无法根除,这就使得黑客进行入侵有机可乘。虽然如此,安全防护仍然必须是慎之又慎,提高防范意识,优化操作技术,加强技术管理,尽最大可能降低黑客入侵的可能,从而保护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金融会计网络系统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单方面的努力住住效果不太显着,它需要领导阶层、具体管理阶层、网络技术操作阶层所有人的协调和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要自始至终强化安全防范意识,采取全面、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把安全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金融业信息安全事关经济金融的稳定大局,责任重大,金融业要未雨绸缪,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的工作要求,加快建立完备的安全防护体系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中存在问题 摘要:离岸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产物,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回顾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上,指出目前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存在问题;市场构建 离岸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它突破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国民属性,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早在1989年,我国就开始试办离岸金融业务。虽然在随后的20年中,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一直在进行,但是还未发展到一定规模。与世界上成熟的离岸金融中心相比,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还有很大差距。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加以改进,以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快速发展。 1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回顾 1.1 离岸金融业务的初创阶段(1989—1994年) 这一阶段,主要只有招商银行一家银行经营离岸金融业务,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989—1991年招商银行的离岸总资产从3073万美元迅速上升到21012万美元,离岸存款、贷款、业务利润等指标都上升较快,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开端。1994年该行的离岸存款达到32283万美元,比1991年上升312.52%,离岸贷款达到43766万美元,比1991年上升222.56%,离岸业务利润达到1346万美元,比1991年上升395.88%。离岸业务占全行业务的比重在10%~15%。这一阶段,离岸业务各种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健全起来,业务发展良好。 1.2 离岸金融业务的迅猛增长阶段(1995—1998年) 1994年以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与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相继获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1996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市分行也获准成为办理离岸金融业务的规范试点银行。至此,共有5家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离岸金融业务。1997年我国的离岸总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为26.85亿美元、23.2亿美元、20.6亿美元、5747万美元,其中招商银行的离岸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为13.5亿美元、12.1亿美元、3999万美元,分别占全国离岸存款、贷款、利润总额的58.19%、58.74%和69.58%。1998年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保持惯性,离岸存款、贷款、利润分别达到23.21亿美元、21.32亿美元和5157万美元。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初具规模。 1.3 离岸金融业务的清理整顿阶段(1999—2002年6月)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影响很大,这对以香港为主要市场的我国离岸金融业务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加之此前一阶段的盲目扩张和管理不善,离岸金融业务的风险立刻暴露出来,离岸资产质量不断恶化。1999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宣布暂停新的离岸资产业务,离岸业务进入了清理整顿阶段,离岸业务的发展也步入了停滞和萎缩期。虽然离岸资产业务的清理整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离岸资产质量问题仍然相当严重。 1.4 离岸金融业务在我国目前的发展(2002年6月至今)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6月11日重新开放离岸金融,批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自2002年10月开始,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批准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同年5月22日,又将试点扩大到全国。2005年8月,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获中国银监会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开办离岸担保业务的中资银行,这也是我国政府有意推动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 2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业务经营发展不全面 首先,我国离岸金融经营的业务种类范围较局限,不够多样化。按照我国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我国离岸银行可开办的业务包括: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同业外汇拆借、国际结算。发行大额可转让凭证、外汇担保和咨询、见证业务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中资离岸银行的业务阶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存款、贷款和国际结算上,仍然以发展国际结算和低风险的贸易融资为主,主要服务对象仅限于境外中资机构和港澳台地区的境外企业等狭窄的范围内,而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地区客户较少。 其次,我国离岸银行的离岸业务这几年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可是总体规模还是不够大,与国外离岸银行的业务规模相比甚有差距。2002年离岸银行业务全面恢复以来,我国中资银行的离岸业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各中资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资产总量、存款余额和国际结算业务量都增长很多,整体业务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其中,国际结算业务的增长最快。但与世界离岸金融中心看齐的时候,我们的中资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的整体规模还是较小。 2.2 政府主动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政府对离岸银行经营离岸业务的政策优惠不够。我国中资银行在经营离岸业务时的整个外部环境不宽松,在跨国经营和跨境交易中没有很多的政策优惠,没有优惠的税收制度。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离岸银行不可能在不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我国应该积极为离岸银行业务构造一个宽松优惠的外部经营环境。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离岸金融中心的成功建立必须要有政府的积极支持。目前我国的银行没有得到足够的政府金融政策的倾斜,利率和汇率额管制还较严格,政府对我国目前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推动作用发挥的还不是很明显。 2.3 我国没有形成对离岸金融的完整监管体系,金融监管的力度不够。 首先,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方面,我们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自1989年我国部分银行试办离岸银行业务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作为离岸业务的监管机构,先后颁布和下发一些办法、细则和通知等。2002年我国离岸银行业务恢复后,仍沿用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其中,部分条款已经明显滞后,有些内容不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适用对象为中资银行,而外资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造成了内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不平等待遇。 其次,我国对离岸金融业务的监管政策之间相互矛盾,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允许在岸与离岸银行业务之间有10%的资金相互抵补,而在2002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深圳发展银行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批复》中规定在岸与离岸资金不得相互抵补。1996年颁布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 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没有禁止中资银行离岸银行业务接受境内居民担保,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深圳发展银行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批复》中规定中资银行离岸银行业务都不得接受境内居民担保。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构架下,监管主体及监管职责不明确,地区间的监管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 3 完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构建的建议 3.1 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提高业务规模 在离岸中间业务方面,中资银行应该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之外扩大经营范围,大力发展诸如国际保理业务、离岸票据贴现业务等新业务,作为利润的新增长点。此外,中资银行应更加关注跨国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离岸金融创新。随着中国经济和财富的快速增长,离岸私人银行业务将成为离岸金融的一大亮点。欧美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高利润的离岸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可以通过离岸基金、环球财富保障计划、家族信托基金等业务帮助富人进行全球化的投资和资产管理,在规避了国内单一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节省纳税支出、减少投资成本、加强财务保密性,因而一直受到欧美各国富人的青睐。据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调查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人民币(不包括房产和企业价值)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到30万人,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元。预计2009—2013年的5年内,中国财富市场将以年均17.2%的速度增长,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数量将从2008年的41.7万户增加到78.8万户。我国富豪的离岸投资主要目的是移民和子女留学,其投资的金额也将随着移民和子女留学数量的增加而上涨。所以银行开展我国富豪的离岸私人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增加私人银行离岸业务,可以提升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规模,也可以提升银行离岸金融业务的收入。 3.2 政府要积极推动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 我国政府要积极行动起来,逐渐放松金融管制,适度开放离岸客户准入的资格范围,降低存款准本金率,给予更多的金融政策倾斜。另外,建议国家税务部门对离岸银行业务税收政策进行研究,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尽快制定离岸金融业的税收法规,把税收优惠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吸引国外银行来华设立离岸银行机构,扶持我国商业银行的离岸业务和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在保证外汇资金外来外去的基本前提下给离岸银行更多的自由度,把离岸金融市场当做我国的“国际金融自由区”,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这也会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3.3 制定完善的离岸金融市场的金融监管法律 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离岸金融监管法律政策不统一的问题,那么我们很有必要建设一部统一的法律来规范离岸金融市场。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法律法规都很健全。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离岸金融市场运行的重要保障。所以可以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制定一部系统全面的离岸金融监管法律,将目前离岸金融市场遇到的新问题纳入其中。完善原有的法律规章,构建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尽量避免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矛盾的规定。根据金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适时补充法律法规,予以完善,以弥补法律空白。这样通过建立一个基础性的统一的法律,可以让其他相关法律有一个法律基准,并且形成一个统一的离岸金融监管的框架,以此更好地对离岸金融市场进行监管。 金融分析论文:关于中国金融战略的分析与思考 金融的作用就是把资金积聚起来用于投资。能否高效率地吸收资金并合理地配置到不同的经济领域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就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而言,尽管宏观经济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例如索洛模型就认为长期而言储蓄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但在资本流动存在障碍的情况下,高储蓄率往往对应高投资率。生产函数中影响产出变量中的资本与劳动及知识(技能)一样不可或缺。当然,这里的资本既与本国储蓄相关,也与资本流动相关。这就涉及到金融的功能与效率。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的金融战略首先应研究金融如何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中国金融发展现状 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上,中国正处于一个金融压抑与高速货币化并存的时期。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应是中国金融发展的首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货币化不断提高,gdp从1979年的4063亿元到底的39.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97倍。m2从1979年的1363亿元增加到的72.6万亿元,增长了532倍。m2占gdp的比例从1979年的34%上升到的接近200%。金融资产总额从1979年的亿元到底突破100万亿元,增长了500多倍。股市市值从1990年占gdp的0.5%上升到的67%。债市总规模从1990年占gdp的1.2%上升到的49%。 可见中国金融发展,特别是货币化速度惊人,其中m2占gdp比例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最高。但另一方面中国确实也存在金融资产单调、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金融效率不高、金融服务覆盖不全等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所说的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问题。金融压抑问题不仅影响到金融业本身的发展,也影响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金融资产方面,中国目前仍以银行信贷资产为主,在金融业超过100万亿元资产中,银行资产约占92%,而证券、基金、保险相对规模仍较小。 在金融产品方面,银行、证券、保险企业提供的产品都不够多元化,同时又相互分割,与成熟市场多元化产品下的一站式、全球化服务还有很大差距。在金融市场方面,债券市场仍然滞后,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又相互分割,债券发行门槛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差,致使大量的融资需求仍不得不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而债券投资者很难通过二级市场进行配置。股票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明显,新股发行仍实行审批制,能够在股市进行融资的企业只是少数,而股市的投资者、上市企业的股东都欠成熟,投资者热衷于炒作小盘股,股东热衷于市场融资,使市场估值和供求关系都出现不同程度扭曲。保险市场上部分保险企业热衷于投资型产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品种(如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传统寿险等保障型产品)开发和销售力度都不足,使市场需求与保险供给也出现一定程度脱节。 在金融效率方面,由于现在仍然存在较多的行政审批和管制,特别是在机构和产品准入及部分金融产品定价上。这一方面防范了部分风险,但另一方面也限制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不利于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金融效率。 在金融服务覆盖面上,广大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金融服务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影响到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速较快,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1-11月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9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67%,而末中国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大型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中,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占比约57%。私营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 二、对中国金融战略的六点思考 (一)处理好金融压抑与过度货币化这一矛盾,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过度货币化造成资产泡沫的风险(如房地产),埋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而金融压抑又会制约经济增长。因此,中国金融战略首先就要处理好金融压抑与过度货币化这一矛盾,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的风险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都有充分体现,而金融压抑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有深刻的教训。处理好这一矛盾就要将推进国内金融自由化(包括加快直接融资的发展、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产品创新、放松产品定价等方面的过度管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等)与逐步优化金融业的融资结构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金融运作和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防范金融业自身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风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于提高投融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使贷款的信用利差充分反映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用差别,将从源头上改变贷款利率管制下银行信贷追捧优质大型企业的现象,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通过信贷风险的市场化定价实现信贷资源在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市场化配置。 (二)考虑金融脆弱性的特点,中国的金融战略应着眼于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所谓的金融脆弱性既指金融业的高杠杆率特点,也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融资中风险的积累。由于金融业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金融领域的风险即便是微观的、个别的,最终也有可能演变成为宏观的、系统性的风险。关于金融的脆弱性,已故华盛顿大学教授海曼 明斯基(hyman p. minsky)有过系统阐述,他把金融脆弱性直接与经济周期中金融市场内生的投机性泡沫相联系,在繁荣时期当企业现金流超出偿债需求时,会产生投机性狂热,不久就会使债务超出正常营业收入能偿还的水平,引发金融危机。由于投机性借贷泡沫,银行收缩信贷,使能够偿债的企业也难以获得贷款,结果经济收缩。这种金融体系从稳定到危机 的缓慢过程就被称为“明斯基时刻”。关于金融脆弱性也有其他的解释如“安全边界说”、“信息不对称性”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格夫(kenneth rogoff)与马里兰大学教授莱因哈特(carmer reinhart)合著的《这次不一样?8金融荒唐史》充分揭示了金融脆弱性的存在及对宏观经济的系统性负面冲击。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在从金融压抑到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更易引发金融脆弱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因为中国“十二五”期间必将是国内逐步消除金融压抑、金融自由化进一步推进的时期,利率市场化将加快推动,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行政管制也将放宽,民营资本的准入将放松,资本流动管制将进一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加快。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又与金融脆弱性相关。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出现因金融脆弱性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但因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个别市场风险带来的局部冲击还时有发生。因此,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守住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来考虑,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在推进国内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三)中国的金融战略要在坚持宏观审慎原则的基础上梳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国家利益 全球金融危机后,通过的g20首尔峰会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中国作为g20的一员需要遵守这一框架。如前所述,坚持宏观审慎管理是防范金融脆弱性的内在需要,但各国在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时都会顾及自身的国家利益。宏观审慎管理中有关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银行资本充足率、保险偿付能力、投资银行的杠杆比率等)、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及计价方法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信用评级(反映出信用风险的等级和借贷成本)、逆周期管理(涉及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等看似是金融标准问题,实则涉及金融稳定和重大国家利益。因此,在这些标准酝酿过程中,欧美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从国家利益角度参与并力争主导有关讨论和规则制定。目前,基本框架虽已形成,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缓冲过程,并有一定选择性。对此,必须从中国金融长远发展和中长期金融业发展与稳定的战略角度来重视研究这一问题,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国家利益制定具体的宏观审慎政策措施。 (四)中国的金融战略要在把握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性的基础上,完善国家外汇资产配置战略,通过对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的运用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 理论上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可根据进口用汇、偿还外债所需外汇、对外投资等因素确定,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超过2.8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近30%,应当说中国的外汇储备已属超适度规模,远远超过维护货币稳定的需要。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成为国际本位货币之后,美元资产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重超过60%,而且以收益率较低的债券为主。本质上,一国外汇储备是本国居民的外汇储蓄。而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若以黄金价格计算,美元价值下跌超过97%;若以原油价格计算,美元价值下跌超过96%,外汇储备贬值的风险不可谓不大,也使得此类外汇储备失去了储蓄的意义。因此,在外汇储备管理上,一是要配合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进出口战略和汇率改革进程,把握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二是要通过外汇资产运用体现中国的战略利益,参与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利用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根本性缺陷的契机,探讨如何体现和保护债权国的应有利益,对债务国通过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方式逃避债务施以约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三季度末全球外汇储备总额8.986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占5.5万亿美元,但各债权国对美国财政、货币政策鲜有话语权。三是把握美元和欧元这两个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的变化趋势,加强外汇资产的战略配置研究。当前尤其应把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提供的战略机遇,关注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发行债券以及欧洲市场的直接投资机会,加快推进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进一步建立与欧元区的战略合作关系。但同时也要防范主权债务危机国家债务重组、违约的风险。四是拓宽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通过直接采购资源、参股并购境外资源类公司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能源、金属、农产品等战略资源的投资和储备,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和资源瓶颈问题,也有利于实现外汇资产的增值保值。 (五)中国的金融战略还应在不断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挥与中国实体经济地位相符的金融影响力 首先要不断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各方因素决定了人民币汇率调整需要更加灵活。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过去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已不适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钉住美元不见得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外汇占款持续增长对国内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都造成很大压力,货币政策需要更强的自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需要加快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更多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大国作用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应以大国心态看待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认识到人民币汇率问题将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核心问题之一,也必然成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变量。其次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一国经济、政治实力的体现,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民币国际化将带来直接的铸币税收益,并极大地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对于增强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拓宽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在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的前提下,逐步开放资本账户的可兑换。要加快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完善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定价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要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化货币,并将香港市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桥梁。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境外人民币优质债券利率较低,应把握历史契机,鼓励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民币既成为结算、支付货币,也成为投资货币,更重要的是成为储备货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之一才能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更好地体现中国的利益。 (六)中国的金融战略还应立足于建立与大国崛起相适应的大国金融 中国和平崛起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增强,体现为中国国家竞争力的上升。在实体经济领域,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链的中低端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产业链的高端(特别是高科技、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竞争力还与中国经济及制造业的规模、地位不相称,金融行业在推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创新技术的市场化转化等方面还亟待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虚拟经济领域,金融业的全球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尽管中国某些金融机构的市值在全球的同行业中排名靠前,受金融危机冲击也不大,但这是以一定程度的垄断、政策保护、国家力量支撑及市场保护为依托的。中国金融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与西方还有差距,在金融的国际竞争中总体上处于守势。由于竞争力上的差距,金融业的对等开放形成了对中国事实上的不对等:第一,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整体上很低,国际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二,中国在国际金融规则制订中话语权少,基本上还是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订者,至今还常常以与国际接轨为荣;第三, 中国本币还未国际化,长期积累的外汇储备在安全性、收益性方面都处于被动地位;第四,中国还缺乏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金融人才。因此,要建立起与大国崛起相适应的大国金融不仅仅要在“大”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在“强”上做文章。为此,中国要逐步提高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不能满足于关起门来做老大,同时要培养大批熟悉国际规则、熟悉国际市场运作、具有国际市场操作经验的高端人才来引领中国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订,将中国的利益和声音体现到这些规则中。在此基础上,实实在在地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逐步淡化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市场运作、金融机构管理中的行政化色彩,更好地发挥市场的效率。所谓“强金融”就是“强人才、强货币、强机构、强市场”,大国金融就体现在这“四强”上,所以,中国的金融战略要在“四强”上下大工夫、做大文章。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金融危机下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摘要:金融危机威胁着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间竞争的核心资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尤显重要,但操作不当会雪上加霜,严重的会造成群体性事件,产生严重后果。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讲清形势、树立信心、稳定大局;为适时调整企业战略提供支持、储备人才;优化整合企业流程,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加强员工激励与培训,提升工作绩效。 关键词:金融危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尽管世界各国不断采取措施,而且力度一次比一次大,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一场大规模的全球性金融海啸,还是有增无减,并从虚拟经济传导至实体经济,并有越演越烈之势,至今尚未见底。中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中,纺织品、服饰、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如今欧美客户大大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外的出口量。出口型企业首当其冲提前入冬,金融、地产、航空等紧随其后。另外,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再,从而导致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歇业与倒闭的阴影正在像瘟疫一样蔓延着,威胁着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间竞争的核心资源,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尤显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不堪重负或破产、或因不堪用工成本增加而选择降薪裁员,对于笼罩在此大环境下的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挑战。但企业面临着在新法环境下员工管理及裁员、减薪、解聘等方面的诸多限制,操作不当产生争议会让用人单位雪上加霜,严重的会造成群体性事件,产生严重后果。如何适时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如何科学规划人力资源,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用工与管理成本,高经济效益,使企业存活发展?本文从实务操作角度对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全方位解读,引导用人单位制定严密的人事管理操作流程和实用的劳动关系管理策略,分析各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控的方式与方法,交流危机管理新经验、新趋势和新理念,共同面对人力资源管理难题,机遇与挑战,把握企业人力资源走向,最大限度降低用工风险,帮助用人单位顺利度过难关,推动企业和谐发展。金融危机下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一、讲清形势,树立信心,稳定大局 作为企业家,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清楚地意识到:金融危机只是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而自己的企业能否渡过难关,自身管理才是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有本事的人,在顺境中赚钱,在逆境中也赚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首先要明白:再大的困难也会过去。更何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受到的影响并不严重。而且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应对措施,相信此次金融危机必将成为历史。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员工良好的沟通,使员工明白当前的形势。沟通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管理的本质。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团队文化建设、有助于改进管理者作出的决策,接纳各级员工的合理化建议、促使员工协调有效地工作、有利于领导者激励下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提高员工的士气,鼓励员工与企业共渡难关。稳定是大局,要及时掌握并分析员工的思想情绪。由于金融风暴、由于产能急剧下滑、由于裁员,公司肯定会出现不稳定的局面,甚至风雨飘摇都有可能。这个时候对企业来说,最大的发展就是稳定。人力资源管理者一定要做好员工管理工作。 二、为适时调整企业战略提供支持,储备人才 企业战略代表着企业的宏观发展方向。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必须适时调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企业执行层面的关键职能部门,必须要随时关注世界各国的经济形势、外部经营环境变化、企业面对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必须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支撑作用。目前,很多制造型企业已经通过控制产量来减少损失;商业企业的营业额也不同程度的下滑。出口企业纷纷采取紧缩性的战略,这种策略更多的是企业决策者对后市缺乏信心的表现,而随着社会对经济危机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地认识之后,很多企业发现经济危机为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所以我们能够欣喜的看见在冬天来临的时候还有部分企业采取了扩张性的战略。无论是扩张型、紧缩型还是稳定型的战略,都是企业决策层面的选择,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部门在任何时刻都应该随时做好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地准备。同时,根据市场重心的迁移,结合企业转型的发展趋势,挖掘适合自己的人才。在金融风暴中,由于国内外公司的倒闭,一些华人精英踏上了归国之路,形成大量优秀人才的回流,给企业招聘和补充技术性人员带来很大的选择性。寻找杰出人才不仅仅是个人或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为了打赢争夺人才的战争,招聘工作必须发动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鼓励有天赋的创造型人才加盟企业,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三、优化整合企业流程。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考虑通过优化整合企业流程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流程就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企业流程是指为了完成企业的某一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关活动的有序集合。企业流程主要指企业业务、企业组织管理、企业物流、企业信息、企业资金、企业市场以及企业供应链等方面的流程。而这其中企业业务流程关系到整个企业的运作。因而,它是整个企业的核心。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我国企业管理相对粗放,如岗位之间职责与任务交叉现象突出,责任缺乏明确,出现问题之后各部门或岗位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增加了企业运营与管理成本,而且维持了工作的低效率。透过业务流程的优化与整合能够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我国企业应从客户导向或质量导向出发,对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梳理,尽可能减少信息流转的环节,以提升工作效率。业务流程梳理是真实地还原当前的工作次序,通过现状还原发现能够取消的环节,也是为了提高效率可以进行重新组合的环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与生产部门、销售部门、 财务部门等一起,研究优化整合企业流程的方案,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四、加强员工激励与培训,提升工作绩效 纵观中外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培训与激励成为企业发展壮大不可回避的话题。“管理一生,激励一生,培训一生”是成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名言。而且越是困难的时候,激励和培训越重要,是最好的凝心聚力的方式。人力资源教科书中特别指出在生产的淡季让我们别忘记培训,这是经验性的指导性意见,在企业处于困境时,激励和培训也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培训将员工集中起来,至少可以让大家觉得企业还在努力积极地应对困境,在心理上得到慰藉,也会增加他们对企业的信心。但培训也有策略。可去掉非关核心技能、属于福利性质的培训,还要特别加强培训后的落实方案,让人才培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型计划。再者,还可将培训的投资重心,放在表现优异的核心员工与专业技术人才身上,才会产生最佳的投资报酬率。所以,在金融危机事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特别加强员工的激励与培训,提升工作绩效。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及发展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都深受城乡金融发展失衡的影响,近年来,虽说有些缓解,但是仍未根本改善。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在这些地区,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其特点是“短、小、频、急”,但是,目前,国有银行的县级区域网点和人员都在精简,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也大多是集中在城市,因此,受限于体制因素,小企业的根本很难得到满足;而对它们来说,仅凭自身力量寻求公开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也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国正在积极实行新型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也在逐渐兴起中,但是同问题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比,其作用微乎其微。 二、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若干策略 1.促进转变生产力。为根本改善现有居民,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金融业有必要积极调动要最优秀生产力的因素,并持续优化金融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妨在现有基础上更加重视综合素质高的金融人才的引进;继续放开信贷政策,加大对创新企业以及创新人才的扶持和鼓励;持续促进金融及其相关产业升级再造,积极拓展能源、环境战略,促进国内经济的有序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金融产业政策支持、引导,使各地区的特有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将知识技术充分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投资结构改善的根本目的。2.建立并完善金融宏观审慎体系。首先,在金融领域中,央行的职责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是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保持金融稳定。为促进经济金融形势的有序发展,应对央行的这一职能加以重申和强化,并特别强调其宏观审慎作用。在加强宏观审慎方面,欧盟就比较创新地成立了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其成员一是金融监管机构;二是财政部。我们也不妨对此进行效仿。可由央行扮演核心角色,下辖政、保、银等监管机构,共同推进宏观审慎体系的进程。其次,在充分选用审慎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的同时,一是加强会计标准集中清算,二是加强会计衍生品交易集中清算。最好,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强化监管核心金融机构,从而达到以点带面,逐步加强金融监管的目的。3.逐步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首先,平衡需求和供给二者之间的管理关系。未来,我国金融投入的核心将是生产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而解决我国经济金融的瓶颈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持续加强供给管理,以供给管理带动信贷结构的优化,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实现经济发展的宏愿。其次,提升金融资源利用率。实际上,我国货币信贷正逐渐实现宏观调控,然而,经济金融环境相对复杂,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也颇多。2013年1月,商业银行信贷额为1.04万亿元;次月即下降5100万亿元,可见信贷明显紧缩。但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仍不容忽视。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步伐势在必行,其核心应是稳定价格总水平,信贷资金应更多地投向“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中。4.缓解城乡二元金融,弱化城乡差距。首先,针对城乡二元金融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制度环境更适合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我国城乡金融结构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一元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转变战略先缓解二元金融结构,力求缩短城乡偏斜转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争取早日抹去城乡界限。为此,应给予科学发展观,着眼于长期战略并立足于客观实际,增强认识,制定不违背我国基本国情的可行性策略,脚踏实地地像城乡金融一元化迈进。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切忌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当前的发展实际。正确的做法应是按部就班地规划和计划,认真细致地推进。其次,缓解城乡金融二元结构,首要及核心的任务是夯实经济基础。任何时候,金融的生成及其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石,作为城市经济的有效补充,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不可谓不重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依靠坚实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丰富农村金融资源必须首先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合理化发展必须首先壮大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获得了发展的有利条件,才能根本缓解并最终解决城乡金融发展差距,以达成经济金融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结语 纵观当前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可以预言,只要我们在做好前景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根本国情的战略规划,加强实施过程中的宏观调控管理,就能在缓解城乡经济金融差距的前提下,逐步实现经济金融的飞跃发展。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税制改革趋势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税制改革;营业税;增值税;印花税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从税负过重方面具体分析了当前制约金融业发展的税收制度存在问题,并结合近期公布的税改方案分析其为我国金融机构发展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调控的杠杆,正在迈向生机勃勃的春天。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金融业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金融业的税收制度,其长期存在的问题将制约我国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近期出台的税改方案会为金融机构带来哪些利好消息呢?金融业税收制度会因此完善而向前推进吗?首先要明晰我国金融机构税收制度的症结。 1 金融机构税收制度现状以及主要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的纳税比重占总体税负的65%—75%,由此可见金融业为国家税收的巨大贡献建立在金融机构沉重税负的基础之上。[1] 其中,在对金融机构征收的所有税费中,尤以流转税税负较为突出。目前,在现行税制下,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征收的流转税主要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具有税收性质的教育费附加等。本文主要分析的税种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类: 1.1 营业税 首先,营业税是对金融机构征收的主要税种之一。中国银行业营业税税率在1994年被定为5%,1997年提高为8%,自2001年起每年递减一个百分点,到2003年降回至5%。虽然如此,金融业的营业税仍然高于其他行业,也大大超出4%的营业税平均水平。[2]同时,同营业税紧密相关的还有按照营业税税额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1.2 印花税 对于金融资产,金融机构还要缴纳印花税。印花税按照涉及的交易额(如贷款合同金额)全额向交易双方征收的税种,尽管其税率较低,但从贷方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借方的贷款成本的角度来看,印花税也构成一定的税收负担。[3] 而在国外,为减少税收对金融业的负面影响,一般是少征营业税或者征收登记税 、印花税等其他税种,税率很低。如韩国实行金融业0.5%的营业税率;欧洲国家一般不征收流转税,而征收税率较低的印花税或登记税;意大利、德国选择部分业务征收营业税。[4]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国外对金融业的征税模式值得我国借鉴。 2 税制改革趋势及其影响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直至2008年8月份金融危机产生,为了有效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预防大规模经济危机席卷全国,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税费改革方案,这对在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的金融机构可以说是一剂良药,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1 印花税调整拉开救市序幕 2008年8月,以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AIG集团被美国政府接管为标志的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升级,次贷危机正式进入第二阶段。而此时,中国金融业拉开了应对次贷危机的自救行动序幕。9月16号,证券交易印花税由原来的双边征税改为单边征税,这是自1991年以来对印花税的首次调整,而证券交易成本也因此次印花税的下调降低了40%,这对于身处金融危机的金融市场无疑使一次重振信心和稳定资本市场的大好机会。尽管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但是税率的大幅下调比率使得银行业的课税负担减轻,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金融机构业绩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负面影响。 2.2 增值税改革为金融业带来利好 此外,正值全球经济衰退阴霾扩散之际,我国也欲通过对营业税税种的改革,为金融业注入新活力。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郑建新于12月9日表示,增值税转型改革完成后,该税种下一步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消除重复征税。尽管财政部的规划蓝图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但是国家对于营业税的调整趋向已经在近期金融股飙升的事实上体现出来。据报道称,有关部门正在酝酿下调商业银行营业税税率,在目前5%的基础上降低2个百分点。如果此消息属实,那么金融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具体原因归纳为两个: (1)由于营业税是对我国金融业影响较大,是我国金融业税收负担的主要来源,所以金融营业税政策调整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将会大大降低,这利于盈利的增加。而且也使金融企业降低贷款利率成为可能,从而刺激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信贷。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许多行业,以房地产业为代表面临着较高的破产倒闭的风险,而营业税的下调还可增强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有利于逐步克服较高的坏帐比例。而营业税的下调部分可用于补充资本金,加强盈利能力。 (2)2009年1月1号将成为增值税改革的起始点,以东北地区为试点,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掀起一番改革浪潮。从这次改革内容来看,增值税制不仅要走“转型”之路,更要实施“扩容”之举,即目前没有执行增值税政策的金融等行业,在未来将被纳入增值税征收范畴。增值税“扩容”将对金融行业产生一定影响,提升其利润空间。同时,这也有助于金融机构避免重复征税,卸载长期以来金融机构所背负的营业税、增值税双重负担。如果在长期内逐步取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大大降低其营业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长足发展,并加速与国际金融业接轨的进程。 如今的税制改革在危机的大背景下刚刚拉开帷幕,中国金融业的税制改革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金融改革之路在三十年风雨兼程之后,再次成为热点议题。金融税制改革是金融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金融业税负减负成为金融税制改革的重中之重。2009年施行的税改新政将在国家的稳步推进中逐渐发挥其效,让金融业在税改中成为受益人,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金融分析论文:对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 【关键词】分析,对策,选择,现状,风险,金融机构,治理,中国, 内部人控制表现为经营层决定金融机构的发展、经营、分配等重大决策,还会出现个人独断、短期化的经营行为、过分的在职消费以及工资、奖金收入过快、福利待遇改善幅度大等现象。又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致使各种金融案件屡屡发生。如商业银行经理人员和下级行员工事实上掌握着银行资产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又无需承担财产风险,所以,他们常利用职务之便,独立作案、相互串通或内外勾结作案,为个人牟取利益。2007年银监会对2006年的银行业商业贿赂违法犯罪案件查处的情况通报结果是:2006年银行业共发生商业贿赂案件113件,涉案金额2608万元,涉案人员164人。 (二)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犯罪,如资金诈骗、贪污受贿等非法活动,存在着严重的犯罪风险和信用风险。而我国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很陈旧,不能适应复杂的风险环境。表现为:金融机构对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不到位,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在全体职员中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不充分等。在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也远远落后于国际上先进银行[3](P38)。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我国的金融机构大都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得合理的内控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失效,进而加大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比如,由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1999年四大行剥离不良资产1,4万亿元,2008年农行准备上市获得政策剥离8000亿元。经过剥离的不良贷款事实上的回收率很低,资产回收率一般在30%、现金回收率在20%左右。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549.1亿元,虽然总数较年初减少424.2亿元,但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却增加了21.2亿元。如此持续下去,必定影响银行的发展和金融的稳定。同样,由于外部与内部的原因,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善,会出现经营亏损、信用风险、支付危机等,虽然数量上并不大,但更为显性化[4](P98-100)。 (三)非公允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管理是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提高关联交易管理水平对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P26-27)。目前,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已按照有关规定建立了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由独立董事担任委员会主席,但仍然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由于关联交易存在的这些问题,金融机构与其关联方常常有不公允的关联交易。这种不公允的关联交易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运行,因此迫切需要对金融机构的关联交易行为进行严格规范。从近几年银行业监督管理的情况来看,不公允的关联交易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造成大量信贷资产损失。不公允关联交易是形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少数商业银行、信用社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机构股本结构方面 1.股权集中度方面 聂堂波(2008)指出,我国证券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25.11%,前五大股东持股平均比例为56.23%。而美国十大投资银行最大股东持股平均比例为7.5%,前五大股东持股平均比例为16.7%,可见我国证券公司股权集中度水平远远高于美国(1720)。过分集中的股权给公司治理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中小股东难以在股东大会上通过“用手投票”来保护自身利益。又由于股份有限,也很难在董事会里安排自身的利益代表。而大股东则会滥用控制权,如为了执行政府的经济政策,不惜损害金融机构以及中小股东的权益。 当然金融机构也有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如民生银行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为15.26%。股权分散本是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础,可以避免“一股独大”的现象发生。但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下,如果股权太过分散,所有的股东都不愿对公司的运营进行监督,都希望“搭便车”,导致股东大会行使权利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致使董事会出现越权行为,但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2.股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 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且上市发行股票,但是与上市前相比,国有股比重变化并不大[7](P19—22)。如农业银行上市前,汇金公司和财政部分别控股50%,上市后汇金公司仍然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4.48%。名义 上国家是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但是实际上占有、使用、支配银行财产权利的是政府的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财政部等),但是银行的所有权无法在这些部门之间进行具体划分,也无法清晰界定这些部门的权利与责任边界[8](P118-119)。同时,银行的经营者没有办法真正享有财产权力,实现自主经营。这使得商业银行产权主体模糊,所有者缺位。如果金融机构产权主体不明晰,就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存在的道德风险就难以避免。 金融机构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严重制约着金融机构的发展[9](P89)。例如,国家给国有控股银行出资,政府却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这就避免不了行政干预和行政照顾。这不仅影响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性,也会淡化其他商业银行、银行经营者的竞争意识以及经营管理效率,造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营的政策化,银行机构组织的行政化等问题的出现。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目前 仍承担的政策性业务使得银行的经营目标变得多元化,弱化了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很难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 (二)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方面 1.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我国金融机构的股权多由国有股和法人股集中控制,其他法人多是小股东。所以股东大会的参与者多是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代表,小股东的参与程度很低。另外,金融机构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常常与政府和主管部门提名任选结果一致,所以股东大会根本不能反映小股东的意愿和要求。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对金融机构公司的治理作用非常微弱。 2.董事会功能弱化,独立董事不独立 由于股权结构的失衡性和国有性,我国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存在重大缺陷,董事会职能弱化,无法实现董事会的决策权和对经理人的监督。在我国大部分证券公司中,一年召开l~2次董事会,其主要内容只是听取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使得董事会流于形式[10](P97)。并且,金融机构的董事应当具有金融、证券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但我国金融机构的董事基本上由其股东选任,而其股东多数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法人,作为生产性企业,他们缺乏管理金融机构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所以董事会成员不能经常、专业、深入地了解金融机构的状况,不能发现金融机构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加大了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另外,我国金融机构的董事会由大股东控制,而独立董事大多由关联股东人员担任。在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况下,这些独立董事很难真正独立起来。并且独立的外部董事中,与关联股东有联系的占多数,他们也难以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3.监事会无法发挥监督作用 我国金融机构虽然在组织上大都拥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的完整设置,但由于对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各个部分的权利、义务缺乏清晰的理解,对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制约关系没有给予严格、强制性的界定,更由于从国有企业演变而来的金融机构中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我国相继实行的银证、信证分业造成金融机构复杂的产权结构,导致大部分金融机构的监事会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分权和制衡的作用。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过程中,有效的激励制度非常重要。我国的金融机构始于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历史背景的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大多数都是短期激励,并且以简单的物质激励手段为主。实际上,管理者过分地关注权力与地位的激励。与国外银行相比。金融机构的经济激励落后于行政激励,而行政激励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结果使很多经理人员不敢创新,不思进取,积极性不高。对我国商业银行经理层而言,由上一级银行来任命下一级银行的行长以及领导。选拔考核的办法基本上是按照选拔官员的方法。另外,国有银行内部并没有建立分部门考核制度,经理层的收入和银行经营的业绩没有直接的联系,对个人的考核也没有量化,考核结果与个人的职位晋升和福利报酬相关性不大。对员工而言,收入基本上都是相对固定的,与职务、工龄有关,大家努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升职,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优惠和福利,却不会去考虑银行的长远利益。 (三)金融机构外部治理方面 1.外部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 外部制度环境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所处的法律、政策环境。目前,国家对金融机构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产生冲突,造成了司法效率落后和公司治理的混乱。例如,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业具有金融监管机关的角色与独立经济产业的角色,是兼具有宏观调控责任的金融企业,这种定位的偏差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产生混乱。在法律监管环节上,我国的金融机构同时受到多重制约,并且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许多漏洞,即便是法律、法规、条例所规定的内容,在实施的时候也经常有落实不到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出现,对金融机构及其管理人员的制度约束还不够明确、严厉。 2.外部市场环境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看,影响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相关市场的发展很不完善。首先,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很不完善,股东投机的行为倾向大。我国还没有形成通过股票价格对金融机构进行约束的机制。其次,由于金融产品比其他行业能更快地改变其资产的风险构成,投资者很难对其发出的信息判断金融机构的真实价值和其风险程度。另外,政府的管制影响金融机构间的竞争程度。由于政府管制的存在,金融机构的产品市场很难达到规范和公平竞争,从而弱化了产品市场的公司治理功能,使金融机构外部市场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减弱。最后,经理人市场。我国金融机构的高管几乎都是政府任命的,且我国的经理人市场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进行完善。外部市场的失灵使得银行业的外部治理基本处于失灵状态,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从行业特性来看,金融机构是高风险行业,需要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实现对内部风险的有效监控。但从我国金融机构的管理实践来看,除了上市的金融机构需要履行规范的信息披露义务外,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还十分欠缺,金融机构治理过程中的风险监督和风险控制的信息披露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同时,金融机构本身也缺乏进行充分信息披露的意识,在披露信息时存在年报内容、格式以及方式不规范,对会计报表附注不重视,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披露较少等问题。大部分金融机构披露的都是正面信息,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权威性无法得到保障。另外,金融机构向社会披露信息的范围也较窄。由于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使得内部与外部信息不对称,严重削弱了外部关联者的监督,加重了内部人控制现象。 三、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对策选择 在以上两部分现状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探讨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对策选择,这里我们主要从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风险预警方面谈对策选择。具体又可分解为两个层面: (一)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预警机制重构的总体思路 首先,要建立金融机构治理风险宏观预警监管机制,完善早期报警功能。建立金融机构治理风险宏观预警机制组织网络,应本着“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管理,统一监督内容,统一监测指标,分级监控”原则,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建立宏观预警组织系统。具体负责对全国性和区域金融机构的监测预警,对中观和微观预警机制实行管理和领导,并及时接收来自中观预警机制和微观预警机制的各种信 息,处理防范银行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的及时传输。 其次,建立金融机构治理中观风险预警机制,发挥中期监测作用。金融机构治理中观风险预警信息,是接收和反馈金融宏观、微观双向预警信息,并是宏观、微观监测系统的结合部。金融中观预警机制将各种手段、方式合理搭配与协调使用,为实现金融宏观预警机制,通过中观预警机制加以具体化,然后传导金融微观预警机制运行中去,从而发挥中期监测作用。 最后,要建立微观金融机构治理风险预警机制,降低风险程度。金融机构治理微观风险预警机制是宏观、中观风险预警机制的最终传导系统,是对微观风险的监管,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是促进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经营的关键环节。 (二)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预警机制重构的具体做法 1.股权结构方面 (1)优化股权结构 我国金融机构的股权过于集中,常出现大股东侵害小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象。为了避免大股东操纵,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分散的股权结构。但是,股权过于分散时,又会使股东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因成本高于收益过多而减弱。理论上,可以通过股权适度多元化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多元化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境外战略投资者、国内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外部自然人、员工、经营者、基金等金融机构,要积极鼓励这些主体参股。特别是,要吸引境外战略投资金融机构,因为这些投资者除了能带来大规模的资本金外,还能带来先进的管理机制、风险控制能力、创新产品的机制。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和防范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股权转让价格问题、战略投资者的套利变现和恶意收购问题等。充分考虑战略投资的稳定性、独立性以及实力和信誉,不能盲目引入战略投资者。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加强对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监管,报告金融机构的资金和业务往来情况,通过资格核准和监控,掌握其复杂股权结构中隐藏的风险。 (2)明晰产权 明晰的产权是金融机构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缺乏真正的所有者对管理者进行监管,委托问题严重。采取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将使金融机构产权关系更加清晰,产权界定更加明确。产权明确不仅能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而且也可以解决金融机构对国有资产管理无效的问题,可防止因投资主体不明和无人负责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 2.内部治理方面 (1)董事会 建立一个权责分明、有效的董事会是金融机构改进内部治理的关键。在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中,董事会的作用更加重要。金融机构在建立董事会事时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董事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水平和素质特征,要严格按照独立性、专业化的标准选任。其次,合理安排董事会中董事的构成比例,优化董事会结构,强化对大股东和高管的制衡能力,以维护中小股东和利益者相关者的权益。最后,健全专业委员会,合理确定各委员会的目标、职责、权限和成员结构,提高董事会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 大力推行独立董事制度,适当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而不是象征性地设立1~2名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实现独立性的前提是选拔机制,要选择与控股股东无任何关系、诚信、尽责的专业人士作为独立董事,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并拥有相应的权利。金融机构监管部门要出台有关法规,详细规定金融机构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对专业知识水平的要求。 (2)监事会 明确金融机构监事会的职责,加强其监督权力的中心地位。增强监事的业务能力,确保知情权、禁止不善经营管理易位性、荣誉性任职、养老性任职。同时应制定规章制度确保监事会的知情权,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财务报表、统计报表、重大活动的法律文本等文件在报送董事会时,必须同时报送监事会。建立监事会风险控制制度,通过强化监督职能,有效控制金融机构的治理风险。 另外,在监事会中引人利益相关者,赋予监事会新的内容。在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体系中,缺少对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但他们的利益常常与公司的相关性最大,监事会应集中代表他们的利益。在引入利益相关者时,要考虑利益相关者以何种科学合理、有效、可操作的形式参与监事会,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 (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在建立明确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对董事、监事和高管的履职评价体系。根据他们不同的工作性质,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其薪酬应与金融机构的盈利情况、实力发展情况、为股东带来的红利挂钩。适度增加与长期绩效有关的薪酬比例,将激励机制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建立高管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机制,将高管和员工的报酬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的问题。 其次,建立问责制。在对金融机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科学考评的基础上,实行严格问责。界定董事、监事和高管的履职要求。明确规定其违反法律或不尽职的处罚措施。要彻底取消金融机构高管的行政级别,改变选拔的方式,将聘任高管的权力归还董事会,使高管成为真正对董事会负责的管理人员。董事会要拓宽选择高管的渠道,按照市场化原则选拔高管,理顺董事会和高管层、董事长和高管之间的关系,便于董事会、监事会对高管实施有效监督。 (4)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督 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力度,将内部审计作为金融机构内部监督的核心。内部审计要为金融机构提供独立、客观的评价和咨询活动,从而增加其价值,改善经营状况。 加快金融机构流程改革,优化业务操作过程,建立联动的业务管理机制,全面改造内部业务流程。适当削弱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的权利,减轻管理信息严重减少的现象。强调集中控制,用制度手段提升执行力、提高经营战略决策的执行力,防范各种风险,解决基层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3.外部治理方面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应实行信息透明化,建立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这里所说的信息透明不仅要对外部透明,还要对内透明。通过建立定期的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地将有关公司工作动态、市场动态、政策动态和风险状况反馈给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实现公司经营的透明化。对于不向股东通报经营情况和风险情况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有权进行督促。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准则,对 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盈利等进行详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发挥市场的监督约束作用,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信息披露过程中,除了要强调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监督外,还要强调外部的独立审计监督。通过“外人”的审计,披露的信息会比较客观、公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共谋”问题。 (2)规范金融和金融产品市场 构建会融机构公司治理所需良好外部环境。首先,促进金融业的良性竞争,循序渐进地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要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减少政府对国有金融机构具体业务的干预,强化政府出资人的身份,用市场化的手段管理金融机构。落实国有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鼓励他们相互竞争。其次,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及机制创新,使合规经营得到及时的支持。最后,应该大力发展经理人市场,促进金融机构管理人员之间的竞争。总之,政府须从微观方面退出金融市场,放弃对金融机构的干预,使金融机构以追求利润为经营目标、规范其经营行为,并采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通过竞争来选聘高管和通过商业化方式来进行资产管理等。 (3)加强外部监管 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相当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金融机构想建立起良好的公司治理框架,就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需要外部监管、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等多种因素的配 合。监管部门要强化对金融机构的股东的监管,鼓励资本实力强、诚信记录良好的机构参股金融机构。同时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监管,保护遵规守法、坚持原则的高管,淘汰不称职、不合规的高管,处罚违法、违规的高管人员,培育合格的证券业职业经理群体。由于经营管理的特殊性,金融机构无法像一般企业一样,依靠公司治理机制来确保正常的运营。在这种状况下,金融机构需要监管部门加入公司治理,来弥补其治理机制的缺陷。有效的监管活动,有助于控制金融机构进行高风险的业务,可以减少股东和经理层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损害。另外,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状况进行评价,有利于督促金融机构规范运作、提升其公司治理水平。 四、结论 总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完善,中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体系必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尤其需要注意和防范公司治理风险,要通过不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不断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逐步推进公司治理评价和治理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金融分析论文: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分析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创新;动因; 对策 论文摘要:金融创新作为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已成为目前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全球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金融创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创新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全球银行业的大力追捧,并逐步发展成为各银行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商业银行。他们通过对金融制度、金融产品、交易方式、金融组织、金融市场等的创新和变革,以重新优化组合金融领域各种要素,同时实现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创新亦已成为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运行的“引擎”。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需要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国际化过程中同时还要应对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巨大风险,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金融创新的现状,找到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当代金融创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到80年代形成高潮,到了90年代,金融创新理论基本上形成了体系,并成为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金融创新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格局的创新及其定价机制方面;而宏观角度来看,则主要集中在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而金融创新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动因理论、运行(传导)机制、经济效应分析三个方面。其中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本动因:追逐利润 如果金融机构没有逐利的动机,那么商业银行就可能进行金融创新。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银行设立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筹集和分配资金,所有的资金运用都是按照行政命令的方式制定和执行,充其量就是政府的出纳,丝毫没有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合理配置资金。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时,由于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经济实体,还带有部分计划经济的色彩,金融创新的欲望也不足。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入世5年保护期的结束,金融机构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利益性的经营模式也逐步成为银行金融业发展决策重要目标。 (二)规避金融管制 无论在哪个国家,金融业一般要较其他行业受到更为严格的管理,当政府的金融管制妨碍了金融业务活动和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金融机构利润下降和经营困难时,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千方百计地通过金融创新,绕过金融管理当局的法规限制,努力把约束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便赢得竞争优势。比如: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有欧洲美元(1958,国际银行机构)、欧洲债券(1959,国际银行机构)、平行贷款(1959,国际银行机构)、自动转账(1961,英国)和混合账户(60年代末,英国)。这些金融创新都能够较好解释该时期商业银行与市场拓展相关联的金融产品创新和商业银行的“逆境创新”、快速增长的财富对金融资产创新需求所引致的金融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管制措施越多的国家往往更容易成为金融创新的集中地等现象。 (三)转嫁风险和高科技的应用 具有代表性的是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与两次石油危机所促成的为防范和转嫁风险的金融创新。其中电子计算机技术进步以及在金融行业迅速推广也构成该时期的背景的一部分。这个时期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嫁市场风险,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产品创新有浮动利率票据(1970,国际银行机构)、联邦住宅抵押贷款(1970,美国)、外汇期货(1972,美国)、外汇远期(1973,国际银行机构)、浮动利率债券(1974,美国)和利率期货(1975,美国)等。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汇率、利率反复无常的波动,使投资回报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激励各商业银行不断创造出能够降低利率风险的新的金融工具。 另外一个重要的动因就是高科技的应用。尤其是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引发金融领域内一场改变历史的“技术革命”,使得以往无法实现的交融服务得以实现,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费用,使得金融机构提高了扩张区域性业务的功能。这也是一个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因素。 (四)金融自由化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债务危机的爆发,西欧各国普遍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显着增强。此阶段金融创新产品大多以银行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有货币互换(1980,美国)、利率互换(1981,美国)、票据发行便利(1981,美国)、期权交易(1982,美国)、期货交易(1982,美国)、可变期限债券(1985,美国)、汽车贷款证券化(1985,美国)等。由于金融管制部门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迫使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使得这一时期的银行表外业务得到空前创新和发展。同时各国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提出了相应要求,使得银行采用诸如贷款出售(证券化)、备用信用证、互换交易等表外业务形式将资产转移至表外,以减轻资本充足性的压力并获得较高收入。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品种单一 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业务等只是少量开办,仍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方面,尚有可观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发展规模仍然较小,在银行的整体业务规模中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从整体情况来看,中国的银行整体规模还十分小。 (二)金融创新数量扩张快、质量低 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素质不高,创新的内容显得比较肤浅。同时我国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较小,深度不够。我国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还很落后与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务电脑化、专业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还相距甚远。而且,我国网络技术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也限制了我国金融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业务创新不均衡 资产业务是指运用货币资本来获得利润的业务,主要由部分组成,即现金资产、放款、证券投资和其他资产。从金融创新的动因来看,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有所偏差,金融机构创新的微观动机则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中间业务主要是指那些银行不需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仅以中间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服务费和佣金的业务它具有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征。近年来,中间业务是一个发展很快的业务,其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了传统业务。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是汇兑、结算等业务。 (四)金融创新环境约束 一方面,作为经营主体来看,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国的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四大国有银行无论在机构数量、从 业人员以及资产负债规模等方面都占有垄断地位,这种行业的垄断,不利于金融创新。另外,金融管制仍相当严格,过多的金融管制抑制了金融创新。 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消费主体来看,社会公众是商业银行最大的客户群。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意识强但消费意识、投资理财意识较弱通过商业银行这个中介来投资理财、消费的意识淡薄。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万亿元民间手持资金约万亿元。但长期以来国人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使得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业务至今仍不能像西方那样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社会公众金融意识淡薄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助长了银行业务经营的惰性从而没有也不可能向消费者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零售业务。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立足市场及客户 金融创新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起来,同时需与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创新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需要。 (二)坚持原创和高起点 在确定金融创新主攻方向时,商业银行应选择技术原创型创新为突破口。其依据是:第一,技术原创型创新代表着当今国际潮流,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发挥我国商业银行的后发优势,保持技术上的高起点。第二,在我国还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情况下,技术原创型创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比较切实可行。 (三)加强创新科技含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四)平衡业务间创新比重 加大存款业务创新。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存款产品和业务手段的创新,要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企业银行和网上银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务,稳定现有的客户群。一是要提高汇兑、结算业务的服务效率,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二是要迅速增加业务的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三是要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四是要积极开展各种咨询业务,利用专业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组合设计和家庭理财等多种咨询服务。 金融分析论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资产价格波动分析 摘 要: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决定投资者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文章运用行为金融学从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角度分析资产价格的波动和发展。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着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 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 to 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 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 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 线走势,过去的K 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当资产价格上升波段发展到后期,此时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但上升的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当行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市场上总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 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赌场资金效应”,赌场资金效应是指在赌博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赌博,再次的赌博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 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着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五、结论 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贪婪与恐惧的存在使得价格和价值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而具体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场总体心理状态的不同,故而对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场总体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流行的技术分析就其根本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统计总结,并试图通过概率指导投资。但参与者在不断变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市场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断变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为特征的投资者,这使得在另一个股票上的数据分析变得钝化。资本市场是由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构成的博弈场所,因而对于资本市场脱离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动唯有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行为金融学无法精确地为投资预测价格的波动和走势,但却可以在分析投资者心理和大众预期的基础上来研判资产价格波动的发展阶段。从投资的战略角度来把握一轮行情的发展,发现机会,规避风险。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后危机时期金融管理革新 一、金融危机下金融监管缺失分析 1.对次贷过程监管缺失。通过住房贷款经纪人的推销,房贷银行(MortgageBank)的信用审查和审批,一笔住房贷款往往就这样完成了。但是本应在此过程中发挥指引作用的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并没有对次级贷款的发放机构、发放标准进行监管,危机发生前,依然没有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次贷过程的监管存在缺失。 2.二级市场监管缺失。商业银行通常会把贷款卖给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而后者通常会利用一些金融工具把这些资产重新打包,变成以贷款的债权做担保的证券,然后把这种已经放大了收益的金融产品卖给相关的投资机构,从中或许手续费等收益。在这种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由于杠杆作用,使得资产的实际价值已经被防范,而同时由于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是较为复杂,就进一步掩盖了其真实的风险信息,并将这种带到了市场中,而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对于这种金融产品创新和衍生品的泛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其进行干涉,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品的信息公布是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显示,因此监管当局也无法得到准确的产品信息。 3.信用评级公司监管缺失。从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来看,信用评级机构也成为了推手,危机前,其把大部分的次级住房贷款都给予很高的评级级别,而其后又迅速降低所有次级贷款的评级,加剧了市场的恐慌,存在着“利益相反”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的“公正性和严正性”。 二、金融危机后美国、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分析 1.美国“伞+双峰”式改革的制度分析。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也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改革,此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终模式是在“伞”的基础上吸收了“双峰”的结构特点。新的监管体系具备了以下三个职能:一是从稳定整个金融市场出发进行的市场稳定监管;二是从加强市场规范的审慎金融监管;三是从投资双方出发的商业行为监管。在这其中,市场稳定监管者(美联储)充当“伞+双峰”的“伞骨”,两个监管机构充当“双峰”来执行目标型监管职能。 2.英国的金融监管政策改革分析。为了修改完善现行金融管理体系,英国了《反思全球银行系统危机,重建国际监管体系》的报告,大胆地提出了全球金融监管系统重建建议。报告主要提出了如下建议:(1)加强国际协作以增强跨境监管的效率。(2)提高针对大型企业的监管标准。(3)提高跨国企业集团的监管效率。(4)重建国际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局为了解决国际监管准则的制定者和监管机构监管效率的差异和跨境监管力度的差距,希望通过在早期预警系统(EWS)、执行已达成的国际监管标准、国际协作监管、危机管理四个独立而相互关联的领域的国际协力合作来推动国际监管体制的重建。(5)国际分支和准入。 三、后危机时代美英经验对我国金融监管创新的启示 1.大力推进功能监管模式。当前,我国“一行二会”的监管制度尽管为我国金融市场监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显示出其固有的一些不足。在混业经营的时代,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也没有那么清晰,以往由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分类监管的模式已经不适合,要实现在混业经营模式下有效的金融监管,就必须大力推动当前金融监管模式改革,逐步把适用于混业经营的功能监管模式推出,从而更能有效防范风险,实现金融安全。 2.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尽管我国金融市场还没呈现出系统性分析,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系统性风险是存在的。因此,在金融监管的过程中,要对风险有充足的认识,并建立系统性风险的方法体系,时刻关注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利率变化等预兆风险的因素变化,从而能够对风险有足够的防范措施。 3.推动国际间金融监管交流与合作。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我国与国外金融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原来越紧,因此就必须要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及时推动与国外监管当局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学习和吸收好的监管经验,使我国金融监管实践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在国内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金融发展与地方经济 模型、变量与数据 为了检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环境下政府能力和金融发展之家的关系,变量的定义和与测定现有的研究中,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或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来测度经济增长状况,但是单纯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难以反映区域内生产效率的增长情况,因此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来测度生产效率的更为合适,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用1978年作为基年的CPI数值进行调整,模型中用本年的GDP对数减去上年的GDP对数进行测量。区域金融发展指数的测度指标主要参考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测度方法,用各地区本年度的存贷款总量与本地区当年的GDP的比值加以衡量,政府干预经济能力的指数测定用各个地区当年的财政支出水平与当年的GDP的比值加以衡量。对于控制变量的选取主要参考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方程,在人力资本总量和资本投入增加总量上进行测度。因为各个地区的人口具有流动性,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以用各个地区的教育投入来指代人力资本的增加额更为合适。另外在控制变量中还要加上区域劳动力人口的变动情况。在外部资本流入上,因为缺少各个地区利用国内外部资金的数据,因此只能用各个地区历年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加以计量。数据来源本文重点考察区域金融因素和政府因素在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经济体中所起作用,因此选择河南省18个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考虑到区域经济的组团式发展,以2004-2010年数据作为时间节点。因为不同时间段的样本数据采集中存在着单位的不一致,所以本文统一了不同年度数据的单位值。外资投入以美元计价,为了能在分析中与人民币的计价方式一致,用各个年度美元兑换人民币的中间价对外资投入量值进行换算。并且按照价格指数对历年的数据进行了换算,以保证比较的真实性。 实证结果与分析 随机效应估计是假设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效应不随个体和时间变化,无法观测到的地区效应构成的残差随机分布,与解释变量严格不相关,因此将模型看成有随机截距项的回归方程,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解决误差项中的序列相关问题。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则依赖hausman检验统计,如果统计结果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着,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为了减少变量的内生性导致的估计误差,需要选取若干工具变量来减少随机扰动项和解释变量的相关性,所以采用的估计方法为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为了预防模型中可能存在异方差,需要用面板数据的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估计结果显示,添加工具变量后的估计结果与未添加工具变量之前估计结果差别不大,表明原估计结果较为稳健。通过对估计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方程1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推动作用为负值,长期作用可能为正值。这说明目前区域金融对经济的推动力作用不显着,也可以认为区域金融的发展不仅没有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并且还引起了资金的外流,这与地方推动区域金融深化的目标背道而驰。金融发展和地方能力的交叉项指标为正值,但是估计的回归系数很小,这表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对区域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弱。在控制变量中,虽然所有的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都显着,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劳动力变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更为重要,这也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还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生产特征。在截距项中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城市中,除了济源和开封,其余的截距项都为正值,表明此经济区的大部分城市区域金融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效果较为显着。豫北经济区城市中,截距项也为正值,但是回归系数较小,说明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强。豫西和豫西南经济区中,三门峡的截距项为正值,但是南阳为负值,说明此经济区的内部差异较大,区域内部城市的经济联系不强。但是黄淮经济区的所有城市截距项均为负值,而且效果较为显着,说明此区域金融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造成了区域资金的流出,抑制了区域经济增长。(2)根据方程2的估计结果表明,总体上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控制力增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明显,回归的结果结果既不显着,回归系数的量值也很小,这说明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还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强势政府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但是政府能力和金融发展的交叉项为负值,而且检验结果显着,这表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还是施加了一定的控制,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控制变量回归参数与方程1的结果相差不大,进一步表明区域经济增长的粗放性质和有限开放的特征。截距项中,中原城市群城市中,除了济源和开封,其余城市的截距项都为正值,而且系数较大,表明政府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力较强,而且政府掌控区域经济资源的能力也较强。豫北经济区所有城市的截距项都为正值,但是数值较小,表明政府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较弱。豫西和豫西南经济区中两个城市的截距项差异较大,表明此经济区个体差异较大,内部联系不强。黄淮经济区中所有城市的截距项都为负值,说明此区域政府过于强势抑制了经济增长的动力。(3)根据方程3的回归结果表明,短期内金融发展水平和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都不能显着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的潜力,这说明区域经济的增长会受到区域金融发展和政府干预经济能力的共同影响,结合方程1和方程2的回归结果,可以表明政府对区域金融的发展具有显着的影响,同时区域金融的发展对政府能力也有显着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面的。 结论与政策建议 如果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采用不同的措施。(1)在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的阶段,盲目的推动地方金融水平的发展,不仅不能提高地方的经济增长,而且可能会引起区域资金的外流,因此经济发展落后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决定自己的金融发展政策,重点是提高本地区投融资水平,畅通本地区的投融资渠道,优化投融资环境,而不是追求本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指标,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推动本地区的金融深化水平。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应当继续深化,因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更多的依靠区域金融产品数量的增长。(2)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也要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经济发展滞后阶段,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将会影响经济的增长,此时的经济发展更对的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应当逐渐提升自身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3)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对区域性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控制的融资平台严格控制,杜绝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政策的干预,同时也要控制区域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的胁迫和绑架。在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金融机构和政府起着不同作用,提供不同的产品,才能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4)区域经济的增长要更多的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及技术水平的提升,继续扩大外部资金的引入并由此形成技术的溢出,提升区域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继续加大区域的教育投入,提高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特别要注意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投入方式。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金融业与海洋经济发展措施 《金融规划》中“双中心”的打造,发挥金融资源集聚功能,侧重于资金的来源层面,而《海洋经济规划》预示着海洋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解决了资金的去向问题。两者合力对接,就是要构筑浙江大量资本,尤其是民间资金向海洋经济倾斜的渠道和路径。这种发展的举措上的交点为浙江金融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浙江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的时间相一致“十二五”时期是浙江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万美元大关。届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全面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金融规划》明确指出,其规划的时间范围是“十二五”期间,其总体目标、具体目标的节点都在“十二五”末,战略任务的时间范围也定格于“十二五”期间。而《海洋经济规划》指出,“规划期为2011—2020年,重点为“十二五”时期”,具体表现为在发展目标层面,重点规划的是到2015年主要发展目标,包括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港航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着、海洋科教文化全国领先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方面,涉及到具体量化指标多达11个,而2020年的量化指标仅为3个。 由此可见,两个规划总体上在时间维度是衔接一致的,而这一时间又与浙江经济总体上转型的关键时期相一致。这种时间上的一致性为浙江地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金融业总量调控和结构优化在动态最优和统筹管理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浙江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有叠合《金融规划》明确指出战略重点是“两个中心,三极空间,六大平台”,其中“三极空间”具体是指构建起以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打造台州、绍兴、嘉兴和义乌等若干金融特色城市为亮点,重点培育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区)为支撑,推进其他地区加快发展的浙江省多层次金融空间布局。《海洋经济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的核心区建设,尽快提升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和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南翼的两翼发展水平,并做强杭州、宁波、温州这三大沿海都市圈。同时还将在整合提升现有沿海和海岛产业园区基础上,重点建设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台州、温州等九大产业集聚区,并重点推进舟山本岛、岱山、泗礁、玉环、洞头、梅山等重要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杭州、宁波、温州作为“三极空间”或“三大沿海都市圈”完全一致,嘉兴、绍兴、台州作为重要城市在两个规划里也都被提及。除了内部区域叠合,两个规划还在接轨“长三角”等外部对接区域也有共同的触点。可见,两个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有相当比例的重合交汇,这就为浙江金融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在金融资源的空间集聚层面提供了平台和基础。3五大举措、三大保障:护航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约束下,资金总量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尤其是信贷规模总量的投入需要有一个统观全局的规划。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调控社会融资规模总量,支持浙江海洋经济持续科学发展。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结构要优化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间接融资规模大、效益好,直接融资相对弱势;银行业发展强势,非银行业,尤其是小金融机构、类金融结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契机,切合海洋经济的特点,鼓励发展直接融资和非银行尤其是创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优化浙江金融业整体的结构。为此,要加强研究,区分海洋金融与大陆金融的差异性,利用发展海洋经济的契机,优化浙江金融结构,提升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业务要创新在发达经济体,与海洋经济相关的金融业务十分广泛,因此需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物流金融、海上保险、航运保险与再保险、航运资金汇兑与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为此,要大胆创新,尤其是要创新非银行业务,构建海洋金融、航运金融和与临港大工业配套的口岸金融服务等现代海洋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风险要监控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投资规模较大、不确定性高的特点。一方面资金投入量十分巨大,对区域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金融创新,资金集聚和流动方式、渠道可能较以往有较大程度的差异,可能会在特定试点和局部区域集聚金融风险,这对浙江区域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要协调监管,建立政府监管当局、行业自律和内部风控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同时也要创新监管方式,及时预警金融风险。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资源要整合在经典的经济金融互动关系中,金融的发展有两种基本动力,一种是需求拉动,一种是供给推动。一方面海洋经济的发展显然对浙江地方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体现了需求拉动,另一方面,在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积极引导和推动的角色,在金融支持领域也积极推动。因此,地方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两种力量合力的合力推动。 为此,要整合金融资源,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同时也要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合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浙江金融业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政策大力支持一是在宏观层面的统筹发展上需要政府协调兼顾,在保证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二是在总体的优惠政策的制定、实施层面,通过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建设要有倾斜;三是在具体的业务层面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对设立海洋经济产业基金、政策性海洋保险等予以积极的财政税收支持。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体制不断创新一是要创新金融准入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上的作用,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准入的条件,引导民间资本支持海洋经济建设;二是创新金融业务监管体制,监管部门对于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业务要密切跟踪,同时也要借鉴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监管经验,三是创新金融运行体制,尤其是现代金融在业务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下,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提高金融运行效率。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引进一是要建立立体化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高端人才,一般管理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大力开展系统性、国际化的金融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健全金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创新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和模式,大力引进各类金融高端人才服务于浙江金融业;三是搭建金融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尤其是要与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高端的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交流,培养和引进既懂金融、又懂海洋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矿山地质论文:贵州省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对策 摘要:煤炭是贵州省最主要的矿产资源,省内尤以煤矿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最为严重。本文全面阐述了贵州省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分析了矿山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危害,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贵州;煤矿;矿山;地质环境 1前言 贵州处于我国二级台阶的云贵高原,是世界连片喀斯特面积最大的中国西部喀斯特山区中心,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煤炭是贵州最重要的固体化石能源矿产,也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聚煤区,素有“江南煤海”之美誉,查明的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位。贵州省内尤以煤矿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最为严重。 2开采技术条件 晚二叠世的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和预测资源量以及原煤产量均占全省的98%以上,是贵州最为主要的煤炭资源赋存层位。根据矿山开采的煤田地质特征,特别是含煤地层、上覆岩层和下伏岩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区域地貌等差别,将贵州晚二叠世煤矿的开采技术条件为3个不同的区域,其中煤炭的开采主要集中在集中在黔西区。 3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贵州境内煤矿资源丰富,开采年代久远,开发程度高,开采方式均为井下开采,矿业的开发严重地扰动破坏了矿区原生的地质环境结构,使区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变得非常脆弱,引发了很多地质环境问题,尤其以矿山地质灾害最为严重。 3.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3.1.1矿山地质灾害 贵州省煤矿矿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别是大中型矿山引起的地质灾害尤为严重,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占全省矿山地质灾害80%以上。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地裂缝为主,其次是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占全省矿山地质灾害90%以上。 3.1.2地下含水层影响破坏 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形成了大量采空区,切断和破坏了区域地下水均衡,同时致使矿层及上覆岩体遭到破坏,改变了地下水自然流场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量减少,浅层地下水枯竭,地表泉点流量减少、甚至断流。 3.1.3地形地貌及土地影响破坏 煤矿对地形地貌及土地影响破坏主要分布于采空区、工业广场、煤矸石堆场、尾矿库。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工业广场、煤矸石堆场、尾矿库等对土地资源占用,地质灾害对地形地貌及土地资源的影响破坏。 3.1.4矿山废水、废渣影响 煤矿所产生的废渣煤矸石与其它废渣混合堆放,其堆放场一般在矿区附近沿斜坡或沟谷堆放,在雨水的淋滤作用下,对其周边土壤污染及下游河沟水体造成污染。大部分中小型煤矿的污水处理池基本上没有正常运转,矿坑水、洗煤水直接排放到附近沟谷或河流,沿着河沟径流方式污染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沿途污染土壤、林地或者低洼地带的耕地。 3.2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3.2.1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贵州地貌复杂,类型多样,特别是喀斯特地貌更为突出,而全省的大多数矿山都位于喀斯特山区,采矿环境极其脆弱和敏感,矿山地貌环境易损性大。(2)“上硬下软”的地质结构贵州的煤层主要分布在晚二叠世地层中,岩性为岩质较软的泥岩、粉砂岩、砂岩、煤层等,上覆地层为新三叠世地层,岩性以较坚硬的白云岩、灰岩等,透水性好,岩溶发育,地质结构条件“上硬下软”,开采下部软弱地层中的煤层,易破坏斜坡的稳定性,使得上覆岩体失去支撑,易沿自身垂直不利结构面向临空方向产生卸荷掉块形成崩塌,下部的坡体在上部的荷载作用下易形成滑坡。(3)矿层埋藏浅,矿层多贵州省内大部分煤矿的可采煤层埋藏深度小,多数在500m之内,煤层厚度小,平均厚度一般1.5~3.5m,且可采煤层层数多,一般10~20层。由于安全厚度小,采煤形成的大面积的采空区造成地表发生变形破坏,常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井泉枯竭及土地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4)气候因素据统计,贵州有95%以上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在6~10月,地面塌陷、地裂缝也多发生在雨季。强降雨使岩土体迅速饱水、软化,岩土体强度降低,易使岩土体失去平衡,诱发地质灾害,因此雨季是矿山地质灾害多发时期。 3.2.2人为因素 (1)历史原因贵州的矿业开发历史较长,90年中后期矿山大量地增加,乡镇及个体矿山大肆进行掠夺式开采。进入21世纪,以能源矿山开发为主体矿业更是全面迈进了一个新高潮期。大部分矿床未经严格地勘探,大部分矿采区也没有进行科学的设计,开采较混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不高。(2)技术水平低下贵州省内绝大多数矿山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不注重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经营粗放。开局不够合理,大矿小开、一矿多开、重复建设等问题较突出。产品结构单一,煤炭以原煤、精煤、焦煤为主,深加工能力薄弱,基本上靠消耗资源来换取原始的经济效益。(3)不合理的采矿活动目前区内仅一些大中型国有矿山基本做到了开采有规范、有规划。而大多数中小型矿山不按照有关规范进行,不按勘察和开采设计方案开挖、越界开采、矿渣任意乱堆乱排等,一些矿山不按规范留设保安矿柱,造成地质灾害、土地破坏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建议 4.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4.1.1政府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矿区“官商勾结”现象很普遍,很多政府人员在企业有“干股”,污水处理等许多措施形同虚设,平时根本不启用或根本不达标,只是为了应付检查。4.1.2建立健全政令制定、决策、监督程序目前许多矿山政策的制定有很大随意性和不可执行性,政策多以宣言、口号式为主。另外,许多矿山政策不具备稳定性和连续性,换一个领导就换一套制度。比如“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政策”矿井设计规模一年多过一年,煤矿企业为达到标准,纷纷提高产能,全省的产能大幅提高,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 4.2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多年来中央和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很多矿山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和标准,但这些法规和标准缺乏可实际操作性的条文,处罚力度不够,导致执法部门监管时困难重重,需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做到有法可依。 4.3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 贵州省内煤矿偷排废水、废渣等的现象非常严重,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没有有效落实,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4.4严格执行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 各级政府应当认真贯彻《贵州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对新建和生产矿山企业要严格执行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明确治理责任,保证资金到位和工作落实。 4.5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科学化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增加科技投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化。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新技术,进行矿区生态重建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加大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 作者:刘勇 胡屿 单位: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矿山地质论文: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 摘要:按照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2012]第55号令)、《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函[2014]35号文)等要求,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为了夯实规划编制基础,明确规划思路、目标、方案及实施措施,为规划编制提供翔实依据,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编制前,规划编制项目组完成了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专题研究”等共七项规划专题研究工作。本文就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主要指标进行研究。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主要指标研究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主要指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指标主要包括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面积、废弃矿区土地复垦面积,均为约束性指标。主要根据我省目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土地复垦情况、有关法规、政策要求及“十三五”期间矿产资源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资料,提出约束性指标,并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后续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重大工程、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等之中。1.1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指标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分区结果,我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总面积4020.5224平方公里。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年11月)、《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6]63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25号)等政策性文件,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促进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生态国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面积:40.21平方公里(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总面积1.0﹪)。依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省政府令2007年第298号)、《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执行<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鄂财综发[2007]4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5]80号)等文件精神,规划2016~2020年,市级财政、县级财政以及多方筹措的社会资金支持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面积:40.21平方公里(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总面积1.0﹪)。1.2废弃矿区土地复垦指标根据湖北省矿山土地利用现状,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复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2号2011年3月5日公布)、《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实施<土地复垦条例>的通知》(鄂土资发[2011]102号)、《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2年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同时遵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45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规〔2015〕1号)等文件精神,组织落实好矿区历史遗留损毁土地、新开工矿活动损毁土地的复垦工作,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得到恢复与控制。规划到2020年,废弃矿区土地复垦面积75平方公里。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 2.1分区原则及依据 2.1.1分区原则 (1)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9号)要求,参照《全国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修改稿)》(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2年3月),依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分区结果,结合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分析。(2)在划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时,主要考虑突出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使矿山环境预防、保护、治理工作更有针对性,以达到提高矿山环境监测精度、实现矿山环境的有效保护、确保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成效显著。兼顾考虑国家、企业和社会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承担能力。(3)按照“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在具体分区时,首先明确各区属性,制定分区依据,确保不出现存在交叉属性的区域。 2.1.2分区依据 (1)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主要包括:矿山环境问题严重的大中型老矿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后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的矿区;城市周边、重要交通干道两侧矿山环境破坏较严重的矿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开采破坏严重的矿区。(2)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矿山环境问题对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的区域。(3)矿山复绿重点区。主要包括:湖北省境内重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直观可视范围(简称“三区两线”)。(4)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主要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年11月)确定的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5〕1400号)、《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鄂办发〔2011〕40号)确立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之内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区损毁的土地。 2.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结果主要依据《2012~2013年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14年11月)相关成果,并根据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要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最新政策、治理资金投入新动向、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需求作出适当调整。全省共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矿山复绿重点区以及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等。1)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全省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38处,总面积2020平方千米。2)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全省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49处,总面积2000平方千米。3)矿山复绿重点区:全省划分出矿山复绿重点区9处,总面积211平方千米。4)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根据湖北省矿山土地利用现状,拟定需要中央财政、省级财政重点投入的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7个,总面积495平方千米。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 3.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的确定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是保护矿山环境、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矿山生态功能、保障矿山环境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保证在时间和空间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的合理、科学,需坚持以下原则: 3.1.1坚持统筹规划原则 在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重大工程规划的过程中,考虑我省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承载能力,始终坚持统筹规划以及突出重点的原则,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以及量力而行,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矿山地质的实际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域的成果,从时间维度以及空间维度上对治理工程进行合理化安排,从而制定出科学化的实施方案,实现目标的明确化,做到治理工作的务求实效,脚踏实地的完成治理任务。 3.1.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要高度重视影响范围的实际大小、地面塌陷突发性矿区治理以及危害相对严重的边坡地质灾害治理,而且还必须要兼顾矿区附近区域的水资源枯竭情况以及饮用水污染情况,就矿区居民生存环境进行严格治理,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矿地纠纷,有效维护矿区周围日常生产生活秩序,确保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预防以及减少矿区经济损失的重要作用。 3.1.3按照轻重缓急,分批实施的原则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以及先进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治理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考虑到相关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条件,进行分批治理,从而确保恢复治理工程的最终质量水平,实现预期治理效果。 3.1.4注重治理成效,强调可操作性原则 在矿山治理项目立项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认真开展前期论证工作与预期效益分析工作。在条件要求等同的时候,需要优先安排那些技术先进以及方法可行的项目,做到投入产出的合理化,增强治理效果。 3.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主要部署在历史时期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山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区域。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新中国成立前和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国有大中型老矿山、闭坑矿山和无法找到责任人的矿山,矿山环境问题严重。(2)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随时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矿山。(3)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后,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基于以上原则,本省重大工程主要以黄石、宜昌和荆门等矿山密集地区作为重点,将闭坑矿山以及正在生产中的国有大中型矿山作为治理重点,争取国家恢复治理项目和资金投入,适度配套地方恢复治理资金,督促矿山企业按照法定程序积极履行相关的矿山环境恢复以及治理义务。具体来说,在实际恢复治理工程开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就矿区内部已经被破坏了的土地实施复垦以及绿化,然后就矿渣以及废水等实施无害化处理或者是再回收。治理工程主要针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兼顾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优先安排对人居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危害重的老矿山,加强综合治理。根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现状,研究提出需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在38个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布置44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40.49平方千米;需市级财政、县级财政以及多方筹措的社会资金支持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在49个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布置49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39.92平方千米。 3.3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部署 根据湖北省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现状,在我省重点城镇周边历史遗留的群采点(废弃露采场),研究提出需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部署在7个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布置7项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75平方千米。 3.4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部署 依据《湖北省“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湖北省国土资源厅2012年12月)、《湖北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矿山复绿实施方案》(湖北省国土资源厅2016年7月),优先在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直观可视范围(即“三区两线”),以及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区,研究提出需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部署在9个矿山复绿重点区,布置9项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31平方千米。 作者:张金林 刘磊 李嵘 单位: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 湖北省国土资源研究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 摘要 :矿山中蕴含大量的矿产资源,然而伴随人类的开采活动,会对矿山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破坏,开采过程中会形成陡直的开采边坡,影响自然状态下的岩石稳定性,遇有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作用后,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情况。因此,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显得越发重要起来。文章以青龙山石灰岩矿区为例,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探讨了矿山治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保护治理;对策 矿山企业不仅要注重安全生产,更要关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只要这两方面工作都认真做好后,才有利与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本文笔者以青龙山石灰岩矿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措施,希望能进一步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1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裂隙水。该资源型矿区经过多年的开采,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很多采石平台以及陡崖的出现。不仅对区内地貌景观形成很大的破坏,而且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存在崩塌等潜在地质灾害的发生隐患,矿区开采对地下水污染也有一定影响,废石堆放掩埋破坏原有覆盖的植被[2]。 2矿区地质灾害影响破坏现状 2.1崩塌 矿区采石陡崖均为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区,特点不仅陡而且还非常高,并且存在很多岩体裂隙,很多岩石呈块状突出于破损面上,另外有大量的松散结构的风化层分布,遇到不良天气以及外力影响下,非常容易导致岩石崩落,造成崩塌灾害的发生,给生活其下部区域的人们造成安全威胁。 2.2水土流失 矿区开采活动,严重破坏了该区范围内的原有植被以及土地。特别是采用露天开采形式的矿山,破坏程度更加突出,引起矿山范围内出现大量的荒漠化现象,遇到降雨天气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长期的降雨冲刷,使有机质被雨水带走,影响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土壤养分明显不足,给区内植被生长造成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出现了很多裸露山体,影响区内生态环境。 2.3地质地貌景观破坏 伴随矿山开采,对区内原有的地质地貌形成了很大破坏,造成很多开采平台和陡崖的形成,这些陡崖与平台上没有植被生长,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地貌,而且遇到诱发因素,非常容易导致崩塌现象的发生。而且很多矿井开采之后,占用了很多土地资源,又因其在山岭上方,给下面居住的民房造成很大威胁,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很大程度上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形成破坏,影响到区内优美的景色[3]。 3矿区地质环境稳定性分析 3.1边坡整体稳定性 根据相关调查,矿区内边坡主要为中厚岩层,属于寒武纪张夏组,非常坚硬,具有很强的抗风化性。调查发现矿区边坡这些岩石分化程度轻微,而且具有非常统一的岩性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区内边坡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会引起大的滑坡灾害[4]。 3.2边坡局部稳定性 在相关调查中发现,矿区内边坡坡面上分布着很多破碎的岩石,有些已经与母体进行分离,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诱发崩塌灾害,对景区内游人及附近居民安全构成威胁。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防治工程 4.1卸载危岩体 伴随采矿活动形成大量的采石陡崖,在陡崖区域内,分布着很多危岩体,这是危岩体是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爆破手段与风化作用的结果,这些危岩体都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主要采取卸载的方式进行治理,如果遇到危岩体体积过大,则运用静态爆破的手段进行分解卸载。对于较大的岩体,现行铁索固定,借助静态爆破手段加倒链形式将其卸下。 4.2“废石- 客土”回填工程 “废石 - 客土”回填工程主要用于采石陡崖的坡地以及采石形成的平台位置,首先,将回填区域内的杂物以及树根等进行清除,将有积水的坑穴进行填平,实施填土阶段,要加强检查与验收工作,保证填土质量。 4.3挡土墙工程 挡土墙设计使用M 7.5 浆砌石结构,以基岩为挡土墙的基点,并设置沉降缝,以间隔 15 m为规格进行设置,通常挡土墙应当入土在 0.1 m的范围,设置的挡土墙为 1.5 m的高度,底面为 1.1 m宽,顶面为 1.1 m宽,但要依照陡崖不同情况,具体进行调整。 4.4截排水工程 再用截排系统是为了有效应对雨水的冲刷,由于雨水会对回填土造成很大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主要的措施为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可以有效的拦截雨水,并将其进行汇流疏导。 4.5绿化工程 绿化是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的有利手段,本着经济、生态的模式进行种植,达到最大化的自然态,避免过多的投入管理与养护的投入,依照目前的种植基础,以乡土树种(侧柏、毛白杨、国槐等)为备选树种优先考虑,同时,种植模式应当达到乔、灌、草植物群落的多样化立体模式。 4.6治理效果 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有效的恢复治理了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了梁山风景名胜区视野范围内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使梁山风景区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提高。 5结语 文章以青龙山资源型矿区为例,探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分析区内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崩塌和水土流失以及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根据矿区不同的土地类型、破坏的特点和矿山终采后的情况确定。做到重点工程措施治理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程措施速效性和控制性,同时也要发挥生物措施的后续性和生态效应。在进行绿化工程中,应当在原有生态基础上,以乡土树种为首选,采用乔、灌、草立体化的种植模式,增加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同时,治理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作者:温殿刚 单位: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技术及防治措施 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矿山开采是十分重要的构成内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在实际开采中,地质勘查是矿产开采的前提条件,地质勘查数据的精确与全面,能够实施安全开采矿山。本文在阐述矿山地质灾害勘察技术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类型及应对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矿山地质灾害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查技术;防治措施 所谓的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人类采矿生产活动导致的矿区自然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产生影响的灾害性地质作用或现象。其是地质灾害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然灾害的重要内容。我国矿业资源比较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逐步提高,且矿业发展粗放式管理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很多矿山地质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一部分矿区态势不断恶化。所以,正确认识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技术与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1]。 1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技术 1.1地球信息技术 对于地球信息技术而言,其技术类型主要分为三种。①遥感技术(RS)。其从宏观角度对大面积区域做出了解释,为比例尺不同的航卫片解译工作提供便利。通过航卫解译,因其更加直观、真实而准确,为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②定位系统(GPS)。全天候、覆盖面广、精度高是该就似乎的主要优势,通过该技术,用户可以进行无源设备工作,且其占用空间少,非常轻、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所以,该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在矿山野外环境调查工作中,利用GPS定位仪现场采集矿山所处环境的三维坐标数据。③地理信息系统(GIS)。 1.2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实验法 此试验法类型比较多,对于矿山地质灾害勘察的作用不可小觑,许多数据与资料都是通过此试验获得的。在实际灾害调查中,水文地质测试试验主要包含水质、淋滤、浸泡、含水层吸附、顶板渗透试验、采矿周边地层渗透、矿山固体废弃物毒性检测、土壤污染、溶质的迁移与富集等。 2灾害类型 2.1地面与采空区的塌陷 在井巷开采作业矿山中容易出现塌陷。在采空区,如果矿柱不足,或矿柱受外力影响支撑能力缺失,使得地面出现塌陷。对于矿体掩埋较深的矿山,没有及时进行回填,采空区面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大面积塌陷。比如铜坑与高峰锡矿采矿区面积超过百万立方米,铜铅锌矿采空区也超过了150万m3,这都是采矿作业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2.2采矿场边坡出现失稳、滑坡及岩崩 这种问题原因在于开采不合理。比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太大,在露天非金属与建材等开采矿中比较常见。比如某地区磷矿山崩事故,造成307人死亡,这种灾害比较典型。 2.3矿体坑内岩爆 又可称为矿山冲击,在掘进爆破后2-3小时内,受地壳应力作用,矿坑与顶板围岩出现的压缩比较严重,一旦作业中出现自由面,岩石内应力得到突然释放,导致岩石破裂并得到释放,进而引起地质灾害。 2.4矿坑突水 这种灾害比较普遍,其突发性强、爆发规模大且造成严重后果,在开采中,如果没有准确估计矿坑涌水,老窿或暗河被打穿或穿透,大量地下水涌入井巷,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2.5周边环境被污染 在矿山灾害中,环境被污染也是非常重要的,采矿中形成的引麦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江河,严重污染了环境,甚至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盐渍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采矿区环境及正常生产活动。 2.6瓦斯爆炸与火灾 由于矿井通风不良,瓦斯长期集聚而引起爆炸,造成人员伤亡,损害矿井。部分硫化矿床中有这种情况,硫化物氧化产生的热量积聚到一定量,瓦斯浓度超过9.5%,就会引起爆炸,导致火灾。其危害非常大,损耗地下矿物资源,其损耗量难以估量,改变了气候环境,大量农作物与植物死亡,田地无法耕种,环境日益恶化[2]。 3矿山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3.1重点防治区 对于矿山重点防治区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边坡参数设计要合理,并加强检测,同时设置相应的防护墙,一旦开挖中出现变形开裂,就要进行专门的地质勘查。②对原有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与预防,尽可能排除因开采造成的灾害等安全隐患。③对渣场弃渣进行严格检测,边坡坡度与挡墙要设计合理,设置相应的拦渣坝,以防发生泥石流。同时提高渣场使用效率,弃渣不能随意堆放。④加强坑道支护,开采与支护同时进行,以防顶板坍塌、冒顶等安全事故,特别是有住户的区域要防控顶部地面开裂。⑤合理设计坑道排水,以免矿坑涌水引起的危害。⑥设置相应的监测点,并做好检测与分析,有效预防易发生灾害。 3.2非重点防治区 在建设矿山进场路、生活区中,存在一定的边坡与弃渣,影响到边坡的稳定性,因此滑坡与塌方;沿线不合理弃渣也会引起水土流失,引起泥石流、滚石以及飞石等灾害。①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增强支护与加固,边坡排水沟也很关键,阻挡地表水。②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确保弃渣堆放合理,并在险要低段建设阻挡滚石与飞石的相关设施。③完成开采后,扒平弃渣场并覆盖上土层,进行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系统[3]。其中松树适应性强,存活率高,每3平米种植一颗,且树坑规格保持在0.5×0.5×0.5(m)。3.3地质环境恢复措施为了有效预防水土流失,恢复矿区植被与景观,必须要合理开展复垦作业,以此恢复其生态功能。切勿胡乱堆放弃渣,规划统一弃渣场区域,在开采中,针对性的选用弃渣回填采空区。弃渣场被处理后方可进行敷土、植树种草。通过这些地质环境恢复策略,降低水土流失,恢复矿区生态功能,实现和谐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矿山地质灾害勘查与预防中,通过有效治理措施,降低水土流失,恢复其生态功能,确保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高矿产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监管力度,预防地质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要重视。 作者:王翰强 单位: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对策 摘要:中国工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提高,矿山资源开采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矿山资源开采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越来越多的采矿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分析了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类型;防治对策 引言 中国国土面积十分广阔,国家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同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年经济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矿产资源。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中国各种大中型采矿工程项目已达到9000多个,资源开采规模居世界第三位。在过去的50a间,由于采矿行业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影响,采矿工程技术和设备的落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及相关的法规制度不健全等原因,矿山地质发生灾害的事故越来越多,环境破坏也越来越恶劣,矿山地质灾害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每年因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0×108元人民币,不仅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周边居民构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威胁。因此,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范措施应尽早得到相关部门重视,尽快建立起科学、有效、安全规范的管理制度,以提高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 1矿山地质灾害简介 矿山地质灾害又可称之为地质灾害、采矿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等,主要是指在矿区进行开采活动时,由于开采技术或开采规模引发井巷和岩土体变形及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发生严重变化,造成开采设备损坏,自然环境遭受极大破坏的情况,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矿山地质灾害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引发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矿山地质灾害将对人类造成严重的生命灾害,同时周围地质环境也受到影响。随着中国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提高,这也从侧面加快了矿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大了自然环境的压力。当前中国有多种类型的矿山资源,分布在不同地区,一旦矿山发生地质灾害,其影响力非常巨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尽快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多种预防措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1]。 2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有许多种,但每种矿山地质灾害都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非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煤矿)主要类型有: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侵占农田造成土壤污染或田地破坏。金属矿山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地表裂缝、塌陷等。 2.1矿震 矿井地震是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震灾害,一般矿震的震源比较浅,但造成的危害比较大。小型矿震会造成矿井表面及地表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辽宁北票煤矿吉井区,1981年8月21日,井区共记录震级MS(面波震级)≥0.5的地震160次,有感地震37次。虽然矿震发生的几率不大,但近几年矿山地质矿震灾害在中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避免矿震灾害发生。 2.2地表塌陷 地表塌陷是近几年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大规模的开采或不按规章制度、乱采滥挖,造成矿区地下空洞,在重力或地表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地表塌陷事故。尤其是采空区面积过大,而预留的支撑柱不够时极易发生地表塌陷事故。 2.3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在采矿过程中,人为乱采滥挖,破坏防水煤柱,进入废弃的矿山挖掘,废弃的煤渣堵塞阻断山谷和河流引起。如焦作的马村矿、汉庄矿、王峰矿、冯营矿。矿井突水事故的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比较严重。矿井突水已成为矿山的一个重要的地质灾害,目前,中国大多数矿山都存在矿井突水的危害。中国有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在开采时,地下水必须排除干净,尽可能避免矿井突水事故发生。 2.4矿体内引发的灾害事故 矿体内部也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事故,主要是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改变引发的,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矿体内地质灾害主要有瓦斯爆炸、地热、煤层自燃等,瓦斯爆炸是在煤矿地下开采过程中,从煤壁向采掘工作面瞬间喷出大量煤粉或瓦斯,引发爆炸导致矿山灾害发生。地热是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热量会渗出地表,引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煤层自燃是暴露在空气中的煤,由于氧化放热或天气干燥温度过高引起的燃烧现象,煤层自燃会引发地表塌陷,或引发大火等灾害[2]。 3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a)国家必须要高度重视,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b)矿山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法规操作,以防止发生地质灾害发生;c)加强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3.1坚持以预防为主 坚持“预防为主、控制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客观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管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一步一步实施;确保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科学有序进行。 3.2加强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 在采矿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边开采边破坏的现象,国家国土资源部应向矿产企业实施山区环境保护的强制性措施,加强依法行政,严格落实矿山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和“三同时”制度。在同一时间内不定期开展地质环境执法检查,向社会公布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个人和企业,并依法追究责任。露天开采面、边坡失稳,废渣、废岩、废石多且随意堆放的,及易发生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地区,应加强监督管理,一经发现违法违规的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3.3地表塌陷的防治措施 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地表塌陷是国内外开展研究比较少的一个地方,地表塌陷的主要防治措施应从采空区入手。比较常见的采空区处理措施有回填处理,这种方法是将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或矿山周围存在的废弃渣石在开采活动完成后,回填到采空区中。回填法是一种比较环保和无污染的处理方法,同时又能有效避免地表塌陷事故的发生,其经济效益也是最高的,因此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预防地表塌陷的防治措施[3]。 4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由于矿产资源在开采技术、管理、效益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矿山地质灾害频发。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很多,应分析和掌握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此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保障采矿工程安全顺利进行,促使开发资源、优化环境、发展经济三者相互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荆升利 单位:山西阳煤寺家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摘要:本文通过对七宝山矿山土地资源及土壤环境、水资源及水环境、地质灾害三方面进行矿山环境地质综合评估及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总结出七宝山硫铁矿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 在矿山地质环境评估研究方面,前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以七宝山硫铁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为例,分析工作区的地质环境特征及地质环境现状,结合开发利用合理方案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矿业活动引发或可能引发加剧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作出综合评估及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 1地质环境条件概况 矿山及周边地质环境条件可归纳为下列七方面。矿床主要为灰岩裂隙溶洞水充水矿床,±0m中段最大涌水量187.5m3/d(据1997)-1998年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地下水疏干导致岩溶地面塌陷影响严重。地表主要河流——七宝山河与地下水联系不密切,对矿床充水影响小,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东部中等,西部复杂,中部简单,总体为中等类型。矿山排土、石场与废渣堆多处,堆积条件中等稳定。矿渣与废水中有害组分含量高,对水环境污染影响较重,对人居环境影响危害较大。矿山及周边地质构造简单,虽有区域性断层通过,但成为隔水边界,断层构造总体不发育,对矿坑充水和采矿影响不大。矿山岩土体类型简单,灰岩岩溶发育,矿体顶底围岩稳固性中等,总体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由于存在多个矿山与本矿山叠置开采或残采,矿井采空区面积和空间较大。现状条件下矿业活动引起的岩溶地面塌陷较严重,并造成一定危害;矿山露采范围大,对植被、土石环境影响严重、危害大。地貌单元类型较简单,地形坡度15°-30°,地势南、北、东高,西部低,地形条件有利于地表水的径流排泄。 2工程概况 2.1矿山开采概况 七宝山硫铁矿矿山于1988年建成,1989年4月全面验收投产,设计采选规模25万t/a。为统一规划矿产资源,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将原湖南省七宝山硫铁矿,原浏阳市七宝山磺矿、原湖南省七宝山硫铁矿铁帽金银矿和原湖南省硫铁矿铁锰黑土型金银矿整合为一个矿山,整合后的矿权人为湖南省七宝山硫铁矿,开采深度80-40m和240~40m,矿区面积1.333km2。 2.2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历史 针对矿山水资源局部影响严重,矿山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严重、岩溶地面塌陷影响严重等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矿山主要进行了如下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及土地复垦工作。废渣、废石治理:对于酸性水中的沉渣采用PE型高分子微孔烧结管过滤进行沉渣处理,最细可过滤0.5微米左右的各种固体微粒对铬、铜、锌、铁、铅、镉等重金属氧化物起到很好的过滤作用,过滤后的沉渣、含水率65-70%,易于运输到不妨碍农田生产的边远洼地堆存。对废石采取严格控制废石外运,统一场地堆放管理,井下采空区域回填法等管理措施,控制消除废石污染。岩溶塌陷区治理:第一期工程治理从2002年6月,对塌陷区238亩土地进行治理,填平塌陷坑154处,填土6400m3,修建石桥冲小溪标准输水渠道579m、平整土地等。第二期工程治理从2004-2006年7月完成治理工程量如下:农田覆土面积176.91亩,覆土厚度0.3-0.5m;修建排污沟工程总长297m;修建小(二)型水库,坝址建在新山冲,坝高7.1m,坝顶长34.6m,宽3m,水沟总长625m,解决了受损土的农灌问题;塌陷坑填方6800m3。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 3.1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 整合后的矿山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的影响有四个方面:露采场表土层被挖损剥离、植被全毁,面积大。这不但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破坏,而且还造成生态环境和自然地貌景观的改变,其影响严重;尾矿库占地面积大,尾矿砂淋滤水对土石环境污染影响严重;岩溶地面塌陷:原塌陷成灾区已经整治复垦,随着矿山开采的继续进行,仍有点状小规模塌陷出现,其影响面积10.75m2。随着矿山疏干排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有可能再次引发和加剧该区的岩溶塌陷,将再次使已复垦的土地和居民生活环境受到危害,其影响严重;废石、废渣总堆积面积达6.0万m2,堆积量33.8万m3,不但压占土地面积,其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淋滤水对土石环境影响较重。 3.2水资源水环境影响 由于矿山井下开采抽排疏干地下水引起的降落漏斗中心地段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造成岩溶地面塌陷、井泉干涸、地表水漏失,对地下水资源枯竭影响严重,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这些水资源问题,虽经政府和矿山拨款得以初步解决,但矿山继续开采,水资源问题难于解决。故综合评估为:①矿山对水资源水环境影响影响严重。②矿井抽排水对整个向斜盆地的地下水区域水均衡破坏影响较轻。③矿山废水(矿坑废水、选矿废水)均经净化处理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对地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较轻。 3.3地质灾害影响 (1)矿山因采矿抽排地下水造成石桥冲小溪谷地至浮田一带岩溶地面塌陷成灾,现大部成灾区已经整治复垦,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随着矿山继续开采,矿井疏干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有可能再次引发和加剧该区岩溶塌陷,使已复垦的土地和其它农田及当地村民房屋、公路等受损,其治理难度大,影响严重。(2)采空区地面塌陷影响:根据老虎口、鸡公湾、大七形容词山三个矿段未来开采所圈定的岩移影响范围内有居民、露采场及矿井井口设施等均可能遭到危害,其治理难度较大,影响较重。 4结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经现状调查与评估。在现状条件下,矿山矿业活动对区内石桥冲谷地——浮田一带地下水枯竭影响局部严重,而对整个向斜盆地的区域水均衡破坏影响较轻,对水环境污染破坏总体较轻;对七宝山河水污染较重。矿山建设占用土地资源影响较轻,但矿业活动引起的土地资源破坏与土石环境污染影响严重;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岩溶地面塌陷对人居环境影响严重,危害大,采空区地面变形影响较轻,危害小。崩塌、滑坡、泥石流及露采场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影响较轻,危害小。区内露采场对景观影响较重,所引起的矿山型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也影响较重。本矿山矿业活动所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整体影响严重,治理难度大,矿山建设适宜性差,但若能严格采取防范与治理措施,确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及土地复垦方案认真实施,矿山可按开发利用方案继续开采。 作者:宁楚高 信栋林 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〇三队 矿山地质论文: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摘要:以某矿山为例,讨论了该矿山地质环境以及开采现状,分析了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原则,并提出了相关的恢复治理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矿山地质;滑坡;采空区;煤层 1矿山基本概况 某煤矿在经过资源整合后,批准开采13号煤层,设计可采储量为1453.02万t,设计生产能力120万t/年。本矿井服务年限为8.65年。资源整合后,矿山现处在建设阶段,尚未投入生产。矿山内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海拔995m,相对高差235.1m,总体地形从西南到东北,从低中山区过渡到低山区。矿区水系属黄河水系,矿区内沟谷较为发育,但大多为雨季排洪通道。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原则 2.1矿产资源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坚持开发现有矿产资源时进行环境保护。同时,该原则要求在进行矿山环境资源开采和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实现资源保护和当前社会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当前各部门和矿山管理者,在进行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要实现环境资源保护和综合回收利用。也就是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以合理性和有序性进行整体建设,让开采更加具有规范性。在开发资源前提下,对现有地质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实现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目标。 2.2坚持突出重点和因地制宜的开发原则 根据当前在进行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采用科学的开采方法对资源进行开发,减少地质环境的破坏问题。所以,矿山资源开采和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现有矿区所在区域经济情况和地质环境问题基础上,突出整体资源开发工作重点。这也就是说,在进行治理目标制定过程中,将保护工作重点突出在资源治理工作,将矿山资源合理保护和优质治理。这样可以将二者进行紧密结合和充分交融,使整体治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最终实现治理的预期目标。 2.3坚持防治结合的资源开采原则 防治结合的资源开采原则需要相关部门或是矿山管理者,在进行矿产资源勘查之前,对现有的地质环境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将现有开采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和全面的掌握,这样可以将已出现的地质问题作为整体活动开展的重点和前提。通过前提的掌握,防止在进行矿山资源开采时出现新的破坏现象,造成新的地质问题。同时,相关部门或是矿山管理者,应该对现有已出现的地质问题或是被破坏的环境,以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理和恢复,最大程度降低再次开采行为对现有资源环境的破坏。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3.1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1)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对开采过的采空区出现采空塌陷(地裂缝)时,及时采取就近人工挖土,运土并对裂缝进行填埋土、再碾压等措施,以减少地表下沉量。2)崩塌、滑坡治理工程。由于该滑坡虽然为小型滑坡,滑动方量不大,但前缘临空面高达十多米,如卸载后恐引发后边连锁反应,不宜采取清理松散物地进行彻底治理。仅在滑坡前缘修建一挡土墙,对其下滑的第三系沉积卵石层进行阻挡,使其影响不到道路。 3.2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措施 矿山林地恢复主要为已枯死的树木进行人工补种。根据评估区内所处的位置及气候等条件,补栽树种主要考虑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有较高生长速度、种植较容易、成活率高的树种进行补栽。乔木选用侧柏(株高1m~2m)、油松(株高1m~1.5m)、国槐(胸径5cm)、合欢(胸径5cm),种植密度为650株/hm2;灌木选用沙棘、连翘(三年生),种植密度为2250株/hm2等。 3.3开采环节中贯彻生态保护理念 对矿山资源进行开采,树立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的原则。各地在进行矿山资源勘查和开采的时候,应该以生态保护作为生产主线,进行各个环节的实施。要改变以往传统对资源进行开采过程中,所采用的粗放性质开采方式,应该以适应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展资源开发。这样能够减少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和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影响。在众多开采环节中,要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的使用目标和原则,尽可能实现开采前后自然环境不出现较大变化,从源头上进行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同时,应该在具体开采的过程中强调生态治理的理念,以科学先进手段和开采方式对资源进行开采。通过这样的行为和开采手段,可以降低整体开采环节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减少地质环境破坏问题。 4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效益分析 4.1社会效益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以有效避免和预防矿区内因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解决矿区内因采煤造成的含水层破坏给村庄居民生活用水带来的紧张问题,可有效避免并解决因矿山开发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危害、可避免因矿山开发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引起群众性上访事件的社会问题,有效的促进当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与安定团结,具有潜在的社会效益。 4.2经济效益 4.2.1减灾效益 工业广场边坡崩塌、滑坡,地裂缝及沟谷泥石流防治工程费用约1567.59万元。其危害对象为工业广场的建(构)筑物、机具设施及其工作人员,5个村庄约4519人及其他设施等。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后,可以达到消除或削弱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和增强受灾体对危害的抗御能力;规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危害,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减少建设方财产损失,经济效益可观。 4.2.2增值效益 经预测,煤矿开采对评估区内的耕地、林地等破坏程度严重,将使评估区内的190.36hm2耕地减产或者绝收,118.28hm2林地,43.16hm2草地受到破坏。如果不对这些土地进行恢复治理,一方面严重影响区内农业生产,从而增加企业赔偿费用,给企业造成持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等级,土地使用价值下降。 作者:李三三 单位:山西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摘要:矿山中蕴含大量的矿产资源,然而伴随人类的开采活动,会对矿山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破坏,开采过程中会形成陡直的开采边坡,影响自然状态下的岩石稳定性,遇有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作用后,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情况。因此,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显得越发重要起来。文章以青龙山石灰岩矿区为例,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探讨了矿山治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保护治理;对策 矿山企业不仅要注重安全生产,更要关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只要这两方面工作都认真做好后,才有利与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本文笔者以青龙山石灰岩矿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措施,希望能进一步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1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裂隙水。该资源型矿区经过多年的开采,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很多采石平台以及陡崖的出现。不仅对区内地貌景观形成很大的破坏,而且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存在崩塌等潜在地质灾害的发生隐患,矿区开采对地下水污染也有一定影响,废石堆放掩埋破坏原有覆盖的植被[2]。 2矿区地质灾害影响破坏现状 2.1崩塌 矿区采石陡崖均为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区,特点不仅陡而且还非常高,并且存在很多岩体裂隙,很多岩石呈块状突出于破损面上,另外有大量的松散结构的风化层分布,遇到不良天气以及外力影响下,非常容易导致岩石崩落,造成崩塌灾害的发生,给生活其下部区域的人们造成安全威胁。 2.2水土流失 矿区开采活动,严重破坏了该区范围内的原有植被以及土地。特别是采用露天开采形式的矿山,破坏程度更加突出,引起矿山范围内出现大量的荒漠化现象,遇到降雨天气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长期的降雨冲刷,使有机质被雨水带走,影响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土壤养分明显不足,给区内植被生长造成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出现了很多裸露山体,影响区内生态环境。 2.3地质地貌景观破坏 伴随矿山开采,对区内原有的地质地貌形成了很大破坏,造成很多开采平台和陡崖的形成,这些陡崖与平台上没有植被生长,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地貌,而且遇到诱发因素,非常容易导致崩塌现象的发生。而且很多矿井开采之后,占用了很多土地资源,又因其在山岭上方,给下面居住的民房造成很大威胁,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很大程度上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形成破坏,影响到区内优美的景色[3]。 3矿区地质环境稳定性分析 3.1边坡整体稳定性 根据相关调查,矿区内边坡主要为中厚岩层,属于寒武纪张夏组,非常坚硬,具有很强的抗风化性。调查发现矿区边坡这些岩石分化程度轻微,而且具有非常统一的岩性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区内边坡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会引起大的滑坡灾害[4]。 3.2边坡局部稳定性 在相关调查中发现,矿区内边坡坡面上分布着很多破碎的岩石,有些已经与母体进行分离,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诱发崩塌灾害,对景区内游人及附近居民安全构成威胁。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防治工程 4.1卸载危岩体 伴随采矿活动形成大量的采石陡崖,在陡崖区域内,分布着很多危岩体,这是危岩体是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爆破手段与风化作用的结果,这些危岩体都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主要采取卸载的方式进行治理,如果遇到危岩体体积过大,则运用静态爆破的手段进行分解卸载。对于较大的岩体,现行铁索固定,借助静态爆破手段加倒链形式将其卸下。 4.2“废石-客土”回填工程 “废石-客土”回填工程主要用于采石陡崖的坡地以及采石形成的平台位置,首先,将回填区域内的杂物以及树根等进行清除,将有积水的坑穴进行填平,实施填土阶段,要加强检查与验收工作,保证填土质量。 4.3挡土墙工程 挡土墙设计使用M7.5浆砌石结构,以基岩为挡土墙的基点,并设置沉降缝,以间隔15m为规格进行设置,通常挡土墙应当入土在0.1m的范围,设置的挡土墙为1.5m的高度,底面为1.1m宽,顶面为1.1m宽,但要依照陡崖不同情况,具体进行调整。 4.4截排水工程再用 截排系统是为了有效应对雨水的冲刷,由于雨水会对回填土造成很大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主要的措施为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可以有效的拦截雨水,并将其进行汇流疏导。 4.5绿化工程 绿化是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的有利手段,本着经济、生态的模式进行种植,达到最大化的自然态,避免过多的投入管理与养护的投入,依照目前的种植基础,以乡土树种(侧柏、毛白杨、国槐等)为备选树种优先考虑,同时,种植模式应当达到乔、灌、草植物群落的多样化立体模式。 4.6治理效果 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有效的恢复治理了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了梁山风景名胜区视野范围内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使梁山风景区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提高。 5结语 文章以青龙山资源型矿区为例,探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分析区内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崩塌和水土流失以及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根据矿区不同的土地类型、破坏的特点和矿山终采后的情况确定。做到重点工程措施治理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程措施速效性和控制性,同时也要发挥生物措施的后续性和生态效应。在进行绿化工程中,应当在原有生态基础上,以乡土树种为首选,采用乔、灌、草立体化的种植模式,增加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同时,治理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作者:温殿刚 单位: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中遥感测绘技术的动态监测 摘要:我国占地面积较大,资源丰富,地形复杂多样。但近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不断,为满足我国资源需求,对矿物资源进行开采是必然的,因此矿山周围地质环境的监测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就此展开讨论,简要阐述遥感测绘技术在矿上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中的适用范围,分析该技术在进行监测时设备调试主要技术要点,最后分析实际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遥感测绘技术;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一直是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采矿建设过程中一项重点工程和项目[1]。该项目要不断引入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科学、准确的动态监测平台,协助监测人员了解矿山地质环境和动态变化,提升矿山地质的综合监测水平。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的适用范围 1.1山体滑波 山体滑坡在矿山地质环境中最为常见,由于矿山太过陡峭,坡度倾斜严重,山上的泥土和石头植被覆盖率不高的地段容易发生,开采道路及开挖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大雨天气则容易形成泥石流,因此,山体滑坡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随时有巨大威胁。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能够很好的对山体滑坡地段实施监测[2]。 1.2空间塌陷 空间塌陷也是矿山地质环境中较为容易出现的一类灾害,由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形成。具体形成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矿山地下资源被逐渐开采,则地底被开采的范围之内就出现空洞,山体上部岩石层和植被土壤的正常重力、压力导致空旷位置上部出现形变,最终形成空间塌陷。 1.3矿山污染 矿山地质环境污染具体发生于矿山开采过程中,尤其是煤矿的开采,多种因素包括粉尘、过滤水、生活废水、矿渣、开采设备排放物、燃煤烟尘、放射性物质、SO2等等排放于矿山周围或空气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对相关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近年中国《环境保护法》的确立有效改善了这个问题,但在矿山开采中,遥感测绘技术对于环境污染有很好的的动态监测作用。 2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中的技术要点 2.1辐射校正 在矿山环境动态监测中,遥感测绘技术的辐射矫正是第一个需要注重的技术要点,要求具体监测的遥感影像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在成像时间上也要几乎一致,降低成像误差,如此才能达到监测的精准性要求,使最终影像清晰可辨,但实际情况中遥感影像会有辐射误差,在监测之前要对其进行校正:目的在于削弱或最大程度减少因太阳光照角度、大气条件、辐射因素导致的成像亮度差异,一般有相对辐射校正和绝对辐射校正。 2.2影像融合 影像融合技术是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中的第二个技术要点。处理对象包括光谱信息、空间分辨率、纹理等,目前常用的融合方法手段众多,传感器影像融合较为常见,其他方式包括多时相影像融合、多波段影像数据融合等等,影像融合过程中涉及到计算方式,通常采用HIS变换法,该方法有计算快速、简便等优点[3]。 2.3信息提取 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信息提取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然后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信息识别。此技术的应用是以对象遥感处理技术为基础的,监测获得遥感影像之后,进行图形分割,将分割完成的模块作为图像对象,然后具体分析和处理获取所需的分类信息。 3遥感绘测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中的具体监测方式 3.1山体滑坡监测 山体滑坡多是露天开采、连降暴雨、道路开挖等原因造成,在山体陡崖位置多有发生[4]。具体监测中发现:滑坡面凹凸差异大,呈现上陡下缓之势。为进一步监测滑坡发育状况,对测绘图像使用适宜波段处理,增强其线性显现度,从而完整的呈现出山坡完整度、植被覆盖率、岩性等特征,直方图能够通过波段进行调整,融合HSV则会进一步增强,清晰度再次上升一个层次。遥感测绘技术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中的山体滑坡监测,其它部分监测清晰,但对于滑坡位置的形态特征显示不够清晰,因其具有较高的精度要求才能清晰显现,所以滑坡位置以及下滑的石流石块,呈现色调多数较浅。 3.2空间塌陷监测 不同地区的矿山环境不同,矿种也不同,空间塌陷表现的破坏力也就有很大的差距。在遥感测绘获取的信息图像中会清晰显示。在TM图像中,空间塌陷位置一般为单独的椭圆形,也有一些呈现出环形斑点或板块,且颜色明暗度也有差别。具体监测成像之后,B4水体反映效果好,B5则可呈现更多的信息数据,会因地区及矿山地质不同产生较大的反差,B1在水体亮度值方面有显现优势,所以调整之后可根据亮度深浅判断塌陷区的变化状况。 3.3矿山地质污染监测 矿山因人们的开采需求,污染严重,尤其是煤矿,开采时周围能见度较低。具体监测中,彩色合成图像污染严重区域会呈现亮度值较高的亮白色或暗褐红色,污水则会呈现出粉红色。遥感绘测技术可有效监测矿山地质环境的大气污染以及水污染状况,并将其清晰显现出来。 4结语 综上所述,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中,尤其是在山体滑坡、空间塌陷、矿山空气及水体污染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遥感技术系统支撑基础下,获取矿山地质环境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测绘图像则可具体呈现其动态变化特征,协助监测人员作出准确的判断。相信未来,遥感测绘技术会不断更新发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效果也可提升至一个新的境界。 作者:张莉莉 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方法 摘要:在我们国家有70%以上的工业原料是从矿产资源中开采出来的,95%以上的矿产能源已经成为整个工业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经相关专家预测表示在2020年,每年的矿产的采矿总量可以达到70亿吨以上。长期对矿山的开发和开采不仅改变了矿山的环境还破坏了岩石圈的平衡状态,这就不断的致使地质环境发生恶化,发生一系列的地质灾害,例如: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土地和树木涵养水源的作用降低,出现河道淤堵等水质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现象。所以在开发矿山的同时我们必须做好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矿山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矿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活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技术经济活动,并且还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主要来源,矿业对地表地质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地质作用在短时期内可以通过人类对矿产的开采得到实现,这也时人类改造自然地最伟大的能源动力。在人类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时,也会对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地质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危害自身的生存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真的对待,处理好环境、自然和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问题。 1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 (1)矿山地质灾害不仅会破坏矿山所在地的土地资源使其丧失耕种能力,另外对矿山矿藏资源的开挖,会损坏土地,开矿使用的废水废渣会污染土地,在矿山的采空区会出现塌陷和土地地面开裂的现象十分严重。 (2)在进行矿藏开采时可能会出现由于坑采引起的地表的陷落,地表陷落现象的形成和采矿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矿山的开采,开采区域内的植被不断发生改变并且植被的能力在逐渐的下降,陷落区域会逐渐的增大,直到开采完成后闭坑。一些坑采煤矿会引起地表的陷落,造成矿产资源的损失,并且对于矿产资源来说,开采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矿区的采空区塌陷,露天采矿出现的矿山滑坡现象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对矿产资源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会直接的造成矿产资源的经济损失。 (3)矿山地质灾害的出现会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矿山是最大的用水地区,在矿山的水资源进行利用之后水源内含有多种有害有毒的重金属化学物质。部分的矿山的污水中呈现出强酸性和碱性,在矿山附近的地下水源均不同程度的受到矿石开产的污水的影响,导致地下水位不断的下降甚至出现地下水的枯竭。 (4)矿产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会影响矿区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还会破坏社会安定。对矿产资源的开采会破坏土地自身能力,破坏环境。对矿山附近村庄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多数的矿山和周边的村民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 (5)矿产资源的开采一定程度上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例如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会致使矿区的地表出现许多的坑,废弃的矿石堆放。矿区内产生的污水会致使鱼虾死亡。 2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2.1技术经济因素致灾 (1)对矿区的地质环境的认识存在不足。例如矿山引发的岩溶塌陷的现象都是由其相关的地质灾害的背景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另外在矿区开采的过程中会引起滑坡现象。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对地质环境的认识的不足而产生的。 (2)由于工程技术的措施使用不当。例如,采空塌陷是采用冒落的方法进行矿产的开采的结果,如果能把这种开采方法改变成充填的开采矿产的方法。再加上露天开采矿产资源的矿区附近的矿山的边坡的失去稳定是由于对边坡处理方法的不恰当或者是违反有关的安全的技术要求有关系。(3)由于矿山规划和建设不当:如矿山规划区和重要工程布置在矿山的地质灾害的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内,往往就会加重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地质环境甚至会破坏地质环境。2.2矿区开采的历史因素(1)矿山的建设的不合理性,会留下许多的遗留问题。 (2)长期的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有直接的关系。 2.3人为因素 (1)主要是由于矿区人民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 (2)由于利益驱动,部分矿区选择铤而走险。 (3)不合法的采矿的方法会酿成灾害。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3.1开展矿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的搬迁避让及治理工作 要依据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充分利用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和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有利时机,落实受威胁居民的搬迁避让工作,按照“整合资源、聚合力量、捆绑投入、集中使用”原则,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新农村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增减挂钩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资金,稳步推进为搬迁避让工作。充分利用生态恢复示范县建设及“矿山复绿”行动等有力时机,推进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及时建立治理项目监督管理机制,通过项目设计方案审查、招投标管理、定期巡查督察、严格验收等措施强化项目的监督管理,保障项目实施效果。 3.2增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 矿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负责全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各监测人员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矿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各类制度建设,形成全员防灾、群测群防、责权分明的地质灾害防范机制,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矿区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矿区人民对矿区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认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止措施的宣传工作,强化对矿区的资源的地质环境的管理工作。 3.3制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和管理办法 要把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勘查评价防治、监督贯穿到矿山劫探设计建设生产的全过程中在矿产勘探的同时,要对地质环境的背景进行详细的勘察评价工作,尽可能的对矿产开采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进行预测评估并提出新相关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和建议。结合相关的地质勘查的资料和对地质环境的评价等资料来对矿山进行开发设计,将矿山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结合起来并入矿山开发设计环节中。在对矿山进行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要尽认真的严谨对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整治,还要随时对矿区内的地质环境进行及时的反馈。 4结束语 针对不同矿区的地质环境特点,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矿山开采方案,并进行积极的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做到将灾害消灭在萌芽期。矿山的地质环境管理防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并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的科学工作,尽管当前扔存在许多的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且多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还有待应用和推广,但是我们仍然要计划性的组织相关的管理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作者:李锡义 单位: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探析 摘要:基于我国矿山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就中部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矿山区内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措施。对于矿山环境中出现的滑坡、泥石流等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事实证明,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有益借鉴。 关键词:矿山环境;灾害;治理 矿山是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为强烈的场所之一。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改变或破坏了矿区的自然和地质环境,从而产生诸多地质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对矿山环境问题极其重视。为保护矿山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对矿山环境造成的破坏,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如何快速、客观、有效地掌握矿山的最新地质环境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方案,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1概况 1.1矿山自然条件 治理区域位于禹州市西北鸠山乡境内,省道S325从项目区穿过,治理区为低山丘陵区,地貌类型单一。地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标高574.0m,最低海拔标高326.94m,相对高差247.06m,地形切割一般,植被较发育。人类活动较强烈,地形地貌破坏较严重。 1.2矿山环境地质 1.2.1地层工作 区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石炭系和第四系,由老到新分述如下:寒武系(∈):本区寒武系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中、上三个统,六个组。主要岩性:下部为砖红色薄层状泥质白云岩、灰黑色含燧石团块白云岩、灰色块状豹皮灰岩、泥晶白云岩等;中部为灰黄色页片状铁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紫红色页岩夹鲕粒灰岩、海绿石石英砂岩等;上部为灰色厚层状、块状灰岩、残余鲕粒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含燧石团块白云岩等,富含三叶虫化石。地层厚度不稳定,在500—890m之间。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分布于项目区大部分地段,岩性为灰白色铝质粘土岩,厚15-25m。第四系(Q):以残坡积粘土为主,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各地层之上。厚度一般较小。 1.2.2地质构造 该区域位于中朝准地台(Ⅰ级构造单元)南部,位于嵩箕台隆小区(Ⅱ级构造单元)南部边缘,与南部的华熊台缘坳陷(Ⅱ级构造单元)内的渑池—确山褶皱断束区(Ⅲ级构造单元)相接。区内分布有上官寺—羊皮岭断裂,该组断裂走向在20—60°之间,倾向北西,倾角50—60°,断距150m,为正断层。 1.2.3工程地质条件 工作区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石炭系和第四系,根据岩土体力学强度、结构类型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岩组,其特征如下:(1)厚层状致密块状细粒石英岩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岩组该岩组主要为寒武系内的地层,主要岩性为细粒石英岩、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该岩组主要为硬质岩石,其物理力学指标:干容重为2.59~2.66Kg/cm3,饱和极限抗压强度71.2~137.9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00~2000KPa。力学性质良好。(2)薄层状灰色粘土岩、铁质粘土岩岩组该岩组主要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内的岩石,主要岩性为灰色粘土岩、铁质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该岩组主要为软质岩石,其物理力学指标:饱和极限抗压强度26.2~36.5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500~1000KPa。力学性质良好。(3)残坡积粘土类单层土体在工作区内Ⅰ号采矿区广泛分布,为中更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据区域资料,该类土物理力学指标:天然含水量17.0~31.0%,天然密度1.74~2.12g/cm3,压缩模量4.51~13.4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0~250KPa。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露天采场、废弃矿渣堆以及采坑边坡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高陡边坡形成的崩塌、滑坡和废弃矿渣堆形成的滑坡等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及采矿活动引发崩塌、滑坡灾害。 2.1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 由于长期的露天开采,采矿活动留下的采坑、采矿边坡以及废渣堆严重破坏了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景观,分区描述如下:(1)Ⅰ号采矿区Ⅰ号采矿区位于大鸿寨风景区鸠山大学遗址西侧,省道S325北侧,为露天开采,采矿区面积为0.04km2。采矿区的北部形成一个采坑CK1,采坑面积约为13218m2;采坑四周分布着一系列采矿边坡,其中北面和南面的采矿边坡较陡峻,一般在75~85°,高度10~20m,西面的采矿边坡偏缓,一般在65~75°,高度10~20m,东面的采矿边坡一般在65~70°,而向东突出的土坡的坡度为25~35°,高度在8~20m,采矿区西部以及南部是渣堆Z1、Z2、Z3表1(2)Ⅱ号采矿区Ⅱ号采矿区位于大鸿寨风景区主峰西侧,省道S325东侧,采矿区面积为0.03km2。Ⅱ号采矿区的西部形成一个采坑CK2:采坑面积大约3000m2;采坑西部的采矿边坡为岩质边坡,覆盖层较薄,高度10~15m,坡度70~80°,采坑东部的采矿边坡,呈孤岛形状,覆盖层较厚,植被较发育,高度3~5m;该区沿着自然边坡堆放的废渣堆有4个:Z4、Z5、Z6、Z7。 2.2采矿活动引发崩塌、滑坡灾害 (1)Ⅰ号采矿区根据现场测量调查,Ⅰ号采矿区采坑CK1周围均分布着不稳定边坡,此处地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层理发育,呈条带状产出。目前在Ⅰ号采矿区西部已发生一处滑坡,该滑坡岩层倾向CK1,且边坡原坡度陡峭(70~75°),滑坡后缘有多处SN向拉裂缝,拉裂缝密集发育,裂缝宽度在0~30mm;经现场测量,滑坡的长度为15m、宽度为20m、平均厚度为10m,滑坡体的体积约有0.3×104m³。初步判定该滑坡为小型顺层滑坡,主要诱因是暴雨,如遇暴雨还有再次滑动可能。 (2)Ⅱ号采矿区根据现场测量调查,Ⅱ号采矿区的采坑边坡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边坡上部偶见孤石,在边坡的北部已发生一处崩塌规模较小。由于废渣堆Z6沿着自然边坡堆放,且堆放厚度较大,坡度较自然边坡陡,目前在Z6的中部已形成一个小型滑坡,该滑坡是沿着原地形坡面滑动的,后缘拉裂缝密集发育,裂缝宽度在0~15mm,滑动规模较小。其主要诱因是暴雨。 3矿山治理工程方案 3.1Ⅰ号采矿区环境破坏治理研究 Ⅰ号采矿区位于大鸿寨风景区鸠山大学遗址西侧,省道S325北侧,为露天开采,采矿区面积为0.04km2。本区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采矿引发的滑坡地质灾害。(1)地形地貌景观破坏Ⅰ号采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主要表现为采矿形成的采坑和随意堆放的废弃矿渣堆,根据现场调查测量,采矿区的北部形成一个采坑CK1,采坑面积约为13218m2;采坑四周分布着一系列采矿边坡,其中北面和南面的采矿边坡较陡峻,一般在75~85°,高度10~20m,西面的采矿边坡偏缓,一般在65~75°,高度10~20m,东面的采矿边坡一般在65~70°,而向东突出的土坡的坡度为25~35°,高度在8~20m,总容积约为15.5万m3。采矿区西部以及南部是渣堆Z1、Z2、Z3,其中Z1渣堆1800m3、Z2渣堆240m3、Z3渣堆36328m3,共计38368m3。(2)采矿引发的滑坡灾害采坑CK1周围均分布着不稳定边坡,此处地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层理发育,呈条带状产出。目前在Ⅰ号采矿区西部已发生一处滑坡,该滑坡岩层倾向CK1,且边坡原坡度陡峭(70~75°),滑坡后缘有多处SN向拉裂缝,拉裂缝密集发育,裂缝宽度在0~30mm;经现场测量,滑坡的长度为15m、宽度为20m、平均厚度为10m,滑坡体的体积约有0.3×104m³。初步判定该滑坡为小型顺层滑坡,主要诱因是暴雨,如遇暴雨还有再次滑动可能。 Ⅰ号采矿区的治理方案论证针对各种地质环境问题采用相应的治理措施,主要治理措施如下:(1)废渣清理回填工程用废弃矿渣回填采坑,这样不仅消除废弃矿渣随意堆放可能引发滑坡灾害及水土流失的可能,还能恢复原始地形地貌。废弃矿渣回填采坑后,也消除了采坑周围的高陡采矿边坡,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也恢复了原始地形地貌。因此,废弃矿渣回填采坑即恢复了原始地形地貌,同时也消除了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隐患。(2)地形地貌修整工程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场地内采坑规模为15.5万m3,但总渣量为38368m3,造成了回填量和需回填量的严重不平衡,如果从其他地方进行土方回调,一方面是11万多方的渣源周边基本没有,另一方面即便是能凑足调渣量,但在堆渣地段一般都有采坑,这个采坑回填将没有渣源,与地方关系协调比较困难,而且高额的运输费用也大大的加大了治理成本。因此完全回填采坑即不经济也不现实。 因此,根据场地渣少而采坑大的实际情况,以采坑南部+333m标高为基准进行回填,如果以一平面回填采坑,这样采坑回填量最小,基本能达到挖填平衡,但采坑西侧和北侧边坡还有9—14m的高度,北部紧靠采坑为一道路,对来往的行人还不安全,西侧的顺层滑坡还没有得到有效支挡,还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因此以+333m标高平面进行回填虽然达到了土方平衡,但是灾害隐患没有得到消除,还需要用削方、锚杆、挡土墙、护栏等工程手段对其进行治理,这样首先是造价高,另外都有设计年限,不能根除灾害隐患,不符合矿山治理的基本原则,因此,建议向北纵坡降以-3~-8%对其进行回填,这样最终回填总量为103863.4m3,回填后采坑南部、东部基本与现有地面水平,北部比现有地面低2~3m,西部比现有地面低6—9m,这样用简单的挡土墙进行支挡就解决了北部对行人的安全隐患。但是西部还留有一定安全隐患,因此对西部采坑边缘向西15m地方进行下挖3m,形成梯田,用挡土墙进行支挡,这样即增加了填方量,达到挖填平衡,还消除了灾害隐患。 3.2Ⅱ号采矿区环境破坏治理研 Ⅱ号采矿区位于大鸿寨风景区主峰西侧,位于省道S325东侧,面积为0.03km2。本区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采矿引发的滑坡、崩塌灾害。(1)地形地貌景观破坏Ⅱ号采矿区的西部形成一个采坑CK2:采坑面积大约3000m2;采坑西部的采矿边坡为岩质边坡,覆盖层较薄,高度10~15m,坡度70~80°,采坑东部的采矿边坡,呈孤岛形状,覆盖层较厚,植被较发育,高度3~5m;该区沿着自然边坡堆放的废渣堆有4个:Z4、Z5、Z6、Z7,共计18180.0m³。(2)采矿引发的滑坡、崩塌灾害根据现场测量调查,Ⅱ号采矿区的采坑边坡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边坡上部偶见孤石,在边坡的北部已发生一处崩塌,崩塌规模较小。 由于废渣堆Z6沿着自然边坡堆放,且堆放厚度较大,坡度较自然边坡陡,目前在Z6的中部已形成一个小型滑坡,该滑坡是沿着原地形坡面滑动的,后缘拉裂缝密集发育,裂缝宽度在0~15mm,滑动规模较小。其主要诱因是暴雨。Ⅱ号采矿区的治理方案论证针对各种地质环境问题采用相应的治理措施,主要治理措施如下:(1)削坡工程根据现场调查,Ⅱ号采矿区的采坑边缘的高陡边坡,坡面岩石破碎,已发生一处小型的崩塌。对此处高陡边坡做支护的费用太高,故设计削坡,施工顺序采取从边坡上部坡顶开始,削坡后的边坡高宽比为1:0.5。削坡后保证了边坡的稳定性,消除了再次崩塌的可能性。(2)地形地貌修整工程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废渣堆Z6沿着自然边坡堆放且堆放厚度较大,在暴雨情况下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采坑边坡陡峻,且岩石破碎,容易发生崩塌灾害。采坑面积3000m2,拟对采坑做回填,回填方量约19000m³,剩余的废渣沿着沟的方向回填,并设计挡土墙造成梯田,基本上挖填方平衡。这样的设计很好的修复了原有的地形,而且全部清理废渣消除了滑坡、泥石流灾害。 4总结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露天采坑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废矿无序堆放以及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矿区生态环境状况堪忧,已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地治理、恢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完善各项保护措施,打造和谐社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已迫在眉睫。 3、根据文件批复工程量和资金额度,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确定治理工程方案主要采用废渣清理回填工程、削坡工程、挡土墙工程、截排水沟工程、地形地貌修整工程、绿化工程等工程措施来进行恢复治理。 作者:姚艳领1,李 凯2 单位:1.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2.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落实思考 摘要:笔者从生产工作实际出发,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基本要求,结合编制规范和一些地方文件要求,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落实加以思考,从保证金制度的意义,管理要求、方案编制水平、报告审查等几个方面对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从技术及管理角度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保证金制度;管理要求;编制水平;审查管理 1.保证金制度的形成及意义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管理部门就以通知、规划等形式对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进行了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2006年财政、国土、环保联合《关于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2008年国务院授权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制定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确定了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采矿权人收取的,旨在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时,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义务的资金,属于押金性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作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责、权、利有机统一的重要体现,是治理恢复财政专项保障长效机制的有益补充,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经费投入的重要保障。 2.保证金管理的基本要求 保证金的缴存数额,根据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在科学评估采矿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失的基础上,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机构核算确定。保证金纳入同级财政监督管理体系,实行保证金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核算制度,保证采矿权人所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县级以上(含)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采矿权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主体;拥有对恢复治理落实情况和环境监测情况进行检查、制止和查处的权利;采矿权人必须根据本行政区内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足额缴存保证金。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则由相应的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动用该保证金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并向该采矿权人追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的不足部分。 3.保证金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保证金的征收比例问题 根据查阅有关资料,各地保证金缴纳计算方式各不相同,有些是根据矿山开采的产量按每吨矿2~15元或者售价的2%~4%计算;有些就是简单的按照破坏面积×30元/m2计算;有的是按照年销售额利润的5%左右进行控制;有些是按照不同矿种0.001~7.2元/m2的收缴标准×开采的破坏面积×开采方式影响系数×年度来进行计算;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均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本没有考虑恢复治理区植被的立地生存条件,恢复治理工程与矿区的矿种、开采方式、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征收方式与实际的治理成本不能建立固定的计算联系。还是应该建立一种以技术承担单位为主体,以恢复治理目标为导向,按照实际治理需要,动态管理征收和使用保证金,随采随治,年度考核的综合管理体系,以达到保证金征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矿山企业的接受程度问题 ①矿山建设前期经济分析论证不到位,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未纳入成本控制,对保证金征收没有心理准备,矿山企业有相当的抵触情绪;②采矿生产周期较长,矿区圈占范围较大,粗放式开采等前期遗留问题较多,导致恢复费用占比较大,受市场及经营影响,矿山企业对足额缴存保证金压力巨大;③对一些采区内的群采和历史遗留问题原则上由矿山企业承担恢复治理责任,矿山企业不理解;④习惯于粗放式开采,日常监管不力,不按照设计执行,不进行边开采边治理,不按绿色矿山要求建设等等都导致恢复治理的难度增大,所需投资更多,治理费用更高等一些列问题,矿山企业对此认识不足;⑤受保证金的返还、利用以及支付方式等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导致征收后的大笔资金闲置,致使保证金的作用和效果不能完全到位和充分发挥,矿山企业对保证金政策理解不够,认为返还希望渺茫;缺乏对保证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利用的充分认识。 3.3恢复治理方案编制水平问题 《规定》要求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单位应该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良好的相关工作业绩;编制人员必须具有经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业务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方可从事方案的编制工作。报国土资源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5名以上,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3名以上。矿山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众多,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立体空间变化过程,较难实现精准的预测,而且治理费用计取受时间推移影响,与劳动力价格、材料价格、管理成本等市场因素有关,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遵循不同的治理标准导致的治理效果和预算费用也不一样,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造成编制单位执行的参考标准五花八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统一的认识,有些地方监管单位对从业人员管理不严,只看单位资质从而忽略了编制人员的资格要求,造成从业人员混杂,方案编制深度参差不齐,达不到预期治理效果,多数方案存在治理方案模式化,针对性不强,工作量计算简单化,施工组织省略化,方案编制随意化、配套方案不完整、评估工作精度不足等技术问题,比如预测评估时,有的编制单位不结合矿山开采设计,不将矿山设计的工业布局叠加到预测图件中,仅统计现状布局和预测期采场的变化情况,从而大大减少了预测评估的面积,造成恢复治理工程量的严重不足。另外,恢复治理方案包含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因此在方案的编制人员中还应该有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格的人员,比如河北省要求地灾评估的主编人员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且是取得省级以上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才可以;此外,受预算标准不完善的客观影响,很多编制单位对预算标准的执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一些出台了预算标准的省份,也存在标准粗糙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有些地方存在多个标准并存的现象,采用不同的预算标准计算出的治理估算费用差距是很大的。因此恢复治理项目的技术工程手段与费用定额还亟待规范,方案编制的预算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方案编制单位做为矿山企业的委托承担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往往普遍站在能让企业承担得起的角度出发开展方案编制工作,有的方案甚至连可接受的最低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要求都达不到;当采矿权人逃避或其他原因导致难以落实矿山实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时,收缴的保证金往往不足以进行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更谈不上高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4方案评审与审查的管理问题 ①应该将评审承担单位的选取纳入政府采购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优选评审承担单位;一来增强公信力,二来也能杜绝评审带来的一些权钱交易的弊病。②由于专家评审时仅对资质提出要求,未对编制人员提出审查要求,这就造成了参编人员鱼目混杂,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方案的编制质量;所以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按照规定要求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审查;③管理部门审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关于对评审意见是否已按要求进行修改一项,这对行政主管部门不好把握,建议增加专家组长复核的环节,由专家组长给出修改复核意见,以便增加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可操作性; 总结: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政府监管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矿山管理通用做法的接轨,该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矿山企业主动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义务和恢复治理责任的落实,这笔资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原则,使政府管理、监督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责任和义务有措施和力度,也促使矿山企业自身重视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充分考虑治理费用和经济效益等问题,从而自我约束,加强保护、规范开采,主动降低环境恢复的成本。从而进入一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应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的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和资质单位的培训和监督管理,提高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水平,从而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行业水平整体提高。 作者:刘海涛 白克胜 包毅 贾会新 杨帆 单位: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工业化建设速度的持续加快,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愈来愈凸显,工业化和市场化建设过程中,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也对矿山地质环境形成了相对大的影响。所以,实施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对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进行统筹考虑、统一安排,最大限度的把矿产资源开发运用经过中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减少,渐渐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组建“和谐矿山环境”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矿山资源;地质环境问题;防治策略;研究 1矿山工程概况 田东县坡洪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按桂政发(2011)43号文“关于加快推进煤矿机械化改造的决定”的精神,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决定对坡洪煤矿进行机械化改造,生产能力为9万t/a。为办理采矿权延续伸请登记,需要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3年下发的《广西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水文地质详查规程(试行)》要求:“对傍河、傍海、傍水库、傍供水水源地的矿山,或岩溶地区傍城镇或集中居民点的矿山、深凹开采矿山、重金属矿山等,凡是可能造成含水层破坏或污染、可能引发严重地质环境问题的矿山,必须开展水文地质详查工作”。坡洪煤矿为傍河以及可能造成含水层破坏或污染的矿山,应进行矿山恢复治理水文地质调查。 2当前国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2.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开始的时候,在矿山地质环境污染中存在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废渣污染。从以往经验得出,煤矿生产中出现的粉尘和一些容易挥发的气体,是产生矿山区域环境中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而,也深深的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特别是煤矸石,给更加严重影响大气污染打导致,在影响地下水的同时也对土质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这主要是由煤矸石本身具备相对强的可燃性,易爆炸的特征决定的,一旦出现燃烧、爆炸,就会快速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直接严重影响大气环境。在开采运用矿产资源的时候,会形成废石、尾矿和冶炼废渣等,他们如果很大数量的堆积在一起,并且不做任何的处理,就会形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很大的原因是这些矿产资源副产品中存在很多的重金属和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在废弃矿石长时间裸露、堆放的情况下,不仅水资源受其影响,这一区域的土地也会出现严重的沙漠化现象。与此同时,伴随着采矿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会破坏潜水层,疏干性排水现象出现,地下水水位发生变化,发生明显下降,更为严重时,会引起河流断流,一些相对稳定的水环境发生不良改变,例如地下水资源枯竭,地表水漏失、区域水不平衡等,对矿山地质环境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后来,固定废弃物的污染问题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污染中的重点。现状矿山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采矿,无高边坡存在,现有井口边坡均已喷浆或浆砌石支护,边坡稳定性较好,建井至今井口边坡从未发生过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现状周边亦无成规模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矿区地表主要为粘性土所覆盖,汇水面积小,现状无自然形成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矿井开采后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煤矸石,主要卖到附近砖厂作砖,堆放时间一般为数天,矸石场没有永久矸石山,现状未发生崩塌、滑坡及泥石地质灾害。因此,矿区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弱发育、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矿井以斜井向下开采,地面变形总体不大,一般不会产生较大规模的山体滑坡。矿山地面建筑基本利用原有设施,井口均已有护坡措施。预测矿山改造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企业缺少环境保护思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关键因素是理念指导水平相对低。在开发运用矿产资源的时候,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成为重点,关于矿山的地质环境完全被抛诸脑后,没有准确的思想指导,群龙无首,进而,对环境保护的了解方面发生严重的偏差。第二,没有有效的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监督管理,矿山地质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在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过程中,安监、国土和环保等部门自然也会牵扯其中,但实际情况是,在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很多地方存在明显的空白,责任不能详细落实到位,部门分工缺乏明确性,部门之间很少交流和协助,进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出现也屡见不鲜。第三,现在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管理。从教训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在我国矿山环境的监管力度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最为关键的地方是,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不完善,执法监管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力度明显不足。 3关于矿山地质出现的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1)矿区浅部存在老窑,开采的Ⅳ煤层时,大部分在已形成的采空区下开采。采空区积水对开采仍构成一定影响,开采过程中务必先将采空区积水疏干,防范其积水透水、突水对矿山的威胁。 (2)矿山为傍河侵蚀基准面下开采,浅部开采有可能受到地表河水通过断层带及不明老窑充水的影响,应按设计留设足够的隔水煤柱,防止河水通过各种裂隙向巷道涌水,确保采空区沉陷盆地边缘离河床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严禁在河流下挖财煤炭,如果一定要在水体下采煤,必须满足试采成功的要求,得到可靠的资料并认真分析后,向有关部门报告,得到批准后才可以实施。在开采的过程中应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采”的原则进行探放水,防止发生透水、突水事故。 (3)采矿活动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主要为采空区地面变形,为避免在矿井开采后出现造成很大面积的房屋倾斜,开裂,地表沉陷、开裂等一系列地质灾害现象的出现,应该严格按照原先的设计规定,留设足够保障的保安煤柱,村庄下禁止采煤。在开采中,矿方应认真观测地表沉降,仔细分析地表移动变形的内在规律,最好可以尽早发现,尽早治理,从而有效的避免或减小因为地表沉陷而带来的危害。 (4)矿山开采活动产生的废水,应严格按设计和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行沉淀处理达标后排放,避免、减轻矿山开采造成土壤环境、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特别是对附近村屯生活饮用水源的污染。确保暴雨季节尾矿淋滤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再外排。 (5)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和其它废石尽量用来充填采空区,尽量减少矸石堆积地表压占土地和污染水土。做好储煤场、堆矸场拦截保护,完善地表排水系统,防止废固进入附近农田。 (6)为防止闭坑后地下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闭坑前应对可能坑道水渗流到第四系的巷道位置进行处理,可采用水泥封闭。当矿山闭坑以后,遵循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与治理以及相关的土地复垦方案的具体要求,对矿山各种工业场地进行恢复,减少土地资源的破坏。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应将矿山的生产与土地复垦方案相结合,尽量减少耕地的压占破坏。 (7)矿山开采过程中,建立地下水水位、水质的监测网及预案机制,对矿区及周边环境进行动态监测,防范于未然,避免矿山开采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4结束语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完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备关键意义,把矿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好,是完成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关于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为矿山地质的环保事业建设奠定基础。 作者:雷艳荣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 南宁地矿地质工程勘察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与矿山地质灾害调查 摘要:地质调查的目的是查明影响矿山工程建设和生产的地质因素,消除各种地质灾害,保证矿山生产安全。应结合煤田地质实际,补充水文地质勘探与试验。水文地质调查是根据已有的矿床水文地质资料,结合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的与岩土稳定性有关的水文条件调查与分析。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流沙等。 关键词: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地质灾害 1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及方法 第一,收集资料和设计编写阶段。此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收集和综合工作区前人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进行地质踏勘和航片、卫片的地质解译,编写工作设计。野外地质踏勘应在系统收集和综合研究前人资料以及初步解释航片、卫片后进行,踏勘路线应处置穿越工作区构造线方向,各类重要接触关系、矿化或矿产地均应布置踏勘路线。通过本阶段工作,应力求了解工作区地质矿产基本特征、工作程度及分析测试数据,统一岩石分类、命名方案和图例图式,选择各类剖面测制位置,编制地质、矿产草图,提出工作区地质、矿产调查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措施、方法和手段。第二,野外地质矿产调查阶段。此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地质剖面的测制和研究,系统的路线地质填图及矿产调查,为配合地质填图而开展的物探测量、化探测量,各类样品的采集等。本阶段工作基本完成后,应及时综合研究编绘出工作区野外地质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各类地质剖面图,作为野外地质矿产调查阶段的主要成果和后阶段加深研究工作的依据。对采集回来的各类标本、样品,应及时编录、登记、加工或处理,送样并分析鉴定,以便能及时取得分析测试数据。第三,资料的中间性整理及野外加深研究阶段。此阶段包含野外和室内两方面,要先从资料的中间性综合整理工作入手。在中间性的综合整理中,既要对各地质剖面和系统填图中已获得的野外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研究,还应对已收到的样品分析测试数据作初步计算、作图、统计、研究。通过这一阶段综合研究,肯定成果,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制定野外加深研究计划,再进行野外加深研究工作。第四,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阶段。地质调查的最终资料整理应在野外工作全部完成,并经主管部门组织野外验收通过后进行。此阶段应对所获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编制各种成果图件,通过对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征和成矿规律的总结,最后编写出地质调查报告。地质调查的目的是查明影响矿山工程建设和生产的地质因素,消除各种地质灾害,以保证矿山生产安全。 2水文地质调查 2.1矿山水文地质工作 矿山水文地质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矿山开发阶段的水文地质工作由于不同的开采方式和矿山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其工作内容也有较大差异。 2.2水文地质调查内容 水文地质调查是在已有的矿床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结合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的与岩土稳定性有关的水文条件调查与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矿区内地下水的类型,包括按含水空隙条件的分类和按埋藏条件的分类。第二,矿区水文地质结构类型,按含水体和隔水体所呈现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形式,以及含水体的水动力特征所划分的类型,可分为统一含水体结构、层状含水体结构、脉状含水体结构和管道古水体结构。第三,不同水文地质结构中的水动力特征,包括不同水文地质结构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富水特征,相互之间或与地表水体有无水利联系等。第四,含水层、隔水层、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文地质钻孔的封堵质量。 3矿山地质灾害调查 3.1矿山地质灾害 由矿山资源开发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流沙和采空区等。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坡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崩塌也即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地下采矿形成的采空区是造成矿山崩塌的主要因素,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主要是由于矿山岩溶或地下采矿形成的采空区,引起了地表变形和破坏。由于地面塌陷、地裂缝发生具有突然性,因此对塌陷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在矿山开采或其他挖掘工作中,有时会遇到饱水的沙土,当其被工程揭露时,可产生流动,即流沙。流沙可以是以突然溃决形式发生,也可以是缓慢发生。流沙的存在会造成井巷施工困难,流沙的溃决会掩埋矿井,危及工人生命安全,甚至引起地面塌陷。 3.2矿山地质灾害调查 第一,崩塌地质调查。崩塌地质调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查明地形、地貌特征。陡坡和陡崖是产生崩塌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要结合现场踏勘在地形地质上圈化出陡坡地段。二是查明不同岩性岩石的分布,特别是抗风化能力强的坚硬岩石的分布。三是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四是调查本地区有无发生崩塌的历史。五是调查本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六是调查本地区历史上地震的最大烈度和人工爆破的规模。第二,滑坡地质调查。一是要查明边坡、排土场倾角、平台宽度的几何要素。二是要查明边坡不同岩性岩石的分布。三是要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四是要调查本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五是要调查本地区历史上地震的最大烈度和人工爆破的规模。第三,泥石流地质调查。一是要查明区域内的地貌条件、汇水面积、沟谷发育情况及其纵横坡度和高度。二是要查明基岩松散土层分布位置及其与崩塌、滑坡等自然地质现象的关系。三是要对泥石流流域进行大比例调查,对泥石流流域斜坡和泥石流发源地的临界条件和岩土稳定性进行研究,推测泥石流可能发生的期限。四是要调查大气降水资料。五是要对尾矿库稳定性进行评价。第四,地面塌陷、地裂缝、采空区地质调查。一是要查明采空区规模和形状,包括采空区体积、空区范围投影面积、采空区形状、采空区连通情况、采空区高度及长度与宽度比。二是要查明采空区充水情况。 作者:夏逻 单位:黑龙江省煤田地质二四勘探队 矿山地质论文: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改造技术 1传统思想下的改造技术 1.1拆除重建 由于技术和实现落后,对于废弃矿山的处理,人们还做不到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析,重新设计和改造,而是对其存在的价值给予全盘否定。当现有的场地、设备及其他一些因素满足不了现时发展的需要时,在传统的思想下,人们往往选择对其进行拆除重建,这样不仅破坏了原有矿山的历史价值和一些景观特色,而且要付出昂贵的成本对其进行重建,铲除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1.2遮盖回避 另外,由于技术更不上时代的发展,人们在对废弃矿山的现状做不出更好的改造时,往往采用掩耳盗铃的方法,对其破败的现状进行掩盖。通过种植一些地被覆盖矿山现有的地皮,或者栽植郁郁葱葱的树木对其外观进行遮盖。当我们对废弃矿山进行远观时,貌似这是一片良好的自然景观,其实则不然,这样的做法会对以后土地的改造造成严重的阻碍。 2现代思想及技术下的改造 污染问题现已经成为国际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景观事业的发展,废弃矿山就有了利用和改造的价值。目前,在废弃矿山改造的技术中,为了满足景观的发展和改善环境,生态恢复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它的改造范围主要针对以下对象。 2.1对污染后的土壤进行治理 废弃矿山使周围的土壤因子改变,土壤物化性质遭到破坏,造成土壤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由于废弃矿山的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增多,我们必须采用化学方法将污染的土壤进行改良,补充植物生长的有机质;另外,为了节约土源,将没受到污染表层及亚表层土保存起来,待改造完工后放回原地。 2.2污水处理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路线,随着技术的进步,生态工程被应用到了污水的处理当中。在对废弃矿山进行改造时,主要注意景观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主要通过自然处理的方式对污水进行处理,已达到资金最优化的效果。 2.3恢复植被 众所周知,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必需建立在植被的基础上,由此,根据废弃矿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对废弃矿山进行合理的植被恢复是改造的关键。另外,我们根据矿山的特性可以选择耐干旱、盐碱,固土、固氮,有较强生长力的树木,进而阻挡风蚀和水蚀的灾害发生。 2.4利用微生物技术 要想把废弃矿山改造成一个景观观赏区,就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由此,我们可以利用微生物技术,对其生物群落进行改善。尤其是利用接种细菌,来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从而改变废弃矿山的贫瘠状况,缓解污染,提高整体的利用率,是矿山达到令人满意的效益。 3技术改造中的原则 (1)在采用相关技术前,首先对拟用技术进行论证和评价,确定该技术的使用周期长短,并且明确其是否有改进的潜力或在未来市场中是否有发展空间。另外,企业的微观效益要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从而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 (2)在改造经营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物有所用,物尽所能,节约资金。 (3)在改造的基础上,增强每个相关程序的联系,进一步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4)改造技术的选择时,要与经济、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且结合国外先进技术,最终选择能够总体提升改造效果的技术。 4结语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废弃矿山的改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仍需总结经验,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改造技术装备,提高矿山的综合效益,降低成本,使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对废弃矿山进行景观塑造过程中,要与科学、艺术和经济的发展充分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现代景观的发展。 作者:李金平单位: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一、引言 在现今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人们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上网。对于移动设备来说,其具有不同的品牌与种类,在屏幕分辨率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该种情况的存在,则对网络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能够保证在不同设备上完美的呈现同一个网页。在具体网络设计教学中,这也是其中的教学重点,需要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入到教学当中,更好的实现设计目标。 二、关键设计技术 在自适应网页设计当中,其关键设计技术有:第一,媒体查询技术。该技术是CSS3当中的技术,其作用即是支持同一个页面的不同视窗,允许用户能够根据设备性能对特定的CSS样式进行选择。在实际应用当中,通过几行CSS代码的应用,则能够使用户根据屏幕方向以及视窗宽度对页面内容的显示方式进行改变。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在不经过修改的情况下将页面内容在输出设备的特定范围内进行显示,而如果不对该技术进行应用,开发人员则无法以设备性能为基础对CSS样式进行选择,可以说,通过具体设计中该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的实现自适应网页设计目标。具体来说,对于一个页面内容,当具有较小设备宽度时,网页则会存在较为拥挤的情况,如设备宽度较大,页面也会存在较为空旷的情况,无法充分利用网页剩余空间。在该种情况下,如当浏览器宽度变化时根据需求对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进行显示,则能够有效实现用户体验的增强,对此,通过HTML5当中data-email属性的应用即能够实现该目标。同时,在调整屏幕分辨率时,页面运行效果也会存在状态转换的情况,该过程速度较快。对此该种情况,则可以通过transition技术的应用实现页面中效果的平滑过渡,逐渐显示页面内容的缩放变化,以此进一步实现用户的体验提升;第二,流动布局技术。对于某个特定的设备来说,单纯通过媒体查询技术的应用即能够对自适应网页设计目标进行实现。但对于该方式来说,其在实际应用当中也存在不足,即无法对不同分辨率的设备进行良好的适应。此时,单纯通过媒体查询技术的应用则无法满足要求,而需要对具有更强适应性的设计方式进行应用,而要想对该目标进行良好的实现,即需要对固定、刚性的布局进行摒弃,而对流动布局进行应用。通过流动布局的应用,则可以通过上下文感知方式实现对图片尺寸的良好调整,更好的实现设计目标。 三、传统教学方式 自适应网页设计是现今计算机专业当中的重点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网页不仅具有对信息进行承载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做好设计者技术水平、综合技能以及专业水准的体现。对此,网页设计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具体学习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通常的做法即是将相关知识分成不同类型的案例,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机房当中对相关案例进行演示,在此过程中学生跟着教师学习与练习,并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由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辅导。在该模式当中,学生则很容易出现以被动、机械方式实现对知识接受的情况,即仅仅掌握教师在课堂当中讲授、指导过的内容,而无法掌握创新方式,且在具体学习热情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部分无法良好解决或存在困难的问题时,也很容易影响到其学习积极性。对于该种情况,即需要能够在学习当中积极做好转变,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以往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帮助学生更好获取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使其能够形成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掌握良好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的情况下形成好的独立创新意识以及后续发展能力。 四、网页设计同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 在具体教学当中,将网页设计同信息技术结合可以说是网页教学体系当中的关键部分,而并非简单是辅助手段的应用,即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在更为丰富的资源情境中进行学习,以此对以探究互动为主的学习活动进行形成,其主要作用体现在:第一,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当中,有效教学即是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的一种方式,即成为设计学习活动的中心,能够按照小组协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以共同、独立的方式进行思考,在实际学习当中需要对何种问题进行了解,进而如何实现问题的处理与解决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并非是课本上传统的理论知识,而是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式与方法。在信息技术环境当中,学生能够较好的以环境当中真实案例的应用在实际学习任务当中做好知识的学习与建构,通过该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激发,且能够使其通过多途径方式的应用实现具体问题的解决,在实现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情况下实现对主动学习的转变,以此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第二,教学范围。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下,则能够通过网页设计课堂同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课堂范围的延伸在对可视进行突破、超越课本局限的情况下使其能够随时随地的开展学习活动。在网络环境当中,学生则能够获得同以往单纯课本教学方式相比更为广泛的知识来源,且能够同教师、专家与教师进行更好的交流与沟通。在该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获取范围方面将超出课本局限,在具体学习当中不仅仅处于某个课堂、图书馆或者实训室当中,且教师也不在是课程活动开展的中心,而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该过程当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的情况下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说,通过网页设计课程同信息技术两者间的有效整合,则能够在对教学效果进行提升的基础上使原有的教学方式获得本性的转变,使其能够在学习当中主动、积极的构建相关知识,在实现相关学习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做好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在实现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协作水平;第三,教学结构。在以往网页设计课程开展中,主要将教学中心确定为“教”,在该过程中,学生将以被动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接受,同时,网页编程部分内容具有较为抽象的特点,并因此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并因此影响到其学习积极性。而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教学设计则将从中获得较大的转变,获得教学同学习同等重要的教学结构,以此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当中,在对最大能动性进行发挥的基础上实现主动学习目标。教师方面,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即能够更好的体验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实现对新知识的获取,做好新知识的科学传播,同时,其也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新知识的获取,以更为合理、高效的方式开展学习。同时,教师也需要能够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做好教学内容整合,通过对教学环境的合理创造将信息技术优势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充分的体现。即教师不仅仅负责对知识的传授,且需要能够精心的设计不同教学环境,通过丰富教学情境的提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展开学习活动。在该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能够做好学习进度的管控,对学生在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做好示范,积极引导学生做好既定任务的完成,以此做好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方面,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进行知识学习,而需要以小组为单位,以计算机网络资源为基础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在具体学习中,则可以积极进行组间以及组内写作,通过信息工具的充分利用进行远程求助以及技术讨论,更好的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在此过程当中,对于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做好相关问题的解决,在逐渐实现学习任务完成的基础上达到学习目标。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也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空间与时间方面限制的打破,对学习所需的知识进行及时查阅,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做好知识掌握,在形成探索欲望的基础上形成更高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自身的网页设计水平;第四,教学重点。在信息技术网页设计教学中,教师需要能够做好教学思路与重点的把握。在具体教学设计当中,首先需要能够多次分析教学内容以及情况,通过科学主线的建立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方面,需要在进行多次分析与调研的基础上同现今职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对比方式的应用对普通页面与自适应页面两者间的不同进行指出,帮助学习者以此对自适应页面的优势与特点进行感受,对学习形容形成更高的兴趣;其次,在教学资源应用与活动制定方面,需要能够对不同学生的个别特征以及差异性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此帮助不同水平学生也能够在学习当中实现丰富学习资源的获得。在具体教学设计中,也可以进行授课对象学习情况分析,如果在分析当中发现学生在自适应网页学习当中存在困难,则需要积极做好针对性措施的应用,以此保障活动以及教学效果;再次,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当中更好的表现自己,在对自身能动性进行发挥的基础上自发开展学习;最后,需要充分同教学情况分析结果相结合,在反复讨论与探讨的基础上做好适合教学模式的制定,同市场需求结合对具体项目开发以及页面设计需求进行获得,在环境创设、页面分解与优化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内容远程辅导、资源信息化、内容模块化以及手段形象化等活动进行实现,以此帮助学生能够以更为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信息技术在自适应网页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可以说,在现今网页设计课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其中不仅是一种趋势,同时也是未来教学活动开展当中所必须的一种方式。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对信息技术在网页设计当中的重要性与作用做好把握,以科学方式的应用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信息公开及与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关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信息公开的内涵及对市场定价的影响,接着分析了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及其与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关系。 关键词 信息分析 经济管理方式 转变 一、信息公开的内涵及对市场定价的影响 (一)信息公开的内涵。 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 (二)信息公开对市场定价的影响。 信息公开对市场定价具有促进作用,增加了公平、提高效率。相反,不公开信息会导致信息不完全问题。其中众所周知的是信息不对称,即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具有更多的有关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人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而信息公开对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二、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 (一)对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 中国的制度特色决定了其自身在信息公开上面有所保留。有人认为推行政务公开仅仅是为了解决群众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只要群众满意就可以,不管政务公开本身如何搞,这种看法导致实践中对信息公开缺少系统规划和安排;有人把公开和社会稳定对立起来,认为信息公开会影响稳定;有人认为信息公开会提高政府运营成本;更有甚者对群众接受信息公开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以目前我国不具备信息公开的条件为由反对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 (二)对信息公开活动缺少系统的制度安排。 虽然信息公开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地推行,但总体看来仍然停留在政策指导下的实验阶段,缺少系统的制度安排。各地的做法五花八门,在政务公开的范围、内容和形式等诸方面表现出随意性和零散性,各种措施之间不能配套,缺少内在的联系,这些都造成信息公开难以成为稳定的机关工作方式延续下去。 (三)信息公开的主体不够广泛。 纵向看,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实行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对基层机关的注意力比较多,政务公开的主体主要集中在乡镇级和县市级的政府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和省、部级机关的信息公开的范围没有基层机关广泛。横向看,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限于各级政府机关,党委、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尚未涉及。 三、信息公开与我国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关系 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四部分:制定法律法规并监督执行的职能,制定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政策的职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职能以及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职能。其中其中后两项都要求政府必须培育一个竞争的市场条件。 (一)政府经济管理观念的转变。 政府要从计划经济的观念转为市场经济的观念。在计划经济下,政府是整个经济的运转中心,是经济总调度,经济的主体,企业只是实现计划的工具,是被动的被政府调度。在信息公开的不断完善和要求之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是经济运转的中心,政府要为企业服务,要成为企业的服务者。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信息,公共服务来规范社会。要做到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转变。 政府要从无限权力向有限权力转变,从全能政府向有效能政府转变。之前的政府是无所不能,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经常出现“管的过多,管的过死;该政府管的没管好,不该政府管的乱插手”现象,解决政府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现象。明确划分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政府是“掌舵”而不是 “划桨”,政府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政府是 “公仆”而不是主人。建立有限权力的政府,避免无限权力的政府,建立效能政府,避免全能政府。 (三)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 政府要从注重单一行政管理向注重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管理,要从权力向权威转变。政府要善用综合手段进行管理,协调经济发展。从对经济个体的直接干预和经营转为间接调控,从管理个体转为调控总量,避免政府陷于直接的事务性管理之中,影响政府对整个经济的调控能力。同时,政府还要规范权力的行使, 法行政,割断权力行使与自身利益的联系,维护政府权威。 虽然我国信息公开制度起步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但是我坚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型,体质的不断完善。我们一定能够建立一个各方面完善的市场机制,一个合格的 “仲裁”政府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会计信息与经济管理综述 一、国家的会计信息需求 会计信息为国家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认识、管理、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各基层经济单位向国家机关呈递会计信息,国家机关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汇总、分析,就能把握住宏观经济的脉搏。在短期内,对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生产力水平低下问题,国家机关可以直接进行干预,调配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在长期内,国家机关立足于长远发展,依据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拟定方针政策,如产业、投资、信贷等政策,从各个层面引导资源的流向,将闲置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使得经济协调有序的发展,早日实现经济目标。 二、市场的会计信息需求 个人、企业都是市场的参与者,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是市场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都以会计信息为重要依据,通过会计信息的汇集、处理做出经济决策。市场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认识和处理随着经济、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目前,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了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市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会计信息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市场连接的重要媒介。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的需求已经从个体性需求转化为社会性、全球性的需求,对个人、企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对国家机关进行宏观调控、拟定政策都至关重要。若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市场经济信用将会缺失,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政府宏观调控就会缺乏正确信息的反馈,国家以此制定的政策方针就会有所偏差,偏离实际,使得可行性大大降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自身会计漏洞,也会影响其合作的信誉,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就会下降。从长远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从而滋生腐败,引发犯罪。所以,实施规范经济管理的落脚点在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三、会计信息的管理 会计信息的管理是为了提供最及时、真实、全面的会计信息,避免会计信息失真。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必须先认识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然后找出相应的对策,防患于未然。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会计人员通过会计程序提供最原始的会计信息,一方面,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差异,对会计要素的判断也会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就直接反映在账务处理结果上;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也因人而异,会计是提供会计信息的基础也是关键的岗位,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不少会计人员都会陷入了会计信息造假的泥潭,使造假手段层出不穷,造假现象也比比皆是。2.会计结构基础建设不完备。有的单位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为减少成本,一味地削减会计人员数量,会计结构设置紊乱,对岗位的职责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也没有制定和执行规范会计工作的政策法规,会计人员工作随意散漫,账簿登记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些都很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3.会计方法变化与会计环境变化不同步。会计方法是随着经济发展沉淀下来的能被整个经济环境容纳,被各个经济主体接受和认可的会计处理工具,每一种会计方法从被提出到被广泛使用都经历了一定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中,会计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旧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环境就会出现不匹配的状况,会计方法不能同步跟踪反映会计环境,这就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完整和偏差,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难以克服的原因。4.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会计师事务所是政府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查账业务、对单位进行会计审计的机构,与单位外部的会计监督有关部门共同构成会计监督的整体。这个会计监督体系中各主体的职能没有明确的划分,这些主体也缺乏外部的约束和监督,这样就很容易监管不力,有的会计师事务所甚至还会出具虚假的验证报告,这都严重阻碍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政策 1.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素质。首先,要加大宣传法制观念,从思想上肃清腐败、懒散,要经常组织开展对《会计法》和其他财经法规的学习,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其次,对会计人员要经常展开技术培训工作,更新员工的知识库,提升员工的操作技能。最后,要鼓励会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职业判断能力。会计环境的改变不可避免,会计人员如何应对极速变化的会计环境,如何快速的从中提取有效信息都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准的判断能力。这种专业会计人员队伍的培养需要系统化、多形式、多层次地展开,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出一批懂规则、懂控制、懂管理的行业领军人物。2.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个控制体系包含人员素质的控制、职务分离的控制、目标控制等,涵盖业务的方方面面,规范企业内部的各个活动及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内部控制体系越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越少。内部控制体系使得每一笔账都有真实凭证做依据,这就有力地防患了财务造假行为,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性。3.建立和完善社会会计监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会计监管体系,除了科学、合理的自身机制,外部环境很重要。首先应完善地区、部门和国有单位的干部考核制度;然后要加强发票管理,防止发票环节的疏漏。一个完善的社会会计监管体系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公众共同建立和维护。对于政府部门,首先要合理分工,职责明确,然后要加大处罚力度,树立监督权威,最后政府部门要承担好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职责,将重点放在对注册会计师职能的监督,这样就能创建一套高效率、低成本的会计监督运行机制;对于企业、单位,要完善以会计监督制度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状下,以会计委派为契机,构建事中会计监督机制,形成单位自觉、自律、高效的内部会计监督体制;对于公众,政府、企业、单位要鼓励公众发挥监督作用,对群众检举、监督行为予以奖励,促成人人守法局面的建立。 作者:余岫澂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摘要:针对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探讨了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使二者进行结合的效果。通过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将农业经济管理发展为信息化管理,保证农业的增收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有效结合 中国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属于特别主要的支柱,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1978年以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产品的生产率每年都有所提升,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为科学的集约型经济。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农业可以更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农业的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构成因素,现在农业经济发展不只是决定在农业的投入方面上,信息技术使用更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将它们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1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从农业的生产到农业产品的销售每个重要的环节都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营销。详细的说就是在农业范围里,把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使用,将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使用。它可以有效实现和发展农业的决策体系和管理系统的结合,促进农业在生产效率方面的提高,保证科学的管理。我们要注意,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使用不是简单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应该进行全面的实施信息的管理。详细来看就是要实现农业资源、农业教育、农业技术和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必须要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每个环节中,才可以实现农业完成现代化的建设。 2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近些年来稳步的提高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经济管理有很大的作用。 2.1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小康社会有很大帮助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现代化的技术行业在进行持续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保证城乡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政府所关注的。伴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现在已然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可以提高农村现代技术的水平,推动农村更好的发展。 2.2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进行产业化的升级 当下的市场经济开始全面的开放,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会把农业经济推到社会制高点。农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农村经济需要进行产业化的升级才可以适应现在的形势,强化农村间的联系,走农业化经营的道路才是应对之策。 2.3对于培养专业农业人才有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不能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也不能离开产业的经营。把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进行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知识在传播方面的速度,强化农业地区之间的联系,争取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保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素质高的农业人才。 2.4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中国因为农业的发展历史非常长,而传统的农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非常单一,中国的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很弱。将信息技术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去使用,主要是利用生物工程的技术等这些措施去转变传统农业的一些问题,逐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更好的发展,把农业的发展变为资源的密集型,最后彻底改变以前传统农业的形式,进行新型农业经营方式。2.5可以有效的使农民进行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关的数据统计显示,一些农业的生产地区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农产品的产量少而发生的经济方面的贫困,真正导致农民收入低的原因是农民没有办法正确的掌握有关市场的最新信息,而他们的农产品销售策略也跟不上市场的瞬息万变。因此,必须要保证实现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将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发挥,一定要坚持市场的主要导向功能,帮助农民掌握市场的信息,做出科学的营销策略,提高他们的收入。 3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遇到的一些问题 其一,农民缺少信息化的意识。农民对信息技术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的农民都是在很偏远的地区居住,他们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农民的思维严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们对新的技术和设备缺少了解,大部分的农民封建思想很大,他们自以为种植经验丰富,不屑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这会严重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二,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没有达到标准,信息技术就不能进行现实的施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其实并不是非常简单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农民有基本的知识,还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这些年来政府在农业资金的投入上也在努力的加大,可是相当一部分的地方农业把资金用在其他的地方,这就导致农业在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步履维艰。其三,农业的信息资源缺少必要的整合。中国有的农业地区虽然是按政府的要求进行发展,不过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农业的信息资源非常缺乏。地方一部分的农业网站的信息不但缺乏权威性,还没有做到及时的信息更新,这样不能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其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农业经济管理的趋势是信息化,可是因为信息技术有一些复杂,中国现在拥有优秀技术的专业人员非常缺少。 4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的策略 4.1强化宣传的力度,将农民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意识进行提高 农民是农业建设主要的力量,提高农民的思想和意识是发展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的关键因素。所以政府和地方必须要强化宣传的力度,积极的宣传农业信息技术的效果和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地区要组织农民培训,请专业人员对广大的农民讲解信息化给大家带来的便利以及对农业生产有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素养,为了下一步的发展进行基础的奠定。 4.2提高资金的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一定不能缺少大量资金注入,中央政府需要制定可行的资金投入方案,结合不同农业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制定,帮助农业地区早日的实现信息化的建设。地区需要把资金的使用用到实处,确保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顺利的实现。 4.3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设备与技术在进行完善以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要确保农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转变以前传统农业信息比较单一化的不足。 5结语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完善,农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因为它已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阻碍作用,必须要进行改革。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不但是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提高中国的农业经营规模,实现农民在经济方面的增收。政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在认识水平方面的培训,等等,这样才可以推动中国农业的繁荣。 作者:董文丽 唐烨 单位:临江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结合教学 一、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农学、土化、植保、畜牧、气象、园艺、农教、经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本科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学习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综合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便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相关内容的讲授中,除了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涉及一些其它课程的知识,例如: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中,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体现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介绍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讲授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信息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然的科学选择,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具体体现为: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以及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其中,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比较广泛。 二、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内容讲授时,特别是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介绍时,应适时补充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以农业物流管理讲授内容为例,除了介绍与农产品相关的物流知识外,农产品物流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例如:MRP物料需求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条形码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GPS全球定位系统、P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等都应作为重点补充内容给学生予以详细介绍。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鉴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一门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研究和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实践应用的部门经济学和方法论。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来完成。理论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粉笔+黑板”的方式或者是“教师+电脑+PPT演示文稿等”的方式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教师讲,学生听;而实验部分的教学则可以通过外出实地的实践教学以及校内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等方式去实现。 1.理论教学。除了利用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和视频文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这种大容量性、大信息量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和学生节省了很多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这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还具有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对于课堂上学生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他们在课外仍然可以借助计算机和PPT演示文稿等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再学习,直至理解。 2.实验教学。利用相关的教学软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来实现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扩充和升华。例如,学生通过运用农业专家系统的教学软件,设定相关条件和输入自己的要求,通过教学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计算后得出结果,然后根据相关的结果选择出适合科学指导生产的最佳方案。这种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差异度,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有关信息化知识的讲授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这些新知识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互动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的形式讲授给他们,当然,这对于我们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积极利用课外时间。随着计算机价格越来越市民化,很多学生都配有电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制作课外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将实验教学软件交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特别是差生来消化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消化的知识和方法。 (三)加强教师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教师教育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心。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是连续的终身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科研和教学是农业院校教师的主要职责。科研是农业院校培养教师创新能力、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可以让教师的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而教师在教学中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教师开创新的知识领域,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农业院校要注重和强化教师的职后教育,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为教师提供终生学习的好机会,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纳入到教育的内容与过程之中。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尤其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专业培训,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使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通过教育提升农业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探究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摘 要: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结合,互相促进,使农民能够真正在其中发现商机,不断进行整合分析,加强技术的创新力度,使信息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呈现出来,将农业经济管理中问题进行改革,使农业生产发展及经营运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技术 加大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不断发现商业运转中的各种发展机会,才能够抢占先机,进行不断投资和销售,使效益达到更好的水平。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政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进步,一些专家分析推测,我国的小规模农业用户,也就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的经营方式在未来的长时期中将保持现状,产业模式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农业经济的大范围环境将会发生明显的突出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更加深刻,为了满足全球市场的供需,也为了适应当今的知识经济体系,对农业产业的研究和一些农业经济策略的提出将是我国发展的趋势。所以农业经济管理政策是根据我国国情而提出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基本措施。 创新农业和土地经营制度。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农业结构是以小规模的农户为主。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理位置有其独特性,所以,在制定农业管理政策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土地经营的管理制度,经过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相关法律,可以证实我国在今后的农业管理中仍将以土地经营为主。创新我国的农业制度,关键在政府的决策是否得到合理的改善。但绝不能忽视的是对农业和土地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制定。 “三农”政策的提出。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农民。相应的出现了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即“三农”问题,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问题。通过解决人民内需,同时满足对外应求,这是我国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通过一定的政策减轻农民的沉重负担,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这是国家的重要责任。“三农”政策的提出是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核心研究问题,以解决有关农业产业的困难,最终确保粮食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一)加强对自身的科学教育力度 现今,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致使农村缺乏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导致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更发现不了,经济市场中各种有效的商机,使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身边白白流失了,促使农业发展,不能够得到有效进步。进行信息技术的深化学习,就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行基础性的教育学习,熟练掌握对电脑的操作。由于农民多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很难领悟信息技术的正常使用细节要求,只能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并且按照自家农业水平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建设。将网络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进行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较难的环节,虽然农民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其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专业的人士作指导,一步步进行基础性的操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二)组建信息技术建设队伍 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对理解力较差或学习有困难的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教学,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同时,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是,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还要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将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网站上去,给更多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也能够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加强对农业的信息的分析研究 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就要将农业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和挑战。最近,大葱价格上扬,一些葱农发现不了其主要原因,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发现是中间环节多引发的,这就能帮助葱农趋利避害,发现其中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再进行实际改革,使农业商机不断进行拓展,将中间环节缩小,不断进行商业变革,将着眼点放在真正能够进行促进销售的改进方法上来。将网络及其它先进技术载体提供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发现先进的种植技术,了解新型的防虫病害的有效方法,使农民更好进行农业运作和病害防御。同时,在各种信息中优中选优、精益求精,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改革,将最好的农业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市场的良好商机,都能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三、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一)发现商机。以上粗略提到过在有效信息中发现商机,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就是要把信息中最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进行深加工,然后进行有效的对照分析,比如对区域性的农业发展进行对比,结合当地地形、天气情况,是不是真正能够进行这样的种植,是不是应该将自身的种植技术传授出去。这样进行详细的判断,未雨绸缪,趋吉避害,才能使农民不至于白花钱,白浪费时间。另外,在各种外部信息中发现哪里需要我们的产品,分析这个地方的人们需求和食用习惯,发现他们的市场价格与我们当地的冲突,进行有效选择,分析出价格最低,最适合我们进行销售的地方。还有发现其中的中间环节的复杂性,发现最少中间环节的经营市场,或者直接选取适宜农民直接销售的地点自行经营,把效益不断进行提升。 (二)创新技术实验。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渗透,把农业经济管理与其相结合,需要更加创新的技术来进行协调应用。通过对信息的研究,发现在经济事项中的各项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经济管理的重要事项中,应该把农民的价格自我调整能力进行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指导下,发现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农民自身不断进行经济管理改革,比如,加强对经济效益的统筹计划,提高商务活动中的经营技巧,使自己能更上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新进的种植技术改革,不断进行创新信息研究,使信息技术能够为自己更好的利用,使经济效益在更加稳定的市场中,进行良好的运作,促进新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一步步达到最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多方位的信息技术结合。只有政府提供的信息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自己应该找到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用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研究,使信息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传到农民那里,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农业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发现更多的商机和种植技术信息。整合更多的资源,农民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系统性的建设有效的发展战略,将思想素质建设与信息技术能够不断进行提升,使农民不断增强对经营信息的掌握,多方面细化分析,在进行新一轮的战略部署中,能够打好漂亮的一仗。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是多方位发展的,将信息技术进行渗透,把握市场的先进管理经验,帮助农业在进行经营和投资过程中,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成本投资,又要使农业经营收入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民能够抢占先机,不断在市场中渗透多样性的观察手段,将信息渠道不断进行拓宽,将信息技术的力度不但增强壮大,使信息技术真正为农业经济管理做贡献。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发展举措探析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农业经济也带来许多的机遇与挑战,要求农业经济走向产业化、集群化与规模化。然而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很难使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对规范农业经济管理并加强信息化建设。本文主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举措进行探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发展举措 前言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主体,农业经济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尽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已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角度,使其发展遇到瓶颈。因此,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发展举措探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义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质在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具体体现在信息化市场、资源以及科教等方面,尤其在信息化资源方面是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资源的必然途径。现阶段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首先为农业经济转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现代知识型发展模式逐渐取代传统发展模式。其次,农业科研人才的培育。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推动知识的快速传播以及农业科技研究的不断进步,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经济发展质量以及农民生产积极性很大程度得益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农业收入不断升高的基础上,农民更致力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投身于农业发展过程中[1]。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处于关键阶段,如何正确利用信息化将是促进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发展知识型农业的重要手段。然而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许多政府部门在贯彻信息化管理要求时多流于形式,使信息化无法真正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学科与资源。 (二)资源整合能力差 相比工业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在采集农业信息过程中更侧重于以点盖面,收集信息渠道过于单一,使相关的农业信息失去基本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也由此出现了“信息孤岛”现状,导致信息化经济效益逐渐减弱。尤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经济管理缺少相应的规划手段,即使采集到国外一些农业信息,也很难对其充分利用,更无法在农业生产方面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三)落后的基础设施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检验政府职能的必要手段,只有使其自身成为市场服务主体,避免完全依托于经济管理智能,才可正确分析农业经济市场,引导农业经济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然而大多地方政府部门在产业化程度、农业现代化程度等方面并不高,使信息化进程极为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力度不足,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缺乏基础保障。 (四)信息化建设队伍水平较低 农信信息化的实现不仅要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还应保障具有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团队,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目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信息化建设队伍方面所表现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信息化建设人员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很难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而且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主要为农民,但因大多农民未接受过正规的信息化指导培训,使相关的技术应用水平难以提高[2]。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举措 (一)强化信息化建设意识 作为现代农业主要标志,信息化建设应深入到政府部门以及农民发展意识中。针对农业发展中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缺失,要求政府部门应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引导农民投身于信息化建设中,并采取相关的措施培养或鼓励更多技术型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这样才可使农业经济管理中政府部门、人才以及农民的作业充分发挥出来。 (二)合理规划农业信息资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未实现合理配置,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对此现状需从三方面进行完善。首先,立足于信息化发展现状,统一信息标准。政府部门可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市场以及信息化应用程度,制定相关的信息标准,以此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其次,信息收取渠道的开拓。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采集,相关部门应构建并拓宽更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收集渠道,如农业市场环境中的供需变化或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等。最后,信息资源有效性的检验。许多现代农业发展信息并不完全适用于各区域的农业发展,需在正确分析后在可投入使用。 (三)基础设施的完善 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要求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同时也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其中,促使先进技术对信息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对更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相关设备如计算机等也需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四)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化 受有限的信息化知识影响,信息化建设更侧重于采集信息与信息方面,未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此现状要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农民群众应快速提高信息化知识水平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体措施首先可进行农民经济信息培训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识尤其在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方面。其次在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过程中还需注重引进人才,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使信息化建设质量得以提高[3]。 四、结论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正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立足于当前发展现状,从基础设施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以及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作者简介:隋殿海(1968C),男,辽宁抚顺人,经济管理专业。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统计信息与医院经济管理 【摘 要】在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医院统计工作不再局限于提供单纯的统计数据,医院统计信息也不仅仅只是医院领导和各级卫生部门看到的统计报表。统计信息作为医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在医院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计可以为医院成本核算提供全面的资料,为医院要素分配提供准确的数据,为大型设备购置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医院两个效益评价提供依据。我们要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更好地为医院经济管理服务。 【关键词】医院;统计信息;经济管理;作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医院经营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只是领导、专家凭经验拍脑袋的事了,也不再只是借助几个单纯的经济指标就事论事,而是依赖大量的经济信息数据及由此反映的客观经济现象。统计信息工作作为现代医院管理的工具,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和了解,在新形势下医院要强化经济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功能,有效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使其在管理行为中发挥较好的引导作用,以此促进医院经济管理朝着科学的轨道发展。在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医院统计工作不再局限于提供单纯的统计数据,医院统计信息也不仅仅只是医院领导和各级卫生部门看到的统计报表。统计信息作为医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在医院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统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一)为医院成本核算提供全面的资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管理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生事业自身的发肢规律。在医院经营管理中,有效地控制人、财、物的流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是其重要内容.医院成本核算,就是对人、财、物的核算,医院要搞好经营管理就必须加强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核算是以一定的数据资料为基础的,数据资料既有成本费用资料,也有期间工作最、人员、时间等资料,如科室成本核算需要科室人员统计资料,项目成本核算需要一定期间的项目成本资料和项目完成数统计资料,病种成本核算需要统计一定时期单病种费用发生额和单病种完成数等。医院各种成本核算无不依赖医院统计信息资料的提供,在医院成本核算中,统计信息的使用是全方位、多渠道的。 (二)为医院要素分配提供准确的数据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为了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医院管理的积极性,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医院必须确立按劳动、技术、风险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改变过去单一按经济指标考核科室和个人业绩的办法。医院临床、医技科室,由于性质、功能不一,或由于不同时期疾病谱变化,单纯依靠经济指标考核科室业绩或作为分配的依据已不尽合理,能客观反映科室劳动强度、风险程度和技术含量的统计信息指杯,如门诊科室诊疗人次、病区入出院人次、科室占用床日:、危重病人数、住院手术人次、科室检查治疗人次、年度新业务新技术开展量等统计指标被广泛运用于医院要素分配中,作为科室和个人工作业绩指标,成为科室和个人分配的重要依据。 (三)为大型设备购置提供可靠的依据 医院设备购置是医院不断提高诊疗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的手段,同时也是医院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在购置设备前必须了解以几个方面的信息和情况:(1)区域卫生资源情况,即一定区域范围内一设备购置量;(2)区域需求量,即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群对设备的需求量;(3)同级医院同一设备使用情况;(4)设备效益预测。以上每一个方面都需要运用大量的统计信息资料,对设备购置的各种可能进行预测、分析、比较。特别是设备效益预铡,这是设备购置论证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运用统计信息资料最多、统计分析判断最复杂的一环,要求统计信息真实、准确,并对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处理,效益论证的结果直接影响着设备购置的取舍。 (四)为医院两个效益评价提供依据 医院是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事业单位,它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为目的,以提高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要面临自负盈亏,实现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保障。通过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以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组合。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数据和几个指标的简单分析,也不是一个方面和几个环节的粗略评价。它是建立在大量统计信息基础上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如反映医疗水平的治疗效果指标;反映医院服务量的门诊诊疗人次、入出院人次、检查治疗人次指标;反映床位、设备利用情况的床位利用率、设备利用率指标,反映病人负担程度的出院者人均费用、出院者人均每天费用指标,反映职工业绩的每一职工工作量、每一医生工作量、职工年创业务收入指标;反映医疗服务质量、医疗管理、后勤管理、人事管理、医院规模等方面的指标都是医院效益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信息作为评价医院效益的重要依据,是统计信息资料运用的较高境界。统计信息翔实、准确,效益评价就会真实、客观;统计信息粗糙、不实,效益评价将会歪曲、失真,其直接后果是影响医院计划和决策,将医院发展带入误区。 二、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更好地为医院经济管理服务 医院统计工作的目的除了为各级政府提供区域卫生资源信息外,主要是为医院管理服务。医院统计工作者应清醒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通过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为医院经济管理服务的能力。统计人员具备一定水平的统计专业技能是统计工作质量的保证。统计人员应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学习先进的统计方法,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相关的统计软件,让自己具备快速获得和充分利用、处理统计信息的能力。统计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是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的要求。作为医院统计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卫生财会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复合型人才,才能在统计工作中游刃有余,全方位地处理各种统计信息,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统计资料。 统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严格执行《统计法》是保证统计质量的关键。统计人员要严格遵守统计法,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可靠,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统计人员在工作中要敢于发现问题,揭示问题,主动为医院经济管理出谋划策,为领导决策提供调查研究资料,同时,统计人员也应积极争求和听取领导及相关人员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医院经济管理服务。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信息化的建设,推动医院经济管理的高效与高质 摘要:信息化建设结合时展的特点,给医院经济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医院经济建设的完善与健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更优良的服务,而且能够减少人力、物力等成本,为医院创造更多的效益。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医院经济管理高效运转和高质报务的有力保证,其有利于医院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化 医院经济管理 高效 高质 医院经济管理是指运用客观符合经济规律要求的经济手段,通过计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等行为,对医院的经济活动开展的经济分析和核算。目的是为了更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物力、财力、人力等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消耗,节约成本,使医院自身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使医院的服务对象取得更高效、更高质的医疗服务。信息技术作为科学进步与人类发展的产物,给医院经济管理带来了新的启发,传统的医院经济管理模式将逐渐被信息化技术给取代。医院经济管理信息化是良好的趋势和结合,其将更好的为患者和需要医院服务的健康人群提供更快、更有效、更完善的服务,确保医院更健全的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发展与形成 目前在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大多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4]:第一阶段,有独立自主的经济管理系统,也就是财务系统,主要是指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对医院展开的信息化建设;第二阶段,电子病历及医疗挂号等信息服务的完善和普及,使临床信息逐步信息化,整合医院信息资源;第三阶段,医院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使医疗系统完全信息化,实现数据的共享和资源的合理使用,使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传递和交流沟通。 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是医院经济管理完善的基础,其为医院各方面信息的统筹与保存及传递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信息化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强大信息的服务功能有关密不可分的联系,医院经济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部分,其与医院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是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 二、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意义 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的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为医院的经济管理提供了更高效便捷和更系统完善的信息服务。医院经济管理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也终将作为医院经济管理前进道路上的重要力量,推动医院经济管理的高效和高质运转。 医院自身的环境及功能决定了其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信息化系统的建立能够减少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负重和避免一些不必要发生的信息误差。由于医院每天都会有大量数据的产生,而庞大的数据体系会让医务工作者长期处理忙碌的工作环境下,因此这也就增加了出错的可能性。而信息化系统的建立由于其系统化的程序能够简化工作,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因而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信息化建设更有利于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存储,与传统模式相比,能够保证信息传递过程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并且能够自动整合资源,节省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信息化建设能够为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其运作的高效性,意味着对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整合。信息化建设推动着医院经济管理的高效和高质运转,增强了医院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之路。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部分是系统的完善和资源的整合,以及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化具有快速、便捷、实时等许多优点,医院经济管理只有在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才能更融入社会,实现飞跃式的成长。信息系统作为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的产物,其给医院经济管理的经济决策以及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为医院经济建设的完善与健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结 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经济管理而言,具有快速、便捷、实时等许多优点,但其也有不足之处,信息系统的瘫痪和信息文件的丢失很可能会给医院的医疗服务造成不良的影响,尤其对于医院经济管理而言,可能会影响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行[5]。因此,对于信息系统的及时维护和更新,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显得非常的重要。并且初期的信息化建设将会有诸多的困难,由于传统方式难以转变,或推行动力的不足都会影响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医院的生存。但信息化的建设是医院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信息化医院经济管理模式必将引领医院发展,成为医院立足的关键。 信息化建设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实效性,其能有效的反馈和传输信息,使医务工作者能够节省劳力及时间等成本,更好的投入到医疗服务过程中去,保持更高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确保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国家的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整体而言,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医院经济管理高效运转和高质报务的有力保证,其有利于医院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信息公开及与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关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信息公开的内涵及对市场定价的影响,接着分析了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及其与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关系。 关键词 信息分析 经济管理方式 转变 一、信息公开的内涵及对市场定价的影响 (一)信息公开的内涵。 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 (二)信息公开对市场定价的影响。 信息公开对市场定价具有促进作用,增加了公平、提高效率。相反,不公开信息会导致信息不完全问题。其中众所周知的是信息不对称,即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具有更多的有关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人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而信息公开对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二、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 (一)对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 中国的制度特色决定了其自身在信息公开上面有所保留。有人认为推行政务公开仅仅是为了解决群众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只要群众满意就可以,不管政务公开本身如何搞,这种看法导致实践中对信息公开缺少系统规划和安排;有人把公开和社会稳定对立起来,认为信息公开会影响稳定;有人认为信息公开会提高政府运营成本;更有甚者对群众接受信息公开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以目前我国不具备信息公开的条件为由反对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 (二)对信息公开活动缺少系统的制度安排。 虽然信息公开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地推行,但总体看来仍然停留在政策指导下的实验阶段,缺少系统的制度安排。各地的做法五花八门,在政务公开的范围、内容和形式等诸方面表现出随意性和零散性,各种措施之间不能配套,缺少内在的联系,这些都造成信息公开难以成为稳定的机关工作方式延续下去。 (三)信息公开的主体不够广泛。 纵向看,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实行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对基层机关的注意力比较多,政务公开的主体主要集中在乡镇级和县市级的政府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和省、部级机关的信息公开的范围没有基层机关广泛。横向看,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限于各级政府机关,党委、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尚未涉及。 三、信息公开与我国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关系 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四部分:制定法律法规并监督执行的职能,制定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政策的职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职能以及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职能。其中其中后两项都要求政府必须培育一个竞争的市场条件。 (一)政府经济管理观念的转变。 政府要从计划经济的观念转为市场经济的观念。在计划经济下,政府是整个经济的运转中心,是经济总调度,经济的主体,企业只是实现计划的工具,是被动的被政府调度。在信息公开的不断完善和要求之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是经济运转的中心,政府要为企业服务,要成为企业的服务者。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信息,公共服务来规范社会。要做到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转变。 政府要从无限权力向有限权力转变,从全能政府向有效能政府转变。之前的政府是无所不能,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经常出现“管的过多,管的过死;该政府管的没管好,不该政府管的乱插手”现象,解决政府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现象。明确划分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政府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政府是 “公仆”而不是主人。建立有限权力的政府,避免无限权力的政府,建立效能政府,避免全能政府。 (三)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 政府要从注重单一行政管理向注重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管理,要从权力向权威转变。政府要善用综合手段进行管理,协调经济发展。从对经济个体的直接干预和经营转为间接调控,从管理个体转为调控总量,避免政府陷于直接的事务性管理之中,影响政府对整个经济的调控能力。同时,政府还要规范权力的行使,依法行政,割断权力行使与自身利益的联系,维护政府权威。 虽然我国信息公开制度起步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但是我坚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型,体质的不断完善。我们一定能够建立一个各方面完善的市场机制,一个合格的 “仲裁”政府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发展举措探析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逐步走向了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也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前进。本文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简述,分析了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意义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 信息化 现状 发展举措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包含了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教育信息化、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这几个方面。它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获取各类农业信息与农业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管理决策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较良好的格局,但依旧存在着不足,比如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主要依靠农业化学药品来提高产量,质量较低,此外我国农业区域布局不够合理,未能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为产业决策提供信息保障,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生产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部门、农业运输部门、农业加工部门等部门的联系与互动,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有效地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上的不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改善目前农村市场上经济体制不健全、农业竞争力低、农产品商品率低等问题,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实时准确的价格行情、供求走势、产销信息等,帮助农民把握市场,及时调整,有效规避风险。此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还能够有效地改善农业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为农民实现增收。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1.资本投入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资本不足主要表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逐步走向了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也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前进。本文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简述,分析了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意义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 信息化 现状 发展举措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40-01 现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两方面。物质资本方面主要是在财政制度上的投入重点在工业信息化建设上,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相对较少,并且由于农业本身积累资本的速度较慢,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资金不足,抑制了发展,甚至很多十分有创新性的信息化发展想法因缺少资金的支持而无法进行。人力资本方面主要是缺乏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不论是软件资源建立,硬件设施完善还是信息化的管理、应用,都需要有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但现今,虽然有学校开设了此方面的相关课程,但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还是偏少,并且很多受教育者并不愿意到农村去做此方面的工作。另外,就我国的整体的人员专业素质而言,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也是相对落后的。 2.农村相关设施设备不完善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需要完备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作为后盾的,但目前在农村地区,这种设施设备并不普及,网点覆盖范围较小,农民基本还是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获得相关的农业信息。农业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人力和传统的机械设备。信息的传播也往往比较滞后,不能与实际相符,相关信息的使用成本也偏高。 3.科学技术滞后 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为传统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的发展,但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举措 1.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资金。此外,政府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个体私营企业、国内外企业等投资,从而进一步扩大资金的投入。 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 政府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备合适的信息化设备供农业生产使用,并加大对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使用培训,激发相关人员的热情,提升相关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同时,建立符合当地的特色信息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强对信息化机械设备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对品种的改良与信息化种植研究,政府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园的建设,为培育先进信息化项目提供基础设施。 4.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制度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必须完善当前的财政政策,建立相关的财政政策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建立具体可行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具体有层次的管理体系。不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规章制度,结合自身情况,建设科学可行的相关制度。 5.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让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创新性人才愿意走进农村,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去。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激发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加强农业信息经济、农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的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人才队伍。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经济管理中的信息沟通与行为改变 随着企业规模日趋扩大,企业内部之间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为了搞好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与合作,管理者要运用各种方式,进行不断的、广泛的信息沟通和意见沟通。因此,沟通是协调功能的基础。良好的沟通,对于改变员工的行为,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个体之间以各种方式联系在一起时,必须有一种渠道进行交流,也就是沟通。所谓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或交换信息的过程。实际上,作为社会性的人,总要同他人进行沟通,如果沟通不畅,甚至没有沟通,常常造成员工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和冲突,给工作带来损失。因此,良好顺畅的沟通,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条件。作为企业的员工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同事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一)沟通是协调功能的基础。从企业的组织内部来讲,一个企业或组织要协调全体员工去实现某项目标,必须使每一个员工都了解明确其目标,就需要某种形式的沟通。缺乏沟通,则成了没有方向的目标,其员工也将如一盘散沙。因此,所有的协调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沟通形式中进行的,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就无法协调。所以,沟通首先是协调的基础,通过组织内部的沟通,我们可以了解各部门的生产或工作进度、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员工的士气,以及管理的效能,等等,从而做出如何协调的决定。 (二)沟通是企业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增进了解、理解和保持一致的工具。一致性行为,为组织内部的持续稳定提供了前提条件。企业领导者为了动员下级和员工努力工作,要说明方针、政策、任务和要求,以帮助下级和员工理解和明确组织目标;同时领导者还必须善于倾听和沟通下级和员工的意见、要求,通过意见沟通和信息交流来理解与培养员工的感情,改变员工原有的态度,并表现出合作的行为。作为员工要时刻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积极献计献策,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正确的意见,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能够互相理解、支持,并保持一致行为,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三)沟通是企业组织了解掌握公众需求、建议和深化与其它企业关系的一个有效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与市场和广大的消费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企业决定生产何种产品,完全是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来进行的。对于产品的规格、性能、质量,又是根据市场信息和广大消费者的意见、要求确定的,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组织生产。另外,企业组织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关系,也要经常的进行沟通、往来。体验对方企业对本单位的态度和反应,不断增强企业间的了解,密切企业间的关系。如果缺少必要的沟通或沟通渠道不畅,就会使企业之间发生误会、矛盾和纠纷,影响到企业之间的关系与合作,给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损失。因此,沟通是企业组织了解和搜集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建议,以及深化与其它企业之间关系所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形式。 二沟通是人们在生活中和企业经营中相互发生联系和接触的活动,是解决矛盾分歧,密切员工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式。在沟通过程中,实际的沟通行为和彼此产生的效果是多种多样的,由此所形成的沟通模式和类型也是千差万别的。沟通的种类或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从企业组织的结构和系统来划分,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又可分为企业组织外部和内部。企业组织外部,如企业组织与其他企业组织的实际往来、商谈、或通过公函、信件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企业组织内部,如企业组织决定的传达、各项通知、领导者讲话、定期会议、部属上级报告和企业的组织所举办的各种聚会活动等。正式沟通是企业组织在正确的渠道内进行的。这种渠道决定了规定、要求、信息在一个企业组织内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之间流通传播的方向。正式沟通是企业组织进行信息传达和征求建议、意见的一个最基本的形式。非正式沟通,包括所有正式沟通以外的信息传达与意见交流,如同事之间的私下交流,朋友之间议论企业里某人某事,等等。非正式沟通不仅能够表露或反应员工的真实心理动机,同时也能给管理者通过正式沟通而得不到的内外部信息。因此, 现在企业的管理者都很重视非正式沟通,常利用私人聚会及非正式团体的娱乐活动等,从与员工接触中获取各种信息,作为改善管理或拟定决策的参考。 (二)按沟通流动的方向可分为以下三种:下行沟通。即企业组织内最常见的将上级所拟定的组织目的、管理决策等传达至属下各基层。传统的企业组织都偏重于下行沟通。上行沟通,是指员工向管理者报告工作情况、提出建议、意见,表达自己的意愿等。平行沟通。也就是横向沟通,在企业组织内部,同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沟通。 (三)按沟通的方法可分为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的优点是具有权威性、正确性,不能在传达过程中被歪曲,可永久保留。口头沟通的优点是,有亲切感,可以用表情、语调增加沟通的效果,可以马上获得对方的反应,具有双向沟通的好处。 (四)按沟通的形式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两者之间的地位不变是单向沟通,如作报告、公布决定等,都属于单向沟通。两者之间的地位不断互换则是双向沟通。如双方交谈,协商交换意见等。 上述只是从一般的意义出发,对沟通的几种主要模式进行探讨,对沟通的基本方式作了一些大体的描述。从中不难看出,沟通的模式实际上不外乎是正式与非正式沟通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沟通两大类。正式与非正式沟通的最大特征在于,一种是正式渠道,另一种是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是企业组织获取信息资料,进行沟通的一个主要形式。而非正式渠道又能使管理者得到在正式渠道得不到的信息资料。正式沟通的优点是便于集中和统一,传统信息较快,也有组织性。在一般企事业组织中,主要采用正式沟通的模式。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沟通模式的特征在于,管理者是沟通的中心人物,并起着一种领导、支配和协调作用,汇集和传递各方面信息, 广泛征求员工反馈的各种意见。其优点是,便于员工与领导者进行直接接触和沟通意见,能够调动员工沟通意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管理者搜集信息,掌握员工的建议、意见、意愿的一个较理想的沟通模式。 信息与经济管理论文: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经济管理在医院管理中从来就不是一个新话题。在公立医院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新形势下,医院的经济管理如何在政策许可范围之内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赢得长远的发展?回首国内医院财务管理多年走过的路,着眼于目前我国医院人、财、物的管理尚未形成体系,已有的管理体系也都各自处于孤立运行状态的现状,根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我个人认为,要作好医院的经济管理,除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和监测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提高财务从业人员的各项素质外,还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尽快建立完善医院总会计师制度 “总会计师”的提法源自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是一个既对国家负责,又对厂长(经理)负责的职位。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我国企业一般都是在“对总经理负责”这一含义上定位总会计师的职责。财政部于1996年6月17日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第九条明确规定:“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总会计师。”1998年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中也要求“符合条件的医院应建立总会计师制度。” 2003年,陕西省财政厅、卫生厅进行财务大检查时要求300张床位、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医疗单位必须设立总会计师。在此前提下,我院当年便建立了总会计师制度。 1. 设立总会计师的必要性 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民生、保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形成,医院的经济管理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从对外树立形象上讲,医院能否为患者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服务,关系到医院生存与发展。从对内运营管理上讲,医院经济日趋广泛、频繁,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在经济核算,组织、调配资金等方面要求逐步提高,这些因素均使得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而许多医院“重投资、轻治理、轻核算”所导致的医院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在经济资源的筹措、投资、融资和经济管理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加快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尤其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作为自主管理和运行的独立法人,自主调配资金越来越多,更是迫切需要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完善。杭州市的医疗卫生单位为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实行的“总会计师委派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 现行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早有规定,但距今为止,依然有很多医院并未设置总会计师职位,这种情况在大城市的很多三级医院以及地、市和县级医院普遍存在,尽管这些医院中很多医院的国有资产已达到上亿元。其中,主要原因是一些政府部门以及医院院长对总会计师的职责认知还不到位,认为总会计师所做的工作与会计主管工作类似,因此医院不必设立总会计师。其实,这是对现代医院管理中总会计师工作的误解。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总会计师体制是参照了发达国家的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财务官)模式,是根据我国具体经济环境和体制,按照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所推行的一种企业管理制度。 国际财务总裁联合会主席康奇塔女士曾介绍说:外国对CFO的知识结构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财务与会计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而且要有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与经验,还要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对于目前各医院的总会计师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经济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是医院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如今,医院的各项业务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最早便是围绕收费环节展开,可见,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密不可分。信息化贯穿于医院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从最早的会计电算化,到现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HRP实施,从后勤保障到行政管理,从门诊到住院,无一不证明,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与时俱进,使得当前医院的管理工作高效、快捷、安全。据统计,医院管理所需的信息有70%是由财务部门提供的,由此看来,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1. 融入HRP理念 医院的经济管理目标是不断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向领导反映以供决策之需。而当今时代,一所医院的财务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医院的经营决策,也决定了医院是否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HRP(医院资源计划系统)是医院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引入ERP的成功管理思想和技术,整合医院已有信息资源,融合财务流、业务流等信息,创建出的一套支持医院整体运行管理的系统化医院资源管理平台。由于涉及一系列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国内外的大公司都看准了这块市场,包括微软、IBM和用友、方正等软硬件服务商已经纷纷大手笔地开始在这一领域的布局。 2.医院财务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1)如同现代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一样,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财务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在确保医院获得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做到及时反馈信息,尽可能早地发现问题,及早处理问题,以避免更多的经济损失和人、财、物的浪费。 (2)实现医院财务帐务、报表、分析的信息化。医院作为专业机构,业务数据复杂,不同的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需探索适应各自医院工作特点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机制。全面高效地建立以财务预算为前提,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重点,把发挥现有资产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并渗透到卫生服务全过程的管理体系中的各个环节,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3)财务信息化是实现医院财务、业务集成的管理模式。财务信息化立足财务管理,是从医院业务出发的考虑问题的新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人员要逐步改变过去拖沓冗长的多数以纸质记录为主的工作流程,尽可能的通过信息化实现业务目标。也只有上行下效,管理人员以身作则,才能使信息化在财务部门尽快地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的应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院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建设,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4)财务信息化管理贯通财务与业务之间的流程,要面向业务服务。医院财务管理理论上将向开放化、技术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医院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变动分析、医疗业务运行分析、医药费用控制分析,收支结余分析等。医院财务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偿债能力分析方面和营运能力分析等。这些都要求医院的财务管理必须围绕医院业务进行。 总之,医院要把握时代节奏,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反映医院资金流、信息流和物资流,从而改变以前的资金流信息滞后于业务流信息的状况,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医院决策能力和竞争能力。以上作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总结中的一点浅见,希望各位读者朋友指正。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分析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 论文关键词:石油化工泵 节能技术 应用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全球工业化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石油化工泵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型号统一等需要,导致不少机泵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工作效能,“杀鸡用牛刀”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石油化工泵电能、功效的浪费。因此,本文通过详细介绍石油化工泵的具体应用,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合理应用。 一、我国石油资源的现状以及石油化工泵节能的根本原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突破节能关键技术,实现降低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战略目标。石油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量资源。 但是我国石油等能量资源依靠国外进口的程度已经高达百分之四十七,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能源的安全,而且对于全面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国策提出了挑战。 作为石油化工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机泵的节能技术的先进与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石油化工等能源的开发和成本结算。由于常年为了适应生产弹性的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大多数的机泵经常会出现“杀鸡用牛刀”,“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导致不少机泵的工业效能没有得到合理的配制和发挥,经常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加大力度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啊,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的必然趋势。 二、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 1、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 为了适应生产操作的弹性要求和真正做到节能减排,维护数据质量的良好局面,加大能源统计分析力度,严格按照有关的技术指标的规定,积极的收集、整理、上报相关数据,增强技术指标统计工作的指导作用。方便更加深入的进行耗能原因的分析以及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的结构原理,切实做到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根本目标。 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的关键是做到出口节流、进口节流、旁路调节以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实施是否需要切割叶轮外径,减少叶轮数量、更换叶轮大小。 首先,由于应用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不适于调节要求太大的机泵,特别是具有陡降扬程性能曲线的机泵。所以出口节流成为机泵最常见、最简单的调节方法。通过关小出口阀的方式来增加管线系统损失,减少工作流量。但是阀门的开度一般不能够小于百分之五十,否则将会出现泵过大的情况。 其次,尽量避免进口节流比出口节流扬程少的情况发生,因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引起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抽空,会随时损坏机泵的轴承。因此,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利用对串联运行的第二台机泵的进口,吸入压力较大的裕量。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多级泵因为轴力的突然改变而引起的零部件的损坏,更能够节省能源,发挥机泵的最大效益。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旁路调节,即在机泵的出口管线旁设立另外一条管线,使部分液体返回泵的进口或者吸液罐。这样就可以保障实际泵送量比需要量大,不至于出现因为低于最小流量而产生的液体过热、气蚀和震动。 除了上述的几个基本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根据流量或者扬程超过需要量的3%——5%时,切割叶轮外径,降低其流量。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叶轮切割时候,一定要注意叶轮是否是原型叶轮,如果之前因为某种原因,已经对叶轮进行了切割,那么再次进行切割时一定要注意切割量的掌握情况。避免叶轮外径和导叶内经间隙过大的情况发生;多级泵不能在进口处拆除叶轮,否则会出现因为阻力增加而导致的气蚀现象。因此在多级泵的流量或者压力调节较大的情况发生时,可以在排除端减少叶轮的数量并加定距套,保证机泵的正常运转。 2、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通过应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我们可以更好的控制风机、泵类的负载量,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换句话来讲,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因此,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首先,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化肥装置渣油进料泵中的应用。以A-GA101渣油进料泵为例,该设备是将减压渣油原料输送到汽化炉,并合成氨装置的重要设备。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采用控制出口阀门的方法进行控制,即利用差压变送器检测系统的流量信号送至PID调节器,并通过PID调节器来控制出口调节阀的开度和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保持机泵流量的稳定。通过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我们不仅解决了源系统中节流量较大、浪费大量电能、控制度低、电机噪声较大的问题,而且由于变频技术的改造,机泵投入运行之后,操作工艺控制的更加平稳,变频器的调节程度更加精准,不仅使系统控制的精准度达到了优化标准,而且节约了渣油进料泵的电源能量。 其次,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在平时的生产环节中,尾矿泵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尾矿泵一般都是流水连续作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尾矿系统的耗电量一般会比较大,因此,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是提高尾矿泵运行效率,实现自动化的重要保障。例如,某公司在利用花费装置检修的时候,针对3台渣油进料泵进行了变频优化节能改造。在经过调速变频技术之后,工艺控制水平逐步平稳,系统控制精准度也大幅度提高,不仅减少了以前机泵控制系统的有关滞后现象,更使得机泵的运行压力日趋平稳,工艺运行指标也得到了优化。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探析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 论文关键词:石油化工泵 节能技术 应用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全球工业化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石油化工泵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型号统一等需要,导致不少机泵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工作效能,“杀鸡用牛刀”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石油化工泵电能、功效的浪费。因此,本文通过详细介绍石油化工泵的具体应用,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合理应用。 一、我国石油资源的现状以及石油化工泵节能的根本原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突破节能关键技术,实现降低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战略目标。石油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量资源。 但是我国石油等能量资源依靠国外进口的程度已经高达百分之四十七,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能源的安全,而且对于全面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国策提出了挑战。 作为石油化工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机泵的节能技术的先进与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石油化工等能源的开发和成本结算。由于常年为了适应生产弹性的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大多数的机泵经常会出现“杀鸡用牛刀”,“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导致不少机泵的工业效能没有得到合理的配制和发挥,经常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加大力度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啊,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的必然趋势。 二、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 1、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 为了适应生产操作的弹性要求和真正做到节能减排,维护数据质量的良好局面,加大能源统计分析力度,严格按照有关的技术指标的规定,积极的收集、整理、上报相关数据,增强技术指标统计工作的指导作用。方便更加深入的进行耗能原因的分析以及探讨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的结构原理,切实做到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根本目标。 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的关键是做到出口节流、进口节流、旁路调节以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实施是否需要切割叶轮外径,减少叶轮数量、更换叶轮大小。 首先,由于应用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不适于调节要求太大的机泵,特别是具有陡降扬程性能曲线的机泵。所以出口节流成为机泵最常见、最简单的调节方法。通过关小出口阀的方式来增加管线系统损失,减少工作流量。但是阀门的开度一般不能够小于百分之五十,否则将会出现泵过大的情况。 其次,尽量避免进口节流比出口节流扬程少的情况发生,因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引起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抽空,会随时损坏机泵的轴承。因此,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利用对串联运行的第二台机泵的进口,吸入压力较大的裕量。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多级泵因为轴力的突然改变而引起的零部件的损坏,更能够节省能源,发挥机泵的最大效益。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旁路调节,即在机泵的出口管线旁设立另外一条管线,使部分液体返回泵的进口或者吸液罐。这样就可以保障实际泵送量比需要量大,不至于出现因为低于最小流量而产生的液体过热、气蚀和震动。 除了上述的几个基本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根据流量或者扬程超过需要量的3%——5%时,切割叶轮外径,降低其流量。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叶轮切割时候,一定要注意叶轮是否是原型叶轮,如果之前因为某种原因,已经对叶轮进行了切割,那么再次进行切割时一定要注意切割量的掌握情况。避免叶轮外径和导叶内经间隙过大的情况发生;多级泵不能在进口处拆除叶轮,否则会出现因为阻力增加而导致的气蚀现象。因此在多级泵的流量或者压力调节较大的情况发生时,可以在排除端减少叶轮的数量并加定距套,保证机泵的正常运转。 2、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通过应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我们可以更好的控制风机、泵类的负载量,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换句话来讲,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因此,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首先,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化肥装置渣油进料泵中的应用。以A-GA101渣油进料泵为例,该设备是将减压渣油原料输送到汽化炉,并合成氨装置的重要设备。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采用控制出口阀门的方法进行控制,即利用差压变送器检测系统的流量信号送至PID调节器,并通过PID调节器来控制出口调节阀的开度和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保持机泵流量的稳定。通过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我们不仅解决了源系统中节流量较大、浪费大量电能、控制度低、电机噪声较大的问题,而且由于变频技术的改造,机泵投入运行之后,操作工艺控制的更加平稳,变频器的调节程度更加精准,不仅使系统控制的精准度达到了优化标准,而且节约了渣油进料泵的电源能量。 其次,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在平时的生产环节中,尾矿泵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尾矿泵一般都是流水连续作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尾矿系统的耗电量一般会比较大,因此,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是提高尾矿泵运行效率,实现自动化的重要保障。例如,某公司在利用花费装置检修的时候,针对3台渣油进料泵进行了变频优化节能改造。在经过调速变频技术之后,工艺控制水平逐步平稳,系统控制精准度也大幅度提高,不仅减少了以前机泵控制系统的有关滞后现象,更使得机泵的运行压力日趋平稳,工艺运行指标也得到了优化。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工程电气节能技术应用 摘要: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在努力的发展之中,经济的进步会带动科技的进一步研究,电气能源的消耗在我国的能源总消耗上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对国家资源进行保护,防止资源的不合理浪费。我国利用先进的技术在电气节能这方面进行研发和创新,以及将技术运用到石油化工工程上,对我国的石油化工工程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本文旨在向人们介绍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电气节能技术的功能和作用,使人们对电气节能技术进一步理解,对它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这方面应用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电气节能;技术;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应用;发展 电气节能技术,是指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电气这一资源进行节约,既能达到节约国家资源的效果,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双向收益。能源是我国21世纪的新型动力,它带动着中国整体可以正常运行,能源的浪费也会带来污染的问题,所以就需要我国在节能这方面进行开发,而电气节能就是其中之一。 1电气节能技术的内容分析 电气节能技术的使用无论是对个别企业,还是对于我国的经济事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予以重视。电气节能技术共分为电力节能系统、照明节能系统、电子设备节能这三个部分。如果是在石油化工工程这方面的应用,那么电力节能系统就是这三者的核心主导,当然照明节能系统和电子设备节能也是不容忽视的。 1.1电气节能技术的作用 (1)电气节能技术可以节省我国的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为我国创造更大的效益;(2)电气节能技术可以保护环境,为我国实现绿色环保的目标奠定了基础;(3)电气节能技术可以起到照明、取暖的功能,也带来了更多的方便;(4)电气节能技术可以对空调系统实施相应的设计,使空调用电得到降低。 1.2电气节能技术面临的问题 (1)技术方面:我国的电气节能技术虽与以前比较得到了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太发达,我国目前的电气节能技术还是不能满足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或各个企业的需求,技术没有想象的那么发达,也有可能会造成使用过程中其它问题的出现,会影响正常的应用;(2)政策方面:我国还是没有相应的法律和规范,对这一方面进行约束,任其自由的生长,所以会出现电气节能技术的设计不到位这样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的电气节能技术会给人们的生活、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但随之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加大对电气节能技术的创新和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努力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争取问题得到全面的解决。 2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的应用 石油化工工程是我国的重要工程,对它的设计更要小心谨慎,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的应用主要分为这几个层次:电力系统的节能、稳定电压节能、照明节能系统和电子设备节能,这些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上都有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1电气节能系统 在电力系统节能上,主要是从变压器的选择、系统功率的提高、线路功率的耗损减少和高次谐波的降低这四个方面考虑。(1)变压器的选择。石油化工工程的设计需要使用大量的变压器,而且变压器也是最普遍使用的电力设备,所以对于变压器的选择需要找对型号,要根据变压器的负载率进行有效地选择,而且,为达到很好的效益,变压器就要选择国家新近开发的、具有高效节能的产品。(2)系统功率的提高。通过系统功率的提高来降低电路的损耗,这样能源的利用率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功率因素一般分为自然提高和人工补偿这两种,二者在应用上也是有区别的。(3)线路功率的损耗减少。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是一个大的工程和项目,有很多的设备和线路,如果重新设计线路,减少长度,合理地处理线路的粗细,也有助于线路损耗的概率大大降低。(4)高次谐波的降低。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系统中存在高次谐波,很容易产生对功率的损耗,也会对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降低高次谐波,也有助于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更加完善。 2.2稳定电压节能 如果电压稳定到额定电压的阶段,这样对石油化工工程的供电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电压不稳定,也会对石油化工工程的设计造成一些影响。对于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供电,如果电压超过了额定电压的范围,会造成空载电流超前提高,这样也就造成了能源的不合理浪费,但如果对于供电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则会产生高程度的负载电流,会造成线路损坏的可能性增加,同样会造成能源浪费,所以说,最适宜的用电电压就是在额定电压的情况下,这样效率也会增高。 2.3照明节能系统 我国的存在电压的偏差,所以过高的电压使用在照明设备中会产生过高的热量,也会损害照明设备的正常运转。所以,如果在选择照明设备时,挑中一些寿命长,消耗能源少的系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能的作用。 2.4电子设备节能 在石油化工工程的设计中,电子设备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打印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节能,在电子设备不需要的时候,工作人员就要养成随手关闭这些电子设备的习惯,如果使用时,也可以尽量把设备设置成省电的状态,就像打印机这样,如果不使用时,可以直接关掉电源,这样就会节省很多的能源。 综上所述,能源是我国工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推动着我国工业事业的更快发展,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面临能源紧张的现今,电气节能是我国必须重视的,所以,我国对电气节能技术要努力专研,提高科技含量,争取为石油化工工程带来更大的利益,有助于我国经济的进步。 作者:徐汉青 单位:中海石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论文 1我国石油资源的现状以及石油化工泵节能的基本缘由 作为石油化工等范畴必不可少的根底设备,机泵的节能技术的先进与否曾经严重影响到了石油化工等能源的开发和本钱结算。由于终年为了顺应消费弹性的请求,石油化工企业大多数的机泵经常会呈现“杀鸡用牛刀”,“小马拉大车”的状况。招致不少机泵的工业效能没有得到合理的配制和发挥,经常形成不用要的糜费。因而,加鼎力度讨论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啊,曾经成为我们开展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的必然趋向。 2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 2.1保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 为了顺应消费操作的弹性请求和真正做到节能减排,维护数据质量的良好场面,加大能源统计剖析力度,严厉依照有关的技术指标的规则,积极的搜集、整理、上报相关数据,加强技术指标统计工作的指导作用。便当愈加深化的停止耗能缘由的剖析以及讨论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的构造原理,实在做到节能减排,进步能效的基本目的。保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的关键是做到出口节流、进口节流、旁路调理以及依据详细状况,详细剖析和施行能否需求切割叶轮外径,减少叶轮数量、改换叶轮大小。首先,由于应用保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不适于调理请求太大的机泵,特别是具有陡降扬程性能曲线的机泵。所以出口节流成为机泵最常见、最简单的调理办法。经过关小出口阀的方式来增加管线系统损失,减少工作流量。但是阀门的开度普通不可以小于百分之五十,否则将会呈现泵过大的状况。其次,尽量防止进口节流比出口节流扬程少的状况发作,由于这种状况极有可能惹起保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抽空,会随时损坏机泵的轴承。因而,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应用对串联运转的第二台机泵的进口,吸入压力较大的裕量。这样不只可以防止多级泵由于轴力的忽然改动而惹起的零部件的损坏,更可以俭省能源,发挥机泵的最大效益。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经过旁路调理,即在机泵的出口管线旁设立另外一条管线,使局部液体返回泵的进口或者吸液罐。这样就能够保证实践泵送量比需求量大,不至于呈现由于低于最小流量而产生的液体过热、气蚀和震动。除了上述的几个根本办法以外,我们还能够经过依据流量或者扬程超越需求量的3%——5%时,切割叶轮外径,降低其流量。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叶轮切割时分,一定要留意叶轮能否是原型叶轮,假如之前由于某种缘由,曾经对叶轮停止了切割,那么再次停止切割时一定要留意切割量的控制状况。防止叶轮外径和导叶内经间隙过大的状况发作;多级泵不能在进口处撤除叶轮,否则会呈现由于阻力增加而招致的气蚀现象。因而在多级泵的流量或者压力调理较大的状况发作时,能够在扫除端减少叶轮的数量并加定距套,保证机泵的正常运转。 2.2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过应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我们能够更好的控制风机、泵类的负载量,进而到达节能减排的目的,换句话来讲,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曾经成为各个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因而,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等多个范畴得到了最普遍的应用。 1)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沈兴线输油泵中的应用。 以100AYGⅡ67×10D多级离心泵为例,该设备是将原油输送至加热炉后外输沿线下站,是保障沈兴线正常运行的重要设备。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经过采用控制出口阀门的办法停止控制,即应用差压变送器检测系统的流量信号送至PID调理器,并经过PID调理器来控制电源频率和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保持机泵流量的稳定。经过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泵中的应用,我们不只处理了源系统中节流量较大、糜费大量电能、控制度低、电机噪声较大的问题,而且由于变频技术的改造,机泵投入运转之后,操作工艺控制的愈加平稳,变频器的调理水平愈加精准,不只使系统控制的精准度到达了优化规范,而且节约了渣油进料泵的电源能量。 2)积极理论输油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 在平常的消费环节中,输油泵是输油平稳的重要组成局部,输油泵普通都是昼夜连续作业,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输油系统的耗电量普通会比较大,因而,积极讨论输油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是进步管线连续运转效率,完成自动化的重要保证。例如,某公司在安装检修时间,针对3台输油泵停止了变频优化节能改造。在经过调速变频技术之后,工艺控制程度逐渐平稳,系统控制精准度也大幅度进步,不只减少了以前机泵控制系统的有关滞后现象,更使得机泵的运转压力日趋平稳,工艺运转指标也得到了优化。 作者:王楚媛 单位: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质量节能管理部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绿色节能技术论文 一、绿色环保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1.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指在相关的制备和反应过程中做到“零排放”。而传统意义上的“零排放”是指反应物经过催化作用以及一系列的反应完全转化成为所需的物质,从而实现百分之百的转化率。其实这样一种概念是十分难达到的,尽管已经有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达到了近乎“零排放”的标准和要求,但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化率为百分之百还是存在着困难的。近些年来随着相关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技术也应运而生,将传统意义上的“零排放”转变了概念,意为在尽量满足较高的转化率的情况下,将得到的副产物也直接经过下一反应步骤并转化成为环境友好的物质进行排出或是进一步加以利用。这种新型的转化思想也将原本无用或是对环境存在着威胁和污染的物质“变废为宝”,让副产物成为能够被人们所利用的原料物质。这类技术的研发不仅仅是改善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还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源,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环保、节约能源的技术手段。 2.产品的绿色化 之所以要强调化工产品的绿色化,是因为石油化工类的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普遍了,不得不承认的是石油化工类的产品的的确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和优越,但相对于这些有利之处来说,其对于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容小觑的。比如,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洗涤用品,过去我们常用的洗衣粉中都是含磷的,而这些含磷的洗衣粉在溶于水之后随着生活污水一同被排到江河湖海中,造成了赤潮,给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近些年来人们逐渐对此问题开始重视起来,研发了不含磷的洗涤剂,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有许多常见的石油化工类污染就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比如汽车使用的汽油以及柴油。由于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汽油和柴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我国对于汽车能源的开发上也格外关注,低硫低碳、环境友好的配方和技术逐步成熟起来;另外,我国还在不断开发太阳能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等,另外,对于交通工具的能源上,我们国家还大力推崇使用电能的汽车。 二、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最初,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的生产以及最大程度上提升经济效益,不断研发一些节能技术,而近些年来,由于能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起来,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和学者们都投身于节能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不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能够节约能源,实现人类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节能技术为变频调节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耗费能源最大的就是电动机,包括泵类以及风机等等。因此,想实现石油化工企业的节能化应该从根本上减少电动机的耗能。而变频调节技术正是针对于电动机的一种有效的技能技术改革。变频调节技术的根本原理是通过控制方案与实际负荷相互之间的匹配,在控制的过程中实现阀门阻力的降低,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以此来实现对于泵类以及风机的科学化、节能化控制。这种控制技术可以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按照生产要求以及计算选型,并且全面参考产品方案的调整以及原料的调整,科学地控制各项指标和参数,降低企业的电能耗费以及设备磨损等等方面的耗费,实现成本上的节约以及能源上的节约,不论对于企业自身长远地发展还是对于能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 三、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化以及能源枯竭的威胁,人们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绿色节能技术也越来越重视。目前,针对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改善的方法有许多,包括对于原料的绿色化、反应过程的绿色化以及产品的绿色化等等,另外,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能源的节约也有许多先进技术,本文以变频调节技术为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等待着开发和研究。 作者:轩烨 赤俊祥 单位:天津普莱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废水处理节能技术论文 1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初期的技术方法 1.1浮油隔断技术 石油化工产生的废水成分复杂,在其表面也会有漂浮着许多颗粒性污垢,会产生较多的生物薄膜,这些杂物上面往往携带着很多的浮油,由于浮油的密度相对较小,因而这些杂物就漂浮在水面,将水和空气隔绝,水中需要氧气的生物就无法得以生存,分解能力便大幅度降低,对水的自净作用产生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浮油隔断技术便应运而生,在石油化工废水初步处理中,就使污水通过隔油池,将表面漂浮的物质除去,对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一般对于隔油池的选用采用有斜面的隔油池,在斜面上的水流速度快,不会使浮油聚积在一块,浮油处理的效果较为理想,采用此方法可以将废水中的含油量降到10%以内。 1.2悬浮物粘附技术 经过隔油池的废水得到有效的处理,但是在废水中还是含有许许多多的浮化油和浮油,在处理中还需要运用到悬浮物粘附技术,该技术的采用将进一步强化废水中悬浮浮油的处理。详细的操作就是使用分散的、体积小的气泡,来将水中的悬浮物吸附到废水表面,再对悬浮物予以处理,将乳化油等浮油与水进行有效的分离。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采取涡凹这种粘附悬浮物的基础,在新疆以及内蒙古等地运用的较多,此类方法操作非常简便,有显著的粘附效果,其对乳化油、浮油和硫化物均有较强的粘附作用,有助于污水的进一步处理及净化。 1.3吸附技术 吸附技术的原理是运用活性炭等多孔物质将废水中的杂志吸附到表面,以此达到对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清除目的,但是在处理成本上,活性炭的成本相对比较大,与此同时,对于使用过的活性炭的处理问题,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处理往往会引发二次污染,对于此类方法处理过的废水尚且具有较大的硬度,只能够对颗粒性的杂质加以处理。 1.4分离膜状物技术 分离膜状物的技术的使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它的显著优点是可以有效处理废水中的离子以及微生物,还可以实现对工业废水的颜色和味道的处理,因而对废水的处理就变得更加深入了。同时,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此类方法可以采用自动化处理,设备的体积小,缺点就是这种技术性非常高的产品需要企业有大量的资金及人力投入,因此,其实际运用就会由此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在废水量比较大的企业通常很少采用上述方法,因该技术的处理废水量小,这便在效率上难以避免的存在一系列缺陷及不足。 2现代的石油化工废水处理节能技术措施 2.1絮凝技术 在石油化工废水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絮凝技术,就是向石油化工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可以使石油化工废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物质聚积成体积较大的物质,从而沉淀下来,这样使得废水的净化变得非常容易了,通常使用此方法是和悬浮物粘附技术搭配使用,就有很好的效果,采用多样化的絮凝物质,有针对性的使用。现金使用的絮凝物质是从微生物中提取出来的,这种絮凝物有很好的运用市场,絮凝技术在有害物质的降解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污染也比较少,所以说絮凝技术的使用是石油化工污水处理中既环保有高效的方法。它的缺点就是在微生物提取过程中,操作方法比较复杂,是需要很高的科学技术做支撑的。 2.2氧化技术 氧化技术主要有光催化氧化法、湿式氧化法和臭氧氧化法,对于成分不同的石油化工废水要选择合适的氧化技术,使处理的效果达到最优、最经济、最安全。首先,光催化氧化法是将光辐射和氧气和双氧水等氧化剂有效的结合,使处理污水有更好的效果。在现在的生产中使用的有以太阳光为光源,以TiO2、ZnO等为催化剂,这种方法处理含有21种有机污染物的水,其主要产物是CO2,并不会出现二次污染的问题。现阶段,一种新的方法正处于研究阶段,具体而言就是利用二价铁和双氧水做氧化剂,运用紫外光,这样就使双氧水加快了产生氢氧根的速度,提高了氧化效率,这项技术的成熟使用还需要一段时间。其次,湿式氧化法分为催化湿式氧化法和湿式空气氧化法,催化湿式氧化法是将有机物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氧化分解成为CO2、水和氮气的过程,不产生有害的物质,这个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时间短,提高了转化效率。湿式空气氧化法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液相氧化的过程,这种技术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物,常用于处理有毒有害的、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最后,臭氧氧化法运用也比较广泛,主要是因其处理过程并非会产生污泥和二次污染,但是其受限制的是投资费用相当高,处理的流量小。氧化完成后废水中的有机物被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大部分为氧化中间产物。在工程实际中,常常将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技术结合使用,在深度处理中被经常用到。 2.3多效蒸发废水回用技术 在石油化工生产中,一般生产环氧丙烷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含有氯化钙,这种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大,而且还会对生产设备产生腐蚀,企业生产中会有很大的损失。目前的处理方法是加入没有被污染的水,再添加化学试剂对废水中的氯化钙进行稀释,根据工程经验,一般废水和新水的比例在1:1.5,处理后的废水含盐量高,不能再次利用。为了提高废水的利用,多效蒸发废水回用技术就产生了,国内大型石化企业建成了这项技术,就是将环氧丙烷废水中的氯化钙进行浓缩,一般达到75%~80%,加工的成品还可以销售,这项技术可以对冷凝水进行回收使用,提高了废水的利用率,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3结语 总之,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污水处理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一大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均纷纷加大了投资力度,旨在最大限度的减轻石油工业废水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国内的大型企业,近年来已经建成了智能化、高科技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可有效除去废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进而满足水资源循环使用的要求。所以,提高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不断的创新技术手段,以促进工业废水合理的回收利用,推动社会的有序及和谐发展。 作者:张金莲 单位:天津兴科环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化学工程及石油化工节能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需消耗掉的能源总量日渐增多,资源紧张现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项问题。尽管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已探明的能源储量十分可观,种类也相对较为丰富,但是鉴于我国人口规模的庞大,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为稀少。为了应对日渐短缺的能源紧张问题,就开展有关的化学工程与石油化工节能研究便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该文将就化学工程与石油化工节能展开相关的探究工作,并为我国在能源节约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化学工程;石油化工;节能 不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石油化工当中,均必须要依赖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当中的提纯与分离技术是生产阶段最为关键的一项技术策略,其对于整体石油化工生产工作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作用。若要想确保能够顺利完成对整体石油化工生产就必须要对质量传递及化学反应要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应用到相关的换热设备、流体传送设备,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节能工作。据此,下文将就上述原理与设备展开具体分析,以期能够实现对石油化工生产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1节能原理 1.1质量传递与节能 石油化工的分离主要是以精馏方式为主,这同时也是质量传递的关键所在。依据热力学原理可了解到,完全差异化的物流混合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有着明显的不可逆性;相反的,若要将混合物分离为各种构成成本完全不同的产品之时,便要耗损掉一部分的外部能量。在蒸馏阶段物质位于不同相间的转移是处在温度与压力均保持恒定的状态下所实施的,相转移阶段的推动力量为化学势,其在应对相变以及化学改变之时作用价值巨大。在精馏处理阶段,蒸汽采用特定压力降通过精馏塔是导致不可逆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为再沸器与冷凝器各自通过特定温度变化差异加入以及将热量转移,更为关键的一方面原因是气体与液体的两相接触亦或是在发生混合之后由于远远未能够满足于相平衡从而导致精馏阶段的不可逆性明显升高。因而,减小流体流动所出现的压力降,降低在热传导阶段的温差值,降低质量传递使得浓度差,都能够确保精馏阶段的功耗大大降低,促使被耗损的功耗大幅度降低。 1.2化学反应与节能 在化学反应阶段当中也会受到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等原理的支配。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平衡性是存在密切相关性的,具体可由反应速率将化学平衡导出,然而却不能反推。因而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相较于反应热力学是更加底层的一项核心基础。热力学纯粹是给出了化学反应的一种可能性,要达到这样一种可能性还需要能够由更高的动力学角度来探讨化学反应速率与有关影响因素。在化学反应阶段,绝大部分状况下均会同时出现热量放出亦或是吸入现象。怎样能够高效化地应用或供应反应热量将是在化学反应阶段实现节能最为关键的一方面内容。针对吸热反应,应当尽可能科学化地进行热量供应。吸热反应温度也应将其最大程度地减小,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应用过程剩余热量抑或是采取汽轮机抽气予以热量供应,降低对高品质燃料的损耗。针对放热反应现象,便需要尽可能确保对反应热的科学化应用。放热反应温度必须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值,以期能够确保所回收到的热量有着较高的品质。化学反应设备是开展化学反应最为关键的部分,在绝大多数的反应阶段当中往往都会同时存在有流体流动、热传导、质量传递等流程,其中每一项流程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定的阻力,且还要耗损一定的能量。因此,对反应装置予以适当的改进,降低阻力,便可实现对能量耗损的有效减小。 2节能设备 2.1换热设备节能 这一设备最终重要的一项功能即为实现对热量的高效化传导,并且在热量传导之时有可能还会因为传热方式仍存有一定的缺陷而造成热量丢失。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便应当就热量传导过程之中的温度差予以适当的优化协调,促使温度能够始终处在较为稳定的状况之下。热量传导还存在有顺流、逆流、交差流以及混合流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在逆流阶段所出现的温差变化是最为明显的,在顺流阶段所出现的温度变化是最不显著的。因而,为了尽可能地增强热量传导效应,还应尽可能地选用逆流传热形式,并借此来实现对热量损耗的降低。提高换热设备换热面积,促使其热传导效应能够尽可能增强。革新传导设备结构,并借此来提高单位体积内的传热面积,进而促使换热器工作效率能够尽可能地得以提升。若可选用部分直径相对偏小的传送管道,还可将管道采取密切排列的方式,采用形状适当的翅片管来提高热传导面积,增强热传导效率。要想提升热传导能量最有效的方式途径即为增强热传导系数,这同时也是在热传导设备节能研究领域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而对于热传导效率的提升就必须要新增一部分的冷热流体以及和管壁间的换热系数,尤其是针对换热性能相对不足的那一部分,可将其管道壁垒的表面设置为粗糙结构,以期能够实现对底层流体热传导效率的影响。此外,还可在管道内新增部分插件,引导其转动同时生成一部分的热量。 2.2流体传送设备节能 2.2.1泵节能 在流体流动或者是在传输阶段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传输管道内壁产生撞击摩擦,从而便会造成部分能量转换成了热能,致使能源耗损量大大提高。依据能量守恒定律来就流动情况展开分析,需针对流体的流动速度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管道当中的额外阀门零件,若有需要还可适当新增一些减阻剂来减小流体耗损能量。另外,还可选用更高质量同时效率也更高的泵,来促使流体当中所通过的零部件其表面能够更加光滑,降低摩擦系数并最终实现对流体能量耗损的全面降低。 2.2.2压缩机节能 在生产石油化工之时,除过离心式压缩机外常常还会应用到复式压缩设备,尽管此两种压缩设备在原理以及节能的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然而其在实施压缩之时,均可促使有效能受损。导致这一问题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由于采取了非等温压缩处理方式。因此,若要确保压缩设备能够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便需要对压缩设备的结构予以调整,促使其转变为多级别压缩,在传输下级过程内逐渐冷却,从而也便能够最大程度地促使压缩设备接近于等温压缩,可较为高效的降低能量损失,极大地降低额外的能量浪费。 2.2.3离心式压缩机节能 这一种类型的设备在运行过程当中出现能量损失的环节主要为流动、冲击、轮阻等环节。若要促使这一设备能够达到更为优异的节能效果,便需转变其操作方式及设计方案。具体包括:利用对吸入过程压力的提升,来减小在吸入过程内所出现的热能,降低叶轮阻力,转变叶轮及叶片角度,以促使其能量耗损可得以显著减小。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今世界能源危机问题的日渐严重,资源短缺问题不断凸显,节能技术的重要性也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节能技术有着多种形式与类型,每一种节能技术也都有着其最为显著的优势特点,科学应用好有关的节能技术,尽最大努力减小能源耗损将是未来在能源应用领域最为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石油化工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完全枯竭只是时间长短问题,对此就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大力加强有关的研究工作,由每一个环节来降低浪费,以期最终能够实现对经济成本的节约。 作者:孙英河 单位:德宝路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加热炉群的余热回收节能技术创新 目前,炼化装置不断大型化,集群化,为节省占地,减小投资,加热炉常集中布置,采用联合余热回收系统回收烟气余热,这样做虽节省了空间,降低了投资,但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免影响各炉的正常工作。某炼化公司芳烃厂二甲苯车间8500单元有二甲苯塔再沸炉(8501A/B)设计介质热负荷76.4MW,设计热效率90%;择形歧化加热炉(5501)设计介质热负荷5.02MW,设计热效率61%;、甲苯塔再沸炉(5502)设计介质热负荷30.5MW,设计热效率80%;进料加热炉(7501A/B)实际热负荷在5.5~16.5MW之间,设计热效率不会高于90%。炉群采用一套联合余热回收系统并采用纯热管空气预热器,实际排烟温度 150℃。 1加热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8501A/B加热炉对流段排管不足 8501A/B加热炉对流段介质入口温度280~300℃,烟气出口温度约460℃,介质和烟气温差在160~180℃;对新设计的加热炉,碳钢管材的炉管和介质换热温差一般控制在30~50℃是比较经济合理的。目前8501A/B炉的换热温差明显偏大。同时对流出口烟气温度过高,也给后续的余热回收系统操作带来困难。 1.2加热炉出口烟道进炉顶水平联合烟道布置不合理 加热炉出口烟道进炉顶水平联合烟道布置不合理,在保证加热炉燃烧器正常燃烧的前提下,造成加热炉操作过程中辐射顶负压和炉膛烟气氧含量难以控制,并且其中一台加热炉的操作波动会引起其他加热炉炉膛压力的波动。炉顶压力低,炉体看火门、防爆门、长明灯、看火孔、弯头箱等处漏风量大,漏进炉内的空气不参与燃烧,相当于将空气加热到排烟温度排放,直接造成加热炉热效率下降;漏风还导致实际烟气量比理论烟气量大,影响余热回收系统预热器的操作。 炉顶压力高,设计负压操作的加热炉可能形成炉内正压,给加热炉的操作带来安全隐患。炉膛烟气氧含量过高,说明未参与燃料燃烧的空气量多,造成加热炉实际操作热效率下降。炉膛烟气氧含量过低,无法保证燃料的完全燃烧,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使加热炉操作时燃料消耗增加,致使加热炉热效率降低。 1.3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预热器① 空气预热器直接使用热管预热器不合适。目前8501炉群混合烟气温度在375~400℃之间,根据我公司的经验及综合多个炼厂实际操作经验教训,热烟气温度高于300℃不适合直接使用热管空气预热器。8500#炉群混合烟气375~400℃这么高的烟气温度很容易造成预热器的热管失效,而一旦热管开始失效将形成恶性循环:烟气温度高热管失效加热炉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增加烟气进预热器温度升高热管失效。②热管预热器热管采用立式不合理。热管烟气侧结构有环形翅片,立式布置的热管其翅片是水平的,不利于烟气中的灰尘靠自重清除,未能合理利用烟气自清灰能力。 1.4加热炉群余热回收系统鼓风机出口风道布置不合理 加热炉群余热回收系统鼓风机出口风道布置不合理,两台鼓风机并联布置,但风机布置不对称,且风机空气出口流形不合理,两台风机同时操作时调节困难,空气出口压力不稳定。 2数据整理分析 2.1数据整理 整理出的数据如表1所示。 2.2数据分析 目前进预热器混合烟气温度在375/400℃,这么高的温度如果直接进行余热回收,假如环境温度按20℃计算,烟气和空气间换热温差40℃,则换热后空气温度不能超过335~360℃计算,空气温升在315~340℃之间,漏风量按15%反算烟气温降:Δt=238-258℃,排烟温度最低不能低于135~145℃,这还没有考虑空气内漏、烟气内循环的影响。 如果考虑空气内漏和烟气内循环影响因素,实际排烟温度不会低于150℃。而空气内漏和烟气内循环是不可避免的。炉群的实际热效率 86%。芳烃厂燃料非常干净,燃料硫含量小于5PPm,具备进一步降低排烟温度的条件;加热炉改造工程必须考虑改造后装置操作的适应性,并且冬季和夏季环境温度相差40℃以上,必须设置一定的调节手段,控制排烟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根据核算结果,最大操作负荷和原设计负荷基本吻合,本装置改造以原设计负荷为准比较合适;要想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必须增加主要介质吸热量;我公司控制钢水热管预热器的使用范围是:烟气温度280~180℃,特殊工况下最高使用温度不超过300℃,中温热管或高温热管,根据我们了解的目前国内实际使用情况,不推荐使用。 3改造目标 解决BA8501A/B加热炉对流段取热不足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加热炉热效率创造条件;解决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操作寿命短,长周期操作效率低下问题,提高加热炉长周期实际操作热效率,减少燃料消耗;解决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鼓风机操作不稳定问题。 4改造方案 4.18501A/B对流段增加介质排管 由于8501A/B炉对流出口烟气温度偏高,致使炉群混和后烟气温度在375℃以上,给后续的空气预热器设计带来困难。采用扰流子预热器取热,一程扰流子不够,两程设计困难。因此只能加高对流段,根据需要增加合理的主介质对流排管。根据8501A/B加热炉的结构,在不改变原结构的前提下,在对流顶新增加一段对流段,用来加热主介质。由于主介质为液相,排管内外气—液的换热系数比空气预热器气—气换热系数大,换热效果也更加经济。并且用较高温位的烟气直接加热主介质不会降低烟气品味,加热炉的操作运行更加合理,并且真正的减少燃料消耗。初步估算增加一段对流段后,出对流烟气温度能降低到360℃以下,炉群混和烟气温度在334℃左右。完全可以采用一程扰流子保护段回收烟气余热并对热管预热器进行保护。确保加热炉及配套的余热回收系统长周期高效率操作。 4.2加热炉出口烟道 加热炉出口烟道进炉顶水平联合烟道布置不合理。现有烟道情况使得远离水平烟道烟气出口的加热炉排烟烟气可能对靠近水平烟道烟气出口位置的加热炉排烟形成封堵。造成靠近烟囱位置的加热炉排烟不畅,炉膛压力波动,炉膛压力及烟气氧含量调整不便,无法将加热炉内辐射顶负压及烟气氧含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甚至造成火嘴熄火的危险。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加热炉排烟进入水平烟道的角度由垂直进入修改为顺烟气流向倾斜30°~45°汇入,使烟气流动顺畅。 4.3余热回收部分 ①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利用原热管预热器框架,在热管预热器前部增加高温保护段。因烟气进入预热器温度偏高,而现有缺少高温保护的热管预热器,预期寿命在3~6个月。之后换热效果开始急剧恶化,不能保证加热炉的长周期高效率操作。所以必须在现有热管预热器前部增加高温保护段。 ②调整热烟道。调整热烟道下行角度,使烟气流动合理,降低烟道中的烟气流动阻力损失。利用原热烟道做支撑,改变热烟气出口流向,使热烟气从上面直接进入新增的预热器高温保护段。 ③调整5501热烟道。原加热炉5501烟气汇入5502对流段,炉5501缺乏调整手段,无法调整炉顶负压,建议增加烟道调节挡板,方便炉5501的操作。 ④调整鼓风机出口风道。现场鼓风机出口风道布置不合理,改造后保持鼓风机位置不动,根据需要调整鼓风机出口风道,空气直接向上流动进入热管空气预热器,使空气流动更加顺畅,解决目前操作中鼓风机存在的问题。 ⑤鼓风机控制方案调整两台鼓风机单独操作都能满足加热炉燃烧供风要求,但如果采用一开一备,实际过程操作中运行鼓风机发生故障时,临时启动另外一台鼓风机在时间上来说是来不及的。建议采用两台鼓风机同时供风,每台鼓风机供风50%的运行模式。这样其中一台鼓风机发生故障时才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另外一台鼓风机满负荷运行。 ⑥现场旁通风道偏大,重新设计旁通风道,使之结构更合理,操作调节方便。如果旁通风道过大,相关的密封调节挡板及其执行机构也大,不仅占地,而且挡板密封调节不便,容易泄漏。空气泄漏后不经过预热器直接进入主风道。使实际经过预热器的空气量偏小,影响空气预热器换热效果。 ⑦调整预热器冷烟出口烟道。目前预热器冷烟出口烟道结构复杂,烟气流动过程中弯多弯陡弯急,烟气流动阻力大。克服阻力就需要消耗电力,造成加热炉的实际操作能耗加大。根据现场实际,增加预热器高温保护段后,适当调整冷烟道结构,使之达到节能降耗目的。 5改造效果 目前,该系统已按此方案进行了改造投用一年多,改造后炉群热效率一直保持在91%以上。且各炉的各项指标均在合理范围之内,操作也更加简单平稳。改造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常工况下燃料消耗减少467Nm3/h,按每年开工8000h计算,节约燃料气4170t/a。按燃料气3000元/t计算,每年燃料节约费用约1251万元。改造总投资工程费用800万元,8个月即回收了全部投资。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化学工程与石油化工节能 1压缩机的节能 将气体从低压压缩到所需要的高压需要压缩机,常见的“乙烯三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就属于大型离心式压缩机,是乙烯装置的耗能大户。除了离心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也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尽管离心式压缩机和往复式压缩机因工作原理不同节能方式存在差异,但从有效能分析的观点看,压缩过程的有效能损失主要是非等温压缩的不可逆性引起的。因此,压缩机节能的关键是改变压缩机的结构,采用多级压缩,级间冷却,使整个压缩过程向等温压缩过程趋近,减少有效能损失。例如,乙烯裂解气压缩机通常设计成四段或五段。离心式压缩机的能量损失方式有流动损失、冲击损失、轮阻损失和漏气损失等,对离心式压缩机的操作与设计改进是增产节能的主要措施之一。例如:提高吸入压力,降低吸入温度,增加流量,提高转速;增加叶轮扩压器的通流宽度,降低叶轮轮阻损失,改变叶轮叶片和扩压器叶片的几何安装角度等。对于往复式压缩机,通过减小压缩过程的不可逆性实现节能的主要方法有:合理的选择压缩比,增加压缩机段数,提高吸入压力,降低出口压力,降低压缩机入口气体的温度,减小段间阻力降,尽量取消压缩机前后不必要的阀件和弯头等。 2热量传递与节能 热量传递过程可以分为导热传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三种基本方式,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传热规律,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传热通常是几种传热方式的组合。强化传热的目的就是力求使换热器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积传递的热量尽可能的多。从传热基本方程Q=KFΔT可以看出,增大传热量Q可以通过增大传热温差ΔT、扩大传热面积F和提高传热系数K三种途径来实现。(1)优化平均传热温差。在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流动方式有四种,即顺流、逆流、交叉流、混合流。在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相同时,逆流的平均传热温差ΔT最大,顺流时ΔT最小,因此,为增加传热量应尽可能采用逆流或接近于逆流的传热方式。增加冷热流体的平均传热温差T虽然可以强化传热,但同时也增加了传热过程的不可逆性,增加了传热过程的损失,因此,通过权衡,优化冷热流体的平均传热温差T是节能必须进行的工作。(2)扩大换热面积。增大传热面积以强化传热,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增大设备体积来扩大传热面积,而是通过传热面结构的改进来增大单位体积内的传热面,从而使得换热器高效而紧凑。如采用小直径的管子,并实行密集布管,采用各种形状的翅片管来增加传热面积。一些新型的紧凑式换热器,如板式换热器和板翅式换热器,同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在单位体积内可布置的换热面积要大得多。对于高温、高压工况一般都采用简单的扩展表面,如普通翅片管、销钉管、鳍片管,虽然它们扩展的程度不如板式结构高,但效果仍然是显著的。(3)提高传热系数K。提高传热系数是增加传热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强化传热研究工作的重点内容。提高传热系数的方法重点是提高冷热流体与管壁之间的换热系数。尤其要提高管子两侧中换热较差一侧的换热系数,以取得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强化对流传热的措施有[7]:表面粗糙化,提高壁面的表面粗糙度以影响湍流粘性底层的传热;表面加扰动单元,如表面为引发涡流而引入的小翅;管道中加入插件以引发转动;用水射流冷却热表面等。上述各独立措施通常可以组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强化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强化传热的所有措施总要以较高的压力损失和驱动功率为代价。因此,把传热和驱动功率统一到过程的不可逆性上来评价强化传热过程的效果,才能使各种技术具有可比性。 3质量传递与节能 精馏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分离过程,也一个重要的质量传递过程。根据热力学基本原理可知,不同物流的混合是自发的不可逆过程;反之,要把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组成的产品时,必须消耗某些形式的外界功或热能。精馏过程中物质在不同相间的转移是在恒温和恒压下进行的,相转移过程的推动力是化学势,化学势在处理相变和化学变化时具有重要意义。精馏过程中,蒸汽以一定压力降通过精馏塔是产生不可逆因素的原因之一。其次是再沸器和冷凝器分别以一定的温差加入和移走热量,更重要的原因是气液两相相互接触或混合时因未达到相平衡而使精馏过程的不可逆程度增大。因此,降低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压力降,减小传热过程中的温度差,减小传质过程中的浓度差即化学势差,均能使精馏过程中的功耗降低。使损失的减少。精馏塔通常可以采用以下节能措施:(1)在精馏塔的操作方面,应尽可能减小回流比,预热进料,减小再沸器的负荷;应充分利用塔釜液余热,减小再沸器与冷凝器的温差,并通过防垢除垢减小传热热阻等。(2)在精馏塔的结构方面,应尽量采用新型塔盘或新型填料以减少塔的压降。在石油化工生产中,过去板式塔多为泡罩塔,填料塔多用拉西环、鲍尔环。随着塔设备技术的发展,老式的塔板和填料逐渐被淘汰。浮阀、筛板、旋流塔板、波纹穿流塔板被采用。在填料上则选用较先进的阶梯环、扁环、矩鞍形金属环和孔板波纹、格栅等新型填料,为提高产量、减少能耗、安全生产和稳定操作创造了条件。此外,采用设置中间冷凝器和中间再沸器的方法减少塔的有效能损失,这样可以降低塔的操作费用,但却增加了塔的设备折旧费用。 4化学反应与节能 化学反应过程同时受动量传递过程、热量传递过程、质量传递过程以及化学反应的规律支配。化学反应的平衡问题和速率问题是互相关联的,可以从反应速率导出化学平衡,但却不能从化学平衡导出反应速率,因此化学反应动力学比化学反应热力学更为基础。热力学仅是给出了化学反应的可能性,要实现这种可能性还必须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化学反应进行时,大多数情况下都伴有热量的吸入或放出。如何有效地供给或利用反应热是化学反应过程节能的重要方面。对于吸热反应,应合理供热。吸热反应的温度应尽可能低,以便采用过程余热或汽轮机抽汽供热,节省高品质的燃料。对于放热反应,应合理利用反应热。放热反应的温度应尽可能高,以回收较高的品质的热量。例如,利用乙烯装置裂解气急冷锅炉产生的8~14MPa的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可使每吨乙烯消耗的电力由2000~3000kW/h降到50~l00kW/h,大大提高了乙烯装置的经济性。不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均应尽量减少惰性稀释组分。因为对吸热反应,惰性组分要多吸收外加热量;而对放热反应,要多消耗反应热。化学反应器是进行化学反应的重要设备。绝大多数反应过程都伴随有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等过程,每种过程都有阻力,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改进反应装置,减少阻力,就可降低能耗。 反应设备的选型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1)反应器内要有良好的传质和传热条件;(2)建立合适的浓度、温度分布体系;(3)对于强放热或吸热反应要保证足够的传热速度和可靠的热稳定性;(4)根据操作温度、压力和介质的耐腐蚀性能,要求设备具有材料稳定、型式好、结构可靠、机械强度高、耐腐蚀能力强等特点。例如,凯洛格(Kellogg)公司为减少合成氨催化剂床层压力降、提高单程转化率以及简化设备结构,开发了激冷型卧式反应器。催化剂呈水平板状,反应气体垂直通过催剂床层,反应器压力损失明显下降。文献较为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各种化学反应器,特别是新型化学反应器在节能降耗中的作用。催化剂的选取则是另一个决定物耗和能耗水平的关键因素。由阿勒尼乌斯(Arrhenius)方程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温度成正比,与反应活化能成反比,与指前因子,即碰撞因子成正比。所以,选择合适的催化剂至关重要。例如,意大利蒙特爱迪生公司与日本三井石油化学公司共同开发的丙烯聚合反应高效催化剂,与以前采用的齐格勒(Ziegler)型催化剂相比,生产强度提高了7~10倍,并省掉了脱灰工序,原料、蒸汽、电力等消耗均显著下降。 5结语 本文重点讨论了传递过程原理以及化学反应工程与石油化工节能的关系。特别是从减小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过程的不可逆性,减小过程的有用功损失,减小过程的有效能损失出发,探讨了反应设备、分离设备、换热设备和流体输送设备的节能途径和改进设备设计的方法。根据化学工程的基本理论所获得的节能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节能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最终的评价则取决于经济效益。多数情况下,采用节能技术均会减少操作费用,但设备费用可能会增加,所以最大限度节能不一定是最经济的。此外,节能措施还往往使操作变得复杂,要求较高的控制水平,这是在应用节能技术时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必须综合权衡,优选最佳方案。 作者:刘维康魏寿彭郭彦杨树林单位: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北京化工大学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分析 摘要:石油化工泵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型号统一等基本需求,很多机泵基本效能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石油化工泵在电能、功效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浪费。为此,本文针对石油化工泵的具体运用进行浅述,同时对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原因分析 1目前我国石油资源状况和石油化工泵节能的原因分析 石油作为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亦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能量资源。机泵作为石油化工领域中重要基础设备,其节能技术水平的高低将对我国石油化工等能源的进一步开发及成本结算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应增加对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深入探究。 2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 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分析如下。为能够更好地适应操作弹性准求、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维护数据质量的良好局面,则需不断地加大对能源数据的统计分析力度,严格遵循相关技术指标中的具体规定,积极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及上报工作,不断增强技术指标统计工作的指导性作用,以便于对具体的耗能原因作出系统性的浅析,同时对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结构原理进行研究,真正的达到节能减排、促使节能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出口节流、进口节流、旁路调节是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的关键所在,同时需要根据实际状况,对于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实施是否需切割叶轮外径,以尽可能地缩减叶轮的实际数量,并且需对叶轮的大小进行更换处理。第一,因运用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与调节要求过大的机泵不吻合,尤其是具备化工泵扬程性能曲线的机泵,为此,出口节流是机泵中最为多见的一种调节方式。通过将出口阀关小的方法来增加管线系统损失,将工作流量缩减到最小的程度。但是,阀门的开度通常不可低于50%,否则便会有泵过大的现象发生。第二,尽可能地避免进口节流比出口节流扬程少的状况出现。由于此现象很有可能会引起输送泵过剩扬程控制技术会随时对机泵的轴承造成损坏。为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的方法是利用对串联运行的第二台机泵的进口,吸入大压力的裕量,如此不但可避免多级泵由于轴力的突然改变造成的零部件损坏,更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第三,我们通过旁路调节,在机泵的出口管线旁设置另一条管线,使得一部分液体返回泵的进口,以此便能够真正地保障泵送量的实际需求量,以免由于流量过小引起液体温度过高、震动等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我们可按照实际流量或扬程超出需求量的3%~5%的情况下,切割叶轮外径,可促使实际流量得到明显的减少。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叶轮切割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叶轮是否属于原型叶轮,若前期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对叶轮进行了切割,那么再次切割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切割量的有效性掌握,防止叶轮外径与导叶内经之间出现间隙过大的现象。多级泵不可在进口的位置进行叶轮的拆除,以免出现因阻力的增多而造成有气蚀现象的发生。为此,在多级泵流量、压力调节过大状况出现的时候,可在排除断缩减叶轮的使用数量,与此同时增加定距套,从而确保机泵在正常的状态下顺利运行。 3化工泵中变频调速节能技术的运用 伴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得到了广泛性的运用,我们能够实现对风机、泵类负载量的科学合理性掌控,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变频调度节能技术现已成为节能的有效措施。 3.1变频调速技术基本原理 (1)变频调速基本原理。变频设备是通过对电机定子供电频率的大小来实现改变转动速度的,从而促使电压与频率的比例产生相应的变化,即:工频电源精整流器变化成恒定的直流电压,同时通过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源。(2)变频调速节电基本原理。变频调速节能是从阀门调节的角度进行分析的,采用变频调速设备的基础上,开启全部的阀门,通过改变电机电源频率的方式更改电机运转的速率。通过流体力学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转速n与流量Q的一次方成正比的关系;转速n与风压H的平方成正比例的关系;转速n与功率P的立方成正比。在具体流量Q转换成特定流量50%的状况下,电频调速运用过程中电机功率损耗可达到0.125P;而利用阀门对流量进行掌控其电机损耗功率可达0.7P。(3)控制方式的选择。①单回路控制。单回路控制形式转变成变频调速掌控,这种方式是非常简洁的,是对控制系统调节设备输送信号进行科学掌控的方式,通过由最初的送往控制转化为送往变频设备的控制。但是,传统固有的控制阀、副线阀、后手阀一定要全部打开,这样才能够通过对电机转速的科学有效掌控实现合理控制泵流量的目的。②双回路控制。通常,双回路控制为主控制回路的一种方式,目的是为了能够促使所需流量达到有效控制。而另一种回路控制为副回路控制,发挥着对机泵分流与保护的有效作用。在这一基本现状下,能够将主回路以单回路控制的方式来作出相关的设计,同时将前后手阀、控制阀全部关闭。(4)变频调速器的显著优势。①质量轻、小体积、操作方便,能够根据具体需求对其进行有效性的掌控。②将变频设备的输入端口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电机进线与输出端口连接在一起。③电机可促使速度得到明显地降低,实现在线启动,启动过程中电流是非常低的,通常是额定电流的1.7倍,这种情况下给整个电网设备会造成巨大的冲击。④变频调速器具有过电压、瞬间停电、过电流、短路等多种保护功能。⑤随着泵出口位置压力的逐渐降低,下游操作压力会发生缩减的现象,这种情况下需把所有的调节阀全部开启。在没有任何磨损现象发生的情况下,设备的维护工作会得到不断地减少。 3.2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化工泵中的运用 (1)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化肥装置渣油进料泵中投入使用。此设备是把减压渣油原料输送至整个汽化炉内,是氨装置合成的主要设备。此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采用控制出口阀门的方式来进行掌控的。利用的是差压变送器检测系统的流量信号输送到PID调节器中,同时通过PID调节器对出口调节阀的开度与输出控制信号进行系统性的掌控,从而确保机泵流量处于稳定的一种状态。石油化工泵当中变频调度节能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但成功解决了源系统中巨大流量、电能浪费及控制度过低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可通过对变频技术的科学合理性改造、机泵投入正常运作,其操作工艺控制逐渐趋于稳定化的运行状态,变频器的调节程度变得更加准确,不但促使系统控制精准系数不断地增高,同时节省了渣油进料泵的电源能量。(2)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日常生产过程当中,尾矿泵是确保生产安全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尾矿泵属于流水连续性作业,实际生产作业当中,尾矿系统的电能损耗量通常是非常大的。为此,积极实践渣浆泵的多段调速变频技术可促使尾矿泵的整体运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明显提高,确保自动化的顺利实现。 4我国石油化工业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石油化工业节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更好地推动石化工业的不断进步,并在极大限度上促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先进石油化工国家领先水平。2009年末,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第一次高出400Mt/a,排名于世界领先地位。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0.25Mt/a,稳居世界第二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石油化工业为一种高损耗的传统行业,其中,能源损耗数量远超过建材、冶金、化工等行业,在石油化工节能技术方面的持续性投入,对聚丙烯、乙烯裂解炉等成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有效地推动性作用。在许多企业中,石油化工节能技术获得了大范围的运用,其中包含:创建能量平衡方法、有效能平衡等方式对原料的路线进行合理性的更改,从而将能源利用率得到显著性的提高。随着变频电机、热点联产、向热联合装置等先进节能降耗技术的投入使用,进一步促使我国的石油化工节能降耗水准得到了明显地提高。(1)工艺技术的改进。可采用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催化剂等,对现有化工泵设备进行进一步的改良。(2)低温能源回收利用技术。其中涵盖有热泵技术、使用低温热作为热源的吸收制冷技术、低温热发电技术等。(3)热电联产技术。(4)气代油、焦代油技术。主要是将燃料油换成水煤浆,对目前的燃油锅炉系统进行科学地改造,从而逐渐将重油、轻油全部取代。 5结语 在现代化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油气资源逐渐紧张,我国石油化工企业需进一步加快节能技术研发步伐,逐渐降低能源损耗量。 作者:何立根 单位:鄂尔多斯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探讨 摘要:泵是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设备,通过实现对于石油化工泵设备的节能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整个石油化工生产的成本。本文就将在研究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基本特点、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寻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以利有效控制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成本,提升石油化工生产效益。 关键词: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优化方式 随着各种新型石油化工泵的出现,其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给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新型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在改善石油化工泵使用性能的基础上,控制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而保证了石油化工泵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整体使用效果。基于此,本文将对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进探索研究工作。 1引进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意义 石油化工泵在石油化工生产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引进相应的节能技术,不仅可以保证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稳定性,还可以在优化石油化工泵的运行参数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能耗,降低石油化工生产成本。具体的来说,在石油化工泵的应用过程中,通过添加灵敏的传感器部件,可以高效进行对石油化工泵的参数控制。与此同时,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具体运行原理,可以智能、高效的进行对石油化工泵的开度调节,并经过信息处理元件,及时有效的获取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运行信息,进而保证整个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智能高效完成。通过引进高科技的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可以帮助石油化工泵更加精确的进行石油化工工艺参数控制,并对石油化工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工艺参数进行智能化控制,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高效率、高精确度完成。与此同时,由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都处于高温、高压的工作状态,对于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具体的来说,石油化工泵都处于复杂的化工工艺条件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很容易导致石油化工泵出现偏差问题,进而导致石油化工泵的正常功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就需要对现有的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进行更新设计,让石油化工泵所使用的材料、引用的智能控制设备能够满足石油化工工作环境,并设定智能化的运行参数,保证石油化工泵的稳定、高效运行。 2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概述 在进行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研究过程中,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引进专门的化工泵保护材料、智能化的传感器控制体系。具体的来说,专门的化工泵保护材料部分,主要指的是对石油化工生产的工艺条件参数进行调查,并从特种材料、零部件表层设计进行节能优化设计,防止可能出现的石油化工泵泄漏情况,保证整个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稳定运行;在另一个角度,石油化工泵的智能化控制元件的设计,是从收集到的石油化工泵的工艺条件信息入手,智能化的控制石油化工泵的开度,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石油化工泵上的传感器部位进行化工生产条件的感应,并从DCS系统上的智能化反馈石油化工泵的具体状态,进而控制石油化工泵的开度,完成对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控制。与此同时,经过一定的石油化工泵内部的传感器进行有效控制,利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分析石油化工泵的工作运行状态,进而快速的进行对石油化工泵的状态调节,满足当前工艺条件下的工作需要,保证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高效完成。 3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措施探析 首先,在进行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措施研究过程中,使用对现有的石油化工泵传感器部分进行优化设计,并为之所配套的DCS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快速有效的对石油化工泵的运行参数的进行获取,然后对石油化工泵的具体参数进行分析,拿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技术措施,保证整个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高效完成。第二,要充分考虑石油化工生产工艺条件的复杂性,并对石油化工泵的损耗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在石油化工泵的轴承部分、石油化工泵的外部密封部分进行重点的保护设计,保证石油化工泵的正常运行。第三,在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应用规划过程中,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对石油化工泵在石油化工生产应用过程中的维护保养。在上文中,已经介绍到石油化工泵的工作条件,因此,就需要结合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石油化工泵的保养维护,保证石油化工泵的生产效率,进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石油化工生产运行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先进的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追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定期分析石油化工泵的生产工艺条件,并注重到对先进智能控制的引进,以此为基础综合性的进行后续的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研究。 作者:林长健 单位:抚顺市国际工程咨询中心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浅议石油化工生产中节能管理 与欧美等石油化工行业技术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总能源利用效率低约10-1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效率仅为30%左右。例如:在石油利用效率方面,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升高一千美元需要消耗石油0.26工,约为日本的2.3倍、美国的1倍,印度的0.2倍。同时,在国内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产业体制、资源约束、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节能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我国对于石油化工生产节能工艺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某些先进的节能工艺仅适用于大规模的石油化工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节能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一些节能监管部门也存在职能不到位、力量薄弱等一些现实问题,最终造成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不够绿色、节能,不能够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同时,在石油化工企业节能工作的基础管理方面,定额、计量、监测与统计等相对薄弱,在石油化工生产工艺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进而造成节能工作不能够从生产源头进行控制,同样不利于全员节能意识的培养。除了上述问题以外,由于石油化工生产对于节能管理不够重视,自身对于生产工艺节能管理的研究不够深入,最终导致石油化工生产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如没有对化工生产中所产生余热进行有效回收,并未对化工生产废水中的化学品进行综合沉淀并利用、对于催化剂的过度应用等等,均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化工生产中节能管理的措施 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中,余热回收是不容忽视的关键节能技术之一。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余热主要来原于各种化学反应的放热现象,例如:高温生产工艺产生的热物流;乙烯裂解炉出口物料经催化裂化反形成的烧焦烟气;燃气轮机排放的尾气;大型蒸气锅炉、工艺加热炉等排放的烟气等等。在国内现阶段的石油化工生产中,余热多数被直接排放至大气中,不但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且加剧了区域的环境污染。因此,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必须加强余热的回收与利用,将余热转化为动能投入到生。事实上,对于石油化工产业节能管理的根本在于对石油化工生产工艺的研究,其主要体现于生产过程工艺控制,包括催化反应的管理、系统节能的管理、综合利用能源的工艺设计等等。如今,国内的一些研究机构对于石油化工生产工艺优化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进展,如一些企业通过改变催化剂的形状,减少异相催化反应时固体催化剂对流体的阻力。如国外某公司研制的一种球形的氨合成催化剂,与不规则形状的催化剂相比,流体阻力可减小50%,由此也就降低了流体赢服阻力的动力消耗,从而达到了节能的目的。此外,控制石油化工生产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能源计量、监控,并且对其进行循环吸收并且加以利用,同样能够得到石油化工生产节能的要求。 综上,对于石油化工生产节能的研究对于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本文仅简单论述了石油化工生产中节能管理的问题,并提出了化工生产中节能管理的措施。笔者认为,就目前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情况来分析,如何优化石油化工生产工艺、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深度挖掘石油化工生产的潜在效能才是石油化工生产技能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作者:胡建工作单位:中石油大庆炼化公司聚合物一厂丙烯酰胺一车间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浅析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为了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要健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体系,该文就电气节能技术展开分析,旨在优化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方案,进行电气系统能源消耗状况的分析,实现系统节能模块、照明系统节能模块、电子设备节能模块等的协调,满足现阶段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的要求,实现企业整体投入资本的控制,确保企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运作。 关键词:电气节能技术;石油化工;工程设计;电气能耗;电气系统 一、石油化工工程的节能发展趋势 能源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对电力能源的优化应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性运作,电力能源关乎社会的稳定性及国家的安全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能源消耗量不断提升,我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耗大国,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社会大众对能源消耗状况、生态环保状况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对能源利用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顺应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趋势,必须健全能源管理体系,进行新型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实现化工企业能源消耗模块的控制,实现企业整体能源利用率的优化,避免出现能源浪费问题,培养相关人员的节能管理意识,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稳定性发展,实现工程设计整体电气节能效益的增强。 二、电气节能技术概念 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电气节能技术工作的要求,实现电子设备节能模块、照明系统节能模块、电子系统节能模块等的协调是必要的。在石油化工工作中,电气设备扮演着重要的工程应用地位,电力系统的节能工作是我国电气节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需要实现电子设备环节、照明系统环节等的节能控制。 在电气节能工作中,其需要遵循以下的工作原则,需要满足生产设备的基本功能性,提升生产设备的工作效率,确保其可靠性及稳定性的提升。这需要提升设备的整体生产技术性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能耗水平的降低,提升工程的整体运作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遵循经济性的原则,进行设备节能及投资回收期的分析,落实好相关的节能技术措施,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的有效结合。 三、电气节能技术的具体应用策略 1.在电气节能技术应用过程中,首先需要从变压器选型环节、系统功率因素环节、线路功率损耗环节、高次谐波环节等展开分析。变压器是电气系统的常见电气设备,在石化企业日常工作中,一系列的变压器被投入使用,整体来看,这些变压器的电能总量消耗巨大,在变压器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根据变压器的负载率进行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负载率处于40%~60%时,可以有效降低变压器的额定负载,从而实现其损耗率的有效控制。在变压器的选择过程中,为了将负载率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必须进行变压器节能方案的应用,进行新型、高效型、节能型变压器的选择,实现企业生产模块能源消耗的有效控制。 2.为了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益,必须进行系统功率因数的控制。这需要提升系统的功率因数,从而提升能源的整体利用率,通过对这个环节的控制,有利于降低电力成本、生产成本,实现线路电压的降低,实现设备整体利用率的增强,从而确保石油化工企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用电设备应用过程中,其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工作的,无论是电动机,还是配电变压器等设备都需要进行交变磁场的建立,从而进行能量的转换及传递,在这个过程中,交变磁场的建立需要电功率即无功功率。在这个过程中,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的比值。 功率因数是对电源输出视在功率利用率的反映,功率因数在0到1之间,当电气系统功率因数趋向1时,电路的无功功率降低,这说明视在功率的利用率不断提升,从而增强系统电能的输送功率,通过对功率因素的提升,实现电路损耗的降低。在功率因数优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方式有人工补偿方式及自然提高方式。通过对电动机选型模块、变压器模块、电动机模块等的优化,可以避免出现电机的空载运行状况,有利于提升设备的功率因数。通过对并联电容器补偿模式、同步电动机补充模式、动态无功功率补偿模式的应用,也有利于提升石油化工工程的系统电能输送率。 3.实践证明,通过对线路功率损耗状况的控制,有利于提升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凡是电流经过电阻的介质均会产生能量消耗,石油化工体系是一个复杂性的工程,其内部涉及各类种类的线路及设备,通过对线路功率损耗的控制,有利于提升电气节能的整体应用效益,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电气线路走向的合理性设计,进行线路长度的减少,进行线路粗细的合理性选择,实现线路损耗模块的优化。 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正弦波会出现一定的畸变状况,畸变程度越大,其具备越大的高次谐波能量,基波的分量也就越小。电网电压模块、电流基波模块等是电动机正常运行的基础,系统中的电压、高次谐波电流会导致额外无功损耗的增大,由于大量过电流、过电压等的产生,不利于提升系统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为了进行电网高次谐波问题的解决,必须进行无源滤波技术的应用,该系统由滤波器、电力电子设备、电子控制设备等构成通过对系统工作模块的探测,进行畸变波形的抵消,实现标准性正弦波的输出。 4.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系统供电率的提升是必要的,从而实现电压节能的稳定,进行电压运作模式的优化,避免出现电压不稳定的状况。为了确保供电模块的有效性,必须进行用电设备额定电压环境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额定电压小于供电电压,就会导致过高空载电流的产生,从而不利于能源成本的控制。如果额定电压大于供电电压,就会导致较大负载电流的产生,导致线损率的提升,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能源浪费状况,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供电电压的合理性选择。 通过对照明系统节能性的提升,有利于增强石油化工工作的整体应用效益,这需要进行能源消耗低的电磁感应灯、LED灯、节能灯等的选择,这些类型的节能灯具备较小的能耗成本,其整体使用寿命长。在照明系统工作过程中,过高的电压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状况,从而不利于照明设备寿命的提升。为了进行系统回路电压的有效性控制,必须进行照明系统节能方案的优化,实现设备使用寿命的提升。 在石化企业工作模块中,电子设备节能体系主要包括计算机节能模块、PID控制节能模块、打印机节能模块等。为了提升系统的整体节能性,工作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养成随手关闭计算机显示器的习惯。在系统操作过程中,需要将操作模式尽量设置为省电模式,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需要在不使用时选择待机或者关系。在PID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低功率模块的选择。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改革,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电气能源消耗状况的控制,降低我国能源总消耗成本,实现对国家资源的保护。 结语 为了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能源节能减排方案的优化,整体来看,电气节能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实现系统各个电气节能环节的分析及应用,从而实现电气能源整体消耗成本的控制,确保石化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强,满足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电气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新疆科汇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气化行业也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早在十八世纪时期开始,英格m地区就出现了三次大的工业革命,这三次大的工业革命的发展使世界电气行业开始出现,随后快速发展,电气化行业之前被用在瓦特蒸汽机的改良上,以及爱迪生的电灯等科技革命的发展上。而二十一世纪以来,电气化技术逐渐往节能方面发展,同时又被应用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给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条件,不论是在能源的节约利用问题上,还是在安全问题的措施制定上,同时还提高了工程中的生产率,可以说电气化节能技术使石油化工工程的发展迈开了新的一步,从而达到新的高度。使国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得到了有效的助力。 关键词: 节能灯;节能设备;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们生活居于中上等水平,总体上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小康水平,人们在衣、食、住、行、用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衣着方面,人们从改革开放以前穿的色彩单调的衣服,到现在街道上橱窗里五彩缤纷的各式各样的衣服;在吃食方面,从抗日战争时期吃的窝窝头,苦糠菜,到现在各式各样的外国大餐,快餐等,人民实现了从吃得饱到吃的好的历史性跨越;在住房方面,人们从以前的茅草屋、土房、瓦房到现在高楼大厦,摩天大楼等建筑;在出行交通媒介方面,人们从牛车发展到人人拥有小汽车;在人们所用物品方面,出现了节能灯,电冰箱,电视机等新世纪的科技产物,这些都是电气技术所带给我们人类社会的便利条件。其中节能灯的使用是电气技术节能化的结果,这为我们国家节省了较多的资源。而近几年来,电气节能技术被应用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这无疑是一件造福人类的事情。 一、电气节能技术占据主要地位 如何做到节约资源目前是人类社会所最关注的问题。我国现在的治国宗旨是:努力实现全面奔小康,同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经济类型。节省资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节能灯都是小气鬼”。现在社会科技中,节能灯的发明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节能灯的全面推广与发展为我国电力事业方面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并且使节约的资源更大化的应用到其他领域。太阳能的开发也是电气节能技术表现的结果,现在好多人会在房屋顶层铺满太阳能电池板,这样转化的电能可以供自己家里的电力使用,节省了电力资源这方面的开销问题,同时把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供自己正常使用外的电能上交给国家电力管理部门,还能获得一定的国家补助资金。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新的电气节能技术的发明,这些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和生活便利。所以说,电气节能技术地位不可估量。 二、电气节能方面问题严峻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的电气节能方面主要是为电气化行业的人才提供就业岗位,而对于电气化行业的人员来说,并没有人曾经系统的学过节能灯的设计与发明。而让他们在节能灯这一方面发挥作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毕竟没有专业的指导设计知识,要在这一方面发挥作用,无疑要多走很多“弯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资源。另一方面,没有专门的设计人才,在节能灯设计的安全系统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这样容易诱发一些不安全的事件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关注这一点,进行有效监督。除此之外,在针对电气节能产业方面研究的事情上有关研究机构还存在资源短缺,资金短缺问题,这些都无疑给研究工作的进度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希望国家有关机构能够及时处理这一问题,使得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三、石油化工技术方面存在问题 石油化工工程技术方面存在很大的技术问题。其中如何解决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中出现的资源最大化问题。石油化工产业需要大量的石油和煤矿等一次能源,这些一次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如果不能有所节制地使用,必定在将来的某一天造成资源匮乏,那么到时候没有资源可以利用,石油化工产业必将走向关厂倒闭的地步。所以,必须寻找到一种可以节约能源的新型科技技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种新型的科技技术就是电气节能技术。另一方面,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产业所存在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这主要是由于石油化工工程技术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因为石油化工工程这一化工技术所利用的能源物体都是可燃的,极具危险性的能源。常常能够因为一点小火星就能引发一场爆炸事故,这种事故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出现在经济利益的减少倒贴上,而且会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生命财产的危害,这种危害是致命性的,必须被给予高度重视。这便要求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产业寻找到可以检测,保证安全设施的新型科技DD电气节能技术,简单的来说就是“电气技术”。 四、电气节能和石油化工紧密相连 石油化工工程技术在电气设备和供电设备方面,要依靠电气节能技术。电气节能技术可以使石油化工工程技术向节约型经济方面发展,可以可以使石油化工产业的投资者获得一定的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电气方面通过改进供电设备实现节约电力化能源的消耗使用率,这样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做到了对于能源节约问题的保障。另一方面,石油化工工程技术的安全问题也是一个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石油化工工程这一领域所出现的危害问题带来的影响是极具震撼力的。所以,在使用电气设备技术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安全问题,及早做好准备,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要知道在石油化工工程这一方面发生问题不仅仅是严重的暴力事故,同时会使我国的电力系统瘫痪,给我国经济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电气化有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定期去石油化工厂进行电气设备的检测与维修,以保证供电系统正常稳定运行。 五、电气节能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产业 将电气节能技术和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产业有效结合起来是一个合作双赢的企业项目。首先电气节能技术有了用武之地,这样可以使电气节能技术领域的管理部门带来一些经济上的大好回报,同时也检测了电气化节能的持效性。其次,对于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产业的有关管理部门来说,也带来了经济利益。通过电气节能技术手段的利用,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给石油化工工程产业带来的输送利息升高了,同时新技术的使用代替了原有的人力劳动资源,节约了人力劳动所要支出的费用,压低了生产成本,再加上电气节能技术在设备安全检测方面更加精准了,给职工人员们带来了很大的安全保护,所以电气节能技术对于石油化工工程技术来说,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总体上来说,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中的有关于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方面的问题离不开电气节能技术,必须要依附于电气节能技术。同时希望电气节能技术在有关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措施,改良电气节能技术方面有关人才的技术分配问题,要术业有专攻,为电气节能技术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匹配与之相对应的产业化人才。将电气节能技术与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技术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贡献。 石油化工节能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电气的主要节能方法探讨 【摘要】: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电气节能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技术应用,因为电气节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能够有效的节约国家的资源,同时也对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对电气节能技术的探究具有重要的课题研究意义,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探究工作。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方法 【引言】: 石油能源是新世纪发展的重要能源,它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作业过程中,能源消耗是一大关键性的问题,在全球环保、低碳、节能意识增强的条件下,石油化工企业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对石油化工生产中的电气能耗状况进行改进和优化,要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电力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提升石油化工企业中的电气节能应用技术,推动石油化工行业的节能、环保趋势化应用。 在全球经济环境日益环保、节能和绿色的倡导之下,我国的能源发展也遵循“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的发展理念,将石油化工生产作业中的电气能耗进行系统分析,并将电气节能技术和措施作为企业节能的重大战略目标,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原则和途径,对电气节能工作进行节能降耗的实际应用。 1、电气节能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原则把握 电气节能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企业,要关注以下原则:其一,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的功能,进行运行参数指标与节能技术相统一的节能技术应用,在确保设备性能的前提下进行节能降耗技术应用。其二,电气节能技术措施要注重经济实用的成本预算,要兼顾节能技术投资与成本费用的回收,实现电气节能技术的增值性应用。其三,电气节能技术还要体现先进性的原则。其四,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还要体现技术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统一与协调,要在与环境相符的条件下,实施电气节能技术应用。其五,进行老电气设备的更新换代,应用新型节能的设备。 2、电气节能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电气节能技术虽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就未来的发展来看,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在电气节能技术方面没有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因此,电气节能技术在出现一些问题后,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另外由于法律的缺乏,也就不能有效的实现有法可依。总的说来,电气节能技术能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加大对电气节能技术的探究与钻研具有重要的意义。 3、石油化工企业电气的主要节能方法 3.1电气节能系统设计方案 就石油化工企业日常的生产作业来说,要想做好电气节能设计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对石油化工企业内部的电力设备进行改造,可以采用数字化的电量采集方式,构建一个智能化的电气能量监控平台,从而实现对电气能量的精细化管理;二要在石油化工企业的作业中,在低压配电室中安装无功补偿和谐波抑制装置,以此来减少谐波的污染。 3.2选择合适的变压器 变压器在石油化工企业中是一种重要的电压切换设备。而在输配电领域又会产生较大的能耗,在电气节能工作中,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变压器,同时也要考虑到变压器的负载率,尽量使其保证在40%到60%之间,实现最佳状态的节能效果。 3.3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 在石油化工企业,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无功的消耗,但是有效的电气节能,可以通过提高电力系统功率因数的方式来实现,这样一来可以减少石油化工企业的一些无功传输,改善电压传输的质量。另外,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车间可以安装一些补偿装置,对电力系统中的功率因数进行人工补偿,从而达到电气节能的效果。 3.4减少线路功率的损耗 在石油化工企业中,需要使用的设备和线路有很多,因此在设计线路的时候,就要对线路进行处理,合理处理线路的长短和粗细,这样一来有助于降低线路在使用过程中损耗。 3.5稳定电压条件 就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如果能保证电压处在稳定并且达到额定电压的数值,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供电的效率。由于电压的不稳定性,并且一旦电压超过了额定电压的范围,将会加大电流,导致能源浪费的现象发生。同样供电电压在额定电压的范围内,也就是小于额定电压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种高程度的负载电流,导致线路损坏以及能源浪费的现象发生。因此我们说电压稳定在额定电压阶段下,才会有效的提高用电效率。 3.6电气节能在照明系统中的应用 在石油化工企业,照明系统的节能技术也是一项有效的应用。由于我国在电压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当电压过高时,照明设备将产生较高的热量,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影照明设备的正常运转。这就给我们以警戒:在石油化工企业内部,挑选照明设备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寿命较长、能源消耗较少的系统。例如节能灯具、电磁感应灯、LED灯具都是照明节能的良好选择,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应用他们可以较好的控制回路电压,从而有效的实现石油化工企业的节能效果。 3.7电动机装置的节能技术 作为石油化工终端耗电设备之一的电动机装置,是电能消耗较大的环节,因而关注石油化工企业电机系统的节能技术应用,是重点工程之一。为了实现对电动机系统的节能技术应用,首先要对电动机的类型进行合理的选择,要大力改进旧式的淘汰式设施,推广和普及高效节能的电动机,还要合理选取电动机的容量,保证电动机设备的80%负载运行率为最佳。同时,还要大力推广和普及电动机的变频调速性能,为了保证石油化工作业生产的平稳和安全,可以投入变频调速器进行能量控制,不仅减少了生产噪音,而且对电动机有稳定的过流、过载等保护性功能,延长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结束语 文章对电气节能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应用进行探讨,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能够继续加大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投入,促进石油化工企业发展,同时加强对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因为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电气节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大对它的研究,将有效的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探讨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工作,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校内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最近几年,教育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付诸实施。但是目前,中小学安全教育形势比较严峻,各种安全问题和隐患日益增多,众多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安全也表现出了焦虑。针对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 一、注意道路交通安全 学校应当从学生幼儿时期就培养他们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严格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并对其实行路队制放学,这既是对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好文化知识,还要教给学生遵守道路交通规范,比如说,放学回家或者来学校上课的路上,不能随意大闹玩耍,注意在人行道内行走,但是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尚不成熟,还不具备较强的自律意识。所以让学生自身遵守道路交通规范往往不会很容易,所以就需要教师的有力引导,而如果学生养成习惯,势必会受用终身。还要让学生知道,如果道路没有人行道,尽量靠右边走。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为他们讲一些关于安全教育的相关案例,让他们认识到遵守安全规则的重要性。不少中小学生由于自身安全意识薄弱,无视自身安全,随意穿越、攀爬,或者倚坐在道口护栏上,还有随意扒车和追车甚至随意突然拦车等,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二、安全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措施 安全教育问题并非只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饮食安全教育,它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整个过程。为了保障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师要格外提醒学生,不得在马路边上踢球、打闹或者开展其他娱乐活动,学生放学时,要求学生佩戴小黄帽或者红领巾,往往能够起到一定的交通警示作用。如果在上下学的途中,需要经过山路或者人流量较小的地方,尽量结伴而行,避免一个人单独行动。禁止在上下学过程中做危险活动,也不得打闹玩耍,这样很有可能造成车辆意外伤害。 饮食安全问题主要注意农药残留危害,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饱受社会热议,所以教师应当对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了解食品农药残留的表现和危害,并告知其一些生活实例,从而让其了解到农药残留对人体造成的巨大危害,所以要对社会中食品农药残留危害进行准确分析,要有一定的危机感。教师可以列举当前社会食品安全现象为学生普及食品安全教育。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很多电视新闻或网络新闻都曾曝光过不少无良商家或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对食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不屑一顾,在食品中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比如说色素或者香料等。同时还要让学生对食品添加剂滥用的表现和危害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很多厂家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利,而不顾及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更不可能以合法经营商的身份面对消费者,这种经营商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此外,课堂上也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作为教师,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有耐心,否则就很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出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课堂上也要时刻注意,行为过激就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 另外,食品包装容器或设备对学生安全的危害也不容忽视。这一点很多教师可能就没有注意到,但确实存在。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食品与他们关系密切。食品包装问题往往会给人体健康安全带来直接危害,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发生,不得不说是隐藏的杀手,严重威胁到了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 综上所述,一直以来,教师往往只关注传授学生知识,而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却并未引起重视,这就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或安全问题出现。因此,中小学教师应当注意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保证孩子健康安全成长。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探索 【摘 要】中小学生安全防范能力较差,是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近几年来,安全教育课程虽然已经走进中小学课堂,但是教学成效并不显著,传统的安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本文从学生特点入手,结合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对体验式安全教育展开讨论,希望积极探索新的安全教育模式,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成效。 【关键词】学生;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 安全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中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发展。但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阶段、学习生活环境决定了其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要求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安全教育。但实际上,安全教育的成果并不显著,学生伤害事故仍时有发生。来自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50余万人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都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孩子消失。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安全教育的有效模式,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检索法 笔者查阅近几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学术专著,并将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期对本文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2. 访谈法 笔者访问多位安全教育教师,并与进行过安全教育学习的中小学生进行交流,深入安全教育课堂,以期从教学一线获得准确的资料。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1. 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学习之初表现为喜欢参与,但他们往往对学习活动形式本身的兴趣大于学习内容,对于过去单一的教育活动形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减退。加之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困难,并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兴趣入手,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同时,随着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学中也要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创造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激发和维持学生兴趣入手,结合学生的知识记忆特点,教学内容要丰富、生动、有趣,教学形式也要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2. 体验式安全教育的优点 体验式教学一般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知、理解、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以达到特定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首先,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热爱学习;其次,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体验中的情节发生过一次就会被大脑牢牢记忆,并且体验中个体产生的情绪也会极大地促进知识记忆的持久性和深刻性;最后,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特定的情境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脱离特定情境的知识只能是“呆滞的知识”,无法迁移到相关的情境中去。通过特定的环境,真实或仿真实的实践体验,将安全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护能力,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 3. 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开发原则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的开发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 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原则。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把掌握安全常识、具备防护能力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习过多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救护技能,如对于火灾,应该让学生学会预防与保护、如何在逃生后快速有效报警,而不是贸然进入火场施救。二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原则。安全教育应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平原地区过多学习预防泥石流、干旱缺水地区重点教授防溺水、冬季教防中暑等就偏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没有太多实效性。三是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原则。体验式安全教育需要的学时长,也不能像讲座课一样面面俱到,如安全常识类的课程可以以讲座、学生自学为主,将体验重点放在意识和技能培养上。四是系统性原则。中小学安全教育可以分为安全知识、保护能力和救助能力,安全教育要系统地加以整合,如防震减灾,就需要结合地震常识、地震逃生和灾后救助生存等内容。五是安全保障原则。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需要严格设计,如果安全课程都不能保证学生安全,那安全教育就没有意义了。 4. 体验式安全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阵地,体验式安全教学包括前期准备、实践体验、交流总结、强化提升、拓展延伸6个环节。 以消防安全教育为例。前期准备中,教师需要在选定安全主题后,制定教学目标为掌握消防知识、具备逃生和救助能力。之后设计教学内容,如学生上课所在的教学楼突发不明火灾,学生判断火情后选择紧急疏散逃离,中途可能有同学意外受伤。然后教师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提前将消防演习烟雾弹等道具在学生途经场所布置到位。学生需要课前自己查阅资料,学习相关消防知识。 实践体验环节,教师教学中突然触发提前设置的道具,学生觉察到明火或烟雾后,选择最佳自救方案,运用自学知识正确地用湿衣物或毛巾掩住口鼻,低首俯身,根据紧急疏散指示标志,沿墙逃生到安全场所。教师可设定逃生过程中一些动作不规范的学生烧伤、摔伤或窒息昏迷,完成逃生后学生迅速正确报警并及时对设定的伤者展开救护,整个环节教师可全程录像。 交流总结环节,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过程并进行交流,教师可结合活动录像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总结经验。 强化提升环节,教师针对安全主题的重点知识技能,如判断火情、选择逃生方案、正确的逃生姿势、准确报警、包扎、心肺复苏等进行强化训练。 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提出一些研究性小课题,引导学生课后探讨研究。如火场被困如何创造求生空间、如何利用床单进行结绳逃生、校车起火如何逃生等。 三、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安全教育虽然已经走入中小学课堂,但是传统的安全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体验式安全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其安全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中小学校应该重视对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 2. 建议 (1)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情境设计要贴近生活,给学生以更加真实的实践体验。课程开发要利用各种资源,可以请专业消防员协同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校外体验场馆进行安全教育,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学生在意外发生时才会不慌不乱,从容面对。 (2)w验式安全教育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教学环节要完整,体验是过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才是目的,不能走形式主义,单纯为了体验而体验,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3)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应该重视安全监控,避免在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但是也不能因为害怕事故的发生而降低体验的真实性,如何在活动中保护自己、预防损伤,也是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从教师角度思考中小学安全教育 【摘 要】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着独特的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影响中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中小学安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如何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是值得教师探究的课题。文章从教师角度思考中小学安全教育,旨在为中小学教师做好新时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安全教育 意义 问题 建议 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安全为本,安全以预防为本,预防以教育为本。中小学生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知识传播者和贯彻者,他们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一、中小学教师对安全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安全教育高度重视,先后颁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法规。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理、心理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弱,预防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的经验不足,生命安全受到各种潜在不利因素的威胁。并且,中小学生白天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影响源,是学生的榜样和模仿对象。再者,中小学生对教师有着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对教师充满崇拜。因此,中小学教师对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二、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安全教育事关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但是近年来中小学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目前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安全知识匮乏 教师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很难胜任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甚至将错误的知识或危险的行为传授给学生,这是何等危险的事情。中小学安全教育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这不利于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始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安全教育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安全教育课通常是“有时间就上,没时间就取消”。由于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教师往往偏重于认知教育,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提高学生应试成绩上。所以,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课时不足,实际落实及演练甚少的情况,安全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效果不理想 当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大多数学校仍以考试为中心,只教给学生应试的知识,安全教育大多是应景之用,只有在诸如安全教育日,或者某时某地发生了安全事故,教师才会向学生传达安全信息。且安全教育活动常常没有统一、健全、稳定的组织结构,缺乏完整、系统、科学的内容和形式,安全教育大都渗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使得学生难以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内容非常单调,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效果自然不理想。 三、对于中小学教师做好新时期安全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何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是值得每位中小学教师探究的课题。 (一)转变观念,注重安全知识学习,勤于思考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是实践的老师。”中小学教师要转变应试教育观念,树立大安全观,着力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离开这一点一切将无从谈起。教会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掌握防灾避险知识与相应生存技能,是教育本源的回归。 2.注重安全知识学习,勤于思考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安全知识和熟练的反应能力。安全知识和安全观念是防患于未然的知识储备,更是大灾大难中出奇制胜的思想武器。如果平时缺乏安全知识的厚积,要想在危难时刻自救、他救,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中小学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安全知识水平呢?首先,要积极参加安全知识教育培训。专门的教育培训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中小学教师迅速、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其次,平时积极主动、多渠道学习安全知识。如通过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电视、杂志、图书馆、网络等学习安全知识。只有坚持不懈地积累,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安全素养,提高安全教育能力,为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加强重视,认真落实安全教育 当前安全教育大多是应景之用,中小学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是不现实的。 教师要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首先要保证安全教育课时,不可占用安全教育课。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班会、纪念日、活动日等,开展安全宣传周、安全宣传月活动。此外,临下课时、放学时和放假前、重大活动(如社会实践、春、秋游、校运会)等也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时机。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安全教育,争取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讲。 (三)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科学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在安全教育时以传统讲授法为主,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演练很少,教育效果不理想。那如何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呢? 1.全面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由于安全教育涉及的面很广,因此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r内容要细化、深化。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安全知识就是生命”的理念,全面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包括交通、用电、用火、防溺水、体育活动、做实验、饮食饮水、预防传染病、人际关系处理、打架斗殴、网络、自然灾害等一切涉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教给学生预防伤害的知识和遇到侵害时的自救、互救、求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 安全教育的内容应有针对性、前瞻性 首先,针对学生经常发生的主要问题进行教育,如违反交通规则、溺水和校园暴力、实验操作、用电、用火等问题,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次,安全教育的内容不能仅限于解决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教师还要有前瞻性。一直以来,教师对地震、洪涝、海啸等自然灾害常识的讲解和应急、避险演练非常欠缺,以致当灾害降临时,学生无法从容面对。中小学教师要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自护知识和能力,学会自救、他救、求救,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再次,安全教育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安全教育要切合中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成长需要和时代需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使之形成正确的安全观。 3.多途径、全方位开展安全教育 首先,教师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安全教育,利用一切机会,如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典型案例分析、张贴标语或告示、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或演练、主题班会等渗透安全教育,力争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说。同时,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学习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时,应注重与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加强演练,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少年的防灾安全知识大多是从课堂和书本上获得的,但理论和现实总存在差距。因此,必须通过实战演练,才能获得实际的知识和技能。此外,中小学教师要转变观念,安全教育内容要从急救型向防御型转变,教学方式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积极探讨新思路,以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安全教育范围越来越广。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设计安全教育内容时要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拓展和延伸安全教育内容,使中小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养成安全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命,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摘 要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和成才培养的摇篮。班级管理是学校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成效是否显著,直接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建设者和领导者,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 农村 中小学班主任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安全教育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中小学生的思想瞬息万变,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小学生,个性张扬,见多识广、思维灵活。回想近十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累并充实着,每天从早忙到晚的大事小事,给体力和精力带来很大的挑战。作为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下面就班主任工作中体会较深的几点略谈一二。 1全面了解学生信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作为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学第一个月是学生习惯养成和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每年开学伊始,我首先了解和研究本班学生的个体情况,我让学生在信息表中详细地填写个人的相关信息,包括家庭情况,如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情况、文化水平及家庭的其他成员等,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人生活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其次,我还向原班主任和科任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纪律等情况;此外,还通过家长会议、班干部会议、小组会议等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通过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信息,给班级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可以避免盲目应对、简单处理。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开展了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等活动,以期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由于学生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的局限,使得他们对事物缺乏全面的了解,看问题难免会以偏概全。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也会对学生的思想起到误导和腐蚀作用,使得他们看问题容易陷入误区,走向极端。对此,要求教师应善于正确引导,在晓之以理的同时,还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思想工作必须有一定的连贯性,要常抓不懈,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贯穿到班级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之中。要经常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此为基础,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充分发挥班干部作用,正确引导班级的“小群体”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作为班级的重要组成元素,在班级管理中起着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少优秀班主任认为:一个班级教育管理的好坏,往往与班干部力量的强弱、发挥作用的大小有很大关系。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委犹如整个班级的火车头,要想使整个班级跑得好而快,班主任就要注重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建立一支具有示范作用和良好工作作风的班干部队伍,作为团结和教育全体学生的核心力量。我通过组织全班同学设计班级板报、布置教室、开展文体活动等,从中发现并选拔那些表现突出、办事认真、有威信、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愿意为集体服务的同学加入班委。然后还要对这个“火车头”进行调试、维护和保养。我先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分配给他们不同的管理工作,以便他们人尽其才地为全班同学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又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给予指导,还多渠道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大胆工作的能力。例如,每次班干部会议或班级活动之前,我先向他们讲清楚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让他们自主提出开展工作的各种设想,尔后,对他们考虑得不周到的地方提出补充和建议,以便培养他们的班级管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在组织活动中学习,在活动反思中受益,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真正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更好地带动班级工作。 3 抓好青春期教育,抚平学生“受伤的心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早恋”可能是最容易让家长和老师神经过敏的字眼。可以说,在一些家长和老师身上存在“早恋恐慌症”,一看到两个男女单独在一起就怀疑他们“早恋”,一怀疑他们“早恋”就如临大敌。一方面把他们打入“另类”,当作“问题学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控制负面影响,害怕他们在集体中起了坏的带头作用,使“早恋”流行蔓延。事实上“早恋”是成人世界制造的一个标签,有些人拿着这个标签到处乱贴,一旦被贴标签,这两个学生就有口难辩,而现在的中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外界的压力可能迫使他们真的恋爱起来。 许多因与异性交往而影响学习的人,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分散了精力,而是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又往往来自教师或家长对于异性交往的过敏反应。研究发现,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当然,在与异性交往时,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遇到某些挫折,影响人的情绪,正因如此,中学生与异性交往更需要成人的关心、引导。而以此为理由反对中学生与异性交往是不可取的,我认为对中学生与异性交往应进行正确的引导。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工作,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要班主任以生为本,热心耕耘,勤于管理,努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就会理解和支持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也就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好各项班级事务,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浅谈转型期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 要】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安全是最好的,也是最宝贵的。传统校园安全教育主要集中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少数方面,管理内容较窄加上管理方式机械单一导致缺乏应对校园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因此,传统的校园安全教育已经无法充分满足社会转型期对于校园安全教育的要求。文章通过梳理当前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现状,剖析了中小学在校园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转型期校园安全教育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转型期;中小学;校园安全;安全教育 一、研究的缘起 (一)基于校园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需要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的根本,是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的安全保障是学校进行正常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学校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学校对学生安全状况的格外关注。 (二)基于校园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目前,我国城乡有45万所中小学,9万个左右农村教学点,有2亿1千万中小学学生,.他们的安全及对他们的安全教育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然而我国校园安全并不乐观。据央视2010年2月24日报道,仅在2008年,我国就有2万多青少年非正常死亡。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将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另据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主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活动组委会在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10个省市进行的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显示,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依次为:学校占51.44%,公共场所占36.32%,自然环境占10.44%,家里占1.8%。这一调查表明,学校己成为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 二、转型期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的现状分析 (一)转型期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突出类型和特点 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经济监管不力所导致的市场混乱,造成贫富差距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间的差异日益扩大、市场发展不完善、经济秩序紊乱、就业困难等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因而导致了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转型期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突出类型 第一种是从社会外来的伤害有上升的趋势。 转型期的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不健全、民间社会心理安抚机构的缺失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个体身上的挫败感逐渐积累、扭曲,最终转化为仇恨和心理失衡,引发暴力事件,这是社会内部矛盾与不和谐因素的反映和折射。”纵观近期的暴力事件,均是风险社会的负面反映,凶手既是穷凶极恶的害人者又是值得关注的社会弱势人群或失败者,其动机与行为方式体现出个人的思想迁怒于社会,伤害无辜的被害人,尤其是缺乏反抗能力的少年儿童乃至幼童。” 第二种是溺水、交通事故、建筑设施倒塌、食物中毒是仍校园安全事故的主要方面。虽然近年出现了下降势头。但是,农村学校同期发生的安全事故多于城市学校。因为农村学校的安全管理更为薄弱,学生的安全意识很不尽人意,导致溺水、建筑物倒塌等安全事故多发。 第三种是校园暴力事件有上升态势。学生为寻求自我保护,错误的选择了加入帮派等不正当团体。群殴事件的不断出现,令人担忧。 第四种是心理问题导致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 2008 年 10 月 4 日,朔州市二中郝旭东老师在教室巡视时被学生追杀致死,该学生喊出的话是:“我就是个坏学生,坏到家了,……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的成长发育期,对外界的影响很敏感,容易诱发一些心理疾病。 三、转型期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突出类型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在各种矛盾当中,贫富分化问题尤为严重。各种形式的不公平竞争、权钱交易等各种形式的腐败和非法收入问题大量存在。这直接造成了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严重损害了普通公众的基本利益。如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一小学的8死5伤事件就是在毫无征的情况下发生的。前后约55秒的时间里,在行凶者的屠刀之下,13名学生倒在了血泊之中。55秒的时间人们还不及反应,鲜活的生命瞬间已经消逝。 (二)学校忽视安全教育,周边环境治理不力 一是校园周边治安差,交通、社会闲杂人员等危害师生安全和小摊小馆的食品卫生危及师生安全的事故频频发生;二是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安全管理不到位。如安全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力;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差;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缺乏监督;隐患排查意识差;教师法制和责任心缺乏;学校安全教育走形式走过场,从而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增多。 (三)地震、雷电等自然灾害 缺乏防范自然灾害的知识和意识,更谈不上自救与互助。有时又将天灾变成了人祸。如在汶川大地震中,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学生,对地震逃生知识一无所知,造成了灾害损失结果的加剧。 (四)教师师德修养滑坡 近一段时期以来,教师行为不检点引发的恶性事件屡见报端。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甚至还发生了个别男教师对女学生进行性骚扰等恶性事件。 (五)家庭教育的失衡 学校教育的误区、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受社会负面作用和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丧失了既有的世界观,而新的健康的世界观尚未形成。生活中表现为道德的缺失,行为上肆无忌惮,任意妄为,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类似马家爵杀人案的悲剧背后,就暗藏着教育缺失造成的人性扭曲。 四、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加强校园安全教育 而如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学校就是“人才的摇篮”(畸形生存的竞技场)。对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亟需我们转变观念,摆正安全教育工作的位置。一是学校要学生的安全和学校的安定联系起来;二是学校应当把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结合起来,以真正达到学校安全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可以通过机会讨论、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师生明白学校安全教育与学科教育不是相互冲突的,而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师生的安全、校园的安全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保障和基础。 (二)开设安全教育国家课程 从借鉴国外安全教育做得好的国家的经验,从改变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有心无力状况的角度,我国亟需开设安全教育国家课程。编写专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安全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必修课,使安全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开设安全教育国家课程的契机,建设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安全教育的基本设施。 (三)改进安全教育开展方式 美国教育专家杰奎莱—苏尔斯说:“让七至八年级的学生们考虑安全,就像混合油和水一样难,这个年龄的孩子认为自己并不需要上安全教育课,他们自认为已经全部知道了,不想再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话。”要使安全教育真正进入学生心理,需要改革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教学内容的兴趣性。未成年人,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故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说教的单一形式,更多地采用案例讲解、情景训练、演讲、参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正如安德森说:“为了使一项政策有效,需要的不仅仅是广泛的权威和用以支付实施代价的拨款。良好的控制和政策实施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继续强化监督保障 首先,政府的监督要有法律的依据。国家近些年来出台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指导纲要》,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提出了规范的要求。但只有制度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应尽快出台“学校安全法”,将校园安全建设和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工作纳入国家的法制体系。 其次,建立定期的检查机制。学校安全委员会要定期安排职能部门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安全工作进行常规检查,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和失职行为。同时,要求各部门、各责任人进行经常性的自查工作。 再次,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要实行安全工作“四不漏过”原则。即不漏过隐患项目、不漏过重点部门、不漏过关键设施、不漏过安全死角。要定期分析师生思想动态,同时建立反应敏锐的信息系统,“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要学会抓“征兆”、抓“苗头”。 (五)形成家、校、民警联防协作 让警察进驻学校有利于打击和震慑校园犯罪活动,防止校园意外事件发生,也可以有助于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家、校、民警联防协作组织上织好一张网,工作上筑牢一道墙,呵护灿烂的生命,确保学校安全,师生平安,共建和谐校园。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探析提升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校园安全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因此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要尤为关注安全教育。这就要提升中小学生预防意外伤害以及提升自救的能力。本文分析了在中小学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 安全教育 师生 前言 从我国当前所推行的教育模式来看,虽然已经开始了新课改,但是家长与教师仍然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导致安全教育被边缘化。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安全教育知识,缺乏相应的安全教育教材,仅仅向学生传输老生常谈的安全知识。即便很多学校开展了安全教育模拟操作,但大部分仅仅是走形式。发生突发事故时,师生不能很好地运用相关措施,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此外,各级培训部门非常注重对中小学管理者以及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培训,但是却忽视了安全教育培训。当这些管理者以及教师在面对以及处理安全事故的过程中,往往显得不知所措,不具备应有的应对措施,而且不知道如何在事故发生前开展预防、应对事故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在事故发生后对学生进行及时必要的心理辅导等,从而导致学生在发生安全事故后的较长时期内仍然惶恐不安。 一、强化安全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意识 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教师要对学生开展珍惜生命的知识和教育。让学生知晓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让学理解,对他们开展安全教育,就是能够让他们在发生事故发生竭尽所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并学会生存和及时逃生。学校要切实强化安全教育和宣传的举措,要讲授安全教育课程、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借助多种类型的图片、资料、案例以及相关的安全演习活动来强化安全意识。教师要具体地联系生活事例,向学生讲解和教育多种安全知识,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技巧。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 学校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以及生活场所之一,但是由于很多学校管理不到位,从而发生了安全事故。因此,学生要进一步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责,完善和落实相关的安全教育和执行制度,转好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学校要向学生直观了解安全知识,并且具备安全有效的安全技能和能力,从而防止事故发生,而且还要尽可能降低事故发生频率以及在事故中逃生的技能。所以,学校要充分运用所有的有利资源,向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而且还要让学生开展实地演练,从而掌握必不可少的逃生技能。在此过程中,要规避形式主义的安全教育,不断改进安全教学的方式。 例如,学生要从安全教育中的细节开始,让学生知道如何保证自身安全。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地指导学生在演练中的各项操作,从而在发生事故时做到不慌乱,并能迅速采用有效途径才应对安全事故。例如,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交通安全,知道如何避免坠入窨井或者下水管道,知道如何横穿马路,而且还具备准确的游泳救生技能,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要牢记相关的安全事项,知道在遭遇火灾时正确脱险的方法和路径,如何紧急应付轻微火情,在发生地震时知道如何开展有效的自护自救;知道在分析煤气泄漏如何采取相关措施来应对,而且还要注意,如果在公共场所看到小偷在行窃,知道正确的求助方法,牢记常用的匪警和火警报警电话等。 三、开展富有成效的家校安全教育合作 在整个中小学阶段,乃至全部的教育阶段和人生过程中,都要将安全教育当成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动,单凭学校的力量很难实现预期的安全教育目标。所以,学校、社会、学生以及家长要积极行动起来,强化家校安全教育合作内容。对学校来讲,要不断深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而且还要经常和家庭保持联系,得到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学校要借助校讯通以及其他形式的家长学校,将容易发生的事故特点、如何预防以及逃生的相关信息和知识都告知家长,从而让家长依据自己孩子的认知特点以及其他情况,向子女传授多种安全知识。此外,家长要高度重视对子女开展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情景化训练,使得子女能够在模拟事故现场联系相关的逃生方式以及能力, 四、提升安全教育活动实效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很多中小学校也发生了不少的学生安全事故,而且还有着这样那样的安全隐患。这就要求学习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安全事故,破解这些安全隐患。首先,中小学要定期举行有一定主题的安全宣传活动,让学生掌握安全教育形势,获得相应的安全技能。其次,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自身对学生安全负责的意识和能力,各位教职员工要切实负责和保证学生的安全。这要求中小学校的相关部门要相互协调,从而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从学校角度来看,要向学生宣传和贯彻国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法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开展安全管理和教育,从而稳妥地解决相关安全事故,引导学生顺利成长。相关专家认为,如果切实做好安全教育以及预防,可以避免80%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因此,社会、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相关的工作机构都要切实行动起来,切实做好中小学学生的安全保护,构建安全教育活动机构,不断强化安全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五、开展警校共建活动 从很多学校来看,都和本地社区的派出所以及相关民警建立了紧密联系,而且还邀请相关责任民警担任本校的治安辅导员。通过开展警校共建、开展普法活动等活动,从而有效地抗击了外来干扰,强化了校园周边环境的治安综合治理效果。与此同时,还会定期邀请有关民警到学校开设相关讲座,对学生开展全方面的安全教育,并且运用当地以及学生身边的相关案件、事件或者事故,增强安全教育的影响力以及说服力。 六、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容的不断推进,校园安全教育在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要切实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本校在安全教育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包括本文所提出的相关建议等多种方法,切实加大安全教育力度以及安全法规的执行力度,从而为正在全面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奠定良好的教育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浅析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及措施 摘要: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但是网络在带来便捷性同时,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电脑接触者越来越低龄化,中小学在受益于网络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安全问题。通过对实际经验总结,认清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难点,提出建设性的措施,以缓解网络这把双刃剑带来的危害,趋利避害。 关键词:网络;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措施 安全问题历来受教育机构重视,保证学生身心安全,是诸多学校进行教育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中小学生具较强可塑性,对新知识和信息充满好奇。同时,该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不成熟,自控力、甄别能力低,这就更需要学校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安全上网,趋利避害。 近几年大容量的信息方便受众学习的同时,也常混杂着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信息,如暴力语言、低俗图片、视频等。要解决网络带来的安全问题,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和教师则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承担着主要角色。当下,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面临学校不重视、教育方式错误等问题,怎样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网络,考量教师的水平,也是学校教育观念转变的体现。 一、中小学生网络接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普及,无孔不入的网络闯入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论是手机还是电脑,只要联上网,世界各地的信息皆在“屏幕之中”。中小学生的网络接触现状和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增多,年龄也越来越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的。如今,电脑也不再是什么稀有品了,农村里许多家庭都已经安装,学生们放学回家就可以玩电脑,看视频。一旦开通手机的上网功能,中小学生便可畅通无阻的网上冲浪。 (二)上网多是休闲娱乐,学习不是主要目的 现在的学生,所谓的上网,大多就是聊一聊QQ,认识几个网友,收发邮件,或者弄弄空间、微薄,发发心情什么的。比较痴迷的一些学生就是打网游,可以不吃不喝打通宵,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往往既耽误学习,又伤身体。通过上网来主动学习是很少的。 同学们对网络充满了好奇,网络知识也多半是从同学那里得来的,从学校获得的网络知识很少。大部分情况下,老师和家长是不太愿意让同学们进网吧,在他们的眼里,上网多是无益于学习的。这就是“堵”多过于“疏”。 (三)个人信息容易泄漏,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 在学生上网过程中,很多网站需要注册登陆,个人的手机号码,姓名,年龄、家里电话经常因此被泄漏,骚扰电话和短信便接踵而来了。有些同学的QQ被盗,里面许多照片再也找不回来了。更有甚者,在网购时,没有安装一定的安全软件,自己的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被他人所知,后果严重。 (四)网友见面多半是个坑,小女生上当几率大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重,甄别能力弱,当遇到网友约见时,很少人会考虑会是骗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网友见面,多半是个坑。特别是一些单纯的女学生,经常被“劫财劫色”,身心遭受创伤,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二、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一)观念滞后,网络安全教育缺乏重视 在网络新时代,威胁安全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也能威胁安全,如充斥屏幕的犯罪信息。当中小学生以单纯的想法去度量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诈骗、犯罪信息时候,对学生的身心危害及其巨大。所以,安全教育的外延已经大大发生改变。除了外延的拓展,安全教育的内涵也有所改变:即保证学生的安全不再只是保证身体上的安全,还包括心理安全。心理安全在当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怎样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分析其行为产生的原因。 网络安全教育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所产生,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认清网络,教会学生分辨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在网络上受到危害。但是,目前学校对网络的危害认识还不充分,对网络安全教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网络安全教育的落后,学生不能得到网络中丰富而有用的信息。 (二)缺少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者和教育组织 网络安全教育属于安全教育的一个分支,在组织机构方面可以沿用传统的机构。但是,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它是对虚拟空间内看不见的信息进行甄别。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熟悉网络特点的人担任教育者,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 就目前中小学安全管理处的人员设置看,都是一些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代为管理的。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总结了很多安全教育方面的经验。没错,这些老师在传统安全教育中的确能发挥青年教师难以有的作用。但是,年长也意味着思想的保守,对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存在某种程度的排斥。他们不了解网络,不知道网络会怎样危害学生的安全。因此,这种缺少专门网络安全教育者的现象也是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一个现状,制约着网络安全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方式错误,收效甚微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少年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知道网络渠道可以方便快捷地帮助他们实现愿望后,便“沉迷”于其中。而此时,家长和学校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认为上网是不务正业,对其行为加以禁止。这就让正处身心成长关键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反叛等行为,如逃课上网,手机看网络小说、打游戏等,这样的例子在中小学中不胜枚举。 目前,网络安全教育家长和老师往往是采取限制乃至禁止使用网络等方法。这源于家长和社会对网络功能认识的不全面。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是用来玩乐和游戏的,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与学校严肃教育和学习相悖。因此,上网总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干涉。以教师为代表的学校在遇到这样 的情况时,往往是收走学生的网络终端工具,然后告诉家长,学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常常是屡禁不止。更有中小学的教育者在提到网络安全问题时,或者危言耸听,夸大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等信息,又或者小看网络安全问题,对出现的网络犯罪现象讳莫如深,觉得告诉学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恐惧感。 三、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我国,虽然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一直被广泛强调,但社会、学校和家长大多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安全和食品安全,而对网络安全关注不够。尽管有的家长也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但更多是害怕孩子“上网成瘾”,影响学习和健康,但对网络的潜在危险估计不足。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网络安全教育,首先需要提高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摆正其在学校安全教育中的位置。国外对于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已经有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这些内容也适用于中国的中小学,主要包括:在线安全行为问题、个人隐私的保护、下载和版权问题、和网友见面问题、网络欺侮、正确使用手机上网问题等。在许多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还包括其他内容,比如计算机游戏成瘾、网络购物安全等。 因此,我国中小学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囊括这些内容,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当然,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网络安全问题可能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学校需要及时关注和更新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变堵为疏,发挥主体作用 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便利的教育条件和师资,使得它应该成为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当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形式可以灵活一些,可通过综合课程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形式展开。但网络安全教育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保证连续性和系统性。 此外,中小学也可以通过主题班队会、团活动等形式,加强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使学生彻底认清“不健康上网”的危害;广泛开展网络科普展览,利用网络世界增加校园生活的多样性;老师要加强对电脑和网络知识的了解,,能给学生讲解有关的电脑知识, 解决一些网络疑难问题,演示一些常规软件的应用,教授网页的制作与简单的编程等。并且也可以借助板报、长廊、宣传画或校园广播等媒体,多途径、多方式展开网络安全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关于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使中小学的网络安全教育具有更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三)培训网络安全教育者 网络安全教育针对性较强,需要有专门的人来负责,特别需要那些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人来担当。作为教育者,首先自身要有过硬的素质,才能教育他人。对我们后一代人来说,他们的社会环境已经有了网络这样一个媒介,网络安全教育应该立足于怎样最大程度发挥网络的作用,疏导学生有序出入,而不是堵住门口不让进。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那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侵害。 【关键词】交通安全中小学农村学校现状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农村交通条件逐渐变好,各种交通工具在城乡逐渐普及,各种大车、小车、摩托车、自行车飞速的在公路上行驶,在给人们带来交通方便的同时,各种车祸也在不断发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无情的吞噬,特别是近年来发生在小学生的车祸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的警觉,那怎样抓好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所以说,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那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侵害,下面从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交通安全基础教育薄弱,由于教育教学压力过大,学校主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学生的交通安全防护差不多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学校对学生的违规行为情况缺乏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学校对学生遵守交通法律的情况掌握不实,更是缺少这方面有针对性的讲座。 (二)学生自身因素方面:由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生性好动、好奇心强、争强好胜、天生贪玩、心理脆弱等特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违法行为有:中小学生偷开机动车;过马路时不作前后张望,随意抢道,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道路;追爬、攀趴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骑车在公路上互相追逐、嬉闹玩耍、双手离把或单手扶把等;另外,农村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普及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象,对110、122、120这些常识性的报案电话也不太熟知,因而常常出现农村中小学生驾驶摩托车、乘坐非法营运的车辆或超员超载的车辆以及在公路上成群结队不靠右侧路边行走等现象发生,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即使发生交通事故,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及时报警,从而,给肇事逃逸驾驶人以可乘之机。 (三)家庭教育:农村中小学生中,大部分家长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不能对子女进行较好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多数学生家长及监护人甚至为了图一时之方便和利益而违规驾车或乘车,学生接触的家庭教育、社会现实和学校的宣传教育有时是互相抵触的,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模糊。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交通安全问题凸显。在农村,很多家庭都是夫妻外出打工,只能把未成年的儿女留在老家,交给年迈的父母看管。由于疏于监护,安全教育缺位等问题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二、开展农村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对策 在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教育的今天,对农村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也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要顺应时代潮流,形成人人都讲交通安全的好风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给广大的农村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安宁、安心的学习环境。 (一)学校要强化学生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的教育,精心组织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要采取行之有效教育活动方式,增强全体学生的安全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第一: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课。组织学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道路交通安全法》,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养成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 第二: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交通安全宣传片,通过电影中一些场景感染学生,并通过写观后感提升安全意识。 第三、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开展 “文通安全宣传月”活动。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交通安全教育读本》下发至学生每生,做到人手一本,班内黑板报出“交通安全专版”进行宣传让学生制作交通安全手抄报、漫画在学校宣传栏进行展示。校园设置交通安全教育标语和宣传画组织等。 (二)、学生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道路交通安全法》,把《交通安全常识》熟记于脑,牢记于心,并且落实在行动上,从而,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 (三)、家长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保证孩子遵守交通安全规则,教育孩子不乘无牌照车辆,走路不玩耍,不强行穿越马路等安全常识,形成家校联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总之、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规范学生交通安全行为,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只有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才能为我们孩子打造一片安全的天空。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安全教育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中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安全防范技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对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构建学校的和谐稳定和保障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及幸福健康成长都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及主管部门的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涉及安全教育的内容还没有纳入课程教学范畴,大多数以文件形式要求学校落实。学校的安全教育呈现滞后性、随意性、僭越性和微利性等特点,缺乏科学、系统和规范。同时出现“安全大于天”和“安全至尊”等做法凌驾于素质教育之上的现象。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安全教育准确定位,对安全教育的内容、范围、途径和手段进行探讨,以期安全教育常态化、课程化和科学化,让学生远离危险,健康安全成长。 一、单纯搞安全教育并不安全 近年来中学生安全事故频发。据教育部通报: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云南省昭通市、临沧市、宁夏青铜峡市、湖南省涟源市、河南省商丘市、甘肃省张掖市、河南省南阳市、河南省驻马店市、新疆阿克苏市、海南三亚市、新疆吐鲁番地区、海南儋州市、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临汾市曲沃县、长治市长治县、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等地先后发生多起中小学生溺水事故、交通事故、煤气中毒事故及踩踏事故,造成多名学生伤亡。 安全事故,令人痛心。各地各校也都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学生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政策层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致家长一封信、开展主题班会、跟踪家访,社会各部门也通力合作加大宣传力度等等,尽管如此,学生安全事故还是不断发生。 学校及教师在强势的安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有些正常的活动比如春游、运动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只要涉及安全隐患因素和力量型的项目纷纷取消,甚至农村学校体育课也徒有形式,学生自由活动,搞搞无安全隐患的项目打打小球、跑跑步等,致使学生成了“笼中鸟”和“读书机器”,身心发展不平衡,客观的需求与主观的教育手段严重脱节,甚至冲突,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学生在学校获取不了的东西,他们有可能也必然去校外去寻求,比如野游、骑车比赛、探索自然的神奇。 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文件中、会议内、口头上,检查资料记录里,还没有真正深入学生心灵深处,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可操作的安全教育模式。比如,学生爱游泳,学校在水域面积多的地方就要开发校本课程,增加游泳课,让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会游泳的技能和相关知识;比如学生爱骑车,学校首先要教会学生骑车技巧,同时告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如果学生在校找不到潜能释放的活动,得不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安全隐患就深埋其中。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安全教育只能是盲人摸象,尽管安全教育抓得紧,抓得密,抓得强,抓得严,但收效甚微,根本无法杜绝安全事故的悲剧再次发生。 单纯的安全教育并不安全。 二、安全教育的定位 教育部于2006年6月30日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其内容显示学校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履行安全监督和管理职责。 安全教育目的就是保障学校及其学生和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只有在这个目的下的安全教育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过犹不及和作茧自缚都是误区。 三、安全教育的内容、范围、途径和手段 1.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防火、防电、防毒、防震、防爆、防辐射、防污染、防溺水等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人身安全,活动安全,网络安全,性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等。人身安全、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的内容在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有所涉及不再赘述。 (1)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学习交通法规,熟悉交通信号(信号灯、手势)和标志,掌握交通安全常识,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范,切实保障自身和他人的交通安全。 (2)日常生活安全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掌握用电、用气、用火安全常识,严禁违章操作,能正确识别并学会使用各类灭火器。 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注意饮食卫生习惯和用药卫生,严禁食用过期、变质、有异味的食物,不买容易发生食物中毒的菜,防止食品污染、有效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防止其他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毒,如:发芽的马铃薯、没煮透的四季豆、鲜黄花莱、认不准的蘑菇等。 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有关信息,及时向学生通报,特别是各地学校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要求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这可以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 (3)活动安全教育 包括运动环境和器械的安全、体育课的安全、游泳、滑冰、野外活动与游戏、放鞭炮、人流拥挤的公共场所安全等。 要教育学生遵守体育锻炼规则,作好运动前准备,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游泳要有组织和安全措施,严禁私自下河游泳,杜绝冒险行为。 要教育学生外出、乘车注意安全,管好钱物,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物品。 (4)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教育 包括水火灾、暴风雨、雷电袭击、地震等发生时的自我保护。 (5)社会治安教育 包括盗贼、骗子、抢劫、挟持、绑架、黄毒等。要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被坏人拐骗和伤害。 (6)意外事故处理教育 要教育学生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老师,掌握安全应急常识,牢记应急电话。 (7)性安全教育 性骚扰和性侵害是生活中对中学生构成性安全威胁的主要形式。 女中学生在与熟识男生交往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不单独和熟识男生相处过久;不在一起看爱情片,更不能与熟识男生一起看“少儿不宜”的黄色影片、光碟、书刊等;不与熟识男生谈论有关身体隐秘部位的敏感话题;衣着得体、不佩戴首饰,不化妆;举止沉稳,行为朴实、严格要求自己。 当遇到熟识男生向自己提出非分要求时,应保持镇定,用理智的态度坚决拒绝,态度鲜明,并尽快离开这个尴尬之境,应坚守圣洁的身体是不容任何人侵犯的人格信念。 女中学生与成年异性交往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拒绝与陌生成年异性单独会面;未经家长同意,拒绝接受任何成年异性的礼物;不搭乘陌生成年异性的车辆;独自在家,拒绝陌生异性进门。 女中学生要约束、保护自已,必须做到: 上学、放学或外出游玩,应结伴而行;不独自一人到河边、山坡、树林等偏僻处读书、写生;不在深夜单独一人在偏僻小巷行路;不到营业性歌舞厅、茶座、咖啡屋、录像厅、通宵电影院等潜伏不安全因素的地方娱乐。 2.安全教育的范围 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可知安全教育涉及学校和公安、文化、卫生、交通等多个政府部门。从学生生活的空间来分,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学校安全教育的范围当然局限在学生在校的生活及学校周边环境。那种无限制地追求学校安全教育的责任范围是不合理的,同时也是推诿塞责。家庭生活的安全教育当然由学生的监护人承担和负责,社会生活的安全教育当然由除学校以外的公安、交通、文化、建设、工商等政府部门承担和负责。现在有的地方政府有一种认识:学生在节假日包括寒暑假的安全教育也要学校及教师去管理和监督,承担对学生安全教育的无限责任,这是很危险的说法。家庭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学生节假日的安全教育中难道不需要承担责任吗?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安全教育上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食其果。这才是依法执教、依法治国的表现。绝不能以地方长官的意志取代法律的规定。 3.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1)树立安全意识,增强自身保护能力 安全是社会的,更是自己的。教育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出行的时间、地点和接触的人,消费的食品和饮用水,使用的交通工具、网络及器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会不会对我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一旦出现安全威胁,怎么办?多反思这些与安全有关的问题,无疑会潜移默化树立安全意识,同时告诉学生记住家庭及父母电话、班主任及学校电话、火警、交警、公安报警、消协投诉等常规求助电话,以便他们在遭遇危险时方便求助,从而增强自身保护能力。 (2)编写课程,科学系统地实施安全教育 加强安全教育在教育部门已经成为共识,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读本也能在书店看到,有些学校也课外选修了。但那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编写的,也进不了课堂的主渠道,仍然是选修读本。我们期待教育主管部门把与中小学安全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编成教材,安排课时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传授安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使安全教育常态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安全教育可持续发展。 (3)加强实践训练,把理论变成能力 把学生掌握的安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能力,至关重要,那就要求学校科学安排时间,合理组织训练。防震、防火、防电等演练可以在学校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演练可以和当地交警部门联系,让学生亲历行车环境,熟知违章行为和处罚手段,进而掌握正确的行驶知识和行驶方法。食品卫生安全演练可以和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甄别合格食品和不合格食品,拒购不合格食品,禁吃不合格食品,,将相关知识转化成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4)和家庭、社会协作与沟通,多管齐下,不留安全教育的漏洞和误区 学生的活动空间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学生从家出发到校,或者从校出发到家的过程,很有可能滞留社会某个处所,这也构成我们安全教育的危险地带。虽说社会有许多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但社会是面,不像家庭和学校是点,范围太广,容易疏忽,况且部门多也容易出现相互推诿,反而出现无人过问的尴尬局面。学校教育要和家庭、社会多协作和沟通,信息共享,互通音讯,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不妨利用网络平台和电子探头等现代传媒技术构筑学生三位一体安全教育网络体系,让学生的活动置于我们的网络系统控制中。学生离开家家长可以给网络平台发短信、拨电话,学生到校网络平台可以给家长发短信告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和道路交通安全部门负责学生行驶道路路况在网络平台。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让学生的活动留有真空地带,不留安全教育的漏洞和误区,安全教育才真正安全。 四、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因为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多发,使一些学校负责人如履薄冰,感染了“安全事故”恐惧症。为了避免学生发生安全事故,有不少学校干脆取消了一切有可能产生危险的活动。正因为学校生活死水一潭,不敢组织学生开展有益身心的校外活动,学生自己才会去做,比如私自游泳。其实,避免安全事故最佳的方法就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开展素质教育,教会孩子认识危险,躲避危险。 第一,安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地位平等的教育。 在安全教育此起彼伏的声势下,学校及地方有割裂安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的做法。有的学校公然抛出“只要安全,不要其他”的做法,有的学校认为“安全只是形式,升学仍是第一”,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是必须的,但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做。”其实,安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都是一样的教育,地位平等,没有谁比谁更重要。有人认为,安全教育涉及学生生命健康,没有生命安全了,其他教育就无从谈起。诚然,安全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它会影响其他教育的开展和延续,但过分强调安全教育,或取代其他教育的做法是因噎废食,不是正确的做法。既要安全教育,又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把它们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安全成长、健康幸福地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教育的内涵会随着社会实践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其培养目标也会随之变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搞的应试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德育、智育和体育。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身心的发展,适时提出素质教育,其培养目标由德育、智育、体育发展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科学,其目标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内容。可见,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既不能把安全教育凌驾于素质教育之上,也不能把安全教育排斥在素质教育之外。 第三,将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使安全教育成为学生真正安全成长的教育。 既然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外,还要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等等。安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既不能拔高,也不能忽视,更不能走过场。安全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生命健康保障,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安全教育提供智力支持、道德支撑、体质准备、审美情趣、健康心理和劳动需要的价值倾向。没有安全教育,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也无从实现,没有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安全教育也是单一平面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多维教育目标。只有把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才能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提高安全教育的层次和梯度,提高安全教育的含金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安全教育成为学生安全成长的教育。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我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应对措施的研究 据统计,每年我国中小学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6万人,相当于平均每一天就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安全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国家和社会各层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并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安全教育日”。孩子失去了安全,家长也就失去了一切,抽样调查表明,95%的学生家长对天孩子的关心排序第一位的就是安全,第二是健康,第三才是成绩。结合我们二十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和73所中小学的实际调研,现将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应对措施分析如下: 一、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从时间,内容、资源、形式、效果、教师的安全知识技能等6个方面;针对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不仅时间不足,资源匮乏,而且实际演练较少,并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 1、中小学安全教育时间不足。有59.1%的教师表示每学期对学生开展主题安全教育活动的时间累计在10课时以下。随着学段的增高,安全教育的时间呈递减趋势,就是说年级越高,安全教育的时间越少。另外,农村和县城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时间要明显少于城市学校,一半以上的教师希望学校每学期开展主题安全教育活动的时间该在10课时以上。 2、灾害预防演习的安排较少,38.1%教师表示学校从未开展过预防灾害的演习,活动有看法的学生达到了55.6%,从各个学段来看,初中学校开展预防灾害演习活动的次数最少,从城乡来看,农村次数少于城市学校。安全预案的存在三个误区A、预案不是事故后的应急反应,而是事前的主动防范;B、预案不是放在办公桌上的空头文件,而应该藏于每个学生头脑之中;C、预案不是空洞的理论性文件,而是实际的,可操作的自救自护的技能。 3、安全教育内容相对广泛。59%以上的教师经常开展的安全教育内容为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法制教育和运动安全。安全教育内容存在着城乡差异。除了交通教育是城乡教育都最经常开展的安全教育内容外,大中城市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消防、法制、心理和网络教育,而农村教师比较重视饮食、防溺水等教育,这一点体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和社会生活背景差异。 4、许多学校仍然缺乏安全教育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教师最想得到的资源是有关安全教育的影视或录像上,其次为宣传画或者有关挂图、安全知识读本,安全教育教师读本与活动方案。 5、目前教师最常用的安全教育形式或为指导学生阅读安全规则和读本,联系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等等。这就反映出安全教育的形式以说教、听读为主,实际演练较少的特点。这种教育形式使学生对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低于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在县镇和农村学校中这各情况更为普遍。 6、教师本身比较缺乏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缺乏应对迷恋网络心理辅导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显示,目前对老师的安全培训主要由学校自行组织和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有关组织的相对较少,教师们认为对教师安全教育培训时间累计为每学期3天到一周比较合适。应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安全培训,特别是对科任老师要加强要求。 二、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有重要影响,安全教育的滞后已经带了诸多教育和社会后果,是当前社会发展与深化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提出,转变教育观念,建设以体育课程为依据的中小学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安全教育网络;注重机关法规和落实监督等发展对策。通过多73所中小学安全教育善调查,在了解现实善的基础上探索与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安全教育模式,为解决我国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安全教育问题提供借鉴,同时,提出依据学校体育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将安全教育融合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并从师资、教材、课程目标等方面和学校体育进行结合。这对快速建立和发惬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教育,学校体育一体化是一种有益探索。 1、我国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状况 (1)学生安全相关知识来源途径 学校与安全教育相关的课程仍然是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首要途径,而同时“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报刊”和“同学之间了解”两个选择也分别达到了60.9%和39.1%,说明学生从自我途径了解仍然占较大比例。这从反面说明了学校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在传授安全教育知识方面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成长,不但关系千家万户的欢乐和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振兴。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为主,与家庭等其他途径相配合,形成多元互为补充的安全知识来源途径,无疑将能取得更好的安全教育成效。 (2)学生的安全知识技能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有3457名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共场所的简单灭火装置,缺乏基本的安全自救知识技能,占调查学生的51.6%,只有29.4%的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火灾现场的有毒烟雾以及火灾伤害特点迅速,“用潮湿织物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有毒气体为逃生和救援赢得时间成为首先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这些并不复杂的知识技能一经掌握就能使学生在万一出现的意外事故中能降低甚至避免本可避免的人身伤害。 三、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应对措施与方法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教育学生有序上下楼,文明把路行。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结合当地实际和事故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坚决避免侥幸心理,坚持利用升旗、课间操、上下学等时间开展演练,寄宿制学校还要开展针对宿舍区的突发演练,并确保演练时学生安全。 1、加强中小学学校安全预案制定与演练 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是我国首次关于学校安全预案的立法。 2、切实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 从中小学学生身心特点来看,安全教育应该与其身心特点相结合。小学阶段努力增强对各种危险的辩别能力,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违法行为,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的基本常识和方法,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掌握突发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的采取的防范措施,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求助的意识等。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积极参加青少年自救教育,掌握自我保护的常识与技能。 (1)、基本要求:小学生不得玩火。一是不得带火柴或打火机等火种;二是不随意点火,禁止在易燃易爆物品处用火;三是不得在公共场所燃放鞭炮,更不允许将点燃的鞭炮乱扔,在火灾现场,小学生未成年人要支持先逃生的原则。 (2)、火灾的处理办法 家中起火,不要慌张,应根据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炒菜时油锅起火,迅速将锅盖紧紧盖上,使锅内的油烟缺氧而熄灭,不可用水扑救;房内起火时,不能轻易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形成大面积火灾;纸张、木头或布起火时,可用水来扑救,而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时,则用土、沙泥、干粉灭火器灭火;若火势已大,必须立即报警,被火围困时,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脱离险境,如俯下身体,用湿布捂鼻。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 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频繁发生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而80%的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通过安全教育来有效避免的。本文首先分析了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其次,就如何加强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小学 安全教育 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频繁发生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据统计,我国中小学校平均每天有40多名学生不幸身亡,每年有1.6万之多非正常死亡,这些安全事故有自然因素造成,也有意外造成的,但是最多的却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由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每年因此而酿成的悲剧屡见不止。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成为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而80%的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通过安全教育来有效避免的,本文就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 1 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 黑龙江省早在2006年开始就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二年级,都要开设安全教育课,同时还出版发行《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供500多万中小学生免费使用。各中小学校将生命教育、预防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消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安全教育,争取消防、地震、交通、电力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建立实践演练和活动基地,配合安全教育。同时要求各中小学校每学期根据学校安全预案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演练或紧急疏散演练。每学期开始前和放假前,各中小学校都要进行一次集中的安全教育活动。尽管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部分中小学安全教育缺乏操作性,过于形式化。安全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且历时长久的过程,教师务必要做到言传身教,通过大量的努力工作来使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中小学都基本开展了安全教育,但是部分中小学安全教育不能真正落到实处,缺乏操作性,过于形式化,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避难和逃生,往往拥挤不堪、惊惶失措。所以,务必要使中小学安全教育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1.2 教育者缺乏有关安全教育的培训。教育部门每年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对学校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进行培训,但学校安全内容往往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只是把重点放在教育科研、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学校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于事故后学生心理辅导、事故中的应对措施和事故前的预防措施都还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 1.3 部分学校没有充分重视安全教育。部分中小学是以追求升学率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安全教育仅仅只是落实在口头和表面工作中。这些学校只是单纯地认为安全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硬件安全,安全管理也就是安全教育,当出现安全事故之后,学校总是说是由于没严格落实教师值日值勤制度等,或者说责任分工不明确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于长期缺失安全教育。 2 如何加强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 2.1 开好安全教育课程。把安全教育作为生命教育地方课程的重要内容,落实师资,保证课时,保证质量。同时,通过开展班团队会、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学年专题讲座、专题图片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主题教育。还可以向学生提供安全教育网站,指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学习。形成以专任教师、班主任为主体,团队辅导员、学科教师、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等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开设课程、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我防范的能力。 2.2 做好安全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安全教育工作寓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按照全员参与培训的原则,各级教育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安全教育培训者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特别是要切实开展好校本培训,真正落实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安全教育工作者的目标要求。有关职能部门要为接受培训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受训条件,并做好培训的质量监控和监督检查,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安全教育工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抓好安全工作的意识和技能,促进安全工作成效的提高。每个班级都要在学生中设立安全员,明确安全员的职责。 2.3 全方位加强安全教育。一是上好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各中小学依据实际情况,召开安全教育会,观看安全教育短片,学习安全知识,撰写安全教育体会,增强学生们的交通安全意识。二是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进行防地震演习、消防演习、交通路口安全实地教育。三是校园志愿者走进社区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学生志愿者、教师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文明交通,文明出行”的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倡议活动。通过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安全知识得到了推广,学生、教师、家长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四是开展安全演练活动。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坚持安全演练活动经常化、系统化、制度化。各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制定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食品卫生类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真正将安全教育落到工作实处,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浓厚氛围。 总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安全教育势在必行,安全教育也任重道远,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显性安全、隐性安全齐抓,才会有效地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广大学生才能健康正常地生活、学习。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因素和对策 【摘 要】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面对我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对中小学生的家庭安全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在分析我国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主要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家长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明确自身的责任,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及注意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安全教育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 家庭安全教育 对策 据2007年教育部、公安部等调查显示,我国在校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6万之多,即平均每天就有40多名学生不幸身亡。有专家指出,我国中小学80%的意外伤害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生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结果酿成了惨案。[1]尤其是家庭对中小学生缺乏有效的家庭安全教育,使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和应急措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安全事故时不知所措,以至发生很多悲剧。 一、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问题的成因 1.安全教育主体不明确 调查数据显示家长大多不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去社区学习安全教育知识,并认为学校负有安全教育的首要责任。在家长心里已埋下了“安全教育主要靠学校”、“安全投入主要靠政府”的种子,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千叮咛、万嘱咐”。“学校安全问题是伴随着家长对子女教育权的让步而产生的”。家长职责不清,过分依赖于学校教育是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2.过分重视孩子的成绩,轻视孩子的安全教育。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和教师期待的是学生的成绩,安全教育被忽略、边缘化了。家长的目标是分数,学校的目标是升学,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据。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任务,教师往往在缺乏科学的安全教育教材的情况下,给学生讲一些抽象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走过场,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在家庭中,家长更多的也只是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尽可能的给孩子补习课本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家庭安全教育。 3.教育者缺乏有关安全教育的培训 每年我国各级培训部门都有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育科研、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而对中小学生的“第一教师”——家长却没有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当家长面对事故发生时缺乏应对措施,对事故发生前的预防、事故发生中的应对以及事故发生后对孩子的心理辅导都缺少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在安全事故发生后长时间处于惶恐之中。[2]我们认为,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必备的安全常识,掌握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损失是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家长的安全教育培训势在必行。 4.学校安全教育不完善 安全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知识、安全责任、安全技能和安全对策教育几个方面。安全知识、安全责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掌握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明白自己在安全事故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是“知”的方面;而安全技能、安全对策则是使学生在学习“知”的基础上,逐步掌握防范和处置事故的技能和方法,是“会”的方面。当前,学校学生安全教育主要侧重于安全知识、安全责任的教育,忽视了安全技能、安全对策的教育,也可以说是解决了“知”的问题,而忽略了“会”的问题。 二、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注意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仅凭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联合学校、家长的力量。家长在明确自身教育孩子安全教育责任的基础上,应多与学校沟通,积极配合学校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学校要经常向家长传授各种事故发生的特点、预防、逃生的知识,使家长能够根据子女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教给子女各种安全知识,家长要注意对子女的安全教育的情境化训练,通过模拟事故现场,演练逃生办法,使对子女的安全教育达到实效。[5] 2.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 生命教育是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孩子实行珍惜生命的教育。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事故发生时能保护自己的生命、及时逃生、学会生存。家庭应重视安全教育,将家庭安全教育与知识学习教育视为等同重要,并通过各种资料、图片、案例和演习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观念。[4]家长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给孩子讲解各种安全知识,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中小学的家庭安全教育 社区、妇联、派出所等部门都要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以安全健康知识竞赛、夏令营、冬令营、讲座等灵活的形式,向学生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和法律知识,进行防溺水、防中毒等“防卫演习”,[3]也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吸引家长参加各种培训,增强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合力,真正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生家庭安全教育是一项关系学生生命的大事,绝不能大意。社会、学校、家庭必需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对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以及对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难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将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 孙建国十分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曾经对中小学生沉溺网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近年来,全国发生了几起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也引起了孙建国对青少年安全的高度关注。 “将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孙建国思考如何提出中小学安全方面的建议,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献计出力。于是,2011年10月,他深入到区属中小学校,走访教师和学生,了解情况,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与教师、学生深入交谈,孙建国感到中小学生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多年来应试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偏重于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安全教育,甚至没有全国统一的安全教育教材和固定的课时要求。 为了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将中小学安全教育提到重要位置,孙建国对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撰写了“将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的建议。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这个建议提出的问题有代表性,措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积极向上级机关推荐,刊登在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之声》2012年第73期上。 孙建国建议:将上下学安全、预防溺水、饮食安全、消防安全、应对自然灾害、校园安全等中小学生涉及到的安全知识纳入教学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特点,编写统一教材;规定必要课时,并将学生安全教育成绩计入期末乃至升学考试总成绩。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掌握避险逃生技巧,在灾难来临时,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创造出生命的奇迹。有关部门非常重视这个建议,认为它为我省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全方位保障学生安全,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6年来,孙建国先后提出了加强互联网监管、维修老旧楼宇照明设施等5条建议,得到了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较好地落实。 “科技兴院,打造特色品牌” 骨伤医院在专科技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但处于市医院、中心医院、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等大型知名医疗机构和遍地开花的社区医疗门诊的包围之中,中医骨病专科优势和品牌特色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所全省骨伤专科医院中规模较大、人均收入较高、传统特色突出的医院曾一度滑入低谷:技术停滞、收入下降、职工工资得不到保障、人心涣散,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2003年4月,昌邑区卫生局党委对该院领导进行了调整,组成了以孙建国为院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 “科技兴院,打造特色品牌”,在院班子会上,孙建国提出了医院发展方略,得到了班子成员的一致赞成。孙建国和班子成员,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办院方针,带领全院职工踏上了诚信立院、质量建院、科技兴院、勤俭办院的二次创业之路。 在孙建国的领导下,骨伤医院实施科技兴院战略,在提高技术水平上下功夫,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先后派出4名一线医疗骨干到南京、西安、北京、长春等大医院进修“小针刀”治疗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症、神经阻滞等疾病的前沿技术。同时,医院还实施“内引外联”,相继与吉林大学附属医院10名专家、学者建立了业务协作关系,并请他们来院进行典型病例和骨科高端技术讲学、示教手术,使全院的技术水平有了整体提升。医院坚持走自主研发和引进并举的路子,先后自研和引进“记忆合金钢板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等12项技术,填补了医院的技术空白。自主研制的项目“肢体延长、自体骨髓移植”被省、市科委授予科技进步奖;《吗啡雾化吸入用于术后止痛改善呼吸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获市科委技术进步二等奖;采用不开创、半椎板、全椎板切除技术,对7例患者、9个腰间盘进行了摘除,无一例出现副损伤;“记忆合金钢板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RSS—AF内固定治疗术,远近期治疗效果满意;脊柱椎体的爆裂型骨折或截瘫患者的手术,在C型臂图像欠清楚情况下凭借娴熟的操作技巧完成了3例腰椎间盘微创切吸手术。被患者称之为医治骨病的“神刀” ——“小针刀”,为许多软组织损伤及腰椎间盘患者解除病痛,疗效很好,治疗室几经扩大面积还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孙建国创新思维,大刀阔斧推进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将当时的14个科室压缩为7个,17名行政管理人员精简到12人:将医务科改为综合管理科,职能由单纯的医疗管理扩展为信息、行风、工作纪律及医疗管理,加大了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针对各岗位的职责制定了“百分考核办法”,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实行待岗三个月,考核合格再予上岗;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改革分配办法,向贡献大、风险高、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多的岗位倾斜。加大奖罚力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定岗定编,末位淘汰,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和铁饭碗,使全院职工感到身上有压力、工作有动力,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大胆的改革创新、高超的专科技术、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全程的优质服务,使吉林市骨伤医院门诊量和住院手术患者大幅增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吉林市骨伤医院先后被市、区卫生局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和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关于对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思考 加强对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和谐的问题,而且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学生掌握自护自救知识,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而且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这对于促进校园的稳定与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就更加显得尤为重要了,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和长远之策。 安全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和保障的,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学生掌握自护自救知识,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而且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学校稳定与和谐的问题,而且也涉及社会的发展与和谐问题,这就要求需要学校加大对中小学时期的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投入,其根本是提升广大师生安全意识、自我防范能力。因此,加大对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进而最大限度地杜绝或减少不安全因素在校园的发生,必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小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就一直十分重视,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1996年2月,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联合发出《关于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的通知》,决定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排在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增强“安全教育日”活动的针对性,真正收到实效,确定每年确定一个“安全教育日”主题。可见,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它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而是全社会都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对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中小学安全事故虽呈不断下降趋势,但是前景仍然不容乐观,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校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孩子失去了安全,家长也就失去了一切!这些安全事故很多是人为因素,也有的是意外或自然因素造成的。“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我们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把强化学校安全责任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使安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生因意外伤害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的学生。其中不满14岁未成年人意外死亡已占这一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达31.3%,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已迫在眉睫。这些安全事故留给人们的是血的教训,令人触目惊心。安全事故主要有意外事故和人为事故。由于我国对中小学生缺乏有效的安全教育,使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和应急措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安全事故时不知所措,以致发生很多悲剧。我国中小学安全形势相当严峻,我国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亟需加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亟待加强,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其核心就是中小学生安全的预防与应对。教师是学生安全的重要责任人,是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树立起安全意识,重视安全教育,增强安全责任感,明确教师的安全职责。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教育工作者要真正认识到: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事关教育事业稳健发展。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着必须本着对党的教育事业,对青少年儿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高度出发,进一步认识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决消除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的意思,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抓好安全教育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和长远之策。 三、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校方面的问题 (1)财力不足,人力不够 学校中配备的专业保安人员,大都是退休人员等非专业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未经过专门培训,缺乏安全意识和能力。 (2)安全工作细节有待加强。 目前各校对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防震、防火、防灾安全已给予充分重视,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但对伤害事故安全还没有制定应急预案,存在管理漏洞。学校普遍反映,以前未遇过类似问题,缺乏相关知识和制定、操作应对方案的能力。 (3)部分教师安全意识欠缺 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教师把自身职责仅限于教书育人,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甚至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安全隐患,如有的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漠视态度,有的存在惩罚和过激行为等,容易导致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教师发生冲突。 2.中小学学生家庭方面的问题 (1)“问题家庭”情况严重 单亲或重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在家、长期由老人担任监护人、父母一方收监等类似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其中部分学生心理脆弱,容易冲动,行为表现情绪化,与他人相处时极易发生冲突,但尚未引起学校及老师的重视,成为影响校园安定的隐患。 (2)家长法制意识淡漠 部分家长不能理性对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不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解决问题,导致矛盾冲突扩大化。 (3)家庭教育滞后 部分学生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品行教育,未能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和处理与他人的矛盾纠纷。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谁要欺负你,就还手打”等所谓的“不吃亏”教育,使孩子在与同学交往时动辄拳脚相向,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3.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目前在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但法律意识淡薄,行为缺乏理性,做事易冲动。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呈现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处于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盲从性交错的时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行为往往不计后果。座谈中,许多老师反映,对学生教育的难度越来越大,一些学生只愿听好话,听不进批评,同学间、师生间交流交往稍不注意就会产生问题。如有的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就采取单打独斗、找小哥们“摆平”,甚至找社会小混混“报仇”等严重对抗行为,容易导致校园犯罪的发生。 4.社会方面的问题 近期全国个别地方小学、幼儿园发生的恶性案件中,犯罪分子的行为令人痛恨,但也反映出背后存在的深层社会原因。一些部门在对待民生权益时,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导致矛盾不断积聚、激化,加之缺乏畅通、完善的化解纠纷渠道,容易引发对立情绪,个别性格偏执人员容易产生报复社会心理,采取极端行为危害社会。 四、进一步加强对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 1.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安全保护和未成年学生的管理 校园安全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与校园管理密切相关的。为此,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和完善校舍及校内设施安全管检修制度,包括对校舍、场地、教具、学具、实验仪器、体育设施等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的定期检查、维修、更换、确保使用安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设备采取警示措施或停止使用。 (2)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目前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当针对当前校园伤害事故频发的特点;采取必要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 2.完善校园安全防控责任制,增加校园安全投入校园安全防控,重在责任,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校长总负责的校园安全保卫责任体系。抓好安全工作重在“三落实”。 (1)组织落实。领导分工要明确,分工负责的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抓安全工作,明确学校的存在问题,加强对安全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探索出成功的经验,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 (2)责任落实。建立安全工作网络,明确安全工作责任。 通过教育和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学校的安全责任和安全工作人员的职责。 (3)工作落实,学校安全工作面广量大,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做到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校园安全防控保卫体系里校园安全管理和安全基础设施的具体体现,是保护学校师生员工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 3.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认识 校园安全问题在近几年之所以形势比较严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和校园的相关人员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有很大关系。校园不是净土,但是很多人认为安全问题离自己很遥远,没有应该有的预防心理,当问题出现时处理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所以,提高学生对校园问题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丰富安全方面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治本的方法之一。学校和学生可以通过讲座,主题日活动,签名活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置身于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氛围中。 4.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命教育是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行珍惜生命的教育 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事故发生时能保护自己的生命、及时逃生、学会生存。学校应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开设和完善安全教育课。通过各种资料、图片、案例和演习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观念。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讲解各种安全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5.提高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学校的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又是初中生细致周到的父母,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行动都要观察仔细。因此,学校一定要教育全体教师注重师德修养,以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学生。使学生充分信任,充分认可,有心里话敢对老师说甚至是先对老师说,有事不撒谎、不隐瞒。这样我们才可能及时发现初中生中存在的问题,察觉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取得学生们的支持和配合,有的放矢地进行处理。 6.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要主动紧密配合好各级公安、文化、教育等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加强学校周边文化、娱乐等场所的管理,为初中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健康的精神食粮。要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运用教育、法律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安全隐患问题。学校要紧密配合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坚决抵制社会不良思想和人员对初中生的影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初中生精神生活。同时,还要加强对门卫的管理工作,做好对外来人员的管理。 四、结束语 教育必须以安全为发展基础,有安全才能促使学校的稳定和学校的和谐,有安全才有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全工作重如泰山,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如歌的岁月在吟诵青春,让我们一起“关注安全――珍爱生命”。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延吉市中小学生伤害现状及安全教育需求调查 【摘要】 目的 了解延吉市中小学生伤害现状和安全教育需求,为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延吉市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中各选取1所朝鲜族、汉族学校,共6所;再采用随机抽样法,对6所中小学1 229名学生及其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41.2%,发生率较高的健康危险行为为玩火、饮酒、试图离家出走、不适当减肥和吸烟。不同年级学生的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的教师从未接受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50%以上的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90%以上的家长和教师以及78%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健康安全教育。结论 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建立训练有素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和开发相关教材,是学校安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健康教育;危险行为;需求估价;学生 随着学生伤害的增加和健康危险因素暴露程度的增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和伤害应对能力的培养需求日趋突出。2006年中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指出,仅溺水和交通事故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就超过了全年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0%[1]。学生安全问题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针对中小学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剧增[2-6]。本课题作为学校安全教育干预研究的基础研究,以PRECEDE模式作为主要理论依据,调查学生的安全教育现状及其教育需求。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延吉市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中各选取1所朝、汉族学校,共6所;再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每所学校各抽取2个班,以学生及其家长和相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 341份(其中学生622份,家长622份,教师97份)。回收有效问卷1 2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共调查男生269名(45.9%),女生317名(54.1%)。学生年龄范围为11~20岁,平均(15.15±2.09)岁。家长中的80%以上具有高中或大学学历,教师中的83.3%具有本科学历。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经国际安全教育专家3人的指导,进一步修改补充,提高了工具的效度。问卷分为学生、家长和教师3个部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伤害类型及原因、健康危险行为、健康危险行为认知、安全教育现状及其需求。 1.2.2 伤害认定标准 伤害是指因为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正常活动,需要医治或看护。能量的转移可能是瞬时大量,也可能是长期小量,前者称之为伤害,后者则为慢性疾病[7]。本研究中的伤害是指学生因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伤害而到医院诊治或休学、休息0.5 d以上,或由家长、教师、同学、朋友进行紧急医疗处置过的事件。 1.2.3 健康危险行为的界定 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终生的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通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dolescent health risk behavior)[8]。本研究中的健康危险行为是指各种非故意伤害行为、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成瘾行为、精神成瘾行为、各种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病)和非意愿妊娠的性行为、不良饮食行为。 1.3 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内容经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议通过后,以学校为中心,研究者、学校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合作实施,学校的校医作为研究的协助者,经培训后协助收集资料。整个收集资料的过程,遵循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或退出的原则。学生与教师问卷当日收回;父母问卷由学生带回家,于次日收回。 1.4 资料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学生、教师和父母的一般情况、安全教育现状和教育需求、伤害发生及伤害类型的分布采用描述性分析,学生危险行为及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危险行为认知的差异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伤害及健康危险行为 2.1.1 伤害 中小学生过去1 a中伤害发生率为41.2%,其中小学生为54.7%、初中生为38.7%、高中生为36.5%。伤害发生的场所分别为学校(52.0%)、家庭(35.0%)和上下学路上(13.0%)。伤害的原因最多的依次为跌倒受伤(35.0%)、不洁净食物导致不适(8.8%)、与同学发生口角受伤(6.8%)和体育课时受伤(6.1%)。 2.1.2 健康危险行为 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最高的为玩火,在中学生中除玩火外,依次为曾试图离家出走、饮酒、不适当减肥和吸烟等。除吸烟率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年级和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家长和教师对健康危险行为的认知 家长及教师组均认为吸烟属健康危险行为,而家长对学生饮酒、药物滥用、性行为的认知率显著高于教师。家长对性行为的认知基本相同,但在其他项目上,不同年级的家长与教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学生家长对吸烟、饮酒和药物滥用等方面的认知率高于初中和高中学生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教师对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认知率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小学教师的健康危险行为认知率普遍低于高中和初中教师。见表2。 2.3 安全教育现状与需求 2.3.1 学校安全教育现状 24.1%的教师从未接受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62.1%的教师每年接受过1次或1次以上的急救培训,其中76.1%的教师培训地点在当地卫生局或教育系统。分别有85.2%,76.7%,60.0%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回答学校有培训应急方面的规划或项目,但仅有30.4%的教师曾实施过安全教育。分别有40.2%,21.0%,13.8%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回答在正规课程中接受过1~2次的应急知识教育,且以多媒体教学或电视教育为主要教育手段。 2.3.2 安全教育需求 分别有94.6%的教师、92.2%的父母和77.9%的学生回答安全教育很有必要。然而,许多学校不容易开展安全教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安全教育不在正常教学计划中(57.6%)、无教材和可利用的教育设备(52.2%)、缺乏安全教育知识和技术(46.7%)。初中和高中学生的父母及初中教师对教育的需求比较相近,前4位分别是交通安全、食物中毒、火灾和运动损伤;而高中教师则认为最重要的是性教育、交通安全、运动损伤和火灾;小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需求集中在火灾、交通安全和食物中毒的预防和应对教育(表 3)。同样,不同学段学生教育需求不同,小学生希望得到有关交通安全和食物中毒的教育,初中和高中学生则希望得到有关窒息、家庭事故、饮酒及药物滥用和运动损伤方面的教育。 2.3.3 安全教育手段 58.3%的学生希望由学校聘请的专家来讲授应急预防和生活安全的课程。有关教育方式,42.0%的小学生和33.8%的初中生希望通过演练的方式学习,40.3%的高中生希望通过看电视或看电影的方式学习。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延吉市中小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发生率较高,学生伤害年平均发生率为41.2%,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结果(10.82%~20.4%)[2-3],伤害发生地点与相关研究结果的一致,主要发生在学校和家中[3-4]。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随年级递增而升高,吸烟、饮酒已不再局限于男生。而有些父母和教师很自然地接受学生的这种行为,正如一些研究指出的一样,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不以为然,势必影响学生对健康危险行为的态度和实践[5]。因此,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同时需要父母、教师在认识和态度上的转变。 结果还显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安全教育方面的规划或项目,几乎所有的研究对象都认为安全教育很重要,但仅有30.4%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过安全教育。究其原因,安全课程未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视为业余活动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多数教师缺乏经验,有24.1%的教师从未接受过安全教育相关培训,还有无课程安排、无教材、无可利用的设备、相关知识和技术欠缺等,制约了学校安全教育的开展。知识是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前提[9],且有研究显示进行安全教育最适合的时期是中小学时期,一旦进入社会,将很难有机会再让普通人受到系统的安全教育[10]。因此,安全教育不应再视为中小学教育的额外任务,应将其纳入教育日程,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体系。 针对调查结果,笔者建议,各中小学校在努力把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扶持中小学校进行安全教育教师梯队建设和不同层次的安全教育教材开发、提供技术指导等,这将有助于学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课程开发应充分分析学生现存的和潜在的安全问题,要针对所在社区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突出的安全问题开发安全教育课程,实施适合他们的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教育达到预期目标。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防范与处理初探 【摘要】要切实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抓好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开展好学校安全防范与处理。安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对学 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中小学 安全教育 防范 处理 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建筑物倒塌等意外死亡的,每年达1.6万之多,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这些花季少年 夭亡再次警示我们,中小学生安全隐患令人震惊,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防范刻不容缓。“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们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天职。我国现在有2.1亿在校中小学生,他们离开家庭走进学校,学校就应该担负起安全防范的责任,对学生的生命健康负责。 春天是个播种的季节,孕育着希望的开端,预示着未来的收获。少年儿童正值人生的春天,对中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无疑如同在生命中播下了平安的种子。俗话说,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要切实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抓好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开展好学校安全防范与处理。安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1.学法用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保障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他们的人生安全。然而目前发生的侵害少年儿童的事件仍时有所闻,并且由于受害人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常常不能想到运用法律来大胆地保护自己,造成违法犯罪者有机可乘,变本加厉。最近,重庆有四名少女(三名中学生)被带到缅甸,幸被警方救回。无知少女埋怨警察未能让她们挣到钱,见到妈妈骂“爬开”,执迷不悟。 我们要求少年儿童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一方面是要让他们从小自觉遵纪守法,长大成为一位好公民;另一方面就是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对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少年儿童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提高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同时,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人格尊严,明确自己拥有的合法权益,当自己的尊严和权益遭到侵犯与损害时,学会采用合理合法手段,运用一切可以和可能调动的资源,机智勇敢地进行抗争,充分发挥自我保护的作用。学校请沙区少年刑审庭杨庭长,结合案例做专题法制报告,典型的人和事,精彩的讲解,学生颇受感动,效果显著。 2.学会生存,掌握自我保护技能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 2.1 从听到的小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如:教师组织学生平时注意收集广播、电视、生活中听到的安全事故,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和体会,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张贴宣传,以提高安全警示教育。如福安市某中学一位年仅16岁的初三学生,无视“高压危险”的安全警示,爬上了离地面3米多高的变压器台架上方铁横杆捉鸟,结果被10千伏高压电击。经紧急抢救,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已致残。收集学生在体会中写到:我也曾经有爬上电杆拿风筝的想法,今天我听到了这件事,回想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怕。十年前学校发生的“脚一伸,赔偿三千元”恶作剧,故意把一同学弄倒门牙拌断治疗费。教训深刻,引以为戒。 2.2 看到的小事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眼睛是我们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小事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也时时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如:学校看木偶戏表演结束,学生端者着椅子上楼梯,前边二年级一瘦小女生被拥挤的人群一挤,失去重心,侧身倒地,几个男生跨过女生而去…… 这种情况就经常在我们学校集会时出现。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在班队活动课上让学生讨论:假如有同学不小心把这位女同学挤倒在地上踩去了,后果会怎样?假如你当时就在这位女同学的身边,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位女同学,你会怎么办?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后积极发言,认识到位,提高了类似安全事故发生的防范意识。 组织学生寻找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故及藏于身边的安全隐患,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如“5.3”两车撞击余阳事件,张权上学时私自到民主湖捉虾溺水身亡严重事故等等。 2.3 在小事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少年儿童活动的领域愈来愈广,接受的事物愈来愈多,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自我保护意识及避免伤害的能力也比较弱。因而他们往往在突发事件到来时容易受到伤害。正因为儿童应付各种异常情况的能力极其有限,而且仅靠大人跟在身边保护是不可能的。所以,积极的办法是引导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树立自护自救观念,掌握自护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机智勇敢地处置遭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和危险,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护自救。 有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把手割去,捏着伤口,哭着,跑进教师办公室请求教师的帮助;有同学上体育课,不小心脚上擦破了皮,哭着……各种各样的大小问题全部找老师,学生已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针对这一点,召开班会,倡议大家自己能解决的小伤小问题自己解决。同时在学校医务室准备了一些伤口消毒药水及一些包扎伤口用的物品,教学生尝试包扎一些轻微的小伤口。从此,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一些小意外,能自己到医务室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共同体验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 我们要对儿童进行以“生命大于天”的自我保护教育,让他们知道保护生命是现代社会人的最基本权利之一。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我们应针对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从校内学习和校外活动、家庭生活,以及预防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方面,向孩子介绍一些有关交通、消防、用电等安全常识,提供预防和紧急应付各类事故的常用措施和方法,教会他们识别常见的安全符号和标志,告诉他们常用的求救电话号码。观看安全教育片《花季少年》和《生命安全高于天》。学校制定了《安全工作制度》和《紧急疏散演练预案》,针对消防和不名气体先后两次实战演习,学会紧急情况下逃生技能。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事故或案件教育他们,让儿童在体验中学习自我保护,形成一定技能,使他们学会处事不惊,遇险不慌,真正起到自护自救的作用。 3.增强“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现实生活中,既有许多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同时也不免存在一些消极、甚至有害的因素,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和颓废、丑恶的生活方式沉渣泛起,正在毒害人们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成为诱发犯罪、破坏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影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盲从不合理的事物和屈从不正当的要求,甚至被坏人所利用,这在青少年当中时有发生。迷恋网络游戏导致荒废学业,网上交友良莠不分走向深渊,中学女生误入歧途,这不是危言耸听,值得深思。 应当看到,少年儿童在其向成年人过渡期间,由不成熟到成熟,正值身心发育时期,具有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征。我们应以利废偏,根据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大,愿意接受真理这一特点,抓住这一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等方面教育。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运用正面教育,先入为主,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免疫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行为侵蚀,这才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六至十二岁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开始逐渐的变化,特别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意识。虽然识别能力、自控调节能力都存在不少缺陷,但如果认为他们还未成年,就不尊重他们的意识与行动,无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则往往会使幼小的心灵产生扭曲,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应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们的愿望,重视他们的意见,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创设民主愉悦的氛围。既不能过于溺爱,也不能严加管束,严而无格,更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的少年儿童,采取耐心、细致的引导,进行有关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与周围的人与事,引导他们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当他们有了进步,及时地勉励其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一旦遭到挫折,热情鼓励他们去克服。 我们在加强教育、保护的同时,应注意尊重儿童个性意向的正确发挥,才能有利于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自信,提高他们的自主、自制、自理能力,增强应受能力与承受能力,也才能使少年儿童自我保护得到体现。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生活,学生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导之以行,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一旦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了,该怎么办?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生的事故,必须通知到法定监护人,尽快赶到学校;若受伤较重,立即送往就近县级主治医院,并通知家长迅速前往医院,等候医生治疗。责成班主任调查事故原因和经过,并向家长汇报结果。若是自己走路不小心跌倒受伤,自己承担责任。对方同学有意撞倒或推倒,责任在对方。若是某种原因双方打架造成伤害,共同承担责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公平处理让家长信服。安全事故及时处理,避免后患无穷。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1996年初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决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教育部制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为学校处理校园安全事故提供了法律依据。 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少年儿童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更美的和谐校园之果。
1主要质量通病问题及其原因 1.1建筑电气分部工程施工主要质量通病问题 目前,建筑电气分部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电缆桥架、金属线槽的安装问题,支架所处的位置或中间的距离不合理,没有对端头进行防腐蚀的处理等;2.电线和电缆的敷设问题,敷设有很多的方式,采取的方式不当,对于一些线路的标识挂设不合理等;3.配电箱开关箱安装问题,安装的位置不当等;4.灯具、开关和插座安装的问题;5.防雷和接地问题,对建筑工程的防雷接地的工作不够完善;6.对电气工程建筑的管理资料存放不当等问题。 1.2建筑电气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存在问题的原因 (1)施工中采取的方式不合理,技术交底不到位,没有样板工程。进行建筑施工的企业对安装施工工程的技术为能达到要求的标准,有的甚至因为工作人员的问题导致不能对施工工艺的标准进行实际的施工,每个分项工程在正式进行施工之前没能对工作人员进行实际技术交底。 (2)施工材料不合格,一些负责人为了个人的利益使用低劣材料。建筑施工项目的负责人为了谋取利益或者是存有私心,购买使用一些不符合标准的材料,甚至使用没有许可证的材料;为了赶施工的进度,忽视了施工的质量。 (3)监督管理不得当。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许多项目有重叠,施工工程的技术管理人员应当对其交接之处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管理,负责监督检查的人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一些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改正处理,导致最终的工程不能按规定的时间完成,而且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也没有保障。 (4)一味地追求速度而忽视了施工的质量。电气分部工程施工一般是在建筑施工的最后,为了追赶工期,电气分部工程必须加快施工的速度,有些问题直接忽视,施工过程中也无法保证施工的质量。 2现场工程质量通病的控制要点 2.1施工方案计划的编制和技术交底 依据项目工程的设计和现场施工环境制定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对各个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标准以及施工的方式进行规划。依据建筑工程施工的总进度的要求对建筑电气分部施工进行合理科学的时间规划;依照每个分项工程的质量、施工顺序、时间要求合理分配施工的人员和施工机器设备以及材料的采买计划。在每个分项工程进行交接的时候,应当由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检查,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工作,保证每个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 2.2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质量的检查 对工程施工的材料和所用的机器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把关,确认其具备国家的资格证书和许可证明等。采买的各种原材料和设备都应该依照施工需要的规格型号购买,要符合国家的质量技术标准,有合格证和质量检验合格报告,确保其质量达标。每购买一批材料和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都要再次进行检查,施工单位和检查单位的质量检查负责人应该共同进行质量检查,检测合格之后才可以将其投入建筑施工工程中。 2.3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检查验收的前提,建筑电气分部工程质量的验收包括材料设备进场的质量验收、对各个分项工程质量的检验等,在验收工程之前应当制定合理的验收方案,对验收的范围进行划分,对验收过程应该做好记录。在整个的验收过程中,应当由施工、管理、设计以及建设施工等部门的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检查验收,保证验收的工程质量。 3现场工程质量通病的控制策略 3.1电缆桥架、金属线槽安装 施工之前,对于电缆桥架和金属线槽的安装位置进行合理的规划,其他一些线路和管线之间的位置也要考虑在内,要保证其安装不会影响之后的施工,也要避免线路之间相互影响。安装之后,应该在端头进行防腐蚀的处理。在安装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施工的标准进行,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合理安排施工的方式。 3.2电线电缆敷设 在进行电线电缆的敷设时,应当注意各个回路的顺序,以免其发生交叉的现象,按照恢复进行绑定和固定。在对电线和电缆进行敷设的时候应该合理使用敷设的方式方法,不同的敷设方法有不同的要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合理使用敷设方式,注意每种敷设方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规避,这样可以提高电线电缆敷设的效率,也可以保证电气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3.3防雷和接地 在现代的建筑施工中,避雷防雷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应当注意建筑的防雷工作。对于建筑中的一些金属的管路和门窗以及金属的零件应当和避雷带连接起来,对于一些焊接的接口应该进行防腐蚀处理。防雷接地的测试点应当处于一个显眼的地方,测试的地方应当设置一些标志。 4结语 目前的电气分部工程施工质量的通病控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施工的企业应当从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解决。要对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积极探索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通病控制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进步,确保企业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从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中国劳动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中国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 [摘 要]中国城市具有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农民工市场属于第二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市场的均衡模型表明,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会影响农民工市场的自动调节,进而引起农民工市场的均衡与波动。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构成以及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情况为视角,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可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以前城市农民工市场可以自动达到供求均衡,而2004年以后则交替出现“民工荒”和失业等劳动力市场的缺口,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的相对大小发生了变化。新《劳动法》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但尚无法确定其是否会改变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因而也无法确定是否引起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影响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来降低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长期而言,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变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为一元劳动力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民工市场的波动问题。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市场;供需弹性;新《劳动法》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据估计,1983年在城市就业的农民数量只有200万,到2007年,这一数字已高达1.37亿①。一方面,对于农村来说,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想提高收入,向城市转移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和城市就业体制的制约,只能在城市从事那些工资低、条件差的工作,合法权益也往往得不到保障。由于长期以来城乡行政分割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经济原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转移的途径和过程来看[1],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农业内部从种植业部门向林牧渔业部门的转移;第二个阶段是从农村内部向以乡镇企业为主要载体的非农产业转移;第三个阶段是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和向城镇的流动。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劳动力被严格限制在农村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20世纪70年代末,从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激励效果[2],农业劳动时间大大节约,形成公开的劳动力剩余,劳动力便开始了重新配置的过程。随着劳动力流动条件的放松,城市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扩张,这种配置最终引起了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并最终形成20世纪90年代的“民工潮”。 对城市而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正成为城市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城市农民工数量与城镇从业人员数量的比值,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几乎为0,增加到2000年的36.9%,并继续增加到2007年的46.7%。一般来说,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不断上升,这将会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甚至最终消失[3],可实际情况是,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扩大。这就形成了一个理论上的悖论,即农村劳动力空前流动起来的同时,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却在迅速拉大,这说明劳动力流动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有条件的[4]。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相同条件下,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与城镇就业人口被区别对待[5]。大量研究显示,中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城市劳动力市场[6][7][8],中国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包含了外劳和本地居民两大部分,但这两部分从业人员所属的市场阶层以及在市场阶层之间的流动状况是不相同的,从而构成有中国特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和“城市二元社会”。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最早由Doeringer和Piore提出[9],后经Jeremy I Bulow和Lawrence H Summers等人发展[10],指的是把整个劳动力市场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有较多的职业晋升机会,就业的往往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型和技能型劳动者;而第二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在这两个市场之间流动是比较困难的,一般说来,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不愿进入第二市场,第二市场的劳动者羡慕第一市场的就业,但第二市场的劳动者无法进入第一市场。如果第一市场的劳动者愿意进入第二市场,他们是能够比较容易地在那里找到工作的,因此如果出现周期性失业时,第一市场的失业率要低于第二市场。第一劳动力市场更多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如工会力量、劳动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法等;而第二市场则很少受制度性因素的影响,符合完全竞争的条件,其劳动力供需可以较迅速地由工资变化来调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还表现在两个市场招聘新职员方式的区别上,第一市场的空缺职位通常不是到市场招聘而是由内部提升来完成;而第二市场则完全是市场招聘。 在我国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外来劳动力一般并不能进入到比较正规的部门就业,而大多数受雇于非国有经济部门,或城市的一些非正规部门。[11]即使干的是完全相同的工作,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外来劳动力得到的工资和其他待遇相对也会较低。[12]平均起来,迁移者的工资仅是非迁移者的80%,而且迁移者在住房、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得到的待遇,也明显差于非迁移者。[13]显然,农民工市场是城市的第二劳动力市场。 虽然农民工就业差,工资低,但直到2003年以前,中国的农民工市场始终保持着较好的稳定性。企业总可以在农民工市场上找到他们需要的劳动力,而农民工也总能以较低的工资找到工作。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1998年,即使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仍在持续增加,未出现农民工的大量失业,企业也未遇见劳动力短缺问题。2004年春天,从沿海地区开始,进而向全国蔓延的“民工荒”、“技工荒”开始出现,这种现象在具有劳动力无限供给,并且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十分巨大的中国出现,是不可想象的。为此,有些学者惊呼,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14][15]这种民工短缺现象在2008年结束,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城市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农民工失业,失业的农民工最终不得不流回农村②。 为什么2003年以前农民工市场可以自动达到供求均衡,而2004年以后则交替出现“民工荒”和失业等劳动力市场的缺口。如果说中国的城市吸纳不了那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么,为什么2004年在全国会出现大面积的“民工荒”,反之,又如何解释2008年大量民工失业呢?农民工市场,甚至城镇劳动力市场均衡与波动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因素的变化导致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 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那么,新《劳动法》③是引起2008年底农民工大量失业的原因吗?它是否加剧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本文试图提供这些问题的一个解释框架。 二、中国农民工市场均衡模型 影响中国农民工市场的供求因素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被称为系统性因素,包括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系统性因素对第一、第二劳动力市场均产生影响;另一部分可称为非系统性因素,主要包括国家与农民工相关的制度与政策等。 在决定农民工市场供求的诸变量中,工资水平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外生变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经营状况确定合适的工资雇佣员工,农民工则根据工资的高低做出转移决策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农民工市场达到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和农民工做决策所依据的工资水平,并不是同一个工资水平。农民工市场上的劳动力是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他们对工资水平的了解途径主要是熟人打听、媒体报道等,消息来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农民从做出转移决策到成为农民工市场的一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影响农民工供给的工资水平是前一段时期已有的工资水平。此外,农民工的迁移决策还受到迁出地农业收入的影响,只有当转移后的工资收入大于转移成本和不转移的农业收入之和时,农民才会做出转移决策。因此,农民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工资水平和农业收入的差额作出反应,差额越大,转移的农民工越多,从而农民工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也越多。不同的是,企业由于更接近劳动力市场,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状况迅速的调整劳动力的需求,所以,企业决策所依据的是当前工资水平。在t时期,我们可以近似认为企业根据t时期的工资作出需求决策,农民工根据t-1时期的工资作出供给决策。 假设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状况迅速调整需求和工资水平④,在具有线性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条件下, t时期的供给:QSt=γ+δ(Wt-1-R) (γ,δ?酆0)(1) t时期的需求:QDt=α-β・Wt (α,β?酆0)(2) 其中Wt-1和Wt分别表示t-1期和t期的工资水平,R为迁出地区的农业收入水平,δ、β为t时期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弹性,γ和α分别表示t时期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与工资水平无关的其他因素。 当农民工市场均衡时,有:QSt=QDt(3) 由(1)(2)(3)可得⑤, 命题2:若δ?酆β,即供给的工资弹性大于需求的工资弹性,在调节供求的过程中,工资Wt随时间偏离均衡工资水平,若δ=β,即供给的工资弹性等于需求的工资弹性,在调节供求的过程中,工资Wt随时间保持单位震荡,若δ?刍β,即供给的工资弹性小于需求的工资弹性,在调节供求的过程中,工资Wt随时间向均衡工资水平收敛。 由命题1可知,初始工资水平与均衡工资水平的差距越小,工资Wt初始状态距均衡工资越近,反之则越远。给定外部环境及供需的工资弹性,(W0-)又受转移当地工资水平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⑥,R的大小甚至可以改变工资的初始状态与均衡工资的相对位置。W0和的差反映了t 时期初始状态时的劳动力供求缺口,而其相对位置则表明此时的供求关系,W0?酆,供大于求;W0?刍,供小于求。 命题2表明,是否偏离或收敛于均衡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工资弹性,只有当供给的工资弹性小于需求的工资弹性时,劳动力市场才会自动的收敛于均衡的工资水平,从而自动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否则,工资会随时间偏离均衡工资,甚至偏离幅度越来越大,引起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大的波动。 以δ?刍β为例,图1给出了劳动力的供给曲线S 与需求曲线D。给定初始工资W0(这里假设高于 ),顺着箭头,我们可以在S曲线上读出下一期的供给量(第1期)将为Q1,为使市场出清,第1期的需求量必须也为Q1,而这当且仅当工资水平在W1时,方能做到(向下的箭头)。现在,根据S曲线,工资W1会导致在第2期产生Q2的劳动供给量,且为使市场在第2期出清,按照需求曲线,工资必须定在W2的水平。重复这一推理,工资与均衡工资的偏离不断减小,劳动力市场也自动回复均衡。由于这一过程是在无明确起始点,连续的时间序列中进行的,因此,我们总会观察到相对均衡的劳动力市场。 δ?酆β和δ=β过程与δ?刍β类似,只是δ?酆β时,工资路径虽是震荡的,却是发散的,导致劳动力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三、中国农民工市场的均衡与波动 根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构成以及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情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划分为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出现,但由于制度的限制,加之此时改革开放刚进行不久,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足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并且,农业效率的提高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城的积极性。因此,在整个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还很少,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以本地劳动力为主,表现为一元劳动力市场。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3年底,随着农业改革效果的显现,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⑦。与此同时,区域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和城镇地区转移,形成大规模的“民工潮”。城市开始出现二元劳动力市场,即以城市当地劳动力为主的第一劳动力市场和以农民工为主的第二劳动力市场。但此时城市劳动力市场大致处于稳定状态,即转移的劳动力基本能在城市找到工作,企业也能够以一定的工资在市场上找到需要的劳动力,政策与宏观环境的变化只影响工资水平,并不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波动⑧。 第三个阶段是2004年以后。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数量继续稳定增加,与此同时,城市农民工市场开始出现波动。2004年春天,从沿海地区开始,进而向全国蔓延的“民工荒”、“技工荒”开始出现,这种民工短缺现象在2008年结束。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城市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农民工失业,失业的农民工最终不得不流回农村。 农民工市场,甚至城市劳动力市场均衡与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者说,是什么因素的变化导致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我们尝试用农民工市场模型来解释这个问题: 在第一阶段,农民工市场尚未形成,城市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双方分别是企业和本地劳动力。双方均根据现期工资做出供需决策⑨,工资水平能够迅速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从而达到均衡。 在第二阶段,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改变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构成,形成中国独有的农民工市场。在此阶段,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并且农村尚有大量富余劳动力,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的特点,即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δ 小,而作为农民工的需求方,城市企业主要从事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产业,劳动力成本占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对工资较为敏感,即劳动力的需求弹性β大,由模型可知,当δ?刍β时,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会自动趋向于均衡工资,从而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均衡。即使在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只要不改变δ和β的相对大小,劳动力市场仍会自动趋向于均衡。随着企业技术推进,对熟练工人与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需求弹性变小,由于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是整个农民工群体的一部分,对他们的需求弹性变小意味着整个农民工市场的需求弹性β变小。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提高,加之2002年取消农业税的改革使得从事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对农民工来说,务农和进城务工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农业收入的提高使农民对进城务工的工资收入更加敏感。并且,随着多年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可供继续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大大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条件和待遇都有更高的要求⑩,这些都改变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性,使供给弹性δ变大。 供需弹性的变化最终改变了δ和β的相对大小,到第三阶段,当δ?酆β时,Wt随时间推移偏离均衡工资水平,引起劳动力供需的失衡,导致了始于2004年的“民工荒”,到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又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工失业。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民工荒”主要表现为“技术工荒”和“熟练工荒”,而2008年的大范围农民工失业主要是无技术和非熟练的农民工失业呢?首先,对“熟练工”和“技术工”来说,供给更加富有弹性,而需求则更加缺乏弹性,也就是说,其δ比普通农民工大,β比普通农民工小,因此也就更有可能改变δ和β的相对大小从而引起供需的失衡,所以“民工荒”主要表现为“技工荒”和“熟练工荒”;其次,对“技工”和“熟练工”来说,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进入城市第一劳动力市场,而只能属于农民工市场的一部分,和其他农民工一起竞争工作岗位,即使“熟练工”和“技工”更容易引起供需的缺口,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挤占”普通农民工工作岗位的方式继续工作。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从事简单劳动加工的企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幸存,对城市农民工市场而言,这表明普通农民工的需求大幅减少,而“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需求的变化则较小,其结果是使大量无技术的普通农民工失业。 四、新《劳动法》对农民工市场的影响 2008年1月1日开始,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新《劳动法》旨在“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与1995年的《劳动法》相比,新《劳动法》更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其中引起热议的主要有四方面[16]:一是机构之间的派遣工作,二是试用期,三是补偿金,四是无固定期限合约。 从企业的角度看,新《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用工成本的增加使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增加,将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减少用工数量以降低成本。与此相对应,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用工成本占所生产产品总成本的比例比较低,所受影响要小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城市资本密集型产业所需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市场则主要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关,新《劳动法》主要影响农民工市场而非第一劳动力市场。由于用工成本的增加,作为理性决策的主体,企业的最优反应是减少雇佣劳动力的数量,用资本替代劳动,这将降低农民工市场的劳动力需求量,而新《劳动法》对企业用工的诸多限制则降低了农民工市场的需求弹性。值得注意的是,新《劳动法》对不同的农民工群体影响是不同的,技术工人和熟练工由于早已达到新《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待遇要求,并且对企业来说,对这部分农民工的需求本身就比无技术的普通农民工更加缺乏弹性,因此,新《劳动法》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小。与此同时,新《劳动法》看似保护了收入最低的那部分非熟练、无技术农民工的利益,但由于企业对这部分农民工的需求弹性较大,最终结果可能是这些最底层的农民工受到最大的冲击。 从农民工的角度看,新《劳动法》使得农民工在用工市场上的相对地位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在新《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待遇要求低于劳动力市场均衡企业所能支付的工资时,由于我们尚不能确定新《劳动法》对δ和β的相对大小的影响,因而也就无法确定新《劳动法》对农民工市场均衡的影响。但如果新《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待遇要求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均衡时企业所能支付的工资,将会引起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的缺口,导致农民工的失业。 从长期看,为了应对新《劳动法》带来的用工成本的变化,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将加强技术改造的投入,技术的进步会进一步增加企业对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的需求,降低对这部分工人的需求弹性,而长期农民工的供给弹性变化有限,需求弹性的降低最终会导致需求弹性β小于供给弹性δ。在供需缺口存在的条件下,需求大于供给的周期中会加剧“技工荒”和“熟练工荒”,供给大于需求的周期中由于“技工”对普通农民工岗位的“挤占”而加剧普通农民工的失业。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在我国城市具有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条件下,农民工市场属于第二劳动力市场。由于农民工的供给受上期而不是当前工资水平的影响,而企业则是根据当前工资状况决定劳动力的需求,这就有可能导致农民工市场的波动。农民工市场是否可以通过工资的自动调节达到均衡,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弹性的相对大小,2003年以前农民工市场能够自动达到均衡,是因为与需求弹性相比,供给弹性比较小。随着各种影响弹性因素的变化,从2004年开始,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其表现为先是2004年开始的民工荒与技工荒,接着又是大量的民工失业。 新《劳动法》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但尚无法确定其是否会改变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因而也无法确定是否引起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新《劳动法》所规定的最低待遇要求可能超过了市场的均衡工资水平,从而加剧了农民工的失业。 从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出发,探讨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政策含义是: 从短期来看,可以通过影响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来降低农民工市场的波动。一方面,政府可以创造条件减少农民进城务工的障碍以减小农民工的供给弹性;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农村尚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情况下,为企业创造适度宽松的雇工环境,让企业有较大的自主权决定员工的雇佣,可以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 从长期来看,农民工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城市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企业和劳动力依照不同的价格信号做决策,因此,变二元劳动力市场为一元劳动力市场,使企业和劳动力依据同一价格信号作出供需决策,让工资水平自动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市场的波动问题。在这方面,政府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消除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中的不公正待遇,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以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改善农民工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使农民工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和社会保障,让农民工市场真正成为一体化的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 中国劳动论文:中国劳动者报酬对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摘 要: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际收支呈现出持续的“双顺差”现象。一方面,大规模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促使了资源寻求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引致了中国资本帐户的盈余;另一方面,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与剩余劳动力的城乡转移也为中国现代工业部门的规模扩张提供了动力,提高了本土企业产出和产品出口能力,并进一步导致经常项目收支顺差的递增趋势。另外,中国劳动者报酬偏低导致了国内需严重不足,进而引起国际收支顺差。提高劳动者的报酬无疑是改善国际收支失衡,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收入分配;劳动者报酬 一、引言 国际收支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Bourguignon等考察了静态假设条件下贸易和收入差距的关系,为分析收入分配与国际收支顺差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思路。[1]Alberto Bagani分析了中国劳动力迁移及要素收入对贸易平衡的影响,并模拟出未来五年加快人口迁移过程对储蓄率和外部失衡的影响程度。[2]江春、吴宏分析发现,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是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失衡。[3]李鹤认为,对处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过程的国家而言,劳动力是一个影响其经常项目的重要因素。[4]上述研究提供了经济失衡的诸多洞见,但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尚未系统地建立国民收入分配与国际收支之间的理论框架;二是,尚未建立经济变量依存因果关系的动态分析模型。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持续加大,2011年初外汇储备已达26万亿美元。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导致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遭到破坏,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难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量化劳动力及相关因素对国际失衡的影响程度,探究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深层根源,以期为解决宏观经济的内外部失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二、理论分析 在开放经济下,通过商品和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账户紧密联系起来。下面我们将国际收支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来考察,以研究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可表示为:Y=C+I+G+(X-M)。其中 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M)代表净出口,即贸易账户余额。如果把政府支出G记为政府消费、政府投资,分别计入C与I,则C为总消费,I为总投资,那么上述恒等式简化为:Y=C+I+(X-M)。这个关系式说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账户余额与国民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商品和劳务进出口额所占的比重越大,内外经济相互作用的程度就越深。 根据四部门国民经济恒等式:C+I+G+X=C+S+T+M。变化可得到:S-I+T-G=X-M=CA(CA为经常账户余额)。若将S+(T-G)看做私人与政府总储蓄,I为国内总投资,等式又可表述为S-I=CA。上式说明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储蓄和投资不必相等,从恒等式S-I=CA来看,经常项目余额反映了一国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若S-I>0,则经常项目为顺差;若S-I<0,则经常项目为逆差。若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即供给大于需求,则国内储蓄开始在海外寻找出路,由此出现贸易顺差。因此,储蓄和投资的缺口应该是等于经常项目余额,即国内多余的储蓄导致了外部的失衡。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在开放条件下若投资过多,增长过快,则消费不能及时消化全部投资,必然会增加出口,导致一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外部失衡。消费和投资构成内需,净出口构成外需。根据国际收支均衡理论,BP=CA+KA+CRA,其中BP代表国际收支余额,KA代表资本和金融项目,CRA代表外汇储备。这一等式表示当经常项目为逆差时,需要国外资本的流入或动用外汇储备来获得融资;当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都为顺差时,则会引起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 西德尼・亚历山大的吸收理论很好地将国内需求与国际收支结合起来,[5]该理论表述为: Y-(C+I+G)=X-M 上式中,X-M 为贸易收支差额,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C+I+G)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A 来表示。由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则有:B=Y-A。如果一国国民创造的国民收入在供给国内总支出后仍有剩余,那么在该国国际收支中就会表现为经常账户的顺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经常账户余额反映了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之间的关系,中国吸收不足是引起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原因。国内吸收A可表示为(C+I+G), 如果把政府支出G记为政府消费、政府投资,分别计入C与I,则国内吸收A可简化为总消费C与总投资I之和。由于中国的投资需求一直以来非常旺盛,国内吸收不足实际是消费需求不足。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消费状况以及形成当前消费状况的根源。 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到2050年,我国劳动力适龄人口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口红利”现象将逐步消失,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为工资的上涨提供了可能。 三、模型检验 下面从国内投资、对外贸易流量及国际资本流入三个方面,来观察国际收支与国总需求体系中的各经济变量依存因果关系与结构问题。在劳动者报酬对国际收支作用机制模型中,从劳动者报酬对国内总需求作用机制的角度,设置了居民消费、总投资函数以及进口函数;由于经常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贸易流量,为此建立了进出口函数;从资金流动的角度,重点讨论我国劳动力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力度;设置劳动力迁移决定函数,来分析劳动者报酬相关因素的变化;设置国内生产总值、经常项目恒等式,以便观测相关经济变量的变化及模拟分析。 (一)模型的基本结构 1.结构方程式 居民消费函数:C=b11 +b12R+b13DI+b14C(-1)+b15G+b16PW 上述结构方程式中,内生变量有GDP、C、I、EX、IM、FDI、NJ及REX,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总投资、出口额、进口额、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迁移率(本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描述)及人民币汇率(表示1人民币可以兑换多少美元);外生变量有R、DI、C(-1)、G、PW、I(-1)、REER、WGDP、IPI、BiLi及NR,分别代表利率、居民可支配收入、滞后一期居民消费、财政支出、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滞后一期总投资、实质有效汇率、世界GDP①①设定这一外生变量用于观测国际经济发展变化、国际需求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为了消除价格波动影响,本文采用美国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缩减,其计算范围包括美日欧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进口价格指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及国内外相对利率差。 用联立方程式推测各个结构方程式的参数时,考虑到同时推测所产生内生变量与误差项的相关问题以及可比性,本模型采用了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时主要采用1992―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年度数据,此外,还使用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数据等。数据分析处理时使用了EViews6.0。 (三)计量结果分析 首先,讨论PW(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对相关指标的影响。从国内需求来看,PW每增加1%,居民消费即增加60030亿元人民币(下同,笔者注),说明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对消费影响甚大。PW对投资的影响系数是273849,说明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越高,相应投资增大。从经济循环的角度看,收入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较大,如果收入没有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的同步增长关系,那么投资与消费的“双拉动”作用将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增加能有效地拉动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提升,进而缓解我国国际收支的顺差。结果显示,PW每增加1%,会降低中国出口额2051亿元,这一结论证明了上述理论分析的观点,即劳动者报酬率对出口存在负向的影响。PW的上升对FDI的影响也较大,PW每增加1%,FDI减少681241亿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于中国经济影响深远,是一把“双刃剑”,在短期,工资的上升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则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减轻经济增长对初级产品出口和外国投资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从而缓解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现状。PW对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系数是-0125,反映了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对人民币升值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将间接影响到国际资本的流动。 其次,分析NJ(劳动力迁移率)对相关指标的影响。该指标每增加1%,我国进口额相应增加553778亿元,说明劳动力不断迁移引致了对进口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强劲需求,从而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劳动力迁移程度是由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及外商直接投资决定的,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收入每增加1%,劳动力迁移率增加111%,这也说明了城乡收入差距是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重要因素。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亿元,劳动力迁移率即增加00003%。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过高的储蓄率维持了经常项目下大规模的顺差,过度的储蓄挤占了消费,使得内需不足。劳动者报酬过低降低了劳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从而抑制了国内需求,造成国内结构失衡,并进而导致经常项目的顺差。中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主要源于FDI,而我国劳动力要素的成本低无疑是促进FDI进入的重要因素。 第二,随着劳动力供给逐年下降,中国劳动力廉价供给的时代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行将结束。从劳动力市场供需来看,劳动者报酬的提高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扩大内需,从而带动内向型经济发展。 第三,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将促进国内消费者对进口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强劲需求,从而有力增加国内需求,抑制国际收支的顺差。 总之,国内劳动者报酬偏低是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的重要原因,提高劳动者的报酬无疑是改善国际收支失衡,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劳动论文:中国老年人劳动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为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提供支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了解老年人的生存现状是为其提供帮助的必要前提,而良好的经济状况是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基础。 1 研究背景 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一直是我国老龄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子女或亲属供养、老年人的劳动收入及离退休金收入(杜鹏、武超,1998)。从目前对老年人经济收入状况的研究来看,经济收入通常包括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子女供养等赠与和转移性支付在内的所有收入。家庭成员供养和离退休金收入作为家庭养老和离退休制度的重要成果,已经引起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而老年人作为劳动年龄人群之外的非正式劳动和工作人群,他们的劳动收入状况却少有人去分析。 研究显示,老年人的居住地点对其经济收入有所影响(乔小春等,2005),而这一地区差异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居住地经济状况的不同所引致的。Joseph 和Phillips (1999) 调查发现,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一个富裕社区提供了大量资源用于对老年人的照料,而这些富足地区的人均收入高,家庭自身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也更为丰厚。对印度尼西亚老年人的研究发现,与城市老年人群相比,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Laura Rudin,1993)。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对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造成了显著影响,东部地区老年人的整体经济状况好于其他地区(爱德华•帕默、邓曲恒,2005)。但上述研究中的老年人经济状况包括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子女供养等赠与及转移性支付在内的所有收入。 2005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近2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生活,其中东部老年人为22.8%,中部老年人为29.2%,西部老年人为33.4%(根据2005年抽样调查1%数据计算)。上述事实表明,超过四分之一的老年人依靠劳动收入维持日常生活,而且老年人对劳动收入的依赖趋势由东部到西部逐步加剧。 那么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是否与其整体经济收入状况一样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尽管有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存在明显城乡差异(杜鹏,2003),但在分离掉城乡社会保障体制所造成的差异之外,老年人劳动收入的城乡差异是否继续存在?截止目前,上述问题尚无定论。 迄今为止,陆续有研究分析老年人群体内部的经济状况差异,并提供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对美国老年人家庭的研究表明,养老金是老年人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家庭之间的收入差异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家庭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差异所造成的(Rose M Rubin,2000);配偶存活的老年人经济状况较好(Radner,Daniel B,1995);女性老年人的贫困率远远高于男性(Kalman Rupp et al., 2003);对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老年人、低学历人群的贫困发生率呈上升趋势(Roger Wilkins,2007)。而对中国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研究也发现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男性老年人高于女性老年人;低龄老年人的经济收入高于高龄老年人(杜鹏、武超,1998;王树新,1996)。爱德华•帕默、邓曲恒(2005)和乔晓春等(2006)的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老年人中贫困人口的比重较低;后者同时指出,夫妇双方共同生活的老年人中贫困人口的比重低于其他老年人群。但上述国内外研究中涉及的收入或者经济状况均是综合考虑了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家庭成员供养等各种形式的收入后做出的判断。作为对老年人经济收入构成的进一步分析,如果仅限于老年人的劳动收入,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西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群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经济支持,并因此成为老年人收入的主要内容。也许是因为劳动收入在老年人整体收入中所占比重太低,迄今为止,国外对于老年人群劳动收入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见。但是,对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中国而言,接近30%的老年人仍然以劳动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对老年人劳动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的分析,将有益于进一步揭示老年人贫困的原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缓解老年人的经济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借鉴。因此,本文将试图通过对2005年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研究老年人劳动收入中可能存在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并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文章分析数据源自2005年10%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选取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以其中从事劳动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其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为因变量。 本文将通过描述统计,揭示东、中、西部城乡老年人劳动收入水平和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东、中、西部城市和农村劳动人群的月平均收入(取自然对数)水平的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年龄、婚姻状态、健康状况、医疗和养老保险、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老年人劳动收入的影响,及其存在的地区差异。 在研究中,将2005年抽样调查数据中来自城市的老年人群归为城市人群,来自镇和县的人群归为农村人群,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文中对东、中、西部的划分是根据各省的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的。将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共10个省市划分为东部地区;将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共11个省市划分为中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10个省市划分为西部地区。 2.2 自变量和因变量 本文中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指老年人在抽样调查时点的上个月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全部收入,包括现金和实物。此处的劳动收入指从事经济活动获得的收入,不包括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非劳动收入。在对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对数)的OLS回归中,以月平均劳动收入的对数值为因变量。 随着时间推移,老年人从事体力和脑力活动的能力均有所下降,年龄成为老年人参与劳动和获得劳动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样本规模很大,在OLS回归中,年龄以连续变量进入模型。此外,老年人的婚姻状态、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医疗和养老保险等变量作为与老年人身体状况、社会支持资源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因素,也是可能影响老年人劳动收入水平的重要变量。因此,在本文的回归分析中将上述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分析模型。变量的设置为:婚姻状态(1有配偶;0没有)、健康状况(1健康;0不健康)、受教育程度(0未上过学;1小学;2初中;3高中;4大专及以上)、医疗(1有;0没有)和养老保险(1有;0没有)。在上述自变量中,以取值为0的分类作为参照项。 3 描述统计―老年人的劳动收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布 3.1 老年人群的劳动收入状况及其地区差异 图1提供了对2005年抽样调查样本中从事劳动的老年人群的月平均劳动收入曲线。为了对比收入的城乡差异和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统计曲线依照三个地区的城市和农村人口分别绘制。曲线展现了老年人群劳动收入的三个重要特征:城乡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和年龄差异。无论在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各地区对应的城市老年人按龄收入变化曲线均在农村老年人平均劳动收入曲线的上方;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群中,对应的东部、中部、西部老年人群按龄劳动收入变化曲线均呈上、中、下的顺序分布。上述两个事实说明,城市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水平高于农村,且东、中、西部老年人的平均劳动收入水平依次下降。观察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水平按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群的劳动收入水平不断降低。此外,城乡老年人群的劳动收入曲线的波动幅度说明,城市老年人群的劳动收入的变动幅度较高,地区差异较大,而不同地区的农村老年人群的收入曲线则相对平缓,且地区差异较小。 在经济学模型中,收入增长多以指数方式进行,而以往研究在对劳动收入或经济收入的回归模拟中,也通常对其进行对数处理, 图2提供了东、中、西部地区老年人劳动收入对数值的按龄变化趋势,从曲线形状来看,取对数的处理方式并没有改变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模式。 考虑到老年人劳动收入的地区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会对劳动收入水平的其它影响因素产生作用,在本文接下来的回归分析中,针对东、中、西部的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群分别进行回归模拟,以揭示自变量在不同地区的作用方式。 3.2 影响老年人劳动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 表1提供了东、中、西部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中,影响老年人劳动行为的相关变量取值的描述统计。对比东、中、西部地区中继续从事劳动的老年人群的相关特征变量取值,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地区差异:东部老年人群的年龄略高于中西部人群,前一人群中男性、有配偶者、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有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的老人所占比重均高于其它地区人群。由此推断,虽然东部地区继续劳动的老年人的平均年龄较大,男性较多,但其中无配偶的人的比例却低于中、西部地区,作者推测,这与东部地区较高的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有关。从人群整体的经济保障状况来看,中、西部的养老保险特别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低于东部。 对比表1中城市和农村地区老年劳动者的特征分布可以发现,城市老年劳动人群的平均年龄略低于农村,其中男性老年人和在婚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均高于农村人群,而且上述特征在东、中、西部均有所体现。年龄、婚姻状态、性别间接反映了人群的健康状况,而从这些侧面信息推断,城市中的老年劳动人群的健康状况优于农村,这一事实与表1中健康老年人群的城乡分布完全一致。从东、中、西部老年劳动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分布来看,农村老年人群在经济状况方面居于劣势地位。农村老年人群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低于城市人群,其中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分布的城乡差距特别突出。拥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老年人群在城市人群中的比重也超过农村人群。上述情况说明,与城市老年劳动人群相比,农村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都较差。如果从劳动能力和经济收入关系的逻辑上来分析,似乎劳动能力较差的人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劳动收入,事实果真如此吗?除了身体因素之外,中国老年人群劳动收入的地区差距中还有哪些因素在发挥作用?本文下一步将通过对个体的回归模拟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0%子样本计算。 4 回归结果 表2中的OLS线形回归输出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养老、医疗保险和居住地属性均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显著相关。男性、年龄较小、有配偶、身体健康、文化程度较高、有医疗和养老保险、东部地区和居住在城镇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对比模型1至模型6的逐步回归结果发现,在逐步引入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健康状况、文化程度、以及养老和医疗保险等控制因素后,地区属性对老年人收入水平的直接影响不断下降。以下将详细说明控制变量引入过程中的地区差异变化。 模型1的结果显示,与东部老年人相比,中、西部的老年人的收入显著偏低,中部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仅为东部人群的80% (exp(-0.217)),而西部人群的收入水平则为后者的65%(exp(-0.426))。模型2的结果说明,城市老年人群的收入水平约为农村人群的1.52倍。对比两个模型中东、中、西部地区属性对老年人收入水平的影响幅度可以发现,引入城乡属性作为控制变量后,老年人收入的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有所减弱,中部老年人的收入上升至东部人群收入的83.3%,西部则上升至67.6%。上述事实说明,东、中、西部老年人群收入水平的地区差异部分是由于地区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所产生的,由东到西,城市化水平逐步降低,从事劳动的老年人群中城市老年人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见表1),因此导致老年人群的收入水平不断降低。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的10%子样本计算。 注:回归结果均在p 模型3的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劳动收入不断下降,男性老年人、有配偶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分别超过女性和无配偶的老年人群。回顾表1中东、中、西部老年人群的特征分布,可以发现,与东部老年人相比,西部老年人群的平均年龄较低,女性所占比重较高,丧偶老年人较多。因此,在控制了性别、婚姻和年龄因素的直接影响之后,劳动收入的地区差异有所减小,东、西部地区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之比由模型2中的1∶0.676,上升至模型3中的1∶0.694。对比表1中老年人群的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分布的城乡差异可以发现,农村老年人群的平均年龄较大,丧偶比例较高,男性所占的比重较低,而上述因素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农村老年人劳动收入偏低的现象。因此,在引入上述控制变量以后,模型3中的城乡差异较模型2有所下降(1.521.46倍)。 观察模型4中城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收入水平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的收入较低,约为健康老年人收入的80%(exp(-0.224))。而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从东至西,老年人中身体健康者的比例逐步下降;且城市老年人中身体健康者的比例高于农村人群。基于老年人群整体健康状况存在的城乡和地区差异,以及回归结果中揭示的健康状况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老年人群整体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进一步扩大了老年人群收入的地区差距。对比模型3和模型4的结果发现,在模型4控制了健康状况之后,中、西部地区属性和城乡属性对老年人群收入的直接影响幅度 (既回归系数)明显减弱。 表2的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劳动收入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的提高导致收入水平持续增加。比较模型5中对应变量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是未上过学的老年人的1.80倍,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的劳动收入则骤升至后者的5.1倍。在引入文化程度作为控制变量后,模型5中地区属性变量的回归系数较模型4有所下降,说明高学历人群在东、中、西部及城乡地区老年人群的不同分布进一步扩大了老年人群收入水平的地区差异。作为老年人社会经济状况重要标志变量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也能显著提升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模型6的回归结果显示,有养老保险的老人的劳动收入是其他人群的1.45倍,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的收入是无医疗保险人群的 1.08倍。在引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解释因素后,模型6中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对老年人收入的直接影响较模型5显著下降。 5 讨论 分析展示了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劳动收入的显著影响:男性、年龄较小、有配偶、身体健康、文化程度较高、有医疗和养老保险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对上述因素进行归类可以发现,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态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老年人的劳动能力。与其他老年人相比,身体状况较好(男性、年龄较小、有配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此外,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水平逐步增加,且教育对劳动收入的促进效用在从高中到大专的跨越中尤为明显,这恰恰符合教育收益率的变化规律。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存在一方面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的经济压力,在这一前提下老人可以更自由的根据意愿选择工作,而工作报酬也是他们筛选工作的重要条件。因此,从个体老年人的角度来看,越是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劳动能力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老年人,他们所获得的劳动收入也越高。对于那些获得较低劳动收入的老年人而言,究竟因为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文化程度较低,从而导致工作能力较低,并因此降低了收入水平?还是由于社会经济状况居于劣势,迫使他们不得不继续劳动,也因此没有多余的机会去选择工作报酬?或者是因为社会经济状况的劣势地位同时昭示了他们无法获得更多的工作机遇,也就无从选择薪酬的高低?上述疑问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老年人群的劳动收入水平存在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包括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包括城乡差异。本文对继续从事劳动的老年人群特征的描述统计和对老年人收入的回归分析共同揭示了造成收入水平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男性、有配偶、身体健康、文化程度较高、有医疗和养老保险的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而这恰恰是具有上述特征的人群在各地区老年人群中所占的比重从东至西逐步降低,这一事实说明,老年人群收入水平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有一部分是老年人自身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个体差异所造成的。与此类似,个体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特征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收入的城乡差异:年龄较小、男性为主、身体健康、文化程度较高,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率较高等相关群体特征成为解释城市老年人收入水平超过农村的重要原因。 尽管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和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引入,降低了回归模型中的地区和城乡属性对老年人收入水平的直接影响幅度,但中、西部的地理位置和农村属性对老年人收入水平的负面作用却始终显著存在。这一结果说明,除了老年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文化程度、社会支持资源等个体因素影响以外,区位和城乡属性等宏观因素也对老年人的劳动收入水平存在显著影响。而区位、城乡属性等因素不仅意味着地理位置、自然生存环境的差异,也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造成的宏观社会差异。可以说,老年人自身的个体微观差异和宏观社会环境差异共同导致了老年人群劳动收入水平的地区差距。而老年人劳动收入水平的城乡和地区差异也揭示了老年人整体经济状况存在地区和城乡差距的原因。个人因素对老年人劳动收入水平的影响说明,那些年老体弱、丧偶、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而地区和宏观社会因素对老年人劳动收入水平的显著影响表明,生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中国劳动论文:劳动力转移、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增长奇迹 摘 要: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这保证了我国经济近二十几年以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持续增长。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将持续约20年,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继续鼓励资源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流向高生产率的工业与服务业部门,同时积极鼓励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以及加强服务业的开放与竞争。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作者简介:黄忠平(1969- ),男,江西会昌人,南京大学国际贸易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 自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第一次是1968~1977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当时有3000余万的知识青年从城市奔赴农村,这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以及与世界平均收入水平差距的持续扩大;第二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向非农行业的转移,这带来增长奇迹,经济以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持续增长,与世界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得以收敛。本文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探讨劳动力转移、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增长奇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就继续鼓励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流向高生产率的工业与服务业部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二元经济结构与劳动力转移 与发达国家单一的现代经济不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部门,传统的占优势的农业部门与刚刚开始起步的现代部门。从地域来看,前者位于农村,后者一般位于城市,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构成二元经济结构。目前我国农业的就业份额为46.9%,而日本为5%,NIEs(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新加坡与中国台湾)为4%。与亚洲其它先行国家相比较,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我国要完成经济结构由不发达到发达的转换,必须将人口和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农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自经济起飞以来,我国农业部门就业比例已经由69.8%下降为46.9%,降幅为22.9%,其中的4.9%由工业部门吸收,18%由服务业部门吸收。 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有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推力来自农村过剩人口的压力,它推动由于生活贫困而无望的人们移向城市,拉力则强调城市光明的吸引和城乡间工资收入的差距。有研究表明,目的地与出发地的工资水平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不对称的。目的地工资水平对劳动力转移的拉动影响比较显著,而出发地劳动力的流动倾向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则是非单调的,农村推力并不必然导致更多劳动力转移。对劳动力转移来说,教育成本与择业过程中的等待成本都很高,成功实现劳动力转移必须承担较高的教育成本与择业过程中的等待成本以及信息搜寻的成本。绝对贫困会抑制农村人口向外转移,农村中最贫困的人口并不构成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部分。 距离对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其中交通成本的影响较小,更为重要的是心理成本与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可得性。特别是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且缺乏信息网络的民工来说,距离的负相关系数更大。这表明劳动力转移存在阶段性,农村地区的人口移民到附近的小城镇,而小城镇的人口又移民到大城市。如果城市按规模大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层级体系,那么,阶段性劳动力转移将成为普遍的形式。由于大城市在城市人口分布中占很大权重,短距离移民不能满足其对移民的大量需求,目的地的关系和朋友对劳动力向大城市的转移而言非常的重要,这种累积进程使大城市发展起自己长期稳定的移民来源。 刘易斯(1954)认为,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在现行工资水平上,现代部门的劳动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农耕,加之资本投入不足,农业劳动生产率必然很低,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事实上是剩余劳动力,他们对生产毫无贡献甚至是妨碍了别人的劳动。其结果就是相当一部分农业劳动者所得到的收入,只能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而且,这一收入不是来自分配,而是来自分享。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完全被城市吸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就会保持不变,不会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农业部门的伪装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在刘易斯看来,城市中不存在失业,任何一个愿意到城市工作的人都可以在城市的现代部门找到一份工作,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决策仅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的差距。这与我国情况不符,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对城市就业形成的巨大压力,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上升,而与此同时,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速度持续增长。 根据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普遍存在失业的现实情况,哈里斯与托达罗(1970)认为,由于政府与工会的作用,工业部门的工资具有下方刚性,城市存在失业,农民即使流入城里也未必能找到工作。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不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增加工资的保证,而是由于一种赌博心理,移民为了获得高收入的就业机会从而较高的持久收入,甘愿在一定时间内承受失业或者城市的低收入工作。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欲向工业部门流动时,考虑的不是实际收入差距而是期望收入差距,即在工业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乘积。只要工业部门的期望工资高于农村部门的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工业部门迁移。随着劳动迁移人数的增多,工业部门的期望工资会下降,当期望工资与农村部门的工资相等时,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便会停止。工业部门的发展促使期望工资上升,这在增加劳动力迁移规模的同时也会扩大工业部门的失业规模。所以,促进农业部门的发展与发展工业部门是同样重要的。 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异质性,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构成二元劳动力市场框架。我们有必要区分两种劳动力转移,一种是短期转移,劳动力并未切断与农村的联系;另一种是永久转移,劳动力永久离开了农村的居所。稳定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城市正规部门重视稳定劳动供给的效率价值,制定足够高的工资水平来吸引稳定的永久性劳动力转移。效率工资原理对正规部门工资水平较高的解释是,工人的工作效率与工资的提高成比例增长,由于工人的生产效率信息是不对称的,提高工资对厂商而言有利可图。实际上,每个厂商都面对着无弹性的劳动供给,这些劳动力具有潜在的生产效率,他们对于高工资反应敏感,一定程度的工资提高将提高工厂中此类工人的比例,从而导致更大比例的劳动效率的提高。短期性劳动力转移则由于其高流动性,更多进入非正规部门。城市经济的非正规部门容易进入,且其工作形式不妨碍继续寻找正规部门的工作,移民进城后如不能在工业部门找到正式工作不会处于完全失业的状态。非正规部门包括按天雇佣的临时工、受雇于小规模企业之中的常规工人,以及从事擦鞋、卖报等工作的自我雇佣。非正规部门灵活收入的平均水平不但低于正规部门的工资,而且可能低于农村的平均工资水平。移民把在非正规部门等待期间的收入损失作为一种投资,为的是将来找到一个高工资的正规部门的工作。 二、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 索洛模型确认了工人平均产出的两种可能变化来源,即工人平均资本的差异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差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会导致工人平均产出的永久性增长,而工人平均资本的变化对工人平均产出的影响则是适度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个除了劳动与资本之外的其他影响产出因素的杂物袋,可解释为抽象的知识、劳动力的教育与技能、产权的力量、基础设施的质量、对企业家精神与工作的态度等。中国经济近二十几年的强劲增长可以从人口发展、劳动与资本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部门内的要素积累以及技术进步等角度来考察。 首先,从人均产出增长的源泉考察。我们把人均产出增长分解为劳动生产率(每工人产出)、参与率与依靠率三个方面的变化,其中参与率定义为劳动人口占工作年龄(15-64岁)人口的比例,依靠率定义为不工作年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结果如图1所示,中国和亚洲其它先行国家的经济起飞都主要是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驱动的,参与率和依靠率加总的影响均小于每年1%。 图1 人均产出增长的源泉(自经济起飞开始) 资料来源:IMF,2006年9月《世界经济展望》 其次,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来考察。我们进一步把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资本深化(每工人实物资本的增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三个部分。如图2所示,中国的实物资本积累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远较亚洲其它先行国家要快。亚洲其它先行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源自快速的实物资本积累,对中国而言,劳动生产率增长则主要源自全要素生产率的迅速提高。 图2 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源泉(自经济起飞开始) 资料来源:IMF,2006年9月《世界经济展望》 第三,从增加值的部门份额与就业的部门份额的比较来考察。如表1所示,中国工业增加值份额远高于基于人均收入、国家大小与人口等基本面特征决定的预测值,服务业的增加值份额远低于预测值;与此同时,农业的就业份额远高于预测值,服务业的就业份额远低于预测值。这意味着中国的农业生产率相对较低,而工业生产率相对较高,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就使平均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目前就世界平均水平而言,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约比农业部门高3倍。我国自1979年经济起飞以来,农业生产率的增速为年均4.1%,工业为8.0%,服务业为4.8%。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这意味着劳动力的跨部门配置将使我国未来的增长潜力得以持续。 通过以上对每工人平均产出增长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劳动力转移、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增长奇迹之间的逻辑关系,大量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这保证了我国经济近二十几年以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持续增长。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宏观经济稳定、制度变革、金融发展以及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是中国与亚洲其它先行者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近二十几年的强劲增长,一方面是资源投入增加带动的,更重要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的。大量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流向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所引发的跨部门配置效率,与部门内的增长效率一起解释了我国的增长奇迹。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在于继续鼓励资源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流向高生产率的工业与服务业部门,同时积极鼓励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以及加强服务业部门的开放与竞争。2004年我国总就业人数为7.52亿,其中农业的就业份额为46.9%。但是,按我国目前人均收入、国家大小与人口等基本面特征,农业的就业份额应该是23.7%,这表明我国还有约1.74亿农民需要转移到工业与服务业部门。在“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中,国家期望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按这一速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要持续约20年,可谓是任重道远。可以说,工业反哺农业最大的反哺就是工业部门为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转移的机会,城市支持农村最大的支持就是城市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其工业与服务业的有序转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本文的研究表明以下几点政策含义值得引起重视: 1.距离对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且缺乏信息网络的民工来说,距离的负相关系数更大。所以,为实现劳动力有序转移,必须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城集中,同时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2.出发地劳动力的流动倾向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则呈倒U形,农村“推力”并不必然导致更多劳动力转移,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农村中较富有的家庭比较容易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转移。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的金融市场,疏通劳动力转移的融资渠道。 3.我国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与卫生等公共资本的分布明显集中在城市,这一方面与劳动力的分布不匹配,另一方面不利于引导私人资本流入农村地区,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协调。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更多公共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 4.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转移属于短期性的,他们在城市非正规部门与农村劳动力市场分配自己的时间,赚取低水平的收入。为缓和劳动力转移进程中收入分配的矛盾,政府一方面要打破城市正规部门的垄断,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保障。 5.永久性劳动力转移由于其较高的稳定性更多流入城市正规部门,而短期性劳动力转移则由于其高流动性更多进入非正规部门。由于稳定的劳动力转移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将使劳动力转移的增长效应最大化。 6.城市正规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吸引超过城市空缺岗位的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使得城市失业率持续存在。在移民追求其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带来社会成本,这一方面是因为转移到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生产率较低,更重要的是过度移民所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很高。 7.我国近年出现的“民工荒”可归纳为两个原因,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有所减小,更重要的是因为城市本身失业率的持续上升影响了劳动力转移的预期。城乡期望的收入差距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很大,农业劳动者也不会简单地作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 中国劳动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及启示 [摘 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历史回顾 经验教训 启示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同时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工业发展的需要,但同期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却依然居住在农村,严重阻碍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其规模和数量均超过改革开放之前的态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城转移也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经几个重要阶段,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思考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将有所裨益。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与国家宏观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改革开放前,其历史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7年,1958―1963年,1964―1978年;改革开放后可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3年,1984―1988年,1989―1991年,1992―2000年,2000年以后。 1、1949―195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转移。 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基本上是在不受政府限制和干预的情况下进行的。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起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稳定,城市发展迅速。国家在这一时期加强了交通运输建设和能源及原材料工业的建设,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高,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由于这一时期国家并未对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进行任何限制,因此,劳动力乡―城迁移是自然发生的,且非常频繁。 在1951年7月经政务院批准后公布的《关于城市户口管理有关内容的暂行条例》中,并未有明确限制农村人口乡城转移的条文,而只是一般性规定:凡迁移者得于事前向当地人民公安机关申报迁移,注销户口,发给迁移证;凡迁出者得于到达住地三日内向公安机关申报入户。1955年3月,政府有关部门又了关于办理户口迁移的注意事项的联合通知。通知一方面要求劝止那些盲目要求迁入城市的农民,另一方面对于有正当理由的要求迁移者尽可能地满足其迁移要求,甚至对于那些已盲目流动进入城市的农民,只要他们在城市已经找到正当职业或已就学,仍然可以在其出具有关方面证明并向原住地补办迁移手续后,给予登记城市正式户口。 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可以选择到农村内部的非农产业就业,也可以选择到城市的工业部门就业,并且可以不受限制地迁往城市定居。据统计,1953―1957的5年间,城市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从510万人猛增到2316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农村招收的农民),平均每年增加35.3%。[1]P67随着农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1952年全国城市人口仅有7000万人,1957年则增加到994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89万人,城市化水平从12.46%增加到15.39%,每年增加0.59%,这是我国城市化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但这种完全自由的劳动力流动并未持续很久。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必然会使农村的粮食生产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农民工大量进城,对粮食的需求增加,致使城市居民的食品供应出现紧张局面。针对这一状况,1957年,国务院了《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格禁止企业单位从农村招工,并且在城市设立收容遣送机构,把进城的农民遣返原籍,这预示着随后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开始出现波折。 2、1958―196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起大落。 1958年开始的“”,也带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随着城市工业建设的迅速开展,当时即转移了1000余万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业和建筑业就业;同时,在农村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产业就业的高潮,在社队企业就业的职工达到1800多万人。然而,这种过快过急、以虚假工业膨胀为基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两年急剧下降,1957―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面对这种状况,从1961年开始,我国不得不进行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大批劳动力重新返回农村务农。据统计,1961年,全国城镇人口减少1300万人,精简职工数量950万人,同年农业劳动力比上年增加2730万人,基本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1962年1月至1963年6月城镇人口共减少1600万人,同期精简职工1034万人;1962年农村劳动力比上年增加1500多万人。整个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城镇人口共减少2600万人,精简职工2000万人。至1963年,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又陡然上升至82.5%。[2]P124、125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出现巨大的起伏,与国家相关政策制度有密切联系。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1962年4月,公安部发出了《关于处理户口迁移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农村、县镇人口要求迁往城市的,应当坚决劝止,个别确因老、幼、病、残无人照顾,必须投靠在城市的直系亲属抚养等特殊情况,可以酌情照顾,对已经迁到城市尚未落下户口、有条件回农村的,要做好工作,动员他们回去。”同年12月,有关职能部门在《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户口迁移上,必须严格执行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户口迁移问题的规定,对农村迁往城市的,必须加以严格控制。”1963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了《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要求“对市镇人口必须严格控制,对市镇建制的设置必须恰当”,并提出三项主要措施:一是撤销不够设市条件的市;二是缩小市的郊区;三是调整镇的建制。这些户籍、人口管理政策和先后出台的制度、统购统销制度、城市生活资料配给制度、就业分配制度一起,共同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城乡之间形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3、1964―197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停滞。 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1958年开始实施的户籍制度出台后,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就业、食品供应、住房制度也相应出台,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直受到政府的强力控制。1964年8月,国务院又批转了一份《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其中明确规定:“对于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对于其他情况的人口流动或迁移,也作出非常具体、明确的规定。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由于“”开始,出现了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为特征的第二次逆城市化运动。自1968年底至1977年,有1600万城市青年被送往农村劳动。在1966年至1970年之间的城镇新增人口中,自然增长部分甚至出现了负值。 4、1978―198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履艰难。 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加上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农村的劳动力剩余问题又开始显现,为有效利用农闲时间,增加家庭收入,农民们开始自发向城市转移。据统计,1980年年末全民所有制单位通过各种形式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共有931万人(不包括招收的固定工)。1978―1980年,全国非农业人口增加了1800万人(不包括自然增长)。[3]P358但由于城市本身的吸纳能力有限,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也未根本解决,因此,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依旧采取限制的态度。198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对城市的用工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的有关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求严格控制从农村招工;二是要求认真清理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三是要求加强户口和粮食管理。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数量较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举步维艰。 5、1984―198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迅速加快。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行,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1983年10月,国家开始对农村“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高度集中的体制解体。与此同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加上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于是掀起了“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高潮。1984年,乡镇企业的数目从上年的134.6万家增加到606.5万家,增长了3.5倍;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也从上年的3224.6万人增加到5208.1万人,增长了61%。此后一直到1988年,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连年增加,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4%。[1]P70 在上述大背景下,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乡隔离体制首次得到修整。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农民进入城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提出“农民进入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对促进集镇的发展,繁荣城乡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对此应积极支持”。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更为明确地提出“要扩大城乡经济交往……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城市要在用地和服务设施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外出就业的劳动力日益增多,据统计,198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已达9950万人,其中转移到城市地区的数量达到1339万人。 在这一时期,虽然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益增多,但国家依然没有完全放松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1985年7月,公安部颁发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在规定中重申了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中对暂住人口进行登记管理的精神,同时要求:外来人口拟暂住三日以上的,由留宿暂住人口的户主或者本人向公安派出所或户籍办公室申报暂住登记,离开时申办注销;暂住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十六岁以上者,须申领“暂住证”;对外来开店、办厂、从事建筑安装、联营运输、服务行业的暂住时间比较长者,采取雇用单位和常住户口所在地主管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按照户口登记机关的规定登记造册,由当地公安派出所或户籍办公室登记为寄住户口。对违反暂住人口管理规定的,公安机关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这些政策使到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往往很少能安家落户,对他们的就业稳定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6、1989―1991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跌宕起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放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的就业、交通、治安等造成较大压力;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诸如产权关系模糊、家族色彩浓烈等一系列问题,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开始下降,因此导致了这一时期劳动力流动出现了大起大落的不稳定态势。 198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治理整顿”的宏观调控政策,采取了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加强财税和信贷控制等一系列经济措施,许多建设项目纷纷下马,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清退。为配合治理整顿,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1989年3月和4月,国务院办公厅和民政部、公安部先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农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和《民政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作好控制农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要求各地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农民工盲目外出就业。1989年12月8日,国务院在《国务院批转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前进行户口整顿工作报告的通知》中要求:“对居住在城镇的无户口(即常住户口待定)人员,按照国务院和公安部有关规定,符合在市镇落户的,应有步骤地予以解决;不符合在市镇落户的,应由有关部门尽量动员他们返乡。”1990年4月2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要同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城镇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对此要加以合理控制和积极引导”,要“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和转移,防止出现大量农村劳动力盲目进城找活干的局面”。 虽然上述政策措施控制了劳动力盲目流动的局面,但有研究发现,到1990、1991年,大多数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又回复到1988年的水平,有些城市还有所增长。而且这一时期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即向东部地区大城市流动受阻的情况下,向其他地区流动的现象明显增加。[3]P368 7、1992―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转移。 随着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扩大,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吸纳能力的下降,促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迁移到高收入地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民工潮”也即出现在这一时期。据统计,1992年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的人数已达到3500多万,1993年一度增加到6200万,其中跨省流动达到2200万。之后,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稳定增长阶段,1994年,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达到7000万,1995年为7500万,而同期出省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大约为2500―2800万。[1]P71 面对大规模的劳动力乡城转移态势,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1993年11月3日,劳动部发出《关于印发〈再就业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城乡协调就业计划”第一期工程〉的通知》,提出要在全国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制度、市场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使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较大的主要输入、输出地区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有序化。1993年12月,劳动部制定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劳动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提出要以建立农村就业服务网络为突破口,合理调节城乡劳动力流动,加强城乡劳动力统筹。1994年11月17日,劳动部颁布了《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对用人单位用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各类服务组织从事有关服务活动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199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劳动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组织农民工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规则,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 上述政策的出台推进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但随着90年代后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国家对劳动力流动的控制力度也随之加大。1994年11月颁布的《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提出,跨省流动人员到达目的地后,必须凭其流出省发放的“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向目的地劳动部门领取“外来人员就业证”。1995年6月2号,公安部公布了《暂住证申领办法》,对暂住证的用途、有效期、换发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这些政策对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考虑到城市就业不稳定,大部分农民工仅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闯入城市,一般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年,每到年底或农忙时节,他们都会返回农村。 8、2000年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入规范、公平、稳步加快轨道。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攀升,社会局势稳定,国家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各种有利政策相继出台,我国又兴起了新一轮的劳动力转移浪潮。2000年7月20日,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农业部、科技部、水利部、建设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七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开展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2001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2003年3月2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农民工适用劳动法律有关问题的复函》,明确指出凡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包括农民轮换工),均适用《劳动法》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2004年2月29日,建设部颁布《关于进一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政府采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督促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尽快偿付。2005年2月7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废止〈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及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清理和取消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2006年1月21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颁布,要求各地政府、各直属机构,抓紧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形成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体制和制度。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国农民工数量每年增加600-800万人。[4]P3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为1.1亿,比2002年增长8.6%;2004年为1.2亿,比2003年增长3.8%。[4]P69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将达到7500多万,年均转移为1500万以上,高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转移1200万人左右的规模;同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总规模将达4500万以上。[4]P79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经验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教训: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以农业的稳定发展为基本前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基本前提的。一方面,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将随之减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自然会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高,为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二、三产业的稳定就业提供了食品保障。就政策层面而言,中国政府所出台的各项政策都是首先以农业稳定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农业能稳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能稳步提高,那么政府就会支持和鼓励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反之,如果劳动力转移数量过多,转移速度过快,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政府则会采取措施干预劳动力流动。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能搞,要把握速度和方式,在保证农业生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 2、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只有城市产业稳定发展,才能产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政府也就会放松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这一点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前,虽然国民经济部门的产值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即农业产值比重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上升,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依然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开始迅速扩大。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国家相关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大程度上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变动的影响。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劳动力转移规模和速度的波动。20世纪头60年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缓慢,但比较顺利,50年代后期曾出现了劳动力转移的高峰。但随着“”的发生,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干预措施,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自然进程,致使劳动力转移被中断,甚至出现逆流。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限制开始放松,但由于各种干预政策依然存在,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也受到了影响。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虽然可以在城市找到工作,但却无法获得正式的身份认可,因此,政府人为的干预阻碍了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受制度安排的影响较大,但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系列制度在逐步放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增大。这说明,政府只有消除一些干预和限制政策,完善制度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自然进程才能得以恢复。 三、对策建议和启示 分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曲折历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目前,依然有一系列因素制约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如户籍制度的影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自身的技术水平低下、乡镇企业发展面临多重障碍、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存在缺陷,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今后可采取如下措施予以解决:首先,政府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城市政府要从户籍身份上取消各种特权和利益分配,使城乡流动人口主体平等化;农村政府应完善土地制度和家庭养老保障制度,以解除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其次,城乡政府应加强合作,努力办好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城乡人力资源互动,提高农民素质。再次,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加强其产权制度创新,同时要完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其对城乡投资商的吸引力。最后,加快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市场网络化进程。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使城乡劳动力流动有序化、规范化,加强城乡劳动力的岗前培训,增强劳动力就业的竞争意识,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配套建设,加大劳动力市场的宣传和力度,引入市场机制,让更多的技术人才参与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建设。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这么一个有着八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即使以上措施都能得到很好落实,仍会有约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被第二、三产业完全吸收。因此,除了以上微观层面的措施外,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必须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将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国家的重中之重,以期早日顺利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将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期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使得农业成为工业的一个部门。这样,除了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拉动外,其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可以被农业就地吸收。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彻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最终实现国家的全面现代化。 中国劳动论文:当代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笔者认为,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对“三农”问题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民收入、农业现代化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实行农业保护机制;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应增加农产品的优势;提高农业劳动的价值,解决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的价值 剪刀差 农业现代化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价值的特征分析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等于维持劳动力所需的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那么农业劳动力的价值应该等于维持农业劳动力所需的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但这一切都是在生产领域发生的。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具有发生在“流通领域”的特殊性。表现在农业劳动力的价值偏低和工业劳动力的价值偏高。这一现象的成因可以追溯到建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上。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我国实行了农业支援工业或者说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主要就是利用“剪刀差”的形式从流通领域无偿获取农产品的价值。表面上是压低农产品和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本质是工业劳动力无偿占有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因为农产品的价格是其价值的反映,农产品的价值又是有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劳动力的价值在量上应该等于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产品的价值。据统计仅仅在改革开放25年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总额估计在6 000-8 000亿元。但国家工业固定资产总计不过9000多亿元。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源于农业。”[1] 二、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对农业、农村、农民影响深远而漫长,使得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等成为中国社会首要而持续性的难题。 (一)农业劳动力价值的问题是农民的收入增长困难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价值分配方式下,农业劳动力的总价值被人为地压低,工业劳动力的总价值被提高,从而造成一种等价交换掩盖下的工业劳动力无偿的“占有”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的现状。据有关资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六十年代,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绝对值每年都在一二百亿之间,到七十年代后期每年四百亿左右,1985年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绝对值超过七百亿,此后每年以100亿~200亿的数额增加。[2]可见农民的这种农民无法实际把握的隐形负担是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巨大障碍。但我认为,这仅仅是可以用数据表示影响,其实对农民增收带来的间接的影响同样巨大。主要表现在进城务工农民由于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他们对工资性收入的要求是以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收入为参考标准的,而这一参考标准又恰恰是被现阶段一种超经济的力量所制约的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加之农业劳动力中的大量剩余,导致了农民增收缓慢和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二)农业劳动力价值问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农业资金积累不足 。二农业技术落后。 首先,农业资金积累不足,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应依靠农业的科技化和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在目前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双重低下的情况下,资本投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在正常情况下农业现代化的资金积累来源于农业内部和外部。就农业的外部来讲,一方面,虽然我国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但处在工业支援农业的初级阶段且我国工业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农业。另一方面,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角度,即使国家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也不能把过多的资金直接投入到农业技术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增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资本有机构成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成为过剩人口。在农业当中,如果直接增加对农业技术的投资,必然造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会产生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当国家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速度小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产生的剩余农业劳动力的速度时,会产生更多而剩余劳动力。当二者相等时还是会有一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得不到解决,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的新的剩余劳动力,必然会产生一部分新的剩余劳动力。只有国家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力度大于资本有机构成所产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时,才能逐渐的解决农业的剩余劳动力问题。 三、解决农业劳动力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农产品价格,实行农产品保护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促进产品和要素在城乡间、地区间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第一,这就要尽快打破造成农业劳动力价值问题的工农剪刀差。使工农产品在流通领域自由流动,真正体现其价值。第二,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农业自身的弱质特性,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完全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对农业十分不利。农产品的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存在,决定了农产品的市场保护的必要性。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我国的劳动力的价值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流通领域的不公平的劳动力价值的分配;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领域的农产品结构单一和附加值过低等原因造成的。因此,从生产领域着手解决劳动力的价值问题是必由之路。第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产品的价值生产链过短是造成农业劳动力价值偏低的重要原因,使得高价值的生产被工业所主导,农业只是以初级产品或简单农产品加工为主。造成了农产品的价值被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行业所占有。既能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又能在流通领域为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找到出路。第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协调农产品的市场供求。通过农产品的产业结构调,以市场为导向,使各种农产品的供求大体平衡,保持农产品的价格稳定。第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消费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生态农业的发展在给农村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产品的价值。这对无疑是提高农产品价值,解决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三)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业资料的价值,相应增加农产品的优势 目前我国工业的现状是高消耗低水平,不但制约了工业自身的发展,对农业劳动力价值影响亦为深远。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势必会造成工业产品的价值过高,那么在工农产品的交换过程中,势必会通过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把成本转嫁到农业身上。使农产品在交换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直接影响了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的实现。从生活资料的角度看,通过提高工业生产率,降低工业产品的价值,可以相对的改变农产品在交换中的劣势。从生产资料的角度看,一方面价低了工业生产资料自身的价值,可以降低工业品自身的生产成本。另一方农业的生产成本也得到了降低,这对于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和农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价值,解决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 对农业劳动力本身进行投资则是解决农业劳动力价值问题的最直接的方法。首先,对农业劳动力进行针培训,提高获取特定社会资源的能力。我们通常提到的社会资源,通常意义上讲都是对特定社会资源的抽象概括。由于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资源的具体性,这就要求社会资源的获得人必须是具有特定的能力的人。从目前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看,大多是拥有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的劳动者,因此对特定的社会资源的获取必然受其能力的限制,这也是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的重要原因。第二,打破户籍制度,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社会资源除了具有具体性的特点之外,也具有分布的非均衡性。劳动力自身的素质的提高,制度性问题是制约农业劳动力获取社会资源的,提高农业劳动力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结构,是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在户籍制度的影响下。特定的社会资源只能有特定的群体占有,这对拥有一定的能力的农业劳动力或缺社会资源起到了一定的组却性。打破户籍制度,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对解决农业劳动力的价值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劳动论文:日本的“劳动委员会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摘要:随着中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多,对于仲裁的不满,也逐渐增多。本文对日本“劳动委员会制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出了一些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日本 劳动委员会制度 中国借鉴 随着中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一些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一个更快捷、更有效地方式来处理劳动争议已经迫在眉睫。那么,让我们来看看邻国――日本,是如何来处理一些劳动争议的案件的,并从中提出一些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一、日本的“劳动委员会制度” 日本,作为亚洲最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经济在战后快速恢复。虽然我们一直有听闻,日本人为了国家经济的振兴,自愿加班到很晚。但是,其大量劳动争议案件的存在,却也是不争得事实。在日本,提到劳动争议,就不得不提“劳动委员会制度”。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些重大的劳动争议案件,都会涉及到工会、企业、政府三方来协商处理。因此,一般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机构,都是由政府出面成立,协调劳资双方的矛盾。但是,日本的“劳动委员会”,却并不是由严格意义上的“三方”构成的。因为其中有一方是“公益方”代表。 日本的宪法保证了工人有集社、集体谈判和集体行动的权利。虽然日本有《工会法》和《劳动关系调节法》,但是,为了更简单、更快捷、更正确地来处理劳动争议,日本成立了“劳动委员会”。 劳动委员会成立于1946年3月1日,由中央劳动委员会、地方劳动委员会(共47个)组成。 劳动委员会由三部分人员等额组成,分别代表劳方、资方和公众(公益委员)。中央劳动委员会由45名成员组成,任期两年。雇主组织和工会分别提供一份候选人名单。公众部分的候选人名单,由厚生劳动省拟定,需经众议院和参议院的批准。 地方劳动委员会的成员产生方式类似于中央劳动委员会,各方代表的数目按照该地区的规模大小由13人至5人不等。三方提供候选人名单,由地方行政长官挑选地方劳动委员会接受中央劳动关系委员会的领导。 劳动委员会委员均属非专职,尤其是公益员,一般是大学里的专家等,每周办案2-3 次,每参加一次办案,委员会支付一次性的工资报酬。 日本劳动委员会与国家一般行政机关不同,委员会虽然由国家或地方政府任命,但是,具体工作全部由委员会办理,不受政府及其他外界的任何约束,所以,能够公正地进行工作。 劳动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通过翰旋、调停、仲裁等方法引导劳资纠纷的解决。 对不当劳动行为(如不让劳动者参加工 会、对从事工会正当活动的劳动者予以解雇或施行其它不利待遇、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劳动者代表进行团体交涉等)进行判定。 但是,中央和地方劳动委员会具体职能有所不同。中央劳动委员会主要是协商解决全国性的劳资双方的重大问题。地方劳动委员会重点是解决本地区的重大劳资纠纷,主要是群体性劳资纠纷。 地方劳动委员会处理不当劳动行为引起的劳资争议之后,当事人如果不服可在5日内向中央劳动委员会申诉,也可在规定的时效内(企业当事人须在30 天内,工会或者工人个人当事人须在6个月内)直接向当地法院起诉。如果对中央劳动委员会的处理不服,可向当地的法院起诉。如果对当地法院的判决不服,可向地区的高级法院上诉。如果对地区高级法院的判决不服,还可向日本最高法院上诉,最高法院的判决是最终的处理决定。 除了对“不当劳动行为”进行判定之外,劳动委员会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通过斡旋、调停、仲裁等方法引导劳资纠纷的解决。 在日本,一般劳资纠纷首先进行斡旋,由事务局调整科的一名或多名斡旋员主持,提出斡旋方案,与劳资双方交涉。斡旋不成,进入调停。 另外,在劳动纠纷处理中,还有“紧急处理机制”。当政府认为劳动纠纷(如罢工)的会导致公众利益极大受损,或者会极大影响日本经济,政府可以采取紧急处理机制。其步骤为: 1、在决定紧急调解之前,首相听取中央劳动委员会的意见。 2、首相向公众以及利益相关者发表声明,解释原因 3、劳动委员会要争取在50天内解决纠纷。 4、首相发表声明后,50天内不允许任何劳动争议举措。 此外,有一类“个别劳动关系纠纷”,就是个人雇主和雇员发生纠纷,此类案件由地方劳动委员会根据2001年颁布的《个别纠纷处理法》处理。 至于公营机构纠纷的处理,一般由中央劳动关系委员会处理。且规定,公营机构(如公立医院,日本邮政,国家林业公司)的雇员拥有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的权利,没有劳动争议行动的权利。 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在日本,劳动委员会似乎是一个集仲裁与三方机制的机构于一体的组织。其本身性质十分难以说清。人员由政府任命,但政府在形式上却并没有参与三方对话,而是公、劳、资三方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来进行一些劳动关系的宏观调整和一般性调整中运用。 也正是由于这种公正的形象,使得劳动委员会的裁定十分具有威信,一旦裁定,结果便不能更改。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该制度的借鉴意义就在于其公正性及模式化。 首先,由于中国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不久,好多东西都处在探索阶段。所以许多都没有形成模式。比如在案件的分类上,并不是特别明晰。一个仲裁员对于所有类型的案件都得接受。 其次,便是其公正性。目前,中国的仲裁机构中,专业学习劳动法律或者劳动关系的人并不多,好多甚至是高中文化水平的。而且,不管是仲裁机构还是法院,都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袒劳动者的倾向。这使得好多企业都愿意私下调节,而不是进行仲裁。因此,在仲裁机构中,包含一定比例的企业推荐的人员,对于仲裁公正性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中国劳动论文: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的劳动力难题与中国的机遇 [摘要]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0多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问题更是日益严峻。据统计,1991-2007年间,远东地区人口减少了150万。远东地区的人口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引起了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关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严重过剩,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应抓住机遇,促进中俄边境地区及省份之间的劳务合作。 [关键词]俄罗斯;远东地区;劳动力;劳务合作;中国 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进入21世纪,俄罗斯将远东地区的崛起视为经济振兴的支撑点和谋求亚太地区发言权的依托。但是,占俄罗斯国土面积36%的远东地区,人口却仅占俄罗斯总人口的5%,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15年来急剧减少,至今已形成人口危机。对于俄罗斯来说,远东地区的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乃至威胁国家安全的关键问题。然而这却给中国劳务输出带来了机遇。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现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不振、政治动荡,加速了远东地区人口状况的恶化趋势。 1.人口总量下降。俄罗斯远东地区常住居民数量已经从1991年805.7万人减到1999年的726.3万人。2002年远东地区居民人数738万人,占全俄罗斯总人口的5%。据统计,1991―2007年间,远东地区失去的人口有150万人。其中120万人是移民,这些移民告别该地区寻找更好的居住地。2008年远东地区有650多万人口,还不及一个莫斯科市的人口数,整个滨海边疆区的人口200万,比圣彼得堡市少二分之一。 2.人口分布失衡。远东地区650多万人口分布在621.6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人口密度为1.06人/平方公里。而大部分人口又主要集中在南部阿穆尔河流域及铁路沿线的城市里,其他地区人烟稀少。尤其是在远东北部地区,楚科奇洲人口减少66.3%,马加丹洲人口减少56.9%,萨哈林洲人口减少27.7%,堪察加洲人口减少26.9%。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边境地区5年来已经迁走60万人。滨海边疆区100万人口集中在南部的几个城市中。 3.移民回流。苏联解体,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移民到远东北部地区的移民开始返回原地。远东地区居民大量外流是该地区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远东地区内部迁徙,边疆区和洲之间的迁徙。二是向俄罗斯其他发达地区迁徙。三是向国外迁徙。自然减员已令远东地区人口难以为继,而人口外流更使其雪上加霜。况且,外流人口以高素质专家、技术骨干和年富力强青壮年人口为主,人力资源储备严重不足。1999年远东地区人口外流数量是1986年的7倍,人口流失使城市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断档,乡村更加空旷。2008年,有2万多人离开本地区,居民自然减少了2.4万多。据俄新闻网报道,到2008年1月份,滨海边疆区常住人口减少了1,0200万人,自然减少66.5%,因移民减少33.5%,与2006年相比,滨海边疆区人口共减少了25.6%。同中国接壤的俄边境地区5年来就已经迁走了60万人,剩下的居民思想也不稳定,难以做到安居乐业。 二、俄罗斯人口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俄罗斯远东地区处于北半球永久冻土带,冬季酷寒。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了该地区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人类生存成本。特别是北部地区,居民只能依靠河流封冻前抢运大量物资才能度过漫长的冬天。因此没有特殊的政策和鼓励措施,难以留住当地人,不能吸引新的移民。 2.经济原因。苏联解体后,远东地区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各项物质补贴等,经济陷入了严重危机状态。当俄罗斯采取“休克疗法”实行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远东地区同俄罗斯中央地区的联系日趋松散。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分散的居住状态制约了当地公共事业的发展,不少地区供暖、供气都很困难。与俄罗斯发达地区相比,远东地区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薄弱。经济衰退导致生活条件恶化,原有的医疗卫生体系瓦解,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很多年青人不愿或不能结婚生育,人的寿命下降,这一切使居民移民及迁徙率居高不下。 3.不良的生活方式。国际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居民健康水平50%取决于社会经济状况,20%是遗传,20%是生存环境,10%是医疗保障系统。在影响人类寿命的诸多因素中,生活方式所占的比重高达50%。近10多年来,急剧的社会转型使俄罗斯部分国民尤其是男性公民对新环境感到难以适应。生活水平下降,失业者增多,导致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一些人甚至以酗酒和吸毒的方式打发时光。壮年男子酗酒是生育能力降低、死亡率急剧攀升的主要原因。 4.人口流失及死亡率提高。人口老龄化也是导致俄罗斯人口危机的一个主要因素。远东地区老年人比重增长的主要特点并不是老年人寿命延长的结果,而是青壮年段的人口死亡率提高,具有劳动能力的、受过教育的再生年青人口的流失。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商场的售货员、快餐店的营业员、甚至飞机上的空姐和高级酒店的服务生,这些在许多国家多为年轻人所从事的岗位,却少不了中老年妇女的身影。这种局面恐怕要归结到青壮年劳动力缺乏以及男女结构不平衡。劳动力缺乏还导致了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 三、人口减少对俄罗斯的影响 1.经济影响。对于国土面积世界第一的俄罗斯来说,人口少无疑是一大灾难。俄罗斯劳动和社会发展部认为,现在俄罗斯劳动力的缺口达1000万,特别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资源开发领域,劳动力短缺近50%,有500万缺口。经济发展还要有人力资源的支撑。远东地区资源储量丰富,但不开发就不能成为资源,不加工就不会成为产品,不销售也不会成为商品,自然资源也不能变成社会财富。 2.政治影响。俄罗斯出生率下降也导致后备劳动力资源不足,适龄应征入伍的青年也随之减少,军队将没有足够的兵源,这势必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生存发展。照此下去,21世纪末,俄罗斯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兵力来保卫自己的国土。这意味着,如果不加大远东地区开发力度,远东不仅有可能从俄罗斯经济发展进程中被边缘化,而且还会出现远东地区人口的真空现象,直接影响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 四、中国的机遇 2010年新年伊始,俄罗斯总理普京最终批准了《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的战略》。按照这一规划,未来15年,俄罗斯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速度应超过俄罗斯其他地区。总体上说,如果远东地区居民的收入不能超过俄罗斯其他地区的话,那么,本地区将来人口数量的增加就不能指望其他地区的移民。一方面,俄罗斯政府对远东地区进行政策性开发,以求提高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减缓远东和贝加尔地区人口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面对地区人口严重不足的局面,外部移民已经成为该地区补充人口和劳动力的现实选择。远东滨海边疆区在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该地区将在2010年前吸收50万名外籍劳工(目前仅为1.5万人),其中主要是中国劳工。吸引外国劳动力,俄罗斯调整和完善国家吸引移民政策势在必行。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件大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就是国际劳务输出。中俄两国陆地边境线长达几千公里,俄罗斯劳动力最缺乏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恰好毗邻人口密集、劳动力相对过剩的中国东北地区。中俄两国尤其是在边境地区人口状况的强烈互补性和双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双边劳务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开展劳务合作,既可以缓解当前我国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又可以解决俄罗斯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和服务。中国政府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完善信息和政策服务功能,引导企业选准市场和项目,在政策上予以指导。政府应主动出面协调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双边谈判,让俄方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有效开放其劳动力市场。同时,政府在劳务输出方面要提高政策法规的灵活性,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对从事国际劳务合作的机构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对新项目的开发给予资金扶持等,为企业“走出去”创造宽松的环境。 2.拓展对俄罗斯劳务合作的领域。中国对俄罗斯劳务输出领域过于集中,行业分布不均,主要体现在建筑装修业和农业生产领域。今后继续加强农林牧渔、建筑和商贸领域的合作,积极承揽大型技术性强的工程项目,同时,加强能源、矿产开发、石油天然气管道、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度,提高资源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就业。 3.提高劳务合作层次。虽然中国东北地区具备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但输出的劳务人员主要从事的基本上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技术性不强。况且,劳务人员的素质和文化结构偏低,年龄偏高。政府要有步骤地建立劳务人员培训基地,加强对输出劳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只有把适合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一般劳动力加速培养成适合知识经济需要的具有较高知识与技能的知识型劳动力,优化劳务结构,提高劳务合作的科技含量,才能把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 中国劳动论文: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内容提要]在西方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无一不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中国的现代化无疑也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我们人为地扭曲了推进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在联系。非均衡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把农民限制在了农村,从而滞迟了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也影响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起步而长盛不衰的农民流动。又反过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对于我们在推动现代化的事业中应该怎样对待农民流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 农村劳动力 流动 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从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敲开中国的大门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第二个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第三个阶段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几代中国人为了实现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不懈奋斗,苦苦追求。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民主独立,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最基本的条件,掀开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但就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却没有处理好现代化与农民流动的关系,从而影响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一、非均衡现代化战略限制了农民流动 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启动现代化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最关键的是缺乏发展工业化的资金。我国现代化所需的大量资金,是不可能从工业中获得的,只能由农业部门提供。 从农业中积累发展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来实现的。也就是以高于价值的价格将工业品出售给农民,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从农民那里购买农产品,通过这一高一低,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同志曾经开诚布公地讲到:国家工业化所需的资金积累,“除了直接的农业税以外,就是发展为农民所需要的大量的生活资料的轻工业生产,拿这些东西去同农民的商品粮食和轻工业原料相交换,既满足了农民和国家两方面的物质需要,又给国家积累了资金”。据有关资料,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国家利用“剪刀差”方式从农业中积累的资金数量不断增加,1978年的“剪刀差”绝对数是1952年的十倍还要多。从1952年至1978年,我国农民通过“剪刀差”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3400亿元的资金积累,平均每年近130亿元。而同期国家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为3056.53亿元,这意味着18年间国家对重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全部来源于农业积累。农民通过“剪刀差”方式提供的资金积累除了满足了国家对重工业的基本投资外,还多了近400亿元。 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这样在农民的支持下不断地向前推进的,中国的工业化在农业的倾力支援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1978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63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4237亿元,占75.2%,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16.6倍;而农业总产值为1397亿元,占24.8%,比1952年只增长两倍。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农民利益损失的基础上的。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民的贡献,就不会有我国工业化的成就。 农民为我国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却被排斥在现代化进程之外,更没能分享到现代化发展的成果。这一阶段,国家推行的是非均衡的现代化战略,即片面的城市现代化战略,其突出特点就是人为地将城市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割裂开来,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只搞城市工业化,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于城市,农村经济仍以农业为本。为了有效推行这种城市现代化战略,国家制定了“城乡分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取消了农民自由迁徙、自由流动的权利,把农民禁锢在土地上,结果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 1958年1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的范围和程序。195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公安部都发文要求制止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公安部门强化了流出人口的审批制度。1962年12月8日,公安部《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对农村迁往城市的,必须严格控制;城市迁往农村的,应一律准予落户,不要控制。” , 为了推进城市现代化,国家通过二元户籍制度限制农民的流动,把农民留在了农村。同时,为了保证粮食供给,特别是城市居民粮食供给和城市部分工业的原料供给,又在农村大搞“以粮为纲”,限制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至于到了1978年,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仍占据高达89%的比重,非农产业只占了11%的比例。农村第二、三产业得不到发展,农民不仅被限制在农村,而且被进一步限制在农业生产领域。根据有关资料,从1954年到1978年的24年间,农村中农业就业份额下降了3.4%,年均仅下降0.14%,下降速度极为缓慢。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农村中就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的人数极少。由此可见,在我国现代化的第二阶段,不仅农民向城市流动的路被堵死了,而且农民就地向非农产业流动的路也被堵死了。农民被限制流动,导致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 第一,农民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1957年,城市人口人均收入为253.56元,农民只有72.95元,前者是后者的3.48倍。1978年,城市人口人均收入为614元,是同年农民人均收入的4.6倍。就增长情况而言,1957-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60元,平均每年增加17元,年增长率为4.3%,而农民人均收入只增加了61元,平均每年只增加2.9元,年增长率仅为2.9%。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长量是农民的近6倍,年增长速度是农民的1.5倍。由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速度远远慢于城市人口,致使城乡人口的收入差距在20年间由108.6元扩大到了480元。 第二,农民消费水平低且增长缓慢。据有关资料,1957年,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为79元,而同期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为205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8%。1978年,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增加到132元,非农业居民的消费水平却增加到383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34%。这意味着工业化反而使农民的消费水平相对降低了,在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在扩大。 第三,对我国工业化市场扩张和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消极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低导致农民购买力极低。这种购买力水平同工业化推进所 要求的市场扩大不相一致,制约着工业化市场的扩张,从而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由于非均衡的现代化战略限制了农民的流动,长期以来,农民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特征。这种自给型的消费结构,毫无疑问对工业化发展所要求的商品化环境的形成十分不利,从而制约着商品化水平的提高。 第四,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产生了消极影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活动被人为地扭曲了,生产活动是在指令性计划指挥下进行的,生产的产品由政府直接收购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换,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而不是为了获取利润,因此,农民几乎不与市场打交道,极其缺乏商品经济意识。他们成年累月地在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劳作,有些农民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县城,生活范围极其狭小。劳动、生活和生存环境使他们养成了浓厚的乡土、地域观念,极其缺乏现代人的开放意识。农民被限制在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着简单的生产活动,生活节奏缓慢。这使得农民失去了积极进取的活力,缺乏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期间实施的非均衡现代化战略,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束缚在农村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这种战略从根本上违背了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同现代化的实质内涵格格不入,因为现代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大量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一规律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扩张,这一过程是农民流动、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非均衡现代化战略,压抑了农村人口的流动,也滞迟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然而,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压抑愈久,爆发愈烈,一旦时机成熟,农民就会以不可阻挡之势,从农业流向第二、三产业,从农村流向大、中、小城市,以自己的行动来修正非均衡现代化战略的偏差,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城市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而农村仍然维持以农业为单一产业的传统经济,农民不能向城市和其他产业转移。到1978年,全国有96259万人口,农村人口就有79140万,占人口总数的82.1%,城市人口有17245万,只占人口总数的17.9%。经过30年的现代化历程,中国还是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国家。根据现代化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只要农民占绝大多数,这样的国家就不可能是现代化国家;只要农村人口仍然从事着单一的农业生产,农村的现代化就遥遥无期;只要农村远离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 毫无疑问,至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的现代化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值得庆幸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民的创造力一次又一次地被释放出来,中国农村终于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以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 (一)农村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探索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起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自己的创造,这一创造得到了中央的肯定、支持和推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如果从现代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说,它为农村现代化找到了恰当的起始点。 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上是相适应的。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解决了我国长期没有解决的粮食短缺问题,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粮食资源和部分轻工业原料。 其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土地使用权和自主经营权,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可以独立决定自己的种植计划,这不仅改变了农业经济以粮为主的单一结构,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培养了农民的商品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商品观念的现代农民。 第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社会分化提供了契机,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原来被掩盖着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暴露出来,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从而促成了乡镇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剩余劳动力也必然会向外跨区域流动,一些农民就近流向小城镇,使小城镇得以发展壮大;另一些农民则流向大中小城市务工经商。农村社会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分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分化符合现代化的要求,是一个社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当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起点,它自身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解决我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所有问题。 2、乡镇企业:中国农村独特的工业化之路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伟大创造,它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首先,加快了我国农村工业化步伐,开创了中国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并举的新局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前,我国在非均衡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走的是“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道路,农村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奠定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趋势:农业份额下降,非农产业份额上升,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农村工业,因为在乡镇企业中,乡镇工业是主体。乡镇工业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其次,增加了社会财富,提高了农民收入。乡镇企业的总产值从1978年的493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15254亿元,增长了30余倍。不少农民在乡镇企业就业,这成为他们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三,乡镇企业大大加快了农村的社会分化。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从事单一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向多元化的职业和阶层转化,从而促使农村从简单的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化。 第四,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改变着中国农村封闭、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将农民带人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的新天地。随着农民参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各种新观念逐渐渗入农民的大脑,改变着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变化。 但是,乡镇企业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特别是它过于分散,无法发挥工业集聚效应;规模小,技术落后,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投入,效益低;处处冒烟,污染严重。以乡镇企业为核心的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这种情况对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十分不利。 3、小城镇:中国农村独特的城市化之路 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协调并进的。而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分离的现象。如前所述,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二元 社会结构把农民束缚在农村和农业中,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现代化得以起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乡镇企业发展出现了严重分散的问题,以乡镇企业为标志的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样是处于分离状态。乡镇企业的这种现象本身就提出了相对集中的问题,但乡镇企业集中到城市又不可能,于是就向小城镇集中。在此背景下,小城镇得以发展起来,成为我国农村走向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小城镇的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的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带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之逐步接近城市的发展水平,对于逐步缩小三太差别特别是城乡差别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城市化角度看,小城镇同大城市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形成了互补关系。它在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要完成城市化、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基本实现现代化,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不可想象的。而没有小城镇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 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蓄水池”。在乡镇企业、大中城市吸纳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防止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度涌向大中城市,减轻大中城市的压力。 小城镇的发展在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中起着中介作用。它将城市先进的理念传播到农村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将城市先进的现代生活方式传播到农村促进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将城市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到农村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如果说,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的步伐,那么农村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则为农村城市化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共同推动着我国农村的现代化。 4、城乡一体化: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仅靠办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是不够的。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必须变以往的“非均衡现代化战略”为“均衡现代化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反哺农村,把农村纳入城乡一体化进程。只有朝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迈进,农村、农民才能真正融入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因此,在以后的发展规划中,特别是对中西部农村地区进行规划时,必须有整体意识,从区域角度出发,考虑到大中小城市(镇)在功能、作用以及空间位置上的关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把农村纳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之中,以加快全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可以说,全国城乡一体化实现之日,就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实现之时,也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 (二)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必然性 与中国第二个现代化发展阶段限制农民流动相对应的是,在第三个现代化发展阶段,大量的农民离开了农业和农村,流向了非农产业,流向了大中小城市,流向了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流向了全国各地。 I_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疑是对农民的一次解放。农民从此有了广泛的经济选择自由,农村劳动力开始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和重新分配。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相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具有自由择业权利的广大农民,开始走出传统的农业部门,转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开始了非农化过程。 非农化过程导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剧烈地变动和重塑。农村非农产业产值份额迅速上升,农业产值份额则相对下降。到1987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50.4%,首次超过了农业产值,标志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意味着农民就业结构的转变,昔日农民就业的单一结构被打破了,代之而起的是多元化的就业结构。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农业外部释放,分布在各种非农产业,造成农民就业的结构性转变。如表1。 2、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工业化对农民就业的变化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商品化的发展,使农户经济的经营活动与整个社会经济有了广泛联系,但如果只有商品化而缺乏工业化,农民的就业及其主要经济活动就只能束缚在农业部门。真正促成农民流向非农产业的主导力量来自于工业化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标志着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广大农民开始直接参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农民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79年乡镇企业吸纳职工2909.34万人,1988年吸纳9545.45万人,在1989年和1990年两年略有下降之后,1991年又开始稳步增加,至2007年,乡镇企业已经吸纳了15090万人就业。。 3、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然而由于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导致农村工业化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于是,当一部分农民在乡镇企业就业时,另一些农民则把眼光瞄向了非农就业的另一个战场――大、中、小城市。粗略地计算一下,仅从1985年至2007年这20多年间,在城镇新增的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就有约4000万人。数量巨大的农民离开了农村,在城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变成了现代产业工人和城里人。 农民大规模流向城市的情景,还可以从下列描述中得到佐证。1990年,上海、成都、郑州、北京的流动人口中,民工分别占整个流动人口的47.6%、57.8%、62.1%和66%;广州、杭州、太原、武汉的流动人口中,民工分别占71.5%、71.6%、74%和75%。全国民工在5000万人以上。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测算,1995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6500万至7500万人。1995年10月底,仅跨省(区)的流动民工数量就达3000万人,比1994年增加了20%。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01年全国农村18.6%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达到8961万人,大部分进入城市务工经商。 由上述可知,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 三、从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认识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关于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社会各界评价不一。笔者认为,存在认识分歧的原因在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受益蒙弊的程度存在差异,因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流动民工与城市中的用工企业构成了一对基本的互惠互利的供求关系,是目前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两大主要受益者。这并不是说民工和企业不承受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负面影响,但是他们得到的实惠超过了他们支出的成本。对民工来说,他们得到了在农村几乎无法获得的职业、收 入、技术、见识等,而付出的主要是路费、食宿费和数量不大的农闲季节机会成本,至于社会歧视等成本也在大多数民工的心理承受限度之内。同样,企业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经营成本下降,收益大大提高。 城市居民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中也得到了一些好处,诸如生活更为方便,可以以较低的劳务价格雇佣保姆、装修住宅等,而且可能更多的好处间接来自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创造的经济效益。但不可否认,市民也感受到了一些损害。例如,交通拥挤j外来民工在一些边缘社区乱搭乱建,甚至将垃圾站、公共厕所改造为住房,影响居民的居住环境;就业竞争,对少数非熟练工人构成下岗威胁;城市治安秩序受到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客观上为流窜犯罪带来了可乘之机,流动过程中的环境刺激和失望情绪也促使一些民工走上犯罪道路。 城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有难言之隐。由于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负有双重责任,政府既不愿意过分限制企业用工,造成基础产业发展困难,又不愿意无限接纳外来民工,造成环境重负、秩序混乱。所以,城市政府希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总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够用就行。 流出地政府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受益者,尽管这种受益和民工与城市企业的受益有所不同。作为一方政府,他们当然希望自己治下的老百姓能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和就业压力,走出去的是劳动力,带回来的是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新观念、新思想。因此,流出地政府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赞美者、支持者和积极组织者。 如上所述,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从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得到的好处及受到的损害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认识这个问题。得益多者,便认为利大于弊,甚至完全是利,流出地政府、民工及城市用工企业大多持这种观点。蒙弊多者,便认为弊大于利,部分城市居民、下岗职工大都有如此看法。流入地政府既希望农村劳动力的流入提供足够的廉价劳动力,促进基础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不愿意看到因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入而造成环境重负和秩序混乱,这种对外来民工既依赖又排斥的矛盾心态,导致他们的看法在利大于弊、利弊相当、弊大于利之间徘徊,因各自城市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从各自利益的角度来认识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不仅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而且也是短视的表现。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会议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鲜明地表述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经济规律,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那么,如何实现“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大多数农民流向二、三产业,流向城市。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没有农民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和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中国的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从这样的高度和角度来认识问题,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具有了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劳动论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2009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1亿人左右,较2005年减少约1500万人。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的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不到3500万人,较2005年减少约3000万人,而40岁以上的比例较2005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达到65.2%。从性别结构看,25岁以下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基本全部转移出去,未来城镇非农产业女工短缺的现象将更加突出。从地域结构看,河南、湖南、四川、安徽、广西、江西等乡村劳动力供给大省的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继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这种情况表明,我国乡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矛盾更加严重,必须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各地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劳动力结构 一、引言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与结构既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大概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数量和结构有什么变化趋势?是否可以继续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需求?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0》、《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的最新统计数据,对此进行了跟踪分析,以期为相关的政策制订提供研究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计算公式为[1]: 农村剩余劳动力 = 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其中关键是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本文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1.农户收入最大化法 该方法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农户将根据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的状况配置其各种生产要素,使得其生产收入达到最大化。农户当前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达到其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时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该农户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概念不需要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假设,其核心思想是农户的生产行为是追求收入最大化。具体计算公式及推导方法参见原文[2][3]。 按照推导的计算公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为 , 式中, 为农业毛收入, 和 分别为农业和非农业部门投入的劳动力, 和 分别为农户从事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纯收入, 为土地的生产弹性。 为方便计算,土地的生产弹性指标在此采用刘建进(1997)根据中国劳动部1994年对全国8省4000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回归模拟的结果,即0.2693,并假定其不变。各指标所需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 2.产业结构差值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农业实际需要劳动力为出发点,以现有统计资料为依据,构造一个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简单方法[4]。其公式为: 式中,L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F为农业劳动力的总数量;S为农业劳动力剩余率;l为第一产业从业劳动力比重;g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各指标所需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 3.资源劳动需求法 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劳动力需求量之差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当前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对农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5]。1952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为0.8158ha,大体上维持“一个人的活儿,一个人干”的局面[6];国家统计局(1995)认为,“中国农业初期集约化经营水平可以达到农村劳均耕地0.67~1.0ha”,按复种指数150%计算,即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耕种播种面积1.0~1.5ha[7]。根据这些观点,并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假设到2010年中国农业达到集约化经营的初期水平,即劳均播种面积增加到1.0ha,而且1952-2010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在各年间是一致的,即劳均播种面积的年均增长率 相同,则有: 式中,SPLt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ALt为农业从业人员, St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 Mt为劳均播种面积, St/Mt为农业可容纳的劳动力, t为年份。各指标所需数据分别来自《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 4.有效耕地劳动比例法 该方法首先需要估算农业生产中耕地数量与有效劳动力数量的比率,然后用当年的耕地数量除以这一比率得到各年的农业有效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去有效劳动力数量即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该方法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耕地与有效劳动力之比。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假定某一年没有农业剩余劳动力,以该年的耕地劳动比作为系数,同时假定这一比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此采用胡鞍钢的假设[8],即假定1957 年中国不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按照这一年的耕地劳动力比来推算。各指标所需数据分别来自《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 5.农业技术需要法 运用托马斯•罗斯基和罗伯特•米德有关各种农业活动的成本和产量统计数据设计的一个公式来估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全国需求量[9]。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L为农业劳动工日数, 为每亩或每畜的劳动力投入数; 为每亩和每畜的实物产量; 为以实物为单位的全国产量, 分别反映作物种类和年份,i相应取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烤烟、熟红麻、苎麻、甘蔗、甜菜、桑蚕茧、绿毛茶、苹果、生猪、蛋鸡、肉鸡、奶牛、淡水鱼等21个品种。 由于按照上述品种法计算用工量无法涵盖全部农业生产活动,我们用产值计算公式: 计算出以上测算所涉及品种的全部农产值,再与当年全国农业总产值相比照,根据缺额比例对用工量进行调整。2004年和2005年的计算产值分别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7.13%和43.55%,我们用这两个比值分别去除相关年份的总用工量,得到调整后的用工量,然后将其转换成劳动工年数,我们采用9个月(269 天)和10个月(300 天)两种情况来折算劳动工年数,即得到农业年必需劳动力数量。最后用农业劳动力总数减去农业年必需的劳动力数量,得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数。各指标所需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0》。 (二)人口流动变化的计算方法 将《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中的原始数据作以下处理: 1.将各省总人口之和与全国总人口数相差的1815万人,以各省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权重分配到各省中,使得各省的总人口之和与全国的总人口数相吻合。将调整后的各省总人口与各省城镇化率相乘,得到各省的城镇人口,两者再相减,得到调整后的各省乡村人口。 2.将全国常住总人口与户籍总人口的比值作为系数,对各省的户籍总人口数据进行调整,使得调整后的各省户籍总人口之和与全国常住总人口相等。同时,以年鉴非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权数,以调整后的各省户籍总人口与之相乘,得到调整后的各省非农业人口,两者再相减,得到调整后的各省农业人口。 3.将调整后的各省常住总人口、城镇人口及乡村人口分别与调整后的各省户籍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相减,得到各省的跨省流动人口(即净流入人口或净流出人口,或称外地流入本地城镇的人口或本地流出到外地城镇的人口)、本省城镇流入人口以及本省乡村流出人口数。 所用计算方法如下[10]: 对于人口流入省: 跨省流动人口=本省城镇流入人口-本省乡村流出人口 对于人口流出省: 跨省流动人口=本省乡村流出人口-流入本省城镇人口 三、农村劳动力剩余数量的估计 利用以上计量方法,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估算(表1和图1)。估算结果表明: 第一, 2009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基本上在0.85~1.15亿人之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6%~22%。与2005年相比,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及比重进一步下降。 注:①方法一:农户最大收益法;方法二:产业结构差值法;方法三:资源劳动需求法;方法四:有效耕地劳动比例法;方法五:农业技术需要法。②方法五1:按300日/年;方法五2:按269日/年。③由于缺乏2009年乡村从业人员数,2009年的数值由各计算方法按照2000-2008年年均递减速率推算得出。 第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1992-1996年为一个较明显的减少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从1992年的1.8亿人减少到1996年的1.4亿人;2000年至今为另一个较为明显的下降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从2000年的1.51亿人减少到2009年的1.00亿人,平均每年递减570万人①。这表明,2000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不断加快。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判断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等同于农民工的供给量。为了解农村可供给的农民工的潜在数量,需要根据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特点,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年龄和性别结构。 我们利用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的“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人口数据”(抽样率为0.887‰),计算出农业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及其年龄分布比例②,并按照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对外出农民工年龄结构的统计,把乡村从业人员划分为5个年龄组别,并进行比较(表2)。 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情况看,2009年,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2.3亿人。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19278.5万人,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3.9%,这一年龄段转移的劳动力绝对数较2005年增长2030.7万人,但占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30岁以下的有14514.4万人,占40岁以下转移劳动力的75.3%,绝对数较2005年增长2002.2万人,占比增长2.7个百分点。40岁以上转移劳动力3699.5万人,较2005年增加535.7万人。 注:①2009年乡村从业人员数根据2000-2008年乡村从业人员变化趋势推算而得;②以农民工总量作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包括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并假定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结构相同(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调查数据);③农村剩余劳动力取所列计算结果的平均值,并假定其年龄结构与农村未转移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相同。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来看,2009年,全国农村尚未转移的劳动力有2.95亿人,较2005年减少469.9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为1亿人,较2005年减少约1500万人。31岁以上的剩余劳动力有9061.7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90.5%。其中,31〜40岁年龄段的剩余劳动力只有2532.2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25.3%,而40岁以上年龄段的剩余劳动力有6529.5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65.2%,较2005年占比增加22个百分点。30岁以下的剩余劳动力只有953.7万人,只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9.5%,较2005年占比减少8.1个百分点。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真正可供给外出务工的只有不到3500万人。这一数字具有以下几点内涵: ①从年龄结构来看,一方面,外出农民工主要是40岁以下的劳动力,其中,30岁以下(也即所谓“80后/90后”农民工,或称“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的又占绝大多数,规模越来越大,30岁以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1000万人,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这也是频繁出现城镇企业用工短缺(“民工荒”)现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40岁以上剩余劳动力已经明显过剩,但规模仍在逐渐扩大,而这部分人群受到的教育和技能培训较少,外出务工难度很大,更多地倾向于留在本地。从未转移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看, 40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65.2%),说明目前农业的生产已经以“4050”人员为主,如果目前的这种转移状况继续保持下去,农业的持续发展将面临着严峻考验。 ②从性别特征来看,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占34.9%,也即5072万人,较2005年增加约880万人。而统计推算16-30岁乡村女性劳动力资源为6988.2万人,16-25岁乡村女性劳动力资源为5003.1万人,而受女性生育周期和家庭因素的影响③,纺织业、制鞋业、玩具制造、服装加工、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女工尤其是18~25岁的年轻女工需求最大,也就是说,农村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已经基本全部转移出去,城镇非农产业女工短缺的现象将更加突出。 ③从地域特征来看,通过计算各省(区、市)的流入和流出人口,可以看出,2009年,全国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18955.53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4005.2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了362.69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地域空间流向差异明显。河南、四川、安徽、湖南、重庆、湖北、广西、贵州、江西等省是主要的人口流出省,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福建、云南、山东、辽宁是主要的人口流入省。河南、湖南、安徽、四川、广西、浙江、山东、重庆、河北、江西、贵州、云南等省乡村劳动力输出均在650万人以上,是农民工供给的主要省份,其中,河南、湖南、四川、安徽、广西、江西等乡村劳动力供给大省的乡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继续增长,2009年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920.77万人、595.29万人、448.37万人、442.63万人、322.80万人、286.86万人。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劳动力市场不再是“无限供给” 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正在不断减少。2002-2009年,中国农村的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年均递增580万人,如果保持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则现有的可供给的3500万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需不到七年便可转移完毕。 2.新生代农民工对城镇用工的供给将非常短缺 一方面,1980年后出生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后出生的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主体(占60%以上),另一方面,这部分劳动力可供给量却不足1000万人,城镇的用工需求的结构性短缺将日益突出。 3.农业就业将严重过剩 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作业趋势日渐明显,农业对劳动力的需要量逐渐减少,而40岁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占比重高达65%,加上从城镇逐渐返乡的第一代农民工,农业就业过剩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并且从事农业的乡村劳动力日趋老龄化,对农业的持续发展也是严峻挑战。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农民工组织培训力度,健全就业信息服务功能 各级政府应把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依托社会力量,统筹规划,加强组织,大力发展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能力。 目前我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劳动力输出较少的地区公共就业信息服务渠道更为有限,无法使劳动力配置达到最佳。政府应支持在劳动力输出较少的地区完善用工信息平台。 2.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鉴于劳动力输出地中40岁以上乡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外出转移难度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的复苏和特定人群(女工)生理特征等方面原因,可考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强度高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3.重视发展服务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增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 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及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在服务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方面的就业比重并不高,而这些行业都是吸纳就业能力很强的行业,如按等量投资计算,第三产业可容纳的劳动力比工业多2~3倍。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今后应该进一步培育发展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中介服务,积极支持、鼓励和合理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展餐饮、商贸、旅游、交通运输等多种所有制的服务业,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充分发挥它们在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 中国劳动论文: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知识失业 [摘 要]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相关制度等原因,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分割特征,笔者认为,这种劳动力市场分割可以解释当前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即所谓的知识失业。本文中,笔者对一个已有模型进行了合理修正,解释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于知识失业的影响,得出结论:大学生在一级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的概率越高,两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距越大,知识失业越发严重。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工作搜寻;知识失业 1 文献综述 根据谭崇台(2008)的定义,知识失业是指由于受教育者的供过于求而现代部门又跳级雇用各受教育层次的毕业生,以致在求职竞争中,中小学毕业生往往被雇用单位拒之门外,大学毕业生也不免遭受同样的命运。尽管在发展中国家受教育者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较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率更低,而知识、技能和专长又是相对稀缺的,受教育者还是不免沦为失业者,形成知识失业的状况。 而根据徐林清(2008)的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指的是受外在因素和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的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劳动者获得提升机会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的市场之间流动。虽然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可能是多元的,但为简化处理,通常以二元结构对劳动市场的分割加以概括,从而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两个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福利条件好,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即收入低、福利条件差,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对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已经为多数学者所承认。 关于知识失业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关系,在众多已有文献研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被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赖德胜和田永坡(2005)以扩展的工作搜寻模型为框架,分析了当前我国知识失业的成因,发现知识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造成的;靳卫东和高波(2007)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中,公务员的真实收入要高于第一市场的出清工资水平,这使得第一市场的平均工资较高,形成了知识失业现象;杨世杰(2009)认为大学毕业生自愿失业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短期内会“理性”选择自愿失业。 由此可见,劳动力市场分割已经成为学界认可的知识失业的重要成因之一。但是其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知识失业背后的微观作用机制,除去以上提到的赖德胜和田永坡(2005)的研究外,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以下笔者对C. Simon Fan,Oded Stark在其论文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educated unemployment”中研究发展中国家国际移民与知识性失业关系的模型进行“中国化”修正,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国由于这种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造成的知识性失业,希望能做出有益的补充。 2 模型 2.1 模型设定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已有研究,我们认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分割,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ZW(]这种分割可以是由于地域,也可以是制度等因素。比如中西部农村为二级劳动力市场,东部沿海城市为一级劳动力市场。[ZW)]。而且由于户籍制度和其他因素等的限制,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者(本文中主要指来自落后地区即二级劳动力市场的毕业大学生)才能由二级劳动力市场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 首先作出以下基本假设: (1)大学毕业生对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和待遇的分布充分知晓。 (2)大学毕业生的每一次搜寻都是各自独立的。 (3)大学毕业生依据待遇水平高低来判断是否接受厂商所提供的工作机会,一旦接受,工作契约立即生效; 若拒绝,只能等待下一个机会,没有回溯性。 (4)大学毕业生是风险中立者,在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决定其是否接受工作。 同时假设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2.3 模型分析与结论 由以上数理分析中的(5)(9)两式可得,毕业生知识失业率与在一级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的概率成正相关关系。毕业生越有可能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潜在的失业率就越高。 此结论与逻辑的机制是一致的:当毕业生越有可能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并获得工作时,其对于获得一级劳动力市场的预期便越高,便越是愿意接受等待失业,而非在二级劳动力市场接受自己认为不如意的工作。当今,随着交通条件、制度限制等的改善,劳动力流动性越来越高,毕业生由二级劳动力市场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在使更多大学生实现了离开欠发达地区进入相对发达地区生活工作愿景的同时,也导致了更高的知识失业率。 由(7)式可得,毕业生知识失业率与两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距成正相关关系。即一级劳动力市场与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距越大,知识失业问题越严重。 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差距越大,意味着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回报越高。毕业生便愿意承担更大的等待失业的成本争取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根据基本假设(4),可以通过风险与回报的关系来解释,即收益越高,相应的风险成本越高。 3 政策建议 第二,加强经济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总体的就业率,降低包括知识失业u在内的整体失业率。教育与经济发展要相适应,否则易造成知识失业。经济发展的低速是造成知识失业和其他种类失业的最根本原因。为了确保教育的良性发展,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这个外部的大前提,使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就业的层次和水平,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减少知识失业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 第三,减少甚至取消制度性的人才流动限制,消除“一次定终身”的找工作尴尬,改善基本假设(1)的状况。加强就业制度改革,废除一些束缚人才流动的制度,比如城乡户籍制度,创造一个易于人才交流的宽松环境。消除两类市场之间的制度性障碍,从而降低两类市场之间的转换成本,是吸引大学毕业生到二级市场就业的重要措施。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束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各种身份等级制,淡化城镇常住户口优先就业和对非城镇户口限制就业的政策取向,最终实现劳动者凭身份和职业资格证书即可参加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就业新格局。二是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各种限制。按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大学和接收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招用毕业生的指标限制,废除对毕业生的不合理收费政策,促进毕业生自由流动。三是制定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二级市场就业的相关政策。如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对于那些以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向全社会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统一社会保障的标准;推行保障社会化,从根本上彻底打破统一劳动力市场所必须跨越的“社会保障壁垒”,为大学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第四,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要建立合理的收入预期,树立广义的就业观,通过降低其保留工资Wc降低知识失业。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预期与实际状况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正受着就业市场压力的调整。市场调整着他们的收入预期,使之逐渐趋向理性。另外,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程度还偏低,市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与意愿的调节作用还不够。所以,解决大学毕业生“知识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地调整他们的收入预期。 4 结 论 本文从微观的工作搜寻模型角度解释了由于劳动力二元市场分割造成的当今大学生知识失业的状况,分析了其中的影响机制,得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现实状况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同时需要指出本文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模型的适应性有限,仅仅能够解释来自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失业现象,要进一步更全面地解释知识失业,仍然需要对模型进行拓展,这也是笔者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中国劳动论文: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研究 摘要:在加快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从总量上来说,还远远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尚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容否认,向城市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但并不是全部出路,更不可能是惟一出路。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探索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应该在于农业本身,即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特点 世界经济史发展表明: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农村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况,超过农村生产需求量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的那部分劳动力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按照刘易斯经典理论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为: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接近于零时的多出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但由于各国国情和所处历史阶段等差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和方式也就不尽相同。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表现为短期内靠剥夺农民的方式,迫使大多数农民与土地相分离,成为无产者,同时通过工业扩张、城市膨胀进行吸纳和消化这些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然而,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所面临的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国情,如人口基数大、农村劳动力总数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总和,许多农村还处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传统农业阶段等,由此决定了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道路。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且呈现继续增加之势 中国到底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使用的测算方法不同,所以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数据。如胡鞍钢2000年用耕地劳动比例法算出2.0538亿,蔡2007年基于统计数据直接推算出1.2亿,马晓河等2007年用农业所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算出1.14亿,程名望2007年用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数据推算出1.5亿~1.7亿等等 [1]。党的十六大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是21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意味着全国农业劳动力人数要从2006年的42.6%下降到30%以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3 474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3.4%,从总量上看,全国农村约有1.7亿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1 000多万。此外,中国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市化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工业化发展,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严重的滞后于工业化进展,第二、三产业层次不高、比重仍然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有限。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虽仅达到47.7%,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今后几十年中国还将成倍地转移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联合国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数据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2.9%。这样2008―2050年期间中国必须转移出大概4.73亿农村人口,平均每年转移1 126万农村人口 [2]。因此,要将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可谓任重道远。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受阻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转移方式,但归纳起来可以从两个角度分类:一是从地域空间看,可分为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不离土又不离乡)和异地转移(离土又离乡);二是从产业空间看,基本上是由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转移。这些转移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就地转移中的离土不离乡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而不离土又不离乡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农业经营方式,从而就地扩展第一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异地转移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离开农业转移到城市的第二、三产业就业。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致使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据统计,从1980―2009年大概转移了8 277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使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80.61%减少到2009年的53.41%。然而城乡统筹就业的矛盾依然很大,1.7亿农业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或隐性失业状态,农村隐性失业率高达34.7% [3]。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该去那里就业?诸多专家学者主张为了加快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永久异地转移,即永久转移到城市,并且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也曾成为了各地各级政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然而现实并没有他们推理的那样完美。因为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有限,还不具备短期内大规模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条件,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本身已存在着严重的失业问题。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7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增长,由2007年的4%、2008年的4.2%上升到2009年的4.3%;到2010年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8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在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总理说“2011年要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并且,201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达到了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为5 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只能新增4 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达到1 000万左右 [4],可见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严峻。然而,城镇一直以来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城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了大量机会。从2002年开始,城镇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数增加较快,平均每年增加150万人以上,2002年增长速度超过10%,2004年达到15%以上。但从2005年开始中国城镇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开始有所下降,从15.5%下降到2006年的12.2%、2007年的9.5% [5]。在中国城市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由此产生了“民工潮”、“城市病”等诸多问题。因此,主张短期内大规模的向大中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做法不切实际。从当前中国就业环境来看,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更为迫切和必要,而各地的实践证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一种途径。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且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 中国长期实行的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城乡之间巨大差距,这不仅表现为经济和收入的差距,而且最根本的是教育程度的差距。由于农村教育落后,目前中高学历的农村劳动力仍然不多,低学历的农村劳动力占较大比重,同时又缺乏专业技能和一技之长。据统计,目前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9.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1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18%。此外,在农业从业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仅占0.68%。如此素质的人员来到城市后,根本不具备现代工业产业需要的知识及技能。所以,他们往往只能从事技术含量很低甚至是纯粹的体力劳动,如建筑、运输、保洁、搬运等行业的粗重工种的体力劳动。现在各地区政府已开始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但是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仍然非常缺乏,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而且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社会劳动分工逐步由简单的体能劳动为主向复杂的智能劳动为主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低素质、低技能、体能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的产业中恶性竞争,使流入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越来越狭窄,同时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的转移。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深化,已经成为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其基本含义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被界定为一种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初级产业,并且是与传统的、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条件相联系的产业,并把农业产前和产后加工环节作为第二产业被界定为工业部门,把农产品流通作为第三产业界定为商业服务部门。这种划分事实上是把农业再生产各环节的内在联系人为地割断,把农业局限在仅仅是种植和养殖十分狭小的范围内,从而导致了农业产业链极短、内部的产业环节极不协调,产业规模得不到扩大,使得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非常有限。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来经营,使其成为一个多产品产出的部门,其经济范围包括农、林、牧、渔等业的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等多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这使得农业与加工工业、商业服务行业等产业形成了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涵盖到第二、三产业领域,把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就拉长了农业产业链,从而大大拓宽了农业就业空间,直接扩大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内部就业。正是农业产业化的这些本质特征使其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发挥出了巨大的效应: 1.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规模开发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从而扩大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经过六十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解放初的以种植业占绝对比重的单一农业产业结构(194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82.5%,林业占0.6%,畜牧业占12.4%,副业占4.3%,渔业占0.2%[6])转变为了农林牧渔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2008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下降为48.4%,林业比重上升为3.71%,畜牧业比重上升为35.49%,渔业比重上升为8.98%,但是仍没有达到合理优化的水平。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超过了50%,而种植业低于50%,渔业和林业的产值比重也远远超过中国。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农业就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基本一致:劳动力在种植业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了61.14%,林业为28.41%,畜牧业为8.92%,渔业是最低的为1.56%。根据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原理: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这样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就可以调整就业结构,而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农林牧渔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种植业属于土地密集型产业,而林牧渔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林牧渔业比种植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有研究表明,谷物每亩用工14人,蔬菜每亩用工62人,水果每亩用工67人,生猪每头用工21人,牛每头用工57人,淡水鱼每亩用工31人,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加快发展畜牧业、渔业和林业,从而大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当然,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有一点是十分重要,即要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对接起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带动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户找到龙头企业就是找到了市场。龙头企业带领农户闯市场,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就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对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的行政干预。此外,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开辟农业发展新领域,如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立体农业,把优势产品扩张成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产业群,这样就可以拓宽农业内部的就业渠道,增强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快和促进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有效就业。 2.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从而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增加了农民就业渠道。农民之所以增收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益仅仅集中在农业生产的产中部分。大量的产前和产后利润被非农部门卷走了,而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同农户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二者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从而打破了传统农业仅作为动植物生产部门的旧体制,实现由单纯从事动植物生产向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前、产后三个领域一体化的经营的转变,这就使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农民,不仅可以直接得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利润,而且还可以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其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据研究现在农业产业化较高的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已达到8∶1左右,而在中国,即使是实行产业化较早地区,各类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大多数也只有1倍以上 [7]。中国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也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既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大规模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据报道:截至“十一五”末,中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约25万个,带动农户1.07亿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2 100多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4%、23%和59%[8]。并且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从而间接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与此同时农民收入的增加还能促使广大农民不断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这就刺激了对工业的投资,从而不断扩大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 3.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采取“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社”、“中介组织+企业+农户”等组织形式把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现代农业,这既可以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群,又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实施了三十年,一方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中国的农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形成了了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村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仍然是其基本经营单位。如果按每个农户4个人口计算,根据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2.18亩/人计算,中国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只有8.72亩,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小的土地经营规模。这种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不仅规模不经济,而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小批量生产,过高的市场交易成本,直接导致农业经营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民进入社会化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而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土地流转到龙头企业手中,这样就可以大规模地组织分工分业生产,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纳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把分散独立的许多生产过程融化为一个社会生产总过程,以创造一种新的农业聚合规模,这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大规模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需要,从而促进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农业部2010年12月20日消息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到“十一五”末,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35万家,实有入社农户约2 800万,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0% [8]。地处西部的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云南省,2010年预计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7 018个,出资总额44.7亿元,成员105万人,带动农户200万户以上 [9]。由此可见,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就业方面已经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4.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从城乡统筹就业的角度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乡统筹就业就是依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彻底消除体制性障碍,实行城乡劳动力择业自由,不受限制地在区域和行业间自主流动,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传统的二元经济体制导致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阻碍了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地理上被割裂开了,即劳动力供给方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而劳动力需求方在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短期变动信息一旦不能及时传递,任何一方都难以及时调整以适应另一方发生的不期变动,这就加大了劳动力市场波动,从而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同时城市却是“民工荒”,“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因此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强城乡之间的关联性,将农民就业纳入国家统一的就业政策范畴,取消各种就业准入限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而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将使城市与农村发展和就业真正关联起来,这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生产要素合理有序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一方面,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大规模地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这样可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建筑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又可以增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还可以使城镇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更多地流向农村,与农业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产业聚群,从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组织,更多地就地吸纳剩余劳动力。 5.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实施农业产业化必须具备比较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或者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备条件,这样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例如,2010年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严重旱情已导致6 42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46亿多元。云贵川都是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但是水资源利用率极低,并且大部分水库均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这正如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谈到云南旱情时所说的“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全国总体利用率在16%以上”。其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在2009年就已经受到高度关注。2009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赴河北、河南、内蒙古、吉林、四川、陕西等省区对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报告显示,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水利设施不堪重负。大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40%。绝大多数泵站的灌排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有的只有设计标准的40%左右,有的完全失去了灌排功能,全国大型泵站中急需改造的比例高达85%以上。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农田面积的48%,有一半以上的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仍然“靠天吃饭”。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题目定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文件明确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因此要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当然,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亟待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外,同时还必须加强农村交通通讯、农村电网、通信电视、生态保护等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这些建设不仅为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而且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大批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农业内部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 总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历史的必然,但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当前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就业,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一个突破口加以大力发展。 中国劳动论文: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摘要:次级劳动力市场是整体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场发展状况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了劳动力次级市场存在的客观性和作用,并且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劳动力次级市场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次级市场;劳动力就业;工资决定机制 次级劳动力市场的说法最早见于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级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劳动者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培训教育能提高其收入,而对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言,教育培训对他们收入的提高没有作用;并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较少。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在中国同样存在,并且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西方国家经历二百多年发展起来的工资决定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主要是由城镇下岗职工和从农村迁徙出来的进城务工人员构成,其中以被人们称为“农民工”的进城务工人员为主。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为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进入,更是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岗位的空缺,使城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整体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国发展出口贸易,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为中国工业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国外次级劳动力市场一样,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工人集体议价能力低下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响到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西方传统的工资决定理论对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指导 1.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工资决定的理论。(1)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在工资决定方面一直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格的体现,它必须等于维持这种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最早对劳动力价值进行论述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指出,工资是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此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在这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们认为,对于需要靠劳动力过活的工人,他们的工资水平至少必须能够维持他们的生活。此后,马克思在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理论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这种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同时,作为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工资,它的形成与决定同样受到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制约,供求与竞争因素的作用使工人的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价值的基础上上下波动。(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决定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中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阐释了决定工资的另一个因素,即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随着可变要素的不断增加,任何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使用可变要素的原则是边际成本与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这个原则也是企业确定劳动力价格的原则。剑桥学派的领袖人物阿弗理德・马歇尔糅合了古典经济学派有关分配理论的思想和边际学派的边际理论,以供给均衡价格论为基础,建立起供给均衡工资理论,从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说明工资的市场决定机制。他认为,工资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其中决定需求价格的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而决定供给价格的包括了劳动力的生产成本和劳动的闲暇效用。马歇尔的这种以市场机制为工资决定基础的分配理论为此后的西方工资理论打下了基础,许多工资决定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包括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集体谈判工资理论”。(3)制度学派关于工资决定因素的探讨。与新古典学派的认为相反,制度学派否定了市场性因素对工资起决定作用的说法,而从制度因素角度来解释工资的决定。他们认为,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通常呈现出二元分割的格局,同时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工资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简单地由供给和需求双方作用决定,还包括各种影响市场供需变化的制度性因素,这些制度性因素弱化了供给力量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 2.西方工资决定理论对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指导意义。西方工资理论是随着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往的学者在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从中总结并提出的一些理论。中国目前尚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它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许多西方国家曾经历过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一些经济理论对中国当下的社会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次级劳动力市场也存在一些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的特性。(1)在劳动力市场工资确立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理论,而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行规律,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中国的工资机制。(2)在工资决定问题上面,我们还应该弄清楚决定工资水平的合理因素和不合理因素。现实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并不都是合理的,我们只有将合理的影响因素与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区分开来,才能找出影响工资机制正常运行的原因。(3)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商品市场价格必须由市场的供求机制来决定,作为劳动者价格的工资同样必须遵循这个规律。也就是说,在中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确定既要以劳动者在产品中的贡献――边际生产力为依据,同时必须满足劳动者为维持自身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需求。这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工资确立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不管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级劳动力市场。然而,尽管劳动者工资水平的高低最终是由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共同作用决定的,但现实中影响工资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正如制度学派所认为的,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包括了所有影响供需变化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这些非经济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弱化了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制定,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使得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原则受到破坏。因此,要健全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机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消除扭曲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因素,充分发挥市场对工资的调节作用。 三、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缺陷及其完善 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缺陷。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外在表现为供给双方在工资决定方面的力量对比悬殊。作为劳动供给方的劳动者在工资决定方面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工资水平的高低几乎完全由企业方单方面决定,工人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使得企业方为追求超额利润而刻意压低工人的工资成为可能。这一点在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造成劳动者弱势地位的因素很多,这里面既有劳动者自身素质的原因又与中国现行的一些制度分不开。中国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虽然改革后中国逐渐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许多不适宜的制度依然存在。鉴于以上分析,要完善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就必须强化中国次级劳动力市场中供给力量对工资的决定作用,减小非市场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1.制定和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并予以严格执行。中国现阶段有关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并不多,常见的有《劳动法》、《工会法》、《工伤保险条例》及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水平等。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作用也极为有限。以最低工资水平规定为例,最低工资水平的制定是以劳动者及其家属在城市生存所需费用为依据的,它指的是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获得的最低收入报酬,不包括加班加点的工资和特殊工作条件下享受的津贴。虽然由于“民工荒”的影响,各地政府纷纷提高了对最低工资水平的规定,但事实只有少数企业真正符合这个要求,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政策却未能具体落实到位。因此,制定相关政策并严格执行和落实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关键。 2.制定合理适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虽然按中国现行的《劳动法》规定,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并不排斥正规就业的农民工,但农民工的参保率还是普遍偏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研组的报告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农民工的总体参保率不超过20%。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现行的社保制度对农民工不适用。因此,建立一个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3.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它曾经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出于各种政策因素的考虑,户籍制度不会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取消,但是作为一种计划时代的产物,它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因此,逐步取消户籍制度不仅是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要求,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安全技术论文: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分类体系的研究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在对目前系统安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安全技术参考模型和标准体系框架,探讨了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研制和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安全标准做支撑,就不能实现系统的安全可信,只有从系统的视角全面考虑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构建起合理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才能保证各信息系统和平台的安全可控和高效运行,也只有建立起涵盖系统安全结构的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才能促进安全组件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关联操作,实现系统安全性的最大化。 1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分类现状 1.1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现状及分类体系 1.1.1美国国防部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美国国防部(DoD)将美军信息安全标准按安全部件与安全功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其标准体系见图1,其中安全部件以信息流为主线贯穿始终,分为信息处理安全标准、信息传输安全标准、信息理解表示安全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和安全环境标准五类。安全功能从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来进行划分,分为鉴别安全服务标准、访问控制安全服务标准、保密性安全服务标准、完整性安全服务标准、抗抵赖性安全服务标准和可用性安全服务标准六类。DoD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虽然覆盖全面,但安全部件和安全功能之间的标准交叉重复比较多,层次不够清晰。 1.1.2联合技术参考模型(JTA 6.0) JTA 6.0中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为实现对国防部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提供了支撑,包括(本地)计算环境、飞地边界、网络和基础设施、支撑性基础设施和安全评估五类标准。这种分类比较合理,但分类下面对应的标准大部分是国际标准和美国国家标准,因此,应在借鉴该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建立起合理的标准体系。 ISO信息安全工作组分类如图3所示。目前,ISO制定的信息安全标准按照工作组的分类分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标准、密码和安全机制、安全评价准则、安全控制与服务和身份管理与隐私技术五类。该分类方法比较粗糙,对于建立安全运行的信息系统,针对性不太强。 1.1.4国际电信联盟(ITU-T)标准 ITU-T SG17组负责研究网络安全标准,包括通信安全项目、安全架构和框架、计算安全、安全管理、用于安全的生物测定、安全通信服务,如图4所示该分类方法对信息安全技术分类比较粗糙,信息安全技术也只侧重于通信安全。 ITU-T颁布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安全标准主要有:消息处理系统(X.400系列)、目录系统(X.500系列)、安全框架和模型(X.800系列)等,其中的X.509标准是PKI的重要基础标准,X.805是端到端通信安全的重要标准。 目前,ITU-T在安全标准化方面主要关注NGN安全、IPTV安全、身份管理(IDM)、数字版权管理(DRM)、生物认证、反垃圾信息等热点问题。 1.2国家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标准自1995年开始制定,至2002年共制定标准19项,全部由国际标准直接转化而来,主要是有关密码和评估的标准。在这19项中,2004年后已有12项进行了修订。自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4年成立以来至目前我国实际现存正式信息安全标准87项,这些标准中,既包括技术标准,如产品和系统(网络)标准,亦包括管理标准,如风险管理标准等,覆盖了当前信息安全主要需求领域。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标准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本着“科学、合理、系统、适用”的原则,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化成果和认真梳理我国信息安全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工作组的认真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国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分类相对合理、全面,涵盖了体系结构、安全保密技术、安全管理和安全测评等方面的标准,但庞大繁杂的标准体系常常让开发人员无所适从,无法选取需要遵循的标准。因此,针对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工作要进一步精简标准体系,突出重点,尤其是影响系统集成方面的安全接口标准,进而增强各个安全组件之间的互操作和安全技术间的协作,提升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支撑性基础设施主要涉及到实现通信与网络、应用环境和数据安全所应用的支撑性技术,包括认证、授权、访问控制、公钥基础设施(PKI)和密码管理基础设施(KMI)。 通信与网络安全主要体现在网络方面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层身份认证、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的保密与完整性、远程接入的安全、域名系统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入侵检测的手段、网络设施防病毒等。 应用环境安全主要包括终端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其中: 终端安全主要包括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安全。其中服务器可以归结为广义上的终端,防火墙、IDS、服务器存储备份等技术可以为服务器提供安全服务。 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操作系统安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2)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3)病毒对操作系统形成的威胁。数据库系统的威胁主要来自:非法访问数据库信息;恶意破坏数据库或未经授权非法修改数据库数据;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库访问时受到各种攻击,如搭线窃听等。 系统中的数据是系统运行的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和服务。数据安全通过数据容灾备份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和加密技术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不受损坏、不被窃取。数据容灾备份主要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等进行快速、完整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支持快速恢复的机制。网络隔离技术主要通过隔离网络攻击来确保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数据加密主要通过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来确保数据不被截获。 安全运维管理是在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安全系统建设之后的工作,其目的是保证所应有的安全产品和技术能够真正、充分发挥其预期应有的效果和效率。安全运维管理包括安全设备的策略配置、安全测评、安全监控和审计、安全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技术,主要完成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和安全问题的处理等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3信息安全标准分类体系 信息安全技术参考模型是建立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面,分类合理的标准体系,才能科学地预见需要制/修订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信息安全标准化的研究方向,更好地支撑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确 保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形成安全可信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在前面提出的技术参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了划分。 应用环境安全主要包括终端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其中: 终端安全主要包括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安全。其中服务器可以归结为广义上的终端,防火墙、IDS、服务器存储备份等技术可以为服务器提供安全服务。 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操作系统安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2)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3)病毒对操作系统形成的威胁。数据库系统的威胁主要来自:非法访问数据库信息;恶意破坏数据库或未经授权非法修改数据库数据;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库访问时受到各种攻击,如搭线窃听等。 系统中的数据是系统运行的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和服务。数据安全通过数据容灾备份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和加密技术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不受损坏、不被窃取。数据容灾备份主要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等进行快速、完整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支持快速恢复的机制。网络隔离技术主要通过隔离网络攻击来确保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数据加密主要通过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来确保数据不被截获。 安全运维管理是在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安全系统建设之后的工作,其目的是保证所应有的安全产品和技术能够真正、充分发挥其预期应有的效果和效率。安全运维管理包括安全设备的策略配置、安全测评、安全监控和审计、安全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技术,主要完成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和安全问题的处理等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3信息安全标准分类体系 信息安全技术参考模型是建立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面,分类合理的标准体系,才能科学地预见需要制/修订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信息安全标准化的研究方向,更好地支撑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确保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形成安全可信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在前面提出的技术参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了划分。 安全技术论文:网络安全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推进和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问题。文中论述了防火墙部署原则,并从防火墙部署的位置详细阐述了防火墙的选择标准,并就信息交换加密技术的分类及RSA算法作以分析,针对PKI技术这一信息安全核心技术,论述了其安全体系的构成。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火墙;PKI技术 1概述 网络防火墙技术的作为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第一道安全屏障,是最先受到人们重视的网络安全技术,就其产品的主流趋势而言,大多数服务器(也称应用网关)也集成了包滤技术,这两种技术的混合应用显然比单独使用更具有大的优势。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在哪些地方部署防火墙呢?首先,应该安装防火墙的位置是公司内部网络与外部Internet的接口处,以阻挡来自外部网络的入侵:其次,如果公司内部网络规模较大,并且设置有虚拟局域网(VLAN),则应该在各个VLAN之间设置防火墙;第三,通过公网连接的总部与各分支机构之间也应该设置防火墙。如果有条件,还应该同时将总部与各分支机构组成虚拟专用网(VPN)。 安装防火墙的基本原则是:只要有恶意侵入的可能,无论是内部网络还是与外部公网的连接处,都应该安装防火墙。 2防火墙的选择 选择防火墙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条: 2.1防火墙本身是安全的 作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防火墙本身也应该保证安全,不给外部侵入者以可乘之机。如果像马其顿防线一样,正面虽然牢不可破,但进攻者能够轻易地绕过防线进入系统内部,网络系统也就没有任何安全性可言了。 2.2可扩充性 在网络系统建设的初期,由于内部信息系统的规模较小,遭受攻击造成的损失也较小,因此没有必要购置过于复杂和昂贵的防火墙产品。但随着网络的扩容和网络应用的增加,网络的风险成本也会急剧上升,此时便需要增加具有更高安全性的防火墙产品。如果早期购置的防火墙没有可扩充性,或扩充成本极高,这便是对投资的浪费。好的产品应该留给用户足够的弹性空间,在安全水平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只选购基本系统,而随着要求的提高,用户仍然有进一步增加选件的余地。这样不仅能够保护用户的投资,对提供防火墙产品的厂商来说,也扩大了产品覆盖面。 2.3防火墙的安全性 防火墙产品最难评估的方面是防火墙的安全性能,即防火墙是否能够有效地阻挡外部入侵。这一点同防火墙自身的安全性一样,普通用户通常无法判断。即使安装好了防火墙,如果没有实际的外部入侵,也无从得知产品性能的优劣。但在实际应用中检测安全产品的性能是极为危险的,所以用户在选择防火墙产品时,应该尽量选择占市场份额较大同时又通过了权威认证机构认证测试的产品。 3加密技术 信息交换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3.1对称加密技术 在对称加密技术中,对信息的加密和解密都使用相同的钥,也就是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种加密方法可简化加密处理过程,信息交换双方都不必彼此研究和交换专用的加密算法。如果在交换阶段私有密钥未曾泄露,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得以保证。对称加密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交换一方有N个交换对象,那么他就要维护N个私有密钥,对称加密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双方共享一把私有密钥,交换双方的任何信息都是通过这把密钥加密后传送给对方的。如三重DES是DES(数据加密标准)的一种变形,这种方法使用两个独立的56为密钥对信息进行3次加密,从而使有效密钥长度达到112位。 3.2非对称加密/公开密钥加密 在非对称加密体系中,密钥被分解为一对(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这对密钥中任何一把都可以作为公开密钥(加密密钥)通过非保密方式向他人公开,而另一把作为私有密钥(解密密钥)加以保存。公开密钥用于加密,私有密钥用于解密,私有密钥只能有生成密钥的交换方掌握,公开密钥可广泛公布,但它只对应于生成密钥的交换方。非对称加密方式可以使通信双方无须事先交换密钥就可以建立安全通信,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非对称加密体系一般是建立在某些已知的数学难题之上,是计算机复杂性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具有代表性是RSA公钥密码体制。 3.3RSA算法 RSA算法是Rivest、Shamir和Adleman于1977年提出的第一个完善的公钥密码体制,其安全性是基于分解大整数的困难性。 4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动向 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研究历经了通信保密、数据保护两个阶段,正在进入网络信息安全研究阶段,现已开发研制出防火墙、安全路由器、安全网关、黑客入侵检测、系统脆弱性扫描软件等。但因信息网络安全领域是一个综合、交叉的学科领域它综合了利用数学、物理、生化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诸多学科的长期积累和最新发展成果,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和协同的解决信息网络安全的方案,目前应从安全体系结构、安全协议、现代密码理论、信息分析和监控以及信息安全系统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各部分相互协同形成有机整体。 网络安全技术在21世纪将成为信息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社会后,信息这一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需要网络安全技术的有力保障,才能形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在我国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研究、开发和探索,以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联合发展之路,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以此保证我国信息网络的安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安全技术论文:楼宇对讲通信网中的安全技术 摘要:楼宇对讲通信网络是无线电通信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和组成部分,这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始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当时主要使用在警察局总部与巡警车之间的车载移动通信服务―并迅速在警察部门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词:楼宇对讲通信网络安全技术 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史 楼宇对讲通信网络是无线电通信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和组成部分,这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始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当时主要使用在警察局总部与巡警车之间的车载移动通信服务――并迅速在警察部门得到推广应用。1946年,美国的AT amT公司开发设计出一种可以连接移动用户和固定电话用户的无线电话技术;基于这项技术,AT amT公司进一步开发了称之为安防移动电话服务(MTS,MobileTelephoneService)安防移动通信系统,它的改进型――IMTS系统在1969年发展成当时唯一的遍布美国的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1968年,AT am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蜂窝技术,它能将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区域划分成很多类似蜂窝的小区,相隔较远的小区可以使用相同的无线电频率。蜂窝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增加了移动通信网络容量,并使小区的基站能采用低功率发射,避免高发射功率带来的干扰问题。蜂窝技术的发明是移动通信史上的一个光辉里程碑,它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楼宇对讲移动通信进入了蜂窝移动通信时代。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代蜂窝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在日本、瑞典、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等诸多国家广泛投入运行。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基于模拟通信技术,采用的是频分复用(FDMA,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模式,网络的容量基本可以满足移动通信用户的需要。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模拟技术的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已经显得过时,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数字通信技术在第二代安防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如先进的数字语音编码技术在保证话音质量的前提下可大大减少通信带宽的需要――提高了网络频段资源的利用率;差错控制技术增强了网络的抗干扰能力――基站可以以低功率发射;数字加密技术可以保护数字化了的用户语音、数据和网络指令;身份证技术可以鉴别移动用户的身份,有效防止身份假冒。所以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相比不仅性能优良,而且安全。1990个,泛欧数字安防蜂窝移动通信网(GSM,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率先在西欧各国开始运行,让欧洲摆脱了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体制众多互不相通的困境。GSM网络在频分复用(FDMA)的基础上又采用了时分多址(FDMA),TimeDivisionMultipleAcce)来增加网络容量。其后,澳大利亚、中国和一些中东国家也陆续采用GSM网络,使得GSM网络成为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 20世纪90个代末期随着因特网与楼宇移动通信网的融合,低速率数据传输业务已经无法满足移动用户的需求,对高速率数据传输业务的需求推动着移动通信网络走向第三代。为此,国际电信联盟ITU就倡导制定一个全球统一的第三代蜂窝楼宇移动通信网络标准――未来公共陆地移动电信网络。1998年10月由欧洲、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电信标准组织联合成立了第三代伙伴记计划(3G、the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组织,旨在制定一种以IS-95核心网络为基础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标准CDMA20__。 第三代楼对讲移动通信网络在本世纪初开始投入使用,日本的DoCoMo公司于20__年10月1日率先运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以上我们简单地回顾了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的过去和发展现状,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移动通信服务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仍将继续不断地向前发展,更完美地实现广大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用户的通信服务需求。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 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存在着各种不安全因素――如无线窃听、身份假冒、篡改数据和服务后抵赖等等。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作为无线电通信网络的一种类型同样存在着这些不安全因素,由于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的特殊性,它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不安全因素。下面将从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口、网络端和移动端三个部分分别分析其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在安防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具体表现形成及其危害: 一、无线接口中的不安全因素 在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中,移动站与固定网络端之间的所有通信都是通过无线接口来传输的,但无线接口是开放的,作案者可通过无线接口窃听信道而取得其中的传输信息,甚至可以修改、插入、删除或重传无线接口中的消息,达到假冒移动用户身份以欺骗网络终端的目的。根据攻击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非授权访部数据、非授权访问网络服务、威胁数据完整性三种。 1.非授权访问数据类攻击 非授权访问数据类攻击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无线接口中传输的用户数据/或信令数据。其方法有如下几种: 窃听用户数据――获取用户信息内容 窃听信令数据――获取网络管理信息和其他有利于主动攻击的信息 无线跟踪――获取移动用户的身份和位置信息,实现无线跟踪 被动传输流分析――猜测用户通信内容和目的 主动传输流分析――获取访问信息 2.非授权访问网络服务类攻击 在非授权访问网络服务类攻击中,攻击者通过假冒一个合法移动用户身份来欺骗网络端,获得授权访问网络服务,并逃避付费,而且由被假冒的移动用户替攻击者付费。 3.威胁数据完整性类攻击 威胁数据完整性类攻击的目标是无线接口中的用户数据流和信令数据流,攻击者通过修改、插入、删除或重传这些数据流来实现欺骗数据接收方的目的,达到某种攻击意图。 二、网络端的不安全因素 在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中,网络端的组成比较复杂,它不仅包含许多功能单元,而且不同单元之间的通信媒体也不尽相同。所以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端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不安全因素――如无线窃听、身份假冒、篡改数据和服 务后抵赖等等。按攻击类型的不同,有如下四类:1.非授权访问数据类攻击 非授权访问数据攻击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网络端单元之间传输的用户数据和/信令数据,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窃听用户数据――获取用户通信内容 窃听信令数据――获取安全管理数据和其他有利于主动攻击的信息 假冒通信接收方――获取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和其他有利于主动攻击的信息 被动传输流分析――获取访问信息 非法访问系统存储的数据――获取系统中存储的数据如合法用户的认证参数等 2.非授权访问网络服务类攻击 非授权访问网络服务类攻击的主要目的是访问网络而逃避付款,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 假冒合法用――获取访问网络服务的授权 假冒服务网络――访问网络服务 假冒归属网络――获取可以假冒合法用户身份的认证参数 滥用用户职权――不付费而享受网络服务 滥用网络服务职权――获取非法盈利 3.威胁数据完整性类攻击 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端的威胁数据完整性类攻击不仅包括无线接口中的那些威胁数据完整性类攻击,因为与MSC之间的通信接口也可能是无线接口。而且,还包括有线通信网络,具体的表现如下: 操纵用户数据流――获取网络服务访问权或有意干扰通信 操纵信令数据流――获取网络服务访问权或有意干扰通信 假冒通信参与者――获取网络服务访问权或有意干扰通信 操纵可下载应用――干扰移动终端的正常工作 操纵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正常工作 操纵网络单元中砘储的数据――获取网络服务访问权有意干扰通信 4.服务后抵赖类攻击 服务后抵赖类攻击是在通信后否曾经发生此次通信,从而逃避付费或逃避责任,具体的表现如下: 付费抵赖――拒绝付费 发送方否认――不愿意为发送的消息服务承担付费责任 接收方抵赖――不愿意为接收的消息服务承担付费责任(文秘站整理) 三、移动端的不安全因素 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通信网络的移动端是由站组成的,移动站不仅是移动用户访问移动通信网的通信工具它还保存着移动用户的个人信息――如移动设备国际身份号、移动用户国际身份号、移动用户身份认证密钥等。移动设备国际身份号IMEI是唯一地代表一个移动电话,而移动用户国际身份号和移动用户身份认证密钥也唯一地对应着一个合法用户。 由于移动电话在日常生活中容易丢失或被盗窃,由此给移动电话带来了如下一些不安全因素: 使用盗窃或捡来的移动电话访问网络服务,不用付费,给丢失移动电话的用户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 不法分子如若读出移动用户的国际身份号和移动用户身份认证密钥,那么不法分子可以“克隆”许多移动电话――从事移动电话的非法买卖,给移动电话用户和网络服务商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 不法分子还会更改盗窃或捡来的移动电话的身份号,以此防止被登记在丢失移动电话的黑名单上等等。 四、攻击风险类 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威胁还有如:无线窃听、假冒攻击、完整性侵犯、业务否认和移动电话攻击等等,具体的描述如下: 无线窃听――窃听无线信道中传送的用户身份号,用户数据和信令信息; 假冒攻击――假冒移动用户欺骗网络端和假冒网络端欺骗移动用户; 完整性侵犯――更改无线通信控制信道中传送的信令信息; 业务否认――移动用户滥用授权、网络端服务提供商伪造帐单; 移动电话攻击――偷窃移动电话、更改移动电话身份号和克隆移动电话。 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安全技术从第一代模似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到第二代数字楼对讲移动通信网的运行经验证明:楼宇对讲移动通信网络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不仅威胁到移动用户的隐私和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影响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并损害到服务商和网络运行商的经济利益,为了保护各个层次的利益,移动通信网络必须采用相应的安全措施,提供足够的安全技术级别服务; 1.保密性安全技术服务可分为五类,其保密级别和目的如下: 用户语音保密性(级别1),目的――保护无线信道中传送的用户语音,防止被他人窃听。 用户身份保密性(级别1),目的――用户的真实身份,防止被无线跟踪。 信令数据性(级别1),目的――保护无线信道中传送的信令数据,防止被他人窃听。 用户数据保密性(级别2),目的――保护无线信道中传羝的用户数据,防止被他人窃听。 认证密钥保密性(级别2),目的――保护SIM和AC只存储的认证密钥,防止被他人窃取或“克隆”SIM。 2.认证性安全技术业务可分为三类,它们的具体描述如下: 用户身份认证性,目的的――鉴别移动用户身份。防止假冒用户; 网络身份认证性,目的――鉴别网络身份,防止主动攻击者假冒网络进行欺骗; 信令数据的完整性检测,目的――保护无线信道中传送的信令信息完整性,防止被他人篡改。 3.应用层安全技术业务 上述两类安全业务是在移动通信网络的访问层提供。随着安防移动通信网络类别培多和电子商贸发展,在应用层增设了安全技术业务,它们的具体描述如下: 实体身份认证――两个应用实体互相认证对方的身份; 数据源认证――接收方应用实体认证数据确实来自于发送方; 数据完整性认证――接收方应用实体确认接收到的数据没有被篡改; 数据保密性――保护两应用实体之间的数据通信,实现端到端保密性,防止流分析; 数据接收证明――发送方应用实体认证可证明接收方确实收到了应用数据。 五、移动电话保护 移动电话生成商为每部移动电话分配一个全球唯一的国际移动设备号IMEI,每当移动电话访问移动通信网络,它必须传其IMEI给网络端设备号登记处EIR;EIR检查庐IMEI是否在丢失和失窃移动电话的“黑名单”上,若在则EIR就传一个信令将该移动电话锁起来,此时使用者自己不能开锁,就不能继续使用这个移动电话,这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非法用户捡来或偷来的移动电话滥用网络服务,而由丢失移动电话的合法用户付费,但是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应用高科技工具改变偷来的电话的IMEI,从而通过“黑名单”检查。为防止修改移动电话的IMEI,移动电话生产商通常将IMEI设置在一个保护的单元――具有物理防撬功能的只读存储器。 后语 无线通信网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网络用户和网络经营者经济利益构成威胁,为保护他们的利益,无线电通信网络必须应用上述相关技术的安全业务来消除不安全因素给网络用户带来的威胁。随着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无线通信网络的应用不仅深入到国防军事、科研教育、医疗 卫生等国民经济诸多领域,并已深入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无线通信网络应用越广泛,它的安全性就越加重要。(文秘站整理) 安全技术论文:谈人工挖孔桩成孔安全技术 论文关键词:人工挖孔桩 安全施工 主要对策 论文摘要:湿陷性黄土地区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应对各种不安全因素的注意事项,和施工过程中事故的类型分析及主要对应方法等。 人工挖孔桩成孔技术在水电施工中被广泛应用,但其安全技术问题却不可忽视,必须重视和加强。笔者所参与的延安供水工程,其招安调压池基础为人工挖孔桩,孔直径0. 8 m,最大深度达10 m。因挖空人员在地下施工,活动余地小,工作环境恶劣,情况复杂,因此人身伤亡事故极有可能发生,安全技术尤显重要。 1事故类型 (1)孔壁坍塌:当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土为渗透系数大的粉土、粉细沙等砂性土层或深厚的饱和淤泥质粘土,且无护臂,不能承受水、土侧压力,又未采取降水措施时,极易出现渗水、流砂、涌泥现象,最终可能造成孔壁坍塌。 (2)孔口落物:桩孔附近有堆积物未能及时清理,在人为或雨水冲刷下,物体落人孔内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3)窒息中毒:下挖较深时,孔内可能积累大量有害、可燃气体;若桩位处原有害物质掩埋时未作相应处理,均会对人员构成伤害。 (4)触电伤亡:桩孔内施工面窄且多水、潮湿,若未作采用低于36 V的安全电压和安全灯,易发生触电事故。 (5)坠落孔内:孔口无盖板、护拦等防护措施或明显的标志,夜间又无足够照明,人员易失足掉人孔内。 (6)施工人员用麻绳、尼龙绳吊挂或脚踏孔壁上下及电动葫芦(或卷扬机)无自动卡紧保险装置也易发生事故。 (7)扩底塌方:桩扩大头完成后,没有及时进行桩体填筑,土体丧失稳定,出现塌方。 2主要对策 2.1地基勘察应注意事项 (1)地质各层的强度、厚度、透水性;地下水类型、水位变化情况、补充来源和有无侵蚀性等不良影响等。 (2)地下有无埋设物(电缆、煤气管线、上下水道等)障碍物(原构筑物基础、废钢铁等) (3)是否存在危害较大的滑坡、断层破损带、泥石流、崩塌以及强烈发育的岩溶、土洞等不良地质现象。 (4)有无缺氧、有害气体情况;有害气体的种类及其产生原因。 (5)相邻建筑物的高度、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埋置深度等资料。 2. 2施工方面及图纸会审应注意事项 (1)成孔工艺的选择:人工挖孔桩较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填土、季节性膨胀土、自重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中间有硬夹层与砂夹层。在地下水位较高,特别是有承压水的砂土层、滞水层、厚度较大的高压缩性淤泥层和流塑淤泥质土层中施工时,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如用高压喷射注浆法、深层搅拌法、旋喷装等形成截水帷幕。 (2)人工孔桩最下中心距须小于3 d(d为桩直径);人工挖孔扩底桩扩底直径不宜大于3d,斜率为1/3-1/2,扩底最下中心距须大于1.5或D+1.0 m(D为扩端设计直径),以防相邻桩间土壁无法直立而坍塌。 (3)护臂通常为混凝土护臂,厚度不宜小于100~,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桩身强度,护臂内等距放置6#8-8的直钢筋,上下节护壁间用钢筋拉结。孔不太深且土质密实时可采用砖护壁,但当土层松散或为流砂层时,则应采用钢护筒或钢筋混凝土沉井。 (4)地下水丰富且较浅时,需考虑井点降水。此时应分析对环境的影响,以免因地下水过采用引起地面下沉危机周围建筑的安全性。 2. 3施工注意事项 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应认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遇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当桩净距小于2倍桩径且小于2. 5 m时,应采用间隔开挖,排桩跳挖的最小施工净距不得小于4.5 m。 2. 3. 1孔口应采取措施 (1)井口应有专人操作垂直运输设备,孔口活动盖板和照明通讯排水通风设备等,并注意观察地面情况,随时与井底人员联系,不可任意离开井口。 (2)从孔桩开始开挖至浇灌混凝土前,停止施工时孔口应盖活动盖板并设置栏杆,做出醒目标志,夜间地面应有足够的照明。 (3)孔口处护壁应高出地面150 mm ,以防地表水、弃土、杂物等进人孔内护壁;厚度应大于200 m,以免来往车辆影响孔壁的安全。 (4)弃土出地面后立即运至堆土场,弃土、杂物等堆放位置距离孔口边不小于1.5 m。 2.3.2孔底应采取的措施 (1)孔底施工人员下人桩孔前须戴安全帽,连续工作不得超过4h。 (2)若遇坚硬的泥土和岩石时可使用风镐,但严禁采用爆破,以免对地基土有不良影响或破坏护壁而造成坍塌。 (3)孔底人员应注意观察孔内的水文地质、土壁和护壁等异变,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与孔口人员联系并采取措施处理。 (4)孔底积水较少时,可将泥水一起用吊桶提升至地面;若为大量渗水,则在孔底挖一集水坑用高扬程潜水泵排出桩孔外,抽水必须在孔底施工人员上至地面后进行。 (5)已扩底的桩,要尽快浇筑桩身混凝土,不能很快浇筑的桩应暂不扩底,以防扩底部位塌方。 2.3.3照明、通风、通讯方面的措施 (1)孔底照明采用100 W防水带罩灯泡,电压为36 V,用防水绝缘电缆引下,必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2)施工人员下人桩孔前,先用鼓风机通过输风管向孔底强制送人空气或氧气。还需经常检查孔内空气中是否含有可燃或有毒气体,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毒物质,如有此情况应查明其危害程度。 (3)桩孔较深时,孔口与孔底可通过对讲机、电铃等进行联系。 安全技术论文:电子政务系统运行问题及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的引入 电子政务系统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些地区的综合竞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在处理数据方面以及系统的运行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因此,经常会遭受到一些恶意篡改以及网络攻击,致使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受到了较大威胁,也使得电子政务的效率与便利没有办法得到有成效的保证,进而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威胁。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对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运用分析力度,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能够健康平稳的发展。 1 电子政务系统运用信息安全技术的需求 电子政府系统给我国的政府部门提供服务,政府一般会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用信息化对管理以及服务进行加工,进而在网络系统里面将工作程序与结构组合在一起,全面拜托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继而给政府部门或者是社会上的一些专业合法机构提供最高效、最优质的管理与服务。就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从现状,电子政务系统在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第一点要求就是要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相应的识别。主要是识别实体与通信数据的来源是否真实。电子政务系统运用时是否拥有较高的安全性,这对于各个单位或者是个人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到使用者自身的利益,要想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可以顺利运行,识别信息系统管理的对象非常关键。第二点要求则是需要有效地控制访问权限。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的内容,是为了阻止一些没有经过授权的资源被访问到,避免某些不合法的信息被储存,做好访问权限的控制能够给电子政务系统增设一道有效的防护墙。第三点是要求确保相关的数据资料不会被外来非法分子截获,杜绝相关资料出现外泄。在电子政务系统里面,会有很多数据资料是与政府部门与各个单位的机密文件有着联系。因此,信息安全技术必须要阻止没有经过授权的使用者得到数据资料,将控制访问系统以及机密相关系统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进一步为电子政务系统加设另外一道防火墙[4]. 2 电子政务系统运用过程当中存有的问题 2.1 对信息安全技术没有足够的重视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我国很多政府部门也开始关注网络系统的建设,十分看重网络给工作带来的便利,但是部分政府部门在运用网络系统时,并未将网路的安全考虑在内,甚至是直接忽视了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致使信息安全技术一直停滞不前。电子政务系统的运用至今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有很多重要的资料文件并未直接上网,加之安全技术涉及到的范围较广泛,无法用具体的指标对其进行合理的量化,存在较大的间接性与不可见性,导致使用者对信息安全技术的关注程度不高,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信息安全技术在管理上存在较大缺陷,最终导致安全漏洞进一步扩大。 2.2 电子政务成系统本身存在缺陷 政府部门中使用的计算机本身就是十分脆弱的,换句话讲就是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具体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一般是运用Windows 2000、XP 以及 NT、等等,但是运用的系统一开始就存在很多漏洞。除此之外,运用的网络设备以及通信等也存在较多弱点。政府部门的内网、外网以及涉及到的公共服务网,这些网络环主要就是利用 TCP/IP 协议建立起来的,而该项协议的基础就是自由与开放,但是这项协议在网络管理、服务模式以及合理规划等方面全部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可以看出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就存在缺陷,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协议方面、系统方面以及设备方面等做出科学的改进。 2.3 信息安全技术在管理方面存在欠缺 由于网络系统的推广与运用,部分政度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起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却忽视了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未充分意识到信息安全技术的关键是人为因素。管理体系的建设就是将人为因素与技术因素二者融合在一起,然后将安全技术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事实上我国现在的保卫工作以及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比较弱的,许多政府部门的内部并未真正在制度方面、人员方面以及技术方面建立起很好的防范机制,没有合格的保护措施。内部人员基本上都会有对系统进行访问的权限,能够较为容易的躲过很多访问控制布置的障碍;很多网络维护者没有网络安全的意识,有的使用者甚至会不遵守安保的相应规定,把内网直接和因特网进行连接,以上这些情况都会给网路系统的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3]. 3 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3.1 有效保证服务器安全 有效保证服务器的安全,主要表现在加密服务与应急方法两个方面。当管理员要对网站进行相应的管理与维护时,一定要先进行身份的识别,防止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漏洞,如果管理员在认证账户密码时,超过三次没有将密码输入正确,可以把该账户进行及时的锁定。此外,使用者所应用的密码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保证账户密码不会被泄露。如果出现系统受到外来侵袭致使数据资料产生破坏等情况时,系统的应急系统应该马上启动,并发出相应的警告,也可以直接关闭服务器,降低破坏所造成的损失。 3.2 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 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是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防护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到最合适的处理方法,尽可能地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例如使用者在进行访问权限核实与审查的时候,需间隔一段时间就对电子政务系统做全盘扫描,把部分重要文件与机密信息全部存储到对应的服务器里面;提升对电子政务系统管理员对账户密码进行有效管理的力度,如果遇到网络攻击能够及时地做好各项备份工作。以上这些方法都能对网络正常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政务信息窃取、恶意攻击与数据丢失等等突发情况进行预防与解决,就算是发现系统受到了破坏,也能够将不良影响降到可控的范围内[1].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内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现如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快速,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的公文、保密信息也逐渐增多,但是因为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系统的安全问题,如果系统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影响,那必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威胁。所以,需要将信息安全技术运用到电子政务系统中,做好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进而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安全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技术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过程中,网络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有着重要作用。为能够使计算机网络安全得到保证,并且使计算机网络得到更好应用,应当通过有效方法的应用保证网络安全,当前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具有较好效果的就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应当有效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从而真正使网络安全得到保证。 1在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及社会实际需要,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也开始出现,并且得到快速发展。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有着不可替代作用,所以,在网络安全技术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有着十分的作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能够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是必须要求,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发展对社会上各个方面发展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当前社会上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将会有更加广泛应用,在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下,更应当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合理应用,使网络安全得到保证,从而使其更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第二,在保证网络安全方面,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属于实际需要,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各类网络攻击也越来越多,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问题存在,为能够使网络技术应用中各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也就越来越重要,并且在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加强重视,不断进行探索以及研究,将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存在安全问题找出,在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中应当积极落实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在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比如域名以及IP地址等方面,这些内容对恶劣信息攻击均能够起到较好预防作用。对于网络安全而言,其所存在威胁因素具有多样性特点,并且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导致在监测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安全性过程中有混乱情况出现,甚至出现难以辨别情况。所以,在计算机管理技术使用应用过程中,对于突发问题应当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从而在处理问题方面能够保证科学性及快速性,可将问题有效解决。为能够使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得到更好应用,应该通过有效对策改善当前计算机管理技术应用现状,从而使计算机管理技术应用发挥更好效果。在信息化的时代下,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计算机的实际运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网络安全中的实际应用越来越明显。在实际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应不断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重视度,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研究,通过实际的操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落实网络安全应用中的管理。 3在网络安全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有效对策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虽然取得一定成果,对当前社会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存在。所以,为能够使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得到更好应用,应当通过有效措施改善当前计算机管理技术现状,使其发挥更好效果,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3.1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从计算机网络应用实际情况来看,之所以有很多安全隐患存在,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比较缺乏,为实际应用过程中未能够足够重视网络安全问题。所以,为能够使计算机管理技术有效运用得到保证,有关工作人员应当在安全防范方面提升自身意识。这样一来,在日常工作中才能够使工作人员将各种安全工作做好,从而不断促使在网络安全中有效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利用报告、讲座及培训等相关方式,使相关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方面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3.2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加强管理力度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网络安全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安全化管理,所以应当在这一方面加强关注力度。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在安全化管理方面加强力度,有利于其应用安全度的提高。对于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管理力度而言,其实质是对管理理论及内涵的进一步延伸,使其扩充至安全问题预防及防范体制与机制中,这一点也是必须对其加强关注的一项重要因素。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所以其整体信息系统具有十分明显的现代化特点,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体系而言,其中所存在信息化因素比较多。对于体系中不同环节以及部位,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牢固把握,并且应当深层次了解,从而对计算机管理技术加强管理力度,重点防范不良因素。3.3对操作系统加强安全防护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实际运用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部分就是操作系统,在其正常工作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网络操作系统也很容易有漏洞出现,很容易导致各类安全问题发生。所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实际运用过程中,对于操作系统应当实施相关安全防护,从而使网络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比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建立安全防护系统,对于网络操作系统中一些安全漏洞的存在,能够及时发现,并且进行适当修补,从而尽可能避免各种病毒入侵。此外,对于网络中相关安全性产品,比如入侵检测、防火墙及VPN等,可实行统一管理,从而建立完善操作系统日志,能够分析网络中潜在安全隐患,并且能够进行预防,从而使网络安全性得到保证。 4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而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就越来越重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应当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进行合理有效应用,对计算机网络中所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有效分析及预防,从而使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得到提高,使网络完全得到保证,使其及社会各个领域内均能够得到更好应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安全技术论文:关于建筑施工单位起重机械的安全技术性能 建筑施工起重机械(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等)是以间歇、短时、重复的工作方式,通过吊钩、吊笼等取物装置,对重物进行起升、下降或水平移动的机械设备。 建筑施工起重机械工作中,其金属结构和各工作机构的主要受力部件受到频繁的拉伸、压缩、弯曲、扭曲、剪切、摩擦等力的作用,这种交变载荷也可称为疲劳载荷,其应力循环次数较大,各主要受力部件容易产生疲劳损伤,这是一种疲劳失效现象。发生疲劳失效时一般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它总是发生在局部高应变区内。当这种局部高应变区中的峰值应力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时,晶粒之间发生了滑移和位错,逐渐产生了微裂纹。这种微裂纹不断扩展,形成了宏观的疲劳裂纹。 金属结构的各弦杆、拉杆、撑杆等部件由于运输、拆装、存放等不当,也容易产生塑性变形;其旋转部分和运动装置,由于磨损会导致有效受力截面的减小;此外,建筑施工起重机械都在露天工作,经常承受风吹、日晒和雨淋,其金属结构部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如果保养不当,其腐蚀程度也会与日俱增。金属结构和各工作机构的疲劳程度、变形、磨损程度和腐蚀程度,均严重影响其安全技术性能。其影响程度与该建筑起重机械使用时的利用等级、载荷状态、使用环境、存放环境和使用年限有关。 国家标准gb/t 13752-92 《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 4.1.1.1条规定:“塔式起重机设计寿命应根据其用途、技术、经济及淘汰更新等因素而定,一般可按15-30年计算。 国家标准gb5144-94《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4.6条规定: 1、起重机主要结构件由于腐蚀而使结构的计算应力提高,当超过原计算应力的15%,则应予报废。对无计算条件的当腐蚀深度达原厚度的10%时,则应予报废。 2、起重机主要受力构件如塔身、臂架等,在失稳或损坏后经更换或修复,结构的应力不得低于原计算应力,否则应予以报废。 3、起重机的结构件及其焊缝在出现裂纹时,应分析其原因。根据受力情况和裂纹情况采取加强或重新施焊等措施,阻止裂纹发展,对不符合要求的应予报废。 根据笔者的经验,使用较频繁的、工作较繁重的建筑起重机械的金属结构、各工作机构的主要受力部件,如吊臂上、下弦杆与斜拉杆的焊缝和热影响区,吊臂销接座及销接头与上、下弦杆的对接焊缝,吊臂、平衡臂拉杆焊缝;标准节和顶升套架的焊缝和热影响区等部位,短则3、5年,长则在无损检测中都发现过有不同程度的疲劳裂纹存在,这种疲劳裂纹比较细小,大多出现在工件表面,仅凭肉眼较难发现。在裂纹形成的初期,对于设备的正常使用无任何影响,不会出现异常状况,导致结构破断,但是对于使用年限较长的起重机,主要受力构件的焊缝及其热影响区长期受到交变应力的作用。疲劳裂纹会大量增加并不断扩展,当结构疲劳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遇到超载、超力矩,大风等偶发事件,细小的疲劳裂纹就可能迅速扩展,造成主要受力构件的焊缝或热影响区撕裂,导致受力截面减小,当缺陷处承受的最大应力超过其屈服强度时,就会引发突然断裂的事故。 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技术性能评估,就是针对使用年限较长的建筑起重机械的金属结构、各工作机构、重要零部件、电气元器件、安全保护装置等,根据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进行检验、检测与评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发生重大恶性事故并延长建筑起重机械的使用寿命。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金属结构几何尺寸的检测与评定 1、塔式起重机的标准节、基础节、吊臂、平衡臂,顶升套架、塔顶,回转塔身,施工升降机的标准节、基础节、吊笼承载梁、导轨架等的几何形状尺寸及变形测量。 2、根据相关标准和设计图纸的要求对几何形状尺寸进行评定,以确定是不是要进行几何变形处理或报废。 二、金属结构的外观检查、测厚、无损检测 1、金属结构,主要受力部件的焊缝及热影响区打磨,去掉油漆、锈蚀,用10倍放大镜进行检查,可疑部位进行磁粉探伤或超声波探伤抽查。 2、锈蚀较严重部位,打磨后进行超声波测厚。 3、对于无损检测及测厚发现之问题,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评定。 三、主要零部件检验及评定 1、塔式起重机的起升机构的吊钩、卷筒、滑轮、制动器、减速机、电动机、联轴器等的检验及评定。 2、塔式起重机的变幅机构的电动机、减速机、联轴器、制动器、卷筒滑轮等的检验及评定。 3、塔式起重机的回转机构、电动机、减速机、联轴器、制动器、开式齿轮等的检验及评定。 4、施工升降机的驱动板、齿轮、齿条、滑轮等的检验及评定。 四、电器系统的检验与评定 1、配线与部件、电机及部件的绝缘电阻测量与评定。 2、控制与操作装置的检验与评定。 3、电气保护装置的检验与评定。 4、照明与信号的检验与评定。 五、液压顶升系统的检验与评定 六、性能试验、结构试验、安全保护装置试验与评定 1、空载试验。 2、载荷试验。 (1)额定载荷试验。 (2)超载25%试验。 (3)超载10%动载试验。 3、结构试验 结构变位测量:独立高度状态下最大额定起重量及1.25倍最大额定起重量允许的最大幅度时,起重臂根部的水平变位测量和起重臂端部的垂直变位测量。 必要时进行独立高度状态下最大额定起重量及1.25倍最大额定起重量允许的最大幅度时;小车位于吊臂中点额定起重量及1.25倍额定起重量时;最大幅度的额定起重量及1.25倍额定起重量主要结构件的静应力测试。 4、安全保护装置试验与评定 (1)塔式起重机的起重量限制器、力矩限制器、上升极限位置限制器、变幅限制器、回转限制器、小车变幅断绳保护和断轴保护的试验与评定。 (2)施工升降机防坠安全器校验,吊笼行程上限位开关、吊笼行程下限位开关、极限开关、防坠安全钩、防断绳开关的试验与评定。 (3)电气安全保护装置、零位保护、断错相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失压保护、过压保护、欠电压保护等的试验与评定。 七、根据以上检测、检验评定结果和性能试验、结构试验、安全保护装置试验与评定的结果,提出整改措施及安全技术性能评估结论。 评估结论: 符合要求,可以使用; 整改后可以使用; 降载使用; 建议报废。 委托方应提供设备的制造单位资格证明、产品合格证、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图纸等随机文件、大修或改造资料和安装使用过程中的事故记录。并负责金属结构探伤检测部位的表面处理工作(打磨)。 安全技术论文: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技术及机制 摘要: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90年代初期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方式,它是一种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的全新方法。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安全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90年代初期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方式,它是一种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的全新方法。传统的电子商务指人们通过计算机及计算机专用网络进行商贸活动,例如电子资金转帐、远程购物、电子合同、电子化海关进出口报关、电子化税务申报等等。如今, 电子商务的范围更加广泛。基于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不仅指基于Internet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并创造新的商机的所有商务活动,包括从销售到市场运作以及信息管理筹备各个方面。因此,电子商务的对商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然而,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其开放性、国际性和自由性在增加应用自由度的同时,也使安全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开放性的网络,导致网络的技术是全开放的,因而网络所面临的破坏和攻击也是多方面的,如何保护企业和个人的信息不被非法获取、盗用、篡改和破坏,已成为所有Internet参与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企业与消费者对电子交易安全的担忧已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了消除这些顾虑,必须保证企业与消费者在进行电子商务时双方的利益不受侵害。 按照安全策略的要求及风险分析的结果,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系统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 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 网络安全可以分成三类:系统安全,指主机和服务器的安全,主要包括反病毒、系统安全检测、入侵检测(监控) 和审计分析;网络运行安全,是指系统要具备必须的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如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等;局域网或子网的安全主要是访问控制和网络安全检测的问题。特别说明,各种黑客与防火墙主要属于网络安全的相关范畴。 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传输的安全、信息存储的安全以及对网络传输信息内容的审计三方面,当然也包括对用户的鉴别和授权。这里主要对信息安全技术进行概括介绍。 在信息安全涉及到的几个方面中,为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需采用数据传输加密技术、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为避免数据被截获,泄漏机密信息,重要的信息、文件等数据在网络上进行传输时都要按照一定算法进行加密。目前,主要的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对称密钥加密,又称私钥加密,即信息的发送方和接收方用一个密钥去加密和解密数据。它的最大优势是加/解密速度快,适合于对大数据量进行加密,但密钥管理困难。非对称密钥加密系统,又称公钥密钥加密。它需要使用一对密钥来分别完成加密和解密操作,一个公开,即公开密钥,另一个由用户自己秘密保存,即私用密钥。信息发送者用公开密钥去加密,而信息接收者则用私用密钥去解密。公钥机制灵活,但加密和解密速度却比对称密钥加密慢得多。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是确保信息完整性,采用的方法大多是收错重传、丢弃后续包的办法,主要有报文鉴别、校验和、消息完整性编码MIC(Message Integrity Code)。 为保证信息存储的安全,须保障数据库安全和终端安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主要包括纯粹的数据信息和各种功能文件信息两大类。对纯粹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以数据库信息的保护最为典型。而对各种功能文件的保护,终端安全很重要。 信息内容审计,则是实时对进出内部网络的信息进行内容审计,以防止或追查可能的泄密行为(为了满足国家保密法的要求,在某些重要或涉密网络,应该安装使用此系统)。 对用户的鉴别是对网络中的主体进行验证的过程,通常有三种方法验证主体身份。一是只有该主体了解的秘密,如口令、密钥;二是主体携带的物品,如智能卡和令牌卡;三是只有该主体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或能力,如指纹、声音、视网膜或签字等。 保护信息安全所采用的手段也称做安全机制。所有的安全机制都是针对某些安全攻击威胁而设计的,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单独或组合使用。合理地使用安全机制会在有限的投入下最大地降低安全风险。 网络中所采用的安全机制主要有: 1.加密和隐藏机制:加密使信息改变,攻击者无法读懂信息的内容从而保护信息;而隐藏则是将有用的信息隐藏在其他信息中,使攻击者无法发现,不仅实现了信息的保密,也保护了通信本身。 2.认证机制:网络安全的基本机制,网络设备之间应互相认证对方身份,以保证正确的操作权力赋予和数据的存取控制。网络也必须认证用户的身份,以保证正确的用户进行正确的操作并进行正确的审计。 目前,数字证书认证机制在电子商务中的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缴税、网上保险、网上购物、网上贸易、网上招投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安全电子邮件、期货交易和网上票务等B2B、B2C安全管理业务以及电子政务等各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证书是为了防止不法分子诈骗采用的强身份鉴别技术。可以避免密码或口令容易泄露或被攻破的缺点。 3.审计:防止内部犯罪和事故后调查取证的基础,通过对一些重要的事件进行记录,从而在系统发现错误或受到攻击时能定位错误和找到攻击成功的原因。审计信息应具有防止非法删除和修改的措施。加强制度和岗位以及内外的审计是非常重要的 4.权力控制和存取控制: 主机系统根据需要赋予不同的用户不同的执行权利。严格控制用户不能越权操作。 5.完整性保护: 用于防止非法篡改,利用密码理论的完整性保护能够很好地对付非法篡改。完整性的另一用途是提供不可抵赖服务,当信息源的完整性可以被验证却无法模仿时,收到信息的一方可以认定信息的发送者,数字签名就可以提供这种手段。 6.业务填充 无业务时发送干扰数据,即发送无用的随机数据。减少攻击者通过通信流量获得信息。增加密码通信的破译难度。 以上简要的介绍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技术及信息安全机制。电子商务正以其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正逐步被广大企业所接受。而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电子商务令人担心的方面和关注的焦点,也将成为电子商务全面推广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技术,提高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篇1 当前,信息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深度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必备工具之一。2006年3月,美国计算机科学家JeannetteM.Wing正式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和体系[1],该理论被认为是近十多年来产生的最具基础性、长效性的学术思想。未来,运用计算思维,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是人们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计算机素质之一[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承载着培养计算思维“第一课”的重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态势,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后续其他计算机课程及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历,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策略,为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两阶段学习。第一阶段是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软硬件,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知识和基本概念,同时介绍一些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阶段是让学生学习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掌握基本数据结构、基本语法、流程控制结构、程序设计方法等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调试、运行程序,进而能熟练使用一门编程语言来分析和解决与其专业相关的应用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并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及需求为教学目标。目前普遍采用理论教学及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忽视课程“思政”元素,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由于受传统教学目标与考核标准的影响,目前的教学相对忽视或弱化了人文关怀、思想道德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新的变化[3]。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特别是初入校园的大一新生,价值观与行为方式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也是当今社会的潮流,这种趋势在未来很可能继续扩大。但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目前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还很低,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融合不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缺少一定的认识。如果只重视培养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没有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违背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1.2新冠肺炎疫情下线上课堂难管理,教学互动困难 2020年起疫情打破了以往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各大高校为了阻断疫情的传播做出了很多努力,大多采取了“混合型”线上授课方式,如“MOOC+QQ群辅导”“腾讯会议+微信群辅导”等。但与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授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自律性相对较差,课堂仪式感不够,师生互动积极性欠缺。尽管可以通过签到或课中提问等方式掌握学生是否在线,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听课中出现的疑问难以全面了解。另外,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无法进行深度学习,如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讲授期间需要调用第三方软件来编辑、调试、运行程序,有时还需要学生远程分享屏幕,教师帮助在线修改程序,这就对线上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教学内容与非计算机专业缺乏有效融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概念不断出现,计算机技术也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中,与各个学科交叉融合。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同样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并应用于本专业实际需求中。不同专业涉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点不同,但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程度普遍提升。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普遍采用统一授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缺乏有效融合,部分专业的学生对讲授内容不感兴趣,认为与本专业关联度不大,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在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受到从业者广泛关注,并提出多种教学模式及策略。阳红[4]探讨了“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路径与对策;王千千[5]提出了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常志玲和赵鹏[6]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出了使用线上辅导、强调帮助文件、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等方式;唐日成等[7]提出了构建基于MOOC+SPOC的移动端题库的计算机基础语言课程教学模式;何止戈[8]以计算机基础课为例,搭建了互联网+的教学平台,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张翠平等[9]提出从创新精神与创业思维两方面,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姚珺[10]探讨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策略。张爱国等[11]提出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在线教学模式。基于上述教学模式及策略,通过借鉴前人教学经验,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针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1挖掘“思政”元素,将计算思维与育人有机结合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可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将爱国敬业、敢于担当、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双创思维等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育人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时,通过介绍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实现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艰苦创业历程,又如何通过艰辛努力成功研发银河、天河等超级计算机,在世界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中屡占鳌头,从而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及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12];在讲解Python图形库时,可以利用Turtle第三方库从简单的圆形、三角形、矩形到五角星进行绘制、填充颜色,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出五星红旗,将爱国情愫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在讲解Python语言网络爬虫知识点时,通过介绍互联网信息活动时的一些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在公共文件数据处理方面涉及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深入认识自身良好的行为规范对网络信息社会的影响,从而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规范,帮助学生树立信息保密意识,恪守职业道德,强化职业操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行业前沿和科技成果的介绍,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计算机竞赛、实习实践等活动,并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知与处理计算机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和竞争力。如目前国内有关创新创业的比赛主要有“互联网+”,“创青春”等,也可以结合校情,充分利用当前教学资源,与创新创业比赛相结合,开展竞赛活动并引导鼓励学生参加,给予课程成绩(分数)等奖励,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技术和技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双创实践的积极性。 2.2采用翻转教学模式,提高线上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各大高校的线下教学逐步恢复,在疫情过后更需要总结经验,巩固并完善线上教学资源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线上教学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常态化。不同于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线上教学应更注重于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上文提出的线上课堂难管理,教学互动困难问题,教师可以在线上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把学习的决定权转移给学生,增加学生自学部分比重。比如,在讲解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布尔数据类型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一个具体问题,如创建两个变量X、Y,再创建一个变量W使W=XandY,分析X、Y为不同数据类型时,W的变化值,讨论并写出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布置任务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和交流,课堂中让每个小组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小组间可以进行辩论,最后根据讨论结果评出最优小组,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可以通过讨论引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与此同时,可建立课程学习专用讨论群,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特点,学生在编程期间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由于线上学习不同于在学校可集中讨论交流,建立学习讨论群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也可以寻求教师帮助,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后续课堂有针对性地讲解。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从“先教后学”转为“先学后教”,让学生更有参与感,有问题能够及时解决,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 2.3结合专业编排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分别为公共选修课和公共基础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基础水平和应用需求不同,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理论和应用的快速变化,导致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复杂性。不仅需要激发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要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科交叉的应用创新能力。课程编排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从老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转变为学生想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13]。即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合理编排并细化课程内容,与时俱进。1)层次化和模块化编排教学内容。开课前与各专业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机知识讲解,提高学生在学科专业层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进行程序设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注重与不同专业的后续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比如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中的Python库讲解时,为有数据分析需求的专业着重讲解matplotlib、numpy、pandas等用于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的第三方库;为有图像处理需求的专业着重讲解PIL、OpenCV等用于图像处理和影像分析的第三方库。2)开设应用型、趣味型计算机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只限于公共基础课的学习通常不能满足一些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开设选修课既能满足各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拓宽知识面,还能培养计算思维。选修课程可选择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应用型内容,如MSOffice应用、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等,或选择学生较感兴趣的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及Python的高级应用等。 3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其教学质量对各专业学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理念,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主线,以实现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目标,针对性地提出了将计算思维与育人有机结合、采用翻转教学模式提高线上教学有效性、课程内容与不同专业有效融合等改进策略,为进一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也对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刘奕 张爱国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篇2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学生公共课程的核心,主要侧重于教授学生的科学理论和计算机技能,注重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似乎与政治思想的内容没有多大关系[1]。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在使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是理论课,偏向于教学理论。而基础计算机课程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技艺。这两门课程在学习方式和教学重点上都不同,似乎难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外,还包括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知识的发展与教学[2]。在相关学术知识内容教学中,将思想政治内容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观,培养符合国家教育普及要求,符合新时期教育总体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一方面具有较强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更注重各方面人才的发展。特别是在新课程的影响下,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3]。因此,必须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堂。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融入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 (1)思政元素的融入过于生硬。教师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思维的制定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知识教育类似的政治思想并没有进入课堂,思政教学知识没有完全融入。学生从课程中学到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同时还要穿插学习思想和政治知识,无法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本班学生兴趣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教师对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许多隐藏的思考和思想政治知识,大多数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首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是形式上的,整合只是浮于表面的,没有深入挖掘专业课背后的思想政治元素[4]。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思想政治元素在专业课程的教育意义,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发展的过程和现状”内容时,可以通过拓展与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当教师在讲解摩尔定律的概念时,通过讲授摩尔定律对IT发展如何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对科学信息技术更新速度也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种递进式教学触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思想政治知识融入计算机课程的经典案例。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化的具体措施 2.1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课程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众所周知,虽然我国计算机研究起步较晚,在最早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局限于国外技术的影响,但现在我国已经成为科技大国,在教学软件使用和材料方面都是国内自主研发的。因此,教师应该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计算机基础的第一章,教师首先明确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理论性的教学章节[5]。我们可以将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及其相关成就史融入其中,进一步拓展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计算机产业的进程是多么艰难,进而让学生了解那些以科研精神为本、无所畏惧、勇于探索的研究人员的科研精神。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以中国的巨型计算机研究为代表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用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习信心,为中国计算机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而努力学习。 2.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地点在机房,由于机房与普通教室是不同的,没有那么严肃。因此,有些学生会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带到机房,如在机房丢垃圾、吃零食等,上课时开小差不认真听课,导致教学效率较低。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要采取措施让学生参与授课环节,例如给学生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课程任务,由学生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进行讲授,同时增加课程主题的讨论内容,将注意力逐渐地转移到课程中,让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下课积极讨论的良好习惯。因此,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也在潜移默化地加强。 2.3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共享更加便捷,但也为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虽然大学生已经拥有完全自我意识,但他们还没有进入社会,对于不良信息认识不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各类信息的分辨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对不良信息的防范能力,鼓励学生在健康的互联网环境中找到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源。例如,教师通过讲解计算机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网络病毒的危害,通过讲解常见的病毒转移方式,让学生远离病毒程序,安全上网。同时,一些不良信息还隐藏在盗版软件中,使用盗版软件使正版软件版权受损,这是权是严重的侵权行为,并且网络病毒也藏匿在盗版软件中。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自觉保护正版软件的权益,远离盗版。 3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3.1教学内容与新兴内容的有机融合 传统的与学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方法往往缺乏趣味性,课堂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长时间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教师讲到Windows操作系统时,不要沿用以前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须利用短视频等一些新兴的手段将相关的学术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上课期间播放相关视频,生动的教学视频不但吸引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文件管理”相关的课堂上,如何建立有效的文件管理构架至关重要,要通过培养学生分门别类地处理相关文件信息,进而让学生对思想道德加深理解[6],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结构直接决定其分类处理文件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能单一进行线下教学,需要利用各种新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根本原因。 3.2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通过与思政专业教师的交流,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对客体和事件敏感性的认知,收集、总结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客体关系,使学生获取专业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对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在课程教学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挖掘应立足于教材,在实施过程中,让课程从思想政治角度出发,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知识要点形成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经过小组讨论,在表1中描述了相关课题的主要递进过程,在概念上称为相关思维,教师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思政思维[7]。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政治理论学习的深入,思政方面的知识也在不断地积累,这将会挖掘更多的思想政治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密切关注时事政治,继续挖掘更多的思政知识,将其有机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使其始终注入新的元素,保持知识的更新。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合适的地方,需要马上改变和调整,动态更新表格内容,使思想政治内容的融入具有时效性。教师在思政课堂上,常犯的错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的“硬嫁接”。教材与政治思维的相关性不强,强行从政治角度去思考专业知识,这不仅破坏了原有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达不到思政教学的目的。二是老式说教、融入方式不自然。教师由于没有理解什么是有机融合,因此在授课时错误地沿用老式教条口吻教育学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如何避免这些误区,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一系列改变,首先就是将思政元素融入所有关键知识点,让学生正确理解学习内容和思政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如表1所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4结论 现阶段,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产生影响,传统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育方法必须创新发展,思考政治教育应该以何种方式融入课堂,以何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成为当下的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介的视频、短视频、直播已经非常广泛,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的建设不能忽视这样的传播渠道。在网络信息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不仅仅是开设网络课堂、开设微博和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数字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通过全新的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教育。随着线上线下教学不断地建设和完善,思想政治课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融合也越来密切。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融入其他课程是所有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思政课程本身也是一种伟大的科学创新,教师应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同时要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思想信念,用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当今社会问题,把抗击新冠疫情、国际国内形势等内容用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思想,履行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教师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始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在教导学生的同时树立榜样。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教育引领为指导,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用英雄事迹引导学生,将学习、科研与国家的未来相结合,将学生的成绩与未来的目标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独立个体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进一步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 作者:李南楠 李杰 计丽娟 崔容容 单位:赤峰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 赤峰供电公司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篇3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通识类必修课程,有着较强的思想表达和文化传承作用,因此培养学生拥有合格健康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职业操守成为授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强化教师自身的理论与道德修养 树立全员、全过程课程思政思想,强化教师自身的理论与道德修养,秉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于课程”的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把思政内容贯穿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以先进的课程规划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现育人效果的最优化、最大化.教师要具备立德树人的“基本功”,重塑教育理念,在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时俱进,切实增进课程的德育价值内涵和育人实效.[2]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提高课程思政能力通过参加思政培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分享、交流和研讨,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全面认识,提高教师的政治敏感性,理清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理解并认同“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坚持以身作则,做好课程思政示范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严格遵守并执行课堂礼仪,不接听手机,不无故旷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在讲授windows时,对教学过程中的文件进行规范取名,分类整理,引导学生养成条理清晰、善于总结的习惯. 2提升目标、丰富内容、优化方法、拓展资源、全方位评价 提升课程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严谨、求学、务实的科学素养、团队协作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道德法律意识、网络安全意识作为课程思政目标,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深植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爱国、诚信、责任、进取的人文素养.丰富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关注社会热点及学生关切的问题,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以案例、实验、新闻时政、名人轶事、亲身经历等为载体,整理设计出与课程相关的能引发学生共鸣的思政案例,将“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理念渗入其中,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表1为Access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范例,表2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积极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思政的融入提供广阔的舞台.如电子教室的使用、独立SPOC、教师自己录制课程视频等.优化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案例式、讨论式、理实一体化、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新教学资源丰富更新教学资源,补充反映时代特色、弘扬主旋律、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素材.一是重新编写理论课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在具体案例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中加入反映信息时代特色的计算机热门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在WORD排版案例中,使用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题材《父爱如山,一路相伴》;在常用工具软件中介绍CAJViewer、国内常用慕课平台等.二是设立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课程,精心撰写、反复推敲脚本,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设计无痕植入思政的PPT,通过视频把课程思政延伸到课下,延伸到网络学习中.融入思政的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成绩构成为:课程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机考(60%).平时成绩包括线下的出勤、提问、练习及模块考试,也包括线上的网络课程学习、章节测验、预习、问卷调查、随堂练习.教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会经常发起小组讨论,布置小组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互评、自评,期末考试采取题库随机抽题机考.每学期对题库进行更新,加入反映时代特色、体现正能量的试题及素材.这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趋势,思政与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相互渗透、相互适应,最终形成科学的、有内涵的知识结构体系.[4]教师应遵循时代的变化趋势,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不断完善教学措施,培养出具有计算机素质和操作能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 参考文献 [2]邓小军.“课程思政”在高校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65-67. [3]李宏岩.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1,23(5):477-480. [4]郑友进.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物理教学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59-61. 作者:吴玉华 赵晓霞 蔡丽艳 丁蕊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改进途径探讨 摘要:社会经济在不断进步发展中,而在其发展道路上最为基础需求的就是“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效益的是人,给公司带来更好发展的也是人,当然前提是公司对人才要有合理使用原则才能获得其创造的价值。所以,考虑到公司未来的良好发展,就必须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同时跟着社会的发展脚步进行实时更新管理方式。本文就主要针对县级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关改进途径。 关键词: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改进途径 一、引言 就当下各企业公司及部门各方面对“人力资源”的运用逐渐变得广泛起来,对于我国县供电公司而言,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却没能做到完善,在对国外先进制度管理方式进行参考借鉴时,还需保持谨慎态度,切勿照搬照抄,要根据公司实际状况及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国外管理方式进行适宜的优化及变更,从而才能有效对公司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鉴于此,笔者首先将问题提出,随后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相应解答。 二、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员工分配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省县级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远远超过正常工作所需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多数员工无所事事,这对员工日后的发展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包袱。另外,在公司引进先进电力设备和新技术时,发现大部分员工素质达不到标准要求,以至于造成公司存有大量员工技术不均衡等问题。而供电公司其“部门多、人员多”的特征也使得职能交叉的现象频繁发生,更甚者长期处于效率低的状态中。 2.激励体制不够全面 在当下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中“激励体制”若不能有效实施,何以让员工全力以赴去“战斗”。公司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完善有效的激励体制,完善的激励体制将使员工充分发挥其工作热情,更能调动整个公司的工作气氛,从而实现公司业绩逐渐上升的未来展望。就目前公司激励体制来看,不灵活也不完善,使得多数员工认为“少干多干、干好干坏”都没有区别,不仅大幅度降低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更甚至会出现员工流失情况,同时也会给公司的整体工作效率带来创伤。3.人力资源建设问题对于我省县级供电公司来说,大家对人力资源的建设似乎不是那么了解,多数人只是看重于眼前的暂时利益,却不舍得为日后更大的利益去进一步投资。而由于公司的培训制度不够完善,使那些渴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员工梦想破灭。甚至将培训当成口头摆设,而不去真正实施相关培训,等面对问题出现时才去临时抱佛脚,其中,培训的方式也是枯燥无趣,甚至脱离实际,未从基础上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流程,对这对员工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使其产生了厌恶心态,远远达不到培训的最终目的[1]。 三、针对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的改进途径 1.人才的合理定位 在县级供电公司对员工进行岗位分配时,首先需要了解员工的自身需求以及人员的实际情况。且应当按照由各类不同人才的科学组合来进行正确的员工配置,同时对业绩突出且工作认真的员工加以重用,从而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此外,公司要遵守“公正、公平、公开”的用人原则,为不同层次及不同岗位的员工设计符合其自身条件的工作待遇及工期。最后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招聘形式进行招人,根据面试情况加以考虑或录用。 2.优化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当今社会已是步入知识的时代,每个行业都需要保持持续性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其中人力资源便是当下社会监理的主体。我县供电公司若想在江西省各县竞争市场中获胜,首先就需要一支强大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而仅仅只是靠单纯的招聘方式来获得资源是不现实的想法,员工的日益培养和对培训的重视才是关键所在。据统计西方国家对员工的培训十分重视,在员工培训环节上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经费。所以,供电公司对员工的相关技术培训应做到足够重视,把培训当做公司优秀人员获得的重要渠道,适量加大培训经费,从各个方面满足员工学习知识及技术的需求,得以整体提高公司员工的专业素质。 3.强化激励体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要使公司每个员工都为了共同目标去努力,一套完整的激励体制是不可缺的。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应当善于采取激励体制对员工进行鼓励表扬,从而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当然激励方式可以不单单限于物质上奖励,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一样的激励方式,这使员工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在一程度上都能得到增加,采取这种激励方式来达到共赢的结果。 4.合理科学的用人制度 公司各项的工作都不免由人来操作,所以如何把人用在合适的岗位才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人无完人,但是却有一方面的特长和一些方面的不足,因此在人力管理中需要做到因才施用,合适的用人安排远远比运用优秀的人才重要,若把一个专业能力不高的人安排在一个要求较高的岗位上,这对当事人有难度同时也会造成公司工作的延误,而把一个能力强的人放在一个普通职位上,对人力资源而言又是浪费[2]。因此,公司务必建立完善合理的用人体系,在了解员工自身素质后加以结合其自身能力来进行工作岗位的分配,这将大大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对于供电公司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对于文中所阐述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得到有效运用,倘若对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加以有效的改进措施,那么对日后供电公司的发展将带来不错的进步。 作者:巴晓英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德安县供电分公司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改进途径 一、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管理模式存在不足 现阶段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各大供电公司之中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于一些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尚且存在不足。而对于所有工作人员的招收渠道现阶段较为混乱,不能对于招收工作进行择优进行,工作人员整体的素质就好比于一个木桶,而这个木桶所容纳的便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和技术等硬性指标,真正能决定这个木桶的容水量的不是最高处的高度,而在于最短处,现阶段对于短处解决办法尚且不够,所以不能真正的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二)管理之中较为混乱 在现代的供电公司内部,其管理尚且延用旧有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这些已经可以被历史淘汰的管理办法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于供电公司的各种要求。任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如同血液的管理,对于优秀人才的有效接纳,这些如同血液的交替一样,新鲜血液的涌入可以为企业这个大“身体”带来新的动力,而其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使得进入的血液也不能带来预期目标的实现。 (三)管理效率较低,并且对于各种问题不能进行及时解决 当代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各种问题的解决效率不能持续而走高,对于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很大的制约了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展开,也阻碍了企业对于一些优秀人才的渴望。每一个人才对于企业而言,都是其发展的基石,而对于企业根基的稳固和发展都是对其自身有益,提高工作效率,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二、对应这些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文提出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但是对于供电公司而言,由于对于人力资源不能正确认识,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这些情况也就演变成了不能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的提升。提高供电公司的认识和管理,措施和办法才能真正的行之有效,如果不能提高认知,对于所有的管理也就是空中楼阁。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供电公司而言,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一大助力。 (一)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 现有的电力企业通常不能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这种态度也就演化成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重视,甚至是轻视。所以为了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更应该进行有效提升,通过学习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借鉴成功的管理案例,从中吸取到自身的东西,真正得到提升,供电公司全员的态度都变得积极,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变。 (二)完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建立合理体制 在供电公司企业内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机构,使其发挥自身的功用。对于人才选拔和录用有一套完善的体制,对于各种企业内部升迁有着自己的规则,使得企业充分发掘自身的各种人才,充分进行各种人才的利用。例如某供电公司内部的录用机构往往是通过企业内部推荐来进行选拔,这种制度便应该被废弃,实施真正的人才录取制度。 (三)改善现有的人力资管管理系统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较为陈旧,而且效率较低,为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所以应该对于传统的系统进行改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明确一套系统关于人才选拔、人才录用等程序,抛弃旧有的级别制度,对于系统的改善应该是系统性的,并且真正落实到工作之中,通过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的改善现代供电公司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四)建立内部培养制度,在企业内部选拔人才 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仅应该是对于外部人才的录取,更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使得供电公司内部员工进行各种科学培训,这种制度有利于企业总体人员的全体素质进行提高,企业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可以通过各种有关制度的配合来鼓励员工进行培训,这些制度的有效配合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有效进行各种培训。 (五)通过公司文化的建立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 任何公司想要寻求自身的发展,首先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慢慢会形成一种公司文化,这种公司文化也就是公司的面貌,也同样是公司的精神,能够有效帮助公司进行自我改革,自我突破。现代的供电公司之中应该明白的便是团队精神,供电公司打破内部的壁垒,明确公司是属于同一个团队,打破隔膜,实现公司内部的交流,帮助公司员工在进行自我发展时可以有效的得到公司内帮助。当公司形成了自我文化时,公司便会形成一种氛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状态,当真正有这种思想升华时,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也便会迎刃而解。 三、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现阶段尚不完善,对于其认知程度尚不完全,所以对于供电公司而言,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不足也就可以理解了,提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改善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坚持的基础设施,本文总结了这类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有利的资料! 作者:周银霞 单位:国网江西湖口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及资本经营改变思索 摘要:众所周知,未来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是物的资本和货币的资本,而是要求人的智能和发挥人才智能资本的作用。如果说传统产品属“集成资源”,而未来的产品则属“集成知识”,正如国外学者所说的那样:智能资本将导致“世界财富的一次大转移”,即企业的成功将从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手里转到那些拥有思想和智慧的人的手中。也就是说,未来企业的发展,不只是靠设备好、技术强、资本雄厚,同时要靠那些具有高智慧的人才。正缘于对于人才管理的重视与认同,人力资源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上都有了飞的跨越。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也不过数年,管理学界便又提出了人力资本经营论。这是对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的全新革命和全面创新,它标志着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新型的人力管理、人力资本经营的变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经营 1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 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更为活跃,内容更加广泛。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人员的招收、任用、调配和奖惩的静态管理,把人视为管理控制的对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看作是一种关键的资源来经营,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往往以事为中心,注重现有人员的管理;而人力资本经营把人视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让人的才能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大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因此,如何有效的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必将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战略组成。 2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转换为人力资经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与价值。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运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也将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科技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后集中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才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把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资本来认识和配置,而不能简单的作为劳动力来使用,更不能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等同看待,这对实现人才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进而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前沿企业,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过去人事部门只是消极地“管理”人,现在认识到必须对“人”培训教育和开发,提高和发挥人的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使用必须与不断培训开发相结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使企业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 第二,加大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具有知识、品质和创造力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本是指企业花费在教育、培训等人才综合素质再提高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比一般的人力投入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因为知识和智能资本是人们原本拥有的技术、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继承,它是有人才知识的积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用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转化、替代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势在必行。所以人们都把对知识和智能资本的投资视作“一本万利”,看成未来制胜的基础保证。企业如何才能先行开发出人才,使广大员工的素质不断得以强化和提高呢?最现实和根本途径,唯有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为培养企业人才,提高员工的质量和高质量员工的比重,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员工的教育、训练等各种智力、知识、技能开发活动。从这个意义相讲,也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同为人才投资、素质投资、教育投资等为改变人本身的种种投资。西方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更大。美国蓍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国民收入,新增加的财富有80%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提供的,只有20%左右来自物质形态”。在书中,舒尔茨还特别强调指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落后,主要就在于它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而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他说:“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常常不受重视。这些国家的领导和主管人员都认为,物质资本投资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发展水平赶不上资本的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贫瘠。教育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第三,抓紧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本经营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进行人力资本经营的基础。是预测组织内的人力资本要素,并且决定为满足和达到这些要求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包括编制和实施各种计划项目,以保证当企业中某一职位空缺,或者发生某类人才短缺时,能够尽快地解决这类问题,使得组织中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减少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而组织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状况,如人员短缺或人员过剩,以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人力资源发挥创造利润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则在于健全的岗位分析和流程设计,使用人单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己特点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因此,就必须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必须跨过的门槛。 第四,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创造性劳动。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的适时调整对人力资源的激励与调配,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例如制订全新的人才薪酬方案与晋升方案、改变人才考核方法与评估制度,以有效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时,在约束机制方面,也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道德宣导等体系,进行不断的纠正人力资源中不良之处,有效预防和杜绝人力资本价值的流失。 第五,要创建良好的人才工作与发展环境。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增加企业经营与工作透明度,营造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气息,加强人与人之间轻松愉快的沟通交流,建立起信息转化的知识管理流程体系。并将管理的焦点由“如何获得信息”转向“如何开发利用信息”上来,从而营造出学习型组织的氛围。让各种人才都有充分施展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结语 总之,管理始终都是企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课题,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力资本的转化都必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也将成为企业在立足于竞争市场而处于不败之地的恒久动力。而且,拥有人力资本,将意味着再创竞争优势。因此,这将需要企业与管理着必须有意识的在工作中不断去重视、去学习、去运用,将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整合,以全面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自我鉴定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其中专业从事人事劳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时间逾12年。其间经历了国有企业的人事劳动管理、私营企业的人事管理及现所在的大型综合性民营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跨及建材、电子、酒店、商场、化工、矿山以及贸易等行业,并先后亲历了几家企业的转制过程,亲自处理转制过程中的员工安置事宜。十八年的企业管理特别是其间的人事劳动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可以说见证了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过程,见证了我国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从试点到建立再到调整,从而达到今天相对完善的过程,同时还见证了企业职工从固定工、农民合同工、大集体工以及临时工等不同身份统一向全员劳动合同制工人转换的过程。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加之自己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战经验。现将主要业务工作实践总结如下: 一、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人力资源规划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根据发展需要并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的人力资源预测、投资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制定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薪资分配、职业发展、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全局性的计划,使企业在持续发展中获得竞争力,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证与服务。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具体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变革、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预测、工作岗位分析、企业劳动定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等内容。 我曾经经历过一个塑料编织袋厂、一个氮肥厂和两个酒店的开业组建工作,独立操作完成了从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定岗定员、工作岗位分析、人员招聘、岗前培训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的全过程。对于不同的行业,我首先要熟悉行业的情况,深入到同类型的企业的每个岗位,再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从最精简高效的原则出发,确定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组织机构确定后,根据工作流程及工序、每个岗位的管理幅度、员工的劳动强度等来确定岗位设置,制订出工作岗位说明书,再根据工作时间及工作量来确定每个岗位的员工数量。比如氮肥厂是连续生产型企业,很多岗位在国有企业时必须按四班运转配置人员,但现在是民营企业,不能完全照搬国有企业的模式,在配置人员为了考虑节约人力成本,多数按三班三运转配置人员,当然同时还得考虑劳动安全及职业卫生,所以在配置人员时必须对每个岗位做精细的工作分析,把握每个岗位的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提出对员工的任职要求。 在担任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位过程中,每年初都要根据企业年度计划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提出人员需求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费用计划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适时修改。 二、招聘与配置方面 员工招聘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道关口。一个有效的招聘系统将使企业获得胜任工作并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的人才,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益。 原在国有企业工作时,企业主要依靠校园招聘和内部提拔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单位内部较重要的岗位全由内部招聘,因缺乏新观念的输入而使企业管理体系趋于僵化。由此,本人建议企业保留10%的中层管理岗位由外部招聘,在保证给内部员工足够发展机会的同时,促使外部新鲜血液的输入。同时,积极拓宽企业招聘渠道:首先,加强与有关院校的联系,连续3年共招聘大学生65名,专业结构覆盖企业所需的所有专业;其次,利用网络招聘成本较低、招聘选择范围较大、信息处理能力较强、求职者素质相对较高的特点,通过网络招聘管理人员;第三,针对工程施工管理技术人员在人才市场的流动性相对较低,多数人通过同学、朋友介绍而流动,因此制订公司人才引荐奖励制度,对为公司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员工进行奖励,鼓励员工介绍高素质员工进入我企业工作,拓宽公司人才引进渠道。在拓宽招聘渠道的同时,本人还规范简化招聘流程,建立人才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制度,提高人才招聘和使用效率。 现所在的民营企业集团,由于公司发展迅猛,五年之内从一个企业迅速扩张到十六个企业,人员从150多人增长到近5000人,企业跨及全国七八个省市,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技术在不断的更新,管理难度在不断增大,面对此情况,人力资源的跟进难度相当大。我作为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人才需求的压力相当大,通过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吸纳人才。首先,经常性通过全国性的行业报刊登载招聘广告,吸纳高端管理人才、高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以满足各地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需要;二是通过各省市网络招聘,满足各地的中层管理人才及中端技术人才的需要;三是通过企业所在地人才市场机构或参加当地人才招聘会,长期招聘一线岗位员;另外,还与各大中专院校建立长期的关系,长期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加盟,以储备企业所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通过努力,这几年基本满足的企业的用人所需,但人才缺乏的矛盾仍很突出,加之民营企业员工流动性相对较大,导致在不断引进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外流。针对此情况,我向企业老板提出了应轻引进重培养开发等如何有效留住人才的意见措施,应当说目前起到了一定效果,企业已经更多的关注如何有效的留住优秀人才,从提高待遇、改善福利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相对有效的保持了人才的稳定。 三、培训与开发方面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企业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人力资源已经被企业作为第一资源,由此,企业不仅从外部吸纳优秀人才,同时还加紧从内部培养和开发,让内部人才脱颖而出。 在我担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企业中,企业培训流程均由本人审核完善:每年年末组织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对培训需求调查进行专题会议讨论、审核后,编制下年度培训计划;从外部选聘或者从内部甄选培训教师,对计划培训项目实施教材库管理,由各培训承担单位或承担人在规定时间内将教材撰写完毕并经审核合格后安排人力资源部专职人员汇编教材,予以受控;每月月初出培训通知,将当月计划内培训项目的实施时间、地点、教师、参训人员、授课方式等信息公开;培训过程中,对出勤情况实施《签到表》管理,对培训效果实施《考核记录表》管理,同时由人力资源部人员跟进每一场培训,对培训各要素予以监控,并填制《培训实施跟进表》;每月月末总结当月培训情况,对培训合格率、出勤率、效果评估等指标或项目进行分析,形成《培训数据分析报告》;每月及时将员工培训记录输入人力资源电脑系统中的个人培训档案,为人力资源的运用提供数据库支持。每一次培训结束后或某一个阶段后,针对性的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由参训人员填写问卷调查表,然后由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汇总分析,以全面把握培训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目标,区别岗位,建立了分层次培训体系,培训计划一般分为岗前培训、经常性内部培训。岗前培训:对于新进的员工由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员工手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企业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人事制度,酒店行业还需进行适度的军训、礼节礼仪培训和姿态风度规范的训练,合格后交由业务部门对其进行岗位所必须的技能培训,指导员工适应岗位,合格后方能上岗;公务员之家 经常性企业内部培训:企业内训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培训内容。普通工人侧重组织实施岗位技能、生产现场5S、安全操作等知识培训,技术人员侧重组织实施专项技术、技术创新项目培训,一般管理人员侧重ISO规范化操作、岗位绩效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侧重管理技术、企业理念、职业拓展方面的培训。较低层次的培训由企业内训师和各部门主管完成,较高层次的培训或专业性较强的培训聘请咨询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人士实施。除开展普训外,还对个别或有特殊需求的培训实行委外培训,派出指定人员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课程或讲座。另外,现所在的集团还对管理人员、技术骨干采用了E-training网络培训方式进行培训,能更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更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通过分层次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着“开发潜能、持续培养、适度使用”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发人力资源。实行学徒或助理制度,挑选有一定潜质的员工,由经验丰富的高职级人员一带一(或一带多人)训练指导,让其储备将来担任更重要岗位所需的学识技能。对一些可替代性不强的关键、重要岗位实行轮岗制度,利用生产淡季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换岗工作,培养一专多能的员工,同时减少或避免关键、重要岗位上人员流动造成的损失。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我经常亲自担当培训,并受派外出担当培训师。本人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深受受训者的好评。 四、绩效管理方面 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确定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所达成共识的过程,是增强员工成功达到目标的能力,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改进与提高企业绩效水平。 实施绩效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通过有效的目标分解和逐步逐层的落实,实现企业预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工作,建立完善高效、合理的组织体系和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将人力资源、战略目标、运营流程和谐地统筹起来,使各层级的执行力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企业文化相联系,纵向能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关系,横向能统筹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形成协同效应,有效提升企业绩效,加快实现企业长远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同时,通过实施绩效管理,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薪酬分配、教育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激励部门、员工不断改进绩效,从而达到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实现员工、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基于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绩效管理作用的发挥,采取不同的绩效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以前在国有企业工作时,也对员工进行考核,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只注重考核而忽视了改善和提升。现在的企业,不光注重考核,更注重绩效改善。我所在的企业,对高级管理人员及部分技术骨干实行了年薪制管理,要兑现年薪必须经过严格的绩效考核后方能实现;对一般管理人员及基层员工,都明确了关键绩效指标,从工资中抽出一部分作为绩效工资,每月经过考核后予以兑现。绩效考核的推行,有效的提高了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每月进行绩效考核后,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者见面,由考核者或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进行绩效沟通,促使员工不断提高绩效,从而促进传统的考核不断过渡到绩效管理。 五、薪酬福利管理 企业薪酬福利管理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驱动力。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难点,薪酬管理政策也是公司员工最关心的公司政策之一。 明确企业薪酬政策及目标,在企业薪酬管理中要做好每一个步骤。在制定新的薪酬政策时,要广泛深入的进行各种调查,不同地区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的薪酬调查的数据是我们可以参考的资料,熟悉国家社保福利政策,参与行业薪酬调研,并与领导讨论确定企业薪酬制度结构、通过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设定薪酬等级与薪酬标准,结合公司的经营战略,规划内部薪酬福利管理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实现内部公平性和对外的竞争性,保证薪酬制度的贯彻实施。 加强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员工福利的监督管理,兼顾提高员工对薪酬管理的满意度,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支付能力,做好公司激励性福利政策的设计与完善。 我在工作过的企业,结合不同的企业性质和行业特点,制定了不同的薪酬管理制度。国有企业时,由于员工队伍相对稳定,更多的采取高基薪、高福利和低绩效的原则,而在民营企业更多的是低基薪高绩效,同时在福利方面实行打包兑现。另外,国有企业的工资相对民营企业要固定,特殊激励政策采取较少。由此,不同的企业性质和不同的行业,不能照搬同一套薪酬福利制度,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截然不同的薪酬管理制度。每年结合实施情况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广泛征求意见,针对员工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进行修订。同时,对同行业薪酬水平进行调查,结合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情况,对员工薪酬标准进行合理调整。 六、劳动关系管理管理 劳动关系管理涉及到员工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争议处理、员工离职、生产安全及新近几年出现的员工压力管理。本人善于运用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规范企业劳动关系,善于通过心理分析,结合谈判、沟通技巧处理复杂条件下的劳动关系。 我经历了几个国有企业的转制过程,亲自参与了员工的安置工作。从政府决定企业转制起,拟订员工安置方案报相关部门审批,到详细清理把握员工情况,再到作深入细致的员工思想工作及政策解释工作,直致安置完毕,需要经过艰苦的工作。有的老员工想不通,需要结合政策,作反复的解释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的确实不接受安置,只能采取劳动仲裁的办法强制解决。 2008年1月起新的《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很多员工不了解劳动合同法的内容,抵制劳动合同的签订。在此过程中,我们组织员工进行了多次的培训,印发宣传资料,张榜公布法条内容,对全天候接受员工咨询,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最后保证了员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100%,也让员工更多的了解了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的签订,企业和员工双方都有了保障,由此来构筑制约体系和诚信体系,既确保了企业在每个时期的用人可以预测和提前准备,又让员工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规划,以达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结果。另外,要求企业在国家劳动管理法规及政策范围内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尽量把劳动争议控制在企业内部解决,避免和妥善解决员工劳动争议及投诉发生。针对民营企业员工流动大的特点,我们利用劳动合同和细化的专项协议保证企业核心员工不流失,同时建立预防性的人才流失风险控制制度,做好人尽其才的岗位轮换人才储备保证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员工满意度测评制度,加强沟通和法律制度宣传经常化,也定期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和谐企业内部劳动关系。 以上是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些经历和知识积累,在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我会继续不断更新自己的人资源管理知识,注意接收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多的出谋献策,也为人力资源管理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思考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笔者结合所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对所在的格非视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简要分析,指出格非视频公司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的一些成效,用工招录管理逐渐规范化,管理制度逐渐完善,人才培训明显加强;同时,也存在员工岗位责任制未落实、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培训体系不健全、团队建设待加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完善岗位责任制、加强绩效管理、健全全员培训体系、加强团队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绪论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众多资源之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综合,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企业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以保持企业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摆在众多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从格非视频公司来看,由于过去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不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促进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找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正文 一、格非视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公司基本情况。北京格非视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售后为一体的高新技术、软件企业,公司现有员工130人,主营业务是为用户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在内的各省市电视台提供存储系列产品,如:硬盘播出系统、多画面分割器、数字台标键控一体机、数字字幕机等等。 (二)过去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公司成立之初,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公司高层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生产经营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科学,存在诸如劳动合同漏签、无岗位说明书、无绩效考核,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衔接上失误(即流程)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为公司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埋下了隐患,也制约了公司生产经营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近年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努力下,公司高层不断提高了对人力资源工作的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增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用工招录管理逐渐规范化。公司加强了新录用人员管理,规范了人员体检、入职报到、岗位报到、新员工入职培训、试用、转正等一系列流程,使原有的劳动合同漏签情况得到了彻底杜绝,同时也避免因部门与部门之间衔接出现的问题所带来的不必要麻烦,促进了核心员工队伍的健康发展。二是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定,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调动了员工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例如建立健全了考勤制度,员工的时间观念、绩效观念显著增强。三是加强了人才培训。为全面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展新招录员工岗前教育培训,提高了新入职员工业务水平。 二、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员工岗位责任制尚未真正落实。“职责分明、责任到人”是落实企业管理的关键所在,岗位责任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现实情况而言,公司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已有的一些单项制度也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不能很好的根据岗位职责的内容来规范员工的工作,从而使员工绩效考评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影响了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二)缺乏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公司尚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考核,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一是考核方式简单。没有建立良好的绩效管理制度,仅仅采用上级对下属进行考核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二是考核标准不科学。绩效考核标准的设计,与不同部门、不同工种的职能结合不紧密,导致在考核内容、项目以及权重设置等方面与公司的实际情况脱节,未能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三是考核过程形式化。平时考核未坚持,仅在年终进行考核,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和责任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 (三)员工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公司管理者对员工培训认识仍显不足,员工培训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培训对象范围狭窄。公司近年来加强了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忽视了在职员工的培训,而对管理层和决策层领导干部则几乎未进行培训。二是培训方式过于简单。在培训方式上,公司还是运用传统的模式进行,使得员工对培训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培训效果和培训效益大打折扣。三是培训效果缺乏科学评估和监督。忽视了培训的后期评估和监督,培训评估仅仅是对培训内容的考核,并没有深入到员工的工作行为、态度改变、绩效改善、能力提高,以及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效益上去考虑,评估工作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上。 (四)团队建设亟待加强。目前,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加快,团队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由于公司发展时间不长,规模不大,对经营业务本身、对盈利看得比较重,而对企业团队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把人的管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上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激励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不高,企业文化滞后,这些都影响企业团队精神建设,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思考 当前,公司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需要公司上下共同努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精细化、规范化,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公司不断持续健康发展。 (一)完善和强化岗位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是指在明确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承担的责任和与之有关的工作程序后,落实岗位责任人,并定期进行培训、考核、教育和处罚,是全面提高企业人力绩效,建立高效的企业运行机制的一种管理方法。 1、认真进行职务分析。这是一项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能全面完成的,必须充分发挥全体干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这项细化工作所涉及参与各项管理的所有岗位,仅凭一人无法完全掌握,制定的工作责任制可能会出现不全面、实用性及操作性差的问题;进行职务分析的过程,也是员工学习、理解规章制度的过程,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参与其中。因此,该项工作应该先由单位的各个分管领导对自己辖管范围内的岗位进行梳理、细化与完善,以及对需新增的岗位进行建立,充分发动全体员工参与讨论,并形成初稿,然后交由办公室或指定的人员进行整理汇总。 2、将职、权、责、利有机统一。职就是工作内容,权就是为完成工作而应享有的权力,责就是职务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利是完成工作应该得到的收益。职、权、责、利的统一,就是将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岗位的权利、责任和员工的收益统一起来。有工作就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工作的好坏和奖惩挂起钩来。 3、及时修改完善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制的建设不能一劳永逸,是一个与时俱进、持续改进的过程。当涉及到岗位相关信息发生变化时,要进行进行相关的职务分析,对发生变化的内容进行重新地修改。使职位职责能够随时适应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并使岗位责任制能够认真地贯彻下去。最好能建立一个岗位职责审核制度,每一个季度或每半年,对所有的正在使用的岗位职责进行一次梳理,及时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4.进行人力资源盘点。对公司所有的人员进行摸底调查,清楚的了解员工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根据人力资源盘点的结果,参照职务资格要求文件,将不符合上岗资格要求的员工进行转岗,或者进行岗位培训,最终使企业每位员工能够胜任自己的职务。 (二)完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评价、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认真把握绩效管理的特点,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系统分析具体设计,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挖掘全体员工的内动力,促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让绩效管理通俗化。对绩效管理的理论定义已经非常多,绩效管理其实就是一个制定目标、检查目标、寻找对策的过程,它是每个管理者都可以随时使用的一种管理工具。作为一个刚刚推行绩效管理体系的公司,有必要让绩效管理通俗化,要让每个管理者都知道绩效管理是他们在下属管理中随时都可使用并且十分有效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深奥得只有高层关心、庞大得必须公司整个体系来运作的。 2、结合公司发展实际设计管理考核指标。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作为一个中小企业,要坚持结合工作任务确定考核指标,也就是对所布置的具体工作任务来进行考核,这不仅可以对员工进行评价,也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计划制定和执行能力。当然这里指的是关键任务,而不是事事都进行评价,否则会导致员工时时刻刻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3、注重柔性管理和硬性考核的结合。将柔性管理的高频度和硬性考核的低频度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绩效管理成本。也就是可以适当拉长对员工考核评分的周期,但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要始终保持绩效管理的意识,学会观察员工表现并及时地进行反馈。 4、绩效考核结果的多样化运用。不能仅仅把绩效管理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多样化运用,最好能与培训、晋升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等相结合,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激发全体员工的内动力。 (三)健全员工全员培训体系 员工培训是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公司获取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为此,应站在公司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工作。公司管理者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培训提高到战略层次,紧密结合新时期员工培训的发展趋势,把员工培训作为公司的一项战略任务,自觉地将其纳入公司的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工作抓紧抓好。 1.扩大员工培训的范围,实施全员培训。针对公司存在的培训对象范围狭窄的问题,公司应该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是公司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仅仅对基层员工进行培训而忽视对管理者的培训,会使公司管理者和员工在理念、知识上产生偏差和沟通障碍,公司领导就不能对员工形成有效的管理,公司的执行力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员工训不应该是少数人的福利或奖励,而应是一个从领导到普通员工的全员培训。公司领导要身体力行,带头参加培训,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加大员工培训的力度、频率,使员工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2.丰富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效。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培训方式和技术的革新成为员工培训的重点。企业在员工培训中运用灵活、便捷的现代化手段,可以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率。要改变那种培训就是上课、放录像的简单方式。将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实效。内部培训中,可以将许多常用课程放在光盘里分发给员工学习,可以把大量知识放在公司内部网上,并将课程、学习计划编成学习进展图,以帮助员工逐步提高,可以开展“网络学院”培训,员工可以通过先下载后学习、互动式学习和协作学习三种方式提高自己。外部培训中,可以采用传统的式教学外,也可以采取体验式培训,如小组讨论、现场操作和角色扮演等。 3.健全评估体系,提高培训质量。针对公司存在的培训效果缺乏评估的问题,公司应该认识到,在员工培训中,培训评估起着信息反馈作用,它通过对现状与培训目标之间距离的比较,有效地促使员工达到预定目标,以提高培训质量,并为下一阶段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为了做好培训评估,公司可以四个方面掌握培训信息:一是学员反映,即培训对象的意见;二是知识标准,即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三是行为标准,即培训后的行为变化;四是成果,即培训产生的影响等,从这四个方面检查培训效果,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使员工培训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四)加强公司团队建设 公司要获得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团队精神,一个有效的团队将使公司充满生机与活力,它能使全体员工不辞劳苦、精诚团结、忠于职守、敬业向上,能使公司变得富于生命力和创造力。打造高效的团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确立公司长远的发展目标。明确而具体的公司发展目标,是员工最好的航船方向,不但关系到公司经营的成败得失,而且还是公司团队精神的出发点和基础。并且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就越能激发出团队的动力。制定发展目标要根据公司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既不能好大喜功,盲目冒进,又要避免目标低下,得过且过。同时,公司发展目标中要集中体现整个团队成员的利益,使之目标得到员工的认可,对员工行为起规范作用,促使全体员工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2.形成通畅的协调沟通机制。公司内部不同岗位、职务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是公司团队精神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团队成员之间拥有畅通的信息交流,在内部取得一致意见,才能保证团队精神得以发扬广大。为此,要将内部沟通形成一种制度,通过各种形式,载体进行信息交流,上下之间,横向之间形成固定的交流模式,为员工之间展开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推进公司文化建设。高效团队的形成,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团队意识,如果多数员工缺乏团队意识,那么团队精神的建设就会变得异常艰难,因此,要充分利用公司文化建设这个平台,运用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在员工中不断培育一种公平、团结、合作、和谐的团队意识,一旦发现有员工有不利于团队精神的意识产生,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使不利于团队精神的不良意识得不到发扬广大,只有这样,公司团队精神建设的氛围才能逐步形成。 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只有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提高管理水平,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策略,切实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着力完善岗位责任制、加强绩效管理、健全全员培训体系、加强团队建设,以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为公司发展服务,公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人才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作为保险公司,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重点。根据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有非常优秀的领导班子,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队伍,要有系统的对员工培训开发制度,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有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竞争激励、考核激励和薪酬激励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绩效管理 随着保险业的开放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中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是资本实力、业务、客户、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强大竞争,而人才是保险业竞争的根本。怎样应对保险市场的人才竞争,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尽快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是关系到中国保险业繁荣发展的大事。 一、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 1.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因素保险公司作为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是在未来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因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大型跨国保险公司加快在我国的网点布局和本土化进程,其管理和业务人才主要来自于我国的保险行业。在各方对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而我国中高级保险人才又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对人才的争夺就可想而知了。保险公司能否在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将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2.人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中之重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和运营的人才支持。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既要满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也要结合保险公司现实的行业特点、产权结构、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因而不但需要通晓企业管理理论和实务的人才,更需要通晓国际保险公司经营和管理惯例的人才。 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保险人才供不应求 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有120万人,但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 2.保险公司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从某种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只要激发人才主体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才能不断增值。除了在工资收入、各种福利等物质方面需要外,员工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和对成功的需要上。但目前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 3.保险人才的正常流动受到限制 保险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的格局必然引致保险人才在不同保险公司间的流动,但是这种正常流动却受到部分保险公司人为的限制。他们一方面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留住保险人才,另一方面对即将离去的保险人才加以种种阻挠,阻碍了其正常发展。 三、新形势下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竞争形势分析 1.外资保险公司涌入后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诱人的发展前景、培训机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高薪,对保险业内人士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随着业务竞争的升级,对高层次、专业性保险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果保险公司现有人才流动、保险潜在人才流失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保险公司难以与外资保险公司竞争。 2.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对队伍素质提出挑战 当前,保险专业人才的匮乏,将是制约我国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这既表现在现有人才缺乏和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日趋激烈的“人才战”,还表现在现行的保险教育观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等有待实现根本性转变。 3.人才竞争向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竞争趋势发展 其特点有二:一是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市场竞争必然使经济、管理的技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发展本身也朝专业化方向提升。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朝高新科技信息、保险营销、精算、理赔、保险法律等专业转移,使人才专业的门类更加齐全,专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人才向一专多能发展。 四、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高素质的保险公司员工队伍 (1)要建设具有先进性的领导班子。优秀领导者对保险公司至关重要。保险公司的领导者需要在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发挥领导决策作用,需要引导企业依法经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完善高效的经营机制,同时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企业要发展壮大,后进企业要摆脱困境,都要求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是优秀的。 (2)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服务性企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尊重人才、尊重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置于管理的首位。通过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企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引导全体员工为实现统一、明确的目标而做到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保险公司要建立具有人性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既考虑人才的物质需求,又考虑人才的精神需求,创造一个尊重员工的环境,对员工实行非强制性的激励和约束。保险公司要发扬民主精神,保持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交流,管理层能够认真听取员工意见,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欲望,使员工体会到自己参与创造企业的价值,从而更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要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建立培训开发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培训不仅仅是为了使员工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且是帮助员工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渠道,是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开发、培训和使用他们的潜力;其次保险公司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培养所需的保险事业人才。 (4)要积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一个公司能否充满活力、奋发向上,关键在于它能否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才智。新形势下的人事工作应当建立激励、开发、培养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扩大激励竞争的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再次,要做好人才挽留工作,以公司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2.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竞争激励。竞争是激励的重要手段。竞争机制会使员工处于激发的状态之中,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和激励感,强化员工永不满足,促使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首先在用人制度上企业应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通过规范的契约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双方的行为,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其次在选拔任用制度上推行竞聘上岗,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之中。重点在领导、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上推行竞聘上岗,一方面激活管理人员队伍,使在岗人员既有被淘汰的压力,更有提高素质、努力工作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奋发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走上领导、管理岗位提供了可能,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发现和掌握一批素质较高、潜力较大,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后备管理人员。 (2)考核激励。考核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考核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考核的关键。首先,要设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置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方式上,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区别对象,实施不同的考核办法,以分类量化考核的方式考核业绩,以多方评价的方式考核综合素质。在时效上,尽量缩短考核周期,实施动态考核,提高时效性。其次,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阶段要充分准备,精确操作,深入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领导和管理人员岗位调整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最后,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激励管理者的重要依据。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要体现考核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 (3)薪酬激励。保险公司应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认真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制度。确定合理薪酬是激励员工必不可少的手段,必须建立起一种把员工同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保险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大对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企业薪酬政策上的外部竞争力。在企业内对各个层级要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岗位、贡献和绩效确定不同的薪酬待遇,员工薪金要与超额利润贡献、业绩增长、风险收益、市场满意度等考核指标挂钩,适当拉大收入差距。保险公司应努力探索附属于人才资源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途径和手段,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另外保险公司还要完善企业年金的激励制度。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效益,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计划一起构成了“一揽子薪酬”,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它所具有的长期激励和保障功效,是其他法定外福利措施所难以达到的。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企业的“企”字若去掉人字头,则为“止”,即企业若缺乏人的智力驱动,势必呈现终止状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超越了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源泉。2003年,我国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三家公司重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人保财险、中国人寿海外上市取得圆满成功。在这一背景下,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应当尽快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外部形势,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分析和解决当前人事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识才、用才、塑才和留才机制。 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活动对知识的“依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资源。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劳动者掌握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源是——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将演化成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和最有价值的要素,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资源。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证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已成为边际生产力增长的支撑点,高素质的劳动力所提高的生产率将抵消寻找廉价劳动力的任何优势。形势的发展对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人事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发生一些深刻变化。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柔性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将逐渐被网络化组织所代替。与此相适应,原来金字塔式的刚性管理,开始转为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刚柔相济的管理方式。原来的强制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越来越难以凭籍权力来维系,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变得更像“盟约关系”。其次,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意味着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裁减冗员,从而使组织的结构更加紧凑,运营变得灵活、敏捷,提高效率和功能。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让每个人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员工发挥才能的空间更大,更容易实现自我,发挥创造力。再次,员工需求不断多元化。管理是建立在人们共识的基础上的,在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取得共识的任务更加艰巨了,企业对人的管理将越来越难。尤其是在保险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很难用机械式管理来控制,所以,强调员工内在因素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显得非常重要。这就客观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紧跟时代节奏,研究人力资源的自身需求、价值取向和心理意愿,掌握其运行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飞跃。 第三,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建立一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保险企业制度,是国有控股保险公司适应保险市场国际化竞争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国有控股保险公司改制上市后,由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国际公众公司,初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得以确立和运行,实现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然而,重组改制和海外上市仅仅是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第一步。如何深入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组织架构的科学化、经营机制的市场化和经营管理的精细化,如何构建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用好、用活公司的战略资源,如何推进创新型人才战略,建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解决“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多不能少”等老大难问题,都是改进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真正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当前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观念僵化,制度落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视为资源,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还停留在把人仅仅视为成本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有些同志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人的潜能,而有的同志仍把人视为经济人,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二是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性。若以塔型来形容人才队伍的结构,那么目前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不仅缺乏构建“塔尖”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而且需要大力加强铸造“塔基”的多类型、素质优良的整体人才队伍。一方面,优秀的高层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低层次员工却形成了大量冗员,人才短缺与人员“富余”的现象并存,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员工淘汰机制不能市场化,减员分流渠道不畅,这势必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致使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与员工之间产生一种不对称的淘汰,人才总体结枯的调整无法迅速进入市场调节的良性循环, 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单一性。(1)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单一,追加投资相对太少,教育经费仅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5%;(2)员工培训方式单一,大多只侧重于短期在岗培训,缺乏高质量的培训教材和高素质的授课人员,培训质量很难保证;(3)员工培训内容单一,绝大部分培训都是“现用现学”的业务培训,忽视了对员工在思维方式、经营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和灌输。在向股份制公司转轨的过程中,老员工的知识需要调整、更新,新员工的业务技能需要积累、提升,熟悉保险与资本市场运作的高级管理人才需要大力培养,员工培训的任务十分繁重。 四是员工绩效考评的模糊性。具体表现为:国有保险公司传统的人事考核侧重于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员工进行考察,主要是沿袭国家有关干部考核的做法。原有的考评办法缺乏量化指标,员工不能完全了解业绩考核流程,业绩考核指标权重和具体分值的含义比较模糊,在操作上仍有感情的因素。同时,人事部门采取组织安排的做法,对多数员工“一岗定终身”,制约了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 五是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国有保险公司的收入分配仍以国家的工资总额计划管理为基础,薪酬水平在与外资保险公司和其他股份制保险公司的人才争夺中缺乏优势。员工的利益风险与岗位责权不对称,责权利不统一,奖惩不对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分支机构追求经营效益的动力不够强,单位与个人之间没有建立内在一致的驱动关系,两者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受计划经济条件下用工制度的限制,国有保险公司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冗员”的出口渠道不畅。相反,当优秀员工提出辞职时,又缺乏有效的措施加以挽留,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保险行业是人才稀缺的行业之一,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参与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刻不容缓的任务。 对策与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应根据这一指导原则,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真正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识才、用才、塑才和留才机制。 (一)识才——建立人才选拔机制。 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公司的改革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公司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二是从大处着眼,适应未来的需要。管理者在识别人才时,不能只见一端而不见全貌。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主要看大的方面,不必求全责备。况且,人的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依其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可能有的能力为10分的人做出了20分的实绩,或能力为20分的人只能做到10分的实绩,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出色。同时,选才不只是为了填补空缺,光看现有才能也是不够的,必须看其是否有成长与发展的潜力。选才不仅要着眼现在,更要考虑未来公司发展的需要。三是大力推行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是。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员工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推行以竞争上岗和岗位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人才选拔机制,实现人员与岗位的有效匹配,进一步推动员工队伍的知识化和年轻化。对重要岗位人员必须定期轮换和交流。 四是积极实行淘汰制度。哈佛商学院的库克教授曾经提出了“人才创造周期”的理论,认为人才的创造力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呈现出一个由高到低,达到巅峰后又逐渐衰落的过程,其创造力的高峰期可维持3至5年。人才创造周期可分为摸索期、发展期、滞留期和下滑期四个阶段。所以,在衰退期到来之前适时地变换工作岗位,便能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为彻底解决“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人才周期理论,实施优胜劣汰制度,将那些不适应岗位要求的人及时坚决地淘汰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时刻充满活力。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人才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作为保险公司,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重点。根据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有非常优秀的领导班子,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队伍,要有系统的对员工培训开发制度,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有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竞争激励、考核激励和薪酬激励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绩效管理 随着保险业的开放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中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是资本实力、业务、客户、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强大竞争,而人才是保险业竞争的根本。怎样应对保险市场的人才竞争,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尽快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是关系到中国保险业繁荣发展的大事。 一、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 1.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因素保险公司作为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是在未来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因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大型跨国保险公司加快在我国的网点布局和本土化进程,其管理和业务人才主要来自于我国的保险行业。在各方对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而我国中高级保险人才又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对人才的争夺就可想而知了。保险公司能否在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将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2.人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中之重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和运营的人才支持。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既要满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也要结合保险公司现实的行业特点、产权结构、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因而不但需要通晓企业管理理论和实务的人才,更需要通晓国际保险公司经营和管理惯例的人才。 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保险人才供不应求 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有120万人,但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 2.保险公司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从某种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只要激发人才主体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才能不断增值。除了在工资收入、各种福利等物质方面需要外,员工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和对成功的需要上。但目前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 3.保险人才的正常流动受到限制 保险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的格局必然引致保险人才在不同保险公司间的流动,但是这种正常流动却受到部分保险公司人为的限制。他们一方面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留住保险人才,另一方面对即将离去的保险人才加以种种阻挠,阻碍了其正常发展。 三、新形势下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竞争形势分析 1.外资保险公司涌入后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诱人的发展前景、培训机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高薪,对保险业内人士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随着业务竞争的升级,对高层次、专业性保险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果保险公司现有人才流动、保险潜在人才流失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保险公司难以与外资保险公司竞争。 2.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对队伍素质提出挑战 当前,保险专业人才的匮乏,将是制约我国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这既表现在现有人才缺乏和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日趋激烈的“人才战”,还表现在现行的保险教育观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等有待实现根本性转变。 3.人才竞争向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竞争趋势发展 其特点有二:一是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市场竞争必然使经济、管理的技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发展本身也朝专业化方向提升。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朝高新科技信息、保险营销、精算、理赔、保险法律等专业转移,使人才专业的门类更加齐全,专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人才向一专多能发展。 四、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高素质的保险公司员工队伍 (1)要建设具有先进性的领导班子。优秀领导者对保险公司至关重要。保险公司的领导者需要在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发挥领导决策作用,需要引导企业依法经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完善高效的经营机制,同时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企业要发展壮大,后进企业要摆脱困境,都要求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是优秀的。 (2)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服务性企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尊重人才、尊重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置于管理的首位。通过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企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引导全体员工为实现统一、明确的目标而做到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保险公司要建立具有人性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既考虑人才的物质需求,又考虑人才的精神需求,创造一个尊重员工的环境,对员工实行非强制性的激励和约束。保险公司要发扬民主精神,保持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交流,管理层能够认真听取员工意见,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欲望,使员工体会到自己参与创造企业的价值,从而更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要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建立培训开发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培训不仅仅是为了使员工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且是帮助员工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渠道,是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开发、培训和使用他们的潜力;其次保险公司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培养所需的保险事业人才。 (4)要积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一个公司能否充满活力、奋发向上,关键在于它能否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才智。新形势下的人事工作应当建立激励、开发、培养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扩大激励竞争的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再次,要做好人才挽留工作,以公司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2.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竞争激励。竞争是激励的重要手段。竞争机制会使员工处于激发的状态之中,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和激励感,强化员工永不满足,促使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首先在用人制度上企业应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通过规范的契约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双方的行为,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其次在选拔任用制度上推行竞聘上岗,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之中。重点在领导、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上推行竞聘上岗,一方面激活管理人员队伍,使在岗人员既有被淘汰的压力,更有提高素质、努力工作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奋发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走上领导、管理岗位提供了可能,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发现和掌握一批素质较高、潜力较大,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后备管理人员。 (2)考核激励。考核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考核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考核的关键。首先,要设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置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方式上,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区别对象,实施不同的考核办法,以分类量化考核的方式考核业绩,以多方评价的方式考核综合素质。在时效上,尽量缩短考核周期,实施动态考核,提高时效性。其次,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阶段要充分准备,精确操作,深入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领导和管理人员岗位调整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最后,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激励管理者的重要依据。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要体现考核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 (3)薪酬激励。保险公司应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认真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制度。确定合理薪酬是激励员工必不可少的手段,必须建立起一种把员工同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保险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大对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企业薪酬政策上的外部竞争力。在企业内对各个层级要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岗位、贡献和绩效确定不同的薪酬待遇,员工薪金要与超额利润贡献、业绩增长、风险收益、市场满意度等考核指标挂钩,适当拉大收入差距。保险公司应努力探索附属于人才资源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途径和手段,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另外保险公司还要完善企业年金的激励制度。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效益,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计划一起构成了“一揽子薪酬”,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它所具有的长期激励和保障功效,是其他法定外福利措施所难以达到的。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企业的“企”字若去掉人字头,则为“止”,即企业若缺乏人的智力驱动,势必呈现终止状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超越了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源泉。2003年,我国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三家公司重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人保财险、中国人寿海外上市取得圆满成功。在这一背景下,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应当尽快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外部形势,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分析和解决当前人事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识才、用才、塑才和留才机制。 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活动对知识的“依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资源。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劳动者掌握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源是——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将演化成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和最有价值的要素,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资源。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证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已成为边际生产力增长的支撑点,高素质的劳动力所提高的生产率将抵消寻找廉价劳动力的任何优势。形势的发展对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人事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发生一些深刻变化。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柔性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将逐渐被网络化组织所代替。与此相适应,原来金字塔式的刚性管理,开始转为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刚柔相济的管理方式。原来的强制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越来越难以凭籍权力来维系,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变得更像“盟约关系”。其次,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意味着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裁减冗员,从而使组织的结构更加紧凑,运营变得灵活、敏捷,提高效率和功能。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让每个人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员工发挥才能的空间更大,更容易实现自我,发挥创造力。再次,员工需求不断多元化。管理是建立在人们共识的基础上的,在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取得共识的任务更加艰巨了,企业对人的管理将越来越难。尤其是在保险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很难用机械式管理来控制,所以,强调员工内在因素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显得非常重要。这就客观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紧跟时代节奏,研究人力资源的自身需求、价值取向和心理意愿,掌握其运行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飞跃。 第三,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建立一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保险企业制度,是国有控股保险公司适应保险市场国际化竞争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国有控股保险公司改制上市后,由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国际公众公司,初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得以确立和运行,实现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然而,重组改制和海外上市仅仅是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第一步。如何深入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组织架构的科学化、经营机制的市场化和经营管理的精细化,如何构建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用好、用活公司的战略资源,如何推进创新型人才战略,建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解决“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多不能少”等老大难问题,都是改进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真正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当前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观念僵化,制度落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视为资源,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还停留在把人仅仅视为成本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有些同志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人的潜能,而有的同志仍把人视为经济人,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二是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性。若以塔型来形容人才队伍的结构,那么目前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不仅缺乏构建“塔尖”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而且需要大力加强铸造“塔基”的多类型、素质优良的整体人才队伍。一方面,优秀的高层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低层次员工却形成了大量冗员,人才短缺与人员“富余”的现象并存,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员工淘汰机制不能市场化,减员分流渠道不畅,这势必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致使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与员工之间产生一种不对称的淘汰,人才总体结枯的调整无法迅速进入市场调节的良性循环, 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单一性。(1)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单一,追加投资相对太少,教育经费仅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5%;(2)员工培训方式单一,大多只侧重于短期在岗培训,缺乏高质量的培训教材和高素质的授课人员,培训质量很难保证;(3)员工培训内容单一,绝大部分培训都是“现用现学”的业务培训,忽视了对员工在思维方式、经营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和灌输。在向股份制公司转轨的过程中,老员工的知识需要调整、更新,新员工的业务技能需要积累、提升,熟悉保险与资本市场运作的高级管理人才需要大力培养,员工培训的任务十分繁重。 四是员工绩效考评的模糊性。具体表现为:国有保险公司传统的人事考核侧重于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员工进行考察,主要是沿袭国家有关干部考核的做法。原有的考评办法缺乏量化指标,员工不能完全了解业绩考核流程,业绩考核指标权重和具体分值的含义比较模糊,在操作上仍有感情的因素。同时,人事部门采取组织安排的做法,对多数员工“一岗定终身”,制约了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 五是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国有保险公司的收入分配仍以国家的工资总额计划管理为基础,薪酬水平在与外资保险公司和其他股份制保险公司的人才争夺中缺乏优势。员工的利益风险与岗位责权不对称,责权利不统一,奖惩不对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分支机构追求经营效益的动力不够强,单位与个人之间没有建立内在一致的驱动关系,两者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受计划经济条件下用工制度的限制,国有保险公司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冗员”的出口渠道不畅。相反,当优秀员工提出辞职时,又缺乏有效的措施加以挽留,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保险行业是人才稀缺的行业之一,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参与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刻不容缓的任务。 对策与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应根据这一指导原则,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真正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识才、用才、塑才和留才机制。 (一)识才——建立人才选拔机制。 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公司的改革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公司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二是从大处着眼,适应未来的需要。管理者在识别人才时,不能只见一端而不见全貌。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主要看大的方面,不必求全责备。况且,人的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依其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可能有的能力为10分的人做出了20分的实绩,或能力为20分的人只能做到10分的实绩,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出色。同时,选才不只是为了填补空缺,光看现有才能也是不够的,必须看其是否有成长与发展的潜力。选才不仅要着眼现在,更要考虑未来公司发展的需要。三是大力推行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是。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员工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推行以竞争上岗和岗位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人才选拔机制,实现人员与岗位的有效匹配,进一步推动员工队伍的知识化和年轻化。对重要岗位人员必须定期轮换和交流。 四是积极实行淘汰制度。哈佛商学院的库克教授曾经提出了“人才创造周期”的理论,认为人才的创造力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呈现出一个由高到低,达到巅峰后又逐渐衰落的过程,其创造力的高峰期可维持3至5年。人才创造周期可分为摸索期、发展期、滞留期和下滑期四个阶段。所以,在衰退期到来之前适时地变换工作岗位,便能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为彻底解决“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人才周期理论,实施优胜劣汰制度,将那些不适应岗位要求的人及时坚决地淘汰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时刻充满活力。 (二)用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激励是指创造员工满足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激励是一门科学,其理论基础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永恒主题。 激励有多种实现形式,其中薪酬是最为重要的。要使薪酬具有最好的激励效果,又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就必须进行高明的薪酬设计,在设计时尽可能多地考虑一些激励性因素。广义来说,员工的薪酬可以划分为两人类: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外在报酬主要包括:组织提供的报酬、津贴和晋升的机会以及来自:厂同事和上级的认同。内在报酬是与外在报酬相对而言的,它是基于工作本身的报酬,如对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有影响力等等。事实上,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内在报酬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组织可以通过工作制度、员工影响力、人力资本流动政策来执行内在报酬,让员工从工作本身得到最大的满足。 股权激励是薪酬激励的一种有效形式。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然而,由于受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影响,经营业绩曾经持续下降。1991年亏损额达到3亿多美元,到1994年总计亏损达18亿美元。面对这一严峻形势,1995年夏天,该公司果断地实行了员工持股制。员工掌握了公司55%的股份,作为交换,他们放弃了将近50亿美元的工资与薪水。员工持股确实产生了奇迹。持股制硬是把联合航空公司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不仅使公司摆脱了巨额债务,而且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由于受到国内目前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股份制改革后的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实行全员持股仍然还存在一些政策和法律障碍。不过,我们可以采取渐进的过渡办法。首先,在公司经营班子成员、各省级分公司和总部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中实行股权增值计划,然后逐步向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员工推行,待政策许可并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再推进到普通员工。 (三)塑才——建立人才培训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当企业的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追加物质资本投资,其边际效益呈现递减趋势,而追加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效益却是递增的。任何组织应变的根本之道就是学习,一个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好。竞争对手能够复制你的增长和加速策略以及采用的所有常规管理方式,但是他们不可能复制你们企业的创造力。因此,只有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人才队伍的创建,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共同体,才能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国有控股保险公司由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股份制公司,运行规律发生了重大转变。要建立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仅凭过去的老经验、旧框框,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应当紧紧围绕新时期的发展战略,积极贯彻专家治司、技术立司、知识兴司的方针,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不断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和手段,增强培训效果,着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实施“人才强司”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培训模式一是三级培训模式,即总公司对省级分公司的培训、省级分公司对地市分公司的培训和地市分公司对区县支公司的培训。二是岗位培训模式,包括岗位专业培训、岗中培训、专家培训和国外培训。这种培训模式的重点是技能培训,培训原则应该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三是系统培训模式。包括理论培训、实务培训和案例培训等。 (四)留才——建立人才发展机制。 人才是利润最高的资本,能够留住人才的公司才是最终的赢家。因此,要认真探索一套靠待遇留人、靠感情留人、靠事业留人、靠企业文化留人的措施,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人才发展机制,靠机制留住优秀员工,稳定员工队伍。 一是关心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一个优秀的人才对于自己在一个企业长期的发展前景是非常重视的。他们如果没希望看到自己职业的发展和提升,往往会“心恍思走”、“择木而栖”。因此,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前途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韩国著名企业家李秉哲把90%以上的精力都用在“因才施用”上,把人力资源开发摆在首要地位,表现出了卓越领导者的眼光,是值得企业管理者效仿的。只有高度重视和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前途,精心指导员工确定个人职业生涯计划,设计好一个完整的事业发展阶梯,才能使广大员工觉得自己的利益与公司利益是一致的,个人的发展前途和公司发展前途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二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成就感。要教育员工发扬“敬业爱岗”的精神,帮助员工理解自己的工作对整个公司的重要作用,提高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要改变传统的监控式的管理方法,合理授权,权责一致,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支持员工的创造力,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对员工行为的激励作用,改变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单一的上下级领导与服从关系,真正与员工融为一体,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切实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员工对公司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司。 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人预言,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就要借助于企业文化力。它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且是一种象征企业灵魂的价值导向。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它具有传统管理不可替代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管理者应当善于塑造这种精神实质和生活态度。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培育企业文化,确定共同的价值观,提高员工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虽然听起来很抽象,但是对公司能否留住人才却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功能正处于由传统行政事务性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转型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者知识水平的高低、智慧的强弱、经验的多寡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的优劣。因此,广大人力资源管理者迫切需要具有善于学习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法,迅速有效地完成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的过渡和转变,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先行者,不仅具备乐于学习的意识,而且具备善于学习的素质,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在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实现创新与发展。要改变“管理是一种权力”的思维定势,强化“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理念,以现代的“扁平化”的“互动式知识管理”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他控式管理”。要牢固树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崭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将管理的哲学融人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推动员工由“经济人”向“社会人”和“文化人”的转型,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出员工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和創造力。 股份制改造是国有保险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深刻变革和重大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才能把握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为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的引擎。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探析:浅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 摘 要: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控制,便是指其在进行资金周转及运营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使银行的财务状态也处在一种不确定性的状态中,这样当遇到风险时,会影响银行的财务状况,从而导致银行坏账增多、利润下滑等现象,这种情况往往在财务报表中可以体现出来。然而财务风险却是不可避免的,它贯穿于商业银行运营各个环节当中。以下本文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特征、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来说明。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监控;金融风险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难以被发现。商业银行的风险往往隐藏在资金账目之中,通常不会被发现,只有当银行、企业信用威胁程度到达一定的临界点,才会爆发性的形成危害。特别是一些不良贷款,其风险被发现之前,往往被信用等级和企业口碑掩盖的很好,而一旦显露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二)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种类繁多,且普遍周期较长。商业银行为达到盈利的目的,会尽多地吸收存款,这种存款的来源十分多样,如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各种理财产品等。不同种类的资金来源风险自然不同,其中一些项目的资金来源不够稳定,很容易造成资金断流,对银行的正常运营造成危害。其次,对外贷款利息占银行收入来源的很大一部分,而部分贷款的长期性,往往会对贷款收回的时效性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不可预知性。在大多数情况 下,银行往往对资金的来源及去向不可能了解的十分透彻,这便导致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往往是无法预测的,必须有相关人员的密切监控,即便是这样,也无法预防银行财务危机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不严密。一是内部控制对整体尚未做出合理的规范,自然引起分支机构的内控出现问题,而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也不合理,缺乏公平性,对基层人员管理严格,对上层缺乏必要的监控,往往上松下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二是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不够,制度制定后,无法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达不到所需要的制约和牵制,丧失了内部控制应达到的目标,形同虚设。三是没有成为系统合理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不强,员工对其认识不足,缺乏执行力。 (二)风险管理机制相对落后。目前,商业银行对于风险控制的理解仅限于个少数高层管理人员的分析和粗略判断,并没有一些专门受过相关教育的人才对其进行数据化,精细化的分析探讨。对于发生风险后的问题处理上,也并没有一套合理的,完善的制度来匹配相应的处理行为。这是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商业银行对于风险及其控制的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对于财务风险的人员配置也捉襟见肘。如今银行员工连日常工作都很难按时完成,更没有闲余时间去关心风险控制,银行高层也往往执着于对业务量的考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等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制定风险控制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良。 (三)商业银行之间缺乏合作。商业银行之间似乎只有竞 争,其旗下的员工都在为本行的业务量奔波,高层纷纷制定对本行有利的战略,甚至不惜损害同行业的利益,长此以往,最终受损害的终究会是自己。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在短期内市场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益分割问题。商业银行为了短期的利益,往往不会选择合作,这样就导致行业内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长期内扩大市场,而不是如何在短期内扩大自己所占的市场份额。合作未必总是最好的选择,但总不会是最坏的选择。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解决方案 (一)建立完善内控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造成我国商业银行计提坏账准备金所占比例较小,加上不良贷款的存在,导致银行发生亏损。为了避免商业银行产生亏损问题,银行应积极主动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让其标准国际化。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会计规划、对资产投资、组织结构、双人原则这四个方面,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在资本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银行内部要进行明确的分工,把相应的职责与工作的职权相对应起来。此外,注意各部门的职权不能太集中,相对均化,这样有利于避免某些部门权力过大。例如,一个部门不能同时审批和经办货款。其次,完善监督,各部门要相互监督相互合作。例如,在内部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监督机构应由董事会直接领导,这样才可以监管好其他部门,不受干扰。最后,培养危机意识,建立内部预警机制。商业银行的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并提前制定各种风险的应急计划,确保在危机发生前,采取行动及时合理地处理突发状况,让风险损失降到最小。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应该把重点放在会计部门的内部稽查,这样有利于控制财务风险。为了防范银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甚至经济犯罪,银行应当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强化检查。例如,中信银行通过内控管理制衡系统的建立,用来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加强内部管理控制需要各级建立一个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在内的完善系统。同时,银行还可以增设如资产保全、风险管理以及审贷中心等部门,用以加强内部控制。总之,为防范财务风险,商业银行应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加强流动性管理。由于具有高负债高杠杆以及自身资本较低的经营特点,这就加大了流动性风险在商业银行中的破坏程度,所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应在流动性方面进一步加强。其次,商业银行要增强资产负债方面的综合管理。尽管相关理论早已提出,但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运用并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为只是在计划、规模控制、总量相关方面进行资产负债的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施:首先,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流动性风险应从决策、控制以及监督集中管理,让管理信息更加全面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以及来源的管理控制,通过预测分析资金进而建立一个有效的银行资金运用反馈制度;第三,完善资金运用的管理,商业银行应保持较高的资本流动性以及相对稳定的负债;第四,完善资本储备综合管理,商业银行应建立合理的多层次资本流动储备,进而加强资本的流动的同时也能给银行带来效益;第五,加强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可以在资产业务创新,提高优质资产所占比重。在中间业务创新,增强银行整体资本的流动性。在负债业务创新,主动增加负债能力,从而降低资本流动性的风险。 商业银行为了有效控制资本流动性风险,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来监测资本的流动。另外,国外一些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经验也可被我国商业银行学习。例如,银行在满足流动性前提下,可以提前安排资本流动的盈余,从而实现商业银行最大程度的盈利。 (三)提高员工素质。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不断改革创新,会计也已经由以前单一的记账、结算、编制报表的财务型会计逐渐扩展为管理型会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理应对银行的员工进行再教育,以提高员工的自身业务素质,这样才能帮助银行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分别管理。例如,对于银行的基层人员,应让其去进行深造,与时俱进,学习新的业务,加强其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能力,把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在银行的基层工作中。而对于高层管理人员,则应让其发挥能力与其他业务领域展开合作,发挥其协调效应,还有就是应积极做好风险管理预警工作。 商业银行应努力培养员工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一个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规避财务风险。银行的每项业务都有可能存在风险,这就要求银行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保持谨慎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才能尽早的找到化解风险的办法,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员工的风险和责任意识。员工在工作时,应把风险意识贯穿在细节中,这样才能对风险给予更全面的了解和控制,员工才会逐渐把意识演变为自己的理念以及行动的准则。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探析: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研究及建议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商业银行涉足的新领域不断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本文将从治理结构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控制,找到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之间的突破口,并提出防范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财务风险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发生的经济危机让众多的企业家和学者认识到经济危机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济重创性。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在实践中,企业往往重视的是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忽略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面临经济危机,企业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不可忽视的因素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治理结构的不同因素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也不断提高。 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的案例,我们应该反思: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是否也有影响。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市场中金融产品也变得日益丰富,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新,导致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增加。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不得不去涉足一些新的领域,导致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也迫切需要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而增强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抵御能力。 2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企业中合理完善的治理结构对增强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样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对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有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治理结构的构成因素来分析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治理结构的构成因素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本文主要分析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和高管人员薪酬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董事会规模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国外学者对此研究众多,但结论多不一致。有些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对财务风险有影响,部分学者则认为二者无明显相关性。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结论也有些不同。潘佐郑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董事会规模和风险指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股权集中度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股权集中度反应股权在前几位股东的股权集中情况,它是衡量银行发展稳定与否的重要指标。潘佐郑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股权集中度与财务风险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高管人员薪酬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从激励理论的角度出发,对高管人员进行薪酬激励,不仅肯定了高管人员的工作价值,还可激发高管人员的工作激情和创新精神。然而,过多的薪酬激励并未对高管人员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薪酬激励过少,可能降低高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管人员可能较少地尝试风险高的项目,银行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对小;薪酬激励增多,可大大提高了高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给银行创造更大价值,高管人员也会敢于尝试风险较高的项目,但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3 鉴于治理结构角度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有一定影响,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从某一方面也说明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为此,商业银行银行应继续完善治理结构,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本文基于治理结构完善角度下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能力防范的建议如下。 合理完善董事会。从管理实践得知,董事会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就需摆脱内部人的控制。具体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避免董事会成员和高管人员的交叉任职情况;董事会下设机构,有审计委员会等。下设机构将成为董事会决策的重要参谋机构,这样可以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水平。 优化股权结构。股权集中与否,本身并不能作为判断公司股权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有效的股权结构应具有如下特征:不仅能提高银行的市场绩效,还能保障银行绩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调节非股权结构因素,保障商业银行战略的实施。从商业银行治理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优化银行股权结构,实行分散式股权结构,实现银行治理良性循环,增强银行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根据激励理论,我们分析出,过多或过少的薪酬激励对高管人员都不会产生恰当的激励作用。针对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这一问题,要求商业银行的薪酬绩效团队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秉承严谨的态度,多方考量影响绩效的因素。建立合理的薪酬绩效激励体系,对高管人员的激励恰到好处,将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4 结 语 潘佐郑等人通过选取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尽管效果不是很明显,但也给出了进行商业银行风险能力防范方面的建议,我们又找到了另一个突破口来增强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合理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机构,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增强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探析: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公开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中8项财务指标为研究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分析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各类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防控财务风险的政策建议,以期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 关键词:因子分析 商业银行 财务风险 一、引言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着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将作为六大主要发力方面之一”,而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组织结构的核心,银行业的稳定牵涉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于银行业的风险防控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 对于以存贷款为主要经营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存贷结构不合理、投融资政策不当使其丧失偿债能力构成了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的整个过程中,而特殊的负债经营模式也决定了商业银行高风险的特性。 (一)资本风险 资本是指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而对于注入资金的所有者而言,则需承担相应的资本风险,即资本可能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回报或者银行的破产导致股东无法收回资本。 (二)资产质量风险 资产质量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从事资产业务而形成的风险。而对于以发放贷款赚取利息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质量风险主要是指贷款的资产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当银行库存现金不足时,无法满足客户提款或优质客户提出贷款的要求时所产生的风险。而资本天然的逐利性会促使商业银行将更多资金用于长期投资,则可能会导致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四)盈利性风险 盈利性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通过存贷款利差获取收益。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存贷利差的收缩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因此盈利性风险也成为目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指标选择 根据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理论,针对财务风险的以上四种类型,本文选取相应8项财务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将资本充足率(X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X2)、资产负债率(X3)作为商业银行资本风险的衡量指标; 以不良贷款率(X4)及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X5)衡量资产质量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风险,本文选择资产收益率(X6)作为衡量标准;而流动性风险则以流动性比率(X7)及流动性覆盖率(X8)这两项指标衡量。本文选取的8项财务指标均来自2015年商业银行年报数据或通过相关指标计算得到。 四、实证分析 针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实证研究,本文借助统计软件SPSS 17.0,对所选取8项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一)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KMO检验结果高于0.6,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原始数据在统计上显著,各变量间相关性较强,适用于因子分析。 (二)主成分分析 根据表1各成分初始特征值及累计百分比的情况,前三个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1.18%,表明这三个成分包含了所有8个变量中81.18%的信息,即可选其作为主成分。 (三)因子旋转 为使因子载荷矩阵中因子载荷的平方值向0和1两个方向分化,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使因子变量更具有解释性。 根据成分旋转矩阵可知,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构成了主因子Z1的重要部分,包含了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和盈利性风险,其方差贡献率达到47.99%,表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能很大程度影响其财务风险水平;不良贷款率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则构成Z2的主要部分,其方差贡献率为18.12%,表明资产质量情况也是构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流动性比率构成Z3的主要部分,其方差贡献率为15.07%,表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会影响其财务风险。 (四)计算因子得分 通过将旋转后的载荷矩阵标准化,得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用以描述主成分与初始变量的关系。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出各主成分因子的计算公式: Z1=0.254X1+0.247X2-0.267X3-0.103X4-0.074X5+0.210X6+0.031X7+0.190X8 Z2=0.115X1 -0.008X2-0.114X3-0.632X4-0.575X5+0.040X6+0.010X7 -0.116X8 Z3=-0.155X1+0.019X2-0.069X3+0.136X4 -0.190X5-0.093X6+0.800X7+0.331X8 利用SPSS软件计算出各主成分因子得分。根据各主成分因子的分值及其对原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可以计算出各商业银行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 Z=(47.991%Z1+18.118%Z2+15.068%Z3)/81.178% 五、实证结果分析 财务指标的综合得分反映了各家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情况,其中工商银行的财务风险水平最低,这与其资本充足情况有关。工商银行2015年资本充足率为15.22%,高居这16家银行之首,而核心资本充足率也仅次于建设银行,良好的资本充足情况弥补了其在流动性上的不足。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则受制于其资本充足水平不高导致其最终得分位列中游,表明资本充足情况是影响财务风险的最重要指标,为了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充足的资本储备是必要条件。而作为四大行的农业银行,财务风险水平不仅是国有银行中最高,甚至也位于这16家商业银行的第一位;通过对农业银行2015年的财务报表数据的研究,不难发现,2.39%的不良贷款率及7.15%的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均位于16家商业银行之首,糟糕的资产质量情况使得农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水平明显高于其他15家商业银行。 从银行的规模来看,国有商业银行除农业银行外,在资本、核心资本的储备上明显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区域性商业银行,但资产质量风险依旧是国有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自2013-2015年,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却出现递减趋势,加强不良贷款的回收与清理是各家国有银行的当务之急;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这样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有效地控制了其资产质量方面的财务风险;在流动性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则是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纵观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近五年的财务报表,不难发现,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正逐步得到改善,但与国有银行相比依然存在差距。中小股份制银行为提升其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还是应将提高自身资本充足情况作为当务之急,而国有银行则应将工作重心放到对资产质量的监管上面,减少不良贷款的出现,通过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提高自身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六、提升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推动资管业务,加快银行转型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传统金融业的兴起造成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的冲击造成金融“脱媒”加剧,商业银行传统利润空间逐渐收窄,主动寻求经营转型已成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向大资管转型、实现综合化经营则成为了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方向。 中信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已于2016年4月初正式运营,在此之前,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已推行了组织管理体系的变革,打造全新产品和业务平台,推动资管业务的转型。大力拓宽中间业务,打破原有同业竞争壁垒,形成相互交叉、跨界竞争、创新合作的发展态势。针对多元化的客户需求,提供受托投资和全方位融资等资产管理服务,提高对广大客户的跨市场、多元化金融服务能力,加快从传统融资中介向全能服务中介的转变。 (二)着力提升资产质量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背景下,利润增速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及资产质量下降是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加强不良贷款的回收与清理依旧是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对于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商业银行自身须做好贷款管理。信贷员需严格审查贷款客户的信用历史记录和资信情况,对企业粉饰报表、虚构财务信息等行为要有敏锐的判断力,正确识别企业盲目扩张风险和第二还款来源风险;而银行应建立一套系统的不良贷款奖惩制度,将信贷员的绩效工资与福利与贷款质量充分挂钩,对于未能收回的不良贷款则应对相关信贷人员进行追责和处罚,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的产生,提高资产质量。 对于不良贷款的清理,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支持化解过剩产能。政府也应采取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加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惩戒恶意逃避债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探析: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商业银行属于大企业,实现商业银行价值和效益最优化是最终发展目的[1]。如果从平时业务经营情况来看的话,实现内部经营管理高效性是最终目标,必须保证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盈利性以及流动性的双重实现。所以,必须加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力度,避免内部经营风险出现,最终优化内部管理效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对策;分析研究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情况下,内部经营风险比较大,也是非常普遍的,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来说,属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部分之一,也是主要内部管理核心内容。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和对策。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来说,从狭义角度上看的话,是指企业由于内部结构和体系不科学而承受的相应风险;从广义角度上看的话,是指在实际的银行相关财务活动开展中,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状况是存在不稳定问题的,最终导致银行经济受损,且会导致内部财务报表数据不够准确的问题出现。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来说,是比较多的,对银行正常运营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商业银行内部宏观环境不够完善 针对当前的经济市场来说,还存在标准不够完善的问题,且存在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本位主义严重化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金融机构越来越多,不合法经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相关非法活动开展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我国银行内部财务风险更加明显[2]。且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宏观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仅仅注重事后监管,无法从根本上避免风险出现。 (二)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够 当前我国银行业务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但内部专业化财务风险监管人才是不够的。与此同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来说,对风险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无法从内部活动以及整体效益入手加强风险监管,工作人员自身风险意识非常弱,导致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三)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下,银行财务风险管理下的环境条件是多样化的,不仅受法制环境因素影响,还受文化环境因素等影响。在多样化的宏观环境条件下,必须创建出一个灵活自由的内部财务监管制度和体系,避免风险出现。但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比较弱,无法促进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形成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四)资本结构不平衡 根据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经营现状,还存在筹资负债规模太大的问题,另外还存在资本充足率不够高的问题。针对商业银行资本来说,其存在的功能是比较多的,不仅存在营业功能,还存在管理以及维护等功能,这些功能在风险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但在当前的银行管理中,资本结构不平衡问题是比较常见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也不够高,这样是无法从根本上避免财务风险问题出现的。且对于银行内部筹借资金来说,往往是需要按期支付的,银行如果没有还款能力的话,会使得存款挤兑问题出现。 (五)银行信用风险明显 如今,针对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来,相应资金主要应用在信贷上,但借款人很可能会由于一系列原因出现债务危机,无法有效偿还银行债款,最终导致一系列贷款风险出现[4]。如今,针对我国当前银行的内部客户来说,还存在信用不良问题,这样会导致资产质量降低的问题出现,这样会使得资无法有效回笼的问题出现,最终导致资金流动性问题出现,导致银行内部财务风险加大。 (六)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建设不足 如今,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建设成果比较明显,但却没有结合经营环境条件加强资源科学配置,无法实现其的系统化和完善化。如今,针对商业银行内部财务控制来说,还融入在一系列管理体系中,没有实现相关控制制度和体系的有效结合,这样会导致信贷机构为扩大规模应用资金的问他出现,从根本上阻碍资金高效运营。 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有效管理对策 (一)加大外部审计力度,优化监管模式 针对我国审计来说,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督审计来说,必须和国际接轨,必须促进自身社会化以及专业化的发展,只有保证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审计模式完善性,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内部监管和控制,从根本上控制银行内部管理风险。另外,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必须结合当前的宏观环境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要掌握其相应的发展规律,进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因对对策,保证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合理性,保证财务风险管理系统高效运行。 (二)增强内部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是加强财务风险的核心主体人员,只有保证银行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优化风险控制效率。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相应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只有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才能保证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只有保证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足够高,才能直接加强准确的职业判断,及时发现和预防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用于预防威胁、直面威胁以及及时采取措施解除威胁。 (三)完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预防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出现,必须创设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和机构,还要保证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足够高,尤其要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完善。要在全面研究多样化宏观环境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变化规律,及时财务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时调整和完善财务管理政策和体系,保证管理系统正常运行,提升银行应对环境和风险的能力。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建立并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以及成本管理制度和体系,保证相应的控制标准明晰化,综合应用相关方法,优化经营管理,提升资金运行效率,从根本上保证经营作用最大化。 (四)加大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力度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必须对相应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体系进行完善,还要科学选择相应的多样化指标,进而明确相关指标的对应权重,最终保证信用评级科学性和结果准确性。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要从根本上落实好信息整理以及相应的补录工作,要及时收集和掌握相关数据和信息,不仅有借款人相关信息,还要保证相应的数据和信息标准足够严格化,从根本上保证信息准确性以及完整性。 (五)完善财务预警监管制度和体系 针对我国银行财务预警系统来说,是在实现银行信息化条件上形成的,且要想保证该系统科学性,必须有效掌握相关财务报表以及相应的经营计划等,大力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加强相关管理活动中的风险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事前监管,还要实现其和内部财务考核以及决策等的有效融合。只有保证商业银行内部财务预警系统足够完善,才能避免风险的产生,银行才能保证相关指标的有效监控,避免资产质量降低问题出现。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明确问题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有效的风险管理对策。在实际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防和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情况检查以及相应的评估力度,避免相关风险再次出现。 (六)提升财务信息质量 要想避免我国商业财务风险出现,必须明确并理清相关财务关系,明确相关部门在银行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价值以及相应的职责,进而赋予其权力,从根本上保证权责足够风险。在相应的利益分配过程中,必须结合多个部门的利益,保证相关部门的财务风险管理主动性和有效率。深入研究内部财务风险,进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所以,必须从根本上保证商业银行财务信息质量足够高,及时和全面反映商业银行经济业务发展情况。 (七)保证财务决策科学性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必须全面考虑相关影响因素,最大程度上采取定量研究方法,结合有效的决策模型来决策,避免主观判断。在实际的商业银行财务项目决策当中,要加强对多个方案的科学性评价,及时明确可能出现的相应的财务风险,选择可能出现风险最小的方案,从根本上避免财务风险出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商业财务运动全过程中,可以产生的风险是比较多的。但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环境不够完善、制度和体系不够完善以及信用风险凸显的问题,且银行内部控制力度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加强全面审计、监管以及资本体系优化的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商业银行财务信息质量。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探析:浅析城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城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商行)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我国城商行不仅要应对同行业的竞争,还面临着国际银行的激烈较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商行的自我转型具有强大的迫切性。财务管理作为城商行发展的核心,必然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重在分析城商行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 财务管理 城商行 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133家城商行总资产达到18.08万亿元,为成立之初1995年的40倍,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例为10.49%,20年城商行总资产、总负债增长近40倍,存贷款分别增长近35倍和40倍,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应对竞争,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银行转型提了很多年,但与经济社会对金融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商行面临很大发展压力,发展转型的必要性、紧迫性都很大”。然而,财务管理作为城商行发展的核心,必然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财务风险管理的成果,必然影响转型发展的效果。 一、城商行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指生产目的与劳动成果之间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成本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即是控制项目或企业面临的既定风险,将风险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的管理过程。 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是指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造成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从而使银行有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管理要求将各种财务要素进行整合,通过必要手段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城商行财务风险主要有: 一是资本管理风险,即保持足够的资本金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和金额监管的要求。 二是流动性风险,即在满足业务的需要的前提下,用合理的价格在适当的时间获得资金。 三是信用风险,即由于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贷款而导致城商行损失的可能性。 四是操作风险,即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风险。 五是市场风险,即利率、汇率的变化导致的风险。 上述风险不是独立,而是相互影响,银行各种风险出事时,最终都表现为流动性风险。城商行负债稳定性差,承受市场波动冲击的能力较弱,防范流动性风险更是如履薄冰,管理不当,风险就会就会侵蚀银行利润,股东投资就得不到预期回报。严重时风险还会进一步侵蚀银行的资本,极端情况下,银行将会破产倒闭,股东血本无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二、城商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我国宏观环境存在不完善之处 由于市场准入标准不完善,政府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本位主义行为,金融机构可能会违规经营,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增大。加之我国宏观调控机构以事后调控为主,难以发挥在经济活动过程中风险调控的作用。事后调控增大了风险调控的难度,且风险造成的损失往往比事前调控、事中调控更大。 (二)财务管理体制和系统仍然不健全 我国城商行财务管理体系分散,存在“重会计,轻财务”的现象,城商行财务管理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财务管理方法仍不完善。目前,我国主流的财务成本管理方法是作业成本法。现实的情况是,这种方法已经难以为城商行提供精确可靠的成本信息,这对于风险控制同样是一个隐患。长期实行的“分级核算”制度,使得财务管理权力分散,难以形成全面统一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更是缺少科学的数据进行决策。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而我国城商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能够灵活应对各种风险的风险管理系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风险控制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绩效管理方法不够科学,银行风险事件与不理性行为,都与绩效考核制度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有的城商行片面强调业务扩张,不择手段拉存款,风险防控让位于业务发展,操作风险高发。 (三)城商行风险管理体系落后 现实中,有的银行还没有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其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机制;有的银行成立了风险控制委员会,但是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难以发挥其作用。虽然有的风险部门承担着事前预防风险的职能,但是城商行收集的客户信息存在残缺、失真等现象,难以实现风险预警的效果。更多时候,风险部门的工作仅限于信用审批。大多数城商行中各部门财务风险管理自成体系,财务风险部门难以进行全局性调控,对各部门的监督促进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四)城商行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在西方国家,风险评估与风险量化早已被广泛认可及使用。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财务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专业人员经验判断为辅。当前新型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各类产品参数愈发具有复杂性。现实中的风险管理方法已经无法科学有效地适应市场发展。但是推广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建设风险管理体系具有很大的难度。由于量化初始参数、建设风险模型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加之获得部分企业的真实信息难度大,成本高,外部信用评级可参考性低,城商行难以通过一己之力完成系统性改革。 (五)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滞后 在现有体制下,城商行和企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银行相对于企业处于劣势地位,一旦将贷款放出去,就难以保证企业是否按约定使用贷款,是否能够按期归还贷款。我国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落后地位。目前我国还没有完整的个人和企业信息数据库,这使得城商行在贷款审批的科学性上大打折扣。同时,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缺乏有强大实力的信用评估公司。且我国信用评级易受市场外部性影响,难以发挥信用评级的参考作用。 (六)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与后续教育不足 我国城商行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以数量提高业绩。这种增长方式易导致部分财务工作人员忽视长远发展,局限于眼前利益。基层人员多陷于日常事务的操作,难以从整体的高度把握风险管理与总体财务效益的关系。这也使得不少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甚至将风险与收益对立,认为风险控制就是减少业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管理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主观臆断做出决策。现行市场环境变化迅速,缺乏全面分析的财务决策使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大。我国银行业规定银行从业人员需按时完成规定学时的年度教育,各银行每年也会组织相应的培训。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为数不多的教育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也有部分银行从业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后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育培训施以敷衍态度。在缺乏真正的专业人才供给又难以通过后续教育升级从业人员的情况下,风险管理的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 (七)城商行资本结构存在问题 我国城商行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高,债务规模大的特点。银行经营资金主要来源于负债,然而高资产负债比率会带来很高的财务风险。不良贷款率过高,信用风险大是城商行资本结构的又一特点。城商行主要利润来源于贷款业务,而城商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中小企业易发生经营不善无力还款或主观恶意拖欠账款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中小企业逃债现象普遍,城商行逾期、呆滞、呆账的财务贷款风险大。截至2015年6月末,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升至1120亿元,不良贷款率1.37%,较年初增加0.22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有所上升是近年来的新特点。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均已达到《巴赛尔协议》8%的监管要求,部分城商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0%,然而在附属资本等方面,我国与欧美银行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完善城商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对宏观环境的把握 有关部门需要完善立法工作,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地方政府监督机制,切实保证违法违规违章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实现从事后调节转变为事前、事中调节。城商行需要加强对宏观政策的分析,把握宏观环境的变化,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西方城商行在财务管理体制上普遍推行“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垂直管理,即指分支行财务负责人受总部或地区性总部的财务负责人的业务专门领导;双线负责制,即指本机构财务负责人不仅要对本部所有财务管理事务负责,协助本地机构负责人开展各项工作,还要对上级财务领导人负责,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监督本机构所有业务活动。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升迁需要上级财务领导人和当地机构负责人的综合意见。实行这一组织体系,对于财务集中管理具有促进作用。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亦能调动财务主管的积极性,切实落实监督管理作用。这对于分支机构的财务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必然具有良性影响。 首先,财务人员应主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当今城商行面临的财务风险早已远远超过财务管理的知识范畴。完善宏观经济知识、财务管理知识、金融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对于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其次,城商行要完善人员奖励制度及升迁制度,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再次,创造条件加强各部门交流和上下级交流。财务风险存在于各个部门的各个环节,从基层员工到高层管理,在不同的岗位上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和局限。交流的目的便在于使各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和处理更为全面科学。最后,城商行需要主动引进国内外专业人才,增强自身财务风险管理能力。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深入贯彻绩效评价理念,坚持效益性、激励性、连续性的原则,明晰考核评价思路,与建立国际先进理念接轨、有结合本行实际情况的评价管理体系,创新方法,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业务经营积极性,将防范风险和业务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各项业务均衡、持续、有效发展。 (三)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在市场中,风险与收益成正相关:风险大,收益就大;风险小,收益也小。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是城商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工作。第一,在城商行内部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银行的各项工作是通过工作人员具体操作实施的,只有先将风险管理意识树立起来,后续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组织员工学习风险管理的知识,加大风险管理在后续教育学习中的比重,通过经典案例分析让员工们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第二,加强风险管理框架的建设。在横向组织体系上,董事会应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评估审计部门;在纵向组织体系上,各级银行都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下级风险管理部门接受上级部门的指示和领导。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起到监督促各部门风险,控制全面风险的作用。第三,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该系统涉及风险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决策等内容,具体工作在于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指标和风险指标,保证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风险管理方法。第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和控制措施。风险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部门业务的特殊性,加强各种风险环节、风险点可能造成风险的防范。业务人员需要认真学习贯彻各种风险防范要求,遵守规则,掌握风险控制必要技能。第五,实行差异化的财务风险管理。各部门面临的财务风险各有不同,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面对不同行业的信贷均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案。风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地区宏观经济、行业宏观经济的掌控,及时调整工作方针措施。第六,结合当前表外业务发展快,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例下降到50%左右,存款理财化、贷款同业化、商行投行化等趋势,盯住存贷款业务已不能有效覆盖银行全部业务活动的风险,以取消存贷比管理的规定为契机,加强全面梳理、评估现有制度的有效性,既要加强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风险管理,比如会计处理中的“三铁”原则,贷款管理中的“三查”原则,业务运行中的前、中、后台三分离要求。又要加强对同业、理财又要加强对同业、理财、票据、投行等新业务新机构的风险管控。 (四)加快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我国目前信用管理水平较为落后,企业与个人缺乏信用意识。加快全社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掌握企业与个人信用活动数据,对于城商行的授信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信用法律,信用管理活动缺乏法律依据。加快信用立法,是保证我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工作。加强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信用中介机构有企业征信机构、消费者个人征信机构、资信评级机构、商账追收机构等。加强本土信用中介机构的培养,提高国内信用服务水平,加强国内信用话语权,提高信用数据可参考性,均有利于城商行财务风险的控制。 总之,城商行财务风险控制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然而我们坚信前景是乐观的。政府、城商行、银行工作人员在各自领域做好工作,才能够实现财务风险控制质的突破。实施合理有效的措施,我国城商行的竞争力必能迈上新台阶。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初探 1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市场的电力工程项目现状概叙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到电气时代,随着几百年来几代人的不断改进,电力成为当前人类最重要的能源,具有清洁性、高效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已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尽管当前各国科学家普遍看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兴能源的前景,但是就技术掌握而言还是没有电力那么透彻,其利用率的提升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先进的电力掌握技术并不意味着先进的电力工程,电力技术和电力工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国目前的电力工程管理还没有同国际先进的理念接轨,我国仍然还是沿用旧的管理机制体系,因而相对于美德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电力工程中的风险问题更多更大,因此,我国应结合自身的国情,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适合自己的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使国民经济最大利益化。 2我国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电力的问题是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重大问题,只有先把电力这个基本问题解决好才能国富民安。因此,电力企业采取的风险防范对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目前阶段电力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2.1工程质量风险 工程质量风险是必须要面对的第一道风险,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切。因此,任何企业都要把这第一道关卡维护好。众所周知,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等国家性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更是严把质量关。如果领导们只是一昧地追求面子工程,那今后带来的祸患将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在我国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每谈及到工程质量问题时总是会触及到每一个人最敏感的神经。豆腐渣工程令人们谈之色变,这不仅仅是出现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问题,包括道路桥梁、住宅等基本民生工程项目都会频繁发生事故,安全问题每次都成为了最大的热点新闻。原料不过关,施工工程中偷工减料都是黑心企业家牟取暴利的最好手段。 2.2施工安全风险 对于电力工程项目,一般都是国家投资的大型项目。存在着工作量大、工作周期长、施工难度高、工程进度慢等特点。还是以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等工程为例,显然更是具备上叙所说的特点。电力发展至今虽说有了突破性,可同时也印证了成就越高相伴随的风险也越大。在施工过程中,要给工作人员配备最好的装备,如安全头盔、工作制服,在晚上施工更要注意机器操作安全,确保施工每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也是应该去思索的。 2.3国内、国际政治风险 国内和国际政治存在不稳定性,即波动性,也正是由于这种波动性会使得项目中断。这种政治风险有包括战争风险、政治局势动荡风险。政治的风险是一般普通人所无法驾驭的,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承担的。 2.4项目管理风险 就目前我国管理制度而言,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只看到当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以后的发展。就客观物质因素来说,我国960万平方公里,有着一个相对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人力、物力、财力很难在一个短时间内到达一个大的范围,这就决定着是沿着一级级的向下分配而不是统一处理。同理,也就是说,处于基层的单位也要一级级向上汇报。这在其中所花费的精力也是巨大的,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制备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事关重要,然而,我国的用人制度存在着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唯亲任用,各省打老虎行动中牵出的更是整个家族的关系网,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是背道而驰的。上任的领导不是靠知识,不是靠智慧,而是靠背景,靠人脉,可想而知,一个对此毫无专业认识的人怎么可能会把工程管理好。 2.5环境风险 这里所说的环境风险仅仅指自然环境风险,并不内涵社会环境风险。众所周知,自然环境的变化能引起波及整条产业链,而且环境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成为人们头痛的一个问题。极端的恶劣气候,如暴风、暴雨、暴雪等;隐患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火山爆发、海啸、泥石流。一旦这些自然环境风险发生,人类的力量在其面前就太渺小了。印尼大海啸、唐山大地震、洛孔火山大喷发等重大自然灾害所带给工程项目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这可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而相对于小一点的自然灾害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工程的进展状况。 2.6社会人文风险 上面既然谈到了自然环境风险,接下来就有必要谈一下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人文风险。社会人文风险问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保证电力工程的工期进行与维护人民利益之间要懂得取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片土地上,并存着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一共有56个民族。即使信奉同一个宗教、属于同一个民族但也会因为处于不同地区而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理念。例如钉子户问题,当然更大规模的就是群众集体抗议,要求企业搬迁或要求更大化的赔偿金,这很大程度的影响工程项目的前进,引起整条系统的瘫痪。 2.7其它风险 影响电力工程的风险很多,例如技术风险,这里的技术不仅仅是指制造机械的技术,还可以放大延伸到技术人才的缺失风险。我国现阶段仍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其先进的机械制造仍是我国工业的一道难题,也因此很难培养出具备掌握高技术的人才。成本和利润风险———一个项目工程如果要在今后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维持其正常的运转,成本要跟利润有一个相对的平衡。成本大于利润,其企业效应将会后退,如果一直都是这种状态,企业必将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因此只有当利润能过大于成本,企业才能进入一个长远的模式。 3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和应用 3.1电力工程项目综合风险管理模型 通过对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型进行改进,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风险管理理论相结合,建立了电力工程综合项目风险管理模型。 3.2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通过对工程进行上述综合项目风险管理模型分析,找出存在或潜在的风险,然后对这些风险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具体如下:①在电力工程项目中要全过程、多角度的运用风险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必须随时刻保持发电和用电的供需平衡,以有效实现电力供需的安全性和连续性。因此,在电力工程中项目立项、图纸设计、施工过程、竣工投运等各个阶段都应该做好风险控制管理,全过程、多角度地运用风险管理,以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环境安全,能够及时地识别项目风险并且采取应对措施,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从而促使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益最大化。②应当加强预防控制监理,实现安全管理目标。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建立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工程项目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组织网络;第二,加强对分包单位的资质审查,督促总承包单位加强对分包队伍的管理。严格控制承包单位不得将主体工程进行分包。杜绝分包工程的再分包,防止无资质队伍以劳务分包的形式参与工程。③严格把好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审核关。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专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针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先分析,从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控制,消除不安全隐患,防止人身事故或设备事故的发生。 3.3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应用 江苏科能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风险,分别是一线路改线导致投资增加,总投资超出可研估算,需增加投资约200万元;二500kV线路沿线建设赔偿费用超出概算所列费用,需增加投资约400万元,为了节约投资资金,减少项目风险,该公司应用了上述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如下:风险1:线路改线导致投资增加,总投资超出可研估算,需增加投资约200万元,经过优化设计,同时甲供材通过招投标材料价格低于概算中所列价格,费用结余,同时抵扣17%的设备增值税,最终将费用平衡,挽回200万元。风险2:500kV线路沿线建设赔偿费用超出概算所列费用,需增加投资约400万元,在初步设计概算审查中供电公司及时拿出同类工程赔偿文件作为依据,最终评审专家在不超出可研估算的基础上增加计列费用,最终工程顺利施工完成,并通过结算和审计,最终结余20万元。 4总结 本文通过对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电力工业属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担负着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与保障人民生活用电需要的重要责任。而风险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同时还是电力工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不断适应科学现代化的管理,以及进一步提高电力工业的管理水平,电力工业也迫切需要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加强风险管理。 作者:王亚兵 陈正中 单位:江苏科能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论文 1电力工程的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概述 1.1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概念 电力工程的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是指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步骤进行合理、细致、科学的编排,其目的就在于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施工。而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则是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具体施工进度,也可以理解为以计划管理为依据,指导施工程序的开展,并切实落实和完成工程项目。电力工程的项目进度计划的主要步骤包括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分析工程施工结构,计算工程施工周期,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在实际的项目施工中,应密切关注施工进度,以确认其是否依据编制的进度计划来执行,并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以确保项目进度计划的合理实施。 1.2项目进度计划的特点 ①全面性。即编制的工程进度计划其内容应包括工程施工中的所有具体事项,并以此为依据具体详细的分析整个项目工程。②层次性。管理机构的层次不同,编制的进度计划也就应具有相应的层次性。③严肃性。在完成进度计划的编制后,进度计划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后才能形成最基础的项目进度计划,同时工程的施工也应依据项目进度计划严格地执行,以实现工程管理中对进度偏差的有效控制。 2电力工程中项目进度计划的影响因素 2.1施工场地的地理环境 电力工程的占地面积较大,为避免工程施工对市区生活造成影响,电力工程多建设在与城市距离较远的地方,且其地理环境较为恶劣,气候因素也比较复杂,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2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出身,其教育水平较为有限,而工程施工中的一些环节是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操作控制的,在实际的施工中由于受经济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专业技术的环节只得由民工代为操作,由于民工的技术水平有限,在具体操作中难以避免的就会有问题或是事故的出现,进而影响到电力工程的进展程度。 2.3项目相关单位的影响 作为电力工程的建设方,施工单位对项目的施工进度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为工程提供材料及设备的供应方以及运输单位等与工程项目开展相关联的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带来影响,而项目的方案设计则是这些间接影响条件中对工程进度影响最大的因素。 2.4施工中的分配问题 在项目进度计划管理中,若施工人员以及相应设备的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仅会造成施工速度的降低,还会对项目的整体进度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出现工程延期交工问题。 3电力工程中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实施 3.1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施工人员应明确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问题,并切实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依法开展电力工程的建设工作。 3.2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决定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因而,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专业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切实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3.3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 项目施工前,应系统分析编制的工程进度计划,并结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工程工期、质量标准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及时调整工程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以确保项目进度计划的科学合理性,进而推动工程施工的正常开展。在项目施工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做好工程进度的跟踪调查工作,依据工程关键程序的施工事宜进行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 3.4合理规划工程方案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突发事故或其他事情的影响,在制定电力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时,应留置一些弹性空间,这样一旦发生不可预期的事故时,弹性空间就可以发挥出其作用,避免了因计划的不够周全而造成工程进度的延误。 3.5确保工程进度的同时提高工程质量 在电力工程的实际施工中,工程进度往往与工程质量不相符合,部分施工单位过分追求施工的进度,而忽略了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为避免这种情况,工程的监控人员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出工程质量的恒定标准,并依据此标准,规范电力工程的质量,使电力工程有序的开展进行,进而确保电力工程的项目质量。 4结语 电力工程的顺利开展及高质量竣工,离不开合理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确保了项目施工的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还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进度计划体系,并对其不断地进行优化,以实现对工程施工所有环节的有效控制,进而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与项目的进度计划相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力工程的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理念及方法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电力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进度计划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不断地创新,探索出更为科学有效的一套管理体系,以促进电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蒋剑川 单位:国网福建漳州市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措施 1.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就目前电力行业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来看,其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 (1)管理意识缺陷 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管理工作,涉及到工程的诸多方面,不少管理人员本身在认识与意识方面不到位,致使管理方式粗暴,从而将成本管控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的范畴,并未从全局入手对成本管控进行把握。在管理方式上,事后分析管理较为普遍,事前事中控制不到位,造成损失难以弥补,也使得诸多有效的管控举措无法得到落实。尤其是工程预算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未及时发现、解决,从而致使预算控制不力,对于相关权责也并未分明,从而导致问题多、究责难。 (2)材料管理失误 电力工程项目中涉及到诸多材料的应用,因此材料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事前成本管控的无计划性、事中管控举措的践行不力、事后分析总结不到位等都会导致工程造价过高,还有部分工程中存在余料不回收、盗窃等情况。 (3)成本核算流于表面 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肩负核算职责的预结算员并未践行自身岗位职责,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过于重图或者重现场工程结算量的问题,作为结算依据并未真正将成本预算与核算相结合。 (4)投资费用控制乏力 电力工程中的投资费用涵盖诸多方面,最典型的是建设队伍人员工资与建设场地费用等,人员工资方面因队伍变动、技术人员等级、实际人均工资过高等影响,存在着超额支出现象,建设场地方面,对施工信息了解过少、工期较紧、当地施工政策不同等诸多因素影响,也存在波动较大情况,无疑致使成本管控方面较为乏力。尤其是近几年国内多个地区电力工程修建过程中因为与当地政府、居民等缺乏有效沟通,从而导致项目停工、施工纠纷等问题,增加了额外支出。 (5)工程量出入 电力工程在招标过程中图纸所出示的工程量与实际工程量存在差异是普遍问题,如何协调工程量差异带来的成本超出现象也是未来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解决好图纸与实际施工工程量之间的差异核算方式,才能够真正确保成本管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管控优化措施 电力项目管理中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针对以往出现的典型问题,从根源上做好防控,以达到降低成本、保质量保效益的目标。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进行成本控制优化实践: (1)加强成本预控 针对电力工程项目具体情况要好事前成本预控,根据招标文件及合同信息,建立全面且完善的成本管控制度。管控工作中,成本预控是首要重点,在工程顺利签约后由项目部、设计部等共同编制成本计算与施工预算,对具体施工时任务安排、机械台班安排等进行对比、校正、协调,结合施工当地材料、人工、机械市场价格,评估实际施工总成本。对于测算出的成本,要与项目部签订责任书,责任陈燚国网福建省长汀县供电有限公司福建长汀366300书中对施工质量、监督、安全、效率、成本管控情况要进行明确规定,以此来明确成本管理中的权利与责任,从而做到项目成本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对工程项目成本循序渐进的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等,在成本管理制度约束下确保管控工作的到位。 (2)加强工程队伍管控 电力工程施工要选择高素质的承包队伍,在电力行业改革的同时不断精简内部机构,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管理结构与队伍,为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施工队伍方面,要选择信用好、专业素质高的优秀队伍,并进行专业评估,根据其表现情况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劳务动态管理机制,在需要分包时还要建立完善的配套招投标机制,根据分包方所提供的标书、资信等选择最佳队伍,尤其是在分包、薪资分配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透明,避免暗箱操作带来的成本管控缺漏。在劳务资金管理方面,要针对每月完成的施工量进行核算、审查,通过与施工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核部门、内控部门的沟通最终完成审批,尤其是遇到劳务费增加的特殊情况,要尽量做到事实清楚、手续俱全。根据分包方对工程量的完成情况、成本节约超支情况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激励制度予以鼓励、督促,从而激活其参与成本管控的活力,为施工效益提供切实保障。 (3)加强材料管理 材料管理作为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占据成本比例超过60%,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如果在材料方面做得不到位,管理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从材料采购计划编制、实际采购、运输、保管、应用、回收等多个环节都要实施针对性管理举措,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管控。比如电力工程中标后,项目部和公司其他部门就要对人员、材料等编制施工预算,并以此预算作为材料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通过与操作层的沟通获得领料许可,最后后采购部门根据计划完成采购,由管理部门进行日常应用保存回收管理。对于施工中出现的材料超额使用、回收不及时、盗窃等情况要及时进行核查与解决,如遇到工程变更,要及时根据变更计划编制新的材料使用计划,确保管理与应用的严格性。 (4)加强工程施工管理 工程施工中成本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工期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要全面入手从各个环节加强管控以实现成本、工期、质量、安全几大指标的平衡。由于实际施工中几大指标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因此要对施工要求、条件进行全面研究,从意识上、管理上、行动上对施工人员、施工技术、施工验收、安全管理等进行监督审核,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5)加强成本核算 对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要加强成本核算,提升核算人员专业素质,加强跟踪监督、审查力度,确保成本核算与管控举措落实到位,将责任制贯彻到底,为成本分析、管控、计划编制等工作提供良好基础,为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展开保驾护航,从而提升电力工程施工效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作为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进度与效益的关键环节,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要根据成本管理工作中问题成因从根源上予以防控,加强成本管控力度,践行优化举措,从而实现提升工程效益的目标。 作者:陈燚 单位:国网福建省长汀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进度计划中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1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相关概念 1.1进度计划的特点 进度计划有其明显特点。在整个进度计划管理中,要保证进度计划的全面性,确保进度计划中的项目包含了整个电力工程在实施中的所有大小事项。此外,进度计划必须是有层次性。要求对不同管理层次机构采取不同层次的进度计划,如对建设方应采取策划性进度计划,而对总承包方实施指导性进度计划等。最后在进行进度计划管理时,确保计划的严肃性,应通过严格的评审流程制定基准计划,并对计划偏差进行控制。 1.2进度计划相关理论依据 项目工程进度计划控制的相关理论有四种,分别为分工协调控制理论、弹性控制理论、系统控制理论、循环控制理论。第一种,分工协调控制理论,指通过将整个工程系统分为两个层面:横向系统和纵向系统。纵向系统由监理员等项目进度监理人员构成,主要负责工程的质量情况。横向系统由技术人员组成,控制项目的进度。两个系统有机配合,保障工程的运行。第二种,弹性控制理论,指在工程项目进行开展前,将项目的进度保留一定的弹性空间,防止出现突发情况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第三种,循环控制理论,指将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分为计划、实施、调整和协调四个步骤,组成一个封闭性的控制系统,及时发现每个步骤中的问题并实行相关的调整。第四种,系统控制理论,指将整个项目进度看作一个系统,做好每个阶段的进度计划,并有效地实施。 2影响工程进度计划的因素 2.1施工地现场环境的影响 由于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时会占据较大的土地面积,所以为了避免对市区居民生活的影响,大多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位置都比较偏僻,其地理环境较为恶劣。如果不考虑所处地的地质、天气因素和土质情况对其的影响,会严重影响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甚至会被迫终止电力工程项目。例如,2004年在贵州省的某水电站工程项目,就是没有考虑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因素,导致施工不得不取消原施工计划,延迟了整个工程的竣工时间。 2.2电力工程项目主线 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主线花费的时间最多。如对于变电站工程项目来讲,其主控楼就是一条主线。在实际现场施工时,从工程的挖基到最后内外墙的粉刷过程里,都会实施电气的安装工作,假如没有控制好进度的话,会使得整个变电站工程项目竣工时间延长。 2.3电力项目相关方面对其的影响 相关施工单位影响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进度。除此之外,为施工项目提供材料、运输单位及设备供给单位也会对整个项目的进度产生影响。且在众多的非直接影响因素里,工程项目方案设计的科学合理与否,最大程度的影响了电力工程的进度。 2.4人员分配和施工技术方面 在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一般由农民或者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员组成,由于其专业技术水平受限,在某些专业技术环节,施工人员不能进行正确的操作。此外,在面对新型的作业设备时,由于操作经验或者理论知识的欠缺,不能合理的使用新型设备等,导致现场施工事故的发生。我国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时,也存在人员任务分配不合理、工作职位不清的现状。这也导致了电力工程项目进度的延误。因此,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施工时,必须对现场施工人员的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明确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降低对工程进度计划的影响。 3保证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有效开展的措施 3.1做好项目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在电力工程项目开展前,应完善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明确施工人员的工作制度。在施工方案设计前,要对电力项目工程所处地进行认真的勘察,明确当地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且应提升现场相关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3.2科学合理设计进度方案 由于工程项目的实施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在设计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影响进度的影响,而且要合理的保持一定的弹性空间,利用弹性空间,防止出现计划不全面的情况。 3.3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进度计划管理 在实际施工时,监理人员应对工程项目的进度随时进行跟踪,了解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并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进行相应程度的调整,保证项目的进度。如果出现实际施工进展和项目进度计划进展不一致时,应以实施施工进度为准,调整项目进度计划中的实施方案。 3.4有效管理电力施工顺序 施工顺序的良好进行保证了进度进化的正常开展。只有将各项工作开展的先后顺序落实,才能保证各施工阶段的紧密联系,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 3.5清晰造价师的权力和责任 因造价师对项目的管理有重大的影响,其影响涉及报价决策、造价分析、成本管理以及进度管理等工作,其造价决策的科学与否决定了项目能否正常开展。因此要清晰造价师的权力,并确定其职责。在施工前,应成立相应的造价部门,确定各人员职责,并在造价决策方案设计时,让所有造价师都参与其中,成立造价方案组,选择最优造价方案。 4进度计划对电力工程项目的重要意义 进度计划管理是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进度计划对电力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是保证电力项目正常进行的关键要素。编制一个实效合理且经济的进度计划,不仅关系到电力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可以有效提高供电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同时,进度计划是对一个电力工程开展负责任的表现,能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影响国家经济效益情况的发生。 5结束语 总体而言,进度计划对电力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保证电力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在进度计划方案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各个影响因素,确保进度计划的合理性,在施工前做好相应的调查,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电力(行)业应加强对电力造价师的管理,加强对其的监督力度,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作者:邹军 单位:广元电力开发总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合同管理论文 1施工阶段的合同管理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合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发包方都会委托专门的机构来书写招标文件、招标合同,在合同中详细地记录了任何对于承包商的制约,防止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利用合同的漏洞巧立名目来刻意提高工程的造价。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明确规定了施工工期,对于工期拖延的要求承包商向发包方支付工程延期罚款,那么就能有效杜绝承包商后期拖延工期来提高工程造价情况的发生。在合同中明确对施工过程中零件的品牌以及型号进行规定,以避免承包商对上述的部件进行掉包,影响工程的质量。对于合同进行严谨的编写,需要工作人员具备相当丰富的实际经验,对于施工过程中各种潜在的情况都能够进行考虑。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建设部已经推出了《施工合同的标准》一书,该书详细地介绍了在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与工程造价紧密相关的各种条款。这些条款在很大程度上对承包方的施工进行了有效的约束,然后对工程造价进行了有效的控制。这些条款涉及到合同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明显的工程造价条款、经济责任条款、隐含的经济条款等。这些条款规定了施工过程中的标准,条款清晰、简洁,对承包方的制约性比较大。这些条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施工合同价格的固定方式必须明确是固定总价、固定单价还是可调价格。由于在招标的过程中,中标的企业和业务之间的合同并没有明确中标的价格是否是上述价格的哪一种固定价格的合同方式,一般使用的工程情况是施工周期短、施工规模比较小的工程。对于工期较长,并且施工规模庞大的工程主要采取的施工方式为可调价格的方式,因为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可变的因素。所以在确定是利用哪种价格方式的时候,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来确定到底采用哪种定价方式,目前电网工程大部分是采用固定总价及固定单价合同,确保工程造价可控。 其次,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工程造价的计价模式条款,这些条款一旦确定就无法更改。由于电力工程在施工的具体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几乎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出现现场签证以及设计变更,所以在合同中一般要对这些情况加以考虑,来应对施工过程中各种实际的情况。 最后,由于施工阶段几乎占到整个施工过程中的99%以上的时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工程造价控制最好的方式就是工程拨款的方式。对其拨款的形式可以按照其进度,也可以按照时间节点,但是必须是在合同的规定之下采用多节点控制来对工程施工造价进行控制,拨款的方式、拨款的时间都应该在合同上具有明确的规定,这样不仅能够维护发包方的利益,也能够维护承包方的利益。此外,合同还应该对质量违约、工期违约以及环保违约等情况进行明确的规定,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具体的合同控制应该严格掌控好签证的价格控制,计价方式严格按照合同进行,要做到及时防止承包方利用一些潜在的签证来提高工程的造价。签证以及变更必须明确,要留有记录,最好将其明确到图纸上。作为业主要加强自身从业人员的专业与技术素养,来对合同进行更好的控制。 2合同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合同的签订是进行造价控制的源头与关键,只有各项影响工程造价的条款都在合同中进行了有效的约束,才能够使得工程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作为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预算人员,更要对合同进行仔细的研究,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预算,并且充分利用合同中的条款对企业的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事前对合同条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工程的造价。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整个工程现场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工程造价,具体的举措如下:在施工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出现较为隐蔽地增加施工造价的工程,这个时候造价工程师以及业主和施工方监理等都要及时地进行记录测量。对于测量的结果,造价工程师检查无误后进行签字。如果工程造价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合同以及施工过程,就能够避免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签证,进而避免造价的升高。施工的过程一切按照当初的图纸规定,如果图纸不发生变更就无需进行签证,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或者业务提出了签证,那么工程造价师确认之后再进行签证,由于施工单位的原因造成的工程变更的情况,工程造价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对这些责任进行明确,然后确定责任人的相关信息保证施工正常地进行。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利用项目管理人员对于图纸以及合同的不明确来获得签证的,造价工程师可以根据相关的规定不给予这些签证认可,比如在电缆沟施工的过程中要对其做五遍以上的防水措施而施工单位只做了一次。在包签证的过程中,按照原始的图集而没有进行相应的变更,对于这种情况要明令禁止,还有的施工单位在多雨的季节多报签证费用,由于之前在合同中已经有明确的规定,所以这些签证应不予以签字。除了注意签证或变更增加的工程量外,工程造价工程师应关注由于客观原因减少的工程量(尤其是隐蔽工程),如线路桩基础、变电站地基处理等实际工程量比施工图开列量减少时要及时做好记录,并要求设计单位及时出版变更。如果有些项目单次报价有利于业主,那么造价工程师应该及时地将这些信息上报建设单位并进行综合的预算测评,为业主确定工程承包造价的单价。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用好四项造价业务指导对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监控,利用工程变更及签证一览表及时分析工程变更原因,及时制定有效措施进行纠偏,同时可动态、全局地分析工程造价情况,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3结语 本文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对影响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对于施工前合同的控制以及施工过程中合同的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并对施工前的合同控制的措施以及施工过程中合同的管理应该注意的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合理地应用四项造价业务指导能有效地实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提升造价控制水平。总之,加强合同的管理与控制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作者:余江盛 单位: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 1、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1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 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是为了员工能够在实际的施工操作中掌握更加详细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在生产过程中注意操作的规范性,从而保证施工人员不会因为操作的不规范而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对项目的电力人员进行教育是为了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组织安全生产管理活动,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自觉依据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发生危险时能够有处理应急事务的能力,,在正常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安全生产管理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技能,从而更好地完成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项目安全管理应该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施工人员的安全才能有更强的保证,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1.2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水平的途径 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安全管理实践,实践经验又可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就是通过对知识理论的学习而获得的经验,实践也能够使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扩散的结果。要控制能量、有害物质,从项目安全管理上来说,可从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条件、安全管理这四方面进行控制。要对不安全因素进行适当的管理和控制,操作的不规范性、和设备的不安全性都会造成施工建设的不安全状态,所有的设备都有一定的使用规范和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严格按照相关的使用标准对其进行使用、维修、保养,就能够更好地保证施工的安全性。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只有运用高科技去做好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安全生产才能够在设备的安全性上予以保证,才能更好地维持施工的安全状态。要合理利用、适应环境(时间、空间和技术)条件: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的时间要考虑加夜班、节假日、人的精神状态等因素,要百倍警惕事故多发时节。任何先进技术都有特殊的安全问题,选择生产技术的首要条件是安全可靠,安全技术研究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现象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现象开展研究;结合新技术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开展研究。 3、项目管理层如何搞好项目施工安全生产 3.1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形成正确的项目安全文化 项目管理人员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项目管理人员要把项目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3.2建立科学的战略思想 我们坚信,出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安全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是项目效益的前提。 3.3加强安全管理的方法 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状态检修实行设备点检定修制,在许多发电厂得到了应用。设备点检定修制就是以设备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是实现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并使上述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的体制。点检定修制从过去传统的以“修”为主的管理思路转变到以“管”为主的思路上来,变过去设备坏了再修或周期到了就修为设备的预知检修,通过对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4.结论 电力工程的建设中,安全管理是整个项目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电力工程的建设,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从而促进了施工效率的提升,为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作者:孙天惠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牡丹江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管制与工程监理的关联性 1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之间的关系 工程项目管理中对时间的管理就是对工程进度的管理,是控制项目时间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时间的管理应该能够满足工程项目时间的要求,并且能够通过协调和确定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安排工作,合理的配置资源,让成本和资源都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在时间的控制上基本上是相同的,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工程监理在工程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就是确定工作的内容和控制项目中的控制内容,然后对其他的项目管理进行正确的指导,工程监理的工作范围是在设计和施工等阶段进行控制,管理和协调,两者在工作的范围上又具有一致性。 2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的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工程监理的实施,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已经离不开工程监理制度,但是工程项目的施工也要正常的实施,二者如果能够很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大的效果。我国目前工程管理制度在实践和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为工程项目的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一些稍微有实力的施工和设计,监理等企业都希望能够参与到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公司变更为项目管理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和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的监理是全过程的监理,从工程前期勘察设计、协助业主进行招标确定施工单位,建设过程的监理以及保修阶段的监理,但是主要表现在施工过程的监理,对于其他项目的管理工作做的并不到位.这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来说.整个工程过程不受到任何影响的时候介入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多的市场阻力。 3工程监理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融合的解决措施 3.1浅层次融合 现在很多的工程监理单位已经开始认识到工程监理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相互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针对融合中所遇到问题,监理公司首先做出改变,促进二者的融合。公司更名为工程咨询或者工程管理公司,涉及的业务涵盖勘察设计招投标,监理等,这有利于在市场建设主体和相关主体改变对监理公司的认识。也有的公司是保留原有的监理公司的名称,但是在旗下成立了项目管理公司,同时组织公司拓展业务。这样的做法仅仅保持了监理公司原有的性质,能够继续从事监理方面的业务,同时还能够让公司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与工程项目管理很好的融合,并且高效的工作。 3.2更深层次的融合 在监理制度实行的过程中,监理所能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小的,在部分环节的操作过程中只是挂名而已,没有任何的实权,这也是工程监理比较薄弱的部分。但是恰恰这些环节又是对市场需求比较高的部分,所以这也即将成为工程监理发展的机遇。工程监理最突出的部分就是在施工质量上的监控,同时是项目工程管理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对工程监理的过多干涉不仅会导致权利和职责的严重重叠,降低工作效率,还会让承包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质量上的把握,严重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 3.3人力资源建设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专业技能较强的行业,需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所以,工程咨询业的从业人员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工作心态,还要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的工作水准。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来说,良好的人力资源是二者融合的有效保证。 4结论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的融合是电力工程中的必要工作,虽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工作人员和相关单位不断积累经验和不断努力的情况下,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的融合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好,二者的融合能够给电力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作者:赖坤明 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龙岩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促进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问题 电力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降低成本。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对于成本管理这一块,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1项目管理层成本管理不当。以项目经理为代表的管理层在进行前期计划时没有做好充分的预算,没有全局观念。总是按计划实施,忽视变化,导致绕了弯路,浪费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意外问题、施工设备等成本没有限制,最终导致后期成本支付多。2责任人不明,责权不分。电力工程项目在具体施工中没有明确的责任人,一旦出现资金问题,就无人对账,不能及时的处理问题。这就导致成本的使用不当,成本超支,影响施工进度。此外,项目经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责权不分,使有些工作无法正常运行,从而使成本管理没法落实。3成本管理内容单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往往只是把直接成本、看得见的成本考虑在内,而没有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就会打乱计划,延长施工周期。4缺乏监督机制。大多数电力工程项目在成本管理上没有建立监督机制。往往是财务部门给钱,具体怎么用没有要求,导致管理层在使用成本时出现贪污、使用不当等问题,更不用说成本管理执行了。 (二)工期管理问题 电力工程项目在前期计划时会明确施工时间、施工进度等,但施工进度计划内容繁多且杂乱无章,在实际施工中往往会遗漏,出现一定的错误,不利于进度的跟踪和控制。且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计划中没有的或是不符的,这时就会打乱施工的节奏,延长施工时间,放缓施工进度。更严重的是,有的连施工进度计划也没有具体的明确,只是依据以往的经验掌握施工的进度,这是不科学的。 (三)质量管理问题 质量是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质量得不到保证,工程建设可以说是失败的。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施工前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像是地方保护主义,不支持外来工程建设,造成施工准备不到位的问题。二是施工过程中合作单位不给力且施工干扰因素多。三是赶进度,忽质量。电力工程项目周期长,任务重,为了赶进度,压缩工期且抢工,在施工中就顾不上质量,这就是为什么出现那么多豆腐渣工程的主要原因。 (四)安全管理问题 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工程施工中工人坠落、设备出现问题造成人员伤亡等报道,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安全问题主要是因为:首先,前期没有做好安全预备方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完善。电力工程项目负责人在安全问题这一块往往是做表面功夫,没有认真贯彻实施安全施工规章制度。其次,安全管理责任人不明,管理不当。在施工过程中,管理层责权不分,存在瞎指挥等问题,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互相推脱。最后,不自我反思。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反复的犯。电力工程项目在项目完成后,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视而不见,导致下次又出现安全问题。 二、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 (一)加强项目成本管理,以合同制控制成本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在投标时就要和相关施工单位和人员签订合同,合同是带有法律效力的,是保证成本控制和施工质量的基础。1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负责人,要制定详细的责任明确表。落实成本管理相关的人和物,明确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责,把任务分配到具体的人。此外,要有全局观念,把一切不利因素考虑在内,把施工中的材料、技术、时间等都要一一罗列出来并向各单位各部门公开,尽量写进合同里,一旦出现问题,直接找负责人。2明确成本管理计划书。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不但要考虑直接成本,也要考虑风险成本和安全成本等。项目管理人员采用资金编制,对成本使用成本、用途等做明确的规定。这些都可以在合同书里体现出来,避免出现乱报价、贪污、走后门等情况的发生。3实行监督制度。成立监督小组,成为第三方。对合同内容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的实施进行监督。明确合同内容,对合同外的工作要及时的了解并上报。 (二)重视现场施工进度管理 现场施工进度管理控制,不仅关系到现场施工管理,而且影响整个工程项目计划,对成本、工程质量有直接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现场施工进度管理,从材料、技术、施工人员等方面保证施工进度。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对现场材料的管理和利用,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感,运用新技术,按时按量完成进度计划。 (三)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是工程项目管理最关键的一步,加强对质量的监控,利国利民。1电力工程项目承包商的质量考察。在选择合作对象时,要全方位考量合作对象,要选择有质量保证体系、单位认证的知名单位,特别要对合作单位负责的项目进行了解。2工程材料的质量保证。在材料选择上,采用招标的方式,选取国家认证的高质量产品。在施工过程中,要让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3生产设备的质量保证。电力工程项目使用设备多而杂,有汽轮机、锅炉、仪器仪表等。对这些设备首先要保证设备本身质量没什么问题,再就是设备的安全操作和正确使用,保证使用质量。 (四)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落实安全责任制。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对安全方面的管理。在出现事故时,由责任人出面进行处理。2事先防范。项目管理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在施工前期要把一切可能发生的不安因素考虑进去,并提出实施方案。3加强对安全的宣传力度。要把安全问题贯穿于整个电力工程项目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使安全问题深入人心,在工作时安全操作,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 三、结语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是电力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改革。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有利于减少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国家经济正常运转和人们的生活。因此,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已成为一种新的经营方式。 作者:程守刚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广安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 摘要:从电力事业整体体制来说,控制好电力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能有效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效果,并可将工程造价贯穿到整个电力项目的建设中,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对电力工程项目的立项策划、资金筹措、成本控制都能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对我国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成本控制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由于施工复杂程度较高、周期较长,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因而必须进行合理造价,在建设过程中应按照不同的项目阶段特点进行多次估价,而且需要充分考虑精度和造价的合理性,提高我国电力企业的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1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问题 1.1电力行业竞争的恶性循环 电力行业属于一个黄金性的产业,由于其特殊性,近年来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很多企业为了拿到电力工程项目,出现了一系列不健康发展的现象,加上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较多,在施工过程中大多数是以招标形式完成的,在招标这个环节中出现很多暗箱操作的问题,进而导致恶性竞争。 1.2电力企业的投资盲目 在电力市场满足地方需要的同时应加快电力项目的建设,很多电力企业在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就已经进场建设,没有最初的预算和审查批复,在项目开工建设中,项目数和项目设计过程不够完善。电力企业为了最大化地节约成本,随意缩短施工周期,为项目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又增加了难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很多电力工程部门都是为了响应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而建设的,盲目追求电力工程大和多的表现,造成电力企业施工的盲目跟从。在项目施工完毕后,电力企业的资金由于在短期内不能及时付清,极大减少了企业在电力工程建设上的资金流动性,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的工程项目造价成本。 1.3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都出现了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很多电力企业还在用传统的施工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方法,在具体的手段上也缺乏创新,没有任何成本控制标准和预测,财务分析出现差异化,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 1.4电力工程造价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因素有很多,很多电力企业为了加强这方面的把控,会邀请项目造价工程师和成本管控人员,但是在项目的实际发展和运营过程中,控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缺乏有效的积极性。例如,很多工程造价人员具备工程造价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使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影响项目的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 2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措施 2.1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成本控制措施 在该阶段进行招投标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和相关企业领导组建投标队伍,对企业内部的资金状况和项目的投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完善的投标计划。编制质量较高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并能最大限度节约资金。在施工方案的确定过程中要选择先进的施工工艺,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会计人员需要制定较低的工程造价方案。 2.2设计阶段的造价成本控制措施 设计阶段的造价成本控制是整个项目造价控制的关键,尽管设计费用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对工程造价成本的影响很大,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费用的多少和工期的长短,所以设计者和会计人员也需要在这个环节中制定合理的造价控制方案。 2.3施工阶段的造价成本控制措施 施工阶段是整个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环节中资金投入最大的,因此更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才能实现资金的合理利用,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共同作用。首先,需要抓好合同管理。按照电力项目工程施工合同进行建设,减少工程索赔,节约施工成本。在这一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就是对工程变更的有效控制,当前工程清单报价中施工单位经常会采取低价中标、索赔盈利的方式承揽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工作需要做到事前把关,严格审查工程的变更,并要进行动态监督,计算出各项目变更对总投资的影响,从多角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以此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和费用支出,避免发生投资失控的现象。其次,需要从技术措施上开展项目造价的成本控制。相关造价控制者需要针对电力施工的相关技术方案管理施工材料,广泛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使技术在项目建设上发挥最佳功效。在这个过程中会计需要总结分析新材料、新工艺的投入成本,找出最佳成本节约途径,实现造价成本的合理控制。最后,需要借助经济措施,开展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要严格控制现场经费的投入,合理使用广告策划费,并减少销售成本,力求最大限度降低静态投资以节约电力项目建设成本。此外,还需要从成本控制的模式上着手,建立监理制度,监理机构要由专业的监理人员、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者及负责项目资本投资的会计人员构成,按照监理的规定和细则实施工作,完善职责分工,将每个人的责任落实到位。 2.4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成本控制措施 竣工结算阶段是造价成本控制的最后阶段,同样不能忽视。在这一阶段,需要认真审核施工合同、预算和费用定额、相关的法律规定及竣工材料等相关资料,细致分析电力工程项目的款项拨发及各款项的使用情况,并对送审的竣工决算进行工程量的核实,使审核后的结算能真正体现出工程项目的实际造价,实现成本控制的最佳效果。 2.5造价成本控制的其他措施 除了要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上加强造价成本的控制工作,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便能更好地达到造价成本的控制目标。首先,需要加强工程成本造价计价的监督和管理,维护建设好各方的合法权益,并且要加强对市场计价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人员要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做好计价监督管理。其次,需要按照市场形成的工程造价改革目标进行造价控制,认真贯彻执行《计价标准》,规范好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计价活动。最后,需要建立起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好并发挥好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企业会计人员也需要根据这一具体情况为企业制定完善的造价成本控制方案。同时为了能清晰反映出工程造价各项费用的使用,企业需要协同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出符合要求的项目费用划分标准和项目组成标准。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多种优势,不断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将电力项目建设更好地投入到各个环节中,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集中在施工建设阶段,同时及时调整施工和成本控制中做得不到位的环节,避免影响整体控制效果,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分析每个环节,充分做好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和成本管控,为电力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邵伦涛 单位:黑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控制管理贯穿整个电力工程施工中,通过对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和控制管理一方面能够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能够防止资金利用超出预算规定,保证电力施工顺利进行。文章在阐述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过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如何提高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控制管理 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资金预算能够进一步了解整个工程项目的资金运行情况,根据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工程进展协调项目资金的运作,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合理评价和管控,根据资金预算建立相应的控制管理方式,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性。电力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贯穿整个工程的始终,对工程进展和项目完成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概述 (一)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是电力工程发展建设的重要工具和经济监管手段,能够对电力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有效的造价控制和监督,并根据工程发展实际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可见,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电力企业发展需要实现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能够在保证电力工程施工效益的同时加强对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二,能够避免“三超现象”的发生。传统电力工程一味注重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没有注重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容易出现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能够合理控制投资发展规模,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工程造价失真的现象。第三,能够完善电力工程预造价管理体系。工程项目涉及众多环节,各个单位、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角度不同,对电力工程造价的看法不同,最终导致电力工程从投资、预算到竣工各个环节的管理出现脱节现象。电力工程预算管理通过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的投资管理,从而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过程 电力工程项目预算的编制需要各个职能部门能够根据项目进展情况编订出有针对性的部门经费预算,即根据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所在地的材料、劳动力、电力等情况编订项目预算单价,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材料确定电力施工项目资金需求结构。另外,电力工程的预算中心需要根据工程项目安排情况签订资金使用合同,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过程具体体现如下:第一,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审批表的编订。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审批表主要是对想要使用的资金进行预算申报,从而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记录,方便企业内部施工人员了解施工现场情况,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预算目标制定每一项工作的资金预算金额。第二,对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申报表进行审批。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中心要在资金预算审批表中进行相应的预算审批管理,输入相应的审批资金。第三,制定电力施工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各个职能部门需要根据工作开展实际填写资金使用计划申报表。 (三)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控制要点 第一,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需要严格通过招标来竞选,通过合理的招标方式降低预算风险,实现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设计方案的优化。第二,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如果发包单位变更了工程和施工进度,需要根据施工变动及时调整资金预算,具体表现为:①发包人、承包人和预算设计人员需要及时更换电力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对于施工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要进行及时更改。②变更的内容要严格尊重监理工程师审核意见进行综合预算把控。③对于危害人身安全的变更需要经由监理工程师进行,并以书面的形式为工程变更提供必要的支持。④不同工程的变更需要安排不同等级的人员来进行。 二、电力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制度没有充分落实 一些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制度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落实,无法保证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有效落实。这些电力工程制度流于形式,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中存在随意篡改的现象,导致电力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甚至会带来企业发展收支不平衡、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等问题。 (二)电力工程项目监控机制不完善,内控体制缺失 电力工程项目监控机制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制度,具体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全过程,对维护企业管理安定有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许多电力工程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监控机制不完善问题,在资金审批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的错批、漏批、重批现象。 (三)电力工程项目资金周转困难 受地方政府部门的干预,电力工程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资金担保、权利质押的现象,引发电力项目发展资金周转问题。 三、提高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的对策 (一)结合控制理论建立电力工程施工预算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进展中需要结合控制理论制定施工预算管理标准,对电力工程施工操作的各个过程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分析,对于电力施工项目出现的偏差及时修改。电力施工控制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种,其中外部控制是指预算中心管理人员对执行者的控制,从而保证施工预算执行效果。内部控制是指各个职能部门对自身预算执行操作过程的控制,充分发挥了自身预算的主体意识。 (二)通过资金预算管理完善电力施工企业资金内部控制机制 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的关键是对资金的未来使用进行合理计划和安排,从而实现对企业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电力施工项目发展目标。资金预算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控制,预算的编订是控制的第一步。预算往往以具体数字的形式来呈现,代表了电力施工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标准,可以被考核管理,因而可以被作为一种评价工作成效的标准。预算编订的第二步就是通过预算比对及时发现企业资金实际消耗和预计消耗的差距,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减少偏差。电力施工项目各个部门负责人员需要充分认识资金预算管理和控制管理对于工程项目顺利进展的重要性,加强对资金预算和控制的领导、管理,协调各个部门共同完成电力施工项目资金预算管控。 (三)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预算控制系统 预算考核是预算控制管理的职能性体现,通过对预算的考评管理能够发挥出预算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因而提高电力项目资金预算和控制管理需要建立合理的预算考评体系。预算考评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层面是对整个预算系统的考核评价,即对电力施工项目业绩评价,通过这种评价能够实现对预算管理系统的优化。另一个层面是对预算执行者业绩考核评价。为此,预算考评体系需要着重考虑考评指标和考核业绩评价。电力项目施工预算考评体系包括财务业绩指标和非财务业绩指标,涵盖了企业业绩、发展数据、利润指标等内容。科学的奖惩制度能够促进预算考评制度落实,实现权责统一。同时还能够引导电力施工人员的实际操作和计划目标吻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电力工程项目资金预算发展目标,需要加强对资金的控制管理,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公司的标准化代码和编目库,由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管理,实现对公司资料的综合应用,提升整个电力工程项目预算的管理价值,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从而提升电力施工项目企业的资金预算成效。 作者:王丽 单位:濉溪县恒力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作为我国经济与工业基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同时,随着当前我国电力系统的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也显得至关重要,必须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电力工程项目更好地为电力发展服务。本文从电力工程项目进度影响因素入手,进而分析常见的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策略。 【关键词】电力工程进度管理计划 电力工程项目与我国电力整体系统发展密切相关,其内容涉及范畴广、系统复杂,就不同项目而言需要的技术也有所不同,因此,进行合理科学的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想的至关重要,从质量上,能够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从效率上,能够提升电力运作效率;从成本上,能够保障电力成本控制在合理范畴内。由此可见,想要保障电力系统事业长期健康发展,就需要有效进行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 1影响电力工程进度计划因素 1.1电力工程施工条件 电力施工与土木施工相比,对于施工整体条件的要求都很高,但是土木施工对于水文地理等环境的勘测十分完备,但是电力施工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施工区域的地质水文考查都不够细致,整体的地质水文与设计方案相冲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通常需要预先进行图纸的设计和计划,通过与实地的考查相结合进行综合调整,在此基础上实施施工,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对于电力工程施工进度产生不利影响,在进行计划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后构建计划。[1]例如,在电力施工过程中,软地基以及障碍物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计划中往往选择普适性较好的粘土进行地基假设,也正因为此,电力工程很难按照原有的计划进行管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疆域面积广,不同地区的地理地质差异大,天气变化也差距较大,在进行电力工程进度计划中,也应当考虑到恶劣天气可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雷电等天气,对于电力工程临时停工影响很大,对于工期计划也有负面的影响。 1.2电力施工整体组织管理 在进行电力施工项目的过程中,进行施工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协调整体组织管理模式,对于施工的机械和施工从业者进行调配,每一个机械或者人员的调配都会对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如果电力施工从业者受过的训练不够专业,在管理过程中就会发生电力工程项目进度延后的问题,甚至可能会在电力工程中出现意外事故等等,不仅影响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而且影响整体管理安全和质量。[2] 1.3电力工程项目中设计计划的制定 在电力工程实践中,首先应当注意的就是项目中设计计划的制定,不仅应当注重对于设计草图的绘制,从某种程度而言,设计图纸的确是进行施工实践指导的重要因素,而更为重要的是图纸背后蕴含的理念,在此基础上,结合设备材料的采购清单,进行相关重要材料的购置和准备,因为进行规范性的设备以及材料购置也是电力工程计划的重点环节之一,需要将其放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对于较为大型复杂机械的计划,应当放在重要位置上,如果忽视这一点,会对整体计划的设定准确性产生负面影响。 1.4电力工程项目范畴的划定 电力工程项目的计划进度,很大程度上与项目的范畴息息相关,范畴的划定主要是指对于具体工作内容的规定以及计划的编制,规定属于电力工程需要完成的工程内容,这对于整个工程的时间、资源和费用估算都有显著的意义,不仅如此,范畴的划定也包括对于内外在环境的把控,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外部环境变化是很快的,想要对于风险进行把控就需要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范畴进行划定,在此基础上才能保障进度计划的科学推进。 2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方法分析 2.1电力工程项目主线计划管理 通常,电力工程项目中设计范畴最广、项目最多的部分就是主线的管理,例如,在变电站的主控楼中,主线的工程要求流程,从地基挖掘开始,进而进行模具制造、钢筋捆扎、混凝土浇筑以及墙体埋线的施工,最后进行外墙主线的粉刷,在此过程中,由于电气和暖通工程安装等过程中,工期通常在三到五个月实践,电气盘柜进场过程中会遇到地板制造顺序和吊顶相配合,只要进行主线的严格控制,就能够把握整体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管理。 2.2电力工程项目中工序控制管理 明确整个电力工程项目中,不同分项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进行施工顺序的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的电力工程项目计划编制效率,例如在进行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通常的工序为:首先进行基础环节的构筑,在此基础上进行支架的设置,最后进行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在电力工程施工的现场,涉及到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行接地和电气的预埋回填后,在实践接地网的构筑和电气的预埋工作,进行接地网施工过程中还应当进行电缆沟和后续道路开挖部分的预留。由于电力工程分项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应当在在施工前先进行逻辑理顺,由于不同的特殊原因导致工序的更改,应当出具专业证明进行施工工程质量的保障。 2.3利用甘特图进行计划管理 甘特图主要用于进行计划的编制,在电力工程项目的实践中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横轴模式实现日期表的构筑,甘特图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优势在于便于进行资源的检查和计算、直观、易懂,对于文化水平不同的人理解起来难度相差不大,这也令其不仅适用于高层的设计计划管理,更适合进行现场施工管理,在电力工程实践中,往往都是中小型的项目,符合甘特图的应用要求。但是甘特图同时也存在对于复杂电力工程项目而言,表达信息量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一旦发生计划调整或者更改的问题,就需要整体进行调整,因此整体而言适合电力工程小型项目的进度计划与管理。 2.4电力工程计划管理方法选择原则 对于不同电力工程项目,进行进度计划选择的方式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整体而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大致相似的,上文已经提到过,同时对于电力工程计划管理方法选择的原则也有如下几条,可以在事件中进行统筹考量。首先需要考量的是规模大小问题,对于小规模项目可以采取甘特图等方式,而对于复杂工程应当采取更加复杂的模型进行构筑,保障其质量和效率达标;其次需要考虑的是电力工程的复杂程度,复杂程度和规模大小有交叉和相似的部分;再次,需要考量电力工程的紧急性,对于不同工作分工部门进行指令的,以便于其能够进行工作的延展性计划编制,一旦失去对于紧急性的考量,就会导致工期的部分延误以及计划方法的偏差。 3结语 总之,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中,影响其进度的因素构成复杂,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理顺不同部分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进度编制,这样才能够保障电力工程项目的进度。 作者:周方亮 单位:宁夏远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经理施工管理工作探析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项目经理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了项目经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管理方法和重点工作,旨在不断提高我国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经理;施工管理 引言: 电力工程项目经理是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的简称,是施工项目中的最高负责人,因此,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管理的成败具有紧密的联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力工程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应加强项目经理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 一、项目经理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一)制定项目施工计划。 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在施工之前必须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在施工管理工作中,项目经理需要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制定完善的项目施工计划。在电力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项目经理有权利也有义务对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在各种信息的收集和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因此,在接受了施工任务之后,项目经理首先应该制定工作计划,从施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计划,然后知道项目部的人按照计划完成工作。在制定施工计划的时候,应该从施工进度计划、成本控制计划、人员、材料等进场计划和质量计划等方面着手,所有的计划在制定之后一定要严格按照计划完成。 (二)协调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在施工完成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部门和不同人员的共同分工完成才能顺利进行,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方的工作是不行的。因此,在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项目经理需要协调好各方之间的关系,让各方能够协调配合工作,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项目经理的协调作用在多个方面都有体现,例如协调好业主和施工方的关系,协调好施工方和监理单位的关系等,同时还应该协调好和本企业的上级领导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协调好和外界政府机构、商家等的关系。在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各方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因此在协调工作方面难免遇到一定的困难,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项目经理必须出面解决。当一个团队中的不同成员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项目经理也要出面解决。 (三)控制工程成本。 项目经理还具有控制工程成本的义务。在电力工程的项目管理中,电力工程成本的控制是一项关键的工作,项目经理在控制工程成本时,应该从各种施工原材料、施工设备以及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和各个专业的人才进行经济核算等,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应该跟随者施工的进展进行严格的控制,不能时紧时松,而是应该对整个过程都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采用合适的项目施工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的对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项目经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合适的项目施工管理方式。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常见的项目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质量管理法、进度管理法、安全管理法、成本管理法和现场管理等,这些是按照管理的目标来进行划分的。如果按照管理的专业性质来进行划分,可以将项目施工管理方法划分为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法律管理等。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不论运用哪种方式进行管理,都应该保证取得预期的成效,并且要根据实际的项目施工情况来进行选择,保证管理方法的适用性。因此,项目经理在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中,不能死板的应用某一种方法进行管理,而是要合理灵活的使用各种管理方法,通过对管理的任务进行调查,选择最适合和可靠的管理方式。一旦选定某一种管理方法之后,应该合理的将管理目标进行细分,找出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项目经理在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注重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最好施工前管理、施工过程中管理和施工验收的管理,才能全面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在对施工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时,一定要注重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应该将施工质量的控制范围贯彻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没有做好都会对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结语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目经理的管理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成功与否。因此,在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经理应该重返发挥自身的作用,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协调好各方的工作,采用合适的项目施工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作者:王可佳 单位: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电力工程项目精细化建设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国家电力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力建设的脚步也在逐渐加快。但是,由于现有的电力工程建设行业管理方式陈旧,机制臃肿,大多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缺乏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导致电力供给迟迟跟不上电力需求。现有的电力线路负载过大,极低的容错率难以保证用电的稳定性。而项目管理作为电力工程管理的核心,直接关系着项目建设效率。简要介绍了精细化项目的建设管理方式和精细化实践思路,以期为当前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电力工程;工程进度;工程质量 因为电能具备易于传输、控制和转换的特性,所以,19世纪80年代后,它就成为了现代社会科技文明建设的基础能源。而对于电力工程,由于施工资质和范围不同,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电力运营工程项目,是社会运转的基石,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力工程建设必须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制订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策略,寻求可持续发展中的创新突破。电力工程项目精细化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其整体管理水平,还提高了电力工程的输电效率和电路的安全性、稳定性。这对电力工程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1精细化管理研究 1.1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出自日本的一种现代化管理理念。即在常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流程分工和服务分阶进一步细化、深入的一种管理模式,以求在管理企业正常运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管理成本。在此可以将精细化管理理解为是一种在现有管理模式分级情况下的进一步细分方式。例如,企业按照岗位分配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并且定期检查工作,无论是在工作成果检验上,还是在问题发现上,都简捷了许多。随着企业体制化的健全,现代化企业大多都采取了这种管理模式。 1.2对工程建设的意义 电力建设工程作为国家建设类工程中突出的、专业性极强的工程类别,具有投资额度大、配套的设备和建设所需的物资多、设备造价高昂、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工程考量时间长等特点。其中,设备是关键,占项目投资额度的40%~60%,设备制造技术复杂,运输不便,而且在高工艺精度要求下很容易损坏,导致其精度被破坏,从而对整个电力线项目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基于上述的内容,对电力工程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确保工作流程的精准性,保证工程质量,按时完工。多线并行,工程细化分包的精细化管理方式可以加快项目建设的速度,最大化地发挥出部门人力资源的作用。同时,任务的精细化分配可以精准考量每一个建设环节,发现问题之后能及时修改、补救,追究责任。另外,采用精细化管理,建立一套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分工明确,责任完善的工程建设制度,不仅能提高企业有机运转的效率,还可以使项目建设更加规范化。利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将体制分支化,使得部门更容易打碎重组,与创新、创意结合在一起,从而衍生出新的、能适应未来发展的管理模式,以达到促进电力工程建设科学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2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合同拟定制度不完善 签订合同是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第一步,它包括项目的授权方和承包方就工程项目建设初始、建设过程中和完工后整个流程所拟定的协议。条款内容包括工程建设范围、工期预设、工程验收质量要求、风险预防和承担、责任纠缠和责任划分,还有资金、款项的支付方式等。这是用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款来约束双方行为、保障双方利益和履行义务的文件。在签订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合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条例细节化不足,保障项不完善,条款设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者部分不适用的现象。重重问题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频繁出现发包方随意更改项目要求和工程建设设计的情况。而承包方则有违背合同逾期施工、工期拖延或者不按规定的施工导致费用增多,或者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他们从中谋取利润,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2质量安全和工程进度 由于工程方案设计不合理,项目施工过程中操作和监督不规范、不严格,或者是材料和设备选取时以次充好,不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导致整个工程建设存在不可忽视的质量缺陷,造成资源和时间的巨大浪费。同时,由于电力工程项目中的调试、修正环节工程庞大,涉及到的线路比较复杂,导致其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进而出现进度缓慢甚至停工的情况。工期的拖延使得工程不能按既定进度完成,增加了建设成本。对于有些交叉建设工程,还会影响到其他工程的进度,造成连带效应,严重的甚至会使整个项目陷入失控的状态。 3具体措施 3.1加强合同管理 针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严格把控第一关。在具体工作中,要细化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同时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同时,要将合同表单化、管理精细化,以便能清晰地反映出合同的内容,提高管理效率。 3.2强化质量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实施动态检验把控体制,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设备、人员和施工技术管理方面入手,严把每个环节的质量关。在最后的质量验收阶段,检验项目明细要核实到位,验收合格之后才能投入使用。 3.3培养高素质人才 另外,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人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才能够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完整性。因此,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度,适当的资源倾斜能留住更多的人才,让他们投身到电力工程等大型工程项目中,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4结束语 电力工程管理中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要在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充分落实检验和责任制度,明确任务分工,以保证工程建设进度不延期,不出差错。另外,采用这种方式对项目建设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新时代下电力工程建设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作者:胡文婧 姜兵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莱阳市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电力工程项目投资风险决策探析 摘要:对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范措施,以期为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投资风险决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投资风险;决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多种工程项目投资活动也在快速的展开,比如常规的电力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投资、民用建筑投资等。这些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的开展和推进,自然伴随着这样那样的风险。如何更好地预防其中的风险,就需要科学的、有效的决策,并且最终幻化成务实的行动和举措。 1工程项目投资风险决策存在的问题 1.1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决策机制存在漏洞 众所周知,电力工程项目投资事关地区甚至国家的基础建设、民生工程与经济运行,其战略地位不容忽视。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的建设工程不仅规划范围广,而且推进速度越来越快,工程项目增长速度很快。在此期间,由于国家、地方政府法律法规的滞后,导致很多工程的项目投资管理呈现出“无规可循,无章可守”的恶性局面,其中蕴藏的风险自然是显而易见的。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的决策与风险管理缺乏严谨、完善的规章制度,导致一系列问题、事故的发生。 1.2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的财务决策体系不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不科学 电力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的决策势必涉及到所在企业的财务问题,而财务问题中包含的风险决策则是千头万绪的,更为复杂多变。财务问题、资金状况是任何工程项目投资运营都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而加强财务管理则是工程项目风险决策的关键。只要保持财务管理的科学化、透明化,保持资金运转的速度与周期,保持批量的工程项目现金流,才能最终按时按量完成项目,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要求。然而,很多工程项目的运营过程中缺少基本的财务管理与控制部门,财务风险决策制度体系不健全,财务、财会人才素质低下,导致项目财务、资金工作严重滞后于工程的进度,进而带来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 1.3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决策缺乏 “制度与人”的结合,全过程决策监管缺失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其中包含的风险是必然的,也是难以彻底消除的。但是,尽可能地规避风险或者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却是可以做到的。最简单和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工程项目投资的决策过程中建立“制度与人为”结合的管理机制,形成全过程的决策监管,消除风险滋生的土壤,降低投资风险发生的概率,同时确保投资流程更为科学、透明和有效。然而,很多工程项目单位和企业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一言堂”的局面,或者以某种利益的对等作为决策的依据。这样的决策包含了不确定因素和许多风险。工程项目投资还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过程,必须需要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和控制,而这些风险的化解目前在很多企业与单位中仍然存在,需要引起注意。 2工程项目投资风险决策的改进思路与办法 2.1对工程项目投资结构进行优化,提升风险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风险丛生,所以针对投资的结论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决策人员更好的做决策部署,降低其中风险的发生几率。除了前期的分析归纳以外,电力施工项目单位要保持创新的先进管理理念,学会利用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成功风险管理措施降低运营风险。对于施工项目中的材料、施工技术等基本元素的推广要保持创新、环保、节能的利用理念,在保证市场需求的同时降低运营资本的风险系数。这样一来,决策者可以更好的运用现有的资料、数据与案例,来做出更为适宜的、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案。 2.2建立健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规章制度,开展制度化决策管理 科学、严密、有序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当前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决策管理的最佳选择,也是最有效的策略。首先,电力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国民经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必须从制度的角度加以约束;其次,制度化管理可以规避人为管理、行政命令的缺失、遗漏,大大提升项目风险决策的整体水准。因此,在电力工程项目上马、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健全基于工程主体项目的相关制度、规则与条例,要确保“有章可循,有度可循”。此外,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决策规章制度要真正确保落实、贯彻与执行,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个人与集体,必须依照制度从严、从正处置,切不可姑息懈怠。 2.3建立健全投资风险决策的监管机制,提升决策效能 通过对比国外的电力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成就,针对国内的风险管理我们也可以成立专业的风险监管部门,同时搭配专业的管理人员。这部门的主要职能在于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和控制能力,通过针对施工项目的特定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整套的风险预防措施和方案,便于企业内部高层在制定施工项目决策时具有可借鉴参考的依据。此外,提升工程项目的风险决策水平,还要开展“全过程管理”。 2.4工程项目投资风险决策具体到人,实施分类项目决策管理 工程项目的投资风险决策过程如同一个钟表的内部运行,不同的部门就像不同的螺丝承担着不一样的风险和责任。明确风险的责任主体就可以进一步明确投资项目中的责任人,以及责任部门需要承担的义务、权利等。将风险责任分类明确的做法,可以提高项目管理中不同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一旦施工项目出现风险预警,可以根据责任到人的项目管理方式,进一步明确最终的风险部门以及责任人,更有利于企业的内部投资风险决策管理和监督。 2.5完善工程项目及企业的财务制度,形成完整的决策体系 电力工程项目企业和单位应该提高警惕,要加强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完善财务管理、控制和监督约束机制,用制度的力量堵上“财务风险决策漏洞”,将财务风险的苗头提前“扼杀”。例如,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用以保障企业成本开支的公开和透明,规避因成本透支而出现企业资金匮乏现象。在健全财务风险和危机应急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预警机制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解决方案,方案要符合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情,要真实有效、具备执行和操作的可能。例如,在企业负债比率过高,甚至超过常规负债限额的时候,预警机制会预先发出警告和提示,然后应急预案立刻启动,并按照预订方案对风险和危机进行系统分析,给出解决办法,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结束语 新时期,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的行为面临着多重风险的考验和挑战,而破解这些风险阻碍的最佳办法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策略来形成科学的决策体系,做出正确的决策部署,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运行质量。文中提出的基于制度化管理、监管机制运行、人性化监督、全过程决策督查等手段为一体的工程项目投资风险决策管理办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直接针对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的各类的决策风险“对症下药”。只要坚持上述的综合性治本之策,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可以规避多重风险,取得投资活动的进展和提升。 作者:章荣亮 单位: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经济技术研究所 电力工程项目论文: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精细化管理思考 [提要]电力企业在开展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财务管理也是保证电力工程建设投资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我国电力企业工程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希望对提高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电力工程;财务;精细化管理 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与企业的运营发展和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工作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的问题,新时期电力企业需要开展工程财务精细化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能真正实现优质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 一、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做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预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然而,现阶段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制度不完善,这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推进。 (二)财务管理职能不完善。 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还离不开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但是,目前电力企业部门间的管理混乱,存在交叉管理、越权管理等现象,这就导致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管理上的矛盾,财务管理工作面临各种阻碍,难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财务管理认识不全面。 由于电力企业工程项目较为复杂,其财务管理工作也会涉及到很多因素,要想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就必须明确管理目标。具体来看,电力企业基建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指企业基建的财务预算额度和财务管理预期效果。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对于企业的发展及市场环境缺乏整体的把握,对于财务管理定位不准确,财务管理目标不清晰,这些都不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开展。 (四)财务管理业务水平不高。 财务管理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现在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工作基本较为规范,但是财务管理业务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一是企业的管理层对于财务工作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对于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二是财务管理人才投入不足,没有加强现有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也不注重引进先进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都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 (一)增强财务精细化管理理念。 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其中财务管理工作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有些部分电力工程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注重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没有建立全面财务管理体系,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片面性,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基于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应该增强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机制,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通过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分解,然后再向企业内部推行计划的精确化、决策制作的精确化、成本控制的精确化、员工考核的精确化等,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最深层次的挖掘企业价值。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求企业深化对财务工作职能的认识,将财务工作由记账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进行转变。 (二)实行全过程财务管理。 电力工程企业还必须坚持全过程财务管理,不管是新建电网、迁建电网、扩建电网等工程,还是小型电网基建工程,都必须遵循全过程财务管理理念,实现全员、全部门的参与,这也有利于促进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在全过程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部门一方面要从项目的投资规划、设计、施工及竣工等阶段加强财务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对每个项目相关部门的财务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当然,全过程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保证财务全过程管理工作高效完成。 (三)完善财务精细化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电力工程财务管理监督机制。财务管理监督机制是促进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主要针对的是电力工程项目资金的预算、拨付、核算等工作,要全面做好监督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确保电力工程资金合理应用,确保整个工程财务管理的有序;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有利于约束财务管理行为,保障财务管理成效。一方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注重增强财务审计的独立性,通过财务审计确保财务管理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环境,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建立财务管理考核评价机制,这样有利于约束财务人员的行为,通过奖惩措施,增强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改进财务分析方法。 电力企业财务分析应多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以减少因为分析人员的主观偏好而发生的财务分析失真情况的出现。在财务分析中可以较多的运用数据模型,既可以推广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财务信息,又可以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的方法增强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还可以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联系相关法规政策,考虑不可计量因素进行综合论证,并实际修正定量分析的结果。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果必须结合起来综合判断,修正误差,使结果更趋于客观实际。对于那些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聘请外部人员进行财务分析,以减少分析的主观性。 (五)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目前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在信息的展现形式上也不再仅限于表格、数字等枯燥的形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到声像结合的方式来传递,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报表资料的及时性。会计电算化只是分析的手段和工具,财务分析人员是财务分析工作的真正主体。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企业应当选拔一批优秀的财务人员担任这项工作,同时在企业内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培养适应本企业的专业分析人员。在财务分析人员的过程中应同时注重基本分析能力、数据的合理修正能力还有综合分析能力,切实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再者,为了让决策者不做出错误或者过于追求短期效益的结论,要求财务分析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及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在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中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可以确保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也已经采用和推广信息化管理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传统的财务工作相比,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具有很多优点,一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利于避免企业管理人员对于财务工作的干涉,有利于确保财务管理的公正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财务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七)充分利用大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财务管理的数据管理中,电力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从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几个方面有效地进行管理。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保障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性,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体现数据的价值。此外,如果数据收集不到位,就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捉襟见肘。由此可见,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财务数据的收集,不断拓展数据收集渠道,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各方面财务信息,满足企业财务管理需求。再者,数据快速增长也给数据管理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做好数据存储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完善财务数据库,系统的进行数据整合和储存,为企业财务分析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工作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财务管理职能不完善,而且财务管理业务水平不高,这些都阻碍了电力工程项目的有效开展。基于此,电力工程企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建立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并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从而降低电力工程建设的成本,提升电力工程的质量。 作者:朱蓉军 单位:国网四川武胜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能力培养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创新,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各学校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就初中美术教学来说,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而忽略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而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就探究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以及培养这种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活动培养美术欣赏能力研究意义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该仅传授给学生绘画技巧,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初中美术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发生改变。学生提高了美术欣赏能力,才能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美术这门学科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这门学科的教学符合当今教育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老师和学校过于重视美术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却忽视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对培养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多数初中学校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学生欣赏能力的重要性,没有顺应新课标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初中美术老师的传统教学理念过于深入,仅仅重视对学生的绘画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审美能力的培养。 2.学生自身的素质不足。 由于目前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习惯了娇生惯养,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吃不得苦,缺乏毅力,不能很好地完成初中美术教学活动。此外,初中学生的本身性格特征有一定的缺陷,他们对有趣的学习内容才会有学习兴趣,学习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1.提高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视。 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掌握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全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家长必须了解当今社会形势,支持学校的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初中美术老师也应该努力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一味地追求学生的绘画技巧能力,而应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初中学生们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得到培养,才会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好。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 2.增加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 在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要丰富教学形式,增加一些课外写生活动练习,让学生在美术课中体会生活中的美好。课外写生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活动响应了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形式。课外写生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多多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品德。学习来源于生活,课外写生活动和学生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生活中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3.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要想顺利的进行,就应该树立学生先进的社会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三观做指导,美术这一实践性强的学科教学才能顺利完成。初中美术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德,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生活中的美好、美术艺术品的美好等来帮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美。 4.丰富初中美术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初中美术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不断丰富。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创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为教学目的,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讲解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时候,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将图片呈现给大家,并搜集这幅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幅作品。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丰富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初中美术的教学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必须得到改革,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重视到美术学习和生活的紧密相连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总的说来,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是一件艰难的工作,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实际生活的观察能力、想象力等。 作者:侯爱群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学美术教学资源有效整合 一、充分整合网络资源,为教学设计汲取更多营养 网络可以带来海量的信息,可以实现交流的及时性、互动的有效性。网络已经融入了中学美术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环节,广大教师应当充分借助于这一先进的媒介,丰富和拓展自身教学工作,让美术教学向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我致力于从两个方面着手体现网络资源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或借助于网络资源不断完善自身教学设计。教学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工作,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之间,美术教学都有其具体的要求。教师要时刻注重教学理念、方式方法与资源等方面的更新,切实有效增强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对于美术教师而言,完全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与创新,难度显而易见。此时借助于网络手段,充分浏览他人的经验技巧,能够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完善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浏览一些知名中学的教学网站,了解他们的教学方法模式,以及在线与其他美术教师开展互动交流,这也是增强美术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我重视在网络中搜集教学的补充信息,例如向学生出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优秀美术作品,从油画、水墨画到雕塑等等。网络资源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丰富的影像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加有效辅助教学工作开展,对整个教学而言具有较为明显的支撑作用,充分体现了网络手段促进教学的功能。 二、充分整合情感资源,为教学开展激发内在动力 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促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调动他们美术学习的兴趣,对美术教学工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思想情感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教师要充分整合教学中的情感资源,使其有效推动教学工作开展。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展示,让学生有效增强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学会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色彩、明暗、线条、造型以及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感悟作品的魅力,投入到艺术的殿堂之中,在感悟其魅力的同时增强美术学习的兴趣。其次,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掘教学内容自身蕴含的情感因素,从古代艺术成就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不同国家的艺术发展感悟艺术无国界的理念,感悟艺术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瑰宝。这些内容中的情感发掘,可以为学生深入学习美术提供重要的支撑。另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通过正面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学习活动是一项快乐的事,自己所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同学的肯定,这种因学习的成功而带来的快乐,将会形成学生最为强劲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我注重整合这些情感资源,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加投入。 三、充分整合载体资源,为教学互动提供有力帮助 中学美术教学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为承接,让学生形成扁平化的学习集体,相互之间讨论分析、研究深入,既能够有效策应教师启发引导活动,也能够开动脑筋、拓展思维,增强教学的互动热烈程度。我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状况进行了载体的丰富设置。首先,在学习载体设计上注重创新,以小组这一形式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的主要单位,安排6人或8人一组,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还安排了牵头的学生。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的布置落实,要求他们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对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设置了较为科学的组织体系。其次,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合作小组的作用。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学习集体,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出示需要探究的内容之后,要求小组进行合作研究,由小组每一个成员进行共同讨论,针对其中的难点开展研究。这样的合作载体可以在集聚学生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每一位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有效进行分析研究,思维的深入程度、拓展程度都有了明显提高。另外,我还发挥合作小组在学困生转化方面的作用,组织学生开展结对。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学生遇到美术学习方面的难点时,教师要进行引导,让小组里面的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结成帮助群体,这也是增强教学平衡性、促进整体教学成效提升的有力抓手。 四、充分整合活动资源,为教学深化巩固拓展空间 美术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成长、观念形成、审美情趣等方面息息相关,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熏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整合各种课外活动资源,让学生既在课堂上学得扎实,又在课外活动得开心,从而为他们的美术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我在教学之余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主要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对哪一方面感兴趣,就可以组织他们成立相应的兴趣小组,拟定计划与进度安排,确定活动内容,有效开展研究活动。我所任教的班级曾经组建了多个兴趣小组,其中印象较为深刻、成效较为显著的是一个班级的雕刻兴趣小组。我在课外进行了技巧的指导,学生兴趣也非常浓厚,学习了篆刻等多种技能,有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有的学生在毕业多年后还提及这一兴趣小组活动,养成了他们一生的兴趣爱好,可见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还针对部分有志于未来从事美术专业发展的学生进行了专门辅导,针对美术专业考试的项目内容进行强化巩固,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尽可能拓展空间,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充分整合乡土资源,为教学理解掌握丰富素材 各地区在长久的发展中都积淀了丰富的艺术精华,各种美术表现形式成为了美术教师教学中应当充分吸收借鉴和运用的重要素材。结合这些乡土内容,教师可以开展校本课程活动、专题研究活动等,以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素质化程度。例如本地在蓝印画布、板鹞风筝、邮票设计、木板画等具有显著特征的乡土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学生也非常熟悉这些艺术形式。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专门研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这些乡土教材。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并带领大家一起研究这些乡土艺术的操作要点,使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乡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美术教学素质化的目标。综上所述,美术教学中具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发掘,每一位教师都要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服务于教学工作。 作者:施静 单位:江苏省通州区金沙中学美术组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农村中学美术教学方法探讨 由于农村中学的教学设施相对陈旧,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再加上地域特点、学生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美术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更新农村中学美术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各农村中学美术教学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有效评价美术课程教学,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还能促使教师改进教学,进而推动美术课程迅速发展。因此,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基础应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客观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重视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和知识情况的同时,还要着重关注学生在美术价值观、学习能力、情感、学习态度方面的表现,以体现评价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合理的评价能使个性特点和自身素质不同的学生在美术活动中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喜悦感,进而树立学习美术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给出等级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并运用一些带有丰富感情色彩的积极评语辅助评价,不仅如此,还可采取座谈或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以肯定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促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需要改进之处,摒除只求共性和标准答案的评价方法。 二、制定适度、有效的教学目标 一般来讲,教学目标的主要制定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目标具有指导性作用,也可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学生制定合适、准确的学习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应当明白,完全依据教材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很难让无任何基础的学生有效理解和学习美术课程知识。同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未从实际出发制定适于农村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农村中学美术教学效果必定不理想。所以,农村中学美术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制定适当的教学要求。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促使美术课程教学面向所有学生,以降低相关技能和知识的难度,确保学生不断发展、进步,同时具备成功的体验和挑战能力。如,教师在国画课教学中,切不可要求学生开始就进行专业作画,一定要在让学生体验国画笔墨乐趣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作画要求。第二,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在农村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灵活选择课程内容,切不可完全照搬课本内容,而是要在紧抓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基础,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新的知识点。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其生活环境,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且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其一,改变教育观念,革新以往的教学模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防过分灌输知识而使学生局限于教师所授;创新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改变不讲个性、重视共性的培养目标,不强调标准化、同一性和同步化,以保证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教师应具备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教书与育人兼顾,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有效实现素质教育。其二,教师提高综合素质,拓展教学眼界。教师只有具备广阔的视野,才能真正成为教育能手。农村中学一些美术教师缺少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很难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锻炼技能、发展兴趣。因此,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应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强化绘画实践能力,进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其三,结合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学方法。第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阶段,因而其非常在意教师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构筑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促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效激发创作灵感和创新精神。第二,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美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的源泉,进而享受美术学习带来的乐趣。第三,因材施教,以分层次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由于中学生的爱好倾向和审美素质各不相同,因而教师要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次教学,进而让学生在完成相应学习目标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结语 各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应不断实践、学习和探索,以便更好地应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从其生活实际和兴趣出发,不断探索、设计美术课堂教学过程,同时了解创新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推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稳定发展。 作者:蓝国萍 单位:四川内江市市中区龚家初级中学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学美术教学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浅谈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由于距今年代久远,很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并不了解,甚至无法理解和认同。中学美术课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中学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全面健康的审美观念。 一、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美术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要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二、当今中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丞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低云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吸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无庸质疑,当前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三、中学美术教学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工夫。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工夫。 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呢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接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3.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 交流平台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中学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学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艺术展示、访问学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强调学习交流,又注重发展创新,让学生在充分贴近吸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源泉,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让我们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传统文化赶上时展的步伐,植根于当代人们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光彩。中学美术课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中学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全面健康的审美观念。 作者:腾达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教师进修学院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学美术教材教学 当代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已经意识到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吧: 首先,新课程中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现在的美术教科书都比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这一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这样使得学生们在表现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发现艺术的丰富性、深度以及魅力。这一点的发展正是美术教育在制作创作领域中突飞猛进的结果。说实在话,美术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单纯依靠老师的教是无法激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美术的魅力就是体现在运用、制作、创作的活动过程中,而从事这一过程的是学生,因此学生的“学”便提高到一个高度,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环。发展到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求知欲,这不仅对于美术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其次,便是教材中美术与音乐的融合。之前,美术课和音乐课是各属一家的,而现在中学的美术教材中却将美术和音乐融合为一体构成了我们现在的艺术课。教材里面,美术和音乐分别以一个个小单元互相交叠穿插出现,让学生得到视、听觉美的全面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开辟了艺术教学在新世纪新课程中的新的天地。让学生内在思想与感情得以表现,进而发展他们的个性。学生在追求美好事物的同时,也能洞察音乐的韵律和调和,从中又感受到情感的线条和协调色彩,动感地带。而在动感和美妙的音乐氛围中挖掘美的内涵,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说实话,音、美本一家,将它们割裂开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你说美妙的音乐、动人的舞蹈、感人的戏剧中没有透漏出美的含义吗?而精彩的绘画中,强烈的色彩、振奋人心的设计中没有音乐的动感在里面吗?一个好的网站,精彩的图片、完美的排版、优美的文字、动听的音乐,都是构成一个成功网站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将美术、音乐的融合作为艺术课向学生传导,不仅锻炼了学生,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另外,音乐、美术在融合的同时,自身内容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如美术除了保留传统的美术史(古今中外历史),美术作品的欣赏、素描、水彩绘画外,新增加了雕塑、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动感网页制作等一些很新潮的内容。而音乐中除了保留传统的音乐歌曲外,新增加了各民族的舞蹈(孔雀舞、傣族舞、新疆舞蹈、藏族舞蹈),地方戏剧(包括沪剧、昆剧、越剧、京剧、黄梅戏),世界性舞蹈(有伦巴、芭蕾舞、恰恰、街舞)等一些很独特、时尚的内容。同时美术与音乐的内容还作了融合,如描绘京剧的脸谱,画出芭蕾舞的造型,舞蹈中服装的穿着,颜色的搭配。走进大自然中聆听大自然的音乐,描绘大自然的风景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中艺术课的新特征、新特点。这些新发展是值得肯定的,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见证。 最后就是,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多元化了,传统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美术作业就象一件任务一样,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味让学生临摹书上现成的作品而忽略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创新。而现在就学生作品来看,非常全面地从色彩、形状、构图着眼,并表现在创作作品中的美感特征为标准,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美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善用各种美术材料,从而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新的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是值得肯定的。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信息都飞速发展的世纪,美术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上时代的步伐。本着创新和跨越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并树立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我认为新世纪下,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新的方向应该是: (一)进一步确立与终身学习,信息化发展相对应的美术教学目标,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美术的生命就在于和社会的接轨,离开了社会生活这片土壤,美术就如一朵枯萎的花朵毫无生气可言。适应社会,就要适应广大人民的口味,生产的产品,创作的绘画作品要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甚至它还可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因此落实在美术教育中,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优秀人才,教学目标要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二)不应该忽略美术的历史潮流,要注重发掘其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有着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一点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并可以向国内甚至国外传播中国的艺术渊源和艺术精髓。贯穿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三)更加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美术的本义就是美好,因此创造美妙的东西、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分开。所以美术教育中应该贯穿一些和日常生活联系的知识,才能发挥它的本质含义和现实意义。 (四)进一步扩展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表现手段。简单的讲,美术课程中不能纯粹地总使用老一套内容,局限于欣赏和绘画,而可以适当导入摄影、漫画*卡通、陶艺,以及计算机多媒体以及走出课堂等表现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全面地培养学生,扩展他们的视野。 (五)注重美术学科与其它艺术学科(如音乐、体育)的渗透和融合,甚至可以与其它非艺术学科进行关联。这样不仅使美术学科自身发挥作用,还可以多渠道地收益不少。 (六)灵活利用社会教育的设施,进一步普及美术馆、博物馆。书本的知识毕竟没有实践来得真实有效,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欣赏,在博物馆看到的要比书本看到来得激动、兴奋。因此可以适当制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可以去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文物、字画,这样不仅完善课本上缺少的内容,也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增长了见识。 (七)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是我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提出的一些看法。总之,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内在的创造性、造型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术相碰撞,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包括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相沟通,从而使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的终极目标,我觉得这才是21世纪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共同方向。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教材里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所要采取的一些解决方法,并指出现今美术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好的发展趋势,并展开一一分析,最后我对此提出,在二十一世纪,美术教材应该有新的突破,并提出它的新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确立目标方向。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法教材教学改革 引言:21世纪,各地的美术教育者都在积极地探索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育方向。回顾20世纪,中国的美术教育领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本着大家对美术教育共同的话题,借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观阅!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国家,这使得我国非常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以往的美术课程中导入了有决定性比例的传统美术内容,让学生以美术鉴赏为出发点,从而了解中国的文化,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固然很重要,但很明显的是,其中存在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曾经看过有一篇调查报告中陈述一个调查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赞许”的,同他们在闲暇时间中所热中的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出在教师使用的方法上。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故事,动人、通俗的陈述使学生对艺术品和艺术家先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然后用分数或其它奖惩方法使学生按课本,大纲或教师的要求来对艺术品做出真实的评价。相信在理解基础上的评价会来得真实,而并非弄虚作假。这样才能真正养成比较高的艺术品味。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它还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在现代,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幻灯片的欣赏、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亲身绘制的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其次,教材内容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教师让学生欣赏艺术品,主要不是培养职业的鉴赏家和批评家,但经常对各种审美类型和特征作比较与鉴别,经常对各种艺术作品优劣之处进行区分与评价,确实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敏锐化。但这种审美趣味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个性独特倾向。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接着,还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美术教材过多地引入中国古代、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排斥了中国现代的、以及外国的艺术作品,这是不对的。美术应该注重历史性、民族性,也该注重时代性、世界性。中学的美术教材应该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但由于学生比较容易喜爱当代的和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个重要因素。因此从吸收当代和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入手,由今至古,由中及外地培养,这才是一条符合审美趣味的特征及发展规律的正确之路。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美术教材在历史领域,批评领域很重视,即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及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却在制作领域、创作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一片空白。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中去,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是真正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提高。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学美术教材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教材里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所要采取的一些解决方法,并指出现今美术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好的发展趋势,并展开一一分析,最后我对此提出,在二十一世纪,美术教材应该有新的突破,并提出它的新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确立目标方向。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法教材教学改革 引言:21世纪,各地的美术教育者都在积极地探索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育方向。回顾20世纪,中国的美术教育领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本着大家对美术教育共同的话题,借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观阅!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国家,这使得我国非常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以往的美术课程中导入了有决定性比例的传统美术内容,让学生以美术鉴赏为出发点,从而了解中国的文化,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固然很重要,但很明显的是,其中存在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曾经看过有一篇调查报告中陈述一个调查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赞许”的,同他们在闲暇时间中所热中的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出在教师使用的方法上。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故事,动人、通俗的陈述使学生对艺术品和艺术家先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然后用分数或其它奖惩方法使学生按课本,大纲或教师的要求来对艺术品做出真实的评价。相信在理解基础上的评价会来得真实,而并非弄虚作假。这样才能真正养成比较高的艺术品味。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它还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在现代,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幻灯片的欣赏、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亲身绘制的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其次,教材内容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教师让学生欣赏艺术品,主要不是培养职业的鉴赏家和批评家,但经常对各种审美类型和特征作比较与鉴别,经常对各种艺术作品优劣之处进行区分与评价,确实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敏锐化。但这种审美趣味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个性独特倾向。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接着,还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美术教材过多地引入中国古代、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排斥了中国现代的、以及外国的艺术作品,这是不对的。美术应该注重历史性、民族性,也该注重时代性、世界性。中学的美术教材应该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但由于学生比较容易喜爱当代的和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个重要因素。因此从吸收当代和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入手,由今至古,由中及外地培养,这才是一条符合审美趣味的特征及发展规律的正确之路。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美术教材在历史领域,批评领域很重视,即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及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却在制作领域、创作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一片空白。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中去,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是真正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提高。 当代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已经意识到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吧: 首先,新课程中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现在的美术教科书都比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这一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这样使得学生们在表现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发现艺术的丰富性、深度以及魅力。这一点的发展正是美术教育在制作创作领域中突飞猛进的结果。说实在话,美术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单纯依靠老师的教是无法激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美术的魅力就是体现在运用、制作、创作的活动过程中,而从事这一过程的是学生,因此学生的“学”便提高到一个高度,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环。发展到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求知欲,这不仅对于美术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其次,便是教材中美术与音乐的融合。之前,美术课和音乐课是各属一家的,而现在中学的美术教材中却将美术和音乐融合为一体构成了我们现在的艺术课。教材里面,美术和音乐分别以一个个小单元互相交叠穿插出现,让学生得到视、听觉美的全面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开辟了艺术教学在新世纪新课程中的新的天地。让学生内在思想与感情得以表现,进而发展他们的个性。学生在追求美好事物的同时,也能洞察音乐的韵律和调和,从中又感受到情感的线条和协调色彩,动感地带。而在动感和美妙的音乐氛围中挖掘美的内涵,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说实话,音、美本一家,将它们割裂开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你说美妙的音乐、动人的舞蹈、感人的戏剧中没有透漏出美的含义吗?而精彩的绘画中,强烈的色彩、振奋人心的设计中没有音乐的动感在里面吗?一个好的网站,精彩的图片、完美的排版、优美的文字、动听的音乐,都是构成一个成功网站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将美术、音乐的融合作为艺术课向学生传导,不仅锻炼了学生,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另外,音乐、美术在融合的同时,自身内容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如美术除了保留传统的美术史(古今中外历史),美术作品的欣赏、素描、水彩绘画外,新增加了雕塑、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动感网页制作等一些很新潮的内容。而音乐中除了保留传统的音乐歌曲外,新增加了各民族的舞蹈(孔雀舞、傣族舞、新疆舞蹈、藏族舞蹈),地方戏剧(包括沪剧、昆剧、越剧、京剧、黄梅戏),世界性舞蹈(有伦巴、芭蕾舞、恰恰、街舞)等一些很独特、时尚的内容。同时美术与音乐的内容还作了融合,如描绘京剧的脸谱,画出芭蕾舞的造型,舞蹈中服装的穿着,颜色的搭配。走进大自然中聆听大自然的音乐,描绘大自然的风景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中艺术课的新特征、新特点。这些新发展是值得肯定的,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见证。 最后就是,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多元化了,传统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美术作业就象一件任务一样,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味让学生临摹书上现成的作品而忽略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创新。而现在就学生作品来看,非常全面地从色彩、形状、构图着眼,并表现在创作作品中的美感特征为标准,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美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善用各种美术材料,从而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新的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是值得肯定的。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信息都飞速发展的世纪,美术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上时代的步伐。本着创新和跨越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并树立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我认为新世纪下,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新的方向应该是: (一)进一步确立与终身学习,信息化发展相对应的美术教学目标,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美术的生命就在于和社会的接轨,离开了社会生活这片土壤,美术就如一朵枯萎的花朵毫无生气可言。适应社会,就要适应广大人民的口味,生产的产品,创作的绘画作品要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甚至它还可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因此落实在美术教育中,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优秀人才,教学目标要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二)不应该忽略美术的历史潮流,要注重发掘其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有着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一点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并可以向国内甚至国外传播中国的艺术渊源和艺术精髓。贯穿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三)更加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美术的本义就是美好,因此创造美妙的东西、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分开。所以美术教育中应该贯穿一些和日常生活联系的知识,才能发挥它的本质含义和现实意义。 (四)进一步扩展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表现手段。简单的讲,美术课程中不能纯粹地总使用老一套内容,局限于欣赏和绘画,而可以适当导入摄影、漫画*卡通、陶艺,以及计算机多媒体以及走出课堂等表现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全面地培养学生,扩展他们的视野。 (五)注重美术学科与其它艺术学科(如音乐、体育)的渗透和融合,甚至可以与其它非艺术学科进行关联。这样不仅使美术学科自身发挥作用,还可以多渠道地收益不少。 (六)灵活利用社会教育的设施,进一步普及美术馆、博物馆。书本的知识毕竟没有实践来得真实有效,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欣赏,在博物馆看到的要比书本看到来得激动、兴奋。因此可以适当制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可以去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文物、字画,这样不仅完善课本上缺少的内容,也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增长了见识。 (七)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是我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提出的一些看法。总之,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内在的创造性、造型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术相碰撞,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包括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相沟通,从而使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的终极目标,我觉得这才是21世纪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共同方向。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学美术课教学 我国美术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美术课是我国目前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普通中学的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即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通过对学生审美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对将来参加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也是极为有益的。这点,中央在1985年“教改方案”、1989年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规划”和1993年“中学美术教学改革”等文件中都再三强调和肯定了,并确立了相应的《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想严格按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精神完成其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其预定的目的,中学美术教学就应该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认真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选择并运用好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严格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 美术是选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现代又提出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等。他们当然都可以适用于中学美术教育,但美术教学毕尽因其自身的特点和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而教学上又有其自己的一些原则。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方针、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美术认识活动的规律提出来的,是美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认真贯彻这些美术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为矛盾的转化创造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 中学美术教学究竟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笔者有如下认为: (一)审美性原则。1989年中央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并再次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贯彻审美性原则,应该做到: (1)把审美教育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到美术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即要求教师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辅导课外美术活动及教学总结,都应该注意给学生传授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认识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 (2)把审美教育同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陶冶美的思想情感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特殊作用。恩格斯说:“美育就是美学方面的教育”;蔡元培说:美育,“可以用它来陶冶人的感情,培养高尚的人格,发为伟大的行为”;康德也讲:“美是道德的象征”。 审美教育,既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必须遵循的原则,它也是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审美文化素质重要途径,全社会都应引为重视。 (二)直观性原则。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如把握构成美术的基本因素—一形体、比例、结构、空间、明暗、色彩、笔、墨、线条等,才能获得较明确的概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贯彻直观性原则时,应尽力作到: (1)语言的表述应形象、生动,口齿清楚,能深入浅出,简明扼要。 (2)要尽量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示范直观等,并能做到把握好关键,适时展现。 (3)要教给学生掌握好感知物象的正确方法和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 (三)启发性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填鸭式的满堂灌是起不到美术教学效果的。 贯彻启发式原则,要求教师应做到: (1)教师必须胸中有学生。班上有多少学生,他们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爱好如何,掌握的知识、水平情况怎样,心中有数,教学时方能作到有的放矢。 (2)启发学生的思路要定向,前后所提之问题要有连贯性,而且只能围绕主题进行,否则,会漫无边际,无法收拾。 (3)不墨守陈规。即所提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多一些,形式变化要大一些,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四)精讲善练原则。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少讲,把所用之道理讲清楚,把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步骤和要求讲准确,以达到指导“善练”的目的。“善练”,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严格的训练计划、方法步骤,按质按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贯彻精讲善练原则,要求做到: (1)明确所讲理论与其指导实践的关系,绝不能为讲而讲,更不能有与练无关的讲。 (2)精讲善练,讲是关键。讲的内容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认真地多练、苦练,使练的方法步骤正确,达到“善练”的目的。因此,对“讲”,一要求精炼、概括、扼要;二要有真知灼见和规律性的知识。 (3)要保证学生练习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认真做好辅导工作,即在学生练习时,要求教师认真巡视,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并能否运用于指导实践;是否理解了训练的目的、要求和作画的方法步骤;学生观察、理解事物的方法是否合理;对工具材料的掌握和运用是否恰当等,并能及时地予以辅导、肯定或改正。 (五)以点带面,面向全体的原则。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之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即划一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在不同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应该做好: (1)善于选择典型。上一节课,学生多,课时短,每人都能享受到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选择典型来启发大家。选优者,以用作模范,激发大家学习。有不足之处,可以通过辅导使其更完整,也可以给其加大学习份量,提出更高要求;选差者,指明缺陷,通过辅导纠正,一是在做差生的转化工作,使其跟上趟,二是启发大家改正自己不足,作借鉴之。 (2)注意加强辅导的针对性。教师经过巡视检查,已基本上把掌了全局,对反映练习的目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方面的情况业已掌握,这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导对象,或是对训练目的的不明确者,或是对方法、步骤掌握不正确者,或是不按要求去做者,进行重点辅导,可以达到启迪多数,面向全体之目的。 (六)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才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切不可忽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贯彻创造性原则,应要求教师做到: (1)正确认识美术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有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教育。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审美文化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美术教育;社会的生产技术也离不开美术。 (2)培养创造性才能需要从创造性的学习开始。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学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也需要形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的智力和才能,都得从小开始培养,这就需要教育,其中包括审美文化教育,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中,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上之中学美术教学原则,既有他们间的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他们配合起来,灵活地、创造性地遵循和运用。 二、认真研究和选择美术教学的方法 美术教学原则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于指导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原理,也是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依据。认真贯彻教学原则,有利于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美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美术教学原则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式和手段。当然,教学方法本身又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教的方法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方面,这进一步说明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完成预定之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和正确选择美术教学方法。 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但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精神的要求和笔者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经验体会,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讲授法。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应该注意下述情况: (1)对所表述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给学生一个合符逻辑的完整的概念。如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为主的作品称之为“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学生肯定会问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讲:一是从中国人的情感习惯去讲,在通常情况下,“山水”、“山河”、“江山”、“河山”是“祖国”的同意词或同义语,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二是山水画的画家经过拟人化加工处理了的作品,它是画家艺术修养的表现。而风景画属西画的称谓,它是写实性作品,是自然的客观表现。经过分析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山水画”不能叫作“风景画”。 (2)语言的形式要符合语法,要清晰、准确、精炼,要通俗易懂,要形象生动,要富有感染力。 (3)要善于组织学生听讲,所述问题能引进学生的思维共鸣,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讲授的内容,变换讲授的方式。 (4)可以借助板书、板画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 (二)演示法。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运用这种方法,应该做到: (1)演示的内容必须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做到“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深化,是所学知识的表现、运用和实践。 (2)课堂演示要做的简明扼要,要图象清晰、准确、生动熟练,并能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 (3)为节省时间,有些示范可以在课前先制成毛坯、半成品,在课堂上选择关键的过程适时演示。 (三)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特别讲究: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引起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还要注意组织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作法。 (2)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 (3)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四)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因此,运用谈话法应做到: (1)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 (2)对此法的运用要带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逐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还应讲究谈话技巧,要面向全体学生。 (3)提问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应搞突然袭击,而且谈话的形式要活泼多样。 (4)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均应有明确的表示,要鼓励他们敞开思路,大胆发言,错了也不宜过多批评。 (五)参观法。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1)教师对参观的内容要有足够的了解,对其参观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并有明确的目的。 (2)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规定,切不可放任自流。 (3)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认真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认真总结。 上述教学方法具体怎么选择,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目的、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灵活选择运用;还可依据课型,有时仅用一种方法即可,而有时两种甚至三种联用。 总之,中学美术教学的特点决定了美术教学的原则,其特点和原则又确立了符合美术教学规律的方法,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只有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实事求是,遵循中学美术教学的原则,灵活机动地选择最佳之教学方法,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方能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艺术 [内容提要]: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欣赏进入到自觉欣赏。那么在此过程中教师如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评述多元化艺术,并从艺术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建构一个多元化艺术观念,是课程标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 [关键词]:创新、教法 中学美术欣赏课在整个中学美术教学的位置极其重要,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所接受的欣赏教育,对他将来的艺术观点、艺术修养的形成,完美人格的健全有重要影响。 在中学美术课上,我们教师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即“传递----接受式”。这是最常见的绘画欣赏教学类型,其特点是以教师讲解说明为中心,学生只需全神贯注的听,思考和记诵。其教学基本变式是叙述或描述画面----形式分析----解释意义----总体评价。此类型操作程序及要领是明晰的,只要吃透作品资料,在欣赏画题方面下功夫,具有良好的演讲能力,一般效果不会差。但我们是在认识论方面过分强调理性思考方法,在教育上过分强调传授方式,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欣赏课剥夺了学生自己体验和理解美术作品的权利,那就谈不上是欣赏,而是美术理论课,从而导致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受阻碍。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是艺术课程学习方式之一。因为体验意味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能够自主的对美术作品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学生们一起讨论、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一句话,强调体验,强调学生理解,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逐步转向以自己已有知识和认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人在平时教学中,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对美术欣赏课方法作了一定尝试,使学生积极地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判断美术作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使之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观念。从而愉悦的获取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问答型“引导、发现式” 这是一种学生在教师诱导下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形象识别和理解能力为目的地教学类型。其特点既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思考。如果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采用:设问、反问、诘问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贴近作品隐含的问题,这种类型有助于学生学会怎样欣赏作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上七年级《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中,《纺织女》这课时,让学生先观察,接着提问学生,全画面可分为几个部分?前景妇女和后景妇女的衣着有什么不同?后景壁毯上表现了什么内容?你对作品中的人物心情有什么感受?前景纺织厂条件如何?从何处判断出来?在提问中,让学生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视线会扫过画面每一个角落,并认真收集知识,根据信息分析解释画中所给人物,景象的意味。许多同学能从画面穿着分析出前景纺织女工在马德里简陋的条件下劳动,后景则贵妇们欣赏由妇女织造出的壁毯,并指出两个场景,代表不同的阶级,隐含着对比,甚至有同学通过自己搜集资料知道壁毯表现的神话故事的内容, 整个是为前景纺织女陪衬这个故事而安排的。这样的回答欣赏教学,使欣赏者认真细致的面对作品,不仅充分调动视觉直感和想象力,而且也能从理性方面把握作者通过画面传递出来的信息。 二、讨论型“创境----领悟式” 这是充分显示了教师创意造境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欣赏教学。其特点强化了欣赏教学的赏悦性,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需要和欣赏对象的性质,采用多媒体教学,语言描绘,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审美情景,教师可以出一些背景材料,学生畅谈感受和领悟,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欣赏对象的深层意蕴。 1、创设正确的审美情境 对于初步具有美丑好坏判断力的学生来讲,要进入美的欣赏,首先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使其摆脱日常意识状态。 例如:在欣赏七年级课本杜健作品《在激流中前进》时,播放乐曲《黄河船夫曲》,此时学生进入某种情景,自觉体验船工的艰辛, 产生审美意境。此曲和《在激流中前进》题材相同,作品表现情绪相同,《黄河船夫曲》声音浑厚,有气势,通过短促的喊号声和渐强的梯度节奏,表现了划船的动作,感受经过紧张的险滩战斗,船工们心里充满着愉快,希望与光明。《在激流中前进》色彩凝重,用笔粗放,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表现船小、浪险、人艰,两件作品都表现了船工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学生积极的认同心理活动,由于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审美想象。 2、共鸣和理解 在审美体验中使学生的审美想象融入作品本身的情感中,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关照、体味、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欣赏七年级油画《粮食》时,因学校地处农村,可带学生参观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场景,从农民挥动手中镰刀割稻、收稻、挑稻等一系列农忙收获的场景以及农民收获的情绪中获得初步审美情境,然后结合苏联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体验到作品创作于卫国战争之后,从而体现出苏联集体女庄员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面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在日趋异新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对于收获的喜悦以及劳动人民耕作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爱惜粮食。 三、自由型“指导----自学式” 这种欣赏教学类型是个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教师可让学生一开始就自主欣赏绘画作品,而且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对作品从美术语言角度、从历史背景角度、从美术家生平或创作心理角度进行观赏、分析和讨论。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产生不同见解或不同评价。当学生在这方面倾向性不断增强的时候,就说明他们在审美趣味和价值方面有自己较稳定的“标准”,审美意识也逐渐形成。对于学生的见解,教师应尊重、保护,引导、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结论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欣赏梵高油画《播种者》时,教师可把它和米勒油画《播种者》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可事先让学生分组查出梵高、米勒的生平,作者的代表作,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艺术流派、风格。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把研究成果组合起来进行自由讨论、交流、比较,并让小组推选学生演示播种者,推选学生分别对梵高《播种者》和米勒《播种者》大胆进行评述,从而了解作品既相同又有区别:作品构图相似,描绘内容相似。米勒以伦勃朗灰暗的风格,用雕塑般单纯而简练形象概括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梵高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品以明亮的黄色基调和灿烂的色彩表达画家内心强烈的情感,把油画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共同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交流和碰撞,加深对学生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综观新课程,在欣赏教学中,本人认为:美术教师只有准确的把握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美术与其她学科特别是子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并且激励学生研究美、探索美,善于结合艺术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从艺术史、艺术批判的角度,采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和各种手段使学生对艺术家、艺术品、艺术现象有综合、立体的认识,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中学美术尝试教学法运用 摘要:新课程标准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学习方式的改进和指导,明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尝试教学法”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概括出以“尝试”贯之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大有用武之地;“先试后导”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先练后讲”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先学后教”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害词: 尝试教学中学美术教学主体尝试作用 中小学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但传统的“注入式”、“—言堂”仍普遍存在,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学生自学能力弱。创造能力低,这种情况在我们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在当前美术课教育中,也存在同样的弊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绘画爱好,束缚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尝试教学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具体操作是“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尝试策略,为教学理论注入,新鲜血液。笔者认为美术课以练为主的学科特点非常适合运用“尝试教学法”,中学美术教学界有借鉴运用尝试教学理论的必要,“尝试教学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有利于推动美术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促进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均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尝试教学法在中学美术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先试后导”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 “先试后导”是指让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先自己进行尝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情况再进行指导,强调先让学生试一试。以练习为主的美术课正适合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先不讲绘画技法或制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行观察范作先试着画或试着做,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而教师则退居”幕后”,对课堂实行监控,及时指导.及时矫正,发挥主导作用。“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精神,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这正是当前实行创新教育所必须的。 二、“先练后讲”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 “先练后讲”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先练习,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当前,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上习惯于听教师讲解后才进行练习,根本谈不上动脑筋自学。而尝试教学法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象。尝试教学法,从问题开始,经自学自我解决间题,再经讨论才去听教师讲解,是有主体意识的学习。“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学生熟悉事物的一般规律,在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非凡具有深刻性,它不仅使学生学会一些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学会绘画技巧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把握思考方法,发展智力,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笔者在《美术字》的教学中,就是鼓励学生一边看步骤图及课本中的美术字写法与步骤,一边进行练习,给于尽可能大的空间发展其自学能力当学生碰到了百思不解的难点时,教师再及时给予讲解,这样在学生学会写美术字的同时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先学后教”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先学后教”是指让学生先自学,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墓础上再进行全面系统的教授、尝试教学法冲破了“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先让学生大胆去尝试运用绘画技法或进行手工制作。对于没有教过的绘画技法,看不懂的画面效果或脑中还未成形的制作方法,学生能够凭借已有旧知识大胆地尝试,通过自学相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新知和能力,注重培养他们试一试的精神,长此以往,便逐步形成了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在中学美术课中运用尝试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等,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动、轻松,视学习为乐趣。尝试教学是察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只要我们美术教育者不断摸索与实践,定能让这颗现代教学中的明珠放射出刺眼的光线! 中学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力是艺术的生命力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游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联想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另外教师要结合小学美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开放包容的情境以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思维;小学美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首先要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创造作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形式创新思维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灵活性在解决问题时善于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提供多种解法第二精致性主要表现为对作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精致的效果第三流畅性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与创作过程中能够比较快速地产生许多想法和念头第四新颖性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与作品创作过程中能大胆尝试以求作品及创作方法新颖独特第五敏捷性主要表现为在创作过程中能快速地用各种策略解决出现的问题且效率较高美术学习中的创新思维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作品中而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美术教学过程、美术教师的修养等因素息息相关 一、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设计游戏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都喜欢玩、喜欢动特别是游戏更能让他们在快乐的过程中得到感知并获取经验游戏也能较好地解决小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问题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笔者在教学湘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大嘴巴»时就是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课题的:上课前笔者将事先做好的“大嘴巴”的教具分给几位学生请他们上台表演童话剧其余学生当观众参演的学生努力表演台下的学生看得入迷精彩的表演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表演结束后笔者不失时机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自导自演童话剧、课本剧并指导他们制作“大嘴巴”道具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参演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认真地做道具、排练、表演他们的表演精彩极了不知不觉他们在游戏中学到了相关的美术知识游戏化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审美情趣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游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课堂秩序的稳定 (二)走出课堂 在生活中放飞想象的翅膀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放飞想象的翅膀这样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丰富的想象力正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在教室中临摹现成的作品练习表现技法很少有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生活中进行创作作品的临摹与技法的练习固然重要但它们不是美术教学的全部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才是美术学习的目的和动力因此笔者提倡教师应根据课程需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让他们亲近大自然在自然界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美术例如笔者在教学湘版四年级美术下册«春天来了»一课时让学生走出了教室在校园中寻找春天的气息感受春天在校园里学生用他们独特的眼光去找寻春天他们认为春天在草丛里、水池边、天空中
职业论文:多渠道人员职业化医院管理论文 1制约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1医院管理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 医院管理还没有被视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的职业,没有具体的准入、选拔和评价标准,上升通道狭窄,即使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实际管理能力,但却无法获得相应的考核资格认可,这对习惯在学术上按部就班的专家来说缺乏认同感,也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1.2医院管理人员缺乏职业安全感: 在专家出身的管理者中,类似“专家是终身的,管理岗位是暂时的”的思想根深蒂固,行政职务聘任有期限,缺乏职业安全感也导致中层干部难以安心从事管理工作。 1.3薪酬上得不到合理回报: 虽然管理也是“术业有专攻”,但由于医院管理没有被列入明确的职位系列,待遇上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岗位绩效低,导致专家不敢轻言脱离业务,以防日后想回临床的道路被堵塞. 2多渠道探索管理人员职业化之路 政府、行业协会主导推进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进程:要改变目前公立医院的管理现状,需要从顶层设计上予以改进。改进措施包括:积极灌输医院管理职业化的理念;设立医院管理职称系列,建立相对完善的准入、考核和评价体系,使医院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加强管理专业培训工作,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类协会主导定期举办管理专业培训项目,成立管理专业协会,举办专题研讨会、医院管理论坛等,把管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项目中;鼓励医学院和经管学院开针对医疗行业的MBA、MPA等管理硕士课程。 2.1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管理模式: 由于产权形式和国情不同,我国公立医院不能全盘照搬职业经理人的做法,但其一些先进经验值得借鉴。例如,招聘一些具有经管、金融、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的人才来院,形成医院管理层各种知识的互补。 2.2加强对现任管理干部的培训: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管理干部的培训。以我院为例,选派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欧美、台湾地区等医管专家来院传授先进管理理念,启动精益管理项目,由专家团队对医院的各项流程、规划进行“会诊”,借“外脑”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熟模式。 2.3建立一支高质素的后备管理人才队伍: 医院可通过竞争上岗从有志于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的各专业的员工中选拔一批精英人才充实后备管理队伍,系统学习管理学知识,接受相关培训课程,在管理部门中轮岗位“实习”,积累管理经验。 2.4管理岗位薪酬与业绩挂钩: 案例中多数中层不再留恋管理岗位,岗位薪酬待遇低是重要原因。管理人员的职称、待遇与他们在管理岗位上做出的工作业绩没有关联,管理绩效未能体现其所承担的责任的价值。医院在薪酬设置上可与管理绩效挂钩,以吸引优质人才进入管理层,并推动其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作者:刘效仿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 职业论文: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论文 一、我国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当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职校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对接不畅。一方面,每年职业教育都会培养出大量的应届毕业生,这些学生普遍面临合适工作难找的困境。另一方面,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这种情况属于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产业升级期,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高,技术升级加快,而此时的职业教育还在原来的教育模式中,相应的,培养出的人才也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由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与企业脱节,学校对于企业需求认识模糊,无法精准定位企业所需人才并开展教育,这也导致学校教育的进一步滞后。同时,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让职业教育院校目前还在寻找与企业进行更好合作的方式,企业由于利益问题在与学校对接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承担起了现阶段的技术人才培养的任务,如何探索一条适合现阶段社会需求和满足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是当下所有国内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在企业的联动上有着天生的优势。在学徒制模式下,学员一进入职业院校,就拥有了两重身份,即“学生”和“学徒”。这两重身份一个来自于职业院校,一个则来自于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在学徒制下,企业与学校是合作关系,共同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自进入职业院校起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方向。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考核标准也来自于企业与学校的双方商定,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学校的培养有了导向,学生的就业发展有了保证,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这种基于职业院校内的现代学徒制将成为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现代学徒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有六个因素:国家因素、政府因素、行业因素、法律因素、家长因素、社会因素。国家允许、政府促成、行业支持、法律保障、家长鼓励、社会接纳,共同作用才能最终让学徒制成为可能。由于现代学徒制度主张企业定点向职业院校派遣具有技术资质认证的“师傅”进入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师傅可以把企业正在使用的各项技术与技能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学到最新、最实用的本领。通过师傅这根纽带,职业院校与企业达成了深层次的教学合作,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进行定点培养,企业可以根据发展要求进行实时调整。作为最了解人才需求的一方,用人单位的指导性直接提升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当学生毕业时,不仅可以拿到学历证书,同时还可以拿到行业资格认证。可以说,现代学徒制十分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 三、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培养效率 职业院校与企业一同构成的双主体办学模式,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由教师与师傅共同组成的教学搭档可以直接分工为两种,由教师负责学生基础理论方面的教学,由师傅进行技术技能操作教学。师傅在企业长期的工作经验让其拥有了大量的实践积累,教会学生的也是实用性非常强的技巧。相比于理论化教学,师傅所传授的更偏重于行规、操作小技巧、习得性技艺等。在这个过程中,师傅所带来的企业文化熏陶也会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具化。在这样氛围下培养起来的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和企业的认同感更强,也就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二)提升职业兴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岗位操作要求,在理论的高度上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能。教师与师傅两方面的培养侧重点可以更好地构成教学良性循环,学生在两者间取其精华、自由成长,不仅能感受到身为学生所受到的照顾,还能体会今后作为员工应承担的责任,并且对于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学生将会有明确的感知。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齐头并进的同时,也就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创新阶段,直接拉升了学生对于职业的兴趣。同时,现代学徒制下师傅与徒弟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更具亲近感。因为师傅与徒弟都处于解决同一问题、完成同一任务的情境。沟通更为有效,反馈更为及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徒能全方面地参与师傅的动脑与动手过程,情境式教学能完美地提升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度。作为参与者,学生成为实践技术、应用解决的主体,师傅也能对学徒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更好地掌握,方便教学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因此,学生在良性互动下,学生在师傅的潜移默化下,对于职业的认知将会更为深刻。 (三)强化职业适应力 现代学徒制在后期会直接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能直观地感受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两者间的不同。与传统实习相比,由于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师傅这一级,所以在后期的实习中,学生对于职业的适应能力将直线上升。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得到的职业化指导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也能降低企业的人力培训成本。当然,在现代学徒制度下,学生的特长与自身性格的特点能迅速得到确认与定向培养。在师傅的带领下,学生能很快地认清自己在岗位上的不足,也就能更快地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学生而言,经过实践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其拥有准确的自我判断,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快成熟,更快地拥有对于岗位的责任心。 四、如何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立足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特点,由于我国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很多行业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来说,国外的职业教育如果全盘引入我国职业教育,会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再加上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教育模式,全部推翻再重建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引进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时应结合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要求。基于此,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教学中应以讲授和实践为主。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化教学方式已经有了固定模式,其教学的流程与量化考核已经有了体系化基础。但对于企业所提供的师傅们来说,他们作为岗位一线人员,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每个人的性格与工种不同,所以他们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很大差异。高职院校应看到这一点,进而全力协助师傅们去制定更为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先根据师傅们不同的工种进行教学区域划分,让师傅们向学徒对不同工种需要用到的设备与仪器进行演示,并对其操作中的关键点进行解说。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步讲解,考虑到师傅们在教学方面的短板,这种讲解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师傅再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在提问与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提问,师傅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复。师傅同时也要拥有对于学徒的技能鉴定权限,当师傅认定学徒的技能掌握已经达到一定层级时,才能进行下一个技能层级的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师傅与学徒间教学的有效性。 (二)全面考评 由于引进了师傅进行教学,所以考评时也要把师傅的教学放进去。在职业教育中,对于学校教师的考评主要集中在教学成果、科研进展、学生评价等几个方面,教师的职称与等级标准也来源于此。相应的,在现代学徒制度下,学校教师与师傅共同构成了教学双主体,所以师傅也要与教师一样,有奖有罚。可以从对学徒的培训情况入手,根据学生在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的技能考核与竞赛中的成绩来评价教学的成果,联系企业、学校、学生等方面共同对师傅进行考评。考评的目的是让师傅有更强的教学主动性,而考评的方式则应客观公正。对于态度不认真、教学马虎的师傅,应及时发现,停止培训工作,以避免延误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职业道德不过关、教学心态有问题的师傅更应及时停止其工作,以免学生对就业产生负面认识。当然,师傅的考核应从企业与学校两方面进行,由学校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共同裁定,以提高考评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三)优化环境 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强化专业与职业间的联系上。现代学徒制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固定化的制度。不同专业不同企业都会带来不同的职业教育新环境。作为职业院校,要从经济上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可操作性。由于现代学徒制对师资水平要求高,对实训设备要求齐全,对实训环境也有相应要求,职业院校应把资源尽量集中在创建良好的实训场所上,并在管理方面多下功夫,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从国家层面上分析,现代学徒制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常态化教学方式,就离不开法律与完善的制度支持。严格的就业准则制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间的相融合,都是确保现代学徒制度能无缝连接职业教育的关键点。因此,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学校的共同推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立足于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基础,借力于企业的技能实力,共同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之路。 作者:于军 单位:盘锦北方工业学校 职业论文: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论文 一、树立“三得”教育的理念 “三得”教育就是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上课)听得懂、(实训、作业)做得出、(考核、考试)考得好。“三得”教育是针对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长期存在的“三不”(听不懂、做不出、考不好)现象提出的。中职生上课很多内容听不懂,弄不清,感觉是受罪,久而久之上课就成为了他们的负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三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就学校层面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接受水平脱节。 现在教材选择的内容及其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初中内容基础之上的,但读职教的学生大多数远没有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因此对教材内容,如果上课教师不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灵活处理,学生是无法听懂的。 2.教师教学无考核、无评价,应付式教学。 老师们认为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只要对着教材讲,将知识点讲清楚,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学生听没听懂似乎与他无关。这种典型的应付式教学,长此以往导致了学生上课听不懂、无所收获。 3.学生学习没压力、没动力。 现在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跟毕业、就业没有严格挂钩,对其学习行为不产生任何约束力,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最终放弃学习。 二、实施“三得”教育的措施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不我待。我校积极创新开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三得”教育落到实处。 1.明确“三得”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作为中职教师,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铭记教师责任,切忌漠视学生,用“爱与责任”呵护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克服自卑心理、找回自信的前提下主动学习。 2.建设教、学、考一体化题库。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与专业组长根据学科特点,共同确定本学科的考试形式(理论考试或技能考核),并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编写一套试题集。试题集中包含理论考试题目和技能操作考核题目及考核过程评价标准。 3.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明确规定,期考成绩合格率(及格率)必须在80%以上。及格率的强制要求,迫使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听懂自己的课。期考时,教学考评部门依据期初确定的试卷结构,聘请专人从题库中随机选取试题组成考试试卷。 4.严格成绩管理。 明确规定考试成绩与学生评优、学生毕业证发放挂钩。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必须参加补考,补考不及格者不能按时毕业。 三、实施“三得”教育的成效 学校实施“三得”教育以来,校园里风清气正,生机勃勃。教师士气高昂、学生精神抖擞。成绩与教师考核挂钩,任课教师教学有了压力,主动性明显增强,表现在上课主动抓纪律;早晚自习主动下班辅导;考前主动给学生印制复习资料。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活力。“三得”教育理念的提出及相应措施的实施,是对职业教育的一次大胆而有创意的尝试,是一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开拓。 作者:李世杰 刘震 职业论文:管制员职业素质论文 一、提高管制员思想政治素质 1)思想政治坚定。作为民航安全的守护者,思想上必须有坚定的信仰,有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了解和学习党的先进理念和文化,在思想上始终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坚决执行上级组织的命令。民航安全是一盘棋,对于空管人来说,在民航局的统一部署下,对管制工作所要求的各项保密工作,以及工作中严格落实的规章制度,还是上级要求认真学习的文件等,都必须坚决执行。在执行上级的要求上,不允许出现阳奉阴违,违规操作,对上级要求不能去做的事情,坚决加以杜绝,达到令行禁止,不出意外。 3)坚决执行保密的相关规定。空管工作不仅仅是民航运输的事情,还涉及到空军的一些军用机场,空军的动态,以及与空军的协调等,在这方面必须认真执行保密纪律,特别是在对外交流中,需要严格保密纪律,对于保密文件坚决不允许带出或者随遇复印。 二、提高管制员职业技能素质 1)管制工作是民航运输的指挥中枢,工作压力大,强度高,指挥复杂,在一个班组内工作,既需要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又要与其他岗位相互协调,这就要求管制员具有极高的配合意识。要有民航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在管制工作中甘于奉献,不讲回报,大局为重,以全体航班和旅客的安全为重,识大局,顾整体。 2)管制工作是一个靠语言的工作,要在工作中达到语言流畅,通话清晰,特别是在与飞机的陆空通话中,必须要求一字不差,对于出现失误的语言,必须及时更正,这就要求协调员在指挥过程中,做好监督作用,把好安全关口,不给口误留下犯错的任何机会。另外,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深入,外籍航班越来越多,在管制工作中需要提高英语通话水平,提升整体的职业素养。 3)提升管制员职业自豪感。在管制工作中有这样两类人员:一类人是业务能力较强,但是工作态度不佳,对规章制度的执行上有漏洞,拿经验去指挥。另一种管制员是业务能力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态度比较认真,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工作的管制员。这就需要班组长要精心梳理,对于不同类型的管制员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搭配,去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对于第一类管制员,班组长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约束他,解决他们的思想上认识的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份职业的职业自豪感,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对工作的态度问题;对第二类人,则需要做好培训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搭配业务能力强,经验好的人员,特别是有耐心,技术好的管制员,这些有业务能力强的人可以去帮助其处理难题,对有关业务学习过程严格把关,使其逐渐感受榜样的力量,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提高管制员的业务素质 管制员必须拥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的才能在管制岗位工作,但是管制工作是一项经验不断累积的工作,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提高管制员业务素质有多种途径,比如在校的培训,和岗位见习过程中的培训,需要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再比如日常的案例分析,雷达培训,现场培训等培训方式,只有将培训做好,管制员才能有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的机会。 1)提高管制员的自查能力。自我检查要求管制员按照有关规定标准检查自己在遵守安全规章方面是否达到要求,通过反思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自查还包括班组内部的自查,相邻管制员之间,按照规定进行相互检查,使每个人对别人的指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相应的管理监督部门,要在工作中对管制员的遵章守纪情况加以考核,对违章行为加以处罚,提高管制员的犯错成本。 2)提高管制员关键冲突的解决能力。解决冲突能力是指管制员在管制指挥中,对突然发生的冲突进行预判,和解决的一种能力。管制指挥中经常会面对的许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如特殊天气、急救病人、飞机故障等,这些特情的解决与否,是考察管制员业务能力的关键时刻,只有将这些特情问题解决好,才能保证民航的持续安全。 四、提高带班主任的职业素质 1)提高带班主任的业务素质。带班主任在是管制工作中最小管理单元的的负责人,他业务素质的高地直接影响整个团队的安全水平,带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精通业务知识,有自己的工作特点和管理方法。作为班组安全的第一负责人,带班主任不仅要为班组规章落实情况负责,还要在管理中了解班组成员的心里状态,为班组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负责,在工作之外得到管制员的信任,这样才能带好管制员这支队伍。 2)提高带班主任的管理素质。带班主任是非常重要的岗位,他们的选拔不能论资排辈,应当按照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去选拔,选拔完成后,要赋予班组长人员安排权、工作指挥权,奖惩建议权等一些对工作有利的权利,这些权利的恰当使用,将为班组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 3)加强带班主任的安全意识。安全是空管的生命线,带班主任的安全意识决定了整个班组的安全水平。班组长不仅负责班组的业务和管理,同时更是安全工作的监督员和检查员,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发挥他们在安全监督和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安全工作职责明确,形成一个严密高效的安全管理责任系统。 4)带班主任用好奖惩管理手段。奖惩手段在实际过程中的使用需要十分谨慎,太严则不利于班组团结,太松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奖惩行为能使人一时受到警醒,但是不能彻底解决人员思想上不认真不重视的问题,若长期简单粗暴的使用奖惩手段,会使奖惩手段的效果打折,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为了增强管理效果,带班主任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如开展班组建设活动,业务讨论活动等,对有问题的行为进行讨论,提高管制员对错误行为的认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提高管制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安全业务素质,以及班组长的管理素质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对提高管制员的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杨晨玲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职业论文: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职业教育论文 一、珠海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 在珠海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在城镇建设的重点地区珠海西部地区,其农业人口占据了珠海市总人口的8%以上。在城镇改造完成后,这些人口中的大部分会成为剩余的劳动力,需要政府部门为其提供工作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些剩余的劳动人口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这就对政府部门安置城镇改造后的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困难。 (二)新型城镇产业结构建立中的人力资源缺乏问题 在城镇改造完成后,在城镇中新型产业结构的建立中缺乏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力资源。在珠海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这一问题十分突出。如在珠海西部生态新城的建设工作中,除了高科技产业人才的应用外,对具有一定职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的基层人力资源的需求依然很大。但是如果依靠外聘工作人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话,其工作成本和资源建设投入都会很大。这就对新型城镇产业结构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珠海地区的教育发展一直存在着城乡不平均的问题。在新型城镇的建设工作中,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的落后会对整体新型城镇的建设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后,部分新型城镇的学生因为高中教学资源的缺少会面临无学可上的问题,进而造成新型城镇中整体的人员素质水平难以提升的问题。 (四)城乡文化差异带来的不稳定问题 在一份《珠海城镇建设调查报告》中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市民在接受调查时认为现阶段珠海的城乡差异和城中村情况严重。这一数据表明了,在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城乡差异问题,就有可能出现原有的城镇居民和由农民转为的城镇居民之间因为原有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纠纷,进而产生新的不稳定情况。这种不稳定情况会对新型城镇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在珠海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如何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解决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珠海新城镇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职业教育是剩余劳动力转型安置的保障 针对新型城镇建设工作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职业教育的开展可以很好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型安置工作提供保障。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和能力的问题,职业教育可以很好地利用专业的理论和实操教育工作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作能力转型。这种转型工作包括两种类型的转型。一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作技能的培养,解决了他们缺乏工作能力的问题,提高了其工作能力。二是保证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对职业工作环境转变的适应,使其可以很好地适应城镇工作环境。 (二)职业教育是新型城镇人力资源培养的基地 职业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为社会各项建设提供合格的基层人力资源。在珠海新城镇产业结构建立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可以成为城镇基层人力资源培养基地。职业教育工作开展的优势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在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利用职业教育为新城镇产业结构提供人力资源,可以根据产业结构建立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培养职业人才的效率和质量。二是人才管理的成本更低。利用本地人力资源进行职业教育工作,为当地的产业结构建立提供人力资源,这种工作办法与外聘人力资源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更低。 (三)职业教育对教育资源均衡的作用 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是整体教育中对专业文化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新型城镇建设中,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职业教育的开展可以成为文化教育重要的补充。在实际的工作中,职业教育可以接受城镇中因为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接受高中文化教育、但是又希望继续进行学习的义务教育毕业生,避免出现失学的情况。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新城镇教育资源的均衡,同时起到了促进新城镇文化发展的作用。 (四)职业教育对缩小城乡文化差异的作用 对于解决城乡文化差异的问题,职业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这主要是和职业教育中几项工作的开展有关。首先是文化教学工作。在职业教学中,除了与职业专业相关的教学工作外,文化教学的开展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工作的开展可以很好地解决农业人口文化素质低的问题,为解决城乡文化差异问题提供保障。其次是在职业环境适应的工作中,农业人口可以切身感受到城镇职业环境的特点,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可以更好地解决城乡文化差异问题。 三、结语 珠海新型城镇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建设的重要标本,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利用职业教育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是我们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做好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全面的新型城镇建设工作和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数据和理论支持,所以我们必须做好这一工作。 作者:余立衡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职业论文:医学生职业素质论文 一、医学职业素质及其要素 (一)政策制定者的视角 2005年,英国皇家医学院(RCP)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将医学职业素质界定为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技能和判断力之外医生应当具有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强调日常工作中相互尊重、利他主义、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等品质。在我国,2008年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提出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目标包括:遵纪守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视生命,关爱病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病人有效沟通的意识;尊重患者;尊重同事同行;有团队协作精神;依法行医;考虑病人利益;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等。2009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官方文本中的职业素质主要与态度、行为、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有关。 (二)教育研究者的视角 研究者们认为,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讲,职业素质可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从狭义的角度讲,职业素质指知识、技能之外的品德和态度等。国外一项关于医学职业素质的调查表明,医学生,医生和医院管理者普遍认为具有最新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坚守医学伦理和价值观,适度的医疗行为,重视病患的利益,获得患者信任,形成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尊重他人,守时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质。在我国,职业素质也被称之为职业素养,多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研究者认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医学生为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可以说,研究者们的论述中,医学职业素质既与知识、技能有关,也与品德、行为和态度等有关。 (三)学生的视角 为了了解学生对医学职业素质的认知状况,我们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和医学检验专业在校生共计19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认识到了医学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认同的医学职业素质主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精湛的医术;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医德,有良知;较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语言得体;责任心;以病人利益为重;态度友善;公平对待病人;爱岗敬业;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保护病人隐私权;尊重生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表明在学生们看来,职业素质既包括医学知识,也有临床技能,还包括行为、态度、情感等。另外,学生们也认为自身的提升努力,个体的经历或体验等才是职业素质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认同度分别是47.9%和42%,而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约占41%。关键事件的影响(医患冲突或医疗事故等)也占有较高的比例(34%)说明除了正面的教育引导外,一些反面的案例分析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动力的重要方法。另外,这一调查结果也表明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方式跟学生所认同的职业素质提升渠道还是有差异,必须引起教育者足够的关注。综上所述,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和医学生对职业素质及其要素的认知并不完全一致,这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医学职业素质的教学实践,进而影响到学生医学职业素质的获得、发展和提升。作为教育者,既要考虑国家政策和教育指导纲要,又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制定契合实际的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实施方案。 二、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 不可否认,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在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缺一不可,同样重要。在崇尚知识技能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医学院校又该如何培育医学生情感、态度等非智力性职业素质。 (一)拓宽渠道,增强认知,明确目标 要想实现目标,先必须明确目标是什么。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也是如此。职业素质在医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作为医务工作者这一群体必须具备的价值观、态度、兴趣、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者认为,以定义的方式或通过列举职业素质的特征向医学生开展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如此,才能让医学生了解职业素质的本质属性、道德基础、存在理由、具体要素以及坚守职业素质的必要性,这是职业素质的认知基础。学校应当通过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或讲座等多种渠道和途径让学生准确理解职业素质的内涵要素,社会及公众对医学生的职业要求和期望等,让学生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除了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当具备哪些职业素质,也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素质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最后,要让学生知道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渠道和途径有哪些,学校和教师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自己还需要做哪些努力等。 (二)创新方法,情景教学,感知体验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少,教学形式简单等问题。更主要的是当前的教育手段更多地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层面,缺少学生体验践行的途径或机会。这是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状,解决这类问题,大力推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选择。情景式教学(scenario-basedlearning,SBL)指的是在设定好的情景中隐藏着几个教学重点,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该情景中体验并运用教学重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模拟真实情况下对学生的训练。这种教学形式在国内外临床医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日益被重视和应用,并被认为是体验工作场景,提升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方法。情景式教学模式一般有5个环节:分析案例确定教学点,根据教学点书写情景脚本,训“扮演者”和“观众”后展现情景,情景“再现”与反馈,最后是总结与记录教学点。教学实践的初步成果证实了临床情景式教学成效显著,也证实了应用临床情景式教学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并为今后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实的基础。 (三)优化环境、榜样示范,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育模式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才培育的结果。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决策者们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意识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对学生本身、病患以及社会公众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积极主动投入资金设备,培训师资,增设课程,考核评估。其次,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从校园环境布局设置还是学生课外活动开展,都应紧紧围绕医学教育,凸显医学特色,潜移默化培育学生。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传统作风和学术气息转化为环境中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育人的目标。最后,要充分发挥先进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榜样的力量仍然是医学职业认同教育的最强有力方式,在职业使命感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模范医务工作者的事迹报告、组织观看《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前辈精神风范,思索自身未来发展,提升医学职业素养。 (四)开展评估,注重考核,促进提高 开展积极有效的考核,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特别是经常性地开展形成性考核,及时给予反馈,是帮助医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职业素质的形成受众多因素的制约,与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测评相比较而言,医学职业素质的考核难度大,不易操作。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只关注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评估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时也多采用应试的方法并局限于考核学生的智力性水平,而对其他的非智力性职业相关素质或能力的培养与评估极少涉及。因此,医学院校要探索研究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估标准和方式,通过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估,及时反馈结果等举措强化职业素质意识,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三、结束语 无论对医学还是社会而言,职业素质都很重要,医学职业素质是成为好医生的关键。我国的职业教育中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轻人文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政策制定者,教育者还是医学生自身,对职业素质及其要素的认知也并不完全一致,更何况,人们思想行为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研究与实践需要教育者们持续不懈的努力。 作者:白治堂 赵小荣 单位: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职业论文:学生形体舞蹈职业素质论文 一、形体舞蹈训练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关系 形体舞蹈训练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形式有舞蹈训练、塑造形体、音乐欣赏等,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气质美感和形体美感。经历过六年训练的免费师范生们,不仅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教学能力,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素质。六年的学习,让学生们的专业能力有所提升、专业知识更加丰富、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心智也更加成熟。舞蹈形体训练作为一门训练艺术修养、提升个人气质的课程,帮助学生形成了更加现象性的专业气质。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长,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接触到真实的教学情境的机会也不多,自然在职业素质中的教学经验更少。形体舞蹈训练和轻松愉悦的训练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加自信,帮助他们释放生活中的抑郁情绪,加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提升职业素质。 二、形体舞蹈训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 (一)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六年制免费师范生的身体状态已经基本定型,但身体机能是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的,此时进行形体舞蹈训练是抓住身体最后的黄金时期。将来会战斗在一线教师岗位上的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的,所以,作为免费师范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长时间的站立行走的能力。从已有的调查数据中,我们明显能够看出免费师范生在进行一年舞蹈形体训练后,柔韧度、身体形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变,这充分说明舞蹈形体训练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舞蹈形体训练中,教师更应该把握教学进程,尽量做到在舞蹈形体训练中加入一定的体能训练,从而实现增强学生体力、耐力的目的,帮助免费师范生锻炼出更加强壮的体魄。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美的教学姿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职业形象越来越关注,一线教师是教育行业的代言人,因此,对于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培养其整洁的仪容仪表、优雅的行为举止、专业的教学姿态、贴心的教学态度是必然的趋势。经过形体舞蹈训练,学生们对自己的形体和体态有了基本的了解,对舞蹈的要求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坐姿、站姿、手势、行走等体态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识。形体舞蹈训练还是一种美的训练,包括形体美和内在美,如体态、坐姿、手势、面部表情等,帮助学生提高了对教学职业形象的认识。形体舞蹈训练,还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我形象的修炼意识。形体舞蹈训练,还会训练学生的日常表情。教师的职业表情应该是微笑的,是会传递给学生温暖和力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模拟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自身表情的不足,并进一步改正。合理的形体舞蹈训练,能塑造免费师范生们更加专业的职业形象,增强学生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理解。 (三)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有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都青睐于形体舞蹈训练,她们认为形体舞蹈训练能够塑造优美的体型,还能宣泄情绪。现在,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在师范专业开设了形体舞蹈训练课,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可见,大学生对形体舞蹈训练有一定的心理需求,这也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免费师范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后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基本完善,但心理还不成熟,具有不稳定性。形体舞蹈训练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能够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情绪,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形体舞蹈训练中包含大量的美学元素,如优美的动作、动听的音乐、优雅的姿态、舒缓的动作等,这都与免费师范生平时学习的专业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去。长期的学习和坚持,可以拥有更为优美的体型,学生们的自信心也增加了。 (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 大学生对任何事物有着浓烈好奇心,对于美的追求也很简单,他们希望自己是“美”的,也就是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匀称、协调的身材。而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中,我们应该更为重视的是内在美,要让他们理解自己那美好的心灵、气质、学识才是永恒不变的美。作为未来教师的他们,还要懂得对学生无私的爱、温暖的问候、优雅的教学才是一名教育者应该拥有的美。长期以来,许多人对形体舞蹈训练的看法十分浅显,认为形体舞蹈训练只是帮助学生塑造体形等。但形体舞蹈训练是能够用来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塑造学生内在美的。前文已经说到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那么塑造学生内在美又从何说起呢?塑造学生内在美,是一个长期并需要坚持的过程。众所周知,形体舞蹈训练有很多基本的舞蹈组合,对于没有舞蹈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们在训练中常常会坚持完成一些很难的动作。长此以往,就培养了学生们坚持的好习惯。另一方面,舞蹈是讲究细节的,一个眼神、一个角度就会影响整个舞蹈的美感,学生们要想完成得更好就必须注意细节,严格要求自己。这都是培养学生内在美的体现。 作者:龚婧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职业论文:职业中专体育教学论文 一、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创新 近年来,不断的改良和创新体育教育的教学理念,并逐渐走向成熟。1996年制定的体育教学刚要中指出了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当成是体育教学的目标。现在,国内这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已经发展变化,不再是以前那种单向形式的生理类体育发展,而变成了包含多个方面的体育观,比如社会、心理等,并且体育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只是考虑强身健体,而是逐渐地考虑一生体育、愉悦体育等。不断变化的这种理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非常有帮助,能够为其创造一个舞台,不过,他们想要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地表现自己,那么他们必须事先具备先进的优秀的体育理念。因此,体育理念也要慢慢地改革并发展,把这种理念融入到学生思想之中,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创新,中职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工作才有可能发生变化。 二、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 现在,中国早就开始大面积实行素质教育,然而中职学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当前的学生具体情况不符,同时在体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也不能更好的适应。因此,需要对该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加以改革。现在实行的《课程标准》之中,虽然包含了相应的内容提纲、学习目的,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提出来,基于此,体育教师要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第一,按照学生情况来开展教学,例如考虑学生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以此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第二,改革创新体育内容必须要符合《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以此来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的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第三,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师情况、体育场地情况等因素,基于此来改变教学内容。职业中专体育老师根据这三个方面来修改和创新目前实行的教学内容,制定一个详细的培养目标,将原来培养单一技能的目标变换成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发展。教师在选取体育教学内容上,以免按部就班的情形出现,而应该积极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思维,制定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逐渐更新和修补体育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运动感兴趣,提升学生的身体实力,从而将一生体育锻炼的目的实现。 三、职业中专体育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1.推行情景形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设计的运动情景之中,并在其中扮演相应的角色,来体验运动者的感受。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时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等,设置有关情景,展开内容丰富的教学,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所以,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时候,用心去设计一些教学中的相关场景和内容,使用符合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开展的课堂变成学生用心学习的乐园。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开展游戏来增加学生对运动感兴趣。学生自主参加,构思游戏相关内容,这样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之中轻易的掌握运动技能,慢慢的就养成了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了运动的兴趣,树立了终身体育观的目的。 2.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当作主体,学生喜爱的活动当作出发点,指引学生合理地进行锻炼。 要创新,就要不在受到传统思想的约束,大胆的去探究。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时候,不要简简单单地就否定一个学生,要鼓励他们,并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培养他们进行创新的兴趣,还要推动他们去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出现一种创新活动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活动,老师传授重新组合的方式,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组合。教师除了传授这个方式以外,还要传授学生重新排列及迁移提高。比如,学习了舞蹈的基本要领以后,让学生使用重新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舞蹈。此外,老师还需要交换位思考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其考虑问题的时候常常使用换位思考方法。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行培养。 第一,当下的中专体育教师需要变换身份,改变原来那种大权在手的独裁者身份,变换成课堂上的指引人身份。想要做好这个方面,需要他们具备坚强的毅力,不断的充实、发展和超越自己,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力当作是教育的目的。第二,在进行这个教育的时候,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第三,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理念的约束,重点关注学生的异同,尽量按照因材施教的方式来进行。 4.创新体育教学制度。 在职业中专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妨碍体育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体育教学制度不完善。因此,不论是体制,还是机制上面,我们都要做相关的动作,特别是要健全和完善用人机制;在管理上,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要增强,基于现代信息工具创新体育管理方式;在教学评价制度上,综合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自我、他人以及教师三种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充分体现出来。通过这些评价,让学生清楚并掌握评价的标准,自行将这些标准当成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并督促资金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认清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作者:王利君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论文: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技术论文 1.正确认知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判断、决策、创新等能力 引导本专业学生正确认知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和重视。这个“重要”性,既体现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性”“职业性”中,又表明它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强化人本理念,聚焦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渗透相关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熏陶。相应的,学生只有接受这种熏陶,才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学习者、吸收者,而应成为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探索者与研究者。事实上,这种探索与研究意识以及实际行为的存在是必需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要进入企业从事一线生产与管理技术性工作,而工作中新问题的出现在现有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事先的预案或解决方案可循,只能依赖于岗位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决策以开拓性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主要在于以实际的案例组织,引导学生集思广益、综合分析、相互观摩、自己动手,以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基。 2.引入5S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5S管理理念,又被称为“五常法则”或“五常法”,取自日文单词SEI-RI、SEITON、SEISO、SEIKETSU、SHIT-SUKE的首字母,其含义依次是整理,将工作场所内物品进行区分,必要的留下,不必要的清除;整顿,把留下的物品依照规定位置合理放置,并明确标示;清扫,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清洁,维持上述成果;素养,每位成员养成良好工作习惯,遵守规则做事。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管理理念的管理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即对生产现场的环境布局做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计划与管理措施,达成规范管理的目的。其中,员工职业素养是核心。把这一管理理念纳入课堂教学,即是要从教室这一师生(尤其是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的“环境”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环境管理意识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等。相较于工厂生产一线场所来说,保持教室这一教学的一线场所的环境规范,即是在为师生共同的教与学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与工作的环境。 3.以小组合作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能力 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无一不是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晶,合作能够聚集力量、启迪思维、激发创造性并能培养人的奉献精神等。因而,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时对员工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尤为重视。以本专业学生走入职场后的工作来说,对于类似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等工作,在多数时候是难以以个人之力去完成的而非要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成功。因此,在本专业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增加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与作业完成训练并保证其质与量;同时将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与作业任务的参与度进行量化,纳入学生考评系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精神,锻炼其合作能力。 4.结语 总之,在教育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在教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并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最终走上职场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左荣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 职业论文:预算法改革下职业院校预算管理论文 一、职业院校对预算思想认识不够,急需加强 一些初建职业院校的预算收入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并利用这部分资金为地方培养技能型人才,地方政府拨付预算收入经过编制、审批、拨款环节,将预算收入拨付给职业院校,而这部分资金很难满足职业院校的资金需求,职业院校办学资金十分紧张,形成财政拨款一部分,学院创收一部分,社会帮助一部分的局面。造成对预算管理缺乏认识,预算收入编制只能初略估算,年度内收支缺乏预测,预算编制难于公开透明。新预算法明确建立全口径预算体系,打造透明预算制度,明确规定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等,同时规定经本级人大或其他常委会批准,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报表,应当在批准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对预算管理加以重视,培养专业人才来完成预算的编制、调整、以及决算等预算内容。 二、预算支出带有盲目性,急需规范 职业院校在办学初期,由于预算收入的取得具有不确定性,缺乏稳定性,预算收入资金十分紧张,这就造成预算支出具有随机性,盲目性,运行经费的安排及使用情况难于统筹兼顾,财务管理出现收支不平衡现状,更谈不上绩效的评价。新的预算法第十二条明确指出: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第十三条规定,各单位的支出必须经以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预算的不得支出。第二十七条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公共安全、国防支出、农业、环境保护支出、教育等就业支出及其他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其他支出。第十五条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第五十七条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虚报列支。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管理,不得截留或者动用应当上缴的预算收入,不得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的用途。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法规政策执行,克服预算支出乱摊、挪用、占用、事前不预测、事中不控制、事后不绩效评价的局面。 三、预算收支缺乏时效性,约束力弱化,急需监管 职业院校预算管理中,虽然在年初经学院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预算编制,但在预算收支管理过程中,职工代表大会尚失监管,预算收入出现截留、占用、挪用现象,预算编制缺乏时效性,约束力弱化。新的预算法第十七条指出:各级预算的编制、执行,应当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的机制。第二条明确指出: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必须依照预算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的委员会,对本级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本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本级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初步审查意见。这就要求职业院校重视年度预算编制,并严格执行预算编制,加强监管,做好绩效评价,为下一年预算收入的取得打下基础。 四、职业学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急需建立 预算法改革之前,职业院校所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主要是从理顺财务关系,简化办事流程,规范财务行为等方面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制度建设只表现在形式上。权责不清,缺乏制度的约束力。财务管理制度滞后陈旧。新的预算法第五十三条明确指出:各部门、各单位、是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责。第九十二条至第九十五条规定:有关部门有违纪行为的,应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充分彰显预算法的法律效力,因此,建立健全与预算法相一致的职业院校财务制度已成当务之急。 作者:霍妍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职业论文:学校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论文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现状 1.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虽然有些特殊教育学校设置了很多的职业教育实践场地和教室,还有很多科目的教学实践实验,但是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仅开设了面点课程以及烹饪课程,因为没有聘请到合适的面点教师,面点课程一直处于停止开课状态。在烹饪课程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班级人员较多,但教学秩序和授课过程很好,说明该校的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比较高,能够将教学内容很好地完成。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在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的时候,其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没有趣味性和丰富性。在对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行走访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寝室或者单位等场所中,学生并不擅长与领导或者同事沟通,因此常常会产生矛盾,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就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交往能力以及集体意识都没有进行有效的培养。 2.与社会脱轨 在对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校都没有设置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职业教育一直都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开展,即便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实践活动,也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进行实践。在学生学习课程中,学校并没有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实战演习,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学校和家庭的圈子中学习和生活,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不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1.特殊教育学校要注重职业教育课程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在特殊教育学校领导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归类,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课程,可以采用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对每名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确定。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开展调查,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归类,多为学生设置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同时学习两个专业,这样他们便可以掌握两项技能。家长和教师还要及时沟通与合作,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来选择他们想要选修的课程和内容。这样不仅满足了每一名学生的需求,避免学生兴趣不同和能力不同给职业教育教师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同时还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特殊教育学校不应该将学生顺利毕业作为根本目标,必须要将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之下,更加注重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2.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联系和交流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打开学校的校门,突破地域的限制,汲取国内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以及理念,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自己所学的职业技术,坚持不懈地完善自我的人格,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可以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而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师,通常都是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毕业的科班生,由此导致教师社会实践经验比较少,大多数教师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便走上了教学岗位。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组织职业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来讲授职业教育课程,并且鼓励教师深入基层去了解、去学习、去掌握,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授课方法,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使学生的课堂能够与社会更贴近。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学校还要积极联系残疾人毕业生或相关的技术优秀人才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讲学和示范,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这一门技术的要点和亮点,鼓励学生总结自身的经验,取长补短,对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在实践方面的欠缺进行弥补。最后,特殊教育学校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学生到工厂或者其他单位进行实习,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换成为实践经验,将职业技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勇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郭永妍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特殊教育中心 职业论文:升学制度职业教育论文 一、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运行的可行性前提 (一)升学学员数量有相当规模 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其对象一定是有相当数量规模的人群,否则,将造成资源投入的浪费,使得制度建立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生源角度看,升学制度的建立必须有两个前提为之保障,一是降低辍学率,二是低层次教育领域中拥有相当数量规模的有升学意愿的学员。21世纪初,丹麦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高中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行互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和发展需要,选择文化理论方向的学习或是职业技能方向的培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从此不再是割裂的个体。接受初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孤立于职业技能,而是可以在接受职业技能的同时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在毕业后可以有多种人生选择,或直接就业,或选择升入普通高中学习,或选择升入高等职业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具备了相应资格后,还可以进入大学深造。丹麦职业教育中拥有接受高层次教育意愿的人员数量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为升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升学学制的良性衔接 有了生源保障,升学制度运行的可行性就决定于从低层次教育向高层次教育升学这两个不同学制的良性衔接。这种衔接不同于在同一教育领域中修学年级的上升,其涉及的因素更多。如对低层次教育领域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资格、专业方向、学习时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也对低层次教育领域的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教育模式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向提出了挑战。如果这些因素处理不当,升学学制的良性衔接势必受到负面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到升学制度的可行性。实现两者的良性衔接绝非易事,不是在低层次教育领域简单开设一些面向高层次教育领域的课程就能实现的,需要将所有问题综合考虑,统筹规划,以真正实现两种学制的融合。 二、丹麦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保障措施 (一)降低辍学率 由于丹麦一半以上学生会接受初等职业教育,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员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已有相当的规模。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入学率不再是个问题。因此,丹麦职业教育升学制度保障措施首先以降低职业教育的辍学率为根本。根据2009年丹麦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丹麦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有:对职业教育整体丧失信心和希望(5%),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生活和学习(19%),受教育的内容对个人整体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并未展现出明确的方向性(37%),难以适应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训的衔接(13%),对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感到希望渺茫(22%)。基于这些辍学原因,丹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注重学生入学前的职业生涯指导。丹麦甚至从小学教育开始就向学生传播职业教育体系和内容,灌输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意识,为学生自我进行职业和人生规划奠定基础。在中小学阶段,丹麦职业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让中小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实地感受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派遣专门人员进入中小学与学生进行沟通。希望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前,不断明确自我在职业院校接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自我怎样通过在职业院校学习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在这种做法的指引下,很多学生能够根据自我需要制定自我发展计划,然后带着明确的目的在职业院校接受教育。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职业院校中的学生规模的稳定性。其次,丹麦职业院校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职业院校在相对统一的教育计划框架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个人教育计划的制定和使用,讲求对学生的细分。通过观察、测试和不断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需求、学习能力和心理,从而对学生在个体上做出客观合理的定位。以此为依据,在学生个人教育计划乃至职业生涯及人生发展规划方面提出客观中肯的建议。学校注重对教学目标的细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为每一名学生确定适合他本人的、由分解后的教学目标组成的教学流程。在个人教育计划制定过程中,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配备导师,强调师生间的沟通和计划执行时导师的监督作用,同时根据计划执行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更。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学生始终感受到职业院校中的学习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是十分匹配的,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意义的,从而进一步降低学生的辍学率。第三,丹麦在保证毕业生素质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了学生进入高层次教育领域的资格要求。从丹麦大学的入学标准可以看到,由于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调整,将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资格与大学升学条件合理归并,高职学生进入大学要具备的附加资格条件在减少,这加大了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可能性。另外,丹麦在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过程中,实行职业院校资格认可制度。这意味着丹麦的高职毕业生有更多机会出国学习,而且在职业院校中取得的资格可以在海外留学项目中冲抵相当数量的学分,这加强了学生留在职业院校中取得完整资格的可能性。这一措施大大加强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率,为升学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提高学制的相互融合性 首先,丹麦在2000年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整合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原有的几十个专业类别归并为更为系统的七个类别。新的专业类别设有明确的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理论课程,对职业教育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术素质要求,这为学生获得大学入学资格、适应大学教育打下了基础。此外,2001年丹麦开始在初等职业教育中开设文化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完成初等职业教育后具备转入普通高中进行学习的素质。发展至今,丹麦职业教育培养计划中90%以上都有明确的文化教育内容和相关课程,并且也已经由开始阶段的单纯的课程设置发展成为职业课程和文化课程相互融合的体系。最初,丹麦在初等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程,只是与职业培训课程简单叠加,这种做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但是也会造成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各自独立,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困难加大,学习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增长,从而影响了教育质量。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丹麦的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程以两种形式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一种是纯文化课程,以独立的姿态与职业培训课程并立,另一种是与职业培训中的专业课程相关的文化内容,其被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融入到了专业课程当中。采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的文化知识,相比原先的割裂式学习,节省了学习的时间,减轻了学习的负担,另一方面,所学的文化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从而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同时,真正提高了学习者的专业技能素质和文化素质。其次,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丹麦教育部门正在逐步出台相关政策,以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文化素质的要求。这些政策一方面会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会刺激职业院校采取措施,加大文化教育力度。最近几年,丹麦的部分地方教育部门要求辖区内职业院校增加文化课教师数量,某些院校已经对专业课程教师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尝试使用相应的评定方法。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提高职业院校中文化课程的质量,为学生考入大学和在大学中稳定地学习创造条件,进而为升学制度落到实处铺平道路。第三,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成功接轨,丹麦职业院校在职业培训项目以外,专门针对有强烈升学意愿的学生,开设了附加资格项目教育。这些项目中不仅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提升,还考虑大学与职业教育在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上的不同。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并获得附加资格的学生,不仅获得了直接升入大学的资格,还因为在项目实施中领略过大学教育模式,缩短了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期,实现了从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的“软着陆”。 三、结语 受制于人口众多的国情,我国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虽然不能简单移植和照搬丹麦模式,但丹麦职业教育升学制度中注重职业教育学生数量的规模和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机的衔接所采取的种种措施,仍然可以成为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重要借鉴。 作者:夏莹 李霁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论文:工作组织职业教育论文 一、工作组织形式演变及其课程选择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工作组织、劳动内容和生产技术及其三者间的辩证关系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职业教育不应把学生培养为技术的简单工具,而应更加重视其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职业教育是以工作内容为导向的教育,因而对现代社会工作体系及工作组织形式的研究正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现代工作体系与传统工作体系有着明显差异,现代工作体系中的工作组织形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二战后,福特主义成为当时世界上流行的主要工作组织形式,福特主义是通过标准化物质和服务的批量生产来创造国家财富。机器化生产取代了许多以前由熟练工人承担的任务,在半熟练工和机器生产的共同作用下,数以千万计的产品被生产出来。福特主义的生产线是流水线,产品是由传送带输送给每一个工人,而不是像以前的生产流程由工人移向产品。福特主义下的工作任务被划分为最基本的形式,管理层与操作层严格分开,目的在于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福特主义时期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对工作任务进行基本划分的基础上,关注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技能培养,将操作技能视为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给予研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福特主义已不适合生产工作要求,于是逐渐分离出了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新福特主义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通过“市场化”推动国家发展,工作组织继续沿用福特主义的方式,采取批量生产、管理层和操作层严格分离。在“市场化”的作用下,生产工人获得的收入取决于其在一种自由、不受限制的全球市场中出卖他们的技能、知识的状况,标准化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支持这一体系的重要手段。后福特主义则认为应该为所有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稳定、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并鼓励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在劳资双方之间建立高度的信任,以此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出一种高技能、高工资的新型经济,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让市场充满活力。新福特主义用“生产岛”取代了“生产线”,工人的职责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管理层制定的方案,他们同样需要具有主动性、创造性,以能更好的投入生产活动,创造出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从工作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企业对工人职业能力要求的不同,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产生了对职业教育课程的不同选择。 二、当代工作组织形式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形式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保证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有效应对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技术革新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形势严峻等挑战;另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匹配,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而人力资本质量是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强技能人才,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核心要素得到了广泛研究。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集中体现在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中。对于职业教育课程,教育界已达成“能力本位”的共识,而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则造成了课程选择上的差异。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职业教育课程包括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等。MES课程是“ModulesofEmployableSkill”的缩写,是“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的简称。MES课程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通过工作内容本身来设计开发课程,其以工作职位为核心组建知识体系,通过对工作内容的多步、逐级分解,获得了非常具体、明确的工作内容基本组成单元,即模块。对模块进行进一步细分,即可获得完成每个模块所需要的学习单元。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层层分解,MES课程对目标技能的阐述已经达到十分精细的程度,而课程整个开发过程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模块组合的灵活性是该课程的重要特点。但MES课程过分关注行为动作,对整体的忽视使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能、加深知识结构的整体理解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CBE课程是“Competence-basedEducation”的缩写,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的简称。CBE课程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形成了以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的缩写)为主的课程开发方法。CBE课程遵循了MES课程的思想,其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CBE课程相比于MES课程而言,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课程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特征更加明显。学习领域课程是指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由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等要素构成的学习单元。学习领域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相比于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认为职业能力是动态的、过程性的,职业能力是无法与实际的应用背景割裂开来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应植根于实际的生活工作环境,跳离了背景框架谈职业能力没有任何意义。学习领域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学生的行动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出发,学习领域课程具有明显优势。但学习领域课程的问题在于,学习领域来源于行动领域的归纳,行动领域可以通过对与职业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的职业情景进行概括得到;而学习情景又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在课程的实际操作层面,学习领域课程并没有给出有指导意义的课程开发方法;而要使学习领域课程转化为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还需要对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给予更多关注。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通过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相比于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更加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特征,更注重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解,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项目课程强调在工作情景过程中,通过知识和经验的合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职业教育中的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基础,要求通过有结构的项目活动,产生出符合一定标准的产品、服务或决策,具有生成性特点。从目前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课程开展和实施的情况看,MES课程和CBE课程更多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流行;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更多具有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特点。它们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在于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MES课程和CBE课程对操作技能,具有外显的知识和技能给予了更多关注;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则更关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关注复杂工作情景中行动能力的养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MES课程和CBE课程能较好满足新福特主义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则对后福特主义的职业能力培养给予了更多关注。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除了受到各国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外,现代工作体系下不同的工作组织形式对职业能力的定义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启示 高职教育在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后,已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了内涵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充分就业和民生改善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目标。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活动单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选择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阐述工作组织形式演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形式发展过程,得出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启示,具体如下: (一)工作组织形式演变为职业能力的认识提供了前提 不同的工作组织形式带来了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新福特主义主要培养外显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不同操作单元的重复,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后福特主义更多关注复杂能力的培养,以实际工作情景中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均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应深入了解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加强工作组织形式研究,明晰工作组织形式演变对职业能力认识的影响。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工作组织形式变化的把握,加深工作组织形式与职业能力之间本质联系的理解,为正确认识职业能力提供前提。 (二)职业能力内涵为高职院校课程的选择指明了方向 由于对职业能力理解的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MES课程和CBE课程主要培养操作技能,关注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以复杂工作情景中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相比于MES课程和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动态性、复杂性特征。高职院校具有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和责任,职业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对高职院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加快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对区域产业有着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应深入了解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和工作组织形式实际情况。各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很难统一,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传统文化和现实基础,以职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方向,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研究,逐步形成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 (三)实际办学情况为高职院校课程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高职院校应在促进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结合各自院校办学传统和实际情况,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选择时,应以实际办学情况为基础,以自身教育教学资源为支撑,充分考虑不同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对教育教学资源的要求。如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在工作情景中展开,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实力、特色教材编写等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师资队伍,项目化课程要求的先进教学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在实际人才培养活动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各种教学硬件(如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及学生学习能力等都会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同时,应从实际出发,通过课程选择突出办学特色,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四、结语 综上,工作组织形式的演变造成了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对职业能力理解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形式。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工作组织形式转型中的职业教育课程选择进行研究,我国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工作组织形式演变的认识和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以实际办学情况为基础,合理进行职业教育课程选择,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作者:张勇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华好学院 职业论文:行业型职业教育畜牧兽医论文 1集团成员单位组成及其权利、义务 集团实行理事会制。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规模不断壮大,成员由原来的46家发展到85家,其中本科院校3家,高职院校7家,中职学校13家,企业55家,行业协会学会5家,研究所2家。参考国内行业型职教集团章程,我们制定了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集团章程,明确了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学校成员、企业成员和协会学会成员的特点,规定了不同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规定了集团理事的权利和义务。 2集团组织机构及理事会职责 集团设立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等机构。理事会是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秘书处是理事会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原则上由牵头学校校长担任。设名誉理事长1名,邀请行业主管领导、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设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和理事若干名。上述人选均由理事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的职责有:制定和修改集团章程;选举和罢免领导机构成员;制定集团年度工作方案;审议常务理事会年度工作报告;审议通过集团常务理事会或理事单位提出的议案。维护成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协调集团内部利益关系和对外关系,反映各成员单位的意志和要求。推广介绍集团内外职业教育与专业培训经验,开展集团文化建设,组织各种参观考察活动,推进管理创新。 3集团决策制度 根据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的规定,集团共召开了四次理事会议。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常务理事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在理事会休会期间,常务理事会行使理事会权利。集团分别就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贯通、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召开常务理事会议,研讨具体问题。 4集团秘书处及其职能 集团秘书处设在牵头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秘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其职责是:负责集团年度工作方案的落实;负责集团的宣传和档案管理工作,做好集团的联络工作;筹备组织理事大会和常务理事会议,负责起草会议文件,撰写工作报告;集中并代表成员单位间的利益和要求,对招生就业、课程改革、实习实训、教师培训等问题,向集团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集团网站的建设,并维护网站正常运行,收集、行业信息、人才培养和供求信息,协调成员单位间的招生、培训、就业等工作。秘书处在理事大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理事大会闭会期间,在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若干名。秘书长人选由理事长提名。理事大会确认通过。 5集团信息沟通平台建设 集团于2011年9月建立之初即建立了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集团网站,建立了集团概况,理论研究、成员风采、专业建设、实训基地、职业培训、人才供需、政策法规、新闻动态、重点工作、行业动态、资源共享、下载专区等栏目。后期根据工作内涵的延伸又设置了远程教育、援藏工作等栏目。集团为成员单位设置了会员登录界面,成员通过用户名和密码可以进入网站,人才需求信息、单位新闻等信息,信息通过管理员审核后,在集团网站内共享。新会员可以通过注册、审核后,成为会员,获得相关会员信息的权利。 6实践证明运行机制可行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以来,理事长单位充分发挥了其国家骨干院的龙头作用,团结集团成员单位,在理事会领导下,开展了教学研讨、技能培训、技能大赛、技术服务、中高职衔接、校企深层次合作、援藏等一系列的工作,为黑龙江省行业型职教集团的运行探索出一些经验,成为省级重点建设的职教集团和黑龙江省与教育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重点建设职教集团。建立了16个实训基地,其中2014年成立的以股份制形式开办的龙职宠物医院,实现了集团资源共享,同时也为行业型职教集团的机制体制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黑龙江省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是国内大多数行业型职教集团所采取的运行机制,通过三年多来的运行,证明其可行性。 7思考的问题 目前职教集团的非法人身份,与企业法冲突。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将集团化办学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明确职教集团的法律属性,赋予其合法的身份、地位。以便更有效地开展活动,处理企业或民间捐赠。在对集团企业成员的政策上,国家尚无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出台捐赠资金税收减免政策,激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征收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税,对于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适当减免税收,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企业职业教育,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提高企业加入集团、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作者:王喆 刘广文 韩行敏 刘春娟 吕芳璐 南文杰 吕衍娟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职业论文:学生职业能力下高职商务英语论文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培养学生的目标没有定准确,课程体系不能及时更新。 现阶段,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具备某一行业或者职业岗位中所需要技术,然后以此为目标,培养从事该职业的专业型人才,在实际过程中需要的就是商务背景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还有语言方面的综合应用就是高职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但是在目前,我们国家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不准确的,课程体系不能够根据现在的社会发展进行及时的更新,就会忽略职业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会给学生只是注重单纯技能的职业操练,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的发展。 1.2专业教师实践经验少,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 在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中,老师的能力决定了一些学生的真正的职业的技能的训练,同时在高职学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是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在高职商务教育中,如果老师不能在专业实践上进行传授,那么老师就会在知识结构上不能很好的进行指导学生,导致老师在专业教学上能力不足。在实际的高职教育过程中,一些老师是由在文化课上进行简单的培训上在经过改行过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真正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3学校里面的教学手段不能及时更新,很难适应社会。 目前在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过程中,高职学校中的商务英语真正对于实际的外贸课程中不能及时进行更新,就会导致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真正的要用到的东西不能很好的进行掌握。在高职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老师不能将实际的东西讲述出来,会将一个事例进行讲述,势必导致模式单一化,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在这些过程中,老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在脱离实际的过程中,不能很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1.4专业实践环节比较忽视。 在目前的高职教育过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校园的模拟实习之外,一般就是在第三年的课程中进行专业的实训。但是在实习单位中,多以中小型的企业为主,在实习的地域中是比较的分散,学校为学生进行的真实实际情况是很难进行有效管理的,导致学生的实习工作中是装样子,应付学校的检查工作,就会导致老师和学校不能真正的掌握学生的实习目的和实际的需求,很难配合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做出的真正专业性的指导,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就会导致企业和教师同时还有学校不能真正的管理学生。 2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对策方法 2.1调整培养目标,增强人才活力。 现阶段,要想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就要严格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要求进行培养学生,学生就会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同时学生就会让学生具备真正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在高职商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求老师真正拥有商务英语的真正知识,同时还要求老师以实践为支撑,在这种方式的基础过程中,21世纪的老师,就会拥有国际的视野,培养出具备真实知识,同时还要精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学生。真正通过这样的老师,才会让学生职业素质能有很好的提高,在真实的涉外素质中能够很好的提高,就能正式市场的需求,服务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样就会切实符合就业的需求。 2.2更新课程体系,构建“能力本位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在商务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就是要培养很好的应用的学生为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得将课程的设置进行合理化,该表学科的唯学课程模式,商务英语课程就是将商务业务知识和英语进行相互融合的使用英语课程,本身就是一项的语言叫教学,同时还应该是一种技能教学,商务英语应该重视实践过程,这样就会根据企业对商务英语的人员的实际需要进行培训。这样就能很好的掌握课程里面的学识。通过诺课程的增减进行合理设置,这给你就会很好的优化教学内容,就能很好的进行课程的实用性和培养目标进行相一致。 2.3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适应能力。 在高职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这给你就能培养出学生适应能力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要求。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就要组织和协调人。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进行学习和教育,就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掌握能力,就能真正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正式经验和知识体系。同时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表述商务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应用商务技能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2.4加强师资培养,提升培养能力。 在现在的商务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大都是在缺乏真正的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进行从业的,老师在实践教学方面是存在很多知识的缺乏。老师就会出现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学能力不足的缺陷,学校要培养商务应用性的商务英语人才,就得在培养专业教师上下足功夫,提升老师的能力。只有才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认识到实践的环节是怎样的。只有让老师真实的定期进行下方到企业中,真实的掌握相关外贸企业的实践和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的水平提高。通过这样的优势互补,学校就能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和职工培训,很好的培养学生。 3结语 不断的更新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真实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将老师的培养能力进行提高,将丰富的校园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进行让学生进行实习,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有一个好的职业前景。 作者:高慧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浅谈汽车维修与保养:浅析汽车维修与保养 摘 要:在经济的发展下,许多行业都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以及不断发展的动力、广阔的市场。汽车行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地扩大。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汽车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其竞争的战火不仅在本行业内熊熊燃烧着,还蔓延到其衍生产业即汽车维修行业。作为依托于汽车行业而生的汽车维修行业在这一竞争趋势下,也开始进行种种革新,在世界各国市场上表现得各有千秋。 关键词:汽车;保养;维修;现状 现在很多家庭都普及了汽车,汽车作为日常的主要出行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汽车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和繁多的零件,所以必须要对汽车的维修和保养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采用定期保养的方法从而使汽车的使用寿命和功能得以提升。 一、我国的汽车保养维修的现状 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促进了我国汽车保养与维修的市场的扩大,良莠不齐的市场需要规范化工作和管理,查看我国已有的文献资料,我国的汽车保养维修制度是建立在有计划地安排保养和维修作业上的,以保持汽车技术状况的完好,但其实施效果还有待商榷。从技术上说,我维修市场的维修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性能不稳定、准确率低,技术更新慢、技术含量低、产品可靠性低,寿命短、故障多,有些设备至今还采用手工操作,操作费力;从市场来说,中国的汽车维修市场存在着无照无证经营下、维修作业不规范、偷工减料、乱收费、配件使用鱼龙混杂、维修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从消费者和汽修从业者来说,消费者对汽车保养维修的意识淡薄,汽修从业者的业务水平低下,很多只是做了几年学徒,就自称大师,自立门户、从另一方面看,目前我国的维修企业主要分为三类,即主机厂特约维修站,连锁快修网络以及社会上独立的维修企业,还有大量的无证无照业小修理铺,因为规范化的维修企业收费较贵,且修理周期较长,而且有些维修企业对修理的车的型号有所限制,如上海大众特约维修站一般不可能维修上海通用或广州本田的车,因此人们更加倾向于收费较便宜,维修周期较短的无照“小作坊”,但这些应技术达不到,维修设备简陋的原因,维修的质量也达不了标。 二、汽车维修保养常识与技巧 第一,螺栓松弛。汽车上的各部位螺栓作用不尽相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松紧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维修时应当按照专业规范和要求,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一般而言,需保证其预紧力足够,而且能够固定好紧固件。第二,油箱漏油。日常运维过程中,需严格检查油箱封口和底部油管等连接处,避免出现接触不良、密封不实等问题,然后再对油箱箱体进行检查,以免出现裂口、破损等现象,最后严格按照专业知识、规范要求等,对油箱进行拆卸维护。 第三,发动机废气排放时有噪音。针对这一问题,需严格检查排气系统中的管路、接口没无破损,排气系统正常工作与否,并依照相关知识和经验对其进行合理处理。每年都要对排气系统及相关设备进行更换,以保证汽车各部件性能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第四,冬季雾气蒙窗。驾驶室内外温差一般都比较大,车窗上水汽凝结成雾,严重影响司机的视野,进而造成安全隐患。通常情况下,应当打开雨刷,将水汽清除掉。第五,夏季车胎不宜过饱。炎热的夏季,沥青水泥路表的温度可达60、70度,车胎气体因高温而膨胀。因此,夏季车胎不宜充气太多,以免因轮胎内的气体膨胀而造成爆胎。第六,雨雪天气不宜急起速、转向和刹车。雨雪天气条件下,道路非常的湿滑,汽车轮胎与道路地面的摩擦力较之于正常状态下要小很多,此时若急起速、转向或刹车,则可能会造成轮胎长距离滑行,轮胎花纹就会造成严重的磨损,以至于汽车轮胎的摩擦阻力降低,不仅会影响汽车轮胎的使用寿命,而且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因此应当注意。 三、汽车电路常见的故障问题 汽车常见的电路故障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丢失或者损坏汽车钥匙,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导线直接连接开关的两个接柱或者直接连接导线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其次是有漏电的情况出现在汽车的分火头中,这时候就可以取出汽车分火头中的弹簧片,随后将绝缘物体垫进去,然后再在分火头中加上弹簧片,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再次是有漏电的情况出现在汽车的分电器盖,可以采用小火烘烤刮干净的漏电处或者船检处的方式进行解决。最后是汽车的电容器损坏。这时候就可以选择喇叭电容器将其取代。 四、汽车发动机具有过高的水温问题 导致汽车发动机具有过高的水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冷水不足,要想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可以先将汽车开到阴凉的位置, 等到汽车的发动机水温下降之后,再将冷水注入进去,对其进行调和。如果需要马上将发动机打开,这时候必须要在凉水中先浸泡一下毛巾,然后将毛巾盖在发动机上面,然后慢慢打开,再将凉水注入进去,要避免出现被水蒸气灼伤的情况。其次是由于漏水造成不断升高的发动机水温,这时候就可以先采用胶带固定防冻液壶上的管子,一旦发现其有破损必须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更换。再次是节温器的故障。节温器的位置在发动机的上方,一旦节温器发生故障,就无法以水温的调节为根据合理的对水箱进行送水,这样也会造成汽车具有过高的水温。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节温器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综上所述,汽车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并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我们使用他们的同时一些故障现象也在困扰着我们,通过对汽车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维修保养技巧,对于汽车常见故障的维修保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浅谈汽车维修与保养:我国汽车维修保养行业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汽车行业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了一种急剧增长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同时带动了汽车服务的维修和保养行业。当前,我国的汽车维修保养工作还有待提高,只有准确的分析汽车维修和保养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汽车维修和保养的发展对策,才能提高汽车的维修水平。本文主要对我国汽车维修保养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策略,希望可以给汽车维修行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汽车维修保养;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汽车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汽车供应量不断增加,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不断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以促进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降低汽车维修的成本,提高汽车运行的可靠性,进而保障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笔者结合汽车行业维修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现状 1.汽车维修技术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汽修行业投入方式多层次化,有些维修企业因循守旧,对新的仪器缺乏认识及了解,怀疑汽修过程中使用电子检测仪器所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日常工作中他们认为使用敲击等手工方式比电子检测方式来得更直接、生动,所以他们仍然依靠传统的手摸、耳听、眼看等方式判断和检测问题;有些维修企业认为新的仪器程序复杂且一次性投资大,回收成本周期过长,所以不愿意购置;有些维修企业即便是已经购进了新的仪器和设备,也会由于操作麻烦,长期搁置不使用。[1] 2.汽车维修行业管理落后 对于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相关管理部门监督不力。首先是对个体维修及保养的企业设备和技术监管不力,使汽车维修及保养设备不全、技术参差不齐,这对汽车维修及保养形成规模效应极为不利。其次对汽车维修及保养企业布局极为不合理,造成维修及保养资源浪费,同时不同维修及保养企业收费标准也不统一,造成维修保养乱收费现象。再次维修及保养技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使维修及保养质量得不到保障,再加上部分企业资金不足、设备较差、检测手段单一,就使维修及保养质量整体较为低下。 3.缺乏汽车维修行业专业技术人员 技术含量越高的行业,越需要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汽车维修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批的从业人员,许多不能接受继续教育的初、高中生和企业下岗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汽车维修市场,这些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维修技能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目前,我国汽车维修市场初级人才基本饱和,中、高级人才十分紧缺,尤其是电工、电路、机修方面的熟练技工人才并不多,有一定理基础且技术过硬的高级技工更是一将难求。 4.汽车维修及保养方式存在缺陷 汽车维修及保养方式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汽车的维修及保养延续传统经判断,而不对汽车故障进行科学检测、综合评定,汽车的维修及保养方案缺乏科学的依据,使得汽车实际状况与汽车维修及保养方案不相符合;第二是,汽车维修与保养脱节,很多汽车维修及保养企业往往只重视对汽车的维修,而忽视对汽车的维护保养,使汽车在维修之后还需要相关的措施对其进行补救。第三是,随着汽车后市场服务体系的建立,相关的汽车维修及保养的检测设备不断发展,但是实际的维修及保养中,对新的检测设备应用较少,仍是延续传统的维修与保养方式,使检测技术与维修及保养的方式分离开来。 二、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应采取的对策 1.做好汽车维修技术宣传工作,改变维修观念 汽车维修行业管理部门可采取让各汽车维修企业参加全国各种大型的汽车维修会议或聘请汽修专业人员以知识讲座等方法,普及目前汽车工业技术的进步情况、对比汽车新技术、新工艺,寻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改变观念和自身技术落后的情况。按照我国《汽车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规定,根据汽车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需要,在一些地区成立试点汽车维修厂,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严格执行维修作业技术工艺规范,健全各项制度,全面提高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2] 2.完善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 完善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对促进行业统一管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主管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相关部门(如交通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要加强合作,使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管理形成合力,加强对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监督力度,共同管理好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其次,由于汽车维修及保养市场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所以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管理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管理,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发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创新管理机制,形成一个针对汽车维修及保养市场的动态长效管理机制,促进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现代汽车的发展要求汽车维修及保养的从业人员首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使自身的维修技术与新高科技维修技术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使从业人员不会随着汽车的更新换代而被淘汰。其次作为现代汽车维修及保养企业要重视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对员工技能进行考核,并以市场需求的员工技能为参照,针对员工的薄弱技能环节着重培养,对于员工维修及保养基础较低的,要加强基础技能的培训,从而使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再次企业要处理现代的维修及保养理念和现代维修及保养人才培养模式,要使企业的维修方式与新技术相结合,使企业员工技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培养现代维修及保养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4.全力打造企业服务品牌 作为汽车维修及保养企业,要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需要企业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在市场形成良好的口碑,锻造出自身的优质服务品牌。维修及保养企业在对客户提供服务时,要采用科学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综合评定汽车故障,以科学的分析为依据给客户量身定制优质维修及保养方案,优化自身服务品牌。 结语: 由于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汽车维修和保养行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汽车维修企业应该不断发展维修技术,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对维修人员的培训等,以提升在同行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进而促进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浅谈汽车维修与保养:关于汽车维修与保养方法的探究 摘 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特别是家用汽车已经非常普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好帮手,汽车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汽车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有效保养汽车、提高使用率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想全面提高汽车使用寿命,发挥汽车最大功能,就需要在日常中加强对汽车的保养与维护。文章主要通过对汽车使用过程中维修与保养技巧的分析,进一步提出汽车常见故障维修技巧,以此提升汽车维护保养能力与水平,解决困惑人们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常见故障;汽车维修;汽车保养 前言 时代的发展,不但带动了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伴随着时代的改变,汽车的范围已经很广泛了,汽车不但是公共的交通运输工具,更是人们生活中的好帮手,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汽车,汽车已经悄然走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到每一个家庭中,可以说,汽车是当今每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一员,没有汽车,人们的出行就会大打折扣。当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则带来了汽车管理问题,汽车保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使用寿命,人们只知道关爱自己的汽车,但这种爱不能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出来,而良好的保养与维护,才是对汽车最好的关爱。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过分关爱汽车,做出了一些不符合规范的动作,导致汽车过早损坏,比如人们不了解汽车一些基本原理,过于保护引擎、机油加满等现象层出不穷,不合适的处理方法,往往导致汽车出现问题,影响功能,严重的还会造成交通事故,只有全面做好保养与维护,才能确保汽车良好运行。下面就汽车相关日常保养维护的常识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提高人们对汽车的认知度,最大程度发挥汽车作用,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 1 外部保养 1.1 车身保养 车身好比人的外表,如果外表脏乱,再好的汽车也呈现不出价值,那么汽车外观的保养就显得相当重要,车身需要经常进行清洗,保证外观整洁干净,这是汽车最基本的保养。在北方,入冬前一定要给汽车进行一次全身“美容”,确保汽车始终保持良好的外观,进入冬天后,由于气候不确定,往往会导致汽车外观脏乱花,刷洗车辆次数也不会过多,所以初冬时一定要进行打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全面保养车漆,保证过蜡的车身不易沾水,同时,车漆也不易结露成冰,确保汽车外观整洁美观。 1.2 轮胎保养 轮胎是汽车行驶时的重要部件,承担着汽车的整体重量,轮胎的材料主要是橡胶,但是这种材料会因气温升降而变化,特别是北方天气,如果寒冷则橡胶就硬且脆,大大减少了与地面的磨擦系数。这时候就需要掌握好轮胎气压,既不能过高,同时也要保证适度,因为外部气温低,软胎就会导致轮胎加速老化,容易出现交通事故。为了保证出行安全,需要全面做好检查,及时清理胎纹夹杂物,尽量避免使用补过一次以上的轮胎,更换掉磨损较大和不同品牌不同花纹的轮胎。只有轮胎内外磨损相同,才能确保行车舒适与安全,所以,定期做好轮胎四轮动平衡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为了确保磨损相当,还要定时更换四个轮胎的位置,保证各轮胎摩擦相等,达到平衡的目的。 1.3 底盘保养 由于路面材质、路况的不同,会对汽车底部产生腐蚀,特别是北方的冬季雪天,为了尽快融化冰雪,往往会在路面撒布大量盐使冰雪融化,这种酸性路面,会使汽车底部严重腐蚀,使底盘生锈,只有及时清除掉这些物质,才能保证汽车行驶安全,建议驾驶人多花一些时间,对底盘做好防锈护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汽车、延长寿命。 1.4 雨刮器维修与保养 雨刮器是汽车的重要部件,如果没有则会导致雨天难行,看不清前方路面,很容易出现事故,在日常需要保护好雨刮器。北方的冬天雪水很容易会导致雨刮器粘在挡风玻璃上,只有正确处理才能保证不损坏部件,这时候不能使用热水冲洗,这种方法不担会使车窗炸裂,还会使雨刮器变形,为了保证不变形,就需要打开空调热风吹前风挡确保刮器自然化开。要定期擦洗雨刮器,保证刮净风挡玻璃,使视线清晰。 1.5 挡风玻璃保养 风挡玻璃要保证清晰,如果出现风挡结冰时,需要使用除冰剂进行清理。后窗玻璃除雾线路需要保持良好,因为在雨天或雪天行车的时候,后窗玻璃除雾线路可以快速起到作用,迅速清除雾气或冰水,实现广阔的后方视野。那么在进行保养时,一定不能破坏线路构造,顺着印刷线路走向擦拭车窗玻璃,不能上下擦拭,否则会导致电阻丝断开,影响电源通电。 2 内部保养 2.1 喷水系统维修与保养 喷水系统是一个整体构造,与雨刮器连接,一些替代品会在冬天结冰,所以就需要慎重选择使用。冬季零摄氏度以下时,更换抗冻的冬季玻璃水,这样才能保证不出现冻水现象,同时,为了有效保证效果,也可以在玻璃水中加入适当比例酒精,这样不但能快速降低冰点,同时也起到了必要的抗冻效果。 2.2 汽车冷却系统维修与保养 冬天大部分时间气温低于零度,冷却系统结冰就会引起汽车启动障碍,如果操作不当,就会造成发动机损坏,影响到汽车的使用寿命。在所有的汽车故障类型中,冷却系统故障较常见多发,可以说,是导致发动机故障的头号杀手,占发动机故障六成。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寒冷天气使用防冻液,这样冷却系统就不会结冰,那么进入冬季驾驶员一定要检查防冻液,查看是否加足,保证冬天使用效果,确保行车安全可靠。正常情况下,防冻液每两年更换一次,但是加入过普通水后,防冻液就需要缩短更换周期,对液体颜色进行查看,如果出现差异颜色,就不能加入,混加会损伤冷却系统。防冻液冰点是选择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温度地域条件,可以选择使用-15℃、-25℃、-30℃、-40℃等规格。 2.3 供电系统维修与保养 供电系统主要指的是电瓶,低温对电瓶来说,是非常敏感的,如果处于低温环境,则蓄电池电容量就会降低,当前使用的电瓶均为免维护电瓶,电瓶电解液不用补充,也不用调节电解液比重。但是电瓶也需要及时调整,特别是遇到寒冷天气来临时,电瓶接线柱一定要及时清理,涂上专用油脂才能形成一层保护膜,不但启动更加安全,还能有效延长电瓶的使用周期。 2.4 进气系统维修与保养 节气门、进气道等积炭过多非常容易导致启动问题,如果保养不当,节气门积炭就会较多,给汽车点火带来困难,夏季节气门积炭影响不大,但冬天温度过低,环境恶劣,就会导致汽油挥发,这种影响极大的影响了启动效果,延长了打火时间,相同状态下汽油点火能力就会变弱,发动机点火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有效提高汽车打火效率,就要经常进行检查,清洁发动机节气门积炭,每间隔2万公里左右清洁节气门体,同时检查火花塞,能很好预防发动机打不着火现象。 2.5 润滑系统维修与保养 机油在汽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润滑、冷却、清洁三大功能,只有保证机油正常流动,才能使汽车运转正常,机油是发动机工作的介质。但是影响机油工作的却是黏度、流动性,所以要正确理解好机油的工作原理,保证机油黏度适中,才能确保机油效果。黏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换油时需要把油底壳、空气压缩机机油,换成冬用机油;把变速器、分动器、差速器、转向器齿轮油,换成冬用齿轮油。 3 结束语 汽车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只有全面做好维护与保养,才能确保汽车安全可靠运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汽车维修保养技巧较多,只有使用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有效避免事故发生,确保车辆人员安全。 浅谈汽车维修与保养:谈汽车维修保养的技巧与常识 [摘 要]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每年都在增加,存在重购买、轻保养的现象,尤其是一些车主,未能深刻的认识到汽车维修和保养的重要性,甚至连最基本的保养常识和技能也没有,以至于当汽车出现安全问题时不知所措。由于汽车维修和保养费用相对较高,因此很多车主不愿对汽车进行维修保养,这也是造成汽车事故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将对汽车常见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进行维修和保养,谈一下个人的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故障问题;维修保养;常识;技巧;研究 通过分析和研究汽车维修与保养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有利于帮助车主们对汽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减少汽车运行安全事故、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常见的汽车运行故障问题分析 作为目前最为常见的代步工具,汽车在应用过程中,如果存在质量或养护管理方面的问题,则会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比如,存在设计缺陷、未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会造成汽车损耗,进而危害相关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长期的服役过程中,若汽车没有及时的进行维修养护,则会造成严重的老化现象,这对汽车性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严重时会造成汽车刹车失灵、爆胎等问题,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会增大。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对汽车常见的故障问题总结如下: 1、汽车设计问题 汽车设计过程中,存在装配不合理、配件质量不达标等情况,很多汽车在出厂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该种问题与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假如设计人员未对汽车上的特殊部位和部件性能、整体结构合理性综合考虑,则可能会导致汽车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 2、操作失误 对于部分驾驶员而言,基于很多原因而经常疲劳驾驶,这就会产生严重的行车安全隐患,甚至因操作失误而引发安全事故。驾驶员开车过程中,若精力不集中,也会影响汽车正常运行和功能的发挥,甚至造成驾驶路线偏移,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比如,2016年10月12日,李某在雾天疲劳驾驶运输车沿高速公路行驶时,驾驶车辆的右前部撞到了前方张某驾驶的半挂车上,直接导致李某车内副驾驶员孙某当场死亡,而且两车及相关货物损坏严重,影响了正常交通。 3、汽车维护和保养不到位 当汽车出现故障问题以后,需采用有效的维修措施和保养方法进行处理。若汽车加注了过量的机油,则很可能会出现烧排油机现象,进而引发传动带拉伸,严重磨损。尤其在寒冷的冬季,车窗结冰后部分人员错误的向车窗玻璃上倒开水解冻,以至于车窗玻璃强度降低,严重影响到了车辆车窗性能。汽车维护与养护过程中,若采用的方法不当,也会影响汽车的性能,缩短汽车服役寿命,甚至给汽车运行造成安全隐患。当汽车服役一段时间以后,会自然老化,需及时进行汽车保养,才能保证其性能以及正常运行,防止机械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问题。在高温环境下,汽车高速运转时车胎容易爆胎,如下(图一)所示;寒冷环境下,汽车容易出现机械性磨损,这些均影响汽车的性能,甚至造成安全隐患。 二、汽车故障排除及维护保养措施 基于以上对当前汽车运行过程中的故障问题分析,笔者认为既要对常见的故障问题进行排除,又要加强日常维护保养,具体分析如下: 1、常见汽车故障排除 第一,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正如上文所述,驾驶员开车过程中的操作习惯和方法,直接关系着车辆的运行轨迹,所以驾驶员应当提高自己的素质以及安全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汽车安全事故发生几率。根据道交管理条例规定,机动车应当保证良好的车况和整洁的车容,尤其是灯光设备、后视镜、刮水器以及喇叭和制动器与转向器等,一定要保证齐全、能够正常运行;同时,还要提高汽车维修养护责任意识,确保自有车辆的维修质量,尤其是驾驶员一定不能心存侥幸。 第二,加强旧车报废管理。随着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很多车辆逐渐达到报废车龄,然而仍然一些车辆未经任何的维护和保养还在运行。如果这些车辆上路,不仅会对驾乘人员造成人身安全威胁,而且还会成为“马路杀手”,危及交通安全。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旧车报废管理,待报废车主也应当提高安全意识,积极主动的进行旧车报废申请,双方形成合力,有利于减少汽车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第三,养成良好的维护保养习惯。很多汽车机械零部件需要经常维护,比如汽车刹车片磨损一般都比较严重,若不及时的进行维修,则会导致汽车刹车失灵;制动气室内的膜片若不经常更换,则会导致制动失败。由于诸如此类的部件耗损量比较大,因此需定期维修和保养。汽车运行过程中,各部件之间会产生冲击和震动力,摩擦力也非常大,此时若不及时对其维修和养护,则难免会出现运行故障问题。 2、汽车维修保养常识与技巧 第一,螺栓松弛。汽车上的各部位螺栓作用不尽相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松紧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维修时应当按照专业规范和要求,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一般而言,需保证其预紧力足够,而且能够固定好紧固件。 第二,油箱漏油。日常运维过程中,需严格检查油箱封口和底部油管等连接处,避免出现接触不良、密封不实等问题,然后再对油箱箱体进行检查,以免出现裂口、破损等现象,最后严格按照专业知识、规范要求等,对油箱进行拆卸维护。 第三,发动机废气排放时有噪音。针对这一问题,需严格检查排气系统中的管路、接口没无破损,排气系统正常工作与否,并依照相关知识和经验对其进行合理处理。每年都要对排气系统及相关设备进行更换,以保证汽车各部件性能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第四,冬季雾气蒙窗。驾驶室内外温差一般都比较大,车窗上水汽凝结成雾,严重影响司机的视野,进而造成安全隐患。通常情况下,应当打开雨刷,将水汽清除掉。 第五,夏季车胎不宜过饱。炎热的夏季,沥青水泥路表的温度可达60、70度,车胎气体因高温而膨胀。因此,夏季车胎不宜充气太多,以免因轮胎内的气体膨胀而造成爆胎。 第六,雨雪天气不宜急起速、转向和刹车。雨雪天气条件下,道路非常的湿滑,汽车轮胎与道路地面的摩擦力较之于正常状态下要小很多,此时若急起速、转向或刹车,则可能会造成轮胎长距离滑行,轮胎花纹就会造成严重的磨损,以至于汽车轮胎的摩擦阻力降低,不仅会影响汽车轮胎的使用寿命,而且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因此应当注意。 结束语: 总而言之,汽车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此无法详细阐述,只是将实践中常见的故障和问题进行概述。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发挥汽车机械设备和各部件的功能正常发挥,确保行车安全可靠性,我们应当从思想上真正的重视起来,树立安全意识,实时关注汽车车况以及运行过程,妥善做好汽车维修保养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汽车安全运行。 浅谈汽车维修与保养:汽车维修与保养方法注意事项思考 [摘 要]汽车维修是汽车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较为严格。因此,本文对汽车的常见故障及维修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汽车维修和保养的注意事项,使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汽车;维修;保养;注意事项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汽车的普及就是表象之一。与此同时也带动了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与汽车有关的行业正随着汽车而普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汽车维修是汽车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较为严格。汽车驾驶人员不仅要了解汽车的功能和特性,同时还要对汽车可能出现的故障点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排除发生一般故障的隐患。 1 汽车常见故障及其维修 汽车由于种类、排量以及配置等等的不同,在使用的过程中便会出现各种不同性质的各类故障问题,这就需要维修与养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汽车的维修养护水平。 1.1 行驶过程中方向盘震颤 这可能是因为汽车的前轮胎压不足致使汽车受力不平衡,更严重的便是轮胎已经在胎压的变化下发生了变形;也可能是因为汽车的转动系统发生了零部件的松动,进而使得汽车的转动轴发生了弯曲变形,影响了汽车的平衡;当然减震器的失灵也可能使得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受到的颠簸力量增强,进而使得方向盘出现了震颤 1.2 电路故障问题分析 电路出现故障最常见的原因便是车钥匙损坏了,此时的解决办法通常是使用短线连接的方式连接开关的两端柱;如果是因为汽车的分火头出现了漏电的现象,则可以在分火头里弹簧片的两端垫上绝缘材质的垫片,进而阻止电流的流通;如果分电器盖发生了漏电现象,则可以采取将其烤干的处理办法,阻止其导电现象的发生 1.3 发动机故障分析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当前出现故障的时候,汽车会出现无法启动、转动以及空转的现象,此时需要对汽车的蓄电池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因为其电量不足的问题造成了汽车不能正常启动的现象,是否需要进行充电;之后对接头进行检查,确保是否因为接头的不正常造成了发动机功能的难以实现,对于那些接头处出现问题的汽车,可以对其接头进行打磨,提高连接的紧密程度或者对缠绕导线的圆柱进行清理,保证电路的畅通;如果蓄电池的电量充足且导线的连接情况也良好,则可能是因为发动机本身存在着问题,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检修或替换 1.4 刹车系统故障分析 汽车的刹车系统是汽车行驶安全的根本性保证,对于汽车的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不能等到问题显现才采取解决措施,因此,需要对刹车系统进行定期的检查,刹车系统部件超出磨损范围应及时更换,并且在出现ARV系统报警的时候,应该保持冷静,仔细的检查零部件,进而查找出问题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汽车的性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2 汽车维修与保养注意事项 2.1 汽车维修的注意事项 2.1.1汽车维修前注意事项。在对汽车维修之前需首先检查汽车的故障对其故障处做一个综合的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维修的过程中不会因为维修的需要而损坏其他部件导致恶性循环。应检查所需汽车配件是否健全加果有的配件暂时没有存货是否用其他的部件进行替换。一定要保证替换后汽车能够正常工作不会有其他的副作用。所选部件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配件规格质量合格这样维修后才不会因为配件的不合格导致交通事故。现在许多交通事故都是因为汽车本身部件有问题在开车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磨损、温度过高或者压力过大而造成配件提前老化导致交通途中出现各种状况。选择配件时厂定要以质量和标准为选取尺度。 2.1.2汽车维修过程中注意事项。维修时,首先注意避免伤害自身。车身上有许多危险化学品具有高度腐蚀性对人体皮肤的伤害非常大加冷冻液、蓄电池、电解液等。如果发生此类事故应及时就诊,切忌不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擅自对伤口进行处理,避免二次伤害或加重病情。维修时远离儿童,尤其注意无人看管的儿童靠近汽车非常危险。从车上拆卸轮胎时,人不要正对轮胎,应站在轮胎侧面拆卸,以免轮胎倒下时被砸伤。应对角拧松轮胎往意不能拆掉螺母,防止轮胎突然脱落倒下伤人。应把整圈螺母拧松后进行拆卸。分解轮胎时必须先放掉轮胎内的压缩空气才能拆卸挡圈,否则拆卸不慎档圈有蹦出伤人的危险。每次重装轮胎后必须在行驶50km左右后重新紧固1次轮胎螺母然后在100km左右后再次紧固1次轮胎螺母。以后每行驶5000km再检查紧固1次。紧固轮胎螺栓不是越紧越好应按规定力矩进行拧紧,力矩过大轮胎螺栓受到的纵向拉力就成倍增加汽车在重车行驶过程中轮胎螺栓在紧急制动、大幅颠簸等强大的冲击载荷中有可能突然断裂。如发现有个别轮胎螺栓断落尽快更新,这时不仅该轮胎失去动平衡,其余轮胎受力增大发生“甩烧饼,’事故的概率也加大了。 修理时要注意意外发生。在排气管、消声器和水箱附近进行维修保养注意防止烧伤和烫伤。特别注意是刚一停车就做维修保养,这些地方温度还比较高稍有不慎就会被烧伤或烫伤。驾驶员在日常维修保养中加需使用千斤顶厂定要支撑牢固,地面要足够坚固垂直支撑千斤顶,顶面和车辆部件的接触面积要大于70%,顶起后,在工作前还要锁住千斤顶油道皮撑保险凳。否则在维修保养作业中,如果发生车辆晃动,干斤顶有可能滑倒或突然失效会造成人员伤害。蓄电池里有硫酸溶液,硫酸溶液有毒并具腐蚀性,维护时必须戴上耐硫酸手套,穿上防护服。千万不得接触眼睛和皮肤,并要保持蓄电池及其酸液远离儿童。始终保证蓄电池通气孔畅通。进行维护操作时,必须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要远离明火或可能的火花(如抽烟),不然有爆炸或起火危险。不得倾斜或倾倒蓄电池,因为酸液会从加液孔、通气孔里流出来。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遇火有爆炸危险要特别小心。 2.2 汽车保养的注意事项 必须定期对汽车的空气滤清器、燃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进行更换,提高汽车性能节约然油。定期对节气门进行清洗,减少冬天打火打不着的情况发生。定期更换汽车的火花塞,方便汽车发动机启动并减低油耗。定期更换汽车机油,保证油路的顺畅,有效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维修人员是汽车行业中不可缺少的人才,及时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将出现的维修难题加以解决是维修人员始终的任务。汽车维修既是一个固定化的工作池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要求维修人员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充实自己,了解最新出产汽车具有哪些性能,以便在维修时不会出现错误。
浅谈交通运输系统特征:铁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R)在铁路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我国是一个铁路自然灾害的国家,灾害分布广泛,情节严重,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铁路对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推动了智能铁路交通系统ITS―R的发展,该文主要介绍了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R的开发应用背景的急迫性,ITS―R的发展,ITS-R的主要功用以及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铁路桥梁垮塌与落石)。 关键词:铁路自然灾害 铁路智能交通系统 开发应用 1、ITS-R智能系统开发应用的急迫性 我国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的比较优势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所以造成我国铁路自然灾害分布广泛,类型众多发生频繁,情节严重,已发生灾害路段占全路总运里程的20%以上,尚有许多线路灾害处于潜伏状态,灾害主要集中于路基(约占90%)方面,如铁路沿线落石、滑坡、泥石流等等,而且一旦发生都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甚至造成线路长时间中断甚至部分铁路瘫痪,同时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以及国家安全带来危害。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我国铁路向着高速,安全,智能转化,高速除了带来时间上的便捷意外,必然对我国的灾害预警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发展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60-70年代,为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的兴起。早期的研究是以日本的综合机动车交通控制系统(CACS),美国的道路电子导向系统(ERGS)以及德国的一个类似系统为代表的。他们的共同的研究重点都是线路的导向系统,且都是以大型的中央计算机和通讯系统的中央处理系统为基础。 第二阶段,1980―1995年,由于80年代技术的进步,大容量的存储器的出现使大型数据存储和处理系统成为可能,新的研究和发展正朝着一个实用化的方向努力,从而使ITS-R的发展条件得到改善。 第三阶段,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大大促进了ITS的发展,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了ITS的应用潜能,它被认为是一个综合交通术语,广泛地应用于其他交通领域,如今ITS技术的发展正被广泛应用的铁路,民航等领域,ITS技术正被认为是一个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介绍铁路智能系统在灾害预防系统的作用) 3、ITS-R在铁路灾害预警系统方面的功用 我国铁路灾害的多发性、随机性、区域分布不均衡性和铁路运输要求的连续性、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是严重的。灾害的多发地点多是集中在铁路线路的桥梁,隧道,陡坡等处,要减少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传统方法是采取人工看守、巡逻发现险情及时报警拦截列车,但是人工看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空白性,因为自然灾害刚好发生在巡逻人员到来之前或者到来之后还时有发生。随着运输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高铁发展使车行驶的速度与密度逐步增加,传统的自然灾害预警办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列车运输的需要,现代的智能预警系统需要崛起并在未来的灾害预警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实现预警的方法与步骤: (1)确定智能预警系统的安装位置 首先对我国的自然条件较复杂的铁路线路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估,评估的方法是根据铁路灾害发生次数的统计数据以及修建年数的大小来确定。根据铁路灾害的统计数据,确定发生次数较多的线路,对这些线路中的修建年份较早的桥梁进行评估,然后根据桥梁所处的环境条件(桥墩所处的位置是不是位于常年流动的激流中,河水的酸碱度,是硬水还是软水)对桥梁进行分级,可以根据桥梁所处环境的不同以及修建年份的不同将桥梁分为四个不同等级,A级桥梁所处环境最恶劣,必须安装智能预警系统,B级原则上也需安装,C级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D级不需要安装。 (2)对需要安装预警系统的桥梁根据工务段进行分配 每个工务段的桥梁由该工务段进行管理,每个工务段设置一个报警系统,但接到报警信号时,负责对列车及时拦阻。 (3)安装预警系统 根据第一步确定的桥梁等级进行安装,预警系统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监测系统与报警系统,监测系统由闭合线路组成,设置在轨道间或安装在桥墩处,安装在轨道问的通过控制轨距进行检测,当桥梁垮塌时,由于轨距改变是线路断开并使报警系统接通,通过报警系统通知该桥梁所处的工务段,然后对列车进行拦截,以防造成重大损失。 对于落石,则采取有桥梁预警相似的方法,对于较易发生落石且防止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叫的地段安装预警系统,以实现对灾害的预警,减少人员伤亡。 随着科技的日益创新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笔者相信在未来的灾害预警中,智能预警系统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浅谈交通运输系统特征:浅谈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一、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概念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的运输和管理系统。该系统将采集到的各种道路交通及服务信息经交通管理中心集中处理后,传输到公路运输系统的各个用户(驾驶员、居民、警察局、停车场、运输公司、医院、救护排障等部门),出行者可时时选择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交通管理部门可自动进行合理的交通疏导、控制和事故处理;运输部门可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调度。从而,使路网上的交通流运行处于最佳状态,改善交通拥挤和阻塞,最大限度地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整个公路运输系统的机动性、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二、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及内涵 20世纪80年代,各发达国家虽然已经基本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国家道路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路网通行能力日益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遭遇不同程度交通问题的困扰。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最初解决交通问题的传统办法是修建道路,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用来修建道路的空间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交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负效应日益显现,面对这些交通问题,能否找到一种有效途径解决以上交通问题,降低经济损失,提高交通运营的效率和安全是发达国家最先研究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动机。通讯、控制、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产生为智能交通系统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交通运输整体效率和水平,已经成为各国共识。 1.美国。 注重ITS安全设施建设,根据本国交通基础设施特点和实际需要,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车队管理、公交出行信息、电子收费和交通需求管理四大系统及多个子系统及技术规范标准。“9.11”恐怖事件引发了美国政府和交通界人士反思,认为ITS应该而且能够有效预防恐怖袭击,加强基础设施和出行者安全并可用于评价灾难程度与加快交通恢复,实现快速疏散和隔离。因此,美国ITS今后建设趋势之一就是研究ITS在美国安全体系中维护地面交通安全作用,重点集中在安全防御、用户服务、系统性能和交通安全管理方面。 2.日本。 注重ITS诱导设施建设,建设组织以丰田公司为首的25家公司联合研发自动公路系统(AHS)。近几年,日本还投入15亿日元开发全国公路电子地图系统,打开了车辆电子导航市场,已有近400万套车内导航系统在市场上应用。日本的ITS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信息提供、电子收费、公共交通、商业车辆管理及紧急车辆优先等方面。 3.欧洲。 注重构建ITS基础平台,ITS建设进展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目前正在全面应用开发远程信息处理技术,计划在全欧洲建立专门交通(以道路交通为主)无线数据通信网,ITS的主要功能和交通管理、导航和电子收费等都围绕远程信息处理技术及全欧洲无线数据通信网来实现。目前,开发先进的旅行信息系统(ATIS)、车辆控制系统(AVCS)、商业车辆运行系统(ACVO)、电子收费系统等方面。 从以上发达国家智能交通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智能交通系统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经济与技术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融合体现。它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促进,离不开技术支撑体系,智能交通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交通运输的高效、安全、舒适、可持续发展。 三、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应用 目前世界上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最为广泛的是日本,日本的VICS系统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和成熟的阶段。美国、欧洲等地区的智能交通系统也已经广泛普及应用。 1.省际公路(高速公路)交通管理。 省际公路交通管理主要包括国道、省道等城市之间的普通公路及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目前省际公路交通管理主要应用的系统为“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ETC)”,简称不停车收费系统。将来,ETC系统将在区域甚至全国进行联网。 2.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城市道路管理系统中还包括信号灯控制系统、路况指示系统、车牌识别系统、道路视频监控系统等。 信号灯控制系统和路况指示牌主要帮助管理部门和车辆更了解所处的路况条件,以便进行最合理的道路管理和道路选择,提高道路运输的效率;车牌识别系统和道路视频监控系统除提高道路运输效率外,还对城市治安监控起到一定的作用;道路视频监控系统是以上系统中只用最为广泛的系统,在众多城市的“平安城市”建设中,道路视频监控已经被纳入建设范围。 3.城市公共交通管理。 城市智能公交系统是主要针对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的指挥、管理、调度、应急等方面智能系统。城市智能公交系统主要实现对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车站、车辆的全面监控。通过各种辅助设备预知并合理调度公交资源,优化公交系统,并与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进行协作,实现既定的城市交通策略。如,北京奥运期间通过GPS对公交车定位和信号灯遥控系统协作,实施“公交优先”的交通策略。 4.高速铁路交通系统管理。 高速铁路信息化数字化系统,也称高速铁路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五个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电力系统、电气化系统和信息系统。 四、小结 智能交通系统是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交通运输发展领域。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绝不仅仅是各种先进的电子系统的堆积,而应该大力强调信息在智能交通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紧紧围绕信息这个核心,强化对公路、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设施的管理,实现更安全、更便捷、更有效、与环境更协调的客货运输。 浅谈交通运输系统特征:交通运输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初探 摘要: 交通领域的腐败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为遏制交通腐败,降低廉政风险,本文把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办法引入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建立科学、可行、可持续的预防腐败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探索思路。 关键词: 腐败成因;风险防控;机制建立 1 河南四任交通厅长落马之惑 从1997年到2010年底,河南省交通厅先后有4名厅长因贪腐落马。第四任交通厅长董永安2010年12月被双规后,省委组织部号召符合担任厅长条件的干部自荐,但却无人报名。该厅长位子空缺半年后,直到2011年6月10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才任命河南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孙廷喜担任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不仅河南,从1997年河南省交通厅长曾锦城成为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被揪出来的“交通巨鳌”开始,全国已有新疆、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江苏、安徽、云南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正副交通厅局长相继落马。“工程上马,厅长下马”成了交通建设领域的一句咒语。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为何无人愿意干?因为这是一个“高危岗位”。在10多年时间里,河南省交通厅先后4任厅长“前腐后继”落马。其实,曾锦城、张昆桐、石发亮和董永安等人在上任之初,也都想做个清官,但结果都没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成了贪官。交通厅长纷纷落马的奇特现象揭示了什么?何以让交通厅长的岗位不“高危”?围绕这一非偶然的独特现象,本文就交通运输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行一点探索和思考。 2 建立交通运输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现实意义 交通领域的腐败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期待和对政府的信赖,还极大地损害了交通行业的社会形象,给交通行业行政目标的实现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2.1 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行业发展赋予的新课题。当前,为改善民生,交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保障,始终处于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云南为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资金投入大、权力运行环节多、社会关注度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廉政风险考验。在此背景下,着力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研究,以创新的思维和措施更加有效地遏制腐败的发生,降低廉政风险,保证工程优质、资金安全、干部廉洁和群众满意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2 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新举措。从目前现状看,现行的防腐体系在反腐行动中表现出事后查办强,事前预防和事中发现、干预弱的特点,难以应对反腐斗争中出现的新形式、新问题。因此,基于现有反腐体系,建立一个对反腐行为能够事前全面而积极地预防,事中有效发现和及时干预,事后妥善补救的预警机制,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所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和创新性是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新举措。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应突破传统思维和旧有模式,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控制理念,以简约、全面、准确的模式清晰勾勒出每个工作环节涉及的风险点,覆盖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体现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 2.3 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提高管理效能的新途径。通过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有助于细化工作环节、控制工作节点、预防工作失控、强化工作执行,从而规范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3 交通运输系统腐败特点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的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三大领域: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交通工程运营与养护领域和交通运输企业经营领域。 3.1 违纪违法案件,领导干部居多。京沈高速公路宝坻段建设中,37公里路段揪出37名干部。 3.2 违纪违法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原贵州省交通厅厅长卢万里非法操作贵州省修建公路等交通基础建设项目的国债资金, 3年时间涉及金额40多亿元,从中获取的非法利润达数亿元。 3.3 违纪违法案件,涉案环节较多。交通领域涉及的面比较广,在反腐防控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可钻空子,可涉案的环节比较多。比如项目招标投标、工程分包、物资采购、资金拨付等经济活动。 4 交通运输系统腐败成因分析 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腐败现象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民众为交通运输系统腐败的蔓延和升级深感忧虑。交通行业腐败的成因既有行业的内在因素,也有腐败官员的道德因素,还有交通行业本身制度和监督等多方面的因素。 4.1 政府高官权力过度集中。落马交通厅长们之所以成为腐败的“高危人群”,其直接原因就是权力使用不规范。他们手握重权,掌握着过于集中的权力,且权限过大,在人、财、物以及政策资源的支配过程中,行政便利和低成本易为其权钱交易提供机会;作为被监督者,他的权力比监督者的绝对权力大很多,权力监管者反被被监督者以上下层级直接经管,因此对他们的监督成为空谈。所以交通廉政防控机制的研究也应把完善权力规范纳入其中重点探讨,以权力制衡为方向,逐步分解过于集中的权力,合理赋权,科学“制权”、“分权”、“还权”、“裁权”。 4.2 交通行业特点自身的因素。首先,交通行业涉及的工程建设存在点多面广、投资资金大和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容易有腐败的可乘之机。其次,交通行业腐败的隐蔽性比较高,它的质量事故不易直接造成重大人身安全事故,不易显见、被曝光和及时发现。 4.3 腐败官员“德”的因素。从主观上讲,思想道德腐败、私欲极度膨胀,确是官员翻车溺水的重要根源,制欲戒贪应是为官修身的第一要则。对于手握权力的官员来说,思想道德防腐反腐尤为重要。为能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能做清政廉洁表率,不让幸福远离自己,领导干部应时刻保持平常心,时刻把制欲戒贪放脑海,时刻深入群众为人民谋利,将廉洁从政作为一种信仰来坚守。 4.4 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体制制度缺陷的因素。小平同志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体制缺陷是腐败多发的制度性根源。比如: ①高速公路的建设权过分掌握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手中,“落马交通厅长”的现象就有了先天土壤;②“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存在政企不分、官商合一的问题;③目前公路建设“指挥部”的管理模式,导致人和项目直接挂钩,创造了大量的腐败机会。例如云南蒙新高速公路指挥长谭广荣及其合同处长利用职务之便涉案1400多万元;④政府部门掌控过多资源和审批环节,容易成为行贿意图的追溯者。 4.5 行业内部监管失控的因素。首先,程序制约机制不到位;其次,管理监督日趋弱化,监督职能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监督机制不健全。 5 交通运输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 无论是重点领域、主要岗位和重要部门的风险查找,还是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制度机制等关键环节的防措制定,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廉政风险,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长效的防控机制做保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把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办法引入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与全新实践。所谓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通过组织和制度约束行为,促使一个组织(或单位)按照事物发展规律,有序地调节内部各个系统环节之间,领导或其他个体、群体行政行为符合法律、党纪、政纪和制度的要求,其核心是对组织(或单位)内部领导、个体及群体权力运用的制约网络体系。 廉政风险防控的实质是对权力配置和运行中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体制性、机制性的漏洞防微杜渐,从而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交通运输行业的违法违纪行为,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隐蔽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施工点多面广、工期长,具有材料需求多、隐蔽工程多、施工程序多、管理环节多、施工队伍复杂等特点,管理上、监督上稍有疏忽,就会成为腐败行为的易发区。因而建立交通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对交通运输行业反腐败监督预警更为重要。 5.1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特点 5.1.1 强制性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监督过程具有法定的强制作用。制度作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具有严格的规范作用和鲜明的行为导向性,它是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准则,是规范管理和执法执纪的准绳,是党内外群众监督领导干部的依据。因此,通过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进行监督,是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重要保证,具有强制执行性。 5.1.2 整体连续性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对组织内部各个系统环节领导、个体和群体的行政行为自始至终地进行监督,并督促具体的行政行为符合规范,具有整体连续性。 5.1.3 社会性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仅在某一组织(或单位)内部存在,而且存在于全社会各个组织(或单位)内,其所有的具体行政行为无不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所以它同时还具有社会性。 5.2 纵向和横向交通廉政监督机制的建立 针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众多特点和廉政监督机制的特点,笔者认为:建立纵横主体交叉结合、监督互补、环环相扣的廉政机制制约体系,是防止腐败、加强交通廉政建设最有效的措施。 纵向监督机制,是从廉政监督机构到监督机制的工作人员实行自上而下,权力独立的纵向设置和委派。监督的机构和工作人员独立存在,独立工作,独立对自己的职责负责,不受制于被监督者的人事和工作管理、考核。涉及的廉政监督和日常纪检监察工作及对大案要案的调查处理等实行垂直领导,不受其他部门和人事影响。垂直监督对于强化监督职能,树立监督权威,规避监督干扰具有很好的实践和现实意义。 横向监督机制,是在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实行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财务监督、审计监督、质量监督等相应的制约及监督机制。这些监督,组成廉政防控机制中不可分割但又各有侧重的监督体系。 在具体防控工作中,只有做到“四个统一”: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监督统一;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统一;自律要求与他律措施统一;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统一。融各级、各型、各类监督于一体,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缜密有序的防控体系,才能超前有效、预防约束交通腐败。 5.3 交通廉政文化制度的建立 廉政文化制度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入新阶段的一种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它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廉政教育。其中,制度建设在廉政文化建设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交通廉政文化作为整个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鲜明的行业特征和独特的价值取向。其内涵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精神文化,包括廉政的认识程度,廉政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二是管理文化,包括廉洁从政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激励机制、廉政教育等;三是物质文化,包括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场所、廉政教育基地、廉政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等。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制度要体现交通行业特色,就要做到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与交通工作相结合、与惩戒威慑机制相结合。具体讲,应以四个要点构建交通廉政文化制度:①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理念为前提;②求真务实,落实各项制度为基础;③执政为民,抓党风、政风和行风建设为关键;④规范用权,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为保障。 6 结语 总之,廉政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组(委)的正确领导、有关部门的齐抓共管、单位(部门)的全面贯彻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关注。正如同志所说“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只要有决心、有共识、有支撑,一定能建立起科学、可行、可持续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遏制交通腐败,构建和谐交通,让交通厅长“高危岗位”的怪象渐失渐绝。 浅谈交通运输系统特征:浅议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省交通运输系统的实践应用 信息化带动经济的发展,加速经济、科技和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省交通运输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系统,使系统内各单位的财务信息得到集成和综合,从而提升预算执行能力,不断创新资金、资产管理方法和模式。本文主要通过财务监管系统的实践应用,结合省交通运输系统目前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谈一些体会。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交通运输系统实践应用 一、省交通运输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原因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的挑战,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手段来改造传统交通运输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响应“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号召,建立交通运输系统内新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务集中管理,形成财务结算、核算、预算、控制、分析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并在今后逐步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强化资金安全监管和资金使用效益监管,以现代网络软件实现实时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实现各项收支的及时记账、报告和分析,细化资金收支的事前计划、加强收支过程的事中控制,完善收支效果的事后评价。省交通运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目标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会计核算,而是在信息平台上实施财务管理应用。 二、省交通运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特点 (一)满足交通运输系统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1)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强化监督管理。 (2)对预算核算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进行预算控制的同时对预算执行进度进行监控。 (二)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1)从应用上看以前预算单位预算项目申报仍然采用Excel方式,申报时工作量较大,且不利于统计汇总。 (2)各业务局对自身的预算执行情况得不到及时反馈 (3)财务处工作量大,对于财务数据的处理仍然停留在核算阶段。 (三)实现财务管理三大体系、集成一体化 (1)实现统一规范的交通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体系、完备健全的湖北交通运输系统财务监管体系、科学精细的财务数据分析及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建立财务管理三大体系(统一规范的交通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体系、完备健全的湖北交通运输系统财务监管体系、科学精细的财务数据分析及领导决策支持系统)。 (2)实现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财务监管决策分析一体化、财务管理工作集成。 三、省交通运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一)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核算和监督作为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从业务发生发展到到结束全部在系统内完成,减弱了核算工作在财务管理中的比重,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财务人员参与单位管理与决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更加强调财务信息的分析、反馈、处理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向各级管理者提供数据和信息,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对财务管理流程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管理流程独立于业务流程之外,经济业务发生后,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由计算机进行账簿登记和报表的编制。会计人员基本上不涉及业务层面的流程,只负责业务发生的单据流转和记录,不涉及业务本身,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制约性。随着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实现了业务流程与核算流程的统一,电算化条件下传统的原始单据传递在系统流程中被取代,改由业务人员直接处理到系统中,在系统中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紧密集成于其他业务流程的系统。 (三)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核算程序只是发挥了计算机的数据计算和存储功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使得信息高度集中与统一,业务信息实时转化,自动生成会计信息,使得会计核算由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由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省交通运输系统的财务、业务数据能够充分共享,保障了财务管理所属信息的质量,系统的实时性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四)对项目管理的影响 省交通运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完成平台及门户、预算编制、普通公路债务、账务处理、出纳管理、财务报表、项目库管理、预算管理、转移支付、决算报表、固定资产、领导查询系统、重点工程债务等系统。以前对项目的集中管理困难,主要是管理手段落后,资料分散,项目文档管理检索和共享难度大。项目文档资料归集造成竣工决算时间长,项目管理部门往往没有建立相应的资本支出台账,工程项目不能及时转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不集成,使得设备的大修信息不能与设备一一对应,没有单个资产维护状况的完整记录。尚不能针对资产进行成本追踪,无法满足资产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工程项目中的固定资产没有财务相关信息,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的沟通不够,很多实物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财务部门。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由于财务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有机整合与集成,可以更清楚透明的了解单位的财务健康状况,为资本动作、项目投资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强化固定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与财务资产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为项目规划、预算控制等重要决策控制提供有效信息支持,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加强了财务管控,提升了财务监理力度,提高了财务对业务部门的服务与支持。 (五)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人员只是普通的核算人员,通常只需要按部就班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会计工作的重心相应转移,除了发挥会计的记录和报告基本职能外,更重要的是发挥参与管理、辅助决策的职能,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吸取新知识,掌握对单位管理、业务运作、流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在会计的知识背景下拥有更多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决策和管理。 四、省交通运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践应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观念彻底更新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模块组合,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它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它是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传统财务模式的工作环节、工作单位、工作步骤加以判断,并对逻辑关系、时间耗费、可否进行等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构思出能够最佳完成工作任务或目标的一系列工作单位和环节,以求在质量、速度、成本、服务等各项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得到改善。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想是协同集中管理。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核心是单位设置一个数据库。在单位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子系统与中心数据库相联。中心数据库通过内联网自动收集并传递给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动态核算,然后把处理过的会计信息传回中心数据库,决策系统和监控系统随时调用中心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这样,整个单位的财务活动全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之中,各部门之间协作监管,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使管理者能对动态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分析,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还能实时监控外部的环境变化,以应对网络环境下多变的市场环境。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性对于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它是连接外网的,容易被拦截侦听、身份假冒、窃取和黑客攻击等,这是引起安全问题的技术难点。其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单位内部使用者来讲,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信息流失。再者,实施财务信息化后,单位内部的财务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监控,导致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单位的整体运作。因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总之,加快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可以实时反映,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时间上的基本同步,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通过远程控制,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空间上的基本同步,在确保财务信息真实性与及时性的基础上,在技术上实现“过程控制”的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各种业务信息的集成,推动集中式财务管理,充分满足单位决策需要,逐步实现财务信息与其它业务信息的融合,促进单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单位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煤矿基础设施现场施工管理研究 摘要: 结合煤矿基础设施建设施工管理的必要性,分析煤矿基础设施工程中影响现场施工管理的因素,讨论加强煤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基础设施;煤矿安全;现场施工;管理;优化措施 0引言 煤矿基础设施施工包括煤矿必须的提升设施、通风设施、供配电设施等。以提升设施中的设备基础为例,如果在绞车基础施工时,不严格按要求把控钢筋绑扎质量、砼浇筑强度,待提升设备安装后提升安全将会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以供配电设施施工为例,如施工线路、设备基础不按设计及规范施工,在煤矿生产中经常因施工质量问题造成停电,煤矿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对此,基础设施的施工管理是影响煤矿安全的一大因素。如何保证基础设施的工程质量,以下将从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进行分析[1]。 1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1.1基础设施施工建设的内在要求 如今社会各种工程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这使得人们普遍对工程质量存在担忧,如果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不到位,势必会为工程的质量埋下隐患。如果这些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得到发现,那么无非是导致返工,产生一些经济损失;如果这些质量问题没有在施工过程中被发现,那么轻则影响施工进程,威胁到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重则造成重大的煤矿安全生产隐患,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安全事故或造成无可估计的经济损失,因此务必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工作。 1.2煤矿安全生产保障的重要条件 即便是煤矿生产在中国的发展处于空前的繁荣状态,但由此带来的是煤矿安全问题,能否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保证生产安全,保证长期稳键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的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因此,应当立足于煤矿长远发展的角度,强化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以更高的管理水平来促进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的管理。 2基础设施工程中影响现场施工管理的因素 2.1施工材料 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首先要从施工材料的管理开始,优质的施工材料可以延长工程使用寿命,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而劣质的施工材料则为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埋下隐患,因此一定要严把施工材料的采购关,选用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采购工作,同时采购量要依据使用量来确定,这样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完工时不会有多余的材料浪费,也不会因为材料不够而导致工期延误[2]。 2.2施工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管理的因素之一,基础设施施工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过于炎热或过于寒冷的天气都不适合工程施工,而中国南方的雨季同样会对工程施工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要对水文地质条件及气候变化情况有足够了解,尽量避免遇到极端的天气情况而延误工期。所以,在管理工作中要对这些环境因素实施严格控制,确保所有施工作业都能有序进行。 2.3施工工具和设备 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施工耗时较长、投资较大,在施工过程中会用到多种施工机械,这些施工设备对工程质量也起着关键作用,设备的先进性和效率能够有效保证工期,但是在有的施工环境中大型施工设备都无法使用,并且还可能会影响到煤矿其它生产,因而要尽量选择方便操作的设备。此外,由于基础设施工程所用的设备大多长期处在满负荷运转状态,很容易出现各种磨损,务必要注意对这些机械设备进行定期保养,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并避免安全隐患。 2.4施工人员因素 施工人员是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的主体,施工人员自身的职业素质存在问题,操作机械不熟练或施工方法不熟练,都会导致质量问题。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还会导致出现大量不规范施工现象,带来了施工隐患。由于工程施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流动较为频繁,很多时候工程承包企业都忽视了施工人员因素对工程质量控制可能造成的影响。 3加强基础设施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措施 3.1对施工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 为了更好地确保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必须加强施工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引起质量问题的因素也非常多,因此,在施工控制中要充分考虑到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尤其要着重注意细节部分。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施工流程来进行,保证所有工序均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需要强调的是,规范化的施工有助于施工工序的验收,所以要全方位规范施工操作,降低质量控制工作难度,避免耽误工期[3]。 3.2严格控制影响工程现场施工的各种因素 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各种环境因素,尽管环境因素是不可控的,但是施工过程中却可以制定各种预防措施,对外界因素的客观把握可以防止外界环境导致工期延误。而对于内部因素,如施工人员、材料、设备及技术等方面的把握则可以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只有专业素质过硬、能熟练运用各种施工机械和施工技术的人才能负责施工工作。 3.3加强施工材料控制 为保证基础设施工程的质量,基础设施工程中所使用的施工材料质量应该全面符合工程建设要求。劣质建筑材料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不出任何问题,但是在经过使用后势必会产生各种隐患,轻者影响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重则危及到煤矿安全生产的安全。现场管理人员应该严格控制材料采购、检查和验收环节,所有采购材料在进场前要再次检查,确保施工现场没有不合格的材料。在多数情况下,价格基本都是施工单位决定采购厂家的主要因素,但价格不能作为唯一因素。在满足预算的情况下选择建材质量最好的厂家,在采购材料后依据材料性质和类型进行分类妥善存放,做好标签标记,材料进出场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最好具体到材料的使用部位,这样在出现问题时才能够及时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材料储存工作,钢筋水泥是建筑工程使用的主要材料,而这两种材料都容易受到环境而影响而发生变质或腐蚀,变质的水泥或腐蚀的钢筋都无法再满足施工要求,只能丢弃,这就带来了经济损失,因此在材料进场后就要妥善保管。 3.4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缺失是导致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作为施工工作的全程参与者,只有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才能在安全施工中保证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对此相关企业一定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安全培训和职业培训,利用安全培训来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利用职业培训来增强施工人员对施工机械和施工技术的熟练程度,对于特殊岗位的施工人员必须要求有相应从业资格证明,严禁无证上岗或无任何安全措施就进行施工。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能够减轻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难度,更好地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基础设施的质量,而基础设施的质量已经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隐患,基础设施的质量出现问题影响的不仅是工程本身的质量,而是对日后煤矿安全生产造成长期的影响。对此,相关负责施工的单位应当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及技术水平,严格把控施工材料质量,规范施工流程,由此建设出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工程,充分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不受基础设施质量的影响。 作者:韩建宁 单位:山西省霍尔辛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现场施工管理路桥工程管理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筑行业的逐渐强盛,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成为业内专家和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对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起到了尤为重要的关键性作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工程质量以及安全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能够科学的对现场施工做好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施工管理;分析;应用;路桥 前言 路桥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是现场施工管理中的最为重要的环节,能够体现出监督管理人员和建筑人员的责任和素养。对路桥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程进度的提高,也有利于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施工质量,有利于使路桥工程的施工管理变得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1.路桥工程现场施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1施工技术交底不完善 技术交底是路桥工程施工的一项重要内容,起到对路桥工程施工的控制作用,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没有进行技术交底的项目是不能开始施工的。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路桥工程的技术交底缺乏全面性和完善性。交底工作缺乏内容,不严密,流于形式,影响路桥工程的施工技术,也给管理带来了相应的影响。 1.2项目的整体管理控制需要加强 在路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合同理念和投资理念的缺乏,使项目投资的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因为造价家乡的存在,又使概算发挥不了切实的作用。另外,很多附属设备由于合同签订的时候没能进行准确的描述,以至于施工进行过程中造成重新订购,影响了进度的同时也对材料质量和造价控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3管理流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施工技术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路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财务部、技术部和后勤部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个部门在施工进行的不同时期,充当着不同的职责。在实际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与违规。比如,在工程结束验收后,只有施工单位完成工程决算并进行审核后,才能向施工单位、设备的供应商以及材料供应商划拨余款以及向用户收工程余款。但是,在整个业务过程中依然存在缺陷。 2.改进措施 2.1增强施工技术,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 施工技术管理是用以增强施工进度的具体体现形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路桥工程的管理问题。在路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必须依靠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来完成,通过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进行技术交流,促进员工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员工进行奖罚,营造积极学习的环境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学习主动性,促进路桥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实践施工技术,促进施工技术的长效稳定发展。 2.2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条例 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条例保障了施工的顺利进行。条例必须经过审核,得到许可方能进行施工建设。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依照石洞要求,通过安全教育考核,取得操作资格证书方能进行施工。 2.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教书标准使完善企业规范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深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向国际技术先进的技术管理体系靠拢。保障工程的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熟练良好的品牌意识,在施工规范建设中,确保工程的顺利完工。用评比的方式,对员工进行赏罚。对于项目施工结束后,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勾兑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做出相应的评价,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举一反三,积累经验。 2.4优化技术管理的流程 施工管理作为规范和统一路桥工程管理的重要工作,在招标结束之后,必须合同签订过得主管部门对相关招标细节进行汇报,通过对施工图纸的严格审核,以确保施工项目各个档案的完整性。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在施工进行之前,必须与相关的主体共同进行会议审查。 3.路桥工程管理的重点 路桥工程质量管理必须渗透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思想,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员工的整体质量意识,进而实现路桥工程质量管理的顺利实施。质量问题要想提高首先必须提高员工的素质,员工素质需通过具体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相关岗位责任人的质量意识。路桥工程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路桥工程的质量是工程寿命和利用价值的基础。必须保障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的技术知识和操作规范,才有利于质量的保障。有优秀的施工队伍,才会有过硬的工程质量。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路桥工程质量管理成功的重要要素。贯彻质量标准认证体系是确保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手段。质量体系作为质量保障实现提供其所需要的组织、程序、资源以及具体的结构。路桥工程施工过程中按照ISO9001-2000建立的贯穿于工程整体的质量体系运作,有利于路桥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工程在最终验收时符合国际惯例。路桥工程质量管理中处理好各方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要确保监理、业主和施工方三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各尽其责,良好的三方关系有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路桥工程质量管理的贯彻和执行。因此,三方必须秉承积极沟通,努力协作的精神,完成自己的职责,为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努力。良好的三方关系是路桥工程质量管理的必须要素。 4.总结 综合以上,路桥工程施工管理对于工程的进展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路桥工程施工企业来说,有效的提高路桥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可以直接的体现出一个路桥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技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路桥企业一定要将技术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银 陈新江 单位:中交二航局第五工程分公司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城市燃气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论文 1燃气工程施工中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方法 对燃气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方法,不仅确保燃气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也能够进一步提高燃气工程质量,有利于燃气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所以,进一步确保燃气工程的施工,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方法。第一,做好燃气工程高空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在燃气现场施工中,常会遇到外墙敷设燃气立管情况,因此,需进行高空作业。必须对燃气工程高空作业进行规范化安全管理。如:在高空作业开始之前,先了解各项安全管理措施是否到位,进行高空作业的施工人员是否能够承受高空作业,满足高空作业需求,并逐一核对是否拥有燃气施工专业上岗证书,确保高空作业的施工安全。第二,做好高空坠物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城市燃气工程施工现场,难免会遭遇恶劣的对流天气,一旦遭遇这种天气,建筑工程上层若存放物品,极易发生坠落,给施工人员带来人身伤害。因此,在燃气工程现场施工,针对高空坠物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如:进入燃气工程现场的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禁止在高层建筑物上堆放杂物;在燃气施工现场,所有的安全标志必须摆放到位,进而对每一名燃气施工人员起到警醒作用。第三,为工程机械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做好燃气工程施工现场工程机械的安全管理工作。正因如此,为燃气工程机械制定一个完善的安全生产技术制度,确保燃气工程施工安全尤为重要。如:明确规定燃气工程机械的保养、养护、使用,进而将燃气机械的每个举动控制在内,使其始终控制在允许的合理范围内;在燃气工程机械施工前,要严格检查燃气机械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数,以避免燃气机械存在隐患,给燃气施工现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不断提高燃气工程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端正自身的操作行为,保证燃气工程的施工质量。 2建立健全的城市燃气工程施工质量监督体系 因城市燃气工程绝大多数都是在居民区内进行的,人们对燃气工程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燃气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在后期的燃气使用上,给燃气用户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还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如何为燃气用户提供一个优质且安全的燃气设施、使用环境,进一步提高燃气工程的施工质量则尤为重要。所以,在燃气施工中,我们必须为整个城市燃气工程的现场施工建立一个健全且完善的施工质量监督体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规范燃气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提高燃气施工质量。一方面,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完善监督行为。在实际施工中应该结合燃气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与监管需求,抽调整个燃气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层次的业务骨干力量,组成相应的燃气工程施工监督机构,并构建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对燃气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环节实施实时监控。在实际监控中,可采取临时监控与长期监控两种模式以及相互结合的监控方式,并由主管部门的有关领导进行审核,由相关的基层工作人员进行检查,最大限度地避免岗位责任事故的发生。明确各级部门的监管责任,不断完善整个监督体系,使每一个施工环节的每一道施工工序,每一个施工内容都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监督监察人员的自身行为。也就是说在燃气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应该构建一个独立的工程监督机构,以此对监督监察人员的自身监管行为进行约束,判断监管人员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些监管情况,对整个燃气工程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估,判断施工资料的真实性,并采取以点带线、点线带面的方式,对燃气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进行整改,确保整个质量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行。 3结语 本文结合个人从事城市燃气工程现场施工的实践经验,对做好城市燃气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提出建议,希望通过本文阐述,为今后城市燃气工程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为进一步实现燃气工程企业和燃气用户的利益最大化做出有益贡献。 作者:季鹏宇 单位:饶河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桥梁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探讨 1分析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现场管理在路桥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开展有效的施工检测,提高我国桥梁建设的工程质量。现场工作具有全面性和多元性。检验人员通过有效数据,对本次施工的质量和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为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及时调整施工图纸和施工工艺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由此可知,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可以评估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大大降低施工的风险,全面提高工程质量;②合理调整施工材料,实行有效成本控制。检验人员对桥梁施工中所使用的施工材料进行管理,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比和施工材料采购方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公路桥梁全面施工必须进行相关的现场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根据具体的施工方案,材料采购人员可以采购性能优越、价格合理的施工材料,从而实现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获得更多的经营利润;③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科学评定施工质量。科学合理的现场管理工作工作能够获得准确的施工评估,对施工质量做出正确的评价。桥梁的工程质量取决于现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以及施工后的验收评定。现场管理作为桥梁质量的主要控制手段之一,在提高工程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桥梁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措施 2.1施工材料管理 在我国的桥梁建设中,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施工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材料的选择和后续的施工工艺,与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紧密相连。桥梁工程是指桥梁的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工作,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桥梁工程中所使用的施工材料的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纳为:①砂石材料,如天然石料、冶金矿渣、矿质混合料等,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所使用的碎石就属于砂石材料;②水泥,根据材料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混合水泥、高铝水泥、硅酸盐水泥等;③混凝土材料,如碾压混凝土、普通水泥混凝土、煤灰混凝土等;④沥青材料,沥青材料是路面施工的主要材料,可以分为乳化沥青、石油沥青、煤炭沥青等;⑤沥青混合料,这类混合料主要应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由沥青和其他材料拌合制成;⑥稳定类混合料,如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等;⑦聚合物材料,如橡胶、塑料、高分子材料等;⑧施工木材和施工钢材,施工材料的现场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进项施工材料的检测工作。一般而言,施工材料的检测工作要在桥梁工程全面施工开始之前进行,由施工单位组织专业的技术检测人员对施工材料的性能和质量进行检测,以便制定后续的施工方案。通过材料检测数据可分析出路桥工程的使用寿命,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材料检测可以有效减少接缝开裂、路基沉降等质量问题的出现,全面提高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 2.2施工人员的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建筑团队中,农民工、临时工占到施工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在施工现场直接参与一线施工的人员中,超过60%都是临时用工性质的农民工。农民工缺乏专业知识,操作水平良莠不齐,无法保障高层房屋的工程质量。在正式开工前,建筑施工团队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生产纪律、职业道德、质量监控等多个方面,要对参与培训的有关人员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目的是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从人员素质方面确保桥梁工程的质量。 2.3现场技术管理 2.3.1桥梁地基 桥梁的地质地形结构以及相应的气温和水位条件与相应桥梁地基施工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同时也直接决定着相应的桥梁施工进度和实际施工质量。这对相应的施工设计人员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还要与相应的理论相结合,还要相应的结合实际能力;必须充分保证实际施工项目的真实设计,同时具备相应的结合能力;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基础性的设计工作,并综合考虑有关地基的实际基础所带来的影响因素;根据实际处理规范与处理要求,进行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对地基的实际处理中所存在的多种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方案处理与设计,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与因地制宜。 2.3.2桥墩施工 桥墩施工技术的难度相对较大且耗时长。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从多个方面考虑。比如从模板的受力情况考虑,在对桥墩混凝土进行浇筑时,需要浇筑3m,再加上桥墩施工次数高达数十次,还受到施工场地等多方面的影响,往往桥墩施工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所以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整个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工期长、技术要求高、耗时长等多种原因。一些建筑单位为了尽快完工,一般采取平行作业的方式进行桥墩施工,这样一来,就需要大量的作业人员,并且每一个桥墩柱需要配备6m高的模板。整个工程需要建大量的桥墩,还受到施工设备的限制。总之,不管是从施工材料,还是施工设备等方面考虑,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桥墩施工技术水平要求高。 2.3.3钻孔灌注桩 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根据钻孔的具体位置和施工地区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根据施工地区的土质调整钻机的冲击力度,最大冲程不宜超过6m;使用泥浆指标检测仪进行检测,保证泥浆的含砂率不超过6%。钻孔工作最好一次性完成,避免二次施工造成地质坍塌。钻孔工作完成后,施工人员应及时清理钻孔。清理钻孔的目的在于抽取或置换钻孔内残留的泥浆和钻渣,降低孔内泥浆的密度和黏度,确保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和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在安放导管时,施工人员应保持导管内径笔直、导管内壁光滑通畅没有异物,且导管本身质量过硬,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在安放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把导管低端到孔底之间的距离控制为25~40cm。混凝土灌注是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的重点。本文总结了混凝土灌注施工的四大要点,希望给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①科学设定混凝土的配置比,以设计方案和施工地实际情况为基础;②混凝土灌注施工最好一次完成,灌注过程中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③灌注施工时,用于灌注混凝土的管子和钻孔底部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40cm左右,灌注过程中不断调整灌注管的深入长度;④在进行灌注施工时,控制好混凝土从灌注管中流出来的速度,严格监测混凝土的灌注量。 2.3.4预制梁场 预制梁场的选址和设计工作需要以具体的工程实践为基础,综合考虑桥梁建设施工中所涉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确保桥梁合理工期和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出预制梁场选址和设计的合理方案,目的在于提高板梁的生产质量,合理控制桥梁建设的施工成本。现场预制板梁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运输,板梁预制完成后应及时送往主体施工现场用于施工。因此,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条件在预制梁场的选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预制梁场具备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不但可以节约板梁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成本,还可以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3结语 施工现场管理的项目包括施工材料、施工环境、工作面、施工管理以及施工技术等。现场管理的目的是全面测验施工中的各项因素,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工程质量。由于桥梁建设的工艺复杂多样,各地的施工情况也是各有不同。 作者:顾鹏飞 单位: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大桥工程分公司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装饰装修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论文 1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 装饰装修工程往往都是在建筑工程完工之后进行,在现实建筑工程项目中会受到多方面各因素的影响,出现建筑工程延迟的工期通常需要以缩短装饰工程的工期来弥补,这就造成建筑装饰工程的工期缩短。再者,装饰装修工程受到人的影响因素非常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装修设想,因此装饰装修的差异性非常大,每一个装饰装修工程都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装饰装修工程所用到的材料众多,且材料的质量、款式以及价格变化明显。之所以装饰装修工程具有这些特点,使得我们的装饰装修工程的管理任务艰巨,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格外加强对装饰装修的管理,提高整个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 2对装饰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的基本原则 装饰装修工程的现场作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产生这种特殊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装饰装修单位不仅仅需要完成装饰装修的施工工作,还需要对装饰装修进行设计,所以,装饰装修的施工现场主要就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基本原则。 (1)科学合理原则。 装饰装修现场管理的科学性原则指的就是在施工现场所进行的工作需要秉持科学的工作方法,这包括需要按照标准的程序以及操作方法进行施工作业,同时还需要对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做到科学化。 (2)规范化原则。 装饰装修现场管理的规范化原则指的就是在装饰装修的现场作业当中所用的作业方法要规范,施工现场的各个要素需要符合要求,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和分配,确保有一个健全完整的作业体系对施工进行指导,以保证整个施工活动能够合理、有效的进行下去,提高整个工程的进度和施工效率。 (3)经济效益原则。 装饰装修现场管理的经济效益原则指的就是在装饰装修时需要对工程的成本、费用做严格的控制,将项目的质量、项目的成本以及项目的进三者结合起来予以考虑,不能将项目的成本忽视而只重视进度。在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项目所花费的费用,提高整个装饰装修的经济效益,以最少的资金的投入实现预期的目标。 3加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施工管理技术体系 做好装饰装修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第一步需要加以解决的就还建议一个完善的、健全的施工管理技术体系。我们都知道装饰装修工作受到技术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是否具有健全的技术体系对于整个过程能否顺利的完工具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对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事先的培训,确保施工人员的技术符合要求,此外我们还需要对工程所用到的技术进行定期的检查,根据工程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整。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管理的宣传力度,保证整个施工的质量和施工的进度。 3.2加强装饰装修材料的监督和管理 装饰装修呢工程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都受装修材料的影响,在现在的装修市场上,我们有的各种不同质量的装修材料。好的材料当然会带来理想的装修效果,但质量较差的装修材料则就会降低装修的质量。当然不同质量的装修材料在价格上的差异也就非常之大,好的装修材料价格较高,所以一些企业就开始伪造高级的装修材料,通过某些技术使得原本质量底下的装修材料在外表上看起来与高质量的装修材料别无二致,价格也非常的亲民,因此受到很多家庭和单位以及装修公司的青睐。这些伪造的装修材料虽然在外表上可以达到与高质量相同的感官体验,但实际的质量却有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根本无法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所以我们在装修装饰时对材料的使用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材料的色彩。装饰装修不仅仅只是对原有建筑物的美化,给住户已美感,还需要注意的是价格是否合理,装修材料的整体颜色是否可以给人舒适的感觉。这些都对最终的入住体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第二,材料的性质。很对人现在的装修思想还非常的落后,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追求美感而忽视了实用性,装修的使用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是关系到很长一段时间的。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装修材料。第三,绿色环保型材料的使用。在绿色环保越来越受到大家忠实的今天,我们的装修也应当尽可能的使用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这不仅仅是对环境的负责,同时也与我们自己的健康负责。不是所有的装修材料都对认得身体没有危害,我们要使用绿色的材料来规避这些健康风险。 3.3保证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的进度 3.3.1施工进度 任何装饰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都是相辅相成的,要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而装饰装修的施工进度易受到诸如天气以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我们在施工开始之前就计划好施工的进度,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预控机制,帮助处理在施工作业中发生的可能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确保装饰装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3.3.2施工过程的规范化 要想获得高质量的装修效果,我们就必须注重装修施工中的管理和规范。因为目前从事装修工作的人员的素质高低不齐且各个装修公司的水平要求也参差不齐,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装修的施工过程的管理,务必保证装修工作的规范化,监督施工人员的正确合理工作,防止使用假冒的劣质的装修材料,时时刻刻的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心中,当出现不安原来合同规定的情况时,需要我们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一定不要事先就付完全部的装修款项。 3.4加强建筑装饰工程队伍的管理 我们都知道人是工程施工的主体,因此做好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同样离不开对人的管理,离不开对施工队伍的管理。我们需要提高装饰装修市场的准入门槛,淘汰那些不符合要求的装饰装修单位,使用具备一定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确保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达到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化这施工人员的统一管理,提高施工队伍的工作水平和有序化程度。最后,还需要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各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工作。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建筑行业和建筑装修装饰行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我们必须严格把控装修的质量关。而把控好建筑的装修装饰的质量又主要依赖我们对现场施工加强管理,建筑装修质量的高低,对整个建筑的使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重视对装修材料的使用,装修方式的改进等一系列问题,在装修过程中使用全面的控制管理。务必保证最后的装修成果符合最初设定的要求,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更长久的发展建筑装修装饰业。 作者:曾其道 单位:福建省坤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油田基建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论文 1、充分做好基建工程现场施工的事前准备 1.1尽职尽责完成施工图审查 尽职尽责贯彻落实施工图审查和交底工作到位是增强油田基建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首要任务,只有严格细致审核施工图,才能将油气田基建工程现场施工的缺漏和误差降到最低。施工图审查阶段应当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发包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对施工图纸是否符合施工实际进行严格审查并作出及时修正,尤为注意的是应当转变仅对施工蓝图进行审查的会审方式,而是从审查初版图纸时就应当邀请设计、监理、发包和施工等工程各关联单位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从源头提升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性,避免到交底时才发现问题而延误工期,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图的合理性、准确性和明晰性,进而根据施工图纸对工程项目的工艺技术、机具材料、人员安排、安全环保等施工方案进行审核,重点包括如下几方面:现场施工各项成本支出的概预算是否准确合理,施工采用的工艺技术特别是新工艺和新方法是否科学可行,施工采用的机具设备、材料质量是否符合标准,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和现场施工专业人员配置是否完善,安全防护、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措施等等。 1.2落实到位现场交底及标准化布置 施工图审查通过后,必须按照施工图和施工方案将现场交底工作落实到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发包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必须积极、充分地交流和沟通,确保现场施工各环节的工作人员能够清楚掌握现场施工的每一项具体要求、操作规程和实施细节,以免“纸上谈兵”,实际现场施工违背施工图和施工方案的情况发生。现场施工人员掌握施工要求后,在布置施工现场时还要按照标准化规定进行,这是油气田基建工程项目科学合理、安全环保进行施工的重要保障。除了要做好现场施工区域隔离封闭、准确标识以及按规定标准摆放和检查区域内各项设施等常规标准化布置之外,还要针对油气田基建工程项目的特点做好其特有的标准化控制,例如油气加工厂区、油气站场等地面工程建设现场施工前应当提前划定指挥办公区、机具设备区、料场等标准化布置区域并做好相应的清晰标识,而建设油气集输工程项目在隔离施工区域时必须严格划定施工作业带控制无关人员接近作业区等等。 2、全面加强基建工程现场施工的过程控制 2.1严格控制现场施工进度 在约定工期内合格竣工投产是油田基建工程项目达到预期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油田基建工程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的重要工作。首先,要严格按照施工图、施工计划书和施工方案监控施工进度,对现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做到在确保工期的情况下及时处理,对于因设计变更导致无法按期竣工的,必须严格按照原执行审批手续并且做好高福仁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十采油厂基建工程管理部黑龙江大庆163000数据采集和备案;其次,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巡检机制,既要确保施工人员出勤率以便完成每日施工进度,又要通过“日检”、“周检”、“月检”、“季检”来保障施工质量;再次,现场施工过程中应当建立工期网络计划档案,对每日施工情况做好数据采集,及时分析导致施工延误的因素,进而“对症下药”进行人员、机具设备的有效调配以及施工工艺技术的有效调整,以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2.2狠抓工程质量和安全环保 狠抓工程质量和安全环保是增强基建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有效性的核心工作。首先,要从“人、机、料、法、环”五方面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质量:一是要根据施工需求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的配备,同时入场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施工图和各项施工质量标准进行施工;二是入场施工的机具设备和材料必须具有质量合格证书并且符合施工质量要求;三是不能盲目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而是应当选择适合施工现场条件的,当施工图和施工方案采用的方法和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因条件变化不能满足工程建设要求时,应当按照规定审批手续进行设计变更;四是按照HSE标准做好施工安全防护措施,尤其是施工过程中的高危作业必须严格按照高危作业规程进行,同时要及时妥善处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液、废料、废气,以避免安全事故和施工环境恶化而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其次,通过“日检”、“周检”、“月检”、“季检”四位一体的巡检制度监控施工质量和施工现场安全环保措施,对质量不达标和不符合HSE标准的施工现场必须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立即整改,并在巡检时进行验收。 2.3强化现场签证的监督管理 施工监理单位必须严格履行监督职能,尤其是要对现场签证变更的申请进行严格审查:一是要严格审核签证变更的申请是否真实且符合规定程序;二是审核签证变更范围是否准确,签证变更相应的预算是否已经扣除;三是审核现场签证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且得到及时认证;四是当监理单位不能确定是否应当批准现场签证时,应当同建设单位和发包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核实,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基建工程现场施工的竣工验收 首先需要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审计单位一起对建设工程的中间交接、试运、投资、生产进行验收,请相对专业的人员进行检测,如果检测结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则立即返工,绝不可以贪图眼前利益,以免对石油企业形成很大的损失。如果检测结果能够达到规定标准,则可以进行工程交接,并包括工程竣工后的各种验收资料,以确保油田企业可以正式投入各项生产。而施工单位需整理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详细信息与数据,保证各项资料完整与真实,认真的核实并检查和整理出同工程建设有关的资料,最后确认无误后进行签名盖章,送到档案室和基建中心进行归档保存。而且先进的一些施工单位应该将所有同此工程有关的一些工作单位集合一起,对工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及总结,以避免下个工程中出现相同的问题。 作者:高福仁 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十采油厂基建工程管理部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论文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常见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方面,有一些常见问题是值得注意。首先,在土石方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土方的开挖量和基坑的支护排水等问题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处理好,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其次,在梁板柱施工方面,模板的加工质量关系着施工技术的好坏。但是就目前而言,为了节省成本,很多企业使用的都是木质模板。然而在多次周转使用的情况下,这些模板都会产生一定的形变,从而对混凝土构件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再者,在钢筋施工方面,钢筋选材、加工和作业,都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技术环节。一方面,钢筋的选材需要满足一定的设计需求,而市场上有许多再生钢材都是无法满足这一需要的。另一方面,钢筋加工过程较为复杂,一旦加工失败,就会产生材料的浪费,并延误工程的进度。而钢筋施工技术问题主要存在于混凝土构件的搭接布设上,错位现象是这一环节常常出现的问题。另外,在混凝土施工方面,目前的很多工程采用的都是商品运输混凝土。但是在运输的过程中,该种混凝土容易出现水灰比变化,从而无法满足设计需求。 1.2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现场不仅存在着大量的工人,还存在着大量的机械设备和材料。所以,现场施工管理不到位,不仅会导致企业利益受损,还会给施工人员的安全埋下隐患。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企业在现场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首先,建筑施工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普遍较低,经常进行违规操作。然而施工现场拥有大量的先进设备,所以,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施工人员擅自使用设备的情况,就容易出现设备故障或工程事故。其次,很多企业的现场施工管理部门都是临时组建的。这些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往往只懂得施工建造管理,却不懂得成本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施工材料将被浪费,从而导致建筑成本过高。再者,很多工程施工常常处于赶工期的状态下,这使得施工管理人员忽略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一方面,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很多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的流动作业视而不见,而处于流动状态的施工人员的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很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并不具有安全管理常识,只是根据以往经验进行现场的施工管理,这使得施工现场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总之,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对企业的利益产生影响,还会给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2.1建筑施工技术常见问题的对策探讨 为了使企业的建筑工施工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企业应该在土石方工程施工、梁板柱施工、钢筋施工和混凝土施工方面做好技术管控。首先,在施工之前,技术人员要做好施工场地的勘查工作。在土质鉴定与设计一致的情况下,按照已定方案严格进行施工技术管理。其次,在梁板柱施工技术管理上,应该做好模板的监管。具体来说,就是在构件浇筑之前,做好对模板材料的检查。一旦出现模板变形和受损的情况,就要停止使用该模板。在模板使用时,要严格遵守模板拆除原则来拆模,从而保证模板不受损害。而在模板使用后,技术人员要对模板进行清理,并将模板封装储存好,从而保证模板的质量。再者,技术人员要做好钢筋选材的技术把关,以取样检验的方法进行钢筋质量的管控。同时,在钢筋施工环节,技术人员要做好施工图纸的检查,并做好钢筋搭接的锚固长度的检查和记录。另外,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应该从对混凝土的现场配合比的控制开始。只有经过多次的实验,才能选取适合的混凝土施工。同时,技术人员要做好混凝土的搅拌时间管理,并对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严格管控,从而保证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有效运用。 2.2现场施工管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为了保证现场施工管理安全有序,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使施工人员的素质得到根本性提高。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使他们拥有更高的职业素质,从而减少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施工人员的管理,从而促使施工人员产生一定的责任心。其次,要提高施工现场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做好施工现场监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既能够进行现场的建造管理,又能够进行现场的成本管控。另一方面,要将现场设备和材料的管理责任落实到各个施工区域的监管人员身上,从而督促他们进行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管理。同时,企业要建立起完善的施工现场监管体制,从而使监管人员的行为更加规范,进而保证施工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材料和设备将会得到合理的摆放和管控,从而使施工现场拥有良好的施工秩序。再者,企业要做好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一方面,企业要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为施工人员提供足够的安全设施。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对施工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从而使员工自觉进行规范的操作。同时,企业要安排专业人员来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并以施工人员的安全为首要考量。总之,只有合理解决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3结论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企业想要在建筑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做好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而想要做好质量和安全的管控,就需要拥有较好的建筑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水平。因此,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积极进行建筑施工技术的改造,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企业获得良好发展的基础。所以,随着建筑施工行业整体的发展,原本存在于建筑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中的问题都会逐渐得到改善。而本文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问题进行的探讨,对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利霞 单位:河北通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精装修现场施工管理 一、施工进场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工进场后,项目人员组织及临时设施准备不充分,项目启动缓慢精装单位进场,首先必须组建一支领导班子,配齐各专业人员。因为项目刚开展,很多相关专业的管理人员未能第一时间到岗,所以在前期的放样、砌墙等工序中,发现问题与冲突就无法及时与各专业人员沟通、协调,进度只能放缓;另外临水临电设施、场地布置准备不充分也是精装单位刚进场时常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项目开展变得很缓慢。 2)施工班组能力长短不一,过程中统一协调不易实现在国内精装修工程中,通常是通过招投标方式,邀请一些有能力且低标价的企业来施工。但是,在招标、开标程序中并不一定是完全公平、公正的,内部定标的比比皆是;有的企业只一味地追求降低成本,宁愿选一些低标价而施工能力平平的班组来施工。特别是管理能力平平的分包队,在劳动力组织、施工配合、管理素质上都表现的差强人意,那么总包统一协调管理就不易实现。 3)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降低了装修品质施工单位为了提高效益,就必须跟时间赛跑,缩短工期抢工程进度,特别是碰到五一、国庆、春节开业使用的项目,加班加点夜间施工赶进度便是司空见惯。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赶抢出来的工序一定不细致,施工工艺及用材也不会到位,必然对装修品质造成影响,甚至是降低了整体的装修质量标准。 4)施工单位注重工程质量,却忽视了施工现场的人员、资料、安全文明等各种管理工作方法许多施工单位认为只要把工程质量抓好就觉得行了,对现场管理工作不屑一顾。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监督固然重要,但是施工过程中安全隐患、人员管理、资料管理、成品保护等没做好的话,容易导致现场脏、乱、差,人心松散,安全意识不强,现场损坏污染严重,甚至是造成大面积返工,增加了管理成本不说,对工程质量也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和负面影响。 5)现场成品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许多工序二次返工,增加了工程成本针对装修工程的特点,成品保护可谓是至关重要。作为下道工序的交接以及最后工序的验收,任何一小点破坏都会从整体上破坏美感,影响工程验收。许多施工单位不够重视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品保护工作,造成二次返工费时费力。 二、现场施工管理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影响分析 2.1施工进场前,土建场地移交存在的弊病 土建的施工精细度很多地方都达不到装修标准,像墙体的垂直度、方正度、平整度会相差好几公分,预埋的给排水管线有的会凸出地面很多,不符合装修要求,自然影响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在移交中重要一项就是渗水问题,例如铝合金门窗边框塞缝不密,雨水渗到室内严重影响装修质量,趟若处理不彻底,那么后患无穷。 2.2外包项目过多,总包概念被弱化的问题根源及影响分析 精装修工程中,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许多分项已走向专业市场化。当今,靠同一企业提供设计、采购、施工一条龙服务的,其利润微薄也无利可图,势必造成分项转包,这样就会有大大小小的分包单位参与施工。因为分包项目会在各道工序中不断穿插,形成交叉作业,那么现阶段的成品保护、安全文明施工就会受到影响,不利于总包统一管理。当总包的概念被弱化时,责任和权利都不易区分,那么协调各分包,统一工程总体进度成为两者的重点,势必造成管理费用的巨大投入,增加了项目的计划成本。 2.3图纸不完善、设计交底不到位的问题根源及影响分析 图纸是用来指导现场施工的。设计单位不对现场的尺寸、梁柱关系作详细的分析,就会脱离实际,对精装修行业工艺制作不熟悉,对市场材料不了解,剖面节点考虑不周,容易造成图纸含金量不高,现场施工自然无法顺利开展。设计交底作为开工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可以起到画龙点设计单位不交底或者交底不详细,现场施工显得很盲目,特别是各专业的技术交底,都得交待得一清二楚,否则,现场拆改、返工的机率很大,势必影响整体装修进度和施工质量。 2.4施工班组能力长短不一,统一协调不易实现的问题根源及影响分析 当今,精装修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有些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就必须拿项目,为了争夺施工标段,不惜降低标价,甚至是低成本投标。中标后本来单价就不高,那么就会找一些技术和能力一般般的班组进场施工,甚至进行大量劳务转包,使许多工序无法顾及协调统一,搞得场面十分混乱。协调不到位,施工配合度差,施工工序自然无法连续,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纠纷,不利于项目的进展。施工工期和工程质量也很难有保障,给建设单位和总包单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不说,项目也无法如期交付使用。 2.5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降低了装修品质的问题根源及影响分析 每个项目都有施工进度计划安排表,项目按时或者提前能完成,意味着企业预期收益就快。不少施工企业为了缩短工期,改变关键路线,安排夜间施工等措施,目的只有一个抢进度。为了赶进度,经常干些偷工减料的勾当,甚至不惜更改施工节点降低装修标准,既影响装修美感又影响工程质量。每个工序都要自身合理的时间周期,一味地压缩工期赶进度,违背了客观事实,必将影响项目的品质,实不可取。 2.6施工单位注重了工程质量,却忽视了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工程资料、项目人员等各种管理工作的问题根源及影响分析 质量是企业的命脉,时下精装房的比拼,很大程度上是项目的品质比拼。在这种市场氛围下,导致很多施工企业一味地注重质量,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现场管理手段。安全文明不到位,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工地上频频出现安全事故的不是个例,既影响了工程质量,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资料管理,任何工程的验收都必须有竣工资料这一项。包含材料报验单、合格证、竣工图、隐藏工程验收单、设计变更、工程联系单、工程签证等,这些都要集中归类存档,如有遗漏,将给项目验收和工程结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面对工期紧逼,技术复杂的工程,只有配备一支服从指挥,纪律严明的队伍,才能按期保质完成施工任务。可见,光抓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其它方面管理手段,两手抓,真正做到确保工程品质。 2.7现场成品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许多工序二次返工,增加了工程成本的问题根源及影响分析 成品保护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不断地对工人灌输成品保护意识,尤其是精装分包厂家进场后,如缺乏专业化管理,相关防范制度不落实,成品保护投入不够,势必造成损坏,污染等现象,二次返工将会大大增加。特别是在下一道工序交接中,要完善交接手续,形成谁接手谁负责的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几点建议 3.1规范土建场地移交的协调管理工作 土建移交精装修工作面时,要求甲方或者监理单位、土建单位、安装单位以及精装修单位共同参与。首先,由土建单位自检后提出书面申请,然后甲方或者监理抽查无遗漏后同意移交,同时甲方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现场移交,最后精装修单位查实无误后签收。过程中趟若有问题,由土建或者安装单位经整改完成后进行书面移交,并做好现场移交内容和相关要求。 3.2加强对分包的管理力度 当今精装市场情况看,分包的存在不可避免,但若缺乏整体计划,对分包施工队伍能力考察不足,那后期管理将会十分棘手。首先,选择施工队伍时,对其施工组织能力,技术水平以及施工资历进行全面考察,择优选取,杜绝那些皮包公司,恶意低价竟标,拉关系走门路的公司参与项目。其次,加强对分包和劳务的集中施工管理,从正面引导这些队伍服从总包的统一安排,增加其建设信心,制定相关制约措施,使项目健康、有序进行。 3.3建立优秀的管理团队 精装项目中,社会化分工,专业门类十分细致,各专业与工序的分化、交叉、冲突在所难免。针对这种特点,需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从组织管理上加以完善,形成一支上命下行,反应迅速的管理团队。不仅对本项目的技术本身管理,还要懂得对人的管理,以理服人,统一协调思想认识,有奖有罚的鞭策措施,让项目部所有人员包含外包、分包队伍,以项目为中心,团结一致,集体迎接挑战,最终完成施工任务。 3.4加强施工质量及施工进度的监督 装修工程的质量控制监督必须采取主动控制,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措施。开工前实行施工图会审制度,尽量减少因图纸的错、漏、碰、缺而产生的损失,对设计单位实行连带责任措施。在施工过程实行监理监督制度,检验批、隐蔽工程未经过监理签字确认不得验收,也不得进行下道工序。同时制定专项监督实施细则,明确装修质量控制目标,确保质量目标的全面实现。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计划进行相应的工序施工,主抓施工关键路线,安排例会制度,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纠偏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3.5完善施工现场综合管理机制 精装现场除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外,还需要对材料管理、资料管理、成品保护管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编写对策,消除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同样也要编写较为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综合利用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对人和物的优化管理。现场管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项目气候、环境、施工条件,人员组织的特殊性,也决定了现场管理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项目的特点,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最大程度地对人和物进行综合、有效地管理,完善项目的管理机制,实践与经验相结合,有的放矢,充分发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四、结束语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综合的工作,一方面是技术上经验里管理,从已往的施工经验中总结对施工队伍管理的得失,牢牢地掌控住施工队伍,同时提高相应的管理艺术;另一方面就是对人的管理,以理服人,充分发挥项目负责人的引导作用。当然,不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施现场施工经验,随着科技的进步,还会有更科学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产生。因此,项目团队要统一认识,团结干练,与时俱进,以专业化的管理为目标,勇于迎接挑战,优秀地完成施工任务。 作者:吕高雄 单位:建发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绿色施工管理的现场管理分析 1绿色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 1.1减少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干扰、保护好周围环境 工程施工时对施工周围的环境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工程施工会带来噪音、水体、土壤、空气的不同程度污染。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当评估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会带来何种程度的污染,在实际施工前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有效可行的现场施工管理。①对施工场地周围的植被、特殊区域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切实遵循。②减少对施工场地之外道路管线的干扰,避免不必要的临时设施铺设,提高对施工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做好设备、材料的保管存放,减少对公共空间的占用。③做好与施工现场周围居民的协调工作,若是在城市建设的工程,还要与所在区域政府的各级单位做好沟通、协商,在遇有不可避免的污染问题时要及时通知各级单位,做好相应的补偿。 1.2施工结合气候 承包商在选择施工方法、施工机械,安排施工顺序,布置施工场地时应结合气候特征,以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在施工时,结合气候的施工管理主要体现在:①承包商在施工前,要尽可能地对施工场地进行排查处理,合理安排施工程序,避免因不利气候因素带来的影响,如在进行土方工程和基础工程施工时,要提前做好防范工作,避免因降雨或者地下水上升等给施工带来的不便。②做好防水排水工作,尽量减少其对施工现场带来的不便。③在进行施工现场布置时,要考虑安全因素,做好防水、防火工作。在一些容易产生污染的建筑场地施工时,要注意当地当时的风向,避免大气污染物扩散,产生大气污染。特别是在熬制沥青或搭建易燃物品仓库时,一定要注意做好安全排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④在夏季和冬季施工时,尤其是遇到雨天、风天、雪天时,要针对施工项目特点选择有效的施工方案及措施,尤其是一些土方工程、水下工程、高空工程及混凝土工程等。 1.3绿色施工要求节水节电,做到环保施工 在进行项目建设时,施工单位往往要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能源材料、水资源等。为了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施工管理目标,在施工中资源节约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节约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施工时,施工人员可以进行水资源利用的全程监测,安装小流量控制设备,通过施工用水循环利用的方式,降低水资源消耗。②做好节电工程。在施工中,电能的监测也是施工资源节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采用安装节能灯具、使用节电施工机械、优化施工时间安排等措施节约电能,提高电能利用率。③减少施工材料的损耗。在采购施工原材料时,要切实做好材料的储存与保管工作,尽量减少资源搬运,并进一步完善材料的包装工艺,通过减少周转次数等方式提高利用率。④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样是节约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应该予以重视。 2绿色施工现场施工要求 2.1绿色施工要求消除噪音污染 在临时设施建设方面,现场搭建活动房屋之前应按规划部门的要求取得相关手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选用高效保温隔热、可拆卸循环使用的材料搭建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并取得产品合格证后方可投入使用。工程竣工后一个月内,选择有合法资质的拆除公司将临时设施拆除。2在限制施工降水方面,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采取相应方法,隔断地下水进入施工区域。因地下结构、地层及地下水、施工条件和技术等原因,使得采用帷幕隔水方法很难实施或者虽能实施,但增加的工程投资明显不合理的,施工降水方案经过专家评审并通过后,可以采用管井、井点等方法进行施工降水。3在控制施工扬尘方面,工程土方开挖前施工单位应按《绿色施工规程》的要求,做好洗车池和冲洗设施、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密闭存放装置、沙土覆盖、工地路面硬化和生活区绿化美化等工作。4在渣土绿色运输方面,施工单位应按照的要求,选用已办理“散装货物运输车辆准运证”的车辆,持“渣土消纳许可证”从事渣土运输作业。5在降低声、光排放方面,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签订合同时,注意施工工期安排及已签合同施工延长工期的调整,应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因特殊原因确需夜间施工的,必须到工程所在地区县建委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施工时要采取封闭措施降低施工噪声并尽可能减少强光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2.2措施与途径 1建筑施工单位要选用低碳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方式。在施工过程中,高效能低污染的设备能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在选择机械设备时,尽量选择排放量低,污染小的各类车辆,在施工区域与非施工区域间设立分隔设备,围栏的高度必须在2.5m以上。2对于一些容易产生泥浆的施工方式,要选择硬地坪进行施工;施工时,要对土堆、料堆等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粉尘污染,如加盖或喷洒覆盖剂等。3在施工现场使用热水锅炉等进行加热时,一定要注意燃料的选择,一般情况下要选择清洁燃料,不能使用沥青、油毡、油漆等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及烟尘等的物质。4施工单位要落实门前环境责任制,制定责任人负责日常的施工项目管理,设立专门的密闭式垃圾站,将施工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3理念延伸 3.1绿色施工的成效 在潍坊到虞河生活城项目进行企业实践中,了解到该项目所采用的新技术主要有,住宅应用科技:外保温系统、地板辐射采暖、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户式太阳能及电辅助加热系统、小区智能化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等新型科技运用。会所及部分住宅楼选择性应用科技:地源热泵、建筑遮阳系统、户式新风系统、中水回收技术、光导照明系统、物业管理、安防、通信集合系统等,实施了绿色建筑要求,在施工中通过绿色施工的标准进行了现场的施工管理,使得工程能按期顺利进行,并于2012年通过建设部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审核,成为潍坊市区首家获此殊荣的住宅楼盘。现代化建筑绿色建筑和施工的应用,经市场检验反响良好。全方位社区科技运用,为您的生活增添居住价值,为您的安居提供更好的技术条件,虞河生活城领先的科技引导,只为未来人居舒适梦想贡献力量。 3.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将是发展的趋势 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毋庸置疑是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但由于其初始投资成本高要比传统建筑高5%~10%,使得关注短期收益的开发商很难下决心投资绿色建筑,所以绿色建筑的推广一直举步维艰。而实际上,绿色建筑由于采用了各种生态节能技术,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运行费用、能源消耗费用、维修费用以及报废拆除费用等全寿命周期费用是远远低于传统建筑的。在建筑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施工成本消耗,改善环境质量,除了应用项目投资决策和规划设计方案外,还要重视对建筑施工的管理。建筑施工管理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之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施工管理方法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对施工场地的干扰与影响,充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施工管理方法还能有效减少建筑工程对环境品质的影响。 4总结 绿色施工管理是可续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体现,它采用了新型的技术管理方式,实现了建筑施工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具有普遍推广意义。 作者:张雪青 单位: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投入施工中。对于建筑工程而言,施工质量较为关键,同时建筑施工质量也是提升建筑单位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对建筑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为了提升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需要逐渐的强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管理,保障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稳步提升。基于此,在本文中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以及现场施工管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理探讨 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建筑企业如果提升其竞争力,需要立足于施工技术运用与施工现场的管理环节,借助先进的施工技术理念改善现有的建筑施工现状。同时应用科学、缜密的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模式,提升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效率。新时期,建筑行业实现创新发展,在施工单位中建立起施工技术运用和施工管理的新体系,以促进建筑施工企业长效发展。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与现场施工管理现状 1.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当前,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技术应用中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工程施工图纸技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图纸技术是项目开展的基础工程,在实际施工中,当施工图纸设计技术欠妥的情况下,将会导致项目工程难以开展比较全面、细致的项目审查,同时在项目进行中也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技术漏洞。在施工设计技术不到位时将会导致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严重下降;(2)建筑工程施工预算技术;建筑工程施工预算技术决定着建筑施工的成本投入以及后期的建筑施工管理。如,施工预算与实际工程项目投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的情况下,项目施工成本大幅度增加,后期工程成本投入不够,有可能出现工程延期或者烂尾;(3)工程材料与技术设备准备;工程材料和设备技术准备工作是建筑工程项目技术保障工作,当工程设备、技术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难以对施工材料应用、技术应用进行较为全面化的审核,导致项目工程缺乏比较全面的技术维护。当建筑工程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况下,项目工程质量也随即下降[1]。 1.2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现状 施工现场环境十分复杂,需要科学的施工管理体系,针对具体的项目工程进行一对一细化管理。当施工现场管理缺乏科学的施工管理体系约束,将会导致实际施工与计划施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另外,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缺乏施工管理体系约束的情况下,无从管理意识比较淡薄,会出现一些违反操作的行为,而该种违约行为对于整个建筑施工项目而言是致命的伤害。除了制度的管理,施工安全的管理也比较关键,但是在建筑现场施工管理中,施工安全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很多施工技术以及施工项目存在着安全隐患[2]。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优化 2.1强化规范性施工技术的应用 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需要提升建筑施工技术规范性与全面性,一方面符合建筑施工项目需求,另一方面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规律。那么在强化规范性施工技术应用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下:(1)施工图纸的审核,避免施工图纸设计出现技术上的错误;施工图纸设计的关键点就是需要保障图纸设计能够符合施工现场情况,二者需要全面化的衔接才能够保障施工图纸设计付诸于实践。当结合施工基本条件和施工情况的基础上,保障施工技术能够被有效的控制;(2)全面化的功能预算;施工预算技术的优化,需要针对施工项目和内容进行全面化的分解,通过科学的核算,避免工程成本增加。此外,施工成本预算需要与施工工期吻合,将成本预算细化到各个施工环节当中;(3)施工工程材料和设备的技术准备;为了保障施工材料与设备满足建筑施工现场要求,在建筑施工单位中建立工程材料检查与验收技术体系,以保障工程材料技术过关,切实的维护项目施工稳定进行。 2.2建筑工程生态施工技术 环境污染是当前社会发展中需要重要的解决的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建筑工程生态施工技术的应用。该种技术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考虑到环保问题,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所带来的污染以及影响最小化,促进建筑项目能够与周围建筑环境相互协调。雾霾、建筑垃圾等对于环境的危害性极大,建筑工程自身就是一个改变中变地貌地形的工作,同时在具体的施工中往往会产生的大量的粉尘和建筑垃圾。据相关的雾霾源报告调查,成本雾霾PM2.5主要归咎于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电厂占据7%,建筑施工粉尘占据5%以上。因此,实现建筑工程生态施工技术应用,在选择建筑材料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建筑材料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建筑垃圾的处理等问题。当建筑施工完成之后,需要开展绿化工程,将生态建筑工程与当前的建筑工程有机结合,如空中花园、屋顶农田等建筑形式的体现,对于建筑环境进行充分的改建,在装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工程生态化发展[3]。 3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对策 3.1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管理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管理体系被研发,当前的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效率较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或建筑信息管理)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数据信息为管理的基础,通过建筑三维建筑模型的方式,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仿真模拟。该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技术与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相比,更为全面,并且能够精确到项目施工现象隐蔽环节中,使得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更加的完备、信息关联性更大。在具体的施工现场管理中,可以借助建筑信息模型管理技术,对建筑施工现场、施工机械、临时设施等管理进行建模。(1)在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模拟建模时,在施工之前,需要方案制定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缜密的勘察,对重点的项目环节进行重点研究,包含对于施工现场整体规划、现场进场位置管理、卸货区位置定位、起重机械诶以及危险区进行管理等。在这样的方案确定之下要保障建筑构件的工作能够在安全范围内。然而,BIM技术操作人员利用五维建模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更加全面化的模拟,如针对钢构件吊装路径的整合、危险区域的调整、车辆进场现状的管理等。再次,在施工现场中虚拟处五维全真模型,实现更加直观、便利的现场协助管理;(2)在施工机械建模中,通过专业的施工方法,对施工现场的整体规划、现场空间、机械生产能力等进行管理;(3)临时设施的建模。一般情况下,大型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临事设施,这些临时设施需要在有序的方法下进行管理,既要保障不能对正常的工程施工产生影响,也要完成工程任务。 3.2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格外关键,首先实现安全技术交底,保障重点项目能够有序的进行。如在各项目中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和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建立起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该种制度能够对项目工程施工进行分段的管理,将逐个的施工任务交接到个人,并且明确个人管理责任。再如,安全技术交底由各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组织向施工作业队技术负责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其中安全技术交底需要明确具体,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4结论 综上所述,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需要不断的强化施工技术应用,与施工现场管理。当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的组织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升。并且施工管理秩序混乱,缺乏相应的施工管理制度。因此,在文中提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优化对策,分析了新的施工技术应用。以BIM建筑施工模型管理为例,优化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 作者:陶瑞梅 单位:广东城建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现状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高度发展中,建筑工程施工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越来越普遍。那么,工程质量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后期使用情况。如何做才能更好的保障建筑施工质量呢?一方面提高工程质量需要先进的施工技术并进行有效使用作为依托,而另一个重要的保障因素就是建筑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工作。文章将重点分析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现场管理的现状以及对提高现场施工管理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施工建筑;现场施工管理;现状分析;管理对策分析 施工现场管理关乎着工程投资情况和建筑工程本身的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初级阶段,施工建设中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施工人员的工作安排,相关建筑机械设备的使用,相关施工技术的运用都是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的范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对建筑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不但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投入,而且要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工程质量,如此以来现场施工管理在其中就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 1现场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场施工管理工作能够降低建设项目的建筑经费的投入,而且在监督工作中保障工程的整体质量。首先,现场施工管理实现了项目的资金投入和建筑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高效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能够对施工过程中的相关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时时监控督查,从而了保障建筑施工材料的合理使用,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工程建设的成本投入。其次,现场施工管理工作能够对施工进度进行把控,对施工中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评估,监督相关施工工艺是否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这样才能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工程质量[1]。最后,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只有对施工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才能保证施工建设中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现状的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涉及了施工建设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选用和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把关,对施工人员相关施工水平监督和在施工中的质量监督,施工工艺的科学标准使用和施工工艺的不断开发和创新,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后期的使用寿命。现在随着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反思:(1)传统施工管理理念的的禁锢导致了施工建设中不能有效的开展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当前我国有不少工程建筑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现场管理理念,但是实际的使用效果并不明显。首先是由于传统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经验导致了对新的管理理念并不是很重视,从而不能有效的进行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其次,引进的施工现场管理理念并没有实现本土化,导致在使用过程种困难重重。新的施工理念的使用绝不可以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据我国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和更新,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2];(2)综合合理的制度建设是保障现场施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在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对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果施工过程中问题不能够及时被发现,即便问题出现也是不能够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及时处理,从而延误工期。其次,施工负责人的任用不能很好的做到依照建筑工程的整体特点选用合适的项目负责人,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够很好的开展沟通交流,工作更不能够顺利进行;(3)在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对安全管理工作存在偏见导致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建筑施工人员更关注是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进度,而往往是忽略了对安全施工管理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对安全管理工作没有系统的进行组织。安全管理工作的漏洞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对安全问题认识不足,这将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4)施工监管工作不够完善。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首先缺少详尽的安全管理计划和整体的施工方案,这将导致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计划不匹配,导致施工无法正常进行。 3有关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几点原则 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关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工作安排和计划中要做到统筹兼顾。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的安排和部署中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施工管理工作的经济性。经济性是指在施工管理工作安排中不但要考虑施工管理进度,还要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和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现场施工的经济性;(2)施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3]。施工管理工作安排和部署要依照实际的建筑施工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化的设计和安排,这样才能保障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3)施工管理工作的合理性。现场施工管理最新理念的提出为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是要根据实际建筑工程的建筑特点对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做出合理化安排;(4)施工管理工作的一致性。一致性是指现场施工管理方案和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 4建筑施工中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分析 分析:(1)运用现代化的现场施工管理理念。传统的现场施工管理理念重点是保障施工顺利进行,保障施工建设的质量。但是随着建筑资源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大,在绿色施工理念的影响下,现场施工管理理念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当前的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在保障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同时保证建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2)建立完善的现场施工管理体系。现场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是现场施工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科学指南。要对现场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统筹,将每个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落到责任人,保障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比如,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应该设有建筑材料施工管理,机械使用施工管理,施工人员配置管理,工程质量监管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几大类。工程质量监管要划分为建筑材料质量监管,施工过程质量监管,施工人员施工技能监管[4]。现场安全管理应该划分为施工安全管理和施工人员安全管理;(3)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管工作。施工现场监管工作的重点内容包括对施工工艺使用的监督工作和对施工质量的监管。在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该依照建筑工程设计中的技术要求对施工建设中的工程质量进行严密的监管,保障建筑施工按照建筑标准进行;(4)提高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性和执行力。当前建筑施工建设中对施工建设的安全管理存在着制度不完善以及对安全管理制度得执行力不足[5]。首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不可马虎。在施工中对施工现场电力的配置安全工作应该高度重视。在电力安全管理中保障二级漏电保护的管理工作,对建筑工程中的电力配置箱做好后期的维护和修理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保障在施工中安全施工6。在建筑施工建设中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对施工建设中施工人员存在违规操作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从而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 5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建筑工程施工建造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化布局是保障建筑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推动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且能够对施工建设中的资金投入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当前现场施工管理工作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值得反思. 作者:郭永会 单位:陕西建工第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路桥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难点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路桥工程也迎来了发展的机会,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就必须对施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在实际操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当前工程管理问题较多,例如使用材料质量不合格,预应力技术不完善,在过渡段施工中,问题尤为突出,很多路桥都是由于质量不合格而出现跳车事故,除此之外,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个人素质也有待提高,下面就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路桥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难点 对于路桥工程而言,由于其施工投资大,施工周期长,对工期要求很严格,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管理,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在管理过程中,要在全过程中进行管理,加强管理制度的制定,提高监督管理人的责任心,与此同时,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予以正视,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性很强的措施,保证工程顺利的进行。 1路桥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难点分析 1.1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力度不够 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如果没有符合标准的施工材料,那么施工工艺再先进,现场管理工作再到位,那么路桥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障,而且为日后的维护和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在施工现场对材料的管理很重要,但是事实表明,很多工程使用的材料都不符合国家标准,进而导致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相关人员对现场材料管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没有完善的现场材料管理制度,而且材料进驻现场的流程不明确,那么为不合格材料进行现场留下了空隙,除此之外,由于上层领导不够重视,导致材料管理人员形同虚设,没有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材料质量检查,有些时候甚至不进行质量检查,导致很多材料都是以次充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1.2应用的预应力技术存在问题 预应力技术在路桥施工中有很大的作用,其优势很明显,因此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但是在实践中发现,该技术还有些不成熟,例如在控制张拉力的时候不严格,通常情况下,结合张拉力和预应力筋的伸长量,对具体操作进行控制,利用伸长量就能确定具体的拉张力,之前操作人员青睐1.5级油压计量张拉力,但是实践中发现有很大的误差。另一方面,少部分千斤顶在使用时,不能按照设计量进行张拉,再加上技术人员操作疏忽,计量错误等,出现张拉力数值误差较大,工程质量下降。 1.3过渡段施工问题分析 业内人士都清楚,对于过渡段的施工要非常重视,如果过渡段施工存在质量问题,那么路桥在投入运行后会出现很多事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第一点,对于桥头位置的地基,一般为了提高施工速度,都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处理,很多桥头地基出现下陷,裂缝等问题,当存在软地基后,就会出现跳车问题,为行车安全带来很大隐患。第二点,设计人员为了降低出现跳车的概率,相关人员会在接口位置设计为搭板,但是搭板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结合现实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很多设计人员对现场情况不清楚,因此搭板结构设计不合理,增加了出现跳车的概率。第三点,对于桥头和桥背的路基,一定要进行压实处理,其是车辆上下桥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这些关键节点上出现质量问题,那么投入使用后问题会频出,虽然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标准和规定,但是受到工序和材料的限制,后台填土压实度通常都不能达到相关要求。 1.4施工人员的素质不满足要求 在大部分的路桥施工中,相关领导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施工中重视施工进度,进而忽视了施工质量,在这种高压下很多重要的施工环节都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这些工序都是由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的人员来完成,导致工程质量下降。除此之外,在施工之前,技术人员没有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重点环节没有在施工图纸中进行标注,进而导致施工质量严重下降。 2路桥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策略分析 2.1加强对施工现场材料质量的控制 施工中使用的材料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必须加强对材料质量的管理。在采购方面就要重视,派遣的采购人员有多年工作经验,而且熟悉材料市场,可以到市场进行材料数据的收集,然后进行不同厂家的对比分析,筛选出性价比较高的三家供应商,然后进行具体问题的商讨,要到材料的生产地进行实际考察,考察内容包括企业相关手续是否齐全,企业生产规模是否满足要求,材料工艺流程是否先进,企业是否有材料质量实验室,可以进行现场试验。在材料运输过程中,也要进行监督和管理,特殊材料注意摆放和拼装,做好防嗮防雨防潮等工作。当材料进驻现场的时候,对于第一次进驻,要全面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才能入库使用,否者要予以退货,性质严重的可以和供应商终止供求关系。常规材料质量检查都是抽样检查,在这批供应材料中,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进行抽样检查,或者在现场设置质量实验室,对于钢材、管材等进行各项参数的检测,可以确保材料的质量。 2.2对过渡段的施工要予以重视 上述也分析了过渡段容易出现的问题[1],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要保证使用路基填料的质量。桥头和桥背是车辆上下桥的关键,为了保证桥梁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要提高路堤填料的质量,例如如果地质环境不同,使用的土质不同,要设计不同的松铺厚度,合理设置塑限和液限[3],这样才能保证路基质量。 2.3合理的控制压实度 在进行路桥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对于路桥施工而言,路基的稳定性很重要,要保证路基土层的压实度,避免使用中出现裂缝和不均匀沉降,例如在填土过程中,可以选择一次性填土,也可以选择分层填土,对于锥坡和台背的填土,要严格控制质量,例如每一层的填土厚度不超过15cm,在进行搭板设计时,一定要到现场进行勘察,了解现场情况,掌握不利因素,以及可能出现的弊端,选择合适的办法予以解决,提高搭板设计的合理性。在施工中要应该注意施工的安全,对于危险位置设置指示牌和警戒线。 2.4积极进行技术人员的培养 为了提高路桥施工质量,让企业得到长期的发展,就要积极培养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发现,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的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不高,以及施工人员在操作中个人主观质量意识不强,没有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施工,因此企业在员工培养中,要树立员工的岗位责任意识,提高其对质量的关注度,在施工中,严格控制个人行为,必须参考工序标准施工。除此之外,企业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企业施工技术不高,那么和其他企业相比肯定是劣势,而且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在技术方面多投入,然后将科学技术及时引入到施工操作中,把科学技术变为生产力。 3总结 通过以上对路桥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分析发现,其工程量大,施工工艺复杂,在现场管理中存在很大挑战,而且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施工人员主观不重视,或者在工期压力下进行快速施工,出现的质量问题占到总问题的30%,这一数据值得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以后的施工管理中,要保证使用材料的质量,注意重点环节的施工操作,提高施工人员的个人素质,那么路桥工程施工会非常顺利。 作者:张友 单位:安徽省枞阳县公路运输管理所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工程的数量得到的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在当前新常态的背景下,为了保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优化施工技术,做好现场施工管理,促进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在建筑施工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同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十分紧密关系,同时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场施工技术的管理,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应该从做好现场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管理,不仅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质量,同时提升企业员工参与到工作中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收入。然而在实际上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的施工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 在实际上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其视角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不能仅仅只关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需要在控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充分使用建筑工程资源,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之中就包括有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等。应该有效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同时也可以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科学指导,使得科学的管理可有效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注重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确保建筑工程可以在规定的期限之内完成。而在另一个方面,也需要提升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可以在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现施工技术不合理的地方,第一时间上报和调整,这样就会使得建筑施工技术可以合理应用,发挥出其效果,便于施工安全工作、工期以及成本之间进行协调,不断促进建筑事业的发展。 2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具有较大覆盖面、操作十分复杂、需要是时间长、过程繁琐。同时也拥有着种类丰富,适用性强的特征,可以在不同环境、地势中应用。这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有:混凝土、技术施工、钢材组织、建筑装修以及防水施工等等技术。在当前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也应该将信息化管理施工技术应用到其中。 2.1基础施工技术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基础施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核心的有桩基础施工,其中混凝土浇灌桩施工技术是其中应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是桩基施工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在国内外的施工中可以起到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的作用,因此,在应用领域中获得了十分明显的应用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节省开支,在实际的管理中应该关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引进先进技术,不断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使得施工技术变得多样化,提升施工速度,保证发施工质量,进而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2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质量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混凝土施工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但是混凝土施工的技术以及成分构成比较复杂,同时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在使用和保存之时,应该加强注意,选择一些比较干燥的地方进行存储,避免在存储的过程中出现凝水现象。在使用之时,注意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性,保证混凝土的的质量。 2.3钢筋施工技术 在现在的城市建设中,为了满足抗震以及人们居住的要求,一般主体框架结构主要以钢筋为主,在建筑中起着组织结构支撑的作用,其对建筑物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帮助,当前建筑物的性质以及对组织结构的支撑作用性质,其对建筑物的质量有着良好的帮助。当前的建筑施工不仅仅需要合理使用钢材组织,而在这个基础上也应该加入一些辅助技术,比如说对钢材安装、焊接、螺栓技术等。近些年来,在我国大跨度建筑的发展的推动下,预应力钢材组织技术逐渐完善。 2.4建筑防水施工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建筑施工防水技术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实际施工中,使用防水技术,可以保证建筑物的控制水量。在实际应用中,建筑防水材质包括的主要内容有:高分卷材、沥青防水等等。在选择建筑物的装饰上,也有了一定提升,使用了全新的技术,不仅仅操作上更加便捷,而且也使得建筑物的外观更为似美观,,可以媲美国外先进技术。建筑施工恒温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这个基础上加大了对新材料的使用和研发工作。 3如何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3.1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施工组织计划 对于一个有秩序,良好的现场施工管理管理来说第一步就是制定一个完善的现场施工计划的,作为管理的依据。因此,在开始施工之前,设计人员应该深入到现场,做好基本的调研工作。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调查报告,依据招投标的内容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施工图纸,做好地质勘测工作,编制一个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从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的来说,同实际符合程度越高的计划书在施工管理中可以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在编制施工计划书时,以下内容是重点关注的,比如说对工程具体情况的介绍,施工全过程的施工计划以及进度,各个施工阶段的重点。做好这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全方位提升施工人员的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施工人员是工程质量的直接主导者,因此,施工人员的素质比较低,就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应该加强重视。在实际的管理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因为不同的施工场所,会存在不同的危险源,同具体实际结合,生动形象的向施工人员讲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培训中播放在施工中,因为操作失误,不服从管理导致较大生命财产损失的音像资料,这种通俗易懂的培训形式,可以直观的使施工人员认识到因为不遵守管理造成的经济和安全损失。为了加强基层的管理,在施工现场选择有能力,有号召力以及较为优秀的人作为小组长,一方面可以加强基层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出一批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最后,应该做好岗前考核工作,只有通过考试的才可以进入到工作岗位上,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 3.3合理设计施工方案 在进行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施工管理中,对施工关系到的各个领域应该有充分的了解,掌握每一个施工工程之间的差异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确保在做好管理之时可以充分理解施工方案,而在进行实际的施工之前,需要图纸继续审核,如果出现问题或者是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话,应该在第一时间纠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应该及时同设计单位沟通。而在制定了施工方案之后,需要及时上报到与之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核,获得确定之后,进行施工,使得图纸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3.4强化施工质量管理 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整个工程的质量最为核心的影响部分施工质量,注重提升施工质量也是当前在进行施工现场管理最为重要的目的。施工管理中最为的重要的的是控制施工质量。管理工程施工质量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管理施工技术,当前现阶段存在的施工工艺比较多,然而选择哪种类型的管理方案应该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因此,在进行施工工艺管理之时,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二,管理好施工材料。施工材料是对施工工程整体质量影响最为重要的地方。所以,要提升施工质量,就应该选择合适的材料,通过抽样检查的形式,保证材料满足要求。 4结语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就需要注意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以及现场管理。不断提升施工技术以及具体的施工管理质量。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应该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改进,提升建筑施工场地的管理,也是企业可以有序运行的关键。所以,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以前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施工场地管理的问题,都得到了一定改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有序发展。 作者:刘军 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现场施工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工程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很多企业都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建筑工程中,由此建筑工程企业也在不断增多,针对这种情况,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就需要掌握相应的施工技术,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现场管理中依然存在问题,因此,本文将从建筑工程相关施工技术入手,结合现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理 1建筑工程相关施工技术研究 1.1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气候、环境差别很大,加之地质条件差异显著,导致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面临的软土地基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联系实际做好软土地基处理工作。一般来讲,软土地基承载能力较差、稳定性也不强,为防止在施工中出现沉降不均匀的情况,一定要重视软土地基处理工作。首先,应了解当地土壤条件与环境条件,这是软土地基处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其次,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可以被应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垫层、化学加固等;最后,结合施工现场软土基类型,分析与确定适用于该工程的处理方法,以便减少软土地基变形,强化建筑工程稳定性[1]。 1.2电气接地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建筑使用需求,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走进城市,对于居住建筑的需求也在增多,因此,就需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场所。在实际施工建设中,还需要应重视建筑物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安全。而建筑内部的电气接地施工技术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现阶段,建筑物主要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各个细节之间的相互连接是确保电气接地施工正常的基础[2]。之所以要重视电气接地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止建筑物在雷雨天被雷击中,不受损坏。所以,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做好电气接地施工工作,确保建筑物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1.3建筑防水施工技术 建筑防水也是建筑施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水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需品,但过多的水融入到建筑工程中将会使建筑质量受到影响。一般的建筑物中都有洗手间、浴室等,它们都是用水较多之处,如果建筑施工中防水性能较差,达不到相应标准就会降低建筑防水能力,使建筑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施工建设中,一定要利用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水材料,将防水施工技术应用其中,以便减少漏水情况出现。对于容易漏水的地点,应着重防护,尤其是房屋拐角位置为漏水多发区,应作为防水重点。 2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现场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1技术问题 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现场技术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首先,图纸技术较差,尤其是图纸审核不够细致,加之缺少全面性与科学性的融入,导致技术环节误差较大,降低了施工质量。其次,施工预算与实际施工出入大,由于并未正确运用相关技术进行预算,致使各环节实际施工成本不断上升,也容易给施工企业带来损失。再者,工程材料、设备技术准备工作不充分,缺少专业检验技术使得检查不全面,各种故障频发[3]。最后,基础施工技术不合理,特别是道路施工情况较差,污水较多等很容易影响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 2.2管理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存在于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也有很多,如很多施工管理者或人员不服从企业管理,经常擅作主张开展一些违规活动,由此可见他们缺乏团队意识,个人因素较多,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还大大降低了施工质量[4]。部分工作人员也缺少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即便佩戴安全帽等也会发生损伤等,同时部分建筑企业并没有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导致安全隐患屡见不鲜,在工程竣工以后也没有认真检查,总是在以“差不多”等类似词语应对了事,这样的工程最后很容易发生事故。 3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方式方法 3.1制定合理的现场施工组织计划 现场施工组织计划是否合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施工现场管理依据。因此,在工程正式开始以前,设计人员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调研工作,联系实际调研结果,根据招投标内容设计出合理的施工图纸,并进行地质勘测,最终完成现场施工组织计划编制,只有联系实际的计划书才能在实际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在计划书编制过程中,应涵盖的主要内容为工程基本情况介绍、各个环节施工计划、施工周计划、施工月计划以及施工进度等,并指出施工重点。 3.2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差的情况,一定要加以重视。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主要是调度与管理企业施工人员,但施工人员素质差,不服从管理很容易导致问题发生,因此,企业在现场施工管理中应将“以人为本”原则放在首位,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联系实际情况为施工人员讲解不重视安全的危害,在培训中为其播放相似工程中施工人员不遵守安全规定,违反管理所造成损失的纪录片或影视资料,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施工人员了解到不遵守规定的危害,也可以增强他们对管理工作的理解[5]。同时,在现场施工管理中还可以选拔优秀施工人员为小组长,不仅可以展现施工人员的领导能力,还可以让其他施工人员更加信服领导,并对所有施工人员都要进行岗前考核,只有考试通过的人员才能进入工作岗位。 3.3确保施工监督机制规范化 建筑施工施工时间较长、工程较为复杂、对于技术要求较高,要保证施工正常就要施工管理工作,这就离不开施工监督机制的建立。如在责任监管机制中,一定要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保证所有施工环节都有专人参与。如果现场施工监督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为保证建筑质量,降低各种资源消耗,应在建立监督机制的同时注重机制规范化的融入,并将监督与管理联系在一起,以便彻底消除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确保施工顺利进行[6]。 3.4构建完善的奖罚机制与责任落实机制 之所以很多施工人员并不重视施工现场管理,主要在于是否发生事故与自身联系较小,多数施工人员认为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至于工程质量是否合格也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即便提出了问题也最多是一句表扬,实际意义不大,这样就打击了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奖罚机制,将责任落到实处,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对于遵守企业规定并发现安全隐患的人员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也要给予物质奖励,如果其能够提出有效解决对策也可以适当提拔,而不遵守规定的施工人员则要予以惩罚,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使其认识到违反规定的危害。只有奖罚分明的工作才能充分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在促进工程施工进度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因此,各个建筑工程企业一定要构建奖罚激励机制,使所有施工人员具有良好施工意识。 4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了解到,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理有很大关系。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物所提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多,功能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建筑企业为了满足人们需求也应用了很多新技术与新工艺,但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依然是重点内容,因此,本文提出了建筑施工技术,联系实际情况找出了存在于现场管理的技术问题与管理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整改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做好建筑施工管理工作。 作者:江伟 单位: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湖北工程学院建筑学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历史风貌建筑工程技术应用 摘要: 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大规模的租界建设,使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涌入天津,天津的建筑从中国传统形式走向了中外荟萃,百花齐放,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加之自然与人为因素,这些建筑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好他们对于凸显天津城市风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天津从规划和研究的方法与理念、技术的传承与开发应用、街区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工作,其中整修技术方面已有多项创新成果应用于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各项工作中。 关键词: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整修;工程技术;应用 根据保护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为了配合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整修,围绕着建筑保护、结构加固和功能提升,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其一,根据建筑保护的原则,展开相关基础研究、确定整修方案;其二,针对建筑结构老化、外檐破损等问题,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进行整修;其三,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在保护建筑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满足现代生活及工作的要求。 1修复与加固 1.1主体加固 (1)墙体加固工程。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墙体基本为砖砌体结构,鉴于当时的建造年代和取材方式,砖缝采用海河土砌筑,经多年的侵蚀,墙体结构无法满足现有的建筑安全要求,需要对墙体进行加固。在现场查勘过程中发现,历史风貌建筑的墙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砌筑材料的抗压强度难以满足现在规范的要求;砖砌墙体因风化、冻融、腐蚀等因素造成大面积破坏,严重影响其结构安全稳定性;基础沉降造成的墙体开裂等。针对以上问题,一般采用深耕缝加筋加固、钢筋网抹灰加固、墙体掏砌加固、混凝土板带加固等措施对建筑墙体进行修复加固,有效提高了其使用安全性。(2)墙体防潮工程。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始建时多以油毛毡作为墙体防潮层,由于年代久远,油毛毡大多粉化,失去了防潮功能使建筑墙体受潮,造成了墙面剥落、墙体疏松等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的使用及安全性。天津早期历史风貌建筑整修中采用抽砖置换防水混凝土板的方法,从2011年开始,五大道地区尝试采用化学注射法修复防潮层。在天津五大道防潮层修复中,优先选择甲基硅酸钾、有效组分含量低的纳米硅氧烷作为注射材料,此种材料具有很好憎水性能,还有非常好的渗透性。通过红外摄影对修复前后的墙体进行评估,修复后墙体的防潮效果良好,而且此种方法对墙体损伤微小,非常适合用于历史风貌建筑的墙体防潮工程。2014年由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微损防潮层化学修复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批复。(3)木结构加固工程。历史风貌街区建筑主要为砖木结构,楼板和屋顶为木质结构,经过长时间磨损、腐蚀、虫蚀、下挠变形及人为损坏等原因,木结构受损严重,影响建筑安全,针对以上问题,一般选择碳纤维加固、打夹板加固、铁箍加固、更换木构件加固、混凝土浇筑加固、植筋加固等措施对其进行加固 1.2外檐修复 历史风貌街区建筑外檐墙面存在包括清水墙、水刷石、外檐抹灰、河光石、剁斧石、水泥疙瘩等在内的多种形式,但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致建筑外檐墙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因长时间使用经过风化、冻融、腐蚀等因素,造成大面积破坏,形成空鼓、开裂、脱落等现象;因人为破坏严重、市容改造粉刷面层或粘贴装饰材料脱离原始建筑外檐面层。清水砖墙损坏严重部位的恢复一般采用拆砌(大面积)或掏砌(小面积)的方法。砖表面基本完好,风化缺损部位≤1/2或整体表面已经风化,但风化深度小于5mm时,不宜作任何处置,以保持墙面的沧桑感与历史感;当整块砖风化≥1/2,且深度大于5mm时,宜采用修复砖粉类材料修复。混水墙面修复的基本原则包括真实性、可识别性,尽可能多保留历史残留,避免铲除重做。首先,分析原始墙面材料构成比例;其次,按原始材料构成比例进行试验制作样板;样板与原始面层完全达到一致后进行施工。 1.3木作装饰修复工程 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大部分室内装饰因腐蚀、虫蛀、磨损及人为改变等产生了损坏,影响建筑的风貌特色和使用功能,针对地板、窗台板、门窗套、护墙板及木作饰面油漆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修复,以还原建筑室内原貌:(1)地板修复。对满足使用要求且有保留价值的木地板进行脱漆修补;对于不满足使用要求且无保留价值的木地板,采用相同材质和形式的实木地板进行替换;(2)窗台板、门窗套、护墙板及木作油漆饰面修复。对保存状况良好的窗台板和门窗套脱漆修补;重制同材质、同样式的替换损坏的窗台板和门窗套;使用相同材质修补损坏的护墙板;对木作饰面的油漆进行修补,使之恢复原来面貌。 2功能提升 2.1机电工程 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规范的局限,建筑原有的机电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使用要求,而且由于长时间使用,存在设备、管线老化等问题,有的甚至已完全瘫痪。为了使历史风貌建筑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在整修中一般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在不影响建筑安全和风貌特色的前提下,合理布置空调系统、增设弱电智能化系统、提升建筑给排水工程和电气工程系统,例如庆王府整修中对空调系统的冷媒管、排风口进行暗置处理;小光明里整修项目中应用了“一体化密闭式污水提升装置”,有效改善了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污水排放系统。 2.2消防提升 在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整修中,建筑防火是关键,但消防功能提升历来是一大难题。为了切实提高历史风貌街区和建筑的防火安全水平,结合现行规范,在整修中采取提高建筑结构耐火等级、完善消防预报警系统、增设灭火器和消防栓、安全出口疏散标识、提升消防给水系统、增设迷你消防车和“火眼”消防监控系统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历史风貌街区和建筑的火灾预防能力和火情处理能力。 3建筑节能 为了实现节能、节材的绿色化改造目标,在历史风貌街区建筑修缮工程中,针对原始建材不足、建筑门窗节能指标不符合要求等问题,采取替换中空玻璃门窗、旧有材料再利用等手段,提高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节能性。为严格遵循“保护优先、修旧如故、安全适用、合理利用”整修原则,充分利用旧有建筑材料及构件,保持历史风貌建筑及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修缮的原真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约建筑材料,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了《旧有建筑材料储备管理办法》,其中第五条规定了“旧有建筑材料包括:与整修项目建筑年代、装饰装修风格相同或相近并蕴含建筑人文价值的物品。包括砖、地砖、木料、五金件、艺术玻璃、砖雕、木雕等”,并建立了“旧有建筑材料银行”,在保护修缮工程中严格按照以上管理办法对旧有建筑材料登记、入库、妥善保管。 4总结与展望 选择适宜的工程技术进行应用是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的重点,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对消防、结构防震体系以及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风格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天津市多项奖项。保护整修后的街区及建筑,有的成为历史文化展示场所,有的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研基地,更多的是恢复或保留了原有的功能,大部分居住建筑解决了功能不全、安全性能差的问题,成为人们继续生活的场所,也成为体现天津历史和多元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相关工程技术进行总结、梳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工作。 作者:林霞 白浩宇 单位: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分析 摘要: 本文将结合笔者实践经验,首先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工程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需注意的几个技术与管理问题,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注意问题;分析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工程的重要作用 开展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工程的重要作用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开展工程技术管理能够确保整体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只有将工程技术水平提升,方能够有效保证工作作业质量得到提升。当前,在开展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大力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施工技术,从而能够在施工进度内顺利建成一个高质量、高水准的建筑工程,所以说开展工程技术管理是提升整体建筑质量的基本前提保证。第二,开展工程技术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整体工程施工成本。因为在建设工程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费用,所以要想在确保施工质量的为基础上最大限度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则必须要严格把控工程作业成本。而开展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则能够规范化管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流程、施工材料等内容,从而让工程施工得以有序开展,尽可能减少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支出,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提升。第三,开展工程技术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工程施工安全。因为建筑工程建设涉及到众多内容,并且常常要露天、高空作业,具有极高的危险系数。所以必须要加强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方能够确保建筑工程高效进行。而开展工程技术管理则能够有效规范工程建设的各项基本流程,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此外,还能够开展技术管理工作还能够有效防范施工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隐患,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出现。第四,开展工程技术管理能够有效配置工程人力资源,在于甲方需求不违背的前提下,优化工程人员配置,从而达到节约人力资源的效果,实现整体工程效益的提升。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需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2.1墙体砌筑砖 一般情况下,砌墙时砌体一般采用梅花丁、三顺一丁、一顺一丁等几种砌法。其中,梅花丁,指每一皮砖都有顺有丁,上下皮又顺丁交错,这种砌法难度最大,但是墙体强度最高;一顺一丁又称“满丁满条”,指一皮砖按照顺一皮砖按照丁的方式交替砌筑,这种砌法最为常见,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较低;三顺一丁,是三皮中全部顺砖与一皮中全部丁砖间隔砌成。上下皮顺砖间竖缝错开眼2砖长;上下皮顺砖与丁砖间竖缝错开路4砖长。而砖砌体主要是由砂浆以及砖块通过不同形式组合且搭砌而成的一个整体,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需要严格把控水平灰缝厚度,通常情况下灰缝厚度不可小于8mm,同时也不可大于12mm,一般以10mm为最佳。第二,确保砌体内砖块砌筑是错缝搭接。因为是由一块块砖砌成砖砌体,且砖体与砖体间的粘结以及缝隙的填补主要利用砂浆来完成,所以务必要采用错缝搭接的方式来让砖块与砂浆共同作用以组砌为砖墙。 2.2后浇带施工 第一,在进行后浇带施工时,需要确保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避免出现混凝土疏松或是漏浆的情况出现。第二,应当使用钢筋支架钢丝网来隔断后浇带两侧,且两侧的断面形式需要由结构设计员来进行确定。第三,后浇带内必须保持干净,因此应当由专门的人员来对这块工作内容进行负责,并且在将后浇带封闭前,需确保后浇带内清理干净,没有杂物。第四,严禁施工人员站在钢筋上,从而踩弯或压弯钢筋,并且应当避免后浇带内的钢筋出现锈蚀的情况。第五,应当控制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时的环境温度小于浇筑两侧混凝土时的温度。第六,必须要完善相应的养护工作。 2.3构造柱与圈梁施工 第一,在开展构造柱作业时,需要稳固绑好钢筋,且用水清洗干净柱子根部的落地灰等杂物,并支撑构造柱两侧的模板。需要注意是,模板要支牢夹紧,通常可以采用螺栓拉结法或支撑法。第二,在进行圈梁施工时,支模板作业应当在钢筋捆绑好后进行,也可以将二者顺序调换。此外,侧模立在担上,直至模板上口全部被钢筋卡住,以确保模板断面尺寸,并且也需避免漏浆以及涨模情况出现。第三,对钢筋进行仔细检查,且完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该环节内容主要在于对构造柱钢筋间距、直径、箍筋直径、圈梁断面面积、箍筋间距以及主筋直径等进行检查,并且仔细观察钢筋长度不足部位搭接长短是否合适,有无垫好垫块,且保护层与相关标准要求有无出入等。第四,做好混凝土浇灌工作,在进行该步骤作业时,应当要合理控制混凝土坍塌度,避免出现漏浆情况。并且需要注意是因为构件不大,所以在振捣过程中应当要合理控制力度。第五,做好养护工作。在开展养护过程中应当要结合实际气候情况以及水泥种类来合理开展养护工作,并确定具体养护时长。第六,拆模。因为圈梁与构造柱均于砌体当中,所以在将侧模板拆除时通常需要在浇灌后2-3天才进行。 3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需注意的几个管理问题 3.1施工前管理需注意问题 第一,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并对各个环节作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范与准则予以明确,并将具体责任与义务落实到各个部门人员身上。此外,还需将作业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处理方法与程序等内容进行明确,以确保工程施工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工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防范各类事故的发展,避免发生施工事故时相关部分或个人出现责任推卸的情况。第二,应当对施工设计图纸要求以及内容进行全面掌握,并完成相关技术交底工作。在正式开始施工前,需要全面审查工程图纸情况。并且确保施工人员都全面了解并掌握施工图纸的思路、内容以及要求,且所使用的材料、技术以及流程均与图纸要求相符。第三,必须要全面掌握工程施工步骤、技术、结构、材料、目的以及成本控制等各项目标,并且对相关管理流程做到熟练掌握,能够合理应对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突发情况,以保证整体工程建设得以有序开展。 3.2施工阶段管理需注意问题 第一,在施工阶段可以通过建模来对工程施工进行模拟,从而更为生动、直观以及形象的将施工过程展现出来,以帮助作业人员正确掌握施工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设备以及技术,通过提高施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来提高整体工程质量。第二,应当重视对施工阶段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要定期巡视与检测各项工序的施工技术成果,并认真检查所使用施工工艺与相关规范要求是否相符,所使用材料与所规定规格、型号以及数量是否一致,且施工工序与图纸要求是否相符等,如若发现存在工序错误、工序遗漏、技术不达标、材料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必须在第一时间内予以纠正,防止对整体工程造成影响。第三,严格管理建筑工程施工进度。首先,应当结合施工方案来科学规划工程施工流程。其次,在规划流程过程中,需要仔细划分各个项目,且结合实际施工进行不断推进,如遇到其他因素影响则需要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再者,合理规范各道施工工序,可以编制短期的施工进度表,以保证施工进度计划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通常情况下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将进度规划制作成为图表的形式,让其更为通俗易懂。第四,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在施工管理中同样需要对内业资料管理予以充分重视,其属于科学技术档案的范畴,有着较强的保存价值。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当要加大对内业资料的检查、指导以及督促的作用,一切事提升其管理水准。其中,在进行检查时,应当将指导、督促以及检查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实行奖优惩劣的方法来辅助完成。经过相关部门对内业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进行审查通过后,才能为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以确保资料的全面、真是与可靠。 3.3工程竣工管理需注意问题 第一,在工程竣工阶段,必须要做好资料的归档工作。将工程技术文档与工程图及其他相关文件都做好相应的归档工作,且确保归档文件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以便为今后建筑工程的维护提供可靠参考。同时,所保证归档文件与项目管理要求相符,书写整齐、文字清晰、装订规范。并且要将工程图上交至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以作为验收的参考依据。第二,采用各类验收方法来合理评估整体工程施工质量,判断建筑整体结构造型与工程设计要求是否相符,施工质量有无达到规定标准要求,工程成本是否控制在与其范围内等,如若存在不达标的情况,需要在第一时间与施工单位取得联系与沟通,并予以修正,以确保工程质量。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过程,往往涵括多方面内容与技术。所以,为了切实提升整体工程建设效率与质量,非常有必要加强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正确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需注意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质量,以实现整体工程效益的提升。 作者:李振文 单位:金华市昌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摘要: 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其刻不容缓的问题,高校的人才供应与市场上的人才需求脱节的情况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改善。本文从其教学模式如今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其未来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可实施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城市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有了新的要求,以往传统的建筑工程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精神需要了。但我国现有的建筑设计行业的教学模式依旧处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水准和学生素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此方面人才的要求。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应体现以培养学生的建筑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高职教育特色,根据“够用为度,注重实用”的原则,整合专业课教材和课程设置。 2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2.1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技能培养 现行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往往基于课堂教学的培养模式,教师主要通过室内理论教学来达成学生对于专业水平的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际面临的问题往往不是课本和书面材料可以解决的,需要学生实际上手操作,才能对问题与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严重缺乏实践环节,成为了限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自我突破的瓶颈,导致许多学生需要在正式进入岗位后还要进行二次学习,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2.2传统观念浓厚,教学创新缓慢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采取中西结合的手法,对西方的教学经验和传统教学理论相结合,但是依旧存在传统落后,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理论经验掌握,以及其专业理论框架的构建。且传统教育模式对于知识系统的讲授,缺乏系统逻辑的教学系统。使得在学生教育的最终结构上面,缺乏统一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其日后进行深度学习,且缺乏实践和创新,教学模式陈旧。 2.3实践性教育基地,实践设备和设施不足 许多学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上,已经发现其缺乏实践无法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受观念、资金等问题的影响,造成了其硬件设施不够健全,如实践基地不确定、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设备严重不足,现有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 3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3.1突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特色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性上面,高校在推进此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突出此特色,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此专业学生人才实践性的要求。 3.2加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证学生对于理论基础框架的构建,给学生进行深入的的学习提供帮助,校方应该为学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安排。在总结国内课程和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3.3引进教学设施和高层次人才 为了保证高职工程专业的实践性,需要从引进专业性的硬件设施,从而为学生提供其实践的场所和场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帮助其更好地将知识进行实践。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应该按照需求,按批次的因此此方面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才能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理念和前沿的理论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在专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者:田春雨 单位: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房屋建筑工程技术要点思考 摘要: 高层建筑施工是在单位面积内完成结构施工,作业面相对较为狭窄,因此对施工技术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层次要求,这就要求需要施工技术,加强工程管理,以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本文就房屋建筑施工中对施工技术管理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 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1桩基施工技术要点 桩基施工是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最基础的部分,桩基的稳定决定着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从施工工艺的差异来说,高层建筑桩基施工通常有两种形式:灌注桩和预制桩。第一,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灌注桩是利用钻孔机或者人工钻孔后,将钢筋笼放入孔内,再注入混凝土形成的桩基。应用灌注桩施工时,应当根据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包括施工设计、现场土质情况等要素进行灌注桩的设计。第二,预制桩施工技术要点。预制桩是根据工程设计的要求,在施工之前做好桩基并且进行必要的养护,在施工时可以直接将桩基安装在正确的位置。由于受力性质的不同,桩基也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不同桩体在其工作原理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高层房屋建筑对桩体进行选择的时候,首先要对该地域进行详细的研究,方可决定桩基的桩型选择及其布置位置、深度等。 1.2钢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钢结构柱的设置完成核心墙的施工,要求对测量基准点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以便形成基准网。根据施工设计的要求确定钢结构柱的数量,一般应当至少24根以上,才能保证核心墙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在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钢结构和其他构件之间的焊接质量,确保其无损,才能进行下一环节的施工。 1.3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混凝土施工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有效性对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混凝土施工技术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对混凝土材料的选取有很高的要求,原材料选取中,水泥的选择尤为重要。第二,混凝土的配合比严重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所以需要根据施工设计的要求配制出精确的配合比;第三,混凝土搅拌技术。确定混凝土配合比以后,,对于材料的投放顺序、搅拌的时间、进料的体积等都要按照明确的规定,行搅拌,搅拌的时间和使用的搅拌器械需要根据施工设计的要求合理选择。 2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材料问题 施工材料的质量好坏决定着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如果采用了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和设备,会直接造成高层建筑结构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高层建筑的质量。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而偷工减料,或者使用劣质的材料,导致工程结构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对高层建筑施工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2.2技术问题 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日渐成熟,随着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但是,从施工技术方面来看,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因为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高,所以很多工程都需要人工完成;并且很多施工单位都召用农民工,他们没有经过高级技术培训,导致机器设备的应用效率较低,给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2.3管理问题 管理问题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层建筑中的监督与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的控制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目前,高层建筑的管理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使得施工现场的管理较为混乱的原因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施工材料、设备等都缺乏全面的管理和监督,还有一个原因是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不够好,对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没有开展一个有效的管理措施,影响了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3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高层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措施 第一,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施工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砂石、骨料、混凝土外加剂等,而这些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施工质量,因此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握。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对材料的质量、品种、出厂日期等特性进行仔细检验核对,并且对需要的材料进行抽样检查,保证材料质量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同时,对于混凝土外加剂的用量要进行适当控制,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比例。第二,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是高层建筑结构的常用材料,混凝土的质量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需要从混凝土的选材、搅拌、浇筑、养护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混凝土质量。 3.2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措施 首先,在高层建筑施工之前,需要根据工程设计的要求,进行混凝土的配比试验,根据试验的数据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混凝土配比,并且进行搅拌。针对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除了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以外,还需要加强对混凝土结构的养护,以此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可以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其次,加强对高层建筑施工的三线控制,三线指的是垂直线、标高线和轴线。垂直线是保证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也是三线控制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根据高层建筑的柱网布置情况,确定四个边角柱的具体位置。标高线的控制需要运用水平仪进行抄平,在高层建筑每一层的洞口位置进行标高定位。轴线控制主要是对建筑物的每个不同立面和侧面进行定位。 3.3完善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施工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的基础。因此,要根据高层建筑施工在实际中的情况,制定并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用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进行。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普遍采用分包的形式进行,因而各层分包商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其中任意一个分包商的管理出现纰漏,就会对整个大的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通过制度的形式对分包商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的制定,并且保证施工企业每个环节间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的保证工程的完整性,避免工程的过度分解;对高层建筑工程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控制,尽量弱化人员对于工程项目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高层建筑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已经是当前建筑工程中最普遍的建筑工程,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也很受重视。影响其施工质量的高低是高层建筑技术的好坏,影响高层建筑使用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要重视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针对高层建筑施工的问题,增强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就可以促进建筑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殷建奇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质量,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本文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当前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教师团队建设及教学资源库建设这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期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 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及城市化的发展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实施实践教学体制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好坏,对高职教育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规模较大的专业之一,也是许多学校的特色专业,其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取得显著发展。目前,全国建材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鼓励开展关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促进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本专业的特色办学。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当前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现状,并根据实例研究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一、实践教学体系 近些年,国内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和行业特点,不断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发展逐渐形成一批相对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的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高职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办学之初运用大专教育教学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建立,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时间少,不仅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积累上也与大专、本科学生存在差距、实践证明,这种“压缩饼干”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无法突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职业性,不利于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还不完善 首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不足,利用率较低,在没有相应实训项目的学期内校内实训基地处于空闲状态,造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效果不明显。其次,学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技术设备投入不足,实训教学存在仪器设备紧缺、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例如用于建筑工程技术中的智能化仪器较少,对于现有仪器的保养工作不到位,造成技术性能落后或老化问题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进度。最后,教材与实践教学改革不相符,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传统学科体系的实训指导书,缺乏企业专家的指导,缺乏当前建筑工程中的新技术指导,同时,在教学中缺乏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引入,不利于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形成真实的工作情景。 (三)缺乏完善的实训指导教师团队 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的实训指导经验不足,多数为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教育,没有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缺乏建筑专业技术上的实践经验。在开展实训中,教师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很难对学生的实训进行深入的指导,影响实践教学和实训的质量。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法 (一)建设并完善实训基地 1.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分为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例如校内实习工厂、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工业培训中心,校外的实习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核心,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教学的延伸和完善。例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校内实训基地约为1000m2,共投资700万元,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设备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实训中心、材料检测实训中心、综合实训中心、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共7个,还包括1个建筑工程项目咨询工作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采用与实力雄厚的建筑工程企业达成合作协议,相继在陕建集团、陕西省第一、第三建筑工程有效公司、陕西恒业建设集团、西安万象职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内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实训基地的管理 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是实现实训基地有效运用的前提条件。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建筑工程系实训基地的管理上采用“一二二三”的管理模式,将实训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监控体系三位一体,构建成为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将实训基地与专业群相结合,将实训项目与具体课程内容相结合,建设并完善二类基地;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训室的内外共享与开放,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将实训基地技术设备的建设、管理与使用环节形成紧密联系的三个重要环节。重点是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实现建筑工程系实训基地的合理运用,提高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践学习的服务能力。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1.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前,以及每年招生前期,要对社会企业的需求进行调研,认真分析市场并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开展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综合各项就业信息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联系本区域经济建设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例如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大,总体上来看,西部地区建筑市场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较高,这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教育市场。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工学结合模式,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实现学生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提高。 2.加强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效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要将职业岗位标准作为参考,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首先,要参考当前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并按照建筑企业中具体的职业类型,例如建筑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以企业岗位为导向、企业项目为载体,实现课程改革。其次,要合理运用实践育人经费,增加对实践教学开发研究的费用投入,并运用监督机制提高经费的应用效果。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首先,大力开展建筑工程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对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织其到相关建筑企业进行实践,使所有教师均具备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等,成为“双师型”教师,或者采用引进企业优秀员工到本校担任实训教师的方法,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其次,制定并实施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教师的管理制度,探索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团队的管理和指导,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系统的分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内容、教学形式,参照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主要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有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集合在网络平台上,主要资源包括教学与培训、企业人才需求、行业企业标准、专业新技术等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资源。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创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并不断完善课程开发与运用,还能够辐射与带动学校其他建筑相关专业的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浙江广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模最大的专业就是建筑工程技术,2013年学校为建设特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首先整合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成果,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联合该地区的建筑企业,设计、建设并开发出具有共享功能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学习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条件,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首先应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设施设备,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其次,要将建筑工程职业岗位标准作为参考,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三,要加强对实践教学教师团队的建设,建设出一支具有加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最后,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建筑工程技术资源库,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作者:邱丽辉 汪耀武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要点及优化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逐渐的增加了,这就要求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要有一定的加强,这样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因此,本文就对工民建施工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当前工民建施工技术的优化的对策,以使我国工民建建筑更加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工民建;技术要点;技术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情况下,就使得建筑行业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了。为了能使建筑企业更好的发展,工民建作为当今主要的建筑工程,加强对其进行研究,掌握施工技术的要点,可以很好的加强施工的质量,使建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所占的地位不断的提高。 1工民建工程的施工技术 1.1工民建施工的节能技术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问题逐渐的增加了,这就使得在进行工民建工程施工中加强节能的意识,使得建筑更好的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当今的节能技术中,主要利用的就是太阳能,在建筑的顶部或者墙体安装一定的装置,能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讲太阳能有效的收集起来,并将其转化成为电能,供给建筑内部使用,减少了国家电网的供电需求,节约了一部分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如果太阳光照充足的话,在建筑上安装1000平米的装置时,可以满足3000平米的照明需要。 1.2工民建工程施工建设防渗技术分析 在工民建工程中,防渗技术的使用对施工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的防渗技术中,主要在建筑的外墙、顶部等部位上使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结合施工场所的天气、环境等因素,选择不同程度的防渗施工技术,可以保证防渗效果达到很好的同时,降低了施工的难度。首先要对墙体的基层进行有效的处理,然后对墙体上的一些灰尘等进行清理,使其表现美观的同时,在进行水凝覆盖工作时,使水凝与墙体结合的更加牢固,然后将水泥平整的覆盖上去,这一步骤是防渗技术中最关键的一部,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导致建筑的防渗性能得不到保证。在对门窗进行防渗处理时,由于门窗具有可移动的特性,就要在保证其不影响建筑整体美观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 1.3工民建工程施工加固技术分析 加固技术在工民建工程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在工民建中使用良好的加固技术,可以使建筑的质量得到保证。在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中,常用的加固方式为加大截面方式以及包钢加固方式。在使用包钢加固方式进行加固时,首先要对表层进行处理,将表层上的杂质进行清除,然后将型钢或者钢板贴在表层外部,不仅增加了承重能力,而且还能对其内部进行有效的保护。但是这种方式需要的材料多,需要花费的成本大,因此,这种方式的使用情况不是很好。而在使用加大截面方式进行加固时,也要将表层清理干净,然后在表层上平铺上搅拌均匀的混凝土,使其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这种方式的花费小,易操作,是当前阶段中使用最多的方式。 2优化工民建施工技术的对策 2.1优化桩基施工技术对策 在建筑工程中,桩基施工进行的好坏对工程的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能更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首先要对桩基施工中需要的材料进行有效的选择,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理的材料在施工中使用。然后在桩基施工之前,要将施工范围内的环境清理干净,保证没有任何的杂物对其施工进行影响。并且,要考虑到排水的问题,将施工过程中涌出的地下水及时的排除,降低对施工造成的影响。然后在定桩时,要准确的确定定桩的位置,并对其进行反复的检测,使其发挥的作用更大。 2.2优化防渗施工技术对策 在当前的条件下,在经过几场大雨过后,常常会发生一些建筑的墙体、门窗顶棚等部位发生渗水的问题,这就要优化我国当前的防渗施工技术,加强建筑的质量。首先就要在设计过程中加强防渗的意识,使设计中设计出更好的防渗方案,然后寻找出当前防渗施工技术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使建筑的防渗性能得到有力的保证,与此同时,在经过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下,还能使建筑的整体保持美观。 2.3利用高科技创新技术 (1)计算机技术。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当今社会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加快了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建筑工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使建筑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在建筑工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首先可以将工程中需要的材料、人员、设备的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对其进行分析,使材料的质量得到保证,人员与设备进行有效的分配。同时,在施工前,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对施工场所的环境、天气等进行有效的调查,这样调查将减少很多的时间,而且调查的结果更加的准确。在施工过程中,加入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将设计、策划等各项工作在计算机中完成,使得设计的更加合理,更加的迅速。这样我们可以很好的发现,在建筑工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仅使施工的质量得到保证,同时还能为建筑企业节省下很多的成本。 (2)新型节能技术。 在当前阶段中,节能环保的理念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因此,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使用更加节能的材料以及技术,能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当前的工程建筑中,使用的大型器械都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以及噪音,同时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以及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还使有限的资源一点点的减少。因此,对新型节能环保的器械进行研究,能使建筑施工更好的进行下去。并且,加强新型材料的研究,使其改变以往传统材料的使用状况,也能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理念。太阳能是我国当前阶段中主要利用的新型能源,其对光照的要求极其的严格,在有些时候太阳能就发挥不出作用,因此,加强其他再生能源的研究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3)生态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工程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工程垃圾处理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垃圾得到有效的处理,同时,还可以将垃圾进行分类,将能再次使用的垃圾进行收集,进行二次使用,这样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保护,而且还能减少建筑企业的投入成本,使得建筑行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3总结 在我国当前阶段中,建筑行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工民建工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为了加强我国工民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我们就要从施工技术上入手,对其进行优化,这样不仅推动了我国建筑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城市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郝平 单位:朔州市宏宇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 现代社会中对人才的需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上,同时还需要在素质上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但对于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来说专业技术仍然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我国很多的建筑工程在人才培养上采取了理论知识培养方式导致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比较差,很难在实践工作当中快速的找到技巧并投入当中去。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建筑工程的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的目的是丰富专业人员的技术能力,以便于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当中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于市场的需求。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术能力的专业建筑团队是施工单位的重点发展内容,对此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的探寻新的培养方式,从而促使专业人才得以提升。下面将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详细讨论。 1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今年来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并逐渐的与世界接轨。当前建筑行业已经采取投标制的方式来进行招工,并且有专门的监理人员和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的负责,使得建筑市场已经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人才建设对于企业方面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一个岗位都能尽快地适应,并且在组织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有专业性的人才。因此,现阶段的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教育中应当积极的将理论知识教学转换成为实际的操作,从而帮助从业人员能在实际的工作单重快速的适应社会需求,并且成为一名专业性强的实用技术人员。 2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中建筑工程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对建筑工程的技术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建筑工程的技术性员工,只有达到了专业性和技术性才能真正的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现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当中主要突出的就是技能方面的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却缺少关于专业技能上的培养。应根据从业人员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知识能力结构等来进行课程设计,形成统一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同时应根据能力要求来进行知识结构的分析,并最终找到科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践。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培养的目标一定要以先进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以及社会实际需求作为主要的目标,并且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课程设计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当以培养岗位能力作为主要线路,进一步的加大日常教育证的实践性课程比重。虽然短期的技术专业培训主旨在于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但同时也应当适当的融入文化课元素,构成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知识为主要的特色性教学课程体系,从而促使从业人员能在未来投入工作岗位时得到实践性的应用。同时,需要对当前市场环境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各个岗位中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了解,并根据敢为需求来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教育。 3.2加强专业性特点 建筑工程技术在现代社会当中已经成为了市场不可获取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拥有技术管理是从事建筑工程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为主线的相关工作要求[2]。在实际的教育中应当重视起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操作性知识的培养,要求始终将实践放在首要位置上,并充分的利用短期教育时间来进行基本的技能培训。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对施工工艺、操作流程以及质量检验等部分进行重点教育,并且将工程的施工技术以及安全教育等列入到教育行列当中去。很多的从业人员在接受教育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能力,但在他们的操作中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规范问题,对此,还需要在教育中重视起规范性教育,明确的将操作规范传授给从业人员,促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能规范性操作,促使专业能力更加强。 3.3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训过程中,专业素质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在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对此,在教育当中应当通过马克思主义、法律法规以及道德基础等课程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应当在授课的过程更正对从业人员适当的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不断的接触到这样的知识,从而强化他们内心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这样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素养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促进他们在社会立足的重要内容。 3.4强化认证教育 所谓认证教育中要求从业人员需要有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在工作当中做到持证上岗。对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过程中应当安排他们在合理的时间内参与到从业资格证考试当中去,虽然一本证书并不代表着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但却能给予一个人专业性的肯定。 3.5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在当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现代教育当中要想促使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那么一定要重视起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3]。对此,可以让一些高校内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建筑工程的技术专业人员培训教育的当中去,以他们专业的理论知识来强化技术人员对于工程建设的从新认识。其次,应当根据课程的设置情况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实践课程,并且需要适当的要请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为学生的实践性技术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3.6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团队是保证教学实施的重要部分。对此学校可以适当的安排专业教师参与到工程的实践当中去,强化他们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先进的技术掌握能力[4]。同时可以聘请专家或者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教学实践讲座,从而满足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需求。作为专业指导教师,首先应当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时还要对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有充分的把握,这样才能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市场中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起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升。以知识性教育为教学基础,以实践性教育为主要,并且在当中适当的融入一些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内容,从而促使这部分工作人员能在未来发展中得到进步,并且更加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作者:蓝英 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城乡规划建设教育管理办公室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探析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的结合,其主要的目的是为生产、服务以及管理行业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也是建设行业的主干专业,这个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更能与国家经济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与建筑工程事业相关的岗位工作能力与专业技能,并且能与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岗位需求适应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广泛的建筑工程基础知识以及超强的团队意识与沟通协调能力。高职工程院校想要培养这样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建筑工程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基本素质为教学的主线,注重要工程实践教学,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传统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师资水平较低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由普通的中专发展而来的,还有一部分则是成人高校发展而来。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定位不清、师资水平较低以及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并且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工程的实践应用教学。就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总课时通常都在2500小时左右,但是这其中工程实践的课时却只占了25%,而工程力学、地基与基础、建筑结构以及抗震等和设计相关的内容则占了绝大部分。 2.2教学计划设置不合理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数学基础则有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使得录取进来的学生大部分成绩偏低,尤以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导致学生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进行学习时比较困难。就目前而言,多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到设计单位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进入监理公司或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基层,从事施工员、材料员、造价员以及质检员等工作,学生非常清楚这一就业方向,因此,对于学校设置课程没有太多的兴趣,而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制定时也忽略了这一点。 2.3重理论、轻实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工程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让学生进行建筑制图、识图的训练、施工组织设计、测量、工程预算、水电安装以及生产实习实训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实践课程往往得不到学校的重视,甚至还可能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压缩或者取消,而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放在理论教学上;这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对工程中实践教学的内容掌握不透彻,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造成了毕业生难以适应建筑工程用人单位需求的被动局面。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3.1加强建设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校外实训基地对工程实践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建筑工程技术专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依据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建立出一批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教学。但在对实训基地进行选择时,应该进行全面考虑,对于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实训基地,以确保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全方位的接受工程实践教育。另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学重视校内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如,每年定期的投入实践教学专项基金,以对校内的实践和实训条件进不断的改善,对校内现有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与优化管理,完善各专业的实训室和实验室,对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标准图集、新规范的手册以及图书资料等进行及时的更新,进而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改革都取得较好的成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工、读”结合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2积极开展工程实践教学,并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 工程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把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就业后更好的适应自身工作岗位的需求。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应该要求学生从思想上接受工程实践教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程实践教学活动,将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如,将工程实践教学交给专业的教研室组织进行管理,安排专业的指导教师对实践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具体检查、指导以及协调,并让实训基地安排资质较高的人员进行现场指导。高职院校也可以从专业对口的设计院、施工企业以及研究院等聘请一部分经验比较丰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或实训的指导教师,以构建出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课程完成后,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日记与实践报告,让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内容、体会以及收获等进行记录。之后再依据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际业绩,让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给予评定,最后交由主管部门进行签章。高职学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指导教师应组一个考核小组,依据学生工程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给出成绩,并将成绩依次划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以及不及格四类,并将其记入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中。 3.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应积极争取承担工程实践的教学任务 高职院校想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皆备的双重性人才,授课教师是否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至关重要。就目前而言,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都是大学毕业之后就直接进行就业,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因此,这部分教师应该积极承担起工程实践教学的任务,在完成日常的教学管理的同时,在工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学习,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为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4.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数量、质量与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建筑工程专业技能人才能够适应我国当前建筑业高速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将培养建筑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性教学作为基本内容,校企协作和产学结合主要途径,构建具备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为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者:蔡小萍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思考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作用 1)扩大建筑企业经济效益。 在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市场的竞争加剧,各个建筑企业为了在建筑工程效益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结合市场运行规律及建筑行业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目标,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以更好地实现投入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为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可靠保证,帮助建筑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科学技术管理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技术管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保养与维护工程机械设备,并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保证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减少因施工故障或施工事故造成的花费,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为工程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有效提升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并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中材料的监控、施工技术参数的控制,来保障工程施工的高质量。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内容包括技术方案审核、组织措施、技术组织设计等,都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考虑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与有效管理,有助于合理控制工程质量,在确保工程项目施工高质量的基础上,加大工程施工进度,缩短工期,进而有效减少工程成本的投入。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的应用,是推广与普及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工程施工整体水平有着较大作用。 2当前国内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工作业层的重新组配加大工程技术管理难度。 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项目建设通常由制定单位及相关领导负责,在工程技术管理上,皆采取较为简单、直观的三级管理模式,分别为施工队、成员企业、集团企业或单位。其中,工程项目建设的参与方各管一段,使得管理涉及人员较多,各项具体施工事务的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打破了传统的工程项目施工队伍建设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要求建筑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实施更高层次的队级建制,这就使得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当前,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将施工进度作为管理的重点,过于强调施工的速度,而忽视了工程施工的质量,其技术管理没有严格遵循相应的规章标准及技术方案,并且也未按照工程施工进度,同步及规范地记录与整理工程技术相关资料,实际工程技术资料与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及现场状况存在较大出入,为项目技术管理的整体实施造成了较大的不便。 3)技术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性质及用途的工程项目数量不断上涨。一些还未成熟的建筑企业为了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争取到更多工程项目,降低人才引进门槛,大量招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使得其工程技术管理领域内人才质量良莠不齐,甚至一些未经受专业工程技术管理培训的人员也成功进入到企业内,并担任一些重要岗位的工程技术管理职责。此外,一些资历较深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也会因建筑企业实际管理需求,同时担任两个以上工程项目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管理精力较为分散,使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质量难以被保证。 3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建议 1)健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各项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拥有健全的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相关部门及建筑企业需要结合工程技术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管理制度,为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依据。其中,明确管理技术人员的职责,并规定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共同配合,从各个方面协调进行施工图纸的审核,以确保图纸的合理、无纰漏,细化技术交底的各项事务及标准,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验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工程质量检验,确保工程项目建设中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构建科学的工程技术管理模式。 当前,国内建筑企业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并培养了大批具备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技术管理人才。而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分包单位,通常掌握较为充足的人力与设备资源。科学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将二者有机结合,通过优势互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可建立“双赢”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将建筑企业与具体项目分包单位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促使分包单位将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管理上,进而提升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推动建筑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加强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提高工程技术管理水平还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筑企业需结合当前工程技术管理需求及人才发展现状,制定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提升工程技术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监管,确保其管理人员能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让其更好地投入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去,不断改进与创新工作方法。 4)注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 建筑企业及具体施工单位应认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筑项目施工由于工程量大且复杂,往往工期较长,从立项、施工到竣工及审查都会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期间内,工程技术资料必须保证更新及完善及时,以便于建筑企业作出重大决策时,能拥有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进而确保决策的科学、合理。在当前建筑市场环境下,建筑企业要实时掌握工程建设状况,了解自身的实际发展现状,必须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创新改革,才能真正有效提升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作者:冯军会 单位:平定县城镇供热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阐述 1简要阐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 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的结构发展方向是楼层的不断增高。这种楼层的不断增高会导致现有的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发生很大的改变。现有的框架结构的不断发展和改变主要是为了适应现在的高层建筑的发展。高层建筑工程中,在竖向构件及构件的组成受到的重力载荷都是由一定的区别的,这是一种逐层递增的关系,这样就需要在框架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重点参照重力负荷的参数来确定构件的尺寸和墙体的支撑件的尺寸。除了上文的所述的重力载荷,还有;两种载荷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点参考:第一种载荷是地震载荷;第二种载荷是风载荷。这两种载荷是非线性的竖向分布,对于建筑物有高度的敏感度。对于这些框架结构的设计因素,在施工中需要进行的施工技术也有很多,只有设计和施工技术相结合,才可以顺利的完成整个工程建设的部分。建筑工程中影响框架结构技术的应用有很多的方面,例如施工中的钢筋工程技术应用;模板工程技术应用和混凝土工程的技术应用。 2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钢筋工程技术问题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钢筋工程技术问题的阐述,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下面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2.1简述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框架结构施工中的钢筋工程经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焊接过程中,焊条的型号没有正确的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选择,选择的型号和技术要求的型号不统一;第二个是在钢筋焊接的过程中,焊接接头存在对不齐的问题,偏心的现象和弯折现象普遍存在;第三个是焊接中的箍筋尺寸不符合技术要求中的规定。上述的三个主要的问题,在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应用中要及时的发现及时解决。在钢筋施工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钢筋的型号和钢筋的施工数量都要按照技术要求中的具体参数进行施工处理,不能因为节省成本而偷工减料,这样的行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是致命的打击,要坚决制止。在钢筋的焊接过程中,要及时的校对焊接的尺寸和技术文件中的尺寸,不要出现太大的偏差。 2.2简述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 关于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的分析,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前要将施工中要准备的材料准备齐全。第二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中要做好焊接工序的施工准备工作。第三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中要正确的进行放样工作和下料施工工作。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1)在钢筋工程施工前要将施工中要准备的材料准备齐全对那些散乱的材料而言,要在绑扎固定之后,将之转移到那些安全稳固的地方;或者是将其保存在安装好的梁上,并将之固定在钢架之上。需要注意的是,露天放置的施工材料,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一定要保障施工材料的性能不受损坏。 (2)在钢筋工程施工中要做好焊接工序的施工准备工作在正式的焊接施工之前,应该根据对应的操作规范走好焊接试验工作;对进场的每一批钢筋都应该进行逐批次的自检。在自检的同时,还要对每一批次的入厂材料进行先关的物理试验,保障进场材料的使用性能。 (3)在钢筋工程施工中要正确的进行放样工作和下料施工工作在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年的放样以及下料过程中,都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这主要是考虑到焊接完成之后,在焊缝处将出现线性的收缩,且框架结构中的桁架、梁等在受到弯矩作用之后还将拱起。 3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模板工程技术问题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模板工程技术问题的阐述,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3.1简述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对于现阶段的建筑高层来讲,浇筑的楼层的载荷大部分都是由模板的支架来承受,这样就会对模板工程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模板施工过程中,有的模板施工完毕还在保养期,就开始进行模板拆除作业,这样会严重的影响模板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特别注意。模板施工一定要将保养期计算清楚并且执行。 3.2简述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关于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的阐述,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模板工程技术中要正确的进行基础模板的安装工作。第二个方面是模板工程技术中的主体结构的模板施工相关技术。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在模板工程技术中要正确的进行基础模板的安装工作在完成垫层施工之后,应该每天定时的对水平基础依照轴线进行测量,利用基础平面尺量好各个需要的边线,并在各个暗柱角用油漆做好对应的标记,确保安装模板的精准度。 (2)在模板工程技术中的主体结构的模板施工相关技术立杆是整个结构的支撑体系,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其立于坚实的平面之上,保证在安装好上层模板与支架之后能够承受对应的载荷,保证其不会被压垮。 4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混凝土工程技术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混凝土工程技术的阐述,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混凝土施工中的混凝土配比的原料的选择。第二个方面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配比的科学,合理的控制。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4.1混凝土施工中的混凝土配比的原料的选择 混凝土的原材料的选择,进场的材料都要有相关的合格证明和质量检测证书来证明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同时我们要将材料的出厂时间,各种性能强度及包装形式进行详细的检验,以防不合格的原材料混入施工现场。 4.2混凝土施工中的配比的科学,合理的控制 合理的控制混凝土的配比对于提升施工混凝土的强度和使用性能有着非常好的保障作用,但是混凝土的配比的合理有可能会提升施工的整个成本,因此要因地制宜,同时还要保障施工的质量,只有这两方面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对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造价有一定的平衡。对建筑工程的技术和建筑工程的预算都有好处。 作者:宋岩 单位:庆安县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局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法探析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和对学生要求高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生认为比较难学且枯燥的课程。虽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教学模式,但还是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授模式,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或者模仿练习对建筑工程技术学科进行学习。这种只注重“讲课”而忽视“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致出现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即学生考试成绩好,但实际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来应对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无疑是个不容忽视的弊病。 2项目教学法的概述及实施步骤 2.1项目式教学的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学前教育学家莉莲•凯兹和加拿大初等教育学家查德在合著的《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项目教学法》中提出。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专业需求,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项目,并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项目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这些项目可相互独立,也可共同构成一个体系。学生在完成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和结果评价等程序时都需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这一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授教学模式是以逻辑思维方式为主,学生学到的东西虽多,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也不少,学生学起来枯燥且无实际操作性。项目教学法则将逻辑思维方式为主转向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本着“够用”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项目本身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以及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2.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一般可按照以下五个步骤开展,具体步骤流程如图1所示。 (1)教学任务子目标确定。 子目标的具体内容应有任课老师以书面文字的形式确定,单科教学任务可以组成一个子目标,多科教学任务可有机组合成一个子目标。各科任课老师在讨论后将子目标内容拟写成书面意见报给学校院系相关负责人。但上级审批生效后正式实施。系相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正式生效实施。 (2)子项目(部)成立。 子项目(部)的成立,主要是帮助任课教师负责对项目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成立由院、系和企业人士组成的监督及结果评估小组,对项目实施过程和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价。 (3)制定计划及进程。 不同的子项目活动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应在考虑现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项目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方案和活动进程。 (4)师生共同实施。 子项目进人实施阶段之前,任课教师应根据子项目的实际要求要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选择相应的操作材料和工具。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快速进入项目活动状态,教师对项目内容进行一定的示范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便可以按照实验要求一步步地仿做教师的示范。作为项目负责人,教师对活动应实行全面跟踪管理控制,巡视各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并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大的错误及时纠正,对完成情况良好的小组也要予以表扬。 (5)子项目评估和教学结果评价。 子项目完成后,任课教师应以书面的形式,将项目活动实施效果总结和教学结果自评报告上报给监督及评估小组审查。监督及评估小组在教师上交的报告的基础上,对该项目进行验收和教学质量评价,然后也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依据上述评价、评估结论,对子项目查缺补漏,不断改善优化子项目的设计方案,最终提高教学水平。 3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明确教学目的,遵循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项目教学法实施之前,学校和任课教学应首先明确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目的,通过应用项目教学法想要达到何种教学水平。项目教学法的首要原则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项目内容的设计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求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做到“学以致用”。另外,任课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也要注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如工作要准时、守时,与他人的协作、交往能力、独立组织、分析、计划和实施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针对本专业实际需求,进行项目的设计。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时,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项目内容与目标的设定。首先,项目立项和项目内容要符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求,以及学术知识掌握程度来定,所选项目应是该专业领域里具有实际价值的典型产品、典型零件或典型技术工艺。例如一个机械零件的加工、一款建筑效果的3D动画设计等等。通过这样的立项方式,能够使项目更加贴近学生将来上岗工作后的实际需求,这样科学的项目设计才能对学生将来的后期实习、就职工作提供信息基础和技术能力基础。 (3)增加项目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实行项目教学法的院校中,多数院校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始实施,日常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不多。学校这么做的目的在于,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为项目内容,通过“临阵磨枪”式的一次性应用,试图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将来走入工作岗位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但是这样的应用方式局限性很大,仅用一次性的项目教学法不利于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和教师应增加项目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频率,不仅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有所帮助,且对他们将来工作后的自我充实和新理念、新技术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总结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对于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在确保实用性、科学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项目立项和内容设计进行合理安排,实现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最终目标。 作者:郭烽 单位:临沂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绿色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探索 一、绿色建筑理念融入教学的必要性 “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业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1/3,浪费极其严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耗能比例还将上升。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我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在建筑业必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2013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绿色建筑已成为最高级别的战略共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适用和高效的居住、工作、生活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将遵循绿色、循环、低碳的思路,以促进全社会在更高层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应用标志着我国建筑业将面临一场新的革命,它不仅对建筑的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从事建筑工程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包括:发展工程总承包、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发展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材等几个方面。绿色建筑要求学生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懂结构工程和施工技术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掌握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建筑全过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加强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探索、开发与研究,将绿色建筑理念及相关知识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专业层面上学习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结合建筑业发展前沿和绿色建筑的生产实践,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将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绿色建筑理念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广东省第一批高职重点建设专业,为满足广东省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节能技术创新及走向国际建筑市场的需要,以绿色建筑为特色,将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筑工业化、绿色建材的理念及知识和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施工技术推广有机地融入到了人才培养计划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推进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的核心的理念是各阶段的技术信息共享,贯通建筑设计、工程施工以及运营维护等阶段,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技术,在可持续设计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并对提升绿色施工的设计和施工效率,改进绿色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IM技术的应用可缩短约8成的造价估算所需时间,且使造价估算的精度控制大幅提高,消除约4成预算外的更改。通过BIM的三维模型技术,在施工前发现并解决冲突,可以有效降低合同价格,使项目工期缩短,尽快实现投资回报。学院在2011年即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方提供软件和技术,建成BIM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课程。BIM教学资源库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完成了将BIM技术与《建筑制图》《房屋建筑构造》等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安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虚拟建造、工程造价确定等实践项目,并通过完成虚拟的BIM咨询项目,使学生体验到BIM咨询服务的全过程工作方法,为今后真实项目的参与和实施打下基础。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参与真实的BIM咨询项目,至今共完成39项,包括“慈溪大剧院”“蚌埠博物馆”等,共同培养具备“工程能力+BIM能力”的人才。BIM教学基地建成至今也培养了一批具有BIM技术的骨干教师,多次为设计院、施工企业进行BIM技术培训同时完成BIM省培项目2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将建筑工业化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工业化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建筑的工业化是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建筑工业化是主要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建筑施工机械化和施工组织管理科学化四个方面。建筑工业化是按照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对建筑业进行改造,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建筑业从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现场人工湿作业及手工业生产方式,过渡到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运用预制混凝土结构(PC)构件在现场以高度机械化的方法施工的大工业生产轨道上,使建筑业从目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实现文明施工、保护环境的目的。建筑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建筑业设计与建造环节分离的特点,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是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具有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的优势,且工业化建筑施工现场没有传统建筑施工现场的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由于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材滞后于新的国家设计和施工规范,为此,学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将建筑工业化融入日常教学中。首先,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补充,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了建筑工程技术新进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可以接触到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了解到行业发展的前景,从而对建筑工业化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将建筑工业化的相关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如,在《建筑工程概论》课程中对工业化建筑的起源、具体特征、特点、建筑方式和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讲解,观看我国建筑工业化住宅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新型的结构体系,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的特点;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中增加了组合式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预埋件设计等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课程中增加了预制装配式住宅和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建造方式,内容有施工工序的特点、施工中的关键点、预制配件的吊装计算和施土组织设计等内容,还介绍了现场建造的工业化住宅,如,大模板住宅、滑升模板住宅和隧道模板住宅等;此外,在《房屋建筑构造》课程讲授中介绍模数等标准化设计的内容。第三,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关于建筑工业化理论及实训课程的开发,开设选修课,使学校建筑工程技术学院的学生行业视野更加开阔,能够了解国家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广方向,对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认识更进一步,从而主动涉猎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最后,在条件允许时,学院还安排学生在工业化建筑工地进行参观,鼓励学生到相关建筑工地进行实习、实训。 3.将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融入教学过程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选址、规划、设计、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在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建筑材料、建筑产品和建筑设备,以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给排水管道系统、采暖供热、通风、空调等系统的运行效率,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尽可能降低能耗。庞大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因此,建筑节能是绿色建筑在中国发展的先导和核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新建建筑必须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并逐步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规范。建筑材料是建筑的载体。绿色建材是指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低能耗制造工艺,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建筑材料,是实现绿色建造的物质基础。绿色建材的推广与应用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学院以绿色建筑特色为导向,通过设置专业群平台课,整合设计,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房屋建筑构造课程中增加了墙体节能构造、屋顶节能构造、门窗节能构造等知识,在建筑材料课程中增加了绿色建材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绿色建材的含义、种类、基本特征、初步评价标准,引入新材料在工程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随着绿色建材的不断涌现,学院还布置学生参观建材市场,调研绿色建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遇到的问题以及发展的前景,撰写绿色建材的课程论文。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绿色建材的理解。此外,学院引进企业——荷兰澳柯玛设计公司等合作共建“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工作室,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绿色节能材料、工艺、构造为研究重点,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为教师和企业建筑设计师指导学生开展绿色节能材料的创新设计活动提供了实验实训条件。另外,还拓展与省市各类建筑业行业协会的联系合作,借助协会培训平台开展绿色施工技术的推广,打造建工论坛,举办以建筑节能和绿色生态建筑为主题的新技术产品展示会,交流展示行业新技术,形成了既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又满足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作者:朱艳峰 路浩东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分析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1.对施工人员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以及施工人员安全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方案,以确保有组织有纪律的施工进行,选择录用具备合格的技术以及丰富经验的的工作人员,施工人员的素质、工作能力对工程最终的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依据承包合同的规定严格采用相应得技术标准,否则也会延误工程的施工进度。 2.在技术的配备方面,要先进的配套器具,比如,对设计图纸审核、说明有关规范的细节问题,必须做好严格计量把关工作,对新的工艺建筑技术和新的建筑材料的应用一定要经过多方实验和开发以后确保万无一失才能引进到施工工程中,要有一套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和技术岗位把控施工质量检验的具体措施。 3.收集整理完善健全的原始技术资料并做好最终保存工作,原始资料是整个建筑工程在施工过中的重要的技术性和管理性的重要文件,它是建筑工程过程中的掌控全局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施工过程中对建筑设计工程使用的用品及施工质量检验工作。结构配件和建筑材料的具体使用,以及施工过程结构配件测定的一手资料。 二、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和对策 要想从根本上做好施工技术管理一手抓的工作,必须从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技术及工程材料使用、施工设备的完善上充分做好施工前保障全面施工安全有序进行的一切措施,对新型的施工技术在全方位检验确保有效符合规范的情况下积极采用和推进到工程实施中,具体的几点参考如下。 1.从管理手段上创新,责任制度化的管理规划,强化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文以提到施工技术是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案是非常切实可行的。明确各个施工管理岗位的职责和制定具体的奖惩方案,定期组织公司人员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拓展活动。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规范管理的统一化和制度化,同时也要不断发现人才,引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加强企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这些也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2.认真做好工程成本的核算和监控和工作。一个建筑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组成,适当运用经济可行的方案,提高机械化利用率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预算,成本管理要始终贯彻到最后施工完成,从工程开始的投标承揽任务到整个建筑的竣工验收成果,每一个施工环节每一道施工工序都要事先预测核算,做好相应的成本费用预测方案和规划。做到每一笔费用落到施工工程的实处。 3.做好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的安全保障工作是工程施工环节有序进行的一个重要部分,正确使用机械设备,做好使用后的机械管理和保养好工作,从而确保机械设备每次使用前处于一个最佳使用的状态,有效保证施工人员在使用中的安全。一旦发现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出现了违章施工的现象,要及时制止和纠正。制定相应的违章施工的惩罚方案以确保有序规范的一个工程施工环境,对建筑施工质量的安全和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做好双重防护工作。 三、结语 在建筑行业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施工技术是促使建筑行业不断蓬勃向上成长壮大的核心,因此施工技术的合理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当代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中之重,不断提升施工技术管理化水平不仅关系着建筑施工方的经济效益及未来的发展,同时还关系着建筑工程今后的使用发挥及安全性能问题,因此,重视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技术管理提升策略,将其落实到施工管理中的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相应的保障。 作者:范春意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研究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的含义和意义 1.1含义 (1)对设计环节的技术管理主要是负责对与工程有关的相关资料进行核实和分析,主要对象是设计人员规划的工程方案以其他文件,对这些材料进行检查和研究,是保障整个施工项目正常开展和顺利完成的重要工作,相关施工单位和企业必须对这一工作予以足够重视。(2)对施工环节的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负责对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进行检查和分析,如果施工中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修复处理,同时也要对施工中各项工序的交接和更换进行合理管理。(3)对竣工环节的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负责对施工中涉及到的一些技术和设备资料进行总结和记录,并开展相关会议对该方面进行评估,这样就能从实际工作中积累与今后开展工作有关的经验和教训,并将其作为完善工作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地提高施工单位或企业的施工水平和管理技术。 1.2意义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机制保障,在施工中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技术对所有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的管理和控制,尽可能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的完善,在任何企业和单位中,管理逐渐也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力,在水利水电企业单位中更是如此,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想要正确规范地运用各种施工技术就离不开科学有效地管理方式。因此,为了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安全,不断完善对施工的技术管理,采用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势在必行。 2我国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水利工程施工项目时,对工程中的施工技术管理必须予以重视,并建立和完善相关质量安全体系来对这一环节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保障整个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施工中采用完善与合理的手段对施工技术进行管理。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对于水利工程施工中如何进行更好地技术管理这一课题的研究和讨论也更加全面化和深入化,通过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水利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许多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但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状况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因此,要不断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这一方面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最大程度地保障施工技术管理的完善性和健全性,不断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新的措施和方案,从而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目前,我国在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施工设备落后,影响到施工项目的完成效率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任何环节中,都需要运用到与之对应的机械设备,因而施工设备的使用性能和状态直接对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造成影响。现阶段,我国许多水利水电施工单位和企业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对原来的设备进行更换或改进,有些设备因为没有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极容易在操作中发生故障,甚至无法使用,这就给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2相关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 相关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展起着决定作用,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安全,而只有工程质量得以保障,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才能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水利施工单位和企业中,一些操作和管理人员没有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因为操作失误、管理存在漏洞的原因而产生的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不利于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 2.3没有对这一方面予以足够关注和投入,使得施工技术难以发展 对水利水电行业施工技术的研发和改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了充足的资金,才能开展技术引进和研究工作。然而,结合现状来看,我国一些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和管理部门并没有足够重视对施工的技术管理,对技术研发投入的资金非常少,这样一来,没有资金的支持,施工技术就很难得到升级,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技术水上,而没有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施工效率和质量也很难提高。 3加强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途径 3.1完善针对设备使用的管理措施 完善和健全设备使用和操作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范,同时深入贯彻和落实国家对水利水电企业和单位的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各项运行管理制度,通过对企业各项生产工作的监管,确保水电施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不断学习和研究其他企业或单位先进的管理制度或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进和调整并加以运用,提高对设备使用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制定巡回检查制度,要求值班人员务必做好对所有设备的检查工作和日常的交接工作,并进行记录,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上反映。 3.2加强设备检修管理 这一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电企业和单位要制定相关措施来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每一台设备的责任,同时各部门也要严格遵守和执行这一制度,将每一台设备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员,出现人员变更的情况也要及时调整。(2)定期开展设备维护和保养的工作会议,对出现问题的设备,应由相关责任人提供设备异常报告,对设备出现异常的详细原因、问题的表现、维修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同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尽早发现、尽快处理。(3)负责设备管理的部门要定期组织人员对所有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在工作中也要采用更加先进和实用的技术,这就要就相关部门要不断深入开展相关管理技术的研究和探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管理模式 (1)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水利水电施工人才应该利用在长期的施工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积极创新。水利水电工程可企业设立专项的创新奖励资金。(2)对材料和技术加强研究。每一项水利水电工程都有着自身的独特特点,在具体操作时要结合其相应的特点,安排适当的经费,进行技术的攻关以及专题的调研,争取做到与项目技术和措施等计划同步实行。同时,水利水电工程企业要加强与学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织培训员工对新技术的学习、新设备的使用,吸收社会上的出色人才,开发新的工艺技术和新的施工材料,新的施工器械等。(3)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并且要善于学习同行业的的先进管理经验或者是引进国外的管理经验,深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改革,探索出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之路,促进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创新。 3.4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思想教育 在人员的录用和提升方面,要有完善的评价和考核体系,确保每一位员工都具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同时对管理人员的筛选也要非常严格,保证管理水平的高效性和合理性,采用考核机制来决定人员的绩效评定和升职,这样才能确保施工操作的可靠性,避免操作失误的情况发生。同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的培训课程,使每一位员工都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踏实地工作,完善奖惩制度,对安全生产意识强、工作质量高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于没有工作责任心、玩忽职守的人员进行处罚并采取辞退处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对施工技术要求非常高,如果施工技术上出现了问题,就会使工程结构的承压性能和耐用性能大大降低,从而减少其使用寿命,对整个水利工程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保障施工技术的可靠性和先进性,减少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非常重要。施工技术管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相关行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尽管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笔者相信,只要能按照以上方法来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并不断深入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我国的水利水电行业必将朝着健康稳定的发展方向前进,为国家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刘宏德 单位:武汉楚辉土地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任务驱动法分析 摘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的阐述,根据课程内容,构设任务,让学生融入角色,完成主动学习。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教育学生特点、学习内容、任务设置,制订实施方案,以期通过方案的实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高职院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满足社会对一线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层面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三年学习过程中使其能够对未来工作岗位有一定的定位和认识,毕业以后能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自然转换。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对高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1]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是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授课的形式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教师通过课件讲授课程内容,将涉及的知识逐条讲解,借助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琐碎,讲授时间过长,学生通过课堂只能懂得规则和概念;另外,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少,往往出现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情况,学生被动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感到吃力,结果只能是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不到知识,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一、任务驱动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法是教师设定教学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教师能够将书本上刻板的条目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技能型人才定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学习方法。 二、任务驱动法对任务设计的要求 1.知识性与兴趣性 教学任务的设计首先要将教学知识设计进去,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的配合,任务的设计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进去。编制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要求,任务开展的形式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大多数人参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 2.完全感和探究性 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不应将学生局限于思维定势里,要让学生摆脱一贯完成作业的模式,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搜索相关知识,寻求任务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稍加指导,但不应干预学生的思路,并鼓励学生多做尝试,大胆去完成任务,不要怕失败,出现问题时教师适当引导,鼓励学生继续进行,不要沮丧。 3.灵活性与具体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任务的设计不可能包含整个课本知识,对于不适合单独设立教学任务的内容,可以并入其他体系。对于重点知识,可以细分为多个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关键工作必须要完成,一些细节的知识问题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时,可以在后续的总结工作中进行交代。 三、任务驱动法在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堂组织步骤 本课程内容比较琐碎,知识点复杂,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相应项目的任务,分配不同的任务,承担相应的工程角色,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代入角色中完成相应的任务。 1.创设情境,调动积极性,激发联想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任务项目,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将课本中理论性的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充分进行加工和利用,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知识应用于解决项目任务中,强化学习,增加经验。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根据学生毕业后有可能从事的技术工作类型,分配出资料员、施工员、监理员等岗位,在工作任务设计中,给学生分组,分别代入不同的工作角色,在创设的工作任务中,各司其职,进行角色定位。 2.提出任务,编制教学项目,明确要求 教学任务的编制应该结合课本知识和实践条件,明确指出任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重点专注于一个领域,在有限的课程教学实践内能够完成任务,不至于摸不着头绪。本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不同,可以安排几个不同的任务,分期进行。例如,其中一项教学任务:施工作业技术准备状态的质量控制。此任务中,会给定一个施工项目案例,这个施工案例可以是前面教学任务的案例,这样也具有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在这一环节的任务分析里,根据背景资料模拟控制质量控制点、作业技术交底、进场材料构配件的质量、环境状态、进场施工机械设备性能及工作状态等。通过此项任务的实施,要求学生能够对作业技术准备状态进行质量控制,能够收集、整理、编写作业技术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相关资料,对于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 3.分析任务,分析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在完成整个任务过程中,要结合教学时间安排,在教学任务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可能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遇到困难的情况;所以在分配任务和执行任务之前,先带领学生一起对任务进行分析,对重点、难点予以指出,提供一些执行思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分析现场施工作业技术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的案例,分析背景材料,掌握准备阶段工作具体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分两队,相互扮演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相关技术人员,施工单位提交现场作业技术准备状态情况的相关资料,监理单位进行审核,并提出整改意见。 4.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各种方式 获取解决任务的方法,教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任务分析和学习,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不同的方式,可以查阅图书,查询网页。这些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能够自由自主地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一阶段,学生会有迷茫的时候,教师需要把握好指导尺度,适时为学生提供建议。 5.交流总结 交流是为了激发创作意识,互相取长补短;总结是为明确要学习的操作技能,达到知识积累的目标。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交流和总结是必要的。在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角色不同,工作任务的侧重点不同,并且能够从旁观者角度提出意见。在任务完成后,让大家在一起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不足,积累经验。这一过程,不但带领学生梳理知识,还可以锻炼大家的分析能力,积累经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一切可用的方式主动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仅起到引导与辅助作用。对于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来说,如果以传统教学模式教授,学生听课枯燥,教师上课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主动完成任务,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能更好地将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作者:王春彩 单位:开封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T—P循环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技术应用型人才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紧缺人才,为了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应当完成这个历史性的使命。中国高职教育实施时间不长,近三十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职业教育成果,但整个职业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探索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文章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例,提出“T—P循环”教学模式改革,对其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T—P循环;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设规模的高增长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会,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主导作用也就越来越突出。所以高校应当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必须对专业进行科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教学模式。某高职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专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毕业生培养质量水平取得了明显进步,本文就其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建设进行分析探讨。 一、制订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目前建筑行业背景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打好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相融,突出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施工一线高技术人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理公司等建筑单位提供优秀的实用型高技术人才。 二、构建以专业技能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应当以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为途径,培养施工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技术人才。所以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技能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创建能反映本专业课程轻重缓急的、特色鲜明的新型课程体系。并根据岗位技能知识要求,校企合作编写自主创新、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公开出版教材,建设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共享型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 三、建立“T—P循环”的专业教学模式 [T-Thoery(理论),P-Practice(实践)]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是人才的能力培养定位明确,但若继续采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其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有一定难度,实习实训项目较为单一,不能将各工种的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后的效果与预期能力目标存在偏差。所以对过去运用的“项目法”教学模式有待加强,必须继续深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结合专业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通过市场调研和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问卷调查,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讨论,制定了符合现阶段施工企业人才要求、职业教育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模式——“T—P循环”。“T—P循环”以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经过“基础理论学习、初步实践能力,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实践能力”四个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无到有、不断提升,并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种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完全可行,且具良好的操作性。“T—P循环”教学模式符合工程学科学习的客观规律。首先学生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如《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然后参加施工现场观察性学习、工程识图、工程测量等初步实践活动,了解施工生产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了解施工生产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主干专业课程的阶段性学习和校内课程综合实训,做到学习时“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最后,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实施“T—P循环”的专业教学模式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建设工程项目”作为专业教学模式实施的载体,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紧紧围绕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深化“T—P循环”的专业教学模式。做到“校场合一、峰去谷回、能力晋阶”。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校场合一”指引企入校,共建真实工作环境与虚拟教学情境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教学资源,共建校中“工地”、校园专业职业文化氛围,使学训场“工地化”、校园“施工现场化”、学训管理“企业标准化”,二者合一、实境藕合,构建工学结合的育人环境。“峰去谷回”是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在不同时期,对工种施工人员需求量的变化幅度较大的特点,结合企业用工高峰和低谷,适度调整对应的岗位能力课程,实施柔性学制管理,充分实现对分项工程施工技能的培养。具体操作流程为:收集校企合作单位在建或拟建工程的进度信息得到不同工种施工人员需求量的高峰时间适度调整对应的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时段组织教学实施。“能力晋阶”是依据建筑工程是由多个分项工程有机组合而成的特点,在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所要求必备的分项施工技能后,通过综合课程的设置、实际工作的顶岗实习、综合毕业考核的实施,多阶段三环节的针对性、反复和强化训练,实现学生由分项施工技能向综合管理能力的逐级提升。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近十年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建设,现已建设成为省级精品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专业学生规模稳定,专业教学文化沉淀深厚,教学资源丰富,在省内本专业职业教育改革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内职业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作者:刘剑勇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是记录单位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原始记录,不仅反映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还是编制工程计划、保证工程安全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喂有效实施建筑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在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严重影响着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本文将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方法做具体的分析研究,解决现阶段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有效管理;措施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记录着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并以文字、图表、图纸、卡片、影像等形式呈现出来,成为建筑工程的原始记录,能够真实的反映施工中的独特之处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施工过程、完善施工手段、编写下一阶段施工计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法律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以保证技术资料的质量,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依据。喂保证技术资料的质量,必须对技术资料的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措施分析。 一、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特点分析 建筑工程资料是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记录和总结,是一种科技资料,与一般的资料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其管理中,也需要考虑到该建筑技术资料的特点,根据特点进行分析管理: 1、专业性。建筑工程的施工涉及了很多方面,比如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气、燃气等,需要各方面的综合才能形成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必须由各专业的工程设计人员进行合作设计,从而形成专业性较强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因此,在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技术资料的专业性,在分类和编制中,需要考虑到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特点,并选择具有全面知识的人才进行资料的分类管理,保证资料的专业性和质量。 2、成套性。建筑技术资料的成套性取决于建筑工程设计活动的特征,建筑工程的技术资料按照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把它们组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资料,其中的每一页文字、每一张图纸都是该工程技术资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构成了工程技术资料的成套性,在进行技术资料的管理中,成套性极大的影响着资料的存放、分类和管理,因此,必须给予其极大的考虑[1]。 3、阶段性。由于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具有全面性,是记录工程全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因此在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具有相应的技术资料的记录和保存,根据建筑工程的阶段性建设,形成了建筑资料的阶段性特征。建筑工程从酝酿、设计、施工到建成,形成一个有阶段性特征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像等各种载体的工程资料资,包括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依据的前期批文、勘察测绘文件、设计文件、竣工验收等文件。在不同的施工阶段,技术资料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工程承接的关系,在进行整体的资料保存中,必须将阶段性特征考虑进行,保证技术资料的质量。 二、现阶段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工程技术资料的特点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极大的要求,但是现阶段,在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建筑技术资料的质量,为下阶段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了很大障碍,下面将对如今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1、资料的收集速度赶不上工程施工进度。原材料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资料,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能够直接决定一项工程施工的最终结果,一旦原材料供应不上,会造成工期的延误和,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2]。 2、技术资料的不完整性。技术资料具有阶段性和全面性的特征,在对技术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从而形成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喂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依据。在管理资料的过程中,会存在技术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从而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用片面的资料对整个工程进行分析,造成了资料收集的不全面和不完善,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 3、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资料纵、横向不交圈。在对建筑技术资料进行收集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管理和技术结合,加强各个专业相关技术人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每个人负责的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整理,才能形成全面系统的管理体系。 三、加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分析 1、加大对资料收集的力度,以期与施工进度吻合甚至提前。基于现阶段存在的资料收集的进度落后于施工进度的现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资料收集的力度,对原材料等的资料进行及时有效的收集,建筑公司加大对技术资料收集和管理领域的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建成高质量高效率的资料收集团队,加快工程技术资料收集的速度,跟上施工的进度,为工程建设带来有效的效果。 2、规范对于建筑工程的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加强建筑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必须加快形成管理数据库。建筑技术资料的管理必须遵循全面完整、真实可靠的原则,不仅要加强资料收集和管理的队伍建设,还需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系统。四、结语做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是新时期建筑工程对资料管理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资料管理理念,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才能更好的进行资料的管理和归集,更加真实全面的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经营成果,才能促进建筑工程的有效进行,适应建筑工程施工的新要求,提升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 作者:施安超 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道运输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案例教学实践 摘要:面对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积极性不高的现实,在分析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厘清“动手能力”真正内涵的基础上,以《建筑工程技术》相关内容为例来介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案例教学;实践;动手能力;理论教学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的数量越来越多,招生人数日益增加,近年来一些省市的高考录取率已接近80%,高职院校录取的人数大概占到了50%。学生升学的机会增加了,但随之而来的是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如安徽省高职的建档线近年都在150分左右。分数的下降,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中学阶段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不高。在此背景下,高职的课程如何设置?课该怎么上?如何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怎样才能把这些曾经被判定为“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培养成受过高等教育的“能工巧匠”?是每一位高职老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这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对近几年入学成绩的分析,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尽管总分不低,但各科成绩很不均衡,特别是文理科兼收专业的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不好。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在智力类型上也存在客观差异,他们更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对纯理论方面抽象内容缺乏学习兴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典型的理工科,其理论是建立在逻辑推导和严谨的力学计算等基础之上的,要求专业课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和教学模式,教学中构建形象的情景,让学生首先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再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果不了解学生认知特点、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可能会出现学生学习无兴趣、老师教学无激情等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根本谈不上实现教学目的,更不可能完成培养目标。 二、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理解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对“动手能力”的理解涉及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只有定位明确了,围绕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但在实际教学中,即使一些规划教材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也存在模糊认识,有些甚至就是错误的。如有的《建筑施工技术》教材在技能目标中列出:学生应具有绑扎钢筋、支立模板、砌筑砖墙、搭拆脚手架……的能力,并要求安排相应课时进行这些技能方面的实训,这是对高职教育“动手能力”要求的误解。这些技能当然属于动手能力的范畴,但这是对操作工人的要求,如果对高职学生也作同样的要求,那国家就没有必要投入这么多发展高职教育,把学生送进课堂进行学习了。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完全可以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完成相应操作技能的培养。不夸张地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远比高职院校老师教的效果好,学生学的也更快。试想老师都不具备这种操作能力,怎么能教会学生操作呢。再者,操作技能是需要不断重复训练和实际操作才能逐步熟练掌握的,上述操作技能涉及到了多个工种,就是在专门培养技工的学校,短时间内也难以做到,更别说还有理论教学任务的高职院校了。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理解,应当是指那些适合高职学生就业的技术管理岗位所必需的动手能力。住建部对施工现场关键岗位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测量员、标准员、材料员、劳务员和机械员等“八大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应围绕“八大员”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展开,“动手能力”也应围绕“八大员”的实务进行训练。正是基于对高职生源的现状和对“八大员”所需理论、操作技能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进行了案例教学的尝试。 三、案例教学实践 下面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毛石基础和屋面防水施工为例,介绍案例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这里所说的案例教学不是老师搜集工程实例素材把它转化为文字,再在课堂上介绍和讲授,而是每讲一章内容之前都要先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教学,以此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前建立感性认识。案例教学对老师要求很高,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现场,有时还要承担一定的安全风险。 1.毛石基础现场教学 (1)寻找合适的案例教学现场 受学校实训条件限制,案例教学不可能都在校内进行,最困难的是寻找适合教学的施工现场,这样的现场不仅形象进度要与教学内容吻合,安全隐患也要尽可能少,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同意。由于目前建筑市场无序竞争严重,挂靠施工普遍,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造价偏低,几乎所有的施工现场安全防护都不到位,安全隐患较多,安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因此在选择施工现场时,老师颇费周折,施工企业也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生怕出安全事故。现场不同于校内教学,组织难度大,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学生进现场后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又不能很好地辨别危险源,没有自我防范能力,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事故。因此,带学生去现场前,老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也是施工课程教学内容之一)。 (2)问题设置 备课时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事先让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到现场。如毛石基础施工现场教学前,介绍项目背景后老师提出了①第一批毛石是直接砌筑在基底土上还是先铺砂浆再砌筑?②毛石砌筑时大面是向下还是向外?③农村的一些房屋毛石基础露在地面以上,并且露在外面石头又平又大是否合适?④为什么这些房屋的外墙总是开裂? (3)现场要解决的问题 进入施工现场后,学生面对工人师傅的实际操作,在老师和现场人员的帮助下具体了解了坐浆砌筑,拉结石及其设置原则,毛石上的黄皮的危害及其处理,毛石基础的灰缝厚度,怎样找平,如何避免包芯砌法等内容,并实地观察了毛石基础砌筑时的质量控制要点、质量检查工具和方法等。 2.建筑屋面防水工程的案例教学 屋面渗漏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质量通病,不仅影响使用功能,还会降低房屋建筑的耐久性。《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的最短保修期限中屋面是除主体结构外保修最长的,为5年。《建筑施工技术》中屋面防水的教学内容包括:卷材防水、涂膜防水、刚性防水屋面的施工,常见渗漏原因及防治等。为此选择了正在施工卷材防水层和维修渗漏屋面的两个项目作为案例教学的现场。现场教学前老师也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们事先思考:①外面下雨顶层住户家里的开关盒等处不停渗水你见过吗;②屋面已经使用很长时间,室内出现渗漏现象,屋面防水层会是什么样;③出屋面的管道周围渗水是什么原因;④卷材防水层铺贴是垂直于屋脊还是平行于屋脊;⑤卷材施工的顺序是沿屋面坡度从下向上贴还是从上向下贴;⑥屋面泛水、变形缝、出屋面的管道周边该如何处理? (1)在卷材防水层施工现场,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了屋面防水层铺贴对基层的要求,还知道了基层不平整、返水坡度过小就不能保证雨水顺畅流到出水口位置;基层砂浆强度低、养护不好、开裂,防水层就贴不住,影响防水效果;防水层下面的保温层不干燥、排气道不通,太阳一晒水蒸气就会拉裂防水层导致屋面渗漏等。学生近距离观察了工人的实际操作,发现卷材是平行于屋脊沿坡度从下向上铺贴,保证卷材沿流水方向搭接,他们还动手测量了卷材长边和短边的搭接长度;目睹了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热熔法的施工工艺;观察了女儿墙泛水、变形缝等处的细部处理等。这样直观的实地观摩解决了课堂上两节课都难以讲清的问题。 (2)在旧屋面维修现场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渗漏部位,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讨论、初步分析原因,如卷材年久老化开裂、粘结力下降,接缝和收口处卷起而渗漏;卷材未按压入墙体凹槽边口开胶渗水;屋面返水坡度不足、落水口处垃圾堵塞屋面积水加速卷材老化渗水,屋面后装设备如膨胀螺栓破坏防水层渗漏;刚性屋面分隔缝间距过大(超过规范≤6m的要求),温度应力拉裂混凝土层而渗水;分隔缝处防水油膏老化开裂而渗水等。 3.理论教学 学生对现场施工和存在的质量缺陷虽然进行了初步分析,但受具体工程、现有知识等局限,仅仅是直观的、肤浅的,心里还有很多疑问,需要老师从理论的高度作深层次分析。由于带着问题听课,理论课上学生与老师积极互动,活跃了原本枯燥的理论课气氛。同时理论课再一次重复相应的知识点也起到了巩固的作用,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甚至能初步找到工程存在问题的症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日常教学管理,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但校外的现场教学毕竟受到如交通、时间安排、现场和安全等方面的制约,只宜作为辅助手段,根本的解决途径还应加强校企合作,根据教学需要建设接近施工现场真实情景的校内实训场所,这样才能在不打乱日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果,完成高职培养目标。
新的教学体系增强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发酵、生物工程、医药等行业均对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提出更高要求。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是食品专业理论课的配套实验课,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理解和验证理论知识,掌握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操作,培养独立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及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比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具直观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的教学需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但传统的实验课程设置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不相适应,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也越来越重要。 1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食品专业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院自编的实验讲义,已有十余年未改编过。虽实验讲义根据理论教学内容选择了一些相应的实验技术,但由于生物技术发展快速,现有的实验内容严重滞后,比如对核酸的研究仅停留在简单提取和定性反应上,缺乏定量研究,关于酶方面的实验缺少分离纯化和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蛋白质的呈色反应等实验的部分实验现象难以验证,失去实践价值,部分实验操作步骤需改进等等,实验内容设置未能与生物化学的学科发展相适应,也未能与理论课内容较好衔接。而且实验内容以验证理论的基础性实验为主,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学生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也没有得到激发。 1.2仪器设备配置不足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涉及比色、提取、离心、电泳等主要技术,仪器设备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由于配套资金和实验场地的限制,目前实验室能配合实验开展的主要是离心机、水浴锅等常规仪器,使用的电泳仪年代久远、操作十分不方便,现基本已经被淘汰;分光光度计与其它实验室共用,不仅设备老旧,准确度和灵敏度不佳,而且共用也带来诸多不便;实验过程仍使用移液管操作,微量取样的精确度无法保证;一些实验缺少配合检测技术的大型仪器设备;另外,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数量有限也是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因素均限制了实验项目的选择,学生动手机会不足,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效果。 1.3教学模式单一 现有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上课前由老师准备实验试剂和调试仪器设备,学生按照固定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因实验项目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因此学生以机械式的操作被动完成实验,不用思考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内容并没有真正理解,对思考题常常回答不正确,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动手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锻炼,未能对日后其他实验课程或课题研究打好基础。 1.4成绩评价体系不完善 最初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结合学生的考勤、实验操作和学习态度按一定比例进行综合评价。因实验报告均为课后提交,存在抄袭的情况,且上课时每个班学生为40人左右,学生的操作规范与否老师很难客观评价。近几年因学校教学计划的改革,本实验课程改为独立设课,采用实验操作和问答题考试作为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但考试内容单一、常年不变,且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考试只能选择简单的实验项目进行,无法考察学生实验内容规划、仪器操作、数据处理等能力。 2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2.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从适应食品专业和生物化学科学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一些常用的、重要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作为实验内容。首先,删除了部分陈旧的、技术落后的实验项目,比如氨基酸的纸上层析和纸上电泳、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等,这些技术目前已被淘汰,对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无显著指导意义。其次,增加或修改了针对核酸、蛋白质、酶、糖类等几类重要生物物质的成熟实验技术,如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与含量测定、酶的分离纯化、蛋白质的SDS-PAGE、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等实验项目。对于变动的实验内容实验老师带领学生教辅反复进行预实验研究,从原料选择到实验步骤和仪器参数均经过多次试验而确定实验方案,总结实验过程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理论,而且掌握了重要的生物化学测定方法和分离技术,还锻炼了实验设计能力,为今后毕业论文及科研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保留并整合部分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如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及等电点测定、酶活力的测定等,删除一些不常用的验证实验如蛋白质的米伦反应,并在多年经验的积累上,对实验步骤进行优化。 2.2增加实验资源的投入 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进行了翻新改造,对现有陈旧设备进行升级,配备了高速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垂直电泳仪等配置较高的仪器设备,提高实验操作的便利性和结果的准确度,并增加台套数尽可能满足学生使用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操作仪器的锻炼机会,同时学院引进的大型仪器如免染电泳成像系统也可供本科生使用。 2.3丰富教学模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带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开展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并编写预习报告,针对思考题及理论知识的难点自行查阅资料,老师在讲解实验内容时进行提问,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因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是食品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实验课,多数仪器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为了学生理解仪器原理,快速掌握仪器操作,提前将仪器相关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视频演示等发给学生预习。实验前老师进行演示并在实验过程中纠正学生的操作,帮助学生规范实验操作。引入多个综合性设计实验,由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自行验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完善成绩评价方法 因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是独立设课课程,需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因此探索科学、公正、有效的考核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针对以往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陈旧等问题,将课程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占30%,主要为实验报告、出勤、实验态度、上课时的实验操作等;考试成绩占70%,其中笔试占30%,实验操作占70%。成绩评价的重点是考试成绩,笔试为三道简答题,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实验操作为利用某个仪器独立完成一项指标的测定,考察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及实验结果的计算与实验报告编写,并由老师现场打分。简答题与操作题提供多个题目,均为实验内容的重点,由学生抽签决定。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真实反映老师的教学质量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经过一年多两届学生的实践与探索,在不断试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学科先进技术接轨,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明显增强,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学习态度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不再有应付实验的心态,更多的是自发思考和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上课过程中,一些学生因实验结果不理想会主动提出重做实验或更改实验方案进行尝试,有的学生会在实验结束后主动与老师交流其它仪器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对实验和仪器的探索欲明显增强。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也得到激发,为今后其它课程的学习及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教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验内容的设计细节及课堂互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教师是学生心灵的抚慰者;是学生知识的提升者;是学生成长的组织者。中学英语教师是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革命者;是学生了解世界、拓展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弘扬民族文化、交流先进科技的行动者。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指出:“—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教师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而中学英语教师因为任教学科的特点,在为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祖国,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大业中更负有别人无可替代的责任。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就需要一代合格的英语教师。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如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素养的根本。在—定意义上讲,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法》规定: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这就指出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师德中最核心的内容,主要是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前者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其核心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献身教育,甘为人梯。这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具备的素质,更是中学英语教师素质中的灵魂。因为他们不但负有塑造新世纪建设祖国新人的重任,还承载着培养走向世界、开拓未来的通才型、综合型“巨人”的重任。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搞好英语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有同事间团结协作,相互尊重,顾全大局的合作精神;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有“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给他们的历史任务。中学英语教师要有诚实的品行。“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学英语教师恪守的信条。诚实的中学英语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学生。 中学英语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中学英语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英语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有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力量。总之,中学英语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指导性的重大影响。 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要有精深的英语专业知识。中学英语教师要有流利准确的语音、语调,中学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注意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诵读技巧, 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英语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的交际过程。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师大量的词汇信息输出对学生来说就是大量的词汇信息输入,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归纳、记忆等心理活动接收处理、储存、运用词汇信息,当然,学生的反馈作为词汇信息输出对教师和其他同学而言又成为词汇信息输入。教学的每一步都应如此,大量词汇信息的输入转换输出。通过如此反复、多元、多渠道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词汇,逐步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师要通晓语法,精通外语的系统结构、掌握外语的语言规则,是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标志之一。教师应具有相当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中学英语教师应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图示语音纯正、词汇丰富、语法正确、语言得体,应具有较强的语篇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要通晓英美文学史,了解英语发展现状,能预测英语学科的未来趋势和社会作用;同时也要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政治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具备广博的知识。要明白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可能有助于中学英语教学,中学英语教师的个人爱好应该成为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如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新信息、新见解,才能适合时代要求,成为合格教师。 其次,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 目前,科学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更显突出。一个中学英语教师除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与英语教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及民族文化知识,要具有宽厚的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观,要自觉学习和运用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了解各类英语教学流派的特点,熟悉英语教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未来学等,能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学活动。 三、较强的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英语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知识转化为教学效果的关键,它包括: 1.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任何教材都得靠教师的再创造才能变为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应静下心来教书,应潜下心来育人。中学英语教师要熟知新大纲,钻研新教材、吃透教学建议;中学英语教师要正确处理四种关系,即听说读写的关系,教师用书与备课的关系,教学法与五个教学步骤的关系,英语与母语的关系;中学英语教师要熟练运用五个教学步骤,即复习、介绍、讲解、练习和巩固。中学英语教师了解课文在本单元、本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抓住课文基本思路,理清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中学英语教师应挖掘隐性知识;中学英语教师应正确处理知识、能力与思想教育的关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善于处理教材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 2.了解、指导学生的能力。将来教师会越来越少而精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指导、激励学生去学、去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知识量、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指导学生如何去学、去做。教师负指导的责任,学生负学习的责任。教师教的法子应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学什么,教什么;怎样学,怎样做;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快,教得快。而且,作为一个中学英语教师,除能上好一门英语必修课外,也要能开一门选修课,如:电脑英文打字、听力、英美文学欣赏等,还要能指导一项课外活动,如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上演英语戏剧,指导英语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 3.语言表达能力。英语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教育性,也要讲究艺术性,未来教育对教师传递信息的表达能力要求很高。口语表达要准确、简洁、通俗、生动、风趣,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文字表达要概括、严谨、自然、流畅、隽秀,善于将文字与必要的绘画、图示、表格融为一体,增加表达效果。声像表达是再现知识、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英语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幻灯机、录音机、语言实验室、程序教育机、电子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4.教育科研能力。中学英语教师要敢于率先摆脱“教书匠”,成为教学专家。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科研是教学活动和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指导和促进教学。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成果的推广、教学艺术的探讨都离不开科研。教研能力低下,教学理论的肤浅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化。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其业务能力较强。这说明科研能力也是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部分。因为许多信息载体,如:电脑网络、多媒体的应用都和英语密切相关,这是英语教师搞科研更为有利的一面。中学英语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载体,吸收新的科学信息,根据教育规律及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从新大纲、新教材、新教育对象着手,进行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古今中外教学经验,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英语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英语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一名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应有很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这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观察敏锐、兴趣广泛、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意志顽强、人格健全有主见,心胸豁达有理智,自信果断有个性,谦逊勤奋,自制力强。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的健康发展的保障,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的人生境界,较强的能力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的生存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成熟的标志。这四种素质虽各有其独特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不能太强调某一素质而忽视其它素质。我们要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比较薄弱的方面,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试论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际成为时代的特征。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需要具有世界意识、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并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本文从文化与语言、文化与教师、文化与教学三个方面对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进行了积极探讨和研究.提出中学英语教师应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齐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 跨文化意识 文化素养 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由此可见,英语课程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但有些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把它当成了工具学科,自己担任翻译或传声的角色,觉得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就行,忽略人文教育。英语教师只有自身树立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英语人才。 一、文化与语言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始终映射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英语承载着英语国家的文化,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知识。我们通过语言来教文化,却没有把语言当作文化来教.因此.我们必须对英语文化有所涉猎,才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现在人们日益重视在英语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 二、文化与教师 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目的语适宜性=目的语文化知识。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具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目前,英语教师文化素养不高与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和考量标准有关。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如《英语听力》、《交际英语》和《教师口语》等,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法和口语能力,对英语国家的社会价值观、社交规约和文化意蕴等各方面内容涉及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即会说英语,懂语法就能教英语了,所以。很多英语教师缺乏必要的英语文化意识。 三、文化与教学 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手段都是英语,有两层含义: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如果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却没有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没有建立自己的文化观和和价值观,那么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失败的。英语与文化在教学上应该相辅相成。 1.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跨文化意识。 现在的英语教材内容紧跟时代.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涉及旅游、音乐、宗教、经济等方面.旨在通过训练学生的英语技能来了解英语文化。学生若能将对文化的理解融人到语言的运用中,会使英语更具活力和感情。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是无法很好地驾驭教材的,在讲解单词、理解课文时就会遇到文化障碍。史耕山、周燕提出优秀英语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面.将知识技能训练和人文主义教育融会贯通。 依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输入水平的略高标准也应包含文化内容,从而为习得者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而现实中教师备课时如果涉及文化,往往是看看教参随便一讲,没有深入理解其文化精髓。如教授“necklace”,教师如果能简介小说背景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物性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这就对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英语展开讨论,如:whatdoyouthinkaboutthe relationshipbetween necklaceand theme?canyou telluswhatallherdid isworthy?ifyouwereher,whatwouldyoudoafterthelossofnecklace? 2.整合教材、活跃课堂气氛需要跨文化意识。 学生使用的是统一教材.教师面对的学生个性不同。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堂将会沉闷呆板。harme认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自己补充或调整教材.但须是真实的材料。内容应该是西方国家交际活动的现实反映,如报刊杂志、景点介绍、产品说明书等。这些材料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可以使语言材料生动、有趣、实用。使用这些材料可以轻松实现学生的英语习得.学生在讨论材料时可以在交际过程中理解话语的意思,无意识地学会使用语言。而材料的积累和选择需要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中学生喜欢充满变化的课堂,如果一节课教师只是讲授教材,学生易生倦怠情绪,要充分考虑到情感过滤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些精练、活泼的美国俚语很感兴趣,如学生表达时说不出或是不流利,笔者会鼓励:“0k,i’11giveyouagreenlight.”上午最后一节课快下课时,学生会走神.笔者会笑着说:“comeon.i’mstarvingtodeath.”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幽默、笑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跨文化底蕴,才能游刃有余。 此时教师对篮球文化的了解在师生沟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进一步互动的契机。显然比较追问语法和单词,对文化内容的追问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直接反馈,从而主动继续对话,实现知识强化。如果仅是追问语法和单词,学生可能不会作出太多和积极的话语回应。智慧是文化的火花,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在此时必为课堂添彩。 3.课外活动中渗透跨文化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中国的学习环境下,仅凭课堂有限的时间教学和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如进行报刊阅读、欣赏英文电影和歌曲、英语演讲和表演等,既通过监察巩固课堂知识,又可以拓展知识面。但开展什么活动,怎样进行和监控,都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harme认为.“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通过角色扮演、运用语言、渗透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运用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以看电影为例,教师本身要对电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选取一部适合学生观赏的电影,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并符合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在笔者播放美国励志片“thepursuitofhap—piness”时,先简介生活原型chrisgardner的经历和他的名言:i’m thetypeofpesron:ifyouaskmeaquestion,andidon’tknowthe answer,1willtellyouthatidon’tknow.butibetyou whatiknowhowtoifndtheanswerand1willifndit.影片中男主角由于生活所迫,搬进了汽车旅馆,最后每天住教堂。学生问笔者,什么是汽车旅馆?为什么教堂还能收容贫民?教师的介绍帮助了学生理解电影,从而了解西方的生活文化,同时观影也是对学生的励志德育。 英语语言本身会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需要英语教师不停地学习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笔者希望广大英语教师能具备较高的文化意识,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融入、充实课堂,胜任英语教学工作,并能终身学习,从而使自己更优秀。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面临挑战的中学英语教师 【摘 要】当今的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英语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家长对教育投资的加大,每一个英语教师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关键词】英语教师;挑战 当前,全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新修订的《规范》,更加注重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职业精神,尊重道德属性,既看到教师职业神圣性的一面,也考虑到其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平凡性;承认教师的职业境界是有层次性的,既有适度超前的高度上的要求,又明确了不许超越的行为底线。 随着英语新教课标颁布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已在我省(河北省)展开,且已形成主流。从反馈的信息看,新教材并未完全充分发挥其优势。本人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师范教育的缺失,师范教育与当前的中学教育的脱节。对于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一般也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在具体语言教学中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缺乏教学研究能力,甚至,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每一个英语教师不仅都面临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教学问题,而且还要面临来自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问题,有些教师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厌教。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才得以保证新教材、新教法的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我国的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对老师也是一个保护。 1.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思想素质,以往赞颂教师奉献精神的价值取向, 悄然地发生了新的变化。新修订的《规范》,更加注重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应有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优良品质和行为的示范者。把热爱你的岗位和关心学生要放在首位,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良好的形象、高尚的品德、文明的举止和行为习惯影响学生,讲课要有激情,要有幽默感。要容忍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不失时机的用你热情洋溢的语言来鼓励你的学生,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退一万步说,你不一定要爱你的学生,但要让你的学生能感觉得着你的关注,尊重学生人格,敢于向你的学生认错,维护学生权益,以平等的心态走进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更新教学观念,具备创新意识 优秀的教师除了用心去教,还要善于思考。教师不仅要追求升学率,还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爱上你的英语课。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发挥。整个一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体验了成功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关爱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良好的情绪,自然、和蔼、充满自信心的教态,对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起着重大作用。教师看到了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知识的发展。 再者,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新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主动的去想、甚至创造性的去运用和解决问题。当前,改革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为此创新、创新、再创新,才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如何创新?除了很强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不断改变。创新教育不仅是课堂内教育,还有课外的教育。它还是学校、教师、家庭的全面教育。这样教师才能成为真正有创造精神的学者,从而培养出有实践能力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3.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和压力,没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是不能适应的。首先英语教师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其次要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和家长,面对着无情的竞争和淘汰,你还会旗帜鲜明的宣布,你从事着天底下最辉煌的事业吗?虽然很多教师也尝试一些教育理论,你可能发现许多方法并不是很有效。甚至遇到了你难以想象的危机。所以,遇事要沉着冷静,三思而后行。敢碰硬,不硬碰。凡事讲究方式、方法。欧洲有个博学经典:难能理宜停,难处之人宜厚,难处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同时也要提高理论素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育等等,以理论指导教育工作。 英语教师应做到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搞好自己的工作。只有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展的需要。 4.因材施教,贵在得法 任何教学模式的构成都包含3个方面:教学理论结构,教学活动构成,以及教学方法系统。课堂则为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阵地。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其中之一就是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英语教学应上不封顶,下不划线。挖掘学生共性的同时,兼顾特殊性。 了解英语教学法、教学流派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任何新的教学流派,都是在吸收以前各种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任何一个自成体系的教学方法都能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的英语教学实际和你想要达到教学效果,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下塑造出充满爱的情感的教师,才能滋养出胸怀大志、知书达理、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是《规范》的灵魂所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5.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英语新词在成批地产生,传统的语法规则也不断被突破,语言朝着简捷、方便的方向发展。我们不能满足于原来的业务根底,应不断吸收新知识,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充实自己,密切注意语言发展的新趋势,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为系统化、现代化,这样才能使教学与社会接轨,教师如果没有“十桶水”的功底,要给学生“一碗水”是不可能的。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英语教师要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学生们喜欢具有广博渊深的知识又善于教学的老师,英语教师除了本学科有较详细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研究外,还要具有其它学科的广泛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广征博引、触类旁通,把课上得深入浅出、绘声绘色,让学生听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有正确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英语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有较强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和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面对挑战,英语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6.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体系 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现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侧重研究和实践形成性评价。新大纲和课标都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广大教师对大规模终结性考试早已熟知,而形成性评价则刚刚受到重视,而且正在日益完善。对课堂教学评价,老师们正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就是课堂教学要从注重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应当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在原来基础上有哪些提高。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老师把诸如分数制,改为等级制,惩罚制改为奖励制。把鼓励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学生分享;教学评价能力还表现在另一方面---试题评价。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好的教师不仅要会帮助学生应试,而且要掌握试题的评价,从而更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应试。使学生感到新鲜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进步之处,满足荣誉感。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地发展。 7.要有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 积极参加教研组开展的各种提高教师素质的教研活动。如:组织集体学习、观看有关教学录象,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组织听课、评课、说课活动,这些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开展“创优课”活动和“教改实验”,通过“创优课”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改变,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展示教师的团队精神。 英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搞好,就必须具备科研的能力、具备创造的能力。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给合,并且不断创新,推动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英语教师具备科研能力,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促进中国的兴旺发达,具有重大的作用,也使许多教师成为“科研型”和“专家型”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8.开发课程资源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在现在的中学英语教育中,我们要能够俯视身边的利用资源,注意身边的一点一滴收集课堂的可利用资源。能够自己动手做画简笔画和幻灯片,教师就成了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受益者。除了用传统的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外,英语教师还应注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应用,认真汲取新信息并加以选择,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脑的普及给我们的中学教学提出了问题。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视听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学习英语和学生沟通等。熟练的运用好这些现代化设备,使它们为我们教学服务,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最大化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论析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语言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语言;构建 论文摘要: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交往。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习者能够自如地运用英语和他人交流。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本身既是交流的媒介又是知识技能。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主要的外语获得方式。中学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资源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英语教师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语言,以促进师生互动,实现语言交际功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拟就中学英语教师如何构建教学语言谈几点粗浅认识。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交往。离开了教学交往,个体就失去了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有效形式。罗杰斯认为: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和关系,既是教学本身,也是教学的条件。然而,这种交往必然体现为以语言为媒介的师生沟通与合作。 教师的角色之一就是资源提供者。在当前中国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仍是其主要语言获得方式。那么,英语教师仍是其英语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作为英语教师,一个教学者,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语言,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提高英语学习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语言的定义 教学语言(teacher talk)是指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语用语。教学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语教学语g(english teacher talk)又不同于其他学科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其它学科的教学语言通常只是教师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传授技能的工具。但英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技能的工具,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本身。因此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资源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很多英语老师把教学语言仅仅理解为“课堂用语”。非也,二者是有区别的。课堂用语是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特定用语。它往往比较固定,学生也比较熟悉,不难理解。如,"follow me.’"` class is over.”等。而英语教学语言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所使用的英语。它大体包括:1)课堂用语(classroom english) ; 2)讲授用语(instruction english) ; 3)师生交流用语(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 4)教师反馈用语(teacherfeed-back english)。 二、如何建构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 中学英语教学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在示范“how to say?”的问题。学生最初的英语(语音、语调,甚至语法)都是从教师那里模仿来的,就跟母语习的道理一样。他们听到老师这样的表达,就认为这样的表达是对的,就会模仿。学生长期接受错误的语言刺激,做出错误的反应,由于教师自身都有问题,当然没有纠正其错误。而这种不纠正或错误纠正,就是强化,强化错误的表达。因此,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特殊语言,应当精心设计。在构建教学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切忌冗长。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备课,对于课堂上可能要用的语言精心挑选,多次操练。中学英语教师在挑选课堂语言时,要考虑学生实际,尽量少用语法复杂的从句(除非特别要突出该功能),尽量用简单一些的句型(但并非就是简单句)。除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能力以外,还要考虑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要用尽可能少的词传达尽可能准确的信息,表达要清晰,就要少用不完整句,多用完整句。当然,这是一个难点,需要英语教师平时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训练,提高专业素养。 (二)考虑到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语言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因此,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阶段性,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符合这一规律。在选择语速快慢、用词、表达句型结构等时,都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既不能原地踏步,又不能拔苗助长,尽量使用学生学过的知识,适当添加新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语言的句型要富于变化,力求自然。如果教师每天都使用同样的语言句型,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倦乏味,难以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学习兴趣就会丧失。恰当的做法是根据阶段性原则,一类句型使用一段时间,当学生逐渐熟悉掌握以后,就应适当变换句型、语调等。而且英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输入真实自然的语言信息,培养学生的语感。创造一些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和学生互动,比如说问候、评价、建议等。 (四)教学语言要有利于学生成长,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而又尚未定型的时期,因此教师的一切行为(包括语言)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对学生询问、与学生交谈时,在强化学生行为时,尽量使用鼓励、肯定性的语言,不要用有伤学生自尊的词和语气。 (五)注重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能够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刚上课时,学生比较容易集中精力,这种最佳状态一般能维持15-25分钟,时间一长,注意便会分散。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中以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艺术将学生的注意力如终保持在听课上面。趣味性可以从内容、语气、语调变化等方面来实现。 总之,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英语教师要精心构建、认真锤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教师只有明确英语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强进修,提高自身和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真正实现师生互动,达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阅读技能培养 摘要:英语阅读能力既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是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本文阐述了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提出了英语阅读技能中常见的问题,并给出了策略。最终指出了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阅读理解;英语阅读技 阅读作为一种方法,可以用来帮助理解和运用词汇、语法。所以,词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广泛阅读;再者,英语教学中的阅读也是一种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各种文本中获取信息,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开阔视野,同时,阅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在理解文字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过程,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这种能力也是一种普适性的能力。“学会阅读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快速、自动化的阅读能力通常是保证学业或工作成功的前提条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快速、自动化是评价阅读能力的标准,学习和工作是学习阅读的目的。阅读教学首先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具有流利的阅读能力;其次,是从阅读中学习,获取信息,理解文本的结构,对文本内容和作者进行评价,进而进一步学习语言。 1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 理解阅读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预测学生的困难,有效地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阅读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知识的实践和实现。”“最低限度地涉及了语言、记忆、思维、智力和知觉。”理查德•迈耶(2005)总结了阅读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阅读涉及四个过程:辨认组成单词的语音单位,将书页符号解码成可发音的单词,在长时记忆中获得每个单词的意义,将各个单词整合成连贯一致的句子。WilliamGrabe和FredrickaL.Stroller(2002)总结认为,流利阅读的过程包括:快速识别词汇意义、有效整合语言、激活背景信息,遇到困难时自觉使用策略、调整方法,以达到阅读目的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一个语言的过程,不懂英语就没有办法读英语写成的文字,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总结、推理的过程。阅读中首先要识别词汇获得意义。一般来说,看到字母就会想起能够组合的单词,一旦看到单词会不自觉地想到其发音,然后得出意义。阅读要达到的自动化程度是:一看到单词,就能想到了意义,而达到该程度,只有依靠大量的阅读训练。句法分析,是指阅读者在单词识别时,能够把词汇储存起来,以便获得最基本的语法信息。语义假设的形成。把识别得出的单词,连同语法线索再与前面读过的内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更大的有意义的单位,这就是语义假设的形成过程。能够前后连贯的信息就组合成更大的意义,而没有办法组合成整体意义的信息就会从工作记忆中消失。在新信息不断地整合进文章大意的过程中,背景知识和图式知识,会帮助理解语篇结构,确定单词和句子的确切意义。 2英语阅读技能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2.1词汇问题 词汇的量与熟练程度会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尤其是阅读。对于外语学习所需基本词汇量的大小并没有准确的研究结果。确定的是,外语课堂上没有那么的时间来专门进行词汇学习和训练,也不可能给出那么多的时间用于词汇学习。即使张思中的教学法,也只能集中强化,而且还包括词汇、语法和语音。课堂教学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词,但是可以着重教学生掌握2000-3000个最常用的核心词汇,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同时帮助学生学会收集储存某些话题和学习领域中的词汇。 2.2记录速度,提高流利性 把同等长度、不同话题的阅读材料给学生练习,记录时间和阅读的准确率。在开始训练时,可以在课堂上讨论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之间的关系,介绍要记录时间的文章和抽查方法。 2.3策略问题 好的读者往往自动使用阅读策略。“预测内容”、“总结阅读内容”等阅读策略是需要学习的,值得教师在课堂上花时间讲解并大量练习。教师应该在阅读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甚至详细地解释如何使用,并提供使用的机会让学生练习并体会到这些策略对他们阅读效果的影响,获得成就感,从而逐渐将课堂上的有意使用渐渐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3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实践路径 中学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有效路径,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3.1教师要新生并发挥学生作为阅读者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仍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永远无法、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文本最终由学生自己读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要应当充当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3.2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对阅读文本的讲解是不是讲得越全面、越细致对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就越有好处呢?事实未必如此。教师对文本的讲解如果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往往不利于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我更主张中学英语教师在处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3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最重要的方法,还是广泛阅读。我们的古人早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如果中学生仅仅抱着教科书去读,即使将教科书中文本读得滚瓜烂熟,恐怕对其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提高作用也是收效甚微的。所以必须采用广泛阅读的方法来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国中学生的广泛阅读,中学英语教师必须重视下列工作:(1)教师要筛选出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英语阅读语料,且在筛选英语阅读语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阅读语料题材的丰富性和体裁的多样性,确保阅读语料在英语话语表达上的地道性。(2)教师要指导学生写英语课外阅读笔记,主要记下阅读文本的梗概,同时摘录一些非常地道、精练的英语话语表达,并选取其中一些特别好的英文阅读笔记和摘录加以放大,在教室内张贴,以便与更多学生分享。(3)教师每个学期要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课外阅读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不仅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谈谈自己的课外阅读体会,而且可以让其中的一些学生朗读其读书笔记、阅读摘要,甚至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讲述他们在英语课外阅读中所获知的名人轶事,并以适当的方式对其加以鼓励。 作者:朱俊霞 单位: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城乡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找出影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产生学科教学知识差异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缩小城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差距,提升我国教师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差异因素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教育成为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的步伐,城乡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水平的差异就是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舒尔曼(Lee•S•Shulman)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认为PCK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将教师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交融,去理解、组织、呈现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希望英语教师不再单纯做以往的教书匠,而成为一位全能的引领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城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水平差异,提出恰当建议,以期能推进教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整体上提升我国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 二、形成城乡中学英语教师PCK差异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 本研究将吉林省内80名中学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城、乡英语教师各40名。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城、乡英语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学历、专业;另一部分主要调查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包括五方面,即英语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教学策略和课程知识。目的是更清楚地了解城市和乡镇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状况,进而分析城乡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1.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对比 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年龄方面,乡镇中的老教师多于城市;在教师学历方面,城市和乡镇都拥有较多的本科学历教师,城市中研究生学历的英语教师多于乡镇,专科学历的教师在乡镇中占比较大;在教师专业分类方面,师范类英语专业的中学英语教师数量最多,城市高于乡镇;非师范类英语专业教师和师范类非英语专业教师在乡镇中所占比例较大。 2.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各方面的对比 第一,在英语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城市教师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乡镇英语教师,乡镇英语教师普遍欠缺语言学知识,城乡差距较大。第二,总体来看,在学生知识方面,经验性知识的得分略高于认知性知识得分,城市教师的知识水平略高于乡镇教师。第三,在情境知识方面,城市和乡镇教师有关课堂情境教学的得分都偏低,有关校内外教育情境知识城市教师略高于乡镇,而西方文化知识城乡差距较大,城市教师远高于乡镇教师。第四,在教学策略知识方面,城乡英语教师差距较大,城市教师对教学法的应用优于乡镇教师。最后,在课程知识方面,城市和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对教科书的把握都较全面,但城市教师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掌握水平高于乡镇教师。 (二)影响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产生PCK差异的因素 1.自我因素 由以上调查可知,城市教师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在教学中也善于反思归因进行知识整合。同时,年轻人交流的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同行之间的交流也会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展知识面,提升自身认知水平。此外,有些教师多在会课下阅读多方面的书籍,重视科研,这些都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而乡镇教师多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些教师接受新理念的积极性不高,对新思想、新知识的重视不够,且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重视教学情境构建,自然也就忽略了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时,同行之间的交流不多,集体讨论的机会较少,致使知识面狭窄、反思意识不强,也不利于自我能力的提高。 2.学生因素 学生因素主要指学生课堂上对教学的反馈,这也是影响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中的学生大多从小就居住在城市,感受城市的千变万化,接收日新月异的信息,生活接触面广,知识掌握程度也较高,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且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他们在课堂上有时会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这在无形中督促教师要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知识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掌握学生认知规律,以满足时代和学生发展要求。这种无形的学习督促能够加深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认识,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而大多数乡镇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没有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思考能力较差,对知识的学习也单纯依靠教师传授,导致教学沿用传统的授受型师生关系,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对教学的反馈不足,无法使教师发现自身不足,自身的综合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专业化发展受限。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校环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能接收到最新的信息,便于教师吸收各方面的知识;而乡镇所处位置较偏僻,信息传输有一定滞后性,制约着教师对新知识的吸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与校外文化情境脱轨,且学校设施建设相对城市较落后,这就使得教师无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城市教师形成PCK差距也就在所难免。此外,学校的教学评估形式也会影响教师自身发展。科学的评价可促使教师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充实自身学科知识。城市中,学校会定期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让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意见,教学信息反馈及时,有助于教师进行自身调整以适应教学,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而乡镇学校较少进行教师满意度调查,教师不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外在的促使自身能力不断提升的动力。 三、促进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均衡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培训,开展同行交流 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对乡镇中学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让远离城市消息闭塞地区的教师持续接收新思想,学习最新的教育改革知识。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进行理论讲座,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宣传最新的教学理念,促进经验学习,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从教育整体出发,加大对城乡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扩展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对新入职英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不同层次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杜绝形式主义。对于初入职英语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传授教学经验,重点培训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方面的能力;对于非英语专业教师则主要应夯实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辅之以有效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使教师个体与群体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革新教育理念,开展学校校本培育 学校领导应首先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定期与教师谈话,组织教师互评、自评,时刻关注教师,了解每位教师的状态,对自身或他人发现及指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改正,补齐短板。定期举办校级同课异构公开课,让教师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发现不足,积累经验,补充自身欠缺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三)完善教学条件,便于教师主动反思、学习 城乡教师都要具备反思教学的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经验提升自我。乡镇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语言听、说能力,利用英语教学比赛提升自身水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在具体教学中;自由时间多阅读专业书刊,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加强对学生认知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风格,明确教学策略,书写教师专业日记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城市教师应全面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学习有关教学的新知识、新理念,促进知识更新,并多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增加自身教学经验。 四、结语 本次调查表明,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时俱进。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管理力度,帮助农村中学教师提高自身学科教学知识水平,促进整个农村英语教学发展,以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作者:刘慧 刘津伊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 摘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合作的教学文化。教师“学习共同体”重视教师之间的合作,强调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教师之间是一种开放、信赖和支持性的同事关系。在平等合作的互动中,学校的教学文化得到改变,教师得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西安某大学附中基于年级外语教研组成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听评课、主题教研、实践反思等活动,唤醒了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激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让他们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愉悦与幸福。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中学英语教师 引言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教师的成长关键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性智慧的提高。然而,我国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培训课程,以传授系统知识和专题知识为基本导向,常常忽视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与教学实际很难真正接轨。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教师们工作负担较重,既没有时间主动听课也不愿意被人听课并品头论足,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教学质量提高缓慢。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这个专业发展不仅是个体的、独立的,更是社会的、团体的。美国学校组织与重建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建立了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最成功的学校。这些学校致力于协作行动,为学生的学习承担集体责任。在共同体内,教师们怀有共同的愿景,互相关怀,感受到同事交往的意义与集体的力量,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心无芥蒂,平等对话。在平等合作的互动中,教师得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教学文化得到改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也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师学习方式。 一、文献综述 1.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特点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教师同行共同组成的一个探讨、研究教学的团体。共同体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提高教师团体的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多样化的合作互动,在促进教师自主性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同时,还可以生成学生学习的动态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的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由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同行组成。共同体建立在对话、合作、共享、互动的基础上,教师们在融洽的团体氛围中进行沟通与交流,对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通过累积的集体智慧,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聚焦的是学习而非教学,以团队的方式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相互支持和共享的领导关系;(2)集体创造与实践,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校共同学习与协同;(3)分享价值观和共同愿景;(4)提供支持性条件,为教师提供所需的设备、场所及鼓励;(5)分享知识与经验,以信任为前提,平等、民主、接受建议与指导。 2.学习共同体的构成模式 教师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具体的学校环境和教学文化,团队文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好的教师团队积极向上,合作共进,团队成员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努力勤奋、思想开放、方法互补,为团队的良好发展贡献力量。同一或不同教研组、学科组的教师的思维、知识和教学方式不断碰撞、结合和分享,最终促进成员间的协作与交流,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重视基于学校自身的教师发展,还寻求来自大学的专业帮助,因此,教师学习共同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本教研模式,指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校为本,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改进学校实践。另一种是大学—中小学联合模式,是在大学和中小学之间建立起的伙伴关系,以大学专家作为资源,与中小学教师建立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提高中小学教与学的质量和水平。 3.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资源共享、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流动的生存空间,是稳定的“专业关系”和相互信任的“心理关系”,同伴间敞开心扉、真诚合作,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创造、融合、共生。首先,学校应该改变教师观念,树立合作意识。因为文化的再生和改变取决于人的改变,教师改变了,学校的文化才能变。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封闭孤立的观念,养成合作的品质,并开启合作的学习模式。其次,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教学发展和科研发展为基础,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与支持,不同教学经验和资历的教师互通有无,没有戒备或防范心理,互相接受和容纳不同的观点,在沟通与共享中形成集体的合力,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第三,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合作方式。学校中的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是集教学、科研与日常管理于一体的教师基层组织,是教师发展的具体载体。以外语教研组为基本结构组建“合作发展型教研组”或“学习共同体”,定期进行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课型、材料和要求,探讨不同的授课方式,针对教材不同的处理方式及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求,研究高效的、生态的教学模式。第四,营造开放的校园氛围。积极开放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之一。在孤立的、个人主义的校园氛围中,教师的封闭和自我摸索会严重影响其专业发展能力,而开放、合作的氛围有助于教师心情愉悦地进行教学及教学交流,促进教学与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安市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西安某大学附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调查研究,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习共同体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研究问题 (1)以教研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否帮助改变教师文化,变“孤立”教学为“合作”教学,教师愿意使课堂“公开”?(2)学习共同体能否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压力,降低职业倦怠感,提高实践—反思能力,提升专业素质? 2.研究被试 本研究首先由参加某外语大学教师培训的中学教师68人填写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问卷,他们渴望教师发展,并希望在良好的团队合作中提高自己。然后,对西安某大学附属初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的个案调查。该校共有英语教师19人,其中女18人,男1人。教龄20年以上的有3人(15.8%),11—19年的有2人(10.5%),6—10年的有4人(21.1%),1—5年的有10人(52.6%)。学历均为本科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占47.4%。 3.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法了解初中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1)问卷调查。本研究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初分两次发放《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共89份,回收7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8份。问卷调查了在西安某大学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的中学英语教师,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尤其是在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与途径方面的需求方面。如:新课改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应对新课程的挑战中您认为教师最关键的品质,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知识,您在教学中亟待提高的能力,您认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您认为能够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校本培训采用的方式等共20题。(2)观察法、访谈法。从2014年3月到6月,进校观察访谈共进行课堂观察12节(初一、初二、初三各2人,每人各2节,共12节)、观察教师学习共同体教研活动4次(初一、初二、初三各1次,初中组活动1次),访谈9人次,包括各组组长和普通任课教师。 三、研究结果 1.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状况 《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希望更新知识、提高素质(87.7%),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86.3%),他们有职业发展的要求,急需提高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85.5%)、分析处理教学能力、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85.1%)、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81.1%),但任务繁重、没有充足时间(87.9%)、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团队气氛(85.2%)和专业指导(83.8%)、缺乏新信息的交流渠道(80.4%)等因素大大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由于受升学率(90.4%)和教学任务重(86.3%)的影响,很多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情况。他们愿意参加学校的培训,但觉得培训课程理论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他们希望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86.3%),立足于校本研修,有大学专家和优秀教师到校指导(85.2%),并通过研讨交流、案例分析(84.4%)和教学观摩(82.1%)等方式提高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立足于校本的团队研修势在必行。基于初中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笔者选择了西安市在教师合作方面做得较好的某大学附中进行实地调查,以下是研究结果。 2.教师学习共同体使课堂教学公开化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西安某大学附中首先致力于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改变教师观念,树立合作意识。校长鼓励大家课堂公开常态化,常态课堂公开化,大家本着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心理互相走进课堂,分享经验,寻找不足。在笔者观察的课堂里,基本上每节都有教师听课,有时主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务主任也在场。教师们彼此听课,互相观察,进行课堂诊断。听课的教师都会详细记录,有时学校会安排录像以进行“教学片段剖析”,有的教师还会主动让同事帮忙用手机录像。课后主讲教师会主动征求大家的意见,同事们也会主动跟她/他交流,教研组活动时也会就此展开讨论。在一次听完课后,进校不到一年的小徐老师还主动问笔者的意见,问她的课堂练习处理是否到位。在采访中,教师们都说互相听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他们还时常接受兄弟学校的观摩学习,基本不会感到过于焦虑。其次,学校营造开放的校园氛围,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合作方式。该校是一个以外语教学为特色的学校,他们依托其外语教研组和年级组开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动,以年级英语组为一个小的共同体,共三个,其中初一有7名英语教师,初二6名,初三6名。以整个初中英语教师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共19人,校长有时参加共同体的活动。该校除了学校人教版的英语课本外,还学习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典范英语》。共同体定期活动,即每周分别一次集体活动,定时定点,地点是各自的教研室。整个初中英语共同体的活动时间是每周二下午4∶20—5∶00,地点在会议室。活动由各年级英语组长和初中部英语主任主持。大家集体说课、评课、讨论教学设计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班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设计思路。彼此平等对话,互通有无,积极反思。在共同体内,教师们共同商量每一单元的上法,然后大家集体听课,还邀请其他年级共同体的教师共同听评课,主管教学的校长也会时常参加。大家对同行们的听评课持开放、欢迎态度,年轻教师们甚至主动邀请其他教师进他们的课堂,帮助他们进行教学诊断,解决教学问题。 3.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减轻教师教学压力,促进专业发展 笔者对每年级各3名英语老师进行了访谈。问题包括:(1)你是否喜欢教研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2)通过参加学习共同体活动,你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是否愿意继续参加?(3)学习共同体活动还有哪些不足?通过对教师们的访谈得知,他们绝大部分(94.73%)喜欢参加学习共同体活动,在这样一个合作、友好、团结的集体中,对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在新形势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89.47%)。如,初一张老师(教龄21年)认为:在这个团体中,新教师(基本上是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传给老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则把多年来对教材和对学生的认识及对课堂管理的经验传给新教师。教师们普遍认为,通过共同体活动,他们的备课思路更加开阔,课堂设计更加灵活(100%);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样一种合作方式能够减轻教师教学压力,降低了职业倦怠感(84.21%),提高了教学效能感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多的教师可以上优秀的公开课,课件制作水平也让人刮目相看。在这样的团体中,新教师加快了对教学的理解和对教师生活的适应,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外语中考成绩在全区遥遥领先。这些都离不开校长的支持。初中外语组组长李老师(教龄23年)认为:感谢校长给我们提供出外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开阔眼界,紧跟最新的教育理念。校长非常支持我们的教研组共同体活动。当然,他们也看到一些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共同体活动时最好能经常有特级教师或者大学的教学法专家的指导,有专家进行一些教学理论的教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的普及,教师们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希望能申请项目做科研。初三的小王老师(教龄4年)说:虽然教学能力对我们是最重要的,但我们不满足于此,我们不想只做一个教书匠,我们希望自己的能力更全面一些,教学和项目一起抓,还要。因此,总体上说,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减轻了压力,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还应组织专家教师和大学教育专家带领教师做课题、发论文,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成为真正的实践型研究者(practitioner-researc-her)。 结束语 教师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教师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研究和反思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教师需要将传统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实践证明,教师学习共同体强化了教师的身份及职业认同,唤醒了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激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让他们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愉悦与幸福。教师们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能把新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当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运行,需要得到校长的支持、时间的保证,还有专家的支援。应该有更多的优秀指导教师(可以是大学专家、国培专家,也可以是外校教师和本校教师),学校也应尽可能地给予教师资源、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也应改变只看考试成绩的做法,而从多方面给予教师合理的评价。 作者:敏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论文 一、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分析 有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和学生生命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根据教学活动过程和任务,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构成。教学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最终转化为教学实施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各种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则体现为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对自我教学效果的评价。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的基础之上。新课程还强调各种课程资源及教学的整合,即“根据事先选择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整合教学目标和内容,整合教学技术和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案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方法整合起来,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交际情境。最能体现教学整合的是根据中学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任务型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总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或为学生创造特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根据上述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分析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问卷由20个问题组成,主要内容涵盖教师个人背景信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追求,而教学方法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在课程实施层面,所以本次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整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围绕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展开。教学实施能力的调查主要围绕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创设语言情境、运用任务型教学的能力展开。鉴于商洛市农村中学的教学实际,本次问卷没有涉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因为当地大部分中学的教室没有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教学。对教学评价能力的调查涉及评价方式和教学效果满意度等方面。问卷的设计采用等级量表的形式,分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分别记1、2、3、4、5分。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商洛市六县一区随机抽出10所中学,其中商州区4所,六县各1所;每所中学投放10份问卷,共计100份问卷,回收96份问卷,有效问卷为89份。调查时间为2013年11月25日至2013年12月15日。本次调查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三、研究结果 (一)背景信息 从学历来看,所调查的教师中有79.8%的教师为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有31.5%的教师是非英语专业毕业,29.2%的教师非师范专业毕业。从整个专业背景来看,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二)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从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教师百分比之和来判断,可以看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状况:在教学设计层面,大部分教师能重视听说活动(75.3%)、学习策略(83.1%)、西方文化知识(71.9%),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86.5%)等多方面内容的教学。这说明大部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满足英语新课程的需要。在课程实施层面,49.5%的教师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48.3%的教师能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46.1%的教师能“采用任务型教学”,48.4%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这说明约有半数的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但实施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评价层面“,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62.9%)仍是主要的教学评价方式,48.4%的教师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29.2%)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以彰显。就教学效果满意度而言,仅有20.2%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感到满意”,25.8%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说明英语新课程在农村中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影响教学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致命因素是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那么学历、专业背景、教龄等因素分别与教师各项教学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学历”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采用任务型教学”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等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显著相关。“学历”越高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积极“采用任务型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浓厚。“教龄”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及“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教龄”相对较短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并在课程实施中“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英语专业背景”跟“重视西方文化知识”“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更重视“西方文化知识”和“话题和功能知识”,更趋向于“用英语组织教学”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师范专业背景”则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采用任务型教学”“经常创设语言情境”“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显著相关。具有“师范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和“学生情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更倾向于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和“采用任务型教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四、讨论与启示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英语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能将英语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考虑在内,能意识到英语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能兼顾学生的听说能力、西方文化知识及情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约有半数的教师能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或设计一些真实的交际任务,能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能采用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些足以说明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二)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多数教师乃至学校仍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这直接影响了教师采用其它教学评价方式,甚至也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的发挥,使教师的很多想法只停留在教学观念层面,这也是为什么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原因。追根究底,这主要是迫于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高考这一“指挥棒”直接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系统语法讲授;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只有通过多读、多练、多背。结果,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浓厚,教师自身也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不久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南京时曾透露,教育部将在高考政策中做出调整:外语不再实行统一高考,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政策。这一伟大举措势必会对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产生巨大影响,也希望即将出台的新考评政策和方案能够真正体现多维评价目标,促进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不同专业背景与教师教学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学历、教龄、英语专业背景和师范专业背景跟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英语专业背景,再次是学历和教龄。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中的多项教学能力显著正相关,因此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等基本理论的学习是提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跟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中的部分具体教学能力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越高的教师,某些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相对要高一些。因此,在职教师还应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五、结语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影响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英语新课程的需要,但受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和影响,以考试成绩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并没有改变,这也影响了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发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相关性分析,师范专业背景、英语专业背景、学历、教龄跟教师的教学能力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是教师的师范专业背景和英语专业背景与教师的多项教学能力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必须改革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在职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推动农村中学英语课程改革。 作者:李亚红 单位: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 一、中学英语教师须有“站立英语”的教学观念 从英语学科“教与学”的角度看,教师任何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授“渔”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所有学科的教学的最终目标要归结到相同的一个点,有素质,具体说,即有知识、有能力,经过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之后,最后必然是殊途同归!因此,如何“授”好,优化“授”的过程,提升“授”的过程的科学有效性,最终能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获有“渔”的能力,享有品“鱼”的快乐,这也许就是我们教师需要无止尽地辛勤耕耘,不断探索的领域。由此可见,我们中学英语老师处在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奠定基础,打造共同发展平台的重要而又关键的阶段,所有的教都要围绕着如何能帮助学生在英语的学科学习上能更好地、更快地“站立”起来,而且能“站”的住,“立”的稳,确保能真正有利于学生们后续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提升。为此,在我们应试背景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心中要有“定力”,一定要注意防止“功利至上”导致的“急功近利”的片面教学!一定要防止“重知识、轻能力”的简单教学!一定要防止“重结果、轻过程”的变态教学!笔者认为,缺乏“站立”意识的英语教学不仅容易导致我们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而且还会使得我们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早在初中阶段,具体说在初二年级就过早陷入“站立无能”,滑入“两级分化”,乃至后续还有较多学生在高分进入高中或是考入大学后的仍然会无奈陷入“站而不立”,并“困惑挣扎”的状态!他们严重缺乏可持续提升的基础! 笔者曾遇到一个孩子,就是因为没有掌握音标和正确拼读记忆单词方法,导致英语在初二期末考试只有40几分,单词测试常交白纸,课上无聊只好睡觉。尽管他也想学,智商正常,但却无能为力!于是,笔者利用暑期,从音标的单音开始教授,逐步融入音标拼读规则和记忆单词的技巧,循序渐进,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初三开学前将上学期的全部新单词背完,并在开学后老师进行的新单词预习情况检测中获得全班最高分108分,因为他写有音标,故老师额外加了分。开学之后,其母亲说,同在一班的朋友孩子回家说,她儿子上英语课现在不睡觉了!初步培养了词汇记忆的能力,为后续学习铺垫了必要的基础,之后,经过初三一年的持续努力,该同学最终英语取得了中考145分的好成绩,并为当地最好的高中录取。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如果不能使学生学会自立,就是浪费时间,糟蹋生命。 二、中学英语教师须有“大局和大方向思维”的教学观念 哈佛的校训所说,“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先进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英语教师也要有教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和行动。我们英语尽管不可能像其他学科有太多的创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能忽视,我们同样负有培养学生思考力和思维方式的责任,同时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意识到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其次,从思维的角度看,“大局和大方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很重要,它往往也是成功的重要思维方式。但实际中,很多英语教师教学时往往会忽视先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结果导致学生缺乏这种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就好比,当要你捕鱼,你却爬到树上,要你摘苹果,你却下到河里。这种大方向性的错误,从一开始就注定你永远不会有成功的可能,这是最可怕,最可悲的!因为,就算你再有决心和力量,一切都是徒劳!相反,如果我们从一开始整体定位思考,选对了大方向,其后走在正确方向的路上,哪怕我们途中有所偏差,那都是可以修正的。从实践看,我们学生很多思考错误的根本就在于从一开始就没有整体宏观性,大局和大方向意识缺乏,他们在大局未定之前就过早关注了细节,就像建筑设计师不会在平面图完成之前,先去考虑浴室该用哪种类型的瓷砖,哪个品牌的洗碗机进厨房等后续细节一样。 就像漫画家在创作时有一个原则:先要“忘记细节”,细节在初期的确不能为你带来什么。因此,在做事前的思考的确需要有这样的思维意识和方法。由于细节对于在许多伟大成功中的确很重要,很关键,因此,人们会常强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或“细节决定差异”。当然,在大局已定的前提下,这本身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再认真想想,就会发现,过早地纠结于细节,过分地、一味地强调和陷入于细节,就会使你迷失在不重要的事物中,最终收效不大或失败,尽管你也一直在努力,这些努力是无意义的。因此,教师教学时,也要在大局意识的指导下,先重视从大局出发,抓住整体,抓住关键,抓住基础,抓住核心,抓方向。要重视在整体意识下指导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先从大局到小节,从整体到细节! 三、中学英语教师须有“高效记忆”的教学观念 由于英语在我国是外语,学习者缺乏真实丰富语境的刺激,以及缺乏先天语感的支持,使得我们的学习者有很多很多要记忆,熟记,以便掌握应用,不能仅停留在理解上和暂时记住上,而必须是记得精确,不易乱,记得牢,不易忘。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有关注“高效记忆”的教学观念,注意探索和总结有效的方法。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了。”或是“这个用法我已经讲过不知道多少遍了,学生还错!真是笨死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教师应该一分为二地看。现实中,确实有些学生自身缺乏认真勤奋的态度,缺乏有效的方法,学习效率本身比较低,导致一些教师虽然不断强调,精心讲授重难点或易混点,仍然未能较好掌握。但是如果一个问题,一个班级的大部分或多数学生都没有理解记住,恐怕老师讲解的有效性就需要反思了,要么是重复的不够,要么是讲解有问题,如果是教师强调多遍了,而多数学生仍然记不住,那就更值得我们注意了。显然教师不能企图让学生记住所有自己讲过的,毕竟老师一节课讲的话太多了,对于有些重点和难点更不是一劳永逸的,的确需要再重复强调。但是,如果反反复复强调后仍然理解不好,记忆不好,那就要思考我们的指导是否是有效?否则,为什么不能到位呢?将责任一味推给学生是不公平的。提高教师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能力需要教师的不断积累,善于指导学生精准记忆难点和易混点同样需要教师做有心人,注意了解学情,同时善于创新记忆小窍门。有些知识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却是很容易记混的,这亟需我们关注学生的精准记忆。 例如,短语outofquestion和outofthequestion,学生对于它们意义易混。这是一个一讲就懂,一考就混的问题。如果我们留心研究,发现第一个短语的question(问题)前没有the,第二个短语的question(问题)前有the,可以编出以下规律:没有the的问题(question),就是没问题,没问题就是“毫无疑问”,第一个短语意为“毫无疑问”。有the的问题(question),就是有问题,有问题就是“不可能”,第二个短语意为“不可能”。又如:动词hang(挂,悬挂;绞死)的过去分词有两种形式,一个词尾加ed,一个是不规则变化,二者意义不同,学生易混。如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加ed词尾的比不规则变化的词形要大,故可理解为更“沉重”,词形短的不规则动词则可理解为更轻。由于人们通常理解“死沉沉”的意思,即“死人往往会很重”,故可引导学生记住短hanged为与“死”有关的“绞死”之意,而hung则为正常的“挂,悬挂”之意。这样指导学生理解后,实践表明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精准长时记忆。 作者:吕兴旺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第一中学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发展途径探究 1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日趋缩短,要适应当今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对新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转换、积累和沉淀,不断加深本领域的知识内涵,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操作技能.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注重专业发展.英语教学文献研究表明,英语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阐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1990)”.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变化,而语言教师的的发展同样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1)这种变化既可以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也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2)变化不会一蹴而就;(3)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可以量化,而有些却不能;(4)有些变化是封闭性的,而有些则是开放式的(Freeman,1989)”.张正东、李少伶(2003)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英语教学信念、英语教学相关的知识、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健康的个性心理、自我发展需要的自觉性.国外学者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日志、利用案例、语言学习经历、录像带、行动研究、同伴观摩、合作教学、教辅教导、教学档案夹(KathleenM.Bai-ley,2004).在国内,李静纯(2000)、张正东(2003)、杨党玲(2003)、贾爱武(2003)、王颖(2003)、潘颖(2004)、葛敏(2006)、朱林民(2007)等也都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分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教师的个人日记研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反思性教学、积极从事教学科研、进行校内外交流、加强同伴合作等. 2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途径 学校层面的发展途径可称之为校本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任职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2.1组织开展校本培训 实践表明,校本培训已是教师发展的一条十分便捷的途径,因为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教师自主参与的全员培训,也是中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校内师资培训形式.教师是在学校中获得发展的人,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关,参加校本培训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构建主动学习型的教师文化,着力形成一种英语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每一个教师都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当前和未来工作的期望,根据自己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主动参与,注重体验学习、情境学习,挖掘自己的直接经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校本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新教师入职后,先参加一系列的入职培训,学校请来专家做以理论为主的专题讲座,然后与老教师结对子,拜师学艺,进班听课,边学边教,争取新教师早日站稳讲台.这种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仅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周期,也促使老教师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能受益.另外,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组织的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案例的研讨及对本组内教师的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的观摩研讨活动以其可操作性强、能促进教师思想的交流而受到欢迎.除此之外,从教师的主体性出发、以研究教学问题为主线、在教学研究中发展的同事间的合作研修,以个人反思为主,建立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采取融合式培训等方式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校本培训途径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探究教育理论,总结提炼实践经验,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提高教育教学应变能力,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2.2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英语教师需要相互协作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集体备课符合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大势所趋.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实现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包括思维和经验的共享,从而达到高效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形成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展现个人能力,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可以充分开发校内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包括准备、分析、创造、提高和总结五个阶段.一般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可操作的基本程序是:集体分工→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以笔者任职的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的情况为例,在开学初的第一次集体备课中,教研组长组织一次总体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制定好全组本学期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各年级每次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使每位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接到任务后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摸清学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前设计出有独创性的教案和课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在各年级备课组集体研讨环节中,英语教师分别以说课的形式陈述自己的备课方案,再集体探讨,取长补短,充实和完善教案内容.中心发言人可根据讨论的结果修改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备课材料,做到资源共享.最后对重点章节跟踪听课,及时总结、交流、评估,以此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改要求实施三级课程,其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主体,即以英语教师小组为单位,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确立教师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促进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将自己定位于既是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能力、整合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创生能力等.英语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为:实践—评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对面临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评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确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所以,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英语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开发的过程.笔者任职的学校比较重视选修课的开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一门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英语老师在每学期初将自己要开设的选修课上报学校,供学生选修.同时要将选修课教案、讲义、习题等配套材料提前与备课组长沟通,研讨部分内容,最终形成校本课程.几个学期后,根据学生与学校对选修课的评价,确定校本精品选修课程,开发校本选修教材.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包括校本教材的编写,还包括教师的个性化教案、试卷乃至课后习题设计等.笔者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出一套试卷,设计课后习题两份,其中原创题要达到70%.每位英语老师在命题的过程中都会深入钻研,争取命制出高质量的题目,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致使命题教师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逼迫自己提升专业知识.一段时间后,再将这些试卷、题目汇编起来,就是很有价值的校本教材.教学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教研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2.4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式的科学质询,通过数据收集,调查研究,寻求对特定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与每天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如果一个老师产生了想要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强烈动机,就会自发地去通过教学日志、录像、同伴观摩、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批判性反思他的教学理念、行为习惯和专业发展,展开交流与合作,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其内容、方式、样本、周期、条件都能由英语教师自己决定,既有教学实验的效果又比教学实验简单易行,是较好的教学科研发展途径.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每一位英语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长期规划和学期规划.在短期规划中,每位教师要集中解决至少一个教学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都会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等方式做预备调查,发现问题的原因,对自己想要采取的行动制定详细方案,然后开始行动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行动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也可以邀请同事观摩行动的过程.最后在学期末形成书面研究报告,来对照开学初的短期发展规划,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使每一个英语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熟练地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各种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3结语 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显得日趋重要.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所任职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途径的研究,希望可以唤起人们对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的重视,以期促进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马炳军 李继龙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分析 一、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 世界范围的英语教师培训模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理念陈旧,以培训者为中心,以培训者的主观认识设置培训内容,实施过程粗糙,与受训者的需求脱节,也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培训方式简单、机械、落后。培训缺乏后续跟进指导和评核机制。培训往往是一次性的行为。由于中学教学长期受到唯应试教育的影响,能够参加培训的只是教师中的一小部分人,培训结束后他们回到原工作单位,往往又被落后和陈旧僵化的教育教学思想所同化,致使培训不能够产生持久连续性和辐射性,因而培训耗时、费力、低效。传统的英语教师培训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讲授,时间有长有短。讲授的内容多以英语学科专业的知识为主,专业教师讲、学员听。专业教师处于控制与主导地位,学员只是作为“被培训者”,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学员的这一地位决定了他们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而学员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提高了多少,在以后的实践中如何应用却无人问津。这种内容固定、方法单一、不做任何评价和检查的培训方法在现在的教师培训中仍然存在。所幸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教育部和财政部联手加大了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关于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空前发展。在一贯的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其他一些方式,甚至出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跨国英语教师培训和走出国门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TESOL和BC等国际教师培训机构以及面向中学英语教师的其他国际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每年为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师提供了多种培训,有英语听说培训、读写培训、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培训,甚至还有针对中学教师的学历教育项目等。这些措施都助推了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的培训模式的生成和发展。 二、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 新理念下的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有很多种,但无一不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培训模式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态势。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主要是技术理性模式,即关注知识内容、强调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模式;反思模式,即关注基于教师经验和主动思考的培训模式;认知学徒模式,即关注年轻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带领的,旨在提高教师的主动思维能力的培训模式。这些模式都对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培训模式的变革体现在培训系统的各方面。在培训理念、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课程设置到培训形式、培训考核与评价、后期跟进指导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理念由以培训者为中心到以受训者为中心再到培训者与受训者双中心,规模由大而全的一统化到主题深入化,由中国人培训中国英语教师到聘外国培训师再到中外专家同台进行中国英语教师的培训。培训者由业余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训机构由原来的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教育学院发展到多家机构、多种层次;培训内容由关注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到英语教学理论培养,再到教师发展和自我强化;培训课程设置由学科单一化向跨学科化,由课程混编到模块化;培训形式由集中面训到基于网络的教师远程培训、校本培训与脱岗培训相结合,建立了广泛的、多重的受训教师学习共同体,许多中学教师培训项目搭建了中外教师的培训师团队,与受训中学教师组建起跨文化学习社区。培训者不再搞“一言堂”,而是更加注重基于受训教师经验的互动引领与答疑,开设了多种围绕某个具体研修课题的工作坊,等等。正是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变革,才有效拓展了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空间,也使得培训的时间更加灵动起来。以下是2005年以来备受关注的一些主要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启示。 (一)“问题—合作反思”教师培训模式 此模式是以教师行动研究为理论框架,以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为直接诱因,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成人学习特点而设计和实施的。其基本的操作步骤见下图:组建问题包主要是指收集教师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难点和热点等。分类整理收集资料是指:首先要从中筛选出有价值和能反映当前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并且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其次,根据内容进行分类。第三是指导教师与学员一起收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最后分组讨论。合作反思、探究、叙述评鉴、形成课题是指各组内学员充分发挥纵向思维作用,互动讨论,并总结研究结果。最后要求学员以合作反思中的问题为研究课题,这是对合作反思的升华。行动验证和实践再创是指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诊断、评价、发现问题,改革与新课程理念不吻合的行为,锐意创新,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依据《英语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编写的多版本中学英语教材,多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由此衍生了关于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类似方法,即在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鼓励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式的探究活动。例如,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秦皇岛市教育局和保定市教育局联合实施的两市高中英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开始即让受训教师写出自己教学的经验和困惑(组建问题包),并设置了“传播经验、解决困惑”的研修主题任务,之后对经验和困惑加以分类整理,同时辅以个别访谈,确立了研修的具体任务(分类整理、收集资料),建立了跨市、跨性别的研修团队。通过教学主题研讨、团队自主交流和课堂质疑互评等活动(合作反思、合作探究),提升了骨干教师的问题叙述与教学评鉴能力。在专家启发、自主反思和合作研讨中,教师聚焦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生成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并写出了预设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些教师在培训结束后把研修所得运用到自己的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了本人、本校乃至本地市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水平(行动验证、实践再创)。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又形成了新的问题包,从而可以开展新一轮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师培训或研修。这种主题明确、任务驱动式的培训,适合高级研修型的培训,以50~60人编班,但是需要后期跟踪。跟踪考核实践再创的成果和效果,需要做大量后期质性数据收集和整理与分析。 (二)“学、研、实践”一体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体化”模式并不是按平面顺序进行的六个独立阶段,而是立体交叉、循环的过程,引导教师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在思考的基础上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其理论素养与能力。与此同时,在每个过程的实施中突出成人学习者的自导性,在注重遵循理论流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员和具体情况构建各种各样的实践流程框架。“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六个主要学习方式为:专家理论引导式、案例教学式、交流合作式、基地跟班研修式、校本自修式、课题研究式。此模式的优点是设计科学;缺点是实施烦琐,考评难以全面、合理,远程学习阶段作业失真现象严重,质量不够高。 (三)以教材为依托的培训模式 此模式以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立足点,以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为前提,以培训教材为依托,培训内容的开发以问题—专题—课程为线索,培训对象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培训形式采用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管理和评价主要针对培训过程性资料和培训效果的验收,从而形成导、研、议、评、学的培训模式。导是指导分析问题,通过中考的引领,充分发挥中考的良好导向作用,有利于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主动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研是指开发专题,通过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的方式推进。议是指形成课程,通过校本研修深入落实,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专题讨论,大家充分发表观点,依次发挥同伴互助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评指关注评价,通过大赛验收。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各种教学大赛激发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热情,引发教师群体对各种课例的关注和反思。学是指关注学法。目前多数中学英语教师的教研活动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 (四)体验式学习理论下的培训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构建出了体验式培训模式—体验式学习圈,并正式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从体验开始的,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种培训组织方式能很好地帮助受试者把自己的亲身感受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形成抽象思维,并联系日常工作生活,指导实践。这种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师培训中用得还不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尝试应用。 (五)课堂情境培训模式 “课堂情景式”教师培训模式是以行动研究理论为依据,以创设新课程课堂教学情景为突破口,以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平台,以最终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培训模式。它通过课堂教学观摩、教师说课、合作反思、讨论、同行与专家评课、实践再创等形式来展示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呈现规律与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技术和艺术。它主要通过调动、改变教师已有经验,实现对在职教师从观念转变到教学行为习惯改革的一系列培训。目前多数中学英语教师的校本课例研修就是采用的这种“一课三上”的模式,很有针对性,立竿见影。 (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 这是一种基于网络、指向未来的教师综合培训模式,它是在实际问题的驱动下,让教师体验教育真谛;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思考教与学的关系;在Intel-net的平台上,共享人类教育未来的培训模式。这种新模式由两个模块组成。其中“培训目标定位”是为了给教师自荐与教研员推荐提供依据。在“学术沙龙式”的活动中,参培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成为培训的主体;而“课题研究”则是将参培对象的实践提高到一定的理论上来认识。“整体综合评价”是一种多元评价,由培训教师、学员自身和学员相互间来进行的评价,让参评者学会从多种角度、多元价值观来进行评价。它既是对培训活动的总结,又是下一轮培训活动改善的方向。目前这种培训模式因受到网络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制约,采用的地区和人群有限,但应是未来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结语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教师培训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的教授到多元化、多途径的提高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以往的教师培训遵循职业训练的模式来设计教学,忽略了教师个体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在职教师培训与职前教师培养缺乏整合,并且培训与教研脱节,造成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困难,加之培训形式单一,满足不了主动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培训者的素质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时应重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对教师专业的假设出发,应认真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了解英语学科的特点和中学英语教师的处境,发现和创建适合个性化教师发展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培训和教研结合,大力倡导专业人员与基层学校结伴研究,共同发展;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建立依托学校、专家引路的学习型组织,使培训重心下移;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增强培训的时效性。 作者:张敬彩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一、聊城市城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意识存在着分层现象。高级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强于初级中学英语教师,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师由于学历层次偏低,多数教师往往缺乏专业基础。甚至有部分教师存在着“半路出家”的现象,有的教师在中专或大学阶段学习的不是英语专业,后期由于岗位需要才从事英语教学,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较低。但是在另一方面,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意识还是相对比较高的。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学校对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部分重点高中甚至引进了研究生从事英语教学。由于高中英语教师学历层次的上升,多数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始终从事英语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教学技能方面其专业素质都比较高。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对待继续教育培训的态度上多数中学英语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其中有接近80%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反映了广大教师能够认识到随着教育飞速发展,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教育的需要,自身素养已严重不足,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补充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在具体培训方面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当前的继续教育存在问题,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方式陈旧难以引发兴趣,时间集中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考核流于形式缺乏激励机制。通过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聊城城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滞缓,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在教师年龄分布上存在断层,性别比例失衡;总体教研水平偏低,职称和学历两级分化严重;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存在分层现象,差异较大;同时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方式陈旧缺乏现实效用,培训出发点出现偏差,功利性过强。 二、措施与对策 1.思想引导,树立教师终身发展观 教师信念受到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所以加强教师信念教育至关重要。在社会层面上应该完善中学英语继续教育机制,并使其制度化、体系化,在社会上创造一种氛围,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崇尚继续教育的良好风气。同时广大中学英语教师也应树立“学无止境”的终身教育发展观,引导教师认识到任何专业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调整和提高。 2.革故鼎新,重构继续教育体系 当前对于继续教育形式和模式开发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上却存在着问题。一方面要将研发成果真正的付诸于实践。另一方面更要做到腾笼换鸟,重构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双提高,知识更新与实际水平相协调,切实发展教师的思维与教育能力。同时,应发展多元化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相结合,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是受训教师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真正的扩充英语学科知识,提高解决教学疑难的能力,发展教研的能力。 3.开拓创新,构成继续教育长效机制 要实现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实现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由于中学英语教师进入高校培训,必须脱产或者半脱产,这样不可避免的会影响的正常英语教学。因此学校在安排校外继续教育培训的同时,应该建立本校进修模式,开展集体合作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本校继续教育活动。其次,应该改变传统的集中培训的方式,建立弹性制度,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建立弹性机制,在时间上放宽对学习期限的要求。最后建立英语继续教育评估机制,实现对受训教师的跟踪培训评估机制,实现对受训教师的跟踪指导,并将评估机制与教师日常考评相挂钩,增强英语继续育的重要性。 作者:张娟 单位:山东聊城大学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1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加强口语教学培训,注重培养教师听、说能力应以提高英语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主要目的,指导教师能够设计出抽查方式、提问技巧、课堂问候、评语、检查作业等各种具体项目。同时,应训练教师增强自己的辨音能力以及拼读能力,加强训练教师的听、说技能。 2具体实施继续教育的方法 2.1有机结合考试和自学 基于理论层次分析,教育理论学习、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语言学理论学习等都可通过教师自学的方式完成。关于教育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列出一些参考书目,然后让教师们自己制定一些学习计划,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自己自学,然后再组织统一考试,如果考试不合格则需要进行集体培训,直到合格为止。灵活性和针对性是考试和自学有机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两大优势,教师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累积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弊端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这种考试、自学结合的方式可大大提高考试的实效性,而且也可以给教师更多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补充。不管是工作之余还是生活中的空闲时间里,把“理论”看做老师,通过学习、钻研培养找到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相对于其他继续教育方法而言,这种方式没有强加规定,时间掌控比较自由,而实用且严格的考试机制又给教师们带来了压力,让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从而对继续教育不再产生抵制情绪,培养教师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2有机结合自学和脱产 不同教师之间肯定具有一定差异,大部分教师只要通过自学、监督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部分教师很难通过自学塑造一种素质,因此学校应综合考虑教师之间的差异,统筹安排,实施短期或长期的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脱产培训。比如,英语教师的口语素质很难通过自我完成,因为我国并没有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而且口语训练条件和机会不多,这就需要进行集中培训以及脱产学习,学校或教育部门可以统一组织,与专业高校签订协议,分批、分组进行强化培训。自学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手段,而脱产培训也是提升教师自学素质的重要措施,在继续教育中应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2.3应有机结合校本培训和校际交流 校际交流主要是指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校与校之间的研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发展。校本培训主要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方法,学校应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检查方案,有效督促教师反思。同伴互助也就是集体研究、探讨,将教研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强化校内教研活动。专家引领主要是指专门聘请一些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到学校授课、听课、评课,指导教师教学。这种方式体现了继续教育的节约性和实用性,然而就当前状况来看,校本培训和校际交流的继续培训受到了资源的限制,基本上只停留于形式,并没能发挥太大的作用和效应,因此,需要对有效资源的开发问题有所重视。要想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一言堂”的教学状况不再出现,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必须要让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得以体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在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教师才可能获得教学反馈。因此,预留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是十分必要的。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真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用语,简单明了、逻辑清晰是最佳标准。简洁的教学语言在减少教学用语的同时提高语言质量,空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提出疑问,让知识的理解同化更加彻底,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增加。只有教师对教学内容认真研究,且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后才能做到教学逻辑清晰,清晰地逻辑能够让教学语言的实效性大大加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之上与同学、老师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共鸣,全面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效率。 2.4小组活动探讨 有的区域受到课题组织形式的限制,只能在活动形成的过称中进行变通,而小组活动这个环节的可变通性最大。教师在对活动内容和主题进行设计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和能力,向他们明确活动要求。小组的分配可以既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也可以按照活动内容来分类,不管哪种活动,都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到任务,教师还要对其表现进行关注,结合活动要求做出合理评价,这样一来,学生们自主活动的质量才能够得以提高,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语言学习的机会和效率都会有很好的发展,达成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英语教学成效,学校应重视对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根据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实用性的继续教育计划,采用多种继续教育方法,全面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者:何欣 单位:长春教育学院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浅议中学英语教师的三种基本能力 摘 要: 虽然教师的能力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本文从教师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新课程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结合、各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三方面展开分析,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中学英语 教师能力 认识世界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催化下,目前的中学英语教育体系已经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语言教育提出的要求。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调整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满足学生和社会对英语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好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者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中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不断提升英语知识水平和技能 张凤娟和刘永兵[1]指出:“外语教师信念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的共同影响,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考试和学校文化等,教师个人因素包括教师个人发展观和学历等,其中对教师信念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观。”因此,从这个角度观察,提高英语知识水平和技能是中学英语教师能力基本的或关键的组成元素。 英语不仅仅是教师授课的目的,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思辨能力的一种载体。作为中学英语教师,英语知识是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主要内容,课上要吸引学生,课余要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探究世界的好奇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英语教师必须拥有征服学生的本领――广博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拥有在学生面前“耍宝”的知识储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要求的提升,以前所谓教师要有“一桶水”,如今已经远远不够,教师应该转变为自身才学不断充实更新的“自来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英语教师必须掌握英语的时代变化脉络,了解专业前沿知识,熟悉最新的改革动态,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英语知识。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英语也在不断发展、演变。有些单词作为符号获得了新的发音,如:secret/si:krit/里的/i/,现在演变成了/?藜/读作/si:kr?藜t/;有些单词词义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lady,古英语中指“揉面团的人”,而现代英语中指“小姐、女士”;有些语法受到其他语言或社会发展的影响,出现新的用法,如:joinin+活动名称。牛津8B Unit 6 Reading中第八行出现了join this charity walk;还有一些非正式的用法由于广泛使用得到了承认,例如:Long time no see,以前属于洋泾浜英语,而现在老外见面有时也会这样说。因此,英语教师有时会发现有些语法规则刚刚解释完毕,练习或者阅读文章中马上就出现与规则相违背的情况,其中有一些就是新出现的语言现象,也有部分是编辑或印刷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探究,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英语知识水平以明辨真伪。 教师流利动听的口语、广博的专业知识,固然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但教师自身的学习态度更重要。英语教师在把这门学科带到学生面前的时候,要让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兴趣,首先自己必须具备令学生赞叹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例如:当学生在写文章时,他们左思右想都不能表达好的句子,一经教师指点就茅塞顿开,这时他们就会由衷地佩服教师。教师在工作之余要为自己多创造提高英语水平的机会,多听多讲、多读多写,练就流利动听的口语、灵敏的听力,归纳总结出阅读技巧和写作方法,不断思考改进语言技能,才不会被学生和社会淘汰,才能以身作则,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最终目标。 2.糅合新课程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能力 教师只有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才能把握好教学目标,组织好教学任务,更新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五个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直观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变成师生合谋的交流“乐园”,而非教师手拿课本与教鞭的“一言堂”。学生在“乐园”里,根据教师设置的任务和语言环境,主动探索语言的基本知识,教师则在一边解疑、答惑,起辅助、指导的作用。 教师要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技能实施新课程,努力实施以下五点转变: (1)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由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鼓励学生质疑、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代教学模式; (2)在教学设计上,将学生的定向思维转变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课上多采用诸如头脑风暴、一词多译或语法联想之类的活动;激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课后布置像海报之类的任务作为课堂拓展; (3)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以便学生多角度地审视和了解自己,让缺乏自信的学生也有机会利用不同的教学任务充分展示自身的“闪光点”,并让这些因素成为对学生评价的一部分,从而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王雪梅[2]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与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的契合”中,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指出:“中学英语教师教育应该坚持目标明确性、内容科学性、方式多元性、成效可持续性的原则。” 3.运用各科知识,触类旁通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只拥有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增广贤文》提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时至清朝,梁启超在《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中将这句话具体化为:“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课堂上教师的旁征博引,讲台下学生触类旁通、大胆创新,教学内容才会精彩纷呈,学生也会因此而更认为趣味盎然、记忆深刻,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赏鉴能力,拓宽文化视野。 根据安启和[3]的研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中学英语教学,实验研究表明:“1.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口语水平和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其优势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具有显著差异;2.在学习的综合效果、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对学习的注意方面,较优于传统教学,但不具有显著差异……”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的展开对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不仅提出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要求,还提出跟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要求。 总而言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产生新鲜感,从而保持对英语的兴趣,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拓宽本学科的覆盖范围,培养学生以语言学习为载体的认识世界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师论文:中学英语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其素质应该是由以下几方面有机组合而成,它们是: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理想的科学文化因素,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一、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1.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良好的师表形象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会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于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为学生日后的创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环境资源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在讲授初中英语教材中“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的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通过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叙述,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崭新的教育观念。(1)教育观。英语教师应把教育重点由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知其然”为“知其所以然”,善于启发诱导、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2)人才观。未来的英语教育,一是面向全体,培养具有初步交流能力的普通公民;二是培养具有真正交流能力的英语专家、各类技术人员和各级管理人才。因此,英语教育必须树立面向全体的教学观,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3)发展观。①英语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新知识、新技术会促使英语教师运用新的思想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进而会推动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②随着电脑、视听、远距离现代教育手段的广泛运用,将会极大地扩大教育方法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由信息单向传递到综合传递、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 二、理想的科学文化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精通英语语言知识,熟悉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即文化知识。了解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语言学及其分支系列,如英语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掌握英语教学法,课程标准,熟知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全面领会并掌握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教学过程,熟悉英语测试与评价的基本理论等。在教学中灵活自如使用多媒体,掌握基本的美育知识,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时代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除能娴熟驾驭外语语言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中学英语教师应能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驾驭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个内容结构、编写原则及体系;准确、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能纵横联系,适当扩展,充实教材内容,吸收新知识,反映新成果。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中学英语教师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佳的人格特征两方面的心理素质。第一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二要有较佳的人格特征;第三要具备A型人格特征,即成人态――客观和理智。 “为人师表”是每一位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而现在日渐丰繁的社会除了要求教师本身要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以自身行为来“育人”外,还要求教师能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快速接受一些崭新而实用的英语教育观念与方法,从而更加得心应手的教书育人。然而对于一个好的英语教师来说,在良好的品德休养的基础上,更应自主的深化和拓展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及理论知识,并结合现代高科技,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英语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便使用最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中学英语教育更应顺应潮流,走素质教育之路。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为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必须不断的充实、完善、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以便能在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作好本职工作,为我国更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化大轨道尽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网络新技术论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网络构建问题研究 摘 要:技术创新网络关系到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完善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网络对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研究国内外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实践经验,结合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特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明确定位、加强企业间战略联盟、健全产学研机制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新区 技术创新 网络构建 随着当代经济、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下面同)的创新功能被进一步强化。2006年2月9日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到,高新区发展的重点工作是首先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由此可见,技术创新体系是关系到高新区创新能力及发展的重要问题,完善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网络对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实践经验,结合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特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网络构建提出若干建议。 1 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内涵 所谓创新网络,是指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等之间在长期的、正式的、非正式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的总和。按照创新网络联结的目标和功能不同可具体分为知识创新网络、技术创新网络、服务创新网络等类型。由于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属于区域创新网络范畴,因此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则是指在高新区内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由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以及个人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交流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总和。 2 国内外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模式及经验 经过多年的发展,世界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高新区,如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等。纵观这些地区,皆以技术创新作为其竞争与发展的源动力,其技术创新网络业已成型,且实力强大。这些高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兰州高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1 硅谷的“自由交流”创新网络模式 硅谷是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在这里聚集了包括惠普、英特尔等知名高科技企业在内的上万家技术公司。硅谷的成功源自于其自由交流模式,即通过人与人之间非正式的交往、面对面的交流使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起网络联系。这种非正式交流使行为主体间建立起来的网络联系更适于传递对创新极为重要的隐含经验类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创新。正是基于一种信任与默契的区域文化,硅谷的企业之间既有相互信任与密切合作的网络关系,又存在着异常激烈的竞争。硅谷就是在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关系中增强了竞争力。此外由于人员流动性较强,增加了硅谷企业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因此也带来了信息和技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促使研究与现实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2.2 中关村的网络化合作技术创新 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了中关村地区网络化合作技术创新的优势。中关村技术创新网络是比较开放的。一方面形成了结点密集、联系较为频繁的内部网络,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信息、技术和产品的辐射,以及企业组织的扩展,将网络联系伸向全国各地;同时,从中关村高新技术诞生之日起就与国际创新网络建立了强有力的接口。现在与欧洲、日本、美国和香港等主要的高新技术产地及市场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平台。成为国际创新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中关村地区宽松的政策环境,丰富的技术资源,强烈的创业文化,快速的信息流动都给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创新网络的互动协同效应,扩展自己创新能力与商业潜力,使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3 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的探索实践 兰州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截止2008年底,该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34亿元。区内现有企业110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31户,占企业总数的29.8%。然而目前兰州高新区的发展水平依然远远落后于国际和国内发展成熟的高新区。因此通过研究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对于增强其创新能力,解决高新区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3.1 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兰州市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网络要素主要包括:行为主体、主体间的网络关系、资源、制度环境和发展平台。 (1)企业是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核心。目前,兰州高新区的企业既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又包括原材料生产商或半成品供应商、零配件分包商、成品制造商、产品销售商以及设备修理、维护等各种形式的企业服务商。这些企业是技术创新网络中最活跃的结点,也是参与创新实现创新增值的最直接行为主体。这些企业由于产业上的关联而结成紧密联系,不仅包括垂直联系的上下游企业,而且包括水平联系的既有竞争又有互补的同类型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理空间,物质流、信息流在这些企业之间快速流动,不仅有利于新的技术信息、商业信息的扩散和传播,而且使企业同时感受激烈的竞争氛围,增强区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直接参与创新的主体,也是区域创新网络中最重要的创新结点。目前,兰州高新区具有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所、化工部涂料工业研究所等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声誉的科研院所以及地方的各种科研院所,拥有兰州大学等许多部属和省属院校。这些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存在及其创新功能的体现,对于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发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至关重要。 (3)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者。在促进高新区企业创新和发展,以及促进区域的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方面,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挥着一种重要的“黏合剂”作用。目前,兰州高新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共有21家。这些科技中介机构加快了优势产业和高端人才的聚集,推动兰州高新区跨越式的发展。另外,高新区内存在的金融机构,包括当地的国有银行、兰州银行、各种形式的基金组织以及借贷资本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这些金融机构的存在,尤其是风险投资机构,可在间接参与区域的创新活动和促进区域网络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4)政府部门提供宏观保障,为技术创新提供硬件设施以及软件环境完善等服务。政府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一方面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辅助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在实施政策、计划、规划、法规等宏观措施的过程中,政府由直接的干预者转变为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信息环境等技术创新环境的建设者,进而影响或引导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技术创新的直接参与者进行创新活动。 由此看来,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企业始终居于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大学及科研机构一方面可以直接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即所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通过为企业提供新思想、新知识、人才培训、技术成果转让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产学研相互联结共同构成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系统的创新主体。科技中介机构通过提供完善的科技服务,如进行投资业务、贷款业务、技术咨询、创新成果推介等行为,为技术创新提供各种支持性服务,保证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金融中介机构,为创新提供资金安排,满足融资需求。政府则通过建设各种配套的硬件基础设施来完善技术创新所需的硬件环境;政府还可通过通过优化制度安排、完善市场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和营造创新氛围来完善软件环境,从而影响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3.2 兰州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 (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根据国内外高新区发展的实践,高新区一般都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园区内企业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根据兰州高新区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企业虽冠以高新技术之名,但实际所从事的业务并非高新技术。还有不少与计算机行业有关的企业,其实并不具备信息技术生产能力,也非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次,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根据对兰州高新区企业的调查,选择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调查总数的4% ,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占20% ,规模偏小限制了企业高新技术生产的能力。从经营状况看,2008年技工贸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只有30户,上千万的企业为120户,仅仅占企业总数的10%。受企业规模限制,兰州高新区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弱,还无法表现出高新技术应有的竞争性。 (2)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联系不够。兰州高新区内各企业缺乏广泛合作、联系和信任。目前兰州高新区内基本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农业高新技术、生物技术等企业为主。具有绝对优势的支柱性产业尚未形成,因而企业之间基本是各自为政,没有实质性的业务往来,因此产业聚集效应就无从谈起。根据针对兰州高新区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是否知道今年有新企业入住园区,选择不清楚的占40%;是否有全国前100 强企业投资的回答中,选择不清楚的占60%。由于企业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致使信息不能有效沟通,因此发生知识和技术外溢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不利于聚集效益的发挥,也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3)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健全。从国内外实践经验看,高等院校落户高新区是促进区内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孵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企业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能激发新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另一方面,高等院校通过紧密联系企业,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但是目前兰州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还不是很健全,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匮乏,高校在高新区创办企业的数量少。截至目前,高新区内共有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办的企业65家,仅占企业总数的5.8%。从产学研合作项目看,目前兰州高新区有产学研合作项目185项,约占区内项目总数的20%。 (4)政府服务不到位。兰州高新区还存在着配套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管理不完善、服务设施不健全等问题。现有的硬件缺乏统一、合理规划、使用效率低,不能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园区内企业普遍反映园区内基础设施差,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此外,政府的服务职能也未能很好的发挥出来。由于很多政策落实不到位,致使园区内很多企业完全不清楚兰州高新区的有关法律和规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有关政策和各种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已经成为了影响和制约开发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4 解决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构建问题的建议 国内外成功高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高新区内的创新离不开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持。只有在硬件设施完善和制度环境不断优化的条件下才能有利于技术创新行为的顺利展开,更有利于创新网络的构建。 4.1 加强政府职能,优化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 政府在创新网络构建过程中应当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负责创新网络运转和完善的相关事宜。具体来讲包括优化硬件设施和进行制度安排与设计。良好的硬件设施是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创新网络平台发育的基础。政府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将会为高新区内各行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便利,从而间接的促进创新网络的完善。如投资改善高新区交通运输系统和信息通讯网络,建设公共食堂,文体活动的场所,建设良好的生活设施等。我国高新区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政府还必须在税收、外贸、金融、人才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人、财、物向高新技术领域流动,通过宽松的政策平台,促进创新网络的完善。 4.2 确定合理的高新区目标定位 对于发展和起步较晚的高新区而言,其重点在于明确定位。以兰州高新区为例,虽然是首批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以兰州高新区目前所具有的科技实力、人才资源、资金实例、区位条件等,根本无法与国内发展较好的开发区相比。因此,现有的基本条件和客观现实都决定了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定位不能和那些已发展成熟的开发区相同。从兰州自身的特点看,经过长期发展,兰州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等行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因此,从客观实际出发,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最为合适的模式选择应该是区域经济辐射型的发展模式。 4.3 加强高新区内企业战略联盟的建设 在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与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建立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与大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网络。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等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只有走合作的道路,以联合力量克服单个中小企业势单力薄的局面,才能不断的开发新技术产品,并使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赢得或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通过强化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网络,使知识、信息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增值。强化与大企业的联系,加强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4.4 健全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 高校、科研院所应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加强同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互动,从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果。在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中,企业应该直接对大学和科研院所提出技术需求,并提供科研经费,而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应针对市场需求展开科研活动,增强研究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能够达到学以致用。这样,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与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双向互补需求的不断加强,使交流节点频繁出现。随着双方创新资源流量的增大,机会也会成倍增加。 4.5 加强投融资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兰州高新区若要建立和发展技术创新网络,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系统,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工具,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多元化,有效地控制和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配套服务要充分发挥各银行的主渠道功能,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及时有效地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作者简介:马彦图(1979-),男,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曹方(1955-),男,甘肃农业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及农业信息化。 网络新技术论文:关于利用网络新技术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尝试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对高校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是必要的,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文章主要从网络技术的一些新发展入手,探讨如何在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对高校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关键词: 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网络新技术 有研究者指出,在当前国内高校班级管理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中,我们“对管理过程和策略的研究微乎其微”。[1]在对管理策略的研究方面,也有人关注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管理高校班级,如易立峰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2],以及杨育鸿的《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平台建构初探》[3]。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以上论文尚未论述如何运用当前网络技术中的新事物加强对高校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应当能够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提高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1.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新的建设和管理方法 1.1高校班级的功能 班级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通过班级这个平台,大学生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与他人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沟通、交流;另外,大学生可与其他部门、组织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提升自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中有一个层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班级能为大学生提供一种“归属”的需要。 1.2高校班级观念被弱化的原因 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学分制普遍实行,学生社团组织大量涌现,这些对大学生的班级观念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学分制的实行,使得原本经常在一起上课的班级成员被分散到不同的课堂上,这逐渐成为了高校班级观念被弱化的原因。班级凝聚力的培养,靠的是班级成员的共同努力,要通过班级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班级成员在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得以形成。有了凝聚力,班级观念才能得到加强。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客观上的原因,班级观念正在逐步弱化。 1.3高校班级观念被弱化的表现及造成的不良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班级观念正在逐渐弱化。其表现为:在时间上,除了班级组织活动的时候其成员相对集中外,其他时间处于一种分散状态;在空间上,班级成员主要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活动,成员在课堂、食堂、图书馆等地方活动的时候,主要也处在分散状态中。这种表现会造成以下几种影响:(1)信息传递不够畅通。高校班级管理中,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为学校―辅导员―班干部―学生,采用的是口耳相传,其准确度和时效性存在一定的偏差。(2)班级成员缺乏沟通和了解。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而课堂的主要任务在于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客观上使得班级成员的交流不足,从而造成班级的情感基础被削弱。(3)班级凝聚力消解,缺乏沟通和了解,缺少情感基础,班级成员对班级活动和班级建设漠不关心,久而久之,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必然下降,最终导致班级在形式和实质上均变得松散,不利于班级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针对高校班级观念弱化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以加强对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除了采用一些常规性方法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来加以解决,并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2.网络新技术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尝试 2.1在信息传递方面 飞信业务自2007年6月份上市以来,在信息传输方面,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这项业务也为班级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契机。一方面,辅导员可建立辅导员工作飞信群。辅导员工作飞信群可以细化为班级干部群(还可以细化为班长群、学习委员群、生活委员群等)、普通学生群等,这样做可以区别对待,在工作过程中提高针对性、快捷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班级干部建立班级工作飞信群,该群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另外再加上有可能发生联系的一些人,比如辅导员、外班班干部等。这样的网络建立起来之后,既可以解决班级成员所处空间比较分散的难题,又可以解决时效性和准确性的问题。只要发送信息的源头不出问题,技术上不出现故障,基本上可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与畅通无阻。 但是,目前来说飞信业务对班级建设和管理也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一是班级成员必须有手机;二是手机必须是特定业务的用户;三是在此基础上,必须选择使用飞信业务。另外,班级成员中也存在其它业务的用户,这也是一个问题。因此,在运用飞信业务的基础上,辅之以传统的口耳相传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信息传递的快捷、畅通和准确无误。 2.2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方向在于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形成一个班级的外在特色和内在特质,铸造一个班级的“魂”。在开班会、办晚会等传统做法的基础上,网络新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尝试。 2.2.1建立班级QQ群 QQ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一个具有交流功能的平台,自出现之日起,就深受广大青年的喜欢。作为青年人的一部分,大学生同样对QQ情有独钟。这个平台的特点就在于,如果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那么交流的时候就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当前网络设施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基本上可以覆盖到每一个小城镇。高校虽然不能保证学生宿舍都能上网,但是起码都有可供上网的网络中心。 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班级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QQ平台,不定期地进行一些讨论和交流。内容可以是班级事务,也可以是社会热点、时事政治、专业知识等。在利用这个平台的时候,辅导员要对平台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要严防个别班级成员为了上网而上网,为了聊天而聊天,或者传播一些非法信息、不健康内容等,从而带来负面效应,违背建立平台的初衷。 同时,群上的共享空间,也为班级发放通知或者一些必要的资料等,提供了一个非即时性的通道,只要登录QQ,看到留言,就可以获取信息。 2.2.2建立班级博客 博客是近年来涌现出的网络新事物,也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公共平台。与QQ群相比,博客有更强的可持续性。QQ侧重于即时性(当然也可以查看记录),而博客则有更大的空间、更强的功能,可以较多地展现交流的内容(如博客中的相册),可以较长时间地保留交流的成果。 班级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中的这个新事物,建立班级博客,活跃和丰富班级文化,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体而言,班级干部在学期初的时候把工作计划,学期末的时候把工作总结放在博客中,供班级成员了解;把班级开展的活动随时上传到日志中,把活动中拍的照片传到相册中,供班级成员浏览;专门开辟一块“意见专栏”,供班级成员提意见和建议之用,同时建立反馈专栏,对成员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复;开辟一块“心情释放专栏”,供班级成员梳理自己的心情,释放自己的情绪等;其他的内容和板块,可以随着班级建设的需要逐步增加。 在建立和使用博客的整个过程中,辅导员介入其中,一方面可于无形中拉近与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对博客中反映的一些问题,能及时予以解答,尽早解决有关问题,适时引导。 2.2.3建立班级同学录 同学录也是一个班级成员交流情感的良好平台。相比QQ群和博客而言,同学录带有更强的随意性,也具有一些前两者所不具备的功能。QQ和博客需要有专人进行及时管理,所以它们在求学期间可以也能够被较为充分地利用;而同学录的管理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平台建立起来之后,班级成员可以随时进入平台,通报近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其他成员的情况,对增进毕业后同学之间的情感有较好的作用。另外,同学录中还有一项功能,即能够显示班级成员的生日,每个月哪一天有人过生日,都非常清楚。班级可以利用这项功能,为生日即将到来的同学准备一份生日礼物,或者举办一次party。这项功能无疑能够更好地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网络新技术论文: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等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方法研究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是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高校党建工作模式的创新实践,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内在需求。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使其在利用网络创新党建工作的实践中显现出自身的特点。本文立足现阶段高校党建网络创新所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结合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分析在实践环节所遇到的瓶颈,探索利用网络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网络创新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并早已渗透到高校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各个层面,已成为高校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和阵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创新了党员培育与管理的手段与载体,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其富于时代感、互动性、便捷性、思想性等特点,突破了传统党建工作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难点,提高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网络化转型无疑是一个不争的趋势。 现阶段,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瓶颈。本文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为例,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三年周期、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目标等特点,立足实情,探索分析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远程教育等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与方法。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的现状 1.现状分析 在大学生涯,入党是一件让大学生备感光荣、自豪的事,但是在今天这个信息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思想受到多元思潮的冲击。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政策,给高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以往相对下滑,并且目前大学生基本上为90后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的自我为中心、网络化属性突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单一的形式与缺乏创新的载体在某些层面上已难以调动当代大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我校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利用网络创新党建工作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在本校学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500份,收回500份。调查对象中男性为183人,女性为317人;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131人,共青团员329人,群众40人。在调查中,92.8%的学生认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党的组织生活等工作上存在形式呆板、缺乏新意、内容枯燥等问题,反映了传统的、现有的党建工作模式已不能较好地满足新时代下学生日益变化的需求。 高校党建工作者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现状,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积极发掘其中的与机遇,根据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主动抢占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高地,立足于开放性、便捷性的网络平台,建设党建主题网站,利用新媒体、远程教育等方式对党史、党的理论政策进行学习宣传,在工作中尊重大学生个体,明确大学生的需求主体,并进行充分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向网络党建阵地渗透。 但在利用网络创新党建工作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具体实践的环节上不少高校的党建网络建设或流于形式,或停滞不前,网络新媒体、新技术充其量只是发挥着“装点门面”的点缀功能,未能在创新和服务层面发挥切实的效用。 2.传统党建与网络创新的主次关系出现偏差 在利用网络创新传统党建工作的过程中,部分高校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传统党建工作模式与网络创新的关系,过分地忽略或削弱了传统党建工作模式的地位和作用。在探索利用网络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明确网络是高校党建传统模式的有效补充,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要强调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基本方向,做好线上线下对接,务求达到无缝连接。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说,网上管理、学习等需要有电脑、网络等条件,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不具备这样的基本条件,所以传统方式不能丢,两者应有机结合,网络应作为传统的补充与加强。 3.党建网络创新大多停留在主题网页建设、信息传播的浅表层面 现阶段,高校的党建网络创新大多在主题网页建设上下功夫,网页的重点基本都放在收集和宣传党建知识方面,以受众浏览为主,丰富性和交互性较低,无法对广大学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很多时候仅仅是起到一个“资料库”的作用。 另一方面,部分党建网络平台还存在着设计板块不清晰,功能不全,服务性、教育性不强,安全性不强等问题。而网络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微信、QQ、飞信、远程教育等新媒体、新技术,在目前基本只是简单作为信息上传下达的媒介存在,如何把这些特点鲜明的新媒体、新技术更深入地融入到高校党建网络创新中,是我们今后在工作中探索的主要方向。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创新的思考与展望 1.明确基本方向,打造学习性、服务性网上社区 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党建工作,必须坚持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基本方向。虽然网络的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创新传统党建工作的形式,但网络党建不能取代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因为传统的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和谈话、丰富多彩的线下党建生活仍然是了解学生、关注学生、考察学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本校开展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党建工作最有效的渠道还是理论课堂、党内生活和社会实践这三种传统媒介。因此,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加强党建网络创新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使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更富有时代性,更符合受众的需求。 此外,在抢占高校党建网络宣传高地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利用网络的特性加强对学生理论学习的培养,为有意向钻研党建理论的学生提供便捷的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努力打造“网上学习社区”,展示不同层次的党的理论知识供学生选择,丰富网络党建的功能性。 网络新技术论文:浅谈计算机网络新技术 【摘 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是按照网络协议,将地球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相互连接的集合。计算机网络具有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功能,具有对共享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及管理和维护的能力。本文将对网络关键技术及其新发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 新技术 1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技术 1.1双绞线 用于公共电话交换系统,可分为屏蔽双绞线和无屏蔽双绞线; 1.2 同轴电缆 具有传输频带宽,话路容量大,抗干扰性能好,传输速率高等优点; 1.3 光纤 具有载波频率高,通信容量大,传输损耗小,不受外界电磁场干扰,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是计算机网络通信领域中最具竞争性的一种传输介质; 1.4 视线介质通信 包括无线电通信、微波通信、红外线通信等利用空间传输电磁波技术实现的通信。 1.5 卫星通信 一个静止轨道的同步卫星只需要经过一次中继,就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积三分之一的地区。 2 计算机网络交换技术 2.1 电路交换网 电路交换网进行数据通信交换时,首先申请通信的物理通路,通路建立后通信双方开始通信并传输数据; 2.2 存储转发交换网 在进行数据通信交换时,先将数据在交换装置控制下存入缓冲器中暂存,并对存储的数据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 2.3 混合交换网 这种网同时采用存储转发和电路交换两种方式进行数据交换。 2.4 高速交换网 高速交换网采用ATM异步传输模式、帧中继FR及语音传输等技术。 3 公用网络传输技术 3.1 X.25协议 X.25协议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传输协议。它规定了网桥和路由器等通信设备如何在连接线路上打包和选择路由。 3.2 帧中继 帧中继是继X.25后发展起来的数据通信方式。它通过按需要分配带宽来处理分段信息传输增加带外信号来实现。帧中继这种新技术在局域网的互连中得到广泛应用。 3.3 ISDN ISDN是基于单一通信网络、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综合业务的数字网。ISDN通过标准POTS线路传送数据。速率可以达到128kbps。 3.4 千兆快速以太网 千兆快速以太网较快速以太网速度提高了10倍,达到1000Mbps。通常用光纤、6类非屏蔽双绞线进行组网。 3.5 ATM异步传输模式 ATM异步传输模式是一种高速面向连接的、标准化的传输、复用交换技术。它使用了由53B(字节)组成的传输分组,可以同时传送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包括视频和音频。在25Mbps~655Mbps的数据范围内提供专用带宽。 3.6 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是基于光缆网络使用异步传输模式(ATM),通过SONET同步光缆网络进行数据交换传输的新一代ISDN网络。 3.7 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技术标准。其实质内容是要建立通用的无线电空中接口及其控制软件的公开标准。蓝牙技术主要面向网络中各类数据及语音设备,如PC机、笔记本电脑等。 3.8 无线AP 无线AP是无线局域网中的接入点和无线网关。作用类似于有线网络中的集线器。 3.9 大容量无线网 大容量无线网是以蜂窝式移动数字通信网实现个人数据通信的技术。美国微软公司与美国移动通信公司已联合投资90亿美元开发卫星蜂窝网,建立21世纪的个人数据通信。 3.10 空间信息高速公路 空间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规划全球Internet通信卫星计划,休斯公司已经筹划开发的空间信息技术。 4宽带用户入网技术 4.1 DSL数字用户链路网 以铜质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传输技术组合,包括ADSL、HDSL和RADSL等,一般称之为XDSL技术。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是运行在原有普通电话线上的一种新的高速宽带技术,利用现有的一对电话铜线,分别传送数据和语音信号,数据信号不通过电话交换机设备,不需要拨号一直在线,属于一种专线上网方式。 HDSL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路是一种对称的DSL技术,可以利用现有电话线中的两对或三对双绞线来提供全双工的1.544Mbps(T1)或2.048kbps(E1)数字连接能力。优点是充分利用现有电缆实现扩容,可以解决少量用户传输宽带信号的要求。 RADSL速率自适应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是自适应速率的ADSL技术。可以根据双绞线质量和传输距离动态地提交640kbps到22Mbps的下行速率。以及从272kbps到1.088Mbps的下行速率。 4.2 Home PNA对称式数据传输技术 Home PNA对称式数据传输技术的双向传输带宽均为1Mbps或10Mbps。其传输距离一般为100~300m。Home PNA技术运用现有的电话线高速接入互联网。不需要改变原有电话的设置,而且上网速度很快。 4.3 Cable接入技术 可以使有线电视公司利用现有HFC(光纤铜轴混合网)网络提供了宽带业务。HFC在一个500户左右的光节点覆盖区可以提供60路模拟广播电视和每户至少2路电话、速率至少高达10Mbps的数据业务。 4.4 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技术是指在光纤用户网中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接入网技术。光纤用户网具有带宽大、传输速度快、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4.5 无线接入技术 利用无线技术作为传输媒介向用户提供宽带接入服务。除了传统的无线局域网络接入外,卫星宽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用户通过计算机的调制解调器和卫星配合接入互联网,从而获得高速互联网传输、定向发送数据、网站广播等服务。 5 网络安全技术 5.1 端到端的安全技术 主要指用户(包括)之间的加密、鉴别和数据完整性的维护。 5.2 端系统的安全技术 主要涉及防火墙技术。 5.3 安全服务质量 主要指如何保证合法用户的带宽。防止用户非法占用带宽。 5.4 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 主要涉及路由器、城名服务器,以及网络控制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安全问题。 6 计算机网络的未来技术 6.1 开放技术 开放的体系结构、开放的接口标准,使各种异构系统便于互联和具有高度的互操作性,归根结底是标准化技术问题。 6.2 集成技术 表现在网络的各种服务与多媒体应用的高度集成,在同一个网络上,允许各种消息传递。既能提供单点传输,也能提供多点传递;既能提供无特殊服务质量要求的信息传输,也能提供有一定时延和差错要求的确保服务质量的实时传递。 6.3高性能技术 表现在网络提供高速率的传输、高效率的协议处理和高品质的网络服务。 6.4 智能化技术 表现在网络的传输和处理上。能向用户提供更为方便、友好的应用接口。在路由选择、拥塞控制和网络管理等方面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尤其是主动网络的技术研究,使得网络内执行的计算能动态地变化,该变化可以是/用户指定0或/应用指定0,而且用户数据可以利用这些计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未来趋势是优化网络体系结构、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解决网络关键技术。 网络新技术论文: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 【摘要】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大公司内部开始竞相开展网络建设以及管理工作,烟草公司紧随其后步入了网络建设及管理的队伍当中。在烟草企业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当中,其安全性也逐渐成为烟草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将重点围绕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进行简要分析论述。 【关键词】 新技术 烟草 网络安全 建设 管理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帮助下,烟草企业内部的订单交易、货款支付等均变得更为方便,然而在实际网络建设以及管理工作当中经常发现,企业内部的网络存在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运营安全。因此本文将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简要分析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 一、影响烟草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的原因 1、自然原因。所谓的自然原因指的是在烟草企业内部网络设备例如路由器、电子计算机等因质量问题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出现故障,或是因为停电、火灾等自然原因导致数据损毁、丢失。除此之外,网络中节点多元异构性和多样性,电池在网络节点中的实际续航能力,以及网络设备耐高温、抗寒冷能力等也会对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由于自然原因很难进行提前预估和判断,因此管理和建设安全网络中的困难和阻碍也比较多[1]。 2、信息传输。在传输网络数据的过程当中,数据很有可能未得到有效的加密保护,在无线模式或是广播等方式下,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遭受黑客的非法入侵,通过非法破解网络秘钥,强行入侵企业内部网络;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信息数据在中途遭到拦截阻断,路由协议等遭到私自篡改,某些黑客或企业竞争对手为窃取烟草企业内部数据、非法获取重要信息,还有可能会采取伪造虚假路由信息等方式,这同样严重影响了企业网络安全。 3、隐私泄露。在物联网下,烟草网络系统中使用大量的电子标签与无人值守设备,而设备一旦遭到劫持将直接导致企业内部隐私信息和机密文件大量泄漏,还有可能不法分子在用户登录的界面当中安装追踪软件,对用户的登录信息和浏览记录等隐私信息进行恶意追踪,从而进行非法勾当。物联网只有具备极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够有效保护内部隐私信息的安全[2]。 4、自身缺陷。企业内部的网络建设本身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即使是在新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下,仍然没有设计出一款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任何一种网络当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安全漏洞,特别是在遭受黑客的非法入侵、木马病毒等恶意攻击下,网络系统中的重要信息可能遭到损毁和破坏,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盘。因此物联网自身若缺乏安全稳定性将为黑客等不法分子以及木马病毒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物联网下的烟草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 1、安全路由协议。物联网平台下的烟草企业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各网络节点中均有属于自己的路由协议与算法,因此需要以具体的路由算法为基础对安全协议进行划分,譬如说根据位置信息建立地理路由或根据数据信息建立层次式路由等等,尽量弥补路由的安全漏洞,以免发生丢失或损毁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2、隐私信息处理。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烟草网络系统在采集和传输隐私信息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保障其安全性,防治隐私信息被中断拦截或遭到恶意篡改与窃取。因此可以在网络系统中增添基本的定位功能,利用电子地图、卫星信号或手机移动信号等进行位置确定,采用位置伪装技术如将IP地址进行隐藏或时空匿名等方式对查询、阅览隐私信息进行全方位安全保护。3、访问认证控制。在物联网下,用户在登录烟草网络系统时需要交换会话密钥用以确认申请者的真实身份,防止网络系统遭受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3]。另外,还需要在网络系统当中加入信息认证功能,只有通过对对方真实身份信息进行确认之后才能够同意其访问申请,利用随机密钥预分布技术、公钥认证技术等物联网的认证机制,合法认证用户,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3]。4、采用密钥系统。烟草企业内部的财政报告、数据报表、发展规划等重要信息数据需要进行加密,从而有效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在传输数据报告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加密处理,在接收数据只有进行解密才可进行阅览和使用。在物联网技术下,可以采用VPN即虚拟专网保护远程节点,也就是说各网络节点中的通信节点在具体的网络结构当中使用密钥协商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密钥分配中心对密钥系统进行管理与分配,尽量使用复杂的密钥算法,提高其完全程度,并且将密钥的周期压缩至最低,即使已经截获部分密钥并进行破解,也无法生成新的密钥。 结论:总而言之,在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之下,烟草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在顺应社会和时代潮流,不断建设网络的过程中,烟草公司需要重点注意其安全性问题,通过定期对内部网络进行病毒查杀以及加密重要数据等,切实做好网络管理工作,有效保障企业内部生产运营安全。 网络新技术论文:利用网络新技术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网络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在社会众多行业领域中有着更为深入的应用。对于高校而言,班级建设和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工作,只有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和强化管理,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管,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能够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提供全新的手段,可以增强管理效率。本文主要论述在网络新技术下,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实践。 关键词:网络新技术 高校班级 建设 管理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能够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于高校而言,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据有必要性,可以增强班级管理效率,规范学生行为和确保学生安全,对大学生成长有积极作用。目前,网络新技术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有着更为深入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高校信息传递和班级文化建设中,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进而推动高校班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1 网络新技术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必要性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为推动高校管理的发展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然而,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班级是高校的基本单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必然途径,可以给学生以归属感,因而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尤为重要。其次,高校班级管理观念逐渐被弱化,使班级丧失凝聚力,如班级信息共享度相对较低、学生、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不足等,对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产生阻碍影响。所以,将网络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具有必要性[1]。 2 网络新技术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2.1 网络新技术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信息传递中有着一定程度的应用,有助于增强信息传递效率。飞信是高校班级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基于该技术的信息传递效率更快,可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强化班级管理。为此,在此过程中,飞信能够广泛应用于信息传递管理中,主要表现在辅导员建立飞信群、班级干部建立飞信群两方面。首先,辅导员建立飞信群,包括学生干部群、普通学生群等,能够将信息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传递,能够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工作。其次,班干部建立飞信群,可以学生宿舍为基础单位,对全体学生而传递相关信息,能够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有效性[2]。 2.2 网络新技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积极应用网络新技术,有助于促进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有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向心力。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网络新技术的应用相对较为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利用QQ、微信等而建立班级群,邀请学生、辅导员教师、任课教师加入其中,能够为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平台。现阶段,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微信逐渐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社交软件,作为手机不离手的大学生而言,能够及时对微信消息进行关注。基于微信的班级群建立,可以使学生打破传统空间的束缚,使学生能够及时接收相关信息或实现交流。基于微信的网络新技术,应用于班级建设和管理中,能够使辅导员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另外,通过QQ、微信班级群,辅导员能够及时将相关信息进行传递,而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接收,如若学生保持下线状态,只有登录,便可接收信息,有助于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建立班级博客或微博,能够使大学生及时上传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而其它学生可以发表评论,有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必要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承载平台。首先,辅导员教师能够将教学工作计划、学生规章制度等内容上传至班级博客、微博中,学生能够随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其次,对于班级活动时的相关日志文件或照片,可以上传至博客的相册中,对全体学生成员开放,使学生可以浏览。最后,建立意见反馈专栏,使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进行反馈,有助于推动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3]。 利用微信群等建立班级通讯录,既能为全体成员提供班级学生的电话号码、生日等基本信息内容,使班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该功能,为同学举办小型的生日party等,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可以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为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 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班级建设和管理是高等教育学校更好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只有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才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强化班级管理。在网络新技术的深入下,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能够积极运用新技术而加强班级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加快高校班级建设。现阶段,将网络新技术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具有必要性,因而教育者有必要进行网络新技术的班级建设和管理实践。 网络新技术论文:新技术改变网络互联 新加坡的超级计算机以及新加坡很多企业都在承接国际业务,新加坡互联网国际干线的流量肯定很大。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宽带的压力,国际干线流量会用什么样的速度、比例增长需求较大。 强大的Infiniband 中国在超级计算机方面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在前不久,中国第一次推出了全球完全使用中国自主技术建设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 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的发展非常感兴趣,中国在超算方面已经成为超级大国,如果把超算和互联网加起来,中国在未来一定会有非常快的发展。所以,我们这里的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责任,我们需要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我现在在新加坡超算中心进行工作,意味着我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把生物、互联网技术、超算结合起来。互联网+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动能,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所以我相信未来在中国是有巨大潜力的。 我们现在会出现哪些新的互联网技术?我在超算方面工作,在超级计算机中心,流量是非常快的,数据包流量交换的速度在超级计算机里,尤其是像神威太湖之光这样的计算机,相当于有1000万个CPU,相当于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一天所有的数据。所以我们在超算领域里交换非常快,我们必须要非常高效,有非常好的优化,才能够实现超算的能力来解决各种各样超算问题。 很多计算机使用的协议并不是STP的协议,而是一种新的协议。我个人是一个互联网专家,用的都是SMB等这样的协议,现在接触到的是全新的技术Infiniband用于超算。InfiniBand是一种支持多并发链接的“转换线缆”技术,在这种技术中,每种链接都可以达到2.5 Gbps的运行速度。这种架构在一个链接的时候速度是500 MB/秒,四个链接的时候速度是2 GB/秒,12个链接的时候速度可以达到6 GB /秒。Infiniband技术不是用于一般网络连接的,它的主要设计目的是针对服务器端的连接问题的。 因此,Infiniband技术将会被应用于服务器与服务器(比如复制、分布式工作等),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比如SAN和直接存储附件)以及服务器和网络之间(比如LAN、WANs和 Internet)的通信。我们如何使用这样的协议,如何和互联网联合起来去扩大网络。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我们可以把Infiniband进行拓展。首先我们可以跨国家和地区,不管是在无锡、新加坡还是在美国,都可以将其超算能力结合起来。 互联网的数据量发展非常快,数据的用户量在不断地增长。现在需要存储的数据量也变得不可想象的大,不仅要存储这些数据,还要获取这些数据,这也是一个问题。虽然说我是互联网行业人士,但是我做的主要是超算的工作,在超算方面我们需要解决互联、数据存储、数据获取的问题,如何从数据库那里获取信息。 讲到网络流量,我们将大的数据包以太网TB进行传输。全球有最大的基因测试机,有一个DJI的项目在中国,它有全球最大的基因测试机,可以收购很多美国的技术和公司,把国外的技术和中国的技术结合起来。这个公司在中国也有运作,在中国之外也有运作和实验室,DJI将全球范围内的不同运作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协作,需要非常高性能的数据传输,尤其是基因学数据,我们需要大量数据传输。 Infiniband协议是一个通讯的协议,InfiniBand的协议采用分层结构,各个层次之间相互独立,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其中物理层定义了在线路上如何将比特信号组成符号,然后再组成帧、数据符号以及包之间的数据填充等,详细说明了构建有效包的信令协议等;链路层定义了数据包的格式以及数据包操作的协议,如流控、 路由选择、编码、解码等;网络层通过在数据包上添加一个40字节的全局的路由报头(Global Route Header, GRH)来进行路由的选择,对数据进行转发。在转发的过程中,路由器仅仅进行可变的CRC校验,这样就保证了端到端的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传输层再将数据包传送到某个指定的队列偶(Queue Pair, QP)中,并指示QP如何处理该数据包以及当信息的数据净核部分大于通道的最大传输单元MTU时,对数据进行分段和重组。我们试验了Infiniband协议,如何使用Infiniband这个协议,在非常长的距离中进行距离的传输。 我在北京看到有很多拥堵,每个人都开车,都是非常小的小型车,只有四个人在车里,但是如果你有四万人在路上,同时又一万辆车运输4万人,道路上是非常拥堵的,这和我们的网络是一样的。现在,有一个地铁或者是机场快线,机场快线能够有几百、上千人坐,都没有问题。Infiniband这个协议像机场一样,是不是唯一最好的协议?我不知道。也许在座的有些人会想出更好的互联网传输协议,可以帮助我们有下一代的互联网大数据传输协议,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海量的数据传输问题。Infiniband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我们需要在地基上盖一座摩天大楼,实现下一步的进展。 多语种域名的机遇 我是多语种域名的创始人,多语种域名能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如今,中文域名在中国也有,但是用得好像并不多。在1994年、1995年时,我们当时的浏览器没有办法阅读其他语言,可能只有英文。当时我想参与这样的工作,鼓励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进行创新,我们如何能够改善,让亚洲人更好地使用互联网。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让中国人来使用我们的万维网。 基于这样的发现,我们应该让人们基于语言创造内容。当然我还意识到一点,如果你要进入网站,用他自己的语言使用网络之前,必须要先学习英语。对于我来说也是,作为一个新加坡人,中文是我们在当地使用的语言,比如说我父母会使用中文,所以我在学校也学习中文。但是我们在新加坡学校里学的官方语言是英文,所以对我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却发现,我的父母很难使用互联网,因为他们并没有接收到英语的教育,这个时候我就想到,有几十亿的人,他们不仅是中国人,还包括非洲人、中东人,他们的母语并不是英文,他们就很难先学到英语再使用他们自己语言的网页。 这里的障碍是,你们网站的地址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们首先要学习英文的字母,这个网址还包括你的E-mail地址,你可以键入自己的E-mail地址,比如说中文语言,但是这个E-mail本身还是英文,也就是英文的字母。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是要先学习英文,才能够用我的中文去输入我的E-mail地址。不管你在哪里、是什么人,可能都要面临这样的情况。所以我在1998年做了一个决定,我们要把多语言、国际语言与我们的域名进行结合,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们如何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就是让域名来支持各种语言的字形。这个时候要进行统一化、标准化,让所有的语言都能够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把所有的都放在你的库当中,就会发现我们的体系是能够支持多种语言的,即使这些人不懂英文我们体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英文。 之后我们发现,由于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努力,我们现在能够看到互联网的富人和互联网穷人之间的鸿沟可以缩小。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末,中国当时发展还没有那么迅速,不像今天,发展得很迅速。所以当时我认为,十几亿人口在互联网上要做很多事情,我能如何帮到他们。我们现在发现这是非常棒的,我们可以看到,现在IDN的部署有延误,比如说在座每个人都要先学习英文,从我新加坡的背景来看就是这样的。首先我的母语是英文,英语是一个商务方面的国际语言,科学、工程、科技、业务、企业,甚至是航空领域,英语都是通用语言。 网络新技术论文:5G网络新技术及核心网架构探究 【摘 要】这个时代,被称之为信息时代,随着网络的兴起、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终端的普及,信息的流通变的简单、准确、快捷。而5G网络不仅仅代表着人类科技的高度进步,还以传输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的优点完胜现有的3G、4G网络,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世界中,5G网络一定是社会的主流,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探究5G网络及其核心网的架构。 【关键词】5G;核心网架构;探究 0 前言 随着3G、4G网络的普及,人们渐渐的体会到了网络通信的便利,由此5G网络通信技术的开发业被提上日程,5G网络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便利,其概念的产生不仅仅只是一个空话,而是被业界所认可的、新的无线通信概念,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更加快速的通信,而是追求智能的网络通信。人们坚信这种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真的“无线的世界”,即人们无论在何种的环境下都能够体验近乎静止的通信,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无论是对于人类的通信或其他领域都将是质的飞越。 1 5G网络前景展望 5G网络的设想一旦成功将会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步,它不仅会在通信方面有巨大的用途,还将在其他领域有不小的建树,那么首先它将在通信领域为人们提供便利,据调查统计全球的网民高达20亿人次,手机用户更是网民的2.5倍,达到了惊人的50亿人次,网络的通讯负荷逐渐加重,因此人们迫切的希望出现新的网络通讯技术来改变这一现状,而可以支持3D电影和超高清视频的的5G网络显然符合人们的需求,由此可见5G网络一定会是未来的主流通讯技术。其次5G网络技术不仅仅只有传输速率快这一优点,在其传输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了延迟低、可靠性高、能耗低的特点,根据这几个优点,我们就可以想象出5G网络在未来的生活中一定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例如,人们可以实现网络旅游,利用5G网络将旅游景点的风景投射到自己的家中,构成一个虚拟的、逼真的景象,就像人们在实地旅游一样;当发现突发状况时,像突发疾病、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事件,人们可以用5G远程通信技术进行实地的指挥,省的到时因指挥人员无法及时赶到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工农业方面,5G网络也会“大展宏图”,它可以在施工过程中,时时监察施工情况,在农业方面,它可以让农民坐在家中操控机械进行务农,十分的方便快捷,它也可以时时刻刻的监察环境,为地球的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分力量;而且如果应用大范围的5G网络通信,未来的通信将会更加的稳定,不会轻易地受到雪灾、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不用让家人为你担心。由此可见5G网络通信真的是“神通广大”,当然也会有我们没有想到的用途,在列举的时候遗忘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5G网络的渴望,5G网络的实现是势在必行的。 2 5G网络架构梗概 既然5G网络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所有的人理应重视这项技术,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国际上已经有许多的组织开始着手研发这项技术,即5G网络及其架构的研究。国际电信联盟、欧洲、韩国、日本、我国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这项技术的研究,但由于人们对这项技术只有概念上的阐述并没有详尽的介绍,因此各国与各个组织对于这项技术的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有的从人们的需求、频谱方面研究,有的从架构方面研究,还有的从技术方面研究。从这些研究来看,目前关于5G的研究仍然处于需求的满足以及空中接口技术公关阶段,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网络构架以及成熟的技术,但是各个研究单位已经在一些基础的技术和架构的设计上形成了一些共识,而在满足人们需求的这方面,研究单位普遍的将灵活、高效、支持网络服务当作自己的基本设计目标,而在技术方面,5G网络被公认的最可能应用的基础技术便是SDN、NFV技术,而核心网与接入网融合、移动性管理、策略管理、网络功能重组等技术也有待于研究,有可能成为未来5G网络的关键技术。 3 5G网络架构所遇到的问题 在通往5G网络的关键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还有许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的解决。首当其冲的便是终端问题,虽然现在的手机、电脑等的发展非常好,技术异常发达,但如果应用5G网络进行数据、资料的传输,手机及电脑的芯片的处理速度非常可能跟不上数据的传输量,因此终端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如果要实现正真的5G时代,基站的改变不可避免,因为要满足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通信的目标,基站的设计必须是小型化、功能强大多样化的,小型化的基站可以保证安装在任何场景,并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像变色龙一样,这样设计可以在不影响环境美观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方便,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在现阶段由于现在使用的是EPC网络,而EPC网络使用的是固定网元P-GW作为分层结构,不能够满足5G网络的传输需求,这会很大的影响5G网络的传输速度,因此这项技术也需要改进;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了关于5G终端、5G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我们在5G的控制方面所遇到的难题,集中或者分布的网络构架一直是研究者互相争论的焦点,两方的观点也是各有各的道理,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来看,首先是C/S分布,之后是P2P应用,最后是现在的云计算中心,这些不同时代的或集中式或分布式的构架各有各的优点,也各自有各自的局限性,以我们古代的国家为例,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却也出现了大唐盛世,而在西方,实行的是分布式管理,经济的发展也是良好的。由此可见,两种管理制度的选择非常困难,而我们则是要做出这道艰难的选择题。 4 解决5G网络架构问题的建议 上文已经提到了一些实现5G网络所出现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将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首先在终端的芯片的处理功能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纳米技术制作芯片,因为纳米非常的微小,将其用在制作芯片上,即使芯片非常的小纳米技术也会有非常大的操作空间,它将会赋予芯片超高的精度、复杂程度及完善的功能,所以纳米技术绝对是制作芯片的不二选择;其次在5G的传输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扁平化的IP架构,扁平化的IP构架是以业务量为依据,打破行政区域,实现跨省汇聚,减少汇聚节点,减少汇聚层次;在核心节点、汇接节点和边缘节点重叠的节点,内部简化为一个层次;根据业务量,任何边缘节点可以直接连接核心节点,汇聚节点跨省直联,实现全网的IP化。这种架构的转变会减少数据通道中的网元数量,进而将信息的传输的损耗降到最低,非常的有利于5G网络架构的建设;而对于集中或分布的网络构架选择而言,本文更加倾向于选择集中式的网络构架,因为现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运算变得更加的精准迅速,集中式的网络构架更加有利于数据的处理,相当于统一的思想接管分布式的“小构架”,这与我们的人体结构十分相像,相信这种构架的选择一定会为未来的5G网络通信的发展铺平道路,会对数据的迅速处理、收集、分类有十分大的帮助。 5 结语 我国已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建成这个目标的前提除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外,显然5G网络的建设也应该包含在内,因为从事实上看,5G网络的建设对我国的各方面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但除了技术层面上提高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关于5G普及方面的问题,即很好的控制使用5G网络通信的成本,如果这项技术使用的代价过于昂贵,那么在普及这项技术的时间就会被无限的延长至人们可以接受这个成本为止,而这样对于先研究出这项技术的研究方来说明显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希望研究方可以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并事先准备出解决方案,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与各研究方相互交流,争取少走一些弯路。 网络新技术论文:网络新技术催生舆论治理新课题 当今世界,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已融合成为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公共空间。网络空间并不是虚拟的,人类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地拓展到这个新空间。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并且是为现实空间人类活动服务的。因此,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同样需要现实空间法律的规范。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强调要“依法治网”。建设法治的中国,必然涵盖法治的网络空间,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问题 第一,微视频应用。正当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广泛普及之际,以微信电话本(免费网络电话)、腾讯微视和秒视、幻景等为代表的瞬时视频聊天应用,在近年开始大行其道。可以说,微视频应用爆发在即,微视频服务商都在跑马圈地。微视频应用可实现语音视频聊天和短视频快速分享,将形成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和舆论场域,将极大增加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的难度。 第二,私密式社交。近年来,以“友秘”“乌鸦”等匿名社交和“火聊”(不需要互联网就可组建群聊)等弹性社交(随时随地可即兴搭建的社交网络)为代表的私密社交暗流涌动。如果说,微博等开放式社交,像一条明河,哪里有水、水有多汹涌看得清楚;那么,私密式社交就像一条地下暗河,哪里有水、水有多汹涌看不清楚。未来,这种信息传递隐秘、动员功能强大的网络“地下暗河”将会越来越多。 第三,可穿戴设备。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日渐成熟,智能眼镜可拍摄影像、视频通话和上网交流,正引发“第一人称视角”的新闻革命,任何人都可通过智能眼镜直击新闻现场、采访当事人,使网民进一步记者化。智能手表具有语音提醒和语音对话功能,可随时随身接收和信息,将逐渐取代手机和手表,使新闻传播和舆论生成更加迅捷化,成为“手腕媒体”。可穿戴设备提供了短平快提供信息的另一个途径,是用户个人状态数据和场景数据的信息采集工具,带来了第一视角的记录。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身着可穿戴设备的人,都可以是新闻报道者和舆论发酵者。 第四,虚拟现实。通过VR(虚拟现实)头盔生成全息图像,产生如梦似幻的感觉。利用虚拟现实进行新闻报道,可提供给“游戏化”沉浸式场景体验。未来几年,微软全息眼镜等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将成为主流技术,媒体化应用逐渐落地,将重构新闻与读者的关系,让人们“进入”新闻,成为新闻的当事者。 第五,大数据挖掘。当前,人类已进入一个大数据时代。以智能化推荐、媒体“机器人”为代表的大数据挖掘应用,正改变新闻的产生方式,甚至有取代记者和编辑之势。一些网络服务商完全根据对用户浏览喜好的大数据分析来推荐信息,甚至使用媒体“机器人”自动采写新闻稿件,不需要记者和编辑。这种方式缺少必要的人工审查,使得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和敏感信息混杂在信息流中。 第六,智能应用。谷歌智能系统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表明智能化时代已经来临。现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定制化智能化信息推荐服务,是在批量生产新闻的前提下,针对个体的习惯与偏好进行信息与个人的匹配。同时,智能机器人新闻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无论是美联社还是新华社都在尝试智能机器人新闻,从数据分析到机器新闻将自动生成,机器新闻将年产新闻10亿篇。未来的媒体,数据处理能力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将带来“人+机+数”于一体的新闻报道体系。 面临风险:以微博问政为例 我国微博问政联系着两头,一头是党和政府,一头是人民群众。对于党和政府来说,要拜人民为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更好地公开信息、倾听民意、体察民情和汇聚民智;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要向有关方面问政策、问政事甚至问责任,更便利地了解信息、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和舆论监督。面对微博问政的大趋势和新力量,这两头不论是哪一头出现问题,都可能适得其反,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 微博问政作为新生事物,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在日常管理方面还比较滞后。一方面,针对微博问政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对于如何信息、哪些内容、如何答复网民、引导舆论等都缺乏制度性规范。有的政务微博账户由多人轮流维护,造成信息混乱、观点矛盾。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也开通微博账户,自行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微博具有信源匿名、传播便捷、实时播报等特点,加上目前缺少严格内容审核,微博上的信息泥沙俱下,既有大量虚假信息,也有政治类有害信息。个别微博网站在新闻标题、内容上故意歪曲真相。 微博问政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效应,对公共事务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日益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微博问政,但是各种乱象也随之而来,传播有害信息、渲染煽动负面新闻、放大负面情绪、非法社会动员、从事颠覆渗透活动等问题也不时显得十分突出。这些都给我们掌握微博舆论话语权主导权、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带来新的风险。 社会热点炒作的变化,带来负面舆论逐渐增多的风险。微博越来越成为传播热点新闻、炒作热点事件的平台,成为负面新闻的通讯社。从炒作内容看,微博炒作与政务政事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公共事件现象日渐增多。 意见领袖作用的变化,带来网络舆论引导失效的风险。微博拥有强大的人际交往功能,更容易催生意见领袖。从人数影响看,重量级意见领袖越来越多,拥有庞大的关注者和广泛的影响力。有的意见领袖故意制造讽刺性段子或深度评论,通过发表过激或诱导性言论,激化网民情绪,成为负面热点的推手。微博意见领袖批判社会现实、引发舆论震荡、引领社会行动,使舆论引导的效力大打折扣。 尽快形成网络空间法治化新生态 为贯彻中央有关精神,需要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有力的举措推动依法治网,形成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常态。当前,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党的领导与依法治网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最根本保证,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和依法治网相统一,既要求健全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来保障和落实党管媒体原则,为党管媒体提供有力支撑,也要求依据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推动党管媒体的法治化,做到依法管理媒体。 第二,以德治网与依法治网的关系。网络空间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隐匿性特征,甚至有句名言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易使人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二是自媒体特征,网民作为信息源和传播者的角色突出,每个网民都是一个媒体。自媒体和隐匿性,导致违法成本低,执法难度大,这不仅需要法治的他律,更加需要德治的自律。 第三,行业发展与依法治网的关系。互联网行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依法治网是确保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的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和ESP(车身稳定系统)。互联网发展步伐越快,依法治网就越要形影相随,做到先行一步、左右护驾,才能确保可管可控。 第四,立足当前与放眼长远的关系。经过这些年来实践,我们有条件从更高层次和长远视角来通盘谋划互联网立法。一方面,立足当前现状,针对网上突出问题,加强专项立法工作,并把现有法律法规尽可能地延伸到互联网上,延伸到新应用上,避免“管不完的事,立不完的法”。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发展,研究制定可延展、适用面广的互联网管理通则(相当于网络社会的宪法),可预见性涵盖各种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变化。 网络新技术论文:电网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与攻防新技术研究 摘 要: 随着电网企业管理信息化、电网运行自动化、电力设备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电网企业信息安全愈发重要。在此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严峻形势,通过研究电网企业出现的新型攻防技术,包括高级持续威胁(APT)防护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等的优缺点,给出基于最小攻击代价的防御有效性分析策略,并计算网络的防御能力。 关键词: 网络信息安全; 计算机; APT; 安全防御; 恶意威胁 0 引 言 随着电网企业管理信息化、电网运行自动化、电力设备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电网企业信息安全愈发重要。信息化已成为电力企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工作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各类信息以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方式储存并流转于网络当中,一旦信息网络被攻破,则往往导致服务中断、信息泄漏、甚至指令错误等事件,严重威胁生产和运行的安全。因此,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就是保护电网企业的运行安全,保障网络安全是电网企业的重要职责[1]。 目前的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业务从单系统到跨系统,网络从零星分散到大型化、复杂化,单纯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安全防护的需要,应针对性地研究具有纵深防御特点的安全防护体系,以信息安全保障为核心,以信息安全攻防技术为基础,了解信息安全攻防新技术,从传统的“知防不知攻”的被动防御向“知攻知防”的纵深积极防御转变,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1 概 述 从广义层面而言,网络信息安全指的是保障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涉及这部分的相关网络理论以及技术都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从狭义层面而言,网络信息安全指的是网络信息的安全,主要包括网络软硬件及系统数据安全[2]。网络信息安全需要保证当网络受到恶意破坏或信息泄露时,网络系统可以持续正常运行,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服务。 通过对我国某电网企业及其下辖电力单位的调研,以及对近5年电力信息资产信息安全类测评结果的统计得知,电网企业现存的网络安全情况主要分为以下3类:网络安全风险与漏洞弱点事件、数据安全风险与漏洞弱点事件、管理类安全风险与漏洞弱点事件。整体上看,电网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复杂化,攻击的新型化和专业化,网络安全防护的情况亟待加强。总体而言,首先要加强并提升网络、应用等方面安全水平,保证信息源头的安全情况;其次加强管理类安全,特别是人员管理、运维管理等方面;最后研究分析最新攻防技术的特点,结合电网实际现状,构建适用于现有网络环境与架构的信息安全纵深防御体系。 本文主要针对第三点展开论述,研究包括高级持续威胁(APT)防护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等新型的攻击及其防护技术,提取在复杂网络系统中的防御共同点,并给出一类策略用于分析网络信息安全防御的有效性。 2 信息安全的攻防新技术 电网企业所依赖的信息安全隔离与防御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安全隔离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一方面,通过调研与统计分析。目前电网的信息安全建设主要以防止外部攻击,通过区域划分、防火墙、反向、入侵检测等手段对外部攻击进行防御,对内部的防御手段往往滞后,电网内部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与漏洞弱点。如果一道防线失效,恶意的攻击者可能通过以内部网络为跳板威胁电网企业的安全;另一方面,电网企业中目前使用的防御技术一般是孤立的,未形成关联性防御,而目前新型的攻击往往会结合多个漏洞,甚至是多个0day漏洞进行组合攻击,使得攻击的隐蔽性、伪装性都较强。因此,要构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仅凭某单一的防护措施或技术无法满足企业的安全要求,只有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防护屏障,才能为企业提供足够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经过分析,目前针对电网企业的新型攻防技术有如下几类: 2.1 高级持续威胁攻击与防护技术 高级持续威胁(APT)是针对某一项有价值目标而开展的持续性攻击,攻击过程会使用一切能被利用的手段,包括社会工程学攻击、0day漏洞攻击等,当各攻击点形成持续攻击链后,最终达到攻击目的。典型的APT攻击案例如伊朗核电项目被“震网(Stuxnet)”蠕虫病毒攻击,通过攻击工业用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导致伊朗近[15]的核能离心机损坏。 根据APT攻击的特性,企业可以从防范钓鱼攻击、识别邮件中的恶意代码、识别主机上的恶意代码、监测网络数据渗出等多个环节进行检测,主要涉及以下几类新型技术。 2.1.1 基于沙箱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 恶意代码检测中最具挑战性的是检测利用0day漏洞的恶意代码,传统的基于特征码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无法应对0day攻击。目前最新的技术是通过沙箱技术,构造模拟的程序执行环境,让可疑文件在模拟环境中运行,通过软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判定是否是恶意代码。 2.1.2 基于异常的流量检测技术 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IDS都是基于特征(签名)的深度包检测(DPI)分析,部分会采用到简单深度流检测(DFI)技术。面对新型威胁,基于DFI技术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深化。基于异常的流量检测技术,是通过建立流量行为轮廓和学习模型来识别流量异常,进而识别0day攻击、C C通信以及信息渗出等恶意行为。 2.1.3 全包捕获与分析技术 由于APT攻击的隐蔽性与持续性,当攻击行为被发现时往往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分析信息系统遭受的损失,利用全包捕获及分析技术(FPI),借助海量存储空间和大数据分析(BDA)方法,FPI能够抓取网络中特定场合下的全量数据报文并存储,便于后续的历史分析或者准实时分析。 2.2 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静态的安全检测技术,攻防双方都会利用它尽量多地获取信息。一方面,攻击者利用它可以找到网络中潜在的漏洞;另一方面,防御者利用它能够及时发现企业或单位网络系统中隐藏的安全漏洞。以被扫描对象分类,漏洞扫描主要可分为基于网络与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2.2.1 基于网络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基于网络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通过网络扫描网络设备、主机或系统中的安全漏洞与脆弱点。例如,通过扫描的方式获知OpenSSL心脏出血漏洞是否存在。基于网络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的优点包括:易操作性,扫描在执行过程中,无需目标网络或系统主机Root管理员的参与;维护简便,若目标网络中的设备有调整或变化,只要网络是连通的,就可以执行扫描任务。但是基于网络的扫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扫描无法直接访问目标网络或系统主机上的文件系统;其次,扫描活动不能突破网络防火墙[3]。 2.2.2 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是通过以系统管理员权限登录目标主机,记录网络或系统配置、规则等重要项目参数,通过获取的信息与标准的系统安全配置库进行比对,最终获知系统的安全漏洞与风险。 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技术的优点包括:可使用的规则多,扫描结果精准度高;网络流量负载较小,不易被发现。该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软件或工具的价格昂贵;其次,基于主机的安全漏洞扫描软件或工具首次部署的工作周期较长。 3 基于最小攻击代价的网络防御有效性分析策略 恶意攻击总是以某一目标为导向,恶意攻击者为了达到目标会选择各种有效的手法对网络进行攻击。在复杂网络环境下,如果可以尽可能大地提高恶意攻击者的攻击代价,则对应能达到提高有效防御的能力。基于这个假设,这里展示一种在复杂网络环境下分析攻击有效性的策略,并依此计算从非安全区到目标区是否存在足够小的攻击代价,让恶意攻击可以获取目标。如果存在,则可以被恶意攻击利用的路径将被计算出来;如果不存在,则证明从非安全区到目标区的安全防御能力是可以接受的。 以二元组的形式描述网络拓扑图[4][C,]其中节点是网络中的各类设备,边表示设备间的关联关系。假设非安全区域为[Z,]目标区域为[D。]在网络中,攻击者如果能达到目标,必然至少存在一条从非安全区节点到目标节点[d]的通路[p,]且这条通路上的攻击代价小于值[w。]其中,攻击代价指攻击者能够利用攻击工具、系统缺陷、脆弱性等信息,实现其对目标的入侵行为所付出的代价。直观地,由于攻击行为往往会因遇到安全设备和安全策略的阻拦,而导致其成功实现其攻击目的的时间、精力甚至资金成本提高,攻击者为达到其攻击目标所付出的所有的行为成本即攻击代价。 在图[G]中,每一个节点[v]具有输入权限[q]和获利权限[q](如表1所示)、本身的防护能力[pr]以及风险漏洞数L(L≥0)。攻击者能力是指攻击者通过输入权限[q,]通过任意攻击手段,在节点[v]上所能获取的最高权限值(获利权限)[q′。]直观地,输入权限代表攻击者在对某节点进行攻击前所拥有的权限,如Web服务器一般均具有匿名访问权限;获利权限代表攻击者最终可以利用的系统权限。 最短攻击路径是从非安全区域[Z]中任意节点[z]到目标节点[d]所有攻击路径中,防护成功率最低的[Pr]所对应的路径。最短攻击路径所对应耗费的攻击代价为最小攻击代价[4],也是该网络的防护能力有效性分值。 攻击代价阈值:一旦攻击者付出的攻击代价超过其预期,攻击者很大程度上将会停止使得攻击代价超限的某一攻击行为,转而专注于攻击代价较小的其他攻击路径。攻击代价阈值即攻击者为达到目标可接受的最大攻击代价。如果防护能力有效性分值小于攻击代价阈值,则说明攻击目标可以达到。 攻击代价阈值一般可以通过人工方式指定,本文采用德尔斐法,也被称为专家咨询法的方式来确定。经过专家分析和评判,将攻击代价阈值设定为[t,]当攻击路径防护能力小于[t]即认为攻击者会完成攻击行为并能成功实施攻击行为。 4 网络防御有效性分析应用 假设在电网企业复杂网络环境场景下存在一类新型的APT攻击,网络中使用两种策略A,B进行攻击防御。策略A采用了现有的隔离与防御技术,策略B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应用了APT防御技术。计算两类策略下的最小攻击代价,并进而对APT防护效果进行分析。 4.1 策略选取 4.1.1 策略A 图1为一个简化的复杂网络环境实例拓扑,其中DMZ区部署的Web服务器为内、外网用户提供Web服务,电网地市局局域网的内部用户不允许与外网直接连接,限网。各安全域之间具体访问控制策略如下: (1) 只允许地市局局域网用户访问DMZ区Host2(H2)上的IIS Web服务和Host3(H3)上的Tomcat服务; (2) DMZ 区的H2 允许访问H3上的Tomcat服务和IDC区Host4(H4)上的Oracle DB服务; (3) 禁止H2和H3访问Domino服务器Host5(H5); (4) H5允许访问DMZ的H2和H3及IDC区的H4。 4.2 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在应用策略A与B情况下,局域网用户到DMZ区域目标主机存在的攻击路径的防护有效性分值分别是(0.3,0.3,0.51)与(0.93, 0.93,0.979)。在策略A的情况下,通过DMZ区的H2为跳板,攻击IDC的目标主机H4,最短攻击路径的防护有效性分值只有0.51,说明局域网内的攻击者能在花费较小代价的情况下,轻易地获取内网DMZ或IDC服务器的系统权限,从而造成较大的危害。而增加APT防护设备之后,通过DMZ区的H2为跳板,攻击IDC的目标主机H4,防护有效性分值提升为0.979,其他攻击路径的防护有效性也有明显提高。 策略A与策略B的对比结果表明,在DMZ区域有APT防护技术情况下,网络环境下整体的隔离与防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从而验证了隔离与防御新技术的防护效果。 5 结 语 在新形势、新技术下,我国电网企业网络信息安全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当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不断发展完善信息安全防御新技术,改善网络信息安全的水平。单纯使用某种防御技术,往往已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安全防御需求,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新型的攻防技术,分析其关联结果,并通过网内、网间各类安全设备、安全措施的互相配合,才能最终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恶意入侵的威胁,保障企业应用的安全、稳定运行。 网络新技术论文:有关4G网络通信新技术的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通信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继2G及3G之后,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业务项目的增多,使用户与外界的通信速度大大提高了,沟通自由真正的实现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形态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4G网络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关键词】 4G网络通信技术 应用 3G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特别是在2011年,国内很多人几乎都只知道3G网络,但是在不经意间4G网络却悄然出现了,这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冲击,使得3G用户感觉时展太过于迅速。本文主要对4G通信网络技术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并对其应用进行简要的说明,为其技术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一、4G网络通信技术概述 4G网络通信技术是建立在传统通信网络基础上的,也就是2G、3G通信网络基础上的,因此,其具有基本的语音业务,并在其他业务上进行了拓展,出现了数据服务及视频服务,使其通信更加快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有大量的用户已经用上了4G网络,给人们高速通信的享受,下面主要分析4G网络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的特点。 1.1更快的通信速度 因为4G网络通信研究主要是为了将移动装置进行无线访问网络的速度提升,因此,这些新技术的第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无线通信速度更快。甚至会达到100Mbit/s。 1.2更宽的网络频谱 要想使通信速度更快,那么4G网络技术的应用必然要改造3G通信网络,这些都是通信运营商应该负责的,因此,在改造中必然要将其网络频谱变得更宽。其频谱宽度将达到100MHz,是3G网络的二十倍。 1.3有更高的智能性及灵活性 在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下的智能手机,已经与传统的手机有极大的不同,特别是此时的手机可以与电脑划等号,通信和沟通都是自由的,同时可以进行资料、视频及图片的下载。而且可以进行联网打游戏,与电脑无异。其智能性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不但可以作为一台电脑,同时也具有电视的功能,无论是直播还是回看;其手机还可以设置各种提醒,实现手机与用户的沟通。 1.4有较强的兼容性,较高的频率使用效率 4G网络通信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在升级成4G用户时只需要消耗较少的投资成本,多种终端,多种网络可以互相连接,实现了全球漫游等重要特点。其技术主要根据的是路由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有较高的频率使用效率和更高的下载速率。 1.5多媒体通信质量更高 基于传统通信质量不好的状况,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改善了这一问题,其通过无线多媒体,通过宽频信道将数据、影像等信息传送出去,其传送速度是非常快速的。 1.6较低的通信费用 因为4G与3G网络通信可以兼容,那么使其3G用户升级更方便,同时4G网络通信技术应用的通信技术比较先进和高端,在部署通信时较为快速和容易,同时在系统建设时,有3G通信网络作为基础,基础设施可以充分利用,因此,节省了很多的运用成本。 二、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 现在4G网络通信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也被广泛的认识和熟悉,也有很多用户已经升级为4G用户,实现了高速上网,其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4G手机的作用逐渐代替了电脑和电视,不分时间和地点,4G手机就可以实现跨时间和跨地域的进行数据、信息等方面的沟通,沟通更加自由。同时,其下载速度也在不断地更新,是3G网络的几十倍,目前在世界上无线网络中其速度是最快的。另外,TD―LTE规模技术的应用也提升了其上网速度,与固定宽带网络可以进行比较,同时这样技术的应用也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网络和技术支撑,促进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网络需要。在未来,4G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其技术会更加完善,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将技术进行优化,通信效果也将最优化,新技术的研发也将进一步展开,比如,关键技术测试验证技术、分布式组网技术等,信息交互、协同优化促进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扁平化。运营商不断提升的布网速度也会为4G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4G网络通信技术覆盖全面的时间不会太长。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4G网络通信新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提出了4G网络通信技术相较于传统的2G、3G所具有的优势特点,并肯定了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4G网络通信技术将实现全面覆盖的趋势,极大地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其技术开发是重点,技术更新的速率会更快。 网络新技术论文: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的发展管窥 【摘 要】通信系统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技术是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如ASON、OTS-UTN等。本文从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概述出发,论述了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光传输平台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 【关键词】高速公路通信技术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也随之迅猛发展,在里程数不断增加的同时,联网收费、不停车收费、全程监控等实施开展,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同时“实用、可靠、先进、经济、开放、安全”是企业的中药指导思想,自动交换光网络凭借其优越的技术特点成为通信系统网络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光传输平台及联网监控方案应运而生。 1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概述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作为交通信息的主要传输载体,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离不开通信系统的支持,下面就对高速公路通信系统进行具体的阐述。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特点。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综合业务量大。高速公路的通信业务中,多是语音、视频、图像及多媒体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业务,单纯的语音通信业务并不多。二是业务流向呈星型分布。高速公路的管理机构逐级分布,基本是按段管理,一段高速公路的各种数据先到管理处,然后到分中心,最后到省中心。三是传输距离长、业务分散。高速公路的管理机构分散在路两旁,随着高速公路的长度而增加数量,这就导致通信数据传输距离长,业务接入点比较分散。 2 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新技术的发展 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技术开始采用的是SDH技术,但是随着高速公路业务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SDH的弱点越来越突出:业务端口速率低、传输效率低、业务范围窄、无法接入最前端业务、升级耗费大,等等。这就使高速公路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成为必然。 2.1 IP技术 IP就是指InternetProtocol,即以通信为目的的网络之间相互连接的协议。 (1)多业务接入满足各种监控需要 针对高速公路多业务接入应用需求,采用UTN综合业务光传输平台。UTN通过光纤将监控系统中的业务接入、传输、交换、管理等系统结合于一体。在全光网、高可靠传输的基础上,ONU单体设备可实现数字视频、音频、报警开关量、各种低速数据、对讲、VoIP等信号通过以太网接入传输。其基本涵盖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外场至收费站侧的各类接入方式,极大地简化了用户监控系统组网的复杂程度。 (2)标准开放的IP架构,高度的可扩展性 UTN整体采用标准化设计,兼容性强,采用高品质IP网络代替了传统的视频切换矩阵进行实时监控流的交换处理,相当于将IP网络作为虚拟交换矩阵,具备无限扩展能力。同时系统设备采用板卡式设计,可在节省行业备件同时扩容更容易。 2.2 ASON技术 ASON就是英文AutomaticallySwitchedOpticalNetwork的缩写,即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ASON采用光层交换技术,包括控制平面、管理平面、传送平面三部分,解决了资源配置和光网络带宽调度问题。ASON技术采用分布式控制,实施动态交换,它的三个平面有不同的功能:管理平面通过控制面管理器、传送面管理器、资源管理器等3个管理器实现对其他平面管理功能的;控制平面通过不同的接口实现管理动作的协调;在控制面和管理面的协调下传送面完成业务的传送。ASON技术具有完整的、标准化的协议簇,光叉连接设备端口多容量大,可以快速提供电路,具有强大的业务网络规划和设计能力,可以在秒数量级完成地电路的保护恢复,提供有业务级协议的传输电路,并且能节省资源。这就解决了原有的通信系统故障多、灵活性差等问题,因此,ASON技术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目前已经步入实用化阶段,并且将会取得不俗的成绩。 2.3 光传输平台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 在联网监控成为高速公路监控的必然发展大背景下,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业务需要,矩阵设备已经被光传输平台逐渐取代,以便实时地、全面地监控高速公路的状况。 (1)光平台的特点。光平台是在功能强大的管理软件的统一管理和支撑下运行的,其管理和调度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具体而言,其特点如下:光平台具有完整统一的系统解决方案,功能强大。光平台由包括硬件、软件在内的五大组件组成,即前端综合接入模块、编解码器、网络视频存储、核心交换平台、中心管理软件平台。五大组件相互融合,具备相当强大的功能。 (2)光平台的应用。光平台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将所有的数据信号集中在统一的光平台上进行传输,支持多种业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伸缩性。光平台视频数字编码可以分为非压缩编码和压缩编码两种解决方案;光平台视频监控则包括非压缩、压缩、非压缩与压缩混传等三种解决方案。 (3)OTS-UTN(UniversalTransportNetworkoverFiber)是针对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标准化的视频监控发展趋势,是新一代综合业务光传输网。 UTN是可提供集光纤通信、数据传输、网络交换、数字视频网络存储、资料查询检索回放、多级别遥控于一体、功能齐全的全数字化光纤网络视频监控整体解决方案。 UTN支持链型、环型星型等多种光纤组网方式及保护功能,支持自愈功能,自愈时间小于30ms。 UTN支持单播、多点单播、组播及转发等以太网络通信协议,适应不同网络拓扑结构及带宽条件,采用标准的通讯接口方式,能实现与各通信厂家的标准的网络及传输设备实现无缝对接。 UTN采用标准的SNMP协议,具备强大的系统管理、配置、诊断、运行维护等功能。 该网络顺应了光纤网络的低成本、大规模应用的潮流,集网络交换、数据接入及光纤传输等先进技术于一体,适应视频监控系统技术向全光数字网络方向发展。其灵活的光纤(点对点/链型/环型)及以太网组网方式,实现端到端全数字码流传输,避免模拟图像转接及二次编解码,克服了传统监控方案多级转接、重复编码的缺陷,同时可内置多协议低速数据接入及网络交换功能,配合整体的监控系统软件、网络分布式存储、转发及流媒体服务器模块,形成一体化视频监控及数据接入系统,应用广泛。 (4)高可靠的光传输网 系统中UTN综合业务光传输网,其采用自主专利的网络传输技术,对各节点网络传输进行统一控制,有效地保证了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网络堵塞、丢包、延时等不稳定现象,充分地保障用户的监控系统能实时、稳定的运行。可靠性主要体现在: 1)TDM控制,独立通道,传输时延小。不同于IP网的分包转发。UTN引入TDM控制机制。前端各接入点ONU/ONU采集到的数据,各自在自身的独立通道内传输。各ONU/ONU之间不存在资源竞争问题,从而彻底解决了网络阻塞的问题。 2)按业务分配带宽,解决引各节点争抢带宽而造成的网络阻塞。ONU不需要进行数据包的分析。对其它ONU的数据只进行简单的转发。从而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快速性。 3)UTN系统支持ONU/ONU环网接入方式,其环网自愈保护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前端信号接入、传输的可靠性,单点的物理断路可在30ms内快速进行倒换。 4)专用的高速以太网数据通道与低速数据通道,大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及安全性。单纤虚拟双环设计,高低速数据在各自的通道上传输,低速数据不需要进行IP打包分发,实时性强。可替代PLC总线使用。 5)支持数据流量监测,隔离广播风暴。UTN系统通过光纤业务接入卡连接ONU,自行组网,完成数据的传输和调用。与外网的通讯则是通过交换控制卡进行,外网的网络风暴不会对UTN光纤传输网造成任何影响。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ASON和光平台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要重视新技术的引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尽量保护高速公路的现有投资,并不断研发,确保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网络新技术论文:网络新技术,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加大投入,基础教育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但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以及社会反映强烈的一些热点及难点问题,仍旧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任务仍旧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2014年初,以北京为代表的各个省市就开始了基础教育改革举措的落地工作,2014年注定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年。 基础教育改革的落地逐步体现了多种方式和手段,有的是品牌中学联合普通小学组建整体校区,有的是品牌小学上延3年,扩大学区,形成9年一贯制学校,有的是建设深度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不同学校的师资和各种应用资源全面进行横向拉通。上述措施对于整体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教育改革措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校不再是一所孤立的学校,而呈现出多校区,多教学点的特色,学校间和班级间的网络联通性,资源的共享性就变的尤为重要。因此,“宽带校校通”“网络班班通”“空间人人通”的三通工程,成为师资和教育资源全面拉通的基础网络设施, “教育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台”成为应用落地,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 三通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不同的区域,其建设程度和和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区域部分学校实现了三通,但网络带宽有限,维护和管理不到位,正在面临着网络改造;而有的区域三通只是个面子工程,大多数学校还没实际的互连应用,三通网络面临着重建。在三通网络建设或网络改造过程中,区域教委信息化主管和各个学校的信息化技术人员,经常会面临各种技术的选择,如何选择可靠、安全、能够很好地支持各种教育应用的网络,如何让网络和应用不但具有先进性又能够支持平滑演进等,一直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让人困扰的问题。到底哪些可以助力教育三通网络建设呢?下面三个方面是教育三通网络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 稳定可靠的网络能够保证示范课,名师在线,网络学校等实时课堂的高质体验 在分校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同校区的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老师们的经验交流活动都在增多,远程实时课堂的教学和交流方式已经变的不可或缺,这种多媒体的实时互动对网络和设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网络级,只关注联通性已经不能满足应用需求,网络要能够感知业务,根据不同业务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优先级保证,并且要能够提供方便的手段能够维护和管理网络,改变当网络出现问题时IT维护人员不能快速定位和排除故障的现状。在设备级要能够支持大缓存,这样才能减少丢包,通常网络的核心设备节点要做集群,在某些板卡出现故障时,不会对整网出现影响,目前业界比较先进的集群技术是CCS2集群,除了专业的集群通道外,多个集群设备中即使只剩一块主控板卡在工作,整个网络就不会受到影响,只有这种能够感知业务、方便维护管理的高可靠网络才能够为远程实时多媒体课堂提供最优质的教学保障和体验。 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可接入的网络,课前、课中、课后的体验同样优质 网上作业,辅助测试,探索空间,成果展示,家校互动空间等基于网络的各种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不再限于少数重点学校,在教育改革横向拉通后,会有更多的学校有这个需求。老师在不同的学校接入网络访问教育资源、批改作业、回答学生问题,学生在教室、校内操场、家里都能通过网络访问学习空间。以前的网络通常对用户的接入位置是有限制的,在不同的接入地点,其应用体验很难达到一致,而现在网络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的地点接入时,用户访问资源的体验是相同的,那么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如何保证课前、课中、课后相同的优质体验呢?那么就需要网络能够划分用户组,并根据不同的组定制不同的网络策略。例如划分出老师用户组和学生用户组,当老师或者学生在不同的地点接入时,网络能够区分其用户组,并使用相关的网络策略,分配相关的资源,不管老师和学生从哪里接入都可以获得相同的教育网络应用体验。 教育共享资源应用,教务管理应用,需要网络能够提供高安全的保障 随着教育应用的不断增加,对网络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网络考试和教务管理这些信息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试题泄露、教务关键信息泄露都会带来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的问题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安全防护在网络出口放置防火墙,进行安全防护。但是随着黑客技能的提升,以及安全威胁来源的多样性,很多威胁靠单个设备发现和防御已经难以应对,单个设备的安全能力已经不能够代表整个网络的安全能力。那么如何提升整网的安全能力呢,安全问题的发现是要基于众多安全信息的收集和统一分析来进行的,也就是基于当前流行的大数据的方法,例如网络能够通过不同学校的安全事件进行采集,对这些安全事件关联分析,发现隐藏的安全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安全策略建议。通过这种整网安全协同的方法,能够大大提升教育网络的安全防护和安全处理能力。教育网络的安全能力提升了,教育资源得到了保障,那么在使用教育应用时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高可靠的网络,随时随地优质业务体验的网络和高安全的网络已经成为未来基础教育领域必然要考虑的问题。在教育部相关领导的讲话中也提到了“校校通,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行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企业把平台建好,学校使用,有条件的省以企业建设为主、学校以应用为主”。 从教育部领导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要在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并且要利用这些新的技术为教育服务。 华为在网络技术领域不懈的进行实践,在技术创新方面也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在2014年的华为网络大会上提出了教育敏捷网络方案,其中包括的业务随行,全网安全协防,IPCA等新技术,与未来教育网络需求是高度匹配的。相信这些新的网络技术必然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并帮助教育改革更快的实现目标,为社会的教育共享和教育公平发挥作用。 网络新技术论文: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新技术探索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也已经全面的进入到各个家庭之中,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目前的网络环境还存在着一些安全性的问题,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所以本文针对目前的网络安全缺陷,对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新技术进行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安全 新技术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因为目前的计算机网络中形式的多样化、客户端分布不平衡以及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性的特性,使得目前的网络会受到一些非法的组织以及个人的恶意攻击以及破坏,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以及信息的保密性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成为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大问题。现在的企业的信息以及经营,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网络,其中存在着巨大的企业资料以及信息,如果计算机网络出现了漏洞,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延迟,或者被不法分子恶意的破坏、篡改、会为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对于政府来说,网络的安全就会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关系到一个国家安全以及利益。 2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所谓的计算机安全是指通过建立和采取的的技术以及管理来保护数据的安全,通过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的保护,确保资料稳定,不会因为偶然或者恶意行为而丢失、破坏或者泄露。相对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为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中的软硬件以及数据的保护,确保网络中的数据的安全、完整、保护,保证信息的安全。而实际应用中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会因为使用环境不同而不同。对于我们普通的使用者,更加关注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隐私以及机密在网络环境中的安全,避免遭到恶意泄露。对于网络运营商,关注的不但有客户在使用网络时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考虑怎样面对一些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对于网络安全带来的巨大影响。 3 信息加密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计算机加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逐渐发展出了对称以及非对称加密技术,目前正在发展更加有效地加密技术。目前出现了数字签名技术、信息隐藏技术以及量子加密技术,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了新的方法。 3.1 数字加密技术 3.1.1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室对非对称加密技术的改进,能够保证信息交易业务的安全,主要应用在保证电子商务安全以及公司局域网的安全。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利用RSA加密技术以及SSL协议确保交易的安全。通过数字签名技术能够保证信息发送向唯一的地址,所以通过数字签名签名技术只有通过私人秘钥才能完成,所以不能复制,只要开始交易,就会留下能以否认的记录信息。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可以确保电子商务的安全,客户能够放心的进行电子商务操作。 3.1.2 信息隐藏技术 信息以藏技术是在信息加密技术上的改进,基本的原理是利用隐蔽算法将信息嵌入隐蔽载体中,然后通过使用原始的隐蔽载体和秘钥完成信息的提取,将隐蔽的信息变为能够阅读的信息。这种加密算法经常应用在局域网中,在局域网的信息传播中,通常是将信息在各个部门统一传播,但是会隐藏一些仅仅发送给个人的信息,而这些个人可以使用秘要完成信息的阅读。通过这样的信息加密技术,具有很高的的实效性,出去了由于二次信息加密以及传输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由于隐藏的信息不易检测,可以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3.1.3 用户加密技术 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用户加密技术是最基本常见的技术,作为administrator的用户来讲,在用户设置面板就会见到,密码设置以及改制是非常简单而且易懂的。作为Administrator,可以行使的权利是超级多的。切换User可以使你在计算机中的多重利用,节省资源又便利。 3.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虽然面临着最近几年跟中网络新技术的冲击,但是因为自身的特点及不断对自身技术的完善,依然是网络安全中最用价值的技术。可以分为软件、硬件以及芯片级的防火墙技术。 3.2.1 软件防火墙技术 软件防火墙技术需要在特定的计算机上运行,越要利用客户已经安装的计算机系统为操作的基础,这样一台特定的计算机可以定义为整个网络防火墙,可以叫做“个人防火墙”。软件防火墙需要其他的软件运行一样,经过在计算机上的安装才能完成功能。有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完成对软件防火墙的操作。 3.2.2 硬件防火墙 硬件防火墙需要一定的硬件平台作为运行的基础。目前经常使用的硬件防火墙都是一种PC结构的框架,所以仅从这一点上来看,与我们家庭中使用的计算机没有什么不同。通过在这样的一种PC框架上完成一些讲过了剪裁或者简化的操作系统,完成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护。但是目前这种安全技术仍然需要其他的内核作为操作基础,所以会多少的受到操作系统本身的限制。 3.2.3 芯片级防火墙 芯片级防火墙是一种以专用的硬件作为基础,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系统的支持。专用的芯片因为自身特点,具有更快地的工作速度,更高的处理能力,以及更加效率的性能。目前经常使用的芯片级防火墙由于还是比较少的,所以防火墙本身会有一定的漏洞,会有一些漏洞,而且价格比较高,需要更加进一步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远程教学、企业办公等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人类现在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计算机以及网络息息相关。努力提升网络的安全,发展能够在现代化的应用环境下,更加合理高效的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已经显得更加重要。也只有在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后,才能更大可能发挥网络信息时代的特点,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的每个细节,为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做更多的贡献。 网络新技术论文:新技术条件下物流管理网络化内涵与模式构建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逐步深入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物流管理作为现代产业的基础,其网络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我国当前经济环境、物流管理的发展、物流管理网络化研究现状等提出构建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以期推动物流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 物流管理 网络化 模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个国家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素质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影响。同时,物流量与服务的变化、物流与商流的一体化、物流的事业化、竞争的变化以及第三方物流(综合物流业)的登场等因素也对物流管理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大企业组织结构形态网络化发展,物流不但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也是企业集团增强竞争优势的有效渠道。在产业制造模式变革的形势下,随着物流组织与实施形式的变化,企业集团需要建立物流网络,实施网络化物流运作模式,使物流信息交流和共享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实现有效共享。 我国物流管理网络化现状 综观我国当前的物流管理现状,可以发现随着全球化市场的逐渐形成,物流企业围绕客户个性化需求展开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逐步引入了网络化物流模式。我国大型企业如联想、海尔等, 近几年在信息技术与物流的结合上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网络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网络化进程也在加快。 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物流网络化水平普遍偏低。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决策者、系统开发商尚缺乏一种战略眼光,只是根据现状争夺市场,没有看到我国物流网络化长期的战略任务以及网络化市场具有的较大潜力和长远发展前景。网络化水平偏低的具体表现为物流活动各环节的协同性差、市场适应能力低、信息缺乏有效集成等方面,从而造成了交货期长、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这一现状虽然有所改善,但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网络化程度确实亟待提高发展。 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内涵 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是指对各成员企业的物流职能进行集中运作,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关系网络等互联网形式,整合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物流组织和设施等资源,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物流运作实体,从而使得各个成员企业能够通过共享物流技术,使资源获得规模化的成本优势以及高度专业化的物流效率,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物流管理中使用网络使得企业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即时即地传递物流信息,物流过程也可以通过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即时予以安排,促使物流行业的管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促使物流行业的管理的升级和进一步现代化。由于物流管理信息能够即时甚至是提前于物流过程在相关环节中传递,物流管理系统可以搜集到充足的信息,从而提前测算并且模拟出最佳物流线路,以指导实际的物流管理过程,使得实际输送货物的过程变得相对自动化,也更加精确。这样物流管理过程就消除了无效物流和冗余物流,有效缩短等待的时间,加上即时的响应速度和自动化的操作,使得“按需生产、短在途时间、无间隙传送、零库存”成为物流管理网络化的理想状态。可以将物流管理系统比喻成一条简单的生产线,其中每个物流运输的过程就像一道工序,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在软件系统的控制下高效率地运作。 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的本质是一个动态运营与静态运营相结合的复合运营系统,它利用集成思想、分工经济和共同经济等不断开创集团产业与物流网络的协同机会。物流网络化管理要求对企业集团范围内的物流活动进行全方位设计与全过程规划,通过共享的物流网络对不同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实现物流功能的服务导向,为集团企业提供“第三利润源”,有力地推进企业集团的物流网络对产业环境的变化的“协调与最优化”。 物流管理网络化呈现出诸多传统物流所没有的特征。第一,物流节点普遍实行信息化管理。物流传输过程中的终端都以点的形式存在,比较分散。实行信息网络化管理后,可以即时即地了解物流动态,有效安排物流流程,大大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第二,信息流在物流过程中起导引和整合作用。信息贯穿于物流管理过程的始终,引导并监控着物流过程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具体来说,信息在物流管理过程中起到了事前测算流通路径、即时监控输送过程、事后反馈分析的作用,这与控制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基本类似,实质就是即时反馈各阶段的进展情况。第三,网络化物流管理系统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互联网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节点联接起来形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能在广泛的区域发挥作用。大规模的联合作业可以有效降低系统整体的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系统依赖性,增强抗风险能力。第四,整个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网络是没有边界的,网络带来的便利性也是无法衡量的。它允许企业同时处理大量信息而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节点,无限量地协同处理业务。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整个物流管理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拓展的能力。这些是传统物流管理无法企及的。 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研究现状及构建 (一)研究现状 当前,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领域,研究较少。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诸如网络组织或企业集群、企业网络等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则包括物流管理网络化的形成动因、实施意义、运作特征等方面。 概括来讲,物流管理网络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向,分别是从关系观视角研究企业网络、企业生态系统战略网络、区域创新网络、企业联盟网络和从组织理论角度研究企业网络等。物流管理网络化研究的视角主要包括基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产业价值链的视角、产业聚集的视角、产业创新的视角、产业生态的视角、产业联盟的视角和基于供应链的视角等。相关学者们的研究大多从链条式的视角进行分析,比较单一地看待物流管理问题,并以资产整合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物流管理的各个元素间呈网络化联系的特点和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信息资源在产业整合中的强大作用。此外,学者的研究大多以静态研究居多,缺乏动态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且其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二)模式构建 基于物流管理网络化研究现状,本文采取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来构建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即从物流需求方入手来展开研究。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物流管理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研究可以从点、链、群几个角度来说明物流需求的结构及其层次性。点是指整个用户网络的末端节点,亦即终端。首先,将单独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作为末端节点加以考虑。显然,这些终端节点通常处于游离的状态,其相应的物流服务需求呈现出离散性、随意性和无规律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链是指整个用户网络中的链条,能够起到物流运输的中转作用。其次,可把供应链中,所有与物流相关的如网络型企业的各生产环节等子环节、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等子对象以及网络型企业予以整体化,作为整个用户服务网络中的对象链加以考虑。群落是指某个特定的规划区域。再次,可把产业集群中的各个相关企业,以及某些物流园区、工业带、工业区、产业集群等特定规划区域内的物流需求作为群落加以考虑,如美的工业园区、海尔工业园等。这些点、链、群落构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物流服务需求结构和层次,企业可据此提供集约化、快捷化、一体化和专业化的高效服务。 在认识到物流服务需求对象的结构和层次的基础上,需要了解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构建的原则。总体上讲,其构建原则有六点。首先,肯定和坚持物流的服务性属性的原则,要谨记物流是服务于客户的,它依赖于客户而存在;第二,摒弃“重供给、轻需求”的观念,物流是商流的延续,其中供给和需求应处于对等地位,有需求才能有供给,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平衡供给和需求,使物流管理协调发展;第三,坚持物流供给与需求相关的原则,有需才有供;第四,坚持全面掌握物流供给与需求的原则,强调全面性和整体性,用整体的战略性眼光看待物流过程,统筹把握全程;第五,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分析供给与需求的原则,构建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必须对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有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做好物流管理工作;最后,坚持理性地认识物流服务需求的原则,这样可以使人们面对问题时冷静地审视环境局势,以服务为宗旨,秉承客户至上原则。 构建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旨在构建这样一个物流服务模式,即借助于互联网的网络化链接获得空间集聚效应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物流平台,保障各个企业的物流服务的配套性和连贯性,同时通过不同物流专门化网络的分立和整合来减少管理的复杂度,以期提高物流管理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这样就可以按不同逻辑在统一物流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虚拟分组,产生多功能的组合。 在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构建中,需要用到共同经济和分工经济的思想。其中,共同经济与统一物流服务平台相对应,分工经济与专门化网络相对应。共同经济是指将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使用、功能及组织等紧密相连,形成空间集聚,有助于实现企业规模经济,从而获得集聚拓展价值和协作改善效率。分工经济是指依靠物流中心节点的选择来建立网络联系,形成虚拟专网,适应企业集团的多产品线的复杂网络结构,使管理复杂度简化,获得最大程度的整体效益,从而获得专业结构优化和专业分工效率的优势。 根据共同经济和分工经济的思想构建的物流管理网络化模式的结构可细分为以下三种,从而支撑其整个模式的有效运行。首先是“核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它围绕企业集团“核心――外围”的生产空间的布局,从而形成基于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的物流设施网络拓扑结构。其次是“等级模块性”的信息结构。信息网络拓扑结构要求企业集团从树形的纵向结构生产体系转向平面和高连通的网络结构,使企业集团产生以虚就实、最佳投入产出比的运作效率。最后是“非冗余联系”的组织结构。这是一种以网络拓扑结构促使交易关系结构化和组织关系非正式化、扁平化,提高资源传输效率,一点对多点的轴辐式的网络结构。 物流管理网络化前景展望 首先,物流管理网络化尚处于成长期,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合理的产出机制,而且对相关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第二,发展物流管理网络化可以明确改善投资环境。实践证明,网络化物流管理产业发展得越快的地区,吸收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就越多。第三,发展物流管理网络化有利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网络化物流是以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整合并集成各种物流资源为手段,以降低物流总体成本为总目标,以生产流通以及消费为服务对象,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要求,并正逐步发展成为适应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最新发展趋势的重要基础产业。最后,发展物流管理网络化是促进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可以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实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网络新技术论文: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 [摘要]为研究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情况,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某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部分院系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及认同情况、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表现、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三个维度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使用频率高,时间长,认同其典型的Web 2.0特性;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了强的主动性、参与性、协作性、共享性行为和意愿,受此特性的影响,大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低。 [关键词]网络新技术;学习方式;互动;参与;共享 一 引言 近年来,以Web 2.0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随着大学生电脑拥有量的增多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探索为他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体验。许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络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利用空间日志、微博等2.0工具与他人交流互动,并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人分享。网络新技术正在渗透大学生的生活,并影响着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加工的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范围,这些影响又将会对他们的学习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网络新技术究竟有没有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如果有,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以何种形式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大学生的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大学生认同的网络新技术的典型特点;大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对教学的满意度。 目前关于网络新技术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认为网络新技术是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技术,包括当前广泛使用、发展前景好的网络新技术,如新一代因特网、IPv6、宽带接入新技术、网格计算、网络存储、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等。这种界定是偏于计算机技术的描述。另外一种界定认为,网络技术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并按需获取信息。这一类描述偏重于新技术的应用服务。本研究根据大学生的网络服务使用的实际情况,将网络新技术界定为应用层面的网络新技术,即以Web 2.0技术为代表的具有高互动、高分享、高参与特性,使人们能够由单纯地使用网络到由用户创造内容的新技术。 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还有学者将学习方式理解成实现学习的不同形式,如课堂学习(classroomlearning)、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电子学习(electric learning)等。本研究认同前者关于学习方式的界定,不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探索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学习特征。 二 方法和过程 1.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自编问卷《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问卷调查》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数据。 2.样本选择 研究从某师范学院文理科专业中各抽取三个专业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文科专业分别是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理科专业分别是问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测查对象中分别含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70、65和65人,其中男、女学生各100人。 3.研究工具 (1)问卷设计的维度 研究认为,了解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及认同情况,将之与大学生当前的学习方式的特性及教学满意度做对比,若大学生所认同的网络新技术的典型特性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明显体现,并影响到教学满意度,则可说明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影响。故调查问卷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个人上网基本情况、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及认同情况、大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特性、教学满意度调查。 (2)问卷题目的编写 问卷主体部分的题目形式有问答式和量表式两种,每个题目的表述都尽可能保持维度内的一致性,并尽量采用正面描述,使题目的语言表述被调查者了解。具体编写情况如下: 维度一:大学生上网情况,题目从上网方式、上网周时长、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三个方面测查,表述采用问答式,共3小题,全部为单选。 维度二: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及认同情况,采用表格式问题,分为“每周使用时长”和“它吸引你的地方在于”两部分,如表1。 经过对部分学生的初步访谈,研究选择有大学生用户群的QQ空间、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博客、微博、优酷/土豆等视频分享网站、当当网等在线销售网站、百度百科/百度文库六种/类在大学生中使用为普遍的技术作为本研究中“网络新技术”的备选项。 维度三:现有学习方式,从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共享性和情感认知四个方面测查,含问答式问题4个和量表式题目11个,量表式题目的选答项划分为“非常符合”、“基本符合”、“不太符合”、“不符合”,如表2。统计时各选项分别计分为4分、3分、2分和1分。 维度四:教学满意度,共8小题,全部为量表式题目,选项设置与结果的计分方式与上一维度相同。 (3)试测和修订 在问卷基本编写完成后,听取了专业相关人员的意见初步修改,抽取了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到了“部分问题语句理解有偏差”、“选项划分不准确”的反馈。 根据反馈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最终得到的问卷各维度题目分布见表3。 (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问卷于2011年5月初发放,发放数量200份,回收188份。剔除无效问卷(单选题多选、问卷没有答完、没有填写基本信息等)9份后,得到有效问卷179份,最终数据分析从179份有效问卷中产生。 三 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的上网情况 对上网方式、上网周时长、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三方面测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电脑上网的方式占多数,上网的周平均时长集中在6-20小时之间,认为缺少网络会感觉非常不便。 2.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 六种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见下表: 虽然电脑上网仍占据主要形式,但是手机上网的调查对象也有很大的占比。手机上网的便利性,会使得他们网络使用率提升,并拉长上网时间,这为大学生更多的使用网络新技术并适应网络新技术环境提供可能。 统计不同性别的网络新技术平均使用率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新技术平均使用率,结果发现在网络新技术的使用上,存在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文理科专业学生的平均使用率没有明显的差异。(详见图4、图5、图6) 从表4和表5中可看出使用率最高的网络新技术为QQ 空间和土豆、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比这两项应用的平均周使用时长与大学生的平均上网时间,也可以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占平均上网时长的绝大部分。这两项网络新技术最吸引大学生的特性“关注好友动态、阅读和转载、可搜索的视频种类多、上传下载”,反映了大学生对于网络新技术参与、互动和协作、分享有高的认可度。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与上网时长成正比,上网时长多的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也多,所使用的网络新技术种类也越多。上网时长为14-20小时的学生,他通常花费在QQ空间上的周时长为3小时以下,花费在博客、微博上的时间为3-7小时,土豆、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的周时长为3-7小时,花费在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上的时间为3.7小时;而上网时长为3小时以下的学生,只会使用QQ空间和土豆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等少数几种,时长也都在3小时以下。 3.大学生现有学习方式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性表现 这部分的问题主要测查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协作性、共享性和情感认知四个维度的表现,各维度得分情况见图7。 从图7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典型特性中,对“共享性”的表现最为突出,表明学生在现有的学习方式中有大的分享意愿并伴随着实际的分享行为。在辅助的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愿意把学习资料告诉同学或分享到网络上,有时还把自己的作品在博客或分享到百度等公共页面,并希望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或者作品。访谈中也有一些学生认为,网络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使用网络新技术学习或者教学时很容易忽视现实情感的交流,所以多数学生不赞同网络新技术对情感认识有促进作用。 (2)学习方式特性的性别、年龄、专业差异分析 如上图所示,大学生学生方式在协作、分享、情感认识三个方面男女的得分相同,在主动性方面也仅相差0.1分,故认为样本中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表现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从上图可看出,样本中,整体上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方式在几个维度的表现上优于理科专业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分享性三个方面,文科生的得分都大于理科学生的得分,而在情感认识方面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的得分持平。 4、教学满意度 (1)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总体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学校教学方式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在考察的信息量、协作性、参与性、沟通与交流四个维度中,平均得分只有2.0和2.1分,远低于理论中值。 (2)教学方式满意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从图12可以看出,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整体上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的得分。其中,在信息量和参与性方面,女生的得分要稍高于男生,这可能与上课时女生喜欢坐在教师的前部,更容易接受教师提供的信息,也更热衷于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有关:而在沟通和交流方面,男生的满意度稍高于女生的满意度,这可能与男生沟通的主动性有关。 (3)年级对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上2010级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最高,而2009级和2008级的学生的满意度基本持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可能与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增加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时常使用网络新技术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充满好奇有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慢慢适应了大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随着自己学习方法的不断完善和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对教师教学方式有了更高的期望值,从而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产生了影响。 图14表明,在教学方式的整体满意度上,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得分理科专业的平均得分高。其中对教学提供的信息量、教学的协作性以及使用网络新技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满意度都是文科的学生高于理科的学生,但在教学参与性的满意度上,理科专业学生的满意度得分要高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文科类专业教学时容易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相应会增加了学生协作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些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高的组织能力,一旦有疏忽,很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公平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参与满意度的评判。而且文科专业的学生善于交流和表达,无论是在现实的课堂中还是在课下的网络上,都喜欢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喜欢使用网络新技术和同学或者老师进行交流,故出现教学方式中的沟通与交流的满意度要高于理科专业学生的情况。 四 讨论 1.上网时长中,花在网络新技术上的时间有大占比 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受到上网时长的影响,上网时长多的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更多,所使用的网络新技术种类也越多,表明以Web 2.0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正在成为学生使用网络的重要内容。长时间使用网络新技术,网络新技术中伴随的协作、成果分享、交流和对活动的高度参与等体验,也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可。 2.网络新技术与学习方式变化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在对大学生网络新技术使用情况的测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参与、协作、互动、共享等特性为认可;测查大学生当前学习方式的特性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协作性、学习的共享性和对学习的情感认知方面,如体现学习主动性的“主动下载和使用对学习有帮助的网页或文件”;体现学习协作性的“更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作业或作品创作”;体现学习共享性的“希望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或作品”;体现对学习的情感认知的“目前考试能够反应我的真实能力”等。以上两项测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网络新技术的Web 2.0特性,可以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到网络新技术的明显影响。 3.学生的需求与课堂教学的矛盾明显 大学生学习方式受网络新技术影响所表现的对参与、互动、协作、共享的习惯性,自然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这种需求。如果接受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大学生所熟悉的网络新技术环境有大出入,则会对教学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对学习动机和学习质量产生影响。 五 结论 研究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率高,依赖程度大;认同网络新技术的共享、参与、协作互动等典型特点,并在他们的学习方式表现出这些特性;受网络新技术特性的影响,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形式、信息量、评价标准存在低的满意度。在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程度上,文科学生高于理科学生、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学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研究受周期的限制,只选取了某师范学院的部分大学生做研究样本,他们的学习方式受网络新技术的影响这一结果,只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学习方式所发生的变化。网络新技术不断地向大学生的生活渗透,其Web 2.0特性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实质上是对大学教育期望值的提升。网络所提供的社会教育的比重逐渐增多,网络新技术环境提供给大学生更适合学生特性发展的愉悦学习体现,这种学习体验也是大学教育质量改革的新课题,因此应当有对网络新技术对学习产生影响背后的深层次因素的更多有益探索。
房地产经营管理论文:房地产信托经营管理论文 “信托”意指信任委托,是一种代人理财的制度安排。我国《信托法》中所称的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所指定的或者法定的)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财产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虽然人们对信托观念是起源于罗马法上的“遗产信托”,还是仿效日耳曼法上的“受托人”制度,尚有争议,但都认为现代信托制度的发展最早是从英国封建时代的用益权制度开始的。 一、现代信托制度的发展 (一)现代信托制度的确立 早期在英国出现的“信托”,称为“用益设计”,当时的目的是为了规避封建法律制度对财产(尤其是土地)转移所加的限制和税负。当时的英国人民非常虔诚于宗教信仰,因而有死后将土地捐赠给教会等宗教团体的习惯,但教会土地可以永久免税以致影响到封建诸侯的租税利益,再者封建诸侯丧失了取得无人继承土地的机会,封建诸侯不得不出台禁止将土地捐赠给教会的规定。于是,人们采取了先将土地让与他人,再由受让人管理土地并将土地收益交给教会,达到与直接损赠给教会时相同的目的,从而规避了禁止捐赠土地给教会的规定。人们还采取同样的方法规避了土地长子继承制。另外,在由国王、领主和佃户组成的英国封建土地制度下,每当土地的“占有”或“所有权”发生转移时,受让人需要交纳大笔税金,因而人们采取了转移土地“占有”而保留土地“用益权”的方式,使得这种负担得以规避。由于英国的普通法并不承认这种用益设计制度,因而受让人(实际上是受托人)是否遵守与委托人之间的协定不受法律的约束,而仅仅是依照良心和道德来管理财产,如果受让人不讲信用,委托人和受益人都无可奈何。在15世纪形成与普通法院分庭抗礼的衡平法院的大法官,以尊重法但不应该忽视道德为理由,承认并赋予了用益设计制度的合法性。用益设计制度的合法化招致了封建诸侯的不满,1535年亨利八世颁布了《用益法》,将受益人的受益权确认为法律上的所有权,目的是为了使受益人承受所有权人地位而无法规避税负。1925年英国以《财产法》废除了《用益法》,现代信托制度得以确立。 (二)消极信托向积极信托的转化 由于早期信托中的受托人仅仅承受信托财产的“名义”所有权,对信托财产不负任何积极管理的义务,信托财产的实际管理权和受益权由受益人拥有,也就是说受托人只是“人头”设计。通过利用受托人的“人头”设计,可以达到成功规避对财产转移的限制和不合理税负,因而这种信托被认为是消极信托。 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制度崩溃,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市场化,凌驾于财产转移上的种种限制和税负也纷纷取消或合理化,人们由确保土地财产世代相传的观念转变为以赚取利润为目标,农业经济时代向工商经济时代的转化,也使得财富来源的形式由单一的土地转向多元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受托人从满足消极的“人头”设计需求,转变为能够满足受益人对提供积极、专业的财产管理方面的需求。信托和投资的结合日益紧密,营业信托事业日益兴旺发达,积极信托主导了现代信托的发展。 (三)现代信托制度的传播和创新 英国虽然是信托事业的发源地,但长期停留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事信托阶段。19世纪60年代,因产业革命的成功而资金充裕的英国民众,急于投资于利润丰厚的欧美地区,但缺乏国际投资经验,于是中小投资者集中资金交由可信赖的投资经验丰富的受托人代为运作,双方约定受托人只收取一定的报酬,并将投资收益返还给投资者。以后,受托人发展为专业化公司,并通过发行等值的基金单位而募集成立了信托基金,由此产生了“单位信托”。20世纪20年代,这种单位信托制度传入美国,并发展成为“投资信托”,以后又从美国传入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地区。二者的区别在于单位信托是以契约方式运作的“开放式基金”,而投资信托是以股份公司形式运作的“封闭式基金”。目前,英国和美国都有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但限于习惯和民事信托旷日持久的发达,民事信托仍然是英国信托业务的主体,而美国的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同样发达。日本信托与英美不同的是几乎都属于商事信托,特别是在二战后特殊的经济环境中独创了“贷款信托”,为日本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国外房地产信托经营模式 (一)美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 美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realestateinvestmenttrusts,REITS)是以公司拥有资产的形式,将股东的资金吸引到房地产投资中,股东既可以获得类似于直接投资房地产的一些好处,又避免了承担无限责任及资产流动性差的风险。美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业自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迅速发展、衰落、复苏、稳定发展的过程,目前的市场价值已经超过400亿美元。 l、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的类型 美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包括股权信托、抵押信托、混合信托三种形式。股权信托的投资业务主要是房地产的所有权(收购现存房地产或即将开发的房地产),其投资人取得的是房地产的股份所有权;抵押信托的主要投资业务是房地产抵押放款,投资人取得的是抵押贷款债权;混合信托则兼有股权信托和抵押信托双重性质和特点。股权信托的投资魁力在于:(l)通过资金的“集合”,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于利润丰厚的房地产业的机会;(2)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将募集的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组合,分散了房地产投资风险;(3)投资人所拥有的股权可以转让,具有较好的变现性。抵押信托的投资魁力在于:(1)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介入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获得较高借贷利差的机会;(2)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将募集的资金用于多个房地产项目的抵押贷款,分散了房地产借贷风险;(3)投资人所拥有的股权可以转让,具有较好的变现性。 2、房地产投资信托与房地产股份公司的不同 虽然房地产投资信托与房地产股份公司都是将所募集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但二者具有显著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功能在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是财产管理与金融功能的统一,虽然它通常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出现,但同时要受到公司法和信托法规范;而房地产股份公司主要受到公司法的制约。(2)法律对房地产投资信托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收益分配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比如关于资产价值的75%以上必须由房地产、抵押票据、现金和政府债券组成的规定,关于来自于租金、抵押贷款利息和房地产销售的毛收入不低于总毛收入75%的规定,关于分配给股东的金额不低于应纳税收入95%的规定等等,从而对其业务性质作出了强制性约定;而房地产股份公司的业务性质则不受法律的约束,其资产结构、收入结构、收益分配最终体现为股东的意愿。(3)房地产投资信托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有消极性,即经理和雇员不直接进行房地产的管理和运作,只是对房地产管理业务的开展予以决策,具体的信托资产管理工作则聘请独立的房地产投资顾问或承包商来完成;而房地产股份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是积极的。 (二)德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 德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是投资信托公司通过其选定的保管银行发行投资信托证券,并将所收受的资金投资于房地产或其他特别财产,保管银行根据投资公司的指示负责现金及有价证券等特别财产的保管、信托收益分配、信托基金资产评价,以及房地产业务的监管工作。(图1)为保护投资人的利益,投资公司法作了设置监督委员会、选定保管银行、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分别管理、投资范围限制等强制性规定。可以投资的房地产限于租赁居住及商业用房地产,以及符合该条件的在建工程(不超过信托财产价值的10%)和土地。德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的特点,在于基金资产的运用业务与保管业务的分离(三)日本的土地信托 日本的土地信托是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信托给受托人(信托银行),并从受托人管理和使用该土地的收益中获取信托红利。(图2)土地信托包括租赁型和处理型。租赁型是指土地所有者在信托期结束后,收回土地所有权;处理型是指土地所有者在信托期结束后,领取土地出售所得价款。土地信托基本上是在土地所有者具有开发积极性,而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发挥功效,土地所有者能够在保持土地所有权的同时,获得稳定的项目收益,因而对土地所有者来说极具投资魅力。 三、我国房地产信托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 我国现代信托发端于20世纪初,并持续发展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前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信托业务逐渐消失。1979年新中国第一家信托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经过20年的发展,全国已经有近400家信托投资公司,总资产约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0%左右。许多有能力的信托投资公司都参与了房地产投资经营活动,它们以吸收信托存款、委托存款、发行房地产企业债券等形式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筹集资金,或者办理各种形式的房地产信贷业务,或者直接投资于房地产的开发经营,虽然拓展了房地产业融资渠道,促进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但因存在着违规经营、管理混乱、业务范围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信托业乃至房地产业的市场秩序,许多信托投资公司因房地产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的边缘。为了规范信托业的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1月9日颁布了《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这就使得我国信托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规范基础上。而发展什么样的房地产信托经营事业,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主要借鉴国外的运作模式,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简略构想。 (一)建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建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一方面为迅速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通过信托基金汇集闲散资金,满足房地产业发展对资金的巨额需求。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业务范围,目前应当以房地产的开发、购置、出租管理等权益型投资作为主要经营业务,至于资产结构、收入结构、收益分配等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和机构作出明确的规定。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运作的模式上,既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由金融机构组织发起,具体的资产管理活动由专业的投资顾问操作,也可以借鉴德国的模式,由投资信托公司负责具体的资产运营,另选保管银行负责受益凭证的发行、收益分配、部分信托财产的保管和运营监督。但考虑到我国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信托基金业管理的实际情况,以致专业房地产公司不可能作为投资信托基金的组织发起人而得到批准,以及现有信托投资公司在房地产权益经营管理运作方面的不足,美国的运作模式可能更具有借鉴价值。由信托投资公司组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起,并委托证券公司或银行向社会公开发行受益凭证,将所募集资金交由专业房地产公司进行独立运作。(图3) (二)建立国有土地信托经营管理运作机制 我国城市国有土地所有权是通过出让、出租等经济形式及行政划拨方式实现的,而在日本,国有土地信托也是实现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日本的国有土地信托,是吸取民间土地信托制度能够有效利用土地的特点,为促进国有土地的有效利用及处置而建立的,使得国有土地的管理及处置手段更加多样化了。日本国有土地信托制度的好处是:在长期持续获得土地收益的同时,保留了将来行政需要的国有土地所有;将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共同进行信托时,土地价值的体现较为隐蔽,可以减少对邻近土地价格的影响;可以利用土地信托制度对再开发中的土地所有权进行调整。考虑到我国的土地制度现状,虽然利用土地信托制度不可能产生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好处,但至少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实现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一种经济形式。当然,要保证土地信托给国家带来的经济利益不低于土地出让或出租所带来的利益。 (三)“房屋银行”的信托化规范经营 “房屋银行”模式是由贵州房屋置换中心与中国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联手率先推出的。由于这种经营模式既降低了租赁双方的交易成本,又使双方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并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全国各大城市得到推广。因中国人民银行规定“银行”名称不得任意使用,一些地方如上海已经将其更名为“存房中心”。贵州的运作方式是,房屋所有权人将待出租的房屋“存入”房屋置换中心,房屋置换中心根据房屋所处的地段、环境、设施等因素,测算出房屋的出租价格,经房主认可后通过网络系统对外招租。房屋置换中心从首次招租成功之日起支付租金,并于每月存入工商银行为房主开立的帐户中。房主每年预留40天时间作为房屋置换中心的租赁工作日,该期间房屋置换中心不向房主支付房租。贵州房屋置换中心的该种业务仅运作四个多月,就接受了5900多套房屋,并租出5700多套,出租率达到97%。虽然各地都基本参照贵州的方式运作,但还是有许多差异。比如,北京房地产交易中心将此类“房屋银行”业务称为“租赁吞吐”业务,该业务规定每年预留两个月作为不向房主支付房租的租赁工作日,自房屋“存入”之日起开始按照事先约定的数额计算房租,不过所约定的房租额与向承租人收取的实际租金并不相等,房地产交易中心赚取了其中的差价。 在此类“房屋银行”业务中,房主、承租人及“房屋银行”相互之间是一种什么法律关系?他们之间签定的法律合同属于什么性质的法律合同?租金的收取与支付宜采用什么方式?对这些问题需要加以分析,以便在出现纠纷时能够依照现行法律及时予以解决。 在“房屋银行”业务运作中,房主和“房屋银行”之间一般是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因而像北京房地产交易中心那样从中赚取差价的行为,有点类似于房屋的转租获利,这是不符合委托及中介业务的有关规定的。承租人和“房屋银行”之间是名义上的租赁关系,此时,是“房屋银行”以房屋所有权人的身份与承租人签定租赁合同,承租人也并不关心谁是房屋的真正所有者。由此可以看出,“房屋银行”业务的运作更符合信托法律关系。房主是信托法律关系中的委托人,“房屋银行”是具体从事房屋经营管理活动的受托人,受益人既可以是作为委托人的房主,也可以是房主指定的其他人。这样一来,我们将“房屋银行”称为“房屋信托”,并用信托法加以规范可能就较为妥当了。虽然我国民法理论及实践中,将信托行为等同于行纪行为,但严格地说,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信托法的出台也更加证实和明确了这一点,因而不宜将其认定为“房屋行纪”。 四、发展我国房地产信托经营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出台,为我国房地产信托经营事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不过,要真正促进房地产信托经营业务的发达,尚需要制定有关规范各种房地产信托经营业务的政策法规及实施细则,特别是关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如何具体运作、房地产信托经营业务的税收制度、房屋信托时是否需要及如何进行产权转移或变更登记等问题,都是房地产信托经营的具体操作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房地产经营管理论文: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处党支部党建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根据局党委要求,局属各党支部之间开展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以及经验交流会上各党支部重点发言提目要求,我处党支部的重点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促进首府房地产开发市场有序发展》,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及虚心学习的态度,重点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学习活动及今后党支部的工作思路向大家汇报,以便各党支部之间相互学习交流。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决定一切工作的前提及保障是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这要取决于领导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自身素质,并结合本处实际工作,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具体工作中,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精诚团结,提倡“五互”精神,重大决策问题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班子成员及党员干部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党建工作应有分工,但绝对不能分家,党内干部要积极参与行政工作,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在具体工作中相互通气、谈心。党支部以党的作风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处中心工作,在党员干部职工中开展“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影响人、凝聚人”的“五人”活动,逐渐使我处形成一个团结的、战斗的、富有凝聚力的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三、重点作好党建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根据实际工作坚持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如例会制度上大家一致通过职工关心的福利、表彰事宜等,真正作到民主集中制,通过每年两次的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解决每个职工在工作中积累的思想问题。积极组织参加局党委组织的理论学习,保证全体党员无特殊情况不缺席,并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局党委的要求认真做学习笔记并撰写学习心得。学习后,由党支部派专人检查笔记及学习心得情况,将其装入个人政治理论业务学习档案中,200年期间共撰写学习论文7篇,学习心得10篇。 四、领导干部要重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在我处大力提倡党员、领导、环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身教重于言教的宗旨,它将更有说服力,更有针对性。200年开发处年度工作重点目标是督促检查10个20万m2平方米以上的商品房住宅小区的工程进度,为了保证重点小区优质高效快速度建成,为企业排忧解难,我处领导干部在项目建设中,深入各基层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加班加点,不计任何报酬,对我市重点住宅小区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每周派工程专业人员深入到各小区跟踪服务,发放问卷,及时了解开发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简报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反馈信息,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保证了各重点项目建设如期进行。 五、党支部不是单一的,应发挥其优点、抑制其弱点,根据本单位职责、工作特点,我处党支部充分调动党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根据每个职工的优缺点发挥其作用。 (1)房屋面积测绘工作涉及到我市千家万户的利益,对于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我处党支部在每次的政治思想理论学习中,要求他们必须参加,从理论学习中净化思想。在日常测绘工作中,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不良风气。为配合我市大型企业及事业单位的改制工作,大量的测绘任务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处职工常常利用业余及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有时把审核的资料拿回家,不方便带资料时甚至加班工作到凌晨及整晚,不计任何报酬,这样的工作作风与我处党支部日常的思想教育是分不开的; (2)进一步完善“爱心基金会”。“爱心基金会”自2000年成立后,首先建立了职工家庭调查表,对每位职工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登记,特别是将家庭有困难的职工作为重点“爱心”对象。截止目前,已累计爱心基金3326余元,先后为我处职工提供爱心援助12笔,累计2545元,为灾区捐款1000余元。虽然基金会拿出的每一笔钱都不是很多,献出的爱心仿佛微不足道,但它是全处职工的爱心体现,它凝聚了全处每位职工的浓浓真情。在今后的运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将“爱心基金会”进一步完善; (3)贯彻落实中纪委、中组部《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意见》,全年召开不少于一次民主生活会,有针对性地解决全处干部职工在思想、工作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200年上半年,按照局党委的要求,组织处领导、环节干部开展主题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工作小结、对我处今后工作的建议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生活会,与会同志认真准备,会上积极发言,并分别对发言的同志提出了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等各方面的问题。相互及时交换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意见,两次生活会上,共计给我处今后工作建议6条,向处领导提出建议或批评7条,对环节干部提出建议或批评15条,从思想上、工作上得到了统一,从而达到这次支部民主生活会的目的。·今年党支部的工作方法及措施: 一、继续作好局党委200年度党支部党建目标责任制,保证责任制所有内容全部达标。 二、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开展“党员模范示范月”活动及“三上墙”制度,即制度上墙、程序上墙、职责上墙及社会公开承诺服务等,变自律为他律,公开接受监督,通过示范月活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增强党员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廉政意识及服务意识,从而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把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斗争纳入全年总体工作部署,分解目标,责任到人,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 总之,在此次全局系统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处党支部将本着虚心学习、共同发展的态度,向各总支、党支部学习,在今后的支部工作中,把工作做的更加细致到位。 呼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处党支部 房地产经营管理论文:电子商务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研究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然成为当下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乎着新环境下各行各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和思想理念。作为当下热门的房地产企业,也面临着来自电子商务的巨大挑战。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子商务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的意义,提出了房地产企业经营理念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对引导人们走向崭新的经济时代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深入当今社会。它不仅带动了房地产企业的全球销售范围,而且还利用现代化的电子商务技能加快了市场的格局变动。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房地产资源,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核心内容、经营发展模式,才能体现电子商务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也需要适应目前的市场竞争压力,发挥信息时代电子商务的积极作用。 一、电子商务为房地产企业提供的优势 电子商务信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充分地把房地产企业的服务宗旨展现出来。由于互联网具有全球覆盖性,良好的网络宣传会带来许多潜在的客户,对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了解大众需求,及时调整房地产资源的经营模式,为大众提供一线的优质房源,帮助房地产企业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房地产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属于自己的营销平台,通过互联网可以共享多种房产信息,有效降低了营销成本,便于大众的房源选购,以及对房产市场上新楼盘开发的资源共享,真正实现让大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市场上的房源信息,从而也大大降低了宣传成本。研究表明,假设使用互联网进行广告宣传,其销售量是传统销售的5倍以上,而只花费了预算的1/5,在竞争中加大了预算成本的效益。 而且,由于互联网不仅可以全天运作,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随时随地扩展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发展方向,通过网络宣传房地产企业形象,加大与大众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房地产的市场竞争,增加房地产企业的商机。 二、电子商务为房地产企业带来的积极意义 传统的纸媒介被信息化网络的电子商务所取代,改变了一些企业的服务方式,形成了一些以信息为核心的新型运作模式,使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逐步加强,从而提升房地产的影响力,促使电子化信息时代的管理水平不断进步。一方面,从房地产企业进入市场后的运作模式来说,其营销手段有地段、品质、设计等几个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使房地产企业具备整合营销、资源共享的现实意义,在很多方面呈现标准的模块化发展趋势,销售目标具有群体性,在电子商务信息的带动下房地产企业商品房销售呈国际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房屋住所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房地产企业通过网络信息来提升品牌的竞争力,以信息服务化为核心,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电子商务已然成为现代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之一。随着网络时代的日益普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全面沟通越来越便利,不受条件的约束可以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的房产沟通,通过网络宣传不仅可以促进房产资源的销售,而且宣传的范围广,具有开放性特点,使房地产企业将房源更好的推向全球市场,让世界各地的客户随时访问自己喜欢的房源位置,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条件。可见开展电子商务的信息时代对房地产企业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利润,还获得了更多的房产客户,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成交机会。 在互联网时代,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成功,需要高质量的房源产品和了解市场需求。恰恰电子商务带给房地产企业的积极意义在于将房源模型、房源销售、大众需求做出了整合,节省了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竞争时间,也提高了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分析大众需求,便于获取市场的房产信息,有针对性地与客户进行房产资源的交流,更好的满足大众,使房源信息在市场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提高客户的信任度,便于新开发的房源及时推广。 三、电子商务下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研究对策 在电子商务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下,房地产企业要建立新型完善的房地产经营管理模式,提升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房地产企业与市场信息化更好的结合,进一步管理房地产企业的信息资源现代化;完善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理念,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以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不断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使命,加强员工自身的能力素质培养,才能在信息化的时代下积极发挥创造性,使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具现代化。 电子商务环境下房地产企业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信息化的形成带动了房地产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战略要求,建立房源网站,使客户更加全面了解到市场的房源信息,获得咨询服务,才能在新型的市场战略中提升知名度,带动电子商务下房地产企业的全面发展。 受电子商务信息化的影响,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人才培养作为房地产企业发展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建立新制度,转变新观念,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人才资源进行管理,适应信息化的管理要求,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整体素质培养,才能在激烈的房地产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以其强大的信息发展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时代下,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只有提高市场适应力以及信息化的工作效率,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促进房源的市场开发,降低房地产企业的市场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完善人才的资源优化,才能使房地产企业在竞争中成功应对市场考验,顺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推进房地产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创新要求的管理对策。 房地产经营管理论文:浅谈在循环经济下如何加强房地产经营管理 [摘要]房地产行业的崛起,极大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而房地a行业想要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管理制度,只有加强房地产的经营管理,才能使其更好的适应循环经济的社会发展形势。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措施,还可以使房地产行业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必须做出改革与创新,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房地产经营管理的水平。本文对循环经济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在循环经济下加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措施,以供同行探讨与交流。 近年来,住房问题成为了人们的热门话题,房地产行业也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这一行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也越来越高。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不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所以相关人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房地产经营管理,使房地产行业在循环经济下更好、更快的发展。将循环经济理念加入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可以实现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可以使房地产经营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个环保经济的概念,随着人们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而且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差,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循环经济的理论应用在各个行业中,可以实现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在房地产行业中,提高了清洁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利于构建生态环保的社会,还可以实现房地产行业经济利益的提升。循环经济下,房地产行业应该改善经营管理模式,并根据生态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管理措施。在利用循环经济进行指导时要遵循一定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减量化、再循环以及再利用原则,这些原则可以降低房地产行业资源浪费的概率,还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与保护。在不同地域中,人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循环经济理论,使其发展更具长远性,还能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建设,从而使循环经济理论发挥更好的效用,使其经济、合理以及环保的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2循环经济下房地产经济管理体系 2.1循环经济下绿色经营管理体系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趋势 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而且过度的开发也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也会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威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其不但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可以给人们提供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是这一行业的发展以及规模的扩大,有时也会增加对资源的使用率以及使用量,所以建立绿色、环保的经营管理体系,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可以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2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体系的结构 绿色环保的经营管理体系是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建立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结构也是该行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其结构的合理性是房地产行业绿色、长远发展的基础。引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可以使房地产行业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行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使房地产经营管理理念更加健康、环保,并对周围环境起到保护与节能的作用。 3加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方法 3.1转变房地产经营目标,培育绿色经营理念 在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模式下,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目标应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双丰收,这是房地产绿色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有其现实可能性。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提高房地产项目的技术含量。 3.2实施房地产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绿色化支持 房地产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绿色化支持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制造方式,使得项目从研发、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按照循环线路实施运行,使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协调优化。 3.3追求房地产经营环境管理体系的创新 绿色化房地产经营环境管理体系不再单纯以环保部门为主,应当将房地产企业的各个部门、各级人员都纳入到环境管理体系当中去,使企业内部经过整合,形成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并从循环经济大系统的理念出发,要求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变化,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与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使这一行业更加长远的发展。房地产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大大提升,房地产行业也成为了人们的热门话题。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以及规模的扩大,会利用大量的资源,如果不对其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变,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循环经济的理念被引入了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并发挥了经济、合理、环保的效果,降低了房地产行业对资源的使用量,大大提高了这一行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房地产经营管理论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在分析新常态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得出该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及新时期下的发展趋势。然后通过对某高校的案例分析,分析其在专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新常态下房地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对策建议 1 新常态下国内房地产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1.1 一线城市发展现状 一线城市主要是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呈现出快速发展状态。由于其对人口的吸引力是其他二三线城市无法比拟的,这就导致其房地产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况,房价居高不下。对于这种情况,各地政府在近几年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建筑用地存量不足和政策的限制导致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商业建筑减少,甚至一段时间内没有新开工项目,这就对在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从业人员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房地产开发类人员过剩,而房地产建成项目经营管理人才和物业管理人才短缺。 1.1.2 二、三线城市发展现状 二线城市主要针对GDP大于5000亿元的城市,例如杭州、苏州、重庆等。这些二线城市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其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较快,新增建筑面积不断增加,去存库速度较快,房价也是不断增长,总体形势良好。对于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从业人员,在房地产的开发与经营方面对人才的需求程度较高,发展空间大。相比于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就不太乐观,这些城市的GDP处于5000亿元至2000亿元期间,由于其城市的发展潜力不足、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导致对人口的吸引力不足,这些因素导致房地产库存量较高,新增建筑面积减少。对于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从业人员目前处于十分困难的环境。 1.2 新常态下房地产发展趋势分析 所谓新常态,主要指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从靠劳动力、资本投入的粗放增长,转向靠改革创新、技术进步的集约式发展,即转型升级。新常态不像过去一味追求总量扩张,它更加重视有质量、均衡、可持续的增长。在新常态下,房地产发展的经济环境与发展环境都会发生变化。 1.2.1 一线城市发展趋势 新常态下,对于一线城市来说,房地产企业在城中开发机会已明显减少,更多的是在城市周边进行开发,例如北京,新建开发项目甚至已经扩展到相邻的河北省与天津市。因此,对于一线城市来说,未来的开发空间会逐渐变小,需要从项目的前期开发逐步转移至项目后期的经营管理上。同时,由于信贷难度加大,成本上升,房地产企业会对于前期资金投入更为慎重,对后期项目能否良好的运营将成为重点关注的方面。 1.2.2 二、三线城市发展趋势 对于二线城市来说,未来的发展趋势依然围绕着开发与经营同步进行。在保证质量与数量的基础上,会更加注重项目的后期经营管理,提升项目的品质,总体发展形势良好。对于三线城市来说,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去库存压力较大,在限制新项目开工的同时,将加大政策引导,加快去存量将会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望在未来几年扭转目前不乐观的形势。 2 我国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 2.1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共有38所高等院校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包括重庆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吉林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涵盖经济、管理、规划、施工等多个专业方向。 2.1.1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房地产领域的技术知识,掌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相关的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对房地产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房地产、投资、咨询、设计、施工、金融与保险等领域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项目决策、项目开发、市场营销、物业管理等工作。 2.1.2 课程设置 1998年我国启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随着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及课程设置也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从目前看,我国各高校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方向及课程在全国高校中设置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见表1),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或方向分别设置在不同学科下,这也正反映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性。 2.1.3 教师团队建设 对于房地产专业的教师团队建设多数高校依然将专业知识教育、实践培训作为教师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强调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多以专业分类,各团队由“专业系主任+各课程教师”为基础构建教师团队。教师毕业院校包括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 2.1.4 学生教学及考核方式 授课方式以教师面授为主,配合一些小组讨论,对于一些特殊课程,以少量的实验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配合教学。考核方式由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具体方式由课程教学目标决定,在评卷时任课老师按照“标准答案”分步骤评分。考试成绩主要有三部分,分别为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成绩组成,最终成绩将由这三部分进行加权得出。 2.2 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存在问题 2.2.1 培养目标多样,定位不明确 培养目标较多,对学生个人素质要求较高,没有考虑到学生素质差异的现实情况。培养人才形式单一,局限于应用管理型人才培养,没有对有意愿从事科研同学的提出具体培养方法与手段,没有将培养目标与新常态下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相结合,缺乏侧重点的培养,培养人才同质化较强。 2.2.2 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重点 课程设置涵盖内容较为丰富,但是缺乏侧重点,没有突出本校的教学特色课程,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具体的专业性。新时期下,与房地产业发展趋势相关的课程设置较少,例如金融学、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运营等。对于不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没有具体分类,实践课程设置不足。 2.2.3 师资配置单一,缺乏培训体系 教师基本有国内各高校的毕业生为主,缺乏对国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同时,由于本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较强,对于师资力量的配备要求也比较苛刻。不仅需要教师需要掌握经济、管理、工程施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加需要将其与房地产相结合。现阶段,大部分院校教师团队的构成都是以院校自身情况和专业课程为基础,没有考虑到学科专业的现实要求以及交叉性学科对教师能力素质的高要求,往往出现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专业的教学理念不相符。同时,教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填鸭式、书面式教学方式依然常见。 2.2.4 教学手段单一,考核体系不完善 人才培养以上课为主,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多媒体课件往往成为了电子版教材,教学缺乏吸引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教学存在形式化,难以达到教学目的。考核体系不完善,仅仅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导致学生考前突击情况经常发生,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小,没有扩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考核成绩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新时期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发展趋势 3.1 由开发向经营转变 物业管理业的变化带来专业建设发展。随着一线房地产开发建设高潮期的结束与三线城市去库存压力的不断加大,房地产业将迎来一个存量经营管理时代即物业运营管理时代,这里的物业运营管理既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物业管理及设施设备管理,也逐渐兴起了房地产资产管理、房地产组合投资管理等综合经营、管理等服务,贯穿于房地产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因此相关的经纪、评估、咨询等将成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学科的发展重点。 3.2 单一化管理向多元化管理转变 房地产开发行业本身变化带来专业建设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从根本来讲依托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新时期下,我国居民消费将从传统的重衣食过渡到重住行,表现在房地产行业就是从住宅房地产至商住地产、养老地产;从办公地产至商业综合体;从购物娱乐地产至旅游文化地产、休闲地产的多业态、混合业态不断演进,这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居民储蓄水平和消费水平日渐提高及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与传统的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市场供求、开发模式、商业盈利模式相比,未来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要以经营管理为主线,结合工商业项目、旅游休闲产业、文化产业等培养多元化、专业化人才。 3.3 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对于新时期下,房地产行业的分工会日趋细化,管理理念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与时俱进。教师团队不仅需要制定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更要教授符合发展趋势的知识理念。为此,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尤为重要。学习型团队是新时期发展的趋势,学习型团队通过营造整个团队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团队。这种教学团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表现,不断升级团队的教学能力。 3.4 金融学与房地产行业结合日益紧密 在新时期,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进一步融合带来专业建设发展的新要求。随着企业融资成本与难度的增加以及融资方式不断的更新升级,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从之前依靠土地升值盈利转变为依靠赚取资本回报盈利,从单一的银行贷款转变为房地产信托、房地产投资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如果开发商不具备强大的金融运作能力,则只能赚取房地产建设相适应的合理利润而不是超额利润,只能依靠银行贷款等传统方式融资,这将会对制约企业在新时期下的发展。因此,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更需要培养既懂房地产业相关基础知识又精通现代金融学的高级人才。 4 新常态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建议 4.1 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培养定向化模式 结合新常态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新时期下,房地产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局限于的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等,而是更多的倾向于项目后期经营管理、资金运作、物业服务等方面。因此,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侧重以上这几方面,可以通过设置定向化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与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培养目标,在满足基础知识的学习后,依据培养目标进行相应课程的安排,使学生的学习达到全而精,广而深,通过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或专业方向的科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满足新时期房地产行业的需要。 4.2 结合新时期要求,健全课程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可以把专业的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房地产项目开发理念、资金运作管理、房地产产品开发与营销、房地产经营管理等几个方面。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专业技术资格日趋看重。因此,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可以结合资格证的考试而进行适当增加或调整,教学内容可以与历年的考试重点结合在授课中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对于新课程的设置,可以参考国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不动产专业、伯克利加州大学商学院房地产系、纽约大学金融系等知名院校。健全R悼纬蹋适应新常态下房企的发展需求。 4.3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为了更好的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可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论坛、讲座,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前沿学科知识,鼓励教师们多参与各类教师技能比赛,在比赛中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方法进步,同时,积极开展教师团队的内部交流会,将自己有效的教学经验方法传授于大家,使团队成员共同进步。也可以通^类似学生交流的方式,与国内外房地产专业知名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引进优秀的教师,培养优秀的教师,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4.4 搭建多样化教学体系,创新学生考核方式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把课本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明白就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从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出发,注重交流和讨论,推行自主和交互式学习方法,重视合作学习。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注意给出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题目,让学生自主探索,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要和企业进行互动式办学,学校可以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一些专业咨询意见和企业培训,而企业负责人可以导师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于考核方式,将考核与考试、检查与测评结合起来,综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对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理论进行考试,又要对其资料的收集、课堂讨论、实践情况等进行考核,把平时的成绩融入最终成绩中,减少理论考试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重,通过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使学生转变观念,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不搞考前突击,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精力不放在应付考试上,能够更广泛深入的拓宽学生知识面,教会其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更加高效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房地产经营管理论文:论房地产项目的经营管理 摘要:作者结合自身长期从事房地产项目开发、经营管理的经验,系统地从组织、计划、控制和营销四个方面论述了房地产项目经营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房地产项目的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实战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 经营管理 当前房地产项目经营管理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包括市场定位及决策机制不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供应迟慢、变更多,工程收尾阶段的工作矛盾突出等等,针对实际情况本文从组织、计划、控制和营销四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其中对于高绩效团队建设、市场调查及定位、工程进度管理、造价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营销策略、渠道策略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 组织管理方面,作者认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一定要建立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的团队,这个团队,必须具备凝聚力和执行力。企业有了团队凝聚力,才能存在和发展,企业的发展又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反之,企业缺乏团队凝聚力,要生存和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而面对“市场更加多变”和“管理日趋复杂”两大挑战,必须从具体的事务中抽身出来,专注于计划、实施、沟通、协调、监督、落实、指导、控制、考核和持续改进等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研究,积极搭建提升执行力的平台,不断提升部门和下属的执行力,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计划管理方面,以往开发商仅仅认为只要把房子建得牢固美观,就不愁没有顾客光顾,只要自己造的房子好就不怕没有人买。这是在买方市场情况下的一种陈旧思想。如今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如果开发商一味地闭门造车,只追求“作品”的“自我欣赏”,那么到了销售阶段,将是“一筹莫展”了。因此在前期策划时,进行充分市场调查及对调查资料进行准确分析,以确定正确的发展路向,找准市场定位,是项目开发成功的最为关键的一步。 控制管理方面,进度管理、造价管理、质量管理都与成本控制息息相关,几者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应争取在确保质量、保证进度的前提下把建造成本压到最低。总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公司总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与具体指导,并贯穿于从项目投标开始到项目竣工为止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是相互配合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如果处理不当,会直接引起项目费用的升降,影响项目的经营效益。 营销管理方面,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组合性、位置的固定性、在不同的市场上不可调剂余缺性、异质性、价值的巨额性、政策限制性、使用的长期耐用性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性,我们在确定其营销战略,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考虑到上述特征,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对现有的营销方法和手段进行舍取、突破和创新,使其适应房地产这一特定行业的需要。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营销管理主要包括产品、价格、促销、渠道四个方面,另外售后服务管理也是应该特别重视的一块。到位的物业管理,一定会为后期开发销售树立好口碑,为后期工程的销售工作带来促进作用。物业管理主要体现在收费标准与所提供的服务水平是否相当,如果不相当,必然造成不良后果。 房地产开发项目经营管理是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最终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开发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按其内在运行规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系统。 由于没有详细、“可行”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使得项目的规划设计迟迟不能如期进行,即使勉强进行了多方案的规划概念设计,也会因为市场研究不充分,心中无底,评判“标准”不明确,犹豫不决,致使项目决策慢、效率低。有些开发商高层领导以“市场是变化的,项目定位不能太死”为借口不重视前期的项目详细可行性研究。因市场和产品研究不详细,导致决策迟缓,浪费了项目的事机、时间。 开发商的高层领导往往认为在设计阶段一定要严格“把关”,然而因为没有详细、“可行”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产品评价标准,所以开发商的某几个高层领导的“感觉”就成为了规划、建筑设计的评判依据,由此造成了工程建设内容经常变化,如某小区的变配电房是后加上去的;分期建设的小区中垃圾储运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小区原先规划的地下停车位不足,新增建地下车库;因产品定位修改,导致在建项目的外饰及雨蓬修改;景观设计不系统、无主题。大量的工程变更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开展,设计师成了“改图师”,设计变更多,工程签证多,故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目标也就无法如期实现。 项目设计资源整合不足会影响项目设计文件的质量、供应时间、工程内容接口等工作,从而影响项目管理。在当今小区的开发建设中,景观园林工程已成了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开发商的小区开发建设中,景观设计资源整合不足,景观设计工作滞后,景观与整个小区不协调,而且景观工程实施滞后,失去了景观美化的意义,经常改动,制约了项目的建设,也没有起到促销的作用; 一个完整的项目经营机构通常包括董事会、总经办、营销策划中心、工程管理中心、企业管理中心、销售部、策划部、设计部、工程部、总工室、装修部、预决算部、项目拓展部、人事行政部、培训部、公关部、财务部、物业管理部等组织机构。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各项经济不可避免地需要法律、会计、建筑规划、投资咨询、物业管理等专业意见的支持。 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所谓企业的团队凝聚力,就是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具有的优良素质所形成的吸引力。具体地说,企业的团队凝聚力,能有产生使内部的职工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及磁石般的吸引力。 团队凝聚力是维持固队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房地产团队丧失凝聚力,就会像一盘散沙,难以维持下去,并呈现出低效率状态;而房地产团队凝聚力较强的房地产团队,其成员工作热情高,做事认真,并有不断的创新行为,因此,房地产团队凝聚力也是实现房地产团队目标的重要条件。综上所述,房地产团队执行力就是“当上级下达指令或要求后,迅速做出反映,将其贯彻或者执行下去的能力。” 面对“市场更加多变”和“管理日趋复杂”两大挑战,必须从具体的事务中抽身出来,专注于计划、实施、沟通、协调、监督、落实、指导、控制、考核和持续改进等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研究,积极搭建提升执行力的平台,不断提升部门和下属的执行力,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提高执行力,各级房地产团队干部要切实发挥“桥梁”作用。房地产团队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承上启下、上传下达,既要对上级负责,又要对下级负责;既要吃透上级精神,把领导的意图完完整整地向职工传达,又要结合实际,把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全面地向领导汇报。 开发商拟开发一个项目,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地区或地方的经济特性,以确定整体经济的发展趋势,一个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城市区域的经济分析,城市土地的利用和工程建设的实施,达到城市物质环境的协调发展,给城市居民的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提供的条件如何,这个城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能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房屋成功出售后,售后服务相当重要,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售后服务主要是物业管理。其关键是提供的服务及巧妙处理客户的各类投诉可安排富有经验的专兼职投诉接待员,创造安全、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对于小区物业管理,开发商可以自己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连带管理康乐设施及配套商场、车库的出租。到位的物业管理,一定会为后期开发销售树立好口碑,为后期工程的销售工作带来促进作用。 房地产项目的经营管理实际操作过程还存在着很多未知因素,我们要正确地对待、评价和处理,必须站在项目管理的战略高度,从项目启动组织到实施过程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地加以控制,加强对风险的管理,这是保证项目目的、项目目标实现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必然道路。希望本文对于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有所启发。 房地产经营管理论文: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房地产企业作为建筑的开发商,其运营水平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能否高质高量的按时完成,关系着我国建筑行业能否保持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氛,因此及时解决房地产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于企业的平稳发展以及建筑业的兴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房地产经营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管理;问题;策略 在建筑行业中,房地产企业作为建筑工程的开发商主要从事房建的经营、管理、服务活动,其工程建设具有耗资大、周期长等特点,如果经营不善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危机,尤其是在工程建设的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售楼款资金还未回笼,更是要严肃对待。总而言之,保证房地产企业良好的经营管理是使其屹立于建筑行业不败之地的前提。 一、房地产经营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 1.财务管理经营方面的问题 (1)管理者素质低下 在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大多数的房地产领导者都是从最传统的泥瓦工到施工员再到包工头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得房地产领导阶层的知识水平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普遍缺乏企业运营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日常的企业经营管理更是完全依靠自己以往的经验以及自身的认知系统来进行,并没有经过科学的决策分析,这一现状给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乃至进一步做大做强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存在严重的集权现象 在房地产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企业的投资者与运营者往往是同一个人,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企业的一切经营事项都由管理者本人说了算,而受自身知识水平、管理意识的局限性,管理者在作出决断时,凭借的只是自身的以往经验以及脑中的意识,并没有经过科学严密的论断,更无后续的监督审查机制,管理层对于企业的运营仍旧采取老一套的算账、记账方式,财务管理根本无法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中去,由于事先并没有经过周详的计划,于是企业的经营呈现出一片混乱与杂乱无章。 (3)家族式管理领导班子 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将企业的管理大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不被对手窃取商业机密,于是在公司的管理方面,任人唯亲,久而久之,形成了家族式的管理领导班子。由自己的亲属担任公司中的会计、出纳等重要职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管理成员素质不高的现象,但是房地产行业的高度变化性导致了公司在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素,如果没有非常专业的人士来担任这些重要的职位很难保证企业的健康有序运行,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会随着企业的越做越大而逐渐显现出来,最终将导致企业走向衰退,使企业被社会所淘汰。此外,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员工内心会认为自己与企业的要职位无缘,无法产生上进心与对企业的归属感,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如一个好出身重要,企业向心力与凝聚力无法形成,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忽略流动资金的重要性,存在融资困难问题 (1)筹资方面 房地产企业为了开发一个巨大的项目工程,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由于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以及财务规范程度无法达到银行所规定的信贷标准,抵押贷款缺乏资信,又无中介担保,因此从银行融资显得相对比较困难,此外如果企业采取从民间进行融资的方式,风险则较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发展存在很大的风险。为了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一些房地产企业甘愿冒着巨大的筹资风险从民间进行高息贷款,但是这种资金筹措方 式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经营业务成本以及财务费用,长期拖累之下,企业的支付能力日渐削弱,资金链条绷得过紧以致发生断裂。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并且工程前期投入资金较大,资金投入之后,要想尽快获得资金回笼完全是不可能的,只有当企业工程完成,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下发之后,房屋才可以进行预售,进而使企业获取回笼资金,偿还贷款、获取盈利。这一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企业陷入万劫不复,尤其是如果在工程建设的前期企业出现资金断接,工程停工,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2)投资缺乏科学性 房地产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片面追求高端产品、高利润,而忽略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市场的导向作用,做出违背经济规律的轻率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房地产企业在作出每一个决策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国家出台的政策要求以及市场上的需求,如果开发出的商品没有市场,势必会形成滞销乃至烂尾,对企业的运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忽略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管理 房地产企业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必须时刻预备足够的流动资金,并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大多数企业忽视流动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沉淀。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周期的长时间性,为了快速的获取回笼资金,企业进行产品的促销,而不考虑客户的经济实力以及信用等方面的因素,为客户进行购房担保,对于没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的客户,还帮助其进行垫付贷款,从而造成企业存在大量的应收款挂账。当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房产严重贬值,银行对房产进行低价拍卖,并不能补上银行欠款空缺,至于企业的应收款更是收回无望。种种情况拖累之下,企业财政情况日益空虚。 二、针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中所出现问题提出的对策。 1.加强房地产企业管理者投资决策风险管理意识 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来着来说,其必须具备全局观念,掌握一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妄加做出决策。这就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投资决策风险意识,认识到一个简单的指令下达往往关系着企业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分,如果企业缺乏投资风险的管理,那么对于企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同时对于整个房地产开发市场的进一步健全也无法起到推动作用,甚至还会拖后腿。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投资管理系统以及风险评估管理系统,并配备相对应的专业人士进行管理工作。 2.加强房地产开发工程前期资金管理 由于房地产企业开发周期长,投资额巨大,涉及面广,在工程前期进行过程中,资金充足与否对企业的重大作用,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强其工程开发前期的资金科学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深刻践行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工程从技术到经济、风险、效益有一个综合的论证分析评价,确定其可行性,资金充足性,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也就是工程设计施工等。 3.建立专门的市场调查班组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及时掌握市场的动向极其重要,市场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形成将会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而避免这些不确定因素的负面作用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专门的市场调查班组,专门进行市场调研活动工作,收集整理计算房地产市场中各种最新的动向以及国家最新的政策导向,从而为企业管理者作出决策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达到规避、减小风险的目的。 4.公司职位应该避免任人唯亲 为了保证能者居之,充分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在进行重要岗位的分配时,应极力避免任人唯亲的现象发生,而应该是能者居之,使得公司中的任何人都能有一个一展身手、实现自己雄心抱负的平台,而不能使员工产生一种自己即使再努力也不如一个好出身的消极思想,这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是及其不利的。 三、结论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房地产企业作为建筑开发商,其运营健康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因此必须保证建筑企业高效、高质量、健康发展。在房地产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无论是财务管理、监督管理、领导者所做出的决策、还是风险管理、市场监测等每一个方面都必须给予认真对待,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运营管理,使其运营逐渐趋于规范是维持国家建筑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作者简介: 赵大充、男、1 986年9月、助理工程师、工作于红旗渠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胡成刚、男、1 976年3月、助理工程师、工作于红旗渠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房地产经营管理论文:谈新形势下的房地产经营管理 摘 要:现阶段,国内的房地产事业发展形势良好,这是因为房屋需要越来越大,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的房地产企业,更加刺激了我国房地产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房地产事业对于我国的经济有促进的作用。很且发展房地产事业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了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房地产必须要加强管理。本篇文章主要是讲述了房地产在管理上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房地产;管理;建议 房地产的发展空间大,各个与房地产有关的企业,都想在这个前景很好的产业中分一杯羹,因此也使房地产市场竞争变得激烈。很多的房地产企业由于属与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而使竞争力减弱,最终被是市场淘汰。而还在市场上竞争的企业就要引以为戒,加强经营管理,可将企业打造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在人力资源上,要优化其内部结构,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企业,在企业财务上,控制财务,防范风险。在企业的发展上,制定与企业相符合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的转型。下面从多个角度探析房地产的经营管理。 1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1.1 将所有与房地产项目的效益提高,尤其是环境效益。针对房地产而言的环境效益是指,在项目确定以及开发的过程中,保证可利用的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而且房地产项目在建设的时候,都要考虑环境的因素,以环境的承载力为依托,开展项目建设。因此,房地产项目在建设的时候,要检查发展战略,做到合理循环的利用资源,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且还要在利用之后,保护其资源。在建设中可能会给环境造成污染,但是一定要做到,将污染降到最低,以免项目建设破坏当地的环境。如果在建设中干扰了当地的环境,该项目的效益也受到损伤,为了使项目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就要保证项目具有环境效益。 1.2 房地产事业能为经济创造利益,因此在建设项目的时候,要保证该项目具有与经济效益。所有的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的时候,都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效益,因此在项目开发的时候,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并且使用先进的技术才能保证项目的效率提高。因为科学的管理与技术能够将与房地产有关的资源合理利用,还能将污染与浪费减少,从而废弃物也降低。如果在项目建设上使用科学的管理和技术就能使项目的质量有了科学的保证,而且还能将项目的成本降低,更能为房地产企业创造利益,最终实现多赢。 1.3 房地产在建设中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除此之外,还能创造社会效益。房地产的社会效益一般都是指项目在建设结束后的效益。房地产项目在结束后,供人们使用,如果一个好的房地产项目能够能够让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文化能力提高,使人类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那么这个就属于项目的社会效益。人们的需要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但是不能损害后人的利益,而房地产企业发展也是如此,创造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直接目的,而社会的效益确实每一个房地产企业都要遵守的最后目标。 2 引进人才 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是一个完成的工程,而开发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所有的资源整合,而这个整合还要有一定的意义。保证所有参与到项目开发的资源都能够有效的利用,这样才能使一个项目成功。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从项目的市场策划、对项目的具体设计到工程的正式施工最后到项目销售都不能缺少人才。如果没有了人才,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失去准确性。特别是在调研方面,对市场的准确估计,才能科学的开展建设。如果在这一阶段市场已经饱和,不需要更多的房屋,那么在继续建设项目,对于企业发展不利。在设计以及施工中如果缺少了人才,设计的方案中会有很多错误,以至于后期的施工无法进行,而施工缺少人才,工程的质量就没有保证,可见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当今时代的房地产市场,要想发展,就要更加重视人才。可以把引进人才的目标,放在高端人才上。很多的人才是因为没有机会才不能发挥才能,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要给予机会。我国有很多高校都在培养与房地产有关的人才,因此企业在管理人才上,可以与各大高校合作,可以在学校实施定点培养的计划,在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可以直接到企业上班,这种做法,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企业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寻找人才。 3 注重财务风险的控制 房地产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正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注重财务风险的控制。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的房地产行业都经过了大的洗涤,很多房地产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实则就是企业爆发了财务风险,虽然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得到了复苏,房地产泡沫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但是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同样重要。因为市场环境是变幻莫测,所以在财务管理中,首先就必须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从传统的事后控制转移到事前控制上来,这就需要在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其次就是在工程项目加强成本的控制,尽可能地对现有的施工工艺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切实加强新工艺技术的应用,并紧密结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可行性论证,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工程安全高效的完成;最后就是在整个项目完成之后,切实加强对其的维护管理,切实提高自身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4 加快企业战略转型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房地产行业中,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虽然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但是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房地产企业要想发展的唯一出路就转型升级,而这就需要企业加快战略转型,对现有的发展战略及时的进行调整,并在不断的发展中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转型和升级,才能更好地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经营管理是战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之根本,所以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应在企业战略转型中切实注重市场经营环境的改进和规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注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房地产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在整个经营管理全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致力于自身人才竞争力的提升,注重财务管理的同时加强企业的战略转型,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经营管理论文: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经营管理策略 摘要:经济的放缓、融资成本的上升以及流动性偏紧造成了二三线城市房地产过剩、高空置率,房地产行业经营管理风险的加大。探索出一套适应于当前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经营管理的策略显得非常的重要。打造房地产品牌、提高物业管理效率、强化房地产营销管理技能、注重财务风险的控制对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管理;新时期背景 一、当前房地产发展现状 从2014年开始我国社会对于房地产的态度已然已经悄悄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各大银行纷纷暂缓部分房地产授信业务,房地产开发贷款一时间成了敏感话题。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政府政府针对房贷进行了数次政策上的紧缩,这给中国房地产业带来了不少的压力。这一压力除了来自于政府,更是来自于市场。其实从2013年开始,中国房地产泡沫危机就已经开始显现了,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率先破裂。 2014年下半年,有关于中国楼市楼价将大跌的传闻不断传出。从去年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我国大部门城市住宅价格均有所变动,新建商品房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其中浙江杭州市部分楼盘价格大幅下跌。在这种情况下,众多房地产商纷纷下调楼盘价格,试图通过降价达到提量促销的效果。 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不再像前些年那样好做,经济的放缓、融资成本的上升以及流动性偏紧给原本火爆的房地产市场泼了一盆冷水。二三线城市房地产过剩、高空置率无一不显示着房地产行业经营与管理风险的加大。探索出一套适应于当前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经营管理的策略显得非常的重要。 二、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经营管理策略 (一)打造房地产品牌 本人认为品牌永远不过时,不管是哪一个时期,品牌永远都会受到大众的欢迎与认可。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的经营管理应当建立在良好的房地产品牌这一基础上。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已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炽化状态,房地产企业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战略品牌,同时不断的优化自身配置,提高标准化程度,增强品牌意识。只有打出了属于自己的房地产品牌,才能最大程度的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才能吸引消费者,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提高物业管理效率 在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很大程度上在其软实力与硬件上体现出来。房地产物业管理是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提高物业管理效率能够有效提高房地产企业市场竞争力。 本人认为,房地产企业应当依照企业制度以及相关房管部门的要求积极进行物业管理的改革,在最大程度上做好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满足住户对于物业管理的要求。物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构建一支优秀的物业管理队伍,提高物业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二是加强物业管理内部制度建设,做到对内的严格要求,将服务住户的物业理念时时放在心中;三是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加强物业管理员工服务意识,提高物业管理效率。 (三)强化房地产营销管理技能 打造房地产品牌以及提高物业管理效率是对房地产软实力的拔高,而强化房地产营销技能则是从外部提高房地产经营管理效率。 房地产行业最为重要的目标一个是服务,另一个就是销售。本人认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强化离不开营销管理技巧的提升。房地产项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房地产销售工作的成绩。情话房地产营销管理技能可以有效提高房地产销售业绩,是房地产经营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首先房地产营销管理人员应当积极进行有关房地产营销技能的培训,主动掌握当前当地产行业动态,学习新的营销技巧;其次,创新房地产营销管理办法,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针对性的营销方案,提高营销成功率。 (四)注重财务风险的控制 财务风险是房地产经营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企业想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规避。经融危机以来,我国不少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因对财务风险不重视、或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而倒闭。 新时期背景下,楼市泡沫不断破裂,国家针对楼市的政策不断紧缩,市场环境险象环生。在这种情况下,注重财务风险的控制显得更加重要。 本人认为在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首先就必须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从传统的事后控制转移到事前控制上来,这就需要在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其次就是在工程项目加强成本的控制,尽可能地对现有的施工工艺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切实加强新工艺技术的应用,并紧密结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可行性论证,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工程安全高效的完成;最后就是在整个项目完成之后,切实加强对其的维护管理,切实提高自身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强化房地产的经营管理显得非常重要。打造房地产品牌,不断的优化自身配置,提高标准化程度,增强品牌意识;提高物业管理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做好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满足住户对于物业管理的要求;强化房地产营销管理技能,提高营销成功率;注重财务风险的控制,提高房地产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对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刘帝荣(1982―),男,汉族,福建省三明市人,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重庆天盈置地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房地产经营管理论文: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但在国内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的调控幅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目前企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高效发展。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创新经营管理的措施,提供给房地产开发企业思考。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 经营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房地产开发行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就要加强经营管理,尤其是项目管理。近年来,项目管理逐渐成为了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取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很多房地产企业都加大了对项目管理的研究力度,把项目管理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逐渐应用到企业开发的实践中。从目前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正阻碍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因此,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势在必行。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方案方面存在问题 项目方案的确定对房地产企业日后的发展起决定的作用。一般来说,房地产开发商对项目方案的确定比较重视,但在这一过程中总是不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导致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得到项目后,想要快速获得经济效益,在没有进行市场调查的情况下,就盲目确定了开发的方案,只考虑什么赚钱,就开发什么样的产品,过分的效仿别人,所以导致开发的产品没有特色,缺少吸引力。第二,因为缺少市场调查这一过程,所以导致决策层在方案的决策阶段会出现失误,从而增加企业的风险。第三,没有树立品牌意识。房地产开发企业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在方案确定的过程中,只考虑怎样才能从这个项目中赚到更多的钱,而没有重视产品的品牌意识和形象,而一个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要树立品牌意识,否则企业将无法生存。第四,项目开发投资估算报告缺乏,这一过程如果不严谨,会导致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无法有效的控制投资成本,从而会出现投资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现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施工设计方面存在问题 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图纸设计阶段做的工作很少,甚至没有,开发商认为图纸设计不是他们的事情,只要交给专业的设计单位就可以,所以只注重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忽略设计阶段的成本和质量控制。一些企业为了尽快的得到图纸进行项目施工,在一切事情都不明了的情况下,要求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工作,这样就会导致设计的图纸在功能和使用方面存在问题,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要进行变更,这不仅增加了投资的成本,还影响了工期。企业对设计单位图纸设计的过程缺乏监督和管理,使得图纸在投资控制方面不明确,企业无法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 (三)合同管理方面问题 目前,还有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缺乏法制观念,导致在合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企业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大多是经过双方友好协商签订的,但如果合同的内容不完善,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存有歧义,协商不成就会产生纠纷。很多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发项目合同签订的过程十分简单,不符合标准合同的要求,合同的内容不全面、不严谨,存在漏洞,往往会因一字之差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第二,合作双方都不严格遵守合同的内容予以执行,存在随意更改合同的现象,这样就会导致工程索赔、工期延长、成本增加的情况发生。第三,在发生纠纷时,往往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手段进行解决,而不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深入市场进行调研 房地产开发企业要重视项目的市场定位,根据市场的需求研究项目产品。首先,企业要了解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和法规,明确政府对房地产企业的政策取向,如果政府对这一行业持支持的态度,就会在各方面给予帮助,这样企业就会减小投资的风险,所以企业要清楚了解开发的项目是否是政府支持的,切忌违反政策。其次,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特点,积极深入市场进行调查,明确该项目的消费群众,掌握消费群众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设施需求等情况,从而研究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最后,开发商要了解周围楼盘的基本情况,如:设计、价格、销售面积、开发商的实力等,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重视品牌建设 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要重视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意识。企业要在为市场提供优等的产品和优良服务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的策划宣传活动。可以利用媒体广告进行宣传,要保证广告的真实性,不要自我吹嘘。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和形象的树立要经过长期的积累,例如:万科地产、绿地地产等,它们都是经过了多年的经验积累才获得知名度的。 (三)加强项目合同管理 合同是房地产企业顺利开展的关键,首先,房地产企业要做好基础工作,其中包括:明确国家的政策、行业的发展情况、项目所需要的材料、设备和投资等。其次,在合同制定的过程中要走相应的法律程序,保证合同的完整性和合法性,这样可以在发生纠纷时,做到有法可依。最后,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的内容进行,避免随意修改合同的现象出现,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站稳脚跟,就要不断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完善管理程序,创新经营管理理念,深入市场调查,树立品牌建设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得知名度,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房地产经营管理论文:关于房地产公司经营管理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颁布与实施。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逐步迈向稳定的_发展阶段。既然房地产行业的热量已经冷却下来了,房地产企业就要在市场环境的改变下调整公司的经营战略以及管理方式,使企业的发展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应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经营与管理体制。整合所有的资源,制定稳定的发展计划完成平稳的过渡。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经营:管理:发展战略 房地产行业在经历了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成为了国内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国家的对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从最初的鼓励到了现在的调控。使得房地产行业的泡沫没有继续膨胀下去。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机遇和挑战到来之前应该调整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下面我们就关于在新的形式下的房地产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 1、新形势下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经营与发展进行大力的整顿与调控,使得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履步维艰、面临着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显而易见,房地产公司的经营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和研究。 1.1 国家的调控政策给房地产公司的经营带来的问题。 1.1.1 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转变。由于国家对于房地产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使得原来房地产的“销售热”、“抢购潮”、“投资热”等等现象只能让公司的经营者深深回忆了。房地产公司与购买者的主导地位发生了转换。市场上的观望状态持续延期,投资者也开始理智的选择躲避风头或者转而投资其他行业。 1.1.2 融资环境的转变。以前的房地产公司的融资渠道多为银行贷款,或者是抵押贷款。如今国家大力限制房地产公司的贷款金额,提高了放款的门槛。使得房地产公司在融资方面需要重新寻找新的融资渠道。 1.1.3 市场对于房地产的产品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房地产在经营中占有主导地位,公司的经营重点主要放在了快速建设和促进销售上。忽略了产品的多样化经营和精品化经营。如今房地产公司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在产品的多样化和精品化上多下点功夫。 1.2 公司的内部经营为应对新的市场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1.2.1 公司经营结构的调整。在房地产公司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房地产为使资金快速回笼或者是尽快的扩大经营成果往往是选择快速的买地进行开发、然后大力的销售。开发、销售是房地产公司经营的两大板块。 1.2.2 公司需要对资金链进行严格控制。房地产公司的经营有其显着的特点。在资金的运用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项目运作或者是周转,甚至于积压。因此严格的控制资金链是公司经营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银行贷款的严格监管使得融资变得相对艰难。政府土地交易政策的转变又加大了资金的运转量。 1.2.3 公司需要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房地产行业的畸形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营成果,也给房地产公司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现代化经营与管理体制是保障公司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这就对房地产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2、关于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一些措施和方案。 鉴于以上我们对于房地产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公司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与探讨,为了更好的经营发展企业和发展国民经济。我们应该作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与方案为它们的发展进行努力。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2.1 加强公司的人才培养与招揽,建立公司的经营体制。 人才是公司经营发展的根本,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以及复合型的人才等等都是目前处于转型期的房地产公司所迫切需要的。注重于对人才的培养和招揽是公司为长久的发展战略的实现以及建立全面的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作出基本的铺垫作用。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的房地产公司的经营模式逐渐的向多元化、复杂化进行转变。因此建立健全的经营体制是符合公司的发展需要的。公司的经营也应该为了规避风险和扩大利益进行多元化的转变。 2.2 加强成本核算的能力和开发多方面的融资渠道。 房地产竞争的激烈化势必影响房地产的经营成果与经营成本,房地产公司应该加强经营成本核算的能力,很好的控制公司的财务运营状况。使得企业在成本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以求在竞争中的绝对优势。银行缩紧银根,对于房地产的开发和销售都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中离不开融资,这就需要经营者在融资渠道的开辟上多动头脑,不能一味的追求资金的快速回笼毕竟这不符合房地产的正常运营状态的。 2.3 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合理有效的规避风险。 房地产公司发展二十年来,多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但是如今骤然面临市场经济的控制,必须要在管理上多下功夫,不然各种风险都将对房地产企业形成致命的打击。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无疑是降低和规避风险最好的措施,也是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今的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分工经营部门体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都是加强公司内部管理的有效措施和主要途径。通过成本核算和质量控制有效的规避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工程开发和资本运作带来的资金风险和质量风险等等。 2.4 做好对市场动态的把握,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生产产品以及差异化生产战略的运用。 由于前期房地产的火热经营状态,使得许多人都想从中分得一块利益。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公司纷纷建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今的好前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使得原本还不算厉害的竞争问题也日益突出。房地产企业就是生产房产产品经营房产产品的经营企业。房产作为商品和其他的商品一样也需要市场的选择或者淘汰。想要取得竞争的优势就需要把握市场的动态,去探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根据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的细分。这些是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只有做好这些才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最终目的。 2.5整合资源,合理有效的运用资源。 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也是对各种资源经营与管理的过程,房地产企业更是大量的资源进行运作的过程。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资源运作有着运转周期长、运转的数量大等等特点。决定了资源的管理也是房地产公司需要高度关注的经营问题之一。前期的房地产经营形式较好,突然间的降温必定使得众多的房地产企业出现了大量的商品积压,也就是商品房闲置积压的状况。这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就是资源的占用,对于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链运转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购买的土地闲置也是房地产企业的资源占用的一种常见现象。所以,对于现有资源进行全面得的整合,在以后的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也是房地产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主要工作。 总结 本文主要对于房地产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与进步的一些有效的建议与措施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与分析。旨在为房地产企业的稳定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并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房地产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工作中来。为房地产公司及国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房地产经营管理论文:基于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百姓对住宅需求的不断提升,房地产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面对数不胜数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和总体需求比较固定的市场,房地产开发公司竞争日益白热化,各房地产开发公司为如何在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和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制定各自的经营策略。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的基本要素分析,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 房地产经营是从事房地产业的人对房地产项目进行的经济营建,主要表现了房地产企业与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关系.而房地产管理是房地产从业者对房地产企业内部的资源,方案进行人性化,科学化,经济化的优化操作和整合.其实,房地产开发已经贯穿房地产的经营与管理中,或者说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涵盖在房地产的整个流程,通过合理,有效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以达到房地产企业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源整合最优化,最终实现社会责任化。 1、成功经营房地产企业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是指可以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并且是在企业开发、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那种独特的资源、知识和能力。它是房地产企业在房屋的建设、销售、转让、出租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的经营实力,是企业的文化、技术、产品、管理等各方面能力在市场上综合优势的反映。房地产企业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三大资源、三大能力和四种意识。三大资源是指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和土地资源。三大能力是指营销策划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四种意识是指品牌意识、服务意识、文化意识和信用意识。房地产企业必须具有创新的品牌意识,重视自己的品牌,维护自己的品牌。培养品牌意识,树立自己的品牌,是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品牌经营是房地产企业核心经营的核心,它对消费者和房地产企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要求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强化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提高企业营销策划能力,建立企业文化和诚信机制,增强企业的团体凝聚力,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 2、房地产企业经营基本要素 2.1房地产企业的内部管理 优秀的上进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素质是房地产企业的第一基 本素质。房地产企业的内部管理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一个根本、两个侧重点和三个建设。一个根本就是指在管理上,房地产企业要做到以人为本;两个侧重点就是指房地产企业要做到标准化管理并且要实施IS09000质量保证体系;而三个建设是指房地产企业要不断地进行进步的制度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和有竞争能力的组织建设。 2.1.1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更要尊重人性,尽可能多地考虑企业员工和客户的利益,为社会做尽可能多的益事,并把以人为本的这一理念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最高行为准则,也可以说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房地产企业成功的根本所在。 2.1.2房地产企业实施IS09000质量保证体系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它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基础。而IS09000质量保证体系是全世界顶级专家经过对全球成千上万的成功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行总结,并且经过科学周密的研究论证而形成的企业管理质量体系。 2.1.3房地产企业要取得成功,就必需进行与时俱进的制度建设、先进的文化建设、有竞争能力的组织建设,这也可以说是房地产企业成功经营的前提条件。 2.2外包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要求越来越强。房地产企业也不例外,必需不断培养自己的专业化经营,把更多的优势资源配置在自己专业化的领域,发挥自己更大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需把大多数的工作,如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监理、销售等,以外包的形式分包出去。房地产企业切忌“小而全、大而全”的思想,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外包充分合理地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进行经营管理,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资本流通效率和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这样企业就可以把自己的主要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在培养自己核心竞争能力的方面,从而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培养自己的优质的外包管理素质。 3、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3.1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建立房地产风险预警体系,便于房地产企业更自觉、更系统地管理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有自己的特点,风险不能完全用定量指标来衡量, 很多情况下仅凭管理者的主观分析来判断风险。因而,在预测企业经营风险时,应建立合理的风险指标体系,引入“A计分法”,即把影响企业风险的经营因素列出,再根据其影响大小赋予不同的值,然后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各影响因素做标记,加总有标记的各项分值,最后与临界值比较来评价经营风险状况。依据建立的风险指标体系,并凭借以往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经验和历史数据,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加以整理分析,通过信息中心收集的最新信息和数据,对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风险预警,如果发现风险,立即启动风险预警,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3.2创新营销方法 3.2.1实行分期付款:灵活的付款方式是促进房地产销售的有效方式,也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房地产业销售的成功经验。分期付款是指在取得房屋居住权时已交纳了一部分房款,待居住后分期付清其余款的付款方式。 3.2.2实行贷款购房:也称为按揭方式,是指由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用于购买住房的贷款及其担保,购房者提供全部房屋价款的20%~30%作为购房的首期付款,其余由银行贷款垫付,并且由开发公司为购房者提供不可撤销的全部担保。购房者须按贷款合同规定的还款方式与期限每月到银行归还贷款本息。 3.2.3预租预售: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减轻借贷压力,投资者可以通过预租预售的形式出售房地产。若在一个项目开发前就能采取这种措施,会减少风险,增加安全性,但是,预售价一般要比工程完工后的最终售价低,造成一些损失。投资者取得的收益会因其风险的降低而减少。因此,在投资决策时,应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3.3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 从企业的高管到普通的财务人员都要深刻地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对企业的深远影响。从而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突出财务工作在企业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位置。在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当中首先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制度,从企业财管管理工作的特点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的规模等特色,建立健全符合本企业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要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预算和反应机能,以财务预算作为重要手段,及时反馈出企业的经营现状。实现财务信息的时时分析与管理,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准确而又科学的参考依据。 3.4竖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自身品牌 对自己的企业要有个正确的市场定位,有合理而又有前瞻性的市场定位。这就要求企业要对细分自己的市场,根据现有的资金实力,业务能力和资金募集能力寺确定企业发展的方向。房地产与质量是息息相关,因为它的产品需要轻受长时间的考验。加强对质量的控制,从设计到施工直到最后的验收与售后工作,都要保证质量第一的理念贯彻到底。品牌不是固定的,它需要不断地创新。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有创新的意识与观念,掌握核心竞争力,改变产品单一,特色不突出的缺点。突出企业自己的优势,创造出既符合时代的潮流,又有底蕴的房地产产品。培养和创造出突出的企业文化,一个特点鲜明的企业文化,可以凝聚起员工的向心力,还可以感染到消费者,让消费者增加对些企业的认可程度,增加潜大消费者的规模。 3.5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企业内部资金运行应进行静态控制、实时监控、动态管理、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实行资金按调度使用,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通过加强资金管理也可以做到深化成本管理。 4、结语 房地产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站稳脚跟,棋高一着,做大做强,关键是要紧紧抓住经营管理创新这根主线,牢牢把握经营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勇于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合理、大胆、有效的创新,企业才能在竞争中不但安身立命,充满发展的活力,而且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有效推进,社会和国家对于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来讲,其是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后明确了高校科技成果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融合机制建设的主要思路,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高校科技成果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融合机制建设的主要方式途径及经验。 关键词: 高校;科技成果;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融合机制 众所周知,在当前社会,创新创业优秀人才是构建创新国家的关键所在,也是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深入开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培养出大量高素质、高水平、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创新创业型优秀人才是现阶段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即基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培养具有自主意识、高尚道德品质、扎实综合素养的高素质、高层次优秀人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通常高校会整合合作企业、社会组织、政府职能部门等多方力量,使得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精神,为其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必须深入分析现阶段创新创业教学理论存在的不足以及实践教学的短板,利用科技成果合理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以及质量,同时进一步迎合高校改革的实际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其对国家的发展动能转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能够切实推动社会发展的提质增效。 一、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一定的认同度 教学理念是高校教学的初衷体现,也是推动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内生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步阶段,当前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经济压力不断增加,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更注重薪酬待遇、工作的稳定性,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认知相悖,甚至基于现实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导致高校及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重视程度严重不够。具体而言,有的高校虽然根据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就业指导,但这仅仅是为学生就业发展进行短暂的充电,没有将其贯彻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对其有所忽略,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国家、院校的发展紧密联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政策难以有效贯彻落实 近年来,国家为了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重要举措,提出了多项具体的改革意见、改革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但从整体上来看,创新创业教学制度缺乏完整性、连贯性,导致整体实践效果不佳,尤其是部分高校空喊口号,没有对创新创业教育贯彻落实的配套措施进行合理设计、有效完善,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部分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自己为主体所开展的独立活动,忽略了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也没有整合多元主体,共同推动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现阶段,虽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鼓励高校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但没有基于现实需求对政府部门、合作企业、高校进行合理划分,导致每一个社会主体无法正确看待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也不明确自身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久而久之,国家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根本无法有效贯彻落实,实施难度较大。与此同时,不同地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大不相同,政策制度实施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政策之间的协调整合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创新创业教学发展受限,甚至部分高校面临着创新创业教育走不出校园的尴尬局面。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通常是采用专题讲座、选修课程设计、教学竞赛、实践活动等方式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但从整体上来看没有实现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有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表面,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可操作性,只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传递讲授,但却与学生的专业特征学科内容相脱节;另一方面,有的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着重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水平,忽略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由此可见,大多数高校在目前仍然无法正确处理短期教育与长期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创新创业教学过于功利化,脱离了现实需求。 (四)缺乏丰富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步阶段,在教学资源、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上与其他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或多或少也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一方面,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现实需求建立起高素质、高水平、综合能力突出的专业型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教师是一切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关键,但目前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机制,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提高创新创业教学的整体效果,必须以专门的实践平台教学场所为基础,但大多数高校教学配套场地设备严重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也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实践,其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指导、价值引领等多项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二、高校科技成果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融合机制建设的主要思路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创新,高校可以构建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双重四元主体模型,换而言之,四元主体是指政府部门、合作企业、社会科技组织、学生家庭,以此作为支持主体,同时搭建起高素质、高水平、综合能力突出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革新优化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以科研转化平台为基础和抓手,切实推动科研项目的实施和开展,并且将上述四个内容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具体而言,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主体来讲,第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大力倡导鼓励高校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根据现实需求出台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可行性的政策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对于合作企业来讲,其应当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对象,为了完成转化工作,企业应当与高校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实验实训基地、科研转化基地,通过这样的方式凸显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利用实践教学指导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积极的科研意识,紧密围绕企业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多元能力。第三,针对社会科技组织来讲,企业应当积极渗透融入到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实践中,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切实高效的服务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挥自身的价值作用,为当代社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第四,学生家长是其最好的老师,家庭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基础。家长必须正确看待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后期成长发展起到的重要现实意义,在生活和学习中关心学生、鼓励学生,使其自觉主动的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上述提到的关键要素我们也可以做如下分析:第一,对于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来讲,高校要转变自身传统滞后的理念认知,重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从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科研成果、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等方面入手分析,引导教师切实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此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也应当对外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科研技术骨干人才、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中的专家学者进入高校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教学中,可以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定期进入高校开展讲座活动,和学生分享自身的创业经验。第二,对于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建设而言,应当充分立足于教学目标任务,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同时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切实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水平,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逐渐养成创造性思维。第三,对于科研转化平台的建设来讲,高校应当与时俱进,对现有的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进行有效的探究尝试,以此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不断拓宽转化渠道途径。第四,对于科研项目来讲,高校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试验、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结题验收的整个环节及过程中,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整个流程、环节步骤,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巩固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为自身后期的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助力。 三、高校科技成果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融合机制建设的主要方式途径及经验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融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流程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目前部分高校基于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试验、研究开发到最终的结题验收都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相应的知识产权服务,在必要的时候申请相关的专利,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协助相关的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前期的检索信息分析,以此深入探究项目现阶段的技术难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明确科研重点工作。高校要深入分析了国家现阶段对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结合当地的行业发展趋势,立足于院校本身的优势学科,以现阶段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作为核心和前提,科学合理的进行专利布局,同时针对一些较为核心的技术第一时间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从发明专利、设计专利等方面入手,有效构建出高效的专利保护系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管是在法律上还是技术上都实现了全方位保护,以此实现专利培养的目标任务。不管是上述科研的哪一个环节,高校都应当鼓励在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从最初的试验研发、成果展示到后期的小试、中试、产业示范,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科研素养,同时高校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探究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使得学生结合技术需求积极主动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也可以利用高校开设的多元化选修课程,例如,创新创业公选课、知识产权课程,培养出学科交叉型创新优秀人才,更好地实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目标。 (二)切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首先,针对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而言,部分高校要结合现实发展的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设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对知识产权、科研运行、成果转化等工作进行全面把控,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成果管理、资产管理、法律工作等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体系,针对成果转化中遇到的重大事项要求政府、高校、企业的重要领导班子共同参与,从而做出正确决策。另外,要进一步明确成果转化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及人员职能,基于成果报告、知识产权保护、资产管理等相应的工作,明确主要责任人并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工作中,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可靠的支持。其次,针对创新创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来讲,高校应当与时俱进,全面贯彻落实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理念机制,各个部门之间要秉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和宗旨,有效协作、共同配合,实现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工作有序开展。针对知识产权决策而言,要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牵头,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对转化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梳理完善,只有反复实践,经过一定的积累才能建立起健全完善、科学高效的资产管理创新创业机制。最后,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制度的建设,高校应当充分立足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实施方案,结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具体内涵价值,进一步明确社会群体的职责与权利,制定出分工明确的管理机制,同时全面贯彻三全改革,利用全新的政策理念为创新创业教学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高校也必须深入总结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经验,积极学习当前社会中成功的做法,根据当地发展的现实要求从工作体系、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和指导。 (三)加大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力度 高校在创设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时要充分立足于当地市场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行业发展的具体趋势规律,紧密围绕产业布局,深入分析当地的重点行业领域,同时结合院校发展的特色优势、科研平台以及高水平教师团队积极组织开展专利培育。具体而言,对于院校中的工科专业来讲,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结合重点项目的具体内容、实践要求成立应用成果研发团队,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专利的有效挖掘,科学布局,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相应的助力。高校必须以一流学科建设作为根本目标,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学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同时构建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价机制,对技术发展、知识产权分布情况、专利权人的优势不足、行业空白点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分析,加强高校的人才引进,真正意义上实现专利数量、质量的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成为双一流高校。 (四)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重要核心,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还应当与思政教学、专业教学、体育教学紧密联系,切实推动当代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创业教育要渗透融入到五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中,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夯实基础。一方面,高校应当强化产教与科教的有效融合,基于当前社会中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革新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社会及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应当搭建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技能竞赛、成果孵化等内容紧密联系,创设大学生创业园、科研实验室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开放共享的实训机会,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政策制度,鼓励高校中的师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此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部分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科研实验室等创业孵化器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为社会中的创业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指导和帮助,使得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团队能够得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逐渐凸显出个性化。同时,高校也应当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国家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竞赛中,例如,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 + 大学创新创业竞赛等,深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通过竞赛活动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作者:孙唯 杨天宇 孙宏帅 单位:中航大(天津)科技园有限公司
立足于当今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我国农业技术研发部门,不断的将农业发展向环境友好型的道路前进,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齐头并进。通过近几年来农业技术的推广,我国农业经济实现了稳步提升,并且在种植过程中更加绿色科学。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浅见,希望各位同行可以多多与笔者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我国农技推广的进步作出贡献。 1农业技术成果 1.1农业技术的进步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技术飞速发展,秉持着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断的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减少农业种植对于农民的压力,并且保护农业生产周边的生态环境。最新的农业技术主要是机械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这些技术广泛的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让农业生产更具现代化,减轻了农业种植的劳动强度,实现了半无人化农业种植模式。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更加趋向于集约化、共同化。越来越多的地区,以县为单位进行集中性的农业生产,对于这方面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技术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管理阶层。管理层一定要做好农业种植规划工作,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德州市的农业生产工作,近几年也逐渐实现集团化,为德州市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最新农业技术推广成果 自迈入21世纪以来,农业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快,相应的,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运用和享受农业科技所带来的成果,农业技术的推广也不断深入。对于农业技术推广而言,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对于最新农业技术产生信服,就必须要向农民展示,农业科技的成果,让农民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产量增益和经济增益,来运用最新农业技术;对于农业推广工作而言,其主要流程为,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和服务。在这个流程中,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实现整个流程的流畅和完整,才能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目标;农业技术研发人员,应不断的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其主要方向为农业技术的创造创新、农业技术的改进更新、对于基础农业技术的试验研究。逐层攻破,最终实现德州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2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2.1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农业部门将全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给农民,农民应用这些农业技术,对生产种植进行更新,实现农业生产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同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农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在通过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的创新和研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通过农民技术人员,将智力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德州市农业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一定要深入到种植实际中,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种植相脱离。伟大的先哲马克思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进行农业技术研发时,一定要做好实际调查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时,也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推广最适宜的农业技术,让农民可以更好的运用新型农业技术进行种植。 2.2农业技术推广的策略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德州市政府应做好扶持工作,为当地的农技推广部门提供资金和便利,方便农技推广部门,将最新农业技术,推广给德州市的农民,实现农民种植技术的革新;德州市农技推广部门管理人员,应不断的提升内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端正推广人员的服务态度,更好的为农民进行技术帮助。在推广新技术的过程中,热情、耐心的向农民解答最新农业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推动德州市农业技术的进步,从而提高德州市的农业产量,最终实现德州市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德州市的农技推广部门,应做好宣传和普及而工作,与当地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进行联合,大力宣传和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提升农民对于最新农业技术应用的意识。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请专家和学者深入到德州市到农村,举办专项的农技推广讲座培训活动,对农民进行最新农业技术的教学,解答农民对于最新农业技术的疑惑。 3结语 在进行农技宣传和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推广方式。因为,当代的农民相对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比较差,所以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运用农业工作者可以接受的方式和模式,实现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根据现在的农业发展数据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密切相关,并且相比于2017年、2018年的农技推广贡献已高达60%,这足以说明,农业技术推广的不断深入,切实的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气象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在现阶段,气象服务能力和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需要加强市场监管,从而更好的提升气象服务整体能力。本文主要对气象服务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在经济发展中,气象服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气象服务中,气象服务对于各个行业都有所影响,所以气象服务种类比较繁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机制,提升气象信息服务能力,更好促进经济的发展。 1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现状 加强了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建设。在气象服务中,为了更好的对气象信息服务市场进行监管,需要对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进行加强,从而更好的促进气象信息服务市场有序发展。2015年中国气象局出台的《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参与单位通过开展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了气象服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强了监管机构的人才建设,很好的规范了气象服务市场。为了更好地规范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机制,2016年中国气象局了《气象信息服务基础术语》《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备案规范》《气象预报传播规范》《气象预报传播质量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四项行业标准,提升了气象信息服务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不力 在气象服务中,市场监管不力。在气象服务中,地方气象部门利用行政审批权和业务垄断,对气象服务创收经济效益过分注重,导致气象服务市场监管责任意识不强。在气象部门的行政审批中,对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力度不够,制定的改革方案针对性不强,指导方法不够合理。在气象服务收费中,过分依赖防雷气象服务问题,没有很好的进行解决,监督责任没有很好的进行落实,对于气象服务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阻碍了气象服务市场的发展。 2.2气象服务市场监管错位 在气象服务中,气象服务市场有监管错位的情况。一些气象部门具有创收动机,在开展防雷监测业务上,利益对于依法监督职能发挥有影响,有执法推动创收的趋势,不利于气象服务市场更好的发展。另外,在气象服务中,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在利益的驱动下,对于气象服务市场监管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3法律法规不健全,气象执法力量薄弱 在气象服务中,法律法规不健全而且气象执法力量薄弱。在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中,行政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在法律法规层面进行明确。另外在执法中,相关人员的气象法治意识不够强,依法执法不到位,有执法不严格的情况发现。在气象执法方面,需执法队伍能力水平比较低,没有建立专职执法队伍。 3对策 3.1加强气象服务市场监管 在气象服务中,需要加强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一是,制定相关的气象服务市场监管规则和制定,对气象服务监管业务机构和队伍进行完善。建立完善的气象服务投诉举报平台,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二是,加强防雷安全监管,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促使气象部门有服务提供者向市场监管者转变,更好的规范气象服务监管机制。 3.2有序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 在气象服务中,需要有序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加强对行业中介组织的监管。在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中,需要规范气象服务活动,完善气象服务市场规则。建立气象服务市场主体失信黑名单制度,保证气象服务市场依法进行。在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中,需要加强对气象服务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对气象服务社会评价制度进行完善,更好的提升气象信息服务能力。 3.3出台市场监管标准,狠抓标准执行 在气象服务市场监管工作中,需要出台市场监管标准,然后按照标准进行执行。对气象信息服务和防雷技术服务法律和标准进行完善,推进气象服务市场标准的制定,从而更好的提升气象服务市场的监管能力。另外在制定相关标准后,需要对标准进行认真执行,把标准纳入业务考核范围内,从而更好提升气象服务市场监管能力。 3.4提高执法队伍依法执法能力 在气象服务市场监管工作中,需要提高执法队伍依法执法能力。在气象执法中,需要执法队伍要敢于执法,坚决查处违反气象法律法规的行为;做到气象行政执法程序正当、文明执法;勤于执法,创新气象行政执法方式方法,促进气象社会管理职能的履行。 参考文献: [1]贾静淅,张格苗.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N].中国气象报,2014-10-10. [2]张明禄.气象信息服务基础术语等四项行业标准[N].中国气象报,2016-03-14. [3]王瑾.打造气象服务市场管理制度“试验田”———解读上海自贸区气象服务市场管理改革试点[N].中国气象报,2015-01-18. [4]周伟东.上海:自贸区气象服务监管信息共享取得新进展[N].中国气象报,2015-01-20. [5]董永春,陆伟报.广东:气象工商签署企业信息共享合作协议[N].中国气象报,2016-05-27. [6]钟微.江西:印发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实施意见[N].中国气象报,2014-09-06. 作者:林南 邹用昌 王威 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局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摘 要:科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主要的功能之一,是高等院校教师的责任。为实现科研对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支撑与促进,从基层学术组织视角提出以科研成果进教材、入课堂;科研成果促教改;科研骨干上讲台等为切入点带动会计本科教学团队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会计科研 会计教学团队 教学水平 地方财经类高校由于其区域性、地方性特征,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师资的建设是一个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师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在某方面形成特色。因此,创建和打造卓越的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优秀的教学队伍,成为地方高校应对大众化背景下教学使命危机的重要举措。 一、科研对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会计科研是提高会计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高校所有的教学都应该是有研究的教学。有了科研不一定有高质量的教学,但没有科研必定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没有科研依托的教学,可以把课讲得很漂亮、很花哨,但却因不了解会计学科的学术前沿而缺少内涵。这样的教师只能是“教书匠”,而不能成为“教育家”。由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会计制度、准则及处理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教师通过科研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不但可以摆脱单纯进行基础教学的拘泥,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 始终站在会计学科发展的前沿,推动会计专业的发展;而且通过不断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的科学研究,将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本专业内运用一些基本科学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二)会计科研是形成会计教学团队合力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是独自面对特定的教育情境单兵作战,依照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自行完成教学任务,同事之间缺乏合作交流的气息与氛围。这种孤立的、相对封闭的、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的工作方式使地方性财经类院校的会计教育在缺乏领域内有重大影响力的学者的情况下,更难以产生重大标志性教学成果。随着会计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需求多样化和教学平台日益增多,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科研纽带组成的会计教学团队不仅可以在协作的氛围中相互沟通,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在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互动中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和凝聚力,成为综合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问题的高起点的教学组织,而且以教学的学术性作为团队融合的切入点、将研究性教学引入会计课堂教学可以提高会计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并保障教学的发展。而在课程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反馈信息则可以进一步促进会计科研和学科的探索。 (三)会计科研是促进会计教学团队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学术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也是高校教师的生命。因此,教学团队存在的价值是教学,但发展的源泉却在于研究。一个有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作支撑。在教学团队中,由于团队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成员之间不仅可以在及时交流会计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前沿的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而且在让科学研究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的同时,又会进一步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各种问题,这会产生更高水平的理论成果,进而在本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依托学科优势平台和科研实力,积极实施科研教学互动,扶持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科发展,是会计学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和途径。 二、基于基层学术组织视角加强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 (一)科研成果进教材、入课堂——推进团队教师校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并扩大科研成果影响力 地方财经类高校的教师所从事科研课题多来自地方经济并服务于地方经济,会计研究工作也不例外。为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除了教师带领一部分学生参与研究过程外,在科研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把成果入课堂是一种涉及面更广的实现科研资源的开发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融合的有效途径。团队教师可以将横向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实践案例等引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甚至可以汇总整理为自编案例教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使科研成果作为知识形态,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传播和证实,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为进一步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余,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在职高级会计师就一些热点问题和新出台会计政策作会计专题报告和讲座,如在会计准则发生重大变化,而教材不能及时反映时,通过校内外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可弥补这一缺陷。此外,打造“硕导论坛”、“创新群体论坛”、“博士论坛”等系列会计论坛;在学生中定期开展“学生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通过课堂内外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培育,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二)科研成果促教改——集中团队优势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环节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直接影响到会计教育的发展。随着会计工作的客观经济活动发生变化,会计教育也将与之相适应。因此对会计教育而言,教改也是一个永恒的、常讲常新的话题。作为教师,要真正能够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一些成绩,除了要有改革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改革的头脑和能力,要有正确的思路、要有可行的方案。而教师科学研究为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在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方面,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探索在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即以会计实务研究成果作为一个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实施该完整的项目工作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财务会计实验中引入模块组合法,将财务会计实验内容按企业一般工作岗位分工分解成不同模块,以模块为实验单位来组织实验过程等等。在此基础上团队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理论研究,打破传统的规则式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此外,团队成员可集中智慧,将多年关注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心得,进行整理和提炼,集中优势力量开展会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进行科研攻关,并进一步把会计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和会计职业水平。 (三)科研骨干上讲台——培育团队成员,并引领学生成长 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其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作为实务性很强的会计教育,通过科研骨上讲台,在教学中将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的研究成果以案例教学、演示教学等形式展示,使学生在了解自己身边企业情况的同时,直接从实践中掌握会计的精髓,必定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此外,通过科研骨干上讲台,把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内容的组织中,拓展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如采取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自学、共同探讨与学生总结、学生提问与教师解惑,学生限时发言与大家评论等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相长”中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动心、动手和动嘴,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的过程,在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不仅学到一些具体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更主要的是学会如何将这些理论及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刺激科研灵感与科研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讲台泛指课堂内外的一切教育途径。因此科研骨干上讲台,还可采取在各年级中结合班主任制度,推行科研年级导师制。具体由高职称、高学历、出国留学人员等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的优秀教师组成科研导师队伍,采取定期的年级导师讲座、不定期的主题班会、师生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从人生规划、个性塑造、科研素质、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并对有科研潜能及科研兴趣的学生给予个性化指点和帮助,引领学生成长。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性的专业,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国内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长。以财经类院校为例,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逐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房地产;培养方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从而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分析,探讨现阶段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类。目前,国内共有三百多所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矿业类、电力水利类、财经类等高校。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不同高校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监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为主的多科性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接受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宜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事房地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以及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该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由于学校的财经类属性,专业的设置偏向经济管理类。 2.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的经济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2)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技能;(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5)熟悉中国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工程技术监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学生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普通学科学生学位授予办法(学分制)》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投影;常用建筑曲面体的形成及画法;投影制图:三视图、六面基本视图、辅助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绘制及尺寸标注;各种剖视图;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图:房屋建筑及房屋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图;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 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了解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原理,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加以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房地产的基本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交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其研究范围涵盖着工程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直至项目投产的整个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本课程以中国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法律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房地产法律的基本范畴、特点和制度演进;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拆迁的安置与补偿、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城市规划与管理:本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备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与解决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规划方法等。 房地产估价:本课程以房地产估价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为主线,结合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估价的程序以及在熟练掌握房地产估价基本理沦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房地产类型、在不同评估目的条件下进行房地产估价时能够选择运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合适的估价技术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 四、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类门类中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1.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中外本科财经类教材比较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我国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制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差别很大。实际上,在教材方面,中外之间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国内已经有若干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在教材内容方面,冯婉玲和孙宏斌分析了国外若干著名出版社出版的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管理的三个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下设的20多门核心课程共80种教材,归纳出国外工商管理教材在内容上有五大鲜明特点,在教材形式和视觉效果上有较为明显的十大特色。进而,对国内工商管理教材编者与出版社提出了八个方向性建议,即编写理念特色化,并围绕教学理念选择和组织知识点;对象定位明确化,即教材的知识面、深度、侧重点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注重内容更新,即跟踪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不断更新内容并推出新版本;提高案例质量,即从学校自建的案例库、MBA报告中,以及上市公司资料中获取素材;紧密联系实际;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资料;充分利用“前言”表述教材特色;以及改进教材编排设计。徐丽萍对国外优秀大学教材特点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某些建议。在教材内容编排和设计方面,张恰和马云鹏对国外教材内容设计进行了探讨,从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在教材具体选用的权限方面,朱云仙和真虹对中美高校教材选用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也指出借鉴意见。还有学者分析了国外教材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与纸质教材比较,电子教材有自己的优势。在价格上,电子教材一般比纸质教材便宜50%甚至更多,甚至许多图书馆免费提供电子图书。随着教育费用年年增加,这个价格上的优势越显突出。在编写方面,电子版教材更容易编写和及时修改、更新。上述文献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也激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关于中外财经类教材之间的差别。 二、中外财经类教材的差别 (一)“教材”概念上的差别 中外高校对“教材”一词,各自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大陆所指的教材主要相当于美国的textbook(教材、课本教科书),而美国大学教材的真正涵义是teachingmaterial(教学资料),比textbook要宽泛得多。teachingmaterial包括textbook,也包括其他资料,以及有关资料的目录等。国内高校教学中所指的“教材”,一般指的是某门课程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师讲课的蓝本和考试的范围。课堂教学有教学大纲或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或基本要求与教材相吻合,甚至是高度吻合,基础课程更是如此。通常情况下,每门课程必须有一本教材,并且只能是一本教材,不可有两本、三本等。美国高校中只有基础性课程才有比较严格意义上的textbook,而且,与我国同类课程教材相比,其系列配套、各种媒体相当齐全。在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基础层次和专业层次,一般大学与名牌大学,一般教授和知名教授之间,使用教材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上面只是对一般情况的归纳。另外,电子版教材已成趋势。例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Economics),到2005年,已经在全世界被翻译成41种文字,在无数国家的无数大学里用作教材。在2010年出版的第19版,也就是萨缪尔森修订的最后一个版本,也有了电子版(Economics19e)。 (二)教材内容方面的差别 首先,由于国外“教材”概念远比中国宽泛,所以国外教材的内容也是十分宽泛。一门课,可能有多种教材,甚至可能把与本专业有关的著名杂志和报纸也列为教材,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财富》、《商业周刊》,英国的《经济学家》。而在中国大陆大学里,一门课只指定一本教材,其他只能是参考书目、阅读资料等。其次,在教材具体内容方面,包括选用的案例等,中外教材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国外教材在政策研究与评价、案例等方面,一般是讲本国的事情,而不是讲他国的事情,很少涉及到他国。例如,美国学者乔治·E·雷吉达(GeorgeE.Rejda)编写的教材《社会保险和经济保障》(SocialInsuranceandEconomicSecurity)(1999年第6版),通篇只有一处提到其他国家(加拿大),其余所有内容都是关于美国的,这本教材应该叫作《美国社会保险和经济保障》。而在中国大陆大学教材内容,不仅主要概念、原理、模式等是从国外搬来的,而且大部分内容,甚至大部分政策分析、案例等也是关于外国的。也有的大陆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国外的,只是单独列出某一、二章,专讲国内方面。出于某些方面考虑,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国内这方面的教材的书名了。 (三)教材编写方面的差别 国外教材编写基本上是按照专著格式编写的,十分严肃。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引用文献,严格加注。第二,有带有页码的关键词索引,甚至包括人名、地名、国名。第三,有词汇表。词汇表基本是带有解释内容的。而国内教材,基本上看不到这些东西,许多教材只是在内容的最后,笼统的列出一些参考文献,看出在正文哪里引用的、引用的什么内容、引用了多少内容。(四)教材形式方面的差别国外大学教材在形式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形式灵活。如文图并茂,图表彩色印刷。以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2010年出版的英文版第19版电子版《经济学》为例:正文627页,本人粗略统计一下,其中与正文内容有关的图表有408个(一个图形中,包括A、B、C等多个图形的,按照多个计算),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形有156个(这些图形仅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合计564个,几乎每页都有图表;前言和附录中,还有5个较大的图表;在色彩方面,目录的章、节的标题都是用红色的;正文中的章节标题(即一、二级标题)则是黑色的,正文中的三、四级标题则是用红色的;重要词组用斜体表示,重要内容用红色表示;所有图表都是彩色的。二是纸张质量高,几乎是用相当于国内正规画报纸张印刷的(国内翻印的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经济学》英文版,仍然是普通纸张、黑白图表)。国内财经类本科教材的图表较少,彩色印刷的教材就更少了。 三、改进国内财经类教材的建议 (一)更新“教材”观念和讲课及考试模式 首先,必须更新我国财经类本科“教材”的观念。教材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也可以是基本教科书。教材可以是纸质的,但是在现代互联网时代,还应该有多种形式的电子版教材、资料等与之相匹配。其次,要更新教学与考试模式。应该看到,我国教材之所以单调、单一,是与满堂灌讲课模式相关的,也是与死记硬背的死板考试模式相关的。再次,按照课程属性区分考试方式。基础课必须实行严格的课堂教学,课时不得随意压缩,并且实行闭卷考试,如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等。选修课,可以不考试。操作性课程,必须提供操作条件和设备,实行严格的操作和训练,否则,这样的课程还不如不要。但是,操作性课程不应该有闭卷考试。 (二)改革教材内容 人们经常讲我国的教材和讲课内容与实际脱节,误人子弟。这个判断基本是对的,但是其原因还是较为复杂的,人们很少探讨为什么脱节。其原因可以分为两大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材和课堂讲课方面的原因:如上所述,教材中大量充斥着国外的理论、模型、政策、案例等,却较少有国内的这些方面的内容,似乎“言必称希腊”。这必然造成与中国的实际脱节。教师讲得再好,也命中注定是脱节的。所以,我们的教材应该主要讲国内的内容,尤其是讲国内正在实行的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第二方面是高校围墙之外的社会原因。我们的社会几乎是一个畸形社会:到处充满着潜规则,我们的教材和教师只能教育学生去遵守规则,而不会教唆学生去破坏规则,但是真正到了社会上,遵守规则就难以存活,这怎能不脱节! (三)改进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官僚化制度 第一,改进教材的内容,少写国外、多写国内。第二,提升教材的内涵,多分析政策、少罗列概念性的内容。有些教材为了讲一个概念,花费大量的篇幅,像是一篇研究论文。第三,教材也应该按照专著的写作要求来写,如参考文献应该是实注,应该有词汇表、关键词索引等。这一方面是尊重知识产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严谨对待学习和学术的需要。第四,取消“国家规划教材”之类的官僚化教材制度。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中国特色了。实质上,教材编写得好不好,主要不在于是否是领导、名人主编的,而在于编写者是否真正了解社会需求。许多发达国家的财经类教材的编写,往往是由学校、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四)改善教材的外在形式 在文图并茂、彩色印刷等方面,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早已进步,大学教材反而这些方面进步不大,似乎应该向中小学教材学习。 作者:王洪春 王东亚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建设与创新 一、课程体系设置 学校在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本着“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提升实践创新”的原则,设置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贯通、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在“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下,构建了四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大类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平台;两大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具体学分分配见表1。学校目前蒙汉双语授课专业有经济、管理、法学三大类,具体学分分配见表2。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助于学生优良思想品质、人文素养、生态文明与健康人格的培育,有利于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本科教学建设实践 (一)专业建设学校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改造传统专业,扶持做强优势专业,保护巩固基础专业,稳步发展新兴专业,经过持续努力,我校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1年底,我校有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5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金融学、旅游管理2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获准建设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16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二)课程建设为适应社会需求与教学要求,我校在课程建设中,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优化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删除重复,加强综合和学科交叉,引入学科发展新成果,使课程体系更为科学。2011年,开课总量2500门左右,其中双语(英汉双语、蒙汉双语)授课课程100门左右,课程资源上网达到100门左右,实践教学课程68门。2011年,资产评估、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财务会计(高职课程)等4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截至2011年底,学校有27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2门入选校级精品课程,200门课程入选院(系)级重点建设课程,形成了院级、校级、自治区级三个层次精品(重点)课程建设格局。目前《会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也做了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采取“3+X”的模式,公共英语教学采用了分级教学,在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增设了个性发展模块。 (三)教材建设学校一贯重视以专业发展带动教材内容更新,以教学改革促进教材体系优化。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支持出版教材265部,其中蒙汉双语教材10余部。引进了一批高水平外文原版教材,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包含系列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仪器手册、设计应用资料、设计应用方案、工具软件、电子书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全校2000多门课程中选用国家、部省、校级规划教材约70%以上,选用近五年出版的新教材90%以上。对内容更新速度快的课程,自编教材讲义200多部,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还特别重视民族财经教材的编写工作,如2011年,金融学院有5部教材获得教育部蒙文统编教材计划资助。 (四)实践教学学校重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融会贯通,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由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创业创新实验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业务处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养和个性化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得到培养。学校还重点建设了46门实验课程,并进一步加强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管理,建立毕业论文的奖励制度和“防抄袭系统”。为进一步推进民族班外语教学改革,提高民族班学生外语水平,初步建成了少数民族多语种资源库、少数民族汉语、英语语言训练中心。 (五)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创新创业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有关系统知识。通过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相关专业课授课中的有关案例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多次聘请学校毕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以他们工作和创业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工作和创业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受益匪浅。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体事例如表3所示。 (六)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近年来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改革和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一方面出台了诸如奖励考研、高薪聘用等一系列培养、引进和稳定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柔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机制,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不断加强。2011年,会计学、市场营销学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2011年,学校还积极开展校内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活动,组织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加强蒙汉双语民族财经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七)国际合作教育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蒙古等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与合作院校的交流,积极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办学途径,学校自2008年开始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招收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及会计学等五个专业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见图1)。 (八)校园文化建设在悠久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基础上,学校紧密结合当前形势,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艺术及学术修养。1.大学生读书活动积极贯彻执行《内蒙古财经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开展素质教育工程和大学生读书活动,实行素质拓展认证制度,提升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将读书活动列入学生必修学分,并设立专项资金。按照方案要求,从2008级学生起,向学生推荐100部经典著作,开展大学生读书活动,并将读书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且为必修学分。学生必须完成规定数量的精选书目,精读书目要撰写读书报告,由指定教师进行批阅,成绩全部合格者,取得2个学分。2.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热爱内蒙古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四届“呼思乐”杯蒙语授课班学生基础知识竞赛,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二届“草原雄鹰”搏克大赛,举办了第三届“奥奇杯”蒙古族民歌大赛,举办了“天骄之声,唱响校园”蒙古族长调走进大学系列音乐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广大学生倍加珍惜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3.学生社团活动本着“学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文艺类社团、公益类社团”的思路,调整了学生社团布局结构和规模。目前学校共有学生社团42个,各社团能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亮点活动。社团联合会先后举办了“回忆四季放飞梦想”为主题的2011年毕业生歌会、社团联合会第二届体育节、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六届电影节、社团联谊晚会等大型活动。萱原文学社举办的“学满萱原文扬财院”文学知识竞赛活动、星探天文社举办的“天宫一号”学术讲座活动、飓风话剧团举办的“放飞青春梦想,展现话剧魅力”主题汇报演出、爱心社的“爱心之旅”、马头琴协会的专场报告演出等活动都取得了成功。 三、本科教学改革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学分制改革会议精神以及《内蒙古财经学院教育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深化学分制管理改革工作。通过到区内、外兄弟院校调研,广泛汲取学分制改革经验,已形成《内蒙古财经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草稿)》,成立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有的本科生专业分流办法,在2010级本科学生中实施“2+6”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了“2+2”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针对本科三批学生招生范围仅限管理学学科门类现状,制定《内蒙古财经学院全日制本科三批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暂行)》;在财政税务学院推行“双证”、“双专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重新修订双学士学位管理条例,把双学士学位教育与副修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4个自治区级实验室:计算机实验中心、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会计实验室;1个联合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财经学院3S联合实验室;3个校级实验室:语言训练中心、民族语言训练中心、职业学院教学实验中心;1个资源库:多语种经济管理资源库。此外,还有各学院实验室如测量工程实验室、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实验室、网络模拟审判实训室等等,还建设了大量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学校特别重视“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2006年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1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心围绕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细致地分析了民族地区、地方性院校的生源特征和区域社会经济生活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点,深入研究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教育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明确了实验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思路,即搭建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运用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经济现象分析、业务过程仿真模拟的虚拟实验环境。构建起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初步完成了与实验教学目标协调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并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验教学管理等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和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积极采取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经费资助等措施,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更新观念,主动探索、研究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011年,共立项校级教育教学项目58项,其中重点项目13项;一般项目45项。在研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以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研究》子课题。从多学科视角,结合实践,逐步开展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我校已有多项民族财经教育立项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地区民族财经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11年学校又有10项校级民族教育课题立项。组织相关教师继续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从预科生培养、管理与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民族班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民族班和预科班基础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并加强与西部地区财经类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学习其民族财经人才培养的优秀经验;加强对这些院校的实地调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财经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针对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的更多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使我校民族教育教学工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健康推进。 (四)促进跨学科专业融合学校按照学科间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理念,促进跨学科的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融合,架构跨学科的边缘专业,集中力量办学。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这3个与资源学科、环境学科、技术学科、经济学科、管理学科交叉关联的专业统一起来,成立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有益于学生多维的、综合的和跨部门思维的培养。 作者:吕君 窦建华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专业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 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基本都开设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涵盖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保险法等多部门法。财经类专业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基础,对于比较抽象的法律规范和高度概括的法律原则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抽象的经济法理论和多变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法理论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和实际结合起来,科学解释和全面理解生活中的经济法问题,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经济法理论知识,灌输学生遵法守法的观念,是每个法学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财经类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误区:将法学类经济法与财经类经济法混淆 经济法学是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经济法作为部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被法律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经济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七个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部门、民商法部门、行政法部门、经济法部门、社会法部门、刑法部门、程序类法律。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经济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其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国家对土地、货币、税收等进行管理的法律,也归于经济法体系。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财经类专业都开设了与经济法体系相关的经济法课程。与财经类经济法课程不同,经济法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学科,主要包括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等相关内容。[1]这一点与财经类经济法课程以“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为主”有着本质的区别,财经类经济法主要包括总则与分则,总则内容主要讲述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分则主要讲述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该课程涵盖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破产法等多部门法[2],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属性的经济法课程。所以不能把二者混同。实践中,多数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和讲授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教学误区:经济法课程内容的讲授侧重实践,忽视理论 法学类经济法一般都是在大二或大三开设经济法学,而财经类专业由于把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通常是在大一或大二开设,由于低年级财经类专业的本科生缺乏法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具备或鲜少具备一般性的法学基础知识,例如民法的基本理论,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的理论,以及对民事行为的认识等,或商法的基本理论,这些基础的法学理论的积累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没有这些知识的积累,会使原先就属法律门外汉的财经类专业本科生更加迷惘。在有些学校,财经类专业本科的经济法教学甚至由非法学背景的授课者来担当,由于教师本身欠缺法学训练,则把经济法教成经济学或把保险法教成保险学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些教师认为,既然不是法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是不可能使其在经济法理论上有过多的探讨和获得较深造诣的。通过一些案例介绍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了,只重视实践运用环节,而不就一些法学理论做过多的讲解。法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大家一致的观点是法学的教学方法,逻辑推理、案例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三)开课误区:经济法课程不分专业,内容雷同 法学类经济法学包括的内容,国内不同的版本的教科书与学者的认识是大同小异,基本包括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面对法学类学生,授课教师主要根据课时的多少合理安排讲授内容即可。而财经类经济法由于不同的版本的教科书与学者的认识存在差异大,各个高校安排课时多少不一,内容的取舍不容易确定。不过无论何种版本基本都是侧重于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介绍。对于财经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客观原因,由于学校在课程考查、考试方式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考试课,会出现不同专业用一张试卷的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而造成授课内容的雷同,如果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误区:重视试卷成绩,轻视平时评价 对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大多数做法是以闭卷考试作为主要的测评手段,考核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考试形式单一,考试题型简单。经济法课程考试一般以闭卷方式进行,考试题目多为对知识的再现,客观题型较多,主观题型较少,由于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考试中容易出现作弊现象。二是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就可能导致学生在考试前几天集中时间进行机械背题,达不到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对于一个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包括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但本科院校的教育核心是本科生的培养,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大学办学质量对于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非常关键。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培养不同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二者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应侧重一定的理论知识,是一种宽口径的培养教育;后者是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的教育。因此,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确定是经济法学的学习,还是经济法或商法介绍。如果是经济法学的学习不可避免地造成与法学类经济法学内容的一致,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在有限的课时里根本完不成任务;而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由于缺少法学专业素养,接受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如果是经济法或商法介绍则会造成与高职高专学生教学内容的一致,达不到教学效果。通常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包括以下内容:经济法概述、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担保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劳动法。[3] 综观以上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法或商法介绍,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设置与取舍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总体设置上必须坚持基础理论与实用性相结合,特别是理论内容的设置,而不是仅仅注重实用性。要构建一个结构清晰的经济法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法内容,而且包括商法内容。然后按照这一体系,在部门法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理论内容,而不仅是法律、法规的介绍。例如关于公司法,一般的财经类高校经济法课程里都是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但事实上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是很少介绍该部分内容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商法里学习的。因此该部分就要求教师要介绍商法的基本理论。由此引申介绍公司的产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思考问题,对经济立法的现实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仅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介绍,达不到该目的。第二,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专业要有所不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教学计划需求和其他课程内容适当增减,形成相互呼应的统一体。例如人力资源专业,经济法课程里关于劳动法的内容可以不讲或少讲。金融保险专业,由于学习货币银行学、保险学以及专门学习金融法律、法规,经济法课程里证券法、保险法等内容都可以删减,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市场营销专业就要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合同法、担保法的内容为重点。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做到因人施教,而不是因教材施教,一本教材到处讲。[4] (二)强调理论传授与案例教学并重 在经济法课程的概述里以及部门法内容介绍中,笔者认为对于财经类本科生不能忽视理论的内容,例如在总则里关于经济法的历史发展、经济与法的关系,经济法的各种学术观点等要给学生讲清楚。在分则里以产品质量法为例,要介绍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的理论基础、国内外有关产品质量立方概况等内容,不能仅用几个案例介绍我国产品质量法的内容,而忽视理论的介绍,否则与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不符。课堂理论讲授虽然重要,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上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没有案例的经济法课程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例如在讲授产品质量法时,可以结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举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分析该事件中所包括的各种法律关系以及各法律主体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在各种教学体系中,课堂理论讲授主要以口头的形式向学生宣讲经济法的有关内容,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讲授水平、讲授技巧以及教师对经济法理论的把握程度。而案例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现代法学教育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客观上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情景、设疑、引趣、启思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研究。一般选择的案例要本着生动逼真、故事性和可读性较强,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种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进而能诱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案例教学已成为目前多数高校法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可少的环节,法学教育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通过理论讲授、课堂案例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案例分析得精、深、透。例如在讲授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时,举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要讲清楚以下几点:一是“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二是三鹿奶粉事件涉及什么法律问题?三是三鹿奶粉事件应由什么法律来管?弄清以上三个问题,基本上对经济法的重要作用就会深刻理解。另外,经济法课程属于法学教育,理应安排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公司参与实践或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才能达到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三)侧重考核方式上的理论与实践性结合 高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考核,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法学专业的考核方式,法学类经济法学考核,基本上都是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等主观题和客观题。笔者认为,闭卷考试不一定是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唯一选项。因为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涉及十几部基本法律,而且领域广泛,条款繁多,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靠死记硬背掌握理解所学知识是难以想象的。一般应通过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为主,闭卷考试的内容为辅。只对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采取闭卷考试,其他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形式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查,以便达到应有的效果。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新兴财经类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 摘要:实验室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实验室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了合并组建后的广西财经学院为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学院大胆对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财经院校;实验室整合;实验室建设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兴财经类本科院校,由原来的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和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在成立之初,学校的实验室也存在着和其他文科学院的实验室一样,存在着几个共性的问题。 1 合并存在情况 1.1 合并的几个校区有多个实验室,实验室设置重复雷同 在学院东区有16个计算机实验室,在西区有15个实验室,在各个系部分别有多个实验室。在各个实验室中,模式雷同现象十分突出。通常在计算机上安装相应的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金算盘企业管理软件、股票行情观看软件、金算盘财务软件、金碟财务软件等,在系部的实验室中,由于管理隶属于教研室的传统做法,无法摆脱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从而忽视同类型实验室建设的整合,造成重复投资和严重浪费的现象。 1.2 实验室利用率过低 在实验室建设规划时各系部都是从本系部的课程实际出发, 提出各自的建设和设备配置方案。在建设时较少考虑设备的利用率与共享性,在硬件方面往往追求高档配置,并重复添置在学院其他实验室已有的各种设备。在软件方面往往由于购置时信息的不畅通而导致不同的实验室购买相同的实验软件,或者用户数仅能满足该实验室的现象。有的专业实验室计算机使用量很低,而有的专业实验室则很高。计算机是时效性很强的产品,不用就意味淘汰。同时,各实验室负担不平衡也将导致利用率高的实验室计算机过度使用而降低使用寿命。 1.3 实验技术人员缺乏,激励困难 在财经类院校中实验人员隶属于教辅系列。实验人员的地位和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实验人员的考核难以激发积极性。实验员经常从早干到晚,加班加点,有参与实验指导也就没有课酬津贴。财经类院校的实验室大都是刚新建的, 实验员也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缺少高职称、高学历的实验学科带头人,教师与实验人员关系的不密切性,所学专业与所在二系部不对应,实验人员的科研开展困难重重,实验人员得不到有效的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创新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1.4 实验评估资料难以收集齐全 按照《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和《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必须做好六大项实验相关资料和表格的收集工作,即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队伍,环境安全和管理规章制度的全部资料的收集工作。但由于实验室过于分散,而且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致使很多资料收集不齐全或找不到。 2 规划建设 在这两年,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室工作,相继召开了几次大的实验室工作会议,部署实验室工作,使学院向专业类财经学院进军。 2.1 学院首先提出类双平台,多体系的工作策略 “双体系”即是指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立校一级管理的实验室。学院设立三个实验教学中心:基础教学实验中心、ERP实验中心和财经科学实验中心,把所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所有的实验室全部整合在东区的实验大楼,实验室分布在大楼的7层里面,共有23个计算机实验室,所有的实验室有一个特点:通用功能。即实验室可以供全院所有系部的学生进行上课实验,突破了系部的限制,节约了大量资金,集中进行管理,使专业实验室也具备了上所有文科实验的要求。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管辖全院所有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财经科学实验中心由以下7个专业综合实验室组成:经济仿真实验室、贸易与营销实验室、财政与税收实验室、银行与证券实验室、保险实训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与审计实验室。ERP实验中心管辖ERP实验室。所有实验室都在一栋实验大楼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计算机实验室的利用率。 2.2 实验教学的管理 学院设立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学院实验室建设与改革进行总体规划,对实验教学的重大改革作出决策,并制定相应的措施,研究讨论和协调解决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实验室评估等工作。其日常管理实行归口管理责任制。教务处负责制定学院的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审定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规范实验教学的各项要求,下达实验教学任务,核算实验教学工作量(或经费),对实验教学进行检查、评估等工作。现代教育技术部负责实验教学所需场地、设备的基础建设和规划、实验室安排,制定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教学相关数据、材料收集以及建档等工作。学院各实验中心负责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教学课程开发、实验课题研究以及日常的实验教学管理。在各实验中心的总体规划和总体规范要求下,各有关系(部)负责本专业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负责实验教学计划、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习方案等教学文件的制定并组织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进行检查、监督,对实验教学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归档等。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各系(部)实验室的使用必须在安排每学期课程教学时提出计划报教务处,教务处对全院的实验室进行统筹安排使用。 2.3 在实验人员技术人员上 学院成立“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实行院、系(部)二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在人员配备上给予优先地位;队伍建设。“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高素质人才,每年补充一定数量的高职称高学历、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实验室队伍,不断完善实验室人员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实验教学队伍主要由专职实验人员和兼职教师组成,专职实验人员负责实验室规划与建设、日常维护和基本实验教学;兼职教师主要由各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组成,实行流动编制,负责课程教学和实验大纲的制订,并同实验室专职人员共同完成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指导和实验考评等工作。目前,中心实验教学队伍结构合理,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骨干教师相对稳定,通过兼职实验人员的流动形成了动态平衡。 2.4 制度保障 学院批准并印发了《财经科学实验室2006-2010年建设规划》,制定了《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工作规范、物资设备管理制度、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岗位工作职责等。2006-2010年期间,学院计划每年投入财经科学实验室的建设经费预算为300万元,改建、新增实验室用房面积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增至2500万元。发挥实验室在促进学科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学科背景。资源人才优势,促进优势学科间的联合和学科间的交叉发展。除了使原有优势学科得到交叉发展外,还对其他学科进行开放,辐射到其它学科,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学校把重点实验室当作推动学科发展。提高综合办学能力的大事来抓,以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带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形成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间的良性循环。 2.5 设立网上实验教学与评估平台 实验室建立了专门网站,网站设有实验教学中心相关信息的,提供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相关信息的查询,建立了实验室日常管理的网络平台,部分实验项目还实现了网上共享实验,比如:证券投资模拟实验、税收模拟实习、会计模拟实验、电子商务等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自主选择做实验。采用CAI、网络教学、课外实验和演示、仿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通过网络及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为校内外师生提供实验教学服务,激发校内外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学校的教务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全面实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 3 今后的发展目标 实验室建设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今后的几年中,我院将抓住本科评估的契机,以评促建,坚持“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广西财经科学研究重要基地之一,成为财经科学研究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服务社会及信息中心。 财经研究中心――依托实验室的人才优势和良好的硬件设施,重点开展财政基础理论与政策研究、广西及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东盟各国会计政策研究;开展财政和金融理论与实现手段研究,会计与审计信息集成与分析实验,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重点建设经济与社会系统仿真平台,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仿真经济与社会的运行与制度的演变,为各级政府和企业进行政策效果评估,为开展财经科学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骨干队伍,积极引进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高层次人才;积极申报承担区级和国家级财经类和实践性教学重点研究课题。发表具有高水平和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提升学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并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2到3年的努力将原来相对独立的各实验分室建设成为一个集会计、审计、金融、财政和税务等多个专业融合一体的实验平台。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一个多专业互相交叉融和、互相依托的全新格局,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在同一个实验平台上进行探究性、实战性地实验,形成四个层次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1)面向课程的验证性、单一性实验项目;(2)面向专业涉及多门课程和多种技能的综合性实验项目;(3)面向学科涉及几个专业的设计性、拓展性实验项目;(4)面向经济管理类涉及几个学科的探究性、实战性综合实验项目。 服务社会及信息中心――成立培训与服务中心,针对企业、社会及学校的需求,进行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开展对企业进行管理咨询服务,进一步与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加大基础研究,完善项目实施。建设“企业家才能开发培育与管理团队培训中心”,为进行管理团队和企业家才能开发培育提供一个基于网络技术的综合性研究与模拟平台,为培育高端管理人才提供社会服务。利用基础研究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为社会提供服务。开放实验室,为企业、机关和其他院校的会计、审计、金融、保险、财税的科研和培训提供实验服务。建立实验室研究人员的流动机制,鼓励院内和院外的科技人员到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一个财经科学研究和财经人才培养基地。 4 结束语 财经类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我院坚持 “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和谐建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技术与手段以及教学管理和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按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加强教学基础建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更好地推动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基于专业文化建设视角探析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 (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而专业文化建设则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核心和主要推动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专业的建设要凸显行业性、职业性和多样性,建设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专业教学环境和体现专业、行业灵魂的专业文化环境。本文以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建设为例,研究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措施,阐释了专业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校园文化,紧密融合行业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专业活动宣扬专业文化、培育专业理念、专业意识、专业精神。最后对该类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从专业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专业文化 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 财经类 特色专业 作为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化解对有效供给的约束与抑制,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助推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投资、消费和出口”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侧,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近年来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配导致了国内经济增速的下滑,而这种错配的矛盾反映在人力市场上就是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生看似“供过于求”,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很多用人单位也经常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甚至“一才难求”,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这就要求必须进行人才供给侧的改革。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 一、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 特色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社会认知、打造品牌和形象的必然选择。特色专业的界定,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从哲学视角分析特色专业的价值取向,二是从管理视角分析特色专业的建设,三则是从比较角度分析特色专业的优势。总体而言,特色专业的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系统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R滴幕是指在专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提炼出的符合教育规律、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一切精神、物质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本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专业文化不仅体现在该专业组织有关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和人际交往的规约中,同时也体现于该专业组织成员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自觉行为中和该专业组织的教学场所、教育环境中。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有助于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端正其职业观念,养成其良好职业习惯。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的打造离不开专业文化建设,后者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核心和主要推动力量,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驱使师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实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目标,必须依赖于专业文化的建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意识和专业气质,奠定学生未来的从业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 专业文化不仅体现在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教学环境,而且更加注重建设体现专业和职业灵魂的专业文化环境。财经类专业文化具有鲜明的行业性、职业性和多样性,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立足于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紧密融合。笔者以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专业文化建设为例,研究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措施。 (一)立足于校园文化建设,铸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文化 学校重视专业文化的建设,根据ISO9000质量标准,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包括教师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课程质量标准、教师考核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从制度和体制上保证了专业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经贸学院在这种文化建设的背景下,经过专业文化培育,专业特色凝练、专业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汇通国际经贸、重在经世致用”的学院文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的建设立足于校园文化,凝炼本专业的特色,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娴熟的国际贸易从业技能和突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强调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观念和专业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专业教学环境和专业文化环境两方面打造专业文化,以实现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目标。 (二)聚力校企合作,共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 (1)结合行业企业特点,校企合作共同凝炼专业文化精神。专业文化秉承大学文化的精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坚定其专业信念,养成其专业气质。根据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我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山东省经济发展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外贸行业企业的特点,在专业建设平台的基础上,与多家外贸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专业文化,凝炼出本专业全体师生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队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国贸专业文化精神:诚实守信、合作共赢、开拓进取、“乐贸”精神(LEMO:Love、Easy、Money、Open),通过专业文化建设,打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国贸专业教学团队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专业文化精神,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引入外贸企业专家座谈和为外贸企业制作报价单等环节,使学生加深专业认知,了解外贸行业的团队合作和契约精神的重要性;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中加入“外贸B2B平台实战”、“速卖通”创业实践等项目,帮助学生发扬“乐贸”精神,拚搏进取,培养创业意识;课程教学中采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形式,帮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职业素养。课程的改进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外贸业务操作技能,更培养其养成优秀外贸职业人的素质,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外贸技能和外贸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外贸职业文化的渗透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养成内心强大、全面发展的优秀外贸人。 (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融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于专业文化建设之中。我院国贸专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在与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共同调研分析专业、论证专业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协同培养的教学模式,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授课、共同考核。通过了解和学习行业、企业文化促进专业文化建设。与阿里学院、济南世纪天邦汽车进出口贸易公司等企业共同设立“阿里学院订单班”和“汽车贸易订单班”,对学生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原有专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企业选派有经验的外贸经理,给学生讲授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外贸实战知识,使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目前我专业已与多家外贸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接触企业文化之后,对外贸行业结构特征、外贸行业员工的价值取向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加深了对专业文化精神的理解,从而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并准确定位,为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同时,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成就感,往往会激发创业激情,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3)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才孵化基地”,实施“课岗融替”教学模式,加深专业文化认知,养成外贸职业素养。学校于2011年与阿里学院共同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才孵化基地”,采取学校提供场地,阿里学院提供业务培训,行业企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推动学生就业创业的具体运作方式,成功实现了“校中企、企中校”。基地内的“外语外贸人才就业创业孵化区”设置了200个学生工位,引进了13家外贸企业将外贸部设在学校,建设了外贸网络客户开发区、校企联合授课区、国际商务接洽区、外贸产品认知区、外贸单证实战区、礼仪形体训练区六大功能模块。通过入驻基地的企业实施“课岗融替”的教学模式,即学校、阿里学院、企业三方根据外贸岗位的实际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才孵化基地 ”,结合三方优势资源进行合理分工,根据外贸人才成长周期及外贸业务流程重新进行课程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上午课堂授课,下午企业顶岗” 。通过实践加深对外贸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外贸实战水平,养成外贸职业素养,实现校企共同培养“能够熟练操作外贸业务,具备一定外贸职业能力的外贸应用人才”的目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入驻孵化基地的企业办公区域均张贴企业简介、企业标准、工作流程、行为规范等,每个工位张贴有学生照片和个人简介,学生顶岗上班时间要求穿西服套装,打卡上岗;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格考勤,不允许迟到早退,一律按照工作规范上岗,为学生营造一个完整的职业文化氛围,塑造其专业品格,培育其专业精神,从而促进学生产生职业认同感。 (三)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进一步深化专业文化建设 (1)组织参加专业竞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为创设良好的专业氛围,我们积极举办国贸专业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如举办专业辩论赛、外贸知识竞赛、外贸单证制作竞赛等,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竞赛、 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宣扬专业文化,向学生渗透专业精神,不仅激发了国贸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也使得专业文化在全校范围内得以推广。 (2)建设专业团体组织,宣扬专业文化。将专业文化建设与学生团体组织建设相结合,融专业文化理念于扶持学生团体组织建设过程中。通过团体组织开展各类国贸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使优秀的学生得到进一步锻炼,传播专业文化。本专业先后扶持成立了“外贸SOHO俱乐部”、“乐贸”创业工作室和“模拟商务谈判兴趣小组”,并与阿里学院及阿里巴巴会员企业共建“国际商务礼仪培训基地”、“英语电影发烧友俱乐部”等专业社团组织,通过这些学生团体组织的建设,带动一大批同学积极投入到专业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的建设。 (3)多渠道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培养学生外Q职业素养。新生入学之初,组织他们听取专业教研室主任为其做的专业介绍专题报告,使他们能够对专业和专业文化有所了解,从而产生专业兴趣;定期举办专业讲座,使其进一步了解专业,深化专业认知,培养其专业价值认同;不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和在校学生座谈,听取他们汇报自己的就业或创业的经历,激励学生见贤思齐,树立专业精神。 在校园内设立“专业-职业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介绍国贸专业精神文化、专业理念、行业发展现状、优秀毕业生快报等内容,张贴企业最新招聘信息、国际经贸专题讲座海报、专业活动海报,进一步营造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 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意识也是企业选拔人才时主要考量的因素。为了培养国贸专业学生的“职业性”, 专业辅导员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围绕“和谐发展”、“诚信意识”、“协作互助”、“职业发展”等主题展开讨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组织举办以“学习、友情、理想”为主题的宿舍文化节,倡导和谐、文明的宿舍文化,营造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积极向上、尊重他人、善待自己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在建设良好学风、校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多措并举,为专业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1)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深职业认知,树立职业理念。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的要求,国贸专业成立了就业指导小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同时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逐步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体会个人价值的存在,培养学生终于职守、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职业道德观,强化诚信、守纪、敬业等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为学生积极创造条件服务社会,如组织学生参与全运会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加乳山中非论坛,负责外事接待工作,参加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认知,使学生能主动融入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成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委员会,促进专业文化建设渗透于教学过程。为了将专业文化建设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保证专业文化及专业建设的质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学者、外贸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改革委员会,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为专业文化建设把脉,并实施全方位评价和监督;定期邀请国际贸易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外贸企业业务经理举行国际经贸文化专题讲座,为师生汲取新的学术思想、积累实践经验搭建平台。这些举措不仅保证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精神渗透于教学过程,也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财经类专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要突出行业性、职业性和多样性,必须提高专业文化建设水平,为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长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实现专业文化建设引领专业发展。而专业文化建设必须提炼专业理念,注入企业先进文化元素,走校企合作之路,打造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平台。 (1)强化职业道德观,培养职业情感。职业道德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道德的培养依赖于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依赖于良好的校风、学风的树立。人文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帮助学生理性认识未来从事的职业,萌生职业情感,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从事将来职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观。同时,为避免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脱离,应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培养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理念和团队合作意识。 (2)进一步营造职业氛围, 融合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提升职业认同感。专业文化建设要引入先进的行业、企业文化,并融入专业的土壤中。学生快速理解并接受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业观,对其工作情绪、业绩和效率有深远影响,最终决定其社会竞争力。对于财经类专业建设来说,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需进一步细致思想教育,注重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欲做事,先做人”;组织、安排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进行相关行业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文化研究,向学生传递有关企业文化的内容,并进行与此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并根据行业、企业具体情况,共同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文化建设工作整体规划,不断拓展内容和视野,使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融合。 (3)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室。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建专业实训室。实训室的硬件和环境尽可能贴近行业、企业工作实际,营造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相关职业岗位的标准和要求,以进一步缩短就业时的适应期。实训室内墙悬挂本实训室功能介绍、各业务窗口的角色标牌、各岗位工作职责及工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实践操作要求、优秀企业和优秀师生的图片简介、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以此传递企业的理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形象,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稳固其专业思想,激发其专业学习热情,进而使其产生专业学习的动力。 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依赖于专业文化的建设,后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端正其职业态度,塑造相关岗位迁移能力,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育人目标。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文章在对财经类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指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学、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力度和监督审查力度等措施。 关键词:财经类 本科毕业论文 指导 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内容,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本科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企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和撰写论文的一个初步训练,使其掌握基本方法,为以后升学深造、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的本科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对财经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求改进方案。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课题组对保定某高校2016届财经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6%。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大致了解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 1.选题与专业的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相符,16.7%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不相符。 2.选题的来源与内容。课题组统计调查问卷时,将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分为几个方面:(1)对社会某个经济现象或热点进行调查分析,例如《大学生网购市场营销对策研究》《康师傅方便面大学生市场营销对策研究》等。(2)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丰宁富兴大酒店内部控制问题研究》《L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及防范》《X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北京新姿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及建议》等。(3)对区域经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涉县花椒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顺平县桃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满城县草莓产业化经营研究》《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等。(4)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或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研究,例如《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及提升对策研究》《华谊兄弟融资问题研究》《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研究》等。(5)泛泛地对某一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型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探讨》《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等。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绝大多数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专业目标相一致,而且绝大多数毕业论文是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或者实习单位经营管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而撰写的,这与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相符的。 (二)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1)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途径。调查结果显示,85.4%为互联网,44.8%为统计年鉴,39.2%为实习单位,16%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1.5%通过政府部门获得,13.9%通过亲戚或朋友提供。(2)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难度。调查结果显示,23.3%的毕业生认为难度较大,74%认为难度不大,2.7%认为比较容易。(3)论文撰写时间的充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9.7%的毕业生时间充裕,47.9%时间够用,2.4%时间不充裕。(4)撰写论文期间哪些事情耗用了毕业生的大量时间。调查结果显示,54.5%的毕业生认为是找工作,各种考试如考研、考公务员、考银行分别为24%、25%和11.8%,20.8%的毕业生选择其他。(5)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9.5%的毕业生态度认真,17%态度一般,0.3%态度不认真,3.1%心有余而力不足。(6)论文的写作难度。调查结果显示,11.8%的毕业生认为论文写作难度很大,55.9%认为写作难度较大,31.9%认为写作难度不大,0.3%认为论文容易写。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获取实际数据资料的难度不大,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取过多地依赖互联网,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对待论文的态度认真,感觉撰写论文有一定难度,找工作、参加各种考试等牵扯了毕业生的精力。 (三)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收获。 1.撰写论文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28.8%的毕业生收获很大,66%收获较大,5.2%收获较小,没有收获的毕业生为0。 2.撰写论文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收获。(1)论文编辑方面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90%的毕业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学会了排版,65%学会了制作图表,2%的毕业生回答没有收获,原因是自己早就会排版和制作图表。(2)论文写作方面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82%的毕业生学会了查阅文献资料,76%学会了拟定提纲,62%学会了写选题背景,64%学会了研究方法,15%学会了设计调查问卷,0.7%没有写作方面的收获。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收获,掌握了编辑文档的技能,掌握了查阅文献资料、构思论文提纲、收集实际数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撰写论文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为以后升学深造或者参加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财经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为了解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课题组设置了几个问题。 1.指导教师对论文写作方法和要求的讲解。(1)撰写毕业论文前,指导教师是否讲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要求等内容?59%的毕业生回答详细讲解,40%回答进行了简单讲解,1%回答没有讲解。(2)指导教师讲的论文写作方法和写作要求对撰写论文是否有帮助?40%的毕业生回答帮助大,43%回答帮助较大,16%回答帮助不大,1%回答没有帮助。 2.教师指导论文的方式。(1)毕业论文的指导方式,74%的毕业生回答教师进行了当面指导,64%回答教师采取E-mail方式指导,48%回答教师采取电话方式指导,39%回答教师采取QQ方式指导,21%回答教师采取短信方式指导。(2)哪些指导方式效果好?85%的毕业生认为当面指导效果好,48%认为E-mail方式效果好,32%认为电话方式效果好,24%认为QQ方式效果好,10%认为短信方式效果好。 3.论文开题阶段的指导。(1)关于论文题目的确定情况,5.2%的毕业生回答论文选题是教师确定的,14.9%回答论文题目是自己确定的,79.9%回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的。(2)论文提纲的拟定情况,87%的毕业生回答论文提纲自己拟定后教师进行了修改,10%回答自己拟定,2%回答是教师拟定的,1%回答是亲戚或朋友帮助拟定的。 4.论文写作阶段的指导。(1)指导教师对论文修改的要求,67%的毕业生回答教师不仅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修改论文,而且教师亲自动手逐字逐句修改论文,71%回答在修改论文过程中教师要求重写某些段落,38%回答教师要求修改论文标点,2%回答教师没有提出任何修改要求。(2)论文修改了几稿?6%的毕业生修改了一至两稿,81%修改了三至五稿,13%修改了六稿以上。 5.希望教师怎样指导下届同学。71%的毕业生希望教师多跟学生见面沟通,55%希望指导教师多付出精力指导论文,46%希望在拟定论文提纲时教师给予指导,46%希望教师严格要求学生,44%希望教师带领同学到农村或企业调查获取论文第一手资料,15%希望教师给毕业生指定论文题目。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是认真的,在讲解论文写作方法和要求、指导开题、修改论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师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指导方式,当面指导和E-mail方式的指导效果较好。极个别教师付出的精力不够,体现在不讲解论文写作方法和要求、对论文不提任何修改要求、只要求学生对论文进行了一两次修改等方面。 二、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不当。调查中发现,少数毕业论文存在选题不当的问题。有的题目太大,例如《中国化妆品行业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邮政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我国餐饮企业成本控制分析》等;有的题目没有针对性,泛泛而谈,例如《中小型零售企业物流模式的管理与策略》《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等;有的题目是纯理论研究,例如《电子商务会计研究》《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计量问题》《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及防范》等。选择这些题目的毕业生一般从年鉴、互联网、知网中查找资料,拼凑资料完成论文,论文的质量不高,毕业生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有的毕业生由于考研等原因没有去实习,无法收集资料,有的毕业生由于能力有限,收集不到资料。 调查中发现有16.7%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不相符,这影响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通过访谈得知,一是毕业生实习工作不是所学专业时,选题与实习工作相结合,因而论文选题与专业方向不一致;二是本科生论文选题没有像硕士论文那样强调论文题目必须与专业方向相一致;三是财经类的某些热门专业学生人数过多,在专业教师指导不了的情况下,将学生分配给其他课程的教师指导,因而学生选择了指导教师所在专业的题目。 (二)过多地借助网络影响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毕业生过多地借助互联网收集实际数据,只有半数的学生通过实习或问卷调查获得实际数据。虽然通过互联网获得论文所需数据省时省力,但是毕业生不接触社会、不深入生产实践、不与人沟通,无法实现通过毕业论文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的目的。 (三)就业压力大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8学期,这个时候毕业生往往为就业参加各种考试和面试。尽管绝大多数毕业生回答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但这些事情牵扯了毕业生的很多精力,势必对毕业论文质量产生影响。调查中3.1%的毕业生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态度,就是就业压力大造成的。 (四)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难度大。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难度较大。毕业生乍一接触毕业论文,对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整理资料、选题、写开题报告等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写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摘要等,感觉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很困难。对教师而言,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要教会毕业生做这些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很大。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本科日常教学中没有对科研能力和撰写论文能力的培养,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收集整理资料、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很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等。而国外许多一流大学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科研学分,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就有“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本科生研究中心”、伯克利分校于1997年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耶鲁大学为一年级的本科新生设立了“指导研究”项目等。对我国的本科教育现状而言,在大学三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培养学生做科研写论文的能力,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难度大、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 (五)少笛生不重视毕业论文。调查结果显示,有0.3%的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持不认真的态度。教师普遍反映,每年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总有一两个同学写论文拖拖拉拉,不积极想办法收集实际数据资料,不下功夫写论文,不认真修改论文,论文质量不高,教师三番五次督促也没有效果。而在论文评定成绩时,指导教师往往心软,不忍心由于毕业论文的缘故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只要学生提交了论文,尽管论文质量不高也往往给予通过。 (六)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宽裕、个别教师不认真。 1.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宽裕。调查结果显示,74%的毕业生曾接受指导教师的当面指导,85%的毕业生认为教师当面指导论文效果好,71%的毕业生希望教师多跟学生见面沟通。调查结果说明指导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充足。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扩招,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多,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课程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平均指导每个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教师跟学生见面的时间少。 2.个别教师不认真指导毕业论文。调查中发现,1%的毕业生回答指导教师没有讲解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要求,2%的毕业生回答教师没有提出任何修改要求,1%的毕业生回答修改了一稿。调查结果说明个别教师没有认真指导毕业论文。 三、加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对策 笔者认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本科生撰写论文的能力,二是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力度和监督审查力度。 (一)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学。 1.课程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2.制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为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给本科生设立科研导师,本科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与科研导师接触,协助科研导师做科研方面的工作,跟随科研导师感受课题申报、调研、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结题的整个科研过程。二是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系统讲解选题、写开题报告、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研究方法等。三是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选题、制定调查问卷、撰写调研报告。 (二)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 1.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应制定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本科毕业生分配办法、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办法、奖惩办法等。通过这些制度,明确哪些教师有资格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每位教师分配多少学生,对教师的指导质量进行评价并予以奖惩,以此促使教师提高指导质量。 2.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规程并实行全程监控。本科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指导与写作、提交与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论文资料装订与归档等多个环节。首先,学校要对每个工作环节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使教师和毕业生明确如何去做。其次,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全程监控制度,学校或学院对各个工作环节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切实负起指导责任。 3.改变论文写作和答辩时间。由于毕业生大四阶段尤其是第八学期事情很多,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建议把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放暑假前即第六学期期末,进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将毕业生分配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大三暑假里,要求学生进行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沟通后确定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调查提纲或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利用大三暑假的时间进行调研,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实际资料;大四开学后的一两周内,组织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工作;安排毕业生撰写论文初稿,年末前提交;元旦后以及放寒假的两个月时间,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闲暇时间较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集中精力指导毕业生完成论文的修改;第八学期开学的一两周内,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4.加大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与审核力度。选题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指导教师要加大对毕业生选题的指导,强调毕业论文选题要与所学专业挂钩,选题要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实习单位面临的突出问题,选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选择纯理论研究的题目,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制不宜宽泛、等等。其次,学院要加大毕业论文选题的审核力度。学生选定题目后,提交给学院,学院要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可行性、深度等方面进行评审,要求选题不当的学生重新选题。 5.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实行首位参选制。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论文,应该是该教师指导的质量最优的论文。因此,各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毕业论文拿出来参选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学校或学院组织教师进行盲审,这样可以确保每位教师指导的论文都有机会评优,盲审可以杜绝评优中的教师面子问题,使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优工作做到公开公正,使评选出来的优秀毕业论文真正优秀。 6.对毕业论文实行末位审核制。毕业论文末位审核制,就是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低的毕业论文,提交给学校或学院进行审核,学校或学院组织教师进行盲审,审核不合格的,要求学生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审核,毕业论文审核合格后,才给学生颁发学位证和毕业证。毕业论文的末位审核制对督促毕业生认真写论文、督促指导教师认真指导、杜绝教师给“同情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7.建立本科毕业论文观摩学习制度。由于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能力和宽严程度的把握参差不齐,因此建议在本科毕业论文资料装订归档后,学院组织教师相互观摩学习,使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宽严程度如何把握达成共识。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博弈论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博弈论是财经类院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本文基于《博弈论》课程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博弈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博弈论》课程教学的建议,包括采用案例教学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 关键词:博弈论;财经类院校;教学改革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决策主体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博弈论的研究对象是当一个主体,比如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1] 在经济学文献中对博弈论最早的研究是古诺(1838)、伯川德(1883)和埃奇沃斯(1925)关于垄断定价和生产的论文,但是这些都被视为特例而没有改变经济学家思考大多数问题的方法。约翰・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在他们1944年著名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中引进了博弈理论的思想,书中提出大部分经济问题都应该被当作是博弈进行分析。[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博弈论发展和研究的重要阶段。纳什在1950年明确提出了“纳什均衡”这一基本概念,解释了博弈论和经济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到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包括纳什和夏普利分别提出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吉利斯和夏普利提出的合作博弈中的“核”的概念。泽尔腾于1965年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到动态博弈,提出了“精炼纳什均衡”的概念;海萨尼于1967年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论,并提出了“贝叶斯纳什均衡”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博弈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等。 由于博弈论在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博弈论》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必修课。我校也开设了《博弈论》课程。然而,由于博弈论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而且作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对数学基础的要求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博弈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博弈论课程的教学特点 1.数学描述比较抽象。博弈论的标准表达是函数形式和集合形式的表达。博弈论作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和数学的结合非常紧密,需要比较严谨的数学表达和数学证明。例如,20世纪50年代纳什在证明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时就使用了泛函分析中的不动点定理。学习博弈论,通常需要具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泛函分析等数学基础。[3] 2.教学过程通常浅入深出。由于博弈论的概念和定理均采用严谨的数学表达形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从简单直观的例子出发,引出博弈的抽象数学模型。简单直观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博弈的思想,但随着讲授内容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到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再到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最后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的概念得越来越复杂,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也越来越困难。 3.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使得博弈论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商业、政治、外交等。在微观研究领域,交易机制的设计涉及博弈论;在中观研究领域,劳动力经济学和金融理论中都有关于企业要素投入品市场的博弈论模型。最后,从宏观的角度看,国际经济学中有关于国家间的相互竞争(或互相串谋)选择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的模型;宏观经济学中也有货币当局和工资、价格制定者(厂商等微观单位)间的战略相互影响,最终决定了货币政策效果的模型。[4] 二、博弈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足够的案例支撑。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案例的趣味性、贴近现实生活的程度、学生参与案例的程度、与知识点的结合程度等。虽然博弈论的教材中提供了一定量的案例,但仍显得不够丰富。特别是对于财经类学校的本科生而言,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将其与自己对经济社会活动的观察和认识相融合,以提高分析经济社会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丰富的案例是非常有必要的。 2.偏重于理论教学。以往的博弈论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方法,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而且老师的讲课内容也只是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因此,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怎样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并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考核形式单一。目前的考核形式仅限于笔试的方式,比较单一。由于博弈论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的笔试并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们对博弈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有的老师采取让学生做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情况进行打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选取的论文的难易程度很难掌控。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丰富考核形式并且让考核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 三、完善博弈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1.采用案例教学法。由于博弈论的数学描述通常比较抽象,老师通过分析案例来说明博弈论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各种应用,既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又可以帮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首先,要尽量选择简单的案例,使学生更加容易明白博弈的规则;其次,要注意选择契合现实生活的案例,有的案例不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较为困难;再次,要注意案例选择要尽量的多源化,由于博弈论在各个领域包括商业、政治、外交等均有应用,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要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应尽量选择不同领域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博弈论的应用。 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传统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我们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设计丰富多彩的博弈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小组内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博弈参与者,他们之间进行竞争、讨价还价或者合作。博弈实验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6]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由于博弈论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仅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博弈论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笔试的基础上丰富考核形式。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博弈问题进行建模分析,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并整理成小论文的形式上交。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课堂汇报过程中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分数奖励,提出的问题质量越高,分数的奖励越大,被提问的学生回答地越好,课堂汇报这部分的分数也将越高。这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认真地进行建模分析,认真地准备课堂汇报,也将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汇报中。[5]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将借助于博弈论进行分析。因此,财经类院校的本科生学习博弈论,掌握其思维方式和思想及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博弈论课程的特点,然后指出了目前博弈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将为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博弈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解决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弱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推广建议。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影响因素 目前财经类大学生普遍理论分析能力不强、实践动手能力弱,成为我国财经类高等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这在就业形势严峻(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最难就业季”,2014年就业难题并未明显缓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需要我们对财经类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深刻反思。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围绕教学任务,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并实施教学项目(项目可以简单理解为需要完成的任务),将理论知识融入动手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其价值在于,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教学,培养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等实践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能力。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国外的多种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且在我国职业教育、理工科类本科教育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财经类课程有其特殊性,但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方面与理工类课程的要求是相同的。鉴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所具有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显著特征,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对于克服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弱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萌芽于18世纪的欧洲,较为经典的理论主要有:Piaget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Lave、Wenger等人的情境学习理论[1-3]。这些理论主张由学生参与实践,自己建构知识,夯实专业能力,全面提升各种综合能力,从而为立足于通过项目设计、实施等实践活动展开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家Katz与加拿大教育家Chard正式提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4],并引入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成功培养了大量人才。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于2001年引入我国后,国内研究表明[5-6],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理工类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功,逐步推广开来,但在财经类本科教育领域还未得到有效应用。 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日益迫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愈发凸显其价值。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投资、管理、营销等财经类人才的任务,每一个知识点均可组织为项目来传授,有着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天然土壤,但我国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应用不足,流于形式,效果不高,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支撑。辨析这些影响因素,探索将项目驱动式教学推广应用于法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科学模式,是财经类本科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 一是课程性质(理论性/实践性、基础性/应用性、一般性/专门技术性、定性/定量等属性)。一般而言,与现实应用接近的课程,“项目化”相对容易,而理论性越强的课程,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为项目的难度越大,增加教师在项目设计、组织等方面的成本。 二是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学历、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等)、学生因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对课程的偏好程度、职业取向等)、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对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等)等。教师因素决定了项目驱动式教学实施水平的高低,对课程内容熟悉、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教师,组织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能力相对更强。学生因素则决定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接受方(参与方)的能力基础、主观偏好,学生理论基础越好、参与兴趣越高,则项目驱动式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越明显。用人单位因素对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具有直接的导向性效应,与用人单位工作性质吻合程度越高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面向用人单位的专业实践能力就越有针对性。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对讲授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大学教师、学习过相关课程的本科大学生、用人单位调研,分别回收问卷156、1342、393份,共1891份。 (二)统计分析 1.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 (1)应用程度。教师问卷所涉及的213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不同问卷的课程名称可能相同,此处只是把问卷列举的课程数目相加,学生问卷也是类似),授课过程中采用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课程有44门,占20.66%,约为1/5。学生问卷所涉及的6514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包括产业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企业投资学、公共投资学等,教师采用过这种教学方法的有1581门课程,占24.27%。可见,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比例偏低,仅为1/5~1/4之间,有较大的推广空间。 (2)应用效果。将教学效果的评价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中(60~79分)”、“差(60分以下)”四个等级。156份教师问卷中,选择“优”有43份,占27.56%;“良”有97份,占62.18%。1342份学生问卷中,选择“优”有585份,占43.59%;“良”有646份,占48.14%。这意味着,有89.74%的教师、91.73%的学生认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在“良”以上,认可度较高,值得在更多的课程中推广。 2.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影响因素。 (1)课程属性。适合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具有相对明显的属性特征。①理论性/实践性。74.36%的教师、66.13%的学生选择“实践性”(16.2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76.08%的用人单位认为“实践性”更重要。②基础性/应用性。76.92%的教师、54.84%的学生选择“应用性”(13.6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65.39%的用人单位认为“应用性”更重要。③一般性/专门技术性。69.23%的教师、52.09%的学生选择“专门技术性”(4.62%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64.12%的用人单位认为“专门技术性”更重要。④定性/定量。66.67%的教师、65%的学生选择“定量”(11.7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而用人单位选择“定量”∶“定性”的比例是52.42%∶47.58%,几乎相等,意味着用人单位并没有明显的偏好。 这说明,一方面,多数教师、学生认为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课程应是“实践性”、“应用性”、“专门技术性”的,与用人单位看重的专业课程属性相一致。从而,推广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具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多数的教师、学生认为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侧重于“定量”的课程,但用人单位对“定量”、“定性”并无特别的要求,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即可应用于“定量”,亦可应用于“定性”课程。 (2)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教师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156份教师问卷中,认为教师的“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排第一位(最重要)的占56.41%(为反映多数人的看法,给出的是排第一位占比最大的因素,以下类似),认为“教学方法”排第二位的占51.28%,认为“学历”排第三位(最不重要)的占92.31%。1342份学生问卷中,认为“教学方法”排第一的占61.55%,认为“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排第二的占55.59%,认为“学历”最不重要的占85.17%。这表明,教师的“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及“教学方法”被认为高度相关,“学历”则关系不大。 (3)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学生因素。156份教师问卷、1342份学生问卷中,53.85%的教师、50.07%的学生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排第一位(最为重要),56.41%的教师、43.14%的学生认为“对课程的偏好程度”排第二位,71.79%的教师、61.33%的学生认为“职业取向”排第三位。这说明,由于学生对职业取向等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可能缺乏清晰的定位,还是基础知识、偏好等当前的确定性因素主要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 (4)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用人单位因素。结合已毕业的学生、媒体、用人单位等途径获得的信息,156份教师问卷中,48.72%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一位(最为重要),43.59%认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居第二位。1342份学生问卷中,49.03%认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排第一,41.43%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二。此外,41.03%的教师、39.27%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三位。这说明,如果课程与用人单位需求的相关度越高,培养实践专业能力的针对性越强,学生越重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越好;而综合能力涵盖面宽泛,难以在一门课程中体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相关度最低。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不够普及 依据调研资料,不超过1/4的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采用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示未接触过,甚至未曾听说过。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未能形成适应于财经类课程由理论基础到应用的完备体系 与理工类课程不同,财经类课程具有显著的发散性,外延宽泛,项目的选择、设计、实施等流程随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不同而不同。目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还仅限于按教材来构建教学思路,对案例、习题、现实问题等做一般性的分析,而非将完整章节的内容融合起来构建教学项目,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教师的教学项目策划能力有待提升 项目驱动教学法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点,项目设计、实施、分析、评价等都带有典型的理工科教学的属性,逻辑性和流程性强,要求将理工科的教学模式与财经类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所需的能力是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师的软肋所在。 五、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推广应用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理论基础及应用流程 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结合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属性,构筑项目提出、设计、实施、控制等支撑理论。以此为基础,借鉴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建立适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成熟流程。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是熟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强化项目专业化能力;二是依据课程设计教学项目的流程链,完善实施环节,提升教学内容的项目化能力;三是立足学生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特点,修正、补充项目方案,提升学生的项目融入度和参与积极性,增强面向不同授课对象的项目技巧化能力。 (三)完善教学方法 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炼教学项目。 2.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安排理论/实践的知识量,优化二者的匹配与衔接,防止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实践两张皮、知识点脱节等现象。依据笔者的经验,理论知识点尽可能做到条理化和简单化,围绕理论以项目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理论会引起学生的厌倦,而过多的偏重实践则不能让学生领会到在本科层面应领会的理论知识点。 3.发现教学项目实施环节中学生的学习难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好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 4.丰富教学方式,探索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的联动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践“三类实践”的综合运用,提升教学效果。根据实验对比,采取以大作业完成项目、案例PPT制作、项目团队讨论及展示、学生课题申报、实地调研等方式,效果远胜传统的教师“满堂灌”授课。 5.科学安排学生的参与方式及参与节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将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培养蕴含于项目的参与过程中,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达到教学目的。 6.本着项目选择与用人单位的实践运行越接近越好的原则,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培养其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笔者在讲授《企业投资学》时,将项目选择与企业现实运行结合起来,学生认为收益良多,参与热情高涨。 六、结语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提升财经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但鉴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还很有限,面临系统的基础理论缺乏、规范的项目流程未建立、教师的项目化能力不高等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应用模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在遵循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特点的基础上,应分析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属性,针对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的影响因素,科学设计项目教学法的目标、流程、环节,引导学生实践参与,达到预期的提升财经类本科教育质量的目标。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 摘 要: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因此,以哈尔滨金融学院的实践探索为例,探讨了如何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并对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选择,不仅直接影响着这些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长远发展,而且还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哈尔滨金融学院,成为一所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其设有10个教学系部,拥有涵盖经、管、文、法、工5个学科门类的22个本科专业和16个专科专业。学院升本以来,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立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不同层次的理论人才,也需要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层次和类型要有一个合理的梯度和维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如今,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培养应用型、多样性人才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应顺应时展规律,把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和战略选择。 哈尔滨金融学院作为刚刚升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立足服务地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方面,注重推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引导广大教职工强化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编制了《哈尔滨金融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上上下下全员参与、分项落实,明确了学院的发展定位与方向。 二、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 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需要系统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财经类行业、专业的人才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组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共同构成了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两大要素。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要覆盖一定的“面”,使学生接受的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所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后劲。一方面,构建基础教学平台,“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素质基础”;另一方面,构建专业教学平台,“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职业拓展课”。在强化学生专业基础教育,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不忘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需要对学生分层施教,设计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进行设计,采取课内实训、实验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专业实习、开放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可采用与理论教学相捆绑的课内实训或实验的形式,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的教学内容;可依托实验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开放实践等形式,独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未来职业导向自主选择不同的实践主题,甚至学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开放实践中利用所学的技术实施创业项目。 (三)素质教育体系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其培养训练的模式相对灵活,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例如,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学科研究方面技能的训练,辅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也可以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经历;还可以通过党课、团课等方式培养大学生文明修身,还可以通过高雅艺术走进校园、各类文艺团体活动来培养学生文化艺术修养。 三、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设置时,应体现行业的特殊性、专业设置的应用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要针对行业特点、学校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培养能够适应岗位需要、能够有效应对社会竞争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哈尔滨金融学院自2010年升本以来,各系部围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及适应情况,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调整课程设置,全面修订了各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了全部课程教学大纲,对部分专业课程开设学期、学时、学分、实验课学时等进行了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校企联合为平台,创新培养模式 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银行等金融企业的联系,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教学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服务;同时,也可以利用高校本身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建立互惠互利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搭建校企共育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哈尔滨金融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产学研用结合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参与科研项目,共建产学研用联合体,寻求政府支持、拓宽服务领域等途径。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将“征信知识教育基地”等各类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落地该院。该院与黑龙江省银行业协会签署培训合作框架协议,与银行业协会在前期培训、咨询业务等方面开展合作;与龙江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更广阔的服务平台。与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共同创办金融人才培养基地,与龙江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中投惠民(北京)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金水木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甲骨文(哈尔滨)实训基地等单位签署了3+1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为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学院与招商银行深圳分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北京中信金融服务中心、黑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这些单位来我院选聘毕业生在500人左右。这一系列校企合作,实现了用人单位与学院的双赢。 (三)以实训改革为契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有理论教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也要强化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成从知识理论向实践的跨跃。 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推进实践内容和实践模式改革和创新,哈尔滨金融学院一直继承优势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坚持在本科教育中实行“五能三好”即打字、点钞、识别假钞、书写、口才、服务礼仪职业能力等金融行业基本功训练。把银行等业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入职条件及新行员技能培训标准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同时,金融系的模拟银行已建成投入使用;管理系自主研发的跨系跨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已连续两年投入运行,还推广到了金融、商务英语等四个系部进行认知实习的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模拟金融综合实训中心、会计审计综合业务能力实训平台也已经开始筹建。学院还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进行实习指导,将学生分组安排到金融机构、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培养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和实用技能。 (四)以质量为生命线,改革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保证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方式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哈尔滨金融学院制定《二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并进行试点,充分发挥系(部)在教学管理、学术活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陆续出台并实施了20多项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分和课程认定办法》、《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辅修第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教学经费核定与使用管理办法》和《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按照依法治校的原则,不断推进学风、教风的转变,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现代大学的建设要求。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学院陆续举办了“教学公开课”观摩、教学能手及教学新秀奖评选、多媒体课件大赛和微课大赛等活动,实现了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极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些方式对于修正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与社会需要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院从2011年开始陆续对全体本科生实行了英语、高等数学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改革。经过试点和推广,发现分级教学在学生成绩提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全面推动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逐步推进小班授课,实行学业导师制,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 结语 加快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满足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旺盛需求。新建财经类本科高校能否乘势而上,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合理规划学校发展目标,注重办学质量的提升,创新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走“约束性发展”、有内涵的特色强校之路。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翻译本科专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探析 摘 要: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以来,在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翻译学逐渐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独立出来,开始自身的专业建设。本文以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职前课堂”为例,开发翻译本科专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素养训练的项目,探索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为财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翻译本科;生涯规划;职前课堂;职业素养 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Bachelo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BTI,专业代码:050255S)。截至2015年,已有近百所院校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在校人数万余人。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规定,高校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性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和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贸易、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的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因此,财经翻译本科专业是要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口笔译人才。 季羡林先生说,“我国是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社会对财经类翻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从“金字塔型”转变成“枣核型”,需求量激增,同时也在职业胜任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财经翻译专业如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是外语类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职前课堂”项目就是针对这一需求,结合当前翻译本科专业学生特点而开展的实践研究项目。 项目概述 “职前课堂”项目是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相结合的生涯规划教育训练项目。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翻译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要早,更要规划得合理。这既需要理论作为指南,也需要实践的指导和经验的借鉴。 该项目是学院依托学校财经优势学科背景,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开发的教育工作模式。它以第二课堂的“全球课堂”德育示范基地为主阵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平台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分年级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专业综合素养和职业实践技能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翻译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体系,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综合潜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有创新能力、有文化素养、有财经内涵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翻译人才。 内容方案 该项目根据翻译专业“重基础、宽口径”的特点,从大学本科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出发,依托第二课堂,协同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对翻译专业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专业综合素养、职业实践技能等进行开发与训练。其中,生涯规划能力包括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综合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部分,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通用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等。职业实践技能包括求职材料设计技术、求职渠道选择、招聘面试策略与技巧等。 1.生涯规划能力分析 这部分训练的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职业价值观等内在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动向、岗位素质要求等外部条件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渐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和职业认知;引导学生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思路与技能,具备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且能切实指导自我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能力。 2.专业综合素养分析 素质是对个人发展、企业未来成功以及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人的核心能力的描述。对于翻译专业学生而言,语言基础的学习关系到今后学习的深度。因此,包括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在内的“基本功”是一切外语学习的基础。“翻译+财经”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商务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而大学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翻译专业高端人才而言,良好的调研能力、宏观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3.职业实践技能分析 顺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学毕业生求职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和水平,还需要有好的求职策略与技巧。求职的应聘策略涉及到应聘材料设计、求职渠道选择以及面试策略与技巧等。 训练路径 该项目的训练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按学期开展,从大学一年级贯穿至大学四年级。大学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第七学期、第八学期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通过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生涯规划教育方法有情境角色模拟、特定主题工作坊、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如考察实习、行业现状调查、职业人物专访、素质拓展训练、个体和团队咨询等,这也是该项目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1.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训练 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训练主要通过组织训练营的系列活动来完成,需要借助专业的测评工具及量表,如生涯兴趣量表、价值观问卷等。通过自我剖析法、成就事件分享会及测评工作坊来了解自我;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讲座、校友及人物访谈分享等途径来认识职业社会;通过SWOT分析表、撰写规划书等活动对学习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2.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训练 学生专业能力主要由语言学习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商务知识运用能力等组成。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训练活动,如英语角、语言基础类竞赛等来加强;通过举办“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讲座、选拔赛及交流活动等途径来开发跨文化交际等能力;同时,学院还建有外语学习网络资源库来辅助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学院建有实验教学中心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并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挑战杯”系列比赛、学生科研立项等活动锻炼学生的通用能力。 3.学生职业实践技能的训练 学生职业实践技能主要通过模拟训练的途径来开发,如组织模拟面试比赛、模拟商务礼仪比赛、简历及网申工作坊等,通过反复的模拟练习,强化学生对求职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组织毕业生经验分享会,总结求职招聘经验,加深学生对求职招聘的体验;通过组织参加校友论坛、企业和事业单位开放日等活动,了解职场从业经验,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过渡。 除此之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和翻译市场联系起来。该项目通过加强与社会上各翻译机构、行业协会的合作关系,并与中国日报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汤森路透公司等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打通教育渠道,共同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满足行业要求的翻译人才。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一些非财经类高校看到社会对会计专业的巨大需求,也纷纷开设此专业,目前已形成了“校校办会计”的局面。但是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和深化及整个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社会实际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非财经类高校如何依托本校特色提高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够形成对财经类院校的有力竞争已是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规模不断增大。会计专业毕业生曾经是非常抢手的,就业是非常轻松的。很多高校看到了会计专业的良好前景,纷纷开设了会计专业,甚至一些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此专业,据统计,截至2012年已有将近1000所高校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又恰逢国家的扩招政策,全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日益庞大。但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而且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改革瓶颈期,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深化,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实际就业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其问题更加凸显。本文首先梳理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这些问题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最后为非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建议。 1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现存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会计专业,自开设以来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是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不明晰 2001年以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分行业会计制度,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分行业进行的,培养出来的是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专才”。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统一会计制度,取消了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会计制度不再分行业制定,在统一会计制度指引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从“专才”转向“通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再考虑行业背景和特点。但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仍然要面对所处行业的特征和背景。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虽然取消了,但是各行各业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还是存在的,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仍是有其特殊性的。然而在“通才”教育模式下,各个高校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都未给学生讲授具有行业特色的通识知识,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模式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会计的行业特色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就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又没有结合学校或所在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显然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与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相抗衡。 1.2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会计学是强调实践性的一门学科,跟理工类学科及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专门为会计专业老师制定考核标准,也是注重对科研的考核,这就导致会计专业教师仅把科研作为工作重点,轻视教学。另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过分重视教师的学历、科研成果、留学背景等,导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并没有考虑教师的实务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知识。再加上,非财经类院校没有学科优势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也较少,使得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的需求不吻合。 1.3自身特色不明显 非财经类院校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学校背景制定自己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一般也遵从学校背景。例如,海运类高校可以倾向于船舶、航运行业等人才的培养,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可以开设水运会计、航运会计等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人才特色。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立足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针对性、专门化的会计人才。有些理工类高校给会计专业学生多开设了几门理工科课程,人文类高校也给学生开设了文科课程,但是都没有结合会计学科,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行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1.4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软件应用”等,但是对专业课程体系以外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课程体系重视不够,例如“财政学”“税法”“金融学”“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基于学校硬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非财经类高校普遍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大纲仅是围绕课本理论知识,只是就题论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2.1基础课程缺乏重视 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由于缺乏学科优势,往往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限于资金、师资力量投入不够,非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都是100多名学生的大班授课。在此教学环境下,教师只能是单方向的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罗列和解释,很难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式的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 2.2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匮乏 基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评估机制,使得学校在招聘人才时过分重视学历、留学背景、科研成果等,引进的很多博士、博士后教师虽科研成果很丰硕,但多是从“校园”来到“校园”,完全没有任何实务经验。另外,高校每年的绩效考核与教师科研工作量有很大关系,一些讲授会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老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忙于、课题研究,不重视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计学又是重视实践经验的学科,缺乏实务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很难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 2.3学校投入不够 从硬件设施看,由于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专业没有学科优势,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虽然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实验室,但从调查结果看,实验室资源还是比较匮乏,不能满足逐年扩招的需要,而且有些设备也都形同虚设,计算机设备配置过于老化,相关财务、审计教学软件与新的现行的会计制度不匹配。从师资投入来看,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数量过少,有些教师甚至一个学期身兼4~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的“术业无专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改进建议 3.1找准自身特色 目前非财经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差无几,均是培养出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较大差别,完全没有体现出学校的自身特色和行业背景。而这些特色、背景正是有些财经类院校所没有的,所以非财经类院校一定要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的行业特色紧密联系起来,将普遍性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例如,如果学校不仅招收本科生,还具有硕士、博士的招生资格的话,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上,可偏重于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如果学校的行业背景比较突出,由于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在相关行业工作,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多开设一些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业务流程和其特有的会计知识的介绍。例如,航空类高校可以开设航空概论、航空企业会计等。 3.2改革课程体系 一是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高质量会计人才必备的条件,非财经类高校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增加任课老师的数量,尽量做到30~5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二是适量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会计领域,与会计相关领域的课程也可适当开设,如“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数量分析法”等。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及时更新相关的财务软件,积极引进具有实务经验的师资。将课程重点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转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所处的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尽力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 3.3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在引进师资时,不能仅看重人才的学历学位、科研成果等,应加大引入虽不具有博士学位但实务经验丰富的人才。二是由于会计学科较强的实践性和实务性,对于会计专业教师的业绩考核不能“唯科研论”。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同时可以提供一些资金资助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入企业”,丰富教师的实务经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会计实务界的专家来校与师生做交流,使师生及时了解会计实务工作的情况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 摘 要:文中介绍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主要从核心能力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素质拓展体系构建和质量保障体系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该培养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计算机 0 引 言 我国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准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标准,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因而导致各层次的本科大学都是一个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社会的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各自有相应的衡量专业人才的标准。因而,对于高校来说,结合学科与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厘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师资选择,都将实践性和应用性贯穿始终。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开设大量突出实践应用的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支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保障。 1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具备类似特性:第一,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每个专业的学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的成败;第二,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具有延展性。在校期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种或某几种现阶段比较专而实用的技术,但对应的面不广,这就不能算专业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专业核心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第三,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有独特性。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分别为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三方面考虑确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得竞争者无法模仿或模仿代价高昂,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本校作为一所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中,以京津冀地区为调研中心,通过走访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对IT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走访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全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等各种会议,了解计算机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技术需求;走访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IT企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确定在软件服务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跟踪走访毕业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岗位,了解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优势,凝练本专业特色为“IT+金融”,明确本专业的专业能力为计算机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硬件系统分析能力、金融信息安全技能、金融软件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金融行业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行业软件测试能力。 2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2.1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依托学校行业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理论和专业技术,熟悉金融、会计的基本知识及业务流程,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具有基本的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金融软件测试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应用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金融、会计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流程规范知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应用技术;掌握金融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又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为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高的情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为具有计算机编程能力;具有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硬件系统分析能力;具有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金融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有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具有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软件测试能力。 (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2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并构建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以期能真正达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实现基本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外拓展教育。 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高级编程、离散结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信息安全技术、金融市场与机构、会计学、银行业务综合实训、网络数据库应用、企业级项目开发、C/S项目实训、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移动应用综合实训、B/S项目实训、软件工程、项目综合实训。 为实现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金融业务软件设计、云计算与应用、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软件测试。 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课内实验、实践课、专业实训课的实践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学科竞赛的形式,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大实训平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 2.3 开展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依托行业优势,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任务驱动、结果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研讨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针对不同教学环境,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3)依托金融特色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资源,以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金融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带+练”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练习案例,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积极练、勤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到多个验证型案例中,并在综合型案例中体现整门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最后在设计型案例中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点的同时自学并扩充前沿技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练边思,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为切入点,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支付宝、微信红包、P2P网贷平台、学生众筹、滴滴打车、美团等特色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 (5)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零对接。依托学校金融特色,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打造实战平台。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指导教师,并参与授课、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赛以及指导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过程,此外,还安排学生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参加校外专业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课程资源全部放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学生账号登录后,能够查看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外,还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实验,并能够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查看教师的评定成绩及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的基本资源的上传,同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实验下发、实验报告收集以及实验成绩评定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 (7)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采用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学生讲,或老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或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或设置游戏环节及对抗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课下学生复习、交流、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课程考核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项目,最终以提交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素质拓展体系 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狭窄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相适应的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以及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素质拓展体系将第一课堂和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比如课程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微视频大赛、指法大赛以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横向课题研发,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5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掌握了本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选派教师在企业一线挂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对老师们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真正落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 结 语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突出“IT+金融”的培养特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对接的形式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后序将继续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诊断学》思维方法教学之我见 摘要:《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应注重整体恒动、类比推理、一分为二、司外揣内、经验再现、模糊判断、病证同辨等思维方法教育,并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路,始终渗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思维能力;教学 对颇具思维特点的中医学的学习研究,其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步骤、思维品质等思维能力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作为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渗透较多的《中医诊断学》,其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锻炼和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外,正确、科学、适应本学科特征的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使学生的灵感悟性有较大发展,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笔者在《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中,从诊法到辨证,始终贯穿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整体恒动的思维方法 中医认识疾病,首先是把疾病看成是人整体的病变,并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去分析,是全面考虑外与内、局部与整体、患者与自然各个方面的多参照系、多变量、全方位的思维过程,根据体质强弱、性别差异、年龄大小、四季交替、昼夜晨昏、土地方域等相关因素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分析思考。同时认为,疾病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表现为全过程与阶段性、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诊断注重在疾病盘根错节的复杂表现中找出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 中医学主张认识疾病,要把心理情绪、性格嗜好、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进去,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心理等领域的病因,身心同辨,从而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2 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 类比推理是中医思维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高烧患儿面见青色便是肝风内动,病人眼眶周围发黑多是肾虚,口甜为脾病,口成属肾病,这些即是根据五行学说,运用取类比象思维所得出的诊断结果;又如,根据自然界风性主动、寒性收引、燥性干涩等特点,采用援物比类的方法,把具有“动”特征的眩晕抽搐等归属于“风”,把脉紧、毛窍闭塞等具有“收引”特点的症状诊断为“寒”,将唇、舌、鼻、咽干燥少津等具有“干”的特征症状归结于“燥”等。类比推理法的运用帮助人们启发思想,触类旁通。类比的运用还体现在把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某一模型(如典型的疾病或证候表现)进行对比,如果主要特征与对比模型相符,诊断即可成立。但类比的结论有时是或然的,更由于古代夸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忽视类比事物间的差异,这类推导带有比附色彩,有时会造成认识上的片面。 3 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 疾病的证候表现千端万绪,如何将纷繁的病情表现理出一个头绪,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本质性的方面,中医便采用了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其诊法着眼于两种对立的症状或体征上,如望诊“青如草兹者死”、“青如翠羽者生”,闻诊声高气粗为实、声低气怯为虚,问诊口渴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切诊浮脉主表、沉脉主里等,这些都是从两个对立面来分析其究竟偏胜于哪一面,断定其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及其预后。 这种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在一些特定疾病中的运用更加显示出其优势所在,如水肿之阳水、阴水,黄疸之阳黄、阴黄,疮肿之阳证、阴证,斑之阳斑、阴斑等,这些诊断无疑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 4 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整体观察下的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和病,是用医者的感官,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有关材料,然后运用中医理论及“有诸内者形诸外”的基本原则,根据外在“象”的表现,不打开人体这个“黑箱”,司外揣内,以“象”测证,推求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以判断其症结所在。 5 经验再现的思维方法 对于一些疑难杂病、疑似症的诊断,常无确切依据,可参照名老中医或自己曾经诊治类似病证的办法,采取经验再现的思维方法进行诊治。另外,“无形之痰”的痰证、“久病入络”的血瘀证等的确立,医生灵感与悟性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着对这类疾病的诊断水平。 6 模糊判断的思维方法 通过对多种不够精确、并非特征性的模糊信息,进行模糊的综合评判,达到明确的诊断。临床上许多病情表现,是难以精确表达的模糊信息,如少神、倦怠、痞满、脉象有力、无力等,缺乏客观定量的依据,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所主的病证,更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所以临床诊断时,主要应将各种症状有机地联系起来作相关分析,进行模糊思维,求得病证诊断的“近似值”,这种方法看似不够精确,但由于它是对各种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而作出的评判.因而能从整体上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7 病证同辨的思维方法 对于掌握了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中医专业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判断已不可能仍旧单纯停留于宏观辨证的结果上,诸如水肿(脾肾阳虚证)、腹痛(虚寒型)等,因为这种司外揣内所揣到的“内”,实际上不过是一个代名词,医者往往还要进一步弄清病变实质究竟是什么?对于患者来说,也不满足于诸如喘证(肾不纳气型)、眩晕(肝阳上亢证)、咳嗽(热邪犯肺证)等诊断结论,他还要求医者对自己的病做出一个诸如肺心病、高血压、肺炎等比较明晰的现代病名诊断,这也是任何医生在临床上所不能回避的事实。对于疾病本身来说,单纯中医辨证有时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作出科学的预见,如早期肝癌病人如不借助现代仪器,仅凭医者感官进行望闻问切,很难明确诊断;直肠癌所引起的腹痛、便脓血单凭中医诊断也难以对其预后作出科学的判断。对于无明显临床表现而实验室检查异常的疾病,如乙型肝炎HBsAg(+)、慢性肾炎蛋白尿,若单凭四诊辨证已明显不能得出诊断结论。对于宏观症状相似而实属不同的疾病,如胃溃疡与溃疡癌变,胆囊炎与胆结石,这些便需要现代诊断手段如胃镜并活检、B超和X线造影分别确诊。对于一些中医疗效不甚确切的疾病,诸如肺结核.仅停留在肺肾阴虚证的诊断上,不如通过x线明确诊断后,尽早采用抗结核药物有效地进行治疗;又如月经量多假若由子宫肌瘤引起,若能借助现代检测手段明确诊断后,及早手术治疗,其效果便会更好一些。总之,尽管中医诊断颇多特色,但其优势与劣势并存,长处与短处兼备,作为现代中医,其诊断如能在保持中医优势的前提下,同时运用西医辨病来进行思维判断,使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现象与本质同辨,岂不更能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仅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还不够,更要注意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锻炼和修养,因此,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必须自始至终将科学思维知识渗透到教学各环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适应中医学科特点的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其中医诊断的思维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水平。 中医诊断学论文:论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摘要]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的困难,需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原因为: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3.提高学生在临床上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加强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让学生了解影像诊断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PBL教学法;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作用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医学生而言,学习影像诊断学有利于增强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的理解,同时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诊断方法。中医医学生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培养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检查应用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但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着以下困难。 1、时间短。内容多 实习时,学生在放射科实习的时间一般为1-2周,需了解的内容多,例如要求掌握常见疾病:肺结核、消化道溃疡、骨折、脑出血等的影像学表现,在较短的时间里,需掌握较多的内容,对学生而言确实有很大的困难。 2、中医医学生的解剖学、病理学等的基础较差 解剖学、病理学是学习、理解、掌握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重要的基础知识,中医医学生解剖学、病理学的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对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理解较困难,易造成学生实习时出现畏难情绪,对实习缺乏兴趣及信心,使实习的效果不理想,影响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 3、对影像诊断学的意义理解不充分 中医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阶段,需学习中医理论及一些西医理论,因为影像诊断学的课时较少,一般为15―20个学时,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有限,易造成学生认为这门课不重要,可有可无,因而在实习时学习态度不积极。 4、对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的结合理解不充分 学生在学校里以理论学习为主,所掌握的知识以理论为主,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因不知道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感到手足无措,造成对实习缺乏信心。 以上原因造成学生在实习时对这门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畏难情绪明显,由此造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学,实习时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为了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合格的中医医生,在教学实习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改进,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操作为主的“填鸭式”、“包办式”教学改为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辅导为辅的教学,这样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学生理论基础差、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良等情况改善不明显,因而必须找到一个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实践性(指: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的学习,它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即通过课程组织和策略指导来完成学习内容。PBL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第二,教师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学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 PBL教学法的特点概括为:①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本人所需的信息源,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②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按学习需要来驱动;③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④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⑤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PBL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的,最初是在一些西医院校试行,目前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部分中医院校已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关于PBL教学法的研究还未提及,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的困难,可以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原因为: 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PBL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想办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要求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及思考,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压力就促使学生在下面必须做足功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教师包揽一切而学生不感兴趣的矛盾,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实习时间短,但学习内容多的问题。 ②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 PBL教学法中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将查到的相关知识总结后,才能得到需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必须掌握所学的知识及将其融汇贯通,这样使学生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学到了新的东西。对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这个过程是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如影像学原理、解剖、病理等相关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可以弥补基础知识及影像学原理掌握不好的问题。 ③提高学生在临床上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需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加强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让学生了解影像诊断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 在影像诊断学的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与病例为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了解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PBL教学法有必要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应用,但也需解决PBL教学法中常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提的问题如何既与临床结合,又能与中医院校的专业实际结合,使学生学能致用;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既能思维开阔又能切中要害;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医生,为弘扬中医做出贡献。 中医诊断学论文:留学生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浅析 【摘要】 中医诊断内容纷繁复杂,留学生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该课程的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在留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留学生特点的教学建议,并着重指出还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兴趣、督促学习。 【关键词】 留学生;中医诊断;教学方法 随着中医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进入各中医院校学习的留学生人数逐步增长,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其在中医学的学习中有特定的难点,对此当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为依据,将留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及可行性教学手段总结如下: 1 教学手段突出形象直观 留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多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是在中国工作或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中医的疗效来学习,这部分学生年龄较大、汉语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而大部分学生是国外高中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汉语水平明显较低,在听、说方面还存在着障碍,因此,汉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成为留学生教学的突出难题,而有效的解决该问题,使两部分学生都能坐得住、听得懂,是学好中医诊断学的前提和基础,其他教育工作者对此也有所认知[1,2]。实践表明,语言速度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语速较快会使语言水平低的学生听不懂,而语速较慢则让语言水平高的学生坐不住,难以认真听讲,而且还发现即使语速很慢,语言水平低者还是在很多教学点上难以理解。而采用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则效果显著,可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 1.1 采用贴近生活实践的形容与比喻 中医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中医诊断学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等都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中医的这一优势,以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进行讲解,例如“盗汗”可以解释为,“盗”即强盗,强盗的特点是睡觉时出来,因此,盗汗的意思即为入睡时汗出,醒来出汗停止,患者经常说“睡醒了发现枕头、被子是湿的”,这种情况就是“盗汗”;又如“潮热”,“潮”即潮水,潮水的特点是有一定规律的涨落,所以潮热的特点也是有规律的发热,患者会这样形容“某个时候,比如说下午就开始发热或者下午的时候就热得难受”,这样解释形象易懂,实践表明对于留学生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容与比喻效果颇佳。 1.2 图片、音频、视频结合运用 虽然留学生在语言的听说上存在着一定障碍,而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这些形式则不受语言的限制,学生理解起来也更直观、更清晰,同时也使教学风格更为生动活泼。中医诊断各层次的教学中,将图片、视频运用于望诊、将声频运用于闻诊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在留学生教学中,还拓展性的将图片运用于脉诊教学,将flash动画、视频运用于辨证部分的教学,如“表证”是留学生特别难理解的一个证型,在这个证型的讲解时,做出一个表现“六淫、疫疠邪气从口鼻或者皮毛侵袭人体,卫气随之出表抗邪,邪正交争于表,人体出现发热、恶寒、喷嚏等系列症状”的2 min的flash动画,并配以讲解,留学生反响良好。 2 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是联系临床各科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有基础理论,还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3,4],简单枯燥的讲授是本课程教学的大忌,对于非中国文化背景、非中国哲学思想的留学生而言尤其值得注意,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分析认为,在注意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师生互动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1 注重前后联系,既往知识多设问 中医诊断所运用的理论是在中医基础里面已经学习过的,另外,中医诊断教学主要分为诊法和辨证两大部分,在辨证部分,各个证型所涉及到的症状都是四诊中讲授内容的归纳,而诊法部分,望诊、闻诊、问诊等各部分的内容又有交叉重复之处,在运用既往理论或知识时,要多设问,可以给留学生复习及思考的空间。 2.2 借助四诊技能平台,技能训练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望、闻、问、切基本技能是中医诊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为使留学生更好的掌握四诊技能,本校中医诊断教学建立了四诊实训室,实验室内配置了舌象模型、舌诊仪、脉诊仪、按诊仪等多项设备,留学生的教学当在讲授理论、方法之后,及时安排技能训练,以讲授的理论、方法指导四诊技能操作,同时也以技能训练促进理论、方法的掌握。 2.3 角色扮演行临床模拟实训,语言交流、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共培养 四诊是实践的技能,辨证是实践的思维,其真正的掌握既需要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训练,在借助实训室的技能平台进行四诊练习之后,在学生进行临床实践之前,本课程组安排留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生4~5人分为一组,一人扮演医生,一人扮演患者,其余三人扮演实习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四诊模拟和辨证模拟,综合全组意见后,由医生进行病案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全班同学可以提问、补充,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留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运用中医理论收集病情资料并进行辨证分析的能力显著提高。 2.4 分组跟师接触临床,以实践推动学习兴趣与知识理解 各组学生在模拟实训之后,及时安排跟师接触临床,实践表明,留学生对临床跟师兴趣更浓,跟师之后在课堂上会提出很多有针对性地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中医诊断的知识点,对很多内容的理解深度也明显提高。 3 教学内容应层次明晰、重点突出 在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留学生即进入了中医诊断学的学习,相较中医基础理论而言,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纷繁复杂,加之语言障碍,让留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部掌握的确比较困难,经调查发现,留学生提出最多的建议即是,“希望重点突出”“希望老师在一点儿上讲透彻,不要讲的内容太泛泛”,因此在给留学生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辨证内容中的“其他辨证方法”,留学生听起来难度的确很大,在中医诊断部分也不是重要的知识点,此类内容一点即可,起到引导学生下一步学习四大经典的作用即可,不必详细介绍。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形成树状知识结构图,如望诊,纵向分为“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小儿食指络脉”,横向分为“形、色、神、态”,每一部分从神、色、形、态分类进行介绍,在具体介绍时还要注意归纳,运用表格等形式,比较等方法使教学层次更为清晰明了。 4 多形式提兴趣、促学习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总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互动教学的同时,不要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名师的讲座,为学生推荐书目、教学录像等,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另外,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督促学习,如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不同形式的督促形式可以交叉运用,对最终学习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 中医诊断学论文: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实验组试卷成绩优于对照组(p<0.01),学生主观认可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中医诊断学; 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特点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师生双向交流。该教学法生动具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维持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近年来,笔者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兹报告如次。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2008级和2009级共8个教学班,分年度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个教学班共218人,对照组4个教学班共209人,所有学生均通过普通高招入学。两组教材均使用朱文峰主编的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均由笔者担任授课教师,理论教学和见习教学时数完全相同。两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人体解剖学》的考试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实验组:实行案例教学法,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第一步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串讲本节教学内容,并回答学生在预习本节内容时所遇到的难点。然后教师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原则,引领学生概括出证型的基本特点和鉴别方法。约占整个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第二步引入临床医案。将上一教学单元结束时发放给学生的医案让学生再次研习,并以小组为单位公推代表发言,回答医案后的思考题。然后由教师对每组的发言逐一点评,最后归结出正确答案。约占整个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第三步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鼓励提出不同意见,并可相互补充和纠正,教师最终进行总结,巩固学习成果。最后教师布置下一教学单元的预习内容,并发放下一单元的病案和思考题。约占整个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 对照组:依照教学大纲要求,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掌握”、“熟悉”、“了解”等不同内容,进行相应讲授。每一教学单元结束时,要求学生预习下一单元教学内容,并布置本单元思考题,下一教学单元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 1.3 评价方法 教学过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试卷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比较,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组学生主观感觉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试卷成绩比较 实验组试卷成绩与对照组试卷成绩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2.2 两组学生主观认可情况比较 两组学生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解决问题能力三个方面,依照自我感觉,以百分制进行打分。结果表明,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见表2。 3 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融入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其将长期以来学生养成的被动学习改变为主动学习,并在客观上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归纳和推理。因此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中医诊断学》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来看,其确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案例法教学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前知识预习和病案预习,使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加重,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堂之余自觉地投入学习至关重要,只有有足够的时间作保证,才能使案例法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在病案准备上,应尽量选择简单明了的病案,只要涵盖本教学单元全部内容即可,不可选择涵盖多种病证的病案,以免学生分析困难,造成厌学和畏学心理。在病案作者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学生熟知的名家,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多选教师自己的临床验案,增强病案教学的生动性。另外,案例法教学也为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非常熟悉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理解的角度,明确重点和难点,从而适当选择案例,精心设置问题,正确引导与启发,适时组织讨论。再者,案例法教学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不是唯一的先进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与其它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医诊断学论文:高职高专《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法的思考 摘要: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其在我国中医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受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国情的限制,因此在教学中有很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诊断学;PBL教学 三年制的高职高专中医教育时间紧、任务重,根据我校对中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中医诊断学只有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占50学时,实践教学只有4学时,但中医诊断学内容繁杂,教师只有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灌注式”教学法,因此使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依赖性较高、主动性不够、缺乏自学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笔者设想在某些教学内容中进行PBL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加强学生四诊、辩证及辨病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需要。 一、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笔者在讲授完四诊的内容后,考虑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又刚学完望、闻、问、切基本诊病方法,因此将PBL引入心与小肠病的辩证教学。课前我们划分了学习小组,选拔了学习小组长,设置了一些问题,如:心和小肠的生理功能?心病和小肠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心病和小肠病的常见症状?继而归纳心和小肠的常见证候,学生明确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后,运用图书资料、电脑学习软件、教学录像以及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和相互讨论。课上请学习小组的组长进行总结发言,并对其他组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同组同学予以补充。各小组汇报发言完毕,笔者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如心脉痹阻证,分别是由血瘀、痰阻、寒凝、气滞等致病因素导致心脏脉络痹阻不通,故根据不同病因的证候特点,进行鉴别诊断,并强调在临床中相互兼夹为病较为常见。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表明,笔者精心策划的这次PBL教学,不但使学生准确掌握了心与小肠病辩证的证候表现、辩证要点、鉴别要点,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以前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四诊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变消极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学习,为今后步入社会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以教师为主导,促进教学理念更新 PBL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提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且必须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作为中医诊断学的教师,不但对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扎实掌握中医基础学、中医临床各科等相关学科知识。如我们在进行肝与胆病辩证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及肝阳化风证这四种证型,笔者在课前提出了一些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在学习肝郁气滞证时,如何用整体观、恒动观,认识其演变的规律。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并在必要时为学生的探索活动及时提供信息,如久郁化火,导致肝火内盛;火内耗阴血,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等。还要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肝阳上亢证与肝阳化风证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由此可见,PBL教学法要求教师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思维更加敏捷,激发了教师再学习的动力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三、倡导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我校的在校生均为“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大多数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这对今后走上社会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我们现在无论是临床还是教学、科研,都强调团队合作。PBL教学法按问题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笔者发现小组代表发言时,学生们注意力非常集中,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当赢得掌声时,本小组成员异常激动,团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这种协作式学习,最大程度的开发了他们的潜能,还可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深刻理解,锻炼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小组成员间合作协同工作意识得到了培养,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中诊教学中,开展PBL教学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克服了传统医学教育“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弊端。然而它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我国的高职高专学校,由于近几年扩招,理论课多为大班教学,而PBL教学以小组讨论为主,笔者开展一次PBL教学,把一百多名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导他们探讨和解决问题,并且不时地答疑、解惑,花费比平时常规教学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心血和精力。再者,众所周知高职高专三年制中医类专业的大专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仅仅两年,不但要学习中医课程,还要学习西医和大量的公共课程,而PBL教学的成功开展,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到小组讨论交流,大家同心协力获得问题的解决,时间精力花费很大,甚至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另外,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以应试为主,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的依赖性,有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愿参与讨论,因此对部分学生而言,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PBL对于传统教学确实是一种挑战,但由于我国现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的现状,大范围普及这种教学法不太现实,然而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PBL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医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诊内容评析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常规诊察方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在保持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较以往教材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笔者在脉诊的教学中体会,尚有以下几处内容值得商榷,以确保学生对脉诊理解的准确性。 1 补充寸口分部的由来 寸口是中医常用的诊脉部位,教材中论述了寸口的分部、独取寸口的原理以及寸口分候脏腑的理论。但寸关尺三部定位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教材中未论述,学生对于寸口诊法的发展由来不清,则难免产生疑问。因而笔者在讲授此节内容时,补充了相关知识,以使学生对寸口分部的深入理解,增强脉诊知识的系统性。 寸口脉寸关尺三部定位,始于《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马莳、张景岳等人认为这段经文论述的是寸口脉的寸关尺诊脉法。如张景岳说:“按本篇首言尺内,次言中附上而为关,又次言上附上而为寸”。后来《难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寸关尺这个名称,如《难经•二难》:“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虽已指出关前一寸内的九分为寸部,关后一尺内的一寸为尺部,但书中并没有具体指出“关”的部位,这里“关”只是一个分界线而已。直至晋代王叔和把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定为关部,才明确指出“关”的部位[1]。如《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说:“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综上可见,寸关尺三部定位源于《内经》,发展于《难经》,完善于《脉经》。 2 确切描述脉象特征 脉学理论性较强,脉象表现细微复杂,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中脉象描述较为笼统抽象,甚至有欠妥之处,使学生学习如处云雾,不易掌握。现以散脉、洪脉、涩脉为例,简述如下。 2.1 散脉 散脉在近代的脉学著作中,为“浮散无根”之脉。《脉经》中曰:“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所谓“大而散”,是因为脉体大而在客观上表现出来的散脉之象。所谓“气实血虚”,是对散脉成因上的认识,即散脉为气实血虚所致;“有表无里”是指散脉“散”的程度,表,是指脉体周围的组织,里,是指脉体而言。这是脉体过度散漫,形体过度宽泛,脉体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的表现[2]。由此可见,《脉经》是以脉体的散漫为散脉的主要脉象特征之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增补了“浮”和“无力”的特点。如《外科精义》:“散脉之诊,似浮而散,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无力”。《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见空,按则绝矣”。散脉为正气耗散,脏腑精气将绝的征象,阴不能敛阳,虚阳浮散,故脉来浮散无力,符合散脉的病理形成机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散脉的特征,有的医家采用“漫无根蒂”、“散似杨花散漫飞”等辅助性解说进一步说明,如《诊家枢要》:“散,不聚也。有阳无阴,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漫无根蒂”。《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但这些辅助性解说并不是构成散脉的主要特征。 教材中论述散脉的脉象特征是“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是综合了上述医家对散脉的描述而来的。但“脉动不规则”常令人费解,而且与无明显歇止矛盾。实际散脉的脉象特点重在“浮散无根”,具有“浮大虚”的特点,即举之浮大,稍加按压则无。散脉因其无歇止,不应强调节律的不匀,《濒湖脉学》中提到的“去来无定至难齐”实际为散脉来去不明,致使医者指下产生至数不清之感。在常见脉象中,存在节律不匀的脉象只有结、代、促三种脉象。所以讲透“浮散无根”,才可使学生明了。 2.2 洪脉 《脉经》描述说:“洪脉,极大在指下”。所谓“极大”,是相对于正常脉体而言,在脉形上洪脉搏动宽度和幅度较大。故朱丹溪和李中梓等人认为洪脉就是大脉,但后世多将二者分开,认为大脉不象洪脉那样既大且势盛。《千金翼方》:“按之浮大在指下而满”。《诊家枢要》:“大而实也,举按有余”。补充说明了洪脉在脉势上充盛有力,在脉位上较为表浅的特征。历代脉学著作为了说明洪脉的上述特点,习惯用一些形容和比喻来表达洪脉的脉形、脉势特点,比如《脉语》:“洪犹洪水之洪,脉来大而鼓也。若不鼓,则脉形虽阔大,不足以言洪,如江河之大,若无波涛汹涌不得谓之洪”。《三指禅》:“水面上波翻浪涌”。上述形容也难使学生理解。 教材中论述洪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显然是对古典医籍记载的随文释义,也未能讲清洪脉的主要特征,使学生仍难以理解。总结历代医家对洪脉的描述,洪脉的特点应由以下4个要素构成:一是脉位表浅,用手轻按则感脉跳明显;二是脉体粗大,《濒湖脉学》形容洪脉“满指滔滔”;三是脉势充实有力,即所谓“大而实也,举按有余”;四是脉搏波动的幅度大,即“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教材中解释是“脉来充实有力,脉去较来时势缓力弱”,理解有误,《诊家枢要》上解释:“来至大而去且长,腾上满指”。如果“去衰”是“势缓力弱”,如何能“去且长”?故应理解为“不仅来势力量极其充盛,去势力量亦是渐次减弱”,并不是来势有力,去势力弱之意。掌握构成洪脉的上述4个要素,才能使学生理解。 2.3 涩脉 涩脉以脉来艰涩为基本特征,作为滑脉的对举脉,涩脉是流利程度较低的脉象。历代脉学著作在论述涩脉的脉形时,往往用许多辅助性的解说,结果令人难以理解。 涩脉脉象描述最早见于《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迟,非迟速之谓,乃迟钝不前之意,因为往来艰涩不畅,有时或似停顿,实非停顿,即所谓“一止复来”。正如《诊家正眼》所说:“王叔和谓其一止复来,亦有疵病,该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后世脉书《诊家枢要》:“涩,不滑也,虚细而往来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其中“往来难”,最能反映涩脉的实质,是构成涩脉的主要条件。至于“虚细”、“三五不调”是对脉形的辅助性解说,并非涩脉的必备条件。 教材中论述涩脉的脉象特征是“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其中“行迟”和“脉势不匀”均来自《脉经》和《诊家枢要》两书对涩脉脉象的记载,显然未能抓住涩脉的主要特征,并有因词害义之弊。正如前述,涩脉是从脉的“通畅程度”角度来区分的,重在“艰涩不畅”,既非脉势不匀,也非行迟。近代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涩脉是一种血液黏滞性较大,血流速度缓慢,脉搏起伏徐缓时的脉象形态[3]。《张氏医通》所言“指下涩滞不前”和《医碥》所言“往来黏滞”,描述涩脉较为妥当。因此涩脉的脉象应描述为“脉形细,往来涩滞不畅,有如轻刀刮竹”,言简意赅,学生易于理解。 3 复合脉误用 凡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单因素脉相兼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称为复合脉或者相兼脉。在常见病理脉象中有许多种脉象本身就是复合脉,如濡脉、牢脉、弱脉、微脉等,记录这类脉象时只需直接记录,无需重复记录,如细弱脉,弱脉形象为沉细无力,加上个“细”字没有必要,其他类似记录还有微细、沉弱、细涩、濡细等,均属重复纪录。教材中病性辨证之“血瘀证”、脏腑辨证之“瘀阻脑络证”和“肠燥津亏证”脉象描述为“脉细涩”,涩脉为形细而艰涩,加上个“细”字属重复纪录[4];此外,脉位、脉形、脉率、脉势等脉象要素相反者不能相兼,如:濡弱、弦涩、弦缓等,病性辨证中“血寒证”记录脉象为“弦涩”,弦脉形象为端直以长,如按琴弦,涩脉则艰涩不畅,兼有细短之象,一长一短,不可能相兼出现[4]。脏腑辨证中“胆郁痰扰证”记录脉象为“弦缓”,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为紧张度高的脉象,缓脉脉势怠缓,紧张度较低,二者脉势相反,不能相兼。有些脉象虽然在脉象要素方面相似,但有程度差别,也不宜相兼,如八纲辨证中“阴证”脉象描述为“微弱”,弱脉为沉细无力,微脉为极细极软,按之欲绝,二者脉位相同,但脉势程度不同,不宜相兼;病性辨证中亡阴证,脉象描述为“脉细数疾”,数为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但不满七至;疾脉为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二者至数不同,不宜相兼。以上情况散见教材各个章节,笔者认为应注意内容表述的准确性和章节知识的前后相应性。 4 尚需完善的内容 脉诊部分除了上述问题,还存在术语不规范、中西医名词混用、内容阐释不当、论述有误、前后不一致等问题,在教学中应注意修正。 4.1 术语运用不当在论述脉诊的原理时,教材中提到“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脉属于组织,不是脏器,应改为“脉象的形成与心、脉密切相关”。在论述三部九候诊法内容时,提出“上部天是指两侧颞动脉”,应改为“上部天是指两侧颞浅动脉”,颞浅动脉与现代解剖学认识一致。 4.2 中西医名词混用 在论述“脉管的舒缩”是形成脉象的因素之一时,提到:“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且不说这种解释是否符合中医学理论,就文中出现的“脉、血管、脉管”明显为中西医名词混用,应该统一称为“脉”或“脉道”为宜。 4.3 内容阐释不当 在论述正常脉象的内容里有:“正常脉搏的形象特征是:寸关尺三部均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其中“一息4~5至”欠妥,《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名曰平人”。呼吸定息,指一息既尽,而换息未起的时间,吴昆注:“呼出气也,吸入气也,定息,定气而息,将复呼吸也”。闰以太息,指常息之外,偶尔有一息甚长,以尽脉跳余数,吴昆注:“闰,余也。闰以太息,言脉来五动,则可余以太息也”。因此,正常脉搏应该是“每次呼吸脉动4次,间或5次”,而不是“一息4~5至”。在论述“寸口部位”中,谈到“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没有说明关部的位置,就谈“关前”和“关后”,容易使学生迷惑不解,应改为“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在真脏脉的内容里谈到鱼翔、虾游、屋漏等十怪脉的9种,而惟独没有谈到麻促脉,为了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十怪脉,在教学中补充麻促脉更为妥当[5]。 4.4 论述有误 在论述迟脉与缓脉、结脉的差异时,教材中提到“缓脉虽然一息四至,但脉来怠缓无力”不妥,缓脉并非皆无力。教材中在论述脉诊的意义时,提到“右寸部见洪脉多为心火上炎或上焦实热等”,右寸主肺,左寸主心,故应删除“心火上炎”;“如脉见虚、细、弱、微、短、革、代等无力脉象,多为气血不足、精亏、阳气衰微所致之虚证”,其中短脉属无力脉欠妥,因脉短有力为气郁,短而无力为气虚,故应该删除“短(脉)”。 4.5 前后不一致 在病理脉象一节常见病脉中,提到“近代临床所提及的脉象,有浮、沉、迟、数等28种”和相兼脉中提到“在二十八脉中,有的脉象属于单因素脉”,而实际病理脉象教材中共列29种,不是28种,应该前后统一[6]。 教材内容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和联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在中医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中医诊断学》脉诊部分内容的修改与完善,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确保《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影像诊断学是属于西医类的教学内容,所以在中医院校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中医院校 影像诊断学 教学改革 影像诊断学作为一门西医院校临床专业课,对于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来说会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说课堂教学、西医其他基础课程的开设等)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进而使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上出现短板。所以对于从事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的教师来说,如何能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使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是我们教师的最终目标。 一、教材的使用 以我们学院为例,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针推专业以及留学生等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均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诊断学基础》(供中医类专业用)”,讲授内容为本书第五篇影像诊断中第二十四章放射诊断的内容。本书以总论和个论的分类方式介绍X线、CT、MRI等的成像原理、图像特点以及人体各个系统(分为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骨关节、中枢以及五官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方法。本书基本概括了上述各个系统当中的常见病以及多发病,基本上可以满足中医各专业学生学习影像诊断学的要求,从使用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但随着我们医疗水平的进步,网络平台的丰富以及学生视野的开阔,单纯的从内容上来看,本书已经不能够满足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自学要求了。首先,本书的内容比较简单,无论从介绍成像方法以及图像特点等,还是各个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都介绍的比较简单。这虽然说可以帮助初次接触影像诊断学的学生迅速理解本课程的内容,但是在进一步的学习当中,尤其是那些学有余力而且对影像学比较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现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应用影像学的机会比较多,学生们也了解这一点,这更加促使学生要求更深入的学习,这种情况下本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了。其次,本书内容在安排上重点不够突出,这使得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讲授受到影响。最后,本书当中的插图不够多(这对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影响较大)、在学科内容的先进性上也不够好。例如,CT和MRI的内容比较少,不利于学生了解本门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等。基于以上理由,我们的教材应该更换,可以使用西医院校的本科教材。当然,西医院校的本科教材内容非常的多,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摘选其中最经典的、最实用的、最常见的病变去重点讲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方法以及影像诊断的思维方法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也可以通过自学学习更多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力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二、教学大纲的修改 老的教学大纲在新形势下也要加以完善。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学习,使中医学生开拓视野,增进能力,掌握足够的西医诊断方法,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为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实用型人才服务;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临床实用性,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掌握各种影像诊断方法及其适应症,熟悉或了解其正常表现和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我认为,我们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的要求是:首先,能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影像诊断学各种检查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适应症,这样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会更加合理的利用本学科知识为临床诊疗服务;其次,在前一要求的基础上再熟练的阅读影像科诊断报告,熟悉各种影像学诊断术语,对图像能够作出自己的诊断意见。这些完全可以写进教学大纲,使学生有的放失的学习。 另外,教学大纲中的学时的设置也可以适当增加,现在我们学院的设置是中西医结合专业54学时,针推专业36学时,见习时间均为3~4学时。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习影像诊断来说就有些少了,而且我们的影像诊断课都是考查课,造成了学生在思想上也不够重视,所以也可以在这方面作出适当调整。 三、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 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任何课程的教学目标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对于影像诊断学来说也是如此。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对图片的展示和具体分析使学生们对于具体疾病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进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是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我们也要注意以下问题:图片的典型性,典型的图片可以加深学生对某种疾病的直观认识,更能使学生理解理论内容;图片的多样性,因为一种病变可能会有一些不太典型的或不常见的影像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选取的图片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表现,以便在以后碰到不同的表现时也可以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图片与文字的合理结合。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学生不能形成直观印象,只有图片没有文字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也会遇到麻烦,所以两者要比较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些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的内容,但要想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光有多媒体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有机的组合起来,共同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带一些片子,让大家通过实际的片子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增强对某种疾病的认识;我们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大家组成若干小组,大家共同讨论某张片子,然后得出诊断结果,最后由教师来逐一点评各小组得出的诊断结果,指出大家在分析片子时出现的问题以及今后在分析类似病变时需要注意的诊断要点,这样最后形成的对某种疾病的影像表现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积极的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课堂的时间使学生学的更多、学的更好、学的更扎实。 四、结语 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及学术素养、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学实习的安排等,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影像诊断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拿教师的专业素质来说,现在的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均由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的教师们完成,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有趣。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现在影像科的专业分工非常细致,不同科室有着相对固定的人员。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不同部门的教师在课堂讲授时的内容就会相对侧重本部门的知识,比如放射科的教师讲授时会侧重X线和CT的诊断,磁共振室的教师在讲授时会侧重磁共振的诊断,其他的内容虽然也会讲解,但由于专业的侧重不同就会造成对其他不甚熟悉的内容讲解不够透彻,造成学生的学习不够全面。我们的解决办法是: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互相交流日常工作当中的诊断经验、相互渗透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互相补充相关病变的片子等,做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更加全面,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具有全面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的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本门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更加实用、更加能够体现我们的教学大纲以及培养目标的内容,我们就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些积极的探索。 中医诊断学论文:浅谈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法 中医诊断学是架设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该课内容广泛,病种繁多,通常教师备课,讲课深感费力,学生学习掌握较困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采用多种形式教学,现介绍如下。 1联系中基师生互动 中医诊断学是从基础到临床各科的桥梁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和紧扣是启蒙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结合讲授的具体内容,重点回顾中医基础学过的且与本次课相关的知识,加以复习答疑,师生互动,既巩固了所学过的内容,也给学生新课准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对本次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脏腑辨证中的肾与膀胱的生理功能等,然后根据生理推断病理变化,明确当肾与膀胱生理功能失调时就会产生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肾藏精功能障碍,则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肾不纳气则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则贮开合无度,可知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遗尿、尿频等病症。通过重点温故,学生对肾与膀胱病症的病因、病机、证候的产生就容易理解与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相似比较区分异同 中医诊断学中的许多内容易混淆不清。如哮与喘同有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等症。但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而喘证虽有呼吸困难,喘息不能平卧,然始终没有闻及喉中有哮鸣声;同时哮必兼喘,喘不必兼哮,两者虽有类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必须加以区别。又如脉诊中的结、代、促脉同属于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但结、促脉均为不规则的间歇,歇止时间短;而代脉则是有规则的歇止,且歇止的时间长。结脉与促脉虽都有不规则的间歇,但结脉是缓而歇止,促脉是数而歇止。经过比较分析,学生能明确概念,抓住病证本质和特点,以后在临床运用中不会混淆。 3辨证分析强调要点 中医诊断学辨证部分,由于证候复杂,内容繁多,学生感到学习记忆都很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辨证内容,为以后各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和临床实际,重点讲解各证候的辨证要点。如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在讲心气虚证时,重点要学生记住其辨证要点是心悸与气虚症状为特征;心阳虚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加上心痛、畏寒肢冷等虚寒症状为特征;心阳暴脱证又是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的亡阳症状为特征。又如脾和胃病辨证,脾气虚证,以纳呆、腹胀、便溏兼气虚见症为辨证要点;脾虚气陷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脘腹气坠、内脏下坠为特点;脾阳虚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中焦虚寒见证为特点;脾不统血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慢性出血症为特点。通过重点强调辨证要点,即能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又能使学生很好区分各证的不同。 4试验操作培养技能 中医诊断学是临床很强的一门学科,离开临床就无所谓中医诊断学的存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只有亲临实践才会有很深的体会。受教学学时及实习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随时随地到医院实习。加强试验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临床技能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我常常以学生为诊察对象,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如讲完舌诊后,我就安排学生观看舌诊模型,及他们的舌象表现,确定什么舌象,有何临床意义,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在问诊实验教学中,以生病的学生作为诊察对象,让学生仔细询问其病史,临床表现,然后写出简单的病历,分析其病因病机,培养学生语言及书面表达能力。讲完脉诊后分组进行切脉实验,相互联系脉诊方法,对常见脉象反复练习,细心体会。通过这些模拟训练,让他们熟练掌握中医诊断操作技能,一方面将所学到知识与临床实际相联系,培养其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又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以后临床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诊断学论文:脉象仪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之一,是医者用手指切按患者桡动脉搏动,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来了解和判断病症的一种诊病方法。由于脉诊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难点,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才能体会掌握它的诊断方法。脉象仪的产生它不仅补充传统中医诊脉的方法的不足,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对脉诊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提高诊脉技能。 【关键词】脉象仪;中医诊断;实践教学;应用探析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脉诊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几台MM-3脉象仪仿生模拟手,它主要是乳胶管代替桡动脉,硅油代替血液,组成循环回路,通过模拟脉象装置能体会16种常见脉象,即浮、沉、迟、数、平、弦、滑、洪、等.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波行来反复训练,悉心体会,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对过去传统脉诊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以往对脉诊实践教学主要采取:①讲解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②熟悉平脉的特征及常见病理性脉象的主要特征。③脉诊的定位、布指、以及运指的练习。④学生分组练习,进行相互体验反复进行脉诊训练。⑤教师和实训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学生手法。⑥书写实验报告。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缺点是:①学生对脉象理论性的知识熟悉了,病理性的脉象比较少见,只能从文字上进行理解。②下指及运指把握力度不够好,诊脉不够熟练、手法生硬、而且同学相互之间练习不够严肃。③由于同学之间多为生理脉象,实践效果不明显,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进入实习阶段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诊断疾病。 2.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诊实践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象四种属性及八种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 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有深浅、至数、节律、长短、粗细、流利度、硬度及强弱八方面的特征。脉象仪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各个脉象认识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体会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①深浅:浮取脉象搏动即为浅,沉取即为深,不浮不沉即为中。②至数:即脉搏的快慢。③节律:脉搏是否整齐。④长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长即“首尾端直,超过本位”。⑤粗细:对比不同个体的脉象,体会粗细不同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认识。⑥流利度:代表脉象是滑脉和涩脉,滑脉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盘”,涩脉的“如轻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脉象是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 2.2 改进了传统的脉诊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过去我们只重视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脉诊技能操作的练习,要想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需求,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在近几年我们对脉诊实践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掌握了各种脉象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强脉诊实践技能的训练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掌握诊脉的方法,实践教学也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脉象仪对病理性的脉象实践教学更为形象和全面化 脉象仪的作用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感性认识,脉诊中许多病理性的脉象必须通过脉象仪来加强感性的认知,它不仅扩大了学生对脉诊内容的训练范围,还补充了过去单调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不足。脉诊指感的训练也使学生较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对常见典型病理性脉象得到强化。 2.4 脉象仪使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脉象仪的使用改变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枯燥脉诊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加深,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理论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 3.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 ①脉象是人体全身性、综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它受个体差异性与时间性影响,因此脉象模拟手不能完全模拟人的脉象特征。②它将正常脉象的特征模式化,固定化,而简化了脉象与四季、地理环境、性别、年龄、体格、劳逸意识都有联系。③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手指容易晃动断裂、甚至老化,寿命短。④长时间使用导致硅油耗损,设定的格式出现异常,导致脉象错误的反应。⑤脉象仪运行时噪音显得有些大,破坏诊脉时的周围安静环境。 4.脉象仪补充了脉诊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整个实践教学方法 脉诊的实践教学不能只靠脉象仪来完成,应该是它补充了实践教学不够完善的一面,是脉诊学习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经过几年的总结认为脉诊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首先了解脉象的主要特征,强调脉象中的重点及难点。②熟悉诊脉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项。③通过脉象仪来体会病例性的典型脉象。④在脉象仪上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掌握重点脉象指感特征。⑤训练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脉诊的兴趣及热情。⑥带教老师要细心、耐心,及时纠正错误手法。⑦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汇总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这种脉诊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良好评。 5.结语 脉诊是中医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识别病证、判断病情、分辨病机和推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脉诊临床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脉象仪应用能够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正确掌握诊脉方法、技巧和常见脉象的指感特点,取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弥补脉诊实验教学的不足。也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药院校诊断学教学体会 【摘要】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文中通过对现存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培养现代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问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顺诊断线索,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发现阳性体征,让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根据异常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整合诊断要素,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腹部体格检查后,以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为例,通过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症状,引导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对腹部触诊莫非氏征阳性,做出初步诊断。 2.2教学方法的整合将情境教学法[2]引用到诊断学教学之中,PBL与LBL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情境教学是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是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利用多种手段力求恢复或模拟教学内容的独特情境[3]。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采取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临床实践中,给学生准备几个典型案例,选择学生作为患者,或者选择“标准化病人”,学生进行病情询问,病史采集及书面记录,以达到教学目的。 中医诊断学论文:谈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中医诊断学教学体会 摘 要:随着我国中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学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中医学人才的匮乏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而要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让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培养其具有创新精神,中医诊断学作为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本文就教学中如何转变模式,改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与技能,并启发其创造能力,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学创新型人才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中医诊断学 教学 中医创新型人才是中医的继承者、中医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更是未来中医人才的培育者,中医创新型人才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中医学的各门课程中,中医诊断学是从中医基础医学向中医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桥梁课,只有掌握好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接受理解其他临床课的知识, 因此,转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以增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对培养优秀的中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诊断学教学要结合中医临床实践,加强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的能力,并引导其逐步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学实用型人才。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传播大量的理论知识,且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但缺点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一般都不会进行主动学习,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因而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创新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模式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管理,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书籍、观看网络资料等来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与我国新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还有利于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帮助中国学生走出教学壁垒。但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相对较少的知识点,对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实来说不能完全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因此,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又能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其向创新型人才更快更好地转化。 二、教学方法的改善 要培养中医创新型的人才,就需要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与时俱进,突出中医学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能将所学到的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这便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适当进行改进来达到这一目标。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诊法部分以问题式教学为主,如在讲到脉诊的时候,将学生分组,每组指定一类脉象进行自学,可以组内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学习,也可以各组之间进行探讨,促进学生对于脉诊知识的牢固掌握,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而辨证部分则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在每一种辨证方法之后,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病案,要求同学们在病案分析课之前熟悉课本内容、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整理总结。[2] 三、考核手段的改变 中医注重研究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中医诊断学的学习重点在于诊断基础知识的获取,对于刚开始学习中医的学生,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笔试,一直是考核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好坏最重要的手段,有时候甚至是唯一手段。这样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学生大多都认为最后的突击一下重点内容就好,平时的学习就放松了;二是试卷的内容多少有些片面,而且大多数的知识点都是死记硬背式的,无法全面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在考核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和思维能力的评价。 四、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无论是要转变教学模式还是考核方法,或者是内容的重组,要真正实现,必需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只有教师具备较高水平才能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教师自身素养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休戚相关。教师应该从传统模式中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及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进行转变,据此,教师在具备精湛、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讲授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具备掌握并灵活调节适合本专业实际需要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充分考虑、准备,选取适合的内容,并组织相应的形式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学、讨论、讲授、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使其优势互补,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结合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及课程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诊断病情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中医分析、诊断疾病的独特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中医诊断的技能和思维方法,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临床中灵活应用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结语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提升自己素质的前提下,不断寻求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机制,使同学们真正掌握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并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创新型人才。 中医诊断学论文:比较影像学在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为了达到“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将比较影像学引入到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中,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学诊断学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还有助于学生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部分的理解。 [关键词] 比较影像学;影像诊断学;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从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逐渐发展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云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提出了“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影像诊断学的教学目标为:打牢基础,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了解影像学在中医临床及研究中的应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法――典型病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典型病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引入教学中。 比较影像学是影像学的一个分支,根据对照比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各种成像技术的要素和基本原理,目的一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疾病,二是为了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1]。为了提高影像学的教学质量,比较影像学已被部分医学院校引入到教学中。 1 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法现状 典型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学习医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2]。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3]。但在我校的教学中,除了有以上优点外,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课时少,教学内容多。②学生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西医基础薄弱。③如何在教学中将影像诊断学的内容与中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上情况造成学生对影像学相关内容不理解,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对检查方法选择无从下手,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结合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 ,授课过程中放弃按部就班, 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及各种检查方法的对比[4-5];为了使学生理解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相关知识的结合,将影像诊断学中的西医内容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与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这对提高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及中医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重要。 2 比较影像学在典型病例教学中的应用 2.1比较影像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理论的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影像诊断学理论既抽象又难于理解,为了解决学生的困难,我们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及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的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及记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强调每种检查方法的优点、缺点、成像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相互印证的关系;同时应用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应如何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这样就既加深了学生对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能力。 2.2 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特点,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异常困难,在阅片时不知如何得出诊断结论[6],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疾病的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同时指出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掌握通过分析图像得出诊断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中央型肺癌时,将周围型肺癌、肺错构瘤、转移性肺癌等有肺部占位性表现的疾病的图像列出,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影像学表现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中央型肺癌,肿块靠近肺门;周围性肺癌;肿块边界有毛刺,可出现空洞;肺错构瘤可出现爆米花的钙化;转移性肺癌肺部可见多个病灶。通过比较讲解后,学生对中央型肺癌的影像表现印象深刻,同时学习了其他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扩宽了知识面,了解分析影像表现的方法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2.3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 现在,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常遵循以下原则:①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7]。②尽量避免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8]。③避免重复检查。④经济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同一个疾病在不同检查法中的表现特点及局限性[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点及缺点,同时结合疾病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相关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能力[9]。例如:脊柱椎体的爆裂性骨折,患者有外伤史、体征为脊柱的部分节段触诊有压痛等,脊柱正、侧位片上,有时骨折线显示不清,仅表现出椎体形态不自然,而且不能显示是否有骨片落入椎管,为了进一步明确脊柱损伤的情况,就需要进行CT检查,CT能显示相应的节段的脊柱椎体是否有骨折表现且骨折片是否落入椎管,但CT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脊髓损伤的程度,需行MRI检查。这样讲解了以后,学生就会明白平片常常不能清晰显示脊柱骨折,CT能清晰地显示脊柱是否骨折,但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MRI检查可以很好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所以在工作中就可以根据疾病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的特点,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达到辅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的目的。 2.4有助于学生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部分的理解。 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教学中涉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包括影像诊断学应用于中医研究的领域、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以及中医相关技术在影像诊断学的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较感兴趣但又觉得不易理解的部分[10-11],我们就将这部分内容用对比的方式与西医的相关内容一起讲解,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扭曲、紊乱,伴有肺气肿可出现肺野透亮度增高、膈肌低平等[12];肺气虚型的患者出现肺纹理稍增多、增粗,增多的肺纹理多呈条索状,走向规律,肺气肿征象少见,寒痰型仅见肺纹理略增粗[5]经过讲解后,学生不仅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同时还了解了影像学可用于中医相关症侯的诊断及了解相关症候的影像学表现。 3 应用后的教学效果 将比较影像学的理念引入我院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中,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后,通过一年的教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此也有很好的评价。我们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96.7%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理解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了解各种检查方式的优缺点、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帮助,100%的学生认为对学习影像诊断学理论有帮助。 4 展望 有学者提出在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和医疗费用日见增长的今天, 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医疗资源还不太丰富的情况下,发展比较影像学势在必行[13-14]。为了让学生适应今后的临床工作,了解一些新观念,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是必要的,因此在我院西医课程的教学中,尤其强调加强学生对西医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学生相关临床技能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影像学诊断的典型病例教学当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进行比较的内容太多,比较的方法不恰当,学生反而容易糊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结合教学实际,让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 《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着教材翻译不准确、教育定位不明、缺乏中医思维、外语比例过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完善对策主要是:综合传统文化灵活教授;充分调动课外时间主动学习;加强师资建设;运用PBL教学法;编写规范双语教材等。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医;困境;对策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世界上发展中医,仅仅使用中文是不足的,在国际间广泛应用的英语便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医诊断学》 作为中医的基础学习,学术界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关注日益款增加,有关于此的研究与论文不断出现。在实际应用当中,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问题,这里对于《中医诊断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简单论述。 一、《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人们日益关注健康问题。在治疗、保健上有很多作用的中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中医发展极为迅速,中医已经输出到国际,为国际世界所广泛接受。这种形式下,就外语而言,中医却缺少专业的人才。输出国际的中医,需要有足够英文能力以及中医专业知识的新型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展了中医专业的双语教学,包括中医英语、对外中医等等专业。《中医诊断学》作为其中的基础,属于中医的基础理论链接到实践操作以及其他进阶知识的桥梁。作为中医专业的基础与主干,《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后发展,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发展《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就是极为迫切的事情。当然,双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对外人才,以及外国学生来到中国求学才适用的情形,对于普通中医学生,并不需要进入外语环境,并不需要开展双语教学。 二、当前《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翻译不准确 作为教学的基础,教材的优劣对于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中医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外国人很难准确理解其含义,当前世界上也没有优质的《中医诊断学》英文教材。因为中医的特殊性,在进行翻译时,需要针对其含义进行专业翻译。但是当前《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实践中,大都是简单搬用普通西医词汇。这样含混的翻译,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专业性极强的科目,翻译不准确对于教学工作影响巨大,而且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出现巨大疏漏。翻译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医诊断学》这一科目当中,在整个中医行业当中都普遍存在。各个院校对于同一名词都有着不同的翻译,使得教学实践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界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带来的危害,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整努力规范中医术语,但这会是一个不短的过程。 2、教育定位不明 《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文化的精品之作,对于理论、实践都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合格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各种中医知识,拥有合格的中医能力。因此,《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与其他科目截然不同。一般的科目,基本上都是引进国际先进知识,融合原版教材成为,属于一种“知识输入型”。《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文化的入门之作,属于我国少有的“知识输出型”科目。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对这一点理解不足,因为定位问题导致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3、缺乏中医思维 中医文化与西医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想要更好的学习《中医诊断学》,构建出中医的辩证思维模式,是必须的。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必须回避现代医学的各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在中医独特的辩证思维下,学习中医才可以领会其中的精髓。 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列举案例,介绍各种常识,使用的药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调辨证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PBL,也就是以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强化学习效果以及效率,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辩证思维。课堂中,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查阅文献了解专业知识;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案例以及其他学习遇到的问题,通过综合手段培养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能力。 4、外语比例过低[2] 根据教育部规定,在双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有50%课时以上使用外语。但是在实践中,很多院校的授课外语比例达不到这个数字。一般根据自身的师资情况,将外语比例调整在三分之一左右。个别院校甚至只有小部分词汇作外语翻译,其他内容全部使用汉语教学。因为使用外语较少,导致各个院校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5、学时安排不足 《中医诊断学》在大多数院校中,双语教学与普通汉语教学占用时间相同,为72学时。但是双语教学需要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导致实际传授知识的时间不足,一般教师只能使用填鸭式教育方法,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填鸭式教育方式,最终导致教育效率过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厌学问题。 6、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的水平对教育成果影响巨大,教师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因为双语以及中医这两个项目的特殊性,从事这一科目教育的大都是中青年教师。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口语存在一定问题,中医教学经验也有所不足。教师缺少系统的口语训练,其中较为优秀的教师也只是通过阅读来培养口语,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口语中存在不少瑕疵,与外国学生的沟通不足,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3] 7、缺乏合适的考核 作为一种精英教育,《中医诊断学》当前的双语教学并没有与其相匹配的考核标准。当前,双语教学与普通中文课程的考核基本相同,最多增添部分词汇翻译,对于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少有问津,对于学生的实践有着很大的影响。 尽管当前《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正在迅速发展,当前依旧众多院校开展教学。但是在上述问题的制约下,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出色。 三、《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发展对策 1、综合传统文化,灵活教授 教材的完善需要学者们的努力以及一段时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趣味化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问题。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很多汉语在英语当中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翻译。教师应当根据内容的实际含义,采取合适的翻译,结合中外历史传统,尽可能的讲解清楚中医的精华。 2、充分调动课外时间主动学习 因为《中医诊断学》本身的特殊性,课堂时间无法传授所有知识,这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必须利用充裕的课外时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并且针对课外时间,多布置一些合适的作业,比如小论文等等,鼓励并要求学生使用英文完成作业,日常考核与期评相结合。在大考中,也安排一定的英文试题比例。以多项英文考核,来锻炼学生解决翻译、应用的能力。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增加双语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学生的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对于教师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当前双语教学当中,教师能力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专业中医,英文能力不足;英文能力出色的教师,中医专业能力又有所缺乏,最终导致《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各个院校应当加强教师力量的培养,为教师提供更加优良的培养服务,提供培训、进修等多种强化专业知识的机会。为调动更多时间努力备课、教学、进修的教师,依据其工作量,在课业酬劳上给予一定增加,这样可以有效调动教师进修的积极性。 4、运用PBL教学法 传统的LBL教学法,即以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以教师作为核心,更加方便教师完成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无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PBL教学法则以问题为中心,基于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弥补了LBL教学法当中的不足之处。 PBL教学法有着下列优点: (1)PBL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增添全新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2)通过PBL教学法,也可以强化双语氛围,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动交流,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优秀的双语环境; (3)PBL不仅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实践、翻译、口语等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加强,在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归纳理解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4)PBL可以协助学生培养中医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学员主动学习,以一个个问题为中心,引领学生领会中医的核心思想。鼓励学员主动查阅文献,学习历史案例,强化学生之间交流、师生之间交流,研究案例以及理论。这些手段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更好的理解中医文化的精髓。 需要注意的是,PBL教学法与传统的LBL教学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必须准备详尽的教学计划,保障教学效果。刚开始的时候,部分学生可能不适应主动学习,依旧习惯于教师为传统的LBL教法。对于这些学生,教师需要缓缓引导,吸引学生的主动性。PBL教学法也不是完全放弃讲授法,讲授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最多的知识,也是极为必要的事情。在LBL教学法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配合学习,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PBL教学法作为一个强调学生主动、互动学习的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不足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主动查阅资料,互动交流学习,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主动学习。必要的时候,可以增加一定的课时或者是选修课,补充原本课堂时间不足的部分。 5、适时安排教学当中的中英文比例 双语教学有着不同的传授对象,或是针对留学生,或是针对国内学生,面对这两种不同的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语言比例。对于留学生的教学,整体教学应当使用英文,少部分重点添加中文解释,协助留学生更好理解中医知识。 《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兼有中医与双语两大特性。面对国内学生的教学,并不是英文比例越高越好,以学生学习到足够的知识为标准。在教学当中,应当充分利用PPT,精心准备幻灯片,明确教学重点,图文结合,学生掌握思路、方法,增加学生的信心。当学生拥有足够的英文能力之后,可以增加英语实用比例,通过全方位的知识传授,锻炼学生的英文能力。当学生拥有足够的专业、英文能力之后,可以安排学生合理翻译教材,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效果更佳。 双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国内学生开设的双语教学,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期以汉语为主导,传授中医专业知识,强调部分专业英文词汇,为后续的增加英文比例奠定基础,配套学生课后自习,最大化学习效果。当学生逐渐适应之后,逐步连词为句,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意自身的口语问题,语速、语法应当规范,让学生更易理解。当学生拥有足够的英语水准时,可以提倡全英文环境交流,组织翻译专业中医文章以及书籍,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 6、编写规范双语教材 当前,世界上并没有统一的《中医诊断学》双语教材,学院可以组织人手翻译、编写教材。在编写教材中,必须针对不同的学院制定不同的教材。如果是应对留学人员的教材,必须尽可能的通俗易懂,让留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医文化,避免精简的中医术语影响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是针对国内学生的双语教材,必须尽可能增加专业知识,规范化翻译语言,融入各个专业的知识。 当前,《中医诊断学》针对留学生的双语教材有多个版本可供选择,但是针对国内学生的,却无人编写,这种情况对于学校进行《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编制统一的《中医诊断学》教材或许力有不逮,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统一编写教材。在《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上,汲取中医知识以及英语知识的精华部分,以便捷学生的学习与理解为目的,编制统一的教材。 中医走向世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众多专业人才助力其发展。作为培养国际化中医人才的基础,《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正处于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在这个长期过程当中,需要不断改正错误、提升教师水准、提升学员主动性、编制专业教材等等。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总结与发展,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中医人才,助力中医走向世界。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在成人医学教育中应用探索 【摘 要】目的:探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对于加强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教学的作用。方法:选择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师2个班的学员248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改革的教学法(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专业知识笔试、基本临床操作考核方式对两组学员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新的教学模式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成人医学教育学员的《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疾病诊治的教学效果。实验组显示出了比对照组显著的优势。结论:该项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的实践改革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符合《中医诊断学》临床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社会对医学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在职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便成为重要课题。我校一直担负着为基层培养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及乡村医师教育的任务。针对成人学员具有一定的医疗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力、分析力都很强,但普遍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学习时间短等特点,我们在多年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效果显著。 1 对象:选取2012年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师不批次2个班的学员为教学研究对象,每班124人。对照班,采取优化改革前教学;其中女生84名,40男生名,年龄27~50岁,平均年龄37.3岁。 实验班,采取优化改革后教学:其中女生80名,男生44名,年龄28~52岁,平均年龄37.7岁。两组学员均为吉林省长春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平时表现、性别、年龄等各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2 方法 2.1 对照组《中医诊断学》教学按照传统教学大纲,基本采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这一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授式教学。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员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员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考察学员理论课的掌握情况 2.2 试验组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方面组织教学 2.2.1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医学成人教育的生源对象是有着临床工作经验的乡镇职医师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他们有理论深造、临床经验进一步充实、巩固、完善的要求,这就为教学提出了要求,中医诊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情景教学教案、互动式讲课稿、考核项目、考试内容予以调整,做到内容精选,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提高在职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讨论、阅读、练习等过程,理解其意义;从而达到共识,全体都得到提高。由于采用了模拟医院操作、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成功地达到了成人医学教育教学目标。 2.2.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PPT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使原本抽象呆板的文字、图像变得鲜活,生动,充满趣味性。可以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为避免知识的枯燥无味,采用PPT学习,处理过程脉络清晰,可达到熟练化的程度,继而得到灵活运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教学法;PBL即“基于问题式学习”其核心是以问题为基础、学员为主体、教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提出1~2个病例,通过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讨论,并在讨论完成之后要求每位学员写一份相对完整的门诊病志与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课程讲授及学生分析问题情况给与总结,不仅要向学生阐明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并且需要对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培养了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员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2.2.3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法 结合乡镇医院的实际设施及医疗条件,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由带教教师模拟病人,学生可扮演医生对模拟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和基本治疗。针对学员所出现的问题,由实训教师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问诊顺序及技巧,实验室检查的选择,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充分引导学员在“动中做”、在“动中学”,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性、易理解、易记忆。 3 结果 3.1 考试分数的评价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员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主要尺度,也是校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我们均对各种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实验组考试分数 85分者为87例,对照组20例,两组比较P 3.2 临床能力评估 现有的医学教学评价体系缺乏能力的评价,用考试分数衡量学员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临床能力评估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员总成绩,这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创造热情。 4 讨论 根据成人教育的实际特点,教研组以独特的视角认真研究教学改革,让学员主动参与PPT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改良式PBL)教学、互动式教学、模拟医院情景教学中,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抽象、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方法,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师生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教与学的负担都轻了,双方有了良好的愿望,充满了信心,师生能够自发交谈,打破了沉默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成人医学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推动了成人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办公室管理论文:高校办公室管理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高校二级学院管理及其发展趋势;校园管理方面的不和谐问题;高校院系办公室职能及其工作现状;院系办公室和谐工作探讨等进行讲述,包括了高校二级学院内部组织功能、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校园管理、学术风气、思想道德建设、院系办公室职能、工作特殊性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学院制是我国高校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自我优化结构、强化功能的现实选择,高校实行学院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从院系办公室职能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校园和谐、院系办公室工作职能及工作内容的分析,研究其和谐工作对院系、对学校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院系办公室和谐工作 当和谐理念成为当今众多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价值目标,以管理和谐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和谐发展,就有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意义。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高校特色的校院(系)两级管理运行机制,使得承担上通下达、统筹协调任务的院系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成为谐成高校和谐管理的逻辑起点。如何赋予二级学院权力,形成制度化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挥二级学院在教育、科研及社会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是我国目前高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二级学院管理及其发展趋势 1、高校二级学院内部组织功能 (1)学院层面。高校实行学院制后,学院是承上启下的机构,对外向学校负责,对内管理下属的系、所、办、中心。因此,学院成为学校领导下的一级行政管理实体,“各个学院构成了大学内的一个个管理中心”。运用帕森斯的组织机构层次理论分析,学院就是中间层的“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协调组织和任务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二级学院的任务环境主要是指控制组织内部事务的系统,这个系统包含学院层面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院党委、院行政班子、院办、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学院下属的系、所、办、中心和对外服务机构等。学院层次的核心管理任务是协调学院层面各部门的工作活动和平衡属下各系、所之间的相关任务,根据规划指导系、所、中心的资源配置,协调开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以上管理活动的目的是确保学院层面成为一个完整的工作体,达成组织的目标。 (2)系、所层面。系、研究所和中心是隶属于学院的基层学术单位,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教辅人员等组成,是“某一学科组织教学与研究的实施机构”。系、所和中心是大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是学校的活力之源,它们运转的质量关系学校总体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直接影响学院及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系、所层面可以归入上述帕森斯划分的“技术体系”。“技术体系”的主要任务在于处理组织的实际“产品”,如实验室的科学家、教室的老师等。 2、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 (1)学科建设及科研管理权。即学院有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全院的科研与科技开发,根据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组建起一级学科或学科大类下的跨系、跨专业研究机构,具体抓好科研开发、成果鉴定、社会服务等工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学院内的联系,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增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往,促进多学科的联合与交叉,推动相关学科的优化组合与融合,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促进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教学管理权。即有权统一组织和协调学院内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权力,学院有权统一负责全院课程的调整和设置,有权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招生的种类、专业和规模,有权与各行业、各部门开展联合办学与交流合作,及经学校授权后,可直接与国内外高校或企业集团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化教育等。 此外,学院还应有学生管理权,即学院可根据学校授权对学生进行奖惩、考评和处分等,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学院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有利于大学学术事业的发展遵循教育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增强学院的活力和社会适应性,从而提高大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学院可成立由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院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事务管理,并建立院行政与院学术委员会相互协调、分权治院的管理机制,充分重视学术委员会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决策作用。 3、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教育发展角度看,放权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是发展趋势。目前世界上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学校的职能机构都非常少,法国大学主要有三个职能机构组成:行政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教学与大学生活委员会,美国、日本等国校级职能部门都在十个以下。这样一来很多日常事务都由学院进行管理,并且一些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人才招聘、职称评定等都由二级学院完成,而学校在这些管理中仅起到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二、校园管理方面的不和谐问题 1、校园管理 首先是办学缺乏科学决策,许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尊重教育规律,在涉及学校的发展和规划等方面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存在着盲目追求发展目标的现象,忽视客观条件的约束,发展目标定位过高。其次是民主作风不深入,密切联系群众不够,教师队伍除了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外,教师的数量也急需增加,很多教师是超负荷上岗,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再次是体制改革滞后,经费投入跟不上规模发展,有些学生甚至抱怨大学校园的学习条件还赶不上高中校园,影响了教学的正常开展;最后是高校校园腐败潜滋暗长,校园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求格格不入,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范和整治,必将危及科教兴国的大局以及先进文化的生成与传播。 2、学术风气 首先,学术风气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有下降趋势,学术抄袭、学术敷衍、教学敷衍以及滥编书、滥出书等现象己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其次,“官本位”意识对高校学术风气形成不断的侵蚀,普遍缺乏一种对科学与学术的敬畏之心和虔诚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对“行政权威”羡慕,而在一个崇尚“官本位”和树立“行政权威”的大学里,不可能出现良好的师风和学风。最后,学术标准的严重缺位,评奖本身也可纳入这一自然过程,但问题是许多评奖活动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投入的代价太大,以致根本无法操作,仅凭印象、杂志级别、出版社级别、是否是名校、甚至人情因素等非学术因素来定夺,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术的混乱局面。 3、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是诚信体系受到很大的威胁,近年来,大学生诚信观淡漠,诚信行为缺失,其境况令人担忧,己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和谐的杂音,为和谐校园建设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中的诚信缺失、学生经济行为中的诚信缺失等几个方面。 三、高校院系办公室职能及其工作现状 1、院系办公室职能 (1)服务职能。服务是办公室工作的主要职能,应遵循构建和谐院系中的整体性原则,即为领导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院系办公室是院系领导对学院进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管理机构,是教师处理日常事务的办事机构。院系办公室的日常性事务包括:组织会议、处理信息、内部协调、公关接待和信息等和人事、行政、教务、科研、财务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 (2)协调职能。协调是办公室工作最能够体现动态性原则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实际工作中,院系与学校其它各部门之间、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会不断的产生不同的矛盾与问题。办公室作为管理系统的中枢,必须通过有力的措施协调各种动态性的关系,解决组织中部门与部门、个人与部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加强管理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间的相互配合,消除各种不和谐现象,从而使系统内各部分的活动协同一致,保证整个院系工作的顺利开展。(3)管理职能。院系办公室是行政管理的办公机构,承担着主要的基层管理职能,要遵循不断优化的院子。包括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经费管理、办公用品及办公设备的采购、执行人事考勤制度、日常维修的协调工作、以及院系领导临时安排的事务性工作等,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优化与创新。 2、工作特殊性 (1)工作涉及面大。院系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和科研单位,办公室要面向院系的党政领导、全体师生、院系的党团组织、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在高校不断深化改革与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院系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和科研单位,一般由院系领导层、教研室、科研所和学生工作组等基层组织构成,院系办公室工作已逐步拓展到学校机关和党政各职能部门等各个领域。 (2)工作内容复杂。从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到对外联络、后勤管理等,大量的协调和督查事务。在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中,学校行政机关与二级学院的工作联系是通过院系办公室开展起来的,主要包括每天事务的安排,一些重要和重大事情的布置、催办与落实,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与外部各方的联系沟通以及人事、行政、教务、科研、财务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等等。可以说,院系办公室承担的工作任务千头万绪,琐碎繁杂,且许多院系办公室在规范化建设上还比较欠缺,工作无序、随意性的现象并不少见。 (3)工作要求高。院系高校办公室是高校的基层组织机构,发挥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络内外的中心枢纽作用。工作必须主动思考,具有前瞻性,成员间既要独立完成工作又必须相互配合。高校院系办公室是高校基层组织的日常事务具体管理和办事的综合性机构,发挥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络内外的中心枢纽作用。另外,办公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教师,往往带有一种“清高”思想,以教学、科研为核心,上课来下课走,缺少对学校、学院、系部、教研室等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度也不高,这与从事协调工作、管理工作的办公室行政人员产生了一种观念上的冲突。因此,由于两类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性质、工作观念的差异,办公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对于教师数量较多的院系,由此带来的矛盾多、是非也多,众口难调。 (4)工作受重视较少。现实中,高校二级学院行政人员大部分不是行政专业出身,平时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所学的专业,而从事行政岗位又很难升到高级职称,不受重视或缺少关爱。尤其是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协调及处理事务能力之后,渴望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院系办公室和谐工作探讨 1、职能的重要性 (1)院系和谐发展的表现。院系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群体组织关系的和谐、学院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和谐等等。院系和谐发展基本要求是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行政管理、党务工作、工会工作、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有机结合,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一致;制度上相互配套、相互补充、完整统一;人力资源配备上合理优化;教育资源占用上人人共享,机会均等;人际关系上,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基本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资源、人与文化之间的和谐,以达到全面、协调、持续、高效发展之目的。 (2)院系和谐的基础。高校院系办公室是在院长领导下,为全院教学、科研、后勤等服务的综合管理机构,是院系领导以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命令的基层执行者,也是联络校内外以及全院师生员工的枢纽,院系的许多管理工作必须通过办公室主任来组织和实施。因此,和谐的院系办公室工作室是营造院系和谐的基础。 2、和谐工作探讨 (1)和谐管理。院系办公室要根据学院工作内容及特点对原有的各项常规工作的规章制度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首先保证办公室工作的规章制度与规范要围绕院系主体工作目标的实现来建立。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学校有关规定与规范的前提下办公室工作的各项工作制度都必须以有利于院系整体工作目标顺利实施的原则。要通过规定岗位职责,实行目标管理,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运转机制,用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引导各项工作在规范的轨道上流畅运转,既可大大提高办公室的整体运行效率,也可有效避免闲时无所事事、忙时手忙脚乱的现象。院系办公室管理任务繁杂,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手段,科学分工,使办公室组织内部的融合力大大提高,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 (2)和谐观念。变被动的“办事”为主动的“参谋”,提高辅助决策水平,办公室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办好领导交办的日常事务,还必须在学院的发展、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思考,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为领导出思路、想办法,当好参谋和助手。办公室人员经常与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人员相互联系、沟通,信息更灵敏,思路更加开阔,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涌现。办公室人员要充分利用这个优点,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的广泛收集校内外各种动态信息,吸收他们先进的工作思路及做法,及时提供给领导参考。并结合实际,协助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此外,承担参谋、协调、服务及管理的院系办公室,其服务对象是教师,在知识密集、人才荟萃之地承担繁杂的服务工作,办公室主任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 (3)和谐关系。学院的领导在配备人员时,应持慎重态度,岗位的设置要合理,既不能出现一人多岗,又不能人员超编,人员上岗要通过竞聘方式产生。办公室要吸收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用人机制。院系办公室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团队组织,不同的成员个体组成了这个整体。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以及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理念实施的现实基础。 (4)人文关怀。有些学校不允许行政管理岗位人员通过自己努力转换为教师岗或科研岗,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扼杀了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人员的上进心,约束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这会导致学校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工作效率降低。学校和学院应加强对行政人员的人文关怀,加强行政人员的业务水平,提供培训、指导等机会;对行政人员的工作成绩要充分肯定;对行政人员的成才定向给与指导;对有深造意向和能力的行政人员,鼓励其向高学历和高职称冲刺。让办公室等行政人员觉得在高校从事管理工作并不是低人一等,有来自周围的社会认同感。有了这一系列的人文关怀,承担繁杂事务性工作的办公室人员就会觉得“前途有盼头,工作有劲头”,而且能极大限度地挖掘行政人员的潜力,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3、和谐管理目标 (1)提高管理效能。和谐的多元性、包容性决定了高校院系管理的复杂程度和运行难度。办公室处于诸多矛盾焦点和政务、事务中心,许多麻烦事、得罪人的事都难以回避。办公室成员要善于化解矛盾,避免冲突,既各司其职又互相包容,通力合作,提高管理效能。 (2)过程合一。院系办公室管理重在过程。管理的过程就是各个成员将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战略意图、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行动的过程,这个内化的环境应是和谐的。管理的过程要体现人性化,对教师而言,切忌用命令主义的简单方式,对来访的学生则应诚恳相待,主动为他们服务。 (3)提升管理品位。管理与品位的结合,代表着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基于和谐管理,个体发展的和谐是不够的,更要求年轻的教育管理干部发展要个人目标与院系的管理目标相一致,最终实现与社会发展相和谐,与时展相和谐。工作中要妥善处理高校院系管理中的各种复杂关系,调整心态,为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宽广的平台。 总之,在院系办公室中,倡导和谐理念强调就是办公室管理者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精神和身体的和谐,也就是人格的统一和谐。人格的和谐是人自身发展的动力,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办公室管理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再到整个院系组织的和谐,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后一个的和谐有赖于前一个层次的和谐。院系办公室管理者不断地拓展管理能力,和谐地发展自身,为所服务的对象—教师和学生建设一个和谐的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术和个性自由发展的平台,完成时代赋予高校基层管理者的光荣使命。 办公室管理论文: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办公室精细化管理 【摘要】综合管理部作为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乌东德工程建设部的上传下达枢纽和对外窗口,紧紧围绕“服务工程建设、服务建设部领导和各部门、服务全体员工”这一中心,遵照“合规、有序、高效、廉洁”要求,按照“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的理念,从“坚持理论学习、改进工作作风、精准三办工作、全面协调沟通”四个方面努力推进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一线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工作,树立“学习型、勤廉型、服务型”优秀窗口部门形象。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办公室;精细化管理 乌东德水电站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金沙江下游四个梯级水电站的最上一级,总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是综合效益显著的大型水电工程,也是“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和国家能源清洁化的重点工程,主体工程建设期恰逢国家“十三五”与之同步发展,将对国家清洁能源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带动作用。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乌东德工程建设部(以下简称建设部)地处工程建设一线,综合管理部作为建设部的上传下达枢纽,也是对外窗口之一,紧紧围绕“服务工程建设、服务建设部领导和各部门、服务全体员工”主动三服务这一中心,管理上推陈出新,工作上精益求精,全面规范各项管理工作。本文介绍建设部综合管理部从“坚持理论学习、改进工作作风、精准三办工作、全面协调沟通”四个方面,努力推进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一线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工作,创建乌东德水电站“十三五”示范工程。 一、坚持理论学习,提高服务能力 在谈到办公室工作特点时,用“重”“苦”“杂”“难”四个字高度概括。办公室工作牵动全局且事务繁杂,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是杂家、通才,具备各方面能力,“坐下能写,站起能讲,遇事能办,问策能对”。综合管理部始终坚持以理论打头、紧跟实际的学习原则,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届历次全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三峡集团公司历次党建、反腐倡廉工作会议、各项文件精神等,积极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及“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持理想信念宗旨“高线”。并通过引导部门员工深刻认识三峡集团公司的使命和责任,强化企业文化宣贯,让三峡精神等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乌东德水电站等西南地区高坝水利工程大都有窄河谷、高水头、地形复杂等特点,综合管理部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工作范围,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主动学习各方面知识,积极参与探索水电领域的先进工程建设及管理方法,突出问题导向、立足于现场向工程实践、兄弟单位及各参建单位学习,坚持“早备无患、多备无患”的学习方法,在工程实践中成长。 二、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服务意识 过硬的工作作风是综合管理部工作人员的“护身符”,作为建设部的对外窗口部门之一及领导身边人,综合管理部牢固树立“主动三服务”意识,遵照“合规、有序、高效、廉洁”要求,按照“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的理念,发扬“马上就办”“事毕回复”的工作作风,坚持不懈反对“四风”,持之以恒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从“吃、住、行”等小事做起,凡事按照制度和程序办事,不为任何人提供任何超标准服务或特权,始终把纪律与规矩挺在前面,践行忠诚干净担当。在工作岗位上做到“一早两真三公四心(早规划,真诚待人、真实做人,公开、公平、公正办事,尽心、净心、静心、精心工作)”,认真履职尽责、精细管理、廉洁从业,树立“学习型、勤廉型、服务型”优秀窗口部门形象,全面规范各项管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做到“分工不分家,互补不足”,实行岗位A、B角互相补位并形成合力,努力发扬奉献精神,积极提倡每天多奉献“10分钟”、上班提前5分钟到办公室,齐心协力又好又快推动办公室管理工作。 三、精准三办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办文办会办事是综合管理部的重点工作之一,要做到忙而不乱,就要进行程序化管理、链条式推进,做到任务清单精准化、责任链条明细化,实现办文流程制度化、办会流程清晰化、办事流程规范化,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衔接、高效运转,切实提高“办文办会办事”三办硬实力。乌东德水电站参建单位近30家,各类文件、图纸繁多,平均日处理文件量近百份,综合管理部结合现场实际提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文书管理模式,完善文书“四统一”管理,实行公文核稿“双签”制度,推动公文办理逐步由“8小时办公”向“24小时在线”转变,充分发挥工程建设“以文辅政”和“文件”枢纽作用。综合管理部与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坚持“会前充分准备、会中细致服务、会后及时跟踪”,自乌东德水电站建设以来,共完成乌东德水电站各现场专家咨询会,各类设计、质量、安全、环保等专题会及表彰会等300多次重大会议会务工作和10000多次建设部各类会务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各次会议组织有序、取得实效。严谨细致办事不仅是工作质量的“好”与“差”,而是工作结果的“成”与“败”,综合管理部在办事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坚持一流的标准,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摒弃“大概”“凑合”“差不多”“基本上”的思想,努力做到“零差错”。一是梳理各个岗位工作流程,编制工作手册,做到职责明确、流程清晰。二是加强重点工作督办,遵循“PDCA”原则,对建设部主任办公会、党委会、周协调例会“重点三会”议定事项及重点工作跟踪督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三是强化工作“目标管理”,实行工作清单销号制,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编,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四、全面协调沟通,强化服务效果 综合管理部以建设部各项工作中的“发起者、服务者、提醒者、引导者、问责者、考核者”身份,充分发挥部门作为建设部沟通、协调、服务、督办枢纽的作用,全面加强协调沟通,努力超前规划好各项工作,常规工作提前考虑,重大任务超前准备,并保证工作计划具体、科学和可量化;提前做好建设部的月、周活动预安排,安排专人跟踪落实建设部重要活动安排;在对外协调、公务接待等过程中始终定位在主动服务的角色,牢固树立乌东德水电站主人翁意识,从简节约,务实高效;在主动工作中注重沟通,坚持“往上沟通要有胆、水平沟通要有肺、往下沟通要有心”,在相互沟通协调解决问题时注重换位思考。自乌东德水电站建设以来,综合管理部共组织国家相关部委、地方政府现场考察、各类质量安全环保专家现场调研检查等500多次,为建设部加强对外联络沟通、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做好服务。同时不断推进车队、食堂、招待所、营地等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发扬钉钉子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努力在抓早、抓细、抓实上下功夫。结合实际提出车队牢固树立“遵纪守法、安全第一、热情服务、勤俭节约、团结协作”五种意识和高度发扬“奉献、团队”两种精神,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公正、公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科学管理、合理调度”四项管理原则,做好交通安全管理的表率;对车队、食堂、招待所、营地等各项工作实行表格化、流程化、标准化管理,建立工作月报表制度并动态调整,定期对车辆、食堂等相关管理情况在建设部内部范围进行公开,提高各项工作透明度。五、结语综合管理部事务繁杂是其最大特点,事无巨细是其最低要求,需要不断推进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工作,廉洁自律是前提,依章办事是根本,超前规划是方法,主动工作是关键,执行有力是保障,注重细节是重点,综合素质是基础。“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乌东德水电站主体工程建设期恰逢国家“十三五”,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综合管理部将紧紧围绕把乌东德水电站建成精品工程、创新工程、绿色工程、和谐工程、廉洁工程“十三五”示范工程的目标,按照“一岗七责”要求(质量、安全、进度、造价、环保、综合治理和反腐倡廉)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落实工作和检查工作,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实现综合管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为“新三峡梦”的早日实现,为三峡集团公司的发展和中国能源的发展贡献力量! 办公室管理论文:办公室行政管理的三严三实初探 【摘要】“三严三实”是各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道、修身之本以及成事之要,而办公室作为一个企业单位的核心部门,坚持“三严三实”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指导至关重要。论文将探讨践行“三严三实”对发挥办公室行政管理效能起到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办公室管理;行政管理;“三实三严” 1引言 重视办公室的行政管理有利于企业单位在飞快发展的市场经济中持续发展。办公室在整合企业运转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单位的发展势态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对办公室的管理是否严格。因此,企业在进行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严三实”的原则,使办公室的职能效用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企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促进企业单位持续稳健发展。 2坚持“三严三实”对企业单位的意义 所谓“三严”指的是“严于律己”、“严以修身”和“严以用权”,提出了不断改进自我,把握行事分寸,严格遵守规章纪律的要求;“三实”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实际、脚踏实地办事。坚持在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中贯彻落实“三严三实”的原则,加强办公室工作人员工作作风建设,是提高办公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与道德素养的关键所在,有利于办公室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将“三严三实”的思想运用在办公室管理理念中,可以在先进性、思想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加深对办公室管理问题方面的了解,使问题得到及时、根本的解决,为办公室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促进企业单位长足发展[1]。 3办公室行政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宏观角度看,目前我国企业单位整体发展较好;但从微观角度来看,在企业单位内部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众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3.1综合素质低 企业办公室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业务水平以及心理素质方面普遍要求较高,但部分企业放低了标准,管理人员受经验、年龄方面的制约,导致其综合素质不达标,严重影响了办公室的行政管理水平。管理人员若是综合素质低下、心理素质差、业务水平低下,则会造成在办公中自私自利主义盛行,不关心企业利益,对企业发展毫无助力,甚至拖累企业发展的脚步。因此,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十分必要。 3.2职能分工不明确 企业单位内部部门众多,存在着职能分工不明确、不规范的现象,以至于一旦出现问题则相互推脱责任,不仅影响企业内部团结和工作效率,还大大破坏了公司的整体性,使得公司的利益遭到损失,严重阻碍企业目标和战略的实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3.3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企业过度注重对单位工作人员的管理,而疏忽了完善办公室行政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一些企业尽管拥有一套管理机制,但在执行上只流于形式;同时,还缺少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工作表现出色的职工没有适当奖励,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直接导致办公室行政管理质量低,无法发挥其管理效能[2]。 4如何利用“三严三实”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效能 “三严三实”的具体内涵包括有严于律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面对有效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效能和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即严格对自身进行约束。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要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切实领会“三严三实”的思想内涵,坚持道德操守,坚定道德原则,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坚持职业道德操守,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同时在执行时要严格维护制度的神圣地位以及其公正性,对于违法乱纪行为现象进行总结分析,进行警示性教育,净化办公室工作环境;同时,在办公室行政管理中,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单位发展现状和员工需求不断完善制度,使制度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与时俱进,促进办公室的有序管理和人性化管理,鼓舞员工争当工作模范。 4.2严以修身 严以修身的内涵在于,要注重自身修养,自觉践行自身行动,做到自省自查,及时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树好表率形象,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做正确的事情。此外,管理人员也要提高自身工作积极性,提高自身细节意识、责任意识,保障服务质量,发挥好行政管理的调剂作用,协调各部门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此外,企业单位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综合素质、心理素质与业务技能的培训,对员工给予人性化关怀,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促进企业单位整体化发展,对办公室内部沟通协调统筹,确保企业单位得以和谐、高效地运作。 4.3严以用权 严以用权即要求办公室行政人员共同营造公平和谐的办公室氛围,这就必须做到将企业规章制度作为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将企业以及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工作首要位置,坚决杜绝以权谋私;除此之外,行政管理人员在办公室中不但要保持威严,还要树立亲和力,将协调办公室内部发展作为工作重点,树立办公室管理全局观念,将办公室的集体作用和效能发挥到最大。 4.4谋事要实 谋事要实就是要求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在进行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发展与企业单位的前途结合起来,做到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做空想主义者,将理想付诸行动。首先要在工作中树立全局意识,从大处着眼,小事着手,使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提升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办公室系统,便于事务处理、管理信息,提供决策支持,办公室系统和行政管理工作相辅相成,能够有效促进办公室行政组织结构的明晰化,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内部资源的合理优化分配,从而提高行政组织结构的有效性与灵活性。 4.5创业要实 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脚踏实地办事,做好办公室行政管理的基本工作,在工作中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恪守自己的职责。当企业单位的发展碰到难题的时候,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假、大、空,深入调查研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扎实整改,并时刻掌握问题动态,围绕中心抓调研,以便于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要满足办公室行政管理需求,促进办公室健康持续运作。 4.6做人要实 做人要实即要求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首先要实事求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忠诚单位,对人真诚,对事负责,如此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素质和水平。在工作中还要重视对于同事间关系的处理,因为友好和睦的办公室文化氛围是一个企业得以常青的关键,推进企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增强办公室的凝聚力和服务大局的意识,使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单位的改革发展相适应,起到稳定工作节奏的作用;对待客户也要以诚相待,用心服务,弘扬敬业奉献之风,从而让企业单位更好地发展[3]。 5结语 行政管理在办公室工作中的地位不可动摇,其不仅是企业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企业单位建设的基石。作为办公室,要重视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和发挥,做到严于律己,对于企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明确发展方向,贯彻落实的“三严三实”思想理念,领会其思想精髓,将其与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才能促进企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作者:刘秋澄 单位:中船重工第七一五研究所 办公室管理论文:国企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分析 摘要:国企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是保障单位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具有高度综合性、广阔的涉及面、繁杂冗长等特性,是企业中连接上下、多向交流的重要部门。本文阐述了国企办公室工作的地位、职能,并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国企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国企办公室;行政管理;建议 一、引言 国企办公室是一个具有全面、综合性质的工作部门,不仅承担着实施、研究、参谋等宏观管理职能,又担负着文件起草、督办协调、业务接待、通讯收发等微观服务任务,是一个单位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连接内外的“枢纽”。新的形势对国企办公室强化政务、搞好事务、规范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全面了解国企办公室工作的非凡地位 办公室作为一个单位的“门面”,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办公室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办公室的地位与作用,顺应新局势和工作的要求,尽力提升办公室工作水平。办公室属于综合性办事机构,是维系一个单位正常运转的“桥梁”与“纽带”,承担着连接上下的工作。作为单位的“窗口”,办公室工作内容繁杂,随机性、偶发性较强,虽然很多是零散的事情、重复的工作,但是人们通常通过这个“窗口”来了解与评价单位的工作。 三、充分掌握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职责 在行政管理方面,办公室面临的工作大多是上级部门与本单位下达的各项行政命令,面临的工作者大多是领导与各部门员工。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职责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协助功能。 办公室对上级机构的安排结合本单位领导的态度贯彻执行工作任务,同时还要安排和核验具体操作,对强化企业管理、维护正常工作环境、确保工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枢功能。 国企办公室在管理工作中需担负调节工作,以维护正常工作环境,及时转述传达上级机关和本单位领导的指示精神,积极调节好各部门的关系。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促进信息畅通流转,具有连接上下、协调内外的纽带功能。 (三)督办功能。 任何一项工作,决策之后关键还是在落实。办公室不仅要将上级机关和本单位安排布置的每件详细事务准时高效地完成,还要牵头加强各部门办事流程合规性、有效性的建设,并加大督查督办的力度,确保单位工作无盲区、无死角。同时在单位内各部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听取他们的意见,全面调动员工的凝聚力,共同完成各项工作。 (四)服务功能。 办公室工作是一项“服务”工作,树立服务意识,每一位办公室人员都要立足日常工作,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服务领导的决策,服务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服务基层单位的沟通联络,为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做好服务和铺垫工作。 (五)参谋功能。 办公室是辅助领导工作的“左右手”,要紧紧围绕公司的中心工作,及时准确提供“领导想要知道”和“领导需要知道”的信息,做到“谋”在关键处、“参”在点子上。 四、优化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举措 做好办公室工作,不断优化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全面发挥办公室的综合功能,核心是不断深化服务理念、加强团队建设、强化学习能力、深化智囊团作用、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办公室制度建设。 (一)不断深化服务理念。 要牢固树立“大服务”理念,我们定位办公室工作为“服务”工作,就要不断深化服务意识,要求每一位办公室人员立足日常工作,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服务领导的决策,服务基层单位、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服务基层单位的沟通联络。持续完善信访接待流程,配置专人处理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基层员工基本诉求,排查企业不稳定因素,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办公室工作纷繁复杂,在繁琐的工作中要确保头脑清醒,严谨细致地对待工作,甘于付出、不怕吃苦,讲原则、讲纪律。要保持认真务实、兢兢业业的态度,严格用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规范自己。不管是大事、小事,时刻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做到无疏漏、无误会、无错误。 (二)不断加强团队建设。 办公室作为公司的“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督办中心、协调中心、参谋中心”,需要建立向心力和凝聚力强的人才队伍。抓好办公室队伍的建设,不仅要适合当前企业对办公室工作的需要,更要将队伍建设的方案纳入到企业发展方向的前列。要坚守“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实现人性化管理,领导上做到公平公正,秉公办事,不偏不倚;思想上常交流、频沟通,做到以心换心,诚信待人;生活上做到互相关爱,惺惺相惜,全面展现企业办公室的人情味和亲切感,持续加强办公室的向心力和亲和力氛围。 (三)不断强化学习能力。 办公室行政人员除具有一定的写作、调研理论、管控资料等专业能力外,还应该熟悉与办公室工作相关方面的延伸知识,通过学习持续充实自己,把握新理论、新知识。对单位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难题进行调研、总结、精炼,做好经验性研究。针对公司业务领域的发展,要采取了多种学习形式,努力提升知识能力。可与高校或协会联合,采取外培方式,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在系统内部对标、外部交流等方式,吸取先进管理经验;广泛开展自学活动,提升业务能力。 (四)不断深化智囊团作用。 办公室行政人员要通过学习持续充实自己,主动提高工作层面的高度,开拓新视野、新思路,对上级精神和工作要求进行深入解读和逐条梳理,在决策进程和重大事项的处理过程中,提出针对性强、条理清晰、颇有见地的建议和意见。全面构筑综合信息平台,将公司主要经营情况、重大事项说明,各职能部门完成事项、会议情况及下月工作安排等信息收集汇总,呈报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参阅。定期采编和分析最新宏观经济形势,及与行业相关的国际国内政策和最新管理观点等信息,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协助领导想大事、议大事、谋大事,既想领导之所想,更想领导之未想,成为领导的外脑和智囊,辅助领导进行重大事项的决策。 (五)不断创新利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时代,要不断转变观念,以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改善和提升办公信息化应用能力,确保快速、高效地与相关部门及基层单位持联系,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大局。不断提升公文处理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公文处理办公自动化,提高OA系统的覆盖面,提升公文流转速度,提高公文处理工作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沟通方式,确保交流渠道安全通畅,要全面利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采用即时通讯系统、企业邮箱、视频会议系统等,提高沟通效率。打造以内部即时通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为主的公司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快捷群、广播消息等功能,进行内部交流及会议通知等。 (六)不断完善办公室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部门规章制度,为办公室规范有序运行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时对现有制度的有效性、适应性进行评审,实行持续改进,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持续提高制度本身的可执行性,结合工作实际,优化业务流程,及时祛除不符合实际需要的内容,保证制度来源于实践,通过执行制度提升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办公室系统人员的执行能力,进行全员制度规章系统培训,加强执行文化建设与培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打造以“自我对标、自我考评、横向考评、上级考评”交叉联动考评体系,做到“人人都是考核官,事事背后有绩效”。适时优化监督和奖励机制,对执行效果突出的科室或个人予以奖励,对执行能力差,经培训仍无法满足工作要求的,给与相应的惩罚。通过不断完善部门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管控体系,保障办公室协调、规范、有序运转。 五、结语 国企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在整个单位中处于基础、核心的地位,工作人员应正确深刻认识到其工作的内容范围、意义,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时期要不断转变观念,以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改善和提升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大局。 作者:艾佳露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办公室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探析 摘要: 高职院校办公室作为一个综合的行政管理部门,对应于不同的工作职责,它具有以下四大职能:参谋咨询职能、沟通协调职能、服务管理职能、协查督办职能。教育深化改革对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改善行政管理工作成效的五大措施。 关键词: 新形势;办公室;行政管理 高职院校办公室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基层部门,同时也是核心部门,担负着协助参谋、沟通协调、督查协办、调研分析、处理学院日常事务等职责。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可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在新形势下乘风破浪,提升工作水平、创新管理机制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内涵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高职院校与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主体,高职院校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是为了学校的办学目的服务的,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行政工作应该围绕提高服务质量进行。特别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努力提升是唯一途径,以此为学校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 高职院校办公室是一个特殊的行政机构,它是学校的中枢部门,起着承上启下,连接左右的作用。对上要做领导的参谋助手,对下要传达重要精神,对左要督办协查,对右要沟通协调,这些工作赋予了它相应的职能。在新形势下,这些职能又会较以往有所转变,笔者将结合多年实际工作中得到的体会进行阐述。 1.参谋咨询职能。当前,高职院校的决策依据已不再是依靠经验获得,而更多的是通过民主讨论,科学分析得来。在这个过程中,办公室会有很多机会参与其中,办公室人员不再只是被动接受领导交办的任务,更需要转变观念,主动关心学院的重大事项,积极思考,提出新思路,想出新办法,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首先要注意材料以及信息的收集,这些离不开实际调查,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因此办公室人员要主动与学院其他部门沟通,要多向兄弟院校学习交流,这些都要在平时工作中积累。办公室人员要对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将其中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资料整理成案,提供给领导;其次是协助领导决策。公室人员要及时精准的把握上级部门传达的核心思想,时刻关注现阶段学院工作重心的进程,结合国家方针政策与学院的当前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思路。 2.沟通协调职能。高职院校办公室,作为连接校内外的纽带,其基本职能就是沟通与协调,即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各兄弟院校、有关合作单位的关系,学校内部各部门上下左右的关系,为学院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首先要做到步调一致,在商讨的过程中,对决策有不同意见的同志进行解释,交换意见,有效说服;其次要能化解矛盾,如对对错分明的问题,不能和稀泥,要旗帜鲜明的表明立场;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冲突的问题,有时需要对部门利益给予一定照顾;部门与部门利益相冲突的问题,要对涉事双方进行劝解,要有大局意识,相互让步。再次是需要安排得当,每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能否运作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排是否合理得当。 3.服务管理职能。对于高职院校办公室来说,管理与服务是不可分割的。首先是为领导服务,做好参谋助手,协助领导安、处理相关事务,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其次是为各部门以及所有教师服务,高职院校办公室承担着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印章管理、传真收发、会议室安排等任务,所有这些都是具有服务性质的工作,在工作中,每个办公室人员都应该树立服务意识,尽最大的努力让服务对象满意。再次是为学生服务,高职院校办公室作为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最要不得的就是“衙门作风”,也就是说在面对学生诉求时,不能“摆架子,甩脸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办公室人员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院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教师的印象,这就要求办公室人员在服务中应做到一视同仁,热情周到。 4.协查督办职能。高职院校办公室作为基层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行使着协查督办的职责。首先要对各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在现阶段所负责的工作了如指掌,同时要立足于学校全局利益,随时了解各项工作任务的进展,并且要关注完成质量;其次如果发现执行部门或有关人员在无充分理由的情况下无故拖延工作,办公室要做出适时提醒并督促实施,同时要如实的向学院领导汇报,以便于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其他调整。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1.关注并重视办公室工作。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办公室的工作变得越发重要。作为领导层,尤其要重视办公室工作,要认识到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对于整个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要优先建设和发展办公室。办公室因为其综合性和全面性等特性,在实际工作中可委以重任,让办公室人员得到更多的锻炼。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人员地位低、待遇低、表彰少、评职称难,这些从某种程度上都会影响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要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选拔、工资待遇以及职称评聘挂钩,从而激发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办公室的工作繁杂、头绪多且面广,还常常会面对很多突发性和临时性的任务。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帮助办公室人员做到忙而不乱,井井有条。结合OA系统,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流程建设是势在必行的,印章使用、档案查询、文件运转、会议室安排、车辆管理等,一旦制定出完备的工作须知以及办事流程,发文至全院范围,都将大大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效用,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同时也要注意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调整、改善。 3.明确办公室职责。在讨论高职院校办公室职能时,都知道办公室具有参谋助手的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办公室工作都是被动的,遇到问题时,更多的是选择缄口不言或者附和领导意愿。在服务过程中,关注细节,抓小放大,督办不力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办公室作为同等行政级别的部门,在进行沟通时常常会有无力感。因此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要想高效完成,必须要明确职责。职责明确,办公室人员才能放心大胆的干,工作热情高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业务能力得以提升,这些对于学校各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对学校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规范办公室内部机构设置以及分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以前的中专校升格而来的,很多都是根据传统沿用以往的机构设置。通常是党委办公室和院长办公室合署办公,甚至有的还会包括外事办。在复杂多样的机构设置下,办公室人员常常身兼数职,特别是遇到临时任务,往往会一边负责文件运转以及督办工作,一边还要负责会务接待;一边做着会议记录,一边还要做会场服务。多重身份、职责不明晰就会造成工作混乱的局面,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因此要求办公室要层次化管理、岗位设置规范化、分工明确化。例如有的学校在办公室下面设行政科、综合科、秘书科,在科室下面又会设置具体岗位,做到人与责相对应。这样才能做到权责明晰,杜绝推诿,有效提升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用。 5.加强对办公室人员的培训。高职院校办公室作为一个学校的职能部门,不仅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还是学校的形象和窗口部门,即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行政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的素质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行政管理水平以及办学水平的高低。校领导要对办公室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给予肯定和支持,拓宽眼界,提升能力,强化素质,才能更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服务。 四、结语 高职院校在从中专校升格以后,经历了全速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是还远远不够。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如何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等问题的思索,对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关注并重视办公室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办公室职责、规范办公室内部机构设置以及分工、加强对办公室人员的培训,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能战斗、会战斗”的办公室行政管理队伍。 作者:赵珺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管理论文:高校办公室政管理提升策略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办公室有效行政管理能力,并提出了当前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提高高校办公室有效行政管理能力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有效行政管理能力;高校;办公室 办公室在高校行政管理中主要负责上传下达,能够将学生、学院和学校连接起来,保障学生的利益、促进学校的发展。通过办公室的行政工作,学校能够将方针政策迅速传达到学院,然后再由学院传达给每位学生。然而当前我国的高校办公室的有效行政管理仍然有待提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提升高校办公室的有效行政管理能力。 一、高校办公室的有效行政管理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运行体系囊括了各办公室,按照一定的比例,各企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才能将不同的关联系统组织起来,高校也不例外。因此要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办公室的有效行政管理能力。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和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被称为行政管理。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组织目标而表现出的各种综合能力被称为行政管理能力,例如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等。但是这些能力并非都是有效的,要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依靠有效行政管理能力。因此有效行政管理能力包括执行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其目的在于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当前我国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均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这也暴露出了办公室有效行政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一)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 首先,行政管理的观念落后。在办公室的实际行政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工作方式仍然存在,也就是只着眼于当前的事务性工作,使用固定的工作方法,没有认识到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这也造成了办公室行政管理的效率较低,整个行政管理工作过于被动,不能保障上传下达的通畅性。其次,缺乏完善的内部规范。由于高校办公室的工作通常比较繁琐,如果要保障一定的工作效率就必须具备完善的管理机制,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办公室内部管理规范没有与时俱进,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缺乏完善的内部机构。办公室内部机构的设置缺乏规范性,岗位和人员之间不匹配,导致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办公室的人员过多会造成人浮于事,人员过少又会造成工作量过大、工作效率降低。 (二)办公室工作人员缺乏系统培训机制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办公室的工作量也逐渐加大,这对于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很多高校不重视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培训,也没有建立健全的办公室人员培训机制,导致办公室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不多,无法及时更新知识和理念,导致其职业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与此同时,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往往缺乏主动性。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需要涉及到较多的部门,并在多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其具有偶然性、随机性、灵活性、复杂性,而且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可以对所有的办公室工作进行处理。这也必然会造成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需要耗费工作人员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当今很多高校领导对办公室工作不重视,往往是从其他的部门抽调人员来负责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这些临时抽调的人员不仅具有较低的职业素质,而且具有较低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提升高校办公室有效行政管理能力的具体路径 (一)构建完善的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机制 笔者自身的办公室行政管理经验,要保障高校办公室的有效管理能力得到持续地提升,就必须建立完善、规范的机制。以高校的办学目标为中心,将社会各用人单位办公室、各职能部门和校区办公室组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办公室行政管理机制,才能使办公室的有效管理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发挥办公室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各部门办公室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高校各部门均设有自己的办公室,这些办公室之间是否具有科学的层次分公,是否能够进行和谐的合作,是否能够达成一致的目标,并进行积极的配合,都会影响到高校办公室的有效行政管理能力。上级办公室会将各项工作要求下达到下级办公室,而下级办公室必须对这些要求进行落实,抓好各项工作。对于下级办公室而言,应该认真办理上级办公室及领导下达的各种任务,决不能推诿扯皮、敷衍应付,对于各项工作必须做到有落实、有举措、有回声。为了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服务经济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各办公室之间都应该进行积极的配合,同时还要与用人单位、用人企业的办公室进行沟通协调,尽可能地实现高校的目标。 (三)科学组合办公室行政管理要素 高校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要素主要包括办公时间、办公条件、办公人员等,应该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的组合,有机地组合办公信息、办公资金、办公资料、人力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依据一定的模式将各种要素组合起来,这种组合模式越好,高校办公室的有效行政管理能力水平就越高。在对办公室行政管理要素对接组合时,要对人力资源要素予以高度地重视,使人力资源要素与设备、资金等要素更加适应。因此高校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办公室设备的水平,积极引进先进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并不断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同时要不断提高办公室人员对这些现代化设备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办公要求适当的调整办公室人员和其他要素之间的比例,从而在固定的要素投入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办公室的有效行政管理能力。在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办公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时间观念,例如在毕业生就业、新生接待等时间段内,积极调派各种要素,做到适时投入。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具备效率意识,也就是减少重复劳动,缩短整体线路和总体时间,让广大师生和员工的教学研究需要得到满足。例如高校可以集中安排科研管理办公室、教学行政办公室等。 (四)不断提高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必须具备服务观念,破除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促进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办公室有效行政能力的提升,应该致力于开发利用人的潜力,对办公室人员的协调状况、激烈程度、素质水平和数量进行调整,打造一支高素质、具有服务意识的办公室行政管理队伍。首先,要根据办公室的目标要求合理设置办公室人员的数量。投入人力可以适当地增加产出,使高校的行政管理能力得到提高,然而行政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人员投入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仍然要受到很多因素的约束,例如高校规模、工作量等。因此应该本着适度集中的原则,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分配,合理地配置办公室人员的数量,使每个办公室人员都有合理的工作量,既要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也要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其次,为了实现边际产出,要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合理配置,也就是保障各级办公室人员数量的合理性,从而对内外部办公室系统进行协调。在不同的办公领域,同一个办公人员的边际产出也会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各办公领域都具有不同的人员短缺状况、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甚至不同的办公文化,而这些都会影响到边际产出。每个行政办公人员所转过的专业技能和行政办公的专业技能并不完全吻合,应该尽可能地达到边际产出,就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并对高校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不断地优化。再次,高校应该重视对办公室人员的培训再教育,通过培训和再教育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技能教育和管理知识,还要着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和现代服务意识。办公室人员还必须了解一定的经济法律知识、公共关系知识,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以及其所负责分支的专业知识,在处理问题时才能做到公平合理、主次清晰、计划周密、落实有效。办公室工作人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能够对各部门的冲突进行化解,对各种关系进行处理,不断总结科学的办公室行政管理方法。 (五)构建办公室激励机制 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不断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组织生产能力,对内部各类人员的利益、职责和权利进行划分,要通过招聘考试的方法选择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人员进入办公室。同时要对内外部环境和劳动关系进行改善,将高校办公室人员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高校可以实行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改革,适当对办公室人员进行激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实现奖勤罚懒、优胜劣汰。 四、结语 高校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办公环境,通过科学的制度、完善的机制提高办公室有效行政管理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办公室行政管理队伍,将办公室的工作职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行政管理工作比较繁琐,为了适应高校发展的步伐,高校办公室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才能对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进行推动和落实,为全校师生和员工服务。 作者:李桂梅 潘金军 陈咏梅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校办公室 办公室管理论文:以自我管理促办公室环境和谐 摘要: 建设和谐办公室文化需要办公室成员每个人自觉参与,进行自我管理。践行学习型组织有关理念,促进组织和谐发展要做到“四个坚持”,通过学习思考、加强协作、主动作为、目标引领,可以激发自我潜能,提升人生价值,使个人和组织和谐共处,不断创新发展。 关键词: 自我管理;和谐文化;办公室 当代社会,一个人在工作期间,与同事相处共事时间已远超过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时间,办公环境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环境,它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关心和支持,因为只有在同事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才能更加快乐地工作,更加幸福地生活,由此可见,创造和谐办公室文化,对于增加人们的工作投入度和生活幸福是多么的重要。 一、营造工作环境和谐需要有配套的形成机制 人是有思想的感情动物,除了自然环境外,人对社会环境的要求也不同,追求工作环境和谐。在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中,人的潜能够得到释放,就会产生出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和高质量的工作效果。和谐环境主要就是社会中人与之间有良好互处关系,人在这种充满和谐氛围的关系环境中,就会轻松自如的工作,没有来自个体外的干扰,工作中不会有输入性心理负担。减少了为协调人际关系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更加精力充沛地创造更好的工作效果和工作质量。因此,一个和谐的办公环境,能够有效调节办公人员的情绪,激发其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组织和谐健康发展。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其他组织单位,其办公室环境和工作氛围非常重要,一个良好关系的工作 环境,能够让身在其中的人,身心愉悦,快乐工作,不断创造可喜的价值,创造出更多的工作绩效。而一个人际关系不和谐,甚至恶劣到令人厌恶的办公环境,只会给身在其中的工作人员以消极影响,最终导致工作效能低下。因此,办公室人们应该正确认识建设良好人际关系、创造和谐工作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真正构建有利于组织发展、有利于高效工作的和谐办公室环境,就必须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首先,要做到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要建立健全内部工作评价激励制度,量化考核工作人员的业绩,奖励一定是基于工作业绩的,而不是领导的个人授意或者偏好所致,更不能是不负责任的轮流坐庄式奖励。要考虑人员的不同特点和工作不同性质,建立不同的奖励等级,设立多样的激励荣誉体系,开展差别化奖励;重奖那些对工作有巨大贡献的人,用事业留人、以激励励人,坚持杜绝“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当然,奖励的形式可以多样,给予更高层次的培训也是对员工的一种福利,因此,这些福利要多惠及那些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个人业绩突出的员工。通过干部任用、提拔和岗位安排等多形式价值肯定,使优秀员工更愿意为组织多做贡献。其次,上级领导或者管理者要充分信任和尊重下属。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指责;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呵斥;多一些沟通,少一些臆;多一些实干,少一些空喊。养成教练式领导方式。管理中坚持人性化,多开展谈话交心活动。建立上级与下级谈层层谈心制度,同级与同级谈横向沟通制度,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开展好“五必访”、“六必谈”等暖心活动,把组织的关心直接送到员工心里。第三,领导者自身素养须持续提升。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上级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工作条件也在不断的改变,领导人要让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在工作中成为员工学习的榜样,就应该不断提升职业素质,提高个人修养,遵守规章制度,严格约束自己,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全心工作,用扎实的工作业绩来提升自我影响力,提升个人人格魅力,提高下属对自己的认同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需要每个人自觉参与 任何组织要实现办公室文化和谐,要求每位员工在心态、行为上与组织总体目标一致,树立大局、责任、规则、协作意识。同时,每个个体必须融入总体目标的实现,以建立起真正的团队,并且把每个人的努力融合为共同的力量。企业的每一分子都有不同的贡献,但是所有的贡献都必须为了共同的目标。他们的努力必须凝聚到共同的方向,他们的贡献也必须紧密结合为整体,其中没有裂痕,没有摩擦,也没有不必要的重复努力。作为优秀的员工,在建设和谐办公室文化中,一是要培养自己顾全大局的意识。作为一名员工,应该认识到组织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情况下,员工都必须把维护组织利益当作首要任务。组织的绩效要求每一项工作必须以达到企业整体目标为目标,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追求组织整体的成功上。维护组织利益包括许多方面,比如顾全大局、维护部门利益、坚决抵制破坏单位利益或形象的行为、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利益的关系等等。二是增强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是清楚明了什么是责任,在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有了责任意识,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三是增强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拿排队做个比方:排队的次序是法治,每个人都可以排队是民主,那么每个人都愿意排队就是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单位的一员,要遵守组织的有关规则,从而实现组织运转有序、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四是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组织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如果我们能与同事、领导之间形成和谐的信赖关系,那么我们和同事、领导相处的气氛就会更融洽,更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理解的工作氛围和友好宽松的工作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 三、管理好自己,促进组织环境和谐 管理的核心在于管理好自己,管理自己是为了让自己适应环境,让环境接受自己,更好地为自己的工作营造积极友善氛围,通过把个人成长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相结合,使个的奋斗能够融入和支持组织成长,以此来实现人生价值。管理好自己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积极践行学习型组织理念,把自己培育成一个“学习人”。因此,可以结合“四个坚持”,促进组织发展。 (一)坚持敏学慎思,培育学习力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习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一个人有没有学习力,就是动态衡量这个人的人才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尺。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中,特别强调个体“持续学习的能力”,持续学习就必须具备持续的“空杯心态”,也就谦逊的个人品格。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要具备较强的学习力,就必须做到:终身学习、团队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就是要求组织或办公室的成员,都能够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终身不断地学习。团队学习,要求组织或办公室的全体成员,无一例外地都要学习,尤其是领导或决策层。他们是组织核心资源,他们的智慧与能力决定着组织发展方向和命运归宿,更需要参与学习;同时,要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要强调办公室人员间的集体智力。在学习型组织中,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队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办公室的工作目标,主要通过办公室成员的个人努力与团队合作来达到的。学习型组织就是要求每一个团队,能够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及时消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瓶颈与极限,不断自我超越,实现持续创造。持续学习,还体现在每个办公室成员的“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并做到“学后有新行为”,持续的耐力和持久毅力,使学习不断,创新不止。办公室团队中的个人,还要养成“甘当学生”的谦虚品格。“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伟人的教诲与至理名言,道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谦虚的态度,它也是一种境界和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豁达和开朗人生态度。这是做人的深层次的智慧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有效策略,它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工作关系,可见谦虚的品格,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老子曰:“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为大。”必怀若谷、品格谦虚的人,往往最后是伟人君子,因为其人格影响力,使追随者众。孔子又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能为是能为,不能是不能,是能也。”这也是一种谦虚的表现。一个人不可能“生而知之”,也不可能是知天文下知地理,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都知晓,在工作中生活中必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胸怀。知道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差距,平易近人,不耻下问,善于借助他人的智慧弥补自己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不足。虚心求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必须平和民心态,甘当学生,胸襟开阔,志向远大,才能保持冷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开展平等交流,才不会以势欺人,盛气凌人,才能和谐相处,争取到更多更好的支持性资源,营造出和谐安宁的办公室文化。 (二)坚持集体意志,形成协同力 组织的伟大就在于它是一般的个体组合而成,通过不同分工,共同协作达成目标,完成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所以,一个协作有序的团队一定能激发出其成员潜力,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发挥各自最有效的作用。组织中的个体都能培育出协作支持意识,形成集体意志,共同完成任务。这就是团队精神的力量!协同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任何一个组织力量迸发的源泉。当团队成员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人人都会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无私奉献,团队成员之间也会因此互为支持。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无敌的团队。一个坚强有力的团队,一定是一个强调协同的组织,一个团队的工作气氛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团队的战斗力和工作合力。当一个团队每一个个体的能力通过协作而互为补充、相互协作时,就能造就出这个团队意想不到的绩效。这就是集体意志的力量!如果团队集体中的每位成员都能“对着镜子照自己,推开窗户欣赏别人”,克服自己的不足,欣赏别人优点,那么,集体协作就会变得顺畅,团队的工作效率也会显著提高。集体协作精神,又是一种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的集中体现。这种协作精神,其基础就是尊重个人,它是以人为本的,个体的兴趣和成就,都会在这里得到张扬与展示。集体意志的核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协作,使组织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它折射出团队的一种现象:那就是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高度统一。集体意志与团队合作,并不要求团队成员以牺牲自我来换取成就,相反,它帮助员工在团队的支持下,任意挥洒个性,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在这种个体意志充分表达的过程中,保证了组织目标的超预期达成,这种集体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也就自然产生出了内生动力。集体意志与团队协作,是组织协同文化,它是组织文化中最健康的那一部分。优秀的管理往往总是这样:通过合适组织形态将团队中的每个人,恰当地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使“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合适的工作由合适的人来做”,充分发挥着团队集体的强大潜能。所以,一个和谐而优秀的组织,需要有恰当的管理,激发员工积极的职业心态与无私奉献精神。集体意志与团队协作,本质上还是是群体奉献。让员工自觉地产生这种奉献,同样需要一个有一定的挑战性、值得员工期待的、让人兴奋的的目标。有了目标———团队成员共同的追求,才能激发出团队强大的动能和每一个成员的奉献精神。集体意志与团队协作,还强调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学习分享机制,在其中,每个人都可以不断地展示自己的优点,吸取其他成员的优点,分享每个人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感慨,也都可以分享到解决问题与战胜困难的信息,在这种和谐团队集体中,成员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将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坚持有效沟通,提高认同力 团队是一个集合体,它是由单个个体组合而成。一个和谐办公室也是如此。和谐的办公文化同样需要向心力、凝聚力,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就是一个个松散的个体集合,通过协作互助,形成合力、产生影响力的具体体现。团队的凝聚力,主要源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团队成员达成共识的价值观。团队中一个个的个体必须融入组织和团队,而这种个体的自觉融入,依赖于团队的运行协同力,因为如此,团队成员才会主动作为、敢于作为、有所作为。形成合力,有所作为,基础是团队的有效沟通,这种沟通一定是倾听、是送达、是协调、是反馈。团队沟通是团队形成内部和谐工作有序的润滑剂。在办公室里,成员之间天天打交道,每个人也必须面对办公室团队,要让大家目标一致,沟通就是最有效的途径。团队成员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分享,在一起成长,或快乐或悲伤,或沉静或张扬,都是依赖在团队中能够有所作为,且团队整体也可以有所成就,大家享受工作的快乐而如此。无论是成与败,都是这个团队成员所共有。所以。大凡积极向上的团队,都有赖于它的成员能真诚地沟通和充分地交流。如果员工之间“沉默少言”,不进行交流、沟通,各自唱“独角戏”,办公室或者其他组织形式,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和谐办公文化也就难以形成。沟通是管理的职能之一,它是一种管理能力。怎么做好团队沟通呢?可以重视以下几个工作原则:一是要主动沟通。主动就是对本体的要求,是从自己出发的态度。主动沟通与被动沟通的结果大相径庭,主动沟通给人以诚实感,容易让人接受,被人信任和理解,有利于建立人脉关系网,消除误解和隔阂,它还会让主动沟通都无意中处于主导地位。二是沟通必须分清场合,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第三,理解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此外,还应注意表达的细节,注意体态语言的使用。总之,善于沟通要做到:敢于沟通,勤于沟通,善于沟通。 (四)坚持目标导向,体现价值力 没有目标的组织,缺乏引导力,组织的成员也就没有方向感,大家做事就会失去合力。所以,和谐办公室作为一个组织必须确立正确的目标,才能使办公室人员瞄准一个点发力。而作为办公室中的一员,首先要围绕组织目标,确定自己的定位,理解自己的工作价值,知道自己的使命责任是什么,并寻找出自己在这个团队中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在“正确地做事”之前,选择“做正确的事”,这就是所谓的价值导向,或者叫目标管理。一个人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有了追求,就会做到自我控制,就会不断约束自己,让自己符合组织发展的要求。要建立和谐办公室文化,要求办公室员工将个人的工作目标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让工作有价值。没有目标的组织,其员工的工作常常中免劳而无功、“有苦劳无功劳”,“一年下来不知道忙些什么”,就是指缺乏目标的组织成员状态。所以,我们要建立和谐办公室文化,组织目标的确定,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员工要树立自己的工作目标,确定个人的职业追求。要了解组织的发展目标,融个人目标于组织目标之中。只有这样,办公室员工才可能在工作中全力以赴、积极奉献,努力创造优秀业绩。和谐办公室文化,也需要优秀的职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为组织目标实现投入精力,开发潜力,为办公室工作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体现。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实现“双赢”,和谐共进。实现和谐办公室文化,需要办公室成员真正做到:目标管理,自我控制。 作者:罗玮 卢秀兰 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办公室管理论文:小议高校办公室现代管理理念 一、现代化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核心 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应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及核心,高校教育立足于育人为本、学生为主,办学立足于人才为本、教师为主,树立起为学生、教师、职工提供优质服务的思想,彰显人文精神及友好管理,尽可能的获得高校全体师生的支持与认同。管理主体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践行,管理者要树立起逐步的提升管理意识及科学的用人理念,公正、公开及公平的进行办公室事务管理;以工作人员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践行,树立起人员是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主体,并非被管理的客体,充分的发挥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管理内涵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践行,将人作为管理工作的重心,以人的权利的尊重、人的价值的理解及优厚条件的创造,在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实现人的价值的最大化彰显,以人员需求、行为及动机的研究,激发起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实现办公室管理效能的提升。 二、现代化管理理念中服务至上的要义 办公室工作作为行政管理类工作,典型特征及最基本的特征便是服务,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质量的管理理念,摒弃官僚主义及本位思想,立足于高校发展的大局,为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开展及领导、师生等高校群体提供服务。确立教学及科研这条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主线,促进人才培养及素质结构的提升,激发高校竞争实力及发展潜力等,在服务质量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确立教学及科研为高校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核心,以人力、物力、财力、空间、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服务至上的管理要义要求管理人员要尊重教师及职工的人格权利,工作的开展要服务于高校教师及职工的需求,使教师及职工等积极主动的参与高校建设。 三、现代化管理理念中讲求效能的目标 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效能是指管理人员在行为职责履行中表现出的效率及质量,在管理工作开展中产生的效果及效益等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着向决策提供效能、监督执行效能、考核评定可行效能及协调管理效能等方面,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增强自身使命感及责任感,提升办公室管理效能。现代化管理理念中的讲求效能的管理目标的践行,要求办公室管理领导人员要进行办公室内职称、岗位及职务的明确订立,以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及职称人员的制定实现办公室内角色的明确定位。规章制度的完善及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办公室管理工作之初首先要进行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各司其责等,推动工作得以科学化、规范化及高效化的开展。采用及时反馈机制就高校需处理的事务在给定的时间限制之内完成,并按照规定的时间段进行执行效果向高层领导及时反馈;采纳服务承诺机制组建服务承诺的相关内容及标准,以各项内容的公开接受在校师生的监督;采纳岗位职责机制就办公室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及职责划分,结合目标管理就定期考核全面提升管理效能。 四、现代化管理理念中开拓创新的灵魂 开拓创新是民族得以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得以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通过具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以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传播等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是建设新型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也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化管理理念中开拓创新灵魂的彰显,要求办公室管理工作者要重视公关能力、协调处理、竞争能力等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与社会上的多种行业部门等建立并保持友好相处关系,为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优质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各大传播媒体,进行高校的大力宣传,为生源招收、学生就业及社会办学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中,高校办公室要重视竞争环境及合作方式的创新优化,重视科研、教学方面的管理机制的创新,实现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广泛推广及应用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注重师生及高校员工的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培养发挥,创建出民主科学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开展环境。现代化管理理念在高校办公室管理中的应用,要求高校要进行管理工作开展条件的创设,进行国家政策方针的及时深入了解,尤其是教育体制改革及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成果,管理人员要进行新法律法规、人文科学、科技知识、软件开发等现代化知识的更新学习,为管理人员开拓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保障。 五、总结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强调着办公室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及紧迫性,而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应用是实现办公室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效能提升及开拓创新等管理理念的践行,可推动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 作者:李莹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办公室管理论文:学校办公室管理特性与改革 1秉承以人为本的态度进行管理工作 学校办公室管理工作在协调上级领导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问题和矛盾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其和学校三个主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岗位的重要性,故而在管理工作中要尊重人、关怀人、理解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对于学生,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进行全方位了解,给予充分的关怀和理解,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从而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2思想观念的创新 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想观念的指导才能为学校办公室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方向,世界是在不断向前进步的,作为学校办公室成员需要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更新先进的思想观念,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用发展的思维解决学校办公室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紧跟时代潮流,提高学校办公室管理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 3工作职能的创新 学校办公室作为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的核心部门,对内对外都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逐渐转变其各项职能,将事务性向参谋型、封闭型向开放性、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三个方面转变。把握新形势,加强对国内外先进信息的搜索,加强对内对外的交流,扩展学校办公室交流关系网络,由被动接入转变成主动接入政务,主动地为领导服务。 4使用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 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多学校都开始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办公室管理中,这样一来就能够快速有效地搜集、处理、传输和反馈各种信息,提高学校办公室的工作效率,以及大力提升学校的服务质量。 5结语 学校办公室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直接关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形象,对学校办公室管理特点的探讨具有社会意义,要想大力提高学校办公司的管理水平,只有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办公室人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态度进行管理工作,在管理工作中,还可以把信息化科学技术应用其中,进而提高学校办公室的管理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作者:张欣刚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办公室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论文 作为高职院校协调办事与管理综合性机构,办公室的行政管理工作不仅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核心,更是起到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关键。办公室的职能既涉及到学校的管理系统决策、执行与监督、反馈,更要负责服务与信息的传递,是高职院校中综合性较强的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管理部门,其行政管理水平则直接关系着整个校园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而随着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改革不断深入,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也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与弊端,表现出过分依赖经验式管理,缺乏传递信息、协调左右的功能发挥,缺失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因此造成办公室行政管理混乱,人员工作不积极,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伴随着计算机的兴起与教育的改革深入,高职院校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也必须紧跟潮流,在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中从自身存在的缺陷出发,以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水平为目标,不断进行改进与创新。这不仅是推动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去适应新环境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高职院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当前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行性较高的管理策略,以提高高职院校办公室管理的效率。 1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意识 随着高职院校对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改革的目的就是不断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的服务,这种转变充分体现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要求上。这种转变也使得高职院校管理与教学逐渐走上专家治校、双师型教师等发展方向,而因学者、教授等人员成为了办公室的领导岗位,这也充分体现了办公室要为学校党政领导提供服务的功能。除此之外,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还必须全面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要求,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原则,才能更高效地完成管理工作。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涉及面多、长期、繁琐的工作,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就必须有明确的工作思路,明确轻重缓急,合理地规划与安排,做到紧张但有序。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要积极思考,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与意识,以此来提高办公室行政工作效率。 2提高管理者的自我修养 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拥有精湛的业务能力与实际管理经验。但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各高职院校从事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情况大多都是来自机关干部、辅导员兼任或者教师兼任等,这些人员虽然拥有管理学生的经验,但缺乏专业训练与服务意识。因此,想要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求从事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自我修养的方式有很多,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一方面,加强管理人员对办公室政策性文件内容的学习,熟悉办公室上传与下达文件、内外事务的处理以及各关系方面的细条等等工作内容,根据国家以及学校的相关方针与规定,把握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地掌握管理知识。明确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是为教师与学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 所谓创新管理理念,不仅是要创新管理方式,更要针对管理理念与过程进行创新。创新管理理念就是将传统的经验式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科学管理,运用理论知识与宽阔的事业,以运营的方式来进行办公室管理工作。知识管理其实就是说通过对新知识与新经验的学习,并通过合理的手段表现出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反映出来,培养和加强个人的知识与及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还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共享,运用智慧进一步提高组织管理的应变与创新能力。 4注重团队合作观念 办公室行政管理不止需要管理人员高水平的管理技能与服务意识,更需要团队的合作与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办公室人员分工明确,但许多工作都要与其他人员协调合作完成,因此,想要提高办公室的办事效率与服务,就必须整体合力,建立良好的岗位沟通,发挥出团队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办公室的凝聚力,促进提高办公室办事效率。管理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注意取长补短,多与其他岗位的人员沟通交流,做好各方面关系的协调与衔接,集思公益,打造共同进步的环境氛围。可以通过自发组织集体活动,增进工作与情感交流,不仅利于舒缓压力,更为顺利进行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黄文婧 单位: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管理论文: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论文 一、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够健全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是影响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责任体系的建立,是保证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能顺利推进的关键举措,由于责任体系不健全,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找到相应责任人,最终导致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解决,严重时还会导致企业的综合管理系统和办公室行政管理系统出现瘫痪,最终导致企业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出现严重滞后现象,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二、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策略探讨 (一)重组业务流程。为了实现对办公室行政业务的科学管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在企业的管理中可以借鉴国外一些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对办公室的员工进行明确的岗位分工,保证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可以实现科学的办公室业务管理。 (二)加强办公室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首先,应该要对企业的办公室行政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确保办公室行政业务全程管理都能使用自动化办公,促进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办公室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是贯穿于办公室行政业务全过程的,在办公室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都应该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完善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体系。在加强企业的办公室行政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对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保证企业的整体管理机制和办公室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管理机制是一致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应该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应该要和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有机结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将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责任落实,强化具体的执行力。为了促进这一举措的有效实施,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中,可以将办公室行政管理责任落实情况与具体的岗位职责的考核、人员的职位晋升等联系起来,强化企业办公室员工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 (四)加强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在办公室行政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办公室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很多企业的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都不高,导致办公室行政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对此要加强高素质的办公室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加强办公室行政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的提升,加强他们对各种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应对各种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得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具体的工作人员可以避免各种慵懒懈怠现象的出现,以此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结语 在现代化背景下企业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企业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企业办公室行政业务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加强办公室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金儒 单位:四川巴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办公室管理论文:国有企业办公室规范化管理论文 一、管理要敢于承担责任 办公室工作牵涉到管人、管事、管物,非常繁琐。很多从事办公室管理工作的人都感到,推着走可以,干好、干出成绩很难。我认为,这难的症结就在于“不敢”。对于工作有的人不是管而是推。什么事情都是尽可能往别人身上推,表现在对工作的畏难情绪,怕承担责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去找领导请示。还有的人在工作上墨守成规,毫无创新意识。如此这般,在工作上是不会有什么建树的。既然是管理工作,手头就负责了一项具体工作,那么就要“敢”字当头。首先要做到敢抓敢管,思路清晰,要敢于打破旧的机制,形成一套新的工作办法,走出经验管理的老套路,大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做到迎难而上,敢于承担责任,大胆处理事务,为领导分忧,帮群众解难;第三,对工作要有积极的态度,要主动找事干,不要怕多事,也不要怕别人说你“多事”,对自己分内的工作要抓好管好,对别人的工作也要积极配合、协助、支持,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只要我们本着从工作出发的原则,大胆管理,敢于否定,敢于创新,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管理要强化道德和作风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富裕了,人际交往复杂化,手段现代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无法用以往道德规范约束的行为。市场经济不言道德的错误观点,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集体意识、互助精神、敬业精神、服务意识的削弱。凡在法律管不到的地方,一些人就会钻法律的空子,打法律的“擦边球”,投机取巧之心不断滋长。一些人、包括个别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现象得以滋生和膨胀,庸、懒、散等“为官不为”现象严重地影响到办公室甚至整个企业的整体形象。因此,必须下决心进行整治。市场经济的竞争蕴含着道德的竞争,如今,许多单位已经认识到了形象的重要性。我们只有不断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因为,一个素质低下的单位,也必然是一个形象极差的单位。要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道德建设就是重要措施之一。当前,个别单位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会议多、文件多等等。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作风不够硬,形式主义严重,没有抓落实。有些人习惯于“上面开个会,下面开个会;上面发个文,下面发个文;上面制定个管理规定,下面起草个考核办法。”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其结果往往是在一片落实声中落空了。有的干部仍不愿在具体和深入上动脑筋、下功夫、负责任。有的抓工作不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满足于当“传声筒”“收发员”,照搬上级的决定、精神和要求;有的习惯于一般的号召,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有的停留于会议开了、文件发了、要求提了,至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落实了多少措施,就不再过问。“大会中会小会,会会有我;你说我说他说,说了白说。”表面热热闹闹,实则该管的事没管,该干的事没干,最终导致工作的不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带头。多次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抓作风建设,尤其有个上行下效的问题。要求我们的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走出去,沉下去,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改变那种“隔着玻璃看,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虚浮作风,站在反“四风”的高度,本着负责任的精神抓好落实。 三、管理要大力提倡讲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因法制完善、秉公执法而稳定;个人因遵守规矩、遵章守纪而安宁;企业因健全制度、按章办事而兴旺。管理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时下,有的单位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往往有章不循,致使执行部门苦不堪言,群众也意见颇多。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有二:一是制度本身不健全、不完善,让人有可乘之机,二是决策者没有以身作则,是制度的破坏者。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从领导做起。因为领导是决策的制定者,掌握着单位的命脉,他们就应该给单位一个准确的定位,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规程,并且置身于管理之中,身体力行,将不合理的章程从管理环节中删除。其次,放下架子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因为下属是具体操作者,对制度的执行情况可能更为了解。领导要改变那种一意孤行我说了算的想法,才能政令畅通,把制度落到实处。反之,如果在管理中形成了特权,久而久之,人人都有特殊情况,事事都要求特殊处理,制度就成了纸上谈兵,就会丧失领导在群众中的威信,也会使群众对单位失去信心。讲规矩就是按制度办事。讲规矩应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充分说明了只有秉公办事,才能深得人心。我们要认真执行“分层管理,个人负责”的管理制度。规定单位各级干部“向上可以越级汇报,但不得越级请示;向下可以越级检查,但不得越级指挥”,并切实付诸实施。由于各层干各层的事,各人负个人的责,从而减少了内耗,提高了办事效率。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分层管理,个人负责,从一把手到一般干部人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层次、每个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主要领导从事物圈子里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精力去抓事关全局的大事。 四、管理要迈向精细化 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粗放管理的诸多弊端日渐显示出来,办公室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是大势所趋。1.管理职责的精细化。企业的办公室处在枢纽地位,各种矛盾可能比较集中。办公室的职责设计要足够精确,办公室人员要精确地理解、把握、执行这些职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办公室的职责履行的好坏,不仅与办公室人员的性格、能力、素质有关,也与服务对象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业务上“精”,考核上“细”,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2.管理数据的精细化。办公室的工作很多地方是可以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科学管理就是要用数据说话,而这些数据必须是正确和精确的,数据精确化的资料是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就对办公室业务提出了一个管理环节数据的精细化概念。数据的精细化管理不能再像粗放型管理模式那样“大概齐”“差不多”,更多的是要依靠科学严谨的数据来说话。要使工作态度的严谨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用精细化的数据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3.完善管理流程的精细化。要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从机会型增长转变为战略型增长,进而实现内涵式的增长,必须要对组织流程进行精细化改造,使精细化管理体现在对每一个环节改进和优化上。从精细化的管理中创造效益,提高效能。办公室管理流程的精细化就是要有规矩、有套路。办公室业务事无巨细,繁杂纷乱,办公室工作流程有固定和非固定流转模式之分,必须理清流程方可有条不紊。比如:办文办会、上传下达就有固定的程序,而协调督办、紧急事情处理就属于非固定模式,但是都有一定的规范,不能凭自己的爱好或者感情办事。4.精细化管理的持续改进。办公室业务和精细化管理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只能从管理的实践经验中不断探索、不断试验、不断提升、不断总结,持续地改进完善。要克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办公室内部形成一种竞争、向上的氛围,在其他部门和领导面前展示自己的成绩,从而树立应有的地位。首先是要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提供精细化管理需要的资源。其次是创造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形成具有独立特色的经验,即使现在的人员离开了岗位,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还在持续地改进和进行着。 五、结语 管理于企业,就如同筋骨之于人。人无骨而不立,企业无管理则不生。办公室工作事无巨细,不仅要管事,更要管人,因为事是人干的,管不好人,就办不好事。所以我们要强化规范化管理、推行精细化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形成自己独有的管理模式,做出新的成绩。 作者:王香云 办公室管理论文:新形势下办公室行政管理论文 (一)加强高校办公室自身建设,合理配置办公室内部机构 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很多工作需要依靠大家的共同力量来完成,这就需要保证办公室的整体合力;而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繁杂性和细节性又要求每项工作必须细致地完成。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应首先加强办公室建设,合力配置办公室内部结构,做好科学管理。办公室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关键环节之一,不仅具备服务、咨询功能,还具备办事、管理功能,其配置的合理性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发挥有直接影响。[3]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可以对彼此工作职责有明确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人员,使每个人都能够各司其职。同时,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还应建立起同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每个人在完成各自职责的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随时做好与其他同事的协调衔接,提高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另外,高校办公室还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各项工作的运转程序进行规范,使行政管理工作在办文、办会、办事不仅有章可循,而且有据可依。 (二)提高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精益求精 办公室是高校行政工作的“门面”,其行政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息息相关。高校办公室人员是领导与基层员工的中介,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因此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应善于调节个人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主动寻找工作中的各项服务,对高校行政事务工作的新路子积极探索,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学习研究积极参与,主动去想如何更好地规范服务、搞好事务。只有对全方位服务观念牢固树立,为领导、高校各部门提供耐心细致地服务,才能树立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良好形象。其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具备奉献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甘于吃苦,事无巨细都应一丝不苟,在不怠慢的同时做到毫无半点差错,乐于奉献,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性、规范性。[4]此外,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树立精益求精的理念,面对日常工作的各种琐碎工作都应优质、高效、有序地完成。 (三)对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四个关系正确处理 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关系复杂,要有效完成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处理好四个基本关系。第一,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应对服务中心与日常事物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心工作是高校办公室工作的首要和中心工作,日常事物的安排必须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增强高校办公室工作的预见性。第二,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应对参与决策和抓好落实的关系正确处理,对管理中的各项新情况及时分析,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做好贯彻落实工作。[5]第三,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应对政务服务与事务服务的关系正确处理,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政务是核心,事务是保证,高校办公室工作必须更加侧重政务,促进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最后,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还应对行政工作与单位各级组织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对行政领导的核心地位加以维护,同时对高校各级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 新时期办公新形势向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应立足其基本特性,加强办公室自身建设,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对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四个关系正确处理,更好地推动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陈琳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房产中介论文:房产中介管理系统的初步开发 摘要:房产中介管理系统是一个相对具有实时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它管理的信息数据量多,操作需要简便快捷,对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及软件系统的可靠性有很大的要求。根据实际设计需求,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0,开发工具使用Visual Basic6.0。 关键词:需求分析;程序设计;数据库;ADO Data控件; DataGrid控件 现今,房屋中介公司大多仍然以手工登记管理为主,这种传统的以手工登记为主的房产中介信息管理方式,不仅工作效率低下、出错频率高,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最主要的是在无形中增加了房产中介公司的运营成本,而且使宝贵的房产信息数据处于极其不稳定的状态,一旦信息数据丢失将给公司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此外,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查询繁杂,得难于快速查询到满足于客户需求的房源信息,无法保证能够提供高质量准确度的信息服务。特别是对于通过电话咨询房源信息的客户来说,更是无法快速有效的提供房源信息,从而在间接的在第一时里失去客户。 图1房产中介管理系统的总体图 计算机技术普及的今天,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房产中介管理,并结合各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做出适用于所有房产中介公司房产中介管理系统,内容涵盖房产出租、出售、求租、求购、代客收租等日常受理业务。达到方便快速的浏览、查询、统计、分析、打印等所需信息,彻底解决手工翻阅、抄写费时费力的问题,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对数据信息进行更新,缩短了交易时间,节约了中介成本,提升了公司效益。 一、开发环境 根据实际设计需求,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0,这个关系型的数据库能进行多条件的数据查询,并避免数据冗余,可以最大限度的为客户保证数据库资料的完整性,以满足系统的可靠性、开放性和安全性。 使用Visual Basic6.0作为系统开发的开发环境,它作为一种现代的编程语言,提供完善的指令控制语句、类与对象的支持及丰富的数据类型,给开发高性能系统提供的保障为开发满足客户要求的系统,保证了代码的模块化要求,而代码模块化的提高,非常有利于以后对新系统的扩展与修改。 二、功能简介 房产中介管理系统主要根据房主的房源信息和求房者的需求信息进行查询等管理,使双方客户达成房产交易。因此,在开发系统前需要细致的需求分析来进行软件开发。 采用现有的资源,先进的管理系统开发方案,充分利用房产中介现有的资源,减少开发中的时间和财力、物力、提高系统开发的水平和应用效果。系统就满足房产中介的需求,例如房源信息的录入、查询、添加等。系统就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及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房产中介管理系统需要实现其以下功能: 1、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查看,添加,修改,删除现代房屋的基本信息类别(地区,朝向,结构,属权,水气,光线,交易类型,把山,开间,房型结构,供暖方式,装修情况),方便于房源基本信息的类型选择。 2、业务信息管理模块: 可进行房源录入,房源修改,房源删除,客户信息,看房记录和交易记录管理。房源录入分为房主信息和房源信息两部分的输入。房源修改可对已有房源进行不同需要的更改。房源删除可删除当前显示数据表指针所指向的房源记录。客户信息对求房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看。 3、看房记录管理模块:对已看过合适房源的求房客户和房源编号进行记录,日后可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删除,浏览。 4、交易记录管理模块:当房主和求房客户双方达到房屋交易时所必须做的交易记录。录入交易号,房源编号,客户基本信息和房主基本信息,注明交易类型(出租/出售)及中介费。可方便的进行修改,删除,查看。 5、用户模块:可进行用户管理和修改密码的操作,其中在用户管理中可进行用户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和权限操作。在用户中系统管理员的权限最大,系统管理员可以赋予其他用户权限,而其他用户只能行使被分配的使用权限。 6、帮助模块:显示该系统的版本信息。 三、Visual Basic与数据库的连接 Visual Basic在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区领域,提供了多种方便、强大的技术,协助设计人员轻松地连接数据库,并访问数据库。 Visual Basic 6.0提供了与底层数据库系统紧密的连接。Visual Basic 6.0访问数据库的方式有: Microsoft可视化数据工具、中间层部件和Microsoft Transaction Server、ActiveX Data Objects(ADO)、数据源和数据控件。 在房产中介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是数据控件访问数据库。常用的数据库访问控件包括:Data控件、ADO Data控件、DataList控件/DataCombo控件、DataGrid控件、MSChart控件。 房产中介管理系统中主要使用ADO Data控件和DataGrid控件来实现访问数据库。 1、ADO Data控件可以快速地创建一个到数据库的连接,因此在房产中介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ADO Data控件。 2、DataGrid控件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属性设置”窗口。 四、接口设计 设置接口要考虑一些有关的因素,首先要考虑的是软件的类型。房产中介管理系统是一个操作系统,可以使用字符型接口,使用功能菜单输入方式。 房产中介管理系统的用户属于应用领域用户,为他们设计的接口,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他们只须按屏幕显示的信息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特定的任务,不需要做太多的培训工作。 这些是一些主要的原则。其中第一项是最主要的。计算机屏幕接口形式有两种:字符形和图形方式。在图形接口方式中,屏幕显示是以窗口的形式出现的。人们对于窗口是熟悉的,在Windows中运行的所有程序的接口都是窗口形式的。房产中介管理系统采用图形方式的屏幕接口。 房产中介论文:中小房产中介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 [摘 要] 薪酬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薪一直是房产中介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高薪并不一定留得住人才。通过对中小房产中介企业薪酬制度的分析,提出中小房产中介企业要有全面薪酬的战略意识,要把薪酬激励与多种人力资源激励方法相结合,完善无“薪”激励,才有益于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房产中介;薪酬制度;全面薪酬企业需要利用一切资源确保其生存和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对资源的消耗由物质资源转向了人力资源。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流失了核心员工就失去了灵魂和实质,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高薪手段一直是房产中介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据调查显示,房产经纪人(又称房产顾问、房产中介员)这个职业有“低门槛,高收入”的特点,收入水平多年居各行业之首。因此,薪酬管理系统是该类企业比较有实际操作可能性和应用价值的管理系统,薪酬管理的探讨也就比较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一、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薪酬制度现状 浙江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是一个从个体房产中介开始经营起来的,当时他的薪酬制度是没有底薪的,直接按提成率提成。与附近的个体中介比起来,他以45%的提成率吸引了一批员工,再借助当时房产业发展的红火趋势,公司的生意比较好,经营也比较成功。但随着公司的发展,企业人员多了,单一的薪酬结构就显得不利于吸引和管理员工,影响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公司决定按自身的特点,对薪酬制度进行了改革。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改革后的员工薪酬包括保底工资、提成、补贴等,具体算法如下: BJ员工总收入=基本工资+佣金提成+值班补贴+业绩奖金-经纪人保留金-纪律处罚 其中: (1)基本工资=保底工资×(实际上班天数/月天数)(旷工不计工资) (2)佣金提成=业务佣金×提成比率(提成比率见表1) (3)经纪人保留金=佣金提成×15% (4)值班补贴=值班次数×5元 (5)纪律处罚=迟到次数×5元+(事假天数-2)×5元+(病假天数-3)×5元 与原先的薪酬管理模式比较,BJ房产新的薪酬管理有了许多改进: 首先,该套薪资管理模式比原先的纯佣金模式有了一定进步。该模式是保底工资、佣金、奖金混合模式,它的工资提成法是在保底工资的基础上把工作业绩与工资报酬、奖金相联系、相挂钩的,兼顾了纯工资模式和纯佣金模式的优点,从而使经纪人的收入既有固定工资作保证,又与销售业绩挂钩;既有提成的刺激,又给员工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基本收入,使员工不至于对未来收入产生恐慌。 其次,该模式还考虑到各个经纪人工作的独特性,就格外好的月业绩和年业绩而给予奖励,也收到了工作激励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当然,保底工资、佣金、奖金混合模式的操作难度大,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问题,但对于中小房产中介企业来说是可行的,因为他们员工数量不是很多,操作管理起来还是一目了然的。 此外,员工工资清算表,除了注明工资的具体提成、该月该员工工资结算中的特殊内容,还附上该员工本月业绩汇总,这种让员工充分了解自己的工资结算方法,体现了企业管理中人本的思想,增加薪酬管理的透明度,能促进员工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 再次,根据业绩提升经纪人职位和薪酬的员工职位升级制度,事实上是一种以成就工资的形式激励人员的做法,即当经纪人工作卓有成效时,企业以提高保底工资、提成率和职位的形式肯定员工的成绩,该做法可以充分发挥薪酬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的激励作用,使员工获得工作成就感和晋升的优越感。 最后,为了防范员工不顾公司利益,外带客户的风险,企业在薪酬管理时按提成佣金的15%预提了保留金,这也对员工起到了一定的约束管理作用。 二、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薪酬制度的效果分析 从狭义薪酬的角度看,BJ公司的薪酬体系是比较健全合理、科学完善的,它保证了薪酬的公平和效率,促进了BJ公司管理的规范化,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然而“成也薪酬,败也薪酬”,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率极高,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员工年龄层次角度对BJ房产薪酬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薪酬制度的完善上就如何实现企业的“留人”提出建议。 一个企业的薪酬制度效果好坏,往往受到企业发展阶段、企业文化、企业性质以及企业中员工年龄层次等因素影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总报酬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有冲劲、缺经验、向往物质利益、职业前途的特点,更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因而公司的薪酬策略要以鼓励创新、开拓为策略,其薪酬组合也要以中等水平薪酬、与业绩挂钩的高奖金、低福利为特点;而45岁以上的员工则会更重视福利,在退休上给予更好的安排会更有效;对一些工作了一段时间,对企业有眷念的员工来说,提供一种更好的氛围、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到新工作岗位做事他们会更高兴。薪酬策略与员工年龄层次的关系具体如表2所示。因此,企业应该根据员工的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灵活多样的总体报酬方案。 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90%左右的从业人员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公司精心设计的薪酬制度,以业绩论英雄,注重个人成长,强调工作自主性,非常符合这部分人的要求,所以对他们是比较合理的。但也有一些员工,尤其是那10%的年龄在35岁左右的员工不满意现状。首先,提成制度让他们觉得公司会招过多的经纪人,虽然不增加公司的运作成本,但会减少自己的业务量,减少自己工资收入,特别在公司生意不好情况下,会影响自己的发展前景。其次,他们还认为,在浙江,房产投资发展热已进入成熟的阶段,他们对公司旁边个体中介林立表示忧心,认为分享中介服务这一杯羹的投资者越来越多,要在竞争中获取利润也就越来越难了,因而对公司的前景信心不足,从而流动意愿比较强。 在一次“房地产业员工的稳定性”调查中也证实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存在的问题:高层人员的稳定状态普遍弱于中层和普通员工,他们对“薪酬满意”、“工作开心”和“个人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均表示不满。中层员工的不满主要集中在薪酬问题和工作不开心上,普通员工则表现出提升薪酬和自身能力的期望。另外,新员工体现出更大的稳定性;工作1年以上的老员工处于不稳定状态所占的比例更大。 从上面的分析可发现:薪酬虽然是决定房产人力资源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但也是员工流动的最主要、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由于BJ房产的薪酬策略存在的不合理,造成年轻人员不断加入,关键员工和符合公司发展战略要求的中年员工却不断流失,形成比较单一的员工年龄层次(90%左右的从业人员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虽然新加入的青年有激情、有干劲,但是工作经验比较少、不够沉稳、决策不够理性化、职业化程度比较低、团队合作经验不足,很容易对公司未来管理变革造成伤害。相反,在公司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特别是高、中层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由于他们不仅具有经验、技术,同时可能还掌握了企业的核心客户等的机密,他们的流出会使企业蒙受直接损失,还会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因此,这样的薪酬制度就会造成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三、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薪酬制度的改进 如何留住核心人才,避免“成也薪酬,败也薪酬”这一现象,关键是要能够正确分析出企业人才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体现在薪酬制度中。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一般心理学原理,随着个人心理的发展,追求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逐渐产生。吸引企业所需人才的方法,既要涉及人的基本的生存、安全需要,又要考虑能满足人们进行社交、获得尊重的需要,还需要有能够使人才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机会。因此,薪酬制度的改进需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避免薪酬制度的单一性。在调查分析中,类似BJ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都过分地关注和相信货币类薪酬的作用,而忽略了非货币类薪酬的激励因素。事实上,仅靠货币类的薪酬来满足员工需求是远远不够的,经纪人除了高薪酬的需求外,还有发展机会,管理、环境、休闲等方面的要求,所以要实施“全面薪酬”战略。“全面薪酬”是指公司给受聘者支付的薪酬分成“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外在”的薪酬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薪酬,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如住房津贴、俱乐部成员卡、公司配车,等等。“内在”的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比如好的电脑)、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比如为著名大公司工作)、吸引人的公司文化、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等。 其次是避免薪酬制度的短期性。虽然BJ房产营销有限公司的薪酬制度在一步一步完善,但大多时候仍只考虑到企业眼前的发展状况,只考虑提升员工业绩,所以该模式是一种短期激励,是一个战术层次上的薪酬。企业老员工,特别是高、中层人员,他们的需求是追求成就感,实现个人价值。所以,除了给他们高薪酬和相应的中等水平的福利,以充分鼓励他们发挥经验和技能外,更要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让他们认识到企业发展美好前景和个人发展前景是可以和谐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给这些员工信心,从而留住人才。 总之,一个合理的现代薪酬模式,不能简单采取物质刺激的手段,而应该是一个多维的系统化的激励体系,如优越的福利制度、良好的晋升机制、完备的培训体系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以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抱负等等。同时,应该既考虑到短期薪酬的层次,也考虑到长期薪酬的层次,建立真正的“全面薪酬”体系。 房产中介论文:房产中介的合理规制浅析 摘要: 政府对房产中介的合理规制会直接作用于房产中介提供服务的费用。就房产中介滥用其垄断地位谋取不当利益做出一定研究,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手段,就房产中介在房产交易过程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及其所起的特殊作用展开分析。由于房产中介往往会利用信息的垄断优势蓄意抬高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自身服务费用的上涨,起到一种“哄抬效应”。政府理应就房产中介分散度高、信息集中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制,正确引导房地产市场和居民的理性消费。 关键词:垄断;政府规制;哄抬效应;理性消费 房产中介作为房屋的卖主和买主之间的一个信息平台,在房产的交易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买卖信息的不完全性、不对称性,导致在房屋交易过程中,给了房产中间商一个信息相对垄断的地位,房产中介并因此利用买卖双方所缺失的信息做为自己得利的“铁饭碗”。但是近年的房屋持续走火的态势,使得房屋交易市场显现出极其明显的“供不应求”态势。在房屋价格久涨居高的情况下,房产中介却利用手中的信息垄断特权跟房东一起谋取不当利益,损害了租房和买房一方的利益,让顾主苦不堪言。为了扭转这种不良态势,提高房产市场的交易公平,有必要对房产中介的这种信息特权做一定的政府规制,正确引导居民的消费,让房产中介市场在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率的同时,保证整体的房产市场稳定和买卖双方交易的公平。 一、房产中介的相关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房产中介的相关概念 房产中介的信息垄断,是由于房屋交易双方信息缺失,而中介由于其中间特殊地位,占有该类信息,并对获有信息资源的一种独占行为。 房产中介的政府规制,是指就房产中介利用其自身信息垄断地位来谋取不当收益,并造成社会不良影响行为时,所采取的一种政府规制管理行为,使其在合理有效发展的前提下,让交易过程更加公平、公正。 国内外学者对于垄断的分类可以说是多种多样。马克思认为应为分为自然垄断、偶然垄断和人为垄断。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分为自然垄断、行为垄断和法定垄断。但是笔者认为垄断的根本在于其进入的障碍,所以根据这点,将垄断分为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行政垄断(STATUTORY MONOPOLY)和垄断资源的垄断(RESOURCE MONOPOLY)更为贴切。(注:曲振涛,《规制经济学》,61页)所以,房产中介的信息垄断应该算作垄断资源的垄断,只不过其垄断资源是一种信息资源而已。 (二)国内房产中介的发展现状 房产中介是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跟整体的房产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过去,房屋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单位分房解决,形式很不灵活,导致很多住户对分到的房屋不满意,甚至导致恶性的抢房事件。而现在,国家将福利分房的形式取消,改为货币分房以后(阳廷燕,重庆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影响因素研究,2009),中介市场便应运而生。换句话说,国家将集体购房的行为变成了个人购房的行为,这样的转变使得房产市场的交易变得灵活多样,而房产中介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的特点: 1.业务面广 房产中介现在不但承担着二手房的买卖和租凭业务,还涉及楼盘的、房屋的价值评估、住房销售策划、抵押担保等业务,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 2.信息集中 由于房产中介从事的是一种业务,使得其自身获有很多房产相关信息,从而牢牢地把握住房产市场的动向。 3.发展速度快 房产中介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房产市场的脚步,房产中介在国内的发展速度可谓是相当壮观,加之进入门槛相对偏低,才造就了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繁殖速度过快”的中介市场。 4.外部环境有利 由于房屋交易市场化的发展,使得房产中介这样机构的外部环境正在慢慢走向成熟,其中包括房地产产权管理的规范、土地制度的改革、住房抵押业务的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放宽等等,都在为中介市场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房产中介存在的问题 1.信誉度不高 由于房产中介的认证资格制度相对不规范,使得进入这种市场显得相对容易,人员大多都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取得相关的从行资格(譬如房产评估师),加上道德水准的降低,欺诈销售的行为屡见不鲜,让房产中介在市民心中的形象极其低下,甚至让顾客坚决抵制。同时与多家签订口头合同赚中间差价、与熟人串通故意抬价、乘人多购房时机蓄意加价等等,让“失信”已经成为房产中介市场发展的一大隐患。 2.平均利润低 在房产中介的发展速度极其迅猛的同时,整个中介市场的平均利润下降。譬如,上海曾创下日诞8家中介的平均记录,让人无不为其感叹。可是,将这总数达1.2万家的中介公司去平均一下年2 000多万平方米的二手房成交面积的话,其实每家公司的年平均面积只有1 667平方米左右,月平均成交面积只不过是138平方米而已,所以,其实很多中介公司的利润并不高,甚至难以继续经营。 3.生存率低下 社会总体上虽然呈现出一种对房产交易需求过剩的态势,但是由于近期的中介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这种趋势,使得实际上,中介的服务供给已经远远超过了顾客的消费需求。而在政府对中介市场的进出规制没有过多要求的情况下,房产中介之间的利润争夺异常激烈,就一些大城市而言,中介公司的生存率连30%也很难达到。加之住房制度和土地制度不断深化发展,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加重升重,中介看似丰厚利润,让很多后起之秀挤破肚皮往里面进,中介生存率低的问题却在所难免。 4.专业人才少 从事房产中介的人,应该精通房地产相关法律、房地产业务、现代化服务业及房产评估等专业知识,应该是一种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专有人才。而现在国内由于房产中介公司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培训不够充分,市场规范的严重不足,导致从事房产中介的人是形形色色,非科班出身也没有关系。这种人才的放松管制使前面所提到过的中介职业道德水准明显下降,从而作用于整个中介市场,所以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作为中介市场以后发展的主导方向。 5.国外竞争强 面对中国利润丰厚的市场,国外中介公司的强势竞争已经在沿海大城市中展现出来,凭借天然的大资本、特许化经营、科学规范的管理、相对偏低的手续费用、体贴周到的服务理念、责任明确的归咎制度,让国外大房产中介公司备受国人的青睐。如果不采取进一步行动来整治国内专业不精的中介公司,那么一旦国外大公司根基牢固以后,要想和其再并排竞争,恐怕是不太可能。 6.缺乏公开性 由于政府的规制力度不够,使得房地产很多业务的透明性差,很多外部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业务具体涉及哪些方面,费用缴纳是否过高等等,而且由于业务公开性的缺乏,中介与房东之间能够轻易的形成利益集团,合力从消费者身上榨取更多利润,并且这样的业务不公开,让规制也难以进行,整个中介市场就形成一锅炖菜,难以分清彼此。 三、政府对房产中介规制原因 房产中介对于房地产市场信息的收集远远超过交易的双方所能获得的信息,对于房屋的评估、抵押担保、房产策划等内容更是要经中介之手,中介实际已经成为很多房产交易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加速着交易的反应。而随着交易的不断增多,中介也同样发现其信息垄断可以成为提高利润的一种手段,为了追逐手头的利润,甚至不惜做一些有违房产中介职业道德水准的事情,包括口头协议、与房东合力抬价、乘机涨价等,所以政府有必要出面对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加以合理规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中介提供的服务是有一定价格的,价格规律的作用也同样适用于中介佣金。因为房屋本身的价值(包括建筑材料,人力成本,土地价值等)随着市场在不断的波动,而且常人由于信息不全面很难计算其成本,所以在信息不完全的非理性顾客面前,中介业务价格即使高出其服务自身市场价值很多,也会有顾客前来购买,而顾客越是疯狂的购买服务,中介就越是有机可乘,这就形成了一种“哄抢效应”的恶性循环,政府如果不出面管理,那么最终房产市场的泡沫就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局面更难收拾。 自古以来,房产中介就是靠信息谋生,正是由于这种信息资源的垄断,才产生了房产中介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房产中介也因此成了房屋交易过程中,名副其实的“立交桥”,而买卖双方付给中介的就是“过路费”,但是针对中介“收费站乱收费”,“漫天要价”的不合理现象,政府必须进行规制管理。 四、房产中介的政府规制手段及注意事项 (一)政府规制手段 1.中介进入规制 房产中介的进入规制,是从源头上开始整顿整个中介市场。因为中介市场近期由于过多的数量、激烈的竞争、非专业化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市场监督等特点,所以采取政府的进入规制打造国内一流品牌的中介公司刻不容缓,政府特定允许少数几家大的,具有市场竞争力及具有现代专业化管理的公司进入市场,从而相对减少过多的竞争,加大服务的质量。 2.服务质量规制 房产中介自身属于是第三产业行列,其产品就是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但是由于道德水准下降、监管力度不够、业务公开性差,让中介对自身提供的服务有很大的可选择性,价格扭曲、服务不到家、甚至发生欺诈的口头协议等,让中介的信誉变的越来越差。服务规制是从中介自身来进行的一种规制行为,即通过监督,让中介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诚信度大为提高。 3.行业激励规制 行业激励规制是相对于传统服务成本规制的一种规制手段,传统服务成本规制是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确保企业内部效率,避免收入在分配及保证经营财务的稳定为目标,并以收费水平及收费体系的制定为基本任务的规制方式(曲振涛,《规制经济学》,119页)。而行业激励规制,其实是一种对房产中介的成本补偿机制,也即通过一些政策手段或者返还一定税收来弥补中介的成本费用。这种行政规制一般适合于规模比较大,管理比较先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公司,是一种转被动管制,为主动进取的手段。由于管理方法的不断进步,国际上已经开始从被动管制转向主动激励,通过研究表明,激励的效果往往会比被动管制优异,更加让人接受,将政府监督的分内工作交由公司自己处理。 4.价格规制 政府对房产中介的价格规制,是政府就房产中介提供的服务费用给出一个指导性价格或要求房产中介在一个价格范围内定价。如果政府认为房产中介提供服务的费用偏高,那么政府对房产中介的价格规制就会倾向于拟定一个最高价格;如果政府认为房产中介行业内部存在过度竞争而进行相互杀价,政府则会根据市场信息给予房产中介一个指导性的最低限价。鉴于目前的房产中介市场过度竞争和部分中介欺压消费者乱抬价的情况,政府的价格规制应该拟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比较合适,即定价既有上限又有下限。(潘俊,实现我国房地产业政府合理规制的思考,2010年) (二)规制注意事项 1.规制对象不明确 就中介市场规制问题这一块,因为规制对象不明确,往往会导致政府规制失败,对房产中介规制,必须要分清其规制对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房产中介的垄断地位本身并不构成违法行为,立法不会对其本身垄断地位进行政府规制。之所以要对房产中介进行规制管理,是因为房产中介利用其在房屋交易过程中的特殊垄断地位,对实情隐瞒、对价格进行操纵,造成房屋交易市场的“价格哄抬效应”,“欺骗消费者”的一系列行为,并利用这些追逐不正当利益,使得房屋价格远远高于其自身的市场价值,也同样使得房屋的租金出现过快过猛的涨幅,甚至让房屋评估活动等业务难以让人监督。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房产中介的政府规制才成为一种必然。 2.防止地方政府寻租行为 地方政府在规制过程中,很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利,像房产中介所要费用,从而让中介不合理的行为继续。这便产生了,政府所谓的“寻租”行为,这种寻租现象让地方政府和房产中介形成利益集团,共同来分摊利润,而利益集团的建立,肯定会给政府的规制活动产生影响,导致“上有政策,下有政策”,不依法办事,甚至严重的还会导致“空头任务”,地方政府表面上遵从,实际上对政策完全不加以理会。地方政府内部人员的行为如果不加以约束,那么对房产中介的规制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人会理会。所以上文才会有行业激励规制一说,让政府和企业尽量分开。 3.规定房屋持有人及中介双方责任 房产中介不但容易和政府形成利益集团,和房屋持有人也容易形成利益集团,特别是在二手房价值评估,二手房销售二手房出租上面,很容易和房屋持有人形成密切的关系,通过私下定立的利润协议,合理瓜分“超额利润”。因为这种协议很难被人察觉,又不利于监控,消费者很是老火,所以价格规制方法在这个时候还是比较管用,对那些价格严重失衡的地区,采取强制性而非指导性的价格定价,会在一定时期调节并重新整顿好市场秩序,而且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的有利监督,则会进一步为政府定价做出一定的判断标准。 房产中介论文:房产中介收购农户拆迁面积后倒卖安置房问题之探讨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然出现许多新的法律问题,而农村房屋拆迁中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比如村干部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利用职务便利,采取提高拆迁补偿标准、虚加建筑面积进而增加拆迁补偿款的手段,侵吞、骗取国家财产。更有中介借机购买拆迁户面积,然后将安置房进行倒卖等行为。本文就拆迁中出现的中介机构购买拆迁面积再倒卖安置房问题向村干部送钱物是否构成行贿罪进行探讨。 关键词 房产中介 拆迁面积 倒卖安置房 一、房产中介公司购买面积的对象 市场经济离不开中介服务。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中介咨询服务机构正在蓬勃发展,房地产开发和市场消费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中介得以发挥。房地产中介为消费市场提供了房地产评估、经纪、咨询等服务。这对活跃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中介服务已成为房地产业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产中介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将眼光瞄向了农村拆迁这块市场。 在实践中,房产中介公司常会采取以下做法,首先中介公司相关人员到列入政府拆迁规划范围的村民家里,挨家挨户询问村民是否有房屋出售,从而要求村民提前拆迁。提前拆迁是指,村民的房屋在拆迁的整体规划范围内,但不在本期的拆迁中,中介为了做倒卖房屋生意,要求村民把房屋面积出售给中介而进行提前拆迁。在实践中,房产中介公司主要从以下两类人群下手: 一是城市买房或急需用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在城市买房已司空见惯。而城市商品房均价在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急需用钱的村民会考虑将年老父母接到自己家中住,将父母的房屋面积买掉。一般而言,农村一户人家面积在60平方左右。而中介公司出价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所以农村一套60平方左右的房子能卖到24万左右人民币,而且一旦达成协议,中介公司会在一个星期内将现金汇入村民账户。这对村民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 二是父母留下的遗产房。在农村,父母过世后,子女一般将父母留下的房屋进行修葺,在里面堆放柴木、农具或饲养家禽等。中介公司一方面利用村民不懂拆迁政策,通过欺骗村民,鼓吹拆迁政策时常变换,以后遗产房政府不再补偿的说法。另一方面装好人给村民支招,即使遗产房给拆掉了,等拆迁队撤退之后,依然可以重建,政府不会管这些琐事,而且下次正常拆迁时,仍然可以得到一定补偿。实践中,提前拆迁的村民几乎无一例外的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房屋,而且房屋修建的相比以前的还要好。 三是利益驱使。中介和村民签订的协议中含货币置价、建安价、区位价、附属设施价、宅基地补差价及各种奖励等所含政府货币安置的各种项目,并将政府货币置价标准进行提高,村民见有利可图,就愿意提前拆迁了。 二、房产中介公司购买拆迁面积的程序 房产中介公司和村民谈妥之后,和村民会签订一份协议,内容主要是,甲方(村民)自愿将位于某地多少面积的房屋出售给乙方(中介中某人),选定的安置房全部由乙方出资,以甲方名义办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并进行选房、出售。也就是说这份协议签订好之后,名义上手续全部是由甲方去办,但实际上所有的权益全部由乙方享受。在实践操作中,甲方只需向村里提出提前拆迁申请,村里审核通过之后,甲方只需等着拿钱即可,一切手续都由乙方去操作。中介通过和城建指挥部售房部人员打交道,很快可以拿到现房,拿到现房后,就将该套房子挂牌在自己中介进行销售,等有人愿意购买该套房屋后,房产中介就把甲方办产权证和土地证,拿到产权证和土地证后立即帮购买户办理过户手续。 三、房产中介购买拆迁面积的原因 一方面,中介购买拆迁户面积后,虽然村民实际上拿到了钱,但村民和中介公司协议上村民是产权置换,而且也是以村民名义办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并进行选房,有较多优惠政策,如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政策汇编中对遗产房的规定:有单独产权证的遗产房,可按一户补偿和安置。产权调换面积原则上不大于合法建筑面积加32平方(高层和小高层不大于合法建筑面积加48平方)。另外对非遗产房的规定:被补偿人选购安置房总面积一般不得大于被征收合法建筑面积或人口安置面积加32平方,(高层或小高层为48平方);如被征收合法建筑面积或人口安置面积小于50平方米,可以选择一套多层面积不大于82平方米或高层、小高层面积不大于98平方米的安置房;在上述规定的安置面积内,安置房结算价格按原规定执行。确因套型限制需突破上述标准的,超面积部分按市场价计算,市场价由市物价局参照市场价格水平合理确定。另外,选择高层(小高层)安置的,安置房面积超合法产权面积部分享受18平方米优惠商品价及30平方米的商品价等。这样,政府拆迁中本该村民享受的优惠政策转为由中介公司享受,给中介公司带来了巨额利益。 另一方面,中介通过关系,不仅能够拿到现房,而且拿到的现房层次、面积都比较好,这样有利于中介公司将该房子出售。 综合上面两方面的因素,实践中,中介收购村民一套50平方的面积,经过产权置换,将安置房进行倒卖后,去除给村民的成本,所赚颇丰。 四、房产中介公司是否构成行贿犯罪 提前拆迁需要经过村干部主要是村支部书记的同意,所以房产中介在收购拆迁面积时,一般先和村支部书记打好关系,等得到村支部书记允诺后,他们才向村民去收购,收购过程中,有时还会请村干部出来和村民进行协调等。在收购到的拆迁面积进行产权置换后,等挑选好的安置房出售之后,再给村支部书记巨额回扣。村支部书记在协助政府拆迁过程中,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贿赂,涉嫌受贿犯罪毫无疑问。那么房产中介公司行为是否构成行贿犯罪,关键在于房产中介公司谋取的利益是否属于不正当利益? 2008年11月20日“两高”《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九条规定:“在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行贿人谋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或者要求对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行业规范的规定提供帮助或者方便条件。在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商业活动中,违背公平原则,给予相关人员财物以谋取竞争优势的,属于‘谋取不正当利益’。此规定将‘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界定为两类:一是行贿人谋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二是行贿人要求对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行业规范的规定提供帮助或者方便条件。 在上述案列中,村民申请提前拆迁,村干部进行审核,因为法律、法规、规章等对提前拆迁没有相关规定,政府拆迁政策中也没有涉及提前拆迁这个概念。因此从‘行贿人要求对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行业规范的规定提供帮助或者方便条件。’这条规定无从下手;如果要认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只能从‘行贿人谋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这一规定下手。 那么房产中介有无谋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呢?笔者认为房产中介谋取的是不正当利益。 首先,2011年4月1日起施行的《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房地产经纪,是指房地产经纪机构和房地产经纪人员为促成房地产交易,向委托人提供房地产居间、等服务并收取佣金的行为。因此,我国对房产中介主要角色的定义为“居间人”,指促成合约成立之后即视为居间服务完成。在本案例中,房产中介人员出售的房屋名义上是拆迁村民和购买人签订的合同,但实际上是房产中介出售的房子是自己作为自己的委托人,这是法律所禁止的。 其次,《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房地产经纪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承接房地产经纪业务和收取费用。在实践中,从房产中介和拆迁户签订的协议来看,都是以个人名义签订的,这也是违反管理办法的。 第三,《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房地产经纪机构和房地产经纪人员不得对交易当事人隐瞒真实的房屋交易信息,低价收进高价卖(租)出房屋赚取差价。在本案例中,房产中介向购买人隐瞒其已和拆迁户达成购买协议的事实,使购买人误以为和拆迁村民交易,另外,房产中介收购拆迁面积支付的成本和最后的利益也是相差甚远,应属于低收进高价卖赚取差价的行为。 综上,房产中介谋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构成行贿罪。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人民检察院) 房产中介论文:大众传媒建构北京公众对房产中介负面刻板印象浅析 【摘 要】本研究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近一年内的媒体对“房产中介”的相关报道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媒体的基本报道内容和方向,重点是对房产中介的形象定位。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建构了北京公众对房产中介的负面刻板印象。 【关键词】房产中介;负面刻板印象;大众传媒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房产中介作为一个年轻又蓬勃发展的组织在市场经济下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北京这个购房需求极大的城市,房产中介组织尤为百姓熟知。然而,通过对北京公众的调查,笔者发现北京公众对房产中介多持怀疑和负面的态度,信任度较低。这严重影响了中介组织的形象,对整个房产中介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较为严重的威胁,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的正常秩序。 北京公众可以分为两类,与房产中介打过交道的称为顾客,其余为非顾客。调查显示,顾客对房产中介的印象明显好于非顾客,分析原因发现两者对房产中介看法的来源不同,非顾客的印象来源主要是大众传媒的影响。笔者初步得出结论,即大众传媒是北京公众形成对房产中介负面印象的主要途径。此结论是否可靠?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有关“房产中介”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和文本分析,探索大众传媒在引导北京公众对房产中介印象上的所作所为,以发现大众传媒在对公众印象上的建构,检验之前研究的初步结论,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还房产中介一个健康公正的舆论环境,从而促进房产中介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推动房产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继而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笔者发现前人几乎没有从此角度出发的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等专业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讨论,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给其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案例和分析框架以及一些基础性参照因素,同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为了解大众传媒对房产中介全面真实的报道,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从对具体新闻文本的解读入手。研究文本全部来自对中国新闻网的新闻搜索。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中国新闻网上的新闻大多来自国内主流报纸、网站或地方较有影响力的都市报,受众接受度高,且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媒体关于“房产中介”形象报道的总体情况,从而较有效地解决了因资源和能力限制不能拿到国内所有媒体报道资料的问题,又避免了因单独分析几家媒体报道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的搜索时间跨度为一年(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每篇新闻报道为一个样本,最终得到有效分析样本231个。笔者首先从多方面分别设计分析维度,对所得样本进行分类统计,以定量的方式确定房产中介的媒介定型;其次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媒体眼中的“房产中介”的特征词进行分析,其中结合对具体的报道案例作定性分析,挖掘并解读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以达到对房产中介媒体形象的更深层理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调查是以北京市为例的调查,但笔者进行内容分析的报道并不局限在北京市,是因为传媒的宣传面和影响力是扩及全国的。 三、研究结果呈现 (一)对传媒再现“房产中介”形象的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对231个有效分析样本进行归纳整理,从版面位置、事件类型、形象定位以及时间空间分布四个维度出发考察了传媒对房产中介形象的再现情况。 1、以“房产中介”为主题报道的版面位置 中国新闻网将所有新闻归纳为21个频道,笔者选取了报道该主题相对较多的房产频道、法治频道、IT频道和社会新闻频道,其他版面位置的报道归为其他频道。 从如上数据可以发现,除可报道包含“房产中介”全部方面的房产频道外,报道内容最多的则是与法治有关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媒体更倾向于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房产中介与法律相关的问题上。 2、以“房产中介”为主题报道的事件类型 笔者总结了以“房产中介”为主角的新闻报道中的事件类型如下: 由表2中数据可见,“违法犯罪”类的报道所占比重最大。同时,若将报道类型分为“负面消息”、“正面消息”和“其他类”三大类别的话,可发现高达76.6%的新闻都倾向于“负面消息”报道,并且我们并未发现有明显倾向于“正面消息”的报道。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房产中介作为一个进行房屋交易的中介组织,中介工作应是其常态,然而与工作相关的报道只占十分之一,媒体却连篇累牍地报道与房产中介有关的负面事件,尤其是违法犯罪类事件,这说明媒体的关注点与现实是存在偏差的。 3、以“房产中介”为主题报道的形象定位 与如上的事件类型相适应,对媒体所呈现的房产中介形象的研究发现,房产中介在事件中形象定位为“消极形象”的69.7%,“中立形象”的为30.3%,并且没有明确呈现积极形象的报道。这充分说明,媒体将房产中介呈现为一个不良组织,“消极形象”成为房产中介的媒介定型。 媒体所呈现的房产中介的消极形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违法犯罪形象,如《中介未经户主许可撬门带人看房,因非法入户获罪》、《中介员工卷款潜逃,大学毕业生买房被骗14万》等;②互争互斗形象,如《房产中介抢客户群殴,经理获刑20名员工被劳教》、《海口房产中介互挖墙角,提成80%诱员工做“卧底”》;③制造噱头形象,如《京城未现公务员房抛售迹象,均为中介卖房噱头》、《部分房产中介谎称经适房政策变化,京住建委辟谣》等;④关门歇业形象,如《年末租房遇寒冬,有房产中介成交量为零》、《二手房成交量锐减,中介员工纷纷跳槽》等。 在所有消极形象报道中,以“违法犯罪”形象居首,共81篇,占“消极形象”的45.8%。 “违法犯罪”已经成为媒体所塑造的“房产中介”形象的主体。 4、以“房产中介”为主题报道的时间空间特点 从如上两幅图可以发现,在时间上,一年内每个月份都有以“房产中介”为主题的报道,且每月报道篇数相差不多;在空间上,媒体所报道的相关房产中介的地域分布基本上是覆盖全国范围的,即使是港澳台也有涉及。因此,媒体对房产中介的报道是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持久性以及空间上的广泛性的。 (二)对媒体眼中的“房产中介”特征词的文本分析 笔者从新闻文本表层的特征词入手,通过这种给人直观印象和深刻记忆的特征词来深入分析媒体所建构的房产中介形象。 1、特征词一—不诚信:诈骗、噱头、隐瞒 传媒再现了不诚信的房产中介形象。在这种再现中,房产中介以诈骗、制造噱头、隐瞒信息的面目存在。 对于“诈骗”的再现以法治频道为典型。比如如下的新闻标题: “黑中介”假卖房骗款50多万元逃跑被抓(《广西新闻网》,2013年1月14日) 中介员工卷款潜逃,大学毕业生买房被骗14万(《海南特区报》,2012年3月5日) 黑中介把代售二手房抵押骗钱3人被控合同诈骗(《羊城晚报》,2012年3月14日) 房产中介扣除租金未交房主,数十租户遇骗局(《京华时报》,2012年10月14日) 标题是一个新闻主题的概括,也是留给人第一印象的关键部分。如上新闻标题中的着眼点是一个“骗”字,它直接反映出房产中介欺诈、诈骗的形象特点,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媒体对“黑中介”、卷款逃跑等的渲染,更加突出和强化了这一印象。 关于房产中介“制造噱头”的形象,以《新京报》2012年9月24日的新闻“部分房产中介谎称经适房政策变化,京住建委辟谣”为例。首先从标题看,公信力很强的行政主体京住建委辟谣的噱头强调了其突出性和严重性,部分房产中介又强调了范围和数量的广度。笔者摘录了该新闻中的部分文本,如下: “近期,不少经适房主接到房产中介人员类似这样的电话,劝说经适房主们赶紧将手中的经适房卖掉或转成商品房。” “老经适房主不必听信中介的忽悠。” “这些中介忽悠的‘依据’,是市住建委近日征求意见的《关于规范已购限价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的通知》。” “以此‘撺掇’经适房主赶紧将经适房转成商品房,从中赚取服务费。” 从这些新闻文本中可以发现:第一,媒体使用了“不少”这类虚指数量概念,受众易在想象中将数量尽可能放大,因而容易给人留下群体化甚至整体化的印象;第二,“不必”等羁束性概念给人确定性和严重性的感觉;第三,“忽悠”、“撺掇”等欺骗性语言加重了人们的厌恶感;第四,“依据”写出了房产中介造谣的过程,突出了真实性,留给受众的印象也更深刻。 对房产中介“隐瞒”的形象,相关新闻文本较少且并非都是直接报道,但4篇搜索到的报道也是从不同方面入手进行了媒体再现,如《首付21万,买了套被查封房》是对房屋背景的隐瞒;《交完房租才发觉,房子只能住一半》是对房屋实际租用面积的隐瞒;《所购二手房被查封,拒付中介费被追讨》体现了对房产证真实性的隐瞒;《北京:中介违规打隔断群租将被严查》则体现出对房屋以被隔断导致居住空间减小的隐瞒。尽管数量较少,但这些对房产中介隐瞒信息的具体案例以及细致的描写和打击的语气却让受众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总之,“诈骗”、“噱头”、“隐瞒”等形象经过媒体的重复、渲染、强调,“不诚信”的特征成为牢牢贴在房产中介组织上的标签。 2、特征词二——混乱:电话短信骚扰、收费无标准、擅自做主 “混乱”这一特征词主要是对房产中介经营状况的描述。“短信骚扰”、“收费无标准”、“擅自做主”等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的主题和形象都可以归入该特征中。 关于“电话短信骚扰”,搜集到的报道一般是从如下两个视角出发。第一,以数据说话,这类新闻多见于IT频道。如《重庆半年人均收垃圾短信52条》(重庆晚报,2012年9月10日),单从标题上看,精确的数据凸显出新闻的真实性,提高了认可度。报道中指出,“昨天,360了《2012年上半年中国垃圾短信状况报告》。”且“垃圾短信中,主要内容为欺诈类、广告类、违法类。其中,欺诈类和违法类短信分别占37%和29%。房产中介、冒充亲友诈骗以及中奖钓鱼诈骗成为发送量前三的垃圾短信。”,这两段文本,前者360报告的专业性,后者对短信内容以及房产中介在发送垃圾短信中地位的突出都极易让受众产生共鸣。随后,报道中举了一个案例,即“30万抵60万起!‘某某楼盘’不见不散!”,这类明显带有欺骗性质的短信内容也是用于吸引受众注意并增强受众认同和接受程度的一个工具。 第二,从受众视角出发。该类新闻形式为对公众抱怨的报道,如《网络作家不堪中介骚扰微博维权,买卖信息成潜规则》(中国广播网,2012年12月29日),《不堪链家电话骚扰,王小山千元悬赏左晖电话号》(北京晨报,2012年12月28日),《骚扰电话被指每月20次以上,链家老总手机被公布》(新京报,2012年12月28日),等等。在新闻文本中,也较多地描写了公众的不满和无法容忍的态度甚至更进一步采取的维权措施。该种报道形式易让受众感同身受,进而强化其对房产中介该种形象的认知。 其实,电话、短信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交流平台,在快节奏的今天,骚扰电话、骚扰短信被人们所深恶痛绝。因此,新闻媒体把握了受众心理,对房产中介骚扰的报道就易于得到大家的赞同,并且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即公众对发骚扰短信的房产中介产生或者强化负面印象。 关于“收费无标准”,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报道: 通过中介租一套房要交多少中介费用?答案是从免费到上千元不等。记者连日暗访发现,中介的收费标准竟然五花八门,各种猫腻也暗藏其中。而对于8年前制定行业收费标准,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租金猛涨的今天,房产中介还要沿用8年前的“标准”难免有失偏颇,相关部门有必要建立新的行业收费标准。(摘自《中介收费混乱且标准已过时,业内建议建立新标准》,滨海时报,2012年7月26日) 其实,这篇报道以提问式的形式切入,并且自问自答。这样容易吊起受众的胃口。但从其答案中我们发现既然房产中介收费从免费到上千元不等,可记者为什么只将眼光锁定在那些不符合收费标准的黑暗处?况且标准过时并不完全甚至不是中介的责任,媒体为何又要责备中介的有失偏颇呢?在这种再现中,房产中介的权利和无奈都被淡化甚至隐匿了,被放大的却是它的混乱、不负责任。这种有选择的报道以及批判式的语言在受众负面印象形成上产生很大影响,这对房产中介是公平的吗? 对房产中介“擅自做主”的形象,相关报道较少,且主题基本是中介擅自带客撬门看房,如文汇报于2013年1月23日的报道《中介带客撬门看房获刑》,其主要内容为房产中介杨某为带客户看房,在租户不在家的情况下先后两次叫来开锁人员强行撬开房门进入。就这件事情而言,笔者认为尽管房产中介有责任,但主要是个别中介从业者的工作失误,将其描述为中介的擅自做主和不负责任有夸大的成分。 总之,与房产中介“电话短信骚扰”、“收费无标准”以及“擅自做主”有关的报道都毫无例外地将问题的矛头指向房产中介,并过分强调中介的不负责任和混乱形象。“混乱”已然成为媒体所建构出的房产中介的特征词。 3、特征词三——紧张:行情差、业内斗争 传媒再现了紧张的房产中介特征,这主要是从中介经营效果角度出发的报道。关于相关新闻报道,笔者特别关注了“行情差”和“业内斗争”两个题材。 关于房产中介“行情差”的报道,笔者发现主要描写成交量低和歇业改行以及员工跳槽三个方面。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这些报道的价值与真实性,但我们也应该发现这种“真实”是片面性的真实。如银川晚报2012年3月1日的一篇报道《银川二手房市场持续低迷,小中介公司另谋出路》,该报道主要描述了当时银川二手房市场处于低迷状态,从而房产中介受到影响,成交量下降。那相应的,为什么没有房产市场景气,中介公司经营效果乐观的报道呢?这种有意识、有倾向性的选择报道,忽视了实际情况中的复杂性,让受众无法形成对房产中介“行情”的全面把握。对负面情况的重复报道,又让这种单一印象不断强化直至定型化。 同样,媒体也截取了房产中介间为抢客户互挖墙角、聚众斗殴等“丑行”片段,进行放大处理。房产中介因其不雅行为被指责,因违法犯罪被公诉,但媒体并没有深入思考房产中介为什么会发生此类事件,房产中介是否有苦衷?而仅是用它丑陋的一面来强烈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神经。如《部分房产中介高提成诱员工做卧底,租房必知妙招》(中国经济网2012年11月6日)的报道,在描写房产中介用员工做卧底互挖墙角的事件后,还给受众提了醒,为受众与房产中介打交道如何躲避风险提出了建议。从该报道的逻辑思路看,中介做错的这件事已经影响到了受众租房,并且要求受众“记住六招避风险”似乎在暗示“业内斗争”已经成为房产中介的一个常态。这种片面刻画负面情节进而试图以偏概全的逻辑对受众印象形成产生了不良导向,是不应该被接受的。 总之,媒体单一化、片面化的报道方向让受众眼中的房产中介处于一种危机和危险的状态中,从而建构了其“紧张”的媒介形象,“紧张”成为房产中介的又一个特征词。 通过这些特征词和如上的分析,笔者发现,特征词似乎已经被媒体作为一种规定或属性加于房产中介之上,相关的报道主题和报道题材出现了一种模式化倾向,从而媒介自然自觉地将自己对房产中介的理解和解读呈现在新闻文本中,进而引导公众认知。并且多个特征词所蕴含的负面意义相互融合,这种混合再现又极大地强化了大众传媒的社会效应,成为受众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因由。 “不诚信”、“混乱”、“紧张”这三个特征词都是媒体的负面再现,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功能即为引导北京公众对房产中介持负面刻板印象。这与问卷调查的结论是相呼应的。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如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大众传媒是公众获取有关房产中介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公众认知和负面刻板印象的建构者。这成为信息时代房产中介跨越阻碍获得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欲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大众传媒和外在支持两部分出发,提出解决建议。从大众传媒角度,其首先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公平公正的报道原则;其次,“把关人”的个体再社会化,加强媒介制度建设,采取多元立体式媒介传播方式等都是需努力的方面,此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在外在支持方面,无论从政府职能角度的制度支持,还是从媒体管理角度的组织支持,亦或是从北京公众角度的社会支持,我们可以给大众传媒客观积极建构公众印象创造一个公共支持的氛围,具体的解决路径及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房产中介论文:关于房产中介欺诈行为分析 摘要: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产中介市场也在日益壮大。人们通过房产中介咨询、购买、出售、租赁房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房产中介行业进入门槛相对不高,因此也就良莠不齐,大多数中介机构奉公守法、诚实经营、在帮助消费者购置产业提供了优质服务。但也有不少不良中介机构存在了欺诈行为,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房产,中介,欺诈行为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产中介市场也在日益壮大。人们通过房产中介咨询、购买、出售、租赁房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房产中介在房产交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0%的新建商品房销售和90%的二手房买卖是要通过房地产中介企业来实现的。 一、房产中介市场现实存在的欺诈行为 1.以包销的名义,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 委托人一般分两种:房产开发企业和私有房产权人(自然人)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中介服务机构销售商品房的,受托机构应当是依法设立并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与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订立书面委托合同,委托合同应当载明委托期限、委托权限以及委托人和被委托人的权利、义务。 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向买受人出示商品房的有关证明文件和商品房销售委托书。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如实向买受人介绍所销售商品房的有关情况。 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不得销售不符合销售条件的商品房。 2.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非法异地经营。 有些房产中介不申领营业执照就开展业务,所发的名片、所的广告宣传,只有所留的电话可以联络到其人,如同打游击战一般。遇到问题,则无音无讯了。 还有些房产中介为了税收或注册等问题,在经济园区注册而在市区进行营业。按照工商部门的有关规定,在非注册地营业必须在营业地工商部门再进行注册登记并备案。但不少公司未按此规定办理注册登记,却又在正常营业。 3.房地产执业经纪人出租、出借经纪执业证书。 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 (2001年3月14日建设部第38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自2001年6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九条 商品房销售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方可从事商品房销售业务。 同样法律严禁伪造、涂改、转让《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证书》、《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证》、《房地产估价员岗位合格证》、《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 事实上有很多房产中介公司在申请注册成立时所提供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都有借用他人的证书来充数现象。 4.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利用格式合同对相对人做出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定。 格式条款是指格式条款的提供方(以下简称提供方)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商业广告、通知、声明、店堂告示、凭证、单据等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和前面规定的,视为格式条款。 实际上很多房产中介机构,往往利用消费者不熟悉有关交易细节和法律法规,任意修改并且以格式条款形式规避自己应尽的义务,限制消费者应有的权利如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企图以合同条款形式玩文字游戏,一旦消费者发现问题,据此百般抵赖逃避责任。夸大了合同行为的“合意”,将不平等的条件强加于人。 5.房地产经纪组织未办理备案手续。 根据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修正)(1996年1月8日建设部令第50号 2001年8月15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97号《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的决定》修正)设立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向当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在领取营业执照后的一个月内,应当到登记机关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 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条件进行一次检查,并于每年年初公布检查合格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名单。检查不合格的,不得从事房地产中介业务。而有不少中介组织根本没有到有关部门进行备案。以为只要领取营业执照即可开业,根本没有把备案手续放在心上。 6.违规广告信息,将期房、无证房、司法查封房产,甚至“小产权房”信息对外公开。 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商品房销售宣传广告,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房地产广告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 而很多房产中介机构在其店堂或者在一些媒体上广告信息,如对所谓“特价房产”,注重说该房产或是地段繁华、或是全新装修、或是价格优惠等其他吸引消费者的地方,而没有将该房产真实情况进行核实。甚至将期房、无证房、司法查封房产 ,还有“小产权房”信息对外公开,等到消费者交付款项准备办理手续时才明白过来。而且也有不少如被抵押等房产依然在上市流通,造成消费者受骗上当。 三、 关于依法规范、稳定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建议。 由于上述欺诈行为的存在,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极大的危害性。“以包销的名义,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 “房产经纪组织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利用格式合同对相对人做出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定”“ 违规广告信息,将期房、无证房、司法查封房产,甚至‘小产权房’信息对外公开”。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直接的经济利益,并且间接损害了国家利益,扰乱了房地产市场正常的操作、运行秩序。“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非法异地经营”“房地产执业经纪人出租、出借经纪执业证书”“房地产经纪组织未办理备案手续”。这些行为阻碍了相应的国家机关对房地产中介组织正常的管理和监督,因而又影响到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上述行为存在的危害性,如何才能依法规范、稳定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呢?笔者提供下面几个建议: 1. 在房产交易中心免费发放有关房产交易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的宣传单,以特别提醒消费者引起注意。 2. 提醒消费者在居间合同与行纪合同中了解这两种行为的区别。居间合同是委托人委托居间人进行订约中介活动的合同。居间人不是订约的当事人,也不是当事人的人,是为当事人订立合同而穿针引线的人。行纪合同是以自己的名义办理财产交易等事务并直接对第三人承受权利义务的合同。 3. 购房前认真索取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执业资格证书等证件,应当取得复印件并与原件核对,必要时可以向工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要求验证; 4. 对于产权不清析应当向房产管理部门咨询了解该房产的真实情况,并且在合同中约定中介方如果提供情况不实应当负责的赔偿责任。如果中介方拒绝该条款,则对该房产的产权性质怀疑,避免上当; 5. 对于房产中介方的广告、店堂招贴等宣传资料上,凡标明符合合同要约要件的内容,视料作为合同的附件,一并写入合同中,以此约束相对方。 6. 达成协议后,对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购房者应当本人亲自办理,不要怕麻烦,因为只有到了房产登记部门过户时,其房产权潜在的风险就会凸现,才能便于及时解决。 房产中介论文:从房产中介转战商业地产 在全国数以千万计的房产投资大军中,林琦两夫妇所赚取的投资利润确实不能算是个中拔尖的,但作为房产投资大军中的沧海一粟,置身广东这处甚至可以代表全国楼市未来发展趋势的东部沿海省份,林琦夫妇看似波澜不惊的投资线路,却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式”投资最为生动的注脚。 2000年,大学毕业时,林琦和丈夫缺钱买婚房,只好找父母帮忙,买了房没钱搞装修,只好住进未铺地板的“清水房”。5年后,家庭经济情况好转,他们买了中信凯旋城一套166平方米改善居住环境。2006年,林琦开始涉足房产投资, 2007年看见买房好赚,她辞去了国际贸易的老本行,加入房产中介行列。得益于职务便利,2007年6月,她买了一套45万元的房子,尽管属于第4次买房,但由于贷款政策宽松,她依然贷到了七成房款,她买下之后立马放盘,只半年时间便净赚好几万元。 不过,近3年由于三套房停贷,已经5次贷款买房的她无法继续按揭购买住宅,只好转战商业地产领域。现在,她手握200万元在挑选商铺和写字楼。 大学毕业 曾无钱买婚房 林琦,湖南人,1977年生,大学学贸易专业,大学毕业后追随丈夫来到东莞嫁作人妇。 2000年,尽管房价每平方米只有两三千元,但是对于积蓄不多的林琦小两口来说,房子仍是难以承担之重。虽然不情愿,当时的条件下他们也只得求助父母,当起了 “啃老族”。当年,他们在东泰花园买了一套85平方米两居室“清水房”,3400元 /平方米。 交房时,房子的洗手间、厨房和墙壁已经简单装修,但是地板没有铺地砖,由于经济紧张,林琦两人没有再搞装修,直接就住进去了。林琦说:“当时日子过得很拮据,我们没有钱买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啊。我们节衣缩食,一边还房贷,一边存钱买家具,一件、一件地买。” 工作5年 贷款换大宅 为了尽快改善生活环境,林琦夫妻俩工作格外卖力,林琦在一个贸易公司上班,当时经济环境比较好,工资收入也比较高。丈夫吴先生做些生意,慢慢也兴隆起来。于是,这个小家庭的日子越来越宽裕了。他们觉得两居室制约相当之大,小孩子出生了,父母过来带小孩,房间住满了,杂物根本没地方放,书房也被迫与卧室合并。 “当时,我们就想,住两居室不是长久之计,小孩子稍大一些,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她说,2005年,他们在中信凯旋城买了一套166平方米的大宅子,毛坯房单价接近5000元/平方米,总价80余万元。当时按照政策,他们可以贷款七成,但是由于存了一笔钱了,不想背负太多利息,所以就只按揭了五成。东泰花园与凯旋城相邻,他们现在两套房子都是自住。林琦说,这套房子现在市值已经涨到200多万元了。 加入中介 打开炒房局面 2006年,房价开始明显上升,当年5月,林琦贷款七成买了第3套房用于投资。 这套房子是东泰花园一套100余平方米的带装修二手房,总价23万元。次年,她卖出,收回50万元。仅一年时间,这套房子市值已经翻番。 眼见房价步步上升,再加上经济运行不稳定,贸易工作越来越难做,林琦觉得还是做房地产收入高,同时方便自己买房投资。于是,她在2007年3月加入城区一家品牌房产中介,转型当了一名房产经纪人。不用多久,林琦便深切体会到了房产中介这份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炒房先知”。 2007年6月,她看见东泰花园一套108平方米的带装修三居室二手房放盘,总价为45万元,觉得物美价廉,于是当机立断就贷款拿下了,并立马在公司放盘,结果在年底便以55万元出售,除开税费,她净赚好几万元。 下一步:转战商业地产 2009年,西平板块大热。当年三四月,林琦在热销的景湖春晓贷款七成买了一套158平方米的4房,毛坯价8700多元/平方米,总价138万元。之后,林琦花了20来万元对新房进行了装修,现在房子的市值带装修为165万元。 “4年时间过去了,这套房子表面上涨了7万元,算上装修人工和利息,其实是没有怎么涨。房子在高位买的,没有赚钱。”林琦说,“不过现在房子正在出租,月租4500元,比月供4000元多一些,还是可以支撑。对于这套房子,我的心理价位是1.3万元/平方米,等地铁一通,房子肯定涨价。反正,钱放在手上也会贬值,屯个房还可以抵抗通货膨胀,房价又不会跌。如果买房,价格不涨个10%,等于没涨。” 如今,林琦手上的现金加上一些基金产品,合计有200万元可以拿来投资。林琦说:“我已经买过5套房,这三年时间,按照政策,我们家贷不了款,所以只好看看商铺、写字楼了。看了第一国际和台商大厦的写字楼、西平的商铺等,一平方米都要四五万元,觉得有点贵,一直没有出手。” 林琦说,她买写字楼或商铺,要求有5%的租金回报率,并且升值前景要看好。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她和老公一直在四处打探,“只不过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项目下手就是了。” 房产中介论文:基于B/S的房产中介管理系统 摘要: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触动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房产中介也积极跻身于网络洪潮。网络时代房产中介公司最重要的资源是信息。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性、数据更新速度、信息检索方式以及网页制作是否精良直接决定了网络房产中介公司的命运。基于教学上的需要,使用简单的技术和Microsoft SQL SERVER2000数据库作为开发工具,构建一个满足现在房产中介需求的小型动态房产中介管理系统。 该文介绍了房产中介管理系统的项目背景和意义,着重阐述了该系统开发实现过程,从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系统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几个环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描述。 关键词:B/S;数据库;流程图 1 概述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迅速崛起,房地产业就是其中之一。3月15日,国务院总理两提“互联网+”,让这一概念的热度几近沸点,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房地产的互联网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传统房地产业由商家主导的市场已变成由消费者强势主导,消费者主权意识迅速觉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房价的不断上涨,加上饱受互联网洗礼,90后的心态越来越开放,消费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对于房子的需求和期待可能会更趋向于租房,运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来提高房地产行业的租赁、销售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房地产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终提升房地产销售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2 项目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社会上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房地产中介也积极跻身于网络洪潮。网络时代房产中介公司最重要的资源是信息。网络信息平台的安全性、数据更新速度、信息检索方式以及网页制作是否精良直接决定了网络房产中介公司的命运。 如何快速利用网络有效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数据库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网络数据库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因此,进行网络数据库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房地产中介信息数据庞大,信息输入的工作量很大,实行手工操作的话,需要填制大量的表格,这样不止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出错率也比较高,另外传统房地产中介用户对于房产的信息来源仅依靠于房产的中介介绍,对房产缺少全面的认知与了解,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住房信息输入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准确无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用户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住房的条件与评价,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有关信息进行有效的统计,服务于购房,租房的广大用户。同时计算机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快速检索、方便查找、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房产管理的效率,也是房地产中介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是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网站设计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作为该课程的授课老师,需要将现实中的需求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紧密关联起来。如何通过网站设计课程开发出功能较全,费用低廉,通用性较强的网站,使学生掌握网站进阶技术,是计算机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结合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该设计采用简单的技术和Microsoft SQL SERVER2000数据库作为开发工具,构建一个满足现在房产中介需求的小型动态房产中介管理系统。 3 房产中介管理系统的设计 3.1 总体设计思路 为了能够极大适应房产中介的迅猛发展,满足房产中介的需求,房产中介管理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 3.1.1 信息管理 通过后台对数据进行管理,包括对房屋信息进行筛选,客户信息进行核对,提供房屋信息的功能。 3.1.2 数据管理 对用户数据、房源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 3.1.3 查询 通过直观、灵活、方便地查询形式对房产信息进行复核查询,并把查询和检索的结果直观地显示出来。 3.1.3 WEB应用功能 网站上,能提供客户注册的功能,并提供房产信息的查询,房产信息的登记。客户可以在网上直接对房产信息进行预定。 3.1.4 系统管理 对员工进行管理,包括增加、删除、修改以及考勤管理。 其系统功能模块如下图1所示: 3.2 系统业务流程图 系统采用B/S架构,用户可通过浏览器访问该网页。对于一般游客不必注册即可看到出租、出售房屋信息。客户如果想要在该网站预定出租、出售信息,就得先在网站上注册,成功注册后即可在网站上预定出租、出售信息。职工登录后可进入自己工作平台,可以对房源信息、委托信息、客户信息及成交信息进行维护,包括增加、修改、删除;另外还可以进行个人资料的查询与修改,可以登记出访记录,签到或者请假。系统管理员对于该系统具有最高权限,除了一般职工的权限外,还可对职工信息进行维护,包括职工个人基本信息,还有考勤情况。其业务流程图如下所示。 4 结论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房产中介管理系统需具备几个特点:一是有强大的查询功能,支持对房源信息、委托信息、客户信息和职工信息的查询。当然,在查询时对于不同的人的权限是不同的,客人只可查到自己的信息,而员工能看到的是自己与客人的信息,管理员对于整个房产中介管理系统都有其特权。完善、快速的信息查询功能,可以全面查询和统计房源的各种信息和模糊查询功能,并及时反馈统计资料。同时,有个网络的技术,结束了手工报表的历史,严格的数据检查可避免手工操作的疏忽而造成的错误,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自动计算中介费用的功能,实现了中介费用的合理化,同时也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房产中介管理系统适用于多种平台,适用于各个操作系统。 房产中介论文:基于ASP.NET的房产中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针对某房产中介公司的业务现状,系统设计总体上采用以Bowser/Server(简称B/S)的三层结构模型,选择Visual Studio 2005的开发环境,使用 2.0的开发技术,首先采用UML统一建模语言,根据系统需求进行总体设计,得出该系统需要实现房源信息管理、客户信息管理、加盟店信息管理、员工信息管理、新闻公告、收集反馈意见、对用户权限进行划分、密码修改找回等功能,然后使用C#语言编写业务代码,SQL Server 2005开发系统数据库,实现房产中介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房产中介;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开发;统一建模语言 近几年,在我国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房产中介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国内房地产中介企业已经从小规模、作坊式的个体运营模式向规模化、品牌化的大型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发达地区出现了一些拥有上百家分店的巨型房地产中介企业,而国外的大牌房地产经纪公司也开始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但是与国外成熟的房地产市场相比,我国的房产中介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系统主要源自于江西某中介公司,该公司为江西南昌本土企业,该公司几年前是一个私人小作坊式的房产中介公司,只有几个工作人员,每月的业务量也只有几套房,在初期,用一些原始的手工操作,还基本可以满足需要。但是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房产中介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由于房改政策的出台,购房、售房、租房的居民越来越多,该公司也向规模化、品牌化的大型现代企业模式方向发展,在南昌已经有了12家分店,员工人数上升到了50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不健全、政策咨询信息方面层次低、技术含量不足、经济活动不规范,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导致数据的重复率、出错率升高,效率低下,各种数据查询不便,等等不利因素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趋势,信息化不仅是效率上的提高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1 系统需求分析 房产中介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一个分支,企业主要的经营业务范围包括房屋的买卖,以及租赁业务。具体来说,当用户有买或卖房的需求,可到各加盟店和总店进行登记。有卖房需求的,可以将自己的房产资料详细的登记,把预期交易的价格标明,并登记下客户的具体资料和相关数据,以便业务的跟进;有买房需求的,首先根据客户的需求,在已登记房源中查找,如果没有合适房源,同样也记录下该客户的需求及详细个人资料,当有合适的房源出现,将继续联系。当出现了买卖交易,公司员工(中介)可继续跟进,帮助客户完成过户、贷款等手续,收取适当费用。这是企业对外的业务状况。 内部管理来说,企业管理者需要对各个加盟店的业务状况和经济状况,有及时的了解;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进度和工作业绩都要有记录,包括在该员工在完成一整套业务的时候进展到哪一步,收取费用多少,客户反馈意见如何,都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数据。这些都是帮助企业能够公平公正的分配奖励制度等管理手段的重要依据。管理者需要可以即时发出通知和新闻,同时各加盟店和员工都可以及时的反馈意见,企业内部友好的沟通机制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必备工具。 综上所述,分析得出实现本系统需要有六个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1)房源信息模块:按租赁和买、卖的不同记录了普宅、公寓、别墅、写字楼等物业类型的房源信息。在房源信息描述中可加入外景图、室内格局图等信息。 2)客户信息模块:记录了客户个人信息、客户需求信息以及客户投诉、咨询等信息。 3)加盟店管理模块:管理记录了加盟店基本信息、对其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记录本加盟店的运营情况,记录每个员工的工作状态。 4)员工(中介)管理模块:员工管理记录了员工的基本信息,并对用户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记录员工的工作考核和绩效。 5)新闻、公告、信息反馈管理模块:管理员即时新闻公告,并对该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各加盟店可即时反馈意见。 6)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增、删、改新角色;密码修改、找回等。 本系统的中的登陆用户,有严格的权限划分,本系统用例如图2所示。 2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软件是基于.NET的Web应用系统,采用B/S的结构模型。其开发、维护和升级方便,管理成本较低。用户界面简单一致友好,能够满足不同的人员,从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访问和操作。本项目中,客户机都只需要采用操作系统自带浏览器就可以直接操作。 系统在设计上采用的是B/S扩充的三层架构设计,即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本系统采用的三层结构如图3所示。 1)表示层,即给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及功能。以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IE(Interner explorer)浏览器为web登录工具,采用技术开发操作界面,使用母页、服务器控件、用户控件、Web页及css样式表来控制及实现。 2)业务逻辑层。提供完成业务所需功能的操作,包括从数据库返回数据集,向数据库更新数据,及承担部分数据验证的功能。 3)数据层,即数据访问层和数据库的集合,给系统提供数据管理,提供数据存储及查询功能,并需承担部分数据验证的功能。中访问数据库的技术是。 图3 三层架构设计 2.2房产中介系统数据库设计 房产中介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05的数据库开发环境。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得出的数据流,根据范式理论,建立系统数据库的逻辑关系模型如图4所示。 2.3 房源管理模块详细设计 房产中介信息管理系统中对房源信息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此功能模块是3种权限的用户都可以使用的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对房源信息的增、删、查、改的操作。其实现业务用例如图5所示。 此模块中需要实现四个功能,其都是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的方法。具体在设计上的方法类似,此处就针对其中的新增房源和查找房源功能进行详细设计。 在新增房源信息功能设计中,从系统登陆页开始,首先用户在页面上输入的账号、密码、验证码,交给后台系统(包括业务层和数据层)进行判断,只有当输入账号、密码正确,并且验证码比对无误时,才允许用户进入“主页面”,否则提示错误;然后在“主页面”中选择“房源管理”,再进入“添加房源”页面输入新增房源数据,数据传送到后台系统中先判断数据是否完整有效,有问题则“提示错误”,没问题则把记录传到数据库中保存;最后把输入的新记录在页面上显示出来,并且提示“添加成功”。具体活动图如图6所示。 3 系统部分功能的实现 3.1数据库访问 本系统中采用的是Data Access Application Block组件实现为自己.NET应用程序的数据访问层。 它是微软推出的一个通用的访问数据库的.NET组件。它包含优化的数据访问代码,帮助用户调用存储过程或向SQL SERVER数据库发送SQL文本命令,返回sqldatareader、dataset和XMLReader对象。SQLHleper为主要使用类。 3.2用户登录实现 编程过程中,系统中关于显示或修改数据的地方,都是使用GridView控件来完成的。在GridView控件中将它的DataSourecID属性指定到数据源控件ObjectDataSource,使用GridView控件内置的分页、排序和更新功能来实现。由于GridView控件功能内置,所以在描述业务的序列图中就不再具体标示了。 系统登录界面(Login.aspx)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基础。登录的主要活动人是USER,主要实现了验证用户名和密码,判断用户权限,比对输入验证码的功能。主要用到的数据库的数据表有:权限表、用户表、基本信息表。 登录业务的序列图如图7所示。 验证码的实现:用户登录界面中的验证码,是使用函数Random()产生一组1000―9999的随机数,然后再调用ValidateImage.aspx,使用绘图函数画出60*20大小的数字图形。 3.3 房源管理模块的实现 此模块中的各业务功能主要都是对数据库的操作,实现方法类似,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举“新增房源”为例。 在“新增房源”中,系统设计一个新的页面(EditFYXX)来显示需要输入的内容完成功能。业务消息发送的过程如图8所示。 3.4 系统测试系统完成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对于一个软件的生命周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技术,但它对软件的可靠性保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系统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 由于人为的疏忽和错误,无可避免的在系统中留下漏洞,这些错误在开发初期不会被察觉,所以在系统投入运营之前,要整体的对系统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工作,尽量多的找出错误,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 4 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需要充分掌握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需要,应用合理的开发平台和熟练的开发语言,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的计划和步骤,才能开发出适合企业、对企业有价值的管理信息系统。 房产中介论文:关于房产中介机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摘 要】随着固原市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产中介市场也在日益壮大。人们通过房产中介咨询、购买、出售、租赁房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房产中介在房产交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市约46%的新建商品房销售和81%的二手房买卖是通过房地产中介企业实现的。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中介市场的详细了解,对房产中介机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介机构 经营行为 分析 一、目前房产中介发展现状 随着固原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产中介市场也在日益壮大。房产中介企业已迅速发展到了10余家,人们通过房产中介咨询、购买、出售、租赁房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 为了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对房地产中介服务进行了定义:房地产中介是指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等活动的总称。包括了以下内容:①房地产咨询,是指为房地产活动当事人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的经营活动。②房地产价格评估,是指对房地产进行测算,评定其经济价值和价格的经营活动。③房地产经纪,是指为委托人提供房地产信息和居间业务的经营活动。 尤其在私人之间的房屋买卖中(即二手房转让),由于很多买方与卖方互相不认识、不了解,可以说信用无从谈起:买方担心给了钱,拿不到房;卖方担心买方不是一次性支付全部款项(如要办理银行贷款),分几次支付,会不会拖泥带水拖延付款等等。这时,房产中介机构出现,中介方是以单位的名义出现,并且经过国家行政部门的审批,具备经营资格。买卖双方就可以将中介方作为第三方来沟通信息,调停买卖双方之间的争执;而且买卖双方需要办理产权转让等手续,更需要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意见、协助办理。因此房产中介的产生与发展正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 二、房产中介市场现实存在的欺诈行为 由于房产中介行业进入门槛相对不高,因此也就良莠不齐,大多数中介机构奉公守法、诚实经营,在帮助消费者购置产业提供了优质服务。但也有不少不良中介机构存在欺诈行为,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现就笔者所知道的中介欺诈行为进行具体分析: 1.以包销的名义,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 2.从事成套独用居住房屋使用权买卖经纪活动。 3.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非法异地经营。 4.房地产执业经纪人出租、出借经纪执业证书。 5.房地产经纪组织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利用格式合同对相对人作出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定。 6.房地产经纪组织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备案手续。 7.各类房地产广告信息、内容中未标注忠告语,以及未经登记房地产印刷品广告。 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直接的经济利益,并且间接损害了国家利益,扰乱了房地产市场正常的操作、运行秩序。 三、关于依法规范、稳定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建议 由于上述欺诈行为的存在,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极大的危害性。如何才能依法规范、稳定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呢?笔者提供下面几个建议: 1.在房产交易中心免费发放有关房产交易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的宣传单,以特别提醒消费者引起注意。 2.提醒消费者在居间合同与行纪合同中了解这两种行为的区别。居间合同是委托人委托居间人进行订约中介活动的合同。居间人不是订约的当事人,也不是当事人的人,是为当事人订立合同而穿针引线的人。行纪合同是以自己的名义办理财产交易等事务并直接对第三人承受权利义务的合同。 3.购房前认真索取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执业资格证书等证件,应当取得复印件并与原件核对,必要时可以向工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要求验证。 4.对于所谓的“可转换产权房”应当向房产管理部门咨询了解该房产的真实情况,是否属于规定的可转换的“使用权”与“产权”。并且在合同中约定中介方如果提供情况不实应当负责的赔偿责任。如果中介方拒绝该条款,则对该房产的“可转产权”性质怀疑,避免上当。 5.对于房产中介方的广告、店堂招贴等宣传资料上,凡标明符合合同要约要件的内容,视料作为合同的附件,一并写入合同中,以此约束相对方。 6.达成协议后,对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购房者应当本人亲自办理,不要怕麻烦,因为只有到了房产登记部门过户时,其房产权潜在的风险就会凸现,才能便于及时解决。 房产中介论文:关于房产中介欺诈行为分析 摘要: 随着上海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上海房产中介市场也在日益壮大。人们通过房产中介咨询、购买、出售、租赁房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房产中介在房产交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市约50%的新建商品房销售和90%的二手房买卖是通过房地产中介企业实现的。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中介市场的详细了解,其中存在的主要欺诈行为有: 1. 以包销的名义,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 2. 从事成套独用居住房屋使用权买卖经纪活动。 3. 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非法异地经营。 4. 房地产执业经纪人出租、出借经纪执业证书。 5. 房地产经纪组织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利用格式合同对相对人作出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定。 6. 房地产经纪组织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备案手续。 7. 各类房地产广告信息、内容中未标注忠告语,以及未经登记房地产印刷品广告。 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直接的经济利益,并且间接损害了国家利益,扰乱了房地产市场正常的操作、运行秩序。如何防范并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些建议: 在房产交易场所通过发放宣传单提醒购房者,注意区别居间合同与行纪合同中这两种行为。购房前认真索取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执业资格证书等证件;对于所谓的“可转换产权房”应当向房产管理部门咨询了解该房产的真实情况并且在合同中约定中介方如果提供情况不实应当负责的赔偿责任。对于房产中介方的广告、店堂招贴等宣传资料上,凡标明符合合同要约要件的内容,视为要约作为合同的附件,一并写入合同中,以此约束相对方。达成协议后,对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购房者应当本人亲自办理,以避免产权无法过户风险等 一、目前房产中介发展现状 随着上海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上海房产中介市场也在日益壮大。上海市房产中介企业已迅速发展到了8万余家,人们通过房产中介咨询、购买、出售、租赁房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 为了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对房地产中介服务进行了定义:房地产中介是指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等活动的总称。包括了以下—— 1. 房地产咨询,是指为房地产活动当事人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的经营活动。 2. 房地产价格评估,是指对房地产进行测算,评定其经济价值和价格的经营活动。 3. 房地产经纪,是指为委托人提供房地产信息和居间业务的经营活动。 房产中介在房产交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市约50%的新建商品房销售和90%的二手房买卖是通过房地产中介企业实现的。可以说大部分的房产交易行为是通过中介机构进行,中介机构沟通买卖双方起到了一个桥梁的重要作用。 尤其在私人之间的房屋买卖中(即二手房转让),由于很多买方与卖方互相不认识、不了解,可以说信用无从谈起:买方担心给了钱,拿不到房;卖方担心买方不是一次性支付全部款项(如要办理银行贷款),分几次支付,会不会拖泥带水拖延付款等等。这时,房产中介机构出现,中介方是以单位的名义出现,并且经过国家行政部门的审批,具备经营资格。买卖双方就可以将中介方作为第三方来沟通信息,调停买卖双方之间的争执;而且买卖双方需要办理产权转让等手续,更需要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意见、协助办理。因此房产中介的产生与发展正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但是,由于房产中介行业进入门槛相对不高,因此也就良莠不齐,大多数中介机构奉公守法、诚实经营、在帮助消费者购置产业提供了优质服务。但也有不少不良中介机构存在了欺诈行为,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笔者所在所知道的中介欺诈行为进行具体分析。 二、房产中介市场现实存在的欺诈行为 1. 以包销的名义,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 委托人一般分两种:房产开发企业和私有房产权人(自然人)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中介服务机构销售商品房的,受托机构应当是依法设立并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与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订立书面委托合同,委托合同应当载明委托期限、委托权限以及委托人和被委托人的权利、义务。 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向买受人出示商品房的有关证明文件和商品房销售委托书。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如实向买受人介绍所销售商品房的有关情况。 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不得销售不符合销售条件的商品房。 同样,自然人委托房产中介机构销售商品房的也应当参照上面开发企业委托的方法办理。同时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 (2001年3月14日建设部第38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自2001年6月 1日起施行)第二十八条规定: 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在销售商品房时不得收取佣金以外的其他费用。 从法理上说,房产中介机构主要是房产经纪人,对委托购房和销售的客户之间是一种居间合同行为,而不是表面上的行纪行为。经纪人应当在销售商品房时提供:房源信息、销售价格外,表明收取佣金,即按房产成交价格的3%~5%之间提取佣金。 而现实上,很多房产经纪向购房者提出“包销”,即所销售的房产统一报价,说价格已经包括佣金,或者误导购房者“免佣金”。实际上购房者与售房者之间很难了解到真实的出售价格。其中的差价由房产经纪赚得,也就 是所谓的“赚差价”,这明显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2. 从事成套独用居住房屋使用权买卖经纪活动。 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禁止成套独用住房使用权买卖的通知》沪房地交(1999)0786号规定:“三、各类经纪中介服务机构不得从事成套独用住房使用权买卖的居间介绍、和提供咨询等业务;不得挂牌、展示、提供或利用房地产网站、刊物等信息载体登载成套独用住房使用权买卖信息。” 目前,上海可进入市场买卖交易的房屋既有产权性质的房屋,也在使用权性质的房屋,这里的使用权房屋是指“不可售公房”也就是指不能按照房改政策购买的公房。由于权属性质不同,其市场价格及法定的权利义务有较大区别。 区分拟购房屋的权属性质,应以验看凭证为准。有房地产权利证书(或房屋权利证书)的即为产权性质房屋,凭证为公有房屋租赁凭证的即为使用权性质。可售公房是上海市房改售房政策引出地房屋属性概念。是指:上海的房改政策规定,职工(原承租人)可按房改售房的价格及优惠政策出资购买的产权的房屋。是指“成套独用”的原公有住房。 现行法规不允许可售公房以使用权的性质进入市场买卖,可售公房买卖必须按照先由承租人按房改售房政策办理完毕买房手续后,再以产权的性质卖给购房人的程序操作。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二步并一步走”的政策。 按照《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 (1999年4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69号 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五条 已取得合法产权证书的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可以上市出售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不得上市出售: (1)以低于房改政策规定的价格购买且没有按照规定补足房价款的; (2)住房面积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控制标准,或者违反规定利用公款超标准装修,且超标部分未按照规定退回或者补足房价款及装修费用的; (3)处于户籍冻结地区并已列入拆迁公告范围内的; (4)产权共有的房屋,其他共有人不同意出售的; (5)已抵押且未经抵押权人书面同意转让的; (6)上市出售后形成新的住房困难的; (7)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的; (8)法律、法规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其他不宜出售的。 根据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二OOO年四月二十七日颁发的《公有住房出售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中对关于公有住房出售的范围界定为: (1) 由部队或其他系统单位职工免租使用的房管部门所有的独用成套公有住房,可以出售。 (2) 产权已转移地方的原部队的住房,可以出售。 (3) 同幢住房内有独用、有合用的,凡厨房间和卫生间由一户使用的公有住房,可以出售。 (4) 被拆迁安置的独用成套公有住房,该被拆迁户户口迁入后才能予以出售。 (5) 因规划、配套等原因未申请房地产权证的住房不予出售。 由于房改售房政策涉及工龄及超面积等方面的因素,同一房屋,不同的人购买价格差异很大。因此对购买可售公房的购房人须特别注意双方所约定房屋成交价的含义。成交价的含义为产权性质,则无纠纷可言。成交价的含义如为对方“到手价”,则差异很大。 3. 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非法异地经营。 有些房产中介不申领营业执照就开展业务,所发的名片、所的广告宣传,只有所留的电话可以联络到其人,如同打游击战一般。遇到问题,则无音无讯了。 还有些房产中介为了税收或注册等问题,在经济园区注册而在市区进行营业。按照工商部门的有关规定,在非注册地营业必须在营业地工商部门再进行注册登记并备案。但不少公司未按此规定办理注册登记,却又在正常营业。 根据工商部门所发放的营业执照,房地产咨询与房地产经纪有很大的区别。房地产咨询是无权进行房地产交易行为的,而房地产经纪则可根据其注册资金及申请的范围从事房地产咨询、租赁、买卖等交易。但是在现实交易中,人们往往忽略或不了解这个区别,而某些房产中介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又故意进行隐瞒。 4. 房地产执业经纪人出租、出借经纪执业证书。 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 (2001年3月14日建设部第38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自2001年6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九条 商品房销售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方可从事商品房销售业务。 同样法律严禁伪造、涂改、转让《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证书》、《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证》、《房地产估价员岗位合格证》、《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 事实上有很多房产中介公司在申请注册成立时所提供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都有借用他人的证书来充数现象。 5. 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利用格式合同对相对人做出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定。 格式条款是指格式条款的提供方(以下简称提供方)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商业广告、通知、声明、店堂告示、凭证、单据等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和前面规定的,视为格式条款。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第三十九条 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第四十条 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第四十一条 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实际上很多房产中介机构,往往利用消费者不熟悉有关交易细节和法律法规,任意修改并且以格式条款形式规避自己应尽的义务,限制消费者应有的权利如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企图以合同条款形式玩文字游戏,一旦消费者发现问题,据此百般抵赖逃避责任。夸大了合同行为的“合意”,将不平等的条件强加于人。 6. 房地产经纪组织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备案手续。 根据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修正)(1996年1月8日建设部令第50号 2001年8月15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9 7号《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的决定》修正)设立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向当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在领取营业执照后的一个月内,应当到登记机关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 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条件进行一次检查,并于每年年初公布检查合格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名单。检查不合格的,不得从事房地产中介业务。而有不少中介组织根本没有到有关部门进行备案。以为只要领取营业执照即可开业,根本没有把备案手续放在心上。 7. 各类房地产广告信息、内容中未标注忠告语,以及未经登记房地产印刷品广告。 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商品房销售宣传广告,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房地产广告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 而很多房产中介机构在其店堂或者在一些媒体上广告信息,如对所谓 “特价房产”,注重说该房产或是地段繁华、或是全新装修、或是价格优惠等其他吸引消费者的地方,而没有将该房产真实情况进行核实。甚至对上面所说的“使用权房产交易”没有去标注其产权特点,等到消费者交付款项准备办理手续时才明白过来。而且也有不少如被抵押等房产依然在上市流通,造成消费者受骗上当。 三、 关于依法规范、稳定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建议 由于上述欺诈行为的存在,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极大的危害性。 “以包销的名义,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从事成套独用居住房屋使用权买卖经纪活动。”“房产经纪组织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利用格式合同对相对人做出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定。”“各类房地产广告信息、内容中未标注忠告语,以及未经登记房地产印刷品广告。”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直接的经济利益,并且间接损害了国家利益,扰乱了房地产市场正常的操作、运行秩序。“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非法异地经营。”“房地产执业经纪人出租、出借经纪执业证书。”“房地产经纪组织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备案手续。”这些行为阻碍了相应的国家机关对房地产中介组织正常的管理和监督,因而又影响到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上述行为存在的危害性,如何才能依法规范、稳定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呢?笔者提供下面几个建议: 1. 在房产交易中心免费发放有关房产交易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的宣传单,以特别提醒消费者引起注意。 2. 提醒消费者在居间合同与行纪合同中了解这两种行为的区别。居间合同是委托人委托居间人进行订约中介活动的合同。居间人不是订约的当事人,也不是当事人的人,是为当事人订立合同而穿针引线的人。行纪合同是以自己的名义办理财产交易等事务并直接对第三人承受权利义务的合同。 3. 购房前认真索取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执业资格证书等证件,应当取得复印件并与原件核对,必要时可以向工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要求验证; 4. 对于所谓的“可转换产权房”应当向房产管理部门咨询了解该房产的真实情况,是否属于规定的可转换的“使用权”与“产权”。并且在合同中约定中介方如果提供情况不实应当负责的赔偿责任。如果中介方拒绝该条款,则对该房产的“可转产权”性质怀疑,避免上当; 5. 对于房产中介方的广告、店堂招贴等宣传资料上,凡标明符合合同要约要件的内容,视料作为合同的附件,一并写入合同中,以此约束相对方。 6. 达成协议后,对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购房者应当本人亲自办理,不要怕麻烦,因为只有到了房产登记部门过户时,其房产权潜在的风险就会凸现,才能便于及时解决。
劳动安全论文:从保障劳动者安全的角度谈煤炭资源整合 摘要:煤炭资源是发展采掘工业的物质基础。煤炭资源的开采条件直接影响煤炭资源的利用价值,同时也直接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矽肺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劳动人民健康的职业病,严重者可影响肺功能,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发展为肺心病、心衰及呼吸衰竭直至人死亡。经调查发现,在中国的一些矽肺病的高发地区,造成人们得矽肺病的原因是他们都曾经在非法开采的个体煤矿里打过工,由于个体煤矿缺乏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劳动保护措施,劳动者长期处于粉尘工作环境中,进而染上了这一目前无法治疗的疾病。因此,如何依法规范煤炭行业管理,保护国家的矿产资源以及在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加以保护便成了我们所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煤炭资源整合;矽肺病;侵权责任;高度危险责任 最近,在看某栏目时,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在中国的某个村子里,有着一群矽肺病患者,他们都曾在本村的小煤矿里打过工。 当记者来到该村的时候,正好碰到了一个捡破烂的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本该是在家享受儿女满堂的天伦之乐的时候,可是他的几个儿子都由于在煤窑打工得了矽肺病死了,所以老人只好和老伴儿靠捡破烂来维持生计。据村民们介绍,在这个村,矽肺病患者人数非常多,有不少家庭都是多位亲人同时患病。这些矽肺病患者大多数是青壮年,他们死后,留下了孤儿老小,给家庭带来沉痛的打击。 村民们告诉记者,整个乡镇矽肺病患者多达四五百人,当地的小煤矿大多环境极为恶劣,且本身就是非法煤矿,不可能与雇用的村民签订劳动合同,村民们患病后,只能自认倒霉,无法得到开采者的赔偿。另据记者调查,这些非法煤矿名义上说已经关闭,实际还在生产着。 就此而言,我们不难发现非法煤矿的弊端所在,不仅严重危害着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明白继续进行煤炭资源整合的必要性。本文就该案例中权利受到侵害的矿工该如何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关闭非法开采煤矿的必要性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煤矿的采掘是一种高度危险作业 高度危险作业是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由于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力量和某些物质属性,虽以极端谨慎经营仍有可能致人损害的危险性行为。它包括适用民用核设施、高速轨道运输工具和从事高空、高压、地下采掘等高度危险活动,也包括占有、使用易燃、易爆、剧毒和放射性等高度危险的行为。 在本案中,煤矿经营者的非法开采属于高度危险作业中的地下采掘活动。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煤矿的采掘是一种高度危险的作业。由于这种高度危险作业给他人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称为高度危险责任。 二、中国《侵权责任法》中有关于地下挖掘活动侵权责任的规定及免责事由 (一)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九章中,对高度危险责任中有关于地下挖掘活动的侵权责任有如下规定: 第69条:从事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73条: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或者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失的,可以减轻经营者的责任。 第77条:承担高度危险责任,法律规定赔偿限额的,依照其规定。 (二)免责事由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知道,从事地下采掘造成他人损害的,经营者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失的,可以减轻经营者的责任。 三、高度危险责任的构成要件 高度危险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其包括三个构成要件:第一,行为人实施了高度危险作业行为。在上述案例中,煤矿主雇用村民进行煤炭采掘,这说明其实施了高度危险作业。第二,受害人遭受损害,这种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由于非法煤矿的经营者未能提供给受雇矿工良好的劳动保护措施,使他们长期的在恶劣环境下劳动而得了矽肺病,使其丧失了劳动力甚至死亡,无论是对其人身还是财产都造成了损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第三,行为人高度危险作业行为与受害人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矿工之所以会得矽肺病,是由于非法小煤矿经营者对煤矿的开掘所造成的。因此,相互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四、处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这些非法煤矿经营者的行为造成了得矽肺病患者的损害,构成了高度危险责任,他们应该承担高度危险责任,按照法律规定的赔偿限额进行赔偿。但是,这些私人煤矿是非法的,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依法坚决取缔非法煤窑,并对其进行处罚。 五、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工作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不仅仅应从法律角度分析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们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我们还应探究导致这些人权益受侵害的深层原因所在,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以外,我们应该明白,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这些非法煤窑的非法性和管理的不正规性。 一般而言,正规煤窑都会提供给劳动者好的劳动保护措施,会提供给他们开采煤矿所需要的专业防护设施及物件,而且,正规煤矿所采取的开采方式及管理方式更为科学合理,劳动环境远比那些非法煤矿好的多,从各方面都注意对劳动者的保护。事实证明,管理正规的煤矿是很少发生职工损害事故的,潞安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六、煤炭资源整合的好处 1.可以保护国家矿产资源,更为合理地分配利用国家资源。 2.经过煤炭资源整合,管理更为统一科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减少矿难的发生。 3.经过煤矿的兼并重组,可以优化生产环境,提供更为可靠的劳动保护措施,减少职业病患者。 4.合理规划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 总之,关闭非法煤窑,进行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类似案例中这些事故的发生,才能更好地保护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国家的矿产资源,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应该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煤炭业的发展秩序也需要不断完善立法,强化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这样,煤炭经济才会得到更好、更持续的发展。 劳动安全论文:婴幼儿食品安全隐患对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摘要:运用经济学中的时间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以及生产函数等模型工具,以“毒奶粉”事件引发的关于安全喂养婴幼儿的思考为基础,分析了婴幼儿食品安全隐患对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得出结论:当婴幼儿食品安全存在隐患时,利他主义的母亲会考虑增加亲自抚育孩子的时间,这需要减少母亲的工作时间或休息时间,且最终会直接或间接降低育龄女性劳动力的市场产出。 关键词: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毒奶粉”事件;利他主义;市场产出 以三鹿等一批品牌为代表的“毒奶粉”事件严重危害了婴幼儿的生命健康权,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国内婴幼儿食品安全提出了很大质疑,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消费者的信任和信心。 一、分析前的基本说明 (1)依据生物学和社会分工方面的差异,女性更适合亲自抚育孩子,而男性在抚育孩子方面的作用较小。为了避免问题的复杂化,分析过程中不直接考虑父亲的影响,只侧重从母亲这一群体的角度分析,实际证明,分析的结果是不变的。(2)对于孩子(c)来说,母亲(m)是“有效率”的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是指,母亲(m)的效用完全取决于孩子(c)的福利,“有效率”则意味着,母亲的行为被她的利他主义所改变”。(3)假设母亲的时间主要分配在工作、休息和抚育孩子三个方面,分别用字母tw、tr、to表示。(4)假设“毒奶粉”事件前,母亲们认为婴幼儿食品是安全的,事件后,母亲们普遍认为,婴幼儿食品的安全存在隐患。(5)“毒奶粉”事件后,母亲们倾向于选择安全的母乳喂养等亲自抚育孩子的方式,但企业现行的工作规定使得工作时间和工作场合不适宜母亲们亲自实行母乳喂养,而且母亲亲自抚育孩子必须牺牲自己的时间。又由于每天的时间是固定的24小时,所以在分析过程中,亲自抚育孩子的时间与母亲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6)分析过程中,只考虑是否增加亲自抚育孩子的时间这一选择对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二、分析过程 (一)利他主义母亲的初步选择 在家庭内部,利他主义是普遍存在并且十分重要的。亚当・斯密先生指出:“每一个人都会比其他人更敏感的感受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除了他们自己以外,通常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比如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兄妹等,都是他们最为钟爱的对象。”紧接着斯密又指出,“一个人对子女的关怀往往比对其他人的关怀更为主动”Ⅲ。对于孩子来说,利他主义是母亲的天性,母亲可以为照顾孩子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会更深切体会到孩子的痛苦和快乐,并且孩子们的痛苦和快乐对母亲的影响是很大的。 假如母亲从活动的时间配置中获得效用,则其效用函数为: Um=U(Ztw,Ztr,Uc) 在这里,Um表示母亲的效用,Ztw、Ztr分别表示母亲花费在工作和休息上的时间tw、tr所带来的效用uc表示孩子的福利(对于尚未形成意识的婴幼儿来说,其福利主要是指身体健康)。其中Um和uc是正相关的,即认为孩子越健康。母亲的效用水平越高。 将母亲用于工作的时间tw和用于休息的时间tr综合起来,将其视为母亲用于自己消费的时间,用tm表示,则可以得出母亲的时间预算约束线为: tm+te=T 如下图,该图表示母亲的无差异曲线和时间预算约束线的组合,以O为原点,横轴表示母亲分配到亲自抚育孩子花费的时间Lc,纵轴表示母亲自己消费的时间tm,AB和A’B’分别表示母亲的两条时间约束线,Um、Um1表示母亲的两条效用无差异曲线,其中,就效用水平来说,Um Um1: 1 假设在“毒奶粉”事件发生以前,母亲的效用曲线为Um,母亲的效用最大化在c(ca,cb)点,A点表示母亲分配到自己消费的时间为ca,抚育孩子的时间为cb通过分配cb的时间抚育孩子,母亲认为孩子是很健康的,此时母亲在Um的水平实现效用最大化。 2 “毒奶粉”事件发生,由于一些孩子误食了“毒奶粉”,他们的身体健康直接受到伤害,于是这些孩子的福利uc下降,这将直接导致利他主义母亲的效用降低至Um1;另外一些没有食用“毒奶粉”的孩子,虽然他们的福利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当他们的母亲看到误食“毒奶粉”的孩子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她们担心继续使用奶粉会导致自己孩子的福利下降。在无形的担忧中,她们的效用水平也从Um降至Um1。 3 在(2)的分析下得知,由于“毒奶粉”事件母亲的效用水平都降至Um1,此时,无差异曲线与原来的时间预算约束线有两个交点,即母亲在Um1水平上没有实现效用最大化。理性人都追求效用最大化,所以母亲会选择重新配置时间实现Um1水平的效用最大化。 4 理性的母亲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其时间预算约束线会有AB变成A’B’,并且形成新的效用最大化点,如图中的D点。在重新配置后的时间预算约束线A’B’上母亲亲自抚育孩子的时间增多而用于自己消费的时间减少。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由于毒奶粉事件的发生,孩子的健康受到伤害导致母亲的效用水平降低,理性的母亲会重新配置自己的时间以实现效用最大化。通过减少自己消费的时间以便增加亲自抚育孩子的时间是利他主义母亲的初步选择。 (二)最终选择及其对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产出的影响 第一,选择减少工作时间。(1)如果一个家庭非常富有,母亲工作取得的收入占家庭财富的比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意味着即使母亲不工作,仍有足够的财富可以维持家庭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各个方面的支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生育孩子之后,母亲会觉得抚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即工作的收人)显得较低,于是母亲会选择放弃工作,一心一意地抚育孩子。(2)如果母亲觉得可以很容易再就业,即母亲想就业的时候,可以很容易找到与所放弃的工作报酬相当的工作。这种情况下,母亲也会暂时放弃工作,亲自抚育孩子。 对产出的影响: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女性推出劳动力市场会直接降低市场产出。假设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的生产函数为: Q=F(L,x) O表示产出,x表示用于产出的其他方面投资,L表示劳动力供给,L与Q是正相关的,假设其他方面的投入x不变,则育龄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直接减少了L,于是产出Q减少。 第二,选择减少休息时间。(1)如果母亲的工作收入占家庭财富的比重较大,可视为家庭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这表示,母亲一旦选择不工作,家庭用于消费的支出将受到极大影响,具体可能表现为用于消费的资金不足或勉强维持,会导致家庭消费水平的下降。此时,母亲仍然需要工作,在维持工作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她们更倾向于选择减少休息时间以增加亲自抚育孩子的时间,在工作时间内,母亲会选择其他较为安全的喂养方式以增加孩子的福利。(2)如果母亲认为自己放弃工作之后很难找到一个与现在报酬相当的工作,即认为母亲再就业比较困难。这时候,母亲也会选择在保持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休息时间增加抚育孩子的时间。 对产出的影响:此时,虽然母亲的市场劳动力供给保持不变,但对市场生产率仍然有影响,因为生产率与每单位时间投入到工作中的精力是相关的。假设生产率函数为: Q’=F’(E,x’) 其中,O’表示生产率,即单位时间内的产出,E表示母亲单位时间内投入到工作中的精力,E与生产率是正相关的,x’表示影响生产率的其他方面因素,假设x’不变。 较作出减少休息时间的选择之前,一方面,母亲抚育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另一方面,休息有助于生产精力,母亲用于休息的时间减少直接导致了精力不能得到即时恢复,总之,在无形中,母亲的精力会减少。这使得“精力水平的降低直接减少了每个工作小时所消耗的精力”用于工作的精力减少,于是Q’降低。因为产出函数为: Q=Q’*T Q表示总产出,用于工作的时间T不变,而Q’降低会导致产出减少。 所以,选择减少休息时间的母亲会通过影响生产率而间接降低市场产出。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由于婴幼儿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利他主义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必然会选择牺牲自己的消费时间,用更多的时间亲自抚育孩子。这使得母亲们或者放弃工作时间或者继续工作而放弃部分休息时间。究竟谁会放弃工作,谁会放弃部分休息,这主要取决于母亲的工作收入占家庭财富的比重或者母亲们再就业的容易程度。 以上两种情况对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有两种情况:(1)一部分女性放弃工作,直接退出劳动力市场,减少了育龄女性的劳动力供给,导致市场产出降低;(2)另一部分女性在维持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无形中对工作投入的精力会减少,降低市场生产率,进而减少市场产出。 总之,婴幼儿食品安全隐患必将通过对利他主义母亲的影响,而直接或间接地减少育龄女性劳动力市场产出。 劳动安全论文:工矿商贸企业劳动安全现状及对策 提要我国加速了向工业现代化迈进的步伐,致使工业生产带来了惨重的伤亡,导致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损耗,这将极不利于工矿商贸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工矿企业的劳动安全现状进行研究之后,从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面提出了保障劳动安全和健康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劳动安全;现状;对策措施 引言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将经济发展与劳动安全、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合理利用我们所拥有的可再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持续不断的劳动安全事故对我国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威胁,导致了人力资本积累的持续下降。 本文对数据的统计、整理采用了安全生产事故绝对指标(如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和安全生产的相对指标(如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10万人死亡率、百万吨死亡率等)。在综述目前的状况以后,对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其中运用了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最后,在强调责任的基础上,从政府、企业以及劳动者自身三方面提出了一些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的对策措施。 一、工矿企业劳动安全现状分析 (一)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统计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长期落后,导致我国的工矿商贸企业的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很高。2006年我国的工矿商贸企业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我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13%,居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第二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我国工矿商贸企业的特大事故频发,而且呈上升趋势。2006年全国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有一半左右都发生在工矿商贸企业。(图1、图2) 但是,从工矿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的逐年下降趋势可以看出(图3),我国的劳动安全状况随着安全法制的逐步健全和监管力度的加大在得到改进。分析死亡人数指数波动幅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后,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也为我国的劳动安全保障创造了有利条件。(图4) (二)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统计分析。在我国的工矿商贸企业中,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均属高危行业,三者的死亡人数之和约占工矿商贸类企业总和的80%以上,这三个行业的事故死亡人数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死亡人数。在众多事故中,物体打击、触电、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瓦斯爆炸所造成的伤亡最为严重。(图5、图6) 二、保障劳动者劳动安全的对策措施 在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与身体健康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以一种沉重的责任感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政府、企业、劳动者自身,乃至整个社会都应承担起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的相应责任。 (一)政府为保障劳动安全卫生应承担的责任。在投资者一味地追求利润,忽视安全投入或力求减少投入,使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优势失去效率时,政府所要承担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制度的供给与创新,从而弥补“市场失灵”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危害。制度对于未来行为互动的可预见性功能,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减少社会冲突与动荡,为社会不断前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秩序空间,构成了人类认知与改造世界的有效框架。劳动安全问题展示了一种秩序失范和规则混乱的图景,凸显了制度构建与秩序规范的缺失。 1、完善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力度。根据经济体制和执法主体、法律适用对象和范围等的变化,及时修改我国的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消除法律内容滞后、法律空白、法律之间的相互矛盾等现象。针对我国特大事故多发的现象,我国还应加紧制定、颁布重大事故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管理等有关法规,以使这些方面的工作有所遵循。 法之有威,在于法之必行。有了相对完善的法律,还要加大安全监管监察的执法力度,解决好执法主体――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工作不实、执法不严”的问题,使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在这一过程中要严惩腐败,杜绝地方保护主义。 2、完善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早日出台矿产资源税费改革。近几年,我国工矿企业事故频繁,除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外,工伤保险开展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工伤保险账户拨出一部分专项用于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隐患整改等,变被动理赔为超前预防。同时,将工伤保险行业的风险分类科学地进一步细化,进而采取工商保险的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机制,激励企业增加安全生产投入。另外,积极鼓励、支持商业保险进入安全生产领域,推动矿山、化工和建筑等高危行业加入意外伤害险,雇主责任险或其他财产险。 同时,要实行以储量为基数、与回采率挂钩的资源税征收办法。通过资源税费改革,加大资源成本,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增加安全生产基础性、公益性投入和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投入。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例增长。针对目前我国劳动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现实,国家应在财政上重点扶持一些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隐患治理;增加对综合性、基础性和公益性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国家扶持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应投入相应配套资金。加大公益性、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等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从人才、基础设施到资金予以全面支持。集中安全生产科研力量,将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进行大力推广和应用,实现安全科学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二)企业为保障劳动安全卫生应承担的责任。企业应树立“双赢”意识,认识到只有进行合理的安全投入,才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在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构建一套完整的劳动安全卫生责任制,并认真落实,既可以保护劳动者的劳动安全,也是提高企业运营业绩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首先,制定程序与政策,这是责任制的结构。各项政策的颁布实施,能够强化企业的负责人和员工的劳动安全卫生意识,使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劳动安全卫生。而程序则以书面的方式明确界定了组织内部各级人员的基本任务,组织内部的分工明确和工作组织过程的设计合理可以使这一结构更加合理。 其次,进行培训与授权,这是责任制的基础。因为安全责任的落实等于每一个员工平时工作中的具体行动,而行动的正确与否是靠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所支撑的。领导层需要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保障各种资源的供给。然后,进行岗位分析,确定该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而指定培训组织,制定培训大纲,进行培训。培训过后进行考核与授权,还要重视复训与授权的更新。 再次,确立指标进行评审,这有利于责任制有效性的度量与改进。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一个“活”的客观存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才能确保其有效性。衡量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有效性需要一整套性能指标和定期检查与评估。这里的指标不仅是“后果性”的,还应突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征兆性”,而且这些指标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持续性的。 最后,重视安全文化建设,这是责任制的保证。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着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效能。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企业应通过宣传、开展活动、激励等措施,使全体员工都建立起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这一重要的价值观念。 (三)劳动者自身为保障劳动安全卫生应承担的责任。劳动者既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而成为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受害者,又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及安全常识教育而成为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所以,劳动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强化劳动安全卫生意识,自觉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认真学习劳动安全法律,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在学会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遵章守纪,预防安全事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 三、结束语 我国工矿商贸企业的劳动安全现状令人堪忧,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我国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一定会得到逐步的改善。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劳动安全论文:林业劳动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林业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复杂,安全隐患较多,因此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林业安全管理的视角阐述林业工作者在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消除安全隐患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林业劳动;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劳动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大大方便了人类,也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的效率。在林业劳动中,所涉及到的大部分劳动都需要借助金属器械工具,因此林业劳动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安全系数低,存在的安全问题较多。 1 林业劳动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劳动工具存在安全隐患 在林业劳动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劳动工具,而这些工具大部分都是重型机械或者是锐利机械,使用不当极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比如拖拉机、油锯、起重机、带锯机、刨床等,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熟练或者作业的时候不专心,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还有一些手工具,比如斧头、镰刀、砍刀等,一旦操作不当,也极易造成人身伤害。此外,一些危险物品、化学物质等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1.2 林业劳动工作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林业工作者从事林业劳动所处的工作环境十分复杂,大部分时候都是在野外露天作业,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工作环境要求林业劳动者必须要提高安全意识,防微杜渐,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本身就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考验,高度的注意力集中以及高强度的作业,容易使人产生疲倦从而引发安全事故。此外,尽管有些工作是在室内进行,比如木材切割加工等,但是由于管理不规范,制度难以落实,导致室内安全管理流于形式,或以粗放管理为主,暗藏事故隐患。 1.3 林业从业人员自身素质问题 从事林业劳动的大部分工作者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较低,在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主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身体残疾、反应迟钝、应急能力较差、注意力涣散等,对机器设备操作不熟悉,缺乏纪律意识,违法操作规程、违纪作业。还有受到情绪波动,行为出现失控,也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部分林业工作者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工作往往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也为安全管理提出了考验。在林业工作者中,普遍存在年轻化、临时化、不稳定化的现象,很多从业者都没有接受过统一正规的技术培训,也没有完善的安全措施保障,所以林业劳动者素质长期处于中低水平,得不到长足的提高。 2 实施林业劳动安全管理的对策 在林业工作中实施安全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更是对林业从业人员生命权益的一种保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利于林业工作的管理,减少因安全事故而引发的损失。 2.1 加强劳动工具的使用管理,改善劳动环境 林业劳动工具的不正确使用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强化劳动工具的使用管理,将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劳动工具的使用管理工作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安全使用意识,通过技术培训以及实际操练来实现熟练掌握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二是改进劳动工具,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工具进行改进,改进不了的,通过引进新的设备或新的技术,取代以往的生产作业方式,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对于工具的使用和保管,也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程来进行规范和管理,严禁劳动工内乱丢乱放,使用完必须归位,并以此形成一种习惯,从思想和行动层面进行强化。此外还要改善林业劳动者的工作环境,营造更好更安全的劳动环境,科学合理布局,保障库房、机库、住房等安全舒适。 2.2 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劳动者的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关键还在于不断的安全教育培训。林业劳动本身是一种高危职业,安全隐患多,从业者素质较低,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培训教育,才能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落实到工作中的时候,才会更加注意。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劳动技术的培训,由于林业劳动工序与工作技巧的掌握对保障劳动安全与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培训中加强技术方面的锻炼,对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安全教育,因人施教,从而达到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时常提醒劳动者,不断灌输安全生产意识,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因主观疏忽而造成的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2.3 不定期进行自查自纠活动,消除安全隐患 在林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开展不定期的自查自纠活动,通过深入生产一线,和劳动者共同寻找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一起进行妥善解决。对于生产设备的使用,要制定使用流程进行规范,并不断模拟实训合格之后,作业人员才能正式使用,对于平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注意的工序、操作规程等都要进行一次自查,尽可能寻求到最合理最科学的操作流程,消除安全隐患的发生。 2.4 做好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方案 在实施林业劳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以不至于陷入慌乱,延误处理时机。应急预案制定之后,要组织劳动者学习,不断强化,防止预案形成一纸空文。此外,尽管各项工作做得很好,也无法保障不出安全事故,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要有完善的事故处理方案,通过一系列的程序,调查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涉及的相关责任人,事故的处理结果等,用制度来保障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 劳动安全论文:制度约束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安全 [关键词]制度 ; 就业安全 ;就业歧视 ; 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关于就业安全 随着高失业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关心就业的安全性问题。然而对于就业安全的关注人们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构成部分,从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早在20世纪606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就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实践证明,居民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度首先反映在就业方面,不能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是不能提高居民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度的。失业率过高,失业时间太长,对经济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最近几年,面对我国较为严重的就业问题以及日益增大的就业风险,学术界也逐渐开始了对就业安全问题的探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该问题的探讨仍然更多的是限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层面。如有学者认为:就业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全局性问题……,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1]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包括国内经济安全与国际经济安全两部分。国内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免于金融危机、失业、生态灾难、通货膨胀、大规模贫困、商品不安全、外来人口冲击等而处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正常状态。[2] 笔者认为就业安全可以基于以下两个层面来研究,一是将其作为影响和构成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部分;二是针对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探讨不同的劳动群体所面临的有差异的就业安全问题。 首先,当我们从经济安全的角度来考察就业安全时,应根据失业率的变化并综合经济发展的其它因素确定可能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失业警戒线”,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改善和加强有关工作,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有效运行。 那么,怎样的失业率才有可能影响到就业安全乃至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呢?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一定规模的失业大军是劳动力供给的“蓄水池”,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跳槽”、“选业”等现象,社会上必然始终存在一定量的失业人员,经济学家把这类失业而导致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最低为3%。因此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失业率“度”的掌握大体标准是:3%―4%以内的失业率属于劳动力供给紧张型,5%―6%属于劳动力供给宽松型,7%―8%为失业问题突出型,9%以上为失业问题严重型。然而,失业率的高低仅仅是确定失业警戒线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因为对失业的承受能力还与失业保险水平及其覆盖率、就业服务、职业训练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失业保险覆盖面大,失业人员生活有保障,可容许的失业率也就高些,相反,失业保险水平较低,造成失业人员生活水平下降过多或生活发生困难,则同样的失业率导致的社会问题将严重一些。 鉴于我国失业保险覆盖率底,失业保险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实际情况。2002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首次利用德尔菲法判断我国城镇失业状况,确定了城镇失业承受能力的大小,并据此确定了城镇失业报警系统的指标构成以及失业率的警戒线(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失业率的警戒线约为7%左右。①当然,失业率的警戒线和报警系统指标并非一成不变的,需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及时修正。 其次,对就业安全的研究还应该基于另一层面――即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和不同的就业群体存在的有差异的就业安全问题。因为,随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就业规模的扩大,而且日益关注就业质量的提高。国际劳工组织曾针对工作条件差、没有合同、工资低的情况,开发了“工作中贫困”这一概念以覆盖那些有工作但所得收入不足以使自己及其家人摆脱每天1到2美元的贫困线的人们。同时提出了“体面就业”的概念,[3]并将加大创造体面劳动机会的力度作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峰会所确定目标的关键。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讲,就业安全可以理解为对劳动者就业机会的获得程度、就业能力、就业环境和条件、就业的公平待遇以及失业后保障其基本生活满足程度等的评估。 本文着重于第二层面的就业安全的分析,试图从制度约束的角度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安全进行探讨。 二、就业歧视: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问题的典型体现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显性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与城市转移,在城市寻找工作。然而与城市居民相比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里没有平等的就业权利,谈不上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待遇以及良好的就业条件和环境,存在极大的就业安全隐患,而就业歧视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的最典型体现。 关于就业歧视,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阐述。现代经济学认为:当雇主为既定生产率特征所支付的价格依据人口群体的不同而表现出系统性差异的时候,就可以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歧视。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中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初级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前者意味着较高的工资,更多的提升机会,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更稳定的工作模式。后者意味着工资较低的工作,由那些受到歧视并且工作模式很不稳定的工人所从事。 在我国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渗透到其就业的全过程,具体体现为就业机会歧视、工资待遇歧视和就业保障歧视。 (一)就业机会歧视 市场经济是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经济,公平就业是市场平等的重要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公平包括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公平就业亦应如此。公平就业首先应该是机会上的公平,即每个人都按照公正程序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取就业机会。虽然追求机会公平在客观上会因为每个人自身条件的差异和就业岗位的稀缺而使一部分人获得就业岗位,另一部分人失去就业岗位,导致就业结果的不公平。但这通常能为人们所接受,其导致的结果不公平也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加以补救。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存在农村和城市两大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分处于这两大市场的劳动力从来就谈不上平等的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前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国民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并严格禁止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户籍制度不能完全阻止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仍然将城市劳动力分割为本地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两大类型。为保证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城市政府在制定本地区用工政策上表现出严重歧视外来劳动力的倾向,通过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剥夺农民工的就业权利。例如,一些城市的政府规定,外来工只有领取务工证、暂住证等方有进入城市就业的资格,而这些证件又有数量上的限制;并且向雇佣外来工的单位和外来工本人收取各种费用,这种费用的收取提高了外来工在城市的就业成本,增加了本地工的竞争优势。对于外地劳动力而言,就业机会的丧失,并非市场机制自然淘汰的结果,而是政府的就业歧视性政策对他们排斥的结果。 (二)工资待遇歧视 工资待遇歧视既包括生产能力相同的工人不能获得相同的待遇,即同工不同酬;又包括迫于工作稀少的压力被迫接受最低工资,甚至雇主恶意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 由于地方政府政策对工种限制的存在,进城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脏、乱、差的工作。如果城市居民从事同样的工作,一般都有相应的津贴给恶劣的工作环境予以补偿,而农民工劳动力买方市场的垄断使其无法享受到同样的补偿。而且这种劳动力买方市场垄断还致使农民工在接受工资时,常常陷入“囚徒困境”,被迫接受最低工资。因为,城市中的农民工不像正规部门的企业职工,有正式的单位,易产生一种归属感。农民工之间松散的组织结构,使其对农民工作为一个阶层的整体利益的关心远远弱于对个人利益的关心。他们往往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再加上迫于工作机会稀缺的压力。在面对雇主时,农民工相互之间没有合作的意愿和基础,其“最优策略”一般是接受低工资而非坚持高工资。 至于雇主恶意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由于农民工市场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农民工丧失了提出签订完备合同要求的资格,从而为雇佣者故意损害农民工权益,故意拖欠工资,借故辞退农民工等提供了法律的漏洞。而且农民工进城后,暂住地政府对农民工的组织管理工作停留在简单的办证收费上,并未真心诚意地帮助农民工成立自己的维权组织。“因此,农民工的管理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农民工没有表达自己意思的正规渠道,农民工的组织仍只是原始的地域组织或血缘组织”。[4]今年上半年发生在山西洪桐县的黑砖窑事件,就是剥夺农民工的最典型例证。 (三)就业保障歧视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是政府对于在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中受损失的弱势群体的一种弥补,它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对于农民工而言,其劳动供给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注定了农民工只能忍受低工资、高强度的工作,从而成为初次分配领域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在市场经济中为了兼顾公平,对于弱势群体,政府应该在再分配的制度安排中给予适当的弥补,以减少其受损的程度。比如,对于在初次分配中处于利益受损的城市的弱势群体,政府通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调整,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对于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城市居民,政府规定其就业待遇并要求企业强制执行,从而使权利的行使和利益的获得具有先天的保障性。对于失业后没有工资收入的城市居民通过失业保险以保障最基本生活水平。然而,进城农民工却与城市居民能享受的种种社会保障无缘。据李强1999年在重庆地区十余个县对于外出农民工家庭做的问卷调查表明,城市农民工失业后,多数靠积蓄生活,或向亲友、老乡举债度日。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没有一例曾经得到过劳动单位或地方组织的帮助。可见城市农民工几乎完全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网络之外,承担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双重之苦。 三、制度歧视: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的根本原因 就业领域的不平等对待引起的就业歧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失灵、文化传统、种族隔离等原因,也可能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西方学者认为歧视的根源来自市场的不完备(不完备的知识、资源的非流动性、不完全的竞争)和人类的不完美(一些人有歧视偏好)。[5]然而,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既有市场经济国家共有的问题――“市场歧视”,又存在由于体制转轨、制度不衔接而引起的“制度歧视”。而且后者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的影响更为严重。 (一)市场因素――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的直接原因 从市场的因素分析,与其它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导致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主要是由于市场失灵和个人偏见的存在。 在同一市场上的劳动力,一部分人就业的增加,将导致另一部分人就业程度不同的减少。在我国城市社会普遍存在两个劳动力市场:一是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初级劳动力市场;另一是收入低、劳动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在初级劳动力市场活动的主要是城市的劳动力,次级劳动力市场则由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那些受教育程度低、职业不稳定的城市居民构成。因此,农民工的进入将导致次级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对城市非专业技术劳动力带来一定的冲击,致使城市非专业技术劳动力或者是工资水平下降或者是就业水平下降,从而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抵制。为此他们将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意愿。例如,他们的意愿可以通过对基层人大代表的选择得到表达,进而反映在对各级政府的选择中;或者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舆论工具等表达某种情绪。如果把各级政府分别看作是寻求政治收益最大化的主体,它们通常会在政策制度的政治成本和政治收益之间进行选择,最终出台那些能够产生最大化政治净收益的政策。[6](533-565)由于地方政府是由本地选民间接、本地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的,自然是首先代表本地居民的利益。在城市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对于外来劳动力的不满之后,地方政府便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排斥外地民工在城市就业,阻碍劳动力流动。 就企业而言,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其对劳动力的雇佣行为是市场行为,出于自身成本的考虑,不存在雇佣歧视和职业歧视,愿意雇佣农民工。但由于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趋势,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十分不均衡,农民工的谈判能力几乎为零。加之政府又将农民工排斥在城市保护体制之外,从而为不法企业主恶意克扣和拖欠工资的行为(工资歧视)提供了条件。 (二)制度因素――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的深层次原因 一般情况下,在不同的人群之间,数量上的差异往往能给数量上占优势的一方提供一种歧视数量劣势者的资本。然而,我国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歧视。而且从理论上分析,在社会主义中国工农联盟之间应该没有歧视的可能,然而,约占人口70%的农民,即数量优势群体,在城镇居民面前却真实的感到了歧视的压力。这一有悖于政治宣传的现实只能基于这样一个理由:一种制造和容忍歧视的制度力量在支持这种歧视的存在。而这种制度是一种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即适应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战略的,与就业、社会保障容为一体的户籍制度。[7]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推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在资本稀缺的发展阶段推动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人为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投资成本,即压低资本价格、能源原材料价格和工资。而在低工资条件下保障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相应地需要压低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的价格。为此,政府首先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垄断农产品的定价、收购、运输和分配,以低价获得基本农产品,并以低价分配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和城市职工。运用这样的政策手段政府就将压低重工业发展成本的负担,转嫁给了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者。同时为了确保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还必须相应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以防止农村生产要素的外流。于是,继统购统销政策之后,又实现了化,农村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都被限制在这个空间内进行。 而且,由于重工业的资本密集型性质,劳动吸纳能力较弱,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意味着牺牲掉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学者曾做过这样的计算,改革以前每亿元投资,在轻工业部门可吸纳1.8万人就业,而在重工业部门只能吸纳6000人就业,即重工业就业吸纳能力仅为轻工业的1/3。[8]因此,为了保障城市居民充分就业,控制劳动力从农村流出的户籍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下,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农村居民不能随意变更居住地和务农身份,特别是不再可能进入城市居住和就业。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废除了制。与此同时,政府开始对价格进行改革,农产品市场逐渐放开;出现了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和资本开始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流动。这时户籍制度虽不能完全阻止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在城市下岗、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政府劳动管理部门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部门为了尽快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失业问题,在制定本地区用工政策上表现出严重歧视外来劳动力的倾向。 一种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刚性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事实上,20世纪末各城市地方政府在面对农民工的就业竞争时,对就业工种、专业、人数、就业期限所作的全方位和近乎苛刻的规定正是传统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一系列歧视性政策措施路径依赖的结果,在这样一种政策氛围下,农民工很难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职业选择,他们在工资待遇、劳动争议处理及维护自己合法权利方面均无法与他们的城市同行看齐,进而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 四、结 语 就业歧视是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隐患的典型体现,因此,只有消除这种歧视才谈得上农村转移劳动就业安全程度的提高。而这种歧视源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由于制度的路径依赖而衍生出的限制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措施。因此,取消这些政策措施,构建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是消除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关键。然而,制度的形成基于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例如,户籍制度是产生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同时又是与我国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巨大,而城市自身失业率高、就业质量有限的矛盾相联系的,因此,必须通过经济条件的变化来完善和修正制度,并促成新制度的产生。 早在1999年Solinger[9](455-478)就关于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公民可以自由获得城市户口,劳动力市场不再有歧视提出两个相关的限制性因素:一是取决于劳动力需求格局变动的时间性,即城市经济发展对外来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度提高,可能成为体制转变的契机。二是城市劳动力的保障权利和地位,即如果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安全比较确定时,外来劳动力的权利也相应会提高。在制度建设这一长期趋势下,就短期或眼前而言,我们更应该从提高城市就业容纳量,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入手,提高其就业安全度。 劳动安全论文:煤矿企业劳动安全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问题探析 【摘要】劳动安全管理在煤矿企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了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也关系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文章重点从提高招聘员工的标准、加强技术培训落实劳动安全教育、完善安全考核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做好社会保障管理、防止职业危害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煤矿企业 劳动安全 人力资源管理 由于煤矿企业的技术工种较多、对设施设备的要求较高且自然环境较恶劣等客观因素,它是非常容易引起劳动安全事故的企业。但是煤矿企业还存在着安全意识较薄弱、管理不完善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因此对于引起的劳动安全事故,煤矿企业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行使日常工作中安全管理和监督的安全管理机构,应当负责含劳动安全在内的所有安全事务。 劳动安全管理在煤矿企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了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也关系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煤矿企业要从全局的战略角度考虑劳动安全,促使全体人员积极配合并参与劳动安全管理。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企业员工劳动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对劳动安全的管理,它不仅能够很好地防范劳动安全的隐患,还可以及时化解劳动安全的危机。此外,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处理企业日常业务的时候,要从制度上管理并监督劳动安全。我认为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招聘员工的标准,录用合格人员 为了确保煤矿企业的劳动安全,煤矿企业仅仅依靠完善的劳动安全管理体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术较熟练且劳动操作较规范的员工队伍。这样的员工队伍能够遵守安全技术的规程,且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劳动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同时企业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甄选合适且具备一定能力的人才担任关系到劳动安全的岗位,要结合不同的岗位制定出不同的评选标准。 煤矿企业要对负责企业劳动安全管理的各级管理人员,比如说企业中高层的管理人员、车间的主任和生产部的组长等,我们要重点考察他们所具备的劳动安全管理的知识及经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是负责企业劳动安全的主要人员,企业中层的管理人员是负责部门劳动安全的主要人员,他们要切实贯彻落实劳动安全法规、鼓励劳动安全保护、及时检查并监督劳动安全实施的情况及解决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等责任。同时中高层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劳动安全法规和从事劳动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车间主任是负责车间劳动安全的主要人员,车间主任的工作任务是贯彻执行劳动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操作的流程、积极开展劳动安全的培训、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解决一些劳动安全事故,这就要求车间主任熟练掌握车间设备安全操作的流程,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日常劳动安全管理的经验。生产班班长是负责监督班组的劳动安全,是从根本上执行劳动安全方面的规则制度、开展日常班组会议、组织员工参与学习安全操作的流程、监督劳保物品的使用以及参与劳动安全事故的调查等任务,要求掌握班组岗位操作的基本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班组劳动安全的管理经验。 劳动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岗位就是那些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的岗位,井下采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制定了17类特种的作业人员,同时要求这些从业人员必须有特种作业的操作证才能上岗工作,而煤矿企业恰恰覆盖了这些类别。这样的工作很容易引起劳动安全事故,因此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且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胜任这一岗位。总而言之,为了保证劳动安全,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安全机构一定要严查特种作业的操作证,否则坚决不予上岗。 二、加强技术培训,落实劳动安全教育 如果员工的技术水平比较高且操作规范,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因违章作业而发生的劳动安全事故。煤矿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首先,集中授课设备和工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把那些具有相似工作性质的工种集中在一起,然后对员工开展系统的基础知识培训;其次,在学习岗位技术操作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现场的模拟或者“师傅带徒弟”等途径来加强对员工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再次,开展适当的劳动竞赛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集中同一工种的员工开展技术能力的竞赛,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此外,对特种作业的操作证也要进行复查审核的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仅依靠以上的技术培训来提高劳动安全是不够的,还应该对员工开展劳动安全的教育。在录用新员工的时候,要在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即企业级、车间级和班组级)考核后才能正式录用。同时在员工日常的工作中,要书面记录班前安全的讲解、班中安全的检查以及班后安全的总结。此外,定期对员工加强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安全演习等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完善安全考核制度,建立奖惩机制 保证劳动安全是煤矿企业在生产中始终要坚持的最高原则。因此很多企业建立了劳动安全的责任制,把劳动安全作为绩效考核时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还很好地把劳动安全、工作绩效及奖惩制度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与劳动安全相关的岗位考核时,通常采用相对指标(依据劳动安全的实际情况评分,并计入考核的总分)和绝对指标(依据劳动安全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和频率,来扣减绩效考核的总分)这两种方法来考核绩效安全。 在实施劳动安全考核的时候,根据岗位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考核的内容。比如说劳动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劳动安全建议采纳的效果、劳动安全教育等。同时还要依据劳动安全考核的结果,对优秀者奖励,对较差的实行惩罚,奖惩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同时逐步建立企业完善的奖惩制度。 四、优化工时和假休,做好社会保障管理 工时和假休对劳动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工时和假休可以让员工身心健康,更好地投入工作,最重要的是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尽管劳动法中详细的规定了工时和假休,但是企业也应结合岗位特点,制定出符合员工利益的工时和休假制度。由于煤矿企业的生产要连续,作业人员需要实行倒班制,但其他人员可以选用标准的工时、不定时工时或者综合计算工时制等。同时企业要遵守劳动法中对职工合法权力的规定,如带薪休假、享受节假日等。此外,人力资源在进行岗位分配的时候,要考虑工时和休假的问题,避免空岗给工作上带来的不便。 企业要按时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这样不仅维护了员工的基本权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还保障了劳动安全。 五、受理劳动申诉,防止职业危害 协调劳资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点,由于煤炭企业的经营复杂,劳动申诉和建议大多是员工和工会提出来的。这些内容涉及到员工很多方面的利益,有薪酬方面的、有劳动安全方面的等。当人力资源部门接收到了这些申诉和建议后,就要尽快地调查,寻找解决的方案,解决后要及时地反馈给员工。如果涉及到劳动安全就及时转交给安全机构处理。 在劳动安全事故发生后,人力资源部门和安全机构要联合起来调查原因,并及时解决问题。要按照规定赔偿受害者。同时依据事故的性质,人力资源部门对事故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分或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研究表明,员工长期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就很容易患职业病,2002我国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共有10大类104种职业病,而且这些病例在不断地增加。煤矿企业是一个职业病高发的企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联合起安全机构,改善工作的环境,监督劳保用品的使用,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从而保障员工的劳动安全。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保障劳动安全,我们必须掌握且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安全的关系。 劳动安全论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思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是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在当今世界先进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责任、有义务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证;企业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履行维权职责的重要任务,也是发挥国有企业工会组织特殊作用的重要方面。因此,在企业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研究和探讨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方式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切实加强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安全工作中一种全新的工作标准,做为工会工作者,必须加强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识,才能在构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这项工作中发挥工会组织的特殊作用。所谓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就是企业通过一系列标准为劳动者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企业对职业健康安全工作进行控制的思想理念及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改善物的不安全状态,形成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使企业为职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职工也具有我能安全、我会安全的能力,从而有效控制风险、确保安全生产和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通过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促使企业有效控制和降低各类危险、危害和事故风险,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更进一步保障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职工的健康安全。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强调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彻底消除各种事故和疾病隐患,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企业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作为钢铁企业,尽管在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安全观念、管理、行为、物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的框架,逐步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要建设成为精品板材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也必须积极地与世界接轨。要建立具有钢铁企业特色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就必须用先进、现代的安全管理方法,规范安全管理工作,提升钢铁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建立和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这一系统化、程序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就能够促进钢铁企业由传统安全管理向现代安全管理的快速转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当中,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充分认识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肩负的责任 目前,钢铁企业技术改造任务繁重。在寻求企业生存和更大发展、特别是在技改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时间就是金钱”,追求速度、抢工期的现象普遍存在,施工现场交叉作业、施工环境恶劣,职工的健康、人身安全受到较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工会组织切实加强劳动保护工作,维护职工的权益。现实的工作需要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必须得到切实加强。 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还肩负着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重任,必须切实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维护好职工安全健康权益。同时,开展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对促进企业发展、建设和谐企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中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途径 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中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要突出工会工作的特点,积极参与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当中。1、做到“源头”参与。“源头”参与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在企业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目标、劳动保护工作条例、规定等重大事项和规章制度时,工会要代表职工参与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参与影响作业场所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的任何变化的讨论;参与职业健康安全事务。要站在职工的立场思考问题,提出意见,从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就职工关心的劳动保护问题,与行政展开积极的对话、协商,使职工的利益得到切实的维护。在代表职工与行政签定的集体劳工合同中,对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内容定期检查落实。2、做到过程参与。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发动和组织职工搞好危险源普查辨识、等级评定、措施制定、以及预案编辑工作,协同行政部门在醒目的地方、部位悬挂警示标识,提示职工注意安全;二是在职工卫生健康方面,注意噪音、有害气体等方面对职工身心健康的侵袭,建议并督促改善工作环境,设立隔音间、安装有害气体报警器,配备必要的 血压测量仪器,时刻关注职工的身体状况,做到及时预防和治疗,同时还要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三是注意劳动保护的佩带,教育和培养职工文明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企业职工新形象。3、检修施工中有效参与。工会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职工代表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的职业健康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是否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进行监督和视察,从根本上维护职工始终在良好的环境下工作。同时,对发现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时,工会要责无旁贷地向行政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场所。4、做好检查和视察,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工会组织一是可以依法组织职工参加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定期组织员工代表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情况做现场调查;二是可以通过独立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还可以给予必要的考核和处罚,以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三是可以组织职工代表就劳动保护发放标准、配备范围、以及质量等有关劳动保护工作进行专项视察,从而推动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不断发展;四是要不定期组织开展有益于职工职业健康安全的竞赛活动,并且把职业健康安全作为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生产安全部门联合开展班组安全竞赛,营造钢铁企业特有的安全文化氛围。 总之,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我们要在全面建立和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发挥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作用,切实把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融于企业管理工作之中,使维权工作更具有操作性,确保工会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辽宁本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水厂工会 劳动安全论文:自贡农村劳动力现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当前,粮食危机已席卷全球,粮价不断上涨,已经形成次贷危机之后对全球经济又一严重的威胁。据统计,自2007年中期至今,全球粮价上涨了大约40%。仅2009年前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就上涨了9%。可见,粮食危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开始凸显。虽然我国粮食供给目前能保持大体平衡,受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较小,但国内粮食价格由于农资成本的增加,节节攀升,保持市场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已逐渐增大。特别是随着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去,农业科技普及率的下降,已经影响和危及到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为此,要在人均占有耕地极少和耕地逐年减少,人口逐步增长的严峻形势下,实现国内粮食的自给和市场粮食的有效供给,必须稳定农村的基本劳动力,并提升其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粮食的单产和总产,为粮食安全和粮食的有效供给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农村劳动力数量不足据自流井区、大安区、贡井区、荣县对4个乡镇的12个村37个社的调查:在11 480人中,有适龄劳动力(男16~55岁,女16~50岁)6 117人,其中外出务工3 076人,占适龄劳动力的50.29%。从全市统计数据看;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33.2万人,其中外出务工67.68万人,占整个农村劳动力的50.9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农村劳动力总量不足。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5%。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的调查更令人担忧,一般只经过5~6年的学习,初中及小学以下学历者高达97.17%。无论从其科学文化素质,还是职业素质、专业技能,都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过大,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偏少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67.68万人次,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据12个村37个社的调查:适龄劳动力6 117人,外出务工3 076人,占适龄劳动力的50.29%,且男劳动力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7.68%;大山铺镇3个村有适龄劳动力1 089人,外出务工618人,占适龄劳动力的56.7%,且男劳力占外出务工人数的71%。 4.新生劳动力大量外出,后续劳动力严重匮乏从12个村37个社调查统计的情况看:2007年新增劳动力159人,外出务工就达107人,占新增劳动力的67.3%。如今农村新生劳动力大都向往城市,不愿留在农村种田。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没毕业就随父母或单独到城里打工,这就使得农村新生劳动力严重匮乏。 5.超龄劳动者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入到了城市,新生劳力又不愿在家种田,这样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都是超龄劳动者或老弱病残人员,他们成了目前农村种粮的主要劳力。从37个社调查来看:超龄劳力达1097人,占现留农村总劳力24.4%。据大山铺镇的调查:3个村有超龄劳动力317人,外出务工87人,占超龄劳动力的27%,而超龄劳动力务农的占现留农村总劳力的32.5%。 二、农村劳动力现状对粮食安全已构成严重威胁 1.劳动力不足,已引起部分土地荒芜由于农村劳动力总量不足,主要是适龄劳动力偏少,从而使得一些农户缺少或无劳力耕种。据12个村37个社的调查统计,共有耕地11167.95亩,人均0.97亩,荒芜39.6亩,占当地总耕地的1.25%。作者在农村走访了解到,当地应种而未种的土地约在20%左右,若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因劳力不足荒芜的耕地加以统计,那将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对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不容忽视。 2.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生产效率低由于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和初、中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加起来不到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竟高达2/3以上,且仅受过短期培训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也流向城市打工。因而留在农村种地的劳力,要么超龄,要么没有接受过学习或培训,素质不高,从事农村生产的效率必然较低。据对12个村37个社的调查统计:全年粮食总产4614 617kg,耕地亩产537kg,农村人均粮食仅401.9kg,若按全市总人口计算人均仅达300kg。可见,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其粮食产量低,致使全市人均粮食水平远远低于400kg的安全线。 3.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困难,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 目前,在我市农村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少。原有的一些技能型人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都到了城里另谋高就,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乡镇一级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技术人员少,工作量大,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等现象,加之农技人员待遇低,收入无保障,许多农技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农用物资的经营上,对农民的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减少,给粮食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从发展的角度看,后续的农技人员很难接上,现在的学生大都不愿学习农业技术,报考农业中专、农广校的学生寥寥无几。长此下去,农村科技人员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4.农村新生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劳力越来越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已明显不足据测算,我市在耕牛减少,机耕率不足20%的情况下,从事粮食、蔬菜、水果、蚕桑等约需劳动力63.52万人,而实际除去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从业的34.68万人外,适龄劳动力只有30.94万人,再加上18.62万超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已开始凸显,对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已造成一定影响。 5.种粮成本高,收益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民种粮成本增加,收益降低,增产不增收,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一些农户不得不放弃种田,到城里打工赚钱,造成农村劳动力的过度外流。据大安区农林局对大山铺镇农民耕地成本的调查分析:水田每亩成本高达566元,按每亩产粮450kg计算,每公斤1.70元,产值765元,收益199元/亩。农民种地不仅赚不到钱,甚至还要亏损,谁还情愿留在农村种地。长此下去,种粮的劳力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加之耕地的逐年减少,粮食总产上不去,市场供给必然受到波及,进而影响到人民的基本生活。 三、稳定农村基本劳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 针对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对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构成的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稳定农村的基本劳力,并提高其素质,以确保粮食的生产和安全。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合理分流农村劳动力从总量上看,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滞留在农村,对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发展都不利;但过度地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力、新增劳力都流向城市,农村基本劳力无保障,便会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业的发展。为此,全市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要树立全局思想,统筹兼顾,正确引导,在保证农村种养殖业基本劳力的前提下,合理转移和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到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业的发展,又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使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两不误”。 2.突出教育,加强培训,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首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各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技能操作和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农村培育一批技能型人才。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 4.普及科技、推广新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首先要建立起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下心来,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提高科技对农业,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再次,要稳步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创新农技推广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科技成果在农业上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5.创建机制,营造氛围,激励农村劳动力服务和建设新农村首先,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有限的耕地集中承包给种粮大户或骨干农民耕种和开发,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其次,全市各乡镇要建立起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长效机制,要鼓励农村青年立足家乡科技致富、创业致富,并创造和提供一定的条件。再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使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城市倒转回农村发展,使农村能有足够的基本劳力,以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安全。 (通联:①四川省自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643000②四川省自贡职业技术学校) 劳动安全论文: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赵国友(1964),男,河南固始人,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 要: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要素禀赋之一,这是学界的共识。经验观察证实,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利用的另一方面,则是在它促进中国制造业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而产生的有限能源的大量消耗问题,这已经危及中国的能源安全。要兼顾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和能源安全,必须反思地大物博的传统思想,吸取有关国家能源储备和利用的经验,制定能源新战略;在引用外资项目和新建项目时,将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提高技术门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并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 关键词: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能源安全 一、研究背景与思路 人口众多,很久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豪与骄傲。人口众多的优势在技术水平极其低下的农业经济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新兴产业以及推动产业变革的工具所含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西方的差距已经明显,但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经贸关系等条件约束,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感觉到人口众多有什么劣势,甚至相反,多数中国人认为人多势众,这是优势。当然,影响中国人的这种视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战争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直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外资经济渐成规模,劳动力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再次显现。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禀赋成为中国经济日益崛起的极其重要的特征,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比较优势(袁志刚,2006),这似乎成为学界的一个共识。 但是,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古话的哲理寓意深刻,如果用这句古话来诠释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话,那么,今天的比较优势在未来就转化为比较劣势。现如今,我们利用劳动力资源这一比较优势,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国外资金,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形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使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日渐成为“世界工厂”,从而将因户籍制度而依附于土地的剩余劳动力晰出,中国的隐性失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达240万个(朱之鑫,2004);同时,增加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1983年农民家庭纯收入为310元人民币,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8年增长近一倍(1978年仅为134元人民币),而到了1993年增长为921.62元人民币。仅就中国经济增长来说,劳动力资源作为比较优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仅是劳动力资源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劳动力资源优势将中国铸造成“世界工厂”,也是未来利益的受损者,因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单单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就业和经济增长,而且意味着对中国有限能源的巨大消耗,必然危及中国的能源安全。加之利益的驱使和“条块结合”的体制,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往往不惜一切代价,或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从而影响生态环境,或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甚至浪费。 所以,本文在承认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对推动中国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拟从未来的视角,而非现实的利益对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与能源安全的关系进行研究,其逻辑结构为: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外资,变中国为“世界工厂”,从而使中国能源过度消耗,着眼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反思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和“世界工厂”,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制定相应的能源战略,置中国的未来能源于安全之中。 二、文献回顾与前瞻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并成为中国近30年经济增长中最为重要的要素禀赋。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中,尤为具有代表性的是比较优势理论。所谓比较优势,通称是指一个国家较之其他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商品的生产相对地更有效率,也即具有较小的生产成本。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的《国富论》中曾多次讨论比较优势。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系统提出比较优势原理,其基本观点包括: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上均占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原理包含一系列假定条件(黄辉,2001),如国际经济是静态经济、边际成本不变等。主张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国内学者,大多是从劳动力要素禀赋对就业、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层面来分析问题的(吕政,2001;徐晓玲,2004)。但也有不少学者研究发现,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具有严格的产业和能源限制(许经勇,2005;陈庆修,2003),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密集性和能耗较小的产业或领域。如果不讲产业和能源等约束条件,滥用劳动力资源,就可能陷入“资源的陷阱”:其一,低工资陷阱。有资料显示,我国工人工资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不说,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制造业工人周平均工资是最低的,与韩国的比值为1∶8.12。低工资成本造成廉价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会遭遇两种情况,一种是产品具有竞争力,市场份额在同类产品中有明显优势,另一种是遭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近几年东南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民工荒”(钱凤娟、王晓娣,2005;刘湘国,2006),则说明人口红利随着未来人口结构进一步的变化和相关政策的调整终究是要消失的,为此,“避免经济增长源泉耗竭现象的出现,需要一个国家在仍然享受人口红利的同时,借助这种人口红利,创造出持久性的经济增长源泉。……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蔡、杜阳、王美艳,2005)。其二,高就业陷阱。目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被制造业所吸收,其表面和现实的利益是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但如果不提升劳动力自身的技术含量及综合素质的话,廉价劳动力在未来科技不断创新的信息社会里注定是没有光明前景的,众多廉价劳动力必然随着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而大量减少,从而涌向社会,造成就业压力增大和贫富分化扩大,最终危及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 说到底,劳动力资源优势,毕竟不是人才资源优势,除去自身科技含量较低之外,还要受到来自外部诸多因素的限制,从而使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只能在一定空间内发挥作用。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实际上是世界分工格局和产业结构转换的结果,发达国家利用FDI,借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能源,将那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生产充满危险的产业或生产过程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代谦、别朝霞,2006)。积极吸收和利用FDI,大力发展制造业,是中国进入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而工业经济相对于农业经济来说,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生产效率高,二是能源消耗大。1990年至今,我国经济对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5%上升至50%(刘伟,2006),我国的能源弹性系数,也即能源消耗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1991-2000年为0.2,而2001-2004年为1.29,2004年则高达1.6。根据中国科学院最近完成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预测,到本世纪下半叶也就是2080年中国将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照此计算,我国人均收入将达8000美元,人口―车辆比率将从1998年的125大幅提高(傅庆云等,2004a),仅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从2000年的大约30%增加到2010年的60%和2030年的80%(傅庆云等,2004b)。这种严重依赖程度,不可避免地对经济运行,甚至政治、军事、外交等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王涛,3005)。能源如此重要,不仅提示我国政府要加大新能源开发的投资力度,保持一个长效机制,而且警示我们要节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的关系。 三、经验观察与结论 为了能够有效地阐明劳动力资源利用与能源安全的关系,我们不妨假定:(1)新能源开发在未来30年极其有限;(2)现有能源探明储量和生产量不变;(3)中国的GDP年均增长为6%。 1.人口数量、工业部门劳动力供给与工业总产值 对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近年来,学界出现了关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的这一传统观点的反思关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成果:《人口的迅速增长:后果及其政策含义》(由罗格尔・莱维尔主持,197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政策问题》(由罗纳德・李、D.盖尔・约翰逊主持,1986)和《终极资源》(朱利安・西蒙,1981)。,有学者提出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盖尔・约翰逊,2004)。通过表1的有关数字分析,可得以下信息: (1)我国的人口和经济都保持较快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下降,如第三个五计划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6.21%,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8.04%,下降了8个百分点。但人口总量仍在持续增长,2005年突破13亿。 (2)人口数量的绝对增加,使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呈绝对增加的趋势,特别是从第五个五年计划的6714万人增加到第六个五年计划的8349万人,增长率为近25%,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9697万人增加到第八个五计划的15655万人,增长率超过了60%,这四个五年计划中,工业部门劳动力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密切相关。这也印证了有学者关于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观点。当然,要说明的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因自然灾害和政治等因素,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出现减少的状况。 (3)我国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增长导致劳动力供给增加并不断向工业等产业转移,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部门的总产值及其增长率保持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个五年计划到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都在50%左右,特别是“六五”计划到“七五”计划增幅为146.2%,“七五”计划到“八五”计划的增幅为284.11%。与此相联系,外资规模和贸易出口额也不断扩大。但这些都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我们是要借助工业部门总产值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来说明这些数值增加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能我们源耗费过快过多,危及我国能源安全。 2.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耗 资源禀赋及其生产能力对于工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来说,其重要性非同一般。但凡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资源的诅咒”,便说明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徐康宁、王剑,2006)。这一命题给予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启示是,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也可能是一种“资源的陷阱”。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追求效率,劳动力资源优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于降低,而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于不断提高。所以,撇开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研究这一比较优势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能源安全的负面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的结果之一,就是对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大,能源供给弹性空间不断缩小。为了简捷方便,我们仅在表2中列出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以及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能源子项目的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分析可得: (1)十个五年计划中,除了“二五”计划外,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均在稳步增长,但能源的消费弹性系数呈递减趋势,“六五”期间,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为0.51,但到了“八五”期间变为0.18,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降低了2/3。这充分说明能源消费增长率对GDP的增长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取决于GDP增长率对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在降低,能源消费率增长的百分比高于GDP增长率的百分比,能源消费不合理凸现。 (2)我国能源结构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生产总量而言,原煤递减,原油、天然气递增。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至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原油、天然气的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基本持平,表明我国的能源自给率较高,2004年为94%。但是,经济发展的许多指标显示,我国的能源自给率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从消费总量来看,2004年,石油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2.7%,而生产总量只占整个能源生产总量的13.5%,两者之比为近2∶1;天然气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而生产总量只占整个能源生产总量的3.0%,两者之比超过2∶1。按此消费总量与生产总量之比,我国将面临巨大的能源压力。更何况在未来30年里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一个高速增长期。此外,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2003年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单位能源生产的GDP(国际元/千克标准油),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为3.5,2000年为4.5,而同期中国的水平分别为1.7和4.1,虽然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 3.结论 比较表1和表2,可以发现,我国在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长速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也即工业部门的增加值增加,能源消费总量也增加,当然,国民经济总量也在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了十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倍(文懿铎,2005)。就“十五”期间而言,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均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三者的增长速度之比分别为11.86∶9.5∶10.88,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近1个百分点(参见图1、图2)。这种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资本积累带动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使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引发了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危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劳动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即使未来的劳动力资源可能因计划生育政策而出现萎缩(曾毅,2006),但政府可以通过调整人口等相关政策,促使劳动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然而,自然资源中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如果仍然保持目前的耗能模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可能每天要消耗50亿~60亿吨煤炭和8亿~10亿吨原油,这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实现的。如果不精打细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危及后代人的能源分享,那么,我们今天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西方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不能再走某些西方国家的老路,要注意节能和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经济发展与环境危害的不良循环。 四、政策涵义与启示 1.政府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将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 “资源的诅咒”命题,说明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把自然资源当作经济发展的唯一要素,而忽略了对其它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的开发。同样道理,如果仅把劳动力资源作为比较优势,而不着眼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转变为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实际上是“资源的陷阱”。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在充分考虑具体国情和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条件下,如何兼顾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与未来的能源安全问题。仅仅依靠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实质上是把劳动力置于依附外资的条件之下,这不仅不利于国家的能源安全,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当务之急,是将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大于劳动力资源的贡献率,这已为许多学者所证实。所以,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将一般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工人,从而提升我国生产力的整体水平。 2.吸引和利用外资既要考虑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更要考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清醒地看到,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在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甚至有可能使人陷 入比较优势陷阱。在我国工业化初期,以劳动力成本或天然资源为优势的产业,通常都是进入门槛不高的产业(李义平, 2006),要将这一优势变成真正优势、竞争优势,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引进外资政策,对于那些对资源消耗大和对环境破坏大的外资项目,要做充分论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进入门槛,根据动态资源禀赋原则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样,将劳动力资源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节省能源,而且有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 3.反思地大物博的传统思想,吸取有关国家能源储备和利用的经验,制定能源新战略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基于此,我们必须反思地大物博、能源大国等传统思想,借鉴日本和美国的能源战略经验,多管齐下,推行能源消费多样化,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建立石油储备制度,把石油的地上油罐储备与地下技术储备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投资力度,制定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把开源与节能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内生产与参与国际竞合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社会的能源需求和能效变化的预警指标体系,等等。 劳动安全论文:浅谈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劳动保护工作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做好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课题,也是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发挥其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女职工;劳动保护;安全生产 随着新时期女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的转变,企业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是女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整个企业劳动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持稳定、实现安全发展、创建和谐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在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产过程中,女职工没有形成主动维护自身安全与健康的意识,没有“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自觉行为。由于女职工的生理机制和社会的传统观念,她们在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还承担着生育子女和操持家务的重任,相对男职工来讲其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导致女职工对劳动保护的意识不强,甚至是缺失。只有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调试好两种角色的转换,才能切实做到女职工劳动保护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二是忽视了女职工心理健康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女职工劳动保护与企业安全生产息息相关,而安全生产的重点是设备和人身安全。以本公司为例,女职工虽然为数不多,但其独特的生产运行方式和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对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做好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以及保持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心态,对于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使女工劳动保护工作在公司的安全生产中发挥作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 一是加强女工组织建设,为女工劳动保护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是调动广大女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保护女职工的劳动安全健康不受侵害,在安全生产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由于受公司点多、面广、战线长等地理环境所限,公司女工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好,组织的女工活动也是索然无味,无法调动女职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使基层女工积极响应工会开展的女工活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首要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女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如:在广泛深入开展争当巾帼建功示范岗和争创三八红旗手活动中,引导女职工克服家庭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比学习、比技术、比干劲、争一流。帮助女职工掌握岗位技术,提高业务技能水平,展示女职工立足岗位、奉献成才的崭新形象。选树“巾帼示范岗”等先进模范,利用各种媒体和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增强女职工敬业精神,以此不断激发女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加大宣传,增强法律培训教育。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教育,坚定不移地坚持依法履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职责。女职工由于其生理机制,必定要经过经期、怀孕、生育、哺乳、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企业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女职工的生理机制而制定的特殊保护,如生育有产假等,都是女职工劳动保护意识增强的具体体现。加大对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的宣传、执行力度,是各项政策法规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是强化女职工劳动保护意识的有效手段。 三是加强女职工培训,提高女职工综合素质。面对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态势,提高女职工现代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业务本领和竞争能力,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因此,女工组织应对女职工开展以健康保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教育活动,提高女职工的自我保护和素质提升能力。如:组织开展一些妇科疾病知识讲座、评选一些优秀家庭教育经验论文、让家庭教育突出的女职工进行经验分享等等。以此激发女职工自觉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主观能动性,确立起女职工自强不息,追求出类拔萃,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及高成就的主体意识。使女职工继承和弘扬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良好氛围,增强女职工的学习、应对、竞争、决策和创造能力,从而推动女职工实现安全生产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有利于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四是加强源头参与,完善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各项制度,改善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工作条件,适时保证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环境的通畅。依托职代会提出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相关决议和提案,努力实现对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的源头维护。认真监督检查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确保女职工在劳动生产中的必要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加大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监督检查力度,关心女职工劳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情况,研究与探索更深层次的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立足实际,从制度上解决设备、工作环境、外部环境因素等对女职工身体的伤害以及女职工心理健康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五是突出维权职能,是积极做好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根本所在。维护女职工安全健康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不仅是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不可推卸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把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与切实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意识,提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与水平,改善女职工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企业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就能够有新的突破,达到更高的水平,就能消除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许多问题,从而对促进安全生产、维护女职工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通过建立女职工温馨驿站等多种形式,使女职工工作更加细化、规范化、人性化,进而增强女工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充分调动女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各种形式、全方位对女职工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女职工依法维权的能力,关注涉及到女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和方案并维护其权利。在为女职工办实事上,定期组织女职工进行妇科普查,使广大女职工能有健康的身体,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只有扎实开展好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就能够保护女职工的身心健康,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进而激发广大女职工投身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女职工的积极性,全面推进企业安全健康和谐发展。 劳动安全论文:加强职工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劳动者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是我国现行安全生产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组织代表职工对涉及职工安全与健康的有关问题,实施群众监督是法律赋予工会的神圣职责,职工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在创建安全、和谐发展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会组织 一、注重夯实基础,形成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 1、组织基础更加扎实 一是各级工会组织要把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群众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组织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工会要对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成员和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每年组织一次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调查研究影响群众监督员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的建议、措施。三是切实加强与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监督部门的联系,健全完善行政业务部门主导、工会运行、各方支持、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群众性安全生产组织体系。 2、群众基础更加扎实 发动和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是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优势与特色。一是牢牢把握群众性安全生产这一工会工作的鲜明特点,充分尊重劳动者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职工群众参与安全管理的广泛性纳入到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二是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工作重心放在班组,真正实现预防为主的关口前移。班组是社区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也是事故的多发地带。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班组安全建设。三是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发动和组织广大职工查找、消除事故隐患,反对和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组织广大职工围绕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技术攻关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消除隐患,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二、注重“体系”建设,形成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合力 1、注重舆论引导体系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搞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各级工会应建立和完善小区电子显示屏、安全文化街、警示教育片、宣传橱窗、黑板报、标语为基本载体的宣传舆论体系,充分利用小区文化广场、职工之家、职工书屋等工会宣传阵地的作用,在增强人情、亲情、感情和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大力营造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遵章作业的氛围,形成安全生产的舆论环境。 2、注重现场教育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以班前会、监督员座谈会、现场指导培训为基本载体的现场教育体系,及时传达有关安全指示、指令,分析当前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职工思想动态,提出加强安全生产的措施,结合实际进行现场培训和帮教等活动,使上级安全生产要求得到迅速落实。 三、深入开展竞赛活动,狠抓职工安全素质的提高 竞赛活动是工会开展群众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工会工作的品牌。各级工会要围绕“科学发展抓预防,预防为主重教育”竞赛主题,一是功夫下在广大职工身上,牢固树立“职工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的理念,引导职工广泛踊跃参与实践,形成自觉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和环境。二是功夫下在融入思想上,将安全文化融入社区总体文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之中,在社区总体理念、愿景目标、岗位责任制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融入安全文化的内容,时时、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围。三是功夫下在“切实维权”上,认真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群专结合,依法监督”的原则,全面履行法律赋予工会的基本职责,劳动保护工作维权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保护工作内容、活动方式进一步适应需求,贴近实际。 四、积极探索,确保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取得实效 1、增强责任感,切实维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维护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最基本的要求。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是职工最根本、最主要的合法权益,是职工其它合法权益的载体。如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得不到保障,那么其他的权益就显得无用、无助。因此,我们必须从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把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认真履行国家法律赋予工会的神圣职责,切实加强群众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2、突出重点,把职工安全生产的重心放在班组 班组是生产和经营组织的基础,又是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也是事故多发的地带。要积极开展以班组安全为主要内容,以加强班组安全建设为重点,以实现社区安全为目标的群众性班组安全活动。首先要按照全总《三个条例》的要求,健全班组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队伍。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工会小组检查员的事业心、责任心,真正发挥“安全哨兵”的作用。其次要在提高班组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在班组中组织开展以查隐患、堵漏洞、抵制违章指挥、杜绝违章作业、遵守劳动纪律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竞赛和检查活动,提高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第三要开展争创安全合格班组竞赛活动,把安全培训和各项安全指标量化、具体化,形成切实可行的班组安全生产规范,把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油田的各种安全规程、安全制度通过班组去落实、去实现,把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转化为班组职工的自觉行为,为实现安全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3、注重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监督参与作用 建立群众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是有效发挥群众监督参与作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工会维权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要逐步建立完善与同级行政安全主管部门、安监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互沟通,共同协商解决有关全局的安全问题和涉及职工劳动安全合法权益的问题。二要建立健全职代会参与社区安全生产的机制。落实职代会对社区有关职工安全与健康重大事项决策的审议监督权,切实发挥职代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要完善职工代表巡视安全生产情况、检查职代会关于安全生产有关决议落实情况的制度,把群众参与监督权落到实处。三要建立健全社区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治理的平等协商制度,就避免减少职业危害、加强劳动保护、事故隐患治理等事项进行协商,并写入集体合同,也可以就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签订专项集体合同,依法确立社区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劳动安全卫生中的责权利。通过机制建设,逐步实现群众安全生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4、广泛开展各类竞赛 我们要继续把安全竞赛活动深入开展下去,立足社区,立足职工,紧紧围绕提高社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这个重要环节,创新活动的形式、方法和内容,不断把竞赛活动引向深入。让每一个职工努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坚决抵制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把劳动安全卫生的各项要求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 劳动安全论文:浅谈对企业工会做好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认识 摘要:工会开展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必须关口前移,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提高职工群众的安全素质,发动职工群众,开展监督检查,及早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防微杜渐,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形成全员参与的态势。 关键词:企业 工会 劳动 安全卫生 工作 认识 劳动安全健康权益,即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享有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权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企业工会组织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必须从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切身利益这一现实问题入手,采取有力措施遏制伤亡事故,减少职业危害,这是工会维权的基本职责,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应有之意。 一、工会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机制建设 工会做好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保障,特别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举措。 (一)法律赋予工会开展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权利《工会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工会和职工在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工会法》规定:“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安全生产法》规定:“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企业面对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呈现的有利环境和条件,工会应当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职责,理直气壮地参与到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中去,维护和保障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应享有的权利。 建立、完善和创新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机制,是保证工会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企业工会应根据企业的特点、规模以及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抓住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改进工作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机制由于劳动过程主要发生在企业生产一线,危害因素存在于生产劳动中,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然要求工会积极参与到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研究和决策中去,促进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使企业把维护职工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需要,而职工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第一需要。当下,在企业层面上建立“双方平等协商,企业负责落实,工会跟踪监督”的工作机制,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劳动安全卫生协议,引导广大职工群众通过规范有序、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可以从源头上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达到互利共赢、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促进企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企业通过推进民主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强化职工劳动保护监督,建立了适合企业需要、依法监督参与的工作机制。严格履行职代会民主管理程序。实践表明,企业工会以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为载体开展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既有法律依据和理论基础,又有实际成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职工的安全健康的有效方式。 二、工会开展职工安全教育的方法研究 工会是职工的群众性组织,脱离了职工群众,工会就失去了基础。这种群众性的特色正是工会劳动保护监督不同于企业管理和政府监察之所在,由此显示出工会在安全生产格局中应有作用。 (一)工会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必须关口前移职工群众处在生产一线,最清楚哪里存在事故隐患,他们是查找隐患、监督整改的主力军;同时,一线职工往往也是伤害事故的直接责任者,能否杜绝违章操作,能否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是预防事故的关键因素。现代安全理论指出,事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是难以预料的,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以及环境破坏的场合,必须事先采取预防措施,而不是在发生了严重伤害之后才去“亡羊补牢”,在付出血的教训之后再去整改。 因此,工会开展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必须关口前移,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提高职工群众的安全素质,调动他们在安全卫生工作中的能动作用,把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做到生产现场,针对生产过程中“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发动职工群众,开展监督检查,及早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防微杜渐,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形成全员参与的态势。 (二)开展职工安全思想教育的方法途径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工会切实保障职工劳动安全的有力措施。企业工会开展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应注意形式与方法的结合,不拘一格且富有企业特色,既突出形式多样又注重方法灵活。 一要突出安全思想教育的针对性。石化企业要根据油、气生产多的特制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同时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工会开展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必须联系企业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二要注重安全思想教育的超前性。安全思想教育工作要先行一步,必须在生产前对职工进行安全操作培训,举办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法规讲座,提高职工自我保护能力。用直观启发形式,在生产作业场所设立安全管理牌板,设立警钟标志,提醒职工注意安全,起到警钟长鸣作用。 三要把握安全思想教育的及时性。根据生产中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教育,对“三违”人员挂牌警告,现身说法,让职工了解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从中吸取教训,掌握整改事故隐患措施。 四要讲究安全思想教育的艺术性。安全思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和增强职工的安全自主保安意识,企业工会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现有的文化活动阵地,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把职工吸引到活动中来,寓教于乐启发职工安全主体意识。石化企业以“安康杯”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展职工安全教育辩论赛、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宣传班组安全管理成果;通过举办“安全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将优秀演讲稿汇编成册,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营造了安全和谐的氛围,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劳动安全论文:经济增长、劳动力产权与职业健康安全规制 摘要:从劳动力产权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与职业健康安全的内在联系,并构建了一个产权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职业健康安全随经济增长而波动的深层原因进行了解析。认为中国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有效策略应寻求对劳动力产权的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劳动力市场中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均衡,并构建一种政府、社会、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多维一体”的协同规制机制。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经济增长;劳动力产权;协同规制 一、引 言 劳动力要素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保障,劳动力产权的利用与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而产权制度的设计与运用又是职业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护的制度基础。国内目前针对职业健康安全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而从劳动力产权的角度来研究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成果更是缺乏。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健康安全的经济贡献率,经济产出水平与生产安全关系的实证研究,劳动力产权的形态与归属以及劳动力产权的实现形式等方面。从中国经济社会的现实来讲,职业健康安全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议题。本文尝试用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来分析职业健康安全的治理问题。在这个分析框架中,职业健康安全被视为是劳动力产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经济增长具有相互协同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我们就需要从政治经济理论、产权理论和管制经济理论出发,对影响职业健康安全供给的劳动力产权问题和规制政策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从产权改革和协同规制的角度提出解决的方案。 二、一个产权要素的分析框架 产权,是西方契约社会有效运转的制度基础,它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具体表现,它既可以是对物质资本(如,房屋产权)也可以是对非物质资本(如,知识产权)的占有与支配。德姆塞茨把产权定义为一个人或者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当权利规定发生变化时,人们的行为也往往会发生变化\[1\]。在产权理论看来,产权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形成与他人进行市场交易的合理预期,并以此提高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之间自由交往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反映。产权的清晰界定和运行规则是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它会影响到市场运行的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市场交换活动的安全。按照巴泽尔的观点,产权的界定不可能是完整的,因为完全界定产权的成本太高。因而,产权的不完整便形成了该项权利的“公共领域”\[2\],那么,类似职业健康安全这样的问题实质上就变成了一个因健康和安全产权的模糊而引起的“公共领域”治理的问题。产权界定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既可由正式制度安排即政府和法律的规定来界定产权;也可由非正式制度安排,即当事人的经济行为来界定产权。前者是借助国家公权对社会权利义务关系的外在干预,如国家所有制对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而后者是借助个体自身力量对个体权益的私人捍卫,它取决于捍卫的结果对个体所能起到的激励作用,如果预期收益大,捍卫的努力程度就强;反之则弱。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产权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劳动力产权;另一种是物质资本产权。这两种产权形态都是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劳动力产权要素和物质资本产权要素关系的演进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与物之间依赖关系相互演进的实质,即是对人的依赖还是对物的依赖\[3\]。在对人的依赖阶段,单个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存在,人们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必须将具有个体属性的劳动力产权联合起来共同抵御自然的风险和外在的威胁,它对应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劳动力要素”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具有稀缺性,只有通过劳动力之间的相互联合才可以解决个人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对物的依赖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已经荡然无存,而毫不相干的人之间基于对物质的占有或交换形成了社会交往的行为关系,它对应于生产力水平得到逐步提高的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资本要素”的占有权和处置权具有稀缺性,通过物质资本之间的交换配置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利用。在自由依赖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又回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形式上,“劳动力要素”中的“收益权”具有稀缺性,通过对劳动力产权的重新配置,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幸福感受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它对应于生产力水平相对发达的社会阶段,如,中级或高级社会主义社会阶段。 劳动力产权是社会价值创造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要素。劳动力产权是基于劳动者全部生产要素而形成的一系列权利关系,它包括劳动力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与发展权等\[4\]。劳动力产权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其权利主张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生产力水平,这一点同时也是不同经济社会人与物之间依赖关系相互演进的逻辑基础。职业健康安全是劳动者通过劳动交换所能实现的健康安全收益,是劳动力收益权和发展权的具体体现。职业健康安全的劳动力产权对经济增长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劳动者职业健康安全状况的恶化会降低劳动者对劳动的供给和边际产出,进而阻碍经济的增长。合乎逻辑的判断应该是,经济增长应平等考虑劳动力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因为这两者是生产力赖以发展的“资本、劳动、技术”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要素。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是生产的两个基本要素,没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不能创造价值;同时,没有劳动者,生产资料的价值也无法实现。”\[5\]我们这里将生产资料要素与物质资本要素进行了概念的类化,实质上都表现为一种物质性的要素。但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我们逻辑的判断相隔甚远,人们已经根深蒂固地把具有经济价值的有形物(如土地、货币等)和某些无形物(如商标、专利等)看作是产权,现有的和曾经出现过的一切社会制度法律都没有把人的劳动力当作产权来对待。 劳动力产权的残缺成为职业健康安全伤害的制度根源。随着资本产权的发展壮大,劳动力产权的残缺不全,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之间最终会出现强资本产权而弱劳动力产权的等级结构\[6\],并进而发展演变为“资本雇佣劳动”与“榨取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契约结果。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实质上反映了这种契约关系中劳动力市场平等交换掩盖下的资本产权与劳动力产权之间权利不平等的实际情况,论证了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占有剩余劳动,原因在于资本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劳动者在理性资本面前几乎不可能具有劳动契约签定和退出的自由,劳动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不足。在正式的劳动力产权制度缺失的条件下,如果劳动者个人捍卫自身劳动权益的能力较强,它则可以与雇主建立有利于其个体的契约安排;而如果劳动者个人捍卫自身劳动权益的能力不足,劳动者便失去了与资本产权或雇主进行谈判博弈的能力,劳动者的权益受损问题则不可避免。 三、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产权逻辑 按管制经济学的理论,职业健康安全的规制是基于职业健康安全的市场失灵,劳动交换的过程中广泛存在着作业场所风险和职业伤害外溢等问题,前者是职业健康安全的内部性问题,而后者是职业健康安全的外部性问题\[7\]。无论其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是发生内部性问题还是发生外部性问题,其在本质上都是一个产权的问题,反映了劳动者所遭受到的额外损失或外在成本,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是因产权界定不清而导致的。因此,职业健康安全的外部性和内部性问题都可以放在统一的产权分析框架之内,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劳动力产权界定的不明晰所引起的“公地悲剧”,雇主或生产厂商随意侵犯或剥夺劳动者的健康安全权利,让“资本雇用劳动”成为嗜血的工具。当然,产权的归属有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共有制形式,即产权由所有成员共同所有,各成员将权利联合起来交由共同体(如,国家)来实施\[8\];另一种是私有制形式,即共同体将产权界定给私人所有,并承认其所有者享有排斥他人行使该产权的权利,由所有者在私法保护下自由实施。那么,对于职业健康安全这类劳动力产权而言,其产权到底是属于公共所有还是属于私人所有?或者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所有”?如何界定职业健康安全的产权属性便成为我们进行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制度基础。 职业健康安全的劳动力产权从内容层次上来讲,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共同性产权,二是个性化产权。对于共同性产权而言,职业健康安全权属于人权的一部分,它是对劳动者为使生命延续而拥有的劳动权与使生命具有意义而拥有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发展权的体现。洛克曾指出,人“没有侵害他人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的自由”,“除非为了惩罚一个罪犯,不应该夺去或损害另一个人的生命、自由、健康、肢体或物品”\[9\]。因此,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拥有何种权利,我们都不能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共同性产权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应采取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实施供给,以实现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整体主义的价值正义和社会公平。而对于个性化产权而言,职业健康安全权是劳动者基于个人收入、地区差异、工作差异、身份差异等众多原因而衍生出来的更高层次权利的体现,它反映了劳动者个性化的需求。因此,这些个性化的健康安全权利在性质上向私人物品靠近,但仍是公共物品,只是与纯粹的公共物品相比,它又具有了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个性化产权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其供给方式不能完全按照纯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无偿提供的方式,因为它还体现了部分劳动者对职业健康安全的特殊需求,这种产权特征决定了国家公权力依靠税收无偿供给的不公平。因此,应采用混合制的供给方式,主张私人供给与政府管制相结合的形式。 那么,对于职业健康安全产权保护的手段而言,我们不管是选择政府管制,还是应该选择自由市场或者两者皆有的手段,它都体现了我们对劳动力产权保护的价值取向。科斯于1960年提出,针对职业健康安全的最佳公共政策是那种能够创设明晰、确凿及可让渡的且受私法保护的产权政策,私人谈判、私法执行都可以成为职业健康安全保护的有效措施。虽然私人谈判、私法执行也是有成本的,但这类成本可以在较为清晰明确的产权体系的安排下得以内化。政府对职业健康安全管制主要考虑的问题在于决定谁来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的保护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它体现了职业健康安全劳动力产权保护效率性和经济性的价值取向\[10\]。而在随后的管制经济理论中,职业健康安全市场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雇主比劳动者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如对工作环境、工作风险等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劳动者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劳动者在与雇主订立劳动合约时常常成为被欺骗的对象,使得劳动者对劳动过程中职业伤害事件发生性的真实概率的了解处于劣势地位,而劳动者若需要通过自我搜寻的过程来获取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状况的充分信息,则又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成本等等,劳动者需要权衡信息的“搜寻成本”和“搜寻收益”,并最终会在信息相对不充分的情况下采取职业劳动的交换行为。因此,劳动力产权的有效实现则依赖于政府管制的保护,它体现了对职业健康安全劳动力产权保护公平性和社会性的价值取向。 职业健康安全与普通物品不同,它不能分割到适应于私有制的状态。因此,为了达到劳动力产权的完整,政府也许可以被视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去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的保护等问题,但通过政府干预所建立的管制机制,却并不能解决劳动力产权配置的效率性和经济性问题,同时也无法解决个性化产权的独占性和排他性问题。正如波斯纳所言“只要是因为排他性产权无法解决冲突性(或竞争性)使用的问题,其产权界定就永远不具有排他性”,而具有非排他性的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形成产权的“公共领域”,导致该产权的“公地灾难”。因此,对于劳动力产权而言,因“公共领域”而形成的模糊产权便成为政府对其进行管制的前提。而按照波斯纳给出的方案,模糊产权的冲突性使用问题可以通过财产法和民法的途径来加以解决,前者可将使用权转让给最能有效利用资源的团体,而后者则可使使用者承担义务\[7\]。随着国家的经济增长,劳动者职业健康安全产权逐渐呈现出共同性与个体性的差异。共同性产权是基本人权的体现,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对于这类产权需要通过建立政府对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政策供给来应对健康安全产权保护的公平性和社会性;而个体性产权是个性化需求的体现,具有“排他性”的特征,对于这类产权需要建立相对明晰的个性化产权制度,让私权主体之间自由博弈相互调适,以形成有助于职业健康安全伤害成本消散的内部市场来应对健康安全保护的经济性和效率性。 四、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产权分析 职业健康安全的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按现有经济发展理论,国家经济的发展须经历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三个阶段\[11\],而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也会经历从低到高再到低的“抛物线”的演进过程。这意味着职业健康安全效益的改进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前将不断恶化,在中期阶段会出现“拐点”,而在中期阶段以后,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状况将不断得到改进。当然,这只是我们一种经验判断上的假说,我们还需对波动出现的时间、形态进行实证检验,当然我们还希望这种经验判断是可以被证伪的,同时,我们也不愿看到这种波动效应会在中国发生。因此,我们急需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即职业伤害从高发到低发的转折,究竟是因为经济增长中某些内生性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如,生产要素的结构变动),还是因为某些外生性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如,政府规制)?如果职业健康安全的波动与劳动力产权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话,那么,其作用机理又是怎样的,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劳动力产权的规制改革来成功跨越这一假说所揭示的波动“拐点”?另外,如果外生性的政府规制机制能够对职业健康安全波动“拐点”出现的时间和形态产生影响的话,其具体的规制政策又应该是怎样的?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我们需要从分析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实现条件入手。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是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综合利用的结果,两者间的相对稀缺程度是决定不同经济阶段所采取的不同产业模式的主要原因,而不同的产业模式或产业结构又是影响和制约职业健康安全的根源性问题。一般而言,如果产业结构中具有高风险特性的资本品工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时,职业健康安全面临的风险和伤害发生概率则较大;而如果产业结构中具有技术性、服务性特性的消费品工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时,职业健康面临的风险和伤害发生的概率则较小,职业伤害事件发生的广度和深度也较弱。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中,其劳动要素的供给也将随产业结构的变动而出现由粗放型供给到集约型供给的转变,劳动生产将从高风险、高强度的重工业逐渐转向技术型、服务型的服务业,职业健康安全所面临的风险将渐次降低。因此,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之间的相对稀缺性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动,并进而引致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一个必要条件。 如果从职业健康安全倒U型曲线“拐点”出现的时间和形态来看,劳动力产权的契约机制及其政府规制是实现其“拐点”转折的充分条件。劳动力产权的清晰界定和规制确权是劳动力供求双方进行自由博弈的制度基础,他们之间具体的责、权、利关系都可以通过各行为主体间的自由谈判或外在的政府规制来确定,劳动过程中广泛存在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非对称性信息、负外部性等问题都能够在双方合意的产权契约中得以解决。当劳动力市场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劳动者劳动技能低下,劳动者捍卫自身劳动权利的谈判能力不足等现象时,劳动者便失去了与雇主在订立劳动契约中保障其职业健康安全权益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劳动力市场的契约机制便无法自发形成对劳动力产权的保护,从而形成强资本产权与弱劳动力产权的等级产权结构。在此产权结构中,资本要素便具有了剥夺劳动者权益的合理动能,这为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发生提供了内生性的市场环境。当政府在寻求通过政府规制来实现对劳动力产权进行保护时,若规制机制存在制度缺失、规制不足以及政策低效等问题,职业伤害的广度和深度都将较大幅度地提升,从而使职业健康安全的波动出现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等特征,而这则为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发生提供了外生性的制度环境。 中国正处于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高发期,职业健康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年均死亡人数在10万人左右,单位GDP死亡人数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伤亡水平\[12\]。按前所述,导致这样一种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则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所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主要都是围绕物资资本要素而展开的,对劳动力要素进行的产权改革还未开始。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物质财产得到了充分实现,劳动力产权没有或者只是部分得到了实现,国家产权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基于企业低效率而形成的以物质财产产权为主导的单一产权制度,国家对劳动力产权改革的政治意志不足是导致劳动力产权界定不清的外在原因。二是中国人口众多,大量农村人口需要向城市和工业领域转移,但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足又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农村劳动人口除了出卖劳动力以外,毫无竞争优势,工作选择性小,只能选择脏、苦、累、毒的职业安全风险大的行业,劳动力供给有限过剩和劳动者进行个体权利捍卫的谈判能力不足是导致劳动力产权界定不清晰的内在原因。另外,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偏在问题普遍存在,劳动力产权的责、权、利关系并未形成清晰的界线。因此,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职业伤害的频繁发生也就具有了现实的合理性。 我们知道,经济的增长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劳动力产权的界定与保护又是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因此,一个社会劳动力产权的实现方式不能超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它需要兼顾资源配置效率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均衡,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13\]。中国当前经济增长引起的职业健康安全波动实质上是对特定阶段生产关系的一种体现。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改革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对产权的改革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变。首先是通过国家所有制的管制形式实现了生活资料异常匮乏的自然经济形态向物质供给日渐充足的商品经济形态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国家面对市场发展的严重不足,通过实行干预程度最深,资源配置最有效的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完成了国家公权对社会生产所赖以需要的生产资料的配置,其间职业伤害事件也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波动,资本产权和劳动力产权尚未出现变革的需求。其次,伴随商品供给的不断丰富,为了提高资源配置的市场效率,国家单一所有的公有制形式逐渐演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资本产权逐渐明晰,市场效率不断提高,但其间职业伤害事件频发,社会逐渐出现资本产权强与劳动力产权弱的等级产权结构。劳动力产权的保护在国家优先经济发展的战略下,不断受到经济理性的越界干扰和损害。 五、中国职业健康安全协同规制的应对策略 中国职业健康安全的劳动力产权面临着两种低效率:一是源于政府规制对劳动力产权改革的管制不足而引起的低效率,另一个是源于劳动力市场劳动者捍卫自身权利的能力不足而引起的低效率。这两种低效率本质上并非彼此孤立,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最终导致了职业健康安全保护的管制失灵和市场失灵。这两种低效率同时造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受到的潜在风险,即物质资本产权的过分张扬与劳动力产权的制度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社会结构的剧烈分化,并进而撕裂社会系统的均衡,社会系统的失衡然后又会传导至政治市场,造成政治市场的失衡,并最终形成对国家现代化的阻碍。那么,对于中国职业健康安全所存在的这样一种低效率,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制度的重塑,并尽可能充分发挥劳动力产权的契约机制在职业健康安全保护中所起的应有作用呢? 通常来讲,职业健康安全的治理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对劳动力产权中的“模糊领域”进行清晰界定,并建立一种能有效促进劳动者与雇主之间通过自由谈判来订立劳动契约的产权规制机制,为劳动契约的产权纠纷和自我裁决提供外生性的制度环境;二是通过对经济增长中具有高风险性的重工业、采掘业及建筑业等产业建立起有效的经济性规制机制,并配合运用职业健康安全社会性规制的政策供给来形成产业进入的壁垒,为职业健康安全的改进提供内生性的市场环境。我们知道,劳动力产权的契约机制和政府规制是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拐点”时间和“拐点”形态进行有效调节的外在性条件,也是成功跨越其“拐点”的关键所在;产业结构的规制与变动是职业健康安全波动发生的内在性条件\[14\]。因此,对于职业健康安全波动的治理需要综合运用针对劳动力产权的社会性规制和针对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性规制来加以应对。这就需要我们平等看待劳动力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避免出现前强后弱的等级产权结构,以大体实现经济增长中公平与效率的均衡。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对比中我们发现,职业健康安全规制有效实现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权变性和可塑性等特征。从多样性的角度而言,在对待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方式方法方面,国与国之间各有不同,如英国在对待职业健康安全规制问题上倾向于以合作为本,强调政府、工会、雇主、劳动者之间对职业健康安全保护的共同责任;而美国则倾向于以法令为本,崇尚构建以私人保险为核心的职业健康安全规制机制,由市场的力量自发调节对健康安全产权的保护,政府的管制只是有限参与,体现了新自由主义放任政策的特点\[15\]。从权变性的角度而言,西方国家对待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政策策略受到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其政策主张经历了由经济自由主义到社会自由主义的转变。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上的自由,并希望缩小政府干预的规模;而社会自由主义则强调社会机会的均衡,希望扩大政府干预的规模以保护公民免受经济造成的后果,对经济、社会进行适当调节,以保证每个人平等的权利。从可塑性的角度而言,职业健康安全规制可通过对权益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目标解析来寻求经济性管制、社会性管制与辅助性管制等手段的协调运用,以解决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中广泛存在的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问题,其规制效率因手段选择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如瑞典鼓励劳动者与利益集团进行广泛的集体谈判和跨阶层合作,并配有辅助性的运行机制。 中国社会正处于从物质要素累积的外生型经济增长模式到劳动力要素累积的内生型增长模式的转变之中,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不断增强。我们知道,经济增长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它还需要兼顾社会效益。但是,职业健康安全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关系,经济增长既会造成对职业健康安全的伤害,同时也会带来劳动者的经济性收益。因此,职业健康安全保护的目标取决于我们实现劳动力产权经济性收益与社会性(或安全性)收益的均衡。从这一点上来说,政府对职业健康安全治理的目标是众多目标间的总体均衡,最小化经济增长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失衡风险,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有效实现又有赖于社会“产权制度”或 “权利秩序”的动态优化。然而,最小化或最大化并不是绝对的,它受到各制度、环境、生产力等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对职业健康安全的协同规制也不是没有利益冲突,它需要将不同系统间基于职业健康安全保护而产生的权利冲突或利益分化限定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所以,中国职业健康安全的协同规制需要以劳动力产权制度的改革为前提,解决经济增长引起的社会失衡等问题,这是实现从低效的政府干预到高效的多元互动转变的关键所在。 中国劳动力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实现应寻求劳动力市场中利益主体间的多元互动,并进而构建一种政府、社会、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多维一体”的协同规制机制,这样一种机制应是体现政府、社会、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多方参与、协商共管的社会共责机制,并以此取代政府主导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制模式。同时,理想状态的职业健康安全规制应试图改变传统意义上单纯依靠正式制度和单向威权来界定职业健康安全产权(或秩序)的方式,着眼于劳动力产权主体间的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协同规制的真正要义在于通过政府规制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来确立劳动力产权主体与物质资本产权主体之间进行自由博弈和相互协调的外生性环境,从而使职业健康安全的治理可以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乃至政治系统之间自由灵活地相互调适,实现多元互动,将职业伤害的系统风险和成本予以内化。 借助美国学者黑夫兰对规制手段的分类\[16\],我们可以对中国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三类划分:经济的、社会的和辅助的。职业健康安全规制的有效实现应寻求这三种手段的综合利用,以解决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中所广泛存在的市场失灵、社会失灵以及政府失灵问题。首先,从经济性规制而言,应对第二产业中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安全技术水平不足的生产厂商加以限制形成进入壁垒,对职业健康安全边际投入低于社会平均成本投入的生产厂商实行价格处罚措施,对职业健康安全边际投入成本高于社会平均成本投入的实行价格补贴,使单个生产厂商对职业健康安全的边际成本投入符合社会福利帕累托改进的原则,降低职业健康安全的劳作风险。其次,从社会性规制而言,应对劳动力产权所存在的负内部性问题,建立一种职业风险的信息公开制度,并对《职业健康安全法》(中国称为《职业病防治法》和《生产安全法》)、《劳动法》、《刑法》、《民法》等公法与私法保护机制进行调整,促进劳动者、生产厂商和政府规制主体之间就产权契约的订立进行自由博弈,以实现职业健康安全保护的公平与正义。再次,从辅助性规制而言,政府规制者并非是天然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者,他们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博弈者,他们也有可能被特殊的理性资本或利益集团所“俘获”,从而表现出弱化规制的行为。因此,职业健康安全的社会性规制还需要借助并加强对政府规制的执法监督,通过健全职业健康安全评估机构,自律性行业协会,职业健康安全资信管理组织,公正和仲裁组织以及职业健康安全资质认证机构等辅助性组织,从而促进职业健康安全保护的公民参与和程序正义,并努力使这些辅助性的力量摆脱国家规制部门意志的左右,以体现多元社会的共责之义。 劳动安全论文:浅谈焊接生产中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 摘要: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中用来制造和修理各种金属结构和机械部件的主要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及焊接质量的不断提高,焊接操作人员占工厂职工的很大比例,与此同时,伴随着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安全、不卫生的因素严重地威胁着焊工及其它生产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关键词:焊接技术 安全 健康 1、焊接生产中的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生产活动中,劳动保护主要体现在劳动安全和卫生方面,保护劳动者的身体不受伤害。工厂应该建立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并配备焊接生产的各种安全设备。其次,针对不同工种配备必要的劳保用品,并对劳动者进行安全培训。使劳动者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命令有权拒绝执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焊接生产中的劳动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 安全设施 焊接设备、高压气瓶、可然气体必须配备防漏电防爆炸、防火装置,各种电动设备应设紧急停车装置等。 1.2 劳动保护用品 必须为工人配备工作服、工作靴、防尘面罩、焊接手套、安全头盔等物品。 1.3 健全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制度 1.4 针对焊接工种特殊性的一些措施 焊工作业时在电弧高温作用下,电焊条产生的氧化铁、氧化锰、氟化物、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等烟尘,来自钢板表面涂层的氧化锌、氧化铜、丙烯醛、甲醛等有毒气体和各种金属粉尘,以及由于焊接电弧的紫外线辐射,使空气中氧、氮转化成的臭氧和焊接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气体,都对人极为不利,易使人造成伤害如:呼吸、尘肺,氟中毒、锰中毒、不锈钢烟尘中的铬、镍等元素有致癌倾向等伤害。那么焊工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对头、面、眼睛、耳、呼吸道、手、身躯等方面的人身防护,防止烟尘危害。 为减少焊接粉尘低及有害气体的危害,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低尘低毒的焊接材料。 (2)选择合理的焊接参数 (3)提高焊接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减少直接的人工操作。 (4)加强通风排气,及时把有害物质和污染的空气排除。 2、焊接生产中的安全管理 (1)焊接设备有带电的特点,输入电压为220V或则380V,若机壳带电,则能造成触电事故;虽然输出电压低,但在一些特殊场合,也可能造成触电事故。 (2)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燃烧、爆炸事故。很多事故都是因为施工场地不符合安全要求,焊接飞溅引起周围易燃、易爆物的燃烧和爆炸。 (3)焊接材料有些本身就是易燃、易爆物,操作、管理不好也容易产生燃烧、爆炸事故。 (4)气割作业时的火燃也容易产生人身伤害事故。 (5)焊接车间中的冲压工段容易产生肢体伤害等。 安全事故的产生与安全技术措施不完善或安全管理措施不健全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应当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它们是做好焊接安全工作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安全管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焊工安全教育和考试。安全教育是焊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使广大焊工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术和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技术水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焊工刚入厂时,要接受厂、车间和生产小组的安全教育。同时安全教育要坚持经常化和宣传化。可举办焊工安全培训班、报告会、图片展览、设置安全标志、进行广播等多种形式有效的方法。按照安全规则,焊工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才可独立上岗操作。 (2)建立焊接安全责任制。安全责任制是把安全工作与工厂中各级领导的职责联系起来的制度。通过建立焊接安全责任制,对工厂中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等,在焊接安全工作中应负的责任明确地加以确定。工程技术人员对焊接安全也要负有责任,因为焊接安全的问题,需要仔细分析生产过程和焊接工艺、设备、工具及操作中的不安全因素,焊接安全问题也是生产技术问题。必须保证与焊接有关的现行劳动保护法令中所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要求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 (3)焊接安全操作规程。焊接安全操作规程是人们在长期的焊接生产实践中,为克服各种不安全因素和消除工伤事故的科学经验总结。焊接设备和工具管理不善以及操作者失误是产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操作规程中规定了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建立和执行必要的安全操作规程是保障焊工安全和促进安全生产的有力措施。 (4)焊接工作场地的组织。焊接工作场地的组织是将工作场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将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同时保持工作场地与外界的通道。施焊区的面积不应小于4m2,地面应基本干燥,焊机、工具和材料等应整齐摆放在各自的区域。气管、电缆等不得相互缠绕。工作地点应有良好的天然光线或局部照明,须保持工作面照明度50-100Lx。气割操作点周围10m直径的范围内严禁堆放各类易燃易爆物品,如木材、油脂、绵丝、保温材料和化工原材料等。如不能清除时,应采取可靠安全措施后方能开始切割。室内作业应通风良好,不使可然物质和易爆气体滞留。室外作业时,操作现场的地面与登高作业以及与起重设备的吊运工作之间,应密切配合,避免高空落物。在地沟、坑道、检查井、管道或半封闭地段作业时,应先用仪器检查其中有无爆炸、中毒的危险。施焊现场附近敞开的孔洞、地沟等,应用石棉板盖严,防止焊接时火花溅人。 综上所述,由于焊接过程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为此应对从事该作业人员应严格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专门的安全技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此类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并经考核合格取得安全技术操作证后方准独立作业;同时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焊接生产特点、焊接操作基本原理及焊接工艺、工具的安全使用;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实施防护措施,保证安全生产,避免发生施工事故。 劳动安全论文: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风险防范对策 摘 要:本篇探索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南京系统”)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出南京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确保南京系统正常平稳运行。 关键词:劳动保障; 信息系统; 安全; 对策 一、引言 南京系统的设计规划、开发建设,一直到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将安全问题置于首要位置予以考虑,结合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实际,从系统网络、主机设备、数据库、应用系统、人员管理、承建单位协调管理、区县包括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管理等各方面,制定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全面、详细、具体的有关管理制度和规定。 本文提出了南京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列出了系统风险防范的各种对策、机制。 1.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当前安全运行风险防范机制 南京系统从开发至今,始终将安全体系建设置于最重要位置,建立起包括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系统网络、物理环境、入网单位、入网人员等各个层面、多方位的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1.1应用系统安全防范机制:应用系统设置有三层管理机制,用户级、任务级和系统级,严格控制系统操作权限和范围,确保每一用户的使用权限和操作合法性。 1.2数据库系统安全防范机制:通过系统权限、角色权限、数据权限的管理,建立了数据库系统的权限控制机制。 1.3系统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关闭不需要开放的服务端口,限制用户的操作权限,使用网管软件,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1.4劳动和社会保障卡安全防范机制:卡密钥系统为一卡一密,防止伪造。 1.5物理环境安全防范机制:存储信息的备份介质达到防尘、防潮、防毒变要求;主机房安装自动防火设备。 1.6各区县局域网安全管理情况:各区(县)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安全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建设。 1.7入网机构和个人的安全管理:实行上岗前安全操作培训,对外机构:如定点医疗机构、全市各街道和社区等单位需要接入南京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的,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入网资格认证方案。 2.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方面存在的风险 2.1管理层面。南京系统安全运行文件内容侧重点主要是如何避免南京系统客户端的安全运行风险,忽略后台的安全运行风险,且文件执行力度不够。 2.2技术应用层面。 2.2.1主机网络设备缺乏有效机制进行管理与维护。 2.2.2应用系统程序众多,功能繁杂,开发技术相对落后,系统架构缺乏先进性。 2.2.3只重视系统网络核心的技术支撑,弱化了系统辅助设备以及客户端的技术管理。 2.2.4系统的容灾恢复技术严重缺乏。 2.2.5缺乏动态口令认证系统。 2.3操作层面。对一些出现的故障没有做到“能发现”,“有证据”。 2.4人员层面。对信息技术人员培养投入不到位。 3.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风险防范对策 3.1安全防范技术对策。 3.1.1网络拓扑分析对策。对策内容: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绘制网络拓扑图;分析网络中存在的安全缺陷并提出整改建议意见。 对策作用:针对网络的整体情况,进行总体、框架性分析。一方面,通过网络拓扑分析,能够形成网络整体拓扑图,为网络规划、网络日常管理等管理行为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整体的安全性分析,能够找出网络设计上的安全缺陷,找到各种网络设备在协同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 3.1.2防病毒软件病毒库定期升级对策。对策内容:防病毒服务器通过INTERNET更新病毒库;防病毒服务器强制所有在线客户端更新病毒库。 对策作用:通过不断升级病毒库确保防病毒软件能够及时发现新的病毒。 3.1.3服务器定期扫描、加固对策。对策内容:使用专用的扫描工具,在用户网络管理人员的配合下,对主要的服务器进行扫描。 对策作用:找出对应服务器操作系统中存在的系统漏洞;找出服务器对应应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4信息备份系统。对策内容:定期备份电子信息。 对策作用:防止核心服务器崩溃导致网络应用瘫痪。 3.2安全防范管理对策 3.2.1管理制度对策。对策内容:编制详实的涵盖系统建设各个层面的规章制度,建立制度的实施办法与流程,建立健全制度实施、监督的流程与办法。 对策作用:使系统安全体系制度化、标准化,规范了系统的运行行为与操作行为,在管理上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3.2.2建立系统安全风险防范评估机制对策。对策内容:进行自评估和他评估服务两类;进行安全检查;进行系统安全保障等级评估;安全认证与认可。 对策作用: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风险评估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安全评估方法,是系统风险管理的前期活动,风险评估具有基础性作用,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指明方向。 3.2.3人员对策。对策内容:制订针对系统管理者、系统使用者、系统决策者等不同层面的培训内容与培训计划,并形成制度化、标准化;建立动态、长效的信息化技术和劳动保障业务的研究机制。 对策作用:提高人员素质,增强系统维护开发的力度,保证系统被正确的使用,从而从“人”这个因素上防范系统风险的发生。 二、结束语 南京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局的参与和努力。同时要加大投入,建立全新的系统运行风险安全防范体系,并在管理上、制度上保证该体系的实现。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工业会计政策与信息质量管理 摘要:会计政策的选择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后果,从而对公司的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又是一个博弈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工业部门因会计政策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反应。然而,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加强信息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的顺利发展造成阻碍。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提升信息质量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工业会计政策;信息质量管理;意义;方法;途径 一、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意义 1.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整个会计程序政策选择的恰当与否,并直接影响着工业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以及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水平,从而对工业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营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外部信息使用者在对企业进行决策分析时,首先会对其会计政策进行密切的关注。主要原因是,不同工业企业的财务报告往往不具有可比性,即使对相同的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而言,不同的人都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其结果往往也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信息使用者在进行决策分析之前,会对该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详细的分析,尤其当该企业的会计政策发生变更时,外部信息使用者会对变更的原因以及累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密切的关注。在对工业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详细的了解之后,有助于对企业财务报表内容的实质进行充分的把握,从而将企业会计政策在不同时期所存在的差异进行剔除,以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正确的决策。 3.对于工业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而言,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体现各方利益的有效手段,工业企业内部管理者需要借此来确立不同的经营目标与发展思想。例如,当工业企业所采取的政策相对比较保守时,常常会通过会计政策的谨慎选择来使企业得以良好的生存与发展,以有效避免经济风险的发生。同时,工业企业会通过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来显示自身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通过会计信息来对经营业绩与发展潜力进行充分的体现。 二、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对于会计政策的正确选择通常是在既定的可选范围内,根据提前制定好的主题经营目标,对会计政策从原则、方法以及程序进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对会计政策进行确定的过程。工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贯穿于从会计确认到记录、报告等环节的整个过程。工业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因此,企业应提前对该政策所可能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与分析。同时,工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效益与投资决策行为,进而会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施加一定的影响。因此,工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应对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进行密切的关注,以最终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施工企业会计管理的特点分析 与其他企业的会计管理相比,工业企业会计管理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账目设置、账簿建立等多个会计管理环节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详细来讲,会计管理的多样化,工业产品形态、功能以及一些侧重点都会发生转变。因此在资金管理方面,内容会更加的复杂与广泛。同时工业企业的会计管理周期跨度较长,因此在涉及资金、资产的管理中,内容会更为广泛多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业企业生产产品场所的指定性,其企业会计管理具有生产支出周期长、会计核算复杂的特点。 四、加强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1.完善企业内部监管制度,重视会计核算管理工作 在实际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各种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计量与确认,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反应内容的完整性。同时应制定严格的规范制度来让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进行工作的开展,以确保核算任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时,制度应对财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以避免随意调节营业收入或不按时间规定转接成本等问题的发生。在此过程中,还应建立并健全会计责任制度以及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以确保工业企业各个生产项目高效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应根据业务流程和各部门职责的不同,对机构部门进行精简,并促进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以从根本上做好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内控体系,加强会计委派制的实施 该制度是指工业企业的主管部门统一派遣会计人员以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管理的制度,它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会计人员体系改革的新趋势。为使这一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应在确保工业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信息管理质量等进行合理的协调管理,并组建科学合理、针对性较强的组织机构对以上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3.增强工业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制度 在实际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执行制度在坚持特定管理原则的同时,还应确保其具有促进企业发展的特性。在增加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力度的同时,还要对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及时的合理化解决。为此,首先应打造一支态度客观公正、职业操守较强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并加强该队伍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于工业企业的定期会计报表应有注册会计师来进行审计完成,以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次,相关财务部门应加强对于工业企业财政监管的重视,以财政、审计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来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性监督检查。最后,相关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应顺应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能力与监管手段进行不断的完善,使会计信息管理质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工业会计论文:关于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研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会计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企业会计发展的需要,新的会计标准弥补了原有会计标准的不足。本文首先对工业企业会计的现状进行了浅析,然后对于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进行探讨,旨在与广大同行朋友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创新工业会计工作方法,提高工业会计工作水平,促进我国工业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工业会计 近年来,我国现代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企业是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但是,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相比而言,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工业企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工业企业会计不断深化自身的改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会计标准应运而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会计标准出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研讨问题。 一、工业企业会计的现状分析 作为工业企业而言,应该在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地最大化的同时,达到对损耗低、质量优、效益高的相关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资金运转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管理,不断健全价值管理体系,进行合理地机构设置规划,根据任职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工,确保职责分工明确化、清晰化,提高经济运转的有效性,发挥工业企业会计的积极作用。 (一)设置独立的工业企业财务职能机构 作为工业企业,只有从会计中将企业财务分离出来,进行独立的财务机构设置,才能确保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才能保证企业资金运行活跃性。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看,主要是由产品经济到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如果企业资金在;流动方面出现滞缓或是停止,也就意味着企业步入陷入非常危险或是濒临破产的境地。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融资实务工作是关系着工业企业生存、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企业的融资实务主要是进行筹措货币资金、投放货币资金、调度货币资金和积累货币资金等工作。在企业的融资实务中,应该着重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充分考虑货币资金所在不同的时间所具备的时间价值。就是应该对资金所具备的时间价值有比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能够尽量地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时间价值。二是做好预定现金的收支工作,确保维持余额的适度性。三是做好企业货币资金运行管理的研究规律,做好资金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为企业做出重大的经济决策提供第一手真实有效的材料,提高企业重大经济决策的成功几率。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工业企业所面临的投放风险将日益增大,所需要达到的效应要求日益增多,企业自身内部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企业外部的金融市场环境日益多元化、动态化和复杂化,因此,只有尽快地成立企业财务职能机构,完善相关的管理运行和保障体系,才能够满足企业财务决策的客观需要。 (二)从市场经济大背景的实际出发,工业企业的期望效益日益增加 作为财务会计,不能仅仅只满足于对过去财务信息的分析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够对财务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准确地预测,并作出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规划,以提高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有效性和发展性,使其与朝有利于企业发展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从企业面临的内部经营条件的变化和外部需求的多变性来看,其外部发展战略及内部管理机制都应该进行不断地完善。如果要实现生产经营规划的准确性,确保价值管理的实效性,若是只依赖于原有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是无法满足工业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工业企业,必须尽快将现代管理会计吸纳进来。当然,在管理会计的引进过程中,应该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实情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会计机构及岗位的设置,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工业的经济竞争实力。作为优秀的管理会计人员,不仅应该具备与之相关的多种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应该充分了解本企业的相关生产工艺及技术常识等,具有准确捕捉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控制协调能力,属于开拓创新型高素质的科学管理人才。 二、新准则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一)财务报告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新准则中可以看出,将原来旧准则有的“财务情况说明书”进行取消处理。对于报告中应该披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新准则明确指出:财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从新准则中资产负债表来看,主要取消了旧准则下的两个项目:即“预提费用”与“待摊费用”这两个项目。在新准则下,“待摊费用”被列入“预付款项”之中,而“预提费用”则列入了“预收款项”当中。从资产分类来看,主要是分成了两种类型的资产:即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从负债分类来看,主要是分成了两种类型的负债:即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新增的项目有“库存股”、“应付职工薪酬”等。从利润表来看,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原来的主营业务及其他业务的收入及成本的划分被取消了,而变成了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两大类。 (二)对于企业合并有了新的规定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该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三)更加体现了谨慎性的原则 1、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 从现行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的核算和报表列示均为其初始成本,不反映其价值变化,投资者只能借助于报表附注了解市价情况。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对委托贷款的谨慎计息和计提减值准备 企业的委托贷款应视同短期投资进行核算。但是,委托贷款应按期计提利息,计入损益;企业按期计提的利息到付息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3、扩大了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改变了计提方法 企业会计制度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由原有的应收账款扩大到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4、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 现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存货只反映其历史成本,不反映其可能发生的毁损、陈旧或减值。在新准则下,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作出了如下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总而言之,新的会计标准对我国工业会计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它更加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更加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对我国工业的企业的发展取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会计标准下进行工业会计研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会计标准下的工业会计工作,在新的准则下开展工业会计工作时,应该充分了解新的准则要求,不断创新工业会计工作方法,提高工业会计工作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我国工业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工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最提倡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工业会计课程的教学与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相去甚远,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寻求有效的改革。本文将就目前高职院校工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如何进行改革进行探究。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通过工学结合模式的运用,既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加深对自己所学课程认识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深刻了解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关键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一、目前高职工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内容局限,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 目前的高职院校工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系统管理、总账和报表三个模块,有的学校在此基础上会再加上工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系统,讲的比较简单,通常就是按模板生成一下,这是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的。 (二)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照着练,无法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以工业企业为例,而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面临的企业类型就是五花八门的,这就需要学生有充分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中所教授的知识灵活运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只是输入的机器,他们只会把老师讲的那一套照着模拟一遍,根本不懂得思考,遇到问题,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都举手请求老师帮助,从来没有尝试自己去思考,去解决。笔者认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提高对财务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三)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达不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对于课程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高职教师多为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虽然各个学校也极力提倡教师下企业顶岗学习,但并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相关考核和奖惩机制也不完善。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工业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一)在课程安排上,理论教学以实用、够用为主,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通用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上 可采用市面上较为通用的用友财务软件或金蝶财务软件为模板,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全面加强学生对财务软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认知,为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另外,在开展会计教学的后期,需要学生对所学的软件模块进行综合运用,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模式。 (二)盯紧就业岗位要求,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以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线,将课程分任务进行情景教学,充分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使课程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实现无缝对接。 (四)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大力支持、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如:会计职称系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并对获取证书的教师予以适当奖励以激励其他在校教师。 2、构建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相联系的机制和桥梁,并鼓励在校教师积极主动参加横跨职业界与教育界的各种活动,包括论坛、会议等,使其能及时捕捉会计行业发展的动向并了解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达到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3、学校适当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有在校外实际工作部门兼职、顶岗挂职的经历,以增强他们的阅历,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并积累大量工作经验,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密切的联系实际,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即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又为兼职单位解决了实际问题。学校并把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五)根据课程改革的思路,采用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分设的方法编写适合的教材 1、理论教材要突出重点,层次分明,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包括图示、表格等)突出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和连贯性,让学生对知识重点一目了然,切忌长篇大论的叙述。 2、实践教材的编写要密切结合实践岗位,基本采用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编写的方法进行。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实训教材编写不拘一格,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案例型教材、岗位训练教材、按活动项目编排的教材、企业岗位培训教材等。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旨在适应新形势下工业会计专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并有效地加快工业会计专业发展。因此,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模式教学,解决了工业会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实现高职院校工业会计教学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会计论文:浅析工业会计的发展前景 摘要:会计新准则出台之前,我国会计行业存在许多或大或小的弊端,有些甚至直接处在风口浪尖上。新准则出台后,这些弊端就会相形见消了吗?国家政策与商业利益相碰撞时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恶性对抗。工业,国家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工业会计存在于这个时代竞争的洪流中,在陆续到来的各项新准则下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笔者通过本文会详细进行解析。 关键词:工业会计会计新会计准则 一、目前我国会计的现状 (一)会计人数众多,但普遍素质较低 2002年时就有人作过调查,每10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学会计专业。按人口比例来算,一百多个人中就有一个会计,会计队伍十分庞大。而最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的高楼林立,大学生的数目攀升,会计专业的扩大化普及,这个数字只会一路呈上升趋势飙涨。水涨船高,会计这个行业早已人满为患。然而,人数虽多,但从业人员执业素质并不高。从学历结构来看,至2002年底,具备大专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5.71%,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5.54%;从职称来看,高级职称占0.49% ,中级职称占 10.67% ,初级职称占 38.22% ,还尚有50.62%无职称。由此可见,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而且参差不齐。早从2000年7月1日起,我国颁布的新《会计法》就有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而在2002年 ,在广西区进行会计从业资格专项检查时,结果表明,无证上岗人员有15240人,占全区总会计人员比例的13%。随着竞争的加剧,关系加后门,权势加金钱,笔者相信这个数字只增不减。 (二)会计核算层人员多,财务管理层人才少 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会计从业人员偏重于会计核算,而擅长财务管理的人才却相对显得稀少。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资本的运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直逼白热化阶段。跨国公司已成为许多公司寻求长久生存与更强竞争力的主要经营方式。 这种触一弦而动四海的紧张竞争下,CFO(财务总监)作为掌握着企业的神经系统(财务信息)和血液系统(现金资源)灵魂人物。公司理财与金融市场交互、项目估价、风险管理、产品研发、战略规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建立以及洞悉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冲击等都是CFO 职责范围内的事。作为CFO,不仅要能够计算、评估、测算公司的价值,最重要的一点是还要能为公司创造价值。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默克公司的茱迪・莱温特,全美最优秀的CFO之一,她为默克公司重新设计了一套对新型药品的获利能力与方式的估算方法,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财务数量分析模型说服公司增加研究开发预算,结果表明这种模式为默克公司带来了利润的丰盈增长。而我国会计职业强调会计核算,忽视财务管理,恰恰本末倒置。最后直接导致经营自主权的缺失,企业价值管理漏洞的后果。 (三)会计制度不断更新颁布,但光治标不治本,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屡禁不止 1992年国家财政部颁布了“两则”、“两制”,揭开了我国会计改革的序幕;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自1997年开始,财政部就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2007年,又出台《新会计准则》,一时沸沸扬扬。早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一切又开始改革了。同年四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取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新的IASB章程开始流转于全球,会计准则更明显更深入地国际化了。我国明确表示要以积极的姿态进行攻关,将我国会计行业的改革思想渗透到国际会计准则的机制中,争取得到世界会计同行的认可和赞同。这并非朝夕可成就的易事,其中涉及到许多改革与转变,自然也出现了不少管理疏忽与投机行为。会计信息造假,职业道德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抬到桌面上来探讨。然而,收效甚微。近年来,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制度与政策的缺陷与歧点采用舞弊手段操纵会计信息,进行违规违法操作的案件还是层出不穷。这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损害了整个会计行业的信誉与利益。 二、新会计准则的推行与相关内容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其中基本会计准则根据1992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了修改,16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在2005年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2项具体会计准则为全新的。执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符合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地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新准则体系正式实施,是促进财政、会计工作的重要举措。正如我国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所言,作为“我国会计审计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趋同。 三、工业会计的发展机遇与变革要求 工业会计的发展前景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大背景。而“入世”为我国整个会计行业也带了不少发展机遇。 1、有利于中国会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提高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无形资产。 2、有利于中国会计向管理型人才转变。会计信息是财务决策的基础,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会计的职能需要尽快向管理会计转变。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则能为学习提供快捷的有效方式。 3、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现今,互联网竞争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经济全球化则是一个良好的便利平台。 4、有利于中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会计信息化,即把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处理,加快会计信息方面的规范是建立国际间正常经济秩序的基础。全球的合作与准则的制定,为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提供了透明化的保障。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工业会计的发展显得迫不及待。而若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趋利避害,获得最大胜利,工业会计的内部改革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先,强化会计人员职业化素质的培养。这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我国会计的从业水平参差不齐,要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化素质,可从职业资质、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与职业技能六个方面入手,有的放矢。尤其是职业道德这一环节,他与企业管理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培训的同时,企业也要改革内部管理弊端,提高运作效率。而不是只着眼于账面,要从长远考虑,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把会计人员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逐步构建会计行业终身教育体系,杜绝无证上岗与职业道德纠纷丑闻的再现。其次,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这是中国“入世”的要求,力求使制定出的会计准则既能结合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又能尽量与国际接轨,兼具时代性与前瞻性。在大的冲击下不至于孤立无援而丧失竞争力。 5、强化会计标准的执行与监督机制。这是针对整个会计行业提出的要求。企业管理与会计职业执业水平的全面协调是提升行业竞争力最重要码砝。这就必须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行业标准。近年来,由于没有有效的执行标准,在证券市场中出现了许多犯罪案件,如琼民源、银广厦等虚构收入、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因此,强化会计标准执行机制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6、有秩序有准备地开放会计市场。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或吸引国外专业人才等方式,逐步达到上规模、上水平的目标。“入世”以来,我国会计行业逐渐由过去有限范围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元化的市场开放模式,允许国际著名会计公司介入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其享有与国内会计机构同等的交易机会与权力。这对于我国还处于未成熟期的工业会计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只有通过会计行业从业会计本身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由内而外的整体变革与整合,在与国际接轨的入世条件下,工业会计作为其中的一支才能逐步成长成熟。 工业会计论文:加强工业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摘要:会计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目前而言,会计专业存在着理论与时间相脱节的现象,对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及会计理论水平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会计专业把抓好实践教学摆在了尤为重要的位置。笔者从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出发,阐明会计实践教学薄弱的原因,并就改进会计实践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工业会计 实践教学 改进措施 会计是一类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劳动素养。 一、工业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比较陈旧 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仍影响着高职教育,尽管现已认识到会计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目前实践教学仍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 2、教材缺少生动性 现有的会计教材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仍旧采用文字描述的方法,阐述不生动。各种往来交易的发生过程也只能靠学生通过字面来联想、揣摩和记忆。 3、实践教学环境落后 大部分会计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实际需要,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甚至完全是手工实验操作。 4、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由于长年致力于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实践,还有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经验匮乏。 二、改进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教学改革,把实践性教学摆到突出位置 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上大做文章,积极探索教学改革。 (1)开发研究工业会计专业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企业单位已有简单的人工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升级为计算机处理系统,而会计的管理、决策、预测等高层次职能也日趋凸显其重要作用。纵观整个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会计实践性教学需要加强,同时会计的理论教学也不容忽视。要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制定出符合工业会计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 (2)加强会计实践教材改革,利用会计教学软件增强课堂生动性。 教材中应适当添加生动的实物的照片、图片,提高教材中的实例比率,使教材更加生动,便于理解和记忆。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教学课件、光盘等,把更加生动的教学软件引入课堂,使经济活动通过动画情节有效的展现出来。 (3)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 把与会计密切结合的知识,如财税、金融、市场等相关知识整合运用,让学生充分了解公司负责人是如何整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企业管理的,并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经济业务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实施多个证书制度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2、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 (1)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 聘任一些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的有资历的从业人员到校担任客座教授,起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其一,在他们的引导下,会计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指导会计教学工作的同时,对教师进行培训;其二,企事业单位及会计事务所的资历从业人员可以担任会计课程教学,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2)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相对于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来说,教师实践基地规模不大,比较容易找到,同时由于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雄厚,通过向实践单位提供会计服务来获得实践基地。教师实践基地的建立,既丰富了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改变了会计教育落后于实际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3)有意识、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的安排应遵循不影响日常教学的原则。社会调查的形式和内容可灵活多样,既可由学校集体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单位,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情况,也可针对会计改革的热点和专业教学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由教师自发组成专项调查小组到基层单位进行采访、蹲点,从实际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素材。 3、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1)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2)演示教学法。即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它不受书本、课堂制约,学生按照项目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分工协作,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并最终提交成果、接受评价。 4、加强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1)完善校内手工模拟实验环境,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从模拟实习的内容上分析,既包括会计核算,还应包括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从实习手段上看,既要进行简单的手工模拟实习,又要进行多媒体电算化模拟实习,通常是手工模拟实习在先,电算化模拟实习在后。在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不可或缺的针对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模拟实验;为保证实验效果良好,实验应尽量真实,或者模拟真实材料进行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企业业务环境中,从而凸显实验目的。 (2)建立与会计实践环节相适应的企业实践基地。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除此之外,通过校外实习,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还应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思路,把财会管理有创新、有成果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在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合作和研究经济领域的课题,为企业财会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工业会计论文:现代工业会计管理趋势分析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内容越来越多,管理项目越来越复杂、越细致,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财务数据信息也更加系统化、数字化。 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分析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网络系统。 通过几年来在基层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要想实现真正的财务管理现代化,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ERP系统”。通过把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企业内部综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在业务量比较大的几个部门建立独立的资源子网。 二、电算化会计软件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财务部门使用的会计软件,一种是外国公司开发的经过汉化的会计软件,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设计的,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管理体系,而不适用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国内企业开发的商品化会计软件,这种软件由于受知识产权的影响,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商品化软件维护起来比较麻烦,使用它势必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当然后一种商品化软件是由各方面专家共同开发的,软件比较规范、功能比较齐全、操作也相对简便,而且软件实施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对于缺乏软件开发队伍的单位采用商品化软件是比较明智的。另外,还可以在同行业之间组织力量开发适用于某行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行集中开发、集中管理和维护,共同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行业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可供上级部门直接进行汇总处理,而不必再开发专用的汇总软件,这是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既经济又适用的捷径。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会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财会综合管理体系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规划,采用在行业内部或同行业之间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建立行业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关小组,开发适合行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各财会部门推广应用。达到集中开发共同使用的目的,缩短软件开发应用的周期,同时在应用管理上也可纵观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走出仅限于统计报表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的初级探索阶段,向大规模数值计算的专用软件、面向问题和过程分析及判断推理的高层次软件综合开发阶段迈进。由单机单用户、联机终端网络向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更大程度地共享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专家系统和智能系统,使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为企业领导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情报,编制出合理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报表及财务报表。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加快资金流通,降低资金占用消耗和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创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以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为中心,实现企业自己的智能化信息与专家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路子。 三、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关键是应用,特别是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会计电算化水平决定本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水平,他们中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工作,甚至有多少人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工作都对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会计电算化工作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 全员管理就是动员企业内部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工程师、会计师、管理师、统计师、会计员、技术员及一般管理人员等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员一起研究学习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和其它管理科学的知识,应用计算机去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把计算机同现代化的管理科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大批能从事多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企业内部全体上下相互协作,同心协力的全员学电脑、用电脑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去为管理服务,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通过几年来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经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想在管理工作中有所发展,首先要从领导开始转变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科技信息和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不仅能简单操作计算机,而且要能开展一些简单的编程工作,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及其在管理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舍得投资,为应用计算机技术打下可靠的经济基础。其次组织更多的管理人员。采用拉出去或请进来的方法,或与其它技术实力雄厚的单位、科研院校联合起来,开发出经济实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求从事计算机专业的编程人员,在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掌握多种管理业务知识,把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同具体的管理业务结合在一起,开发出更高水平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二个强大的培养双向或多向人才的学习潮流。 实践证明,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可以采用全方位全员双向培训或先让一些业务能力强、头脑灵活的财会人员去参加计算机短期或长期培训班,并参与一些会计软件的开发工作,这样可以缩短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周期,使开发的会计软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可以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去参加会计知识辅导班或会计知识讲座,在掌握了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再开发一些会计信息处理软件,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使之更能体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优势,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逻辑性更强、更完善。另外,可以引进一些比较完善的会计软件或软件包,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用他人的智慧为自己服务,这样可以减少软件开发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软件开发的周期,提高软件开发工作的效率。 (作者单位:鸡西市热力总公司) 工业会计论文:电算化在工业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工业企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内部经济要想得到有效的控制,就离不开会计的电算化,由此,电算化在工业企业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但是在现下,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还存在着对于电算化的认知有一定局限性,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电算化在工业企业当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在每一次的探索中对于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算化 工业企业 问题 对策 电算化在我国实行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时间了。现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中都在运用电算化,而且已经有完整的会计系统在一些企业中建立起来了,从而依靠电算化来对公司的账务等进行核算。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比例还在快速的增加中。我国工业企业的不断扩大,其中内部的财务工作也变得繁琐起来,把电算化运用到工业企业中会降低许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企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阻挡电算化运作的脚步,因此应给予相应的应对措施,让电算化在企业当中能健康长远的发展。 一、我国工业企业中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相较于其他的国家,电算化运用到企业当中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在二十一世纪,大多数的企业才开始把电算化运动到会计当中,现在也只是对电算化在探索的初始阶段。所以在电算化的认知上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甚至有的企业对电算化是一无所知,认为电算化只能降低企业内部的人力与物力,其它的概念还没有深化到员工中去。如果对于电算化没有清楚的认知,财会人员在做财务工作时候的效率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长久以往下去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利的因素。 由于我国运行电算化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在其中也没有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所以在电算化运行中,效率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这两个方面是组成电算化的两个结构,而目前我国的工业企业只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比较重视,管理方面的系统却备受冷落。虽然现在也有一些企业建立了管理系统,但是却也是针对相应职能的部门方面来建立的,所以存在的局限性也相对较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计的一部分的工作被减轻,但是在资料的共享上却还有欠缺,在有要了解的信息时,各部门的也就只能经过其他的渠道,如查资料或询问同事等效率较低的方式来进行。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加大其人力与物力,大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在管理财务工作的时候也没有发挥出相应的管理职能。 虽然运用了电算化之后,工业企业中的财务工作效率与质量被大大的提高了,但是在其中机制的灵活性还不足,在工作中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就会影响到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而且电算化在工业企业当中运用后,以往传统的会计工作程序减少,进而被人们所忽略,找不到核对的凭据,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也被提升。 通用与专用这两种软件是电算化软件当中的两个分类软件。在一定的范围当中适合个别单位使用的是专用软件;在一定范围中都适用的就是通用软件。两者相比之下,专用软件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比通用的软件更具适应性,操作的方式也比较简单,能轻松的掌握到窍门进行有效的学习,但是专用软件也有一些弊端,它所需的开发时间与技术难度以及费用都是很大的,后期软件的维护工作难度也比一般的软件要困难,所以此类的软件一般都用于较大型的公司。通用软件虽然安全性与稳定性较好,但是也有着不足之处,有很多细节上面的问题还不能满足单位的需要。 工业企业中运用了电算化之后,员工的许多工作都被减轻,但是也因为此功能的集中让管理人员的职责也集中了,在这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信息发生错误与工作人员舞弊的现象。有的员工自身的职业素养与道德不高,甚至会出现一些违法的行为。员工会在系统中改变输入来达到自己一些利益的目的;或者说在一些较小的资金中通过某些特定的设置程序让转入自己的工资有一些浮动,但是却又看不出来有任何的不妥之处;还有就是在对电算化操作的过程当中没有按照相应的规章程序来进行或者是未经允许就私自上机操作,盗取公司内部的支票,来满足自身的非法利益。企业当中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没有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在操作软件的时候还不能灵活的运用其中的功能,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不能达到这些标准,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会降低工作的质量。还有就是对计算机出现的问题无法进行及时的处理,财务知识与计算机突发故障的处理没有很好的结合到一起,企业缺乏了高素质的人才,就会影响企业工作的开展。 二、提升我国工业企业电算化的措施 电算化从起初到至今,已经不仅仅只是把财务与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结合了,它已经被逐步运用到了我国的各大企业当中,也是会计从业人员考核的一个必备科目之一。会计电算化在目前也不只是只能做会计的工作,已经朝着管理系统的路线发展了。先要在企业中做好财务的工作,就必须在管理方面下工夫,建立健全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在各部门之间做好沟通,让一些财务信息能在互相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查看,让信息资源实现各部门间的共享,规避效率低下的查阅方式,让工作的效率进一步的提高。 要对信息的管理系统进行一些改变,建立起适应自己内部的系统,让其中的信息能被真正的使用上,使得新建立的系统在企业当中能派上用场。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把与财务密切相关的一些部门串联起来,再逐步分层的建立到其他的部门当中去。 根据两种软件的各自的优缺点进行结合与整顿,研发适应力较高的软件。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发现的一些问题来对软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作进一步的完善工作。 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数据做好管理工作,就很容易被一些不法网站或黑客攻击与影响,造成商业机密的外泄,对自身内部的资金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在数据录入之前要先对其进行核对,对其的处理也要细致,数据在录入前,录入中与录入完的真实性要保持一致。也可以通过二次开发对引进的会计系统进行完善,加强数据的保密性。 针对工业企业中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的情况,可以让没有会计证的员工先进行会计人员的从业考试,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再上岗,确保上岗的员工都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给员工深造学习的机会,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内部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保证财务人员能有专业的知识应对日后的工作,这样对以后会计系统的开发也有一定的帮助;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容易发生的故障进行培训,让日后工作期间有了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计算机的突发故障也能及时的进行处理,保证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的进度也不会被拖慢。企业内部建立相对强硬的规章制度,对财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做到没有经过允许就不私自上机操作、不篡改会计电算化程序等事情,不做违法与破坏企业利益的事情。 加强工业企业中财务人员对电算化的认知程度。针对这一现象设立一些管理部门,挑选出一些专业知识较强的员工负责电算化的工作,让其各司其职,做好财务工作,保证财务工作的质量有进一步的提升。财务人员对电算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在财务工作中才能充分的利用电算化中的技巧,严格的控制工业企业的支出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收益。 三、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工业企业中的运用减少了人力与物力的同时也有许多的问题还要进一步的对其改进。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应对措施,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提升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对电算化的理解,有助于电算化在企业中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推动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 工业会计论文:浅议工业会计中视同销售行为 【摘 要】视同销售是一种税务行为,并且是在纳税人的商品或者劳务发生转移后产生的税务行为。在视同销售行为产生以后,纳税人在会计上不用作为销售核算,但是在税收上应当作为销售进行核算,即要确认收入并计缴税款。本文从不同税种对视同销售的界定对比出发,将视同销售的相关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出现行税法与会计准则中对视同销售行为处理的不同。 【关键词】视同销售;增值税;会计处理 一、视同销售行为概述 “视同销售”是税法上认定的一种特殊销售方式,这类销售没有现今流入一般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财务会计中,视同销售一般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但税法规定,要按销售计算增值税额,即正常计税。 根据现行税法规定,下列行为应当视同销售:增值税中视同销售的确认。《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以下8种行为视同销售: ⑴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⑵销售代销货物; ⑶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⑷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⑸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⑺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⑻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前两种情况属于商业会计的视同销售,这里暂不述及,主要以工业会计为例进行简要论述。 二、视同销售行为会计处理的原则 1.视同销售行为是否会使企业获得收益。如果能够获得收益,就应按销售收入处理;否则,按其成本进行结转。 2.按视同销售计算的应交增值税税额,与一般的“进项税额转出”意义不同,税务会计应将其作为“销项税额”处理。 3.视同销售行为的价格(计税依据)应按税法规定确定(税务部门认定)。 三、不同情况下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 1.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用于销售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货物移送要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调出方记销项税额,调入方记进项税额。 2.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借记“其他业务成本”、“在建工程”等;按自产或委托加工货物的成本,贷记“库存商品”、“原材料”、“周转材料”等;按应纳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天华工厂将自产的乙产品40件用于本企业第二车间的改建工程,该产品单位售价200元/件。按规定将应纳的增值税税额和产品成本(单位生产成本160元/件)之和计入工程成本,销项税额为1360元(40×200×17%)。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7760 贷:库存商品 6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0 3.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存货投资并非销售业务,而是一种资产变成另一种资产的经济业务,不改变所有者权益。但这种转变使存货未经“销售”而进入消费,因而自产和委托加工的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和支付加工费中计入“进项税额”的增值税就消失了,购买货物已记入“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也流失了,企业就占了国家的便宜。因此,税法规定,应税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应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按所投资货物的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乘以适用税率计算的应纳增值税与投资货物的账面价值之和,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按货物成本,贷记“库存商品”、“原材料”等;按货物账面价值与重估价值的差额,借或贷“投资收益”;按应纳增值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某工业企业3月份将购入的原材料一批对外投资,其账面成本180000元,投资协议作价200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214000 贷:原材料 18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00 若上述对外投资不是外购材料,而是企业的自产的库存商品A,投出产品成本180000元,市场售价200000元,则做会计分录如下: 对外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23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 2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00结转成本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180000 贷:库存商品―A产品 180000 4.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这种业务是一种较为实在的销售业务。因为股东或其他投资人是有别于该企业的另一个会计主体。这一行为虽然没有直接的货币流入或流出,但实际上它与将货物出售后取得货币资产,然后再分配利润给股东,并无实质区别。因此,这一视同销售行为,应通过销售来处理,即应按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市场价格计价并记入有关收入类账户。按分配货物的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市场价格和其适用税率计算的应纳增值税两项之和,借记“应付股利”、“应付利润”等账户;按应税货物的售价、组成计税价格、市场价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按应纳增值税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企业将货物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应按经济利益流入确认计量收入和销项税额,并结转成本。如果发放的是外购货物,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并结转成本。 【例】某面粉厂,系一般纳税人,有职工90人,其中生产工 人80人,厂部管理人员10人。公司决定以其生产的特制面粉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每人2袋面粉。每袋面粉单位生产成本40元,销售价格为67.8元/袋(含增值税,税率13%)。会计处理如下: (1)决定发放时,分配计入成本费用 借:生产成本 10848 管理费用 1356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12204 (2)确认收入,计算销项税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12204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404 (3)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7200 贷:库存商品 7200 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个人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这类业务并非销售活动,因为企业并未获得经济利益,但税法规定,要视同销售货物计算缴纳增值税。自产、委托加工货物本身所耗原材料和支付的加工费等的“进项税额”、购买货物中的“进项税额”已从“销项税额”中扣除了,若不视同销售,买卖双方相互“赠送”,国家将无法收税。因此,这类业务要视同销售计税。按所赠货物的成本与所赠货物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乘以税率计算应纳税之和,借记“营业务支出” ;按所赠货物的成本,贷记“库存商品”、“原材料”等;按应纳增值税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 天华工厂将所产乙产品无偿赠送他人,生产成本9000元,售价11000 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10530 贷:库存商品 9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530 四、小结 对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难点主要是应否通过收入账户进行核算,一种做法是与正常的、真正的销售核算相同,即按售价记销售收入并相应计算销项税额,再按成本结转销售成本。另一种做法是,不通过收入账户核算,直接按成本结转,同时按市价或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额。前者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不分离,即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一致或财务会计服从税法;后者是两种会计分离的做法。 工业会计论文:分析工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 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对于大多数人力、物力资源的使用还存在着很多的浪费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工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我国工业企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业会计 财务管理 应用价值 一、前言 近几年来,国际贸易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国外很多大型企业开始入驻中国,这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企业给予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工业行业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企业只有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取得利益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在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的背景下,企业的正常运行和顺利发展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断探索,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二、工业会计的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一)改变传统运营观念,发挥会计作用 工业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改变自身传统的运营观念迎合时展;不断地适应日益发展的改革变换,与时代共同进步。在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下,正确实施党的号召充分认识到会计在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由于计划经济的干扰,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忽略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错误以为既然企业管理资金不会减少,资金不会走到国外,那么对于账目的计算不用太过认真。造成了会计工作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财务管理职能的最佳利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发展自身的体制改革,其后果只能被市场淘汰。要想在这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就需要经营者改变自身的传统观念,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在企业的会计部门设置、运行模式上进行改革。其次是在新的环境下,随着改革的进行会计工作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财务制度。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起在我国各大上市公司实行,政府鼓励其他企业遵守新准则的标准。《企业会计准则》的实行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它的实施同时调动了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把每一部门之间的财务情况联系起来,实现整个企业总预算的顺利进行,加强了企业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管理者要注重参考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在做出各大决策时邀请财务工作者一同探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结合企业现时的财务状况制定符合企业稳定发展的规划。财务人员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财务会计的视角出发,分析各个财务上的漏洞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做企业领导者的得力助手同时将自身的财务工作做到更加完美。 (二)改善企业管理,打好财务工作基础 做好财务基础工作是工业会计最根本目的,会计基础是企业领导者管理企业的最基本的参考数据,会计工作的合理进行影响着企业未来的趋势,因此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会计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原始凭证的来源不合理,其填制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产品的名称、规格以及其他信息的填制不准确,这将直接导致日后的实物与账目数据的混乱,同时也会让贪利之人有机可乘;记账凭证有时会出现一人多记的现象,难以做到相互监督检查,违背会计职责分离原则会导致财务出现漏洞;企业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意识不够,在一些往来账款上的不及时处理导致后期出现账目堆积,产生死账呆账现象,由于上级领导的不关注,会计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很多账务得不到处理。这些原因给企业最终核算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因此,企业领导者要积极改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在会计工作进行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职能、监督职能,及时处理好往来核算项目,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标准的内部会计制度和预算制度 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管理者要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情况,设立一系列内部会计制度并保证它的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以此规范会计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还要及时掌握好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对未来规划做好准确的判断。企业领导者要对企业的现状做全面的考察,建立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把自身的企业精神文化与制定的规范制度相结合起来,在改善企业标准的内部会计同时要增加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财务预算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环节,工业会计要求会计工作者及时地确立各项经济活动的数据信息,并对这些数据信息讨论分析。因此,我们应该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认真仔细的编制好各项经济活动的预算文件,对预算文件中的数据信息和执行情况及时的对比分析,向企业领导者提供合理的财务计划。只有充分把握好企业的信息,及时地防范财务情况变动会带来的企业风险,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不断上升的发展空间,工业企业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四)实施监督职能,保证企业发展 对于工业企业会计机构而言,应该将企业在运营和产品生产中的各种会计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后交给财务监督部门审核。财务监督部门对所上交的会计资料要进行审核分析,监督信息数据的准确性,规划出下一工作阶段企业如何内部调整的方案。依据国家的会计监督标准和规定对整个会计工作内容实行有效地掌控监督,用相应的方式处理好每个部门之间的矛盾,增加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工业会计在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会计监督的职能,控制不合理的费用支出,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会计监督职能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监督企业内部的资金往来款项,了解企业在各个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营情况,减少费用的支出避免浪费现象。其次,通过监督检查我们可以全面的对财务系统工作进行审查,修改在财务工作中的数据偏差,同时严格对营私舞弊现象排查,准确结算企业的资金业务。最后,通过财务工作的监督,充分地掌握好企业内部的资金动向,增加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力度,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利益。总而言之,在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工业会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础会计监督职能的合理实施对企业决策计划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前进步伐促进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我们应该跟随时代与时俱进,逐步理顺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增强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人员应该深入产品的生产一线去,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和生产流程对财务核算进行分析,使财务管理能有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保障会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以此来提高整体财务工作的质量。工业会计在企业的系统化管理以及各种经济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当前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业会计的重要性,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在日后的财务管理中我们要做到及时完善会计规章制度,实施监督管理工作,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为大连建业建材工业有限公司) 工业会计论文:工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与其费用审查方法分析 【摘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通常分为生产、供应、销售三大环节。而生产成本为组织产品生产而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等费用,而按产品对象形成产品生产成本,也就是制造成本。产品制造成本对工业企业的盈利具有重要意义,产品制造成本核算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产品销售成本结转的正确与否,同时还会影响到工业企业当期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故工业企业应加强对其费用审查,提高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进而提高工业企业经营利润。因此,本文就工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与其费用审查方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工业企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费用审查;方法 一、前言 通常,制造成本是由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科目进行核算的,制造费用科目核算是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按照不同的部门、车间设置明细账,而明细账采用多栏式按费用项目内容设专栏,以进行明细核算;生产成本科目核算是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所发生的所有生产费用,一般有生产产品(产成品和半成品)、自制设备、自制工具、自制材料等所发生的所有费用。 二、工业会计制造成本的审点 工业制造成本的审查须通过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的内容、分配方法获取经济业务中相关内容审查,包括原始记录、记账凭证和单据,一般采用审阅法、核对法和复算法进行审查。其中审点有:(1)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审查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无随意改动方法而多记或少记产成品成本的行为,或有无利用保留在产品成本,主观少计算或多计算产品成本,进而进行利润调节的行为;(2)费用发生内容。审查费用发生内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查有无非生产性费用、虚假成本及扩大成本列支范围等现象;(3)会计处理。审查会计处理是否得当,对当期成本有无影响;(4)费用归集与分配。审查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是否恰当,有无违规操作,如未按相关规定将自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5)跨期摊销费用。审查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现象,有无按照相关权责发生原则将当期成本记入等情况。 三、工业会计制造成本审查方法 (一)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 由于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种类繁多,且会计核算工作量较大,故注册税务师进行纳税审查时应依据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用,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同时通过找出企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序、有目的、有重点审查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审查工作的难度,还可以确保审查工作的质量。工业企业应完善内部控制凭证,确保经济业务凭证内容完整、种类齐全、连续编号,并将其作为会计处理的依据。 (二)健全的账簿制度 工业企业应以真实、可靠的凭证制度为前提基础,建立健全账簿和报表制度,提高会计记录的严密性。 (三)建立核对制度 工业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核对制度,主要内容有账簿与报表之间的核对、凭证和账簿之间的核对、凭证与凭证之间的核对等。通过核对制度可以及时发现会计记录中存在的错误,并予以纠正,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1],从而保证会计账簿完整与真实,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四)制定合理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政策 工业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科学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政策,以此作为今后会计处理方法的根据。 (五)定期调查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体系 为了确保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体系真实可靠,应采取相应的调查方法予以判断工业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通常有抽查法和询问法两种调查方法,抽查法可以检验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正常运行,了解其取得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对比的情况,从而保证核算的准确性;询问法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的一种方法,将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及侧重点不同的项目及问题制作成调查表格,通过该法可以获知工业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四、工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审查方法 (一)标准成本法审查 标准成本法审查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抽取生产产量统计或生产通知单记录、直接材料标准单价及单位标准用量、发出材料汇总表。其次,依照标准用量、产量、标准单价将标准成本计算出来,将其计算结果与成本计算单价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核对,审查两者是否相一致,并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有无采用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前后期是否相符。最后,通过生产成本账红字冲减成本金额以判断是否正确[2]。此外,应审查多料和废料是否及时返库,有无办理“假退库”程序。 (二)定额成本法审查 进行额定成本法审查时首先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单位消耗定额与材料成本计价是否正确,是否存在人为改变或变更方法进而影响成本现象;二是生产通知单有无经过授权批准,同时还应注意避免虚假业务增加材料耗用情况。具体审查如下:抽查某种产品的生产通知单产量统计记录、直接材料单位消耗定额,依据材料明细账中直接材料实际单位成本计算出直接材料总消耗量和总成本,将其与相关成本计算单中耗用直接材料成本进行核对,检查两者是否相一致。 (三)实际成本法审查 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实际成本法审查,根据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成本计算单、材料明细账中各直接材料的单位成本、材料发出汇总表进行核对。一方面是材料发出汇总表,选择主要材料品种,根据相关标准公式(金额数=直接材料发出数量*实际单位成本)[3]计算出金额数,将其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该材料成本作对比。进行审查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正确,有无人为调节或变更的利润和成本;(2)领料单授批准有无相关领导人签字,领料人有无签字,避免出现领料虚假,导致成本计算提高;(3)审查工业企业是否刻意提高材料单位成本,多记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审查成本计算中直接材料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直接材料是否相一致,有无按照相关分配标准。进行审查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混淆不同产品成本。利用材料分配率将各个产品成本混淆,同时将本期畅销产品成本相应降低,实现跨年度利润的调节。审查哪些产品无法确指其耗用的共同混合使用原材料,应正确计算分配率,,并使用正确的方法计算出分配量。二是将非生产耗用材料计入产品成本。若审查时发现成本计算单直接材料金额比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的分配金额大,则应深入调查其原因,同时检查材料使用对象有无将非产品耗用材料计入产品成本。在现实中,往往存在部分工业企业会计人员人为挤占产品成本,分配耗用材料时,将非生产耗用材料直接分配到产品,这样就可以使成本计算单与材料分配汇总表金额相一致。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使用非生产性项目审查方法,也就是反查法进行审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明确查明问题,然后按照责任连带原则调整纳税。 小 结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核算产品制造成本,才能保证工业企业产品顺利完成销售成本结转,确保工业企业当前会计利润,进而提高工业企业利润,促进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工业会计作用与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作为工业企业,必须重视工业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这也是现代工业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工业会计;财务管理;作用 为了促进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工业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会计作用,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抓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发挥工业会计与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希望能够促进现代工业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一、以观念促发展,将工业会计的作用发挥出来 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业企业并不重视会计工作的作用,认为会计工作可有可无。随着时代的变化,会计工作在工业企业的运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业企业的领导人和负责人都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想,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必须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果想要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思想观念层面开始转变,将财务管理的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企业原有的内部构成和运行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企业的发展中,会计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使企业的发展更加平稳有序[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也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企业应该以这些相关规范为依据,对自身的财务会计机制进行修整和完善,并按照相关的标准和准则进行严格的会计结算。企业的运行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认真学习我国相关的财务会计标准和准则,并在企业运行中予以落实,充分了解财务管制作业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其他人员要尊重财务工作者,积极配合财务工作者的工作。企业领导要将财务工作者吸收到企业的重要会议中来,积极听取财务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及时发现企业财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弥补。 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基础工作非常重要,即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我国还有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并不重视,表现为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手续都没有严格的按照国家相关的财务工作规章制度来办理,直接导致了会计数据不准确、原始资料不健全的情况。一些原始凭证在进行会计事项办理时没有按要求留取,或者没有按要求保存,导致出现失实和偏差的情况。很多企业内部的稽查制度非常不健全,缺少审核的原始凭证用于编制记账凭证,在注销和领用空白凭证时也没有严格进行管理,导致出现混乱的情况。还有一些企业债权债务没有进行及时处理,导致长期挂账,坏账屡禁不止。财务基础工作不到位会导致会计监督不力、会计核算不实,不仅对企业财产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影响企业的健康运行,长久以往必将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先要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才能够将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2]。 首先,对于各种会计凭证都要进行规范管理,例如记账凭证、原始凭证等等。要在各项经济业务的实际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企业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会计凭证的取得和填制进行监督审查,确保会计凭证规范、完整、真实。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及时发现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对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规范,使其能够依法办事。 其次,企业要在内部建立健全财务管制的相关机构,配备专门的从业人员,规范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相关规范。在进行财务管理人员聘用时,要制定严格的招聘范围,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适应岗位的工作内容,发挥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的作用,完善每一个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能,全面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避免工作内容上的交错和干预。 三、发挥工业会计在企业资金管理方面的作用 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资金运动,资金和物资都是企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内容。企业经营者要充分发挥资金的重要作用,发挥资金的使用价值,加快资金的周转流动,使资金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工业会计在企业资金管理方面的作用,提高资金周转的速度,将各项不必要的支出降低,起到开源节流的作用。在采购时,工业会计与有关部门要做好协商工作,增强物资的实用性,尽量减少物资的库存积压,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对于企业的外部拖欠款,企业要组织专门人员负责拖欠款的催收工作,避免坏账。在企业内部,每个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都要受到严格的规范,尽量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并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对造成事故的负责人进行追究。工业会计也要与企业的各部门进行协商,尽量减少支出费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四、加强监督控制,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 工业会计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监督控制,工业会计以已结算和督促的形式表现出企业的运行状况,从而能够尽快查找出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工业会计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对企业内部的资本往来进行详细的了解,能够发现和反映出企业内部一些资本浪费的现象,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来控制资本的浪费,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工业会计可以通过解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促进企业内部的资本状况查询与审核,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对企业保管固定资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在工业企业中,工业会计与企业财务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业企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工业会计对企业运行的促进作用,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通过工业会计职能的发挥,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促使企业能够健康、平稳、高效地运行,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工业会计论文:发挥工业会计作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摘 要:在工业行业前进的历程中,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所获取的利润对其生存以及前进有着关键的作用,在工业行业的运行中,财务管制作业有着重要的位置,它对单位所获取利润的提升以及单位整体的前进有着关键的作用。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强烈,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必须要充分使用会计的功能,提升单位财务管制水准,推动单位前进,为单位创造强有力的竞争力。文章主要讲述了怎样利用会计的功能来提升单位的财务管制水准。 关键词:工业会计;财务管理;作用;提高 1 转变思想观念和经营管理理念,充分重视会计作用 现在社会以及经济持续前进发生着改变,工业单位领导级别以及运行管制人员都要创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要一直提高本身的精神观点,充分了解会计在工业行业运行管制作用中的关键性,这不光是持续前进创新的市场对现代化工业管制提出的需要,并且这也是市场经济前进的必定方向。在传统策划经济结算,人们受以往单位管制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充分认识单位会计的作用,觉得在单位中账目算不算都一样,没有记账,对经济活动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所以并没有对会计开展管制,因此单位运行过程中财务管制作业的功能没有利用到。伴随着社会的前进,策划经济制度慢慢的被市场经济制度代替,更多的单位开始面向市场,并且市场竞争日益强烈,单位不想被出局就一定要持续的前进改革。这就需要单位的运行管制人员以及领导层人员改变以往的精神观点以及管制思想,充分利用单位会计职能,创新单位的运行形势以及内部构成,把财务管制的用途充分的利用起来,才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变化。从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新环境中,国内财务会计管制机制也有着重大的改变,单位在修整以及健全财务会计机制时要根据我国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规范开展,在开展财务管制以及会计结算时也要按照有关的准则以及标准。在创建新时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下我国对财务规则以及标准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不仅能够促进单位的财务管制系统更加健全,也从基础上施行了单位的各种财务管制作业。所以单位的运行管制人员要主动的实施这种变革观念,按照有关的准则以及标准,在运行管制工作中认真对待财务管制作业和财务工作者的用途,充分相信、援助财务工作者的作业,让财务工作者加入到单位的各类重要决议中来,使财务工作者站在其岗位上进行思考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发现单位财务中具有的问题能够立即进行弥补,真是有用的利用会计功能提升单位财务管制水准。 2 加强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工作 在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基础工作至关重要,它是企业经营管理和进行一切财务活动的基础,因此企业需要做好财务基础工作。随着管理观念的更新,很多企业都对财务基础工作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创新,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使财务管理不能有效发挥其功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办理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手续和会计核算,导致会计数据的不健全或是不准确;在办理会计事项时没有按照要求取得原始凭证,或者有些原始凭证在编制的过程中手续不全,没有严格按照相关会计事项来填制而出现偏差和失实;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稽核制度,在编制记账凭证前没有审核原始凭证;在空白凭证的领用、注销等使用上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处理企业的一些债券债务,在长期挂账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坏账等等。这些会计核算不实、会计监督不力等现象都是财务基础工作不到位的表现,会严重浪费企业的财产,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这些问题,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要规范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在内的各种会计凭证,建立起与会计数据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加强完善。在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时要严格按照各项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并设置专门人员监督审核这一过程,以保证会计凭证的真实合法、完整正确。这样既能够保证各项经济业务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又能增强经办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依法办事的责任心,还能及时发现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 第二,在单位内部设置健全的财务管制相应的组织,在设立组织以及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要根据不一样的组织实施的责任进行,然后按照不一样的工作内容设立相关的标准规范。在聘用的人员上一定要根据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性质制定招聘的范围。科学操纵有关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使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职能都能够完整的发挥利用起来,防止工作内容存在干预以及交错等情况,确保会计工作的公平以及正当。 3 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 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上的管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财产和物资等资金作为物质基础,当企业发生经济业务需要分配、交换物资时都是属于资金的运动,而这些都是以货币的形式来进行。因此,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管理者们要加强在资金使用上的管理,加快资金的周转,将资金的使用价值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使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工业会计要想充分发挥出自身作用,加强在资金使用上的管理,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要加快资金的周转,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各项费用支出。具体说来,首先,工业会计在进行采购前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以减少积压库存增强物资实用性为目的来有计划的采购;对于企业外部的拖欠款要组织专门人员及时有效的催收,避免企业遭受损失;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落实相关人员的权限和职责,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对于由于工作失误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除此之外,单位发生的各种支出以及费用都对单位的利益具有直接作用,工业会计要自觉和各个机构以及领导层人员进行商议协作,在完成单位预计的目的情况下争取降低费用的支出,节约费用,以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集中这两个方面开展单位资本的管制,才可以更加全面的提升单位的经济利益。 4 发挥工业会计监督控制作用 针对工业单位来讲,把单位在制造运行中生成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以及总结,之后上交给财务管制机构,财务机构对其开展结算以及接卸用来判定单位的运行情况,这个过程就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有关标准以及规范对这项内容开展有用的督促以及掌控,调解好每个经济主体间彼此的干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单位的经济利益。工业会计在进行这项工作是所发挥的督促掌控职能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过工业会计的督促以及结算,可以把单位的制造运行状况切实完整的表现出来,进而能够对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管制以及完善;第二,经过解析单位内部资本的来往状况,清楚单位内各种经济往来的运行状况,能够提出相应的手段来提高资本的使用率降低资本的浪费情况,进而提升单位经济利益;第三,经过对单位财务情况的解析,有助于审核以及查询单位内部资本状况,提升单位对资金的管制性能。总而言之,在工业单位的制造运行中,工业会计有着关键的决策性的用途,必须要充分利用工业会计的性能,才可以提升单位的经济利益,推动单位前进。 工业会计论文:现代工业会计管理趋势分析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之中,并促进其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工业会计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必须加以改革与创新,文章重点从现代工业会计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与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会计;管理趋势;电算化 引言 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推动了工业行业的发展,在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工作是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对于现代工业企业而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工业会计的管理与完善,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革。传统工业会计中,操作方式都以手工记账的方式进行,这种传统的记账方式不仅仅效率低下,更容易导致错误率的频频发生,进而阻碍工业企业的发展进程。对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不断的引进新的技术与方法,加强工业会计的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改变以往落后的记账方式。对于会计管理而言,对于信息的准确率以及时效性是非常严格的,因它是一项细致的管理工作,要求相关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信息的统计与管理,电算化形式的出现更是推动了会计管理行业的发展与完善,不仅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降低了错误率的出现,同时又大量的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1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分析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模式也有了更高一层的认识与理解,电算化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单单是与计算机简单的结合,而是不断的融入新的知识与理念,将形成综合化的会计资源管理体系,新学科以及新理念的融入更加会促进其现代工业会计管理的发展,促进工业的进步与完善。近年来,随着基层会计管理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企业ERP系统的建立,进而对企业会计资源管理的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严格与要求,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与素质,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体系。 2 电算化会计软件 就目前而言,电算化的发展已经在其工业企业发展模式中趋于完善,电算化软件作为基础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以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算化软件为主,它主要是结合了我国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对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特意设计的一款软件。这款软件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仅技术可靠,规范性强,且在产品功能上也比较齐全,很容易应对各种电算模式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操作上也相对的简单,不需要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操作,对于普通的会计而言,只要稍加进行培训就可以完全应对,对于企业而言,虽然在价格上相对昂贵,但它却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仅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相对而言,性价比也比较高,备受国内各大行业所青睐。除此之外,企业在对会计人员培训等方面也省去了大量的精力,对于统一管理与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推动了现代工业的会计管理。另一种软件模式,是由国外生产的,经过汉化处理以后,在我国工业企业会计中也得到了应用。但这种软件相对而言,除了有明确的规定的,以国际标准为基准以外,对于我国工业企业发展而言,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相比较而言更适合于西方的发展模式,我国更多的只是借鉴。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会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财会综合管理体系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规划,采用在行业内部或同行业之间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建立行业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关小组,开发适合行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各财会部门推广应用。达到集中开发共同使用的目的,缩短软件开发应用的周期,同时在应用管理上也可纵观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走出仅限于统计报表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的初级探索阶段,向大规模数值计算的专用软件、面向问题和过程分析及判断推理的高层次软件综合开发阶段迈进。由单机单用户、联机终端网络向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更大程度地共享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专家系统和智能系统,使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为企业领导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情报,编制出合理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报表及财务报表。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加快资金流通,降低资金占用消耗和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创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以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为中心,实现企业自己的智能化信息与专家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路子。 3 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随着电算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工业企业内部必须进行改革,以便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计算机基础应用是最基本的知识学习与掌握,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会对计算机编程以及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算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就要不断加强学习。 实行电算化以后,就不在是过去的传统工作方式了,实行的是计算机的联网技术,通过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就可以将很多的工作完成,减少了人力的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那么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和会计部门进行协调配合,将部门的经济数据和会计部门实现共享,并且可以通过会计部门的数据信息,查看到自己部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其对方向进行调整,所以说会计电算化的实行需要全员化的管理。 对于在企业当中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模式,应该主要是以企业的会计人员作为主要的力量来执行,因为会计人员是企业当中对于会计工作最为了解的,那么在对会计工作实行电算化的改进以后,会计人员可以利用自身对企业业务的熟练了解,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会计电算化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通过事实的案例证明,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如果是纯粹的以外部人员或者单纯的计算机人员来对财务管理软件进行开发的话,那么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并不能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因为这些人员只是单纯对会计工作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实际的运用效果上不能贴近企业的现状。所以在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设计上应该是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和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完成,才能够在实质上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和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和发展。 实践证明,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可以采用全方位全员双向培训或先让一些业务能力强、头脑灵活的财会人员去参加计算机短期或长期培训班,并参与一些会计软件的开发工作,这样可以缩短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周期,使开发的会计软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可以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去参加会计知识辅导班或会计知识讲座,在掌握了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再开发一些会计信息处理软件,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使之更能体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优势,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逻辑性更强、更完善。另外,可以引进一些比较完善的会计软件或软件包,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用他人的智慧为自己服务,这样可以减少软件开发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软件开发的周期,提高软件开发工作的效率。 工业会计论文:现代工业会计管理趋势分析 【摘要】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民对管理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工作是集核算、监督、管理为一体的工作,它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现代企业中,工业在不断进步,所以相应的会计工作就要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使管理与企业相适应,把会计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给管理者,从而让他们做出正确的管理决定,给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工作除了要在管理上更新外,还要在技术上进行更新,在今天,会计工作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还存在着手工记账,手工记账有很多的弊端,因此为了提高会计在技术上的问题,就必须使会计与计算机相结合,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是企业未来的会计进程,以下笔者针对会计管理作出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工业会计;管理工作;电算化 在我国现代企业中,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它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方便,促进他们做出正确的经营决定,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太快,以致于很多原有的会计方法不能满足管理者的需要,造成会计信息的滞后性,因此,为了满足管理者的需求,就要不断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使企业的管理工作简单,准确,从而提高会计者的工作效率,解决企业管理中所遇到的难题。以下针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1.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套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形成一套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我们都知道,电算化并不是只与计算机相连接而已,在今天会计电算化已影响着企业的电子通信,市场及管理很多方面。电算化并不只是纯粹的财务工作,它还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管理系统,可以说它是企业未来的经济大动脉。运用电算化进行管理工作,就要建立以财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系统,经过各部门计算机的相连接,形成企业的管理信息网,另外,为了使信息正确化,在企业工作量大的部门中就要单独设置管理信息网[1]。 2.发展会计管理工作,就要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在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过程中,财务软件是电算化实施的基础,在今天,会计电算化中的财务软件有两种,分为国外研发和国内研发两种,我们都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国外所开发的财务软件是根据国外的国情研发的,所以说国外所研发的财务软件只适用于国外并不适用于我国。我们国内所研发的财务软件它适应我国的企业,但是由于它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所以说在产权上面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它的造价也就比较高。这种国内软件有优点也有缺点,首先来说说它的缺点吧,这种国内财务软件在后续的软件维护上很难,并且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它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是由专业的专家所研发出来的,技术力量雄厚,非常的有原则性,在性能使用上功能完备,很适应国内的企业。第二,这种财务软件具有简单的操作方法,当一个企业没有专业的软件开发团队时,运用这种软件也是非常划算的。在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技术中,还有很多的方法,例如,企业还可以不断的培养软件开发人员,提高他们的电算化技术,进而开发出适应自己企业的财务软件,这就为企业减低了财务成本,并且自己开发的财务软件也可以在后续工作中实行方便的管理。在财务软件开发过程中,要使计算机与财务相结合,在企业中选出优秀的电脑人员,建立专门的电算化组别,经过不停的研究,建立专门的财务软件,并且传达给企业的每个财务部门,使之形成开发与使用为一体的目的,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大贡献[2]。 在企业电算化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要有高瞻远瞩的理念,要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考虑,把那些只能保存财务报表的软件淘汰掉,研发那些可以运算及储存大系统的财务软件,提高电算化软件的级别。要改正以前的单独机体,形成有结构的财务网络体系,在计算机结构中,要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资源,使计算机在财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水平,首先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带来正确及时的财务信息,为他们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很大的基础;其次是它能阻止企业在发展中严重浪费资源,并且能使资金得到有效的周转,降低成本降低浪费,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益。因此,在企业财务软件的开发中,要以创建自己的研发队伍为中心,创建有专门信息化的财务软件,创建适合自己企业的电算化软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财务软件最优化,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3]。 3.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企业中的人员共同协作而完成 3.1需提高会计人员的电脑操作技术 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光做好会计电算化工作还不够,还需要我们企业中的每个人员共同努力完成。因此,在企业内部就要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即提高管理工作需要会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相互协作而完成,那么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的相关的会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使得他们在电脑上能顺利的对财务软件进行正确地操作,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需要各部门共同配合 电算化是运用电脑进行记账,而不是以前的手工做账,它是通过网络技术操作完成,相对于手工做账,它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他们的工作速度。同时运用电脑做账,经过各部门的联网,可以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使会计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即各部门通过电脑上的财务数据,可以了解自己部门的财务状况,即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数据,分析问题的原因,从而进行改正,因此实现会计工作的最优化,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协作。 3.3在企业会计工作管理中,会计管理人员是关键 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管理人员是相当的重要的,他们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支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让财务管理以外的人员对电算化进行操作的话,那么他们只了解企业财务的表面现象,而不能从本质上对企业的财务进行了解。所以在电算化的操作过程中,要以财务管理人员为主力军,使专业的会计人员与专业的计算机人员相互协作,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4.促进会计管理发展的举措 第一,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企业需选择一部分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计算机培训,使他们可以参与财务软件的开发,提高财务软件的实用性及其质量。 第二,对于计算机人员来说,企业则需要对他们进行会计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在会计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加贴近企业内部财务的电算化软件。 第三,在引进别的财务软件的同时,不要一层不变的就拿来使用在企业财务上,在进行使用之前,需要我们的企业研发人员,对引进来的财务软件进行一部分的改进,把它变成适应我们自己企业的电算化软件,通过这种改正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开发资源的成本,减少研发支出,并且降低财务软件的开发周期,为企业提供方便[4]。 5.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工业会计管理水平还需全体企业人员共同努力,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正确有效的财务信息,使得他们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动力。 工业会计论文:工业会计作用与企业财务管理 摘 要 在企业整体的经营活动中,财务会计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且它是搞好企业经营活动、强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一个企业经济状况好坏的制约。工业企业高层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工业企业面临着不可小觑的生存考验,所以工业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对经营机制进行改变,扩宽经营思路,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切实的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关键词 工业会计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 经营理念 企业发展 企业要想在强烈的市场经济下不断发展壮大,就需要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应,才能巩固实力。 一、发挥会计作用、改变经营理念 工业企业的高层和广大管理者,为了适应当今改革的需要,利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们的大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挥会计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的管理,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这既是当今时代的需求、工作的需求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以往,企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不能正确的认识企业算账,物资不会流入国外,所以就忽略了工业会计的作用,因而也就忽略了企业财务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都被推上了市场,所以过去的方法就被淘汰。此时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企业的经营者和高层必须认识到,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改变自身的经营体制来适应市场的需要。要想把企业做的有声有色企业高管就要从思想和认识上彻底改变,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状。国家新的财务准则和过去相比有了重大变革,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一项改革,它更加完善了财务管理体制,把各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了基层,提高了广大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财务人员在各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让财务人员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来,发表意见和建议。做到避免各种财务损失,更好的落实财务工作。 二、以企业管理为基础,抓好财务的基本管理 经过财务的整顿,大多数企业的基本工作都得到了加强,部分企业的财务工作也达到了一个标准的水平,促使财务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好转。由于企业的发展不平衡性,一些的财务基础不是很好,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最终影响企业会计职能和作用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一是因为一些经济业务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相应的手续,没有实行会计核算;二是有些企业办理了相关会计手续,但是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填写和获取原始凭证;三是原始凭据在办理时手续不齐造成的相关会计事项不真实;四是没有建立核实制度,对原始凭据不审核或者验证真伪;五是对空白的票据没有建立相关的领取和注销制度;六是债权债务长期得不到结算,造成账目损坏等。此等现象严重造成了企业财政损失,使企业出现会计核算、监督不力的局势。面临着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财务以下措施:一是规范各种会计凭据,加强和完善和会计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各项会计业务信息都要核对其真实性;二是确立健全的会计管理机构,制定与会计相关的各项惩处奖罚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的审查制度,对各个财务的收支都进行严格的事先检查,对其他会计信息进行事后检查。 三、为获取更大利益加大对资金的使用力度 有效的发挥工业会计作用,加大对企业资金的使用力度,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一定数量的财产、物资是任何一个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应该具备的物质基础。资金就是一个企业财产和物资的体现,资金的运动就是依据货币的形式来实现物资的分配、交换等各个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关系。所以,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加强对企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有效的利用企业资金,就应该把资金用到实处,用各种方法加速资金周转,才能有效的发挥资金的应用作用,用少量的资金获取较高的利润。 工业会计如何发挥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的作用,才能利于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是要加速周转资金。工业会计就是要有效的协调相关部门、有计划的进行采购、减少库存积压的物资,组织较有能力的人员去催收欠款,对经销人员也要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来对他们日常工作的失误进行惩处。二是降低企业费用。企业的利润受到企业费用的限制,工业会计需要积极的为领导出谋划策,找出降低费用的方法,以最小的费用赢得最大的利润。三是根据业务分工和性质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组织进行有效的活动来增加购销人员和财会人员的责任心,同时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责 工业会计的基本职责就是提供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与财务相关的经济信息问题,并且对企业所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反馈消息、监督工作、分析和检查财务信息,同时正确的处理企业内部的各种经济关系,进而做到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工业会计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一是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金占用和耗资、收入与盈利亏损情况,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对国家政府政策方针的执行情况,保证企业严守纪律。三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在财务上成本计划,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全面完善计划。四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在财产和物资上的保管使用情况,以确保企业合理利用财产物资。 总结:根据本篇文章对工业会计的作用描述,我们可知工业会计的管理职能是相互作用的,互相补充和联系的,在进行会计反映和监督职能时来实现的。只有有效的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才能真正做到在会计工作中发挥其反应和监督的职责。完成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各项工作和任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发挥会计工作在保护财产、财经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作用。 工业会计论文: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摘要】 在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成本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企业经济效益差的现状。为更好地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工业企业会计进行了自身的改革,提出了新的会计标准。本文将分析工业企业的现状,并提出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关键词】 新会计标准 工业会计 新发展 1. 工业会计的发展现状 对工业企业来说,要想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应该实现 损耗低、质量优、效益高的相关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科学、 规范和合理地对资金运转进行管理, 不断健全完善价值管理体系,合理规划地设置相关机构,根据任职人员素质水平,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工,将其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合理的发挥其才能,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设置独立的工业企业财务职能机构。作为工业企业,要想确保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既有较强的竞争力,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就应该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从会计中将财务分出来。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工业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企业内部不能合理的分工,各个部门不能够协调工作,面临的外部挑战将更加的大。因此,要想企业正常顺利的发展下去,就应该为财务部门设置专门的机构,提高其工作效率,保障体系的高效运行。 从市场经济大背景的实际出发,工业企业的期望效益日益增加。作为财务的管理,不仅仅是只对过去的财务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更应该根据以前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对财务经济未来进行准确的预测,并作出合理的规划,随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依据,提高对企业活动的有效控制,使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企业面临的内部经营条件的变化和外部的需求来看,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经济规律不断完善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内部的管理体制。如果要实现生产经营的准确性,就应该尽快的将现代化管理会计加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但是在发展现代化企业的会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将管理会计引进企业的管理机构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合理安排人员再适合的岗位中,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更加高效。而在选择优秀的管理人员时。拥有专业的财务管理技能,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需要做的事情,有能力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了解新会计标准带给企业的挑战,根据管理部门的需要及时处理相关的财务信息,协调各部门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 2. 会计标准的新变化 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体现在6 个方面: 2.1计量基础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新的会计标准中,对于会计的原则和计量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是更加注重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一系列会计的基本原则,依旧保留了以前的很多原则,这样使得会计的工作更加的清晰,使得会计有了侧重的方面。但是也作出很多不一样的更改,“权责发生制”将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而不是作为以前的一般准则,同样最为一般准则的“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将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总体上说,新的原则体系与以前的会计标准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以前的准则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使其更加适合当代企业的发展。 2.2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 新准则对于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的方法做出了一定的删减,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这两种方法,因此,在新准则中,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只剩下了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 2.3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变革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企业应计提的减值损失准备如果高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应按差额补提损失准备;如果低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应按差额冲回已提的损失准备;已确认并转销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应当调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发生了是实质性改变的就是在于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对于长期资产减值来说,可以转回计提的减值准备,而在新的准则下,这种情况将不被许可。 2.4债务重组方法发生变革 《企业会计准则第12 号——债务重组》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并突出了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实质条件,提高了该准则适用的精确性。在新的准则中,将更加考虑了偿还债务公司的利益,在公司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的情况,将会得到一定的债务豁免,还能够提高该公司的一定股权利益,这样能够为投资者避免一定的投资风险,也为那些负债金额比较多的公司提供一定的便利。因此,在现代的投资环境中,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也将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值得投资者关注,这样也无疑的为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后的更大的好处,同时也 为投资者带来更加广泛的投资机会。 2.5所得税处理方法发生变革 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所得税准则。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增加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但是,新的会计准侧还是保留了以前的内容,包括在以前的会计准则规定,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所存在的主要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种,并且直接引入了计税基础的概念。新建立的所得税准则是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财务会计研究核心内容是资产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将对定义有着而严格的要求,不符合定义都将不在资产负债表的范围内。 2.6对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变革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再新的准则中明确规定,如果企业的控制权时在同一个权利下,那么将会把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书籍的标准,为了防止其对利润的操控,在进行企业合并时不能够使用公允价值。尽管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都是在同一控制权利下的,公允值也是双方都承认的,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的,但实质上并不是双方都会认可的公允,在其中将会存在人为操控使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程度。 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在新的工业会计标准中,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更加倾向于实体理论,不在像以前《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的内容侧重于母公司的理论。在合并报表中,所规定的范围是母公司的所有,增加以前的比例,无论子公司权益是否为负数,一并都会合并在现公司的经营权之中,合并的范围将一并扩大,不在考虑一定股权的分配。 3. 新标准下工业会计的发展新方向 财务报告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新准则中,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对于报告中所揭露的内容也做了调整。新准则对“预提费用”与“待摊费用”这两个项目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将“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被分别列入“预付款项”“预收款项”当中。将资产也分为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为负债分为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对于企业合并有了新的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在不同控制下的企业采用不同的合并方法,在同一和不同控制下分别采取账面价值和公允值。更加体现了谨慎性的原则。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委托贷款谨慎计息。扩大了计提范围,改变了其以前的计提方法。以及提出要对存货做好跌价准备。 结语 在旧的会计标准下提出了新的标准,对以前的标准进行补充及完善。新的会计标准液适合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新的会计准则发生的变化,改变企业的发展理念,注重会计的工作的重要性。应充分了解新的准则要求,跟好的为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工业会计论文:试论工业会计管理电算化 摘要: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网络系统。 关键词:会计管理;制度;实施 一、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建立 管理制度是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电算化会计工作成功的基础。实行电算化会计后,会计核算工具与程序、会计数据与信息的表现形式、会计档案的保管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制定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时,除了要遵守手工会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外,还要考虑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是:①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根据自身单位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企业管理结构、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开发的特点,划分电算化会计岗位,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职责与权限。②电算化会计操作管理制度。通过对系统操作的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进行,完成会计核算工作。③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该项管理制度内容是做好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的维护,以保证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进行。④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是以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会计数据与信息的,具有磁性化和不可见的特点。应根据这些特点和手工会计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立卷、归档、保管、调阅和销毁管理制度,做到科学管理、安全保密、查找方便、严防损失。 二、电算化会计软件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财务部门使用的会计软件,一种是外国公司开发的经过汉化的会计软件,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设计的,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管理体系,而不适用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国内企业开发的商品化会计软件,这种软件由于受知识产权的影响,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商品化软件维护起来比较麻烦,使用它势必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当然后一种商品化软件是由各方面专家共同开发的,软件比较规范、功能比较齐全、操作也相对简便,而且软件实施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对于缺乏软件开发队伍的单位采用商品化软件是比较明智的。另外,还可以在同行业之间组织力量开发适用于某行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行集中开发、集中管理和维护,共同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行业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可供上级部门直接进行汇总处理,而不必再开发专用的汇总软件,这是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既经济又适用的捷径。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会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财会综合管理体系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规划,采用在行业内部或同行业之间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建立行业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关小组,开发适合行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各财会部门推广应用。达到集中开发共同使用的目的,缩短软件开发应用的周期,同时在应用管理上也可纵观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走出仅限于统计报表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的初级探索阶段,向大规模数值计算的专用软件、面向问题和过程分析及判断推理的高层次软件综合开发阶段迈进。由单机单用户、联机终端网络向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更大程度地共享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专家系统和智能系统,使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为企业领导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情报,编制出合理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报表及财务报表。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加快资金流通,降低资金占用消耗和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创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以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为中心,实现企业自己的智能化信息与专家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路子。 三、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关键是应用,特别是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会计电算化水平决定本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水平,他们中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工作,甚至有多少人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工作都对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会计电算化工作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 全员管理就是动员企业内部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工程师、会计师、管理师、统计师、会计员、技术员及一般管理人员等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员一起研究学习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和其它管理科学的知识,应用计算机去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把计算机同现代化的管理科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大批能从事多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企业内部全体上下相互协作,同心协力的全员学电脑、用电脑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去为管理服务,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通过几年来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经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想在管理工作中有所发展,首先要从领导开始转变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科技信息和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不仅能简单操作计算机,而且要能开展一些简单的编程工作,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及其在管理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舍得投资,为应用计算技术打下可靠的经济基础。其次组织更多的管理人员。采用拉出去或请进来的方法,或与其它技术实力雄厚的单位、科研院校联合起来,开发出经济实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求从事计算机专业的编程人员,在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掌握多种管理业务知识,把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同具体的管理业务结合在一起,开发出更高水平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二个强大的培养双向或多向人才的学习潮流。 实践证明,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可以采用全方位全员双向培训或先让一些业务能力强、头脑灵活的财会人员去参加计算机短期或长期培训班,并参与一些会计软件的开发工作,这样可以缩短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周期,使开发的会计软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可以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去参加会计知识辅导班或会计知识讲座,在掌握了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再开发一些会计信息处理软件,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使之更能体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优势,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逻辑性更强、更完善。另外,可以引进一些比较完善的会计软件或软件包,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用他人的智慧为自己服务,这样可以减少软件开发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软件开发的周期,提高软件开发工作的效率。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新会计标准下的工业会计 摘要:在新会计准则出台后,我国的会计制度有所改革,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重点阐述了,在新会计准则下,工业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会有着怎样的变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工业;会计 1工业企业会计发展现状 在现代的工业企业中,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就需要对自身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改革,要以比较低的消耗,创造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生产方式,在资金的运转上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在职责分工上进行明确的划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对于任职人员要在素质上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职位设置要符合机构内的规划管理,那是就需要做出以下相关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经济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对于工业企业内财务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工作可以承担的职能是非常重要的,它的运行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要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使企业在资金上拥有一定的活力,并且运行状况可以得到有效的循环,那么就应该将财务从会计工作当中分离出来,对其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这样才能够发挥其自身的职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果一个企业中的资金运转不灵,出现了资金停滞或者是运转困难的现象,那么就象征着这个企业内部出现了问题甚至是面临倒闭破产的境地,所以说一个企业内的财务部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内部,财务决策的制定和财务制度的制定等都会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所影响,财务决策的制定对企业的运转态势会有所影响。所以说企业内的财务部门要对市场上的经济动态进行实时的把握,然后利用市场上对自己有力的信息,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符合企业的经济财务决策,这就需要企业内部要设置独立的财务部门,并且完善各个职能机构的设立,和会计工作隔离开来,可以更加有效的运行自己的职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脚步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发展,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么就需要企业在效益上进行创造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工作不仅要对过去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总结,对于现在的财务工作进行有力的执行,还应该根据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和财务决策进行分析,对于未来有一个大体的方向性的掌握,然后使企业可以按照这个目标努力,对于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说对于企业的财务工作要进行有效的科学化的管理方式。 在现阶段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不仅要对市场上同行业的发展竞争做出回应还要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掌握,对于同行业的发展状况要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合理的竞争策略,对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要控制在合理的发展范围内。所以说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在本专业范围内有所建树,还要对和企业的发展有关的知识进行学习,然后根据这些学习到的东西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进行有力的分析,制定出完善的发展体系。在管理方式上要敢于不断的创新,不要固守以前的发展模式,要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发展给予有力的保障。 2新准则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2.1财务报告的变化 新准则明确指出,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取消了旧准则的财务情况说明书。资产负债表取消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项目,而是将“待摊费用”列在“预付款项”中,“预提费用”列在“预收款项”中;资产分类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分类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库存股”等项目。利润表变化较大,取消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的划分,全部归类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相应地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改为营业税金。 现金流量表增加了“上期金额”一列,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现金流量”项目的列报,补充资料中“递延税款”项目变更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 2.2企业合并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该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3更体现谨慎性 2.3.1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现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的核算和报表列示均为其初始成本,不反映其价值变化,投资者只能借助于报表附注了解市价情况。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当单独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按照减去其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从而使投资者能够了解投资的现价。 2.3.2对委托贷款的谨慎计息和计提减值准备。企业的委托贷款应视同短期投资进行核算。但是,委托贷款应按期计提利息,计入损益;企业按期计提的利息到付息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2.3.3扩大了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改变了计提方法。企业会计制度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由原有的应收账款扩大到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并规定企业的预付帐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帐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消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帐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转入其他应收款的预付帐款可以计提坏帐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原来的按制度规定计提变为企业可以自行确定,确定的方法为按照以往经验及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并在坏账核算上取消了直接转销法。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工业会计作用与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在工业发展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对于经济效益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财务管理工作又是十分重要,它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就要充分的发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贡献。 关键词:工业会计;作用;企业财务;管理 1转变经营观念, 发挥会计作用 在工业企业当中,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管理者应该改变自己的思想,不断的适应日益发展的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发展观下,正确的贯彻执行党的号召,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认识到工业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这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对于会计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在企业当中,不算帐也是没关系的事情,企业中的资金是不会有所流失的,也没有对其进行管理,完全是吃大锅饭的一种心态,那么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自然也就无法发挥自身的职能。在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将企业推向了市场,在市场中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如果企业不发展,不创新势必是会被市场所淘汰的。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者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充分的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就需要在经营方式上,机构设置上对企业进行改革,充分的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财务会计制度要按照党和国家对财政体制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和补充。当前,特别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批准的《财务通则》和《新会计准则》,这是我国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我国境内各类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新的财务通则和准则较之过去有了重大改革,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它进一步完善了财务管理体系,把各种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在基层,进而调动广大财会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各级经营工作领导为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聪明才智及其在经营工作中的作用,要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要充分信任、依靠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决策,要请财会人员参加,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企业财会人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积极大胆地提出改进意见,堵塞各种财务漏洞,以便把财务工作搞的更扎实、更有成效。 2抓好财务基础管理 ,夯实企业管理基石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于财务工作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基础,是企业执行经济运转的基础,所以说要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基础打牢。在经过了新的改革之后,大多数的企业中都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改革创新,在财务基础工作上都进行了整顿,基本上都可以达到标准的水平。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较差,影响到了财务管理水平的发挥。 一是有的经济业务发生不按规定办理会计手续,不进行会计核算,所反映的会计数据不全;二是有的所办理的会计事项未按规定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三是有的所受理的原始凭证手续不齐备,造成所办理的会计事项失实;四是有的未建立稽核制度,对原始凭证不加审核就编制记帐凭证;五是有的对空白票据未建立领用、注销的管理制度;六是有的债权债务久悬不结、长期挂帐,甚至变成坏帐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种现象造成企业财产浪费严重,使企业蒙受损失,出现会计核算不实、会计监督不力的局面。针对上述问题,应当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要规范各种会计凭证,完善与会计数据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对于每项经济业务,都要根据业务的真实内容,及时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并经有关人员审核,对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正确性负责。这样,既能正确考查各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加强经办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按章办事的自觉性,又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改进工作,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在内部机构的设置上,应该根据每个部门执行任务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职能任务,然后根据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规章制度。在设计岗位的时候,要根据岗位的工作难度和工作性质来选择应该任用什么样的工作人员,在职称要求和从业资质上要严格要求。对于人员的工作职能要进行合理的掌握,充分的发挥每个岗位的职能作用,在职能之间不要出现干涉交叉,影响到会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3加强资金管理使用 ,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发挥工业会计作用,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才能使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任何一个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财产和物资作为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财产、物资的表现就是资金,资金的运动是以货币形式实现物资的分配、交换与各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因此,企业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切实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经营活动的刀刃上,千方百计加快资金周转,充分发挥现有资金的应有作用,以较少的资金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工业会计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如何发挥作用,才能促进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呢?一是要加快资金周转。工业会计要协调有关部门,要有计划地进行采购,要千方百计减少库存积压物资,要组织强有力的人员或班子,催收拖欠款,对经销人员要建立严格把关考核制度,对经销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并进行严肃处理。这样,才能使资金周转不断加快。二是努力降低费用。企业的管理费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工业会计要积极地与领导出谋划策,减少费用的发生,少花钱多办事。 4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在工业企业当中,对于会计工作的执行,就是通过对企业中各项经营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通过一定的形式汇总到财务管理部门当中,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核算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现状做出总结判断。在企业的内部,对企业的内部进行有利的控制,协调各种经济关系主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工业会计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主要是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以下信息:第一,通过会计工作的核算和监督,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从而促使企业在计划管理上进行改善和控制。第二,通过对企业内资金的运行状况分析,可以使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有节制的支出,提高经济效益。第三,通过财务状况对企业内资产的核算盘查,有利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保管。总之,通过以上的叙述,在工业企业当中,工业会计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会计职能的发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促进作用。 工业会计论文: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探讨 摘要:我国的工业起步晚,发展快,这就会造成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且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浪费现象很严重。当前我国经济法对于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的规范,但是具体的落实情况不是很好,而且又面临着通货膨胀的考验。这种情况对于工业会计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会计必须通过实现自身的改革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优厚的条件。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新会计准则下工业会计如何发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工业会计;发展 财务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作为工业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经营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事求是,树立企业的科学发展观,创新企业发展模式,改善落后的企业运营模式,找到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积极地发挥工业企业会计的作用,规范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使企业能够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1工业企业会计发展现状 任何企业都想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保证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资金投入的利益最大化,我们必须在工业企业每部进行科学的管理改革,明确职工的各项职责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机构规划,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首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的发展自己,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保证资金的运转,所以工业企业有必要把财务会计从其他会计中分离出来,设立单独的管理机构。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市场经济快速地发展,企业要想发展自己,就必须保证资金的流动,一旦停滞,就会面临着竞争失败的危险。企业的运转需要货币资金的调用,企业的发展不仅和外部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和内部管理及资金运转情况有着很大的联系。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进行一些效益投资,这就使企业的财务会计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增强自身对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收集更多的信息,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竞争力。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增加自身的发展速度,也在逐渐地增加自己的期望效益,这就要求工业企业的财务会计不仅对过去的经济情况进行仔细地分析,也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状况进行筹划,而且也应该对企业内部进行既定目标的管理,引导企业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前进。 当前的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为了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及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企业重视财务会计管理,设置符合企业发展的会计管理岗位,为企业的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企业也要采取强有力地措施。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学习专业的会计知识,也要适当地涉猎其他学科,例如经济法、社会心理学等等,而且能够对财务会计工作熟练掌握,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地解决。此外,也要积极地研究国内外相关的财经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新准则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2. 1财务报告的变化 在国家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于财务报表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财务报表以及相关的财务资料和数据,对于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金流量表、利润表、企业负债表等,与原来的财务报表不同的就是新报表没有财务情况说明书,还有在资产负债表中把待摊费用加入了预算款项中,并且也列入了预提费用这一项;在经济活动中我们把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两种,负债分类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库存股"等项目。利润表变化较大,取消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的划分,全部归类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相应地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改为营业税金。 2.2企业合并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该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3更体现谨慎性 (1)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现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的核算和报表列示均为其初始成本,不反映其价值变化,投资者只能借助于报表附注了解市价情况。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当单独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按照减去其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从而使投资者能够了解投资的现价。 (2)对委托贷款的谨慎计息和计提减值准备。企业的委托贷款应视同短期投资进行核算。但是,委托贷款应按期计提利息,计入损益;企业按期计提的利息到付息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3)扩大了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改变了计提方法。企业会计制度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由原有的应收账款扩大到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并规定企业的预付帐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帐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消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帐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转入其他应收款的预付帐款可以计提坏帐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原来的按制度规定计提变为企业可以自行确定,确定的方法为按照以往经验及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并在坏账核算上取消了直接转销法。 (4)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现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存货只反映其历史成本,不反映其可能发生的毁损、陈旧或减值。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按照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从而使报表使用者能了解存货的现时价值。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篇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医疗行业投入力度的逐渐加大,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良好,各个医院为了实现稳定发展,逐渐意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大部分医院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渐优化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方法,招聘高素质人员,从而为医院提供更多优质的医护人员,进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 一、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改革的重要性 医院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织机构之一,并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要任务,为此医院不仅需要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还需要拥有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才能通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完美完成救死扶伤的工作。但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张,各个科室基本都存在岗位空缺的问题,岗位人数的不足增加了在职人员的工作负担,虽然人力资源部门针对岗位空缺的问题积极进行人才招聘,但是出于各种原因,医院人才招聘结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改革,优化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方法,实现高素质人才的扩招,从而为医院实现发展目标而奋斗。 二、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现状 (一)人力资源招聘计划不合理 据了解,大部分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人才招聘之前并未制订详细的招聘计划,或是人才招聘计划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了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合理的招聘计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当医院某个岗位空缺时,人力资源部门才会开始招聘工作,缺乏人才储备计划,这对医院的长远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二,人力资源部门与各科室之间缺乏沟通。部分医院招聘计划的制订及开展主要由人力资源部门独自负责,而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招聘时,只重视应聘者面试时的表现,忽视了各个科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导致招聘来的大多数是理论型人才,实践能力较差,无法胜任科室的实践工作,进而影响服务水平。其三,部分医院缺少各科室的岗位说明书,导致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招聘工作时,无法准确判定应聘者能否满足岗位要求,致使招聘工作难以有序开展。招聘计划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的水平。 (二)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队伍 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人才招聘结果有直接影响,如果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那么其在进行招聘时,也会降低对应聘者的要求,从而降低招聘水平,反之则会为医院招聘到高素质的医护人员。由此可见,建立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队伍非常重要。但是,相关调查发现,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普遍掌握不全并且缺乏招聘管理经验,部分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直接从各个科室中随意调用,此种情况虽然满足了人力资源部门对人员数量的要求,但是却无法达到人员质量的要求,致使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中,无法发挥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能及时解决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从而影响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单一的招聘信息发布渠道 虽然目前我国整体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仍有部分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受传统理念的影响,阻碍了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进步,同时降低了医院整体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其中传统理念主要指的是部分医院在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采用线下方式发布招聘信息,虽然部分医院会在官网中发布各科室的岗位信息,但是招聘信息网页的转发力度较小,导致网络招聘信息发布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因为医院属于特殊行业,对应聘者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应聘者具有较高的学历,还需要应聘者在校所学专业与应聘岗位对口,所以应聘者会更加依赖医学院官网所发布的应聘信息。单一的招聘信息发布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招聘的难度,不利于医院专业人才的储备。 (四)招聘考试方式具有局限性 招聘考试是判断应聘者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严格的招聘考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应聘者的专业素质满足医院各科室的人才标准。但是部分医院在进行招聘时,仍然以笔试和面试为主,通过笔试成绩了解应聘者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面试了解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通常情况下,应聘者只有顺利完成以上两种考试,才能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的选拔。但是由于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大多从各科室中选调而来,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不全面,同时也不了解其他招聘考试的方法,从而无法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就无法正确判断应聘者能否胜任岗位。 (五)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部分医院的信息化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据调查,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医院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并在人力资源部门中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为储备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就我国医疗行业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医院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意识到引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采取具体行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科室中,以提高各科室整理病例数据信息的效率,同时实现各科室病人病例信息的共享,从而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虽然人力资源部门也引进了信息技术,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准确地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影响了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 三、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方法的改革措施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医护人员的支持,医护人员作为帮助病患治疗疾病和护理疾病的主要人员,其专业素质的高低和职业道德理念的好坏能直接影响病患对该医院的认可度,所以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需要意识到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及时发现以往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优化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方法。 (一)科学规划招聘计划 为了提高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医院管理人员需要高度支持人力资源部门的改革工作,要求其他科室积极配合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制订科学的人力资源招聘计划。人力资源部门为了保证医院的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需要每年年初开始筹划一整年的招聘计划,做到未雨绸缪,不能为了一时的工作舒坦,等到部分科室出现人员短缺时才开始制订招聘计划。同时,为了提高招聘质量,在招聘工作开展时不仅需要由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进行常规考试,还需要相关科室派出专业的人员和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共同对应聘者进行考核,从而保证应聘者满足该科室对人员的要求。各科室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协调配合,对推动招聘工作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招聘工作之前,需要派一名工作人员对医院各科室目前人员在岗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每个岗位进行了解并记录,便于后期发布岗位招聘信息。同时,各科室管理人员应及时将空缺岗位上报到人力资源部门,从而保证人力资源部门能够及时开展招聘工作,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招聘工作,避免影响该岗位的工作效率。在招聘工作开展之前,人力资源部门还需要与需要招聘的科室进行实时沟通,统计科室岗位需求的数量,然后制定合理的招聘计划。此外,在招聘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招聘者需要展现专业的职业素养,让应聘者通过招聘者的形象大致了解整个医院的工作氛围和专业程度,从而为应聘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应聘者进入该医院的决心。 (二)建立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在人力资源部门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开展计划外招聘工作。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致使医院在进行人力资源招聘时必须严格按照各科室的专业要求开展招聘工作,即应聘者不仅需要满足高学历的门槛,还需要在校所学专业与应聘职位相符,所以大部分工作岗位的招聘工作都是通过常规的招聘计划完成的。但是人力资源部门属于人事行政部门,如果该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较弱,则会影响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稳定开展,因此分离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与事业编招聘,对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具有积极作用。第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人力资源部门虽然是医院中的重要部门之一,但是该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无法直接从经济效益上体现其工作质量,所以医院管理人员无法对该部门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检验。为此,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通过此评价体系对人力资源部门中的所有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检验,从而提高该团队的存在价值。 (三)完善多元化的招聘渠道 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招聘工作时,应在传统招聘渠道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拓宽其他招聘渠道,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各大网络平台发布招聘信息,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不同渠道了解该医院的招聘信息。同时,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发布招聘信息时,不仅需要详细阐述岗位需求,还需要对医院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等情况进行阐述,便于有意应聘者全面了解应聘岗位的需求和医院的基本情况。多元化的招聘渠道包括以下三条:第一,校园招聘。开办医学院的主要意义是为医疗行业提供更多专业型的人才,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校园中开展招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定向招聘,选择该专业中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且职业道德良好的学生作为医院的后备资源。第二,网络招聘。目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开展网络招聘时,医院可以结合相关部门设置医院的专属招聘系统,即微信公众号,让应聘者通过公众号投递个人简历,通过简历中的内容了解应聘者的基本情况,节约时间成本。第三,内部招聘。此种招聘方式属于医院各科室的内部招聘,由内部人员根据空缺岗位的要求推荐优秀人才,然后由专业人员对被推荐的人员进行实际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判定其是否能够胜任该工作,以提高岗位招聘成功率。 (四)实施科学的考核方法 医院现行的招聘考核方法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为主,通过对应聘者的“量化”评价,判断其是否合格。实际上,这种考核方法并不合理,忽略了对应聘者综合素质的考量。鉴于此,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及时转变招聘考核方法,从应聘者投递简历进行面试开始就要对其言行举止进行细致的观察,以专业和智力测验为基础,加强对岗位责任感、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考查。在此过程中,医院可以利用半结构化面试的面试考核方法,在面试过程中,对专业、智力等方面进行统一严格的要求,而有关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则不做具体要求。也就是说,在以往结构化面试的基础上,考官可以在面试过程中向应聘者提出一些随机的问题或要求。这种方法就避免了以往结构化面试单向输出的情况,真正实现考官和应聘者的双向沟通,在丰富考核内容的同时,便于医院更加深入地了解应聘者的综合情况,也能对其临场应变能力进行考查,从而择优录取,选择综合分数较高的应聘者。 (五)构建满足医院需求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在信息时代,医院人力资源部门运行机制的改革还要重视引进信息化的手段,要结合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将人力资源信息、人才测评标准及现有人员的教育培训一并纳入其中,利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各部门职工信息的共享和沟通,各部门则可以登录系统向人力资源部门反映职工情况,以便及时更新职工信息。至于人才测评,以往都在线下进行,相对而言,这种方法非常复杂,且效率不高,成本消耗大,而构建人才测评系统,以问卷的形式呈现问题,每个医务人员可利用业余时间登录系统填写,这不仅实现了医院人才测评的简化,人力资源部门也能及时了解医务人员的实际情况,考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此外,在教育培训上,医院相较其他单位而言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培训内容多,种类复杂,鉴于此,人力资源部门就可以将不同岗位的教育培训内容统一整合到信息系统中,引导医务人员定期登录系统观看,以使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这样一来教育培训的效率也可以得到保障。 结语 综上,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作为关乎医院人才质量的重要部分,必须及时做出改变,明确当前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注重招聘计划的合理制订,完善工作队伍,丰富招聘渠道,改进考核方法,应用信息化手段,确保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为医院获取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陈云之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篇2 0前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的生命力,也为传统医疗事业中隐藏的弊端带来考验。对医院来说,为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就必须认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投入巨大的资源开展管理工作建设,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并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1信息化管理基本含义 信息化管理是指通过利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降低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对所有资料加以集成与管理,将所有信息资料制度化与规范化的管理过程。其总体目标是合理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势。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含义: 1.1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要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首先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即通过充分调动、汇集、融合一切人们所能利用的现代信息化数据资料,运用现代信息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特点,以及利用对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等基本元素的科学分析,以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在深层次更广层面上的升级和延伸,让现代人力资源技术对社会医院各个领域形成更大的深远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招聘、绩效考核、培训等几个方面。 1.2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化 除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化实现也十分重要,决定着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整体推行和发展。作为管理人员要具备信息化管理的意识,充分了解信息化管理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优势,结合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将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与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中的优点结合,对实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 2建设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2.1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升服务质量 由于医院作为保障生命健康的重要机构,其日常管理相较于其它单位和机构要更加负责、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医院医疗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往往很大,特别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更须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管理医生。加之,由于社会大众对自身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社会上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医疗本身也面对着整个社会经济市场的巨大竞争压力。基于此,必须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当前,我国现代计算机技术日益发达,其管理效率优越性已得到充分体现,如将它广泛应用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并配合人工进行有效管理,可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职工自己的工作负荷与压力。 2.2加强信息收集,提升决策质量 由于信息化管理区别于过去的人工管理,通过实行信息化管理,就可全面了解工作中所需的有关信息,并将之完整地存放于电脑信息库中。医院管理者就可用信息数据库对人员信息进行全面地了解和对资源的调取,极大地提高医院管理人员查找所需信息的效率。这样便于医院管理者对信息系统进行应用管理,从而更加凸显医院信息系统中所蕴含的深层价值。医院还可通过对信息系统所实施的整体研究,利用数据分析发现现实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便于管理者进行决策。 2.3规避信息错误,规范医院管理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由于缺少信息技术的辅助经常会出现管理者的过失导致数据信息录入错误,或遗漏重要信息等情况。这样的工作模式极大地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也无法发挥行政管理的积极优势;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越来越成熟,对医院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的工作量就随之不断增加。所以,积极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信息化管理就很好地解决录入错误等问题,能保证数据录入、传输、存储等管理的标准化,从根本上减少信息错误带来的后续问题,从而大大地提高管理质量;同时,信息化系统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有既定的程序和步骤,其通常严格按照工作程序来执行工作命令,确保工作环节严谨、细致,做到对管理工作进行实时查看和监督。 2.4加快医院转型,实现现代化管理 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发展也促进医疗行业的改革进程。而医疗本身就必须持续实现创新发展,提升管理品质与效能,以促进医疗事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医院不能固守既往的管理模式延续发展下去,必须重视制度革新,使医院的整个管理制度环境进行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就是打破医院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重新进行组织架构。利用先进的信息化设备营造出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工作环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医生及其它管理岗位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现代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并不仅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功能的广泛性可影响到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能推动整个医院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和管理要求。 2.5减少成本投入,节约管理成本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可帮助医院节省人工成本,降低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只需利用电脑等信息技术就可实现对医院人员的管理,将人员信息等数据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录入、传递和保存,不必像传统管理模式一样利用纸张进行呈现。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保存,从长远来看,还可为医院节约管理成本,从而促进医疗企业的发展壮大;其次,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可打破空间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办公,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3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1管理模式落后 部分医院系统引入的管理设备比较老旧,其功能和技术已不符合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要求,还有的部门医院仍旧采取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利用原始的人工和纸张文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测评。在这种过程中,经常会因操作人员的疏忽造成文件资料的丢失和数据输入的错误,无法为医院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同时,这种粗放的管理工作方式无法有效地把全院的大数据资源进行共享,无法实现全院间各个部门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对整体人力资源工作发展十分不利。 3.2现代化意识不够 目前部分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只是一种行政业务职能,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将其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术高度。还有部分医院尽管有现代化的管理设施,但管理人员却没有相应的管理意识,并未了解到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将极大地提升医院的总体实力,也没有对人力资源岗位进行定期、有效的培训和管理,使得人力管理者并不清楚自身的工作任务,没有明确、清晰的发展目标,因而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3管理效率低下 部分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被作为医院的后勤保障部门,承担着医院的日常琐碎工作,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不高。由于工作内容简单、枯燥,缺少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导致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缺少竞争意识和活力。长此以往,管理人员本身也会安于现状,对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变革精神与创新意识,逐渐弱化人力资源部门的岗位职责,无法实现真正的管理价值,这种情况将阻碍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4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4.1明确管理目标,清晰管理内容 应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目标,通过合理运用信息化建设管理手段提高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作为医院管理层,要认识到积极宣传和关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推广并重视人才信息化建设,在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权威性的同时,也要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高效实施。首先,有关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前医院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确定实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和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针对当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进行合理界定,制订有关工作人员的岗位目标与工作内容,并号召地方行政机关各部门领导与基层人员根据当前人才发展规划,落实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和业务能力的要求,逐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人才信息化数据库建设;其次,认真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分配工作。作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核心管理者,要主动了解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有关管理知识,针对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不足、对医院信息化发展环境不适应等情况及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适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确保工作人员跟上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最后,主动倾听基层员工关于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意见,多方位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并根据不同的管理问题和人力资源工作问题开展合理探索和研讨,认真考虑职工的现实需要,以增强医院发展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4.2积极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提升职工职业素养 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信息技术和相关信息化人力资源体系,就可有效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目前,全国大部分医院已开始采用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过受到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还面临技术落后的问题,因此为有效提升信息化建设内容,就必须鼓励医院各部门共同参与、共同提高。首先,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管理技术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系统的优化和改造,保证系统既能满足医院职工的工作需求,又可提升医院工作管理水平,还可实现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其次,做好技术信息管理与培训工作,因为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网络系统对于很多员工而言都比较陌生,在做好技术培训工作的同时,可针对系统和工作内容编制相应的操作指南和工作指导,这样有利于职工自行学习相关技术,尽快掌握工作方法,也方便其它岗位人员查询数据信息,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4.3加强信息化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3.1招聘选拔方面 招聘选拔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这一环节包含的内容也极为复杂。不仅涉及招聘需求的收集、招聘信息的编辑、面试,还包括人才能力水平的分析、面试结果的统计等后续工作。在实施招聘计划时,医院管理人员可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自行提交招聘需求,由系统自行进行汇总整理。在进行面试前,可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自动筛选,选择更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参加面试,以尽量减轻人工的工作内容;最后,可用信息系统分析面试人员的综合素质,由系统进行综合排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人才备选库,确保医院在有人才需求时能尽快检索到相对应的信息; 4.3.2薪酬管理方面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薪酬与业绩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医院工作人员的切身权益,所以,相关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也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医院可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将医院所有职工的个人信息全部录入信息库中,包括职工的基本信息状况、个人能力情况、工作经验等,形成详细的个人档案能充分体现职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历,对职工个人的晋级、工资提升等有一定的依据。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也能了解医院职工的职业情况和工作表现,更有利于企业对职工绩效等方面进行考核; 4.3.3培训发展方面 信息化管理技术在进行人员培训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医院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医院职工进行远程培训,可大大减少传统训练的时间、突破空域上的局限,在取得预期训练成效的同时也大大提高训练工作的有效性;其次,可用现代网络技术聘请专家、教授开展远程交流讲座,从而增强培训的专业性,并克服传统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最后,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培训工作,可减少医院自身的培训成本,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共享等方式,可加强医生间的技术交流,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4.3.4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关人员可深刻掌握医院工作人员自身的生活状况。医院职工也可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向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反馈有关问题,使得管理人员深入职工内心,了解到医院职工的实际想法,从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其次,借助信息化系统还能让职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能力变化,看到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优势和劣势,从而促进职工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促进职工自身能力的发挥与自主调整。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则可通过日常观察,结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对医院职工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认识到医院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状况,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继而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5总结 通过上述内容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能快速提升医院人力资源工作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规范人力资源工作模式,实现人力资源数据的标准统一;同时,信息化系统还可在分析和总结数据的基础上为医院管理层提供人事管理意见和参考。由此可见,加强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使职工的个人价值更好地表现出来,合理配置人员,执行绩效原则、优化组合,从而使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合力形成体系,使医院的综合实力更上一层楼。 作者:耿雅琳 单位:荥阳市人民医院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篇3 当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医疗机构之间的行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这对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精细化管理应运而生,并越来越成为主流。通过精细化管理,医院能够更好地优化各项管理工作,提升患者服务体验,对于医院本身来说是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为此,本文将对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路径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一、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伴随社会进步,人们对细节化的认知越发深化,精细化管理也逐步走进大众视野。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规范化,第二是精细化,第三是个性化。很多企业深入学习并将该管理模式融入企业管理活动中,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客观上促使精细化管理被普遍运用到各行各业,使新兴的管理理念快速传播。对于医院来说,精细化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基于当前医院的管理现状,急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改进、优化。精细化管理由科学管理的基本内涵演变而来,现实的工作更倾向于精益求精,并着眼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对生产进行精细化改革,以这种改革方式尽可能地降低生产经营所耗费的成本,使质量显著提高,进而在精细化生产方法带动下给医院带来更多的盈利。对比普通的管理方法,精细化管理侧重于对生产流程、生产方式的全程把控。医院持续采取各种改革手段,使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效率显著提升,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整个生产活动中,将其运用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诸如人员培训、考核、招聘、岗位分配等多个环节中。事实上,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就是持续剖析归类、定位分类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而给予其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二、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精细化管理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种意识形态,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品质,提升人才水平,还有利于推进医疗改革,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工作效率 医院推广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能科学改进传统的硬性管理模式。有的医院仍沿袭过去陈旧且机械化的管理方式,极少涉猎柔性化管理,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彼此协作不力、配合不当十分普遍。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医院能有效使各部门间形成有效沟通,对专业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规避硬性制度弊端,让制度发挥更灵活、柔性化的有利作用,以人为本,重视医务工作者的长远发展诉求,以“一人一策”的有效激励举措,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更主动开展工作,专业技能与医疗服务水平也得到明显改善,进而使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医院综合实力水平直线上升。具体而言,医院引入“通用人事管理系统”“员工技术档案系统”两大系统,使学历、培训、科研、专长、获奖等多种信息同步共享,以人力资源盘点的方式,依据岗位技能要求、劳动强度等做好定岗定编工作,使各个科室均能匹配到最优人才,使每个人都能最大化地发挥个人所长。以大数据为基础,可了解患者就诊情况、人员入职等,制定科学的患者流量预警机制与人员储备库制度,对不同科室医务人员配备、使用精确掌握,及时进行协调、补充,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使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改进。 (二)提高服务品质 目前,部分医院的经营理念仍未更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尚未建立起来。医院管理者的指导思想相对落后,对医院服务体系建设缺乏行动力和远见,使得医院窗口服务水平长时间欠缺口碑,甚至引发部分患者的不满情绪。另外,广大医务工作者也并未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医疗服务意识落后,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事事处处为患者着想,没有下大力气学习如何改进医疗服务水平,使得服务效率较低。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后,医务工作者的服务理念得到转变,医疗服务活动不断规范,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患者需求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行动指南,继而持续改进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给患者带来更为优质、高效、便利的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更为放心、安心、舒心的就医环境,从根本上提升患者就诊满意度。 (三)提升人才水平 人才是组织发展的根本,要想实现一个组织机构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水平。精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刺激人才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也能够吸引更多的稀缺人才、骨干人才,大大提高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医务水平,从而更进一步地完善了医院的服务。 (四)推进医疗改革 国家医改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深化医改报告的第十四条中强调指出,在深化医改过程中要加强公立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并且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服务管理、医疗资产管理、医疗费用管理、医疗绩效管理相结合。可见,精细化管理对于医疗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医院方面应该不断优化管理意识、职工培训、薪酬管理、部门协作,对这些方面都进行精细化管理。 (一)管理意识精细化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且其知识结构并不简单。过去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将其单一地视为人事部门的工作,为此,很多公司、企业均将人力资源划归人事部门进行专职管理,医院的人事部门同样延续这一做法。实际上,医院人事部门虽然和各部门都有较多关联,但在具体工作内容上并无较多牵扯,工作属性与工作对象均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别。由此,把人力资源工作内容全推给人事部门,极可能导致人事管理和医院整体管理产生脱节,且多个部门在人才招聘上尽管对学历有一定要求,却在实际能力上无法给予人事部门专业化的参考依据,以这一形式来选择人才很可能给各部门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即招聘的人才与各部门的实际人才需求出现偏差。为此,强化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一定要强化医务工作者的意识形态管理,使其明确了解医院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现实意义。新时代背景之下,医改纵深推进,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建设的工作内容、管理范畴均有了不同的认知,当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然变成医院各部门需要共同思考的重大问题。逐步在医院引入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应以实际工作需求来促进人力资源工作者科学招聘并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医院精细化管理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良好的心态。比如,我国某医院及时更新精细化管理理念,切实抓住医院人事部门的管理重点,从细节着手,在保证员工基本福利待遇的前提下,使员工精细化管理围绕员工绩效考核成绩提升为重点,借由领导监督与员工彼此监督促,使医院总体精细化管理落后意识得到彻底改进,一段时间后,人事有关文件、报表的出错率已然大大降低。 (二)职工培训精细化 职工的培训方面可以从内部培养、外部引进、鼓励进修这三个方面来开展精细化的实施。 1.内部培养。具体培养分三步,第一,就现有的医务工作者做好人才盘点,打造骨干型人才库。依据医院战略总目标与未来发展方向,从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科研、品质等多方面构建骨干型人才的选择标准,选择优秀人才。第二,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职业规划,进而培养出专业诊疗技术过硬、教学与科研能力突出的技术骨干与科室储备人才。第三,每年年底对人才进行年度任职考核,同时参照专业特征,制定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如果是临床骨干人才,以工作量、投诉量等对其技术水平、医德进行评价;如果是科研骨干人才,以文章发表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及转化情况等作为评价参考;如果是临床与科研复合骨干人才,结合上述指标来综合评价。由此,该医院科室储备人才由骨干人才中选出契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并以院内干部交流挂职的方式,使其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定期开展管理能力培训活动。这不仅能促进人才呈梯队型成长,还能在院内储备专业人才,提前做好人才对外引进计划。 2.外部引进。外部一般有四种不同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带头人、骨干人才、后备人才等,他们有着良好的福利和薪酬待遇,即不仅享受当地高层次卫生人才补贴、医院年薪,还享受医院绩效薪酬。绩效薪酬,即以医院未来五年学科发展为基础,对每年发展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步骤,年底进行考评,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追踪,对目标完成的人才给予绩效薪酬奖励。如果目标没有完成,则需对未完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并改进目标完成方式、手段,直到目标完成。以绩效薪酬的方式,进而获得发展活力。 3.鼓励进修。院内培养以日常工作管理、指导为重点,院外培养则重点围绕学科建设、业务水平提高来进行。为此,要从学科建设基本诉求、个人职业规划着手,开展多部门合作,使科室外出进修计划确定下来。一旦人员完成进修返回岗位,还要将进修成果进行内部共享,开展业务工作指导等,使进修计划和科室负责人管理考核相挂钩,促使科室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三)薪酬管理精细化 医院职工的薪资水平与绩效考核以及医院的薪酬管理有着直接关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部分医院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薪酬激励法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激励,很多激励准则相对较为空洞且无效。为此,急需从精细化管理视角设计制定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突破原有的以收入为指导的薪酬考核制度,创新薪酬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制定以健全、创新、质量为指导的薪酬考核机制,使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改进。不同工作岗位的风险有较大差异,这使得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均需严格遵守工作流程,这样才能使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优化,还能有效为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较为完备的保障举措,甚至还能有效规避过度追求短期利益而产生的操作失误等。可以说,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和考核制度息息相关。健全的绩效考核和薪资体系,可以最大化地激励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在薪资奖励外,更应对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精神激励,这种激励同样能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工作潜能的发掘。比如,关注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岗位的精神激励,充分发挥分配体系的激励作用,给予他们更多长远的激励举措,让他们获得荣誉,将医院荣誉视为个人努力目标,进而有助于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部门协作精细化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使医院工作的复杂性有了显著增加,要求医院各部门间要做好沟通与配合工作。唯有彼此间高效协同配合,才能使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工作得到更高质量的完成。在医院开展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一定要明确管理的主体,强化责任意识,转变管理观念,学习优秀的管理模式与经验,给自身管理工作以科学指导。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辐射面较广,需要多门专业知识,医院要做好这一管理工作,单纯依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其他部门的共同参与,彼此加强沟通协同,才能切实完成任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定期收集各科室、各部门的人事资料,着眼于医院整体目标、长远战略,给各科室、各部门匹配相应的目标任务,全方位优化工作质量和效率。四、结语本文从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入手,谈了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并从四个方面就医院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策略展开了论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院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改进传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优化医院内部人力资源结构,促进部门之间加强协作,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实现医院的健康发展。 作者:陈燕萍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