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课程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的考核 1考核改革的措施与途径 综合对比国内外医学教育考核上的差别,国外考核形式有:理论考试、论文报告、讲座及参加教学、研究项目等。并且其教育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很强,有完善的毕业后教育的评估体系。目前,国内医学院校考核形式单一化,基本上以理论考试为主,即采用一次考试、一张试卷决定学生一门课程的最后成绩。而这些仅仅检验了书本知识的学习效果。应该说这种考核形式制约了医学生创新思维与探求欲望,对医学生整体的素质—即整合与逻辑推理医学相关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没有进行很好的检测和评估。这导致一些医学本科生虽然笔试考试优秀,但是其医学知识综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同行业间团队合作以及与病患交流实际工作能力不强。同时,医学院校的考核在医事法律法规及医德方面缺少测评,这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所应缺乏的。故临床本科医学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需要从以下2点进行思考。 1.1正确的考核观念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的出台,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医学人才,这便是医学院校培养的目的。作为新医学模式人才的应全面掌握医学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不仅仅是满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以及医学探讨和创新精神的建立。正确考核观念的树立不仅仅是针对医学生,同时更包括相关教师与教学管理机构。教育的目的在于“传道授业”,确切的说为“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考核的目的在于不仅仅在于得到一门科目考试的成绩,而是对这门独特专业能力的考核。而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们则应考虑得更多,应根据考核的结果来完善教学体制,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们明白考核不仅是对知识的考试,更是对能力、素质和道德的检测,建立与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核模式。只有当医学院校的全体师生树立了正确的考核观念,才能发挥课程考核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2系统的考核方式近年来,我国各医学院校对课程考核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譬如:考教分离、建立试题库,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主干,综合专业理论考核设计,取代单科分时段笔试考核。增加学生参与临床工作,考核中增加临床病例讨论,辅助检查分析的考核。不同的课程考核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均为“一张考卷”、“一个分数”的区别。对课程的考核应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应多次、多人、多方式考核。将日常课堂与见习表现纳入考核选项,并注重课程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综合性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才能将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应在完善各学科课程考试形式的基础上,在五年制本科医学教育的不同阶段里,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并应加大临床能力训练,以全方面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决策能力。同时,将医事法律法规及医德方面的测评分别融于这其中,这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一、二年级进行基础综合考核评价,以评估与检测是否熟练掌握临床相关基础知识以便进入临床专业科成的学习;第二阶段、而在三、四年级临床专业相关课程结束是对所学临床知识及见习经历进行综合性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第三阶段,即临床实习阶段,最后在毕业前进行毕业考核评价学生是否真正全方面掌握了现阶段的所有临床知识、并融会贯通且运用自如在临床工作中。形成一个“基础知识考核—临床综合考核—毕业考核”三阶段的完整考核评价体系,全体师生根据整个考核评价体系做出相应地调整。最后,建立完备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布鲁姆教育理论”中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把评价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2小结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核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应得到广泛的重视。考核在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促进医学生们对当前医学教育改革措施和趋势的认识和学习,并且提高医学生应对迅速变化医疗卫生环境的能力。致力于培养拥有较高人文素养与临床技能的全方面合格临床医生。同时,促进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综上所述,医学院校需要不断的探索并完善教育考核体系,以满足医学事业的需求,培养更优秀的21世纪医学人才。 作者:吕祥威徐彤彤余帆单位: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本科课程论文:高师体育本科课程改革思考 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1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我国南北15省24所体育院系主管全面工作和主管教学工作的41位中层领导的调查,研究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1)专家访谈法:走访了9位专家,征求他们对本研究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意见。2)问卷调查法:效度检验后的问卷共发放46份,回收42份,回收率91.3%。剔除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率97.6%;用再测法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0.907。 1.2.2数理统计法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究结果与分析 2.1培养目标规格分析 2.1.1培养目标分析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目标根据现实社会需要而确立。1980年、1986年、1991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都是“中等学校体育师资”,在师资欠缺及计划经济“统招统分”的当时,这一定位是准确的。1997年国家教委办公厅下达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试行)方案”(以下简称试行方案)中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是“……毕业生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落实需要而确立,这是完全正确的,除此,培养目标和以往一样定位在“中等学校”,这是值得研究的。就广东的情况说,近些年已有不少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联系到计划外的地区小学任教,有的跨越教育战线。再次,国家已正式提出“小学教师大专化”,中等师范学校已停止招生。这样,小学为大学本科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大的可能,面对如此的社会实际,笔者设计了“21世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这一问卷(表1)。可见,扩大专业口径已几乎形成共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原“中等学校”基础上拓宽到“小学”,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化的需要,如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等学校和小学体育教师”是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扩大的目标口径,它具有动态性特征,可通过部分选修课程去实现。 2.1.2培养规格分析问卷结果反映了“专才型”已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复合要求,“通才型”体现不出专业特点,也不符合社会需要,唯“全面发展略有所长型”集前两者之长(表1),避前两者之短,既有较扎实广阔的素质基础,又有专业特长,最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技能并重”答卷人数也极其显著地高于“以技术为主”和“以理论为主”。理论和技术是同一专业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依存,都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宜人为地分主次,造成学生专业思想的偏差。弄清了上述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规格应该是:1)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学生、热爱本专业,教书育人,具有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意识和精神;2)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具有体育师资所必须的体育教育和人体学科的理论知识;3)掌握中等学校、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的教学,指导课余运动队的训练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4)具有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指导课外及社会体育活动的能力;5)掌握一种外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6)具有健全的体魄和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鉴赏能力。 2.2专业课程结构及其特点分析 2.2.1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紧密联系 2.2.1.1把好必修课程关,增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适应能力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普遍存在必修课程门数多,教学时数比例大,计划性强,选修课程门数少,教学时数比例小,灵活性不够的现象。即使“试行方案”中必修课与限选课、任选课之比也只是7:2:1。在本文的调查问卷(表2)该一问题的三种选择“7:2:1”、“6:2:2”,“5:2:3”中,专家们差异极其显著地选择后者,可见课程设置的主要倾向。居于这一认识分析一下“试行方案”的课程结构:“试行方案”把课程分成主干课、一般必修课、系列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从课程结构来看是合理的,专家们以36:3:2的极其悬殊的答卷人数比例肯定了这种课程结构。但是,“一般必修课”共13门,要求只选8~9门,所以,这一模块从实质来说不是“必修课”而是选修课;此外,列出这13门课程应被认为是较主要的课程(有些还是较主要的基础性课程),选修的结果必然导致4~5门课程落选,这些课程在选修课的系列中再没出现,这样,不意味着“一般必修课”中落选的这几门主要课程再也没有被选择的机会了吗?落选的假如是一些较主要的基础性的课程又将如何呢?考虑这一实际,笔者把整个课程分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模块,把原“一般必修课”中被认为是较主要的基础性课程的“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与测量”(合并)、“体育游戏及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等5门课程与国家定下的9门主干课程合为一个模块列为必修课程。把体育史、体育概论以及与运动生理相邻的学科“运动生物化学”分别列入第2、第3系列限制选修课程,“健美操”、“舞蹈”、“其他球类”、“区域运动项目”等4门实践课程列入任意选修课程。此外,在任意选修中设置1至2门(共60—72学时)跨系选修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既保证(或说加强)了基础课程,又减少了必修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了选修课程教学时数,增加了选修课的门数,尤其是增设了跨系选修的课程,保证了本专业的横向联系。按“试行方案”提供的每门课程参考学时,调整课程结构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比例是5.3:4.7,接近5:5的国际课程趋势。这样,各校便可不限于一个模式地发挥自己的机动灵活性,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以及社会的实际需要更多地选择自己的课程,这为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将来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加强横向联系和拓宽专业,除本专业外,应该创造条件开设辅修专业。 2.2.1.2突出师范性,确保师资质量培养师资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本课程设置始终紧紧地对着这一焦点,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确保师资的质量。具体表现在: 1)如前文说的合理地设置必修课程,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保证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此外,适当加大学科的比重,在本课程设置中,按“试行方案”给出的每门课程的参考学时算,学科与术科的学时比例是6.1:3.9,较合乎专家们有显著性趋向的3:2的课程选择。 2)将体育游戏和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试行方案”中增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和技术教学存在两驾马车的现象,在竞技场上各走各的路,难以结合在一起,也很少联系中学的实际,学生毕业后到中学教学,生搬在大学时的那一套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至使体育课难以进行,严重地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高分低能”成了专业教育的通病。增设这门课程,确实是几十年办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不需要象每个运动项目教学一样很细致地研究每一动作的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等(这是每一项目的教学任务),它需要的是如何联系中学的实际,模拟中学的体育教学,探索如何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身、心、群都得到正常发展的形式、手段和方法。这一课程的设置,对把握体育教育的实质,寻求正确的办学方向,提高专业学生的组织应用能力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体育游戏是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它与很多体育项目有着深远的渊源联系,既容易互相结合,又容易转化,既容易开展教学,又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体育游戏与教材教法合并成一门课程”的专家问卷(表2)中,可以预见,这两门课程合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联系中小学的实际,探讨体育教学的形式,内容以及发展方向必将带来美好的前景。 3)将“健康教育”确定为必修课程,对比“试行方案”将之作为“供选择的必修课程”更能体现其地位,更能适应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将改为“体育与健康”的发展需要。 4)课程设计中,实践课程除参考“试行方案”给出的课程外,还增设“其它运动”等一些内容,意在结合各学校的实际,尽可能多地挖掘各种各样的体育方法和手段,以竞技及非竞技的内容共同组成实践教材体系,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提高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和体育活动的大众化程度,实现体育的竞技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生活教育等的多重目标。此外,加强教育实习的管理和教育。所有这些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等互相结合,将有效地保证师范教育的质量。 2.2.2加强专项选修、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赞不赞成开设一主一副的专项选修的问卷中,“不赞成”者居多数,并且与“赞成”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采取问卷择优法,在课程设置第一系列限制选修(专项选修)中我去掉了“试行方案“中的副项选修,规定每人只限选一项,将原来副项的60学时增加在这一选项上,共280学时。取消副项选修实质上是加强了专项选修。因为副项选修只60学时,要在已经学过的几个主要项目中重新选择一项作副修,等于炒冷饭,不能如愿地提高副项的技能。但是,如果将副项的时间集中在一个项目选修上,效力将大大地提高,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原因是:学生入学录取文化分数线逐年提高,部分学生是临时从其他理科转考体育的,体育基础比较薄弱;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总教学时数的压缩,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有不牢固的现象。集中一个专项的学习,既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专项的水平,培养专项的兴趣,又能通过专项的基础强化其它实践课程的技能,有利于“全面发展略有所长”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现,有利于树立他们牢固的专业思想。从更大的范围和更长远的观点看,也有利于体育的社会化。 2.2.3通过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和各门课程的合理选择,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随着科学、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学科的互相交叉、渗透,学科课程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多,专业课程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呢?有的国家采取增设课程的办法,我国也曾用同样的办法,结果课程挤得满满的,学生几乎没有自学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现象引起教育界的普遍不满。其实,增设课程是必要的,它反映了课程发展的自然规律,但是,单靠增设课程去适应科技教育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专业的时间有限,人的精力也有限。本文通过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以及对选修课程的合理选择,实现课程结构的科学化去解决上述的这些矛盾。所谓“课程综合化”即是把两门以上的相近课程加工、整理、综合成一门课程。如本文中把“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合并成“体育统计与测量”,“体育游戏”、“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成“体育游戏及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必修课程这样的综合(或说整合)笔者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基础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根本保证,但随着选修课程时数的增加,必修课程时数相对减少,必修课程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在这样情况下如果分科越来越来细,都为顾全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增设必修课程,显然是很不适宜的(我国这种现象不能说是没有的),不但不能增设,还须把相邻或同类能合并的课程简化、整合,使必修课程成为复盖面广,内容精,没有交叉重复而又充分反映学科前沿信息的基础课程。这样,既可服从于课程的整体结构,又可保存一些必要的基础课程不至于因学时不足而被排除,更可通过课程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少而精地提高学习效率。所谓“课程小型化”即是把一些专业性较强以及新发展的课程简约,设置成一门耗时不多的课程。在专家问卷“你认为选修课程宜于‘小型化’或‘综合化’”中,赞同“小型化”的居多数,并且与“综合化”的差异显著。根据这一选择,在选修课程中,我多设“小型化”课程,(除专项选修外,其它每门选修课程在30学时左右)。其理由是:选修课程大多是新兴课程,它较集中地反映了当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有的是专业的深化课程,同时也都是个性化的课程。选修课程小型化,学生能用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选修完自己喜欢的或适合于自己发展社会又需要的课程,也能为多学科选修提供条件。这样的课程设置,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又能在多方面培养人才适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的同时促进学科的发展。以上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是课程设置的两个方面,它通过选择课程的计划性、指导性、自由性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 3.3教学时数及学分在课程的总时数问卷中,主张2500—2600学时者12人,主张2600—2800学时者21人,主张2900—3000学时者8人,最高与次高之比,u值是3.443,P 0.01,主张2600—2800学时者极其显著地高于另两者。总学时定于2600—2800学时为宜。除去公共课,专业课时数2000学时左右,按必修课占53%,选修课占47%的比例分配(见课程结构图)。至于学分制的问题,“学年学分制”和“全学分制”的专家问卷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宜由“学年学分制”向“全学分制”逐步过渡。 3.4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目前,我国教育实习的时间短,与外国有较大的差距,在专家的问卷中,主张4—6周者5人,主张6—8周者15人,主张8—10周21人,最高与次高者比较,u比值是2.085,P 0.05,主张8—10周的人数多,并且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教育实习的时间在8—10周为宜。时间可分散,形式可校内校外互相结合,以校外为主。在“学生的毕业论文应停课进行”的专家问卷中,“赞成”者15人,“反对”者26人,u比值是3.794,P 0.01,“反对”者极其显著地多于“赞成”者。毕业论文宜于课间进行。理由一,教学的安排可相对宽松,能较合理地分布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时间;理由二,可超前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科研的自觉性,积极性,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4结论 1)21世纪高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中等学校和小学体育教师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规格应该是思想品德好,理论与技能并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略有所长,能胜任中小学的体育及健康教育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才能及一定的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 2)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多,计划性强,选修课程少,灵活性不够,,按统一的模式培养学生,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应在把好必修课程关,保证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减少必修课程的时数,增加选修课程及时数比例,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适应能力;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加强基础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突出师范性,确保师资的质量。 3)适当加大专项选修的教学时数,在提高学生专项水平的同时,通过专项强化他们其它实践课程的技能,树立他们牢固的专业思想。 4)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5)课程总学时数宜在2600—2800学时之间;应由学年学分制逐步向全学分制过渡。 6)学生教育实习可校内校外互相结合,以校外为主,分阶段进行,时间在8—10周为宜;毕业论文应提早在课间进行。 本科课程论文:本科课程学前教育论文 1高师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1.1幼儿园教师专业要求出台新标准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根据新的专业标准文件对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作出相应修订,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师专业要求。 1.2生源多样化增加了师范院校办学压力 随着近几年学前教育师资需求的猛增,各层次的师范院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并呈现出生源种类、学段层次的多样化特点,还出现了中外合作办学等新的培养模式。生源的增加势必加大师范院校的办学压力,将会面临师资短缺、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因此,根据自身的办学情况重新调整课程体系,是每个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所面临的问题。 2构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依据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既需要从教育方针政策层面把握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还应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更应立足于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2.1依据学前教育相关文件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首先关注政府颁布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新政策的角度把握新时期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要求。除此之外,还包括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学前教育课程、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标准方面设计各类专业课程的开设。 2.2依据学生专业发展需求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儿童相关的各种产业也相继兴起。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选择也相应增多,如早教机构咨询、儿童产品开发,儿童传媒与图书策划等行业都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新热点,不同的职业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专业综合素质,因此,在本科课程的种类和结构上应体现学生新增长的专业发展需求。 2.3依据本地、本校特色进行专门设计 本科学前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结合院校自身情况,发挥院校办学优势,并合理利用当地的学前教育资源,构建更具开放性和特色性的课程体系。 3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结合上述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应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课程因其特点和职能不同,在结构和编排上又各有侧重。 3.1通识教育课程体现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在专业知识层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具备通识性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基于此,通识教育类课程应使学生了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3.2专业教育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教育课程是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其目的是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形成科学的专业理念,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通过开设专业教育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概念,形成学前教育学科的知识框架和概念体系,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所涉及的基本研究问题、学科特征以及学科研究范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专业理念。专业教育选修类课程,是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幼儿教师素质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所开设的能够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事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理念,启发学生新的专业学习方向的课程。例如,学前教育政策解读、中外学前教育热点透视等。 3.3教师教育课程提升学生保教能力 教师教育类课程遵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依据现代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开设一系列课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保教实践能力和从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能力。教师教育类课程可包含师德修养模块、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提升模块以及幼儿专业教师技能模块三大模块,高度迎合了专业标准中“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其中,师德修养模块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提升模块通过理论讲授与学生自主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了解各领域教育的基本学科理念和功能特征的基础上,掌握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策略和实操性技巧,有能力以专业的意识与行为开展较高水平的保教工作。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模块则强调“学以致用”,不仅着重于帮助学生习得较强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如何将专业技能科学地、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保教工作中。 3.4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环节安排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特征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并积极拓展校外实践资源,以“全程化实践实效性提升”为实践环节组织原则,利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见实习及实训质量。1整合各方资源,拓宽实践平台。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具体保教情境的观摩与训练。通过加大教育见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与更多优质示范性园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见实习平台。其次,广泛开展与少儿图书馆、电视台、早教机构、少年宫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在多种多样化的活动中开阔眼界,检视并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2加大“校园”互动,实施“双导师制”。通过加大入园见习的力度,利用优质园所特有的的园所文化和保教理念给予学生专业学习和价值观念的启示。实行“双导师制”,聘任优秀的幼儿教师担任实验班学生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学法等进行全程指导。利用幼儿园优秀教师丰富的保教经验和名师风范引领学生的专业学习,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学生在学校和幼儿园不同情境中的学习,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见证或检验于实践情境中;结合教师的理论引领和幼儿园教师的实践引领,从学习情境到工作情境中深化学生的专业认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课内实践结合入园见习,加强实践针对性。为巩固学生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将教育教学原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相对理论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应加强课内实践环节,通过课堂展示、录像观摩等手段让学生在课内提高对相应教学内容的认识。同时,根据每学期开设的相应理论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园见习,如开设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和学前卫生学可组织学生入园观察幼儿身心的特点和教师的保教行为。每学期的见习目的各有侧重,力图帮助学生获取能够在理论与实践间融会贯通的能力。4技能课程对接专项实训,提升专业技能实用性。专业技能的获得,最终指向保教行为的专业性。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根据保教工作的具体要求分为多种类型。在学生获取基本的音乐、美术和语言类专业素养的同时,结合当前幼儿教师保教能力的最新要求,对本科学生开展当前就业市场上稀缺的学前教育人才所应具备的专项技能实训,如奥尔夫音乐、蒙氏教学法、儿童戏剧、感统训练等。通过有效地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资源,发展学生必备的专项技能。5创新素质拓展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符合幼儿教师具有“多能一专”的综合素质的标准,在实践环节还应加强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如目前对幼儿教师推荐考取的育婴师、营养师等证书培训。其次,创设多种职业情境,帮助学生拓展就业平台。如主持与演讲、玩教具开发、儿童产品设计与开发,幼儿图书、杂志编辑等。 作者:段媛媛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一、酒店管理人才KSAs需求研究概述 新的研究表明,不仅领导力、人际交往能力是重要的,而且财务管理能力也逐渐成为必要技能。Kay与Moncarz在2004年为酒店业管理者所需KSAs建模,包含了4大方面: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相关技能。综合KSAs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归纳成功酒店管理人才所需具备的KSAs包含以下6方面:领导力、人际交往能力、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高等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酒店管理人才KSAs研究结果无疑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提供了思路。西方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了如何培养学生技能。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典范,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培养出了众多出色的酒店经营管理人才。它独特的教学模式驰誉世界,成为国际公认的“洛桑模式”。 二、以KSAs为导向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本科课程设置的特点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享誉全球,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旅馆业管理人才的学校,而且重要的是自1893年创立一百多年来,它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成效突出,培养出了众多出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酒店经营管理人才。“洛桑模式”的成功体现在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育模式的诸多方面。然而就本科课程设置方面而言,洞悉酒店业市场需求,并且能根据市场需求与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则是它最明显的特色,是它保持教学一直领先的根本保证,也是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一贯做法。从洛桑酒店管理学院2013年更新的本科课程设置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酒店管理人才KSAs相关课程占比高、力度大。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本科课程当中,与酒店管理人才KSAs六大方面相关的课程共有28门,课时共计845学时,128学分,占总学分的74.4%。其中财务管理方面涉及6门课程,共计175学时,22.5学分;市场营销方面涉及7门课程,共计250学时,35学分;信息技术方面涉及2门课程,60学时,7学分;人力资源方面涉及2门课程,45学时,6学分;领导力方面涉及6门课程,245学时,36.5学分;人际关系能力方面5门课程,150学时,21学分。不管是在学时,还是在学分占比上,酒店管理人才KSAs相关课程都较高,几乎每一学期都有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际交往与领导力方面的课程,充分体现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力度。 课程安排循序渐进,具有连贯性。洛桑酒店管理学院KSAs相关的六类课程贯穿于大学三年,形成由浅到深的“知识链”。以市场营销类为例,课程从最基础的“营销基础”、“酒店业营销实操”到中级的“市场营销与收入管理”、“服务营销与管理”,再到高级的“市场表现”、“数字营销”、“营销情报”,可以看出,从大一到大三,课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大学三年里学生对于酒店业营销相关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相比之下,我国国内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则是突出厚基础,不仅“课程群”的设置相对偏少,而且各门课程之间往往缺乏由浅入深的连续性。课程与行业现状紧密联系,实操性与针对性较强。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紧紧围绕现代酒店管理人才KSAs所需,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实操性与针对性。把所需掌握的KSAs具体化,例如课程内容包括如何识读与分析财务报表,如何实操酒店业营销手段,如何制作电子表格,如何进行商务沟通,如何维护人际关系等等,课程上所学的内容在随后的实习和实践中都可以运用。在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针对酒店餐饮与住宿部门的不同,学校专门设置了单独的两门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在特定背景下与顾客的交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类似这样的课程,在我国的本科教育中则有所欠缺。除此之外,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课程突出时代性与创新性,如“数字营销”课程,培养学生在新兴媒体平台上进行酒店营销的能力。与其相比,国内高等院校宏观性概括性的课程较多,针对性具体性的课程较少;理论性课程较多,实践性课程是少之又少。课程与实习搭配得当。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课程结构与实习安排搭配有序。学院规定,从新生入学开始,每学完一个门类课程,就要进行6个月的实习。在课程安排上,实习之前的课程也是以实操性课程为主,如“营销基础”、“财务报表分析”、“职场行为表现”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攻克实习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并让学生在实习中去体会加深;在学生拥有了实习经验之后,总结归纳实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积累的经验,课程便提升了高度与理论性,如“营销情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与财务指标”等。尤其在大三时,课程重点放在了领导力的培养上,设置如“战略管理”、“酒店发展战略”、“创业与风险管理”、“创新管理”等课程。相比,我国国内有些院校的酒店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不少管理课程安排在学生酒店实习之前。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经历,很难对管理学的内容有深入理解,更无法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灵活运用,教学效果不显著。注重培养学生软实力。除了技术性课程以外,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对于学生“软实力”的培养非常重视。仅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设置了5门课程,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与能力。 在管理能力的培养上,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课程大都安排在大三,大三的学生因为有了之前的酒店实习经验,所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力与应用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能结合每个人各自的欠缺有针对性的提升。与之相对的,目前我国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还大多以理论传授为主,强调以教学大纲、教材为依据,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技能,与学生的实际应用还有很大距离,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力度还有待提高。总体来说,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本科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培养优秀酒店管理人才为目标,密切关注酒店业的发展进程,把行业管理人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能力(KSAs)消化在每类课程当中,成为便于学生掌握的具体学习目标,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操性、时代性,循序渐进,课程设置不仅注重“硬”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学生“软”的实力能力的培养。而且,学校还把了解酒店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研究酒店管理人才实际KSAs需求、洞悉人才市场倾向作为培养酒店业管理人才的前提与方向;把顺应市场需求与时代需求,及时更新课程结构与内容,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这就保证了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了与时代要求相符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我国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起步晚,课程设置上一向重学问轻技能,应用性和实践性不强,国外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KSAs特色尤其是洛桑模式无疑给我们改进调整本科课程设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阿荣娜工作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创新本科课程体系 加强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的渗透,突破课程分割和重复的弊端,努力实现课程体系结构科学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构建校级公共基础课平台(1)建立全校性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平台和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中心,以基础课改革为切入点,重点建设一批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面大、涉及面宽的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近年来我校公共基础课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16项,标志着我校在基础课改革探索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5]。(2)加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建设,鼓励学生文理渗透、学科交叉。(3)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通识系列课程建设,加大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的比例,在选修课设置上注重“深、新、广”的特点,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修课程。 增设探索性实验学校制定了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规划,设立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专项经费,先后分5批共投入515.5万元,用于资助各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学校把经两年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固化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探索性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实行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整理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建立方案的能力[6-8]。 引入研究性学习一是开展研究性教学,及时将本学科的新知识、最新科研成果、实验新技术等编入课堂教学,将研究实践融入教学过程。追踪学术前沿,寻找学科新的增长点。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知识、最前卫的观点、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尽快走向科研领域。二是引入研究性学习。根据条件,教师把当前生产中急需解决或探索的实际问题,将科研课题有选择性地分解出研究项目,拟订研究性实验项目,交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完成。既可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素养,又可充分发挥其个性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9,10]。 优化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学校新建面积为20000m2的基础实验大楼,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按学科大类进行实验室整合,将原来分散在各学院的11个公共基础课实验室和实验人员进行重组与优化,组建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完成了全校17个学院的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的组建,每个学院要做好院级实验公共平台的总体规划和对现有实验室调整、重组,按学科大类划分,打破各种界限,建设满足本学科和相近学科实验教学要求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平台和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共用、教学与科研共享的学科专业平台,两个平台组成学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在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中着力抓好以下工作:(1)实行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使中心成为实验教学的实体和共用平台。(2)在实验平台建设的同时,创建新的实验课程和“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3)设立各类创新实验室、跨专业模拟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室,将本中心共用性强的大型精密仪器集中管理、开放使用、有偿服务。学校为创新室购置一定数量的技术先进的仪器,并建立网上预约系统,实行开放式管理。如工程学院的创新开放实验平台年平均容纳创新活动学生1000多人、创新实践20000多人时。经过建设,校、院级实验中心已有4个被评为广东省教学重点实验室、11个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加强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学校投入5000多万元兴建校园网和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加强网络视频资源库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进一步丰富数字教学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建立开放的教育信息资源共用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校级实训中心学校投入1亿多元对教学基地设施进行扩建和改造,并成立教学科研基地管理处,对教学科研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并统一调配资源。为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训练需求,学校还分别建立了农事实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技能训练中心等3个校级实训中心,供全校有关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和科研活动。学校建成了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院级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11]。学校建立“引进、培养、扶优、激励”的教师培养管理体制,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大力加强和规范高层次人才引进;(2)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并重,制订实施《培养跨世纪人才“千百十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和配套政策;(3)优秀青年教师评优工程,提高进入门槛,确保人才质量;(4)优秀教师培养工程,从教师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国内外进修,到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重点资助培养,从2010年起每年遴选50名3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5)聘企业兼职导师队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指导;(6)实施名师工程,建设教学团队,组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制度。目前已评出校级教学团队18个,其中3个获国家级团队立项建设;(7)实施“实验人员首席制”,吸引高水平教师管理实验室和讲授实验课程,并将实验技术骨干纳入学校教师科研队伍中的“千百十工程”管理,促进优秀学科骨干成长[12]。 构建产学研三结合示范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13,14]。学校要求每个专业至少有2个以上的校外现代化产业教育基地,并在校外基地建设中特别注重学校与企业兴办多学科产学研联合体。建立起学校—企业—基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和由企业、学校、行业共同参与、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我校已建有6个广东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承担39个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平台32个。基地以现代产业的教学为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人才提供了优良的实践平台。如学校与广东某食品集团开展了包括禽畜育种、疾病防控、新兽药创新、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有机肥料、信息技术、循环经济等多领域的整体合作。参与合作的有动医、动科、园艺、资环、信息、经济管理等学院。除聘请企业专家任兼职教师外,相关学院派驻该集团的教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将现代化、前沿化的生产技术、管理、信息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与企业合作建立的研发平台,开展全真式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活动。形成素质培养、技能训练、能力实践、岗位体验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获得大型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培养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准确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产学研合作开创的模式,已成为我校学科建设和办学的重要特色。 结合专业开展课外创新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学院结合专业开展各类创新竞赛和实验技能竞赛,学生设计的题目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打造多个品牌活动,并吸引了我省多所高校的学生组队参加。近三年来,参加科技节系列活动的学生达到3.6万多人次。近年来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2000多项,学生公开发表源自创新项目的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部分论文刊登在权威刊物或被SCI收录。如桂顺华、杨韬同学在影响因子为3.39的SCI期刊“AnnalsofBotany”;林学院2005级学生巫盈盈的论文《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园林》(中文版)2009年第8期上发表[15]。 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由于加强了创新环境和条件建设,实施了有效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并选派高水平教师作指导,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优秀拔尖人才不断涌现,专长生、特长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现,在各类科技学术活动和竞赛中屡创佳绩。2006~2011年,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广东省金奖8项、银奖11项、铜奖8项,获全国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3项;在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广东省特等奖5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59项,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3项。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尽管逐年扩招和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但我校本科生的就业率却逐年提高,近年来本科生就业落实率在95%以上,部分专业学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作者:郑茵罗学柳郑金悦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测试中心华南农业大学设备处 本科课程论文:工商管理本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分析,构建了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并针对诸多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工商管理 目前我国每年有近百万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近几年人才市场的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政治素质较好,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但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由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所以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高校的发展。 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涵盖了管理学、经营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经济及法律等多门学科,大多实践性非常强,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地开展实践和实训活动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广,涉及的专业多,实践教学的组织环节复杂。如何打破传统单纯地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生活和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加速理论教学的进程,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是摆在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独立体系,依附于理论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现有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教学管理上,“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观点仍占据主流地位,学校的教学奖励通常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而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奖励薄弱。重视对于学术理论研究的奖励,而轻视对于实践教学的奖励。如此的教学管理导向,形成目前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学术科研、忽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观念。 2.校内软硬件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专业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它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对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益处。但目前由于各高校由于经费的限制,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践教学很多采取合并、裁减、模拟甚至“以讲代练”等权宜之计。 3.校外实训基地匮乏,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如果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知识、检验知识与技能,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很难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但是在当前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实习,使得高校未能建立起足够的校外实训基地,即使是已经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大多数也是名存实亡,未能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4.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各类工商企业缺乏真正的认识,对社会缺乏应有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虽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少真正的专业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靠他们去指导学生的实践,显得“功底”不足,影响实践的效果。 5.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监控滞后,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科学权威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在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考核办法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实践教学在教学评估中的权重太轻,与实践教学的地位不相称。公务员之家 二、改进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应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着力点放在完善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体系、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和强化教学条件支撑体系等方面。 2.改善硬、软件环境,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经费的数量,全面规范校内实验室建设,出台有关标准,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出色人才,打破系部界限,实现实验资源共享,统筹安排各种实验设施,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可以从企业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来实验室作为兼职指导教师,让他们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给学生进行讲解,现身说法。 3.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校外实习难的问题 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与技术优势,与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产学双方共同参与、双向推动的运行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的放矢地实践指导,也便于实践企业接受与指导学生的工作上积累经验。 4.培育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的调研及咨询培训工作,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5.科学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的特点,制定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体系、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和强化教学条件。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高等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本科课程论文: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实验研究 摘要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染敏电池)是近年来科研热点之一。针对本科课程设计而开设的染敏电池实验,有助于将高年级本科生推向学科前沿。然而,在实际科研中,染敏电池实验具有工作电极制备步骤繁多、染料成本高昂和电池I-V性能测试设备昂贵等缺点,并不适合于本科课程设计之用。本文分析了简化工作电极制备过程、使用天然染料和粗略测试电池I-V性能的可行性,设计了适用于本科生课程设计的染敏电池实验。 关键词 课程设计;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可行性;设计 自1991年瑞士科学家Grätzel发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染敏电池)能量转化效率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工作以来,染敏电池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对电池高效率的追求决定了其制备过程复杂,原材料成本高昂;对电池性能的准确测试则决定了相关测试设备价格不菲。染敏电池制备和性能测试的高门槛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大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参考部分科研文章中使用的染敏电池制备和测试方法,结合笔者在染敏电池科研中的体会,分析了简化染敏电池工作电极制备过程、使用天然染料和粗略测试电池I-V性能的可行性,设计了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的染敏电池实验。 1 科研工作中染敏电池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1.1 染敏电池工作电极制备 科研工作中,为获得高效率的染敏电池,典型的工作电极制备步骤为:1)以异丙醇钛为前躯体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二氧化钛胶体溶液;2)对生成的胶体溶液在250℃进行水热处理,保温12h,得到尺度为20~30nm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混合物;3)强力超声以分散混合物中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4)通过旋转蒸发和离心分离,除去混合物中的酸和水分;5)将混合物和松油醇、乙基纤维素乙醇溶液充分混合,强力分散,低温下旋转蒸发除去乙醇,得到TiO2醇体系浆料;6)将所得TiO2醇体系浆料通过丝网印刷成膜,退火烧结,得到TiO2多孔膜工作电极。 可以看出,上述工作电极制备过程中,TiO2醇体系浆料制备占据了整个工作电极制备的绝大部分工作量,并且制备工艺复杂,实验条件难以控制,大大超出一般大学实验教学难度,因此,TiO2醇体系浆料制备方法不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 1.2 染敏电池工作电极的敏化 将制备的TiO2工作电极多孔膜在染料溶液中浸泡24小时(即敏化TiO2工作电极),使之充分的吸附染料。迄今为止,在科研工作中,能够获得高能量转化效率(效率大于10%)的主要有N3、N719、black dye 和Z910等几种染料。然而,这些染料均价格不菲。以N3和N719染料为例,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大约8 000元/g和 10 000元/g,如此昂贵的价格决定了这些染料不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 1.3 染敏电池I-V性能的测试 将敏化后的工作电极滴上电解液,与铂对电极集成,即可进行电池I-V性能测试。在科研工作中,为准确测试电池I-V性能,最常使用Newport公司的Oriel太阳光模拟器,该太阳光模拟器的售价大约在15~20万人民币,加上配套的电流电压源表如Keisley2400、样品台和样品夹具,整个I-V测试系统大约在20万人民币左右。测试设备如此昂贵决定其不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 2 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的染敏电池实验 针对上述科研工作中染敏电池制备和测试的三大高门槛,本文借鉴文献中电池制备和测试一些简易方法,以期降低门槛,使染敏电池实验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 2.1 P25水体系浆料制备和成膜 将商业化生产的TiO2纳米粒子-P25纳米粉末(德国Degussa生产,含70%锐钛矿相和30%金红石相TiO2纳米粒子)和聚乙二醇(PEG,20 000)和水混合,混合比例为10g P25:6 PEG:12g water。将混合物在玛瑙研钵中研磨半小时,即制成P25水体系浆料。相对于科研用TiO2醇体系浆料的制备,P25水体系浆料制备相当简单,而且原材料便宜,如P25纳米粉末每千克售价只有400元。 对制成的P25水体系浆料,使用匀胶机以旋涂方式在FTO玻璃(SnO2:F)成膜。退火烧结,得到P25多孔膜工作电极。 2.2 使用天然染料敏化工作电极 与前文中所提到的科研中常用的几种人工合成高效染料如N3、N719、black dye 和Z910相比,天然染料具有成本低廉、提取设备简单可方便快捷获得等优点,其电池能量转换效率一般在1%~3%左右。染敏电池实验中,常用于敏化工作电极的天然染料有叶绿素、花青苷、甘蓝色素和桑椹色素等[1]。天然染料一般采用化学萃取方法获得[2],具体如下:选取颜色较深的新鲜树叶、花及果实为原料, 洗净晾干后捣碎,用丙酮浸泡2~3d。待大量色素被萃取至原料明显褪色,过滤萃取液即得所需染料。将TiO2 工作电极浸入染料中,在密闭避光条件下浸泡24 h,即获得敏化后的工作电极。 2.3 在室外太阳光下进行I-V测试 图1染敏电池的I-V性能粗略测试示意图 在敏化后的工作电极表面滴上电解液,与铂对电极集成(可购买商品化的标准电解液和铂对电极),即构成一个染敏电池。粗略测试电池I-V性能,可在天空晴朗无云、阳光明媚的天气于室外进行,时间在上午11点左右。测试时太阳光垂直入射电池表面。按图1所示电路,通过改变可调电阻值,逐点测量染敏电池的电流和电压输出值,即获得电池的I-V特性曲线[2]。 3 结论 针对材料物理专业课程设计而开设的染敏电池实验,不仅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付诸实践,更有助于将高年级本科生推向学科前沿。本文探讨了简化工作电极制备过程、使用天然染料以及粗略测试电池I-V性能等3方面实验内容,这些内容在科研工作中均被证明是可行的。因此,本文设计了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的染敏电池实验。 本科课程论文:个体差异评价在武警本科课程“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在本科课程“C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实施个体差异评价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个体差异;C程序设计;教学 教育评价中,个体差异评价是把被评价对象集合总体中的各个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一个个体的若干侧面相互比较[1],可使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学习发展情况和学习优势及劣势,有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武警初级指挥院校本科学员来自全国不同地域,军地升学形式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因此同一个班级中学员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有较大差异。为提高“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阅、问卷调查、阶段考试多种方法采集学习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评价数据,利用个体差异评价方法,为每一名学员建立坐标系,分析某一时间点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某一时间段的学习水平变化以及在整体中的相对学习水平。由此掌握每名学员课程学习情况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调整,指导学员把握自身特点,认清学习重点,巧用学习方法,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 1分析课程知识架构,多种方法提取评价数据 课程的知识架构分析是提取学习过程评价数据的基础。首先,从课程知识点构成角度分析,《C程序设计(谭浩强 第三版)》共13章83节153个知识点、64个重点或难点。这些章、节、点及之间的联系,构成了详细的课程知识网络图。评价学员学习水平主要是分析学员对整个知识网络图的掌握程度。其次,从教学内容特点分析,课程内容可划分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三种基本设计结构、复杂数据结构及应用三部分,教学中可针对这三部分进行评价小结。再次,从课程教学过程角度分析,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分为新授课和综合应用两个阶段。新授课阶段是先从知识点入手,逐一掌握每一节、每一章的内容,同时理清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重对C语言语法的评价;综合应用阶段要求能够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综合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每一章节之间的联系,注重综合程序设计能力的评价。 在“C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追踪学员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发展变化,笔者从课堂提问、作业情况、调查问卷、阶段测验四个方面入手,量化评价数据。课堂提问主要通过概念复述、算法描述、模拟程序运行求结果等形式检查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或检验其分析、推理、归纳的思维能力。作业分为读程序写注释、程序修改、程序填空、应用编程四类。通过模仿经典编程方法、排除语法或算法错误、补充程序语句、编写功能函数评价学员的学习水平。问卷调查,能够直接获得学员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识和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建议。在本课程三部分内容的小结处安排阶段测试,在课程结束后安排综合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能够得到更细致的学习近况量化结果。 在设计提问问题、布置作业、设计调查问卷或阶段测试试卷时,关键是要科学合理的出题,便于提取有价值的评价数据。一要考虑知识点的覆盖情况,每一知识点都能在题目中有所体现,并应突出对重点难点的考查。二要分析知识点的特点,确定题目类型。例如,需要准确记忆的规则类知识点,可使用选择题型,设计易混淆的选择项,用于考查学员的辨别能力;对需要逻辑推导的算法类知识点,可使用填空题型,让学员通过阅读程序的上下文,归纳、推导、总结,得出答案。三要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知识点进行考查,增强学员的应变能力。例如,既可以给出程序,要求回答输出结果;又可以给出输出结果,要求完成程序语句。 2统计知识点掌握情况,针对薄弱环节调整教学方法 统计知识点掌握情况,就是以采集的评价数据为基础,对照课程知识架构,建立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表,进行量化分析。由此得出学员个体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法。 2.1建立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表 首先,将课程知识点按照章-节-点的顺序进行编号。将每名学员每一评价题目得分详细情况,以表格形式列出。然后,将每一题目对应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用章-节-点编号进行标注。最后,以知识点为横轴,得分率为纵轴,合并统计每一知识点的得分情况,并用图表展现出来。得分率低的知识点就是学员学习的薄弱环节。 2.2剖析薄弱环节,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由于“C程序设计”课程学习过程的初期、中期、后期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造成学习薄弱环节的原因有较大差异。教员应及时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弥补学员在学习上的不足。 学习初期,基础知识详细规则的得分率较低,是学习的薄弱环节。例如,与学员以前学过的数学规则不一致的内容;数据类型转换、整除、取余等;规则繁杂的内容;输入输出语句格式;新的表达方式;C语言上下文结构。这些新鲜、细碎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不容易熟练掌握。此时,反复记忆、知识点重现是打牢基础的有效方法。当然,随着以后的学习这些知识点会经常用到,也会促进内容的熟练掌握。 学习中期,逻辑分析及语句表达是学习的薄弱环节。将一个用自然语言描述的问题用自然语言进行解答比较容易,但是用编程语言描述、分析、解决问题是对逻辑分析能力的较高要求,学员对此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此阶段不仅要让学员反复熟悉三种基本结构的用法,还应该让学员多读程序写注释,了解例程的算法思路;多画N-S图,找出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和表达规律;多上机实验,通过编程排错发现逻辑和语法错误,加深印象。 学习后期,构造类型、指针、文件的概念、应用范围、使用规则是学习的薄弱环节。这一部分是C程序设计应用的核心内容。此阶段的学习要善于寻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把数组和指针在地址访问层面上去理解,有利于寻找解题突破口。另外,比较记忆也是学习的好方法,可以指向数组的指针与指针数组、返回指针值的函数与通过指针引用函数等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对比特点及使用方法。 3描绘学习水平变化曲线,把握规律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水平发展情况是在学习过程的不同时间点,以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为基础,探讨学员个体学习水平的发展变化以及教学方法调整的有效性,寻求学员在将课本知识转化为默会知识[2],从记忆语法语句到具备自主编程能力,这个过程中的学习规律,引导学员学会学习。 3.1绘制学习水平变化曲线 以时间为横轴,以平均得分为纵轴,绘出学员在不同时间段的平均得分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出学习水平变化曲线。由于学习程序设计过程是首先学会语句的固定语法格式,然后学会将语法正确的语句按照算法思想进行有效的排列组合,运行出正确结果。因此,从学习水平变化曲线上可以反映出学员从语法到算法这一学习过程中记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发展变化。 3.2根据学习能力发展规律,引导学员学会学习 根据学习水平变化曲线分析发现,通过薄弱环节的剖析及教学方法的调整,学员的整体学习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同学员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记忆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差异明显。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水平始终较高,说明学员的记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均较强。这类学员学习态度认真,基础扎实,掌握知识灵活,善于发现问题,能够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教员应多鼓励这类学员自主学习,并加大学习难度。 第二类,学员前期语法阶段学习水平较高,后期算法学习阶段水平较低,说明学员的记忆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这类学员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是对学习内容掌握得比较死板。只看到独立的细枝末节,没有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员应经常提醒学员自己绘制知识网络图,熟读经典程序,总结编程规律,遇到应用题可以先套用某类解决方法,再写出自己的答案。 第三类,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水平始终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部分部队生知识面窄,底子薄,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接受新知识较慢,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产生了畏难情绪。教员应及时指导其重新查阅课本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相关知识点,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也有个别学员学习态度不认真,教员可以通过谈心、上课反复提问等方式,促进其端正学习态度。 4研究相对学习水平,利用整体氛围带动个体发展 相对学习水平是指学员个体学习水平在整体学习水平中的相对位置,通过相对学习水平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学习环境的哪些方面能够深刻影响个体学习水平。在教学实施中以此为指导,创设积极的环境条件,正面影响学员的学习。 4.1用平均值和偏差研究相对学习水平 平均成绩可以反映学员整体学习水平的高低。偏差是指学员个体成绩减学员整体平均成绩的值,用于表示个体与总体平均成绩的差异情况[3]。若偏差小于0,则说明学习水平在平均成绩之下,此值越小说明学员相对学习水平越低,在整体中处于下游水平;若偏差大于0,则说明学习水平在平均成绩之上,此值越大说明学员相对学习水平越高,在整体中处于上游水平。 4.2营造良好的整体学习氛围,促进个体发展 学员个体学习水平深受学员队整体学习氛围的影响。根据学员的整体平均成绩和个体成绩偏差,归纳出学员整体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创设有利于个体学习水平发展的学习环境,带动个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新授课阶段,由于C程序设计入门较难,整体平均成绩较低,学员个体成绩偏差分布集中,分化不明显。此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贯彻赏识教育观念,抓三种典型激励学员进步:抓学习成绩好的典型;抓学习刻苦的典型;抓学习进步快的典型。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可以给学员适当的压力,激发学员的学习潜能。 综合应用阶段,基本掌握程序设计规律后,整体平均成绩稳步提高,但学员个体成绩偏差分布发散,出现两极分化,特别是部队生和地方生学习水平差异较大。此时应及时成立学习小组。因为虽然学员的学习能力不同,但都是首次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基本处于相同的课程知识储备高度进行的,更能理解彼此的想法。具体的做法是:利用学员的相对学习水平值可以将学员大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学习水平档次。然后从这三个档次中分别抽取学员,组成脾气相投、合作愉快的学习互助小组。另外,还可以进行宿舍调整和课堂座位调整,使学员处于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环境之中。 本科课程论文:开放教育本科课程教学中合作性学习实施的行动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行动研究方法对开放教育本科课程教学中利用合作性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根据课程的类型、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和教学策略有机组合和使用正式合作小组和非正式合作小组学习的策略,并得出在理论学习、实践、讨论、作业展示和评价等环节进行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本科教学;合作性学习;正式合作小组;非正式合作小组;行动研究 开放教育是教育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一种必然选择,成人教育教学形式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开放教育,中央电大的试点项目对推动开放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应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 1) 开放教育本科课程教学有教学内容量大,教学时间少,因而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传播量(即信息密度)非常大的特点。教师通常采用讲授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把知识转移给学生,学生被看成空置的容器,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2) 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重点考虑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人际关系,而是根据工业组织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3)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表现为:教师按考试分数将学生分等级,并以是否达到毕业要求,或是否得到继续深造为学生分类的标准。 开放教育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怎么学”这个环节,学生尤其需要教师对其加强引导和帮助,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方式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开放教育本科的学生多为在职成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以团队为基础的、协作性组织结构的现代社会,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教学现状进行改变。为了尝试改变,近年来笔者利用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相关的行动研究。 1 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才能,如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构筑知识、发展知识、转变知识、扩展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合作学习是团队性的,是一种社会活动,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会产生更多的人际交往,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知识的构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更能让他们对艰苦而长期的专业知识学习保持热情。合作学习的共同努力成就、积极人际关系和健康学习心态使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 1.1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要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要遵守以下的基本要素。 (1) 积极的相互依赖 学生需要相互合作来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教师通过给学生制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估方式,平均分配材料和分派不同的任务来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 (2) 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 学生们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促进相互间学习活动的进行和完成。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应该形成的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成员可以将知识解释、讲述给其他小组成员听,同时也接受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指导。这需要有一定规则和激励机制的支持,它不会自然产生也不会完全自觉自愿的进行。 (3) 个人责任制 对小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效果的评价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但并不忽略对个人的评价。教师用各种评估方法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告知学生所在小组和所有成员,保证小组活动顺利进行。 (4) 人际和小组相处的社会能力和技巧 除有规则、激励机制和评估的支持外,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人际相处方法和社会技能。教师将社交技能像学术技能一样有目的的教给学生,包括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个人责任感、取得信任的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化解矛盾的能力等。 (5) 小组学习过程的指导 各小组需要围绕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在确定的时间里共同学习、讨论交流、进行交互,教师和小组通过分配任务、监督过程的进行来保证合作学习过程的正常进行。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或建设性意见。 1.2 合作学习小组的类型和特点 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有三种:正式的合作小组、非正式的合作小组和基层小组。 正式的合作小组是一种小组成员关系紧密的学习小组,每个组员在学习活动之中有固定的组员关系。正式合作小组的持续时间较长,几个星期甚至是一学期,同时小组有明确的任务。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组员之间的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互相支持,并共同影响学习的最后成果。教师的工作是建立小组,教给学生必要的概念和策略,监督小组的运作,穿插性地教授合作的技巧,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并用一系列的量规评价合作学习。 非正式的合作小组是一种关系松散的、暂时的小组,它只是为一次讨论或一节课临时组成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材料上来,有利于建立学习的情绪,通常用在讲座和讲授教学中,表现为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成对讨论,两人合作记笔记、两人合作阅读、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等。教师此时主要的活动在于讲授知识内容并提供学习材料。 基层小组是由不同性别、能力、种族和文化背景等学生组成的群体,持续的时间较长,他们被当成一个学习的单位并要定时进行聚会。这种小组通常是班级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一种中间组成单位,常常以一种组织的形态而不是一种学习的形态存在的。因此对教师而言,在对某班级讲授课程前这种小组就已经存在了,课程教师对这种小组不能再进行组织或调整。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合用性小组,它与传统教学中的学习小组是不同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2 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根据对本科教学情况的分析,在对合作学习原理和组织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工程技术系和文法系本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和“教学设计”三门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研究主要进行了实施正式小组和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以改变当前本科课程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研究。对于基层小组的合作学习,由于涉及较长的存在周期,超过一门课程教学的时间,且其组成及指导超过一个普通课程教师的可控范围,更多属于学生管理的工作范围,因此本研究中没有涉及。 本研究中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进行了综合采用正式和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培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教学设计”课程以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为主,要求学生进一步使用角色分配、个人职责、小组分工协作等方法进行组内和组间的合用学习,并在半真实的软件开发中体验这些方法在合作工作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进行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通过课堂二人讨论、相互交流和评价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整个研究进行的过程如表2所示: 正式及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 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 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 本行动研究是实践取向的,采用Ebbutt的可回复性历程模型。在行动研究过程中,还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和对教学方法的认同情况进行研究。每门课程的学习评价都是结合个人学习情况和小组学习情况的评价来进行的,另外教师还提供一些评价量规给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情况和效果的自评。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对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和作业的展示性评价进行。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按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不同(如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主干课和专业课等)所占比例从40%~80%不等。 3 合作学习的实施 行动研究期间,每门课程的合作学习实施不断地得到分析和反省,并不断调整和修改了实施方案和方法,最后形成了各门课程教学中能有效实施的计划和具体方法。 (1)“教学设计”课程的合作学习方案和方法 “教学设计”是文法系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限定选修课程,3个学分,课内54学时,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学生通过本课程既要掌握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要掌握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技能。根据课程的这一特点,本课程采用正式小组与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并有的方法进行,正式小组的合作学习主要安排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上,如教学的过程方法与组织形式设计、教学的情境与活动设计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的重点部份(表3),让学生以正式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实践情况分析、讨论、总结和写报告等合作,从而掌握这些内容的知识和技能。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则安排在理论和原理内容的教学中,主要以课堂小组讨论为主。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占课程学习成绩的40%,其它为个人学习成绩,以考试形式取得。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合作学习方案和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4学分,课内72学时,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是本课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为模块化结构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当代计 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微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并熟练掌握文字编辑、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网络使用、多媒体等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信息安全的知识。该课程采用教师讲授基本操作方法和过程,然后提出课堂任务,学生以正式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析、创意和制作等合作来实践这些操作方法,最终完成课堂任务的创意与制作,从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具体技能。在综合实践中,小组间以随机抽取的方式两两交换任务作品互做评价,培养学生进行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因此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完成的不仅是合作学习,还有合作工作。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占本课程平时成绩的80%,个人成绩为20%。见表4。 (3)“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的合作学习方案和方法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限定性选修课。4学分,课内72学时。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但对本科学生来说主要以掌握原理方法为主,对于实践达到水平的要求不高,因此非正式小组的合作学习占总教学时数的1/3,主要安排在实验教学的内容上,如视频、音频获取、实时处理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等。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占本课程平时成绩的50%,个人成绩为50%。 通过三门课程利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案进行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研究者认为合作性学习的安排主要应根据课程的类型、教学目标、具体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策略来综合考虑选用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可以综合采用正式合作小组和非正式合作小组学习,也可以只采用合作性小组或非正式合作小组。合作性学习组织和实施中的方法有: 1) 主要将正式小组的合作性学习安排在需要实践、讨论、作业展示和评价内容和环节上,如课程中对理论原理需要深入讨论和理解,需要掌握技能,需要完成作品(或大作业)等情况下,都应采用正式小组的合作学习。 2) 合作学习的效果和成果成为课程学习成绩的组成部份,所占的比例按照课程的类型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但不忽略个人学习成绩。 3)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教授合作技能,注意组间合作学习活动与组内合作学习活动的安排,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反馈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4)合作学习活动的实施中,老师要为活动的开展准备清楚的指引和资料,让学习者了解学习活动的规则、目的和内容,保证能合用性学习的顺利展开。 4 总结 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以及对部分学生在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表现的持续观察,可以明确知道合作性学习的实施所产生的主要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主动了解并配合课程的设计意图和理念,从而促进他们在课程的学习中保持积极性,没有将学习的任务当作一种负担。同时让学习者认识到课程的学了听教师讲课外,还有其它有效的方式,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2) 使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和工作的过程和方法,从参与者的角度具备一定实际经验,也使他们掌握了一些合作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技能,便于教学岗位的学生以后在教学和工作中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理设计和指导他们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 (3) 通过在合作过程中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认识到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作用和乐趣,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参与团队的工作、与他人合作打下基础。 (4)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与同学进行过学习内容的讨论和交流,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清楚和彻底,因此掌握的牢固程度和运用的灵活性都较强。 在本研究中获益的不单是学生,教师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也获益匪浅,教师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对合作学习的理解等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但由于本研究涉及的课程数量不多,进行合作学习的深度还有一定局限,以上提出的方案和方法不一定带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在更多的课程、更大的范围上进行深入研究。 本科课程论文:“算法设计与分析”本科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算法设计与分析”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也被很多高校的电子信息及数学等专业列为专业必修课程。本文从教材选择、兴趣培养、理论教学、科研方法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有效教学的方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研究;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算法课是必要且是必须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讲授计算领域中不同问题的标准算法,更重要的是分析其算法复杂度,并且在诸多可行算法中选择一种时间或者空间效率最高的方法。美国著名算法大师Donld Knuth认为“计算机科学就是算法的研究”,他主持设计的TeX排版系统被誉为是“不存在Bug的系统”,这是以大师严密的算法设计基础为保证的。前微软高级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认为“计算机科学实质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则是模拟人类思维的一种算法科学。计算机算法的应用已经遍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机器学习、电信及互联网、一般制造业、经济与金融业等。算法技术不仅在计算机领域,而且在其它理工及社会科学领域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任何问题的求解,都离不开一般性的算法设计原则,在笔者执教的学校,数学和信息安全两个非计算机专业已将该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因此,提高“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水平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2教材选择 近年来,国内引进了一些优秀的国外教材,其中的《算法导论》是国际上被引用频率最高而且知名度也最高的专著,但是由于它篇幅过长,在国外多用于两个学期的教学课程,因此难以将该教材系统地用于学时有限的本科教学;《算法设计与分析》是美国工程院院士UIIman等三位大师合著的优秀教材,该书的目的是将算法领域的基础研究结果进行综合,重点在于对算法思想过程的理解,而不是算法的实现细节和具体的编程技巧。但是该书内容和习题难度都较大,因此更适合作为研究生教材。国内的专家王晓东和周培德所编写的教材也很优秀。这些教材都被我们重点推荐给学生作为参考书。 出于上述考虑,我们最终选择了沙特学者M.H.Alsuwaiyel所著的《算法设计技巧与分析》作为教材,该书基本覆盖了传统算法设计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包含了概率算法和近似算法等一些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在传统教材中并不多见,是一些高端算法经常使用的方法。虽然该书不是欧美传统名校教材,但作者在南加州大学攻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因此该书吸收了欧美优秀教材的风格,且文笔简洁流畅。该书的内容及习题难度适中,便于课堂教学及自学,是一本适合本科教学的好书。 如果一个本科生能够学好本教材,并在后面的硕士阶段,学好UIIman的《算法设计与分析》,之后再将《算法导论》学习好,则必将打下坚实的算法理论基础,为终身的职业生涯所受用。 3兴趣培养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理工科三年级学生,要求他们不仅具备数学分析、概率及线性代数的基础,而且具备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刚学过数据结构,翻开算法教材,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中确实有部分章节如数据结构,排序算法,图的遍历等取材于数据结构课程。因此会有些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认为是在学习重复的课程。 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我们会教育学生两课程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数据结构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果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对其信息处理过程建立数据模型;而算法设计课程的重点是算法的效率问题,其主题是算法的空间和时间复杂度,主要论述如何运用算法技术改进已有一些算法的效率,或者对复杂问题进行求解。 近年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发展迅速,CPU、外存、内存的性能在持续提高,价格却大幅度下跌。因此有很多人认为,软件的效率已经不再重要了,只要提高计算机系统的配置就足够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我们在第一节的绪论课中引用《算法导论》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算法效率的重要性。设有两个排序算法:其一是插入排序,时间复杂度为c1 n*n, c1是一个不依赖于n的常数;其二是归并排序,时间复杂度为c2 nlog n,c2是一个不依赖于n的常数,一般情况下c1 c2。n是待排序数列的长度。对于这两个实质上属于不同数量级的算法,很多人并未真正感觉到log n比n优化多少,甚至当n较小时,插入排序比归并排序还要快速一些。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当n逐渐增大到一定数值以后,无论c1比c2小多少,归并排序均比插入排序快速。在大规模数据集上排序结果的对比,则效果更为显著。假若在高性能计算机A(10亿指令/秒)上运行插入排序,而在低速计算机B(1千万指令/秒)上运行归并排序。此时硬件条件是机器A比机器B快了近100倍;软件先决条件是 c1值为2, c2值为50;数据集的规模n为100万。 计算得到: 机器A运行时间为2*(100万*100万)/10亿=2000秒 机器B运行时间为 50*100万*lg(100万)≈100秒 结果是惊人的,用了快100倍的机器处理相同的数据集,反而慢几乎20倍。如果数据集大10倍为1000万,那么机器A要算2.3天,机器B只要20分钟,这一差距是令人震惊的。 事实上,算法技术的发展没能跟上硬件的发展,其发展空间还很大,盲目崇尚硬件建设而忽视算法技术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电信应用中,虽然硬件和软件技术发展很快,但是用户的需求更是呈爆炸式增长。一个国家网内就可能有成百万实时在线用户,每秒几十万次用户交互发生,夜间有成千万的话单记录要处理。当一台内存中存放近百万用户资料,则浪费16个字节就是浪费16M空间。如果记录的数据结构及处理算法设计不合理,则内存很容易不够用,大量工作任务会被抛弃。要在这样的平台软件上构建软件,必须对每个字节空间、每个计算机指令的使用优化到位。否则,即便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一般的软件技术是无法承受高性能、高容量计算的需要的。算法技术能支持开发人员在软件设计阶段从理论层面保障系统的效率达到最优。 经首次引论性教学,绝大多数同学认识了算法课程重要性,明确了学习目的,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理论教学 课程教学组在教材内容上选择了以下内容: (1) 算法分析基本概念,数学预备知识。这些都是本课程工具性方法。 (2) 堆和不相交理论。介绍了能有效实现优先队列的数据结构。 (3) 归纳法、分治、动态规划。介绍了计算机技术中十分重要的递归为主题的设计技术,递归要求能够将待解问题抽象为递推表达式,确定初试值和递推终止条件后就能将复杂问题化解为嵌套的简单问题。 (4) 贪心算法。介绍了如何求解最优化问题。 (5)NP完全问题。介绍不确定性图灵机在P时间内能解决的问题,这类论题对于培养学生将来思考问题复杂度是个导论。 (6) 回朔法。介绍有组织的穷尽搜索算法,对一些问题尤其是解空间很大的问题有效。我们介绍了3着色、8皇后等经典问题。 (7) 概率算法和近似算法。一般性介绍近20年来算法研究迅猛发展的领域,以扩展学生知识面,但不做考核要求。 其他内容如数据结构、图遍历等是数据结构和图论课的内容,本课程内不做讲解,供学生预习课程时选读;对于域指定问题的迭代改进和计算几何技术等高级课题,推荐学生根据兴趣自学。 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主张双语教学。我们也有这样的规划,但是考虑课程有一定深度,三年级本科生英语运用还有限,为此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先采用中文教学。但是我们鼓励学生同步阅读英文版教材,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科研和国际化软件研发的需要。 5科研方法及实践能力培养 科研式教育并不是新生事物。在二十年前,我国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名校就对高年级学生讲授研究生课程,并进行导师制研教结合型教学,使得很多学生读研时就能取得优秀的成果。作者所执教的是重点工科院校,有很多有利的因素便于我们展开科研式教学:一是有超过60%的学生主观上有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愿望;二是学校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能全文检索CNKI、硕博士论文、IEEE、ACM、ELSERVIER、SPRINGER等中外优秀电子数据库。在教学中,作者也将在科研中读到的一些新颖实用且难度适中的论文摘录下来介绍给学生,并将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除了阅读教材,我们还鼓励学生读一些高端的杂志,例如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四大学报,ACM期刊,Softwar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等刊物,从其中检索感兴趣的论题。读核心期刊有几点好处:这些刊物审稿严格,文章无论是学术性、前瞻性、理论正确性及写作水平都有保证;减少检索的开销。读者可以先在这些高水平杂志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后,再广泛检索与主题相关的其它刊物或会议文章。引导学有余力的本科生读高水平论文并不是过高要求,算法设计及数据结构教材中大部分章节内容其实也都是来源于前二十至五十年的国际知名算法学术期刊,其中选择ACM、IEEE及ISAM杂志内容的比例最高。现在的一些学术期刊中刊出的优秀算法,过几年就会被大量的引用或实际应用,也许再过十至二十年后就会被引入未来的教材之中。 我们认为,在本科高年级展开研究式教学对学生长远发展有好处。对打算深造的同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思索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很多成功的学者就是在大学受到某门课程老师的影响而走上科研道路的。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工科博士生学习到第三、四年后才开始发表一级论文,很多硕士生毕业前才急忙撰写可发表成果。而同时有些博士生入学两年就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就培养了研究型思维,为以后深造明确了方向并作好了理论准备。如果本科阶段就培养研究型学习方法,那么在日后深造过程中多出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正是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的论题。 重视理论而实践不足,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上,知名的软件鲜有来自中国人的原创。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环节,我们布置了基本的排序、递归、贪心、回溯等论题的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不仅仅是单纯的算法实现,最好能够编制出实用美观的界面,将算法更友好地呈现出来。无论以后的工作或者深造,目标是可应用或者可发表的成果,都需要研发者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实践与理论教育是并重的。 6结束语 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此课程实践的参与度越来越高。通过教育方法的不断改进,学生的课程成绩也一届好于一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启发引导式教育,很多同学开始萌发研究型思维,课余经常向老师提问,有的问题有较高难度,老师都要回去研究资料才能解答。在来自本校新入学的硕士生中,不少同学反映受益于此课,有些同学读研究生后不久就在一级学报上发表了算法类论文,这也正是我们当初所期待的。我们教师仍然要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并将研究成果及方法引进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学中,还发现一个现象,数学系的学生比计算机系的考试成绩要高一些。最简单的因素,是他们理论思维能力更强,如何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及增强工科学生学习本课程能力,是我们课程教学组今后要探索与研究的方向。 本科课程论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影视特效制作方向本科课程设置的探讨 摘要:本文论述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影视特效制作方向的四年制本科课程设置应该从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等原则组织课程结构,突出紧密联系企业、院校合作培养的特点。 关键词:影视特效制作;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实践能力 1引言 1993年底我国引进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它虽然未获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奖项-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但这部影片对于我们却应该记住,因为它不仅让我国观众大开眼界,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一扇认识与了解好莱坞的窗口,这种认识和了解就包括了电影特效制作。其后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如1994年的《阿甘正传》、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2000年的《角斗士》和2003年的《指环王3:国王归来》,到2009年的最新即将引进的大片《变形金刚2》、《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X战警前传:金刚狼》没有一部离开“影视特效”。 随着这些“国际大片”在中国的上映,中国观众对影视的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影视业的迅速发展。国产影片近几年紧紧跟上这种技术和艺术的潮流,对影视特效的应用和投入已经不亚于国外大片。但是国产影片无论从拍摄、特效、后期合成上都未能达到观众所期望的技术水平。中国影视迅猛发展与世界“接轨”是中国亿万观众的期望也是中国影视业必经的发展历程。所以培养专门的高级技术人才成为社会培训和高等学校教育的一大热点。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合格的数字媒体技术影视特效方向专门人才,成为很多学校紧迫面临和热门研究的课题。要搞好影视特效制作方向的四年制本科教育,基本点是搞好专业的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本文就具有工科背景的软件学院如何利用自身优点和弥补自身缺点,探讨了新型专业跨学科、合作式培养目标,并对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了研究。 2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 现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单位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传统艺术类院校,比如电影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二是新型软件学院,比如北大软件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等;三是有影响的社会培训机构,比如完美动力,华龙数字培训基地、水晶石等。通过对以上三种类型培养单位该专业的分析,结合影视制作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我们发现现有的影视特效制作方向专业的培养模式尚不完善,社会短期职业培训和高校长期高等教育界限模糊,各有长短。现有的培养模式事实上很难适应社会对该领域人才的要求,对于企业没有高质量的员工雇佣,对于培养单位又脱离实际进行教育。为了推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该领域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我们应该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经过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和老师的多次讨论,我们对数字媒体技术影视特效方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能够在各影视媒体、娱乐部门、广告公司、新型数字电影特效公司、IT行业从事计算机影视制作、动画设计的开发管理、创意策划、美工设计等工作。也能在传统影视行业从事前期策划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具体的专业培养要求如下: (1) 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 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计算机、影视、美术专业基础等理论知识,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编程技能、绘画技能;熟悉相关图形图像开发,各种主流摄影、摄像工具的应用;熟练掌握主流图形图像软件操作能力,了解特效制作的流程,具有专业的影视赏析能力,把握最新行业动态。 (3) 达到国家规定本科学历的外语水平,鼓励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4) 了解体育运动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美学修养。 3课程设置的原则 我们设置数字媒体技术影视特效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 将理论和应用相穿插的培养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以计算机和美术跨学科相结合的素质和影视特效制作软件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用为目的。 (2) 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原则。以“技术”为关键,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作品”为标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等院校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重点避免实际动手能力的缺失,前者是为了学生的以后能继续深造(参加全国统一研究生考试),后者是为了学生毕业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密切和企业联系,积极聘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在学习后期让学生进入企业,实战演练,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3) 以“人才”为根本的原则。“以人才为本”,不能用整体划一的模式、整体划一的课程、整体划一的思维方式、整体划一的原则方式方法去塑造人,而应该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必须强调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自律、自控、自强。影视特效制作结合了技术和艺术的特性,所以更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 保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的动态更新原则。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本专业课程体系中涉及很多计算机类课程和行业必须的软件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既要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要顺应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更新。这种更新不仅仅表现在课程设置上,还表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上。 (5) 对于软件学院,很多学生是以理科背景进入大学的,涉及影视、美术基础的课程,应借鉴相关传统院校成熟的课程和教材,加强合作办学,聘用专业教师指导教学。弥补软件学院的自身缺点,又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在制定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时,按照真正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要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教学计划的四大模块――公共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创新教育模块。每个模块都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在课程的设置上,经过专家论证,要做到: (1) 一开始要给学生上非常基础的课程,伴随理论专业课,安排动手环节,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难度,一点理论、一点实践相互穿插,不断提高。如视听语言这门课要科学分解成三年来完成,不是简单地靠增加课时累计。 (2) 在课程的名称上避免出现专门软件名称,以影视制作流程知识点组织教学,并以此具体量化每个阶段的作品,分阶段制定详细目标。到四年学习结束时,组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体现影视制作的整个流程,并体现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长期性特点,有别于短期职业培训,而不是围绕某个软件,以软件为单位展开教学。 (3) 在课程内容的比例上,对艺术和技术成分,要以技术为主,艺术够用为辅,因为对于软件学院的学生,艺术知识是为了便利行业交流,而技术才是自身的优势。把艺术的更深层次培养放到学生实际参加工作自身的领会和学习中,在校期间避免教学内容大而全,而是培养专才。 (4) 课程的每个单元时间上,要满足艺术类课程的最 少学时,单元时间体现计算机、影视、美术课程各自的特点,不能生切硬割,统一划齐刷,如影视类课程要以至少四学时组织。对于适合小学期上的课要提出来专门安排,利用好这个特殊时段。 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计算机、艺术基本理论”、“主流图像操作能力”、和“作品制作能力”设置课程。其中,在“计算机、艺术基本理论”模块中开设了“数字艺术设计概论”、“电影概论”、“影视技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剧本写作”、“场景设计与故事板”等课程;在“主流图像操作能力”模块中开设了“影视剪辑基础”、“影视三维基础”、 “影视抠像与合成”、“后期画面调色”、“后期合成-跟踪”等课程;在“作品制作能力”模块中开设了“纪录片与专题片创作”、“MV与广告创作”、“电视栏目制作”、“短片(故事片) 创作”等课程。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既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也能使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实现与相应市场岗位的“零距离”无缝连接。具体如下: (一) 公共课模块 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育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有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经管、人文社科、艺术选修、通识教育选修课等课程。 (二) 基础课模块 包括电影概论、影视技术概论、摄影基础、视听语言、影视剧本写作、影视摄影艺术、面向对象编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课程。 (三) 专业技能模块 包括影视剪辑基础、场景设计与故事板、纪录片与专题片创作、影视三维基础、MV与广告创作、影视抠像与合成、电视栏目制作、后期画面调色、短片 (故事片) 创作、后期合成-跟踪、C++编程、DirectX编程等课程。实践环节选修课有电影赏析。 (四) 创新教育模块 主要以参加国内外行业竞赛进行创新教育,并且在制定教学计划中适当地安排专门的学时去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以突出实际应用性为主。同时聘请行业专家到学院来做具体指导。各专业模块课以该行业市场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为主,本着够用的原则,安排的学时数可少一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内容要新。坚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行业岗位,由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倒排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够用”教学和“重点”实践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 本科课程论文:普通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普通地方院校占到了近七成,在认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分析普通地方高校进行专业教学所遇到的问题,结合所在院校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地方高校;本科课程体系 1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在进行专业调整时由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跨专业、面向技术和管理多个层面,注重将工程化的方法和人的主观分析方法进行结合的交叉边缘性学科,虽然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但在专业定位时仍存在各高校对该专业的认识不统一、定位不明确,使得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清晰,导致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认识不清,为专业推广、专业人才的质量评定以及就业带来困难,尤其对普通地方性院校的专业毕业生而言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 我校从2002年起开设此专业,2004年起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现已有3届毕业生,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也取得一定的经验。本文分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讨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方案,结合我校2008级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一个普通地方院校本科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方向 在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CISC2005)的信息系统教育的社会需求报告[1]中,可以知道现在市场上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是很多的,尤其是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达到了76%。对于需要的企业来说最迫切的是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的工作,也有些企业需要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在调查企业中,几乎有一半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计算机专业,这显然有违“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的初衷,这一方面说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需要更明确地定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此外有23%的企业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应该在企业中发挥一定的开拓作用。 2001年国家出台的《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这反映了社会对信息系统人才的要求,因此承担培养大量人才任务的本科阶段教育应符合这样的要求。分析CIO的标准发现其包括6大职业功能模块: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6个模块说明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3个基本方向:1) 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2) 企业信息化管理;3) 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所以本科教学可以定位于这些方向,并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选取重点。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应反映专业的本质特征,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指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是一个面面俱到、保留原五个专业各自痕迹的大拼盘,课程门数多,可操作性差,也不能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质特征。之后教育部又起草了《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初步意见》,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6+X方案。其中6门必修课程是: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原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或叫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X为各校系科自定课程。这一意见方便了各院系根据学校性质、专业特点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 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的历程的多样性,使得各院校在本专业的教学上有各自的特点,但地方性院校通常都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任务。笔者所在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即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领域的相关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体来说,本专业培养的信息管理人才,能在一般管理与信息处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能提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和方案,提出系统需求和目标,学生应具备操作、管理、实施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提出以下课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 分析以上课程,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侧重于信息管理方面知识的介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则说明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的规划与设计过程,是信息分析与管理相融合的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和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类的课程。侧重于培养有关信息系统的实施与操作能力。 4 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 教育部的主干课程目录,为院校设置课程提供了指导,但对于软硬件均还在不断发展中的地方性院校来说,还应抓住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建设。笔者所在学校是以工科特色为主的普通院校,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在计算机系,以“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及“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培养目标,结合设置的主干课程,提出的课程具体实施方案是: 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分为6个模块,即:1) 公共基础课模块;2) 专业基础课模块;3) 专业课模块;4) 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5) 专业任意选修课模块;6) 公共选修课模块;7) 实践教学模块,课程体系结构表见表1。 具体内容如下: 1) 公共基础课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 2) 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概率论、Java程序设计、运筹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原理、会计学、信息科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微机原理及应用等。 3) 专业课模块,包括:信息专业导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等。 4) 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开设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信息管理系统方向(开设课程为:操作系统、Web编程与网站设计、管理软件开发工具及应用、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系统工程);电子商务方向(开设课程为:网络安全、Web程序设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 5) 专业任意选修课模块,可选课程包括:企业战略管理、多媒体技术、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知识管理、UNIX网络管理与编程、XML语言及实践、UML及应用、信息工程项目管理等。 6) 公共选修课模块为全校选修课,主要侧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如:文化素质教学、音乐艺术欣赏、美学原理等。 7) 实践教学模块,包括: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5 意见和体会 上述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包含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体现了专业的内涵和基本思想,但由于本科阶段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内容属于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范畴,从实际的教学来看,往往会产生拼盘式教学,学生在掌握时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能实际应用。这就对专业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突出实践环节,以此融合各领域的知识,如清华的光华管理学院采用了学院与一些大型企业联合,由企业提供管理实习的机会,以企业的管理经验促进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使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由于地域和院校实力的限制,同时由于信息专业还未被社会与企业完全认识,现阶段大多数普通地方性院校与企业合作还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普通院校进行专业教学的道路;另一方面师资力量要有保证,不能仅仅让专业的管理学、经济学或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师来上课就行了,如果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达不到专业的培养要求,因此必须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 表1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表 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突出专业的特色,如:1) 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等课程均配置了学时数较多的实验或课程设计,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概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要过分关注于技术的细节,而是要树立“大实验”概念(由调研、分析设计、上机实验和实验检验组成的综合整体,而不仅仅是实验里的实验)和全局分析的意识;2) 根据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现状,开设《管理软件开发工具及应用》课程,选择比较适合信息系统开发、较流行且易于初步掌握的语言作为范例语言,这样使学生可以马上运用以实践自己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思想。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熟悉语言的开发作用,在教学的一开始即以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系统(如一个已经投入使用的人事管理系统)为例,使学生从头即树立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概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1) 上机实验和实践不断线,突出工科院校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特色;2) 外语教学(含公共外语教学和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不断线,以适应国际化的需求;3) 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如我校在暑期结合学生科研立项,开展学生科研活动),以检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改进课程教学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4) 教学计划中高年级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信息专业发展快的情况。 本科课程论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旅游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甚至应适度超前发展。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课程设置;建议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已进入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甚至应适度超前发展。我国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已经若干年了,但从反馈的效果来看,无论是施教的老师,还是受教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困惑和茫然。以我校为例,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都是参照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而设计的。该规定中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民俗文化、法律和旅游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并且规定主干学科为工商管理,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等。参考此规定,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科目与体系设置。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对不同高校和历届毕业生调查的结果看。培养目标大都大同小异,过于宽泛模糊,缺乏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因而课程体系设置虽然体现了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1 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模糊,导致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的核心,而教育质量最终也体现在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但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业方向不明确,比较宽泛,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忽视了行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教学内容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是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楚,课程设置针对性差。 2 过分强调管理类基础课,忽视旅游基础理论。作者一直从事旅游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是,旅游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且学科基础课中管理类和经济类的课程都已经相当成熟,但旅游类的主干课成熟时间相对较短,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形成的应用型学科。许多课程的教材名称给人的感觉就是某个基础学科前面冠上“旅游”二字,内容则华而不实。我校旅游专业是依托地理专业从旅游中专班发展而来,随着学校的升本而升本,从根本上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根基。教师也都是从地理专业“半路出家”,无论是在业务结构还是在业务水平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形成,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体系混乱、理论基础薄弱、内容简单且重复。学生毕业后,往往感到没学到东西,工作缺乏后劲。 3 大量课程重复设置,学科交叉严重。旅游学科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在专业必修课中,旅游学类中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美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如旅游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与旅游业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心理学与心理学等;另一方面,学科专业各方向内部及各方向之间课程重复设置,缺乏有效综合,如饭店管理概论和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和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外民俗和主要客源国概况等。学生学习过一门课程后,对另一门课程没有了兴趣,任课老师备课、讲课也就没有积极性。 4 专业技能课讲授多,学生动手操作少。目前高校旅游专业都面临这样一种窘境:为了突显专业特色,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需大量设置专业技能课,以在实习或毕业时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但客观的现实是,很多高校实验条件落后,缺乏资金、设备和环境,或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也往往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实践。我校建有餐饮服务模拟室、客房服务模拟室等,但因资金等问题,很难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另外还把实践操作课放在理论课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收获不大,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技能又跟不上,到实习单位后还需要再培训上岗。 5 选修课设置缺乏创新,所占比例小。选修课是对学科专业必修课的有益补充,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恰当的选修课设置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我校选修课并未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一方面,设置的科目少,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较小,有些课甚至形同虚设,根本没有上过;另一方面,课程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没有结合地域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求,吸引力小。 6 个别课程开课学期不妥,不能跟上实践需要。在专业选修课中,个别课程的开课学期没有跟上实践需要,学生要用的时候发现这门课还没有上过。如旅游文献查询与论文写作,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开设的。而学生的毕业论文定题目、收集资料则需要在大四第一学期末也就是寒假前完成,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对如何定题目、如何查找资料等无从下手,很茫然。有些考研的学生也需要上期刊网看旅游的最新研究动向,为专业课的复习拓展思路,但文献查询却不知从何下手。再如广东话,也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开设的。而学生去饭店实习是在大三第一学期末也就是寒假前开始的,学生到了广州的饭店实习却不会说广东话,很是遗憾。另外,大四下学期还开设有几门课,学生大多都出去找工作或已经工作,或准备研究生复试,真正去上课的寥寥无几,这对资源是一种浪费。 三、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建议 1 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完善教学计划,凸现特色。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质量的关键所在。调查显示,旅游企业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应是理论、素质和技能并重。专科以及职业中专的教育是在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纪律以及人际关系上相对占优势;研究生的教育在旅游理论方面相对占优势;本科教育夹在中间,只有培养理论、素质和技能并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人才才能得到旅游企业的认可。我校旅游人才的培 养目标应从过去单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转向培养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教学科研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宏观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且具有开拓.陛、创造性和应变能力。从2008级起分设了酒店管理和风景区规划与管理两个方向,在明确培养目标方面有了初步尝试,但还需要尽快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 针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旅游行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而实际旅游企业在接纳本科毕业生时又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服务技能可以从基层做起的实际情况,我校应在保证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必修课(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限定选修课必须完成的管理理论课程后,可以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基础的服务技能课程,当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服务操作知识后,再经过到各旅游企业中的实践.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为切实落实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必须重视理论基础学习,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以保证其毕业后的发展后劲。因此本科阶段的教育必须注重“宽口径”,加大学科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就旅游专业而言,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级学科,首先应保证工商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的开设;而经济学作为管理学的基础,则同样应引起重视,如微观经济学等。为保证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潜力和后劲,还应加强旅游类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下深厚的发展基础,使其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旅游人才。 3 去除一些重复课程,增加人文素养课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要求是多方面的。前几年,有院士就呼吁在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更何况是我们这样的师范院校,是需要与人面对面打交道的实践性很强的旅游专业。除了学校开设的双休日公共选修课外,院系也可以开设如论语与现当代中国、唐宋八大家、书法、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加强实验室建设,开放办学,增强学生技能。实践技能是突显旅游专业特色之处,不能忽视。瑞典的洛桑酒店学校实行前店后院(前面开设酒店,后面兴办酒店管理学校,店院一体化)式的办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既成为知识的熟练运用者,也锻炼为精明的管理者,运用亲身经历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m。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自己的饭店,既可以对外经营,也可以作为上课的实践场所。但鉴于资金、客源等条件有限,可以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技能课比例,让学生在真实模拟的环境中学习,或就近与实习单位联系,利用其资源,集中时间实地教学、模拟教学,短期高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应与一些大的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组织学生轮流去企业中的各岗位实习,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实际,积累经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工作能力。 5 创新改革选修课课程,适当增加其比例。由于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其知识体系涵盖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艺术、政治等多方面,仅靠专业必修课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应开设选修课以弥补知识的不足。但现行的选修课设置较为单一、落后,缺乏创新,且很多课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开设。认为应适当增加选修课所占比重,并及时调整补充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体现实践和创新的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 我校是立足地区、辐射周边、服务基层的教学型院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本地旅游特色和优势,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如本地知名景点有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曹操高陵、《周易》发祥地疚里城、林州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可以结合这些知名景点开设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赏析、文物考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山地旅游开发等课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便将来更好地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6 调整个别课程的开课学期,尽量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一定的调整,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符合学生和市场的需要。比如旅游文献查询与论文写作,可安排到大四第一学期,这样学生学了以后可以马上用,对于考研的学生也有助于其专业课的复习,还方便了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广东话也可以安排到大三第一学期,学完马上去实习,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建议大四第二学期不开设课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老师也有时间集中搞科研。 另外,旅游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有报考导游证的想法,有些甚至从一人校就想报考,因此建议与考导游证相关的课程如导游业务、旅游法规基础、河南导游基础等尽可能提前,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总之,只有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深入研究,才能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旅游人才。旅游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甚至应适度超前发展,因此旅游教育一定要密切注意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能力与态度、教学与实践的关系,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除了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把学生目前缺乏的敬业精神、职业定位、团队精神贯穿于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适时安排组织他们到当地的旅游企业见习、实习,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本科课程论文: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从时代背景入手,阐述进行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对中日两所比较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现状与特点的分析,探讨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差异,以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差异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最后,结合我国旅游业和旅游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日本给我国带来的启示,从而促进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 我国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旅游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在近30年间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专门人才。但是,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发展更多地表现为数量规模的扩张,在课程设置、能力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已明显滞后于国际旅游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了尽快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别国的旅游本科教育,借鉴其成功经验。本文试将中日两国旅游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作一比较,浅析我国存在的不足,以推进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 1 中国与日本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概述 1.1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分析 1.1.1中国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于1981年,受国家旅游局委托和资助创办旅游系,是国内最早开办旅游专业本科的高等院校之一。1991年,第一批获得了国内旅游经济专业(现为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南开大学旅游学系被世界旅游组织列入世界主要旅游教育机构名录。据2006年5月《科学时报》公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排行榜,南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本专业国内院校排名第7位,属于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一流院校。目前,旅游学系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已在国内多数旅游院校推广。 1.1.2日本立教大学 立教大学是东京6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日本旅游教育的先驱者。1967年,日本教育部批准立教大学在社会学部(院系)设立四年制的旅游学科(专业),它成为日本唯一的、作为独立学科的四年制本科旅游教育机构。这是日本旅游教育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它标志着日本旅游教育完成了从注重实践操作的应用型教育向旅游基础理论教育的嬗变。1998年4月,立教大学以旅游学科为主体成立了日本第一所旅游学部和旅游大学院(研究生院)。日本立教大学旅游教育经过40年的发展,在日本旅游教育界有着中心的地位,培养了许多具有高素质、国际意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其学科设置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旅游学科建设的方向。 1.2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南开大学和立教大学是受到中日两国旅游学术界和旅游业界以及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一流的旅游高等院校,可以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两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 1.2.1南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较全面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胜任各类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主管机构的管理工作。 (2)课程设置的现状 南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可以分成六类:A类为校公共必修课,一般开设在大一、大二学年;B类为院系(旅游管理专业设在商学院旅游学系)公共必修课,一般与A类课程同时开设在大一、大二学年;C类为专业必修课,主要开设在学生的大三学年,极个别的课程开设在学生的大四学年;D类为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设在学生的大三、大四学年,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学习课程的具体学年;除以上课程之外,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选修学校开设的各类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E类)以及学校内其他学院的选修课程(F类)。 主要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法原理、旅游人类学、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经营管理、度假村经营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资源评价以及旅游业公共关系等。 (3)课程设置的特点 南开大学商学院取消按专业招生,实行“按大类招生、统分结合”的原则。学生在入学后的前3个学期按照类别(旅游管理属工商管理类)学习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第四学期开始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分不同的专业学习专业课程。可见,南开大学商学院是非常重视基础课程教育的。而专业课程基本上是按照旅游学科体系来设置的,理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 1.2.2立教大学旅游学部旅游学科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 该专业为饭店业、旅行社业、航空业和城市产业等服务性行业培养具有高素质、国际意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具体培养能够在经营、策划、地方行政等方面的创新者,培养改革旅游事业和产业的创业者,培养振兴区域经济的领导者。 (2)课程设置的现状 立教大学旅游学部的课程可以分成六类:A类为综合教育科目,是全校共通的课程,涉及自然、人文与社会三大科学领域;B类为专业相关基础科目,包括法学、商学、政治学、经济学、经营学、地理学等课程;C类为专业基础科目,是学习和研究旅游的基础学问,也是旅游学科的核心课程,其中,旅游概论、旅游企业论和旅游调查法是必修课,其余则为选修科目,必修科目在一年级时学完,其他科目在二年级时学完;D类和E类分别为专业基干科目和专业展开科目,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专业基干科目,并在大三、大四年级学习专业展开科目,在专业基干科目与专业展开科目里又分为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学科;同时为了达到毕业时所要修满的学分,学生还必须在专业选择科目(F类)中再选修一些科目,这就强化和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主要课程有:旅游地理、日本区域地理、旅游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旅游开发、旅游事业论、语言与文化(英语、法语、德语)、环境教育、外国区域地理、旅游调查法、环境心理学、接待消费论、国际旅游论、国际合作旅游开发、旅游心理学、旅游行为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社会学、观光地域社会论、接待产业会计学、旅游文化人类学、住宿产业经营论、旅行社经营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投资论、旅游交通及各种实习等。 (3)课程设置的特点 立教大学除了让学生学习基础课程外,还为他们安排了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模块的阶段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将来的就职方向不断调整和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领 域。立教大学旅游学部注重多学科教育,丰富国际感觉和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旅游人才。 2 中国与日本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差异比较分析 2.1主要差异的比较分析 2.1.1课程体系设计中心的差异 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是以旅游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理论知识系统、全面,逻辑严谨,但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日本旅游学科则是根据学校已有教师的专长和学生将来的就职方向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关心程度而构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与实际可操作性强。可见,两者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心有着本质的差异。 2.1.2培养目标的差异 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级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日本旅游学科本科的培养目标则是为旅游业以及旅游业以外的其他领域培养具有高素质、国际意识丰富和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相比之下,中国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些狭窄,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倾向。 2.1.3课程结构的差异 在南开大学商学院,公共课100多门,专业课40多门。在公共课和专业课中都规定了必修课。开设的科目除基础外语、体育是两年科目,高等数学、数据库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军事理论与军训、英语听力与阅读是一年科目外,其余的都是半年科目。一年科目和两年科目的课程只能连续在两个或者4个学期内完成。在专业方向课里开设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3个方向的课程,课程安排相对简单浅显,没有体现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在立教大学旅游学部,专业基础教育科目将近200门,专业教育科目70多门。除专业基础科目规定了4门必修课以外,其余科目均为任意选修课。开设的科目除讨论课(演习课)、毕业论文等少数是全年科目外,其他科目原则上都是半年科目,学生可以将一学年的课程分成上下两个学期灵活进行选修。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在专业基干科目和展开科目里都开设了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学科,对3个学科近3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可以学到许多深层次的知识。学生可以集中选修一个学科的科目,也可以跨学科进行选修学习。当然,学生要先以自己所属学科的科目学习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逐步地展开学习。 2.1.4课程内容的差异 中国旅游管理专业很多课程的内容不是多年沉淀下来的经典理论,就是其他学科的嫁接理论,课程内容不仅陈旧和不实用,而且变化较少,与市场需求和旅游业的最新发展脱离得比较远。南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只重点涉及了传统的三大块方面的内容,即旅行社业、饭店业、旅游开发规划,而关于环境保护、居民参与、旅游行政论、旅游需求调查、旅游地研究以及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还相当薄弱,课程内容设置的国际化趋势也不明显。日本立教大学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需要,尽量紧密地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旅游课程开设的领域非常的宽泛,课程内容除涉及了旅行社、饭店业,旅游开发计划等,还涉及了职业指导、社会教育、景观论、旅游文化、旅游交通、国际旅游、会议产业、体育产业以及多种语言的学习等方面,其在增进国际理解、可持续发展、旅游行政管理和旅游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1.5课程实施与组织的差异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系统全面地掌握整个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目前国内不少旅游院校的教学依然沿袭“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大班形式的授课,从理论到理论,平铺直叙,苍白无力,往往是“言者有意,听者无心”,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旅游专业的教师能在课堂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对幻灯片、视听、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应用略显不足。立教大学旅游学部的讨论课属专业选择科目,从二年级开始在10至20名学生的规模内由学部制定“专业讨论课”的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在3个学年内,学生选取一个与专业讨论课有关的主题,从调查研究的方法到阅读专门文献以及进行野外调查,彻底地学习专业知识,通过3个学年在讨论课上的学习来完成毕业论文。在讨论课的基础上,一般科目也正在采纳共同研究和现场学习的形式,从理论与实践的两方面进行学习。在语言教学中以英语为主,包罗了世界主要国家的语言,从基础语言学习(全校共通)到专业语言学习,从初级到同声翻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满足学生的需求,采用小班形式教学。灵活利用计算机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灵活利用互联网收集各种信息。为了应对大众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信息处理的教学也加大了力度。除此,立教大学旅游学部还制定了学术辅导员制度,由专任的辅导员就有关学习计划和将来的就业方向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详谈。 2.2差异形成的原因比较分析 2.2.1历史与社会文化因素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早在古代社会就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师道尊严”的社会价值观念,束缚了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儒家文化又讲中庸、重和谐,使人缺乏竞争意识。到了近现代,我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仿照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来建设的,而前苏联教育学家大多认同科学、学问以及知识对人的形成具有的重要意义。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历史不是那么悠久,所以它本身的文化积淀并不多。但日本特别重视对东西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既“崇尚”东方儒家传统道德又“嫁接”了西方文明成果,这使得日本教育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多元性的特征。这种拿来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基于模仿背后的“日本本位”心理以及把外来的东西纳入本国文化体系的转化能力。可见,日本是非常注重本国教育的实用性和民族性的。 2.2.2教育体制因素 在中国,由于基础教育至今尚未摆脱以追求升学率为主的应试教育,再加之独生子女特有的成长环境,致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学习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经过高考,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考试成绩进入大学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这些学生在经过基础教育阶段以后,仍然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学习能力较强,而忽视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发展。这些势必会造成毕业生在进入旅游行业之后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习惯于进行理论的学习,缺乏动手和实践能力,社会适应性差。日本在二战前采用的是德国教育制度,实行的是专门教育,战后采用的是美国教育制度,实行的是教养教育。现在,日本大学强调教养教育,加大本科生基础教育的比重,将本科生的一部分专业教育移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另外,日本还提倡“个性”教育,根据区域和学科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发展模式。 2.2.3旅游行业因素 中国旅游发展走的是一种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 模式,表现为旅游发展在目的上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在过程上以“先发展国际旅游后发展国内旅游”为选择次序,在战略上采取“适度超前”的发展策略。这种模式所营造的氛围也笼罩着旅游教育领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其结果只能是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数量很多,但整体教育质量却很低。日本旅游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日本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日趋强化的工业化和成熟的生活方式。从生活方式上讲,人们在消闲开支方面更加多样化,追求旅游、体育和文化的活动,扩大豪华消费品的开支。由于日本著名旅游景点少,以及消费水准偏高,严重影响了日本入境旅游的发展,但是,在强大经济实力的作用下,日元升值,促进了日本出境旅游的发展,使与之匹配的高等旅游教育呈现出国际化的倾向。 2.2.4旅游教育发展程度不同 中国旅游专业教育起步于1978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结构的专业教育体系。但由于成立的时间晚,基础还比较薄弱,中国的旅游教育还处在一个整体质量有待提高的阶段,还没有进入真正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研究体制的完善阶段,这给旅游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日本旅游专业教育进入大学教育阶段后,从总体来看,日本的旅游专业教育正在进入真正以旅游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边缘性教育研究体制的完善阶段。除立教大学是以旅游学科为学部名称外,其余各大学均以国际、产业、贸易、经济等与旅游相结合的形式作为学科的名称,学科所属学部以商学部为最多,其次为社会学部、经济学部和国际学部等。就是说,作为旅游学的学科基础当首推商学和社会学,而旅游现象的产业和社会生活侧面应当成为旅游研究的主要对象。 2.3差异产生的影响比较分析 2.3.1教育的发展道路不同 我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先是入境旅游“一枝独秀”,接着是国内旅游“遍地开花”,出境旅游也“含苞待放”,旅游教育相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滞后性,因而选择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发展道路也是在中国旅游业“井喷”式发展背景下的不得已之策。日本由于对旅游学科设置的审批比较严格,再加上相继出台的日本旅游法规作为支撑体系,使得它的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循序渐进地有序扩展。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反映了由于日本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多年来基本是徘徊不前或微增,导致日本旅游教育的规模有限,比较容易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2.3.2行业进入性不同 目前,我国旅游高校的专业课设置更加偏重于理论化,而原本应该重点加强的学科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课程被大大压缩,致使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不足以及实践技能不强,最终导致学生的行业进入性差,进入行业后缺乏发展的后劲力。日本旅游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注重多学科,强调学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教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力争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旅游人才。因此,学生的行业进入性强,进入企业后很快就会适应并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2.3.3学生的就业去向不同 在中国高校里,学生选课余地小,就业面窄,行业内就业率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学生的就业去向基本停留在旅游业的各类旅游企业、事业以及机关单位等。这与我国旅游专业设置的过细和过窄有关,既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也不利于科研的发展。而日本旅游学科的设置相对科学合理,在课程安排上,时刻与学生的就业去向相结合,特别是专业科目的3个学科分类基本上决定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去向。学生选择余地大,就业去向多样化,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发挥才干的地方不只停留在旅游业,在旅游业以外的其他领域也有所作为,这些行业不仅有旅行社业、宾馆娱乐业、运输业,还有商业、服务业、通信业、制造业等。 2.3.4人才的国际化视野不同 中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大多参照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很少考虑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视野相对狭窄,不能适应旅游国际化的需要。而日本旅游高校充分认识到了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国际形势,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紧紧与国际接轨。不仅要培养国内旅游人才,还要培养能够满足国际化需求、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旅游人才。一些有特色的学科设置,如国际旅游开发合作论、比较文化论、外国史等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 日本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启示 通过对中日两国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很多的差异。尽管双方可能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很明显,日本的旅游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是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的。我国应该在比较研究中不断地完善和健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3.1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设置课程 从立教大学旅游学部所开设的专业基础教育科目和专业教育科目来看,充分体现了以下4点内容:关于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的形成;关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关于重视基础、基本的教育与推进个性教育;关于重视文化传统与推进国际理解。可见,每一门课程都是针对学生(人)的兴趣和将来的工作而设计的,而且每一方面都是有理论支撑的,从以上来看,我们是可以感悟到其课程的设置是从培养真正的人的角度来考虑的。 3.2强调基础性、实用性与宽口径 日本旅游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合理,强调学科基础性、实用性与宽口径。立教大学旅游学部在专业基础教育科目中,开设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等近200门课程,在专业基础科目中开设了16门课程,学科内容涉及面广。在专业基干和展开科目中,开设了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模块课程,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地展开。通过4年的学习,旅游专业学生不仅具备从事旅游业务工作的能力,还具备能够适应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他们将来不但能在旅游业,而且能在与旅游业相关的更广泛的领域内施展才华。 3.3强化国内与国外课程的衔接 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开放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旅游专业也必然会对人才的全球化视野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将是大势所趋。日本立教大学的课程设置就比较注重国际交流的迫切性,比如适时增加多种语言在课程中的比例,开设诸如国际旅游论、外国地志以及地域文化论等课程。所以,从培养国际旅游人才的角度,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应忽视国内与国外课程的衔接及对全球化过程的评价、认识和适应。 3.4与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紧密相关 不论是什么专业,培养的人才终归是要进入社会的。旅游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强的专业,更是一个与旅游业接触紧密的专业。旅游高校应加强同旅游企业的联系,从用人单位主动获取反馈信息,自觉调整课程设置。所以,旅游人才的培养不能忽视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与需求。否则,旅游教育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同时,各高校也应把课程的安排与社会的当前需求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我国今后应该在学生将来多样性就职及前瞻性教育方面多作考虑。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研究 语文阅读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发现学习法能够给予学生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应加强对这一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发现学习概述 发现学习法最早于1960年在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中被提出,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发现学习法强调学生独立思考,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也被称为问题法和探究法。通过探究,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创造能力等,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对文章的认识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其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而发现学习法能够给予学生课堂的主动权,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创建阅读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并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阅读教学中发现学习的运用原则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兴趣、性格等的不同,利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熟悉、理解教学内容,更要求学生参与到语文阅读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因此,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境创设、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坚持以师为导的原则 传统教学中赋予了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以教师为主体,采取单向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式。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坚持以师为导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充分履行自身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学,与学生和新课程保持同步。 (三)坚持自主合作学习原则 发现学习的运用要求教师坚持自主合作学习的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的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鼓励学生合作发现,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分享阅读中的体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提高。 (四)坚持探究发现阅读原则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感悟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文章阅读和问题思考,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实现高效阅读。 三、阅读教学中发现学习的运用方法 (一)学生自主发现 发现学习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可以采取朗诵发现法,使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激发学生的联想,体会阅读文本中的丰富情感。例如诗歌《氓》中充分描述了古代妇女悲惨的命运和善良坚决的品格,教师要求学生对诗歌进行有节奏的朗诵,重点品味诗中的关键性字词,很容易能够发现其中包含的感情和主旨。 (二)教师引导发现 转变教学观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时,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引导作用,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教师的引导应具备时机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障碍,并快速判断,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例如在进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曾皙的理想,教师应及时向学生讲解孔子的政治理想,使学生意识到曾皙理想中大同环境下人们接受礼乐教化的景象。教师的引导应具备适度性。在引导时直接代替或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要注重点拨适度引导。例如在阅读《小狗包弟》一文时,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停留在的罪恶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品读,发现其中包含的另一层感情。学生通过教师引导找出“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等句子,从而感受到巴金老人的忏悔之情。教师的引导应具有针对性。通过补充、纠正、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浅层认识走向深入认识。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学生在阅读后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其中内容,并未深究作者情感,教师可以实施追问学生“苏轼为什么在赤壁之战的众英雄中仅选择了周瑜?突出周瑜什么?你体会到了苏轼怎样的情感?”等问题。发现教学旨在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的方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加强研究运用,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作者:徐丹 单位:贵州威宁县民族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 1.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兴趣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阅读的兴趣高涨时就很容易唤起其学习的热情。此外,教师自己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并根据文章的语言和文字,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及对问题构建的巧妙布局,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感悟及情感体验表达自身独特的见解,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一课时,根据文章的内容,教师就可以谈谈实际生活中自己对生活甚至是生命的感悟,再把学生引导进来,邀请其谈谈各自的感想及看法,使老师与学生之间达到共鸣,进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的兴趣,为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2.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制订一个适合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的发展,阅读的水平都能得以提高。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针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其在课外多阅读一些莎士比亚的作品,提高其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学习书本课文时,梳理出文章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即可,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3.创建一些开放性的阅读问题 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是阅读主体,而且还是独特的个体,所以学生之间的阅读理解和情感体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当学生对阅读理解和感悟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看法并加以指导。在设置阅读的问题时,教师不能束缚或者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果学生言之有理就是可行的。例如,在《道士塔》的课文中就有学生提出问题:“王道士真是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魁祸首吗?”“余秋雨在《道士塔》中描写的具体事件都是真实的历史吗?”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及体会从多个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分析、总结。 4.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充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确保阅读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读出不同的体会并发现不同的问题。避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障碍,这样学生才会把个性化阅读当作一种学习享受。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可以利用审视批判、逆向反弹、联系实际生活等方法消除学生所遇到的阅读障碍。 5.把高中语文的读写充分结合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写作,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升,然而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及写作空间,再为其提供一个可以互相分享和交流的平台,确保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积累写作经验或者完善自我,这样的方法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 6.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施评价 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评价能够了解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是否得当,从而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评价,更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评价。 7.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对高中生实施个性化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高中语文的独立性及创造性,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得以提升,进而达到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的。 作者:严冬至 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先要找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文章的美感,并喜欢上好的文章。此外,教师还要懂得用语文素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语文,比如在教学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去添加一些经典的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天文地理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语文的高深有深刻的感悟。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催化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一节阅读课,让学生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有时间去体会阅读的乐趣。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前5到8分钟用来阅读,每隔一段时间,统计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好文章,分享给所有同学。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做读书笔记,读书时要细细品味,不可大致瞧瞧,以为自己看懂了就向下看,这样的阅读不仅浪费时间,对自己的阅读习惯也有个坏影响,对提高阅读水平不仅没帮助,反而有害。如果学生在平时阅读时就注意这点,平时阅读时不仅细细品味,对于好的词语,好的句子都能够及时的整理到自己的小本子上,时常翻阅,那么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会提升,学生的词汇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再者,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试着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文章的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每个段落的意思、文章的中心句等)这样的阅读习惯才是正确的阅读习惯,才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有益于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改良教学方式,优化现代文的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的带领下,语文教学也应有所更改,要尝试着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学习一篇文章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去品味其中韵味,而不是传统的给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挑选精美语言。有条件的,还可以尝试着为学生营造文章中的氛围,让学生在特殊的氛围下,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特殊的氛围下体会作者的精美语言,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了解后,可以鼓励学生写一篇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感受作者的行文思路,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再将学生文章中的不足进行修正,将文中作者的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词汇量。此外,还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当遇到好的文章时,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让学生每天抽出十分钟时间去阅读、背诵。这样,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文学素养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在作文课上,教师要拿出部分优秀作文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也是给予学生一个写作目标。在解读优秀作文时,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行文思路、别人的行文思路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明确阅读意图,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技巧 在教学中,要留心美妙的文章,在讲解时要将其蕴含的美传递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阅读体会时能感同身受,并且把这种美秒当成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体会到美的同时留心这种美传递的情感,留心如何将这种美转为已用。所以,在教学时,既要注意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并有效地找到和学生共鸣的地方促进学生思索。在讲解一篇文章时,先将文章朗读一篇,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个大概的印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方向,了解中心思想和各段落表达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看题目,题目是文章开始,也是对文章的整体概括,所以,从题目中可以找到阅读方向,带着对题目的疑问,对整体文章脉络的疑问去阅读整篇文章,进入精读的步骤。所谓精,就要求学生要慢慢品读,达到读懂、理解透,对文章的内容,尤其是涉及题目的部分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到了精读这一步,一定要细品,从整篇文章着手,把握文章题目、文章整体、文章局部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正确答案。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教一些实用的现代文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比如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衬托、顶真、对比、反复、排比、夸张等,文章的开头、结尾通常在结构上起到点题、首尾呼应、引出下文或者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总结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起到是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的作用。如果将一句话提出进行提问,这句话的作用多是承上启下或者铺垫、突出重点、以点成面、辐射全文、或者欲扬先抑等,这些知识要让学生背过,那些对文章把握不准确的学生在做题时可以迅速的从脑海中调出答案,在答题时既快有准。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经常整理知识点、有倾向的做现代文阅读训练。让学生每次练习时都有一定做题步骤,时间久了就会养成好的做题习惯,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和答题规律。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书面整洁,书面整洁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作文中也占有分值,切不可忽视。 四、结语 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升也是如此。教师要重视现代文阅读对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也意识到这种重要性,让学生自身有意识地去阅读去积累阅读经验,教师也要适时的给予学生肯定和信心,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体会到作品的内涵,领略到作者的情感,渐渐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作者:房雪静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生本理念阅读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对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首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中的重、难点词句的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文中词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提出疑问—创立设想—分析设想—理解设想”的良好转变。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逐步养成,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注重文学内容的提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关文学作品主要内容的若干疑问,提升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质疑,进而主动探究。“提问—质疑—探究”这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内容,提升快速提炼文学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与高效化,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话剧教学法”是最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 1.探究归纳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归纳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并未预先告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特点、写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然后带着问题展开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复推敲,对作品的精华之处进行归纳。通过“探索—推敲—归纳”的活动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体会与感悟,促进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组讨论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显著不足,小组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在课外针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对于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讨论中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与良性竞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不教自学”。 3.话剧教学法 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表现欲,如能善加引导,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等特点,十分适合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世界。在学生表演完话剧之后,师生之间可就表演展开讨论,探讨作品内涵与角色特点是否有良好的展现,在一种愉悦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积极扩大阅读量 传统阅读教学多为“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权利被剥夺,而这显然是与生本理念相违背的。首先,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秉承“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建立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读”,而非教师的“教”的阅读教学观,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自身阅读、思考、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更真切地获取生活领悟,更真切地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补充、发展和完善课内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度,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刻度。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除教材(教本、读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阅读技巧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佐,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机化、不健康化。在深层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迁移,良好掌握语文阅读的“内引”与“外连”,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内引”,就是将课堂上所积累的阅读经验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从而正确把握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所谓“外连”,则是将课外阅读过程中所总结的阅读技巧运用至课堂阅读中,从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内涵。另一方面,增大教师的阅读量。教师同样应增大阅读量,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深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注重从各种媒介(报纸、刊物、网络、广播等)中获取信息与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持续增大,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广度与深度上透彻分析教材文本重点、难点,从学生特性与阅读材料特点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以及积极扩大阅读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显著提升高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的良好养成。 作者:郑平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江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下高中语文论文 1情感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教学特别关键,教学周期较长,教学难度较大的特点,教师的出发点都是想让每一个学生能完美的学习好语文阅读,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仅凭借新的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学会用情感对孩子心理进行干预性教学,让孩子能够主动的、感性的去阅读文章,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阅读学习能力的目的。 2高中语文阅读低效的现状 2.1教学目标过于模糊 当下很多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考虑过于广义,过于注重全面,从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学生学习语文阅读如“瞎子摸象”,不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阅读方法是什么,教师力求“面面俱到”,却导致“面面不到”的结果,直接致使学生阅读能力不够,阅读速度低下。 2.2教学思想过于刻板 一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即是使用新的教育方法进行统一教学,并未根据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的差距、学生水平的高低进行调整教学手段,却不知道思想守旧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落后的表现,用传统的思想套用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画皮画虎不画骨”,最终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 2.3授课没有规律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大肆引章用典、天马行空,表面似乎有教学内涵,实质却是一些与课堂无关或者关联不大的知识,教学过程颠三倒四,未能及时将新的阅读理念传递给学生,不但大大浪费了教学资源,又花费了过多的人力和物力,教学进度却得不到改善。 2.4对于阅读情感讲解过少 有些教师因为要赶上当前的教学进度,对于阅读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一个单一的灌输,以“读代讲”,只是在课堂上面无表情读完全文,而并未对文中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心境情怀进行讲述和分析,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了这种不正确的阅读方式,纯粹为了解题应试来阅读文章,无法对文章的深层内容进行挖掘和剖析。 3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3.1传达情感,感性思考 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心理以“良师益友”的方式通过学生心理的空缺切入,及时疏导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顾虑,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保证良好的感性认识和态度,必须忽视对年龄、身份、阅历以及思想上的差距,比如在课堂上与学生互相交流阅读经验和阅读方式,询问学生阅读时候思考的东西,并与学生交流和提出建议,告诉学生要感性去阅读和思考,教师进行感性的全文诵读或者播放文章阅读磁带,在学生心理上营造一个感性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 3.2各方面创造阅读情景,培养学生情感 为了让学生阅读时进行情感投入,也加强他们继续阅读下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现今教学多媒体已经普及到中高等教育中,比较课本上有限的知识量,多媒体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合理地应用多媒体的资源,根据当前教学内容,搜寻相关的图片、文字或者影视历史资料,并和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阅读感受;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教学计划前的情景剧编写扮演,让学生提前预习,学生通过自身扮演的角色对文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今后带着情感去阅读;同时让他们进行“如果我是作者”的代入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自身带入到文中,从而更好的体会到写作人当时的写作心境和情感变化。 3.3注重实践,培养真情实感 本着培养学生对实践体验和人文精神的目的,语文老师需要带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提高自身对语文的熟练应用能力,包含阅读角度、写作角度、语言表达角度等等,语文阅读知识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课本,学生要分析和感受更多生活现象或者通过名篇著作上的思想进行分析和吸收,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从而间接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而教师是学生的带路者,要充分利用生活和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取之真切,用之真切”。 4结语 在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看来:体验就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要教会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情感体验,教师需要对情感体验保证足够的重视,以身作则,将以感性的思维去接近生活和学生的内心,以包容、温和的引导态度去引导学生,不但要教会他们“晓之以理”,同时也要“动之以情”,情感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新的教学理念下的基础,而加强情感教育将是未来中高等语文阅读教育的主要方向。 作者:任凯鹏 单位:山西省临县高级职业中学校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新时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去掉枯燥说教的枷锁,探究激发阅读兴趣之路 新时期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文中那深深的意蕴,体会作家所采取的时空交叠的写法,同时感悟生活。少年、中年、老年听雨;故国、异域、台湾听雨。年年岁岁雨绵绵,岁岁年年情切切,皆是作者心声告白。再引导学生涵泳品味文本,抓住“雨境”和“语趣”,从作品描绘的雨境中感悟语言的妙趣,从语言的妙趣中领略听雨的意境。叠词———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式———长短参差跌宕生;画面———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学生必能兴趣大增,洞天大开,真乃其乐无穷,想不被吸引都难,还愁兴趣不浓?所以说,有了兴趣,语文阅读教学将会是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二、去掉千人一面的枷锁,探究个性化阅读之路 语文个性化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就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笔者主张这样的观点:享受学习则不困,学会学习则不厌。夏丏尊先生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中说:“阅读就是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本身来说,它是写作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听说的能力;对于人生来说,它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夏先生从独到的角度来观照阅读教学,其阅读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思想;理解、鉴赏、触发三阶段的思想;对不同的书,阅读的态度和方法不同的思想。所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有个性化可言。 (二)新《课标》下的个性化阅读 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对其中的人物有不同的解读,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我们可以突破旧有的观点,跨越时代,发表不同的看法。要学会与文本交流,与作者交流,与时代交流。当然,以高考试卷中的阅读为例,我们必须向学生强调一点,阅读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发表个人见解,但也不能走极端,必须坚持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个性化阅读强调的只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说读者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尽管教学模式可以千差万别,但个性化阅读还是要尊重文本,如果脱离了文本,即使观点再新,形式再活,也只会南辕北辙。正如高考命题组专家所言,高考阅读题的答案是讲究趋同性的。 三、去掉唯听是从的枷锁,探究质疑能力提升之路 新时期教师千万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唯听是从的庸人。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走放得开、收得拢、教得精、学得活的教学之路,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 (一)阻碍质疑的因素 不是学生不想质疑,而是不敢质疑。原因之一,教师包办过多。即使是让学生自读,教师也常常出一些思考题,然后就是帮助对答案,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阅读时的依赖心理。 (二)创设质疑的情境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质疑条件,给学生以启发,并在丰富学生的知识上下功夫。可以采取下面一些做法:问题让学生提出,答案让学生得出,点评让学生说出,分数让学生给出。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有一种主人的意识,有一种成就感,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并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会质疑 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题多问的质疑方法。例如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个性、命运、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分析,可以就已有的观点甚至是权威的观点作出发散性的讨论剖析,产生新解,再作辩论验证。多元与聚焦并存,既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可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四、总结 总之,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教学也就没有语文教学。新时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兴趣、方法、探究。从人文的角度、社会的角度、高考的角度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路,让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永葆青春。 作者:陈淮高 单位:江苏省清河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论文 一、提高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阅读学习的主体,能否有效地进行探究性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思想独立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看法,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思维成果。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地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只有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才能积极地研究和探索,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因此,上课之前,教师要布置好阅读预习任务。学生在第一次阅读之时,先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大致中心思想有整体了解,将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和摘记。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要积极主动利用汉语词典、教材参考书等工具书进行参考,也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学习报、网络资源搜索等方式来查阅课文背景知识和疑难字词,做好知识点记录。在进行二次阅读时,学生要根据所查阅材料一一对应,力求解答阅读中所遇到的疑问。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后,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愉悦感,激发他们对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启发学生的迁移思维 通过广泛的联系和迁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创新性的答案,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触类旁通,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其他类似的问题。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课文中的语句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语境下,词句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意义和文化意义也不尽相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索一篇课文内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要使学生学会这种探索的方法,将其广泛运用到其他课文的解读中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有效运用学习的迁移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让学生探究、讨论、分析、综合烛之武在游说时的说辞、技巧、方法,再推而广之,进行联系和比较,总结古代说客游说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同类课文。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勾践灭吴》《谏太宗十思疏》等,都讲到舌辩之士,都讲到游说技巧,学生可以对这些课文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对同类知识进行宏观把握,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效率。 (四)适当补充课外资料 课本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知范围却是无限的,仅仅依靠课文的文本阅读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学校和教师都应在扩展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等方面进行努力。比如,开放图书馆,定期引进一些高水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为学生订阅《读者》《青年文摘》、学习报、高中语文报和其他相关的文学刊物,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还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利用学校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根据文学名著、名家小说、历史人物改编的电影,如《孔子》,还可播放如《百家讲坛》一类的文化教育片。这些手段都能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文学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高中语文学习能力。 二、总结 高中语文阅读的探究性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找到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鲍慧莉 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国内中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我们在高中语文阅读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的范例。主要的转变在于改变以往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和记笔记,这样的被动的局面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都得到了转变,改变了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理念。主要改变体现在有以往注重学生阅读知识的传授,向主要培养学生的具体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发展;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主要是设计好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具体课程环境中去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让学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去体会、去思考,教师不再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改变以往全班一个模式的教学困境,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社会需要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转变;加强了对学生语文的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所研究的就是要对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一些适合高中语文阅读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发展学生主导性、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语文阅读中的内容,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因为高中的年龄和心理的结构已经接近了成年人,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有着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抓住这些生理和心理结构,多对课程环境进行设置,让学生主动来参与到高中语文阅读的知识中来。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多设置一些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别人合作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一些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多体验实践的意义。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来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这一转变主要是体现在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权威地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上要做到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认同,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尽量多体现一些人格魅力,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爱心、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热爱、教师的内在美等方面。教师在自身的角色上做到学生兴趣的引导者,学生知识体系的指导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在阅读课程教学中做到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并且让学生以合作方式进行,教师给与适当指导,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作为一名参与者的身份。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特性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要素,对过去传统的教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就是在以往单一的教学要素上进行多元要素共同参与的课堂,实现多元素共同交流的局面,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可以进行相互对话,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反馈,做到相互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学生、家长心理需要什么样阅读课程,教师要怎样准备一堂好的阅读课程。在教学课堂上管理实行人文关怀,从过去的一手抓到现在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尝试、自主去体验,对一些阅读知识体系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尽量做到自我管理,从探究式的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因此,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地总结过去,积极地寻求改变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课程教学方法,把自身语文教师的角色调整好,不断结合实践对课程进行改革,只有我们在一线教学的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为高中语文整体发展提供支撑。 作者:王一丹 单位:现居内蒙古牙克石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学生自主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转移任务,丰富阅读内容 “强扭的瓜不甜”是一句众所周知的俗语,因而,在逼迫的状态之下,学生的阅读是很被动的,毫无疑问,阅读所获得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在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将任务转移,并丰富阅读内容,让学生主动承担起阅读任务,对于在课前阅读前所遇到的难以理解的句子,了解作品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介绍,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的情况。等到上课时,教师要重视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关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表扬;对于做得不太好的学生,也应适当给予鼓励。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对于景色的描写是该文的难点,也是亮点,于是笔者尝试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对文中的某处景点进行命名并介绍。因此,学生们自觉地开始阅读课文,仔细斟酌文中的字、词、句,并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通过自己的想象介绍了荷塘月色,将这篇空洞难懂的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发挥了自主性。这么做,不仅转移了阅读任务,促使学生自主阅读,还丰富了阅读内容,激发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质量,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角色,深化阅读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中,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交往并积极互动的过程。然而,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将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更吃力,甚至是抵触阅读。或许,在教学时注重转变角色,深化阅读意义,始终将学生作为自主阅读的中心,让学生自主探究高中语文阅读,发现阅读过程中的问题、难题,然后开展师生互动,大家一起讨论,最后使得问题、难题得以解决,这样的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不必顾虑自己备课中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全部传授给了学生,更不必担忧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对教学进度产生影响,因为这一过程的关键是学生的自主性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不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在讲授《“布衣总统”孙中山》这篇语文阅读时,可以让学生担任自主阅读的主体角色,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督促他们借助注释去阅读课文,在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提出问题:对于孙中山先生成功这一件事,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评价呢?孙中山先生的努力是不是值得倡导呢?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推荐小组长发言。这样做,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深化了阅读的意义,给予了学生一个自主讨论的机会,实现了教学相长。而这一篇文章中,让学生站在孙中山先生的角度来看,假如自己是他,会不会最终取得成功,获得他人的认可,最终使学生懂得成功的真谛。 三、关注学生,尊重学生阅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愉悦的情绪生活的过程。教师在每一堂课都要留给学生消化阅读过的知识以及巩固知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阅读成果,诸如作业的结果、思考的结果、考试的结果以及对阅读效果的评价等等。对于那些个性比较张扬的学生,甚至是比较调皮的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教师不能以自己作为模板,强迫学生按自己的要求发展。总之,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学好高中语文阅读是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不能为任何人所代替。以《项链》为例。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实际上叙述了可怜的玛蒂尔德大半生的经历,从她还是一个迷人的姑娘之时起,直到她老得连老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都认不出她来为止。但作者莫泊桑着力描绘的只有两小段时间,一是以那个倒霉的一月十八日(星期一)为中心的十天半月,一是十年后她与佛来思节夫人邂逅的那一天。这十来天作者精雕细刻,“给予正确的同时又是高度艺术的描绘”,其他岁月全都一掠而过。一直要看到《项链》的结尾,读者才和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同时得知,帮助她大出风头又让她大倒其霉的那串钻石项链原来是只值五百法郎的假冒伪劣品。本来读者对路瓦栽夫人讲究信用毫不推卸责任的英雄气概和苦熬苦受忍辱负重的精神也许还有相当的尊重,至此观点不免要忽然一变,觉得她其实也是活该,谁叫她那样虚荣呢!学生在充分阅读了《项链》之后,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因此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自主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以疑带学,落实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性阅读有一个突破口,即学法指导。知识是教不完的,手里拿着的工具必须要持续使用才能够获取熟练的技能,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而我们教师的任务是要以这个例子为依据,促进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阅读《拿来主义》一课时,学生自学,并质疑:“拿来的东西都是好的吗?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拿来主义的好与坏吗?”这个疑问已经提出,学生们马上就被吸引了,认真思索这一看似不可理喻的问题。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寻根思源;一些学生托着腮帮冥思苦想;一些学生雄辩不止,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同时落实了教学目标,也体会到了创作此文作者的用心良苦。 五、阅读之后,教师的评语 高中学生是否拥有阅读课文的兴趣、阅读水平是否能够提高,与教师的评语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艾默生曾经说过遮掩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懂得尊重学生。”作为教师,需要懂得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阅读之后的感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对于阅读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表现出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指点,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阅读知识的技巧与途径。对于教师来说,评价的时候,应当以正面为主,要让学生坚定写作的信心,如果一味的否定,极容易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阅读水平的正常发挥,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反感。就算是阅读能力很一般的学生,只要教师带着情感了解他们的阅读体会,总可以从词句中发现学生的优点。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高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够促使高中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敢于争论、勇于辩驳,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也促使他们具备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考察问题的能力、在面对考试时也会信心十足。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异彩纷呈、绚烂多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由于语文是学好各科的基础,良好的理解能力也能够为学生日后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现代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还能够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良好的交际能力上提供助力。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对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且时常将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分开,导致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系统性缺失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课文教材对学生在阅读上的基础性作用,而将课外阅读内容作为提升学生阅读技能和阅读能力的主要对象,加之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时,常常会按照自己的偏向来选择,这就造成了阅读内容在安排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得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上产生困难。 (二)教学内容偏向于考试技巧 高考的存在使得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总是以考试大纲为主要内容,这就使得现代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倾向于考试目标。例如,多数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不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和理解等为重点,而是盲目地教授给学生解题的技巧,大大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现代文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对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来提升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以教材为主,注重教学系统性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主,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从文本的类别上进行分析,使教学具有系统性,便于学生及时总结内容的共性,以及在共性之上的差异性。例如,现代文中的议论文主要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来表达作者的主张与见解,所以在讲解议论文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议论文的逻辑性、概括性以及以理服人的共性,教师就需要在讲授议论文的过程中,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分析,并进行技巧上的总结。 (二)将日常的阅读同应试阅读结合起来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应试阅读与日常阅读相分离的意识。如在日常阅读中,强调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析,开阔学生的理解思路,把应试阅读及学生的日常阅读进行有机的结合。此外,就日常阅读而言,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进行认知性的阅读与理解,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情感理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一整套的阅读模式,化零为整。这种行为能力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在应试阅读中快速、准确地掌握文章中的中心意思,并针对问题找准目标,找出答案。 (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进行基本生活及学习的前提,语文阅读学习自然也不例外。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在应试阅读中所出现的低级错误,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多读多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并给学生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向,让学生能够从心底接受此种方法的培训,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次,要勤动笔。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及时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长此以往,便可形成良好的素材积累。再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提高阅读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可以使现代文阅读教学更加高效。 作者:覃巧兰 单位:宁夏育才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综述 一、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与鉴赏力 新课标提出通过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在高中语文课文选入课本时,都对其文学与思想方面的引导做到了仔细斟酌,所选内容都注重了教育意义的加强。以往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把握只是针对课文本身,而是忽略了课文本身可以看做是一篇好的阅读材料,如果在其它的资料中找阅读材料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进行提高,既给老师加重了备课与整理的负担,也给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语文考试方案去除了语文学习中的条条框框,教师和学生要对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仔细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让学生不仅学习一篇文章,而是通过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做到积累阅读文段的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作用。 语文学习不只是使学生只学习一篇文章,读懂一篇文章,而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生们学会读书以后就可以自觉地总结出文章在选词、写句子、写作的方法、中心结构等不同方面的妙处,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赏析文章、鉴赏文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对于简单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做好圈点与批注。现行教材中的现代文具有多种文体,这的文体齐备、范文相对较多,在结构上比较合理,课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鲜明的观点是我们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材料,我们要努力改变那种只是单纯对课文内容进行教条化分析的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对教学大纲与教学目的加以强化,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做到因文制宜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对课文对比进行阅读并回答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讲授课上成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的阅读基础课。以杜绝“碗外讨米”的繁琐与麻烦,也减少了另觅阅读材料的费力费时。利用课本内容可以起到省时、省力的作用,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理解方面的压力,又会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二、不拘泥于旧的教学模式,加强阅读引导 传统的阅读教学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们大都主要是以“布置练习—学生训练—教师讲评”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在旧的教学方法中只注重知识传授与训练,注重学生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创造性地阅读,让学生通过编写与表演故事、亲自制作等不同的形式来拓展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并从中得到阅读的经验,从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及原有的生活体验对课文进行质疑,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丰富。比如在阅读《雨霖铃》时,我让学生想到以前学过的有关送别的诗句,并分别分析同是送别,各自描写了哪些景物,有哪些景物是你最喜欢的,你最欣赏哪位作者的联想与抒情,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各自什么样的胸襟与风格。 语言又是相对复杂的,对于同一种意思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含义,在阅读文章时,还要善于运用学生头脑中所留存的知识经验将其激活,在文章中设置疑问。比如,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鸿门宴》中项羽没有进一步提出项伯帮着刘邦说话的内容,在《孔雀东南飞》中这样一位美丽能干的刘兰芝得不到焦母的喜欢,为什么刘兰芝用左手持刀尺,而用右手持绫罗,她的动作让人联系到左撇子,对吗?平时,我们在阅读中有许多提问的方法与途径,通过课文的题目进行分析得出;再对课后题加以思考,通过结果来分析原因,再从问题的原因讨论结果,针对课文相关表达技巧提出具体的问题,小到文章的标点符号,大到文章的细节描写,着眼于人物、景物的描写,让学生善于通过文章的过渡提出疑问,结合文章的顺序进行质疑等,通过质疑、释疑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使学生答题技巧得到点拨与训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者:严凤珍 单位:重庆市开县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况及措施 一、阅读教学的作用 在前面已说过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语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在写作时文思如泉涌,不会再为了缺少写作素材,缺少优美语句感到困惑。而且可以让你增加一些知识,让你身上仿佛充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你不断的前进,从书中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你不断的改正,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再有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深层含义以及再现文章形象,这会使学生大脑不知不觉便会产生画面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而最值得提的就是阅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不断的阅读会让他们口齿伶俐,提升自身的内涵,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也会充满自信。 二、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引发阅读的动机 所谓动机言简意赅地说就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已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在学生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动机是核心,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就是教师的任务了,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给予希望,那么学生就愿意接近老师和老师交流,并且接受老师提的意见。所以教师可以由此为出发点,通过增进师生情感依此机会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阅读,阅读会带给他们什么益处,让他们朝着某个方向进行阅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思维品质以及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许多中小学生对阅读一点感觉也没有,觉得阅读无聊透顶浪费时间,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阅读方面的兴趣,但如果通过一系列有效方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自然而然会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那么对于他们阅读的内容理解就会事半功倍了。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平时上课时,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并且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寓言、历史故事、名著等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课后自主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产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素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明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能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所以学生仅仅是高中教材上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花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经常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另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那些内容健康、言辞优美、图文并茂、有教育意义的读物。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为知识就是力量,所以阅读自然是多多益善。 (四)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良好的读书氛围可以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舒心的读书情境。如果说兴趣是影响阅读的内在因素,那么氛围就是外在因素。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时不时的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对于家长来说,要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学生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影响,要适时鼓励孩子进行阅读,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实最好的情况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增进家庭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一举两得。 (五)选取合适的课堂教学手段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抓住课堂是必要的。像数学、物理这些科目只需一些常规的教学手段如板书、模型等。而语文就比较特殊了,它要求学生做到感同身受,文字虽然可以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意境但却没有看到实物那么浓厚强烈,况且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进入那种意境的。这时候采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机是最好不过了。 三、总结 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过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阅读量何来“万里”之说,而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开拓视野,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培根也说过“诗史使人明智,诗史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思考探寻有意义的科学阅读教学策略,加强并完善我们的语文课堂,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内涵与学识,让他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下去。 作者:吕亚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陈洋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 摘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词句理解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大阅读量,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开展个性化阅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语文阅读教学形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时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具备非凡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方案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只是学习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从文章中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文章的时候,就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文章进行评价,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对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但在目前,我国的高中个性化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讨论如何实施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内涵 (一)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 高中生的社会经验还相对匮乏,知识水平也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学生之间的家庭环境、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的阅读指导。 (二)以“对话形式”为过程 教师、学生以及文章作者,这是实施个性化阅读非常重要的三个“对话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同时也让教师尝试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时,不要将其简单地理解成只是进行语言交流,而要将其作为三者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作者”的互动,得到对文章的更深层次理解,而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则是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绝佳机会。而在此期间,教师要做好指挥引导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够充实 语文教学需要较大的信息量,而其知识性强度也要高于其他学科。但在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内容还不够充实,所以很难达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语文教师来讲,教学期间总是在重复着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艺术也会因教材内容的单薄而无从发挥。而学生早已对教师的重复讲解失去了兴趣,因而也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由于经济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眼界也变得越来越开阔,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古诗词等很难与现代社会产生联系,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困难。 (三)课堂讲解方法复杂繁琐语文阅读综合性较强,而一些教师为了确保学 生能够全面掌握课文内容,经常会按部就班、逐字逐句地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讲解,这看似讲得详细,实则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不仅如此,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还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失去对阅读的兴趣。 三、加强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方案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读”并不是阅读的主要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读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寄托。首先,在情境中感悟。任何作品都有一定的情境和丰富的故事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当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在讲《乡土情结》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篇文章的创作者,以便让他们尽可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去体会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真实感受。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深切情感。其次,抓住关键语句去感悟。在文章当中,对关键语句的深入理解往往是感受作者内心真实感受的最好方式,所以在阅读期间,学生一定要着重体会此类语句,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重视在阅读中实现扩展 阅读的目的,不只是要掌握课本知识,还要通过大量阅读来给自己创建一个能够扩展思维、开拓眼界的平台。在进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积极探索阅读奥秘的欲望,以此让他们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个性化阅读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讨论,这样就能出现很多比较有个性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有可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体现出来的。例如一些学生会认为,“拿来主义”主要是对“全盘西化”的否定,不过同时也在告诫国人要多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而另外一些学生会认为,“拿来”没有错,不过却不能盲目使用,在“拿来”以后,还要根据当时的国情来作进一步的打算。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拿来主义”太具有依赖性,并不可行,一定要有独到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的勇气,这样国家才能够得到发展。经过这样一系列的阅读和讨论交流,学生都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其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文章的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个性化阅读教学期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若想让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力度。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精髓,掌握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全面了解,以此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还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并给予他们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而此时的教师,则要充当引导者,在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及时予以帮助,这样才能够在阅读期间全面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从而为他们踏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若想提高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水平,就一定要在教学期间加强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力,重视语文阅读的扩展教学,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认真努力,不断研究,制定出更为完善的阅读教学方案,从而将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谭庆华 单位: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摘要: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思维训练尤显重要。教师应明确思维方式,以生为本,遵循教材本身特点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为学生语文学习插上翅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 2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也讲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我们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学会做读书笔记。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另外,要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其基本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既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自我的书面语和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相比照,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积累的有效途径。教师为学生们推荐阅读的书籍时不能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抑或《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一类的书籍,还应该为学生们尽可能多的推荐一些能反映现实社会、表现当今世界的新书。 3研究性阅读教学 研究性阅读就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高中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阅读介质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应包括视听信息、网络资讯、多媒体等等,它是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系统的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在这里,阅读是被当作一种终身使用的技能看待的。在一生的学习与工作中,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因而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影响都非常之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服务的一种习惯性工具,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一种利大于弊的方法。我认为顺应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而确立“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因为,在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对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识丰富,更要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高中阅读教学必须要顺应这种社会要求。 4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种主动接受,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难点,予以点拨,少而精,这样就避免了文无难易,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的做法。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5结语 总之,教师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所能达到的,要时时抓,课课抓,长此下去,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讲传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然后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按照一定的阅读目标去反复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效地得到提高,写作水平也才会相应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语文素质,在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作者:王雷 单位: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结合实践,提出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特点各有差异。教师应把握文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感悟。 (一)找准文眼 深度阅读应先从文眼开始,即从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入手。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帮助我们理清全文脉络,搞清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寻文眼需细细揣摩,通读一番找到后会顿时心生喜悦,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这寥寥数语的情意。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全文的文眼,承上启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转悲。课堂教学就可从此开始,让学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叙述来表情达意的。再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汉文帝施行仁义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精挑细选、字字珠玑的名篇,但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应抓取文中的关键句段进行重点教学。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写作思路留下的轨迹。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点明主旨、概括总述的作用;段中间的中心句多是过渡句,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段末的中心句或总结段意,或呼应前文;开头或结尾的中心句也有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如《说“木叶”》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叶’是什么呢”为中心句,展开了“木叶”之出处和古代诗人对“木叶”钟情的表述。“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采用‘木’字呢”一句发出疑问,随后介绍“木”字并非随处可用,并举例说明用“树”与“木”给人的印象存在差别,为后文辨析“树”“木”的不同和介绍“木”字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寻找细节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一)体悟语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必会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时,应侧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文中语句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可悲可恨的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形象。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沙皇政权牢牢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宣传革命的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残暴的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麻木民众的痛心。 (二)从细节切入 从文章细节入手,在揣摩文章细节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会使学生更愿意深入地阅读,并在思考和发现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很考验学生的细心。教师可设置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来回答。如:“王熙凤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孙女,而是真真的嫡亲的孙女?”稍稍考虑,我们就可给出答案:王熙凤心思通透,聪慧识趣,一句话就夸赞了在场的林黛玉、贾母和贾氏三姐妹“。林黛玉为何如此多虑,为何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以此问题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体验”寄人篱下的可怜,理解黛玉的担忧和敏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三、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 部分学生阅读时喜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虽然看似阅读效率高,实际上看过便忘了文章内容,忽视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是和书本的神圣对话,需平心静气,细细思量,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共鸣,才不辜负著书者的深意。高中生思考能力趋于成熟,应努力领略书中风光,吸收文字表达的思想,以有价值的材料促进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阅读中增强感知能力,能根据自身的阅历和视野提出问题,才算是有价值的阅读。学习《赤壁赋》(前《赤壁赋》)时,教师推荐学生对《后赤壁赋》进行拓展性阅读,比较两文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思想的异同,思考为何《前赤壁赋》名声更大,并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以及为什么喜欢。通过反思阅读,加强了学生对于《前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班上就有学生质疑:“为何境遇值得同情的祥林嫂最终会被村里人嫌弃?”针对这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特地空出半节课的时间组织了班级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祥林嫂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以博取大家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她虽有反抗精神,却顺从礼教的压迫,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并及时进行引导与指正。 四、结语 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深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其精神,提升其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高中语文教学总体来说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宜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精致文化中寻求精神安慰,培养纯正的阅读兴趣。 作者: 单位:南安市侨光中学
中国科技史论文:科技史教育对于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 摘要:人文精神培养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史教育可以增加生物教学中的趣味性,并可以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树立优秀品德,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要遵守客观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科技史 生物教学 人文精神 生物学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而生物教学对于学生生态观、环境意识的树立,以及生物学科在现行高考制度下的重要地位,我们就不能不对生物教学加以足够的重视。 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进、科学的不断进步,如何在生物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成为了广大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在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寻找到对于现代生物教学有所帮助的宝贵资源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科技史教育可以增加生物教育中的趣味性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诗句、谚语、民谣与故事等不仅会使学生有效记忆,同时还可以增加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草本和木本植物时,我们就可以使用《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及《卖炭翁》中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简短的诗句中包含了物候学、植物学以及爱情观等多方面内容,从中学生中朦胧的感情认识入手,对于草本植物以及木本植物的区别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科技教育的兴趣。 在世界科技史上类似的内容也很多,例如如孟德尔发现豌豆的遗传规律、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沃森以及克里克创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讲伴性遗传病时,我们就可以向学生讲道尔顿在圣诞节时想给给母亲买长筒袜,从而最终发现色盲症这一伴性遗传病的故事,把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发现历程转化为趣味性较强的故事,这样学生听了之后便会想知道“色盲症”的发病原因,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欲望就会更加强烈,也就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技史教育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有关生态的优秀传统,例如“天地君亲师”虽然有明显的封建说教色彩,但是它在客观上对于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树立、国家立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学生经常使用的“网开一面”、“以时入山林”等词语,我们完全可以从原始的生态保护观形成以及现实的环境污染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环境保护献言献策。 再如在中国的正史中,也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明史・职官志》中就记载:“虞衡典山泽采捕、陶冶之事。凡鸟兽之肉皮革骨角羽毛,可以供祭祀、宾客膳羞之需,礼器军实之用,岁下诸司采捕:水课禽十八,兽十二;陆课兽十八,禽十二,皆以其时。冬春之交,网罟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苗盛禁蹂躏,谷登禁焚燎,……”,类似的资料我们可以联系“网开一面”等早期环保政策,强调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对于环境保护的延续性,为学生理解贯彻国策方针提供帮助。 (三)科技史教育有利于高尚品德的塑造 德育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方针的中的基本组成部分,生物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在科技发展历程中包含着许多相关的科学家爱国主义品质、良好道德风范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讲解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就能够使得学生明白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不平道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科学的顶峰,生物科学的发展凝结了众多科学家艰苦的劳动,缺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绝对不可能取得成就的。 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诸多生物科学家的生平简介、重大成就及其影响入手,尤其是在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迹,重点突出在科学创造过程中的背景,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将这些科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在生物教学中运用起来。并且还可以在讲到一个科学家时,还可以把同期这方面研究和发展都系统地进行讲解,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把握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 应该说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是广大科学家们在崎岖山路中不畏劳苦奋力攀登的历史,是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一个个神秘现象被逐步破译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完善过程及背景,充分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并通过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优秀品德是十分重要也是必要的。同时广大教育者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利用生物科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四)科技史教育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具体方法 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科技史教育也可能会存在着主次不分、条理不清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长处呢?我们如果从内容选取上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入手。 科学史教育的内容去粗取精,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取材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第二、选取的内容应该具有教育价值应较高,并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迪,避免为强调史而介绍史。 第三、削枝强干,使教材中的科学史线索明确不枝蔓、脉络清晰准确。 (五)小结 学习科学史本身就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科学史作为一种珍贵的科学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介绍科学知识本身,还在于提供了学习使用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与背景。如果在科学课程中能将科学史知识全面有机地融入科学教学过程中,并将其所蕴含的科学理性、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科学精神展现给学生,就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思考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史的内容融入到科学课程中,也就是将人文精神带入到了自然科学的领域。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相互补助,会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科学探索中形成正确的追求目标。所以,虽然是科学教育,但是使人文精神的渗透其中是不能被忽视的,通过科学史的教育可以架起被视为理性的理科教育与被视为感性的人文教育之间的桥梁。 中国科技史论文:从历史的角度论中国共产党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重大发展 摘 要:科学、技术、生产力均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科学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理论关系,而技术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实践的认识成果,其本身也就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因此,从逻辑上看,三者同属于人类相对于自然界的活动能力的范畴,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关性。但是,这种逻辑上的相关性并非一开始就是显性的。亦即是说,这种相关性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表现为现实相关性。鉴于此,我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只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成立。它是社会历史演进的一个必然结论。 关键词:历史;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关于科技生产力的思想是总结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而得出的科学论断,视之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科技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诚然,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些研究也是必要的,更是有益的。但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仅将这一思想放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小范围内来研究,不免疏于说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三者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的全貌,难免会影响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深刻理解,不利于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探索、创新的伟大意义,最终会妨碍发展科技生产力实践的深入。 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相关性的历史演进 1.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相关”阶段 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一些简单而粗糙的石器、木器和骨器等手工工具上,这时科学尚处于萌芽状态,科学知识几乎为零,而技术也微乎其微水平也极低,由于科学缺位,技术微小且水平极低,人类的谋生又鲜有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也就无所谓相互作用,即三者是一种“不相关”的关系。生产力系统中除三大实体性要素外,别无所有。若用公式表示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关系,则为纯粹的三要素和的形式即: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 2.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弱相关”关系 采集和渔猎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农具的制造和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部分“有闲阶层”可以专门从事所谓的“求知识”的科学活动,这时科学初步产生了。掌握科学知识的有闲阶级、贵族奴隶主、地主们鄙视掌握工艺技术的奴隶、农民等工匠劳动者,也鄙视技术。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相关联”阶段 工业社会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之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新的研究手段,从而引发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第二次科学革命。电力机械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中后期的高级阶段――电气时代。这一时代里,科技和生产力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科学技术密切结合,以科学为先导,以技术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系统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明显,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各实体性要素起到极大的“放大”乘数作用,科技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的首位要素,突破了生产力中实体性要素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模式。这时,生产力公式就是一种倍乘关系;生产力=科学技术 (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的一大理论贡献。在总结了近代自然科学和产业革命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指出了科学是生产力,而且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强相关”阶段 19世纪末20 世纪初,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整个自然科学得以全面发展,从而引发了新的科学革命。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现代科学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又为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显而易见,只有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原子能技术才得以产生;没有无线电电子学和数理逻辑的重要发展,就不会有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与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相联系,产业革命随之兴起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已达到一体化,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显示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知识经济成分已占其GDP的50%以上。标志着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转入知识社会,当代科学技术引起了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使科技在生产力系统中成为第一位的变革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探索与发展 1.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发展 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但他对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认识也是明确的。1956年在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并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而奋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所以,“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ZW(DY]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9.[ZW)]并号召向“向科学技术进军”和进行“伟大的技术革命”。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技生产力的思想和实践极为丰富、深刻和卓有成效。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他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ZW(DY]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378.[ZW)]将科学技术上升到生产力系统的第一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里,科技革命不仅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对生产力本身的构成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与其他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已不是乘数增长的关系,而是指数增长的关系;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已变成为首要的第一位的生产力,现代科技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3.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科学技术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内容和指标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实践和形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高度重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思想,以此为基础结合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判断。在中国共产党建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的科学论断和理论创新。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高度重视创新,把它视为民族之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ZW(DY].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0.[ZW)]他的科技创新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系统地思考了科技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都是使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作用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至此,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互不相关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从三者潜在的逻辑相关性和内在一致性演化到其现实相关性和外在统一性的历史进程,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中外生产力发展史所反复证明了的。生产力发展史大体经历了石器时代、金属工具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和计算机时代。生产力历次划时代的飞跃,决定的因素和标志是劳动资料性能的巨大改进。而劳动资料的改进,又是通过科技进步实现的。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证明了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尺度可以把人类产业史划分为采集和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等四种社会技术形态。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化。 第三,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结论。科学技术从无到有,水平由低到高,力量从小到大,与生产力由不相关到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无不显示出科技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现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生产力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崭新的实践基础上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深刻揭示出科技在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性变化,是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最新概括。 中国科技史论文:科技事业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期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近五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第一,科技投入取得历史性突破,科技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五年来,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累计2670亿元,比前五年增长一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从509亿元增加到104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0.64%提高到1.1%,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中央财政还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知识创新工程等专项投入。科技投入成为国家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与经济脱节的“两张皮”问题基本解决。一是《关于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使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大量涌现。“龙芯”系列通用芯片研制成功,CPU方舟3号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使我国结束信息产品“无芯”的历史迈出了关键步伐;联想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使我国超大规模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比重达到65%,已经成为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一大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崛起。三是应用型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研究开发新格局,使其创新能力和活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四是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取得进展,确实需要国家支持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得到切实加强,一支稳定服务于社会公益型事业的精干科研队伍正在加速形成。五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使我国科技结构和力量布局更加趋于优化。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对学科结构、管理体制等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中国工程院在国家工程科技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在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园和基地建设以及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已经成为知识生产、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地方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外商创业投资发展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年来,我国政府在国家高新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以及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生物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等专业孵化器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共有企业2.5万家,2002年工业总产值1.3万亿元,创造了近300万个就业岗位。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0%,1998年至2001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5.2%,是全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期增长速度的3倍。1999年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来,政府共安排资金近30亿元,资助项目近3800个,平均资助强度75万元。 我国依托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初步建立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撑服务体系。现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60多家,数量居世界第二,在孵企业1.5万家,育成科技企业4000多家;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865家,服务企业近8万家,增加社会就业48万人;一大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超过10万家,总收入近1.9万亿,从业人员达650万人,增加了社会就业。我国政府积极推动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2001年风险投资额已达119亿元,投资项目超过1500个,促进了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此外,通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结合国民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城市智能交通、高附加值船舶、绿色纺织技术、镁合金、稀土应用、汽车新材料、镍氢电池等应用开发与产业化,推动了相关领域的产品换代,使产品开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近年来,程控交换机等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远大溴化锂直燃空调、地奥心血康等一批科技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 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第四、加强原始性创新初见成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国高度关注和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不断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环境,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99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为12.2万件,2001年达到20.4万件。2002年,SCI、EI和ISTP三大国际科技检索共收录我国科技论文6.5万篇,国际论文数排序跃居世界第六。我国科学家在有机分子薄膜上实现了超高密度的信息存储;具有独创性的“量子避错码”和“量子概率克隆机”等研究,被国际权威专家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一批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新品种的诞生,使我国在人工晶体研究开发方面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此外,我国TD-SCDMA被确立为第三代移动通讯国际标准、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和“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等成就表明,我国在当今国际前沿科研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超级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塔里木克拉2号、苏里格等大型油气田勘探、三次采油配套技术和先进钻井采油技术的开发应用等,使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对解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老油田稳产增产等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第五,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工业技术升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领域,制定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奶业等专项,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农业领域科技攻关计划的实施,一批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成功,促进了粮棉油等农产品的全面增产,丰富了优质农产品的市场供给。 目前,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40%。另外,通过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项目的实施,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00余个,开发新产品近1000项,建立试验基地近2000个、示范点近5000个,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工业领域,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多家;五年共认定新产品7094项;积极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目前CAD技术已在29个省市、3000个企业得到应用和普及,CIMS技术已在20多个省市、10多个行业、200多家示范企业得到应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已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46个中心城市、近2000家企业推开;一批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克,解决了三峡、“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关键技术和设备;高效连铸技术关键装备等一大批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和《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推动清洁能源汽车、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开展了水资源及其污染治理、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农业和工业节水、海水利用以及洪涝灾害减灾等科技攻关;针对城市大气污染、气象预报等开展了综合对策研究;开展了中药质量标准、新药创制、重大疾病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六,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局面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了《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启动实施了“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通过积极推进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环境变化计划、欧洲核子中心等双边、多边科技合作,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重大科学工程,使我国科学家更多地走上国际科学舞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局面已经形成。 五年来,我国政府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6个国家签定了政府间合作协定;共加入了1000多个国际科技组织。 目前,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港澳台专家已达44万人次,派出培训人员已达4万多人次,并且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兴办留学人员创业园、实施海外学子创业工程、举办大型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设立海外学人基金和专项等,使学成归国的留学人员以每年平均13%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北京、上海、深圳等部分重点城市已经形成了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热潮。 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战略,支持技术与经济结合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开展,使我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更加开放;推动各类高技术企业走向世界,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批准了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对外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IBM等一大批世界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办了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推进中美马里兰创业园和中俄、中新科技园等国外科技园建设。 目前,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已成功地纳入APEC合作和亚欧科技合作的倡议框架,丰富了国际科技合作的内容,并在推进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促进“南南合作”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技史论文:论科技史视野中的“同文馆之争” 摘要:通过对“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的提出原由、思想内涵和理论漏洞的考察,揭示出“同文馆之争”的其他面相以及洋务派的科学观。 关键词:洋务运动;同文馆之争;技术管理;科学观 史学界对“同文馆之争”的原因、经过、性质等问题,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论析,但其中仍有未发之覆,特别是对争辩过程中洋务派提出的“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思想主张少有论述。本文试从科技史的角度考察“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的提出原由、思想内涵和理论漏洞,借以揭示“同文馆之争”的其他面相以及洋务派的科学观。 一、从工匠到士人:近代科技群体的扩大 在古代中国,工业领域的科学技术被视为“奇技淫巧”而受到士人的鄙薄,掌握和传承科学技术的主要是工匠。“考工利用,中国委诸匠,西人出诸儒”,大致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但中国历史跨入近代以后,便对士人提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时代要求。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拉开了中国近代史和“西学东渐”的序幕。作为“西学”重要内容的西方科学文明,开始传人中国。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很快成为中国先进人士的共识。 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人。看到的是西方科学文明的器、技层面(即所谓“坚船利炮”和“长技”)。由于传统的社会分工,在时人的言说中,工匠成为当然的引进西方器、技的群体。如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中,“师夷长技”的人群即是工匠。但是,随着西方科学书籍的翻译、介绍,人们渐渐认识到,“坚船利炮”和“长技”的背后隐藏着科学原理,而高深的科学原理却是中国工匠难以掌握的。 成书于1861年的《校邻庐抗议》(冯桂芬著),即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思想主张,标志着先进国人对西方科学的认识,已从器技层次进到学理层次”这里的“西学”是包括算学、重学、光学、化学等学科在内的自然科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以往论者所忽略的地方),冯桂芬还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要素进行了详尽透彻的分析。冯桂芬指出,输、佳之巧至难也,非上知不能为也;圬镘之役至贱也,虽中材不屑为也。愿为者不能为,能为者不屑为,必不合之势矣,此所以让诸夷以独能也”。普通工匠很难掌握精深的科学原理,而能够掌握科学原理的“聪明智巧之士”,却鄙薄体力劳动,不屑将之应用于生产实践。从历史的事实来看,冯桂芬在洋务运动的前夜,从理论上预料到了即将兴起的近代军工企业发展中的难题。 几乎与《校分庐抗议》问世同时,洋务派掀起了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和创办军工工厂的浪潮。据统计,于1866年底“同文馆之争”发生前兴办的近代军工企业有:1862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863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洋炮局和苏州洋炮局;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金陵制造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1866年崇厚、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在生产实践中,洋务派果然遇到了冯桂芬所料到的困难:为了引进西方技术,就不能不去学习作为这些技术之基础的科学原理,但高深的科学原理又是工匠难以掌握的。1864年’李鸿章不得不承认,洋炮局的工匠“造成炮弹虽与外洋规模相等,其一切变化新奇之法窃愧未遑”1866年左宗棠认识到福州船政局的工匠在学习科学技术方面的劣势:“今之入局学造者,内地正匠耳。执何伐柯,所得者不过彼柯长短之则”。工匠科技素质的落后,造成军工企业生产的枪炮、弹药等很难达到西方先进水平。“愿为者不能为”的难题,成为洋务派实现自强理想的障碍,迫使洋务派拿出解决方案。如上所述,冯桂芬认为只有士人才具备掌握科学原理的智力条件。洋务派便循此思路,提出“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的思想主张,试图将士人引入学习西方科学的队伍。 二、“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的思想内涵与理论漏洞 1866年12月,洋务官僚奕新奏请朝廷于同文馆中“添设一馆讲求天文算学”,并建议招收科甲正途人员人馆学习。此举遭到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的顽固官僚的反对,遂引发了一场围绕同文馆应否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学而展开的论争。这场论争被后世史家称为“同文馆之争”。在论战过程中,奕新提出了“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具有以下基本内涵。 第一,它用“理”来指谓西方科学技术的学理层面晚清国人有时称际西方科学为“理学”、“理科”“理”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范畴,掌握“理”的方式是思考和领悟(即所谓“格物穷理”),属于人的心智活动。奕新等人奏请招收科甲正途人员人馆学习天文、算学,正是基于智力条件的考虑:“查天文、算术,义蕴精深,非夙知勤学用心之人,难以渐窥底蕴,与专习外洋语言文字之学生不同”。而科甲正途人员“研经有素,善用心思,致力果专,程功自易”洋务派还进一步将西方科学纳入儒家“格致”之学的范围,认为“今日之学,学其理也,乃儒者格物致知之事”。这就对士人研习西方科学的合法性进行了论证,能够在文化心理上减缓引进西学的阻力。 第二,它提供了一套解决“愿为者不能为,能为者不屑为”难题的方案。一方面,洋务派为了吸引士人学习西方科学,一再强调“并非强学士大夫以亲执艺事也”,以投合士人鄙薄体力劳动的心理。这对于消弭“能为者”(士人)的顾虑,进而解决“能为者不屑为”的难题,无疑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洋务派之所以选取士人学习西方科学,乃苦于“以中国自造轮船、枪炮等件,无从人手”的现实,认为“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也就是说,士人学有所成后,须用所学知识来攻克军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关以及指导工匠进行生产实践一按照冯桂芬的说法,就是“从受其法,以授众匠”。洋务派相信,“愿为者”(工匠)一旦得到士人知识方面的指引,其“不能为”的问题也就得到解决。 “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在理论上不失为一套解决“愿为者不能为,能为者不屑为”难题的方案,但它也存在某些逻辑思维E的误区和漏洞。从历史的事实来看,这套方案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引起了一些新的问题,给洋务运动带来消极影响。 首先,洋务派高估了士人在学习西方科学方面的优势对引进西方科学的难度认识不足。中国传统经史之学与西方科学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以经史之学见长的士人,在掌握西方科学方面,并不如洋务派所幻想的那般“程功自易”。顽固派就曾敏锐地指出,“窃明天文、算法委曲深细,本系专门之学,与策论等项不同。每有学问索优而不明历律,亦有推步甚密而不善词章,盖文理可托之空言,而数学必归于实测,聪明异用,难易攸分”。洋务派之所以夸大士人学习西方科学的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深受“华人之智巧聪明不在西人以下”的华夏文明中心观的影响。而顽固派否认士人的优 势,并不能说明顽固派已经摆脱了华夏文明中心观的束缚。因为顽固派否认士人学习科学的优势,是为了论证“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的士人,“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其文化心理较洋务派更为狭隘。 其次,洋务派用“理”来指谓西方科学。将西方科学形而上化,客观上规定和强化了士人以冥思、领悟的方法来学习西方科学。这种方法与西方科学注重实验和操作的实证方法背道而驰,却被广泛地应用到洋务学堂的科学教育中,最终严重限制了科学人才的培养。1896年,李端椠在总结三十年来洋务学堂办学经验的奏折中就指出,“诸学或非试验测绘不能精,或非游历察勘不能确。今之诸馆,未备器图,未遣游历,则日求之于故纸堆中,终成空谈,自无实用”。直到1897年,梁启超还强调用“触悟”的方式去学习西方科学:“西人一切格致制造之学,衣被五洲,震栋万国,及推原其起点,大率由目前至粗极浅之理,偶然触悟,遂出新机,神洲人士之聪明非弱于彼也,而未闻有所创获者,用与不用之异也”嗍。从深处说,这是“空谈性理”的传统文人心态在作祟。 第三,如上所述,洋务派精心挑选的士人,将面临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学习西方科学,二是指导工匠进行生产实践。但洋务派似乎始终忽略了一点:学习西学是一回事,指导工匠又是另一回事。这些士人并不是天然的管理人才,他们并不知道怎样有效地利用工匠的手。同样是顽固派观察到了这一点。顽固派指出,“今使科甲人员明其理,悉其源,将来造轮船时,势必引绳削墨,一一教工匠制作,又必纷纷探明江海水势浅深,教水手运用制敌之法,有如是之劳而能成功者乎?”不可否认,顽固派确实看到了某些问题的症结所在。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同文馆之争”还关涉到洋务派与顽固派围绕引进科学的人呢才要素、技术管理等问题进行的论辩。而这正是以往学术界所忽略,本文所致力揭示的重要面相。 三、余论 对“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思想内涵和理论漏洞的考察,还有助于深刻理解洋务派的科学观。 洋务派用“理”、“事”这一组互为形上、形下的范畴,确立了科学对于技术的基础地位。需要指出,技术科学化、技术以科学为基础是近代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洋务派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表明他们的时代观察力是深刻的、敏锐的。但是科学对技术的基础作用,不能简单地归为科学直接地指导技术。很难想象基础自然科学(如洋务学堂开设的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就能够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因为“自然科学规律仅仅指出解决技术问题的可能性,技术具体的发展方向、规律和速度主要取决于社会因素,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需要以及资金、政策、人的素质等各个方面”。过分地强调科学对技术的指导意义,表面上看是对科学的推崇,实则使科学沦为技术的附庸。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洋务派的科学观是工具主义的科学观了。 中国科技史论文:论邓小平的科技生产力思想 [摘 要]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从不相关到弱相关,再到相关联,最后到强相关的演进过程,阐明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立足于历史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的最新概括。 [关键词] 历史 科学技术 第一生产力 近年来,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倍受理论界的关注。目前的研究多认为,这一论述是总结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而得出的科学论断,视之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科技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诚然,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些研究也是必要的,更是有益的。但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仅将这一思想放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小范围内来研究,不免疏于说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三者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的全貌,难免会影响对邓小平同志这一伟大思想的深刻理解,不利于说明这一论断的伟大意义,最终会妨碍发展科技生产力实践的深入。因此,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研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实践的相互关系,探讨科学技术是如何逐步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是极其必要的。 科学和技术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最美丽的花朵。科学(know-what)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体系;技术(know-how)则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应用的知识的系统;生产力则是指人类在自然界活动形成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三者均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科学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理论关系,而技术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实践的认识成果,其本身也就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因此,从逻辑上看,三者同属于人类相对于自然界的活动能力的范畴,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关性。但是这种逻辑上的相关性并非一开始就是显性的。亦即是说,这种相关性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表现为现实相关性。鉴于此,我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只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成立。它是社会历史演进的一个必然结论,邓小平同志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大体经历了不相关、弱相关、相关联、强相关四个阶段,而最后一个阶段正是邓小平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阶段。 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相关”阶段 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一些简单而粗糙的石器、木器和骨器等手工工具上。当时,科学尚处于萌芽状态,科学知识几乎为零,而技术也微乎其微,水平极低。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初民靠采集和渔猎为生,过着极不稳定的生活,先民在采集和渔猎时,主要是靠天吃饭,智力作用是微弱的。由于科学缺位,技术微小且水平极低,人类的谋生又鲜有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也就无所谓相互作用,即三者是一种“不相关”的关系。 在远古采集和渔猎社会中,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甚小。生产力系统与技术系统互不相关,生产力系统中除三大实体性要素外,别无所有。若用公式表示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关系,则为纯粹的三要素和的形式,即“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由于当时严酷的环境,劳动者非群集就无法生存,劳动资料又简陋,劳动对象的多寡就成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应列在公式的首位。哪里的自然条件优越,哪里就聚集较多的人群,哪里的生产力水平就相对高一些。因此,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和长江、黄河流域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弱相关”阶段 采集和渔猎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农具的制造和使用,人类基本上结束了一万多年迁徙不定的生活,步入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以金属农具为代表的全套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部分“有闲阶层”可以专门从事所谓的“求知识”的科学活动,这时科学初步产生了。掌握科学知识的有闲阶级、贵族奴隶主、地主们鄙视掌握工艺技术的奴隶、农民等工匠劳动者,也鄙视技术。因此,在人们被分为不平等阶级或阶层的同时,科学和技术也就分割开了,科学受到窒息,技术也多被湮没在历史的青冢里。 尽管如此,技术仍然在生产力中显示了初步的作用。冶金、纺织、建筑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技术已构成为生产力中的一个非实体性要素。科学系统和生产力系统仍未产生直接联系。这时生产力公式中增加了新的内容,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技术。由于生产工具是以手工工具为主,其动力主要是人力、畜力,而劳动者的智力因素远远比不上体力因素的作用,劳动者在体力方面的差距又极为有限,所以劳动者的人数就成了决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劳动者也理所当然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列在公式之首。农业时代的统治者大都鼓励人们生育,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相关联”阶段 多少年来,人类社会一直是受生产―技术―科学这种传统的经验模式支配着,在盲目摸索中前进。在工业社会里,这一单向运行的模式遇到了挑战,逐渐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反方向运动,开始了先有科学实验再有技术生产的社会发展模式。在以19世纪中叶为界的工业社会的前期和中后期,这一情况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工业社会初期。在农业社会时代,尽管“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但因科学和技术长期被分割开来,只有技术是生产力。16世纪以后,以牛顿力学为首的科学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使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进步。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开始了科学与技术结合的时代,人类步入工业时代,逐渐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倾向,科学开始成为生产力的一个构成要素,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在蒸汽时代,科学与技术已初步结合,科技的生产力功能也表现出来,但从历史的发展看,这种关联性尚不十分明显。生产力可以象征性地表示为: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其中,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劳动资料取代劳动者而成为生产力的首要要素。原因有二:一是在蒸汽机械为标志的大机器生产中,机器的出现和使用引起了生产过程的巨大变革,带来了生产力的较大提高;二是因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还处在较低层次上,作用尚不十分明显。 2.工业社会中后期。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之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新的研究手段,从而引发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第二次科学革命。19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由落后技术和生产的局面一跃而处于领先地位,彻底摆脱了生产―技术―科学的传统模式的支配,使科学―技术―生产的新模式趋向明显增强,科学越来越起到推动和指导生产和技术的作用。其中,最为突出和直接的是电磁理论对生产和技术的影响,导致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生。电力机械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中后期的高级阶段―电气时代。这一时代里,科技和生产力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科学技术密切结合,以科学为先导、技术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系统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明显:使劳动者成为掌握了较高科技知识的劳动力,使劳动资料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使具有高质量的足够数量的劳动对象的供应得以保证。总之,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各实体性要素起到极大的“放大”乘数作用,科技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的首位要素,突破了生产力中实体性要素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模式。这时,生产力公式就是一种倍乘关系: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的一大理论贡献。在总结了近代自然科学和产业革命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不仅指出了科学是生产力,而且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强相关”阶段 19世纪末20 世纪初,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整个自然科学得以全面发展,从而引发了新的科学革命。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现代科学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又为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与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相联系,产业革命随之兴起,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已达到一体化,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知识经济成分已占其GDP的50%以上,标志着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转入知识社会。当代科学技术引起了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使科技在生产力系统中成为第一位的变革力量。 理论源自实践,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给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新情况和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经验、新趋势,在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大大发展了唯物史观。当然,这一思想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过程。1975年9月26日他在一次讲话中提出了“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的见解。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他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上升到生产力系统的第一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里,科技革命不仅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对生产力本身的构成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与其它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已不是乘数增长的关系,而是指数增长的关系;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已变成为首要的第一位的生产力,现代科技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至此,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互不相关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三者潜在的逻辑相关性和内在一致性演化到其现实相关性和外在统一性的历史进程,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外生产力发展史所反复证明了的。生产力发展史大体经历了石器时代、金属工具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和计算机时代。生产力历次划时代的飞跃,决定的因素和标志是劳动资料性能的巨大改进。而劳动资料的改进,又是通过科技进步实现的。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证明了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尺度可以把人类产业史划分为采集和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等四种社会技术形态。 第三,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结论。科学技术从无到有,水平由低到高,力量由小到大,与生产力由不相关到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无不显示出科技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现代条件下邓小平同志立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生产力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崭新的实践基础上,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刻揭示出科技在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性变化,是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最新概括。 中国科技史论文:广西现代科技史研究 摘要:通过访谈调研,文章回顾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广西在少数民族科技史、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历程,概括了广西科技史研究的经验特色,同时也提出了促进广西科技史研究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广西;科技史;发展历程 广西最早涉及科技史研究的学者是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西大学教授石兆棠(1909―,广西柳江人)先生。1938年他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归国后,较长时间从事世界科技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将国外科技史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的工作,这些都凝结在1942年出版的《科学概论》1中。该书“以自然科学为经,以社会科学为纬”,1943年1月8日重庆《新华日报》评价该书为“一本用新观点来写的科学理论书”,该书是中国学者较早将国外科学技术按历史发展脉络介绍到中国的书籍之一,对当时广西乃至全国科技史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后,科技史的研究曾一度中断。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室升格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开始制定大型系统的研究计划2(P1)。广西也迎来了科技史研究的春天,并逐步建制化。 一、建制化 20世纪80年代后,广西的科技史研究逐渐形成了建制化、特色突出的两大研究基地――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和广西民族大学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一)研究单位及概况 1.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1985年,黄汉儒(1943―,广西忻城人)倡导成立了以挖掘整理、研究提高壮瑶等少数民族医药学为目的民族医药研究所。1986年至1992年的6年时间里,该所在广西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医药普查及民族医药史料收集工作,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少数民族医学史料,并编撰了少数民族医学史书籍,结束了壮医学没有系统基础理论的历史。199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作为该院的民族医药和民族医药史研究基地之一,加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牌子。黄汉儒也因其在民族医药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该研究所已成为集科研、临床、医疗、教学、办报、科技成果产品开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民族医药和民族医药史科研机构,承担和参加各级各类的科研课题近200项。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自治区乃至国家领导的高度评价,1989年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志由广西卫生厅厅长蓝芳馨陪同,在南宁西园饭店亲切接见和宴请黄汉儒和部分民族医药专家并留影纪念。1985年以来该所与广西中医学院合作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方向硕士研究生。 2.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早在1983年,广西民族大学的前身广西民族学院,先后在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系开设专门史,并在文科系部开设自然科学概论和科学技术简史课程。1986年,广西民族学院科技史研究室成立,共有研究人员15人,万辅彬(1942―,安徽繁昌县人)担任研究室主任。 2000年,广西民族学院科技史研究室依托该校民族学与社会科学学院民族学专业招收科技史硕士研究生,2002年,该研究室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科学技术史”硕士授权点并于2003年正式招生。2006年11月,研究室与广西民族大学各方面的力量整合,成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现有研究人员23人,有在校硕士研究生35人。目前受聘为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并为研究生开设课程的知名学者,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张柏春研究员和苏荣誉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教授、李晓岑教授和广西大学梁国钊教授等。 该中心(包括其前身)20年来,在学科带头人万辅彬教授的带领下,将少数民族科技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包括南方民族技术史、科技考古与科技文化、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等。涉及南方少数民族的冶金铸造、农业技术、水利、造纸、建筑等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现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科学史系形成一南一北两个主要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基地。并在教学、研究和社会咨询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年曾多次应用跨文化的知识,参与世界银行投资项目社会评估、政府决策咨询、区域科技经济策划等研究,成效显著。研究室自创立以来,已承担了多个国家与省级项目以及其他横向课题,特别是2001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取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出版各类著作10多部、论文200多篇。 该研究中心与美国、德国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并主办和合作主办了五次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第22届世界科学史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中国科技史学会将该研究室作为中国有特色的八家科技史研究机构之一推荐给《科学时报》3。中心现正在积极筹备2007年第11届中国科技史国际会议。 3.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系和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983年,广西中医学院设立了壮医药史研究室从事医学史研究,黄汉儒任主任。1985年,该校的全国首批知名老中医班秀文教授、黄瑾明教授与黄汉儒等一起招收了第一届中国医学史壮医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壮医药史研究室基础上,2003年广西中医学院获得了壮医史硕士点,与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壮医医院等单位联合招生,2005年4月正式成立壮医药系,并于2005年10月正式改名为壮医药学院。该学院是挖掘、整理、研究和继承壮医药优秀遗产及培养壮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其中多数教师就是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进行壮医史研究的同时,也为今后壮医史研究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于1998年获得授予权。该点将科技史与科技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代表人物有梁国钊教授和蒙绍荣教授。 (二)研究刊物――《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兼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的万辅彬教授带领同事完成对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改版工作。将科技史和科技文化研究作为主打栏目,由知名科技史家担任主打栏目主持人,并以著名的科技史专家学者做封面人物,目前已介绍的专家有席泽宗院士、柯俊院士、李迪院士、吴文俊院士、朱清时院士、刘钝教授、刘广定教授、江晓原教授、张秉伦教授、何丙郁院士、杜石然教授、陈美东研究员等。该刊现已成为科技史界宣传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 的阵地,有关科技史的论文目录与摘要被国际科学史领域最权威的杂志ISIS(爱雪斯)收录,为全国乃至国际科技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被专家誉为“独树一帜”。该刊2004年获得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二等奖;2005年获得第五届广西优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这是广西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学报。 (三)学会民间研究组织 1.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分会。1988年,由广西民族学院承办,会上万辅彬教授被选为常务理事。会议还决定编纂《少数民族科技史》系列从书(现已出版7卷)。出版的少数民族科技史系列丛书获得了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这是广西出版界第一次正式介入科技史研究。 1998年第四届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在广西南宁举行,由广西民族学院承办。出会的代表有美国、法国、德国等近1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有正式代表83人,收到论文、论文提要70余篇,其中广西的论文有8篇。 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分会改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同年10月,在西昌举行的第五次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上进行了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工作,万辅彬教授被推选为理事长,蒙绍荣教授任秘书长,黄世杰任副秘书长。自此,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挂靠在广西民族学院。 2.广西科技史学会。“广西科技史学会”成立大会,经万辅彬教授等人一年多的筹划,于1987年10月在广西区科技馆举行,大会有来自全区各高等院校、研究所及政府有关部门的84名代表参加。会议参加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57篇,专著4种。会上万辅彬被推选为学会会长。 广西科技史学会作为一个专业委员会现隶属于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万辅彬教授任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 3.广西民族医药协会。1987年1月5日,在黄汉儒等人的倡导下成立了广西民族医药协会,挂靠在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黄汉儒任会长。该学会现有会员2000余人,主要吸纳民族医药与民族医药史专家和有关人士。学会成立至今共举行了12次全区学术研讨会,3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并收集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资料。 二、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及所取得的成果 (一)少数民族科技史 1.铜鼓研究。1985年,广西民族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和广西博物馆联合成立了以万辅彬为组长的铜鼓研究课题组。他们运用铅同位素比值法,对铜鼓取样进行矿料来源考证,首先在北流型铜鼓矿料来源的考证上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北流型铜鼓的铜矿料来自北流县的铜石岭,这一结果在第二次早期金属国际会议上发表,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接着课题组又用实验证明灵山型铜鼓的铜矿料也来自北流县的铜石岭。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科技大学的两位研究生参与了万辅彬教授的课题,陆续弄清了各类铜鼓的矿料来源。最后确认最早期万家坝型铜鼓原料来源于滇池附近及滇西地区,从而否定了泰国、越南的观点,得出铜鼓发源于我国云南的结论。还理清了铜鼓传播线路,认为铜鼓是以云南(滇西)为起点,向东、北、南三个方面传播和发展的。李世红教授等通过考察发现广西北流型铜鼓和灵山型铜鼓背有辐射状刻痕,刻痕作同心圆状排列,这种排列形状符合现代声学里所说的圆板振动模式,并发现北流型铜鼓的基频都调到浊黄钟(相当于低音1)。该项成果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上发表,被认为是该刊成立10周年来重要的有影响的文章之一。万辅彬教授与李世红教授还发现铜鼓分为公、母,从声学上看,其依据是基频的高低不同。这些研究成果先后在英国剑桥“第六届中国科技史国际会议”、第一至第三届“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铜鼓与青铜文化国际会议”、“早期金属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以及《科学通报》《物理》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转载。对铜鼓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同,并被认为填补了铜鼓研究的多项空白,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考古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铜鼓研究课题组,至今已主持和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多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古代铜鼓研究通讯》上100多篇,其中部分成果已结集为《中国古代铜鼓科学研究》《北流型铜鼓探秘》等专著出版。铜鼓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反映,铜鼓研究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科技史特别是冶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理交融的研究方法也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鉴于万辅彬教授在铜鼓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1992年10月他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 2.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它是研究古代少数民族技术史的活化石,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除了研究铜鼓的铸造工艺外,还涉猎了壮族、瑶族造纸及酿酒等方面的研究。韦丹芳的硕士毕业论文“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广西贡川壮族纱纸工艺的研究”就是诸多成果中的优秀代表,发表在2004年《中国科技史料》上,她的研究成果还有“融水县杆洞苗寨水碾调查”、“广西壮、瑶、汉民族传统造纸比较研究”等。目前该研究室的师生正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濒危传统工艺进行调查研究,已有十几人投入到该项目的田野调查中,目前已对广西隆林苗族的蜡染工艺、广西三江侗族传统建筑工艺、钦州坭芯陶的传统工艺、壮族造纸传统工艺和瑶族草医草药进行了调查,这一合作项目将长期进行下去。2003年,万辅彬教授还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铜鼓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展研究,目前正在结题。 3.少数民族医学史研究。1982年,广西第一位医学史硕士学位获得者黄汉儒毕业后回到广西中医学院工作,将目标锁定在对少数民族医药史料整理及建立系统理论上。但由于壮族、瑶族等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千百年来,大量历史积累下来的壮、瑶医秘方、验方、疗法散落民间,没有形成文字记载,这使得史料收集异常艰难。黄汉儒等人通过了大量田野调查,搜集、翻阅了数以百计的地方志、正史和野史,考察了绵延数百里的花山壁画、铜针、银针等民族史和医史文物;并将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在研究中,如1985年,广西文物考古队在武鸣县两座古墓中发现了两枚金属针灸用针,黄汉儒和他的研究生们对两枚针灸用针作了详细研究,发现了骆越民族2500年前使用的医疗用具。 黄汉儒等人历时6年,搜集到民族医药验方、秘方1万多条,民族医药手抄本、民族医药古籍及其他民族医药文物一批,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药物标本室和民族医药陈列馆,并对长期散居于民间的 5500位民族民间医生进行了造册登记,整理编撰了《壮族医药史》(1998年出版),1999年,该书获得国家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全国优秀民族图书一等奖,并被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医史专家蔡景峰誉为“壮族医药史上的里程碑”4。《壮族医药史》填补了壮医史上医药专著的空白。 此后,黄汉儒等人整理编撰的《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共收集了失散民间的民族药方几千条,是壮、瑶、苗等民族医学史的宝贵资料,并编纂了《中国壮医学》《中国瑶医学》等民族医药专著10多本,发表了数百篇关于壮、瑶医药的学术论文,结束了壮医学没有系统基础理论的历史。2002年,黄汉儒等人主持的“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顺利通过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等组织的权威专家委员会鉴定,壮医药从此可称为“壮医药学”,提高了壮医药的地位。 4.壮族科技史研究。2000年,在自治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覃尚文等30余名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壮族科技史课题组开始了《壮族科技史》的编写工作。历时2年多时间,《壮族科技史》一书于2003年出版。该书以研究壮族科技发展史为线索,贯穿了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多学科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图文并茂,在地域处理上讲究古代与近代的结合,使古代的壮族先民与现代民族相互连接,相互印证。该书是我国有史以来编撰的比较系统的、全面的第一部壮族科技史。我国著名的科技史家陈久金先生在《广西日报》评价道:“这样规模的专门论述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科技史的专著,到目前来说尚属首次。”4可见其价值和意义。 目前,编写《壮族科技史》的专家学者们正在为研究编写《广西科技史》而紧锣密鼓地工作着,这将是广西科技史研究的又一个大飞跃。 (二)学科史 1.骨伤科技术史研究。在广西医药史研究中另一个有突出贡献的是韦以宗教授,现任北京光明骨伤医院院长。 1974年2月,在广西平南县工作的韦以宗被派往广西医学院进修西医骨科。在这里,韦以宗对西医骨科学进行了系统的研习。韦以宗发现,虽然我国的中医骨科学历史悠久,但所遗留下来的文献十分缺乏,且大多零散地存在于其他学科著作中。韦以宗萌发了撰写一本关于中医骨科发展史的想法,他用了3年的时间在广西医学院、广西玉林医学情报所的图书馆里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历史文献,对其中中医骨科学的内容进行了收集整理。1981年,他撰写的《中国骨科技术史》5终于完稿,两年后,时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的施杞先生慧眼识珠,在他的大力推荐下,《中国骨科技术史》得以出版。该书填补了骨科领域的空白。如今,这本书不但成为国内大中专院校的教材,还被翻译成日文,进入日本中医教育的课堂,促进了中医的国际交流。韦以宗凭借这一著作先后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出贡献知识分子奖、广西科技成果二等奖、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等奖励。《中国骨科技术史》一书的成功给韦以宗极大的鼓励,1988年他又主编了我国第一套骨伤科教材《中国骨伤科学》610卷本。2001年、2003年,韦以宗主编的《中国骨伤科学辞典》7和《现代中医骨科学》8相继出版。 2004年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节目连续两天播出“韦以宗仁心铁骨”,介绍韦以宗发掘整理中医骨科学及中国骨科技术史的成就。 2.电磁学史研究 广西在物理学史方面研究成果最丰硕的是宋德生(笔名宋佰谦),曾任广西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 1978年,宋德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幸成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著名磁学家李国栋教授的弟子,西方电磁学发展史成了宋德生的研究方向。 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的第二年,宋德生被分配到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工作,一方面负责电子工业部的“现代化电子工业发展模式研究”的课题,一方面从事电子工程史和自然辩证法的教学。通过多年对中外电磁学史的研究,宋德生对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战略策略有独到的见解,先后在国内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文章。 宋德生的处女作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技术史著作《信息革命的技术源流》,该书虽只有5万多字(走向未来图书系列之一),但在全国也有很大影响。他在电磁学方面研究的代表作是和其导师合著的《电磁学发展史》,该书是他在读硕期间阅读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外文文献积累的成果,该书1981年完成手写稿,1987年才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关于静电学、静磁学、电力力学和经典电磁场论发展的科学史著作,是我国电磁学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该书出版后,全国有88所高校邀请宋德生做学术报告,北京大学一位资深的物理学教授给予的评价是“我为我们中国人能写出世界级的东西而感到自豪”。 宋德生在电磁学史方面的研究紧紧围绕一个“电”字,分电磁学史和电子技术发展史两条主线。单在电磁学史方面他的论文就有200多篇。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 1.企业技术发展史研究。企业技术发展史研究属于科技战略与科技管理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科技史研究的成果、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把握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以解决企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为目标,开展科技战略的宏观研究,体现了“以史为鉴”的特点。 2003年,万辅彬教授带领研究生共14人,开始研究编写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化公司的技术进步发展史――《技术进步――企业发展的永恒的动力――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化公司科技进步简史》(以下简称《动力》)一书,在教学与科研服务于社会方面作了有益的偿试。该书历时一年半时间里,六赴茂名石化,四易编写大纲,五易书稿,才完成了该书的编写工作。该书不仅记载了公司技术进步的历程,梳理了公司各阶段技术发展脉络,而且还总结了公司以技术带动整个企业发展的经验,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2005年该书正式出版,获得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化公司的高度评价,并认为是“献给茂名石化成立50周年的一份厚礼”。《科学时报》记者贺根生在《科学时报》2006年5月18日“科学・文化版”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书不仅是第一部记载茂名石化科技进步的史书,也是迄今出版的首部中国企业科技史书,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对企业技术发展史研究的空白。”“专门为一个企业技术进步立碑树传的专著,《动力》在我国却是第一本……它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对企业技术发展史研究的空白,为科技史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9 企业技术进步发展研究可谓是给科技史研究开拓了又一片新的天地。 2.科技人类学。科技人类学属于科学文化研究范畴,科学文化研究是科技史研究的延伸,有助于进一步凸显科技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以科学发展与文化演进的互动为研究对象,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传播和整合。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万辅彬教授就和南开大学的刘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博士生田松等人倡导开展科技人类学(科学人类学)的研究。2002年,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南宁举办了中国首届科技人类学研讨会,到会的有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北京大学刘华杰副教授等许多著名专家。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万辅彬教授、秦红增教授和韦丹芳先后发表了多篇有关科技人类学的论文,如万辅彬的《科技应用:科技人类学本土化的新走向》,秦红增的《天人合一:从神话到哲学的文化嬗变》,黄世杰的《揭开蛊毒之谜》等等。 (四)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科技重大事件往往是科技发展的里程碑。每当世界出现重大科技事件,梁国钊都会以特有的专业敏感性密切注意事态进展,从自己研究方向的视角给予理论思考,如超导热、克隆热、非典的出现都引起了他密切关注。其中关于超导热的《超导研究突破的方法论启示》,一发表就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文中对超导材料选取的哲学预言很快被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刘宏宝的实验证实。“非典”期间,梁教授密切注意非典病原探索的进展,并适时组织了《论钟南山精神》、《非典病原发现的方法论反思》、《非典病原探索中假说方法运用的反思》3篇论文,分别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医学与哲学》和《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连同《浅析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可行性》、《从结构方法学到面向对象方法学》一起5篇论文,一年内在科技哲学全国四大专业杂志发表,这在广西科技哲学界处领先地位,在全国科技哲学界也不多见。 现代科技重要人物特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现代科技舞台的主角,研究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梁教授第一篇专门研究重要科技人物的论文《爱迪生科学方法研究的特点》发表在《学术论坛》上,迅即被多杂志转载。其专著《科研与道德》是国内出版最早的科学道德方面的著作之一,而《失败的科学》则作为国内第一本从方法论视角系统研究科学失败的案例式专著。 梁国钊教授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著述约170万字,包括5本著作(其中1本2人合著)。论文约70篇,科普文章120余篇。这些著述有18篇(部)被《新华文摘》等7家报刊转载、索引。 从事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研究的还有广西大学物理系的阳兆祥教授,他的论文如《爱因斯坦与马赫》《牛顿的绝对空间的再认识》等都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1992年,阳兆祥教授负责组织了该年在广西大学逸夫楼举行的“纪念德布罗意诞辰暨量子物理史学术讨论会”。 (五)其他 广西民族学院的李瑶曾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科技史研究。她是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科技史学的第一人,曾先后师从教育家陈鹤琴、史学家扬荣国等先生。其著作《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史》问世后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她的科学史方面论文涉及了教育、天文、医学、历史等多个领域,如《珍重先进成果正视落后原因――中国古代科技教育初探》系列文章等20余篇。 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容志毅教授师从姜生教授从事中国道教文化史研究,主攻道教科技史。完成国内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出版道教史专业著作4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 1987年,原广西科协副主席王铭洛等人进行了陶瓷科技史方面研究,发表了论文《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对殷商“白陶”的科学探讨》,该成果1988年获自治区科协优秀论文奖;郑连第等人还对广西的灵渠进行过较详细的研究,1986年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了《灵渠工程史述略》一书。广西大学的罗汉军对中国建筑史研究有较深造诣,曾在《中华建筑》上发表《中国建筑空间意识的形成与发展》(1995年第2期)等多篇论文。 另外,蒙绍荣教授的科技史方面代表作《历史上的炼丹术》获得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并于1996年被评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4月与人合著的《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晋卷》列入国家社科规划“九五”重点课题。 三、广西科技史研究的经验与特色 (一)经验 回顾60多年来广西科技史研究发展历程,广西科技史研究人员由少到多,研究方向由一元到多元,研究范围由区内到国内再到世界,研究成果不断,在国内外同行中影响日渐增大。其经验可概括为: 1.科技史研究者重视打实打牢基本功。科技史家杜石然提出搞科技史研究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西科技史研究成果突出的学者,如梁国钊、万辅彬、宋德生和黄汉儒等,虽多是理科出身,但正是因为他们读书破万卷,在文科方面有深厚的功底,科研时坚持文理兼融,所以,在多个领域研究都取得可喜成果。另外,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交叉点上寻找生长点,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收集等,也是广西科技史研究的重要经验。 2.紧紧抓住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题开展研究,并不断推陈出新。如黄汉儒的医史研究,从壮族医学史研究发展到苗、瑶等少数民族的医学史研究;万辅彬教授从早期的铜鼓研究,发展到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再发展到如今的科技管理与科技战略、科技考古、传统文化研究等,他们的研究都是在抓住了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不嚼“别人嚼过的馒头”,推陈出新,从而开拓新的领域。 (二)研究方法特色 1.注重田野调查 由于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瑶族等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故千百年来,这些民族的“科技史料”没有形成文字记载,而主要以传统工艺、民间传说和口碑史形式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所以,第一手资料往往要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获得,如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开展的少数民族医药资料挖掘整理工作,资料的重要来源就是田野调查;广西民族大学进行的科技史研究,田野调查是重要的方法。像铜鼓研究、《贡川壮族纱纸制造传统工艺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和《壮族医学史》等等研究都得益于田野调查。 2.注重科技考古 黄汉儒等人开展的少数民族医学史研究,运用了大量的科技考古手段。万辅彬教授领导的极有地域特色的铜鼓研究,运用金相分析、频谱分析、同位素分析等一系列现代科学实验手段,对考古发掘出的文物进行二次信息提取,揭示了其技术奥妙和科学内涵,并先后在《科学通报》《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料》等核心期刊,这都是运用科技考古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3.注重与人类学结合 人类学在地方性知识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积累,很多方法值得借鉴,如壮族医学史研究、瑶族巫医与草医研究、南方巫蛊的科技人类学考察等,都是科技史研究方法与人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四、建 议 推进广西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除坚持以往的成功经验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广西科技史界学者应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 不断进行交流总结,是科学创新精神得以永续不衰的保证。如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该实验室能培养出11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其经验就是该实验室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倡导自由的学术氛围下,频繁进行学术交流和问题讨论。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在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积极活动下,广西科技史研究异常活跃,参加研究的人数多,人员覆盖面广,从而培养了许多广西今天的科技史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如侯德彭、万辅彬、梁国钊等等。如今,虽然研究会还在,但各种活动却相对少了很多。所以,应重新发挥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作用,以它为纽带,推动广西科技史界学者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并交流经验,鼓舞斗志、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组织一支热爱科技史的多学科青年队伍,在老一辈学者的支持下尽快成长起来;二是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优秀的本科生是研究生良好的生源保障,优秀的研究生为研究工作的开始创造有利的条件。三是提倡业余和兼职研究并重。 (三)建立科技史图书档案馆 档案馆可以为科技史研究提供众多的图书资料,还可收集广西濒危的传统工艺品、档案资料、民俗民歌、古籍和仪器等,另外也可以收集著名科学家的手稿、书信等。这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技史论文:经国以自强为本教育以人才为先武汉大学: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让我们看看武昌起义前后,湖北自强学堂向武汉大学的转变历程。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外语)、算学、格致、商务4门,重视科技教育。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门。自强学堂是晚清洋务运动后期建立的一所新式科技工矿学校。 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改名方言学堂。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方言学堂因教育经费紧张被迫暂停办学。此后湖北时局动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迅速灭亡,方言学堂无法立即复校,办学中断。 1913年,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6所高等师范学校,决定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9月,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并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法、理、工4个学院。1929年2月,法学家王世杰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正式校长。他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能满足于现有的4大学院,提出要把学校办成拥有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的万人大学。1930年3月,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l期工程正式开工。1932年3月,学校由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1934年武汉大学由于体育成绩显著曾受到民国教育部表扬并通令全国大专院校,授予时任体育、卫生主任为教会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体育教学方案执行人。1935年,学校开办研究生教育。1936年,学校成立农学院,从而发展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2个研究所的综合大学。 1937年,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统一进行招生考试,从而跻身“民国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发动“七七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此后上海、南京相继被日军占领,武汉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国共两党大量政治军事人士云集珞珈山校园指挥对日抗战。1938年,因日军攻打华中地区,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农学院并入国立中央大学。武汉沦陷后,日军将武大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复校委员会,1946年10月,学校迁回武昌珞珈山,恢复农学院。1947年,学校设立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国立武汉大学是武大百年历史中办学质量最高、国际影响最大的阶段,至今仍无法被超越。 1950年,武大副校长吴于廑教授在全校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动员大会上,把“国立武汉大学”牌楼按由左至右顺序来读,以《学大汉武立国》为题,作精彩讲演,使师生员工深受鼓舞。“学大汉,武立国”从此名满天下。武汉大学的理工科也一直有着优秀的传统。 1993年,自强学堂建校100周年之际,校务委员会审议决定,武汉大学新校训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武汉大学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武汉大学20世纪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武汉大学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武汉大学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目前,在科技教育方面,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还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则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译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译》、学术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等成为新时期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1893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至今已经历了118个春秋,这悠长的历史纵观全国高校也难有几个能匹敌。这些年岁中有进步、有失败、有革命,更有发展,武大人心中那厚重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常常是其他大学的人无法拥有的,而闻名遐迩的珞珈山校园中随处散发的文化底蕴更仿佛是自然天成。 百年名校,人文荟萃;珞珈山下,卷帙飘香。值得特别一提的是,600多万册馆藏图书,居全国高校第2位。曾在武大任教的易中天教授曾经说过,武汉大学的图书馆是当时吸引他来到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科技史论文:十七大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2007年10月31日下午,科技部三里河机关火炬中心会议室。北京用友软件集团、北京启明星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微点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华为公司驻北京代表处等10余家民营企业代表与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部火炬中心、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的领导和专家们共聚一堂,共话“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座谈会由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部火炬中心主办,科技日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杂志社共同承办。 座谈会由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刘振堂主持。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会长韩德乾在会上指出:“民营企业要把十七大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以十七大精神为动力,肩并肩手拉手共同创建美好明天。” 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汤东宁介绍了他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情况和心得体会,他认为,学习十七大要明确十七大有哪些新观点、新思想、新主张、新任务。 科技部火炬中心党委书记张序国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党的十七大召开是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关键时期,意义非常重大。主要体现在:第一,十七大是一次统一全国人民思想和意志的会议,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路线。第二,十七大准确指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审时度势做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同时,明确了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十七大把科、教、文、卫明确提出,并将科技与经济紧密联系一起,提出科技是国家战略核心,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必须以科技为支撑。 针对民营企业发展,张序国指出:十七大完善了基本经济制度建设,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民营企业迎来大好发展机遇。张序国指出:“民营企业应做好思想准备,把握十七大机遇,认真理解十七大精神,为进一步谋划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真正做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学习委员会主任彭树堂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自己很有感触:民营科技企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成果。改革开放30年,民营科技企业这条路是科技工作者探索出来的,是科技知识分子的一个创举!” 在聆听各领导谈话后,企业代表根据自身体会和企业实际情况讲述了各自看法。 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赵武进书记说,自十七大召开以来,公司员工都在关注十七大、学习十七大。此间,员工受到很多教育和鼓舞。为了贯彻十七大精神,企业将加大力度搞自主创新,在自己强大同时不忘回报社会。 北京东方微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亚葵感言道,民营企业发展真正敢上了好时代,国家给予了自主创新战略性高度,这给了我们民营企业发展机遇,民营企业的创业、生存、成长之道,就是自主创新。但是,民营企业发展着实有很多困难,在自主创新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呵护,需要好的创新环境和成长空间,呼吁国家能够在这方面给与更多支持。这引起了与会企业代表共鸣。 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十七大给了民营科技企业以历史性机遇。现在正是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黄金时期,民营科技企业应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机遇,继续担当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贡献。 史家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是一所享誉全国的京城名校。1991年,学校明确提出了“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指导思想和“三全三爱三服务”的办学宗旨。1992年,卓立校长确定以“和谐教育”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屡经修缮改造,以“绿色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和谐校园”为指导理念的现代化史家小学新校舍于2005年5月8日建成,学校在原有基础上迈上了新的台阶。 近些年,学校先后被评为东城区以及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环境示范校,东城区科技示范校,市级德育先进校、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外事工作先进单位、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少先队工作特色校,先进教工之家、小学学生营养工作好单位,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优成果突出校。学校少先队大队获市“星星火炬”奖。同时史家小学还成为中国最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成员之一。 这是一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无论在艺术、体育还是科技方面,学校师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6年3月,中国科协与史家小学共同投资建设的一个试验项目――史家小学科学教育资源中心成立。资源中心的主体为学校科技馆,由科技馆主馆、科技长廊、创新工作室、木工房以及三个科技教室组成,它不仅为史家小学及周边社区青少年提供免费科学实践的机会,更为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多年来,学校坚持将科技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朱一帆同学设计的夹心肥皂,曾获得北京市优秀发明奖。刘岸同学发明的刻度毛衣针,获得了第八届北京市发明展览铜牌,并获得国家专利。石天旭同学设计的新型饮料瓶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异想天开》栏目播出。潘丹琳同学发明的防“非典”游戏棋和讲卫生好习惯游戏棋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东方时空》《大风车》等栏目报道;她于2006年5月发明的奥运礼仪棋获得了第五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银奖;在《中国少年报》《北京晚报》《中国科技奖励》杂志和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拍摄的《小小少年的发明故事》中,分别刊登和报道了她的事迹。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伟大祖国即将迎来60华诞之际,在国际天文年的钟声敲响之后,史家小学的师生们充分发挥聪明智慧,在天文科学知识普及和创造发明活动中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绩,为学校的70周年大庆献上了一份厚礼。在张培华老师的辅导下,刘健庭同学发明的绿激光寻星仪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金雨晴,李珏菲发明的新型光路演示箱获得了二等奖,刘听睿,吴惠琳、李昕钰发明的夜光书在北京市中小学生天文观测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师生申报了5项国家专利,另有4项发明正在设计之中。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教师,史家小学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科技教师队伍。孙雷老师不仅在模型制作方面是个行家,在发明创造中也取得过很好的成绩,他发明的书包曾获得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金奖。张培华老师不仅在天文科普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创新教育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辅导的学生频频获奖,获得专利,他本人也拥有多项专利,曾获得香港国际专利发明博览会金奖。 中国科技史论文:中国翻译史上的科技翻译高潮和西学翻译高潮之比较 摘 要:从明末清初至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了两次翻译高潮,即科技翻译高潮和西学翻译高潮。它们在翻译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也在延续时间、译者队伍、著述情况及翻译主张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科技翻译 西学翻译 相同点 不同点 1.引言 明末清初,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东南沿海,许多西方耶稣会士以“科学传教”为名进入中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与当时的中国学者合作翻译科技著作,由此引发起科技翻译高潮,被称为中国翻译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有中国的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及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日耳曼人汤若望等。与这次科技翻译高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1919年以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翻译活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不断向西方探求真理,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及哲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掀起了西学翻译即中国翻译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是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等。我国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与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略谈两者的相似点,着重讨论两次翻译活动在延续时间、翻译形式、著述情况、翻译主张、翻译影响和意义方面的不同之处。 2.两次翻译高潮的相同点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至前的西学翻译都采用过中西合译的翻译形式。在科技翻译时期,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开了“中西合译”之先河,熊三拔、汤若望皆仿效此法与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陆续译出一些西方典籍。鸦片战争以后,西学翻译高潮前期,不审西文的中国士大夫与粗通中文的来华传教士也使用了中西合译的译书之法,他们中比较有名的是英国的伟烈亚力、傅兰雅和中国的李善兰、徐寿等。鸦片战争以后 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广学会等都有多部合作译著问世。 3.两次翻译高潮的不同点 中国翻译史上第二、三次翻译高潮由于涉及不同的翻译实践,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的思想方法,因此彼此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 从延续时间上看,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活动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止于18世纪中叶,延续了将近一二百年的时间。而西学翻译活动则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止于1919年前夕,持续了八十年左右的时间。 两次高潮的译者队伍也存在很大差异。科技翻译时期,在我国从事翻译的主要是外国来华的耶稣会士如意大利的利玛窦、罗明坚、熊三拔,西班牙的庞迪我和日耳曼的邓玉涵、汤若望等以及中国学者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冯应京、李天经等。西学翻译时期译者队伍比前一时期得到壮大。冯桂芬把翻译工作提到了为“天下第一要政”服务的高度。著名的翻译评论家马建忠主张振兴翻译事业以挽救民族危亡。梁启超在当时的维新派领袖人物中较早地译介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严复被称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他学贯中西,首倡翻译标准,一生译著颇丰,是近代卓越的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林纾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他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1](P91-92)康有为赞之曰,“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 从著述情况来看,明末清初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共译书400余种,其中有关科学的占130种左右,而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的译著就多达75部。[2](P447-448)从学科上来说,天文学和数学是明末清初传入的西洋科学的中心。“中国圣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这些中国土生土长的耶稣会士翻译了大量的科技书籍。徐光启共译历书一百几十余册。这一时期的典型译著有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等。在西学翻译时期,国人主译或国人与国人合译作品大大增加。严复独自完成了11部译著,其中他所译《天演论》、《原富》等“八大名著”最为有名。林纾一生翻译的西洋小说约有180余种,共一千数百万字,是其他译者无可企及的。[3](P120-121)林纾的代表译著主要有《巴黎茶花女逸事》、《黑奴吁天录》、《伊索语言》等。 从译论发展情况看,明末清初,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为代表的翻译家未能留下系统详细的翻译方法理论,但他们在一些著述中所阐述的对翻译的看法却极具创造性。徐光启强调求知,求真理,和抓重点,抓“急需”。他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李之藻主张“借我华言,翻出西义”并指出“学者之病有四:浅学自,一也;怠惰废学,二也;党所锢习,三也;恶闻胜己,四也。”杨廷筠指出了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急迫性,“……而我华人,又鲜肯虚心参究与其功力者。所以后先数辈,率皆赍志以殁,而学不尽传。”王徵提出了翻译资用思想,并指出在翻译材料选择上,应重“关切民生日用”、“国家工作之所急需”者。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翻译时期,则在我国的翻译思想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马建忠提出“善译”说,指出译文应“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他还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建议设立翻译书院来专门培养翻译人才。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译书》中说道:“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议之理;三曰,养能译之才。”“三义”论从译材选择,译名统一及译才培养三个不同角度进行了精辟的理论论述,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意义。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明确提出了翻译的原则和标准。这著名的翻译“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4](P65-71)他还提出了“达旨”或“译述”的翻译方法并主张重视“译才”。林纾主张“存旨”,要求翻译达到“神会、步境、怡神”境界。他 强调指出,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译者须与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相交流。[5](P48-51) 4.结语 明末清初进行的科技翻译,促进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为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但这一时期没有留下宝贵的翻译理论财富。从鸦片战争至前的西学翻译时期,中国的翻译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翻译论争非常激烈,翻译理论精彩纷呈,取得重大发展。总的说来,两次翻译高潮推动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形成,在中国翻译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科技史论文: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科技教育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需要把培养年轻一代的科技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历史课堂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科技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探讨: 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 科技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对科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妥善处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简单机械的传授只会使学生静态、被动地吸收知识,变成科技知识的“存储器”,而不是科技观念的传承者和科技意识的实践者。只有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和直接经验,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对科技正确的价值观。 在七年级下册《科学技术(上)》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课后的思考题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引用大量的资料,仔细分析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详实地论证“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 二、要培养学生对科技的理解能力 科技素养的培养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掌握程度。现有的历史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科技史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持续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在有效了解科技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生领略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不为某些假象所迷惑,从而提高对科技知识的理解能力,这是进行科技教育的基本体现。 如在讲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课中的“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一目时,教师上课时用预先制作好的青龙桥地段的复杂地形模型,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请他们提出减缓坡度的方法,并根据当时的条件选择最佳方案。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由于是亲自动手实践得出的结论,印象就特别深刻,物理学上的力学等概念也显得容易理解了。通过动手实践,学生领悟到科技需要学习,更需要创造的道理。 三、要培养学生对科技的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基础是探究,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新。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人类的光明,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究、失败、再探究,终于发明了电灯。科技探究是新课标的灵魂,科技探究能力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体验科技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技方法,发展科技探究所需的能力并增进对科技探究的理解。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通过各种教学资源,以保证活动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科技探究过程,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学会科技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技素养。 四、要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实践能力 同志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自然界丰富多彩、奥妙无穷,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教师苍白的讲解和书本的文字,对历史学科就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因此,教学必须注重它的实践性,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这一魅力无穷的殿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如在讲到“改革开放”时,指导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家庭或家乡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或问自己的父母长辈,或走访乡镇企业,或看城镇街道楼房的日新月异,或了解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写成历史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最后组织学生把各自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合作能力,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学科在社会生活、经济建设中的广泛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科技研究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历史课堂的科技教育,提高学生对科技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养成科技思维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科技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寓科技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以积极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同时以科学家的敬业精神鞭策他们,增强学生迎接挑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 中国科技史论文:科技创新及会计理论发展:历史轨迹与基本影响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客观规律和物质世界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造人工自然系统的活动,并由此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自十六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科学就与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管理思想和方法推陈出新,会计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也在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后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本文沿着近现代三次技术革命的历史轨迹,结合新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分析科学技术创新对会计科学理论发展的影响,并从成本管理会计的视角系统地阐述科技创新对会计技术和方法的重大影响。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现代三次技术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其影响 (一)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及其影响 ―是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十八世纪60年代,是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革命的中心在英国和意大利。这次技术革命揭开其序幕的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而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1712年第一台蒸汽机的出现,使热能转变成为机械能。后经瓦特的改进和创新,在1765年首创单动式蒸汽机和在1782年制成双动式蒸汽机,并能够驱动机器直接进行生产。其大大推动了纺织、采矿、冶炼、机械加工等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交通运输工具实现蒸汽动力化,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工业革命也正是从新兴的纺织业开始并于1830年达到高潮,到十九世纪60、70年代,美、法、德等国也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将社会生产推进到机器时代。二是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十九世纪70年代,主要标志是以电机为代表的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1866年,号称近代德国科技之父的西门子,以电磁铁制成了发电机,为电器工程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1866年电机发明并在1875年前后用于工业生产,大大改变了动力设备和生产过程,随后又解决了远距离输电问题,使工业生产摆脱了地方条件的限制。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机、电话和电灯这三大发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电力技术革命。188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实现了电力技术产业化,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钢铁工业发展很快,也完成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发明”。人类历史跨进了以电作为动力、照明、通讯生产的“电气时代”,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扩张,并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飞跃。 (二)现代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 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在二十世纪40年代,是以原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发生于美国,其后发展至欧洲及世界各地,世界科技的中心转向美国,美国开始领导世界科技的潮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又有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发生了原子物理学的革命,为第三次技术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揭开了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并制成了第一颗原子弹,开始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给人类带来了生产自动化、科学实验自动化、信息自动化,生产效率成倍增长。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式。第三次技术革命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历史上空前的。它不仅显著地改变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而且改变着社会阶级状况和国家关系,为战后资本主义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第一产业急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 二、新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学科发展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的概况与基本特点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代表的第四次科学革命兴起于美国,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乃至全球。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在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横向科学、综合科学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下,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信息科技(IT)革命(有人称其为第四次技术革命)于二十世纪70年代兴起,并在二十世纪90年代后得到发展。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九大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新能源新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环保技术。新科技革命的特点表现在:一是规模大、范围广。这次新科技革命在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和生产技术的所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整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一方面,科学揭示了自然界更深、更广、更久远的层次和各种极限状态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另一方面,系统科学与生命科学正逐步阐明与人类关系更密切的各类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三是综合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以基础自然科学新成果为先导的高新技术成为现代技术体系中的领导者。各门类技术相互渗透与促进,并在某些技术领域围绕一个大问题或大目标的解决与实现而形成庞大的综合性技术群。四是科学对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指导了技术革命,而技术革命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科学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生产的过程大大缩短,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如果说前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一个工业化社会,那么这次新科技革命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后工业化社会”,即信息社会。它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使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交易方式和货币电子化、企业虚拟化和学习化的趋势大大加强。 (二)新科技革命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学出现了高度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一方面科学的分支越来越多且细;另一方面,在各个学科之间又出现了一系列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这些学科的产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产技术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迅速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边缘学科。边缘学科是对现实世界不同层次的交错点进行研究,在两门以上学科的结合上成长起来的学科。它们是应用一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另外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使不同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揭示物质世界不同层次的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二是综合学科。综合学科是以特定的物质世界的客体为对象,采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之进行研究的学科。例如: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它们都是原有学科在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的基础上又产生的一批综合性学科。这标志着现代科学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们希望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三是横断科学。它不是以客观物质世界的某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为对象,而是以许多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的某一个特定的共同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其研究对象覆盖各门学科的横断面,带有方法论的性质。例如: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老三论”)与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新三论”)等。“三论”所代表的新兴基础科学不同于以往的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研究对象是许多物质运动形态和过程中某一共同的侧面,即从不同侧面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以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三、科技创新对会计科学体系发展及会计管理范式的影响 (一)科技创新对近现代会计科学发展的影响 一是近代会计。会计之所以能从古代会计跃进到近代会计阶段,科技进步发挥很大的作用。中世纪意大利城市商业和金融业的繁荣要求改进和提高记账方法。1494年,卢卡・巴其阿勒《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的出版被认为是近代会计开始的里程碑。但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仍比较缓慢,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才有了较大地发展。特别是适应大生产需要的股份公司的出现,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起了会计服务对象和内容的变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产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社会化和激烈的竞争要求改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核心是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随着泰罗制的广泛应用,“会计如何为提高企业的生产和工作效率服务”的问题产生。作为初步尝试,一些与此相联系的方法开始引进人到会计中来,如“标准人工成本”及其延伸出的“标准材料成本”、“标准制造费用”和“成本差异”等。1919年美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推动着标准成本会计突飞猛进。这一时期,会计方法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比较成熟,而成本会计的产生也被认为是会计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二是现代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离。从二十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战后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迅速提高;资本进一步集中,企业规模日趋扩大,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经营更趋复杂。特别是股份公司这一经济组织形式得到很快的发展。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为特征的,为保护“外部利益人”所有者的利益,逐渐形成了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接受“公认会计原则”约束的会计,即财务会计。同时,为适应企业内部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的需要,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直接冲击了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而代之以现代管理科学。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功应用,为现代管理会计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早期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拓展了会计的管理职能,即从解释过去转为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基于管理当局的对内部会计信息的需要,管理会计逐渐地同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一个与财务会计相独立的领域。二十世纪60年代,管理会计的各种专门方法和基本体系初步确定,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是近代会计发展为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会计新学科的出现。自从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始显现,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met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更是使人类跨入到信息时代。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融入到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潮流中,以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所以会计呈现出新的趋势,出现了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国际会计的产生发展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会计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电算化会计,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逐渐发展到电算化,这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促进电算化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电子商务会计,电子商务作为商品贸易形式中的新兴方式,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打破了传统贸易形式的时空间限制,使企业与消费者、合作伙伴及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得到极大的增强,大大加速了全球信息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作为电子商务与传统会计的结合物――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对传统会计的确认基础、计量标准、报告内容及至整个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科技创新对会计管理范式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次科技革命使簿记完成了向近代会计的历史跨越,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质的飞跃,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则使现代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得以建立从而形成现代会计学科体系,而新的科技革命则使企业管理向集成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会计管理范式趋于虚拟化。我国学者王开田指出,会计管理范式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会计假设虚拟化与会计反映客体的虚拟性。会计假设虚拟化。会计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之间相互渗透,很难分清会计主体的边界,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复存在,相应地持续经营与分期核算假设也就失去了基础。二是会计程序及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创新。会计程序的创新。由于会计假设的动摇,传统“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会计行为程序已不再适用,而是改为事件驱动方式(Event Driven),即平时只是将原始信息分类输入数据库中,把信息使用者所需信息按其动机分类,并按分类设计程序。当使用者需要某种信息时,使用不同的事件程序,就可获得不同的信息,实现会计信息的及时组合。三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创新。传统的现金制和权责发生制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金流动制的确认机制。这种机制既能全面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损益状况,又能反映现金流量、存量、流向和流速以及企业的偿付能力和应变能力,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的信息并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此基础上,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也必然更广泛使用。四是会计反映客体的虚拟性。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信息成为主要的经济资源,因而无形资产或虚拟资产已经成为会计反映的主要对象。五是会计规范的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中,会计规范标准有逐步趋同的趋势,逐步趋同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应该成为全球会计规范的准绳。六是会计报表的创新。会计报表格式上多样化,项目编制上按会计要素创新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信誉度进行排列,体现会计要素的质的区别;内容上不仅反映有形资产、历史成本信息、财务信息,还应反映无形资产、公允价值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方式上即采用适时报告、互动式按需报告和报告的无纸化。 四、科技创新对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影响:以成本管理会计为例 (一)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制造环境及其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冲击科技创新与发展带来的新制造环境具体体现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由各计算机功能软件集合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电脑辅助工程(CAE)、弹性制造系统(FM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多个系统,将“人”、“设备”、“信息”汇成一个协同的整体,以实现生产自动化、弹性化,达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灵活生产的目的。其主要特点是:生产弹性 化适应了市场消费的个体化;企业中对信息系统特别是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求更高;使企业生产高度自动化,大量需求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也要重组,改变以往的部门而以作业组(Work Team)为中心组织。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使成本管理受到冲击。主要体现在:一是成本结构的变化将导致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在新制造环境下,成本的构成比例发生了变化,电脑辅助生产系统使得人工成本比重大大降低。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另外,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也会大幅增加。二是成本控制与管理困难,控制方法发生变化。传统成本管理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变化。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因此,成本控制方法将发生变化。例如:成本控制中心由各责任中心变为作业组;作业成本法得到应用等。 (二)科技创新引发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及其带给成本管理会计的新技术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就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成本管理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成本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一是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asting,ABC)与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作业成本计算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制造费用的分配上,它克服了单纯以直接人工成本等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局限性,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各种成本动因将间接费用和辅助成本更准确的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因此,ABC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作业基础管理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产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全部累积到最终的产品或劳务―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又表现为价值链。从购买产品或接受劳务的顾客那里收回的价值,形成企业实现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各有关作业所消耗资源价值总和后的差额,即为企业利润。作业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尽可能消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防止资源的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它将企业的工作流程视为一系列作业的集合,根据市场的需求,以顾客订单为起点,从后向前确定相关作业,核定作业消耗量、作业成本,揭示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动因管理、作业管理,以提高作业运行效率,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 二是适时制(Just In Time System,JIT)与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 Management,TQM)。JIT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销售)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货保持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即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TQM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和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TQM是一项通过多种政策和实务确保产品或服务超过顾客期望的技术,包括提高产品功能、可靠性、耐用性和服务性。成本管理被用来分析不同设计的成本后果、质量和提高质量的各个方面,包括停产、生产缺陷、浪费的人工和原料、服务电话的数量、顾客抱怨的性质、质量担保成本和产品召回。TQM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从而建立品牌忠诚度并帮助企业更快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三是是目标成本法(Target Costing)与生命周期成本法(Life-cycle costing)。目标成本法是从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直接产生的一种方法,它以给定的竞争价格为基础决定产品的成本,以保证实现预期的利润。即以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和企业目标利润倒推出目标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是估计和累计产品或设备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方法和程序。这里的“生命周期成本”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只是从产品和生产企业角度看成本问题,即所谓生产者成本,而进一步拓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视野看成本问题,即使用者成本。也就是说,生命周期成本识别的是一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到产成品的配送及服务的全部步骤),而传统的成本仅仅关注第三个步骤生产成本。 四是标杆管理(Benchmarking management,又称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日文为Kaizen)。所谓标杆(或基准)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内部最优的业绩标准来衡量自身的生产活动。标杆管理是一个过程,企业通过它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研究其他企业(或企业内其他部门)的最佳实践,然后实行改进措施以追赶或打败竞争对手。Kaizen具有“持续不断改进”之意,持续改进是一种管理技术,起源于日本生产商对质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所以,持续改进常与标杆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联系起来。它意味着管理人员不是一次性地确定基准,而是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基准和持续改进被称为“永无终点”的比赛。Kaizen成本计算是指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而致力于现有产品的制造阶段逐步降低成本。为此,经理人员和管理会计师必须深刻洞察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改进的潜力,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使生产经营经常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 五是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与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BPR是一种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按客户的需求对现有经营过程进行思考和再设计,重新组织其生产与管理职能,利用新的制造、信息技术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在全球竞争压力激增的情况下,许多企业都视流 程再造为降低管理生产成本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对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再思考,而成本管理通过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流程再造实施。与科技创新与发展历程相联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从MRP、MRPⅡ到ERP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中,MPR主要对制造环节中的物流进行管理,使企业达到“既要保证生产又要控制库存”的目的;而MRPⅡ则集成了物流和资金流,将人、财、物,时间等各种资源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为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随之产生。ERP在功能和技术上超越了传统的MRPⅡ,它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将供应链、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都囊括其中。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通过集成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是实现制造企业整体效益的有效模式。也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工具,将财务和成本管理纳入到系统中来,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与考核,并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六是约束理论(Theory 0f Constraints,TOC)。约束理论是帮助企业有效改进“周期(cycle time)”即原材料转换为产成品所需要的时间的一种战略技术。根据TOC,每个公司至少有一个瓶颈制约着其发展,约束理论可以识别并消除这些瓶颈。约束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链状相连的过程,如果薄弱的联结处得到了加强,那么整个链也就得到了加强。约束理论认为产品开发、配送和生产的速度是最重要的。约束理论使得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一味强调降低成本和费用,要在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量,“为了省钱而花钱”,以求得总体效益增加,这也是“成本―效益”原则的另一种诠释。 七是大规模定制(MassCustermization)与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ing Management)。许多企业发现,顾客希望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他们各自独特的需求。大规模定制(或称作大规模个性化生产)中,营销与生产流程均被设计以解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问题。这些重新设计包括大量小型的生产流程和特别的营销服务职能。在大规模定制下,多样化复杂生产会增加生产成本,尽管其营销和服务成本会降低。对于顾客众多且顾客对价格和质量期望不一的行业,大规模定制十分适合,也贯彻了顾客为本的理念。战略成本管理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了获得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成本管理,其基本要求就是要明确企业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定位,开展企业价值链和成本分析,重视和控制战略成本动因,从战略上寻求取得成本优势的途径。在战略管理的分析框架中同成本因素紧密相关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三个: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五、科技创新与会计科学理论发展的结论及启示 (一)科技进步对会计学科产生的重要影响 会计学科经过古代、近代而发展到现代的过程中,科技进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着现代会计技术和手段的使用,对会计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脱胎换骨的改变,促进着现代会计学的变革与发展,进而改变了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会计理论和实践的逐渐完善和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会计在未来接纳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了准备。会计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推动力量是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其进化规律可以概括为:科技革命一经济发展――会计发展――经济发展――科技革命。所以,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会计革命是共生互动的辩证关系。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已超越经济等其他影响因素,成为第一会计环境因素。科技进步在促进会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使会计学科的发展更加完善;会计改革与发展应与高科技的发展需要相适应,以更好地发挥加强经济管理的作用。 (二)高科技影响下现代会计技术与手段的产生 现代会计技术与手段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是具有共性意义的产物。我国在科技发展上经历过曾经辉煌的古代、停滞落后的近代和奋起直追的现代,纵观我国会计发展的历史,也同样如此。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新问题日益增多,企业会计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深化改革。这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因此,我国应抓住机遇,在推动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结合实际国情,进一步引进、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会计技术、会计方法及管理思想,以促使我国会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技史论文:高中科技史教学需要人文主义导向 摘要:高中科技史教学的困境并非是科技成就的不理解,而是教师观念缺陷。而理解了科技史的特点与中学科技史教学目标,就能以人文主义的要求来统率课堂的教学内容,解决高中科技史教学中的难点。 关键词:科技史;人文主义;导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学历史新课程应该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史的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被教师简单带过,教师并非不重视,而是觉得科技史教学难度大、又枯燥,所以只把重要科技成就按书本的逻辑告诉给学生了事。科技史教学陷入比较困难的境地。 一、科学技术史教学的困境与不足 困境首先来自教师对科技内容的不理解,因为历史教师一般高中读的是文科,所以对科技史中的科技现象、科学规律、重大科技发明原理等等知之不多,甚至一窍不通。所以课堂上教师常常照本宣科一带而过。因此,科学课的味道浓厚,没有体现历史学科的特性。但是中学科技史的具体成就按照书本表述就可以,不必再深入去探讨。按笔者看来,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在科技史教学中观念错误,没有理解科技史的特点与教学目标,所以教学内容唯一关注的就是科技成就本身,这就是科技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因此本文从科技史的特点与中学科技史教学目的出发探求科技史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二、科技史的特点 科技史是探索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历史学科。科技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但也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作为中学科技史的教学方向除了了解重大的科技成就外更要关注历史学科的教学特色,即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需求。 三、中学科技史教学的目标 1.为现实服务,主要体现在将科学史赋予意识形态的功能 比如,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更好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更自觉地投身于“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中去;再比如,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还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科技史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科技史的基本功能是打破文理隔阂,让理科学生懂得一些历史,让文科对自然科学有一个基本的概览。 四、中学科技史的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1.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内容首先要有人及科学家本身的活动 因为科学史特别关注科学家的生活和思想。正如人文主义传统的其他分支一样,科学史研究的焦点是人,却是很特殊的一类人――科学家。有了人,课堂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当然,科技史课堂中的科学家必须有科学家的特征,他们的特征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崇拜。他们主要是科学传统的载体,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他们的卓越代表。 2.科技史教学必须大力宣扬人的创造精神 科学史的教育意义,不仅在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更要让他们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明智的看法:科学是人类的创造,人不应成为自己成就的奴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介绍具体科技成果内容的时候,必须交代这些成果取得是科学家并没有被本已存在的思想或技术所束缚,而是超越前人的经验与成就有创新性地发现。蔡伦改进造纸术、牛顿的万有引力提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莫不是这种创造的体现。让学生了解这些科技成果,不但使学生认识创造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而且能自觉不自觉地培养创造的意识。 3.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贻害人类 科技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取决于人自己,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人如何运用它。科学技术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开启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因此,科技史教学中必须有科技影响的内容,当然其影响既有对人类社会发展积极影响的内容,也该提示科技发展对人类的负面作用。让学生思考人类该怎样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后果,积极影响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而科技带来的对地球资源无节制的利用、环境的破坏,甚至于核武器威胁全人类等等此类科技的消极性,更是需要学生去深思的问题。 总之,科技史是探索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历史学科。如科技史杰出学者萨顿所说:“无论科学活动的成果是多么的抽象,它本质上是人的活动,是人的满怀激动的活动。”因此课堂上有了科学家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科技史教学,才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历史课。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五乡中学)
图书管理论文:基于UML的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摘 要:对uml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分析了基于uml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要点,包括模型的设计和实现过程,然后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uml;图书管理系统; 建模设计;开发应用 一、uml概述 所谓的uml,英文全称为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也就是同意建模语言,是一种用于编制系统蓝图的标准化语言,常用于复杂系统建立可视化系统模型。 1.静态建模。uml提供了诸如类图、例图以及实施图和组件图等众多图来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静态结构建模。类图(class diagram)主要用于对系统中类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例图(use diagram)主要用于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实施图(deployment diagram)用于对节点处理和节点活动的配置;组件图(component diagram)用于组件以及组件之间关系的显示。2.动态建模。uml用于动态建模的图主要是协作图、顺序图、状态图以及活动图来对系统的动态进行建模。协作图(collaboration diagram)是从空间上对系统中对象之间消息的发送和接受进行描述,顺序图(sequence diagram)则是从时间上进行描述,状态图(state diagram)则是用于对对象状态变化进行建模的;活动图(activity diagram)是按照活动控制流程制作的流程图。3.正向工程。将模型转化成代码被称为正向工程,可以实现模型向具体语言的映射。正向工程中的元素测试可以借助况图来实现,而类图可以将模型形成具体的代码。4.逆向工程。与正向工程相反,逆向工程是实现代码向图形化模型的转化,是把代码转化成模型的过程。逆向工程主要功能是保证系统同模型的一致性,使得模型能够准确而真实地反映出系统现状。 二、基于uml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 基于uml的图书管理系统开发,主要的两个步骤时建模和实现,建模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实现,一个是需求分析,然后就是系统模型的设计(主要是设计例图、交互框图和合作框图)。以下就借助rational 来对建模过程进行统一的描述,其中的图形是利用rationa-rose工具进行绘制的。 1.需求分析。图书管理系统中的主要角色是由两个,一个是图书管理员,另一个则是结束这,其中图书管理员就是此系统的用户,而借书者则是客户,这两者的联系都设计到了书记。其中图书管理员实现借书者的功能,如果使用例示图就可以表述为:借出书目(lend process);预订( make reservation)和删除预订(remove reservation);增加数目(add book);删除书目(remove book);增加标题(add title)和更新标题(update title);增加借书者(add borrower)和更新借书者(update borrower)。 (1)例图设计。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需求划分为三个子模块:管理子系统(management subsystem)、借书子系统(lend subsystem)和购书子系统(purchase subsystem)。其中管理子系统包括对图书的书名增添以及更新、增加和更新借书者信息这四个主要过程;借书子系统包括对书目的返回、预定和删除预定这四个子操作;购书子系统则包括了增加和删除书目两个过程。因此图书管理系统的主要构成可以表述为图1。 在图书管理系统中角色主要由管理员、借书者组成,两者是通过书联系一起,即借书和还书两个操作,同时在管理者和书籍之间也存在着管理员返还、购置和借出书籍等过程。(2)合作框图和交互框图设计。在进行借书此操作时,管理员首先需要对读者的节约证件进行检查,保证读者是拥有有效证件并且所借最大书籍数目是否借满,在以上条件均满足的条件下,系统才会依照搜索的条件对图书馆中的图书进行搜索,获得书籍的数目,如果还存在未借出的书籍,就将此书借出并且对书籍的数目减一,同时对书号包含的借阅标志位取反表示此书已经借出。同样,在进行还书过程中也可以按照将整个过程分为准备工作和完成工作,准备阶段是管理员了解书籍信息并按照每本书的信息检查归还日期是否超过了理应归还的日期。完成阶段就是将此书书号等级并且将标志位归还为零,同时将此书的数量加一。(3)模型实现。实现图的主要用途就是将现有的系统模型转化为具体的代码,此过程需要使用到逆向工程,目前众多的uml建模工具都是可以提供这种转化或者映射的,例如:rational rose就能够成功实现模型想java,vc++和vb等语言的转化。存在于uml中的许多类都是可以在正向工程汇总 使用,这些类在系统中都是存在一个类似图的。每一个顺序图对象都是可以借助一个类实现,对象则抽取其中的某个具体功能。然后将这种类映射到具体的语言就能够成功实现代码了。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自定义了一个基类用于表示角色,这个基类借助继承就能够创建借书者、书籍和管理者的具体对象了并且加入对象的特殊属性,同时,借书者这个类同书籍信息和读者信息两个类有着紧密的聚合关系,书籍类则与书籍的详细信息、价格和登记等有聚合关系,通过此种划分,部分类中的属性和相关的方法就已经可以定义了。 2.系统设计实现。系统模型的设计完成之后就要上机进行编程设计了,本系统可以使用java加上oracle数据访问技术实现的。在此系统中,设计了抽象的架构视图帮助开发者实现具体的路标,并且对于任务的分配和具体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基础上设计了组件图,它主要显示在软件组件中各代码本身的结构,对于各组件的关联,包括源代码,编译代码等提供了帮助,为此设计了图2的组件图为具体系统在web上实现提供了帮助。 三、小 结 对于一个图书馆而言,图书管理系统对于图书的借阅和归还整理都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同时数字图书馆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是一件很复杂的软件设计项目,需要依赖数据库管理知识以及具体的编程语言和应用软件提供帮助。图书管理系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模块,也是对大型软件系统的一种尝试,借助uml的强大功能来设计图书管理系统能够较为简单地实现模型向代码的映射并且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制作图书管理系统的方法。 图书管理论文:正确处理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间的关系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图书管理人员怎样与读者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是馆员与读者和谐的关键所在;加强对读者的思想 教育 ,是馆员与读者和谐的重要途径;及时制止馆读间的冲突,是馆员与读者和谐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人员;读者;关系 一、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是馆员与读者和谐的关键所在 “读者第一”是图书管理人员始终坚持的服务理念,建立和谐的馆读关系,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馆员的职责所在。在馆读互动关系中,馆员居于主导地位,也是避免矛盾的主要一方。 1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坚持“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和宗旨,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应理解和尊重读者的地位。在进步的法治社会中,人与人是平等的,但在为读者服务工作中,馆员与读者所处的地位却是不平等的。这个不平等绝非人格上的不平等,而是服务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二者是服务与被服务、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读者有诸多选择的权利和自由,而馆员却只能恪守职责为读者服务,无权选择或拒绝为某位读者服务,这是对馆员这一特定职业角色的要求。如果馆员不能正确理解这种关系,对读者的权利与地位有抵触心理,就很难做到自觉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其二,应把服务当做一种快乐。服务必须发自内心,这是实现优质服务的前提。馆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把服务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应该从更高的境界去看待服务,从工做中寻找并享受快乐,从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其三,应注意满足读者的精神追求。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馆读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人际知觉关系,为读者服务绝不仅仅是“物”的满足。读者不仅关心他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是否得到所需要的 文献 与知识,也看重他在接受服务过程中的精神感受,即心理满足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为读者服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情感沟通、身心愉悦等精神满足,与文献和知识的获得同等重要。 2 具备良好综合知识。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具备培养读者阅读兴趣、方式和方法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馆员要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工作作风、管理水平、服务态度等来吸引读者、感动读者,赢得读者的尊敬和信赖。读者到图书馆接受服务的动机和原因,是获取文献和知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与馆员发生摩擦。图书馆高品质的服务,仅靠礼貌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服务的能力,而要取得最佳的服务效果。馆员具有丰富的知识非常重要。因此,馆员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渊博的学科知识,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与读者进行“知识沟通”,特别是在 网络 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时代,馆员应有精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满足读者新的需求,同时对文献特别是馆藏文献了如指掌,这样为读者服务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另外,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图书馆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活力源泉,图书馆员的一言一行会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甚至他们的一生。因此,图书馆员要特别注意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形象,牢固地树立起“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充当好读者良师益友的角色,诚心诚意地做好读者的服务工作。诚则生信,信则感人,馆员在工作中把读者视为主人,把读者的需求当做自己的需求,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尊重读者并使读者信赖你,进而尊重你,积极地配合你做好服务工作,将会给读者以感染,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历练健康心理素质。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馆员每天都要面对不同背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需求和目的的读者,要应对自如、使读者满意,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们应付、承受和调节各种心理压力和进行正常心理活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情绪调节和心理活动的稳定性上。心理素质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个性、气质等方面的特征,还会对人处理各种问题、应对各种事件以至于事业的成功与 发展 都产生重要影响。馆员的心理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灵活的反应能力,出色的表达能力,较强的自控能力以及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完美的气质和豁达的性格。馆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在平时工作中有效地避免馆读矛盾的发生,或者是在馆读矛盾发生后能够冷静、理性、灵活地予以化解,不至于和读者之间形成对立状。 二、加强对读者的思想教育,是馆员与读者和谐的重要途径 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一定的教育职能,它在引导大学生读者的信息需求和阅读的同时,还担负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从而与图书管理人员和睦相处。 图书馆对大学生读者的内在修养和文化知识的全面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读者对图书馆员工作的不理解和对图书馆规章制度的不了解,有些院校图书馆对新生读者的入馆教育重视不够,程序过于简单,时间也过于紧张,新生读者在入馆教育中对图书馆和馆员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层,缺少深入的了解,有的干脆没受过人馆教育,老生读者的后续教育也跟不上。因此,在其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过程中,会造成很多问题,比如不注意代书板的使用,弄乱图书的排列顺序,污损图书,文献查询方法不清楚,用各种不正规的称呼来称呼图书馆员等。这就导致图书馆员工作强度加大,影响其工作情绪,甚至导致图书馆员向读者发泄情绪等现象。因此,图书馆应该在新生入馆教育中加强规章制度、环境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让新生一入馆就能深入地了解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图书信息资源的利用。尊重图书馆员的人格尊严和劳动成果。图书馆员也应经常督促读者使用代书板,强调使用代书板的重要性,并教给他们如何按索书号找书,以保持书架的整齐。图书馆还应经常开设一些图书馆文献信息利用方面的讲座,让读者能最大程度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加深对文献信息功能的理解和对图书馆员工作的尊重。另外,读者对馆员的礼貌问题是影响两者关系的因素之一,因此图书馆还要担负起对读者的礼貌教育责任,在入馆教育中应对新生读者提出语言规范的要求,对一些称呼不恰当或是不礼貌对待馆员的读者,要加强思想教育,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大学生读者文明阅读,图书馆领导也要正确对待读者和馆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馆员对于没有礼貌的读者也不能放弃礼貌,要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读者,赢得读者的尊重和理解。 三、及时制止馆读间的冲突,是馆员与读者和谐的必要手段 1 学会尊重和赏识读者。心 理学 告诉我们,尊重别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在人与人关系中,尊重别人将会赢得别人 对自己的更多尊重。馆员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首先要有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尊重读者,理解读者渴求知识、潜心学习的心理需求,善于捕捉读者的优点并能恰如其分的加以赞赏,使读者到图书馆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感到个人的尊严受到管理人员的尊重。这样,馆读关系就会变得融洽,读者也会对馆员的劳动多一份理解,一些矛盾就会化解在萌芽状态。特别是当听到读者的怨言和意见时,馆员一定要保持冷静,更加尊重他们、欣赏他们,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尽可能地包容他们的观点,让读者在感动中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这样才能起到稳定情绪、平息冲突的效果。 2 设身处地思考问题。许多情况下,馆读冲突是由于馆员与读者存在着心理差距而造成的。双方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也就不同,从而产生歧义。其实,在馆读互动关系中,馆员与读者在利益和目的上是共同的,这就是充分利用 文献 资源,提高文献使用效率。这种共同的利益和目的,使得馆员和读者在心理上易于沟通、达成共识。馆员要提高对读者的心理现象不发生排斥的自控能力,换位思考,提高心理上的相容性。当馆员设身处地从读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会发现读者的一些行为包括他们的失礼、急躁或过失都是可以理解的,就能更好地理解读者的心情、处境和需要,从而自觉地避免与读者发生冲突。 3 果断有效制止冲突。当馆读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后,无论是对冲突双方还是对图书馆形象,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此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有效地制止冲突,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第一,当馆员和读者发生冲突时,双方都不让步,在此情况下,可采取第三方介入调停的方式缓解僵局,使消除误会、握手言和。调解人一般应是流通部或图书馆领导,调解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读者对调解人的公正与权威的认可度。因此,调解人要特别尊重读者,态度要诚恳。调停要公正,不偏不倚,不要轻易表态。具体的调解程序是:听取冲突双方描述不同意见和细节,然后提出若干解决冲突的方案,再引导冲突双方对方案发表感受,直至达成一致意见,在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中解决冲突。 第二,隔离冲突双方。这是排除馆读冲突常用的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当冲突双方情绪化因素过多,已难以平心静气协商解决问题时,就要采取回避措施,将冲突双方劝离冲突现场,使其失去面对面争吵的机会,以取得缓解冲突的效果。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将冲突的馆员调离,由另一位接替;也可以将冲突的读者请入休息室或办公室,由负责人听取他的申诉和要求,再妥善地加以解决。 第三,强制终止冲突。有时调停和隔离是不能奏效的,这就要采取强制终止冲突的办法。这是一种较为强有力的措施,图书馆权威人员要采用坚决、果断、有力且具有一定震慑作用的言行,强行制止冲突各方的过激言行,以免事态延续和扩大。要让读者知道图书馆方面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制度、规定和秩序,是合理和有根据的,决不允许冲突再继续下去。 总之,高校图书馆员与大学生读者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图书馆建设中的大事,需要图书馆、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图书馆成为馆员愉快工作、学生愉快学习的温馨家园。 图书管理论文:试论中学图书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要求 【摘要】中学图书馆是学校书、刊、情报资料中心,是教师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学生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实现与否的关键在于对图书管理员。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来实现的,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小学图书馆效能的发挥。图书管理员要有敬业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当今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 关键词】: 中学 图书管理员 素质 技能 中学图书馆(室)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其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图书馆(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直接影响到中学图书馆(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因此,学校应选配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对学校图书馆(室)实施有效管理,学校在物色和选配管理人员时要考虑如下几条:一是要热爱图书管理工作,敬业精神较强,勇于开拓和进取;二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图书管理工作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管理活动,自身素质不高,视野不开阔,不可能做好管理工作。 ? 学校的发展,文化先行,学生的成材,知识和智力背景至关重要。作为传播文化,向广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的图书馆,责无旁贷地被推向了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要发挥中学图书馆的作用与效能,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员。中学图书管理员应具有怎样的基本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使图书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呢? 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使命感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学校图书管理员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具有不为名利、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而且,优秀的学校图书管理员要热爱图书管理工作,自觉地将之视为学校育人工作的组成部分,深刻理解图书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二、较强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意识、能力。 现代学校的图书管理是一项学术性、技术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因而仅有热情和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扎实的现代图书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图书管理能力。学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在遵循图书管理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熟悉图书的分类规则及常用工具书的检索方法,熟悉图书馆藏书范围和藏书特色。 图书馆(室)管理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从规范入手,建立可供操作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行机制的内容,即图书管理工作的方法、任务、内容等。其主要工作是要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图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图书借阅制度》、《图书丢失、损坏赔偿制度》等,并与教师年度考核、工资晋升、实施奖惩等挂起钩来,使这项工作运行起来有力度。二是涉及运行机制的方法。要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是教育主管部门把学校图书管理工作条理化,形成管理规章,出台管理规定,使管理工作具有权威性;第二是业务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使之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依据图书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出图书馆(室)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是学校依据学校的自身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拟定学校图书管理方案,使图书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第四是图书管理人员要强化自我管理、现代管理意识。 ? 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及组织指导开展读书活动的能力。 学校图书馆(室)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室)的建设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提高师生整体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看好书的兴趣,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促进图书效益的发挥,学校图书馆(室)要秉承“以读者为本,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这一理念,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中小学读书竞赛活动,以赛促读,教书育人,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开展图书管理工作中,可通过树立典型、建立示范区、示范学校等形式,把图书管理工作引向深入:一是在普遍开展图书管理工作基础上发现、培养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单位作联系点,通过经常指导活动,发现、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工作;二是建立评估验收和奖励制度,通过督导评估活动,争取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真正解决房子、票子、位子问题,实现馆舍建设、书刊配置、图书管理上档次,同时大张旗鼓地推广典型,使学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是通过组织读书征文评比和管理经验交流,推动图书管理工作良性循环。 学校图书管理员工作的价值是通过为师生提供各种服务而实现的,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只有通过图书管理员与师生的有效沟通,才能了解不同师生的需求期望,才能主动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图书管理员应该加强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努力与师生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相互理解的相容关系,用真诚周到的服务去争取更多师生的支持,提高图书管理员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素养。 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正迅速进入图书管理工作,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等,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学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教改、文化阵地。是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器”和“孵化器”!早在198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学图书馆宣言》就指出:“中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一所出色的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 中学图书馆是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料的阵地,担负着配合课程、辅助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面、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行为和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职责。随着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新课标》颁布后,它的重要地位更是上升到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探究式自主学习的高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图书馆建设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网络、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中小学图书馆的硬件有了较大的提升,然而,要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作用,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员。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来实现的,工作人员是形成工作能力的保证与主体,是影响图书馆读者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搞好中学图书馆的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只重视图书馆的“硬件”,更应重视“软件“,即馆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建设和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小学图书馆效能的发挥。图书管理员更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以适应当今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中学图书管理员应具有怎样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使图书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呢? 要有敬业精神 一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要热爱图书管理事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具有不为名利,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自觉地将图书管理工作视为学校育人工作的组成部分,深刻理解图书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充分认识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 图书馆是学校最基本、最基础的办学条件,它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提供服务的信息机构,是学生和教师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是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学习,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课堂延伸和“第二课堂”。 图书管理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图书管理员必须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甘当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中学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主要是学校师生,而师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也各不相同,这使他们在借阅和使用图书资料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图书管理员耐心为不同层次的师生读者服务,要牢固树立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热爱本职工作,鞠躬尽瘁。在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方面,要克服“你们找上门我才为你们服务”的不良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想师生需要之所想,急师生需要之所急,主动介入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端正服务态度,对读者不仅要热情耐心,更要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切实满足读者的需要。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让图书馆成为读者心目中的知识殿堂。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提高服务效率的基本保证。以人为本,图书馆业务流程(从采访到编目,从典藏到借阅)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人展开做到百问不厌,百挑不厌,百换不厌,百看不厌,对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传递不厌。我们每个馆(室)员要深刻理解图书馆的意义和作用,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以饱满的热忱和科学态度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五、具有较强的图书管理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图书管理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具有社会性、科学性、教育性、和服务性的特征。是一项学术性、技术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因而仅有热情和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扎实的现代图书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图书管理能力。新时期的图书管理员不但应具有扎实的图书情报知识(熟悉图书的分类规则及常用工具书的检索方法,熟悉本校图书馆藏书范围和藏书特色。)良好的外语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敏锐的信息意识,能够鉴别、采集、整合网络信息。 科技知识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资源的不断涌现,各门科学无所不有。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素质,图书管理员工作起来一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对进入馆(室)中的图书文献进行整序工作而言,馆(室)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就不能变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为井然有序的整体文献系统,就不能对各学科国内外科技政策、发展水平和各种信息资源有较详尽的了解。馆(室)员不具备对各种信息的熟悉、筛选、整序、浓缩、分析的整合和研究能力,也就不能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更便捷、更系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如:为老师准备好与授课相关的文字资料、图书信息等:为学生准备好有助于知识掌握的辅助信息和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及时把新信息推荐给他们。 随着计算机管理的普及和深入,馆(室)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网络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学习和掌握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开发与维护、信息贮存和检索等各种实用技术,努力使自己从传统的“门卫型”向“网络知识服务型”转变。所以,我们馆(室)员要主动刻苦钻研新技术, 因此,图书馆(室)员要不断学习及时掌握社会、生活、科学领域的新信息、新知识,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勇于探索,不断进取,才能才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 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工作的价值是通过为师生提供各种服务而实现的,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只有通过图书管理员与师生的有效沟通,才能了解不同师生的需求期望,才能主动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图书管理员应该加强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努力与师生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相互理解的相容关系,用真诚周到的服务去争取更多师生的支持,提高图书管理员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具有组织和指导开展读书活动的能力。 中学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老师和学生,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思想的发育期,从书籍中吸取养分意义重大,由于他们思想尚未定型,阅读就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因此,中学图书管理员承担服务于育人的双重职责,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加强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书籍的筛选、阅读的指导方面都要起到导航的作用。要有较强的政治素质,用好的书籍积极的思想引导学生。通过组织读书讲座、举办读书节等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书籍真正成为青少年进步的阶梯。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思想、业务以及科技诸方面的素质提高了,图书馆(室)的能动作用必将发挥得更好,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年轻的图书管理人员充实到中学图书管理队伍中去的同时,在职的中学图书管理人员应进行图书管理方面继续教育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把图书馆建成具有一流条件、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学校标志性工程,成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成为师生求知和向往的地方,成为学校最亮丽的景观。 图书管理论文:探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管理员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论文关键词: 网络 高校 图书管理员 素质要求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为图书资料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前景,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战略发展的保证,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既懂信息技术,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既是知识的提供者,又是知识的管理者。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信息的认知能力、训究能力、综合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知识、促进知识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员的新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图书管理人员应树立师生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 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是高校图书管理员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还是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这条服务宗旨都不能改变。相反,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员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观念还应更进一步地得到加强。 2.图书管理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也是我们图书管理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网络环境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各类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图书管理工作主体的图书管理员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意识和行为,树立创新观念,实施创新行动,才能不断地变革,拓宽思路,利用发展的信息技术,大力开发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信息资源的潜能,才能为我们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内在的趋动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3.图书馆员要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以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不仅指网络通讯技术,还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等在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图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管理员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开发利用的锐利武器、运载工具和重要手段,图书管理员对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信息服务的质量。 4.图书管理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利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效果,作为信息工作者的图书管理员如果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就无从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也不会有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在动力,更不会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来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1.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服务意识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时代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及服务意识,扩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读者的要求。如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引导他们选择、使用各类型的电子文献或者各种专业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在参考咨询方面,图书管理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本单位的网页来为读者解答各类咨询,介绍热点问题、科研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图书馆员成为信息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桥梁与纽带。 2.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管理的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用户是资源共享的最终受益者,图书管理事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管理事业将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和共享性,网络通信技术对于信息资源建设协调领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为此,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加强网络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3.增强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提高全民素质 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教育。在手工条件下,图书管理教育的特点是通过对广大读者借阅图书资料来传播知识,以此来开阔读者视野,启发智力,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使读者受到教育.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随着图书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管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是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交换、存贮的中心。 另外,开发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服务资源并增强激励机制是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必要方式,图书馆的工作从采购、编目到流通,所有各个部门的工作,只是完成了到为读者服务这一终点的一部分,但应当看到的是,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消耗了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生产出许多无形和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各种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产品,使之成为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产业,使其更加广泛地、全面地对各行各业提供宏观、微观层次的咨询服务。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图书管理论文: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管理工作 论文关键词:服务读者 资源利用 人文环境 论文摘 要:高校图书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读者服务,使图书馆要成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在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的指导思想下,充分了解读者对各类书籍的需求,实现图书馆“为读者、教学、科研服务”的工作目标。 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管理上以人为中心,其核心是人文关怀,实行人本管理。提供人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以此作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1 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馆藏借阅服务是图书馆管理的主要职能。在图书馆诸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为读者、教学、科研服务放在第一位,并以此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念,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读者服务,使图书馆要成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图书管理人员要成为不上讲台的教师。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为读者服务,不是一句抽象、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贯彻执行的,要求图书管理员要热心,耐心,细心为读者服务,时时、处处、事事为读者着想。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可为读者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如:一,有条件的图书馆,可开设一些文化场所,以方便读者开展文化沙龙活动;二,改变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如文献信息咨询、网上信息、课题跟踪服务等等;三,利用网络、宣传栏等形式介绍馆藏信息资源等,为读者推荐优秀图书,帮助读者确立阅读目标和范围;四,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与沟通。设置读者意见箱,召开读者座谈会,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立读者回音栏,倾听读者的心声,重视读者的个性差异,以便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要求;五,开通网上通道,实现如查阅、续借、预约、代查、代检、新书通告、催还、咨询、文献检索等网上服务,节约读者来馆时间;六,延长开馆时间,满足读者的借阅需要。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要做到双休日、节假日不闭馆,网上信息全天候开放。总之,图书馆要把丰富的馆藏资源,以最便捷的服务方式、最优良的服务质量、最充足的服务时间,为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真谛。 图书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坚持“以服务读者”为核心,服务于读者,将读者的需求放在日常工作的第一位。另一方面坚持科学管理,发挥图书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率,最终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形成群体合力,实现管理目标。 2 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重心在“藏”上,都以“书”为中心展开,从采访到编目,从典藏到借阅。“藏”的原因往往导致图书馆藏书不符合读者需求,不少学校为了保证其图书数量仍然保留了那些时代久远,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地位就会大大降低。在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的指导思想下,通过调查、走访、座谈、网站留言的形式,充分了解读者对各类书籍的需求,实现图书馆“为读者、教学、科研服务”的工作目标。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一员后,其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就购买什么样的文献资料提出更好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使得文献资源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切实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也会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3 营造和谐的人文阅览环境 和谐的阅读环境是形成良好阅读氛围,吸引读者的重要条件。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有浓厚的人文意蕴和时代精神。图书馆要时刻把读者的需要放在首位,体现人文理念。阅览桌椅的高低角度都要以人体感觉舒适为前提,设施安排以方便读者为目的。读者步入图书馆后立即被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产生渴望知识的激情,心情舒畅地进行阅读。图书馆的建筑应独具自己的个性文化内涵与特点,其造型应与所处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统一、融洽,应符合美学原理,做到布局设计合理,色彩搭配匀称,布置典雅清新。在馆内空间环境方面,可在走廊和阅览内,适当装饰名人名言和书法绘画,过道上随季节变化放置花卉、盆景,内部环境设计要具有高雅、新颖、亲切的格调,使人感到赏心悦目,舒适宜人;窗户采光和灯光布置,四壁色彩,装饰物品摆放,让人在典雅的读书氛围中体味美的享受。方便读者的设施安排,便利读者的贴心服务,宾至如归的家庭感觉,恬淡温馨的读书环境,体现对到馆每一个人的尊重与爱护。 总之,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都是以满足读者需求,为读者服务为宗旨。这不仅是时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这种人性化的服务管理,是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进一步强化,才能充分发挥书籍的作用,成为读者成就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之一,同时为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书管理论文:知识经济时代图书管理资源建设之探讨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源获取的需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就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数字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一个好的职业环境,图书馆行业应努力加强其职业建设、提高其职业品位、稳定其职业队伍。图书馆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心里适应能力。以便使图书馆事业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服务作用。特色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延伸和升华,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 职业化管理; 信息化建设;知识经济时代;服务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信息、传递手段和认识工具,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出现,又对图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管理育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研究图书管理资源建设改革,加强数字化建设,信息化特色服务以及图书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培养,将为实现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知识经济对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冲击 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知识经济的创新即对知识和信息不断进行优化和组合.产生新的知识。图书馆对知识创新的过程并不陌生.而现有图书馆对外界信息尤其是实效性强的信息获取和利用却比较迟缓,导致了信息流通不畅。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图书馆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创造性思维与组织过程,提供一个全新信息符号,创造一整套新的服务内容。 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网络化。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以印刷型文献资料为主体,此外还包括部分视听型、缩微型、机读型等非书资料,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活动就是围绕上述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开展的。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电子信息资源将成为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体,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内容也将逐步由传统印刷本馆藏的提供向电子信息资源存取方向拓展。为此,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并改变传统的馆藏模式为数字化馆藏模式,既节省了时间、资金、资源,又实现了高速度、大容量,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它的发展取决于知识的占有,人才资源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它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即图书馆员应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开拓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馆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水平低下。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图书馆应及时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培养新一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使他们尽早转化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图书馆管理应更新观念 图书馆可以被视为宏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组成社会的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将对图书馆体制、结构、职能、管理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图书馆自身也是一个系统,其内部各部门是互相影响的。这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使图书馆内部各要素协调一致,形成整体的最佳功能,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整体优化。 要树立科学观念,改变只凭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管理图书馆的现状,走科学与民主相结合的决策之路,这也是图书馆现代化的要求。同时,图书馆的现代化还要求管理者应该具有社会意识和超前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图书馆的现在和未来。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内开放,把图书馆管理的设想、计划、方案通报给全体职工,让他们积极参与图书馆管理,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二是对外开放,拓宽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吸收国内外管理科学的成果,重视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文献共享。 图书馆的现代化还要求其管理者树立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要敢于改革传统的方法。在观念上讲创新,在服务中求创新,在管理中抓创新,在为读者提供信息中搞创新。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图书馆信息工作具有竞争的活力。根据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社会各界对文献信息的大量需求,选好突破口,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创新观念,还应认识到知识管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出现的一种创新管理。图书馆的组织必须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架构而趋向扁平化,图书馆的管理者应破除“守摊”思想,改变单枪匹马、闭门决策的模式,营造开放和信任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自愿地、主动地去创造、去超越,实现智力和知识的碰撞。应该懂得如何集结人才.创造最佳团队,突出人才配置效益。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一种无形的、重要的激励因素,它能激发图书馆员的进取心、责任感、事业心、求知欲与献身精神,而且具有持久效应。在图书馆管理中,我们应大力倡导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内部的组织管理层均须具备现代化的精神,力求创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在管理上必须采用新的观念,运用科学和民主的方法,发扬协调合作的精神,完成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三、改变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实现图书馆管理创新 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对图书馆的各类资本的聚集、选择、整合、开发和使用,对文献资源、馆舍与设备、事业经费和预算外资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等的有效管理和运作的创新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关键是要改变服务方式,即建立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方式,不仅实现馆内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还要形成用户利用电脑便可远端即取即用与立即传播等超越时空的特性。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对读者提供全天候即24小时的服务,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安排,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在网上利用图书馆.而不必受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现在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的发展,跨地区、跨国界的馆际互借也较以往更为方便、更为迅速。这种服务空间障碍的克服,将使全世界的图书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资源共享的系统。这一切从读者方面来说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图书馆方面来说是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另外,图书馆还应吸收现代晟新的资源,进行最新资源组织与管理的研究,这不仅会扩展业务范围,而且可用以节约传统服务的成本与费用.并通过提供新的、再加工的系统化信息产品,形成以用户为中心,向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主动式服务,使图书馆从传统只为到馆的读者服务为主转向以全球用户为服务对象,充分利用网络化这个渠道先收集信息,通过深层次加工整理,形成有使用价值的新信息,然后提供给读者。应指出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必须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所以.不能妄自菲薄,只要是有创新特色的信息,就会赢得不同国籍用户的欢迎和使用。为进一步发展,图书馆还可以着跟于未来,采用一系列现代虚拟技术,建立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其特点:一是成为全球性网络或数字化资料网、信息及知识银行、储藏库、档案库及资料库等。二是以宽频网络传送多媒体资料给分布环境下的使用者。三是通过人工知识智能、专家系统等来探索全球信息。四是即时传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四、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加大图书管理人力资源建设力度 多年以来,图书馆的人才建设虽已取得较大成绩,但仍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现状是:a.队伍结构不合理。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缺乏通晓理论、了解政策、掌握高科技、熟悉业务、善于开拓创新、敢于竞争的优秀人才,现行单一型、操作型的人员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创新型人才少。b.人员分布不均匀。从地理上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专业人才过于密集,中西部地区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从部门来看,上层的图书馆人才趋于“饱和.,而基层的图书馆则处于人才“饥渴’状态。c.整体素质还较低。在我国的各类型图书馆中曾7}存在着大量的安置人员,对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素质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至关重要的。d高层次人才短缺。在图书馆界,既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又懂得营销、善于营销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正如microsoft公司的一位资深副总经理杰夫•瑞克斯所言:‘你不可能雇用差劲的程序员而创造出伟大的软件。’如果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图书馆的发展是不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图书馆开展信息营销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认为“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李宝元教授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员工拥有的体力、知识和技能以及价值观等精神存量。据此,基于信息营销的人力资源建设,其买质在于培养能为信息找用户,能创造并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素质全面、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整个团队的价值得到最佳体现,以达到“以最低的代价为最多的读者提供最佳的读物”的目标。 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形成适合图书馆开展信息营销的营销型人力资源队伍。同其它组织一样,图书馆营销型人力资源建设也要经历岗位设置、招聘、调配、培训、考核、激励等过程,同时也具备一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人员素质要求、培训内容和激励方式三个方面。对图书馆人员来讲,应具备以下条件:热爱图书馆事业,有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热心为广大读者服务;具有一定的图书馆学科知识。包括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描述、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图书馆业务技能,包括认识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具有一定的业务及科研能力;在网络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图书馆人员还应具备与其工作相应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 社会信息要求的巨大增长是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机遇,也对图书馆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在知识社会中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图书馆理论和实践领域面临的一个不断升华的、重要研究课题。 图书管理论文:浅论中职学校图书管理员的激励与发展 作者:姚建萍 陈小娟 方玉薇 [论文关键词中职 图书管理员 激励 发展 [论文摘要]从中职学校图书馆事业、图书馆组织机构和图书馆馆员个人发展三个方面探析了图书馆员的激励与发展,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通过激发图书馆员工作效益的策略与方法。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图书馆中,人才短缺现象令人关注,对复合型人才更是求之若渴。究其原因,一是图书馆事业没有得到上级领导与部门及社会的重视和应有的发展,这种低谷现象与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很不协调,让馆员的事业心和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二是图书馆内部的工作机制与工作人员和时代的要求脱节,馆员尤其是有某种专长的馆员不能发挥才干,实现自我价值。三是馆员有强烈的个人发展要求,但没有有效的人力资源发展机制的支撑,不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图书馆要重视人才的开发与利用,凝聚一批有为之才,就要改革各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发展激励人才,吸引稳定人才,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激励战略。 一、发展激励 发展激励,是动态的激励。首先从宏观而言,整个世界是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网络时代、人流、物流、资金流交往节奏快捷频繁,世界充满机遇,然而又稍纵即逝。如果我们不将世界置于一个变化发展的视野中,我们将缘木求鱼,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本解决。从微观而言,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人的发展是最本质、最重要的激励因素。也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归宿,人与组织机构同步发展,组织机构与世界同步发展是新型组织或新型机构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因此,发展激励是组织机构管理迎接未来挑战的有力措施。 二、激励作用与方式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行业内部主要表现在工作内容的发展,面向社会则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社会回报的提高。 1.工作内客的发展 与其他类型的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的、有挑战的工作,他们对知识、对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为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而对工作性质、内容、手段等进行的改革,使图书馆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对馆员的技能要求更高,这正是馆员想要的不断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发展了的图书馆事业为馆员创造了实现自我的环境。 2.社会回报的提升 目前,社会对图书馆的回报较少也是图书馆难以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会经常地将自己的付出和收人与他人的付出和收入相比较,如果发现不公平、不均衡,就会引起挫折感,导致情绪低落甚至不满。馆员希望图书馆事业能够发展得像其他与知识打交道的it行业一样,有让人尊敬的社会回报和让人羡慕的物质回报。让社会认识到图书馆员是面向读者的咨询员,面向知识的加工整理者,他们能够提供给读者的远不只是借书还书,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馆都能提供帮助。使社会对图书馆的依赖性加强,从而加大对图书馆的回报。这种回报体现在物质上,就是资金的大量投人;体现在声望提高、价值认可上,就是馆员的受尊重需要、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1)引入市场意识,加强竞争机制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其他信息系统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机构应运而生,形成了社会信息供需市场竞争的新态势。面对这种变化和挑战,图书馆要在信息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使其不再拘泥于藏书借书,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开发多层次的信息产品,这不仅可以弥补图书馆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还为对馆员进行物质激励提供保障。另外更重要的是,与那些在社会上很有名的信息机构竞争,一方面无形中提升了图书馆的受关注程度,另一方面,在馆员自己的职业受到威胁的时候,这种竞争也会激发他们的工作责任心。 (2)对图书馆服务工作进行全面改革 由于用户要求的不断提高,图书馆以前那种只管借书还书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的服务重心应由后台的采编等工作转移到前台与用户面对面的服务。这种变化适合用户的需要,同时对于馆员是机会也是挑战。说是机会是因为强调馆员与用户面对面的服务,有利于让用户了解馆员的工作,肯定馆员的价值,使馆员受到社会的尊重。是挑战,是因为每一个用户的提问对于馆员来说都是一次考验,每一个用户的问题都不一样,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的问题永远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回答用户的问题,满足用户的需求是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能够给图书馆员带来最大成就感的工作。 (3)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 社会对图书馆的回报是图书馆通过对自身服务工作的改善和工作水平的提高获得的。据人民大学一项职业声望调查,在中国的100种职业中,科学家名列榜首,教授、工程师、医生等分别列前几位,美容美发师排在第57位,图书馆员仅排在第58位。这种结果可以说是对图书馆员的沉重打击,但导致馆员如此尴尬处境的并非是社会对图书馆的职业歧视,而是一直以来图书馆落后的管理机制和服务质量酿成的后果。为什么医生、教授得到人的尊重?病人到医院看医生解除痛苦,学生是从教授那里直接获取所需的文化知识,医生、教授给每一位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改善和水平的提高,使读者来到图书馆,不仅能查阅到想要的馆藏信息,而且能通过馆员的工作得到高附加值的信息,这使馆员能从读者那儿得到更多的尊重,激发馆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当馆员感到自己被重视、受尊重时,他们的工作情绪就会高涨,潜在的创造力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4)增强图书馆的对外宣传意识 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已由以前的藏书楼转变为信息时代的信息交流中心,它的服务内容也随之大大地扩展。因此,现代图书馆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图书馆,这有利于增进社会对图书馆的了解、重视和利用,有利于取得图书馆内外公众的认同、理解和帮助,有利于图书馆和馆员社会地位的提高。靠图书馆自身的宣传,让公众了解图书馆,就会避免公众靠印象产生的对图书馆借借还还的偏见,也会让馆员对自己的职业重新认识,产生自豪感,激发馆员的事业心、责任感。 三、实现组织机构的发展 作为馆员工作的具体环境来说,一个图书馆组织机构的发展不外乎两个方面:硬件环境的发展和软件环境的发展。①硬件环境的发展对馆员的激励。对于馆员来说,图书馆的硬件环境就是指一个馆的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一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所以图书馆要摆脱“清水衙门”的现状,针对图书馆管理的现状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需求特点,创造条件,给馆员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使奋斗者有成就感。不断的成就感会使他们对自己、对图书馆越来越有信心。②软件环境的发展对馆员的激励。图书馆员的工作是按一定的规章制度,在特定的管理机制下身处特定的集体中进行的。这些管理制度和机制,以及在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总和就是馆员所在的软环境。与硬环境比起来,软环境对馆员的影响更深远。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使馆员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轻松的工作心情,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以及美好的发展蓝图。这样的软环境让馆员觉得馆里在为他们着想,在这样的单位中工作有发展前途。 1.推崇学习型组织,塑造学习型图书馆 未来最成功的组织将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对于目前图书馆普遍所处的弱势,引人“学习型组织”,塑造学习型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学习型图书馆强调馆员的自主性学习,即通过自学机制的建立,使学习与馆员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地调动馆员的内在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造就学习型的组织和学习型的个人,不仅有利于强化图书馆的竞争力,而且决定了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效果,并对提升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素质,激发他们的自我激励潜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造就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的个人 是当今激励高素质员工的有效途径。 2.开展有偿服务改善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实施其他激励措施的基础,传统的图书馆资金来源限于上级的划拨,但是这些资金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因此面对市场大潮,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在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定 的有偿服务。 3.革新管理模式使之更具人性化 未来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将图书馆管理看作是每一个人的机会和责任,管理者的职责不是下达命令,而是要负起组织与学习的责任,塑造让每一个馆员都有机会施展才能的组织。与之相适应,管理模式将朝着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和柔性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的模式,扩大了馆员的职责范围,使馆员由被动变主动,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还为馆员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软环境。 四、实现馆员个人发展的激励作用 馆员的个人发展一般分为两类,自我实现的工作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学习发展。 1.工作发展 个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自己的设想,并试图能够按照这个设想去实现理想中的职业生涯,从而得到自己所工作的单位及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如果个人的进步与馆员的岗位聘用相脱节,馆员就没有学习与进步的积极性。工作能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有没有晋升的机会,都是馆员对自己工作发展的衡量标准,也是能否对馆员进行激励的重要因素。 2.学习发展 从社会和工作角度看,如今,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知识陈旧速度越来越快,仅靠馆员的现有知识已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馆员所提出的要求。从员工自身的角度来看,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工作不再被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更看重从工作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实现人力资源增值。必须采取专业进修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使馆员不断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在时代的挑战面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图书馆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着眼于业务工作的需要,更应该重视对馆员能力素质的培养,让馆员觉得图书馆并不是只在利用他们的人力,而是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负责。这种人力资源投资机制,能创造出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增强馆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图书管理论文:浅谈图书管理员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本文结合图书管理方面的实践,对做好一名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阐述,并且指出要具备这些素质,勤奋是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图书管理;图书管理员;素质 有很多人认为图书管理就是简简单单的借书、还书,近似于简单体力劳动,毫无技术性可言。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图书管理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培养图书管理员应具备的素质,以便以后的图书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正视图书管理工作,热爱本职工作 资料室的藏书量与日俱增,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程序、科学的管理方法是不可能管理好的,因为图书管理所包含的技术含量也非常高。新旧更替更加频繁,各种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图书管理者面对这样一个浩瀚的、不断变化的书籍的海洋,掌握它、发挥它的作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而绝对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每个图书管理者必须理解这一点,认识到图书管理的重要性,正视图书管理事业。称职的图书管理员必须把图书管理当作自己的事业一样精心经营。热爱本职工作是空口而谈,要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积极地开展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图书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从而推动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 二、服务态度和技能 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谢拉说:“服务,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要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坚持贯彻“两心原则”———细心、耐心。 1.图书管理需要细心 首先,要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包括采购、编号、借阅、归还、流转、销毁等程序以及各个程序应该注意的问题、事项。模板的作用在于规范工作行为,指导工作开展,尽量避免出现错误,提高办事效率。 其次,要不定时的对库存书籍进行清点,核对电子台帐,确保对每本书的跟踪控制。尽量避免丢书、书籍破损的现象。 第三,及时补充货源,注意对书籍的有效性控制。确保每本书籍都有一本库存,满足日常的查找、参考。尽量做到新旧书籍及时更替和新书目录的及时。 第四,加深对书籍的记忆,熟悉图书大概使用内容,当新书入库时,应该尽可能地将其前言、目录浏览一遍,掌握其概貌,提高利用率。对旧书也可以利用排架、整架、修复、办理借阅、归还的机会,有意识地加深记忆,便于查找迅速,提供便捷。 2.读者管理需要耐心 图书管理的服务对象复杂多变,每个读者的读书目的也不尽相同,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这时候就应该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对于不按规定办理手续的读者,要耐心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办手续,而不是只告诉他要怎么做,这样就会便于读者理解流程,而且也不会误解你是在故意刁难他,以后再借书就会按流程来办。 三、过硬的专业知识 1.专业知识的学习 工作之外,还要利用闲暇时间研读一些图书管理论文,了解图书管理的最新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对管理有所改进。 2.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图书管理从横向来看涉及到很多学科与领域,从纵向来看则应有各层次人才,因此要胜任这一岗位必须要加强相关专业的学习。 3.计算机专业的学习 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不仅方便了读者的借用,还简化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流程,使图书管理工作更加专业。虽然目前有的图书管理还没有达到这一水平,但这是大势所趋,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四、创新意识 创新存在于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而图书管理事业的创新关键是对人的能力的开发,所以图书管理员必须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图书管理工作能否做好,图书管理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图书管理员都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使自己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图书工作者的素质,为公司的图书管理 工作做奉献。 图书管理论文:人本思想在图书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运用人本管理思想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重新认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要求馆员发展与读者需求形成互动、相互促进,加强管理就要实施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 【关键词】实行人本管理 激发人的激情 渴望知识 精神文化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图书馆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而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它包括了图书馆内部的两大重要资源,即图书馆馆员和读者。满足他们的要求,以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准则,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实现他们的价值,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最终获得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图书馆学家施莱格曾强调:“人本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实行人本管理,提供人性化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一 学校图书馆应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的关键是要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环境,把人当作管理的核心对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变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给管理造成的落后局面。运用人本管理思想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重新认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更多的是考虑馆舍的面积、图书经费的投入、设备的配置,以及图书的外借量、接待读者人数的多少等,一味追求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很少考虑馆员的需要和读者的需求,在重视“物的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人的发展”这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在管理和服务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管理”和“读者第一”这两个根本所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如何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有效地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思路。 二 创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图书馆的库房分布和设施安放应充分考虑读者对其利用的方便程度,应体现出人性的一面。把最适用的图书资料放在读者最方便的地方。搞好新书介绍宣传栏,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借阅。阅览座位充足,设备完整齐全,查阅快捷方便,借阅手续简单,空间宽敞明亮等。一个现代图书馆应该拥有满足读者在借阅、检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需的一切服务设施。应建立完善、稳定的电子检索系统,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检索途径,如关键词、书名、作者、索引号等查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 科技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知识载体的媒介物由单纯的纸发展存储设备扩展至网络。这就需要馆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现代通讯技术,还要当好信息导航员的角色,作好网络信息的组织整序工作。信息也不再是单向地流动,而是在馆员和读者之间双向地流动,这种交流和沟通使图书馆管理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图书馆馆员的发展就是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要求馆员发展与读者需求形成互动、相互促进,加强管理就要实施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 三 尊重、理解和信任,对馆员实施人本化管理 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尊重理解是信任的前提。图书馆所有服务都是通过馆员的辛勤工作实现的,各个工作岗位都有不同要求。信任馆员就是要相信他们的人格、人品、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尊重不同性别、年龄、资历、性格及不同家庭社会背景的各个馆员,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用一种尺度、标准来衡量所有馆员,同时管理者要善于对馆员取得的成绩多加赞赏,用人性化的、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来管理馆员,使馆员们具有成就感,从而使管理者自觉地、主动地实现知识和智力的碰撞,并积极配置能体现其工作特点的工具、设备,为馆员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减轻馆员的工作负荷。根据每个馆员的特点,将馆员的事业发展与整个图书馆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让馆员既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又与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相适应。 四 愉悦心情,创造舒适的人文阅读环境 读者感受到图书馆是他们学习、求知的最好地方,是他们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馆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馆员应该是读者利益的体现,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在制度建设上,应变更那些损害读者利益的条文,使图书馆各项管理条款人性化、科学化;在服务上,图书馆员应把“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渗透落实到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面带微笑、礼貌热情地接待好每一位读者,通过耐心周到的服务感染每位读者,创建舒适的人文阅读环境。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舒适的阅读环境是形成良好阅读氛围、吸引读者的重要条件。图书馆创造舒适的人文阅读环境包括:在图书馆的环境布置与装饰上应符合美学原理,做到布置典雅清爽,布局设计大气,色彩搭配合理。走廊墙壁上适当装饰名人名言和书法绘画,过道上随季节变化放置花卉,使读者步入图书馆后立即被浓厚的文化气息、幽雅的环境所感染,产生渴望知识的激情,心情舒畅地进行阅读。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性质的学习机构,读者就是图书馆的顾客、图书馆的上帝。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忧读者所忧,想读者所想,切切实实地为读者服务。既要在管理上体现以人为本,又要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读者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图书馆办成读者之家、学习之家。 图书管理论文:现代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当前,人们对图书馆工作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足轻重的,认为在现阶段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图书馆所发挥得作用越来越小。殊不知图书管理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还是一个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根据图书馆的工作特点,笔者认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在职业道德、文化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三方面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 一、职业道德 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图书馆这个职业集团为圆满完成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基于图书馆员的自觉意识,向社会公示集团性的职业伦理、专业素养与行业规范。自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以人为本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全方位服务好读者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方面。因此,爱岗敬业、读者第一、勤奋好学、礼貌待人是图书馆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1.爱岗敬业:爱岗就是应该热爱图书馆本职工作,安心于本职岗位,恪尽职守地做好本职工作。敬业就是应该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能认识其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具有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职业活动中具有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 2.读者第一:读者是图书馆直接的服务对象,图书馆工作的任务之一是为读者服务。因此,图书馆员对事业的忠诚,对图书馆工作的热爱,都体现在对读者的认识上,这也是一种职业责任。这就需要培养一种精神,一种以服务为荣、以服务为乐的精神。 3.勤奋好学:勤奋好学不仅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进取精神的一种体现,图书馆员只有不断的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强图书馆行业的竞争力;并且要有终身学习意识,要经常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有了能力才能为读者做好高质量的服务。 4.礼貌待人:礼貌待人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在与人交往态度上的诚恳和气、言语上的谈吐文明,行为上的举止谦恭的表现。它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在读者服务中,要求图书馆员热情文明、真心实意地搞好读者服务工作。 二、丰富的文化专业知识图书馆是人类智力资源中心和文献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培养。 文化基础知识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和外语等基础知识。管理员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能够写工作计划和总结,起草报告、文件等,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高学术研究着述能力。 专业知识是实行内行领导的基础,缺乏专业知识是难于胜任图书管理工作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是图书馆各级管理者的必备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的图书馆情报专业知识,懂得自己的管理对象,了解有关业务的具体情况,才能对本馆本部门确定恰当的目标,作出科学的决策,实行内行的领导。专业知识还指各行各业、各层次、各岗位管理共同需要的科学知识,如信息科学、控制论、系统论、决策科学。 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图书馆学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彼此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素质的要求不论在文化知识的广度方面,还是在专业技术的专深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外,图书馆是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的多功能知识服务场所。计算机将成为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之一,利用其管理数据库,不仅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可以迅速、准确、灵活地为读者检索资料,满足读者的需求,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三、较高的业务能力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要求除掌握多层次知识外,还应具有宏观思维、科学的逻辑推理、预测分析、灵敏的信息与心理研究等能力,这样的人才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1.宏观思维能力。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能埋在资料堆里,必须要有宏观思维,做到从积累资料入手,从大处着眼,收集积累细小的信息;注意信息的旁系性,善于从某些信息资料中分析推断出有用的微观信息,开展立体思考,通过点滴资料的积累去揭示未来的发展。 2. 综合分析能力。图书管理人员要把纷繁复杂的资料收集、整理归纳、研究、储存、检索,然后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认识其内在的联系与发展变化规律,为读者提供方便。而综合分析的质量关键在于资料的准确性和可能性:一是要提高选择素材与国情的适应性;二是精确地辨别、选择素材的可靠性与可信性。 3.较高的心理素质。图书馆管理人员是根据不同用户与读者的需求提供各种不同服务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直接为读者与用户提供信息和资料,并从他们那里获得反馈信息,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具有分析用户与读者的心理特征、活动过程和行为需要等能力。 图书管理论文:试论当代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现代化的图书馆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使自己具备各种素质,争当集图书馆信息管理者、组织者、信息传播者、能力培养和技能教育者为一身的通才,更好地满足当代读书的诸多需求。 关键词:当代;图书管理人员;素质;通才 21世纪的图书信息管理人员应该是集图书馆信息管理者、组织者、信息传播者、能力培养和技能教育者为一身的通才。这是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读者服务工作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知识加速膨胀,各种信息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在面对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出自己需要的资料,一般读者是难以做到的,这就在客观上对图书人员提出了要求,尤其对知识型馆员的需求日显突出。根据图书馆的工作特点,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当代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政治思想素质 图书管理人员素质中,政治思想素质处于主导和说明地位。没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即使有再高的专业才能和组织才能,也难于发挥出来。图书管理人员还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有甘为人梯的崇高职业素养。政治素质包括: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政治敏感性;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事业心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正义感,原则性。具有执著的敬业精神,具有不断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 很多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认为图书管理员不就是干些借书还书上上架的事情,无须太多专业知识就能完成的一件很普通的服务工作,谁都能干的简单劳动。就拿浙江日报图书馆为例:以前都是照顾对象的工作基地,如采编部门身体不好的记者、编辑、外单位调来的关系户都安排在图书馆工作。前几年曾招来几名全国重点大学图书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图书馆工作。但报社图书馆毕竟是附属部门,服务性工作,收入比别的部门少很多(奖金是一线部门的七折),工作一辈子,到顶也就是科级,没有什么发展机会。场地不大、服务手段也不够先进,工作烦琐、无弹性,时间长了年轻人就没了工作热情,没几年就分别另攀高枝了。长期坚持工作在图书馆岗位上,是一些非图书馆专业出生的,耐得住寂寞的,而甘为人梯的中年人。这与他们执著的敬业精神不无关系。 二、知识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在生产要素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其他所有部门的发展都依赖知识的增长,因此,知识将被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地开发、传播与应用,知识的不断创新成为推动时展的根本动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图书馆学逐渐走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应用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彼此结合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素质的要求不论在文化知识的广度方面,还是在专业技术的专深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书馆是人类智力资源中心和文献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的程度,一般与所受教育的程度相适应。文化基础知识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和外语等基础知识。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长期的知识积累,还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能够亲自写工作计划和总结,起草报告、文件等,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高学术研究著述能力。 专业素质:既具备丰富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熟悉图书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熟练掌握自己工作岗位的业务技术,对图书、期刊、报纸的采访、订购、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入藏、借阅、查询、读者管理、统计等的计算机图书管理集成系统的操作及科学排架、规范上架、保管、装订、维护等人工劳动。 图书馆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创造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素质要求较高,还要有远见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单一的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文献服务,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是图书馆、特别是报刊业图书馆的当务之急。 报刊业图书馆还有其特殊性质。报刊业图书馆是给办报的采编人员提供各种资料的,包括历史的和最新的资料信息。有很严格的时间要求,采编人员办出的报纸是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的报纸,要有很高的时效性、知识性、可观性、准确性、这就对报刊业图书管理人员知识素质、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勇于吃苦,无私的奉献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报刊业图书馆在报社不属主流部门,馆员没有培训机会,只有靠自学,使自己的业务知识不断的自我更新,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对本行业的工作更加游刃有余,并向着本行业的前沿发展,使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不然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会被时代抛弃,成为图书管理工作的落伍者。 三、信息专业素质 现代电子学与通信技术的进步,为社会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推动力,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的结合,实现了资源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拓宽了信息处理的应用范围。这对于数字图书馆中的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图书馆员工作已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而一批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层次的人员,成为数字图书馆网络化环境下图书情报资料工作的主力军。 1.对参考咨询及查新人员的素质要求。要求既熟悉传统检索工作,又熟悉数字图书馆全文检索的查询。网络为检索人员查询资料提供了新的可选择的途径。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光盘、联机、书本式刊物等检索手段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成为目前数字图书馆检索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在今后数字图书馆的检索工作中,除了必须掌握图书馆学、分类学、目录学、计量学、情报学、文献信息学、计算机学与检索参考咨询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巧以外,在平时工作中还应掌握网上资源的检索,包括网上各检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上各学科网址的搜集,及时掌握网络检索引擎动态方面的研究。只有精通和了解网络资源,才能更好更有效选择利用各种检索,引擎进行检索,更好地担当起数字图书馆的检索咨询工作,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2.图书馆员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数字图书馆的实现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知识,又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 四、性格作风素质 图书管理人员的性格作风素质直接关系到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服务工作是一项典型的基础服务性工作,也是图书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图书的采访、订购、编目、分类、典藏、书目检索都是围绕读者服务工作开展的“读者服务工作”是指图书馆围绕读者在使用馆藏图书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而进行的各项直接为读者服务的活动,包括图书流通、宣传、书目检索定题服务和参考咨询等,通过馆员在读者和信息图书之间所担负的中介作用,来满足读者各种阅读需要,起到“为书找人”和“为人找书”的目的。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读者服务是联系读者和图书馆藏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无论是传统的基础服务还是现代的网络服务,读者服务都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读者服务工作是衡量图书馆价值发挥的重要指标,也是显示图书馆人员性格作风素质的窗口,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良好性格和作风。(1)遇事果断、有决断魄力,能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具有快节奏的作风,讲究时间效率;(2)热情、和蔼、耐心、勤劳读者服务工作每天要面临不少的读者,需要不同的服务,所以要有耐心,不厌其烦,要勤劳工作,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热情的服务,让读者来图书馆有宾至如归、温馨的感觉;(3)宽阔的胸怀和宽容精神,在待事对人中,虚心接受意见,宽容对人,对批评、无礼,不用怨气;(4)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可向读者询问不懂的知识,工作有问题,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向书本寻找答案,对成绩不骄傲,对困境不泄气;(5)对不良倾向不讲和气,敢于指责、纠正;(6)锐意进取,不甘落后,善于钻研业务、具有信息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学习各种知识,边服务边学习,提高工作能力;(7)善于交际,具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沟通,具有较强的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机敏灵活,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发现和接受新事物,走在时代的前沿;(8)善于与人合作、有集体意识、团队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合作。 图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以上这些素质,才能更好地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才能积极开拓思想,采用科学方法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利用多种渠道、方式服务于广大读者。当然这些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需要长期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有一个学习、磨炼、积累的过程,我们应当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争取做一名全方位的复合型的图书信息管理人通才。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科学发展、繁荣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给点力。 图书管理论文:图书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信息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适应现代高科技信息管理尺度的要求、推动信息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只有信息管理规范了,才能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及便利的生活空间。 信息是管理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质量。 在21世纪,人类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知识、信息呈爆炸膨胀的时代。有所谓信息威胁之说,这是指人类面临的要处理的信息量大到难以处理的地步,以至造成混乱的结果。 计算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计算机迅速、准确为信息收集、加工、使用、查询提供可能。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正在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测国民经济和企业的行为、帮助实现其规划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存储、问题处理、对话及信息输出、信息管理机构。 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事务处理、系统处理、支持决策、综合服务。 §1.2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 从1945年美国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诞生以来,短短四、五十年,计算机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应用日益广泛。从硬件上由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价格降低、可靠性增强。计算机尤其是微型计算机逐渐普及,从开始4位微处理器的微型机到现今32位高档微机,主频速度越来越快。随着硬件的发展,软件也不断更新,由2进制代码到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程序语言,到现今面对对象的非过程化语言,人们不必关心问题的解法和计算过程描述,只需告诉它干什么,至于如何干,则由软件自动完成,这给软件开发人员带来及大的便利。软件开发人员不必化大多时间和精力在描述程序的具体细节上,提高效率,减少手工编程中的误差。计算机的应用也由原先单纯的数值计算,到数据处理如办公自动化,辅助教学,工业的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可以说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的应用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节省人力物力。但要发挥其巨大作用,还需提高人们的应用水平。 §1.3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现代社会、社会化趋势的扩大和社会产品需求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的内外部信息积聚膨胀,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生产迅速发展,使人类知识量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信息量的增加,外部环境变化的变快,人工已无法胜任。如何收集足够的信息资源,强有力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积极的开发和及时利用信息爆炸有效的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难题。计算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计算机迅速、准确为信息收集、加工、使用、查询提供可能。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极大的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加快信息进程,国际社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和中国工人“金”字号工程为代表的国家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展,使中国的企业信息化面临新的形势。 电子计算机适应现代社会管理信息量迅速增长,信息寿命短,要求及时转换的问题。信息系统由电子数据处理,信息报告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发展到专家系统及支持领导层的决策执行信息程序,在竞争中支持战略决策的战略信息系统。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迅速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但目前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还很不完善,属于起步阶段。计算机对管理工作的支持,不仅是数据处理、而且是辅助决策的工具,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收集、整理,分析提供给管理者、决策有关的信息,相关的决策分析,甚至可和管理者交互对话,生成决策。目前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处理信息管理,很大一部分仍停留在单项业务理,处在电子数据处理阶段,各单位由事务处理到系统处理转向支持系统还建立起真正的具有预测控制和支持决策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信息系统已有一定发展,在业务处理过程控制办公自动化方面已有长足进步,但很不完善。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必须从目前情况入手,着眼于未来,开发适合本单位、行业的小型管理系统,甚至是其中一步分,如工资管理系统,然后逐步完善,不断扩充。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数据集中统一,采用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技术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数据库用一定数据模型组织数据,使数据面向系统,程序独立于数据,实现数据独立性,减少数据冗余和不一致性,且易编程、扩充、移走。尤其20世纪70年代后期产生的分布式、面对对象数据库,使数据和数据操作方法作为对象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更好用,减少出问题的可能性.其属性继承性可在对象中共享数据和操作,极大的方便了用户。总而言之管理信息系统是集科学化、计算机及系统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1.4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成功地开发一套管理信息系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对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个充分、清醒的认识,例如:社会因素、文化背景、企业体制、起点环境等。特别是在中国当前IT行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更要强调这些方面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1.市场经济的客观因素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信息反馈体系,市场调节也离不开信息反馈体系。随着我中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也要发展、生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信息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是办不到的。现代化的计算机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高校图书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要手段。 2.人的因素: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硬件、软件、网络组成。人的因素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图书管理人员和图书借阅者之间的关系以种种行为特征直接影响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质量和运行效果。 3.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起点:当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动手术日新月异,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技术更新期与开发周期的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一定要避免在低水平上开发,一定要慎重选择软件的应用平台以及软件的开发工具等。 §1.5图书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图书信息的管理势在必行。目前学校图书馆的借阅工作部分还是手工管理,工作效率很低,并且不能及时了解图书的种类和学生们比较需求的图书等,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学生的借阅要求。手工管理还存在这许多弊端,由于不可避免的人为因素,造成数据的遗漏、误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有着储存量大,速度快等许多优点,提供给我们的处理信息及时快捷,因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对学生们的借阅过程形成一整套动态的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效率,这也是企业、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它变得越来越普及。MIS是一门新的学科,它跨越了若干个领域,比如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信息收集和加工的方法,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织的系统。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 摘要:盈余管理是当代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盈余管理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企业契约成本最小化、节税、政治成本、规避经营风险等因素。适度的盈余管理说明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而会计造假则是蓄意违法违规,是会计的劣行。应当在理论上厘清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的界限,实践中探索对企业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管理制约制度。 关键词:会计盈余管理;会计造假;上市公司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财务会计界致力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盈余管理成为当代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我国,随着股份制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问题也浮出水面,亟待进行探索和研究。 盈余管理的涵义和特征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完成的,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多计或少计收益,少计或多计费用与成本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 一、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是以会计政策的选择为手段来实现的,是合规合法的。而会计造假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蓄意粉饰会计报表,弄虚作假,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实,是一种非法行为。 二、从长时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但会影响实际盈余在不同的会计期内的反映和分布。它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报表中的盈余,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余。会计造假是一种短期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无中生有,随意改变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断章取义,取其所需是会计造假的典型手段。 三、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最终决定权无非是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说,企业管理当局对盈余管理负责。会计造假的主体可能是企业管理当局,但是很多情况下是个别高级管理人员所为,其目的是非法占有挪用公共财产。 四、盈余管理的受益者通常是企业管理当局,有时还会使股东、公司员工受益。但受害者通常是政府,如少交税款或递延税款的缴纳。受益者的利益表现,有的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如经理人员工薪的增加,有的是间接的利益,如职位晋升、股票价格上升。会计造假的受益者通常是造假者本身,受益者多有非法占有公共财产和其他不可告人之目的。 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及手段 一、契约成本最小化。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契约的集合,也就是说,它的组织形式可以由它所涉及的一系列契约来描述。与雇员(包括经理)、供应商及出资者的契约构成了公司经营活动的核心内容。与各种契约相关的契约成本有:谈判成本,契约履行监督成本、重新谈判的潜在成本以及因各种原因而未履行契约的预期成本等。公司的目的是力求契约成本最小化。这些契约大多数都与会计变量有关。实证会计理论认为,为了达到公司有效管理的目标,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契约成本最小化的问题的扩展和延续。因此,管理当局可以通过控制和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使盈余数字有利于自己。 二、节税的考虑。这是盈余管理最明显的一个动因。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国家更是如此。然而,由于税务部门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来计算应纳税款,就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企业可操作的空间。 三、政治成本因素。这是指企业由于政治原因而负担的支出。很多公司由于自身的特点会受到明显的政治关注,包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巨型企业、战略性生产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和那些垄断或接近垄断的企业(如电信、煤气公司),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就会受到公众和政府的过多关注,政府部门可能会对其征收高额税收或对其进行其他限制。因此,这些公司希望通过盈余管理降低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也使得利用会计程序和方法来使净收益最小化成为企业的手段。 四、规避经营风险。有的企业盈余变化很大,给人以不稳健的感觉。由于人对风险的内在恐惧感和厌恶,使得此类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缺乏吸引力。而管理当局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使利润平滑,让人有收益稳定且稳中有升的感觉,让投资者以为企业经营发展很稳健。 五、首次公开发行证券。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的企业并没有一个已确定的市场价格。可以断定,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确定股票价格的重要信息来源。一个即将上市或发行债券的企业,其经营者很可能对招股说明书或发行债券说明书中披露的盈利进行操纵,以使公司的股票或债券有一个理想的价位。 六、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在主要高级管理人员(CEO)发生变动的时期,盈余管理各种动因会纷纷出现。例如,主要高级管理人员(CEO)即将退休时,会特别愿意采取使会计报告收益最大化的策略,以增加他们的奖金。同样,效益差的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CEO)也会使盈利最大化,以防止或推迟被解雇的情况。 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 一、通过关联企业的交易。我国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管理也是严格的,规定连续3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就会被摘牌,失去在证券市场上筹资的权利,同时规定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下的企业不能获得配股资格。当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发生困难时,上市公司为了维持或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就会采用从其关联公司转移利润的办法,使上市公司利润虚增,人为提高获利水平和信用等级。 二、利用资产管理、债务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债务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或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近年来,在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确实被广泛用于粉饰会计报表。其典型作法是: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或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或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的国有企业。 三、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的潜亏应当依照法定程序,通过损益表(利润表)予以体现。然而,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往往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时,通过资产评估,将坏账、滞销和毁损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以及递延资产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从而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四、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科目,利用虚拟资产科目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或者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也是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粉饰会计报表,虚盈实亏的惯用手法。 五、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的规定,蓄意调节利润。更隐秘的作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六、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调节利润。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然而,许多上市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期末余额巨大,往往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余额不相上下,甚至超过这些科目的余额。之所以出现这些异常现象,主要是因为许多上市公司利用这两个科目调节利润。 七、利用时间差调节利润。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在年度结束后能给股东一份“满意”答卷,往往借助时间差调节利润。传统的做法是在12月份虚开发票,次年再以质量不合格等理由冲回。较为高明的做法是借助第三方,签定“卖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 八、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不少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除借助资产重组之机,利用关联交易将不良股权投资以高价与关联公司置换股权获取“暴利”外,还有不少上市公司利用成本法和权益法粉饰会计报表,调节利润。 适度的盈余管理说明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会采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而会计造假则是蓄意违法违规违纪,是会计的劣行。在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股市上已经出现了许多造假的案例,对于力图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中国股市来说,“会计造假”所带来的伤害将是巨大的。因此,应该在理论上厘清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的界限,实践中探索对企业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管理制约制度,是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的当务之急。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原因及对策 摘 要: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相当普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成熟,随着影响上市公司的社会环境的彻底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问题将会基本解决。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 会计造假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造假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它与会计错误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造假是见不得人的,是不敢公之于众的,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列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做假,一般很难以让人发现。会计造假是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在会计信息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而这又成为上市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动因 1.利益驱动是会计造假诱因。由于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动力,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上市公司的负责人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他们又能力和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 2.公司制度缺陷是会计造假根源。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大部分向国有股或法人股集中,在这种股权结构下,有的董事会顺理成章地被操纵,有的监事会形同虚设,由于存在较为普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一些公司的管理层在会计信息造假方面蠢蠢欲动,他们往往通过虚假会计信息,来解决首次募集发行时的盈利压力,或现实圈钱以增加经理层可控资产或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同时,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配套,导致不少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责任和诚信义务的意识淡薄,甚至在管理与经营上存在过失行为。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方法 1.虚构经营行为。通过伪造经济合同、银行账单、税务发票、海关报关单等一系列法律凭证来增加销售收入或其他收益,同时虚增资产,严重违反了会计法、税务法、合同法等重要经济法规. 2.关联交易方式。作假公司除了虚构经济行为,更多的是通过关联方式进行特殊交易,比如债务重组、资产置换、非货币交易等方式来达到操纵业绩的目的。处于正常交易需要的关联交易本来无可厚非,早先法规对此无过多限制,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借交易之名,行操纵之实。例如:安然公司创建子公司和合伙公司数量超过3000个,之所以创建这么多而复杂的公司体系,拉长控制链条,是为了通过关联交易自上而下传递风险,自下而上传递报酬,在信息的披露上把水搅混。 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特点 1.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的缺失,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东通过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这是对其实现所有权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运作的前提是注册会计师应超然独立,然而我国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上市公司审计的委托人不是资产所有者,而是公司经营管理层,并支付审计费用,因而审计工作做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的聘用问题,从而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甚至会引起注册会计师合伙造假的现象。 2.监督力度不足,近年来我国上市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而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却不能满足上市企业的增加,导致,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政府审计的重点已经位移,企业的审计监督只能依靠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来进行。但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 四、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防范及治理措施 1.健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对于像蓝田公司这样虚增收入与利润,内部审计不独立,反而对会计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虚增存货价值等做法。光靠外部审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加强内部治理,更好的完善企业的内部制度。 (1)培育完全意义上的股东。首先应考虑调整现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的比重,或将部分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转为优先股,以降低大股东的持股权,也可采用公司回购国有股的方法,减少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同时发展有效的私人投资者(具有直接制约管理者行为能力的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并积极引进外资,使得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能够相互制衡,从而使大股东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受到制约。 (2)重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制度。具体而言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监事会人数应保持一定数量。这是监督机制发挥效力的前提,我国仍可延用现行法规的规定,即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同时可借鉴德国公司的做法,即以公司规模大小来决定监事会成员的人数,以保证监事会有必要的人力去实行监督。第二,建立独立监事制度。独立监事除享有普通监事的职权外,还应有独立的特殊权力。 (3)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监督经理人员的行为。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对财务报告的监督作用,就必须使内部审计向由独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或独立监事负责并报告。同时,为了促使上市公司积极进行信息披露,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辅导、培训,建立任职资格的考核制度,使他们明确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建立有效的处罚机制 首先,要及时处罚。提高处罚的时效性,对于造假手段恶劣、造成严重影响的上市公司,要从重从快处罚,增强处罚的惩戒效果。其次,要加大处罚力度。彻底摒弃“内部清理门户”和过分强调“市场稳定”的做法,严格将造假者绳之以法,以法律的严格执行促进证券市场规范发展。第三,公开透明。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它所有的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公开透明,执法情况也不例外。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发表公告、公报等形式,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问题突出的单位和责任人员,公开曝光其违规事实和对其处罚情况,使“造假者”无处藏身,提高法律约束力。 3.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用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这样的会计人员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再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注意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继续提高,提供机会给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最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能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用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相当普遍,已经引起证券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证监会正采取以下措施,为上市公司会计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建设,积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信用制度和诚信问责机制;积极贯彻公司治理的理念,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引导其完善内部控制,充分履行职责,提高专业水平,树立诚信和自律意识,并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培育市场自身约束机制。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现状将会有所改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都将得到提高。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从绿大地案看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与防范 摘要:在资本市场中,远至相对较为成熟的美国,近至近二十年才快速发展起来的中国,会计造假案例屡现。由于受到利益诱导等多方因素影响,会计造假日益泛滥,进而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也挫伤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本文旨在从2011年爆发的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欺诈发行的案例中,分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建立诚信机制,防范会计造假。 关键词:会计造假 绿大地 会计诚信机制 一、案例:绿大地会计造假欺诈上市 会计造假,本文中主要是指通过人为有意干涉,使披露的会计信息和数据违背客观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 纵观中外,会计造假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2011年我国证券市场最轰动的事件之一,莫过于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嫌欺诈发行一案。该公司主营绿化苗木种植销售及绿化工程设计施工等业务,于2007年12月21日登陆深市中小板。然而,2011年伴随着公司董事长何学葵的被捕,绿大地涉嫌欺诈发行案也浮出水面。 调查发现,绿大地涉嫌欺诈发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伪造国家机关公文、有效证明文件和有关单据、凭证,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等多项违法犯罪行为。2004年至2007年,绿大地利用其控制的多家公司,采用阴阳合同等方式虚增资产;以虚构银行回款方式虚增收入;以虚增资产、虚假采购方式将资金流出,再通过其控制公司将资金转回方式虚增销售收入。调减后,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在招股说明书中,绿大地虚增2006年末银行存款,虚增金额占货币资金期末余额一半以上。上市后,绿大地继续采取上述做法影响公司利润。 二、会计造假成因分析 目前会计造假的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危害。要想从多方面遏制上述行为,就必须追根溯源,找到其成因。从上述绿大地一案中不难看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有着多重因素的驱动。 1、公司治理结构主体单一是“温床” 纵观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难看出大多数上市公司均存在着主体单一化的弊病。大多数股权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也使得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主体较为单一。诚然,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决策权的集中,但其也有不合理之处。一方面,代表不同群体的相关利益者无法直接有效参与监督管理,使得内部治理“一枝独大”,实际上无法做到管理公开和财务透明。另一方面,我国的股市有着独特的炒新风气,这使得公司一上市,股票市值出现翻番甚至翻几番的情形,不少大股东为图短期效益,轻管理而重股价,乃至通过会计造假等方式虚增利润,维持股价的高增长,一些上市公司也就此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 公司治理结构主体单一的问题,影响了治理的有效性,也成为会计造假的“温床”。 2、监管薄弱、处罚力度有限助长造假之风 除了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外部的监管体系也较为薄弱。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二十余年来,虽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人数不断增多、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但不可否认的是,监管手段仍存在短板。相关法律缺失,处罚力度与会计造假所得利益相比更是不值一提。例如,在绿大地欺诈发行案公之于众后,该股股价在2011年暴跌近60%,但法院一审判决,仅对绿大地公司处罚400万元人民币,被告人何学葵、蒋凯西、庞明星、赵海丽和赵海艳被判处3年至1年的有期徒刑,均为缓刑。这一明显过轻的判决结果公布后,受到市场多方质疑。造假成本如此低廉,使得监管机制也形同虚设。 3、利益驱动是本因 其实,不论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单一,还是处罚力度不足,都离不开“利益”二字,在会计造假带来的巨大利益面前,不少人铤而走险,趋之若鹜。例如绿大地公司,其在2007年上市之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即募集资金净额3.29亿元,其董事长何学葵身家过亿,摇身一变成为云南女首富。绿大地每股发行价为16.49元,在市场的爆炒下,上市首日收盘价即冲至45.82元。绿大地也一跃成为绿化苗木种植业的龙头企业。一方面是公司股价的暴涨,另一方面是个人利益的增长,如此诱人的美景,使得会计造假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某些人眼中被无限缩小。 另外,公司上市的利益链条中,不仅包含公司本身,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均牵涉其中。作为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保荐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从IPO中获得不菲的中介费用,为自身利益能够得到保证,这些既具备专业素养、又熟知企业情况的中介机构,也选择了对会计造假的无视,甚至主动出谋划策,为造假企业上市“护航”。而地方政府也可从中得到一定好处,企业上市带来政绩的积累、税收的提高、地方特色行业的发展,使得地方保护主义横行,不惜将法律法规抛诸脑后。 三、会计造假治理对策分析 综上,由于会计造假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因此,可以从加大惩处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均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逐渐减低会计造假发生频率。 1、多手段强化会计监管 绿大地案暴露出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和重大审计职业质量问题有所抬头,而投资者和媒体也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需要相关部门多管齐下,从多个方面强化会计监管。 (1)加大惩处力度 会计造假之所以频繁发生,与其低廉的造假成本不无关系。因此亟需相关监管部门加大处罚的力度,使造假的公司及个人得不偿失。如果出现会计造假,相关机构及负责人面临的是巨额罚金甚至牢狱之灾,如此高昂的代价,企图造假者也会思量再三。这要求证券监管机构应全面履行会计监管职能,坚决查处会计及审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绝不姑息。 (2)完善法律法规 科学的会计法律法规适度准则,可有效防范并遏制会计造假。因此,还需不断完善对会计造假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 这其中,一方面要及时制定出与惩处范围、方式方法等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处罚标准,增强可操作性,使会计造假的处罚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虽然启动了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在绿大地案中,不少股民损失惨重,但却无法及时有效保护自身利益,索赔之路较为困难。因此,也亟待为因会计造假而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2、中介机构需各担其责 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这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会计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到各中介机构,包括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需坚持诚信自律、客观公正的态度与工作作风,发现问题应及时汇报,不能为贪图小利而造假,企图蒙混过关。这也要求各中介机构强化内控机制、完善质量控制制度。责任到人,实施“连坐”处罚,一旦发现造假行为,相关当事人及机构内部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均需承担责任。 3、切实构建会计诚信制度 虽然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披露需要监管部门的监督,各个中介机构的认真负责,及上市公司本身的严于律己,但更离不开会计诚信制度的建立。诚信是资本市场的立市之本,也是维护市场参与者各方利益的保障。目前,证监会等方面已经建立起资本市场诚信档案,用以记录上市公司及有关人员受到处罚行为的信息,也加强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但仍需要其他主体如地方政府、司法机关、行业组织等大力配合。 此外,上市公司内部需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切实学习会计理论及相关法规,尽量做到主观上自觉守法。公司内部也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稽查制度,明确权责互相监督,促进会计诚信水平的提高。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浅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与对策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并以万福生科为例,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环境与动机,提出了防范与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对策。要加快立法进度,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法律环境;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加强公司内部审计与独立第三方的审计监管力度,确保审计的独立性;证监会要加强监管力度及处罚力度,确保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危害;对策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采取欺诈手段在会计财务中进行弄虚作假,伪造编造会计事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往往是一个利益体较为明显的集体行为,它对投资者的伤害及证券市场的发展形成重大障碍,其不仅仅伤害了投资者,同时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公平竞争等都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其危害表现是:第一,对于投资者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会计信息造假不能真实的反映经济事项的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真实了解单位实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投资者往往是通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赚取差价来获得投资收益。由于市场资金对于创业板公司的业绩波动尤为敏感,从目前的情况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一旦被曝出,公司股票价格必定会大跌,这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必定是灾难性的损失。第二,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法规的执行力度,危害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健康快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造假行为是对相关财政法规的蔑视,严重破坏了经济秩序的稳定运行。第三,扰乱社会风气,严重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是企业诚信严重缺失的表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严重损害。企业最终面临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以及经济上的严厉惩罚。 二、案例分析 万福生科是一家以收购、仓储、销售粮食;加工销售农副产品销售为主的企业。公司成立于2003年并于2010年上市。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财务信息存在严重漏洞,企业已无法掩盖自己的谎言。2012年9月19日起公司停牌,并于一个月之后表示,经公司初步自查,201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根据万福生科多次公告,自2008年至2012年上半年累计虚增收入9.2亿元,虚增净利润2亿元左右。其中,造假最为严重的是2011年,也就是上市当年,万福生科虚增收入2.8亿元,虚增净利润5913万元。2012年半年报中虚增营业收入1.88亿、虚增营业成本1.46亿、虚增利润4023.16万元。万福生科不仅通过财务造假骗取了发行核准,成功上市。而且上市后,2011年年报、2012年半年报都是虚假的,可谓撒下了一个弥天大谎。从万福生科披露的更正公告来看,货币资金项目期末余额它没有作假,而对发生额造假了。企业一切业务最终目的是赚钱,赚钱在报表上体现为损益表的净利润和现金流量表的经营现金净流入。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主要手段是:通过虚构客户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所产生的增量现金流,通过虚增在建工程转出。这样转一圈的结果是,利润表收入、成本和利润都增加,相应地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增加,资产表项目预付账款和在建工程增加。万福生科上市不到一年,还没有度过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就被爆出财务造假的丑闻,其产生的影响无论对于整个行业还是整个社会而言都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其造假行为在给投资者,甚至整个社会带来灾难性影响的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万福生科面临史上最大罚单。最大单笔赔偿金额预计超420万,总赔偿金额超三亿。上市公司责任人员被移送司法机关。这一切看起来万福生科案已经划上了句号。 三、从万福生科来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环境 1、内部条件 首先,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松散是导致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万福生科的谎言持续四年之久都没有被拆穿,这说明企业背后有一群人在集体造假,企业内部管理及其薄弱。一个没有完善内部管理的公司,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方向,很容易走错方向,万福生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财务总监形同虚设。“内部控制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采用短期化、非规范化的会计行为。在内部控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人实际就是企业的领导人,而相关工作人员处于被牵制地位,在不想丢掉工作的条件下,只有选择听从领导者的意见。第三,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会计人员不应一味听从领导者的意见,应当坚持原则,遵守职业准则。万福生科之所以出现此种局面,必然有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不足的因素。如果有相关人员在知情后能够及时向相关机构揭发检举,如此恶劣的造假行为也不会出现。 2、外部动机 第一,投资者缺乏防范意识,带有很强的投机性。投资者主要依靠证券市场的股票差价来获得投资收益,因此投资者很少关心企业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这为上市公司造假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第二,经济利益的推动。我国证券法规定,发行上市股的公司必须具备连续赢利的经营业绩。由于这些规定,企业要想在资本市场上享有更大收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必须具备连续盈利的能力。当达不到该条件时,企业迫于无奈往往会选择造假。第三,政治动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经济发展指标已成为评价个人政绩的主要指标。企业领导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顾企业长远利益。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万福生科作为一个农业公司,其造假有着天然因素。一是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神话,诱逼传统农业人制造高增长的假象。二是农业公司上下游比较分散,尤其是下游分散且多为个体户,信息不易收集,容易逃过中介眼睛。这也是为什么万福生科的谎言可以持续四年之久的原因。 四、防范与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对策 第一,加快立法进度,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法律环境。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会计法律体系。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推进,我国的法律体系有了长足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法律可以通过允许主要债权人担任公司监事,对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状况进行监督,加强内部控制,使债权人的权益免遭侵害。 第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引进机构投资者作为第三方。机构投资者具备中小投资者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改变股权过于集中和流通股过于分散的局面。避免出现“用脚投资”的现象发生。使投资者有条件主动地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状况。 第三,加强公司内部审计与独立第三方的审计监管力度,确保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离开独立性,审计质量将是一纸空谈。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和办理业务时要将独立性放在首要位置。一旦审计力度不够或者相关工作脱离了独立性就会导致会计信息造假现象的发生。例如震惊世界的美国安然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审计缺乏独立性导致的。 第四,证监会要加强监管力度及处罚力度,以确保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司法处罚力度。证监会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导着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于万福生科以及相关单位的处罚力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在美国,不仅仅是造假公司要承担法律责任,有关的会计师、审计师、公司高管都有可能遭到民事和刑事诉讼。在安然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中,安然公司前CEO斯基林被重判24年零4个月;以及此前的电信巨擘世通公司前CEO埃贝斯因公司造假被判处25年徒刑。面对如此严酷的处罚力度以及巨大的造假成本,上市公司自然会对于会计信息造假望而却步。 总之,提高董事会治理公司的水平,维护市场诚信,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审查监督都势在必行。会计发展史其实是一个案件史。只要我们正视问题,从源头上采取有效措施,事先控制,加强监管。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就会有质的飞跃。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上市公司资本操纵、信息批露违规、财务造假等行为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在当前的证券市场条件下如何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破坏了证券市场健康运营的秩序,更使会计执业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任务非常艰巨,同时对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媒体等各方面的治理,直接关系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管理当局和控股股东有操纵会计信息的要求。第一,上市前为取得上市资格和较好的发行价格。第二,上市后为取得增资扩股资格。第三,为免于特别处理或摘牌。(二)中介机构协助上市公司造假。中介机构主要有: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商、律师等,他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介机构为争客户、抢市场对拟上市公司及己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视而不见。审计《检查结果》批露的十个主要问题中,包括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掩盖违规担保损失虚增利润一例、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逃避税收一例和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掩盖担保事项一例,都属于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已经查明上述问题,但其注册会计师未予以指明。(三)国家税务部门纵容上市公司造假。各级税务部门的经济收入直接与其任务的完成情况相关,由于利益的驱动,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为完成征税任务,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造假,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应上交税收的资金,对虚假的会计信息听之任之。 (四)中小股东的投机性。在“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需要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掩盖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非法活动,借以转移上市公司利润或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产。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成本,减少会计造假收益。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还是利益关系,这与我国当前会计收益与会计造假成本配备不合理有直接的关系,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的低成本高收益让数不清的上市企业高层前仆后继、挺而走险。如何提高上市企业会计造假的成本呢?首先提高会计造假的直接成本。法院和证监会密切配合,形成严厉的处罚机,对于己发现的上市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立刻给予严厉的道德处罚、经济处罚、行政处罚严;然后应提升会计造假行为的预期成本。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如此猖狂,过轻的处罚就是导致会计造假行为的直接动因,因此提高证劵法、会计法等对会计造假行为主体的处罚力度,让会计造假成为上市公司的禁区,轻易不敢涉足,就成为控制会计造假的直接手段。(二)尽快建立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1.完善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强政府对会计造假的监管力度。建立我国关于上市公司法律法规体系,使我国会计、财务、审计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使我国上市公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仅如此,还应对还应该修订那些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法规条例,特别是那些入世以来,不符合国际会计条例,不能和国际接轨的准则,让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真正的成为法制社会。大力宣传,认真贯彻会计法律法规,让会计人员在来会计工作中树立法律意识的同时,也要切实保障他们的权利能够依法行使。 2.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立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一项高品质的会计准则主要是由会计准则产品质量、会计准则制定质量和会计准则执行质量这三个方面组成的,其中产品质量是核心,制定质量是前提,执行质量是保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作为借鉴,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信息质量。(三)尽快转变政府职能。虽然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很多年,但政府对证劵市场的监管仍然残留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身影,为了维护资本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切实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引导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应尽快转变其职能,下放其权利,集中精力,搞好调控和维护市场秩序,而不是直接经营企业,使市场的自律管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重拾投资者信心;由于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政绩,往往提倡、甚至采用行政手段保护本地上市公司的“包装”行为,这更加使地方上市公司肆无忌惮,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对地方政府如此非理性的财政行为加以约束,以帮助地方政府克服“本位思想”。同时国家应制定更为完善、科学的政府监管制度,使政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避免重复执法,以加强政府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四)完善独立注册会计师制度,加强自律建设。会计师事务所是从社会层面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管的独立性机构,同时也是拦截会计造假信息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雇佣、业务上的保密等依赖关系,使注册会计师很难公平、公正的行使其权利,因此淡薄的风险意识、不强的责任心就成为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普遍特征,因此要想真正的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作用,就必须加快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制度改革,使其真正的变成我国独立的监管机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平越来越差,因此要想真正的发挥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的作用,在完善外部体制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内在道德的培养。(五)加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提升其职业缺失成本。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我们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厉,能否适应新形式下的会计工作,以关系到我国上市公司能够长远发展、能否加入到世界竞争的重要问题。让我国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活动时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我们进行诚信教育的目标,是控制我国会计造假的重要手段,因此从事会计工作人员要真正的做到操守为重,诚信为本,遵循原则,坚决不做假账的职业准则,让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强化服务、参与管理、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保守秘密成为会计行业的主流思想、文化。一定要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及会计人员的信用档案制度,要对那些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进行物质甚至精神的奖励,让那些在信用档案有不良记录的人员付出比取得造假收益更大的代价,以直接的手段让会计人员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六)建立股东损失赔偿制度。一是凡因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而导致股东受到损失的,应由该公司及其董事会负赔偿责任;二是凡注册会计师有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法规的行为,为公司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股东受到损失的,应由该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赔偿责任。对严重违法违规给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失信行为的处罚,应由目前的行政处罚为主,逐步过渡到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重,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失信行为起到有力的防范作用和震慑作用。 (七)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国家要根据新的经济情况及时地调整会计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以新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为核心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及时调整和解决新旧法规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避免执法时出现漏洞。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使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会计造假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加强教育、夯实法治建设基础、加大行政、刑事处罚力度,完整的会计信息时代必将到来。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研究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危害性 会计造假的危害性很大,具体表现在:会计造假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被误导而制订出错误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就整个社会而言,会计资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会计资料的质量直接影响资料使用者。会计资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资料,是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载体,是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经济管理、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造假不仅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失误,还会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甚至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最终扰乱社会的经济关系、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会计造假严重败坏了会计行业的诚信。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的最基本道德规范,而作为经常与钱财打交道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更应诚信第一,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事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如果没有诚信,企业要想能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简直是痴人说梦,其最终的结局就是破产关门。而会计造假者弄虚作假、见利弃义,违背基本的职业道德,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被误导而制订出错误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形式和手段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是通过虚增资产、收入、虚减负债和费用等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总结来说,其主要手法包括虚增交易事实、利用关联交易、不当运用会计政策和利用非经常性收益等四种。 1.虚增交易事实是上市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对象,虚构销售业务,通过伪造经济合同,税务发票等法律凭证,不仅违反会计法规且违反合同法和税法等经济法规。其主要表现为:虚增交易收入,就是企业对并不存在的销售业务按正常的销售程序进行模拟运转,是企业为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而人为制造经济业务以增加收入的行为;提前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是把商品未来将要实现的收入作为当年的收入处理,把根本还没收到的未来收入列为应收账款。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就是利润伴随着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而产生;记录含有不确定因素的销售收入产品本身有存在瑕疵的可能性,企业故意忽略这一情况,私自与买方约定,将付款期建立在该产品能够消除瑕疵的与其上,由于企业无法确保该预期实现,因此,这种收入完全处于虚置的状态下,形成了财务欺诈。 2.利用关联交易造假,我国上市公司基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上市公司、母公司以及集团公司内部公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不涉及资本市场的条件下,企业集团内部关联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节省费用,有助于激励和对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然而当涉及到资本市场时,关联交易又成为部分上市公司掩饰企业内部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主要形式包括:商品销售和劳务提供,此类交易通常不是企业正常运营必需的,特点在于交易价格不符合市场原则;托管经营,上市公司通过将不良资产委托给母公司或关联方经营,收取固定回报,不仅回避了资产的亏损和贬值,还可以从中赚取利润,从而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润;通过转嫁费用,上市公司通过转嫁费用的方式转移利润,母公司通过调低上市公司应该缴纳的管理费用,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各项费用,已达到提高上市公司利润的目的。 3.运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不当会计政策运用包括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差错更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用,采用虚假债务重组,随意变更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利用虚假或不实资料交本应费用化的开发阶段支出进行资本化,随意变更合并报表范围,或对合并范围内公司之间的交易不做充分抵消等进行人为利润调节。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使用不当的收入确认方法,完工百分比法不当运用,提前开具销售发票等,错误适用会计原则虚增销售收入;通过不恰当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递延当期费用等方法,已达到少计当期费用,虚增当期利润的目的;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现行会计制度允许会计人员在进行某些核算是,使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但根据一致性原则,会计方法一旦选定后,各期应该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化,而实际中,某些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变更会计方法的办法来达到调控利润的目的。 4.利用非经常性收益达到虚增利润目的,对于正常运营的企业来说,非经常收益再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收益弥补主营业务带来的亏损较为普遍,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收益和公司关联交易密切相关,其主要方式包括:出售、转让和置换资产,企业通过以上方式在不按照市场规则的方式运作以后,成为操控企业利润最为简单和有效的方法,也成为企业造假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债务重组,债务人在财务发生困难是,通过债务重组来产生大量的重组收益,对于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来说,债务重组是企业操控利润的另一主要手段;企业通过地方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或者税收返还等政策,已达到上市公司改善经营业绩的方法。 三、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科学、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适度准则,是防范遏制会计造假的重要手段。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并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因此要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会计规范体系,才可能杜绝造假者的造假行为。目前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监管的部门主要包括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而这些部门均按一定的权限划定了监管范围。各部门所遵循的法律法规又不同,造成了监管部门之间不能有力的协调,造成监管方面不合理不到位。因此国家应该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设立或指定单独的一个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一经发现企业会计舞弊现象,要坚决制止并进行行政处罚。 (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职责,并互相有效制衡。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补偿;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参与经济业务事项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做好内部控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我们在强调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同时,有必要强化内部审计机构建设,赋予它一定的地位,树立其足够的权威,保证它的独立性,并尽一切可能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准和适应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能力,使内部控制真正的落实到位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处理加工会计信息的操作员,应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人员担任会计工作;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准确掌握新会计准则,按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经常对财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明确职业道德标准;同时,对会计人员采取激励措施,不断吸取优秀的人才加入会计队伍,进一步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以确保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能准确应用规则,使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科学、可比、客观和真实。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破坏了证券市场健康运营的秩序,更使会计执业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任务非常艰巨,同时对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媒体等各方面的治理,直接关系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管理当局和控股股东有操纵会计信息的要求。第一,上市前为取得上市资格和较好的发行价格。第二,上市后为取得增资扩股资格。第三,为免于特别处理或摘牌。 (二)中介机构协助上市公司造假。中介机构主要有: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商、律师等,他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介机构为争客户、抢市场对拟上市公司及己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视而不见。审计《检查结果》批露的十个主要问题中,包括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掩盖违规担保损失虚增利润一例、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逃避税收一例和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掩盖担保事项一例,都属于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已经查明上述问题,但其注册会计师未予以指明。 (三)国家税务部门纵容上市公司造假。各级税务部门的经济收入直接与其任务的完成情况相关,由于利益的驱动,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为完成征税任务,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造假,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应上交税收的资金,对虚假的会计信息听之任之。 (四)中小股东的投机性。在“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需要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掩盖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非法活动,借以转移上市公司利润或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产。中小股东投机性过强,往往只注重股票的二级市场表现而不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形成合法组织或相关利益代表维护自身权益。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成本,减少会计造假收益。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还是利益关系,这与我国当前会计收益与会计造假成本配备不合理有直接的关系,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的低成本高收益让数不清的上市企业高层前仆后继、挺而走险。 如何提高上市企业会计造假的成本呢?首先提高会计造假的直接成本。法院和证监会密切配合,形成严厉的处罚机,对于己发现的上市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立刻给予严厉的道德处罚、经济处罚、行政处罚严;然后应提升会计造假行为的预期成本。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如此猖狂,过轻的处罚就是导致会计造假行为的直接动因,因此提高证劵法、会计法等对会计造假行为主体的处罚力度,让会计造假成为上市公司的禁区,轻易不敢涉足,就成为控制会计造假的直接手段。最后提升会计造假的间接成本,我们应该树立会计造假不仅仅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民事责任的观念。 (二)尽快建立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1、完善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强政府对会计造假的监管力度。建立我国关于上市公司法律法规体系,使我国会计、财务、审计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使我国上市公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仅如此,还应对还应该修订那些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法规条例,特别是那些入世以来,不符合国际会计条例,不能和国际接轨的准则,让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真正的成为法制社会。大力宣传,认真贯彻会计法律法规,让会计人员在来会计工作中树立法律意识的同时,也要切实保障他们的权利能够依法行使。 2、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立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一项高品质的会计准则主要是由会计准则产品质量、会计准则制定质量和会计准则执行质量这三个方面组成的,其中产品质量是核心,制定质量是前提,执行质量是保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作为借鉴,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信息质量。 (三)尽快转变政府职能。虽然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很多年,但政府对证劵市场的监管仍然残留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身影,为了维护资本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切实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引导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应尽快转变其职能,下放其权利,集中精力,搞好调控和维护市场秩序,而不是直接经营企业,使市场的自律管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重拾投资者信心;由于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政绩,往往提倡、甚至采用行政手段保护本地上市公司的“包装”行为,这更加使地方上市公司肆无忌惮,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对地方政府如此非理性的财政行为加以约束,以帮助地方政府克服“本位思想”。同时国家应制定更为完善、科学的政府监管制度,使政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避免重复执法,以加强政府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完善独立注册会计师制度,加强自律建设。会计师事务所是从社会层面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管的独立性机构,同时也是拦截会计造假信息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雇佣、业务上的保密等依赖关系,使注册会计师很难公平、公正的行使其权利,因此淡薄的风险意识、不强的责任心就成为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普遍特征,因此要想真正的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作用,就必须加快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制度改革,使其真正的变成我国独立的监管机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平越来越差,因此要想真正的发挥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的作用,在完善外部体制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内在道德的培养。 (五)加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提升其职业缺失成本。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我们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厉,能否适应新形式下的会计工作,以关系到我国上市公司能够长远发展、能否加入到世界竞争的重要问题。让我国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活动时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我们进行诚信教育的目标,是控制我国会计造假的重要手段,因此从事会计工作人员要真正的做到操守为重,诚信为本,遵循原则,坚决不做假账的职业准则,让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强化服务、参与管理、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保守秘密成为会计行业的主流思想、文化。一定要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及会计人员的信用档案制度,要对那些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进行物质甚至精神的奖励,让那些在信用档案有不良记录的人员付出比取得造假收益更大的代价,以直接的手段让会计人员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有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问题的浅议 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丑闻频于曝光,并有不断扩大之势。失真的会计信息给广大的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也造成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大量的流失。随着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公告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其中虚假信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查不胜查,被揭露的概率也很小。本文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及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建议及对策来防范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现象。 关键词:会计造假 审计 内部控制 诚信体系 所谓会计信息造假即会计活动中行为人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采取欺诈手段在会计财务中进行虚假糊弄,伪造编造会计事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分析 (一)虚增利润、隐瞒亏损,给扩大的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有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通常都把其在职的公司效益吹嘘的特别好,来实现其高薪水平或者是往上高升的机会。这些吹嘘的内容主要有虚拟收入,建立虚假的销售合同,这其中的资金到制造花费增加假的库存,账面上所记载的大部分资金都是外欠的,同时使用不符合实际的资本化支出,投资中的盈余利润随意编造,虚假作弄,资金的增加不符合法律确认等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上市公司表面利润虚增,实际亏损严重,给扩大的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虚加成本、隐瞒利润,直接造成国家税务收入的减少 有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偏重用虚加成本、隐瞒利润的策略来延误或者减少缴纳税金,隐藏企业实际效益而达到当期损益平滑的目的,一直到第二年利润可能缺少。此种策略含有推迟确认收入,资本性支出费用化,多计折旧及摊销,预先结转成本,用不合法律的手段确认资金的增值等。最终导致公司的成本虚增、利润减少,给国家的税收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虚列资产、低估负债,严重损害了关联方的经济利益 使用虚列资产、低估负债的这种策略通常是上市公司在为自身进行信用评价,想要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时,实现降低资金亏损程度,增加流动和速动比率,使其公司账面盈余充足,经营良好的目的。然而换一个视角来思考,企业做的假账在增加虚假利润的同时也会使账面上的资产增加。另外,上市公司为了不让外界了解实际盈余亏欠,从而使用有业务往来方进行交易,资产负债表外融资项目等掩盖。这样最终导致虚假的会计信息危害与之关联的各方经济利益。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根本原因 有伟人曾说过,在有合适的利润时,资本就会活跃壮大起来,有一半的利润时,人们就会非常积极争取,有一倍利润时,便会驱使人们不顾及其他道德舆论,而当有三倍以上利润时人们甚至宁可犯罪,冒着死刑的危险。因此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也不论是以什么方式的会计造假,都是为了得到利润最大化这一目的。在现在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中,公司中的管理人员的业绩和其利润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大体上是由于相关操作人员的思想品德和既得利益的驱使导致。在相关经济法律、法规不健全时,在追求满足自己私欲和国家共有利益不和谐时,许多企业的相关人员便会置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于不顾,利用手中的权利来蒙骗糊弄以满足自己直接相关的切实钱财和名望等。在公司经营状况不好甚至有可能破产清算之时,他们会通过一些不为人知的手段来调节损失,虚增利润,避免让大众对公司产生不良的印象,同时也方便为他们自己捞取各种好处,但最终就使公司严重虚空,没有真实经济实力水平,极大的危害了祖国和人民大众的公共利益,让信息失真成为了那一部分有贪欲人的最佳行驶工具。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在于利益的诱惑。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 地方保护主义往往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管的很松,通常都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一些区域或部门也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他们为了自己区域或部门的好处,对上市公司进行一些虚假的门面打扮以骗取上市资格。为了扭转企业现状,不合实际的修改账目,挤摊成本,以各种理由借口修改企业收入等弄虚作假行为,迁就的过头,疲倦管理,甚至一起策划,导致诸多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频繁发生,毫无疑问便是这里的地方保护主义在为上市公司造假营造了一个方便的大背景。同时缺乏诚实信用、道德法律的中介机构,也是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同盟者。中介机构本应以诚实守信为准则,但是在会计造假的洪流中一旦有中介机构为了自己的各种好处,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大开方便之门,一些有知识有水平的职称人员更是积极献策,直接参与其中。这些无疑都是造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 (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内在原因 由于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期,很多企业都存在行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各种企业规章制度的逐渐完善,钱财拥有权与日常的使用的不统一而发展出找人的关系。上市公司有说话权的人员从各股东获取好处为起始点进行生产经营裁断,为了让公司实现创造更多价值采取经营业绩考评的方式。现在上市公司大股份持有人对运转公司管理人主要测试评价为公司年终所获利润指标或股价的涨落。因此,运营公司经营人会不顾道德法律,充分调动一切可帮助自己的信息。开始教唆会计人员做假账,做假的会计报表,让人们以为此公司运转良好,以达到自己的各种目的。另一方面,我国某些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检查主要是对公司的会计指标,这无异于是在暗处对那些效绩不好的公司充当了一个有力的协助。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会计信息造假的内在原因。 三、防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可行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审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政府部门审计监督的职能 为了能充分发挥国家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减轻企业内部审计负担,同时也考虑我国当前的财政、审计、税务等监管部门的实际情况,应扩大审计监督的覆盖面,避免做无用功重复审计。尽快建立和完善会计、审计法规体系,明确各监督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协调好财政、审计、税务等各监管部门的工作。迅速建立起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使产权责任明晰化,确保国有资产产值增值,企业审计牢靠。所以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国家政府部门审计监督的职能,两方面的共同强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可能性。 (二)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会计监管体系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方便审计监督;加大会计的社会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管体系,应加大推进深化企业改革的步伐,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让企业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按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处理经济利益关系。 (三)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 虽然我国出现了许多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但是对受害者收到赔偿的案件还没有一起。也就是说还没有受害者从违规公司拿到实际的好处。因此,只要造假事件中受到牵扯的人员,无论是投资经营者还是监管部门的律师会计师,都要为利益收到损害的公民有个交代,接受受害人的起诉,得到应有的处罚。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声名狼藉,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受到严厉的行事处罚。 (四)重塑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逐步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与我国当前阶段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体系,对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市场经济中参与各方对于会计信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教育不但要加强业务方面的技术传授和学习,而且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地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觉悟,促使会计人员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达到规范会计人员行业行为的目的。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与建立舆论评论机制。针对以往会计造假事件的情况,我们能够看出在老的会计造假结束后就会有新的会计造假事件的发生,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从业管理相结合的考评与奖惩机制,对有会计造假行为的会计人员,进行量化考评,在会计年检时根据档案记录,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全面倡导会计人格道德教育。会计人格道德亦称会计人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会计人个体上的表现,是会计人通过长期的会计道德实践所形成的稳定的、整体的个人心理和行为品质上的倾向与状态,一般由忠直、诚信、智慧、坚毅、积极、廉洁几个道德品质范畴构成。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综合性的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及危害性分析然后进一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各种视角提出了防范会计信息造假的可行建议及对策。 企业产生不良会计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利益主体利益引导的失控和会计人员伦理道德观念的缺失,从合理利益导向和审计制衡双角度进行会计行为规范的研究分析,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其效力来看,利益导向是对会计行为人规范的经济本性约束,是原始的制约,而审计则是对会计行为人规范的社会本性约束,是更高级的动力制约。屡禁不止的会计造假现象,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持续,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公众利益,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希望本文的可行建议及对策对于防范会计信息造假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探析 摘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公平性和经济运行的效率,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进行探悉,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造假 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造假问题严重,影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以及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当前如何有效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造假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是灾难性的,危及到整个社会行业诚信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导致决策失误,危害社会经济秩序。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灵,不但会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的紊乱,还会造成国家投资受损。国家统计局每年各地上报的经营数字都掺有水分,这些虚假资料,会导致经济预测和决策的不准确,使国家宏观调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威胁着市场经济秩序。 (二)导致税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的手段是多样化的,但最终的目的总是将原本属于国家或企业的资产据为小集体或个人所有。如一些企业虚增会计报表支出项,多列费用,少列收入,以此隐瞒利润,用以逃避税收;还有些经营者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通过不实估价,压低国有资产价值,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削弱了投资者的信任度 当前投资者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过审计的会计报表,一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只有8.5%的个投资者认为可信,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认为是不可信或者不完信的。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比如安然公司破产案让公司员工和股票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与之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也付出了几十亿美元的代价。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会计监管体系缺陷和上市公司不规范的市场行为。 (一)利益驱动 我国资本市场投机行为多于投资,成为不少公司圈钱的渠道,这些公司为了从资本市场上合法“圈”到更多的资金,获取超额利益,往往会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以骗取股东的信任与支持。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收益很高,而成本过低。会计信息造假缺乏健全的发现机制,违法违规行为难以被发现。同时当前对信息造假的惩罚力度又远远不够。目前我国《会计法》中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最高经济处罚是10万元,对具体责任人的最高处罚是5万元,远远低于预期的违法收益。由于会计造假的风险收益大大高于风险成本,致使公告的虚假会计信息越来越多。 (二)内部监督评价机制不合理 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形成,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多由国家委派,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董事会或经理人手中,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审计机构的选聘权最终便落到了管理当局的手中,管理当局不愿看到有损自己利益的审计报告,他们会通过审计机构的选聘权以及审计费用的支付权来干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使会计报表的审计缺乏独立性。 (三)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我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职业意识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无视会计法律法规的存在,利用职务的便利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坏会计资料从中谋取私利,造成会计信息造假泛滥。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完善 根据上面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分析,我们将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以及进行有效监管的关键因素,探讨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立足于建立一个素质优良的独立董事队伍和一个健全、有效、开放、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独立董事人才市场,以市场配置资源作为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宗旨;其次,要建立有效的选聘机制,加大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最后,要完善独立财务董事制度,改善董事会成员构成。 (二)建立股东损失赔偿制度 建立有效的赔偿制度,对凡因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而导致股东受到损失的,应由该公司及其董事会负赔偿责任;凡注册会计师有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法规的行为,为公司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股东受到损失的,应由该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赔偿责任。违法违规给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失信行为的处罚,应由目前的行政处罚为主,逐步过渡到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重,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失信行为起到有力的防范作用和震慑作用。 (三)完善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化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客观地、全方位地反映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绩效,满足企业各方面信息使用者评价和了解经营者经营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其次,逐渐建立和完善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声誉档案,建立防止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内在激励机制。 随着会计实务的飞速发展,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变化,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监管体系也要随着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做到与时俱进。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探悉 [摘要] 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不实的会计信息必将引起投资者决策失误和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会计监管结构体系的现状及会计造假的原因进行研究旨在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上市公司 会计造假 监管体系 会计信息是利益分配、财富转移的基础,具有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它的可靠性直接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公平性和经济运行的效率,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进行探悉,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现状与特征 会计监管是会计监管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会计监管客体的会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再监督和再管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现状与特征如下: 1.内部会计监控体系的现状与特征。(1)内部控制是以过程控制为主;(2)内部监督是多层次的相互交叉;(3)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更多的是经营者的一种自我约束。 2.政府会计监管体系的现状与特征。政府监管主要是一种外部的间接监督管理,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只通过有关的法律对上市公司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政府监管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制定具有普遍性、整体性的法律规则来约束市场主体行为。 3.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和自律体系的现状与特征。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实际上属于政府监管,在这一监管体系中会计事务所完全接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注册会计师协会名义上是民间审计组织而实质上是政府延伸的一个职能机构;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因上市公司既是被审计对象也是付费者的双重身份而缺失。 4.投资者监管体系的现状与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者行为,股东行为具有分散性。由于信息交流和时间、地域上的限制,分散于各地的众多中小投资者难以集中一致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分析 我国会计造假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是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成因如下: 1.股权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有的国有企业经过改制、资产重组后上市的,无论从上市公司的数量上还是从国有股的比例上,国有资本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由于行政机关并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因而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有效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 2.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虽然上市公司被推入资本市场,在总体上其经营管理有所改进,但公司的内部激励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原来国有企业的模式,偏重非经济激励,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健全。 3.内部监督评价机制不合理。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大多是由国家委派,公司的控制权实际掌握在董事会或经理人手中,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会选出的监事基本上代表董事会或经理人的意志,因此,由股东会选出的监事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效果是很差的。 4.市场约束无力。市场约束的有效性取决于市场本身的完整性、竞争性,以及市场信息的真实性。从我国情况来看,由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发育日趋成熟和规范,市场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约束作用明显增强,但下面几个因素的存在影响了这一作用的充分发挥:(1)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突出,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通过账面业绩很难观察到经营者的真实工作水平。(2)股票市场投机性太强,股价与公司经营业绩背离,难以正确反映公司价值的高低。(3)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仍由党政部门选拔任用,竞争性的经理人市场难以建立。 5.民事法律责任弱化。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还不算很成熟,仍处于改革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目前的法律责任体系之中,是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即重在惩罚,而不是对投资者的赔偿。在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实践中,也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在财产责任方面,处罚后果往往只是表现为对当事人的违法所得全部由国家罚没,而没有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 6.会计制度不完善。会计制度不完备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会计法规、准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关系契约。但是它们不可能把会计实务中的所有情况都包括在内,且会计实务变化之快是难以预料的,会计法规、准则的制定总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7.审计独立性缺失。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作为国家股代表的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当局都由行政任命而来,有时甚至是统一的,他们之间存在联合舞弊来获取自身利益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来由董事会控制的外部审计机构选聘权最终便落到了管理当局的手中,管理当局不愿看到有损自己利益的审计报告,他们会通过审计机构的选聘权和审计费用的支付权来干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而注册会计师迫于生存压力,有时不得不放弃独立性。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完善 通过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分析,我们将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以及进行有效监管的关键因素,探讨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对策。 1.明晰产权。产权的明晰界定,是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只要产权界定清楚,会计规范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就会是有效率的。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界定,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1)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作为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宗旨,立足于建立一个素质优良的独立董事队伍和一个健全、有效、开放、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独立董事人才市场。(2)建立有效的选聘机制,加大独立董事的独立性。(3)改善董事会成员构成,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并超过半数。最后,完善独立财务董事制度。 3.保证监事会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完善监事会的职权,除了业务执行监督权和财务检查权外,还应明确监事会的其他应有的职权。对监事会成员的构成、来源、素质以及产生办法、报酬和解聘程序予以明确规定,此外还应细化监事的责任制度权。 4.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管理层的物质报酬与经营业绩相联系的同时,适当考虑增加对管理者社会价值的鼓励,从一个侧面增强受激励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化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客观地、全方位地反映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绩效,满足企业各方面信息使用者评价和了解经营者经营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同时,建立与之配套的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从而使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激励和约束公正、合理。其次,逐渐建立和完善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声誉档案,建立防止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内在激励机制。 5.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控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财务、会计、审计法制体系,使得有法可依。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目前那些己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尤其是在我国入世以来,要与国际惯例接轨,那些与国际会计惯例不相符的准则、会计制度应重新修订、完善,加强会计法制建设,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国家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使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并保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会计职权,充分认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带来的危害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6.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理论上应当运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那些为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并形成共识的概念。原则上应当符合高质量的要求,要便于理解,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制定过程中要严格实行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力求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公开化、民主化,增强透明度。 7.改变上市公司审计聘任制度。促使股东大会真正履行其具有的权力和义务,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规定审计委托人是企业的股东大会而非管理当局,通过改善审计委托制度,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控制管理当局的权力,防止注册会计师受企业管理当局的左右。 总之,会计造假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在寻找治理对策、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时,应当综合全面的考虑各种因素。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变化,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有效会计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监管 摘要: 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会计造假的原因进行研究,旨在加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 关键词: 会计监管 会计造假 对策 在我国,重视会计监管或者说对会计实行监管必要性的认识,直接来自于人们对这几年会计信息失真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作假案件的关注。改革完善我国的会计监管体系已经成为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目前我国会计监管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上市公司的会计丑闻时有曝光。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使广大公众的投资信心遭受到巨大的打击,降低社会公众对业界及资本市场的信任,造成信任危机。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对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管。 就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的现状而言,首先,政府监管主要是一种外部的间接监督管理,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只通过有关的法律对上市公司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政府监管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制定具有普遍性、整体性的法律规则来约束市场主体行为。上市公司可能面临市场投资者的监督,以及市场参与者出于各种目的广泛监督的压力。其次,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实际上属于政府监管,在这一监管体系中会计事务所完全接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注册会计师协会名义上是民间审计组织,而实质上是政府延伸的一个职能机构;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因上市公司既是被审计对象也是付费者的双重身份而缺失。 有效的会计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统一协调、综合平衡。它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最终达到杜绝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 二、会计造假的原因 (一)从上市公司的一般性来看。 1.我国至今尚未出台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因此,现行的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不能消除信息的不可比与不透明性,不能够产生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而且我国现有的会计监管法律突出表现为偏重对违法、违规者行政、刑事责任的追究,忽视对遭受损害的投资者的民事赔偿,使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造假的成本很低,而利润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法、违规者的侥幸心理,损害了投资者对证券投资的信心。 2.利益的驱动是会计造假的源动力。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利益突出地表现为他们对暴富的渴望,对物质财富和富足生活的羡慕,对保官升官平步青云的企盼,对出人头地的向往。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单位的会计业务是由会计人员承担的,少数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利用职务之便编造、篡改会计数据,进行贪污等违法活动。另外,会计人员大都受制于人,会计工作缺乏独立性,有些工作须按照领导人的意图去做。 4.政府监管不力。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对单位财务的监督与检查不够严格,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制止。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在检查与审计过程中,对发现的一些问题往往只是进行沟通、教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从针对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来看。 1.股权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有的国有企业经过改制、资产重组后上市的,无论从上市公司的数量上还是从国有股的比例上,国有资本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由于行政机关并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因而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有效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 2.内部监督评价机制不合理。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大多是由国家委派,公司的控制权实际掌握在董事会或经理人手中,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会选出的监事基本上代表董事会或经理人的意志,因此,由股东会选出的监事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效果是很差的。 三、会计监管体系改革完善的主要对策 通过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分析,在此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以及进行有效监管的关键因素,探讨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法可依”。 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是一切会计工作的指南针,是衡量会计操作是否正确、得当的标准。我们必须进一步充实、完善它,为企业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 加强民事责任追究是治理造假的有力措施。健全的会计监管法律体系应是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并重,三者不可或缺的。因此,应借鉴《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抓紧修订、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及与行业监管有关的会计、证券、司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加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一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对财务报告的批评是很普遍的现象,认为现行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很大,如重结果、轻过程,可比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较差等。因此,改进财务报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积极全面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研究;借鉴国际惯例,完善、丰富现有财务报告内容,在改进主要会计报表内容的同时,丰富报表附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的内容;大力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适当增加不同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资料,如在报表附注中或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增加公允价值或市场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等。 二是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监管。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和企业会计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我国应根据“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基本监督思路,构建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行业自律管理为补充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 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监会与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关系,地位独立,并且有法定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应该由它们承担会计监管的主要职能。 (四)“会计监管”和“公司治理”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乃至公众所关注的焦点。 在企业内部建设方面,应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重构企业内部监控体系,堵塞管理漏洞,使公司内部的监管机制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不是形同虚设。 (五)加强外部审计监督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外部会计监管―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政府审计已转为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而缺乏独立性,使其对会计监督难见成效;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就成为企业监督的中坚力量。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密切关注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积极进行反造假训练,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诚信理念的塑造,提高执业能力,防范会计造假。 总之,会计造假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在寻找治理对策、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时,应当综合全面的考虑各种因素。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及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将随之不断变化,有效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对保护投者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及防治 【摘要】文章从分析非法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造假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危害入手,逐一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的动机,找出产生会计造假的真正根源,并通过吸取和借鉴国外在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方面的经验,提出我国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一)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 1.虚构经营行为。 上市公司最常见的会计造假手段,即通过虚构交易,增加销售收入或其他收益,同时虚增资产。这类方式往往需要伪造经济合同、应付账单、税务发票、海关报关等一系列法律凭证,它不仅违反了会计法规更是对合同法、税法等重要经济法规的公然蔑视和挑衅,是性质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 2.关联交易方式操纵。 作假公司除了虚构经济行为,更多的是通过关联方式进行特殊交易,比如债务重组、资产置换、非货币交易等方式来达到操纵业绩的目的。处于正常交易需要的关联交易本来无可厚非,早先法规对此无过多限制,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借交易之名,行操纵之实。 3.会计手段歪曲。 相比较前两种类型,利用一些特殊的会计手段歪曲反映企业经营情况,操纵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在国外会计舞弊案件中更为多见。 (二)会计造假的危害 愈演愈烈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已给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1.各类部门接受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宏观决策的失控,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削弱了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2.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投资信心,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破坏了投资环境。 3.造成了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影响管理当局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破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4.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严重损害中小股东权益。 5.会计造假助长了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据统计,我国由于造假与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估计每年在9785亿到12 570亿元人民币之间,约占我国GDP的13.6%~16.8%左右。 以上种种,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稳步、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会计造假原因分析 (一)产权不明晰 我国目前会计造假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企业制度转型期的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界定不清楚,导致原有监督机构的职能受到削弱,而代表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监督机构又尚未建立。因此,会计造假问题也就比较突出。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由于我国股市的先天性股权结构缺陷,使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呈现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进而造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相互制衡关系的扭曲。 (三)会计立法不健全 我国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起,陆续颁布并完善了《公司法》、《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一是法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立法似乎更多地是被动、消极地“堵窟窿”,缺乏预见性。二是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且执行不力,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对注册会计师违法人员的打击制裁不力上,违法者往往以接受行政处分代替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以缴纳少量罚款代替没收全部非法所得及附加高额罚款,《会计法》规定行政处罚金额个人最高是5万元,单位最高是10万元,这种对造假者微不足道的处罚措施很难对其他违法者产生以儆效尤的作用。 (四)注册会计师管理水平低下 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尤其是适应证券市场扩张的需要,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我国会计师行业发展至今毕竟只有二十多年历史,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执业水平低;(2)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3)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 三、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公司对经理层的激励机制落后,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工薪制上,经理层及员工收入与公司效益结合的程度不高,应从法律角度明确允许和鼓励公司将股份作为激励手段,并允许管理层在达到经营目标后增加其持有股份。 2.保护中小股东权利。要彻底改变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现象,监督大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必须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利。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中小股东积极参加股东大会,如建立征集投票权,代表广大中小股东参与上市公司重大决策的参与表决权;完善赔偿机制等。 3.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在董事会下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专门委员会,以有效的约束控股股东和经理的行为;完善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对其相应的权利义务做明确的划分,使其权责利保持一致;建立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为独立董事提供合理的薪酬,使其追求长期利益,关心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上市公司应重新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设立内部委员会,发挥其对财务报告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向监事会和独立董事会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使审计委员会、监事会与内部审计三者之间应有独立交流和信息沟通的渠道;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信息披露等机制,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上减少会计造假的风险;在制衡方和大股东在会计信息上的权利方面,实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三)完善会计立法 1.建立健全民事赔偿制度。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萨班斯法案》的经验,强制要求公司负责人就其出具的公司会计信息做出"个人书面认证"把会计信息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在法律上,这种法律制度的实施可以为广大股民“民事赔偿诉讼”提供证据,从而调动有关利益人起诉的积极性和提高对造假者的威慑力。 2.提高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萨班斯法案》对会计造假者做出了一系列严厉的处罚规定,如相关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如果涉嫌会计造假,最高可处500万美元的罚款或者20年的监禁。而我国的相关会计法规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远不如美国.因此,我国应建立严格的上市公司高层经理人员的经济处罚制度;加大对会计造假人员个人的刑事处罚力度,使造假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四)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 1.提高和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收费标准,减少会计师事务所降价竞争的空间,全面推行有限责任合伙制(LLP),提高会计师事务所违法成本。 2.完善上市公司审计委托受理制度,实行审计业务由证监会、中注协同意招标委派制。 3.实行上市公司审计轮换制,每隔三年强制性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免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过于亲密而丧失独立性。 4.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注册会计师因串通舞弊或重大过失而未能发现上市公司重大会计造假,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诚信、规范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对中国的上市公司发展壮大乃至成为国际型的大企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研究,同样会对我国的会计行业及相关领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更好的创建和谐的发展的社会。 (作者单位:宜春市审计局)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与财务总监职责分析 【摘要】本文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讨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并分析了会计造假中财务总监扮演的角色,指出良好的伦理素养及相当的管理才能是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遏制会计造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计造假问题由来已久。自2000年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破产案以来,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的社会问题。美国世通公司高达38亿美元的财务欺诈案、施乐公司的财务虚报案,更使得公众与投资者对会计诚信的信任度跌至冰点,对股市的投资信心大大受挫。而后,意大利帕玛拉特公司的会计丑闻再一次震惊世人,公司CFO索尔达托竟是这宗丑闻的始作俑者,他和老板坦齐串通一气欺骗投资者。在我国,从“农凯”系到“德隆”系,从棱光实业到ST达曼,这一系列给投资者带来数亿元甚至上百亿元损失的事件表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已成为财经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调查得知,这一系列的财务丑闻都跟企业的财务总监(CFO)密切相关。 一、上市公司造假成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及内在条件 1.保护上市主体资格 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将被作为ST 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暂停上市,实施特别转让处理。上市公司一旦戴上ST、PT的帽子,则意味着该企业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在资本市场上无法与其他上市公司拥有同等的权利,尤其是丧失了再融资的权利;上市公司一旦退市,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白白浪费。所以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保留其上市主体资格常常采取多种方法粉饰报表,力求“扭亏为盈”,防止退市。 2.上市公司资金的需求 资金短缺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困境,而从资本市场和信用市场融资和再融资是解决其困境的极好办法。为了筹措资金,一些经营业绩欠佳的企业采用了虚增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或采用高评资产的途径来增加资产和净资产的方法,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包装”,以期获得有关方面批准其上市。而上市后,为了获取配股和增发新股的政策,又在经营业绩上大作文章,提高发行和配股价格,以求再次募集到低成本的资金。 3.勾结、操纵流通市场股价 股票价格的升降直接受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往往通过虚假的会计信息,与庄家、股评机构联手对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从而抬高股价,从中牟利。 4.大股东独揽公司大权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内部人或控股股东大权独揽,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公司运作实质上呈现为关键人控制。关键人往往利用其地位优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通过抬高新股发行价格、转移利润等方式,获取不当利益。 5.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个人利益驱使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是企业高管人员政绩的体现,同时也与高管人员的个人经济利益如工资、奖金等密切相关,这就使得管理人员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优势,通过虚增收入、利润等行为,直接增加其个人利益。 (二)会计造假的外部环境 1.外部监督体系的不完善 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法律监督、国家监督、市场和社会监督等。目前我国证券监管机制体系尚不健全,证监会力量薄弱,在监管的规范性、全面性、及时性以及查处力度上都亟待改进和加强。同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欠缺,加之社会媒体以及证券专业人士缺乏相应的勇气揭露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以及法制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的明显滞后,使得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力度比较薄弱。 2.会计准则、制度不够完善 会计准则、制度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在指导实际工作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理解,这客观上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法定会计政策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这就使得公司在处理新业务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进行会计处理,为滋生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的角色 现代企业中的财务总监,正在逐步实现角色的转变。他们已渐渐走出会计与控制,从传统的“账房先生”转变为企业的战略伙伴,他们花在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处理和管理部门内员工上的时间将越来越少,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使企业战略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具体财务政策上来,并且更注重处理好与企业内部经营者以及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关系,更加关注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和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 作为管理者,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管理层作为会计信息的控制者,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最大的责任,公司的造假初衷也往往源于管理层的要求。按照国外流行的观点――缔约观,投资者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管理层接受投资者委托负责企业的经营,努力为股东创造财富,并以会计信息的形式向股东报告经营状况与履行责任的情况。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管理层报酬的高低、股东的信心等,如果管理层为了粉饰公司的不良财务信息,且违背道德的成本趋于零时,其选择造假就很自然了。 财务总监作为虚假财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同时又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二道防线,在道德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两难境地下,能否守住道德底线,往往是虚假会计信息流向外界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因此,财务总监的选择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虽然设置了财务总监,国有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当中设置了总会计师,承担了与美国CFO相类似的职责,但其职能却有很大区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中传统的管理流程仍占据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占据决策的主导地位,财务部门的职能基本不被重视,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财务总监自身素质偏低,还不足以担当“战略家”的角色。正如近日普华永道在对亚太区400名CFO调查之后,对外界宣称的:“在中国,除了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外,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财务职能仍停留在传统的记账阶段,CFO更像是账房先生。”在这种情形下,财务总监迫于来自高层的压力,只能按照管理层的意图做好“账房先生”,在利益与道德的博奕中,往往很难守住自身的道德底线,从而卷入造假之中。 三、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如何避免会计造假 要使上市公司摆脱会计信息造假的局面,财务总监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起到遏制造假的作用。 (一)要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从“账房先生”向战略家转型 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一个合格的CFO,他不仅应具有战略眼光,而且是高明的领航员和敏锐的分析家;他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温和的指导者,还应是实施经理和监督官;他不仅要擅长风险管理,还应该为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并作为评价其业绩的重要标准;他应该善于资本运作,并对会计、税务和管理咨询极为擅长。要做到这一切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向董事会负责,并取得董事会的支持。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CFO应该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能力,在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及制定公司财务战略中,用自己的知识及战略眼光为老板出谋划策,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而不必用作假来饮鸩止渴。因此,合格的财务总监需要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等,要了解企业各方面的全盘知识,还能根据企业策略,设计和规划经营、管理策略,并对集团经营产生直接影响,或能对本部门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又是经理决策的参谋与助手。 (二)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表现在忠直、诚信、智慧、坚毅、积极、廉洁等方面。可见,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要做到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不仅仅表现在诚信、操守方面,还表现在有进取心,从知识能力方面提高自己等。也就是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意味着其有能力、有正义感、诚信客观,能够对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也能够抵制来自管理层的造假压力。如果每一名财务总监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为自己的职业范围画一条底线,那么公司会计信息造假将会大大减少,企业诚信指日可待。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制度建设是根本 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提高造假者的成本,是治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根本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通过会计造假操纵利润,损害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已经成为我国财经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财政部2007年11月7日公布的“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显示,SST天海、ST花炮、航天通信三家上市公司过去几年中均有会计造假存在。天津市天海集团有限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购置的价值7.2亿元的船舶长期挂往来账,未纳入固定资产核算;其下属子公司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两年伪造银行存款1.5亿元,以隐瞒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浏阳花炮股份有限公司为避免2003年、2004年连续亏损,将以前年度发生的费用1859万元及欠缴税款786万元推迟计入2005年度。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至2005年划出资金通过其他单位进行周转,虚增利润3110万元。此波还未平息,一波又起。2007年11月10日,内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睿富房地产(0625-HK)在上市时对旗下北京佳诚广场的租金收益,竟然较实际高估近3亿元,成为首家涉嫌上市欺诈的内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日前,睿富已向香港联交所、证监会及警方报告该事件,其将要面临的处罚我们尚不得而知,但资产价值虚假消息的公布本身已经给睿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会计违法动机。理性经济人对会计违法与会计守法行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会计违法与会计守法之间的成本和收益的差异以及经济人对风险的偏好的态度。如果会计违法的预期效用大于会计守法的预期效用时,理性的经济人便会从事会计违法行为。面对严重的会计造假问题,我们或许有理由怀疑我国会计制度中的存在缺陷使得会计违法的预期效用过大,从而使得众多的上市公司铤而走险。因此,如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会计制度的建设已成为重要课题。 美国会计造假治理:乱世用重典 安然事件的爆发是美国重典治理会计造假的导火索。在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和市场的强大压力下,2001年11月8日,安然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文件,承认其从1997年到2001年间共虚报利润5.86亿美元,并未将巨额债务入账。如果说安然事件的爆发还有可能会被怀疑为偶然事件,而随着环球电信、世通、施乐等一批“经济巨人”会计造假案的纷纷曝光,人们开始怀疑暴露出来的假账问题只是冰山一角。频频曝光的公司造假案给美国的经济蒙上阴影的同时严重打击了公众信心。在一连串的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美国的立法、司法、监管部门就如何杜绝与治理会计造假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 1.立法部门积极响应。2002年7月2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未来企业运作、证券市场、审计体制设置了严格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有5项:(1)创立上市公司审计监督委员会,对承担大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事务所进行监管,对违法的会计事务所及审计人员拥有调查、执法和惩罚权;(2)创立有关证券欺诈的重罪,最高徒刑可判25年;(3)对企业高层主管欺诈罪行的惩罚从原来的5年徒刑提高到了20年;(4)对犯有欺诈罪的个人和公司的罚金最高可达500万美元和2500万美元;(5)禁止会计事务所向提供审计服务的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2.司法部门加大惩罚力度。美国参众两院组成专门委员会,调查安然和世通两公司的财务欺诈案,对多位高管人员相继发出逮捕令并提交诉讼。 3.监管部门强化监控职能。“安然事件”爆发后, SEC提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修改建议》,修改内部人买卖股票报告制度与各种公告的披露要求,并规定重要会计政策需披露。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现状存在严重缺陷 如前所述,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提高造假者的成本,是治理会计欺诈的根本。目前,我国有关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相关法律责任认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严重缺陷。 1.行政责任虽较为丰富,但处罚力度偏轻,威慑作用不足。尽管我国《会计法》、《证券法》等均对会计造假行为的行政处罚进行了规定,但从以往处罚情况以及法律规定来看,处罚力度总体偏轻。依照《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证监会有权处以三十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处罚力度显然不够。 2.刑事责任相对较轻。我国《刑法》、《公司法》和《会计法》都对公司由于欺诈上市和财务造假而承担的刑事责任做出了较明确规定。然而,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因此受到刑事处罚尚比较少见,而且即使违法行为受到刑事处罚的,量刑也较轻。 3.民事责任的追偿受一系列前置条件的限制。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该规定为法院受理和审理因虚假陈述引发的证券市场上民事侵权赔偿案件设置了一系列前置条件,如只受理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书已经生效的案件;不接受集团诉讼等――这极大增加了小股东的诉讼成本,限制了赔偿责任。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前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治理会计信息造假的过程是一个产权制度、公司制度、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1)国有股减持。这将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在股东间形成制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2)增强董事会内部的制衡。中外上市公司财务丑闻案件处理结果表明,大多数公司会计造假行为都有董事、高管人员参与。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增强董事会内部的制衡机制显得至关重要。举措有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监事会功能、完善公司内部会计审计体系等。 2.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建设。首先,完善民事责任追偿程序,扩大法院受理的民事索赔案件的范围,同时取消一系列前置性条件的限制,减少小股东的诉讼成本。其次,适当增加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提高对会计违法者及其责任人员的经济处罚额度等,增加法律的威慑力。同时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问题突出的单位和责任人员,可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及发表公告等形式,公开曝光其违规事实和对其处罚情况,提高法律的约束力。 3.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强化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对上市公司财务审计工作实施实时监督和过程监督,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健全注册会计师的监督管理体系,改革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格局,成立会计监督机构,负责对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和调查,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严厉处罚,从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与审计质量。同时还应当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管理,实行无限责任,提高违规风险成本。
文学类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以往发表的新词语a的文章。侧重于从新词新义的显现入手探讨,从修辞格方面入手研究新词的比较少。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的意义,由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的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情况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修辞 新词语 比喻 借代 仿拟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新语。随着国内旅游热兴起,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农村人口投身于旅游景点的商业服务,于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饰,仿照“的士”,出现了“马的”、“驴的”、“轿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词。这种由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换。研究这种新词新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研究这种新词语还有社会学的意义。比如“下岗”一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进入90年代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机制,必然使有的企业破产,有的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与“下岗”相对应,运用对义仿拟手段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此外,“绿灯”、“黄昏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研究这种新词具有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如“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事业”、“套书”“套裙”“套餐”“套会”“套票”等系列套词反映了修辞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语言的活跃,反映思想的活跃,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结果。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词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新词的产生概括的说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构造新词,二是吸收外来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的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倾向于寻求各种造词手段来对客观世界大量的空符号作及时有效的补充。产生新词新语的方式很多,有新外来词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方言词语的吸收等等。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任学良先生曾提出“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新词语有不少正是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比如用“鞭打快牛”来喻指对贡献大的人或企业过度加码,使其做更大的贡献;用演员出台表演的“出台”来喻指一系列成套的政策措施跟群众公开见面,即形象又生动。诸如“蛋糕”、“绿灯”、“断奶”、“窗口”、“余热”、“网络”、“黄牌”、“拳头”、“婆婆”、“阵痛”,“铁饭碗”、“红眼病”、“花架子”、“大锅饭”、“毛毛雨”、“大气候”,“一刀切”、“走后门”、“打头阵”、“剃光头”等都是通过比喻式构成的。“拳头产品”是指一种品牌或产品在企业中的作用向拳头一样粗壮有力,它是比喻方式造成的新词语。至于“龙头企业”、“文山会海”等等都是此类。还有借代式新词语,如“菜篮子”、“绿色食品”、“国脚”等。据语料库我们统计得出这种由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语约有700多个,以比喻、借代、仿拟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其他修辞方式如比拟、夸张、谐音构成的新词语,下文中我们将会一一谈到。 二、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⑴、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 龙头企业 拳头产品 窗口行业 星火计划 胡子工程 尾巴工程 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 ,取譬的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如: 草根工业:喻指植根于乡村土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 龙头企业:像龙头一样能带动全局和其他企业前进或发展的企业。 尾巴工程:指某一工程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但尚有某些收尾项目未曾完成,好像拖了个尾巴。 ⑵、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如: 绿灯 窗口 龙头 新星 拳头 黄牌 气候 余热 婆婆 短平快 在这类词语中,由一些本来是普通语词,如“婆婆”、“窗口”、“拳头”;有的本来是专业、行业用语,如“绿灯”、“黄牌”,作为新词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比喻义,使用范围扩大了。而且有的新词语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组成相关的新词语。如: 气候: 大气候 小气候 新星:网坛新星 影坛新星 诗坛新星 在这其中的“窗口”、“龙头”、“拳头”与前头所说的第⑴类关系密切或是由⑴类省略本体类属词形成的。比如“龙头”据一些语言研究者考察,在报刊杂志中先是出现“龙头产品”、“龙头企业”等短语,随后才出现“龙头”单独使用的情况。如: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龙头”。或是先出现喻体单独使用的情况,然后扩展成⑴类词语,像“窗口”,举个例子来看: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是社会文明风尚的窗口。由此产生了把这些行业总称为“窗口行业”的说法。这两类词语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口语中“窗口”、“龙头”、“拳头”等词语的比喻说法是早已存在的,当它们进入书面语后,很快就被推而广之了。 ⑶、 以喻体作中心词,前边加上一系列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新词语。其中心词有双音节的,也有单音节的。我们以单音节为例看一下,如: ~坛:体坛 歌坛 影坛 泳坛 足坛 网坛 ~星:歌星 明星 笑星 舞星 泳星 新星 ~霸:电霸 水霸 车霸 鱼霸 油霸 波霸 声霸 ~~热:武侠热 英语热 中国热 琼瑶热 追星热 足球热 旅游热 ~~族:上班族 追星族 红唇族 推销族 打工族 工薪族 ~~风:吃喝风 麻将风 浮夸风 宴请风 这一类单音节词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使用范围比较广,但它们能不能被认为是后缀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首先,一般后缀成分如“子、头、儿”等本身已无实词意义,它们的词义已经虚化或消失了。而“坛、星、霸、风、热”这一类单音节词,仍保留一定的实词意义。例如“热”,指受很多人欢迎的或很多人热衷的某一社会现象。“坛”,在词典中早已说明指的是体育界或文艺界,只不过由它构成的新词更多了,而“坛”的词义并未消失。至于“风”本指一种自然现象,但自古至今就被喻指社会风气或作风,如“党风”、“世风”、“校风”、“学风”等,近年来产生的“吃喝风”、“麻将风”仍是这个意思。 其次,“子、儿、头”等后缀成分须依附于前边的词语存在,是名词的标志,而“热 、坛、风”这一类单音节词,则勿须依附前边词语存在,可以单独使用。再次,在修饰性词语和这些单音节词之间,结构较松散,有的也可以插入其它词语。修饰这些单音节词的成分可以是词 ,也可以是短语,没有一定限制。由于这类单音节词确实存在一种后缀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称其为类后缀成份。 ⑷有的新词语,从它开始使用,就作为一种比喻用法。如: 大锅饭:喻指不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一刀切;喻指那种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的简单化的工作方法。 这类词语就字面意义谈,本指一种现象或事物,只是人们很少用它们的字面意义,而是常用它们来喻指某一事理、现象,在使用过程中这类词语逐步具有了某种习用的意义。这类词语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俗语、惯用语,如:“踢皮球”、“剃光头”之类,它们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很难说明这种比喻究竟是以那个本体为对象的。 三、借代造词法 用借代修辞格形成的新词?,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⑴、以专称代指通称。如:伯乐,原为韩愈《马说》中的人名,擅长相马的人后来代指擅长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的人。硅谷:源自美国,电子工业基地,现代指电子工业基地。 ⑵、以某一相关事物代指一事物。如: 红包:代指家长给晚辈子孙的赏钱或厂矿、企事业单位给职工发放的奖金。 菜篮子:代指城镇居民的副食蔬菜供应。 “菜篮子”:是城镇居民采购蔬菜、食品时携带的工具;“红包”:使用红纸包着钱币,象征喜庆、吉祥,以示奖励。 ⑶、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标记代指该事物。如: 橄榄绿:代指这种颜色的警察制服。 大团结:指拾元面值的人民币,因上面印着民族大团结的图案而得名。 国脚:专指具有高超球艺的国家级的足球队员。 ⑷、以具有特征性的动作行为代指某一事。如: 画圆圈:代指圈阅文件。一些领导同志在阅读或批示文件时,常画圆圈表示已经过目。 爬格子:因写文章要用带格子的稿纸,所以拿“爬格子”来形容勤奋艰苦写写作。 挂鞋:代指足球队员退出绿茵场,不再参加比赛。 “画圆圈、爬格子”,“挂鞋”都是动宾结构。前者口语色彩浓,后者书面语色彩浓。此外,它们之间的感情色彩也有区别。“画圆圈、爬格子”含有戏谑的意味,“挂鞋”则显得庄重。 ⑸、以形象性称谓代指原有专名。如: 铁榔头:因郎平扣球凶猛有力,而“郎”与“榔”同音,人们就以“铁榔头”代指朗平。 聂旋风:我国围棋手聂卫平在中日围棋赛中,连连获胜,象一股旋风,令对方无法招架,于是“聂旋风”就成了聂卫平的代称。 ⑹、以专名代指该专名所具有或体现的某种社会现象、观念等。如:“条子现象”指领导干部随意批条子办事的不良社会现象。“明星效应”指文艺、体育等领域里的明星由于受人崇拜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的社会现象。这类词语从意义上说,带有一定的模糊性、随意性;从结构上说,为定中结构;它不同于一般修辞上借代里所说的“专名代泛称”,从整个短语看,可以认为是部分借代。 四、仿拟造词法 采用仿拟手法构成的新词语,实际包含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修辞的目的,利用仿拟格而产生的偶发性新词语。这类新词语 有些会超越原语言环境,被更多的人认可并使用,逐步获得一般词语的性质;有些只是偶尔出现或偶尔重复出现,很快被遗忘和淘汰。另一种情况则是依据汉语词汇中已有的词语,利用仿拟手法来构成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可视为用仿拟构词法构成的新词语。利用仿拟构词法产生的新词语有着一般新生词语的性质,接下来我们着重分析仿拟型新词语的情况。 ⑴、格式仿。汉语词汇中有些词语的构成在形式上呈明显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也即一类词语构成的格式,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要素,能产生一系列同格式的词语。“格式仿”就是通过仿拟词汇系统中这类典型格式而构成新词语的方法。依据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 ①、仿前式。即仿造词仿拟原型词的结构,更换原型词的前一个词素,后一个词素不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仿词造词法中占多数,下列两组例子都属于仿前式。 面的轿的 酒吧网吧 货的 陶吧 残的 奶吧 摩的 ②、仿后式。与仿前式相反,这是一种仿拟原型词结构,并替换原型词的后一个词素,前一个词素不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仿拟造词法中用的比较少。例如: 国手国脚 的哥的姐 廉政廉业 陪读陪教 ③、格式仿产生的新词语四音节的也较多,所仿格式有些是词汇系统中具有的,有些则是近年新造,经反复使用获得习用性特征的新格式。格式仿构成的四音节的新词语大多是在一个固定格式中嵌入新语素,如:由“大×大×”仿拟出“大红大绿”、“大红大紫”、“大操大办”、“大包大揽”等;由“小×小×”格式仿拟出“小打小闹”、“小夫小妻”、“小修小补”等。这些新仿拟的词语,均在原格式中嵌入一定的语素,词型格式化特征突出。格式仿利用已有的格式,形势特征明显,改换语素灵活便利,是一种常用的仿拟构词的手段。 ④、还有一种仿拟则是依据一定的句法形式,即所仿格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模式。它们大多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使用时间长、出现频率高、生成能力强的句法模式。因而往往带有一定的文言句式的色彩。如:“以nvn”,介词“以”在这种句法模式中表示“凭借、依据”,是一种文言格式。根据这种格式仿拟的“以权谋私”、“以党代政”、“以工挤农”等新词语,概括性强,具有明显的文言特征。 ⑵、语义仿。语义仿即利用词语间语义上存在的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来仿拟构词。 ①、类义相仿。利用类义关系仿拟的新词语,如由“奖学金”仿拟出“奖教金”,由“空姐”仿拟出“海姐”,由“廉政”仿拟出“廉业”等。这些仿拟词与原型词都是同类事物,同属一个范畴,利用同类事物的相关性,类推联想,仿拟出新词。 ②、对义相仿。对义仿拟则是由记录某一事物、现象、行为的词语,仿拟出另一与之相对应的新词语。如,以性别为对应关系由“公关小姐”仿拟出“公关先生”,由“家庭妇女”仿拟出“家庭妇男”,“空姐”仿拟出“空哥”,“的哥”仿拟出“的姐”。 某些相对应的概念,也会产生对义仿拟构词。如,由“民办”仿拟出“官办”,由“民风”仿拟出“官风”等等,“民”与“官”便是建立在相对应的概念基础上的仿拟。 ③、反义相仿。这种仿拟词与原型词意义相反,这是由于仿拟词语中替换的词素与原型词中对应的词素意义相反造成的。这种仿拟是语义仿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许多仿拟型的新词语,都是通过反义仿拟构成的。如,以“大”与“小”相仿拟的“大我”与“小我”、“大气候”与“小气候”;以“冷”与“热”相仿拟构成的“冷销”与“热销”、“冷板凳”与“热板凳”等;以“优”与“劣”相仿拟的“优生”与“劣生”等等。此外,象“上”与“下”,“公”与“私”,“正”与“负”,“快”与“慢”,“强”与“弱”等反义语素的变动,都是仿拟构词的重要手段。 ⑶、依据是否只用仿拟手段来划分,可以分为单纯式和兼用式。单纯式是指仅仅利用仿拟这一修辞方式造词的方法。根据兼用的修辞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仿拟兼谐音。如“气管炎” “妻管严”,“哑巴亏”“喇叭亏” ②、仿拟兼简缩。例如:博导(博士生导师)硕导(硕士生导师)。这里人们兼用了仿拟和简缩两种造词法。 ③、仿拟兼夸张。例如“豪华本”“火箭本”(称出版速度快,质量低劣的书册)。仿拟词语“火箭本”显然也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五、其他修辞方式造词法 这种利用修辞格形成的新词新语义比喻、借代、仿拟最为常见,当然由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也是不容忽视的。谐音构成的新词语,如:“炒古”,炒买炒卖古玩,由“炒股”谐音而造;“导爷”,戏称导游人员,有“倒爷”谐音仿造。还有“爱资病”、“莫(没)斯(事)科科长等都是谐音造成的新词语。比拟式构成的新词语,如具有新含义的“松绑”“透明度”“冒尖”“挂钩”“浮动”,以及“精神污染”“知识爆炸”“三栖明星”“投资膨胀”等。夸张式新词语也为数不少,如:“爆棚”指体育、娱乐场馆等人数骤增;“过街鞋”,对质量很差的鞋的贬称。此外还有“爆满”、“鸣谢”、“袖珍企业”、“火箭本”等。还有新含义的“山海经”、“普通话”是直义式新词语。而“压缩饼干”“压缩空气”则是利用断取格形成的。真是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所有这些进一步说明了“修辞学造词法”是完全行的通的,而且是语言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六、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1、比喻、借代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比喻、借代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首先,这类词语具有时代特色。由修辞而逐渐凝固成新词语,是汉语词汇发展中固有的现象。例如:古汉语中有以“须眉”代指男子;以“裙钗”“巾帼”代指妇女;以“杜康”代指酒;以“黄发垂髫”代指老人小孩;也有以“蛇行、龟伏”等来喻指某一动作行为状态的。这类词语比较形象生动,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近几十年来涌现出的新词新语,存在着一种趋新求雅和系列化的趋向,同时也表现出追求形象鲜明、通俗化、口语化的势头。由修辞方式形成的新词语更是引人注目,无论在“表情”还是在“达意”上,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例如的那几年,人被丑化、异化,灵魂和肉体被肆意糟踏、蹂躏,反映在语言上,那就是在词语里“牛鬼蛇神”“黑帮”等等满天飞。如今的时代是人文时代,人格得到尊重,人的价值受到重视,个人的创造精神也得到提倡、保护和发扬,词语中以比喻、借代方式产生了不少于个人专名有关的词语。如:“王海”、“徐虎”等,只要一个人的作为、贡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很快就会得到应有的承认,受到尊重。当今的时代亦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因而被用来做借体或喻体的多为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事物,如:“中关村”、“硅谷”、“短平快”、“气候”等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当今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以及广大群众视角中心的重要转移。其次,这类词语的词义具有模糊性。词语意义的模糊性是指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由比喻和借代凝固形成的新词语,其意义普遍存在相当模糊性。一般来说,一个新词语从开始出现到被社会接受,其意义总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这是由于人们对这个词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此外,有些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定的概念。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表达方式,大多只有模糊概念,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科学上界定严格的意义范畴。如“龙头项目”等会因地因时而异,其概念外延没有确定标准。我们再从心理基础看,比喻和借代都是以联想作为心理基础的,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词语直接以喻体指本体、以借体指本体,这在文字表达上更精炼了,但意义范畴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却更为增强了,同时也模糊了两个不同质的事物的界限。“热”本指一定的温度,与“社会现象”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回事,把它们混为一谈,词义更模糊了。再次,修辞用词往往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这类词语所要表达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身有相当多数属临时或短期性的社会事物、现象。如:“~~热”、“~~风”只不过时髦一阵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使“~星”、“~~精神”等也只能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词语能风行一阵,当事过境迁也就烟消云散了。 接下来我们在看一下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新词语的发展趋势。由比喻和借代构成的词语中,不少词语词义带有相当的模糊性,表达上也可能用其他方式代替,流传使用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它们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加上这类词语多用于口语,也就不大容易进入正式公文、科学论文等文体。另外,这类词语有不少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而人们的情感往往受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个人成分占很大作用。这样,也使这类词语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影响。有些语言学者正确指出,许多赋予词语以临时性功能的修辞学说法,往往会随着人们的反复使用而使临时性功能固定化,原来的修辞用词也会转化为一般用词。某种修辞说法能否形成新词新义,它们的寿命是长是短,主要取决于人们使用这种说法的情况,即约定俗成的程度。这类词语总体上说具有相当的临时性,只有少部分词语能进入一般词语,保持较长期的稳定性。 2、仿拟构成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到底具有什麽样的特点?首先,仿拟型新词语具有对应性。仿拟性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仿拟型新词语中以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构成的语义仿新词语是对应性的突出体现。格式仿中许多新词语内部甚至也表现了类义、对义的对应关系。其次,仿拟型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的带有表扬倾向,如“新秀”;有的带有嘲讽、戏谑的色彩,如“喇叭亏”、“家庭妇男”等;有的则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如“以权谋私”。鲜明的感情色彩,反映了这类新词语的构成与“仿拟”这一修辞手段运用的内在联系。再次,仿拟型新词语体现了仿拟构词手段的丰富性。从这类词语的构成方式看,仿拟词与原型词之间,涉及音、形、义三个方面。就拿“语义仿”来说吧,语义上的“类义”、“反义”都可以作为联想的线索,这就使仿拟构词具有丰富的手段,构成新词的能力也较强。 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将何去何从呢?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丰富和扩大。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既是对语言的继承又是对语言的创造,它使语言旧有的形式得以保存的同时,又添加了新的内容,使新的词语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时代的特征。仿拟现象是社会发展和人们快节奏生活的必然产物。人们利用语言系统中的某些已有的成分去表达他们认识和思维活动中取得的新成果,这样便产生了新词。而人们利用旧有的词语模式,用替换原词的某个语素而快捷地举一反三地构成新词,势必导致新词生成中仿拟 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是人们追求简单、高效心理的反映,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新词语一经产生,便要经受社会和历史的检验,仿拟生成的新词语能不能顺利地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库还要看它是否符合构词的规律,是否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仿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一味模仿也会产生消极作用。近些年,有的人为了标新立异,或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特别是一些广告媒体,无视语言规律,利用谐音胡乱造词,如“咳不容缓”、“衣衣不舍”等等。这些“词语”意义上完全背离了原词,长此以往,词将不词了。但从总体上说,仿拟能产性强,生命力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符合词汇发展的总趋势。 文学类毕业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指导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当前高校的长线、传统专业,相对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文学科势微、片面突出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地方重视经济发展主义的今天,其命运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据最具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调查,在2007~2009年连续三届就业率最低的五个文科专业中就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该机构2011年的调查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列为就业“黄牌专业”。这固然与该专业设置较有大关系,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专业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我国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2011年6月,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能力为重”,要求着力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能力培养”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时代关键词,俗话说,花无百日红,曾经在1980年代引起“轰动”的文学,今天也遭遇了寒冬。但是,压力既是考验生存的试金石,也是转轨并绝地奋起、浴火重生的动力,因此,挑战和机会并存,新建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办学及其专业、方向设置必须牢牢抢住这一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期,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时不我待和急、争、抢的精神,实现快速地与市场人才需求、与地方行业链、产业链的对接,及早与地方性的行业、产业老大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引进地方文化(文产)行业的大佬,对该专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向、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教材体系、实践环节、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以企业行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倒逼该传统专业的改造。 一般而言,新建本科的定位大多设计在“地方性”(区域性)、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三欢迎”(学生欢迎、家长欢迎、社会欢迎),顶层设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强校”,并通俗地将其理念概括为“做武夷文章 办绿色大学”。缘此,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符合海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需求、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否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对新建本科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必须树立一种观念:我们的人才是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大多不从事理论、学术研究,而是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主战场,散播在相关行业、产业的生产部门,为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直接服务。 一、毕业论文的“原创”困境与耕作盲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此外,教育部2012年的《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准》中,也进一步提出,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有50%左右的选题与实践性、应用性挂钩。这些要求的提出,既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论文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也指出了此类学校文科毕业论文(设计)转型的根本出路和方向。 总体而言,我校历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讨论多,实践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多,模式研究少;学术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出台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少。作为转型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存在种种弊端,该专业很明显地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新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也就是说,像武夷学院这样升格不多久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站位要实现“差异化”发展,既不能如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最终多数通向“硕士生”、“博士生”,就业以科研院所、大中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高层主管为主导,也不是像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行业、产业一线人才的培养,就业直接面向工厂一线车间、流水线。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既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既要适应相关行业的岗位素质要求,又要能迅速缩短“就业到岗”的时间,为用工单位节约员工培训资本,上岗即为熟练员工;办学方向能与今后的就业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提升就业质量。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以行业产业要求、就业要求、职业能力素质“倒逼”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课程体系、能力培养、教材建设、实践环节等等。 按此顶层设计、中观发展思路和微观个体培养三个层面的要求,我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能在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语文教师,以及能够从事秘书、记者、编辑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针对以往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题范围越来越窄、优秀论文越来越少、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我校应以“应用型”为突破口,避开自身的弱项和“盲点”:少一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一些地域研究、特色研究、应用研究、实证研究。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就要符合“应用型”、“适用型”、“技能型”的能力素质和就业类型的要求,而不是片面地追求与老本科大学中文系看齐。要在搞好社会调研的前提下确定学生“论文选题”的方向。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转变对该专业人才类型的认识,扩大调研视野。人们一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应培养的人才类型不外乎文秘型、记者型、教师型、编辑出版型、组织宣传型、文学创作型等,事实上,除了这些类型之外,还有管理型、服务型、综合型、自主创业型等多种“业外类型”,这是由该专业的基础性学科特征决定的。因此,办学者的社会调研首先要正确认识“守业”与“业外拓展”的关系,将人才类型的弹性空间收入视野之内,弄清该专业的毕业生究竟能够干什么、都在干什么以及干得怎么样,从而为拓展毕业论文选题开辟空间,打破该专业人 才培养路子越走越窄的尴尬局面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了解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能力期待。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的封闭化、学究化的办学模式,使其人才能力培养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脱离社会现实境遇的一种自认自定的标准,办学者并不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究竟有着怎样的能力期待,因而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补上这一课也成为其必需的选择。三是要把社会调研纳入人才能力培养的常规机制中,不仅要注重事前调研,还要注重事后调研与跟踪调研,尤其要重视周期性调研成果的总结,并根据调研所获信息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笔者从教20年,一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任教。就历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来看,学生大多阅读量少,除了极少数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对学术前沿知之甚少,许多同学不是选择一度“热门”的张爱玲、严歌苓、余华、虹影、莫言、卫慧等当代作家来说事,就是选择沈从文、鲁迅、老舍等几大家做文章,既无法推陈出新,偶有创见,也无法另辟蹊径,洞幽烛微,陷入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境地,或者干脆就是是剪刀加浆糊的干活。 从“顶层设计”层面而言,原有学生的论文选题基本脱离“应用型”的基本要求,出现“原创”的困境和创作的盲点。首先,就“原创”方面看,新建本科的培养目标、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缺陷”。特别是从师资看,我校长期办的是师范专科,老师以教学为主,学生未来就业以当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导向,在学术研究上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定位。而部分老师由于长期囿于课程教学,加之外出学术交流、培训提高的机会较少,学校又无这方面的激励机制,多年下来,其知识结构陈旧、学术功底薄弱,本身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不甚了了,当然不可能以己之昏昏,使他人之昭昭。 此外,要注意有意识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人文社会科学周边的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综合研究,产生新的结合点。这既是与四年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尤其是与选修课程体系、应用实践课程体系(环节)的呼应,也是检验培养方向设置效果的显示器。比如,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高级文秘、新闻、广播电视编导、文化创意产业的某些选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武夷文学中的文化创意原点和文化产业关联性研究”、“武夷文学与文化中的电视改编和绘本化”、“新闻报道中的文学化手法”、“新闻报道与‘非虚构写作’”,等等。事实证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来培养的专科人才,有较多在南平市的新闻行业集聚和“扎堆”,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南平市广播电视台系统,有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近30人,他们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因为工作需要和市场召唤,逐渐向相邻专业或者学科靠近,并将二者结合得十分紧密。在研究方法上,既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术理论,更要学生学会“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为学作风。 二、毕业论文的“应用”要求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大文学”与“大文化”、“区域性”乃至闽北“民俗学”、“地方志”等的结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一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调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在论文的选题、材料的收集、学科(术)前沿的跟踪、田野调查、访谈采访、论文撰写等环节具体体现出来。 所谓的“区域性”,要求学生将论文选题切实与地方文史、武夷文化、朱子理学、茶文化、旅游文化、当代闽北作家作品、闽北神话传说及其传播、闽北历史人物研究、闽北书院文化、地方风物人情、黄峭文化、闽北地方戏曲、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文学、大学生文学阅读与创作、农民工文学阅读、当代闽北民众的“文学生活”、网络文学与文化、手机短信文学、博客原创文学、武夷学院院系学生自办文学文化刊物研究、武夷学院文学社团的活动与创作、闽北现当代作家行至考据、武夷旅行文学等,具有“闽北地方”特点的选题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闽北政和四平戏、邵武、光泽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北民众喜闻乐见的“三角戏”、“傩舞”、中原入闽且独树一帜,在东南亚各国颇具影响的黄峭文化、源远流长的武夷文学、张三丰的道教文化(文学)传播、朱子理学中的文学、武夷茶文学与文化、古诗词中的“武夷”形象研究、文学中的闽北神话传说人物研究、武夷山儒释道文学研究等等,都是不能视而不见的最最现实的问题和迫切需要切近的课题,是与武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最直接价值血缘的题目,也是慷慨的“大武夷”给我们最无私的馈赠,更是实现高校四大职能之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此外,南平市为了积极对接福建省十二五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攀高 攀精”的思路,在南平各县市布点,实现产业承接和产业聚集、差异化发展。武夷学院在武夷山办学,理应首选为武夷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南平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武夷山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养生、商业贸易、物流产业等,特别是“武夷新区”发展的一日千里,更给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该学科要注意在上述的各种产业链条中,发掘和寻找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比如动漫产业链中的“文学故事”编辑、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中的文案、乡土文学人物塑造、民间传说改编以及旅游休闲产业链条中的文化元素的融入、挖掘和升华。 此外,当前南平市中小学语文教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教研教改等,都是可供选择的良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所谓的“应用”,要求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摒弃剽窃、抄袭的恶习,杜绝“假大空”的论文选题,抛开正确的废话,告别陈陈相因的凌空虚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并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会开展或者从事应用型科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本导向,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难题为切入点,主动融入地方工作的大局,在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创意艺术、武夷 文化与文学、地方文史发掘整理等畛域,这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二步。毕业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选好题、选真题、选对题为标准,可以采取团队联合攻关的形式,研究系列题目,也可以单打独斗,集中攻破,努力在服务社会、贡献地方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学会逐步掌握开展论文写作的一系列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采访访谈的课前准备、田野调查的进行、材料的收集、辨别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和使用、文献的阅读甄别、综述报告的撰写、观点的提炼、开题报告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等,通过较为严格的学术科研训练,达到既能部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做人(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和谐的团队合作精神等)、学会学习(论文的全程如何展开与推进)、学会应用(学以致用,用四年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创新(在前人的应用型科研基础上再推进一步),为能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有更大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通过采访访谈的全过程的学习运用,学会了在未来可能的新闻、文秘工作岗位上,较为熟练地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增强就业竞争力;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通过在大学四年开设选修课,较为系统地学习“期刊编辑学”、“办刊办报”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将应用性的就业所需能力或素质培养的端口前移。 最近,在业界颇具知名度的文学评论杂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发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师生的一组7篇文学研究论文,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前主任,著名的文学教育家、文学史学家温儒敏以《“文学生活”:新的研究生长点》为题,作了开篇的导言,其他文学研究界知名学者黄万华、贺仲明等分别以学校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调查、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接受与传播、金庸武侠小说读者群调查、当下文化语境中鲁迅作品的阅读与接受状况调查、网络文学生态调查、近年来长篇小说的生产与传播调查、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状况调查为题,对“学院派”近年来少有接触的选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而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和“应用性”的题目,是与地方、民众具有血肉亲缘的选题,与时下某些学者关在学院围墙内,津津乐道的“现代性”、“纯文学”、“德里达”完全不搭界,也从而开启了现今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和“新视界”——是具有革命性的、振聋发聩的召唤,来自生活和人民的感召。在学理和学术掘进的畛域,敞开了过去自命不凡的纯文学研究者所未曾识见的全新的“文学生活”。这既是新的时代命题,也是新的文学研究论题,它的开启,无疑给了我们这种“地方性”、“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新的思路: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寻求。 学者张未民指出:“现实文学生活中有大量的文学现象并没有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更不要说进入文学史了。网络文学、影视文学、通俗文学、翻译文学,它们在文学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它们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可以说绝不在“精英”文学之下。《读者》发行有千万份,《故事会》发行有三百多万份。其实,这样的文学期刊还有,比如武汉的《今古传奇》,仅‘武侠版’每月销量就在40万份左右。我们凭什么把它们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有谁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另外还有大量的‘泛文学’,比如《家庭》、《知音》以及大量的‘晚报’、‘早报’,它们的虚构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不论是在写作的层面,还是在阅读的层面上,它们都具有文学性,所以有人说当代最好的小说在《南方周末》,这虽然是在社会生活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的意义上讲的,但《南方周末》上的很多故事都富于文学色彩,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这却是事实。因而,以‘新文学’为本位,用‘新文学’的标准来评价‘另类’文学,这是不公平的。”[1] 在这里,张未民实际上触及到了如何拓展文学研究领域的问题,这对我们开阔思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的畛域和方法。 三、毕业论文的师生参与与全程指导 由于我院学生对应用型科研的“陌生”和对区域文学文化的生疏,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借助外力的支持、外出考察以及实证性研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指导方式,较之“纯粹的文学研究”这种较为封闭的、自说自话的方法,具有较大的进步。 第一,以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试讲等实践活动、文艺创作与科研创新有效整合,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破解当前 文化产业人才紧缺,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难题。 第二,以毕业论文(设计)全程化为契机,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变以往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在毕业前完成的惯例,促进学生写作心态的转变,提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质量;改变过去简单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解决最后一公里”式的师生合作、校企、校地合作,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高度融合”的新型多角度、多面向的合作。 第三,以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实战性毕业论文(设计)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突破传统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天经地义”,不仅考核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要考核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创造应用类文科专业毕业设计的崭新形式,也能为其他应用类文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提供思路。 某位学者的一句话,笔者是很赞同的:“大学的文学教育必须随之作出调整、深化,让文学在大学的“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中,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中充分发挥它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学类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古代文学论文 一、选题能力的培养 古代文学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学科。该课程开设周期为四个学期,学时为288学时,周期与学时数均超过中文专业其他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近几年铜仁学院古代文学学科相关论题的毕业论文撰写数量却只占到每届学生总人数的10%左右,明显低于语言学科中方言学的50%以上。据调查,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地方,他们普遍认为对方言学的相关问题比较熟悉,收集、整理资料较为方便,而古代文学学科则不具备上述优势。此外,即便学生以古代文学相关问题作为毕业论文论题,若没有教师提供的参考题目,学生自主确立的题目往往不具备研究的可行性。由此,培养学生的选题兴趣以及选题能力成为培养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兴趣固然跟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积累与学识相关,但毕竟古代文学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中占了两年的时间,学习兴趣在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索性学习的习惯。可在每学习一章节之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增进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也可以在每学习一章节之后,留下若干思考题,逐渐养成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所思考的问题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将来毕业论文的选题,如在讲述辛弃疾词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辛弃疾词风豪放的原因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展开了一些讨论,有的学生在课外仍旧继续探讨这一问题,并有意将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在此范围之内。这便是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并为将来的毕业论文寻找素材的一个鲜活例子。另外,鼓励学生将选题的方向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不但论文撰写过程会具有趣味性,还可为活跃当地文化建设贡献微薄之力,如有的学生就以收集当地史志及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明了其变迁发展为选题,开展了一些可行性的研究。具体选题时,有几方面值得注意:第一,选题大小要合适,得量力而行。切忌选择选面太大、问题太深奥、自己把握不准、难以驾驭的论题。例如,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某位古代文人人生经历的触动,以《青楼名妓促生古代文豪》为论题,想要研究古代文豪产生的动因,并将原因归之于青楼名妓的推动,显然过于片面。并且古代文豪何其多,他们的生活经历也无从全面把握。第二,选题须有一定新意。或新题新作,或老题新作,尽可能在观点、材料、研究方法、立论角度之上有所创新。就近几届学生的具体情况看来,他们往往在选题之前没有很好地研究选题资料的综述,不仅论题创新不够,且研究意义缺乏。第三,命题用语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晦涩、啰嗦。有的学生以《论纳兰词之美》为题,题意就比较含糊了,到底是要谈论纳兰词的情感美、意境美、意象美,还是其他的呢?相应地,命题不清,与之对应的论文主体内容也就不会明确。 二、收集、阅读与整理材料能力的培养 在拟定好论文题目后,一些学生往往急于撰写,写作的时候却又苦于没有素材,搜肠刮肚,痛苦万分。荀子曾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与其自己冥思苦想,还不如尽可能地去围绕论题收集、阅读、整理相关前人留下的资料。只有收集、阅读、整理了相关材料,才能熟悉所写内容,进而确定论点,拟定写作思路,并寻找出支撑论点的论据。收集材料时要注意必须围绕论题进行,范围不宜扩大或缩小。因为扩大则浪费时间精力,缩小则不能对所论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把握。例如,有一学生写作题为《论李贺‘马诗’中所体现的命运悲情》的论文,收集了李贺的诗集、年谱、传记以及以李贺“马诗”为题的论文,但仍不算完整,缺少了与生命、悲剧相关的理论性书籍,以及李贺诗歌中体现的悲情命运的一类论文。收集完材料之后则是阅读材料。若收集的材料较多,也可以边收集边阅读。阅读时要记笔记。阅读诗集时必须标记下与论题相关的诗歌、诗句,并记下自己的理解与体会。阅读年谱、传记时,也要对关乎论题的句子、段落进行摘录、理解与阐发,并录下页码及书的版权,以备后用。阅读论文时,则须对该论文观点进行总结,对与论题相关的片段及观点进行摘录,所摘录内容后也得标明文章名、期次及出版单位等。除记笔记外,阅读时还要时时联系论题认真思考体会,力求寻找出写作的思路。阅读材料完毕要及时整理材料。一方面要梳理出该论题的研究现状。思考关于这个论题别人研究了些什么,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道理等问题,在考问别人的同时,也逐渐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找到研究论题的突破口,在梳理研究现状的过程中,对于他人没有涉及的,或涉及不够深刻甚至错误的方面,找出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继而围绕具体的问题再反复收集有关作品、作家生平、理论、思想等进行阅读、整理,力争使自己的写作思路逐渐清晰,甚至初步找出一些论证所需要的论据。由上可见,收集、整理、阅读材料都有章法可依,并不是困难之事。然而,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普遍表现出对材料的收集、整理不够重视,只是简单找两三篇文章,若跟自己论文论题相似,就直接将之转摘至自己论文之中。此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关,但也与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对此方面能力的培养相关。如果在两年的学习时间中,教师适当地教授相关方法,并不时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去搜集、整理前人对此问题的资料,在写作毕业论文时情况自然会有所改观。 三、撰写提纲能力的培养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提纲的撰写也是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学生却意识不到此点,往往在论文题目拟定之后,就着力于初稿的写作。初稿完成后交给指导老师,老师却因文章结构混乱、中心不明而令其拟好提纲之后,重新写作。例如,一学生论文论题为《论 水浒传 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中心内容应是分析李师师的形象特征,而他的初稿却大篇幅地探讨李师师与宋徽宗的关系,探寻李师师借何以吸引宋徽宗,宋徽宗在《水浒传》中的形象,李师师对“梁山招安”的重要性等问题。因此,在动手写作之前拟定好提纲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撰写提纲的思路,可以从三个基本问题着手。第一,“是什么”,即论题所谈的问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前面提到的《论 水浒传 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一题,首先要弄清楚李师师的人物形象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此论题主要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怎么样”,即论题所谈表现得怎样,有何价值与意义?如果对李师师人物形象特征谈清楚了,进一步还可以谈谈小说中这个人物塑造得如何?第三,“为什么”,即寻找论题所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如论题《论李贺诗歌中的鬼魂世界》的提纲,解决诗中鬼魂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外,还可以寻求为什么“是如此”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在李贺诗中写作了这样一个“鬼魂世界”?如此深入研究下去,论题所论就更为深刻了。另外,撰写提纲时要注意理清大小纲目。论文有几个大观点?几个小观点?每个观点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都要清晰地列出来。还要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哪一部分是重点?哪个论据主要说明哪个问题?哪一部分是次要点?哪些论据要简单说明哪个问题?只有这样,整篇论文才会主次分明、清晰明了。在提纲撰写完毕之后,也要注意推敲、修改提纲。看看题目是否恰当;检查提纲的结构是否合理,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斟酌提纲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拟好提纲之后切记要及时和指导老师沟通,相互交换意见。当然,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拟写提纲的训练,在真正写作毕业论文时是易于拟好提纲的。其实,从平常课后一些思考题的回答做起,就可以试着去拟写提纲,这样回答问题的条理也就会更为清晰。学年论文的撰写更是可以如此,真正到毕业论文撰写时,也就胸有成竹了。 四、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 科学论证的过程即是依据提纲开始写作论文的过程。写作前所下的功夫如何?论文将完成得如何?在论证的过程中都会得到体现。论证之前已设提纲,一般只须照提纲写作即可,但若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提纲还有不妥之处,就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所以写作论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检验提纲是否可行的过程。论证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第一,论点要力求科学、稳妥。体现在古代文学论文写作中,就得看所论论点是不是符合作家、作品实际,不能离开作者、文本主观臆测。第二,论点与论证、论据要紧密结合。论证、论据要很好地说明论点,让人感到有骨有肉,言之成理。如前提及的《论 水浒传 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中有一论点讲述李师师是“既有娴熟的交际手段又有灵活的政治头脑的女子”,那么此一部分就应着重谈两个问题:李师师所具有的娴熟交际手段以及灵活的政治头脑,看起来似乎得分成两例进行举证,但学生却选择了一个例子同时举证以上两个问题。他所举的例子是《水浒传》第七十二回中说李逵在李师师家门外将负责皇帝警卫工作的杨太尉给打了,惊扰了圣驾,李师师以“只推不知”把这件大事化解了,避免激怒天子,同时保全了李逵,也将自己置身事外。巧妙地周旋于帝王与江湖草莽之间游刃有余,双方都不得罪,可见其交际手段的高明与政治嗅觉的灵敏。此例的选择确实是做到了有骨有肉,言之成理。第三,论述时中心要集中。全文应该紧扣论题,每一部分要中心集中,不要把该放在另一部分的观点、内容,放在这一部分。反之亦然。例如,学生谈论《 古诗十九首 的抒情手法》,其中有一论点是《古诗十九首》“寄情于叙事”,论述此论点时却没有集中于怎样借叙事抒情,反而是论述诗人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去抒发情感,并且也举出了相关的例证。显然这样写就偏离了所论的中心。又有学生作论文《谈曹操的人物形象》,有一观点写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而所论的内容却都是曹操如何选贤授能,丝毫没有围绕论点去说明。可见,对于论文的写作来说,即便观点新颖、正确,并很能说明论题,如果作者论证能力较低,也难于写出较好的论文。那么,在本科学生正式写作论文之前,利用课堂或课余作业培养他们论证一些小问题的能力就显得犹为必要。 五、写作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科论文并非一般散文、抒情文章。写作之时还应该注意语言使用的规范。总体来说,应在完成课堂作业或学年论文时就开始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论文语言应准确、精炼、通畅 用语准确就是要用最贴切、最合适的词汇,恰到好处地反映客观的情况,表达自己的情意。像这句话:“李师师在《水浒传》中的职称可是‘东京上厅行首’,那是在歌妓里排在最前面的。”《水浒传》并非是某个单位,李师师怎么会在其中拥有某一种职称呢?只要稍作思考就能发现此句意思表达不准确。所以在造完句子之后,应该仔细斟酌一下用语是否准确。语言要精炼,就是用语不能罗嗦、不能重复,但也不是把必要的话语都缩写成艰涩拗口的语言。其原则是从内容出发,量体裁衣,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语言要通畅,就是“句子要合乎语法规范,要合乎逻辑。”如果句子成分残缺或是主语、谓语、宾语混淆不清,要表达的意思怎么会清楚,句子又何谈通畅呢?除了经常对语言的准确、精炼、通畅进行写作训练外,在语言方面还得注意标点的使用是否正确、是否有错别字。误标标点与写错别字是学生本不该犯却又时常犯的基础性错误,这样的错误在平时练习中就应坚决杜绝。 (二)语言不宜太俗、太白,宜讲究生动形象 语言太过口头化即太俗太白不好,有些学生甚至将日常口语引入论文之中。如“苏轼因其才华卓越,笔走龙蛇,作词时并不完全依照音律的规则‘出牌’。”“出牌”二字就过于口语化,用在句子中致使句子表意也不清晰了。与太俗、太白相对,论文语言应尽可能地生动形象。“古今中外的语言大师,都非常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在他们的文章中,总是通过他们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做到绘声绘形,使人仿佛亲临其境。”有学生会说他们远非语言大师,但却毕竟是中文系的学生,如果中文系学生的论文从头到尾平铺直叙、语言枯燥,就会使读者兴味索然,更谈不上让读者赞赏和支持自己的观点了!若在清晰的论证之上再添生动形象的语言,无疑是锦上添花,让论文增色不少。因而在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对于语言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上所谈是古代文学学科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几个关键点,以近几年来铜仁学院该学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来看,选题、收集、整理、阅读材料、提纲撰写、科学论证以及规范写作语言的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教师必须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两学年中,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或学年论文的方式刻意对学生就以上各环节能力按上述方法进行培养,学生则必须养成探索性学习习惯,培养问题意识,经常思考、摸索、解决一些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互动,一定会逐渐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学科论文撰写的兴趣与能力。 作者:余颖 单位:铜仁学院文学院 文学类毕业论文: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启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摘要】《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其人文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此目标常难以实现。基于此,论文从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入手,探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常见问题 改革 《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简要介绍英美文学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及重要作家和作品,使学生对英美文学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进而感受英美文学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然而,大部分学生在结束该课程学习后,并未达到课程学习目标。以邵阳学院为例,很多学生在结束《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学习后,且不说他们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提升,就连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都没有显著提高。可见,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然而,该从何下手?这也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本文拟从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入手,探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一、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 毕业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学生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高低的直接反映。通过分析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不仅能看出学生在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上的不足,更能发现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 1.选题范围狭窄。笔者以邵阳学院2016届学生的327个毕业论文题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和分析,发现327个毕业论文题目中以文学研究作为论文研究方向的有139个,这些题目绝大多数涉及的是对十八、十九世纪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如:“The Passwords of Happiness to Jane Eyre’s Marriage in Jane Eyre从《简爱》看简爱婚姻的幸福密码”、“Pure Woman’s Tragic Fate:Study of Fata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纯洁女人,悲惨命运――《苔丝》的宿命论解读”、“On Human Nature in Oliver Twist论《雾都孤儿》中的人性”、“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不同婚姻”、“On the Source of the Heroine’s Tragic Fate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还乡》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等。从这些题目可见,学生的选题范围相对狭窄,且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大部分学生的研究重点都是婚姻和女性。 2.内容深度不够。内容深度不够是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又一常见问题。多数学生仅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表层讨论,未涉及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层次探讨,如:“An Analysis of the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不同婚姻”,此论文实际上就是对小说里四对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梳理,是小说主要故事情节的重述。这样的论文不仅内容深度不够,也没有任何研究价值,因为它没有给读者带来任何有实质意义性的启示。 3.语言表述欠佳。论文的语言表述欠佳主要体现为语法错误过多、中式英语表述明显、论述的重点不突出以及文章层次混乱等。如:“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position of Macbeth. Finally, a brief view is given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and the great meanings of the study.”此段来自一个学生毕业论文的摘要,是语言表述欠佳的典型。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表述、论述重点不突出以及层次混乱问题在该段都有体现。 二、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启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选题范围狭窄、内容深度不够、语言表述欠佳是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常见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启发了英美文学教学,为其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1.扩展教学内容。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之所以出现选题范围狭窄的问题,就是因为学生阅读量过小,视野不够开阔,仅知道几本谈论得最多的文学作品。基于此,文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如在讲授简・奥斯丁及其作品时,除了重点讲授奥斯丁最有名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也可涉及她的其他作品的简绍,如《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以及《劝导》。此外,奥斯丁的作品多探讨女主角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女性主义意识,因此,教师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其他带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小说,如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作品――《夏日鸟笼》、《登台表演》、《金色的耶路撒冷》、《瀑布》、《针眼》、《冰期》、《中途》、《闪光的路》、《自然的好奇心》、《象牙门》、《磨盘》等。通过教学内容的扩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数量会大幅增加,其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也会得到相应扩展,选题不会再局限于那几部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 2.开展研讨式教学。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的内容深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学生本身对文学作品缺乏深层次思考,因此,在文学课堂上,教师应开展研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反思能力,尽量避免教师一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吸收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如分组式研讨教学。教师将全体学生分成几个讨论组,每次课前先布置要讲授内容的一些思考题,让各讨论组自行探讨思考题的答案,下一次上课时,各组就这些思考题进行回答和讨论。通过分组式研讨,学生的视野能够更为开阔,因为每一个小组都有可能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这些不同的回答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多更为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启发式研讨教学。每次上课时,让一个学生对某个作家的作品做一个十至十五分钟的陈述,然后启发其他学生找出该学生所讲内容的不足,并通过讨论进行进一步的内容扩充。 研讨式教学能让学生主动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思考,让他们找到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发掘学习文学的意义所在。但是研讨式教学也有其弊端,少数学生可能会在研讨式课堂上滥竽充数,没有积极地参与到研讨之中。因此,教师需要更合理地设计课堂活动,保持课堂讨论气氛的活跃,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是讨论的主体。 3.以文学作品为范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毕业论文里出现的一系列语言表述欠佳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英语基本功过于薄弱。因此,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以文学作品作为范文,进行仿写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仍以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为例,小说的第一段就是一段很好的仿写范例。“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学生可仿照此段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段落,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re would be no new China without the Communist Party.”或是“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water is the mother of life.”这样的仿写既能避免各种语言表述欠佳问题,也能让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文采。再如弗朗西斯・培根的经典散文――“Of Studies”,这也是一篇相当好的仿写范文。散文从“读书”的功用立论,分析了“读书”对人生不同凡响的意义。学生可以仿照散文的篇章结构和经典语句,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优秀散文,如“Of Life”、“Of Success”、“Of Failure”等。 三、总结 总言之,在邵阳学院英语专业文学类毕业论文常见问题的启示下,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有了思路和方向。首先,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扩展教学内容;其次,英美文学教学需以研讨式模式展开;再次,教学中可督促学生以文学作品作为范文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学类毕业论文: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与实践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是近年来备受独立学院关注的话题,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从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特色、论文选题、论文质量、论文呈现方式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有效地促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独立学院 汉语言文学 毕业论文 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职业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教学过程监控、考核评价体系等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否能满足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便成为诸多院校关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个环节的毕业论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办学之初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学生入学语文成绩较低、教师对高中与大学之间的知识衔接了解程度较浅、学生文学功底不够扎实等诸多问题,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遇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缺乏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有机结合。自2004年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开始实施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基础教育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语文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互动性学习到情景教学方式的充分运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一举措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极大改善。但接受了新课改教学的学生升入大学后,受传统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高校教育思想影响,不能做到两者有机结合,出现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等诸多问题。 (二)缺乏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整体把握的师资力量。因独立学院近年来的主要师资为外聘教师和自有师资,外聘教师由于有本职工作在身,很难有时间参与独立学院的毕业论文改革工作,而独立学院自有的年轻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由于缺乏足够的授课经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把握,难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中的思路 (一)确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理念。要进行毕业论文改革,必须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理念,否则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价值就无从体现,包括毕业论文工作在内的诸多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在经过对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毕业生、行业专家等多层面多角度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确立了该专业明晰的办学理念,即:良好的文学功底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其核心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明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专业发展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目标才能随之明晰,即“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毕业论文又是这一培养目标的综合体现方式。 (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队伍。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训练、文学作品解读、诗词创作、诗歌情景演绎、地方民俗文化调查、方言调查、地区教育调查、社会规范用字调查等诸多方式提高师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尤其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科学的整体感知,从宏观角度规划、微观角度入手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向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中的实践措施 (一)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国学教育意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承载的专业使命,在开设《中国文化通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便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课程同时,增设《老子》研究、《庄子》研究、《周易》研究、《孟子》研究、《论语》研究、先秦诸子研究、唐诗宋词研究等系列国学选修课,强化国学教育。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不但对博大精深的传统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还从中发现诸多可以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和素材。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意识到优秀的国学文化不但需要了解,更需要身体力行去实践、去传承,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夯实读、写、说为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写作能力尤为重要。要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四年的知识储备必须充足,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尤其是长期的练笔,方能达到写作能力的真正提高。为此,开设了基础写作、应用公文写作、科技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等系列课程,让学生在四年中不间断地进行写作训练。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名中文人最基本的能力,即:了解经典,规范用字。要求学生每天习得一定数量的规范汉字、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名篇,将专业基础能力的强化常态化。 (三)发展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师生团队。在师生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指引下,尝试以了解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专业教师带学生团队的形式作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经过逐步摸索,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如开办学生讲坛,学生从选题、搜集选取素材到完整地向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学生完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备的读、写、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多番打磨,主讲人不但在讲坛的举办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论文写作能力。其实,学生准备一期讲坛的过程就是一篇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 写作学教师在讲授《基础写作》课的同时,为学生搭建稳固的课外实践平台,即办系刊、系报、年级刊、专业刊、甚至鼓励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办舍刊。从刊物的组稿、装帧设计到内容选取和校对等工作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日常作业练笔中出现的高质量作品也被选入系刊、系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很多文章的质量已超出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四)开展旨在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的田野调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之所以出现毕业论文抄袭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有效的科研方法,故我们试图传授给学生一种科学的探究方法,与新课改进行有机的衔接,尝试走出校门,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并将《田野调查方法》作为必选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确保调查工作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中取得的实践效果 经过系列改革探索与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进行广泛调查或认真研读国学典籍的基础上,真实性选题量呈逐年大幅度递增趋势。与此同时,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也大幅提高。 (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经过严格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更体现出学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在就业中,表现出较强的优势,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基础扎实,踏实勤奋,积极主动,动手能力强”。 (二)培养了一支熟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带领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这些实践经验提升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院校中进行推广,加深了教师对汉语言人才培养的深层理解。涌现出了一批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育人骨干。 (三)探索了一条适合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师生在共同进行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的“课程教学――课外实践――调查训练――论文写作――答辩提高”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发现有意义的课题,通过教师带队进行田野调查训练,在掌握了翔实的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教风建设、学风建设、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等工作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踏实勤奋、求真务实的系风,营造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育人环境。 五、结语 通过系列改革与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再是人们常说的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而是通过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入社会的田野调查、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相结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论文的实践与改革中来。尽管其中存在这样那样需要修改完善的细节问题,但是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的毕业论文改革思路与人才培养目标是相吻合的,强化国学基础、重视与高中新课改的知识体系衔接、进行田野调查等系列改革思路是可行的。 文学类毕业论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思考 【摘 要】毕业论文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检测。我院2012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文献综述的写作、论文写作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具体分析,指出了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考核制度、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奖惩制度、引进激励机制、培养信息素养、提高检索能力等关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够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毕业论文 写作现状 监督管理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必经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因此,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检查”。历年来,毕业论文已成为教育部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随着伊犁师范学院毕业生的陆续离校,对2012届毕业论文的整理工作也告一段落。本届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有163篇毕业论文,笔者将通过对这些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的写作、论文写作质量及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借此考查目前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一 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论文的选题 汉语言文字专业论文选题大体上分为语言、文学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文学类的论文比例明显高于语言类,2012届的毕业论文也不例外,语言类的论文仅18篇:现代汉语方向10篇,古代汉语方向8篇;文学类的论文达113篇:现当代文学方向28篇,中国古代文学方向40篇,外国文学方向34篇,文艺学方向11篇;语文教学论方向的论文32篇。从学生的选题方向来看,存在着两个不平衡:语言类的论文大大低于文学类;而在文学类内部,文艺学方向的论文明显低于文学文本研究。此外,中教法研究方向的论文明显偏多。这些不平衡不仅在本届如此,近五年来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都存在这种情况。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1)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均为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语言本身的枯燥使学生不感兴趣。(2)之所以会出现第二种不平衡,主要原因在于:理论本身的难度大,学生对理论文章的理解和阐释都非常吃力,更谈不上提出原创性的观点。(3)造成很多学生选择中教法研究方向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就业的方向是中学教师,出于对将来工作以及特岗考试面试的需要,很多学生会选择这个捷径。 就选题的内容而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题过于重复。很多学生的选题非常接近,如《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这两篇论文的选题几乎一致,还有很多选题相似度很高,如《论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和《论中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成语学习》《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情结》和《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审美解读》等。指导老师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是造成选题重复的主要原因,每个老师关起门来指导自己的学生,到小组答辩时才发现选题重复,但为时已晚。 第二,选题的陈旧性。在163篇论文选题中,大多数选题都集中在已成定论的那些大作家身上,选择的角度也缺乏新意,诸如“陶渊明诗歌的哲学意蕴”、“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的词探其人生态度”、“论陆游、辛弃疾诗词的悲壮美”、“论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探析”等。大家、名家资料丰富翔实,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很多学生图省事,随便找一些资料拼凑完事。 第三,选题贪大求全。科学研究的问题分属于学科历史、基本理论、实践应用等不同的层次,也就存在着大小难易的差别,一些同学的选题贪大求难,失之于笼统,如《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审美解读》《试论苏轼的诗歌意象》《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这一类选题涵盖范围广。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中,所谓的“小”和“易”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针对所掌握的学识而做出的这种区分。一般情况下,小题目易做,大题目繁难。关键是大小适度、难易适中,如果没有老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在选题时就很难驾驭,写作时难免迷失方向。 2.文献综述的写作 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的前景进行系统的叙述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找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予以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仅可以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够帮助写作者确定选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文献综述写作中,我院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中心、缺乏层次的材料堆砌。很多学生的文献综述不是围绕相关选题有目的地展开阐述,不去注意寻找文献资料中相互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只是把相关文献一一罗列出来,而是将每一篇文献中的中心论点简单复述一遍,诸如“某某在文章中提出……”,使文献综述变成一个没有中心思想的大拼盘。 文献综述的写作缺乏层次感,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如何突出中心,前后如何呼应等,对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构思。以《试论赵树理五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局限性》为例,在这篇综述中,作者首先花了大量篇幅介绍赵树理的生平和小说创作,然后逐一介绍对其思想和创作的评价,在介绍的过程中,不分轻重、主次,更没有体现出时间的延续性,读后令人不知所云。 第二,缺乏自己对文献资料的阐述和评价。文献综述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评述性,所谓评述性,是指专门、全面、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写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综述必须具有写作者自己的观点,写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对相关文献资料加以归纳总结,作出相应的评价,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从学生的文献综述来看,一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献资料予以阐述,如《浅析“大陆新武侠”的女性意识》一文,作者不仅详细地阐述了有关“大陆新武侠”的女性意识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而且还在阐述的过程中适当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但明显缺乏对文献资料的评价,只有“述”,没有“评”,对所研究的课题,研究者们分别从哪些方面展开的研究,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又有哪些观点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哪些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留有哪些可继续研究的空间等等,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做出全面的评价。而大多数的综述仅仅停留在对文献资料的介绍,甚至很难做到用自己的话解释作者的观点,造成综述的质量很差。 第三,选择性地探讨文献。许多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往往希望查到与自己的题目直接相关甚至可以直接应用的文献。但实际上如果这样的文献非常多,说明这类论题已经比较成熟,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较少,而很多有研究价值的题目往往不具备这个特点,需要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而此时学生会觉得力不从心。因此,在文献综述中投机取巧,选择一两篇能直接应用的文献,概括主要观点,遇到观点相悖的文献,只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舍弃不认同的观点,这样写出来的综述缺乏价值。 第四,文献本身质量不高。部分学生在检索参考文献时,忽视了文献本身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文献资料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很多学生的参考文献一栏里填的大部分是教育学院学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专科学校学报等层次较低的刊物,很难体现出该选题学术的前沿性和代表性。 3.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纵观今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63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较去年没有明显提高,即使是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也很难达到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水平。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创新、普遍抄袭。创新不仅是指提出新的观点,也可以指从一个新的角度论证已有的观点。对于本科生而言,提出新的观点显然不现实,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论证已有的观点。学生对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比较、鉴别的过程,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对这个领域有哪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对于同样的观点,不同的文章怎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证,这些都需要仔细揣摩,加以学习。但是从本届学生的论文来看,几乎很难看到视角有新意的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东拼西凑,稍微好一些的论文尚能做到段落之间衔接自然,差一些的论文连衔接都很难做到,有的甚至干脆把整个分论点都原封不动地复制下来,以至于在答辩时漏洞百出。摘要是学生唯一无处可抄、必须要自己写的部分,没有指导老师的帮助,很多学生根本写不出能够简要概括中心论点的摘要,勉强写出来,也有诸多病句,如:“《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这部小说以‘功名富贵’为中心,知识分子在对待功名富贵的考验时,呈现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狡诈无理,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在这些人物形象演进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造成知识分子命运的最直接、最深远的因素便是八股文化,也从不同的方面来探讨八股制度对整个社会人的影响的原因。”在这段不足200字的摘要中,语句明显不通,只要稍微多读几遍,即可发现问题,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 第二,缺乏论文写作的基本功。中心明确,论证充分,脉络清楚,语言流畅,是对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评价,但不少学生明显无法达到这一水平。虽然,从大一开始,每门课程都会留几篇小论文作为考查作业,但学生不够重视,随便从网上找一篇敷衍了事,老师也无法一一核对。近几年,有不少任课老师为防止学生的抄袭行为,干脆不让学生写论文,改用其他的考查方式。平时缺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到毕业时,学生也就很难写出合格的论文。 第三,论文格式不规范。自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人文学院参照学术论文的一般规范,拟定了详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从论文字数、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到各级标题的书写、参考文献的格式,甚至字号的大小、行距的多少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今年的毕业论文中,完全符合格式的不足三分之一。如果说论文内容的好坏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有关,那么格式的不规范则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二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 1.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考核制度是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早在2004年以前,我院就制定了《伊犁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后来又有相关的补充规定,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的检查、毕业论文的答辩以及指导老师的责任,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监督管理,导致对《工作条例》中的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而是对毕业生放宽要求。多年来,本专业从来没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及格的情况,这并不是因为论文的质量高,而是已经形成了习惯:无论多差的论文都能及格。而且,毕业论文的成绩与学生平时成绩绩点不挂钩,“优秀”与“及格”没有区别,长此以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予重视,这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无法提高的根本原因。 因此,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管理,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对论文考核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尽量予以量化,如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应当不少于多少字,论文中引用他人的字数不得超过多少、什么样的情况不可以答辩等。标准量化,既有利于对学生提出实际的要求,也有利于实施监管。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切实保证。首先应当将论文成绩与学生绩点挂钩,以引起学生对论文的足够重视。其次是实施导师负责制。考核制度,不仅要考核学生,也要考核指导老师。过去,我们往往把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其实,指导老师不愿意得罪即将毕业的学生,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给学生评分过高,也是造成论文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考核制度中要明确师生双方的职责,如选题陈旧、偏离本专业、论文格式不规范等等,都应当追究指导老师的责任。最后,应当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范围,消除学生的过度依赖心理。让学生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确定选题,给学生讲解撰写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帮助学生修改论文提纲、调整论文框架,而不是帮助学生写论文,让学生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毕业论文。 2.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奖惩制度,引进激励机制 答辩结束之后,在由指导老师推荐、对论文进行公平合理评价的基础上,评选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指导老师,学校颁发荣誉证书,并推荐给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同时,在全院范围内召开优秀毕业论文公开答辩会,组织低年级的学生观摩,为他们将来的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送往其他本科院校进行盲审,寻找差距,以便于提高。 奖惩并重对于保证论文质量必不可少。毕业论文质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独创性,而抄袭严重是本科毕业论文的通病,互联网的普及在为学生查找资料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抄袭大开方便之门,指导老师在网上逐篇查找,工作量很大。目前,包括我院学报在内的很多编辑部都已使用学术论文打假防伪软件,我院也可将此软件应用于学生的毕业论文,对疑似剽窃、抄袭的论文进行鉴定。对抄袭他人成果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论文不能给予“及格”。这样,不但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为他们将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 将文献检索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文献检索教学应当把对信息资源选择和鉴别能力的训练放到重要的位置,使学生能够从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电子资源中鉴别各类信息源并找到准确的入口。同时,教师在专业课的讲授中也要有意识地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当中,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层次的信息素养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这样既节省了教育资源,又能实现良好的培养效果。 综上所述,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的监督管理、学生的认真态度及指导老师的严格要求这三个方面的通力合作。 文学类毕业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指导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当前高校的长线、传统专业,相对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文学科势微、片面突出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地方重视经济发展主义的今天,其命运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据最具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调查,在2007~2009年连续三届就业率最低的五个文科专业中就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该机构2011年的调查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列为就业“黄牌专业”。这固然与该专业设置较有大关系,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专业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我国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2011年6月,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能力为重”,要求着力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能力培养”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时代关键词,俗话说,花无百日红,曾经在1980年代引起“轰动”的文学,今天也遭遇了寒冬。但是,压力既是考验生存的试金石,也是转轨并绝地奋起、浴火重生的动力,因此,挑战和机会并存,新建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办学及其专业、方向设置必须牢牢抢住这一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期,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时不我待和急、争、抢的精神,实现快速地与市场人才需求、与地方行业链、产业链的对接,及早与地方性的行业、产业老大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引进地方文化(文产)行业的大佬,对该专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向、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教材体系、实践环节、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以企业行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倒逼该传统专业的改造。 一般而言,新建本科的定位大多设计在“地方性”(区域性)、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三欢迎”(学生欢迎、家长欢迎、社会欢迎),顶层设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强校”,并通俗地将其理念概括为“做武夷文章 办绿色大学”。缘此,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符合海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需求、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否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对新建本科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必须树立一种观念:我们的人才是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大多不从事理论、学术研究,而是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主战场,散播在相关行业、产业的生产部门,为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直接服务。 一、毕业论文的“原创”困境与耕作盲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此外,教育部2012年的《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准》中,也进一步提出,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有50%左右的选题与实践性、应用性挂钩。这些要求的提出,既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论文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也指出了此类学校文科毕业论文(设计)转型的根本出路和方向。 总体而言,我校历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讨论多,实践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多,模式研究少;学术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出台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少。作为转型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存在种种弊端,该专业很明显地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新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也就是说,像武夷学院这样升格不多久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站位要实现“差异化”发展,既不能如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最终多数通向“硕士生”、“博士生”,就业以科研院所、大中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高层主管为主导,也不是像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行业、产业一线人才的培养,就业直接面向工厂一线车间、流水线。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既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既要适应相关行业的岗位素质要求,又要能迅速缩短“就业到岗”的时间,为用工单位节约员工培训资本,上岗即为熟练员工;办学方向能与今后的就业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提升就业质量。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以行业产业要求、就业要求、职业能力素质“倒逼”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课程体系、能力培养、教材建设、实践环节等等。 按此顶层设计、中观发展思路和微观个体培养三个层面的要求,我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能在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语文教师,以及能够从事秘书、记者、编辑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针对以往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题范围越来越窄、优秀论文越来越少、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我校应以“应用型”为突破口,避开自身的弱项和“盲点”:少一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一些地域研究、特色研究、应用研究、实证研究。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就要符合“应用型”、“适用型”、“技能型”的能力素质和就业类型的要求,而不是片面地追求与老本科大学中文系看齐。要在搞好社会调研的前提下确定学生“论文选题”的方向。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转变对该专业人才类型的认识,扩大调研视野。人们一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应培养的人才类型不外乎文秘型、记者型、教师型、编辑出版型、组织宣传型、文学创作型等,事实上,除了这些类型之外,还有管理型、服务型、综合型、自主创业型等多种“业外类型”,这是由该专业的基础性学科特征决定的。因此,办学者的社会调研首先要正确认识“守业”与“业外拓展”的关系,将人才类型的弹性空间收入视野之内,弄清该专业的毕业生究竟能够干什么、都在干什么以及干得怎么样,从而为拓展毕业论文选题开辟空间,打破该专业人才培养路子越走越窄的尴尬局面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了解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能力期待。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的封闭化、学究化的办学模式,使其人才能力培养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脱离社会现实境遇的一种自认自定的标准,办学者并不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究竟有着怎样的能力期待,因而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补上这一课也成为其必需的选择。三是要把社会调研纳入人才能力培养的常规机制中,不仅要注重事前调研,还要注重事后调研与跟踪调研,尤其要重视周期性调研成果的总结,并根据调研所获信息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笔者从教20年,一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任教。就历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来看,学生大多阅读量少,除了极少数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对学术前沿知之甚少,许多同学不是选择一度“热门”的张爱玲、严歌苓、余华、虹影、莫言、卫慧等当代作家来说事,就是选择沈从文、鲁迅、老舍等几大家做文章,既无法推陈出新,偶有创见,也无法另辟蹊径,洞幽烛微,陷入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境地,或者干脆就是是剪刀加浆糊的干活。 从“顶层设计”层面而言,原有学生的论文选题基本脱离“应用型”的基本要求,出现“原创”的困境和创作的盲点。首先,就“原创”方面看,新建本科的培养目标、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缺陷”。特别是从师资看,我校长期办的是师范专科,老师以教学为主,学生未来就业以当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导向,在学术研究上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定位。而部分老师由于长期囿于课程教学,加之外出学术交流、培训提高的机会较少,学校又无这方面的激励机制,多年下来,其知识结构陈旧、学术功底薄弱,本身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不甚了了,当然不可能以己之昏昏,使他人之昭昭。 此外,要注意有意识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人文社会科学周边的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综合研究,产生新的结合点。这既是与四年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尤其是与选修课程体系、应用实践课程体系(环节)的呼应,也是检验培养方向设置效果的显示器。比如,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高级文秘、新闻、广播电视编导、文化创意产业的某些选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武夷文学中的文化创意原点和文化产业关联性研究”、“武夷文学与文化中的电视改编和绘本化”、“新闻报道中的文学化手法”、“新闻报道与‘非虚构写作’”,等等。事实证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来培养的专科人才,有较多在南平市的新闻行业集聚和“扎堆”,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南平市广播电视台系统,有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近30人,他们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因为工作需要和市场召唤,逐渐向相邻专业或者学科靠近,并将二者结合得十分紧密。在研究方法上,既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术理论,更要学生学会“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为学作风。 二、毕业论文的“应用”要求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大文学”与“大文化”、“区域性”乃至闽北“民俗学”、“地方志”等的结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一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调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在论文的选题、材料的收集、学科(术)前沿的跟踪、田野调查、访谈采访、论文撰写等环节具体体现出来。 所谓的“区域性”,要求学生将论文选题切实与地方文史、武夷文化、朱子理学、茶文化、旅游文化、当代闽北作家作品、闽北神话传说及其传播、闽北历史人物研究、闽北书院文化、地方风物人情、黄峭文化、闽北地方戏曲、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文学、大学生文学阅读与创作、农民工文学阅读、当代闽北民众的“文学生活”、网络文学与文化、手机短信文学、博客原创文学、武夷学院院系学生自办文学文化刊物研究、武夷学院文学社团的活动与创作、闽北现当代作家行至考据、武夷旅行文学等,具有“闽北地方”特点的选题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闽北政和四平戏、邵武、光泽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北民众喜闻乐见的“三角戏”、“傩舞”、中原入闽且独树一帜,在东南亚各国颇具影响的黄峭文化、源远流长的武夷文学、张三丰的道教文化(文学)传播、朱子理学中的文学、武夷茶文学与文化、古诗词中的“武夷”形象研究、文学中的闽北神话传说人物研究、武夷山儒释道文学研究等等,都是不能视而不见的最最现实的问题和迫切需要切近的课题,是与武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最直接价值血缘的题目,也是慷慨的“大武夷”给我们最无私的馈赠,更是实现高校四大职能之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此外,南平市为了积极对接福建省十二五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攀高 攀精”的思路,在南平各县市布点,实现产业承接和产业聚集、差异化发展。武夷学院在武夷山办学,理应首选为武夷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南平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武夷山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养生、商业贸易、物流产业等,特别是“武夷新区”发展的一日千里,更给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该学科要注意在上述的各种产业链条中,发掘和寻找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比如动漫产业链中的“文学故事”编辑、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中的文案、乡土文学人物塑造、民间传说改编以及旅游休闲产业链条中的文化元素的融入、挖掘和升华。 此外,当前南平市中小学语文教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教研教改等,都是可供选择的良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所谓的“应用”,要求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摒弃剽窃、抄袭的恶习,杜绝“假大空”的论文选题,抛开正确的废话,告别陈陈相因的凌空虚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并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会开展或者从事应用型科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本导向,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难题为切入点,主动融入地方工作的大局,在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创意艺术、武夷文化与文学、地方文史发掘整理等畛域,这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二步。毕业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选好题、选真题、选对题为标准,可以采取团队联合攻关的形式,研究系列题目,也可以单打独斗,集中攻破,努力在服务社会、贡献地方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学会逐步掌握开展论文写作的一系列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采访访谈的课前准备、田野调查的进行、材料的收集、辨别和使用、文献的阅读甄别、综述报告的撰写、观点的提炼、开题报告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等,通过较为严格的学术科研训练,达到既能部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做人(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和谐的团队合作精神等)、学会学习(论文的全程如何展开与推进)、学会应用(学以致用,用四年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创新(在前人的应用型科研基础上再推进一步),为能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有更大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通过采访访谈的全过程的学习运用,学会了在未来可能的新闻、文秘工作岗位上,较为熟练地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增强就业竞争力;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通过在大学四年开设选修课,较为系统地学习“期刊编辑学”、“办刊办报”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将应用性的就业所需能力或素质培养的端口前移。 最近,在业界颇具知名度的文学评论杂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发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师生的一组7篇文学研究论文,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前主任,著名的文学教育家、文学史学家温儒敏以《“文学生活”:新的研究生长点》为题,作了开篇的导言,其他文学研究界知名学者黄万华、贺仲明等分别以学校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调查、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接受与传播、金庸武侠小说读者群调查、当下文化语境中鲁迅作品的阅读与接受状况调查、网络文学生态调查、近年来长篇小说的生产与传播调查、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状况调查为题,对“学院派”近年来少有接触的选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而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和“应用性”的题目,是与地方、民众具有血肉亲缘的选题,与时下某些学者关在学院围墙内,津津乐道的“现代性”、“纯文学”、“德里达”完全不搭界,也从而开启了现今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和“新视界”——是具有革命性的、振聋发聩的召唤,来自生活和人民的感召。在学理和学术掘进的畛域,敞开了过去自命不凡的纯文学研究者所未曾识见的全新的“文学生活”。这既是新的时代命题,也是新的文学研究论题,它的开启,无疑给了我们这种“地方性”、“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新的思路: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寻求。 学者张未民指出:“现实文学生活中有大量的文学现象并没有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更不要说进入文学史了。网络文学、影视文学、通俗文学、翻译文学,它们在文学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它们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可以说绝不在“精英”文学之下。《读者》发行有千万份,《故事会》发行有三百多万份。其实,这样的文学期刊还有,比如武汉的《今古传奇》,仅‘武侠版’每月销量就在40万份左右。我们凭什么把它们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有谁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另外还有大量的‘泛文学’,比如《家庭》、《知音》以及大量的‘晚报’、‘早报’,它们的虚构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不论是在写作的层面,还是在阅读的层面上,它们都具有文学性,所以有人说当代最好的小说在《南方周末》,这虽然是在社会生活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的意义上讲的,但《南方周末》上的很多故事都富于文学色彩,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这却是事实。因而,以‘新文学’为本位,用‘新文学’的标准来评价‘另类’文学,这是不公平的。”[1] 在这里,张未民实际上触及到了如何拓展文学研究领域的问题,这对我们开阔思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的畛域和方法。 三、毕业论文的师生参与与全程指导 由于我院学生对应用型科研的“陌生”和对区域文学文化的生疏,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借助外力的支持、外出考察以及实证性研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指导方式,较之“纯粹的文学研究”这种较为封闭的、自说自话的方法,具有较大的进步。 第一,以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试讲等实践活动、文艺创作与科研创新有效整合,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破解当前文化产业人才紧缺,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难题。 第二,以毕业论文(设计)全程化为契机,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变以往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在毕业前完成的惯例,促进学生写作心态的转变,提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质量;改变过去简单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解决最后一公里”式的师生合作、校企、校地合作,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高度融合”的新型多角度、多面向的合作。 第三,以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实战性毕业论文(设计)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突破传统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天经地义”,不仅考核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要考核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创造应用类文科专业毕业设计的崭新形式,也能为其他应用类文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提供思路。 某位学者的一句话,笔者是很赞同的:“大学的文学教育必须随之作出调整、深化,让文学在大学的“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中,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中充分发挥它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学类毕业论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在高等院校中,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成为其获得学士学位所必须通过的最后一关。在大多数以学分制为教育模式的院校里,本科论文所占学分比例相当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普通的必修课程每学期为四个学分,一学年为八个学分,而毕业论文一项就占了八个学分,相当于一门必修课一整学年的学分总数。这足以体现出其在本科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不仅仅能够体现出一个学生四年学业当中所学所思所得,其总体水平更代表着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与否。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即作为检阅本科生毕业成绩最后一环的毕业论文质量却持续走低。文科类毕业论文尤其如此。仅就笔者所在的文学院毕业论文现状而言,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在写作能力上有很强的优势,但一谈及论文撰写多数同学表现出明显的迷茫。很多学生对论文缺乏基本的认知能力,面对毕业论文时只能手足无措;更有一些学生投机取巧,东拼西凑甚或全文抄袭草草交稿了事。纵观笔者所在学院近几年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写作的总体情况,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专业指导,使之在写作论文时能够了解学术规范,确立合适选题,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篇论文着重从如何写作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论文这一角度入手,根据现有的学生论文状况,分析其选题角度、撰写方法等存在的诸种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对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选题方法 从2008年至2012年,文学院各届毕业生选择外国文学方向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比率由4.2%至9.1%不等。其中最低数据为2012届学生,汉语言文学与对外汉语两个方向共377人,选择写作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的仅有16人。最高数据为2010届学生,同样的两个专业共284人,选择写作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的有26人。单从数据来看,外国文学方向受学生关注较少,遭遇冷门。从指导学生论文以及平日上课跟学生交流时得到的信息反馈来看,造成此类情形的最大原因在于,学生认为外国文学的论文难度大,材料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而言较少,甚至需要部分外文资料,为了避免麻烦,选择研究国内文学更为方便。但这也会造成另外一个窘境,即每年类似张爱玲研究、沈从文研究、李白研究、杜甫研究的论文数量极大,甚至同一指导老师手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大致相同的论题,因而造成撞车现象。如果能有更多同学对诸如外国文学、文艺理论方向感兴趣的话,这种撞车现象多少会有所减少。 当然,在选择以外国文学方向为论文研究对象的学生论文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笔者在对目前所能掌握的五年内文学院毕业论文进行了仔细调查后,将从如何选题这个角度探讨毕业论文的写作。 选题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一篇论文是否具有写作价值,是写作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最为艰难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好的选题才能造就好的论文,而在现有的汇总资料里,我们发现,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较为保守,没有足够的分析能力去发现问题,因此造成了毕业论文选题过于陈旧,有些甚至没有任何写作价值和认识意义。 凡是研究《安娜·卡列尼娜》的,基本上不是论及安娜的爱情悲剧成因就是论及其人物形象;而分析《简·爱》的,关注的中心多为简的爱情观;以《呼啸山庄》为论题的论文,则多从希斯克利夫形象入手,分析其命运与爱情。其他的论文中,包法利夫人、于连、斯嘉丽、苔丝轮番登场,而对他们的研究并未有任何新意,多数都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拿来做一番梳理、拼凑,只能沦为老生常谈。 那么我们的学生,在选择外国文学方向论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时,选择什么样的论题才能开创出新意,使自己的论文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呢? (一)新作家、新文本、新阐释 这里所谓的“新”,未必是开创式研究。因为我们写作毕业论文的主体是大学本科生,并非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对之提出过高的要求无疑是不合理的。但在选择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时,如果能够尽量避开人们熟知的作家作品,而去选择一些知名度较小的作家作品,或许能有更宽阔的阐释空间。 从上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批评视野历来关注的经典作家和经典文本,而是更多扩展到诸如清少纳言(B1)、山崎丰子(B2)、凯尔泰斯·伊姆莱(B3)、保罗·奥斯特(B4)等较少为读者所了解的作家身上,这样所作出的论文至少在选题上是很有新意的。 当然,经典作家、经典文本也并非不可以作为论题。只要找到新颖的角度,阐释出新意,也可以产生优秀的论文。例如B5和B6,一个论及福克纳,一个论及杰克·伦敦,二位作家的研究论文不可谓不多,但两篇论文都避开了学界讨论最多的话题,选择了较有新意的内容,仅从选题上来看,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新的研究范围:比较文学的视域 很多同学认为比较类的论文容易写作,A作家与B作家、C作品与D作品比较一番其相同点及不同点,再总结论题,既容易凑字数,又仿佛比单一的作家作品研究“有学问”。 但实际上,比较研究的论文相当难做。比较文学的论文,首先要确定几个跨度: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只有有这样的先决条件,才能称之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主要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文化研究、阐释研究等研究领域,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而言,平行研究看上去相对容易操作,但据同学们写作的毕业论文现状来看,《夏目漱石与川端康成的比较研究》(2011届毕业论文)、《和比较研究》(2010届毕业论文)不叫比较文学的论文,它们缺少比较文学的几个跨度,充其量只能算作简单的比附。 其次,在比较的视域中,被比较的双方,一定要有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否则二者的一般性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再者,比较文学的论文,如果在一番比较后没有得出任何有升华价值的结论,仅仅是将相同、不同列举出来的话,也是没有价值的。 以杨周翰先生的论文《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1]为例,论文以弥尔顿的悼亡诗入手,分析了中西悼亡诗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对诗歌类型产生的影响。中西悼亡诗的话题符合比较文学里的“可比性”,在比较的过程当中,有丰厚的文献资料作支撑,最后又能得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结论。这样的论文才是高质量的比较文学论文。 因此,同学们在选择平行比较的论文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如果能有缜密的逻辑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也可以做出相当出色的论文。例如,2011届王春强同学的毕业论文《论在东西方现代化承继中的差异性——以芥川龙之介和卡夫卡为例》,不仅仅剖析了《聊斋志异》广泛流传及被国外作家承继的原由,进而又以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为例,深入研究两者对《聊斋志异》的继承以及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论文选题不仅新颖独到,且达到相当高度。论文首先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分析了《聊斋志异》被东西方接受的事实和产生影响的原因;继而从“本属文化圈内的现代性更新”和“异域世界的现代性繁衍”两个方面对比了《聊斋志异》在东西方文化中产生的不同魅力,通篇论文紧扣“现代性”字眼,分析详尽而具有深度;在最后部分中,作者又将论题提升到“一部经典性的文学作品”“跨越世界的界限,跨越地域的限制”“获得永恒的生命”的高度,完成了一篇相当优秀的毕业论文。 总而言之,好的选题是一篇论文是否可写、能否成功的关键之处。在选题上,如果能够尽量选择新作家、新文本,或者使用新方法对经典文本进行阐释,也就在论文写作伊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撰写方法 诸如上文表1提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最大问题在于选题过于陈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其关键就在于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很少有意识地去问个为什么。读作品时很多同学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角色,跟着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而很少有人会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思考其题外之旨、韵外之意。因此,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常常以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为研究对象,这样论点比较具体明确,论证起来范围不需要太广,操作难度上相对而言较为容易。接受阐释定见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却需要更深厚的阅读功底。只有对所研究的对象有足够的了解,才有可能去寻找各方面的资料,在其中找到可以探讨的具有新意的论题。 即便仅仅是研究某位作家的某首诗歌,也必须对此位作家的生平资料、创作历程、大部分作品和对其研究的现有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在掌握如上所述文献后,还需要论文作者有对材料的整合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研究动向,接受新思想、总结新材料、使用新方法使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有所变化,这样才能为发现新问题提供更大的可能。 以申丹教授的论文《隐含作者、叙事结构与潜藏文本——解读肖邦的深层意义》[2]为例分析其选题价值。首先,此论文选题足够新颖,凯特·肖邦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作家,国内对她的引介几乎为空白。这样的论题,自然可以说是开创国内研究新领域的尝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次,这篇论文虽然仅仅只是对一篇短篇小说进行分析,申丹教授却熟悉肖邦几乎所有的作品,并对其进行了细致地分类,而对于学术史更是如话家常。在掌握了这么多材料后,申丹教授认为以往学界对于肖邦的《黛西蕾的婴孩》的阐释是有误区的,由此提出自己发现的新问题并展开论证。 因此,在写作论文之初,不要妄图省事,将眼光仅局限在要研究的对象上面,甚至连相关的学术资料都不去搜集和加以认真研读,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没有价值的陈词滥调。 从图表3可看出,虽然近年来选择写《简·爱》的毕业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但大家还是将论点集中于简·爱的爱情观和对女性主义的贡献,这些早已是批评界的定论,可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阐释空间。早在1966年,英国作家简·里斯(Jean Rhys)就写作了小说《藻海无边》[3](Wide Sargasso Sea),将人们的眼光引到隐匿在勃朗特文本中的另外一个女性形象——伯莎·梅森身上。在1979年,美国学者桑德拉·吉尔伯特 (Sandra Gilbert)和苏珊·古芭(Susan Gubar)出版了论著《阁楼上的疯女人》(The Mad woman in the Attic)[4]则从理论上探讨伯莎·梅森所代表的女性作家在表述女权主义观念时受到的时代的种种束缚。而我国学者朱虹女士也于1988年撰写论文[5],率先在国内将《简·爱》研究与国外前沿理论接轨,其后类似的研究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研究阶段,无视新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动态,这种研究只能遭遇失败。 当然,新的研究方向也并不是没有任何瑕疵和漏洞,如果在对材料进行仔细甄别后,我们也可以以指出其缺陷为主题,推出自己的结论。 学术研究要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意识就无法使自己的研究立足。但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自己的问题理论上是否符合逻辑,其次是自己的问题是否符合事实。笔者2008年指导的一个毕业生,执意要写《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关系研究,由复杂的逻辑关系,最终推理出二者极有可能为同父异母的兄妹。经过仔细地审阅,笔者发现其论题既不符合逻辑,又不符合事实,写出来只能成为笑谈,于是让其换了选题。 (二)化解问题,选择小切口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写作论文的开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化解问题了。此处所说的化解问题指的是如何将提出来的问题具体化、微观化,力图做到小切口、深挖掘。 上表所列举的三个题目,犯的就是研究范围过于宽泛的错误。例如D1,当代女性生活指的是什么,又可能包含多少复杂的内容,怎么可能在小小一篇论文中展示出来?如果能给它加上定语,比如爱情生活,范围立刻就缩小了,也就容易操作了。至于D2和D3,且不论其是否有可写性,单就题目而言,几十万字的学术论著或许都无法阐释清楚,明显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 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之前,一定要了解论文所要传达信息量的大小。如果要在不足一万字的论文中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到,最终只能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在这一点上,有些同学做得非常聪明。比如2008届高欣同学的毕业论文《梦魇与现实——论博尔赫斯作品中的镜子意象》就避开了博尔赫斯研究中较为宽泛的论题,转而选择了较小的话题——镜子意象——作为论文的中心论点,既能够让原本难解的博尔赫斯作品化作具体可感之物,同时又能在本科论文的篇幅内将此问题提出论证并加以解决。 而2012届吕钊同学的论文《论保罗·奥斯特中的偶然性因素》也没有全面阐述保罗·奥斯特的创作特点,而是将《幻影书》写作中的“偶然性”作为剖析的主题,力图从小切口入手,深入分析奥斯特的小说创作技巧。通篇论文紧扣这一主题,条分缕析地论证了奥斯特使用的这种所谓偶然性因素对于其建构小说世界的意义,论证了偶然性在奥斯特创作中的独特文化品格及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尽量选择学生能力能够承担的内容,论题明确而不要太过宽泛,切口要小但需力图深入,泛泛而论的教材式论文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三)解决问题,合理安排层次 文科类的学术论文实际上就是一篇较长篇幅的议论文。议论文同学们都很熟悉,就是对某个中心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论证的过程。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论据是否充分、逻辑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合理都会直接决定论证成功与否。 学者马征的论文《重建生命的神圣———纪伯伦中耶稣形象的隐喻意义》[6]在行文过程中,首先指出在“神圣感”消逝的20世纪西方社会,纪伯伦仍然不辞劳苦地在他的作品中“重建生命的神圣”,继而从数字“7”入手,指出其在基督教义中的神秘性和启示意味,接着证明文本中对数字神秘意义的沿用喻指了作家的历史循环思想,这种循环思想又进而意味着在神圣历史的重现中,象耶稣一样的人们的降临,将向神圣缺失的现代人重新确证神圣,至此,耶稣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他沟通了有限的人与神圣的无限和永恒(上帝)。由以上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马征向我们指出:在纪伯伦的作品《人之子》中,耶稣是作为神和人的双重形象出现的。这一论证过程因为有深入的文本细读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作为论据,又有层次清晰的逻辑顺序,使得论文严谨可靠、说服力强。 除了这种递进式论证结构之外,较为常用的还有并列式论证结构。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中,为了能够将问题谈深谈透,需要将分论点并列起来,共同说明主题。有时候也需要将递进式论证结构和并列式论证结构综合起来运用,将论题分析得更透彻。例如,在2011届法萌同学的毕业论文《试论中文化身份的迷失》中,作者就采取了二者结合的论证结构。大的层次为递进式,在每一个层次下为并列式,层次安排条理清楚,论证充分。 (四)总结问题,深化主题 一篇完整的文章,一定要有头有尾,学术论文也是如此。任何类型的论文,即便有好的开头、好的论证过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结尾,也只能成为虎头蛇尾的半成品。上文提及比较文学论文时,指出最后如果没有表明比较的意义,将主题深化,那么通篇论文价值折损过半。 例如,2010届一位同学写作了《和中的女情观》一文,这篇论文首先并不符合上文曾提到的比较文学的论文范畴,最多只能算作用比较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姑且不论其写作价值,单看其行文方式,我们发现,作者将《简·爱》的爱情观和《傲慢与偏见》的爱情观逐一列举出来,然后又逐一分析相同点、不同点,最后却无法提炼出更高的主题,比如:比较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其中是否有更深刻的原因等等。 深化主题对学生的素质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能对研究对象有深入地把握,掌握更多更广的研究资料,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隐藏于表面之下的内容,自然可以将问题拓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和中的女情观》一文中,作者只涉猎了这两部作品,对于两者的研究资料几乎没有了解,是怎么也不可能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的。 而在王志耕和段守新两位学者共同撰写的论文《不同结构的“为人生”———两篇的文化解读》[7]中,作者在掌握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对现有的对果戈理和鲁迅同名小说《狂人日记》的比较研究成果进行了审视后,认为厚此薄彼的研究成见不可取,以驳论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进行了一番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后,作者最后将论点深化,得出结论:果戈理和鲁迅两位作家的思想尽管有着深刻的结构性差异,但都体现出对人类日益堕落的强烈忧患,由此也就给当代人以鲜活的启示。 由此可见,做好结论能够使一篇论文生色,相反只能将之毁损。 三、结语 毕业论文等于是每个人毕业式上的一次大检阅,即便大多数同学将来并不从事学术研究,不需要写作大量的学术论文,也能够从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得到的东西。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可以使人从中回顾自己四年学业之所得、之进步,并学会如何利用积累的文献资料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本篇论文仅就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的选题方法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期望能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敏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文学类毕业论文: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语言类论文写作要点 每年都有一些同学选择语言方面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但是,语言类论文和文学类论文具有明显的不同。文学类论文往往是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分析,这种分析是以论文写作者本人的文学理解和鉴赏为基础的。说白了,文学类论文属于艺术研究的领域,这类的论文往往是以阐述或描述论文写作者的主观理解和主观感受为。但是,语言类论文与此恰恰相反,它不允许写作者纯粹发表主观意见,而要求在调查研究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拿出反映语言事实的结论。说白了,语言类论文属于科学领域,要坚持“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的原则,不允许没有客观根据的任意发挥。正是因为如此,语言类论文的写作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要克服这一困难,就要了解语言类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写作程式。本文试图就语言类论文的选题、语言研究的程序、语言类论文的写作程式等问题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 一、论文选题 学术论文的写作和一般文章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不同,比如你要写一篇议论文或者一篇杂文,有了观点之后,就可以展开思路、信手写来,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反复修改。需要什么材料,还可以查找一些工具书。 语言类学术论文,首先是一篇科研报告,它是在对某一问题进行一定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报告出来,这就决定了语言类学术论文是研究在先、报告在后,也就是先进行研究,再写论文。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语言类学术论文的选题,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写作的题目,而更主要的是选择一个研究的题目。 这样,就要求语言类论文的选题,应该考虑以下原则: 1.题目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可行性。这样就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占有的材料等等。比如《某某县方言音系调查与研究》,题目很好,但是,如果作者在方言调查以及辩音、记音方面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的话,这样的题目是没有办法做的。再比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一个本科生的创新支持项目,几个同学打算做这样一个题目《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该计划中包括对全国各大城市的代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这对于几位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无法进行的,所以笔者就让他们改成《曲阜师范大学文科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这样,题目就具有了可操作性,完成项目就不那么困难了。 2.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新意。这就是说,要尽量避开那些热点、大家讨论较多的问题,除非自己确实有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理论、方法或材料,否则还是选择冷门为好。有一年笔者指导了一批自考生和函授生的毕业论文,其中不少学生写了“四大名著中的佛道描写”之类的题目,这当然不是语言类的,是文学类的题目,但是由于写类似文章的太多,许多文章都给人一个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难写出新意的。那么,怎么保证选题有新意呢?那就是尽量避开热门问题,比如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尽量选择别人不太关注的。例如,关于《红楼梦》的语言大家研究的比较多,你可以选择《儒林外史》或《儿女英雄传》等。 3.选题宁小毋大。不少同学喜欢选择大的题目,比如《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古汉语“俗”字研究》等题目,这些是08级毕业生的论文选题,这三个题目都是太大,让人感觉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第一个题目《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题目中的新词语指的是哪个时代的新词语?如果不限制时代,所有的汉语词汇都曾经是新词语。再说“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社会哪个方面的发展,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这样宏观的题目,根本没有办法去进行研究。第二个题目《现代汉语语法方向》,这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的方向还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哪种意思,都是语法学家们也不敢进行的研究,我们的本科生选择这样的题目,只能暴露对语法研究的无知。第三个题目《古汉语“俗”字研究》,古汉语有那么漫长的历史,指的是哪个时期的俗字?历代文献中都有大量俗字,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学者进行研究,比如,有的专门研究碑刻的俗字,当然里面又分汉魏碑刻、唐宋碑刻等。有的研究敦煌俗字,有的研究近本的俗字等等,选择这样的题目,也暴露了学生对“俗字”研究领域的陌生。 有的同学选择了这样的题目,相比以上题目就要好的多:《〈论语〉中代词的用法研究》,《中的通假字研究》,《中的骂詈语研究》,《安丘方言语音特点及音变研究》。这些题目都比较“小”,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如果这些题目没有人写过的话,就可能写出不错的论文。 4.明确研究对象和取材范围。这个要求在上文已经涉及到,就是选择研究的题目和对象是明确的,搜集材料的方向和范围也是明确的。比如上面列举出来的选题《〈论语〉中代词的用法研究》:研究对象是《论语》,研究的内容是《论语》中代词的用法,搜集材料的范围是《论语》一书的代词。这样的题目,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选题确定下来之后,就可以找到译本比较好的《论语》文本,进行语料的搜集,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展研究。而另外一些题目,比如《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就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虽然题目中提示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但是“现代汉语”是一个大概念,包含大量的书面文献和口语材料,怎么去搜集“现代汉语”的材料呢?搜集书面材料还是口语材料?普通话的材料还是方言的材料?哪一个方面的材料都不能代表“现代汉语”的全部,所以肯定会让人感觉“老虎啃天,无处下口”的。 二、开展研究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首先,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就可以进入研究阶段,进行资料搜集了。 搜集材料的工作其实有两个方面: 一是原始语料。比如《中的骂词研究》,就要通读《红楼梦》,尽可能完全地搜集《红楼梦》一书中的骂詈语,一条材料用一张卡片,把包含骂詈语的句子完整地摘抄下来,并标明例句的出处,哪一回以及所依据版本的页码等等。再比如《安丘方言语音特点及音变研究》,题目确定以后,作者就要到安丘进行语言的田野调查,不要以为作者自己是安丘人,就可以不进行调查了,同样需要调查。因为研究者对自己的语言往往缺乏认知敏感,许多现象未必能够明确认识到,只有进行调查,才能获得更加准确和丰富的语料。在进行方言调查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发音人等,其中从事方言语音调查还要有专门的听音、辨音、记音方面的训练等等,这都要利用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了。 二是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前人相关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搜集这些资料,主要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有关研究方法和成果,也是为了了解前人的研究,以便自己的研究不重复别人。比如《中的骂詈语研究》,很可能已经有些学者对于《红楼梦》的个别的骂詈语或某些骂詈语进行过研究,也有些版本的《红楼梦》的注释中对一些骂詈语进行过解释等等,这些都是前人的相关研究,都要尽量搜集到。搜集这些材料时,学生可以去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 学生中有把以上两类材料的搜集混为一谈的倾向。不少同学认为搜集资料就是到图书馆、资料室借阅书籍,抄录、复印论文。比如,有一年,有个研究生的选题是《现代广告语言研究》(其实这个题目太大,是很难做的,但是只要坚持搜集大量的广告语言,也是可以进行的)。笔者问他:你搜集了多少材料?他告诉笔者说:他从网上下载了多少篇广告语言研究的论文,又复印了多少本广告语言研究方面的著作,总共也有30多万字的资料。笔者又问:你搜集了多少“现代广告语言”?他无法回答了。因为,他没有去搜集原始语料——广告语言,而只搜集前人的研究论著。所以,最终他的论文不是在研究“广告语言”的基础上写成的,而是在阅读前人的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论文只能是拼凑而成,至多只能写出一篇研究综述。没有进行第一手原始语料的研究,肯定写不出不同于前人的新意。 其次,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学生要对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研究,首先要进行分类和再分类。把原始的、无序的材料按一定的线索和顺序整理成条理清楚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太多时,可以考虑列表或统计等等。把原始材料整理出一个眉目之后,一篇论文的雏形就出来了,然后是对每一个小类的材料进行总结和研究,得出结论。 在搜集原始材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时候,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自己费心选定的题目,居然有人已经做过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要认真阅读前人的文章,同时认真研究原始语料,看看自己会在哪些方面和前人的研究不相同,然后尽量突出和放大这种不同,这就是创新。 三、论文写作 研究工作进行到基本结束时,论文的雏形就已经具备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论文的布局谋篇、格式完善的工作了。 一般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的写法)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 只要坚持搜集第一手的原始语料,论文的正文部分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需要注意和特别强调的是这样两个内容的撰写: 一是摘要。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全文要点的摘抄,其目的是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和主要结论。但是,很多同学往往把这一部分写成“论文简介”,往往是这样写:“这篇文章以……为研究对象,以……理论为依据,对……进行了研究,论文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二……,三……。”这样写其实是“论文简介”,不是“摘要”,怎样写才是摘要?可以尝试这样写,把论文中反映主要内容的句子按文章内容的顺序拷贝到一起,然后进行一下文句上的贯通,这样差不多就是一篇不错的摘要了。 二是论文的引言或绪论。一般来说,论文的引言或绪论部分,往往要明确说明论文的选题原因,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文献综述。什么是文献综述呢?就是关于自己研究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这一部分内容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的研究和学术界的研究的接轨问题,同时也是自己的研究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的关系问题。在这一部分,要充分利用搜集到的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和著作),把前人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在充分肯定前人研究的贡献和功绩的基础上,指出前人的研究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空白点或者不足,主要是指出自己的研究在哪些方面和前人不同,这样就能够把自己论文的创新性体现出来。这样写可以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本论文的研究是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是具有创新性的。 另外,还要强调一下语言风格。学术论文,尤其是语言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一般的散文、随笔、杂文的文章风格是大不相同的,因为语言研究的论文是科研报告,所以不主张使用活泼的文体,句子宁短毋长。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不要有感情色彩。不少同学的语言研究的论文,写的跟散文、随笔似的,一看就不象一篇学术论文。 四、完善格式 学术论文写作不同于一般文章,讲究立论新颖,与前人研究结果有区别;证据要确凿,要注明引文或旁证思想的来源;数据收集合乎规范,论证有力,不牵强附会;分析严谨,不留漏洞或把柄;内容布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等。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1.少用“我认为”“众所周知”等表达,不用“有人说”“一位著名语言学家曾探讨过”“二十年的外语教学研究显示”等说法。 2.旁征博引,但不能生吞活剥、东拼西凑。 3.注意简洁,对发展文章主题没有作用的引文坚决不用。 4.认真区别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一手资料直接引文:引用内容与原文完全一致时,用引号,注明来源及具体页码。一手资料间接引文:归纳他人观点,解释性引用他人成果,不用引号,注明来源(及页码范围)。二手资料间接引文:在阅读某人A的文献中发现被其引用的另一作者B有值得引用的观点,表述方式一般为:“B(1989)曾指出/认为……(转引自A 1995)”,A和B均必须出现在参考文献中。 5.避免无意剽窃与抄袭。有时,作者将以前从某本书上学习到的观点、理论用于行文中,忽略了其来源,造成无意剽窃。如“语言有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之分……”,这一广为引用的观点并不是普通常识,而是Chomsky(1965)的著名观点,因而必须查找原文,注明来源。 6.杜绝剽窃与抄袭。有意剽窃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观点剽窃:将他人某一观点据为己有,不注明来源;②整篇剽窃:将某人整篇文章翻译或摘译,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③针对某个学者的组合式剽窃:将某人多篇成果的有关要点或段落翻译后组合在一起,不一一注明来源,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④针对某一类研究的组合式剽窃:从不同作者的成果中挑出一些段落、论述,翻译并组合在一起,不一一注明来源,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⑤伪引式剽窃:从某著作中看到另一学者有价值的论述/观点,在没有直接读到该学者著作的情况下用编译的方式将观点组合进自己的文章,不注明为间接引用(即不写明“转引自……”),而是在参考文献中若有其事地列出从未真正阅读过的文献。 7.在不剽窃的前题下,鼓励模仿相关重要文献的格式、行文方式。 8.避免证据不足、想当然的观点。不用“我/笔者始终(或者坚持)认为”“大多数研究者会同意这样的观点”等虚张声势的表达式。 9.任何一个观点必须有来源,或者得到作者的论证。如“随着语句的进展,每个分句都会提供一些新信息,帮助读者在心智中不断构建和整合一个逐步完整的认知世界”,如何证明这样的观点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 总之,论文的写作,对初次尝试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是只要用心思考,认真对待,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写成一篇像模像样的学术论文,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文学类毕业论文:高中毕业冲刺阶段语文学科的有效复习 语文学科第一轮复习是针对各项知识点进行的细致而又系统的复习过程,时间长,知识细化多,所以现阶段已经进入综合测试、查缺补漏的至关重要时期。但是在本阶段中首先发现了部分学校大考小考连续不断,几乎是周周有测验,老师更要每考必批,这一做法我认为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备考能力与水平,而且会使得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产生更多的批改负担,对语文教师的备课造成冲击,进而影响查缺补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基于此,首先建议各学校语文学科的综合检测每两周做一次即可,而且要针对曾发现的存有缺陷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强的补充式指导训练及检测,可适当在两周时间内安排小测验,这样批改量会有所减少,又保证了补漏的针对性,便于后期的指导与提升。 其次,教师在冲刺阶段要有侧重点,并保持预防变化的思想意识,即根据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平稳性与微调性着手应对。高考试题中语言表达运用的16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始终是基于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而设题,但是命题方式始终是绝不雷同的。所以,要结合全地区、全省的模拟考试题进行预防性补充指导及训练,加强图文转换、语段压缩与扩写、应用文稿修改等方面的指导训练,这类知识点应该予以关注。但也要注意该知识点所投入的时间不宜过长,可是当结合在小测验中进行补充训练。 再者,在课堂教学中,还存有低效的问题。主要是课堂的教学方法欠缺考虑――教师主讲,对学生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对知识进行泛泛的讲解,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着,缺少主动体验生成的过程,而且学生曾经出现的问题,究竟能解决多少只是借助测验看到,而不是借助指导逐步解决掉的。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练习题或是检测题的讲解问题,部分教师习惯于逐题讲解,这种做法还是说明教师对学生得分丢分状况缺乏了解,所以处理时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未形成重点解决、难点突破的教学风格。建议:教师要了解试题中学生丢分较为普遍的试题,并依此确定课堂指导的重点、难点,还可以在准备中把典型的学生答案以课件的方式或集中印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更为直观,而且针对这些问题答案,教师在讲评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对此类答案修改完善的实践过程。只有在这个修改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才会从理论真正上升到实践能力层面,他的认知才会更为全面系统、深刻扎实,也能够真正解决教师经常碰到的“翻过的错误怎么又出现了”的问题。这样还能回避教师一言堂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既是被关注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收获的主体。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们还应该注意,作文复习指导的策略与方法。首先,是要总结一轮复习中教师所做指的写作指导,诸如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选用论据、加强论证、构思结构等细节,是否真正化整为零地进行了知识讲解阶段的指导训练和讲评阶段的指导实践。建议教师们在考前阶段,结合大测验进行作文几个主要环节的适应性训练,其次,就是要加强学生审题立意的指导,让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得以提升,从材料内容及含意中确立话题及立意,要力求不跑偏、抓重点、呈深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力争做到限时写作中确保“确定立意、构思结构”,就是在指导提炼话题及立意之后,要同步训练学生据此立意而开展的后续写作准备,确定怎样有效果的标题,选择哪些有力而又新颖的论据,侧重哪个分论点,如何安排才能形成有深度、有梯度的论证,最好是形成书面的纲要:标题、分论点及论据、开篇结语的设计等。教师指导学生养成了这样的写作准备习惯,到考场上学生就能够有效解答写作试题。 最后,针对如何提升阅读能力提出建议,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水平。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丢分情况后,我们会发现,就是源于学生解读能力出现不足,致使答题失误而丢分。所以,建议教师在最后阶段不能只是追求各类文章练习的数量,一定要本着养成读懂读透的原则进行指导。在文言文的讲解中学会抓重点段落、重点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不必全文每一句都翻译,浪费时间,冲淡学生注意力;诗词鉴赏,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抓意象,成意境,看注释,借想象,析手法,看题材,真正读懂诗词作品内容。唯有真正读通读懂了作品,学生的解答才会力保高效。对论说文与实用文的阅读还要养成圈画批注的好习惯,为解题提供清晰的纲目。保证了内容要点更加醒目,会帮助学生提高答题的速度与效率。 文学类毕业论文: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 [摘要]新升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师资、生源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在毕业论文这一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针对文学院古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如何提高并改进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 古代文学 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不少学生毕业论文在选题时都以古代文学作为方向。因此如何让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这在新升本科院校中显得极为突出。 一、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课程本身因素 从文学诞生之日起,对于文学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出现,而千百年来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热度也从未消退,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更是各朝各代名家辈出,有些名家甚至是用尽自己毕生精力去研究某部作品或某位作家,所以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成果已是硕果累累。但这种现状对本科生来讲却是相当尴尬。本科生学习古代文学是两年时间,就这门课程本身来讲,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不少重要知识点在老师讲解过程中是走马观花,学生的吸收更是大打折扣,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学术研究。 (二)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高考扩招使大学入学门槛明显降低,所以学生在进入大学时综合素质已是良莠不齐。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又往往把课余时间都花费在英语等过级考试上,对于自己的专业课却出现不同程度的忽视,老师要求读的一些专业书根本无暇顾及,长此以往,学生连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都无法记住,学术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三)指导教师因素 新升本科院教师从事的科研活动较少,因此特别是年轻教师对于学术活动了解不够,不能及时把握学术前沿,这些也都成为制约教师无法较好指导毕业论文的关键性因素。再加上文学院的学生偏爱选择古代文学方向作为毕业选题,所以古代文学老师常常出现一个人要带十几个学生的情况,这样老师既要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往往最后力不从心,在给学生指导时由于精力达不到而存在一些漏洞,造成一些学生浑水摸鱼,毕业论文蒙混过关。 (四)学校体制因素 一般学校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学期往往是学生考研、就业的重要学期。参加考研的学生一味关注自己的考研而无心做毕业论文,多是草草应付了事。就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多,很多学生为了找工作往往最后一个学期就离开学校,手头资料严重缺乏,因此毕业论文的水平更令人堪忧。另外,学校对于毕业论文的不及格率缺少严格规定,有些老师为了不影响学生毕业,把原本应该不及格的毕业论文升为及格,这样毕业论文作为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就失去了意义,这些体制上的因素也成为制约毕业论文无法做好的原因。 二、提高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健全学校管理体制 不少学校对于毕业论文也有一系列的规定,如《关于印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的通知》《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等一系列规定,但很多老师并没有严格按照学校规定来执行。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规定,细化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并且对于其中的一些步骤进行严加审核,防止不认真的学生和老师钻空子。另外学校应该推行盲审政策,在答辩前组织本校专家或是兄弟院校专家进行匿名评审,盲审通过之后方能参加答辩,这样给学生及指导老师无形中增加一些压力。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 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的科研水平普遍不强,因此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成为重要任务。学校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进修、访学,感受名校的学术氛围。只有教师的学术视野开阔才能够有足够的水平给学生介绍本方向的学术动态,指明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学术空白点,探讨更有意义的科研选题,提升学生在学术领域的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 (三)加强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 加强学生论文写作的基本功应是学生入校起就应该强化的基本功。学校应开设论文指导课,增强学生对论文写作课的重视,平时多布置一些小论文,及时指点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题目过大、过于老套、无研究价值这样的问题,用这种方式来加强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小结 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仅重点探讨新升本科院校文学院古代文学方向论文就发现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只有经过各方的互相协调、配合,毕业论文的质量才会有提高,才能推动学校综合教学质量的提高。 文学类毕业论文: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建设的探索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尝试,是检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它直接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的提高。遗憾的是,有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对毕业设计的记录和整理,忽视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性的特点,在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上出现低级错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建设势在必行。 一、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是指从事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工作包括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等中的规则。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社会性。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有重要价值的发明和发现(包括科学中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提出),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之外,几乎都是在他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创造而来的;几乎都是与他人合作的结果。绝大多数也都要使用公共资源。即使是完全由个人辛勤探索获得的成果。要成为被他人承认的知识,也需要一个由人们进行独立判断并决定是否接受的过程。这种社会本性决定了毕业论文研究的基础在于公认的学术规范平台上。 2.学术规范可以减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易错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之所以容易犯错误,一是因为客观世界本身极为复杂,且又不断发展变化,任何研究都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二是因为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都受着自身条件的制约,如思维方式、知识背景、个人情感等等的局限,这就使得个人对研究课题的认识和把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因此需要相应的规范,需要学术共同体来共同努力以尽可能减少这些偏差和错误。 3.学术规范可以消除个人机会主义倾向。如果没有必要和严格的学术规范,不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可能想方设法地去走捷径、去投机取巧地多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甚至会出现种种越轨的行为,如伪造、作假、抄袭、剽窃等等,必将严重地损害个人、单位以至整个研究领域的声誉。 二、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建设的思考 1.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规范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虽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目的,导致研究过程差别很大,但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毕业设计还是有一套通行的研究方法,通行的毕业论文研究步骤主要包括:(1)发现或确定研究对象;文献研读分析,提出研究问题;围绕文献进行综述,论证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起点;(2)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模型构建,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测量,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案;(3)数据采集过程;数据分析,解答各研究问题;(4)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等。由此可见,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必须应该将毕业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过程的方法介绍等,以流程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我国每年有大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通过,但在国际、国内引用的却很少,原因就在于所用得研究方法不明确,所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合理正确就很难判断,只有清晰合理的研究过程才是证明其研究结果有效性的主要尺度。 2.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建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至少应包括:(1)选题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对于论文的质量和价值具有决定意义,着眼于选题的质量,主要是看选题是否有新意。(2)观点规范。观点是否鲜明、正确,有独到见解,有创新性。(3)论据规范。论据是否充分、翔实,论据要具有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正确性,要能有力地阐述观点。(4)论证规范。论证是否严密,富有逻辑性。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言之有序。天衣无缝。做到概念判断准确,有层次、有条理地阐明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5)结构规范。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绪论、本论、结论各部分的主次详略要得当,段落划分要合适,全文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6)语言规范。语言是否符合论文的语体风格,是否准确、简明、平易、通畅。(7)格式规范。格式是否规范、项目构成是否完整。毕业论文应由以下项目构成:封面、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每一项目都应符合规范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3.加强指导,实施指导教师责任制。职业技术教育指导教师责任制是指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包括:(1)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选题,确定研究方向,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2)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查阅相关文献,介绍查阅方法,搜集该选题前沿资料及相关信息;(3)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分析等;(4)负责设计调查(实验)大纲、实施方案,分析是否切实可行;(5)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问卷(实验研究方案)的撰写,及时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帮助本科生立论和分析调查(实验)结果;(6)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按规定格式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如毕业论文结构规范,中外文摘准确,参考文献引录正确等;(7)本科生撰写完成毕业论文后,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对毕业论文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论点论据、结构布局、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问题,写出有针对性的鉴定意见;(8)负责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论文答辩,针对毕业论文答辩中提出的问题,指导本科生进行修改;(9)通过答辩后,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按考核标准和答辩情况评定最后成绩。 4.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过程制度的规范建设。在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评审中,由评阅人和专家共同构成学位论文评阅组,评阅组人员的组成中通常至少应有一名同一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送审到提交评阅意见应保证评阅人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评阅论文。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当聘请同行专家和校友作评阅人,增强了论文的认同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各职业技术高等院校对于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应该采用量化的方法,在本科生学士学位评审过程中,分项、分栏列出对论文评阅的要求,对毕业论文选题的先进性、论文结论的正确性、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主要贡献、论文的错误及有待讨论的方面、对论文的修改意见等分项评审给出鲜明、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这种量化的做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更有依据,一方面要求作者综合考虑论文的各个方面,不应忽视论文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激励评审人尤其是专家提出具体中肯的意见,使论文评审更有针对性。 5.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制度规范的建设。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与答辩制度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1)明确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要求,建立完整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2)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体系。为使成绩评定达到客观、公正,还应建立成绩评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指导教师评分项目分值和答辩委员会评分项目分值及二者在总成绩中的百分比,做到成绩评定不偏不倚,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3)设立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和指导机构,保证这些制度标准的具体落实和严格执行;(4)建立指导教师的遴选及淘汰制度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与答辩过程中,严把质量关;(5)成立的各专业的答辩委员会,答辩时按题目类别分组进行,答辩小组教师姓名提前公布,且实行指导教师现场回避制度,答辩现场肃穆,并对答辩过程做认真记录;(6)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结束后,在指导教师评语的基础上,先由评审人进行评阅,通过后方可进行答辩。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类毕业论文:加强大学生毕业论文学术规范的探讨 【摘要】大学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本科毕业论文的学术不规范现象非常普遍,已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本文分析了论文学术不规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论文学术规范的措施。 【关键词】毕业论文;学术规范;探讨 大学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的“收官之作”。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必须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学术不规范现象非常普遍,已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学生学术诚信欠缺,论文抄袭现象比较严重,高质量的论文不多,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必须加强学生论文的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规范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植学术文明;是高校诚信教育、学生能够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之一;有助于学术创新与文化创新。 1 毕业论文学术不规范的原因 1.1 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迫于就业压力, “考研热”、“考证热”、“出国热”是当前大学的普遍现象,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只能是东抄一点西抄一点拼凑一篇论文了事,论文学术不端行为非常严重。一些时间充裕的同学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毕业论文是非课堂教学环节的学习要求,只是为了凑学分用来拿学位用的,不用投入太多,随便弄一篇就行了。 1.2 指导教师指导不力:一些指导教师不认真指导学生,老师忙于自己的科研、教学,不愿意分出精力做其他事情,而且指导本科生论文只是学院分配的临时性任务,所以不认真指导,对学生论文疏于管理,对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放任不管。一些指导教师本身学术水平不高,没有指导论文的经验,对学术不规范行为认识不是很到位,不能严格要求学生。 1.3 学生学术规范知识、意识欠缺:学生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学术规范知识、意识欠缺。一些学生在大四还完全不知道毕业论文的写法,不懂论文注释和索引的规范和功能,不知道该如何引用别人的成果。比如像如何写注释,参考文献类型的标识,以及掌握符合规范的学术话语等。一些学生学术规范意识模糊,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认为抄一下没关系,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 2 加强学生学术规范的措施 2.1 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学校要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把已经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总结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质量的优劣,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责任感、使命感和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 2.2 选派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高素质的指导教师是大学生写好毕业论文,做好论文学术规范的重要保障。学校应选派学术水平高、职业操守好的老师担任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认真负责、严格按照论文学术要求来指导学生。为保证质量,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应超出5人。学院要对论文指导教师规范管理,要建立论文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和评奖评优、职称评定挂钩。同时应给与论文指导教师一定的物质待遇。 2.3 加强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现在,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学术规范教育课程,学生学术规范知识欠缺。事实上,在2009年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就要求“要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并纳入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之中,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因此,高校要开设学术规范教育课程,使学生受到专业的学术规范训练 2.4 严格毕业论文管理: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毕业论文管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学校制定了很多有关毕业论文的规定,但是对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严格执行,导致了学生论文学术不规范现象突出,论文质量不高。严格的管理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严格执行论文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让学术规范意识深入学生内心。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浅析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覆盖范围和建设规模不断增大,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桥头跳车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是铁路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探究其原因主要是路桥过渡段的柔性和刚性差异造成的沉降所致,所以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设计与施工至关重要。选取适当的填料、合理的施工工艺、科学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沉降观测方式等,均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的关键。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 1 高铁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控制的必要性 铁路在施工建设中,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周边环境,不可避免的会有路桥过渡段,这一结构除了具备路基的全部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组成过渡段铁路路线的横向结构物都要和路基连接,会有强度、刚度以及材料方面的差别,那么就会出现差异沉降,这就必然导致铁路轨道的不平整。列车通过该路段时,就会出现跳车的问题,极大的降低了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正是由于铁路线路过渡段的沉降问题,导致路面在台背回填土的地方会出现沉陷和开裂。我国高速铁路运行必须以安全、舒适和高效为前提,而这些优点都要取决于整个铁路系统施工建设的质量优异,尤其要保证铁路沿线的平整和平顺。铁路建设由不同特性的材料和结构物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平滑的铁路线路。正是由于结构物的不同性质,使得它们之间存在刚度、强度以及弹性变形方面的差异。在铁路建设施工过程中,为了充分保证高铁列车运行的安全、舒适,我们必须将铁路的不平整问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列车轨道的不平整分为静不平整和动不平整。前者主要指列车轮轨接触面的不平整,例如:钢轨不平整、列车轮子不圆等。后者主要指列车轨道基础的弹性不均匀,例如枕下支撑失效、路基桥台不均匀、隧道路基不均匀等。桥梁和路基连接处,通常会由于桥和路基沉降的不一致,导致在过渡点出现沉降差别,增加了列车和线路结构的作用力,影响线路运行的稳定性。所以,在桥梁和路基之间建设一定长度的过渡段,可以使沉降值逐渐平稳过渡,最大限度的减少沉降差,达到减少列车跳车的问题,延缓结构变形,从而保障高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但是如何控制过渡段施工,采用何种方式处理过渡段,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 路桥过渡段处理方法 高铁铁路线路主要由上面的轨道部分和下面的路基、桥梁和隧道等组成。上面的轨道部分结构又分别由不同的力学特性材料如:钢轨、枕和扣件等组成,弹性大多比较好,阻尼大,结构松散,由种种原因引起的轨道变形可以通过捣固工作修复,所以我国铁路早期对路桥过渡段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铁路施工建设中,路桥过渡段的位置特殊,常常影响桥台后的填料压实不够,出现通车后沉降大的问题。据相关资料调查表明,我国铁路路桥过渡段的病害问题仍然存在,反复的维修使得铁路线路桥台后的路基道碴囊深度在2―3m,纵向延伸10―30m,严重影响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1 桥头设搭板和枕梁 上置式钢筋混凝土搭板是搭板立面布置的主要形式。其一侧支在枕梁上面,另一侧支在桥台上。搭板不仅可以水平放,还可以倾斜放。搭板的厚度只要符合设计要求就可以,既可均匀也可渐变。通常情况下,搭板应按照简支板设计,枕梁按照弹性地基梁计算。桥头搭板的铺设,可以有效减缓桥台和路基之间的刚度变化。但是因桥台基础与台后土体施工后出现的沉降差也将导致桥头搭板的坡度变化,影响列车通行的舒适性。据相关调查表明,如果桥头搭板的坡度变化大于6%时,就会严重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因此,有效解决桥头跳车问题除减缓路面刚度变化以外,还应保证台后路基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以控制路桥间的沉降差在合理范围之内。反之,桥头搭板将失去作用。 2.2 填筑粗粒配料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填筑粗粒料如:碎石、砂石土等,是铁路系统减少路桥沉降的有效处理方法。虽然桥头铺设了搭板,但是仍然要在搭板下方填筑粗粒土,最大限度的减少搭板坡度的变化,预防跳车问题。桥头路基使用粗粒配料的主要作用是减少路堤压缩性。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优质配料没有进行充分的压实工作,同样会出现沉降差,导致过渡段发挥不了作用。因此,高速铁路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对粗粒级配料进行压实,并按照规定标准进行检测。 2.3 加筋土路基结构 试验表明,利用加筋土路基结构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少桥北路基的沉降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将桥台和桥背土路基交接处的台阶式沉降变为连续的斜坡沉降。通常情况下,我们普遍认为连续式斜坡沉降范围在4―5公分以内时,对刚性路面的影响不会很大,能够消除跳车问题。 3 沉降观测 影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因素众多,尤其是地基受到荷载的作用,沉降的大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大多情况下,沉降的数值变化通过土体固结原理进行分析计算,但是计算精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结果往往是一个估算值。因此,早期设计阶段沉降变形的计算精度不能控制无碴轨道竣工后的沉降,国内外现在都凭借系统的沉降观测获取实际测量数据来进行分析,预估计算较为准确的沉降值。施工过程中,利用系统沉降变形动态观测,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系统、科学分析,评价地基完成沉降时间,可以有效调整和验证早期设计的准确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线下基础达到预期的沉降控制要求,并推算出较为准确的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 通常情况下,路基段的沉降变形观测面选择应根据地基压缩层的厚度、地表坡度和路基高度等因素确定。在观测过程中,所有进行沉降观测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才可上岗,使用的仪器设备每三个月检查一次,并做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使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开展工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的施工控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严格保证过渡段的施工质量,消除桥头跳车问题,保证高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以推进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底座施工技术 摘 要: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是有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它具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综合性能更优的无砟轨道结构系统,相比高速铁路其他轨道结构其主要创新是改变了板式轨道的限位方式、扩展了板下填充层材料、优化了轨道板结构、改善了轨道弹性及完善了设计理论体系等方面,正因为CRTS Ⅲ型板有以上诸多特点,有望在以后高速铁路施工中广泛推广,而CRTS Ⅲ型板连接支撑结构底座板施工尤为关键,所以本文依郑徐客专开兰特大桥底座板施工为例,介绍底座板的施工工艺与方法,希望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CRTS Ⅲ型板 底座板 施工技术 一、 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郑徐客专ZXZQ03 标段开兰特大桥长51.144km,开兰特大桥全桥大部分为24m、32m简支梁,其中包含主跨为48m、64m、80m、100m、125m、160m 等连续梁共计16 联。整个桥梁曲线部分有7段,曲线半径分部为7000m、8000m、9000m、10000m 不等,其余段落均位于直线上。标准轨道板型号有P5600、P4856、P4925三种,根据轨道板与混凝土底座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桥梁段底座板分为以下三种类型:P5600型轨道板(梁中)对应下面底座板长度为5650mm;P4925型轨道板(梁端)对应下面底座板长度为4950mm;P4856型轨道板(梁中)对应下面底座板长度为4916mm,P4856型轨道板(梁端)对应下面底座板长度为4886mm;单元底座板之间设置宽度为20 mm。 1.2、无砟轨道结构 桥梁上自上而下的无砟轨道结构由:钢筋混凝土底座板、中间隔离层、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和轨道板组成。其中底座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2900mm宽的底座板较轨道板两侧边缘各宽200mm,其中边缘250mm为6%排水坡,直线底座板厚度为196mm,每块单元板上设置2个70mm*1000mm的限位凹槽,深度为100mm,中间隔离层厚度4mm,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为90mm。 二、技术原理 CRTS Ⅲ型板桥梁上自上而下的无砟轨道结构:钢筋混凝土底座板、中间隔离层、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和轨道板等组成。钢筋混凝土底座板通过预埋螺栓套筒连接钢筋与梁面固定连接,底座上预留1000*700*100mm限位凹槽,限位凹槽四周安装弹性垫板,自密实混凝土结构层通过一次整体浇筑,下部填充底座限位凹槽,上部与轨道板板底及预留钢筋粘接牢固,CRTS Ⅲ型板结构层之间整体连接牢固。 三、施工方案 3.1、工艺流程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具体施工工艺流程如下见图3-1: 施工准备预埋套筒连接钢筋安装测量放样底座钢筋网片安装底座、限位凹槽模板安装模板标高复测底座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伸缩缝填充检查验收。 3.2、技术要点 (1) 测量 1)底座施工前要先复核每孔梁梁长、起点、终点里程,对于实测数据与设计位置偏差超过20mm 时,应利用专用的布板软件,重新计算出轨道板和底座的坐标,使底座与轨道板位置一一对应。根据布板数据,利用CPⅢ控制点进行底座立模放样,平面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极坐标法测设,高程测量可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三角高程或几何水准施测,放样完成后用墨线弹出底座边线,并记录每个点的高程,作为底座立模的依据。 2)靠梁端的底座放样时,应按距挡水台向跨中方向端部5cm 处设点,弹线后延伸至梁端,保证底座与梁端对齐。 图3-1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施工工艺流程图 (2)钢筋工程 1)先安装预埋套筒连接钢筋,再安装底座钢筋焊接网片,连接钢筋与梁内预埋套筒接头的扭紧力矩符合《滚轧直螺纹钢筋连接接头》(JG163-2004)的要求,扭紧力矩需达到80N・m,拧入长度为套筒长度的1/2 即2.1 厘米。梁面预埋套筒连接钢筋安装时,应检查预埋套筒不得生锈,否则需除锈,必要时按要求进行植筋(植筋要满足深度≮20cm)。 2)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底座板钢筋采用CRB550级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统一由合格的厂家加工制作,进场后应按要求进行进场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钢筋焊接网验收时,不仅需要检测其抗拉强度(≮550MPa)、屈服强度(≮500MPa)、伸长率(A≮8.0)、冷弯、抗剪等力学性能,还需对钢筋焊接网的外观尺寸和重量进行检测,尤其是重量必须过磅检验,焊网实际重量和理论重量的允许偏差严格控制在±4.0%以内。 4)下层钢筋网片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保护层垫块,垫块按梅花形布置,间距不大于1m×1m,一般横向不小于3个,纵向不小于7个。 5)上下层钢筋网片在凹槽的四角应按要求设置防裂钢筋,每个凹槽不少于8根,四角上下层网片处各绑扎1根长700mm、型号HRB400、直接12的钢筋,见图3-3。 (3)模板工程 1)设计原理:桥梁段的底座模板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轻模板重量,减少模板之间的配件连接,由于底座长度不同,尽量考虑通用性,使经济合理,方便实际施工等。 2)模板设计:本桥梁施工段模板采用可调高钢模板见图3-2以适应曲线段底座不同超高的要求,曲线地段较大时配有50cm、100cm的下垫板来保证模板的标高,限位凹槽与侧模板顶通过框架螺栓连接固定,使每个凹槽尺寸偏差定位准确,方便现场实际施工,较少每个凹槽的定位测量工序见图3-3,在凹槽模板设置排气孔以方便气泡的排出,防止凹槽模板拆除后,混凝土顶面产生气泡与麻面。 图3-2模板调节螺栓 图3-3 限位凹槽定位模板 图3-4 伸缩缝模板见 图3-5梁端调节块安装 3)模板安装:安装前应清理打磨干净,并涂刷脱模剂,根据测量放样的点位对模板进行定位,由于梁面平整度的偏差,侧模板高度略小于直线地段底座板设计厚度,下部通过调高螺栓装置微调,使模板顶面达到设计混凝土浇筑高度,模板定位后,应采用砂浆封堵模板底部与基准梁面间的缝隙,避免浇筑混凝土时漏浆。 伸缩缝模板设置采用8mm+4mm+8mm钢板定位的形式,在两端采用2块8mm厚钢板,端模宜高于底座板混凝土最大高度顶面约20mm,在钢板顶部焊接5#角钢以增加端模的刚度,中间插入4mm厚插板,插板每块宽度约10cm,相临插板间距最大不宜超过1m,根据需要设置确保伸缩缝宽度均匀顺直,高度大于伸缩缝两端钢板高度约15cm,便于插板提前拔除,伸缩缝模板见图3-4。 侧模在梁端位置设置调节块,便于梁端底座模板长度的调节,并在调节块端部设置槽口,用于止水带的预埋耐候钢槽道见图3-5。 模板安装加固完成后,复测侧模模板高程,安装做到“严、直、顺、美”,符合要求后方可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前,在对应轨道板第2、4、6、8道承轨台中间位置预埋PVC塑料管,用于固定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扣压装置,避免后期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在底座板上钻孔,预留孔一般直线段每侧不少于4个,曲线段每侧不少于5个,塑料管距离底座底面5cm,深度30cm具体见图3-6。 图3-6预埋管安装 图3-7 底座板顶面及凹槽抹面 (4)混凝土施工 底座混凝土由拌和站集中搅拌,混凝土罐车运送到施工现场,采用泵送入模。浇筑时混凝土的自由落差不能大于1m,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能超过30℃,混凝土到达现场后的坍落度控制在160~200mm范围内,底座浇筑混凝土时从凹槽向两侧浇筑,提高凹槽处混凝土密实度,减少混凝土角裂缝,中间不留施工缝。混凝土浇筑时,先用人工摊平,然后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振捣要快插慢拔,插棒间距50cm 左右,切忌振捣棒触碰模板、凹槽底模和钢筋骨架。 底座混凝土振捣密实后,由人工采用铝合金尺进行找平收面。底座横向端部25cm范围内的6%排水坡在混凝土浇筑完成2h内进行,采用人工二次收坡,三次抹面。插板及凹槽模板应在混凝土初凝前拆除,并进行二次抹面见图3-7。 (5)混凝土养生 由于底座是在6-8月份施工,混凝土浇注完毕后,立即覆盖一布一膜并洒水养生,洒水时间间隔以保证混凝土表面湿润为准,养护由专人负责。养护用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得大于15℃。过程中确保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14天。 (6)模板拆除 模板拆除顺序:插板凹槽模板侧模板,拆模时注意保护混凝土的棱角完整,不被损坏,拆下来的模板及时清理干净,进行分类码放,便于下次周转使用。 (7)梁端伸缩缝及挡水台施工 施工前应在梁端接缝处安装耐候钢,耐候钢固定筋与挡水台底座钢筋绑扎牢固,梁两侧耐候钢中线与梁缝中线调至重合,型钢顶面调整与两端挡水台顶面高程平齐,安装时应封闭型钢型腔,防止浆液漏入型钢型腔,待混凝土达到设计设计强度80%以上时,清理型腔,嵌装梁缝止水带。 底座嵌缝材料安装,在中间隔离层土工布铺设前安装嵌缝板和灌注密封胶,嵌缝板安装前应将缝内杂物清理干净,确保嵌缝深度符合设计要求,直线桥梁段底座伸缩缝的泡沫板应由厂家按设计尺寸定做,曲线由厂家定做一部分,部分根据底座超过情况由现场下料。泡沫板安装前应采用工具将伸缩缝内灰浆、浮渣等清理干净。泡沫板安装完成后,应进行检查,确保嵌缝材料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密封材料灌注,底座侧面应安装封边模具,并用刷子在接缝两侧均匀涂刷界面剂,待界面剂表干30min 后再灌注密封材料。密封材料灌注应采用专用工具进行,灌注速度应缓慢均匀,减少气泡,保证填缝密封材料填满整个伸缩缝。曲线段底座伸缩缝灌注时应从高处分段灌注,同时避免密封材料溢出伸缩缝,为减少底座污染,在填缝前在伸缩缝两侧底座使用胶带进行粘贴防护见图3-8,施工后再拆除胶带,并把被污染的底座表面应及时清理干净。 (8)质量检查 底座施工完成后应组织检查,检查主要项目有:底座顶面高程、宽度、中线位置、平整度、伸缩缝位置和宽度、底座外侧排水坡,凹槽中线位置、深度、平整度、长度和宽度、相邻凹槽中心间距,伸缩缝位置、尺寸、嵌缝材料嵌填密实度等。对不符合要求的应进行处理,重新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9)成品保护 1)养护、拆模及物流运输时应注意对成品进行保护,避免人为操作不当导致混凝土外观受损。线间需通过车辆机具时,应采取桥式过渡钢件见图3-9,避免压伤止水带预埋件。 图3-8伸缩缝的两侧粘胶带 图3-9桥式过渡钢件 2)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的75%之前,严禁在底座上存放任何机具、设备或材料。 四、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升CRTS Ⅲ型板无砟轨道的施工技术,使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不仅在技术上先进可行、耐久实用,而且在施工上方便快捷,还需要继续广泛的开展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成套技术工程试验和施工工装创新的研究,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奠定基础。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浅析高速铁路3G通信覆盖及切换技术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速铁路移动通信基本情况,分享了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建设中无线网络覆盖以及切换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的高速铁路无线网络覆盖方案以及快速切换技术,以优化高速铁路无线移动通信服务。 【关键词】 高速铁路 3G通信 切换技术 目前由我国联通运营的WCDMA、电信公司运营的CDMA2000以及移动公司运营的TD-SCDMA是国际上应用比较成熟的3G通信技术三大标准。高速铁路环境的特殊性以及越区切换的频繁导致车载用户经常出现掉话现象以及语音断续和无法接通的情况。为了提高高速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质量,应进一步优化高速铁路无线网络覆盖方案、优化切换技术,从多个方面提高切换切换成功率和较低的掉话率。 一、高速铁路移动通信基本情况 我国铁路自2007年经过6次提速后。高速铁路列车速度到达200km/h以上,这也意味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高速铁路实现移动通信网络无缝覆盖以及提高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质量是当前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分析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情况,通信网络主要是沿着铁路线呈线状分布。高速铁路无线通信信号受到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多普勒频移效应,即列车沿铁路高速运行过程中由于快速移动引起的接收机信号频移;二是车体对无线通信信号的消耗,主要是高速铁路新型列车造成的消耗。同时,越区切换问题也会对高速铁路无线通信信号造成一定影响。 1.1多普勒频移效应的影响 无线信道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在列车高速行驶的情况下,铁路无线信道的冲击响应也会随着发生快速变化,无线信号中心频率会在多普勒频移效应的影响在发生明显偏移,对无线信道环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进而造成系统信息传输误码率提高,影响移动通讯性能。列车沿铁路高速运行时产生的多普勒频移效应与列车行驶的速度成正比关系,所以列车行驶速度越快,其产生的多普勒频移效应越明显。另外,列车行驶方向与基站信号方向之间的夹角大小对多普勒频移效应的强弱也用一定影响。在实际情况当中,为了增强无线信号的穿透能力, 基站往往被设置在距离轨道较近的位置,这样可以有效增强无线信号的穿透能力,然而这种情况下行驶方向与基站信号方向之间的夹角较小,可导致多普勒频移效应加剧。 1.2车体的影响 车体对无线信号的损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列车结构特点,二是车厢入射面与信号的夹角。为了加强车体的稳固性,高铁列车都是全封闭式结构,而且部分高铁列车还采用金属镀膜玻璃,列车的高度密闭性以及材质的特殊性就可以导致无线信号穿透列车时产生极大的损耗,相比其他普通列车对无线信号的损耗,高铁列车对无线信号的减弱要高出10dB以上,而且对手机信号产生的屏蔽效果超过24dB,对用户的正常通讯造成极大影响。下面是几种列车对无线信号的损耗情况: 另外,车体对无线信号的损耗同时也受到车厢入射面与信号之间夹角大小的影响,夹角越小,损耗越大。 1.3越区切换的影响 除了多普勒频移效应以及车体的影响以外,高铁列车的越区切换也会对无线信号造成一定影响。对于小区间的切换区,列车可以快速穿过,车速与列车经过切换区的时间成反比,移动速度越快,驻留时间越短,当列车速度在切换区的驻留时间足够短,并且小于系统最小切换时间时,切换流程就无法完成,,进而导致切换失败,出现掉话现象。 二、高速铁路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覆盖 为了减小掉话率,提高切换率,设计合理、有效的高速铁路无线网络覆盖方案非常关键。在铁路交会区域内,移动通信网络多呈网状结构,而其他铁路沿线大部分多为链状结构。在高速铁路无线网络覆盖的设计中,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网,二是无线网络覆盖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三是基站的选址,其中铁路沿线各基站的相关部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1建网 移动、联通以及电信三个运营商均采用大网架构的组网方式,与一般的建网相比,高速铁路基站的建立没有什么区别,也在大网架构之内,所以高速铁路的建网只需要对原来的通信网络进行有效补充。一方面对现有的大网基站进行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在铁路沿线的盲点建立新的基站,通过对有效资源的优化以及基站补盲,不仅使周边各区域均能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同时也满足了高速铁路沿线的无线网络通信需求。移动网络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优化,高速铁路沿线基本上完全实现了移动网络覆盖,只有一些较特殊的区域路段,例如长隧道、隧道群等的移动网络覆还比较欠缺,此时可采用局部补盲的方式解决,这种方法虽然成本少、见效快,但适用范围有限,比较适合用于无线信号损耗较小的列车线路,例如合武铁路湖北段的建设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另外,高速铁路沿线附近很多小区域网络覆盖因为不是专门针对高速铁路进行的覆盖,所以多存在覆盖不均匀、覆盖重叠等情况,很容易造成切换失败,所以有必要针对高速铁路的特殊环境建设专门的移动通信网络,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法有地面专网建设(例如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车地结合专网建设等。 2.2无线网络覆盖方案 建网完成后就需要设计无线网络覆盖方案,在有效的建网策略基础上,无线网络覆盖方案的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尽量体现出灵活性、多样化。例如基站与普通直放站结合、列车综合接入、基带处理单元+射频拉远模块扩展小区等都是比较常用的无线网络覆盖方案,其他还有数字直放站扩展小区、列车中继转发等方案。高速铁路不同路段可以结合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网络覆盖方案。例如京津城际、沪宁高铁主要采用的是基带处理单元+射频拉远模块扩展小区方案,另外通过设置直放站对部分路段进行辅助。基带处理单元需要集中放置,主要负责处理基带资源,实现基带资源共享,并通过光纤与射频拉远模块连接。射频拉远模块的位置设置比较灵活,利用射频拉远模块可以拉远基站,使多小区的合并,进而扩大覆盖范围,减少切换频率。在切换区的设置过程中,要注意切换区的大小要设计合理,如果切换区太小,就会因为列车驻留时间太短,还没来不及切换就已经穿过切换区,容易引起掉话现象。切换区的大小可以根据列车移动速度以及距离来确定,同时,预留适当的余量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2.3基站选址的优化 基站选址优化是指通过对高速铁路沿线基站数量以及基站位置的优化以达到无线网络覆盖的目的,基站的优化过程应遵循经济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获得高性能的网络。蜂窝小区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单元,其几何特性对信号同频干扰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会影响越区切换,因此在无线网络覆盖中,基站选址优化是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环节。近年来随着3G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种关于3G基站选址的方案,例如基于仿生学算法的方案、基于免疫计算的方案、基于遗传算法的方案等,各种基站选址优化方案对无线网络覆盖技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切换技术 处于通话状态的用户与基站之间的都存在一定的通信链路,在通讯终端高速移动的过程中,用户与当前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要转移奥下一个基站并保证通话不被中断,该过程就是切换过程。通常情况下,切换主要有硬切换和软切换两种,通讯终端与旧基站的连接终端后再建立与新基站的连接称为硬切换;通讯终端高速移动并经过多个蜂窝时通话不发生中断,此时通讯终端可以与多个基站相连接,此为软切换。硬切换方式不涉及移动交换中心,只是发生于蜂窝内部。在列车沿高速铁路运行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生多种不同的切换,不仅会发生硬切换、软切换,另外还可能发生虚拟软切换和更软切换。CDMA系统采用的是软切换和更软切换,WCDMA系统采用的切换方式主要是硬切换、软切换,虚拟软切换是一种接力切换方式,介于硬切换和软切换之间,TD-SCDMA采用的就是这种切换方式。相比其他切换方式,接力切换方式结合了硬切换和软切换两种方式具备的优点,同时又弥补了两者的缺点,这种切换方式切换成功率高,掉话率低。 切换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切换距离,二是覆盖小区的重叠距离,两个因素值与切换时间以及通讯终端的移动速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小区双向切换的影响,切换距离与覆盖小区重叠距离之间应该是1比2的关系。从原理上分析,越区切换的性能与蜂窝小区的几何特点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无线网络覆盖方案的合理性设计非常重要,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并选择高效、快速的切换算法,减少掉话率,提高切换成功率。 四、结论 无线网络覆盖以及切换技术是高速铁路3G通信系统的重要技术,加强对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研究对促进高速铁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无线网络覆盖以及切换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进行不断研究、探索以进一步提高网络通信技术性能以及高速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质量。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路基管桩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摘 要: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了铁路行业的发展。管桩属于桩基础,随着科技发展脚步的加快,已被广泛的应用,也对高速铁路路基管桩施工技术的品质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本文对管桩在铁路路基中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管桩;施工技术 近年来,基础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多,相关施工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高铁施工中,管桩地基在铁路路基处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针对项目工程的质量,管桩施工技术占据着重要位置。为此,有必要对高铁路基管桩处理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1 管桩处理软基技术 1.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艺原理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属于打入土里面且横截面面积和它的长度比起来更加之小的管状细长构件之一,它的关键价值在于增强地基承载水平,其支撑力主要包括的时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浇筑结束桩帽混凝土基础之上,安置土工格栅,通过土工格栅优质的延展性与全面抗剪性,均衡的水平与竖直的抗拉性,较强的抗疲劳性的属性,进一步提升路基的不变的力矩,增强软基的综合的稳定性,提升了路基的填筑的脚步。 1.2 适用范围 预应力管桩可以被广泛运用到湿陷性黄土于膨胀土范围里,地基具有极其明显的湿陷量与膨胀量的时候;在建筑物具有极大的荷载时,地基软弱且有很高的地下水位,需选择明挖基础具有很多的沉降量,建筑物还禁止具备极其大的沉降环境基础之上;在建筑物内外地面具有很多的堆载,让软弱地基出现了明显的变形,还可以使当基础会发生不均匀沉降而严重影响到建筑物的时候;在建筑物承载极其大的竖直荷载与横向荷载,对建筑物提出严格规定的情况下。当地具有很厚的表软土层,不能被当成是基础持力层,还有地基中有暗沟等一系列的状况。 1.3 技术特点 上端荷载根据桩基础转移至土层,它属于深基础里极其普遍的模式之一,可以进步达到一系列的软弱地质环境和荷载状况的需求,展现出了较强承载水平与稳定性等优势,同时可以选择机械化施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放工进度。 1.4 施工设备选型 预应力管桩施工选的是锤击的措施。锤击机的好处在于嵌岩水平高,体积不大行走方便,能被用在打设处理深度极其大的桩,对场地的标准同样不是很高。静压机展现出了没有噪音、振动以及污染的特点,可以被运用到临近居民区的场地进行施工;不好的地方在于装置体积大,规定施工场地需平整,同时具备适当的承载力。 1.5 施工操作要点 1.5.1 平整场地 把施工场地里的杂物彻底清除,高低不平的位置推土机推平,建立一个全面工作面供机械施工的环境。 1.5.2 施工放样 第一参考设计方案设置施工放样平面图,监理验证达标基础之上测量组通过全站仪明确放样出管桩处理领域的边线控制桩。中间桩地点拉钢尺需进行清楚的定位,并插竹钎进行标识。 1.5.3 运输存放 管桩运输选择的是长挂车,分层叠放、错位安排、捆绑稳定,悬臂需要小于1.5m。现场堆放位置需平整,堆高需小于5层。施工过程中,根据“长桩管在下,短桩管在上”的原则加以施工。 1.5.4 起吊 管桩的长细份额大且具有较强的自重,在进行起吊的时候,太多的动荷载会给管桩带来影响。可行的起吊方案为:两支点法还有两头勾吊法,吊桩传输到桩机四周的情况下,选择单点吊桩,吊点建立在0.3倍桩长的位置,逐步进行竖直起钩,精准的将桩传输至打桩机夹桩器里面,此外让桩尖与桩位中心连接起来,逐步放下埋进土里。在吊装时候轻吊轻放,防止影响到拖吊。 1.5.5 稳桩 在桩尖埋进土里处在300mm~500mm时,通过经纬仪还有用支架线坠改不桩的竖直度(测量设备普遍于距桩机超过15m位置的处架设),观测过程中,上部和下部的垂直度偏差需要控制在1%范围之内(接桩过程中,首节桩入土时竖直度偏关需小于0.5%)。 1.5.6 冲程 管桩施工过程中,柴油锤上限冲程需小于2m,施工过程中,根据1.8m掌控,最后1m冲程控制在1.2m。 2 工艺原理 把管桩吊进桩机压桩台中间位置,压桩台里涵盖了上、下两组横向的夹桩钳口,在夹桩油缸的工作基础之上,把桩稳固,带动压桩体系让手柄运行,竖直的压桩油缸的活塞杆变长,把压桩台顺着导轨竖直由上至下工作,通过机身与配重铁块当成是反力,把管桩填进土里。如果桩端阻力与桩附近土摩擦力不大的情况下,压桩力则不会很大,两者为反比关系。所以,压桩力的最大值也就是是机身自重与配重相加的总称。在机重超过桩阻力的情况下,桩往下沉;在二力一样的情况下,桩不再下沉,机身同样不会上浮;在机重超不过桩阻力情况下,机身上浮,全部机器受力于桩身上。所以压桩过程中需掌控好压桩油缸压力,在压力与机重一样的情况下(也就是长船与短船会发生上浮现象)需要不再进行施压。桩径出现变化时,就通过配重的改变以改变机重与压桩力的多少。机重大就会有很大的沉桩力。 3 施工工序及操作要点 3.1 施工工序 一个压桩过程伟吊桩―校桩―压桩。如果一根桩实现不了终压的要求,则应该有二根和超过二根的管桩;则具备二个和超过二个的压桩过程,到实现终压条件才可以。 3.2 静力压桩操作要点 3.2.1 试桩、配桩 (1)试桩的意义 参考计划单桩承载力、桩型、地质形势、压桩机的压桩力,在试桩地点和工程桩位上实施试桩,方便供给终压要求和单桩入土深度信息。 (2)试桩需达到下述要求 试压桩的要求、长度和地质状况需具有典型性;试压桩需选择于地质勘探掌控孔四周;施压策略和施压环境需和工程桩相吻合;试桩结束,停工7~15天,实施桩审核和试验。 (3)配桩的明确 参考地质勘探信息和试桩的入土深度与终压值以整体研究明确,获得此点四周桩位管桩长度与总数。 3.2.2 测量定点 内业准备。参考总平面图明确坐标系与高程原点;明确建筑物在场地的位置。 外业放点。参考施工图,明确所有桩位的地点;同时搜集所有桩位高程信息,明确送桩深度。 桩位再次审核。 3.2.3 桩机就位 桩机就位时候明确没有地下障碍物,地面需实现桩机机重的承载水平。 施工地点相邻的建筑物间的大小,可以实现桩机下限的作业尺寸标准。 机重的配置需要实现成桩终压值的重量需求。 3.2.4 捆桩吊桩 钢丝绳的绑扎点需于管桩长度的75%的位置,两根捆绑钢绳的绑扎方向需要相吻合;防止碰撞别的物体。管桩吊入钳口和下节桩保持一致,需慢慢下落,等到夹持工序把桩夹稳定后,才可以脱钩。 3.2.5 校桩压桩 改变桩机让其处在横向位置;让桩位置竖直。 压桩需不间断进行,中间持续进行。 参考施工现场的具体状况,选择妥善的压桩步骤。 需改变和去除施工现场地上、下剩余物。 4 铁路路基管桩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4.1 桩位把关。参考工程部测量工作者测放的控制桩位,测量好所有桩的地点,同时维持保掌控桩还有把其运输至不被打桩破坏的位置,方便进施工时尽快审核复核。假使找出控制桩有受到影响的痕迹,赶紧与工程部联系尽快再次测量。 4.2 探桩。管桩入土准备阶段,需去除桩位位置工作垫层里面具有的石块,避免桩入土过程中偏位。桩位放样结束让人工实施探桩,在桩位位置通过钢管检验地下是否存在障碍物。找出地下障碍物尽快清理,从而避免引起桩偏位、管塞和桩压实不成功等施工事故的发生。 4.3 吊桩。第一把管桩由堆放处通过吊车,横向运输至桩架四周,随之通过桩机上独立安放的起桩重钩和卷扬机吊桩就位。管桩吊起过程中需注意它的速率,杜绝太快吊起让管桩和桩机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到管桩。吊车平吊传输管桩选择的是两头勾头法还有2点绑扎法。选择2点绑扎法它的绑扎起吊点地点和桩端位置保持的是0.207L。机架上建立起重勾吊桩就位过程中,选择一点绑扎法,它的绑扎起点地点和桩端位置是0.31L。 4.4 插桩(植桩) 把封口型桩尖焊变为十字亦或者圆锥型时,起吊上升维持竖直位置,把桩上端与锤头下端独立的送桩器连接起来,随之把桩尖清楚的摆在桩位上,首先选择桩锤自重把桩填埋进地下30cm~50cm,桩身不再变动时,改变桩身、桩锤、桩帽的,并使得三种和中心线相重合,让其和打入方向保持水平关系。逐步施工把桩填埋进土里约为1.5m的地方,不再进行施压。在机架准备阶段,挑选成90的两个位置,所有和机架保持约为25m距离的位置,架设经纬仪,审核调直桩身竖直度。掌控好植桩桩身竖直度确保其在允许值得0.5%之下。 结语 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所有行业密不可分,而铁路业属于最为关键的一项国力展现项目,它的施工技术的安全质量在这些年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而铁路工程里的管桩技术同样在人民的关注之下才取得今天的成绩的。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浅谈高速铁路的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无砟轨道作为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施工质量和精度控制直接关系到运营阶段的行车安全,是保证列车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因此,探讨无砟轨道施工中的若干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高速铁路轨道主要类型分为: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无砟轨道有着很多优点,使用周期比较长,比其它轨道变形程序也小,有着耐用、稳定等特性,从而满足了在无砟轨道上运行的低成本运营,这也是高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铁路在无砟轨道施工技术方面尚缺乏成熟经验,要建成我国一流的高速铁路,实现铁路与国际接轨的目标,还需要结合实际对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继续进行探索。 一、无砟轨道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无砟轨道是一项最新的技术,所以为了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需要在施工前对于所用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要在施工前对于施工中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进行购置,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合格后才可以在施工中进行应用。同时在无砟轨道施工前还需要做好沉降分析评估,评估合格后才能进入具体的施工阶段。 原材料进场检验与存放严格控制好材料进厂的质量关,对于无砟轨道施工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及部件在进场时,需要具有相关的质量证明文件,并做好相关的抽检工作,确保材料及部件合格后才能允许进 场。材料进场后要进行分类,并标识清楚,做好材料及部件存放场地的相应措施,使其存放时能够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 无砟轨道施工前需对桥面进行接口验收,接口验收的要求对桥面高程、桥面中线、桥面平整度、相邻梁端高差、桥面拉毛、桥面预埋件、桥面清洁度、桥面排水坡及泄水孔等项检验。 二、无砟轨道底座施工,道床板施工. (一)无砟轨道底座施工 1.底座板放样。 底座板放样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进行。直线地段底座板边线可成段多孔一次放样并弹设模板施工墨线,在此基础上,根据梁长、梁缝值调查情况逐孔、逐块测设底座板工作缝,弹画底座板工作缝墨线;在曲线地段,底座板折线布置,以底座板工作缝为单元分段测设底座板边线及工作缝墨线。底座板放线标记点(用于弹设墨线)设于沿底座板两侧(略宽于模板外缘 处),各标记点应通过测量确定高程及平面相对位置并将有关数据标记于桥面上,供支立底座板模板用。 2.底座板施工。 (1)模板制作:桥梁直线段底座板边模采用定型钢模,曲线地段根据超高高度采用组合方式拼装。 (2)模板安装:根据底座板两侧的测量标记点的位置及高程,确定模板安装几何位置,并依此挂线立模。立模前沿底座板边线施做砂浆底座,砂浆底座顶标高为底座板模板底高程,以满足立模要求。 (3)底座板砼施工: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防止混凝土的分层离析,混凝土由料斗、漏斗内卸出进行浇筑时,其自由倾落度一般不宜超过2m。当发现轨面尺寸(轨距、水平、高低、方向)超限、模板、支承架、预埋件、洞有变形移位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Mpa,同时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垃圾水泥薄膜,表面上松动砂石和软弱混凝土层,还应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一般不宜不少于24h。应加强底部及周围混凝土的捣实,使道床与短枕结合良好。道床混凝土初凝前,表面需抹面平整,排水坡度符合设计要求,水沟纵坡和线路坡度一致并平顺。抹面平整度允许误差为±2mm,标高允许误差+5mm、-10mm。在自然气温条件下(高于+5℃)即用麻袋、草帘覆盖并及时浇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具有足够湿润状态(浇水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混凝土强度达到70%时道床上方可载重。 (4)底座板的检查验收。在底座板施工完成后,需要对其施工质量进行检验,从而完成验收工作,验收时需要根据施工方案的设计标准来进行,对其中线、顶面高程、宽度和平整度进行检验,使其满足设计的标准,并在允许的偏差范围内,全 部合格后即完成验收工作。 (二)道床板的施工技术 1.路基地段 路基地段的道床板需要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同时其施工还要保证连续性和无伸缩缝。路基地段道床板连续浇注,但在不同线下基础连接处,设置横向伸缩缝。 2.桥梁地段桥上混凝土道床板分块浇注,相邻两块混凝土道床板之间设置 10cm 的伸缩缝。轨枕间距一般为 654mm,板长变化的地段轨枕间距也作相应的调整,间距不小于 630mm,不大于680mm。桥梁地段混凝土道床板厚度为 260mm,混凝土强度及纵横向配筋均与路基地段相同,两侧附加钢筋可不设置。每块道床板单元设置两个抗剪凸台。 3.隧道地段 隧道地段道床板厚度为 280mm,隧道内轨道混凝土道床板对混凝土和配筋的要求与路基地段一致。隧道地段混凝土道床板为连续浇注无缝施工,仅在隧道结构与一般路段的过渡段处及洞内隧道结构的变形缝处,需要设置结构缝。 三、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 (一)施工基本材料的控制 在现代的高铁建设中,高铁无砟轨道施工的质量控制显然重要。在无砟轨道施工过程中,严格核查板式无砟轨道梁、板以及基础支撑层、防水层施工材料可以保障无砟轨道的顺利施工。高铁列车的运行速度高,行车密度大,因此对高速铁路的扣件以及无砟轨道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无砟轨道的耐久性产生直接影响的基础材料有水泥沥青砂浆、橡胶、混凝土、泡沫塑料板等,其中作为无砟轨道结构的缓冲重填材料应保持一定的弹性并具有有一定的强度,因此可以采用将沥青、水泥砂浆二者结合的方式,这是因为水泥砂浆强度足够但没有较好的弹性,而沥青虽然强度低但是弹性好,因此能够满足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基本材料只会破坏无砟轨道施工的质量,进而无法保障高铁设施的顺利运行。因此,承担施工的单位应依照操作规范在根据实际情况下构建基本材料的质量管理系统。另外,施工单位还应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对基础材料进行实时的质量检测。 (二)施工精度和测量技术的控制 高铁设施对无砟轨道的施工精度要求很高,若高铁无砟轨道的施工精度达不到相关的技术要求,高铁的轨道结构就有可能发生大面积的沉降,横向扭曲和纵向起伏也有可能在高铁线路中发生这些情况均会破坏高铁无砟轨道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因此,相关的铁路建设单位必须保证铁路线的几何参数精确无误,为了保证测量的误差在允许出现的毫米级范围内,承担施工的单位应采用高精网比如CPIII进行施工测量控制。 (三)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 高铁无砟轨道的稳定性、舒适性以及安全性的结构特点,表明高铁无砟轨道的建设是一个严格要求、精确控制的过程。国内外的铁路施工的具体条件差异很大,这要求国内的施工单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设计施工高铁无砟轨道。因此,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工艺,并不断研发和施工工艺配套的设备,用以保障建设质量过硬的高铁无砟轨道。 四、结语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铁路交通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无砟轨道施工作为高速铁路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工作中,施工单位必须重视其结构特点,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才能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的经验总结 [摘 要]高速铁路是我国重要的的基础建设,高速铁路在长途运输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很多人出行的一大选择。因为高速铁路具有高效,经济的优点。所以对于高速铁路的安全性问题就会有很多的重视,因为这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高速铁路的安全需要从几个方面去保证,而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高速铁路路基的稳固与合理性。 [关键词]铁路路基 工程技术 前言:高速铁路路基技术的可靠性与高速铁路的安全性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高速铁路建设时最主要的是路基建设[1]。关于路基工程技术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知识与原理。路基就像是房子的地基一样,对于整体建筑的可靠性有着关键的作用[2]。通过对高速铁路路基技术的改善和研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铁路问题。所以对于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的研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就高速铁路路基的技术经验进行总结,希望能给其他研究者一些好的建议[3]。 1.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技术特点 1.1 高速铁路路基具有多层结构 高速铁路与传统的铁路路基有着很多方面的差异,高速铁路具有更加高速,经济,运能大及安全准时等等的优点。对于高速铁路的路基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既有有渣轨道,又有无渣轨道,高速铁路对传统的路基进行了很多的改善。例如在道床和土路基之间抛弃了将道碴层直接放在土路基上的结构形式,将传统的单一化结构变成多层系统结构,多层结构更有利于加强路基的各种特性,使之符合高速铁路的新性能。高速铁路路基的多层结构是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改革,它更加符合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层结构对于现代高速铁路路基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方法,使得铁路路基的抗压性有了大大的提高。 1.2 高速铁路路基容易变形 因为要承受较大的质量,所以高速铁路路基容易发生变形。同时,由于一些自然原因,如地震等也会引起铁路地基变形。加之路基在整个铁路中是最薄弱的环节,最易让轨道发生变形。因此,在高速铁路路基工 程设计中,控制路基变形将是高速铁路路基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不难看出,对高速铁路路基工程而言,针对路基容易变形的特点,强化路基设计势在必行。要对变形的路基进行处理,若是对它不管不顾,则会引起铁路轨道整个变形,无法进行正常运输。还有因为施工者在对路基进行加固处理时,没有处理好,于是就会造成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发生断裂等的情况,这是因为路基不足以承受车的压力,从而使得土层沉陷或者变形。 1.3 整体性设计 铁路是一个大的整体,不能只对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设计施工,而是要考虑到所有的施工技术,只有相互之间符合标准与实际,才能进行施工。就拿铁轨来说,它包含了车轮、钢轨、道床、路基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与影响,我们既要考虑到车轮与钢轨的型号,又要考虑路基与车质量承受之间的关系。只有将整体都考虑清楚,才能让铁路建设到达完整性。所以在进行铁路建设时,一定要代入整体性的原则去思考和设计。 2.高速铁路路基处理手段 2.1 排水固结法 饱和软黏土是我国较为常见的土类,这类土层的含水量较大,土质也较为软黏。对于这类土质,较好的处理方法是排水固结法。排水固结顾名思义就是将土中的水分排出,再进行压实固结。主要的方法是在软土层中铺设排水管道或是排水砂垫层,再通过压实等的手段,将土层中多余的水分排出去,从而还达到了对软土进行固结压实的目的。提高了土层的承受能力,改善了土层的性能,不容易发生变形。 2.2 挤密砂桩复合地基 挤密砂桩法主要适用于砂土,碎土,粉土,粘性土及素填土等的土层加固,挤密砂桩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桩的挤压和振动减少土层之间的间隙,增加土层的密度,使得土层更加的结实紧密。同时对于粘性土还起到了排水的作用。挤密砂桩法也较碎石桩法,对于加入砂有着严格的规定,这要根据实际问题来选择砂石或者碎石的类型。例如对于那些不太成型的粘土,就要选择级配高,硬度强,强度大的混合型砂土或碎土。挤密砂桩法是指将砂石或者是碎石填埋在桩内,将桩打入需要处理的土层内,不断的打击拉伸,使得砂石进入土层中,从而达到效果。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如对于水含量较多的粘性土,因为谁太多,对于桩的打入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就要适当提高桩的振动速度,使用合适的桩类型。 2.3 半刚性桩复合基地 半刚性桩复合基地也是高速铁路路基的常用处理方式,半刚性桩复合法常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粉体喷射搅拌桩,浆体喷射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这些方法的主要原理都是对土质的一种改造,通过一些机械外力将其他混合物注入土中进行强制搅拌,然后将原土与其他物质混合,从而提高土层的性质和承受能力。粉体喷射搅拌桩主要适用于含水量较高的土质,调整好喷射状的高度就可以将东西喷入进土中。浆体喷射搅拌桩适用于对含水量不怎么高的基土层的加固。而高压旋喷桩则是对于那些沼泽土,粘性土等的加固处理,对于那些含有较多石块和植物根系的土质明显的不适用,这样对于仪器的作用发挥有着限制作用,高压旋喷桩还有一个优点是对于已经有建筑的地基可以进行加固处理而不损坏建筑。 2.4 高速铁路基床表层的施工工艺 基床表层的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工艺包括基床底层、搅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修整和拌合、运输、摊铺、碾压、检测试验、修整养护为顺序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在摊铺机或平地机后面应由人工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随后进行进整形、碾压。碾压时,应采用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方式碾压,最后静压收光。已完成的基床表层的应采取措施控制车辆通行,防止表层扰动破坏,并做好路基表面的保护工作。同时,对于建成的铁路路基要经常进行检查与维修,防止人为的对铁路的损失行为,对于发生损伤的铁路,要禁止使用并及时处理。 3.高速铁路路基存在的常见问题 3.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大量使用 现在的铁路路基大都因为经济化和简便化的原因,都使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所以导致因为没有考虑到实际问题而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如断桩,串桩等等的问题。 3.2 地基的简单化处理 很多的建造者在进行地基处理时,因为贪图简单和经济,不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只是简单的对地基进行一些加固处理,于是有的地基就会出现外凸的情况,不利于整个建筑的稳定性。随着时间和情况的变化,地基的安全性会越来越差,最终可能会造成重大事故。 3.3 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不同的路段的地基处理方式是不同的,不能将所以路段的地基都用一种加固方式进行处理,这样会引起很多的安全隐患。如一些高速铁路的转弯和交叉部分就需要特殊处理,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结语:高速铁路建设涉及到的问题是复杂而且长期的,铁路建设关系到国家的民生建设,不能马虎处理。很多的时候要对铁路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能视而不顾。很多的路基加固技术是适用于不同土层的,乱用的话会对路基的稳固性有不好的影响,也无法发挥这种技术的正常作用。我们要严把铁路建设的质量关,不偷工减料,不玩忽职守,因为这与千万民众的安全相关。只有不断改善高速铁路路基的工程技术,才能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才能推进我国的铁路建设事业。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浅谈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GPS-RTK技术应用的不断推广,研究其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该项技术做了概述,分析了、GPS―KTK测量的作业流程。在探讨该项技术的多方面优势基础上,研究了其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GPS-RTK技术;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应用 一、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的技术,GPS-RTK技术在近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其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升该项技术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铁路工程测量的整体效果。本文从概述其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GPS-RTK概述 1.GPS-RTK的原理 RTK是指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实时动态(RTK)测量系统,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的结合,是GPS测量技术中的一个新突破。RTK测量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在基准站上设置1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地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在用户站上,GPS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原理,实时地解算整周模糊度未知数并计算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通过实时计算的定位结果,便可监测基准站与用户站观测成果的质量和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实时地判定解算结果是否成功,从而减少冗余观测量,缩短观测时间。 2.GPS-RTK技术的设备组成 (一)基准站 基准站由GPS接收机和电台组成,GPS接收机一般采用双频接收机,通过观测GPS卫星,将观测的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通过串口发射。电台由电源和发射天线组成,其作用为将基准站GPS接收机观测的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发射出去,以便流动站的长距离接收。基准站一般架设在等级控制点上,也可选择在测区固定点上。为便于电台的数据传输,基准站宜选择在相对较高的位置,远离无线电干扰。 (二)流动站 流动站由GPS接收机和无线电系统组成,GPS接收机采用双频接收机。流动站所用GPS接收机内置无线电接受系统。流动站GPS接收机通过观测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并通过串口接收基准站的坐标、伪距、载波相位观测值,通过差分处理流动站和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计算出流动站的实时坐标。为保证GPS-RTK观测精度,流动站与基准站距离一般不宜超过5km。 (三)测量控制器 测量控制器一般由电子手簿组成,电子手簿通过蓝牙与流动站GPS接收机连接,实时显示各类测量内容。 三、GPS―KTK测量的作业流程 GPS-RTK测量作业流程:接受任务――接收控制资料――参考站设置――流动站设置――转换参数求解――实时测量。 1.基准站的设置。按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对当地高等级已知控制点进行收集和检测,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在RTK定位测量的过程中,将接收机装设在基准站上,并准确设置配置参数。 2.坐标系统转换。正常情况下,都在地方独立坐标系中开展工程建设,这就需要对坐标转换参数进行计算。通过控制点来调整RTK参数,计算出坐标转换参数后,定位点工程独立坐标的计算工作就能通过测量控制器来完成。 3.流动站测量定位。确定坐标转换参数后,再按工程要求进行具体的测量定位放样及相关测绘工作。 四、技术优势 1.测站间无需通视 GPS这一特性是所有传统的测量仪器都无法相比的。应用RTK技术进行实时定位,基准站跟流动站之间根本无需通视,只需基准站和流动站上空开阔即可,并且流动站测量时使用对中杆支架精密对中,待水准气泡稳定后即可采集数据,实时地得到了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2.定位精度高,没有误差积累 应用实践证明,只要满足RTK的作业条件,RTK技术实时定位的平面精度可达到1cm,高程精度可达到2~3cm。且RTK所有流动站放样都只跟基准站相联,相当于每个放样点都是以基准站放样的,没有误差累计,完全改变了全站仪由于距离远和不通视而转站所带来的误差累计。 3.操作简便,测量范围广 随着GPS接收机不断的改进,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极大地减轻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测量时不用频繁地输入输出数据以免出错,只要在办公室将要放样的点位坐标一次性导入GPS手簿中,外业工作时在基准站和流动站设站时进行简单的连接,就可以以步行的速度采集数据或坐标放样,使野外工作变得轻松愉快。 五、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用于数字地形图测量 由于高速铁路工程的选线大多都在带状地形图上进行,所以需给设计人员提供现势性强、准确性高、可靠性大的地形图,以便能更好的设计出最经济最合理的路线。用传统方法测地形图时,首先要布置控制点,然后进行碎部点的数据采集,最后成图。这种方法不但工作量大、而且花费时间长还容易出错。用GPSRTK技术测量可以完全避免这些缺点,只需在沿线每个碎部点上停留一会,即可获得该碎部点的三维数据,然后结合输入点的属性信息与特征编码,利用外业测量草图,在室内就可用专业绘图软件成图。 2.用于中线放样 设计人员在地形图上设计出线路的中心线后,需要在实在把中线标定出来,GPS电子手簿中的程序会根据中线数据自动计算出放样点位。GPS-RTK技术能保证放样的中线点误差不会积累,高速铁路工程的中线主要是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构成,放样时,我们只要先输入各主控点桩号,然后输入起终点的方位角a1、a2,直线距离D1、D2,缓和曲线距离LS1、LS2,圆曲线半径R,这样就可以很轻松放样了,GPS电子手簿就会自动来完成相关的工作。这种方法简单实用,比起传统的测量方法要快得多。另外,在各线段间若需要加桩,只需要把相应的桩号输入就可以了,剩下工作由GPS自动来完成。 3.用于控制加密测量 高速铁路工程的控制点大多位于线路中线两侧附近,随着项目的开展,控制点不但需要加密以满足测量需要而且还常常会遭到破坏,常规的控制测量,要求点与点间相互通视,费工又费时,且精度不均匀。GPS静态测量,虽然精度高又不需要点间的通视,但需要先外业测量后内业数据处理,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如若内业平差计算发现精度不符合规范要求还要返工,这样效率太低。应用GPS-RTK技术无论在测量精度上,还是作业效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针对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高速铁路工程,在同一个点位由于静态观测值与动态观测值基本上一致。因此,GPS-RTK技术可用于高速铁路工程中的控制加密测量。 4.用于界址点放样 GPS-RTK技术用于在界址点放样的测量方法,采用在已知控制点上布设一台接收机用为固定站,界址点的放样使用RTK移动站,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建立项目名称和坐标系统管理;选择设置移动站电台频率;放样点坐标值输入与传输;从测量菜单中选取RTK测量模式;执行定位放样。 六、结束语 通过对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各种条件下,GPS-RTK技术的多项优势特点决定了其在实践中的地位,有关人员应该从高度铁路工程测量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该项技术的应用实施方案。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摘 要]结合合福高铁(安徽段)桥梁无砟轨道施工实例,详细介绍了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设计及施工技术,为公司提供该类轨道施工积累了一定得经验,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关键词]合福高铁无砟轨道 CRTS I型双块式 1 前言 双块式无砟轨道是合福铁路主要的结构形式,无砟轨道采用排架法施工的合福铁路铜陵长江大桥北引桥里程为DK87+600~DK122+089,双线全长34.489km,全部为桥梁地段。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自上而下依次由:钢轨、扣件、轨枕、道床板、限位凹槽和底座构成。 2 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2.1放样:测量队采用全站仪测设底座板模板安装线,板缝及凹槽,要求每块板及凹槽四角各放样4个点,并采用墨斗弹出凹槽、模板边线。 2.2清理桥面:将梁面清理干净,对于轨道中心线2.6m范围拉毛进行检查,清理出桥面全部预埋套筒,使其外露。对于套筒缺损部分按“缺一补二”的方式植入钢筋,植筋完成后按植筋数量的1‰且不少于3根进行抗拔力试验。 2.3钢筋绑扎:底座钢筋采用CRB550级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在厂家定尺寸加工,经检查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后运至现场,存放时必须保证不被雨水侵蚀,防止生锈。凹槽位置钢筋根据具体凹槽的放线位置进行现场切割。 2.4模板安装:模板采用定尺寸模板,先安装横向模板再安装纵向模板最后安装凹槽模板。纵横向模板安装时采用竖向水平尺保证与水平面垂直。凹槽模板采用整体钢模板,用螺栓(可调凹槽模板高度)与纵向模板连接。 2.5混凝土浇筑:浇注前,对浮渣清理,并提前进行洒水润湿。同一浇筑断面布置2台插入式振捣棒,实行分区作业(各负责1.4m左右宽区域)。混凝土振捣完成后采用方钢刮杠将混凝土刮平,然后用木抹抹平混凝土裸露面,1h后再用钢抹抹平压实,为防止混凝土表面失水产生细小裂纹,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第五次抹面压光,抹面时严禁洒水润面,避免混凝土表面起皮。 2.6铺设土工布及弹性垫板:土工布雨天不得铺设,铺设时采用铝合金尺进行刮平,要密贴、平顺无空鼓,用胶带进行封边,防止杂物进入。弹性垫板及泡沫板使用免钉胶牢固粘贴凹槽四周,周边无翘起、空鼓、封口不严等缺陷。 2.7绑扎底层钢筋:制作标准钢筋卡具控制钢筋间距;按梅花型布置预制好的砼垫块;布置纵、横向钢筋,并用绝缘卡固定。因排架影响,凹槽纵向钢筋在加工过程中顶面直角弯钩先不弯折,待轨排放置后采取后弯成型的方式。 2.8轨枕组装与就位:人工清理轨枕并将扣件安装于轨枕上,为避免人为误差保证轨枕间距,按照设计轨枕间距在分枕平台焊接固定挡块。相邻轨排间使用鱼尾板联结,轨缝6~10mm,并严格检查鱼尾板锁紧情况。 2.9粗调:施工人员使用千斤顶及模板边缘排尺的方法进行简单粗调,技术人员再采用全站仪配合轨检小车进行粗调(见图1)。 2.10精调:采用全站仪配合轨检小车进行精调,精调作业应在晚间温度低无干扰的环境中进行。精调后轨道中线按±0.3mm控制,高程按-0.5~0mm控制(见图2)。 2.11道床板混凝土浇筑:浇筑前对轨枕进行洒水,保证轨枕湿润。用防护罩覆盖轨枕、扣件,用土工布覆盖钢轨,用塑料布缠包框架横梁,减小混凝土污染。根据轨道结构及排架构造制作控制标高的挂杠(如下图),。混凝土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时避免振捣棒触碰轨排与支撑架,插点布置应均匀,不得漏振。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及时修整、抹平混凝土裸露面。抹面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轨道下方、轨枕四周等部位的控制,一般进行6~8遍收面。 2.12混凝土养护:采用土工布+塑料布(或彩条布)覆盖,桥上安装简易自来水设施,先润湿土工布再覆盖塑料布防止水分流失,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2.13轨道清理:及时清理排架及轨枕污染的混凝土,方便循环使用,先将大块的混凝土块除去,在使用角磨机等设备全面清理轨枕。 3 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3.1为提高施工效率,必须确保测量放样和轨道粗调的精度,从而减少轨道精调的工作强度。 3.2必须使用经过检测合格的排架,保证其结构精度及钢度。工具轨在使用过程中保持清洁,注意保持排架、模板的顺直,避免变形。 3.3钢筋安装完毕后,混凝土施工前应对钢筋绝缘情况进行检查,避免产生电流回路。 3.4振捣时要尽量避免振捣棒触碰轨枕、钢轨和轨排固定装置,加强轨枕周边及轨枕底面的振捣。 3.5人工抹面时要注意在道床板顶面设置排水坡,特别注意排架底部和螺杆调节器托盘底部的收面抹光,避免出现积水坑。 3.6道床板混凝土初凝前将螺杆放松1/2圈;初凝后松开全部扣件和横向约束,释放轨道在施工过程中由温度和徐变引起的变形。 3.7混凝土浇注后应进行轨道复测,根据采集数据结果及时调整施工工艺,从而减小施工环境对轨道的影响。 结语 双块式无砟轨道排架工装设备对于施工环境要求相对较少,在一定的施工区间内可设置多个作业面,具有灵活机动、工序衔接稳定的特点。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对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的GPS-RTK技术做了详细的描述,不仅探讨了这项技术在高铁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虽然因为受到通讯和作业条件的影响,使得这项技术在发展时存在效率低下等许多问题,不过,还是希望本文可以给以后GPS―RTK技术的发展提供帮助,使得RTK技术可以在铁路工程的测量、中线测设和工程的断面复测的很多方面,显示它更大的实用性功能。 [关键词]GPS―RTK;高速铁路;工程测量 1 引言 国内这几年,高速铁路发展迅速,因此使得GPS-RTK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项技术的发展主要因为目前的长线铁路越来越多,而我们对长距离的铁路工程进行工程测量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无法控制的缺陷,例如测量时通讯状况过差,工作量也比较大,这就导致最终的测量结果是不精确的,误差较大。因此,GPS-RTK技术被研制出来,它可以做到快速测量、误差较小且自动化程度很高,也就意味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会小很对,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不仅仅在国内发展迅速,在国外的前景也很好。 2 GPS―RTK技术 GPS的全称是GlobalPositioning System,也就是全球定位系统,最初是由美国研发后于1994年开始进行使用的定位系统,且运用的是最新的卫星导航技术,RTK的全称是Real-Time Kinematic,也就是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简而言之,就是提供坐标导航上的三维坐标体系,精确到0.01。从这项技术面世以来,不仅仅应用在测量上,许多其他行业也在使用这项技术,包括它的生产、流动和使用。此外,这项技术主要是由基准站和流动站组成,常规情况下,我们在地势高的位置设置基准站,这些位置由于地势高而视野开阔,有利于整个体系可以实时与GPS卫星取得联系,便于信息的传送,也便于将站内的信息和载波观测数据准确地传递给流动站。而流动站则是使用数据链来接收从基准站送出的信息,同时,流动站还需要对这些GPS的观测信息做好整合和采集,准确的处理好在系统内构成差分观测值实时处理这些数据,然后得出精准到厘米级的定位结果。 2.1工作原理 GPS―RTK技术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分差的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i维定点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的精度,这期间的时间不超过1分钟。并且,GPS-RTK系统运用,事实上,也的确得到了实现,在GPS-RTK系统下,基准站通过一些无线的装置接受信息,并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专递给移动站,并且这个系统还会自行对数据做处理,可以通过转换坐标参数给百年移动站点的平面坐标,这对于高速铁路工程的测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使得测量信息可以及时传递,并且测量的精度也有了很大提高。 2.2工程控制测量 高速铁路在工程测量时候先利用GPS系统建立一个全面的控制网,对这整个的控制网做定位,不过,这只是静态的测量,而后在对于大型的建筑物则使用动态的控制网,也就是RTK系统,对于隧道或是立交桥这样的大型建筑设施来说,RTK系统可以对工程测量做整体控制,在高速铁路的整个测量过程中也确实能够实现定位精度,使得铁路测量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时减小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3绘制大比例地形图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绘制高等级的铁路检测图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比例尺都是1:1000居多,还有是1:2000的,然后建立控制网,在碎部测量,这是比较麻烦的旧式测量方式,这样的方式需要的时间很长,并且工作量很大,工作进行的自然也慢,有时候也是不精确的,而采取GPS之后,大比例尺的测量图纸不再是难事,甚至是在室内也可以完成,所测定的数据也相对精确,而且采集速度快,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测图绘图的难度。 2.4线路中线、边坡放样 我们在使用RTK测量技术在给高速铁路工程的测量做铁路的中线放样工作时,发现这项工作可以由一个人独立作业完成,只需要把高速铁路的线路的参数知道就行,比如是铁道线路的线路起点以及最终点的坐标,还有铁路上曲线的长度和转角的半径等等。中线放样的方法灵活性提高,工作人员在采用了RTK系统之后,放样可以采取坐标的计数方式,也可以交换着来,总之还是很灵活多变的。在采用了RTK系统之后,可以发现每次放样的时候,手柄屏幕中会出现点的偏移方向指示箭头并标明偏移量,它会随着仪器的动向,进行各个方向的前后左右调整,在接近放样点时,误差会不断减小,最后小于设定的误差值时稍待一会,等数据静止时,测量结束。而且因为每个点的测量是单独测量完成的,所以误差也不会积累,也就是说精度在上升,且GPS-RTK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的信号很好,可以保证满足中线设定要求。 3 RTK技术的优越性 3.1测站间无需通视 GPS-RTK技术有很多方面的优点,特别是和传统的测量仪器做比较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地区要修建高速铁路,需要进行测量的时候,RTK技术的好处就会出现,由于地形复杂,很多基准站之间无法取得联系,通视困难,数据精度不够等等许多问题,但是这项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只需要在基准站上空保持视野开阔就可以确保每个基准站之间通视顺利,甚至是各个监测站直接是不需要通视的,并且测量精度也会得到最佳提升。 3.2作业成本和作业稳定 我们在对RTK技术的使用做全面研究之后发现,由于测绘点之间不需要一定的通视,所以每个测量点之间的距离也就大了,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精确度也有所控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全站仪的重复搬运,减少进行检查的次数,确保了高速铁路施工定位的精确性。 4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在使用这项技术完成的铁路工程质量研究,我们发现它会受轨道误差、钟差、电离层折射和对流层折射、卫星和天气的状况、数据链的链接状况以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用RTK系统做测绘的实时定位时,最后还要减少人为事故出现的次数,在对每次测量点测量的时间量要进行控制,时间不少于5分钟。 此外,因为这项技术还处在开发利用的新阶段,耗资很大,虽然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单凭这简单的测绘技术,还不足以保证我们可以在任何复杂的地势下完成高速铁路工程的前期测绘工作,甚至是引进这项技术也是有物质困难的。 5结束语 最近这几年,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带动国内的铁路高速发展起来,而RTK技术也就开始被广泛使用起来,因为比起传统的测绘仪器来说,这项技术可以达到节省时间,节省花费,并且测量的精度也比较高的目的,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空间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更使得测绘的手段在发生着变化,高速铁路工程的测量点位的精度和测量手的段也在不断更新当中,也会给高速铁路的测绘工程建设提高很大的方便,通过相应的数据处理程序,大大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内外业劳动强度。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桥梁深桩基施工技术的探讨 【摘 要】随着国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日益提高,交通运输业得意迅猛发展。铁路桥梁工程的施工技巧成为了施工企业提升企业硬实力的首要筹码。本文以高速铁路桥梁桩基施工的一些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为铁路桥梁桩基础施工过程提供技术性建议。 【关键词】高速铁路;桥梁;深桩基;施工 桥梁的深桩基作为高速铁路轨道的下半部分结构组织,必须要具有高稳定性、高安全性、高舒适性等优点,桥梁深桩基结合当地地形,会有不同的形式,要保证这些设计结构能够科学地建造,就必须要求非常高的施工技术,做好桥梁深桩基的施工工作是一切桥梁施工工作的基础。 一、深桩基施工技术要点 (一)钻孔施工 钻机就位、对中整平,就位前将钻机底部基础再次进行夯实处理,再铺设枕木,防止基础下沉、钻机倾斜。就位时在护筒上拉出十字丝 ,用锤球对中,钻孔中心与设计桩基中心偏差小于10mm,钻机底盘用水平尺调平,以保证竖直度。 根据参考文件所给地质情况及设计要求,选用配套钻机。钻孔过程中对钻孔孔位、竖直倾斜度等及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钻机位置,保证成孔的孔位正确。在钻进过程中对钻孔过程要详细记录,在地质情况发生变化时也要做好记录,交班时填写好钻孔记录表。 在钻孔达到设计深度时,使用测绳测量孔深,并使用钢尺校核。测量要多次测量取最小值。钻孔完成使用自制检孔器进行检查,成孔孔径不小于设计孔径。满足要求后进行清孔,从钻孔开始至灌注完成,孔内水位都应保持在地下水位或河流水位以上1.5-2.0m,以防止孔壁坍塌。清孔后检测泥浆性能指标,指标必须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清孔后的泥浆指标必须从顶、中、底部分别取样检验并取平均值。完成后填写检查记录,写明护筒标高、孔深、孔径、孔位偏差、孔底标高、灌注前孔底标高、钻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钢筋笼的尺寸等等。 (二)护筒制作及埋设 在进行钻孔护筒的埋设施工中,通常是使用钢制材料进行钻孔护筒的制作,制作护筒的钢材料多使用4mm左右厚度的钢板进行,制作过程中为了避免钢板材料厚度不足造成变形,通常会在制作成型的护筒上中下端部分,使用加筋进行焊接加固,以保证护筒埋设施工所需要的厚度与刚度要求。 进行钻孔护筒的埋设施工时,护筒埋设轴线应与建筑施工桩基桩位中心向对称,并且埋设的钻孔护筒底部应与周围进行紧密的接触。通常情况下,钻孔护筒的埋设深度在100到150cm之间,钻孔护筒顶部高度与地面距离也有明确要求,通常在30cm左右,偏差不宜太大。 (三)钢筋笼施工 钢筋笼的制造流程要严格按照既定的设计要求加工,主筋方位要以定位为基础对距离进行划分。针对加劲箍的设计需要设计在在主筋的外部,这样在确保是工程难度不是特别高的前提下,起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同时,对钢筋的防护措施必须设置到位,还要加置钢筋保护层,保护层通常由水泥砂浆块制作而成的,进而确保牢靠。 (四)混凝土浇注施工 在进行钻孔混凝土的灌注施工中,首先应注意控制混凝土的配制质量,严格按照配制比进行混凝土材料的配制。进行混凝土材料灌注的过程中,应注意使用导管进行导灌,灌注过程中导管与钻孔底部之间应控制在300mm到500mm的距离之间,进行混凝土灌注施工前,应对于钻孔内的含水量进行处理。在进行水下部分的混凝土灌注,应注意对于灌注混凝土的坍塌情况进行检查,并在灌注过程中控制好灌注时间与速度。最后,混凝土灌注完毕后,应注意拆除钢筋笼中的固定装置,并对于桩基头部的混凝土进行清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人工凿除方式进行清理。 安放钢筋笼及导管就序后,采用换浆法清孔,以达到置换沉渣的目的。待孔底泥浆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且复测孔底沉渣厚度在设计范围以内后,清孔完成,立即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导管法,导管用直径25~30cm的钢管,每节长2.0~2.5m,配1~1.5m短管,由管端粗丝扣、法兰螺栓连接,接头处用橡胶圈密封防水。导管使用前,进行接长密闭试验。 二、深桩基施工中的事故处理 1.在桩基础向下部产生位移的过程中,桩基础的侧向摩擦阻力也会随之增大,桩基底部的阻力也进一步发展。当桩基础侧向摩阻力达到最大时,所有的荷载都会由桩基础端部承受,如果此时继续加大荷载,侧向摩阻力在这个时候就会转到桩基础端部,桩基础有因此崩溃的可能性。由此我们必须确定出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与沉降量的关系,为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可靠依据,避免桩基础的崩溃以及二次施工的出现。 2.漏浆、偏孔、坍孔等问题的解决。在冲桩过程中,漏浆会影响泥浆的护壁能力,较容易造成坍孔,因为孔底地质强度不一,导致锤冲击时重心不稳,孔底受力不均匀则使桩基孔底倾斜,桩基不垂直从而造成偏孔问题出现,如若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坍陷迹象。此时,使用回填粘性土弥补孔内地质有裂缝,用锤冲击,将大石冲击为碎块可以使孔底受力均匀从而修复偏孔,在松散易坍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筒,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高于地下水位使得漏浆、偏孔、坍孔等问题得到初步处理。 3.成孔后,是不宜放置太久的,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置时一定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需尽快灌注混凝土,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的时间。 三、深桩基施工质量控制 1.地质沉降对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度和流速比较大。所以地质钻探下钻深度要适宜,工程地质勘探要反映施工地区真实的土层性质。由于要根据设定的泥浆参数进行试桩的施工,所以泥浆参数的设定要准确,泥浆参数包括泥浆的比重、含沙量、稠度和压浆时的压力。一般都是采用的泥浆比重是1.15~1.20g/ml。其次是含沙量的控制要在5.6%左右,太大就会导致孔壁上附有的沙子太多导致塌孔的发生。钻孔灌注桩施工是必须合理配合水、石灰比等参数,混凝土浇筑要把好关,注意施工后对混凝土钻孔桩的保护措施。 2.钻孔成孔是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的重要部分,易发生塌孔、桩孔偏斜、缩径等问题,因而要采取隔孔施工,保证成孔垂直精度以及成孔深度。 3.钻孔灌注混凝土的施工主要是采用导管灌注,良好的配合比可减少离析程度。因此,要适宜的调整水泥品种、砂、石料规格及含水率等,并复核配合比、校验计量的准确性,及时补充原始资料记录。 四、结语 桥梁桩基施工质量是桥梁施工好坏的重要因素所在。在进行桥梁桩基施工工程中,很容易发生各种不可预测的难题。这便需要我们将每个环节每个要点的施工工艺和重点进行严格的核对,确保工程质量,从而保证桥梁工程项目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的统一融合。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 摘 要:长期以来,在高速铁路路桥过渡地区就是事故高发区,常常会发生“高台跳车”的现象,对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来说是一个极大地隐患。出现“高台跳车”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速铁路路桥过渡路段的刚性和柔性差异沉降,所以在高速铁路施工的过程中,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的铁路事业的发展,过渡段沉降施工技术也发展的尤为迅速,并且逐渐的趋于完善。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技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也是发展迅猛。在高速铁路修建上的技术也不断地升级优化,铁路运行的安全性基本上得到了保证。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比如目前的高速铁路的修建中处于事故高发区的路桥过渡段,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适当应用过渡段沉降技术缓冲过渡沉降,能够有效的防止跳车事故的发生。本文从沉降控制施工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高速铁路的繁荣。而且在铁路的修建工程上不断地在安全性能上作出改变。我国目前高速铁路规模相当大,客运和货运线总共达到3万多公里。高速铁路交通也逐渐的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不仅是因为高速铁路速度快,而且费用相对较低,处在一个人们普遍都可以接受的范围,并且也符合节能减排的倡议。在全球经济的带动下,高速铁路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是发展比较快速的,是一项不断更新的技术,也是铁路技术取得的优秀发展成果,是科技进步的象征。 二、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显而易见,不论是在铁路还是公路的修建中,路桥过渡段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在过渡段的技术处理方法上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的。由于铁路线路上桥梁的刚性结构与路基的柔性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导致了在路桥接触地段产生了沉降问题,让轨道出现倾斜的情况,在车辆经过的时候非常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目前来说,高速铁路的服务标准就是快速、安全,舒适。又以安全为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所以在修建高速铁路的时候必须要保证铁路的施工质量和铁路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性。所以控制高速铁路线路的平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旅客的生命安全负责。由此可见路桥过渡段沉降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三、路桥过渡段的类型 (一)桥和路基过渡段 桥和路基过渡段就是将桥和路基相连接并且要大于四倍的桥台高度,在20米以上的路基基床表层级碎石中掺入5%水泥,在机床表层过渡段下有一个正梯形的部分,顶宽为3米,需要在此掺入5%水泥。 (二)桥与路堑过渡段 这种形式的过渡段分为两种情况:桥台台尾分为土质和硬质岩。前者要对桥台基坑回填混凝土,在基坑外路堑表面20米之内换填级配碎石掺入5%水泥。当出现后者的情况时,在过渡段用混凝土回填。 (三)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 路基与横向结构物的垂直高度小于2米或者大于2米的情况下,同样的施工程序是在涵洞两侧大于等于20米的范围内和表层下涵顶与两侧的正梯形都用级配碎石掺入5%水泥进行填筑。不同的是在高度小于2米的情况下,要设置一个底宽为3的倒梯形,进行A,B料填充,而大于两米的时候其余部分进行正常填筑工作即可。 四、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处理 路桥过渡段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是由于列车的载重量过大,铁路轨道因为经不起负荷产生了形变。第二个就是由于产生差异沉降而导致。这两个原因严重的影响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所以要及时的解决。但是由于产生沉降的原因不同,所以在过渡段的施工方案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具体怎么解决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的,采取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下面就路桥过渡段的处理措施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在桥头设置搭板 路桥过渡段最基本的施工方法就是设置一块搭板和枕梁。当然搭板也不是普通的板,而是选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搭板,这样才能够保证坚固性。搭板的摆放没有固定的要求,水平或者倾斜都可以。搭板的厚度要均匀,长度要尽量控制在10米到14米之间。搭板的设计,刚好可以使桥台和路基之间有一个缓冲的过程,减少“桥头跳车”的情况发生。但是在设置搭板的同时,要对路基的刚性和稳定性逐渐的进行过渡,控制路桥间的沉降差异。 (二)配料填筑 还有一种降低路桥沉降差异的方法就是粗粒级配料填充,在公路和铁路上都非常有效。即使是已经设置了搭板,还是离不开配料填筑来完善。在搭板下填充一些碎石、砂砾石等。可以很好的防止搭板由于超负荷而产生桥头跳车的事故。在填筑的过程中选择粗粒配料放弃优质配料的原因是如果优质配料没有进行压实,产生沉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所以为了减少路堤的压缩性而选用粗粒级配料填充。 五、路桥过渡段沉降施工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路桥过渡段沉降施工技术的研究分析,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按照施工标准进行,在以后的工作中的研究方向如下:在过渡段填筑压实工作的进行通常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我们可以用自带压实监测系统的压路机对压实情况进行检测,保证过渡段的压实质量。还有一方面的问题是由于沉降差异的产生,对路基与桥梁的折角不能进行全面的测量,针对这一问题有两个解决的办法,路基面沉降水准测量法以及路基各土层沉降水杯法。这两种方法的应用可以对路桥之间产生折角的测量更加的准确。在解决“高台跳车”问题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科学的选择过渡段沉降施工技术。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速铁路中路桥过渡段出现“高台跳车”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产生这个现象的因素也有很多,路桥过渡段的沉降施工技术也在铁路运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本文就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施工的基本类型、基本施工技术、质量检测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对过渡段施工技术进行整理,并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期望,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提高技术,促进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也加大了多项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力度,其中高速铁路的建设工作更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充分重视。现代高速铁路大部分是采用电力牵引模式。接触网是一类牵引供电系统的主体,在优化接触网主体性能的基础上,才能使高速电力机车受电弓的受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才能够使列车处于安全运行状态。本课题笔者重点对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为高速铁路接触网方面施工方法的完善提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施工技术 1.引言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以及相关研究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相对较晚。无论是在施工技术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均有很大差距[1]。为了使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和先进理论便显得极为重要。目前,我国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对“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大家学习和探讨。 2.我国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现状分析 2.1施工技术方面 接触网施工技术体现在“四个一次到位”方面,即为支柱装配、承力索架设、接触线架设以及吊弦安装四方面的一次到位。其技术关键包括诸多方面,比如人员安排、材料选择、方法的选择以及工作环境的考察等[2]。以相关施工材料为例,在材料的选择上,需充分考虑施工安装材料的生产制造公差影响。比如,基于腕臂计算过程中,需要对绝缘子等一系列材料的生产制造公差加以考虑,在腕臂预配的情况下,便需要避免其影响,致使累计施工偏差得到有效避免。目前,我国铁路接触网施工还存在施工技术标准不匹配的现象,主要体现为接触网专业和路基以及轨道专业的施工技术标准存在差异,这一问题使得接触网工程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2.2施工工艺标准方面 铁路接触网施工诸多环节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比如施工测量环节、软件计算环节以及现场安装环节等。施工过程存在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包括人员因素、机具因素、材料因素以及现场环境因素等。在铁路接触网施工过程中,技术工艺需要符合标准,首先做好施工定测工作,然后做好基础施工工作,进一步做好支柱安装整正,然后再进行线材架设、整体吊弦以及定位安装等工作。目前,我国铁路接触网施工工艺标准还不够规范,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规范施工工艺标准便显得极为重要。 2.3施工队伍施工方面 铁路接触网施工队伍在施工之前,便需要做好施工队伍的建设工作,通过培训使施工人员施工技术能够真正强化,能够结合实际进行操作,提高作业效率,进一步使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然而,目前我国铁路接触网技术队伍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普遍不高的现象[3],部分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从而导致施工技术普遍较差,同时也缺乏施工安全意识,从而加大了事故的发生风险。 3.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施工技术分析 3.1高速铁路接触网工程施工定测技术 高速铁路接触网工程施工定测技术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若接触网基础工程是由土建单位负责施工,则土建单位需以接触网专业的技术准则及规范做好定测及施工工作。对于电气化施工单位来说,其主要工作是对已经施工的基础位置进行复核测量及确认。在复核过程中,倘若存在施工不规范的问题,需及时和土建单位进行沟通。另一方面,若接触网基础是由电气化单位负责施工,那么基础位置的复核测量及确认也需由电气化施工单位负责[4]。在定测过程中,进行交桩的单位诸多,包括路基施工单位、隧道施工单位以及起测点施工单位等,需要充分做好定测方面的工作,并结合接触网工程平面图以及有关技术准则,做到逐点测量,从而使高速铁路接触网工程施工定测更加优化和完善。 3.2高速铁路接触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高速铁路接触网基础工程施工有多项施工工艺,首先在路基地段接触网基础浇制方面,采用的施工工艺为路基基坑开挖,以往一般使用的开挖工具为铲、锹以及镐,该工艺明显不适合应用在高速铁路接触网开挖过程中[5]。高速铁路接触网开挖通常采用切割开挖法,该方法能够保证基坑的规范性,与此同时不会对路基造成破坏。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使用钻孔开挖方法,该工艺方法与切割开挖法有同样的优势。另外,做好基础的制作工作也显得极为重要,这项工作需要在基坑尺寸与相关设计准则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实施。高速铁路接触网基础的结构形式诸多,包括了阶梯型基础、杯型基础、桩型基础以及钢筋混凝土基础。其中,钢筋混凝土基础最为常见,其施工方法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类似。 3.3高速铁路接触网组合定位装置施工技术 通常情况下,高速铁路接触网有两种悬挂模式:其一为简单链型悬挂,其二为弹性链型悬挂。使用钢性结构作为定位装置,并用螺栓固定使各个构件保持一定的稳固性,与此同时使接触网的弹性得到有效保障。 高速铁路接触网组合定位装置施工,以相关技术规范及要求为依据,以往的施工模式已经失去有效性。因此,便需要在做好腕臂测量工作的基础上,以每一组定位装置所处的结构高度以及导线高度为依据,进一步对相关计算程序进行编制,并利用计算机进行认真计算,使用安装作业车进行现场安装,保证安装能够达到标准。 3.4高速铁路接触网状态检测技术 对于高速铁路接触网检测技术来说,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为基于施工整体过程的静态检查;另一类为基于工程完成之后的动态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参照多项指标,包括相关施工技术规范、验收标准以及相关设计规范等。在接触网静态检测过程中,需要做好多项内容的检测,比如定位器的坡度、支柱的倾斜度以及锚段关节处接触线的高差等。接触网动态检测也包括多项内容,比如网压的检测、冲击加速度的检测以及接触线高度的检测等[6]。 4.结语 通过对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目前我国路接触网施工技术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施工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较为落后、施工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最为关键的便是融入现代化的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例如本课题提到的施工定测技术、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组合定位装置施工技术以及状态检测技术,均为高速铁路接触网中的关键施工技术。相关工作人员便需要对这些技术给予充分重视,并将其应用到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过程中,从而使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为我国高速铁路的稳健发展起到连续接力的作用。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浅析高速铁路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摘 要】本文依托沪昆客专贵州段的CRTS-Ⅰ型双块式高速铁路工程,详细阐述了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工艺要点,以期为今后同类型的CRTS-Ⅰ型双块式高速铁路工程施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高速铁路工程;工艺要点 无砟轨道,由于结构高度低、维修量小、无道砟飞溅、稳定性好、耐久性好、弹性均匀等显著优点,已经成为国内外高速铁路的首选轨道结构。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成功通过自主研发出了一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即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同较早进行无砟轨道施工的德国、法国、日本及中国台湾的施工技术相比,有着较大的区别。由于我国高速铁路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技术基于其他国家的技术成果之上,目前已经成功走出国门,在世界高速铁路建设上发光发彩,成为了中国自主研究技术的一张名片。 1 昆客专贵州段的CRTS-Ⅰ型双块式高速铁路工程概况 昆客专贵州段的CRTS-Ⅰ型双块式高速铁路,是中国境内第一条山岭重丘区的CRTS-Ⅰ型双块式高铁工线路。沪昆客专贵州段1标段,全长35.058km,其中路基区间35段,全长9916.323m。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单延米70.116km,均处于贵州山岭重丘区位置。由于地处山岭重丘区,程地质条件复杂,当地环境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加之,工期仅有两个月,物流物流组织难度大,需要做好现场的施工组织工作,确保每一项施工工艺落实到位,以保证工程质量。 2 CRTS-I型双块式高速铁路施工中的技术难点 通过对工程概况的了解与分析,考虑到复杂的施工环境和高速铁路设计要求,本工程有较大的施工困难。施工过程中涉及的技术难点主要有精度要求高、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困难、物流组织难度大、工装选型等。 第一,精度要求高。本工程要求轨距误差≤1mm,高程≤2mm,中线偏差≤2mm,轨道变化率≤1/1500。可以明显的看出,对于轨道精调的要求,远远高于一般的混凝土施工的规范误差要求。 第二,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困难。本工程中的道床板宽度是280cm,高26cm,轨枕间距65cm,采用连续浇筑方法。由于工程位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岭重丘区,当地四季分明、早晚温差大,如此大面积的混凝土浇筑工程,如何控制浇筑质量以免出现裂缝是一个技术难度。 第三,物流组织难度大。众所周知,良好的物流组织是无砟轨道顺利施工的关键。由于本工程处于山岭重丘区,地形地势变化大,交通不便,为物流组织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第四,工装选型问题。工装配置不同,施工难度也会有所差异。选择合理的工装配置,不仅能降低施工难度,优化资源配置,也可以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保证施工进度,对施工组织的影响巨大。所以,选择哪一种工装配置是无砟轨道高速铁路工程施工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3 CRTS-I型双块式高速铁路施工中的工艺要点 3.1 轨道精调 3.1.1 不同环境下轨道精调作业 第一,洞内(隧道)精调作业主要受洞内施工条件的影响较大,受外界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可全天候进行轨道精调作用。要求精调过程中,做好洞内除尘,保证视线畅通。 第二,露天(桥梁、路基)精调作业受洞内施工条件的影响较小,受外界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为此,露天精调作业不可在大风、暴雨、高温等环境条件下进行。根据现场试验分析:风速1-2级情况下,在5-20℃气温下进行轨道精调,成型后的轨道精度偏差在0.5-1mm范围内;在25-30℃气温下进行轨道精调,成型后的轨道精度偏差在1-2mm范围内。从试验分析结果可知,进行轨道精调时,应尽量避开中午的时间,夜间操作最为适宜,便于减少轨道精度误差。 3.1.2 不同工装下轨道精调作业 本文工程主要有两种工装方法,一是轨排框架工装方法,二是人工工具轨工装方法,两种工装方法下的轨道精调作业如下。 第一,轨排框架工装下的轨道精调作业,采用的设备主要是高程螺杆调整器和水平螺杆调整器。调整过程中要辅以吊车配合,在初步调整到1cm以下时,使用螺杆调整器进一步调至0.5mm以内,然后使用专用的可调节撑杆固定轨排,控制精度高。 第二,人工工具轨工装下的精调作业,采用的设备主要是轨距撑杆、高程螺杆调整器和制水平螺杆调整器。调整方法是通过工人操作进行人工轨排,使用螺杆调整器将轨排调至0.5mm以内,之后自行锁定。 3.2 混凝土浇筑及其质量控制 3.2.1 钢筋绝缘检测 考虑到列车运行电路电磁感应的要求,需要对所有钢筋接头及交叉点进行绝缘处理,以便有效的进行信号传输和接收。由于钢筋接头及交叉点数量众多,挨个进行绝缘检测,工程量大,可采用“链条区域检测法”,可以显著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使检测盲区几乎为零,确保电阻满足要求。 3.2.2 道床板配合比选定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要充分结合无砟轨道施工特点和质量问题。根据无砟轨道施工特点,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以便浇筑时,混凝土从轨枕的一侧流到另一侧。但是,曲线超高地段的混凝土流动性不应太大,以免混凝土从高的一侧流向低的一侧;由于道床板混凝土为长条薄层状态。为防止出现裂缝,需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现象。基于这样的考量,确定道床板混凝土配合比是水泥:煤炭灰:砂:碎石:拌合用水=1:1.92:2.54:0.37:0.010。 3.2.3 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从施工流程和构成看,道床板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内容包括:混凝土混合料质量、浇筑振捣质量、抹面质量、无砟轨道扣件及螺杆调整期拆除时间、混凝土养护质量五大部分。根据确定好的配合比拌合混凝土,控制好入仓坍落度、含气量等参数,避免出现离析现状;采用快插、慢拔的方式进行振捣,控制好振捣时间和温度;进行抹面时,严格执行刮平、粗平、精平、压光四道工序,落实到位;初凝后,要先及时松开扣件,再松开轨排螺杆调整器,遵循从一侧到另一侧依次对称松开的原则;初凝1h后,采用喷雾养护方式,终凝后采用土工布覆盖并洒水的养护方式。 3.3 工装选型 轨排框架工装和人工工具轨排工装的施工工序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轨排框架工装倒运不便、占地大、施工进度慢,但是精度控制高;人工工具轨排工装倒运方便、占地小、施工进度快,但是精度控制不如轨排框架工装。出于较高的精度要求,本工程选用 轨排框架工装方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速铁路CRTS-Ⅰ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方法是一种新型的高铁工程施工方法,虽然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复杂,不易进行精调作业,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但是初期投入少、后期维护成本低,又能满足高铁工程设计要求,非常适用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高速铁路轨道精调施工关键技术 摘 要 针对高速铁路CRTSⅡ型轨道精调施工技术特点,结合石武客运专线施工实践,对轨道精调作业的作业流程、操作要点、质量控制等进行了论述,对今后高速铁路轨道调作业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速铁路;轨道;精调 1 前言 高速铁路轨道精调是确保线路开通高速运营安全的重要保证,轨道精调效果的好坏决定着线路开通条件。轨道精调的目的旨在消除轨道病害,保证轨道的平顺性要求,满足列车高速行驶的需要。高速铁路轨道调整是在联调联试之前根据轨道小车静态测量数据对轨道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整,将轨道几何尺寸调整到允许范围内,对轨道线型(轨向和轨面高程)进行优化调整,消除施工造成的缺陷,合理控制轨距变化率和水平变化率,使轨道静态精度满足350km/h及以上高速行车条件。无缝线路铺设完成,长钢轨应力放散、锁定后即可开展轨道精调工作。 2 施工流程 轨道精调作业程序为: 轨道精调准备CPⅢ平面高程复测钢轨焊接、放散及锁定轨道几何状态检查确认轨道测量(数据采集、格式为CSV)模拟试算调整现场位置确定复核更换扣件及调整轨道几何状态验收检查确认。 3 轨道精调施工 3.1轨道精调外业测量 3.1.1全站仪设站 作业前进行正倒镜检查全站仪水平角和竖角偏差,如果超过3秒,在气象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进行组合校准及水平轴倾斜误差(α)校准;检查全站仪ATR照准是否准确,有无ATR的偏差也应少于3秒。控制好设站精度、棱镜的安装等,自由设站的精度应符合要求,每一测站不大于70m。全站仪和小车的测量设置次数应该不小于两次,然后取平均值。全站仪测量设站尽可能设在墩顶位置。对于连续梁地段要尽量缩短设站距离,如中跨为48米现浇梁,选择大约45米左右为一测站,测量出的数据较70m设站数据的离散性明显减少。 3.1.2轨道状态数据采集 组装好轨检小车后,在厂家安装的轨道小车标定器进行标定,每天开始测量前校准一次,气温变化迅速时,需要再次进行校准;校准后在同一点进行正反两次测量,测量值之差应在0.3mm以内。按精调小车操作程序对轨道逐个承轨台进行测量,观察数据变化,如果出现突变则检查全站仪各项指标是否超限,轨道小车是否异常,钢轨扣件是否拧紧,小车轮子是否沾染杂物,如果确实存在突变,则要记录清楚,以备后查。 同一段的测量,用同一套设备。当测量设备较多时,必须是同一台小车用固定全站仪,配套固定的通讯模块。一套测量设备的使用也固定专人使用,尽量消除各种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外业测量每站与上一站搭接10个承轨台,如果不能一次测完,中间重新组装小车后再进行测量,必须搭接50个承轨台,大约一跨梁距离。中间搭接下一测站和上一测站之间承轨台,两次测量结果之差不能大于2mm,否则重新设站,如果还不能满足要求,则上一站重测,直至满足要求。测量结束后,及时整理导出数据以便分析和调整。 3.2轨道模拟调整 3.2.1模拟调整方案制定 从测量软件中导出csv格式的原始数据,再导入ATGS软件中,生成excel数据报表,在报表里生成可以调整长波的折线图,excel中比较适应长波调整,调整的数据为基准轨长波的调整量。把长波的调整量输入ATGS软件,在软件中再进行优化,兼顾轨距、非基准轨轨向和高程的调整。数据分析时,直线上以外轨为基准轨;曲线上以高轨为轨向基准轨,以低轨为高程基准轨。 模拟调整应坚持“先整体、后局部”,“先轨向、后轨距;先高低、后水平”的基本原则。制定方案时,原则是先保证基准股平顺性、再用非基准股调整轨距和水平。如果遇到长大范围(不小于70m)区段内高程超限在0.5-1mm间时,可以直接削峰填谷。曲线上做方案分析时,对于基准股,要考虑现场轨向调整时对高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平面调整影响高程,但是高程调整不影响平面,因此在曲线和缓和曲线地段现场作业时应先调整高程后调整平面,可以保证现场精调时与方案的吻合性。 3.2.2模拟调整 (1)根据实测轨道空间形位,确定需调整区间,模拟调整线形向设计线形靠拢,在大区间范围内整体“削峰填谷”,并消除局部短波不平顺。如图1。 图1 轨道调整“削峰填谷”图示 (2)轨向调整 平面基准轨偏差导致轨向不平顺:首先通过调整基准轨使轨向满足要求,然后通过调整非基准轨使轨距和轨距变化率满足要求,同时控制非基准轨轨向。如图2。 图2 轨向调整图示 (3)轨距调整 平面非基准轨偏差导致轨距不平顺:在轨向良好的情况下,直接调整非基准轨使轨距和轨距变化率满足要求。如图3。 图3 轨距调整图示 (4)高程调整 高程基准轨偏差导致高低不平顺:首先通过调整基准轨使高低满足要求,然后通过调整非基准轨使超高和超高变化率满足要求。如图4。 图4 高程调整图示 3.3调整作业 (1)零级道尺现场校核,将检测尺放置在标定器的中间测点外缘边上,检查检测尺在此点的超高和轨距,经过多次测量并记录测量值,然后调转180℃放置在相同位置,待3秒钟后测量值显示稳定,计算调向之后与之前的测量值之差,如果差值大于0.2mm,则进行检校。检校时按照检测尺自带的检校程序进行逐步检校。 (2)模拟调整完成,技术负责人审核后,输出报表,交现场技术负责人。统计调整扣件的种类和数量,到物资部门领料。 (3)材料进场后,技术人员先核对规格和数量,并熟悉不同规格调整件的辨别方法,然后组织作业人员进行交底,确保所有参与调整作业的人员能迅速辨别不同规格调整件。 (4)根据当天计划,带齐所有种类的调整件、工机具等,组织齐各工种人员到现场进行调试。调试前领工员再次强调作业程序,各自分工及职责。 (5)技术人员根据提供的调整报表,准确找出需要更换扣件的承轨台位置(按承轨台轨枕号找出位置,并用道尺和弦绳复核),用石笔标出起点和终点,并在承轨台头位置标识出平面的更换类型,在钢轨顶面标识出高程的更换类型。标注方法是用横线加箭头标注出更换扣件的起始点,每个承轨台一侧用数字标注出调整扣件的类别。高程只需标注数字,正负即可分辨出降低或抬高。 (6)准备工作就序后,现场领工员组织线路工拆换扣件。高程调整件更换需使用起道器将钢轨稍微抬起,平面个别轨距挡块需要使用小撬棍辅助更换。更换完毕紧固扣件前,技术员核对无误后,紧固扣件。同一股钢轨上轨向或轨距调整时,先紧固调整量为正的一侧,再紧固调整量为负的一侧。 (7)所有扣件更换完毕后,现场技术员再次检查确认更换效果并复核,然后做详细记录,以便编制竣工资料和日后备查。 (8)清理回收更换下来的扣件,分类存放,清理干净现场,继续到下一个更换地点施工。 (9)扣件更换完成后进行轨道复测,确保满足要求。用相对小车对调整后的轨道进行检测,快速了解调整后的轨道基本几何状态。用绝对小车对调整后的轨道进行静态复测和验收。精调前后设站位置不能在同一地点。复测区段与精调前测量区段一致。 4精调质量控制要点 4.1精调数据采集测量时间应选择在阴天或夜间进行,严禁在高温、雨天、大雾、大风等气象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避免测量误差过大。 4.2严格轨道调整顺序,同一股钢轨上扣件时,直线地段一般先紧固调整量为正的一侧,再紧固调整量为负的一侧;曲线地段先紧固曲线内侧扣件(低的一侧),再紧固另外一侧(高的一侧)。扭力上紧扣件每次连续松开螺栓不宜超过 12个承轨台。 4.3 用精调小车与道尺弦线相结合方法,检查轨道轨距、轨向、高低及水平。 4.4 使用弦线检查时,弦线长度不宜大于25m,起终点应选择在调整量为零的区域。 4.5 缓直、直缓点处不得出现反超高。 4.6 调整结束后,上紧螺栓后应检查扭力,是否达到要求。现场技术员须用弦线或道尺复核调整效果,确保轨道精调正确无误。 5结论与建议 5.1选择精度符合要求的0级道尺,现场加强校核,消除不同道尺之间及道尺与数据采集之间的误差。一般控制在不超过0.5MM. 5.2扣件是否上紧对钢轨的平面线性影响较小,对钢轨的高程影响较大。因此测量前安排专人对需要测量地段进行全面检查以及清理,钢轨、扣件干净无污染,无缺少和损坏,焊缝平顺( 0.2mm),扣件扭矩和扣压力达到设计要求。 5.3扣件是否更换取决与调整方案和现场复核的结果是否吻合,长波调整方案较重要,短波调整现场复核较重要。轨道调整应遵循“重检慎调”的原则,重视轨道检查,保证测量精度,加强数据分析,制定合理的精调方案。 5.4 要加强轨道外业测量人员和仪器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时刻提醒现场测量人员操作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尽量减小对仪器的干扰等。加强对仪器的检校制度,制定仪器检校台账。 5.5 熟练的掌握轨检小车各项性能,更深的细化测量时的各种参数,根据经验,全站仪和小车的测量设置次数应该不小于两次,然后取平均值。全站仪测量设站尽可能设在墩顶位置。进行数据采集时,小车推进的速度必须尽可能保持匀速,不能急推急停。 5.6 高度重视轨道外业测量工作,确保测量数据真实可靠。建立数据归档机制,以备出现问题时能快速查找。 5.7 制定方案人员要加强与现场标定人员的沟通,当出现现场复核和方案有差异的情况下,迅速查找原因,排除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等原因,明确方案制定的目的,是调整长波不平顺,或者是调整轨距。如果考虑的是调整长波不平顺性,则主要以调整方案为主,如果考虑的是调整短波不平顺性,则以现场拉弦线测量的数值为主。 5.8 曲线上做方案分析时,对于基准股,要考虑现场轨向调整时对高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平面调整影响高程,但是高程调整不影响平面,因此在曲线和缓和曲线地段现场作业时应先调整高程后调整平面,可以保证现场精调时与方案的吻合性。 高速铁路技术论文:浅谈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的数字化技术与实现 摘要:高速铁路无线通信,面对有限的频谱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的交通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传统的模拟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速铁路高速,重载,信息技术,现代的需要。数字技术(尤其是DMR技术)和产品已经出现。本文主要结合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分析数字化技术与实现。 关键词:高速铁路通信系统 无线 数字化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日趋紧张,持续的需求和质量要求的人,这就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水平。要培养,例如,为了满足的上升需求的速度,乘车环境,从在早期的蒸汽引擎的火车,内燃机已经被发展到现在普遍可见的电力机车燃料资源的利用率已也被提高,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技术进步和不断地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和习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也可以说给大家看,的第一个大型机到PC的发展,计算机开始,以传播并逐渐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现在的智能终端的出现提供了人与更快的免费平台。在许多方面,电脑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方式生活的人[2]。 1高速铁路无线通信数字化的必要性 中国高速铁路GSM-R移动通信系统升级的GSM-R到目前为止,除了在个别的主干速度,这是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改造,几乎所有的客运线,高速高速铁路是用在所有的GSM- R移动通信系统。促进GSM-R应用过程中是不容易的,但逐渐显露出许多重要的问题。1)的频谱资源严重不足。国家分配给GSM-R频段4MHz的,考虑到保护间隔,只有19个可用的频率。5细胞色带复用模式下,每个基站的四个频率;7细胞色带复用模式下,每个基站是最多只有3个频点。对于一般的高速铁路区段和车站,频率是最基本的范围足够多线并行的高速铁路枢纽和大型客车站,频率资源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2)GSM-R无线通信终端的适应性,系统功能,系统大量的二次开发,当总线发生故障时,可用于所有的连接件和短的电流差动继电器的流入电路中的电流差动继电器切除总线上,然后所有的组件。3)GSM-R本身面临着落后的技术和技术演进的问题,最近的演变路径移动软交换和IMS(IP多媒体子系统),长期演进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3GPPLTE(移动通信长期演进)。进化的过程,涉及改造的MSC,BSC,基站和移动终端还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变化[3]。4)如果GSM-R无线列调改造的近70000公里的高速铁路,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量是难以实现的,和改造资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它可以在同一时间在两个方面:第一,更加积极地为GSM-R频率资源的国家权威,但这个程序只能解决频率资源不足的问题,并达到了非常可能性很小。高频保护行动之间的差异是主要的保护范围内的全方位的路线,快速反应区域相短路和接地故障更频繁的行动之一,其正确率也较高,误操作的4倍两部次测试错误的接线,再次因误投。然而,这种保护装置采取两次出口的比例,提高了可靠性,但增加的固有的动作时间,所以,在近用部的断层运动速度是小于的距离 I段,零序 I段或电流速断快。此外,由于涉及范围很广,不仅涉及的侧保护装置和高频率的渠道,如高频电抗器组合过滤器,高频电缆分频的保护,发送和接收信息机等设备,并也由对侧的保护装置,和高频率的信道条件。因此,组保护装置的运行质量差,尤其是高频信道的阻抗匹配分频器的滤波特性,还在探索之中。可以保留使用现有的高速铁路无线通信基础设施(如天,艾菲尔铁塔(Eiffel Tower)的馈线,漏泄同轴电缆,等),可以降低无线通信系统的升级改造成本的难度[4]。 2站场数字无线通信系统总体框架设想 母差保护的情况下操作的设备在下列情况下,应立即检查处理:(1)交流电流回路断线,直流电源消失“光字也发出后,应立即退出母线差动保护,并通知如下保安人员处理。直流熔断器(2)直流电源消失,你应该检查端子块DC电路监视继电器ü常闭触头相关的电路,为了提高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随后由数字技术只能被视为以提高各信道的利用率[7]。1)无线控制器可以设置站地板任意一种通信机房,需求设置基站站的地理覆盖范围。2)从无线控制器设置的固定终端位置上的地点的限制,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也可以对焦点设置在相同的位置。3)采取一定的QoS措施,既适合站楼的语音通信,数据传输更适合。 3空中接口的建议 物理信道使用的LTE主流复用 - 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它的优点,可以得到高度的频谱利用率,而在同一时间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给用户带来。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传输方案:确保在250公里每小时列车运行速度的峰值256KB / s的用户数据速率。研究,以确定的框架结构,以待试验。能够满足最专业的无线用户的需要DMR作为公开的欧洲标准,一些制造商的支持下,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开发,产品已基本成熟,并广泛在世界上使用的。美国的主流对讲机公司摩托罗拉基于DMR的数字无线电产品,并销售开始于2007年推出的世界,2011年7月,全球已售出超过100万台。 TAIT,SELEX和海可以达到制造商已经加大了产品开发和营销,PDT / CDMR相关的行业标准或技术联盟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集成的应用程序的二次开发和集成商也加入了这个行列,DMR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的专业无线用户的需求。 DMR系统已经在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开始了全面的应用。高速铁路平面灯显示设备使用DMR技术和铁道部技术审查,是促进整个道路。多个林业部门已经开始使用DMR系统。DMR系统的深入推广和渗透端口,林业,数字平调,油田,道路,社区国防,市政,公安等领域。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的专业无线数字化,数字对讲机系统的应用后的增值服务,在数字化和数字化,市场潜力是巨大的。DMR技术先进的系统,以及DMR不断升级,其市场应用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房地产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如今的重庆作为新特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也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概述了重庆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重庆;房地产;现状;对策 1 重庆房地产现状 重庆市直辖10 年变化是史诗性的,建设性的和开创性的。据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蒙毅介绍,房地产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10年来,主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增加了1/4,城市规模扩大到了现在的600平方公里,城市布局更加合理,道路更加通畅,住宅小区的环境更加优美,北部新区、茶园新城区等区域板块的财富价值得到凸显。从1996年到2006年,重庆房地产业增加值从25.22亿元增长到156.4亿元,年均增长20%,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1%提高到了4.5%。重庆市房地产投资从1997的67.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629.63亿元,增长9.33倍,年均增速27.4%。共计完成房地产投资2684.24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有力地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重庆房地产发展的顺利有其优势所在。首先,其拥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国家的各种调控政策,供地政策等都对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今年国家的城乡统筹经济实验区政策就极大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其次,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水利等的发展以及城市交通的不断完善更加促进了房地产业。再次,良好的外部环境,直辖以来重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能源、邮政通讯、金融保险业等发展迅猛。作为西部地区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的房地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良好的社会消费基础,重庆城市化正在过程当中,房地产市场需求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支付能力不断增强,这为重庆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消费基础。 重庆统计局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第一季度,重庆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8.93亿元,同比增幅为17.9%,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了7.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完成75.96亿元,同比增长29.4%;经济适用房建设投资为6.29亿元,增长49.7%;办公楼投资2.11亿元,同比增长13.4%;商业营业用房建设投资10.75亿元,同比减少13.2%。专家认为,重庆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进一步体现。 2 重庆房地产发展问题 (1)房价短期内涨幅过大,房产价格相对过高。虽然重庆房地产市场相对其他过热城市,健康指数相对较高,但在重庆成为城乡经济统筹实验区后,6月下旬,重庆房价上涨了7.8%其速度惊人且有继续增长的必然趋势,重庆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扬,房价增幅过高,包含了不少投机因素。从长期来看,这会形成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 (2)商品住房结构不合理,高档房开发过热。重庆商品住房开发结构中,中低价位的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因受利润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开发量不足,供应量有限,商品住房供应结构存在相对不均衡的矛盾。 (3)政企合谋危害正常次序。地方政府从房地产商那里得到高额的地价回报,同时制造所谓政绩,并相应地给予房地产商种种优惠政策,诸如减低各种费税、提供各种规划便利、允许媒体炒作各种地产概念等等。 (4)商业地产空置率过大,投资规模偏大。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1至6月,重庆市空置房数量仍在增加,全市商业用房竣工面积47万平方米,而销售仅为25万平方米。 (5)二手房交易速度减缓,影响房地产业长远发展。今年2月全国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4.4%,而重庆的涨幅仅为1.8%。房地产消费市场是一个梯级的、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其中二级市场是梯级消费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重庆房地产二级市场的发展不完善,将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重庆二手房交易的萎缩,对重庆房地产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6)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目前,在重庆房地产市场中.仍然存在虚假广告、面积缩水、物业管理混乱和中介服务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购房者因房屋质量、房屋面积等问题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纠纷,住户因物业收费项目、标准、服务质量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冲突,以及房屋中介在房屋租售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经常在新闻媒体上曝光。这些既影响了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和中介组织的信誉,同时也给购买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担心自己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进而影响到房地产业的整体发展。 (7)房地产业盈利率过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取消了行政事业性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职工福利分房制度,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个人买房比例从不到1%上升到95%以上,同时重庆市的平均房价也从主城区每平方米几百元上涨到现在的接近3000元。从重庆江北某楼盘的项目盈利分析报告看出,该项目全部结束后,最乐观收益率可达75%,最保守收益率也在31%以上。房地产业成为目前重庆市盈利率最高行业。 3 重庆房地产发展对策 (1)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强商品房购买能力。购买力是影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购买力的强弱是由收入水平高低决定的。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上半年人均收入超5000元,重庆排名第十位为6937元。目前重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商品房购买力还不是很强,政府应努力提高居民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的商品房购买能力。 (2)提高中低档住房供应量,建立合理商品房开发结构。提高重庆市居民消费水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重庆市政府应合理运用城乡统筹区的政策加大力度从土地供应、银行贷款、税收优惠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压缩对商业用房和高档住房的投资,促进中低档住房,尤其是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供应。努力降低中低档住房建设成本和销售价格,保证中低档住房建设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3)为防止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的合谋,应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大对政企合谋的惩罚力度,建立利益集团博弈的合理规则,增加第四方也就是消费者的监督力度。 (4)建立房地产信息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市场监测。房地产信息预警预报系统的建立,能够使政府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结构、价格的调控。预警系统的信息也可使银行了解到开发企业和住房消费者较为全面的贷款信息,为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查提供有力的支持,减少虚报带来的风险。因此,重庆市政府应大力协调和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建立房地产信息预警预报系统,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 (5)加强法规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建立“买得放心、用得舒心”的良好购房环境,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重庆市房地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国家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法规,把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作为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审查,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治理力度。 (6)完善各类住房市场服务,培育发达的中介服务企业,包括经纪和信息传播机构要想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培育发达的中介服务企业,要有一大批信誉好的公正的专职经纪人来做中介工作,将卖家的产品供应信息和买家的需求信息集成起来,通过信息传播媒体,实现信息共享。这样一方面使房地产企业能够及时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加强产品开发的针对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又可使消费者缩短选择时间,尽快买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住房。 4 综述 面对机遇与挑战,重庆房地产业更应不断认清自身优势及问题以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解决好自身问题,明天的早晨,重庆房地产业将迎来一片阳光。 重庆房地产论文:银行利率调整对重庆市房地产金融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期银行利率调整和重庆房地产金融现状的分析,总结出银行利率调整对重庆市房地产金融的影响。 [关键词]银行利率 房地产金融 利率调整 近段时间以来,央行进行了多次的利率调整。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价格,它的变化对房地产金融业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何为房地产金融呢?房地产金融是指在房地产开发、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所进行的筹资、融资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的总称。重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特别是在成为直辖市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近几年重庆房地产业发展迅猛,进入“黄金发展时期”。通过对银行利率调整和重庆市房地产金融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银行利率调整对重庆市房地产金融的影响。 一、重庆房地产金融现状 1.融资渠道单一 在融资方式上,重庆仍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采取依赖银行的单一融资渠道。商业银行的信贷几乎介入了房地产运行的全过程中,是重庆房地产市场各种相关主体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在房地产开发资金中,自筹资金、定金及预付款、国内贷款之和已占据着房地产开发资金总量的九成以上,而企业自筹资金中有大约70%来自银行贷款,房屋定金和预收款也有3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5%以上。股权融资、房地产债券融资在重庆房地产金融中所占的份额非常小。房地产资金信托近年来虽然有显著发展,但仍不能与银行信贷相提并论。 2.银行信贷向房地产全面渗透 据统计,重庆个人住房贷款已占同期全社会个人消费贷款总量的83.1%,显示出住房消费已成为广大居民的消费热点。住房信贷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住房金融品种也在不断创新,重庆的多家银行开始推出公积金与商业资金的组合贷款业务,有的银行还推出了二手房按揭、住房二次抵押贷款等业务。银行信贷向房地产行业全面渗透,进一步推动了重庆房地产金融业的发展。 3.商品房信贷增长迅速表一 ――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06》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最近几年以来重庆商品房开发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在2007年1到7月中,重庆商品房销售额高达407.22亿元,同比增长 92.1%。 重庆商品房信贷有着如此迅速的增长,除了本身广大消费者对重庆商品房有着强烈需求以外,近年来重庆市各家商业银行在商品房开发、经营、消费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贷款优惠。以及重庆市政府也多次出台了居民住房保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重庆商品房信贷的发展。 二、利率调整情况 自2004年以来央行不断地进行利率调整,特别是从2007年以来,央行已经进行了四次利率调整。每次的调整幅度不大,有规律可循,但是调整的频率过快,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 近一步分析,央行最近几次的利率上调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当前过于火热的股票市场。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加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要比股市市场大得多。利率是资金使用的成本,而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的行业。在整个房地产的开发、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利率的变化对房地产开发商、商业银行、消费者、投资与投机者等都有不同的影响。 三、利率调整对重庆市房地产金融的影响 由于住房是一种流动性差的投资品,利率的变化对住房的投资者十分敏感,特别是当住房的投资者预期到央行货币政策让利率进入一个上升的通道时,投资者不会贸然地进入房地产市场,甚至会把手中的住房尽早出手。对于住房的消费者来说,利率进入上升的通道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因为他们多数人都是通过长期住房按揭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的。银行利率的调整对不同的房地产金融主体有着不同的影响。 1.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影响 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其开发资金来源主要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渠道:一是注册资本金、资本公积金及其他自有资金;二是银行贷款,它包括企业信用贷款和项目贷款;三是上市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四是发行企业债券;五是房地产信托,它包括资金信托和资产信托等形式;六是房地产基金,基金的收入来源包括资产增值、房租收入等等,可分为私募和公开发行两种;七是商业信用,如建筑施工企业的短期垫款。 在重庆,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定金及预付款、国内贷款。其中,企业自筹资金中也有很大部分是来自银行贷款。因此,银行贷款利率上调给重庆房地产开发商的影响比较大 (1)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成本提高。目前,重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的还是少数,多数企业还是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实现间接融资。因此,一旦银行贷款利率提高,则房地产开发商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使用资金,融资成本就会相应上升。而对一些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信用较差、开发资金来源单一的小公司,由于其开发资金几乎完全依赖于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十分狭窄。利率上调后,他们所受到的影响会比那些实力强、信用好、开发资金来源较多元化的大型企业大得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 (2)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有所下降。由于银行利率的提高,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商要从获得的收入中拿出比原来更多的部分来偿还银行贷款利息,其利润就会有所下降。但近期以来,重庆房价仍然不断向上攀升,重庆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因为利率的上调而降温,发展势头依然很强。开发商因为加息所损失的利润可以通过提高房价转嫁到购房者头上。因此,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虽然有所下降,但其利润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巨大影响。 2.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房地产金融机构,为房地产行业筹集、融通资金,并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在房地产金融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主要是由银行房地产信贷构成的,银行信贷贯穿于土地储备、交易、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整个过程。在重庆,房地产的开发和消费贷款也同样严重依赖于商业银行。近期以来的几次银行利率调整给重庆的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1)提高银行贷款收益率。贷款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随着贷款利率的上调,银行新发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等房地产金融业务的贷款利息收入都会有所增加,从而提高银行的贷款收益率。 (2)导致房贷客户提前还贷。自2007年以来,央行前后调整四次利率,使得贷款利率上升了0.9%。为了不用偿还由于贷款利率上调带来的利息增长部分,重庆的住房消费者掀起了提前还贷的热潮,部分个人住房贷款经办机构还出现了排队提前还款的场景。新的利率要明年一月才执行,所以许多房贷客户选择在明年一月前部分或全部提前还贷。提前还款量普遍增大会打乱银行的经营战略,影响银行贷款的质量。 3.利率调整对购房者的影响 由于收入不同、资金来源不同,消费目的不一致,利率调整对购房者的影响也不一样: (1)增加普通消费者还贷负担。对于普通消费者,他们购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居住,他们选择购房的方式也大多是住房按揭买房。一旦银行加息就会直接增加他们的贷款购房成本,引起月供增加和支付能力下降。面对此情况,有的消费者会选择提前还贷。此外,利率的提高也会打击潜在消费者购房的积极性。 尽管央行近期以来进行了多次利率调整,但每次调整的幅度并不大。以现行的利率水平看来,多次加息也不过使重庆普通消费者每月多负担几十元的房贷。对于重庆一般家庭而言,这样的月供仍是能够接受的。对于那些沿用旧利率还贷的消费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选择赶在明年一月前部分或全部提前还贷。部分新申请房贷的消费者可能会增加自有资金或首付款比例。 而最新的数据显示,从重庆2007年1至7月商品房的销售情况看来,尽管在这未到一年的时间里央行先后提高了四次基准利率,但重庆商品房的销售情况却没有因此而下降。其销售额高达407.22亿元,同比增长92.1%。其原因在于,广大消费者对重庆房地产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 由此看来,虽然银行贷款利率的上调增加普通购房消费者的还款负担,但调整后的贷款利率仍在人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以内。因此,在一段时间以内,重庆的普通消费者若仍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住房购买。 (2)购房投资者更加慎重投资。对于那些以购房为投资的投资者,受加息的影响较大。他们的情况与普通消费者不同,他们购买的房子不是用于居住,而是用来赚钱,他们所讲求的是投资回报率。银行利率的上调,会直接增加他们的投资成本,如果租金价格或者房价上涨幅度不足以弥补加息导致成本的增加,影响就会很大,不仅投资收益减少,投资风险增大,投资行为受到抑制,可能还会考虑重新寻找新的投资方向。 重庆房地产近年来进入“黄金发展期”,吸引了大量房地产投资者。银行利率的上调会引发一些依靠银行贷款投资者降低其投资重庆房地产的需求,使得购房投资者更加慎重理性地进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房地产投资热。 (3)购房投机者炒房受到限制。对于购房投机者来说,由于贷款利率上调,资金成本上升,房价涨幅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确保收回本金,他们的投机风险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持续加息对资产价格泡沫有挤出效应,投机者很可能改变房价走势预期,因考虑到房价可能下跌而纷纷撤离房地产市场,改变其投机行业和投机产品。 无论对于何种购房者,在重庆目前的经济形势下,银行利率上调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出房地产消费中的非理性因素,从而推动重庆房地产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房地产商在城乡规划中的行为研究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市政基础设施、新城区开发和建设、旧城区改造、城乡建设、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等问题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政策和方针意见。回顾重庆市直辖十年的城乡规划历程,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1998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2002年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重庆市主城区山水园林城市规划(2001~2020年)》,2008年市规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目前,重庆区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已完成,江北城、江北滨江地区、南岸滨江地区、沙坪坝滨江地区等城市形象设计已基本形成初步设计成果。在城乡规划的建设道路中,重庆房地产开发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政府的管制与引导下,重庆的住宅地产市场、商业地产市场、酒店地产市场已初具规模。 一、重庆城乡规划概述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范围一般认为应包括建成主城区、郊区以及行政管辖区域内的县镇乡村,在充分考虑总体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人口、土地、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城乡资源,统筹协调城乡矛盾,使其和谐发展。重庆主城一般认为有六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整个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有19个区、21个县,全市总人口3,144.23万人。 2007年6月7日国家批准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后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82次常务会议,明确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重庆城镇体系规划将着力建设特大城市,加快培育大城市与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城市空间规划将延续重庆特有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特征,在现有“三片、四中心”的基础上,布局“五片、六中心、十六组团”。 从重庆建筑业和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来看,重庆建筑业增加值近五年增长了50%,2006年全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7亿元,比上年增长9.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0.5%。(表1) 二、重庆房地产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城乡规划包括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为了打破城市与乡镇的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通过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城乡之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多个行政区经济在体制上组合成为更大规模的经济共同体,其实质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重庆房地产产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建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只要政府规划部门正确管制和引导开发商的个体行为,重庆房地产行业就能够为城乡规划工作的长足发展添砖加瓦。 (一)城乡统筹对房地产业的促进。重庆要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规划统筹做好城乡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要合理确定城镇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据统计,今后约有数百万人口逐步到一小时经济圈内居住,而主城区的住宅需求也将增大,预计到2010年全市人均住宅面积将由2005年的24.3m2提高到28m2,这无疑对开发商是一个特大的好消息,今后的可开发土地量和可开发面积都将有相当大比例的增长,而且需求拉动的投资增长是健康的、繁荣的,这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是开发商最关心也是消费群选择住宅最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完善、成熟的基础设施不但可以为开发商节约一大笔投资,而且还将会吸引更多的开发商投资该地段,从而更加带动该地区的商业、交通、经济的繁荣,形成良性循环。 (二)房地产业有助于推进城乡建设。2005年3月国际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全球质量调查报告》,以纽约为基准测评了全世界200多座城市的和谐状况,该报告以体现构建和谐社会为标准,根据人们生活质量对城市提出了39项考察项目,最后的结果排行榜显示,欧洲城市占明显优势,排列在前的12名城市除了有3座是加拿大的,其余9座均为欧洲城市,我国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交通状况差、空气质量和饮用水不合格等排名落后,上海排名第102位,北京为132位。 随着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房地产开发行业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正在进行高品质生活区的开发和建设,各大房地产商纷纷将资源投入到研究消费者市场需求上,在很大程度上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目标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相一致的,构建和谐社会是开发商追求的最高境界。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讲究绿色、环保、节能建筑,强调健康、安全、生态小区,开发商想要持续经营就必须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只有不断推出被市场认可、称赞的楼盘才能够长久生存。在城市建设中,开发商扮演着主角,开发商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对城市建设最大的贡献。 统筹城乡工作要着眼于统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镇体系建设,大力打造城镇群。如今理性的开发商已经不光把目光集中在主城区繁华地段,随着主城稀缺资源越来越少,开发商开始顺应城乡统筹的政策逐步与乡镇企业合作,联合建设乡镇经济,在城市郊县搞旅游地产开发或小型造城运动,以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片区为例,歌乐山以西区域属于远郊地段,经济欠发达,居民以农耕生活为主,随着歌乐山交通隧道的贯通,其远郊乡镇离主城的距离被大大缩短,如果开发商与这些乡镇搞联合开发,就可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现在已经有一些开发商与乡镇政府联合开发土地的行为,不但使开发商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土地,同时也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搞活了农村经济,繁荣了农村市场,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三)房地产业对农业人口的贡献 1、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消化。在统筹城乡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向城市,建筑业是消化这部分人群的最大行业,与之息息相关的房地产行业是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一方面随着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开发商将会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潜在贡献者;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的首要问题是对农民工的就业安居扶持工作,“安居”这个重任最后也会落在开发商身上,政府大力支持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的建设,在相关方面给予开发商经济补偿和优惠政策。 2、引导农民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发商应尊重农民意愿,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土地、城镇等规划相衔接,完善农村布局。在帮助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帮助农民增收,发展特色经济,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同时体现生态型建设的理念,做到远看和谐、近看整洁,做好环卫工作处理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引导农民向技能型转变。开发商不论是在城市建设中还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都应帮助并引导农民工或农村人口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加强对农民工或农村人口的培训工作,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率,缩短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地域文化差异,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给开发企业增加效益和产值,创造价值。 三、正确引导房地产开发商行为 在城乡规划中,政府规划部门应正确引导开发商的行为,做好工程项目用地审批工作,各层次城市规划以及重要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在审批时实行透明化、公开化和规范化,以审批建设项目“一书两证”为重点,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公开审批流程。城乡规划应从城市整体规划出发,分析城市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和各类用地的配置,包括居住、商业、交通、市政设施等资源的配置,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并以此调控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避免由于具体建设项目不合理的选址和不合规范的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并通过建设时序的控制使资源的使用适度。城乡规划应更好地发挥对资源进行综合调控和优化配置的作用,通过对资源的合理使用达到最积极的集约;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控制力度,落实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对地方用地指标严格控制,在土地税收方面采取一些措施,以控制开发商的拿地行为。重庆建设试验区将在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上推出一系列新举措,今后农用地只要不改变用地性质,就可以流转,以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保护和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权益的基础上,探索对农民进城后自愿退出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回购、置换等政策,采取土地换社保、提供免费培训、廉租房或给予住房补 贴、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 四、结论 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重庆房地产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方向,许多开发商开始思考新的开发模式,不断探索与农村乡镇企业搞联合开发,这种行为既响应了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政府在管制和引导开发商行为的同时,应支持、鼓励开发商参与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来,使开发商在得到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做贡献。 重庆房地产论文:从二元经济理论看重庆房地产市场 提要 根据重庆房地产市场现状,运用二元经济理论,分析重庆房地产市场高热的根本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初衷。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资金转移 2007年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城市迎来了直辖10周年庆典,同时又作为城乡统筹新政特区。在这些外部概念的刺激下,重庆的房地产迎来了其爆发式增长的一年。但是,与建设无关的其他行业的经济却无明显增长。这就是重庆的“类似二元经济”现象。针对此现象本文建立了二元经济模型,并分析了模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重庆房地产市场现状 2007年全国房价普遍大幅度上涨。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创下近两年房价增幅的新高。另外一组来自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也同样验证了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国房景气指数”在经历年初的短暂下行后,从4月开始不断高涨,从102.6上扬到11月的106.59。而1~11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632亿元,同比增长31.8%。 在全国房地产高热度的大环境下,重庆的房地产也是如火如荼,2007年lO月22日市统计局前三季度房地产市场数据,指出重庆市在直辖十周年和城乡统筹试验区双重效应下,全市商品房销量同比大幅增长。统计显示,重庆前三季度卖出2,198.65万平方米商品房,同比增长89,2%。以下是重庆房地产2007年1~8月份的详细数据。 (一)商品房住宅月度成交量及分布(图1) 2007年8月主城区商品房住宅成交套内面积199.58万平方米,较上月上升19.51%;与2006年同期相比,上升376.35%;从2006年以来达到最高峰。重庆成为特区新政的政策,继续强有力地刺激主城区房市升温,单月成交面积率创新高。 (二)商品房住宅月度成交均价(图2) 2007年8月主城区商品房住宅物业套内成交均价为3,948元,平方米,较上月上升5.4%,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9.1%,成为2006年以来单月最高的套内成交均价。 通过上面的统计数据看出,重庆房地产的发展热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实施特区新政后,房地产价格爆发式的上涨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最显著的是江北区的房价在一个月间从3,500元左右飙升至6,000元。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回顾 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首次研究和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处于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大多数国家,其经济不是~元的,而是二元的,是高工资经济和低收入经济并存。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和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组成。传统部门的人均产量大都低于现代工业部门,但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就保证了现代工业部门规模扩大所需要的劳动力。由于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且农村的平均收入低,工资可以保持在低水平上,从而使现代工业部门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这些高利润再投资,又能使现代工业部门越来越扩大。因此,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落后的农业部门不断扩大,形成了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 三、结合二元经济理论,分析重庆房地产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保持高热的原因 在当今中国,与房地产有关的行业是过热的,重庆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重庆直辖十周年和城乡统筹新政双重概念下,房地产爆发式的增长更是让重庆房地产的热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重庆与房地产无关的行业相对于如火如荼的房地产业而言是过冷的。重庆经济是同时过热、同时过冷并存,这就是所谓的“类似二元经济”。结合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现状和重庆自身特点,分析重庆房地产高热的根本原因: (一)市场方面。笔者并不赞同大多数人的观点:房地产价格上涨是由于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笔者认为,投资环境的急速恶化,使得很多企业家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大量挤压起来进入楼市、进入股市才是症结所在。目前,在重庆购买地产的资金按照重要性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也是最重要的资金就是很多企业家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挤压出来的资金,打入房地产市场。第二类,重庆外的热钱,很多外省投资者,看中重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将剩余资金投入到重庆房地产。第三类,是我们老百姓的储蓄款。目前,所有宏观调控的政策所针对的资金基本上是针对国际热钱和上述的第三项。目前并没有任何政策对第一项资金进行调控,重庆也没有相关政策限制外省虚拟资金进入重庆,所以会有大量的资金进入重庆房地产市场,造成重庆房价居高不下。 用经济学分析:资金的效用差异导致资金的转移。模型如下:(图3) 用图3来描述重庆城市经济资金转移模型,图中O为投入的资金数额,TU为资金金的总效用,TU1为投资房地产相关行业的效用曲线,TU2为投资房地产无关行业的效用曲线,在任何时候均有TU1 TU2。由图3可知,随着资金投入量增加(K1移向K2),TG与TU1的差距随之增大。作为理性投资人必然希望自己的资金效用最大化,所以最后结果是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二)政策方面。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都是以GDP为纲的理念推动地方建设,重庆作为西部重点开发城市和城市城乡统筹新政特区,需要保证GDP的高速度增长,如此必然把重庆市内的有限资源误导到与建设有关的部门上,导致与建设有关的部门是过热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而其他民营经济是相对过冷的。 (三)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在最近调控中不断地提高利率,不断地紧缩货币,会使得投资引商环境急速恶化。在宏观调控下,银行随时随地不讲情面地抽紧银根,这种资金成本以及银行抽紧银根的做法加大了项目投资的融资风险,使得很多企业家放弃项目投资,而把资金转入到收益更高、风险相对小的房地产市场,也是导致重庆乃至全国房地产高热的一个原因。 四、二元经济所导致的后果 (一)产业结构失衡。二元经济下,会使得过热的产业持续过热,而相对过冷的产业因为缺少资金而不断萎缩,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二)资源浪费。由于过热部门的火量投资建设而超出实际需要,就会导致大量的建设项目闲置,浪费有限的资源。尤其在重庆这种资源并不充裕的西部城市,这种浪费是令人痛心疾首的。 五、相关建议 (一)建议中央政府及重庆地方政府出台针对第一类资金投资地产的政策,以遏止投资引商环境的恶化,为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增大投资性购房的税率;相反,对于投资与房地产无关行业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尽量使他们的利润率达到均衡。 (二)对现行的房产证管理和发放政策实行改革。对商品房的房产证实行限时交易,即购房者(不管是第一套还是第二套)从购房当日起10-30年内不得交易、过户(该办法实行前可有半年到一年的过渡期)。具体的限定时间由政府部门统一制定。打击省际虚拟资金大量涌入重庆房地产(如类似温州炒房团),打击外省游资哄抬房价的行为。 (三)在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中,考虑非建筑相关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总之,应当从市场和政策两个角度减少投入房地产的资金,以达到中央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初衷。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2、重庆市政设计院)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房地产周期波动实证研究 提要本文借鉴国外研究指标体系的思想,并结合国内的各种指标,从宏观经济和市场的角度,采取四类指标共11个具体指标,建立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综合指数,并对其周期波动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重庆市房地产市场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很大,目前处于可控阶段,且从长期来看,仍具有上涨趋势。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房地产周期波动 目前,国内对于区域房地产周期的研究正在兴起,但是对于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这一多元统计工具,对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进行研究。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霍特林在1933年首先提出的,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在本文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综合分析。将影响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多个指标的数据标准化,以解决各指标的可综合性问题;进行因子分析,计算特征根和特征向量表,形成指标的主成分表达式,进而计算得到合成指标。 二、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实证研究 1、指标体系的选择。本文借鉴国外研究指标体系的思想,并结合国内的各种指标,从宏观经济和市场的角度,采取四类指标共11个具体指标来建立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指标体系。(表1) 2、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综合指数。由于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属于增长型波动,本文选择各个指标的增长率进行主成分分析。 通过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主成分Fi的表达式。再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如下: 根据以上模型即可计算各年份的综合指数值,并根据时序绘图。(图1) 3、重庆市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特征。根据图1,可以看出重庆房地产业呈现出周期波动特征。重庆市房地产市场从1991年至今大致分为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991年至1997年,1993年达到第一个高峰,1995年达到第二个高峰,此后逐渐衰退,1993年和1995年为繁荣阶段;第二个周期从1998年至2000年,1999年达到谷底,2000年出现回升;第三个周期从2001年至今,2004年第一次到达谷底,2006年出现衰退的现象,出现又一次的谷底,2007年出现回升,但本轮周期的波峰至今仍未出现。 三、结论 1991~2007年的重庆市房地产市场明显存在周期波动,且波动特征明显。从对其波动特征的分析来看,重庆市房地产市场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活动干预和控制能力强,构成了特有的政策周期。从而说明重庆市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可控阶段。由于未找到第三周期(2001年至今)的波峰位置,说明重庆市房地产市场长期仍具有上涨趋势。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2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房地产空间分布均衡性研究 提要本文简要介绍重庆房地产业近期发展概况,从重庆房地产投资、商品房竣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价格、房地产资源占有量等方面详细说明重庆房地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重点分析重庆房地产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 关键词:重庆房地产;空间分布;均衡性 一、重庆房地产发展总体状况 直辖以来,重庆房地产业飞速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从1997年的622个增加到2008年的2,280个;房地产业从业人员从1997年的2.49万人增加为2008年的8.61万人。2008年重庆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99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4.50%,近十年平均增长率为27.54%;2008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872.19万平方米,近十年平均增长率为25.86%;200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191.21亿元,近十年平均增长率为16.26%。 重庆房地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供求结构不均衡、房价有所波动且相对居民收入过高、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不足、房地产市场秩序略显不规范、房地产行业管理分散等。 二、重庆房地产业各区域发展分析 2006年12月,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发展战略:距离主城区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半径范围内的区域为“一小时经济圈”,占全市总面积的34.8%,占全市总人口的59.4%;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为“两翼”。 (一)重庆房地产投资区域分布。重庆房地产投资主要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2006~2008年累计达23,117,056万元,占到全市总量的94%,“渝东北”和“渝东南”分别只占5%和1%左右。重庆市区域发展正由中心逐渐辐射到周边,城镇化的脚步正在加速。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在纵向上2006~2008年三年来“渝东北”和“渝东南”房地产投资的同比增速大于“一小时经济圈”,但所占比例依然较小,绝对增加额更是无法和“一小时经济圈”相比。(表1) (二)重庆商品房竣工面积区域分布。重庆商品房竣工总面积稳步增长,2008年达2,367.94万平方米,其中“一小时经济圈”占83.26%,比以往有大幅度下降。近年来,“一小时经济圈”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仍占据主导地位;相对所占投资总额比例,“渝东北翼”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渝东南翼”所占比例波动较大,不利于本地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表2) (三)重庆商品房销售面积区域分布。2007年是重庆房地产业发展的巅峰时期,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552.92万平方米,其中“一小时经济圈”突破了3,000万平方米,占全市比例更是高达87.31%;“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总量都在不断上升,但所占比例依然较低。(表3) (四)重庆各区域商品房价格情况。2008年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商品房均价为3,046.19元/平方米,远高于“渝东北翼”1,596.97元/平方米及“渝东南翼”1,784.55元/平方米,“一圈”的均价约为“两翼”的两倍,见图1,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图1) 三、重庆各区域人均房地产资源占有量对比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重庆房地产市场的三个区域在2006~2008年人均投资额、人均竣工面积及人均销售面积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人均投资额方面,“一小时经济圈”分别为“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的4.73倍及4.74倍,表现出极其显著的非均衡性;在人均竣工面积方面,“一小时经济圈”分别为“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的1.86倍及2.28倍,相对投资方面略有好转,但非均衡情况仍相当严重;在人均销售面积方面,“一小时经济圈”分别为“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的1.69倍及2.54倍,即在需求端“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与“一小时经济圈”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图2) (一)空间分布非均衡性原因分析。重庆房地产市场在“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翼”及“渝东南翼”三个区域表现出的严重非均衡性,主要是因为三个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差甚远,在人均收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2008年重庆GDP总量为5,096.7亿元,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的GDP分别为3,959.3亿元、857亿元和280.4亿元,在全市所占的比重为77.7%、16.8%和5.5%。而同期三个经济区域的人口分别占全市人口的56.1%、33.2%、10.7%。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08年三个经济区域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382.3亿元、48.3亿元和23.5亿元,在全市所占比重分别为84.2%、10.6%和5.2%。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一圈”经济实力最强,渝东北翼次之,渝东南翼较弱。 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由于取得资料的局限和时间关系,本文以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代替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2008年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28,181元、22,323元和23,536元,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26.2%和19.7%。同期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5,183元、3,639元和3,242元,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42.4%和59.9%。2008年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1,639.9亿元、311.8亿元和112.4亿元,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5.2倍和14.6倍。同期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分别是3,010.2亿元、792.5亿元和1,817.9亿元,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270%和65.6%。无论是消费还是积累,一小时经济圈均高于两翼。 重庆市是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结构特征非常突出的直辖市,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造成房地产市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我们要正视差距的存在,但不可让差距拉得过大,因为房地产市场差距不理性地扩大会造成社会不稳定,特别是渝东南地区是少数民族集聚区,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对“两翼”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扶植。 (二)调整对策 1、实施“强者更强、弱者变强”的差异化发展模式。针对二元结构非常突出的重庆,要想三个区域的房地产市场共同全面发展,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我们认为“一小时经济圈”的加快发展,“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发挥后发优势,后来居上,实施“强者更强,弱者变强”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是重庆缩小房地产地区差异的较好选择。 2、加强“两翼”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吸引投资的主要因素,在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一圈”和“两翼”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加强“两翼”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房地产投资、缩短差距的重要手段。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植力度。对“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尤其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域,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这些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出台一些扶植性的区域倾斜政策促进这些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比如在税收上相对于“一圈”给予部分减免。 4、在“两翼”加强政府服务性建设。相对“一圈”中政府在房地产开发中的服务理念,“两翼”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不仅要突出政府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服务性。同时,这也是吸引投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两翼”地区应及时更新理念,突出政府在房地产开发中的服务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房地产企业营销沟通渠道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目前重庆房地产企业营销沟通的现状,深入了解到目前房地产企业在营销沟通渠道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的营销沟通渠道模型。同时,作者还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和功能。这一新型的营销沟通渠道模型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从外而内地开展营销工作。站在消费者角度去展开营销,从而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营销;沟通渠道 一、房地产企业营销沟通渠道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笔者以重庆市部分房地产企业为样本点开展了一次关于房地产企业内部营销沟通渠道的调查,关于企业内部营销沟通渠道的调查结果如下: 1.被调查者所在公司各个部门的作业流程 目前大部分公司采用的开发作业流程是流水线式的或者没有具体的流程规划。流水线式的作业流程虽然符合整个房地产开发的程序,但是营销策划没有从一开始就贯穿进来,从而没有发挥营销应有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重庆房地产企业在营销理念上认识不准,房地产开发还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 2.被调查者所在公司各部门之间的主要沟通渠道 沟通方式当然也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统计表明,大部分公司都有例会、例会会议纪要、电话沟通等方式。但不可忽视的是,有一定比例的公司以由合作单位代为转达的方式进行沟通的,这种间接的沟通方式既影响沟通的效果又影响沟通的效率。 3.被调查者所在公司各部门会议由谁确定? 会议是一种很重要的沟通方式,那么由谁来决定是否开会也很重要。由老板来决定是否开会、何时开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并非所有的老板都对公司有一个客观和全面的了解,所以这种方式不一定能够产生好的效果。统计表明,还有较大比例的公司是经过各部门申请后,由总经办审阅后组织,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手续过于繁琐,一些急于马上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因此而错过了时机。 4.被调查者所在公司例会制度的构成 从被调查公司的例会制度构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公司都有管理层例会制度,而设置相关部门例会制度的公司则相对较少,因此各相关部门缺少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 统计表明,被调查公司在例会频率上有较大的差异,还有较大比例(20%)的公司例会不固定。这说明重庆的房地产企业在例会制度上还不太规范,还有待改进。 二、重庆房地产企业内部营销沟通渠道研究 笔者基于前期的调查研究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提出如下营销沟通渠道模型(见图1)。 针对目前房地产企业内部营销沟通渠道的弊端,本模型充分重视了营销部门在信息收集和沟通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营销部门和其他各部门的双向沟通,以及营销部门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型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它强调的是与潜在消费者沟通的本质意义上展开营销活动,并且实行由外而内的决策过程,即企业是基于消费者的需要而做出决策,而不是基于企业自身做出决策,然后让消费来接受。该模型有如下几个特色: (1)相对于传统的房地产企业沟通而言,该沟通模型确立了营销部的中心地位,强调了营销沟通对企业决策部门的重要性。 (2)该模型也特别强调了营销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如市场调研部、人事部、财务部等部门的沟通,将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作为企业决策的依据。营销部门可以通过其与人事部门的沟通,提出他们对营销人员的要求;通过与市场调研部的沟通,了解当前消费者最感兴趣的户型、房屋单价、总价,以及他们对小区配套及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与财务部的沟通,可以促使他们对营销活动策划的经费提供支持;通过与工程部的联系,促进他们加快工程进度,强化工程质量,以便按质按时交房;通过与成本控制部的沟通,制定出一个既能让消费者接受又可以让企业最大程度地赢利的房价;等等。 (3)在这一过程中,营销部不仅起到了项目信息收集的作用,还承担着项目信息处理和反馈工作,更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起到了信息交流和协调的作用。 (4)要达到以上目的,离不开决策系统的支持,也即项目决策部门必须赋予营销部门足够的权利,同时,还需要公关部门的支持。当然,为了防止营销部门权力过大,企业也可以专门设置一个营销监测体系,对营销部门的活动进行监督和考核。 三、营销沟通渠道的功能 1.为房地产企业内部营销沟通建立体制保障 如前所述,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内部营销沟通不善的原因在于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营销部门处于和其他部门平行的地位,而不是处于一个统领的地位,这种组织结构不利于营销部门有效地和其他部门实行沟通。作者通过研究这种新型的房地产企业内部营销沟通渠道研究,试图改变目前房地产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弊端,从组织结构上赋予营销部门以权力,那么营销部门在和非营销部门进行沟通便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可以改变营销部门名不符实的尴尬地位。 2.促进营销部门与非营销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由于传统的营销管理系统使得营销部门和非营销部门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营销部门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消费者需求的调查和信息的采集上,并且是从一开始就介入了项目的运作(也即全过程营销),但由于营销部门和非营销部门的沟通障碍,无法把营销部门的良好构思和营销理念传达给非营销部门,从而无法真正发挥营销的作用。 3.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持久沟通 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顾客群。这需要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持久和双向的联系,不间断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让消费者一直保持对企业的关注和兴趣,成为企业产品的潜在购买者。而这一模型能够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通过营销部门传达给企业内其他部门,如设计部、工程部、财务部、销售部等等,让这些部门及时并且准确地掌握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并把这种需求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工程质量、资金支配以及销售策略等方面,不断地对产品进行改进,这样生产出来的房地产产品才会是适销对路的。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市住宅类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房地产业对其他很多相关行业有着带动作用而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合理评估对于国民经济运行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传统的影响住宅类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中选出对重庆住宅类房地产价格影响较大的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其中的建筑因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为重庆市住宅类房地产动态评估打下基础。 [关键词]重庆;住宅类房地产;影响因素 1 引 言 房地产指土地、土地上的定着物以及诸如水和矿藏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与土地所有权有关的所有权或利益。住宅类房地产天然与所附着的土地、土地周围的相关状况有着联系。不同状况的房地产价格千差万别,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如何量化?国外学者使用房地产价格的享用模型,将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代入相关线性回归模型中进行度量;国内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度量主要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体系着手,运用市场比较法进行修正评估。 2 重庆市住宅类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体系 2.1 因素体系的构建 张所地等人在城镇土地的定级估价当中,在将古交市土地划分为50个匀质用地单元后,通过可直接测算的子因子分数数据,测算出商服繁华度、基础设施完善度、交通条件、环境条件、自然条件、资源开采影响度、人口密度这7个影响地价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宗房地产价格的评估。戚晓曜使用模糊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房地产评估,在评估中,他主要考虑以下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有关财税政策、国家经济结构、世界金融宏观形势、所处地段、设施与设备、交通状况、周边环境、建筑结构、室内装修、工程质量、朝向、楼层。郭庆军等人在房地产估价中考虑这些因素: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交通条件和行政条件。王秀丽、骆汉宾在运用市场比较法分析房地产价格时考虑住宅类房地产的主要特征因素有:地段等级、交通便捷度、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建筑结构与质量、建筑物设施设备、成新、装修与朝向。 将重庆市住宅类房地产影响因素体系分为8个大类:建筑因素、区位因素、人文因素、环境因素、自然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预期因素。 2.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数据处理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再结合实际调查数据便可以得到重庆市住宅房地产建筑因素的指标状况。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市解决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的主要做法 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土房管部门的一大难题,一方面是合法购房老百姓日益强烈的办证合理需求,另一方面是根源于开发建设各环节的不规范带来的无法办证情况。究其原因,既有开发主体行为的不规范,又有行政监管不到位和管理制度设计缺陷,也有部分购房群众维权意识不足的问题。我市于2002-2003年集中开展了解决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的工作,其后采取“一事一报、一事一议”方式协调解决权证遗留问题。目前,累计解决了近700万平方米土地和1500万平方米住房的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化解了多年积累的突出矛盾, 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一、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合力推进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的处理 重庆市委、市政府对解决“两证”遗留问题高度重视,2002年10月16日,时任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解决“两证”(“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土地使用证”)遗留问题,并随即成立了解决“两证”遗留问题申办工作临时办公室。事后,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在对全市无法办理房地产权证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分类的基础上,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确立了处理“两证”遗留问题的原则、方式和措施。涉及主城区的,由所属各区分局和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中心具体办理;远郊区县的,由所属各区县国土房管部门具体办理。 (一)处理原则 1.尊重事实,特事特办原则。已竣工出售但存在产权遗留问题的房屋,其客体违法性是肯定的。但其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应在建筑合法、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采取补救措施,尽量使其合法化。在解决房地产遗留问题时,国土房管、建设、规划、消防等部门要采取“特事特办,联合会审”的原则处理,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加强协调和配合。 2.规费征缴与办证分离原则。对拖欠土地出让金和各种规费的开发建设单位,由各部门督促其限期缴清,逾期不缴的,按照规定处理。同时,实行规费征缴与办证分离的原则,对目前确无能力缴纳的,可采取挂账方式,并制订缴款计划,在保留追缴权的同时,各部门立即完善相应手续,国土房管部门为购房人办理房地产权证。 (二)处理方式 1.政府发文,社会公告,集中申请的启动模式。市政府以渝府发[2002〕82号文正式全面启动清理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工作,并在《重庆日报》、《重庆晨报》上《关于加快申报主城区〈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工作的通告》。 2.明确分工、划清职责、部门联动的办理模式。对属于申办范围内规划手续不齐备的房屋,由规划部门负责就其是否占规划道路、公共绿地、重要市政设施用地,是否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等情况提出审查意见;对属于申办范围内建设手续不齐备的房屋,由建设部门及所属部门组织质量检验,对不影响住用安全的房屋及时补办质检验证和备案手续;国土房管部门对属申办范围内的土地房屋,及时审批确权发证。 (三) 处理措施 1.对房屋已竣工群众已入住但未通过规划、建设、消防等部门综合验收致使房屋未办理初始登记的,采取规划、建设、消防、国土房管部门联合会审,国土房管部门依据联合审批表上的审查意见颁发房地产权证。 2.对无开发建设单位申办房屋初始登记的无主项目,依法代为申请。若前期资料齐全,则采取由房屋买受人书面委托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或推荐业主代表,或委托中介公司,集中该项目房屋买卖合同,缴款凭证、房屋买受人身份证明、委托书等资料,填写登记申请书,向房屋所在地登记机构申请办理房地产权证;若前期资料不齐,则由房地产开发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相关部门,直接对竣工项目进行质检会审,对不影响住用安全的,经联合审批后办理房地产权证。 3.对开发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或联建单位存在纠纷,纠纷一方不提供相关资料影响验收及办理房地产权证的,由建设部门直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质检会审,规划部门负责提供相关资料,国土房管部门凭会审的质检备案材料和相关手续对已售房屋部分办理房地产权证;对未售部分由建设部门提请有权机关暂停其销售、抵押登记,待纠纷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后,恢复办理相关手续。 4.对未办理合同备案登记导致的一房多卖,已售房屋被抵押或查封冻结的,房屋买受人应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按法院生效的司法文书,由权利人申请办理房地产权证;对房屋已被抵押,但未被查封冻结的,房屋买受人可与建设单位、抵押权人协商,采取用其他资产置换抵押方式,或由抵押权人书面同意解除抵押后,由实际购房人申请办理房地产权证。 5.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或已批准列入破产计划企业的房屋历史遗留问题,如1989年7月13日前确因生产、居住需要修建的生产、办公、业务用房、职工宿舍等永久性建筑,虽未办理用地、规划、质检等建房手续,但不影响市容、交通、消防,也不影响邻里通风、采光、进出道路的,由房屋安全鉴定部门出具住用安全证明的方式办理,国土房管部门据此颁发房地产权证。 6.对开发建设单位拖欠土地出让金和规费的处理,采取规费征缴和办证分离的原则,对一次性缴清欠交的土地出让金和各种规费确有困难的,开发建设单位向各征收部门申请,制定缴款计划,经审批同意后,准予挂账,完善相关手续后先行办理房地产权证。 二、主要做法 一是统一思想,上下联动,狠抓落实。从市到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是解决房地产遗留问题的根本。在各级部门认识统一下,市区上下联动,形成高效工作机制,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手段,切实推动了清理工作。 二是部门配合,各方协调,协同办理。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的处理涉及开发建设前期各部门,通过与规划、建设部门共同制定《关于解决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遗留问题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和会审程序,以及部门间协同工作等。同时,针对一房多卖、房地产标的上涉及多个权利人的案件,先后主动与金融部门协调83次、三级法院协调25次,得到了金融部门和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市高院出台了渝高法[2002]218号、渝高法[2003]48号文件,有力指导各基层法院审理工作,对涉及房地产权证遗留案件实行快立案、快审理、快执行,优先实现房屋买受人物权。 三是情况清晰,政策到位,分类办理。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由来已久,在全面启动清理整顿工作前,通过摸清底数、明确情况、清晰思路,有针对性地分类制定政策,以不违反法律法规为原则,以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为最终目的,从实际出发,灵活制定政策,合情合理合法处理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 四是制度健全,责任落实,措施有力。解决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工作由我局牵头办理,组织市级各部门和各区政府、部门,以及法院、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联合办理。在处理过程中,市区都做到有分管领导负责,有工作人员经办,有场地办公,有责任机制,有进度管理,有疑难杂症分析制度,有阶段工作总结汇报,强有力地推进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三、登记效力 房地产遗留问题的集中清理,快捷有效化解了大量积压的社会矛盾,维护了成千上万户老百姓的合法利益,但是由于在办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执行程序和收取要件的非常规性,社会舆论对此种办理方式是否会引发诉讼,是否会得到法律支持存有疑虑。 为此,我局积极主动与三级人民法院协调座谈反映,经双方达成共识,2007年6月,我局出台的《关于房地产登记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渝国土房管发[2007]404号)中对此种特殊方式办理的登记效力问题予以确认;2007年9月,市高院出台《在审判工作中适用〈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房地产登记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所涉及相关问题处置意见的通知》(渝高法[2007]214号),明确指出此种方式是采取的特殊措施,对以此提出的行政诉讼案件,可根据案件情况裁定驳回起诉或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四、下步工作思路 我市于2002-2003年集中开展解决“两证”遗留问题的阶段性工作结束后,按照市政府的工作安排,此后有关“两证”的处理问题,由国土房管部门牵头,会同规划、建设、消防等部门参照渝府发[2002]82号文件精神,采取“一事一报、一事一议”的方式协调处理。近十年来,通过各方各部门共同努力,我市解决房地产权证遗留问题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维护了老百姓的合法权益,获得来自社会认可。但自2007年起又不断有购房人(被拆迁安置人)及企事业单位通过信访、市长信箱、网络媒体等方式反映办不了房地产权证。尤其是《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颁布以来,社会各界对物权的保护意识增强,反映尤为强烈。为此,我们拟定下步工作思路。 一是建立健全“黑名单”管制制度。对违反相关规定、不履行合同约定或承诺的开发企业建立“黑名单”管制制度,用强制手段强化惩处效果。国土房管、建设、规划、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对违反相关规定、不履行合同约定或承诺的开发企业建立黑名单,并在主流媒体上予以公示;同时,各部门按各自职责禁止其再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 二是启动问责制度。对辖区内出现重大违规建设行为,或因职能部门督促不力导致的建设项目完工6个月后仍未提交验收备案、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等重大后果的,应对当地区县政府(管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启动行政问责。 三是建立新建房屋权属登记追踪催办曝光机制。国土房管部门对新建商品房开发项目加强跟踪监管,对竣工交房具备初始登记条件或已办理初始登记的项目,通过催告程序督促开发企业及时履行申请办证义务。对催告后无正当理由仍不履行的,由登记机构在公开媒体上予以披露。 重庆房地产论文:宏观调控下重庆房地产企业的营销策略设计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对GDP的贡献巨大。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能够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具有促进房地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作用。相反,房地产市场失灵、过度泡沫的聚集将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危害到社会的民生问题。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外部公共性、垄断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市场失灵”,这就使得房地产的市场机制大打折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纠正,引导其健康、合理、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宏观调控背景概述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针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房价涨幅过快过大、楼市泡沫日趋膨胀,国家就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2006年更是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出台频繁的一年,有国六条、国六条细则、征收二手房交易所得税、限制外资进入、银行信贷紧缩等政策。但这些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强,房价也没能有效地抑制。 直到2007年,面对持续的房地产价格上涨,政府又频繁的出台调控政策,尤其是“9·27”新政的出台,使得遏止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缰绳愈收愈紧。2007年底至2008年初,在前期紧缩性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逐渐产生作用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终于开始冷却。不料,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愈发广泛和深入。与此同时,百年不遇的“5.12”汶川大地震又令全国楼市雪上加霜,国内房地产业迅速进入了深度低迷期,绝大多数房企面临严峻的形势,尤其是资金链极度紧张的困境。为了抵御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巨大冲击,国家又采取4万亿财政投资、降低利率等宏观调控措施来带动经济的正常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此时也受到扶持。 金融危机后,在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的支持下,房地产也异常活跃,由之而带来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2009年以来,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200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二套房贷首付不能低于40%,贷款利率严格按照风险定价。2010年,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以及上住房贷款;对有违法违规记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暂停其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新购置土地,各商业银行停止对其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和贷款展期。2011年初,万众瞩目的房产税在重庆和上海进行试点,标志着房产税的正式出台。近期,各住宅价格涨幅较大的城市纷纷出台限购令和限贷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还在步步加大。相对以往对房地产市场不痛不痒的调控而言,此次调控被称为是史上最严厉的一次调控。尤其是限购令以及银行信贷的收紧对开发商而言更是致命的一击。在政府持续不断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下,大多数城市的房价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下降,房地产调控效果逐步显现。 二、重庆市各主城区11年上半年销售数据统计 在调控持续加紧的情况下,开发商的资金链越发的收紧,消费者的观望情绪也异常高涨。在政策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开发商都将采取什么策略来度过房地产市场周期的低迷期呢?下面就重庆市主城区的情况做个简单的介绍分析。 首先来看看主城各区在2011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同时和2010年上半年作个比较。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2011年上半年相对2010年而言,主城区的成交面积明显下降了,但成交均价去上升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宏观调控的周期想吻合,出现了第一阶段量缩价升的现象,也相应的反映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心。面对此次严厉的政策调控,重庆主城区的开发商都采取了哪些营销策略来平稳的使自己度过这个房地产市场寒冬呢? 三、重庆主城区在宏观调控政策下主要采取的营销策略 下面对重庆主城区主要采取的营销策略归纳如下: 1、打折促销 在2011年岁末之时,重庆楼市的促销大战再次被推向高潮。金科地产打出了“来噻!2012”的广告语,一次性推出旗下包括金科世界城、金科华岩万人广场蚂蚁SOHO、金科廊桥水乡、金科公园王府、金科太阳海岸、金科10年城6大楼盘,工2012套房源全部纳入“清仓”,加入到年底促销战的行列,之前重庆保利地产也推出贺岁特惠房源,最高优惠达56万。 2、老带新政策 该策略即开发商向已购买或已订房源的客户承诺如果成功介绍一个新客户将给予老客户相应的费用补助。多介绍成交,费用将累计补助。如茶园新区银翔翡翠谷项目的老带新政策就是老客户若成功介绍一位新客户,老客户将获赠一年所购房屋的物业管理费,多介绍成交,多免物管费。 3、品牌推广策略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的情况下,“现金才是王道”的道理,使得大多数开发商都开始陆续的打出降价优惠的旗帜。这种现象,使得消费者的观望情绪甚浓。因此为了让项目在众多楼盘中脱颖而出,开发商更多的应该注重将项目与自身品牌联系起来,让品牌深入人心。毕竟买房就是买感觉,感觉酝酿出来了,房子自然就卖出去了。 4、特价房策略 如协信阿卡迪亚君临天悦项目在2011年11月末推18套特价房,面积大小54-65平米,总价36-59万,即可入住两室现房。 5、团购优惠 如渝北区鲁能星城项目为庆祝两江新区成立一周年,特以特惠价格回报全城,12街区限量清盘特价房源,套内最高价仅7915元/平米!(楼盘均价9500元/平米当时)套内面积为98-106平米,物业费为1.60元/平米.月,5街区园上98-106平米,团购优惠可达8万元。 6、办理VIP卡 如雅居乐国际花园雅郡将于12月11日加推20楼高层房源,户型区间83-113平米,目前正在办理VIP卡,缴1万开盘可享10万优惠再92折优惠。 四、重庆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的发展趋势 此次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房地产市场行为,使整个行业更透明化,减少了盲目追求暴利的投资行为,使得今后的房地产市场将更多的转向理性消费。因此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应该更多的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转化为有效的购买行为。基于此,对重庆房地产企业在以后的营销策略中,应注重一下几个方面。 1、品牌战略 开发商应该转变观念,不能总是以产品为主的自我观念,而是以保证购房者满意及广大业主的长期利益为产品的诉求点,同时以客户需求和感受为导向的营销观念,真正把品牌战略落实到营销中去。将产品与品牌贯穿起来,使产品更深入人心。 2、注重项目前期策划 其中对市场调研的深度以及客户群体的分析及产品的定位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情况。同时要注重策划的科学性,使之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需要对广告效果进行跟踪及监控,还有就是形成营销策划效果的后评估机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可能成就成功。而房地产前期策划就相当于坚实的基础,只有把它做好了,才能更好的促进产品的销售。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房地产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重庆房地产业为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已成为重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产业之一。受2011年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重庆的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重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对重庆房地产的商品房和二手房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开发商和市政府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重庆 房地产 发展现状 前景分析 前言 重庆房地产业为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产业之一。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为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12年第一季度主城区成交面积382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9万平方米。成交量的明显回升主要来自于刚性需求的集中爆发。高端物业成交缩水、土地价格明显回落、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撑楼市的快速回暖,资金面也尚未有根本改善,重庆楼市回暖缺乏长期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一、重庆房地产发展现状 中国房地产行业目前正逐步进入行业洗牌与结构调整阶段,即将面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调整。2011年以来,当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紧缩调控政策与抑制通胀为核心的宏观政策紧缩环境相叠加,当加息、信贷控制与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相叠加,当针对开发商供给端的抑制与针对购房者需求端的抑制相叠加、当市场化间接调控手段与行政化限购令直接干预措施相叠加,房地产开发企业正在面临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以来最为严厉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中国房地产行业目前正逐步进入行业洗牌与结构调整阶段,即将面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调整。 自2010年国务院下发的“新国八条”开始,房产税,差别信贷利率,地方房价调控目标等一系列的政策调控在第一季度相继出台重庆市开发市场在持续以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基调的环境中运行,总体呈现出建设投资于市场销售双双回落的态势。 第一季度成交量的回升主要基于以下理由。宏观调控在“两会”之后显现出明确的延续性与稳定性,虽然这对房地产企业是一个利空消息,但是购房者在经历了长期的宏观调控之后发现只是成交量下降而价格相对稳定或小幅下降,这样,相对明朗的政策环境使得潜在目标购房者的观望情绪减弱,因此促进成交量一定上涨;另一方面,虽然整体调控依然严厉,但是局部有所微调,例如首套房贷款利率的回归甚至下调,使得刚性需求购房者在经过长期的观望后开始涌入市场。 成交均价从2011年开始,出现因成交结构变化而导致价格的紊乱波动,没有明显规律,这种走势与2008年类似,但有本质上的区别。2009年房地产从第二季度开始成交增量,然后进入一个上升期,这与当时的“四万亿”经济计划与宽松的货币与信贷政策密切联系,而现在的宏观政策对房地产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在目前的情况下,政策是影响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虽然都是长时期地压制需求集中爆发,但这次爆发的持久性会大打折扣。 1、开发投资增速方面 2012年1至5月重庆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238.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6%。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52.45亿元,增长40.6%;办公楼完成投资4.52亿元,增长11%;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21.15亿元,增长3.2%。 2、新开工面积较快增长,经济适用房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2012年1至5月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333.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1%。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101.4万平方米,增长28.8%,办公楼新开工面积30.49万平方米,增长43.7%;商业营业房开工面积117.15万平方米,增长17.2%。前5个月,全市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522.76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面积87.81万平方米,增长98.7%,已成为推动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3、商品房销售市场有止跌回升的趋势 2012年5月重庆楼市供应量开始下降,本月主城区新开盘项目(含组团)60个,推出房源8844套,总供应体量约为84万㎡。供应量比4月减少约20万㎡,供应套数减少2783套;同比去年5月,新增供应量下降8.7%。本月低密度物业的供应比例略增,占总供应的三成多。从需求上看,5月成交量和成交价格与4月比没有太大变化,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属量涨价跌。5月商品房成交约19499套,成交面积约177.01万平方米,成交套数比4月增加600套左右,成交面积则下降1.23%。与去年5月相比,商品房成交量却有超过50%的增幅。商品房成交金额达到120.95亿元,成交均价为6833元/平方米,比4月上涨了160元/平方米。尽管本月商品房成交均价已是2012年最高,但与去年5月相比,价格却有7.3%的降幅。 4、购房者信心指数开始上升 每一个季度世联地产都会联合多家媒体一次购房者信心指数研究报告。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购房者信心总体指数为106.6点,在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后首度止跌回升,创下自2010年二季度以来的新高。在信心指数的四个分项指数中,购房者对于现状的满意度在消费环境、购买力和供应水平三个指标上,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消费环境指数上升6.3个点,达到104.7点;购买力指数上升3.3个点,为104.2点;供应水平指数上升4.4个点,为103.2点;在预期信心方面,四个分项指数全线上涨,其中供应指数上涨最多,为108.8点,环比增长7.0个点。 二、未来重庆房地产的前景分析 1、国家房地产政策方面 从今年国内外的宏观经济情况看,国家不会出台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各地方政府会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放松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以确保本地经济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滑坡。 2、重庆的房地产市场的自身情况 近年重庆房地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重庆市政府有一套清晰科学的城市建设整体发展思路。这套思路起点高、可操作性强,如重庆八小时工程、主城半小时工程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去年外环高速公路纳入年票收费,把城市各个部分拉得更近。同时,房地产土地市场实施招标、拍卖、挂牌,避免了暗箱操作,给房地产商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政府为抑制房地产泡沫现象的产生,推出了诸多市场监管措施,使市场不稳定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正是由于政府宏观政策的正确,才出现了政府、开发商、消费者“多赢”的局面。政府土地收益提高了,有更多的财力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准;开发商得到了便利的交通环境,促进了楼盘的销售;而消费者能以较实惠的房价买到满意的住房。 3、经济大环境方面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比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企业亏损面加大,经营困难,保就业和稳定局势将会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因此,保经济和保就业都包括了保房地产。金融机构放松银根和增加流动性将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金融调整政策给开发商和购房者都带来实际的利好。金融机构的政策调整一方面改善了开发商的资金状况,另一方面也给购房者提供了数量更多的按揭贷款,从而达到刺激房市的目的。 4、房地产商方面 过去的两年,房地产商减少了购地,放慢了开发建设的速度,使得房地产市场没有出现大量的房地产企业倒闭和房价大幅下降抛售的情况。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松动,房地产商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因此,房地产市场上不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价潮。 5、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 由于保障性住房在资金投入、建设速度、投入使用数量以及管理分配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人们对于保障房的预期期望值下降,特别是公租房遭到了人们的普遍冷遇。 6、购房者心理方面 2010年以来,出于对房地产市场普遍的房价下降的心理预期,积聚了大量的刚性需求购房者。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相当多的刚性需求购房者会选择入市,从而带动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走出低谷。 三、结论 伴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将会面对着更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面对这一局面,只有经过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仅仅依靠在重庆经济的推动以及开发商的共同努力,重庆房地产业才会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重庆房地产论文:重庆市房地产泡沫度研究 [摘 要]近年来,关于重庆房地产业存在泡沫的呼声愈来愈高。究竟重庆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重庆市2005年~2010年房地产业数据,测度重庆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并就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 房地产业 泡沫度 一、引言 1998年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非常繁荣,房价一路攀升。2003左右,国内“房地产泡沫”的呼声日高,“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否存在”之争成为一时焦点。多数人认为,中国存在房地产泡沫,政府应采取调控措施,避免走上日本经济衰退的老路。 2011年7月,在国家严厉的调控措施下,全国房价终于停止了快速增长,公众对房价上涨的预期终于结束了。但这一轮调控会不会引起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重庆市这样相对低价位的市场是否存在泡沫?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国内外关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研究非常多,大多集中于泡沫成因与测度研究,研究方法集中于定性说明和定量测度。但分析重庆市房地产泡沫度的文献相对较少。蒲勇健等(2006)、闫妍(2006)等在分析全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时,将重庆市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均研究2005年以前的房地产市场情况。近几年房价快速攀升后,重庆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泡沫是否严重等均未有学者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选择重庆市2005年~2010年的数据作为分析模板,测度重庆房地产市场泡沫度,并就测度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目前,房地产市场泡沫测度主要集中统计检验法、指标指示法、理论价格法。 基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条件,国内研究大多选取指标指示法进行房地产市场泡沫度的计算和分析。指标指示法分为:“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 单一指标法是“指运用房地产泡沫测度的单个指标的实际值与测定的标准值之间的对比来判断房地产是否存在或者泡沫大小程度的一种测度方法”。 综合指数法是一种常用的指数合成方法,第一步是确定各单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第二步是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单位量上的不同,即用各项指标的实际值与其标准值相比得到同度量指标;第三步赋予权重值;第四步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出综合指数值。当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100%时,表明房地产市场中开始出现房地产泡沫,系数值越大,房地产泡沫的程度越严重。 在上式中,B表示应用指数合成方法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数值,Fi表示某单项指数的实际值,Ci表示某单项指数的临界值,ωi表示各单项指数权重,n表示指数合成中所涉及的指数个数。 本文基于重庆市的现状,参照李维哲,曲波的指标分类,选取消费状况类指标房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和房价收入比,以及金融类指标房地产贷款增长率与贷款总额增长率比值三个指标来分别测度重庆市房地产市场泡沫,并运用综合指数法测度综合泡沫度。 三、实证分析 1.单项指标分析 (1)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 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能反映房地产泡沫的扩张程度,是测量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动态指标,用来监测房地产经济泡沫化趋势,指标值越大,房地产泡沫的程度就越大。大部分学者认为当房价上涨幅度是GDP增幅的2倍以上时,房价很不正常,孕育着泡沫。 由表2分析结果可知,2005年到2010年重庆市房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都小于临界值2,即重庆市房价正常,未孕育泡沫。 (2)房价收入比 房价收入比是房地产价格与居民平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反映了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比值越高,支付能力就越低。根据美国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比较合理。考虑到我国居民收入中隐性收入比较高的情况,本文认为我国的房价收入比的临界点定为6.0比较合适。 由表2分析结果可知,重庆市的房价收入比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2005年~2009年的数据显示,重庆市的房价收入比小于国际临界值6,即房价在居民收入能承受的范围内,不存在泡沫。2010年房价收入比第一次超过了临界值6,在重庆市房地产市场继续升温,而人均收入水平没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孕育着泡沫。 (3)房地产企业贷款增长率/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长率 房地产贷款增长率如果明显高于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长率,则说明银行信贷资金高度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在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开发商的投机活动便有了可乘之机。同时,个人住房信贷的大幅增加,也会放大购买者的投机需求。其比率愈接近于1,则泡沫程度愈低;愈偏离1,则说明泡沫程度愈大。 表3 重庆市2005年~2010年房地产企业贷款增长率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长率的比值 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通过表3分析可知,除2008年为-0.123外,其他年份该比率均大于1。2008年数据出现异常,与当时金融危机有一定关系。整体经济下滑萧条,房地产行业整体发展势头减弱,表现为贷款量有所下降。其他年份均大于1,尤其是2007年和2010年该比率已明显超过2,大大高于1,存在严重泡沫。2007年重庆市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看好,开发企业获取贷款容易度提高。且2007年重庆市房价已呈现为快速增长势头,居民选择在房价进一步上涨前买房,也从一定比例上增加了房企的贷款。2010年重庆市两江新区挂牌成立,良好的市场氛围为房企发展提供了外部支持,房企贷款额高涨。银行贷款过度集中于房地产市场,为从事投机活动提供方便,从而导致重庆市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 2.综合指数分析 通过计算上文三种指数的标准值,并根据指数合成法的公式(*)计算,得到综合泡沫度指数。本文将各个指数的权重赋为三分之一,得出重庆市房地产泡沫综合指数如右表4所示。 由表4分析可知,重庆市2006年、2007年、2010年房地产泡沫综合指数大于1,存在一定的泡沫。2008年、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房地产泡沫综合指数小于1,基本不存在泡沫。 四、对策建议 重庆市2007年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房地产市场也随着高速发展,房价飞升,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的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都受到了重创,房地产市场也受到影响,房价上涨速度下降,泡沫也随之基本消除。2009年开始,经济开始复苏,房地产市场也恢复其快速发展势头,尤其是2010年发展更是如火如荼,房地产泡沫再次明显。 本文基于重庆市房地产市场目前发展势头迅猛,泡沫日益明显的背景,对降低房地产市场泡沫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公租房等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 公租房,是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重庆市公租房建设发展势头迅猛,大量的公租房建设有利于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减少了部分对商品房的刚性需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需求过快增长而导致的房价上涨趋势。 2.进一步完善房产税等调控措施 重庆市是房产税征收的试点城市,通过对别墅等高档住房征收房产税,一定程度上使房屋失去作为投资品的属性,有效抑制大量投机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从而缓解大量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削弱因大量投机资本涌入而产生的房地产泡沫。 3.加强监管和风险预警,控制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 房地产抵押贷款不仅包括房屋购买者的按揭贷款,还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加强监管和风险预警,可以有效控制房地产市场资产流向,保障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正常运转。加强银行等的风险预警管理,控制贷款大规模集聚于房地产市场,也可达到消除泡沫产生的作用。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有助于寻找问题的根源,从根源上提高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水平。其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小康生活逐步实现,农村饮水问题开始从供水不足上升到用水安全的高度。由于农村水污染以及农村供水安全的分散性等等特点使得供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成本和难度不断增加。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资金多是由政府、省、市、地财政拨款和人民自主筹资来完成。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容易到位,但是由于农村人民的收入水平不高,乡村等基层地方政府又没有了农业税、“三提五统”等财政政策的支持,致使基层政府和人民筹资困难性比较大,从而造成了工程投资不足。毕竟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的地方多是我国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而农民承担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在人均800元以上,这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并且这还只是工程基本建设的投资费用,并不包括到每户的管道费用和室内饮水设施铺设费用,当然后期的维护费用更是无从谈起。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自然是步履维艰、难以快速开展。 1.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般重建设、轻管理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的绝大部分省市都已经建立了饮水安全服务设施,但是其后期的运营效果却并不理想,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从而使服务设施的设备老化严重、损坏迅速,从而失去了其最初建设的美好目的,也给政府资金和人民的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比如说鲁西南某个农村的自来水净化供水工程在投入使用2~3a的时间内,家家户户的自来水就断流了,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后期的维护管理机制跟不上,使得毛病越积越多,从而在短时间内毁坏殆尽。 1.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入不敷出,难以有效的运转 在已经修建完毕的饮水安全工程设施中,不少采取集中供水的安全工程,由于其本身的性质是一种公益事业,不能采取市场化和竞争化的发展模式。所以在经营的过程中多是依赖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运营。由于农村安全供水与城市相比存在着管道线路长、用户比较分散以及后期维修管理困难等等原因的存在,再加上安全供水工程又不能收取相应的维修费和附加费并且还需要自负盈亏,所以说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服务设施多存在着盈利微薄或者是入不敷出、难以科学运转的困难。这也是大部分工程丧失服务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1.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面临的其他问题 当前农村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需求的标准不断上升,使得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①水资源的不断污染问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初级经济发展,比如说资源开发、化工冶炼等等,再加上农村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的处理不当也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水资源污染不断加剧,使得原本经过简单安全处理就能成为安全用水资源的处理变的更为复杂。既需要增加工程建设成本又使建设技术复杂化; ②供水设备老化,更新换代不及时。设备老化是目前安全工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这需要从源头上延缓设备的老化速度以及过渡性的更换,保障工程的投资收益和居民的正常用水; 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技术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老龄化严重,整体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 2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加强性措施 通过对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与论述,有助于制定一些针对性的加强措施,以提高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水平,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2.1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对于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农村居民提高对饮水安全的认识,从而支持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这还将有助于解决农民自主筹资不积极、使用缴费不及时等一些不利于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吸引社会力量介入到工程建设的的活动中来,从而拓宽工程建设的融资渠道。具体的方式可以采取通过媒体宣传和相关部门的多方位宣传实施,宣传的内容应该从饮水安全的作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需要以及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等等多个方面系统的开展。通过提高全民意识和思想的途径来推动安全工程的建设。 2.2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投入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迫切性以及工程建设的综合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内建设成本正在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物价上涨导致管道、管材以及泵站等等工程建设成本呈现连年升高的现象,而在最初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并未对此作出充分的考虑。这就需要提高工程建设的单位成本标准和资金分配标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随着安全工程建设计划的不断深入,后期计划的实施成本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不断上涨的变化趋势,这也需要扩大投资,同时安全工程长期的维护工作和后期的管理工作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来付诸实施。这就要求重新评估和分配资金的使用和来源,从各大方面来提高工程的资金投入。 2.3安排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后的管理、维护资金 鉴于饮水安全工程后期维护管理难以及运营不顺畅的重大原因,需要安排专门的后期管理、维护资金,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采取预留款项和政府补贴、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方式。而这种方案的实施要有区别性的对待,毕竟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需要并不尽相同。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可以采取地方政府补贴为主、国家补贴为辅、人民适当缴纳费用的处理方式。而对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市就需要采取政府补贴为主、地方财政补贴为辅的处理方式。毕竟,在农民收入有限的地方,如果不能采取这些有效的措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将会无比艰难,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将面临资金匮乏的现象,从而根本难以切实有效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4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工程服务质量 加强监督管理首先要明确水利部门作为供水安全工程主要的负责部门,明确其责任实施责任制的管理,并且提供技术对各处工程设施进行统一管理。此外还应该加强社会监督力量的作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既要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又要加强对安全工程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监督。坚决杜绝破坏资源、破坏服务设施的现象发生, 从而确保安全工程正常、稳定、长期的为人民服务。 3结语 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本文就从以上3个大的方面进行系统地论述,具体的措施和方案还需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地条件和发展需要来综合性的制定。同时,希望有更多的相关人士参与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中来,为保障新农村的科学建设共同努力。 安全工程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也就是说,在系统中,人们的目的是使计算机及其他传感器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去尽量“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强迫人去“凑合”那些不很亲切的计算机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应用的领域 综合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笔者认为安全工程在以下方面可充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科学研究、实验及计算机模拟结果的真实化再现 安全科学的研究成果需要用直观的形式表示出来,使用技术与多媒体及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一种虚拟的真实环境,可以将孤单的研究公式、计算数值用完全真实的立体效果表示出来,并且文秘站版权所有人们可以交互式地控制这种表示结果,可以通过动态改变参数(这种改变不一定要由人输入数据,而可以由人操纵某种设备,如数据手套等进行近乎自然的交互方式)来观察计算结果。 安全性能设计 任何社会产品(也包括安全产品)都应该有其自身的安全性。而人们在产品未生产出前,是无法真实感受其安全性的,而技术可以预先为其提供一种虚拟的真实产品模型,让设计者和使用者在产品付诸生产之前就能亲身感受到该产品的安全性能,从而为设计者提供改进的依据。 救灾指挥决策 发生事故时,救灾指挥者一方面需要准确掌握事故现场的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事故可能的发展趋势,甚至有时需要进行远程指挥(如主要事故处理专家一时无法到达事故现场),这时可以应用技术与其它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此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来模拟未发生的事故,进行对人员的训练工作。 )日常安全教育与避灾训练 可以针对某些事故及一定区域建造事故模拟和训练的系统,让人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事故预防的教育及事故抢险人员的操作训练,从而提高人们对事故的感知度及抢险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战斗力。 安全工程虚拟现实系统结构 由于安全工程涉及范围广泛,所以对不同领域的安全工程系统的侧重面就可能有所不同。本文以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为例进行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合作,针对大空间建筑火灾的特点,建立了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这是国内目前安全领域所建立的唯一系统。建筑火灾的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模型的真实性;二是火灾模拟的真实性。本文论述的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模型、两个接口及一套外围设备,即:建筑物真实感三维立体模型系统;火灾烟气及火焰模型系统;三维模型运动及控制接口;外围设备与两个模型的接口;虚拟现实外围设备系统;使用者通过外围设备系统经由主计算机系统使用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鼠标、数据手套等操作设备,通过三维模型运动控制接口程序控制建筑物及火灾的运动。建筑物模型及火灾模型本身由专用三维处理程序建立,具有真实三维立体感。经过控制运动的两个模型,通过外围设备与模型接口程序,将结果显示输出到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显示器、立体眼睛等。操作者可以根据这一循环的结果,决定下一个循环的操作过程。从而经过不停地循环,达到真实模拟和实时控制的操作环境。 用户可以使用鼠标,控制人员在建筑物中漫游,例如:按动鼠标左键,然后移动鼠标可以沿各个方向运动;按动鼠标右键,左右移动鼠标,可以实现建筑物的左右旋转用上下光标键,可以上下移动建筑物。用户也可以使用数据手套拾取灭火器并对其进行开启操作,以实现灭火的操作;可以用大拇指按动模拟人对灭火器开关的操作,从而使人感觉到似乎是在真实地操作灭火器。而用户若通过立体眼睛观察时所得到的三维模型为具有极强的深度感的三维物体,即两个有前后距离的物体,看起来其间有一段真实的距离前边的物体似乎是在计算机屏幕外边。 系统软件支撑环境和硬件设备的选择 系统软件支撑环境选择是建立真实感模型及控制的关键。选择时,要考虑程序的使用范围。硬件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经济条件来决定。 模型的建立,可采用专用的软件系统,例如:×、等,然后再使用专用的转换软件转换到所使用的三维开发环境中;还可以直接用三维开发环境进行开发,例如:、×及虚拟现实专用软件开发系统等。本系统采用开发语言,调用三维立体图形接口建立模型。是公司开发的三维图形绘制接口,它可以运行在多种系统中,因而具有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 选择计算机主系统时,应考虑系统的运行速度、显示卡的性能等指标。专业的系统可以采用专用的工作站。本系统采用机系统,系统为Ⅱ,内存为,显示卡采用,显示内存为。所采用的输入设备应考虑人员操作的方便及功能的多样性。如果只要完成基本的漫游功能,则普通的鼠标即可完成。若需要人员对操作的物体如门、消防器材等有真实感知,则需配备数据手套等设备。本系统的输入设备选择了罗技鼠标及数据手套。选择输出设备时,需考虑应用者想达到的真实感程度,如只需普通的漫游,可以使用大屏幕即可,若想操作人员能够达到沉浸感,则需配备有立体眼镜及高性能立体显示头盔等外围设备。本系统使用普通的显示器及立体眼镜作为输出设备。文秘站版权所有 结论 笔者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应用的原理和技术路线。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虚拟现实系统能够真实再现客观环境,使人能充分沉浸由其年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中实现感知模拟的现实,因而对于安全工程中的培训、指挥以及性能设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体视化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将在模型及设备方面越来越能适应这些系统的要求。 安全工程可以在科学研究成果真实化再现、安全产品性能设计、事故救灾指挥、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多个方面应用系统。 安全工程应用技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文中所论述的建筑火灾系统可以为构建其他安全工程系统所借鉴。 安全工程系统可以采用高、中、低各种档次,所选择的硬件和软件也有所不同。初步研究时可以采用比较廉价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例如:硬件采用普通鼠标、普通立体眼镜;软件采用、×等免费开发程序等。 要达到真实模拟环境系统,如山川、河流、人、火焰、烟流、树木等高度复杂的自然体,还需要将技术与体视化等技术结合才能完成。 安全工程论文:谈独立学院安全工程的人才培养 一、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依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依托母体,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发展。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母体”学校河南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有明显的矿业特色,而作为独立学院的万方科技学院在参照母体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别化发展,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特色建设上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特色,在课内、课外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推进“文理融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就业、转岗和创业等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展“五项素质工程”,包括思想品德提升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写作与口才训练工程、身心素质工程、社会实践工程。通过这些训练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原来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和“母体”学校实现差异化培养,拓宽就业面,提升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2.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质量。安全工程专业应在继续坚持矿业行业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拓宽专业领域。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化工、建筑、机械、电气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选修课。应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按照课程需要设置不同形式的实践课程,可以是实验、参观,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实习,也可以将第七个学期设置成专业实习学期,让学生到企业真正加入到生产过程当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同时为后期就业做好铺垫。 3.加大实习经费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实习经费是影响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原因。由于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很多“母体”院校的兼职老师不愿意带学生实习,也不能为实习基地的建设奉献力量。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人力、关系等资源,建立与学生规模适当、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和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保障实习基地的稳定性与连贯性,可以聘请实习基地的技术骨干或工程师来做学生的兼职指导教师,一方面增加学院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和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的联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优秀兼职教师为专职教师,给予较高的津贴待遇,充实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企业单位聘请有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长期任教,不仅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独立学院的学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进修,减少专职教师的教课任务量,培养专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加强与“母体”学校的沟通,建立一套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体系,加强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在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科研团队,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带动专职教师的发展,满足学生教学方面的要求。 二、结束语 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要按照自身的特点,在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资源的同时实现差别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摘要分析了淮南市潘集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现状,以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机制的建议,以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淮南潘集区 目前,淮南市各地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全面有序地推进,一大批饮水安全工程已建成投产,一大批尚在建设中。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工程良性运行,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巨大投入真正形成巨大的产出,长期稳定地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迫在眉睫。为此,淮南水利局组织了调研,对一些县(区)进行调研,通过现场查看、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征求有关县(区)的书面意见,初步了解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情况,现以该市潘集区为例介绍如下。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现状和评价 淮南市潘集区从2006年到2009年底,已建成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40处,日供水能力达9 332 t,可解决27 368户104 68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涉及全区11个乡镇(街道)的49个行政村,工程总投资达4 079万元。其中饮水不安全类型主要为水质不达标(包括苦咸水、污染水、氟超标水、砷超标水等)。潘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投入的机遇,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潘集区12项民生工程之一,同时,计划用4年时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解决全区13.4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潘集区工程总体进展顺利,工程质量良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些工程运行以来,为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被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广大受益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这项工程促进了社会和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立权责明晰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问题 由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文件都对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方面问题不大,但小型供水工程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机制不灵活,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此外,还普遍缺乏懂技术,会维修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当部分水厂的技术管理人员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饮水卫生意识和知识相对欠缺,业务素质低,不能适应日常的运行管理工作[1-2]。 2.2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水质检测问题 根据2008年公布的全国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显示,我国超过4成的农村饮用水未达到卫生指标,主要是微生物指标不达标。淮南市情况也不容乐观,经卫生部门检测,大部分水厂水质不达标。造成水质不达标的原因:一是有的地区水资源紧缺,而农村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遏止,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难度,成为威胁农村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二是农村小型水厂处理设施落后,采用集中供水的农村供水工程大多数设施较为简陋,只有2成左右的供水工程有消毒设备,多数供水工程只有水源、管网和简单的沉淀过滤设施。分散式供水工程多为户管和联户管,普遍缺少水处理设施。三是缺少水质监测设备和人员,不能进行经常监测,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除城市管网延伸和规模较大水厂有检测设备和人员,水质检测不成问题外,广大农村中小水厂由于规模小,管理人员少,没有水质监测设备,更谈不上专职检验人员,目前也没有条件建立水质检验试验室,直接影响了水质的日常监测[3-4]。 2.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计量收费的问题 不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水厂规模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承受能力有限和支付意愿不强,水费收交有困难,喝“福利水”、“大锅水”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农村饮水工程不能按全成本收费,地方物价部门批准的水价普遍低于供水成本,一般不计折旧费和大修费,使水厂该维修的工程无法维修,该更换的设备无法更换,工程使用寿命到期后也无力更新,难以保证工程持续运行。 在调研中发现,凡是农村原有压水井和靠近河流的村庄,农民用水都用河水和浅层地下水,水厂供水只用来烧饭和烧开水,水厂供水量很小;有个别村因有企业收入,因此实行不收水费,造成用水浪费;在含氟高的地区,农村水压井可以出水,由于祖祖辈辈喝高氟水,看不出什么后果,因此饮水安全意识不高,不愿意接自来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一些村成空壳村,接用自来水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影响了水厂的效益。 2.4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设计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4年刚开始实施时为一个新的课题,无章可循且当时国家投资较小,造成实施的饮水安全供水工程多为单村式集中供水;点多面广,粗散式供水,水厂小利润空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管理,为今后的运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5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的有关收费比照实行扶持政策的通知》,省水利厅与省物价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用电价格的通知》,以降低农村水厂的建设和运行成本,还惠于民,根据各地落实优惠政策的情况看,总体上是好的,但仍有部分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特别是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由于涉及电力部门,协调难度大,执行效果差[5-6]。调研中发现,有的县区2007年以来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价格可以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而2007年之前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乡镇自来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则不享受电价优惠政策,加重了水厂的负担。 3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议 3.1建立权责明晰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 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明晰产权,落实产权和管理主体。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兴建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或乡镇授权的项目法人负责管理,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的规模较小的跨村或单村供水工程,形成的资产归受益群众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或工程受益范围内的用水合作组织负责管理。由社会投资者投资兴建的集中供水工程,由业主负责管理。分散供水工程由受益户负责管理。 3.2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水质检测 要抓好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禁进行各项开发活动和排污行为,以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的污染源,应坚决搬迁或关闭,严禁新建、扩建影响饮用水安全的建设项目。加强对农村自来水水源和水质检测管理工作,定期对水源水质,制水水质、配水水质等进行必要的检测,保证生活饮水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确保农村饮水安全[7-8]。 3.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计量收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融资、企业经营、依法合理定价、计量收费、群众参与的运营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3.4加大农村饮水工程扶持、服务和监管 3.4.1乡镇政府尽快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2004年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出台《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试行以来,对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同时,在试行中,也发现一些不足,有必要对前段工作进行总结,对照省试行办法,结合乡镇的特点,由乡镇完善该《办法》,并由乡镇实施,以规范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保障供水工程的长期效益。 3.4.2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安徽省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没有完全到位的,如电价,建议所有向农民供水的饮水工程,电价一律按农业生产电价执行。 3.4.3对困难小水厂给予适当扶持。建议在一段时期内,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农村亏损小水厂,及时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包括对大修和折旧经费的补贴,或者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的农村供水工程基金,对工程进行大修或更新改造,并在更新改造中引导向规模化供水发展,使水厂走向良性循环。同时,也可以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形式,解决管网维修和设备更新的资金。 3.4.4建立农村供水工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供水工程量大面广,特别是相当多的单村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其专业化管理水平低,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向供水单位和用水户提供服务。 3.4.5加强管理人员培训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应组织农村水厂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起一支熟悉供水工程的相关技术,能熟练地使用和正确维护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专业化队伍。 3.4.6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应针对我国农村目前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的特点,重点加强符合农村特点的简便、高效、低廉的水处理和水质检测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促进农村供水领域的技术进步。 安全工程论文: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的几点思考 摘 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文与自然的复合系统, 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高度密集的地理综合体。本文结合基本要求、设计原则、设计提示三个层次,来谈谈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交通;安全;工程;设计。 城市作为社会文明进步标志之一, 在国家政治、经济及文化诸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可以说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的重要参数所以大力发展城镇建设, 对城市进行合理而健康的规划和管理极为重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贯穿于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设计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首要环节,设计单位及其广大设计人员,应如何面对轨道交通“安全问题”?本文就此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概念 1.1 定义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全部工作的总称。 1.2 安全工程的设计范围 安全工程贯穿于各设计研究阶段,这包括: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后续服务阶段。 1.3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计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和运营中发生安全事故,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对于下述安全事故,在设计时就应给予充分考虑,以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 1.3.1火灾 在火灾情况下,人员的伤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烧死烧伤;高温灼伤;缺氧窒息;烟气中毒;踩踏;不正确逃生方式造成的摔死、摔伤;引发其他并发症等。 1.3.2撞击 撞击事故,包括:车撞车;车撞物;车撞人。 车撞车:追尾事故或乘客列车与其他车辆相撞(当线路不封闭时)。 车撞物:列车与永久性物体相碰,如:在永久性建筑物及构筑物变形、断裂、松动、脱落时,侵入限界,未能及时处理,而导致与列车碰撞或剐蹭;列车与临时性物体相碰。 车撞人:列车与工作人员、乘客、闯入或穿越行车线路者、平交道口抢行者等相碰。 1.3.3电击 产生电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触及电气设备的带电体(裸露或绝缘破坏);触及漏电电气设备的外壳(接触电位差超标);电缆金属屏蔽层感应电压超标等。 1.3.4踩踏 在发生突发客流、突发事件、自动扶梯失控等情形下,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踩踏事故。产生突发客流的因素有:节假日(如北京清明节)、大型群众活动、恶劣气象等。 1.3.5人为袭击等 爆炸、纵火、毒气等。 1.3.6 建筑物垮塌 运营期间,车站、隧道、其他建筑物或构筑物发生垮塌 1.3.7 其他灾害 针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透水、洪水、雨雪风雾、沙尘等,设计应考虑防震、防淹、防洪、防雷、防风等。 1.4 施工期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安装期间,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如:结构开裂、坍塌以及建设项目周边环境出现沉降或坍塌等。施工不当或设计失误会导致这些事故的发生。 1.5设计期间 项目前期决策失误,虽不会直接威胁到人身安全,但会给项目带来财产损失或影响项目经济效益。 二、安全工程的设计原则 主要原则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应以下述要求为目标,在正常使用时: 必须防止因乘客使用系统而造成对乘客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系统对运营人员及其他人员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运营设施及车辆遭受损害与损失。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运营设备的选择,必须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满足功能、维修方便、经济合理。乘客使用或操作的设备,必须易于识别,设置在便于触及的地方,并保证不当的操作或使用也不会导致系统发生危险。必须为残疾人、老人、孕妇及带领儿童的人在使用该系统时提供安全舒适的措施。应当在轨道线路、隧道及车站站台、站厅、疏散通道、出入口、通风亭、列车车厢内及其他运营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各类发光导向、疏散、提示、警告、限制、禁止等安全标志。对于起火风险大的设施必须加以围护,减少可能的火情蔓延;在对火情及有害燃烧气体与热量控制的基础上,应保障有效疏散措施;铺设在地下车站、隧道及车辆上的电缆应不含卤化物,并避免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一旦发生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应能进入火灾运行模式,以保障人员疏散或灭火。 三、防火设计的重点提示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各种灾害中,火灾是首位的。所谓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3.1火源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引起火灾的火源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了解这些火源,将有利于防火设计。 电气火灾:绝缘老化、违反用电规定、电气设备设计或安装不当、过负荷、电气短路等,都可能导致火灾;生活用火引燃:如烟头等引燃可燃物;生产用火引燃:如施工中由电焊、气割、打磨、切割等的火花或其他火种引燃可燃物;人为破坏纵火。 3.2火灾应急处置预案的编制 在系统投入试运行前,设计单位应协助业主单位编制火灾应急处置预案。 3.3建筑防火的设计要素 疏散通道、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用楼梯及自动扶梯、隧道联络通道的设置;疏散能力;设备及管理用房的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 3.4消防给水与灭火装置的设计要素 消防给水系统、灭火器配置、自动喷水(或喷雾)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 3.5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素 机械防烟、排烟设施的设置、防烟、排烟系统与事故通风的功能、防烟分区的划分、设备的排烟能力、排烟设备的耐热能力、送风量的要求 3.6防灾用电、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的设计要素 消防用电的要求、应急照明的连续供电时间、应急照明的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 四、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工作,需要给与重点关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设计的重要性,使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更加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为实现这个目的,只研究设计导则还不够,还应该建立一套安全工程的设计评价体系。 安全工程论文:浅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长效机制 [摘要]本文就结合天津海河的改造、治理探讨城市与河流之间如何共同发展,既能维护城市自然生态平衡、又能满足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 生态平衡 一、城市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剧增多,产生的生活污水也在增多。以天津为例,2009年,天津污水总处理能力149万吨/日,计划2010年日处理能力超过169万吨,没有数据能够准确统计出天津每天能够产生多少生活污水,但是400多万户家庭和数量庞大的企事业单位日常用水产生的污水数量远远大于目前的处理能力也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还有很大量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掉了,如果不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会严重影响河道生态环境,甚至会污染地下水源。类似这种情况在很多城市都普遍存在。目前,各种洗涤用品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洁净,同时所排放的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如果这类污水不经处理,仅靠河流自身的清洁能力结果只能是变成一条条污水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2.城市河流管理所涉及部门众多,而且又根据区划涉及到各个区的分局,管理权责不明确,普通百姓对职责划分不了解,发现了问题也不清楚该由哪个部门管理,造成了由“都管到都不管”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一些占用河道、违法捕鱼、随意排污等现象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的损害了河道生态环境。 3.对景观效果盲目追求,破坏了河道自然形态。这也是目前一些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经济发展了,人们对美化环境的要求极为迫切,部分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城市形象,一时间,河道景观建设大兴土木,原本原始的城市河流两岸变成了钢筋水泥平台,原生树木也被换成景观树木、草坪等等,一些城市经过改造河道后却造成地面下降,原因是钢筋水泥的河堤破坏了地下水和河流之间的水循环所引发的系列问题等等。 4.城市居民的素质有待提高,经过改造的城市河道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但也有一些现象是屡禁不止的,如随意网鱼、钓鱼、随便丢弃的垃圾等等,这不仅破坏了水质,同时也破坏了花了高昂价钱才取得的景观效果。天津每年都组织相关部门根据海河的特点向河流中放养各类鱼类,以改善河道水质,可仍有部分人员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利用管理部门管理漏洞,公然捕鱼,甚至破坏了公共设施。这里体现在管理部门的是管理漏洞,体现在违法捕鱼者身上就是道德漏洞,一些地方居民素质很高,这与严格执法、处罚力度高分不开,我们的城市管理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经济上的处罚可以改变一部分违法者的行为,提高其公共素质。 5.工业企业污水排放依然是城市河道治理的难点。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污水排放标准,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大型的工厂如棉纺厂、造纸厂都是沿河而建的,有直通河道的排污管道,时常会有新闻曝光,一些工厂违规排放污水,造成河流污染的报告,工业污水对河道的生态的损害是毁灭性的,工业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有害化学品如果进入河道,就直接进入自然循环中,河流水用于灌溉等农作物或动物吸收,最终会被人类本身所吸收,危害到人们的生存。 二、解决城市河流治理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市排污管网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争取达到污水处理率100%。积极拓展筹资渠道,科学规划市政排水管网建设,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各个城市实际情况不完全一样,如果有条件,如天津市利用海河改造的契机,封堵了所有通向海河的直排管道,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问题,使所有的生活污水都通过市政管网流向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2.明确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杜绝互相推诿现象,对各部门管理职责通过媒体向全社会进行公布,开展建立相应的热线服务业务,鼓励居民提供线索,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有价值的线索进行物质奖励。希望管理部门能够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反映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这样和老百姓形成互动,会极大的调动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 3.科学论证,科学施工,发挥城市河道的综合性功能。因地制宜的分析每个地方河流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避免出现“政绩工程”现象。天津海河改造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天津对市内河流进行综合治理,以河流治理带动城市发展,今天的海河波光粼粼,河水清澈,已经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这条古老的河流已经不再只起到防洪、排洪的作用了,更是一条天津经济腾飞的引擎。这些成绩都是与建设者科学的施工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 4.加大立法级次,使城市管理有法可依。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认为,法律不是用来惩罚错误的,而是树立一个规则,一个大家都知道、都遵守的规则。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河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巡查执法力度,逐步的纠正个别违反规则的人的行为,使其被处罚中认识到保护城市河流生态也是自己的一份责任。 5.重点治理工业污水排放,这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只有认识到工业污水随意排放的危害性,才能真正的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治理之。本文认为,使工厂的排污与经营相分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将排污的环境问题与企业的效益剥离才能使国家排污保准得以贯彻执行。即封堵所有的直排管道,所有工厂所排污水经过一次处理后均进入到市政管网到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这样能有效杜绝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所采取的违法行为。每条大的河流都是由众多的支流组成,会涉及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协同机制,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是解决排污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查出问题的企业通过媒体曝光,同时追究其法人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治理已经不单是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城市的事情,它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一件大事,21世纪全球都强调科学发展观,人类社会都认识到生态不能复制只有维护,这就为今后城市河道治理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和思想认识基础。我国政府的科技兴国战略国策也对城市河道管理明确的了思路,那就是科学建设、实事求是、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城市河流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安全工程论文:工程教育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 【摘要】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下,各行各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样的发展状况使得我国重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文明。论文对工程教育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创新模式进行分析,通过阐述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现今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质量。 【关键词】工程教育;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创新 1引言 生产实习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形成工程思维,获得工程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对安全方面的工作刚刚有初步的认识,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后就业情况不佳,且在实习阶段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成为现今较热的话题,而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成为相关人员应深思的问题。 2工程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工程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传统教育的继承,保留教育理论及实验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利用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新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工程教育理念的提出一开始只是针对一些理工方面的专业,近些年来,随着工程教育应用取得巨大成绩,使它成为全科系的教育理念。工程教育的意义有三个点:一是不断丰富现代产业竞争的手段,未来产业发展,单一的产业结构已经无法满足,产业融合越来越重要,而工程教育对于安全工程这类综合性专业的应用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二是科技化的必然方向,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而工程教育就是把两种技术相结合的桥梁,它不仅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转型还影响着科技发展的归宿。三是国情的需要,具有工程意识的高科技、应用型人才,管理协同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都会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也是国家经济繁荣的必经之路[1]。 3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 3.1生产实习的教育环节缺失 教师对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把握有偏差,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点,让学生在进行实习学习时,再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理解,可是从现在看来,这种方法似乎并没有显著效果。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企业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因为没有针对课本知识以及教师自身对生产模式的不熟悉等原因,使教师也不能全面地对生产过程中的环节进行意义讲解,安全专业生产实习与其他专业的实习情况不同,因为高危险性,通常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集中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多以参观为主,没有专业的人员讲解,学生无法对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环节、危险因素、安全应对措施等情况进行了解,实习常常流于形式。 3.2生产实习场所的缺失 由于受高校扩招和企业转型等方面的影响,造成了专业学生较多,而对口单位较少的状况,尤其是传统的工矿企业,因为安全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够大量接受实习学生,再加之有的企业的生产方面涉及大量易燃易爆炸的危险品[2],实习生很有可能因为经验不足,为企业带来危害,因此,企业接受实习生的态度消极。即使有企业愿意接受实习学生的学习考察,也会因为核心技术保密、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谢绝实习团队进行工厂核心区域的实习,这就很难保证学生在实习阶段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3.3生产实习模式不完善 生产实习学习模式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困难,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也会因为场地较大,人员较多,学生活动性强等特点有所打折,教师还要估计到学生安全不能全身心投入讲解,而实习后的论文,由于学生在实习中并没有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导致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另一方面是生产实习经费不足,高校的实习经费都是有限的,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在为学生制定实习计划的时候,会根据经费适当减少一些环节的设计,这就难以保证学生全面地对知识进行学习。企业收取的实习费用越来越多,更加使得学生的活动经费捉襟见肘。 4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策略 4.1实行教学实习一体化 将学校课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习结合起来,近些年来有学者研究表明,让学生身处于生产实习环境中的教学比传统的先教学后实习的学习方式,能更快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应打破“参观制”的实习方式,学校聘请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和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走进生产车间,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详细了解生产环节的每一个步骤。充分利用合理资源,如多媒体设备等进行图、文、视频并茂的教学讲解,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问题地进行生产实习,从生产实习中寻求答案,在实习中,让学生寻求问题答案[3]。 4.2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可以和相关企业进行战略的产学合作,为企业长期输送大量优秀人才,使学校和企业成为利益的共同体,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对于生产环节易燃易爆炸的危险操作,如果无法近距离操作和观察就无法开展安全工作。因此,学校要组织力量对其进行仿真再现,建立一个仿真基地,将学生的实习分成实际工厂实习和仿真场地实习两个部分,对于基础的、安全的部分让学生到真正的工厂中学习,通过仿真工厂,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失误、泄漏事故、安全管理等情况分析,对安全管理知识进行应用。让学生把在现场实习考察中所学习的工作流程与仿真实习中地内容相结合,用实际流程辅助实践操作,再用实践操作检验实际流程,从而达到真正意义的生产实习[4]。 4.3完善生产实习模式 在管理上,不能依靠一个教师的单薄力量,全专业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投身生产实习的活动中去,教师们进行合理分工,将学生的安全、食宿、考评、教学等几方面的工作分别指派到相对应的教师身上,做到责任有人。在结束实习后,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检查,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报告质量为学生评定成绩。在活动经费上,安全工程专业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与社会上相关的企业公司合作,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吸引企业的教育注资,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在仿真工厂建设阶段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仿真工厂打造成学校的实习基地和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让学校和企业都能从中获利[5]。 5结论 在此次研究中,主要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下,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几点改革建议:实行教学实习一体化、建立实习基地、完善生产实习模式,本文研究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主要围绕工程教育,注重对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提升其综合素质,这对新时期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为实际实习提供帮助。 作者:牛美玲 单位:湖南工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为适应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需求,依托校企联合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等领域的合作,以服务雄安新区和“京津冀”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方式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等实现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一套具有河北科技大学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的办学新模式。 关键词:安全工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建设 1.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化工、建筑安全为专业教学方向,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为重点,以实习实践课程由校、企共同指导考核为特色。”培养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具备扎实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2.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通识培养+联合培养”课程设置方案;通识培养阶段为第1~6学期,包括德育、外语、身心素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系列;联合培养阶段(与企业联合培养)为第7~8学期,包括应用专业类、技术研究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拓展类四个方向。其中,通识培养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系列分为应用专业、技术研究、创新创业和国际拓展四类(第5~6学期),学生可以对这四类进行选择,但必须与联合培养阶段的方向一致。通识培养阶段主要为理论课,联合培养阶段主要是实践课程。(1)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首先,收集国家安全行业的最新法律、法规及相关研究单位的最新技术研究成果。然后到化工、建筑类企业进行调研,与往届在相关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访谈,分析企业现场工作急需的安全知识及技能;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及应重点讲解的内容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例如,了解当前化工企业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关于企业选址、布局及生产中的隐患问题等,有针对性地调整化工安全等相关课程内容,删除与当前规定不符的内容,由董文庚老师等与企业合作开发编写《化工安全原理与应用》《安全检测》等教材。(2)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专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形式,优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功能。首先,积极向学校争取实验室建设资金,完善本科实验条件。其次,实习的教学要求在合作企业中进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个性化教育和毕业设计都要求与企业导师结合。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选取“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技术主要由企业导师负责,进度及格式等由专职导师负责,实现学生技能方面的零距离就业。3.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思路以及校企资源优化整合的建设目标,与石药集团、河北诚信化工、河北电力建设集团、河北道桥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争取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食宿的经费。与安监局、企业合作,共建“河北科技大学安全培训中心”,获得住建部“一级机电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资质,成为集教学、实习、培训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综合实践基地。 二、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方式改革 1.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知识、技术共享的“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队伍。首先,以共建的实习基地为基础,安排专职教师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大学为企业人才进行理论提升,企业为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培养”的目标。另外,建立强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聘请行业内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或高级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二是在实习阶段聘请企业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为校外实习导师。学校还出台“双师双能型”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鼓励政策,如青年教师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评职称时优秀考虑。学校还每年定期组织部分教师去国内其他高校进行短期访学,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调动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2.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声情并茂与视听相结合,使传统教学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直观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校企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理论教学内容以学校教师为主,案例及实践教学内容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 三、教学效果考核体系的构建 1.加大理论课课上讨论、回答问题、作业成绩比例,占总成绩的30%~50%,每次课程结束后评出成绩交给授课教师;实现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规范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实践课程采取答辩与作业相结合的形式考核,加强对学生理解、分析和综合解决能力的考核。答辩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企业工程实践有机融合的特长。通过共建校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培养的课程内容、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提升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能力,不但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学以致产”的步伐,还锻炼了青年专业课教师、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工程教育、实践能力。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摘要:本文根据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以农业院校安全工程的特色以及专业发展方向为指导,综合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现有培养方案的问题以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经过教研室的探讨及修订,介绍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的修订情况。 关键词:安全工程;培养方案;修订 安全工程专业最早是从煤炭行业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安全工程专业逐渐发展到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地质冶金、电子电工、铁道交通、环境生态、核能源、建筑等行业。但未有一所院校的安全工程涉及三农(农村环境安全、农业生产及产品安全、农村公共安全)安全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中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发生:(1)农业机械化生产迅猛发展,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有机户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农机事故的增加;(2)镉米事件引发的各种农产品安全问题;(3)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和幼童的数量加大,因此产生一系列的公共安全问题;(4)农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扩大,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是国内第一所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农业院校,专业依托学校农业的背景,以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依靠,拟发展化工安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安全、农村公共安全以及环境生态安全等四个方向。拟在培养能够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人才,解决农村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虽然国内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目前的安全工程专业尚处于逐步发展的过程,各高校在大安全基础上发展不同方向。因此全国各个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存在差异。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刚刚起步,在培养方案设置及优化上处于探索阶段,根据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对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及修订进行探讨。 1现有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反馈信息 从现有的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没有明显的侧重方向,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均属于“大安全”,跟开办专业时拟发展的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安全、化工安全、环境生态安全以及农村公共安全方向相差太远。因此,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现有资源,增开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农产品安全与清洁生产、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等课程。另外,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课程偏少,安全工程是工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此次修订,增加了化工安全工程课程设计课时,将实验课程模块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根据我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毕业生工作中所需知识的反馈情况,我校培养方案中选修课中的一些课程及课时设置不合理。如: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与环境工程中部分内容有大量重复,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与安全管理学、安全评价等课程重复率较高,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也与安全管理学中部分内容重复。增加了安全管理学的课时数,调整了相应教学内容,将安全评价与预测设置为必修课程,增加课时量,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课程去掉。增设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2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修订 众所周知,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1]。培养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本专业的发展。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实施手段、内容、评判标准等内容,也决定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更决定了人才成长、发展的方向[2]。为了培养出懂农业与安全学科知识的安全人才,建设具有农业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合适的培养方案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起着很重要作用。培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课程体系的修订及设置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设置合适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懂农业与安全学科知识的安全人才,以现有的教学基础和经验为出发点,对现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修改。经过探索和讨论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包含四大模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教学以及素质拓展。其中公共课和专业课都包含了两部分,选修课和必修课,实验课程包含在必修课程中。实践教学模块是必修课,包括了设计、实习等。素质拓展为课外选修课。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意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3.1课程设置 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必修)根据国家要求进行设置,包括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政治、外语、物理、化学和军体类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政治类课程缩短了理论教学,增加了实践部分。专业必修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是学生掌握安全基础知识理论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课程有安全管理学、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检测技术、工业通风与防尘、职业安全与健康、化工安全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安全评价与预测、环境工程学。另外,为了扩大学生的安全知识面,有更广的就业面,开设的选修课包括安全法律法规、燃烧与爆炸学、安全心理学、危险化学品管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消防工程、建筑安全工程、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安全信息与数据库、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选修课来充实自己。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将实验进行综合模块化,并增加了部分实验的课时。主要专业实验:现代工程制图实验、安全工程基础实验、安全管理实验、安全技术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等,实验中包含了各个专业课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综合性实验。在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制图课程设计、化工安全课程设计、工艺通风与防尘课程设计、安全人机工程设计的基础上,还开设了社会安全教学实习、工业安全教学实习、农业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社会调查、金工实习等多个实习课程,意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3.2课时设置及学分要求 在安全工程所有的课程中,公共课程根据国家要求,设置18学时为1个学分,公共课必修课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设定学分为84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方案要求至少选11.5个学分。专业必修课程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特色,以及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适当的学时,24学时为1学分,总的学分为39学分。专业选修课设置12学分的课程,学生选择9学分的专业选修课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环节,有28.5个学分,素质拓展不计入总的学分要求中。综上,本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学分要求总计172个学分。 4小结 总之,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安全工程师[3]。我校安全工程开办不久,培养方案还在探索过程中,需要不断改革更新。但改革是困难的也是必需的,在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需要长时间的探讨与研究[4]。如果不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其培养的安全专业人才必然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也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从而辜负社会期望[3]。本文根据学校专业特设及现有安全培养方案存在问题、毕业生的反馈等介绍了本校农业特设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订情况。 作者:卢丽丽 魏祥东 廖婵娟 蒋娇莲 苏龙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课程体系优化 摘要: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受限。瓦斯地质研究是煤矿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进行瓦斯地质方向本科人才培养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基于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和目标,对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 关键词:瓦斯地质;安全工程;课程体系;优化 1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较少。[1]煤层瓦斯是地质成因的,受地质条件的控制,为了解决煤矿瓦斯灾害和煤层气资源开发技术瓶颈,河南理工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瓦斯地质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创了瓦斯地质学科,首创了瓦斯地质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瓦斯地质理论体系,为我国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瓦斯地质学科逐步完善的历程中,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等各种形式培养了大批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如1985年经煤炭部教育司批准我校招收瓦斯地质研究生班,培养了一批瓦斯地质专家;1982年原煤炭工业部组织开展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和2009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新一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培训班,对工程技术人员普及了瓦斯地质专业知识;研究生学位教育方面,招收少量的瓦斯地质理论与应用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了较高层次的瓦斯地质人才;但在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属于空白。河南理工大学为了满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瓦斯地质基本知识,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瓦斯地质学课程。尽管如此,很长一段时间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培养仍主要停留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层次上。这样的培养层次,一是瓦斯地质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二是由于缺失本科阶段瓦斯地质知识结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博士、硕士研究生层次瓦斯地质方向人才培养困难和生源不足。因此,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为了满足我国煤矿急需培养大量的瓦斯地质人才的实际和我校瓦斯地质学科的未来发展,河南理工大学从2011级开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本科班,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目前已毕业两届。 2瓦斯地质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意义 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既能反映出学科的主要知识,又要符合知识发展的规律、时代的要求与前沿;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调整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促使各门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其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素质。[2]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5]瓦斯地质学科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旗帜和标杆,进行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加强瓦斯地质专业的建设对保持瓦斯地质学科领先地位和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为了瓦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2011年,河南理工大学在本科层次上依托安全工程专业专门新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为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方向开设初期,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主要基于国内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勘探开发需求以及参考安全、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设置。瓦斯地质方向经过6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反馈信息和相关高校的调研发现,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专业课程特色不鲜明、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部分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等突出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优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建设合理的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对培养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继续保持河南理工大学在瓦斯地质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思路、目标 以“素质是前提、能力是关键、知识是载体”的新型人才观为指导,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瓦斯地质学科特色,采用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用人单位对瓦斯地质方向人才要求,探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从教育学、人才学和瓦斯地质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的基本特征,建立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对应的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以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为基础,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与瓦斯地质相关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地质、安全)有关专家、学者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会议交流、讨论,确定专业特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工程实践内容、教学实验内容等,并与现场积极联系,建立瓦斯地质工程实习基地;以理论课程和实习内容、实验内容为主题,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与瓦斯地质的相关度,讨论分析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和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确定各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学时等。最终构建瓦斯地质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瓦斯地质方向培养方案,实现如下培养目标:(1)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矿井开采、岩石力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煤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矿井瓦斯抽采、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勘探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2)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国内外能源矿山、煤层气、页岩气发展需求,具备到能源矿山、煤层气和页岩气等相关单位进行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地面勘探开发,煤矿瓦斯地质、瓦斯抽采、瓦斯灾害防治等各类设计、施工及安全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具备从事其他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监察以及教育培训等工作。(3)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匹配,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要求,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设立了瓦斯地质等4个专业方向。按照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思路和目标,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整体要求和瓦斯地质方向的优势、特色,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图1),优化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性,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该方向课程体系总学分194,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总学分98.5,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26.5,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38(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总学分31(不含课内实验)。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是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长效性作用的课程。[5]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下设的4个方向设置相同的通识课程,总学分98.5,包括思想政治类、军训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理化类等[6],以必修课为主。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是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所设立4个专业方向都要求开设的专业课程模块,是使学生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及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备的课程,同时体现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共设置11门课程,课时256,学分26.5,全为必修课程。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方向专业课程。方向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该方向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科学技术、发展个人能力的坚实基础,是提高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的一类课程,该类课程对于后续方向专业课程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设置的好坏,对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影响较大,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15学分,其中必修课4门,学时144,学分9,选修课6门,学时192,学分12,限选6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有直接联系的,是学生适应未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所必须学习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23,其中必修课程3门,学时128,学分8,选修课11门,学时336,学分21,限选15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来看,方向专业基础课以必修课程为主,目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向专业课程增加了较多的选修课程,目的是为了能适应未来需求和多元的工作环境(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校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6]通过实践教学,可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7]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军训、工程基础实训与实践、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外,结合本专业方向特点,特别增设了地质基础实习、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生产实习,并建立了登封地质实习、鹤壁生产实习等实践实习基地;并针对本方向专业特色,开设了瓦斯地质、矿井瓦斯防治技术和矿井通风与除尘等特色课程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对专业方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结合现场实际和科研项目,对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设计优化,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结合现场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科研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内容的选择上,要求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学分为31个,学时为33周,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 5结束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应以现代大学理念和新型人才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坚持专业特色,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培养高素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作者:闫江伟 张明杰 单位:安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我们根据青岛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及优势学科群和社会的需要,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为主的特色培养方向。我们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为土木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制造等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由于政策环境好,社会需求大,毕业生就业前景乐观,就业单位以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为主。文章介绍了土木施工安全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和实践能力培养,并对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安全工程;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培养体系 一、引言 自设立“安全工程”专业以来,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都带有一定的行业特性,涉及如能源、化工、建筑、机械等诸多行业[1,2]。国内外高校安全工程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个是强调行业特点而忽略了安全科学的共性,另一个是过分强调安全科学的共性而忽略了各自行业的特殊性[3]。安全科学与工程成功申报一级学科对安全工程的定位和发展以及高校安全专业办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拓宽了思路。青岛理工大学为编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深入全国10余所代表性高校、工矿企业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和探讨,为构建凸显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分析 (一)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优势学科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建筑、环境市政、能源机械等学科特色鲜明,依托优势学科群,学校大力发展安全相关类学科,其中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安全工程专业依托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城市灾变预防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能源与环境装备重点实验室等良好的实验和工作条件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工业生产安全等特色培养方向。 (二)安全工程专业目标及定位 胶东半岛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还有以油气安全为主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煤矿安全为主的山东科技大学、以化工安全为主的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及自身优势形成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为主的特色培养方向,与上述高校形成错位培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立足为土木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加工及制造业等行业输送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安全工程设计、风险评估与咨询、安全监管、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和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1.社会需求及政策要求。(1)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多发,总体形势依然严峻。(2)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除矿山、建筑、危险物品等高危险行业外,一般工业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3)国家《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为安全生产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就业情况分析。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历年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几乎全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每年约1/3以上的毕业生考取国家“211工程”等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学生就业单位多以中建、中铁建、中交、华润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涉及土木建筑、石油化工、机械、船舶、安全生产服务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由于历届毕业生在单位的优良表现,就业单位(如中建八局等公司)优先招聘本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3.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必须配备专门的安全工作人员,这给毕业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市场,此外,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愈发乐观,就业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三、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特色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1.课程设置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知识划分层次,课程分为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专业课模块是建立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胜任未来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安全工程专业概论、火灾爆炸预防控制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机电安全工程、安全评价、工业通风与除尘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建筑安全、工业安全、公共安全三个方向,其中以建筑安全方向为主。2.第二课堂。本专业设有外聘专家委员会,包括政府安全管理部门人员、企业安全管理者等,专业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为学生做讲座,从不同角度讲述实践中的安全管理知识或经验,丰富学生课堂外的专业知识。本专业有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进行实习。自大学一年级实施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成立科研小组,协助导师完成科研工作,锻炼学生科研能力。 (二)土木施工安全特色的体现 土木施工领域主要包括房地产及商业地产、地下工程以及道路桥梁、码头等。相关的作业种类包括建筑施工、机械加工、电气作业、爆破等。在学科基础和专业课模块中设置了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概论、工程测量、地下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及安全、机电安全工程、建筑消防工程、建筑安全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等课程,构建土木工程与安全工程基础理论、土木工程(含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建筑消防工程等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课程体系。 (三)大安全多学科能力的补充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跨学科课程、跨门类课程、专业选修课选择相应的课程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 四、土木工程施工安全实践能力培养 (一)开展实践教学情况 安全工程系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定期召开由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参与的专业建设研讨会和产学研座谈会,并成立了外聘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已与中建八局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就业实践和产学研平台。学生可以在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进入这些企业,既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也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平台。 (二)创新创业教育 每年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召开会议,联系企业到校园内举行招聘会。创业方面,为学生讲解最新的政策,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鼓励学生申报专利。另外,青岛理工大学有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帮助。 (三)科技竞赛 本学科教风和学风严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科技创新、创业设计等各类大赛。 五、结论及展望 强化建筑安全特色,同时根据需要在建筑安全方向注重建筑施工与建筑消防并进,一旦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建筑施工安全方向的就业机会势必会减少,而另一方面消防人才开始紧缺,我专业近两届也有毕业生开始进入消防部门工作。同时加强发展建筑施工涉及的工业生产安全方向,如建筑施工涉及的机电安全、特种作业安全等。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列出了多门消防安全和工业生产安全的选修课,做到未雨绸缪。 作者:谭清磊 撒占友 王春源 张永亮 刘杰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探讨 摘要:在经济趋于世界一体化的同时,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设计国际化教育模式,从而培养适应时展的国际型人才。安全工程专业作为越来越受重视的工科专业,其全英文教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大学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度。文章针对煤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探讨建设全英文教学体系,从授课形式、教材建设、测试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致力于建设具有教学优势,能够打造本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全英文教学体系。 关键词:本科生;煤矿安全工程;全英文教学 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当代,全英文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与国际接轨、适应教育国际化方面做出的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大举措[1]。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根据本校学科、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全英文教学[2-5]。如何规划建立重要学科的全英文教学与授课体系,培养适应时代潮流的国际化人才,以及在建立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所以要大力发展全英文授课体系,有以下几个原因。1.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我国学生英语能力普遍只体现在读、写,由于环境造成学生在沟通方面听不懂、不敢说。全英文体系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使得学生摒弃只是以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为目的而学习英语的思想。让学生在双语环境下学习英语,通过听、说来大大提高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扩大毕业生的国际视野,开阔眼界,从中学习前沿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2.提高学校竞争力。学校通过全英文课程的建设,引进国际化教学方式,与国际教育进行接轨,教学面向国际,既宣扬了本身特色,也从国际当中学到了知识。学生提升了竞争力,从而学校的就业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3.吸引国际留学生,面向国际进行招收[6]。随着全英文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使得一些国际留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不用过多在乎语言方面上的障碍,并且能够更多地了解本学校的专业特色,使得更多的留学生有意向来本校学习。非英语国家的高校都开始或有意向进行全英文教学体系的建设,这对学校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提高有较大的意义。“矿井粉尘防治”作为矿业安全领域的导论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中国矿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因此该门课程的全英文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一、授课形式 传统的授课形式注重将知识条例按照灌输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这种形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以通过考试为目的,使得学生不能发现学习的乐趣。全英文教学的授课过程是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以专业典型的课程为原型,使学生除了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的提高外,还促使其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传统的授课形式与全英文授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言氛围、思维方式以及知识获取途径等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应在授课过程中做出一些改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安全工程专业“矿井粉尘防治”课程的全英文授课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分别尝试了以下改进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开拓思路。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的形式,多向学生抛出比较发散、回答面广的问题,开动头脑风暴,凡是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均应该鼓励、启发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 在实验课上,除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其动手能力外,还应采取讲课与练习不同的结合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问、思考,再提问、再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讨论式教学 在课程安排中,应在教学课程过程中穿插两到三次讨论试教学。在讨论式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会在这节课之前一段时间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应涉及之前所学的知识,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也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然后在讨论式课程中,对该问题给出一个理性的回答。另外,也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作为该课程的上课形式。针对之前的学习,提出一个可讨论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辩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通过辩证分析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案例教学 选取比较经典、发生时间较近的煤矿事故案例,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预防措施、责任人以及从中应吸取的教训,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对课程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掌握事故分析方法。并且,通过分析使学生加强安全意识,为以后的就业提供经验,防止有同类型的错误发生,或在发生事故时做出正确的决定。以上是在教学课堂上做出的改进,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加深学习内容理解的效果。 二、教材建设 为了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使学生真正走在时代前沿,了解本专业先进技术,在课堂上了解一定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引入一个领域,而真正要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刻认知还需要自己在这方面的大量阅读与学习。因此,除了改进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式外,为学生提供一本既涵盖当今先进技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本门课程,又可以使学生轻松带入的教材尤为重要。全英文教材的编写要兼顾专业与语言两个方面。例如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矿井粉尘防治”,在课程改革之前,本门课程的中文教材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粉尘防治理论及技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调研、收集国内外同类课程教材选用情况,从中选取出几本能够很好地将本门课程的知识网络涵盖,并将其中较为基础的内容截取出来,结合优秀的学术期刊论文重新整合成一本适合国内本科学生阅读,能够在书中既学习到基础知识,也了解到学科前沿技术的教材。此外,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电子形式传播知识的途径成为一个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为一些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记清楚或者有些小疑问提供了方便,。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会将上课全过程录成视频,经过剪辑后放到网上,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使得学生带着新问题在新的一节课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本门课程专门设计了网页,学生可以根据网址登录到矿井粉尘控制这门课的网页中,这个网页涵盖上课视频、讲义、幻灯片以及教案等学习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学习。除此之外,如果学生仍旧有一些问题,可以在网页上留言提问,有专门的人员定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将传统课堂与网上课堂相结合,使学生在课上听讲提问,课下反复观看复习,完美地将课本与电子相结合,大大提高授课效率。 三、测试形式 传统教学中考试一直是作为鉴定学生最后成绩的标准,在全英文教学中也应当是重要的环节,但是怎样的测试形式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该门课程主要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教学过程中的分布式考核形式,摒弃之前的一次考试就可断定学生成绩的形式,即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次不同形式进行考核,最终成绩应为几次考核按照一定比例的综合作为评定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考核情况对之后的课程进行调整,尽量使更多的学生达到理想的状态。在考核上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在授课期间增加几次随堂测验。随堂测验通常在授课结束后剩余的一小段时间进行,所出题目比较简单,往往是这节课或上节课的一些重点,学生只要认真听就可以记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此过程不允许相互讨论,独立式完成。2.安排课程论文大作业。教师在授课初期即将作业布置下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学生可在今后的授课中认真听讲,从中去找资料,或者在之后的课余时间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安排时间进行汇报,学生要将准备的内容转换成幻灯片上台汇报,在汇报结束后老师会针对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其中,老师布置的问题可以是多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取一道题进行发挥。汇报形式可以为单人汇报或小组汇报,若为小组汇报,其在课余时间需要找出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最终选取一名代表上台汇报,而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整个小组进行回答。老师根据幻灯片制作、汇报内容、表现状态等内容进行打分。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测试,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两次测试的得分进行整合,得出该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之后的最终成绩。通过上面对测试环节的改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摆脱“高分低能”这种不良现象,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全英文教学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重要改革课题,教学体系的合理建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校竞争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型人才。矿业安全工程专业“矿井粉尘防治”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全英文体系建设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对授课形式、教材建设、测试形式进行了改革,以期能够培养出适合本专业的面向国际的人才,并在全英文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更正一些错误,完善考核措施,优化教学理念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程健维 张西西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工程论文:食品安全工程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科学的技术,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生活水平得到相应提高,人们也就对食品的要求和需求会逐渐的增加。不仅要对食品使用性的方便、卫生的清洁和无毒害以及食品的安全提出了相关的要求的同时,也就逐渐的对食品的色、香和味以及营养提出了比较合理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必须要能够适应生活节奏快和不同消费的人群。 关键词:食品安全工程;措施;分析 保障食品安全就要使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从采购原材料到生产,严格控制每一个程序,同时加大检测力度,使食品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重视产品生产加工以及运输过程;其二,食品的原材料涉及很多农副产品,这样食品安全就与农业生产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必须要添加大量的激素或者农药化肥,要对相关类别的药物进行全方面的科学合理的利用,还要随质量控制进行合理的把关,对食品安全存在的各个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态度。并且还要从基础上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掌握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从源头上对食品安全进行合理的预防,我们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抓好。 1完善制度,加大惩治力度 生产、检疫和销售三个方面是食品安全问题中涉及最多的方面,只有配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才能够保障食品安全,使食品安全能够有法可依,食品安全无小事,用法律保障食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手段和要求,来对违法销售进行相应的惩处。在农产品种植的过程当中,就会经常的出现化肥和农药以及有害的残留物等现象,激素类农药以及劣质的原料和有毒的物质进行制造食品时,要对那些违法者加大力度整治,对于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也必须要痛下决心,从而对广大人们群众的消费和饮食进行有效的保证,最终能够从实质有效规避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全面进程,国内食品安全领域的相关规定也趋于完善,不过因为利益等因素,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举例说明,国内的三鹿奶以及皮革奶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显示了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还要监管力度持续增加。对违反规定的现象要依法制裁,同时针对食品的安全也一定要从下述几点予以有效的治理。特别是一定要第一时间的构建完善的信用审查机制,针对信用存在问题的企业,若发生严重的质量问题,那么就要提高监管力度。 2不定期的举办技术培训班,讲解农药安全使用制度 针对使用农药的有效方式予以安全培训,在此基础上激发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因此实施合理且有效的养殖举措。开展培训班,培训班要以教育授课为基点,在此基础上依附于经济的角度,为农民对农药使用安全的重要性予以全面探究。针对农药的贩卖人员,要建议其了解农药的一般使用方法,因此可以有效的辅助农民对田地的农药予以整合。针对乡镇的上级领导,让其掌握农药的主要危害,同时要严格遵守农药的使用原则。 3农药执法工作加强,联合执法网的组建 一是加强立法。调查材料说明,过量或违规使用化肥农药,与一些农民急功近利,种植操作随意有直接关系;动物饲料屡出问题,与一些黑心企业,为降低成本,胡乱加入添加剂有直接关系。饲料管理,目前仅有相应的指标,不过还未出台“饲料法”。若存在问题,无法予以惩罚。所以一定深化法律法规的总深度,让农民遵循操作规程,饲料生产单位要依附于法规。同时要深化行政监管力度。上级主管系统要以实际作为切入点,肩负责任,根据法规予以奖惩,全程予以监管,在此基础上依附于农业系统规定的等级指标,和上下级系统深化检测、检验以及审查,做到公开、公正且透明。下乡蹲点和扶贫干部也要把帮助当地群众致富与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规范种植操作统一起来,避免顾此失彼。三是加强科技指导。应当看到,过量或违规使用化肥农药,也与土壤日渐老化、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逐渐提高的问题存在内质关联。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化科技研发力度,遵循合理种田理念,避免土壤老化以及害虫抗药性问题;一定深化对农民的专业培训工作,侧重于构建一支专业技能达标的职业农民队伍。 4相关职能系统要深化监管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的监管系统要参照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与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监管的层面深化食品安全相关规定,对前沿的监管模式予以持续的完善,此举措为治本之策,切实用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工作者也要遵循次理念,要有担当。同时要构建问责制,将问责制渗透至食品监管系统,同时将其纳入至《食品安全法》。也要建议有关的系统分类出台食品领域具体准入规定,将其视为从事此行业的先决条件。 5加快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过程管控 围绕建立广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防控体系,抓住食品源头、高风险品种和重点环节先行试点,大力度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水平。5.1抓食品源头可追溯。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试点,建立涵盖部门监管、主体生产、消费服务等多项功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目前已有500多家认证生产主体纳入追溯系统管理,实现了认证农产品可查询追溯。5.2抓高风险品种可追溯。以安全风险高的肉制品、乳制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白酒、食醋为重点,在食品生产加工聚集区率先推动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5.3抓重点环节可追溯。抓住食品安全重点环节,积极探索食品安全全链条可追溯,真正实现过程全覆盖,质量可追溯。在食品流通环节,实行了“电子一票通”,把企业销货单据、索证索票、台账记录纳入信息化管理,生成随货通行的电子台账,做到产品流向可查询、可追溯。在餐饮环节,建立了餐饮服务电子监管平台,将大型餐饮和学校食堂纳入动态监管,实现了原料购进、索证索票、添加剂使用、餐厨废弃物管理、食品留样等关键环节可追溯。5.4抓监管过程可追溯。把执法过程管理、痕迹管理纳入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了综合监管信息平台,采用卫星定位和二维码识别技术,对执法人员准确定位,实时反映执法过程,上传执法记录。执法人员随身携带移动执法终端,随时可以查询辖区内全部行政相对人基础数据信息,并将现场检查情况实时回传监管平台,实现高效处置、层级监督。5.5加重处罚,对法违纪行为及时曝光严惩。立即立法,严格把关进口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的审核,禁止有毒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的进口。对现有有毒转基因主粮严禁种植、销售,把有毒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食品集中销毁。对制造、销售有毒粮食、食品、鱼肉、蔬果、进口和推广美国有毒转基因主粮种子、粮食者,判以重刑并罚其倾家荡产。(重罚违规食品生产企业,有效遏制食品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对涉及粮食、食品、蔬果、鱼肉等种植、养植、加工、销售企业取消私有化,一律有政府组建集体企业经营,所得利润,除工资、福利、合理再生产提留外,一律上交国家财政。综合上文所述,因为新的食品安全的问题会不断的出现。因此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也不是一项权宜之计,并且也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就能搞好的,而是一项需要多个政府部门进行共同负责的一个长期的任务。目前我国已经积极的对食品安全的力度不断的加强了监督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并且在一些领域当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因此,在政府以及社会各个阶段的共同努力之下,食品的安全也得到了更好的解决。 作者:龚慧英 单位:大庆市让胡路区北湖社区工作站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初探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有效改善我国小康生活分布不均的情况、实现小康生活的平均化是当下主要任务。在饮用水方面,城市的饮用水净化程度较好,是高品质的生活用水。与城市相比,农村的饮水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当下需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设计,让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放心的水。本文主要介绍了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该工程主要建筑物占用土地很小,地下引水廊道和输水管道在块石砌筑与输水管线铺设后即进行回填,不永久性占用耕地,也保障了农牧民群众的日常饮用水。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 1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供水规模34.95m3/d、12.91m3/d,该工程主要建设任务是:新建水源引水廊道2处(各15m),铺设输供水管道20.15km,10m3清水池2座、30m清水池1座。修建各类控制(分水)、检查、消防井10座。依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表1.0.3集中式供水工程类型划分,本工程的供水规模在200m3/d~1~000m3/d之间,因此本工程类型为Ⅳ型;根据我国的防洪标准,本工程的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工程的结构设计依据《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以及有关规范进行。地下引水廊道和输水管道在块石砌筑与输水管敷设后即进行回填,不永久性占用耕地。工程主要建筑物占用土地很小。 2调节建筑物设计 2.1分水、检查井设计 为了使得方便管理线路的配水、分水以及调水,要在主、支管道的分水处建立分水井,同时如果两个分水井之间的距离已经大于800m,就要在中间设置检查井,共设分水、检查井10座,为圆形,井口内径1.0m,深度2.2m,井壁为M10浆砌石砌筑,顶宽0.3m,底宽0.5m,井底用0.1m厚C15砼浇筑(无水)或用0.3m厚砾石铺筑,距井底0.2m处接PE管,井内设爬梯,井盖用钢制保温盖板,厚度10cm。 2.2清水池设计 清水池设计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输水管道和设备等维修时不能满足基本生活用水需要Ⅲ型工程,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1~150.42m3/d,调节构筑物的有效容积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40%计算,取40%。经计算,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圆形钢筋混凝土清水池》04S803型,有效容积为500m3圆形钢筋砼清水池1座,池内径14.0m,池深3.5m,池底埋设C15砼垫层,池体全部采用C25现浇钢筋砼。排污井设计设计为钢筋砼矩形结构,池长2.32m,池宽2.1m,深3.1m,池体全部采用C25现浇钢筋砼。 3防洪和抗震 对于防洪的设计,本工程的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1997,本工程所在区域的地震烈度不小于8度区,从GB18306—2001图A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上查得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g,相应的地震烈度为8度。 4水质处理 常规处理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是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净水工艺,主要去除水中的浊度、悬浮物、胶体、色度、微生物,该工艺使介水传染病流行得到控制。一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集中供水规模较小,完全处理工艺所占比例较低,水处理设施不够完善,运行管理不到位导致水质合格率较低。膜处理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水处理技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不同孔径的膜进行水与水中颗粒物质如离子、分子、病毒、细菌、黏土、沙粒等筛除分离的技术。常用的膜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与传统的水处理工艺相比,膜处理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对原水水质变化适应性强、分离范围广以及分离效果高等优点。针对农村不同的水源水质,选用不同的膜技术进行分离、截滤、去除水中的有害污染物。在本工程的地下水源中含有高毒性或有害的离子如氟、砷仍然普遍和严重;纳滤能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离子,特别是高价态离子,纳滤系统可除去大约67%氟化物,砷的去除率大于93%。经净化后的水样,各项检验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G/T5750~-2006,产水口感好。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在不断的深化,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是我国政府尤为重视的一个项目,随着中央财政补助的不断加大,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于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但是由于农村饮水工程量比较大,因此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设计尤为重要。 作者:马力强 单位:渭源县水务局 安全工程论文: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摘要: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环境下,为培养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以目前的教学现状,从多角度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并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的“多元化”改革措施。对安全工程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网络 一、引言 安全工程的发展是以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事故为基础,借助相关学科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辨识与预测,进而防止或减轻事故损失。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世纪安全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培养具有掌握一定专业英语词汇,能熟练翻译并阅读专业英语材料的专业人才,及时了解专业学科在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然而,由于安全工程所可涉及到矿山、建筑、化工、交通等领域,且各个领域均具有其各自的生产特殊性,使得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目前,在网络发达的新环境下,学生往往借助网络媒介对专业英语进行翻译查询,若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很有必要针对安全工程英语的特殊性,结合网络发达的新环境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能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措施。 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工具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应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但通过多方研究调查可知,大多数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差。教师若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环节,很容易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长独角戏的现象。最终,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仍会收获甚少。经分析,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参考教材匮乏 目前,在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授课过程中,主要使用是樊运晓或司鹄主编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前者偏重安全学科的基本理论,涉及面广,重点不突出。而后者虽在内容上考虑到了理论介绍和行业应用,但由于很多篇章直接摘取自英文科技论文,在教学实践中难度偏大,学生接受度不高。此外,教材所采用的模块基本上以“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形式为基础,忽视了对一些专业方面的常识引导。学生觉得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大学英语的学习差异不大,对书本的文字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师应具有高标准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背景,还应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才能将安全专业课和英语课的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由于安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涉及多个领域的安全知识,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范围较广。要上好一门安全工程专业英语,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安全学科的基本理论外,对于不同行业的安全问题,也应有一定的掌握,否则,会出现由于专任教师在科研上的研究重心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过程中,对教师极少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掌握程度。此外,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讲授时,若仅采取传统阅读与翻译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翻译、阅读为主,听说为辅,则会使得课堂中的互动性不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尤其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环境下,学生在枯燥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集中精力听课,采用低头玩弄手机等方式以消磨课堂时间。 3.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性不强,若不准备考研,或去国外及外企工作,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中英语的学习就是为了考证及应付毕业找工作。且目前用人单位较重视英语四六级,他们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尤其是面临专业英语的词汇生僻难懂,词汇量大且涉及面广,复杂长句较多时,这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积极性更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文翻译,也通过网络翻译不加思考的敷衍完成,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更难达到要求。 三、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部分现象,若要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目的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应让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利用查阅工具书及运用语言传递的方式,及时了解新知识、新动态。(1)专业英语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多元化。即任课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专业英语授课,如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看录像听录音,写报告等多种形式教学手段。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可采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2)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应多元化。在平时学习上,为使学生们了解安全专业的前沿性发展动态与实况分析,英语知识的学习,除了课本中讲解的内容外,还应加入时事英语,即及时分析当前最新的国际前沿专业情况和国内动态安全分析,让学生多元化获得本专业的知识与信息。(3)专业英语的任课老师可由一名教师为主,多名教师为辅,共同完成专业英语的授课。如,可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授课过程中涉及的不同行业,结合教师的研究领域进行专业英语专题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4)考试方式应多元化。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等笔试或其与口试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笔试主要涉及课程论文、平时作业、课堂问答等考核内容。开卷笔试时,允许自备词典和其相关工具书,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免出现考前突击背书就能通过考试的情况。口试可以小演讲的形式,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题目,通过查阅资料对相关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制作PPT进行演讲,老师和学生们针对学生的演讲内容,随机、及时向演讲者提问,要求演讲学生做口头解答。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30%、演讲成绩10%,及考试成绩60%组成。(5)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应多元化。教师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布置开放性作业,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此外,授课老师可公开QQ、微信、也可建立网络群,将课件和教学重难点在网络中共享,便于学生网上查阅,也可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 四、总结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进步环境下,为培养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以目前的教学现状,从多角度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并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的“多元化”改革措施。(1)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思考。(2)专业英语的任课老师可由一名教师为主,多名教师为辅,结合教师不同的研究领域设置专业英语专题,共同完成专业英语的授课。(3)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开卷等笔试或其与口试相结合等方法进行。(4)教师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性。 作者:吝曼卿 周德红 张民波 贾沛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探析 摘要:近年来,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明显,不仅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农村地区各种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饮水工程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地区水资源匮乏、污水排放量大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所以必须要通过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等方式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以目前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讨论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性评估模式,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饮水工程;安全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可持续评估 1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1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区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日常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许多影响工程管理质量的问题。不论是工程项目法人管理、乡镇水利站管理或者是农户自行管理,都存在欠缺。 1.2提升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质量的方式 必须要先认识到饮水安全管理工程的基本性质,因为饮水质量直接影响当地人们日常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所以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属于准公益性质的工程,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政府必须要从财政等方面加以扶持。从政府的角度,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必要条件。因为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属于准公共性产品,具有行业垄断性质,所以政府必须加以监管。政府的监管目标较多,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保证供水工程日后运营的正常进行,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还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来提升工作效率,利用相同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目前常见的政府监督管理工作内容集中在市场准入、项目建设价格监督、水质监管等方面。农村地区供水市场化模式建设的选择,离不开不同地区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资源背景等。所以各地区的政府可以通过私营机构运营的方式来减少失业部门的工作压力,提升事业部门日常生产效率。作为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发展速度不如发达国家,所以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的方式来优化供水系统经营权,这也是目前国家改革的重心之一。工程项目产权,是目前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要点之一,以为与改革相关的法律条款正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各种政策以及配套政策也更适合农村地区,所以更要看紧产权,放开经营权。 2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可持续评估 2.1构建可持续性评估体系指标 以当前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性评估指标发展情况为基础,针对工程项目存在的基本意义(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分别提出不同的构建目标以及构建环节;首先要先选定目标层的代表项目可持续性,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大方面提出可持续性评估模式,并构建专业化的评估体系准则层。其次要选择一些经济性比较强、社会性、环境性良好的细性指标,利用这些细性指标来构建专业化的评估体系指标层,并且还要从项目的综合评估等角度出发,提升持续性效益收入。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长效建设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细节较多,且所有的环节都集中在环境、社会以及经济这3个方面[1]。 2.2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可持续性评估模型构件方式 以PPP模式为基础,融入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3种必要因素,提出如何构件可持续效益模型。工程可持续性效益影响要素较多,投资回收期、投资就业系数、项目环境影响、工程建设资金保障率、脱贫人口变化、污染物排放量、供水增长率、科教文卫效益、对周边生态影响、经济内部收益率、收入分配效益、可持续发展效益、经济净现值、群众满意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建设都是常见的要素。因为PPP模式当中,所有的项目投资主体的日常投资期望是不同的,所以工作人员可以自行对私人投资方在工程项目总投资中占到的份额进行设定。假定公共政府部门在项目投资中所占的比例,结合私人投资期望经济以及社会、环境效益所占权重,明确公共政府期望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值权重,从根本上反映出不同工程项目建设,不同角度的期望值。以上文提出的可持续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通过层次分析的方式,将其分成目标层、标准层、指标层等。首先要将可持续性评估模型的总目标分解成不同的目标层、准则层以及项目指标层。之后使用标度法计算模式,对不同层之间的因子指标进行评价,计算出相应的判断矩阵。对矩阵特征以及矩阵的向量特征等进行计算,得出对应的本层指标针,并计算相应元素权重。除此之外,还要计算矩阵一致性标准模式,对矩阵的可靠性以及矩阵一致性等进行验证,一致性检验指标数值越低,代表结果越理想。针对目前农村地域饮水安全工程指标评估发展的情况,通过专家打分法等模式,对指标进行分级处理。还可以将专家赋分和不同项目日常建设细分指标的权重融合,求二者的乘积。汇总不同隶属曾指标,将不同隶属曾指标的分数进行求和处理,并汇总,得出最终的经济效益值、社会效益值以及环境效益值[2]。 3实例分析 该工程贵州省某市,辖区内有经济开发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工程项目建设总经费投资6000余万元,财政补贴超过总投资数量的66%,其余项目建设资金由私人出资。该项目采用PPP模式筹集到的私人资金约为2000万元,占到项目总工程款的33%。对工程项目各方面的参与方进行调查发现,私人投资方和公共政府部门的投资,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按照上文所提出的计算方式以及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以及专家打分法等,明确不同指标权重,对最大特征向量一致性进行检验,保证归一化处理效果。通过对各种项目建设数据以及参数进行计算,并分析计算结果发现,该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经济效益评估值、环境效益评估值以及社会效益评估值分别为77.121、78.321、71.08,整体综合评价为75.507.按照近年来沿用的划分等级标准,对比项目效益发现,项目不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环境效益,都已经达到了2级水准。从整体上来看,该地区开展PPP模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起到了正面的影响,项目建设可持续性比较理想。不同分数代表等级如表1所示。 4结语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上文以贵州省某地区的项目建设实际情况为基础,分别阐述了应如何对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管理,并提出可持续性评估方法,希望可以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提升工作质量。 作者:刘海燕 单位:安顺市平坝区水务局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 要: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成县50a的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对全县各农业气候区农业发展问题及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林,着力开发气象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成县;气候资源;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在成县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立体气候明显,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在保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既可以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又可以预防气候灾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经济、健康和生活已成为对气候最敏感的领域,研究气候资源与这些领域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笔者根据成县50a的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对全县各农业气候区农业发展问题和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林,着力开发气象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措施,以期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保护高原生态环境。 1 成县的地势与地貌形态 成县地处西秦岭南麓山地,境内地形复杂,多高山峡谷,海拔在750~2 377m。西北地势高峻,群山重叠,东南方为全县河流出境处,正南方有屏障型鸡山群领。故构成三面环山并以县城为中心的地势起伏的中部丘陵盆地区。山地一般高出河床500m左右,坡度多为30~50°。山脉多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整个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势陡峭。 成县的地貌形态可分为以下3个类型:一是河谷冲积地,即漫滩、阶地、川坝等,其地面平坦、开阔,层状沉积突出,占全县总面积的6.5%;二是丘陵地,在成县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谷坡部分地段可达35°,间有陡坡悬崖,砂砾崖裸露,丘陵顶部海拔虽高但地势平坦,占全县总面积的13.5%;三是中山地,其主要分布在境内北部和南部,均为石质山地,坡较大,土层薄,覆盖有林木灌丛,占全县总面积的80%。 2 气候特点及其资源优势 成县地处大陆腹地的中纬度地带,西秦岭南麓,冬季受来自北方和西北冷空气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和来自孟加拉湾的温暖季风的影响,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地域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1.7℃,极端最低气温-15.0℃,极端最高气温37.3℃,年平均无霜期205d;年降水量620.8mm,最大日降水量126.3mm,其中5~9月降水量470.9mm,占全年降水量的降水量的75.9%。年平均相对湿度75%,最小相对湿度7%。年均风速0.8m/s,最多风向为N风。年蒸发量1 052.3mm。年雷暴日数6d。 全县气候水平差异,以东西高度基本一致比较,年均气温差1.2℃,降水量差110mm,农事节气差1个节气左右。其垂直差异以2 000m高山与其山麓700m左右的犀牛江沿岸平均气温差4.0℃,降水量差95mm,农事节气差2个节气左右。 成县气候具有以下特点:春季气温回升快,时有寒潮降温影响,伴有西北大风,偶有倒春寒,终霜期结束的迟早变化大,雨量偏小,有春旱,季末雷阵雨出现;夏季酷热,易发伏旱,多雷阵雨,时有大暴雨兼发洪涝灾害,时伴冰雹和大风,夏收期间有“芽麦雨”;入秋多连阴雨,秋末雨量逐渐减少,时有秋旱,早霜开始来临;冬季晴朗干燥,雨雪稀少,常出现冬干天气。 3 气候资源分区特点与农业的关系 成县为立体地貌,所以为立体气候,农业也为立体农业,其气候资源尤其是热量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特别明显。按《成县农业气候区划》可分为川坝河谷温和气候区、西部易干旱气候区和南北山区气候区等3个气候资源与农业分区(图1)。 图1 成县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3.1 川坝河谷温和气候区(Ⅰ) 3.1.1 Ⅰ1 第一个亚区(Ⅰ1)为东河和南河流域的支旗、抛沙、店村等河谷温和湿润气候区。海拔高度在960~1 000m。该区年平均气温12~13℃,夏季(6~8月)平均气温21~23℃,≥10℃的积温2 800~3 800℃・d,年日照时数1 400~1 600 h,年总降水量620~720mm,该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河流域夏季多暴雨,常出现暴雨洪涝灾害。本区域适宜发展蔬菜、水果、核桃等产业,应发展蔬菜、果菜、粮菜间作套种模式,发展“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的万元田栽培模式,同时应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该地区的干旱、暴雨洪涝、大风、高温风险较高,对蔬菜的设施栽培、水果和核桃生产影响较大。该区沿岸山坡应大力发展核桃、等经济林,以经济林代替水土保持林,同时应推广设施栽培,以提高经济产量。 3.1.2 Ⅰ2 第二个亚区(Ⅰ2)为抛沙河和洛河流域为主的店村、陈院等浅山丘陵温和湿润气候区。该区域海拔高度在980~1 200m,该区年平均气温11.5~12.5℃,夏季平均气温20.5~22.5℃,≥10.0℃的积温2 500~3 500℃・d,年日照时数1 300~1 500h,年降水量620~700mm。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本区域适宜发展地膜大蒜、地膜洋芋,地膜玉米、冬小麦、油菜、核桃、樱桃等产业。应以地膜大蒜套玉米,地膜玉米套洋芋等多千田栽培模式为主,该地区的干旱、暴雨、低温冻害及连阴雨风险较高,对玉米、小麦、油菜、核桃及樱桃等生产影响较大。 3.2 西部易旱气候区(Ⅱ) 成县西部为犀牛江流域的纸坊、黄陈、苏元等一带。该区海拔高度为960~1 200m,该区年平均气温11.0~12.0℃,5~9月平均气温18.5~20.0℃, ≥10℃的积温2 200~3 200℃・d,年日照时数1 500~1 800・h,年降水量500~600mm。该区种植业以小麦玉米和油菜及荞麦等小秋作物为主,以药材、核桃等为辅。该区年降水量较少,夏季易干旱,适宜发展玉米、小麦、油菜、小杂粮。由于易产生干旱,夏季局地强降水容易导致泥石流及滑坡等地质灾害,该区沿岸山坡应大力发展核桃、中药材等经济林,以经济林代替水土保持林,防止山洪暴发。 3.3 南北山区气候区(Ⅲ) 成县南北为山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有大面积的次森林,植被良好。北部海拔一般为1 500~2 300m,主要有白崖山、海九山、牛兴山等,山坡度多为30~50°。该区年平均气温10~11℃,5~9月平均气温17~19℃,≥10℃的积温2 000~3 000℃d。南部海拔在1 800~1 900m,主要有天寿山、鸡峰山、龙凤山、尖山等,自西向东一字排开,与中不川坝地区明显明显分界。该区年平均气温10.5~11.5℃,5~9月平均气温17.5~19.5℃,≥10℃的积温2 200~3 200℃・d。南北山区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核桃、药材、畜牧业为主,重点发展核桃和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畜牧业。矿区应做好植被的恢复工作,杜绝人为的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本区域适宜发展夏秋粮作物、核桃、中药材和畜牧养殖等产业,该地区的晚霜冻和低温冷害、暴雨洪涝等风险较高,对粮食作物、核桃和中药材生产影响较大。 4 成县主要气象灾害 据民政局资料统计,气象灾害占成县自然灾害的8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1%~3%,对成县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造成较大影响。干旱、暴雨、连阴雨、低温冻害、大风、冰雹、雷电等时有发生,由气象条件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及农业气象灾害等也较为严重。因此,对气象灾害的预防要高度重视,搞好超前预防和临近防御对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4.1 干旱 成县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如春旱(3~5月),初夏旱(6月至7月上旬,伏旱(7月中旬至8月中旬),初秋旱(8月下旬到9月),秋旱(10~11月),冬干(12月至次年2月)等6个类型和时段,按其出现的地区、几率、强度和影响程度,其中春旱、初夏旱、伏旱具有普遍威胁,初秋旱只是在局地的纸坊、镡坝一带出现受影响。成县干旱出现的频率高(85%),干旱是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危害最为严重。1957年以来,春旱发生频率25%,春末夏初旱53%,伏旱35%,其中有达到少于平均50%以上大旱标准的机率30%,占旱年出现的86%,所以伏旱的威胁和危害最为严重。干旱出现时间长,并有时出现连旱(占23%),其中春夏连旱出现占18%,危害严重;秋旱多出现在晚秋,一般与冬季或初春相连。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国标(GB/T20481-2006),统计计算成县1960年以来的干旱过程和干旱强度,共出现各类干旱43次,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出现,其中,2002年7月初到中旬出现的干旱天气造成秋作物绝收1 070.33hm2,重灾9 283.13hm2;2006年5月出现春旱,6月出现春末初夏旱,受其影响,受旱面积1.27万hm2,其中重旱面积0.53万hm2,轻旱0.73万hm2,6.8万人和1.1万头牲畜发生饮水困难,7月受上月春末初夏旱和当月1~20日干旱少雨天气影响,玉米受灾0.762万hm2,洋芋受灾0.19万hm2,大豆受灾0.67万hm2,荞麦受灾933.33hm2,蔬菜受灾1 200hm2,药材受灾800hm2,考烟受灾600hm2。 4.2 暴雨 成县暴雨主要发生于盛夏到初秋季节,由于强度大又集中的特点,特别对山区来说,就会引起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冲毁农田、道路、村庄,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危害很大。如1995年9月7日黄渚暴雨引起泥石流成灾,造成经济损失1 058.37万元;2008年7月21日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0万元;2009年7月17日城关、红川、宋坪等乡镇的暴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特别是2010年成县“8・12”特大暴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8 825(黄渚182 865万元)万元;致使23人遇难,15人失踪,210人受伤。成县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据城关降水资料统计,共出现暴雨40年48次,年均1.2次;1963年、1967年、1998年分别出现了4次,1990年出现3次,2010年8月12日成县黄渚镇8小时降水量261.8mm,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出现的最大一次特大暴雨过程。成县县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28.1mm,从1960-2010年城关共出现暴雨为49次,其中大暴雨为5次。从地区分布来看,红川、黄渚二地年均1.3次,为多暴雨区,年几率达70%~80%;镡河、小川、二郎、纸坊等地年均不到一次,二郎最少,年几率40%~50%。并有东向西,北向南减少的地区分布特点。成县的暴雨有以下2种形式:夏季是短时骤降的强雷阵雨,夏末初秋是连阴雨天气过程中遇冷空气加强而雨量突然增大。在日量标准相似的情况下,往往过程量后者大于前者,因此成灾程度也是后者严重。另外强度的特点具有局地性,这是与天气系统入境路径和下垫面地形有关。 4.3 低温冻害 霜冻、寒潮、强降温是成县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春季晚霜冻,可以使小麦、油菜及春播作物幼苗遭受冻害,初终霜冻强度除温度指标外,出现时间和当时农作物生长情况也有密切的关系。如终霜冻在同一温度下,出现早且冬作物尚未返青一般无影响,而出现迟遇小麦返青、拔节,油菜开花期则有严重影响,这就是说与作物各发育期临界温度有关。根据调查资料,初霜出现在10月上旬为重,中旬为中,下旬为轻(主要指山区),到11月出现则已无影响。终霜冻出现在3月无影响,4月上中旬地面温度 -2℃为轻,≤-2℃为中,若伴有寒潮天气为重,按此统计城关地区初终霜不同强度出现次数见表1。由表1可见,成县初霜基本无危害,山区有一半年份仍受影响。终霜冻无害4a,轻害7a,中害7a,重害2a,所以终霜冻的危害较大,10a有8a不同程度受冻害,其中重霜冻害有“十年一遇”的几率。 5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对气象灾害的防御,应以预防为主,必须加强以绿色工程为主的生态建设,加大生态建设的超前投入,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5.1 增强生态意识,搞好全面规划 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要增强生态意识,允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问,拯救生态环境就是拯救自己的重要性。要坚决执行水土保持法和环境保护法,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按生态规划造林,是预防各种灾害的主要战略措施,耕地和林地要恰当配置。 5.2 优化资源组合 针对境内有着大面积荒山荒坡和闲置滩地及地埂等土地资源的实际,进行优化组合,培育资源,采取立体与分层次纵横相联系配置的措施,在向阳缓坡修建梯田,沟坡、梁峁植树造林,村边地埂种植牧草,沟道、河滩打坝淤地,田间道路一次性配套。在林地资源配置上,四旁、沟道营造用材林,缓坡地埂培育经济林,形成不同坡度及多层次带状、格网状和混交等多级资源利用模式,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综合农业步入产业化轨道,充分发挥和利用了土地资源优势及水热条件,流域内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生态经济趋于良性循环,达到了农林牧副协调发展,经济稳步增长。 5.3 加强田间管理 对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防御,尤其是对冬小麦影响较大的是干旱和洪涝。防御干旱主要措施包括适时增加土壤水分,防止干旱发生;实行节水栽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春小麦植株自身的抗耐性,减轻危害。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经济转型期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经济转型期的农业资源与环境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经济的发展需要农业的支持,因此需要重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通过社会人力、技术资源促进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护农村的环境,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共同发展。 关键词:经济转型 农业资源 环境 经济 协调发展 引言 在转型的适应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用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破坏的代价换取而来的。而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转型期的农业资源环境所面临的情况岌岌可危,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通过汲取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改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再重蹈经济发展的覆辙。 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一)农业资源环境的定义 农业资源环境主要指人们在进行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时所利用的农业资源和所处的环境。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源包括农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指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气候资源等这些自然存在的事物,随着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因此自然资源总是不平均分布的,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同时农村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农业作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立国之本,其环境问题始终显著存在着。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的开发加快,水资源恶化,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异常等种种环境问题仍亟需解决。 (二)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有着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只关注经济的发展,一味地牺牲自然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城镇化大量征占耕地等,无止境地索取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污染了环境,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极其不平衡的。这时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人们开始利用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治理已遭到污染的环境,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努力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和总量都很丰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其中农村人口的压力尤其大,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小。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虽然计划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我国全国人口总数为13.6亿,这其中农村人口约为6.3亿,全国人口每年仍以1000万左右的人口数量继续增长。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排名第120位(杨涛,2003)。有限的资源被众多的人口平分着,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二)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下,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目前农村大量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长期沿用祖辈世代流传的经验方式,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如我国水资源的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灌溉利用率则达到80%以上。农民缺乏对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的意识,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大部分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大规模的农业经营;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三)农业经济发展缺乏环保意识,环境污染严重 一方面,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使用不当,具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农药化肥进入到水土中,污染了当地的土地和河流,造成了大量的农业环境污染,农村环境情况堪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起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生活层次也越来越高,大量电器如洗衣机、冰箱、空调的使用,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再者,在经济转型期,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农业劳动力总人数的19.7%,尤其在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3-4年(杨涛,2003)。长期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缺乏环保意识。 (四)农业发展缺乏有效引导,资源开发不合理 农业发展缺乏政府和法律法规、制度的限制和指引,农民一味地粗放式开垦荒地,尤其在西北地区不断地开荒,破坏了植被,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南方山区的石漠化、华北地区土地的盐碱化也是如此;这些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减少和浪费,给后期的土地改造和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己达262.2万km2,分布于全国18个省区及471个县市(杨涛,2003)。地资源的减少,人们开始围湖造田,造成淡水资源的大量缩减,这样的情况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在洞庭湖及鄱阳湖地区,据统计湖泊消亡的数量已达一百多个。 农业发展缺少正当的强制理性的引导,主要受到市场经济的变动性牵着走,从而造成耕地等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耕地的减少,但是如果缺少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管制,会造成耕地的极大浪费。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到203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5%,则将新增城市建设用地5万km2,若按70%占用耕地计算,则占用耕地的总量将达到350万km2(杨涛,2003)。 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健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进行综合决策 农业自然资源环境事关我国在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资源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机制,将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综合决策,通过综合不同的决策人员、决策方法和手段以及决策模式,最后确定一套综合各方意见相对合理可靠的决策方案。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预防为主与源头控制以及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下,首先要打破行政分割的局面,建立统一一体化的综合决策管理体制,保证决策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建立综合决策负责制和考核制,确保决策的真正执行,发挥作用;再者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召开公众听证会,给人民群众提出意见和进行评价的窗口,并认真记录、考虑、研究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做到及时向群众通报有关决策的内容;同时建立公民参与制度,让群众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二)实行区域农业经济,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资源分布的均衡,可以在农业资源相对集中的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区域农业经济政策。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区域的自然特征和资源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资源的开发,如处于山区以及丘陵地区可以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种植果树或者树木,进行木材经济或发展水果产业,实行区域之间的互通有无。并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注意区域环境的变化,通过发现、分析区域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保护环境。 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而产生大量不良的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资源环境补偿机制,维护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排污收费制度,向高污染的企业和工业征收排污费,“排污收费,超标罚款”,加大对环境污染的补偿力度,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向有损于资源环境的行为征税,完善征税标准、税种和税率,设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征税有法可依。 (三)利用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方面应该转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发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实行新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精耕细作,进行高效集约经营,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健全和完善农业的技术体系,依靠科技兴农。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增加技术投入,利用科技进步,在农村推行生态农业,实行循环利用的经济理念,变废为宝,使农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状态。如可以在农村建造沼气池,农民可以通过把人畜粪便等排泄物以及秸秆等发酵成沼气,用沼气来发电及作为燃气供日常家庭生活所用。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并充分利用科研力量研发出更高效的产品,因地制宜地满足农业对机械的各种要求,尤其是在种植、收割方面,解放人力从而解放发展力。同时还要加强农业灌溉设备的建设。坚持开发和保护两手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注意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 (四)进行制度改革创新,提高政府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 政府应该建立和健全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将资源环境使用与综合核算制度联系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努力发挥资源的资产价值对经济发展建设的作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通过核算经济发展中与资源环境有关的流量指标和存量资产,将对资源环境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核算,反映现有资源环境的情况和发生的变化,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状况。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认识,有利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管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行、发展和完善该制度。 要加强对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矿产等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控,完善资源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分部门分单位分地区管理规划的局面,实行统一安排管理,同时要加强建设对自然资源的数量、存量和质量的勘探、管理、监测和预报系统,及时掌握自然资源发生变化的信息。再者,政府还要加强对资源的法制管理,坚持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完善12项资源环境保护法,努力研究制定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农业保护的政策,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坚持科教兴农,采用多种形式如举行教育培训、座谈会等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有害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政府应当成立相应的监管和决策部门,对农业的资源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以促进农业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同时不会让经济的发展给农业的资源环境带来太大压力,促使两者协调发展。 结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转型期的逐步深入,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荒漠化、耕地遭到破坏、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为了保证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本身都需要格外注重这些问题,改善农村的硬件设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十几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支持农业生产系统的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恶化。耕地面积锐减,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土地退化日益严重;尤其是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化学品所造成的水体、土壤、大气污染,使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已不容忽视。 生态环境,就是自然界里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有关整体,包括水、土壤、森林、气候等各种自然资源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高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提高绿色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而且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生态农业是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 二、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 多种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1.乡镇企业“三废”污染农村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南沿海很多企业纷纷转战西部,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乡镇企业大部分在农村, 而且布局不合理,对农业的污染过程主要是工业“三废”进入土壤和植物系统,造成农作物减产,土壤破坏。在“三废”的污染影响下,农产品有毒物质含量偏高,对人体危害严重,致使我国出口的粮食价格偏低或根本不被接受。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污染物处理率低或根本不处理而直接排放。农村环境污染己成为西方国家设置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理由,也是我国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据调查,中国5.5万km河段有23.7%的水质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严重污染,鱼虾绝迹,大面积农田受重金属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2.化肥、农药形成新的污染源 施用化肥农药,已成为我国农民提高农产品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07年,我国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t(折纯量),按播种面积计算,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2.5 t/km2安全上限,而且化肥流失量约占使用量的40%左右;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t,而且每年仍以10%的速度在递增,其中只有约1/3能接触到目标害虫,剩余的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和大气中。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使地下水和空气污染,也使全国9.3万km2的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据陕西省土肥所对小麦、玉米、大豆进行三氯乙醛的危害试验结果显示,磷肥中三氯乙醛含量在450mg/kg时,3种作物受害加剧,中毒症状明显,出苗率降低。 3.禽畜粪便污染不可小觑 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禽畜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各地的禽畜粪便使得水源、河流、海域、湖泊等污染事故屡屡发生,成为当今农村环境一大污染公害。 (二) 生态环境的破坏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水资源匮乏,生态平衡恢复乏力 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使西部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生态和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贯西部地区的重要河流――黄河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水资源,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从1972年到1998年的27年间就有21年发生断流,断流更加剧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每年从三门峡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破坏了生态平衡。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因缺乏灌溉用水遭受巨大损失。 2. 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长期以来,人们对植被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牧区超载放牧,草场退化;对森林乱砍滥伐,植被稀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据国家林业局公布,2011年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17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8%;内蒙古沙漠化面积达到65万km2,占全国沙化面积的25%;西部沙源增多,土地沙漠化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1500 km2,扩展到3300 km2。 3.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 据有关部门测量,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开垦利用,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94亿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0.29%,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0km2的速度递增;西部水土流失面积104.5万km2,水土流失率15.5%,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58%。由于水土流失,全国每年地表土流失量达50亿t以上,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剥去1cm厚的肥土层。土壤退化,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t的化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总之,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保护人类有限的生态资源。 三、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绿色GDP衡量农业经济增长的理念 各级政府要树立以绿色GDP衡量农业经济增长的理念,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环保型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把生态环境保护质量、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和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作为标准,将环境破坏的修复投入占农业产出的比例纳入考核体系;对西部地区来说,要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规划,尽快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机制,以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而对广大农民来说,要加大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力度,崇尚自然和绿色文化,杜绝“白色污染”,努力形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社会氛围。 (二)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知识 生态农业本身科技含量高,它不仅需要人们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而且需要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指导,才能使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好当地的各种资源。西部边远地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业技术人员占农村人口不到0.04%,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有关生态农业知识。尤其加强对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及生态农业对于食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大家真正意识到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真正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经济效益。 (三)建立激励机制,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保障 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数项目,在短期内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市场无法进行有效调控。因此,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法律及必要的行政等手段,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为巩固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以及西北部风沙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的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应在退耕还林政策到期后,对退耕农户继续给予直接补助;建立专项资金,用于西部风沙源治理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在西部四大牧区退牧还草,治理退化草地;进一步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等。通过这些决策调动地方和农民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四)科学规划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制度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将实现生态农业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合理分区,确定生产区和禁止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二是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立农业生态环境定位监测网点,定期进行检测与评价,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向有关单位和责任人通报;三是认真执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五)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己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二是要加大乡镇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严禁污染生态环境项目引进,控制新的污染源;三是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四是通过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和增加农家肥、种植绿肥等办法,减少对土地、水源的污染,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综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对西部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基于对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各类问题,提供了以循环经济、大力宣传、控制污染等手段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重构的目标,希望对生态农业的建立,加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经济;循环经济 1.前言 建设全面小康的农业社会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题,要将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础,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上,打造出新时期农业生态环境文明,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经济模式过于僵化 当前,农村的经济形势存在传统和僵化的弱点,讲求一味的经济投入,希望产生更大的经济回报,这种不顾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经济模式,会形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难于帮助农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和生态链,最终形成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经济的增长失去了本源。 2.2绿色农业生态建设过程缓慢 当前农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没有一个正确地认知,导致绿色农业这一概念不能得到很好地普及与执行,农民不能将实际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增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低层次的生产模式中破坏着环境,却取得了较低的综合收益。由于没有绿色农业概念,农民所产的农产品同质性高,导致抵御市场冲击和风险的能力低,不仅不利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而且也会存在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实际问题。 2.3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严重 化肥和农药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当前农村过分依靠化肥和农药,导致水体和土壤的富营养化,出现大量有害生物的繁殖,或者出现了生态链条的断裂,影响了正常的农作物生长,也影响了城乡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3.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振兴农村经济的措施 3.1构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要以生态农业为中心,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有机农业为目标,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健康的发展模式,要主动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推行清洁生产,要将垃圾和废弃物的全面处理和综合利用列为重点,使农村经济的途径得到生态化的改善,在降低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构建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链,打造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模式。 3.2建立生态友好性新农业 要以有机、环保、节能和绿色为目标,建立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打造,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契合,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打下生态基础,更好地建立起高端的农业经济形势,扩大农村经济体系的收益与效率,真正做到农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3.3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由于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新时期要从农村基础性生产和生活入手,探寻制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转变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应该加强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废水、废物的处理,要引入成型的垃圾处理设备,通过集中处理和分散消化等一系列措施,使废水和废物得到有效降解和无害化处理,有条件地区还可以对废水和废物展开利用,形成新的资源,总之,通过对恶化农业生态环境的垃圾处理遏制住环境下滑的趋势,为营建新型农业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3.4控制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污染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是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应该在农业生产中控制相关有机物的使用,这一点要发挥农技推广站的专业性优势,使技术指导尽量贴近农村生产和农民,降低化肥的使用量,控制农业生态环境中有机肥料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同时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对整个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伤害。在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造中要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品种科学地管理树立在广大的农民中间,这样就可以起到从意识上和行为上对污染的控制。 3.5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相悖的两个概念,应该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得到生态环境的支持,同时在农业生态环境的重构与创建中要注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在农村工作中应该突出宣传工作,要让农村工作者、农民知晓上述的辩证关系,形成对农业生产、生活和管理细节的改变,进而达到对生活方式、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管理科学性的有效变革,打造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舆论基础,更好地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 4.结语 根据本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立足于农村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模式的创建,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观念在广大农村的深化,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细节的改变,形成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方法。要在农业生态环境的营造和农村经济的振兴过程中加强人才培养,以人才作用的发挥打造出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农村经济的新局面,这也是本研究在最后需要重点强调地地方。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我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摘 要:通过对我国山地环境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本文评述了我国山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潜在的生态危机。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山区 生态 环境 发展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630万km2,占国土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全国有570个贫困村,其中460个分布在山区。目前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全国还有2300万人口尚未脱贫。为了改善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寻求山区经济发展最佳模式,振兴山区经济已成为科技界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国山区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2.我国山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短缺 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3.4亿,人口绝对过剩,而全国耕地面积由1949年1.45亿公顷降至1.22亿hm2,人均耕地0.094hm2,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4。秦巴山区的云阳县人口由1958年的63万增至130.47万,人均耕地由0.11hm2降至0.06hm2,土地已负荷超载,远于临界状态,这必然带来粮食短缺。在山区人多地少、粮食短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率超过了粮食增长率,就不能保持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目前南方山区人均耕地仅0.062hm2,人均粮食335kg,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考虑,设定山区农业总能力为常态,将粮食增长率()简单表示为: =f(x) 同理可以构建人口增长率函数,分别以fx和fp来表示粮食和人口增长函数,在一定的年度内,若fx≥fp,则山区粮食增长是持续的,若fx<fp,则山区粮食就不能保证持续供给。因此,控制山区人口恶性增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走周年立体栽培,开发荒山资源发展木本粮油是解决山区粮食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2.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森林状况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林园建设,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仍不乐观。森林生态系统正沿着森林疏林草丛逆向演替,目前森林资源总面积13380万hm2,覆盖率上升到18.5%,全国因建设、病虫害、山火每年损失林地41万hm2。国家林业局曾对四川、云南、重庆三省26个县调查,森林面积比建国初期减少了45%,四川泯江上游50年代森林面积7400km2,覆盖率32%,到90年代末只有4670km2,覆盖率下降到20%以下,该流域植被破坏后,山地环境稳定性下降,致使松潘、汶川、黑水等县河谷地带变成干旱河谷。三峡库区的云阳县沿长江两岸水保柏树林遭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cllicornis (F.Smith)〕危害,成灾面积1435hm2,出现大片死树。有的省市森林逐步在消亡,覆盖率太低,青海省<1%,宁夏1.45%,黄土高原6%,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生态结构破坏,山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而带来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加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5万km2,占国土面积37.1%,每年损失耕地6.7万km2,流失土壤泥沙50亿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土壤侵蚀模数>5000t/km2,太行山系水土流失面积高达72%,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粮食生产,加剧了山区贫困。 2.3土壤退化,石漠化严重 山区植被破坏后,必然影响土壤肥力。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要,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广布的坡耕地土层变簿,加之滥用化肥,有机肥施用减少,造成土壤退化。如武陵山区以东,土地面积69.27万km2,耕地面积892万hm2,土壤贫磷化365万hm2,占耕地的40.9%,土壤贫钾化占29.9%,土壤水分不调占27.5%。土壤退化后,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了粮食增长。 我国是喀斯特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总面积344.5万km2,占国土面积1/3。其中裸露型岩溶面积90.7万km2。近几十年来,由于森林植被破坏,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面积扩大,特别桂西北、黔东南地区近10年来以91万hm2扩展,土地石漠化后成了不茅之地,植被难恢复,土地生产力下降,贫困人口增加,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 2.4山地灾害频发 山地灾害是在一定地质基础上地貌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和雪崩等灾害,是人类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2008年9月24日北川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2010年“8.8”甘肃省舟曲县久晴遇暴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链和堰塞湖灾害链,死亡1765人,财产损失惨重。我国频繁的山地地质灾害,给人民带来灾难,这是自然对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惩罚。 3.实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改善贫困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消除贫困(poverty alleviation),振兴山区经济,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WCED),是我们未来共同追求的目的。因此,在战略上必须树立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开展以绿州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护性开发山区资源,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走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道路,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培植节约资源结合起来。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 森林是绿地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根据山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滞后、山高坡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欲求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现山川秀美、江水清澈、林茂粮丰、根治贫困,必须从改善生态环境着手,把治山与治水结合起来,平治梯田(土),因地制宜种树植草,封山育林,绿化荒山,把林业建设放在山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三峡库区的云阳县千丘乡为例,1992年人均收入1820元,近10年来,全乡3100hm2荒山承包给农民栽植油桐(Alenritis fordii)、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山楂(Cratae guspinatfda)、油茶(Camelliaol ifera )、金银花(lonicrera japonica)等经济林,对25O以上坡地种植生物篱笆(liyinghcolge)植物,如苜蓿(Medicago Linn)、黑麦草(ldinm perenne L)、苦蒿(Artemisia ammual)等,扩大坡面利用系数,使全乡60%的荒山得以绿化,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大大改善。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40元,粮食345kg,农民开始走向富裕,实现了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运行。 3.2推行农林复合经营 混农林业(Agroforestry)是山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的有效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它是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ical)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在一定自然经济地理条件下林地生物性生产组合,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把农林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组成系统的作用,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产品产出率,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如桐(油桐)粮间作、果粮间作,或者林下养鸡、养羊等立体种植模式,各地应因地制宜,灵活选用。 3.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山区经济 为了解决目前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规模小、经营分散、比较利益低与市场的矛盾,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国际化是我国山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今后我国山区经济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信息交流,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带基地,通过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等科技手段,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确定主导产业,招商引资,联合经营。把种、养、加、科、工、贸结合起来,走公司+农户+市场的新型路子,结束农业长期供应原料的历史,这是振兴山区经济的必由之路。 3.4开发荒山资源,发展畜牧业和经济林 我国南方山区有6666.7万hm2草地,北方有许多草地也分布在山区,这些荒山草地要合理利用,要以草定畜,推行圈养,大力发展牛、羊、兔、鹅节粮型草食牲畜。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产品实行深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及云贵山区属亚热带气候资源,要因地制宜发展柑桔、油桐、茶叶、核桃、板栗、中药材等,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3.5发展庭院经济 我国有3亿多农户,村宅占地666万hm2,户平0.027hm2,靠近农户,便于管理,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散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小茶园、花卉园、畜禽园和建立沼气净化池,既增加了有机肥源,节能减排,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为城市人民提供无污染绿色生态食品。 3.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科技素质 我国人中数量多,人均资源少,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今后应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山区人口科技素质,这是保障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浅议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1 农业资源短缺 我国耕地、淡水、森林和草地资源仅在世界平均水平的32.3%、28.1%、14.3%、32.3%。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农村思想观念的转变,纷纷进程务工,加之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不到有效改善,致使农业资源大量浪费或流失。 1.2 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呈逐步恶化的趋势,如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协调,总体出现短缺、污染严重的问题;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匀,总体质量较差,存在耕地面积连年减少的现象;森林资源不足,湖泊水面积不断缩小;水土流失加剧,因水土流失而减少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266万公顷;土地沙化严重,因荒漠化而导致的草场退化高达1.38亿公顷,耕地退化已达773.33万公顷。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持续性、公平性原则。 1.3 生态系统功能破坏加剧 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日趋严重,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大量丧失,导致土地日渐荒废;农业水资源被严重污染,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对森林进行无节制的滥砍滥发和对草地的盲目开垦,致使农业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荒漠化的能力弱化;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加之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不适度使用,致使农业生产用地大面积板结,最终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1.4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致使洪涝干旱、沙尘暴、暴雪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得我国受灾、成灾面积逐渐扩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建设良好生态环境。首先,加强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工作,做好城乡工业布局规划,改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防止新污染的发生;其次,加强对生活垃圾的治理,积极探寻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垃圾处理做法;再次,大力发展沼气,提倡资源循环利用。一方面有利于净化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能源消耗压力,为绿化植物增加有机肥料;最后,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设施,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 2.2 切实保护农业资源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对耕地资源实施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是防止耕地资源进一步退化和缩减的有效措施,从而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所以,政府应在加强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将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建设,严格限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所占用的耕地面积,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此外,加强保护水资源的力度,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的管理。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构建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转变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灌溉利用率。 2.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我国可以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逐步转变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从而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宣传教育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环境意识淡薄的现状,增强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这也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有关部门应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宣传《森林法》、《土地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其次,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逐步培养社会公众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将环保意识上升到生存意识、民族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再次,政府官员和环保干部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决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做落实。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要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又要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探讨中国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与农业有效发展途径 摘要:中国的农业属于资源制约型农业,农业环境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农业的发展被制约,中国的整个经济都将被制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农业环境形势越来越严重,甚至破坏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环境问题非常多,需要从各方面加大力度进行保护,从而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有效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稳定的一项重点。 关键词:中国农业;环境保护;有效发展;途径 0 前言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环境是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农业要想发展离不开好的农业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滞后。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了给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拦路虎”。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农业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一些保护农业环境的对策。关于农业的有效发展途径,也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1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所以保护环境的工作可以算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国家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国家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环境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破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农业环境被破环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着大量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地区为10的4次方平方千米,全国的农田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可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严重危害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第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土壤的质量也大打折扣。由于土壤沙漠化的不断加剧,土地面积减少,所以耕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的缺乏让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且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多。越狱化肥、农业的大量使用,土壤的盐碱化和肥力在很大程度上下滑,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成。第三,森林减少,农业生产遭到威胁。森林覆盖率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第四,工业污染加剧,农田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由于工业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和废弃物的排放直接破坏了整个农业生态的平衡,农田被严重污染。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和农业的长远发展。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提高全国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首先需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最终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付出行动的有力保证。所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是保护农业生态的基本条件。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一项政策,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政府应该采取资源节约型战略,而且要采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科学政策。土地资源应该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被保护,不应该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应该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保证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针,将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环减到最低程度。 最后,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研制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同时,应该理清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不应该只顾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的形成,开发和研制能够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上找到一个结合点。争取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生态效益,将二者关系很好的平衡。 3 农业有效发展的途径 首先,发展农业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具有大方特色的农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地方优势,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我国各个地区的特色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这样才能0 前言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环境是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农业要想发展离不开好的农业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滞后。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了给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拦路虎”。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农业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一些保护农业环境的对策。关于农业的有效发展途径,也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1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所以保护环境的工作可以算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国家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国家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环境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破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农业环境被破环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着大量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地区为10的4次方平方千米,全国的农田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可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严重危害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第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土壤的质量也大打折扣。由于土壤沙漠化的不断加剧,土地面积减少,所以耕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的缺乏让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且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多。越狱化肥、农业的大量使用,土壤的盐碱化和肥力在很大程度上下滑,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成。第三,森林减少,农业生产遭到威胁。森林覆盖率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第四,工业污染加剧,农田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由于工业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和废弃物的排放直接破坏了整个农业生态的平衡,农田被严重污染。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和农业的长远发展。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提高全国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首先需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最终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付出行动的有力保证。所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是保护农业生态的基本条件。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一项政策,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政府应该采取资源节约型战略,而且要采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科学政策。土地资源应该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被保护,不应该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应该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保证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针,将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环减到最低程度。 最后,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研制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同时,应该理清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不应该只顾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的形成,开发和研制能够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上找到一个结合点。争取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生态效益,将二者关系很好的平衡。 3 农业有效发展的途径 首先,发展农业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具有大方特色的农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地方优势,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我国各个地区的特色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这样才能0 前言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环境是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农业要想发展离不开好的农业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滞后。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了给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拦路虎”。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农业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一些保护农业环境的对策。关于农业的有效发展途径,也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1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所以保护环境的工作可以算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国家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国家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环境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破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农业环境被破环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着大量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地区为10的4次方平方千米,全国的农田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可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严重危害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第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土壤的质量也大打折扣。由于土壤沙漠化的不断加剧,土地面积减少,所以耕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的缺乏让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且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多。越狱化肥、农业的大量使用,土壤的盐碱化和肥力在很大程度上下滑,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成。第三,森林减少,农业生产遭到威胁。森林覆盖率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第四,工业污染加剧,农田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由于工业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和废弃物的排放直接破坏了整个农业生态的平衡,农田被严重污染。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和农业的长远发展。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提高全国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首先需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最终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付出行动的有力保证。所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是保护农业生态的基本条件。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一项政策,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政府应该采取资源节约型战略,而且要采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科学政策。土地资源应该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被保护,不应该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应该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保证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针,将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环减到最低程度。 最后,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研制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同时,应该理清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不应该只顾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的形成,开发和研制能够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上找到一个结合点。争取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生态效益,将二者关系很好的平衡。 3 农业有效发展的途径 首先,发展农业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具有大方特色的农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地方优势,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我国各个地区的特色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这样才能0 前言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环境是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农业要想发展离不开好的农业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滞后。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了给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拦路虎”。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农业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一些保护农业环境的对策。关于农业的有效发展途径,也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1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所以保护环境的工作可以算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国家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国家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环境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破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农业环境被破环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着大量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地区为10的4次方平方千米,全国的农田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可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严重危害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第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土壤的质量也大打折扣。由于土壤沙漠化的不断加剧,土地面积减少,所以耕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的缺乏让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且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多。越狱化肥、农业的大量使用,土壤的盐碱化和肥力在很大程度上下滑,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成。第三,森林减少,农业生产遭到威胁。森林覆盖率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第四,工业污染加剧,农田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由于工业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和废弃物的排放直接破坏了整个农业生态的平衡,农田被严重污染。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和农业的长远发展。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提高全国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首先需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最终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付出行动的有力保证。所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是保护农业生态的基本条件。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一项政策,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政府应该采取资源节约型战略,而且要采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科学政策。土地资源应该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被保护,不应该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应该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保证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针,将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环减到最低程度。 最后,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研制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同时,应该理清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不应该只顾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的形成,开发和研制能够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上找到一个结合点。争取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生态效益,将二者关系很好的平衡。 3 农业有效发展的途径 首先,发展农业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具有大方特色的农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地方优势,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我国各个地区的特色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发展的最大化。其次,应该加强农业环境的保护,大力改善农业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的农业应该将科学技术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建立一套良性发展的系统,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中国人口不断增多,农业的生产压力加大,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长远发展。 4 总结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的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制约。现如今,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有效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应该从本文提到的上述方面着重考虑,加大多方面的保护力度,充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阶段与创业环境分析 摘要:提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总体上处于创业阶段,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理论,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对因区的创业环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科技园区;创业;阶段;创业环境 1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阶段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涌现并发展起来,逐渐具备了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组装的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功能。农业科技园区出现与发展的十多年来,经过不断创业与创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从探索到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创业阶段,其创业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从1993年到1997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199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成立10大农业科技园区,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率先成立,以后全省陆续成立10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探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拉开了全国各地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序幕。1994年,我国在北京建立了以展示以色列设施农业和节水技术为主体的示范园――中以示范农场;199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199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孙桥现代农业示范区。 该阶段主要以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为主。进行设施农业示范。在种植方面以推广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为主。该阶段以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标志。 1.2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2001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1997年2月,由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启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1997年建立的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由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办。国家科技部1998年批准立项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域布点。国家财政部1998年批准立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从1999年起专门设立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示范区的面积一般为1万亩以上。另外。地方政府主办的地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建设一批高效的农业科技园。据农业部科教司2000年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地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已达到600多个,县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到2000多个(蒋和平,2001)。 该阶段强调示范功能、培训功能,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但部分园区的政府色彩浓厚,多为“盆景”或“形象工程”,部分园区效益不显著。该阶段以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启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为标志。 1.3 第三阶段,从2001年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规范发展阶段 通过几年的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吸引了多渠道的向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开发、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农业高新适用技术,通过培训提高了当地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有不少问题。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肯定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并明确指出“要抓紧建设科学园区,并制定扶植政策”。此后科技部联合农业部等6部委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01年,《农业科技园区指南》与《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2001年8月和2002年4月,科技部连续启动两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使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该阶段,园区进行规范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创新服务体系。国家肯定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该阶段以2001年8月科技部启动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为标志。 2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区域创新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把全球创业观察(GEM)开发出的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的创业环境条件分列入软环境和硬环境,与园区创业与创新的主体作用。 2.1 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硬环境 农业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三者缺一不可,互为支持关系。要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园区需要一个好的硬环境如区位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等。硬环境又可分为不可变硬环境和可变硬环境。 2.1.1 不可变硬环境 创办农业科技园区的区位选择十分重要,将使园区具备其自然属性,因为一旦园区选址确定,将使园区创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确定,如交通距离、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及其他生态资源不可改变,或者改变时需要大量成本,如建设配套水库等。 例如,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学技术部于2002年5月批准建立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原有园区核心区――连丰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水资源不足、土地费用过高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培育大连市农业科技园区的龙头。更好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先导及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大连市决定将原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连丰园区)与登沙河镇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园区进行整合,组建新的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登沙河)。新的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由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心区和9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分区构成,形成“1+9”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因空间狭小,发展受到制约的矛盾,还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1.2 可变硬环境 农业科技园区选址一旦确定,将进行一系列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是可变的硬环境。可变的硬环境体现着政府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和园区建设发挥创新主体的能动能力。各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一般基础设施如水、电、路、通讯由政府投资兴建,资本运作良好的园区可以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化运作,由人驻园区的企业投资或融资建设。可变的硬环境越完善、配套越齐全,越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例如。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从2006年起,沈北新区蒲河以南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城建规划和城建计划,连续5年,市政府每年补贴1亿元,用于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区将“七通”(上下水、电、 暖、蒸汽、煤气、电讯)接至项目用地红线50米范围内,产业用地免征电力增容费和基础设施配套费。 2.2 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软环境 营造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区域创新环境,隐藏在硬环境背后的软环境对硬环境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园区创业的软环境主要表现为网络系统。即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这种软环境可分为3个层次:介质环境、机构环境、调控环境。 2.2.1 介质环境 介质环境包括农业科技园区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直接影响人们的创业精神、互信合作的精神等。这种环境与园区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关,有赖于长期的教育投入、国民素质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 (1)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园区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GEM,2002),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十分重视教育培训活动,强调示范、培训、孵化功能,一方面引导园区产业创业成功,另一方面对广大农户进行示范、培训,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与科教机构合作,引入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教育是农业科技园区下一步教育培训努力的方向,将使园区中具有更多的创业和创新精神。例如科技部很重视国家科技园区教育培训工作,将其列为园区重要的考核指标。 (2)文化和社会规范 文化与社会规范环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农业科技园区文化是园区社会群体中人们相互交流的产物。主要包括群体信守的价值观、信仰、思想、习俗和语言等方面的因素;园区社会规范是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文化和社会规范不能相互独立存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例如,创新文化是构建整个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由企业、研发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充分交流互动共享,构成了一个良好的无缝联合、高效运行的创新网络。沈北园区蒲河新城良好的园区环境、便捷的工作条件和鲜明的形象标示与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城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在科技部门的引导下,新城共有30余家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组建企业研发中心。其中。禾丰集团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并成立了饲料加工工程技术中心,辉山乳业成立了乳制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大陆激光成立了涡轮激光修复技术中心等。 2.2.2 机构环境 机构环境包括各种农业科技园区内创新和创业主体之间建立联系的机构和制度。主要是指园区各种社会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这些机构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方针中明确提出中介参与,技术依托单位参与园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也将科技中介建设列入重要的地位。 (1)研究开发转移 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是农业科技园区重要的任务之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园区研究开发转移的环境构建。通常园区与科技机构密切合作。选择几个技术依托机构,成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园区以此构成良好的研究开发转移环境,促进农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商品化。 例如,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分重视专家大院建设,适应了农民群众盼望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领先科技致富的迫切要求,园区各农业专家大院与重庆以及西南甚至国内外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聘请专家,针对重庆市农业结构调整,进行良种牛繁育、薯类脱毒、柑橘脱毒育苗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2)金融支持 为了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伊始就重视园区的融资问题,发起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6个单位之一就有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除了有专业商业银行的支持之外,还需要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形成一种良性的造血和输血机制。园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也是一个很好的筹资渠道。为了促进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引导基金如孵化基金、种子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也是必要的。 例如,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优势企业、种子期科技企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提供增值服务,解决资金瓶颈:区内蒲河新城作为国家开发银行全国“三化”解决“三农”的示范区,将积极选择、推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它大型产业化企业与国家开发银行对接,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优惠贷款。 (3)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 农业科技园区的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属于园区促进创业的机构环境的一部分,各种中介机构的建设如:法律服务机构、会计服务机构、各种咨询、评估机构等;各种服务体系的配套如:通讯设施、邮电网点、供电、供水、污水处理、供暖等机构、设施的健全。这些机构、设施是否健全,提供的服务水平如何。提供的服务能否使人园企业用得起等方面是机构环境建设重要的衡量标准。目前成立的各种科技园区绝大多数都设有科技服务区或管理服务区,为园区的软硬环境提供服务。 2.2.3 调控环境 调控环境是指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园区多个创业和创新主体发生协同效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方针中也明确提出政府指导,就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支持和引导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1)政府政策 政府在促进园区创业和创新中的角色是制定政策。通过政策来影响创业者或创新主体的决策以达到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我国目前的高技术产业更多的是靠政府在推动。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些促进创业和创新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促进科技人员创业。并对高技术创业企业在税收、科研经费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政策优惠。 (2)政府项目 我国比较有规模的农业科技园区都是通过政府项目建设的,体现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如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由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办,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和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由科技部立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由财政部批准立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项目由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水利部等6部门联合启动。 (3)进入壁垒(入园项目选择) 全球创业观察模型(GEM)提出的进入壁垒主要涉及国内开放程度。体现在创业企业在进入市场时是否存在行业准入壁垒,是否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和创新环境中,进入壁垒涉及对创业企业入园时所作的限制。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缩影,体现科技、效益、生态三位一体。因此,各地农业科技园区在招商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又对一些入园企业进行限制,主要从生态、节水、节能、园区功能分区、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带动等方面考虑。 3 结束语 创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创业的精神实质就是创新。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大系统,是多层面的有机整体。园区构筑良好的创业环境,不是靠一项政策措施或优惠条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系统支撑。概括地说,创业环境是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和实现其创业理想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因此,构建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环境就是创造园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进一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蚕食耕地,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草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来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设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 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 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 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及技术服务,有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新机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探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动关系。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超负荷的开发,从而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了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挑战。因此,基于长远考虑,我国农业必须在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作为产业基础的农业,其可持续发展思想涵盖农村、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大领域。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持续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优质、高效和农村共同富裕为宗旨,采用传统精细农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现代工业来武装,现代经营方式来管理,走农业集约化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所制定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强调了农业的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小康和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结构也不十分合理,资源配置效益较差,产品质量不高,一直在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追求数量(产值)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的道路。这种靠拼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不仅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而且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 再次,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 最后,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人口控制政策,但目前每年仍以1 600万的速度迅速递增,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按照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及消费水平计算,届时将出现1/3的粮食缺口,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必将引发粮食危机。粮食安全将成为21世纪我国的又一大难题,这就要求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农业环境 要加快农业法制建设,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水平。一是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网络,迅速改变目前农业环境监测人员少、手段弱、设备不足、无经费难以开展工作的状况,依法认真抓好农业环境管理工作。二是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目前从事农业环保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非农业环保专业,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在岗人员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三是要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各级政府要全力支持农业环保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查处破坏农业环境行为。四是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能运用法律保护农业环境,能自觉同破坏农业环境现象做斗争。 2、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实施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扭转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我国政府强化了土地资源管理,建立了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福清市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牢固树立国土资源法制观念,提高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自觉性,坚持严守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放松。另外,开展农村能源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农村能源供应主要以生物资源为主,部分地区能源短缺,中国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特别是省柴灶、沼气、太阳能等技术的大量推广利用,使农村能源短缺矛盾得到缓解。此外,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植树种草,绿化祖国。 3、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不当利用造成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是加强宣传教育。现实生活中个人或单位环境违法行为十分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的现象。这固然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鉴于此,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广泛深入宣传《环保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增强广大群众环境法制观念。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公众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唤起人们的伦理觉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形成负责任的行为。使公众能把环保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特别是政府官员、环保干部,不仅要做学习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知识的带头人,而且要真抓实干,倾听群众呼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农业生态环境)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去,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吕梁市农业学校,山西 吕梁 033000) 摘 要: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问题不断出现,这就对我们如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又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的重要。而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农业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二者缺一不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的粮食产量将大大减少;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这些年来,为了发展农业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短期上来看,农民获得收入,但如果长此以往,放任此行径,必然带来生态的危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另外,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水资源的浪费从未停止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量是50亿t,约占世界的1/12。同时,我国50%的土地处于干旱地带,常年少雨水,该地带沙漠化现象严重,平均每年增加3000km2。另外,我国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草地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直接决定资源是够得到优化配置。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产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国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各地资源分布不均。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农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应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多种植其特色植物和农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我国东北和内陆地区可以发挥其地理优势,多种植粮食作物,一来足够满足全国粮食需求,而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增长农民收入。 2.2 大力l展科学技术 广泛推广科学技术与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过良好的保障,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率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在科技兴农方面,还需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创新。 2.3 实施城镇化战略 实施城镇化战略,促使农村过剩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减缓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城乡人口不合理的现实情况,致使全国大部分人员滞留在农村,从而导致农村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因此,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有直接和高效的作用的。另外,我国也要保证人口的科学布局,不仅要保证农村人民能够转移到生活条件好的城镇,同时保证农村人民能够在城镇生活下去,这就要政府在城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稳定房价,为转移的人口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城镇生活,并生存下去,实现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减缓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 2.4 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第1大国。我国在农业化肥使用方面是严重超标,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毒”产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我们知道,农药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严重的方式之一,它会造成土地板结、碱化,严重的导致土地无法再生,无法种植农作物。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同时发展科学技术,发明环境和谐型的农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率。 3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2者之间不可偏废。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依法办公,全国人民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富强。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平衡农业资源与环境 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摘要: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发展趋势。在农业资源持续减少、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生态农业愈来愈受到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农业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带来环境效益。基于此,本文对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 1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结合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规律,根据实际环境设计、构建、调整及管理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的系统化工程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求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并且要将农业种植与林、牧、渔业等关联起来,即把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联合起来[1]。在传统农业经验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共同支持下,构建出生态工程,让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2制s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 大环境来看,四川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支撑,但也受到了部分因素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四川境内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依然以传统模式为主。在平坝地区,灌溉及耕作条件较好,主要依靠大水漫灌及化肥进行种植,整体产量较高。但种植品种较为单一,品质不高,价格相对较低,并且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对部分种植区域土壤性质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利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二是森林系统退化较为严重。四川部分地区森林资源开采过度,境内森林覆盖率下降幅度较大。尽管加大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力度,但新增林中多数为中幼林,层次结构较为单一。新增林当中草本植物、灌木植物较少,甚至部分区域地表存在裸露的情况,森林生态功能不健全,无法达到生态平衡的要求。同时,四川境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存在不足,导致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三是整体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受体制因素、资金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及科技创新观念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四川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四川农业在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及农业机械普及率等方面明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加工技术、品质技术存在明显不足。 3促进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3.1发展节约型农业 水土资源流失及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已经成为了制约四川地区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发展节约型农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循环发展,让农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化[2]。一方面,要注重土地资源节约。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以遵循生物互利共生、种间互补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层进行深度开发,让自然资源例如光资源、热资源得到多层次的吸收利用,以此来提升单位资源的产出率,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节水管理。通过农田节水、保水技术及优化种植布局,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节水技术推广、节水宣传等,增强农业种植户节水意识及节水技能知识储备,形成规模化的节水效应。除此之外,在强化节水、节地的同时,还应该适当转变畜牧业及渔业发展模式,推广节粮――食草型畜牧业及节饵――多层型渔业。 3.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让农业资源及环境发展达成平衡状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做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是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氛围,在政府的引导下,让农户主动参与其中,奠定群众基础;二是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对农业种植结构、作物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资源循环、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发展方向,并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分层次发展模式。在上游山区应实施退耕还林;在坡地及丘陵地带,则应该重点种植经济林果;在河谷平原地带应扩大稻谷、烤烟等作物种植规模,并发展淡水养殖。另外,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例如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让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3.3加大农业生态资源及市场保护力度 加大生态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构建出适用于生态农业的环境检测体系,特别要关注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一旦发现假药、假种子销售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让市场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秩序。要加强水资源、林业资源的统一管理保护,继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加强生态农田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保证农产品质量及安全达到标准。 4结语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技术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未来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不容忽视。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浅析水库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意义 [摘 要]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发电、灌溉、防洪等工程离不开水库,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如饮水等也都离不开水库。因此,水库的数量及其质量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水库 农业发展 生态环境 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我省近年来不断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水库可以有效地蓄水保水,其蓄水保水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到下游农作物收成的多少,明显改善了全省供水不足地区的用水情况问题,文章就水库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功能作浅要分析。 1 前言 水库的建立是一种对水资源极端缺乏地区的很好的开发模式。它们的建成是对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要抓紧环境保护工作,“发挥”水库改善水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这要靠水库管理单位以及水库周边的工厂企业、地震、环保和各级地方政府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奏效。 2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利与弊 水库的修建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气候、水文、土壤、地质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都会产生相关的影响。因此水库的修建在造福当地农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2.1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有利方面 水库的建立可以调节河流径流,改善库区气候(减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而且它们具有较强的供水供电能力,并在生态环境及地区经济建设中发挥显著作用。 2.1.1防洪 洪水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给河流沿岸地区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各种基础设施不仅会遭到洪水的毁坏,还会严重破坏农作物的正常发育生长、企业的正常运营生产、损坏建筑物等,为了进一步减小洪水造成的损失,就必须充分利用水库的蓄洪功能,达到预防洪涝灾害的目的。 2.1.2灌溉 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发生旱灾的时期,用水问题就会尤为明显,严重还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的正常发展。据统计没有得到灌溉的土地的粮食收成,要远远低于那些经过灌溉的土地的粮食收成。因此通过水库的建设,可以大大增加灌溉面积,同时,引水浇地工作也可以在最优的时间段内进行,自流灌溉面积得到了增加,扩大农业生产。 2.1.3供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业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大,因此水资源缺乏问题就显得尤为严重。充分利用水库的蓄水能力,水库的建立可以改善人们对水需求量的问题。 2.2 水库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弊端 一般修建水库后,下游工农业发展,人口增加,供水发电效益显著。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水库的溃决时有发生。后果特别严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巨大的防洪、供水或发电效益毁于一旦;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造成极大损失。 2.2.1水库的淹没、浸没问题 修建水库时,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蓄水造成一定范围的淹没,将使库区内原有耕地以及建筑物被废弃,居民、工厂和交通路线被迫迁移改建,从而造成损失。 水库蓄水后,抬高了水库周围的地下水位,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可以促成库边或库外某些地区出现沼泽等浸没现象。浸没使农田荒芜或单产下降,饮水和居住卫生条件恶化,建筑物地基受地下水浸润并发生沉陷,道路反浆等。 2.2.2水库的淤积和冲刷问题 挟带泥沙的水流进入水库后,随着库区水位的抬升,水流的过水断面增大,水力坡度变缓,纵向流速和紊动流速都大大减少,降低了水流挟沙能力,导致了部分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在库区逐渐沉淀、淤积。水库的淤积不仅缩短水库的使用年限,影响水库的有效库容和效益,而且形成“拦门沙”,扩大库尾和支流上的淹没界限,影响其他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2.2.3水库的坍岸和滑坡 水库的土体岸壁,在库水长期浸泡下,土体的物理、力学及水理性质发生了变化。加之,在库面波浪对岸壁的积极磨蚀作用下,岸壁的平衡被破坏,导致库岸的坍塌、再造和滑坡。 3 水库对农业、农田灌溉发挥的效益 水库对于农业、农田的灌溉效益明显增强,灌溉效益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源头水库的状况,只有在保证水库能安全蓄水的基本前提下,才能保证其灌溉效益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近年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不仅使得全省病险水库工程安全状况得以改善,且其灌溉能力也大大提升。 4 水库的防洪功能与群众生命财产的保障 4.1 防洪功能 防洪工程广泛采用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建水库,在防洪渠上游河道建立水库可以调蓄洪水,通过水库可以拦蓄洪水,进一步削弱洪水到达下游的流量,从而减小由于洪水所带来的损失。 4.2 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 在汛期,各级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应对水库大埂、泄洪道等进行实地勘查,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责令水库所在地立即处理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求各水库的负责人时刻关注气象预告,密切关注天气、雨情、汛情等变化,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并严格做好水库汛期值班记录,重视巡堤查险,防止突发性灾害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 结尾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对水库的生态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把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引入到水库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中,才能保证水库开发建设既能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同时也起到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平衡作用。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浅谈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农村环境保护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为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以及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农村环境;农业发展;问题;措施 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一直是我国的弱势产业,而农民也一直是我国的弱势群体。农村环境的污染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主要的表现可耕重的上地资源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农村环境的污染使得由此引发的疾病在农民中的发病率提高。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关乎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经济增长,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污染。水资源关乎到所有生物的生存问题。当前我国农村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如有毒物质富集的水被农作物吸收之后,造成有毒物质在农作物中富集,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农产品不能食用。另外,水资源的污染,对于水产养殖业带来的损失更是巨大。 2.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农药的过度使用及污染物的随意排放造成的造成的,直接的后果是土壤中农药、重金属等的含量严重超标。土地污染给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严重影响。在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中,黑龙江调查区蔬菜和稻米中铅超标率分别达60%和46%,吉林调查区稻米中汞超标56.6%;山东调查区蔬菜样品中硫代硫酸盐、异狄氏剂醛和七氯的检出率分别为94.2%、86.8%和85.1%。由于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25亿元。 3.草地破坏。由于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等原因,使我国的草地遭到严重破坏,面积不段减少。多年以来,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一直在不断减小,并且减小速度在不断加快。仅在2010年,我国由于草原退化而引起的鼠虫害所带来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草原退化问题,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遏制,草原退化速度才有所减缓。 4.土地沙漠化。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土地沙漠化非常迅速。截至1999年底,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8.2%;沙化发展速度快,20世纪90年代前5年达2460km2/a,后5年则达到3436km2/a。土地沙化导致了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沙区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达5590万t,折合化肥2.7亿t。 三、将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1.控制乡村企业污染。首先,要做出合理的规划,对于乡村企业位置的选择要合理,尤其是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必须远离人们的生活区及生活资源所在区域,而且应尽可能将乡村企业集中在一起,从而便于治理污染;其次,严格执法,对于有违规排放,污染环境的企业要严格处理,直至关停;最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结合当地的特色,大力发展一些生产过程清洁,附加值较高,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绿色产品”。 2.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水是生命之源,对于饮用水的保护,一定要不遗余力地采取最为严格的措施。对于饮用水源地要进行区域保护,在水源附近划定一个较大的保护范围。在该范围内,严厉禁止污染物的排放,对于一些较大河流的上游地带,作为饮用水源保护的重点。 3.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过多,素质过低,是造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人口过多,给土地带来了很大的负荷,要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就必须加大对土地的开发力度。而由于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注重可持续发展,大量滥用各种农药、化肥,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元因之一。因此,要想从根本土彻底改变农村污染现状,必须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减小对土地带来的压力,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农村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注意农村环境的保护。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境意识。由于农民的绝大多数经济收入依赖于土地,而无其他经济来源。而且,由于农民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只顾当前从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回报,而没有认识到在开发农村资源的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政府部门及基层干部需要加大宣传,让农民了解到农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以及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性。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政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对策论述 1.围绕教学目标与任务而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 (1)初中政治活动教学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按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从而让学生更有方向地进行活动与学习,完成相应的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以免活动流于形式。如教学《好习惯受用一生》时,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明白习惯对人的影响,学会区分好坏习惯;懂得初中生需要养成哪些好习惯;把握合理与科学的方法。同时,学会反省自己的已有习惯,反思这些习惯对自己的消极或积极影响;学会严格要求自己,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组织一些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一体的活动。比如,找习惯的竞赛活动。要求:欣赏小品,寻找习惯,比比谁找得最多。同时,根据好坏习惯的标准,对小品中的习惯加以分类,同时说明分类理由,并概括出习惯对人有着怎样的各种影响。而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结果加以补充,帮助学生深化认知,让他们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升华。这样,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小品等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理解习惯的含义,认识到习惯存在好坏之分,对自己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学习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在活动教学中,教学对象是主体,所设活动应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刺激学生兴奋点,跳一跳,够得到。因此,在初中政治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这样,既可避免因活动难度大而让学生望而却步,也可避免因活动太简单而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习活动应贴近学生真实生活 在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使其将新知与储备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有效迁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选取教学素材,引用适当案例,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活用知识,进行探究、表演、讨论等活动,理解知识,感悟生活,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教学《筑起“防火墙”》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巧设情境,有效提问,诱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活动。情境展示:某天,李军放学回家,路遇社会小混混敲诈勒索。假设你们是李军的同学,碰到此类事情时,你们认为他该如何做?先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点评,并给学生支招,让学生学会灵活应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后延伸拓展:请讲讲自己或者他人碰到过的类似遭遇。这样,通过系列案例情景展示,让学生更好地明白怎样进行自我保护。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遇到不法侵害外,青少年还会因哪些意外事故而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呢?(如交通事故、家中失火、偶遇小偷等)遇到这些情况时,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呢?通过这些讨论活动,让学生懂得发生危险时,不仅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而且无论运用哪种方法必须把“自身安全”置于首位。另外,教师还可展示课前完成的安全知识小调查结果,内容包括:你是否闯过红灯?是否进过营业性网吧?是否有过在走廊、楼梯打闹追逐的行为等,选项:从不;有时;经常。思考讨论:调查结果体现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另外,教师还可设计“你说我说”的活动,畅所欲言:你们曾碰到哪些不良诱惑?那时候是如何处理的?你们能想一些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案吗?比如:好友拉你去网吧看思想不健康的录像时你该如何做?过年时亲戚让你喝烈性酒时该如何做,等等。教学之后,还可布置“搜一搜”活动:课后收集一些社会、学校、家庭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例,同学之间相互探讨,找出解决策略。 初中政治论文:探析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法指导 【摘要】“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达到事半功倍,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一个较好的结合点,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关心的话题。 【关键词】预习指导法;分层预习法;质量检测;空洞;抽象;量体裁衣 初中政治课是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社会、科学、思想品德、法律、伦理道德于一体的基础常识课程,它以深入浅出的知识体系,完整的科学结构向初中学生介绍了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国策、方针和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全面展示了思想政治课的博大精深。为了让学生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方法过渡到今后的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并为以后的更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有必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给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这是提高中学生政治素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需要。当前,要使我们的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和理解我们的所学内容,使今后的学习效果能真正的做到事半功倍,教师就有必要给予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作指导,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对初中政治课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 1.1预习指导法。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教材,学生要为上好下一节课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先学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是学生主体作用最充分显示的阶段,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认真进行自学指导,即从实际出发,提出适当的自学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教师要重点指导学习方法,预习的关键又在于熟读教材,这是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必备阶段,也是重要的准备阶段,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很好掌握预习方法,并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三到”和“三遍”预习法。“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看清每一课的课题、框题,重要观点以及观点的表述文字和图表等,因为,每一课的课题是教学的中心,其它的论证要点和理论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重要观点只是对它的论证,表述或者展开,在内涵上和外延上加予阐述和拓展,是学习知识点的主要体现,图表是更加形象或者更加数据化的说明与补充,其次重要观点是课题得予成立的基石,它更加全面,更加丰富地对课题加予认证和说明,一般来说,知识结构的血肉部分就是这些重要观点和它的论证过程。因而,预习时,首先必须是眼到,重点看清每一课的重要观点及观点的表达文字和图表,并用心记忆它们;其次心到,要一边读课文内容,一边用心去思考、去探索,带着疑问去读,抱着怀疑去思;再次,手到,在读课文时要用笔标注含有自己意图的标记符号或记下难懂的地方,结合自己的各方面实际首先试着掌握、理解,理解了的课堂上听老师讲再丰富,再拓展,不理解的,上课时认真听课、认真作好笔记,听老师如何分析、如何解答,如果之后还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可再和老师个别交谈。 "三遍"预习法:是指阅读的次数,第一遍要求看清课文内容,全貌,进行粗读,大致掌握基本慨念,基本知识点,说明事例。第二遍要了解整课结构及知识结构体系,基本分析每段意思和大小自然段的意思,深层理解各观点和各论点的含义,以及它们的逻辑关系;第三遍找出重点内容本课中心。 1.2分层预习法。这里的分层预习法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知识结构体系中,基本知识点、概念,概念的属性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些基础知识是科学大厦的基石,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第一位必须掌握的;第二,知识点的论证点和理论说明过程,以及由此而延伸和拓展的知识点,是学生第二步要学习和掌握的;第三,为丰富和拓展学生知识和学习需要的图案、语录、名言格言是学生进步和提高所必须具备的,为此,知识的结构层序,轻重缓急,要求学生学习的过程必须是分层预习、逐层逐次来进行。这样学习,层次分明,效果明显,进步神速又能循序渐进。另一个方面的含义是,每一个学校的学生都有好中差三等,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分层次地进行指导学生学习,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习、掌握、运用,就只有在统一要求的标准下,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读懂、弄懂,掌握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然后去灵活应用、融会贯通。 2对质量检测型题的学习指导检测是教学后的验收,它是为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同时也是为了再学习,再提高而夯实基础,检测是双边关系的一种手段,学生在解答上老师应给予方法上的正确指导,目前初中政治课质量检测的题型大多分为:选择题(单项和复合型)、简答题、辨析说明、材料分析题四种类型,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结合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作业的题型给予学生如下方法: 2.1对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学习指导。初中政治课教学,特别是从近几年的中考题型来看,我们一直反对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记忆,灵活运用。但是也得承认;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内容极大多数都是书本上的知识点和条条框框,这就得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条条框框必须用心去记住、记牢。因此学生必须对书本熟悉、不记不背等于没学,更谈不上学好,即使中考题目再怎样灵活,也要落实在基础上,也要落实在原理上。因而,书本上知识点、基本的概念以及条条框框,你不记、不懂,要选准答 案是根本不可能的,况且中考单项选择题前几个题主要是时事政治,即这一年里所发生的大事件中的人物事,你不背,不记,要选对根本不可能,简答题呢?更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要求学生们去掌握、去弄懂。 2.2对复合型选择题的学习指导。近年来中考的复合型选择题,多半是对一段材料分析,归纳几个答案叫你去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对书本熟悉,学会分析、归纳、总结。目前学生接触这类问题时发生错误比较多,同时总觉得有些问题太抽象、空洞,就很难下决断。因此,为了解决中考内容中学生认为这么抽象又这么空洞的疑难杂症的问题,在具体操作上作为老师主张首先是不选有科学错误的、知识性错误的,知识点不全的,表达不准确的不选,其次,答非所问的不选,再次,和教材相同的答案多选,最后,根据题型的要求来选,在复合型选择题这个问题上还有补充说明的,先根据题意和答案以及你的理解先去掉最直接最有把握且你认为是错误的,再把划下的答案进行比较,就会得出满意的结果。 2.3对辨析说明题的学习指导。分析说明题,一考判断,二考理解,三考运用,因为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是辨析说明题的关键。在这类题型上学生感觉最吃力,也最头痛,我认为,对这类题型它的要求相当高,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归纳综合分析运用能力的全面考核,因此,对这类题型要有一点就通的方法不可能,学生要做好这类题,首先,平时要熟读书本,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注重知识的拓展,上课时认真听懂老师理论结合实际的事例的说明和讲解。其次,具体到每一个具体的题型时,认真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的要求结合你掌握的理论来解决,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是这类题型往往是前后矛盾的,或者前面是正确的,后面是错误的,反之亦然。第二种情况是,往往给你好象是正确的,错误往往发生。在这类题目的回答上,一般比较通用的思路是:仔细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是错误的;指出它错误在什么地方,危害在哪里;综合说明,当然也还要说明的是,对于题型是正确的这类题型,主要是把它符合哪个原理,把原理说清楚,然后把它(原理)所包含的含义有几点说明清楚就行了,当然最后你能结合中国实际和你的实际谈点感想更为完满。 2.4对材料分析题的学习指导。材料分析题较之前面几类题型对学生要求更高,综合能力更强,学知识、用知识,现在的教学尤其是政治教学更强调这方面的培养,这类题型上我认为和辨析说明题又同又不同,相同的是理论的掌握和运用,不同的是这类题型还要综合材料,较之辨析说明,它加入了更多的丰富材料,因而,在这类题型上,首先要认真读懂材料,理解它的含义,其次找出材料中和题目要叫你回答的问题相关联的语句和数据。再次,综合你的理解,分析说明,对这类题,一般的步骤是:分析材料、结合理论、综合说明。 3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教师在于教法,学生在于学法,教师根据情况,针对教学,学生根据实际,量体裁衣。 3.2知识来源于教材,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服务于理论并受理论的指导,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和实际做到有机统一,实践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3.3坚持一般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3.4科学的学习方法,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要特别注意,所谓长期性,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学习方法,根据成效选择学习方法。所谓阶梯性就是掌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原则,做到循序渐进。 3.5多学、多思、多做、多练,长期不懈,持之以恒。 初中政治论文:对初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一、新授内容 这是教师的授课核心。怎样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教授知识,让学生掌握、理解、并加以灵活运用,这是一直困惑教师的问题。我们通过学习魏书生的“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1.教师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抓基础知识,布置任务,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答案。2.教师指正学生找出的答案,讲解分析,强化学生记忆,并结合相应的练习题巩固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3.新授知识点中,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教师订正,并对本课重难点加以突破强化,加以重点练习巩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新授课结束后,可以师生共同总结或学生自己总结的形式进行课后第一次复习,在下课前把所授内容用3~5分钟重新强化、记忆、巩固。5.在布置作业上,应突出魏书生老师所讲的“精练”,对重难点强化练习。总之,在新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变“主演”为“导演”,学生会说的教师不说,学生会做的教师不做,充分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这样,就能把课堂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成绩,向课堂要成效”。 二、齐心协力,搞好集体备课 我校初三毕业班一般有10个班,有3~4个政治教师,个人力量有限,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发挥集体智慧,依靠大家齐心协力。为此,我们加强集体备课这一环节。学校领导非常重视集体备课,固定时间、地点、主讲人,同时采取一些奖励政策:在集体备课的内容上,我们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近几年中考在该部分知识中命题情况如何?集中在哪些知识点上?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涉及?②本部分知识的主线是什么?其知识的内在结构如何?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如何?③能突出考察知识联系命题规范与中考试题接近的练习题选哪些?④对于练习中发现的错题,应该讲哪些典型例题?怎样讲?多年来,我们坚持备课“轮流坐庄”,人人都是主角,在政治教学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取得好的中考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三、巧用时间,提高效率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的,政治课也不例外。由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在时间的分配上不占优势,同时,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存在误解,总认为可以靠考前三个月突击一下,所以方方面面都在变相压缩。鉴于此,我们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一)有效利用“边角余料”。零散时间复习零散知识效果最好。“边角余料”时间的学习是高效学习,这是多年来经成功者证明了的。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一定要利用好“边角余料时间”。1.布置预习作业,主要为看书,调整知识结构,为课堂教学提供条件;布置练习题,以小题量为主,强化记忆为辅。作业的布置一定要和课堂上的教学结合起来,相互呼应,最忌两张皮,相互脱节。2.在课堂授课结束后,认真搞好课后第一次复习,根据遗忘规律,课后三五分钟,认真回忆复述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思路、方法、技巧,及早巩固知识,防止遗忘,对于不能掌握的知识及早复习,不理解部分抓紧时间解决。 (二)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我校部分学生学习动机相对较弱,意志品质相对较差。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方法区别对待,即因材施教,具体学生具体要求。我们对此提出了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布置作业,要让好学生吃饱,提高要求;中等生吃好,一般要求;差等生全面发展,狠抓基础。大家都有收获,天天都是丰收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特别在考前两三个月内,狠抓有利时机会事半功倍,这对政治学科成绩的提高将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三精”方针。学生能力要靠一定量的习题训练逐步养成,所以如何选择好的习题材料,进行精心练习,并有针对性地讲好题,就成为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此,我们采取“精选习题,精练习题,精讲习题”的引导。1.精选习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考纲为纲、课本为本、以《中考说明》为指导,进行单元训练,较好地做到了对基础知识的检测和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将各类资料中的精练习题筛选组成成套试题,有梯度、有层次地向中考命题靠拢。2.精练习题。根据题型特点,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选择题以课堂训练为主,主观题以课下训练为主,当然以严而精为要求。3.精讲习题。集体备课,精选出典型错题,重点讲解它的错因和指导方法,以达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总之,中考综合能力的测试不仅是针对学生的检验综合,更是对教师的综合要求,鞭策我们与时俱进,真正成为一名跨学科、全面发展的综合型教师。 初中政治论文:努力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种状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既牢固掌握知识,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就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 一、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政治课应努力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实”,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因此,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和考察后,根据我校初三学生实际状况,分别为三种类型学生提出有所区别的要求:1、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2、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记忆;3、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加强基本训练,力求学一点,当堂复习,当堂巩固。同时,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讨论课、报告会,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实效。 “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我们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上课时,我们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如在讲到“民主是逐步发展的”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这个乡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2、这个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3、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高不高?从何看出?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后,用书上的事例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深入讨论:“为什么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不高?要改善这种状况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村民私下嘀咕选代表还不是上面说了算”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由于封建专制的思想影响在中国农民头脑中的反映,说明肃清这种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民主是逐步发展的”道理,克服了死记硬背,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青年学生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从而教活了知识。 “准”,即以大纲、课标和教材为准。讲课时,我们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尽量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基本原理时,我首先点出了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接着列举几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说明这些都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最后我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受这一客观规律支配的,从而要求同学们要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树立起“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理想,也达到了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同时,十分强调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准确率,把这个“准”字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去。 “精”,即要求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较好地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化难为易,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同时,我们也注意加强学生作业的练习和讲评的精练。在练习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大纲和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与难点,并对各地有关的练习进行精选,反对照抄照搬,搞题海战术。在讲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学生错误多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纠正,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巩固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三对口:教材与大纲对口;练习与学生实际水平对口;练习与中考试题题型对口。力求做到: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考得好。 二、面向全体、抓两头、促中间,积极转化和辅导落后学生 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要面向全体,对学生全面负责,着眼于大多数和大面积的提高,决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保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又要注意去积极转化、辅导落后学生,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转化落后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对他们要热心、耐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应首先端正教育思想,认识到他们和优生一样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学习基础差,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培育,需要得到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尊重。因此,绝不歧视他们,而是偏爱他们,重视他们,关心爱护他们,切忌一味指责。课外多花一点时间与他们谈心、谈学习,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查漏补缺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要努力去寻找,去发现落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每位差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常为自己的优点不被人所知而感到委屈。有位学生陈金元,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可是手却很巧,一到课余时间便画画,画各种各样的动物,有时甚至用小刀在桌面上雕刻,整个课桌面仿佛成了一个“动物世界”,遭到许多教师的批评。我发现这种情况之后,多次与之交谈,肯定了 他的心灵手巧的一面和在绘画、雕刻方面的天才,指出他有这种天才,如果在学习上稍加努力之后,以后可以升到艺术学校去深造,一定会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并指出学习基础差只是暂时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勤能补拙,只要自己有信心,讲究学习方法,一定能够补上来的。此后,这位学生学习上有了变化。我又及时给予督促、帮助,指导他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同其他教师一起为他补习功课,同时,对他学习上的每一个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到学期结束,他的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经常为班级黑板报画刊头,得到全体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最后,要耐心辅导,逐步提高。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到落后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关键在课内,功夫在课外”,也就是在平时。在课外,要给予耐心辅导,特别像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基础差,只有耐心辅导,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经常利用早晚自修等课余时间,每次组织三至五名落后学生,耐心辅导,绝不歧视、讽刺、打击他们。在辅导中,主要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态度,而且针对他们知识的缺漏,循序渐进,多启发、多引导,鼓励他们,使他们不致于破罐子破摔,而学有信心。台下十年功,台上几分钟,经过一年的努力,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应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重视辅导和转化落后学生,只有这样,政治课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初中政治论文:浅谈上好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方法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教师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学生方面形成了死记硬背,为考试服务的现象,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视政治科的学习,即使教师事先进行单元复习,划分一定的学习范围或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他们总是应付了事。教师的“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听了深感“枯燥无味”,逐渐地失去了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教师要上好这一门课,很不容易。非下一番苦功不行。那么,在这一方面,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探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设计好新课的引入,扩展思维空间 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引用一幅漫画《开门之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漫画反映了什么?(2)怎样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好中文的“小栏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原则备受欢迎,它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等参考资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如:第六课“社会保护”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我结合课本第83页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①案例中那些人的做法有错,为什么?②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等?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通过讨论学生能对社会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认识,激发其要了解和通过社会保护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这些场所会影响学习成绩;有的学生认为会增加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搞好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推进素质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的情景之中,把原有的能力迁移到解决当前问题的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转变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努力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新教材每课书后都安排可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起来。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二第五课了解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对此,我组织主题会“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从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由知到行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我还结合我校德育课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自己住宅周围的环境问题,经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附近住宅诚恳地提出合理化的治理环境的建议”。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政治论文:论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实践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种状况,达到素质教育,即要牢固掌握知识,而且要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的要求,就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 一、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政治课应努力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实”,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因此,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和考察后,根据我校初三学生实际状况,分别为三种类型学生提出有所区别的要求:1、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2、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记忆;3、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加强基本训练,力求学一点,当堂复习,当堂巩固。同时,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讨论课、报告会,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实效。 “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我们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上课时,我们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如在讲到“民主是逐步发展的”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这个乡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2、这个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3、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高不高?从何看出?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后,用书上的事例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深入讨论:“为什么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不高?要改善这种状况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村民私下嘀咕选代表还不是上面说了算”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由于封建专制的思想影响在中国农民头脑中的反映,说明肃清这种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民主是逐步发展的”道理,克服了死记硬背,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青年学生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从而教活了知识。 “准”,即以大纲和教材为准。讲课时,我们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基本原理时,我首先点出了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接着列举几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说明这些都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最后我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受这一客观规律支配的,从而要求同学们要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树立起“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理想,也达到了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同时,十分强调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准确率,把这个“准”字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去。 “精”,即要求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较好地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化难为易,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同时,我们也注意加强学生作业的练习和讲评的精练。在练习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大纲和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与难点,并对各地有关的练习进行精选,反对照抄照搬,搞题海战术。在讲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学生错误多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纠正,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巩固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三对口:教材与大纲对口;练习与学生实际水平对口;练习与中考试题题型对口。力求做到: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考得好。 二、面向全体、抓两头、促中间、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 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要面向全体,对学生全面负责,着眼于大多数和大面积的提高,决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保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转化差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差生要热心、耐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应首先端正教育思想,认识到差生优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差生学习基础差,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培育,需要得到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尊重。对差生,决不歧视他们,而是偏爱差生,重视差生,关心爱护他们,切忌一味指责。课外多花一点时间与差生谈心、谈学习,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查漏补缺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差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要努力去寻找,去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每位差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常为自己的优点不被人所知而感到委屈。有位学生陈金元,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可是手却很巧,一到课余时间便画画,画各种各样的动物,有时甚至用小刀在桌面上雕刻,整个课桌面仿佛成了一个“动物世界”,遭到许多教师的批评。我发现这种情况之后,多次与之交 谈,肯定了他的心灵手巧的一面和在绘画、雕刻方面的天才,指出他有这种天才,如果在学习上稍加努力之后,以后可以升到艺术学校去深造,一定会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并指出学习基础差只是暂时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勤能补拙,只要自己有信心,讲究学习方法,一定能够补上来的。此后,这位学生学习上有了变化。我又及时给予督促、帮助,指导他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同其他教师一起为他补习功课,同时,对他学习上的每一个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到学期结束,他的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经常为班级黑板报画刊头,得到全体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最后,要耐心辅导,逐步提高。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到差生的接受能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关键在课内,功夫在课外”,也就是在平时。在课外,要组织差生给予耐心辅导,特别像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基础差,只有耐心辅导,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经常利用早晚自修等课余时间,每次组织三至五名差生,给予耐心辅导,决不歧视、讽刺、打击他们。在辅导中,主要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态度,而且针对差生知识的缺漏,循序渐进,多启发、多引导,鼓励他们,使他们不致于破罐子破摔,而学有信心。台下十年功,台上几分钟,经过一年的努力,大部分差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应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重视辅导和转化差生,只有这样,政治课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点滴 当代中国教育界最大的事件当代中国教育界最大的事件莫过于世纪之交兴起的素质教育热潮,素质教育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发展趋势。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此,如何实施创新教学就成为教师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教学,就是指教师在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的指导下,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前,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同仁们在各科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大量的创新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我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认真学习来自各地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本文就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创新教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我国向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被人们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品德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正向李岚清同志所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有些政治课教师仍然单纯凭师道尊严、口头说教、照本宣科来维持自己的课堂教学,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有些政治教师口头上搞“创新教学”,实际上仍然坚持应试教育;不少政治教师仍以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要求个性鲜明的中学生;分数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品行优劣的重要标准,如此等等。落后的观念严重制约着创新教学的实施。 2.教学模式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普遍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如果运用得当,对学生接受前人或别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掌握知识技能来说,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许多教师将这种模式固定化,不管什么内容,一律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上抄条条,课下背条条,只有教师的讲解传授,缺乏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思考,缺乏学生的反馈,更缺乏来自学生的质疑。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也就成了“讲授法”为主角、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即使有谈话法、讨论法,最后总是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准。如果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师也会让你无条件地服从教科书的观点。在这种模式和方法为主的课堂上,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受到压制。 3.教学手段单一,评价方法落后。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手段仍然局限在黑板、粉笔、教科书、练习册等狭小的范围内。教师的语言和教科书上的文字成为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媒体。教学评价方法也主要采用百分制的考试,试题形式中客观性试题仍占相当比重,主观性试题也对学生的思维作了严格限制。只要学生提出不同于教科书上的见解,就会遭到教师的“无情打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课成绩脱钩,理论与实际脱离,而教师和家长仍然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品行优劣的主要标准。在学生的心目中,只要能够在考试前抓紧时间突击,把教师总结的问题全背会,政治课准能考高分。这种状况也严重影响了创新教学的实施。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是切实实施创新教学。 在思想政治课中切实实施创新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教师观念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导和关键。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政治课教师必须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都是可造就的人才。坚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要知道思想政治课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不在于背会多少习题,而在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于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发展自身的创造力。 同时,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并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教育内容的把握上要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应具有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总之,教师不能用自己固有的观念和方法来让学生适应,而应使自己的教学思维、观念和方法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并能灵活变通。只有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真正转变观念,并首先实施自身的观念创新,才能为思想政治课实施创新教学奠定基础。 2.课堂教学的创新是实施创新教学的突破口和主渠道。 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创新教学必须改变单纯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选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在一堂政治课中,就涉及到多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发展和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创新教学的主渠道。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教的方法决定了学的方法。为此,政治教师必须在设计创新教的方法的同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也是在为学生设计学的方法。只有灵活的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采用下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现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思想品德常识、法律常识、社会发展常识,内容和学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有一定联系,这为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体验,展开联想,发现探索新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在适合的学习主题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一个与知识相遇的真实情境,使他们在情境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喜欢讲故事的同学 ,我让他讲张海迪的故事,引出《磨砺意志 做生活的强者》;讲《正确对待挫折》,我从同学讨论张海迪的人生价值导入。 2、发现问题法。“学成于思,思起于疑”。传统教学也强调质疑,而那往往是在情境之后,教师预设几个问题,然后像抛饵钓鱼那样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已有的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没有自学的时空,更不会去主动思考,结果导致连“为什么”都不会提了。因此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利用书本及教师提供的素材和信息,根据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具体内容,以不同视角去探究学习内容。课堂上给学生一段时间,通过自读、自思、自问,将知识内化吸收,同时发现新问题,确定下一步学习目标和探索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分层、目标分层的个性化教学思想。比如,《工业革命》一框,内容分为三部分,有的同学只注重于发展过程,而忽视了历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 3、协作学习法。我在课堂上,让前后座位的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学生在自学阶段发现提出的有些问题,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启发和点拨,很快就能得到解决。比如,通过别人举例,有的同学理解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在四人的小组中,即使是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也有充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要更新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这是实施创新教学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教学手段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借助的实物和媒体,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学也必然包括手段的更新。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课也应注重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假如能够把抽象的要领理论用优美的电脑动画进行形象化的展示,再配上悠扬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讲解,那么思想政治课也一定会让学生享受到思维的乐趣和魅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 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的更新还应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比如,与家长配合安排学生回家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时事传真”、“中国报道”等电视栏目,并选择有关内容在课上进行讲座。这也是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课的评价方法也需要创新。比如现在实行的政治开卷考试、增加主观试题的比重,给学生答题留下创新思维的空间;还可以把学生的品行与政治考试成绩相结合,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评价方法。在这方面,国家及有关部门应给予整体的指导和调整,政治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法,以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 初中政治论文: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沿袭了几千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素质教育的浪潮所淘汰。死读书,读死书,正在被世人所唾弃。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与城市初中的教学质量差距正在越拉越大。回顾自1978年国家恢复升学考试后的20多年中考情况,从总体上讲,城镇学生的成绩是比农村学生的成绩好。但就政治学科成绩来说,城乡学校间的差距不是很大,有时乡村中学学生的成绩会超过城镇中学学生的成绩。可是,从2000年以来几年的中考情况来看,城镇学生的成绩远远超过了乡村学生。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自2000年以来,考试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使原来的一考定终生改为二次考试多次分流;考试形式由全闭卷到开闭卷结合再到全开卷考试。在第一次毕业考试分流中,农村学生的成绩较城镇学生的差距不是太大。因为第一次分流考试目标定向是毕业水平考。同时,试题比较贴近农村学生的实际,因此学生即使原有基础较差,但只要肯下点功夫复习,容易理解和答题。然而,第二次升学考试就不同了,从考试的性质来看,这是选拔性的考试,难度要比第一次分流高。另外,从题目的要求来讲,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题目的内容来说,大部分题源来自于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对于地处乡村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感到陌生,就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农村学生对城市生活的体验很少,即使农村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他们到市区去参观考察,那也只是走马观花,学生能产生多少感性知识?特别是农村初三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无瑕顾及报刊上的新闻细节。由此,造成农村学生视野较城镇学生狭窄。一到中考试场,看到试卷题目,只能做些书上抄得到的理论性死答案,至于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那就傻眼了。 农村初中学校中大量优秀学生流向大城镇学校,是造成城乡学校间知识质量悬殊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城镇化的发展和家长对教育的逐渐重视,许多有点经济实力的家庭,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转入大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这样,在农村初中各年级班级中就失去了一批学生学习的领头羊,而转入学校又充实和扩大了优秀生队伍,城乡间学生成绩的差距就不断扩大。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教育质量,上海要创建国际大都市,必须缩小城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而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以适应二期课改的要求。 第一、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更新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观点。用邓小平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紧跟时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探索打破常观的教育模式,走出一条与国际大都市相接轨的、能卓有成效的、适应农村实际的教学新路子。要使这门学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要有能吸引学生的趣味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寓教育性和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就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品质,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唯书唯上,迷信权威。用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独到性的见解,不走老路而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努力开拓自己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留守在农村初中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课的大部分教师,正艰苦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们努力学习兄弟学校、特别是已有创新教学成果的学校的先进经验,以充实自己;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收集国内外资料、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在初中各个年级的教学中解决并重视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摒弃惰性,树立创新意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的。否定之否定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也就是我们所要进行的创新教育。创新要勤奋,要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实践。惰性是创新的绊脚石。教师只有克服惰性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教学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扩大知识容量、生动形象地进行课堂教学。积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本人实际,进行有目的地社会调查,或专项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进而积极参加创新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彻底摆脱死 读书、读死书的困境,不会在联系实际的问题上傻眼了。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必须及时充实教师新的知识和扩大信息源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开拓精神的养成,大量的、新鲜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源,是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参考依据。就目前情况来说,绝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政治教师还沿用着几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关部门曾指示,政治教师可以阅读上级下发到学校的文件、学校给予政治教师订阅二份以上政治刊物,这在基层学校,特别在农村初中学校是很难实现的。 每年市区都要组织多次时事形势讲座和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这对于政治教师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充电机会。但农村初中的政治教师是很难也很少能参加到的,因为大多数通知在基层学校没有得到落实。还因为由于交通的原因部分教师无法参加活动,而失去学习的机会。因此,想方设法增大现有政治教师的知识面、提供他们的信息量,是改变目前农村思想政治课落后状态的紧急而有效的措施。 第四,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还要解决一个师资问题。因为,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奇缺,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正常开展。特别在边远的农村初中已经到了严重脱节的程度,一所学校仅存一名至多二名的专职政治教师。他们无法在学校内进行本学科的正常教研活动;无法抽出时间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他们只能每年被学校领导安排到初三毕业班去“把关”。由于初一、初二年级的思想政治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基础没打好,所以这一、二位专职教师即使使出混身解数,要在一年内补上前两年的知识缺口又要完成初三的教学任务确是非常困难的。 农村初中这种师资紧缺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由于目前城乡学校间、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间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师收入的悬殊。至使许多农村教师不安心在农村中学任教。他们千方百计调离农村学校到市区,至少到区(县)府所在地的学校去任教。本市高校毕业出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安心在农村初中任教、特别安心于偏远的农村初中任教的已是凤毛麟角。人才是需要流动,正如流水才能防腐一样。但是,如果进不抵出,或只出不进,这沟里的水就会干涸。如本校最多时甚有六名政治教师,现只存下本人一人年年坚守在初三年级执教。况且,本人已五十八岁,再二年多点已达退休年龄。如再不利用这段时间培养一、二位年青教师,届时,本校这门学科该如何处置?(今年九月已引进一位安徽籍女青年教师),不要说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连正常的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恐也难以维持。 有人说,思想政治课教学无所谓基础要求,只要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行了。客气点讲,这是一种外行话。不客气点说,这是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双基”的要求。如果,思想政治课没有这个要求,那不成了一门“吹牛课”了吗?那怎能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又怎能通过本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因此,端正观点重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充实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师资力量,是农村初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必须要解决转变政治教师的观念问题、教学的模式问题、教师的业务培训问题和师资问题。除此之外,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避免的问题如:生源的流动问题等;有的属于政府行为问题,如:教育活动经费、学校的布局设置问题等等。不管这样那样的问题,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只有真正重视,想方设法而且能扎扎实实地给予解决,城乡间的教学质量的差距必定会得到解决,农村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初中政治论文:情感教学在初中政治课中的应用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注重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政治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教师,我自然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终究还是“一定要把思想政治课教好”的意识战胜了我。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我首先运用了“以情激学法”。 1.情感投资,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像大姐姐一样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有一次,一个校外歹人气势汹汹地从课堂上把一名学生叫了出去。我见势头不对,安排学生们看书,自己便跟了去。见那人正在打这个学生,我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冒着挨打的危险,紧紧护住我的学生,并据理训斥那人,直到学校保卫人员来把他拉走。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我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2.真情实话,以情诱学。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四有”两个大字,微笑着问其含义。当学生们说出它的内容时,我亲切地说:“同学们都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你们知道吗?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才能逐渐确立,而这恰恰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接着,我介绍了一些革命老前辈,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赴汤蹈火投身革命的事迹。讲了雷锋努力读的书,终于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我又举了个反面的例子:有个大学生,由于不关心政治,最后堕落成了一个偷书贼并杀了新华书店的营业员,而被判处死刑。我提高声音说:“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你们看,学习思想政治课重要不重要哇?”同学们异口同声:“重──要──”这堂课,激发了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不断“升温”,使同学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 二、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1.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我点明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我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我兴奋地讲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国耻我辱、国兴我荣”八个字,让同学们高声朗诵。 2.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我还从本市找典型,增强学生们的亲切感。如结合讲“关心热爱周围的人”,我走访焦作工学院,向同学们讲述了大学生如何把饭钱节省下来,为治疗一位教师三岁孩子的疑难病症捐款的事。最后我问:“焦作工学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值得不值得学习呀?”“值──得!”有的学生当时就摸口袋,表示也要把零花钱捐出来。 3.教具育情,形情交融。我还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的内容时,我挂上彩色大地图,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佳境名胜,一一跃然纸上。讲“为人民服务”,用投影机打出的大幅画像,那浓眉英姿、微笑神态,使学生感到了他那博大胸襟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讲“发挥艰苦奋斗精神”时,我把从校园里拾来的白生生的大块面包摆上讲台,让同学们背诵“锄禾日当午……”的诗句,并展开讨论。 三、以情导行 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 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我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 1.教师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常言到: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我视学生为弟弟妹妹,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主动当他们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晚自习后,还护送路远的同学回家。讲“热爱劳动”,在学校大扫除中,我不怕脏累干在前。从我的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2.以情启思,明理践行。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我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又挂出《游子吟/!/》的诗句,引导学生们讨论一下:“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但语气还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我启发大家:“想一想,怎样报答父母生养之恩?不要口头,而是要行动,一星期后向我汇报。”结果没过三天,就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妈妈做生日卡,还有的述说怎样跟爸爸到煤厂买煤,累得满头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3.严中有情,端正学风。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一次,有两个出名的捣蛋学生,在课堂上做猴相、出怪调,课后被叫到办公室。我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帮助他们挖根源,分析危害,并与他们一起学习初一第五课关于“遵守纪律”的内容,使他们明白“严是爱、纵是害、不管不问能变坏”的道理。他们终于认真地检查了错误。谈完话天色已晚,我让他们回家吃饭,他们却坚持去上晚自习。我立即打电话告知家长放心。从此,二人改掉了坏毛病,还争着为班集体做好事。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用好思想政治课的知识。 初中政治论文:运用电教手段实现政治课的美感教育 一、利用电教手段直现美的形象 美的来源在于形象直观。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形象是美的母体”。美感教育离不开形象,离开形象 对视觉的直观刺激,美感教育必然是虚无的。在政治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展现鲜明形象是渗透美感 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投影、幻灯、录像、VCD影碟等多媒体协助下,课堂上同学们随时都可感受美的形象, 在自然、社会千变万化美的形态中把握美的真缔。 在讲授初一思想政治“我们伟大祖国”这一课时,为激发同学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 德情操,增强他们对形象美的感悟能力,我从美感教育的感性认识角度来设计这一节课。伴随着柔美、悠扬的 旋律,一幅幅画面通过录像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风光明媚、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天蓝水澈、野趣盎然的九 寨沟;气势恢宏、人杰地灵的东岳泰山;波光粼粼、水美鱼肥的太湖美景……随着同学们一阵阵惊喜赞叹,他 们陶醉于我们伟大祖国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中,爱国主义情感激荡胸襟,美的情致油然而生。通过现代电教手段 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让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政治 课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展现鲜明形象,营造审美意境,一方面使同学们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德育功能;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美感领悟能力。在这德育、美育双向交汇过程中,现 代化的电教手段起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中介作用。 二、利用电教手段感悟美的声律 美的感受、美感教育是个多维体、全方位的感知过程。形象直观作为美感教育的起点必然要向广阔处拓展 ,向纵深处深入。对听觉系统而言,感受美的只能是声律美,尤其表现为音乐美。现代化音响系统进入政治课 课堂无疑为教学情趣的渲染、审美情感的激发、声律美的感悟起着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 在初一思想政治“集体力量大”这一课教学中,为了营造团结向上,众志成城的教学情境,我选择了音乐 导入的手法。我用VCD影碟光盘播放了流行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随着激昂的旋律,跃动的音符,同学 们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在音乐美的情境中得到陶冶。同学们进入教学情境,我也因势利导地引入正课。在教学 过程中讲述“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问题时,我又利用影碟机播放了一首MTV《团结就是力量》。明晰的画面 、铿锵的节奏、气势磅礴的主题,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知识结构的理解,同时在雄浑的音乐意境中领略手手相 连、心心相映的崇高美。 政治课要有感召力必须具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必须渲染音乐美的教学情境。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现代音 响系统拓展了学生音乐美感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增强了政治课的感染力,使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道 德感化中熏陶美的情趣,在美的境界里陶冶美的心灵。 三、利用电教手段剖析美的结构 美感的欣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断丰富和逐渐积淀,美感教育必然由感性领悟发 展到理性剖析。分析美的结构是理解美感教育不断深化的表现。现代化电教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剖析美感生成 的主客体结构起着极重要的负载作用。运用电教手段,在理性剖析层面上,一方面理解审美对象的自然属性, 社会背景和内在结构;另一方面理清同学们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更深层的审美愉悦感,使美感教育达到一个更 高阶段。 在初二思想政治“奴隶社会科学文化成就”这一课的讲述中,为了使同学们对奴隶时代文化成就有形象直 观地认识,我从激发同学们的审美情感入手,用投影器放映了古希腊雕塑精品《断臂维纳斯》的图片。同学们 掩饰不了失望的神情,显然他们没有相应的审美底蕴,没有找到美感支点。我及时通过录像向同学们强调古希 腊审美观点“美的表象呈现人的光辉”。法国罗丹在《艺术论》中强调:“维纳斯惊人的美不在于媚俗,而在 于清俊的面庞下体现女性的自尊,人格的高贵。维纳斯的意义对历史而言不亚于《人权宣言》。”同学们了解 维纳斯塑像的内在结构和历史背景后面又重新注目于图片。我接着向同学们分析审美心理结构,美在于无限和 有限的统一,在于残缺和完美的辩证,美不仅在于赏,而且在于想。维纳斯臂断了,残缺了,但却给人提供了 丰富的想象余地,残缺的维纳斯在同学们审美心理中完善起来。我用录像播放了多组艺术家重塑双臂的维纳斯 ,冷峻的、沉思的、羞涩的、行动的……一千个欣赏者就有一千个心目中的维纳斯。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对美 感结构的分析让同学们由被动的美的欣赏者发展为美的发现者和美的创造者,更深入地体会美的情致。另一方 面利用电教手段介绍艺术品的历史背景,拓宽了同学们知识视野,强化理性分析,使智育和美育达到和谐的统 一,在美的情境中,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创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知识。 四、利用电教手段体味美的神韵 美的神韵是内涵与形式共同创造出来的有机结构的灵魂,是审美情境中的最高境界。神韵在美的意境中具 有含蓄性、联想性、无限性、象征性等特点。在政治课美感教育的协助下,在优美音律、鲜明形象中,美的神 韵飘然而出。 神韵美的体味在于想象力的丰富,扩散型思维的拓展。在初二思想政治“封建社会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 这一课中,为体现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作品中的显现,我通过录像机向同学们放映了著名画家达 ·芬奇经典作品《蒙娜丽莎》的专题片。在放映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对蒙娜丽莎的微笑很感兴趣。有同学问我 微笑中隐含着什么?我结合课本内容阐述了《蒙娜丽莎》的历史意义,指出一位资产阶级女市民朴素的衣着, 慈善微笑表明新兴资产阶级的自信和反封建的人文主义精神。当即有同学表示反对,认为答案不仅如此。我收 集了同学们的反馈信息,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认为是慈母的关切,有的认为是思念亲人的真情流露,有的认为 是领略自然美景的愉悦,甚至有的认为是达·芬奇变型自画像,微笑是自嘲意味。针对同学们的理解,我做了 总结,《蒙娜丽莎》为什么魅力永存,微笑为什么永恒,关键在于这一幅画的神韵美,微笑之中留有广阔的联 想余地,在同学们审美体验中,结合各自审美心理结构,会得到各自不同的美感。同学们在美感教育中,通过 联想体验艺术作品的神韵美,在有限的画卷中感受无限的美的世界。 神韵美在美感生成中除体现联想之外,还表现为深刻的象征意味,象征载体越浓缩,象征空间越广阔,神 韵美的体验就越强烈。在初一思想政治“不忘师恩”这一课教学中,为表达对老师的崇敬,我用影碟机播放流 行歌曲《好大一棵树》。随着流动的画面,动人的旋律,我很自然地把“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 土”的大树演 绎成老师的象征。随即我问同学们,大树除老师之外还象征着什么?同学们凝神思索,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 有的认为象征质朴的农民,有的认为象征辛勤的劳动者,有的认为象征历史沧桑的祖国,有的俏皮地认为没有 象征只是一棵大树。在总结中我找出象征歧义性正是美感教育的神韵所在,神韵美的体味是美感教育的升华。 在现代化电教手段的配合下,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感悟美的神韵,在想象体味中体验人生。 美感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范畴,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和启迪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高 尚情操等方面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政治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作为中介渗透美感教育,是个崭新 领域,有待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奋进和探索。 初中政治论文: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沿袭了几千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素质教育的浪潮所淘汰。死读书,读死书,正在被世人所唾弃。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与城市初中的教学质量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回顾自1978年国家恢复升学考试后的20多年中考情况,从总体上讲,城镇学生的成绩是比农村学生的成绩好。但就政治学科成绩来说,城乡学校间的差距不是很大,有时乡村中学学生的成绩会超过城镇中学学生的成绩。可是,从2000年以来几年的中考情况来看,城镇学生的成绩远远超过了乡村学生。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自2000年以来,考试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使原来的一考定终生改为二次考试多次分流;考试形式由全闭卷到开闭卷结合再到全开卷考试。在第一次毕业考试分流中,农村学生的成绩较城镇学生的差距不是太大。因为第一次分流考试目标定向是毕业水平考。同时,试题比较贴近农村学生的实际,因此学生即使原有基础较差,但只要肯下点功夫复习,容易理解和答题。然而,第二次升学考试就不同了,从考试的性质来看,这是选拔性的考试,难度要比第一次分流高。另外,从题目的要求来讲,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题目的内容来说,大部分题源来自于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对于地处乡村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感到陌生,就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农村学生对城市生活的体验很少,即使农村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他们到市区去参观考察,那也只是走马观花,学生能产生多少感性知识?特别是农村初三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无瑕顾及报刊上的新闻细节。由此,造成农村学生视野较城镇学生狭窄。一到中考试场,看到试卷题目,只能做些书上抄得到的理论性死答案,至于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那就傻眼了。 农村初中学校中大量优秀学生流向大城镇学校,是造成城乡学校间知识质量悬殊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城镇化的发展和家长对教育的逐渐重视,许多有点经济实力的家庭,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转入大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这样,在农村初中各年级班级中就失去了一批学生学习的领头羊,而转入学校又充实和扩大了优秀生队伍,城乡间学生成绩的差距就不断扩大。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教育质量,上海要创建国际大都市,必须缩小城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而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以适应二期课改的要求。 第一、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更新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观点。用邓小平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紧跟时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探索打破常观的教育模式,走出一条与国际大都市相接轨的、能卓有成效的、适应农村实际的教学新路子。要使这门学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要有能吸引学生的趣味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寓教育性和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就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品质,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唯书唯上,迷信权威。用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独到性的见解,不走老路而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努力开拓自己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留守在农村初中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课的大部分教师,正艰苦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们努力学习兄弟学校、特别是已有创新教学成果的学校的先进经验,以充实自己;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收集国内外资料、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在初中各个年级的教学中解决并重视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摒弃惰性,树立创新意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的。否定之否定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也就是我们所要进行的创新教育。创新要勤奋,要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实践。惰性是创新的绊脚石。教师只有克服惰性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教学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扩大知识容量、生动形象地进行课堂教学。积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本人实际,进行有目的地社会调查,或专项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进而积极参加创新的活动。只有这 样才能使学生彻底摆脱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不会在联系实际的问题上傻眼了。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必须及时充实教师新的知识和扩大信息源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开拓精神的养成,大量的、新鲜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源,是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参考依据。就目前情况来说,绝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政治教师还沿用着几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关部门曾指示,政治教师可以阅读上级下发到学校的文件、学校给予政治教师订阅二份以上政治刊物,这在基层学校,特别在农村初中学校是很难实现的。 每年市区都要组织多次时事形势讲座和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这对于政治教师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充电机会。但农村初中的政治教师是很难也很少能参加到的,因为大多数通知在基层学校没有得到落实。还因为由于交通的原因部分教师无法参加活动,而失去学习的机会。因此,想方设法增大现有政治教师的知识面、提供他们的信息量,是改变目前农村思想政治课落后状态的紧急而有效的措施。 第四,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还要解决一个师资问题。因为,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奇缺,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正常开展。特别在边远的农村初中已经到了严重脱节的程度,一所学校仅存一名至多二名的专职政治教师。他们无法在学校内进行本学科的正常教研活动;无法抽出时间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他们只能每年被学校领导安排到初三毕业班去“把关”。由于初一、初二年级的思想政治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基础没打好,所以这一、二位专职教师即使使出混身解数,要在一年内补上前两年的知识缺口又要完成初三的教学任务确是非常困难的。 农村初中这种师资紧缺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由于目前城乡学校间、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间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师收入的悬殊。至使许多农村教师不安心在农村中学任教。他们千方百计调离农村学校到市区,至少到区(县)府所在地的学校去任教。本市高校毕业出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安心在农村初中任教、特别安心于偏远的农村初中任教的已是凤毛麟角。人才是需要流动,正如流水才能防腐一样。但是,如果进不抵出,或只出不进,这沟里的水就会干涸。如本校最多时甚有六名政治教师,现只存下本人一人年年坚守在初三年级执教。况且,本人已五十八岁,再二年多点已达退休年龄。如再不利用这段时间培养一、二位年青教师,届时,本校这门学科该如何处置?(今年九月已引进一位安徽籍女青年教师),不要说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连正常的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恐也难以维持。 有人说,思想政治课教学无所谓基础要求,只要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行了。客气点讲,这是一种外行话。不客气点说,这是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双基”的要求。如果,思想政治课没有这个要求,那不成了一门“吹牛课”了吗?那怎能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又怎能通过本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因此,端正观点重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充实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师资力量,是农村初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必须要解决转变政治教师的观念问题、教学的模式问题、教师的业务培训问题和师资问题。除此之外,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避免的问题如:生源的流动问题等;有的属于政府行为问题,如:教育活动经费、学校的布局设置问题等等。不管这样那样的问题,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只有真正重视,想方设法而且能扎扎实实地给予解决,城乡间的教学质量的差距必定会得到解决,农村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初中政治论文:浅议如何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小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大业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显得特别重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开动脑筋,努力开拓新途径、新方法。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下面我就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谈些看法。 一、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领域逐步实现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市场经济意味着对个人独立人格追求私利和平等自由权利的尊重,同时又需要人们遵循以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原则的经济论理,必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和矛盾冲突。学校也不另外,一方面,教育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后,引发了青少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真伪的能力不强。所以,市场经济的某些负效应也对他们产生不小的影响。比如,市场经济中获取最大利润的原则,诱使某些青少年学生产生拜金主义的思想,斤斤计较,只关心自己,不关心集体和他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缺乏远大理想。又由于受社会高消费的影响,一部分学生越来越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助人为乐,诚实谦恭等良好风尚不再被普遍推崇;相反,攀比风、人情风越刮越猛,违纪现象呈上升趋势。 根据新时代的要求,邓小平提出:“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其他方面出这个那个毛病不要紧,但是这问题不解决好,将来要出大问题,要犯大错误”。他还提出新时代的人才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倡导培养“四有”新人,为各类学校输送合格人才。我国还在根本大法中规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宗旨是在全体人民中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这些都告诫我们在新形势下,要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加大力度,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确保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二、抓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不断充实新内容。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学校进行这一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课。而这一点正是当前学校教育键条上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一些学校只讲现实,讲利益,不讲长远,不讲理想。激励学生的法宝只是能否考第一,能否考上有名的中学,能否考上名牌大学。在如何充分调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等方面,则存在着重智、轻德,“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二是重管理,轻方法。一些学校管理学生的基本支柱仍然是教师的严格管理,而非民主基础上的学生自律。只加强日常管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服教育和引导工作,从而影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三是重形式,轻效果。学校设有政教室,保卫室。可大多形同虚设,是虚化,泛化的东西。没有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再有,“班会、校会”等把多种文体活动、课外活动说成是丰富多彩,事实上尽管参与的人多,但活动过程中教育的目的过于显现,教育方式过于单调,往往是为活动而活动,不能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的要求。四是重校内轻校外,重知识传授,轻行为的养成。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个中心,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忽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致抵御各种消极丑恶思潮的能力极低,从而使学生的道德自主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充实新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二是引导学生善于团结人,交往人,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三是教育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一丝不苟的学风。四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需要培养学生高度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而不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三、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泛、迅速的大众传播媒介,使学生获得信息既多又快,再用“禁、堵、统”的方法,不仅不能秦效,而且只会适得其反,必须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采取新方法。 1、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常陷入一种封闭状态,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思想意识采取“堵”的方法。可我们的学生思想活跃他们看的多,想的也多。因此,“堵”不住。不妨打破封闭状态,让学生在同外界接触交往中进行比较,鉴别。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增强免疫力。同时,加强正面宣传把问题讲透,不回避矛盾,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变“堵”为“疏”。 2、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你听我讲”,上课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 仅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不管学生的承受能力,个性差异。没能做到以人为本。这种方法远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它不能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有的放矢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对思想活跃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放下架子,在平等的基础上,采取“双向交流”的教育方法。通过交流,互相了解勾通,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3、变“单渠道”为“多渠道”。学校领导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重要地位。教师应寓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首当其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他科任教师也应义不容辞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教书育人上多做文章。以“育人”为中心,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4、变“强迫式”为“自主式”。道德品德的形式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良好的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采取强迫式,必须多采取启发、示范、吸引等疏导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我教育,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变成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这也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我认为,当代的青少年责任重大,仅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精神品质远远不够,还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养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总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智能素质,逐步具备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教育艺术,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多一些“人情味”,用感情因素去感动人,理解人和关心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爱心。正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所说:“爱是理解的别名。”只有爱学生、勤思考、勇探索、刻苦学习、提高素质,方能跟上时代步伐,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建设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初中政治论文: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和改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谐校园建设为直接目标之一,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完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体系、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综合育人氛围、切实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是构建和谐校园进程中加强和改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中学本身也是一个小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理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态势下,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作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引导初中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的辩证关系 加强和改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谐校园建设为直接目标之一。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们对校园和谐问题关注不够。反映到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在认识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实践证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进行理论宣传。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宣传媒介,必将起到良好的理论宣传作用。由于中学拥有较为活跃的宣传队伍,通过理论宣讲深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将和谐校园的理论以朴实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内外广泛宣传,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见,初中政治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和谐校园理论的内容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传授给当代初中生,帮助学生对和谐校园理论进行解读,然后通过学生将教育的效果宣传到校园内外,从而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创造条件。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智力支持。初中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主体,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在人才的培养上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发挥作用。其实,“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和谐校园的应有之义,“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懈追求。 2.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为加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校园建设有多方面的要求和目标,如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等等,总之,和谐校园的构建必将为初中生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处在和谐发展的状态中。第二,构建和谐校园为增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根本保障。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的美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只有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全面调动初中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科技文化、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好地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也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和谐校 ,! 当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确受外界影响较小,但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因此,建设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校园,保证初中生健康成长,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充分发挥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对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过去我们对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眼点是“管理学生”,甚至是“监管学生”,视角在学生、在手段,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初中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初中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实现为高中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 2.完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在当今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下,中学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切实扭转中学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每况愈下的不良局面,只有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地完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此为切实提高中学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第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来实现。在新的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关键要抓住结合点、闪亮点和技术点,增加科技含量、情感含量、文化含量。具体讲:一是创新科技型工作载体。有条件的中学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的思想教育功能,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积极开拓校园信息网,通过网上谈心、通气、讨论问题,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辐射力,从而实现把教育功能体现在网络服务之中,把思想导向渗透到虚拟的空间中去。二是创新情感型工作载体。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情感交流与共鸣的过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原则创新更多情感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把民主精神和真诚情感融入其中。三是创新文化型工作载体。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规范管理,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公益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课外兴趣爱好型社团,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第二,创 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关键要抓住社会实践环节和健全育人机制。具体而言:一是深入开展切实有效的初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初中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有些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大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初中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并提供必要经费。要注意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二是健全全员育人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基础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社会与家庭要保持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为初中生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一是组织保障机制。大力加强以中学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初中生思想治教育队伍建设,逐步增强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做好初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二是领导保障机制。健全和完善校长统一领导、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三是经费投入、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机制。要不断加大对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改善条件、优化手段;要把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中学办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中学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要把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开创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3.切实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既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和谐校园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初中生只有处在和谐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实践证明,某些初中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就是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和谐的结果。近年来,由于他们在学习升学方面面临着一定压力,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既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也成为影响构建和谐校园的不稳定因素,甚至成为影响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延长心理健康教育链条,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各个各个方面,并制定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第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这是切实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开展全方位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第二,通过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建立初中生个人心理档案,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学知识讲座、人际交往训练、升学指导等。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学习能力、耐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确保初中生健康成长。第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支持初中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努力构建和完善初中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总之,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 因此,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作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完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体系、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综合育人氛围、切实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初中政治论文:谈思想政治课兴趣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 一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导言课来激发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不断巩固学习兴趣 ;第三阶段是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来发展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 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 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 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 有帮助。例如初三《社会》课,可以从《社会》这个书名入手。上课一开始,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而可 以先让学生讲讲在假期里的所见所闻,讲讲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哪些重大新闻、重大事件发生。如上学 期的第一堂课,同学们讲的最多就是我国长江、嫩江特大洪灾及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气 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造成98年特大洪灾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今后经济 发展有什么启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还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国际政 治形势如何?等等。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 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社会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使 学生对《社会》课产生学习兴趣。 二、巩固学习兴趣 在第一堂课激发了学习兴趣,这只是第一步。要想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还需教师在 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 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 “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课的类型既有讲授课,也有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 、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 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 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也消失了。因此,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了学生求新求 变的心理,使学习兴趣与日俱增。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日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 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 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反觉得自己单纯是贮存教材内容的“ 容器”。这样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内心[文秘站:]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地失去了对所学课程的 兴趣。因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 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 课始五分钟,我由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 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可以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 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 习的乐园。 三、发展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 、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 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 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 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 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 式和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又如 在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时,我组织学生调查本校的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请他们介绍有关情 况,然后让学生写出调查体会,在课堂上演讲。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 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 趣。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政治课 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政治论文: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实践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种状况,达到素质教育,即要牢固掌握知识,而且要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的要求,就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 一、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政治课应努力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实”,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因此,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和考察后,根据我校初三学生实际状况,分别为三种类型学生提出有所区别的要求:1、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2、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记忆;3、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加强基本训练,力求学一点,当堂复习,当堂巩固。同时,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讨论课、报告会,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实效。 “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我们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上课时,我们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如在讲到“民主是逐步发展的”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这个乡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2、这个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3、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高不高?从何看出?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后,用书上的事例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深入讨论:“为什么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不高?要改善这种状况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村民私下嘀咕选代表还不是上面说了算”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由于封建专制的思想影响在中国农民头脑中的反映,说明肃清这种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民主是逐步发展的”道理,克服了死记硬背,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青年学生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从而教活了知识。 “准”,即以大纲和教材为准。讲课时,我们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基本原理时,我首先点出了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接着列举几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说明这些都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最后我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受这一客观规律支配的,从而要求同学们要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树立起“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理想,也达到了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同时,十分强调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准确率,把这个“准”字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去。 “精”,即要求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较好地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化难为易,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同时,我们也注意加强学生作业的练习和讲评的精练。在练习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大纲和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与难点,并对各地有关的练习进行精选,反对照抄照搬,搞题海战术。在讲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学生错误多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纠正,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巩固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三对口:教材与大纲对口;练习与学生实际水平对口;练习与中考试题题型对口。力求做到: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考得好。 二、面向全体、抓两头、促中间、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 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要面向全体,对学生全面负责,着眼于大多数和大面积的提高,决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保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转化差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差生要热心、耐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应首先端正教育思想,认识到差生优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差生学习基础差,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培育,需要得到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尊重。对差生,决不歧视他们,而是偏爱差生,重视差生,关心爱护他们,切忌一味指责。课外多花一点时间与差生谈心、谈学习,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查漏补缺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差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要努力去寻找,去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每位差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常为自己的优点不被人所知而感到委屈。有位学生陈金元,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可是手却很巧,一到课余时间便画画,画各种各样的动物,有时甚至用小刀在桌面上雕刻,整个课桌面仿佛成了一个“动物世界”,遭到许多教师的批评。我发现这种情况之后,多次与之交谈,肯定了他的心灵手巧的一面和在绘画、雕刻方面的天才,指出他 有这种天才,如果在学习上稍加努力之后,以后可以升到艺术学校去深造,一定会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并指出学习基础差只是暂时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勤能补拙,只要自己有信心,讲究学习方法,一定能够补上来的。此后,这位学生学习上有了变化。我又及时给予督促、帮助,指导他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同其他教师一起为他补习功课,同时,对他学习上的每一个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到学期结束,他的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经常为班级黑板报画刊头,得到全体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最后,要耐心辅导,逐步提高。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到差生的接受能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关键在课内,功夫在课外”,也就是在平时。在课外,要组织差生给予耐心辅导,特别像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基础差,只有耐心辅导,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经常利用早晚自修等课余时间,每次组织三至五名差生,给予耐心辅导,决不歧视、讽刺、打击他们。在辅导中,主要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态度,而且针对差生知识的缺漏,循序渐进,多启发、多引导,鼓励他们,使他们不致于破罐子破摔,而学有信心。台下十年功,台上几分钟,经过一年的努力,大部分差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应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重视辅导和转化差生,只有这样,政治课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关于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探讨 摘要: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确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影响了财政“节流”任务的完成和部门预算制度的实施,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和管理模式的内部控制规范框架。 关键词: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探讨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许多企业花巨资设计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美国COSO委员会的具有革命性的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目前国际有关内部控制的权威和前沿理论,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五个要素。COSO报告设计的内部控制框架能够达到防止会计信息虚假、保证资产安全和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于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经济业务比较简单,对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还相对滞后,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构建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和管理模式的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控意识相对薄弱,特别是领导层的内控意识淡薄。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①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有些单位的领导没有完全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内控意识,而且缺乏对内控知识的了解,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还有的领导错误地认为建立好了规章制度就是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其他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把内部控制与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划等号。②对财务与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财务与会计的基本功能是核算与控制(或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的负责人仅仅把财会部门当成一个付钱的部门,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乃至业务管理活动。③对经费支出缺乏基本的控制意识。调查中有一家单位,目前定期要支付一笔租赁费,经查询得知,该房产早已拆毁,根本不存在什么租赁费,但该项费用还是定期被支付出去,虽说金额不大,但竟然无人过问此事。更多的单位目前尚未为各项经费支出建立明确、合理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对不少经费支出(比如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采用实报实销制度,致使财务监督与控制流于形式,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要实施报销。 2.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财务管理制度很不健全。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包括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但从调查情况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较薄弱,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主要表现在:①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有的单位会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详,还有的单位本身就没有岗位职责说明。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迄今还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而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谁也说不清应该怎么做,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但很不完整。更多的单位内部财务制度陈旧,且相互之间不相协调配套。③印鉴保管上的漏洞较多。应该说这是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重大疏漏。有的单位将财务章和法人章交由财务部门负责人,还有的单位将支票、财务章和法人章同时由出纳一人保管。 3.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家底不清。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有健全的会计记录系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少单位的会计核算不规范。主要表现在:①原始凭证管理不规范。有些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粗糙,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如有的发票内容笼统,甚至没有售货单位盖章;手续不严密,购买实物的凭证只有领导签批,没有验收人签字,而且有的领导签字过于随意;一些单位甚至自制原始凭证,格式和内容都不规范。②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存在账外资产。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上有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而实际使用着的某些固定资产却尚未作价入账,形成账外资产。 4.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业务流程不尽合理。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体系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其合理、有效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控制的目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单位内部财务与会计控制方法体系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岗位设置问题较多,不合理兼岗现象较为普遍。关键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内部牵制制度的精髓。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关键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许多单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比如,有些单位出纳兼任记账,有的单位出纳兼任档案保管,有些单位记账兼任复核等等。②授权审批的金额界限不明,授权审批制度有待改进。从调查情况看,许多单位都是长期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这虽与单位规模较小的特征相适应,但有可能影响财务控制的实际效果,并使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③流程控制体系很不完善。有些单位为工程项目购买的设备,在既无合同也无发票的情况下就一并支付入账,工程完工之后也迟迟未能转为固定资产;有些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缺乏事前控制的程序,很多单位费用开支实行的都是事后“实报实销”的制度。 5.财产盘点制度未能有效执行,账外资产时有发生。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 6.监督体制不协调,不到位。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主要是财政、审计部门。但这两个部门很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了有效内部控制制度和其执行力进行切合实际的检查。财政和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被检查单位的资金运用的合法性进行检查。缺乏外部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失去了约束机制。对于内部监督而言,简而言之就是行政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很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成了摆设,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还有些单位索性直接不设置审计机构,造成内部监督缺位。在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审计机构领导和人员均是单位领导直接任命,其隶属关系、个人利益必然受到单位领导制约,这样势必造成内部监督机制效力减弱,内部控制作用就很难发挥。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动态过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良好地行使职能和实现单位发展目标。 1.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内部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业务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守法、诚信的基础上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2.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服务社会和民众,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应该能够有效地促进单位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3.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完整。健全的内部控制,应当为国家资产安全完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4.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内部控制应保证对内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利于维护单位形象,提升单位诚信度及公信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能够为单位领导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人预测决策提供正确的参考依据。 三、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1.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目前,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明确指出其适用范围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但实际上是针对企业制定的。由于没有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也没有体现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和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诸如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直接支付等,实际上对行政单位的适用性是比较差的。鉴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状况,财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制定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特点的规章制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并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 2.加强组织控制。①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但要真正确立起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还必须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一些相关领导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内部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②)提高人员素质,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强化法定责任。通过培训,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进一步掌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负责人的法定责任。在有关法律中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负责人在内控制度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 3.加强预算控制。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功能作用。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首先是要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要力争将各部门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其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加大责任预算体系力度。最后要建立预算编制质量和项目考核机制,严格进行预算考核。 4.加强会计控制。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为财政“节流”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必须重视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强化会计工作,首先完善会计控制制度,确保内控方式、技术、手段等有章可循;其次,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确保各岗位责权明确,相互制衡;然后,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确保财务人员正确行使责权;最后,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严格的核对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 5.加强审计监督。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作用,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审计部门是重要的保证体系,因此,在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与指导,并拨出专项经费,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审计监督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审前调查:行政事业单位机构众多,人员编制复杂,应通过审前调查了解单位的各项相关情况,以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审中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过程中,通过召开定点会议、现场观察、交流询问等方式,深入了解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情况等,掌握审计重点;收费环节: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机存在的问题搅动,在审计监督中应认真查阅文件、收费许可证、收费票据和票据存根等资料,审查其收费的合法性;延伸审计: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设有二、三级预算单位或其他经济实体,在审计中要与审计二、三级预算单位或其他经济实体相结合。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对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强化管理和防范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采取引入外部审计及财政监督体制、提高相关人员素质等一系列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根据单位业务实际,采取有效的执行方法和监督体系,以全面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研究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大力推动内部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有效执行,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一些单位仍存在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和资金失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有效发挥。为此,本文从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建设的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现实意义、客观条件和应达到的目标、遵循的原则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作了深入思考。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现状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或组织为改善自身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而建立的一套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或职责分工制度。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注重制度建设并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着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内部监督制约,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较好地保障了单位内部规范运行。一是工作运行规则基本建立。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按照规范、协调的原则,以编制职能为基础,对日常工作事项的职责划分、人员设置等予以明确,较好地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二是权力行使基本规范。对行政相对人的审核审批事项的行使依据、办事指南能够主动公开,主动接受外部监督。三是内部管理制度比较全面。行政事业单位基本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自上而下对部门内部管理中涉及资金分配、国有资产管理和人事队伍建设等事项出台一系列的制度规定,从制度层面防范内控风险。但从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着制度规定不够细致完善、资金分配权力过于集中、行政管理自由裁量权设置不够科学、内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主要表现在控制环境不够优化、内控制度不够完备和内控监督比较薄弱等方面。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现实意义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既是行政事业单位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防范腐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内部控制的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机制也是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有效的内部约束,促进行政执法程序更加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更加文明,行政执法效果更加显著。有利于解决当前行政决策过于简化、协调性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保障重大行政决策科学性和持续性。二是通过落实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及时监督和约束权力,改善内部监督软弱无力的局面,以内部制度保证有效监督,防止权力被滥用。有利于促使权力和责任保持均衡,防范有权无责或权责不符,形成权力运行过错的责任追究机制。三是有利于营造协调合作的工作环境,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科学实用并有效落实,是激发干部职工归属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并形成以制度管人、平等竞争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目标 内部控制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从而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深化内部控制理念,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完整、持续有效,并针对产生的风险和问题进行自我识别、自我完善,最终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一是内控理念深入人心。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不但充分认清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主动接受和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并自觉融入到内部控制之中,而且时时处处以各项内控制度对其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二是内控制度全面协调。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分配内部机构职责权限,将权力与责任落实到各内部机构,并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另一方面,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细化各内设机构之间的权力与义务,促进各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机构内部的高效运转。三是内部控制持续有效。突出内控制度体系的科学性、稳定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实现内控制度的稳定有效。同时,强调组织在内部控制中的主体作用,淡化个人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实现内控执行的持续性。四是内控监督有效运行。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监督权力与职责,定期针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根据监督发现的制度缺陷或执行不力,对现行内控体系进行研究评估,提出针对性强的改进和完善措施,促进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自我完善。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原则 从实践情况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在程序控制,都应遵循依法管理、系统控制的要求,综合考虑成本节约与权责对等因素,确保内部控制既科学合理又适用可行。一是依法管理原则。重点依法合理授权,并根据权责不同依法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控制制度的合法性;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任何约束、控制行为均不得以牺牲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利益为代价;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能以内部控制为理由人为增加其工作成本,耗费其工作精力。二是系统控制原则。既要涉及对行政执法行为的事前计划、事中约束和事后监督,又要覆盖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权力职责,并促使内部控制在环节和事项上发挥作用,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三是适用可行原则。内部控制水平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规模、职责权限和控制风险等要素相适应。四是均衡配套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组织结构、权力职责、业务流程制定内部控制体系,针对部门内部各主体的权力和职责的特点,赋予相应的内部控制权限与义务,达到内部控制权利义务的均衡,形成内部控制与权力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五是成本节约原则。应充分考虑投入的人力资源、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防止为追求内部控制目标而耗费过多资源,违背管理理念和内部控制的目的。 五、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措施 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应突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特点,围绕单位中心工作进行系统设计、统筹推进,切实将其融入组织管理之中,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规范、高效运转,促进行政权力的合法、合理行使。当前,应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把内部控制建设紧贴单位中心工作科学设计,涵盖行政事业单位职责和权限的各个方面,实现全面监督和控制,最大限度发挥内部控制积极效应,促进中心工作科学发展。二是把内部控制宣传纳入单位文化范畴统筹推进,融入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文化建设之中,成为组织文化的重要部分,以此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潜力与热情,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三是把内部控制落实作为风险防控措施合力推进,重点将内部控制落实为日常工作的标准和规则,实现对日常工作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以此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防范执法风险的主要手段。四是把内部控制体系纳入法规系列保障贯彻落实。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应以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管理规范为主要形式予以确定,以保证其长期、稳定及连贯执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科学管理、自我评价及自我完善的优点。五是把内部控制成效纳入考评体系保障动态完善。加强对内控实施情况的考核和评价,发挥其管理职能和防控作用,自动发现问题与不足并及时进行自我修复、自我完善,促进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如何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摘要: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是缺少内部自我控制规范的,如是就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执行,然而近期财政部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最新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将进一步从实质意义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自我控制规范。从而可以更好、更民主的给企业做好内部控制提供指导。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一、引言 日前,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出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并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个文件的出台将弥补多年以来事业单位内部自我调控的空缺,有利于调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自我调整,而如何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步产生、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从目的上来说,它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目的的制度,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制度和程序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来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内部控制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及其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等5个要素组成,同时表现为与行政、财务、管理以及会计系统的管理融为一体是一项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总体目标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自我规范的过程。 三、内部控制制度表现在单位层面中的问题 (一)相关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这个制度本身的缺乏比较深度的认识,对于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就不够重视。以为只是一种政治口号形式的载体。 (二)尚未建立或已经建立但是相关制度不够健全。首先明确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堵塞漏洞”,然而现实中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上是相当不全的,在一些授权和监控的重要问题上都存在着漏洞;另外还有些事业单位虽然从表面上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实质上则是“有章不循,有律不依”,只有在应付检查的时候他们才会拿出来,平时则是束之高阁,当然不能发挥出这个制度本身应该的效果。 (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比较困难,执行效果比较差。授权审批不按制度执行是内部执行效果差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岗位分工不合理和预算执行弹性太大等也是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困难的原因。一些行政事业事项的审批权、决定权、执行权集于一身,这样领导的意志就具有了决定性;其次,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机制的缺失,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缺乏。 (四)内部控制具体执行人员职业素质低下,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不高,内部控制执行力度起不到效果。有些内部控制执行人员不仅专业技术水平低,更缺乏一种责任心,有的人还怕得罪人,抱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观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未建立有效的追究问责制。首先,外部监督机制相对弱化,体制监督范围不确定。财政部门一般都是重预算分配,而轻资金使用的监督,这往往会忽视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而同时审计部门只重视会计核算资料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计,往往就事不就人,执法的刚性被扭曲。实质性检查在内控系统中相对缺失。其次,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导致内部监督机制失效,能起到对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作用的较少。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业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支出缺乏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对于招待费、办公费、报销费、会议费、交通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这是公款消费严重超支的重要原因。 2.资产控制不足。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 3.财务管理弱化。财务部门的工作仅仅限于记账、报账、算账,而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造假账等问题;票据管理不到位,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出现延期上缴收入,挪用公款问题。 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种种原因导致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事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稽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首先是预算编制是很粗糙的,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当年财政状况和上年收支、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预算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其次是预算刚性不够,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6.建设项目管理内控薄弱,教训深刻。建设项目存在不按概算投资、懈怠履行审核审批程序、未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工程造价脱离实际,投资失控,工程监理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低劣,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部分与基建项目有关的人员暗箱操作、商业贿赂、锒铛入狱的案例比比皆是、触目惊心。 7.合同管理不够完备。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未实现归口管理,未明确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未对合同的履行进行有效的监控,有些合同的签订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导致出现不必要的合同纠纷。 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提出了以下目标: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从而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进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 随着财政部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的施行,如何按《内控规范》要求构建适合各单位自身特点的内控管理体系必将成为2014年的热点话题和重点工作。本文依据《内控规范》要求,通过对构建内控规范体系的重要性及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对行政事业单位如何设计符合自身经济活动特点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管理体系 对策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内控规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内控建设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内控建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原先的单一企业主体向行政事业单位领域拓展,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建设和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然而,由于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规模、职能及经济活动特点不尽相同,注定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内控管理体系。因此,如何按《内控规范》要求构建适合各单位自身特点的内控管理体系必将成为2014年的热点话题和重点工作。 一、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一系列活动。当前,按照《内控规范》要求构建适合各单位自身特点的内控管理体系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首先,这是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内在要求。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就曾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总理在国务院廉洁工作会议上也曾指出:“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真正形成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办、国办又于2012年12月12日印发《贯彻落实实施细则》,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客观上要求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章立制,以规范调研、会议、出访以及住房等管理过程,实现单位经费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其次,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抓手。2013年4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1月20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对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内控规范》要求构建内控管理体系,通过梳理和评估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优化完善制度内容设计,以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及风险防控建设,可以为单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有力抓手,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第三,这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重要切入点。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O二O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通过优化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进一步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及风险防控建设,是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重要切入点。 第四,这是《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具体要求。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该条例的核心在于规范单位经费管理,分别对预算管理、支出管理、核算管理、采购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会议活动、培训活动、节庆活动、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办公家具、办公用品、政务软件等经费支出进行了规定。另外,中办、国办、财政部、国管局等政府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16号)、《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23号)、《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31号)等政策法规。 这些政策法规均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强化资金管控、规范经费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以资金管控为核心,通过建章立制可以帮助单位规范经费管理,在体制机制上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相关要求。 二、行政事业单位现行内控管理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因为自身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工作不到位,造成财务管理工作存在漏洞,衍生出许多违法的行为,例如:使用假票据骗取资金,私设“小金库”;利用虚假经济业务骗取财政资金;对国有资产进行违法处理;不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工程管理;会计财务人员违规操作等。这些不足不仅会导致国家资金受到危害,同时还造成了贪污腐败风气的恶意滋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控观念不强,控制环境相对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指的是一个组织自身内部的控制氛围,能够对内部成员,尤其是管理阶层人员的控制态度进行反应,是进行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基础。同时,良好的自控观念可以保证内部控制能够顺利开展。与企业进行对比发现,行政事业单位中自控观念相对较弱,缺少必要的控制标准及方法,单位人员对风险的防范观念较差,相关制度无法落实到位。很多人员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金是由财政预算资金得来的,如果可以依据标准制定预算,根据预算控制资金使用,就可以保证控制工作良好进行,而内部的控制工作就应该是财会人员的事情,同其它的部门没有关系。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责任人也仅对财会制度的制定工作进行关注,忽略了对整体内部控制工作的安排,进而使业务设定及岗位编排同内部控制的需求不相符,财政资金的利用过程失去控制。 2、监管力度不够,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缺少一套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有针对性的体系,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整合自身特点及实际状况,创建一套完整、科学的制度进行内部控制,仅可以用一般的财会体系或者业务的文件编制形式进行内部控制。甚至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对开支标准、报销流程等进行规定,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体系难以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难以开展。就算少部分单位可以创建相对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包含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现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尽管划分了内部的审计部门,却多归属于财务部,没有独立性及权威性,人员对自身的责任也很难明确,缺少监控及评估制度,从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实施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3、内部控制方法不完善,控制重点相对弱化 内部控制方法是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方式。内部控制方法的完善与否同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方法不够全面,其中的控制重点不够明显,一般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缺少清晰的岗位分工体系。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很容易受到人员、编制的禁锢,很多岗位安排较不合理,一岗多人、一人多岗等情况经常出现,结党营私现象层出不穷;其二,项目批复体系不合理。很多单位中的财政收入与支出都存在“独断专行”的问题,这样不但削减了工作效率,同时还会滋生独揽大权问题;其三,对预算的控制工作较弱。没有指定科学、有效的约束制度。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应以财政部印发的《内控规范》为依据。该规范共六章六十五条,具体包括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等内容。然而,由于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规模、职能及经济经济活动特点不尽相同,《内控规范》并不具实际操作性。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如何设计一套符合《内控规范》和自身经济活动特点的、可操作性强、以解决管理问题为导向、可信息化落地实施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的事。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构建对策。 1、编列单位经济活动事项清单 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梳理并建立包括单位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合同业务、资产业务和建设项目在内的各类经济活动事项清单,明确单位各类经济活动事项的主要业务环节和工作流程。 2、制定单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优化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经济活动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制度梳理、评估、优化三个步骤开展,以外部政策法规为依据,结合单位内部管理需求,对现有制度文件进行分析评估,发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优化完善内控制度内容结构,设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具体的讲,就是要针对制度文件颁布年代较远,未及时修订完善或作废更新的;制度文件之间相互重复甚至冲突的,难以有效指导实际工作的;制度文件缺乏配套实施细则,或者内容过于抽象可执行性不强的;部分关键业务缺乏制度规定,或制度内容不完整,未能体现相关政策要示的,都要进行全面清理、评估并设计出符合《内控规范》要求和本单位实际的罐框架。新的制度框架应包括基本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三个层级。 3、制定单位经济活动业务过程优化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要梳理并优化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合同业务、资产业务、建设项目等的管理组织、业务流程以及优化实施方案等,具体按照现状梳理、诊断评估和管理优化三个步骤开展。业务过程优化是对预算、收支、采购、资产、项目等业务层面的经济活动过程做出具体的、可操作、可落实的管理点,主要从单位经济活动管理模式设计、事项分类结构设计、分类事项控制点设计等方面提出优化实施方案,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能有效运行起来。 4、制定单位经济活动信息化落地实施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经济活动运行的信息化系统,以使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合同业务、资产业务、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过程在信息系统上实现业务流转。 5、形成单位内部控制手册。 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立单位经济活动清单、健全单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优化完善单位经济活动业务过程、信息化落地实施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并形成单位内部控制手册,以建立单位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体系并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全面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经济活动风险。 四、结语 本文旨在为行政事业单位设计简单、便捷、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真正实施好《内控规范》,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保障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不同单位还需根据自身经济活动特点进一步完善。我坚信,只要每个单位都能按照《内控规范》要求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内控管理体系,那么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身的治理机制和全社会的治理机制必将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财政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已成为单位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制度的建设,还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原则予以分析,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原则;构建 随着财政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已成为单位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2012年国家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作出了规范性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可以促进单位各项制度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同时统一完整的管控体系,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的就是单位为了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通过有关规章制度、执行程序、实施措施的制定,对经济活动的风险予以防范及管控。其目标就是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信息真实完整、资产安全有效等,避免出现徇私舞弊、腐败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水平与效率。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时候,应深入理解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原则 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体系就是单位管理与服务的管理机制,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时候,需要做到全面考虑。管控的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但是在构建的过程中考虑的范围应覆盖所有业务活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内控的重点,不留死角。同时内部控制应贯穿全过程,做到有制度、有执行、有分析、有监督、有反馈,形成一套完整的控制的体系,发挥它最大的效能。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内部控制过于复杂会影响执行的效率,最终会影响执行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要通过梳理本单位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有针对性的对关键的环节、重大的经济活动和风险点进行重点关注,确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努力做到既能全面覆盖,又能重点突出,确保颠覆性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三)制衡性原则 制衡性原则要求单位内部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要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贯彻这一原则的核心是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对于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承担既可能发生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违法行为的经济活动,在体系构建的时候应做到关键的岗位和工作环节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或者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就能够实现互相印证、互相联系、互相牵制和互相监督的制衡机制。 (四)适应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目标明确,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也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改进行政事业单位中现有的一些不合理制度,构建合理、有效的制度,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动态的过程。一般而言,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其一,内部控制体系是否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一致;其二,内部控制体系是否适应本单位实际发展情况;其三,行政事业单位客观环境改变之后,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及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如果不能全面的考虑上述问题,非但不能起到推动管理的作用,而且会阻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甚至会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保障。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不足,也不够重视,意识较为薄弱;同时,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贯彻执行,部分领导存在着只要有财政部门把关单位自身的管理无足轻重的错误认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主要负责人首先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学习有关内部控制知识,进而提高单位职工对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认识,为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主要就是落实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要想有效达成内部控制目标,就要重视控制的行为主体,即人的因素。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构建经济责任制,实现责任风险和决策层的直接联系,根据领导分工进行全面监控,结合职责予以授权,进而做到各尽其职、互相制约、互相协调,全面落实内部控制体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综合素质,结合职业道德规范、法制建设、专业技术等方面,对职工予以培训,使其不断适应现代化管理需求,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良好构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三)强化内外监督 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其执行力度与效果,需要强化内外监督。首先,一定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等机构的作用,确保其独立性、公正性,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执行予以全面监督,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其次,审计、财政等部门以及公众的监督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发挥着积极租用,因此内控体系还应构建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自觉接受监督。 (四)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执行方法 在执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制定责任明确、互相制约的执行机制,完善单位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在执行内部控制工作的时候,要求各部门的有效配合,财务部门应当与其他业务部门加强沟通,实现重要经济活动的信息共享和运用,及时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有效的解决,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良好构建与执行。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就像是在编制一张单位内部管控的“法网”,国家的有关法规文件给这张“网”的制作规定了通用标准,各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它覆盖的范围、还有哪些位置需要加深强度或密度,这张“网”织的越紧密,漏洞就越小,违法的机会就越少,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实现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也将得到全面落实。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钱硕,1989年生,江苏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研究生。 一、问题提出 自2009年创业板开闸以来,创业板一直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截至2012年7月24日,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总数已达346家。创业板企业具有财务门槛低、科技含量高、增长性强的特点,而创业板企业的高成长性和低财务门槛的特性也决定了其盈利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截至2012年7月18日,33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有331家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预告,其中预计净利润下降的有115家,占比34.74%,预计亏损的有8家,占比2.41%,两者合计占比近四成。8家预计亏损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净利润降幅均超过100%,还有4家业绩预减的公司,净利润降幅在100%左右。截至7月18日,创业板的市盈率已跌至32.21,为今年以来的第三低点,这也是创业板上市以来第三低估值水平。 如何帮助投资者理性分析和投资,如何正确理解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并以此为基础公正地评价其成长性成为当前尚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上市企业的招股说明书中提取能够显示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公司治理水平的指标进行量化,将上述量化指标和企业上市后的净利润变动情况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指标筛选和多次回归分析,确定和企业上市后利润变动情况相关性强的指标,借此来帮助投资者快速的了解新发行公司的经营风险。 二、预测指标的确定 预测指标要能够代表公司的治理结构、科技含量、盈利能力等方面情况,在阅读了大量创业板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证监会审批文件及创业板上市企业文件指引后,笔者确定了6项预测指标:研发费用占比、技术研发人员占比、独立董事占比、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与应收账款增长率。 三、提出假设 假设1: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值和净利润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研发费用的投入将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及投放,也是影响高新企业未来盈利水平的主要因素。 假设2:技术研发人员占比和净利润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同理于研发费用占比,技术研发人员占比也是体现企业创新研发能力的指标,即假设研发团队实力强的企业,在募投资金注入后会有优异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净利润增长方面。 假设3:独立董事占比和净利润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聘用独立董事可以规范公司运营,减少违规关联方交易,提高企业盈利质量,保证企业持续盈利。 假设4: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作为杜邦分析法的核心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反应目前股东投入资本的使用情况;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资产质量越好,企业利润水平越趋于稳定增长。 假设5: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呈相关关系。市场份额稳步甚至快速增长,可以一定程度保证企业上市后产品销路稳定、经营业绩不会出现大幅下滑。 假设6:应收账款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发行前应收账款增幅越大,发行人盈余管理甚至会计舞弊的可能性越大,上述手段不能改变企业实际盈利能力,故上市后净利润下降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四、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样本选取 笔者将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后两年内的净利润变动比率作为因变量,以代表上市公司上市后的盈利情况。由于我国创业板自2009年10月开闸,符合上市后连续经营条件的须为2010 年前申报发行的公司,符合上述条件的公司仅有36家。考虑到持续经营年限和样本规模,笔者将限定时间延长至2010年2月前在创业板挂牌上市的公司,共有50家。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从金融界及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抽取数据。由于笔者使用Eviews7软件进行模型设立和回归分析,故主要变量均采用英文命名,主要公示如下: 五、回归结果 (一)相关性检验 笔者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经检验,应收账款增长率、技术人员占比、独立董事占比、营业收入增长率等四个指标的相关性符号与原假设一致。但是,研发费用、净资产收益率均和净利润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即假设1、假设4不成立。笔者分析,研发费用投入的经济利润推动作用尚未展现,可能是造成研发费用与净利润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另外,企业为了迎合上市企业财务标准的要求而进行盈余管理,导致了净资产收益率与上市后净利润增长率负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因变量净利润增长率和研发费用占比及ROE这两个指标相关性绝对值较高,分别为-0.169和-0.152,可推断上市前大量非理性的研发费用投入及盈余管理是造成上市后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二)多元回归第一次回归结果 变量定义及计算方法如下: NET_PROFIT_CHG:净利润增长率,2011年净利润/2010年净利润。 RSRCH_FEE_GROSS_INC: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值,2008年研发费用投入/2008主营业务收入。 TECH_PPL:技术人员占比,截至2008年年底研发人员/截至2008年年底在职员工总数。 INDEPT_DIRECTORS:独立董事占比,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总人数。 RETURN_ON_NET_ASST: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2008年净利润/2008年末净资产。 GROSS_INCOME_CHG:营业收入增长率,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 -1。 AR_CHG:应收账款增长率,2008年年末应收账款/2008年年初应收账款。 第一次回归结果并不理想,R^2仅为0.09,F检验值仅为0.644585,说明模型整体解释力不强。从单变量看,p值均落在拒绝域外,最接近临界值的变量为研发费用占比这一指标。此外,研发费用和净资产收益率与净利润增长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虽然显著性不强,但这一统计结果仍与原假设违背,并不符合常理。为了发现模型缺陷,笔者进行了Durbin-Watson和残差测试。Durbin-Watson测试在样本规模为50,变量数量为6的情况下的临界值分别为=1.34,=1.77。由于DW统计值为1.737753,位于DW高低临界值之间,故无法对残差项的相关性发表意见。下面为残差异方差性检验的结果: 笔者选择使用卡方检验方法,在5%显著性,自由度为6的单位临界值为12.592,由于测试值Obs*R-squared小于临界值,故无法拒绝原始数据不存在异方差性。 经过上述测试,发现模型本身不存在技术性缺陷。为了优化模型效果,笔者决定剔除营业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增长率这两个指标,主要原因为:上述两指标显著性不强,t统计值最低,分别为0.37、-0.65。 (三)多元回归第二次回归结果 第二次回归结果仍不理想,R^2降至0.07,说明模型解释力度进一步削弱。同时,从模型质量角度看,两个反应模型信息评价标准的指标AIC、SBIC均有所上升,根据信息评价标准理论,上述指标越小,模型效果越好。由于AIC指标具有缺陷,故单从SBIC指标看,尽管解释变量数量有所下降,但SBIC指标反而上升,从-0.649694升至0.765140,根据信息评价标准,进一步说明模型质量不高。此外,研发费用占比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和净利润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与原假设相违背。 为了提高模型质量,笔者尝试剔除研发费用占比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四)多元回归第三次回归结果 在提出了研发费用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后,模型效果仍不理想,R^2仅为0.014,且自变量的t值均落在拒绝域中,分别为0.31、0.78。 六、结论 (一)回归模型 回归结果显示假设2、3、5、6成立,但显著性不强,假设1、4不成立。此外,六项预测指标和净利润增长率相关性不强。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几下几点: (1)样本规模 由于符合上市后持续经营两年这一条件的创业板公司较少,造成数据样本规模不足,使得统计值与真实值相差较远。根据大数定律,随着样本量的增加,估计值会逐渐趋向于真实值,故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较少的先天缺陷限制了模型回归效果。 (2)前提假设 第一次回归结果表明,研发费用占比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均与净利润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与原假设不符。据笔者分析,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为:(1)研发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可能不会在短期即两年内得到反映,大量的研发投入在资本化之前会影响企业利润水平,且不同行业专利技术认定考核时间存在差异,故研发费用投入和净资产收益率二者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故不适宜线性模型。(2)净资产收益率已经消除了企业规模的影响,更适宜于横向比较,而净利润增长率没有消除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和纵向指标相关的可能性更大。 (二)建设性意见 结合创业板公司现状,笔者认为,截至当前阶段,筛选预测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后盈利能力的指标尚不具可行性,这也和证监会推行注册制审核制度遭遇阻力的现状相符。加强券商的尽职调查力度,提升保荐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控制意识,增加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力度仍是预防创业板上市公司包装上市、保证上市后盈利水平的主要手段。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放松规制对水务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摘 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对水务行业进行了在民营化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呈现政企高度合一、投资主体单一、无偿供水等特征。为了测定改革之后的绩效,本文通过定性的研究引入虚拟变量对18家上市公司绩效进行测度,进行一些初步探索。 关键词:放松规制、市场化、虚拟变量 一、问题提出 自来水产业作为一自然垄断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的一般特征化特征,即规模经济、成本次可加性和网络性等,但在研究自来水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地区的分割,自来水产业呈现局部网络性,可以采用标尺竞争等方法,引入竞争机制,从而为我们采取放松规制的实践策略提供了很好的的理论依据。而就我国目前自来水产业状况来说,许多水务公司已经上市,放松规制下的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但目前自来水产业总体效率的提高是否是由放松规制的带来的,或者说放松规制是否确实起到了一定性的作用,关于这方面实证性研究作为本文的一个切入点被提出来,希望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采用18家上市水务公司的横截面数据,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模型,引入虚拟变量进行计量分析。 第一,数据采集。本文分别采集2006和2010年18家上市公司的可用数据组成一类截面数据样本。我们都知道截面数据应是同一时间点上的,这里却采用了两个时间点数据的叠加作为一样本,主要是为后文中我们对放松规制绩效的考核而引入虚拟变量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故本文用了类截面数据的说法。其中,补充说明一点是本文原想采用18家上市水务公司未上市前和上市后2010年的数据,只因为数据查找方面的问题,18家上市前数据难以查找,所以本文采用了18家上市水务公司最早可用的数据即2006年数据作为代替。由于数据的不完备,所以在说明放松规制引入竞争到底是否起作用,起多大作用进行测度方面在数据结果可可信度上会存在一定偏差。 第二,模型构建。本文采用常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基础,将变量实际代表的意义进行修改从而得到本文说需要的方程。具体如下:∏=其中∏代表企业利润,L代表劳动投入,K代表资本投入。两边取对数则有,ln(∏)=αln(L)+βln(K),引入D,D代表虚拟变量,若D=1则代表放松规制,D=0则为未放松规制,模型方程变为:ln(∏)=αln(L)+ βln(K)+D 第三,数据的计量分析。 在做计量分析时,为了处理上的方便,我们不妨令y=∏ 首先,我们把自变量和因变量做为一组打开,可以观察到,资本K变动幅度最大,劳动L和营业利润Y变动幅度也较大,虚拟变量D由于取之特殊呈现,通过观察,容易看出各变量不存在明显的向上或向下的趋势。 其次,我们对数据样本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一所示,各检验指标的prob值都为零,说明模型方程不存在单位根。 最后,我们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样本进行回归,结果见表,在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才c4即虚拟变量t统计值和prob值都通过检验,其它值的t值,R值、DW值也通过检验,我们知道我们够造的模型是对变化率的考察,而此时c4为0.67表明放松规制在2006年和2010年对企业利润造成差别可以说十分明显。 三、从放松规制引入竞争视角浅谈应对措施 1、标尺竞争。让全国各地展开充分竞争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供水企业的绩效,当地政府择优录取,政府与企业签订阶段性合同,贯彻效率高质量好的企业进行下一期的经营的理念,提高当地水务企业绩效。 2、直接引入竞争。依据各个生产环节规模经济属性的不同,进行环节切割。可以有市场调节的,都承包给民营企业去做。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则有国家承担,像管网输送环节,同时可实行双重定价,并定期进行评估,保证企业有效运营。 四、结论 在运用2006年和2010年数据样本计量分析中,计量结果表明这两年规制政策的定性分析效果十分明显,说明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后放松规制对企业盈利有显著影响不容忽视。在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一些放松规制方法的同时也为本文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我们将对放松规制对企业盈利造成影响的路径进行量化研究及通过数据收集对其力度做进一步研究。(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及业务范围,认为以资金集约管理和综合金融业务为两大主线的发展模式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了实现财务公司盈利能力的途径及保障。 【关键词】 集团公司; 盈利能力; 中间业务 近30年来,随着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财务公司作为一个混业式的非银行金融服务机构和大企业资金司库与商业信用管理的金融功能组织,其业务领域不断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领域和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3以上都有自己的财务公司。美国通用电器每年4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它的财务公司,利润总额仅次于花旗银行集团。我国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资金蓄水池”,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等多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如何在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独特的金融机构功能,实现盈利能力最大化,我国财务公司能做到的并不多。业内较好的海尔集团财务公司2010年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为1.79%和18.95%,有的财务公司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仅为0.26%和0.12%,笔者所在财务公司2010年总资产收益率及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47%和6.37%,行业内收益差别明显,财务公司在集团内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定义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指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定义和业务范围(略)可知,这些为了发展企业集团而设立的财务公司,在某种意义上,其发挥的就是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与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产业性 财务公司是为大集团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所以财务公司是依托集团公司而发展的,它的经营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该集团公司所在产业经营兴衰的影响。 (二)金融性 财务公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为集团公司各成员企业提供特殊的商品——货币资金的金融服务。因而,它必须按照国家法律和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律进行金融活动,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企业筹集资金,有效利用好资金,创造更好的效益。 (三)企业性 一方面表现为财务公司是集团公司出资兴办的,对企业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它的经营业务必须是为集团公司各成员的业务经营及发展提供服务,其经营发展目标与企业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表现为财务公司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核算的企业法人,具有企业的一切权力,它开展一切业务必须是盈利的。 财务公司作为一类特殊金融机构,具有主办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三位一体的特殊职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混业经营特征。因此,以资金集约管理和综合金融业务为两大主线的发展模式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拓宽财务公司盈利能力的途径 (一)在与商业银行合作中,积极寻求主动权 财务公司从筹建开始就离不开与银行的合作,很多情况下,与商业银行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财务公司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竞争观、收益观,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积极争取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避免银行坐地起价,充分发挥大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的优势,利用财务公司存款业务可增加商业银行存款规模,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及存款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效益,在不同时期、不同市场情况下要求商业银行对财务公司采用灵活的存款利率,最终达到双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建立统一对外支付平台,减少资金体外循环 搭建财务公司代扣代缴税款操作平台,清理成员单位缴税专户,对成员单位的专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与税务局、成员单位形成委托关系,由财务公司一头对外。集中保证金业务,通过银行将所有保证金集中管理,由财务公司集中统一办理。可实现资金零在途,进一步缩减资金体外循环的规模,实现资金运作效益的最大化。 (三)充分发挥财务公司投资银行的职能 由于财务公司拥有充足的资金,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财务公司不仅是资金平台,更应该是一个金融平台。依托财务公司,可以把公司金融和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甚至以融促产。可以尝试把财务公司沉淀的资金用来投资理财,发展公司金融,以钱生钱,不仅可利用财务公司来平衡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而且通过对其运作,投资金融,还可以赢得利润继续推动产业的发展。2011年12月28日,中国华电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的官网上出现了一则披露过去一年投资收益的信息:“全年投资收益达到 6 000万元以上,其中申购新股方正证券获得投资收益2 050万元,突破财务公司有证券投资业务以来单笔收益最高纪录,收益率高达50%。” (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赋予了财务公司发展中间业务较大的空间,在稳定发展传统业务的前提下,大力开展中间业务,这不仅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也符合财务公司的长远利益。中间业务作为一项收益稳定、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的金融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利于强化财务公司的经营管理,优化财务公司的资产结构,对于提升财务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且既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又被视为集团“内部银行”的财务公司,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具有许多天然优势,国航财务公司2005年担任了国航股份企业债券的第一分销商和第一财务顾问,配合发行工作的顺利进行,承销企业债2.6亿元,2006年后,还积极参与了国航A股上市、集团并购及其他重大资产运作等,这些中间业务不仅为财务公司带来了持续的收入来源,而且为国航主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积极参与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 在企业年金管理中,财务公司可积极争取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的资格,直接参与年金管理,为集团的企业年金提供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服务;也可以参股已获得管理资格的机构或担任年金理事会的顾问,间接参与年金管理,分享年金市场快速发展的潜在成果,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并以此为契机,带动自身投资业务发展。南航财务公司作为南航企业年金管理的财务顾问,为集团企业年金提供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服务,实现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层次分析法在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分析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在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机制中,盈利指标的选择与权重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盈利指标权重进行科学的设置,以此来分析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盈利能力 评价指标 一、引言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问题,学者们往往是基于各种模型和方法进行研究评论的,而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直接研究企业盈利能力的文章并不多见。师萍(1997)运用层析分析法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企业的偿债能力对总体财务状况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盈利能力。蒋麟凤(2007)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盈利能力对财务状况的影响最大,偿债能力次之。这些研究都是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但都没有直接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了彻底剖析,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这四个方面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各盈利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的设置,以此来衡量与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践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著名数学家 T. L. Sat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将评价对象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分析该对象的性质、所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要素间相互关联程度将要素组合为不同层次,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系统。在每一层次按照一定准则,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标度定量化,形成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相对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计算要素的权重,确定每一层次中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总目标层次的总排序。 (二)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 盈利能力分析体系包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盈利能力分析、资本盈利能力分析和收益质量分析,具体由一系列反映企业盈利指标构成。 三、构建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 (一)构建层次结构图 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A)、子目标层(B)、具体指标层(C) 构成(见表1)。 (二)建立判断矩阵 请财务管理专家对两两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较赋值构造判断矩阵。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评定标度来描述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见表2。 (三)计算各指标权重系数 在使用层次分析法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特征向量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以确定判断矩阵各因素的权重。各指标权重系数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3。 (四)进行一致性检验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其次,计算CI的值,CI = (λmax - n ) / ( n - 1) , CR = CI /R I(如果CR 由以上结果可得企业综合盈利能力评价模型: Y=0.1254X1+0.3543X2+0.0654X3+0.1351X4+0.0303X5+0.0536X6+0.014X7+0.0152X8+0.08X9+0.0427X10+0.084X11 从该模型可以看出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最明显的因素是营业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毛利率。 四、案例分析 通过计算中国石油公司2007-2011年的相关财务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盈利能力做出评析。相关财务指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见表5。 从上例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公司在2007-2011年这5年中,2007年盈利能力最强,2011年盈利能力最弱。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最明显的因素是营业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毛利率,从表中数据可知,企业的营业净利率和营业毛利率逐年递减,净资产收益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成本费用利润率也逐年递减,说明该企业的成本费用逐年上升,而利润却逐年减少。说明该企业的盈利能力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企业管理层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财务现状,扩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收入,尽量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开源节流,以此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五、结论 基于层次分析法,文章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了彻底剖析,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这四个方面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各盈利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的设置,以此来衡量与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践价值,但不足之处在于现有层次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专家的主观评价,这将导致结果不完全可信。因此对于现有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所在。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探究 摘要: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及经营管理者,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论述了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分析了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其它因素。 关键词:企业盈利能力 分析 内容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在一定的收入和耗费水平下赚取利润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获取利润是投资者办企业的初衷,是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也是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无论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还是经营管理者,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分析在财务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 投资者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因为利润是其股利收入的唯一来源,企业盈利能力提 高还可以使股票价格上涨,使股东获得资本增值收益。债权人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因为利润是偿还企业债务的最终来源,只要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稳定的现金流入量,即使负债率偏高,也能保证偿还到期债务。经营管理者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因为利润 是考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也是衡量经营管理者业绩的主要标准,此外,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还可以揭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釆取措施加以改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企业利润是国家税收收入的直接来源,企业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二、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获取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因此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实际上,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和营运能力分析也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主要是计算各种利润率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包括以销售业务为基础计算的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以企业占有或消耗的资源为基础计算的资产报酬率指标,以投资为基础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而本文所阐述的盈利能力特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从销售业务中获取利润的能力。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属于综合性指标,主要从投资角度反映企业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回报能力。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利润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直接相关,因此,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主要是计算毛利率、营业利润率、营业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是对营业收入变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三是对成本费用变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的盈利状况和盈利水平,如果非正常因素对利润影响过大,应该予以剔除。非正常因素包括非正常收益和损失、即将停业的分部或分厂、会计准则或税法变更带来的累计影响等。 三、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 盈利能力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是综合性的财务指标, 它受企业营销能力、收现能力、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资产管理水平以及回避风险的能力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和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对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十分重要。 (一)营销能力 营业收入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能力是扩大经营规 模、增加营业收入、提高利润的基本保证。因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首先要关注企业的 营销策略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评价企业的销售情况。 (二)收现能力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商业信用己成为企业之间购销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商业信用大量 存在的情况下,收现能力便成为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此时,企业大量的营 业收入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赊销量越大,营业收入与现金流入之间的差异就越大,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只是账面数字。一旦企业催收货款不利或赊账单位出现问题,企业就会发 生坏账损失,减少利润,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 利润是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后的余额。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途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增收,二是节支。在销售价格和销售量一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是企业提高利润的最有效途径。成本费用越低,企业盈利的空间越大,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加强对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是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资产管理水平 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 资产规模是否适度、资产使用效率高低等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加强资产 管理,合理安排资产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资本结构及其风险 资本结构主要指负债与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和稳定,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负债利息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适度举债不仅可以减少企业所得税,而且可以通过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股东的投资回报。但是如果负债利率过高,会直接减少企业利润,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增加企业的偿债压力,加大财务风险。特别是当负债利率高于资产报酬率时,还会减少股东的投资回报。 四、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其它因素 (一)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 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会形成不同的财务成果。因此,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时,应关注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分析其对利润的影响。 影响企业利润的会计政策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存货计价方法。目前,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存货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 出法、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用。一般来说,如果物价 比较稳定,各种方法计算的存货成本相差不多。但是在物价持续上升的情况下,釆用先进 先出法计算的发出存货成本比较低,当期利润则比较髙,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结果与先 进先出法接近,其他方法计算的结果则差异较大。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医药企业的市场绩效、盈利能力分析 [摘要] 医药行业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及人类对于医疗技术和药品疗效的无止境需求使得其成为15类国际产业之一。文章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背景、发展现状、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上述研究结论讨论其制约因素。 [关键词] 市场绩效;盈利能力;制约因素 医药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一直以远远高于其他传统行业的速度发展。处于全球行业背景下的中国医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医药行业在近几年整体经济效益下滑明显,从整个行业运行的数据来看,2006年1~5月,医药行业在销售同比增长19.6%的情况下,利润仅增长6.9%。1~9月,医药行业总体销售收入为3374.64亿元,同比增长18.36%,实现利润总额是257.38亿元,同比增长10.44%,利润增速却远远低于收入增速(图1)。我国医药行业要赶超世界领先企业,还会面临更多难题。 本文仅从市场绩效及企业盈利能力方面,以江苏省康缘药业为例,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深入讨论。 1 市场绩效的含义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利润、品种、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效果。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绩效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对市场绩效本身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评价;第二,研究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之间的关系。按照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是通过厂商的行为来影响市场绩效。但是如何计量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理论目前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市场绩效的衡量 目前,被普遍用来估量产业绩效的方法有三种,即收益率、价格-成本加成和托宾的Q 。 2.1 收益率 收益率是一种衡量每一元投资盈利多少的方法。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收益率是以每美元投资所赚得的利润为基础,其中收益或者利润是指的经济利润,而不是会计利润。收益率的正确计算比较难,有时候还必须做出使最终结果发生偏差的折衷。 资产收益率是综合反映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资产收益率(ROA)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如一年)内创造的收益(利润)与运用的资产的比值,衡量了公司运用资产创造收益的效率。ROA=净收益/总资产=净收益/销售额×销售额/总资产 由此,销售利润是衡量企业的主要业绩杠杆。 2.2 价格-成本加成 为了避免收益率的计算,经济学家使用勒纳指数(价格-成本加成),即(P-MC)/P来衡量厂商业绩。价格-成本加成是将价格P和边际成本MC的差额作为P的分子而得到的。但是这种方法可能很难获得MC的数据,而且容易产生偏差。 2.3 托宾的Q 托宾的Q,是指一家厂商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这家厂商资产的重置资本的比率,如果Q高,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因而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而言,新的厂房和设备比较便宜。这样企业就可以发行权益,并取得相对于其为购买这些厂房和设备所花费的成本的较高价格,从而投资支出就将上升,因为企业只需发行少量权益即可购买大量投资品。另一方面,如果Q较低,企业就不愿意购买投资品,因为相对于资本成本而言企业的市场价值较低。如果企业在Q低时想获取资本,它可以便宜地购买另一家企业,从而获得的是已有资本,因此投资支出将较低。 这一业绩衡量方法既没有收益率也没有价格-成本加成用得多。使用托宾Q的优点是避免了估计收益率或边际成本的困难。厂商市场价值通常是加总厂商已发行的证券(如股票和债券)的价值,而获得厂商重置资本的估计会比较困难。 2.4 技术进步贡献率 衡量市场绩效时,还有学者经常采用技术进步指标。技术进步主要是指较快地创造出新产品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在经济生产中,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及其组合方式的改善。技术进步具体表现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增加产品质量和品种等。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把研究与开发的总支出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话,1975年美国的比例为3∶19∶78。 3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康缘药业为例) 根据康缘药业1999年~2006年会计报表资料计算如下指标: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根据资料分析,康缘公司总资产报酬率2001年出现较高水平11.7%,但之后一直在5%~8%范围内,基本水平不高,而且大都低于行业先进水平13%(据统计资料,2006年国家中型医药企业总资产报酬率为13.49%,处于较高水平),公司总资产利用效率降低,同时每占用百元资产产生的息税前利润减少,说明总资产盈利能力下降,需进一步分析总资产活力能力下降的具体原因,比如分析销售利润率的变化。 从销售利润率来看,医药行业资料显示,一些世界大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一般行业的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康缘药业在销售利润率方面,2004年出现最高点,但之后两年大幅下滑,与国际医药行业相比,差距较大。 4 制约因素 通过康缘药业总资产报酬率及销售利润率在近几年的变化,从整个医药行业角度分析影响行业效益下降的几个因素: 4.1 政策层面 4.1.1 药品降价行为持续进行自1997年以来,药品降价一直是在医药企业头上的一把剑。2006年,发改委两次降低了部分药品的价格,包括抗感染药物以及抗肿瘤中成药。而且,发改委声称凡是医保目录中的药品价格都将调整。对于民族药及其他特殊类药物约200种,也进行一定的价格调整。2007 年,是“十一五” 计划的第二年,我国中医药产业正处于转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正是中药材市场走向发展和逐步辉煌的转折点,更是一个好机遇,医药行业仍面临较大盈利增长压力。 4.1.2 打击商业贿赂行为医药购销领域一直存在商业贿赂的问题。国家主席在2006年1月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讲话中,将反商业贿赂作为2006年六大要务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医药价值链的医院环节,医药代表不敢进医院,许多新药推广受到限制,对于处方药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关于该项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国信证券2007年投资策略报告中分析说,从去年药品终端市场反应来看,这轮行业整顿的影响非常显著,打击商业贿赂使医院用药规模由2005年21%的增速下降至2006年的6%,明显呈下降趋势。图表1中,2006年医药行业销售与收入曲线中,也能反映医药行业2006年行业效益下降趋势。 4.2 企业层面 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开发以仿制、引进为主。我国医药企业大都仍然是生产仿制药,技术创新药物投入与产出所占比例很少。以康缘公司为例,公司在技术创新上的盈利率最低,主要利润范围集中在传统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部分,缺乏自主创新产品。 行业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研发创新上。研发投入对于医药产业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研发投入成本的主体方面是创新药物开发的投入,创新品牌药品对产业和市场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据IMS health数据,2005年全球重量级药物数量已达到94个,2005年前十大品牌药的销售收入已占据全球医药市场的1/10。其中,阿托伐他汀的销售收入高达129亿美元。目前,我国医药产业还处于粗放式规模扩张阶段,医药产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劳动投入的增长和资本投入的增加,特别是资本投入在产业增长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是,数据分析显示,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对于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3 成本方面 水、电、煤、汽等上游生产要素持续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使得医药工业成本费用的增长幅度一直领先于业务收入水平的增长;以康缘公司为例2006年主营业务成本持续处于上升趋势(表2)。 同时运营费用上升,为应对各项医药政策出台实施所带来的冲击,一些企业选择以产定销的经营策略,规避市场风险。但整体医药工业的毛利水平已从2002年的37.2%下降至2006年的30.0%,持续处于下降趋势。 4.4 市场竞争秩序方面 由于近几年跨国医药公司的进入,国内众多医药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这就容易导致恶性竞争的局面。不仅对于医药企业本身无利可图,而且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也十分不利。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为基础,通过表内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套指标体系,通常包括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然后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本文针对盈利能力分析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九忌。 一、仅从销售情况看企业盈利能力 对企业销售活动的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营业利润是主要的来源,而营业利润高低关键取决于产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产品销售额的增减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试图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然而,影响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因素,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投资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忽视税收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选择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调节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纳税环境,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则被要求缴纳高额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税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很多财务人员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注重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容易忽视税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三、忽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注重对企业利润总量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如果从总量上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四、忽视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 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许多财务人员也忽视了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注重对企业借入资本或只对企业的自有资本进行独立分析,而没有综合考虑二者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因而不能正确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忽视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产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资产运转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企业营运能力的好坏,也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通常情况下,资产的运转效率越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就越好,而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越强,所以说企业盈利能力与资产运转效率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往往只通过对企业资产与利润、销售与利润的关系进行比较,直接来评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忽视了企业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忽视了从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效率角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这将不利于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进而推动盈利能力。 六、忽视对企业盈利模式因素的考虑 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地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若没有一个独特的盈利模式,企业也很难生存。显然,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不是指从表面上看到企业的行业选择或经营范围的选择。因此,要想发现企业盈利的源泉,找到企业盈利的根本动力,财务人员就必须关注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要分析这家企业获得盈利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从其经营领域或企业行业特征上进行判断和分析。 七、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 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是指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只注重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物质性因素,而忽视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专有技术以及宏观环境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事实上,非物质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动因,比如企业有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将会使企业在扩大销售市场、成本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等方面有所收获,这都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财务能力进行分析时,如果只注重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物质性的因素,而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就不能够揭示企业盈利的深层次原因,也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未来盈利水平。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浅谈施工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分析 我国加入WTO之后要求企业的行为日趋规范科学,评价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其整体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常见的一些分析评价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整体评价分析的需要,但存在一些不足。要真正做到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有必要对原有关分析指标进行改进,同时结合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有关指标综合权衡。本文从应用财务分析指标进行企业财务评价的角度,针对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和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存在的一些缺陷,浅谈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缺陷及改进 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等),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1.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各自的计量属性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所计算的指标的可靠性。如: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性资产(现时价值)、非货币性资产(历史成本)、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历史成本)、长期借款(截止本期的本利和)、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历史成本)等等; 2.未对资产和负债的内容进行分析:(1)应收款项中是否有债务人死亡、破产等造成的无法收回的坏账;(2)存货中是否有实际成本核算不实,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等未按规定进行摊销的情况;(3)是否存在不可能取得收入的“未完工程”;(4)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中是否存在前期应摊未摊的费用。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本文认为通过改进相关指标,并结合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综合权衡,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如改进以下指标: 1.在计算流动比率时,分子可考虑扣除根本不具有变现能力的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项目,分母可考虑扣除不需企业未来以现金偿还的预收账款; 2.在计算速动比率时,分子可考虑改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高客户的应收账款净额)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分母依然扣除预收账款,即公式为:超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高客户的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预收账款)。由于该比率在计算时除了扣除存货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剔除了与当前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度的重要因素(如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3.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时,除了参照上述调整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外,分母――资产总额还要考虑扣除长期待摊费用等。 在改进相关指标的同时,结合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来进一步验证企业偿债能力。如构建两种指标: 1.短期债务现金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2.现金债务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 一般而言,企业的负债最终要靠现金流量来偿还,以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来佐证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使评价结果更稳健。 二、常见盈利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缺陷及改进 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往往习惯于把会计利润作为主要依据,事实上会计利润是有其局限性的: 1.它的大小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1)在合法范围内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如: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周转材料摊销方法等;(2)人为调剂利润的需要,如:潜亏不及时处理等。 2.会计利润大,却无相应的现金流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单位实现利润不少,但职工工资无法兑现、短期借款无法偿还,企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在施工企业造成会计利润大于现金净流量的主要原因有:(1)已确认为工程结算收入,但未实际收到款项的应收工程款;(2)购置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尤其是前者显得更为突出,这使得企业的应收款项数额巨大,大量资金沉淀在甲方。 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产值利润率等),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计算从而给出评价的,但是这些指标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与不足。 在施工企业,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因此,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标显得十分必要。可考虑增加: 1.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对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工程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 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营业利润。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实现的账面利润中现金流入越多,企业营业利润的质量越高,因为只有真正收到的现金利润才是“实在”的利润而非“观念”的利润。 3.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该指标值反映企业全部净利润中收回现金的利润是多少。 4.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高,它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总之,通过相关指标的改进并结合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有关指标等的综合权衡,可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 以上仅是本人针对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常用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时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的肤浅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企业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也将日趋科学、合理和完善。综合运用,全面分析,更好地为投资者、决策者所用,这才是财务信息提供者的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巧用利润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 【摘 要】 通过对利润表中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分析,可以对企业的工作业绩作出评价,同样有助于关注企业财务风险,保证企业良好运行。 【关键词】 利润表;盈利能力;分析 利润表又称收益表或损益表,是反映上市公司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把一定时期的营业收益与其同一会计期间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计算出公司一定时期的税后净利润。通过利润表反映的收入、成本和费用等情况,能够反映公司生产经营的收益情况、成本耗费情况,表明公司生产经营成果;同时,通过利润表提供的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本月数、本年累计数、上年数),可以分析公司今后利润的发展趋势、获利能力,了解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完整性。由于利润是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体现,又是进行利润分配的主要依据,因此,利润表是会计报表中的主要报表。 一、利润构成分析 企业的利润,一般分为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将企业的利润表按照其收益来源构成划分为经营性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业务收入。通过上述收益的划分,将企业的利润构成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六种类型,从而可以判定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 A型企业属于正常状态的利润表要素构成状况,这类企业最好,属正常企业的经营状况,当然这类企业财务状况最好。而B往往是由于非经常性的特殊情况发生损失而造成的亏损,通过采取措施,加强经营管理,也会加以扭转,故该类企业可望迅速好转。C型企业属于危险状态的利润表要素构成状况。这类企业虽有盈利但非营业所得,而是靠非正常经营业务所得,故既不能持久,也不会过多。D这类企业在不能获得主营业务利润情况下必导致亏损,该类型企业产品销售获得毛利已不能弥补期间费用的支出,产生营业亏损,继续下去亏损额越多,亏损比例越大,导致破产速度越快。E型企业属于濒临破产状态的利润表要素构成状况。这类企业虽然最终有盈利,但正常经营业务所得,既不会多,也不会持久。这种偶然性所得,最终还是不能持续企业支出。F这类企业当然难以维持下去。如果亏损累计数据超过所有者权益时即为资不抵债,导致破产,这类企业已无健康可言。 二、利润表构成分析 利润表构成是指利润表中各项目要素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通过分析各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而识别影响利润形成的内在因素和盈利能力的大小。具体分析方法是:首先将利润表数据填入表内,其次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100%,再计算出其他各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最后识别利润形成是否正常、各项目比例是否适当、盈利主要来自何方,从而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健康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利润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即收支结构、业务结构、主要项目结构。通过利润结构的分析可以判断利润的质量,进而为预测未来的获利能力提供依据。 (一)收支结构分析 收支结构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额及比例。利润与收入(或成本)的比值越高,利润质量就越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第二个层次是总收入和总支出各自的内部构成。显然,正常的企业应以主营业务收入为主,而其他业务收入上升可能预示企业新的经营方向;营业外收入为偶然的、不稳定的收入;靠反常压缩酌量性成本、各种减值准备计提过低、预提费用过低而获得的利润,是暂时的、低质量的利润。 (二)业务结构分析 利润的业务结构就是各种性质的业务所形成的利润占利润额的比重。利润总额由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净收入构成,营业利润又由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构成。对于生产经营企业,应以营业利润为主,主营业务利润下降可能预示着危机。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的上升可能预示新的利润点的出现,高额的营业外净收入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甚至可能是造假。 (三)主要项目结构分析 利润的主要项目是指为企业作主要贡献的各种商品、产品或服务项目。通过主要项目结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利水平变化的原因。主要项目分散则难以发现主要项目的企业是否陷入了困境。分析为企业作主要贡献的产品或服务项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市场竞争力,可以反映企业的利润质量。 三、巧用利润表分析盈力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一方面,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盈利能力是反映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则给予股东的回报越高,企业价值越大。在分析公司盈利能力时,要分析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用到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获利率等。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仅要看利润多少,还要关心利润质量以及盈利模式 对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利润信息,企业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应越好;反之,企业利润越少,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差。因此,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非常重视利润数量的多少。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问题。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的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若没有一个独特的盈利模式,也很难生存。显然,企业盈利模式并不是指从表面上看到企业的行业选择或经营范围的选择。因此,要想发现企业盈利的源泉,找到企业盈利的根本,财务人员就必须关注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要分析这家企业获得盈利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从其经营领域或企业特征上进行判断和分析。 (二)不能仅以历史资料和销售情况评价盈利能力 在财务分析时,大多数财务人员都是以企业年度决算产生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计算各种盈利能力指标,来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这种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所计算、评价的数据反映的是过去会计期间的收人、费用情况,都是来源于企业过去生产经营活动,属于历史资料。而对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要分析其过去的盈利能力,还要预测分析它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不仅与前期的积累、前期盈利能力的强弱有关,还与企业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有关。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评价。然而,影响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等,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另外,还要关注税收政策、非物质性因素、利润结构及资本结构对盈力能力的影响 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税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困素,很多财务人员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注重对影响企业发展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容易忽视税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 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是指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只注重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物质性因素,而忽视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专有技术以及宏观环境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事实上,非物质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动因,比如企业有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将会使企业在扩大销售市场、成本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等方面有所收获。这都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企业的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 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人员往往只注重对企业利润总量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如果从总量上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发行公司债券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摘要: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文章针对公司债券在企业盈利能力中的影响,通过对样本企业在2006年~2009年四年间公司债券发行额度、年末资产、融资成本利润率及企业净利润进行分析,发现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能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发行公司债券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越然要求,但由于公司债券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债券 企业盈利能力 债券市场 一、引言 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是与股票融资、银行贷款相比,我国的债券市场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的制约,长期落后于其他融资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007年,总理在“两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2007年8月1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这标志着我国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正式启动。《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出台后,2007年9月24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发行我国第一只公司债――07长电债,随后,华能国际、大唐发电、万科等上市公司也紧随其后。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企业已经累计发行各种债券(包括企业债、公司债和短期融资券)近4万亿。债券作为一项重要融资来源已给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有力的支持了企业的发展。不少上市公司也选择了利用债券的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在目前我国公司债券融资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研究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后的市场反应,具有实践和理论的意义。 二、样本数据分析 笔者选取41家上市企业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分别研究企业2006年~2009年的债券发行额度、年末资产、融资成本利润率及企业净利润等四项内容,通过分析这四项内容在四年间的走势得出相应的结论。41家企业2006年~2009年所发行债券的额度、年末资产、融资成本利润率及企业净利润分别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样本企业在2006年共发行债券348.36亿元人民币,在《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出台后,样本企业所发行的债券额度大幅度增加,在2007年共发行债券814.07亿元人民币,在2008年共发行债券1902.4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样本企业的债券发行额度已经突破2357.17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6.7倍。 样本企业的年末资产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在2006年年末总资产为245.93百亿元人民币,2007年年末总资产为3(18 2百亿元人民币,2008年年束总资产为395 29百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样本企业的年末总资产已经达到491.08百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2倍。 样本企业融资成本利润率是企业税后净利润与融资成本的比值,是衡量企业融资效益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融资成本利润率=净利润/融资总成束×100% 样本企业融资成本利润率在企业大规模发行债券前的2006年和2007年只有41.79%和28.93%,这说明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其盈利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从2008年企业开始大规模发行债券开始,到2009年末,样本企业的融资成本利润率已经由2008年的123.56%增长至617.89%。这说明企业通过大量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成本要低于其他筹资方式的融资成本,企业的盈利能力也相应提高。 样本企业的净利润值在四年阃处于波动状态,在2006年企业净利润为10.66百亿元人民币,2007年企业净利润为13 75百亿元人民币,2008年企业净利润为11.72百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样本企业净利润达到15.36百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1.5倍。 由以上对样本企业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企业发行债券量的不断增长,企业所能得到的发展资金亦不断增长,这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而企业年末资产和企业融资成本利润率的增长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从企业的净利润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企业发行债券量的不断增长,其净利润在2007年和2009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在2008年却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冲击,在2008年逐步呈现,使得企业在总资产及融资成本利润率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出现下滑。 三、公司债券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发行公司债券时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分散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及其拥有独特的价格信号功能 1.降低融资成本。企业直接向投资者出售债券时,避开了银行的中介,从而减少了中间费用的支出,一般来说,公司债券市场中介组织的费用相对较低于银行信贷市场。同时,公司债券融资比银行贷款具有规模成本优势,也就是说,企业筹资规模越大,债券的筹资成本越低,大企业及筹资规模大的企业在债券市场上能够以比银行利率更低的成本筹集资金,特别是对那些大型的、有声望的、盈利的、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来说,其规模效应更为明显。 2.提高资奉市场的运行效率。资本市场中保证市场具有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大的规模和高度的流动性。显然,仅有股票的资本市场必定是低效率和功能萎缩的市场。因为它很难满足投融资双方时不同金融工具的要求,使他们不能通过持有股票、债券比例结构的调配来更好地适应投资者和融资者在资产负债方面的安排,从而缺乏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企业债券市场对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可以减少对银行的过度依靠,同时还可以增加银行的投资渠道。能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增加银行的流通性。所以,发展企业债券对于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3.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股票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往往使人们不敢投资。但投资者可以通过高风险的股票和低风险的公司债券、国债的组合,降低资产风险,同时保持较高收益,这既可以提高人们的投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企业融资的渠道。故当不存在债券市场时,利率结构不是市场化的,很难发展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包括期货、期权和掉期等。因此,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就没有相应的工具来管理金融风险。当不存在债券市场时。从投资者角度看,他们会面临资产的效益递减效应。投资者只好把钱存在银行,接受一个相对低的回报,或者在股票市场上去承担一个更高的风险。 4.价格信号功能。企业债券定价中包含了比银行贷款更为复杂的重要内容,从均衡的市场价格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企业债券拥有的独特价格信号功能能够更好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使资金以最合理的成本流向所需企业。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企业债券融资具有其独到的优势、它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展。发行企业债券有力于资金的集聚,满足企业的不可分项目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改善或提高了全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促进风险的分担和资金的有效配置,将资金流向边际增长最高的地方。但同时,由于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着诸如总体发行规模小、产品种类单一度未形成成熟的债券定价机制等问题,故我国的企业债券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方面还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样本数据中企业净利润不能与企业债券额度同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结论 笔者针对企业债券在企业盈利能力中的影响,通过对样本企业在2006年~2009年四年间业债券发行额度、年末资产、企业净利润及融资成本利润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债券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得到了更多的发展资金,进而促进了企业资本的增长,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了企业净利润的增加。同时,企业债券也降低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这些同样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2.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着诸如总体发行规模小、产品种类单一及未形成成熟的债券定价机制等问题,使得其对于企业净利润及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即企业债券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但是没有起到决定走势的根本性的作用。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为基础,通过表内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套指标体系,通常包括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然后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能仅从销售情况看企业盈利能力 对企业销售活动的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营业利润是主要的来源,而营业利润高低关键取决于产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产品销售额的增减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试图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然而,影响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因素,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投资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关注税收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选择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调节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纳税环境,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则被要求缴纳高额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税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很多财务人员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注重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容易忽视税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三、重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注重对企业利润总量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如果从总量上看企业盈利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四、关注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许多财务人员也忽视了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注重对企业借入资本或只对企业的自有资本进行独立分析,而没有综合考虑二者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因而不能正确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注意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产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资产运转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企业运营能力的好坏,也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通常情况下,资产运转效率越高,企业运营能力就越好,而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越强,所以说企业盈利能力与资产运转效率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往往只通过对企业资产与利润、销售与利润的关系进行比较,直接来评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忽视了企业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忽视了从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效率角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这将不利于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进而推动盈利能力。 六、对企业盈利模式因素的考虑 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的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若没有一个独特的盈利模式,企业也很难生存。显然,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不是指从表面上看到企业的行业选择或经营范围的选择。因此,要想发现企业盈利的源泉,找到企业盈利的根本动力,财务人员就必须关注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要分析这家企业获得盈利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从其经营领域或企业行业特征上进行判断和分析。 七、重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 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是指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只注重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物质性因素,而忽视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专有技术以及宏观环境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事实上,非物质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动因,比如企业有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将会使企业在扩大销售市场、成本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等方面有所收获,这都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财务能力进行分析时,如果只注重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物质性的因素,而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就不能够揭示企业盈利的深层次原因,也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未来盈利水平。 八、不仅要看利润多少,还要关心利润质量 对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利润信息,企业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利润越多,企业盈利能力相应越好,反之,企业利润越少,企业盈利能力越差。因此,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非常重视利润数量的多少。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问题。只看重利润的多少,不关心利润的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利润信息及盈利能力的真实性,从而有可能导致财务分析主体的决策缺乏准确性。 九、不能仅以历史资料评价盈利能力 在财务分析时,大多数财务人员都是以企业年度决算产生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计算各种盈利能力指标,来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这种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所计算、评价的数据反映的是过去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情况,都是来源于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活动,属于历史资料。而对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要分析它过去的盈利能力,还要预测分析它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不仅与前期的积累、前期盈利能力的强弱有关,还与企业未来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因此,如果仅以历史资料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很难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判断。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从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 [摘要]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为了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相关信息,正确做出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文章主要从现金流量表中衡量盈利能力的五个重要的财务指标出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会计报表;现金流量表;盈利能力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信息的会计报表,以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此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情况。作为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补充,现金流量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的关于企业现金变动情况的信息,还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总体财务状况进行客观评价。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重在分析利用,以便为报表使用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充分有效的依据。在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时,报表使用者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得到关于企业偿债能力、利润质量、盈利能力、投资价值等许多有用的信息。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本文仅从现金流量表几个主要财务指标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来揭示企业保持现有经营水平、创造未来盈利能力的高低,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在对企业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时应当首先注意到以下前提:首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现金流量分析的重点。现金流量表准则将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三类,在对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分析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应当是重点,原因是经营活动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核心和重点。一般来说,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是为经营活动服务的,而且作为一个健康运转的企业,经营活动应当是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其次,在分析现金流量表时,对未来的预测比对历史的分析更重要。尽管现金流量表提供了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动态信息,但现金流量表提供的毕竟只是历史信息,这只能代表企业的过去。而“买股票就是买未来”,运用外推和经验挖掘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比对企业历史财务状况的描述重要得多。 运用现金流量表具体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时,主要从以下五个指标来进行分析: 一、营业利润现金保证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这一比率主要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当期净利润的差异程度,即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证的。从一个会计期间来分析,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收回现金,这个比率应该小于1。但是考虑到企业是处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之中的,本期的销售收入中有一部分会递延到下期才能收回现金,而本期收到的现金则包括一部分前期的应收账款。如果企业的销售业务没有发生大起大落的变化,应收、应付账款都能够按期支付,存货规模也与上期持平,那么,这个指标应该大于1,因为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中包括了必须要由销售收入来弥补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具体数值根据企业使用的不同的折旧方法而有差异。为了避免因为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提出来的折旧额不同而产生的不可比性,报表使用者可以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中扣除固定资产折旧额,以此来计算调整后的营业利润现金保证率。 调整后的营业利润现金保证率应该接近或等于1。如果这个调整后的比率明显低于1,说明企业的利润质量较差(如含有大量应收账款,而且可能存在大量的坏账损失),但是在短时间内不会对企业持续经营产生严重影响,因为只有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出现了现金短缺,这一问题才会成为突出矛盾。如果这一指标连续若干期大大小于1,并且逐期递减,说明企业的净利润缺乏足够的现金保证,其质量很不理想。而且当这个指标小于1时,企业可能会通过增加债务筹资来满足资金的需要,但这样做势必将导致资产负债率和筹资成本提高,从而降低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二、经营活动现金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流量总额 这个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占企业现金净流量总额的比率。这一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越强,财务基础越牢固,偿债能力和对外筹资能力越强;这一比率越低,说明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越弱,财务基础越不牢固,偿债能力和对外筹资能力越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从本质上代表了企业自身创造现金的能力,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筹资的途径取得现金,但企业债务本息的偿还仍然要有赖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三、销售收入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 这一比率反映企业每一元销售收入中所能获得的现金流量。考虑到固定资产折旧的原因,这个比率应该比销售利润率(即:净利润/销售收入)高一些。这个比率高,说明每一元销售收入创造的现金流量多,利润质量比较好;如果这一比率比较低,且连续下降,说明销售收入缺乏必要的现金保证,销售收入中含有大量的应收账款,而且可能存在大量的坏账损失,将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资产现金回报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总资产平均余额 这个指标是对资产利用效率的一种评价,它反映了每一元资产所能够获得的现金流量,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说明了资产的周转速度。从理论上来讲,在各期销售收入基本相当、应收账款均衡周转的情况下,这个指标应该大致与总资产周转率(即:销售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相等。如果实际计算出的这个指标低于总资产周转率,说明销售收入中有较大比重被现金以外的其他资产所占用(如含有大量应收账款,而且可能存在大量的坏账损失),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存在,也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五、现金股利支付保证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 这个指标表示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占企业实际发放的现金股利的比率,说明企业实际用来发放现金股利的资金中,有多少是来源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的。这一比率越大,说明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这一比率越小,说明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弱。不过,这个比率较高时并不意味着投资者的每股股票在当期就可以获取很多的现金股利,因为,股利的发放与企业管理者当局的股利政策有关,如果管理当局无意于用这些现金流量在当期发放大量的现金股利,而是青睐于用这些现金流量进行再投资,以期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从而提高本企业的股票市价,那么,上述这项指标对于企业当期的财务分析来说效用就不是很大。但企业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并非只着眼于短期利益,从长远发展来说,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获得了更高的投资效益,最后最得益的也还是投资者,企业不在当期给投资者发放现金股利,而是用其进行再投资,以获取更大的投资回报,就必然会在以后给投资者发放大量的现金股利,正所谓“舍小钱得大钱”。 以上是根据现金流量表,利用比率分析法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的简要分析。为全面了解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动状况及其他信息,报表使用者还可将现金流量表与其他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将本企业的财务比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标准比率,或本企业历史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出更多、更重要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信息,以便为自己的财务决策、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建筑行业论文: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趋向 摘要:如果以1984年美国Connecticut州的Hartford市建造的城市广场City Place作为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栋智能建筑为标帜的话,那么,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并不晚。在1986年,由国家计委与科委共同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的软课题《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已开始立项并进行工作…… 关键词:智能建筑行业 发展 趋向 如果以1984年美国Connecticut州的Hartford市建造的城市广场City Place作为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栋智能建筑为标帜的话,那么,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并不晚。在1986年,由国家计委与科委共同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的软课题《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已开始立项并进行工作,并在1991年提出报告,同一年,由日本投资,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工作的北京发展大厦,这个以有明确的高智能性大楼为设计目标的项目,设计工作之后随即投入建造。198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位于北京东三环路上的20层建筑应当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栋有明确设计定位的智能大楼。尽管如此,鉴于当时的一些条件,智能建筑作为一个行业和一个时代的标识,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只是在一些个别建筑物上采用了较为完善的设备体系,体系之间只能做到一些必要的联动,还谈不上集成,只有有限的通讯功能和计算机应用。到了80年代后期,在某些媒体上,开始出现介绍智能建筑的文章,宣传了建筑“智能化"的概念。应当说这一阶段是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启蒙时期,它为日后的发展进行了准备工作。某些先行者在这一阶段所进行的酝酿工作,对我国此后的智能建筑发展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他们功不可没。 在我国,智能建筑真正形成规模的发展,是在1992年前后,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鼓舞和鼓励之下,重申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各地兴建了若干开发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在这样的大气候下面,建设规模空前扩大。同时,建设标准和设施规格,在经过一系列对国外情况的调查之后,要求提高水平并逐步与国外接轨。在此背景下,加上当时一些国际上有关智能建筑的先进产品和品牌己先后进入我国,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于是,大环境的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能结合起来,便一发而不可收地发展起来。 可以说,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越条件的。所谓“天时”,便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加上当时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谓“地利",便是我国这一块原属“一穷二白"的土地,正好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所谓“人和",便是我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渴望与需求。真是上应天机、下合人意。若无这几重优势,建筑的“智能化",也会发展的,因为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过可能会慢得多,不会这样快,象这样气势蓬勃雷霆万钧地大规模地发展起来。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规模异常宏大,速度异常迅猛,事实上,我国已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从事此方面业务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国外一些知名品牌产品及与之配套的软硬件系统峰拥而至抢滩这一肥沃的市场。 这一市场,始于房地产开发,继之以网络布线行业和有关自动化、通信等领域的企业。这些行业的启动牵动了科研和设计部门,境外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后带来了若干国际上的最新技术成就和信息,使得我国技术界从设计、安装与施工、验收检测与维护等方面全方位地与国际水平接轨,这对于使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中迅速提高和赶上世界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1992年到1995年的早期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和速度都迅速扩大,由于来势迅猛,技术准备不足,管理更为滞后,在此期间某些不全面的技术概念在市场上颇为流行,例如:要求智能建筑“15年或20年不落后”:“A”愈多即是智能水平愈高:“有了综合布线就是智能建筑”……等等,这些理念不同程序地对行业发展起了误导的作用。同时,由于市场甫立,智能型的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又是社会需求的人心所向,而且它对建筑物具有明显的增值效应。因此,这个市场一旦提出立即发展很快,特别是在早期,这个市场利润颇丰。故此,一时趋之若莺。业主对此不甚了解加以厂商良秀不齐,技术人员又拿不出技术保障的措施和方法,市场无序发展甚为混乱。在此情况下,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制定了后来成为上海市地方标准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一47-95)。这一标准于1995年颁布,1996年实施。其实早在它的蕴酿阶段,讨论稿便己传遍全国。可见当时技术界渴望得到一个有关智能建筑规范的迫切心情。在这一点上,上海标准对于这一行业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它对于行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发展,带了一个很好的头。这一点应当功标史册。1996年到1998年这一阶段,有关智能建筑以及相关技术(特别是有关综合布线)的著作先后出版了很多,尽管人们对某些著作中的提法尚存在异议,但从整体上看,标准的颁布以及论著的普及都对于行业的规范化和在观点上取得共识,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在此期间,一些最新的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业已进入我国,而且,在我国工程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对新知识、新技术如饥似渴的追求驱使下,很快就把这些最新技术学习到手,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之中。几年实践之后,一批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而且建成后运转良好的智能建筑已经出现,它们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经过实践的锻炼,我国的技术队伍趋于成熟,若干国外的知名品牌产品的进入我国,缩小了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但是,我们的管理工作还是跟不上迅速发展的行业形势。 一个重要的标帜是在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97〉290文件,即“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智能建筑管理的第一个文件。它宣布了政府决心对这个行业进行管理和整顿,以使这个市场更加合理和规范。应当说,这个文件的颁布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是从粗放到规范管理的一个里程碑。尽管它由于体制和管理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在实施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明确地指出了智能建筑建设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管理问题,即: 1、明确地界定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涵。 2、明确了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工作"。 3、规定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程序。 4、明确规定了智能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 5、明确规定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由该建筑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工程设计单位总体负责。 6、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必须由具有甲级设计资格的设计机构进行设计,必须由取得专项工程资质的系统集成商进行深化系统设计。 7、系统深化设计必须在与设计方案协调统一的条件下进行优化设计和系统调试,对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 8、智能建筑投入运行一年后将对工程进行评估。 以上这些文件的基本内容应当说是概括了有关智能建筑的领导体制、内涵、技术、归属关系、责任、标准、评估等重要问题,除近年国际技术动向上,智能建筑的内涵有所扩展之外,其他的管理概念和办法都是正确和及时的,但是,若干条文有待近一步充实和补充细节。尽管如此,这个文件对于行业的有序和健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协助政府对行业的领导和促进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建设部勘察设计司成立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作为政府的参谋、顾问和助手,同时为全行业提供服务。成立两年多以来,进行了许多活动,对市场的规范化,技术标准的制定,技术的交流和普及,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98年建设部颁布的194号文件,是继〈97 290号文件颁布之后另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文件。这就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的资质标准。在这个文件中规定了从事智能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机构和系统集成机构应当具各的专业资质条件。它是建设部进行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在智能建筑方面的具体体现。由于这一文件涉及到专业市场的准入条件,对整个行业震撼很大。1998年底进行了第一批试点,此后直到2000年底其审批了获得专业资质单位700余家,其中设计机构,系统集成单位和子系统集成单位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如今,这一条件已被社会所接受,成为参与这一市场投标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个专业资质己成为整顿智能建筑市场力度很大影响很大的措施,试点之后已转入正常运作,每年定期审批。 近十年的智能建筑建设,建成了一批技术水平很高、设施完善、效益明显、管理到位的智能建筑。通过这几年工程实践的锻炼成长了一大批与国际水平毫不逊色的设计、安装技术人员队伍。这里,也应当包括在外国企业中工作的我国技术人员,以及广大的商与系统集成商,他们能更早更快地接触到最新的技术成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介绍过来。 但是,从总体上看行业管理和市场的整顿还仅仅是开始,特别在技术上还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为此,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在2000年7月颁布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这部由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为主编,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和建设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为副主编单位制定出的国家标准,其内容较五年前的上海地方标准更为切实,基本上总结了近十年智能建筑的建设经验。又有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及公安部三个部派出的专家制定。此标准己于2000年10月实施,应能对统一技术要求起到作用。有关智能建筑的施工验收规范亦己开始制定。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智能化建筑的诸项需求业己深入人心,新建公共建筑,对于楼宇设备的自动化、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系统等,均已成为新建筑的必备要求,在此,情况下,“智能化"系统的提法有淡化的趋势。这其实是好事,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这些功能是真正普及了。 近两年来,智能化建筑己从写字楼发展到住宅和居住小区的智能化。在这方面,建设部住宅产业化推进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在1999年年初召开的住宅智能化座谈会基础上,同年4月,住宅产业化办公室与勘察设计司联合发文在全国开展申报“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经过几个月的申报与筛选,在2000年初评出七个示范小区方案。今后对这几个小区的实施还将进行跟踪,竣工时将进行验收并对此后的运行进行观察。199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八个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推动住宅现代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1999年底,住宅产业化推进中心颁发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这对于规范住宅及小区智能化市场起到了统一口径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颁发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大纲",对于智能化示范小区作出了具体的实施纲要。 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中,针对着“智能化"这一个专项技术,发出如此多的管理办法和文件,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力度不可谓不大。尽管这些管理办法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实施间尚存在若干困难,或某些规定有待实践之后进一步修正,但毕竟是布法可依、有章可循。立法总有个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总是突破了从无到有的这一步。 政府一直关心着这个行业的成长,近十年来,己建成的智能化建筑,仅在几批资质评审中,各送审单位所报的工程业绩应不下二三千项,从业人士应在万人以上,我们已建成了象金茂大厦、上海博物馆、北京外交部办公楼、东方广场、工商银行总行、深圳地王大厦、广州中信广场等等这些国际水平的大厦,它们拥有十分复杂的功能要求和实现这些要求的设备系统。我们用我们的双手把它们建造了起来并正常地运转着,说明我们一一中国的智能建筑技术人员和工人是能够掌握这个先进技术的。在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中,我们建成了与国际上知名工程毫无逊色的业绩。今后,我们要让建筑智能化技术为中国建设提供更加安全、方便、舒适和成本适中的建筑物和建筑群,为我们的人民创造更多无愧于信息时代的高智能化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政府也将继续加强管理,引导这个行业朝着更加健康、更加有力、更加蓬蓬勃勃的道路上前进。 智能建筑市场随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兴旺,却未曾因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而出现低谷,近十年来一直常盛不衰,足见这一市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从宏观发展来看这一行业,也可以看到,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建筑的智能化将大行其道。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的。 就行业本身和工程专项建设经验来说,我们总结到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准确的建筑需求定位,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问题。 (2)要有长远考虑的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则要分步骤进行。 (3)正确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在工程实践中,如两者出现矛盾,应首先考虑技术的可靠和成熟。 (4)保证资金到位,量入为出,防止浪费。 (5)系统设置应力求简洁优化,以提高效益为目的。 (6)设计要量体裁衣,突出建筑物的特点。 (7)系统集成要根据需要而定,不宜盲目地追求“一体化",要适度留有冗余。 (8)设备择优使用,摒弃不良产品。 (9)安保系统应当技防、人防、物防并重。 (10)工程实施要严格遵从规范要求。 (11)项目策划宜力求多赢方案。 (12)力求建立开放平台,以适应多种系统的不同要求。 (13)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择优推广。 从行业的发展趋势上看,我认为有儿个问题值得提出: (1)智能建筑具有涉及多个行业的特点,它除了涉及自动化、计算机网络、通信,供暖空调以及土建诸行业以外,近年国际动向,它已向环境保护和节能技术方面发展。国际上已有“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结合起来"的提法。这一发展动向极其值得我们重视,我国现在已有若干科技工作者介入这一方向的探讨,而且,有一些公共卫生方面的专家业已与我们合作。因此,智能建筑的内涵仍固于BA、0A和CA己不能涵盖它的全部内容了。将来很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它的范畴还会扩大。 (2)智能建筑具有鲜明的设备和设备系统的特色,它的生命周期比建筑物要短得多。根据英国DEGW公司1999年的文件中刊载,建筑物生命周期为50-70年,机电设施的寿命为15年,而通信设施及系统的寿命只有3年。这就意味着通信设备3年就面临更新换代的问题。而且,设备和设各系统的管理远比建筑物管理要复杂得多。因此,对于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来说,不能只顾“建",不顾“管",或者说,只考虑设备的“硬件”建设,忽视建设后的“管理和使?quot;。须知,再好的设备和系统,没有合乎一定素质的人和必要的管理制度去进行运转和使用也是不行的。为此,智能建筑的建设必须从工程立项需求定位开始就给予注意,直到工程建设结束之后的验收和运转,只有运行良好,效益明显的系统才是一个好的智能系统。所以,智能建筑的建设不可不顾头尾,只管中间的设计与安装,而这一点正是当前不够注意的。 (3)从目前反映出的种种问题看,追溯其根源,我认为:当前我们仍存在着有关智能建筑或者建筑智能化的若干基本理论性问题并未弄清,例如智能建筑的定义问题迄今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解释,又如“智能与建筑到底是什么关?quot;,以及“在智能建筑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等等问题均未得到恰当的解释。这些问题虽然看上去似乎与实际工程建设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它却是若干模糊思想的根源。本着“正本清源"的精神,我认为应当对这些根本问题在百家争鸣的精神指导下进行探讨,在这些问题上没有权威,大家平等地进行讨论,力求通过讨论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我想,现在到了应将这些根本问题讨论清楚的时候了。 (4)智能建筑技术发展异常迅速,特别由于它涉及的技术十分广泛,因此,各行各业中的高新科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应到智能建筑中来。例如,近年在通信行业中新兴的蓝牙技术配合了网络电器和计算机很可能形成全新的通信和控制系统。再如新型的供暖系统,如家用燃气炉、电热采暖技术以及相关的控制问题。又如新型效果更好更节能的空调技术,无论是变风量、蓄冰制冷,热泵技术乃至小型中央空调等,都为控制技术带来新的问题。网络中的宽带技术、因特网的进入千家万户也为通信事业带来了新课题,这些在诸多行业中的最新技术动向,无一不在智能建筑中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必须紧密跟踪这些最新的技术发展,吸收、消化,并将它们用在我们工程实践之中。 面对21世纪信息时代的大潮汹涌而来,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行业一一建筑事业,面临着强烈的挑战。这就是我们这个古老的行业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为自己来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而在这场改造之中,建筑的“智能化"将扮演着先锋的角色。勇往直前,前途似锦。 建筑行业论文:试析构建建筑行业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体系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 培养体系 全程化 全员化 论文摘要:对建筑行业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做了介绍。一方面,从纵向上讲,分阶段对学生职业道德全程化的打造;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讲,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全员化的打造。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院毕业生在业界赢得了“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下得去”的良好口碑。 1.背景 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行业和所从事专业的需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政策的具体体现,是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人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学院提出了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打造具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德育工作品牌的学生德育工作的战略构想。 2实施 2.1职业道德教育全程化—分阶段培养 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孕育职业道德情感、坚定职业道德信念、磨练职业道德意志、培养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就是遵循“知、情、信、意、行”德育规律的职业道德培养过程。学院在建立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体系时充分遵循德育教育规律,结合学院实际、行业岗位实际进行分阶段培养与教育。 2.1.1启蒙阶段 “在进人建院以前,我想过自己以后要进入一个企业的决策层或者管理层,然而,开校那天,鲁亚平副院长就告诉我们:你选择了建院,就选择了吃苦。’那时,我才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经济管理系2004级学生陈家富在接受《教育导报》采访时如是说。很多学生都有类似陈家富的想法,他们在进人建院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下工地。而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几乎没有接受过关于职业道德之类的教育。学生毕业后,等待他们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到建筑第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这类工作辛苦,需要很强的纪律性、责任心、事业心、吃苦耐劳和敬业奉献精神。因此,培养学生劳动纪律观念、吃苦耐劳、责任心、事业心、时间观念、敬业奉献和创新精神,成为了学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重点工作。 职业道德认识是对职业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知识。在高职学院,学生在认识职业道德的同时,还要深刻认识行业岗位特点,将普遍的职业道德和行业岗位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刻的明白本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自觉的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情感的孕育,主要是学生对本行业岗位职业道德有清楚的认识后,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接纳职业道德的要求,形成正性情感。 大学一年级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启蒙阶段。新生人学,学生对行业岗位基本没有什么了解,就谈不上对本行业岗位职业道德有深刻的认识。在大一上学期,新生人学就加强对学生的入学教育,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介绍本专业课程体系和行业专业特点。带学生到工地、工厂等建设生产基地参观,对行业和岗位需要有一定的直观体验和感性认识。大一下学期,加强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及重要性,动员学生对知名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搜集。由学校统一整理后在全校范围内展览学习,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并将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对职工职业道德要求部分进行总结和提炼。在全校总动员开展演讲比赛、主题班会、成校友访谈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氛围,孕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 2.1.2初步确立阶段 职业道德信念和意志的培养,是职业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环节,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信念坚定职业道德意志坚强的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不畏困难和持之以恒。 建筑行业的艰苦,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然而在建院,不少有成就的学生坦言:要有所作为,就得“劳其筋骨”。这得益于建院对学生进行的艰苦磨练,培养职业道德意志和信念。 就业、创业教育穿插其中,邀请专家、成功校友、用人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向学生介绍建筑行业前沿科技知识、个人的创业经历、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等内容。 平时严格管理,用学生们的话来说:“这是以前老中专的管理模式的积淀”。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对学生早操、早读、晚自习的统一管理,要求学生早晨统一出早操,上早、晚自习。学生宿舍的管理也很严格,白天要检查寝室卫生,晚间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有夜不归宿的情况。2007年秋学生日常违纪率仅为2.85%0,考试违纪率低于1%,奖学金达标率接近40%。这些看似日常“琐事”,却拥有了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 2.1.3深化巩固阶段 2000级毕业生何志道,随四川一家公司劳务输出去北京,他与民工一起住在工地,在施工现场什么活都下过。对此,他深有感触的说:“在生产一线工作就要有吃苦和忍耐精神。”类似何志道的故事在学院学生中还有很多,都会有此感悟。 学生们实习期间,会去建筑施工现场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建筑行业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在学校里培养起来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将伴随他们的职业生涯。 通过实践加强对道德的体验是职业道德确立一个关键环节。三年中,学生通过学生在校专业工种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深刻理解职业道德要求,逐步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学院十分重视各类实践活动,学院主要领导都会在学生实习期间看望实习师生,教务处、学工部及各系都会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的考核,特别是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的考核。 2.1.4修正提高阶段 对方案进行修正,在教育中微调,使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行业需要结合得更为紧密。学生在校专业工种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后,要召开座谈会,要写心得体会,让学生在实践去验证在校期间关于职业道德的学习,纠正错误认识,及时提高。学院利用假期,对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回访,与行业协会调研,及时修正与社会要求不一致的地方,使学院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紧密相连,培养出行业需要的职业道德。 在分阶段进行职业道德培养遵循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同时,各个阶段并没有完全的独立,只是相对侧重。 2.2职业道德教育“全员化”—学生、学校及企业形成合力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力军,企业支持为平台,班导师、校外德育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为辅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全员化”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体系。 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力军,学工部代表学院制定全院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各系结合本系特点制定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各班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制定符合本专业的职业道德培养方案,学生干部队伍起好基层组织、动员及落实工作。 2008年1月8日,学院颁布了《班导师管理办法》,对班导师的职责做了要求,班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2007年1月16日校外德育辅导员聘任仪式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我院杰出校友、行业领域专家等30余人受聘我院校外德育辅导员,校外德育辅导员将定期到学院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举行讲座。校外辅导员对学生教育,将极大的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学生的自我教育对职业道德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职业道德培养中来,职业道德培养在广大学生中已经深人人心.学生自觉按照要求在学院里熏陶自己.历练自己。 企业的大力支持是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平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式培养模式等,学生将学校得到的理论在实践去检验。 学院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从纵向上看形成了分阶段的全程化培养体系;从横向上看,形成了以学工队伍为主体,班导师、校外德育辅导员为辅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全员化培养体系。 3效果 学院学子遍布全国各地,奥运“鸟巢”建设有他们的身影,新农村建设有他们的足迹……2007年学院50周年校庆带回了他们对母校的祝福,他们永远眷念着母校对他们的养育,特别是对他们爱岗敬业、不畏困难职业意识的培养,让他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根、开花、结果。 每年11月,学院双选会都会如期举行,学院毕业生“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下得去”良好口碑吸引单位远道而来,每年毕业生都超过90%的就业率是对学院多年来着力于对学生“全程化、全员化”职业道德培养体系的最有力的肯定。 建筑行业论文:水利建筑行业腐败新现象及防范对策 摘要:一、水利工程建设腐败易发环节与违规行为分析;二、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腐败新群体分析;三、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反腐败对策研究. 关键词:水利建筑行业 腐败现象 防范对策 一、水利工程建设腐败易发环节与违规行为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工程作为国家投资,政府部门管理,国有设计部门设计,国有施工企业承建,利益主体较为单一,腐败现象是不多的。随着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特别是私有经济成分的发展,形成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不同的利益主体争夺市场、争夺利润,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不正当竞争;如果公共权力过分集中到某些部门或个人,权力运行缺乏透明度,又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就容易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从宏观上看,施工项目发包与实施是最容易发生腐败的两个环节。 1.发包环节中的常见违规行为 由于每一次施工项目发包都将带来重大的利益再分配,是承包商竞争最激烈的一个环节,也是腐败的高发环节。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违规行为,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往往存在着钱权交易、贪污受贿等某种腐败现象: ①发包方以工程工期紧、有特殊要求不便进行工程招标投标为借口,“制造”应急工程,直接将工程发包给某个承包商。②发包方将大型项目按地段、按时间段肢解为小型项目,使其低于招标投标的最低限额要求,以便将工程不经招标而直接发包。③发包方在公开招标投标中有意增加一些承包商的特殊资质、技术要求,以限制投标者数量,并使某些承包商在投标时具有政策优势。④在以标底为基础制定中标范围的情况下,发包方向某些投标者泄露标底,以增大其中标可能性。⑤投标承包商游说评标委员为其打高分,以期在标书的技术评审阶段以高分胜出。⑥在公开招标竞争激烈时,参与投标的承包商通过收买其他承包商中的员工以刺探其报价。⑦资质、实力不符合招标要求的承包商挂靠实力、资质符合要求的承包商进行投标。⑧承包商同时借用数家施工企业名号进行投标,或与其他投标者联合报价,以增加中标机会。⑨投标前,投标承包商以考察企业资质与技术专长为名,邀请发包方外出考察,了解招标机密并获取发包方的好感。 2.项目实施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违规行为 ①采用偷工减料等非法手段来降低项目成本。不法承包商往往采用以少充多、以次充好的手段降低成本,要使这些非法企图得逞,还需得到监理工程师的配合与验收签字认可(如无监理单位,则需得到业主认可)。②通过设计变更,增加工程项目与工程量。工程项目或工程量增加了,承包商的利润自然增加了,或通过设计变更,降低施工难度与成本,间接增加利润。要实施设计变更,首先需游说设计方同意变更,同时还需游说业主批准变更。③通过不正当索赔获取利润。索赔是国际工程界承包商获取项目利润的常用方法,但业主方与承包商之间的合同是由业主拟定的,合同总是倾向保护业主的利益,合同中往往又规定解释权在业主,而且业主也可以就合同中的某些事项进行反索赔,因此,承包商要真正索赔成功是非常困难的。在法制或监管不健全时,承包商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使业主在处理索赔时网开一面宽大处理。 二、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腐败新群体分析 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除了水厂、小水电站等经营性项目外,大中型水利工程一般由政府投资兴建,故工程发包方和建设单位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政府公职人员。以往谈到水利工程建设的腐败问题,总认为政府公职人员是腐败的主体,因此,政府推出了的大量改革措施和规章制度,如在水利工程建设行业推行“四制”,主要就是用于规范政府公职人员的行为与权力,防止公职人员的腐败。新的制度虽然有效地规范、约束了政府公职人员的权力,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将部分权力转移到社会其他人员的身上,如在工程发包环节,政府公务员逐步退出评标委员会,评标工作交由技术部门专家负责,一个地区某一行业评标专家库内的专家数量总是有限的,一个专家这次评标不是评委,下次就可能是评委,承包商很快就能摸清这些专家的情况,平时“有备无患”地对这些专家“敬佛烧香”,拉拢腐蚀。在项目施工环节,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负责具体的工程建设任务,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由负责工程运行管理的事业单位担任,施工管理由监理单位负责,工程量、进度款和工程质量由监理工程师负责把关,工程变更由设计方负责,在这种情况下,项目法人、监理单位、设计方的权力就很大。如果对这些新制度下形成的拥有权力人员的监督机制没有跟上,极容易滋生新的腐败,形成新的腐败群体。 三、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反腐败对策研究 (1)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竞争手段来调配资源。反腐败要取得实效,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要从管工程、管资金、管质量等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入手,深化改革,以市场手段来调配资源,通过公平竞争来选择优胜者,全面实施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切实减少腐败的发生率。 (2)增加政务透明度,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立项、审批、发包、施工管理、验收都应有严密、完整的规章制度予以明确并公布于众,让每一个参与竞争的承包商有相同的知情权,减少权力运行的主观性与自由性。如招标时事先将评标原则、程序向所有投标者公布,在评标时邀请司法、监察、反贪部门参与全过程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保证招标工作公平、公正进行。 (3)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减少政策的漏洞。推行一项改革方案时,一定要通盘考虑,落实配套方案与实施细则,如目前已在水利建筑行业全面推行建设监理制,但对监理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资质、信用、奖罚等方面的配套制度没有及时跟上,由于监理工作条件较艰苦,经济效益不高,造成很多监理单位虽然拥有甲级资质,但在实际承担监理任务时却主要由一些已退休技术人员、临时聘用人员或是被设计单位解聘的人员从事具体监理工作。事实证明,由于对这些监理单位中非正式员工的监督与惩罚制度没有及时跟上,这些人员从事监理工作往往具有“捞多少算多少,捞了就跑”的心态,是产生腐败现象的高发群体。 (4)健全反腐败监督网络,将反腐败防线向纵深推进。权力只有处于监督之下,才能得到合理运用。在政府部门反腐机制逐步健全的情况下,要根据腐败现象已逐步向水利系统企事业单位转移的新趋势,研究防范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工程管理单位等群体腐败的新机制,特别要加大对上述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与教育力度。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如不能清正廉洁、遵纪守法,一般工作人员违法乱纪的现象就会大量增加。在进行工程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年度工作考核时,应增加廉政考核内容,并在考核时征求其服务对象的意见,如对监理从业人员的年度考核要征求施工企业和业主单位的意见。 (5)加大对水利行业设计、监理、施工等企事业单位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腐败行为的机会成本。要把廉政问题与上述行业企业的资质、信用年审联系起来,建立企事业单位领导廉政责任连带制度,规范他们在工程发包、评标和施工中的行为。经查实有腐败行为的要坚决予以惩处,使腐败成为高风险高代价的行为。 (6)加强纪检部门的监督作用。纪检部门参与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对减少腐败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纪检部门参与监督,一是可以进行反腐宣传,帮助有关人员从思想上构筑防线;二是可以促进工程建设各方完善制度,减少漏洞,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三是可以起到威慑、扶正祛邪的作用,减少外界对工程建设的干扰,使有关人员敢于坚持原则、依法办事。 (7)加强工程建设财务审计工作。审计既有发现问题挽回损失的作用,更有对弄虚作假分子的威慑作用,任何弄虚作假的东西,都是经不起认真审查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量和工程款要建立内部审核与外部审计制度,如对监理工程师现场签证的工程量,要经过监理部领导复核、业主单位审核这一内部审核环节,同时要在工程建设中期和竣工时,送交政府工程审计部门进行审计以完成外部审计环节。在内部审核环节要建立审核责任制,逐级把关,逐级承担责任,只有建立完善的审核与审计制度,才能有效防止工程量的弄虚作假行为。 (8)要充分发挥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有时候舆论的监督要比政府的监督有效得多,要引导新闻媒体加大对工程建设行业各种违规行为和新生权力群体的监督。 (9)加强思想教育与警示教育。要加强对工程建筑行业项目法人、设计部门和监理单位中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与警示教育,特别是在项目发包、施工管理等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他们开展警示教育。 建筑行业论文:试析构建建筑行业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体系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 培养体系 全程化 全员化 论文摘要:对建筑行业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做了介绍。一方面,从纵向上讲,分阶段对学生职业道德全程化的打造;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讲,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全员化的打造。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院毕业生在业界赢得了“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下得去”的良好口碑。 1.背景 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行业和所从事专业的需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政策的具体体现,是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人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学院提出了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打造具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德育工作品牌的学生德育工作的战略构想。 2实施 2.1职业道德教育全程化—分阶段培养 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孕育职业道德情感、坚定职业道德信念、磨练职业道德意志、培养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就是遵循“知、情、信、意、行”德育规律的职业道德培养过程。学院在建立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体系时充分遵循德育教育规律,结合学院实际、行业岗位实际进行分阶段培养与教育。 2.1.1启蒙阶段 “在进人建院以前,我想过自己以后要进入一个企业的决策层或者管理层,然而,开校那天,鲁亚平副院长就告诉我们:你选择了建院,就选择了吃苦。’那时,我才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经济管理系2004级学生陈家富在接受《教育导报》采访时如是说。很多学生都有类似陈家富的想法,他们在进人建院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下工地。而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几乎没有接受过关于职业道德之类的教育。学生毕业后,等待他们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到建筑第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这类工作辛苦,需要很强的纪律性、责任心、事业心、吃苦耐劳和敬业奉献精神。因此,培养学生劳动纪律观念、吃苦耐劳、责任心、事业心、时间观念、敬业奉献和创新精神,成为了学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重点工作。 职业道德认识是对职业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知识。在高职学院,学生在认识职业道德的同时,还要深刻认识行业岗位特点,将普遍的职业道德和行业岗位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刻的明白本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自觉的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情感的孕育,主要是学生对本行业岗位职业道德有清楚的认识后,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接纳职业道德的要求,形成正性情感。 大学一年级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启蒙阶段。新生人学,学生对行业岗位基本没有什么了解,就谈不上对本行业岗位职业道德有深刻的认识。在大一上学期,新生人学就加强对学生的入学教育,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介绍本专业课程体系和行业专业特点。带学生到工地、工厂等建设生产基地参观,对行业和岗位需要有一定的直观体验和感性认识。大一下学期,加强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及重要性,动员学生对知名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搜集。由学校统一整理后在全校范围内展览学习,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并将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对职工职业道德要求部分进行总结和提炼。在全校总动员开展演讲比赛、主题班会、成校友访谈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氛围,孕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 2.1.2初步确立阶段 职业道德信念和意志的培养,是职业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环节,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信念坚定职业道德意志坚强的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不畏困难和持之以恒。 建筑行业的艰苦,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然而在建院,不少有成就的学生坦言:要有所作为,就得“劳其筋骨”。这得益于建院对学生进行的艰苦磨练,培养职业道德意志和信念。 就业、创业教育穿插其中,邀请专家、成功校友、用人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向学生介绍建筑行业前沿科技知识、个人的创业经历、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等内容。 平时严格管理,用学生们的话来说:“这是以前老中专的管理模式的积淀”。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对学生早操、早读、晚自习的统一管理,要求学生早晨统一出早操,上早、晚自习。学生宿舍的管理也很严格,白天要检查寝室卫生,晚间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有夜不归宿的情况。2007年秋学生日常违纪率仅为2.85%0,考试违纪率低于1%,奖学金达标率接近40%。这些看似日常“琐事”,却拥有了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 2.1.3深化巩固阶段 2000级毕业生何志道,随四川一家公司劳务输出去北京,他与民工一起住在工地,在施工现场什么活都下过。对此,他深有感触的说:“在生产一线工作就要有吃苦和忍耐精神。”类似何志道的故事在学院学生中还有很多,都会有此感悟。 学生们实习期间,会去建筑施工现场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建筑行业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在学校里培养起来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将伴随他们的职业生涯。 通过实践加强对道德的体验是职业道德确立一个关键环节。三年中,学生通过学生在校专业工种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深刻理解职业道德要求,逐步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学院十分重视各类实践活动,学院主要领导都会在学生实习期间看望实习师生,教务处、学工部及各系都会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的考核,特别是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的考核。 2.1.4修正提高阶段 对方案进行修正,在教育中微调,使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行业需要结合得更为紧密。学生在校专业工种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后,要召开座谈会,要写心得体会,让学生在实践去验证在校期间关于职业道德的学习,纠正错误认识,及时提高。学院利用假期,对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回访,与行业协会调研,及时修正与社会要求不一致的地方,使学院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紧密相连,培养出行业需要的职业道德。 在分阶段进行职业道德培养遵循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同时,各个阶段并没有完全的独立,只是相对侧重。 2.2职业道德教育“全员化”—学生、学校及企业形成合力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力军,企业支持为平台,班导师、校外德育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为辅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全员化”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体系。 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力军,学工部代表学院制定全院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各系结合本系特点制定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各班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制定符合本专业的职业道德培养方案,学生干部队伍起好基层组织、动员及落实工作。 2008年1月8日,学院颁布了《班导师管理办法》,对班导师的职责做了要求,班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2007年1月16日校外德育辅导员聘任仪式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我院杰出校友、行业领域专家等30余人受聘我院校外德育辅导员,校外德育辅导员将定期到学院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举行讲座。校外辅导员对学生教育,将极大的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学生的自我教育对职业道德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职业道德培养中来,职业道德培养在广大学生中已经深人人心.学生自觉按照要求在学院里熏陶自己.历练自己。 企业的大力支持是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平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式培养模式等,学生将学校得到的理论在实践去检验。 学院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从纵向上看形成了分阶段的全程化培养体系;从横向上看,形成了以学工队伍为主体,班导师、校外德育辅导员为辅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全员化培养体系。 3效果 学院学子遍布全国各地,奥运“鸟巢”建设有他们的身影,新农村建设有他们的足迹……2007年学院50周年校庆带回了他们对母校的祝福,他们永远眷念着母校对他们的养育,特别是对他们爱岗敬业、不畏困难职业意识的培养,让他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根、开花、结果。 每年11月,学院双选会都会如期举行,学院毕业生“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下得去”良好口碑吸引单位远道而来,每年毕业生都超过90%的就业率是对学院多年来着力于对学生“全程化、全员化”职业道德培养体系的最有力的肯定。 建筑行业论文: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趋向 摘要:如果以1984年美国Connecticut州的Hartford市建造的城市广场City Place作为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栋智能建筑为标帜的话,那么,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并不晚。在1986年,由国家计委与科委共同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的软课题《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已开始立项并进行工作…… 关键词:智能建筑行业 发展 趋向 如果以1984年美国Connecticut州的Hartford市建造的城市广场City Place作为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栋智能建筑为标帜的话,那么,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并不晚。在1986年,由国家计委与科委共同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的软课题《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已开始立项并进行工作,并在1991年提出报告,同一年,由日本投资,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工作的北京发展大厦,这个以有明确的高智能性大楼为设计目标的项目,设计工作之后随即投入建造。198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位于北京东三环路上的20层建筑应当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栋有明确设计定位的智能大楼。尽管如此,鉴于当时的一些条件,智能建筑作为一个行业和一个时代的标识,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只是在一些个别建筑物上采用了较为完善的设备体系,体系之间只能做到一些必要的联动,还谈不上集成,只有有限的通讯功能和计算机应用。到了80年代后期,在某些媒体上,开始出现介绍智能建筑的文章,宣传了建筑“智能化"的概念。应当说这一阶段是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启蒙时期,它为日后的发展进行了准备工作。某些先行者在这一阶段所进行的酝酿工作,对我国此后的智能建筑发展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他们功不可没。 在我国,智能建筑真正形成规模的发展,是在1992年前后,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鼓舞和鼓励之下,重申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各地兴建了若干开发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在这样的大气候下面,建设规模空前扩大。同时,建设标准和设施规格,在经过一系列对国外情况的调查之后,要求提高水平并逐步与国外接轨。在此背景下,加上当时一些国际上有关智能建筑的先进产品和品牌己先后进入我国,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于是,大环境的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能结合起来,便一发而不可收地发展起来。 可以说,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越条件的。所谓“天时”,便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加上当时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谓“地利",便是我国这一块原属“一穷二白"的土地,正好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所谓“人和",便是我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渴望与需求。真是上应天机、下合人意。若无这几重优势,建筑的“智能化",也会发展的,因为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过可能会慢得多,不会这样快,象这样气势蓬勃雷霆万钧地大规模地发展起来。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规模异常宏大,速度异常迅猛,事实上,我国已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从事此方面业务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国外一些知名品牌产品及与之配套的软硬件系统峰拥而至抢滩这一肥沃的市场。 这一市场,始于房地产开发,继之以网络布线行业和有关自动化、通信等领域的企业。这些行业的启动牵动了科研和设计部门,境外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后带来了若干国际上的最新技术成就和信息,使得我国技术界从设计、安装与施工、验收检测与维护等方面全方位地与国际水平接轨,这对于使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中迅速提高和赶上世界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1992年到1995年的早期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和速度都迅速扩大,由于来势迅猛,技术准备不足,管理更为滞后,在此期间某些不全面的技术概念在市场上颇为流行,例如:要求智能建筑“15年或20年不落后”:“A”愈多即是智能水平愈高:“有了综合布线就是智能建筑”……等等,这些理念不同程序地对行业发展起了误导的作用。同时,由于市场甫立,智能型的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又是社会需求的人心所向,而且它对建筑物具有明显的增值效应。因此,这个市场一旦提出立即发展很快,特别是在早期,这个市场利润颇丰。故此,一时趋之若莺。业主对此不甚了解加以厂商良秀不齐,技术人员又拿不出技术保障的措施和方法,市场无序发展甚为混乱。在此情况下,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制定了后来成为上海市地方标准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一47-95)。这一标准于1995年颁布,1996年实施。其实早在它的蕴酿阶段,讨论稿便己传遍全国。可见当时技术界渴望得到一个有关智能建筑规范的迫切心情。在这一点上,上海标准对于这一行业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它对于行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发展,带了一个很好的头。这一点应当功标史册。1996年到1998年这一阶段,有关智能建筑以及相关技术(特别是有关综合布线)的著作先后出版了很多,尽管人们对某些著作中的提法尚存在异议,但从整体上看,标准的颁布以及论著的普及都对于行业的规范化和在观点上取得共识,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在此期间,一些最新的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业已进入我国,而且,在我国工程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对新知识、新技术如饥似渴的追求驱使下,很快就把这些最新技术学习到手,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之中。几年实践之后,一批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而且建成后运转良好的智能建筑已经出现,它们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经过实践的锻炼,我国的技术队伍趋于成熟,若干国外的知名品牌产品的进入我国,缩小了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但是,我们的管理工作还是跟不上迅速发展的行业形势。 一个重要的标帜是在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97〉290文件,即“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智能建筑管理的第一个文件。它宣布了政府决心对这个行业进行管理和整顿,以使这个市场更加合理和规范。应当说,这个文件的颁布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是从粗放到规范管理的一个里程碑。尽管它由于体制和管理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在实施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明确地指出了智能建筑建设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管理问题,即: 1、明确地界定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涵。 2、明确了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工作"。 3、规定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程序。 4、明确规定了智能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 5、明确规定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由该建筑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工程设计单位总体负责。 6、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必须由具有甲级设计资格的设计机构进行设计,必须由取得专项工程资质的系统集成商进行深化系统设计。 7、系统深化设计必须在与设计方案协调统一的条件下进行优化设计和系统调试,对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 8、智能建筑投入运行一年后将对工程进行评估。 以上这些文件的基本内容应当说是概括了有关智能建筑的领导体制、内涵、技术、归属关系、责任、标准、评估等重要问题,除近年国际技术动向上,智能建筑的内涵有所扩展之外,其他的管理概念和办法都是正确和及时的,但是,若干条文有待近一步充实和补充细节。尽管如此,这个文件对于行业的有序和健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协助政府对行业的领导和促进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建设部勘察设计司成立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作为政府的参谋、顾问和助手,同时为全行业提供服务。成立两年多以来,进行了许多活动,对市场的规范化,技术标准的制定,技术的交流和普及,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98年建设部颁布的194号文件,是继〈97 290号文件颁布之后另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文件。这就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的资质标准。在这个文件中规定了从事智能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机构和系统集成机构应当具各的专业资质条件。它是建设部进行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在智能建筑方面的具体体现。由于这一文件涉及到专业市场的准入条件,对整个行业震撼很大。1998年底进行了第一批试点,此后直到2000年底其审批了获得专业资质单位700余家,其中设计机构,系统集成单位和子系统集成单位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如今,这一条件已被社会所接受,成为参与这一市场投标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个专业资质己成为整顿智能建筑市场力度很大影响很大的措施,试点之后已转入正常运作,每年定期审批。 近十年的智能建筑建设,建成了一批技术水平很高、设施完善、效益明显、管理到位的智能建筑。通过这几年工程实践的锻炼成长了一大批与国际水平毫不逊色的设计、安装技术人员队伍。这里,也应当包括在外国企业中工作的我国技术人员,以及广大的商与系统集成商,他们能更早更快地接触到最新的技术成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介绍过来。 但是,从总体上看行业管理和市场的整顿还仅仅是开始,特别在技术上还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为此,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在2000年7月颁布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这部由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为主编,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和建设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为副主编单位制定出的国家标准,其内容较五年前的上海地方标准更为切实,基本上总结了近十年智能建筑的建设经验。又有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及公安部三个部派出的专家制定。此标准己于2000年10月实施,应能对统一技术要求起到作用。有关智能建筑的施工验收规范亦己开始制定。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智能化建筑的诸项需求业己深入人心,新建公共建筑,对于楼宇设备的自动化、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系统等,均已成为新建筑的必备要求,在此,情况下,“智能化"系统的提法有淡化的趋势。这其实是好事,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这些功能是真正普及了。 近两年来,智能化建筑己从写字楼发展到住宅和居住小区的智能化。在这方面,建设部住宅产业化推进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在1999年年初召开的住宅智能化座谈会基础上,同年4月,住宅产业化办公室与勘察设计司联合发文在全国开展申报“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经过几个月的申报与筛选,在2000年初评出七个示范小区方案。今后对这几个小区的实施还将进行跟踪,竣工时将进行验收并对此后的运行进行观察。199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八个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推动住宅现代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1999年底,住宅产业化推进中心颁发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这对于规范住宅及小区智能化市场起到了统一口径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颁发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大纲",对于智能化示范小区作出了具体的实施纲要。 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中,针对着“智能化"这一个专项技术,发出如此多的管理办法和文件,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力度不可谓不大。尽管这些管理办法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实施间尚存在若干困难,或某些规定有待实践之后进一步修正,但毕竟是布法可依、有章可循。立法总有个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总是突破了从无到有的这一步。 政府一直关心着这个行业的成长,近十年来,己建成的智能化建筑,仅在几批资质评审中,各送审单位所报的工程业绩应不下二三千项,从业人士应在万人以上,我们已建成了象金茂大厦、上海博物馆、北京外交部办公楼、东方广场、工商银行总行、深圳地王大厦、广州中信广场等等这些国际水平的大厦,它们拥有十分复杂的功能要求和实现这些要求的设备系统。我们用我们的双手把它们建造了起来并正常地运转着,说明我们一一中国的智能建筑技术人员和工人是能够掌握这个先进技术的。在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中,我们建成了与国际上知名工程毫无逊色的业绩。今后,我们要让建筑智能化技术为中国建设提供更加安全、方便、舒适和成本适中的建筑物和建筑群,为我们的人民创造更多无愧于信息时代的高智能化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政府也将继续加强管理,引导这个行业朝着更加健康、更加有力、更加蓬蓬勃勃的道路上前进。 智能建筑市场随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兴旺,却未曾因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而出现低谷,近十年来一直常盛不衰,足见这一市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从宏观发展来看这一行业,也可以看到,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建筑的智能化将大行其道。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的。 就行业本身和工程专项建设经验来说,我们总结到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准确的建筑需求定位,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问题。 (2)要有长远考虑的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则要分步骤进行。 (3)正确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在工程实践中,如两者出现矛盾,应首先考虑技术的可靠和成熟。 (4)保证资金到位,量入为出,防止浪费。 (5)系统设置应力求简洁优化,以提高效益为目的。 (6)设计要量体裁衣,突出建筑物的特点。 (7)系统集成要根据需要而定,不宜盲目地追求“一体化",要适度留有冗余。 (8)设备择优使用,摒弃不良产品。 (9)安保系统应当技防、人防、物防并重。 (10)工程实施要严格遵从规范要求。 (11)项目策划宜力求多赢方案。 (12)力求建立开放平台,以适应多种系统的不同要求。 (13)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择优推广。 从行业的发展趋势上看,我认为有儿个问题值得提出: (1)智能建筑具有涉及多个行业的特点,它除了涉及自动化、计算机网络、通信,供暖空调以及土建诸行业以外,近年国际动向,它已向环境保护和节能技术方面发展。国际上已有“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结合起来"的提法。这一发展动向极其值得我们重视,我国现在已有若干科技工作者介入这一方向的探讨,而且,有一些公共卫生方面的专家业已与我们合作。因此,智能建筑的内涵仍固于BA、0A和CA己不能涵盖它的全部内容了。将来很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它的范畴还会扩大。 (2)智能建筑具有鲜明的设备和设备系统的特色,它的生命周期比建筑物要短得多。根据英国DEGW公司1999年的文件中刊载,建筑物生命周期为50-70年,机电设施的寿命为15年,而通信设施及系统的寿命只有3年。这就意味着通信设备3年就面临更新换代的问题。而且,设备和设各系统的管理远比建筑物管理要复杂得多。因此,对于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来说,不能只顾“建",不顾“管",或者说,只考虑设备的“硬件”建设,忽视建设后的“管理和使?quot;。须知,再好的设备和系统,没有合乎一定素质的人和必要的管理制度去进行运转和使用也是不行的。为此,智能建筑的建设必须从工程立项需求定位开始就给予注意,直到工程建设结束之后的验收和运转,只有运行良好,效益明显的系统才是一个好的智能系统。所以,智能建筑的建设不可不顾头尾,只管中间的设计与安装,而这一点正是当前不够注意的。 (3)从目前反映出的种种问题看,追溯其根源,我认为:当前我们仍存在着有关智能建筑或者建筑智能化的若干基本理论性问题并未弄清,例如智能建筑的定义问题迄今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解释,又如“智能与建筑到底是什么关?quot;,以及“在智能建筑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等等问题均未得到恰当的解释。这些问题虽然看上去似乎与实际工程建设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它却是若干模糊思想的根源。本着“正本清源"的精神,我认为应当对这些根本问题在百家争鸣的精神指导下进行探讨,在这些问题上没有权威,大家平等地进行讨论,力求通过讨论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我想,现在到了应将这些根本问题讨论清楚的时候了。 (4)智能建筑技术发展异常迅速,特别由于它涉及的技术十分广泛,因此,各行各业中的高新科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应到智能建筑中来。例如,近年在通信行业中新兴的蓝牙技术配合了网络电器和计算机很可能形成全新的通信和控制系统。再如新型的供暖系统,如家用燃气炉、电热采暖技术以及相关的控制问题。又如新型效果更好更节能的空调技术,无论是变风量、蓄冰制冷,热泵技术乃至小型中央空调等,都为控制技术带来新的问题。网络中的宽带技术、因特网的进入千家万户也为通信事业带来了新课题,这些在诸多行业中的最新技术动向,无一不在智能建筑中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必须紧密跟踪这些最新的技术发展,吸收、消化,并将它们用在我们工程实践之中。 面对21世纪信息时代的大潮汹涌而来,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行业一一建筑事业,面临着强烈的挑战。这就是我们这个古老的行业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为自己来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而在这场改造之中,建筑的“智能化"将扮演着先锋的角色。勇往直前,前途似锦。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工程造价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文结合控制系统的思想和软件工程的方法,分析并设计建筑行业的造价控制系统,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将多个部门的信息联系起来,相互共享,相互制约,有效地解决了建筑行业建设中的造价失控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造价控制;成本;管理 1 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指把建筑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工程造价包括工程设备信息、工程材料信息、工程建筑安装信息以及工程其他投资信息等,涉及到设备、材料、设计、预算、工程等多个部门,没有一个合理的造价控制系统,整个建设造价面临失控的危险[1]。 2 建筑行业工程造价控制系统架构的选择 2.1 b/s架构 b/s结构(browser/server结构)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以目前的技术看,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是较低的。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 wan, 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 。特别是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管理软件更是方便、速度快、效果优。 b/s结构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开发简单,共享性强等优点。b/s 模式的缺点是个性化特点明显降低,无法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功能要求;操作是以鼠标为最基本的操作方式,无法满足快速操作的要求;页面动态刷新,响应速度明显降低;功能弱化,难以实现传统模式下的特殊功能要求。 2.2 c/s架构 它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 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目前大多数应用软件系统都是client/server形式的两层结构,由于现在的软件应用系统正在向分布式的web应用发展,web和client/server 应用都可以进行同样的业务处理,应用不同的模块共享逻辑组件;因此,内部的和外部的用户都可以访问新的和现有的应用系统,通过现有应用系统中的逻辑可以扩展出新的应用系统。这也就是目前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c/s架构的优点是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和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其缺点是高昂的维护成本且投资大。首先,采用c/s架构,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库平台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真正“统一”,使分布于两地的数据同步完全交由数据库系统去管理,但逻辑上两地的操作者要直接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才能有效实现,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既要对服务器维护管理,又要对客户端维护和管理,这需要高昂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维护成本很高,维护任务量大。 3 系统的详细设计 基于文中第二部分对系统架构优缺点的分析,本文的设计采用的是c/s架构。c/s 体系结构由客户应用程序,即客户机和数据库服务器,也统称为服务器程序两部分组成,一般客户机也可以称为前台程序,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而服务器可以称之为后台程序,负责数据管理。当客户端应用程序发送工作请求后,服务器程序即被启动,响应并反馈。客户程序运行在客户端,一般就是用户的电脑上,对应于服务器电脑,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访问操作时,客户程序就自动地寻找相应的服务器程序,并向其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能根据预定的规则做出应答,反馈回结果[1]。 按照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功能需求,可以将造价控制系统分成如下几个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工程信息模块、材料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价格管理模块、工程造价管理模块和定额管理模块。系统的结构图如下: 图1 建筑行业工程造价控制系统结构图 3.1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输入用户的信息并保存、用户信息的修改、用户信息的删除、查询用户的信息和查询用户的情况等。 3.2 工程信息管理模块 创建一个新的工程,可以对工程的名字、编号、项目信息等进行设置。具体内容包括对新建工程的名称、施工地、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建筑指标等进行描述。 3.3 材料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原材料价格的管理,价格的波动是随市场供需关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来变化的,目的是为工程造价模型提供数据。 3.4 价格管理模块 主要的功能是对工程的日常开销进行编制,包括对施工工人,作业机器,材料的预算价格等。 3.5 定额管理模块 施工定额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表现为编制新的或修改调整原有的劳动、材料消耗、机械台班费用等定额,或者利用它们编制新的施工定额。是在定额调整方案已设定的基础上,自动确定它们各自的消耗指标,实现定额用户控制调整。费用的定额管理体现的就是费用及费率的设定与调整,用户应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对费用及其费率进行修改调整[1]。 3.6 设备管理模块 对设备的进出情况、使用情况、停报修情况进行管理。根据市场的状况实时刷新设备的价格,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以方便与其它子系统进行联系。 3.7 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控制模块还可分为下列四个系统: 3.7.1 投资决策系统 主要工作在于编制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最终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3.7.2 设计控制系统 该系统是指设计阶段造价的确定与控制,通过分别对拟建项目的估算造价和概算造价作分析与规划,将其分解到各项工作中,以此来分别限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达到限额设计的目的; 3.7.3 招投标系统 应包括招标管理与投标管理2个子系统,主要应反映出甲方的招标管理、乙方的投标管理、甲方的评标与甲、乙方施工合同的签订等信息的处理; 3.7.4 施工控制系统 施工控制系统是造价控制的关键,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甲乙双方的共同合作来完成,而且甲、乙双方各自的立场、任务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将施工控制系统划分为“甲方系统”与“乙方系统”; 甲方系统应包括:1)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管理;2)控制工程变更,实施工程变更管理;3)控制工程进度、质量,审查工程结算;4)编制工程竣工验收计划,编制竣工决算;5)整理已完工工程造价资料,并提交给本管理信息系统,由定额管理系统进行分析,编制出新的概算与估算指标,由价格管理系统对照系统保存的类似历史工程资料编制出新的工程造价指数,并进行价格预测分析。 乙方系统应包括:1)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2)成本、质量、进度控制;3)索赔管理与结算编制等[1]。 4 总结 工程造价控制系统能够规范公司开发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提高企业效益,节约项目成本,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与质量。 建筑行业论文:浅谈建筑行业工程造价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文结合控制系统的思想和软件工程的方法,分析并设计建筑行业的造价控制系统,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将多个部门的信息联系起来,相互共享,相互制约,有效地解决了建筑行业建设中的造价失控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造价控制;成本;管理 1 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指把建筑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工程造价包括工程设备信息、工程材料信息、工程建筑安装信息以及工程其他投资信息等,涉及到设备、材料、设计、预算、工程等多个部门,没有一个合理的造价控制系统,整个建设造价面临失控的危险[1]。 2 建筑行业工程造价控制系统架构的选择 2.1 b/s架构 b/s结构(browser/server结构)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以目前的技术看,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是较低的。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 wan, 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 。特别是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管理软件更是方便、速度快、效果优。 b/s结构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开发简单,共享性强等优点。b/s 模式的缺点是个性化特点明显降低,无法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功能要求;操作是以鼠标为最基本的操作方式,无法满足快速操作的要求;页面动态刷新,响应速度明显降低;功能弱化,难以实现传统模式下的特殊功能要求。 2.2 c/s架构 它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 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目前大多数应用软件系统都是client/server形式的两层结构,由于现在的软件应用系统正在向分布式的web应用发展,web和client/server 应用都可以进行同样的业务处理,应用不同的模块共享逻辑组件;因此,内部的和外部的用户都可以访问新的和现有的应用系统,通过现有应用系统中的逻辑可以扩展出新的应用系统。这也就是目前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c/s架构的优点是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和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其缺点是高昂的维护成本且投资大。首先,采用c/s架构,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库平台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真正“统一”,使分布于两地的数据同步完全交由数据库系统去管理,但逻辑上两地的操作者要直接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才能有效实现,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既要对服务器维护管理,又要对客户端维护和管理,这需要高昂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维护成本很高,维护任务量大。 3 系统的详细设计 基于文中第二部分对系统架构优缺点的分析,本文的设计采用的是c/s架构。c/s 体系结构由客户应用程序,即客户机和数据库服务器,也统称为服务器程序两部分组成,一般客户机也可以称为前台程序,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而服务器可以称之为后台程序,负责数据管理。当客户端应用程序发送工作请求后,服务器程序即被启动,响应并反馈。客户程序运行在客户端,一般就是用户的电脑上,对应于服务器电脑,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访问操作时,客户程序就自动地寻找相应的服务器程序,并向其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能根据预定的规则做出应答,反馈回结果[1]。 按照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功能需求,可以将造价控制系统分成如下几个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工程信息模块、材料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价格管理模块、工程造价管理模块和定额管理模块。系统的结构图 图1 建筑行业工程造价控制系统结构图 3.1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输入用户的信息并保存、用户信息的修改、用户信息的删除、查询用户的信息和查询用户的情况等。 3.2 工程信息管理模块 创建一个新的工程,可以对工程的名字、编号、项目信息等进行设置。具体内容包括对新建工程的名称、施工地、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建筑指标等进行描述。 3.3 材料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原材料价格的管理,价格的波动是随市场供需关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来变化的,目的是为工程造价模型提供数据。 3.4 价格管理模块 主要的功能是对工程的日常开销进行编制,包括对施工工人,作业机器,材料的预算价格等。 3.5 定额管理模块 施工定额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表现为编制新的或修改调整原有的劳动、材料消耗、机械台班费用等定额,或者利用它们编制新的施工定额。是在定额调整方案已设定的基础上,自动确定它们各自的消耗指标,实现定额用户控制调整。费用的定额管理体现的就是费用及费率的设定与调整,用户应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对费用及其费率进行修改调整[1]。 3.6 设备管理模块 对设备的进出情况、使用情况、停报修情况进行管理。根据市场的状况实时刷新设备的价格,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以方便与其它子系统进行联系。 3.7 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控制模块还可分为下列四个系统: 3.7.1 投资决策系统 主要工作在于编制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最终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3.7.2 设计控制系统 该系统是指设计阶段造价的确定与控制,通过分别对拟建项目的估算造价和概算造价作分析与规划,将其分解到各项工作中,以此来分别限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达到限额设计的目的; 3.7.3 招投标系统 应包括招标管理与投标管理2个子系统,主要应反映出甲方的招标管理、乙方的投标管理、甲方的评标与甲、乙方施工合同的签订等信息的处理; 3.7.4 施工控制系统 施工控制系统是造价控制的关键,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甲乙双方的共同合作来完成,而且甲、乙双方各自的立场、任务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将施工控制系统划分为“甲方系统”与“乙方系统”; 甲方系统应包括:1)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管理;2)控制工程变更,实施工程变更管理;3)控制工程进度、质量,审查工程结算;4)编制工程竣工验收计划,编制竣工决算;5)整理已完工工程造价资料,并提交给本管理信息系统,由定额管理系统进行分析,编制出新的概算与估算指标,由价格管理系统对照系统保存的类似历史工程资料编制出新的工程造价指数,并进行价格预测分析。 乙方系统应包括:1)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2)成本、质量、进度控制;3)索赔管理与结算编制等[1]。 4 总结 工程造价控制系统能够规范公司开发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提高企业效益,节约项目成本,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与质量。 建筑行业论文:简论建筑行业挂靠经营行为的治理对策 摘要:挂靠经营是建筑行业的顽疾。本文试图通过对挂靠经营行为的相关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通过分析,认为必须在结合传统行业治理措施的基础上,采取资质管理改革、改变营销方式、项目责任制改革等方面的措施方可标本兼治。 关键词:建筑行业;挂靠经营;治理;对策 论文 联盟 1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作为率先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行业之一,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动力。然而,建设领域的各种问题随着发展有增无减,特别是挂靠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由此导致了一系列违法违规问题。这一问题虽得到各级建设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也采取过许多治理措施,但收效甚微,已成为非常棘手的顽疾。因此,从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的角度,制订有效治理挂靠经营行为的公共对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挂靠经营的界定 我国《建筑法》第26条第2款规定,“禁止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由此可见,建筑领域挂靠经营行为是指无资质或低资质的挂靠人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以有资质或高资质的被挂靠人的名义承揽建设工程,从事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活动的建筑违法行为。 3挂靠经营的表现形式 实践中挂靠经营行为人为了规避现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使挂靠经营行为以貌似合法的面目出现,往往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伪装,但基本可归为两种方式:一是挂靠人或挂靠企业带着工程信息与被挂靠企业商谈承包条件,一般以缴纳少量管理费达成所谓联营合同,然后由挂靠人携带被挂靠单位公章、资质证书、营业执照等有关证件参与招投标,中标后与建设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之后挂靠人自行组织施工等事务,被挂靠人收取工程总价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二是挂靠人携带一定管理人员、机具设备、资金和队伍投靠被挂靠单位,并交付较高管理费用后以被挂靠单位名义承接工程。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脱离不了挂靠人负责管理工程承担风险赚取高额利润,而被挂靠人纯粹收取管理费的实质。 4挂靠经营的危害 建筑领域中挂靠经营行为之所以为法律禁止,根本原因是其社会危害性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业主利益。挂靠经营中各相关主体由于名不副实,并不承担相关责任和风险,故容易造成偷工减料、质量和安全事故、合同纠纷等问题,社会公共利益和业主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二是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挂靠人通过暗箱操作、非法围标串标等不法手段与合法正规的建筑企业进行不正当竞争,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的秩序。 三是助长了建筑行业的不正之风。挂靠人为争取工程项目不择手段,大开关系之门,使建设工程领域的违规操作层出不穷,几乎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严重败坏了建筑行业风气。 5挂靠经营的分析 挂靠经营现象并不是建筑领域所独有,在医药、出租车、旅游等一些行业均或多或少存在挂靠经营现象。因此,笔者认为,针对建设领域的挂靠经营问题既要结合其他行业共性的问题分析,又要抓住建设领域特性的问题研究。经笔者分析,挂靠经营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5.1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出现挂靠经营的行业一般进入壁垒较高,受政府管制,在准入资质和资格方面有严格限制,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其他潜在进入者只有通过挂靠才能经营,比如药品、农药等。建筑行业在资质等级方面有严格层级管理,低资质企业不能承揽高于资质等级的项目,最低级的三级资质的设立门槛也很高,一般潜在进入者要通过设立企业的方式进入市场难度大,耗时长,因而转向挂靠经营成了方便之门。 5.2利润较为可观。出现挂靠经营的行业一般都有较高的行业利润,比如医药等行业。就建筑行业而言,首先,一般三类以上的工程的毛利空间在20%以上,除去挂靠管理费(约1-5%),仍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其次,尽管按照近几年市场过度竞争,毛利空间进一步下降,但由于建筑工程动辄上百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工程造价,按照“盆大刮粥”行话,利润率虽低但基数大,相对于低资质的企业或自然人的挂靠人而言,利润已相当可观了,所以采取挂靠经营承揽到自身无法承揽的工程也就不足为奇了。 5.3市场发育不完全,价格不透明。由于我国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导致许多行业市场不成熟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在客观上为挂靠经营提供了有机可乘的生存空间。在建筑行业,我国的有形建筑市场刚刚逐步建立,在工程招标、发包和进入有形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上,还有许多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建设单位在对工程承包人的选择上仍然能通过各种方式施加较大的影响,这就为权力寻租提供了便利。有的建设单位的主管领导或负责人在工程的筹建过程中通过各种关系在暗地把工程项目给了无资质或低资质的民间建筑施工组织,让这些组织去物色挂靠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单位、挂靠人和被挂靠人三方对挂靠行为彼此心照不宣,达成默契,造成了建筑市场秩序的混乱。 5.4市场监管不力,处罚难度大。目前,针对挂靠经营行为虽有相关法律法规,但并无实施细则和切实可行的处罚措施,加之挂靠经营行为通常打着联营、内部承包等各种幌子,更使得挂靠经营行为界定和查处的难度相当大,通常无法使相关行为人受到法律制裁,往往只有这些挂靠项目发生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合同纠纷等诸多问题后,挂靠经营的实质才会浮出水面。而查处的挂靠经营行为的处罚相对其取得利益要轻得多,特别是对行为人中的自然人处罚较轻。总之,挂靠经营行为的低风险性,客观纵容了挂靠经营在市场上盛行不衰。 摘要:挂靠经营是建筑行业的顽疾。本文试图通过对挂靠经营行为的相关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通过分析,认为必须在结合传统行业治理措施的基础上,采取资质管理改革、改变营销方式、项目责任制改革等方面的措施方可标本兼治。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经济发展中建筑经济论文 一、建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作用 公有制建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对高质量完成建筑任务、加大社会劳动力再就业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加创造经济效益能力,使公有制经济获得更多经济利润与发展空间,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收入水平,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高效的发展平台。同时加强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力度对于私有制建筑经济也有较强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二)私营建筑经济的作用 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在长期不断发展与深化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竞争实力具有积极意义。私营建筑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经济市场的有效管理,还可以规范社会主义建筑市场发展秩序,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口自身素质,加速农村人口合理转移,有效地解决了国家人口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私营建筑经济对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我国公有制建筑经济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仍然是公有制建筑经济为主体,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私营建筑行业在市场经济上的激烈竞争,使得私营建筑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一系列不正当市场操作行为,强化了建筑行业的市场经营管理制度。 二、我国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国有建筑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层损公肥私行为严重,阻碍了建筑经济的发展。一些国有建筑企业高层管理者以经济改制为名义,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将新成立的建筑公司的管控权移交给自己或亲属,将利益丰厚的建筑项目交给重组后的新公司来完成,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将多数利益分配给自己或亲属,严重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浪费,使国有资产变成私有资产。一些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领导者不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经营现象混乱,大肆贪污,牟取私利。 (二)私营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私营建筑经济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缺乏有利的法制环境和经营规模小。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私营建筑企业经常受到建筑相关管理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等处罚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大,经营形式单一,分布零散,缺乏抵御风险的实力,加上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处于发展低迷状态,建筑项目所需资金数额庞大,使得私营建筑企业融资渠道缩小,融资能力相对较弱,追求短期利益,不考虑企业长期发展规划。 (三)建筑经济管理理念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企业管理者缺乏积极的经济管理意识,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对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预见性,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通常是在出现了问题之后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一些管理者在建筑企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目光比较短浅,仅对现阶段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没有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与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经济管理,缺乏动态管理意识。缺乏全面性成本管理观念,管理者只对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工资进行成本管理,对因工程质量问题返工、设计发生变化而造成的隐性成本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没有建立高素质的建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缺乏专业管理知识、自我学习意识,自身的责任心不强,一旦出现了问题,企业管理者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现有的建筑经济企业管理者人才队伍还无法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建筑经济管理水平相对比较滞后。 (四)技术水平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差 我国建筑行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建筑企业缺乏专业的建筑设备和技术手段,自动化水平较低。建筑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规模,将更多的资金成本浪费在人力成本上,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重视高技术人才的积累和培养,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不利于建筑市场的开拓,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有待提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与国际同行业的竞争能力较弱,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问题重重,面对严峻挑战的竞争形势应对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与全球化建筑行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融合。 三、加强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深化国有建筑企业改革 我国应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将产权制度作为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改革的重点,积极探索公有制多元化有效实现形式,把握改革指导思想,推动国有建筑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形式,大力发展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形式。明确国有企业产权,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组建股份制合作制经济,对国有小型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将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不断壮大发展规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建筑企业实力。加强对国有建筑经济的监管力度,通过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形式,有效提高工程质量,落实相关建筑经济发展政策,防范国有企业管理者滥用职权的行为,促使国有建筑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空间,增强我国国民整体经济发展力量。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私营建筑经济的转变认识,正确处理好我国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要深刻了解到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私营建筑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全面的指导服务,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鼓励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向公司化、集团化模式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促使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状况更为稳定、持续。 (三)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建设 对建筑经济管理要具有前瞻性的意识,采取有效、合理的建筑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对将要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并及时采取风险预防措施,减少由于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不足带来的经济损失。定期对建筑工程的初始投建、施工、竣工收尾等全过程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将经济成本的预算管理观念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中,确保经济管理真正落实到工程项目的动态发展中。加强建筑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优化资源配置水平,把建筑成本控制到最低点。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 我国建筑企业应加强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制度,定期对经济管理人才进行理论知识培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实践管理能力。经常组织参与建筑经济发展讲座活动,与其他企业相互沟通、讨论、学习,借用互联网系统,广泛搜集信息,及时跟踪、掌握我国政府经济政策动态和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根据建筑行业经济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吸引就有新技术、新材料的国际企业合作,积极发展国际市场,提高建筑技术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推动建筑行业走向规模化、国际化,提升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占有率。 (五)积极发展国际建筑经济市场 我国国内建筑经济行业应积极发展国际市场,调整企业战略结构,扩宽经营渠道,通过工程、贸易、劳务等与境外建筑企业相结合的经营发展模式,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资金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国内建筑企业还可以与我国其他行业强强联合,走向全国,利用国内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吸引国际企业合作。或者与国际具备先进科学技术、新型材料的知名建筑承包商共同合作,增加相关科技投入量,共同发展国际经济市场,有效的应对市场经济变化莫测的发展趋势,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实力。 四、总结 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造就了建筑行业经济发展的繁荣多样,要深刻了解建筑经济发展的意义,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建筑经济面临的问题,严厉打击一些建筑企业损害国家利益行为,全面发展私营建筑企业灵活多变的市场效益,使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共同发展,促进就业、增加市场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俊萍 单位:郑州市公路工程公司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现场管理论文 1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人员管理难度大 建筑施工工程的工期长、投资大、技术难度高,施工现场涉及的施工人员数量十分庞大。每个施工人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其进行管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首先,施工现场涉及的工种繁多,施工人员素质高低不同。有一部分施工人员拥有专业的技能与素质,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施工规范及要求进行施工,对其进行管理时也比较配合。但是,还有一部分施工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在思想上也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的意识。由于其并没有专门的培训经历,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按照规章办事,经常违规操作,例如不按照规定佩戴安全帽、不使用正确的施工方法等。这些不规范之处极易成为安全事故的导火索,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同时也给其他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二,有些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自作主张,不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大多具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在施工中凭借自身的经验,擅自更改施工设计,为施工质量埋下了不合格的隐患。第三,管理人员人数少,工作困难加大。 1.2施工设备与材料的管理不到位 第一,对施工材料的保管工作不到位。在施工现场往往存有大量的施工材料以便施工人员随时取用,但是正因为施工材料太多,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用过的材料和没有用过的材料杂乱的堆放在一起,有时会导致施工人员直接忽略没有用过的材料,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时会因为保护措施的欠缺,导致材料被踩坏或者受潮失去使用功能。第二,对施工设备的管护工作不到位。施工现场的施工工序繁琐,并且有严格的程序,有些施工设备虽然已经制备齐全,但是难免会因为工期等原因而停在现场,占用了大量的空间,难免阻碍施工人员正常的施工活动。并且,长期搁置在无人管护的现场发生零部件丢失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缺乏管护也造成了设备老化的加速,给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 1.3施工现场环境不达标 由于缺乏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大多都是既脏又乱且差的,其具体的表现有:第一,施工现场大多是未开发的地段,路面并没有进行平整、硬化等处理,又因为施工有大量的机械设备进进出出,给路面造成了更大的破坏,即使是平时都因为坑坑洼洼给施工造成不便,更不用说下雨天,路面本就松软加下雨水变得十分泥泞,给施工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也直接导致了环境的脏、乱、差。第二,施工现场安全标志设立混乱,放置位置不合理,甚至根本没有,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很难注意到潜在的危险,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4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些施工现场没有相关的制度,认为进行监督、督促就是进行管理,观念的错误导致实际操作中缺乏指导,管理混乱。有些施工企业制定了相关的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但是,在任何一个施工现场都使用这一套制度,不进行任何的改变。但是,每个施工现场的场地布局、施工时间及工序、标准等都有很大的不同,远远不是一套制度所能够完全囊括的。这也导致了在每一个施工现场,施工制度都不是完全的适合,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另外,即使有些施工企业针对不同的施工场地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因为重视程度不够,对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沦为空谈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2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原则 2.1科学合理原则 相关的施工管理部门应该着眼于建筑施工现场的每一项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力求管理水平与现代化的生产要求保持一致,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提高施工材料的利用率、延长施工设备的寿命、追求施工流程及施工方法的日趋合理。 2.2抓进度、保质量、精简成本原则 抓进度,如期完成工程是最基本的前期,在此基础上,保质量,追求施工效果的提高,并且最大程度的精简成本,减少浪费。现代化的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或者说是管理的标准化。管理的目的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各项工作均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禁止任何主观随意性的行为,实现施工现场管理有效性的最大化。 3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场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想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第一,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建筑施工现场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不可能保证每一个施工人员都素质过硬,因此,对于不具备专业施工技术的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对其规范意识进行培养,让他们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科学施工,避免擅自更改施工设计的情况出现。第二,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制度意识。保证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对违背现场施工制度的行为以及惩罚措施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其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从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第三,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将安全大于天的理念牢固树立在每一个施工人员的心中,加强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使其掌握必备的安全常识和技能,有条件的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对此进行扩展,使施工人员掌握相关的设备性能、操作规程以及安全法规等,提高整个施工团队的安全系数。另外,在整体提高施工人员素质的过程中,要体现对不同施工人员的区别对待。例如对不同工种的施工人员进行分层教育。并且,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坚持不懈的进行,不能半途而废。 3.2加强对施工设备及材料的管理 对于设备和材料根据施工进度,制定进入施工现场的时间表,并严格执行,既保证设备和材料的及时进入,又防止其在现场大量堆积。其次,根据具体的施工现场的情况,对资源利用率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期实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手段,提高施工效率。再次,对于已经进入施工现场的设备和材料由专人负责维护,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耗。此外,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保工作,防止施工设备或者材料的丢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3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的维护 施工环境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施工之前,做好路面的平整工作,为施工创设良好的环境,防止因为路面问题而影响进度。在出入口设置安全、美观的大门,并在施工现场的周围设置围栏,将施工现场和周围的建筑物隔开,防止发生意外。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设置安全标志,在正确的位置给施工人员以提醒,防止危险发生。对施工的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针对每个项目设定施工范围,并交由专人负责。 3.4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就是建筑施工现场的规矩,是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的标准。管理制度的编制必须是根据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的,保证能够涉及施工管理的方方面面,使所有的情况都有据可查。有了完善的制度,就要抓好落实工作。虽然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进行落实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但是,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必须迎难而上,认真进行贯彻与落实。实际操作时,可以根据项目情况划分不同的区域,专人负责,提升管理效率,保证管理效果。同时,必须意识到关系施工安全的无小事,对于任何的小问题都不能疏忽,将工作做到施工的每一方面。 3.5强化监督力度 单纯依靠施工企业的自觉,完全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工作难度很大。因此,要坚持依法进行监督,严格执法给予震慑,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施工的认真进行查处,保证相关规定的贯彻执行,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指令文件控制、驻地监督控制、实验控制、测量控制、支付手段控制等不同的手段进行监督,促进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向着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建设施工现场管理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着科学合理以及抓进度、保质量、精简成本的原则,采取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加强对施工设备及材料的管理、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的维护、完善管理制度以及强化监督力度五大对策,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保证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顺利的进行,为施工企业创设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使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作者:蔡国庆 单位:上海浦东杨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完善项目管理的思考 要相信我们的项目部能够做好事务性、流程性的作业;要坚决的从事务性、流程性中走出来;要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独到的工作能力;要做到既能深入基层熟悉一线施工情况,又能在现场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要给予项目无偿的业务指导与帮助,而非一轮轮的检查。重点是要建立各类资源库,包括项目管理人才资源库(管理特长、技术特长)、分包单位资源库(年度评价、施工方向)、机械设备资源库、生产资料价格资源库、清单分包单价价格库(分地域、并能按照施工复杂程序调整)、技术工法资源库等,并随时运用这些资源服务项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一些重要的资源如人员、设备、资金、特别是周转材料等,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针对工程项目的轻重缓急和具体特点,使其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对于大型桥梁的施工,综合进行评估,确立合理的分包模式(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并确实能在施工中积累并具有一定的施工能力与技术水平,避免全盘都依靠分包商的危险境界,积极积累,培养“核心竞争力”从而能培育市场,形成品牌优势。 1疏通信息反馈渠道 1.1加强流程管理渠道,建立网上办公机制。应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和内部网络优势,建立健全安全、规范、统一的项目综合管理系统,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传输速度,特别是流程类事务,做到网上审批,避免因人不在位而造成的延王凤新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交通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郑州450004误。 1.2准确、快捷、全方位得掌握在建项目的最新进展情况,有效发挥事先预警的作用。要善于利用既有的经验和教训,透过项目运作动态的表象特征,提前发现潜在的不利因素和事故苗头,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将一切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企业的发展需建立核心市场,在核心市场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以干承揽,区域发展。 2.优化项目部运行机制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牵扯的各方利益多,因而在项目管理上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经济关系,往往由于管理层次多、协调难度大而导致管理目标的不一致和管理职能的错位,轻者造成效率低下,重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优化: 2.1积极推进项目管理组织扁平化。要按照结构精简、控制严密、协调顺畅的要求,对工程项目管理组织进行扁平化改造。积极推行“项目经理部—专业化作业队”管理模式,尽量减少只能交叉和机构重叠,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工程成本。 2.2完善项目评估和计量支付制度。项目组织机构、管理目标和施工生产要素配置方案确定后,公司应及时组织效益评估,尽快核定目标责任成本和内部结算指导价;并根据工程实际进展和条件变化,对初评结果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最后结合竣工审计情况,对项目各项管理作出公正合理的最终评价。保证评估质量的关键是要实行价本分离,使之建立在科学的施组方案和完备的内部定额基础上。在分包单价上,做到前期工程单价下浮、后续工程单价上浮,简单工程单价下浮、复杂工程单价上浮的原则。同时,要规范计量支付制度,除业主拖欠或其它特殊原因外,验工计价应定期办理,尽量做到不拖延。在此基础上,根据业主工程款到位情况,按规定预留各种保证金后,及时对下拨付工程款。避免项目部大面积的“违约”,确实能够实现“共赢”。 2.3加强技术方案预控在项目中的作用。技术方案对于施工成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通过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案来做到降本增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前期投标与后期施工中,技术调查精度不一致,应积极通过“双优化”即施工方案优化与设计优化来调整。特别是重、难、高、深工程,要积极挖掘内、外部资源,积极进行方案预控与优化,形成技术优势,降低施工成本。 2.4建立项目动态管理评价机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动态的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改进)来提高质量。项目管理也是一种动态管理体系,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长效的动态管理及评价机制,找不足,求改进。 2.4.1材料的动态管评物资部、试验室、工程部交叉作业,做到材料(如水泥、钢材、地材)从入库、调拨、消耗(销号)等环节的动态管理。从材料管理系统中可清楚的了解每日的消耗量与库存量,做到与现场的吻合,为决策提供依据。 2.4.2施工进度的动态管评施工进度的正常运转,需各业务体系的支持与保证。树立“计划是核心、关键在执行、资源是保障”的观念,合理配置,动态考核。 3.量化协作方的考核、激励机制 企业及项目在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务分包商、材料商,以及其他第三方,这些资源保障了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营,在这些协作方中绝大部分为企业可自主选择。协作方的而协作方在工作中,必须纳入工作的考核体系,有序、保质的完成任务。 3.1实施准入、备案制引入的协作方,必须是有一定施工资质的企业。引入的途径可以是招标择优录取制,也可以是推荐制,或者两种结合的方式。已引入的企业必须进行备案,这是今后进行考核的基础。 3.2动态考核,信用评价制在施工中,各协作方的表现不尽相同。必须进行动态考核评价,并形成档案备用。考核可每季度进行一次,各业务体系体系内考核,项目负责人综合考核,采用百分减分制,最终划定其考核结果。考核经过报公司备案。 3.3优质资源激励体系对于信用评价所产生的优质资源,在施工任务的划分、计量支付比例、履约保证金的交付等均给予一定的激励。同时这种激励措施必须具有时限性,与动态考核想挂钩。 结束语 由于施工企业项目的产品单一性、个性差异巨大,在项目管理运作过程中会存在差异,我们要正视这种差异,我们也要通过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减少管理上存在的差异,做到无论天南海北,管理模板有效统一,运行效率高效,严格持续改进,业务领域创新。实现以技术闯市场,以管理赢市场,以品牌创市场。真正能够成为施工领域的“执牛耳者”。 作者:王凤新 单位: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交通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测控技术的运用 测控技术在这些建筑的设计施工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并不是简单地体现在测量某一个点的位置、控制某些变化参数这样的问题上,更多地是将测控技术运用在更加精确、敏感度更高的监控与施工中,以下就几方面阐述一下测控技术在工业建筑上的应用。 1测控技术在工业建筑上的应用 工业建筑一般都需要一些桁架结构的厂房、车间,这些的跨度都比较大,一般会采用桁架结构的形式,而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桁架结构的跨度不断增加。由此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抗震性能不断减弱。良好的抗震性不仅在这样的桁架厂房、车间中很重要,在航天领域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大跨度的桁架结构振动的研究,在测控技术,尤其是传感器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利用传感器来控制桁架振动的技术逐渐发展成为智能桁架结构,虽然这主要是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但是对于其他性质的建筑,也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借鉴的方法,在这种结构中所应用的有压电材料、光纤材料等新型材料,而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是压电材料,它所具有的良好性能很适合控制桁架的振动。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桁架振动时产生的变化转变成电能,然后传输到相关的控制部件中进行控制。这样不仅控制地迅速、有效,还没有大的噪声,对声环境污染小。虽然智能桁架结构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工业建筑上的应用也很有限,但是我认为这是测控技术在工业建筑应用上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2测控技术在高层建筑的应用 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是如果现实中的高层建筑像比萨斜塔一样存在,我想会有很多人都不敢接近,更不要说在里面生活学习了。因此,在建造高层建筑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保证高层建筑的垂直。这既包括建筑与地面基准的垂直,又包括每一层与每一层之间的垂直,随着高层建筑高度的增加与立面造型的变化,保持垂直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而现在主要是由测控技术来保证建筑的垂直度的,因此对于测控技术的要求、测控技术与建筑的融合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在对高层建筑的垂直方向校正这一问题上,运用测控技术时一定要遵守以下几点:首先,要符合相关的规范,这既有国家制定的关于高层建筑本身的指标标准,也有使用相关测控仪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其次,在测量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尽量减小误差,要校正精准;最后,要由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检测。这几点都要切实保证,才会让测控与施工人员感觉到强制性,才不会发生由于人为失误造成的损失现象。在测控过程中,主要需要测控轴线的垂直,这是基准所在,为了保证轴线没有误差,通常要对地基的承载力进行检测、反复验算,还要进行相应的抗滑移程度、抗倾覆程度进行验算,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当然,以上所说的只是最基本的测控,真正的建造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细微之处需要注意。 3测控技术在钢结构建筑中的应用 钢结构由于自身良好的性能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建筑结构中,测控技术在钢结构的安装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钢立柱的测控上。测控技术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保持立柱轴线的垂直,并且要在立柱上标示出标高线,在安装每一个部件时,都要保证上一步的正确与稳固。在对钢立柱进行了定位轴线放线工作后,要对结果进行检测、验证,校正,要切实保证钢立柱的垂直度,这样才能够控制好钢立柱的扭转和倾斜程度。以上只是针对于建筑行业的三个方面来阐述了测控技术的应用,在整个建筑行业中,无论从施工还是设计,需要用到测控技术的方面还有很多,将测控技术与建筑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测控技术现如今发展的越来越快,已经涉及到光、电等各科的技术,而建筑行业深深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人们一天的生活几乎离不开建筑,因此,将这样一门进步性的学科应用到建筑这一与人们紧紧相关的行业中,势必会提高建筑的安全性,提高建造的效率与建设成本,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国家的进步。 本文作者:文维阳 单位: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给水排水论文 一、建筑给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给水管道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给水管道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道材料和管件两个方面。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用户对用水需求的要求,建筑给水管道的材料选择已经开始使用新的材料取代传统的钢管,例如经过可靠防腐处理的钢管和金属复合管等新型材料。给水管道上所使用的阀门,也开始使用新型的材料来替代传统的阀门材质,例如铁壳铜芯和全塑阀门等新型材质。虽然,使用新型的管材和管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污染,提高了居民用水质量。但是,从目前的使用结果来看,新型的管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新型管材的造价高于传统材质管道(如不锈钢管等);其次,铝塑管缺乏保温性能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给水管道的实际应用和实际效果。针对这些新型管材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考虑在住宅建筑中使用多种类型的管材,或是多种类型的管材结合使用。例如,针对住户的室内给水管和室外给水管可以选用不同材料的管道,中等以上的住宅可以采用镀锌钢塑管等优质管材。管材的选用除了依据用户的经济条件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给水管道的使用环境。 (二)地漏的水封问题和解决措施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地漏的顶面标高应低于地面5-10mm,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该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水封被破坏后,可以有效阻止污水管道内的有毒气体进入到住户室内,避免造成污染。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却很少有人提及这一项规定,建设单位为了能够降低成本,通常会使用低廉的地漏,而这种廉价地漏的本身设计就不能满足规定中的要求。而且,给水排水管道内的气压也会呈现出不稳定的变化趋势,这通常会导致水封被破坏,而当水封被破坏后,有毒气体很容易进入到用户室内,直接对住户的生活,尤其是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确保地漏的质量是极有必要的。针对这一问题,施工方首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地漏的选材上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同时,在地漏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进行监督。 (三)二次供水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由于传统的供水管道一般使用的是钢铁等材质,经常会出现因为锈垢导致的水流减少的问题,同时也因此污染了水质。而且,目前所使用的新型管道材质也会因为长期的供水流动和浸泡导致对水质的污染。除此,在目前城市中所采用的三种供水方式(气压、水箱、变频)来看,这三种供水的方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水源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针对水源二次污染的问题,在设计给水系统时,应该改善管道材质,并有效的改善供水方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使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该设备可以实现和市政自来水管网直接加压相连,在整个供水过程中省略了蓄水设备,而且该系统的运行是全封闭的,进而可以完全杜绝对水源的二次污染。 二、建筑排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排水口位置虽然排水口在整个建筑中所占的面积很小,但是排水口位置的合理布局却直接影响到用户今后的使用。因此,在卫生器具的布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卫生间的使用面积以及居民的使用习惯,尽量将排水口设置在使用方便而又合理的位置。除此,针对那些高档的住宅建筑,则需要考虑到用户可能会使用淋浴房及桑拿房等的可能性。 (二)地漏安装不符合要求在一些建筑中,容易出现室内地漏的安装高于地面,进而导致积水出现,影响用户的使用;或是地漏过低,则会导致地面不洁净。同时,在室内地面的地漏周边没有形成适当的坡度,则无法有效的排除积水;使用的格栅进水孔的有效面积小于规定的面积,进而导致进水孔被堵塞使屋面积水。针对这些问题,在选择地漏的时候应该遵守以下原则:卫生间不宜采用钟罩式带存水弯地漏;厨房的洗刷处应该设置活动网箱隔渣。 (三)排水管道的噪声污染虽然在排水管道的选材中已经广泛的使用了新型的材质,但是,这些材质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着严重的噪声问题。即便是新型的管道,其隔音的性能也不是很好,当管内有水流动时,产生的声音在夜间显得更为明显。而且,水在管道内的流动还会受到流速、管道的材质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而这些噪声也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针对排水管道产生的噪声问题,可以通过为管道增加减压阀门或是通过降低阀门的水压来降低噪声。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安全、美观和噪声等因素,通过优化管道设置路线,尽量减少管道通过距离;在靠近卧室的排水管道应该增加相应的隔音材质。同时,严格按照排水管道的安装规定和要求:排水管道不能穿过卧室;应该单独安装厨房和卫生间的排水管道;任何公共给排水立管不得设于住宅套内。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降低排水管道的噪声污染,进而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逐渐完善,极大程度的促进了给水排水工程的发展。虽然,在建筑中给水排水系统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通过在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建筑中的给水排水系统必定会越发完善。而且,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和给水排水系统相关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建筑行业中,给水排水系统可以使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安全和舒适。 作者:菅晓春单位:吉林油田江南供排水队 建筑行业论文:当前现状下建筑行业品牌经营论文 品牌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品牌已越来越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无形力量。一个企业拥有品牌,既证明其经济实力和市场地位,也反映其持续发展力的大小。在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当代国际竞争中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同样需要创造出强有力的品牌,才能立足于国际经济的氛围之中,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一、竞争形势的变化促进企业实施品牌运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品牌成为了营销界最热门的话题。完整意义上的品牌概念是外在形式和内在规定相结合的统一体。就外在形式而言,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是产品或服务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就内在规定而言,品牌是员工和客户对企业及其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品牌体现了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往往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同质竞争,二是异质竞争。同质竞争表现为同一行业企业在同一维度进行竞争,表现为参与竞争企业产品趋同、销售手段趋同,因此,同质竞争又是一种零和博弈。我们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就同一项目与对手拼价格、拼工期,有时赔钱赚吆喝的事也参与,就是同质竞争的形式。异质竞争,也就是战略竞争,要求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有真正的创新,是一种非零和博弈,这也是跨国承包商所推崇的竞争形式。从企业竞争的三个层次看,企业价格质量层次竞争和规模层次竞争都属于同质竞争,只有品牌竞争才是真正属于异质竞争或战略竞争。品牌竞争现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 二、品牌正在超越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和。品牌以企业提供的产品为载体,但其丰富的内容却超过了产品本身。品牌除了产品本身可以比较的档次、质量外,还包含了附加在产品上的文化背景、情感、客户认知等无形的东西。而后者因其能向消费者提供超值享受,重要性更为突出。 概括而言,塑造强大的品牌能为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包括: 第一,强势品牌能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扎实的品牌经营是企业占领市场份额的最有力武器之一。80/20市场法则告诉我们:20%强势品牌占有80%的市场份额,而80%弱势品牌只能得到20%的市场份额。 第二,强大的品牌能经久不衰。精心维护和培育品牌能使公司经营保持长久不衰。在全球500强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年过半百,也不乏百年老店,如日本大成建设成立于1873年,全球著名承包商、德国最大的建筑企业豪赫蒂夫公司则成立于1875年。 第三,强势品牌可以跨越国界和文化,使企业成为国际大品牌公司,拥有强大的全球市场,并且在逐渐开拓新市场的过程中,成功地开发强大的分销渠道。这使企业能够更轻松地为自己的产品阵营中的其他不知名的品牌进行有效的推销。 第四,强大的品牌能激发职工的忠诚度和发挥职工能动性。优秀的员工往往乐意为著名的品牌效力。一流品牌的声誉和形象不仅能吸引优秀的员工,而且能激发高昂的士气和忠诚。 三、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是建筑公司跨国经营必然的选择 国外市场早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涌现了一大批“统治全球”、举世闻名的品牌和跨国公司,并积累了一整套强有力的市场扩张策略。如可口可乐、万宝路、宝洁、IBM等跨国公司无不将品牌视作企业最重要的价值。建筑品牌如日本的大成建设和鹿岛建设、法国的布依格(Bouygues)和芬奇(VINCI)、瑞典的斯堪斯卡(Skanska)等公司都是全球500强的建筑企业,他们在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上都具有其他公司难以抗衡的实力,并荣登美国全球225家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之列,也得益于其品牌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经历了广告力时代和营销力时代。随着众多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亲眼目睹了“可口可乐”、“麦当劳”、“IBM”、“SONY”等国际一流品牌,挟品牌之雄风横扫天下。中国的市场经济也进入到了品牌力时代。中国的企业,包括建筑企业,面对世界品牌的强大竞争压力,应该加强品牌意识,这成为奠定建筑企业品牌运营的基础。 建筑企业品牌经营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中国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发展越来越成熟,促使中国建筑业逐步迈入到品牌竞争时代。我国国有建筑企业大部分是老企业,少部分是近20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无论是老企业还是新企业,能够在今天市场经济潮起潮落中站稳脚的,都是有一定的知名度的企业,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如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时,在与总书记会谈中就提出了中建总公司的经营理念:“品质重于泰山,服务跨越五洲”。这表明中国建筑企业的品牌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但同国际大承包商相比,我国建筑企业在其品牌经营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普遍缺乏品牌经营战略意识 这主要表现为: 1、对品牌及实施品牌经营的概念较模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大部分建筑企业已开始重视品牌建设,但多数对品牌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的准确理解还存在偏差。常常仅仅简单地把塑造品牌理解成创名牌;把经营品牌等同于设计一套具有国际感、时代感、漂亮的VI/CI(企业形象识别/企业视觉识别)标识;或者把做品牌简单理解为投入巨资在强势媒体做广告。 2、缺乏战略性品牌管理与规划。多数建筑企业都没有聘请外部品牌战略咨询公司或内部管理人员进行过品牌战略规划。也没有建立起一个相应的使用监督管理和维护品牌的责任机制或者对品牌经营进行近期规划或者远景规划。 3、缺乏品牌经营战略管理人才。尽管许多建筑企业内部有很多懂得做广告、策划、销售的专家,但他们大多不具备深入的品牌战略管理理论知识,也不具备品牌战略规划和管理的实际经验,更缺少与世界战略品牌管理咨询公司的联系与合作。也就是说,国内建筑企业缺乏能够在宏观上把握品牌优化组合、能够完整规划品牌发展战略、并使之走向世界的战略品牌国际化管理人员。 二、品牌经营缺乏内在统一的架构 目前,品牌经营在国内建筑企业中还处于粗放阶段。各建筑企业中缺乏系统的、相对统一的品牌经营体系。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母公司与下属子公司、设计院很多并非因为市场原因才走到一起,后者在所在地往往拥有更为强势的地域性品牌,这些地域性品牌在当地市场认同度甚至高于母公司品牌;另一方面,这些地域性品牌与母公司品牌之间缺乏实质性互动,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体系,造成品牌载体模糊。 三、品牌经营缺乏法律的支持 在品牌战略中,国内外其他行业的企业一般会将已注册的商标作为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也就是说作为品牌的文字代言和图形代言,以避免其他企业的抄袭。而国内的建筑企业虽然通过自己的CI工作和一定的宣传,在社会上获得了相当的知名度与名誉度,但都并没有对其企业名称予以注册,作为一种注册商标去寻求法律的保护。 四、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任何品牌价值,最终都可归纳到客户对企业及其产品的忠诚度层面上来,即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上来。目前,相当多的建筑企业在具体项目运作上都存在着下属企业滥用的情况,使得业主很难理清其品牌的真正企业载体;另外,由于品牌的内涵与外延不明,使得许多业主对企业品牌产生了误解。如许多业主仅仅知道“中国建筑”品牌是房屋建筑施工品牌,却并不知道中建也经营基础设施项目。同样,不少业主知道中铁建、中铁工是我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对其公路、房建等领域建设却不熟悉。这无疑会影响到“中国建筑”、“中铁建筑”、“中铁建工”等品牌的效益最大化。 经营品牌战略建议 一、把经营品牌作为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 当今国际大企业发展成长的主要方式已由过去的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发展到品牌经营。能够在市场中取胜并赢得市场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创新观念和及时把握最有利市场地位的企业。在这样的前提下,品牌及其价值也就成为了包括建筑企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跨国经营中,企业决策层必须把这一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实践之中。 对于成长中的中国建筑企业来讲,已经开始从规模生产过渡到品牌运作的高级经营阶段。有眼光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并致力于品牌的经营投资。而要真正成功实施品牌经营,却并不是仅仅简单地做做广告就可以办到的。在“走出去”战略的号召下,建筑企业的品牌经营显得尤为重要: 1、尽快制定战略性的品牌经营策略。没有科学合理的品牌经营策略作为指导,就不会有科学合理的品牌经营措施。 2、提高决策层的品牌意识。企业的决策层,一定要从观念上、管理上、经营上改变过去的企业运作常规,将品牌经营作为企业运作的中心,全力打造强势品牌,将企业的核心理念予以推广,以此推动企业品牌管理体系的改革。 3、在CI工作中,超越企业名称的识别功能,塑造具有核心价值内涵的企业品牌。所谓的品牌核心价值即是以什么、什么方式支持客户或消费者的什么方式和生活态度。要科学地设计好自己的品牌战略蓝图,必须通过自我分析、竞争者的分析和消费者的分析,找准自己在本行业中的定位,清楚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特征;要开辟客户心智中的“阶梯”,对品牌个性以及想要在客户心中占据独有位置进行精心选择,使消费者认识到本企业为什么不同于其他同类建筑工程企业以及为什么优于其他工程类服务商,以建立不同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别化优势。 4、加强品牌文化建设。除了品牌的有形环节,我们也要看到,在竞争全球化的时代,品牌的竞争源于品质和服务的竞争,但又不止于此,必须向“无形”的内容扩充,即向观念、文化的范畴扩充。因此,建筑企业在品牌经营中,必须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去加强品牌经营,树立有内涵和生命力的品牌。这一方面需要不失时机地采用岗位练兵、技术竞赛、脱产轮训等形式,从技术、业务上培训职工,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思想好、纪律严、业务强、作风硬的职工队伍。以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员工队伍这种直观的形式,打造优良品牌形象。 二、建立品牌保障体系 品牌离不开管理,品牌的成功是杰出管理的结果。品牌经营战略的实施更是要依靠管理,利用管理积极规划推出优质产品或服务,利用管理不断创新,使品牌长久不衰。 1、应成立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从企业战略高度来塑造品牌和制定清晰有效的品牌管理制度。品牌责任归属和组织运作不清,这是当前相当多的建筑企业在品牌经营中所遇到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品牌战略管理委员会,将营销业务、传播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制定清晰的品牌战略的决策与实施、执法检查的流程。与此同时,在企业系统内部,则要建立品牌管理、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品牌政策严格有效地落实、执行。 2、梳理并建立统一的品牌体系。针对大型建筑企业与其自身的子公司、分公司之间品牌载体模糊的问题,可以考虑将下属的某些工程局、设计院、子公司、分公司所拥有的地域性品牌纳入到母公司这一大旗之下,进行统一管理,用统一的、鲜明的、规范的、标准的品牌形象对接业主。子公司在国际承包业务中采取统一的作业环境语言、统一的营销行动,把企业最具核心的理念传达给业主。如此,就能够通过统一的品牌形象传达企业的个性和一致的信息,赢得业主对品牌一致的认知,从而确保品牌形象的一致性。 三、将企业的名称和形象标志予以注册 如前所述,国内建筑企业基本都没有将自己的品牌作为注册商标去寻求法律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受损的企业对于自己CI形象被剽窃、企业名称被滥用的情况,也就难以有法律上的应对。 四、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维系品牌经营、扩大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这一做法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建筑公司就得到了验证。 一般来说,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加速企业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帮助企业深入挖掘客户的需求,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的支持等等。建筑企业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将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客户联系渠道和全面的客户服务能力。在面对国际市场的客户时建筑企业需要细心了解客户的需求,专注于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并通过在全企业内实施“以客户为中心”战略来强化这一关系,通过统一的客户联系渠道为客户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服务,这种基于客户关系和客户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因素,都将在市场和绩效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包工头行贿情况研究论文 [摘要]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商业贿赂案件的发案呈现上升趋势,建筑领域包工头行贿现象成为建筑领域滋生腐败的一大诱因。本文将对建筑领域包工头行贿现象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并立足于检察机关的工作实际提出预防对策。从而,为预防和遏制建筑领域商业贿赂犯罪,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包工头行贿商业贿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各行各业的基础建设投资规模也正突飞猛进地增长,建筑行业成为拉动经济指数上长的“热点”行业。然而,伴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经济犯罪的数量也在明显地增长。我院近三年来查办建筑领域涉及包工头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5案5人,占到了查办案件总数的10%以上,另外摸排的此类案件线索达17件,而且数逐年呈上升趋势,这一势态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犯罪行为人大部分是收受了包工头的财物而利用职务之便为包工头大开绿灯,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因此,要打击此类犯罪,我们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受贿人上,也应该把行贿人作为关注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当前建筑领域包工头行贿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建筑领域内的经济犯罪非常必要。 一、当前建筑领域包工头行贿的特点 1、行贿目的性、贪利性明确。很多包工头在建筑工程发包过程中通过行贿的方式得到了工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使工程款及时到位,又采取经常性的行贿方式获取工程款;在工程决算过程中为了加大工程预算款,也采取行贿的办法争取更多的不当利益,甚至一些包工头为了蒙混过关,买通建设单位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人员,有意降低工程质量,可以说包工头行贿行为贯穿在整个工程中,而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工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如我院2006年查办的县某建筑公司包工头孙某行贿一案,其在承建某家属楼工程时,由于缺乏相关手续被停工,为了保证工程开工建设,孙某向施工单位的上级领导行贿2万元,事后工程迅速开工建设。 2、行贿手段隐蔽,形式多样。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包工头不断变换手法,有的“一对一”秘密交易,有的采取“夫办事妻收贿”的形式,有的借逢年过节,领导干部婚丧嫁娶、子女上学之机,送超出正常额度的礼金,甚至有的以赞助、付回扣、赠送购物卡、买手机、打麻将等多种隐蔽的形式行贿赂之实。 3、行贿数额越来越大。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化建设加快,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上涨等一系列社会客观问题,建筑领域受贿行贿涉及的金额数额越来越大,少则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逐年呈上升趋势。而且行贿人常常分批多次行贿,累计数额巨大,如2005年查办的某建筑公司经理李某行贿案中,其长期多次向受贿人行贿,开始都是1千、2千送,后来越来越多,每次上万元不等。 4、行贿行为长效化。大多数包工头已经不再是为一时、一事之利而行贿,而是谋求与一些领导干部建立长期稳定的权钱交易关系,通过细水长流的人情往来,将这些领导干部牢牢地控制住,为以后办事打基础,可谓该出手时就出手。从近年来查办的案件来看,个案当中行贿受贿行为持续时间长,行贿人与受贿人关系固定化,有的几乎逢年过节、子女上学,逢事必拜,可谓二者是“老关系”。 5、行贿环节多,常引发窝案、串案。在建筑工程中,一项基建项目从批准立项、招标投标、建材采购、资金拨付、工程监理、质检验收,工期环节多,牵涉面很广,包工头为承建工程,需打通各个关节,特别是一些技术水平差资质不高的包工头,为了层层闯关,往往多头送礼,多环节行贿。在摸排案件线索时,常常挖一个牵一串。 二、建筑行业包工头行贿现象多发的原因 1、法制观念淡薄,是产生包工头行贿的根源。很多包工头的文化程度不高,做为社会上的大老板往往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认为“金钱是万能的”,他们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把追逐私利看成是满足某种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手段。甚至有些包工头认为送钱给一些单位负责人是一种“行规”,你承包了工程,就必须给予这些单位负责人一些好处。 2、建筑工程的高额利润,是驱使包工头铤而走险的动力。由于建筑业投入资金巨大,有着广阔的利润空间,大量的工程队一哄而起,在建筑行业形成了“卖方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因此,在高额的回报面前,一些包工头为了承接工程,不惜铤而走险大肆进行行贿,专用“糖弹”攻击那些手中握有权力的意志薄弱者。 3、权力过分集中及运行中的蜕变,为包工头行贿创造了条件。由于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使一个单位的权力都集中于一把手的身上,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一把手”手中的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时常个别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利用权力影响,干预建筑市场,他们通过打电话、批条子,帮助包工头承揽工程,因此一些包工头为了获取工程,只要将钱集中用在一把手身上,而没必要另谋其它途径。 4、相关部门监督无力,使包工头行贿有机可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筑工程必须公开招标,相关部门进行监督。而实际上有些负责招标的有关人员与包工头相互勾结,违反招标规定,有意泄露标的数额,进行暗箱操作。同时有些包工头利用金钱贿赂负责招标的人员和建设单位主管领导,达到中标目的,造成招标会未开之前,此项工程已经“名花有主”,招标只是流于形式。 5、立法宽松,执法不严,为包工头行贿开辟了空间。一方面,与盗窃、诈骗等一般财产犯罪相比,行贿立法过于宽松,对行贿犯罪分子的处罚体现不出法律的威慑力,另一方面,刑法规定如果行贿人并不是谋取不正当利益,不构成行贿罪,同时,在执法工作实践中,由于贿赂案件取证难,为取得行贿方提供的证据,往往事前做好工作并讲明不追究行贿的责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行贿人,结果一些包工头依然有恃无恐的行贿。 三、预防建筑领域包工头行贿的主要对策 1、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防治权力蜕变和滥用。当前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自由度”空间大,少数人利用手中权力搞权钱交易,是引发行贿受贿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领导干部要加强权力的监督,避免由“一把手”随意决策、个人说了算。对此,一方面,要抵制权力过分集中,将易于发生贿赂现象的权力分解成由若干人,若干部门,或若干层次共同掌管与行使,改变那种在人、财、物上“一支笔”,“一人说了算”的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权力行为责任制,规定权力的运行范围,使这些人有章可循,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防止权力的蜕变和滥用。 2、规范工程制度建设,铲除发生经济犯罪的可能因素。建设部门应切实加强投资工程的建设程序和资金管理,从工程项目的确定、工程方案的编制、工程手续的办理,到工程及设备材料的招标发包,都要规范制度。一是评估制度。对建筑工程造价的评估一定要准确合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合理降低工程的利润空间,让包工头觉得如果通过行贿方式中标后得不偿失,减少行贿现象的产生。二是监察制度。建设项目管理者、监理和质监部门工作人员要尽职尽责,防止包工头在工程建设中变更方案或增加投资,在施工过程中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三是财务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对工程承发包、大宗材料采购等实行公开招投标,杜绝私下交易,实行阳光下操作,公开监督,提高透明度,从而从制度上铲除发生经济犯罪的可能因素,不给行贿的包工头留下空间和缝隙。 3、建立和完善包工头廉政档案及行贿“黑名单”,实行工程项目廉政准入制度。检察机关应帮助建设部门建立和完善包工头廉政档案,对包工头在工程建设中的廉政情况记录在案,提高在工程建设中没有发生廉政方面问题的包工头的信誉度,并把信誉度作为招标的参考,促使一些包工头不得不考虑行贿的后果。如可以依照查处的年份和行贿人的单位、性质进行分类,形成建筑领域的“行贿人资料库”,将部分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行贿者划入“黑名单”,使工程招标单位可以向所在地建设部门或者检察机关查询投标、中标的包工头的信誉度以及有无行贿记录。甚至在必要时对通过送礼行贿等到不正当手段揽取工程项目的包工头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准参加有关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以从源头上净化工程建设市场环境。 4、加大打击犯罪的力度,注意保护包工头合法权益。行贿犯罪是受贿犯罪的根源和起因,受贿犯罪导致国家、集体直接经济利益的损失。因此,在建筑领域检察机关必须要“两手抓”,在严厉查处有关人员利用招投标、原材料采购、工程款发放等环节受贿的同时,也要突出打击那些利用行贿等手段进行不当竞标或者提高工程造价的包工头,坚决清除建筑市场内行贿受贿的犯罪分子。另外,在重力打击的同时,检察机关还应注意保护和维护包工头的合法权益,对于一些拦截工程款,利用职权向包工头索贿的主管人员要坚决打击,决不手软,对于一些有“自首”和“检举揭发受贿罪”情节的包工头,应当适用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二款“行贿人在追诉前能主动交代行贿事实的,应当减轻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规定。 5、对包工头、部门“一把手”及招投标从业人员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检察机关要结合办案和其他有效方式,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发挥社会化大预防网络,群防群治,形成严密的监督网络,建立起预防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如我院定期在建设系统进行警示教育,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报道,警示谈话,廉正签名,讲法制课,参观看守所等,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和德政意识,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有效遏制了建设领域包工头行贿受贿腐败行为。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与管理论文 【摘要】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大,吸纳的农民工已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数据,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计3893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基本是农民工,总人数已达3201万人…… 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大,吸纳的农民工已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数据,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计3893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基本是农民工,总人数已达3201万人,建筑业的兴旺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提供了一个大市场,对此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作为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对他们岗前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加大力度。 一、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培训管理势在必行 据统计,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85%以上,他们主要从事第一线的施工作业。因此他们安全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由于以下特点,决定了加强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势在必行。 (一)文化素质较低,建筑市场的农民工主要来自偏远的农村,大部分只是初小文化水平。据调查,有90%以上的农民工未参加过技能岗位培训或未取得有关岗位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放下镰刀就拿起灰刀,不具备应有的岗位知识,缺乏必要的安全技能培训教育。 (二)农民工是工伤事故的最大受害群体。当前,很多工程项目要求二级以上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参加招标,“投标时说普通话,中标后则讲本地腔”,用工基本上是在本地劳务市场招聘。招聘的民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就连入场的三级教育也往往是走形式(少数工地甚至连口头教育也没做),特别是对那些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不熟悉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了解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不能辨别危害和危险,有的农民工第一天来上班,第二天甚至是当天就发生了伤亡事故。还有些工程项目对分包单位实行“以包代管”,使得建筑施工中安全生产有关的法规、标准只停留在项目管理班子这一层,落实不到施工队伍手上,操作人员不了解或者不熟悉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又缺乏管理,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所以,他们既是事故的受害者,又是事故的肇事者。从近十年来的伤亡事故统计情况反映,农民工的伤亡人数占建筑业伤亡人数的85%以上,是建筑业伤亡事故的最大受害群体。 (三)农民工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农民工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时在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劳务市场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用工企业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合同,一些“包头工”随意用工、管理混乱,违法转嫁经营风险,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农民工队伍庞大松散,无序流动,带来行业管理的困难。农民工是以劳务形式进入建筑工地,大多数是属于自愿、松散的临时性组合团体,每天站在十字街口的劳务市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而用人单位则重使用、轻培训,安全教育很难落实,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 二、农民工队伍培训的现状 (一)培训的方式。目前,对农民工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式。 1.社会力量办学。各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他们一般开设建筑中专班,同时也根据建筑业的需要,开设职业技能技术人员的短期培训班。由于这些学校的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好,教学较为规范,故参训人员获得相应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较好。但近年来由于经费、编制、师资和生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濒临倒闭,有的甚至已经解散。 2.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主要是根据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的要求而进行的,每年一般是1~2次,而且针对性强,培训对象主要是管理人员及特殊工种,而较少涉及到普工这类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新法律、新规范出台的宣传贯彻。在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这类培训带有强制性,是建筑安全教育的主要力量。 3.企业自身组织的培训。企业的培训是以三级安全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核心内容是企业及项目部的规章制度和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 (二)培训存在的问题。以上三种培训模式为安全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维持下去,但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管理部门培训力量有限,上岗作业人员无法普遍得到培训。特别是在施工高峰期,造成无证上岗、混证上岗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部分技能培训考试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比如培训只发一些资料,没有进行理论讲解和实践,考试也不是很严格,有作弊的现象。三是培训体制没有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纵观这么多年来的培训模式,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相对落后,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缺少专门进行技术服务培训的中介机构,行业主管部门也缺乏对这方面工作的引导和管理。 三、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与管理 加强对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的管理,首先我们要了解农民工的特点: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工程建设的认识少,实践经验更少,但他们勤劳、朴实、好学、肯干、能吃苦耐劳。我们应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以技能实践教育为主,以理论知识教育为辅,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具体抓好落实。 (一)建立劳务培训服务中介机构。劳务培训基地的建立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较为严格,同时国家审批的数量有限,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组建劳务培训公司,一个县成立一家,以建筑业协会牵头,企业联合,招聘骨干教师,依法提取承包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统一用于农民工培训。培训可结合工地实践,讲解各项操作规范和规程,然后经鉴定站考核合格后发证。 (二)企业应加强岗前的安全培训《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作业人员进入新的岗位或者新的施工现场前,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企业做好培训工作,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认识,认识到培训是法律的职责和义务,认识到安全就是企业的生命和效益,认识到“我讲安全为人人,人人安全为企业。” (三)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引导和管理。根据建设部《加强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管理的意见》(建人教[1999]139号)、《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意见》(建市[2005]1131号精神,结合目前的现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一是引导组建培训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可以实行几块牌子一套人马,能够从事质量、安全技术规范的讲学,也能够从事有关质量、安全技术的服务和鉴定,同时也可以从事有关造价咨询等工作。这样的综合公司才能在偏远地区较小的建筑市场生存和发展,才有较强的生命力。二是在每年审核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将安全培训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认真审检三是加强日常监管,严格执法检查。安监部门不定期检查项目施工过程中岗前培训和人员持证上岗等情况。四是与劳动部门联系,利用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探讨建立“建筑劳务市场”,作为规范建筑市场的补充措施,将因种种原因(如:季节性农民工、临时性零散用工)暂时没有纳入劳务企业的零散农民工统一集中管理,统一培训,保证其有序流动。五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建立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劳务企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各级各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规范建筑劳务企业对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推动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发展的轨道。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探析 摘 要: 当前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差,自主创业比例低。本文通过对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归纳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 创业能力培养 现状 对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数据显示,通过“双创”,2014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一万家以上。园林行业是河北省高度重视、重点发展的产业,现河北省已形成了园林环保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沧州紧临京、津、唐,渤海新区是我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的重点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使园林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从事园林苗木、工程等相关产业,已成为越来越多人自主创业的首选。目前国内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很高,但是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却不高,能够真正自主创业的比例更低。因此,如何提高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拓展就业空间,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很少,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非常欠缺,创业教育一般只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有所涉及,但不是重点[1],[2]。学生对创业知识了解少,缺乏对创业能力和知识的系统认识[3]。社会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认为园林技术简单好学,含金量低,应用范围小。园林技术专业学生一般都来自农村,很多家长和学生选择园林专业,是为了好拿文凭,并不想真正从事该行业,更别说是从事创业工作了。园林行业创业存在投资大、周期长、可控性小、见效慢、对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目前,大多数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训、实习时间都有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实践经验积累不足,这些问题都在客观上弱化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二)创业能力培养师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 对园林技术专业教师来说,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为行业领域企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技术人员。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缺乏系统的、完整的创业教育实践历练,没有得到专门的、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训。学生无法从创业教育中获得创业知识。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还没有设置专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课程,没有专任教师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做好一个企业,等等,造成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创业理论知识不全、实践经验不足、创业准备不足等问题。 (三)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欠佳,实践实训环节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创业能力平台建设中存在重实训基地建设,轻内涵建设,挂牌多,真正应用少,大多数创业平台属于花架子,流于形式。现有的园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主要是小规模的实习场、城市公园及顶岗实习企业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较少,个别的创业指导,层次比较低,一般局限于商品销售等,与园林技术专业结合少,参与园林行业经营环节的实践实训机会少。 (四)市场意识弱,商业思维能力有待培养。 由于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专业技能多,与社会接触比较少,对市场认识不深入,头脑中的市场意识不强。创业是一种商业行为,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良好的商业思维,才能创业成功。因此,在校期间必须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提高学生的商业思维能力。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分析 (一)教育定位没有完全实现转变。 我国的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果。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并没有实现完全转变,在一些领域工作思考上还受原来模式的影响。有些人认为,高职院校就是培养技能型高素工人,毕业生就应进企业做工人。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应是创业主体,与创业距离比较远。因此,在学生培养上只着重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创业能力培养。 (二)高职院校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可以通过专业技能证书考试进行检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也可以在企业中很快展现出来。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培养,培养的成效有一定的滞后性,显性不强,造成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效果检验难,建设成绩不明显。只有摈弃这种政绩观,补齐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这块短板,才能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三)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创业平台建设上投入不足,实践实训设施不多。有的院校只是设立了办公室或是几间空房屋,没有实质性投入。学生的创业实践必须是到市场中进行才能真正提高创业能力。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一般都存在创业资金少的问题,所以高职院校要给学生建设一个低成本的创业平台,成为学生创业腾飞的孵化器。同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业资金支持,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探析 (一)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创业能力培养,把就业与创业的重要性提高到同一水平。要改变教授学生一种专业技能的教学培养模式,就要形成多学科交叉教学培养模式,让学生具备多种技能潜质,为学生自己创业奠定良好基础。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各行各业的高技能型技术人才,而且要培养成千上万的小老板。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要全面开展创业能力培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是主要的落脚点。在目前实施的园林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学大纲,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开设创业能力培养课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将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对成功创业必须具备的意识、特质、能力和知识系统地进行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创业精神、素质、能力提升。 (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今年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组建了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对园林技术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的创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师资队伍的培训,提升创业教育的教授能力和水平。 (四)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创业能力培养平台。 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和完善创业能力平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是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园林企业共建实践实训平台,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2+1”培养模式,在园林及其相关企业进行一年的多岗位顶岗实习,通过多岗位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学习企业管理、运营、生产知识和技能,了解市场动态和发展规律,实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二是加大资源整合与投入,进行校园创业基地建设,让学生能够实现创业实践,达到创业的持续发展。三是加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建立创业扶持制度,对学生创业资金给予支持,建立可持续、可运转的创业扶持基金。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关键点”探索实践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实际,从学生、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工程师和总经理的多重角度思考,梳理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关键点”,形成“一年级抓方向,适合最重要;二年级抓技能,喜欢最关键;三年级抓推销,行动硬指标”的教学框架,以园林13级为教改试点,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书写“立体就业推荐书”,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高职学生的专业成就感与就业自信心。 关键词:高职园林;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关键点;教学法 0 引言 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局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以学生规模最大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含园林规划设计方向)13级为试点,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牵头,以园林工程技术教研室为依托,积极探索基于“关键点”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规划为前提,以实践技能为中心,以就业推销为保障,抓住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瓶颈”所在,按年级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既保障大多数学生在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关键课程的学习“达优”,又在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干精神,不但学会“做事”,还学会“做人”,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综合发展[1]。经过在13级9个班的试点,从顶岗实习找单位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1 一年级抓方向,适合最重要 1.1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探寻合适技术路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①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大学生结合个人自身情况以及眼前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选择职业道路,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教育、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包括五个方面:立足身心健康,积极自我悦纳;围绕学习实践,自然适应过渡;依托职业性向,选择自己所长;根据最佳定位,享受和谐人生;顺应职业要求,听从内心召唤。其本质上是要解决“我将来要干什么”的问题,即选择职业方向和设定职业目标。②技术路径选择主要基于自身的职业兴趣、天赋和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入职的最佳匹配,将每个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整合进个人的生涯发展进程之中,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从职业性向来看,擅长与事物打交道为基本路径,擅长与他人打交道为高期望路径,擅长与自己打交道则为创新路径。从职业锚来看,乐趣、技能和价值,三者居其一为蹩脚路径,三者居其二为常规路径,三者均居为幸福和谐路径。从职业和使命的区别来看,唯有顺应职业要求、听从内心召唤才是最成功的技术路径。③行为养成课包括军训及国防教育,入学、安全及毕业教育,劳动课,卫生习惯,节约意识,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等。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学生发展的要素,以学生日常行为准则为活动载体,以过程记录作为考核手段,积极引导学生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学风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人生观。 1.2 了解园林发展趋势,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中国经典名园赏析报告 ①听一场现代园林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现代园林九大要素:基础构骨架,掇山得精神,理水寄深情,园路引游人,建筑定风格,植物显生机,动物富动感,细节定成败,意境是关键。天人合一的终极趋势是人工创造的“第二自然”尽可能生态化;提高经营效益的第一感性趋势是从细微处精心营造景观细节;营造精品园林的理性趋势是理顺主题文脉,突显园林意境;最接大众地气的必然趋势是大地园林化和旅游乡村化。现代园林要符合人们想与自然融合的迫切要求,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并从中找到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②在系统学习园林手绘表现技法、园林艺术、中国园林史、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植物和园林工程硬质材料等平台课的基础上,选择一处经典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网师园,南京瞻园,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个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西安大唐芙蓉园,临潼华清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环境文化景观),从构图布局、建筑景观和植物等方面进行多方赏析,包括分析报告、照片比对、局部手绘、材料统计和景点特色等方面,做成PPT在班内和年级进行广泛交流,激发同学们学习园林的潜能和热情。 3.2 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力争参加技能大赛 ①职业技能证书是在这个岗位上所能达到的技术等级资格证书,一般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等。园林专业主要有绿化工、测量放线工、花卉园艺师、草坪建植工、林木种苗工和制图员,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为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以及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②技能大赛选拔的是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系统的设计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它以全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命题比赛,侧重考核学生对本专业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对参赛学生的要求是技术型、应用型。预示着尊重劳动、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的时代初见端倪,正成为引领社会尊技重职的风向标[8]。③学院举办第十五届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节,由教务处、学生与保卫处牵头,分别由12个分院承办,竞赛项目逐年增设,今年设有77项,其中个人赛60项、团体赛17项。生态环境工程分院承办的个人赛有花卉艺术设计、手绘表现技法、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微景园施工等7项。通过举办技能竞赛节,营造全院职业技能培养的良好氛围,掀起全院技能训练的新高潮。既为全省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选拔高水平选手,也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工作,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实现了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真正实现高技能的普及教育[9]。 3.3 带着两项实训任务参加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熟悉岗位的综合实践,一般进行5~7月,由具有较强实践经验和工作责任心的专业课专任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兼职指导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有效弥补校内实习基地缺陷的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但从近几年的调查情况来看,企业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基本上不会为学生全程提供对口的、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实习。除非学院有计划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或“送教上门”,为其开展各类专业培养,通过技术服务、加深企业对学校的了解[10]。今年顶岗实习时,同时安排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和园林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前者要求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完成5个以上的技能训练项目,至少包括施工放线、园路施工、置石或塑山、乔木栽植和草坪播种,并形成施工技术综合实训报告。后者借用实习单位资料完成一套完整的资格预审文件、某一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和工程量清单计价及投标文件。返校后,按照园林工程招标与投标程序,在专用评标室使用造价及招投标管理平台进行模拟投标,包括递交标书、统一开标、电子评标、专家评标、结果公示和签订合同等环节。中标单位再提交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修改后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凡中标者为本年度优秀顶岗实习学生,由实习老师优先推荐、介绍就业单位。 3.4 整理用行动书写的就业指导书,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学生正确择业就业观的树立及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多年就业实践指导,按照学年有计划、有步骤、递进式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邀请企业老总开设就业专题讲座和请优秀毕业生来校参加从业经验交流会的基础上,将就业指导与专业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感受到就业压力,增强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认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11]。园林13级田小惠、赵伟恒、魏培峰等7名同学,用项目实习报告(平面图、效果图、说明书和清单计价)、三维动画、制作的园林沙盘和微景园、发表的案例论文(和教师项目合作)等实际行动书写的立体就业推荐书,被老师推介到陕西一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直接上岗,从事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得到企业的认可和重用。 总之,高职专业教学的各个阶段的教育活动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就业教育系统。经过试点,其完整的过程应该是:在有代表性地进行专业现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老师的社会服务项目,根据学生实际设置若干局部项目,进行实战综合设计;再经过评比选择优秀设计方案,制作园林沙盘或建造微景园;最后综合所有成绩,为同学推荐一份与其能力相适应的顶岗实习单位,并补充完善其他综合实习,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而其“关键点”在于:①一年级抓方向,适合最重要:从走进大学第一天开始,就应接受有关职业规划的理念,并且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避免毕业前夕的不知所措[12]。②二年级抓技能,喜欢最关键:主要是基本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准备,是职业理想教育的延续。③三年级抓推销,行动硬指标:这是就业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择业前素质和能力的集训阶段。只要使大学生能主动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职业的判断进行学习,就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高职园林技术专业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为了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既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就是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然而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侧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却忽略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因此它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探讨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这一议题,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园林技术 PhotoShop 1园林技术专业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1.1人才的培养方案不适应岗位的需求 就目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来看,教授的内容完全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章节式的学习。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但是却不够在一个完整的项目中综合运用这些技巧。因为他们缺乏完整性的练习,不知道一个完整的项目到底包括哪些流程,而且对于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更没有任何的操作经验。 然而除了课程内容之外,教学的环境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因为目前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既没有按照真实的工作情境来设定,也没有任何企业文化的概念。它只是按照一个高职课堂的情况来设定的。这不但不利于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也会遏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对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技能型的人才的培养,也是最大的阻碍。 1.2现阶段的授课方式不适应教学目标 (1)教材杂乱不规范 由于缺乏关于园林设计方面专业的教材,目前高职院校所用的平面设计课程教材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有侧重。然而很明显的是,大部分教材只是单纯地罗列出知识点在内容的编排上毫无新意可言,而且更忽视了平面设计所要求的系统性原则和专业性原则。 (2)课时紧凑内容多 平面设计作为园林专业中利用计算机操作的课程,学生们应该在大量的实践操作中熟悉并掌握各种所学的知识技巧。然而事实上,学生们必须在较少的课时中学习较多的内容,这就显示出来学校不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来安排课时的弊端。因为这样并不能使他们很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 (3)授课方法不科学 一般的教学都比较重视理论基础的掌握,却忽略了课程本身的特点所在。庞大的知识体系的讲解,使得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熟悉操作PS软件,就很难让他们通过PS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更难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3学生的自我认识不适应学习的目的 平面设计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运用PS进行图像的美化以及设计的创作。所以,在学习PS软件的时候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技巧之外,还要培养他们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审美的能力。不过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他们所体现出来的能力也各有差异,对平面设计课程的领悟能力也会导致不同的审美观点。由于专业的限制,园林专业的学生对于平面设计的理解可能会更侧重于掌握PS软件的操作技巧,而忽略了设计的整体效果。他们把图像处理的过程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创造出来的作品可能会缺少艺术性和美观性。 1.4课程的评估方式不适应考核的目的 就现阶段的评价方式来看,所得出的结果往往会忽略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而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却不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就会产生消极的想法而削减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上机考试就会过分注重考查软件的基础操作,而将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应对能力放在次要位置。一般最后考查的内容都是之前的案例,这样只会迫使学生去死记硬背换取高分,而并不能真正做到对软件的灵活运用。分数只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之一,但这并不代表学生或者教师就可以忽视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2园林技术专业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深思 2.1合理安排课时及课程内容 在学习平面设计课程的第一个学期,应该以熟练掌握PS软件的运用技巧为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内容以及课后作业,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图像设计和处理。第二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则要像专业靠拢,必须紧密围绕园林专业所展开,逐步加深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在课程的后阶段,要通过综合的案例让学生能熟练使用PS进行图像的处理和园林的设计等。 2.2边讲边操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讲解知识和操作技巧之前,教师可以多展示一些优秀的作品案例给学生赏析。并且在展示的过程中加以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为学生们认真听讲做了铺垫。而在正式进入课堂之后,教师可以边讲学生边练。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因此,平面设计的课程也必须直接在机房进行,而不是将理论和实践分开教学。 2.3利用网络,在线答疑 网络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也方便了教学和学习。教师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课堂内容进行探讨。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在线的答疑。同时,教师可以把每个案例的操作过程上传,供学生下载参考或继续学习。 2.4评价方式合理化 评价方式关乎着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对学习比较散漫积极性较差。而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就在于科学的合理的期末评估方式。 (1)出勤率与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出勤率是每个学生都能完成的。而课堂表现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所提出的相关问题。 (2)课后的案列作业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这考察了学生是否能及时完成每堂课老师所预留的作业,以及作业的质量。可以从设计是否符合创意性的原则以及设计的整体是否合理等方面综合给分。 (3)期末的上机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期末的考试重点在于考察学生是否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及技巧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考试的试题要比平时的作业稍有难度一些。 3结语 综上所述,突出实践的重要性的课程改革,在初步已经获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开始进一步研究图像的处理技术。这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教与学融为一体,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事实证明,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效果,只要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下去必将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而这,也对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产生了不可忽略的积极影响。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对现行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进行了剖析,并根据市场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的要求,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建设为例,探讨在“工学研融合”的思想指导下构建符合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型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工学研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进行高等教育又要注重职业的培养教育,坚持服务的宗旨,面向就业,坚持科学研发和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研究”和“学工结合”想结合,把学习、工作还有研究探索相结合,互惠互利,并且解决当前各高职院校和职业技术培养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和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开发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符合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 一、高职院校中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职业院校关于农林类的课程多数设置为:园林生态学,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和观赏植物学这几大专业课;并且,还有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这几项课程安排,包括:理化基础,艺术设计基础和植物学基础。这些课程的设计未能摆脱学科模式,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结构只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课程的设置没有能够体现行业的发展,教学内容明显滞后;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化,偏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忽视实践技术技能的评价;校企合作缺乏利益协调机制,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思路 在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种植业核心技术标准,分析园林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标准。学校应按照园林企业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是构建合理、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有别于普通职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等培养的技工人才。“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具备全面的从事园林工作的职业素质,掌握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技术技能,从事园林领域内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融合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开设园林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诗词鉴赏、摄影、茶艺文化等限选课程。 (三)课程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合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专业的发展变化,将时下最时髦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对不符合时展的课程和内容进行调整,并引导学生关注专业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 (四)科研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 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课程与配套科研项目结合,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项科研试验设计,并顺利实施试验项目。通过点(实训课)―线(课程实训)―面(生产性实训)―体(顶岗实习)一整套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科研与毕业论文(设计)融合 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必须与校内或校外指导老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或设计施工项目挂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直接深入到科研或设计施工一线,负责具体的一项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行3年来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工作。 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教育体系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并且作为一种办学特色,这是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载体,这就要求该体系要注意课程质量和课程特色,这对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这些年江苏省各部门对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重视、支持和改革,要求学院不断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中各工序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针对园林行业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根据一个完整的生长季(一年)来安排人才培养内容,最终形成以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景观项目设计、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为核心能力的“四融合项目化的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分四个阶段安排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另外,要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教学上来说,要由浅及深;从项目来说要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实训练习来说,要由简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增加学生的实践,“四融合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认知实训、非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组成。 (一)认知实训,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 在第1学期安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军事训练、安全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诗词鉴赏、摄影等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的认识实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通过园林绿地、城市公园和园林企业现场参观、企业专家讲座、职业规划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和工作环境的感观认识,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行业、融入行业和规划职业。 (二)非生产性的基本专业技能实训,将现代园林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 在第2~4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绘画、中外园林史、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测量等职业基础课程和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种苗生产、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一)、园林工程(二)、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职业核心课程。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积极引入时下最流行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紧扣行业脉搏,帮助学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运用能力。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按“任务驱动+阶段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江苏中药科技示范园、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园林园艺系校内实训基地,合理轮流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通过项目训练掌握专项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素质。 (三)生产性实训,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教师科研、企业技术与职业拓展课程融合 在第5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室内绿化装饰、园林机械、园林艺术、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监理、花艺与盆景技艺、茶艺文化等职业拓展课程,项目实战方面以单个项目生产任务的形式落实综合技能训练,在职业拓展课程中将教师科研、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企业技术研发项目与课程融合,以真实科研项目为依托来设置课程,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技研发过程,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园林校企合作单位的研发生产计划,种苗生产方向学生分组安排到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腾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江苏同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花卉的培植与研发,培育品种有兰花、蝴蝶兰、杜鹃花等多种;规划设计方向安排到泰州市格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工作;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学生分组江苏星美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万润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施工与管理、项目竣工图的测量与绘制和园林工程结算书的编制等工作。 (四)顶岗实习,将科技服务于顶岗实习融合 在第6学期,在高年级学生定岗实习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工作任务,联合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共同组建“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师生混编科技服务团队,采用“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深入企业一线提供专业科技服务。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各项培训和训练,提升他们的技能知识,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性,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胜任本专业的工作,增加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保障 (一)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是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他是“工学研融合”的一种形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联合地方政府、园林行业协会和园林龙头企业,打造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现已建成占地1500亩的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占地1200亩的江苏中药科技园和占地100亩的园林校内实训基地,使基地与实训室相得益彰,形成“课堂―试验场―种植场”、“学习―研究―工作”两个系统有机结合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发展的资源的教师,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创建双师工作站、设置“教学―科研互动岗”和实施“333”计划,鼓励教师申报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参与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将“科研”这一指挥杠杆完全纳入到师资队伍培养和考核体系中,促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本质上有机统一,科研在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将“研”融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全过程,拓宽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才是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努力将科研成果与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张衡锋(1980-),男,江苏宜兴人,博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教学秘书,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 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近三年的实践研究,创建了“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创新和改革的角度,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及双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保障体系建设的论述,探索符合我国园林行业发展亟需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人文和科技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园林专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城市化迅猛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园林专业的专门人才。从专业结构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覆盖的领域迅速扩大。从城市到农村,涵盖了一切人居环境的美化活动。在新疆,园林企业的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依据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岗位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园林建设与管理人才。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城市建设部门、园林、花卉企业从事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等岗位要求。为满足社会及行业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园林科技学院承担学校绿化养护及嘉禾新居居住区绿化种植项目的实施,对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实习企业的调研,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了“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新疆园林行业发展和园林专业现状,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毕业生毕业班后的发展轨迹,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共同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数字化评价系统,减少人为和操作失误,形成循环、动态、开放、不断完善的网上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轨,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接轨。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监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质量。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工作任务要求引入教学内容评价;将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将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公示于众,接受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的监督与评价,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基于厚基础、宽口径园林技术专业的《园林艺术》课程教学设计 摘 要 近些年来,社会对园林行业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园林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设计也较为重要。本文分析了课程开设的意义,并对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园林艺术 园林技术 教学设计 1开设园林艺术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园林环境的要求日趋增加。园林行业的服务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园林功能日趋多元化。园林学也成为更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艺术性成为其显著的学科特点。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成为优秀园林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因此,园林技术专业需要开设园林艺术课程。 本课程的功能是通过给学生传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体现艺术性的理论和技巧,使学生了解园林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造景艺术和技巧、园林空间构图艺术,具备对园林景观艺术性的鉴赏和初步的设计、组织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 2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定:学生能够运用各造园要素进行园林风景构图、空间组织,具备鉴赏、设计园林空间与现场方案调整的能力。即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界定园林范畴;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园林色彩的构图;园林山水地形、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广场的鉴赏能力;配置园林植物;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从事施工生产一线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授课,提高学生对园林造景要素的了解,并增强学生的配置、色彩搭配、构图空间营造的能力。具体能力培养目标为:能够识别地形、置石、水体、水岸的类型;能进行园林建筑的鉴赏;能进行园林小品的鉴赏;.能进行道路广场的赏析;能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能够对景观艺术性进行分析;能够合理地设计园林色彩的构图;能组织园林空间;能创造园林空间意境。 2.2知识目标 从知识结构角度来看,将要培养的知识目标总结如下:能说出:园林的概念和范畴、不同的园林风格和规划形式;景观、园林色彩的艺术处理手法;园林地形的改造类型、假山布局、置石形式、水体类型及水岸的处理;园林建筑的类型,陈述园林建筑的布局、空间、借景、色彩与质感艺术;园林小品的概念、类型及功能作用;园路的布局艺术、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植物配置的基本技艺、不同环境选择植物的原则;园林构图艺术法则;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 3课程设计思路 3.1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园林技术员岗位的所需职业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园林设计和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园林企业对专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以实际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 3.2教学组织设计思路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典型的园林工程设计和施工为切入点,根据园林设计和施工的工作任务,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园林风景艺术欣赏至山水地形、园林建筑小品设计,教学项目将主要突出学生对园林美的鉴赏能力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园林相关实际工作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4教学设计 项目一:园林形式与空间布局 内容描述:美的思想、特征及园林美、园林空间布局、园林艺术布局、景点与游赏路线的布置、园林构图中景观艺术表现手法。 知识目标:掌握园林总体布局形式确定的方法;掌握园林构图中形式美的法则及其应用;了解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趋势;掌握园林构图中景观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能够分析园林作品中应用了哪些景观艺术表现手法,了解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方法能力:能准确陈述景观和色彩的艺术处理手法,在学习经典园林设计作品基础上建立独立设计园林作品的意识,将园林空间的组织手法运用于园林构图中;社会能力:能协调与沟通建设部门、设计部门、规划部门、花卉供应企业。 项目二:园林意境创造 内容描述:意境与园林意境、园林意境的创造方式直接表达方式、间接表达方式。 知识目标:了解意境与园林意境及其创造方式;掌握园林意境的直接表达方式和间接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能够正确分析园林意境的创造方式,依据要求确定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方法能力:能根据现状确定最佳的园林意境的创造方式;社会能力:能协调与沟通建设部门、设计部门、规划部门、草坪供应企业。 项目三:园林构成要素艺术造景 内容描述:地形设计的原则、小地形营造艺术、园林堆山艺术、园林置石艺术、园林水景的设计原则及艺术处理、园林植物的艺术功能、园林树木的配置艺术、园林艺术欣赏的意义及作用。 知识目标:掌握园林水景的设计原则及艺术处理方法;掌握密切山水关系的方法;掌握园林树木的配置艺术;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方式与方法。 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能够分析园林作品的构成要素造景艺术手法,了解园林艺术的欣赏方法。方法能力:能够根据园林现状特点确定最佳的造景艺术手法;社会能力:能协调与沟通建设部门、设计部门、规划部门、苗木供应企业。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摘要:本论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本文阐述了“数字地球”和3S技术的内涵,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培养所产生的影响。在风景园林专业建立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空间数据的理解,使学生掌握获取数据的能力与空间分析方法,以及一定的数据库技能。本论文提出在教学内容上应围绕规划设计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各个模块应与相应的规划设计课程相组合,且自成一体。本论文最后提出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难点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 一、引言 风景园林学是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管理人文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1]。在世界性的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空间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风景园林的中心课题。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生态理念,在掌握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并引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实施。20世纪后半叶,不少学者提出了面向园林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生态分析模型。不断发展的景观生态学及其指数方法大量应用在景观分析中,从而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景观结构与动态过程,并为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风景园林的规划与分析离不开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现代风景园林专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和环境生态危机的涌现,风景园林专业逐渐受到重视,社会需求大幅增加[2]。中国的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和农林学科领域,在教育方法上比较重视空间规划设计、植物配置与设计制图方面的训练,缺乏对于空间信息处理技能的基本训练,而中国空间技术的进步也未能与蓬勃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有效结合。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与自然方面的问题,处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因此掌握一定的空间信息分析技术显得尤为迫切。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考虑纳入相应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对于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有益的探索。 二、“数字地球”与3S技术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 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三、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 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 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3]。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4,5]。 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 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 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六、难点与展望 在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面临基础薄弱、师资和设备场地不足等问题。当前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空间信息技术课程极少,个别院校即便开设有GIS课程,多以理论为主,上机实践操作较少,难以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尽管在科学研究和实际规划项目中,运用遥感与GIS分析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空间信息技术教学毕竟是新事物,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积累和相应的教学研究,只能是边尝试、边总结、边推进。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主讲教师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和研究的专家,还要熟悉3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技能。目前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虽然高校中不乏GIS、RS等专业的教师,但这些老师不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所开设课程难以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常导致学生听课后不知道如何运用。因此,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应大力引入擅长GIS、RS操作,并有实际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经验的专业老师,解决这方面师资不足的问题。 教学空间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因此,该部分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和上机设备,还需购置相应的教学用软件。只有通过增加这方面的教学投入,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设备使用效率才能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深,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风景园林学科将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必须根据社会情势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笔者相信,师资问题和硬件问题都将获得解决,通过不断的探索,必然能够完善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论述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专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基础上,明确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并简要说明了搭建虚拟现实教学平台的技术路径和实现效果,经过实践总结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园林;虚拟现实;教学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园林行业设计、工程等各类项目已越来越多的与计算机等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如园林工程方面的项目管理系统、招投标系统、工程预算造价系统等,园林设计方面的手绘结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设计制图模式。在本世纪初计算机效果图技术逐步普及,极大提升了设计表现效率并成为设计领域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随着行业发展,静态的固定视觉效果图已无法满足业主和设计单位的需求,近年来三维漫游动画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大中型园林设计中。通过相关软件对设计内容进行建模、渲染和后期编辑,形成的漫游动画相较静态效果图更加直观。而近两年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能力加速提升以及周边软硬件条件的完善,具有交互参与的漫游技术逐步进入人们视野。相较于传统漫游动画固定路径和单向信息传递的先天缺陷,虚拟现实在交互性和沉浸感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信息技术,涵盖了多个学科,主要用在计算机仿真领域,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对真实环境进行模拟,用户可以利用专用设备沉浸到模拟环境中,从而实现与该环境的交流与感受。 2 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园林专业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园林专业教学资源多以教材、意象图片、PPT课件、多媒体动视频等为代表的静态或初级动态的教学资源为主,而教学模式早已由教师主导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但相对落后的教学资源已很难适应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此外,园林专业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讲授内容很难全部经由具体实践传授给学生。例如,园林工程教学中涉及大量园林景观和建筑施工,而在现实中很难提供学生逐一参与各类工程实践的机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教学用设计方案实施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由于以上客观条件所限,教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难度较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超越时间、空间和资源限制并能重复利用的低成本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作为园林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有力补充,而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正好与之相呼应(如图1所示)。 3 虚拟现实技术实施领域 3.1 设计类课程理论教学方面 将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类课程中抽象的概念、规范、要求和案例通过虚拟现实进行表现。改以往教学“文字+图片”的平面静态模式为更易理解的三维虚拟动态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和兴趣。 3.2 工程类实践课程教学方面 对园林工程常见各施工项目分类进行虚拟现实,在虚拟环境中再现工程项目各工序从开工到建成的全过程,并引入交互式界面,用可控的动态影像直观表现施工工艺、材料及相关要求和规范等。使以往部分由于时间、空间以及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开展的教学实践项目得以在虚拟环境中再现,使学生对工程施工的认识更加具象直观。 3.3 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课程教学方面 通过虚拟现实将以往教学中较难理解的建筑结构三维数字化,学生可通过不同视角观察分析建筑构造及其主要施工步骤,不仅可以减轻教师授课强度更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 3.4 园林及建筑设计方案的虚拟现实分析验证 在学生进行设计实践过程中,从方案场地初步分析到最终成稿的全程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利用接近未来建成实景的虚拟环境分析验证方案。在虚拟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置身于―个相对真实的模拟空间,使得园林设计能够突破以往“平、立,剖”的常规模式,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直观地面对设计对象,更加深入地研究环境中各设计要素及空间关系、比例,设计出更加完美,更加人性化的方案作品。 3.5 虚拟现实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 将各类课程虚拟现实资源与相应网络课程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相关知识。 4 虚拟现实教学平台的搭建 4.1 虚拟现实平台的选择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与各个具体专业的交叉渗透更加深入和全面。园林专业相关软件也由最初的平面辅助设计软件发展到可全程辅助设计表现。园林专业虚拟现实涉及软件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主要包括:AutoCad,SketchUp、3d Max、Photoshop、Lumion、Premiere、Unity3D等。通过分析对比各虚拟现实平台的性能及扩展性,本研究采用Unity3D作为虚拟现实核心实现平台,Unity3D是一个让开发者轻松创建诸如三维视频游戏、景观可视化、实时三维动画等类型互动内容的多平台的综合型虚拟现实开发工具,是一个全面整合的专业虚拟现实引擎,可完全满足虚拟现实在园林专业的应用。 4.2 技术路径 1)分析并归纳园林专业相关课程可供虚拟化的所有知识点以及相关课程项目作业内容; 2)结合虚拟现实系统软硬件条件,确定各知识点和项目内容的初步场景表现形态,形成该虚拟现实场景构建程序和注意事项; 3)建立各场景基础模型、完成材质烘焙,并分析检查场景内容与虚拟现实平台的兼容性; 4)将场景模型导入虚拟现实平台,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编程,完成交互操作和模拟动画功能; 5)设计制作系统交互界面; 6)对完成的虚拟现实场景进行检查,并进行后期处理以及添加必要文字、配音等工作; 7)整合进入教学系统,形成园林专业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库; 8)根据网络和浏览器要求,优化教学资源库进行网络。 4.3 搭建教学平台 根据预先确定的技术路径进行教学平台的开发,平台使用操作便捷、易于掌握(见图2)。 5 园林专业教学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意义 5.1 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双向流动的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视频与一般电影、电视类似,均为信息的单向传递,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动画制作者预先确定的观赏内容。即使采用漫游动画由于其线性播放特点,学生也难以精确地切换场景和控制播放进度。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或喜好,随时移动或跳转至指定场景或位置,增加观赏者与漫游场景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此基础上,根据场景实际情况加入互动参与功能,如园林夜景中的感应灯光、喷泉流量控制、展示屏幕显示内容控制等,通过丰富的交互功能构建学生与虚拟现实场景间的良性互动。 5.2 使教学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 园林是对物理环境的改造和营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大量积累过往各类园林、建筑及其施工等多方面项目经验。但由于课程教学时间相对固定、项目地域分布不集中,为了解决此矛盾部分学校会在多数专业课结束后开设数周的外出综合实习,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学习参观机会。此类实习虽内容全面但时间短、知识量过大且未与相应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很难全部实现。特别由于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错过了接受知识的最佳时间段,教学效果不无遗憾。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学习与实践同步进行,学习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彻底打破。设计类课程学习与相应虚拟现实案例紧密结合,可直观的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学习体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工程类课程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每一步的施工环节、工艺及材料等清晰可见,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5.3 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 园林是人工化的自然环境,是一门基于对实际场地及其空间设计和施工的学科,是对物理及人文环境的营建,因此本专业的教学需要建立在实际环境中。但由于教学场地、设备、经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极少有学校能完全满足园林专业对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需求。由于条件所限制导致一些课程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亲身体会。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学生在课堂中便可以直观的体会所学知识,获得与真实环境较为接近的体会,从而增加感性认识,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虚拟化案例教学耗费较少、节省实践教学经费,可以反复进行,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教学水平。 5.4 提升学生对空间的认识并提高设计和施工准备工作的效率 园林规划设计不只是对平面区分,更是对空间和行为的设计。初学园林专业的学生乃至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设计人员对空间的理解常常不到位,很多学生会将全部精力放在平面图及方案构图上,最终导致方案虽然平面构图很漂亮,但空间设计混乱、缺乏实用性。通过鼓励学生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所做方案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模拟方案建成的最终效果、分析方案空间合理性。在虚拟三维环境中对方案进行直观的评价和验证,有利于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优化设计方案,从而锻炼学生空间思维和对尺度把握的能力。 此外,园林设计对于环境变化的前瞻性和周围景物的关联性要求很高,在动工之前景必须对完工之后的环境有―个明确的,清晰的概念。 6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升,由此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职园林专业教学,可以优化现有教学观念、突破单一授课模式和教学资源,营造出接近现实的动态虚拟环境,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感受,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形态。在教学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模拟环境中开展课程实践,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直观的展示设计理论、提供方案和工艺的交互探讨界面,更能显著提升教学效率并扩展学生学习维度。通过近两年教学实践探索,本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飞跃,在学生工作室承揽真实园林设计项目和职业技能大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提升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和实践 摘 要: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题研究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出了提升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思路与措施,亦为高职院校其他专业教学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关键词:高职;高等教育;园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快速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提高居住质量,营造满足人们旅游、休憩、娱乐、度假等活动需要的良好园林环境,已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方向。这些需求给园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园林行业是各级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园林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上升的趋势。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大学生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为此,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 一、通过市场调研,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深入市区园林绿化局、规划局,以及从事园林绿化施工、景观设计的园林企业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市场调研及社会需求分析。2015年4月到6月,对沧州市园林行业、企业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沧州市苗木繁育类技术员缺口为254人,园林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管护类技术员为182人,花卉公司的人才缺口为280人,累计为600人左右。在现有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到20%。 (2)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在广泛调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借鉴其他同类院校的经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够从事观赏树木及花卉栽培管理、园林规划设计的技术管理,满足各级园林高新科技园区、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植物园、工矿企事业单位、园林科研机构、园林管理和技术部门等急需,具有一定生产管理和经营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立足河北,辐射京津及周边地区。 二、工学结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园林技术专业是我院院级教育教改试点专业,依托校内外实习基地,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模块制教学模式。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为出发点、以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为落脚点的专业特色。通过对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相关的职业标准分析,整合教学资源,制定课程标准,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在不同年级中进行“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应用”三阶段训练,并进一步完善。 (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构成,围绕核心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和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设计综合训练项目,提高技能训练效果。对大学生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方针,大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实习任务,自主选择仪器材料,自行设计实施方案,独立完成。师生角色转变,教师成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辅导者、开发者,而大学生能够发挥自主能动性,充分挖掘自我潜能,增强自我约束力。 三、以职业岗位为切入点,提高职业能力 我院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的突出特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1)加强德育,培养职业素质。由于园林企业的工作特点,离不开和土打交道,苗圃生产、园林施工工作现场复杂,条件艰苦,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只愿从事设计、管理工作。为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成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适应园林生产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顶岗实践,培养职业综合能力。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经费进行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沧州市园林处园林苗圃场、沧州农林科学院、沧州绿茵园艺有限公司、名人植物园、新天地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成为校外实训基地,学院提供部分教师、生源,科研单位和企业则提供设备、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就业机会,双方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进行联合共享,使生产、教学、科研结合更加紧密。在实践中,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学会在工作中正确地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加强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基本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增强了就业竞争力,能在社会相应的行业找到适合的位置。 (3)建立健全考评体系。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完善的师生考评体系。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考评包括专业教师互评、在校大学生测评、毕业生评价,以及校外专家、行业、企业评价。制定并完善了大学生专业能力考核配分评分标准,全面考核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技术专业校企人才共育合作机制建设 【摘 要】学校培养园林专业技术人才以就业和行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直接面对国家经济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级应用型和技术型的人才,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校企合作形式,总结出校企人才共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园林技术 校企合作 人才共育 机制建设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园林技术专业的工种增加,要求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为了培育适合企业发展的职业能力,要将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转变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发挥校企的优势,而且有利于培养社会、市场、行业需要的人才。加强校企合作,结合教学与实践,学校和企业共同支持、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一 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1.订单式培养人才 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签订协议,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学校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直接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将学生的学习与将来的工作岗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结合生产与教学,培养技术服务型人才 学校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的师资力量,通过政府部门与学校协调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共同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技术难题,弥补了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不足,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学校如果只是依靠单一的订单模式培养学生,会使学生出现知识面窄和就业范围小等问题。为了给学生以后的深造提供便利,为企业培养人才,更好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校培养人才需要运用多元化的形式,逐渐形成一所学校对应多个企业和多个学校对应多个企业。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增强了学校间、师生间的交流,共同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园林技术人才。 4.顶岗实习 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时,可以通过学校推荐学生集体实习和学生自主择业两种方式,实现了双向选择,学生通过了解企业的优秀文化和接受企业的管理教育,增强学生爱岗敬业意识。园林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以顶岗实习为主。 5.学校兴办企业或建立面向市场的实训实践机构 学校通过开发校内资源,转化科研和理论的成果,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中厂,能够使学生就近实习,节约了实习成本,学生能够快速直接地参与到园林一线行业企业工作中,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 6.合作投资,实现共赢 学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吸引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基地不但是学校的实验课堂,也是企业的生产车间,企业在实现提高经济利益的同时增加了学校的实训基地,实现了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面。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使学校不断改革和创新实习课程,保证学校的教学内容能够与企业的需求到达高度的统一,淘汰落后的教学知识和园林工艺,而且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没有与社会的发展脱轨。学校通过这种合作方式节省了事业费用,缩短了企业对实习人员培养的时间,使企业获取较好的经济利益。企业在学校内建设生产车间,为园林专业提供了高新的产业示范,学生增加了实训经历,教师拥有了良好的科研推广和实践锻炼的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共同发展。 7.进行项目合作 学校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合作,不仅能够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且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校内成立设计所,学校组织具有设计能力的学生参与到企业承接的业务中,学生在设计院的协助与指导下完成企业的任务。这样的实践模式,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设计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设计人才。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业务中不仅能满足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改革的需求,而且增强了企业的设计力量。 二 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实习单位较为松散,无法保障学生的安全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数量日益增多,增加了学校的实训压力,园林企业有限的实训岗位不能满足学校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实习单位多、人员分散、难以统一管理教学等问题。学校缺乏对学生实训的指导和管理,企业又缺少对学生安全的管理,提高了学校的安全风险。 2.企业只注重学生的培训工作,缺少对学生的监督与评价 学生在园林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只注重对学生的培训,缺少对学生培训效果的监督和评价,导致学生实习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许多企业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学习阶段,学生不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培训学生是一个消耗资金、时间和人力的过程,企业对学生的培训多敷衍了事。有的企业将学生培养成熟练的技术人员,学生却不和企业签订就业合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打击了企业培养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企业不愿对学生的培训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3.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无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学校和企业之间缺少沟通,学校不能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的教学和实习进度,学生的实训实践与学校的教学时间出现冲突,使实训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4.学生缺乏职业纪律和习惯,导致实习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由于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职业认同感不强,学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企业培训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学生的培训结果没有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逐渐失去了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5.师资投入不够 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从事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成为学校教师,教师从未有过社会实践经验,且科研能力相对不强,无法满足校办产业的需求。 三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管理保障机制 政府制定能够管理、保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优惠政策,对校企合作进行积极引导。政府要成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中间人,促进学校和园林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政府要适当地奖励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学校的实习任务并培训学校学生的企业。 2.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为了满足就业需求,应制定培养计划,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合理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在入学后,加强学生对学校和培养方式的认同感,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要积极引导园林专业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用企业真实的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培养符合园林行业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需求的人才。园林行业具有突出的特点,学校教学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结构,防止理论和实践脱轨的现象。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学校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骨干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增加学生的学习平台和途径。 3.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实现共赢的局面 企业要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不仅能够在企业生产旺季时派出实习学生分担企业的生产压力,也可以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学校与企业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四 结束语 随着市场和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高,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深入开展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学生要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企业和学校通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共同发展。学校和企业只有实现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社会的人才。学校还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行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着力关键环节,切实提高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摘 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园林技术专业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能力培养本位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开放式专业教学资源库四个关键环节着力。 关键词: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愈加明显。如何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高职园林技术作为一个新兴朝阳专业,要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以下四个关键性环节入手: 一、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出路 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1]。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各专业能否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办出质量。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弱在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是一种资源的整合,也是一种利益的调整。就园林技术专业而言,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来看大都处于一种松散型的合作状态,合作层面还比较单一,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带着解决学生就业、顶岗实习的单一目的去寻求与企业合作,学生就业了或找到顶岗实习岗位了,校企合作也就终止了,这种因合作而合作的现象很少考虑企业的利益分配与风险承担,长此下去,对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学校要多站在企业的立场,深入挖掘服务企业的潜能,强化服务企业能力,多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真正形成互惠互利的校企共赢局面。如学校可开辟企业信息或企业承接园林工程项目的实时更新宣传栏,帮助企业宣传他们所承接的项目或推销所种植的园林园艺产品;师生也可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承接的园林设计、施工项目或新产品研发与生产中;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提供技术指导,等等。总之,让企业尝到“甜头”后,开展基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全方位校企合作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要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可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可操作的法制保障机制是必然之路。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以法律形式明确政、校、企、生四方在合作中的责、权、利,制定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为校企合作的长久深入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 突出所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实践应用性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上与本科教育的本质性区别,也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重要法宝。实践出真知,加强实践性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尤为重要。而高职实践性教学体系要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安排各项实践性教学内容与环节。首先,要加强基本技能培养层面的实践性教学。主要由军训、专业认知、习题课、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社团公益活动等构成,旨在培养、锤炼学生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第二,要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层面的实践性教学。重点深化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三大教学改革[2]。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毕业论文(设计)到生产第一线去。植物栽培养护模块的核心技能培养学校要尽量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花卉苗木生产、培育管理与销售全过程;而园林设计模块与施工模块方向有条件的可以结合学校校园绿化建设项目来安排,当然如果能够“引起入校”,引入当地一家中、小型园林设计或工程公司最好,这样学生参与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园林绿地设计与现场施工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当然,也可将学生分散安排到校外合作企业实践。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专业实践能力、师德作风、教学方法等都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没有好的教师质量就很难有好的学生质量。因此,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对于园林技术专业而言,主要要多鼓励专职教师走出教室,深入园林绿地设计或施工现场中去积累实践经验,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典型岗位或岗位群的生产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才能把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专职教师实践能力提高了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同时,要积极推行“引进来”战略,聘请园林行业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也要鼓励教师带项目、带技术与园林相关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甚至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产学研合作。总之,学校要为千方百计鼓励与鞭策专业师资团队整体“战斗力”的提高。 四、建设开放式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基于专业的特点,建设形式多样的开放式教学资源,既便于教师的自由组课,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服务平台,使教与学更生动更灵活;在终身教育方面也起到了十分积极地作用。园林技术专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专业,搭建这一平台尤为重要。各教师除了将课程标准、课件、教案、复习或考试题库等常规教学资源上传到开放性教学资源库外,要更多的搜集一些优秀园林工程项目案例让学生多借鉴参考并动手练习;同时,要与一些专业学习网站建立链接,如园林学习网、中国园林网、定鼎园林绿化信息网 、园林景观图片资料库、疯狂园林人论坛、ABBS论坛、土人景观网等等,让学生更快捷获取教材以外的更多专业信息开展自主学习。 总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各专业必须着眼于专业特征,立足于专业实际,找出制约各专业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与关键因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否则,脱离开专业谈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只是一句空话、废话。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探讨了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依据、设计模式、实施运行、保障措施,总结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经验,旨在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园林技术;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依据 高职“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做”为中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着力培养学生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平台,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全面互动。园林技术专业以园林企业调研、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与园林企事业单位全方位合作,创新“教学做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详见图1。 二、“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培养未来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为旨归。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开始,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根据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毕业生就业调查反馈情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入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为核心,设计了“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如下页图2所示。 (一)职业岗位调研 面向海西园林行业,以福建园林产业背景为参照,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共同组成调研组到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南平市园林处下属企业南平森科种苗有限公司、福建绿友园艺有限公司等三十多个园林企业开展调研,根据园林产业链将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管理三个职业岗位群中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中、高端职位。详见图3。园林景观设计的中、高端职位,包括园林中小项目设计、中小城镇园林绿化设计、园林各类图纸绘制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中、高端职位,包括园林工程投标、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工程施工一线管理、园林工程一线监理等;园林植物生产养护与应用的中、高端职位,包括园林绿化工程一线技术管理、园艺技术一线管理、草业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园林植物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园林植物养护一线技术管理、插花与花艺设计等。 (二)“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及实际,设计“教学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园林技术专业“校中厂”的校内实训平台,实施“任务驱动,学做结合”,实现“做中教、学中做”;依托园林技术专业“校中厂”的校内实训平台,引入技术服务项目,实施项目导向、工学交替,让学生“边做边学”;依托“厂中校”的企业生产平台,实施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实现“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实现校企共赢。详见图4。 “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理实一体化”,通过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岗位规程、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园林法律法规等知识与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工学结合。实施“双证书”制度,充分利用学院的林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将园林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合与衔接,实现“一教双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形成、发展、提高具有渐进性的特征。采取“分段递进”教学,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切入点,实现“教学做合一”,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强化“理实一体” 通过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使学生了解园林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教学,将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岗位规程、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园林法律法规等知识与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中,全过程、全方位、真实战,实现“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组织与实施“双证书”制度 充分利用学院的林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结合园林技术专业面向的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管理等三大职业岗位群,按照园林企业生产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园林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形成符合园林行业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标准与认证标准融通。根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进一步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合与衔接,实现“一教双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分段提升 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第一阶段(第一、第二学期),以“校中厂”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基础,实行产学结合,重点训练植物基础和设计基础技能,通过专业认知等实习,了解园林技术专业三大岗位群及主要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本地区主要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校内典型园林建筑小品写生,园林植物生长环境调查,并基本掌握园林植物生长环境的正确选择及处理,培养学生专业认知能力和基础技能。第二阶段(第三至第五学期),围绕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养护与应用等岗位专业核心技能,依托“校中厂”、“校联厂”园林技术实训中心、国家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等8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林业调查设计院园林设计室技术服务平台和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结合和工学交替,培养学生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养护与应用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第三阶段(第六学期),依托“厂中校”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福建绿友园艺有限公司、福建路兴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平台,执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交替实施方案与管理办法》,开展顶岗实习,和企业共同建立实习技术指导方案与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引导学生毕业前取得工种证书,就业后参加国家行业资格考试,获取从业资格,增强就业竞争力。按照认知规律,使学生从单项能力的训练逐步进入专业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职业能力训练,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实施“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形成“四共建”和“四共同”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 本专业围绕福建生态省建设主题,积极创新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成立了由园林行业协会专家、园林企业高管、高级技术人员和系主任、专业带头人组成的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由园林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和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组成的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开发指导小组,在“教学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团队培养、“工学结合”实践平台建设、“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学生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就业安排、学生质量评价、产研合作等方面形成“四共建、四共同”专业建设运行机制。以企业专家为主体,在校内建设了园林技术专业企业专家工作站,共同承担园林技术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专业课程教学、“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技术研发和企业员工培训等任务。以专业教师为主体,在合作企业建设了园林技术专业教师工作站,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企业技术骨干,培训企业员工,协助组织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实习学生管理,共同评价学生,共同安排就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详见图5) (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以园林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参照园林景观设计师、花卉园艺师、施工员、监理员、预算员、绿化工等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发展和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形成《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多次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成长规律,根据园林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序化,构建以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养护与应用为核心能力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导向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平台课程、职业核心岗位课程、职业拓展岗位课程。 (三)校企共建“五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基础,按照“校中厂”建设思路,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福建绿友园艺有限公司等园林企业合作建成了“任务教学、实习实训、培训鉴定、师资培养和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8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培育3个实训中心。这些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中心突出“生产性”内涵,实现了“七个合一”(即实训场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师与工程师或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设备与生产设备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合一),满足了各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训项目的需要,校内生产性实训所占比例达到了80%,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按照“厂中校”建设思路,以校企合作为路径、互利共赢为动力,与园林知名企业合作建成了37家融“学生顶岗、学生就业、双师培养、员工培训和产研合作”五位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使专业紧密依托产业与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产业、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实现实训项目80%为生产性实训的目标,满足园林技术专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要。 (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学院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历进修、实践锻炼、企业兼职、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项目学习。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2人,高级职称教师10人,占45.5%,中级职称教师7人,占31.8%,“双师”素质教师20人,占91%;兼职专业带头人2名,兼职教师资源库43人,专兼职教师比为1∶1.45;专职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2名。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为“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 (五)建立校企共评的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 及时吸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方面的信息反馈,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质量。通过实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措施,建立由就业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满意度、专业对口就业率、双证书获取率、毕业生起薪标准、职业稳定率、自主创业率等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贴近行业企业的需求,更能满足社会需要。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摘 要: 作者广泛探索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的内涵,提出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的设想,为高等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培养奠定改革基础。 关键词: 园林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从满足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出发,符合国家教育部对中职、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应整体考虑,逐步构建一体化的中职、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科学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通过校企结合的途径,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岗位群各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专业行动领域,以园林技术专业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和技能标准为依据,确定行动领域的学习任务;以生产现场为依据,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实施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3门,在此基础上,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水平精品课程2门。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1)基于就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园林企业的调研,分析多年来毕业生的跟踪信息,确定了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群为园林绿化工和花卉园艺工。针对两个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我们和园林行业的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课程开发专家一起召开园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能力分析会,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其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通过对这些实际工作任务分析整合为15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分别是园林设计、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花卉应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测量与放线、园林软件应用等。 (2)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打破原有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开发园林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分别是园林设计、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生产技术、插花与花艺设计、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测量、插花与花艺设计、园林软件应用。 (3)学习情境的设计。 引入园林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项目,以产品、任务、项目、设备、现象为载体,以园林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体现工作过程的六要素(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工具)和一个生产工作过程的六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本着由易至难、由简至繁的原则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选取充分考虑项目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等因素。在内容的构建过程中,考虑知识点的合理分配及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循序渐进。 2.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园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以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参照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鉴定标准,建设3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并制定课程标准。建设完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 3.教材建设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努力做到专业教学既满足学生就业要求,又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推进本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有机衔接。 根据课程改革目标,建设一批突出园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园林技术专业教材。我们将推广本专业已经出版的优秀高职教材,改编已经被重新整合的专业教材,开发新教材。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解决与园林施工、生产有关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做结合。在本专业各核心课程中,学生是行为过程的主体,教师是行为过程的指导。学习中尤其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创新、团队合作、分析探究”精神,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和能力尤为必要。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实训场所,将理论知识融入生产实际,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或仿真模拟环境下的教、学、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开发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建立课程网站,通过网络提供教学资源、技术资料和教学辅导,实现远程互动教学。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摘要:从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出发,阐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和实践,以及所取得成效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园林工程技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1引言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世界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尤其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或者是政府提供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适应企业的需求。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校企合作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还在进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摸索。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的平台,将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起,实现互利共赢。 2.1助推高校在产学研大步前进,充分发挥科教兴国的作用 中国高校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门类齐全的学科,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当今知识或技术在提高生产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方面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高校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发明等往往不能很快进入市场,产生效益。而有了企业这个平台,所有的成果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校企合作为高校的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2.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总量、经济实力以及科技水平与潜力的综合体现,我国要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势必要努力提高科技竞争力。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掌握、创新也需要人才。因此,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与企业的有效合作,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条件。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本文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省省级示范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为例进行研究。 3.1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专业(2011年立项)建设的要求,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备从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生产经营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3.2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2002年,在全省率先依托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立了园林工程技术高职专业,在四川省建设厅岗位培训中心及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的指导下,实施“双证”式教学。目前,有专任教师23名,兼职教师29名,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31个。 3.2.1校企全程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项目驱动,四段育人”,其中“项目驱动”指对接并归纳整合七个职业岗位(四个主岗位,三个拓展岗位)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对接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开发课程体系;对接真实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标准,遵循认知规律,开发课程;对接工作过程,创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接企业用人标准,企业文化,建构专业和课程的评价体系。 “四段育人”是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素养形成规律,在设计与实施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4学期):学生在校内和师徒工作室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搭建专业基础平台,培养学生岗位认知、基本专业素养及单一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二阶段(第4学期暑期岗位见习):在合作企业和师徒工作室结合生产项目进行定岗实践,让学生对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质量标准有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第三阶段(5学期):根据定岗实践中对各岗位工作的体验与认识,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以企业提供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在学校或合作企业进行综合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课程学习,提升专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第四阶段(6学期):到园林企事业单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综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 3.2.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1)抓阵地,建协会,强师资,设基地,举行技能大赛、多种方式凸现素质教育为中心。按照“抓住一个阵地、建立三个协会、培养一只队伍、建设一个基地、举行技能大赛等多种活动”的工作思路,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政企行校”四方联动,提供项目支撑,立体推进。与成都市温江区花卉园林管理局,温江区劳动就业局等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合作,政府出台政策,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成都华西生态集团等31家省内外企业合作,确立了设计员、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四个主要就业岗位,监理员、招投标员、苗圃管理员三个拓展岗位,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成都市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的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道,根据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制定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完成了工学结合的23门项目化、情境化课程建设工作;对接工作过程,实现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指导下,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文化,完成了专业教学标准和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为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 (3)三方互动,理实一体,深度合作,拓宽人才培养平台。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依托名企(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等)、师徒工作室(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专业建设共同分析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及学生岗位见习(定岗)、顶岗实习指导工作等;使深度合作企业增加到31家,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比例达到100%。 (4)“四段育人”分段推进,工学交替,四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四段育人”,充分体现了工学交替,分段推进的培养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四个融合,即学生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相融合,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相融合,从而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4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组织形式 4.1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模式 在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指导下,将区园林绿化协会、成都欣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院,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协会和企业提供设备、项目、技术支撑,学院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团队,完成南部县行政中心附属工程车道及人行道绿化工程、温江区涌泉花土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10个项目、面积438000m2、合同额为4800余万元项目的施工投标、工程施工及现场管理等方面工作 4.2企业+学校合作模式 学院与省内外31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业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学生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 4.3师徒工作室模式 在企业、学校成立师徒工作室,实施拜师制式的实习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积极为学生选派具有极佳社会声誉的专业人士为导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建设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学习专业的热情。 4.4组织形式 行业协会、企业、学院、专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团队,负责校企指导与评价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包括拟定校企合作项目、项目实施流程、各环节管理办法及质量评价体系),并定期研讨总结。 5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实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绩:2013年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100%、就业率在达到98%,专业对口率为91%,本专业学生半年就业起薪为2836元;毕业生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5.1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5.1.1校内实训室、场建设 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分院采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方式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分院新建园林工程材料展中心、园林工程景观设计工作室等17个学习训练区,其中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园林工程施工实训中心、与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工程设计及项目管理实训中心,与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园林植物栽培与管理实训场;与温江区园 林绿化协会合作,将成都欣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校,学校提供场,企业提供设备及相应工程项目,共建景观设计工作室。企业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提供项目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实训项目,使各实训项目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完成;满足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满足园林类职业技能的鉴定与培训需要。 5.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选择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成都华西生态集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有代表性、基础条件较好的园林设计、工程施工、花卉苗木生产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了31个校外实习基地。各基地已接纳顶岗实习学生共计300余名,从而有效地利用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岗位见习(定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充分保障,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半年顶岗实习比例达100%。 5.1.3师徒工作室建设 充分利用温江区是全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地及川派盆景的发源地,知名园林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园林工程设计兼施工企业多,知名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云集的优势,在成都市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温江区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等行业协会及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温江区就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与温江区20余家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成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徒工作室。 5.2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及实施 与合作企业合作,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并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专业认知项目、岗位见习项目、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实行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双指导。 5.3课程建设 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指导,按工作过程和“五个对接”改革教学内容,完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导论》等23门课程标准;完成了《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与维护》等8门课程资源库建设,完成了17门校本教材编写,并陆续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编制了“拜师制”实训、暑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指导书,初步建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课程资源库和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 5.4师资队伍建设 5.4.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近三年,选派4名老师到合作企业全职锻炼;选派12名老师带着课程建设任务,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安排12名老师参与了成都农林科学院承担的学院彭州葛仙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项目论证;四川省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学院大门及景观项目设计等生产性项目。 目前,20名教师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5.4.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含学会)、企业合作,有针对地在“政、企、行”中选聘兼职教师,现已建立了29人的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审定等工作。 5.5技术服务 近三年来,积极开展对合作企业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先后参与完成了四川雅安芦山县第三小学园林绿化工程、成都市新都区柏茗现代科技农业园、成都市温江区永生镇石河鱼永生大路、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花土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成都市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26个项目的设计、施工任务;承担成都市温江区、郫县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在栽培养护管理方面的技术咨询100余次,解决生产技术问题20余项。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挽回了损失,受到企业好评。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6校企合作反思 校企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后续整改阶段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政企行校中政、企、行的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需进一步明晰与深化;校企合作中,应创新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内容优化的研究 摘 要:基于新时期园林行业的发展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的要求提出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和措施。 关键词:园林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内容 21世纪,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改善环境高度关注,经济的发展,使改善环境成为现实可能。因此,绿化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共识。创建“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旅游城市、生态城市”等新型现代化城市已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园林得到迅速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地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纷纷开设园林技术专业,并大力开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成为了改革的热点。本文就我院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整合和优化原则及措施进行了总结,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 一、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单科性课程多,综合性课程少 在园林技术专业现有课程设置中,注重了单科性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强调宽口径,专业主干课强调专业性,使课程设置越开越细,忽视课程之间的整合,综合性课程少。 2. 理论课多,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现行课程体系中,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课堂上的多数时间,实践教学环 节安排的内容不足,比例偏低,少数课程未能按要求开出规定的实验和实习,实践时间不足,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需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2] 3.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 园林技术专业现行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较多,而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选修课程偏少,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选择课程,严重束缚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陈旧的现象 现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各课程自成体系, 缺乏应有沟通, 出现如《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鲜切花生产技术》、《种苗生产技术》的教学内容重复较多, 《园林工程》与《园林规则设计》的分工不明确,一些内容相互交叉,既造成有限的课时及学生学习精力上的不必要浪费, 也使得学生在听相同内容的时候再无兴致,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材更新较慢,不少教材即使是新出版的,里面的内容对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并没涉及到,与行业需求脱节。 5.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基础》、《园林植物栽培》、《植物配置与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相关性。在时间上,《植物基础》在第一期、《园林植物栽培》在第三期、《植物配置与造景》则在第五期,造成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课程的延续性和知识的相关性无法体现出来。 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 1.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的原则 1.1目标性原则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既要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 ,处理好稳定与更新的关系、通才与专才的关系 ,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课程整合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3] 1.2科学性原则 课程整合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无论是内容重复、交叉的相近课程的整合,还是将不同学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都要根据园林岗位群和岗位对知识、能力要求,将课程合理地整合成若干主干课程,切忌随意凑合,做“大杂烩”。 [4] 1.3综合性原则 课程整合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关联性、延续性和整体性,使整体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通过学习,其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观念结构能摆脱传统单性课程下形成的知识片面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从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4 “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要遵循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学校的教学传统,师资力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认知规律科学构建体系,合理编排各个知识点及纵横位置,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5开放性原则 课程整合要吸收其它学科、专业、课程的有益成份,吸收兄弟院校的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自己,做到专业开放、课程开放。 2. 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 2.1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原则 “必需”就是要达到本专业的能力与基本技能所必须进行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训练;“够用”就是在量上不要多。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优化要以岗位技术需要的能力为依据,教学内容能紧跟学科发展方向,结合当地应用实践,选择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和与专业、岗位群技能紧密相关的内容。重点传授生产、服务、管理所需求的知识和技术,要删掉理论性很深且不常用的内容, 增加新的必用的知识; 2.2实践教学内容适用 实践教学内容要本着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为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原则,精心筛选出学科中适用性强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环节及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创新、协作和组织能力。 3.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内容优化的措施 3.1 围绕就业岗位能力制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面向园林行业和企业,职业目标必须定位于园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根据对园林产业链和相应岗位群及岗位的深入分析,我们将园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位群中的四大岗位,即: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养护,园林设计,和园林施工。主要培养具有园林职业能力,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林木种苗工、草坪工、花卉工,植保工、管护工,助理景观设计师、园林设计员,施工员、项目经理、监理员等技能型人才。制定以《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养护》、《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为核心课程,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组成课程平面结构,再由平面结构中的五大块与时间维度上的综合课程交叉形成课程立体结构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5] 3.2 课程整合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围绕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调整部分专业基础课,如删去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园林史》、《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开设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园林植物环境》,而园林史中的部分内容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中进行少量的渗透;整合整合相近同类课程,减少单科性课,如将《园林植物基础》、《花卉学》、《园林树木》整合为《园林植物识别》;整合重复内容的课程,精简课程内容,如将《花卉栽培》、《鲜切花生产技术》、《园林植物种苗生产技术》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同时,还应整合必修课程,增加综合化选修课程。逐步减少必修课程比重,增加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综合化课程,鼓励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6] 3.3课程衔接 园林技术专业无论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施工与管理类课程还是植物栽培养护类课程,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园林植物识别》、《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课程,前述内容将成为后述内容的应用,课程整合就必须按照关联应用原则进行,重视前后关系和前后衔接,加强课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3.4 教学内容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优化,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据相关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根据应用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课程的内容也应推陈出新,应及时淘汰不实用的内容,如:《园林工程》护坡工程一节中的“编柳抛石护坡”;要对学生学习难度大、掌握困难、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太多实用价值内容进行删减,如《园林工程》的土方工程量计算、园林给排水工程的计算和挡土墙工程中砂浆计算内容等;要将先进的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引进课堂,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的无土栽培技术等。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行业特点,突出实效,整合教学内容,如《园林植物识别》课程就应该打破按科属种分类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介绍四川和西南地区的绿化树种,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3.5 重视专业实践教学 3.5.1 完善园林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教学,为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动手实践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点,坚持“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全面开展技能型教学。园林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实践,包括课堂训练、实验、室外课、学生制作训练、室外测量以及某些课程集中综合训练1-2周时间;第二部分为社会实践,即每学年结束后到园林单位见习;第三部分为毕业前的顶岗实训或生产实训,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安排其到企业、工地或工程施工现场进行顶岗实训或生产实训。经过上述3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学生应基本掌握园林技术专业的各项基本技能,能够较熟练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 3.5.2 压缩专业核心课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训教学课时 压缩专业核心课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训教学课时,并增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训教学课时,使专业核心课实训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既能加强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又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5.3 积极探索按植物生长季节安排实践教学 由于植物生长。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绿化维护均与季节有关,往往或出现实践教学时间与季节不吻合,与植物的生长时期不匹配,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为此,我们可以积极探索以植物生长季节等设置项目化实践教学,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冉茂中(1970.07~),男,重庆彭水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工程学、园林植物配置。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人才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作为保险公司,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重点。根据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有非常优秀的领导班子,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队伍,要有系统的对员工培训开发制度,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有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竞争激励、考核激励和薪酬激励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绩效管理 随着保险业的开放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中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是资本实力、业务、客户、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强大竞争,而人才是保险业竞争的根本。怎样应对保险市场的人才竞争,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尽快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是关系到中国保险业繁荣发展的大事。 一、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 1.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因素保险公司作为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是在未来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因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大型跨国保险公司加快在我国的网点布局和本土化进程,其管理和业务人才主要来自于我国的保险行业。在各方对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而我国中高级保险人才又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对人才的争夺就可想而知了。保险公司能否在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将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2.人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中之重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和运营的人才支持。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既要满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也要结合保险公司现实的行业特点、产权结构、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因而不但需要通晓企业管理理论和实务的人才,更需要通晓国际保险公司经营和管理惯例的人才。 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保险人才供不应求 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有120万人,但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 2.保险公司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从某种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只要激发人才主体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才能不断增值。除了在工资收入、各种福利等物质方面需要外,员工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和对成功的需要上。但目前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 3.保险人才的正常流动受到限制 保险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的格局必然引致保险人才在不同保险公司间的流动,但是这种正常流动却受到部分保险公司人为的限制。他们一方面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留住保险人才,另一方面对即将离去的保险人才加以种种阻挠,阻碍了其正常发展。 三、新形势下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竞争形势分析 1.外资保险公司涌入后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诱人的发展前景、培训机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高薪,对保险业内人士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随着业务竞争的升级,对高层次、专业性保险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果保险公司现有人才流动、保险潜在人才流失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保险公司难以与外资保险公司竞争。 2.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对队伍素质提出挑战 当前,保险专业人才的匮乏,将是制约我国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这既表现在现有人才缺乏和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日趋激烈的“人才战”,还表现在现行的保险教育观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等有待实现根本性转变。 3.人才竞争向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竞争趋势发展 其特点有二:一是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市场竞争必然使经济、管理的技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发展本身也朝专业化方向提升。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朝高新科技信息、保险营销、精算、理赔、保险法律等专业转移,使人才专业的门类更加齐全,专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人才向一专多能发展。 四、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高素质的保险公司员工队伍 (1)要建设具有先进性的领导班子。优秀领导者对保险公司至关重要。保险公司的领导者需要在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发挥领导决策作用,需要引导企业依法经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完善高效的经营机制,同时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企业要发展壮大,后进企业要摆脱困境,都要求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是优秀的。 (2)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服务性企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尊重人才、尊重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置于管理的首位。通过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企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引导全体员工为实现统一、明确的目标而做到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保险公司要建立具有人性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既考虑人才的物质需求,又考虑人才的精神需求,创造一个尊重员工的环境,对员工实行非强制性的激励和约束。保险公司要发扬民主精神,保持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交流,管理层能够认真听取员工意见,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欲望,使员工体会到自己参与创造企业的价值,从而更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要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建立培训开发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培训不仅仅是为了使员工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且是帮助员工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渠道,是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开发、培训和使用他们的潜力;其次保险公司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培养所需的保险事业人才。 (4)要积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一个公司能否充满活力、奋发向上,关键在于它能否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才智。新形势下的人事工作应当建立激励、开发、培养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扩大激励竞争的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再次,要做好人才挽留工作,以公司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2.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竞争激励。竞争是激励的重要手段。竞争机制会使员工处于激发的状态之中,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和激励感,强化员工永不满足,促使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首先在用人制度上企业应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通过规范的契约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双方的行为,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其次在选拔任用制度上推行竞聘上岗,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之中。重点在领导、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上推行竞聘上岗,一方面激活管理人员队伍,使在岗人员既有被淘汰的压力,更有提高素质、努力工作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奋发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走上领导、管理岗位提供了可能,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发现和掌握一批素质较高、潜力较大,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后备管理人员。 (2)考核激励。考核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考核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考核的关键。首先,要设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置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方式上,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区别对象,实施不同的考核办法,以分类量化考核的方式考核业绩,以多方评价的方式考核综合素质。在时效上,尽量缩短考核周期, 实施动态考核,提高时效性。其次,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阶段要充分准备,精确操作,深入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领导和管理人员岗位调整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最后,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激励管理者的重要依据。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要体现考核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 (3)薪酬激励。保险公司应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认真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制度。确定合理薪酬是激励员工必不可少的手段,必须建立起一种把员工同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保险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大对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企业薪酬政策上的外部竞争力。在企业内对各个层级要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岗位、贡献和绩效确定不同的薪酬待遇,员工薪金要与超额利润贡献、业绩增长、风险收益、市场满意度等考核指标挂钩,适当拉大收入差距。保险公司应努力探索附属于人才资源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途径和手段,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另外保险公司还要完善企业年金的激励制度。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效益,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计划一起构成了“一揽子薪酬”,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它所具有的长期激励和保障功效,是其他法定外福利措施所难以达到的。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我国疾病控制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优化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疾病控制;人力资源;现状;优化发展 摘要:目的 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疾控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 方法 比较当前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区别,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加速疾控队伍建设进程。 结果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突出标志,是疾控事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结论 搞好人力资源管理,既有利于疾控事业的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疾病控制;人力资源;现状;优化发展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公共卫生的主体,疾控人员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大力建设高素质的疾控人才队伍,提高疾控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是各级疾控机构改革发展明确而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目前疾控人才队伍的管理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的进程中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本文对疾控体系现有的人事管理进行思考的同时,提出了建立现代疾控人力资源管理的看法。 1 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现有的疾控机构人力需求和管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承担疾病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及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7项主要职能。此外尚需建立相对应的管理、三产和门诊的有偿服务体系。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作业性的,主要包括考勤、人事档案管理、绩效考核等行政性和总务性的工作 [1~2] 。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培训等方面都以行政干部要求统一衡量,这些人事管理制度较多地强调“人治”。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压抑了人的创造性,在疾控机构内部还存在着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人员无忧患等意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较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改革传统的人事制度已刻不容缓。当前疾控机构的迫切任务是要通过相关改革,成为法人实体,拥有用人自主权,让员工由“单位人”尽快转变为“社会人”,给予员工自主择业的权利,这样疾控机构才可以把对员工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 2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HRM)是20世纪80年代国外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它的理念概括地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求进行有效的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组织中的具体运用。提倡“人事管理”是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态度的全面转变。在人本理念指导下,管理者不用把员工作为管理对象,而是合作伙伴。相信每一个员工都能把工作做好,认为虽然分工不同,但大家都是为完成组织的整体目标,并体现出每一个人的价值而努力的。管理者的职责应该是去创造出一种管理境界和氛围,让员工愿意并且能够完成本职工作,为员工进一步发展确立明确的方向。当员工看重自身的感觉,认同管理者的理念和追求,在适当的环境时员工才会释放出空前的热情和潜力。疾控机构要结合总体发展战略和现实人力资源状况,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通过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素质,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促进疾控机构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疾控机构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员工切实地感受到个人发展离不开疾控,把疾控作为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理想之地。 3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差异 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较多地强调“人治”,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较多地强调“法治”,而通过制度来稳定、巩固和保障人事管理的具体措施。两者管理的差异主要在于: 3.1 对“人”的假设不同,人事管理是基于“复杂人”的假设,假设人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需求,主张依据这些需求对人进行激励。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一种全新的“价值人”的假设,认为人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求上进、求发展的欲望与追求。这种假设使组织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放在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满足他们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上。 3.2 对人的看法不同。人事管理强调的是以“事”为中心,只重“事”而忽视“人”。注重人对工作的适应性,认为人应该服从领导,服从组织分配,服从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核心,寻找人与工作相适应的契合,认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创造人与组织的价值共同体,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3 管理的着力点不同,人事管理主要着眼于当前人员(岗位)的补充与上岗培训等,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谋求组织的长期发展,追求投入产出的最佳方式,使“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以激活员工为手段,创造出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的积数效绩。 3.4 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思考。任何一种管理体制都是在不断变革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只有适用、适应,没有完美无缺。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疾控体系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我们当前人事改革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疾控人力管理文化应该祟尚稳固、渐进、创新,与之相适应的职位、工作、人(即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强调的是渐变,是相对稳定的,而操作系统中的招聘系统则强调员工的稳定素质,一般从内部提升管理者。 其次,制订有预见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组织发展的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人员分布状况,为组织对人员的考核录用、培训开发、晋升、调整工资等提供了可靠信息和依据,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规划、调整规划和工资规划等。 其三,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工作体系。本着效率最高原则,建立并调整人力资源工作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分析体系,确立每一项工作及其岗位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它是岗位招聘工作的依据,也是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的标准;绩效评估体系,对照岗位分析体系中的具体要求和工作任务安排,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估,薪酬分配体系;组织设计体系,通过划分并确认部门职责,确认工作制约关系和协作关系,保证组织管理制度的贯彻、改进。 其四,形成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好”的机制,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员工的教育培训,帮助员工了解和适应单位组织和接受组织文化,形成并发展本组织的氛围,统一员工的价值信念,提高组织的内凝力和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人员的甑选、调整和使用,根据组织的岗位需要,了解人员的素质结构,能力特长,职业适应性,为量力用人,视人才授权提供可靠依据,人员使用还注意双向开发,当员工能任职位不足时,扩大其职位外延,当员工能力有余时,增加其工作内涵;建立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鼓励和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尽量将员工需要导向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上来,这样既有利于促进组织的发展,又使员工有归属感,进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的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也就是说疾控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要实现疾控机构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融合与渗透,使员工把个人追求与实现疾控机构目标统一起来。因此,疾控机构要让员工明确疾控机构的远景目标及价值观,并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技术、工具中充分体现,以规范员工行为。 综上所述,为应对未来随时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应对能力,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显示对疾控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优化发展,才能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为疾控机构创造良好的发展契机。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根据最新的一次全国民营企业普查资料,民营企业内部普遍实行家族制管理,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9.8%负责购销,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13.8%负责购销。 而在亚洲,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不长,约半数以上的大型企业以家族所有的形式存在。知名的家族更是比比皆是,李嘉诚父子成功的故事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家族企业“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公司治理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反而显得简单,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在企业做大后,原先靠亲情维系起来的不明晰的产权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内部争权夺利,不少家族企业内部人才缺乏却又不愿意管理权旁落。许多暴露出的问题表明,中国的家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长挑战和观念升级。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民营企业由于收入低、人才成长环境欠佳,加之家族式的管理对人才晋升等要求的局限,引进并留住人才有一定的难度,使得人才匮乏成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民营企业人才匮乏的症结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得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点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公司文化和凝聚力,培养员工对公司的责任和认同感。而目前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对这一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以组织、协调、控制、监督人与事的关系为职责,谋求人与事相宜为目标,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强调使用而轻培育,将人视为成本算人头账,而不算人力资本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二)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作为一个企业不能等到用人时才去找人,而应事先有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的基础之上形成本企业的人员替补计划、招聘计划、退养计划、发展计划等。谁是企业未来的领导人?谁是企业未来的“领头羊”?这是每一个民企老板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许多民营企业业主存在功利主义,有开发培养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顾虑,对人才只用不养,缺乏充分开发培养、合理使用、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这种观念无疑将企业人才的能力局限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有效地挖掘员工潜能,更是对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大挫伤,其后果必然极大的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三)员工流失快,人才稳定难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机制越来越灵活。很多民营企业老板认为只要有钱,不愁在市场上找不到人。可是他偏偏忘了,骨干人员的离去,带走的不仅是技术、市场及其它资源,而且更可怕的是遗留下来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使得员工心态不稳,进而引发“跳槽”,整个员工队伍流失加大,甚至导致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过快。严重影响了士气及整个组织气氛。有资料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员工跳槽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企业员工流失率达25%,以至于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由此陷入了招聘—流失—再招聘的不良循环中。这一方面加大了人力资本损耗,使人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难以维持,影响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对企业来讲,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是必要的,流动异常,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 (四)人员招聘不规范,方法单一 人员的招聘本身应具有很明显的计划性、程序性和科学性。而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规范的招聘规程,在招聘时没有详尽周密的招聘计划,其招聘往往呈现出“现用现招”的特点。结果往往是招聘者重复性地到本地或跨地区的人才市场上去寻找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既费时,又费力,造成了招聘成本过高,而且企业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 另外,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招聘时,往往采用传统的面试法,很少采用笔试法、情景模拟法和心理测验法来考察应聘者的写作能力、分析创造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面试法具有简单、直观、节省时间的特点,但仅靠面试是很难测试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的;加上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专业素质较低,在招聘时,往往凭经验办事,重学历不重能力。重应聘者的言谈,不注重考察实绩,甚至以貌取人。可以想象,这样的“伯乐”怎么能够找到真正的“千里马”呢? (五)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目前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现状是: 1. 历不高 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之外,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其管理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或企业的创业元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的学历偏低。 2.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者缺乏现货企业管理的基本认识,不大懂得按 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3)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少 尤其在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中,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单纯学技术出身的,知识结构太单一,缺乏必要的相关管理知识。 民营企业如何拓宽提高人才素质途径的渠道,如何通过科学配置,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才整体效应、实现素质与结构的和谐,就显得非常重要。 (六)人才晋升难,发展空间小 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因此,在人才选用和晋升时,最为担心的是这些人才对企业或老板的忠诚。一方面,企业感到原有的亲戚朋友创业元勋的能力、学识和素质已难以胜任企业的持续发展,急需从外部选聘人才。但另一方面又顾虑从外部选聘的人才是否和自己一条心,能否忠于企业,忠于职守。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导致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内从财务到人事等核心部门充斥着本家族人士,从而造成近亲繁殖。相应地,则把引进的外来人才放在各种框框的控制内使用,把人才手脚捆起来跳舞。在晋升、培训机会的分配与安排上,不是以员工的能力与实际需要为标准,而是将外聘人员当作“外人”,一律拒之门外。 (七)强调管理,忽视激励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地把人看成是一种活的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把激发人的热情、增强人的能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而正确的激励技巧,激发出每个人内在的活力,使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把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或其他物质激励方式吸引人才,但在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一地以增加报酬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忽视非物质的激励方式(如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和自我实现激励等),忽视良好的企业组织环境的培育,使得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缺乏归属感。 (八)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本身也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没有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相联系。只图完成任务,办了多少期班、培训了多少人,至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所应该做哪些培训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培训要求的调查,并且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方法不适应成人学习特点,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都给培训工作带来了挑战。 (九)人事法规政策淡漠 我国民营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经理只知道技术、产品与市场的重要性,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较少,所以选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士随意性很强。这些人力资源管理者基本上身兼多职,既不懂劳动人事政策,又没有劳动人事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管理上根本不考虑人事法规政策,完全依照老板的旨意行事,老板让怎么干就怎么干,企业的建章建制、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管理也不健全。该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不签,该给员工交纳社会保险的不缴,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买方特点,员工只得接受不合理条件的限制,这就使员工缺乏归属感、稳定感,增加了员工的流失率。更有部分民营企业为了点滴的局部小利,经常大规模的换人,造成人员流失率大20%,员工的基础队伍不稳,事业发展受到影响。有的民企甚至害怕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过长,企业将要给予其较多的福利待遇,而有意借故解雇资深员工,伤害了一些员工的感情。 三、民营企业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 (一)家族制企业管理的弊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家族制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改革过程中,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尚未建立,所以在民营企业中家族制度自然而然地承担起整合社会资源的作用,家族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并适应了一定阶段的企业发展需要。这是因为: (1)到目前为止,我国个人和企业的商业信用不足,融资关系的建立往往需要靠家族血缘关系的支持,融资对象主要在家族和亲朋的范围中,出资人大都来自家族内部,家族内部的信任关系降低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集资可以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且成本低廉, (2)民营经济在初创阶段,经营上往往不规范,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家族这个利益共同体比较容易支撑小企业度过起步阶段的难关;(2)家族式企业集中决策比较灵活的特点可以使企业抓住发展机会,家族内部的信息封闭有利于企业行动的保密性不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3)民营企业的所有者面对“经营者持大股”、 “企业家(经营者)创造利润”的社会舆论,对请人管理企业不能不多一分疑虑,多一分谨慎。在这种舆论下,职业经理人难以形成健康的职业道德规范。 但是,在完成原始积累以后,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家族制管理的固有缺陷就成为民营企业再上一个台阶的最大障碍。家族制管理的弊端有: 第一,经营者选择面狭窄,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家族制企业选择经营管理人员往往局限于家庭血缘关系中,事实上继续依赖于企业主个人家族成员已经很难保证企业的继续发展了。企业家族围墙弱化了家族以外成员对于公司的凝聚力,家族企业“内部繁殖”现象严重,管理权也大多传子不传贤,传内不传外,家族外成员在企业中始终有一种被排斥和被抛弃感。选择优秀人才的范围狭窄,必然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第二,集权式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失误。企业主个人独断决策,随意性大,影响决策的质量和科学性。特别是在一些私营企业主小有成就时,以为自己理所当然成了企业家,盲目自信,更容易沿用过去成功的经验决策方式。这类家族制企业决策灵活、规范性低,以经验直觉为基础,信息收集、处理、利用无规则,信息沟通方式主要为非正式的偶遇式,信息成果准确度及操作性均较差,对于市场研究、政策分析和管理咨询等现代信息服务非常陌生。粗糙的决策往往不影响他们发迹,但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这种决策会带来无穷后患。 第三,缺乏科学合理的约束管理机制,对家族以外的人员缺乏凝聚力。经营者的权利无制约,缺乏有效的监督,企业不是靠健全的机制进行管理,而是凭经营者主观的经验和常识,靠简单的信任和亲情去约束人。以人情代替制度,使企业管理制度扭曲。过分依赖情感的作用,势必削弱企业管理者的“制度意识”;难以形成制度化管理。在这些民营企业中,许多人才往往是有责无权,大小事只能按老板的旨意行事,存在太多的独裁和专制。这必然会使崇尚科学与民主的人才和老板及原体制发生冲突,由开始重用到冷淡、到不用,最后只能是自动离去。 (二)家族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弊端 1、在人力资源制度安排上,随意性代替规范化 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有别于国有企业,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有它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积极性的一面,但表现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基本人事制度不健全,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晋升和辞退等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和操作程序,往往凭企业主的以往经验和主观判断,随意性很大,感情多于理智,内外有别。对家族成员因人设职,亲朋好友不管能力高低都被安排在重要的岗位;家族以外的员工岗位设计不合理,职责过大,要求苛刻,一旦违规处罚过重,这样不仅挫伤了非家族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把高素质人员招至麾下。因此,家族企业在规模扩大以后,必须建立科学、公正的用人机制,用“规制”代替“人治”,任人唯贤,按照制度规范招纳贤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潜力,适应多层次、宽跨度的综合性企业管理对人力资本的需求。 2、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重学历轻能力 我国家族企业大多是在城乡个体工商户、各类专业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主文化层次较低。这些企业主在自己创业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知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纷纷招聘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自己的企业,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这是非常可贵的转变。但在人才认知上,不少家族企业极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唯学历论”。不分析工作岗位需要,不讲究职责分工,不计聘用成本,一味追求受聘者的高学历。以致出现了门卫必须专科毕业,一般操作工必须本科毕业的现象。慕虚名而不求实效,用高学历装点企业门面,作为向世人夸耀的资本。这不仅极大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资源,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据调查,家族(民营)企业最缺乏的核心员工是:专业营销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和职业管理人员。这类人员并不能完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而必须经过市场经营实践锻炼才能造就出来。家族企业员工整体素质较低,人才匮乏,确实需要引进大量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有经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素质,如果一味追求高学历而忽视聘用人员的工作经验、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素质,则是舍本逐末。 企业人才配备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少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关键在于人力资源搭配合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协同优势,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适应,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 3、在人才结构上,重视技术型人才轻视管理型人才 毋庸讳言,技术进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产品在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很多家族企业人才结构单一,过分注重技术领域,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家族企业中,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中,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企业主,易陷入经验主义,片面认为有了先进技术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利润,甚至为了追求技术先进而进行研究开发。 家族企业大手笔的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注意管理部门人员的配备,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部署和协调配合,忽视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发展不协调的局面,结果企业虽然有先进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也很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成本降不下来,销售上不去,售后服务搞不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没有很大改观。实际上,家族企业规模扩大以后,更为缺乏的是高素质、复合型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策划、资本运营、职业经理等方面的管理人才,家族企业人、财、物的配置,产、供、销的衔接,技术、资源、信息的利用,都离不开管理人员的指挥和协调,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合适的人才,才能使企业所有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最佳组合,发挥企业的最大潜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在激励机制上,用物质刺激代替精神关怀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的激发员工的潜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激励是一项科学含量很高的复杂工作,家族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有效的激励方法,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忠诚感。 但在家族企业中,企业与员工之间基本上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企业主对激励的理解十分简单,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加惩罚”,把员工看成是为自己挣钱的“机器”,不仅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手段也过于简单,主要就是物质激励形式,干得好就加薪,做不好则扣钱。从理论上分析,当员工的货币收入达到一定数额后,再增加单位货币收入的边际激励效果将呈递减趋势,金钱的激励功能弱化,激励强度下降,物质激励并不总能起到预期的作用。按照行为科学理论,企业员工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他们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不仅追求物质利益,更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在物质激励方面,也要进行激励手段的创新,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红利、利润分享、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等多种方式;特别是在精神激励方面,把企业目标与员工利益结合起来,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工作本身变得更富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给员工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创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注重感情投入与人文关怀,在提高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中从整体推动企业的发展。 5、在人才开发利用上,重视人才引进,轻视人才培养 家族企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战略,并在企业中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才能使企业的发展常盛不衰。但有的家族企业有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表现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上,不愿意自己投资培养,不愿承担人才投资成本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总想坐享其成,挖其他企业人才墙脚;或者等到人员空缺影响正常运作时才急急忙忙向外界招聘,由于时间仓促,很难保证录用人员的质量。从长远看,家族企业必须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与再生机制,以自己培养为主,外来引进为辅,企业的发展规划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计划相配套,制定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规划,把人才培养作为部门领导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员工提供一个继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关心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使其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保证家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维持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性,解决家族企业高级人才流失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人才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作为保险公司,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重点。根据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有非常优秀的领导班子,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队伍,要有系统的对员工培训开发制度,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有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竞争激励、考核激励和薪酬激励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绩效管理 随着保险业的开放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中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是资本实力、业务、客户、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强大竞争,而人才是保险业竞争的根本。怎样应对保险市场的人才竞争,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尽快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是关系到中国保险业繁荣发展的大事。 一、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 1.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因素保险公司作为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是在未来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因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大型跨国保险公司加快在我国的网点布局和本土化进程,其管理和业务人才主要来自于我国的保险行业。在各方对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而我国中高级保险人才又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对人才的争夺就可想而知了。保险公司能否在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将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2.人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中之重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和运营的人才支持。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既要满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也要结合保险公司现实的行业特点、产权结构、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因而不但需要通晓企业管理理论和实务的人才,更需要通晓国际保险公司经营和管理惯例的人才。 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保险人才供不应求 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有120万人,但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 2.保险公司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从某种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只要激发人才主体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才能不断增值。除了在工资收入、各种福利等物质方面需要外,员工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和对成功的需要上。但目前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 3.保险人才的正常流动受到限制 保险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的格局必然引致保险人才在不同保险公司间的流动,但是这种正常流动却受到部分保险公司人为的限制。他们一方面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留住保险人才,另一方面对即将离去的保险人才加以种种阻挠,阻碍了其正常发展。 三、新形势下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竞争形势分析 1.外资保险公司涌入后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诱人的发展前景、培训机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高薪,对保险业内人士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随着业务竞争的升级,对高层次、专业性保险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果保险公司现有人才流动、保险潜在人才流失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保险公司难以与外资保险公司竞争。 2.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对队伍素质提出挑战 当前,保险专业人才的匮乏,将是制约我国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这既表现在现有人才缺乏和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日趋激烈的“人才战”,还表现在现行的保险教育观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等有待实现根本性转变。 3.人才竞争向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竞争趋势发展 其特点有二:一是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市场竞争必然使经济、管理的技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发展本身也朝专业化方向提升。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朝高新科技信息、保险营销、精算、理赔、保险法律等专业转移,使人才专业的门类更加齐全,专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人才向一专多能发展。 四、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高素质的保险公司员工队伍 (1)要建设具有先进性的领导班子。优秀领导者对保险公司至关重要。保险公司的领导者需要在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发挥领导决策作用,需要引导企业依法经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完善高效的经营机制,同时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企业要发展壮大,后进企业要摆脱困境,都要求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是优秀的。 (2)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服务性企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尊重人才、尊重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置于管理的首位。通过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企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引导全体员工为实现统一、明确的目标而做到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保险公司要建立具有人性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既考虑人才的物质需求,又考虑人才的精神需求,创造一个尊重员工的环境,对员工实行非强制性的激励和约束。保险公司要发扬民主精神,保持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交流,管理层能够认真听取员工意见,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欲望,使员工体会到自己参与创造企业的价值,从而更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要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建立培训开发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培训不仅仅是为了使员工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且是帮助员工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渠道,是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开发、培训和使用他们的潜力;其次保险公司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培养所需的保险事业人才。 (4)要积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一个公司能否充满活力、奋发向上,关键在于它能否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才智。新形势下的人事工作应当建立激励、开发、培养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扩大激励竞争的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再次,要做好人才挽留工作,以公司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2.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竞争激励。竞争是激励的重要手段。竞争机制会使员工处于激发的状态之中,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和激励感,强化员工永不满足,促使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首先在用人制度上企业应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通过规范的契约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双方的行为,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其次在选拔任用制度上推行竞聘上岗,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之中。重点在领导、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上推行竞聘上岗,一方面激活管理人员队伍,使在岗人员既有被淘汰的压力,更有提高素质、努力工作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奋发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走上领导、管理岗位提供了可能,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发现和掌握一批素质较高、潜力较大,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后备管理人员。 (2)考核激励。考核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考核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考核的关键。首先,要设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置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方式上,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区别对象,实施不同的考核办法,以分类量化考核的方式考核业绩,以多方评价的方式考核综合素质。在时效上,尽量缩短考核周期, 实施动态考核,提高时效性。其次,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阶段要充分准备,精确操作,深入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领导和管理人员岗位调整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最后,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激励管理者的重要依据。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要体现考核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 (3)薪酬激励。保险公司应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认真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制度。确定合理薪酬是激励员工必不可少的手段,必须建立起一种把员工同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保险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大对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企业薪酬政策上的外部竞争力。在企业内对各个层级要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岗位、贡献和绩效确定不同的薪酬待遇,员工薪金要与超额利润贡献、业绩增长、风险收益、市场满意度等考核指标挂钩,适当拉大收入差距。保险公司应努力探索附属于人才资源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途径和手段,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另外保险公司还要完善企业年金的激励制度。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效益,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计划一起构成了“一揽子薪酬”,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它所具有的长期激励和保障功效,是其他法定外福利措施所难以达到的。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我国疾病控制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优化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疾病控制;人力资源;现状;优化发展 摘要:目的 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疾控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 方法 比较当前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区别,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加速疾控队伍建设进程。 结果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突出标志,是疾控事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结论 搞好人力资源管理,既有利于疾控事业的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疾病控制;人力资源;现状;优化发展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公共卫生的主体,疾控人员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大力建设高素质的疾控人才队伍,提高疾控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是各级疾控机构改革发展明确而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目前疾控人才队伍的管理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的进程中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本文对疾控体系现有的人事管理进行思考的同时,提出了建立现代疾控人力资源管理的看法。 1 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现有的疾控机构人力需求和管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承担疾病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及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7项主要职能。此外尚需建立相对应的管理、三产和门诊的有偿服务体系。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作业性的,主要包括考勤、人事档案管理、绩效考核等行政性和总务性的工作 [1~2] 。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培训等方面都以行政干部要求统一衡量,这些人事管理制度较多地强调“人治”。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压抑了人的创造性,在疾控机构内部还存在着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人员无忧患等意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较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改革传统的人事制度已刻不容缓。当前疾控机构的迫切任务是要通过相关改革,成为法人实体,拥有用人自主权,让员工由“单位人”尽快转变为“社会人”,给予员工自主择业的权利,这样疾控机构才可以把对员工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 2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HRM)是20世纪80年代国外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它的理念概括地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求进行有效的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组织中的具体运用。提倡“人事管理”是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态度的全面转变。在人本理念指导下,管理者不用把员工作为管理对象,而是合作伙伴。相信每一个员工都能把工作做好,认为虽然分工不同,但大家都是为完成组织的整体目标,并体现出每一个人的价值而努力的。管理者的职责应该是去创造出一种管理境界和氛围,让员工愿意并且能够完成本职工作,为员工进一步发展确立明确的方向。当员工看重自身的感觉,认同管理者的理念和追求,在适当的环境时员工才会释放出空前的热情和潜力。疾控机构要结合总体发展战略和现实人力资源状况,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通过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素质,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促进疾控机构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疾控机构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员工切实地感受到个人发展离不开疾控,把疾控作为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理想之地。 3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差异 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较多地强调“人治”,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较多地强调“法治”,而通过制度来稳定、巩固和保障人事管理的具体措施。两者管理的差异主要在于: 3.1 对“人”的假设不同,人事管理是基于“复杂人”的假设,假设人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需求,主张依据这些需求对人进行激励。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一种全新的“价值人”的假设,认为人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求上进、求发展的欲望与追求。这种假设使组织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放在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满足他们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上。 3.2 对人的看法不同。人事管理强调的是以“事”为中心,只重“事”而忽视“人”。注重人对工作的适应性,认为人应该服从领导,服从组织分配,服从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核心,寻找人与工作相适应的契合,认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创造人与组织的价值共同体,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3 管理的着力点不同,人事管理主要着眼于当前人员(岗位)的补充与上岗培训等,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谋求组织的长期发展,追求投入产出的最佳方式,使“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以激活员工为手段,创造出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的积数效绩。 3.4 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思考。任何一种管理体制都是在不断变革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只有适用、适应,没有完美无缺。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疾控体系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我们当前人事改革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疾控人力管理文化应该祟尚稳固、渐进、创新,与之相适应的职位、工作、人(即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强调的是渐变,是相对稳定的,而操作系统中的招聘系统则强调员工的稳定素质,一般从内部提升管理者。 其次,制订有预见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组织发展的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人员分布状况,为组织对人员的考核录用、培训开发、晋升、调整工资等提供了可靠信息和依据,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规划、调整规划和工资规划等。 其三,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工作体系。本着效率最高原则,建立并调整人力资源工作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分析体系,确立每一项工作及其岗位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它是岗位招聘工作的依据,也是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的标准;绩效评估体系,对照岗位分析体系中的具体要求和工作任务安排,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估,薪酬分配体系;组织设计体系,通过划分并确认部门职责,确认工作制约关系和协作关系,保证组织管理制度的贯彻、改进。 其四,形成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好”的机制,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员工的教育培训,帮助员工了解和适应单位组织和接受组织文化,形成并发展本组织的氛围,统一员工的价值信念,提高组织的内凝力和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人员的甑选、调整和使用,根据组织的岗位需要,了解人员的素质结构,能力特长,职业适应性,为量力用人,视人才授权提供可靠依据,人员使用还注意双向开发,当员工能任职位不足时,扩大其职位外延,当员工能力有余时,增加其工作内涵;建立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鼓励和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尽量将员工需要导向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上来,这样既有利于促进组织的发展,又使员工有归属感,进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的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也就是说疾控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要实现疾控机构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融合与渗透,使员工把个人追求与实现疾控机构目标统一起来。因此,疾控机构要让员工明确疾控机构的远景目标及价值观,并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技术、工具中充分体现,以规范员工行为。 综上所述,为应对未来随时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应对能力,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显示对疾控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优化发展,才能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为疾控机构创造良好的发展契机。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浅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竞争形势的加剧,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显现,正逐渐成为组织完善、发展与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经济条件和发展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其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和研究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从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随后历经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无论理论还是研究成果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当前的研究中,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已经前所未有的丰富,如人力资源的依赖理论、成本理论、行为理论和战略理论等,其发展也迎来了新的良机。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分类 如果从分析层次维度方面考虑,人力资源的管理研究主要分为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个方面。微观研究主要以功能导向为主,其研究对象集中于个体层次,注重研究个体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中所受到的影响。宏观研究的基础立足于组织层次,注重研究组织绩效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中所受到的影响。 如果从管理的实践数量方面考虑,人力资源的管理研究可以分为单一和复合两个层面,无论研究对象为组织或者个体,其都可以依据管理的实践数量进行进一步细化。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向 1、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战略性方向。在20世纪末期,人力资源的管理已经发展到战略性的阶段,人力资源的管理已经逐渐转化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而对于人力资源“战略性”的认识,不同的学者存在有不同的观点,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观点以查德威克与凯培利为代表,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本质为管理实践是系统和组织绩效两者之间的关系;另一种观点以delery和doty为代表,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本质为管理实践是系统和组织竞争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具体内容包括业绩培训、工作设计、内部职业晋升和利润分享等。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作用,其常见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如表2)。 2、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国际化方向。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管理的国际化发展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方向也逐渐由国内向国际化方向转变,并在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是研究人员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却存在集中和分散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坚持集中管理的模式,认为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关键在于将由美国开发且已经得到实践证明的理念向国际范围推广,而以瑞克斯与马丁内斯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学者则坚持分散管理的模式,主张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发展应该是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管理方法。简而言之,人力资源的管理研究在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发展方向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其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①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国际化方向关注更多的层面,注重不同的文化理念与社会的价值观之间相互的影响,强调不同文化相互转化过程中管理模式的适用性,以及由经济发展的差别、法律法规的不同和社会文化的差异等诸多因素所形成的不同学习方法。②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运作所存在的复杂性以及组织个体之间的地域性差异,是人力资源的管理研究在区域性方向发展与国际性方向发展中最主要的差别。 近些年来,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向以如下四个领域最为集中:①组织个体的区域性差别及其发展规划的设计问题;②人力资源的国际化管理职能问题;③人力资源的国际化管理流程模式开发的问题;④组织个体在不同文化差异下的管理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评估。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完善,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和运行效率,但是具体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标准却始终没有统一的模式。经过lam和wite等学者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的管理与祖制财务效益具有关联性,但是要想得到准确计算结果仍然非常困难。因此,在实践应用中,依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自行开发适用的管理绩效测评方法仍是组织主要采用的途径。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以如下两种为例: ①人力资源的声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可以以价值来衡量和判断人力资源的管理有效性。因此,组织可以通过管理对象反馈的意见判断个体的业绩有效性。据研究表明,服务对象对管理效果的认同感与组织的效益成正比。而部分专家学者将研究对象定位为精通或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人,以他们认为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为评估依据,判断组织实施管理措施与政策的实际效果。这些研究证明,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不仅要取得服务对象的认同和满意,还要在组织的经济效益上证明其有效性。但是很难找到直接的证据表明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对组织的效益有何种程度的影响,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②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必然会给组织带来一定的成本支出。因此,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可以通过比较人力资源所支出的成本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距进行,或者通过比较不同组织之间的成本支出进行。组织通过逐项核算和比较成本支出,可以监管和控制人力资源的管理绩效,但是由于标准数据的有效性存无法得到根本性的确定,所以比较结果的意义和作用也大打折扣,只能作为组织的参考条件和标准。 三、结语 总之,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其理论和实践也要随时展而不断地更新。只有采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与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经过实践摸索的绩效检验,才能真正的实现组织的发展和个体的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全球化趋势发展愈发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以人才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加入wto之后,我国越来越多的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当中,融入到人才的国际流通当中。在国家人才的流通当中,我国虽然采取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但是整体上我国处于人才的“入超”地位。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人才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就非常关键了。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工商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最先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概念,认为人是具有企业其他资源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的资源。自此之后,人力资源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许多的进展,并产生了许多新的成果。时至今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理论。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理论虽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普遍的理论,但是就人力资源的管理自身而言,学术界对定义和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 以彼得·德鲁克及其追随者为代表,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种特殊的资源。他们认为与其他的企业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这些是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但是他们却决定了未来企业人事管理的发展方向。正如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所说“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成为过去, 一场新的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调的人事管理正在到来。”其追随者舒勒在《管理人力资源》中将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采用一系列管理活动来保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社会和企业的利益。” 以海勒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事管理,两者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其涵义并没有区别。罗宾斯和德斯勒也支持海勒曼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罗宾斯认为“人事管理就是研究组织的人力资源以及如何使他们能更有效地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在他们看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以斯托瑞为代表的英国管理主义学派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用来显示管理人合法性的一种不同方法,而不是作为工具和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理念从管理的角度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定义,认为其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工具和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这些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传入到我国。在其基础上,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管理哲学之上的人员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尽管不同的学者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是其研究会随着实践的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展开研究。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上却有着共同的研究领域和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的研究上。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化研究,即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化研究,就是指在研究的过程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一种战略职能,将其企业的战略发展联系起来,着重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用战略性的眼光和视角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赵曙明教授对这一趋势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最重要变化是把人力资源称为组织的战略贡献者,人力资源管理正在逐步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渡”。wright mcmahan (1992)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作出了这样的定义,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活动的模式。 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同的认识,结合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理论视角、基于行为观的视角、基于控制论模型视角、基于委托交易成本理论视角。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久发展及企业的长久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中其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 (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赵曙明教授认为“经济全球化和管理国际化也同样使众多管理学者将研究方向从国内和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转向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跨国公司之中,这一研究尤为重要。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和两个核心问题研究方向。三个方面主要指跨国文化管理、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跨国企业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相似性研究;两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管理国际化的雇员和如何建立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其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三)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评估 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评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检验依据,也为其改进提供了支撑。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杜绝片面、主观的问题。所以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评估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同时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估。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但是就其来源来说却又是历史悠久。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和知识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也必将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必将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的现状与路径 引言 公共部门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人、社会改革的领导者、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对公共部门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影响到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以及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内涵 爱立特·佛来德森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化定义为:“职业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由于其拥有的独特专长、关注工作生活质量以及为社会带来的利益,而获得从事某种特定的工作,控制职业培训和职业进入确定与评价该职业工作方式的专有权力”。根据佛来德森的界定,人力资源职业化包含两层涵义: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理论,它不但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知识,而且还涉及心理学、法律学、社会学方面,凡是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并具备符合实践需要的技能与管理经验。另一层涵义:社会化。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带有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特色,不同组织的内部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必须考虑社会制度、劳动关系、历史文化及企业文化等因素,形成符合国情、民情、融合先进管理思想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2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现状中的五大缺失 2.1 职业化观念缺失很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受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影响,职业化意识淡薄,还没有把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当成一种职业,而仅仅是一份工作,没有对这个职业和自身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开发,总是忙忙碌碌的从事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久而久之,工作中无创新、无激情,职业观念缺失,更没有职业生涯管理的意识。 2.2 系统性知识缺失人力资源管理职业需要从业者首先要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即必须拥有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与变革、统计和调查及人力资源管理九大知识模块等。其次是服务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再次是不断自我学习、不断影响别人和帮助别人成长的能力。此外还需要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高效执行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 2.3 权威性认证缺失一般来讲,衡量职业化发展水平的因素包涵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制定(胜任力)、职业资格认证、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从业者职业道德等诸多方面。其中,职业资格认证以其客观性、可比较性成为衡量从业者职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认证多数由国家行政机构开发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功利性太强,导致培训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培训师资的实际水平不足,教学内容和教材不能及时更新,影响了认证的信度和效度。 2.4 行业准入制度缺失就业准入制度是指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的劳动者, 须经培训并取得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目前,我国人力资源领域尚未实行行业准入制,即只有通过相关资格鉴定,具备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后方可从事相应岗位工作,这就造成我国人力资源从业者队伍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2.5 职业道德信用记录缺失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中,人力资源从业者的任何不良工作记录、受聘史、受聘业绩等都会有所记录,这对从业者在谋求职业生涯发展时形成强有力的约束。而我国尚缺乏一种机制,将不具备人力资源执业资格或有违职业道德的从业者清除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 3促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化途径 3.1 树立职业化观念,健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资格证书。在考核过程中不仅仅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更应加大实践操作的部分。为了维持专业知识水平,对获得资格证的专业人员每年参加了一定时间量的人力资源相关活动,包括参加课程、座谈会、研讨会或其他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活动,并发证书,记录在案,以此证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水平和技能不断提高。 3.2 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协会虽然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是,单单是数量的增加还是不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不单单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领域,是一个由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不同学科展开探讨和研究的专业领域。与技术相比较,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和引进的广度与深度尤为不足。因此,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培训和教育的规模、水平亟待加强。应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另外,一些专业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开设人力资源专业课程,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基于胜任力的职业培训。 3.3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化除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外,更为关健的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赢得了他人对自已的尊重,也为这项职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一个优秀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独特的职业形象: 3.3.1 政治坚定、原则性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区别与一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超强的政治鉴别能力,因为公共部门代表着国家政府形象,掌握着公共资源,服务着广大公众。所以在工作中,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坚定正确的政治原则放在工作首位。在重大的政治原则上,不能含糊,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敢于讲政治、讲原则、讲真话,大胆、鲜明地陈述自己人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决不要“看脸色行事”,“跟风走”,“和稀泥”。 3.3.2 热心服务、默默奉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是组织的核心科室,是热心服务部门,服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主动、热情的帮助别人,意味着你要做一些非常细小繁琐的事,意味着你的回报可能不会很高,意味着得到赞赏的常常不是你。所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多想想自己就是一个服务人员,心情或许会好一些。 3.3.3 将心比心、宽容待人在工作中,当与其他部门打交道时,会出现不合拍的想法和行为,为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对方的处境和难处,比如,在遇到对职工补偿、赔偿之类的事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我是他应该怎么做?与打交道的人是各式各样的人,有的人心直囗快,有的人斤斤计较,有的人爱沾小便宜,有的人爱打小报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多看别人的优点。所以,一个优秀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3.4 严以律己、公平公正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做的事情几乎都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所以在处理各类问题时要保持公平公正,如考核座谈时,能否客观的评价你并不喜欢的人;在职工间发生纠纷时,是否能客观地、不偏不倚的处理;制定规章制度时,是否兼顾组织整体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在人际关系的压力面前,能否坚持原则,从工作出发,为人正直、表里如一。对人一视同仁、处事公平公正。 3.3.5 谦虚谨慎、善于学习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中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分析和研究解决。因此一名优秀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必须怀着谦虚谨慎的心态去学习、思考、去探索、求新,做到学而不厌,常学常新。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看书、网络等学习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 3.4 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常常感到每天在为别人做嫁衣,认为职业发展之路狭窄,什么时候能量体裁衣,为自己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宽阔职业生涯之路呢?其实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之路十分广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逐级晋升、转换到业务部门、咨询顾问,还可成为招聘专家、职业生涯规划教练、职业培训师等新兴的并且前景广阔的职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还是很初步的。因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无论从管理机制上,还是从管理文化上还存在一些弊端,特别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化,都迫切需要全面的、系统的拓展与创新。目前公共部门本身正处于一个不断整合与提升的进化过程之中,从事人力资源职业的管理者应把握好这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充分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结合公共部门实际,为公共部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积极发挥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四川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四川由于地处我国西部,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和观念限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小企业中发展缓慢,这会成为制约四川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导致人才流失,制约企业经济长远发展。本文针对四川中小企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做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四川中小企业 现状分析 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4200多万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创造了近60%的经济总量和近50%的财政税收,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企业将向国际化迈进,竞争亦会日趋激烈,而西部四川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除了地域限制、规模限制,还要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制约。 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日趋体现。人力应该被视作资源并被提供适当的技能、有意义的工作和合理的薪酬。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组织过度依赖机器和技术而不注重适当的人员管理,其生产性和灵活性将不会得到改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并不丰富的中小企业中就更为重要。 1 四川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占据着四川盆地绝大部分。四川省人口众多,据统计总人口8700万,仅次于河南、山东,是中国第三人口大省。其经济总量位居西部第一,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到12506.3亿元。其中,中小工业企业数就达11859个,从业人数216.5万人,实现增加值4524.35亿元,占全省gdp的36.2%。由于地处我国西部,本身的地域限制和观念限制,使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小企业中发展缓慢。 1.1 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缺乏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虽然许多中小企业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但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我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包括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的两个内容,而西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但包括了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的内容,还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抽样调查四川的中小企业中发现,在中小企业中搞人力资源的人员大多不是学人力资源的专业的,而大多是后来进了企业才慢慢接触这方面工作,而且在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时大多是靠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很少有专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这反映了四川地区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理论的缺乏。 1.2 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不够 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对人才的需要都是迫于现实业务的要求,而不是站在长远的企业发展的高度来做人才储备,因为他们还没对人力资源的长远发展有正确的认识。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人员积压和人才匮乏在中小企业中经常出现,许多工作难以持续有效的展开。 在对四川中小企业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仍界定不清,工作内容比较冗杂。集中表现在就机构设置而言,目前大多数四川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仍由人事部,行政部,后勤部,或经理等人员兼任,只有少数中小企业已经将“人事部”,“行政部”,改为了“人力资源部”,但在职能上并没改变其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就人员配备而言,目前四川中小企业中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很少,即使有大多也停留在凭经验处理,人力资源做的工作也大多停留在员工招聘,培训,档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等事务性的管理上,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的人事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定人事制度,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等工作并未真正实施。而在我们做调查中,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这样一些看法:“人力资源规划做了也没多大意义,计划没有变化快,到头来能兑现的不过20%——30%”,“人力资源规划很简单,不就是些招聘,培训,薪酬之类的内容,再加些我们的经验”,“什么都是老总定战略,不用我搞规划” 。如此对人力资源的看法,都是因为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不够,没真正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和企业进入稳定成长期以后,人力资源的作用正在日益重要。而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淡漠化认识,使其人才流失严重,正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1.3 人力资源机制不合理 (1)培训机制不合理。现在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想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从而省掉岗前培训。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四川地区中小企业大多没有正式的岗前培训而是通过实际工作培训或在工作中慢慢熟悉。虽然可以节省掉一部分培训成本,但是培训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其培训机制得当能使员工提高对工作的认识,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对人才的培养,不但是对本企业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也是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2)激励机制不合理。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把人力仅仅视做一种资源,使员工积极性受到抑制。面对不断成长、进步及其需求不断增加的员工,四川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现在企业员工激励考核机制。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员工进入企业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多的还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传统的激励方式是一种物质的简单的激励,现代的激励方式是一种精神的长远的激励。 在我们调查中了解到,这些中小企业激励机制仍是采用年终奖、销售提成、发放奖品等传统的手段,而现代的激励方式如股份奖励,教育培训等很少。哈佛大学威廉?詹姆士教授研究表明,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下,员工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但在良好的绩效评估和激励环境中,同样的人员可以发挥出潜能的80%——90%。这样在传统的只有物质激励,激励机制不完备的条件下,员工的潜能不能完全被发挥出来,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企业吸引及留住人才。 2 四川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四川中小型企业要想长远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储备与重视,离不开对人才能力的培养与开发,离不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这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管理,下面将从几点具体的方面谈谈发展四川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2.1 就个体来看 2.1.1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 企业的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其实现的条件在于企业中每位员工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影响员工工作效率最大化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员工的职业爱好与身体特质,而这两个因素恰恰就是影响和决定员工职业生涯的两大因素。现在四川中小企业正在高速转型发展,而企业只是一味的让员工朝着企业实现利益这个目标干事,忽略了员工本身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这就会使员工产生一种盲目的工作态度。所以企业应当积极地协助员工,与其共同发现他们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而不能简单地运用激励理论,一味地对员工进行物质、精神上的激励,因为在众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特质对员工的工作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们调查中,四川某个酒店,为了使员工更好地工作,给每个员工都设计了职业发展方向。其中:员工的方向是领班,领班的方向是主管,主管的方向是部门经理等等。企业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做法,应该扩展开来,员工一入职,直接领导就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其岗位就是该员工在这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和员工是以心理契约为主要联系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不仅关注员工的贡献,也要关心员工的发展,作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员工有归属感,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1.2 对员工进行个性差异与管理 员工的行为总是人和环境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外部环境中的事件强烈地影响某一特定时刻人们的行为。为了充分了解员工的行为,企业需要知道他的很多情况——过去的经历、态度、个性、价值观等,同时也要了解他行动所处的环境或背景的大量信息,以便为组织管理和职务分析时提供更充分的信息,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益。比如我国新引进了一种“新卡特尔16pf”测试方法,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教授用了20多年时间研发的,国际上已经流行了50年,并得到管理业内普遍认可的一种测试方法。通过测定对人的个性有着主导影响的16种因素,来综合分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通过这个测试,可以发现每位员工的个性特点,将他们进行合理组合,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可以协调员工间的人际关系,达到易于管理的目的。另外,根据测评的结果,还可以了解新录用员工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甄别出存在潜在心理问题的员工,起到预警作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用人的风险和成本。 2.2 就组织来看 美国管理学家、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巴纳德(c. i.barnard,1886-1961)认为“组织是由两个以上的人自觉协作的活动或力量所组成的系统”。 2.2.1 建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让员工参与企业效益管理 四川中小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应该树立人力资本的观念,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企业中建立利益共同体,让员工分红入股,让技术创新者分红入股,让管理者以管理股的形式入股,这样,员工同管理者就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员工就愿意更努力的工作。企业还要注重把企业的目标同员工的价值观相结合,如建立合理的、有一定难度且被员工认同的目标;有效的、公正的绩效评估系统;设计薪酬支付制度以及奖励期望的绩效;设计工作让员工通过工作满足自己的需要;组织个性化,反映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形成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 2.2.2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强调人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感情的,人性理论的发展则证明人是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复杂混合体,因而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其人生价值,就必须健全激励机制。要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实践中要遵循权变原则,采用哪一种激励方式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中小企业的员工激励可利用情感激励、荣誉激励、物质激励、事业激励、责任激励、晋升激励等,通过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心理需求、归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强调人才作为整个公司的价值创造者的作用。 2.2.3 加强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和魅力 优秀的企业需要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管理者是成功企业发展的基础。在一般情况下,高绩效团队工作目标的制定、任务的组织实施、对团队现状的把握、成员间的沟通和协调、团队目标的实现等,都是在管理者的领导下进行的。而管理者的领导意识、思维模式、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和能力、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冒险精神等等,都是领导素质的具体内容,它们直接影响着团队工作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决定着团队绩效的高低。因而,要构建高绩效团队,首先必须提高领导素质,领导素质是构建高绩效团队的决定因素。 2.2.4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施 由于四川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源机制不完善等现状,造成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制约。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选择人力资源外包,而这已经成为了管理的一种趋势。即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者组织进行管理。以此能降低人力成本,节约时间,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低层次、重复性的工作解脱出来,而专注比较重要的企业战略性工作;能获得专业性的指导;也有助于中小企业留住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的一环。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和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紧密联系,具有独特的个性,而且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复制的。企业一方面要吸收发达国家上百年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方法,学习及科学理性管理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东方文化,创建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由此,通过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提高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时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次,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一、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将其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动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二、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要让人力资源管理获得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但是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不难看出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几个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无论自身体制的转轨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都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特性、作用、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人力资源本质认识不足,尚未树立“人力资本”意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处于较为落后的粗放状态。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少 多数企业管理者单纯把人才看作是成本和劳力,而非资源和智力,对人才只使用不培训,缺乏开发人才、培训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使得企业的人才开发能力只停留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挖掘人才的潜能,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开发人力资源潜能的方法过时 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潜能的方法陈旧,手段单一,效益低下。 综上可知,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审视人才流失的隐患,充分认识到人才是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在当前国际化的经济形势中,我国企业应对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整,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本质。秉承这个理念,我国企业已经将劳动关系法整合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我国企业 要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劳动合同法的各项规定,不断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二)构建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部门负有招募雇用、培训发展、薪酬福利、员工关系、人事记录、健康安全、战略规划等职能,而且各个职能要相互关联,统一协调。在管理方式上,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每个管理者都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者,人的管理应分散到企业中每个管理者甚至是每一个职工身上。每个领导者都要掌握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要懂得了解职工的需要、需求及其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发展。 (三)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人力资源流动的结果是使人们走出封闭的环境,找到能较原先更能发挥作用的岗位,而不是将人力资源僵化,以使人力资源潜能的开发,从而挖掘人的潜力,创造更多的财富。我们应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企业应制定宽松的有利于人力资源流动的措施和办法,大力提倡以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交流,尽可能改善和缓解人力资源在分布结构上的不合理以及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使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的企业应彻底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建立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办法,充分重视知识技术等人力资本在分配中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实行与绩效挂钩的分配方式,对高级管理人员可采用经营者年薪制和经营者持股方式,销售人员可采用与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挂钩的方式;科技人员可采用新产品开发的项目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挂钩的方式;一线生产人员可采用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的方式;鼓励员工参股、持股,激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企业要引入竞争机制,要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公平参与竞争。要明确用人标准,细化选人用人条件。公开选人用人的决定过程,杜绝暗箱操作,从而避免和消除人们的怀疑,并可以提高被任用人员的公信力。建立定期评估和用人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要改变用人权力高度集中的弊端,减少用人上的失误。同时,吸引优秀人才时,高工资等物质报酬固然行之有效,但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团队,必须依靠组织文化来支撑。因此,建立与完善组织与企业文化非常重要。 (六)建立一体化培训机制 全员性、终身性、多样性、计划性是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企业要使培训切实有效,必须真正建立起培训、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将培训视为企业的义务和职工的权力,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增强职工对培训的认同感,激励职工自觉参加培训,使其积极、主动地提高技能水平,从而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七)完善科学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企业应建立完善更加有效和充分的工作绩效的科学考评。在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面,探索建立科学的具有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的量化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和方法,把员工的绩效考评与奖惩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依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员工的岗位、薪酬、晋升和培训,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浅析房地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从无到有,经过了起步、过热、调整、回升,现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之一,对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房地产行业也不例外。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促使中国房地产行业自出现以来基本上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未来几年房地产行业仍将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人才问题普遍成为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1 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愿景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投资于人力,实现人力资本的升值,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价值。 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造适当的组织文化氛围、保留组织所需的人才、明确员工培训的指导方向和内容、缓解员工工作压力,维护并提高士气、培养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献身精神。具体的房地产行业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认清房地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来进一步提高房地产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了积极的态势。诸多房地产企业在人员招聘、战略规划、工作分析、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培训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制约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很多深层次问题。 1.1 从业人员知识层次和专业素质整体较差 现阶段房地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许多房地产企业并不具备建筑施工、物业管理等相关员工队伍,从业人员主要由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构成。员工的知识层次和专业素质总体偏低,缺少高层次的项目策划、融资、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即便是战略多元型房地产企业,大部分员工并不是出身于房地产相关专业,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即使是作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领军队伍——深圳万科集团,其从业人员出身于房地产专业的仅占员工总数的30%左右。在工作中,从业者普遍存在业务素质不高,缺少政策和理论学习,有一定的盲目性,人与人之间存在戒备心理,缺少民主气氛和凝聚力,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1.2 人才测评技术和绩效考评应用不到位 在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房地产企业中,人才测评常常有四种比较实际的用途:招聘时用人才测评技术评价应聘者对于未来岗位合适程度;晋升时用评价技术来预测候选人在目标职位上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员工培训之前用人才测评技术了解培训对象的发展和培训需求;规划人力资源时用人才测评评价和诊断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人才测评所关心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比如思维能力、责任心、灵活性、全局观等比较稳定的特性。绩效考核也关心诸如责任心方面的东西,但它强调人才在一定时间段里有关责任心方面的实际行为表现。虽然人才测评可以用来客观评价人才的能力和动力以及个性,但是,人才测评和绩效考核所关注的点是非常不同的。绩效考核指的是一种行为方面的表现,能够从外在的言行或者数据指标来观察表现。因此,不能将人才测评简单地替代绩效考核,应采取人才测评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房地产企业完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激励企业人才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1.3 缺乏有效适宜的利益驱动机制,员工流失各有不同 利益动力机制是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核心问题之一,利益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薪酬模式,二是绩效激励体系的设定。 战略专业型房地产公司的利益动力机制比较完善,员工满意度较好。这类公司的一般员工以及专业员工的薪酬水平较高,流动率很低,而小部分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对个人工作以及生活稳定性的考虑。中层管理人员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加之他们丰富的专业水平和经验令一些小型的房地产公司青睐,此类中层人员流动性较高。 专业项目型房地产公司的员工满意度相对较低,流动性大。虽然薪酬制度灵活,能够很好地激励员工,但是他们忽略了员工在追求货币收入的同时对于个人发展空间稳定性的追求。这类公司的利益动力机制没有长期性,结构性也不好,因此员工一般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逐渐向大型房地产公司过渡。 1.4 缺乏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竞争力。品牌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房地产市场由于同质化严重,竞争主要表现在品牌优势和附加值上,因此,优秀的房地产企业文化已成为房地产项目持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贯穿房地产实践的全过程。但我国一些房地产企业的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规律加以总结和应用,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趋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房地产企业的奋斗目标经营理念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 2 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和建议 2.1 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留住人才 目前,房地产从业人员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他们正处于一个强烈需要自我发展与提升的阶段。房地产行业是以薪资高而著称,可是优厚的薪水、福利可能在一段时间促进员工的工作热情,但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个人的发展与自我提升的要求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要依据组织的战略,在与员工全面沟通的基础上,为员工设计富有弹性的职业生涯,尽力为员工创造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空间,包括升迁、培训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其未来的发展空间、自己在企业实现战略的过程中的责任与重要性,不断发挥员工的知识以及技能,使员工切实地成为企业的长期合作者,谋求共同发展。 2.2 建立动态、公平的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 房地产行业要根据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运营特点,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动态的绩效管理体系与薪酬体系,增强体系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在设计绩效管理体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考虑绩效考核的机会成本,要避免为了考核的全面而增加考核的难度或者增加考核的投入,使考核缺乏可操作性。第二,考核方式不必完全一致,针对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绩效考核方式。第三,避免完全量化状况的出现。第四,绩效考核要服从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绩效考核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战略要求进行不断地调整。 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准确地识别和明确客体,并在此基础上注意薪酬设计的多样化。面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复杂工作环节,管理者必须仔细推敲企业某些业务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房地产企业营销过程中策划与销售之间的关系。成功的项目策划会使销售工作仅限于形式,销售工作量大幅度减少,资金回笼速度加快。反之,不具有顾客导向的项目策划则会使销售工作困难重重,销售人员必须在销售过程中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项目进行二次策划、重整。策划与销售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房地产企业会因项目的不同而不同,是动态变化的,这与其他性质的企业策划决定销售之静态关系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只根据销售结果这一表面现象轻易下结论,而必须分清和识别其结果是策划人员的成绩呢,还是销售人员的功劳大。根据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在其业务中具有这种动态关系的还有销售进度和施工工期之间互为条件的关系,物业管理对销售的促进关系等。另外,房地产企业各经营业务性质相异、经营复杂的特点也要求其薪酬设计的多样化。如,为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管理者应在房地产企业建筑施工环节根据员工的劳动量来分配薪酬,在房地产集团公司可以根据出资额或所占股份进行利益分配,对销售人员可以按其销售业绩发放薪酬,对策划类人员可以根据其策划方案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薪酬的分配,对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其对公司的贡献进行薪酬的分配,必要时还可以附以期权激励,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 2.3 企业文化是房地产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房地产行业应该真正的从本企业的实际入手,要对公司发展历程进行提炼,培育适合自身运营特点的企业文化。房地产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育建立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员工归属感,这需要领导者与员工充分沟通,共同寻找企业的价值观,有效帮助员工产生对企业的战略以及企业的领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努力培养员工的成就感,当然忠诚度是建立在员工自身价值观的基础上的,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可以影响并引导员工的价值观,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向着为组织发展战略服务的价值观方向靠拢。另外,这种在企业文化氛围下的沟通,还可以很好地促进企业领导者的领导风格的完善,形成更适合员工的领导方式。 2.4 吸纳人才 吸纳人才提高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将是新市场形势下房地产业竞争的焦点之一。就我国目前房地产企业的情况来看,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企业内部应用人才测评技术选拔和挖掘本企业员工中具有培养潜力的人才,通过内部培训与外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二是吸纳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本,外部的人力资本的吸纳方式,应灵活掌握,如针对高端人才可以实行长期激励措施,分享企业业绩增长的增值价值。三是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不要让人才顶着“天花板”工作,要给人才一个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 3 结 论 在我国,房地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房地产企业缺乏充分开发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激励人才的观念。因此,作为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必须要未雨绸缪,随时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方法,为企业迎接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房地产企业要生存、搞活和发展,首先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使企业兴旺发达、基业常青。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概述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变得愈加激烈,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成为目前企业关注的焦点。下面文章就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现状做出深入分析。 1.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滞留在人事管理层面,日常的工作就是员工招聘、组织培训、日常绩效考核,和工资的增长审批发放等简单事宜,对员工采取的是命令式和制度化的管理,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的角度出发,只注重对员工的控制。目前的人资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用人机制死板,许多优秀人才没有得到发展的机会,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没有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缺乏系统的目标和制约制度,对于员工绩效,没有系统的考评制度,考评标准也是模糊不清,即使设定标准,在工作执行时也不能落实到位,制定的标准与相背离,导致可做操作性极差。没有完善的激励制度,很多企业制定的奖励同惩罚机制不均衡,重惩罚轻奖励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非但没有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目前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还缺乏系统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激励方式。 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领域 2.1国际型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向也由国内转向国外,使人力资源同国际接轨,实现人力资源的全球化共享。随着学者对国际人力资源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现,集中式管理和分散式管理,两种模式间产生分歧。赞成集中式管理的研究学者,力争把在美国成功开发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推广应用的全球范围。赞成分散式管理的研究学者则表示人力资源管理要针对地域文化的不同,进行不同管理方法的开发。国际研究人士指出,不同的国内环境要求不同的管理模式,国际同国内的管理模式总是存有差异,其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进行跨国管理时,雇佣外籍员工运作的复杂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是否适应。 2.2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 在上世纪末期,有很多学者站在企业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技术、资金成本这种可获得的资源,再不能以不可取代或模仿的方式,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因其不同的特征和微妙之处,使得无法模仿,因此,人力资源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这一研究促进了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形成。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战略管理,整合和适应是它的特征。所谓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从战略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但不同文献对于战略有不同的观点。舒勒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强调的是不同的竞争战略要采取不同政策组合;伦格尼克霍尔则主要强调企业战略同管理间的作用依存关系;德利瑞则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部分内容具有战略性,内容分别是:正规的培训系统、利润共享、内部的职业机会、结果导向的评估、员工参与、雇佣保证及工作描述。不同的战略观念致使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观点,因此研究人员要更加关注对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探索。 2.3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 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方法通常具有规范性,以统计分析和实际调查为依据,其理论包含着管理的实践、目标及结果。以中国研究学家林泽严和外国研究学家的阿瑟论证的管理模式为规范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典型范例。 林泽严针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提出我国企业现存的两种典型的管理模式:一种是家族企业以自我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团队式从人的角度出发的理性管理模式。第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的是集权式的控制,把员工当成公司附属品,缺乏良好的激励制度,最终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混乱无章,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第二种管理模式主要体现的是民主化,把管理权授权于团队中受员工认可的人,主要强调的是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良好的激励制度,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是企业能够长久生存并前景光明。 阿瑟的控制和承诺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分权化制定决策、技术工作者的比率、公平程序、管理员及管理者的数目、工资、奖金、常规培训、赞助公益活动的数目为研究的变量,对美国的几十家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最终得到控制模式和承诺模式两种管理模式。他认为众多的管理模式里面,实践中只有控制模式和承诺模式两种管理模式,其中控制模式所强调的是降低直接劳动成本,迫使员工遵守既定的规章及流程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承诺模式主要强调企业同员工两者目标的相互联系,促使员工产生理想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3. 人力资源管理三种管理理论同企业绩效的关系 国际型、战略型、规范型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全部都提到企业的绩效问题,就企业的绩效问题和人资管理两者间的关系而言,国际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实践要根据企业的差异性区别对待;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强调要把企业的战略同人力资源管理的适配度作为条件;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的是特定的实践同管理政策的相互组合,企业的绩效受特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及实践的相互配合的效应影响。全面的分析以上这些观点,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更适合企业的人力管理理论,正确的把握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间的相互关系。 结束语: 现代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已不是过去物质资源和资金实力的竞争,人才才是目前最为核心的竞争力,科学合理的把人力资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效益评估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人力资源已是企业要想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项稀缺资源,这种理论概念已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并且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倡导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态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显得意义非凡,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人力资管理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具有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将向着人性化、战略化的方向发展,使企业的管理更具弹性,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更具适应性,激励成分越来越多,限制成分越来越少,企业将集中力量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激励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使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提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石油销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石油销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规划设计不全面或规划缺失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基础要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对人员总量、人员结构、知识层次、技能技术、岗位设置等方面发展需求的规划设计,具有指导性、前瞻性意义。结合岗位需求,制定详尽的短、中、远景人力资源规划设计,可以挖掘、培养、储备企业发展所需的各层次人才队伍。就实际工作而言,石油销售企业中下游地区公司,没有制定出详尽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设计或设计不全面,造成人才挖掘、培养、使用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选拔、储备企业发展所需的综合性、高素质、多层级、多面手人才,提供不同岗位职责需求的人才队伍的配备与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人员招聘,员工职业晋升,企业岗位设定与薪酬分发等方面,虽然制订了一些制度约束或计划措施,但实际运行中,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制度执行中有所变通,造成制度执行不力或不够彻底,从而弱化了管理效能的进一步发挥,使有规可循,有距可遵的管理制度成为一种条文摆设。 (三)人力资源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方式单一 中石油销售企业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内部缺少一套成熟、完整、定型、量化的考核体系。各销售企业,各自为阵,建立颁布自己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不尽相同。目前人力资源考核中,考核侧重于销售完成业绩,对干部队伍"德、能、勤、廉"方面的考核不健全或不完善。没有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 (四)人力资源薪酬分配地区不均衡,岗位差距大 薪酬关乎干部职工切身利益,吸引企业人员奋发拼搏,积极履职的决定性因素。薪酬分配应该遵循"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虽然石油销售企业统一沿用岗位工资制,附以绩效工资、吨油工资补充制。但实际运作中,同属于石油销售企业的不同地区公司之间,不同地区公司同一岗位之间,同一地区公司不同岗位之间,薪酬分配差距较大,加之石油销售企业员工用工性质众多,不同用工性质有着不同的工资薪酬标准,尚未实现同工同酬,薪酬分配有失公平。 (五)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偏重精英培训,培训面狭窄,缺乏精英拓展延伸的再培训再教育 培训是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虽然石油销售企业按照行业发展需求,各部门归口,每年开展一定频次的培训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培训主要针对和集中在少数管理人员精英身上。比如安全、加管、业务、运维、便利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集中和停留在行业主管哪里,最低到加油站管理人员。培训人数、培训规模、培训层级相对有限,限制了培训效果的进一步拓展。 2石油销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近、中、长期发展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要服从服务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和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构建起企业整体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石油销售企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要根据企业年度经营任务、岗位需求、技术工种、人员素质为依据,科学决策,制定出详尽具体的年度人力资源规划。这一规划要囊括:岗位设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招聘计划、培训计划、薪酬方案、考核方案等内容。同时,企业要按照自己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编制出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方案,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市场变化,要不断做出适当修正。 (二)同步净化政治生态环境,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充分发挥管理效能 作为国企,石油销售企业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步参与到净化国内政治生态环境的要求和行动中来,积极反观企业自身,不遮不掩,查找企业中存在的各种丑陋现象。积极执行"明规则",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上狠下功夫,防范和杜绝人为化,把"明规则"和"明制度"摆在桌面,摆在眼前,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严肃管理、严格执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能,为企业发展培养人、选好人、用好人。 (三)健全人力资源考核体系 丰富完善考核内容,探索创新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推进企业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考核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考核的主体是人,因此要紧紧围绕企业从业人员中不同工种,不同角色的人员进行考核。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各级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核体系。考核内容从过去的重销售重安全拓展到"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考核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尝试实行末位回炉加工,待岗再培训再教育,再培训结束后重新上岗。所有考核要从被考核对象的切身利益出发,与工资薪酬和相关待遇挂钩,从而激发和调动被考核对象的主管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淋漓精致地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真正把那些思想好、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相应的岗位上,实现岗位与人才的绝佳配对。 (四)改进薪酬分配方式,拓展薪酬补充渠道 兼顾公平,倾斜一线。在现行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吨油工资的基础上,增添学历工资、技术职称工资、专业技能工资、岗位标兵奖励工资、安全生产奖励工资等多种薪资成分,激励企业干部员工自觉深入学习,投身岗位练兵、提升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实现与企业的同步发展。适度调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岗位之间,数百数十倍工资差距过大问题,兼顾公平,让企业发展利益惠及全体员工。打破身份界限,不同性质的用工之间实行同工同酬。严格遵循"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适度合理差距,薪酬分配照顾一线弱势群体,多向一线员工队伍倾斜。 (五)开展精英延伸培训 加大对执行层面和一线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初次培训活动结束以后,参与培训的精英管理人员,不仅要自己掌握培训内容,还要把自己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向自己所在的部门人员和加油站一线人员,进行深度延伸培训,注重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努力追求一岗多能,一专多红的多面手员工能力建设,扎实不同岗位人员的基本功基础,实现人才强企、人才兴企的培训目标。 作者:马桂莲 单位:青海省石油销售公司新兴贸易分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解释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学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员管理模式,它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管理哲学的基础之上,其目标是通过有效地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以使组织的绩效和个人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将员工作为一种具有潜能的资源进行激励与发展。此外,还重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整个运营活动的支持和配合。1986年Mahoney和Desktop把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分为两个研究分支:宏观和微观。从这个时期以来,人力资源管理在宏观和微观上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这两方面的研究上一直处于互不交融的状态,同时,忽视了不同管理实践之间的匹配与整合。宏观人力资源理研究是在组织层次上进行的,关注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微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是功能导向型的,在个体层次上进行,主要研究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个体的影响。20世纪的后十年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变化在于把人力资源称为组织的战略贡献者,人力资源管理正在逐步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渡,学者把人力资源“战略”的本质视为是一种“关系”和一种“适应性”。查得维克和凯培利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战略定义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政策与组织输出之间的关系”。然而,Delery和Doty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内部职业机会、正规培训体系、业绩测评、利润分享、就业安全、员工意见投诉机制和工作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主要有三种: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描述型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这三种管理理论都涉及企业绩效,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同。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适配状况为条件;描述型人力资源管理相信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与实践对任何企业都适用;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的组合。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演变。西方管理理论发展趋势是以“能力人”为假设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人的智力和创造力将起主导作用,包含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增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非常繁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也是多种多样。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和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经济发展,并提高生产效率,达到组织绩效。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也促进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同企业管理实践结合起来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一)按人的特点设定相应的岗位人力资源 促使企业进行自我改造,真正转变为人力资本经营,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发挥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显得非常重要。针对部分人员终身配置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人员数量的配置,一种是其配置是否合适。配置人员数量过多过少都会造成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导致工作效率地下,要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根据预测的岗位数量进行配置,以竞争上岗的方式实现配置;机构设置还要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企业结合自身的状态,对企业的机构进行科学设置。 (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 激励机制和激励方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和谐任务。将物质激励和人性激励完美结合起来,达到明显的激励效果。根据任职岗位的薪级、个人条件及业绩情况确定员工的薪金,并有制度可依,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大数据”趋势的发展给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行业提供了有力辅助工具,但大数据应用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企业管理者要有良好的管理习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进行自我提升或借助外部咨询机构的协助,筹划好自己的数据库。具有创新方向的薪酬管理云平台可以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薪酬设计,根据市场薪酬数据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确定合理的薪酬水平,使员工感到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达到激励的目的和效果。 (三)强化客户服务心态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一个“专业的服务公司”,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规则。把人力资源组成一个团队,以客户需求设计服务的项目为主要内容。人力资源的功能是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要完善好各种绩效的咨询工作。人力资源部门要改变过去只重视行政方面的工作状况,要主动参加组织运作,为企业增加更多的附加值。 三、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缺陷 (一)从学术研究成果上分析 理论界探讨的重点在于,怎样把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是人事制度改革、观念创新和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但理论阐述较多,实践性、操作性的较少。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方面的实践性学术文章较少。人力资源是实践操作性质非常强的,易产生理论跟不上实践需要的现象的这样的空白点。另外,仍然存在国外的理论没有和中国的管理实践和现实情况结合起来的问题。 (二)从各种企业的研究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管理规划的缺失。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着眼于提高经济效益,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然后是人才流动的频繁,人才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福利、薪酬、培训。另外,人力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偏少,在人才的招聘与员工的培训上较少,难以吸引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管理者未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市场竞争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并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另外,国有企业中人浮于事,员工缺乏斗志,对国有企业的前景失去信心,难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导致员工跳槽,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一些国有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的用人制度和裙带关系来选拔人才,使真正的人才被排挤在企业门外,用人制度不科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管理规划的缺失、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较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四、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研究方向 随着科学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各门学科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依然是一个新兴而又永恒的话题,其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真正实现“好人”的价值着眼,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新进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加速社会的进步,造就富裕社会。 (一)绩效管理成为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最关注的部分 对外商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绩效不仅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整合程度有关,而且同企业使用的“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积极的联系。可见,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热点话题仍然是绩效管理。 (二)以心理学和经济学视角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管理是一门边缘性学术领域,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应用最为普遍。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人的心理动机,利用薪酬、福利、培训机遇制定激励机制,满足人的需要,减少人才的流失,使企业得到真正发展。经济学则侧重于进行制度设计,制度科学合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劳动定额、工作时间科学化和合理化,已达到企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收益。 (三)“大数据”使人人力资源管理 进入数字化管理时代2014年6月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3)》指出,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SaaS(软件即服务)和大数据分析将成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大数据应用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一个毫无信息化基础的企业需要在应用大数据方面起步,应从日常的管理中注意数据积累和整理,有良好的数据分析的管理习惯为基础,然后自我提升或借助外部咨询机构的协助,筹划好后,建设自己的数据库系统,如薪酬管理云平台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创新。数据可由自己收集,也可向市场购买数据分析软件和服务。 (四)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各个分支之间互相融合、互相借鉴 在过去的紧20年里,宏观和微观研究上处于隔离状态,在分离的轨道上越走越远。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应克服这些隔离状态,在长远上,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可以相互借鉴。以往的宏观研究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细节,若借鉴微观研究的严谨方法体系和技巧,可以补这方面的不足。微观上可以借鉴宏观研究把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一个目标系统,而不是单个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理解。区分人力资源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避免带有良好主观愿望的人力资源政策却会导致实际执行走样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问题。如何建立员工与组织的战略联盟,如何分解组织战略使员工认识到组织的目标,都是研究者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五)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部门已逐渐成为能够创造价值并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性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企业战略计划密切联系。对于人力资源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需要长期准备、开发以及谋划。另外,人力资源的变化要保证企业在新的经营环境下保持并维持竞争优势,必须与企业重组的其他领域相匹配、协同作用。 (六)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重心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知识型员工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占大多数,在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业。因此,企业管理者对知识型员工的开发与管理必须有别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未来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企业所需的知识型员工,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 作者:徐瑞华 单位:郑州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探索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薪酬分配缺乏竞争激励作用 绝大部分医院仍然在采用国家规定的等级工资体系,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各类津补贴等构成,其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各级别之间差别很小,没有根据各类人员的岗位做工作分析和岗位说明书、做薪酬调查、薪酬激励等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难免造成“大锅饭”的局面,起不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2.选人用人机制不够合理 在目前形势下,有的医院仍采取行政分配机制引进人才,年度制定用人计划,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考试,然后再交由医院进行专业考试等,医院从一开始就没有深入了解认识人才,在一些急需人才的使用上没有自主权,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根本没有职权,不能迅速及时地为医院补充人才队伍。 二、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 1.规范用人机制 建立规范的人员进入程序,加强对新进人员质量控制。医院首先要取得用人的自主权,在医院人力资源规划的范围内合理地招录人才,丰富选人用人形式。不论内部选拔还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在内部选拔时,不仅要看到人才已有的成绩,更要看到他的基本素质、工作经验和培养价值。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时,要拓宽用人渠道,敢于打破医院、地区界限,增加公开透明度。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医院创造更多价值。 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是对医院职工劳动情况的直接反馈。根据医药卫生行业的特点,把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特点一并纳入考核体系。在实施考核中以业务考核,包括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专业技能、继续教育、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等;评价考核,包括上级及有关部门的考核评价,社会评价包括患者、媒体以及社会其他部门的评价;特殊考核等依照岗位特点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同时在实施考核中做到公正操作,对事不对人,并能将考核结果面向所有的被考核者公开,并及时做好反馈沟通工作。通过绩效考核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薪酬是进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在实际的薪酬分配中,要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结合医院专业技术人才自身因素、风险性高等特点,向优秀人才和临床一线岗位倾斜,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在稳定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同时,加大奖励性绩效的发放比例,充分体现向高风险、高技术岗位倾斜,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向临床一线倾斜。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4.培育系统的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渗透并影响医院管理、经营和人际关系等各个层面,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障。在医院快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员工存在思想理念、外在形象、言行举止等医院文化因子不同程度的滞后,有些甚至已阻碍了医院的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自身发展的当务之急。在积极推进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打造共同价值观,增强全院职工的凝聚力,逐步形成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医院文化,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的管理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在竞争不断激烈的新形势下,医院要强化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施可持续的人才战略。只有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形成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医院才能始终保持活力,在竞争中站稳脚步。 作者:桂振徽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摘 要: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才潜能的开发,而不断的学习就成为必须。首先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解释,然后分析了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最后,提供了一个成功运用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企业案例。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 “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一般来说,学习型组织包括: (1)“自我超越”(Overstep Oneself):指企业内的员工能做到终生学习、不断进取、磨练意志和品质,全身心投入,最终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 (2) “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其中“愿景”是指期望未来实现的一种状态并描述这种状态的蓝图、景象。“共同愿景”可以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它在组织中会创造一体感,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中,使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淡化组织成员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使员工产生使命感。 (3)“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指发展组织成员整体配合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是建立在“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基础之上的。团队学习在企业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上,①善于汇集组织成员中众人的思想火种,使之开花、结果,即集思广益并使其形成更高的团队智力。②团队学习要求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默契,以取得更高的效率。③团队学习要通过训练,长期坚持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它是“看见整体”的一种修炼,使人看清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结构,并且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属于整体的各个互不相关的因素之间的联系。 2 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Sehultz)在1960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的就职演说,在此次演说中,舒尔茨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的增长,但他认为人的知识、能力等人力资本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工业经济时代实物资本和资金是企业运作的核心,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各种外部因素,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学习型组织”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有80% 的企业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也有40% 的企业是按“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来进行人事管理的。“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显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柔性的,并可以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最稀缺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科技人才,一个企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其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学习型组织”最直接地决定了一个企业员工和组织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更新。同时,“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柔性的,以发展的标准实行的,它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习型组织”是现代企业创新的源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大地缩短。现代企业要保持不灭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每个现代企业必须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来保持这种创新能力的获得。“学习型组织”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也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 (3)“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极大地促进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一些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许多现代企业正努力寻求一种更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是顺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内在要求的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更多地强调“以员工为中心、发挥员工的潜力、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实现自我管理”。这种“地方为主”的扁平结构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显着的特点,这种组织结构较之传统的组织结构(如职能制、事业部制等)能更好地保持上下级之间的不断沟通以及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例如,在日本丰田公司,为了使一位新员工成为一个“丰田人”,首先要对其进行至少为期3个月的培训和学习。同时,公司的哲学体现在“事业在于人”和“自我管理”,这不仅很快地提高了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也培养了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使公司的人事管理处于一种高效、宽松、有序的环境中。 3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主要途径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许多企业对“学习型组织”这一形式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将这种管理方法用于实践中。建立“学习型组织”主要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 企业的发展除了资金力量、技术力量等,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而企业的员工既是以个体形式而存在,是以各种群体的形式而存在,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就是利用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使这一特定的群体产生凝聚力。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的那样,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管理,是对全体员工进行管理和协调,人力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代名词”。 因此,企业员工之间的共同愿景加之共同协作,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企业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中真正达到这种和谐,就能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 以员工发展为导向,培养持续学习和团队学习。 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没有员工的发展,就很难有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结合企业战略,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促进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以员工的发展为导向,培养员工持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组织学习和团队学习,它能使员工更好地协作去完成任务,使组织有一种整体性以及具有更大的战略潜能。 (3)积极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环境条件,二是自身状况。环境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而本身的状况中除了资金、技术等因素,最重要的一条是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创新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观念创新,包括对企业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认识以及对先进管理方法、技术的认识。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客观要求,因为不论是对经营管理的认识,还是对先进技术的掌握,都是以不断学习和教育培训为前提的。②制度创新,包括建立新的企业考评制度、人事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等,这是涉及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全局性的问题。③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无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而一个企业要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必须做到:有计划地增加对科研和员工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一切有创造能力和愿望的员工创立自己的事业;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焕发个人的聪明才智等。④领导创新,在“学习型组织”中,首先要领导者带头学习,带头超越自我,努力奋斗,领导群体要成为团队学习的典型。 4 “学习型组织”的一个现代企业案例 日本松下是成立于1918年的一家家用电器公司,由松下幸之助夫妇和妹夫井直岁男三人创建。从20世纪开始,经历了80余年的奋斗,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已发展为一家世界一流的大型跨国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全球最大500强企业排行榜上,松下名列第26位,年营业收入597.71亿美元,利润10.59亿美元,资产额670.22亿美元。 松下公司的成功已成为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个成功的典范,而这一成功归根到底是松下人力资源战略的成功。其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措施方面。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过的一段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可以看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虽然是在近年来才被明确提出和广泛重视的,但其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早已体现在松下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了: (1) 共同愿景。松下公司十分重视强化企业员工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观(即共同愿景)的建设,它是日本第一家有公司歌曲和价值准则的企业。每天早晨,公司的经理和员工都要一起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和七大精神”。正如松下的一位高级管理者所说的那样,“在松下公司,全体员工已融为一体了”。 (2)团队学习。松下幸之助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只靠一个人的智慧去完成工作,即使一时取得惊人的进展,也肯定会有行不通的一天。另外,公司的经营不仅仅依靠总经理或干部,还要依靠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松下公司不仅每年对职工进行大量的技能培训(1964年松下公司在大阪建立了19.2万平方米的大型培训中心,全公司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这里接受了培训),而且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可以看出松下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外,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才的培训和团队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其事业成功的基础。 (3)自我超越。松下公司的成功管理经验在许多方面都值得借鉴,但最根本的还是它的人才观及其在人才培训和使用方面的思想。松下公司一直把对人的培训放在首位,它有一套独特的培养人、团结人、使用人的方法。松下十分重视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和不断学习、自我超越的奋斗精神。松下的总公司设有“教育培训中心”,下属八个研修所和一个高等职业学校。现今,松下公司科长、主任以上的干部多数是公司自己培养起来的,在事业部一级的干部中,有许多通过学习掌握了一门或几门外语,他们知识面广、业务精湛,并且十分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自我超越,也为松下公司实现高效率运营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系统思考。在松下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怎样教育和培养人才一直是其不断探索并形成独特见解的一个方面。一般的公司主要是注重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和道德品行的培养,而松下公司在这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之外,进一步提出要培养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的价值判断能力(即系统思考),松下公司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就不能满足工作上的需要,但对企业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更为重要: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浑浑噩噩,无法促进公司繁荣,没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内容 提要:加入WTO使 中国 企业 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暴露了一些 问题 。其中,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亟待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 发展 战略严重脱节;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为些,笔者认为应采取: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进人员流动风险、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等有力对策,以壮大竞争实力,迎接严峻挑战。 加入WTO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 影响 ,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 科学 技术突飞猛进,知识 经济 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 科技 、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自对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世界范围的设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这场争夺战中,我国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显露了出来。由于人才频繁跳槽而导致经济失败、企业破产的也不乏其例。种种迹象表明,知识经济必将加剧人才供求的矛盾,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重组。人世以后,我国的国际交往将更加频繁,人员往来将更加便捷,信息共享、人才共用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将会进一步加剧。面对人世的挑战,我国企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届时高素质的人才将会大量流失。企业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决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充足的而且是高品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那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一、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身上的 社会 财富的创造力.亦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反映。现在,美国的企业,尤其是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但在我国企业中人事部门及其管理仍存在很不适应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四: 1.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单位在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时,许多领导往往抱怨国外的管理经验不起作用,单位的职工管不了,没法管。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我们忽略了开发的过程。 目前 ,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O从开发利用方百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确实不高。一个人的潜质有赖开发,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人只有开发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许多跨国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相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投入越多回损越大。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 2.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国外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我们现在的企业只强调开发员工而忽视管理者自身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目前我们的企业搞得不好,关键是管理者的问题。因为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官者”做的好,员工也会跟着去做,如果做的不好,很难去要求员工,因为管理者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显然要强于普通员工。如果管理者没有更新观念,只用老一套来要求员工,必将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企业的成功取决于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据权威统计:1997年中国企业家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列世界46个主要国家的41位,能胜任高级管理人员及开发市场的素质能力列46位(最末一位)。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家的素质状况是较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着名的管 理学 教授约翰科特曾在(变革的力量一领导与管理的差射一书中指出, 现代 企业家应是售现代技术、伍现代管理、有国内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恩维和统计 方法 进行现实观察、 分析 和 研究 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人才。“将帅无能,系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其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传统的人事管理使我国企业人员很难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制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 门分离的,一般都由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眼前。这常见于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企业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看,职工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得不到发掘,企业的兴衰多系于主要领导人身上,而且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在美国,企业给雇员的工资不是一风不变的,而是逐年有所变化。同一职位都有上限下限的浮动工资。刚进入同一职位的人,无论能力怎样,都处于下限工资水平,每年有所上升,但升幅不一定相同。工作好的升幅大,反之则小,愈在上,则升幅愈大,达到上限则需要晋升职务才可能升工资,这就不断地激励员工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在职工工资类别等级上,我国国有企业与之多有相似之处,但在职工升资上却缺乏激励他只要企业有效益,职工干好干坏都能升资。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情高手法,激励作用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4.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 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 规律 加以 总结 和 应用 ,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意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综合工作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关键知识和能力主要有:(1)具有善于交际的技巧,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要求;(2)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3)具有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协调雇员关系);(4)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状况;(5)具有法规方面的知识(如劳工法、雇佣标准法及相关法规);征消理领导的能力(即能导慢和培训各层管理者建设性的做好工作);(7)对公司情况要熟悉,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了如指掌,并参与职能部门的目标制订工作。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上升为战略部门。新 时代 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1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入世给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带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更加融为一体,我国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都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人世后,我国的经济活动空间将会大大拓展,这将给企业的各类人才尽情地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人世后,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企业也有了更加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继而转变观念、突破体制、营造机制,增强中国企业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起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认为“人作为个体,有能无能并不重要,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权力支持”,这是以“权”为本的思维方式,在中老年阶层里的影响很深,反映在企业组织活动中就是争权夺利。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则与之完全不同,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为了给职工的这些要求以最大的满足,而同时又不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企业领导者应经常把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心中。要把那些传统的旧观念彻底摒弃,要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包括人是资源的新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引才借智的观念、市场配置的观念、社会评价的观念、法制管理的观念等。任何一个企业,元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迎接入世、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2.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 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低,入世后,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即知识复合型。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掌握多种技能,既要提高人的智商,也就是做事的本领;又要提高人的情商,也就是做人的道德。 中国 的 企业 在未来的 时代 里,能不能从容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面对人世的挑战,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3.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 发展 。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 问题 ,力求避免进入误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企业 现代 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企业即使有先进设备,而掌握它们的人缺乏先进技术,墨守成规,企业终将步入死亡。所以企业必须努力培养创新意识,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二是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用户与市场是创新成功实现的最终落脚点。企业应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首先是企业制度更新,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保证创新顺利进行。四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 经济 实力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一方面企业应依靠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外界融资能力。五是加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合。 4.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避人员流动风险。 “户枢不蠢,流水不腐”企业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人员流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企业而言,既可以给企业增添活力,也可能给其发展带来负面 影响 ,这就是人员流动风险。因此,应采取措施,将人员流动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规范内。首先要进行风险预防,在风险事故发生前为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采取具体措施。其目的在于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招聘过程中,要预防团应聘者提供不真实信息引人的流人风险。此外,依据员工流动的必然性,可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减少员工的流动倾向。内部流动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员工的流出数量。其次,要进行风险减轻。在处理人员流失风险时,与员工面谈必不可少,通过面谈可了解其离职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挽囹措施。即使挽留失败,企业也可从谈话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对其他员工流失的防范。另外,当流失事件不可挽回时,企业需设法减少损失,甚至采取 法律 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是进行风险转移。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是借助合同或者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公司及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上。最后,进行风险回避。当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行动或改变行动方向,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它虽简单却较为积极,其意义在于设法回避更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5.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 哲学 ,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 所生成外化的企业经营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形象物质文化三大层次。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即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主要指这种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是由一些特定的与企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在 社会 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亚社会文化,企业的员工走进企业时她不是一个抽象的 自然 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具有一定意识、信仰、价值观念的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这两个方面更好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经济学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专门人才,同时也会产生开发风险,由于它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好人才开发规划,优化制度建设,提高执行效果,从而有效地降低开发风险。 关键词:人力资源 投资风险 规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投资与收益比例关系问题,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时将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当然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将最大限度的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风险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总的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员工流失和开发低效或无效。 (一)核心员工流失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出现的最大的风险后果就是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流失,这些员工的离职带走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往往伴随的是企业中一个精英团队地流失,同时由于岗位的空缺,会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会对士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使生产效率降低,并导致员工不配合企业后续的人力资源安排,对于一些掌握了企业技术、客户等资料的核心员工,他们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开发低效或无效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员工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或者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未得到提高;或者是开发的转化不到位,员工未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企业,都会会产生经济、时间、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损失。企业没有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员工,原计划的工作会随之受到影响,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开发成本测算出来,而间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则无法准确计量,但可以通过开发前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其他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的变化进行间接反映。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开发周期较长,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快速变化的,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制定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方案过程中,始终会面临着政策的规范与管理、面临着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变革、面临着行业的变化调整、面临着人才的竞争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就会导致开发滞后或开发不对路,造成重大损失。 (二)零开发的风险 零开发是指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开发不做任何投入的做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仅仅是对员工组织了岗前培训,而不考虑员工上岗后的培训和开发,有一些企业家往往将开发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对员工进行一种掠夺性的使用,仅仅是对其支付劳动报酬,不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人员结构的优化,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外部人才市场聘请,员工的岗位技能未得到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会直接受到影响,员工职业危机感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形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这种零开发观念指导的管理行为很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当 没有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企业,员工的开发是一项非常规性的工作,呈现出临时性、简单化的特点,由此,人力资源配置会进入一种非常规的局面,在解决人才供求缺口问题时捉襟见肘,不利于企业积极、灵活地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人才开发规划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是开发的盲目性、开发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对实际工作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着重培训轻开发、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开发手段单一,缺乏整体的开发部署,导致员工的职业方向不够明晰;在选择开发项目时,没有充分考虑技术条件、经营环境的变化、目的性不明确,开发的知识与技能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零开发的风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是认为开发是万能的,管理者急功近利,希望通过一两次的开发项目就能获得一支精英队伍,能够一劳永逸,在做规划时没有考虑企业实际发展阶段的需要、开发对象的具体情况等因素,开发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完全由管理者一厢情愿的强制推行,这样会使员工面临较大的压力,且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效果不会很理想。 (四)人力资源开发的执行不力 在开发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到项目的落实,如工作时间、个人时间与开发时间的矛盾;开发创新与抵制变革之间的冲突;其它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如果上述问题在项目执行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项目执行时没有给予及时的调整,就会影响到项目正常进程,使整个工作偏离预期的开发目标,导致开发低效或无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未达到相关要求。 (五)缺乏内部成长通道 人力资源开发除了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明晰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潜能,经过开发知识与技能得以提高,员工会自觉主动地向更专、更精的领域去学习与探索,会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相应地也会需要更多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希望自身的价值在薪酬待遇、工作职位、工作条件等方面获得认可,如果管理者不关注员工变化了的需求,企业内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员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自我追求受到压抑,在较长时间的失望过后,其产生的结果或者是辞职转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者是员工意志消沉,丧失了追求个人理想的执着,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使前期的开发效果归于零。这样的结果亦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一个示范效应,使他们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持怀疑态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产生不满,后期的开发工作会更难开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目标明确、系统完整,可以动态调整。开发的目标要明确指向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预先储备专业人员;系统完整则要考虑开发内容、时间上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开发,时间上对一名员工的培养要结合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长期的开发, 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开发项目;动态调控意味着管理者要密切注意企业经营环境、技术环境、人才供求、开发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开发项目的目标、内容、步骤、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整,保证开发效果。 (二)签订保证企业权益人力资源开发合同 确定好开发对象后,企业要与之签订开发合同。合同条款一般包括开发内容、形式、时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为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合同中要注明开发后的员工应在企业服务的时间、违约后的经济责任,对员工产生纪律和经济方面的双重约束,假使员工离职,企业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减少企业的投资损失。开发合同中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竞业禁止条款,如果在员工的聘任合同中未进行有关规定,则在开发合同中,一定要和掌握了商业秘密的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的内容以保障企业的权益,在发生核心员工离职、侵犯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时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三)注重人才储备 管理者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员工流失后出现的岗位空缺导致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在企业内部组建工作团队,避免出现个人控制某个工作项目的状况,工作就不会因为个人的离开而出现中断;除了团队建设还应该注意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师徒的“传、帮、带”方式形成同一岗位的储备人才,当第一梯队人员离开时,后续梯队的人员能够迅速补充上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管理者要注意更新用人观念,处理好人才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的关系,积极探索各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需要时可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聘请兼职员工、短期工,解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人员缺口。 (四)加强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并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降低流失率。企业可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改变主要取决于上级决定的“伯乐相马”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赛马”的方式由员工自己的才能来证明实力,为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赛场”,为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五)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要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工作保障,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规划制定的是够合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规范、开发项目能否有效落实等问题,对他们的开发特别是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在实践中更迭、创新、进步,不 断地发展完善。以下将介绍当今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 一、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从辅助职能转变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一种维持和辅助 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 争优势的重要工具。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 的人事部门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策略性角色,其工作重点不是对雇员问题进行急救处理 ,而是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的拟定。从雇员招聘到使用都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举措来 认真对待,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投资于 培训和发展工作,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雇员更有效 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公司等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如美国的微软公司,自成立 之初就对招聘非常重视。公司的招聘宗旨是“招聘不是针对某个职位或群体,而是着眼于整 个企业”。即要确保招聘到长远来看适合企业、适合整个组织的人选,而不是考虑让他们负 担某个具体的职位。 二、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虚拟管理趋势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所花的时 间比重越来越小,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形式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现象在美国的企业中也越来越普遍。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 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 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如今在美国,很多企业已经把人 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基本的业务——工资发放外包给企业以外的专营业主/,!/,使得薪金支票发放 率大为提高。同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福利与津贴管理业务、档案保存、工作安置与咨询以 及信息系统等也外包给专营业主或专业咨询公司。很多美国公司还将招聘工作交给专营业主 ,让他们帮助公司对众多的应聘人员进行前几轮的筛选,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公司手中 。人 力资源的虚拟管理)一方面会提高双方的效率,享受各自规模经济而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 还会因此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可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管理虚拟 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制度化、规范化是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完整健全,对个人素质和技术要求、工作职责,对 每一个人的分工、职责、权利和突发性问题处理的过程和政策都有具体的规章可循。职务分 工极为细腻是美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最大特点。这种细腻的职务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 ,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 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提供了科学的依 据 。 四、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工资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形成 了比较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美国企业的工资分配具有两个特点: 1.合理拉开员工的收入差距。美国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给予人才十分优厚的经济条件,如 :给人才以公司股票、提供交通、住宿补贴,提供401K保险(相当于中国的补充养老保险)和 比较昂贵的牙齿保险等,对外国人才还可帮助办理移民手续。相反对没有技术、管理专长的 人员,如工勤人员、普通雇员,仅提供十分有限的收入,甚至只提供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 而且一般没有机会得到公司的股票,很少有机会得到公司的特殊的医疗保险。 2.收入显性化、福利社会化。美国公司提供给雇员的收入主要是薪金(工资)及各种保险, 薪金和保险均直接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而住房、医疗等福利则完全是雇员个人与社会 房产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事,与公司无关。这种灵活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动了雇员的工作 积极性。 五、美国企业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企业视人才为公司发展的第一决定力量,因此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一般只要员工在工 作中有成绩、对公司有所贡献,美国企业都会鼓励和帮助雇员进行各个层次的培训和教育。 美国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新员工培训(new employee orientation),主要由富有经验的辅导教师对公司的基本情 况和规章制度进行言传身教。 2.基本业务培训(on-the-job training),主要 培训员工所在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等。 3.继续教育工程(continue education),主要帮助优秀雇员再修学位、提高学历层次的学 习,并由公司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 4.职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主要帮助优秀雇员选择更好的职业。 5.特殊培训(special training),主要对一些特殊岗位上的雇员进行特别的培训。 六、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非常高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乌里奇教授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模型,他明确地将美国人 力资源管理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战略经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 动者这四大角色。同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要想在未来有效地承担起这些角色,从而 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他们就必须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一些新的能力:经营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这些观念被美国企业广泛接受。 可见,美国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要求是很高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教育水 平、从业经验,还要经过人力资源证书考试(分为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和人力资源高级专业人 员两级)。“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是美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专门管理机构,它负责向会员 提供教育和信息服务、研讨会,向政府和媒体表达心声、在线服务和出版物,把人力资源专 业人员训练成其组织的领导和决策者。“人力资源证书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人力资 源专业的组织,该机构负责制定人力资源标准,负责颁发新证和换证,监督证书考试操作机 构——评价系统有限公司的运作等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管理与认证机构在美国是 一个庞大而完善的系统,这对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论文关键词:网络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本文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与说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与商务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新时期的企业构建了一定的网络管理系统,大部分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将企业的特色以及相关信息在网络平台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企业自身的形象进行宣传,提供相关网络服务,而且还能将企业内部的分支机构充分的结合起来,加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与科学性,同时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积极采用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能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内部的信息进行优化、沟通、传播,这样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对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与说明。 一、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以往几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快,大部分企业内部招用的人数比较少而且企业的规模也不大,通常会采用客户机与服务器的管理结构来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经济效益与规模的不断提升,企业员工数量的增多,以往的客户及其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网络资源机构被推上了企业平台。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服务器与浏览器,针对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第一,利用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将客户机的数量与规模减少,在客户端的部门计算机参照一定的浏览器软件就能实施服务,而且对于硬件配置来说要求也不需要太高,通常使用一般计算机就能实现。 第二,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维护简单,标准比较统一。浏览服务器结构的主要要求是让企业将网络管理的核心放到服务器上来。因此要下足功夫,对服务器进行研究与开发,这样才能确保客户端稳定运行,将企业相关人才集中到服务器端,而客户端利用浏览器就能获得与执行服务器端的各种应用程序与软件。 第三,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客户端软件方面是不需要进行开发的。客户端通常需要的软件与程序能直接通过互联平台获得,而且这些程序或者软件对于企业来说是免费的,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 第四,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跨平台、跨服务器的支持。新的系统采用的是国际标准的网络协议,新的服务器与浏览器软件同时对多个平台提供支持,所以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即使使用没有采用的网络结构,新的模式也能在这些结构中充分运行。 二、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 1.硬件基础 在科学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企业都构建起了能覆盖企业所有地方的局域网,企业内部可以利用自己的服务器对互联网实现链接,这样企业通过自己的主页来建立新的互联网与局域网信息管理系统就成为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新的人力资源系统可以在多个系统与不同型号的计算机上进行工作,并且可以在新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对这种新的结构进行数据上的综合开发。新的技术自然具有新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发挥可以帮助服务器在工作过程中顺利运行,并且有效处理各种不同的服务与要求,非常方便用户对企业数据库进行浏览、阅读、查询,而且这种系统还能支持多种语言的转换。 2.软件特点 新系统下的浏览器能有效将用户与企业之间的数据进行转换,而且新的服务器在界面上特别直观形象,操作更为简单,从而方便用户快捷地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新的系统通常是采用统一的国际HTML标准,能支持多种语言的转换,而且能对很多网站开发模式提供支持,在相关语言与命令的实施下,能建立交互的动态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过这些程序能有效减轻负担,提升服务器与用户之间数据交换的效率。 三、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1.网络客户端软件的选择 企业客户端建议安装微软正版Windows 2000以上的操作系统来进行支持,同时在系统上安装浏览器与IP协议相关软件。安装网络服务器 网络服务器可以安装一台具有微软Windows 操作系统中文版的服务器,然后在这个服务器上再进行微软 Windows中文版操作系统的安装。这里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需要在操作系统上安装Server Pack,将32位的ADO驱动程序安装在服务器前,还需要安装一台备份服务器,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万一。数据库解决措施 通过标准的HTML语言SQL命令与ADO驱动程序。通常情况下,脚本的代码会在服务器上进行运作,而不会在浏览器上进行运作。因此,用户端可以不用安装特殊的应用程序,只需要安装IE就可以查询重要的数据了。新的系统具有这样的物理结构特征,通常这样的结构有三层,一般第一层是企业集团与用户的终端,只有企业网络的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在授权范围内通过浏览对管理系统进行访问。第二层是企业信息中心的网络服务器。此服务器主要针对所有用户的访问请求进行控制,对于允许或者不允许的用户访问,服务器需要将处理结果及时反映给用户。第三次是企业数据服务器。此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储存。核心是网络服务器,一方面服务于用户的查询需求,同时分析实际的需求条件,然后到服务器中获取有关方面的数据,一方面将查询结果进行翻译,如HTML语言或者脚本代码,及时将这些反馈给用户浏览器,另一方面,浏览器也会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分析与处理。 四、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一是福利管理。该系统针对企业福利管理提供有利的、客观的依据,同时对这些依据进行计算与统计,提升福利管理的水平。 二是该系统能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客观的统计与分析、数据收集等等,而且能为生产分析提供有利的数据。 三是考勤机设备与考勤管理程序相结合,该系统可以提前对编办的班次信息进行处理,然后生成简洁的出勤 报告,并将这些报告转化到企业的福利程序中或者薪酬管理中,让福利与薪酬有机结合,这些记录还能储存到服务器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分析、研究、查阅、统计的帮助。 四是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处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除了保持不变的信息以外还有工作人员的职位变动情况,需要将职务与薪酬挂钩。 五是该系统保密功能很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相关数据的安全。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企业也需要随之对内部管理进行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新的管理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能将企业内部的信息很好集中起来进行分析、管理,为相关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最终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知识经济视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则成了知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拴心留人不仅是企业决策管理层思考的问题,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就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做了一些简单的思考,以期得到广大老师的指正。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激励;个性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核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管理过程中,首要追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与管理内容的平衡,其次要注重管理的优化;再有就是要注重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以下是笔者在长期工作中,根据经验积累总结的几点思考。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知识管理时代也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换角色,为组织的知识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式,管理环境上,人力资源部门都要这是因为人力资源部门专门负责获取、分析、跟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员工的信息,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能紧密与各业务部门经理合作,将对员工信息的了解充分地运用于为公司项目寻找最合适的员工或为员工寻找最合适的项目!就能最好地利用公司的人力资本。这就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适应新的任务导向,促进公司文化向着共享、合作、跨功能小组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配置、传播和商品化过程,实际就是对人的配置、培训和管理过程。而员工大脑智力的开发、知识共享的实现,正是知识管理区别于信息管理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及其实现过程的监督,必须有人力资源经理的参与。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把对人的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部将以“学习中心”取代“福利中心”,培训也将成为它的主要职能;传统管理以管理财、物、技术为主,在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为人本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运作,使人力规划与企业战略实施相匹配,将人本管理,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和目标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项细节当中。通过提供共同远景,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设计,满足员工的事业发展期望;其次要创建多元化、人性化和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及管理亦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问题与新的趋势,需要管理突破原来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二、突破传统模式,增强现代人才资源管理意识 企业要想在新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突破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增强现代管理意识,以带动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首先,在管理观念上必须改变将人视作一种工具、一种成本的传统观念,而要将其视为一种资源,一种稀缺的资源。企业一旦拥有了丰富的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就拥有了成功之本;其次,在管理职能上要改变只见“事”不见“人”适应制度的做法,而注重把对人、对事和对物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使制度、规范适应人的能力和人的发展,做到人与物、人与事的统一发展;第三,在管理活动上要改变先制订企业规划,再制订人事劳动计划的做法,而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时根据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进行各种合理的筹划。 三、积极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企业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领域占得先机,并长期维持已获取的竞争优势,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推行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战略时,首先必须明晰企业的远景规划和近期发展目标,并将人力资源战略与其紧密结合起来,使人力资源管理自觉地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共同职责,而不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任务,力争让每位管理人员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加强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与业务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将使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四、完善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起能够真正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体系,改变目前企业内部工资、福利基本持平的状况,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拉开报酬档次,对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市场调节,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充分考虑不同职工的需求差异,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满足其需求,以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工作丰富化等来提高其积极性和满足其成就感;还可以借鉴国外 的自助式奖酬制度,即由企业提供一套包括多种形式的奖酬办法,职工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任意选择最渴望得到的某种奖酬,如提薪、奖金、休假、退休待遇或当众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三是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树立用人所长、能者居位的观念。避免人才闲置,尊重其工作意愿,对已取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在企业内部营造竞争气氛,树立凭借努力和才能可以获得发展机会的范例,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掘其潜力,在不断超越中产生成就感、满足感,实现优胜劣汰。 作者单位:中基发展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分析 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市场,如何让企业成为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人们思考的难题。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起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而绩效评价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存在,它的科学有效和可行性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绩效评价是否建立完整关系到了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 一、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理念分析 企业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了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让企业自身的管理更加科学。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为必要,还要使尊重作为前提,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目前,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将员工作为最为珍贵的人力资源,用更为人性科学的方法,肯定员工的努力和追求。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着想,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激励,也帮助员工进行自我的完善,实现自我的价值目标。而且,该理念是将人作为企业的核心,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培育和锻炼,来达到最终的目标和宗旨,这样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企业的核心力量也得到了升级。当企业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体系,用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理念,充分对员工肯定,也要时刻掌握员工的需要。这样的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然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绩效考核,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企业的核心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 绩效评价的管理体系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这一构建还需要吻合以下的原则: 第一,这一制度的构建要确立该企业的核心战略的目标和宗旨,绩效的管理制度也在企业之内有完整的落实,这一实施要用企业的战略指导目标作为引导,这一引导具有主要的地位。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基础内容,一个企业的经济水平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水平的发展。企业的绩效管理可以让企业之间的不同部门具有相同的目标和意识,采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完成企业发展所确立的目标,从而让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第二,绩效的管理制度也要遵守平衡客观的原则。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建立有严格的制度,要遵循企业内部发展的规律,不光要兼顾到下层的员工,也要顾及到上层的领导者。因此该制度要具备全面性,才能让企业有整体的效果,还要达到客观的标准,能够在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执行过程里,更为鲜明,没有模糊的工作界限,也不会产生相互推脱的情况。 第三,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还要有相应的赏罚原则,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还要与企业的现实职位进行结合。精神上的奖惩要与物质上的奖惩相互融合,在职位的升降上有所联系,这样企业的员工能在实际的工作里得到应有的奖惩。如此一来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在进行奖惩设定的时候,还要根据不同企业中的发展情况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员工都得到相应的鼓励。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没有对企业资源管理制度充分的认识。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应的领导对绩效考核的评价制度都没有鲜明的认识,也不能提起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在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都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次,不能深刻的挖掘制度的意义。大部分的企业都处在非常浅显的层次,只是在特定的时间上使用这个制度,来进行一定的数据上的支持。所以国内的绩效考核制度的最大功效是数据库的功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对于该制度的认识和了解还十分的浅显,没有深刻的了解到该制度的优势。因此想要取得更好的企业效益,还要不断的深挖该制度的深刻意义和内涵,唯有了解该制度才能更好的使用,这还需要我国企业的共同努力。 2.评价制度所反馈的信息无法发挥其功能。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运作之内,与体系联系最为完整的是企业的员工,国内的体系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并不能深刻的发挥该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的大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体系没有实现,也没有办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资源形成了浪费,所以评价制度的信息没有办法发挥功能。 3.评价制度的技术支持不完善。国内的大部分的企业所采取的评价体系都过于单一,大部分采取的是静态的数据系统,没有将这个系统之中的关键功能进行开发,在真正的数据决算上还是使用了人工,因此企业内的效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也会导致企业的效率降低,没有办法实现自动生成的功效,还有更多的功能没有办法实现,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其中对应的技术知识没有完备。企业还要适当的挖掘先进人才,培养创新奖励制度,这样才有更多的后备人才涌出。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的措施 国内的制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企业在进行制度的引进之后,没有进行对应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因此这部分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想要针对这部分的问题,让国内的体系得到更好的使用,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法来完成: 1.明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认识。企业想要实现该制度,光靠领导层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完成的,这是系统的工程,因此想要在企业之内真正实现该体系,需要企业各个层次之间的使用,还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与企业的自身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真正吻合企业制度的方案,来进行实际可靠的评价,将各个部分的工作进行完整的落实,也要进行更为全面的体系建设。 2.增强绩效评价信息的对称性与时效性。针对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体系,不能很好的发挥功能的问题,企业还需要将评价的体系落到实际的部分,也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企业应该先将评价的制度体系所反应的内容放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还要采取实际的方案。在具体的实行中将评价的体系和内部的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将部分的优秀政策适用在成绩优秀的员工上,制度起能够激励员工的考核制度,这一类的体系才能更好的开发。 3.开发更为先进的评级软件支持系统。在企业的实施人力资源的体系之内,由于技术支持所产生的问题,还可以适用企业内部优化的软件支持来进行解决,具体方面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整合,提升绩效评价的体系,逐渐开发起了更为高级的功效,运用技术来实现更为优秀的支持,从此可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更好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企业能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构建更为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国内市场秩序。这一点还要企业自身和企业的员工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各类政策的大力支持。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的要点 论文摘要:文章从以人为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转变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分析论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决策水平和人才素质的竞争。企业领导者怎样选好人、用好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企业的骨干力量形成一个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优秀团队,这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乘风破浪、胜利前进的关键。 民营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只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所有管理者,上至总经理下到每个主管以至员工都应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并强调企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级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的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因此,如果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员工的高流失率等是人力资源部失职的看法是片面、错误的。其次,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要的还是企业高层领导者的重视、支持甚至亲自推动。一些民营企业寄希望于参加一两次培训,或请咨询公司在某个操作点上提出一两个改进方案是很难奏效的,这种零散、不完整的管理方式正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加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除了要注意上述所讲问题外,民营企业的决策者们还必须树立以下观点。 一、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 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应该知道,企业的法人是你,这只意味着企业过去是你的,企业的现在和将来是属于大家的,属于全体员工的。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只有勇于面对这一点,舍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营效益,舍得把“我的公司”变为“我们的公司”,同时要做到以德服人,在权利的分配上做到客观公正,使得员工心甘情愿的为你工作,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做成“百年老店”。民营企业必须同时兼顾业主利益、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树立“双赢”的价值观,才能摒弃落后、陈旧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自觉接受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自觉地了解、尊重和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保障员工的权利和利益。对员工而言,只有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在企业中得到体现和保障,才能对企业产生忠诚感和向心力,才会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的业绩与企业的效益和前途关系是直接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其具体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让企业核心层和骨干员工拥有企业的股份。企业的核心层和骨干员工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知识人才、营销高手等。这部分企业的中坚力量人数上虽只占整个员工人数的20%,但他们创造的企业价值和利润却占企业总利润的80%,报酬应向这20%倾斜,并和这些中坚力量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分享报酬”体系和“持续激励”机制。企业可以拿出一定的股份或“让购”、或“奖配”、或采用“职位股”、或采用“期权股”等形式配售给这部分员工。 2.实施公平、合理和多种价值的分配奖励体制。依能力强弱、责任大小、贡献多少、工作好坏,按绩按劳分配,分配形式应多样化,既有工资(岗位工资、职能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突出功效奖、科技创新奖、特别贡献奖)、股份(奖励股份、职责股份、配售股份)、福利津贴(特岗津贴、住房福利津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物质奖励,又要有职位升迁、荣誉称号、旅游休假、教育培训等非物质奖励。企业要针对不同员工、不同人才,实行不同的分配和奖励政策。对普通员工采用多级别职能工资,每年按考核情况适时提升工资和给予绩效奖励;对知识型员工应依据可持续贡献才能、品德和职责采用职能工资为主,结合股份奖励等分享式分配形式;对中高层管理员工宜采用以职务、责任和绩效价值为本位的职务工资、年薪效益工资加股份分享制报酬体系,年薪效益工资部分按所负责部门和工作的实际绩效确定。需特别强调的是,要做到使报酬与奖励公平、合理、科学,真正起到激励员工发奋向上、团结和凝聚员工的积极作用。 3.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依法签订 劳动合同,体现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劳动职责、劳动时间和基本报酬标准,要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住宿及伙食条件,要依法落实员工的社会保险。 4.勇于放权,让“干部”责权一致。企业“干部”或称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用好这一批人,使其成为能同企业一起抗击风浪的不可动摇的层层核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内容。民营企业的老板要转变人才观和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要超越自我、信任人才、放手放权。在加强审计稽核和严格各种绩效考核的前提下,让“干部”有职有权,能说话,能拍板。老板要注意在下级员工面前维护“干部”的权威,不能只突出自己,总是向员工暗示“我才是老板,我才能决定一切”。如果这样,员工就会“看轻”干部,使层级管理流于形式,事无巨细都去找老板,去讨好老板。 二、转变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思想的一部分,把人当作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刻意挖掘、科学管理。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民营企业的决策者要转变思想,把人的管理从简单的人事管理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上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起一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比如,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计划、职务设计与职务分析,对员工进行科学的招聘、选拔与任用、对员工进行事业生涯的设计、进行绩效评价、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制定薪酬政策、缓和劳资关系、关心员工的安全及保健等。在这里主要谈以下几点: 1.建立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一套人才竞争机制,无论是家族内部、还是家族外的人才,都应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企业应大胆选择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担任要职,并使家族外的管理人才应有职有权。对员工实行“三工转换”,优秀员工、合格员工、不合格员工不是终身的。对中高层干部实行公开竞聘上岗、职务转换和定期述职,干部能上能下。对知识型员工解决好人才流动与稳定骨干人才的矛盾,对能给企业创造持续价值或可以作出突出贡献的知识员工,应采取领导与被领导角色置换的互动式情感化管理体制。 2.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开发。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才管理首先应从直接控制式转向间接遥控式,建立良好的劳资之间的沟通与信任,要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淡化过程控制,强化结果评价,创造一种宽松的又可有效评价工作实绩的工作环境和管理环境。增加人才对企业决策的参与性,按人才的知识、能力、贡献确定其在企业的地位和权威性,让人才的知识、能力充分为企业创造价值。 3.建立严格、公正、准确的考核制度。民营企业的考核应规范化、制度化。考核是奖惩的依据,奖得不公正、罚得不公正,都会挫伤员工积极性。考核应以关键业绩为主,对不同类型岗位制定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使考核尽可能量化。 4.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对员工进行培训,受益的是企业和员工。使员工在培训中接受到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能够认识到企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及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个人的发展目标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对期望接受继续教育,并愿意学习后返回企业服务的员工,企业可通过签订公证合同等方式,资助其深造。 三、以人为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破除家族式经营和家长式管理,尊重和信任员工,打破老板与员工之间特别是高层员工之间的管理屏蔽,平等相待,了解员工的心愿和要求,倾听员工意见,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参与性”,加强员工与企业的双向沟通和感情联系,从根本上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尊重你的员工,爱你的员工,他会加倍爱你的企业。从感情上关心员工,生日、节日给员工送上祝福,婚、丧、孕、产给员工带薪休假。从远利益上为员工做好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解决员工后顾之忧,体现管理人情味和人本主义精神。民营企业内部一定要有竞争机制,使员工有紧迫感,有工作压力,但又绝对不能让员工觉得随时都有被扫地出门的感觉,感到人人自危,无所适从。民营企业不搞终身制,但也应该有员工为企业终身服务。一个企业创办5年,其员工在本企业工作时间最长的只有3年;一个企业创办10年,在企业供职最长的只有7年,一个企业创办了50年,而没有一个在本企业退休的员工,这样的企业,很难让员工有“归属感”。有的民营企业甚至害怕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过长,企业将要给予其较多的福利待遇,而有意借故解雇资深员工,结果伤害了大批员工的感情。在解决员工“归属”问题上,日本企业建立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战略颇为成功。松下电器在每批新员工加盟时的迎新会上,总会请几位在松下退休的元老在首排就坐,这实际上是给新员工一种“提示”,是一种精神激励。 总而言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从选人、育人、用人及留人等几个方面着手,才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点。更多精品:3edu文书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 摘要:企业人力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成本,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方面还很薄弱,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企业有必要更新观念,长期规划,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 1人力资源成本的含义与构成 1.1人力资源成本的含义 人力资源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现在而且能给未来提供服务并带来效益,要取得这种资源须付出一定的费用,即人力资源成本。从不同角度考察可得出不同的人力资源成本含义。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是指为了提高个人的劳动能力而在接受教育、训练、保健以及进行合理流动等由个人或家庭支付的各项费用。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成本是指取得、开发、使用和保障人力资源再生产而支付的全部费用。一般从人力资源使用过程的角度可将人力资源成本定义为一个企业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和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各项费用的总和。 1.2人力资源成本构成 (1)取得成本。取得成本包括企业在招募和录用员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招募成本是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的内外来源而发生的费用。选拔成本是企业对应聘人员进行挑选,评价,考核等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录用成本是企业从应聘人员中选拔出合格者后,将其正式录用为企业成员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录用手续费等。安置成本是企业将所录用人员安排到确定的岗位上时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2)开发成本。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为增加企业人力资产的价值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岗前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岗前培训成本是企业对上岗前的新员工进行有关企业历史文化,规章制度,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教育时所发生的费用。在职培训成本是在不脱离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上岗培训成本和岗位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是企业根据工作的需要,对在职员工进行脱产培训发生的费用。 (3)使用成本。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维持成本是为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费用,是员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员工的工资,各种劳动津贴和各种福利费用。奖励成本是企业为激励员工使其更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员工做出的特别贡献所支付的奖金,它是对人力资源主体所拥有的能力的超长发挥做出的补偿。调剂成本包括员工疗养费用,员工娱乐及文体活动费用,员工业余社团开支,员工定期休假费用等。 (4)保障成本。保障成本指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费用。劳动事故保障成本指企业对员工因工伤事故应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健康保障成本指企业负担的员工因工作以外原因引起的健康问题不能工作而需要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退休养老保障成本是企业负担的保证员工老有所养的退休金和其他费用。失业保障成本是企业对有工作能力但因客观原因造成暂时失去工作的员工给予的补偿费用。 (5)离职成本。离职成本是由于员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可以分为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空职成本。离职补偿成本是员工离职时补偿给员工的费用,包括一次性支付给员工的离职金、必要的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等支出。离职前的低效成本是员工即将离开企业而造成的工作效率低的损失费用,这种成本不是支出形式的费用,而是由于其使用价值低造成的收益减少。空职成本是员工离职后职位空缺而造成的损失费用。它不仅应该包括因该职位空缺造成的直接损失,也应该包括因职位空缺给相关工作带来的间接损失。 2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观念落后,意识淡薄 改革以来,企业接触和尝试了许多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但是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沿用陈旧的管理理念,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陈旧。大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处在人事管理阶段或仅限于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企业对于物质资源投入成本的核算、计量和控制很熟悉,但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观念还比较淡薄,没有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总量控制和核算,更缺乏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分析和控制。 2.2缺乏规划,管理单一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企业在管理上模式单一,偏重于直接和指令性管理,管理方法比较单一。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沿用过去的老方式,没有计划性和目标性,随意性较大,从而造成人才浪费或者人员短缺等问题。目前有很多企业也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提出机构、人员精简高效,但是有的企业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照搬别人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导致产生机构重复,人员浪费,使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使用成本和保障成本居高不下。 2.3制度不全,方法落后 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核算、控制体系,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指导,实践中随意性很大,造成管理混乱。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伴随着人力资源会计的出现,而逐渐形成并走向实际应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首先要建立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由于人力资源没有实物资产管理那样容易,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进行计量和控制存在着困难。 这导致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不完善,不能准确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情况,从而制约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控制。。 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方法很落后,首先在计量方面,我国企业基本上都还在沿用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和管理方法,没有计量人力资源成本,不能反映和提供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使用、保障等方面的耗费和人力资源产生的效益。其次在控制方面,由于基础工作制度和方法不完善,尚未形成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因而整个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实践中缺乏整体的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3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及控制策略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无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应不断创新、探索和尝试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控制策略。 3.1更新观念,提高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能否在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关键看思想观念能否尽快由传统人事管理理念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因素。大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要大大高于物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因此,企业不仅重视物质资本的管理也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进行高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是每一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以至整个组织的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问题,不是简单的少花钱、多办事,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要用高水平的管理,来获得最佳效益。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意识,提高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重要性的科学认识,使管理者明白人力资源同样需要成本核算和控制。 3.2长期规划,全面控制 科学、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有效降低人力资源取得,开发成本,因此有必要制定目标,长远规划。首先要拟定人力资源的长远目标和规划。这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可以确保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使企业管理活动有序。人力资源的长远目标和规划要符合企业的整体目标和规划并在企业的发展中逐步去落实和不断完善。企业要评价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并进行分析;然后估计和预测将来需要的人力资源,未来人力资源的需要由企业总目标和战略方案决定;最后根据对现有的评价和未来的需求制定未来人力资源行动方案。 其次,加强成本计划和全面控制工作。同其它成本管理一样,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与管理。事前,要精打细算,根据整体规划详细地做好计划和预测;在成本发生过程中,则要合理控制各项支出,这是降低企业成本的直接方法;成本发生后,则要总结经验,修订来年预算,不断降低人力资源的长期成本。 3.3开拓引新,优化成本 人力资源管理要花费资金,这让组织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所以首先要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制度。通过这些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成本对象化,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找出成本管理中的问题,规范支出范围和结构,严格支出预算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同时,管理者有必要考虑运用新方法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作用,控制成本。比如外部有其他企业或组织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有效地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可以选择人力资源外包,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此外,人力资源租赁也是降低成本,精简机构的好方法。企业与租赁公司以契约形式达成协议,让其提供规定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让管理者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实现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使企业更加注重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有效实现成本的降低和风险的转移。 可以看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将会由其掌握的物质资源转移到拥有知识和服务能力的人力资源上去。企业的发展如果仅仅依靠物质资源的管理和落后的人事管理将会导致资源浪费,成本居高。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引入和完善人力资源成本理论,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制度,运用恰当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控制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唯有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令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 【摘 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的开发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民营企业应该切实从自身的条件出发,依据自身的条件,合理借鉴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而为企业更好的服务。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些实际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逐渐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承担着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影响着社会稳定的大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管理上,中小民营企业开始重视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并因此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造成企业在管理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而在新形势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摆在每一个中小民营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组织生存发展并始终保持竞争力的特殊来源;是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保证;更是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可以说,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对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主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中小民营企业低水平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意识,以及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真正的在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更大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要想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组织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组织战略的成败,人力资源战略对组织具有持久、长期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但由于意识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的规划,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导致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 (二)家族式控制,导致管理混乱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有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突出的问题便是家族式管理。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使用的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诸如内在的凝聚力和团结、能提供可充分利用的信用资源,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就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发展的历史习惯使得他们在用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惟亲、过分集权、论资排辈等。对企业的局限性可表述为: 1.“自己人”的文化层次和管理素质偏低,缺乏科学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思想,对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智了解甚少,导致高层决策短期化,无法顾及企业长远发展,甚至导致决策失误,从而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2.企业内部中高层管理者大多数是“自己人”,在本来就缺乏管理制度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内,更难于进行科学化管理和指挥。 3.近亲繁殖导致获取信息量小,思路狭窄。 4.容易导致人员配置不合理,由于某些岗位被“自己人”占用,导致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无法进入,而“自己人”的素质又不高,不适应专业化的工作要求,造成企业工作的低效率,低效益。 5.由于企业内部中高层管理者大都是由“自己人”任职,造成招聘进来的员工缺乏对企业认同感,感到缺乏成长空间,难以得到提拔,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充满担忧,久而久之产生跳槽的念头,不利于公司的长治久安。 (三)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素质不高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完善的激励、薪酬机制,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但由于民营企业管理的基础薄弱,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一些民营企业主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认为人力资源部就是人事部,只是名称更改一下而已,领导人照旧,管理制度照旧,管理模式照旧,工作范围也照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各个直线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协作。但许多企业主不了解人力资源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对人力资源地工作支持不到位,致使人力资源工作开展困难,不能深入到各个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四)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为了能够吸引和保留有能力的员工,公平的薪酬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这一方式并不一定起效,报酬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 (五)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发展靠人才这个道理差不多人人都懂,但是不少民营企业老板出于对员工忠诚度的疑虑,只重视使用人而不重视培养人才,只愿意在用人上花钱,却不愿意在培养人上投资。即使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 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最终导致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六)人事法规政策淡漠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经理只知道技术、产品与市场的重要性,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较少,所以选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士随意性很强。这些人力资源管理者基本上既不懂劳动人事政策的具体应用,又没有劳动人事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管理上轻视人事法规政策。 三、解决措施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性定位 首先,民营企业要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正确认识,在观念上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高于其它一切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而并非单纯的成本耗费部门。另外,还应认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企业的各项工作都与人息息相关,必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密不可分。其次,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观,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性定位。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要求企业围绕战略目标,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纳入到整个企业发展战略中,系统看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促进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再次,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投入时间和资金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直线经理和员工的观念也要转变,力争将民营企业非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为适合企业发展的规范化管理模式。总之,只有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民营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所谓优化配置,简单地说就是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最有效地工作。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有效地挖掘企业潜力,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使用的效率。为求得人与事的优化组合,企业人员配备应遵循因事择人、量才使用、动态平衡的原则。因事择人就是根据岗位的要求,选择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以便卓有成效地完成工作;量才使用就是根据人员的不同特点来安排工作,以便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动态平衡就是企业要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观念,不能论资排辈,使企业的员工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这样员工既有压力也有动力,从此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企业才有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三)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实效 当前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的进行培训。对管理人员要经常的进行培训,这些培训既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培训,也要包括对管理理念、专业技术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形势等内容的培训。对员工则是要依据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持续不断地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以保持和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 (四)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从其内涵上说,就是对人与事的评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二是对人的工作结果,即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进行评价。现阶段中小企业在考核上还比较粗放,定性考核多,定量考核少,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绩效管理应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定尽可能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流程,评价方法则可以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目前拥有的资源及能力等各方面加以制定。 一是薪酬激励。薪酬多寡应与个人业绩挂钩,切实做到按劳得酬,公正合理,促使企业和所有员工共同进步、发展。 二是期权激励。现阶段许多企业的员工已不限于获取短期的利益,需要长期利益保障,以分红、股权为代表的期权制形式是目前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也让员工感到是为自己的未来工作。 三是授权与民主参与激励。民营企业应冲破家族任用,大胆启用具有管理特长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进入企业中、高层,让员工享有建议、投票、决策参谋等民主权利,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愿意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产生与企业荣辱与共的责任感。 四是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对于员工来说,职业发展是人生大事,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会让员工在企业中获得自我实现的动力,那么员工就会心怀感激,为企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忠诚和业绩来回报企业。 五是情感激励。管理者是做人的工作的,而人是有感情的,管理者必须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动和征服下级的感情。要对下级尊重、信任和关怀,多帮助他们、赞扬他们、理解他们,从感情上赢得下级的信赖,推动工作的进展。 六是对员工要有职位升迁、荣誉称号、旅游休假、教育培训,提供优良的办公环境等非物质激励。 (五)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一只无形的手,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深层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引导人力资源发挥出巨大的潜在能量。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与企业共命运的精神,发挥出其他管理制度所无法比拟的激励力量,产生超常的激励效率。而我国民营企业大多都没有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功能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因此,民营企业应注重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依靠员工的力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三是要共建员工与企业的“心理契约”,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六)改变经营管理理念 民营企业管理者要走出思想上的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不能分离。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主未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培训,实践感受较为丰富,而理论知识却比较缺乏,当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民营企业主应适时聘请职业的经理人,让那些真正拥有较多管理经验、技术的职业经理人来负责企业的经营发展。同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于在国际市场上用优秀的理念,高薪高酬,实职实权聘请一流的高薪技术人才和企业所需要的其他人才,从而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结论 总之,民营企业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没有理想状态,只有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最佳状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不断地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企业发展服务,建立和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意识,才能留住人才,培训人才,任用人才,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民营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有关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已为企业管理者所共识,对人力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成为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目标的必然选择。油田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油田企业长期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现代管理科学普遍认为,要管理好一个企业需要4大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资资源、信息资源,在这4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能动性资源,这是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最根本的区别,如果一个企业缺乏人力资源,或者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存在问题,其它3大资源也会失去优势,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甚至会毫无用处。相反一个企业具有优质的、充足的人力资源,其它资源都可以从无到有,资金可以筹集,设备、厂房可以扩建,信息可以采集、处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弥补其它资源的不足,油田企业几十年来的艰苦创业史就证明这一点。改革和创新的浪潮中,市场瞬间万变,在企业的一切资源中,把人力资源放在核心地位,实现人力资源合理开发,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一、油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职工人数总量过剩。目前油田行业普遍存在人员过剩,油田几十年来发展过程中,人海战术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人员膨胀超过了油田勘探地质新增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随着技术更新,管理更新,油田出现人员过剩,经过最近几年的改制分流,已减少了用工总量,但和国外相同行业相比,人均产油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企业运营人力资本总量过剩,油田企业的勘探、钻井、大修等施工队伍开工不足,辅助生产单位工作量也不饱满,形成人力资源相对过剩,解决转岗待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难度大。 2.人员结构不合理。油田企业人力资源来源于大中专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以及招工、复转军人等,人才素质个体差异大,采油、作业、施工队伍间的素质差异大,人力资源整体质量不稳定,受绩效评定、工作环境、各种待遇的影响,职工个人的努力差异也很大,企业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有效性方面的缺陷也制约了人才素质的提高,通用人才过剩,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一线人员尤其是生产技术骨干紧缺,后勤通用岗位人员过多。稀缺人才不能因生产需要及时得到补充。 3.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说,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和创新,各级管理人员都有了正确的的认识,首先从观念上都已得到重视,人事部门的工作也从人事调配逐步转化为寻求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内部劳动力市场也模拟了市场化运作,已初见成效。但从与市场接轨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来看,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还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内部优秀的人才还不断流出油田企业,油田内部单位之间的人才合理流动受到制约,人才流动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人才的流动及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在用人方面虽有考查、竞争、公示征求群众意见等程序,用人过程中的领导意志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的。在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使用上也存在缺陷,主业生产岗位人员培训力度不够,拥有高中级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比例少。 4.绩效考核激励效应弱。油田企业改制上市后,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的“干部、工人”身份界限仍然存在,身份等级决定了等级工资,虽然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以效益为中心的分配机制,今年又对工资收入进行了以绩效工资为重点的调整,但力度还远不够。并且企业的效益目标和个人的目标联系不紧密,企业效益好时,个人并没有取得相应收益,企业效益差时,为保持队伍稳定,个人收益有影响但不大,绩效考核没有对人力资源发挥足够的激励效应。 二、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制约因素 1.企业的内部保护政策。由于油田企业职工人数总量过剩,企业内部再就业压力大,人员流动实行出多进少,控制进人,优先考虑职工子弟就业。二级单位之间也各自为战,控制人员的流进,鼓励职工走出油田,内部保护政策虽不得已而为之,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人力资源流动性受到限制,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只有通过跳槽来实现个人的努力目标,因此职工个人的工作滿意度和投入感得不到发挥,职工缺乏危机感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劳动积极性受到制约。 2.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状况。社会保障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居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据法律规定对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提供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是人力资源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前题,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解除后顾之忧。目前油田企业的各种保障制度正逐步与社会保障并轨,为进一步溶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化管理。 3.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行为。劳动者、企业、及作为劳动需求者身份出现的政府是人力资源市场上的3大主体,其中劳动者是人力资源的供给方,人力资源的供需双方的行为动机是相同的,双方都寻求各自收益最大化,并以此决定各自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在供需双方的选择过程中,工资率又作为价格信号引导调节人力资源在社会各种需求中分配,规范的工资形成机制和实现机制是市场正常运行的润滑剂,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化运作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取得成功的基础。 4.政府适度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但市场经济在社会结构调整、公平竞争、收入公平分配等方面都还存在缺陷,无法自身调节,需要政府通过宏观 计划、政策法规进行宏观调控,所以纯粹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人力资源市场也一样,需要政府适度的宏观调控,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三、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效益的途径 1.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非常重要,人力资源市场直接影响着用人单位的具体计划落实,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市场在模拟市场化运作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强化规范操作,发挥模拟市场应有的职能和作用。要根据石油企业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状况,加强与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劳务合作,增加就业渠道,通过对外合作,改善本企业的用人环境。 2.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选拨、聘用、考核、解聘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管理制度,健全选用人才执行机构和监督约束机构,推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岗位竞争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手段,岗位缺员,不能只靠领导确定人员,在人才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机制。管理人员实行竞聘上岗,普通岗位由本部门组织竞聘,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监控,形成内部层层聘任,真正实行能者干,平者让,通过竞争上岗,会对职工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工作起推动作用。为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公平竞争环境,形成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实现用人过程的优胜劣汰,人力资源开发才能见效,各类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同时在企业劳动力管理上,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依法办事,使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3.制定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常言道,商场如战场,只有充分了解行业现状,正确把握本企业市场定位,重视人才的开发利用,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人才的保值增值,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制定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使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符合本企业发展战略,确立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目标,确定合理的管理层次,有效地落实责、权、利三者关系,规范本企业人力资源市场运作方式,合理调整人力资源配制,使人才供需比例动态平衡,使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步调一致,形成良性的人才发展动态系统。 4.完善和强化职工培训工作。企业对职工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人力资源保值增值一种方法,企业通过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可以提高职工对技术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技术水平,,在通过培训和技能鉴定后,职工会获得相应工种的资格证书,不但可以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为职工开辟了岗位成才通道,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考核鉴定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制度,使职工的培训工作踏上企业发展的步子,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良性开发。 5.合理使用企业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人才,三国时期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失误,最后挥泪斩马谡,可谓是用人失误上的典型事例,说明在选用人才方面应注重实效,重视工作实绩,文凭资历只能作为参考,对于言过其实,只会理论知识,不会在生产中灵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人员要慎用,.对人才的考察要注重实效,同时绩效考核要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在具体使用人员时,还要考虑油田生产一线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等因素,使用人才上不光要注意才人的个体差异,也要注意岗位的差异,因人录用,知人善任。让职工充分发挥自已的才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个体努力目标都得到实现,只有职工个体大多数人的目标都获得成功,企业的组织目标才能实现。 6.塑造现代企业新文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必然的联系,职工的招聘、使用体现出企业的用人理念,职工的培训体现出企业的发展理念,考核、绩效评定体现出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用人、培训、绩效评定又都能体现出不同企业文化风格,企业文化能够影响企业职工的心智模式,直接影响企业职工的成长和敬业精神,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塑造企业新形象,留住企业所需的人才,创建一支敢于创新,精诚协作,团结务实的职工队伍,油田企业过去曾用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石油人。 有关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展望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可计量性 人力资源成本虽然内容广泛,但各项要素均是可以计量的。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2004)30号文件规定,人力资源成本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员工社会保险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员工教育经费、员工劳动保护费用、员工住房费用以及其他人力资源成本的支出,共计七项。其中,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在人力资源成本各构成项中的比重最大,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人力资源成本的发生内容明确,并且是可以确切计量的。 二、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必要性 (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识、技术密集型发展,从而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核算越来越重要。因此运用会计的方法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并报告,以此来满足企业管理者及外部有关人员的信息需求将成为必然要求。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措施,正确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向,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使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有效顺畅流动,最大限度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最大化,提升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三)企业提高效益的需要 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其拥有高素质人才多少的竞争,亦即高素质人才决定企业的生存,如何计量报告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产出比将决定企业的战略经营决策,因此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动力将会逐渐加大。 三、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现状 (一)在观念上比较落后 1、在接受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概念上保守。人力作为资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能给企业带来产出的资产却很多人员接受不了,从而对推进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2、在认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达成的目标上存在误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推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管理,在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存在二个认识上的误区。(1)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就是要减少投入,增加工作量,结果就是直接损害了员工的切身利益,造成员工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抵触心理;(2)比较孤立地看待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忽视了人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核心,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部门等管理部门密切相关。 (二)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不完善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主要研究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支出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的人力资源会计,而目前企业所建立的财务相关制度中并未直接涉及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标准、核算制度及报告制度,亦即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还不完善,亟需建立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应信息化载体未完善 现行的会计软件未能进一步满足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管理需求,仅仅只是满足日常会计记账所需,而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归集及报告方面并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信息化载体。(四)在管理方法上比较单一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单一,大多数企业重视招入成本看轻开发成本,往往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众多构成内容中取得成本比较好归集,而对于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及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却未能充分确切归集,相当一部分成本简单地计入企业的日常费用。 四、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新出路 (一)转变观念提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发展空间 提升企业管理层及普通员工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认知,理解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从而重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不仅从概念层面上还是从应用层面上都得到很好的推行,有益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全方位有效推行。 (二)完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从会计角度出发,设置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从会计一方开始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经济考核,力求较为客观公正地给出人力资源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反映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核算账户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人力资源损益”和“待摊人力资源成本费用”等科目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2、完善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标准。对于各项费用成本的入账确认及计量做出明确规定,使得某项费用成本一旦发生最终是否归集并且如何归集到人力资源成本相关账户科目做出确定性指导,切实保障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记录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最终使其准则化、制度化。3、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信息报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很重要的一项资产越来越引起企业内外相关人员的关注。在财务管理中企业的各项管理经营指标采用会计报表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向企业内外相关人员披露,人力资源成本信息也将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列示并充分披露,最大限度内满足有关人力资源成本的需求。 (三)引入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内容的会计软件 在传统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以人力资源成本为处理内容的会计软件,将极大地加快基础信息的采集及归纳,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成功推行变为可能。具体来说,实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及 销售经营部门的信息化软件的相互交叉引入机制,逐渐建立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载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为依托、经营效益为成果的综合管理体系,从而反映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情况,进而促使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四)创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法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管理体系,结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计划(主要涉及招聘、培训及离职等),切实把预算管理体系做实做好,进而保障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可持续性发展。2、创新工资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工资分配相关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完善绩效考核,使人力资源成本的归集有章可循,做到较为客观公正地反映人力资源成本的实际情况,切实搞好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 五、结论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会计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型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本文从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角度探讨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或现状,提出了四条建议,其为改革传统的会计模式、会计目标和会计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于员工个人自我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等都具有跨时代的战略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浅议 [摘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正确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所蕴含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给与实施,是企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因为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基础和前提,用理性的思维结合人的感性特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将管理的形式、方法以更合乎人性、更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实施“人本”管理。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用人机制以人为本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随着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日益转移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人才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企业的发展、创新离不开人才,只有以人为本,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变,才能极大地激活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以人为本 1.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管理。具体地讲,就是企业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从“人”和“事”的角度讲,是要达成“人”与“事”、“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会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达成最终目标。 1.2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力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轮换等),培训与开发(技能培训、潜能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学习等),工资与福利(报酬、激励等),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员工参与、人事行政等)四大类。 1.3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人才已成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健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只有把人力资源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积极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真正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真正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1.4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与时俱进。计划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把人作为企业的财产或工具,只重视拥有不重视培训、开发和使用;在用人制度上,论资排辈、重关系轻业绩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阻碍了人才价值的释放,压抑了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必须坚持以能力、素质为重点,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 人才是企业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企业人才的聪明才知,是任何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因此,企业必须建立选拔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的用人机制,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员工搭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充分体现员工的人生价值,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在挖掘企业内部现有人才潜能的同时,还应加快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让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一,要尊重人才、用好人才。尊重人才就是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尊重他们的技术,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用好人才就是扬长避短,“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量才用人,以求人尽其才。在企业内部应该积极倡导“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用才机制,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用人理念,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绩效考评、动态管理,使大批优秀人才在竞争中发挥出聪明才智。同时,根据他们的特长将其安排到重要的岗位,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做到容才有雅量,爱才有行动,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加勤奋努力,勇于创新。 第二,要大胆引进人才。对一些重要岗位和特殊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企业急需的人才,要敢于打破常规,重金聘用,委以重任。 第三,要吸引和留住人才。要留住人才,除建立各种机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外,还必须把企业管理目标和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发展,实施员工内部合理流动制度,使员工经常保持新鲜感,这样有利于增强和发挥员工的业务工作能力,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三、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体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企业重视员工培训程度,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将决定企业未来竞争潜力的发挥。因此,员工培训必须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全方位、多层次的员工培训,意味着员工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意味着人才资源再生能力的增强,也意味着员工对企业的经济价值的更大提升。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不能给员工提供多样的培训机会,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那么这个企业就会面临人才危机,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完善员工培训体制,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对员工实行全过程的培训。全过程培训就是将培训贯穿于每个员工在企业供职的整个过程,新员工进企业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根据不同岗位需要对老员工进行各种在职培训,同时鼓励员工接受再教育,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文化素质;其次,要进行多样化培训。多样化培训就是要坚持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专题培训和相关培训相结合;第三,加大企业内部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以企业文化、 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专业技能为主;第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进行专题讲座和科研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四、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 薪酬制度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一项主要制度,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经营效率的高低。科学的薪酬制度不仅对员工有激励作用,而且对各类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愿意来企业发展,愿意到苦、脏、累的岗位工作。合理薪酬制度的建立,一是必须以岗位设计和岗位评价为基础;二是员工的薪酬必须结合岗位实际、技术含量等因素,将绩效考核与业绩挂钩,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必须奖惩分明,关注、关心生产一线和任务重、环境差的工作岗位,政策向这些岗位倾斜,以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目的;四是好的福利制度是企业薪酬制度的重要补充,有利于稳定员工队伍,提升员工的满意度;五是关注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薪酬水平,看本企业给员工提供的薪酬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尽可能用一流的薪资来吸引员工;六是加强内部沟通与教育。首先,应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说明和信息的沟通,使员工真正理解以金钱和非金钱形式支付的报酬的整体情况;其次,进行企业文化理念教育、人生观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引导员工客观、正确地对待薪酬,增加满意度。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即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有活力、能动性、创造性的要素。人是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决定性的资源,企业要把人力当成是资本而不是成本、负担。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企业的组织战略,不仅要有战略目标,还要不断变革和创新,与时俱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是生产和效益部门,通过对人力要素的加工、改造和利用使其变成对社会有效的财富。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目前国内外虽然对人力资源规划也有不少的研究,但大都忽视了其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密切相关性。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基于企业战略下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规划方案设计以及如何贯彻实施该理念,如何将其应用于企业实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概念 (一)人力资源规划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不断地审视其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以确保在组织需要时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人力资源的系统过程。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各种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包括长、中、短期计划。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进行人力资源供求预测,并使之平衡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各类人员需求的补充规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1.数量规划。人力资源数量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对未来业务规模、地域分布、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等因素,确定未来企业各级组织人力资源数量及各职类职种人员配比关系或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供给计划。 2.结构规划。人力资源结构规划是依据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未来战略重点发育的业务及业务模式,对企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同时设计和定义企业的职类职种职层功能、责及权限等,从而理顺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3.素质规划。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依据企业战略、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对员工行为要求,设计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包括素质模型、行为能力及行为准则等等。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企业开展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原则 1.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任何时候,规划都是面向未来,而未来总是含有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内部变化包括发展战略的变化、员工流动的变化等;外部变化包括政府人力资源政策的变化、人力供需矛盾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对形势没有充分的估计,规划就会出问题。 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要消除一种不好的倾向,即狭窄性,考虑问题的思路比较狭窄,在各个方面考虑得不是那么开放。这种情况反映在企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发展战略上,也反映在产权制度方面。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应体现在如何将企业中众多数量的人力资源联结成具有竞争能力的核心力量。这就需要利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众多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地发挥整体能力大于个体能力之和的优势,实现优化功能。此外,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还需要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规划出发,将人力资源规划置于企业的整体发展中考虑。 4.科学性原则。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遵循人力资源发展、培养的客观规律,以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客观的人力资源规划。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水平还不高,企业很难预测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数量过剩、质量偏低的现象。但究竟数量过量多少,人力资源质量有哪些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科学的数据,显然,这无法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人员结构。我国企业在人力供求平衡、人力资源的征聘补充、人员培训计划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作的人力资源规划或人力资源年度计划,大多数是把人力资源规划仅仅看成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于是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了人力资源部的规划,最多加上一些其他部门的人才、培训需求的调查和汇总。 2.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一般中小企业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定岗定编工作不像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三、人力资源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的发展阶段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为了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调整其竞争战略。相应地,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二)企业的外部环境 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企业尤其应该考虑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设计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步骤 1.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依据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结合本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和周边影响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总体指导思想,并以此贯穿整个规划的始终。 2.确定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总体目标确定以后,还要进一步明确各个阶段性的具体目标,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总体目标顺利和有效实施作出的约束性子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对企业战略进行分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而对企业人力资源所进行的,要进行具体规划设计,首先要进行战略分解。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内容 1.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与任务陈述。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设计首先要确定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结果。并考虑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分解、落实,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每一阶段性计划都应从目标、任务、预算、方法措施、时间等方面进行考虑,以承接人力资源规划,使其实施结果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目标的实现。 2.确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企业一般特征、企业战略规划、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系统、企业文化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企业实际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给预测的影响因素如业务总量、专业与组织结构、阶段性工作变化、人均工作时间、人均日工作量、人员的稳定状况以及现有人力资源、部门可利用和流动人员、劳动 力市场情况等进行分析,而形成规划报告。 3.确定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基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而进行,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将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分解到人力资源规划当中,让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能真正体现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需要得到公司领导层的大力支持,成立实施小组,制定相应的实施制度,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理念培训。 4.规划人力资源需求量。根据企业环境和所收集的资料来选择人力资源预测模型,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分析。在规划动态执行过程中,基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进行净过剩量、净需求量分析。如为长期过剩则进行辞退、终止合同、人员调出规划,如为短期过剩则进行短期培训、缩短工作时间规划;如为长期需求则进行对外招聘、内部调入、培训、晋升规划,如为短期需求则进行加班、培训、暂调、工作再设计规划。当上述方案计划不能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时,就需制订招聘计划。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实施研究 在评价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时应从以下因素进行分析:(1)实际的员工绩效与事先建立时的雇员的要求相比;(2)生产力水平与建立的目标相比;(3)实际人员流动率与期望的人员流动率相比;(4)实际执行的行动方案与规划的行动方案相比;(5)方案执行的结果与期望的产出相比;(6)方案执行的成本与预算相比;(7)方案的投入产出比。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 内容摘要:本文就如何建设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展开研究,从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科学方法和步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工程软件工程 [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文秘站版权所有 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决策者。众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不表明,其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构建出适合企业特点和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uman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简称hrms)。笔者认为,企业hrms的建设如果要取得成功,必须从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角度加以研究和实施,其参考步骤如下。 澄清认识,规划为先 hrms是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战略、方法的融合,即信息技术对hrm的渗透而产生的战略与方法再造,因此它绝对不是纯粹的it项目。企业应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hrms规划与其他is规划一道纳入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过程,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信息技术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才能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hrms实施的成功率和服务水平,延长系统应用的生命周期。合理的hrms规划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并组织相关培训。hrms规划领导小组应该由组织的主要决策者之一负责,其成员包括人力资源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系统分析设计人员,通过培训使其了解hrms相关专业知识并掌握制定hrms规划方法。 全面收集和整理规划信息。进行hrms规划时需要使用的信息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信息、劳动力市场信息和现有人力资源结构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归类和汇总,为hrms的规划准备好“原材料”。 确定规划性质和期限。hrms规划需要根据组织规模、管理规范化程度以及产品/劳动需求等基本情况确定规划的年限和具体方法,以明确规划的性质和适用范围,进而合理地选用规划辅助工具或软件。 约束条件分析。对hrms的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及财务状况等逐个进行分析后,根据组织自身的财力、人力及物力等诸资源的现状和限制,将hrms建设的约束条件一一定义出来,为其目标的制定识别障碍。 明确目标和基本结构。确定hrms的建设目标,诸如应具备的功能、项目服务范围和项目建设质量等,给出其初步形态和基本框架,为项目的分析和设计指明方向。 拟定开发方案。选定优先建设的子项目,确定项目建设的总体顺序,制定较为详细的开发策略,明确具体的开发方法,估计项目成本和人员需求并列出建设进度表。 详细调查,全面分析 hrms的建设无论采用信息系统开发常用的结构化方法、原型方法还是面向对象方法,对系统的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hrms分析就是对要建设的项目进行系统、结构化的研究,分析hrm过程并提出优化和改进的思路和逻辑方案/模型,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论提供了系统分析的科学步骤和工具: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hrms可行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项目建设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是否满足,当前项目建设队伍的能力能否满足系统需求,项目建设经费能否及时到位,项目的经济效益能否达到或超过支出等。此外,可行性分析的结论应明确指出项目建设是立即进行、暂缓通过还是根本不行,为后续工作指明道路。 业务及数据的调查和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通过分析验证后,就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结构、职能和业务流程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组织结构图、管理功能图和业务流程图等图形分析工具或相关软件描述相关静态或动态的管理信息,了解组织内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发现其不合理甚至错漏之处,进而为优化业务提供条件。为了有效地引入信息技术辅助管理,还应借助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判断树/表等工具将管理数据和处理过程抽象地独立出来,发现并解决数据流通中的问题,为后阶段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和设计相关功能模块处理过程奠定基础。 系统化分析。在对组织原有的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职能、数据及处理过程等做了详细描述和认真分析以后,就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以确定hrms的功能子系统及其数据资源分布、数据处理流程和数据处理方式。本阶段的工作可以使用系统化的聚类分析方法即功能/数据分析法,通过建立u/c矩阵,检验hrm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无冗余性,进而确定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块划分和数据资源分布状况。 逻辑方案的建立。逻辑方案是指经过系统分析和优化后,系统拟采用的管理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系统的业务流程及业务处理工作方式;系统的数据指标体系、数据流程及计算机部分描述;系统逻辑结构和数据资源分布方式;系统在各业务处理环节拟采用的模型或算法;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开发资源和时间进度估计等。由于逻辑方案不同于计算机配置和软件结构模型等实体结构方案,因此在构思此阶段时要保留一定的柔性。 系统分析阶段必须形成分析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部门基本情况简述、系统目标和开发的可行性、现行管理状况及系统的逻辑方案。报告形成后,规划领导小组必须对逻辑方案进行严密论证,尽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疏漏,对有争论的地方应重新核实资料或深入研究。 系统设计,科学选型 hrms系统设计/选型的实质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和物理设计,建设项目的物理模型,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本阶段可以参照系统工程理论中结构化的设计方法: 总体结构设计。总体结构设计就是对系统总体框架和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宏观设计和规划,主要工作是功能结 构设计和系统流程设计。以结构化和模块化的思想为指导,借助功能结构图和系统流程图,可以将系统分解为功能单一但相互联系的模块,并详细描述出各模块之间的数据关系,用于表述系统处理过程的大致设想。 代码设计。代码设计是利用数字、字母或相关符号的组合来替代各类不同形式的管理信息,便于后面的计算机处理。通过设置信息的分类、编码和校验机制,可以在系统和使用者之间提供一种规范的、高效的交流工具,从而使很多的计算机处理变得十分方便和简单。文秘站版权所有 物理配置设计。此项工作就是在综合衡量系统性能指标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并明确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在配置物理设施时,首先要注意严格依据规划和分析的结果决定系统配置,其次要考虑设计方案实现的可能性和技术的可靠性。 输入输出设计。i/o设计是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的纽带,决定着人机交互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其内容主要涵盖i/o内容设计、格式设计、方式设计、设备设计及用户界面设计等。 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本阶段的设计任务就是根据数据的用途、使用要求、安全保密规定等特性决定数据结构、载体和权限等一系列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利用规范化模式和关系数据模型设计系统的数据指标体系和数据库的关系结构,然后确定网络环境下的数据资源分布,最后定义数据安全保密级别和权限。 模块功能与处理过程设计。系统设计的最后一步,也是涉及具体业务处理过程最详细的一步,是编写程序实现系统的基础。结合前阶段的分析和设计成果,使用层次模块结构图、hipo图、结构化算法描述语言等工具,具体设计出系统所有模块的功能和处理过程、步骤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 设计工作结束后,要提交系统设计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总体结构图、系统分类编码方案、系统设备配置图、i/o设计方案、数据库结构图、系统处理流程图和设计方案说明。系统设计报告是设计阶段的最终成果,也是下一步系统实施的基础,一旦设计通过审查,整个项目的建设便可以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周密部署,顺利实施 实施是项目建设的最后一个阶段,其实质是将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系统和组织内加以实现。由于牵涉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实施hrms之前有必要制定周密的计划,以保证其顺利进行。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物理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按照系统总体设计和物理配置方案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和供应商,安装并调试计算机系统,连接和测试计算机网络;按照数据库设计要求搭建数据库结构。 程序设计与调试。程序设计应该遵照可靠、规范易理解和易维护的目标,选用恰当的编程工具和设计方法完成计算机程序的编写。紧随程序设计的工作是程序的调试,即在计算机上以各种可能的人力资源数据和操作条件对程序进行试验和检测,尽可能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使其符合设计的要求。 基础数据整理与人员培训。项目建设组应该注意采用统一规范的方法、手段和渠道将组织的人力资源数据整理并输入系统内,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操作人员和用户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应该集中在系统操作方式和流程、操作注意事项、可能的故障及其排除等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用户更有效地参与系统,加强用户和分析设计人员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系统试运行及切换。系统试运行实际上是程序调试和检测工作的延续,它通过初始化后输入原始数据让系统运行并记录和核对系统输出,以测试系统运行的速度、可靠性并发现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通过试运行的系统应用到组织中去替代原有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操作的过程就是切换,不同的组织可以根据时间、费用、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采用直接切换、并行切换还是分段切换的方式完成系统的平稳过渡。 系统运行维护及评价。系统日常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管理机构的运行、基础数据的管理、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和维护等;此外,系统运行状况怎样、绩效如何、对组织的影响有多大等问题都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加以衡量,并以此为维护、更新和进一步开发的依据。
计算机理论论文:基于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理论课实践化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计算机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人才发展成为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缺口。当前,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教学之重要任务。开展教学时,应该创新思路,应该认真研读计算机教学理论,设置出科学教学方法,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提高。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理论;教学方式;专业人才 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体系中,其中会包含《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等教学课程内容,在教师开展教学时,很多学生听起来会比较迷茫。而且理论课程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地下,教师教学积极性也不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获得高效率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很难取得良好成绩。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认真分析计算机教学理论,应该做好教学方式改变工作,应该查找原因,从而选择高效率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模式得到创新,从而提升教学成果。 1.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1.1学生因素。一直以来,院校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知识学习一直存在偏见,他们对该知识学习有着恐惧心理。他们害怕上理论知识课程,认为理论课程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事实上,计算机理论课程学习时,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内容也相对比较抽象,而且非常不容易理解。其理论内容所讲的都是一些计算机的功能,还有一些现实的机制。很多学生觉得理论知识就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很难使用到。 1.2教学方式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在上计算机理论课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太喜欢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的时候不能把具体的内容进行代码实例化。比如,在计算机数据结构中,有很多代码的描述比较抽象,假如不能把代码实例化,学生就不容易理解这些枯燥的学习内容。 1.3教师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觉得理论知识用处不大,在教学中会跳过这个部分教学。而且,还有的教师认为这些理论知识在考试时才会用到,一般实际操作都不会涉及。因此,教学时会忽略理论教学。另外,还有的教师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只是简单的根据课本开展。教师自身不重视理论教学,不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自身对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不到位,这样在进行教学时,很难使得课程活跃起来,很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最关键的效果和质量会非常差。这样的问题在当前教学中存在非常普遍,这个问题应该得到重视。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理论教学重要性,才可以更好的进行学习。 2.分析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实践化教学 2.1多联系实践。在进行计算机理论教学时,其中涉及到的观念比较难理解。教师应该多罗列一些生活的实例进行讲解,联系理论知识,在讲解时可以联系具体的实践工程开展知识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加轻松和准确。例如:在进入数据结构学习时,教师会讲解到其中的树形结构,这个时候要让学生结合Word 中的组织结构图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表达式求值时,可以让学生观看Excel 表中计算功能。当教师讲解到链表时,可以让学生学习和分析析photoshop 图层的实现机制。基于这样的实例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深刻掌握。学生学习之后,知道了数据结构的重要性,明确计算机学习中的具备的普遍性。这些实例的讲解,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实例,这样学生理解更加准确。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更加感兴趣,而且实用性也比较强,对学生学习具备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教师讲解知识时,可以结合装潢设计中的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室内装饰、门头装饰等等。这些训练和学习接近学生生活学习,也是进行理论教学之关键。 2.2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快速提高,计算机专业发展受到挑战,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时受到了冲击。学生毕业之后他们会走上社会,如果自身不具备计算机专业技能或者知识,很难在社会立足。一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在未来社会就业中将面临困难,有可能会被淘汰。教学技术不断得到革新,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求,粉笔教学模式也开始淡化出。当前很多的院校兴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很多的计算机课程可以在多媒体中得以进行。在进行教学中,应该了解基本的模型之后,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数据,可以进行多种操作。例如常见的链表中的插入、删除等等。期间还会使用到Flash 课件,这样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进行步骤演示时,内容更加详细,教学更加形象,学生在课程中可以一目了然知识。而且,在进行计算机知识点介绍时,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2.3利用网络及时答疑。当前,很多的院校已经具备网络教学,学生上网都比较方便。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谈论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具备了更多的学习功能。学生在学习中遇见不同的知识,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解答疑惑。学生可以通过帖子方式,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看到,对该帖子进行解答。这样可以及时的解答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会逐渐提升。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库,在问题提出之后,还应该拥有一些相关的课程问题。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统计,在课程中做好事后评价。 高职院校进行计算机理论实践教学时,教学中应该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入角点,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培养出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计算机理论课程中,做好史建华教学过程,这对于计算机教师而言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 黄照刚(1991.5-)男,汉族,贵州省盘县断江镇 ,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 洪定春(1991.1-)女,汉族,贵州省赤水,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 计算机理论论文:更新思路,上好中职计算机理论课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理论课程太枯燥,太难学,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理论课程是基础,只有夯实了专业基础后,才能在本专业有所建树。理论课程主要为实践服务,国家对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让中职学生学习用编程语言编程,目的让学生懂得编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然后让他们投入到编程工作,对于目前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应该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一些改革。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和发挥计算机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首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范围。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则意味着后退。所以,选择了计算机就是选择了“不断地学习”。在计算机教育这块园地里,要有所收获,就必须怀着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投身到计算机的教育、教学研究上来。 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热情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计算机理论课程设置 一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贴社会的要求,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中专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所以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这里最重要的是进行社会调查,弄清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能够就业的岗位群,由此弄清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由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只有是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内容设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要做到先易后难,各课程之间的承接性要合理。 三是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在中职计算机中大部分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职业中专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课程任务时,把知识点和职业中专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做相应的处理。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是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 二是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三是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重在素质的形成,而素质最终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计算机理论教学不能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 四、改进教学方法 一是教学和学习方法上,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结合实际,使教学和实际真正融为一体。平时面对实物和实际进行教学,实习或业余时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校、老师、同学乃至社会进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方面的服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了解当前的市场技术水平和行情,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改变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职业中专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都是教师要面对的现实,承认这个现实但不是意味着就要采取迁就的策略。希望通过降低要求,提高合格率,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刺激,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不能产生教师所期待的效果,合格率是上去了,但差生并不由此而受到成功的鼓励,好学的学生却抱怨学到的东西太少了,如此,教学质量并没有多大的提高。 笔者意识到,求知欲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满足这种动机的是知识的实际获得,而不是外在的刺激。这种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刺激,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还使一些本来学习动机就弱的学生产生了侥幸的心理。因此,笔者考虑对于以能力为目标的科目,如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评价上以日常成绩为主,分为不同的作业或项目,以完成其中的百分比为成绩,关键在于允许学生在本学期的任何时间内完成都可以。这样,学生可在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后重新来完成作业,在已经掌握了技能的其他同学帮助下来完成,增加了差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计算机理论论文: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和讨论,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 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专业性强。并且,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接受起来有很大困难,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理论课程太难、太枯燥。笔者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对中职的计算机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与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和发挥计算机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首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范围。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则意味着后退。所以,选择了计算机就是选择了“不断地学习”。在计算机教育这块园地里,要有所收获,就必须怀着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投身到计算机的教育、教学研究上来。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热情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是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二是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三是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重在素质的形成,而素质最终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计算机理论教学不能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 2.计算机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 一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贴社会的要求,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中职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所以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这里最重要的是进行社会调查,弄清学生能够就业的岗位群,由此弄清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由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只有是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内容设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要做到先易后难,各课程之间的承接性要合理。三是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中大部分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职业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课程任务时,把知识点和职业中职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做相应的处理。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是教学和学习方法上,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结合实际,使教学和实际真正融为一体。平时面对实物和实际进行教学,实习或业余时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校、老师、同学乃至社会进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方面的服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了解当前的市场技术水平和行情,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4.改变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职业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都是教师要面对的现实,承认这个现实但不是意味着就要采取迁就的策略。希望通过降低要求,提高合格率,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刺激,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不能产生教师所期待的效果,合格率是上去了,但差生并不由此而受到成功的鼓励,好学的学生却抱怨学到的东西太少了,如此,教学质量并没有多大的提高。 经过反思,我意识到,求知欲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满足这种动机的是知识的实际获得,而不是外在的刺激。这种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刺激,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课程教学还使一些本来学习动机就弱的学生产生了侥幸的心理。因此,我考虑对于以能力为目标的科目,如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评价上以日常成绩为主,分为不同的作业或项目,以完成其中的百分比为成绩,关键在于允许学生在学期的任何时间内完成都可以。这样,学生可在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后重新来完成作业,在已经掌握了技能的其他同学帮助下来完成,增加了差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以上是我对计算机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我们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给社会培养出合格人才,而通过这些改变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计算机理论论文:探析职校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摘 要:21世纪计算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学好并熟练操作计算机,职业教育是关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是职校教育的重要特色,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文从充分利用教学环境;从理论教学走向实践教学;分层教学;优化考核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职校 计算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我们国家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学生的态度差,成绩差,习惯差,这三差是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这些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计算机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国家中专计算机教育有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和实践脱节等情况,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只有理论,没有实际经验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话,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这样就很会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必须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 充分利用教学环境 1.1 理论课教学环境 计算机课程有很强的操作性,在传统的黑板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比较抽象,单凭老师授课,很枯燥死板,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现在将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老师可以采用非常逼真的动画,还附加声音,以及精美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黑板教学具有灵活性、随机性、真实性的特点。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1.2 上机课教学环境 计算机机房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局域网、教学软件等。教师可以在运用多媒体重点演示讲解学生共性问题,可以用教师机通过局域网给同学们布置作业,在教师机上给每一个学生机上都标上学生姓名,学生作业情况老师能掌握得一清二楚,但学生机之间不能互相拷贝作业,这样可以提升实训课教学质量。 2 从理论教学走向实践教学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这说明要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感到无趣,学生也不能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授课时,采用边讲课、边演示、边练习的方法。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 2.1 知识点教学法 在教学中改变事无巨细、全部讲解的讲课方式。而是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比较重要,比较核心的内容,详细讲解,其余的一带而过,留给学生自己探索和思考的余地。这样即减轻了课堂教学的压力,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2 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把每个学习单元中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的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中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例如在元旦来临前,要求学生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张贺卡。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精美贺卡,讲解制作贺卡的要点,利用网络下载图片、音乐等内容及简单的图形编辑,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并用邮件寄给朋友,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总结制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真正做到理论―― 实践―― 理论。 3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指的在教学的时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知识能力以及接受能力,设计一些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这就会使得学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都达到课程的要求。 如果学生是自主学习的话,效率就会很高,但是相反的,要是教师只是一味的满堂灌教学,就会是事倍功半。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在教学安排时,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感到心情愉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好一些的学生,在布置练习方面为其加入新的内容,让其有探索和发挥的余地,有意识地加深和扩展其知识面,学生觉得自己在不停的进步,心里感到非常愉快,这样有利于他们不断进取,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另外,发挥有基础的学生的特长,让其帮助和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其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分层教学使教学得到整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 优化考核,建立合理、准确的评价体系 (1)大部分职校的计算机考试主要采取纸质卷面考试,这样学生只会死记一些理论知识,为了考试而考试,学生作弊现象严重:带小抄纸条,互换试卷等。而且很多操作技能也都理论化,造成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利于就业。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采用上机无纸化考试,既可以有效杜绝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题又可以一起考,能很好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而且自动判分,减轻教师评卷的负担,实现了考试的无纸化、网络化、自动化,从而规范了考试管理,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2)把计算机技能鉴定考试纳入教学考核中,与毕业证书挂钩,这样毕业证的含金会更高。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的接轨,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学以致用,通过职业技能认证考试,既可以给学生的就业增加一份筹码,又可以督促学生学习。鼓励及引导学生考一些社会上的证书,使学校与社会充分结合,这样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鼓励及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技能大赛、省技能大赛、市技能大赛。学校要定期举办技能大赛,校技能大赛与毕业成绩挂钩,另外设定各种奖品及荣誉,推出技能明星,使学生热忠于一年一度的技能大赛。 总之,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职校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计算机教学上充分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了“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计算机理论论文: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的探讨 摘 要:计算机理论对于中职教师、学生来说都是较为头痛的课程,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计算机理论比较抽象难懂,枯燥无味,教师感到难教,针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后,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论述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理论教学;应对策略;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在的计算机课程,通常由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内容组成,在实际教学中,基础理论部分往往容易被忽视。理论作为计算机实操的基础,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实操技能,还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就好比是一个赛车手,只有充分掌握赛车的工作原理,才能将赛车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能灵活处理各种紧急状况。但是,在中职学校里,计算机理论课教学是比较令老师头痛的难题。 一、计算机理论课难教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从各中职学校的生源结构来看,有80%以上的学生都是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而选择中职学校,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都不够扎实,或者偏科比较严重。计算机理论中涉及的物理、数学等基础都较差,甚至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都还过关,因此,要学习抽象的计算机理论难度较大。 (2)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主要表现在学习意志差,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马上选择逃避;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等。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时成绩就不好,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形在职高阶段并没有改观,甚至更加严重。 2.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方面的问题。各位教师的业务能力有高有低,教龄有长有短,造成对教学大纲的理解有偏差,或者没有对大纲进行深入学习、研究,造成对课程教学中各章节的处理不科学,有的教授得过太深太难,超出了学生接受的能力。 (2)教学方法上的问题。计算机理论课和其他的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如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会使课堂变得沉闷、呆板,教学效果不佳。 (3)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有些学校只片面追求考证的过关率,只要求学生会使用某种刻板的方法得到结果,而不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另外,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时间被不断压缩,社会实践时间延长,这也是理论课程得不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二、应对策略 分析了几个造成计算机理论课难上的原因,下面我结合平时教学,谈谈应对的策略。 1.认真地、系统地钻研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订教学计划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分清主次,深浅适中,做到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理论与实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是实操的指导基础,实操反过来也能更好地帮助理解、掌握理论。 2.除本课程外,还应认真学习与所教理论课程相关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其实,计算机这门学科和很多学科都有相通性,教师的知识面越丰富,讲起课来也越精彩、越轻松、越有趣,学生也越爱听。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说是一泻千里,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一些陈旧的、落后的东西早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比较新潮、时尚的东西感兴趣,作为老师也应“与时俱进”,让学生觉得老师与他们之间没有“代沟”,沟通起来也更容易些,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很有好处。 3.善于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法对于职高学生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法,提高计算机理论课堂的有效性。常用的教学法有案例法、任务驱动法、“故事”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比如,计算机教师都遇到过数制转换的教学问题,用传统的除二取余法将十进制数转化为二进制数,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教师教起来也有点难度,此时我们不妨用“填灯泡”的方法,以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寓教于乐,学生的兴趣浓厚,掌握程度较好。 4.做到因材施教,科学评价 不同的个体一定存在着差异,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每个学生内在的潜能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下主动地学习。评价作为检查和激励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评价就是测验的分数,我们应更新传统的评价方法。在计算机理论课堂结束之后,教师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积极程度、学习主动性、自主探索精神等都纳入评价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计算机理论是一门比较抽象、涉及科目比较多的课程,要想在中职学校上好这门课,就要求教师针对“课难上”的各个原因进行分析,千方百计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人所教的《计算机基础教程》这门课程,应用了上述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中,基础理论部分得分率达80%以上。证明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计算机理论论文:Python语言编程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上的应用探索 摘要:本文从3个编程教学方面的常见问题和通过与基础理论学科教学的结合性两方面,探讨了在校生进行Python语言编程学习的可能性,将一门通常作为程序爱好者广泛使用的,易学易用的编程语言进行一定范围的教学尝试。通过本文的探讨,期望运用在教学中能够提高计算机理论与实际工作的耦合度,提高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趣味和动力、提供给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技巧。 关键词:Python;伪代码;TCP/UDP Python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直译式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由Guido van Rossum:]:1989年底发明,第一个公开发行版发行于1991年。Python语法简洁而清晰,可以很轻松的调用其它语言(如c或c++)编写的模块(dll文件),由于开发速度很快,在计算机编程普及的一些国家它的应用很广,但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1、传统编程教学活动的特点 传统编程教学活动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1.1 冗长的语法学习过程 目前在高等教育学校的编程学习中,几乎无一例外的以C、c++、C#、或java等为主,其中相对还是比较好掌握的编程语言,而C、c++所属强类型编程语言语法的复杂,及大量出现的语法陷阱使得学生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成为一个“纠错者”,在学习过程中花费不菲的时间来修正代码中的错误和漏洞,而忽视了编程思想的培养,容易造就会编程语言工具、不会实现编程工作的现象。c#虽然是—种较好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但在实现上对计算机环境的配置要求还比较高,对一些资金上比较紧张的学校机房来说,更新设备的代价太大,同时由于c#不支持除windows以外的平台,造成某些欲在非windows系统环境下学习的学生缺乏相关的学习环境。 1.2 校内授课制度的局限 编程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往往对时间上的需求较多。而学校教学活动的局限性,如为避免课程与课程的冲突、不能对编程课程进行集中授课,而是像学习历史、政治一样分节学习。造成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这节课就忘记的现象比比皆是。编程类课程在客观上本就容易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学习的枯燥感,而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往往产生在校内学习、课外还报修各种社会编程学习班的普遍现象。 1.3 对学生自身学习背景的强烈依赖不利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自修 学习上历来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不论教学能力多高,最终起到的还是一个启蒙的作用。然而,一门过于难以掌握的语言大幅度提高了学生自己持续学习的难度。比如C语言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背景,对堆栈、内存、指针、数组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代码的书写有诸多严格的要求。对外专业或计算机背景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查看程序代码如看天书,书写产生错误的时候又找不到究竟是书写错误还是逻辑错误。一来二去很容易就此放弃。 2、PythOn在教学中能起到的作用 2.1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Python的代码书写规则与计算机算法中的“伪代码”极其相似,由于其最初被发明的时候就是为了增强其易用性(Guidovan Rossum参考了ABC语言的特性进行了开发),其语言的书写接近于日常英语,可以说只要略加学习,就可以迅速掌握。这对教学资源的节约起到很好的作用;python unicode字符集全面支持,我们不用去考虑ascii字符集的字节存储空间问题(unicode字符在其它语言中都存在较复杂的转换问题),而直接编写出可以被执行的小程序;由于python强大的序列(Python的序列包括各类定长数组、动态数组、字符串等等的特性)操作能力,使得在同一个序列中放置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我们不必再进行复杂的组合变量声明和处理;python隐藏了所有指针的行为,所有的变量值都是引用类型,令我们掌握起来更加容易。 N-Python自身的IDLE不论是在windows上还是在UNIX上都有很好的支持。只需要对python进行简单的入门学习,就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书写出执行效率高的代码。 2.2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由于抛开了对专业背景的过度依赖,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有可能快速掌握并进行编程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编程思想的理解。在国内存在着数量庞大的编程爱好者,这些爱好者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的学习,而Python的易用性基本可以克服这种对专业知识的过分依赖,面向用户的设计和偏重程序逻辑的编码方式让人从“计算机式思考”解脱出来,进入提升编程思路的良性循环中来。 2.3 强大的类库降低编程的复杂性 Python有强大的各种类库的支撑,大量开源、免费的编程资源的存在和便于布置使得很容易快速实现开发和测试。Python是开源的,这意味着为了工作的方便性,我们可以自行扩展Python的库,实现有自己风格特色的类库。 3、Python的未来需求 就业作为高校教学目的之一,未来必然会逐步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Python作为一门较新的编程语言,经过最近几年的逐步推广,现在已渐渐成为一门热门的程序语言,未来的就业前景广阔。Python贴合自然语言的伪代码风格和注重编程逻辑的编程方式,注定会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学生通过不同课程、不同知识采用它来编写小程序,来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提高具有—定作用,同时对其它编程语言的学习也起到较强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理论论文:计算机理论教学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探讨 摘要:关键词:教学改革;离散数学;实践能力;教学模式 计算机理论教学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理论性知识,不同于许多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专业的学习无用,且又难学,影响了积极性。例如离散数学的内容广泛知识点还比较分散,包括多个有一定关联的分支,学生在学习时疲于应付各种概念定义,难以消化理解,更难以自学和提高。 其实之所以被称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是因为离散数学在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自动机、人机交互等许许多多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这更要求学生学好它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所以需要针对离散数学的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在教学内容和模式上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希望能够使得同学更好得接受和掌握离散数学的思想和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离散数学的特点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概念繁多、理论性强、抽象深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入门和巩固,教学效果不很理想。所以在“离散数学”教学中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变,使学生逐步掌握理论过渡到应用的方法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构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开始的概论里,可以用一首自编的诗来概括离散的特征: 数学当作语文念,定理定义随处见; 传统概念重新建,应用模型很关键。 以下具体分析离散数学的一些特点、难点。 (一)概念和定理多且前后衔接紧密 每章节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全新的概念之上,然后推理演绎出新的概念和定理等,接着就是这些定义定理的直接应用。经常概念就是定理,或者性质,甚至概念就是运算法则,所以掌握、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和定理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要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也要和定理、性质联系起来理解,再结合各种题型和数学模型来记忆。 (二)方法性强 离散数学要求的抽象思维和构造能力较高。通过对它的学习,能大大提高我们本身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构造能力和形式化思维能力,从而今后在学习任何一门计算机科学的专业主干课程时,都不会遇上任何思维理解上的困难。离散数学的证明题多,不同的题型会需要不同的证明方法(如直接证明法、反证法、归纳法、构造性证明法),同一个题也可能有几种方法。特殊的题型有特殊的对应方法模型,必须专门强化记忆。 (三)入门难,概念的前后关联强 由于是全新的概念或定义,且本身又非常抽象,初学者往往不能在脑海中建立起它们与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联系,初学者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因此一开始必须准确、全面、完整地记住并理解所有的定义和定理。最好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这样才可能更好适应抽象的连绵不断的概念,并为后续循序渐进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与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中学数学的比较来进一步分析离散数学的特点。其实中学学习的数学归纳法、排列组合就是典型的离散数学问题。然后进一步利用“面积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和“着色原理证明世界上任取6人必然有3人相互认识或者不认识“两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共同点都是题目抽象且给出的条件少,通过巧妙借用构造特殊的图形来完成证明;不同点是勾股定理证明是利用计算面积相等来完成,而后者是利用“着色模型“加上“鸽巢原理“再结合图形空间结构关系来完成,总结出的区别是离散数学的问题一般和图形的大小、长短、面积等数值无关,侧重于考察问题关联、变化、约束等内在逻辑关系。 (四)符号、图形多 离散数学的经典内容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集合、关系、代数系统、图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每章的概念、定理、证明、推导、解题等全部环节都需要用符号、中英文名词术语等来表示,或者借助图形来介绍说明。所以离散数学比其他课程要多花时间来记忆各种字符、符号、图形,弄清楚其内在关系和演绎过程。例如集合、笛卡尔积、关系、关系闭包、等价关系、划分等一系列的概念是一层层叠加起来的,后面的概念都是建立在前面概念基础上的,必须弄清楚其来龙去脉,否则你直接说划分是说不清楚的。当然借助对各种符号、图形的理解也是有利于对概念的记忆。离散数学除了教给学生离散数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的训练,逐步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数学化、符号化、计算机化。对于符号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全部的问题最后都是可以通过符号输入指挥计算机来解决的。 (五)题型众多且解题方法奇特 学数学就要做题目,学习不仅限于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的题目数量自然是非常多的,但题目的种类却很有限。尤其是在命题证明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证明的思路和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归纳,仔细体会题目类型和解题套路。例如在命题逻辑中判断推理是否正确有真值表法、直接证法、间接证法或反证法等,需要多作练习,才可以较快地领悟其本质,能够看出它所属的类型及关联的知识点,找到对应的模型,就不难选用正确的解决方法。例如前缀码问题对应的就是最优树模型,通过不断积累模型来扩展解题思路。同时在记忆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变通性,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章节内容差异大且解题思路难寻 集合、关系、逻辑、图论和代数系统各章节自成体系,各部分内容差异很大,从概念到定理到解题方法大不相同。特别是离散数学证明题的方法性是很强的,如果知道一道题属于哪个章节,该用什么知识点和方法,那离答案就不远了。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在离散数学学习的过程里对概念的理解是重中之重。当题目很抽象,不能够很明确找到对应概念的时候,一些常规的解题思路也是需要强化给学生的,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尝试法。这是被运用比较广泛的启发法,使用所有你想到的操作手法,尝试着看看能不能得到有用的结论或者边界点、特例等,尽量离答案近一点,通过穷举各种允许或不允许的可能性来寻找那些关键的性质。穷举法也是本办法的一个特例,穷举法不一定就是最笨的办法。 2.结论分析法。结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条件,譬如对什么样的解才是满足题意的解的约束。借助结论中蕴含的内容,可以为题目提供更多信息量和缩小思考范围。 3.缩放条件法(如删除、增加、改变条件)。有时候通过调整题目的条件,我们往往迅速能够发现条件和结论之间是如何联系的。通过扭曲问题的内部结构,我们能发现原本结构里面重要的东西。 4.抽象具体法。求解一个抽象的题目先解决一个类似的具体题目,或者由具体到抽象。将问题泛化,并求解这个泛化后的问题。类似的题目也许有类似的结构,类似的性质,类似的解决方案。通过考察或回忆一个类似的题目是如何解决的,也许就能够借用一些重要的点子。 5.对立面法或反证法。实在没有办法了,还可以列出所有可能跟问题有关的概念、定理或性质,来寻找和题目的联系,发现思路,这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方法。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特点分析和一些经验对策的介绍,已经可以说明离散数学的教学难点和需要改进加强的环节。在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总结突出离散数学,其可以被看作是数学的前传、是符号的语言,与一般的数学学习方法大不相同。 二、教学内容改革和模式变化 离散数学的教学目标重点是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打基础,培养学生计算机模式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需要优化理论教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培养学生养成形式化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其他计算机应用课程时,遇上困难知道如何去理解问题、归纳推理、寻求解决方法。要以教师为主导来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学内容应该更丰富、媒体形式更多样、手段更科学、理念更先进,模式更新颖。例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案例教学、游戏式教学等。 要达到上述要求,就需要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加强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与衔接。多结合实践案例和游戏模型来提高兴趣,多留些趣味、应用型的思考题,“积小错为大错、以游戏换经验”,因为游戏多是有数学模型的,通过思考题来发现问题,积累分析解题的经验,此外还需要突出重点,强调特点。由于补充了大量课外内容,所以在教学课时不够的情况下可以舍弃一些次要内容以保障重点内容的教学质量,并且对简单点的内容安排自学不做重点考核,这样也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更新 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散”,而且难。讲课时尽可能结合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突出重点,强调前后联系和概念关联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得学生更好地体会离散数学对研究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性。例如图论和集合论为数据结构和数据表示理论奠定了数学基础,也为许多问题从算法角度如何加以解决提供了进行抽象和描述的重要方法。在讲解图论中通路与回路概念时,给出它们在研究操作系统是否存在死锁,自动机的初始状态和结束状态是否可达,程序设计语言中一个过程是否递归等方面的应用。数理逻辑是研究推理的学科,在人工智能、数据库理论等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注重离散数学与前后的计算机课程结合。即在课堂讲解时,尽可能多地介绍离散数学与相关课程的衔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离散数学不是一门普通的公共数学课。例如,在数理逻辑部分讲解命题联结词时,考虑到学生在先修课数字逻辑中动手设计过逻辑电路图,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类比讲解。在集合论部分讲解二元关系时,以后续选修课数字图像处理中的二维直方图为例进行讲解。在图论部分讲解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时,讲清该知识点与后续必修课数据结构中相关知识点的关联性。还可以介绍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直接体会课程的“实用性”,激发科研热情、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革新方面特别要注重与实际应用或可动手操作的相关实例的结合。包括各种游戏、案例、实际应用等,可以作为介绍概念时的引例或参照物,也可以作为课后趣味题、应用题、拓展题。还可以穿插结合心理学、人生观、价值观、挫折教育等方面的生活励志故事,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理解、推理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基础、学时限制等,适当降低传统理论教学内容的难度,侧重于基本概念、原理的应用。为保持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偏难的理论性内容选讲、少讲或简单介绍,适当增加与计算机应用密切相关的实践上机学时,对学生较感兴趣或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增设课外实践环节,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延续课堂教学内容。(见表1)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范例教学模式是指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范例分析入手,逐步提炼、归纳和总结。例如通过几个有趣的例子分别展示课程的4大模块,即以“理发师悖论”为例引导出集合论模块;以“警察断案”为例引导出数理逻辑模块;以“七桥问题”为例引导出图论模块;以“布尔逻辑电路”为例引导出代数系统模块。但是仅仅请学生根据常识知识给出答案还不够,还要通过这些例子生动地介绍离散数学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才引出主题。并且在后续讲解中保持类似的教学模式,利用上表里列举的各种游戏、案例、实际应用、趣味数学和编程题目来讲述一些知识难点,避免了一般理论性介绍的枯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启发式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设定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猜想或做出假设性的解释,进而验证并总结规律。例如,以“一笔画”为出发点,启发学生思考其特点,进一步总结出欧拉图的定义和性质;在代数系统部分,以小学的加减乘除法为出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运算的异同,从而引申出代数系统的一般性基本概念;以“九连环”游戏的重复操作过程来比拟对二叉树的遍历等等。用一个具体可见的模型或者问题来说明抽象复杂的新概念,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并且不会因为一下子迷惑而产生抵触情绪。 2.上机实践模式。拓展编程,提高设计实践能力和兴趣。例如编写程序对集合进行定义和操作,求两个集合的交集,或求两个集合的笛卡尔乘积;“八皇后”问题的程序设计,或者用做好的“八皇后”程序来分析其内部数据结构和算法;结合参加数学建模或ACM竞赛,这样同学们就更重视了。 还可以演示某些手机在拍照的同时将GPS信息记录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介绍数字水印、MD5、GPS和电子证据等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利用计算机、数码相机以及相关软件进行模拟实验验证该过程。并且通过实验课让学生动手来制作数码照片的数字水印、计算MD5值,利用数字隐藏软件在数码照片里隐藏数字信息。这一系列实验即结合应用了信息安全技术,又增加了对电子证据证明力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实验过程简单易懂又灵活多变,最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操作却能够马上看见复杂的操作结果,又能够帮助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这样的的教学手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换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备课、讲课和点评,产生新鲜感和责任感,体会老师工作辛劳。通过换位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体验对方的想法,产生互动、共鸣。学生参与备课,在查阅材料的过程中去理解、深化内涵,拓宽外延,体验“再发现”过程;分组备课、制作课件、讲课,鼓励各种新想法及创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学间的补充、点评和考核,让学生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容易发现自己平时易忽视易错的知识点;老师也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最后通过点评和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给敢于表现的学生加分鼓励,因为“十次说教不如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一次成功。”对这种形式的换位,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多维、多层、多方位教学手段,将课堂讲授、专题讨论、上机实习、课外自学等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打破一考定胜负的传统考核机制,综合考察学生在各种教学形式中的表现,课程考核采用总成绩=笔试(50%)+平时成绩(20%)+上机实践(20%)+创新能力(10%)的形式,打造多维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三、总结 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教学抽象程度高,需要进一步探索课程的教学改革,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效选择教学模式、高效运用教学手段、适当增加实践环节,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突破口,进行教学革新,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另外,也要提高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深厚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能把离散数学等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和其他课程结合,合纵连横,讲深讲透,还要精心准备、收集选择好的教学案例和素材,结合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有针对性选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我院计算机专业自实施离散数学教学改革以来,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推理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多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理论论文:高校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知识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中了,随之培养计算机方面的高端人才也就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大重点,从高校教育方面来讲,计算机教学是一种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体制,这种教学体制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构思与操作能力,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实践教学仅为理论教学的一个分支,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教育模式,没有受到高校的充分重视,然而,为了更好的进行计算机教育,就必须将实践和理论平等对待,将实践作为理论教学的扩展和延伸,从而更好的完善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本文就从高校计算机教育这一问题入手,重点分析一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结合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育;计算机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早已成为了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能否在社会占据一席之地的评价标准,计算机技能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个人或企业的发展前途,这无形当中给高校计算机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计算机教学是一个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一个教育体制,要想更好的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不仅要向学生灌输一些计算机理论,还要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实践教学,这就需要高校必须为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计算机教学体制,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按当今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频率低,质量差,这将严重制约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因此,高校必须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一、计算机教学现状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形势古板,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接受和理解计算机理论,并且,绝大多数高校不够重视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如今的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教学大纲方面:由于高校普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大纲也都差不多,内容比较老套,没什么特色,不利于学生吸收,且教学大纲的安排与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关系不够密切,大多数都是一些死板的理论知识,不适合学生未来的职场应用。这种以理论为主甚至只有理论的教学大纲直接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在工作中不能运用所学知识的现状。 2.计算机教师方面:如今,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教师讲课只注意将大纲上的理论知识,很少在课堂上利用日常生活实例对大纲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同时,还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利用多媒体设施,只是一味的板书,这样不但表达不清楚理论知识,并且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除此之外,一些高校教师不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导致每节课的授课重点不够突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授课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例如,网络协议就是一个比较死板的知识,教师应该略化理论,多讲实例,这样不但可以充分的表达网络协议的含义,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自身方面:由于计算机的一些理论知识比较死板和生硬,原理和术语很多,不容易记忆,因此许多学生便不愿意复习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但不利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也会使学生在真正实践时感到无从下手,从而白白浪费了理论学习的时间,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许多学生对生活中的计算机知识了解太少,像很多学生不知道网线的制作方法,甚至还有的没见过任何网络设备,这都严重的影响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二、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教学模式 学校的教育新手段曾被国外的一些社会经济学家预测为21实际最伟大的产品,高校计算机教师承担着为祖国培养新型的全面的计算机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其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要想优化计算机的教学模式必须首先从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保证他们的教学理念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并且能够适合学生的学习和计算机技能的提高。其次,一些多媒体设施应该充分的应用在计算机的教学课堂中,并且计算机教师要能挑起上课的讨论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计算机学习的主体。并且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并且辅助学生完成一些实践任务,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做课题研究,以便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拿word教学这一课程为例,首先应当在多媒体机房进行授课,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的操作word,教师在讲述每一步操作的同时,要帮助学生随教师进行操作,逐步了解word,课程教授完毕后,教师要立刻布置一些简单的word任务,让学生立即完成,并及时的解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一些潜在问题,在实践中完善自己。 (二)选取合适的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计算机教材的选取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高校要严格的选取相应的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鼓励教师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情况自行编写教材。再则,教师在拿到教材之后,要通览教材的整体内容,并根据教材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要尽量将一些重点的知识分开介绍给学生,减少学生的学习强度,同时这份教学大纲要有清晰的教学脉络,能够充分的突出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例如,在“网络基础”这一教学内容的大纲就应该以“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作为主线,其中穿插着一些具体实践技术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重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教学一定要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在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密切结合,同时要适当的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计算机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悦(1986.1-),男,河北唐山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 计算机理论论文:试论农村职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 摘 要 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专业性强。并且,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接受起来有很大困难,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理论课程太难、抽象、太枯燥。我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现状存在弊端的进行分析,对中职的计算机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理论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一、明确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 理论课程是基础,只有在夯实了专业基础之后才能在本专业有所建树。中职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人才,理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实践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普遍现状 (一)教材、教法现状。 从教材大纲上来看,要么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要么和流行软硬件步步紧跟,年年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如果教材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会使学校培养的人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在教学方面,多年的教育论文使职业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因此,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色。我在授课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内容抽象难理解,结果一方面教师在拼命地想讲明白,学生们也非常专注地想听明白,但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等等总让许多学生如坠雾里,上机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教师教学费力,学生学习吃力,实际效果不好的现象。 (二)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从生源上来看,由于普高的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进入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学习都不感兴趣,他们觉得理论课程枯燥、难学。他们追求的是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家庭电脑的普及,上网热的冲击,使a学生更加注重操作技能,而对计算机理论很少涉及。计算机理论是学生提高计算机水平的基础,中专生没有足够能力认识到这一点的,于是往往会把学习计算机知识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两类。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和发挥计算机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首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范围。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则意味着后退。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 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重在素质的形成,而素质最终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计算机理论教学不能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 2.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突出生动性 教学和学习方法上,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经过反思,我意识到,求知欲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满足这种动机的是知识的实际获得,而不是外在的刺激。这种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刺激,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还使一些本来学习动机就弱的学生产生了侥幸的心理。因此,我考虑对于以能力为目标的科目,如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评价上以日常成绩为主,分为不同的作业或项目,以完成其中的百分比为成绩,关键在于允许学生在本学期的任何时间内完成都可以。这样,学生可在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后重新来完成作业,在已经掌握了技能的其他同学帮助下来完成,增加了差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计算机理论论文:试论中职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的优化与整合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但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一定的优化与整合,笔者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传统的中职计算机课程设计 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更要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只有很少的时间用来上机实践,致使许多学生面对计算机手足无措。且大部分学校老师只管上课,而学生上机却由实验员负责或教师只备上课,不备上机,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搭配”。这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者。猎物总有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就可以靠自己不断去捕猎,继续生存下去。由此可见,计算机这一现代学科在21世纪巨大的挑战面前,必须有所创新与行动。 二、怎样进行计算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优化整合 1.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标 计算机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学生未来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未来生存能力。“从90年代开始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乃至生活”。放弃计算机将不能很好地衣、食、住、行,而尽早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充分消化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自觉将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与之结合起来,秉着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原则,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计算机学科具有更新更快的特点,我们现在讲授的是某一种软件的最新版本硬件的最近资讯,可当学生们真正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原来的最新软件已经被更高级的版本所替代,原来的最新资讯已经变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永远无法停止它发展的脚步,只能在不断学习中更新知识,与时展保持同步。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拥有了自学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事实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计算机学科同样适用也同样重要。 2.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实践证明,中职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总之,要让学生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素质,以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3.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拢;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更胜一筹,就业机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4.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目前职业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尽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外,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化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导致学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及行业发展相脱节,从而使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能胜任IT行业的工作。 总之,为把中职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合格人才,计算机教师们必须推行理论基础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含量,以此优化教学过程,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操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理论论文:关于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改革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何提高中专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专生的素质。随着社会需求职位对于计算机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中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中职计算机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我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理论课程的改革提出设想。 一、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1.教材与教学方法的现状 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如果教材跟不上知识的更新,就会使学校培养的人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在教学方面,多年的职业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地体现教学特色。 (1)教学原则。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等等。这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制约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僵化,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从组织内容、备课到讲授,很少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缺乏互动,更谈不上让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教学手段。虽然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基本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但在课件制作的水平方面,在使用课件的尺度把握方面,教师还要下些工夫。 二、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热情学习,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和发挥计算机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计算机教师首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资源,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对能否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任务,都有着重大影响。教师应该通过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二是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与本专业相联系的知识,将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糅合和相互渗透,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与信心。三是通过刻苦锻炼,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包括全面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发挥教育艺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缜密的思维和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把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独立完全教研任务的教研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在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反思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学习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 三、教学课程的改革 长期以来.包括计算机专业在内的中职课程体系较深地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如: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采用统编教材甚至组织统一考试,等等。随着社会对中职生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中职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应大胆舍弃“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开设《网页设计》、(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制作》、(Flash动画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综合布线及网络构建应用技术》等面向市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是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了解当前的市场技术水平和行情,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合上述,计算机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要增强中专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才能结出丰硕果实,才能让计算机专业真正热起来。 计算机理论论文: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的探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普通家庭。当今中职生学习情况也有了很大变化,面对新形势,如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在实际教学当中,笔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下面就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现状存在弊端的分析,对中职的计算机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与方法。 一、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 理论课程是基础,实践是本位。只有在夯实了专业基础之后才能游刃于实践中。中职学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理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实践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1.教材、教法现状 从教材大纲上来看,要么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要么和流行软硬件步步紧跟,年年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在教学方面,职业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因此,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色。 2.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三种课堂,三种现象”的问题:第一,理论课。“教师讲――学生听――做练习” ,学生上课的热情很低。第二,上机课。学牛像一台“录音机” ,把老师讲的东西照抄照搬,在操作了几分钟后就没有兴趣,开始玩游戏,自学能力差。第三,从教室到电脑室的先理论课,后上机课。在教室讲解理论,然后到电脑室上机实践,导致的结果是连在教室听课最认真的学生,到了电脑室都忘记操作步骤,很多时候又得去重新讲解。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少;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中职生中绝大多数的自学能力很差,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才具备自学能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太多,太细,而留给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太少,结果学生便养成了不思考、不动手的习惯,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高,成绩也不理想。 三、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自主式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除了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要关注学生身体的健康、情感的丰富以及社会适应性的提升。这使我们感觉到一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以达到追求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使其与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目标相适应。我们要制造这样一个环境:走进课堂,三尺讲台消失了,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见了,课堂成了一个学生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结果以及展示自我的舞台。“台上”学生有的表演、有的辩论、还有的讲解,“台下”学生站着、坐着、蹲着,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课堂互动着,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走迸学生,我们会感受到,他们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而是朝气蓬勃的孩子,有着灵活的思维,张扬的个性。 2.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一是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二是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三是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 (2)课堂内容预设与生成互动共生。自主式教学不仅仅是预设的,同时也是动态生成的,是两者的有机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按照这一要求,教师应该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十分充分的预设,使生成要立足与课本的重点以及难点,从而更具方向性、实效性,教学也需要在生成中拓展,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引领者。首先,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拟出一个预习提纲,帮助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经过交流、反馈,了解本课的重难点并初步形成目标;紧接着,每个小组展示、交流预习环节的学习成果,相互之间提问、质疑、反驳,教师通过点评使学生、师生之间知识逐渐交融;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进行反思与总结,每一个学生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一个回归性的检测,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上的一个盘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让“弱者达标,强者更强”的最终目的。 四、结束语 我们虽已认识到教育对象的智能类别,但离完全因材施教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端正教学态度,在正确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人人学有所成。考上高校是成功,取得国家资格证书同样是成功。不管他取得什么样的成功,重要的是他要学会学习,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才。 计算机理论论文:中职教学改革计算机理论论文 1培养目标 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独特之处,他们是中职学校为培养技术性人才而培养的一批社会实践型人才。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理论课程教学是基础教学,只有把这些理论的知识熟记于心,才能在实践中进行更好的操作。理论实践课的开设有着让学生以基本理论知识为平台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性,就像是计算机编程,学生如果没有基本的编程习惯,也不熟悉基本的编程知识,是很难在具体的编程操作中如鱼得水的开展工作的。 2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2.1教材现状目前看来,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材过于陈旧,根本赶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所以培养出的人才也会掌握着一套老套陈旧的基础理论,不适应社会的各种需要。反之呢,则过犹不及。同样会使教材和教学之间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学效果依然是不会显现出来。 2.2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堂教学现状 2.2.1教学原则。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教师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大部分的中职院校中仍然固守着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上课时一味的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述,尤其是计算机理论知识的专业术语很多,这样的教学理念是不可能带来课堂的高效率的,这忽视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积极思想内涵,这样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改革等方面起到了遏制作用,也从课堂上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2.2教学模式。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的教学主体是老师,无论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思考模式,从备课、讲课到课后反思,很少有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课堂便是一潭死水,荡不起任何的涟漪。学生一直在被动中接受着知识的灌输,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这就可能会导致即便是以后在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中也很难独自处理各种问题。 2.3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中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层次应该是不高的,文化课的成绩也是不很理想,当然了,对于学习这个活动也是不很感兴趣,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力不是很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看中的是计算机的操作性,而相对的理论课程却觉得了无生趣,很少有学生可以认识到基础知识对于提高计算机水平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进制的转换、程序的编制等是“无用的”。 3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3.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无论从事任何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是一个前提性的必备因素,它是我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计算机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起学生对于这门知识的浓厚兴趣,只有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进行学习才有可能收获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才能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学习透彻,为以后其他的实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前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新型的教育局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在课堂角色中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的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获取知识。计算机理论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它还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密切的联系实际,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将理论知识发挥到极致作用。 3.3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考力、简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从教学形式还是趣味性方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是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多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灵动起来,丰富起来,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变得充满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4教学策略的改革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团队的意识,小组合作的作用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同样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进行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有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这样学生机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够在团队的质疑中提高思维、思考能力。 4结语 计算机理论教学是一个让中职院校的学生倍感枯燥的课程,想要获得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理论的基本知识,在与实践的结合下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作者:焦杨单位:徐州技师学院 计算机理论论文:中职计算机理论论文 一、从课程设置上改革 (一)制定课程教学计划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要求,但池们直接面对着就业的挑战,所以课程设置不能与社会脱节,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这就要求记日果程设置前做全方面的社会调查,弄清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胜任的就业岗位,并分析胜任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计算机专业的技能和素养。只有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池们的学习兴趣。课程设置时,应对本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也要注意各课程间的承接,以便于学生接受所学。 (二)选取教材计算机专业本身学科众多,而且同一种学科的教材也良芬不齐。如果教材过于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和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会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教材偏向于纯理论,没有或很少结合实践展开论述,又会让学生觉得很高深,学习很吃力而没有学习兴趣。所以,还是理论讲述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需求,既在理论上有提升,又学习了实践操作。 二、从教师专业素养上改革 (一)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计算机专业本身就是先进技术的代名词,而且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极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新技术日新月异,所以计算机教师应该怀着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不断地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投身到计算机教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基本岗位群及其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并分析其所需的相关的基本技能及从到该行业需要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计算机教师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从教学方法上改革 笔者从教这些年的经历来看,职业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教教学模式框架的栓桔,没有能够真真正正体现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满堂灌”,拼命地讲解抽象的知识点,想讲得很明白、很透彻,另一方面学生也很认真地听,想听明白、听懂,但是计算机理论课程中过多的高深专业术语、指令等总是让学生望而生畏,不知所措,而实际操作时却不知从何下手,从而造成教师累、学生也累的困局。 (一)多媒体教学教师可根据计算机理沦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即t、flash、视频等形式多样的课件,这对计算机教师来说并不难。这些课件可以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将原先抽象的、众多文字叙述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图像、动画或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原先“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点逐层剥离开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关心知识框架的构建,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虽然是计算机理沦课,也不一定只有教室这么唯一的选择。笔者在计算机理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上课地点在机房。在Photosh叩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参观摄影楼,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阶的应用等;教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让学生去电脑城了解各硬件当前发展的现状及价格等。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从教学评价上改革 (一)改革考核内容尽管职业学校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考核学生的“相关基本技能”和“从事该行业需要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 (二)改革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理论课程的考核不能再一张试卷全搞定。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另外,也不必继承一人一卷的传统,现今的项目工程绝不是以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所以在考核时可以明确分工,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完成一个任务,这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讨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讨算机课程也应及时更新,讨算机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荞,切实改进教学方祛和评价f段,有计坛J、有执行地脱离普教的教学模式,还原职业教育自身的教学特色,努句营造积汲活跃的课彭式围,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培荞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发学生的内记〔i昌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握茹出。 作者:吕俊单位:江苏省澡阳中等专业学校 计算机理论论文:语言编程教学计算机理论论文 1传统的编程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传统编程教学表现出了其自身明显的劣势,笔者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并结合自身实践,将传统编程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总结如下: ①语法学习过程较长从我国当前各高校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来看,基本上都选择了计算机编程C语言、C++、C#、或java等,从这些编程语言的比较来看,其中相对要容易学习和掌握,而C语言、C++相对要比较难掌握,它们属于强类型编程语言,语法比较复杂,其中会存在较多的语法陷阱,导致学生将很多的时间浪费在纠错上,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修正代码中的错误和漏洞,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不利于学生编程思想的形成,最终导致只会使用一些编程工具,但是却不能在未来更好的进行编程工作。C#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即使是比较优异的一种,但是使用C#进行编程,需要计算机具备较高的配置,如果学校机房设备等比较落后,或者是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不足,那么进行设备更新,采用高配置的计算机是比较困难的,而且,C#仅支持windows平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部分不能在windows环境下学习的学生使用这一语言。 ②受高校授课制度的影响编程语言的学习通常需要一段较长的、连续性的时间,而一般高校的授课时间都是固定的,每节课程的时间需要统一安排,排课老师需要考虑不同课程之间的授课冲突问题,所以一般情况下无法实现编程教学的集中授课,而只是同其他课程一样进行分节学习,这种授课模式对于编程教学来讲,其弊端就是难以让学生形成连贯性思维,通常会造成尽管这节课的内容在课堂上已经全部掌握,但是等到隔几天再进行下节课的授课时,却全部都已经忘记的现象,导致编程教学效果较差。客观来讲,编程课程实际上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不容易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③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编程语言(如C语言、C++等)是比较难掌握的一门语言,一般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入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仅仅是“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将其基本要领教授于学生之后,还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然而,这些编程语言自身的学习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如C语言的学习,就需要学习者首先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功底,要详细的了解并理解堆栈、内存、指针、数组等概念,掌握代码的书写要求,对于很多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代码就好比是天书,无法正常的判断代码错误原因,最终导致学习失败,最终放弃对编程语言的学习。 2Python编程语言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的作用 与C语言、C++、java等编程语言相比,Python语言表现出了其明显的优势,笔者接下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①学习难度最小化首先,Python的代码书写规则与计算机算法中的“伪代码”非常相似,GuidovanRossum最初在开发这一语言时,参考了ABC语言的特性,使其最终设计出的语言书写规则与日常英语十分相似,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这一语言的易用性,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要认真研究就可以迅速掌握,大大节约了教学资源。Python可以支持unicode字符集,因此就解决了ascii字符集的字节存储空间问题。uniocde字符在其它语言中一般需要进行比较复杂的转换,而python具有强大的序列(各类定长数组、动态数组、字符串等),从而较容易的实现了在同一个序列中放置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以此省略了较复杂的组合变量声明和处理。还有就是Python自身的IDLE既可以在windows平台上使用,又可以在UNIX上得到较好支持。学生只需对python进行入门学习,便可以快速的进行代码书写。 ②提高学生学习动力Python编程语言具备对学生的计算机功底要求较低,因此扩大了其使用人群,尽管是计算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的非本专业学生也能够较快的掌握这一编程语言,并能够树立较强的编程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我国有不少的编程爱好者,他们一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的学习,而Python的易用性恰恰解决了他们理论知识薄弱的问题,面向用户的设计和偏重程序逻辑的编码方式,让更多的编程爱好者树立较强的编程思路。③强大的类库使编程更简易Python有强大的各种类库的支撑,具备较多的免费编程资源,更容易进行布置,因此减小了开发难度,加快了开发速度。另外,由于Python是开源的,为了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工作,可以自行扩展Python的库,构建具备自身特色的类库。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计算机编程语言方面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Python作为一门较新的编程语言,已逐渐成为一门热门的程序语言,因此,本文从传统编程语言C语言、C++、java等存在的问题出发,将其与Python编程语言在当今计算机理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Python编程语言更适合当今的计算机教学。 作者:姚七栋张春玉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民族学院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用户画像助力企业实现精准化营销 摘要:文章在对用户画像技术进行基本介绍的基础上,从目标客户识别、目标客户描绘、消费异动准确把握和精准化推送四个方面阐明了用户画像技术的作用,帮助企业更好的认识大数据相关工具尤其是用户画像技术对助力企业实现精准化营销的意义,使企业能够尽快掌握相关技术,实现精准化营销,提升企业营销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大数据;用户画像;精准化营销 所谓“精准化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时,针对特定的目标消费者,在营销战略、手段、方式、价格等方面,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实现最好最省的营销目标。实施精准化营销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和其对品牌的忠诚,可以有效的降低营销成本,提升营销效果。 实现精准化营销的关键是准确识别目标客户,并清晰了解客户的需求、购买行为特点及消费者自身特点等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消费者就像飞机的黑匣子难以破解,要想准确知道消费者的偏好、个性、态度等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人因素是十分困难的。而和这个相比,更困难的是消费者的偏好、习惯和态度等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各种因素还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消费者今天的需求偏好很可能和明天的不一样,因此,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虽然企业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要想真正做到精准化营销是非常困难的。企业每年都会有大量营销资源的浪费。 一、大数据为企业实现精准化营销提供了可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具有大量化(Volume)、快速化(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特点的大数据为精准化营销的实现提供了可能。通过海量数据和多维数据的综合分析,企业可以准确的找到目标消费者,并能够清晰的了解消费者,从而帮助企业实施精准化营销。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了解客户购买行为、购买意向、客户满意度以及购买商品预测,借助数据分析得出哪类广告营销策略能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从而为企业节省广告营销成本;如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智能手机正在为移动互联网创造大量的用户数据,对智能手机终端用户行为的研究将帮助移动行业发现未来商机,如哪款游戏人们更喜欢玩?哪类套餐既能实现盈利最大化又能留住客户等;在交通领域,随着摄像头和传感器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所采集的视频信号、图像信号等进行实时分析,可以实现数据可视化,通过了解人们的出行规律来安排公交线路等,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二、用户画像技术能准确识别和描绘目标客户 在众多的大数据工具中用户画像技术是帮助企业准确识别和分析目标客户的最有效工具之一。所谓用户画像又称用户角色(Persona)是针对产品/服务目标群体真实特征的勾勒,是真实客户的综合原型,是一种勾画目标客户、联系客户诉求与设计方向的有效工具。用户画像往往能帮助企业以最为浅显和贴近生活的话语将客户的属性、行为与期待联结起来。作为实际客户的虚拟代表,用户画像所形成的用户角色是基于产品和市场构建出来的,形成的用户角色能够准确代表产品的主要受众和目标群体。 通过在海量数据基础下的多维度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用户画像技术将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群分,并形成便签,使客户的特征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市场人员的面前。区别于传统的市场调查,用户画像技术更多的是通过行为数据进行用户研究,市场研究,极大地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并通过大数据提高了调查的准确度。如果说传统的客户分析是认识了客户,那么用户画像技术就是与客户成为了朋友,通过用户画像技术,市场定位的精准度、对市场的反应速度都提升了一个层次。 不仅如此,通过用户画像技术企业还可以准确的对企业客户进行分级管理,对核心客户、忠实客户、普通客户、潜在客户等各个结构的客户生成一个直观的分层。比如我们的客户金字塔顶层的客户形象是A,中坚阶层是B,底层是C可以根据不同阶层的客户进行取舍,或者利用价格歧视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解决传统营销中难以解决的客户组相互重叠问题,使企业不仅知道某类客户的存在,而且能够清晰的知道他们在哪里,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营销。 三、用户画像技术帮助企业准备把握消费者异动 传统的营销手段通常也会做客户分析,但是客户分析的结果往往只是静态的,然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变动的市场需求中,客户的年龄结构、需求层次甚至产品的内涵都必然会产生改变。产品往往就是在这些改变中错失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或者保有市场地位的先机,导致产品失去竞争力加快衰亡。面对市场异动,用户画像将帮助营销工作者从事后补救升级为事前预警和即时反馈。 由于用户画像技术是通过大数据来对客户进行分析,因此具备了即时性和数据维度多样性等特征,使得产品经理或者企业的决策者能够时时发现客户需求的变化,并且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因地制宜的使用营销手段来促进产品进行升级或者调整。比如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也就是产品最初投放市场时,目标客户可能会与产品设计之初的定位有所区别,在产品购买者或使用者之间可能会对产品产生不同认知,这时将不必重新进行市场调查,而是在发现数据异动的同时对产品的品牌战略等进行改进和调整。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也可以使用用户画像技术对客户进行敏锐的观察,从而决定何时进行产品迭代,或者尽早的放弃一部分产品控制投入产出比。 另外,在通过用户画像技术对客户进行分类时也可以间接的发现客户结构的变动和消费水平等其他指标的变动,从而达到异动智能分析的效果。比说如,当一个服装品牌的主要客户的形象从运动青年转向到时尚人群时,就可以重新审视这个品牌下服装的设计风格是不是出现了异动,或者时尚风向发生了改变,由此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对品牌战略重新作出调整。 四、借助用户画像实现精准化推送 通过对用户画像技术的应用,客户群体将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会被切分成不同的特征人群。随着网络的普及,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IP地址或者QQ号、电子邮箱等第三方账号,当掌握了不同用户的客户特征,偏好和需求后,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要素进行个性化的推荐,这样做不仅能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转化率,更能够避免骚扰用户,产生更好的客户体验和品牌形象。 随着互联网广告技术(比如RTB、DMP等)不断发展,从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快速精准的投放广告,而在这些技术中,精准的用户画像功能是广告投放准确度的重要依据。当用户画像技术、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广告协同发展,个性化推荐将越来越普及。微信广告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虽然现在的投放效率并不太高,但是通过机器智能学习和模型优化,最终将成为社交媒体广告中的一个重要力量。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探析 [摘 要]精准营销作为烟草行业精益管理的重要一环,是近年来烟草企业普遍进行的改革探索。本文以精准营销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剖析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精准营销优化思路,以期为企业更有效地开展精准营销指明方向。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精益管理 烟草商业企业面临严峻的营销挑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控烟力度的加大,烟民消费更趋理性,卷烟品牌、消费数量、消费层次及消费群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烟草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使烟草消费市场逐步呈现出品牌竞争激烈化、客户需求个性化的特征。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背景下,顺应时展潮流、借助最新的技术成果进行营销转型,是烟草商业企业在现实市场压力下获取持续优势的必由之路。当前,烟草行业拥有电子政务、管理决策和电子商务三大体系,也正在建立以电子商务模式为核心的现代营销体系,这些条件为精准营销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但纵观行业内的精准营销实践,从理念层到操作层都还存在不少问题,明晰这些问题是下一步优化精准营销的必要前提。本文以精准营销理论为指导,剖析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中的问题,以期为烟草商业企业有效开展精准营销指明方向。 1 精准营销的含义及特点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发掘并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成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鉴于此,菲利普・科特勒在2005年提出“精准营销”的概念,其理论基础是“4C理论”,即强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降低成本、增强购买的便利性及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的理念。 1.1 精准营销的内涵 精准营销,即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市场细分,并通过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满足顾客个性需求,增强企业或品牌的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从而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营销理念与策略。落实在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就是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精确进行市场细分与目标客户定位,同时精确采集客户信息,提高产品投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高效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1.2 精准营销的特点 1.2.1 针对性强 一方面,企业借助现代网络通信和传播技术能实现与客户间一对一、双向互动的有效沟通,能更充分了解客户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充分挖掘海量的客户数据,在数据筛选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实现更为准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把握客户差异化需求,在节约营销成本的同时,提升营销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2 顾客价值导向 精准营销的核心思想即4C理论,强调以顾客价值诉求为导向开展营销活动。要在精准顾客定位的基础上做到基于顾客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基于顾客成本承受水平来定价,以提高顾客购买和消费的便利性,分销产品,尤其要与顾客进行双向沟通。精准营销的要求集中体现了其顾客价值导向的营销观念。 1.2.3 营销效果可衡量 精准营销对传统营销的一大修正就是提高了营销活动的科学性。企业利用互联网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进行营销决策,并监控营销活动,量化营销效果。由于企业和顾客能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企业能及时获取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信息反馈,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保障。 2 烟草精准营销实践的问题剖析 在烟草营销环节倡导精准理念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入先进的营销理念,使用科学的营销手段,提高卷烟营销的精确性、科学性,以应对行业发展面对的巨大挑战。近年来,国内一些烟草商业企业对此做出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笔者认为,当前烟草精准营销在认知、技术和体制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和弊端。 2.1 认知层面 自国家局提出开展精准营销后,一些企业过于强调精准营销的作用,并将其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不可否认,精准营销是推动卷烟精准投放和品牌培育的有效手段,但其仅属于营销战术层面实现营销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企业不能完全“迷信”精准营销而忽略其他营销方式。同时,精准营销是有门槛的,并不是每种卷烟品牌都适合精准营销,也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进行精准营销。根据行业开展的精准营销的总体情况来看,那些年销售量在一万箱以上、含税调拨价每条171元以上的主力规格的卷烟品牌最适合精准营销的方式。所以,在进行精准营销的同时,企业不应忽视对卷烟品牌的培育。另外,由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当前卷烟营销仅停留在零售商的层面上没有深入到营销价值链的最后一环――卷烟消费者,因此,面向零售商的精准营销,可以说是精准批发,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精准营销。最后,一些企业在精准营销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精准信息、精准投放和精细管理间的紧密关系缺乏准确认识,造成片面强调精准投放,忽略精准信息和精细管理的情况。 2.2 技术层面 精准性和可量化是精准营销的核心思想,因此,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是实现精准营销必不可少的因素。为了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发掘消费者的需求,要利用可量化的精确市场定位技术,如大数据技术;建立与客户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需要借助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减少对中间渠道环节的依赖,需要借助现代物流管理平台。当前,我国烟草行业的营销系统主要是销售管理型的系统,系统生成的客户与销售信息的数据库虽具有销售统计分析、账款管理等基本功能,但离精准营销对数据全面精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2.3 体制层面 精准营销离不开企业与顾客间的直接沟通,如企业通过精准广告投放与顾客建立直接的沟通渠道,就是最能突出顾客利益诉求的沟通方式。鉴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尤其是当前形势下严厉的控烟政策及全面限制烟草广告的政策,烟草企业的品牌传播多借助比较隐蔽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品牌传播的效果。随着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平台将在卷烟品牌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精准营销的优化策略 目前,对烟草商业企业如何开展精准营销并没有统一的思路和模式,针对烟草企业精准营销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将围绕精准定位、精准信息、精准投放和精准管理四个环节,探讨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优化策略。 3.1 精确定位 开展精准营销的前提是精准的市场细分和科学的市场定位。烟草商业企业需要进行更精确的市场研究,对客户进行科学细分,精准把握不同客户的购买心理与购买行为特征,并根据一定标准对市场进行细分,对每一细分市场的规模、需求特点、竞争结构、商业价值做出更准确的预测,然后结合企业战略,最终确定目标客户群。 3.2 精准信息 精准信息是实现精准营销的前提和依据。精准信息要求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构建面向客户的服务营销体系,以更快捷地获取客户信息;二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批发和零售网络平台,对零售商的库存和销量情况进行科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为营销活动提供依据。烟草商业企业可以构建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零售客户和卷烟消费者四位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烟草完整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互动。烟草商业企业借助大数据、地理信息定位、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可以实时将零售客户和消费者消费数据传递给企业,为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一线营销人员通过系统制订拜访计划,在拜访客户的过程中运用移动终端与系统进行交互,能及时查询客户的销售信息与库存情况,也能将客户反馈的意见及时上传系统,增强与客户的互动沟通。 3.3 精准投放 精准的货源投放是实现卷烟精准营销的关键,这需要工商企业进行工作协同。通过对前期数据的科学分析,制订投放的具体策略,并根据品牌市场状态进行动态调整,最终实现货源投放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及客户的经营能力相匹配的理想状态。同时,精准货源投放能使烟草市场的供应保持一种“稍紧平衡”的健康状态,使卷烟价格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从而保障零售客户的利益。 “市场、品牌、客户和时间”是卷烟精准投放中必须考虑的4个要素。通过对这四个要素进行细分和量化,细分要素间的相互组合与匹配,最终做到“为品牌找市场、为市场找品牌;为品牌找客户、为客户找品牌”。要达到以上要求,需要注意以下3点。第一,加强对行业数据的收集和利用,提高市场预测的准确率。通过烟草现代专卖系统、营销系统、物流系统获取产品库存信息、销售价格、“三维五率”等关键指标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工商共享,以更准确地把握烟草品牌的市场状态。第二,货源投放方案的制订应依据前期的数据分析结果,分析影响货源投放的因素,具体要考虑烟草的投放总量、品牌的区域投放比例及零售客户的烟草品牌投放数量等因素,最大限度保证货源投放的科学性,满足零售客户对烟草的需求。第三,在卷烟新品牌的培育上要有计划性。做到“前期选点控量、中期拓宽渠道、后期稳健发展”。把握好货源投放的节奏,不要急于求成。同时,可以依靠微信等新的社交媒体工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品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顾客认同感。 3.4 精准管理 精准营销的顺利实施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手段对营销的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因此,精准管理是实现精准营销的保障。烟草商业企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精准营销概括来说就是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优势对烟草行业的销售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做到“既精又准,精准结合”。 “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说明。第一,市场细分精。烟草商业企业应该从宏微观角度对烟草市场进行细分,宏观上把握准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经济等),微观上深度挖掘零售客户信息。第二,客户细分精。在全面获取客户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依据零售业态、市场类型、卷烟经营三个维度构建客户细分模型,充分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第三,服务细分精。根据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状况,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准”,就是信息收集及分析的准确性。为保障信息采集的准确性,需要严格选取信息的采集点,同时要广泛获取库存、价格等市场信息;为保障品牌培育划分的准确性,烟草商业企业应从本地市场的卷烟需求出发,严格遵循卷烟市场的品牌推广、培育、退出及评估机制;为保证货源投放量的精准性,通过建立货源衔接机制及协议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提升工商协同的灵活性以及科学水平。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金华地区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实施精准营销策略研究 所谓小额跨境电子商务(mini CBEC),或称在线小额外贸,是指不同国别或地区间的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及其相关信息平台实现不需报关、不缴付关税的交易,实际上就是传统小额国际贸易基于网络化、电子化的新型贸易方式。即中国小型卖家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直接与海外小型买家进行在线交易。出于资金链紧张、销售和汇率风险控制压力,传统贸易进口商纷纷将大额采购分割为中小额采购、将长期采购变为短期采购,加上互联网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得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地走入人们的生活。 与大额外贸交易不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多为小额订单,数量不大,价值亦不高。物流方式主要为国际小包(包括中国邮政小包、香港邮政小包和新加坡邮政小包)和国际快递(包括EMS、FedEx、DHL和UPS等)。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呈现出以下特点:1. 交易商品多是体积小、重量轻、紧跟时尚的生活快消品。2. 面临的客户群体很分散,主要为小型批发商甚至是单个消费者。3. 客户购买相关产品和重复消费的可能性大。4. 这些客户价值取向多元化,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个性化需求。与大型跨境电商企业相比,小额跨境电商企业营销能力不足、营销投入有限,因此在激烈的网络竞争中,需要一种更加节约、更精确的营销传播手段,才能有生存之地。这种更节约更精确的营销手段就是由现代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精准营销(PRECISION MARKETING)。即公司需要更精准营销、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实施精准营销策略,可通过借助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及现代高度分散物流等手段保障和顾客的长期个性化沟通,提供个性关怀,从而不断满足客户个性需求,,建立稳定的企业忠诚客户群,实现客户链式反应增值,从而到达企业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需求。 就金华市而言,截止2013年8月,已有超过12万家的跨境电商卖家。由于小额跨境电子商务进入门槛低,许多卖家应运而生,跻身电商队伍。在B2C,甚至是C2C模式下,大多数小额跨境电商企业都处在政策的灰色地带(没有纳入海关统计),相关配套还未跟上(如第三方物流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需求),平台功能正在完善中。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目前所谓的优势也会逐渐消失,贸易环境改善的同时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因此,本地区的小额跨境电商企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精准营销策略,维持稳定的客户群,延长客户生命周期,提高现有客户的忠诚度,进而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1.金华地区小额跨境电商企业面临的营销环境 (1) 有利环境 我市的扶持政策已经明确,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利用我市无水港、保税仓库、物流平台的现有资源,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相结合,出口与进口相结合,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相结合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园区,创新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报关、报检、结汇和退税机制,实现园区内现场通关,便利结汇。对海关查验平台建设、国际快递企业引进、报关费用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 (2)不利环境 国家在强力支持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行业的监管。监管机构的介入可能会让事情更复杂。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多以零散的私人小包物件形式出境,若要规范税收,必然牵涉统计,给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带来麻烦,也不一定有利。 总的来说,有利的环境对大型电商企业更有利,不利的环境对小额跨境电商企业更不利。小额跨境电商企业不能仅依靠外部环境的改善来寻求自身的发展,而是要分析内因,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2.精准营销的含义与实施精准营销的必要性 (1)精准营销的含义 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是有态度的网络营销理念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即公司需要更精准营销、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 (2)实施精准营销的必要性 小额跨境电商业务特点、客户群体特征、自身营销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必须有节约高效的营销手段。实施精准策略可帮助企业保障和顾客的长期个性化沟通,提供个性关怀,从而不断满足客户个性需求,,建立稳定的企业忠诚客户群,实现客户链式反应增值,从而到达企业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需求。 3.金华地区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实施精准营销的策略 (1)售前精准营销策略 ①选择精准的搜索引擎:google趋势是目前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可充分 的搜索工具。可帮助企业寻找当前热销的商品,帮助筛选关键词,获得有竞争力的价格,分析该产品热销的区域,进而帮助企业寻找目标客户所在的区域。 ②选择精准的关键词:关键词的设置是吸引客户查看企业商品的最关 键的因素。企业在设置时可使用“免运费”、“时尚”等字眼吸引客户关注。 ③选择精准的营销平台:目前比较著名的外贸B2C营销平台主要有 eBay、Aliexpress和DHgate。卖家实力较大,可选择eBay,否则选择Aliexpress先站稳脚跟。如果实力小,想做C2C,DHgate则是最好的选择。 (2)售中精准营销策略 ①提供满意的产品:销售时,尤其初次销售时认真分析客户需求, 细致的征询客户意见,给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指导,站在客户角度,提供其满意的产品。 ②一对一沟通:消费过程中,充分运用实时沟通工具,扫清客户购买中的障碍。如对产品功能、质量的质疑,对物流的效率高低、对支付方式的调整等。 ③提供定制服务:这是小额跨境电商企业竞争的核心,定制化的服务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和关怀,加深客户对企业的任可与信赖,为日后的重复购买奠定坚实的基础。 ④增强客户购买体验:对产品提供细致周到的使用说明、维护保养常识、色彩搭配技巧、相关产品作为赠品等方式能增强客户购买该商品的体验,提高对产品的满意度。 (3) 售后精准营销策略 ①及时联系客户:利用客户消费过程留下的联系方式,及时联系客户。追踪商品物流信息报告给客户,了解客户购买商品后的满意程度,需改进之处,鼓励客户提出不满的地方及解决办法,提升对客户的关怀。 ②利用数据库信息重复营销:充分利用客户的购买信息,衡量客户重复购买的可能性和频率,分析客户对相关产品的需求情况,必要时提供客户需要的其他商品的采购服务。 ③建立会员制锁定客户:设置有等级差别的会员制。将客户定位为会员,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鼓励客户长期忠诚并为每一次的忠诚行为给予回报。 ④与客户交朋友:利用一切与客户有关的日子,关心客户的生活状况,与客户交朋友,以期日后进而引导客户需求,促进企业和客户的双赢。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企业精准微博营销研究 摘 要:生于微时代,微博营销带来了革命性的大变革。一夜微风吹来,众多的企业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纷纷加入微博营销的行列。然而,如何取得更好的微博营销的效果呢?本文就精准营销在微博营销中的应用,首先构建精准微博营销系统,其次,提出了一系列精准微博营销策略;最后从AISAS模型参数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两方面,对微博营销的效果评价作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对企业开展精准微博营销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作用。 主题词:精准营销;微博营销;营销策略 一、微博营销概述 微博营销(Microblogging Marketing)是随着微博的崛起而衍生出的新兴网络营销方式,简单来讲,就是企业利用微博各方面的传播及代言价值进行的营销活动。企业通过更新微博跟大家交流,向微博用户传播企业、产品的信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或产品形象,达到品牌建设或销售利润的营销目的。微博营销以微博作为平台,微博的每个用户都是潜在的营销对象。微博也是植入式广告最好的载体之一,微博营销可以在热门话题、趣味话题、图片和视频中植入广告,按照读者的喜好随时定制新的广告。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潜在消费者,微博营销效果的高低反映了对潜在消费者的挖掘程度。 据互联网监测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日的《2012年中国微博蓝皮书》称,中国的微博用户总量目前约为3.27亿,几乎相当于世界人口排名第三的美国人口数量的总和。据调查统计,目前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用户行为的移动化让微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基于病毒式、裂变式传播和便捷性操作方法,让微博成为企业新型营销平台的首选。微博营销的巨大潜力早已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参与,电子商务企业则首当其冲。目前有一大批的电子商务企业纷纷建立企业官方微博,开展微博营销,真正的微博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在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微博营销的过程中,由于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不够,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企业总是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无法取得理想的营销效果;甚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无法产生相应的回报。因此,企业如何更好的开展微博营销,如何更精准地针对企业目标客户开展微博营销;如何更深度的把握目标客户的需求,都是企业微博营销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精准营销在微博营销中的应用,从精准微博营销系统的组成、精准营销在微博营销中的具体策略以及如何评价精准微博营销的营销效果,进行简明扼要的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的探讨,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将精准营销应用到微博营销中,帮助企业取得更好的微博营销效果。 二、精准微博营销应用系统 企业在开展微博营销的过程中,为了更加快捷高效的开展精准微博营销,需要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精准微博营销系统,通过各微博营销子系统,更好的分析微博营销的各项参数指标,更加客观的评估企业微博营销的实际效果。目前,开发实现的微博精准营销系统主要包含6个子系统(见图1),即微博营销系统,微博客服系统,微博监控系统,微博分析系统,微博策反系统,以及微博展示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紧密关联,构成企业精准微博营销系统生态圈。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微博系统的主要实现的功能。 1.微博营销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企业进行微博营销的主要部分。主要实现下列功能: 通过微博输入关键词搜索出目标客户,并通过软件抓取出目标客户群体。 对抓取出来的目标客户群体,以微博评论的方式群发广告。 同城微博定向营销,结合关键词搜索,把广告信息推送给指定区域的微博用户。 支持群@的功能,即:把微博信息@需要的目标人群。 2.微博客服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针对线上微博粉丝的投诉,对微博客服人员的一系列评价。比如在企业微博遇到客户投诉、合同纠纷等情况时,微博客服人员首先要态度诚恳、第一时间回应,获得投诉人的谅解;积极沟通,尽早解决,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注意利用好私信功能。 3.微博监控系统 微博监控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及时跟进处理,为粉丝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强粉丝的满意度和依赖度,进一步培养和提升粉丝的忠诚度。 监控竞争对手的数量,设定监控时间单位,如以1天为时间单位。在1天的时间里,当发现@竞争对手的总数达到设定值时,发出告警。 企业产品投诉告警。设定关键词,舆情监控。当微博上有人投诉自己产品不好的时候,发出告警。 竞争对手产品投诉告警。设定关键词,舆情监控。当微博上有人投诉竞争对手产品不好的时候,发出告警。 4.微博分析系统 主要是针对微博粉丝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将粉丝归成四类(见图2):一是潜在客户,即所有的微博用户即粉丝;二是准客户,主要包括品牌或企业关键词提及的粉丝、与朋友讨论产品或服务的粉丝(含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三是基本客户,主要是咨询或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以及咨询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的粉丝;四是忠实客户,主要包括分享产品、服务、品牌和体验的粉丝,以及主动参与企业的产品、服务等的话题和活动的粉丝。通过这样的归类分析,更有利于深度精准的微博营销的开展。 5.微博策反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竞争对手的微博粉丝,开展策反,从而既打击了竞争对手,又强大了企业自身的微博粉丝团。比如,针对竞争对手的微博粉丝,群发评论推广自己的微博;找出竞争对手的弱点和不足,进行大规模网络言论围攻。把新浪发的微博内容同步到其他微博平台以及其他网站论坛里去。 6.微博展示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展示微博营销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从粉丝数据库中通过分析和挖掘提炼出来的有影响力的微博粉丝。通过微博展示系统,更好的吸引潜在的微博粉丝以及策反竞争对手的微博粉丝的加入。 三、企业精准微博营销策略 1.吸引粉丝,保持高人气 微博营销的对象是粉丝,因此开展深度精准微博营销,重点就是基于粉丝进行深度挖掘,将目标客户精准的推送到企业面前。具体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保持高人气的微博 高人气的微博,是开展深度精准微博营销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保持高人气,才能开展深度挖掘,才能结合企业的需要,开展精准营销。而要保持高人气,主要的做法是: 内容为王:微博的内容和开展活动,对粉丝来说,有营养有价值趣味性强。 标签+搜索:通过标签和搜索,更有利于寻找精准粉丝。 行业领袖和明星微博:邀请行业领袖与明星微博,互动转发和推介企业微博。 私信+邮件+IM:用私信扩张圈子,用SNS和IM工具邀请客户和朋友关注; 综合平台邀请:将企业官方微博账号公布于传统平台中,邀请关注。 (2)互动策略 有了一定的粉丝,要充分利用好互动策略。比如话题性的内容,让粉丝参与话题讨论;大号和加V名人转发,是“狂欢”的催化剂,帮助进一步提升微博的人气。如果没有“狂欢”的催化剂,再好的内容和活动都会如石沉大海,在粉丝中泛不起一丝涟漪。 (3)数据化管理 在高人气的微博基础上,对微博进行数据化管理,是深度精准微博营销的第一步。数据化管理主要管理以下数据: 粉丝数、转发数、评论数; 关键词、关联词搜索 传播深度与关键传播点 粉丝特质分析 2.微博内容管理 微博内容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原创、优质转发以及专业互动。 (1)保持原创:企业微博上的内容首先要保持原创,微博的内容有营养、有趣味、有故事、有话题,从而制造关注度,激发粉丝微博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2)优质转发:尽管提供原创,但全部微博内容原创是不太现实的,因此,优质转发就成了必要的补充。在优质转发时,要做到高质量的转发、有理由的转发、公益转发以及有节制的转发。这样有利于保持微博的热度,吸引粉丝持续关注微博。 (3)专业互动:在加强微博互动性上,提供开展专业互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互动,即:与熟人互动、与名人互动、有专家互动、与粉丝互动。通过微博专业互动,保持企业微博粉丝的粘性,培养企业微博粉丝的忠诚度,更有利于提升微博的营销效果。 3.开展O2O活动 在微博营销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线下与线上,开展一系列O2O活动。 (1)微博的线下(OFFLINE)活动:充分利用新浪微博的“活动”功能,组织微博粉丝开展线下活动,起到辅助营销的作用。 (2)微博的线上(ONLINE)活动:为了吸引粉丝,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投票、抽奖、问答、微访谈等活动,做这些活动的目的是锁定专业粉丝,为线下营销作必要的铺垫。 四、微博营销效果评价 目前,关于微博营销实际效果评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评价体系。因此,只能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两部分进行评价。一部分是依据微博营销产生的一系列直观的参数指标进行评价;另一部分则依据企业通过微博营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1、AISAS评价模型 西方营销学提出了AISAS模型,即Attention,Interest,Search,Action和Share五个阶段.对于微博营销效果评价而言,最主要的是Action和Share。下面根据AISAS模式,结合微博营销的实际应用,创建AISA评价参考模型(如图3),进行直观微博营销效果评价。具体如下: (1)Attention:主要指标为访问量、浏览量、粉丝量。 (2)Interest:主要指标为转发数量、评论数量、品牌关键词提及量。 (3)Search:主要指标为跳转至官网人数、注册量、内容下载量、链接点击率 (4)Action:主要指标为在线订购销量、电话订购销量、到店顾客人数等。 (5)Share:主要指标为活动报名人数、回复数、好友数量、话题量 基于AISAS模型的微博营销效果评价指标可较好的分析企业微博营销的具体效果,有具体的数据支撑,并且比较直观、简章,更突出营销的实效,所以是相对较客观的一个微博营销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经济指标 从企业角度来说,微博营销效果的评价当然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 (1)精准度:主要通过访问量及转化率来评价企业微博营销的精准度。这是对企业真正有实际意义,可以直接衡量并产生实际效益的技术指标。 (2)客单价:通过精准度的提高,以及深度挖掘潜在客户,结合微博的多系统综合推广方法,进一步提高客单价,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3)微博营销企业平均收益率 通过对开展微博推广的企业推广前后的收益额对比,来衡量深度精准微博营销系统的具体经济效益。 (4)微博运营业务提高率 通过对微博运营平台月度或季度甚至年度的运营业务数量及运营收益的分析,衡量系统对微博运营平台的支持作用的大小。 五、结论 在当前电子商务企业普遍开展微博营销的形势下,尽早的将精准营销融入到企业微博营销活动中,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精准微博营销策略,不仅极大的提升了企业微博的人气,培养了一大批粘性高,对企业品牌和文化高度认同的忠实粉丝;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客单价、平均收益率以及微博运营业务的提高率等,从而给企业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生于“微”时代,无“微”不至,何不好好“微”一次!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流程研究 【摘 要】精准营销是近年来烟草、移动通信、白酒等行业营销的热门话题,但关于精准营销的理论框架国内外学术界、企业界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回顾了精准营销的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了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烟草商业企业的精准营销流程,并在流程各阶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流程 一、有关于精准营销的理论研究 从文献来看,在Jeff Zabin和Gresh Brebach(2004)系统地提出精准营销理论之前,国外学术界在营销理论中已经有了精准地开展营销活动的概念,并把这种方式称之为“精准营销”。只不过在这一阶段他们对于精准营销的理解,还只是以市场细分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分众市场的消费者进行识别或开展营销传播的一种理念,而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精准营销的含义、理论框架、模型和方法、工具等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描述。菲利普·科特勒是国内营销学界较为认可的营销大师。作为国外学术界精准营销理论产生、发展的倡议者和推动者,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上述其他国外学者相似,菲利普·科特勒更强调企业在识别顾客、更准确理解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营销传播的精准。可能是受菲利普·科特勒观点的影响,国内学者伍青生、余颖、郑兴山和许瑾同样强调精准营销模式中营销沟通的重要性,前几位学者提出了采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式了解、洞察消费者是精准营销的重要工作,许瑾则提出了精准营销的几种传播模式,提倡通过研究受众的方式了解消费者,从而把精准的广告内容传播给受众。相比较而言,徐海亮(2006)对于精准营销的认识更加全面,从他的观点来看,精准营销不仅体现在企业的营销传播环节,同样还体现在市场定位、产品开发、产品销售、顾客服务等环节。这一认识对于国内企业开展精准营销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 二、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采集:样本量、样本代表性、采集内容、采集方法需要重新审视。精准营销的基础是精准信息,烟草商业企业一般着重从覆盖率、铺货率、动销率、断货率和成长率等“五率”入手做好精准营销工作,但对如何采集有关“五率”数据关注不够,各地的精准营销方案在如何更好的做好精准信息工作也不够明确。目前虽然也在进行着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析,并定期编写有关市场分析的报告,但更多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采集,其分析报告并不能对精准营销形成支持;所确定的信息采集点数量、代表性需要重新审视;进行市场信息采集时要采集的内容、采集的方法需要重新设计,以确保采集到的信息是精准营销所需要的信息。 2.数据分析:需要对采集到的市场信息和营销系统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精准营销决策提供决策支持。无论是客户经理对样本商户采集到的信息,还是营销系统数据库中的信息,都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才能给出精准营销所需要的数据,才能真正为精准营销提供支持。烟草商业企业目前通过客户经理采集到市场信息的机制需要重新设计和规划,目前采集到的信息自然很难分析出有价值的结论;而营销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是可以进行挖掘的,但大多商业企业目前这方面工作无法达到精准营销的要求。 3.客户分类:仅按照业态类型、经营规模进行的客户分类仍然很粗放。无论是从精准营销的理论上,还是各地烟草商业企业开展的精准营销实践上均可以看出,对目标客户进行精准分类,是实施精准投放、精细管理的前提。商业企业在精准营销方案中提出要针对工商双方共同筛选的目标客户,根据业态类型、经营规模,采取精细化投放标准,目前这种仅按照业态类型、经营规模进行的客户分类过于粗放,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投放、精细管理。 4.精准投放:前三项有关工作的缺位,自然很难实现精准投放,某种程度上仅仅是货源的分配。由于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客户分类等有关工作的缺位,自然很难实现精准投放,也很难真正根据动销率、市场价格、社会库存对投放策略进行科学调整;即便是在实际工作中对投放策略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但这种调整主要是根据营销管理人员对市场的直觉,凭借个人经验进行的调整,没有系统化、精准化。 5.客户经理:用工性质、薪酬体系、绩效考核、培训提升、晋升空间等方面的制约影响了客户经理职能的发挥。无论是信息采集、客户分类,还是入网审核、客户服务,都一定程度的依赖客户经理开展工作,通过对烟草商业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客户经理的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客户经理用工性质的制约,造成客户经理的薪酬水平偏低,客户经理内部存在一定的同工不同酬问题,对部分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有负面影响。各县对客户经理考核指标不统一,对客户经理的考核不规范,考核重点不突出,对客户经理的培训也处于无规划状态,客户经理晋升通道狭窄,不利于充分激发烟草系统最优秀的人员从事一线客服工作。 三、烟草商业企业精准营销流程 烟草商业企业的精准营销,应该遵循一定的流程,这个流程应该包括六个环节,分别是工商协同、目标客户精准选取、客户精准分类、投放策略制定与实施、投放策略动态调整、客户关系维护与日常管理。 1.深度开展工商协同,实现信息共享。要改变观念,为工业企业驻当地的营销代表提供一揽子服务,为协同营销奠定基础。要指定专门的接待联络人员,负责与工业企业营销代表对接,有条件的要提供一间工业企业营销代表办公室,配备饮水机、计算机、分配信息系统用户名和密码,让工业企业的营销代表随时可以了解本品牌的销售情况。要建立工商协同品牌分析季度例会制度,由市公司分管业务工作领导、营销中心品牌管理、经济运行、货源投放相关负责人、营销中心/县区营销部相关领导及客户经理代表参加,工业企业通报品牌销售情况、排名情况、市场份额,通报品牌发展思路、品牌整合情况、可供货源情况等;工商双方就品牌的市场表现及存在主要问题共同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分析品牌发展趋势,做好品牌营销定位分析,共同探讨下一步营销策略,讨论和制定消费终端维护的方法和策略,共同开展终端营销服务。 2.精准选取选取目标客户。实施精准营销的卷烟品牌,首先要通过工商协同确定品牌定位和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市局营销中心制定目标客户的标准和实施方案,并组织目标商户的入网评价。有关零售客户提出入网申请并填写某品牌目标客户申请书,客户经理与所属县区营销管理人员进行初审,并实地拜访,填写某品牌目标客户调查审批表,并提出初评意见后保市局营销中心审批、备案。要根据当地市场同价位烟销售情况制定入网基本条件,借鉴山西晋中市“六维价值法”,形成申请入网的零售户二次评价的标准。在使用六维价值时,主要采取排除法,即在入网条件初选的基础上,使用六维价值法排除不适合的商户。 3.目标客户的精准分类。要按照零售客户目标品牌同价类卷烟重复购买频次,结合每月购买量将目标客户精细分类,以确定相应的投放策略。营销中心根据不同类别客户的实际销售情况分类别制定定量标准参考,县区营业部参考分类定量标准制定每一零售商定量标准。首先,要依据目标客户群的历史销量,参考工商协同的实际货源数据,测算该品牌的月度投放总量,具体计算方法为:月投放总量=(同期历史销售×50%+当月市场正常增幅预测量×50%)*节点增幅比例,节点增幅比例为预估的重要节日所在月份的增长幅度;其次,结合单客户历史销量,测算单客户月度投放总量,要注意结合过去一个季度的数据制定。精准分类之后,要监测某品牌每周各类客户的订货情况,填制各类别客户订货情况监测表,或通过直报数据,或由客户经理现场采集数据,整理精准营销品牌分类别市场价格采集表和分类别社会存销比。 4.精准投放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价位相对较高的一、二类卷烟,遵循“定点销售、重点关注、跟踪服务、控量保价、量随价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选取有代表性、愿配合的商户,进行试投放。对实行试投放的品牌,时机成熟的情况下,第二批跟进投放,持续进行关注。营销中心要根据试投放情况,制定各类别客户的投放策略,包括整体铺货面、不同类别客户的投放频次和投放量,并制定不同销量和零售价情况下的市场投放策略。 5.动态调整精准策略,实现“动平衡”。新品全面上柜后,对客户购进和销售情况、商品陈列情况、消费者重复购买情况、消费者评价、客户评价和进行调查,要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新品牌销售数量、销售户数、上柜情况、动销情况、客户及消费者评价、主要销售区域、主要消费群体、供货商货源保障情况、市场价格执行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要根据定量利用率的不同,动态调整客户定量标准。要根据不同社会存销比、市场价格情况,相应调整不同类别客户的投放策略,实现动平衡。 6.以客户经理为主体,加强客户关系维护和管理。首先,要完善客户经理培训制度,提升客户经理的服务能力,改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态度;其次,要开展客户关怀活动,即针对客户的销售实际情况、经营特点、市场情况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方案,传授营销知识,指导经营帮助获利;在特殊的日子对客户进行问候和帮助,以联络感情,加深沟通;定期拜访,送货到位,及时为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要建立有效的客户沟通系统,应进一步明确专人、专用电话接待、接听零售户意见的制度,并定时将处理信息反馈给零售户,为客户经理配备专用笔记本,记录在走访过程中零售户的意见、建议,并在每月总结工作会上汇总,确保营销中心、县区营销部门能够迅速了解市场各类信息,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同时,针对客户服务的多样性、长期性,要求营销人员从细节和小事入手,认真、仔细地对待客户的每一个要求和投诉。解决客户投诉要在符合公司规定和流程的情况下,注重细节,把解决过程人性化。对于客户的合理投诉尽快解决并进行总结,尽量避免类似投诉重复发生;对于客户的不合理投诉,耐心介绍相关政策、法规,争取客户的理解,时时关注每一细节变化,利用各种优势全面维护公司利益。通过客户经理深入细致的工作,建立稳定健康的客户关系。 四、结论 精准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上述六环节组成和精准营销核心流程外,还需要完善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强大的决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加强客户经理管理,强化精准营销的人员保障体系。在完善决策支持体系和人员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细化精准营销核心流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精准营销,提高卷烟经营水平。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精准营销 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之路 花同样的精力和费用,一个是漫无目的进行大面积宣传,一个是针对这特定的一小部分意向人群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哪个效果更好?结果不言自明。 精准营销也有人称之为一对一营销,就是用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方法,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精准营销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精准的营销思路、精准的营销手段、精准的市场定位。接下来先通过一个商业地产的营销案例,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一下什么是精准营销。 众所周知,对于住宅楼盘的营销流程一般都是在赶在开盘前大范围地撒广告:电视、报纸、户外媒体等等,大面积造势,然后在开盘时接受预定,最后就是让置业顾问等待客户上门,整个营销的过程非常简单明了。而有家商业地产公司在开盘前期主要把精力放在市场调查和同类市场的摸底上面,每天一上班就让销售经理带着置业顾问到本市的各农资市场走访客户,和他们交流谈心。通过走访和对客户心理及需求的分析,把3000多名有意向进入本市场经营的意向客户的资料进行归档。 在摸底结束的基础上,紧接着开始第二轮走访,并从这3000多名意向客户提炼出1800名目标客户,然后开始对这1800名客户采用密集的攻心战:通过隔三差五的客户回访、开座谈会、对他们灌输将要开建的农资市场的各种优势和进入本市场可能享受的优厚政策、带他们去南方成功的同类市场观摩学习等;通过一系列的一对一的营销将这1800名目标客户培养成本市场的黄金客户。 接下来第一期上市1200个商铺,在开盘的前一天就被这1800名客户中的一部分人抢定一空,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客户买不到房。再加上这部分人的带动效应,以至于在开盘后的几周内,一些没有买到商铺的,甚至愿意出比开盘价高3至5万的价格从别人手里转买。这家公司所用的策略就是典型的精准营销。 一、精准营销具有精准性 精准营销不仅可以做到受众精准,还可以做到效果精准和费用精准。假如我们要销售一款具有美白功效的护肤品,那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人对这一产品有购买意向,这些意向客户对这一产品报有怎样的心理,然后才能有效锁定这一群体,结合他们的心理开展营销攻势。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精准营销的做法就是选准1800名目标客户开展营销。花同样的精力和费用,一个是漫无目的进行大面积宣传,一个是针对这特定的一小部分意向人群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哪个效果更好?结果不言自明。 另外,精准营销还表现在对媒体的精准选择上,在传统的大众媒体和新兴的精准媒体之间选择怎样的预算比例,选择哪些精准媒体形式作为主要的推广手段都在考验着企业的营销智慧。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推广为例,你准备开展营销前一定要想好:你的产品针对哪部分人?这部分人上网习惯是怎样的?你的目标客户上网时会选择什么样的关键词搜索?在做完这些,你还要确保他们能通过关键词找到你,而且你的营销说辞要有足够的说服力。 二、精准营销具有可控性 精准营销更适合定位明确,目标受众窄或目标受众具体的产品,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精准推广中,无论是搜索引擎推广、及时通技术,还是关键词排名、网盟广告等,都具有极强的可控性。企业可以随时跟踪推广效果,随时根据网民搜索习惯设置关键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精准推广更注重客户的反馈,这就可以让企业随时根据推广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推广方式。 以上说的是推广技术上的可控性,此外,精准营销还具有营销策略上的可控性。由于精准营销的前提是把目标客户首先给精准地寻找出来,每一种产品必然会针对一部分目标群体,不同的客户其心理需求也不一样,而精准营销就是明确的一对一的营销,这就可以让我们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来调整我们的营销手段和推广策略。因为满足客户需求是营销成功的关键! 三、精准营销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 进行精准推广,需要明确三个方面的事情:首先要清晰地界定产品的目标受众,运用调研或是摸底的手段,把你的目标客户从茫茫人海中锁定,了解他们的喜好和特点,甚至是他们的消费习惯。其次,是要根据产品性质选择适合的精准媒体形式。例如,高端奢侈品就需要选择和自身形象定位相匹配的媒体,短信、电子邮件、宣传单页等形式的推广就不适合高端奢侈品。相反,直投杂志、高档小区的电梯广告等形式的媒体可能就比较适合。第三,就是要在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和消费的心理基础上,结合产品特点,整合出有诱惑力的产品卖点,让每一个看过产品介绍的意向客户都成为定单客户。 限于篇幅有限,以上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简介精准营销,实际上,精准营销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精准营销过程中如何才能精准细分客户、如何精准选择媒体、如何根据产品的特点决定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的投放比例等等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需要精准地去把握好,因为只有众多环节上共同努力,才会最终带来令人满意的营销效果。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助推企业精准营销 相比传统通用搜索,垂直搜索能够满足更多细分化的需求,越来越受用户认可,各种垂直搜索形式的用户使用率占比不断攀升。垂直搜索的发展推力是什么?企业该如何运用垂直搜索进行精准营销? 目前,通用搜索引擎所提供的大而全的搜索结果,只是解决了信息来源而没有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随着用户需求日益个性化,人们对各类搜索引擎的精确度、速度和支持数据容量度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数据库式站内搜索引擎,由于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很难解决这些基本的需求,更多细分化的需求开始通过垂直搜索引擎满足,所以,专门针对某一特定领域人群的垂直搜索――旅游搜索、购物搜索、地图搜索等相继涌现,可谓群雄逐鹿,有先入为主的一淘、搜库等,也不乏准备进军垂直搜素的后起之秀,还有来自搜狗、腾讯、奇虎360等互联网大佬的蓄势待发。 此外,还有房产搜索、招聘搜索、餐饮搜索等各类垂直搜索,而垂直搜索已经成为越来越受用户认可的搜索形式,各种垂直搜索形式在用户使用率占比上超过30%。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互联网内容会更加丰富,势必推动垂直搜索成为通用搜索引擎越来越有力的挑战者。可见,2012年的搜索市场争夺战将会异常激烈。 垂直搜索为何盛行? 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到55.1亿元,环比上升24.7%,同比上升77.8%。面对这块肥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佬看到了搜索引擎的前途和机会。而用户搜索需求的平均化和多元化已成客观趋势,这也使得搜索精分成为搜索用户客观需求。而这种需求也有力的推动了垂直搜索引擎在2012年的蓬勃发展。 垂直搜索使网络用户可以非常准确、便捷地进入某一特定领域搜索相关主题的内容信息。相比传统的通用类搜索,垂直搜索的优势在于能够对互联网应用和网民兴趣的多元化作出及时的反应。而谁能够发挥垂直搜索的这种灵活、精准的特征,谁就能在众多垂直搜索应用中脱颖而出,赢得独立的细分市场。面对海量的网络用户,如何人为控制访问群体,做到网络中的市场细分,是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网络营销成败的突破口。 而垂直搜索引擎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企业而言,由于掌握了目标群体的特点,企业网站的针对性更强,营销策略也会更有效,同时节省了通用搜索引擎营销中带来的单纯点击花费,节省了营销成本。垂直搜索引擎使营销更有针对性,也使营销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元素,向着一对一的趋势发展。 这种精准性恰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数据显示,由于外部资源环境及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了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挑战,中小企业走“拼资源、拼价格、拼环境”的老路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运营方式,只有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成功转型的中小企业,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而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又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垂直搜索营销需求的扩大,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转型利器。 垂直搜索引擎的出现,使网络一头的企业不再对网络另一头的用户类型感到模糊不清、无从下手。网络用户这个神秘的群体也由幕后走到幕前,其行为特征借助第三方力量清晰地表达出来。“我不向你直接推销产品,但我却能向你提供最专业的意见,能够满足你的个性化需求,以此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从而影响你的思想最终间接达到影响你的决策行为的目的。”这就是企业进行垂直搜索营销的最佳效果,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和最原始的目的。 垂直搜索营销在精准度和效果可评估性方面的优势使其更易获得企业主青睐,企业应该如何进行实际运用? 提高收录几率,增加有效点击 企业通过对以往现实中用户行为数据及水平搜索引擎所收录的用户搜索行为数据的分析,在网站建设及配套服务设置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被垂直搜索引擎收录的几率,把握查询关键词,增加有效点击的几率。 1.用户行为分析。主要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找出用户搜索特征,尤其是对同一事物的关键词描述。其次,通过通用搜索引擎营销的经验,判断搜索用户对最终显示结果的点击选择标准。再者,追踪用户的有效点击,收集费用的产生节点及利润的发生节点。 2.企业网站建设。主要是使企业网站能够被垂直搜索引擎及时收录,并实时更新信息。本质是网站建设时对关键词的设置。在配合其他营销手段后,更可能提高网站的搜索排名,吸引搜索用户的注意力。首先是网站的建设工作。包括网站的结构设置、链接交流及内容更新等,都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搜索用户的使用习惯,并起到引导用户及时作出决策的作用。比如个性化购物,借鉴淘宝的运作模式,使用户可以在线购买所查询线路上的实物产品。旅游产品组合,用户可以自行组合景点、制定游览线路(典型的“垂直搜索+路线DIY”模式),网站在线产生该方案的费用、时间等方面的预算,并做简单评析,同时给出建议和推荐路线。在线答疑,配备专职人员与用户进行在线交流,加深用户对网站服务的印象,培养长期客户,深入挖掘潜在顾客等。 其次,结合目前主流垂直搜索引擎技术特点进行改良。比如,目前的垂直搜索引擎对静态网页的搜索显示效果良好,而对于asp等动态网页收录几率相对小的状况,网站在建设时,应尽量使用btml格式。再者,各企业通过协商、互惠互利等方法,获得相关网站的推荐或是友好链接等,也可增加被垂直搜索引擎收录的机会。 3.省略) 垂直搜索的优势在于能够对互联网应用和网民兴趣的多元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使网络用户可以非常准确、便捷地进入某一特定领域搜索相关主题的内容信息,同时使营销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元素,向着一对一的趋势发展。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范围并结合目标群体,了解相关搜索引擎服务商的广告投放方式、价格、效果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垂直搜索引擎广告平台,制定关键词组合。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河北农民频道《绝对有戏》助力企业精准营销 《绝对有戏》的双品牌精准营销传播策略准确地把品牌信息传递到了节目锁定的收视人群,而这也正是“四季阳光纯净水”和“中韩冰箱”这两个企业所期望的主力消费人群,一炮双响的销售奇迹就此诞生。 新品牌如果要在充分竞争的成熟市场上迅速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从而拉动市场销售,―般都会选择高,密度投放“大牌”媒体,以此为品牌“镀金”。然而,在这个“贵媒体”时代,高额的广告投入,是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巨大难题,特别是对那些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每一个市场营销经理都在不断思考的。 2010年,农民频道联合两家企业,通过借助《绝对有戏》这个戏曲节目平台,进行了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精准营销传播,并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从而为中小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解决了市场进入、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等难题。 发端:寻求品牌突围,确定精准传播 “四季阳光纯净水”和“中韩冰箱”作为不知名的小企业、小品牌,2010年3月找到河北农民频道寻求合作时,面对的是竞争极其激烈、市场集中度很高的瓶装饮用水市场和家用电器市场,由于受自身资源条件限制,无力与其他竞品进行从终端促销、渠道建设到广告营销等全方位的竞争,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面对市场迟迟无法打开的窘境。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市场突围,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河北农民频道和这两家企业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更加广阔的二三线市场。二三线市场的竞争,远没有一线市场那样惨烈,集中自己的全部资源,在对手最薄弱的环节,撕开一个缺口,占领一片属于自己的阵地,这就是合作双方反复协商后确定的突围策略。 找准了市场,有了目标消费者,就需要精准地把产品信息传达到目标所在的人群。在将新产品和新品牌推向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时候,电视无疑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而河北农民频道在河北地区观众中所拥有的绝对影响力,自然就成了企业开拓河北市场无可替代的最佳传播平台。 针对企业的产品特点和目标市场,河北农民频道广告部仔细梳理了传播资源,郑重向“四季阳光纯净水”和“中韩冰箱”同时推荐了这档精准设计收视人群的大型电视戏曲比赛节目――《绝对有戏》。 锁定:打造精准收视栏目,锁定突围之路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更是一个戏曲大省,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农村地区具有极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农村地区的文化娱乐活动又相对匮乏,《绝对有戏》河北省戏迷票友电视大赛,正是针对这部分未被满足的广大农村电视观众举办的,活动一经展开,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万参赛者接踵而至,录制现场一票难求,收视率稳中有升。 精准的节目设计使2010《绝对有戏》的收视人群表现出在二三线市场的高度集中,观众中来自乡域的比例占到了84%,其中25岁以上观众忠诚度达到73.7%。这就使节目的收视人群和产品的目标消费人群高度重合,从而为产品快速打开目标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力:一炮双响不同品类的双核心精准传播 2010年3月,“四季阳光纯净水”和“中韩冰箱”同时分别入主《绝对有戏》栏目的冠名商家和特约商家。一个活动,引进了两个品类,能否同时成功,起初很多人心存疑虑,而作为操作者的河北农民频道广告部充满信心,因为我们能够做到精准传播。 首先,河北农民频道广告部根据“四季阳光纯净水”和“中韩冰箱”不同的品类特性,制定了不同的传播策略。 “四季阳光纯净水”作为快消品,需要高密度的曝光频率,让目标消费者对它尽快留下深刻印象。在实际操作中, “四季阳光纯净水”选择作为《绝对有戏》的冠名商家,在节目112天的整个播出进程中,河北农民频道至少每天10次滚动播出带有冠名企业标识的《绝对有戏》宣传片,总计1120次,其中在晚间黄金时段的播出次数,达到448次。 在节目内,包括每期3次的5秒企业标板、15秒的企业广告,以及不少于总时长1/3的企业Logo角标,还有节目现场的2块企业Logo灯箱,1块企业Logo地标,评委话筒、话筒架、观众方阵、主持人口播、片尾5秒无声贴片广告等品牌信息传递的元素,让“四季阳光纯净水”在一期节目内的曝光时间总计达到了5000秒以上,不断加深了观众对产品的印象。通过在短时间内对企业品牌高密度、多层次的传播。 “四季阳光纯净水”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形象得到了迅猛提升。 而对于节目的特约商家“中韩冰箱”来说,作为耐用消费品,在打造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更需要树立的是品牌美誉度。对消费者而言,由于在耐用电器这个行业中。产品的功能性日趋相同。而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才是最终实现购买的决定条件。所以, “中韩冰箱”的传播组合确定以5秒品牌提示为主,辅之以在节目中为产品特别设计抽奖环节,主持人在节目中口播“奖品由中韩冰箱提供”,并简单展示产品、介绍产品的性能特点。这样的媒介策略能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收获:精准传播,引爆“双响”奇迹 《绝对有戏》的双品牌精准营销传播策略准确地把两个企业的品牌信息传递到了节目锁定的收视人群,而这也正是“四季阳光纯净水”和“中韩冰箱”这两个企业所期望的主力消费人群。一炮双响的销售奇迹就此诞生。 2010年4月到6月,在节目播出后的短短3个月内,“四季阳光纯净水”月销量万件经销商新增25家,5万件以上经销商新增10家;在部分区域。终端铺货达到78%,提高了2.67倍,产品在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衡水、沧州等地区的品牌认知度大幅提升,在三四线市场已经开始形成和康师傅、娃哈哈等一线品牌直接竞争之势。 “四季阳光纯净水”2009年的全年销量是150万件,而2010年通过与《绝对有戏》的合作,上半年就已经完成了210万件的销售量,是去年全年的1.4倍;而此时,瓶装饮用水市场才刚刚进入销售的旺季,火爆的销售奇迹还将继续。 “中韩冰箱”年初预计全年在河北市场销售8000台,今年第一次招商会后,商乐观估计全年只能销售7000台;而在做《绝对有戏》特约商家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产品就销售出了3万台,这个结果大大出乎了商的预料。由于备货不足,甚至出现了断货的情况。 《绝对有戏》一炮双响奇迹的诞生再次证明了大众传播媒体对市场的拉动力量。虽然现在的媒体越来越多,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媒体受众分流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真正做到精准传播。一个合理的投入,就可以做到品牌知名度的迅速提升。市场销售的暴量增长。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精准营销在企业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电子商务目前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在发展前景较好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本文从目前我国企业在实施与应用电子商务时所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在电子商务中实施精准营销的必要性,并就精淮营销的内容进行概述性介绍,最后提出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实施精准营销的策略。 [关键词] 精准营销 电子商务 网络广告 一、目前我国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所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的代表是政府推出的“三金”工程。到目前为止,对于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或者新模式而是其在互联网扩展业务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7月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高达2.53亿人,其中网络购物位列十大网络应用之一。由此可见,企业实施与应用电子商务的商业前景及其利润空间是相当之大的。从目前的应用来说,我国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网络广告粗放投入导致广告效果不佳 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时,必要的宣传是不可避免的,网络广告是进行在互联网宣传的必要手段。目前网络广告的方式主要横幅式广告、按钮式广告、直邮广告、插页式广告等方式。企业总是希望在短时间内让消费者尽快知道、了解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在网络广告投放时选择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站以达到此目的。由于企业所进行的网络广告大多数是借助于第三方网络平台,在选择这类平台时企业所关注的只是这类网站点击率、知名度等,没有考虑到这类网站平台它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新浪是以新闻为主,盛大是为网络游戏为主;而这类第三方网络平台本身所拥有的客户群是否是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体则是企业在做网络广告时没有考虑过的,有的企业甚至是在所有的知名网站上投放广告,以期达到快速宣传的目的。当然这种粗放式的投放广告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要承担高额广告费用同时还必须承担效果比较差的结果。 2.使用已有的电子商务平台导致产品针对性较差 从目前来看,企业实施电子商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借助于已有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等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实施,以充分地利用大型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但现有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服务是一种通用性很强的服务,这类服务相当于企业在某个大型商厦里租赁柜台相近,其所提供的服务及对产品宣传基本上是相同的,不会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针对的服务,同时还存在与企业的原有信息化系统很难融合、容易淹没在大型平台众多的企业海洋中等问题;另外一种是完全自行打造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即企业定制开发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其产品营销手段的针对性相对较强,可以和信息化系统对接,有效开展客户服务等,但需要企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财力宣传和推广企业的网站。 3.对客户定位不准、分析不够,营销策略应用不当 尽管我国的电子商务已经由初级跨越至成长期,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对消费者定位不准、分析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产生这个问题的最初原因是由于企业初涉及电子商务这个虚拟的市场,即企业没有交易量,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存在于市场上的客户缺乏相应的信息,只能照搬书本或依据于企业实际运作时的经验对客户进行假设式的定位,这样的定位方式必然会产生偏差;但当企业拥有客户即产生一定的交易量时,企业对这种假设式的定位标准依然维持,而对于客户的维护仅仅是表面的关系维护。 综上所述,目前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效果与预期的效果产生了重大的偏差,产生这个偏差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时忽略网络经济以“人”为本的观念,也就是说企业没有从根本上去关心客户,有针对性地为提供客户服务,而有针对性为客户提供服务实际上就新营销时代精准营销的观点。精准营销可以说为企业有效地发挥电子商务的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精准营销概述 精准营销这一概念最先是由世界级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他指出精准营销就是公司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的投资。我国精准营销理论体系创建者徐海亮认为精准营销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个性化营销活动,通过市场定量分析的手段、个性化沟通实现企业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三、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实施精准营销的策略 1.网络广告的精准传播 如前所述,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时,粗放式的网络广告投放方式并未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效果,而在目前,以网络为中心所衍生出的网络广告的方式也不断在创新和丰富,先后出现了竞价排名搜索、窄告、点告等新型网络广告方式。这些方式更强调对目标客户的精确选择,其核心原则是如何让企业更加准确地接近客户,同时获得相应的回报。 (1)搜索引擎中竞价排名使用。海量的信息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搜索引擎。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7月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目前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为69.2%,为我国第五大网络应用。2008年上半年搜索引擎用户增长了2304万人,半年增长率达到15.5%,搜索引擎用户量持续增长。而搜索引擎中的竞价排名无疑为企业精准的网站推广提供了平台。 竞价排名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运用相关的网络技术,针对企业产品、服务的类型,对企业所面对的客户群体进行精准定位,使得企业能够针对目标客户,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集中人财物力进行营销活动。而在广告费用支付上所采取“按效果付费”的方式,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产品和服务推广费用,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营销活动的效率。 (2)窄告。网络广告不能对潜在的客户进行精确定位,而是遵循传统思路即其传播是面向大众的。而精准营销的理念则要求我们又精又准,于是在网络广告中出现了与传统网络广告相对而言的“窄”广告。当广告投放时运用语义分析技术将网文与广告主的关键词进行匹配,将相关的广告投放到相关文章周围的联盟网站的窄告广告位上,就成了所谓的“窄”广告。顾名思义,与“广告”相对立,“窄告”就是把商品信息传递到企业想要传递到的那一部分人面前的广告形式。“窄告”还能根据地址对目标区域进行区分,锁定广告商指定的目标客户所在区域,只在相应的区域投放,最终实现目标受众的精确定位。由此可见,“窄告”已经具有了精准传播的特征,它沿着分众传播的思路,通过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真正实现了网上的分众传播。 (3)点告。“点告”式网络广告兴起于发达国家。对于受众人群来说,如果他成为点告网的注册用户,并在网上答题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以换取奖品或现金收入,而企业把自己的产品通过问答的形式推广给目标群体,并按照目标群体回答问题的数量来付费。在用户注册为点告网用户时,已经把自己的职业、兴趣、喜好等填入资料,点告网就会把相应的题目推荐给他回答,从而自动对受众进行了分组,使目标用户更为精准。与媒体一样,“点告”以其趣味性、参与性、深入性和精准性影响目标受众,从而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 2.精准的市场定位 市场的区分和定位是现代营销活动中关键的一环,只有对市场进行准确区分,才能保证有效的市场、产品和品牌定位。市场定位要求从客户需求、客户认知、竞争者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应该满足客户群体。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各方参与主体虚拟化的同时产品同质化日益加深,对于精准的市场定位的要求应运而生。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实现精准的市场定位则要对客户或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精准的衡量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数据体系,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客户优选,并通过市场测试验证来区分所做定位是否准确有效。对于客户或消费者的行为分析及其数据分析主要依赖于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记录了客户或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及其消费行为,依据于此类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从而得出结果。对于得出结果进行验证即对于优选客户的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也是必要的。 3.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提供 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客户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化。个性化的需求是以精准的市场定位为基础的。在市场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对不同的客户或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为了满足客户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须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将产品设计或组合的权力让渡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充当自己购买的产品的设计者。可以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定制。这种定制服务以戴尔为突出的代表,公司提供全方位地满足客户对计算机性能、外观、功能和价格等各方面的综合需求。戴尔能够实现按需生产是由于计算机制造的标准化程度较高。而对于其他标准化程度不高、客户需求更加复杂,既要实现大规模生产、成本最优,又要适应日益差异化的客户需求,必须有选择地满足能够实现规模和差异化均衡的客户需求。通过精准定位、精准沟通找到并“唤醒”大量的、差异化的需求,通过个性化设计、制造或提供产品、服务,最大程度满足有效需求,同时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4.精准的营销服务 在电子商务中,精准的营销服务主要是交易过程中及交易结束后所提供给客户或消费者的一对一的沟通服务。目前,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这种一对一沟通服务相对来说还没有广泛的开展。大多数的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中主要以“帮助中心”及邮件提醒的方式开展直接对客户或消费者的服务。为了潜在的客户成为真正的客户,使现有的客户成为的忠实的客户,企业必须要提供一对一的沟通服务。这个服务包括两个核心组成部分:一个是全面可靠的物流配送及结算系统;另一个顾客个性沟通主渠道。 对于潜在的客户或消费者,企业在提供一对一的沟通服务时,通过各种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与客户或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避免了信息的失真,一方面以收集客户或消费者的基本信息为主;另一方面是就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物流及售后进行介绍,打消客户或消费者在虚拟市场上的过度保护自己的心态同时努力使其成为真正的客户。对于已经有过交易记录的客户,由于对客户或消费者的基本信息、购物过程所浏览的产品以及购买的产品有相应的记录,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对客户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心理及需求做相应的分析;通过分析推导客户或消费者现在需要是什么,还可能需要的是什么。那么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沟通服务除了上述的直接沟通方式之外,就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分析得到的相关信息发送给客户或消费者,且跟踪客户或消费者的反应。 总之,在目前个性为先的买方市场中,企业想要在电子商务方面有突破性的发展,在现有电子商务平台中借助于目前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实施精准营销是必然的选择。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传统企业如何做全渠道精准营销? 在互联网时代,全渠道精准营销就是在精准的产品定位基础上,依托于大数据与线上线下渠道,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及社会化媒体,所进行的针对精准顾客的个性化的顾客沟通与推广的营销体系。全渠道精准营销是未来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全渠道精准营销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传统大众营销时代,由于没有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无从进行不同产品的比较,只能被动接受厂家的渠道推荐和广告轰炸。以渠道为王为核心竞争优势的大规模销售,以叫卖式广告为基本方式的大规模传播,成为传统大众营销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信息不对称。未来,消费者关于信息的获取,不再依赖于中介渠道和专家意见,而可以通过社会化网络的“推荐”来完成;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社群性、小众化、交互性、互动性、分享性特征,企业的传播战略,将从大规模强制性传播,改变为“全接触点传播”和“互动性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以企业直接掌控消费者为核心,企业通过直接到达自平台,然后直接与消费者建立关系,在价值链上缩短了一级二级三级的渠道层级,在营销模式上摒弃了传统的以渠道为核心、终端为王的模式,一举改变为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大数据助力客户价值深挖、社交网络助力精准传播的营销模式: 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在营销层面的本质是实现互联网对营销和渠道环节的重构。销售渠道环节和推广传播环节的互联网化是其核心。传统企业线下渠道强的,有必要与线上结合线上线下打通;线下渠道弱的,须利用线上聚合用户及无区域限制的优势,先完成线下渠道的合理布局,再继而完成线上线下融合。 大数据助力精准营销 消费者在哪里,企业就去哪里。C2B市场环境下,企业利用CRM等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将消费者的基本属性特征、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爱好偏好、消费行为等信息集中起来,成为大数据库。有了大数据库,企业将能够根据数据,深挖客户价值,真正做到“点对点的粉丝营销”。 社交网络助力精准传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与购物是碎片化的、场景化的、情绪化的,一个个消费者就象细沙一样,散布在各个角落。依靠传统的大传播,基本不能实现对消费者的传播功能。而社交媒体的分散化和精准化,刚好可以对应消费者的碎片化。未来,品牌的传播将是利用碎片化社交媒体聚沙成塔的过程。企业将依托于众多社交媒体不断创造内容、描述产品,千人千面地进行品牌传播。 实施全渠道精准营销的六个步骤 在未来,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其营销模式都将是全渠道精准营销。所以,传统企业与全渠道精准营销,并不绝缘;反而,传统企业应该积极拥抱全渠道精准营销。那么,怎么去全渠道精准营销呢?有六大步骤: 第一步,精准定位 消费者内心是按照品类逻辑来进行购买的,先选品类,后选品牌。精准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要精准地定位目标消费群到底是谁。只有瞄准了再开枪,才不会浪费任何一颗子弹。在搞清楚消费群定位的基础上,再搞清楚你的产品或品牌开创了或者代表了什么品类。也就是说搞清楚“我是谁?”这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小米手机的做法可圈可点,它的定位是“互联网手机”新品类,它的消费群定位是“为发烧而生。” 第二步,建立大数据库 数据库是任何一个精准营销规划过程的核心,有了客户的数据库才可能有精准营销。真正有用的数据不仅是一组客户名单或记录,而应该是客户曾经购物的详细情况,或者是潜在客户的资料与详细情况。通常,在客户参与研发、浏览、询价、购买、促销、售后和其他全接触点上的全行为信息,都是数据库的来源。 一般而言,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大致划分为使用者数据、客户关系数据、客户对产品的态度数据、客户反馈数据、产品应用用途数据和客户信用数据等六种。 合生元奶粉通过在1万多家线下门店布置POS机来发展新会员;并在线上利用合生元妈妈100、妈妈100app和客户热线三大平台发展新会员;如此线上线下一齐努力,3年时间就汇聚起了173万的会员数据,为合生元的精准营销奠定了基础。 中脉科技建立数据库分为三步来完成。首先,进行数据库的自然延伸,即通过团队向客户推荐产品和广告带动客户的方式,收集顾客信息;其次,进行数据库的催化延伸,即让通过促销活动如送小件产品的优惠等方式,让老客户介绍新客户,同时也更多地吸引新客户;再次,展开会议营销吸引客户。 第三步,评估与锁定价值型客户 有了数量庞大的消费者数据库并不是要对每一个消费者都马上展开营销,而是应该按照28原则或1535原则(15%意见领袖,35%意向客户,50%无意向需培育意向的客户),按照客户的购买情况确定其财务价值,将客户分为意见领袖、优质大客户、中小客户、意向或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等五种基本类型,并分别为每种类型的客户量身定制不同的营销方案,分步骤逐步推进。 合生元把所有消费者分为四类:潜在客户、普通客户、忠诚客户、倡导者,并针对每一类的特点进行不同营销和促销。比如经常购买400元以上产品的消费者,对价格和促销优惠不敏感,对她们就应该更多地提供服务信息,比如妈妈课堂或其他特别活动安排;而对于经常买200元以下产品的消费者,则应该用价格优惠吸引。 第四步,了解客户接触点和偏好 精准营销执行之前,我们还必须弄清楚公司应该在何时、何地、什么环境下、用何种方法才能接触到客户。为此,我们需要了解并评估客户能够接触到公司的各种方式与接触点,并了解客户偏爱哪种传播方式与传播渠道;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根据每个接触点与客户偏好制定出未来最佳的营销与传播的组合方式。 第五步,整合多种营销手段展开精准营销 当做好上述四点准备之后,你接着应该做的是整合可能多的营销手段。诸如:微博、微信、论坛、奖券销售、APP、电视广告和微电影……除了营销手段,内容也很重要。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只有那些产品有极致亮点的、内容有情感的并且个性化的、价值观能引起共鸣的内容才能在圈子中、社群中引起关注与口碑。这里要强调的是精准营销是针对精准价值型客户而进行的互动式的、双向的营销,它是潜入式的营销、口碑式的传播;而不是传统大众营销的不分人群的、单向的、非互动的、依靠野蛮轰炸完成传播的营销。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第六步,发展与客户多次的、长期的关系 精准营销的本质是关系营销。与一个客户发生一次交易关系并不意味着成功;只有与客户建立起多次交易的、长期的关系将客户转化为忠诚客户,转介绍和正面口碑传播率高才意味着精准营销是成功的。 一个企业应该如何对有价值的长期客户进行营销?又应该如何对一个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客户进行营销?二者之间是否同等对待?这是企业建立精准营销体系的最后一步,也是需要长期去关注的一步。 中脉科技先将客户进行“3+3+4”的客户分类,即:30%的老客户、30%的重点发展客户和40%的潜在客户。然后针对这些客户展开长期性营销。中脉的长期性营销采取双轨奖励模式,即积分奖励和实物奖励两种方式。这种双轨长期性营销模式,分为四个步骤来进行: 首先,对顾客进行销售积分统计。积分的方式是这样的,顾客自己购买,1元钱送1分,如果是介绍别人购买,2元送1分。当顾客积分达到3000分时就会自动成为一星会员,中脉将为之发证书或卡。而且客户一旦成为一星会员,就可享受中脉终端全场产品的9折并赠送200元的购物券,可在终端任意购买任何等值商品。 其次,积分升级。按照同样的积分方式,如果客户积分达到6000分,客户会自动成为二星会员;享受全场产品8.5折优惠并赠送价值500元的购物券,可在终端任意购买同等值商品。 再次,积分升级到9000分,客户积分归零再从头积分,但客户从此成为中脉钻石会员(三星);享受全场商品7折优惠,并赠送价值1000元购物券。在客户积分达到9000分时,之所以要进行归零,是因为如果不归零,数据库太大,容易崩掉主机。 最后,当数据库客户数量达到5000个时就意味着数据库达到节点,就可据此展开促销和会员制服务。比如展开联谊会促销、赠品管理、会员优惠社区管理、转介绍管理、专卖店管理、会员积分管理等实用的选项设置,帮助了员工真正意义上地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完成对客户的终极服务。 对会员的促销在具体方式和对客户促销的先后次序上也很有讲究。第一次促销主要针对三星会员的促销,活动的折扣最低,其目的是通过活动吸引更多一星二星会员努力成为三星会员;第二次促销是专门针对二星会员的促销,第三次促销才是针对一星会员促销。 合生元奶粉按照新客户、老客户RFMCL评价模型、老客户忠诚度营销等三个层面展开营销: 第一,建立新客户追踪和服务系统 奶粉喂养一般一周一罐,三罐之后孩子就会形成口味依赖。所以对于买了三罐奶粉的新客户,当一罐奶粉刚要吃完的时候是回访消费者食用奶粉好不好的最佳时机;当20天左右的时候是让消费者二次消费的最佳时机;而对于那些三个月没有任何购买记录的消费者,应适当推送促销信息进行购买唤醒……而这一切都源于妈妈100对消费者数据的分析。 第二,建立老用户心灵关怀机制 母婴类顾客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对育儿全过程的高关注度;其二,由于80后、90后母亲缺乏育儿经验,所以具有高互动性。有鉴于此,合生元妈妈100深入分析消费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向会员提供妈妈100 《育儿杂志》 、《孕产专刊》 、呼叫中心热线、精准营销回访等多项服务,面对面与消费者互动。关注宝宝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让妈妈们更好地解决育儿问题;帮助会员解决问题,关心妈妈和宝宝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不同的个性化情感需求。 第三,加强与会员互动 会员营销的关键是会员互动。在线上,推出手机移动应用建立线上社区,并开展网络互动、电话互动、杂志互动、短信互动;在线下,通过门店育儿顾问、顾问讲师与消费者面对面互动,并开办妈妈培训课程……以此来加强与客户的长期关系。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电力企业如何借势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成熟,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电力企业亦是如此。电力企业正在从单纯的满足国民能源需求向更深层次的目标发展。文章对我国电力企业在信息社会环境下的营销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问题所在,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大数据;精准营销;问题及对策 电力企业是保障我国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繁荣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在我国,电力企业多年来长期保持着垄断地位,在特殊的发展环境下,电力企业营销动力明显不足。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垄断地位被逐渐溶解,一些电力企业的竞争优势被逐渐弱化,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营销水平成为电力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借势大数据实现精准影响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社会环境下电力企业存在的营销问题 (一)电力企业对大数据营销缺乏清晰认识 大数据营销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抓取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概念,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互联网,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并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经济发展环境,电力企业长期实行国家管控运营制度,其内部竞争意识明显不足,对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利用还停留在原始阶段,一些电力企业员工甚至对大数据营销一无所知,这种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电力企业大多是由传统国企管理者所领导,很多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缺乏基本的敏感度,无法将企业经营发展与信息技术联系到一起。其次,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与非国有企业相比缺乏灵活性以及必要的营销激励,这使得内部员工缺乏参与企业营销的热情。 (二)电力企业营销活动缺乏系统性 营销活动缺乏系统性导致营销活动效率低下以及营销效果不理想是长久以来困扰很多电力企业的重要问题。首先,电力企业营销缺乏系统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营销方法过于落后。尽管大多数电力企业已经在营销过程中使用了电子计算机,但是计算机的使用频率和程度却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很多电力企业还不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基础的信息处理软件功能,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营销效率。其次,广告投放是企业进行营销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电力企业广告投放基本以品牌宣传为主,而且主要是选择诸如电视、广播、报纸、车体、户外大牌等传统广告媒体。虽然传统媒体有助于提升电力企业品牌影响力,但是其高昂的媒体价格以及广告效果的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营销效果产生了不利因素。再次,在用电力营销核算方面,很多电力企业还在采用人工抄表手段,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极易出现差错,也不利于电力企业向大数据营销方式进行转变。 (三)电力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下缺乏有效的营销监督 尽管很多电力企业意识到了大数据营销的重要性,也制订了一系列精准营销制度,但是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营销管理缺乏有效监督造成的。首先,电力企业大部分属于传统国有企业,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比较冗杂,这使得一些重要的营销信息很难得到及时的传达,很多时候关于营销的重要决策从管理者传递到执行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执行人员在营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无法及时准确的反馈给营销管理者,这些因素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营销效率。其次,大数据精准营销管理离不开科学的内部审计,尽管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是电力企业由于受到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营销,其内部审计发展并不完善,一些电力企业尤其是地方电力企业没有设立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营销审计人员职业能力也参差不齐,不利于电力企业进行有效的营销监督。 二、电力企业借势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的相关对策 (一)电力企业应该增强内部数据营销基础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传统企业赖以生存的“温床”环境被打破,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不主动出击抢占市场,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因此,电力企业与其“坐以待毙”,消极应对大数据革命,不如主动出击,利用互联网借势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首先,随着我国电力企业改革,电力行业已经实现厂网分开运营,电力市场也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在这种环境下,电力企业应该提高自身危机意识,建立营销风险管理制度,并在营销过程中不断增强这种风险意识。其次,电力企业应该努力打破传统国有企业封闭的经营环境,在内部为大数据营销建立良好的基础。电力企业可以通过采取各种灵活形式,在内部定期进行信息化以及大数据知识普及,并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将电力企业营销与大数据进行合理结合,提高单位内部员工对于大数据营销的认识。再次,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和熟悉程度,积极吸取其他企业的数字营销经验,以自身影响力带动企业进行大数据精准营销,充当大数据营销“领头羊”。最后,电力企业应该将大数据营销与普通员工绩效考核进行合理结合,扭转单位内部“平均主义”倾向,提高员工参与大数据营销的积极性。 (二)电力企业应该提高营销数字化水平 数字化营销时代,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将大大提高电力企业的营销效果。总的来说,营销数字化需要电力企业尽可能采用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实现营销活动的实时管理,通过使用先进的资金管理计算机软件,结合高效的计算机数字处理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数字新媒体来提高营销数字化水平。首先,电力企业在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的过程中,要对营销活动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为数字化营销提供充分的机构保障和人员保障。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做好营销数据的安全维护工作,定期对营销管理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备份。同时,电力企业还应该邀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对营销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运用计算机和营销管理软件的能力。其次,互联网在线媒体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完善,网络广告价值优势也渐渐凸显。利用网络进行营销不仅成本更低,而且形式更加多样,营销效果也更加明显。因此,电力企业在选择传统媒体进行品牌推广的同时,不妨利用现代网络新媒体,特别是利用近些年来兴起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再次,为了规避人工作业的漏洞,电力企业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自动化比重,通过采用智能电表、搭建网络云平台等方式来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营销风险。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承担着辽宁全省的电力配置工作,为了提高营销水平,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建立了公众服务账号,通过智能云平台,企业不仅实现了业务智能化,而且对于品牌形象的宣传与提升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营销管理工作中,企业通过采用智能电表来提高用电核算效率,降低人工抄表的风险,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丹东供电公司内部营销效率得到了快速提升。 (三)电力企业应该借助大数据增强营销监督效果 首先,电力企业应该在内部完善营销信息沟通渠道,这也是企业进行营销监督管理的基础。为此,电力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内部实施结构优化与调整,减少营销信息传播的阻碍因素,实现营销信息的高效传达和及时反馈。电力企业可以借助电算化的局域办公网络,通过搭建智能办公平台,提高营销信息的传播能力。其次,电力企业要采用多种手段加大营销审计力度,降低营销审计过程中的人为主观因素,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对审计数据进行电子和纸质双重备份,防止重要审计数据被非正常篡改。辽宁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综合性的大型电力企业。得益于辽宁省的信息环境,该企业很早就在内部制订了数字化营销策略,并在企业内部搭建了高效的办公网络,设立专门的营销数据管理部门对重要营销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提高了营销信息传播效率。除此之外,辽宁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还十分重视内部审计,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审计人才和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等方式来提高内部营销审计水平,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营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企业资产从成立之初的十几亿元人民币增长到现在的近700亿元人民币,成为行业发展的典范。 结论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借势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企业内部对于大数据营销的认识,建立科学的数字化营销机制以及增强营销管理监督都是行之有效的举措。电力企业借势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调整经济产业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创新创业企业的精准营销分析 摘 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企业转型的步伐加快,本文通过对创新创业企业的营销优势从拓展客户资源、优化客户服务、渗透产品覆盖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其精准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对精准营销及信息支持发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创新企业;创业企业;精准营销 一、创新创业企业的营销优势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由于互联网快速发展,传统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消费者对企业的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创新创业企业需要转变经营理念和服务模式来满足消费者日益综合化的服务需求。与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相比,创新创业企业的营销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客户资源 创新创业企业应该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来采集数据和分析客户的基本情况、产品使用情况、服务反馈情况及个人消费偏好等信息,并将分析结果输入客服人员的服务终端平台,帮助客服人员迅速识别客户,了解客户需求。在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后,客服人员便可在接下来的面对面或电话沟通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更为精准的营销,从而实现营销目的。 2.进一步优化客户服务 如今传统企业的优先服务窗口和营销人员的跟踪服务已是远远不够,部分优质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时效性、安全性和体验性要求更高。创新创业企业首先可通过微信客户端、APP等线上渠道第一时间将企业最新的产品和优惠信息推送给客户,并完成预订、下单等业务服务,弥补了非营业时间线下渠道无法提供服务的不足,从而有助于留住优质客户。 3.进一步渗透产品覆盖率 客服人员一方面可借助创新创业企业的大数据支持掌握客户持有产品情况并进行进一步营销,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微信、APP等服务软件的便捷性快速完成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渗透。比如1分钟下单完成新产品的试吃试用,且全程无纸化操作。与传统企业运营操作模式相比,这样的低碳高效模式显然更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 二、现阶段创新创业企业精准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获取的客户信息不够全面,与客户的接触面较窄 在传统企业运营模式下,客户需要到商场购买商品或预约服务,客服人员则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客户情况,根据每个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而在现阶段精准营销下,若客户没有亲自到商店,客服人员则无法获得上述信息,只能通过与客户的电话沟通试探营销,往往不够精准,营销效果不好,缺乏与客户直接接触的机会,营销力度非常小。因此,创新创业企业应该设定服务标准,应该由为客户办理业务的身份转向辅助客户办理业务。所以,客服人员在转变身份的这个过程中的适应程度以及对营销服务的沟通能力对精准营销起到重要作用。 2.后台数据较为冗杂,数据的可信度与精确度有待提升 精准营销对准确的数据及清单支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若数据冗杂,规则复杂,可信度低,企业在利用数据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十分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二次加工,且营销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于精准营销而言,到底是否能做到精准,始终是最大的问题。尽管创新创业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客户实现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与营销,但其中的数据到底与客户需求有多大的相关性是企业需要深入考量的。 3.精细化的数据管理与支持是重点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准营销的重点在于精细化的数据管理与支持,对于客户而言,所涉及的信息多而繁琐,怎样从“茫茫大海”中找到精准化营销所需要的数据,怎样设定好数据模型,怎样实现数据反传及效果验证,都成为精准营销需要重点攻破的“难题”。在日常服务工作中,创新创业企业需要精细化的数据清单、清晰的客户分类、明确的营销指引、提供并实现全方位的与有针对性并存的企业产品和服务,切实提升营销效率,将精准营销落到实处。 三、创新创业企业的精准营销分析 1.完善企业服务,加强服务细节的记录 在当前形势下,创新创业企业必须回归其服务的本质,将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电子渠道与现场渠道融为一体,让用户在不同的渠道都能享受到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体验。同时应该充分发挥电子渠道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企业服务。此外,对所提供企业服务的使用细节也应该加以记录,客户在每次使用企业产品或服务后,在后台系统中对客户行为有所记录,并及时反馈到前端系统,对客户的消费行为进行智能化评估,以便在下一次服务时,能自动推送相关信息,使客户获得人性化的服务体验。此外,客户在抵达实体商店后,客服人员可以在前端系统中获得客户近期消费行为的简要信息,找到客户需求及服务的切入点,更好地为客户提供经营与服务。 2.互联网形势下,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精准营销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传统企业客户的消费习惯,对企业的传统营销模式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创新创业企业要转变思路,不能坐等客户前来消费,而是通过分析与客户相关的行为数据,主动发掘用户需求,进行主动营销。同时企业需要认识到互联网是企业服务的入口,是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的平台,因此,要对营销领域进行细分,利用互联网庞大的客户群体和较低的营销成本,发掘新客户;在中高端优质客户产品的营销方面,投入主要的人力物力,形成专业化的独立营销平台,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对中高端优质客户进行精准营销。 3.规范精准营销管理,做好信息安全工作 随着创新创业企业的服务智能化和营销智能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将更加丰富,具有个性化和复杂化,产品创新速度加快。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将变得错综复杂,人工管理在时效性和规模上已经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因此,必须借助与大数据相关的分析技术,构建自动化的管理平台,实现管理智能化,实现真正的精准营销。在规范精准营销管理市场的同时,需要注意客户信息的保密,做好信息安全工作,在尊重客户人格和客户隐私的基础上,在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地开展营销与推介行为,切不可踩踏红线,侵犯客户的合法权益。 总之,客户消费行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对客户进行精准营销,是持续满足客户多样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需要,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企业实现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创新创业企业应该更为科学地促进客户的营销与维护,进行相应的产品渗透、服务跟踪,留住优质客户,整合客户资源,促进自身在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B2C电子商务企业自营物流精准营销研究 摘 要:如今电子商务领域各大巨头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在营销方式和物流方式上推陈出新,其中切实有效的自营物流精准营销策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是在行业内,有关于B2C电子商务企业自营物流精准营销这一新兴营销手段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具体的体系支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精准营销在如今的新型网络商业模式下是一种更为减少成本、能带来精确流量的传播手段,可以为中小型企业在行业高楼林立的情况下争取更多的效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对大型企业来说,精准的客户可以大大的节约宣传成本,运营成本,可以使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更加趋于个性化。进一步精准定位是未来营销的潮流,未来的营销方式中,精准营销必将成为中流砥柱。 关键词:B2C电子商务;精确营销;传播手段 一、精确营销的概念 精准营销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是有态度的网络营销理念中的核心观点之一。 精准营销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精准的营销思想,营销的终极追求就是无营销的营销,到达终极思想的过渡就是逐步精准。二是实施精准的体系保证和手段,而这种手段是可衡量的。三是达到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 精准营销是如今很流行的一种营销方式,它是利用现在新型的新型网络媒体,将行销信息精确的推送到适宜的客户人群中,尤其是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下,这种先进的方式日渐成熟,可以用最少的推广资金去换取最大的营销成果。 二、电子商务企业自营物流的必要性 1.我国第三方物流运营方式落后 当前我国的额第三方物流行业水准不高,市场竞争激烈,可以受到国内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认同的物流企业还很少。正是因为物流企业这些不足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一个电子商务企业经常不得不和多家物流公司进行物流配送合作,以完成最终的交易。而往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流程也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仓储运输的过程,在对于客户个性化的服务上,以及优质的配货服务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运力已经远远供应不上B2C电商企业日益激增的订单数量,正是因为这样,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对于自营物流的需求就显得更加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深化配合自己的企业交易流程,加快物流运输过程,最终达到提升客户体验的效果。 2.我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体验差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为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做的只是把快递交到客户的手中,但是每当在商品有破损、与描述不符、发错货等问题时,不在第一时间于客户沟通,反而让客户去与商家进行交涉,这无疑使售后服务多出了一个环节。再加上现在快递吞吐量极大,丢件损件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一是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二是配送过程的服务质量以及快件的完整程度,配送时间的长短若是不尽如人意,将直接影响客户的最终体验,严重的挑战了客户的信心和耐性,对企业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客户对快递广为诟病造成的是对企业商品的满意度下降,使企业业绩下降,得不偿失。 三、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自营物流精准营销的必要性 1.粗放营销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企业根据一些浅显的数据对市场进行分类已经不符合企业当前的营销需求。随着电商圈的经济形势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竞争愈加激烈,企业的推广预算也变得愈发紧张,营销人员迫切地需要为企业的投资带来更快的回报,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因此精准营销成为他们的首选方案。精准营销以精确化、节约化、易操作性得到了广大营销人员的青睐,可以有效的提高他们的整体推广业绩。同时易于培养客户与营销员之间的情感,一对一进行多方位服务,同时树立品牌效应,使回头客的数量增加。 2.B2C电子商务企业的自营物流精准营销首先将直接将服务的客户形象进行更为精准的系统定位,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推广手段以及服务流程,高效的为精准客户提供符合客户预期的个性化服务,为客户节省一定的快递费用并且获得更加贴心的服务,这是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更乐于看到的局面。B2C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竞争也十分激烈,培养用户忠诚度也将是企业能否长久屹立的重中之重,值得每个B2C电子商务企业的努力争取。更加精准的营销和更为人性化的快递服务将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快速提升,正面良好的口碑对B2C电子商务企业今后的发展十分有利。 3.B2C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精准营销对客户进行更为细致化的分类和界定,大数据时代,以“千人千面”代表的个性化关联营销大大的提高了营销的成功率,提升了企业推广效率以及营销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例。为企业的现代创新的营销之路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制定精准具体的营销计划 1.营销对象 将企业文化以及核心竞争力传达给客户是十分有必要的,新颖的创新点以及深刻正面的企业形象的转达是企业和客户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的关键所在,可传统B2C电子商务企业通常是运营人没有给企业规划未来道路的权利,或者有这个权利又不懂得物流环节的具体运营,懂得物流的运营确不了解现代的精准营销套路,这样的话,就会造成企业运行上的分歧化以及不一致。使企业自营物流精准营销策略不能及时落地,造成自身企业在此晚人一步,不能在最好的时机切入市场,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营销人员应该与公司其他各部门运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配合精准营销可以更好的实施运行。 2.营销方式 全面覆盖网络、新型社交工具、企业APP等现代网络平台,针对定点客户进行精准有效的个性化推广和服务,并且与广大潜在客户形成良好的交互,培养客户对企业的整体影响和服务满意度,采用社交工具,邮箱以及电话短信的方式进行多方位的沟通,了解客户诉求,这有助于拉近B2C电子商务企业与客户的距离。同时在交易完成的一个星期内进行客户的回访,不仅可以增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可以及时的掌握精准营销中不同定位客户的具体特点,以在未来提供更精准和深入的人性化服务。这种做法无疑对B2C互联网企业自营物流精准营销的进一步完善大有裨益。 3.营销内容 从营销内容角度,除了制定具有相关性的营销内容之外,运用微信微博等社交APP来进行软营销,将企业产品信息不着痕迹的植入到客户对的脑海中,首先这样可以加深客户对企业的整体印象,而是在客户有切实需求是第一个想到本企业,在制定营销计划时将相关的产品购买之后奖励巧妙的融合到信息中去,让客户感觉到前所未有的优惠力度,以及强大的使用功能,也是创造有吸引力的营销内容的有效方法。 五、结论 在现代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都在寻求突破现有瓶颈的前提下,自营物流的精准营销给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庞大的物流硬件设施的建设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降低了企业利润。再加上B2C电子商务企业巨头竞争十分激烈,甚至有时进入了恶性竞争价格战的怪圈,严重的额影响了市场秩序,压缩了B2C电子商务企业的整体生存空间。但是若是现代B2C电子商务企业在自营物流精准营销的尝试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会使其成为企业营收的新增长点,同时也有了自营物流这一企业优势,使商品过程更有保障,培养客户忠诚度,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和效益。 企业精准营销论文:中小企业精准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精准营销得到快速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营销活动将产生重大影响。数据时代给企业营销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如果企业营销缺乏精准性,将会造成成本的浪费,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也使得精准营销更具时效性。精准营销的发展,将大大降低企业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 [关键词]中小企业;精准营销;市场调研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2014年我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36亿,增长率为63.5%,是网络购物市场整体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3.2倍,手机购物的比例达到了42.4%。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促成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可以预见移动领域存在无限商机。这也为中小企业营销活动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 精准营销概述 精准营销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人。将精准营销贯穿于企业营销全过程,让企业的时间和金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避免无的放矢、盲目投入。 大数据时代给移动营销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如果企业营销缺乏精准性,将会造成成本的大量浪费。精准营销借助多个平台获取相关受众的信息,向受众传播高关联度、更具个性化的产品信息。同时,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也使得精准营销更具时效性。精准营销建立在对客户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将精准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有需要的客户,不是让所有人都看到一样的信息,而是让合适的人看到合适的信息。精准营销的发展,将大大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为中小企业的营销提供了便利。 2 中小企业开展精准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中小企业精准营销现状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爆发式的增长,许多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移动营销的重要性,并尝试采取措施推进移动营销,但所占的比例并不高,部分企业通过APP和短信等形式开展精准营销,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还是处在摸索阶段。多数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开展精准营销的必要性,但由于资金、人员和对操作流程的不了解等原因,降低了开展精准营销的意愿,而保守的企业甚至没有开展移动精准营销的想法。 2.2 中小企业精准营销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对精准营销的认识不足 近些年来,国家从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融资难”,而是“转型难”。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了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终端上,而忽略了营销策略的与时俱进。很多企业把移动精准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渠道,认为精准营销就是通过手机去开展营销活动。短信群发的泛滥、微信朋友圈的广告轰炸就是在这种误解下出现的。还有些中小企业过分重视移动营销,未保存好企业建立的传统营销优势,也没有将移动营销和传统营销进行有机整合。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则对移动营销不够重视,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动营销团队和配套服务,致使移动营销的效果不明显。 2.2.2 缺乏市场调研,营销的精准度不够 市场调研是营销活动的基础,缺乏市场调研的营销活动是盲目的,中小企业的营销决策以及活动的执行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信息,而多数中小企业在进行宏观环境分析时依靠的是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在对微观营销环境分析时把心思花在了降低产品成本、制定价格和营销渠道的选择上,而缺乏对竞争对手、消费者的分析。中小企业在开展移动营销时具有盲目性,如有些中小企业使用的短信群发,并不清楚受众的任何信息,比如兴趣偏好、购买习惯、支付能力等,这种盲目性造成资源的浪费。 2.3 以降价促销为营销手段,产品同质化严重 中小企业虽然看到精准营销的商业潜力,但限于自身财力及对移动互联网营销收益的顾虑并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运营资金。参与企业精准营销的往往是一些非专业人员,这些非专业人员对精准营销缺乏认识,对市场定位和客户细分也是粗略进行。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以模仿开端,甚至照搬照抄,缺乏创意,与企业自身的特点相去甚远,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因为缺乏创新,我有的别人也有,产品同质化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进行价格竞争,价格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中小企业无力竞争并最终退出市场。 3 中小企业开展精准营销的改进对策 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要想长期健康发展,必须实行精准化营销。通过加强目标市场控制以及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来提高营销活动的有效性,降低营销成本并获取利润。 3.1 对精准营销要有全新的认识 移动营销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营销的新型营销,要将移动营销置于庞大的移动互联视野下。首先中小企业要确定自己的顾客人群。如果顾客人群年龄偏大,他们对于移动终端的使用较少,企业的营销资源应该重点投入到优势营销渠道。确定目标人群后,移动营销实际要做的是如何在庞大的碎片信息里发现顾客、获取用户信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精准广告投放,如何开展互动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吸引顾客,从而提升交易的可能性并最终完成交易。可见精准营销的实质在于如何发现目标人群并最终转化为目标顾客。如果不能理解这点,错误的短信群发、二维码投放和APP宣传都会淹没在海量信息里,目标人群很难发现。 3.2 进行市场调研,提高营销的精准度 精准营销就是在对移动终端用户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个性化信息和以往的消费行为记录等,投放有准确的营销广告的一个过程。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大数据,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客户的基本特征、消费行为和支付能力,借助大数据可以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找到最有价值的客户,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进而有针对性的向目标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较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当前随着手机号码的唯一性,许多营销活动可以根据用户搜索习惯、购买历史等进行精准广告投放,这样能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送到目标人群手上参考,大大提升了交易的可能性。当然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和公众平台来进行精准营销。前者可以将商品或服务的信息直接发送给目标人员,如果顾客有意愿就会点击浏览从而达成交易。后者涉及售前咨询、售中促销和售后反馈全过程,通过深度沟通形成购买意愿。当然微信朋友圈分享也是难得的精准营销,这样的分享具有可靠性从而提升交易可能性。 3.3 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一对一”的精准营销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另一方面,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日渐明显。精准营销不是单纯追求顾客数量,而是追求顾客质量,中小企业开展精准营销必须建立专门的移动营销团队。通过移动营销团队的建设,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通过沟通可以获知更多的客户信息,从而开展一对一的营销。例如,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对用户进行分组,根据客户需求状况分别向各组推送不同的信息,使企业营销活动更具针对性。具有竞争力的精准营销依托现代信息手段,对客户进行细分,使合适的顾客看到他想看到的信息,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高利润。中小企业通过个性化的服务比较准确的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在与顾客的沟通中不断创造客户价值。 4 结 论 在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在这个经济转型期,谁把握住了时代命脉,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移动互联网来势汹汹,它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开展精准营销势在必行,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不断创新营销策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产业经济学论文:试论战略管理与产业经济学二者的关系 [摘 要] 战略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年轻分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引入,该学科才形成真正的理论体系。对我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的评估表明,目前,我国战略管理研究的水平还处于国外该学科未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并带有很强的经济学思维倾向。但战略管理并不仅是产业经济学的具体应用,它具有与产业经济学截然不同的分析视角。 [关键词] 战略管理 产业经济学 联系 界限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的组织和战略为广大学者所关注。但这些研究多数未能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徐德音、周长辉所做的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指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还处于垦荒阶段,其论文带有根深蒂固的经济学思维倾向,学界应该明晰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区别。 本文下面的篇幅将对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和演化、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间联系和界限的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从中探寻出战略管理所应有的视角。 二、产业经济学回顾 产业经济学(也称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产业经济学源于美国,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产业经济学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是制订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该阶段理论通过分析在市场结构的差异下企业行为对资源配置绩效的影响,从而指出产业组织的发展应当与市场交易的机制相一致。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沿以下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新产业组织学”;另一条是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崛起。除此之外, 还有以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为“后SCP流派”。 新产业组织学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并且不存在反馈线路,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 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严格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强调对理论的经验证明,反对“结构―行为―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强调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主义观点,反对政府对产业组织实施干预。 后SCP流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如果说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的话,该流派则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 三、战略管理回顾 战略管理学是管理学中比较年轻的一门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一直依赖案例作为研究和教学的手段,其学术成就并不为其他学科所重视。此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被引入该领域,战略管理学才形成了真正的理论体系,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战略管理关注于组织特别是商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构建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 该阶段被视为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理论的核心是要求企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 组织内部结构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企业组织结构势必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为代表的,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竞争战略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 认为企业赢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何种竞争战略。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集中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 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 四、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战略管理领域。波特作为一名横跨企业战略和产业经济学两个领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为这两个领域架起“桥梁”。他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这被视为是产业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最大贡献。 战略制订过程中必须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企业所处产业的情况正是外部环境中最主要的部分。产业经济学提供了系统模型来评估产业中的竞争情况,从而消除了战略制订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为战略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外部环境分析框架。 随着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其研究对象从仅局限于产业拓展到产业和企业内部,这些发展使产业经济学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核心。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和演变、产业内企业定位及动态竞争战略的分析框架丰富和推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并对竞争战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支持。与此同时,产业经济学的方法论在战略管理中得以应用。这些都推进了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 五、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界限 从本质上看,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双方思维方式的主要有如下不同点: 1.出发点不同:战略管理从企业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则从整个社会出发。 2.着眼点不同:战略管理是在具体企业中来考虑问题;产业经济学则是以企业局外人的眼光来进行分析。 3.目标不同:战略管理关注于企业的多重目标,经济目标只是其中之一。 4.分析对象和相关假设不同:战略关注每个企业个体的问题,并认为每个个体有其独有的问题,分析基础是“个性化竞争”(distinctive competence);产业经济学则关注整个产业,其假设是产业中的企业除了规模,其他都是相同的。 5.决策思想不同:战略认为领导者个人及更多目标都会影响决策,人是战略管理的中心;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基于经济目标,不考虑人的因素。 6.战略管理会考虑到企业要涉足不同产业;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的产品是单一的。 7.战略管理认为产业结构是变动的,而且是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行为对产业发生影响;产业经济学则认为产业结构是稳定的,对一个企业而言产业结构是给定的,一切决策只能在此范围内做出。 8.战略管理对处于独特环境中的企业个体感兴趣;产业经济学更关注于正常整个产业的结构与绩效。 此外,从学科特点上看,经济学主要是实证表述,管理学则更多注重于规范表述。作为上述学科的分支,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六、结语 由于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两者间存在着清晰的界限;同时,随着两个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双方在许多领域将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战略管理理论的沿承有着清晰的经济学逻辑,同时也受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影响。对战略管理而言,单纯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不足以为企业“把脉开药”的。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当前的动态 [摘要]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由狭义和广义产业组成的产业系统,因而说,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经济学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还是产业经济学的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在研究领域,对产业经济学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和进展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在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产业经济学 西方 理论 发展 中国特色 构建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进展 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西方产业经济学分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其中哈佛学派的核心观点为SCP范式,即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市场绩效的产生由市场行为引起,市场行为被企业所在市场结构所决定。在这一范式下,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新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此理论对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了着重研究,致力于紧密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数学方法与博弈方法是此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此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模型的建立来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同时对经济福利问题进行强调。 在上述发展之外,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的具体问题有了新的发展。以产品差别为例,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以模型的建立为依据,产品差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产品差别,一类是水平产品差别。在古诺双头垄断模型下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考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并且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沉没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论下,对厂商的竞争在不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研究,可竞争理论诞生了。在此理论下,不赞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强度对市场竞争的维持,提出企业市场的多少并非由较好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所决定,认为可竞争性市场是进入市场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经在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可感的潜在压力时的市场,在这种可竞争性市场中良好的市场绩效才会产生。 3.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理论,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学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据严格的经济理论,并对理论的经验证明进行着重强调,认为SCP中的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认为应该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 4.新制度经济学:“后SCP”流派 科斯、诺斯、威廉姆斯、阿尔钦等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制度角度来进行,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个新兴流派的主要特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其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机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市场绩效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简言之,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所以说,在研究企业行为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新制度经济学拥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施教,不仅对深化了产业组织的理论,更催化了其对企业行为产业的结果。对我国在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二、构建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设想 1.在研究对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依然继续沿用行业、部门等过时的概念,并没有以市场的角度来进行,也就是说还没有明确产业的概念。 第二,重点确定方面。与产业组织的内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视对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因而在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内容构成方面。使一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原本不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的内容纳入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导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过大、过杂,模糊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保证产业经济学的路径回到正轨之上,使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的运作机理得以突显出来,首要问题就是纠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科体系方面 为了使中国特色在产业经济学中体现出来,必须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主体内容替换为企业组织和市场交易机制来对产业经济学的卢纶逻辑体系进行构建,同时压缩目前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同,将关注点转移到研究和检验产业运作的实证上来,在对产业经济学体系进行探索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相结合。 3.在方法论体系方面 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是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规范研究中必须对经济事物的逻辑合理性与伦理价值观进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重点必须放在经济事物的实证检验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证理论与实践时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计量、实证检验和模拟试验等,这是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应当对这些方法进行吸收、借鉴。 4.在教育教学方面 在进行财经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将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融入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之中,对产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为题进行探索,不断更新、创新产业经济学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将企业在市场决策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产业经济学论文:有关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探讨 摘要 现代的产业经济学原理向我们阐释产业安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因为产业安全对国家经济安全有着如此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的政策时对产业发展安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关键词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一、关于产业组织理论历史 我们所研究的产业组织它的基本内容是西方产业经济理论基础性理论内容。它的历史可以起源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著名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表述的重要原理:首先就是市场竞争理论,其次的重要理论就是劳动分工。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的提出都是研究竞争的体制我们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经行为,这个理论对现代的经济学组织理论的产生、发展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也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目的性。在这个理论中它进一步论证了结构对市场行为、主题绩效的关键作用,故而我们通常意义上称之为结构主义学派。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产业组织理论也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其在政府产业决策之中逐渐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然而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其弊端也逐渐在社会实践中日渐显现,这就是很多专家、学者越来越持批判态度。持不同意见者认为,理论并没有重视企业之于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力,与此同时理论研究中过于的静态、单一的研究方法也饱受批评。这就是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者进一步丰富完善理论内容,针对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加以研究。新的理论研究工作者更加重视企业行为的研究,这就是这一批的研究者获得了行为主义学派或厂商主义学派的头衔。随着学者对于这一理论研究的深入才使理论逐渐的完善,逐渐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在实践中得以检验。 二、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它是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演化的规律。我们的研究主要分为:首先我们探讨的是广义上来研究产业间的关系;其次从狭义的产业概念出发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三个产业的划分,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三产业理论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G.G.Clark),在对众多国家的三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之后,最终得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和转移的规律性,这就是我们确认的关于产业的理论性研究配第―克拉克定理。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最先开始在工业经济中开展理论研究。其理论主要集结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论著中,其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划分 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消费资料产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产业净产值的比例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不断下降,与此同时通过研究还得出结论消费资料产业比重逐步减少,资本资料产业比重逐步上升。这一理论更加深入的阐释了产业理论,更加深入地解释了产业中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的产业理论。 三、产业布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最开始对专门论述所产生的布局问题的理论,都是把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为最经典的代表和最古典的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其实一直处于单一的立足于企业或者是单一的立足与企业中心,古典区位论一直是以最低成本和最省运费的理念,古典区位论不对市场的销售量的问题和消费因素而考虑,所以我们通常将这种区位论称之为西方区位理论的成本学派。我们由于社会的变化市场的发展和劳动者的生产成果的不断提高,使得第二与第三产业的不断的提高,逐渐的将农业给取代了,从而第二和第三产业会逐步的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与此同时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与网络的迅速发展,运输不会在是对我国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反而市场的销售量等问题却成为我们产业能否成为我们产业盈利与生存的主要关键问题。我国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区位理论逐渐的将古典区位理论的弊端逐渐改进为近代区位理论市场学派,由于古典区位理论一直是处于单一的立足于企业或者是单一的立足于工厂当中,从而我们将古典区位理论转变成可以立足于城市或者可以立足于地区的理论。由于我们必须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省的运费我们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的最大需求。 四、产业政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得知长夜经济理论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对产业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他就是产业政策理论。在没有产生政策概念之前我们对于政策概念的思想和实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但是产业政策的概念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产生的结论。 五、结语 我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迅速的变化,产业经济学理论作为新兴的科学我们可以广泛的应用创新,产业经济学理论有这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传统意义上完整的产业的控制权并不复存在,这也是各国所关注的最现实的问题。因而产业安全概论体系的形成是与产业经济学理论息息相关的最新创新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我国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手段与方法。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文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及在集体中共同讨论,并拟身在其位、如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是理解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案例具体生动的演示,帮助学生说明、验证、消化某种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特性、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原因,案例教学应该成为其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特性看,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6年在调整研究生专业学科分类目录时明确将产业经济学列为应用经济学中的二级学科,作为应用经济学学科,它以理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科学总结各产业实践的基础上,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做出理论概括,形成新的应用经济理论,以指导各产业的发展。作为应用经济学,它来源于实践,也必须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而案例教学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桥梁,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成来看,我国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学,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为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围绕规模经济问题、进退壁垒、市场集中、产品差别化行为、价格行为等问题展开;二是认为产业经济学不仅包括产业组织理论,还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内容,而产业结构则主要围绕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与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扶持等问题展开。不管是哪种体系,这些问题导向都决定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尤其是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更是应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运用案例教学,才能达到其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学科起步较晚,实践教学经验积累不足,案例教学应用还不是很普遍,产业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师资力量、案例教材建设、教学手段与工具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现代案例教学所体现的现实性、生动性和开放性特征,因而要求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准备、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和引导。由于我国经济学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忽视案例教学,再加上产业经济学本身建设时间短,许多高校甚至还没有开设本科专业,正规科班产业经济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缺乏,致使目前处于产业经济学教学第一线上的达到以上水平和要求的教师缺乏,更谈不上形成一支这样的队伍了。 (二)案例教材建设滞后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1985年杨治教授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导论》可以称得上是国内最早的著作,此后西方的产业经济理论才陆续传入我国,一批产业经济学著作也得到翻译出版。据笔者对国内目前大部分产业经济学教材分析,部分教材开设专门的案例章节,但多数案例较为陈旧,而且因为都是附在一章之后,必然是针对本章的知识点,综合性的案例就较为缺乏,难以串联前后的基础理论;在诸多的教材中,专门的案例教材寥寥无几,与管理学案例教材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案例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三)案例教学手段与工具相对落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设备和工具在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许多课程都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得以提升。但目前仍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尽管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利用的深度不够,只是把以前的黑板换成投影而已,尤其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更是缺乏对多媒体的综合利用。另外,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配备完备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和有关设备,而在这方面,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相比差距更大,除个别学校建成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具备模拟经济运行功能外,大多数学校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名不副实,认为一个单纯的计算机房就是专业教学实验室,软件建设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产业经济学实验,包括它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的运用,都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等,这需要相当大的一笔投资,这对于教学经费本来就不宽裕的许多高校自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四)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参与积极性欠缺 这首先与前面所分析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关,由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发言进行有见解、有深度的总结和科学的引导,致使案例讨论流于形式,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深度。当然,问题更多的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差、主动性差,将案例分析单纯看成是一项作业、任务,而不是将之视为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案例讨论不积极,案例发言的形式单一,案例分析不够深度。 三、对于改善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若干建议 案例教学是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各高校应该加大对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案例教材的建设、改善案例教学设备与工具、改革授课方式,充分实现案例教学在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水平,对于从事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还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掌握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在引进师资时要注意考察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案例教学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师相关技能培训工作,经常组织教学观摩,总结经验,以老带新,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形成适合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 (二)注重案例教材建设 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专业教师,申报至少校级级别的课题进行案例教材编写,这不仅可促进本校的教材建设,对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也有极大意义。在案例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体现“四个结合”:既要吸收国外产业发展案例,又要吸收国内产业发展案例;既要有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又要注重对当前的产业热点问题、案例加以引入;既要注意产业发展的既定历史,又要从案例深度、广度的角度加以修饰以利于更好的用于案例分析;既要有具体重点知识点的案例,又要编排综合性案例。 (三)不断改善案例教学设备与工具 加大对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投入,加强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多媒体、互联网、课件等的建设。对于一些重点高校,根据学校经济学科的专业设置,可加强产业经济学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实现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在计算机上的模拟仿真、分析和计量。例如,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课程组自主开发了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组织变动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系统,并编写了产业经济学课程实验指导教材,指导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仅能创造接近产业变动的真实现状的学习环境(仿真性),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且具挑战性,也提供了动态学习的环境(可变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更好、更广的平台。 (四)改革授课方式 改变现有的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刻板教学方式,加强讨论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喻言(2008)的做法相似,笔者也曾在课堂采取课前案例讨论、课中案例分析和课后案例调查的形式,将案例贯穿于课堂,学生案例讨论、发言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取得过一定的效果。教师一方面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另一方面要把握讨论的进度和深度,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业经济学论文:国内外产业经济学文献分类的定位分析 摘要:国内产业经济学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一直存在着差异和争论。文章从经济学文献分类的角度给出了国内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的定位,并指出了二者简单的内容区分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献分类;定位 按照国内一般的文献分类,“经济”都是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因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科社会活动和各科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活动和关系,所以各部分类法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都是正确的。关于经济类目的位置,大概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法律”、“军事”之前。例如《中小型表》、《科图法》、《武大法》、《大型法》等。第二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法律”、“军事”之后。例如《中图法》。第三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与“军事”、“法律”之间。例如《人大法》(白国应,2002)。从国际来看,比较流行的是经济学论文中经常用到的JEL的经济学文献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由著名经济学杂志JEL(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创立并推广实施。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一个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课程也是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大部分的国内产业经济学在内容上不同于国际上的产业经济学,本文试图从文献分类的角度分析一下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在经济学文献分类中的定位。由于文献分类方法众多,这里仅仅分析在国内《中图法》中的定位以及在国际上JEL分类法中的定位。 一、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框架及其在《中图法》中的定位 国内《产业经济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基本内容,还有的教材涉及到了产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等内容。按照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划分,产业组织、产业集群属于微观层面的内容,而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关联以及产业政策则属于宏观层面的内容。 在中图分类法中,F代表经济。由于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如果是研究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F015,微观经济学是F016。 第一,产业经济学可以看成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分类号是F06,具体产业经济学是F062.9。但由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从各个分支学科来看,主要与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以及信息经济学有关系。所以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主要看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具体关系为: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分别和中图分类法中的区域经济学(F061.5)、科学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F062.3)、技术经济学(F062.4)、信息经济学(F062.5)、计量经济学(F064.1)等分类相对应。 第二,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中,中国经济分类号为F12,其中产业结构为F121.3。由于在产业经济学教材中,产业结构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内容,所以应该归入这一部分内容。另外国际或者国内的经济地理的分析也和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等内容有紧密的关系,所以根据内容的侧重点可以归入这一部分内容。 第三,从产业经济学的数量研究方法上来看,涉及到了博弈论方法、经济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方法以及运筹学方法等。而这部分内容应该归入“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2)”之中。具体有经济核算(F221)、投入产出分析(F223)、经济统计学(F222)、经济数学方法(F224)等。 第四,在产业组织中必然涉及企业理论问题。企业理论有单独的分类,位于企业经济(F27)中的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F270)。 第五,产业经济学与工业经济紧密相关。对于工业经济中的各个部门,产业经济学都有相关的研究。在“工业经济(F4)”中,各个部门的分类号如表1所示。如果研究的是特定部门的问题,则可以归入这一类。 如果研究的是国际工业经济各个部门,则划分到F41中,如果研究的是中国工业经济部门则应该归入F42。 二、在JEL分类法中的定位 JEL(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是经济文献杂志的缩写,1969年始在美国经济协会(AEA)赞助下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季度发行。该系统将所有的经济学文献按内容分为A、B、C、D、E、F、G、H、I、J、K、L、M、N、O、P、Q、R、Z共计19个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分为若干个子方向,在每个方向之下再设有专题内容。其中各领域和方向都有专门的综述栏,专题就不再设有综述内容栏。 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指产业组织,在JEL分类中分类号是L,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根据国内产业经济的研究范围,还有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集群以及一些数量研究方法。这些内容在JEL分类中的定位如下: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主要在“经济发展、技术转变和增长”分类中,分类号为O,具体包括“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分析”(O11)和“工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产业以及技术选择”(O14);对于“产业关联”的分析应该定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城市和农村分析(O18);“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内容则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和其他JEL分类中相关内容的结合。 三、国内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区分及其演进 国际上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指产业组织理论,国内的产业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则比较广泛。目前在中国的产业经济学中基本上沿用“行业”或“部门”的含义,没有从“市场”的角度分析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和政策的不同。在结构问题上,国内产业经济学不仅仅研究产业结构,也研究市场结构问题,而国外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结构及其市场竞争。在政策方面,国内的产业经济学不仅研究产业结构政策,也分析产业组织政策(竞争政策),而国外的产业经济学则只研究产业组织政策(竞争政策)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的差异。内容的不同决定的研究方法的差异。在国内产业经济学教材中,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部分的内容更多使用的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在产业组织研究中,则更多的是使用博弈论方法。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则是二者通用的。 第三,研究内容的演进。国内产业经济学最初主要研究工业经济问题,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他产业发展和竞争问题的研究也显得日益重要。所以当前的产业经济学涉及的产业范围增加,不仅有第二产业的研究,也有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研究。 产业经济学论文: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专业中的地位与教学探讨 摘 要: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分析了它在医药贸易专业中的地位,并探讨了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医药产业经济学;医药贸易专业;教学研究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从产业经济学看河南的高速公路发展 摘要: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高速公路因其自身特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产业经济学理论出发,在分析了高速公路的经济特性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南高速公路的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河南;高速公路;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出自德国,于1931年建成,位于科隆与波恩之间,长约30公里。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了23万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了大陆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沪嘉高速公路1984年12月21日开始建造,1988年10月31日通车。沪嘉高速公路的南部端点是上海市宝山区的真北路汶水路口,北部端点是上海市嘉定区的博乐南路嘉戬公路口,全长16公里。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正在以世界上罕见的速度发展。交通运输部相关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我国高速公路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7.4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城市是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地,其汽车的增长远比乡村快的多,成为汽车的集聚中心,因此高速公路的建设多从城市的环路,辐射路和交通繁忙路段开始,逐步成为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市交通。同时高速公路的发展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速公路发展对相关产业和经济起到的促进作用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可以推动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同时高速公路的发展可以带动消费,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带动就业。也就是说,高速公路建成后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产生连锁反应,高速公路在建设和通车后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这样不仅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的增加,同时也产生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进而对居民消费也产生影响。由于居民消费品支出的增加,最终必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种连锁反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又提出了新的需求,进一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一项数额巨大的投资,对经济具有长期的拉动作用。据专家测算,每1元公路建设投资带动的社会总产值接近3元,相应创造国民生产总值0.4元;每亿元公路建设投资可为公路建筑业创造2 000个劳动日就业机会,同时为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近5 000个劳动日。 2.高速公路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通过提升交通运输业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高速公路上能达到平均时速是普通公路的1~2倍,而且路况好,提高了运输质量,加大了交通流量,具有快速度、大负荷、远辐射、高效益等优势,有效的降低了沿线地区的物流成本,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高速公路建设可以拉动沿线经济增长。利用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可以加强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内部升级。高速公路建成后为当地第三产业、旅游等带来更多的商机,显著地降低当地的企业的物流成本,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时也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高速公路缩短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保证了农用物资和救灾物资的及时调入,加快了农业信息的交流,有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据统计,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后,沿线地区每年向京津两市提供鲜菜2亿公斤、肉类2.3亿公斤、水产品1亿公斤、鲜果250万公斤,这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丰富了两市人民的“菜篮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4.高速公路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别,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高速公路网络化发展对沿线的影响是通过沿线的城镇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实现的。高速公路经济网的形成,将使各区域重新定义其区位优势和时空概念,重新塑造主导产业和竞争格局。高速公路可以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实现生产布局与沿线基础设施之间的空间结合,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便捷的联系,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带的演进。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联系,农村的产品结构导向取决于城市,农村的轻重工业都是为城市服务的,受益于高速公路的农村地区发展迅速,从而较快形成城市边缘区。高速公路使城乡差别越来越小,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城镇的发展和崛起,加快城镇化步伐。 二、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和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的高速公路发展比较晚,1994年12月26日,全长81公里的郑州至开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河南省无高速公路的历史。随着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也有了很大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突破1 000公里;2005年突破2 000公里;2006年突破3 000公里,跃居全国第一;2007年突破4 000公里;2010年通车总里程突破5 000公里,达到5 016公里,连续5年保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第一。预计到2012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6 000公里。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中有17个省辖市形成了高速公路的十字交叉;全省109个县(市)中有99个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92%,其中45个县有两条高速通过。全省高速公路已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1个半小时中原城市群经济圈,3小时可达全省任何一个省辖市,6小时可达周边6省任何一个省会城市。 高速公路建设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明显的。河南省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与高速公路的拉动作用是分不开的。在高速公路发展过程中,河南省在高速公路养护、路政、收费和运营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河南省高速公路及附属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南省到2012年高速公路将突破6 0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基本连网,形成规模效益,将充分发挥公路网的整体优势。要达到此规模,以现行的造价水平3 000万元/公里计算,至少需要投资300亿元,资金缺口很大。而在目前财政资金不足、公路行业贷款总量偏高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筹集建设资金,是发展高速公路所面临的首要问题。(2)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目前高速公路大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建成的。受原有公路管理体制(即政府管理)的影响,管理单位多为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或虽为公司实为事业性质,并未形成真正按市场经济运作的企业主体,所以存在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束缚了高速公路以自主法人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影响了运营效益的提高。需要转变经营理念。(3)对高速公路沿线丰富的附属经济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应加快河南省高速公路沿线附属产业的开发利用,促进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开发尽快形成并可持续发展。(4)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发展模式的研究不足。与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对高速公路这一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却显得明显滞后。特别是对典型地区(如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的研究更少。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河南省高速公路产业正处在从粗放型的快速扩张向集约型的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实践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迫切要求理论的发展,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验证理论。 三、河南省高速公路产业化发展对策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反过来,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发达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然而高速公路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诸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的不良影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制约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针对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考虑河南省的实际,最主要的是准确定位,确立经营目标,转变经营理念。河南省高速公路及附属产业为了准确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就要对自身有全面清楚的认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经济、社会与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正确的企业定位,转变经营理念,实行多元化经营。(1)经济层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应根据自身实力的强弱、资金的雄厚程度、经营规模的大小来决定近期及长远发展所要展开的经营业务,以及各个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经济效益和总体经济效益。(2)社会层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不但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考虑自身对社会的影响,由于高速公路属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服务范围和影响极大,因而高速公路公司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应该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路行车安全,充分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3)文化层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应该认识到,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方法论述评 【摘 要】产业组织理论是有关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本文分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过程中的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政策主张以及研究方法,并且根据信息化时代产业的变化运用模块化理论解释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方法论 一、研究、方法和方法 埃思里奇(Don Ethridge, 1995)对研究作了一个准确、全面而简练的定义:研究是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系统方法。这一定义主要包含了四层含义:首先,研究是有系统的、有规则的;其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最后,研究获取的知识要有新颖性和可靠性。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又可分为分析研究和描述研究。研究不是偶然发现、不是数据搜集、不是在图书馆查找已出版的研究成果,研究是一个过程、为的是寻求解释。 经济学研究是为了产生新的可靠知识,而获得可靠知识的主要工具便是科学。与管理学相比较,经济学的科学性更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六个:感觉、经验、直觉、启示、测量和推理,在获取知识后要通过逻辑来判断其可靠性。经济学的逻辑可被划分为两个一般类型,即演绎和归纳。演经济理论极大的依重于演绎逻辑。博弈论便是一种进行推理演绎的有效工具,泰勒尔(Tirole,1988)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正是运用博弈论将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学进行了重新构建。归纳逻辑是从特殊的事实或结果得出关于一般事实或结果的结论的推理,它也可以被描述为从观察客观实际所得到的已知数据和经验中得出结论或新原理的经验过程。 二、产业经济学方法论 产业经济学演进的历程就是一个研究方法变化的过程。1879年,马歇尔(Marshall)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学的诞生。而现代产业经济学真正的理论基石源于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Chamberlin,1933)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Robinson,1935)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两本著作中所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以垄断的强弱程度为依据,把市场形态分为从完全竞争到完全垄断的多种类型,其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产业组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Harvard School)、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交易费用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哈佛学派及其方法论 哈佛大学的梅森(E. Mason)教授和其弟子贝恩(J. Bain)是哈佛学派的代表人物。1959年,贝恩所著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这便是产业组织理论特有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分析范式。按照这一范式,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哈佛学派建立的SCP分析范式,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使该理论得以沿着一条大体规范的途径发展。然而贝恩最终并没有就SCP范式作出进一步的更为一般化的完整说明,谢勒(Scherer,1970)通过完善SCP范式中各环节的反馈效应,①才使得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得到了系统完整的阐述。 2.芝加哥学派及其方法论 芝加哥学派是指主要以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曾(Brozen)和波斯纳(Posner)等人为代表的在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1968年斯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3.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 所谓新产业组织理论(NIO),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以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为主旨的与以往有着根本不同的产业组织理论(Davis and Lyons,1988; Pepall, 1999)。新产业组织理论区别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首要标志,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从结构环节转向了行为环节,由于行为属性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研究方法上很难再延用传统的实证手段,因此新产业组织理论采用了推理演绎为主的研究方法。博弈论成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统一方法,其中非合作博弈理论居于统治地位。 博弈论方法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重构,但其本身在运用于产业组织研究领域也有着难以克服的若干缺陷(Schmalensee,1988)。首先,即使是较为简单的关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策略性行为的多阶段博弈的多重均衡,也需要通过深奥的分析才能处理,虽然这在理论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精确的,也充分体现了理论分析的严密逻辑,但在现实生活中有限理性的决策者似乎不太可能从事如此复杂的博弈。其次,博弈论模型的结论所依赖的一系列假设过于精细,以致其中任何一个细小变化都足以导致有关结论失去赖以立足的基础。最后,运用博弈论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尚难以获得足够的经验性分析的支持。 4.实证主义的复兴时代 尽管发生了理论革命,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也似乎导致了产业组织理论领域向正统经济理论的回归,但是产业组织学毕竟是一个经验性分析的领域,应用性的优劣也从来就是检验一种产业组织理论价值的首要标准。新产业组织理论也开始寻求一种更具实证支持的理论研究方法。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的形式出版了一期研究成果选集,尽管这些论文在研究内容上多种多样,但在风格和方法上却具有共性。萨顿(Sutton, 1991)在其著作中将理论与实证作了精妙的融合,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树立了典范。 产业经济学论文:对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 要:目前,新兴产业群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产业经济学问题,为了能够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健康发展,需将我国新兴产业群具有的特征作为切入点,对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分析可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新兴产业群在发展过程中所提出产业经济学问题以及产业经济学学科范式方向,进而为我国新兴产业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新兴产业群;思考 进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不断涌现大量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之后,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兴产业群快速发展地推动下,我国不断加强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深入探索该产业群的有效发展路径。产业经济学在新兴产业群产生及发展地推动下,进展程度得到不断加深。产业经济学进展的深入反过来又对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1 新兴产业群特征概述 1.1 梯度性特征分析 梯度性特征主要包含有技术、需求两个层面。在技术层次方面,相同的一个新兴产业群内部、各个新兴产业群之间均表现为梯度分布。在需求层次方面,相同新兴产业群的内部、各个新兴产业群之间均表现为梯度分布。我国经济性质决定了我国新兴产业群表现出梯度性特征。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分两个阶段进行经济发展水平缺乏不平衡性,均是导致新兴产业群出现梯度性特征的主要原因。两个阶段指的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后工业化两个阶段同时进行。不同两个阶段的工业化同时发展使得存在于新兴产业群中的各个行业在业发展水平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进而使得该产业群内部表现出梯度性分布特点。此外,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城乡经济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使得部分新兴产品在结构以及销量上均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这也是导致我国新兴产业群表现出梯度性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体制性特征分析 新兴产业群所具有的体制性指的是该产业群的健康、稳定发展存在较多的体制性障碍。目前,在我国的公共决策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还深受计划性思维影响,计划性思维还未完全消失,主要体现为部分公共部门过多地干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经济的运行。例如,相关公共部门经常选择部分行业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扶持,甚至直接选择具体的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对其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这种行为会使得资源出现倾斜,使得各行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出现不平等现象,进而导致市场上出现不公平性竞争。不公平性竞争的存在使得部分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对我国新兴产业群实现稳定、快速、持续发展产生间接阻碍作用,最终导致新兴产业表现出畸形发展。 2 新兴产业群的产生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2.1 新兴产业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虽然新兴产业群的发展需要三种力量的共同推动,但是随着新兴产业群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新兴产业群如今己经能够因为自身的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群的经济如今己经能够很好的与其他行业的经济形成良性的互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繁荣。所以说新兴产业群己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2.2 新兴产业群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是实现现代国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发展中的国家想要提升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加快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产业的更替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国家如果能够抓住新兴产业群发展的命},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便会简单容易了许多。例如:日本和美国两个国家,依靠信息技术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的经济水平己经步入了世界经济水平的前列。因此,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群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 3 我国产业经济学未来发展的研究与规划 在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实践推动下,我国产业经济学对新兴产业群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断的深入新兴产业群的产生,促进了产业经济学的进展,产业经济学的进展又推动了新兴产业群快速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产业经济学与新兴产业群具有相互的作用,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对我国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1 新兴产业群发展的对策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环境中,对传统产业进行强化改造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力度,两个方面均为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一个根本性支点。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我国拥有独特优势,优势主要体现在拥有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高科技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上,我国也并不处于劣势,可凭借购买、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方式,促进高科技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稳定发展。因此,当前,我国应紧紧抓住新兴产业群出现所创造的有利时机和条件,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3.2 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范式的方向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产业经济学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研究方向的规划上。产品经济学可以大致的分为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以及产业关联六大部分。这六个部分又可以归类为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两个问题这是因为在本质上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产业关联都属于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对产业结构还是对产业组织的关注,这完全取决于国家对我国经济市场的态度,这也同时决定了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式。 从我国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来看,产业组织学应该是重点研究的对象。因为对产业组织学的深入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新兴产业群“体制性”特征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对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产业的政策的规划与制度也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对产业结构学的研究也不容忽视,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改变,市场的产业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学的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新兴产业群“梯度性”特征存在给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 3.3 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规划 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兴产业群,我国用实践推动了新兴产业群的进步与发展,进而也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产业经济学提出了一些要求。新兴产业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群独有的“梯度性”特征和“体制性”特征对我国产业经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研究是当今我国产业经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想要同时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同时作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产业经济学就必须要转换研究思路,从我国新兴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新兴产业群中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分别从理论讨论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找出造成我国新兴产业群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改善我国新兴产业群发展现状,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群持续、稳定的发展,进而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还存在许多方而要研究的问题,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能给国家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而在解决产业经济学上的问题的同时,能指明我国在产业经济学发展上而临的方向选择。 产业经济学论文:高等农业院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本文在经济学专业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经济学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以验证教学效果,以期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机械地对学生灌输知识,难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从而导致经济学专业具有理论性较强、职业指向性不明确的特征。产I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下的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利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和具体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1)翻转课堂的定义(Baker,2000;Mazur,2009;Brian,2012);(2)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Bloom,1960;Savery Duffy,1995;Sweller,1988;Chickering Gamson,1987);(3)高等教育翻转课堂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研究(Ayers,2006);(4)高等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Prince,2004;Berrett,2012;Talbert,2014)。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文献自2012年以来呈快速增长趋势,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翻转课堂本质的探讨(陈玉琨,2014;黄琰、蒋玲、黄磊,2014;张金磊,2013;何克抗,2014);(2)对新型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张金磊,2012;曾贞,2012;钟晓流等,2013;赵兴龙,2014);(3)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具体课程教学实践(马秀麟,2013;翟雪松、林莉兰,2014;田爱丽、吴志宏,2014)。 3.研究述评。从国内外有关翻转课堂的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大都围绕基础教育中翻转课堂的本质、模式、教学实践及其有效性展开,对高等院校翻转课堂的研究较少,在这少数文献中,将翻转课堂运用于经济学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以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产业经济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以期为大数据时代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产业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1.课前。根据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前教学主要采取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方式来进行。线上平台主要提供以下几个功能:(1)提供课程要求或重难点清单以及教学参考意见,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和预习。(2)提供课程脉络树状图,以及基于此链接下的微视频。(3)学科学习网站推荐和热点问题推送。由于产业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质的经济学,它与生活中发生的最新经济现象密切相关,教师借助平台分享一些最新的视频、新闻等电子资料,学生可根据自身时间来安排学习时间。(4)问题留言。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留言,教师可以及时收到反馈,根据学生问题及兴趣调整课堂安排。 2.课中。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中教学以分组合作为基础,采取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演讲和讨论作为主要形式。我们可以综合利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分组合作教学方法。教学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由组合或采取抽签组合的形式形成4―6人的小组,并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学期开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或网络平台设计一些选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教师设定的某一个选题,在查找文献、联系现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制作PPT,每次课前安排1―2名同学讲解。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前花几分钟做一个新闻速递,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关于产业发展的不同资讯,将查找的咨询整理并制成PPT。如果每堂课安排两个学生,可以采取选题演讲和热点传递交替的形式。在具体任务中,轮流指定一名小组成员作为主导者,成员之间相互做出评价,作为教师平时成绩的参考。(2)专题教学法。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比较复杂,就基本理论部分来看,理论性都很强。目前各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安排大多为40―50学时之间,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将全部理论都灌输给学生,再加上单纯的理论讲解会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可以依据基本理论提炼相关专题进行专项讲解。例如,产业结构部分的我国主导产业转换专题,产业关联部分的各指标计算专题,产业布局部分的产业集群专题,产业组织部分的博弈专题以及产业政策部分的反垄断专题等。专题教学的形式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相结合,使学生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显示产业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大大增强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3)案例教学法。产业经济学除了理解基本理论之外,还非常强调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在产业组织理论部分,结合哈佛学派SCP分析框架衍生出来的案例比较多。例如,结合市场结构中集中度的测量方式讨论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结合形成产品差异化的因素和产品差异化的测量方式讨论现实经济中厂商的差异化策略;结合市场行为中价格行为的不同方式讨论国内外厂商进行掠夺性定价、限制性定价和价格歧视的效果;结合现实经济中的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案例讨论厂商组织调整行为的动因等。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的案例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结合课堂上案例讨论的内容,衍生相关课后案例供学生思考和分析,并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向教师就所分析的内容进行反馈。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有三种,即讨论式、辩论式和研讨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首先对案例的基本概况进行讲述,然后提出相应的要求和讨论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辩论式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提供或根据学生提供的选题选择出一个现实经济中有争议的问题,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确定主席及正反两方的辩手。与一般辩论赛不同的是,这里除了双方辩手的自由辩论外,还需组织剩余学生进行自由辩论。研讨式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负责提供背景材料和参考文献,学生将扮演具体案例中的决策者,对案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并撰写分析报告。 3.课后。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后教学可以采取开展实践周活动和撰写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进行。(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了更好的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克服校内资源不足的局限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已有的项目计划方案带入实践基地,或者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基地的研究项目,并采取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项目的双导师制度。这样的合作交流过程,避免了学生没有目的的参加实践教学或者在实践教学基地里仅仅从事简单机械劳动的现象,能够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条件,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2)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写成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在期末时给予学生时间做课堂汇报,或者自己就某一问题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写一篇课程论文。撰写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评价与反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产业经济学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论文,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推送一些相关新闻内容,拓展学生思路。教师可以结合教授内容设计一些小测试,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或者微信平台做小测试,检验学习效果;学生课后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意见,还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平台自己学习课程后的感想或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同学们可以浏览、点赞以及在线评论。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摘 要:当前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依靠产业经济类的专门人才来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性作用,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和体制创新。一方面,学校需要提高师资水平,进行教材内容更新,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实现教学方式创新;另一方面,要求校企结合,改善科研环境,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产业经济人才的价值,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 1 我国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和高创新性的新兴产业,对新兴技术类和产业经济类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当前正是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同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学科相关教学资源也亟待升级改造。 在当前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产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和资源约束下,我国在产业经济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呆板;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紧缺。另一方面,虽然产业经济学课程也已经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然而紧密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新兴产业教学资源研究仍显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理论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适应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关于新兴产业经济类人才培养方式和有效途径研究尚不多见,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和需求的产业经济学教学资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级改造。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观念的保守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老师致力于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课堂之外,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课程考核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学生为应对考试就会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逻辑思维体系就不易建立。而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强调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填鸭式的人才培养观念下,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有所掌握,但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不强。 1.2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单一 和国外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我国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比较单一。我国人才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国外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识基础,又有创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学校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人才培养侧重于校内单方面培养,而与产业企业合作的比较少。学生参加讲座、例会的机会虽然多,但是参与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的机会不多。这种单一校内培养方式不利于产业经济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认可的成果却是少数,这也与我们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1.3 教学内容的滞后 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滞后。编写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一般要滞后于当前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实际。一些产业政策条例和产业案例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掌握的信息过时,这会影响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的把握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思索。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技术人才,还需要熟悉产业战略布局的产业经济人才。产业经济人才是以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掌握专业的产业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产业经济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参与。虽然近几年培养的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o缺。因此,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就要求对高层次产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1 培养更多的产业经济高层次人才 目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间我国较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从趋势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的人数整体上逐年增加,海归人数也在增加。经济学研究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1.8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8万人。但是这些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才在总量上占比全国总的受教育人数还是较少。 2.2 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产业经济人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不可分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求主导产业的更换升级,这就要求产业经济人才要有国际视野。通过阅读国外最新产业经济文献,了解现下最先进的产业经济理论,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主导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往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3 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经济人才 如果说本科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那研究生教学就要求学生开始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完备。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完善学术研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方案。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除了要求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著作来开拓思维,还要求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当然这些都要求教育设施的改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正确的教学引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更强大的带动作用。 3 适应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 产业经济学人才掌握专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可以运用所学很好的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较短,但发展环境复杂,面临的问题较多,急需产业经济类人才改变其发展现状。这也使得它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产业经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3.1 提高师资水平与教材内容更新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吸纳知识的效果。高校产经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呆板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丰富的内容,逻辑合理的结构,简便易懂。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产业经济学教材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些实际情况,添加最新产业案例,附上最新产业政策条例,从而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 注重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和市场运作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做好产业经济的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具体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就是将产业经济学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建设产业系统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计量操作。虽然一些产业经济问题的实验结果,不能代表现实产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但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的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积累自身分析和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的经验。实验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熟练相关计量软件的运用,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这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更有成效,也算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巩固。学生也更能展现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注重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与当地企业进行沟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项目。另外,学校可还以请企业优秀工作人员来校讲座会谈,与学生互动交流。 4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体制机制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这不仅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还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经济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需要社会各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4.1 以市场为导向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走向社会,服务于企业。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掌握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技能是和社会脱节的,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学校对产业经济学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学好课本知识,查看产业理论文献。但是只偏重理论教学,就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不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教学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改变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设计上有理论性而无实践性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产业经济学人才时,把握市场动向,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学生推向企业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2 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整合高校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去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实习,切身体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的发展状态。尽可能给学生机会,参与相关产业的合作项目,策划相关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员可以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指导和点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请一些优秀产业经济学校友来校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产业经济学。还可以请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授课,让师生更全面的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3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 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高消耗性。国家对高校高级人才的培养进行投资资助时,要做好整体性培养资助规划。要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对高校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可以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津贴等方式资助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将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资助对象,纳入高校高层次人才储备队伍进行培养。并和国外高校保持学术探讨,让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的学术成果。 4.4 科研环境的改善 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学术氛围是软环境,学术讨论的自由与否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给出自己的观点后,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并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学生和老师在一个比较平等的位置时,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术讨论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像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平台这些就是硬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需要进行实验研究,而实验的成功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师资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专业平台的建设,对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趋势。面向新兴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保证。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整合优化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资源,进行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推动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培养,使产业经济人才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要。 产业经济学论文:体育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架探讨 【摘要】本文采用逻辑分析以及文献综述等方法,对体育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得到学科理论应以产业经济学、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以及本文经济学为基础。研究对象主要包含政策、发展、布局、关联、结构以及组织。从上述五个部分的学科领域出发,将学科体系划分为五个层次。 【关键词】理论体系 经济学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体育产业研究无论是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在体育产业研究方面仍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体育产业方面的有关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将体育产业经济学看作是一门具有充分独立性的学科,希望可以为以后的体育产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一、构架体育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社会的活动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我国科研部门与政府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本文对体育产业进行探索与研究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各部门的生产关系、再生产规律、竞争理论、垄断理论以及生产目的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阐述。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制定产业政策以及产业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对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理论框架。 (二)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以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与我国历史发展经验为基础并对优秀理论不断深入与丰富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体现。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是年20年代指导我国经济实践与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未来指导我国经济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尤其是在我国体育产业建设中,更加离不开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对宏观建设方面的理论支持。 (三)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主要针对类型相同的各经济组织集团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学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尚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科研机构的不断努力下,该学科在实践以及理论上的进步十分迅速。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生体系,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实践经验较少。总体上来看,产业经济学重点探索某一领域内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企业之间部分与合作的一般规律,同时也研究某一领域与其他生产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系统庞大而复杂,其中包含许多不同领域的子系统与细分产业,而这些产业依照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经济活动方式,在物料供应层次上各自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子系统所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产业经济学则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活动特点以及区域子系统内所协作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 (四)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研究成果都是以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并在相关的理论支持下得出的。根据已往的实践经验来看,产业经济学无论是研究方法上还是在原理应用上都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结构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重要框架;通过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对市场行为中的均衡价格理论与厂商理论进行应用与分析;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绩效理论能够将生产与消费行为的分配理论与优先行为理论进行模拟。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关系结构与产业组织理论为研究对象,根本上是以微观经济学中的垄嗉鄹窭砺畚基础,结合已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而进行的探索。通过现代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可以对微观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与组合,将产业经济学中的各种微观与宏观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二、体育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学主要从交换、流通以及生产三个方面出发,对相关的组织集团、经济活动与发展规律进行阐述。主要的研究对象包含体育产业政策、体育产业布局、体育产业结构以及体育产业组织等。其中体育产业组织即市场上从事体育类产品生产的社会组织集合,重点研究其在宏观的市场竞争与合作中各部门在利益关系上的发展规律与变化形态。体育产业结构即产业领域内所形成的的行业技术经济联系以及数量关系形式,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主要受到关联机制、就业结构以及需求结构的影响。体育产业关联即所生产的产品或在中间产品的投入过程中,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在结构联系、产品技术之间的形态,不同维度下,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产业结构的方式体现出来。在关联过程方面,体育产业结构是宏观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均衡的研究对象之一。体育产业布局即在某一时刻的生产力条件下,某一区域的空间组合情况与空间布局情况。其中体育产业空间结构是反映体育产业布局的重要体现,产业空间结构是否具有充足的合理性决定该区域能够充分发挥经济优势、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产业发展即该产业从开始建立到进行淘汰阶段之间不断发展以及改良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在发展状态下中对企业领域产业影响的过程,其中主要包含体育产业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有关因素。体育产业政策主要指的是某一区域内政府部门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的出发,利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针对体育产业所提出的有利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措施。 三、体育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 (一)体育产业组织理论 体育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内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明确不同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规律为主要目的。企业关系主要指的是某一特定行业内容不同企业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关系、利益关系以及交易关系等,以上几方面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企业以及行业本身的发展与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二)体育产业结构理论 体育产业结构理论以体育产业结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影响经济发展的有关因素与演变规律为基础,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关需求为目标,对行业间的结构层次深化以及资源占有关系进行深入挖掘,并以研究结构为理论基础来对政府部门的政策优化工作以及产业结构规划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体育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对产业结构造成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和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二,揭示在体育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规律;第三,寻找优化产业结构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从体育产业长期的发展需求出发,结构调整政策以及体育行业的选择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等。体育产业结构理论在对体育产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同时还重点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规划的基本方案,并对基本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专门的分析。 (三)体育产业关联理论 体育产业关联理论通常也被称为体育产业联系理论,相比于传统的体育产业结构理论,该理论能够对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更加精确的量化描述,该理论的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产业关联理论主要对产业内容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量化的阐述,该理论在解决经济问题方面主要采用的计算方法为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通过投入产出模型与具体的经济活动所生成的投入产出表对投入产出关系进行描述。将某一特定区域内,以一段时期内的经济活动过程具体到行业内部的各个企业方面,在对企业之间经济技术关系进行反映的同时以量化的方式对单个企业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研究,选取投入产出特性、投入产出比以及波及效果等方面的结论。其中涉及效果主要包含资本需求、就业需求以及体育产业影响力等。 (四)体育产业布局理论 体育产业布局理论主要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内体育产业布局与该区域中经济活动内存变化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与研究。特定区域内,政府部门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需求对体育产业内部各企业的生产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就必然会形成体育产业结构布局。而政府部门接下来政策调整方案的调整也一定要结当前该区域内合体育产业布局的有关特点来制定调整方案。因此,对体育产业布局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也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良政策制定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 (五)体育产业发展理论 当前我国下处于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研究人员一定要结合考虑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产业转移、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问题。有关问题也需要对当前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认识,根据产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使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现。发展体育产业需要综合考虑到发展政策、资源配置、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挖掘体育产生的发展规律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行业形态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业政策,才能起到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能力的作用。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其在人们生产和生活所涉及的诸多领域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和应用。在市场逐渐成为了社会经济的决定性因素的环境背景下,如何实现物联网产业的动态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文章主要针对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相关浅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视域;物联网;产业发展 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便如此,在技术升级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阻碍。例如:在“顶层设计”上有所欠缺,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没有完善的标准和体系,以及规模应用的范围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对物联网产业的动态优化选择,使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相关的研究人员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1 什么是物联网 针对于物联网,我国一直没有定义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和定义。但是从形式上来看,物联网的主要功能就是有效实现物与物的连接,主要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方面是物联网依旧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而进行应用范围的延伸的,另一方面是更好地建立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的对信息进行交互传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将物联网与互联网进行有效的联结,实现人与物的整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人、设备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更为和谐有效的管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从本质上看,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技术赋予物品“智慧”,使整个商品的生产、运营和交易能够实现智能化。它是一种将多种技术进行有效统一和聚合的网络技术,为人与物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断打造出一个“智慧”的世界。因此被成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在这种概念的作用下,我国也逐渐纳入了一些新型的产业和技术,早在“十二五”的规划上就明确地提出了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因此,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如何在对国外的经验进行有选择的借鉴,选择物联网产业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推进相关战略的实施,这不仅能够促进物联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使产业的组织更为规范,进而提高行业的业务水平,为企业的目标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创新整合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物联网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进程中,还是缺少“顶层设计”,换一种说法说就是没有一个统筹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和发展蓝图,没有合理的整合因素,这就使得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一个自发的状态,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很据各自的喜好特点来进行没有秩序的发展,重复的建设,这严重的导致物联网产业无法全面发展。这不仅导致资源不能够实现有效共享,还会给投资带来极大的浪费。除此之外,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相关的规划意识和协调机制比较欠缺薄弱,导致研发的成本过高,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这种情况对我国的物联网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国家的高层应该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规划,才能够使物联网产业链得到完好发展。 2.2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缺少核心的技术 阻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有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能力不足。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的能源应用型产品产能过剩,但却没有拥有本国的核心技术。国内的物联网的发展首要问题就是缺少相关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对关键的核心技术进行完善和提高是我国物联网当前发展的最主要的课题研究。 2.3 物联网的产业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处于发展的初期,因此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应用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这是限制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产业链的产生不够完善,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资源和利益的分配上存在偏颇,物联网产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各个环节涉及的诸多问题,例如:价值产生、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及如何体现价值等等,这些问题都不能促进各个产业链之间友好合作。与此同时,我国的互联网在界定和分工的过程中也不够明确,一些重要程度环节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物网的系统设计、公共信息平台、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还处于缺位的状态,严重的限制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3 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3.1 加强产业“顶层设计” 相比较互联网而言,物联网产业的操作流程和发展进程都更为复杂。设计的社会多部门、多环节的协同运作。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标准化体系建设等,这些都是加快推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关键因素。物联网产业要想实现有力的发展,离不开组织的领导和合理的规划。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产业战略加强研究,建立完善的发展体系,对相关的政策和经济以及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转变,提高物联网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的建立,在分工上予以明确和强化。 3.2 完善商业模式产业链的构建 在物联网产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为了促进物联网行业更为有效的发展,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可以依靠政府的相关政策给予商业的扶持,物联网要找到想法找到产业市场,这样才能够保证合理的需求度,而且物联网应用涵盖了诸多范围,因此相关的人员要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使流程中的管理体系更为规范和完善,有效促进双方互利共赢的模式建立,实现物联网行业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行,让物联网产业上各个环节和部门都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这样才能够将上下游的产业进行有效的联动,为整个行业链的发展创立有利条件。 3.3 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研发 国家在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过程中,应该能够及时找到瓶颈点和技术难点,能够抓准机遇,建立完善的物联网的标准化体系,尽快的找到在市场的主动权。而与此同时,还要推进物联网产业的示范和规模化的应用,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突出发展中的重点,对于研发的新政策和新技术,要采取试点示范带动社会投入,并且逐步延伸和拓展应用,扩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相关的研究人员应该对此加强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发展和应用进程中,对整个模式和技术给予不断的优化和创新,从而有力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辉煌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信息经济下的产业变革与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以产业为具体研究对象。随着时代特征的变迁,产业也处于变革与升级过程之中。因此,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和研究产业的具体问题,强化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就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材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信息经济;产业变革;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 1 信息经济下的传统产业变革与升级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更加广泛、深刻,传统产业也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纵深发展。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生产方式、产品销售等全过程渗透。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生产流程创新与突破,对产业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产业之间也将以新的形式进行融合发展。例如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利用新的技术、资源和融合方式把农业由一次产业升级为六次产业,不仅拓展了传统农业功能和社会收益,并且,使得这些功能和收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环节的渗透和扩散,催生出各种基于产业发展的服务新业态,生产性服务业将从技术应用、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提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将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这影响不仅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转型和升级方面,也会影响市场结构、竞争行为、盈利模式及市场绩效等方面,对产业组织产生深刻影响;对产业的空间布局及产业政策也将产生强烈冲击。因此,忽视这些新的变化,将无法对当下的产业经济现象进行更合理而深刻的解释,也难以对产业领域的现实问题做出有效的解决,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将难以体现。 2 信息经济下的市场和产业分布变化 信息经济经济使得传统理论下的很多规律发生改变。长尾理论(Long Tail)和众包(crowdsourcing)思维已经深入到传统产业的很多领域,市场细分越来越细,“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概念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处于需求曲线尾部的市场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影响市场结构的关键因素:集中度、差异化和进入退出壁垒也正在发生变化。市场中的竞争行为也随之变化,处于需求曲线头部的一级或者二级市场的占有率和利润率也正在经历由盛转衰。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之后,企业的营销活动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营销活动受时空限制越来越少,营销费用越来越低,营销结果越来越精准,广告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易付费的广告付费方式使得广告费用大幅度缩减。这些信息经济下市场、竞争策略、商业模式的变化应该被充分关注,融入产业经济学的日常教学之中。 电子商务发展促成产业空间分布新格局。电子商务纵向延展,促进城镇资源快速流转,横向跨境布局,促进全球消费市场的形成。与电子商务相关联的企业如软件公司、代运营工地、在线支付、物流公司等围绕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聚集,也推动着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正在加速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向“在线产业带”转型。信息经济下的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显著,与传统经济下的指向性集聚相比,经济联系性的聚集在加强,创新效益的分析也应该被进一步强化。 信息经济下,传统产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不断转变,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在催生,市场结构,消费需求和空间布局都在不断变化,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理论,这对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是个挑战,具有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 信息经济背景下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3.1 教学理念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基本理论,对目前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独立的运用基本理论和概念分析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当中的现状、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然而,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市场环境,这些新的现象应该被引入课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摒弃单纯讲授传统理论的教学观念和对单一教材的依赖,结合网络资源和典型案例拓展学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的学科视野,强化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2 教学方法 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教学方法是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是基础,但是,让学生在置身市场和具体产业之中,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行为策略以及政府规制等。在创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教、学、用协同的产业经济学课外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深化课堂教学。把“浸入式”的教学理念引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对某个产业的基本情况做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的意愿对具体产业进行追踪研究,并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开展产业问题讨论,让学生能够把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深化对理论和现实的理解,并能够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3 教学评价 要贯彻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必须相应的做以调整。单一闭卷考试形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考核方式需要与教学方式相配合,多元化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能力,以及发现、关注产业经济现象与事实。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经济下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变化,传统产业在网联网经济下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产业结构的重构、转型与升级,产业规制面临的新问题等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尝试撰写具体的产业经济案例和产业分析报告等。把考试与考查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3.4 教学材料 信息经济下的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加丰富。毋庸置疑,选择一本经典但又符合当下经济形势的好教材非常必要,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它的优缺点,为了扬长避短,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应该引入教学,包括经典案例,统计年鉴、行业报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公开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而且可以作为课后辅助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产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让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形成综合知识结构体系,为其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 4 结论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要体现它的应用性特征,就需要把握好经济运行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市场环境,在大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产业的具体问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经典概念和理论的讲授,更应该关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不仅要注重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应该把现实中出现的新的突破性的变化引入教学内容,形成更具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知识体系,增加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和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 【摘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经济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产业经济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可以为国家做宣传,从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本文通过研究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产业经济学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影响,这为产业经济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理论 流派 发展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产业经济学理论源于西方,并且是对经济学发展的一种诠释。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学发展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流派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学观点,以及经济学规律,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然而,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无法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发展相比,所以这就需要我国经济学家能够不断发展研究,从而促进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产业经济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进一步找出适应现在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并且通过经济学理论的分支学科,探讨出以公有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内部产业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 产业经济学换句话说又称产业组织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学,在应用经济学中,人们都把产业经济学成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起初,在我国,产业经济学并没有被人们一致认为是独立的经济学科,自从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的起源相比于其他的学科是较早的,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从宏观上来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各个阶段中,关于产业经济学的代表书作有《产业组织论》,是出自贝恩手写,在一九五九年被推出,这本书是至今为止最早出现的就关于经济学展开研究的一本系统性的图书。同时,《产业组织论》也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然而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发展,当时出版了一本名叫《产业组织与公共策论文选》的书,然后就以这本书为中心开始了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这也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已经开始走向了成熟的道路,在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中都取得了很大的理论发展。由此,产业经济学理论开始慢慢的步入了正轨。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的发展 (一)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步形成,它的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治理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中建立了非常完整的SCP理论范式。也正是SCP理论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初步成熟,也与此同时代表了产业经济学正式走向了独立学科的这一道路,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也就此开始了系统化的理论研究阶段。 (二)芝加哥学派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许多来自芝加哥的经济学者开始了对于SCP范式的研究,并提出了他们的批评,所以正是这个原因,SCP范式开始走下坡路,逐渐的衰落,自此以后,芝加哥学派开始逐渐取代哈佛学派,走向经济舞台。施蒂格勒早在一九八二年,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模式具有开创性的作用。施蒂格勒也曾经出版了一本叫《产业组织》的书,这本书的诞生也正式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对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三)奥地利学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奥地利学派的出现也预示着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开始走向新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所以从那以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开始对于理论基础。分析手段等方面展开了卓越性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泰勒而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当今最具权威性的经济学教科书。奥地利学派从实质上说不仅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研究成果,更是在此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四、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构建 (一)初级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经济比较落后,而且经济发展滞后。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比较传统而老套,并且发展思维也比较落后,无法跟上产业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无法迅速的接受西方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情况。并且这一理论无法更好地指导产业经济结构的发展,所以,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以及发展,但是在这一时期,产业经济学理论却有了发展的萌芽,这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表现。 (二)发展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西方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我国产业组织进行相关研究,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在建国初期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为产业经济学在中国的打下了基础。大学开展产业经济学理论课程为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体现出产业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这也是我国产业能够更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成熟阶段 在90年代后,随着我国产业的发展,也使得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逐步成熟,并且得到了很多企业发展的认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很多企业都迅速兴起,并且获得了国家政府的支持。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是产业结构过于传统而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面临这一情况,产业的发展就投向了产业经济结构理论的指导,很多的企业都希望能够通过产业经济学理论而找到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方法。 (四)完善阶段 21世纪是科技发展占主导的时代,所以,这就需要每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且将科技发展作为第一生产。产业经济学理论在21世纪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并且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21世纪的发展要以第三产业为发展方向,摒弃传统的你劳动力为主的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科技以及服务行业,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学理论的完善。 五、总结 我国很多企业都进行了产业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经济优化升级,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经济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虽然产业经济学理论来源于西方,但是我国产业的发展都运用的是理论,所以总体来说,产业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地位。产业经济学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且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何玲玲(1987-),女,汉族,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央财经大学(申硕中),研究方向:资本运营与投融资分析。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与应用性质 【摘要】产业经济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是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不大相同,它是一个独立的不可替代的研究课题。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是刚刚兴起的一门学科。从企业范围内来看,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产业的组织结构、组织分布、各种布局、组织联系和相关的政策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是较为重要的,可是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它主要表现在,产业经济学理论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结构作为经济的变量进行考虑,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就是从它的经济哲学观点上,看待有效的经济学效用。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理论地位 应用性质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才作为研究生研究的专业学科而设立起来。产业经济学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中的一个学科。从国外传入我国时,已经时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已经时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在实际经济交易过程中,是能够起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部分,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理论是一个整体,能够起到应用经济性质。 二、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产业经济学概念 产业经济学结合了产业分析和产业政策,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内容,是相对较新的应用经济学下的一门学科。从西方的相关经济学,主要从产业内外关系以及企业组织的结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因此产业经济学,主要是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可以称为产业组织学这个称号。在国际期刊上,可以看到国外经济学上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出发,作为核心的主要学科教学中心,高校主要相关的课程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加入微观经济学的讨论,同时注入计量经济学体现其应用性质,还要就是产业经济学,这些都是学生必考或者参考较多的课程。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国际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到注意市场分工以及机制等问题,这样的理论与英国经济学家在十九世纪提出的经济规模效应,从垄断引起的竞争,提出一定的矛盾。这样的产业组织结构,就是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经验主义,这是产业经济学的初步组织理论化过程。到了六十年代,提出的市场的机构和行为、绩效等,这些确立了产业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有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探讨,更多的西方学者,从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结合了博弈论等相关内容,指出了产业经济学的战略性分析。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国内发展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研究参与者愈来愈多。到了九十年代,产业经济学理论到了这时,才进入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有了许多众多的研究成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学科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精细化,这就促进了科目的发展。在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设置中,产业经济学从各个行业出发,按照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各研究机构和高校,都设定有相关的科目,产业经济学,也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学科,逐渐受到重视。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一)从现代经济学科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地位 在现代经济学上看,产业经济学作为众多内容中的一个体系,内容较为完整。从经济内容体系中去看产业经济学,它随着经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也越来越规范化和广泛化。作为二级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殊性。产业经济学展示的是组织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有助于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潜在规律,更能够成为人们进行经济行为的工具。产业经济学理论,不仅从概念上,展示其专业的细化特质,更从其研究内容上,可以看出经济的产业分析的深入化。产业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更能够促进整体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从微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理论,也是对其深入和细化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细化分析,这些都是为了找到经济运行规律服务的。只有对各个研究,才能看到企业经济学的个体作用,更能够从社会发展中,找到其相应的经济位置,从根本规律出发,找到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组织结构地位,促进微观经济学的深入化和完善化,这也是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企业分工特点,相符合的一个特性。 (三)从宏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可以看到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政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性。这样的关系,不仅仅是促进作用,还有阻碍和停滞不前的时期。但是每个时期,都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相关的理论框架,从而发展经济。产业经济学从这样的整体出发,结合当前国民经济的特点,从而对经济结构能够起到广域上的整体量上的促进,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多样化和深入化。产业经济学理论,是能够和宏观经济学的个量上的促进,更能够多方面的促进。 四、产业经济学应用性质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性质 产业经济学理论,可以从其理论经济学角度出发,以经济学基础为导向,结合基本的研究规律能够促进整个经济制度的公平化发展,更能够提高经济理论发展的效率。从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出发,从经济体制的相关功能,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更能够使得经济发展的模式多样化。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的相关规律,可以包含众多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让其更实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经济性质,就是结合实际情况,使其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增强。 (二)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 产业经济学在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其应用经济性质,从其研究的相关课题上看,产业经济学的性质,不仅仅包括规模经济的相关讨论,也不只是相关的竞争问题和垄断问题,其中相关合并和产业结构发展问题,应该注意到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性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应该注意到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从国家的不同特点,地区的不同情况出发,应该是符合当地特殊的情况的。这样的发展过程才能够促进产业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性质,更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促进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的凸显。 (三)经济学理论对应用性质的影响 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从市场的经济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秩序,从社会的实用性出发,从而得到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经济哲学中的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对于产业经济学的有用性质的凸显,是结合经济学理论而得出的。从凯恩斯的相关历史局限性,就可以看到经济理论哲学的发展,不仅从经济角度,更对社会角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经济结构也是根据经济学理论的有用性出发,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产业经济理论和政策。 产业经济学论文:金融管制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摘 要 本文在对一般产业管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管制的产业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金融管制中包括的金融稳定函数、金融资源配置等,也分析了产业经济市场和金融的关系。因为经济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对市场加强金融管制是很有必要的。金融管制在历史上发挥了避免恶性竞争的作用,保证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但是,金融管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对金融管制进行完善,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金融管制 产业经济学 分析 一、关于金融管制 金融管制指的是一国的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来保证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的一种方法,金融管制是政府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政府管制指的是政府依据一定的经济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带有强制性的。金融管制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产生的,金融市场由于其特性存在着风险,而金融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市场的风险,维护金融业的稳定。政府对金融市场实行金融管制主要是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来对金融机构的运行实行监督和干预,从而可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来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1] (一)金融管制的性质 金融管制是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的管制,具有强制性,它弥补了金融市场的不足。政府通过金融管制这种宏观调控手段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强制性的干预,设立金融监督机构,制定有关法律,让监督部门在法律范围内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督和干预,以此来降低金融风险,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保证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2] (二)金融管制的目标 金融管制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是为了货币职能与金融中介职能的稳定。在20世纪金融大危机发生之前,金融管制实行主要是为了保证货币职能的稳定;在大危机爆发后,金融管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金融资源从富余者转移到短缺者手中,通过金融市场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益配置。所以近年来金融管制的主要目标是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保证金融职能的实现。 (三)实行金融管制的必要性 自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方面都进行了制度上的改革,金融自由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对金融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包括在利率管制、指导性信贷计划、金融机构审批权限、金融同业竞争等方面的改革。有些人认为金融管制的存在会对金融进行压制,对金融竞争进行限制,进而影响银行效率。但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国家放松对金融的管制,那么对金融市场的秩序就会产生影响。金融管制就是为了克服市场的失灵,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本文从银行业的金融垄断和破坏性竞争方面对金融管制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此来说明金融管制的重要性。 二、金融管制对银行业的影响 金融管制在银行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市场进入限制、存款利息率上限规定、资产组合限制、资本要求、存款保险等的监管和控制。金融管制措施主要是对市场集中度进行干预,进而影响市场竞争。 (一)金融管制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市场集中度又被称为产业集中度,它是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经常使用的一种标准,一般用产业内最大的若干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来衡量。如果产业内有众多的企业,那么表示市场的集中度低,如果产业内企业数目越少,则表示市场的集中度越高。市场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市场需求等因素是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它们的相互结合可以对市场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金融管制在市场进入限制、银行和银行分支机构设立的限制等管制政策方面对市场集中度有重要的影响。 (二)金融管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金融管制政策中的市场进入限制会影响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它通过制定各种限制性法律法规和措施程序对新企业进入一个产业实行限制来影响市场竞争,如果市场进入限制小,那么进入的企业会增多,市场的竞争性就会加剧,也会导致银行业扩张过度,进而增加产生金融危机的风险。如果提高市场进入限制,则会增强某一个产业的垄断性,也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三)金融管制对银行市场行为的限制 银行市场行为指的是银行为了达到占有更多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的目的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国家为了保持银行市场的稳定发展,银行市场进行金融管制是很有必要的。在价格管制方面,主要是对银行利率进行管制。通过对银行的存款利率设置上限来减少银行发放高风险贷款,这种管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风险,但是会造成银行储户由于存款利率降低而减少存款,使得银行发生资金匮乏的现象,迫使银行削减大客户的贷款,造成信贷紧缩。在非价格管制方面,主要指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对价格没有影响和指导力,市场上的竞争也会表现为在服务等非价格方面的竞争,那些服务质量好、信誉高的银行竞争力较大。因此在利率统一的情况下,有些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会将很大一部分资源用到规模扩张上,这会导致银行费用的增加。 三、在产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金融管制作用的方法 (一)明确区分金融管制和金融监管 在产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结构形态和竞争模式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能够产生与产业结构和竞争相同的结论,实现有效的结构和竞争。在银行市场竞争中,不同的银行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些银行有较大的沉淀成本,而有些银行的沉淀成本较小,所以对于那些沉淀成本较小的银行,国家应该放松金融管制,通过金融监制来维护金融效率。对那些沉淀成本较大的银行就需要采用金融管制。采取金融监制,可以放松对金融的管制,促进沉淀成本较小的银行市场的发展;采取金融管制,可以对银行业务的随意扩张进行限制,维护银行市场的稳定发展,产生均衡的竞争,以较低的成本带来较高的效益。所以国家要对金融管制和金融监制进行明确的定位,对不同的银行市场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要加强对存贷款市场的金融管制 因为在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方面,有着较高的沉淀成本,并且多种形式的投资都可能成为这种成本的了来源,所以不能放松对存贷款市场的金融管制。在对存贷款市场进行金融管制时,要避免银行联合提高沉淀成本效益,也要避免银行将沉淀成本作为限制市场进入的手段而引起市场的破坏性竞争。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不是为了保护垄断者的利润,而是为了防止由沉淀成本引起的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加强对存贷款市场进行金融管制,可以从对存贷款的最高利率进行控制入手来实现稳定市场的目的。对存贷款的最高利率进行控制是限制进入和实现有竞争者利润长期最大化的有效手段,而且它还可以对银行提供的服务进行调节,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服务力。 (三)要根据经济市场具体情况实行金融管制 实行金融管制不是为了限制竞争和保护垄断,而是为了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因此,如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不需要金融管制来维持时,就应该放松或解除金融管制,并通过竞争的效率来维护。当金融市场因为缺乏金融管制而产生破坏性竞争时,就应该实行和加强金融管制。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设计与思考 摘要:结合产业经济学自身学科特点,首先指出了参与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课堂授课效果,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教学模式。从建立学习小组、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形成教学方案初稿、登台汇报讲解、进行评价总结五个方面给出了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针对实际教学实施效果总结得出,教师在实施参与式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最后指出建立新型考评体系的重要性,突出过程考核,才能有效引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开展与应用。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设计 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部分和理论应用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以传统的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基础,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以及产业发展理论等,主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产业间的空间分布关系、产业内企业间的行为、关系等问题。理论应用部分主要涉及产业政策,是政府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产业的状况及其发展实行必要的干预,与实际联系紧密。事实上,该课程的逻辑性、应用性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加之教师引导才能更好地理解,重教师“好教”轻学生“好学”、重“学会”轻“会学”、重“教材知识”轻“生活世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内容,以参与为中介,以发展为目标”,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发展,强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的高度发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自我实现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多种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是发达国家通行的教学方法模式。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分析问题视角独特,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展现个人魅力,参与式教学正是在把握学生特点、尊重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与应用实施 1.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角色分工。采用自由组合、抽签等方式建立学习小组,每组以4~8人为宜,结合组员的性别、能力、个性等情况进行角色分工,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确保每个组员均承担一定的任务。根据实际需要,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进行调整。 2.教师确定讨论题目,要求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教师提前将学习内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思考题、案例分析等形式分解为教学目标。将思考题、案例分析题以小组分发,每组学生可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教师可根据每组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充分了解并记录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同时提供产业经济学习网站的网址、产业经济学期刊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目录。每个学习小组可选择一类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本组的学习目标;课后针对所选内容及问题进行讨论,将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在产业结构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讨论我国的产业结构演进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产业关联理论的学习中,结合所学的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可选取某一地区进行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方法。在产业布局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分析产业集群的基本构成单位、特征、种类以及我国现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学习中,可以根据SCP框架的具体内容,即市场结构中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与退出壁垒,市场行为中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中的各项指标等,选取具体某一产业讨论分析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见解。 3.在师生相互讨论沟通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初稿。通过师生讨论、建议书或头脑风暴等方法,学生和教师均可通过相互取长补短来修改完善个人的见解。教师需要同等看待每位学生提出的见解,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阐述想法的机会。通过深入学习讨论,各小组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根据设想由学习小组拿出教学方案初稿,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教学方案初稿提出意见与建议,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教学方案,并形成教学方案定稿。这一阶段要求师生间的通力协作,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应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比如,在学习“产业结构演进模式之雁行发展模式”时,学习小组可以首先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例介绍“雁行模式”;再联系中国实际,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类似于早期日本推行“雁行模式”时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状况;“雁行模式”在中国可以有一个创新性发展,介绍并引导学生思考“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河南正面临的众多机遇和挑战。 4.要求学生登台汇报讲解,引导全体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教学方案进行汇报,并对疑难问题进行着重分析讲解,启发全体学生对该组内容的思考,全体学生亦可作补充或质疑提问。教师需对关键问题及时提示,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思考。各组汇报后,对于学生有价值的见解和看法,指导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肯定;对于有新意但尚欠成熟的认识,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帮助;对于一些不恰当的想法,不要急于评判,更不能轻率否定,应予以尊重的基础上分析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我矫正。 5.进行考核评价与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完善建议。当然,他组同学也可以向汇报的同学提出问题,自由讨论等。最终由教师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对该组汇报的内容打分,所打分数即是该组每位同学的分数。在此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均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更为牢固。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对教师的要求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对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水平、课堂调控与组织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好参与式教学的应用设计,需要教师进行积极进行角色转换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即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同时还应以职业和专业的敏感,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了解和研究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热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鲜活性。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种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理念与模式,参与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节和优化师生关系,形成“教”“学”共振,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具体设计与实施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学习的讨论。 2.具备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式教学过程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是不需要备课,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确定具体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提供适合教学活动的材料案例;教师在课中要恰当引导,调控教学围绕目标开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在课前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时间,在课中调控好课堂汇报的节奏,保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时恰当的鼓励,同他们相互讨论、分享观点,认可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结论,这将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信。特别是当好学生讨论在最激烈、最高涨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不善表达和发言的学生,在保护自尊心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活动中。通过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式的空洞说教,选择恰当有效的活动形式,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有效引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实施和应用,还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教师进行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的空间,进行考试方式的配套改革,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即打破传统机械记忆、闭卷考试的单一形式,变“终结性考核”为“形成型考核”。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一方面注重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又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比如,平时考核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50%,包括对平时课堂表现(考勤、作业、提问)与课堂汇报成绩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其中知识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这样,学生在平时讨论和参与汇报时就会更积极主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产业经济学论文: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分析 摘 要:以往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的分析大多是基于宏观角度进行的,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这种分析角度在解释当代一些实际问题时,难免会存在偏差,而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微观角度来进行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通过这种分析可以揭示外国竞争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和竞争机制,着眼于产业底层,这样分析起来更有力度。本文将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从微观层面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直接投资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国家利益基础而进行的,按照要素划分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禀赋是不同的,也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有了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纠纷的出现。资本雄厚的国家(比如欧美国家)主要以出口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原材料和劳动力富足的国家则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但事实上美国这个资本雄厚的国家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这个劳动力富足的国家也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一现象冲击了旧有理论,同时也催生了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诞生。本文将以此为例,从而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相关现象的存在。 一、公司成本效益构成分析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如果他们主要以经营海外市场为主,那么他们有三种经营途径可以选择:第一,是将生产环节放在国内,然后将产品在国外进行销售,这就是出口;第二,将生产放在本国,同时还在海外建设新公司来负责销售产品,这就是直接的国外投资;第三,跟国外某公司签定特许权合约,授权这家公司在海外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就是特许权贸易。一家公司选择出口时,它的成本除了管理成本、研发成本、宣传成本外这些固定成本外,还需要承担关税和运费。在海外直接投资办厂虽然能够节省运费和关税,但会产生更多的成本,比如信息成本、政策性成本。一个公司是选择出口还是国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衡量哪种方式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是商品资本流动还是货币资本国际流动成本较高是决定选择出口还是直接投资的根源。对于一些比较重、体积大、单位售价低的产品,比如矿石、原油等这些产品不管哪种运输方式,其运输成本都比较高,就不适合出口而更适合直接海外投资;对于一些单位售价内关税比较高的产品,比如烟酒、化妆品等,这些也不适宜出口而适合直接投资。中国为了吸引外资而采取的优惠政策,就是为了能使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成本降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少生产经营科技产品的公司都实施了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运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市场结构分析 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市场结构包括企业的规模及分布、壁垒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及企业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用于衡量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市场集中度、进入和推出壁垒及产品差异化程度,这些因素是决定直接投资和贸易流的动力。当国内经营一家工厂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大时,就会出现公司级别的规模经济,导致公司的经营决策向海外直接投资倾斜,又由于有工厂这一级别的规模经济存在,这又会使得决策向出口倾斜。对小国经济而言,企业出口的规模经济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出口才能有机会获得经济性强大的规模生产,若在国内市场中大规模出现规模工厂,那么出口就要比直接海外投资更有优势。其次,产业经济学中,将产品差异与规模经济糅合在一起来分析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的作用,产品差异化更倾向于对单种产品进行多样化生产,规模经济则倾向于在某个国家进行多样化产品生产,并在各个国家各个公司专业化生产基础上进行贸易。因此可以说,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结合是鼓励国际贸易,但并不鼓励外国直接投资。 三、交易成本是贸易和投资的决定因素 交易成本理论是产业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国际产业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解释特许权贸易和垂直一体化投资活动的现象。在上文中,我们就有提到过,特许权贸易是一个企业将特许权授权给国外的公司,让国外公司在该国市场上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个企业按照销售情况的一定比例来计提特许权费用。特许权贸易,它的优势是能够让该企业不需要为进入到国外市场支付较高的费用,能够提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上,获得特许权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其次,跨国公司时常会面临一些国际贸易纠纷,为了在这些贸易纠纷中能够占据优势,就有了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投资的出现,利用垂直一体化方式来组织生产,可以对交易成本进行讨价还价,从而获得交易成本优势。 四、市场绩效、汇率波动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产业园经济绩效的过程中,习惯于局限在国内经济范围内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国际经济关系,在实际中,投资流和贸易都会对国内市场绩效产生影响,其影响途径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进出口、投资流和贸易对国内市场产生绩效影响;第二,通过汇率的波动来影响国内的价格以及国内市场绩效。我们假设有存在美国和英国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在美国市场上进行古诺寡头竞争,两者都在常数的平均与边际成本的条件下各自在国内生产该产品,美企的产品用美元标价,英企的产品用英镑标价,汇率指的就是用一美与阿奴可以购得的英镑数量,如果能购的英镑数量越多,那就意味着英镑对美元贬值,当用美元等价物进行边际成本衡量时,汇率的增加的就意味着美元的升值,如果英国企业的产品用美元来标价,边际成本越低,其产出就会随利润的变大而变大。如果英国企业在产出占主导地位,美元的升值会使得美国的均衡价格下降,其所表现出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美国在均衡价格方面下降程度要比美元升值幅度小。 五、国际贸易对国内市场绩效的影响分析 当国外的供应商参与到本国市场竞争来时,本国产品在外国产品的冲击下,竞争力必然会有所下降,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提升利润额,那么主导性厂商将价格控制在编辑成本以上的能力就会被追随性厂商扩张产量的行为给限制住,而那些可以在其他市场完成生产力转移的各国外供应商就会全部变成这种带有追随性质的厂商。 六、结束语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已成为世界产业分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是选择国际贸易还是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还是取决于如何优化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市场结构的评估及相关贸易及市场绩效的考虑,因此,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就业规划论文:规划教育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空前激烈。企业对于求职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很多学生求职失败,归根结底在于自身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匮乏。时代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出色的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仅仅依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是难以获得的,大学生必须通过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去培养获得。通过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该教育,很多同学从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了解到了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能够做到“知己”和“知彼”,即能够清楚地认知自我和认知职业世界,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地去为自己科学合理的规划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制定大学期间相关的行动计划,去付出相应的实践。比如什么时候通过英语四六级、什么时候考取专业资格证书、赢得奖学金、担任班干部、加入学生组织或学生社团、假期参加实习工作以锻炼交际能力、工作能力、增强个人阅历,等等。这些学生的努力在就业时收获了硕果,最直观地反映在他们的求职简历上——那些没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简历上内容通常空洞泛泛,只有个人基本信息,在最能吸引HR目光的实习经历、活动经历、个人荣誉等方面几乎为空白,而有好的职业规划并能付出行动的同学,他们的简历上处处是亮点,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从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所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二、做好大学生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签约维权教育 授学生以求职之渔开展就业技巧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技巧普遍匮乏,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四处碰壁。例如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去获取并筛选求职信息,毫无针对性的四处浏览招聘信息,结果事倍功半,效率低下,求职热情受到打击;有些同学简历制作内容空洞、夸夸其谈、肆意造假,主次不分,条理不清,造成简历投递成功率低;有些则缺乏面试技巧,应对能力不足,不懂礼仪,导致屡次面试失败。在工作中,我会依据学生反映的情况、本人以前在就业过程中的经验、其他老师分享的经验,告知学生从就业信息的获取到简历制作、面试,直至签约每个环节的细节和技巧,帮助学生顺利获取职位。 三、关注毕业生心理健康 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就业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就业中遇到种种困难,或者本身的就业准备不充分,以及大学生自身心态的不成熟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很容易走进各种心理误区,例如畏惧、焦虑、自卑、依赖、攀比、嫉妒、攀高、自负等。这些心理问题轻则影响就业成败,重则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个别学生产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学生在就业工作中,辅导员一定要重点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及时发现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有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总之,对于辅导员来说,大学生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始于大学生入校,至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开展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必须把握好这个工作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认认真真开展好每一步工作,才能够保证大学生顺利走出校门、走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辅导员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孔杰 就业规划论文: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除国家和企业方面的客观原因之外,大学生就业难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还在于自身的主观方面。 (一)整体素质下降 多年来公办高校扩大招生,民办高校数量激增,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招生分数却不断降低,并且不少的大学生就读期间自我放松,应付学习,知识内涵与实践经验缺乏,一部分学生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给企业造成一种“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趋势”感觉,这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 (二)自身定位偏颇 大学毕业生们经过几年的高等教育,自然都希望自己进入一个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工作,对一些起步晚,规模不太可观的新兴公司企业嗤之以鼻,面对理想的工作单位却又进不去,只得待业在家“啃老”。没能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个正确定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出现。 (三)把握求职途径不到位 不少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各式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撒网”,或“托关系”“找门路”的方法,以捧上“金饭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毕业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切实的针对性优势,也不重点弄清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以改造自己,提高就业率。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 未来大学生就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只有在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进入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的岗位上工作,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在采访了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老师后,老师们给大学毕业生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的建议。 (一)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 包括个人素质、能力与实践经验。老师认为,大学生们在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外语等能力。毕业生要考虑到自己向用人单位提出各种要求的同时,自己又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些什么呢? 1.良好的身体素质若要达到理想目标,除专业知识技能过硬外,还得有一定的体力与耐力,健康欠佳会减弱人的决策能力,有可能因体力不支而自动放弃或被迫放弃就业机会。 2.出色的工作能力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因为企业内职责分工明确精细,各岗位都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培养出色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工作效率,赢得职场优势。 3.丰富的实践经验进入到社会工作中来,所参与的工作并非还是学校里的“模拟营销”“模拟课堂”等,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关乎整个公司的前途与命运。因而,不能只懂纸上谈兵,而到真需要时却不知所措。所以,大学们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实践活动与增加实战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锻炼交际能力 1.良好的沟通能力企事业单位非常看重员工沟通与协调能力。员工们拥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能够使工作完美的呈现出来:客户业务间交流时,好的交际可以取得客户的信任,产生良好的客户效应,能给公司带来更好、更宽、更广的客户源;与其他公司交流合作时,好的沟通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公司中,员工们都能注重彼此间的沟通与团队协调,满怀工作激情,使公司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中,这对于提升企业文化素质和提高公司效益有着很大的作用。 2.良好的人脉关系采访过程中,某招聘人员说:“有关系到哪里都行,应聘什么单位都不怕”。“关系”这个词,可能许多人觉得是负面的,其实不然。想想若是毕业前你已与校外有关工作单位搞好友好关系,那么你的就业问题还会是问题吗?所以,要端正思想,努力拓宽自己的交际圈,特别是见习、实习、工作实践时与工作相关的范围圈,针对性地提升自我,利用“关系”增加自己就业的机会。 (三)理智确定目标 1.明确目标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开始。学院院负责招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提到“明确职场奋斗方向,同时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自我,增强专业技能有助于增加就业竞争力”。而目标设定应从小到大,从基层做起。“大学生毕业时不一定要到大企业或政府机关、学校部门就业,可选择从村官、选调生等基层做起,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大事业奠定发展的基础”。切忌眼高手低,夸大自己的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们易眼高手低。不一定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后才就业,应先从事能较全面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工作。工作诚可贵,经验价更高,就业形势严峻,先就业后择业理应成为大学生要理智转变的就业观。求职不必追求一步到位,若过于计较眼前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有可能失去更多起步机会。 (四)认真对待面试 在采访招聘者中获取到了一个有用的信息:面试定乾坤,面试时给招聘者的印象对应聘的成败起关键作用。怎样才能在万千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吸引到招聘者的注意力呢? 1.做好简历,并根据自身特点具有一定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求职单位,制作个性化的简历。不同单位对应聘者简历的态度有所不同,所以做简历时就得有针对性。“了解求职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应聘人才需求是应聘者的必备工作”。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有相关技能、经验、亮点介绍,让招聘者对你的能力有初步的了解。 2.面试是跨入就业单位的重要门槛采访有关人员时了解到,现在的面试中应聘者的表现不容乐观,很多应聘者不注意礼貌用语、行为随便、不够自信、理论介绍多于实践经验展示。一般有经验的HR在初次面试的时候就能大概了解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些什么能力。 (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场奋斗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场奋斗目标,根据所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针对各专业情况,展望未来与规划 大学学习生涯学院院共开设有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四大本科专业。为进一步了解学院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地规划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涯,小组对学院负责招生就业处工作的老师进行了访问。 (一)往届的就业情况据悉 学院四大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在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努力下,每年的9月份左右,毕业生们基本都能获得就业机会,工作岗位也基本确定。毕业生能顺利找到工作,与在老师指导下不断调整期望值有着重要的关系,“建议从基层做起,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做村官、选调生、辅导员等”。 (二)对于选修第二专业与考研的建议 现在社会中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需求,而拥有多种能力与高技能的人才无疑是企事业争夺的重点。选修二专和考研能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和专业技能研究不深的问题,增加就业优势。 (三)针对师范生的特点,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1.具备较高的学科探究与钻研能力; 2.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教师用语使用的能力,学习教师礼仪; 3.注重对粉笔字、普通话等辅助能力的培养。 (四)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 1.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借鉴资料、明确职场奋斗目标,让他们在未来的求职中少受挫折,多点胜算。但在调查问卷中问及:“您是否对自己的学业、职业进行过规划”时,有25%的大学生有近期规划,66%的大学生没有详细的规划,甚至有9%的大学生从未有过规划。 2.过硬的技能支撑过硬的技术支撑是获得就业机会的关键。所以,应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兴趣,多增长些专业能力,如考取:学士学位证、二专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人力资源证书等。 3.明确的职业定位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明确职业定位。如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定位于各大幼儿学校、机构等开展幼儿教育;公管、教育学专业职业定位于学科研究、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等,特别是素质教育一块,学校辅导员、中职(如物资学校、化工学校等)也是一个比较对口的职业发展方向。 作者:苏学权刘洁庞静兰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就业规划论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历史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在本国的教育中推广和实施。进入80年代,生涯规划开始发展出多种理论,并成为了现代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流行的几种生涯发展理论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以各自成长成为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如:强调发展历程论将人生历程视为是由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强调决策历程论则注重于分析职业选择历程中的元素与步骤;强调个人特质论着重于心理需求与特质对职业选择的影响;职业发展论则关注自我概念的发展、职业印象、结构考虑、性别角色、社会地位与个人特质等因素;社会认知职业生涯理论偏向于把职业生涯选择看过是自我概念和环境中学习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目前,较为主流的是社会认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然而在我国,职业规划这一学科的兴起只是近几年开始的,并未赶上国外的发展速度,许多高校的师生对其还没有足够重视,因此,生涯规划的内容、方法、途径还没有被系统深入的了解。可见,生涯规划是我国高校教育中需要扩展和研究的新课题。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从大一的懵懂,到大四逐渐清晰,在个人探索的道路上,每位学生都会找到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安排。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大学毕业时学生对人生目标的清晰程度远远超过大学入学时期。大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会进入社会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开始其职业生涯。一份良好完整并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更精准地评估自己的现实条件与人生目标之间的距离,做出更加实际、更加可行、详细的计划,为其接下来的路设置了路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不难看出,良好科学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就业力是指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应聘能力及心理素质等等。越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训练,学生就能够越早地寻找并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根据个人优势劣势进行评估,制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从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方法和路径。 三、培养高素质的就业指导 教师队伍每一份规划需要深入了解一个学生,都是适合于单个学生的独有的分析。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份完全相同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大量的社会实践渠道等综合素质,是一门及理论性与实践性与一体的综合课程,不是学校随便指派一些教学任务不重的教师兼职开展就可以轻松完成的。教育部于2003年提出学校要将学生学费的1%用于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需按与学生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目前许多高校在人员配置上远远未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学校相关领导需要对这样的现象引起足够重视,对相关教师队伍进行建设,及时弥补当前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而导致的就业指导工作上的缺憾。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主力军,其接受了高等教育、进入工作岗位,将会创造出令人惊讶的财富。然而就职的岗位对其实现个人人生目标没有帮助,在一个岗位或在工作领域很难做出卓越贡献,对其本人来说也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个体需要尽早找到切合自己人生目标的职业方向,并对其可能拥有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注意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计划,使其系统的、有安排的进行,帮助学生准确、快速、轻松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努力方向。 作者:徐洁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就业规划论文:职业生涯规划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1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高校无暇顾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据统计我国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700万左右,较2012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总数达到近20万人,较2003年全国高校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增长了488万人。不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不断下降的就业率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趋势。很多高职院校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盲目的催促学生尽快就业,却没有将学生的合理就业放在首位,更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2高校对于就业率统计的狭隘理解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很重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在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矛盾的同时,政府、社会和学校已经意识到提高就业率是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但是,无论是社会、政府还是高校都仅仅将就业率的统计结果作为衡量就业指导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至于就业指导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将就业工作交给辅导员,由学院书记分管,这样就使本应由全校共同承担的工作,变成了一小部分人的工作。加之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老师,平时工作定位在奖惩助贷和学生的思想稳定等方面,由于疲于琐碎的行政事务,当面对学校的就业要求时只有机械性的应付,而没有真正的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出发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合理的指导学生完成人生规划[2]。由此可见,对就业率的狭隘理解,使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是脱节的。就业率的统计在很多时候仅仅是学生的“被就业率”,从长久来看这种狭隘认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反过来影响政府、社会和高校对于就业指导的深化和推广[3]。 1.3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不重视高校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大纲,但是由于课时量少,没有较为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很多大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没有对就业指导有足够的认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指导仅仅是一门选修课,在实用性上远没有专业课重要。加之很多高校就业工作的单一性和局限性,造成了很多专业课老师根本不知道有这门课的存在,更谈不上通过专业课老师的宣传加深同学们对于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实际上造成了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脱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从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系统的规划,对就业持“走马观花”的态度。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徐小平说:不做人生规划,你离挨饿只有3d。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也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尺。 2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积极措施 2.1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内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Holland)1959年提出的认知匹配理论,他认为在现实中存在着与人格类型相对应的职业环境,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其人格类型是匹配的,那么他工作起来就会很轻松、得心应手,反之亦然[4]。美国曾经有一项调查:美国50名成功人士接受了一项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是:“对于自己的成功,哪项因素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最后,有97%的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I/Myself”,也就是自我。因此,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也就昭示着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吧”,大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就像真正的匠人为了心中的追求去不断的雕琢一件工艺品一样,最终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2.2创建一支专业稳定的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队伍就业指导工作要在社会、政府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其中高校扮演着实施者的角色,在具体的就业指导过程中,高校承担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职业及如何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等具体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指学生就业单位的确定、就业合同的签订,同时还包含了帮助学生确立就业信念、就业目标、完善自身人格等方方面面。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由行为活动与态度、价值两方面组成,是一种过程、是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关的连续经历,而不仅仅是指某一个工作阶段。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某一位或是个别老师的专利,而应该是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工作,首先,专业老师和思想政治老师相结合,专业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学习要求的同学做专业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确定职业目标;就业指导专职老师则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的“引路人”。其次,校内人员和校外人员合作。高校由于工作的局限性,在课堂上所举的例子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学校可以通过“精彩一课”、“就业大讲堂”等形式从校外聘请优秀且成功就业的前辈或毕业生,给同学们介绍经验,增加同学们成功就业的信心。最后,职业生涯规划应始终贯穿就业指导课程全部,高校应将“长期规划、终身学习”的意识深入人心,让同学们感受到正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更是经营成功人生的重要保证。 作者:邓周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就业规划论文: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工作安排 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结合我镇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技能培训为手段,以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为宗旨,坚持成功人士引导、重点村组突破、就近就地转移、优质高效服务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服务,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的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公平对待,强化服务。 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使城乡劳动者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工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2统筹兼顾,合理引导 在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要以围绕新农村建设为主体,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形成三业并举的格局,合理转移劳动力就业。 3突出重点,因地制宜。 结合我镇实际,各村根据各自情况,形成切合自身实际的火补,建筑,服务等具有各自传统优势的劳务输出方式。 二目标任务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新增0.3万人,达到1.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0%以上。返乡创业人数达到6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达到2万人次。年收入达到22500万元,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以上,达到4120元以上,年增长10%以上,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向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转变,为农民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打下基础。 三具体实施 (一)做好异地输出转移就业。 发挥益店火补品牌效应,扩大火补产业,巩固在外火补创业人员,充分带动想外出务工人员,走以个人带动组,以组带动村,以村带动全镇,形成规模,壮大产业,做亮品牌,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扩大就近就地就业规模。 围绕县上提出的“三大战略”目标为契机,培训高技术的汽车零部件加工人才,就近在蔡五地区就近就业;鼓励进一步以餐饮业为主加大去县城就业创业力度:以建材工业园为依托,进一步做强编织,运输,餐饮,建筑等产业。充分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三)充分发挥商贸经济优势。 以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发展东北片商贸重镇为目标,以百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围绕镇区为中心,进一步发挥商贸经济优势,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扩大农贸市场规模,改造益锋北街市场模式,新增开门面房220间,摊位300个,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1000人。 发展坊家什子,镇西门口,永新官庄路口,宋村王家路口,南官庄路口五个小型商贸园区,新开发商铺20个,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50人。 (四)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引导返乡人员从事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物流服务等行业发展,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五)完善培训体系落实扶持政策 开展各项有关农民增收的技能培训活动,按照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原则,以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安置一人为目标,加大各级各类培训机构联系,形成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和法律意识,市场竞争意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上成立专门的劳务输出机构,形成领导,部门,人员,责任,措施,工作六落实,统一协调,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落实专门人员, (二)健全工作体系 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服务机构,搞好协调组织和服务工作,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服务就业为宗旨,扩大各种就业渠道,增加各种就业机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 (三)强化目标管理 县上把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挂钩。镇上同时也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对各村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签订目标责任书,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促进全镇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农民稳定快速增收。 就业规划论文: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工作规定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工作回顾 (一)工作成就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探索建立大社保“模式”,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强化劳动执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5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民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在全省率先启动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基本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善和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城乡社会保险无缝隙、全覆盖、一体化、广受益的“大社保”模式。 (二)面临的挑战 1.人口老龄化。目前,我国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来,我市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中央每年转移支付达到6亿元,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加,城镇职工的养老和医疗费用会进一步加重。 2.城镇化。“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有约60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城镇人口将达到150万人以上,由此带来大量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需求,就业、社会保障面临巨大的压力。 3.就业形式多样化。近几年,非公经济已成为吸纳新生和存量劳动力的主渠道,传统的以“单位”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适应这种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格局,为数众多的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尚未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4.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要与国内经济发展相适应,还要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改善劳动条件,提供基本保障,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重大课题。 (三)有利的因素 1.党和国家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非常重视,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中央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我市加快发展、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3.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加,支撑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增强。 4.随着我市大企业、大集团跨越发展、“两区多园”、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加快进行,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高技术和高智力的脑力劳动者供不应求,而简单体力劳动者供大于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社会保障方面,虽然我市已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全覆盖,但还存在城乡差距、企业和事业单位差距、不同人群社会保障标准之间差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业服务机构覆盖不全,乡村一级缺乏有效的就业服务机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短缺,基础工作薄弱。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历史机遇,坚持民生为本,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基层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制度化、普遍化、均等化,努力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注重保障公平。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机会,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全面解决制度缺失问题,扩大覆盖范围,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待遇差距。 2.注重可持续发展。就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相适应,统筹考虑城乡和区域各类劳动者需求,协调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 3.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注重基础建设。夯实基础,充实基层,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高效、多样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5、注重共享发展成果。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富民、惠民上。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末,把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创业型城市,创业成为带动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建立健全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有效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和劳动管理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充分就业。在全市建立起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为重点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分类施保、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创建大社保“模式”,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目标。 1.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年前,全面达到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标准,完成创业型城市建设目标。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指导服务三大平台,全市每年创业培训达到1万人以上,创业成功率50%以上,每年创业带动就业1万人以上。市、县、乡镇(社区)、村人力资源有形及无形市场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实现省、市、县、乡(镇)、村联网。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00万人以上,其中劳务输出70万人以上。每年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城乡劳动适龄青年培训率达到80%以上,就业率95%以上。 2.收入分配。逐步扩大劳动报酬占收入分配的比重,健全和完善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收入差距,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5%以上,到“十二五”末,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劳动关系。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国有、国有控股、集体、合资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民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力争“十二五”末达到100%。劳动者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休息休假等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和谐劳动关系基本建立。 4.养老保险。积极扩大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年,各类人员参保率达到90%以上;在全面推行新农保、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及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待遇差距,完善转移接续,提高经办能力,基本形成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5.医疗保险。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5%以上,新合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和在宝高校大学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新合疗筹资标准和各级财政补助标准,缩小基本医疗保险不同类型和档次之间的差别,到年,整合形成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2%以上。 6.工伤保险。加快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使城乡各类务工人员人人享有工伤保险。年,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万人,年基金收入6000万元以上。 7.失业保险。探索建立失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将非公有制企业全部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失业保障,全市失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缴费人数确保33万人,力争达到36万人。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统一的失业保险信息服务系统,在城镇街道和社区全面建立失业保险服务平台,为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工作措施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以“金保工程”试点城市和“数字”为契机,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中心和“金保工程”数据机房建设,研发“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采集应用软件”,实现所有乡镇、社区、村(社区)级联网;按照“五统一”和“一站式”服务标准,在每个县区至少建设一个人力资源市场,在市区中山路、陈仓园市民中心及高新区建设三个人力资源市场,在所有乡镇依托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建设无形市场,7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可建设有形市场。在所有行政村设立人力资源信息网络终端。 2.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全市13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50个乡镇、街道,164个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和1729行政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的设施水平,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和村组(社区)四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3.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实施《市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将全市所有就业人口,包括城镇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失地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就业失业登记管理范围,由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统一进行就业失业登记。 4.建立面向市场的职业培训体系。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项目和资金,实行统筹管理,逐步推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和“国家扶贫助学计划”等培训资源,建立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的职业培训体系。 5.建立全民创业促就业机制。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完善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服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撑体系。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在市区高新区、陈仓园各建设一个创业孵化基地,各县区依托工业园区建立创业基地;分别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基地、复转军人创业基地、青年创业基地、妇女创业基地、残疾人创业基地、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优化创业项目库,在网上公开,向创业者提供项目选择;充分发挥市创业指导专家顾问团作用,向创业者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支持、认证认可、筹资融资、人才培训等创业服务;开展创业就业示范村、社区和企业的创建活动。 6.建立政府帮扶的就业援助机制。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绿色通道,加快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契机,发挥社区区位优势,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重点安排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农村“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成员、大龄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 7.实施人才振兴工程。强力推进人力资源引进开发工作突破发展,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人才、引进智力。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做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宝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专家人才管理和服务工作。 8.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技工”劳务品牌宣传,进一步提升“技工”品牌的知名度。支持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根据本县区人力资源特点,分别打造“凤翔技工”、“扶风建筑”、“岐山面点”、“眉县砖机”等特色品牌。将技能培训和打造品牌相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的质量,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我市劳务输出向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在东北、山东、江西、福建等劳务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新的劳务输出基地,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劳务市场。在组织劳务输出的同时,加强技能人才的引进输入,为本市企业提供人才支持。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1.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居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断扩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全面推行新农保,调整完善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财政补贴标准和养老金财政补贴等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坚持政府引导与城镇居民自愿相结合、制度覆盖一步到位、参保率循序渐进、逐年提高的原则,在全市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整合新农保、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制度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打通城乡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路径,保证各类人员在城乡之间流动时的医疗保障权益。逐步加大财政补贴基本医疗保险的力度,适当提高个人筹资水平。进一步降低参保人员自付费用,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额度。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起付线、诊疗项目、服务设施范围和报销比例等方面,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倾斜,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实。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 3.健全城乡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许可和建筑施工许可联动机制,有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确保农民工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实现各类劳务、人才机构挂靠、的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全覆盖;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伤保险参保办法,完善工伤预防、工伤救济、工伤康复等工伤保险运行机制。 4.健全城乡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企业职工失业保险个人账户,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强失业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托底线”。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 5.加快建立城乡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加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步伐。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进城后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打通三个险种间保险关系相互转移通道,实现进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城镇企业职工三类人员,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三个险种之间自由选择、灵活便捷、顺畅转移,无障碍对接。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责任机制,把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等宏观指导制度。强化对垄断企业工资分配的控制和管理。 (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全面贯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建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创建树立一批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企业劳动关系监督协调。 (五)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健全街道、社区和乡镇、村服务机构,落实基层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加强就业社会保障信息化网络建设,建设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提高就业社会保障信息化网络应用水平,扩大应用范围,实现信息无障碍传递,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服务人群、信息系统功能和管理服务机构网络应用的全覆盖。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队伍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部门协作,促进就业工作。成立“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加强协作配合,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落实保障资金。每年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就业专项资金2亿元,市财政配套资金500万元,用于扶持创业工作专项资金3000万元,市级财政用于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财政补助资金2.5亿元,保障“十二五”规划的顺利执行。 (三)强化检查考核。将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年度考核,由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得到落实。 就业规划论文: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完善就业指导理论、建设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和多元化的就业指导内容、建立基地化的就业指导资源,对毕业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阶段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待就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所以在新的形式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分析 (一)人才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随着全国各高等院校的不断扩大招生,首先在毕业生人数上每年都在增加,其次由于教育设施、场地、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了毕业生专业结构失衡,同时教育质量并没有预期的效果那样高,毕业生综合素养的下降影响了用人单位招收毕业生的积极性,使得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长与社会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二)高等教育具有滞后性高等教育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实践知识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上,由于知识更新换代比较迅速,致使毕业生学到的科学技术都是过时的,在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时不占优势。其次就是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多数高校没有前瞻性的分析国家政策、国家未来的学科负责人,使各专业学科学生数与社会的需求不够紧密,出现的社会需求的人才数量很少,而学校培养的某些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不大,造成当年热门专业四年后冷就业的局面。(三)毕业生择业观念不成熟现如今一部分毕业生受到了社会上享乐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的影响,在择业方面着重考虑经济收入、工作区域环境和工作舒适程度等。而不是多考虑个人未来长远的发展、国家建设的需要,对于刚刚脱离书本的大学生,用人单位更加倾向其能够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做起。(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对于从学校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需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明确的自我定位,清楚的认知社会,准确的预测发展。但是现在我国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就业指导课内容枯燥乏味,还仅停留在信息、面试的技巧、调整就业心理等方面。 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从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进行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及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应从大学一进入校门就开始进行,首先通过了解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个人的价值观与性格特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自我定位,然后再结合大环境形势下的岗位人才需求给自己定目标,然后通过四年里不断地努力与及时的调整,最终在走出校门时使大学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给用人单位一个合格满意的人才。 三、如何落实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一)建立科学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理论就我国当下来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还需要组织专业人员更多的、系统的向西方学习借鉴其专业理论,并且更多的进行探索,逐步完善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发展出适用于我国的指导性理论。(二)构建全程系统化指导体系首先明确全程系统化指导体系定义,就是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到毕业连续这四年里要接受的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教育。它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就业。这种教育培养模式能够应对新的发展形式下的普遍情况。但是对教育者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这需要教育者有着高度的专业性,不仅要对就业政策和法规比较了解,而且心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人事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行政管理意识突出,同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人才市场的敏锐度。(三)开展多元化专业教学、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应避免盲目性、专业趋同性,应该整合好每个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知识、特色知识、创新知识、前沿科技,使同学们接受多元化的特色教育,能够与社会接轨,并且具有前瞻性。对于不同专业领域,就业指导也应该是不同的,比如土木工程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作为工科专业更加强调技术性动手能力,而工商管理专业更强倾向于理论运用,土木工程专业则更加倾向于技术型。就业指导内容应是全面而多样化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包括测试、讲座、咨询、实践、模拟招聘,我院通过开展优秀校友讲堂,校友围绕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感悟用真实案例与在读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涯如何规划、如何提升自我等问题,缩减了同学们与职场的距离,提升同学们的就业意识。(四)注重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无论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多么完备,都是要以人为基础的,所以我们需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个体的职业生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结合理论指导做出最合理的职业规划,并且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及时的做出调整,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认知社会,使大学生能够主动根据自身特点、综合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自主选择职业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五)及时反馈,注重总结反思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理论总是跟不上实际,所以每当我们按照职业生涯规划执行了一段时间,必须要及时的进行考评、测试,收集同学们、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同时传统行业也会对从业者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对已经毕业的同学用人单位是否满意也要进行跟踪反馈,以便对正在培养的同学及时调整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到双向满意。 作者:徐畅 任大林 赵骏倢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就业规划论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探索 【摘要】本文从《职业生活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于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在WPBL研究基础上对于课程教学内容发展进行探索,提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设计完善的课程教学内容。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问题式学习;职前教育网络学堂;WPBL 引言: 我国教育体制正在不断创新,高等院校也正在不断进行扩招,大学生在学校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越加受到社会各界重视。我国教育部门根据社会环境,设立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就是院校学生可以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提前做好准备。因此保证《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业者的热点课题。 一、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认识的不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我国虽然已经有较为专业的管理体系,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存在边缘化现象。课程任课教师与传统的任课教师间存在一定区别,传统教师在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时对于课程认识程度不够,教师在实际的教育中所需要使用的硬件教学设备严重不足,造成教师无法正常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课程的教学材料与实际需求将也存在差距。《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设计指导》课程的硬件及软件设施都没有达到实际需求[1]。2.教育团队专业能力较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实际教育中需要涉及多个方面,需要让学生对于职业有着初步的认识,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定位及分析,教师对于学生能够进行针对性指导及择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在实际教育中对于学生具有较为严苛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技巧都需要较为精细的设计。教师在实际教育中经常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教师为了方便教学及就业形式,都是以就业工作的内容开展,这种教学上的限制让课程教学内容较为简单,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解方式作为主要传授途径,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开展的次数较少,课程教师为了教学方便甚至按照课本或者使用多媒体形式讲解,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较为简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间存在较大差距,让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无法表现。3.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陈旧《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在实际开展中,存在严重的教学陈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内容与社会的实际就业间存在严重差距,教师仅能够根据课程教材的内容设计教学大纲,这样让课程与学生实际需求完全相违背,学生对于陈旧的教学内容兴趣度较低,无法将课程的实际作用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学形式较为陈旧,仍使用传统的课堂式讲解,侧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职业生涯规与就业指导》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的就业指导与社会的实际环境不相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跟上社会形式的变化,对于教学内容及形式及时更新[2]。4.缺乏后续的跟踪性成长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项需要教师及学生长时间实践的课程,教师在课程教育完毕后对于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为给与关注,学生在上完该课程后的职业规划及就业选择方面教师都不了解,这种情况让教师对于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错误无法了解。课程管理部门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中应该进行跟踪式指导,让学生对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充满信心,学校也可以根据已经毕业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制定教学内容,让《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更加与学生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相一致。 二、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相关概念 1.问题式学习问题式学习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育学家所创建的,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环境中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间可以相互沟通合作,对于问题环境中得到复杂性充分利用。问题式学习更够让学生对于问题后的深层次知识发现并了解,培养学生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问题式学习在开展中需要以建构主义作为前提,学生或者学者对于知识有着初步构建的结构,更加强调学生或者学者在问题研究中的重要性,突出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在教育汇总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相对应的问题环境,这种环境必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及真实性,并且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完全一致。教师与引领者的姿态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对于问题环境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讨论,在讨论与分析中发现问题设计的思路及解决方式。学生在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够将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及任务完成,并能够获得一定的技能,课后学生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对于问题研究中的错误之处及时反思。问题式学习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让教师将教学任务完成并且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能够获得一定的技能及知识,是一种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方式。目前,问题式学习已经不仅仅使用在医学教育中,被社会各领域广泛使用[3]。2.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网络环境及多媒体技术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教育途径,让传统教育在资源及沟通上的限制不再是教育工作的难点。网络环境可以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多途径的教育形式,是目前问题式学习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于网络环境中的问题式学习研究正在逐渐加深,甚至已经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开始使用。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问题式学习更够让教学资源进行保证,教学内容真正以问题作为主要研究中心,教师与学生给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促进性作用[4]。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问题式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及展示的平台,教师也可以利用该平台将教学内容全方位展示,让学生在一个更加真实的模拟环境中进行问题讨论分析。网络环境就意味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选择途径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保证了教材内容的丰富性。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特点,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沟通交流,拓宽教师在问题解决及指导方面的思路。 三、基于WPBL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 1.设计思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想要改革,就要认识到网络环境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中与传统课堂教育作为主体,网络环境下的自学性教育作为主要辅助性内容,传统课堂教育中主要使用问题式学习方式作为核心内容,教师将学生较为关心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方向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工具丰富教学形式,例如视频点播技术、多媒体链接技术等。这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才能将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实际需求进行满足,保证该课程在教育中的教学质量[5]。2.平台选择传统的课堂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可以建立相对应的教学平台。这个教学平台主要内容就是课程的管理及教师的在线辅导,让学生与教师间真正实现资源上的共享及意见的反馈。课程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上课程设计方案、学生成绩,学生都独立拥有自己的学生档案,在学生的学生档案真可以对于学生的全部信息记录,包括学生的学习时间、考试成绩、就业评价等。教师的教学档案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对于课程的安排全面了解,能够做到提前预习,学生的学生档案方便对于学生情况的了解,让教师可以设计更加具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让教师与学生可以具有一对一的辅导时间,保证《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质量[6]。3.课程模块正常情况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的是公开课形式,贯穿在学生全部学习时间内,主要的教学形式为课堂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作为辅助教学形式,所有的考试内容都是通过网络环境完成。在对课程模块设计中主要分布6块,分布为职业生涯意识、求职指导、职业发展、职业规划、就业能力、创业。这6块课程模块已经将学生在实际就业中的全部内容都包括在内。4.课程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让学生对于自身能力有着初步认识,并对于自身较为感兴趣的行业有着一定的了解。在职业选择中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环境作为选择前提,对于自身要客观性评价。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都会在电子档案中记录,是学生在就业前的主要工具[7]。 四、结论 问题式学习方式将传统的教育工作开展到了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着详细的记录,教师可以更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为针对性的辅导,丰富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丰富程度,提升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参与兴趣。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改革中需要进行解决,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 作者:王美多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就业规划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策略 近些年来,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焦虑使大学毕业生自以为傲的优越感逐渐消失,“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增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了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形式的现状分析 1.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情况分析 目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学生普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并不重要。在高校大学生中,只有23.9%的学生表示了解职业生涯规划,5.2%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42.5%的学生的表示不太了解,27.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超过95%的学生缺乏对未来学习、工作的清晰规划。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首先,很多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来自于一些讲座和日常阅读,没有从正式的课程中获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知识。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来源主要包括:父母、亲属、学长、教师、校友等。低年级学生入校时间较短,由于受自身知识背景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其父母与亲属等向他们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方法等带有一定的限制,从而在心理和情绪上对低年级大学生有效进行生涯决策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另外,高校目前,辅导员自身阅历和配备比例都具有一定的限制,导致无法为数量众多、需求各异的低年级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受研究型大学氛围的影响,72.6%的本科学生准备毕业后继续考研和出国深造,直接就业的学生只有23.7%。并且,在就业意向中,89.4%的学生毕业后,都想选择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只有4%的学生想到民营企业和进行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在职业规划方面,低年级学生仍然比较看重稳定、高薪的职业,并没有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选择主修专业,会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比较有充分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所选专业与自己意向职业匹配的相关度达到了77%。 2.现行就业指导形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都希望能接受较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希望能通过学习、实践等形式探索工作世界,对就业指导形式具有较强认同感的有:“体验式指导、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的培训与指导、职业规划师提供的个体咨询服务与指导”等形式。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现有的规划咨询服务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也缺乏一定规模、一支专业、稳定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导致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选择中,63.1%的大学生选择了具有针对性的面对面咨询辅导,并且他们希望通过同学互助、网络咨询和电话咨询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另外,参与度较高的团体辅导也是他们说希望的就业指导形式。另外,在就业指导中,学生期望获得技能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自信与表达能力。同时由于低年级对于形象指导、职业礼仪、面试技巧等能力的期望不大。 二、基于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策略 1.开展通识教育,充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通识课程,作为前置必修环节,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启蒙为先导的通识教育,让学生在进校之初就能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一般的方法、理论和技巧。通识教育课可以为他们提供关于就业和职业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建立生涯规划的目标,对学习思考生涯发展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并且从通识教育中,也能对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为了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相对稳定的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通过政行企校的多元参与,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难题,帮助大学生清除就业中存在的疑惑,规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负方向发展。 2.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程度,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形式 帮助低年级学生发现自身特质,通过MBTI等性格测评软件,指导其自身进行全方位探索,提升学生在性格、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认知程度,了解自身的行为特征与职业兴趣,同时,借助量表、计算机辅助系统等了解不同职业对技能的要求,发现自身的能力倾向,为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明确大学生存在的差距。并且,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就业发展中所看重的标准和原则,通过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澄清价值观排序。另外,高校高发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合力,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整合资源,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大学生受益。 3.建立有效渠道,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为了进一步探索工作世界,合理规划,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与校友会可以对不同行业的校友,组织学生进行任务访谈,形成就业访谈记录,通过信息平台,整理归纳出不同工作岗位的描述,进行共享,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机会。同时,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环境等新媒体手段,将不同的实习信息向不同需求的群体进行推送,收集整理校友说提供的各种实习信息和需求,建立有效渠道,积极拓展校内外资源,做好社会实习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另外,高校要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前职业规划实践,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动态性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就业指导咨询支持系统。 作者:冯卫梅 就业规划论文:医学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论文 一、当前医学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 1.医学院校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重视不足 高校就业教育往往高度关注学校就业率,而忽视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然而,只有提高人才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就业率,解决就业问题r}〕通过课程来提高职业素养费时长,投人多,不如帮助学生鉴约对就业率提升速度快。因此,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2.相关课程设置不系统、不专业 虽然在教育部的文件指引下,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始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相关课程的设置却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还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利一来研究。 3.缺乏学校各个部门的协助与配合 完整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职业指导的课堂上,还应该融人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但目前各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教师把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 4.教学方法单一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实用性和参与性很强,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川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此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一样实行讲授式的教学方式 5.师资队伍不稳定,素质不健全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涉及多学利一交叉的边缘学利一,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理论知识广博,实践经验也要丰富川然而,多数高校这方面的教学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很大一部分教师是其他行政人员转岗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和本利一生,不是缺乏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就是缺乏实际指导经验,人员的流动性也很大。 6.科研水平落后 目前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领域的利一研交流并不活跃,与其相对应的刊物也不多,且等级都不高,这也造成该领域利一研意识的淡薄与利一研水平的落后,而这种状况无疑会阻碍这一领域进一步的发展。 二、医疗卫生单位的用人要求 医学专业性特别强,要做好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把握好相关单位的用人要求 当前相关单位反映的医学毕业生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专业基础不牢固;二是临床操作技能不熟练;二是忽视临床实习,把实习当成考研复习期;四是眼高手低,不虚心,不愿意做基础工作;五是就业观念落后,只愿意去二甲不愿意去基层r?〕用人单位反馈的毕业生的不足之处,恰恰是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所需着力解决和提高的环节,也是相关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 三、医学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方案 为了提升医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力,有必要对现有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教学安排全程化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参照美国大学成熟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和专业,制定各年级具体的目标re-}〕第一阶段,对大一学生开设公共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探索引导和职业素质指导;第二阶段,对大二、大二学生主要通过《现代礼仪》、《大学生创业教育》等选修课以及各种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调补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发展与自身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各种能力;第二阶段,在实习前(大二或大四)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着重进行就业政策与求职技巧的指导。 2.课程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应该融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特别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多种教学形式并行 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方法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讲授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传递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时,应以讲授和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规划意识;在上职业素养提升类课程时,则应以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如情境模拟法、游戏角逐、角色扮演等)为主,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收获知识,在体验活动中体会其背后的精髓。到了邻近毕业的就业技能传授时,则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让学生亲身操作,实际体验和观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获得更真实的感受。 4.教学管理规范化 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以促进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通过集体备课、课前试讲、教师互听课、同行评议和学生评价反馈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要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类教研和利一研课题,以利一研来带动教学,实现利一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 作者:吴敏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 就业规划论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概述 一、授课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1、组织力量收集、编写案例库 在采用高校就业指导基础教材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兴趣,我们的课程在备课时往往需要大量事例、视频、小实验等等,但是有时个人从网络等媒体参考的材料在实际运用的时候缺乏科学依据,并不能充分解释或说明问题。我们能否集中力量收集或者编写用于此门课程辅助教学的有效的案例库,并定时增添和更新,给所有上此门课程的老师下载参考,而不是大家都要去找,做重复工作,不仅可以节约宝贵的时间,而且让课程更科学和规范。 2、请企业家进课堂 在给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时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经验和经历,而我们的老师绝大部分在职业规划上是缺乏经验的,那么我们建议邀请企业家或者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参与到学生的课堂中,起码每个系一个学期有一堂课是企业家或者专业从业人员讲课。 3、增加大学规划内容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课效果比就业指导的效果差,首先是师资水平有限、还因为许多学生认为职业生涯离自己较远,连大度,更不能一对一地对学生的规划进行指导,就业指导课的内容由于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是每个人必须要了解的内容,所以相对效果比较好。由此可见,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近期实际需求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效果的一个方法,那么给学生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呢,我认为,给大一的学生开设大学规划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作法,因为学生上大学后,许多人并不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实践。那么开设大学规划的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优点、和未来的目标,指导每位学生把大学四年的具体到每年、每学期、甚至每个月的规划做出来,让学生有长、中、短期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和努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减少无所事事、打游戏、睡懒觉的状况出现,养成学习有规划、发展有目标的理念和氛围。 4、自编教材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在探讨,如果我们能够自编教材,编写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需求的符合南国商学院实际情况的教材,把大学规划课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必修,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把南国商学院成功规划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案例、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等等编写进教材中,这样我们的师资也不会存在很大问题,不管是专业老师还是辅导员都可以胜任这样的教学,因为,大学经历是每个老师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因为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学生会更加感兴趣和更有收获。只要合理、科学地规划大学生活和学习,那么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5、构建1+1+1的课程体系 我们以东方语言文化系作为观测点,有计划地开展毕业班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和企业见习、实习的活动,通过比对学生的就业结果,我们发现,有计划地参加了企业实习的同学,特别是日企、韩企和和外企实习的同学,在就业的时候就业质量高、工资待遇好,职业发展前景较好。因此,如能建构课堂教学+企业见习实习+企业家课堂的课程设置并按计划实行,将对我们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质量产生促进和提升。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的改革 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是:我们无法教给别人我们不懂的东西。就业指导课程在我院来说是一门教新的课程,而且没有专职和专业的师资,基本都是由辅导员老师担任,由于辅导员老师本身任务较多、较重,并且部分老师由于专业背景的原因,在课程专业化方面是存在困难和困惑的。针对这种情况,项目组得出以下的设想和建议: 1、评估、筛选、培养师资队伍 对我院现有的担任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师进行评估和筛选,选出有一定经验、上课效果良好的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送出去进行系统的学习,建议减少这部分老师的其他工作量,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上面来。 2、师资队伍建设要走出去、请进来 我们要向有经验的兄弟院校学习,包括听课、经验交流。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领域的专家请进来举办讲座,讲示范课。 3、我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学校从教,没有企业从业的背景,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的授课必须结合实际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因此建议可以从我院教师中选择有企业从业经验的老师作为重点授课教师,并特邀企业家、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当客座教师。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 作者:林翠花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就业规划论文:小议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规划状况 概述:为了准确把握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状况,本次调查我们以湖南中部某高职院校英语系学生作为研讨对象,希望可以经过一定数量的群体特征失掉总体的轮廓。 中心词汇: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 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专题报告或讲座,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了高职学生比拟关注的效果。但不少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真正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看法缺乏,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缺乏停止规划的技巧。为了准确把握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状况,本次调查我们以湖南中部某高职院校英语系学生作为研讨对象,希望可以经过一定数量的群体特征失掉总体的轮廓。 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与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有90%的高职生以为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情、兴味和才干,38.50%的高职生清楚自己今后职业开展将要面临的优势与优势,43.5%的高职生清楚自己该往什么样的职业方向去开展。但理想生活中并不是这样。以作者五年的失业指点任务阅历来看,大局部毕业生并不了解自己,并不清楚自己的开展方向。取而代之的是眼高手低的的失业状况。按看管理学家史蒂芬·罗宾斯的统计,75%的人都会高估自己的才干,其中还有一局部人会将自己的优势误以为强势,因此,依据本次调查结果,结合史蒂芬罗宾斯的实际,实践只要15%的人才不偏不倚的真正解自己。 2对未来失业的希冀与分析 关于专业与任务的关系,选择“一定要找到与专业对口任务”的学生占16.7,而选择“可以与专业相关联的任务,可以不对口”的学生到达53.50%。说明大局部高职学生在“专业与任务”关系上的认知是基本正确的。但仍有以下几个效果需求多加克制。 讲待遇、求稳和怕竞争。关于失业意向,有5.8%的学生选择国度机关单位,21.9%的学生选择事业单位,有13.2%的学生选择外资企业,有8.2%的学生选择民营企业,有10.3%的学生没停止过仔细思考。 没有果断的信心。许多高职学生没有果断的信心。在竞争中或任务中碰到困难,有47%的学生选择跳槽。选择先失业后创业的学生达40.8%。这一方而说明大局部高职生的成就动机比拟高,但又从另一方而反映了学生没有认清自己适宜做什么任务,轻易受外界搅扰,信心不够果断。 “等、靠、要”思想比拟严重。在就求职进程中和在求职渠道的选择上,选择“父母亲戚冤家引见”、“学校引荐”和“没有思考过”三项的学生累计到达70.7%。 希冀值比拟高。许多被调查者在选择“初级管理人员”和“企业家”,区分占到35.8%和25.5%,而选择“技术工人”的只占21%,所占比例极小。从理想状况来看,高职毕业生主要是走技术路途,学校培育目的自身为初级技师,而不是“初级管理人员”和“企业家”。因此,学校应实在增强职业指点,进一步做好学生自我定位。 3对失业困境缘由及分析 高职生将“缺乏实践技艺与才干”、“金融危机影响”和“失业人数太多”列为失业困难的主要缘由,区分占41.7%,24.1%和17.8%。说明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失业的影响十分大,但大局部学生对自己的才干还是有清醒的看法,把形成失业困难的最主要缘由归结为自己实际才干和知识结构的单薄,对客观失业环境的恶劣并没有归为主要要有。 4对创业的看法 由于目前高职毕业生失业难,有相当大比例的同窗把目光转向了自主创业。创业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它的实质是独立地停止开创并运营,使事业得以稳健开展,快速生长的思想和行为之路。是成就自己事业的进程,是自我价值和才干的表现,创业要直接面向社会,直接面对顾客,支出与利润直接联络在一同。创业最大的益处就是自己做自己的老板。在本次调查中,21.9%的学生对创业很有兴味,有34.2%的学生对创业兴味普通,有35.6%的学生十分有兴味,只要8.43%的学生不太感兴味或根木没兴味。可见,学生普遍有创业的兴味和愿望。条件成熟时,会坚持待遇较好的任务,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达65%。这说明学生对创业有剧烈兴味,同时也说明高职生对创业较为理性。 关于创业想法的来源。有54%的学生是“受失业影响”,高职学生失业率不时不高。有48.5%的学生是“受家庭影响”,有24.8%的学生是“受冤家影响”,11.2%的学生是“受媒体影响”,而“受学校宣传影响”的学生只占9.1%,这说明学校在失业指点任务方面任重而道远。 84.5%的学生表示在创业前会到企业实习,积聚人脉、资金和阅历;56.49%的学生表示会经过看创业方而的书籍来修订自己的创业方案;31%的学生表示会向创业型企业家求助;40.8%的学生表示会先失业后创业。从某种水平上看,高职学生在创业预备上是基本理性的。 5对创业范围的选择 选择“自己感兴味范围”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为36%其次是“启动资金少、轻易展开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占30.8%”和“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范围25.1%”而选择“什么行业赚钱就选择什么范围”的学生仅占8%。因此,在少数选择自主创业的高职生是比拟理性的。 6创业资金的来源 在一切选择创业的被调查者中,选择经过家庭渠道融资的高职生所占比重最大,达40.3%其次是自己经过先失业的方式积聚是资金,占25.7%;经过亲朋好友融资,占18.00%;选择“银行存款”的所占比例最小,仅占16%。这从某种水平上说明了高职学生对家庭的依靠性和缺乏社会阅历,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银行信贷业不兴旺,团体存款特不普及,关于大学生的创业存款任务不到位。从政府的层面上应加大对团体创业存款的任务力度,促进大学生(高职生)失业与自我创业,从而减轻国度失业压力。 就业规划论文:谈职业规划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1.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内涵。 满意度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情感反应。顾客满意度理论认为“,满意”本身是心理方面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心理活动。从顾客享受产品或服务后的感受出发,顾客满意是客户的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是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事前期望与实际使用产品或服务后所得到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顾客满意可以认为是顾客可感知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函数。从就业满意度的定义看,笔者认为就业满意度更切合工作满意度或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是员工的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是员工的一种心理感知活动,是员工期望与员工实际感知相比较的结果;员工满意度是指员工接受企业的实际感知与其期望比较的程度。具体来说,是建立在自身能力和社会环境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工作的报酬、工作条件、社会评价、发展预期、职业兴趣等方面的心理评价和感受。即,员工满意度=实际感知/期望。同样,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可以归纳为公式:大学生就业的满意程度=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感知/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笔者认为就业期望在一定范围内是和就业满意度成反比关系,就业期望范围就是:大于自我满足的最小值,小于实现可能的最大值。在以下的就业满意度探讨中,就业期望都是在该范围内。 2.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满意度关系密不可分。 从以上对就业满意度的内涵分析,就业满意度是求职者内在的主观评价指标,要取决于个人的就业实际感知与就业期望之间的对比关系,比值越高,就业满意度越高。就业期望是指人们对所实现的就业目标主观上的一种估计,是人们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业环境,制定出自己的就业方向及目标,行为和努力能否导致所企求之结果的主观估计。这种得出主观估计的过程也就切合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满意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知己知彼,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形成合理就业期望。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应该先全面地了解自己,一是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做什么,首先有了喜欢就有了期望,喜欢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就业的满意程度;二是要综合分析自己的个性———适合做什么,性格是我们最本质的东西,基本上不会改变,但是基于对我们性格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来适应工作环境;三是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即学识、技能与各种能力———能够做什么,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去工作;四是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看重什么,也就是就业期望的最好体现。其次是知彼,即是职业探索,就要从职业、职位、行业、组织、地域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工作世界。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情况下,结合对工作世界充分了解,就会有合理的期望,去提高就业满意度。 (2)决策实施,增加实践就业机会,不断得到实际感知。 有了知己知彼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自身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以及实施方案。这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第一步工作,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工作内容,这就需要及时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策略及路径。有了决策就有了实施,沿着制定目标实现的计划、策略及路径,不断实践检验,从而有了对工作的实际感知。 (3)评估反馈,实际感知,合理期望,提高就业满意度。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调整、自我发展、提升自己的过程。随着工作时间跟经验的积累,当我们自身条件与外部的环境条件都发生变化时,通过自我调整,重新确定新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形成更加合理的期望,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就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满意度。 二、在职业生涯规划下,提高就业满意度的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重树目标、及早规划自我,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就业的适应能力,形成合理就业期待,体验实际感知,提高就业满意度,具体有以下途径: 1.就大学生自身而言。 大学生应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加强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了解,将职业规划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大学生自身必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对提高就业满意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找出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提高就业满意度,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就高校而言。 首先高校必须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尽早开始并贯穿大学全过程;其次,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锻炼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配备一支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管理理论、具有职业设计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的队伍;同时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各方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以达到职业规划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3.就社会而言。 政府、企业设法提高就业增长率,尽量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锻炼自己的机会,积极地完善就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社会一个重要问题,社会各方都要关注、帮助、指导。既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也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既要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又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研究力度,进而促进大学生有良好的职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信息:何国举单位:韶关学院
社会问题论文:经济社会问题整改情况工作汇报 年7月,省委巡视组在对我县工作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全面巡视后,在肯定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同时,中肯地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3个方面9类问题的意见建议。县委对巡视组的反馈意见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并制定了整改方案,明确整改任务,细化分解整改事项,落实整改责任,狠抓整改措施的落实。在整改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整改工作与推动各项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将整改工作贯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整改效果。 一、着力于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努力营造共谋发展、齐心干事的良好氛围 针对巡视组指出的我县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干部队伍的管理教育力度还不够,我们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理清思路,锁定目标,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共识。紧扣巡视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县委常委会从有利于玉山“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发力,审时度势,深刻反思,全面分析玉山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玉山的后发优势和潜在发展后劲,继承和发扬历届县委好的工作思路上,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鲜明地提出了“奋力跻身全省发展第一方阵,早日把玉山建成全省经济强县和全国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和“强化创新创造、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三种工作理念;突出工业园区、旅游城市、农业农村三大发展重点;强化项目带动、科教兴县、统筹发展三大战略支撑”的发展思路。这一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符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建设富裕和谐秀美”和市第三次党代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精神,符合玉山县情,得到了全县上下的广泛认同,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认识,激发了60万干群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 二是凝聚人心,真抓实干,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了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县委、县政府开展了重点工作“百日大会战”活动,把全县广大干部的思想迅速从换届工作氛中带出,投入到紧张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大会战期间,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真正做到了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步调上合拍,做到了分工不分家,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互相补台,使城市建设、园区建设、计划生育、信访维稳、城市创建、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创造了许多令人振奋的业绩,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干劲,转变了作风,促进了发展。可以说,一个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和谐新玉山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是整治懈怠,转变作风,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务实作风。大力整治干部队伍精神懈怠现象,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公安局、县电视台组成联合督查组,通过明察暗访、赴乡镇“走读”督查等系列作风督查活动,先后查出1名科级领导干部和12名财政、供电等单位股级干部、村组干部上班期间打麻将、上下班迟到早退等情况;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对违纪人员做出了严肃处理,共免职副科级干部1人,其他干部免职11人,警醒了全县党员干部,大大扭转了“庸、懒、散”等懈怠作风,干部作风明显改观,干部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思干、思进、思发展、思跨越蔚然成风,全县上下已经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勇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二、着力于园区大发展,城乡大建设,快速推进“三化”进程 在整改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点,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和大开放主战略,坚持以项目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改善环境为支撑,加大对外开放步伐,推进全县三大支柱产业协调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82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完成10.1亿元,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2亿元,增长37.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增长3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4亿元,增长17.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亿元,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2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6912元,增长15.02%;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增长4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6亿,增长14%;获得了省政府工业崛起奖、省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突出贡献”奖、省利用外资先进单位及全市工业巡查第三名。 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主平台,举全县之力强攻工业。不断创新园区发展体制,把园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县委副书记任园区党工委书记、副县长任管委会主任,通过授权、委托和设置派驻机构等形式推进各职能管理部门向园区集中,高位推动园区发展。抢抓机遇对园区进行修编扩容,园区规划总面积由11.8平方公里扩展到30平方公里。大力度推进园区建设,全年拓园1.23平方公里,新征土地1850亩;园区土地清理收回土地700多亩,追缴相关费用7000多万。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对所有入园项目实行严格的联审制度,规定新入园企业必须固定资产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亩均固投达80万元、亩年均纳税达8万元以上。创新招商方式,选派了16名乡镇正职到温州挂职招商,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升温。共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31个,其中亿元项目7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30亿元。其中浙江致远集团投资12.8亿元兴建的年产10万吨电解铜项目和浙江聚美高分子材料公司投资8亿元兴建的年产5万吨压克力生产线项目,建成达产达标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多亿元,上交税收6亿元以上。这些项目的建成,可为明年我县的经济发展积蓄强有力的后劲。培育壮大三大支柱产业。换届以来,我们在新型建材、有色金属、机电汽配支柱产业上下苦功。大力调整新型建材产业结构,成功引进大型国企—中国建材南方水泥、省碳酸钙行业龙头—炜达轻钙厂和水泥深加工企业跃达新型建材等10多家大型建材企业,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做大做强机电汽配产业,成功引进了投资达20亿元年产1000万只汽车轮毂和2000万只摩托车轮毂的昂大项目。同时,传统轴承产业也焕发青春。2011年,全县轴承产业产量、税利总额分别占全省总量的92%以上。着力打造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采取上台阶奖励、增长幅度奖励、技改贴息、创新补助、规费减免等手段,重点培育富旺铜业、华瑞铜业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支持其关联配套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群。2011年,我县新型建材、机电汽配、有色金属三大支柱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全年有色金属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9亿元,增长81.96%;新型建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64亿元,增长42.8%;机电汽配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7亿元,增长43.05%。强化项目服务保障,通过落实“一对一”帮扶机制、“一条龙”服务机制、“一站式”办结机制、“一单清”收费机制,破除门户之见,冲破利益束缚,大大优化了发展环境。以推进昂大项目落户为突破,建立了重大项目建设督查调度制度,掀起了园区项目大建设的热潮。目前,园区杜马机械、万佳豪鞋材、建华实业、天美华等一批企业已建成投入试生产,昂大公司、岩端铜业、蓝宝新材料、新光源节能、上安机电、正大机电、华建橡胶、瑞祥织带等一大批企业正在加快建设。2011年开工建设31家企业中有9家是“当年建设,当年完工,当年投产”,园区投资环境美誉度明显上升。 把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有机融合,加快了打造旅游名城步伐。以整改为契机,在县十二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了要把玉山打造成“全国旅游名城”的目标,努力建成三清山重要的依托城市。按照这个工作思路,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以超前的思路、超常的举措、超凡的速度,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玉山。一是科学合理布局,彰显城市特色。明确城市发展定位,邀请了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各片区和各乡镇规划进行了完善,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重点完成了七里街冰溪河“一河两岸”旅游综合体的修建性详规。二是注重完善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以最快速度推进了玉清大道、怀玉二路、博士大道东拓、玉京北路、玉虹路等项目建设进程,实现了全面通车,拓展了城东、城北新的发展空间。实施了湖塘沿改造工程、城东水厂改造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完成了人民大道路路面提升改造工程;对县城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推进了中医院搬迁、博物馆、东门市场等功能性项目建设,带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是破解拆迁难题,加速城区改造。完成了城建项目涉及的土地征用和农民房屋搬迁任务;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了玉清大道、博士大道东拓、玉虹路等88户原拆迁遗留房屋的拆除工作;拆除了解放中路区块86户危房;完成了七里街棚户区424户搬迁工作。一年来,共征用城市建设用地623亩,搬迁房屋13.88万平方米,创造了征地、搬迁房屋的佳话。四是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启动了“三城”同创活动,开展了卫生死角、车辆停放、占道经营、“牛皮癣”、学校周边环境等专项大整治,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园林“三城”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县城主次干道和里弄小巷卫生环境明显好转,车辆通行、停放规范有序,城市占道经营、店外店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市容环境和城市秩序明显好转,县城面貌大为改观。 把农业农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了城乡共同繁荣。在举全县之力强攻工业的同时,我们始终没有降低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和投资强度。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1.6亿元,推进了全县164个水利项目建设。投资911万元实施了下塘乡土地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项目3个,治理面积0.77万亩,其中园田化0.1万亩。投资4651万元对总长27.37公里的新东线、新仙线和飞青线三条农村道路进行了改造。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完成“一大四小”工程造林3.75万亩,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14个。全县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企业家达130余家,从事产业化经营的个体工商户410余家,被认定为农业龙头企业的有43家,年实现产值18.2亿元,销售收入16.7亿元。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投资3200万元,完成了通村主干道62公里,村内主干道93公里,村内其它道路98公里;投资860万元,完成了5950户村(居)民饮水改造;投资485万元,完成了5520户村(居)民改厕工程;投资590万元,完成了农村旧房改造6010平方米。同时,推进了重点示范镇建设,打造了一批新农村示范点。进一步培育乡镇经济。大力核减乡镇财政水份,鼓励乡镇经济做实做优做强。目前,全县乡镇财政收入完成5.5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54.5%,其中过5000万元的乡镇达到2个,乡镇财政平均增幅达23.9%。 三、民生大改善,社会大和谐,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在整改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是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来抓。出台了教育“1+3”文件,从制度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投入3500万元用于校安工程建设,启动了37个危房改造项目,拆除危房近5.6万平方米,维修危房10000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达15000平方米。首次在二中推行“三制”改革,设立了全县“高考贡献奖”和玉山一中“教育发展基金”,进一步激发了教育活力。大力开展了在编不在岗教师的清理工作,实施了千名教师招聘计划,保障了教师队伍健康发展。针对县城学校大班额问题,在城东和城北分别规划建设初级中学和端明小学。逸夫、瑾山、冰溪、明德等县城小学扩容提升工程有序推进。 二是把民生当作最大的事业来抓。坚持百姓为天,事业为重。全面落实了8个方面82项民生工程,各项考核指标均提前或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狠抓社会抚养费征收、“两非”案件、非诉案件、党员干部职工和名人富人违反生育政策清理等工作重点,共立案查处党员干部职工违法生育案件40余件,查处名人富人违法生育案件22件。顺利接受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的考评验收,通过了省计生委对县级计生工作的年度考核。 三是把和谐稳定当作“一号工程”来抓。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查不足,找问题,解矛盾,保稳定”主题活动,排查各类矛盾纠纷案件1578件,着力解决了一批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认真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健全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结合“百日大会战”活动梳理确定了100个重点信访案件,实行县领导包案负责,目前化解率达90%,其中市联席办交给我县的24件重点案件,已经妥处23起,有效避免了信访积案的产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大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社会治安保持稳定。去年,我县公众安全感位列全市排名第一,在全省排名位列第16名。 四、着力于用人大改革,执行大提高,全面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 抓好整改,推进工作,关键在各级带头人。整改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主线,顺利完成县、乡、村三级换届选举工作,不断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县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抓落实的执行力、操作力、破解难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人大依法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的成效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个声音决策、几套班子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发挥出了班子应有合力,也为推进玉山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选人用人“重德才”的导向,公开选拔了8名科级领导干部、“公开遴选”了16名乡镇党政副职和1名县工业园区副主任,变“伯乐相马”为“疆场赛马”。树立选人用人“重实绩”的导向,始终把实绩作为干部职务升降的重要依据,数十名在“百日大会战”活动中表现突出、在干部考核中公认优秀的先进个人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树立选人用人“重基层”的导向,关心爱护基层一线干部,干部选拔任用向基层一线倾斜。调整使用了一大批乡镇换届待安排的干部,在服务园区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加快城市征迁等方面都取得很好成绩,社会反响良好。 进一步创新“创先争优”活动载体。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联户帮困促和谐”、全县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提升了服务群众的水平。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社区工作活力进一步提高。采取“三个一”措施,实行县领导挂点帮扶19个后进村,促进了后进村转化提高。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并大力向基层推广延伸。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预办事公开,基层党务公开有序推进,使权力运行更加科学规范、更加公开透明。加大腐败查处力度,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48件(次)、立案43起,党纪政纪处分21人。 以上是我县针对省委巡视组提出的意见进行的阶段性整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上级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企盼还有一些差距。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更深的认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大的力度,力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奋力跻身全省发展第一方阵、早日建成全省经济强县和全国旅游名城而贡献全部力量。 社会问题论文: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主要举措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里,我谈谈学习《决定》的一些体会。 如何理解和谐社会 要理解和谐社会,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原指乐律的调和。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对和谐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由于乐律来自对自然之声的发现,所以古人推而广之,逐渐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由此就有了史伯的“和实生物”、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哲学命题。随着百家争鸣的出现,古人对“和”、“和谐”的认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如《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得更清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和”的这样一种认识,使得古人在设计未来社会时,常常把“和谐”作为一个根本原则或者一种理想形态。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不是静止的,不是一潭死水,而是运动的、活跃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相反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我们必须树立唯物辩证的“和谐观”,必须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来指导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个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的和谐,既包含稳定、协调,又具有生机与活力,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既包含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又包含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是社会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统一;既是一种战略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长远目标与现实实践的统一。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经历一个很长历史过程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长期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须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任何一方面的不和谐,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和谐。比如,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难以实现。同样,没有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无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者之中第一位的是人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和谐的关键是利益的和谐,核心是建立协调和谐的社会利益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建立一套保证经济资源高效利用、社会财富不断涌流、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合理分配的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努力使社会各方面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和谐社会的提出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决定》既是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外一些执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借鉴;既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决定》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公民平等地享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因素,我们要正视,要清醒,更要采取积极措施,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理顺利益关系,把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和谐社会问题的关键。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不发展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为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要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我们能有今天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得益于改革开放;创造中国更美好的未来,仍然要靠改革开放。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中实现和谐。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要在改革开放中、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关系以及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证。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稳定就没有和谐。稳定与否,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建、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怎样建设和谐青海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推进和谐青海建设,关键在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决定》和同志的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各级党委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构建和谐青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使思想观念、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确保和谐青海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个领域,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视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矛盾,正视不和谐、不协调的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抓落实、办实事、求实效上,使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 科学发展,促进和谐。青海属于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就业率不高,贫困人口比重大,矛盾多,各种利益关系协调难度大等等。要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不断解决造成不和谐的突出问题,统一认识,集聚民意,凝聚民心,实现社会更加和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加快青海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构建具有地区优势和民族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工农互动、城乡联动的机制,转移农牧民、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生殖健康服务、人居环境改善、人口合理分布等方面的投资,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全面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基础上,搞好人居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和谐青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和谐青海的重要抓手,重点抓好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等工作。要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注重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注重增加向基层和困难群众的投入,努力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沟通协调机制,不断从政策上、法律上、制度上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维护好各族群众生存、发展和民主权利,当前要注重解决好就业社保、教育卫生、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坚持不懈地帮助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夯实基础,完善制度。和谐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推进和谐青海建设,要坚持依靠各族群众,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注重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把构建和谐青海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各级组织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善于听政于民、问政于民、谋政于民,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在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着眼长远,在制度建设和创新上多下功夫。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为构建和谐青海提供制度保障。 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省份,各民族团结和睦,是构建和谐青海的基础和前提。要继续保持各民族干部群众团结共事、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共同把构建和谐青海的事情办好。要坚持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提倡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团结友爱,增进各民族群众的兄弟情谊。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主题,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开展“平安寺院”创建活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构建和谐青海的伟大事业。 社会问题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问题开展分析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如何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及有效引导,不仅是提升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养的需要,更是做好高校稳定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如潮涌般涤荡着站在思想前沿的高校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一定时期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的集中反映,其存在与发展不但能够体现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现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众的利益需求[1]。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多为 “90 后”,他们满腔热忱,有时候却也彷徨游移。社会问题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1 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对高校论坛内容的统计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通过媒体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状况,关注的问题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诚信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就业问题、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反腐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房价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比如: 老人倒了扶不扶,雷洋死亡事件等都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2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负效应的原因分析 2.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冲击、互相影响。 其次,我国当前所处的特殊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到一个关键的时期,出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 再次,新生的各种社会利益团体、利益关系的多样性与冲突。 最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人权意识也得到了提高,人们表达自己主张的途径随着新媒体发展不断拓宽,这从另一方面导致大量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 2.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维方式 “碎片化” 的深刻影响 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调查发现,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途径主要集中在 “浏览网站” “手机资讯”“网络电视”等新媒介,而通过 “读报刊” “听广播”等传统途径的学生非常少。这表明网络等新媒体已经走进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动向[2]。然而,网络媒介推出的大量都是 “碎片信息”,长此以往也造成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 “碎片化”,其结果就是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浅显化和间断化。而且随着网络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盛行,大学生的视野也从现实逐步转向了虚拟的世界,其思想观念和思维极易在现实与虚拟的对立中产生扭曲和困惑,从而丧失对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 2. 3 个人综合素质的缺失 受社会环境、功利性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忽视综合素质发展。他们认为社会道德修养和国家安全教育只是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学习中的 “调味品”,而与个体的成长和成才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受到社会上利益的驱使,产生了严重的拜金主义。在他们的认知里,自我利益最大,只要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甚至就算与道德与法律相悖也无妨。 3 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对策及措施 高校作为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出现的问题、特点及主客观原因,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 1 将社会热点问题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能偏离教育主题,而是要强化教育主题。并通过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专题讲座,党员学习日,班级团日活动,学生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等途径,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十八大精神,学主席系列讲话精神,帮助学生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强化大学生辩证看待各类热点问题,使之能够较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方针,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同党中央和政府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这是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的思想根本。 3. 2 将社会热点问题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 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教育须选准时机具有针对性。时机会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由于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能够在大学生最为关注的时间及时搞好教育引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的工作重点,以分析社会热点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加强政治观、形势观教育,帮助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看准问题的本质。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3. 3 将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深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调查研究,这些要比教师讲授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更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高校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参与意识,鼓励大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让他们走进社会、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通过权威部门正确的渠道,寻找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利益关系及矛盾根源,瞄准矛盾焦点及时进行疏导分流,独立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3. 4 将社会热点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 当社会热点问题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叠加在一起出现时,解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问题就成为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实现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与调适。 3. 5 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途径如 QQ、微博、微信平台、网站论坛 BBS、网络录像视频、教师邮件、在线留言、师生讨论专栏等方式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还可以通过深入课堂、走访学生宿舍、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筛选出学生关注较多的、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可利用各种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不同渠道的社会热点的教育引导。 社会问题论文:婚姻悲剧与婚恋的社会问题 摘要:民国上海,中西两种婚恋文化交织并存,开启了社会生活中婚恋生活的多元局面。这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轰动一时的黄慧如与陆根荣婚姻案,即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通过梳理与黄陆案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以及由黄陆案引发的社会讨论,可以探讨民国上海存在的婚恋社会问题。 关键词:近代上海;婚恋史;黄慧如;陆根荣 20世纪20年代末,黄慧如与陆根荣的婚姻案(以下简称“黄陆案”)在上海引起轩然大波,成为各大报刊竞相报道与言说的对象,甚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该案件在众多文学、影视作品中持续存在生命力。学术界对“黄陆案”也不乏关注。前人论及黄陆案之时,多从以下三个视角出发:一是该案件的故事性和新闻价值,认为黄陆案不仅揭示了青年男女的恋爱新理念,而且也表明了当时女性追求爱情自由的道路崎岖坎坷[1];一是该案历史文本的演变,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陆案”被以不同的形式继续演绎,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变成人们的消费对象[2][3];一是从观念史的角度,阐述该案呈现的民国时期婚恋观念、法律观念、社会观念冲突[4]。也有学者认为尽管他们的婚姻案曾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但却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5]。这一婚姻案的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呈现了近代上海婚恋方面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也使得“黄陆案”存在继续探讨的空间。本文从“黄陆案”的婚姻悲剧出发,论述该案引发的社会讨论和呈现的婚恋社会问题。 一、“黄陆案”的婚姻悲剧 黄慧如与陆根荣的婚恋,被认为是当时上海主仆之间自由恋爱的先导。这一婚姻案的具体过程也充满了戏剧性。此案男主角陆根荣是当时沪上一男仆(茶房);女主角黄慧如是湖州富商黄楚卿之孙女。黄楚卿在京病故后,黄家迁居上海,住在赫德路(今常德路)春平坊,黄慧如曾就读于启明女中。案发之前陆根荣受雇于黄家,构成了两者的主仆关系。这一号称沪上自由恋爱之先导的婚恋,起因却是婚姻的不自由。黄慧如到适婚年龄之后,时有为她作伐之人,但屡为其祖母所阻。后来,有人为曾任中国银行总经理的贝淞荪胞弟来黄家提亲。黄母对此婚事颇为满意,她考虑到黄之祖母对待婚姻的审慎,打算先令人算过两人的八字,并将婚事基本谈妥之后,再向黄老夫人禀明。至于黄慧如,虽然社交受限,但她也接触过不少描绘婚恋的小说,加之她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对婚恋之事满是幻想。所以,尽管与贝家的订婚,一切全凭母亲做主,她并不参与其中,但她早已从母亲口中得知对方供职于银行,品貌不错,而且贝家经济雄厚,颇有名誉,心暗许之。因此,黄慧如对贝黄婚事充满了期待,并无异议。然而,黄之祖母得知这一婚事后,却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理由,认为贝家有财有势,黄家与其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唯恐慧如嫁入贝家之后,难以融入贝家的生活,从而令其兄长设法拒绝此门亲事。黄之兄长即以黄慧如患不育之症为借口,迫使贝家主动解除与黄家的婚约。婚姻不成致使黄慧如郁郁不振,贝家悔婚的理由更使她羞愧难当。考虑到民国时期传统婚姻中有“祭祀”和“继嗣”这两大主题,黄慧如认为患不育之症的谣言传扬出去,已将自己陷于无法继嗣之十分难堪的境地,将不会再有人前来提亲,因而懊恼不已、闷闷不乐,欲自寻短见。黄家上下均无法开解其心中的积郁。为此,黄家认为家中男仆陆根荣为人机敏,深受雇主信任,遂令陆根荣前去劝说黄慧如,令其放弃寻死的念头。此外,慧如之兄长亦有若陆根荣能劝慧如放弃寻死的念头,可以将她嫁给陆根荣之说。至于陆根荣,据《黄慧如亲笔日记》记载,自从到了黄家之后,他与黄慧如多有互动:其一,协助其打发走胡搅蛮缠的黄包车夫,避免其受到祖母的责怪;其二,掩护其阅读坊间流行书摊所售之言情小说,使其得以摆脱兄长之责怪;其三,时常与其谈笑,并关心其日常所需,诸如买水果之类。此外,陆根荣心存“上进”,希望得到雇主的青睐而改变境遇。黄慧如一方面认识到不育之谣言已使自己无望再许配给门当户对之好人家,另一方面认为陆根荣为人和气,性格活泼,而且有情有义,可托付终身,对陆根荣渐生情愫。因此,黄陆二人以此事为契机,朝夕相谈,颇为融洽,并私订终身。到谈婚论嫁之时,他们考虑到黄之祖母婚姻观念之保守,料想在这一旧式大家庭中,难以得到理想的自由生活。另外,黄慧如已有孕在身,若继续留在家中,必定会被人发现其未婚先孕,从而有辱门风。于是,在某日清晨,他们先后离家,一同乘车出走松江,借住旅馆,希望组织家庭,结成夫妇。然而,事情却没有往自由恋爱获得美满婚姻的方向发展。他们不幸遭遇当地流氓的讹诈,不能在松江久居,随即前往苏州,租住在位于护龙街(人民路)的古董店楼上。虽然黄陆两人深居简出,但松江的流氓还是追踪到了苏州。同时,不知黄慧如行踪的黄家也在《新闻报》上刊登了寻人启事。松江流氓获悉后,便前去告知黄家。黄母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苏州,并向苏州警察厅报案。随后黄陆二人被抓获,并移解吴县地方法院检察处侦讯。法院在未细究详情的情况下,认定陆根荣诱奸黄慧如,以犯奸科罪论处,判有期徒刑3年。黄慧如则由黄母带回加以管束。陆根荣不服判决,延请律师宋铭勋提起上诉。尽管宋律师举证陆黄两人发生过恋爱关系,且当时两人均已成年,并未违背当时的刑律,但是开庭之时,法官仍认为此等自由恋爱之事为“伤风败俗”之举,并在询问词中充满等级观念的色彩,认为陆根荣一个小车夫,勾引良家妇女,是为大逆不道之事。法院不仅没有改正判罚,反而比原判多加了1年的刑罚。随后,陆根荣继续请宋律师上诉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查阅陆根荣申诉之力主婚姻自主、反对传统礼教,请求撤销原判并宣告无罪后,认为不无道理,便发还原法院“更新审理”。此时,这一案件已经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舆论对宋铭勋陈述的黄陆两人反传统礼教、保护工人利益和提高工人地位之言辞颇为拥护。检察官迫于外界舆论的压力,改判陆根荣未犯奸科罪,但是,因为他曾帮助携带黄慧如所盗家中衣饰,认定他犯了帮忙盗窃罪,判处刑罚2年。为此,陆根荣再次上诉,在律师宋铭勋和社会舆论的帮助下,终于历经3年取得胜诉,撤销了所有判罚[6]。由黄母带回家中严加管束的黄慧如,命运又如何呢?已怀有身孕的黄慧如回到上海后,决定前往陆根荣的乡下老家江苏吴县,看望陆根荣的亲人,并以陆根荣妻子的身份在陆家待产。产后随母回沪,黄家宣称其产后虚弱,经不住舟车劳顿,病逝而终。 二、“黄陆案”引发的讨论 黄陆案发生之后,引发了热烈的社会讨论,使其成为当时不同文化背景之人进行文化宣教的绝佳案例:守旧之人视其为等级不分的有辱门风之事,趋新之士认为这是“婚姻自由”和“打破阶级观念”的典范[7]。总体而言,对黄慧如的褒扬多于贬斥,以至于她在医院中待产之时,收到不少寄给她的书信,赞扬她为“女界革命的先锋,自由恋爱的勇将”。在这些被作为宣教范本的表象之下,有人开始思考黄陆案的归责问题,认为这既有社会风化之不良的原因,又有个人操守的原因,“决非一事一因”如此简单[8]。亦有人一分为二地看待黄陆案。如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邵力子,曾与戏剧专家洪深一同访问过陆根荣,他认为“黄陆之恋爱,原则未尝有差,而其行为则不尽可取”。他推测黄慧如之所以与陆根荣出走并甘愿在陆家待产,是因为“事后已至无可如何之地位”,“不得不出此一着,以示高洁”。因此,他指出社会上无论是攻击黄慧如之恋爱原则,还是褒誉提倡其恋爱过程之行为,均存在流弊,并不妥当[9]56。当时社会上,对黄陆案之本质剖析最深者,当属《生活周刊》编者邹韬奋。在参与黄陆之事讨论时,邹韬奋并不认同这是纯洁的恋爱,但仍对黄慧如深表怜惜之情。他认为陆根荣和黄慧如并不懂真正的恋爱,这是由“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良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幸又畸形的现象。首先,当陆黄两人被抓获受到解送之时,虽然黄慧如坚决不乘车前往,而是与陆根荣一同步行,承受与分担相应的“屈辱”与“罪责”,但是陆根荣仅仅心系钱财,三番两次对黄说他身边无一个铜钿;其次,陆根荣并未及时告知黄慧如他已有妻室;再次,陆根荣视黄慧如为被“高等人家”贝家摒弃,若不与“低等”的他“姘头”,便要终身搁置家中,并将责任推卸到黄慧如身上,在法院申辩时提出“是对方(黄慧如)要和他轧姘头,他不好意思拒绝”,而非社会舆论为其申辩的打破阶级观念与争取恋爱自由;最后,黄慧如亦未真正觉得陆根荣可爱,而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并深受传统从一而终思想之影响,即使早知走错了,亦打定主意走下去。正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保守与封闭,缺乏“高尚的男女社交的机会”,加之社会对不幸受愚之女子的冷酷,使得深受感情创伤的黄慧如遇到有人对其大献殷勤,便不慎失足,身陷囹圄[10]。其后,亦有评论认为黄慧如之事罪不在父母,而在社会环境之恶劣,并倡导青年男女联合起来打破重围。该评论提出,以婢为妻为妾之人并不会受到社会之谴责与非笑,而一位自愿嫁给仆人之女子,却会受到社会舆论之讥笑。这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应加以注意[11]。无论是守旧者的谩骂,还是趋新者的推崇,都指向了黄陆案,成为当时众多知识分子进行趋新或守旧舆论造势的武器。这无法挽救黄慧如的人生,只能将其一步步推向无法逃脱的婚恋悲剧的深渊。以至于当时有人预测黄慧如的结果已至极其恶劣的境地,无论是否继续与陆根荣一起生活,都将了无乐趣[9]50-52。 三、“黄陆案”呈现的社会问题 从黄陆案的外在形式而言,代际矛盾与主仆之恋,象征着从家庭内部与社会阶级两个层面对传统礼教的反抗,颇具改革的意味。事实上,黄陆案是民国上海这一过渡时代的产物,以一位女子的不幸呈现了当时婚恋方面的社会问题。舆论对婚姻自由的宣传与社会对婚姻自由的接纳,仍存在错位与误解之现象。错位现象,即舆论宣传先于社会接纳,社会接纳滞后于舆论宣传;误解现象,即有些青年男女认为传统礼教下成立之婚姻事实不构成法律约束力,只需两两相愿,便可自由恋爱与同居,从而成立自由婚姻。这一现象在当时较为普遍,无独有偶,与黄陆案发生之年份相近,也发生了过渡时代的婚姻悲剧,尽管这一悲剧的主角没有阶级差别,因而未曾像黄陆案那样受到各大报刊的广泛关注,但是同样在婚姻问题上描绘了过渡时代的社会问题。1928年前后,浦东日华纱厂机器间工人川沙人顾德明与该厂女工金招弟发生自由恋爱、自由同居,并曾延请律师登报谓两人婚姻自由,他人不得干涉。招弟之母金吴氏和其赘婿金泉生得知他们同居于交通旅馆后,将此事报告给捕房,将招弟领回。因为招弟已经被许配给罗店施阿小为妻室,经过招弟与顾德明之事后,金吴氏难负重责,于1928年11月底送招弟至夫家,先行房,至1929年正月初五日再行结婚礼。然而,顾德明因为金招弟自愿为自己的妻子,却突然被他人夺取,心有不甘,遂延请律师向地方法院控告此事。法院宣判顾德明所主张之自由婚约,完全不合自由之真谛,只能鉴定为自由恋爱,无法鉴定为自由结婚。因此,不予所请,顾德明败诉[12]。对过渡时代近代上海存在的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当时的电影作品也有所反映。1935年上映的电影《新女性》,同样讲述了一个争取婚恋自由之后的新知识女性的婚姻悲剧。也许因为婚姻之社会问题在艺术表演上具有张力,当时的艺术家在挑战传统、构建未来之时,也将其作为元素纳入艺术创作之中。它的悲剧性也更加真切地反映了过渡时代的多元文化,以及无法跟上文化变迁的社会生活环境,曾给当时人带来的困境,以至使人在思想追求与现实环境之间进退维谷,从而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对于当时上海存在的这一社会问题,外侨社会亦有所关注。他们认为婚姻自由给中国人带来了轻松结婚、轻松离婚的奇怪的婚姻形式。他们在争取婚姻自由的婚姻当事人身上寻找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认为当时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社会问题,是因为寻求婚姻自由的婚姻当事人忽视了从父母等长辈处听取他们对婚姻问题的参考意见,忽视了婚姻之中家庭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婚前缺乏对对方家庭的调查[13]。在此处,被众多崇尚婚姻自由的人士多摈弃的父母等长辈的意见,摇身一变成了当时西方人眼中解决中国社会婚姻问题的密钥。在对待“婚恋自由”与“私奔”这一问题之时,中西社会存在差异。当时的西方社会,在婚恋文化方面,对女性给予更多的宽容与包容。1925年的某一天,发生了一起在沪西人的私奔事件,在海军上校查尔斯•马克斯•科克伦(Capt.CharlesMaxCochran)的主持下,女主角玛丽•约瑟芬•格拉布(MaryJosephineGrubb)和男主角美国地方检察官伦纳德•G•胡萨尔(Mr.LeonardG.Husar)在公海上结婚。最后新娘却从身在日本的新郎胡萨尔那里收到一封无线电报,声称他将在日本滞留三周左右,此后便再无其他信息。虽然这个戏剧性的结局将会震惊上海,但是他们的婚姻通告却并未让他们的诸多亲朋好友感到意外。此后,未见西方社会有追踪这一事情的后续报道。在当时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语境下可知,黄陆案所代表的民国上海时期婚恋方面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多元思想文化交织并存,而又互相排斥的结果,也是思想文化的发展相对超前,而社会生活的变迁相对滞后的结果。 结语 黄陆案,以一位女子的不幸遭遇引发了社会的热烈讨论,有守旧者的口诛笔伐,有趋新者的热烈追捧,也有知识分子的理性分析。以黄陆案为着眼点,去进一步挖掘民国上海的婚恋报道,可以发现尽管案件主角的身份职业不一,案件的过程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都呈现了民国上海婚恋方面存在的社会问题,即多元思想文化交织并存,其间有矛盾、有融合,导致婚恋观出现多元化,容易让青年男女迷失其中,无法正确看待“婚姻自由”与“父母之命”之间的关系。如果说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会剥夺男女当事人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带来婚姻不能自主的社会问题,那么以民国上海为舞台上演的诸如黄陆案之类的婚姻自由带来的悲剧,同样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值得当时人深思,并影响着当今之人对民国上海婚恋图景的构建与想象,也可以为当今的婚恋生活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作者:王瀛培 徐华博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图书馆 信息处理中心 社会问题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研究 1贫困是导致该问题最深层次的原因 当地苗族农村的经济普遍落后,家庭贫困的情况很严重。年轻的父母为了生计,把孩子留给老人,奔赴现代化的大都市去打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年轻的父母不愿再回到贫困的家中,毅然决定抛弃自己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诚如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巴尔扎克先生在《驴皮记》中提到的“在贫穷笼罩的地方,就谈不上贞操和罪行,也谈不上道德和智慧了。” 2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 2.1法律保护是有效的手段 ﹙1﹚加强婚姻登记教育。 “无证”婚姻脱离了当地习惯法的约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才使得部分外出务工者留下自己的孩子,让本就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处于更艰难的逆境。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此问题,在每年的全县人口普查时,对外出务工的人员婚姻状况(包括按照当地习俗的婚姻)进行详细登记,进行婚姻登记的教育宣传,对此前早婚未登记,再达到法定婚龄时劝其前往婚姻登记机关登记。 ﹙2﹚进行相关法律宣传。 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是很必要的,让留守儿童的父母意识到,教育、抚养、关爱子女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2.2缓解贫困,是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贫困是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源所在。诚如著名英国诗人约翰逊在《致詹姆士.博斯威尔的信》中所言:贫困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敌人。缓解贫困的主导力量是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带动就业的需求,让当地人不需要外出务工也能挣钱,还能照顾父母和孩子。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目睹留守儿童艰难的成长环境,却无能为力。在寒冷的冬天里,脚上穿着一双破烂的鞋,娇小的身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没有一天不在盼望,异乡的父母早日归来。 作者:代建英 陆绍军 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城关一小 社会问题论文:地方营业税征缴的社会问题释解 1946年生产供给会议及1947年《营业税条例》的内容及实施 1946年边区政府召开生产会议,对工商业负担确定了两个原则:一是工商业负担应与农业负担看齐,二是工商业负担以其纯收入为标准,小商负担一般要占其纯收入20%,中商40%,大商60%。依此原则,制定了《1947年晋绥边区修正营业税暂行条例》,并于1947年3月公布。与以前的条例相比,其对营业税征收影响最大的是营业税征收范围和征税标准的变化。第一,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关于课税人的范围,该条例规定:“凡在本区境内经营工商业者,均须依规定缴纳营业税”;“凡在边区境内从事牲畜买卖者,不论公私均须交纳牲畜买卖税”;“凡在边区市场上买卖粮食者,不论公私均须经当地税务机关设立之过斗人员统一过斗,并交纳粮食买卖手续费”;“城镇兼营工商业与农业者,其工商业收入部分计征营业税,其农业收入部分,计征公粮”;“为逃避负担,不占门面,进行不定期之贸易者,应在其所在地做交易时征收营业税”。[4](P299-300)第二,营业税的征税标准。该条例规定:“营业税按其收入之多寡,本累进税率每年征收一次,不满一年者,按月计征。营业税之起征额为10万元,起征率为10%,最高率为42%,42%以上不再累进。但601万元以上之商户,与一般商户比较负担过轻者,亦可酌情增加税率。”[1](P712)条例公布后,3月20日执行,并限4月5日前完成任务,“执行中又提税率,从42%提到60%”。“各种牲畜(牛、驴、骡、马、骆驼、猪、羊)之买卖成交后,买主须从价交纳5%的牲畜买卖税。凡粮食买卖经税务机关设立之过斗员过斗成交后,卖粮人须从量交纳3%的粮食买卖手续费”。“地主、大商等富有者,其总收入不论多寡,均以最高税率征收之”[4]P300)。此时,已将地主和大商人的性质等同起来。与以前相比,1947年营业税征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征收标准的变化上,征收额度和征收比率大大提高。征收标准为总收入按比例累进征税,改变了过去以纯收益征税的标准,并且大幅度提高营业税税率及累进幅度,实行了“高压强制”式征收。虽然该条例规定营业税最高率为42%,但条例于3月20日执行,竟要求4月5日前完成任务,因此导致了“执行中又提税率,从42%提到60%”。由于种种原因,边区政府不顾工商业发展实际情况,令各区连续增加任务,如“一分区原分配30000万元(系边区本币,下同),增加后完成44037万元;三分区原分配63000万元,后提到1360000万元;六分区原分配30000万元,最后完成168800万元。全边区共分配171500万元,完成928417万元,超过原数的四倍半弱”。不仅如此,还提前预征1947年度营业税,这样的做法,无异杀鸡取卵,“造成了商人恐慌,商业倒闭,市面萧条的严重恶果”[4](P44-46)。工商业经济的急剧萎缩,造成货物奇缺,市场萧条,物价高涨,交易不便,数年来大力发展的自给自足经济受到严重损害。不难看出,1947年对征收标准、征收额度和征收比率的规定是错误的。究其原因,除了为解决庞大的军事开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共识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边区政府对不同经济性质错误的认识。将较大工商业者等同于地主,将中等工商业者等同于富农,然后根据套用的成分确定税率,从而“征收毁灭性的工商业税”[5](P296)。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在于领导者制定条例时,存在着对商人的报复思想。他们认为:“商人几年来负担太轻,生活水平比农民高,而且一部分商人又是地主富农转化来的,有些商人与地主富农分子,又时时钻我们的空子,投机取巧,盗窃情报,挖取革命财富。”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认为商人负担应该重一点。他们仇视商人,在做法上只注意收集赚钱获利一面,不管其消耗与缺损。 1947年营业税征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边区政府对工商业者增加税收无可厚非,但不顾工商业发展实际情况,对工商业者实行杀鸡取卵式征收,不但直接影响到工商业的生存和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它不可避免地导致工商业者对党和边区政府的不满,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一)工商业负担沉重导致大量破产倒闭在1947年,营业税征收虽然在边区政府带有强制性的说服动员下,超额完成了任务,但工商业者负担达到极点,导致大量工商业破产倒闭。负担沉重,一方面体现在税率方面。1944年的条例规定最高只征收纯收益的20%,1946年提高到25%,1947大幅度提高,最高征收其总收入的42%,但在实际执行中最高达到了60%。二是在数额上违反条例规定,屡次增加任务,有的增加半倍左右,有的增加了八倍半。[2](P211)据对崞县的调查,最初规定“营业税任务为2000万元,后来屡次增加,竟然增加到15000万元。结果20户较大商户负担12086万元,占总税税款的88.8%,致使7家较大商号停业”。然而,税务分局紧接着又布置征收1947年停业户的营业税,“并决定按各户财产70%征收”[4](P61)。如此税率,与没收财产无异。不仅如此,晋绥边区还进行预征1947年的营业税,边区分配的任务按去年负担数字(1100石米)预借1/3,共预借小米406石,还有约800石要负担,有些商户根本不敢做买卖了。“不几天工夫,就垮台二三十家。”据统计,“1947年因征收营业税而停业占总停业户数的41.8%,因惩治奸商停业的占总数的8.4%,因而停业者占30.7%”[4](P68)。可见,营业税的过度征收严重损害了工商业者的利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二)商民间负担不平等,影响工商业合理发展以崞县为例,为超额完成专署分配的30000万元,进行评议会评议。“20户较大商户负担12086万元,占总税款的88.8%;20户小商贩负担160万元,占总税款的0.9%。”代县在生产供给会议后,县政府领导把地主、商人并提,3月份分配任务2000万元,4月份增加到10000万元,不久又增加到20000万元。征收中专署又来指示,要完成40000万元,还要求不受此数字限制,征收结果完成数为65000万元。征收办法为,组织16名中小商的评议会,评时不宣布任务,只是暗示他们往高评。采取的策略是依靠小商,团结中商,打击大商户。并告诉评议员,如给大商户评不上去,就会加重中小商的负担任务。如此不断增加,中小商怕加在自己头上,便尽量往大商户头上加。当时评议员们说:“反正大商户是个垮,宁愿垮一家大商户,不愿垮10家中商。”这说明了当时一种不实事求是的精神,结果40户较大商户,即负担57277万元,占总负担的88%。但对小商则采取了一种不正当的态度,评的收入还比自报收入低。“如冀林山自报360万元,评为40万元;申其昌自报250万元,评为60万元。”这显然是有意偏袒小商,加重大商负担。这样一来,一般较大商户,均恐惧失望。有的商人均大散物资,向外面转移财产,有的财产转移以后即逃往敌区。总的来说,“大商逃跑停业,一部分化形隐蔽,观望风声,中商停滞不前,怕‘拔了高粱露出黑豆’,大商完了,负担就到他们头上,小商虽稍有发展,但货物骤减,市面已大为冷清”[4](P63)。(三)商民和党、边区政府关系紧张由于过度征收营业税,惩治奸商过程中错误粗暴行为以及一连串的压力所带来的负担,工商业大量停业。工商业者对党和边区政府怨声载道,不满情绪日益滋长。边区政府指示按总收入60%的高税率征收,并不断的增加任务,“各地商人由叫重而不敢叫重,有些负担户则死拖不交”。1947年税务局布置征停业户之总财产70%的税后,商人反映:“我们想垮也不敢垮了,垮时就按总财产征70%,等于全交了公家,不如还作着。”[4](P59-61)1947年预征营业税政策出台后,有些商户就不敢作买卖了,并说:“共产党是要农不要商”;“政策就是要把商人搞垮”;“地主商人田忠信、梁春生等数人在院内一面饮酒,一面大骂共产党,大商聚兴瑞全体伙友九人,每日卖多少,吃多少,恣意消耗,一文不留,直到剩下几件家具,然后散伙。”[4](P65)在所谓的“惩治奸商”过程中,由于什么是奸商也无明确条件,执行中未分清是非轻重,以为“无奸不商”。对奸商进行强制扣押,并严重损害了商人的人身权利。如“崞县上午计划了7家,下午便引上公安局人员去商家检查,被扣审讯11家37人,商人一时莫名其妙”[4](P66)。在评议分配任务时,为防止商人逃跑,“在代县县城,经调查评议决定各户数字后,即突然扣起大中商户42人,然后才给他们宣布任务。并对商人采取了肉刑拷打、逼缴税款的手段,王朝士、石东仁等便是如此处理”[4](P64)。如此做法,使边区商人不仅经济负担沉重,经济遭受重大损失,更为严重是造成了人身伤害,使社会上一般商人恐惧与不安,对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不满情绪日益滋长,使党、边区政府与商民关系空前紧张。 问题的解决 晋绥边区在总结过去征收营业税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工商业政策》中指出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总方针,逐步纠正1947年营业税征收中的错误,并于1948年公布了《晋绥边区修正营业税暂行条例》,开始对营业税进行改革。(一)晋绥边区行署和晋绥税务分局作了检讨,纠正1947年营业税征收错误根据中央的指示和的报告,晋绥分局与行署对工商业政策均作了检讨。晋绥边区政府在1948年的《行署关于发展生产的指示》中说:“我们领导在反封建的潮流下,对工商业采取了冒险的政策;为了适应战争的要求,缺乏群众观点与财政观点统一的认识,也缺乏按照实际情况规定自己的工作计划的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实际工作检查,证明了去年生产供给会议所规定的各种方针,除税收政策外,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在执行过程中,一些人认为,“抗战时期,商人生活舒服,对抗战没有贡献”;“商人不知亡国恨,商人没有民族意识,他们走私漏税,贩卖假货,应该严重惩处”。[4](P63)因此产生一种仇视报复心理,在做法上只注意收集赚钱获利一面,不管其消耗与缺损。在征收过程中又不按条例征收,任意加征,使工商业者负担沉重。晋绥边区在检讨的同时,指示各地区迅速检查纠正执行政策中的偏向与错误。“凡超过1946年所颁布之营业税条例而超征之税款,不论其经营者属于何种成分,均应一律退还。”为促进工商业负担的公平合理,对营业税的征收“改定以纯利为计征标准,确定1947年度营业税按最高不超过纯利的30%再折半计征;如某些工商业有特殊苦难,还可呈请行署免征1947年度营业税;各地不得预征营业税”。根据指示中所规定的原则和具体办法,估计共需退还本币1277325万元,合标准布51093匹,合小米42577.5石。以当时征到的营业税折成标准布与计划应退标准比较,则这次退布数占原征税布数的44%,即此次退还原征税的44%。[2](P214)(二)调整营业税征收政策,减轻税负,简化手续,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同等对待1948年公布了《晋绥边区修正营业税暂行条例》,开始对营业税进行改革。新条例的改革主要在于“取消了过去按总收入计算的累进比例征收制度,而代之以资本额多寡累进定分‘固定任务,平均分配’的民主征收办法。负担原则,对工矿业负担最高不超过纯收益20%,商业负担不超过纯收益25%”[4](P316)。改变过去查帐、翻底子、计纯利的做法,消除工商业者顾虑,调动他们生产积极性,大胆发展工商业。为了方便农村纳税并照顾平等定分的困难,新条例规定:“农村专营之各种作坊(油、粉、磨、毡房)与专营之小商贩、运输、手工业者之营业税,在征收公粮同时,由区村政府负责征收,但不平等定分,以其纯利不超过15%比例计征。属于专门贩卖业者,以其纯利最高不超过25%比例计征。”针对以前对地主、富农的偏激政策,为了防止再度侵犯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新条例还专门规定:“地主富农经营之工商业,应同样受保护,同样按条例征收,不得歧视。”[2](P200)(三)动员干部下基层,依靠群众和商人纠正错误,重新赢得群众和工商业者的信任根据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指示,各地的纠错工作一般首先是动员各级党政干部负责同志亲自深入下层,并配合工作团与下面干部积极分子从各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然后召开各种商人会议,广泛深入地宣传我党工商业政策,同时组织群众性的调查讨论与纠正退款等工作。“如临县商人大会经过宣传教育后,商人活跃起来,有个商人便直接找到刘专员给他们解决问题。”为充分取得群众和商人的信任,在经过宣传教育后,“接着经过群众路线,组织商人的小组会、贫雇农会、市代表会、评议会和商人大会,进行调查评议与反复评议,把过去征税、惩奸和三项工作的偏向与错误加以研究,对商人处理不当或负担过重的,均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各种问题”[4](P72)。通过政府、群众、商民等共同的努力,“五寨城关经过宣传教育已退完,计退户为70户,占负担户的29%。代县共退两次,第一次已退一部分。进过宣传政策之后,即宣布1947年预借税全部退还,并分二期付给”。宣布后,群众皆大欢喜说:“共产党打人厉害(即征的重),退的也周到。”[4](P73)当即有30户准备复业。通过以上努力,晋绥边区由“营业税”过度征缴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也相应地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党、边区政府与商人关系得到大大改善,使边区商业重新活跃起来。据临县税务局1948年《关于各市镇目前工商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说:“从2月10日到4月5日,55天中恢复与新增加的就有66家,榆林村高等云等,把数年来没人占而破烂了的六七间铺房都修整起来,至现在二道河与市场街两个主要市场已再找不出空房。每逢集日,街市上也拥挤得很。”[2](P214)再如“代城商人于1948年元宵节前后自动召开了三天繁荣市场大会,调剂物资,供给农民春耕必需品。……大街上,共计有226家,其中66家是整顿市场退款后才复业或新开的。小摊子共有181家,摊上尽摆的土布、山货、农具等农民实用的东西,四乡翻身农民盛赞这一新气象”。可见,工商业者积极性提高,市场得到重新活跃,不仅有利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结语 边区政府为实现农商负担的公平合理,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加重对工商业者的税收负担亦具有合理性。对此两难问题,要做到既合理又合法,务必要把握好一个合理的尺度,始终坚持以发展民生为根本。尽管1947年对工商业实行“高压强制”式的营业税征收问题,只是党在某个地区局部执政时期发生的特殊事件,但其留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却是十分深刻的: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发展状况事关民生问题全局,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过重税负不仅会影响经济体的活力和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影响到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问题,关系到民心向背问题。所幸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走向成熟的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发现征税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后,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做法,从而使工商业重新恢复活力和生机。 作者:石攀峰 社会问题论文:贫困地区远程教育管理中的社会问题与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十多年来,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几年来,远程教育逐步向欠发达地区辐射,许多主办高校通过在地方设立校外学习中心,为欠发达地区的在职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教育资源,受到欠发达地区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但是,许多校外学习中心存在管理不够规范、管理人手不足等问题,让一部分学习动机不纯的人抓住了远程教育管理的漏洞,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取远程教育的专、本科学历文凭,严重影响到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损害了主办高校的社会形象,破坏了远程教育办学的社会公信力。为进一步了解这一问题,笔者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远程教育管理中已出现较多不良现象,必须采用有力的措施加以整治,以维护教育的公平。 一、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教学中心管理现状 为深入了解目前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工作团队走访了15个由重点高校设立的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其中公办学校学习中心3个,占20%,民办学习中心12个,占80%;访谈了15个学习中心的部分管理人员,并设置了15道问卷调查题目,对学生发出了320份问卷,回收298份,回收率93.1%。在有效问卷中,男性167人,占56%,女性131人,占44%;有公职的社会人员197人,占66.1%,企业员工83人,占27.9%,其他人员18人,占6%。问卷的主要内容涉及学员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我评价等,同时随机访谈了28人,访谈的问题是社会对远程教育的评价。调查反映存在如下问题: 1.管理人员不足,对学生管理不到位 在访谈的15个学习中心中,当问到一个部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学生人数时(见图1),公办学习中心大多是一个管理人员管理200~300人,而12个民办学习中心中,一名管理人员管理200~300名学生的有6家,300~600人的有3家,600人以上的有3家。试想一个人要管理600名以上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无论多么负责任的管理人员,也肯定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在调查中一些民办学习中心的管理人员也承认了这一点,这种管理模式必然带来远程教育办学质量的下降。 2.办学设备陈旧,教学条件落后 在访谈中,公办学习中心办学条件较好,完全符合远程教育中心的办学要求,学生满意度较高,而民办学习中心存在较严重的办学质量问题,主要原因是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从调查数据中分析,学生对远程教育的满意度低(见图2),满意的占28%,基本满意的占32%,不满意的占31%,非常不满意的占9%,而不满意的学员,95%是民办学习中心的。 3.部分学员学习动机不纯,学习态度存在严重问题 当问到参加远程教育的目的时,为了提升自我的占28%,因工作和单位需要的占35%,目标不明先拿个文凭再说的占7%,纯粹混个文凭的占30%,两者合计37%,再加上单位强制要求的,也难免会有一些是混文凭的,这说明不少学员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动机不纯(见图3.当问到对所学专业课件是否全程跟踪学习与作业完成情况时,有45%的学员表示全程跟踪学习,并自己独立完成作业,38%的学员偶尔上网学习,勉强作业完成,17%的学员从未上网学习,作业是其他人帮忙做的,这反映出学员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并存在较严重的学习态度问题(见图4)。 4.学员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果较差 当问到你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时,回答很好的占18%,回答还可以的占45%,回答一般的占15%,回答基本上没学到东西的占25%,这说明学员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果不容乐观(见图5)。5.社会对远程教育办学质量的评价在访谈中,笔者随机问了28个采访对象,这28个采访对象中,有教师、有企业负责人、有政府官员,当问到对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信任度时,有15%的人认为很好,35%的人认为还可以,45%的人认为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不好甚至很差,5%的人回答不了解,这说明社会对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评价不高。6.社会对远程教育学历认同度的评价在28个采访对象中,当问到全社会对远程教育学历的认同度时,在国民教育系列中,对全日制学历认同度最高达100%,其次是对自学考试学历认同度达95%,对函授学历认同度75%,对远程教育的学历认同度只有71%,这说明社会对远程教育学历的认同度不高。 二、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教学中心管理中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 1.大部分民办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管理存在漏洞 从调查数据分析看,公办学习中心管理比较到位,学员的信任度高,教学质量有保证,社会认同度高,而大部分民办学习中心则存在较多问题,如乱收费问题,招生和管理中乱承诺问题,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让一些投机者有机可趁,同时主办高校受招生竞争的影响,对部分学习中心管理不到位,管理的漏洞必然导致办学中各类问题的发生。 2.影响到重点高校的社会形象 目前举办远程教育50多家高校都是211工程院校,是社会各界仰慕的象牙塔,而它们在欠发达地区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出现的问题必然影响到公众对重点高校的印象,如果这种办学漏洞再进一步扩大的话,这些高校的良好社会形象就会轰然倒塌。 3.影响到社会公信力的提升 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是社会的一方净土,当远程教育中所产生的不良现象进一步扩大化时,民众心中的偶像将不复存在,当重点高校的学历都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不劳而获时,当一部分人手中拿到的学历文凭与自身水平不一致时,社会就会对高校的公信力表示怀疑,这将导致整个社会公信力的进一步下降。 4.带来新的社会不公平 当部分人通过远程教育的管理漏洞成功获取学历后,他们必然会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由此带来更多的社会不公平,这种不公平现象刺激更多的人去仿效,当这种趋势蔓延开来,必然会带来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不信任,这对高等教育的打击将是无法补救的。 三、提升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质量的对策 要想解决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出现的问题,以维护教育的公正和社会的公平,使远程教育回归正常的轨道,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确保教学质量,以较高的质量来维护远程教育的形象,具体对策如下: 1.建立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ISO质量标准体系 笔者认为,要构建现代远程教育ISO质量标准体系,规范远程教育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并以此标准指导远程教育办学的各个环节,确保远程教育健康发展。具体而言,一是要关注质量:从理念上探究远程教育质量的概念、定位与发展,从实践上探究远程教育组织为确保质量而实施的质量监控与管理,这包括远程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保证与质量评估的实施等。二是要提升理念,要将ISO9000标准的精髓即《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提出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融入远程教育的质量体系中来。三要做好识别过程,包括远程教育的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个方面,分析远程教育实践中与标准要求相对应的过程,探索ISO9000作为一般质量管理标准在远程教育这一特殊领域的运用。 2.以现代化技术保障、提升和控制远程教育的质量 远程教育是现代互联网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技术也是远程教育的保障之一,没有了技术或是技术不先进就会影响远程教育的质量。因此,要以现代化技术保障、提升和控制远程教育的质量,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远程教育的课程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提高远程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评估与考核水平。对于远程教育办学单位而言,一是要做好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和使用,二是要研究平台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确保有技术可用、会用技术和用好技术。 3.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远程教育主办高校总体办学质量的监管与评估 目前对主办高校本部远程教育的监管和评估是有效的,所以一般情况而言,主办高校本部的教学质量是较高的,但对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监管则不到位,所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修改现有的评估体系,加强对远程教育主办高校所有学习中心的检查,尤其是校外学习中心的检查,以确保远程教育所有学习中心的教学质量是一致的,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 4.主办高校应以追求办学质量为举办远程教育的根本归宿 高校将办学目标定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上,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社会现象,所以各主办高校一定要端正办学思想,不以规模和效益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而是以提高社会影响力、公信力,以高质量的办学作为归宿,这也是使整个社会回归教育公平、公正,提高高等教育社会公信力的最根本办法。 5.严格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审批与监管 这些问题大多出现在校外民办学习中心,这就要求主办高校在审批校外学习中心时,一定要逐条对照国家教育部对校外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要求进行审查,宁缺勿滥,对不符合条件的学习中心坚决不予批准开办,这就从根本上抵制了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同时对已批准的学习中心进行重新审查,条件不足的必须补充条件,否则坚决撤销其办学资格,以保证教学质量。 6.加强对远程教育学生的诚信教育 以不当的手段取得远程教育的学历,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只有人人讲诚信,人人以诚信为荣,这个社会才有希望,才是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这就要求加强学员的诚信教育,教育他们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诚信做人,调动每个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7.全社会应树立能力本位的用人标准和风气 每一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出现都有其导向标准,这种导向标准就是社会评价标准,当全社会都树立以能力和知识水平为本位的用人标准,全社会的学习风气必然逐步回归。让学习者学习的目标不是混文凭、混资历,而是真正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全社会实行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用人标准是扭转不良学习动机的最根本手段。 8.借鉴发达国家远程教育管理经验 远程教育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有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这其中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其远程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所以,我国必须由政府主导,高度重视远程教育的管理,学习发达国家远程教育管理的经验,以确保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四、小结当前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从政府到高校,从高校到各校外办学机构,从高校到学员,到用人单位,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维护远程教育的公正、公平,树立起重点高校的良好社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这也是社会正常运转所必要具备的条件,所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最迫切的时代课题。 社会问题论文:剖析世界贸易体制向社会问题领域外溢 摘要:世界贸易体制是最为发达的国际制度之一,拥有完备的实体性规范和发达的决策与争端解决制度。出于自身价值的考虑,社会问题领域积极牟取借用世界贸易体制,主要是通过借助世界贸易体制的立法制度来进行本问题领域的制度建设,也通过世界贸易体制的争端解决制度来保障制度的执行。然而,世界贸易体制向社会问题领域的外溢对于世界贸易体制自身的稳定和发展不利,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也会产生不公平的后果。 关键词:世界贸易体制;外溢;社会问题 界贸易体制无疑是当今最为发达的国际法律制度之一,其发达不仅仅表现在实体性规范的广泛与完备,还表现为包含在立法制度与争端解决制度中的非实体性规范的发达。在国际领域,发达的制度由于自身的需要和外部问题的需要,经常外溢到其他问题领域,世界贸易体制向社会问题。领域的外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制度建设较为落后的国际社会问题领域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力的解决,然而通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新议题的方式,可以形式上成为世界贸易体制下管理的问题,然而在实质上借助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制度与争端解决制度来追求其原本问题领域的价值或者政策目标。这是现阶段世界贸易体制向社会问题领域外溢的主要动力。 社会问题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还存在一般制度借用所不具有的迫切性。在管理社会问题的国际法律制度中,有一定贸易制裁的规定作为强制守法的威慑手段和违法的制裁措施,但是由于这种制裁可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再加上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种贸易制裁的实施国和对象国可能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从而引起世界贸易组织下的争端并被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判定要更改为与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相符。这样的情况,等于剥夺了某些社会问题国际制度的威慑手段和强制措施,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非常不利,导致社会问题国际制度无法有效地维护其规范的权威。社会问题如果能够成功地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运用贸易制裁的强制手段来维护本问题领域的价值。 一、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制度 非世界贸易组织问题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制度,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制度规定较为完善,再加上其成员众多,大大减少了达成为众多国家接受的国际协议的成本;二是对于因为利益分歧而很难达成协议的问题,可以通过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制度,与贸易问题进行利益交换从而达成协议。这样极大地节约了非贸易问题制度建设的成本,不但直接利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规范,还帮助分歧较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其实质性规范的形成,最终推动本问题领域价值的追求。 社会问题领域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规范当然也具有同样的好处。虽然知识产权问题不属于社会问题领域,但是由于知识产权问题是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立法规范最为成功的例子,本文先考察一下其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立法规范的情况。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生效以前,虽然存在关于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国内法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还是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不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普遍较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生效以后,在一些方面提高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而这种提高在非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立法规范的情况下是较难实现的。 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31条为例,该条的制定对各国国内法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做了严格的限制,提高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该条规定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专利强制许可制度要遵守的12项条件,给强制许可的实施增添了困难。而且该条表述较为含糊,可能是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妥协的结果,但是含糊的用语也存在进一步加强该条对国内强制许可限制的可能。 在TRIPS生效前,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明确规定了专利的强制许可。《巴黎公约》第5条是最为普遍适用的关于专利的强制许可的国际知识产权规范,其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承认了专利的强制许可,并限制了专利的撤销。从专利的强制许可被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承认开始,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下,针对限制或者禁止专利强制许可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但是一直没有对《巴黎公约》第5条中规定的专利强制许可形成实质性的限制,更不用说禁止了。一俟TRIPS协定生效,就对专利强制许可形成了非常严格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中不能产生的规范,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制度产生了。 现实情况也说明了TRIPS协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如在药品专利领域,TRIPS生效之前是有超过100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不保护药品专利的,但是在TRIPS生效之后,这些国家都要保护药品专利。而2000年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以《巴西工业产权法》违反TRIPS协议为由要求与巴西进行磋商,更是验证了TRIPS协定不但提高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更是给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安装了牙齿。 环境问题是属于社会问题领域中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立法制度最为成功的一个问题,世界贸易体制在乌拉圭回合谈判提出了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总宪章《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定》在其前言确定不疑地将环境保护、稀缺资源的维护和可持续性发展列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此外,各国部长同时还签署了《贸易与环境决议》,并在《服务贸易总协定》、《农产品协定》、《卫生检疫协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提及环境问题。此后,世界贸易组织的部长会议产生的最后文件都要谈到贸易问题。然而,由于世界贸易体制下产生的关于环境问题的规范基本上属于不可适用的规范,很难说环境问题对于世界贸易组织立法规范的借用产生了实际的结果。 二、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 世界贸易体制的争端解决机制最终就是依靠授权贸易减让的撤销来保障争端解决结果的执行。这种经过授权的贸易减让的撤销事实上就是一种贸易报复,争端解决机构在通过的专家组或者上述机构的报告之后,违法成员应该根据争端解决机构的决定纠正自己的违法行为,如果违法成员不执行争端解决机构的决定,那么就要面J临经过授权的受害成员的报复。。由于这种报复机构成员方全体授权,违反成员无法针对授权的报复进行反报复,否则就是对于世界贸易体制和成员方全体的挑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授权报复的有效性。再加上这种授权使得受害方可以在世界贸易领域包含的范围内进行交叉报复,使得受害方的报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戳到违法成员的痛处,进一步增加了授权报复的有效性。如果社会问题制度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制度、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报复制度,可以使得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制度为自己所用,加强保障本制度的执行。另外,如前文所述,如果不在世界贸易组织规范规定的例外范围内,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属于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范的行为,很可能引起世界贸易组织下的争端并被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判定要更改为与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相符。在这样的情况下,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制度能够避免自身的贸易制裁强制措施被世界贸易组织判断为非法。 有人建议世界贸易组织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在适用法律的时候,应该把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当作整个国际法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这种观点如果成立,就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制度中的贸易制裁强制措施在世界贸易组织下违法的问题,使得社会问题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制度不再显得那么迫切。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允许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规避其在其他国际法制度下承担的义务,那么其他国际法制度中的强制手段无疑是形同虚设,其权威和效力无疑大打折扣。而且当这些其他的国际法制度所维护的价值高于贸易价值时,或者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国际强行法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于其权威和效力的减损更是不能够容忍的。况且国际法分支数量越来越多,专门的争端解决机构也越来越多,整体确实需要一定的协调机制,以确保其相互衔接,化解其冲突和矛盾。 然而,在完备的协调机制建立之前,国际法的碎片化现象是不容否认的。而且国际社会并没有对不同国际法规则的位阶达成共识,国际强行法的概念和内涵也颇有争议(贾海龙,2008)。总而言之,现在还没有较好的办法来解决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冲突。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强势地位,就会出现本文导论中鲍威林所讲的“吸尘器”现象,凡是受到贸易损失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不管这种损失是否是由于其他合法原因造成,在很多情况下都会积极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制度,以求得贸易利益的保全。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其他国际法制度使用贸易措施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属于根据国内法使用贸易措施来贯彻一定的公共政策。而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加入与贸易关系比较遥远的新议题,则可能是一种逆向思维的结果,用以解决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冲突。既然世界贸易组织吸人其他与贸易有关的争端,为什么不以“与贸易有关”的名义,把其他国际法规则、特别是社会问题制度纳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中,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明确规定这些国际法规则与贸易规则的关系,这样反而能够维护这些国际法规则的效力,实现其要保护的价值目标。而且这种作法不仅仅使这些国际法制度摆脱了独立于世界贸易组织之外时无法利用贸易制裁作为强制手段的困境,而且在国际法整体协调机制建立之前,干脆使其他国际法规范“钻进”世界贸易组织的“肚子”里,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对较为完善的争端解决结果的强制机制,增强其规范的效力。 对于非贸易问题借助世界贸易体制的争端解决机制,除了知识产权问题有过几次不成功的尝试,基本上还没有出现过实例。非贸易问题中的社会问题在借助世界贸易体制的争端解决机制方面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绩,不过由于前述借用世界贸易体制争端解决机制的动因的存在,相关尝试和努力是不会停止的。 三、世界贸易体制新议题的历史与命运 全面借用世界贸易体制的最为典型的尝试一直是通过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加入关于社会问题的形式进行的,由于这些议题不属于传统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所以和其他一些过去多边贸易谈判没有涉及到的议题,被称为新议题。 在GATT的发展中,劳工权的保护一直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推动,但是一直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所以在世界贸易体制中,劳工权问题根本没有被列人谈判的议题当中,其借用世界贸易体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而环境保问题由于在20世纪70年代后引起国际社会的逐渐重视,作为致力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世界贸易体制,不免要涉及到贸易与环境之间矛盾的问题。最初的接触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大会前夕。1971年11月,GATT代表理事会同意建立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EMIT),其成员资格对所有缔约方开放。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第一次在GATT内部被摆在桌面上。 1971年到1991年期间,环境政策对于贸易的影响逐渐增大,而随着贸易量的增加,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广泛,这引起了一系列的讨论。如乌拉圭回合谈判提出了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并在《服务贸易总协定》、《农产品协定》、《卫生检疫协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提及环境问题。 不过,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各个国家的意见分歧也比较大,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利益冲突,所以在世界贸易组织内部讨论环境问题,一直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就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劳工权和环境权的保护再次作为候选议题被提出。 1996年在新加坡召开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次部长会议,由于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有所松动,《新加坡部长宣言》中写入了有关劳工权的内容。到了1998年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次部长会议,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演讲,强调在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中要包括贸易与劳工标准的“新议题”。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在美国城市西雅图举行,在会议上,美国总统克林顿再次公开提出将劳工标准纳入新一轮谈判议程,并首次表示要对违反劳工标准的国家实行经济制裁。这与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新加坡部长宣言》中缓和的措词、中立的态度是严重不符的,因此泰国、印度、巴西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权利不被尊重,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用劳工问题向发展中国家施压,强烈反对把劳工问题纳入到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议程。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劳工权问题上分歧太大,到了在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会议,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讨论劳工权问题,劳工权问题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文件中就再也没有出现了。从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次部长会议开始,环境与贸易的问题都出现在《部长宣言中》,根据启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的《多哈部长宣言》,环境与贸易问题成为新一轮谈判的正式议题。关于这一议题的新一轮谈判将涉及:现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多边环境协定规定的具体贸易义务之间的关系;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委员会与多边环境协定规定的具体贸易义务之间的关系;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委员会与多边环境协定秘书处定期交换信息的程序;减少或消除环境货物和服务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此外,宣言要求CTE对下列问题给予特别关注: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TRIPS有关条款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标志问题。 随着多哈回合依然处于休眠期,世界贸易体制新一轮谈判暂时对于生命健康、劳工和环境等议题基本上不可能有任何突破。不过,多哈回合的屡次部长级会议对若干社会问题都有所涉及,所以不能说在非实在法层面以及对未来的影响方面,多哈回合发起和谈判过程中进行的新议题谈判努力没有任何作用。 当然,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对未来新议题加入世界贸易体制的影响上,还体现对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的影响。以环境问题为例,从GATT时期的“金枪鱼——海豚”案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的“汽油标准”案、“美国——海虾海龟”案及“欧盟——石棉”案,世界贸易组织/GATT的专家组与上诉机构明显朝着重视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鉴于世界贸易组织/GATT在争端解决中对待这个问题态度的变化对缔约/成员国影响最直接,而且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常设的上诉机构对案件结果及后继类似案件影响巨大。。事实上,如果世界贸易体制的争端解决机构通过案例法确立了追求社会问题价值的规范,那么就等于通过法官立法的途径把社会问题纳入到世界贸易体制下,允许社会问题借助世界贸易体制进行制度建设(ThomasCottier,2003)。 四、结语 世界贸易体制的外溢固然体现了世界贸易体制的高度成功,就像欧洲一体化由经济贸易逐渐外溢到政治军事领域一样,体现了欧洲共同体的成功。然而,又如同欧洲一体化在世纪之交限于停顿,显示了制度外溢存在威胁制度本身的危险,世界贸易体制如果纳入复杂的社会问题,可能导致世界贸易体制受到拖累,甚至导致崩溃。那么,社会问题不但不能利用世界贸易体制解决自身的问题,而且原本得到较好促进的贸易价值也受到损害。这是世界贸易体制外溢的现实危险,值得我们注意。 而且,世界贸易体制向社会问题领域的溢出,还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严重的利益冲突。一旦社会问题被纳入世界贸易体制,发展中国家就要被迫提高其社会问题的管制水平,其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相应提高,并因此对其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而本来国内社会问题管制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则不会增加国际贸易的成本,相反其成本相对降低。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问题被纳入世界贸易体制,等于世界贸易组织原来的谈判结果进行了有利于发达国家的修改,这是不公平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允许社会问题借用世界贸易体制,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也是不明智的。 社会问题论文:娱乐业环境与社会问题 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贯彻落实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了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提出来的,是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 一、从全面贯彻落实的高度认识和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抛弃了那种以人为中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并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目标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则是全面落实的本质要求。所谓又好又快发展,即是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方面,资源和环境是又好又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按人均计算,我国的耕地、水、矿产资源的拥有量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速度”令世界瞩目,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但由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和消费模式,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高消耗与高污染基础之上的,据有关资料,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而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则是发达国家的8-9倍。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模式很难长期支撑经济的发展,更谈不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资源环境问题,不仅是我们的近忧,更应是我们的远虑。 另一方面,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又好又快发展包含着建设和谐良好的生态环境。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仅造成资源难以为继,还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这样势必会抵消部分发展成果、并严重制约发展。《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指出,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也就是说,当年10.1%的GDP增长率,扣除污染损失,就只剩了7.05%。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保护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内容。 2、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和谐的生态环境 以人为本是的核心,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的基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活动、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社会和物质条件为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重要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为人们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多物质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生存质量的不断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也是和谐社会主要内涵,和谐的社会则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发展内涵。试想,一个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不断受到污染侵扰的人,其全面发展将从何谈起? 3、加强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和体现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把人与人的和谐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建设生态文明,一要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方式,主动选择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把经济开发活动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要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建设,健全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严格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节能产业和环保产业的投入,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四要加强重点污染防治。 二、加强餐饮娱乐业的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 江岸区是一个老城区,地处市中心,人口密度大,资源条件十分有限,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反映突出,尤其是餐饮娱乐业的污染扰民问题比较明显。餐饮娱乐业的污染防治,直接关系到江岸“两型社会”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强区、和谐城区、生态文明城区建设的进程。 1、江岸区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江岸区环境质量的总体情况是:空气质量基本达标,地表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声环境质量较好,主要污染物排放逐步削减。具体如下: ——空气质量考核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三项主要污染物,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年均值则略超过二级标准0.10毫克/立方米的限值,但有下降趋势。近几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 100的天数(即空气质量为优或良好)逐年有所提高,年为295天。 ——我区地表水体主要包括塔子湖、鲩子湖、长江、朱家河等自然水体,根据监测情况,除长江水质达到III类水体标准外,我区的两个湖和朱家河的水质分别按IV类和V类水体考核均超标。 ——我区域环境噪声55.7分贝,道路交通噪声为69.2分贝,均已达标,尤其是自采取禁鸣、道路刷黑等措施后,道路交通噪声改善明显。 ——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年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削减,工业废水中中化学需氧量(COD)削减29.6%、废气中二氧化硫(SO2)削减8.1%,均超过国家规定的削减进度目标。 2、各类生活源已成为我区的主要污染物来源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区以工业制造为主的二产业比重已不足30%,而三产业的比重已达到70%以上。通过多年的污染防治,我区的工业污染防治水平已处于较高水平,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8%,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为97%。但是,三产业的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其中的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的污染负荷比重较大。 根据年开展的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2007年,我区复核调查口径的污染源1524户,其中工业源361户(包括制造业、水生产和供应企业),生活源1164户(包括住宿业454户、餐饮业522户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医院等)。 从表中可见,生活源的废水和废气的污染物排放量都远远超过工业源的排放量。同时可见,餐饮业无论事从单位数量还是从的废水污染物排放量,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生活源中的废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机关事业单位、医院、浴池等单位的锅炉。由于噪声污染源没有纳入此次调查的范围,因此,主要产生噪声污染的卡拉Ok、KTV等娱乐业未作调查。 3、餐饮娱乐业污染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根据污染源调查和环境管理的工作实际情况,生活污染源的污染防治应作为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尤其是餐饮娱乐业的污染防治必须加强,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应加强餐饮废水的治理,综合处置餐饮废油残渣。由于餐饮经营单位分布广,且大多数规模较小、场地有限,餐饮废水大多未进行单独处理,而是排入排水管网到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但是,直接排放的餐饮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油、残渣等有机污染物,不仅造成水体污染、加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负担,而且易造成排水管网的堵塞,同时,由于管理的不到位,部分餐饮企业的餐饮废油被不法分子非法回收加工再生食用油、餐饮残渣用作喂猪饲料,造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二是应加强餐饮娱乐业产生的油烟噪声污染,减少油烟噪声扰民现象。由于我区是一个老城区,城市规划布局新老交错、功能区混杂,餐饮娱乐行业很难严格地与居民区区分开,因此,餐饮娱乐业的油烟噪声污染扰民问题比较突出。年,我局接受的环境信访投诉共1081件,其中关于餐饮娱乐业的油烟噪声投诉为658件,占全部投诉的60.9%。虽然油烟和噪声扩散和影响范围有限,但其感官影响明显,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 三、按照的要求推动和强化我区餐饮娱乐业的污染防治工作 1、加快推进餐饮废水治理和餐饮废油残渣的综合处置利用。 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壮大,其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现,尤其是其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由于我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及习惯等原因,直接排放的餐饮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油,其浓度一般可达到100-500mg/L,最高时可达到1000mg/L以上,是一般生活污水的数倍或数十倍,对水体污染十分严重,并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影响其正常运行,容易造成城市排水管网的堵塞。 而且,排放掉的动植物油可回收加工成脂肪酸广泛应用于提炼生物柴油、生产洗涤剂等行业,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因此,要求餐饮企业安装废水隔油脱油装置,对其废水实施脱油处理,并引进相关企业对废油进行回收加工,即可较少污染物排放,也可实现资源回收利用。计划通过2年时间,要求江岸区内有一定规模的餐饮企业安装废水隔油脱油设施,并引进相关企业,组建回收网络、建立加工基地,对餐饮废油和残渣进行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和完善餐饮废水治理——废油回收——废油提炼加工的循环产业链。 2、加大餐饮娱乐业油烟噪声的污染治理力度 一是以街道为单位实施区域整治。根据小餐馆多,且大多分布在居民区内的特点,以街道为单位,开展创建油烟噪声治理达标示范街道活动,并在部分街道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对街道辖区内的所有餐饮企业,无论有证还是无证,一律要求进行油烟治理。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对油烟噪声整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将油烟噪声治理资金纳入年度预算,采取按设备投入比例奖励的措施,对按要求实施了油烟噪声治理的经营户给予资金支持,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经营业主们开展油烟噪声治理,从而有效地推动此项工作。 三是加大对占道早点、夜市排挡的整治力度。首先从经营时间和环境卫生予以规范,并逐步予以取缔。如对主次干道早点经营户和摊群要求9:30之前收摊入室,对社区内的早点经营户和摊群则要求10:30之前收摊入室;对夜市排挡摊群要求确保晚12时以前无占道现象,确保周围环境卫生。鉴于木炭烧烤的烟雾污染较大,尝试取缔夜市排挡摊群中的木炭烧烤,努力引导经营户改为电烤。 四是在餐饮油烟噪声污染的防治中注重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治理,对有证照、有一定规模的经营户,严格按照环保法规的要求进行油烟噪声的治理,安装和完善油烟净化设施;对于无证照的经营户不是简单地予以取缔,而是对具备一定条件的经营户,按要求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办理相关证件,促其规范经营,既消除了油烟污染,又防止了可能因此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对存在严重污染和占道的经营户,则坚决予以取缔,劝其转向经营。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利益平衡,必要时通过行政调解,以项目福利对居民利益予以一定补偿,已解决油烟噪声污染问题。 3、完善和创新餐饮娱乐业污染防治的制度和机制 一是严格环保审批防止新污染的产生。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对新建的餐饮娱乐单位,从选址、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严格把关,防止新污染的产生。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在选址、建设等审批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尊重所在社区和相关居民的意见。 二是建立和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议设立油烟噪声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环保、工商、卫生、城管、卫生、监察等部门为成员,强化各部门的职责,并且加强督察,增强各部门的责任感和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 社会问题论文:剖析三枪拍案惊奇看社会问题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封建道德规范体系仍旧影响着当代社会及公众的思想状态,其原因是未完成世俗化阶段,中国近现代没有哲学家及社会经济发展过快。这一状态的危害是当前中国社会大众不快乐,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是当前文化领域对中国社会世俗化进程的一次探索。 【论文关键词】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世俗化电影 自宋明以来,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与陆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统治了中国社会一千年。其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禁欲主义。 其后自明朝中叶起,先后有顾炎武、戴震.龚自珍、魏源等启蒙主义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中山、章太炎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先驱,纷纷举起“释放人性”的大旗,对这种极端禁欲的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揭露、批判与斗争。其后更经的涤荡,这一长达千年的道德规范体系终告瓦解,但残余尚存。 一、封建道德规范体系残余的原因分析 1、未完成世俗化阶段 从文艺复兴的历程看,重构一种道德规范体系,世俗化是一个必经阶段。甚至“文艺复兴的内在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世俗精神”;甚至“文艺复兴的动机就是追求世俗享乐”。只有经过世俗化阶段,才能从思想与文化上瓦解与替代前一道德规范体系,消除最后一丝残余。而且相类似,中国近现代反的不是道德,文艺复兴运动反的也不是宗教,而都是极端禁欲的道德规范体系。 但是中能国的世俗化阶段一直未完成原因有二:一是之前反极端禁欲的道德规范体系的运动的主力是上层文化精英与知识分子,而普通社会大众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教育,不能充分参与这一文化运动。二是中国长期处于积弱积贫的状态,普通社会大众没有必要的财富来催生与消费世俗化的成果。而世俗化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 2、中国近现代没有哲学家 这里不是指哲学学家,而是指能够先于社会历史发展为中国社会与社会大众提供发展方向与道德规范的哲学家。这是一千年来思想禁锢的必然结果,也是必须引入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 上层建筑的范畴可以引入外部哲学,但是组成下层基础的中国社会大众的思想、文化与道德规范则是必须“依靠这一块土地这一个国度”及“这一处水、这一条河、这一日泉”的。但由于中国缺乏哲学家来提供这规范,所以改革开放后处于二千年未有变局中的中国社会大众就表现“失范”了。 3、社会经济发展过快 依靠自我调适,改革开放后一千年来首次掌握了财富且摆脱了人身束缚的中国社会大众也可以慢慢摸索、借鉴、试验从而建立适应新形势的道德规范体系。但是社会经济发展太快。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走完了欧洲 二、三百年才走完的路,而在社会财富快速增长支撑下的中国社会大众对思想、文化与道德的巨大刚性需求则急不可待了。 二、封建道德规范体系残余的危害 1、中国社会大众不快乐 已经掌握了财富,但是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进行消费与享乐的道德规范体系,或者通俗地讲,已经每顿可以吃三碗饭了,但是现行的却是残余的道德规范体系却认为一顿吃一碗甚至更少才是道德的,才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做的。可是人欲是特质主导的,所以中国社会大众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一边一顿吃三碗另一边却受着一顿只能吃一碗的据制约,所以很不快乐,进而形成了社会性的不快乐。 2、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与封建社会土地创造财富的财富生成机制不同,现代社会的财富生成机制是消费创造财富。而享乐欲望催生消费,但是现行的却是残余的道德规范体系压制了中国社会大众的享乐欲望,进而也压制了消费,进而也必然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历史地看,道德规范体系是有工具属性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杠杆效应,或者说道德可能是一种成本最低而收益最大的工具,合理运用会极大地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世俗化的标志性意涵 中国社会大众的这种思想空洞化在文化领域催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也催生了巨大的商机。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张艺谋、张伟平、赵本山,开始了既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又能够为自己带来巨大财富的积极探索。 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是这一探索的标志性体现。之所以称之为标志性,或者之所以由且只能由张艺谋、张伟平、赵本山来实现这种标志性体现,是因为《三枪》具有三个特殊因素。 首先是张艺谋的巨大象征意义。奥运会开幕式的巨大成功张艺谋具有了国家与民族层面上的象征意义与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屡获国际大奖形成的外部认可使张艺谋具备了足以以一已之身与从上往下与国内虽所谓精英但仍处“井底”的话语权掌握者相斗争的资本与支撑:长期的社会性话题纠纷使张艺谋具备了能够吸引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注意力与吸引力。这三个有利条件,放眼中国尚只有张艺谋一人具备.其次是张伟平的体制外思维方式。张伟平与张艺谋的结合用当下的任何一种规范来考察都是一件怪事,只做张艺谋一个人的电影,张艺谋去做奥运会开幕式新画面就停业三年,这不是~种体制内的思维方式,更不是体制内的获利方式。但是对任何一种新规范体系的探索其前提是对1日规范体系的逾越,而且从结果看,这种逾越、这种体制外思维方式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获利方式与获利路径,也使张艺谋获利了坚强的资金支持,更使张伟平获得了巨大的资金回报。历史地看,这一结果是一种新规范体系替代旧规范体系的前期典型特征。 第三是赵本山先前的有效突破与实践基础。赵本山十几年的春晚小品与二人转的火爆,反映了中国社会大众对世俗化表演形式的巨大需求,在产生巨大财富示范效应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这为《三枪》的出台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与市场基础。 因此,虽然没有成熟的理论支撑与主导思想.但是三种特殊因素的交汇,在影片中强烈地体现出了工具性、导向性与规范性意涵。可以用俗、艳、义三个字来概括。 俗,二人转与小品都是俗的文化形式,但是并不庸俗。电影中既无暴露性镜头也无性的描绘与表达,因此对这种俗的准确定位是世俗。而世俗化是建立新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必由阶段。这种世俗化表达了世俗的享乐需求,是对人的本性的回归。 艳,根植于自然界绚丽色彩的镜头中的绚丽色彩,很动人心神。用张艺谋的话说,这样“生理上让人愉悦”。但这种艳不是单纯的色彩调度与感官刺激,而是一种来自于自然界的,最根本、最朴实也最真实的色彩的挖掘与提炼,因此带给人的不是“生理上的快感”,而是“生理上的愉悦”。对掌握了财富的中国社会大众来说,起到了激发享乐追求与消费欲望的社会性功用,是对人的天性的激发。 义,小沈阳在片中扮演的李四,虽然有很懦弱的性格,但是既然与老板娘“好了”,就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非常敢担当,体现了当前社会急需的责任感与契约精神。这不仅是作为人的本质性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性要求,是对人性的规范。 中国社会大众虽然不掌握话语权,但是潜意识里在强烈地呼唤回归本性、激发天性,而社会经济发展又强烈地呼唤规范人性。这些是《三枪》能够获得高票房的非张艺谋因素。 但是张艺谋、张伟平、赵本山们的这一探索必不为所谓文化精英所认同,甚至不为部分中国社会大众所认同。其一是因为这些所谓文化精英正是在现行的却是残余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获得了财富、地位与话语权,张艺谋、张伟平、赵本山的探索使他们强烈感受到了财富获得路径将要转换的现实可能,进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地危机感与恐慌心理,进而进行强烈反击也就是自然而必然的事了。其二是中国社会大众都是在旧道德规范体系残余中成长起来的,当前还受着一定的制约,而思想意识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但是在中国社会大众巨大需求与财富回报支持下的张艺谋、张伟平、赵本山,及更多的后张艺谋、张伟平、赵本山们的探索,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进程,新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不会改变。 社会问题论文:因特网引发社会问题探要 因特网(Internet)在全球的迅速扩展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热潮在全球的掀起,是世纪之交发生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最重要标志。因特网从开始建网发展到今天的国际互联网,始终保留一些基本的特征,体现出当今时代人类文化(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精神:一是因特网的建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让比特的存储、传输和应用不受地域、国界等限制,采用开放性结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充分体现科学的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和公有主义(communism)传统,使其具有开放性、普遍性(全球性)和公有性特点。二是因特网建立的核心技术思想是把网络设计成具有分散式的体系结构,没有传统中央集权控制,具有反集权的分散性。尼葛洛庞帝指出:“因为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1](P274)同时,因特网的一个核心技术思想,是使网络成为一个自主的和自动调节的互联网,它允许使用不同存储技术、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互联,它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实现不同网络互联的标准,成功地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因此,因特网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独立自主性。三是因特网还为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交流、实现“交流的民主化”提供合适的环境。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这种网络环境赋予个人更多的权利,它鼓励和刺激人们去参与想象和革新。”“在Internet网上不存在歧视,人们不可能依据你的长相和肤色做判断。Internet网不管你是一个500家大公司的总裁,还是一个农民,它都平等地对待每个人的意见,决定谁愿意听你说话的是你所说的内容有多大价值,而不是你说的主题。”[2] 因特网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如打破地域国家界限的普遍性、共享信息资源的公有性、人际交流的平等性和民主性、结构的开放性、兼容性、分散性和独立自主性等,可以说是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技术上的表征,是现实社会文化在计算机通讯网上的映射(mapping)。产生于美国这一特定人文环境的因特网,由于其技术上的内在特质,的确是为一种更具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和全民性的、真正合乎人性、人人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是也正是由于因特网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当今的人文社会环境,使得建立在这一技术基础之上的、正在形成的“网络社会”引发出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提出了一系列人文、社会问题。只有从认识上、技术上、道德法律建设上正确、妥善地解决所提出的种种人文、社会问题,克服这些矛盾和冲突,才能使正处于形成中的“网络社会”和“网络文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维护网络安全与坚持网络的“自由开放” 因特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自由和开放性与全民性,它发展到今天,已吸引了上亿人在网上相互交流、共享信息。它的用途也从军事、科研、教育发展到商业、金融等各个方面。今天,大量重要的数字化的信息在公用的因特网上传送,许多存储着重要信息的计算机系统也连接到了因特网上。但是随之而来的,因特网也吸引了一些窃贼、恐怖分子、色情分子、黑客等不法分子,从事种种危害网络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因此,防止和打击网络犯罪活动、保护网络的安全问题是“对全世界的所有执政者提出挑战”。[3](P6) 在网络社会中,人为地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实施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具有高智能高技术、涉及面广、蔓延迅速、危害巨大、隐蔽性强、动机和目的复杂多样等特点。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美国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超过100亿美元,法国约为100亿法郎。在硅谷,计算机犯罪正以每年400%的速度上升,能破获的,只10%。据报道,新千年伊始,在2000年2月第2周,黑客持续三天袭击了美国雅虎、电子港湾、亚马逊、微软网络等八家大型因特网站,造成短暂瘫痪,据估计,仅是黑客这一大规模攻击行动所造成美国信息产业的经济损失大约12亿美元。美国思科系统公司副总裁索尔维克在2000年2月15日由克林顿召开的网络安全会议上说,黑客袭击事件并不意味着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但美国30%的经济增长由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带动,电子商务创造的产值到2003年将达到1.5万亿美元。因此,现在为“数字经济”提供坚实和安全的基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这说明,如何防范黑客入侵和攻击,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予以关注的重大问题。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维护网络安全与坚持网络的“自由开放”特色的关系。尼尔·巴雷特在《数字化犯罪》一书中指出:“对于黑客的防护仍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工作,尤其是因为系统操作员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位置,他们既要把自己的系统向自己的用户敞开大门,同时又要防止侵入行为发生。如果系统的防卫措施太严格,系统就会变得太笨重而不便于使用,这样的系统设计本身就有问题。如果防卫措施太松或管理不善,就会给黑客造成可乘之机。”[3](P61)这里所说的就是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安全的矛盾,指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时决不要使网络封闭起来,要继续坚持开放性原则。有些人在谈到网络安全时,想到的就是将网络封闭起来,对进入“网络社会”中来的“公民”严加控管。但是如果没有了开放,没有了自由,因特网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因特网建立时提出的“资源共享”的宗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且,持上述想法的人应该知道,因特网的技术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分散式体系结构”,这种结构使得人们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恐怕都难于将这一网络完全控制起来。克林顿在谈到加强世界互联网安全、防范黑客袭击时说,他希望互联网能继续保持“开放和自由”的特色。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而且也是十分重要的。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需要从技术、法律、道德诸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从技术手段方面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研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发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技术,具体包括防止非法存取的技术、查明黑客来路的跟踪系统、计算机病毒的检测和消除技术以及数据密码技术等。但是网络犯罪等危害安全问题并不纯粹是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还必须从法律、道德等方面进行治理。 网络立法是预防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一个重要手段。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此道德规范内进行活动。由于在网络社会环境下,危害和破坏网络安全的犯罪活动具有高技术、高智能、跨国跨地区、隐蔽性强、动机和目的复杂多样以及危害性大等特点,带来了立法和执法方面的种种矛盾,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遇过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可以区分三种情况:一是一套已经存在而制定完善,原与计算机犯罪无关但不需作任何修改便可以应用于信息时代犯罪的法律。例如偷窃内存芯片等有形物品,利有假冒、伪造、仿造的手段进行诈骗等,原有的法律仍然是适用的。就偷窃来说,非法手段取得别人的信息,算不算偷窃呢?根据原有法律对偷窃的定义恐怕就不适用了,因为信息是无形的,而且并没有永远剥夺原来正当拥有者所拥有的信息。二是将现有法律加以适当延伸,如通过增加特别条款、修正案或依法官判决案例法加以扩展,再应用于信息时代的环境下。例如,关于计算机网上制作、传播儿童色情图片的犯罪行为,在英国1987年制订的《儿童保护法》中把拍摄或准许他人拍摄下流的儿童图片视为犯罪,而且视发行、出版这种图片或有发行目的的行为为犯罪行为。这条法规似乎并不适用于为了个人使用目的而拥有图片的情况。1988年在这些法律基础上制定的《犯罪制裁法案》则明确规定拥有下流的儿童图片的行为是非法行为,而且包括了所有在因特网或电子公告栏上存储、检索、发行或制作下流儿童图片的非法行为,被起诉人包括制作人、收件人以及助长存储或传播的因特网服务商或电子公告栏操作员。三是针对原有法律未能全面概括的、在计算机网络时代所特有的高技术犯罪,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有关反黑客法律的制定问题。黑客是英文"hacker"的译音,曾一度被人用作描述计算机狂的代名词,“黑客活动包括进入计算机系统中不允许进入的区域,或没有使用权的用户进入系统”。黑客作为一类行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主要原因是操作系统(如UNIX)流行,许多年轻的学生可以随便使用和研究操作系统。他们当中一些人或出于好奇心,或完全出于娱乐性质,或者是出于想显示自己的计算机才能,向当局展示他们可以进入其系统。这些黑客大部分情况下攻击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挑战,并没有任何犯罪动机。因此“在1980年初期的英国,黑客活动并不犯法。那些在自己计算机上企图读取其他人计算机或文件的人有一定程度的豁免权。”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数字内容的增加,黑客入侵的动机和方式愈来愈多样化,其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主要的有:修改网页进行恶作剧或流言恐吓;破坏系统程序或施放病毒使系统陷入瘫痪;盗用服务器磁盘空间建立自己个人网页或站点,传播黄色、反动信息;窃取政治、军事、商业秘密;发动“拒绝服务”的攻击;进行电子邮件骚扰;转移资金帐户、窃取金钱,甚至发展到超越一般贪婪的动机进行恐怖主义的攻击等。这样,黑客攻击,已经从一个天真无邪的、也许相当令人讨厌的、年轻计算机呆子的越轨行为,演变成了犯罪行为。这推动着英、美等国家建立他们的反黑客法律。1978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第一个通过了《佛罗里达计算机犯罪法》,这项法律对于计算机侵入、破坏或修改数据等犯罪及其惩处做了规定。随后美国47个州相继颁布了计算机犯罪法。1981年成立了全美计算机安全中心,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子计算机犯罪法》。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法》,这法案把黑客的非法活动分为四类。1990年英国制定的《计算机滥用法》,用更通用的术语定义了三种特殊的犯罪行为。在中国,自1981年起亦开始注意计算机安全问题,1984年初公安部成立了计算机管理监察局。1987年10月制定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试行草案)》,1994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随后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这些法律的制定,“对涉及到黑客行为的案件,从法律方面做了澄清,尤其是在那些过去曾作为新黑客滋生地的大学。它把这样的行为从简单处罚的道德范畴提高到打击犯罪行为的范畴。”[3](P116)这些法律的制定,为执法机关提供了执法的依据,以便使网络犯罪分子得到查处、逮捕和治罪。 法律虽然为防止和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正如前面所讲的,由于网络犯罪具有高技术高智能、跨地域跨国界以及特别隐蔽等特征,使得用常规的办法和法律手段往往难于制止这种犯罪活动。据统计,英国1990年制定《计算机滥用法》之后至1996年8月总共6年时间,只有40起法律起诉案。由于制止网络犯罪活动的难度如此之大,以致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制止犯罪惟一真正有帮助的力量是个人的良心和个人的价值准则。因此,在法制之外,强化道德观念的作用,提高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这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4] 二、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全球信息共享”是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目标,“全民原则”是信息网络建设的首要的基本原则。但是在现实中真正实现人人利用信息资源的平等化,真正达到“信息共享”、“知识公有”的目标,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仅仅随着技术进步就能实现的事。“网络社会”不过是现实社会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上的一种映射,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将在这一网络上得到反映。有人认为,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也会反映到网络社会中来。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对于那些受过更好教育、更有文化、更加富裕的人们自然更加容易,它难免会造成人们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产生所谓的“信息隔离”,而且还可能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扩大信息贫富差距。如果信息和交流使用信息能力被垄断,信息高速公路将变成“信息高速私路”,这将是极不道德的。因此,如何在网络建设的决策和政策中,真正做到信息网络的平民化、全民化和普及化,这也是技术人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强调“信息共享”,实现信息网络的平民化、全民化和普及化,并不是说可以忽视信息生产者、网上信息和服务提供者的正当权益。由于因特网上大量信息和服务被任意免费使用,而且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私人目的,这就严重忽视了信息生产者与网上信息和服务提供者的正当权益,这一知识产权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最终将影响到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侵犯知识产权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严重问题,而因特网这一特殊环境则加剧了其严重程度。对于一般社会上的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所使用的版权法、专利法和商业秘密法等,在某些方面难于适应网络这一特殊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提出了一些有待解决问题,如: 知识产权的覆盖范围不够大。按现行规定,版权法只保护作品而不保护事实。问题是,信息网络中有大量的数据库。数据库所包括的事实与通常的事实有所区别:它便于检索,而检索算法是高智力劳动的成果;数据收集和加工也凝结着大量智力劳动。而且,现在从网络中拷贝下一些数据,将其改装成其他信息产品加以销售并不困难。这显然是对原数据库生产者的利益的严重侵害。因此,如何保护信息网络中的事实数据,是知识产权专家面临的新课题。现在法律呈现出扩大其保护范围的趋势,例如数据库的保护可能同时包括以下的内容:保护数据内容的选择、数据协调与安排、数据内容本身。 缺乏软件的保护方式。现行版权法规定,新软件必须有足够的新颖性(与已有软件差异很大),才有资格获得保护。对于用户而言,任何新软件如果包含一些人们已普遍采用的协议,使用就要容易得多。可是,软件设计者若部分拷贝别人协议就有侵权的危险,由于害怕侵权,新软件与老软件往往面目迥异,给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兼容性、互用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网络化世界,需要重新研究软件保护方式。此外关于建立电子版权标志符,以区分哪些是受版权保护的内容与哪些是可公共享用的内容,这也是当前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来需要解决的问题。[5] 三、个人自由、隐私权的保护与必要的社会监控 个人通讯自由和个人隐私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保障个人自由和隐私不受侵犯应该说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的。但是,由于因特网这一特殊环境,使得在保障个人通信自由和隐私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个人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根据多数国家的法律,每个人都有自由通信的权力,通讯是个人的事情,责任自负。由于历史原因,人们通常把入网者的网上行为(网络上传送信息)看作是属于个人通信范畴,对其传送的内容和数量没有给以限定,只有以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的传播内容和数量给予规定,进行必要的审查和监督,因为大众传媒具有更大的社会责任。但是,实际上在因特网上,已经很难区分个人通信与大众传媒,一个上网者可以通过网络上电子公告板、在线交谈、新闻组、建立个人和团体网页以及一对多电子函件等达到大众传媒的效果。个人网络行为的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个人通讯范围,其影响是社会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这就提出了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的社会责任问题,以及对个人的网络行为的必要监督。但是现有的法律,对于网络行为的各有关主体(如入网者、网络服务提供商、站点、论坛主持人、网络国际组织、政府网络管理机构等)的权利、义务以及应负的社会责任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当网络上产生和传送一些含有非法内容的信息时,谁应该为这一网络上发送的信息承担法律责任呢?这困扰着各国政府。英国企图通过寻求严格的“自我管理”方式来解决网络上非法内容的信息传送问题,而美国则寻求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措施。美国俄亥俄州爆炸案发生以后,当时所有政党的政治家和新闻界的评论家开始对网站和用户网新闻小组上所存储的大量恶意资料,诸如讲授如何自制炸弹、制造恐怖事件以及色情图片等,表示关注并进行了严厉的谴责。正是在这气氛下,1996年由克林顿总统签署了《美国通讯改革法案》,法案中包括了由内布拉斯加参议员詹姆斯·艾克森(JamesExon)所倡导的一条法令,试图控制因特网和电子公告栏系统上的色情图片和恐怖主义信息所造成的威胁。艾克森法令对在因特网上传送“明显下流”资料做出了限制,而且使因特网服务商(ISP)对管制网页内容负有直接的责任。对于触犯这条法律最多可以罚款25万美金,并且坐牢2年。这项法案签署后,ISP和民权自由组织立即发起了强烈的抗议活动。ISP认为通过ISP来执行这项限制法是不可行的,因特网和相关的电子公告栏系统上的数据量大得根本无法检查和检验所有数据的“正派性”,因此期望他们能明地里或暗地里控制他们的客户是很不切实际的做法,他们表示不愿充当Internet警察的角色。民权自由组织则认为,这样的控制侵犯了人权,这会导致ISP专制,作为成年人,他们在因特网上选择浏览的内容与其他人无关,对于青少年的保护则是父母的责任。为了证明这种严格的法律没有必要而且不切实际,一些ISP同时提供了家长控制软件,为家长提供技术手段,制止对那些已知含有不良信息的网站的访问。当时整个因特网上,成千上万的主页都装饰了蓝色带状图案作为对此法令的抗议标志。不仅如此,ISP、美国民权自由工会、电子领域基金会以及其他抗议组织还联合发起了上诉。结果在1996年6月,艾克森法令签署短短几个月之后,三个联邦法官支持这一联合上诉,宣布这项法令非法,其理由是因为这项法令是不符合宪法的。从这一法令引起的激烈争论以及最终被宣布为非法而取消的结果来看,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既保护个人通讯自由,又使网络使用者和有关方面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对网络上传播的内容加以必要的监控和限制,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看来同样需要从技术、法律、道德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其中努力提高“网络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的能力,以及发展一种因特网自治的管理方式(一个用户的不良行为受到许多其他用户的谴责)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是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与社会安全的矛盾。信息时代个人隐私权保护问题比以往更加突出了起来。这是因为,由于电子信息网络深入到社会生活诸方面,人们在网络上工作、娱乐、交往以及购物消费等,而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络服务站点,为了收取入网费和使用费,需要详细记录其客户的行踪;商家也要详细纪录顾客为获取有效服务而提供的各种个人信息;而政府也总可以找到各种充分理由(如为了社会安全、为了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等)要求公民提供个人信息。同时,由于电子信息网络信息收集的便利性而使得个人生活被全部细致地记录下来,若加以汇总和分析,个人身体状况、喜好、习惯等个人隐私将暴露无遗,这是件非常恐怖的事。如果这些个人数据不能有限制地使用,个人隐私权将受到极大侵犯。这是信息网络发达国家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特别关注的原因。为了抗衡滥用信息性权力对个人自由和隐私的侵犯,基本上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立法,二是加密技术。在立法方面,一些国家都从法律上设立了数据保护与隐私保护的规则,其基本原则是,在公共领域,处理个人数据应依法进行(因此也是基于民主一致);在私人领域,处理个人数据应基于与个人协商一致。英国1984年的《数据保护法》规定数据使用者即收集、存储或使用数据的机关组织必须对他们收集的数据和相关资料注册,注册以后,数据使用者必须遵守八项保护原则。1995年10月的《欧洲共同体数据保护指导案》中对于原来的《数据保护法》中存在问题又给予了改进。这些法律对个人信息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保护的措施。美国由70多家有关公共利益的组织构成的、其宗旨在于帮助引导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通信圆桌会议也提出:“隐私权应该受到慎重的保护”,他们的观点是,把为特定服务需要收集的个人资料限制在最低范围内,与其他高速公路上的旅行者分享这些信息应该得到当事人的允许;任何个人都能够对以本人为主题的文件进行自由检索并加以更正。199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个人隐私保护法(代号HR184),该法案提出要成立一个国家隐私权委员会,负责监督隐私法的实施情况。这些法律都为正确解决好个人隐私权保护和社会安全的矛盾,协调个人隐私保护与社会必要监督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正确的原则。不过,在什么情况下公众和政府可以收集、存储、调阅网上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范围应多大?在实施中仍然有许多争议。在加密技术方面,是否应该通过加密技术来保护个人隐私,应如何运用加密技术,在个人和商业机构与政府之间存在着激烈争论。个人和商业机构需要隐私、保密和安全,极力赞同加密技术,而政府则借口为防止犯罪和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而反对加密技术,或者主张由政府设计和提供的受政府控制的技术手段。白宫信息技术首席专家、加密技术政策起草者米歇尔·尼尔松(MichaelNelson)认为,公众用来保护隐私的较好的加密技术手段可能被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所利用,用于非法活动。为解决这一两难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法律实施机构和情报机构能有效地进行工作,即对加密技术增强控制。美国国家安全局曾提出了一份“有条件加密标准”,希望通信和计算机行业遵守,设备制造厂将在设备上安装一块“剪刀芯片”(clipperchip)(通常称主加密芯片)作为标准加密器件,如此加密的信息要有两个90个数字的二进位数字作为解密码,标准规定一个解密码存储在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另一个存储在财政部自动化系统局。联邦调查局及其他联邦政府人员可以“窃听”你认为因加密而安全的电子通信。但这一建议立即遭到反对,有数万网络用户和其他用户联名签署请愿书,反对使用“剪刀芯片”。看来如何从技术上、法律和道德建设上既能使个人自由和隐私得到真正的尊重和保护,又能为社会安全或公众利益在适当的范围内,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实行必要的有效的社会监控,求得某种平衡,仍然是今后网络建设需要认真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全球网络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特网的迅猛扩展,正在打破地域、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电子信息网络。通过这一网络,人类的交往扩大到前所未有的范围,大大增强了各国人民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它正在为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上走向和谐、为各种文化走向融合以及为减少和避免彼此间的对立和冲突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但是,全球电子信息网络的存在和发展,相互交流的增加,只是为增进相互了解、寻求逐渐消除或缓和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方法提供了机会,本身并不意味着冲突的解决。事实上,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某些矛盾和冲突,在网络全球化的环境下,比原来范围更加扩大,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次数更加频繁,而且某些方面的冲突的程度更加尖锐。以致有的人又十分敏感地在谈论着“文化帝国主义”、“信息殖民主义”和“新的一场网络世界大战”的危险来了。 究竟如何认识网络世界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这对推动我国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全球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推动全球文明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网络世界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可以说是原有的国家、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诸方面的矛盾的继续。他们有的是基于不同国家民族在经济或政治、军事方面的利害关系之上产生的冲突,特别是某些国家和民族,利用其在科技、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企图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谋取霸权所导致的冲突;有的是基于文化上的差异、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所产生的,其中有的是由于文化、语言等不同造成的隔阂、猜忌和冲突,有的则是某种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有意地宣传自己的信仰和思想,攻击与己不同的或敌对的信仰和思想,向非已的文化环境中“植入”自己的信仰、价值观所导致的冲突。这些冲突在信息时代,在网络世界中,以新的面貌、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大家谈论得比较多的就是所谓“信息殖民主义”问题以及西方文化与非西方的本土文化碰撞和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 (一)关于“信息殖民主义” 近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在信息时代,在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中,国家、民族之间矛盾冲突的一种新表现,这就是“信息殖民主义”。何谓信息殖民主义?根据有关学者的说法,就是指某些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利用他在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垄断地位,对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信息技术控制、信息资源渗透和信息产品倾销,以达到相应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信息殖民主义”现象。在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信息安全成了最重要的安全要素,谁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真正的国家独立和主权,就没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安全。因此,信息和网络成为代替武器的新型征服工具,技术、经济先进的国家和民族会通过这一新的征服工具对技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新式的“入侵”和“殖民化”。虽然我们不能说,新的一场网络世界大战就要来临了,我们马上就会沦为某些信息科技强国的殖民地了,但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对信息的操纵与反操纵、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都会存在,而且会是十分激烈的。面对这种形式的“入侵”和渗透,信息技术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如何充分利用全球信息网络,开发自己的信息资源、发展自己的信息产业,拓展自己的信息空间,争取在网络世界中的独立自主地位,就成了这些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因此,提出“信息殖民主义”这一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在现代信息科技革命中,在信息网络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我们的警觉,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二)“文化霸权主义”与民族文化的保护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其所处的特定地区、特定环境中,在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和文明,形成各自独特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并作为传统相袭延续下来,使得世界文化花园呈现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景象。在具有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西方文化由于历史造成的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先导”和“主流”的地位。由此也产生出一种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不承认异质的文化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也导致了西方文化与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长期冲突。 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倡导的文化,独霸网络世界的局面,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不可避免的。美国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发源地和最先进的国家,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雏形的因特网诞生于美国,英语是国际互联网的通用语和特别通行证。目前在因特网上用户最多的是美国,当今世界上拥有电脑最多的是美国。美国所处的这种特殊的信息优势地位,更激发了某些人独霸世界的野心。他们有的人毫不隐晦地声称,美国的信息优势是“未来的权力源泉”,“能为维持在联盟或特定联合体中的领导地位提供一种新的方式”。信息优势是“美国重要的力量放大器”,利用它能防止中国、俄国及其他大国“对美国产生敌意”,能“防止像伊朗、伊拉克这样一些具有敌意的国家变得强大”;“它还能支持生活在非民主国家的人们争取民主”。声称要“利用自己的国际商务和电信网络优势来突出美国的理想、意识形态、文化、经济模式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加强向剩下的共产主义和权威主义国家传播民主”,“防止新的脆弱的民主政权倒退”[6]。因此,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将会看到,文化霸权主义者,“会驾驶他的战车横冲直撞,对与他们异质文化横加鞭挞。他们会充分利用网络给他们带来的一切便利,到处去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格,他们会毫不顾忌其他异质文化的特点,试图去‘说服’别人放弃自己的文化信仰而接受他们的文化理念。当遇到阻碍的时候,西方文明会采取各种方法去‘融解’它,同化它,直到摧毁它”。[7](P115)这样,对于处于信息劣势的非英语国家来说,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和语言的保护,就成了一个必须十分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语言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是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象征。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失去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整个民族事实上也就不存在了。正因为此,在全球信息网络环境下,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倡导的文化)同本土民族文化之间冲突,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正在引起发展中国家和某些非英语的发达国家的关注。有些学者提出了警惕“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问题,主张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开通以后的网络世界中,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权得到发展,共同为人类繁荣做出贡献。为了保护各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环境,建立公平竞争的规范,使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相互竞争、相互推动下共同发展。 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中国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外来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并使之发扬光大的问题。这一问题愈来愈引起来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发表了许多值得重视的建设性意见。 谈到网络世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时,有两点须要提出来讨论:首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信息网络时代中的巨大生命力要有高度的自信心。现在有一部分人面对信息网络世界中西方文化(或者说美式文化)强烈冲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表现出了过分的忧虑。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独特的部分,她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于本身具有自组织能力而绵延几千年不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西方文化所没有的优点和特点,正因为此,使得今天西方某些有识之士目光转向东方,试图从中华古老文化传统中寻找引导人们走出“人类困境”的启示。况且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是“融化于其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中的遗传基因”,是隐蔽在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宗教情绪、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因素的总和,不会轻易被“连根拔起”。新晨 其次,我们要用开放的、兼容的心态来对待中西文化冲突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正如金吾伦先生所说的:“保护民族文化,不是像对待一件古代文物那样把它与周围世界隔开来。相反,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又不失去自身传统的特色,才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根深叶茂的文化。它需要在与外部环境、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中得到锤炼、得到发展,亦即在发展中生存,在发展中繁荣。”[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辉煌的贡献,但应该看到,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某些局限性,在近代历史上,没有生长出现代科学技术、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现代西方文化发展中由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失衡造成了各种现代病症,使得一些人的目光转向中华传统文化,固然说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推动人类当今和未来的文明进步仍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宝贵的价值,但是对此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一‘转向’并不意味着‘科学文化’失败了,需要用古老的中华文化取代之。而是说,它可以作为一种‘制衡剂’(或可以说是‘解毒剂’)而发挥作用。进而,在这两种文化的碰撞、相互作用和交融中,有可能展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人类文化的发展前景。”“我们是在对西方理性之片面性予以补充,以致在碰撞融合中产生新的文化方向这一角度来谈论其意义的。因而,这只意味着开放、宽容而不可再投入到封闭的、愚昧落后的环境中。因为单有中华传统文化是不可能造就出现代文明的。在当前,我们着重需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技术,吸收建设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西方文明成果,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4]这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对待中西文化冲突,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社会问题论文:对构建和谐社会问题 一、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探索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不断深入,切实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平安建设工作得到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潜在矛盾仍然存在,有的甚至还比较尖锐。归纳起来,当前不稳定问题呈现出面广量大、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升级快、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呈高发态势。一是刑事犯罪总量仍在高位运行。二是杀人、绑架、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增多。三是侵财犯罪和经济犯罪大幅增长。四是青少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占相当大比重。 (二)信访形势不容乐观,信访总量仍在高位徘徊。一是数量上升,规模扩大。二是涉及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三是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呈高发态势。四是城区上访问题突出。 (三)影响社会稳定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一是企业改制进入攻坚阶段,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城镇建设全面铺开,触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三是经济发展与土地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特殊群体情绪不稳,活动频繁。五是涉法涉诉反映的问题强烈。 (四)对敌斗争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可低估。“”等地下组织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互联网上影响社会稳定问题也十分突出。敌对分子围绕热点敏感问题大肆造谣煽动,企图将个别问题普遍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全局化。操纵网上舆论,制造思想混乱。 (五)社会经济生活中不确定因素也对社会稳定造成潜在危害。 二、原因分析 影响社会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改革措施不配套。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亟需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整,但现在有些政策相对滞后,与基层的实际情况不太吻合。 (二)依法治理措施乏力。一些部门和行业依法管理无力,执法监督不严,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损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和群众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要么不懂法,要么不依法办事。反映在干部身上表现在不依法行政,执法不公,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事情有失公正。表现在群众身上为遇事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是意气用事,动辄上访闹事。 (三)有些党政领导不够重视。表面上看有些党政领导对调解工作重视,但实际上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只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等,没有很好地抓落实,对事关大局的矛盾纠纷领导同志不出面、不协调,忽视了抓早抓小和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不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以至于矛盾激化,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缺乏战斗力。虽然县、乡镇、村(居)、村民组四级调解组织已经建立,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县的调解组织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当前矛盾纠纷涉及的当事人多、部门多,往往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解决;另外,基层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权限、方式和效力都很有限,调解人员的素质与当前复杂的矛盾纠纷很不适应,加之调解组织无经费,调解人员无报酬,长期以来调解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调解队伍不稳定,制度得不到落实,作用很难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很薄弱,导致许多问题由小变大、积少成多。 (五)涉法上访案件的增多。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事件发生和增多的直接动因。个别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偏面认识,以及对信访工作上的错误观念,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上访渠道而大量流向党政机关。 (六)上访成本低。一方面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如果起诉到法院解决,要交纳诉讼费,判决后如果债务人不履行,申请强制执行还需要再交执行费,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不少群众上访只需出单程路费,到省赴京上访还有专人接待、吃住费用全免,成本很低。加之近几年由于控制上访,加重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使群众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期望较高,这也是造成有些地方上访量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一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切实贯彻实施《信访条例》,积极探索信访工作新路子,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开门接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带案下访。继续集中力量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违章建筑拆除以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信访突出问题,健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加大对信访工作目标管理的考核、奖惩力度,力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更加通畅、更加多样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除进一步规范信访接待工作外,还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发挥社团、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反映诉求方面的作用,确保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渠道的畅通。三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治本之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正确行使权力,防止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认真抓好民商、行政案件的审判,依法维护公平交易和有序竞争,进一步解决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难”问题。四是注重对群众教育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逐步使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道德准则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引导社会大众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冲突,自觉地以理性方式表达诉求,教育群众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对于极少数恶意破坏社会稳定且触犯法律的人,应依法予以制裁。五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着力加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做到未雨绸缪、积极主动,为有效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提供制度保障。 (二)构建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杀人、爆炸、投毒、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以及“两抢一盗”侵财性犯罪,及时果断地惩处黑恶势力和有组织犯罪,依法严肃查办各类经济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索贿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犯罪活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开展新形势下的对敌斗争。要切实加强网上斗争,深入开展同“”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对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利用敏感问题制造事端以及组党结社活动,加大打击和防控工作力度。三是全面强化治安管理。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加大对公共复杂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出租房屋、特种行业、重点部位的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群死群伤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对枪支弹药、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和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四是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原则,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委会、社(居)委会要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调处矛盾、化解不稳定因素的效率和水平,筑牢社会治安“第一道防线”。五是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深入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全面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各项措施。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参与,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法律教育;注重对中小学生结伙打斗、迷恋网吧等不良行为的矫正,防患于未然。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惩治的同时,用爱心启迪他们心灵。 (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牢固树立“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我们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加快发展是政绩的同时,也必须毫不含糊地确立稳定也同样是政绩的观念。二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是要注意把握好各项改革的出台时机、做到因时、因地制宜;二是注意把握好推行力度和社会各阶层的承受能力,真正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使三着棋子协调动作,避免一着不慎,全局受挫。三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当前特别要解决好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看病上学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真正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带着深厚的感情,诚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获取无穷的力量。 (四)着力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维护稳定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对于夯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成为富裕一方百姓、确保一方平安的战斗堡垒。二是抓好基层安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安全文明小区、村镇、单位、校园、企业和综治模范乡镇等多种形式的基层创建活动,有效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三是抓好基层防范网络建设。坚持专群结合,综合治理,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办和基层防范网络建设,充分调动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群防群治组织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作用,大力表彰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努力形成多方齐抓共管,人人踊跃参与的工作格局。新晨 (五)切实加强党对维护稳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把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平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严格实行维护稳定责任制,明确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各工作部门的责任,细化目标任务,抓好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对于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要实行挂牌督办与领导包案制度。对因工作失职、渎职,导致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促进维护稳定各项措施的落实,为实现中原平安崛起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对我们开展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稳定小康社会 社会问题论文:旅游管理的社会问题及整治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一派大好,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给旅游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旅游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下面,笔者将和大家一起探讨旅游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使旅游管理更加规范,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良好和谐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社会问题;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治理措施 1旅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1)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协调过去,很多旅游资源地在开发时,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生态保护意识,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方式,使得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两者之间出现冲突,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们的大不合理开发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当今,旅游业并不是理想中的“无烟产业”,没有污染,人们在客观的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丰厚的经济效益会造成生态自然环境的损坏,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在逐渐地被侵占,城市建设破坏了旅游整体环境的和谐美。(2)旅游经营管理的水平较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企业规模比较小,大都是个体经营,没有雄厚的实力,管理水平较低,其中存在很多的弊病。并且,我国很多旅游地的管理模式还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调节模式,经营权和所有权不相分离,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率低下,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市场竞争不公平,管理系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无疑加大了主观管理难度,降低了客观专业性。我国省市各个旅游协会都属于群众组织,相关的政府部门只是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是旅游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管理的脱节现象,造成旅游协会在监管过程中不能起到真正的调节内部矛盾的作用,从主观上,不愿意去管理,不敢去管理,也不会管理。不能实现其调解和协调的作用,因为,旅游协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使其处于被动和搁置的状态,间接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发展。(3)旅游在线营销方法滞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旅游业的管理营销也随之网络化,逐渐向在线化趋势发展,从当下营销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在网上订购机票、车票、门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网络发展还不完善,在线营销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第一,并不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第二,网络营销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安全性不能保障;第三,在线营销服务水平还需提高;第四,各个旅游网站的设计缺乏特色,不能标新立异;第五,缺乏专业的在线网络营销人才;第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在线营销行为缺乏约束力,不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旅游管理问题的主要治理措施 虽然近几年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但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也突显出来,为了使旅游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有序,缓解并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保证旅游业的良好发展,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1)将旅游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新《旅游法》的正式颁布和实施,旅游业的不良风气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存在着差异性和特殊性,在实际旅游管理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也有部分顽疾非常棘手,恶性违法侵害旅客权益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在《旅游法》的规制下,各个地区旅游景点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立法部门适时出台《旅游法》的实施细则。积极响应《旅游法》的相关精神,让《旅游法》真正成为人们旅游的保障,以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为有关部门的依法监管和游客的出行以及旅游企业的合法经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2)逐步完善监督,明确管理的相关责任因为旅游业管理工作比较繁重,存在的社会问题复杂而棘手,因此,需要把内、外部监督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旅游协会一定执法权,并建立专门的政府旅游执法部门和执法队伍,高效率地解决旅游纠纷,处理突发案件或者群众投诉,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在景点上还可以设立管理委员会,使旅游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游客和旅游企业营造一个安全、规范、有序、和谐的旅游环境,以促进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3)科学规划,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还是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都要提倡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新理念,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遵循自然规律。在一些节假日,我国各个景点都会迎来旅游高峰期,但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管理上忽视了景点能够承受的旅客容量,不但破坏了优美的环境,还降低了景点的服务质量,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做到科学规范和管理,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障旅游业的良性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间接地带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于扩就业、增收入,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意义重大。 作者:张英英 单位: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 社会问题论文:我国社会问题形成的公共政策原因及反思 “政策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工具”,[1]当前我国社会是一个深受公共政策影响的社会。而任何公共政策的产生,不能不说都是由社会问题所引发的。当社会问题出现时,公众总是寄希望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并促使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政府往往通过政策输出的形式实现对社会问题的消解。因此,公共政策被认为是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路径,是政府实现对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工具。公共政策研究者在论及公共政策时,基本都强调其对社会问题消解的功能和价值。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随着一些公共政策的持续执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公共政策也是社会问题产生的显著原因。公共政策在消解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制造次生社会问题的例子在我国普遍存在。例如,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防止草场退化和沙化所制定的“草场承包”政策,在执行后却出现草场资源碎片化的现象,难以实现对草场的统一管理,导致草场的进一步退化和沙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我国“失独家庭”和普遍“421家庭结构”的出现使得家庭的养老问题逐渐凸显;我国城乡二元户籍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和“三留人员”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除此之外,我国一些旨在消解社会问题的公共政策也都出现了引起新的社会问题的现象,如收入分配政策与贫富差距问题、城市化与“城市病”问题、产业政策与环境问题、土地政策与失地农民问题等等。可见,公共问题的产生与公共政策生成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从公共政策视角看待社会问题的成因,这不仅能够拓展我们原有对社会问题“何以形成”的知识图谱,也能够使我们更谨慎于公共政策可能蕴含的风险。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中对此还未充分重视。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基于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的实践活动,审视和反思社会问题的政策成因,剖析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共政策缘何又会引致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而对此必须要从社会问题是如何被纳入我国政府的公共政策议程以及如何转化为公共政策内容以及如何被执行的政策过程中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问题是如何在公共政策输出中被不断建构起来的或者是隐性蕴含在公共政策之中。 一、当前我国社会问题解决的政策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改革变迁,尤其是进入转型时期以来,社会发展逐渐触及深层的体制和制度弊端,社会矛盾不断摩擦升级,同时科技进步给社会公众生活带来的未来不可预知性也不断增强,这使得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存在的风险和威胁呈现递增趋势,宣告着我国风险社会的来临。在风险社会中,社会问题突破了传统边界,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传统意义上我国社会问题所产生的危害性后果,社会公众通过感官是能够自我体察和认知的,其危害性程度能够被每个遭受其后果的社会个体所定义,也容易被处于危害境遇之外的人所理解并引起共识,如失业问题、住房问题、犯罪问题等;而我国非传统意义上社会问题的出现,社会公众对其危害性的知觉就很成问题,“完全超出了人类的直接感知能力”,[2]需要依赖于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发现其存在并判断其危害。但即便如此,受制于专业知识积累的限制,有些非传统社会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也可能不会及时和完全地被意识到,即出现了社会学家贝克所说的“不知道的未知”,[3]如转基因问题、放射性问题和雾霾问题等。当前,我国社会问题就是传统社会问题与非传统社会问题的重叠交织,加剧了社会的可治理难度。总体来看,社会问题是“公众的问题,即不是个人的困扰,而是社会中许多人遇到的公共麻烦”,[4]这意味着社会问题的存在导致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挑战。基于此,解决社会问题就成为了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社会问题所产生的危害是群体性的,置身危害之外的社会公众或是漠不关心或是有限参与,而身处危害之中的社会公众则是力量松散且能力不够,这都决定社会难以聚合足够的能量实现对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代议制的治理语境下,社会公众多仰仗政府机构这种“集体保护网”来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经过社会公众的不满、社会利益集团的呼吁、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并演变为社会热点问题,促使政府加以解决。而政府中的精英们最为习惯使用的并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将社会问题纳入政策路径的解决过程中来。 二、政策过程视角下社会问题的政策成因 政策过程要经历政策议程设立、政策方案设计、政策方案抉择、政策方案输出、政策方案的执行、政策方案的调整与终结等阶段。政策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成为制造新的社会问题的环节。一直以来,我国的政策过程明显呈现出“党政主导”的倾向和态势,这是党政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谋求发展和稳定过程中不断确立和强化的结果。建国后,面对地理差异大、民族构成多样、发展程度低且地区差异高、社会秩序不稳等经济社会变革的现实基础,以党政为核心的治理结构成为了推动我国改革变迁的最强动力,也是改革变迁得以稳定开展的最重要保障。由于以党政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在我国所取得的惊人发展成果,这使得我国的改革变迁逐渐惯性地依赖于党政力量。而作为推进改革变迁重要工具的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就形成了“党政主导”政策过程的局面。因为这样,在我国的政策系统中,对于一个社会问题的认知和解决,往往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不仅是从纯粹的知识和技术层面进行的,强调对社会问题的知识和技术干预,而是还要兼顾政治因素的考量;不仅受制于社会各方力量博弈结果的影响,而且更多地还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意志;不仅融入着公共伦理关怀,而且更受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治理思维的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立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对社会问题的界定并将其纳入政策议程的阶段,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过程。反言之,“政策问题建构就是对社会问题进行认识和管理的过程。”[5]由于社会问题的纷繁复杂,因而必须要对进入政策系统的社会问题准确地进行界定,避免在相应的公共政策形成之前就犯下“问题建构错误”。若社会问题在界定过程中就存在偏差和错误,那么所形成的公共政策就很可能隐藏着政策风险,进而衍生出新的社会问题。而要准确界定社会问题,首先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对其进行审视,包括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归总、对问题的恶性程度进行判定、对问题的消极后果进行确认以及对问题解决的前景进行预期等。可以说,脱离以客观事实作为社会问题界定的基础,那么问题就可能被改变,或被夸大或被缩小,甚至是被隐匿起来,尤其对于非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更是如此。实际上,政府往往具备更多地知识和技术优势能够准确把握社会问题的全貌,而普通的社会公众则缺少基本知识和技术途径的支撑,而在寻求知识和技术帮助时又因为成本高昂而被迫放弃,这往往导致有关社会问题的客观事实被政府所左右。建国后,我国一直片面把“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和“稳定压倒一切”作为指导一切改革发展的重要参照标准,并成为了决定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关键指标,进而不断内化成为各级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所追求的“元目标”。因此,在政策过程中,当所认为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与所追求的“元目标”相互冲突时,各级政府官员在界定社会问题时就会故意忽视或隐瞒社会问题的恶性程度,或者回避有关社会问题的关键信息,其意图就在于即使存在社会问题也不会对经济发展构成阻碍,同时也不会因为引发社会的高度不安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虽然具有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政府体制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问题意识及信息传播聚集能量的新闻媒体同样是问题界定的参与者,能够补充和修正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客观事实的界定结果,但是在“党政主导”的政策过程中政绩观扭曲的党政领导在问题界定上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掌握着社会问题建构的话语权,这使其难有发挥作为和影响力的空间。基于此,对社会问题本身的“建构错误”基础上所形成的公共政策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的。一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关于环境问题的界定以及所形成的相关环境政策,若放置在上述的反思之中,可以发现就是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而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的结果,忽视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导致所形成的公共政策的治理效果也难以发挥真实作用。另外,要准确的界定社会问题,还必须要基于社会价值的角度对其进行诠释。“事实追问”决定社会问题的客观状况,而“价值追问”则决定看待和解决社会问题应该拥有的立场。从应然层面来说,在社会问题的界定中,必须要从社会价值角度对其进行审视,这直接决定着政府是否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来建构“他们的”问题,是否重视社会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并关注社会问题解决的社会意义,使得社会问题的界定最终能够禁得住“是否有利于公共利益”的价值追问。而在社会问题界定中社会价值的生成,不仅需要政府本身的价值自觉,更需要社会公众能够在问题界定中具备表达其价值立场并且不被忽视的充分能量。然而,由于我国一直缺乏成熟的公民社会,在“党政主导”的政策过程中社会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状态,政府在问题界定中过大的权能导致其更多偏重从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管理价值的角度来决定对待社会问题的立场,而社会价值在各种价值取舍中常常被忽视掉了。可以说,对于社会价值的忽视也是导致公共政策引致新的社会问题出现的成因。例如,基于我国城市外来人口问题所形成的外来人口管理政策,由于作为弱势群体的外来人口在问题界定中的“缺位”,政府更多地是基于秩序生成的管理价值的角度对城市外来人口问题进行认知,将其更多地与影响社会治安联系起来,却忽视了外来人口的基本权利保障问题,造成所形成的公共政策的初衷和目标多是针对对外来人口的管制。随着政策的不断执行,外来人口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平等就业等逐渐成为了不断被讨论和关注的社会问题。政策方案的设计、抉择与输出是政策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包括对解决社会问题各种备选方案的提出、从备选方案中抉择唯一的解决方案、政策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等政策环节,可以将其统称为公共政策的制定阶段。政策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就是决定运用各种政策资源形成对社会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的过程。要探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为何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就需要从过程维度的决策程序和结果维度的具体政策内容中进行分析。决策程序的合理性是保证政策质量的前提。犹如社会问题界定阶段一样,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阶段同样呈现出“党政主导”的局面,由政府自上而下产生相应的公共政策,对于政策本身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的认定往往是由政府单独做出的。由于缺乏多元化的政策风险评估主体,当政策存在严重的社会风险时,难以通过“社会倒逼”的方式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纠正。目前,虽然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采取了听证制度,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在具体操作中却存在着“对听证会的动员宣传不够、听证事项及相关信息透明度不够、有可能被利益集团的成员不恰当利用、听证的临时性和随意性大且对听证意见缺乏成熟的回应制度等问题,听证会易于走过场,流于形式。”[6] 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阶段,由于决策程序的诸多不合理,常常导致有些政策风险在制定过程中没有被发现或被重视,甚至是在明知有风险的前提下政府仍将其付诸实施,而这样的政策一旦被实施,政策风险的存在就成为了制造或者扩大一些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政策内容的合理性是保障政策质量的关键。面对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备选方案,这些备选方案是面向该社会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思路和策略,其内容呈现出针对该问题解决的不同的价值取向、资源投入、预期收益以及政策弹性等。对于备选方案的抉择过程,就是对每个备选方案的利弊进行权衡后进行选择的过程,但可能由于政府官员的价值取向偏差、信息局限以及自身能力素质等原因导致所抉择的方案并非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理想方案,甚至是与社会公众的长远利益相背离的,这样的政策出台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政策方案的执行、政策方案的调整与终结是政策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与公共政策制定阶段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衔接和依赖的阶段,是将所制定的政策方案付诸实施,实现对社会问题解决的过程。随着政策的不断执行,政策方案效果不断得以呈现和释放,而经过实践证明一些政策方案虽然通过执行过程逐渐实现了对目标社会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在政策制定阶段的认知局限而出现未能充分预测和考虑到的因素和情形,或者由于在政策制定阶段的价值偏差所忽视或放任的一些潜在的隐患和后果,在执行过程中又不断衍生出诸多新的社会问题;而一些政策方案则由于在执行过程中的偏离或扭曲而致使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从应然层面上来看,当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同时伴生新的社会问题时,基于政策现有的“收益—风险”的综合评估,必须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重新审视。如果政策所引致的社会问题形成的“风险等级高且可控性弱,同时社会公众对后果容忍度逐渐变弱时”,[7]这样的政策就必须及时进行调整甚至终结。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诸多被执行的公共政策,虽然早已经被人们发现与一些社会问题形成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且未来继续执行所形成的问题风险将更大,但是必要的政策调整或者终结在很长时期内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政策依然在持续执行。为什么会如此?合理的解释是,在“党政主导”的政策过程中政策调整或终结的权力普遍掌控在党政主体手中,党政主体对政策效果的评判以及所秉持的政策价值立场是判断或决定政策是否调整或终结的依据。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当党政主体认定政策存在的合理性时,往往会利用科学和技术专家关于一项公共政策的综合评定报告或是统计数据为政策继续执行的必要性提供支撑,向公众传递和展示政策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并没有他们想象中严重。在价值中立的外衣之下,在科学和技术的神圣武装之下,科学和技术专家关于政策风险的“结论”往往使人不能质疑,甚至是利益受损的政策对象在“结论”面前也开始怀疑自己价值要求的正当性,这就使得政策得以继续执行。然而,当“价值中立”的科学和技术面对“不能摒弃掉价值判断”的公共政策时,让科学和技术理性完全排挤掉价值判断,让科学和技术专家的话语权掩盖和取代政策对象的话语权,对政策看似客观性的评价实质上就不够客观了。更何况是,有时科学和技术专家受制于党政主体的明示或者暗示,其对政策的评判或是统计数据也并不能完全呈现出政策的所有“事实”,而只是服务于党政主体政策意志的“道具”而已。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缺少话语权的政策对象,对于政策的调整或是终结始终是一个局外身份,社会问题随着政策的持续执行而不断恶化。 三、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政策成因反思 按照代议制治理的框架及其逻辑,公众在对社会问题治理不可行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利益通过建立政府来承担相应的治理任务,而政府治理目的就在于利用自身的专业化完成公众关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委托。可以说,在现代社会治理进程中,政府一直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基本选择。这意味着,政府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有着难以取代的优势,至少迄今为止是如此。而作为精英的政府人员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最为习惯而且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运用政策工具。那么,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如何理解我国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去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在制造新的社会问题?当然,在政策过程中,我们不能说政府主观愿望上有不断制造社会问题的追求,因为这样无政府主义就会成为人们质疑和批评政府的理论武器,政府终将丧失合法性。但是,客观结果与主观愿望相反,这就表明“党政主导”的政策过程包含着某些自动引发和制造问题的机制。从代议制治理下公共政策所应追求的价值取向来看,作为政府治理工具的公共政策必须要能够代表和增进作为权力所有者的公众的公共利益。而要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政府必须在政策过程中对政策全流程进行基于符合社会价值的必要性审查。但是,我国“党政主导”的政策过程所呈现出的党政主体牢牢把持和控制政策的局面,党政主体成为了政策过程建构的唯一主体,而作为权力实际拥有者的公众在政策过程中只是名义上享有政策建构权,但实际上却被排斥在政策过程之外,甚至有时缺乏能够对抗和反对不合理政策的充足能量和有效途径。如前文所述,由于垄断了政策过程建构权,党政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知识和技术霸权以及价值偏差的交织影响都常常致使政策价值和社会价值背离、政策效果与公众所期待的效果背离,而这样的政策过程又缺乏来自社会力量的有效修正,进而导致危害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通过政策而产生。由此可见,党政主体实质上唯一拥有政策建构权常常是我国因公共政策而形成社会问题的关键性致因。因此,要消解为解决社会问题所形成的公共政策可能会引致新的社会问题出现的消极后果,必须要实现政策建构权向社会的回归和扩展,强调政策过程的社会建构,拓展社会公众在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权和行动空间。社会建构下的政策过程,就是要让社会公众成为政策过程的真正主体,使作为权力行使者的政府和权力拥有者的公众在合作行动中最终能够促成经得住社会价值拷问、符合解决社会问题实际需要以及充分考虑和抑制政策风险的公共政策的生成。对于我国而言,良好的政府质量和社会质量是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形成所不可缺少的支持性条件。政府质量是一个广义政府意义上的政府质量,包括“现代代议制度、现代行政制度和现代司法制度,在中国还包括现代政党制度建设。”[8]从政府质量角度思考社会建构下的政策过程,必须首先关注当下政府治理理念的改变,应该始终以社会价值作为衡量和抉择政府行为的前提条件,应重视和强调三点:社会利益的保护、社会利益的改善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在政府治理理念转变之外,还需要在政府治理实践层面进行一系列以政府质量提升为目的的改革,重点是进行基础制度的完善和注重参与的政府治理变革。基础制度的完善强调广义政府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建构上重视推进尊重公民权利和公民意愿的法律和制度设计、完善公共权力行使的违法审查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强政府权力社会监督的法治建设、将政策过程的社会建构纳入法治范畴等,在社会管理和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与社会协同治理下社会力量的培育和壮大;注重参与的政府治理变革是指通过社会参与、社会意见吸纳、社会智慧利用等途径促进政府治理中共识、共享、秩序和策略的形成,为此政府需要不断通过提高治理的开放性和拓宽参与渠道为社会参与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基础制度的完善和注重参与的政府治理变革,是经济社会转型期政府质量提升的关键,能够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之符合现代政府的治理要求并具备现代政府的治理能力。有了政府质量的提升,当始终强调社会价值和重视社会参与成为政府治理的新常态,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的形成就有了现实的基础。从社会质量角度思考社会建构下的政策过程,是在实现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条件下使社会不断获取影响和决定政策过程的话语权和行动能力。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的形成所要求的社会质量,内在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参与积极性提升基础上政策参与的拓展、社会整合基础上社会能量的增强、社会智慧增长基础上政策过程的增效。社会参与积极性提升基础上政策参与的拓展是社会公众认知到在政治与行政生活中的主动参与是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必然选择,从游离于政策过程之外对整个政策过程漠不关心的“消极参与”转变为“积极参与”,为此还能够不断在政策参与中主动培养自身的参与技能并积累参与知识,逐步形成品质保证和自觉遵守的参与模式,这就要求社会本身在公民社会成长下通过民主教育、权利意识的启发以及各种公共生活的参与等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公众的参与精神;社会整合基础上社会能量的增强是通过促进异质的社会个体在公共事务合作治理中的相互接触、交流、碰撞与融合,构筑起相互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使每个社会个体转变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和有社会公益感的社会成员”,[9]在合作过程中使松散社会越发趋向于整合,实现社会自身力量的不断积聚和壮大,进而在政策过程中能够以充足的能量与政府抗衡和博弈,不被政府所任意忽视或是排斥在政策过程之外;社会智慧增长基础上政策过程增效是随着教育水平提升、知识传播媒介广泛被社会利用、实践经验不断累积等过程使社会个体不断实现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增长和积累,在政策过程参与中通过社会智慧资源的融入,与政府共同形成最优的政策方案,或者及时洞悉和弥补政府所制定政策方案中的偏差和漏洞。可以说,在社会参与积极性提升、社会能量增强和社会智慧增长等要素推动下所带来的社会质量的提升,是社会本身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形成所不可或缺的。没有社会质量的提升,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的形成就只是一种治理的幻景和想象,即使政府将其作为治理策略和目标,而社会本身若是在政策过程中表现得力量分散、态度消极且智慧资源储备不充分,真正拥有和具备在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权和行动能力则无从谈起,在政策过程中也就难以有所作为。 总之,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的形成为我国制定更能够规避政策风险的公共政策、减少公共问题的政策成因提供了一种有益的逻辑思路和行动框架。基于对政府质量和社会质量的状况依赖,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理想状态的达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值得欣喜的是,各级政府已经开始越发关切社会公众的政策态度、重视社会公众的政策参与并强调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如在“决策前举行各种座谈会、听证会以及下基层调查研究收集民情、民意”,[10]在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中前置性引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重大决策事项中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制度对侵害公共利益的决策行为进行问责等;就社会而言,非政府组织、民间智库和独立学术机构等社会团体和普通社会公众与各级政府在政策过程中互动博弈也越发频繁,如通过网络和媒体公开地批评政策不足或者政策过程的不合理,通过形成独立的政策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和政策方案等形式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通过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政策参与渠道和机会积极表达自身的政策立场等。这表明,当前我国被党政主体主导且封闭的政策过程已经打破,政策方案选项的优化“最终将取决于体制内外更广泛的协商和共识构建。”[11]可以说,政策过程已经显露出朝向社会建构的一些倾向和特质。随着政府质量和社会质量的提升,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形成的基础也将日将成熟和牢固。 作者:韩艳丽 单位:燕山大学
网站设计论文: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设计思路 【摘 要】课程网站是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计算机图形学》作为军事测绘本科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有必要进行课程网站的建设。本文从设计网站思路出发,结合学科教学特点,详细讨论了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建设中网站开发设计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网站设计;网站框架;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体到实际应用中就是课程网站的建立。目前各个地方院校纷纷建立自己重点学科的课程网站,依靠强大的教学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网站促进了各个院校优势学科的进一步发展。[1]针对课程网站的巨大优势,有必要建立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网站,《计算机图形学》作为军事测绘本科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依托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优势,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利用课程网站的建设,可以整合这些优势资源,推广教学经验,展示课程独具特色的优秀成果,体现学院的办学特色。 2 网站设计流程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设计流程分成网站功能与设计要求确定、网站框架设计、设计任务规划、计划任务执行、测试完善网站等五大步骤,如图1所示,我们没有单独列出网站素材的收集工作,因为此项工作是贯穿网站建设始末,伴随网站不断完善的。[2] 第一步工作主要的任务是明确建设网站的目的,确定网站的功能,网站规模、投入费用,进行必要的需求分析,搜集相关素材,进行资料整理等,内容涉及网站建设的各个方面,对网站建设起到计划、指导和定位的作用,本课程网站建设的定位思想是建设具有军事测绘特色,覆盖《计算机图形学》教学过程,满足师生不同层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为培养军事测绘人才服务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 (智能精品课程网站)。 从设计网站框架开始就真正进入网站的开发工作,网站框架是一个网站的骨架,应能很好的体现网站的主题,这部分内容将在后面详细介绍。设计好网站框架就可以安排任务规划,确定网站的硬件环境、需要的人员、开发的时间进度等,具体细分到各个部分工作的完成情况。之后就可以开始执行计划任务,在执行计划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网站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根据实际工作和进度表情况,还需调整规划任务,甚至重新设计网站框架,以满足实际建网的要求,最终基本建立好一个网站。 在网站前还要进行细致周密的测试,以保证正常浏览和使用,测试如果存在问题,还需要从设计网站框架、安排规划任务等步骤入手,从新对网站进行修改。网站经过测试后,就可以在校园网或者广域网上进行,供用户使用。除此之外,在日常使用中还应注意网站的维护,通过网站维护工作不断的完善网站。 3 网站框架设计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设计时,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将教学内容合理布局并实现,达到知识技能准确、难易程度适中以及呈现顺序合理的设计目标。此外,网站设计要体现界面友好,交互性强的特点,设计中注意易操作性和谐调性。色彩搭配自然,背景音乐优美,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使教学内容灵活丰富,可使用超级链接技术将计算机图形学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链接到课件之中,利用图像、视频等素材,提供丰富的交互功能,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3.1 整体框架 在参考其它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基础上,[3] [4]我们设计出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的整体框架,如图2所示: 总体上,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分为新版和老版,新版是我们计划自己开发的课程网站,老版则是沿用总参军训部配发的软件所制作的网站。在首页上利用两个链接可以进入老版和新版的网站界面,可考虑在首页再建立一个英文版的网站页面连接,英文版的网站其结构和内容与新版的网站一致。以下内容主要介绍新版的课程网站建设。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新版首页主要介绍该网络课程网站的板块组成及其各模块的功能。当然,首页还有网站介绍、网站公告、新闻动态、友情链接等 内容。首页设计应该注意美丽、赏目,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另外功能的介绍非常重要,一定要便于师生了解如何使用该网站进行教与学,最后,还需注意从主界面可以根据不同身份的用户以及同一用户不同时期不同的要求,快速进入相应模块而不会有误解。 3.2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对本课程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主要包括:课程简介、历史沿革、教学条件、名人堂等内容,如图3所示。 其中历史沿革可以从国际发展、国内发展和我院学科发展的角度进行对比介绍,以展示我院的学科发展历程,体现学科的浓厚历史积淀;教学条件部分则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院在教学硬件建设方面的现代化和先进性;名人堂收录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故事、传记等,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便于学员进一步了解学科的发展。 3.3 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设置了九个子栏目[5],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研究、基本理论、教学进度、实习指南、教学制度、课程设计、课程教材、参考文献,如图4所示。 教学大纲是教师授课的基础,通过本栏目,教学组的成员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教学研究一方面展示计算机图形学教研组的主要教学成果,包括教学研究项目、教研著作与参编教材、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方法改革等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建构主义思想,提供学员对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进行讨论,学员还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资料汇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等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是实行网络共享的,学生可以搜索所需的内容,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打开学生思路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3.4 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主要是介绍课程的人员组成,人员的基本信息情况,包括职称学历、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及联系方式、电子邮箱、个人论坛等,在这个模块中主要是让学员充分了解课程组成员,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请教,达到最快、最有效、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3.5 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网络课堂是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指教室中讲授课件)、网络课程、教学视频、电子教案、学生作品和相关课题等,如图5所示。 多媒体课件方便学员在线浏览,复习课堂所学知识内容,考虑到网络带宽的影响,提供多媒体课件的下载功能。网络课程是提供学员在网上自主学习的主要手段,在制作时要考虑课程内容与网络环境的有机结合,首先本着精选经典、联系前沿和突出应用的原则取舍教材内容,融入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重新排版和总结,使之在结构上条理更清晰,内容上更精炼而系统,满足网络教学的需求,其次发挥计算机多种展现手法的特点,利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技术完美的将图形学课程展示在学员面前,通过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图片、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料,以章节为中心进行结构化重组,制作成具有较强交互性的网络教学课件。整体上应有章节导航,每堂课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参考资料、例题和习题等,其中重点难点对于重点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难点部分则用动画形式呈现,达到易懂易学的目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力求精确到每个知识点的知识要点;参考资料提供本堂课的相关趣闻、术语和科研论文;例题和习题提供练习指导、经典例题等。网络课程有较高的概括性,全面性,形式新颖,易于理解及应用,可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理解,既有利于课前预习的重点突出,又适合课后复习的难点理解,是整个课程网站的精髓所在。教学视频了课堂教学视频信息。电子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在网络上的格式设计与传统教案相一致,主要包括:授课名称、教师、课时、使用的教材版本、每次课授课主题、时间、目的、讲授内容与时间分配、重点难点、方法手段、实习实验、授课内容介绍、作业思考题和参考资料等。学生作品展示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学员的一些优秀成果,包括图形学中经典的算法实现、各种重大赛事中的获奖作品、参与的各项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论文等。相关课题介绍一些与学科有关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成功将课堂理论知识转换成社会实际生产力,通过案例展示,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启发学员的思路研究性学习。 3.6 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计算机图形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员今后发展的需要,学员需要进行大量的编程实践,因此课程实习平台的建设是网络教学的必要内容。参考编写的《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地图制图实习教程》,课程实习应包括实习目地、实习对象、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习算法原理介绍、实习项目的源码分析、注释、实习项目结果的可视化、撰写实习报告等内容,考虑学员学习层次的不同,将课程实习分为两大方向:对于编程能力强的学员,可从底层设计开发,构造完整系统,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策划、设计并实现一个包括创建、编辑、渲染、处理、变换等功能,能够显示操作图形的造型系统;对于编程能力弱的学员,可以在提供的系统框架下添加部分关键代码,以某个(或某类)图形学算法为目标,进行深入研究,继而策划、设计并实现一个能够表现算法完整过程的演示系统,并能从某些方面做出评价和改进意见;两种实习最终都交由学生登陆并在线提交实习报告。 3.7 课堂社区 课堂社区,实际就是一个课程在线论坛,主要是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可以很容易地建立一种轻松的气氛,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方便地实现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外,学生在这“面对面”地交流,相互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为此社区是属于bds型的,为了管理方便,设置了网站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管理员可以打开数据库文件修改相关记录,如增删信息,公告等。通过课堂社区一方面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收集师生的反馈信息,调查课程开设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评价部分把收集的评价信息公布并公开课程的开设效果,根据反馈信息和开设效果及时的调整授课内容,适应教与学的要求。 3.8 其它板块 开设联系我们和留言本板块,及时听取学生或同行的建议,联系我们提供网站维护人员的邮箱,留言本构架简洁明了,点击“查看留言”可以浏览所有的留言,点击“签写留言”可以留下对计算机体图形学课程网站建设的看法。 最后应注意网站使用者的权限分配,便于不同访问者注册和登陆。教师可进行学生管理、课件维护、在线答疑;学生可进行网络课程、练习测试、虚拟实习和在线讨论;一般来宾只可以浏览课程内容。 4 总结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的建设是计算机图形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通过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不仅使得不同院校的广大的师生共享了最优秀的教学资源,能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各校教师之间也可以互相借鉴、互相提高,教案和教学内容上网还能为远程教育提供资源和促进国际交流,由此不断完善计算机图形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现代化、高新技术下对测绘人才培养的需求。 网站设计论文:企业网站设计与企业网络营销 [摘要] 本文从当前企业网站存在的问题入手,从网站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企业网站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网络营销 网站设计 电子商务 一、当前企业网站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企业都在网络营销中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大部分企业在市场上找一些做网站的公司或者自己企业内部非专业人士做出个简单的网站页面,结果都是收效甚微,导致企业慢慢对网络营销失去了信心。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网站设计没有结合企业营销理念,而是简简单单的网页内容的堆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网站的规划。网站作为企业网络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规划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大部分企业没有规划策略,或者与企业的营销策略脱节,仅仅实现了一个网页内容的堆砌。 2.企业网站的定位。很多企业不知道自己要在网站上表现什么内容,往往是由网站制作的公司进行资料的筛选,而网站制作的公司在对于企业的营销和市场策划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只能按标准化格式来运作,不能体现企业的个性化内容和服务内容。定位几乎都是产品展示,基本很少包含客户引导性信息,互动形式单一,网站更新速度缓慢,网站浏览者不能通过网站了解企业的丰富信息。 3.企业网站的设计。企业网站大部分采用通用模板设计制作,色调大众化,颜色搭配简单但不一定适合企业的风格,企业网站为了宣传企业形象,大众化的采用flash动画,而专业设计人员的花费很高,企业往往进行简单的模仿抄袭式的动画设计,与企业形象相差很远。而且网站首页的这种动画设计在实用性上来讲不是很合理。 4.企业网站的推广。企业网站基本不做什么推广,号称做了推广的,也不外乎是在几个大的门户网站花不少钱做了广告,或者是搜索引擎的关键字推广服务。花钱不少,收效甚微。 5.企业网站的管理。大多数网站几乎无管理,长时间不更新的企业网站占很大部分的比例。 二、合理进行企业网站设计 企业网站的设计要从网站浏览者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营销方案,进行合理化设计。 1.企业网站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是针对最终用户,还是针对企业的商,还是针对内部的员工、企业管理的页面。针对的对象不同,就要有不同的网站布局和规划。比如,针对最终客户,要给的是产品的详细的介绍,公司产品相应文化的对应介绍,以及更多的产品的促销的信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交流的及时性和简便性;针对商的页面,就要强调公司产品的长期可经营性,系列产品的优势,品牌的价值,以及合作伙伴的详细分类介绍及各级别享受产品折扣情况;针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页面就要简洁明了,易用,而且路径要相对隐蔽。 现在的情况是,企业的网站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网站的首页面应该搁放什么样的内容,自己网站的合理架构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只是由于“引领式的消费”,随波逐流放上了自己的企业网站。缺乏对企业电子商务的规划和认识,缺乏对企业网络营销重要性的认识。 所以,对于企业网站来讲,只能是一步一步的按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阶段来实施企业电子商务的市场化。对于国内中小型企业来讲,电子商务或者更为简单一些的网络营销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筹码,可以简单有效的实现自己产品的全国销售及全球销售,但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应该有目标有计划的实施企业的电子商务营销的项目。 从简单的企业产品的介绍,企业品牌的推广的简单的推广型的企业站点,发展成为与客户互动交流的企业自己的b2c的电子商务的平台,这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2.有了好的规划,还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实施细节的技术问题,而这一点尤为重要。就好像一个熟读兵书战册的人,却没有带兵打过仗一样,好的钻石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切工。 企业首页的动画设计,对于企业的品牌推广和形象推广是很有必要和作用的,所以,在企业进行品牌宣传和形象推广的时期内,在网站的首页实现动画的效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假如企业目前的重点不是进行形象推广,而是产品推广和渠道推广,那么企业网站的首页动画设计便会造成一些访问缓慢,且达不到效果的后果,就像再好的药也要对症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在是一样的。所以,手段是一样的手段,只不过大家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就显示了不同的功力而已。 企业网站颜色的选择,也要根据企业产品特点,企业文化特色,选择不同的色调来体现。这不仅需要专业的眼光,更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调色的工作。在当前国内企业网站的发展来看,更多的是选择传统的广告公司进行专业的企业推广宣传的设计工作,那么企业网站仍然要跟企业主题推广相结合且相互促进。 3.企业网站的推广不是花越多钱越好,更不是花越少钱越妙。推广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合理利用现行的各种推广方式,针对于企业的当前发展规划,进行各种宣传方式合理搭配的技巧性的设计,推广工作本身看的就是投入合理的资金达到推广的最大化效果。而这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比能够解释清楚的事。 4.企业网站的管理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时的调整网站的内容,推出一定时间内的企业推广推广主题,内容保持更新。不能够千年不变,要根据客户的认可程度等可分析项,逐步完善整个网站的内容框架和服务框架。 三、总结 企业网站在企业的网络营销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不是简单请一个网站制作专家来做一个美轮美奂的效果,也不是请一个营销的学者做一个营销的理念推广,而是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及时的更新维护,才会使得企业的网站在企业营销的过程中起到最大的作用,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网站设计论文: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实用原则 [摘要]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商业运营手段,已经普及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作为此商业行为的重要载体的设计,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多可研究和创造的空间。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不能仅以完成商业交易为最终目的,更应该使经营者能够在此行为中获得品牌宣传和形象塑造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使消费者享有便捷舒适、美观愉快的购物环境。 [关键词] 电子商务链接虚拟商场操作绩效 电子商务(e-commerce)中最为常见的是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商场交易,由于互联网这种媒体的特殊性,网上购物与传统的购物方式有很大差别。网上购物的过程基本分为两个阶段: 1.观察比较阶段:在此阶段,客户搜寻和分析处理与所要选购的商品有关的各种信息,具有很强的客户驱动性。这和在商场购物不同。商场有服务员,商品实物,可以促成交易,而网上虚拟商店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只能以精心制作的、可用性强的网页来吸引客户、使客户能方便地找到和了解他们想要的商品,从而增加成交机率。 2.付款结账阶段:此阶段是电子商务行为的最重要环节,此时消费者由客户驱动转变为系统驱动,网站系统会引导客户输人一定的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信用卡号码等,同时提供付款方式和送货方式。在这一阶段应着重消除客户对自己进行的各种操作所产生的结果的不安感。 因此,只有在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人们的使用要求。才能促成一次成功的交易。网站设计的实用性对电子商务网站的正常经营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中的实用原则: 实现网站商务功能最大化的目标,给目标客户提供方便、实用的信息服务,是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基本实用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人性化的交互界面。客户访问电子商务站点是为了获取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所以网页的内容必须突出重点,避免夸张,装饰部分不宜太多,以免喧宾夺主。在内容编排上必须简洁明了,便于浏览;信息数量比较大时应将其拆分成多个网页。在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中还应当考虑残疾人、病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 2.方便快捷的更新维护。电子商务网站要根据市场行情的波动随时更新网页上的价格信息,经常要提供新的商品或服务,并搞些促销活动以刺激客户的购买欲。设计时要考虑到内容更新的快捷简便,在内容更新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持网页在结构上的相对一致性,以使老客户能方便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3.最佳优化的网页内容。一般情况下,客户对当前网页上的内容能持续保持注意的时间长度约为10秒钟;若系统响应时间超过10秒,客户会在等待计算机完成当前操作时转向其他的任务。因此,为缩短系统响应时间,比较简单的一种解决办法是尽量减少网页上的图片与多媒体(如动画、录像、闪烁等)的使用。但是作为电子商务站点,很多场合需要采用图示或多媒体演示,以至不得不适当降低系统响应速度。 4.准确无误的链接。整个web实际上就是一个的巨大的信息空间。由于空间过大,并且各节点之间的链接关系错综复杂,用户上网浏览时有可能发生“迷路”现象。elm和woods(1985)研究发现,用户在网上“迷路”的程度与不熟悉文档结构有直接关系。他们总结出有三种不同形式的“迷路”:①不知道下一步该去哪里;②知道该去哪里,但不知道该如何去;③不知道当前处于整个文档结构中的哪一个位置。为减少和避免出现“迷路”现象,通常可采用两种策略:第一是改变用户界面,如采用导航地图、多窗口显示等技术;第二是对文本进行分析,改换超文本的结构及链接设计。提高超文本设计质量能更有效地减少用户“迷路”现象。 5.界面的统一和差异。在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中,界面一致性也是必须加以仔细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认为,界面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指向性效果、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界面的外观或视觉效果。一些研究表明,增强界面一致性有利于提高用户的操作绩效和满意度,同时还可减少操作错误。 6.美观、比例、结构、布局。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强大的使用功能同等重要。界面美观水平与使用者对界面可用性的主观评价呈正相关,与操作绩效也呈正相关。schenkman(2000)总结出衡量网页外观设计质量的四个主要指标,即美观、图文比例、结构和总体布局。其中,美观这一指标最为重要。 7.终端与载体的协调统一。电子商务网页设计应适应客户使用的各种类型的显示器。应使用可用空间的百分比来规定布局。现在常用的网页浏览器一般为netscape和internet explorer,这些浏览器都有新旧版本。有时同一个网页在不同浏览器或同一浏览器的不同版本上会产生很不相同的显示效果,甚至有些网页功能无法正常实现。作为电子商务网站,应注意网页在这方面的兼容性。 8.信息安全保障。互联网是一个标准开放的网络,在网上进行各种商务活动,随时可能将面对黑客的攻击,病毒的侵袭等。因此,确保网上信息流通的系统安全十分重要。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还涉及到系统的管理、法律法规的保障等。 9.可扩展设计定位。互联网具有巨大的商务潜能,没有人可以确切预计系统的最终访问量和最佳的商务运行模式。因此网站设计的原则之一就是可扩展性。随着企业网上平台业务量的扩展和平台访问量的增长,系统应该能够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以适应新业务的发展。 与传统的购物方式相比,网上购物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但是,虚拟商场和客户在空间上只有通过网络才能传递信息。因此,电子商务网页在设计上必须符合人们的使用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在网上搜索信息和进行其他各种操作的绩效,并增强人们对网上购物的满意度和安全感,才能创造出和谐愉快、美观便捷的交易空间。 网站设计论文:网站设计风格与色彩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进行工作、交流、学习等活动。当人们通过浏览器进入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时,进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网页,如何设计出一个创意新颖、设计精美、结构合理的网站,来吸引众多的人关注自己的网站,成为网站设计者日益关心的问题。 一、网站设计的风格 “风格”是指站点的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这个“整体形象”包括站点的ci(标志,色彩,字体,标语)、版面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文字、语气、内容价值等等诸多因素。风格是有人性的,不管是色彩、技术、文字、布局,还是交互方式,只要能由此让浏览者明确分辨出这是本网站独有的,这就形成了网站的“风格”。一般都要求:清纯简洁,主题鲜明,内容编排得当合理、有一定的艺术感,美观、实用,相关链接正常,能体现网站的基本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网站设计一个独特的风格。 1.网站标志(logo) logo是指网站的标志,标志可以是中文、英文字母,也可以是符号、图案等。标志的设计创意应当来自网站的名称和内容。比如:网站内有代表性的人物、动物、植物,可以用它们作为设计的蓝本,加以卡通化或者艺术化;专业网站可以以本专业有代表的物品作为标志。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式是用自己网站的英文名称作标志,采用不同的字体、字母的变形、字母的组合可以很容易制作好自己的标志。 2.网站色彩 网站给人的第一印象来自视觉冲击,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可能影响到访问者的情绪。颜色搭配是体现风格的关键。“标准色彩”是指能体现网站形象和延伸内涵的色彩,要用于网站的标志、标题、主菜单和主色块,给人以整体统一的感觉。至于其它色彩也可以使用,但应当只是作为点缀和衬托,绝不能喧宾夺主。例如ibm的深蓝色,肯德基的红色条型。一般来说,一个网站的标准色彩不超过3种,太多则让人眼花缭乱。适合于网页标准色的颜色有:蓝色,黄/橙色,黑/灰/白色三大系列色。一般以白色和黑色的背景网页最好做,颜色搭配最方便;亮色与暗色配合,最容易突出画面,如黑与白,红与黑,黄与紫;而近似的颜色的搭配,能给一种柔和的感觉,如墨蓝与淡蓝,深绿与浅绿。最好能给主页定一个主色调,不要搞得花花绿绿的。 3.设计网站字体 和标准色彩一样,标准字体是指用于标志、标题、主菜单的特有字体。一般网页默认的字体是宋体。为了体现站点的“与众不同”和特有风格,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特别字体。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网站所表达的内涵,选择更贴切的字体。需要说明的是:使用非默认字体只能用图片的形式,因为很可能浏览者的计算机里没有安装特别字体,他看到的只能是乱码,那么辛苦的设计制作便付之东流了。 4.使用精炼有效的语言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往往没有时间看大块文章。为了节约时间,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信息,人们需要精练的信息,即信息精品,要用信息语言来表达信息内容。所谓信息语言是指以下公式:信息=基本事实+数据描述+专家观点。 信息语言摒弃一切广告性词句、文学性修饰词句,不欢迎一切关于意义、重要性的过分渲染。尽量采用数字说话,欢迎定量描述,反对过多的定性描述,特别是无法形成准确概念的定性描述。用信息语言描述,任何信息都应该有出处,有时间,分类准确。当然,应当满足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精练性等固有的特点。在此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出现错别字、病句。 5.设计网站宣传语 网站的宣传语也可以说是网站的精神、主题与中心,或者是网站的目标,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高度概括。用富有气势的话或词语来概括网站,进行对外宣传,可以收到比较好的结果。 二、网站设计的色彩搭配 打开一个网站,给用户留下第一印象的既不是网站的丰富内容,也不是网站合理的版面布局,而是网站的色彩。色彩对人的视觉效果非常明显,一个网站设计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与设计者对色彩的运用和搭配,因此专业人士把色彩制作成色系表,根据这些色系让网站也有其自身的色系,网站的色系是浏览者整体的视觉观感,若一个网站色系能有一致性,不仅会使网站看起来美观,更能让浏览者对内容不易混淆,增加了浏览的简洁与方便。而网站的色系更能衬托出网站的主题,若色系能与主题合理搭配,将会增加浏览者的易读性。网站的色系包含了网页的底色、文字字型、图片的色系、颜色等等,这不单只是将颜色搭配得当就算完美,还要配合每个内容,及网站主题。 1.网页的底色 网页的底色是整个网站风格的重要指针。举例来说,以黑色作为背景颜色的网页,因黑色本对人的视觉上会造成黯淡的感觉,若是拿来用作活泼的儿童网站,就是不适合了。因为小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活泼的、有朝气的,与黑色的沉稳、黯淡,很难联想在一起。当然,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可能也会对颜色的代表性看法不同,但既然网站不是只写给自己看的,就应该要注意到大部分人可能会有的观点,然后以众人居多的观点出发,来设计网页。 2.文字字型 文字字型上的设计,最好的网站是以所有浏览者都能看到的字型为主。常会看到有许多网站要求浏览者须自行下载某种字型,才能达到最佳浏览效果,这是种非常奇怪的行为。毕竟浏览者只是来找资料或是来看网站的内容,不可能会因为这种“为达最佳浏览效果”,而自行下载所需要的字型。当所要求的字型若不下载,并不会影响到网站内容上的浏览与不便,那么对浏览者的要求就微乎其微不可能发生任何作用。这么一来,对于网页设计者来说,无非是非常可惜的,因为当初的设计风格却未能让浏览者一窥全貌,岂不是白费心思的吗? 3.图片的色系 以色彩学简单的区分,色系可分为冷色系与暖色系,再详细一点的区分,又可分出各种颜色的色系,而色系的区分,就在于主观浏览意识上的差异了。如何将图片的色系与网站整体色系相对应,就是比较困难的地方了。要绘制一张图并非易事,要绘制一张符合自己网页风格的图,更是困难重重。大部分的网页制作者,并不大可能驾轻就熟的使用影像处理软件或绘图软件,于是乎,网页素材的网站就开始盛行了。当然,不会使用绘图软件并不代表网页就不能设计的很出色,若是能将网络上的素材资源妥善利用,网站也是可以走出自己的风格的。而该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网站的图片,就是门很大的学问了。 以图片内容来说,能切合网站主题最好,若不能,也别差异太多。以颜色来说,若一个网页是蓝色的底色,但整个网页的图片却乱七八糟,各种颜色纷纷出笼,更糟的是,蓝色是属于冷色系的颜色,若以蓝色为底的网页,却尽都是大红色、橘色的图片,那将会使整张网页看起来就像垃圾堆,杂乱无章。所以,可以简单的归纳出,网页与图档的颜色,色系一致或是视觉效果一致,将会使网页看起来更为美观且有自己的风格。 4.网页的颜色 网页的颜色,并非单一就图文件、文字颜色、或是底色为主,而是以浏览者的角度来观看,整体网页看上去是偏向哪种色系。常常见到许多网站虽然色系搭配的很好,但却是没有自己的风格。以目前流行的柔色系、粉色系网站来说,就是失了自己独到的风格。因为使用粉色系的网站,不外乎都有相同的特点,文字颜色浅,底色也以浅色系为主,这样除了没有自己的风格外,看起来既不大方也难登大雅之堂。以各大搜寻网站来说,根本不会做这样的设计,因为文字颜色淡,加上底色浅,对浏览者来说,阅读上非常吃力,所以这样的设计风格也应尽量避免。 一个有自己风格,且阅读起来舒适大方的网页,并不可能一次就写好,而是需要经过不厌其烦的修正、调色,才能达到最佳浏览效果的。 三、网页的美化设计 1.使用css优化网页外观 使用css来获得对整个站点所有web页面的外观控制。设置页边空白,页面填充,边界,颜色和背景。对任意网页元素设置字体大小及改变字体外观。创建动态活动链接。创建css风格的完全兼容的网页。 css的主要好处就在于,你不用去修改网页文件,只要修改这个页面连接的css文件,就可以实现不同的显示效果,包括底色、背景图片、文字大小、颜色、边框……等等。网站的版面、布局要求,不能占用较大的边幅放栏目图片,正文的位置不能少,图片与文章的搭配要平衡,过多使用大图片,大大增加了传输流量,影响了网站浏览者阅读的速度,要优化网页就尽可能使用css实现,灵活地使用css,可以使页面精致漂亮而又不会占用过多的系统资源,所以很有必要花些时间研究一下。 2.用表格美化页面布局 表格布局好像已经成为一个标准,随便浏览一个站点,它们一定是用表格布局的。表格布局的优势在于它能对不同对象加以处理,而又不用担心不同对象之间的影响。而且表格在定位图片和文本上比起用css更加方便。表格布局唯一的缺点是,当你用了过多表格时,页面下载速度受到影响。对于表格布局,你可以随便找一个站点的首页,然后保存为html文件,利用网页编辑工具打开它(要所见即所得的软件),你会看到这个页面是如何利用表格的。 网站设计论文:消费行为理论在b2c网站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需求产生动机,动机指导行为。网络购物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网络购物需要,直接原因是网络购物动机的产生。网络购物行为过程分为信息搜集,比较、决策和购买后的评价三个阶段。b2c网上商店的功能设计必须要符合上述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 消费心理消费行为b2c网站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的运行机理 在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诸多因素中,需要和动机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们与消费行为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每位消费者出于个人及其家庭或所在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等目的,总是处于多种不同的需要之中。当人的某一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心的紧张;这种紧张状态激发人们争取实现目标的动力,即形成动机;在动机驱使下,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目标达到,需要得到满足,内心的紧张状态消除,行为过程即告结束,待有新的需要出现,再重复上述的过程。 一个人渴了,就会产生喝水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身心不安—即心理学中所说的“紧张状态”,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状态”就产生找水的动机。动机可以是多样性的,可能是挖井、寻找河流、购买当然也可能包含抢夺。不管怎样,动机将直接引导行为的发生,知道满足需要为止。 事实上动机的产生往往还需要外部条件的刺激。还是上面的例子,一个人渴了,恰好路过一个饮料商店,可能就会立即产生购买的动机。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商店存在的情况下,购买动机也许就永远也不会产生。 从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内在消费需要和外部条件的刺激是产生购买动机的原因。购买动机则直接导致购买行为的产生。 2.一定的行为会满足一定的需要。当需要被满足以后,又出现了新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周期,从而形成一次又一次的消费过程。 3.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还会强化或弱化某一动机的产生。当某一动机指导下的购买行为完全满足了需要的时候,购买动机就会被加强,当同一需要再次产生时,就会产生同样的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消费者的忠诚度就会增加,反之,如果行为不能满足需要,指导行为的动机就会被弱化。 二、网上消费行为动机的产生 根据需求动机理论,当一个消费者生活或工作中需要某一产品而暂时无法获得时,将产生紧张的心理感觉,当消费者意识到这种商品只能通过市场交换获得时,这种紧张的心理感觉就会形成购买动机。更进一步,如果消费者认为网上购物方式相比传统果购物方式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时,网上购物的动机就会产生产生。 一般来说,消费者网上购物产生的动机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网络购物比传统购物方式更加便捷,价格便宜而且节约时间。 2.网络购物可选择的余地大,商品种类更加齐全。 3.体验网络购物这种新鲜的生活经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4.通过网络为朋友购买礼品更容易。 当一次购物行为完成后,如果消费者的需要得到完全的满足,甚至满足程度超出消费者的预期,动机就会得到加强。同一需求再次产生时消费者还会产生相同的动机,从而重复网络购物行为。反之,若网络购物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用户就不会再一次进行网络购物。 所以从这一角度讲,为了刺激网络购物动机的产生,网站应该多做宣传,使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充分认识网络购物的优势,另外,必须要让消费者在整个购物过程真正感受到网络购物的好处,从而强化下次购买的动机。 三、购买行为过程分析 完整的购买行为包括,购买前的信息搜集、进行购买决策和购后评价三个阶段。 1.信息搜集阶段 掌握足够的信息是进行购买决策的前提条件。这些信息一般包括: 商品本身的信息。如,质量、价格、性能等。 生产厂家的信息。如,规模、知名度、信誉等。 销售渠道的信息,如,购买的方便程度、信誉、服务态度等。 2.购买决策阶段 决策过程就是对要购买的商品、购买的时间、地点等进行比较和选择的过程。依据消费者消费目标的不同决策方式也会不同,有的消费者采取最低价格策略,有的消费者采取最低风险策略,还有的消费者会采取最短购物时间策略等等。因此并不是为消费者提供最低的价格的网站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3.购后评价阶段 购后评价既包括所购买的商品本身能否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评价,又包括对整个购买过程中消费者享受到的服务(如,导购服务,售后服务等)的评价。 购买过程的三个阶段是紧密衔接相互影响的。只有所到了充分的信息,消费者才能做出正确的购买决策,因此理性消费者对这一阶段相当重视。购后评价是对整个购物过程的总结,评价的结果往往会决定消费者会不会再次选择在同一地点购买同一商品。 四、抓住消费行为“句柄”,合理设计零售网站功能 “句柄”一词来源于windows程序设计方法,其英文单词为“handle”,表示“把手,手柄“之意。笔者采用这一名词,寓意在于,任何一个消费者的购买过程都不能脱离上述心理学和行为学原理,只有抓住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句柄”,才能打开吸引消费者购物的“大门”。抓住这些“句柄”,就成为网上商店经营者成功设计其b2c网上商店功能关键。 一次交易的完成必须通过商品展示功能、网上订单功能、支付、物流等必备功能才能完成。这是任何一个购物网站必须基本的基本功能。笔者在此谨就消费行为理论来设计那些受消费者欢迎,最大可能满足购物心理和购买行为需要的功能。 1.网上商店应该具有刺激消费者产生网上购物(而不是在传统商店购物)动机的功能 购买动机是购买行为的直接动因,没有网上购物的动机也就不会产生网上购物的行为。因此,网上商店的经营者首先需要做到就的是当消费者产生消费需要时,能够使其首先产生到网上购物的动机。网上购物动机的产生可以依靠网店的大力宣传和促销来实现。因此网站应该具有如下功能: (1)广告功能。通过企业宣传广告和产品促销广告,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刺激购物动机的产生。 (2)面向会员/非会员的优惠功能。鼓励消费者成为网站会员,对他们提供各种价格优惠,让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3)自动变价功能。对于具有周期性消费特征的商品,可以根据周期特点自动调整商品价格,在淡季以更低的价格优惠消费者。 (4)宣传网络购物优越于传统购物方式的其他功能。网络购物动机的产生,本质上需要网络购物具有能够更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能力。在此原则下,需要企业大胆创新,不断改善经营方式、方法,创造出能够锁定消费者的新功能。 2.网上商店必须要为网上消费者提供足够多的信息为其提供决策依据 购买决策的依据是商品及其相关信息。促成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就必须在网站上对商品信息做尽可能详细的说明和介绍。信息介绍不充分消费者将不知道该商品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无法作出购买与否的决定。例如一些网上书店,因为只展示所售书籍的封面、价格、作者等简单信息,而不能提供商品目录,内容简介,章节试读等而造成销售量不能扩大,无法盈利的局面。 3.提供商品比较功能,辅助消费者决策 对于可比性较强的商品,应该提供对商品的横向比较功能,这样可以减少消费者决策的难度缩短决策时间,从而达到辅助消费者完成决策过程的目的。比如销售手机的网站,如果为消费者提供一张表格,对其所选择的几款手机在各种性能指标(如屏幕颜色、铃声、短信功能、照相功能等)上进行比较,加快消费者在多款商品中选择的决策过程,使消费者感到方便。 4.使消费者享受一个满意的购物过程,提高其购后评价 消费者对一次购物过程的满意程度,直接决定其是否再次购买,是关系到购买动机的强化和客户忠诚度建立的关键问题。因此,除了使客户能够顺利完成一次购买的功能以外还必须要设计出能使顾客的满意程度最大化的功能。 (1)实现“沟通(comunication)”功能。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总会希望其他购买者和商检提供购买建议,也就是需要与其他人沟通。网站设计这应该根据这一心理需求设计出客户之间,客户与商家之间的通畅的沟通渠道。比如设计针对每一种产品的讨论组,供消费者交流经验,利用实时通讯工具,组织营销人员与消费者实时互动等。 (2)实现“方便(convenience)”的功能。消费者购物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除了包括购买到物美价廉、质量优良的商品以外,还包括整个购物过程的方便性。为此网站功能设计者必须考虑如何才能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感到方便。在这方面最直接的功能体现就是,清晰的商品目录分类功能和完善商品检索功能,以及尽可能多的可选择的支付方式和物流方式。 (3)自动与自助服务功能。很多网络消费者看重的是网络购物的自动化和自助化,无需销售人员的参与就可以完成整个购物过程。因此,像购物车、电子银行、订单执行情况自动跟踪等功能也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功能之一。 (4)除上述之外,完善隐私保护、交易安全等方面功能的设计也会提升顾客对网站的好感。总之,一个b2c网站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业绩,不仅要从销售的商品上动脑筋,更多的是要设计出遵从消费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的基本原理的网站功能。 网站设计论文:PHP网站设计中信息安全防御的研究 摘要: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威胁。本文研究了在php网站开发过程中信息安全防御技术,列举在php网站开发时容易出现的安全漏洞以及这些漏洞带来的危害,同时还介绍了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安全防御;php;网站 0引言 当前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已成为对各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健康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生存性和保障性支撑作用的关键产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工作、生活,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防安全。因此,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在整个产业布局乃至国家战略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php网站设计中信息安全防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php编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及其防范 服务器和php的运行环境配置好后,并不意味着网络应用就安全了,程序员的安全意识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程序员的安全意识不高,对用户的所有输入都没有进行安全验证,那么,所有有害的指令都将作为合法指令被执行。 1.1sql注入的防范 程序员在编写代码的时候,没有对用户输入数据的合法性进行判断,使得用户可以提交一段数据库查询代码,根据程序返回的结果,获得某些他想得知的数据,这就是所谓的sql injection,即sql注入。 1)经典的'or 1=1' 注入 ‘or 1=1’注入是非常经典的注入语句,一般用在登录系统时绕过密码验证,以任意用户名登入。其原理是利用程序员在编写验证程序的时候没有验证用户的输入是否含有非预期的字符串,直接传递给mysql_query()函数执行,or 1=1使得无论密码是否匹配保证验证语句为真,达到绕过密码验证的目的 2)利用union语句的注入 union 语句是利用其特性,使程序默认的语句出错,让程序执行union之后自己构造的sql语句,达到注入的目的。 3)防sql注入的通用解决方案 注入的手段是多种多样,十分灵活的,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利用没有对输入进行过滤。防止注入的方法也就是对传递给查询语句的参数进行过滤。 该函数是通过正则表达式匹配常用的注入语句,并对其进行过滤。采用该过滤函数后,使用上述方法再次进行注入时,全部失效。 1.2xss跨站攻击 xss 全称为cross site scripting,由于 css 已经用作样式表的简称,故称为xss。 xss是一种常见的网站攻击的手段。其原理与sql注入比较类似,只不过利用的html标签中注入javascript脚本,通过在网页的输入框输入一些恶意的内容,通常是 javascript 脚本片段达到注入的目的,这些恶意输入在提交之后并重新读回到客户端时,浏览器会解释执行这些恶意的脚本内容,从而影响网页的正常显示。 1)xss探测 在判断一个网站是否存在xss漏洞是,经常用到下面这条语句进行探测: 在输入框中输入该语句找到该语句执行的地方看是否有弹窗,如果有,则表示这个网站存在xss漏洞,这里以留言本为例。 登入留言页面,在输入框内输入检测代码,刷新页面,发现浏览器弹出窗口,表明该留言板存在着xss漏洞。 2)利用xss重定向 一旦确定网站存在xss漏洞,那么攻击手段就有很多种,将当前网页重定向到其他网页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方法,黑客可以利用这种手法达到刷网站流量,或者在转向的网站上挂上木马,使访问者电脑感染木马病毒的目的,攻击代码如下: 将//替换成想要转向的网址就达到注入的目的了。 3)利用xss弹出其他网页 平时在浏览有些网站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弹出广告的情况,黑客也会可以利用xss攻击使正在浏览被攻击页面的用户浏览器弹出窗口,这样又可以利用弹窗来达到挂马的目的了。攻击代码如下: 该段代码是让浏览器弹出一个窗口并打开百度首页,把百度的网址换成挂马的网页,黑客的攻击目的就达到了。 4)利用<iframe>标签进行xss攻击 <iframe>是一个非常常用的html标签,他的功能是在网页中嵌入其他网页,可 以通过height属性和src指定嵌入页面的高度和地址。黑客可以将高度设为0,将页面地址设置为被挂马的网页,或者利用cookie的同源特性窃取cookie。 攻击代码如下: 2安全防御常用方法 2.1平衡风险与可用性 尽量使安全措施对用户透明,使他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如果实在不可能,就尽量采用用户比较常见和熟悉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在用户访问受控信息或服务前让他们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2.2跟踪数据 作为一个有安全意识的开发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随时跟踪数据。不只是要知道它是什么和它在哪里,还要知道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时候要做到这些是困难的,特别是当你对web的运做原理没有深入理解时。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有些开发者在其它开发环境中很有经验,但他对web不是很有经验时,经常会犯错并制造安全漏洞。 2.3过滤输入 过滤是web应用安全的基础。它是你验证数据合法性的过程。通过在输入时确认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过滤,你可以避免被污染(未过滤)数据在你的程序中被误信及误用。大多数流行的php应用的漏洞最终都是因为没有对输入进行恰当过滤造成的。 3小结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php网站代码编写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与安全相关的要点以及一些应该遵守的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对php网站安全有很大的好处,希望对同行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网站设计论文:关于ASP网站设计安全性探讨 论文关键词:asp;黑客攻击;sql注入;安全漏洞;木马 后门 论文摘要:网络上的动态网站以asp为多数,我们学校的网站也是asp的。笔者作为学校网站的制作和维护人员,与asp攻击的各种现象斗争了多次,也对网站进行了一次次的修补,根据工作经验,就asp网站设计常见安全漏洞及其防范进行一些探讨。本文结合 asp 动态网站开发经验,对asp 程序设计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了asp 程序常见的安全漏洞,从程序设计角度对 web信息安全及防范提供了参考。 1网络安全总体状况分析 2007年1月至6月期间,半年时间内,cncert/cc接收的网络仿冒事件和网页恶意代码事件,已分别超出去年全年总数的14.6%和12.5%。 从cncert/cc掌握的半年情况来看,攻击者的攻击目标明确,针对不同网站和用户采用不同的攻击手段,且攻击行为趋利化特点表现明显。对政府类和安全管理相关类网站主要采用篡改网页的攻击形式,也不排除放置恶意代码的可能。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以网络为核心业务的企业,采用有组织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等手段进行勒索,影响企业正常业务的开展。对于个人用户,攻击者更多的是通过用户身份窃取等手段,偷取该用户游戏账号、银行账号、密码等,窃取用户的私有财产。 2 用iis+asp建网站的安全性分析 微软推出的iis+asp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典型的服务器端网页设计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调查、网上查询、bbs、搜索引擎等各种互联网应用中。但是,该解决方案在为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安全问题。本文从 asp 程序设计角度对 web 信息安全及防范进行分析讨论。 3 sp安全漏洞和防范 3.1 程序设计与脚本信息泄漏隐患 bak 文件。攻击原理:在有些编辑asp程序的工具中,当创建或者修改一个asp文件时,编辑器自动创建一个备份文件,如果你没有删除这个bak文件,攻击者可以直接下载,这样源程序就会被下载。 防范技巧:上传程序之前要仔细检查,删除不必要的文档。对以bak为后缀的文件要特别小心。 inc文件泄露问题。攻击原理:当存在asp的主页正在制作且没有进行最后调试完成以前,可以被某些搜索引擎机动追加为搜索对象。如果这时候有人利用搜索引擎对这些网页进行查找,会得到有关文件的定位,并能在浏览器中查看到数据库地点和结构的细节,并以此揭示完整的源代码。 防范技巧:程序员应该在网页前对它进行彻底的调试。首先对.inc文件内容进行加密,其次也可以使用.asp文件代替.inc文件,使用户无法从浏览器直接观看文件的源代码。 3.2 对asp页面进行加密。为有效地防止asp源代码泄露,可以对asp页面进行加密。我们曾采用两种方法对asp页面进行加密。一是使用组件技术将编程逻辑封装入 dll之中;二是使用微软的script encoder对asp页面进行加密。 3.3 程序设计与验证不全漏洞 验证码。普遍的客户端交互如留言本、会员注册等仅是按照要求输入内容,但网上有很多攻击软件,如注册机,可以通过浏览web,扫描表单,然后在系统上频繁注册,频繁发送不良信息,造成不良的影响,或者通过软件不断的尝试,盗取你的密码。而我们使用通过使用验证码技术,使客户端输入的信息都必须经过验证,从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登陆验证。对于很多网页,特别是网站后台管理部分,是要求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进入操作的。但是,如果这些页面没有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黑客就可以直接在地址栏输入收集到的相应的 url 路径,避开用户登录验证页面,从而获得合法用户的权限。所以,登陆验证是非常必要的。 sql 注入。sql注入是从正常的/" 论坛,同学录等网站系统都提供了文件上传功能,但在网页设计时如果缺少对用户提交参数的过滤,将使得攻击者可以上传网页木马等恶意文件,导致攻击事件的发生。 防文件上传漏洞 在文件上传之前,加入文件类型判断模块,进行过滤,防止asp、asa、cer等类型的文件上传。 暴库。暴库,就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或者程序漏洞得到数据库的地址,并将数据非法下载到本地。 数据库可能被下载。在iis+asp网站中,如果有人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或者猜到数据库的存储路径和文件名,则该数据库就可以被下载到本地。 数据库可能被解密 由于access数据库的加密机制比较简单,即使设置了密码,解密也很容易。因此,只要数据库被下载,其信息就没有任何安全性可言了。 防止数据库被下载 。由于access数据库加密机制过于简单,有效地防止数据库被下载,就成了提高asp+access解决方案安全性的重中之重。以下两种方法简单、有效。 非常规命名法。为access数据库文件起一个复杂的非常规名字,并把它放在几个目录下。 使用odbc数据源。在asp程序设计中,如果有条件,应尽量使用odbc数据源,不要把数据库名写在程序中,否则,数据库名将随asp源代码的失密而一同失密。 使用密码加密。经过md5加密,再结合生成图片验证码技术,暴力破解的难度会大大增强。 使用数据备份。当网站被黑客攻击或者其它原因丢失了数据,可以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原始的数据,保证了网站在一些人为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条件下的相对安全性。 3.5 sp木马 由于asp它本身是服务器提供的一项服务功能,所以这种asp脚本的木马后门,不会被杀毒软件查杀。被黑客们称为“永远不会被查杀的后门”。我在这里讲讲如何有效的发现web空间中的asp木马并清除。 技巧1:杀毒软件查杀 一些非常有名的asp木马已经被杀毒软件列入了黑名单,所以利用杀毒软件对web空间中的文件进行扫描,可以有效的发现并清除这些有名的asp木马。 技巧2:ftp客户端对比 asp木马若进行伪装,加密,躲藏杀毒软件,怎么办?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ftp客户端软件(例如cuteftp,flashfxp)提供的文件对比功能,通过对比ftp的中的web文件和本地的备份文件,发现是否多出可疑文件。 技巧3:用beyond compare 2进行对比 渗透性asp木马,可以将代码插入到指定web文件中,平常情况下不会显示,只有使用触发语句才能打开asp木马,其隐蔽性非常高。 beyond compare 2这时候就会作用比较明显了。 技巧4:利用组件性能找asp木马 如:思易asp木马追捕。 大家在查找web空间的asp木马时,最好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有效的查杀被隐藏起来的asp木马。 结束语 总结了asp木马防范的十大原则供大家参考: 建议用户通过ftp来上传、维护网页,尽量不安装asp的上传程序。 对asp上传程序的调用一定要进行身份认证,并只允许信任的人使用上传程序。 asp程序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要有一定复杂性,不能过于简单,还要注意定期更换。 到正规网站下载asp程序,下载后要对其数据库名称和存放路径进行修改,数据库文件名称也要有一定复杂性。 要尽量保持程序是最新版本。 不要在网页上加注后台管理程序登陆页面的链接。 为防止程序有未知漏洞,可以在维护后删除后台管理程序的登陆页面,下次维护时再通过上传即可。 要时常备份数据库等重要文件。 日常要多维护,并注意空间中是否有来历不明的asp文件。 一旦发现被人侵,除非自己能识别出所有木马文件,否则要删除所有文件。重新上传文件前,所有asp程序用户名和密码都要重置,并要重新修改程序数据库名称和存放路径以及后台管理程序的路径。 做好以上防范措施,您的网站只能说是相对安全了,决不能因此疏忽大意,因为入侵与反入侵是一场永恒的战争!网站安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严格的说,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程序,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对潜在的异常情况进行处理,才能减少被黑客入侵的机会。 网站设计论文:学校“贫困学生”帮助网站设计与开发 摘 要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nternet上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站来实现的,获取信息也是要在internet“海洋”中按照一定的检索方式将所需要的信息从网站上下载下来。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 网络工程系“辅导员之家”网站包括一下几个页面模块:首页,组织发展、团学工作、评优评奖、勤工俭学、助学管理、学费减免、伙食补贴、教学文件,留言板,管理入口等11个模块,其中留言板和管理入口作为单独的两个功能设计模块。主页面提供本网站的一个宏观样式,而其他个模块页面与之配合联系,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站系统。本系统设计实现并通过测试,运行情况正常。 关键词:internet;信息;网站;mis;asp;access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nternet上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站来实现的,获取信息也是要在internet“海洋”中按照一定的检索方式将所需要的信息从网站上下载下来。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的办学,促进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我系知名度,增强我系的工作效率,特构建网络工程系“辅导员之家”网站。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通过网站,全面宣传,展示我系风采、优点与特色,学校的重大活动安排,增强学生与系办之间的联系,促进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我系知名度,增强我系的工作效率,在internet上实现完成部分系务工作,提高办事效率]。 1.3 本设计的主要任务 本毕业设计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开发一个网站,主要实现:网站前台的设计实现,后台信息管理,留言板,文件传输等功能。 1.4 开发工具的选用及简介 本设计选用的是asp作为网站的开发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活动服务器页面,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环境,也可称为一种解决方案,开发者可以混合使用html,脚本语言以及组件来创建服务器端功能强大的internet/intranet应用程序。asp作为当今web开发的主流技术,选择它的原因主要由于其拥有以下显著特点: •asp技术使用vbscript,jscript等简单易懂的脚本语言,结合html代码,即可快速地完成动态的web应用程序。 •asp无须编译,编写容易,由服务器的软件解释后直接执行。当执行asp程序时,脚本程序将一整套命令发送给脚本解释器(即脚本引擎),由脚本解释器进行翻译并将其转换成服务器所能执行的命令。 •普通文本编辑器,如windows的记事本,即可进行程序 •与浏览器无关,用户端只要使用可执行html码的浏览器,即可浏览asp所设计的网页内容。asp所使用的脚本语言(vbscript,jscript)均可在web服务器端执行,用户端的浏览器不需要能够执行这些脚本语言。 • asp能与任何active scripting语言相容。除了可使用vbscript或jscript语言来设计外,还可通过plug-in的方式,使用由第三方所提供的其他脚本语言,譬如perl,php等。脚本引擎是处理脚本程序的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 •asp的源程序不会被传到客户浏览器,因而可以避免所写的源程序被他人剽窃或者篡改,提高了程序的安全性。 •可以使用服务器端的脚本来生成客户端的脚本对象导向(object-oriented)•activex服务器组件(activex server components)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可以使用visual basic,delphi,java,visual c++等各种编程语言来编写所需要的activex server component。 2 需求分析 2.1 网站总体分析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是系统设计过程中及其重要的一步,对系统的技术层次,开发过程,功能实现及开发成本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系统总统结构设计应尽可能的考虑人机关系,环境条件以及与运行管理系统等的联系,使系统每个部分都能协调适应。 教育信息网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利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享受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再会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思想。 2.1.1 网站功能模块分析 本次项目的内容是为网络工程系制作一个“辅导员之家”的网站,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本网站分为3个模块—系务板块,留言板,后台管理系统。其中系务板块包含8个板块:组织发展,团学工作,评优评奖,勤工俭学,助学管理,学费减免,伙食补贴,教学文件。这三个功能模块在功能上是相互独立的,完成不同的功能,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联系,通过对功能模块的有机结合来构成完整的网站,现在设计出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他兼顾了学生浏览和辅导员管理两重功能。 网站设计论文: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故在课程标准设计时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工作能力)为主要任务,也就是要突出各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1]。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具体电子商务业务操作的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商务运作能力和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开发、运营和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后者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开发技术与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方法,了解电子商务网站的构架、网站运营管理和推广等方面的知识。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发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电子商务基本理论、计算机网络和网页设计等知识的学习后,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更多的兴趣,课堂参与意识较强,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学院教改的要求,总结了一下我在教学中的改革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作为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网站系统分析、总体规划、网站设计和网站管理等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参与;教学方法上要以实践为主导,侧重提升学生的设计与动手能力,与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工作岗位无缝衔接。 然而常规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了下列问题:(1)强调“理论”+“实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任课教师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再根据章节或知识点安排学生实验。这样一章一节的推进,虽然方便教学,但学生缺乏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也得不到培养,在整个网站布局规划、总体设计、内容编排、数据库设计上存在问题,缺少网站设计的全局把握。(2)由于按章节进行教学,在实验内容选取上必然紧扣教材,虽然强调了技术细节,但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应用,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强,实用性较差,造成与社会实际脱节很大,使网站设计的理念不能很好被诠释,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为了更好的上好这门课程,以及响应学院教改的要求,本人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实践环境和产学结合方面做一些改革措施,措施如下。 (一)教学方法项目化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的是“目标+项目+情景”的三位一体教学方法[2],即学生学习有目标、教师教学有项目、实际教学有情景,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有所用。这里的项目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案例,由教师为社会企业开发的实际运行的网上书城项目,之所以强调项目的实际性,目的就在于解决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以项目串联全课程,从需求分析到最后网站、运营整个过程,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所涉及的问题为线索,组织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做到“教、学、练、做”四者有机结合。 具体来说我们采用的项目化教学方法是:(1)示范操作讲解:将网站制作需要的知识点融入实际运营的网上书城项目中进行讲解示范。(2)模仿操作训练:模仿老师讲解的方法,制作网页效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做网页。(3)拓展实践训练:根据前面所学习的操作方法,按网上书城项目要求,自己动手制作网站,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色彩搭配、页面布局设计效果图。(4)阶段测试训练:根据网上书城项目所包含的主要功能模块:登录、注册、商品搜索、购物车、订单管理、商品信息维护等,由学生按照顺序完成相应模块的开发。(5)项目实战训练:全面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按照企业开发网站的流程,将前面设计的网页和各个模块进行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上书城网站。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网上书城网站开发的过程,我们可以把教学按网站开发过程组织成网站需求与规划、网站主页设计、网站前台设计、网站后台设计四个子项目来操作,然后再分别对子项目进行模块化设计;如网站主页设计可以分为logo设计、网站布局及导航、网站配色方案和图片处理等模块;网站前台设计可分为商品展示、用户登录、购物车、订单管理等模块;网站后台设计可分为用户管理、商品管理、订单处理等模块。每个模块下面可按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来组织教学内容,前后衔接的各个模块,构成了网站建设的主线,不同的模块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获取知识。如网站的需求规划的教学模块,可以从需求分析开始,规划设计过程,并形成相应的文档资料,包括内容规划、技术规划等。通过这种模块化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不仅把教学内容在实践作了诠释,而且学生“边学边做”,更容易接受,课堂效果显著提高,实现了“越做越精”。使学生从课程开始就围绕着一个典型项目进行教学和实践,不仅熟悉了网站设计的流程,而且掌握网站建设的具体操作方法。 (三)教学考核过程化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决定了课程采用“过程+作品”的考核模式。实践表明,《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程的考核最佳的方式应该以学生实际做的网站作品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每个模块或子项目结束我们就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核。过程考核对教师而言,通过学生作品的不断反馈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结束,学生的网站作品也基本形成了,这时可以按学生的网站作品进行整体考核,结合过程评分,完成课程考核。 (四)实践环境企业化 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环境建设方面,我院一直大力投入,不仅建成有电子商务实训室、商务英语等实训室,还新建了网上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图1),基地是由淘宝网和我院合作共建,淘宝网提供网络创业平台及相关网络资源,在学院提出要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后,我们积极调研,先后参观学习了多所高职院校和电子商务企业,最终锁定淘宝网,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创业,因为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以及高职院校学生难就业等问题的突显,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必将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领域,值得我们去引领和探索。 目前基地通过企业化运作,积极开展各类电子商务创业技能竞赛(图1),各类创业方案在基地开花结果。 (五)产学结合无缝化 以项目带动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之路[3],项目化教学的优点是无现成的、开放的和可操作的,这就要求老师课前要精心组织、学生要有兴趣参与和企业要舍得要投入,只有三方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和淘宝网等网络公司合作,为淘宝网等设计方案,参与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淘宝网等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我们进行修改和完善,老师和学生都在项目中取得进步。(1)作品即产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课程结束,学生的网站作品也基本形成了,这时可以按学生的网站作品进行整体考核,优秀的网站作品进一步优化后可以转化为产品。(2)学习即学徒,学生全程参与网站调研、设计、测试和使用,使学生掌握网站建设的所有知识,学习的项目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还了解了企业网站的真实运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徒的过程,进入工作岗位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网站建设。 三、总结 从实践来看,《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大幅提高,知识内容的实践性更强,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网站项目的工作过程训练,使学生获得普适性的工作过程,实现网站创作过程的完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网站设计的创造力和独立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关注未来的职业需求,同时也加强了校企合作。 网站设计论文:网站设计项目岗前实训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网站设计项目实施的目的、过程及实施,探讨了网站设计岗前实训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方法。 关键词:岗前实训;网站设计;项目教学法 一、网站设计项目实训的目的 1.满足社会需要,培养“零距离”上岗的一线网站设计师。新的世纪,互联网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信息化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各行业都将与它进行更深入地融合和渗透。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从对互联网的认知阶段进入到认同和行动阶段。 企业网站是企业在internet上展示形象的门户,是企业开展电子交易的基地,是企业网上的“家”,设计制作一个优秀的网站是建站的企业成功迈向互联网的重要步骤。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网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网络可以为企业进行低成本的宣传,为自己在互联网世界建立一个独立的舞台,进而可以带给企业不分地域、不分国别的大量客户,带来无限的商机。为了获得本行业的领先地位,面对不断涌现的种种机会,企业建立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美完善的、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企业网站、尤其重要。所以各行各类企业都需要网站建设的人才,我们就是瞄准这个市场来培养网站建设的专精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2.巩固学生以往所学,创造一个全面提升的平台。学校里学生学习知识通常都是以课程为单位来进行的。这个学习模式的好处在于,对于某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一个或多个学期的培养可以达到一个比较深入的境界,但是也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知识面广度的不足,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被人为的割裂。比如我们学院网站设计方面的课程有《网页制作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网页图形图像处理firework》《javascript程序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等科目,它们分别详细地讲述了关于网站设计的基础知识、后台数据库、前端页面美化、动态页面效果、后台服务器处理语言等方面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网站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深度地了解,但是至于怎么样从企业需求出发、在接到一个网站设计任务后要如何着手、从什么角度来考虑不同企业的不同应用、如何与需求方沟通、如何挖掘需求方真正的需求、怎样表述需求、怎样和其他程序员配合等技术或非技术的职业素养还有所欠缺,我们通过岗前实训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融会贯通的机会、一个熟悉岗位工作流程的平台、一个通向“零距离”就业的途径。 二、网站设计项目实训过程设计与实施 为达到网站设计项目实训的目的,我们确定了两个原则。 1.项目式组织。为了使学生充分运用到已学的各门知识,同时也避免使岗前实训被当作一门新课程来学,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实施这个实训。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例如,本学期我们教师设定了六个项目,学生可根据兴趣任选:①电子产品公司网站开发;②音像公司开发;③化妆品公司开发④服装公司开发⑤房地产公司开发⑥旅游公司开发。项目的选择分小组进行,根据班级总人数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五六人一组较好,这样便于小组长管理,组员之间的讨论以及组员角色的分配。 2.完整的工作角色仿真。我们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胜任项目中的各个岗位,比如说需求分析、网页美工、后台程序设计等等,以期能更好的为以后顶岗实习打好基础。但事实上由于学生基础、兴趣、工作预期等不同,学生对自己在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往往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提醒我们在项目之初就要对该项目存在哪些角色、每个角色的主要的任务是什么、胜任该角色有什么技能和知识要求做一个大致的说明。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确定其在项目中最主要的角色,自动去完成扮演或模拟该角色的必要知识准备。 三、注意事项 要保证岗前实训能有效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还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要有完整的项目流程设计。实训大纲、实训计划和实训项目指导书几个关键性的文档对于成功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几个文件,可以预先给学生一个期望目标,期望目标越明确,学生学习动力越强;这几个文件越完善,学生完成实训的质量也就越强。当然,有了几个关键文档之后,还要求实训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才有比较好的灵活性。 2.项目选择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考虑学生水平主要有两点:第一,复杂度太高的项目最好不要提出来实施,因为学生阅历太浅,在理解网站需求的时候,可能很不熟悉公司的运营流程,使得网站设计实际上没有人能做好;第二,要根据学生相对熟悉的事物来设定,设定一些学校相关的主题往往容易成功,因为学生对校园生活非常熟悉,软件设计需求通常就是根据身边熟悉的事物而来的,因此从熟悉的角度入手是容易取得成功的。 3.在贯穿整个实训过程的教育中,工作流程、工作礼仪、职业道德的教育要自始至终保持不断线,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第一次做大型的项目,经验肯定是不足的,期间肯定要碰到许多问题,比如技术的问题、沟通的问题、团队的问题等等,我们对问题的出现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时甚至要准备一些预案,万一学生出现问题,要指导其怎么实现自我突破,而不是全部替其解决。 四、实训成果和结论 我院计算机系自设立网站设计岗前实训项目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有在全省性大学生软件设计比赛中获优胜奖的(《e时代沟通工程》、《思忆博客》),也有直接到企事业单位做网站的。从结果上看只要能扎扎实实跟着指导老师的进度安排,认认真真的完成指导老师交给的任务,有问题虚心的向老师同学们请教,一般都能够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创作出来,对增强学生工作信心起到实质上的支撑作用。 人才培养是一件常做常新的工作,网站设计项目的岗前实训也在根据社会该岗位的需求不断做变化、调整,以便顺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其本身也在不断的完善。从实训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各纲领性的实施文件的编写,到参与项目的老师意见的统一、经验的积累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有理由相信项目方向是正确的。 网站设计论文:网络竞赛一体化系统网站设计论文 1短道速滑网站系统的组成 短道速滑网站系统由三个大模块组成,其中包括网站前台模块、后台管理模块和微信公众平台。网站前台模块采用响应式布局,所谓响应式布局,就是网站的页面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终端上完美解析,而不必开发多种终端页面。短道速滑网站采用响应式布局,让各个用户可以不局限于使用计算机对网站进行访问,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诸多设备对网站进行访问。保证了运动员、教练员在比赛间隙实时查看比赛的数据,极大程度的方便了各个用户。后台管理模块对系统权限进行严格的区分,为每种类型的用户划分适当的权限,预期达到提高比赛工作效率的功能。同时提供日志记录的功能,用户的每一次操作都将记录在单独的数据表中,为数据的日志追查提供依据。微信公众平台是最近新推出的服务,它作为一种新鲜的事物依托于微信庞大的用户,越来越被各个用户所认可。短道速滑微信公众平台除了为用户提供一些赛事宣传信息外,还提供了很多自定义功能模块,如运动员成绩、分组、历史成绩查询等功能,从而进一步扩展短道速滑项目的推广渠道。 2短道速滑网站实现的主要功能 短道速滑网站一方面为竞赛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为比赛做好赛前保证;另一方面接受竞赛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对比赛成绩、分组信息等数据进行,方便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短道速滑爱好者实时查看和分享。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短道速滑网站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 2.1实现了比赛基础数据网络维护的功能 短道速滑网站为各种基础数据的维护提供了方便的接口,工作人员可通过网页的形式对比赛的基础数据如比赛信息、比赛项目信息、运动员信息、裁判员信息方便的进行操作。诸如导入、导出、编辑、删除等功能都可以通过网站轻易的进行,B/S的架构模式让这些功能变的更加灵活便捷,让工作人员可以为比赛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保障,是做好赛前保证的基础。 2.2实现了裁判员在线选派功能 裁判员是保证短道比赛公平公正进行的关键,每个年度之初,短道部都需要为本年度各站比赛选定裁判员。以往都是通过电子表格等方式进行选择。而短道速滑网站实现了在线选派裁判,短道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站选派裁判员,并能够实时查看各站裁判员的选派情况及每名裁判员的选派次数等,并能根据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同时,每站选派的裁判员与每站比赛紧密绑定,只有执法某站比赛的裁判员才拥有使用系统的权限,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2.3解决了以往报名和确认的问题 在以往的工作中,报名都是各队领队或者教练员通过提交纸质的报名单,再由编排记录长将信息手动录入竞赛系统。这种方法缺点明显,第一是编排记录人员工作量巨大,需要编排人员更加细致,同时还需要额外的人力进行核对,但还是容易产生错误;第二是这种工作每站比赛都需要重复进行操作,而且工作量较为繁重。解决报名和确认问题是短道速滑网站的首要问题。网站采用将年度运动员数据导入的方法,在每个年度之初将各单位年度注册的运动员导入到注册运动员数据库。各单位在各站比赛前的报名时间段内即可在网站上进行报名操作,当各单位的教练员或领队登陆报名系统后,即可看到符合参赛条件的本单位运动员,并可对运动员进行报名操作。之后教练员及领队可在比赛前对运动员是否参赛进行确认,以保证参赛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将保存在数据库中为竞赛系统做数据保证工作。 2.4解决了成绩同步显示的问题 以往的国内短道速滑竞赛,比赛结束后成绩方能以成绩册的形式。短道速滑网络竞赛一体化系统实现了比赛分组、成绩等信息与速滑比赛进行同步显示。与比赛实时同步,便于运动员、教练员、领队以及短道速滑爱好者通过各种终端如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查看,将比赛的信息通过网络无限扩大,对短道速滑项目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2.5实现了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 短道速滑网站为短道部、裁判员等提供了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短道部、裁判员等可通过网站查看报名人数以及确认人数,以方便对比赛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对编排工作如接力队伍编排等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工作人员能对运动员的成绩进行分析,通过图形图表等工具可对各个运动员进行直观的比对,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了解运动员的成绩变化、状态变化,对征召运动员进入国家队等能够更加科学。能对比赛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挖掘,进一步延伸短道速滑网站系统的赛后服务功能。 2.6实现了信息的分享功能 项目的推广在于项目的认知程度,短道速滑在中国不可或缺,因为它是冬奥会的夺金大项。但是广大群众对短道项目的了解甚少,基于此,短道速滑网站还提供一些关于短道速滑项目的介绍和推广资料,滑冰爱好者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方便的进行分享,从而促进短道速滑项目信息的认知程度,进一步加强短道速滑项目的群众基础。因此,短道速滑网站系统是短道速滑网络竞赛一体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的根本,是延伸短道速滑竞赛的必要手段,是推广短道速滑项目的重要工具。 3结束语 短道速滑网络竞赛一体化系统网站部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基于.Net技术进行开发,进一步推广了短道速滑项目,提高了短道速滑的竞赛组织效率,改变了短道速滑竞赛组织工作的工作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同时也为短道项目的人才选拔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旭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网络中心 网站设计论文:谈小型购物网站设计与实现 1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1.1tbWare(商品information表)。主要包括物品的标价、物品的类型、物品文字介绍、图片描述和时间等等。 1.2tbmanager(管理员信息表)主要用于保存管理员信息,有管理员id,管理员名称,管理员密码等。 1.3tbsub(订单生成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订单的id号、货物的名称、货物的价格和货物的剩余数量等。 1.4tbLink(超级链接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链接的名称和商品链接的地址等。 2系统的详细实现过程 2.1前台部分的实现 2.1.1前台的总体结构。前台是购物者对购物体验的直观感受,如果前台设计的不好,直接影响购物者的体验,所以也是至关重要的。前台的界面主要美化主要是由现在最流行的css技术来实现,它的功能模块主要包含以下几项:购物者注册,购物者用户名密码登陆,购物者对订单的查看和管理,购物者付款管理,购物者对购物车的管理,购物者对订单的修改和个人资料的管理等。 2.1.2用户的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3个部分:用户的注册、用户的登录登陆及密码找回功能。 2.2基于后台部分 2.2.1后台的总体框架结构。后台是一个网站的重中之重,是网站管理的核心,所以它只允许有特定权限的人使用,它同时也是前台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像是军队里的后勤保障一样,保障着前台的稳定和安全。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用户信息的管理部分,管理员的身份验证部分,订单的管理部分等等。 2.2.2管理员登录管理实现。在前台的导航栏中有一个管理员登陆入口,找到此入口后单击进入,会显示出一个登陆界面,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陆,如果系统验证用户名密码匹配后,会提示登陆成功并显示后台界面,如果不匹配则显示不成功,要求用户重新进行登陆,如果忘记密码的话,有密码找回功能,根据密码找回提示进行找回。 3.2.3添加链接功能的实现后台有一个页面导航栏的模块,用户可以在这里点击“添加链接”的按钮来添加你想要添加的友情链接到导航栏模块。添加成功后,这个模块会显示在页面中供用户点击查看。 3结束语 为了确保网站的实际应用质量和有效性,对测试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经过一系列的测试过程对网站功能进行测试验证以后,网站基本满足了开发的要求,测试宣告结束,经验收后,网站便可投入实践使用。 作者:曹贤龙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网站设计论文:城市门户网站设计浅析 1网站导航设计 1.1以城市信息为主导的导航设置 如何在有限宽度的显示屏上构建合理的信息框架,让浏览者对网站提供的巨量信息感到有条理;如何建立包括主导航条(浏览深度)、关键词搜索(精准浏览)、顶条导航(任务导向)的导航系统等。通过导航系统的建立,进行信息分级,可使巨量信息在一个页面里建立起层次合理的章节目录,以引导浏览者便捷地找到所需信息。伦敦城市门户网站导航系统设计,它包含了主导航条、关键词搜索和顶条导航,主次分明,功能分区明确。主导航条用了4种不同颜色的斜线起伏相连,以等线体作为分类小标题的字体,标题内容分别指向城市的4种功能,即“介绍、服务、商业、资讯”。 浏览者通过主导航条的指引,在对应的下拉菜单中,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各类信息,这样就能对伦敦城市有较全面整体的认识。主导航条右侧的"Findit!"及醒目的红色放大镜图标,是导航系统中的关键词搜索功能,通过输入关键字词,可以直接找到网站内所有与之相关的信息。顶条导航设置在网站顶端,用较小文字标示,分别指向“在线工作、站内信息按照标题的首字母顺序检索、网上商城、文化活动、招聘工作、新闻中心、联系我们、登录注册”等关于整个伦敦城市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在这个部分,不仅提供了方便市民购买、支付的功能,还有序地把整个城市的文化教育活动、工作就业等大量的服务信息进行了高度概括。如顶条导航里"Doitonline"对应的页面中,会有"Applyforit,Findit,Payforit"等选项,选择"Payforit"就可以在线缴纳房租、水电、税款等;点击"Contactus",显示的不仅是伦敦市政府的联系方式,还有伦敦市近45个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系方式。 主导航旨在帮助浏览者对城市信息作全面了解;顶条导航旨在帮助浏览者解决具体任务及解答问题;关键词搜索旨在快速、精准地帮助浏览者获得信息。国内网站的导航系统分类繁杂,主导航条与顶条导航主次不分、内容重复,主导航条的分类有时高达10个类别以上。如上海城市门户网站导航系统设计,见图2,主导航条设置了13个类别;关键词搜索设置在主导航条下方,细分“网站群检索、站内检索、一般搜索、高级搜索”4个选项;顶条导航设置了8个类别,每个类别下方有显露式的下拉索引,达20项以上。浏览者在分类过多、主次不分的导航系统中,要逐个阅读、筛选来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将繁杂的城市信息进行合理分类、概括,不仅能提高网站的易用性,建立清晰的信息架构,还能减少用户的选择难度,提高查找效率。不管城市的大小,其门户网站作为对内、对外展示城市和提供城市信息的基本功能是不变的。有效地把城市的主要功能作为主导航条,将具体任务的解决及查询设置到顶条导航的方法是值得大家仔细研究的。 1.2以城市内、外用户群为主导的导航设置 以用户群角度作为分类标准的导航设计,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如日本金泽城市门户网站设计,见图3,设计师基于网络人群自助式点击的需求,在首页设置了城市居民和旅游观光客的不同入口。这样的信息架构不是从城市功能、城市信息分类出发,而是基于城市对内、对外的用户群来进行构建。像这种对用户群进行快速分流引导的设计方法,有利于用户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 2网站视觉元素设计 在进行城市门户网站视觉设计之前,应该对该城市进行基础调研,包括是否有该城市的视觉识别体系,以及该城市拥有的自然地理、文化历史、产业资源等信息,找出符合当地城市定位及文化特征的图形、文字和色彩等视觉元素,从而使城市门户网站的设计达到与地域文化相一致的、特色鲜明的视觉整体效果。 2.1图标与图片设计 对于以大量信息内容为主的城市门户网站来说,善用图标与图片的设计,不仅可以活跃版面、营造生动的网页形象,还能有效地配合文字信息达到视觉强化的作用。图标设计在现代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形象简洁的图形设计跨越语言、文字障碍,具有国际通用性的特点。如巴黎城市门户网站首页设计,设计师在顶条导航上采用了图标设计,图标下方辅以文字说明,作为网站鲜明的视觉符号,避免了大量的文字导航,运用形象的图标象征导航的内容,使分类引导的信息更形象、更直观,或许不懂法语的人,也能通过图标辅助找到相应的栏目和页面。多彩的图标导航设计与简洁的网站标志相结合,体现了巴黎作为国际大都会、时尚之都的城市特色。图片分为矢量图片和摄影图片,矢量图片富有装饰美感,摄影图片具有真实可靠等特点。在选择图片时,应根据网站内容进行挑选。在进行图片的编排组合时,有效地将图片与文字进行搭配,处理好图片大小,形成浏览视觉重点,从而有序指引浏览者,是提高网站可读性的重要设计方法。如图4中,大小图片的有序排列,既便于信息分类,又使视觉有了集中点。 2.2色彩设计 网页的色彩包括网站的标准色、图片的主色、页面的背景色和边框色等。色彩本身是客观的,但色彩的出现总能引起人们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人们的联想、风俗、生活经历往往会给色彩注入不同的情感内涵,并由此引发出对不同颜色的好感或厌恶,从而使色彩具有了明显的情感象征性。。巴塞罗那城市门户网站,设计师以巴塞罗那城市建筑中典型的蓝色和橙色作为网站的标准色,不仅与主页图片的色调一致,而且在主导航条的设计上也以蓝色和橙色加以区别,使得主导航条的分类更加清晰。柏林城市门户网站见图5b,网站以蓝色为主色调,红色为点缀色,整体统一。多伦多城市门户网站见图5c,网站以深蓝色为主色调,以低纯度的蓝色、紫色、黄色、绿色为辅助色,作为各主导航分类标题的背景色。良好的网站色彩设计,不仅能体现该城市的人文气息、活跃网页视觉效果,还能通过色彩的面积对比、色调对比,使得导航系统更具条理性,实现功能引导的作用。 2.3网站标志与文字设计 网站标志是城市门户网站的第一视觉元素,在首页中占据着重要的视觉位置,是城市形象的直观反映。有的网站标志是以该市的市徽进行延展设计,从而形成一致的城市视觉形象;有的则为适应网络文化而重新设计。国外城市门户网站标志设计。不管是延用还是重新设计,网站标志都应该与网站页面的整体视觉风格保持一致。文字是网页设计元素中信息传达的主角,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同时也是最具创意的设计元素。不同的标题需要选择能够准确传达其特性的字体。不同的字体,其风格与内涵不同。一般而言,网站正文的小标题字体应选择黑体,正文内容选择宋体,这样可以提高网站的可读性。良好的网站设计,不仅需要建立简洁、清晰、明了的导航系统,还要善于运用图标、色彩、标志、文字等视觉元素,才能起到强化导航系统、展示城市文化的作用。(本文来自于《包装工程》杂志。《包装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一个优秀的城市门户网站将有助于城市品牌形象的推广,是城市软实力的综合展示平台之一。目前,我国的城市门户网站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文字堆积、导航分类不明确、界面不美观等,更少有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的网站。在进行城市门户网站的设计工作时,设计师团队需协同该城市政府各部门达成一致的网站功能定位,继而建立合理的信息架构及网站导航,以符合城市形象的视觉设计来营造具有城市特色、导航清晰、便捷易用的城市门户网站。 作者:张毅 郑露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网站设计论文: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应用研究 一、Moodle平台《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 1.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为学习者上机练习提供必要学习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为学习者提供经典学习资源,作为学习者上机练习的有益补充。课程平台主要为学习者提供课程课件、相关软件、课程案例、教学视频、优秀网站作品、网站设计与制作的素材、W3C组织官方网址等基本教学资源。在学习者上机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学习资源进行解决,减轻教师上机辅导的工作量。 2.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熟练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习者认知结构,设置灵活的学习活动,每章节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类学习活动主要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的上机练习,主要考查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类学习活动主要针对综合性的项目,主要考查学习者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这类学习活动主要通过Moodle平台wiki协作学习完成。 3.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良好渠道,同时也是学习者主要答疑渠道,针对两类不同学习活动开启不同讨论主题,学习者可以围绕讨论主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发起讨论主题。学习论坛可以及时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点。 4.作业提交与反馈 作业提交环节是学习者学习成果展示的有效途径,通过作业提交可以及时了解学习者对所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教师辅导的主要依据,作业提交包括平时上机练习作业和综合项目的作品。通过Moodle平台作业提交时间限制功能,可以让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提交任务,教师及时给予点评,让学习者了解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Moodle平台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分析,选取新疆昌吉学院物理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1104班大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学生们具备相应的媒体操作能力,对Moo-dle平台操作不存在技术困难。采用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发放问卷29份,回收问卷28份,回收率为96.55%;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1.学习者调查分析 对学习者在线学习进行调查发现,曾有过在线学习经验的占到36.22%,没有在线学习经验的占到63.78%,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习者没有在线学习的经验,可能会对课程平台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Moodle平台功能模块分析 在线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使用Moodle平台最多的功能模块进行调查发现:学习者使用最多的功能模块是作业上传占91.43%,其次是论坛模块占48.57%,wiki协作学习模块和个人blog模块相对较少,分别占20%、5%。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学习者对教师要求完成任务的功能模块使用较多,没有布置任务的功能模块很少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学习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3.课程平台学习情况分析 笔者主要从学习兴趣、时间投入、学习动因、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方式等因素来分析Moodle课程平台学习效果。对使用Moodle平台学习本门课程是否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调查,有28.57%的学习者认为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有62.86%的学习者不确定是否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只有8.57%的学习者认为不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小部分学习者认为Moodle平台能够激发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大部分学习者不确定是否会激发学习兴趣,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大部分学习者缺乏在线学习的经验。 对课后每周学习时间投入情况调查,有95.86%的学习者在课后每周愿意花5小时以下时间利用平台进行学习,只有4.14%的学习者在课后每周愿意花5小时以上10小时以下时间利用平台进行学习。从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课后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投入更多时间利用平台进行学习。同时笔者还对利用平台进行学习动因进行调查,有82.86%的学生者是因为有学习任务必须进行学习,有51.43%的学习者是为了查看资源是否有更新,有57.14%的学习者是为了查看是否有新任务,有4.43%的学习者是愿意利用平台资源进行学习,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习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可能因为长期接受传统教育的结果,习惯被动学习状态。对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学习需要调查,有94.29%学习者认为平台提供资源可以满足学习需要,只有5.71%学习者认为平台提供资源不能满足学习需要,从结果可以分析出,绝大多数学习者对课程设计的资源比较满意,只有少部分学习者认为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可能跟学习习惯有关,喜欢听从教师的安排与作业布置。对课程平台学习过程中。喜欢学习方式调查,喜欢整堂课教师讲授的学习者占到81.28%,喜欢小组协作学习的学习者占到10.15%,喜欢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占到8.57%。 从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绝大多数学习者喜欢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只有少部分学生者喜欢小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对在使用课程平台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方式的调查,有94.29%的学习者直接求助同学和教师,有32.86%的学习者通过网上搜索,有25.71%的学习者会在论坛发帖求助。从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在问题解决方式上,绝大多数学习者还是喜欢传统解答方式。 三、结语 通过上述调查统计结果可以概括出,学习者受传统教育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不强,习惯听从教师的安排和布置,结合上述学习者特点,建议教师在利用Moodle平台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应多考虑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通过以问题、情景、任务、项目等教学策略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让学生者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发挥Moodle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慧丽 王文惠 王建虎 单位:新疆昌吉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山西冶金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山西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铝、铜、金、镁、银等,具有发展冶金工业的较好的资源禀赋优势。其中,铁矿累计探明储量约30多亿吨,居全国第四位,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8%[1]。铝土矿储量约占全国的40%,占全国首位,铜矿储量居全国第五位。除了铁矿石、铝土矿石、铜矿石的储量较为丰富外,山西还有金、镁、银、锰等金属矿产资源,这些储量丰富、品种较多的矿产资源使山西发展冶金工业具备了一定的资源比较优势。不仅如此,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廉价的电力能源供应是冶金工业发展的能源比较优势。 1.加入WTO对山西冶金工业发展的影响。在WTO框架内的国际冶金产品市场会对我国冶金产品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并对冶金企业转变经营意识,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股份制改制、企业间资本流通与合资合作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金属材料在各行各业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总的趋势是普通产品的市场将逐步缩小,而对高性能金属材料的需求将增加[2]。 2.资源与能源的潜在影响因素。首先,由于特定矿产资源结构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山西冶金工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可能遇到相当的资源约束问题,具体表现在:各种金属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如铁矿中富矿资源储量仅占6.44%,富铜矿占13.86%,铝土矿为一水硬铝石类型,高铝硅比的只占12.89%,石膏、硫铁矿没有I级品矿石等[3]。共伴生矿多、综合利用程度低。如以铝土矿为主的本溪组含矿岩系中,伴生有铌、钪、镓等稀有、稀土金属,并与耐火粘土、铁矾土、山西式铁矿共生,但这些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另外,国际市场上金属矿产资源的价格波动也会影响我国冶金业发展。如国际铁矿石原料价格的上涨,山西冶金行业开始受到波及,行业效益下降。2006年第一季度,山西钢产量完成332.5万吨,同比增长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0.7个百分点,比去年底回落0.3个百分点。1~2月份,山西冶金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79.9亿元,同比增长34.9%,实现利润9.7亿元,同比下降1.7%,经济效益也出现回落态势[4]。其次,能源供应方面,随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能源供应日益紧张。这种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推动了我国煤炭价格和火电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冶金工业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煤炭和电力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增加冶金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行业的长远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山西水资源现状也是影响冶金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之一,而冶金工业既是水资源消耗的大户,又是水资源污染的大户,这就决定了水资源问题将会极大地影响山西冶金工业发展。 3.冶金工艺技术的影响。冶金工业对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冶金工业发展对山西工业化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其次,由于冶金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有巨大的不良影响,如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以及采矿造成的地质地貌破坏等。这说明冶金工业发展对山西社会、经济、自然的影响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特征。然而山西又必须继续发展冶金工业,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新技术减少冶金工业发展的消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山西冶金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大环保技术,即采取措施对冶金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控制,协调生产和环境关系,达到既发展生产又创造良好环境的目的;二是新兴节能降耗技术,主要体现在高炉喷煤技术、连铸连轧技术、电炉废钢预热技术等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 二、山西冶金工业发展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在当前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冶金工业的努力目标和采用的应对策略应注意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快冶金工业体制结构与组织结构的创新调整。冶金行业是竞争性行业,已经进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时代。传统的多数冶金企业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局面将逐步退出,这是资产重组和体制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为了增大产业集中度,一些新的冶金集团公司将陆续联合、兼并,形成战略联盟方式进行组织结构调整[5]。在改革策略方面,要积极地、分步地形成集团化企业,确立区域市场优势,避免盲目、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就单个冶金企业而言,要有合理的经济规模,小于这一生产规模将难于采用现代化的工艺、装备,难于生产出质量好、成本低的产品而无法盈利。然而,冶金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年产800×104t以上的、超大规模的冶金企业将引起生产流程的不合理和投资额过大、资金回报率低等不良的经济后果[6]。在山西,应设想逐步形成2~4黑色金属材料生产集团,其中有些是兼并型资产合并的集团,有的也可以是市场、原料、投资等要素协调的策略性联合集团。长型材则主要是形成区域化的企业集团。特殊钢企业有条件的也可以形成企业集团,有的也可以进入板材集团,或是地区性长型材集团。企业集团化将进一步促进钢铁工业、钢铁企业的结构优化,进一步增强钢铁材料的市场竞争力。在太钢、海鑫、长钢等集团改造后,临钢、安泰、中阳等冶金企业也应加快组织结构调整步伐,钢铁企业总数还要减少。特别是山西现有5100多家小铁厂、小钢厂,通过采取联合、兼并等方式,优化山西钢铁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迅速提高山西钢铁工业的工艺技术水平、产品技术含量以及市场竞争能力。对于山西铝业、铜业等其他冶金企业而言,可以采取类似措施,通过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调整,加快落后装备和产品的淘汰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品种结构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结构水平,这是山西冶金工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对策和目标之一。 2.实施新的冶金工业技术创新,实现清洁生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导向性发展要求,冶金工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该逐年减少。换言之,就是在增产的同时,还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钢铁企业而言,要求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标煤)由目前的920kg降到800kg以下;吨钢消耗新水降到16m3以下,达到上述要求的同时还要使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清洁生产包含能源清洁、产品清洁、工厂流程清洁和厂容清洁,这是近期工作的目标。从长远来讲,冶金企业要做到“零排放”,不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需要实施有效的冶金工业发展技术创新,依靠先进的冶金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实现清洁化生产。山西冶金工业发展能耗高、污染大、效率低,环境保护历史欠账巨大,实施技术创新和清洁化生产更具现实意义。从技术路径方面来看,要全面推进节能———清洁生产技术,确立完善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这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同时控制金属制造过程和排放过程,促进降低成本,生产出质量稳定的洁净产品;采取源头控制、源头削减策略,实现排放物的再能源化、再资源化,将污染物和有毒物的无害化处理量控制到最小量[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环境友好样板工厂,逐步实施环境友好、社区友好的目标。总之,要将节能———清洁生产流程作为钢铁业未来5~10年技术进步的战略来推进。这是对冶金工业而言,完善的清洁生产流程具有综合影响力,会对产品成本、质量、劳动生产率、环境等产生协同优化的效果。冶金工业发展的技术不仅能够降低能耗、污染,还能提高产业发展绩效和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山西冶金工业发展中高能耗、高浪费、高污染,低产能、低效率、低绩效等问题的解决都得依靠有效的冶金工艺与技术创新来实现。目前,要从山西实际情况出发,修订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细则,构建有效、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加强企业技术进步和优化企业内部工艺技术结构,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取缔1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及18平方米以下烧结机等落后工艺设备,坚决淘汰平炉、侧吹转炉、10吨以下电炉和化铁炼钢等装备,全面推进冶金产业清洁生产技术,完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冶金生产排放物的再能源化、再资源化。 3.加快冶金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当前,我国生产的钢材还有巨大的性能潜力。从90%以上已生产的钢铁结构材料强度来看,目前生产的最高强度只有理论强度的1/6~1/7[8]。在90年代“超级钢”研究推动下,新一代钢铁材料(高洁净、高均匀性、超细晶)将会陆续问世,谁掌握了这些生产技术,谁的产品就有更多的市场占有率,要推动新一代材料的开发、生产和运用,必须发挥“政府、科研、生产、使用”的广泛结合。中国钢铁强国的出现,其标志之一是新一代钢铁材料的普及率。美国、西欧部分企业要求10年更换1/2的品种。对于山西冶金工业而言,有相当多的冶金产品的生产是“几十年一贯制”。因此,为了提高山西冶金产品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冶金产品结构调整。山西冶金产品结构调整的路径可以采取如下方式:在黑色冶金工业发展方面,重点增加不锈钢、硅钢等特种钢材的产能以及其它短缺钢材品种。在发展特种钢材时可以参考我国近期待开发与生产的钢材品种目录实施。山西钢铁工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市场需要,调整钢材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山西的铝业、铜业等冶金工业,同样应合理地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增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需求的金属产品生产,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产业发展路径。在有色冶金工业发展方面:实施氧化铝及电解铝深加工工程,加快铝土矿资源的开发和电解铝企业配套电厂建设,加大力度发展铝深加工产品;实施镁合金及深加工工程,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加快镁合金及高端延伸加工产品的发展;重点发展为航天航空、汽车、IT等产业配套的镁合金深加工高端产品,如鸿富晋、银光镁业、广灵精华化工等企业的“3C”产品和汽车配套镁合金压铸件项目等[9],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增强山西有色冶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超声波应用拓展 1超声波的作用机理 超声波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性[1]:第一,束射特性。超声波波长短,可以集中成一束射线;第二,吸收特性。超声波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均会被吸收。空气中的吸收最强烈,固体中的吸收最微弱;第三,高功率。由于频率高,超声波的功率比声波大得多,它不仅能使所作用的介质产生急速运动,甚至会破坏其分子结构;第四,声压作用。声波振动使物质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作用,这种由于声波振动引起的附加压力现象叫声压作用。超声波在提取冶金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是功率超声。功率超声可以强化冶金过程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有溶解的一些气体,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形成所谓的空化现象,当这些微小的气泡破裂时,产生瞬间的高温( 5000K)高压( 5×107Pa),形成所谓的“热点”,对化学反应起到非常明显的加速作用,同时高能超声形成的大量空化气泡在超过一定值的声压下发生崩溃并产生激波,将已结晶长大的晶粒打碎,使晶粒得到细化。另一方面超声波使液体出现湍流的力学特性,降低扩散阻力,同时对破坏边界层,加速传质、传热,促进微细颗粒的弥散起到了关键作用[2]。超声振动的高能量及其它的特殊效应,还可极大地提高振动对凝固的作用效果[3]。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液体分子受到周期性交变声场的作用,产生声空化、声流效应及力学机制,引起熔体中流动场、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从而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在高温操作中,高功率超声波可用于熔体金属的迅速脱气[4]。实际上超声波对于任何中等粘度的液体的脱气几乎都适用[3]。在含水系统中脱气效果特别迅速,它能除去溶解的任何气体,使水溶液中的气体降到很低的水平。超声波脱气对于要求迅速和受控制的除去系统中气体的场合,会得到很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机理,超声波可改善熔融液在冷却凝固时的流动性,能够提供有效的结晶体,从而也可改善金属熔体的质量。 2超声波在冶金中的主要应用 2.1强化浸出过程 李俊[5]论述了湿法冶金过程中常见的三种浸出情况,并对超声波用于硫酸浸出氧化铜的过程进行了探讨。在浸出过程中施加超声影响的实践中,引用奥罗夫(Orlov)做了带超声波和不带超声波机械搅拌硫酸浸出氧化铜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达到相同的浸出率时,不用超声的浸出时间约为用超声的浸出时间的12倍。K.SarveswaraRao等[6]作了相关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对从氧化铜矿石中的氨浸有着正的效应。在温度298K、粒度-300~+150μm,氨浓度2.0mol/L,含固量10g/L的条件下,超声波可使铜浸出率从70%提高到90%。与机械搅拌浸出相比,使用超声波可使浸出时间缩短近5/6,同时也使试剂消耗减少。对于相同的颗粒矿石,超声波不仅强化了浸出速率,也提高了铜的浸出率。结果还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间歇式超声波(脉冲超声波)的效果优于连续式超声波。范兴祥[7,8]等人研究超声波强化草酸浸出氧化锌精矿过程。在试验条件下,用超声波辐射浸出氧化锌精矿同机械搅拌相比,浸出率有很大的提高。机械搅拌20min,氧化锌精矿浸出率仅58.12%,超声波辐射20min,浸出率则达90.24%,提高了32.12%;锌浸出率随辐射时间延长而提高;超声波辐射强度提高,辐射时间一定时,浸出率提高,浸出率相同时,浸出时间缩短。刘彬等人[9]引入超声处理技术强化铁盐浸出黄铜矿这一新颖研究方法。在相同浸出条件下,用超声波处理后,铜的浸出率提高,平均提高幅度在5%~10%,不但有效地缩短浸出反应时间,而且显著的提高铜的浸出率。赵文焕[10]等利用超声波进行银精矿中金银的氰化浸出小型试验和扩大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浸出法具有金银浸出率高、浸出时间短、氰化钠单耗低等优点,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金银浸出率分别为97%~99%和95%~96%,浸出时间只是常规氰化浸出时间的1/2,氰化钠单耗降低10kg/t。王少芬[11]等人将超声波在硫化矿发电浸出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为了强化发电浸出过程,有效地提高输出电流、电压及金属离子的浸出率,将超声波引入到硫化矿与二氧化锰的同时发电浸出过程。在实验条件下,每次启动超声装置20min,直至浸出约10h。在超声场作用下,输出电流和电压都有明显上升,采用超声强化比未强化处理的浸出液,由于硫化矿浸出电极在超声条件下的极化程度减弱,获得了更大的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从而获得了更高的浸出率。K.M.Swamy等[12]研究了在有超声和无超声的情况下,用尼日尔黑曲酶属菌种浸出印度奥里萨帮红土矿。在最佳工艺参数,如孢子浓度,葡萄糖用量,矿浆浓度,超声波降解时间条件下,无超声波时,浸出20d,镍的浸出率为92%;用43kHz,1.5W/cm2超声处理30min后,在孢子浓度为106个/mL和葡萄糖浓度为2%条件下浸出14d,镍的浸出率高达95%。并且在超声波作用下,镍的浸出效果比铁的浸出效果好。 2.2提高单元操作速率 严伟[13]等人主要介绍了超声波在协助萃取领域内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在相同传质领域里,用超声波强化最多的是液固萃取。高频和低频都能强化萃取,但低频时达到同样的强化程度小于高频。超声波产生的脉动和控制的空化作用可以大大增加湍流强度及相接触面积,从而强化传质。BatricPesic[14]等在用Kelex100溶剂萃取镓并用超声波处理人工合成溶液和工厂的实际溶液时发现,超声波的作用使镓的萃取速率提高了15倍,所采用的超声波频率为20kHz,声强为19W/cm2。试验发现,在超声波作用下,温度对镓的萃取速率没有影响,而通常的萃取过程中,温度升高对提高萃取速率是有利的。赵洪力[15]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了用超声波技术处理含“薄膜铁”天然硅砂的试验,结果证明,在处理10min时,除铁率一般可达46%~70%,与同样条件下机械擦洗相比高出15%~45%;处理时间只需1~5min即可达到机械擦洗10~15min所达到的效果,处理时间可缩短2/3以上。Romanteen[16]等研究了在600~800℃范围内CO还原PbO的动力学。当声压升至15.8Pa,600℃时,PbO的还原速率增加了15%~25%,升至800℃时还原速率增加了2倍;同时还发现声波频率 6.6kHz时对PbO的还原速率没有影响。 2.3在复合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冯海阔[2]等人讨论了超声波在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应用。超声波在此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改善颗粒与合金液润湿性及颗粒分散的均匀性。通过总结超声分离技术的机理及研究现状,提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采用超声分离技术制备颗粒增强金属基表面复合材料的新方法。王俊等[17]采用高能超声复合法制备了致密度高、增强颗粒均匀分散的SiC颗粒/ZA22复合材料,其内部没有气孔或颗粒偏聚等缺陷。认为在试验所用高能超声处理条件下,熔液中产生的瞬时局部高温、高压的声空化效应与具有高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声流效应的协同作用,是改善增强颗粒与基体合金润湿性、并使颗粒在合金中均匀弥散分布的主要原因。潘进等[18]用功率超声波施加于金属熔体中,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实现纤维与金属的复合,制备出了高性能复合材料。液态金属在超声作用下能渗入颗粒预制件中或与颗粒均匀混合。超声浸镀可以实现钢丝镀锌、镀铝。方孝春[19]结合超声波理论和作用及高速电镀理论,对铁基粉末冶金件镀镍的传统工艺与新工艺进行了试验对比。经过超声波清洗的镀件基体与镍层结合力明显提高;封孔处理可降低镀层孔隙,耐蚀性能提高;镀层封闭剂R处理后可有效填充和封闭镀层孔隙,阻挡腐蚀电池的产生,从而提高单层镀镍层的防护性能和品质。 2.4细化晶粒 孟丽华[20]研究了超声波处理时间对工业纯铝铸锭结晶组织的影响,分析了超声波对工业纯铝结晶组织影响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方法处理熔体后,铸锭的细化率大幅度提高,可使整个铸锭断面均为微细化的等轴晶组织,过剩的超声波振动将导致铸锭细化率的下降。该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超声波振动的细化效果是来自于动态形核机制。胡松青[21]在熔融金属的冷却过程中导入超声波获得了较小的晶粒,并且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形成的晶核进入振动状态,从而加速生长过程。对碳钢的超声处理表明,它可使晶粒尺度从200μm减少到25~30μm,碳钢的延展性增加30%~40%,机械强度提高20%~30%。对金属锌冷却结晶的研究表明,超声处理可使其临界切变应力强度提高80%,而且,在频率为25kHz、强度为50W/cm2的超声波作用下,金属锌的晶形由圆柱形改变成均匀的六角形。Gomes等[22]认为,在NaOH溶液中,用超声波处理铝土矿可以提高微扰作用和提高矿石颗粒的溶解速率,然后再用超声波处理溶液,可使溶液中的固体颗粒沉降分离速度加快;用超声波处理加晶种的铝酸钠溶液可以提高分解速率和使晶体生长更均匀。赵忠兴[23]在铸造合金中导入超声波,并通过硬脂酸和丁二腈在凝固时施加超声波。结果认为:其周期性的空化和搅拌作用,使合金液的温度和成分均匀化,细化了铸造组织,减轻了铸造合金的宏观偏析倾向,提高了铸造组织的均匀性。他们还研究了超声波对铝合金结晶过程的影响[24],结果表明:对铝合金液施加超声波,以底部导入超声波为好,可避免氧化夹杂的生成;超声波施加于铝合金液,可使其显微组织明显细化;超声波在金属液内传导过程中,其声强度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2.5超声脱气、去夹杂技术 用高声强的超声波处理液体可以明显减少液体中溶解的气体量[2]。该作用已经被用于熔融金属液的脱气过程,成为超声脱气技术。鲁曼里、艾斯玛赫和玻依奇[25]用超声波处理了含5%~7%镁的铝镁合金,结果表明,超声波对熔融金属中排出气体的作用很大。超声弹性振动在几分钟内可以使合金完全去气。白晓清[26]等研究了超声波对流动液体中夹杂物去除效果的实验,无超声波作用下,夹杂物会自然上浮至液体表面并且仅有少量的夹杂物粘附于容器的壁面和底部;在超声波作用下,夹杂物因凝聚在短时间内容易上浮至液体表面或粘附于容器的壁面和底部。在1.5s和30s时,可以明显观察到有超声波作用的液体更为清澈。SarukhanovR.G[27]等研究了在频率44kHz、振幅1μm的超声波作用下锡的结晶净化过程,结果表明,超声波改善了杂质元素的分离效果,使Cu、Au、Cr、Ni在锡中的分配系数降低了25%~45%,从而达到使锡精炼的目的。 2.6超声无损检测(NDT)技术 陈等[28]针对粉末冶金(PM)零件在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的缺陷(气孔或裂纹),采用NDT技术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无损检测散射波的波形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粉末冶金制品中孔隙的数量和状态。散射波不明显时,说明材料的孔隙很小,可能小于超声波的波长;散射信号杂乱且增强时,说明材料孔隙较多。但散射波与孔隙之间的量的对应关系,因所受影响因素众多,只能大概反映孔隙的状况。超声无损检测中声速和材料中的孔隙率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声速的减小代表了材料孔隙的增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材料的性能。因此,可以用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来评价PM材料的某些性能。从而达到对该类零件实现非破坏性的快速、全面检测的目的。李军[29]对不锈钢复合钢板超声波检测方法进行了阐述。在检测不锈钢复合钢板时,通常选用单晶直探头局部水浸法从复板一侧按照扫查灵敏度进行检测,一旦发现缺陷波的信号,先将其圈住,再用单晶直探头的直接接触法准确划出缺陷的边界(确定边界用缺陷波全波消失法),并按照生产合同技术要求的相关标准,对缺陷是否可以修复做出准确评判。 3结论 (1)超声波对许多冶金过程确实能起到有效的强化作用。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超声波设备普遍存在功率小的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尽快研究出大功率超声波设备是解决应用问题的当务之急。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功率超声在强化冶金过程、复合材料的制备、细化晶粒,脱气去杂质,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超声波会导致固体和液体出现“空化现象”。虽然对生物体来说,产生瞬态空化作用时,靠近爆炸气泡附近的细胞会受到损伤,但一般说来,在人体内大多数器官和生物流体中,损伤少量细胞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3)超声波在我国冶金工业中的应用发展迅速,一方面得益于技术本身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有超声波设备生产厂家的支撑,比如深圳市科工达超声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时代超声设备有限公司、宁波海曙金达超声设备有限公司、北京超声波明和公司等大型制造厂商,都以生产冶金行业超声波设备为主。 冶金工业论文:国外冶金工业轨道衡技术研究 1前言 日本冶金工业轨道衡技术的发展应追溯到日本战后经济振兴的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使日本冶金工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强的冶金大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冶金行业的特大型钢铁生产企业,如宝钢、首钢、武钢、太钢、鞍钢、昆钢、济钢等,都先后随着大项目的引进,进口了代表日本先进技术的Yamato电子称重技术,其中不乏各种轨道衡技术。下面分别介绍Yamato的几种轨道衡技术,看日本冶金工业轨道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轨道衡在钢铁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应用 大型冶金钢铁企业生产全过程中采矿、选矿、烧结、炼铁(铁水罐车或鱼雷罐车的铁水液面计量)、焦化煤塔用宽轨装煤车计量、炼钢(宽轨铁水包车或钢水包车计量)、轧钢型材、板材、线材(宽轨车计量)。外进原料如原料煤、矿石、铁精矿、石灰石、耐火材料、合金料、废钢计量、高炉灰,矿碴等副产品出厂的标准轨道衡的计量。 3整体式秤台结构轨道衡 早期日本冶金行业甚至最近还在使用的称重轨道衡,除了采用标准轨距、标准车辆外,还有大量的非标车型的深基坑超大型整体式秤台结构轨道衡。根据车辆参数轨距、轴距、轴数、心盘距、转向架数,全轴距、钩舌距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类型的轨道衡。其中轨距从1435-6700mm,轴距从900-2000mm,轴数从2-16轴,心盘距6680-14230mm,转向架数2-3个,钩舌距从1210-25800mm,载荷规格从10-800t。其中较为典型的Yamato整体式秤台结构,大多为厚钢板箱型焊接大梁,横向采用X型联系梁形成整体结构。限位采用拉杆或碰撞式相结合,构成复合式纵、横向限位装置。秤台特点为安装简便、秤台刚度大、适用于称重频率大的场合。整体式秤台基础一般为深基坑或浅基坑基础。称重传感器采用日本Yamato经典的CC2/CC5系列摇柱式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了抽真空充氮全密封焊接结构以及超高度不倒翁结构,使秤台受冲击后回复性优于其它任何结构。传感器规格从10-500t。准确等级符合OIMLR60C级1000-3000分度。该传感器是当今日本和我国冶金行业在用的传感器使用寿命最长的优选产品之一。称重仪表采用日本Yamato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发的一款多功能超小型的EDI-800型通用工业仪表。该仪表最大的特点是显示码可达300000,采样速度为100次/秒,自我诊断,人机对话,屏幕菜单,各种I/O定值控制,各种通讯接口以及三菱CC-link现场总线联网技术。 4轨枕式电子轨道衡 日本Yamato在八、九十年代,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因现场条件所限,秤台必须横向分离的轨枕式电子轨道衡。规格从100~800t,秤量方式为静态。该秤台最大特点是两根独立的称重大梁,就像两根长轨枕。承重梁厚度仅为100mm左右,整个秤台高350mm,承重梁与底座采用特殊密封技术,纵、横向限位采用了弹簧膜片式,两个秤台之间仅有数根力矩杆连接。每个秤台横向分别有一个或两个CC2/CC5传感器支承。一台鱼雷罐车可配置4-8个秤台。该装置特别适用于超长秤台无法运输,现场有障碍物使秤台必须横向分离的场合。安装调试也特别方便。该种类型的电子轨道衡已在日本新日制铁、韩国的项浦钢铁、上海宝钢4000m3炼钢高炉鱼雷罐车计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冶金行业的大型炼铁高炉有2个出铁口,相应有4个鱼雷罐车位。现场设置称重显示装置,并将信号送高炉中控室。主要输出信号为总重(4-20mA/0-F.S)、皮重(4-20mA/0-F.S)、鱼雷罐车号(BCD2位);主要输入信号为净重(4-20mA/0-F.S)、90%重量值(4-20mA/0-F.S)、100%重量值(4-20mA/0-F.S)、鱼雷罐车号(BCD2位)。 5模块式电子轨道衡 日本Yamato在九十年代又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宽轨铁路车辆称重的模块式电子轨道衡。规格为100~240t,秤量方式静态。适用于现场条件所限,不允许长时间施工的线路。整体高度低,大大节约土建成本。特别方便拆卸、维修、调试。每一个模块为一个单独的称量箱,每一个模块相当于一个称重单元,从而取消了大型机械构件的秤台。在不影响线路正常运输情况下,可利用间隙时间完成安装调试。其秤台最大的特点是类似于我国的板式结构。在每根钢轨下密排着称重模块(称量箱)。现场安装与维修可很方便地装、拆称重模块。 6车轮测定用电子轨道衡 日本Yamato近年来,为了适应铁路车辆超偏载检测的需要,开发了一种适用于铁路车辆、机车车辆的轮重、轴重进行偏载测定的车轮测定用电子轨道衡。其特点小巧轻便,无须秤台,可低速动态称重。此装置已在日本的铁路车站、编组站、机车车辆厂、修理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测定范围0.1~10t/轮,分度值10kg,静态准确度:±1%,动态准确度:±3%,动态车速小于10km/h。该装置另一个特点是可附带现场测力标定装置。 7不断轨电子轨道衡 日本在不断轨轨道衡的研究技术上虽未见大量公开的报导,实际上也与西方各国一样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最近日本Yamato最新推出的不断轨、具有数字化标定功能的电子轨道衡,足以证明了这一点。该装置为无秤台、不断轨结构,整个机械结构仅有2套剪切式数字传感器,每套传感器分别由2个左、右侧固定传感器组成,每个传感器用高强度螺栓固定在钢轨腹部。秤量轨支承点长度为600mm,2套传感器中心距为400mm,仪表有效采样段为200mm,该装置最大秤量为100t,分度值为100kg,秤量范围10-100t,静态准确度可达1%。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动、静态计量准确度,还未达到可以作为贸易计量的用途。该装置为无秤台、不断轨结构,整个机械结构仅有2套剪切式数字传感器,每套传感器分别由2个左、右侧固定传感器组成,每个传感器用高强度螺栓固定在钢轨腹部。秤量轨支承点长度为600mm,2套传感器中心距为400mm,仪表有效采样段为200mm,该装置最大秤量为100t,分度值为100kg,秤量范围10-100t,静态准确度可达1%。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动、静态计量准确度,还未达到可以作为贸易计量的用途。根据材料力学关于受集中载荷的简支梁的常规弯矩与剪力分析很容易看出:轮重P在400mm称量段中心位置Xi=0.5×L时,弯矩最大MX=P×L/4,而轮重P在400mm称量段内剪力却是恒定的QXi=P×Xi/L,其值与轮重P成正比。从称量钢轨截面进行力学分析可知,其中性轴上的剪应力最大为τMax=Q×S(/Jx×b),剪应变γMax=τMax/G,中性轴45°方向主应力σ=τMax,主应变ε=±0.5×γMax。即当列车通过测量区时,车轮重量通过称重轨下剪力传感器对剪应力产生的两个拉压对应的主应力的测试,将重量转换成电压信号,进行放大与A/D转换,完成车辆的称重。日本Yamato最新开发的USUI型剪切型钢轨传感器的特点是由于具有左、右侧两种传感器成对设置,称重段内的载荷不均匀将不影响计量准确度。具有高灵敏度,耐高温对策。应变片基底及接线采用耐用热高分子材料,电缆采用硅胶电缆,这样可使传感器保存温度达到150℃,使用温度达到100℃。不锈钢弹性体激光焊接密封,电缆接头采用O型圈密封,可适用于各种恶劣的高温、粉尘、潮湿的环境。USUI型传感器可实现现场安装,拆装方便。也可根据需要选择钢轨单面或双面安装。该传感器另一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独特的现场测力标定装置,供用户作模拟加载测试。上图为USUI型传感器的外观尺寸图。该不断轨轨道衡的控制器为日本Yamato最新款的EDI-910型称重显示控制器。采用了ΔΣ型20位高速A/D转换。该仪表具有独特的数字化标定功能,可输入所有传感器的灵敏度值,对其进行数字化的标定,并开放其零点,量程的标定系数,便于了调整和互换。可对称量批次,时间、累计值、平均值、称量范围、偏差、极限值等数据进行统计存储,并能存储出错记录和断电瞬时的数据及自我诊断功能。该仪表具有各种丰富的通讯接口功能,外部参数输入可分成命令设置和自动设置二种,分时分批设置。可通过串行口与PLC联网,并支持欧姆龙的Hostlink协议和三菱CC-LINK协议,通过现场总线融入企业的ERP管理系统。 8结束语 总之,各种型式的电子轨道衡是根据不同的生产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由于称量物质的不同、工作环境与工况的不同、车辆型式的不同、用户需求的不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称量手段与措施。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不同型式的轨道衡产品的好与坏。从以上介绍日本Yamato不同时期提供给冶金、铁路系统的不同型式的轨道衡产品,可以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日本冶金行业轨道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秤体结构从整体式———轨枕式———模块式———不断轨式的发展过程,秤体结构的发展也伴随着传感器技术与称重仪表技术的发展与更新换代。从“用户至上”的理念出发,不断轨技术的应用、现场模拟测力标定装置的应用,以及仪表数字化标定技术、数字化通讯与联网技术并融入企业的ERP管理系统,都是在用户不同的需求中发展起来的。日本轨道衡产品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发展与应用,同样值得我国同行的借鉴。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安全生产思考 一、我国冶金工业生产及安全概况 冶金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构建起包括矿山、钢铁冶炼、轧制、焦化以及配套专业和辅助生产系统组成的完整的冶金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冶金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数据看,与矿山等几个高危行业相比,冶金事故总量不大,近五年年平均事故起数约308起,年平均死亡人数306人。但冶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类重大、特大爆炸、火灾、中毒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社会效应远远超过了事故本身。 二、搞好冶金行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建立各种监督管理制度、规定或办法 (1)建立冶金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专篇、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备案制度,包括备案程序、内容、评价的资质规定等。备案分为告知备案和审查备案。我们这里的备案是指告知备案,目的是为我们下一步开展冶金企业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帮助。安全预评价报告是指导安全专篇编制工作的依据,高质量的预评价报告对指导项目后续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安全专篇。设计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编制安全专篇,安全专篇应充分吸纳安全预评价报告的有关内容。目前虽然尚未出台统一标准的冶金企业安全专篇编制提纲,但可以参照高危行业已有的编写提纲,思路和框架应该基本一致。验收评价和竣工验收。为保障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后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建设单位在项目完成基本建设稳定试运行一段时间后(试运行期不得超过一年),应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完成验收评价报告后,可组织进行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工作。一个冶金企业建设项目往往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等环节,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尽量简化“三同时”程序,能够同时解决的一并解决,以减轻企业负担。 (2)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重大变更的备案制度。 (3)重大危险源的备案制度。(2009年刚刚颁布的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我局的《关于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进行了规定。符合上述规定的,即可认定为重大危险源。但是,冶金企业特有的生产工艺,也有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环节,如高温金属液体生产、吊运设施也应视为重大危险源加强管理。) (4)冶金企业的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制度。企业因施救不当或盲目施救是造成事故伤亡人数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安全监管部门应督促和引导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使作业和施救人员掌握逃生、自救、互救方法,熟悉相关应急预案内容,提高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5)开展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规定。开展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提升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之一。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标准或规范主要依据国家或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而制定的。企业按照标准或规范开展达标活动,实际上是对照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要求寻找差距,同时进行整改。因此,企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教育的重要举措。各地要采取措施推进冶金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 2、开展监督检查对冶金企业的一般安全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冶金企业对所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情况,监督检查检查钢铁联合企业内的焦化、氧气及相关气体制备、煤气生产(不包括回收)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情况,监督检查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人员的配备是否满足本规定的要求,监督检查冶金企业的安全费用的提取与使用情况,监督检查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情况,特种作业人员和煤气作业人员的持证情况。 3、组织开展冶金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宣贯培训(包括各级安全监管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等)。各级从事冶金方面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要做到基本了解冶金企业的生产特点和主要工艺,掌握冶金企业安全检查方法以及危险源辨识方法,拥有与监管工作相适应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4、建立冶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冶金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依法从事冶金生产活动,但必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也包括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其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我国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依照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必须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包括必要的安全投入;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建立内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查制度;贯彻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要求。 总之,安全生产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行业、领域,各种社会关系非常复杂,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生产经营单位的不同特点,针对各种突出的安全生产问题,制定各种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的安全生产规范,来调整生产经营单位、公民之间在安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冶金工业论文:车间通风冶金工业论文 1输送气体中含有一定的一氧化氮等物质 除了硫磷物质之外,在冶金企业车间生产过程中,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伴生气体,对车间内空气的影响比较强烈,不但危害了车间的作业工人,同时也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有害气体必须得到及时处理。输送气体中含有较多的固体小颗粒。结合冶金企业车间生产实际,除了气体污染之外,在车间内也含有大量的固体小颗粒,对作业工人的呼吸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正确分析冶金企业车间的气体成分和性质,对制定具体的通风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2冶金企业车间通风应做好风机选型 风机根据工作区域不同分布,对粉尘和各种气体浓度比较大的工作区域采取多个风机共同作用,几个为一组的方式,沿着尾气处理排放的方向布置。为了满足铸造车间内的环境要求,通风机通常配有整体消声器。在调节空气质量的同时,通风机可达到减小噪声的作用,经叶轮作功后,从通风机出口高速喷出。基于这一认识,做好风机选型,是提高冶金车间通风效果的重要措施,对冶金企业车间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当前冶金企业车间气体的性质,在风机选型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风机选择必须满足高效性原则。在风机选择过程中,基于风机在通风中的重要作用,风机只有在工作效率上满足实际需要,达到较高的通风效率,才能满足冶金企业车间通风需要。因此,风机选择中应将高效性作为衡量风机是否达到工作要求的重要指标,做好风机的选择工作。(2)风机选择应对硫磷气体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于冶金企业生产车间内硫磷气体含量较高,在通风过程中,只有对硫磷气体排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满足车间生产需要。为此,在风机选择过程中,应将硫磷气体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保证硫磷气体的排放能够被迅速排风系统带走,达到净化车间空气的目的。(3)风机选择应重视其抗腐蚀和换气率等指标。在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车间内气体中硫磷的含量较高。而硫磷会对风机产生较大的腐蚀。因此,在风机选择过程中,将风机的抗腐蚀性和换气率作为主要指标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一认识,风机选择必须满足抗腐蚀和换气率等基本指标。 3冶金企业车间通风应做好除尘器选择 在冶金企业车间通风过程中,除了气体之外,空气中的灰尘也是重要的污染源。在这一前提下,做好除尘器的选择,是消除空气中多种杂质的有效手段。为此,做好除尘器选择,是提高冶金企业车间通风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了解发现,常用的除尘器主要有分室反吹袋式除尘器,机械回转扁布除尘器,低压脉冲长袋除尘器,三种除尘器各有优缺点。静电除尘系统由除尘机和附属设备组成。为确保集尘、除尘效果需要配备水处理装置、送风机、控制器、高压发生机、计测器等装置。工作机理是在带负电放电极周围的空气被电离形成电晕区,电晕区内的空气电离后,正离子很快向负极移动。基于各种除尘器的优点,冶金企业车间在通风过程中的除尘器选择应把握以下原则:(1)除尘器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于冶金企业车间的粉尘含量较为复杂,要想提高除尘效果,就要在除尘器的选择中使除尘器能够实现对特殊粉尘的清除,保证车间内的空气质量满足实际需要,达到净化空气和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提高车间的整体除尘水平。(2)除尘器应满足车间除尘的工作指标。在除尘器选择过程中,除了要提高除尘器的针对性之外,还要使除尘器满足除尘的工作指标,使除尘器的工作效率能够满足实际需要,达到提高除尘器除尘效果的目的。因此,将工作指标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是提高除尘器除尘效果的关键。(3)除尘器应能够适应冶金企业车间的恶劣环境。由于冶金企业车间的生产环境相对恶劣,除尘器在选择过程中只有具备适应恶劣工作环境的能力,才能提高冶金企业车间除尘效果的目的,保证冶金企业车间的除尘和通风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工作环境是除尘器选择必须考虑的因素。 4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在冶金企业车间生产过程中,应对通风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从做好输送气体的性质、做好风机选型和做好除尘器选择入手,提高冶金企业车间的通风效果,保证冶金企业车间通风质量满足实际需要,达到保障冶金企业车间安全生产管理需要的目的,为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孙纳 林洁 单位: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冶金工业论文:新工艺及新技术冶金工业论文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进行纠正说明以及总结评价,从而保证学生所讲内容的正确性以及完整性,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除了专业问题外,每位学生要发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其他学生要进行提问,使学生们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此次任务完成中的表现,对目标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等。 二、立体式教学法的应用 立体式教学法旨在保障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经过对三届选修冶金工程新工艺及新技术课程的研究生进行的对比实验教学,选取72名无显著差异的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立体式教学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对于拓展视野的帮助 研究生的学习需要以开阔的眼界来观察与研究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问题。研究生不能沉浸在周围的小环境下,需要放眼世界,从更大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分析和处理问题。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立体式教学法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但仍有8%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无助于拓展学生视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教师所设置的任务所包含知识面还不够广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查找资料的途径比较局限,文献查阅能力有待提高;(3)教师应当收集一些学生收集能力范围之外的有用信息教授学生,从而起到引领作用;(4)各个学生在讲述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过程中,因为个人表达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差异,导致信息传递不畅。 2.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23%的学生认为,该课堂教学法对于其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44%的学生认为该方法是有效的,完全认同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同时,也有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其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效果。这主要是因为:(1)受大纲对于课程内容规定的限制,课程内容涉及面仍显较窄。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授课内容的改进,强调交叉融合。(2)交流不足,学生们还没有完全适应该教学法,课堂上稍显怯懦,同时,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这种新型教学的课堂上,并没有完全消除“填鸭式”教学法的影响,教师往往在点评过程中,进行了某些灌输,对学生们的思考有些束缚。在立体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邀请某些冶金领域知名教授前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们开展对话与交流,锻炼学生的胆量,同时,也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启迪学生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3.对于提高科研能力的帮助 良好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这包括资料收集与处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的能力等。研究发现,仅有2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这说明,就培养学生科研素养而言,该教学法仍需适当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同时仍有3%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没有帮助。究其原因,主要是:(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这需要教师融理论教学于实际之中,让学生明白所学专业知识的用途以及运用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在教学过程中,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强,也就是增加方法论方面的内容,教授学生科学思考及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 4.知识收获方面 对研究生而言,重在能力及方法的学习,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也必不可少,只是与本科生相比,所获得的知识应更加前沿,更加接近实际。通过调查发现,有20%的学生认为,通过该教学法,其所获取的知识量一般,更有5%的学生认为,并没有通过该教学法获取更为丰富的前沿知识。鉴于此,在应用这种方法开展教学时,应着重注意:(1)注重价值引导,强调知识的作用,诱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2)注意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处理好之间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学习为科研服务,在科研活动中又获取新知的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基于冶金新工艺及新技术课程的立体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主动接受最新前沿知识、科研动态及思维方法的兴趣,新工艺及新技术对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立体式教学法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作者:李林波 武姣娜 方钊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 冶金工业论文:技术史价值冶金工业论文 一、冶金工业遗产所承载的技术史价值:以铁桥峡为例 以焦炭炼铁开始的近代冶金业的技术创新在工业革命时期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因此在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受到普遍重视。如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启动了历史遗迹保护项目,钢铁工业历史遗迹作为其重要部分,形成了398个影像资料和70个文件的档案记录。[4]在英国所有与冶金工业有关的遗址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位于伯明翰西北50公里的泰尔福德(Telford)地区的铁桥峡。近代冶金工业遗产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根本上是钢铁冶炼新技术及其大规模普及所带来的,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一是核心技术的发明或引进;二是新旧技术体系的交替;三是冶金产品如钢铁及其重要景观的形成;四是新技术及其生产系统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铁桥峡遗址具备了上述四种技术史价值的全部要素,围绕这些要素,相应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实践得以展开:第一,焦炭炼铁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是铁桥峡成为工业革命主要发源地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作为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铁桥峡之所以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源地,是因为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AbrahamDarby,1676-1717)在此成功地用焦炭炼出生铁,这一技术创新使炼铁业摆脱了对木材的依赖而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也拉动了煤矿业的进一步繁荣。以钢铁为原料的动力机械、工程建筑和铁路交通因此得以大规模发展,人类开始进入“钢铁时代”。[5]基于焦炭炼铁在技术史上的意义,铁桥峡成为了英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首要对象之一,1959年,达比的焦炭炼铁高炉也因此成为首个被挖掘和保护的对象,其最初的目的是纪念Coalbrookdale公司成立250周年。直到1968年铁桥峡博物馆基金(theIronbridgeGorgeMuseumTrust)创立,负责对方圆6平方英里的铁桥峡地区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铁桥峡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由此全面展开。第二,焦炭炼铁试验成功后,铁桥峡地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新旧技术系统交替的时期,这直接体现在高炉动力系统的变革上,这是焦炭炼铁系统得以最终确立并使这一地区成为工业革命摇篮的又一因素,也成为铁桥峡工业遗产保护和展示的主要内容之一。达比的高炉最初是靠上下水池的落差形成动力来鼓风的,为解决干旱的夏天上水池枯水的问题,最初是通过修建马车轨道来输送水,1742年,纽可门蒸汽机代替了马车,用于水的提升,高炉鼓风的动力仍然来自水轮机。直到1776年,直接将博尔登-瓦特蒸汽机用于鼓风的方法得以成功研制,蒸汽机才在高炉炼铁中取代了水力鼓风[5]。在铁桥峡,达比二世修建的上下水池间的运水轨道被保存下来,成为体现新旧动力系统交替过程的主要景观。科尔布鲁克代尔铁博物馆(CoalbrookdaleMuseumofIron)用文字、图片和模型,完整地展示了该地区新旧高炉技术系统的变迁过程,达到了更清晰地再现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效果。第三,1779年修建的铁桥,作为世界上第一座用生铁建造的桥,是工业革命时期新炼铁技术所带来的钢铁新产品和新景观,构成了铁桥峡技术史价值的另一重要内容,这是炼铁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直接产物。而人们如何首次用生铁来建造这样一座大桥,本身就是另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创新。针对高炉和铁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铁桥峡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以下两点评价:1)科尔布鲁克代尔高炉使亚伯拉罕•达比一世在1709年发明焦炭炼铁的历史得以永存。铁桥作为第一座生铁构建的大桥,同样是体现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2)科尔布鲁克代尔高炉和铁桥在技术和建筑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正是因其在技术发展史上的意义,铁桥和达比的高炉成为铁桥峡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此外,铁桥本身的建造技术的复原也成为了工业遗产的重要研究内容。1997年,瑞典画家伊莱亚斯•马丁1779年的一幅水粉画在斯德哥尔摩曝光,这幅画描绘了铁桥建造的方法。随后,大卫(DavidDeHaan)等人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学、历史学和图片的研究,为了验证画中描绘的方法的可行性,2001年在铁桥峡地区的比利斯特山露天博物馆的运河上,一座按1:2的比例的铁桥使用18世纪的材料和技术建造起来,这一成果成为了展示铁桥建造技术的景观之一。第四,新技术引发的工业化导致运输、生活方式和城镇景观的改变,是铁桥峡地区在整体上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铁桥峡价值评价的第3条称:“铁桥峡提供了近代工业地区发展的一个极具魅力的缩影。采矿区、运输业、生产企业、工人住所以及交通网络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形成了一个非常协调的整体,具有显著的潜在教育价值。”如果说炼铁炉和铁桥承载着技术本身的历史,那么因冶金业的兴盛而形成的工业社会,则属于“外史”范畴。对这一层面的历史价值进行挖掘,可以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更广阔空间。铁桥峡现有的10个博物馆中,BlistsHill维多利亚城镇(BlistsHillVictorianTown)是游客参观人次最多的景观,19世纪后半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峰端,通过BlistsHill维多利亚城镇的重建,铁桥峡地区还原了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人的生活状况,这个露天景观包括维多利亚时期普通工人的住房、银行、公立学校、药店、食品店、糖果店、铸铁厂、蜡烛厂、印刷厂,以及火车站和铁路等。这些展示也使铁桥峡地区作为工业遗产景区,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二、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生铁最早的国家,然而土法炼铁技术是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并未导致工业社会的诞生。近代西式钢铁技术在中国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而言,中国近代冶金技术与工业化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使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殊性:第一,中国近代冶金技术史是一段单向的技术转移过程,且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并未带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达,这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首要的特殊性。1885年至1936年,先后有贵州青溪铁厂、汉冶萍公司等钢铁企业在中国创办(见表1),主要设备和技术全部来自英、德、美、比利时等国,其中汉冶萍公司是唯一的煤铁一体化企业,其炼铁和炼钢设备的产能超过中国钢铁企业总产能的2/3,1926年随着汉冶萍公司冶炼设备全部停产,中国近代冶金工业化走向了谷底,中国所需的钢材回到了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6]虽然中国近代冶金工业最终走向衰败,但这一时期的冶金工业遗产有着不容忽视的技术史价值。首先,汉冶萍公司等企业的遗存作为中国冶金工业近代化的起点,见证了中国最初的技术近代化的努力,无论其成败以否,意义均非常巨大。其次,客观还原这段艰难而曲折的技术引进史应成为中国早期冶金工业遗产挖掘和保护的主旨所在,对中国来说,这段充满挫折的记忆或许更值得珍视,这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与英美等国的不同所在。第二,在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近代中国广大的乡村仍然长期存在一个土法冶炼系统,为人们日常耕作和生活提供材料。中国早在春秋以前就发明了生铁冶炼,几千年来,铁是支撑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系统的主要技术要素之一。明清时期,山西因坩埚炼铁的发展和丰富的铁矿资源,逐渐成为铁的最大产地,(图3)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于欧洲,中国近代新旧冶炼技术的交替显得更为艰难和特殊。在对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存进行挖掘和保护时,我们不能将目光仅仅锁定在新式冶金工业遗存,还应该重视逐渐消亡的近代土法冶炼遗存的价值。正如下塔吉尔宪章所说:“许多旧的或废弃的生产工艺中人类的技艺,是极为重要的资源,一旦失传无可替代。应当被详细记录并传给后代。”而目前中国对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传统冶炼遗存的关注远远不够。第三,近代新冶炼技术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是这段并不成功的工业化进程给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另一重要内涵,值得工业遗产价值保护中深入的挖掘和展示。近代随着汉阳铁厂等现代工业的兴起,以农民和乡绅两大社会阶层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关系逐渐改变。首先,部分农民从乡村手工业者转变成了新式产业的工人。其次,乡绅阶层也发生明显转变。以汉冶萍公司为例,地方乡绅参与到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的开发中。此外,为培养技术人员,士绅的后代被公司选派出国攻读采矿冶金等专业,成为中国第一批本土钢铁工程师。[6]从工业遗产的角度来说,中国目前保留下来的近代冶金设备、厂矿建筑等实物留存已经非常罕见,但我们在现存的企业档案文献中可以挖掘出一批反映技术与社会变迁极具价值的遗产。例如我们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找到的汉冶萍公司送培英国的留学生的档案。借助对相关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可以使中国冶金工业遗产的内涵更丰富,也更具讲述历史和教育后人的功能。 作者:方一兵 姚大志 单位:中国科学院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设备维修冶金工业论文 1企业要积极深入开展冶金设备精度维修 精度维修是指按照厂家所规定的维修方法对设备进行维修,让设备能恢复到出厂时的状态。开展精度维修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平常的设备巡检和管理中,对检测设备显示出来的异常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企业要对设备的日常点巡检与维护进行重点关照,使用相应的检测仪器对设备进行检查,然后在所检测出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将分析后的数据交给专家后,结合专家的意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检修方案,与此同时设备的操作者也要主要保护好机械设备,培养其爱护设备的责任感,让其平常使用设备的时候注意对设备的保护,做到爱护设备、科学的使用设备。另外企业要制定出合理的设备使用时间和润滑剂的添加方案,周期性地对设备使用润滑油,让其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延长他们的使用寿命。如今,设备的振动是减少设备寿命的原因,设备振动的情况不仅反映了设备运转是否良好,它也是检测设备检测设备事故原因的重要参数,这对机械的维修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对设备的振动情况高度重视,在买回来新的设备后,要依据说明书来对设备的振动情况进行检测,对于振动不合理的设备要严格把关,禁止其运行。在对设备的进行日常检查的时候要依据厂家的维修说明来进行,对需要维修的项目提前做好维修的标准,对设备运行的各个参数进行检查,确定好问题,在对设备维修前要将维修的项目、标准与措施的技术告知每个维修人员,务必要让每个参检人员心中有数,对一些重点的维修项目要重点控制,并且要对维修的质量严格要求,等验收人员验收达标后再对下一项进行维修检测;细节决定成败,企业要对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尽可能延迟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对机械设备日常的维护中务必做到严格管理,把好质量关,实行这种管理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设备的运行情况达到规定的标准与精度,设备的配件质量标准也要严格控制,保证其光洁度、精度与热处理都要达到标准,在维修的时候也要执行这种标准,每个维修步骤都要认真严格完成,做到真正的精细化管理。[2] 2企业要根据需求协调人员分工且进行培训 企业在制定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维护检修方案时,把参与维修的人员的任务分配下去,将时间和空间协调好,做到不浪费人力和物力,每个人都要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进行设备维修的时候要将资源统一调配,让维修计划快、精、准,并且尽可能地降低维修成本。对维修方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有一点要引起重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相关人员要拿出相应的计划,在进行人员的考核和检查时也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安排:一要严格控制好参与机械设备操作最低标准,在人员上岗之前要将三级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二是对于现场的操作人员要让其熟悉机械设备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让每个操作人员人手一本册子;三对于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其安全责任意识。每一位设备管理人员都要树立一种理念,那就是“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只要涉及到机械设备,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都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不仅是领导层面的人员,甚至包括生产者的家属,加强他们对生产劳动安全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应急事故的处理办法,摆正自己的思想,重视安全生产,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结论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冶金产品也不是过去能够比拟的了,现代化的冶金设备已经走在了高精度、大型化的道路上,以往的的冶金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高精度的冶金设备的要求了,企业要想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增加其经济收益,就要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维修和管理手段。 作者:刘莫言 单位:鞍山宝得钢铁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承包企业现场装配冶金工业论文 一、现场装配进程中的细节把控 1、现场装配进程中的进度把控 整体承包企业对分管企业所上交的整体规划,需对其项目规划做好详细的校验,进而保障可实施性。分管单位在规划、制造、装配、调整等各个程序时段需安排专业工程师做好督促监管工作。在装配进程中的进度把控上,分管单位和整体承包与业主要求做好沟通调整工作。为了达到项目进展把控的整体目标,需把处在同一时段的分管项目抑或是不同时段的分管项目整合成一个总体,从而方便对项目的整体做好把控。再者,将完整的项目规划作为基本,编订出每年、每月、每周的规划等,分派到每个施工分部,其再依据获得的各层规划做好人力、物料、器械的调整和协作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进程中,需根据各层规划对关键环节实施考核,督促规划的贯彻实施情况,从而规避在工作进程中发生延期的状况。 2、现场装配进程中的质量把控 唯有过程中的质量完全合乎要求,项目的整体质量方可以保证合格。所以在详细的施工进程中,需采取动态管控,应用防止和质量严抓综合的工作形式。对工程质量的检验关注点需集中在对规划实施成效的检验上,工程负责人要求亲自对质量规划的落实情况做好查验,要是发生偏颇,需即时做好调整。质量进程把控,其要求以每个分管企业的自控查验为根基,整体承包企业的监督机构对它进行核实,最终再让业主做好验收的三大层级查验机制。整体承包工程负责机构唯有在三方查验合格后才能够付款。工程部全部职员均需要具有质量是根本的理念,需明晰有关职位的质量权责与重任。 二、怎样处理进度和质量两者间的不可调和性 1、加班追赶 在工程开动的初期,假若现场出现质量不妥的情况,应当采用各种举措来做出补救。然而在工程中期,为了保证工程可以依照规划开展下去,从工程总体来看,加班不失为好的策略,尤其是当工程接近末期时,在最后期限和业主等各方压迫下,加班是加速进展的最佳选择。然而加班会加大人力成本与别的福利费用,并且长期加班不仅会削减施工效率,还会由于加班职员不可以如常休息而影响后面的正常工作。 2、资源的再调配 工程责任人必定要明晰在诸多要素里面,什么是影响工程成效的重点要素,假若在工程施工进程中发现的质量难题没法获得解决,那一定是重要环节出现了问题。原因剖析完毕后,则能够对已有的资源做好再调配。由于对整体工程来讲,其间有些项目能够拖延施工,如此则能够把这项资源调配到重要项目上。然而在采取上面方法时要求考虑全面,以防由于考虑不全面而制约到总体的项目进展。 三、造成过程管控付诸东流的原因 1、业主层面的原因 第一,整体工程项目的施工期限太短,造成得标单位没法在确保质量规范的基础上按时竣工。第二,在招投标进程中,没有对投标价位与施工期限做好科学的安排,没有充分预估项目造价受工时削减的影响。最后可能会虽是标价减少,然而总体质量没法达成要求的水准,最后造成把控的目标没法实现。 2、分管单位和整体承包单位的原因 第一,没有编订科学的施工规划,所编订的规划由于业主原因而和现实情况相差甚大。第二,在投标时段为了得标,没有对项目工时和总体造价做好合理预估,造成在往后的施工时,由于总体造价太低,极难要求详细的施工承包企业添加投资,最后造成工程不能如期竣工。 四、结束语 进程控制是通过自身改变的应对机制,可以高效解决进展与质量关系的改变,可以在规划许可的范畴内快速做好调整,确保进度过程把控目的地达成,已变成当代冶金工业工程统筹的关键方法。这篇文章经过阐述冶金项目中面临的各大难题给出了控制方略,以期字往后的实施中可以规避以上问题,更为顺畅地实施施工。 作者:李淑玲 田增强 单位:河北大自然中宇安全评价有限公司 唐山市古冶国义炼焦制气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铌钽矿处理冶金工业论文 1.二次金属回收 铌钽资源价格昂贵,因此二次资源有着重要的回收价值。铌钽二次资源主要来自铌钽冶炼过程中产生的肥料及铌钽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报废的元器件[25]。对于纯金属废料,一般经化学清洗后再采用真空熔炼、电子束熔炼和氢化制粉等火法回收[26]。对于硬质合金废料,铌钽的含量较低,仅作为富集物回收,处理方法有锌处理法及硝酸钠熔融富集法,经处理后的富集物含铌钽可达30%。对于铌钽电容器废料的处理比较复杂,首先得采用化学法或机械法除去外壳,然后采用钠还原或碳还原脱氧,然后再进行电子束熔炼得到铌钽锭[27]。此外,对于废铌钽酸锂单晶回收,开发出了铝热还原法,碱处理法等[1,27]。 2.冶金技术方法 2.1酸法 2.1.1氢氟酸法 对于铌钽精矿来说,氢氟酸法是一种应用比较常用的处理方法。该法一般采用60~70%的氢氟酸在90~100oC下进行反应,浸取反应通常在内衬铅,钼镍合金或镶砌石墨板的反应器中进行,搅拌装置需要蒙耐尔合金。值得注意的是,浸出液中铌钽的存在形式,与氢氟酸的浓度是密切相关的,对铌而言,随着酸浓度的增加,其存在形式会出现氟氧铌酸络合物型向氟铌酸络合物型的过渡:H2NbOF5H2NbF7HNbF6;对钽而言,则出现H2TaF7HTaF6的转化。当HF浓度 20%时,主要有如下反应:除了铌、钽外,其他元素如铁、锰、锡、钛、硅等也都能以络合物HFeF3,HMnF3,H2SnF6,H2TiF6,H2SiF6等的形式进入溶液,而稀土、铀、钍、钙等碱金属元素等会生成难溶的氟化物REF3,UF4,ThF4,CaF2等进入浸取渣中。对于后续的分离,主要用到的是萃取的方法。铌钽氟络合酸在一定酸度下能被有机溶剂(如甲基异丁基酮)选择性的萃取出溶液体系。萃取后的有机相再经酸洗、反萃铌、反萃钽、氨水中和等步骤可分别得到钽、铌氢氧化物;再经过干燥及煅烧,即可得到氧化铌和氧化钽产品。为加快反应速度以及提高钽铌矿的分解率,浸取时会加入硫酸。硫酸的加入也有利于后续萃取工段去除杂质的效果。典型的操作步骤为采用60~70%浓度的HF,反应温度为90~100oC,耗浓硫酸量按照化学反应计量比的105~110%,精矿的磨碎粒度 74μm。反应时,首先控制反应液的温度在50oC左右,将磨好的精矿边搅拌边加入到反应器中,此时需要控制加料速度,防止反应剧烈造成HF的挥发。加料完成后,升高反应器的温度至90~100oC并搅拌继续反应约4h。反应完成后,冷却反应液至室温并过滤,滤液进入下一步的萃取工序。利用该法铌钽的浸取率在98%以上。氢氟酸的使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环境问题,虽然有很多研究人员已经着手解决该问题,如Meyer[28],Brown等人[29]等,但治理成本较高,工业应用前景并不被看好。如何开发出高效提取铌钽矿中有价资源的无氟化工艺路线,将是铌钽工业的研究热点。 2.1.2硫酸法 硫酸法主要用于易分解的复合矿,可以回收矿石中的有价金属,有着较高的浸取率。硫酸法可以分为硫酸溶液浸取(100~200oC)和硫酸化焙烧(200~330oC)。铌钽能和硫酸作用生成多种硫酸盐,不过铌更易于被还原成低价以及发生水解。在硫酸介质中铌很容易被锌汞齐、金属镁和碱金属还原到+3价,而钽很难被还原,而且只能到+4价,铌和钽在硫酸介质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别。硫酸溶液浸取时,反应温度控制在120~200oC,硫酸浓度为40~60%,可使精矿中的大部分组分都能转化成可溶性的硫酸盐。过滤后的滤液,用少量的水稀释溶液,碱土元素的硫酸盐水解产生沉淀,分离沉淀后调节溶液的pH值,可分别沉淀出铌钽的氢氧化物纯液,不过也可以直接从硫酸溶液中萃取分离铌和钽。为强化铌钽的浸出效果,硫酸溶液浸取过程中常加入氟化铵等[11]或硝酸[4,30]。在硫酸溶液浸取中加入硝酸,主要起到氧化剂的作用[4,30]。El-Hussaini和Mahdy[4]曾经利用硫酸-硝酸混合溶液,对含有褐钇铌矿、黑稀金矿和铁钛铀矿的原矿进行了有价金属元素的提取。通过各因素如温度、硫酸-硝酸浓度、时间、矿/酸比等的考察,得到了较优的浸取条件:混合酸中硫酸浓度为10.8M、硝酸浓度为5.3M、酸矿比为3:1、反应温度为200oC、反应时间为2h。结果表明几乎全部的铌和钽全部浸取出,同时Th和稀土元素的浸取率能分别达到86%和70%。硫酸化焙烧对于铈铌钙钛矿的分解有着很好的效果。一般是将铌钽粗精矿和浓硫酸(85~92%)按照一定的质量比(1:2~3)进行配料,然后置于马弗炉中进行焙烧,温度为150~200oC。此外,在焙烧时常加入少量的硫酸铵以防止反应物烧结。焙烧过程中,铌和钽在大量钛存在的条件下以同晶形杂质进入硫酸钛复盐。焙烧完后对熟料进行水浸可使铌钽可以进入溶液中。此外,熟料也可以采用硫酸(150~300g•L-1)及双氧水(10~30g•L-1)溶液浸取的方法。这时主要生成可溶性的过氧络合物,如H2NbO4(H2NbO2(O2))、H2TaO4(H2TaO(O2)2)等,溶液再进入下一步的分离纯化。当硫酸铵的用量较高(粗精矿:硫酸铵=1:1.4)时,在硫酸化焙烧温度为230~270oC的条件下,所生成的铌钽复盐不会被钛所同晶置换。此时将熟料进行水浸,铌和钽则以络合硫酸盐的形式进入到溶液中。 2.2碱法 碱法分解钽铌矿主要采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试剂,也常采用NaOH+Na2CO3或KOH+K2CO3的混合试剂来降低熔融物的熔点和粘度。按照分解工艺来说,碱法可以分为碱熔法、碱性水热法和KOH亚熔盐法。 2.2.1碱熔法 碱熔法的一般工业实施方法基本相似,首先将混合试剂放入到钢制坩埚中在400~500oC下进行熔融,然后边搅拌边加入粒度为0.1mm的精矿,此时应控制精矿的加入速度,加入速度过快会引起激烈反应而导致熔体喷溅。精矿按照与氢氧化钠(钾)重量比为3:1的比例进行加入。加入完成后,将反应釜的温度升高至800oC,并维持约30min,然后将熔体倒入到水中进行水淬,或薄层倒入铁盘中。钠分解时多钽酸钠和多铌酸钠与氧化铁、氧化锰均转入到沉淀中,而大部分硅、锡、钨、铝等元素以硅酸盐的形式进入到溶液中,实现了与铌钽的分离。过滤分离后的固体渣用盐酸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分解,铁与锰则进入到溶液中,多钽酸钠和多铌酸钠转为氢氧化钽和氢氧化铌,经水洗,烘干等步骤,即可获得工业纯钽铌化合物。用氢氧化钾做熔剂时,水浸反应完成后的熔体,大部分的钽和铌以可溶性的多钽酸钾和多铌酸钾的形式进入到溶液中,氧化铁、氧化锰和钛酸钾则留在水浸渣中。此时向水浸液中加入氯化钠,可以使得铌和钽以多钽酸钠和多铌酸钠沉淀的形式全部沉淀出来。再经过盐酸处理即可获得钽和铌的混合氢氧化物。该法的缺点是钽铌的回收率偏低,约为80%,不过采用氢氧化钾分解所得钽铌混合物的纯度较采用氢氧化钠制得的要高,相对来说流程较长。 2.2.2碱性水热法 为解决碱熔法分解钽铌矿中的不足,前苏联学者开发出了碱性水热法,亦称碱溶液高压釜分解法。利用该法可使得钽铌的浸取率在90%以上,并使得碱耗降至碱熔法的1/6,不过该法一直未实现工业化。该法采用30~40%的NaOH或KOH在温度150~200oC下与精矿进行反应2~3h,分解时首先生成可溶性的多钽酸和多铌酸,随后转化为不溶性的偏钽酸和偏铌酸。将用NaOH水热法处理钽铌矿后得到的溶液过滤,滤液补充碱后返回釜中再利用。滤渣用15%的盐酸(固液比1:1)在温度80~90oC下进行酸洗30min,得到的不溶性偏钽酸钠和偏铌酸钠在室温下即可被10~20%的氢氟酸所溶解,进入下一步的钽铌的萃取分离。采用KOH对钽铌矿进行分解时,典型反应条件为33~37%的KOH,反应温度为200oC。为提高生成多钽酸和多铌酸的速度,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根据生成的六钽(铌)酸钾在KOH溶液与水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可先将分解后的沉淀物进行水洗,将钽铌转入到溶液中。然后将溶液进行蒸发浓缩,重新加入KOH以沉淀出六钽(铌)酸钾,得到的沉淀物经盐酸分解后即可得到纯度较高的铌钽混合氧化物。 2.2.3KOH亚熔盐法 最近几年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等[31-34]从生产源头着手,研发了KOH亚熔盐强化浸出低品位、难分解铌钽矿的清洁化工冶金共性技术。亚熔盐为原始创新的反应/分离介质,定义为提供高化学活性和高活度负氧离子的碱金属高浓度离子化介质,具有低蒸汽压、沸点高、流动性好等优良物化性质和高活度系数、高反应活性、分离功能可调等优良反应、分离特性。 2.3氯化法 氯化法主要是利用铌钽矿中各元素的氯化衍生物的蒸汽压的差别,把精矿中的主要组分加以分离。该法在工业上一般用于处理复杂的钽铌精矿或锡渣。典型的工艺流程为:精矿在还原剂(如木炭、石油焦等)的作用下,在400~800oC下进行氯化反应,生成的沸点较低的铌、钽氯化衍生物在氯化过程中可被气体带走,经冷凝之后可回收。而沸点较高的氯化物,包括稀土,钠,钙及其他的氯化物则留在反应器中形成氯化物熔盐。还原剂的加入,可以使得氯化反应能有效的进行,并能提高反应速率,起着还原与活化的双重作用。工艺流程上一般分为团块氯化和熔盐氯化两种。团块氯化是将钽铌精矿和还原剂混合配料后,加入料浆或煤焦油进行压团成块,干燥之后置于700~800oC下进行焙烧,然后氯化。熔盐氯化是将磨细的铌钽精矿和石油焦一起加到熔融的氯化钠和氯化钾混合盐中,氯气由氯化器底部风嘴进入,氯气经过熔盐起到鼓泡的作用,使得精矿中各组分能发生氯化反应。与团块氯化相比,熔盐氯化具有氯化反应速度快并能连续化操作的优点。 2.4其他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的方法大多适用于高品位的精矿。但对于难以富集的低品位矿来说,这些方法并不适用,尤其是对硅含量较高的铌钽矿,会引起大量的酸耗及碱耗,并造成分离纯化困难。相应地,其他方法,如硫酸氢钾法等也有了相应的研究。El-Hazek等[23]利用硫酸氢钾对埃及当地的铌钽原矿(Nb2O51.25%,Ta2O50.13%,SiO274%)进行了煅烧浸取,系统考察了矿/硫酸氢钾质量比、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等因素对铌钽提取率的影响,确定出较优的反应条件为:矿/硫酸氢钾=1:3,反应温度650oC,煅烧时间为3h,此时铌钽的提取率分别达到了98.0%和99.3%。虽然该法在铌钽浸取率上几乎达到100%,但其工业价值及应用前景还有待验证。另外KHF2熔融法主要用于化学分析,这些试剂价格比较高,工业应用价值并不高。 3.技术分析 处理铌钽矿常用的冶金方法及技术特点见于表1中。从表1可以看出,工业上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仍是氢氟酸法。对于氢氟酸法来说,该工艺流程简单,分解温度较低(90~100oC)且浸取率高(98~99%),适于浸取高品位的精矿。不过,在精矿分解过程中,会有6~7%的HF挥发造成物料损失并会引起操作环境的危害。此外,该法对设备的材质要求很高,增大了成本投入。硫酸法应用范围较窄,只能用于易于分解的钛钽铌复合精矿,对于其他铌钽矿来说并不具有普遍性。硫酸法对反应器材质要求较氢氟酸法低,不过也存在着操作复杂,酸耗量大等问题。碱熔法是铌钽冶金工业上最早采用的方法之一,但也存在着碱消耗量大(约为理论碱矿比的6~8倍)、对设备要求高、碱性熔体操作困难、铌钽的单程回收率较低(仅为80%)等问题,目前该法在工业应用上已经面临淘汰。氯化法适于处理复杂的铌钽精矿或锡渣,不过也存在着设备腐蚀严重,对环境不友好,操作条件严苛等缺点,不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目前在工业上的应用已经很少。 4.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铌钽工业中常用的技术路线及方法,并对各工艺技术特点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外铌钽矿的冶金技术仍主要以氢氟酸法为主。利用高浓度的氢氟酸产生的苛性条件来分解铌钽矿,这不仅对操作环境及周围环境有着危害,浸取之后的废渣同样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寻找出无氟化高效提取铌钽的工艺路线,是当前铌钽工业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另外,我国的铌钽矿多为低品位难处理矿,如何开发出较为经济合理的处理低品位铌钽矿的工艺路线,是我国铌钽工业亟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最新的实验室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亚熔盐法,硫酸化焙烧法和硫酸氢钾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处理低品位的铌钽矿都有着很好的效果,铌钽的浸取率都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有着良好的工业化的前景,不过为实现最终的工业化应用,还需要铌钽冶金学者大量的工作和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高文成 温建康 单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冶金工业论文:钢铁资源化冶金工业论文 1钢铁冶金渣的常规利用方式 钢铁冶金渣的常规利用方式可分为冶金返回材料、路和建筑材料以及生产农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3种。转炉渣多用作冶金返回材料,相关研制开发分为烧结矿熔剂、高炉和化铁炉熔剂以及用作炼钢返回渣等利用方式,转炉渣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钙,可以替代石灰石,用作烧结熔剂加以使用,即在烧结矿中加入适量转炉渣,在烧结造球的同时还能提高烧结速度,并与转炉渣中的铁、氧化铁产生放热反应,为钙、镁碳酸盐的再分解提供所需热量;转炉渣还可以用作高炉或化铁炉的转熔剂,这样可以节省石灰石和生产所需的热能,只是目前这种利用方式并不多见,其原因在于高炉现多使用高碱度烧结矿来完成冶炼,石灰石已经很少采用,转炉渣替代石灰石的作用也因此受到了限制。由于冶金渣的物理性能和天然岩石比较相近,因此也广泛用作道路及建筑材料,在一些基础工程建设中的使用量非常大,如对矿渣砖的利用,加入适量的胶凝材料,再进行搅拌、成型、养护,进而制成建筑用砖,这种砖可用于房屋修建和地下荐椎等;对矿渣混凝土的利用,则是以高炉水渣为原料,加入水泥熟料、石灰等,混合放入轮辗机中,并加入水和骨料碾磨,进而制成矿渣混凝土,主要用作小型的混凝土预制件;再有,冶金渣碎石的颗粒强度还可以满足地基工程的需求,其密度及性能易与沥青结合,多被用作地基用碎石,用于铁路等地基工程的回填。此外,冶金渣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二氧化硅,并含有各种复合矿物及微量元素,如Zn、CU等,这些均为农作物成长所必备的肥料,对冶金渣中的的有效成分加以利用,可以用作生产农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如未经炉外脱磷处理的铁水,对其进行提取可适合缺磷的碱性土壤使用;将转炉渣中的二氧化硅磨细,可用作硅肥使用;提取转炉渣内的氧化钙等物质,将其磨碎后便可用作酸性土壤的改良剂。 2实现我国钢铁冶金渣子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钢铁冶金渣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集中体现体现为利用冶金渣开发的产品,其附加值不高,且潜热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冶金渣集中使用在代替砂石方面,也就是用于水泥的生产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关于冶金渣作为农家肥和土壤改良剂虽然在研究与开发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只是停留在对冶金渣一些有效成分的简单使用上,在利用过程中,对其炉内所排放出的高温,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利用途径,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 2.1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 以往,对于冶金渣资源化的利用有着很成功的经验,进而使冶金渣大量的用于水泥生产方面,只是对其进行利用的附加值并不高,致使其用于水泥生产所显现出的活性也不高,有鉴于此,应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使之能够达到与硅酸盐水泥活性接近的程度,进而才能实现冶金渣附加值利用的最大化。当前,机械方法是激发冶金渣活性的常用手段,其原理为通过该方法来降低冶金渣的颗粒度,提高其水硬胶凝性能,进而使其颗粒表面积得以增大,从而增加新生颗粒的内能和表面能,与此同时,使晶体结构和表面物理化学相反应,促使冶金渣中的矿物质能够更大面积的与水面接触,进而提高矿物与水的水化反应速度。 2.2生产缓释性钾肥 目前,将冶金渣用于生产缓释性钾肥已经成为冶金渣资源化利用的新兴技术手段,这种肥料易溶于植物根部,其性质能够有效的减少因灌溉与雨水冲击所引起的肥料流失问题,而且现代农业对这种肥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4]。氮磷钾是促进植物生产的最重要因素,而植物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钾肥的需求量是比较小的,但是在结果期对钾肥的需求量却很大,因此,这就要求钾肥的肥效要相对较长,具备良好的时效性,也就是要求钾肥要具有缓释性。 3总结 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冶金渣量不断提升,而对冶金渣传统的处理方法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加重了环境负担,因此,实现钢铁冶金渣资源化的利用是当前社会以及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要结合当前冶金渣资源化利用的现状,针对所存在的不足来一一进行完善,包括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以及生产缓释性钾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钢铁冶金渣资源化的利用。 作者:于加兵 单位:贵州大学 冶金工业论文: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冶金工业论文 1我国有色冶金工业自动化发展现状 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和设备后,我们将其进行消化和创新,改造出了与我国实际冶金生产相适应的设备,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不过从国际角度出发,我国自动化技术产品的生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自动化技术不具备自主的知识产权,主要还是以进口为主,而这些系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甚至有一部分是国外已经淘汰的系统,阻碍了平台集合。此外,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结构的破坏,要求生产必须要提高效率和降低消耗,一些老旧的设备应该淘汰。 2自动化技术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2.1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简称FCS,至今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在国际上拥有60多个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总线产品。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具有自身的特征,其拥有多种不同系统的无缝集成、控制设备和企业高层联系等,能够使系统开发和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功能自治,也可以相互操作,并且能够进行系统结构分数,因此,其在有色冶金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业中的应用 企业的管理是企业的整体发展的重要部分,企业如果配备了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自动控制是在冶金工业中,将冶金一系列程序的所有信息进行集成,从而通过实施管理、技术、生产的控制的信息集成,进行及时采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对有色冶金质量管理、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进行智能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够达到能源管理和动态管理智能管理的目的,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的基础。 3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3.1以太网的特点 随着有色冶金企业的持续扩大和发展,加大了有色冶金领域的竞争力。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要改造落后的设备,引进新设备。不断更新的新技术,造成新技术与旧技术不能实现在控制系统上的高度集成。以太网是自动化的控制网络,其能够有效的解决此问题。以太网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并且可以提供足够的带宽需求,存在时间相对较长,在设置、诊断等方面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太网有相同的通信协议,其能够允许不同的通信协议在同一个总线上运行,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共网络平台基础。 3.2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在有色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以太网能够将不同类型的网络化的仪器仪表与工业计算机相连,并且在相同的总线上运行,从而对所有的系统进行控制。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减少了对原材料的铜矿石进行成分分析的步骤,这些分析大部分都能够利用网络化实现,检测结果直接传达到相关部门,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结果进行共享,企业的成员及客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所需数据。如图1,在现场利用以太网网络进行通讯,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主站,其余设备为副站,对所有独立系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色金属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在有色冶金工业中,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一方面还能够减少工作人员实际操作的危险,是有色冶金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我国引进自动化技术相对较晚,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我国有色冶金企业应该大力培养科研人员,投入资金,不断研发自动化技术,从而提高我国有色冶金工业自动化水平,推动有色冶金企业的发展。 作者:李其凡 单位: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接触式冶金工业论文 1阐述物位检测仪表的工作方式 在开展系统的过程控制中以及物料高度值的显示方面,完全能够利用总线方式连接到计算系统中。此方面的物位检测仪表在一般情况会称作物位变送器或者物位检测仪;其二,以某设定位置为基准,在容器中的物料高度远远高出设定的位置时,传感器在输出方面一般为基电极的开路信号。此信号往往会用在报警器动作或者驱动指示灯当中,此类物位检测仪表一般会称作物位开关。 2物位检测仪表在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若将仪表设备安装于存在较大灰尘或者露天的场所中时,需要将防护罩加装在物位计的上部。一方面能够确保物位计不会遭受碰撞或者踩踏,另一方面也会达到防尘防雨的效果。 2.2要拧紧接线盒的出线锁紧头,以此来避免在接线盒中产生赃物、灰尘和水汽。 2.3在安装仪表设备之间的准备阶段中,需要根据相关的设计文件细致的核对附件、材质、规格、型号和位号,外观需要保持完好无缺的状态。 2.4安装的阶段,精密性是物位检测仪表显著的特征,因此需要对物位检测仪表轻拿轻放,以此来防止发生碰撞的现象。 3接触式物位检测仪表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3.1电容式物位开关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因为电容式物位开关,具体是探测固体料位,针对拥有较大的颗粒的固体物料,想要防止在进料的过程中将探头砸坏,有必要将一根较比探头要长的角钢,焊在探头的正上方,一般情况角钢会设置在L50mm×50mm×5mm左右。然而物料若是粉尘状,想要防止由于附着的残余物料,在探头上造成物位开关的错误指令,则有必要把探头下倾斜18°左右。 3.2静压式液位变送器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在安装静压式液位变送器的过程较为方便、简单,主要是缆绳的直接投入式。可是,在对静压式液位变送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选取较为适当的安装电位,才能够实现其便捷度。静压式液位在安装相关部件的位置时,有必要相应的避让液体的出口和进口。当静压式液位变送器应用在某钢厂的高炉工程当中时,会因为存在较大的浊环回水量,促使此变送器产生了较大的探头摆动现象,造成在测量过程中失去了真实性。通过分析该工程工作人员利用加装测量保护管,消除了变送器的失真状况。 3.3差压式液位变送器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在测量敞开式容器的液位时,变送器需要在容器最底部位置的液位工艺零点处安装。针对差压式液位变送器,若对于导管的测量,和变送器的“-”压室、“+”压室呈现出相反的状态时,则需要反向的设置变送器所测量的量程,也就是不需要对导压管改变连接状态。在安装差压式液位变送器时,其高度不能够比下部的取压口高。在测量密闭式容器中的液位时,下部中的取压点需要利用变送器“+”压室与导压管的连接状态,使其变送器“-”压室和上部取压点相互连接。因为在密闭容器当中,把被测液体中的静压除外,在容器的内部还会拥有一部分的气压,并且气体拥有着极强的可压缩性。因此,在应用的阶段,有必要将导压管内部所储存的气体彻底的排放干净,以此来保证对导管的测量,能够拥有液体都是被测状态,可以确保测量的真实性。针对容器的内部所存在的较大黏度液体、容易自聚液体或者杂质凝聚液体等,需要合理的选取毛细管式的差压变送器,以其来防止导管在测量时的堵塞情况。 4结语 在安装物位检测仪表的准备工作中,有必要透彻的了解物位检测仪表的安装与应用,对于仪表的施工工艺也需要相应的掌握。力求保证能够正确的安装物位检测仪表,从而实现物位检测仪表在运行的可靠性与正确性。 作者:柏宏艳 陆明敏 周少华 单位:苏州海易达消防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科林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梅思安苏州安全设备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工程论文 1冶金工业工程的特点 (1)非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施工。 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冶金工业工程按照多数施工企业具备的机械装备程度,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劳动组织,以及合理工期和合格工程进行编制的,反映了社会平均消耗水平。如安装工程主要指:①设备、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完整无损,符合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附有合格证书和试验记录。②安装工程和土建工程之间的交叉作业正常。③安装地点、建筑物、设备基础、预留孔洞等均符合安装要求。④水、电供应均满足安装施工正常使用。⑤正常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施工环境。由于市场竞争激列,企业上一个项目,都希望尽快产生效益,难免赶工期、赶进度;改建、大修、维修项目多发生生产与施工同时进行、地下障碍物、现场干扰、采用特殊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劳动组织等情况。 (2)设计变更较多。 由于钢铁行业已产能过剩,目前冶金工业工程改造、大修、维修居多,设计上,新旧交接的位置、尺寸较难准确把握;新旧接合的整体功能满足上也容易出现问题,有的尺寸视施工时的现场情况临时定,因功能无法满足,现场变更设计等情况也较多。 2冶金工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特征 2.1预、结算的计价依据多样化 通常情况下,工程预算、结算的计价依据为各省市在全统定额基础上编制的《消耗量定额》,而冶金工业工程的行业特殊性及存在大量大修、维修的工程内容,在《消耗量定额》上很多找不到子目可套用,须结合使用《冶金工业建设工程预算定额》、《钢铁企业检修工程预算定额》、《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以及企业自编定额。特别是小的改造项目、检修、维修性质的项目,需自编定额或单独议价定价。如:土建工程中的清除淤泥、凿墙洞、基础拆除、凝固性水渣凿除等。 2.2概算估算不准,预算偏差大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不可预见的情况较多发生、非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施工等产生的费用变化是在概算估算阶段无法准确估计的,加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设计变更费用上的增减也难以在预算时准确计算。 2.3结算审核争议多 (1)由于《冶金工业建设工程预算定额》、《钢铁企业检修工程预算定额》的修订工作存在滞后性,有的新工艺、新方法在定额子目中不能及时体现,结算编制与审核时只能找接近的参考套用,不同人对定额的理解不同,加之对施工过程了解的程度不同,在定额的套用上往往达不成一致的合理意见。 (2)多种定额同时使用,有的分部分项工程在不同的定额中均有合适的可套用,承、发包方站的角度不同,认可的子目也不同。 2.4招投标标文、合同计价依据 冶金工业工程招标文件与合同需要结合不同的工程特点区别对待,并考虑多样化。固定总价合同均产生包干工作内容外增加费用、定额计价与部分固定单价包干相结合、一份合同同时套用四五种定额等是冶金工业工程合同中常见的特色。此外,定期分析、编制容易引起争议的分部分项工程定额子目是造价部门的重要管理工作。 3控制冶金工业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3.1将预算的加强与创新奖励机制相结合,建立改善提案机制,有效控制投资 建立并完善工程造价的提案机制,主要目的为通过创新奖励机制,有效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开动脑筋,不断改进施工措施,优化项目设计方案,以实现节省投资、提高工程质量和缩短施工周期的密度,同时保证施工的安全。通过对比不同的施工预算方案,选择最优的造价方案,以实现有效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比如在优化是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组织方案时,主要以节约基建技术改造,或者增加投资费用,通过改善奖励方案,实施正面激励。在方案实施之后,改善成果,采用两重递进式来奖励员工。 3.2严格控制工程全过程管理 施工全过程造价管理有如下意义: (1)提高结算审核质量与效率。 表现三个方面:①承包方有的造价管理薄弱,预算员素质及水平不够,结算编制质量差,业主主动事前提醒合同执行的注意事项,指导签证办理,可提高结算提交速度及结算编制质量。比如维修工程因项目小利润低,有实力的承包商不愿承接,小的承包商往往无专职预算员,有的为施工员兼职,签证的表达、结算编制非常不规范,在结算审核环节无法顺利完成合同履行。通过结合造价要求来规范签证,在施工过程中,业主施工代表及承包人施工代表才能够及时办理有质量的签证。②指导施工详图的绘制,结合造价要求与施工管理部门共同制定具体的绘图标准与要求,使之标准化、规范化,确保造价审核的顺利进行。③对每一签订合同的承包人做事前告知工作,把业主的结算习惯、结算程序、工程施工过程中可遇见的特殊情况等整理成专门的资料,与承包人进行详细交底。 (2)了解施工情况,提高定额套用的准确性。 很多定额争议的解决是建立在熟悉施工情况的基础上的,只有熟悉施工情况,才能分析子目的消耗量与工作内容是否相对吻合。有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企业定额。在了解熟悉施工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造价审定结果,对每一工程进行造价分析,从而制定出企业定额。 (3)弥补设计缺陷,及时完善结算资料。 设计缺陷在赶工期赶进度的工程项目中时常发生,如:钢结构图纸设计不完整表现之一为只是简单的示意、不画结点板,这些都不利于档案资料保存的完整性以及结算依据的有效性和充分性。造价人员的跟进可及时提出要求,确保及时完成施工详图的设计。许多检修性质的工程设计图中也往往只标注:具体位置、尺寸现场定。如未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补画或不画详图,事后弥补将造成很大的困难。工程概算阶段的投资控制,根据施工图纸来确定工程量,并套用施工合同确定的工程定额、取费等,按照国家规定的材料价格、设备同比价格作为主要的控制依据。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按照施工图来编制预算方案,报审预算方案。根据所编制和制定的设备材料报表,严格控制设备材料的价格。同时,在施工现场的控制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比如生产需要、设计变更或者设备的修配改等情况,及时补充费用,严格控制措施费用。 3.3工程决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冶金工程的决算是指对实际工程量的最终确定。而决算造价是否真实、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工程量,对工程投资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工程量的决算程序包括: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后,施工单位应按照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工程联系单和现场签证等,按照工程定额、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等进行汇总,从而形成冶金工程的决算书,进行初审。在工程开工之前,按照施工图纸来编制施工图预算,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设计修改、补充或者设计变更,则应根据双方合同中的变化条款,重新确定预算,并共同协商确定,批复之后完成决算。在这一阶段,控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严格检查施工单位的工程决算书是否真实、是否有效等;②严格检查竣工图纸中的设计变更与工程联系单内容是否完全符合;③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出现设计变更,明确是否有联系单。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联系单位监理单位确认,在决算时,重点审查该部分内容,防止费用的增加;④严格检查工程量的变更能够根据合同、附件执行到位。 4结语 冶金工程的投资是比较大的,在本文中的第一部分,笔者分析了冶金工程投资特点,包括需要维修的项目比较多、非正常施工下的工程比较多和设计变更比较多等,因此,工程投资控制难度大。因此,这就要求明确和加强项目投资控制。在本文中,笔者从提高控制造价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全过程造价控制和决算阶段的控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命题。希望本文对于提高冶金工业工程造价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郑方玉 单位:福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建筑的应用 1钢管混凝土的性能原理 在低应力阶段,其基本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相似,即钢管与混凝土共同分担压力。随着纵向压应力的增加,混凝土的横向变形大于钢管的横向变形。因此,混凝土对钢管产生径向压力,钢管在此径向压力的作用下,产生环向拉力。故在钢管混凝土受压构件的使用阶段,尤其是在接近承载力的受力后期阶段,钢管作为承受环拉力为主的构件,使得薄壁钢管的抗拉强度得以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在较大环拉力作用下,钢管对混凝土产生了很大的紧箍力,即径向压力。构件所受的纵向压力越大,混凝土所受的径向压力也越大,这是被动压力。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混凝土抗压强度大大提高。因此,钢管混凝土柱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柱所处的单向受压状态下的承载能力有显著提高。 2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技术特点 2.1构件承载力大大提高相同截面下,钢管混凝土承载力比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高出许多,这对于承受高荷载压力的受压构件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在相同承载力下,钢管混凝土柱的构件截面尺寸得以明显减小,为改善建筑物的使用条件提供了条件。2.2良好的变形性能混凝土作为脆性材料,其破坏具有明显的脆性性质,即使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轴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条件下,其破坏特征仍为脆性性质。而在钢管混凝土结构中,由于管中混凝土处于三向约束状态,由此不仅改善了使用阶段的弹性性能,而且在破坏时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钢管混凝土柱的破坏完全没有脆性特征,属于塑性破坏,这点已经专门的结构实验所证实。2.3良好的抗震性能由于结构自重大大减轻,对于减少地震作用十分有利。同时结构所具有的良好延性,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甚为重要。在这一点上,钢筋混凝土柱尤其是轴压和小偏心受压柱是难以克服的性能缺陷。2.4施工简单由于钢管的作用既类似钢筋混凝土柱纵筋和箍筋,本身又作为浇灌混凝土的模板,故钢管混凝土的施工省去了钢筋骨架的加工制作和柱模板,同时钢管本身还成为施工阶段的承重骨架或脚手架。由此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施工材料,而且大大减少了现场工作量,改善了施工条件,有效地缩短了工期。 3冶金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的特点 3.1荷载大基于生产工艺流程和相应配制的设备,以及生产操作、设备维护更新等实际要求,工业建筑的楼面荷载均很大。如炼钢车间转炉的主操作平台活荷载达到30~50kN/m2,车间内吊车起重量达到450t,甚至更大。由于荷载大造成结构自重增加,致使在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明显增加。3.2跨度大且高度高冶金工业厂房随着工艺条件的变化,跨度呈增大趋势,高度也不断增加。高炉煤粉喷吹系统中框架结构高度可达到80m以上,而轧钢车间由于工艺设备的要求,许多厂房跨度已超过40m,如鞍钢冷轧厂1#、3#镀锌线工程主厂房结构单跨40m,高度43.5m。某钢铁公司位于广州市工业开发区新建的宽中厚板(卷)工程精整区冷床跨厂房单跨更达到了69m。3.3使用要求高由于设备运行的要求,对结构构件的挠度、裂缝以及振幅等均有特殊要求。如转炉炼钢厂房的结构设计,它不但有多连跨厂房、高层刚架,同时吊车的吨位、高层平台的负荷很大。高层刚架平台上根据工艺要求布置高位料仓、受料斗、水冷烟道等,尤其是高处氧枪平台设有有氧枪移动小车,运行时对厂房结构有较大的水平推力,如何使单层的多跨厂房与高层刚架变形协调,保证高层刚架的刚度是结构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4钢管混凝土在冶金建筑中的应用 4.1多高层厂房框架柱冶金工厂中多高层建(构)筑物主要有高炉煤粉喷吹车间、矿焦槽主框架、热风炉框架、炼钢车间转炉跨、连铸平台等,此类厂房柱所受的荷重一般较大,且对侧移值有一定限制。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后则克服了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缺点,截面尺寸较混凝土柱减小,有利于工艺布置,同时保持了钢结构仅需装配连接的快速施工特点。4.2大跨度大柱距或重载单层厂房柱根据工艺的发展,目前一些大型厂房的跨度超过40m,柱距可达18~24m,且厂房中通常设置了大起重量的吊车。由此带来厂房柱承受越来越大的竖向荷载,这就为钢管混凝土发挥结构优越性提供了条件。钢管混凝土厂房柱形式多为两阶式。此时,为使钢管混凝土构件以承受轴向压力,下柱均采用双肢柱或三肢柱,使得各个单肢柱在横向和竖向荷栽作用下仅承受轴向力,由此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土的性能,同时构件显得轻巧美观。4.3高炉炉身框架众所周知,高炉框架在生产、检修过程中的负荷是相当大的。通常高炉框架设置有十几层平台,同时也承受炉顶设备的荷载。高炉框架柱处于以轴力为主的偏心受压状态,钢管混凝土正适合这种构件的受力状态。因此采用钢管混凝士作为炉体框架柱可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士的承载能力。在施工时,钢结构的安装与管内混凝士的灌注可以交叉进行。国内第一座采用钢管混凝土的高炉炉身框架的是首都钢铁公司2#高炉,1972年建成。高炉炉容V=1200m3,框架平面尺寸为14m×14m的正方形,4根柱17.7m以下采用Φ1000mm×14mm,以上采用Φ700mm×12mm,全高35.2m[2]。4.4各类支架包括电除尘支架、重力(旋风)除尘器支架、上料通廊支架等。此类支架一般为高架式结构,且以承受轴向力为主。对钢结构来言,为保证构件的稳定性而材料强度难以发挥,由此造成材料的浪费。混凝土结构则存在施工难度和工期长的缺陷。钢管混凝土则可有效地克服上述两类结构存在的问题,同时可灵活的设计为不同的外形,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4.5重型操作平台冶金厂房重型操作平台主要包括高炉出铁场平台、转炉主操作平台等。高炉出铁场平台是高炉炉前出铁出渣的操作区域,炉前操作在高炉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大型高炉炉前操作特点,为方便物料运输,场面越发趋向平坦化,平台面铺设耐热混凝土保护平台结构,自重较大。同时要求可以通行汽车及解体机、移盖机,工作时需要承受较大的活荷载。平台柱采用钢管混凝土,平台梁采用钢梁后,与传统的全混凝土的做法相比,钢结构施工周期短、跨度大、截面小的优点得以充分的发挥,平台柱数量可以减少1/4,避免了以往设计柱过密的问题,同时也间接的降低了基础造价。 5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1)薄壁钢管混凝土。在钢管混凝土中采用薄壁钢管,可以进一步减少钢材用量,减少焊接工作量,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2)采用高性能混凝土的钢管混凝土。在钢管中填充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可以更好地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且可以简化振捣程序,降低混凝土施工强度和费用,减少噪声污染。(3)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该结构是将两层钢管同心放置,并在两层钢管中浇灌混凝土。此结构除了具有实心钢管混凝土的优点外,还具有自重轻、刚度大的优点。由于内钢管受到混凝土的保护,还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 6结束语 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冶金工业建筑中的应用不仅有着广泛的前景,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诚然,钢管混凝土结构还存在着构件间连接复杂、混凝土施工质量不容易保证等缺点,但其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已为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们所认识,并不断在实践中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王涛 单位: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建工所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 摘要:本文阐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六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由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从掌握计算机这个"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来看,同学习语言、文字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关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__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中国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 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20__)、Excel、Powerpoint、IE5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浅论 2001年11月19日,江西省首届信息技术教育优质课在临川二中拉开帷幕。来自全省各地的一百多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者欢聚一堂,这是我省信息技术教育的一次空前盛会,大家首次就新兴的信息技术教育共同进行学习交流。在交流座谈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看法和感受。在此我也不甘寂寞,谈了我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和所思所想。现将大家争论最多的问题摘录如下,与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和内容 首先,信息技术教育课是在教室里上,还是在机房里上?我认为,这是不应该具体化、程式化的,而应该视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大家一致认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跳跃性大、更新快。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教学科目,其内容的变化是极为频繁的,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继之而来的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更新,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无论对施教者,还是对受教者都存在一个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潮的重新认识与提高的问题。为此,在教学地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取舍上,我们应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上理论课时,我觉得在教室中配合实物的观摩,就比在机房中面对着计算机强;而上实践操作课时,则可在机房通过上机演示、现场实践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并优化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身份,积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勇于实践,建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顺利步入不断更新的知识海洋。 2.技术性高、实践性强。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特别是软件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比如讲WORD2000制表这一节“建立并设置表格”的内容时,如果仅用口述或老师演示,那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与不断反复调试才能把握要领,真正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3.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学生可通过对信息技术这一新鲜事物的深入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如通过运用各类工具软件的制作或编程的设计,可把构筑于脑海中的想像呈现在屏幕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讲网页设计时,在启动FrontPage2000,指导学生建立网页结构之后,任由学生去自由组织与选择各类素材,完成各网页间的超级链接,并根据网页创作主题来让学生相互间进行学习与评比,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并通过知识与知识交融、思想与思想碰撞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空间,从而达到由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 人们常说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学无成法”,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有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观感知法。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让他们看得清楚,弄得明白。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 2.对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教师的电脑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如讲述中文录入,可先用拼音码、五笔码、区位码录入同一个汉字,然后调用高级程序语言自编的机内码换算程序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无论何种输入法,在同一个标准汉字库下其机内码是唯一的,从而打消了有的学生在录入汉字时,因录入错了编码而抱怨电脑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各类汉字输入法,无外乎就是音码、型码和数字这几种而已,从而打消他们对输入法难学的畏惧心理,并通过自己的练习与老师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很快选定各自喜爱的汉字输入方法,更快进入到文字录入的学习状态。 3.自由作业法。数学作业同一个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计算机作业也一样,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也可以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在讲述粘贴、复制和移动命令后,进行练习时,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4.讲授与练习相结合。传统的课程教育是在教室中用“粉笔”+“黑板”这一固定模式,便可达到教学目标,然而,信息技术教育传授者却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在机房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对受教育者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不仅让学生可以学到真知,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友情,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三、对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点思考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是其中一项重大举措,这对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次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者,更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宣传者,是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开设活动课、选修课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纳入必修课、选修课和 活动课三个板块中,不同课程承担不同教学任务。 通过活动课、选修课的延伸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2.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与高新技术联系紧密,具有不同于任何学科的特点,应避免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普通学科的老办法来讲、学、考,绝不能搞满堂灌,而应当建立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在教材编写、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成为基础教育各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3.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材不统一的问题。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并应处理好课程内容参差不齐所带来的各学段课程的衔接问题。 4.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单纯技能培训的倾向,切实保证规定的课时,全面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5.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料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探究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独立发展服务。 四、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 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共同努力。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论小学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正确对待 网络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小学教师要想在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主动作用,必须在思想上认清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行动上学习、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上讲究策略让学生乐学,指导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所需知识提高自身素养。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掌握应用计算机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下面就小学教师如何结合实际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出主导作用,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 摆正思想,认清形势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量,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正确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是现代人必具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认清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即使不是专任教师也要学会使用计算机,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学,并且要学好使用计算机,广大教师不仅要树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远大理想,而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结合实际,掌握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通过与教育诸要素相整合来完成的。通过课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等。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不只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而且是每一位在职教师应尽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促进教学,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来支持教学。例如,利用动画、影像、场景、音乐、对话等形式,把语文教学内容生动的演绎表现出来;在数学图形教学中重现图形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设置对话场景等,使学生学的更加轻松投入,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完成教学任务,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形成信息技术教育的氛围。 三、 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顺势而为,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对计算机,对网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以说教的形式教导学生,必将使其觉得枯燥厌烦。要想学生学会信息技术课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把学习融入玩乐中。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于乐,开发智力。孩子一旦对某事产生了兴趣,某种意义上说,他就能够做好这件事情。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在指法教学中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打得又对又快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只有把枯燥的学习融于"玩"中,真正做到以"玩"促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四、正确引导,认识网络 学会使用计算机其中一个最大的功能就是与网络连接,从中获得更多的服务。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使网络真正可以行之有效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网络具有高度开放性、跨地域性等特征,加上社会对网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信息,包括许多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在内的不良信息。如一些迷信、色情、暴力信息,错误价值观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理解网络、充分地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学习网络知识,进一步挖掘网络的新用途。引导、告诫学生,每次上网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充分地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为自己的工作,学习服务。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对各学科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促进,都说明了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师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增强意识,然后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最终达到信息技术同自身学科相结合的目的,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学科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浅析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整合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论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艺术教育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 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校被逐步推广。在中小学校推广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中小学生掌握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获取知识、创新学习、开拓视野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一)认识不到位,停留于应试教育,课时严重不足。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因为信息技术课没有纳入升学考试,不存在升学压力,难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往往留于形式。虽然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基本上是每周1节课,课时明显不足。 (二)资金投入不足,设备陈旧,不能保障课程的开展。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需要比较多的资金投入。当前,陈旧的设备不能保证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瓶颈。学校虽然在近两年陆续装备了计算机,但由于经费问题,所装备的计算机档次较低。部分偏远农村小学由于设备原因根本不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由于课时和硬件设备不足,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和条件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没能有效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相反,导致学生课后“泡网吧”玩游戏等,养成不良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信息技术专业水平整体偏低,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训。信息技术教师中大部分人员是兼课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是“自学成材”或者只是进行了一定“培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整体不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更加不重视,往往把信息技术教育课按照以往普通的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态度去应付这一门课。实践课中往往见不到教案,也没有明确的任务。信息技术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四)教材粗糙,脱离对象,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首先,教材不统一,不规范。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材建设正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国内信息技术教材已超过200种,教材内容选题盲目、粗糙、知识重复、出版质劣等。其次,教材内容有待创新,没结合到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粗制滥造师资,语言成人化,不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范文。第三,部分偏远农村学校没有教材,小学尤为突出,甚至有信息技术课在黑板上“操作计算机”的现象。 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解决途径。 (一)重新认识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学校资金缺乏和资源现状,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硬件配置,提高运行速度。对确实不能使用的机器,让维修人员用拆解组装等办法。提高学校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益。经常对设备进行维护修理,以提高使用效率。学校要从长远目标出发,加大投资力度,可以采取BOT等多种形式吸收社会资金。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认识,要真正打破“传道、授业、解惑”的旧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除了专任教师,还要对全体教师进行普及性培训。教师只有具备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和技能,才能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学习。 (四)明确教学任务,提高教材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更需要对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研究。但很多教师忽略了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教研意识不强师资,教研层次低,教学质量不高。新技术、新方法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在一线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多思考,想办法,找到一种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当前“主题式”、“活动式”教材就能够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它直接将学习与生活实际引入到了教材中。 教育部对于“校校通”工程提出的目标是用5至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毋庸置疑,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国家和各地中小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会越来越重视,随着政府投入加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设施和条件会越来越好,对教师的培训会越来越深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信息技术在未来教育中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将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和资源(材料、能量、信息)之一。“信息处理能力”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现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我省从2001年秋季开学的高一年级起,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必修课,并列入2002年的会考科目,这也是我省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标志着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原则和模式谈几点认识。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正如国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二、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 “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 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合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四、结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思路 一、认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编写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等。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实现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二、教学任务选择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来展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很显然一个合理、有针对性的任务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促进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在任务的选择上教师要尽量扩大覆盖面,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总之,只要教师用心准备教学任务,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充分体现。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唤醒了懒散的教师,更应该唤醒的是沉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改革中,需要整合的不仅是教师的思想和教学活动,还应该把学生拉进来,他们才是受教育的主体,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白,自己是主角,在各方面应积极要求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推进整合发展,如果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课程整合就会落空。在因特网和校校通的网络条件下,网络资源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除了网络管理人员的努力以外,更离不开我们学科教师的辛勤付出。比如,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完善各学科资源库:包括教学素材、课件教案、各种类型和水平的试题、复习指导等;有效促进学科的整合、思想的整合。教育是国家的大事,搞好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课程整合的改革更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更应该发挥能动性,积极参与进来,更好地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献计献策,为更好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奋斗。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关于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 根据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步骤,21世纪第一个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将从三个层面推进,第一个层面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推进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运用;第二个层面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第三个层面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并通过提供大量的经过信息化加工的教育软件和课程资源,通过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用较低的成本将课程送到广大农村地区,实现资源共享,培训教师,扩大学生受教育机会,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就此浅谈一下关于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能力培养: 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必须注重信息技术教育的“双基”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当前,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面临着继续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和发展“两基”的成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的必由之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小学信息技术中的Windows操作系统知识、打字基本功的操作、画图工具箱的应用、图块的操作等,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电脑个性化的设计,功能开发的多样化都是创新精神的结果。计算机功能之广泛,曾有人这样来形容:只要你想得到它都能做得到,就怕你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身特点也是创造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如:在教学WINDOWS桌面属性的设置时,关于桌面墙纸、屏保等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时机,学生也倍感兴趣,设置了具有个性的桌面属性会马上就显示出来,从而体会了成功的感觉。另在“画图”、 “文字的装饰与排版”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机,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三、 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信息素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正如同志指出的:“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要看其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的成就,而且要看其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就可以为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这是辩证统一的。何谓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查找、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记录、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提取、评价、组织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并认识个人对此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和修养的要求。主要包括:①对信息的意识、兴趣和认同感;②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③对维护信息安全性、完整性的意识;④对使用和发展国产软硬件的感情和信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信息素养,是21世纪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综合实践课,“立体式”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首先讲一个“影子的故事”,在美国俄勒冈州有一个小学教案,是在小学三到五年级当中开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校园里每小时记录一次太阳照射自己的影子的位置、角度、长度的情况,然后把记录的数据用Excel做成图形,看影子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比较春天的影子与其他季节的影子有什么区别,用E-mail与其他同伴交流各自的结果。并不是按照知识点的划分进行教学,而是在综合的实践当中,让学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技术、了解了天文知识,而且有机会去感觉自己在太阳底下的影子,用尺子亲自去测量,用笔把它记 录下来,用电脑对它进行分析,用画图软件给自己和影子作画,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比较,可以去感悟实践的全过程,并从中体验到大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从小培养的是一种研究的态度,一种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少的东西。 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自我孤立,为技术而学技术,必须将其它学科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渗透于其中,并尽可能地与其它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又有助于其它学科的现代化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整体提高。例如,我们在组织“写字板”或“WPS2000”的教学内容时,都可以将语文或数学或其它学科的内容作为教学范例及练习使用;在"画笔"的教学内容安排上,一方面可与美术科中的有关知识结合,介绍色彩、画画工具、画画技巧等知识,同时可与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中的有关作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有机整合;在"MIDI"的教学中,可将属音乐课的一些内容比如“五线谱”贯穿其间;《几何画板》是一个动态的几何作图、构造几何关系、表现数形关系的应用软件,是计算机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最佳例子,在教材编写时,我们可以"几何画板"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安排于其中。通过将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合于信息技术教育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使学生在学习上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信息教育应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密切联系。信息教育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能动性。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增进和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根据教育传播学原理,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将信息传播给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获取—整理、加工—分析—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信息知识和方法,尤其是没有掌握寻找信息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除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外,还应注意指导学生运用信息知识和方法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意识 培养 【论文摘要】教学设计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规划。教材是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在高中教学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且是一门比较实用的学科,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word、frontpage、access、excel的应用、vb程序设计基础和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各个知识点都要参加省级会考,所以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好各个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都要比较熟练。 教学活动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传统的教学交往活动过程中,大多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针对比较抽象的问题时,主要是依靠老师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解释并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能力去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 而在现代教育技术中,我们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做出图文并茂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用这个课件来讲解知识点,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更能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解比较抽象的问题时,就可以在多媒体技术上实现直观化,使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我们学生的情况是:农村的比较多,城镇的比较少,有很多学生是没有任何计算机操作基础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是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的实用性及其能涉及到的广大范围,提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比如:在上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一下,在生活中哪些领域是用到计算机的,而且在这些领域中计算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很多内容是很枯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主导的还是学生,比如:在学习网络基础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因为网络上有很多的信息,老师可以先教学生怎样使用搜索引擎,然后提出一个关于计算机硬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来了解计算机的各个硬件的基本功能,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学习自己想了解的知识。 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新的教材观突出了方法论知识、伦理性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教材是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是社会生活中从事教育教学专业化活动的角色。教师具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殊身份、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特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所学学科的成绩,更要关注并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科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身体、智慧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尤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我国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三层意思: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一命题具有超时代的不变价值。②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并不一定完全具有必然联系。即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一定的知识掌握并不一定形成相应的能力。特别是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掌握作为教学目标之后就更是如此。③知识作为能力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建构方式。这就如同修建房子一样,知识是屋基,能力是房屋。屋基与房屋不再是简单组合的两部分,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面对“知识呈指数激增”的时代,面对信息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只有转变学生单向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由于本学科的特殊性,我们的教学主要还是要偏重于上机操作,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起到巡视的作用,在巡视过程中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我们做到认真、耐心的指导每个学生,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 在学生上机操作时,首先以课本上的基本操作为基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步骤,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操作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然后开展一些使用计算机制作的比赛,比如:运用frontpage制作一个简单且有个人特色的网页作品。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多举例,通过多个不同的举例使学生不断的深入了解。比如:vb程序设计,学生在学习vb程序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学习算法,在学习算法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很难理解,所以在学习vb程序设计的时候,就先不学习算法,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来引导学生,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小程序来引入算法,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比较轻松,也能很好掌握知识点。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所以我们要积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所以教学设计就要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 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就很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我们就会对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和探究有更多的首肯和鼓励,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创造的快意。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浅谈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论文关键词: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时代一门重要的学科。处于世界信息技术教育领先地位的美国,在中小学是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呢?本文在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阐述的基础上,从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启示。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为学习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育活动。前者中掌握信息技术是教育的目的,后者中信息技术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工具、手段和方式。综合以上观点,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对于这一定义,我们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信息技术教育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运用信息技术两个方面的内容 就学习信息技术而言,在学校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应开设相应的专业化课程,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基础等来达到学习目的。而要达到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目的,应将重点放在开设相应的学科渗透式课程,即把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到各课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992年美国学者doyle将信息素养能力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是作出正确决策的根本,判断所需信息,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源,制定获取信息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技术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新信息与现有的知识综合起来,并对其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从中选择正确信息使用。”对于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其立足于社会的必备条件。 三、信息技术教育既要有理论支持,也要有实践支撑 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具有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些内容,因此任何一门学科所要具有的研究领域,信息技术教育都要具备。同时,信息技术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等等。 基于以上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分析,我们从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硬件资源建设以及教师培训这三个方面来了解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近况。 四、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美国中小学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课程,具体内容也五花八门,但总的说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课程设置层次多样化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拥有不同结构和层次。例如在有的学校只有高中才开设信息技术课,某些学校则初中和高中均开设信息技术课,而有的学校从小学就开始开设该课程。 2.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内容涵盖范围广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包括五大类,分别是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和网页制作以及软件应用,其中幼儿园和小学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一些计算机简单操作,如键盘的使用、简单文字处理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幼儿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其中,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可以育教于活动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软件应用课程(如e-mail,office办公软件)和程序设计课程(c语言、vb等)大部分学校会在初中阶段开设。网页设计和计算机网络课程在高中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 3.美国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名称不同,但教学目标一致 我们知道,美国的教育管理实行地方分权制,因此,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如技术课程、教育技术课等。名称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信息技术课。而在我国各中小学都统一称为信息技术课。尽管存在着名称上的差异,但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电脑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对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取和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得以提升。 五、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建设 自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计划以来,在联邦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美国中小学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有了很大的发展。美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nce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在2000年2月公布的一份统计调查报告可知:所有公立中小学校在1999秋季(学年初)全部接入互联网,至此,美国中小学全部上网的目标基本达成。据统计,中小学学生电脑拥有率为每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每9名学生则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75%的学校1996年是拨号上网,而3年后的1999年63%的学校已经变换为专线上网,剩下的23%的学校更换为其他上网方式(如isdn、无线连接、光缆调制解调器等)。学校上网的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和所在学区,有72%的学校得到美国州政府及联邦政府专门项目的支持, 约90%的学校则是得到所在学区的支持和帮助, 30%的学校接受了非营利组织的支持和工商企业的赞助, 30%的学校接受了学生家长或家长所供职的公司的支持, 约15%的学校通过收取老师和学生的上网费来维持。 六、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培训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充当很重要的角色,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美国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好坏决定了其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因此美国社会从多方面作出努力来加强教师培训以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美国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提倡把30%的教育技术投资用作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培训。依据新的教学标准,美国联邦教育部还通过一些联邦项目(技术知识挑战基金、艾森豪威尔教师进修计划、明星学校、职业教育等)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合作,来配合教师培训工作。这一系列措施对美国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七、对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美国是世界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麻省理工学院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用logo语言来对幼儿园儿童进行教学实验。 从上文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中小学无论从硬件设施到课程的开设都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那么,为何会有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内部因素分析 美国各州的中小学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在这些中小学所采取的措施中,最主要的有两个:①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从上文可知,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分为五类。在这五类课程中,程序设计类和网页设计类课程属于比较抽象和高级的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c++,java类编程语言的学习是在大学本科阶段才开设,而美国学生在中小学就能接触到这些课程,这无疑对美国中小学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和创新信息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兴趣。②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提高美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美国社会各界为此齐心协力做了很多工作。美国中小学自身也不例外。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培训方面,美国中小学提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要求,且培训内容较为注重实用性。如美国纽约州长岛半空山学区在制订教师培训计划时,会请相关教师代表参与其中,这样计划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美国部分地区相继颁发了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例如:加利福尼亚州将教育技术水平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之一, 同时,该州中小学教师等级水平技术证书和管理水平证书标准也于2000年9月开始实施。 2.外部因素分析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所以能领先世界,除了学校的努力,也离不开外界的支持。首先,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资助和扶持。例如,美联邦教育部在《1998~2002年战略规划》中指出:“到1998年,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的美国公立学校的比例要由1996年的14%上升到25%,1998年以后,这个比例还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美国中小学中要有50%的教师在2001年前有能力将高水平的教育技术及高质量的教学软件融入中小学课堂中,而学生拥有现代多媒体电脑的比例将提高到20%,接受计算机使用和因特网方面的综合培训的教师、学校行政人员以及在校图书管理人员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国各地方政府机构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也是相当大的,如纽约州每年将会有20亿美元用作信息技术教育开支。其次,企业积极参与。美国在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中,特别重视企业参与。政府设立了良好的教育投资机制, 给予表现良好的企业免税政策,很多企业对此也表现得相当积极,因为这样做可以为企业赢得很好的声誉。例如,英特尔公司1999年拿出7000多万美元用于资助教育项目的实施。除了资金外,美国企业还会用无偿捐献教育物资的方式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美国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方面,无论学校自身还是外界社会对此都作出了努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国加以学习和借鉴。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以和谐的视角看待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1月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把《信息技术》作为普通高中学生会考科目。同时各地有条件的学校都已经将信息技术教育从小学开始抓起,主要目的就是尽早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是从更广泛的角度分析,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所担负的使命远远不止于此,在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也在和谐校园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道德和谐 当今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许多旧有的格局正在不断打破,新格局正在不断重建,传统的道德观念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许多的改变还一下子难以让人全然接受,在这一系列改变的过程中,破旧立新应该是一个正确的取向。对于许多陈规陋习方面的道德教训我们可以将它看成历史的产品加以搁置,继续存在的则加以改造;同时对于新出现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道德意识则应该大力地加以学习、宣传和推广,这对于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道德社会,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具有悠久历史道德意识的国度来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教学在这方面延伸着自己的敏锐触角。首先,信息技术教学极大地拓宽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课的狭小圈子,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它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其次,为了把中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看重学生道德知识的增长和道德能力的提升。由于受到当代社会的广泛影响,学生的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现实环境着实让人堪忧。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一边是学生大量接触社会道德现象的过程,同时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判断和取舍的道德筛选过程。正是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和批判,学生会对社会道德的正确取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不仅文明上网,而且对于网络上发生的和公布的不道德的行为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辨别,信息技术教学中道德内容教育的开展是中学任何其他课程难以比拟的。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培养目标的和谐 在唯考试是问的模式下,并没有真正把一个富有青春朝气的青少年健康地培养出来,相反,培养出来的倒是数不胜数的考试机器和书虫。正是本着对未来负责的姿态,我国政府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近几年有了新的改向,将素质教育提首要位置。这不仅仅是对教育自身的准确把握,也是对民族和国家负责的表态,更是对人的真正尊重。这个根本性的扭转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得到更为鲜明的体现。 第一,信息化技术教育由于摈弃了传统教育中形成的常规模式,采用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教育更具有新鲜感,所以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另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信息技术教学中多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实践操作,也就是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形象的操作过程,其间必须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总结出一般规律。第二,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素质。在市场经济的运作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作为竞争者而存在,是否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立足问题。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it产业的飞速发展无一不在当今时代成为了开路先锋,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也是向学生传达竞争信息和培养良好适应力的过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心理塑造影响深远。 三、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教学课程中的和谐示范 信息技术教学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地位现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现,其重要性也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原因很简单:考试的压力。但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中学课程中的穿针引线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事实,本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首先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所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针对学生而且针对每一个教师,通过不断的信息技术培训,现在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利用起码的信息技术作为多媒体制作课件来上课,从网络中寻找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各学科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效果的整理和统计现在也一刻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信息技术教学摆脱了单一课程内容的限制,它几乎融合了中学所有的课程内容。例如在一个网页制作的过程中和简单的程序开发中几乎要利用到数学、物理、化学、语文、音乐、美术等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方可创造出较为理想的设计;在网络中发e-mail以及在bbs论坛和博客发表文章或意见明显需要文学知识的支撑。所以对开发一个人的智慧来说信息技术是一个极好的平台。 实事求是地讲,信息技术教学并不像有的人说的只是让小孩子玩玩那样简单。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更多的综合运用。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虽然有所改进,但与信息技术教学相比还是显得单调、沉闷。信息技术教学的天然优势在于它的内容感受性强,手段多样化。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板有眼地照章教学,遵循着一环套一环的理路,相反它可以更为灵活地打破固定的套路,教学过程显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任务的完成也不是全班一致,而是可以在布置或自己设想的内容指导下“为所欲为”。这种多样性的实践相对于刻板的教学套路而言,毫无疑问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和挑战性。在经受了单一性的痛苦之后如果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对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将是多么的大快人心。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在学生乐于上信息技术课中一览无余。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使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而且在能力、素养的另一方面得到了锻炼,非常有利于中学生的心智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浅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误区及优化策略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认识误区;优化策略 论文摘要:当下中小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许多误区,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制约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深化和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确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学科地位,加强对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建立和完善健全有效的教学方法。 21世纪,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面对这种信息化趋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本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教育部于1999年底拟定了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些都促成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推广。但是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清这些误区,对于加强今后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认识误区 1.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育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计算机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信息技术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和延伸。就技术层面而言,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但是,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是有实质性区别的。计算机教育主要是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机技能,包括学生应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编程的技能。而信息技术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的培养,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绝不能因计算机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就将两者等同起来,以前者替代后者,而应当赋予信息技术教育以广泛的现代信息文化内涵和外延。 2.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次要科目 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以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因而学校工作始终都围绕升学考试展开。面对升学压力,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把它看成是继音、体、美之后的又一门次要科目。一些学校领导认为作为非高考科目,信息技术教学投资大、收效低,因此,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从而造成了应有的课时、师资不能保证,教学使用的软、硬件远远滞后于社会信息化对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要求,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发展与普及。 3.认为信息技术教师是特殊的教辅人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制定信息化等决策的首席顾问,他们的专业地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专业发展,也关系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调查发现,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的工作得不到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教授信息技术课程,而是为学校其他部门或其他学科服务。如管理机房、维修计算机、义务培训、制作课件等。信息技术教师没有时间钻研教学,从而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4.认为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教授计算机基本操作,更不是单指学习操作系统的应用、文字的编排、网页的制作等,而是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是,眼前的实际情况是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课上成单纯的计算机培训课,教学目标仅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信息意识;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能力;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没有注意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策略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战略思想,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所以,为了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面对上述误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针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认识误区,首先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这是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因此,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学校应组织教师到信息技术教育先进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通过这一活动,使领导和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做到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才能为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学科建设,确立学科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面向信息化教育的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学科建设意义重大。首先,开设信息技术课可系统地教授和训练广大师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其适应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要。其次,新科学建设既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措施。第三,新学科建设要求专职和兼职教师要参加经常性的培训。因此,要想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加强其学科建设,确立其学科地位。 3.加强信息技术课教师培训力度 当前,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快速发展,建设一支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关键。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师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又由于教师对此课程的认识、态度、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实施,所以,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机构应给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快速发展。而且,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培训要分层次性,不要反复搞零起点的低层次重复培训,而应根据对象的不同程度,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培训形式要多样化,不能采取“一刀切”,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4.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教研 “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要想搞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都离不开教学研究。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多数信息技术老师对此课程缺乏教学经验,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方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所以,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尽快探索出适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近几年,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士的不懈努力下,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我们终于探索出一套比较适合现在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法。例如,其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等。此方法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总而言之,要想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学科建设,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地位,加强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强化信息技术的教育科研,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浅析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信息技术 教育 探索 论文摘要:本文从农村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出发,结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提出了以新课标为导向,从学科地位、师资队伍、教材体系、分层教学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目的在于培养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育部颁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全国中小学校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程,核心就是培养我国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纲要》和《实验标准》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实验教学和教学评价都做出具体要求和明确的规定。多年来,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培养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困惑 (一)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为副科从属地位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模糊,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认识不足,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看成是一种点缀和包装。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都不是中考和高考的考试科目,属于副科从属地位,故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师配备等方面都得不到有效保证。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学生也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心理放松调节的时间,加上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不少家长和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远离电脑,更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规模不断缩减,教育资金投入少,生员流失严重,使得原本落后的农村学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方面严重不足,制约和困扰着学校信息技术的教育和教学。据江西省某市调查资料表明,该市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机比在小学为100:1,初中为50:1,高中为20:1,与标准配备要求差距较大。由于经费的缺乏,使得设备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有限的仪器设备难以保证正常运行,无法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这也影响了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积极性。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主要是近年中专和专科的毕业生,在专业上非信息技术或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占80%以上,由于学历与专业的先天不足,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专业教育,自身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意识淡薄。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副科地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既是课任教师,也可能是实验、网络管理员和仪器设备维修员,甚至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身兼数职。工作职责的不明确和工作的繁杂使他们难于专心于信息技术的教研工作,难以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加之农村中小学生活待遇较低,给原本薄弱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三)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周期长,设计零起点化。教材内容忽视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各学段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性。教材着重于应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对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重视不够,忽视信息责任的教育和培养。教材品种繁多,良荞不齐,但大多缺乏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缺乏对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实例。 有调查表明:50%以上的县级城镇小学生已熟悉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而80%以上农村中小学生仍末接触过计算机,属零起点。现行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却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仍采用班级教学模式,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初中已学过的内容高中仍重复学习,造成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学习兴趣下降,给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它关系到广大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此,我们认为: (一)提高课程的学科地位,把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到升学考试科目中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尽管有些许多不足与弊端,就目前而言,仍不失是我国选拔人才操作性最强的方法,基本上体现了“公平竟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对升学考试科目的重视程度远高于非考试科目,在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升学考试科目,是增强学生学习意识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必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升学考试科目,必将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广泛重视,有利于提高学科地位和学科建设,有利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强化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建设合格的教师队伍 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只有43.76%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担任教师,而其中大部分又留在城市里的中小学工作”,由此可见,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拥有合格学历的毕业生数量有限。现实表明,农村中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合格的高校毕业生,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基础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为此,可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1.充分发挥高师院校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强化在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以点带面,提高信息技术专业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 2.结合国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为蓝本,强化校本培训,通过培训选拔一批合格的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充实到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 3.利用国家对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尤其是非师范院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后,充实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三)以新课标为导向,优化教材体系,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力求满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科学的教材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教材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特点,注重各学段教材的内容衔接,建立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建立有利于所有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开发具有农村地方特色教材,建立科学规范的教材评价体系和教材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地方教材市场保护主义,使优质教材在农村中小学得以推广使用。 农村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有差异较大,应以新课标“关照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而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级建制,在科学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起点的基础上,分层建制,分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进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这样既可减少学习内容的重复教学,激发不同起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观 一、中小学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正如国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二、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原则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能固定于一种模式。 三、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模式 (一)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三)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 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合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关于对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的运用探析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将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和资源(材料、能量、信息)之一。“信息处理能力”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目前“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正如国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特征及要求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三、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方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合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科医学论文:中医全科医学发展论文 1中医全科医学临床教育思路亟待修正 在20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疾病谱的变化,WHO提出卫生服务要求,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为维护人类健康需要,社会健康保障体系亟待建立一种良性运行机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尤为重要,因此中医全科医学发展应运而生。结合实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有关部委,适时制订了有关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纲要性、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規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現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云南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等文件精神。随之,组织相关专家开拓性地推出了相对完整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培训试用教材,对中医全科医学的人才教育、临床的发展具有填补空白的里程碑意义,其功巨焉!转眼,跨入21世纪已15年了,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思路、人才培养仍不容乐观,亟待修正。详细研读上世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相关部委制订的有关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人才培训纲要性文件,考察相关的培训教材,不难发现:20世纪末,中医医学全科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普及最初级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如望闻问切、推拿、刮痧等),适当补充现代医学科技与社区卫生紧密结合又十分必须的实用技术(如心理咨询等),以适应刚刚成立的诸多社区卫生中心的业务需要,以及诸多转岗的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同时,在此后开展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思路也是围绕这一教育思路开展,存在对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生的培养缺乏经验,且方向不明朗,培养方案存在制定重点把握不好,水平不高,对学生在校期间、就业等前瞻性不足。尤其是课程设置(除了硕士公共课以外,要求重点在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中医妇、儿、外科的多发病了解),显然,这就是一个中医住院医师的强化培养。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教育思路与现在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及人才培训已不再吻合。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也不再是20世纪末叶的最初阶段了,随之,中医全科医学临床预防和健康教育思路也亟待与时俱进,进行调研、论证、修改、提高、完善! 2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亟待定位 中医全科医学应运而生,是因为二十世纪末,全面大力发展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方位服务。相关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根据少量的中医和大量的非中医专业出身的卫生技术人员转岗的现实而确定的;故而,相关的培训教材就着重于最基础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随之而确定的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也是在此大格局下开展起来的。尽管在现在看来,这些相关决策和措施与眼下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状况不大吻合,但是,这是适应中医全科医学最初级发展阶段的、合适的、正确的决策和措施,毋庸置疑!然而,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与当今中医全科医学发展不大吻合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没有得到及时修正或修订呢?我们认为其关键的因素是因为大家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亟待重新定位,因为没有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进行定位。那么,这个中医特殊的分支学科,就没有发展方向,就没有自己人才队伍培养的特定目标。换句话讲,这个特殊的分支学科,尚未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支学科,其独具特色的学科特点尚未形成。显然,大家都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行,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门分支学科,或者是一门专业,必须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特色,有自己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自己独特的人才队伍、与之相关的独特的教育体系,如独自的教学方法、教材,理论体系、管理体系,网络平台……。这些诸多因素的确定或明确化的前提,必须是这一分支学科的定位。也就是说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必须要尽快相对完善,如果仅仅是根据临床需要,调整措施而进行的经验总结,那么,根本就上升不到理论层面,也根本形成不了学科。因此,对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理论层面亟待进入全面并且深入的研究。否则,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思路仍将停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僵化;培训教材仍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得有点老化;临床硕士生培养仍在摸索、试探,显得有点幼化;而整个中医全科医学理论研究仍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忒初级化。 3中医全科医学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 据我们所知,在当今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及我国教育学科体系中,中医药学科是医学学科的子学科。而临床上,中医科、中医医院都是专科性质的,即使三甲中医医院,在综合评级评价中也仅仅是专科性质的三甲医院。这就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发展,而中医药发展与西医发展之比较又如此相对困难之学科原因。换句话讲,我们中医药学原来就是不分科,本来就是全科医学或者是综合医学。而现在残酷的现实:我们中医药学是专科,这样,当今又提出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就显得多么不严肃而多少有点滑稽的味道,中医全科医学遇上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现实是,愈来愈发展的大量的社区卫生机构又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中医科技实用型人才,而推而广之,大量的高端的综合医院的发展,也同样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高端的中医药学科的实用型科技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应该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对于中医全科医学这一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即便是初级或低级阶段,也同样要求是综合性医学人才,而并非是一般的专科或单纯病种专科,如儿科、心血管科等。显然,与之相应的教育学科、教材或培训教材、教学方法都应该随之而有变。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的初级人才培养,应该是本硕连读的不分科的中医临床研究生,而并非中医临床专业的本科生。中医本科生再考中医临床研究生,大多是分科的专业较强的专科人才的培养,而非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换言之,具有不分科中医本硕连读的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才是比较对口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中医综合科这一专科即中医全科医学的全面的、多面手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如果是中医本科后再考中医全科医学硕士临床研究生,要有2年的中医师临床实践,才能进入中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推而广之,大型综合型医院的“中医科”,有的叫“中西医结合科”,这样的最高端的综合性中医专科非中医不分科的硕博连读的高端中医多面手、全面的实用人才不能胜任工作。 设想一下,一个中医本科生,考了中医肝病临床硕士研究生,又读了肝病博士生,然后,到三甲医院中医科,每天遇到的是多专科多病种的诊疗现实,他该是多么多么痛苦!这就是中医全科医学的现实!因此,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学科分支,或作为临床的专科科室,与一般的专科是有着其独特之处和高端全面系统特性的,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然而,中医临床本科生是否就是中医全科医学之专科人才呢?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大家都知道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有2个中专生之戏称,即一个西医临床中专生,一个中医临床中专生。显然,对于仅是一个西医中专生兼中医中专生水平的医生来讲,面对日益重视健康、对健康服务水平要求日益提高的广大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群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一群体主要集中于老年病和慢性病康复人群,还有急性病、危急重病、社区的急救处理、院前处理或首诊处置,这些远非中医本科生能力所能及。这样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应该是一个长期有临床一线工作的副主任医师才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并且,不应该是专病分科的专科医师。这就再次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的高端性和综合性,并非一般的专病专科专业。从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现实及人才需求,可以基本确定人才培养培训的基本目标。 随着21世纪人类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建立,“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已成为我国今后若干年内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全科医学是“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服务模式,是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最理想的医疗服务形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全科医学的理论基础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以整体医学为主线。中医“治未病”及“简、便、验、廉”的特点,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更符合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具有突出的优势。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医师,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这样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值得说明的是,现在有些中医院校的本硕连读的课程设置并非是针对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而设。因为,不少是侧重了外语教学,也有是侧重了西医教学,其中,大多是取消中医经典的临床教学,这都不是在培养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因为我们认为,中医经典临床教学才是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在此,对于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发展定位,从不同侧面给予简单的描述或提示,远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只是希望我国中医界能立足世界中医界、卫生界的现实,对中医全科医学有一些认知。 4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 中医学中蕴含丰富“全科”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天人合参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内外相因的疾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针药并用的医技观等,这些观念涵盖了现代全科医学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当今中医学的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文章旨在通过对中医学中全科医学观的探源,理清中医学之"全科"与现代全科医学之“全科”的联系与区别,为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奠定理论基础。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一个独特学科分支,或独特中医专科,其学科发展或临床科室建设是牵涉到多部门多方面长时间的复杂工作,远非单一科室单一人员一天半天能完成的。因此,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临床综合性专科,牵涉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方方面面,与卫生、医药、中医药系统关系紧密。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事无巨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专家牵头,由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专家(切记:非专病专科中医临床专家)重点参与的专家队伍共同努力,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大纲,编写合适的教材。而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离不开人事、劳动等各方面的政策,如建议中医临床专科博士,进行2~3年的中医全科医学博士后的研究与学习(训练),以成为一个以专病为专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合格人才。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在社区卫生机构,在综合医院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的待遇及配置,都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开展的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际上就是在培养中医高端的全科医学人才。此项目已开展三批,近10年了,培养近千人,旁听课者近3千余人。这些人才都是主任医师,大多临床已近30年,已具有丰富的临床一线经验,分内、外、妇、儿、针灸、推拿、口腔多科,而现在培训的重点是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并不分内外妇儿各科,要求每人至少要拜名师3人,并且本省1人,外省2人,这就要求临床上更要多看多练,对于各自专科,要求到国家重点专科学习。我们认为,这是专科特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人才培养途径之一。 因此,这个学习项目培训班有“国家名老中医培训班”之美称,有“中医黄埔”之美名,有“国医大师摇篮”之美誉。这是一个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是国家层面的中医药高端人才教育项目,这也提示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思路可以开拓宽点,人才培养层面可以再分多梯级点,教学方式可以再灵活多变点。自然,这些工作的开展必然牵涉多部门协调、多方财力的优化、多方人才的团结奋斗。诸如此类,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切不可有急躁冒进的思想,应该是怀揣梦想、脚踏实地、干实事、干真事,为中医全科医学发展添砖加瓦,为促进中医全科医学早日学科有成而努力。以上是我们对中医全科医学发表的一点思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谬误之论,敬请批判,让我们在批判纠错中前行,让我们在携手奋进中成功。我们伟大的“中医梦”一定能成为美好的现实! 作者:杨建宇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名老中医孙光荣传承工作室 全科医学论文:中外全科医学教育论文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医学模式及家庭组成结构的改变、卫生服务水平的发展和进一步提高、疾病谱及死亡谱的变化,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医学界对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改革,全科医学走在了改革的前沿,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一、国际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 1.美国的全科医学教育。美国是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最早的国家,全科医学的发展享有“美国医学翻天覆地的革命”之称。1969年,美国成立了家庭医疗专科学会,人们通常将其看作全科医学学科产生并形成的标志。在美国,成为全科医生首先必须经过4年的医学预科培养,以及4年的医学院校学习并最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再经过3年的住院医师岗位培训,最后参加由家庭医师协会统一组织的考试,考核通过者可获得家庭医师资格证书,从而取得行医资格。美国的全科医师培训项目注重临床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全科医生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要求全科医师在3年学习期内必须修够150学分,每隔6年还需再次进行认证。 2.英国的全科医学教育。英国的全科医生可谓是国际医学生中的精英与佼佼者。英国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必须参加为期3年的全科医学相关培训项目,培训结束并通过考核者,可获得统一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全科医生专科学会的会员资格,最后还要参加皇家全科医师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最后能够成为全科医生的人数非常之少。 3.德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德国的医学大学学制为6年,大学毕业后想成为全科医生需要经历一个专科化过程。专科化制度起源于1968年,最初为2~3年制,直到1998年经过学制改革增加到了现在的5年。德国的专科化教育主要侧重以下技能的培养:初级卫生保健管理、以人为中心的保健、解决常见健康问题的综合诊疗方法、社区定向服务、整体医学的诊疗模式。考核通过后可获得全科医生资格证书,拥有在社区行医的资格。此外,德国对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平均每月近18小时都用于继续医学的教育培训。 4.澳大利亚的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教育在澳大利亚主要采用的是“学徒式”的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须在本科毕业后,经历1年的住院医师培训,获得行医的许可并成为全科医生协会的会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半年的全科医学技能培训和基础培训,然后在全科医疗机构接受为期6个月的全科医学高级培训,培训完成后参加全科医生协会统一组织的考试,在取得全科医生会员的资格之后,方可行医。积累数年的全科医学从医经验后,可以获得申请培训下一代全科医生的资格。 5.法国的全科医学教育。法国全科医师培养是通过高等医学教育实现的,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年,第二阶段4年,这两个阶段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基础医学课程、临床见习、护理见习、临床实习等;第三阶段的教育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为期两年半的全科医学教育,该项目负责培养全科医学的国家医学博士;其二是为期四年半的专科医学教育,这一项目负责培养专科医学的国家医学博士。进入第三阶段学习的专科或全科医生,需要参加相关的理论学习、取得大学及大学外医院的“全科住院医师职务”并需获得“全科医学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和“全科医师资格证书”,满足以上条件者才能成为合格的全科医师。 6.荷兰的全科医学教育。荷兰的全科医生职责分明,其体系在国际社会中是相对完备的。在荷兰,全科医生都必须接受为期3年的专业培训,第一年和第三年主要跟随全科医学的指导医生进行学习,第二年在医院、诊所或其他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相关见习。参与培训的全科医生需每周到学校与指导医生和培训小组进行交流,年底培训学院要对医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并做出结论,以判定学生的培训任务是否按计划合格完成。 二、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及问题 1.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引入我国的时间最早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工作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进行开展,同时还在部分试点的医学院校里对医学生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导致了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与西方国家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在充分借鉴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身的国情,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有毕业后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等方式。毕业后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医学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在经过四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后,即可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主要是针对那些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基层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在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或半脱产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后,使其达到并胜任全科医生的岗位要求与职责;成人学历教育则是针对正在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对其开展全科医学的专业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主要是在现有的高等医学院校中进行开展,通过设立与全科医学专业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能使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念、思想及工作任务有初步的了解,为将来成为全科医生夯实基础;继续教育是针对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全科医生,通过深入开展以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使其适应医学的学科发展并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现状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严重阻碍并影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我国全科医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全科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较为薄弱。目前,在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中,仅有为数不多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全科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并未受到太大的重视,而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荷兰的大部分医学院校都设置了专业的全科医学部或者家庭医学部。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一般以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教育为蓝本,简单地减少公共课的学时,单纯地增加全科医学的学时,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在管理上又缺乏重视。毕业实习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实习、考核方式和制度与专科医学生无不同。这样的教学计划不能体现全科医学的精髓,也不能实现建设全科医学的初衷;还有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的师资水平不高,业务不精,多数由公共卫生学院的老师或者是医院中对应的专科医师来承担;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全科医学课程种类和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课时多于实践课时。第二,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培训基地有限。全国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实践基地的选择上,一般都将二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医学生培养基地,缺乏与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相互合作,也没有将其建设成为学校的教学基地。由于高质量的基层实践培训基地的相对短缺,使得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得到广泛的开展。各高等医学院校中选择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很少,尤其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进入社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数量更少,甚至不足10%。第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在大部分城市及地区开展了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但仍存在专职师资缺乏、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规范化岗位培训进展缓慢、培训的标准和制度不够统一、规范化的培训中心发展不协调等现实问题。各地区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与使用相脱节,岗位培训与资格考试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岗位培训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等等。第四,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还需完善。我国全科医师职业生涯相关的配套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未建立科学、完善的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配套政策及制度,使得培训人员在职务晋升、职称考评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全科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和政府对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相比而言,其收入较低,能够参加继续教育、获得职务及职称上的晋升几率要小,这导致了应届医学本科毕业生不愿从事全科医学事业。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政策上对全科医学教育进行补贴,加大了毕业生从事全科医学专业工作的积极性。第五,人们的就医观念仍未改变。人们预防保健的意识薄弱,社区首诊的观念尚未建立。全科医师的“守门人”作用尚未充分地发挥,进而导致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病源相对稀缺。加之,我国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经费的来源渠道也很少,这就制约了全科医疗和全科医学教育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导致了全科医学人才的流失。 三、加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全科医学教学体系的建立。全科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发展需要政府、医学院校、社会团体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协同努力,这样才能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包含了全科医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教学的内容及培养育人的方法等。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兼顾实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指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重视沟通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养成。在培养育人方面,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考核评定体系和相关标准,充分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及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等。 2.加快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临床培训和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与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我国应在基地建设的标准、基地带教医生的业务能力水平及与社区基层的业务互动联系等方面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示范作用,不断满足全科医学发展的教学需求,努力建设集医院、社区为一体的培训教学基地。 3.加大岗位培训进程、重视基层卫生人员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当前应把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作为重点任务,根据国家关于发展建设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和培训大纲,努力完成好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任务。这是当前最快地发展大批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近53.5%的人到卫生所或私人诊所就医,约25.8%的人到乡镇级的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由此可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是很高的,农村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工作可以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中进行开展。 4.全面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我国应该对从事全科医学专业教育的师资人员设立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准入制度。进行全科医学教育的指导人员必须符合以下六项基本条件的考核标准,主要有:品行、医德、职业水准、可用于培训的时间以及提供培训的主观愿望和行动。并且严格按照其执行。这些举措不仅要解决师资数量上不足的问题,更要注重提高质量和完善结构。同时,应该让从事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有关机构应适当增加全科医学国家级继续教育的项目,以便让更多的全科医学师资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升自我。争取让100%的师资接受全科医学培训。此外,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学徒式全科医师培训,并进一步研究澳大利亚学徒式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进而培养我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提高我国全科医学的师资力量,促进我国的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 5.加强全科医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及宣传力度。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资源,探索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项目,广泛学习并充分借鉴国外全科医学教育以及全科医疗服务的最新管理理念与实践经验。应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使医疗组织和教育部门的相关人员意识到高质量的全科医师队伍,是深入开展优质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所在,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现在社会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攻克各种难题,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能够真正保质保量地完成全科医师的教育和培训任务。 6.切实做好培训及专项经费的保障工作。政府部门应建立并落实全科医学培训的专项经费使用制度,用于全科医学的专项培训工作之中。卫生行政部门应协调制定出相应的、配套的奖励政策,积极解决培训中所存在的时间和经费等问题,使全科医师在通过教育培训后能够获得理想的岗位、工资待遇和相应的职称,并获得专业上的发展等。此外,政府应该为参加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的学员设立初级工资或助学津贴,以保证其待遇。加大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力度,是新一轮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使社区卫生服务向更好更长远方向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和保障。因此,在医疗改革这个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应不断加强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充分吸引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推进我国全科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迟源 单位:辽宁医学院 全科医学论文:中日全科医学教育论文 1日本全科医学的发展及现状 1.1日本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日本的医学教育有3种: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1,2]。在校教育学制统一为6年。虽然,家庭医学在日本还没有得到广泛认知,但早在1981年,日本就已经在医学院校开设了综合/家庭医学课程,目前全日本过半数的医学院校都设立此课程。综合/家庭医学课程主要包括家庭医学的理论课程(家庭医学概述、医学伦理、以家庭及社区为导向的看护、医疗决策等)及基础临床技能的教学课程(基本临床技能、应诊能力、循证医学实践等)。综合/家庭医学教育和实习在临床医学最后一年(第六年)开设此课程,但没有全科医学专业。自从2006年日本家庭医学会制定了规范化的家庭医学后期培训项目,在临床医院及社区诊所开展相应的培训计划项目,为期3年。要求培训人员在各个科室门诊及病房按照规定时间轮转。3年培训后,通过出诊时间及次数,接诊录像等方法作为回顾学习和考核的依据。考核评价方法有:培训医生的自我评价、指导老师的评价、以及终期的综合考核(理论及技能考试),考核合格后认定为家庭医生。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包括学会认定的继续医学教育(Japanese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以及进入研究生院继续博士课程的学习。日本的全科医学虽然起步较晚,目前也处于发展阶段,但已有约半数以上的医学院校建立了综合/家庭医学系,并形成了连续、系统的全科医学三段式教育。 1.2日本全科医疗服务特点 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险制度,为日本国民提供了便捷、高品质、价格便宜的医疗服务。日本医疗服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日本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日本社区医疗服务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而专的专科医院多,专科诊所聚集在社区并配备齐全,基本代替全科社区医疗,提供专业水平的社区医疗服务。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法律体系完善,国立、公立医院参加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保险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三是日本的老龄化严重,老年保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尤为重要,极其重视老年人保健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家庭医疗在日本尚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家庭医疗的概念及范畴界定还不严格。不过,随着近几年家庭医后期研修项目的规范化,日本家庭医学会的会员人数逐渐增加,年轻的家庭医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日本的家庭医服务对象包括成人、老年人及儿童,但不包括妇产科的医疗服务内容。在待遇方面,家庭医的收入不低于甚至超过某些医院的其他专科医生,但社会对其的尊重度远低于医院的其他专科医生。 2中国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的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引入中国后,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1999年卫生部召开的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正式启动。现阶段我国全科医学的培养模式主要方式有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转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几种模式。在医学院校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既可促使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去从事全科医师职业,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又能提高现有全科医师的质量,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安徽医科大学属于全国成立全科医学系、培养全科医生较早的高校之一,省、校两级高度重视全科医学专业学科的建设,2011年,学校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国家的政策,招收86名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免费的“订单模式”培养,并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希望这种订单模式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出一批“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全科医生,解决目前全科医生紧缺的困境,早日实现新医改所提出“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3思考与建议 由于我国和日本日均面临日渐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在基础卫生服务改革及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日本和我国,全科医学起步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属于新兴学科,探索和发展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达到全球标准的全科医疗服务。分析我国与日本的全科医学发展过程,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方面。 3.1提升全科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 近年,随着日本政府的大力倡导,规范化的培训,涌现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全科医生。此外,公众逐渐对全科医疗服务的理解,意识的转变,全科医疗服务逐渐被更多的专科医生和公众所接受。因此,要切实发展全科医学,必须提升全科医学的地位,强调公众对全科医学认识的重要性,以提升医患两个群体对该学科的理解度为立足点。 3.2改进全科医学教育与教学方法我国可引进 社区导向医学教育(community-orientedmedicaled-ucation),在医学本科教育中促进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基础课程与临床科学有机整合、安排社区见习或实习。其目的不仅在于增加医学生社区医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便于运用整体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解决健康问题,能更好地适应卫生保健服务。 3.3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直接影响着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日本国内大中型医院及大学附属医院均设立综合诊疗科,除提供综合的医疗服务外,还承担当地社区医疗的协调工作和对全科医生的培训。而我国目前医院中集医疗、教育和培训于一体的全科医学科仍然很少,特别是师资结构和质量上的缺陷、理论教师和专科专家为师资队伍的主体、经过长期历练经验丰富的社区医生很少的现象,已经成为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一个严重的瓶颈问题。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由“学院式”向“学徒式”过渡。以培养临床技能为重点,提高全科受训学员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全科医疗服务的需求。 3.4制定有效的职业相关政策保障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工作 日本家庭医生的社会地位虽然远低于医院中的其他专科医生,但其收入不菲。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向往成为三级医院的专科医生。虽然也有少数学生毕业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却遇到各种问题,部分学生最终也因各种原因而另谋高就。因此,制定有效的工资、待遇、职称、岗位等相关政策,提升全科医生从业的价值认同感,是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张诗晨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 移动通讯及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医学微课成为医学生未来自主学习和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章就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了在全科医学教育中实施医学微课的可行性,阐明实施意义。 关键词: 医学微课;全科医学教育;可行性分析 “医学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学习模式,在全科医生的自主学习与继续教育中将展现其独特的魅力,长远地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解决全科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难题。 1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现状 全科医学是指为个人及其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个体化和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时,所运用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它主要研究社区中的常见健康问题、以及综合性地解决这些健康问题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技能。上个世纪60年代末全科医学在美国开始兴起后,全科医学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普及,1980年代末进入我国。全科医学自进入我国以来,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1988年,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医院建立了第一个社区居民全科医疗站。1993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全科医学在我国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1999年12月27日-29日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第一次会议,这标志着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在我国的正式启动。卫生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试行)》和《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些使全科医生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此后,又有相关文件陆续颁布。尽管我国颁布了很多有关全科医学的政策性文件,但我国高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仍处于明显滞后的状态。全科医学人才数量十分匮乏,质量也亟待提高,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瓶颈。 全科医学教育面临着众多的问题。首先,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薄弱,全科医生师资队伍中只有42%的教师其所学专业是临床医学,并且多数临床兼职教师缺乏带教全科医生的经验。其次,对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的教育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全国高等院校中只有少部分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且选修课居多。再次,社区教学基地发展也不平衡。全国社区教学基地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能满足全科医师培训的要求。最后,基层卫生队伍庞大,未来全科医生培训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大力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新医改和医学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2医学微课的特点 2.1医学微课简介近年来,从风靡全球的翻转课堂中涌现出微课一词。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与国内的微课相近,在国外也有KhanAcademy、TED-Ed视频资源等类似微课的网络资源。全国高校教师网培中心举办的微课大赛,使微课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和应用。而“医学微课”就是以微课的形式来制作医学小课程,说明和解决医学问题。“医学微课”的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医学的学习资源,大大提高了获得资源的便利性。 2.2医学微课的特点微课的特点众家说法不一,公认的是其服务于自主学习,兼顾移动学习的需求;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资源构成“情景化”等特点。微课以教学视频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组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医学微课除具备上述通用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医学作为一门为人类服务的特殊专业,更明确了人自身的特点,极其鲜明的以人为直接服务的对象,不仅制作内容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还要做到医学知识理论的深入浅出和形象具体,此外,还涉及到医学伦理知识等。 3医学微课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发展可行性分析 3.1全科医学对医学微课的需求伴随着网络信息的迅捷发展,微博、微信和微电影等的出现,人们对移动微内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传统意义上的医学课堂教学也出现了适应性的变化。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人,这就使之与其它学科有着明显的不同。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和人民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加大,需要医学生掌握的医学知识越来越多,但是,医学生在学生时期所学习的知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只能应用到10%左右。这就要求医学生今后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或继续教育以补充更多的新知识。全科医学教育更是迫切的需要医学微课系统的介入。 3.2医学微课用于全科医学教育的优势 3.2.1时间方便,地点灵活由于医学微课主要服务于自主学习,又同时兼顾移动学习。其每个教学知识点的内容少,资源容量小,每次学习所需时间短,具体学习知识点的进度和数量能够自行控制。所以,全科医生可以利用点滴的时间来进行需求性的自主学习。并且,医学微课可以在线或离线学习,也可随时随地开始或中止,它对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无固定要求,这与学生时代的课堂教育需要大块时间来进行学习完全不同。这种小、短而精的医学微课更适合全科医生的自主继续学习。医学微课的情景化教育也使全科医生乐于继续学习,进行自我提升。此外,医学微课线上学习中的互动环节,也极大方便了全科医生随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其临床工作。医学微课本身所具有的上述多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使之在全科医学教育中一经出现,必然会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3.2.2浅显易懂,易学易记医学微课资源构成具有情景化的特点。医学微课在制作时,就有明确的目的性、明确的教学设计、完整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此外,还附有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等。所以,医学微课虽然只是在线或离线的自主学习方式,但其营造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全科医学教育中全科医生及基层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在应用时如在课堂一样,身临其境,容易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易解决之前所提到的全科医学教育中的问题。 3.2.3个性学习,资源丰富全科医生就职于基层医院或服务于社区医疗,要求他们在工作中具备全方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跟上医学科学发展的快捷知识体系。但全科医生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所学的知识体系,在毕业时很多都已过时,只有少部分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且每个全科医生对知识的需要也各不相同。但医学微课恰好可以补充这一需求,按需学习,满足个性化需要。同时医学微课网络学习资源丰富,可以自由下载,大大地满足了全科医生对知识的提升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3.3全科医学教育中医学微课应用的现实意义对于全科医学生或全科医生而言,医学微课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因此,医学微课在未来全科医学教育中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庞大的医学信息中,医学微课的实施必将给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继续深造学习起到良好地推动作用。但适合全科医学生或全科医生进行学习的全科医学微课还处于极其缺乏的状态,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力开发这方面的资源,以便于更有效的为全科医学教育服务,为基层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发展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作者:齐玲 杨淑艳 金宏 崔万丽 王玮瑶 刘艳杰 罗军 刘伟 王艳春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465医院血液内分泌科 全科医学论文:中医全科医学教学论文 1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通过实践逐步深化知识和进一步巩固技能。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包括:各种病人的综合管理、保健预防和健康促进、病人及其家庭的持续性保健、与其他社区卫生人员协调合作及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1年应该在综合性大医院进行全面培训,掌握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及对患者的生活上的指导,第2、3年主要在社区全科医疗机构中继续接受培训,这样才能将中医全科医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一线临床工作,对将在农村工作的中医全科医师还应该有侧重的增加一些内容,例如妇产科学、婴幼儿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但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存在不足,一些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培训基地任用的授课教师虽然临床经验十分丰富,但大多缺少教学经验,不能把知识系统全面地展现出来。 2中医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中较高层次的教育阶段,是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它对于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各类学术组织应定期举办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继续教育学习班,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例如,可以针对某一学科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上进意识。其次,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疗质量的一种措施,是在职医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继续教育多渠道共同发展,不仅局限于学术会议的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手段,如现代远程教育,现在较多的医院都已经加入了远程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交互的网络系统,利用网络的便捷,进行远程教学授课,使医务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方法,享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较之集中办班具有经济、方便、受益面更广等优势。同时,网络资源的可复制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灵活性,较好地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但是,继续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国家卫生部门要求各医院组织一定数量的继续教育学会,但继续教育会议的质量不能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参会学员的学习质量没有统一量化的考评标准,这样就难免出现敷衍地完成任务等情况,所以要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高质量,就要求继续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必须是真正学科前沿的、有用的知识,才能保证学员有真正的收获。对于已取得执业资格的中医全科医师必须每年参加规定时间的较高层次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会议,每年保证规定的时间接受脱产培训。定期参加国家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和评估,成绩合格者才能再次执业注册,继续行医。 3中医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是数千年来中医教育传承的主要模式,自从建国以来,随着高等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自古以来的师承教育备受冷落。鉴于师承教育在中医教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把中医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向师承教育,开展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通过师带徒,一些名医名家的学术经验和特殊技术得到很好的继承,通过形影不离的跟师学习,老师会源源不断地教授给学生宝贵的临床经验,学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将临证中的疑惑或者兴趣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循环反复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不断的交互反馈,螺旋式的前进上升,对医学本身以及整个医疗体系来讲都是十分有益的。但中医师承教育还未建立长效机制,整个管理体制也有待完善,总体规模不够大,影响力还不足,老师遴选和徒弟选拔条件规定不尽合理,对师承的学习过程缺乏规范管理与统一要求,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这样使师承效果评价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有待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不断加以改善解决。 总之,中医全科医学正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尚未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我国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重点还放在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岗位培训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全科医生的培养必须做到高起点,培养高层次专门的全科医学人才。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发展中医全科医学,努力开创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刘洪凯张守琳单位: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 全科医学论文:中外全科医学教育论文 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及问题 1.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全科医学教育引入我国的时间最早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工作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进行开展,同时还在部分试点的医学院校里对医学生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导致了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与西方国家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在充分借鉴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身的国情,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有毕业后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等方式。毕业后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医学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在经过四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后,即可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主要是针对那些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基层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在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或半脱产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后,使其达到并胜任全科医生的岗位要求与职责;成人学历教育则是针对正在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对其开展全科医学的专业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主要是在现有的高等医学院校中进行开展,通过设立与全科医学专业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能使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念、思想及工作任务有初步的了解,为将来成为全科医生夯实基础;继续教育是针对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全科医生,通过深入开展以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使其适应医学的学科发展并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现状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严重阻碍并影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我国全科医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全科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较为薄弱。目前,在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中,仅有为数不多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全科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并未受到太大的重视,而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荷兰的大部分医学院校都设置了专业的全科医学部或者家庭医学部。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一般以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教育为蓝本,简单地减少公共课的学时,单纯地增加全科医学的学时,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在管理上又缺乏重视。毕业实习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实习、考核方式和制度与专科医学生无不同。这样的教学计划不能体现全科医学的精髓,也不能实现建设全科医学的初衷;还有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的师资水平不高,业务不精,多数由公共卫生学院的老师或者是医院中对应的专科医师来承担;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全科医学课程种类和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课时多于实践课时。第二,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培训基地有限。全国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实践基地的选择上,一般都将二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医学生培养基地,缺乏与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相互合作,也没有将其建设成为学校的教学基地。由于高质量的基层实践培训基地的相对短缺,使得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得到广泛的开展。各高等医学院校中选择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很少,尤其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进入社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数量更少,甚至不足10%。第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在大部分城市及地区开展了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但仍存在专职师资缺乏、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规范化岗位培训进展缓慢、培训的标准和制度不够统一、规范化的培训中心发展不协调等现实问题。各地区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与使用相脱节,岗位培训与资格考试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岗位培训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等等。第四,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还需完善。我国全科医师职业生涯相关的配套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未建立科学、完善的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配套政策及制度,使得培训人员在职务晋升、职称考评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全科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和政府对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相比而言,其收入较低,能够参加继续教育、获得职务及职称上的晋升几率要小,这导致了应届医学本科毕业生不愿从事全科医学事业。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政策上对全科医学教育进行补贴,加大了毕业生从事全科医学专业工作的积极性。第五,人们的就医观念仍未改变。人们预防保健的意识薄弱,社区首诊的观念尚未建立。全科医师的“守门人”作用尚未充分地发挥,进而导致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病源相对稀缺。加之,我国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经费的来源渠道也很少,这就制约了全科医疗和全科医学教育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导致了全科医学人才的流失。 二、加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全科医学教学体系的建立。全科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发展需要政府、医学院校、社会团体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协同努力,这样才能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包含了全科医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教学的内容及培养育人的方法等。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兼顾实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指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重视沟通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养成。在培养育人方面,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考核评定体系和相关标准,充分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及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等。 2.加快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临床培训和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与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我国应在基地建设的标准、基地带教医生的业务能力水平及与社区基层的业务互动联系等方面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示范作用,不断满足全科医学发展的教学需求,努力建设集医院、社区为一体的培训教学基地。 3.加大岗位培训进程、重视基层卫生人员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当前应把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作为重点任务,根据国家关于发展建设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和培训大纲,努力完成好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任务。这是当前最快地发展大批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近53.5%的人到卫生所或私人诊所就医,约25.8%的人到乡镇级的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由此可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是很高的,农村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工作可以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中进行开展。 4.全面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我国应该对从事全科医学专业教育的师资人员设立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准入制度。进行全科医学教育的指导人员必须符合以下六项基本条件的考核标准,主要有:品行、医德、职业水准、可用于培训的时间以及提供培训的主观愿望和行动。并且严格按照其执行。这些举措不仅要解决师资数量上不足的问题,更要注重提高质量和完善结构。同时,应该让从事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有关机构应适当增加全科医学国家级继续教育的项目,以便让更多的全科医学师资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升自我。争取让100%的师资接受全科医学培训。此外,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学徒式全科医师培训,并进一步研究澳大利亚学徒式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进而培养我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提高我国全科医学的师资力量,促进我国的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 5.加强全科医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及宣传力度。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资源,探索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项目,广泛学习并充分借鉴国外全科医学教育以及全科医疗服务的最新管理理念与实践经验。应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使医疗组织和教育部门的相关人员意识到高质量的全科医师队伍,是深入开展优质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所在,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现在社会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攻克各种难题,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能够真正保质保量地完成全科医师的教育和培训任务。 6.切实做好培训及专项经费的保障工作。政府部门应建立并落实全科医学培训的专项经费使用制度,用于全科医学的专项培训工作之中。卫生行政部门应协调制定出相应的、配套的奖励政策,积极解决培训中所存在的时间和经费等问题,使全科医师在通过教育培训后能够获得理想的岗位、工资待遇和相应的职称,并获得专业上的发展等。此外,政府应该为参加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的学员设立初级工资或助学津贴,以保证其待遇。加大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力度,是新一轮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使社区卫生服务向更好更长远方向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和保障。因此,在医疗改革这个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应不断加强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充分吸引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推进我国全科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迟源任甫张迅杜明月李凯王洁琳单位:辽宁医学院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研究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年第六期 1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现状 在我国,虽然AM、AHC、AHS都是新兴概念,但就其实质而言,我国医学院校的发展长期以来基本遵循了这几种模式。目前,医学院校加上附属医院就组成了AHC,成为创造知识、培养人才和医疗服务的中心。我国大部分医学资源集中在AHC,但是其服务范围仍局限于医疗服务,特别是高度的专科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提出,要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严峻的中国老年人口的保健和医护照顾及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全科医学人才数量非常匮乏,质量也亟待提高,这是阻碍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新医改和医学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当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有4种形式,包括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以及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当前进行的转岗培训、规范化培训等教育和培训形式只是针对目前国情采取的过渡期培训形式,长期的能力培养需要靠学习型组织和系统连续性的职业发展空间的构建。 2AHS在全科医学学科中的应用 卫生系统要根据人群的需要不断调整其模式和功能,教育系统要为卫生系统提供相应的卫生人才、医疗证据与知识创新。AHS的系统观在于垂直统一协调教育、研究和服务,强调系统内的所有机构均有教育、研究和服务的功能,形成紧密体系协同发展,以解决教育系统与卫生系统沟通不畅,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胜任实际工作需求的问题。AHS涵盖的机构、内容正符合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全科医学教育和研究发展中应引入该体系的观点,现从国家的政策导向及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基本功能的角度说明AHS在全科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2.1政策支持在AHS的宏观协调下,全科医学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系统与卫生系统的衔接,政府应加快解决全科医学定位问题,切实增加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并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保证社会资源更多地向全科医学流动。从我国国情出发,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方式和办学方法:一方面,尽快建立规范的全科医生教育和培训制度,落实全科医生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各级医疗机构的教育、科研和服务职责,为全科医学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空间,保证全科医学队伍的整体水平。 2.2人才培养教育是AHS最核心、最基本的目标,在AHS理念的指导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施、基地与师资建设及专业设置上,进行全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①在培养目标上,需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的定位,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适应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且合理定义全科医学人才的核心能力,改变目前学校培养定位不准确、医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培养出来的人才“下不去”的现状。②在课程设置上,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基础、临床学科的内容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专科知识,形成独特的全科医学专科知识体系。③在基地建设上,全科医学的实践基地应由从三级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等组成,以学校及其附属医院为核心,整合区域内所有与健康相关的机构和单位,包括医疗单位、护理康复机构、疾病预防保健机构等,建立综合广泛的实践网路系统,提供最优质的一线教学资源。④在师资建设上,通过学校和三级医院提供的学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将有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理念等理论基础,并且在基层社区服务工作的全科医生选择作为全科医生师资培训的骨干,专科医生做全科医生的导师,提供医疗技能方面的指导。通过对临床教师的培训,丰富各级临床教师专业和教学知识,促进临床教师的成长,满足临床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提高临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⑤在专业设置上,AHS不仅有医学、药学、口腔、公卫、护理人才的培养,还包含了健康相关专长的培养,如检验师、营养师、理疗师,跨本科、毕业后教育到继续教育等多个层面。在英国,全科诊所通常以团队的形式运行,由5~6名全科医生、2名护士、7~8名接待员、1名健康服务助手、1名管理者组成,负责所在社区9000~10000个患者的初级医疗保健。在我国,相对全科医生而言,其他全科医学人才的缺口更为巨大,全科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康复理疗师等也是基层卫生机构急需的人才,完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应完善这些相关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2.3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方面,AHS除了传统的基础科学研究外,更强调转化医学和应用研究,以及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卫生服务研究等。AHS的建立为高等学校和各级各类健康服务机构的合作创造了条件,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各级各类健康服务机构需要得到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循证医学、临床路径等方面的学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同时,各机构为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科研提供研究的课题和来源以及研究的场所,特别是现场工作方面,为各类人员的培养提供实践基地,如在社区中结合健康档案建立、随访制度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干预研究等。 2.4服务社会建立AHS的意义在于强化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妇幼保健、疾控中心等各级医疗相关机构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服务功能方面,AHS提供从出生(甚至出生前的产前护理)到死亡的所有卫生服务,AHS将提供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基层医院及社区与医疗技术水平高、专科化程度发达的三级医院统一协调管理,通过加强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鼓励三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服务,基层医院的医生到三级医院培训,支持和开展远程会诊等,建成相互依存、各司其责的大卫生系统。并且,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吸引患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实现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良好地分工。全科医学人才真正发挥基础医疗保健的“守门人”作用,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模式,缓解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 3结语 总之,全科医学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观、技能和知识体系。通过AHS的推行,目的是将高等医学院校与各级健康相关单位建成系统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增进高等学校与附属医院及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合作,实现教育系统与卫生系统的有效衔接,解决全科医学人才需求量大,然而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矛盾,形成系统、连续一体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全科医学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彼此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 作者:黄星韦波张海英左延莉申颖李虹单位:广西医科大学教务处 全科医学论文:社区全科医学培训路径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为中英城市社区卫生和贫困救助项目(UHPP)部分调查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定性调查包括11组医务人员专题小组讨论(共81人)和22个CHS中心及服务站领导个人深入访谈。定量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三市(成都、沈阳、上海)五区共抽取12个中心和12个服务站,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职工,利用所设计的自填式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培训现状与需求等。调查于2001年11月份开始,共发放问卷630份,收回532份,收回率为84•4%。其中有效调查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3•1%。 (二)资料处理与分析方法:对定量资料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与分析;定性资料先从录音磁带过录为文本进行整理,通过阅读过录文本、编码、属性归类、进行解释等一系列定性分析步骤,对资料进行解读。 结果 (一)各类医务人员接受全科培训现状:本次调查的495名CHS职工中,171人为医生,162人为护理人员,67人为预防保健人员,其他为医技和管理人员。171名医生中,接受过全科培训的占39•8%,中心和服务站医生的培训率分别为36•9%、48•8%;成都医生的培训率为46•2%,沈阳为26•4%,上海为45•7%。162名护理人员中,接受过全科培训的占12•3%,中心和服务站培训率分别为10•5%、20•7%;成都护理人员的培训率为36•4%,沈阳为29•3%,上海为0•0%。67名预防保健人员,接受过全科培训的占35•8%,中心和服务站培训率分别为24•5%、66•7%;成都预防保健人员的培训率为5•0%、沈阳72•7%、上海28•0%。不同工作类型的医务人员接受全科培训的程度不同(经χ2检验,P 0•01),医生和预防保健人员培训率较高。总体而言,三市对CHS人员的全科培训力度不够。专题小组分析结果发现,医务人员认为造成培训力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而没有机会培训(42人次),主要表现在人员不足导致没时间培训和缺乏培训经费两个方面。接受过全科培训的医务人员,平均接受培训次数为1•2次,人均培训天数为134天,中位数为80天,不足3个月的占52•4%。其中医生人均培训天数为135天,中位数为90天,不足3个月的占49•2%;护理人员培训天数不足3个月的占60%;预防保健人员平均培训天数为105天,中位数为46天,不足3个月的占66•7%。 (二)接受过全科培训的医务人员对目前培训效果的评价 总的看来,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的医务人员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并不高。医务人员认为目前全科培训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培训时间太短(53人次)、缺乏实践(38人次)、重点不突出(29人次)、课程内容太多(27人次)、形式化气氛太浓(20人次)、上级部门重视程度不够(16人次)、学非所用(16人次)、没有书本与讲义(13人次)、培训速度过快(10人次)及培训内容缺乏新进展(8人次)。定性访谈资料分析发现,针对于全科医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中心及服务站领导与医务人员所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方式没有和中心或服务站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造成缺课人数多,培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15人次);②实习安排不合理,缺乏社区实践(13人次);③培训对象不对口,多数培训对培训对象没有要求,往往是临床医生、预防保健医生还有护士都去参加,因所学专业的差异和基础不同,造成听课效果差别大,培训效果差(13人次);④全科医生的培训时间太短,达不到培训效果,形式化气氛太浓(10人次);⑤培训缺乏针对性(9人次);⑥培训费用高,中心或服务站负担重,影响培训积极性(6人次)等。 (三)培训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把医务人员培训需求意愿(有较高培训需求意愿定义为1,无较高意愿定义为0)作为因变量,把所在城市及地区、机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类型、技能胜任程度、是否接受过全科培训等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分类变量均设为虚拟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模型表明,不同城市医务人员对全科培训需求意愿存在差别(各城市有较高培训需求意愿的医务人员所占比例依次为:成都91•4%,沈阳87•9%,上海66•3%);年龄这一变量的偏回归系数为负数,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培训需求意愿有降低的趋势(各年龄段有较高培训需求意愿的医务人员所占比例依次为: 30岁为84•8%,30~39岁为81•4%,40~49岁为72•5%,50~59岁为63•3%);是否接受过全科培训(1是,2否)这一变量的偏回归系数为负数,说明接受过全科培训对职工的培训需求意愿有正效应。单独对影响医生全科培训需求意愿的因素进行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所在城市、年龄、是否接受过全科培训等是主要影响因素。 (四)医务人员对全科培训知识的需求评估:通过各类医务人员对全科医学中部分科目(本次共调查了21项科目)熟悉程度(1~5分评分)的自我评价发现,目前医生对内科和临床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较高;对外科、慢性病处理、诊断、急诊处理和健康教育也较为熟悉;但对精神保健、卫生统计及社会医学等知识熟悉程度较低。内科、临床基础、外科、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较熟悉的领域;预防保健人员对各科的熟悉程度均较低。各类医务人员对全科医学中部分科目培训的必要性(1~3分评分)评价结果发现,医生对内科、外科、心理学、急诊处理、诊断、临床基础、康复技能、老年保健等知识培训需求较高;护理人员对心理学、内科、临床基础、急诊处理、健康教育、外科、儿科、交流技能、康复技能与老年保健有较高的培训需求;预防保健人员对预防医学、妇幼保健、心理学、传染病处理等培训需求相对较高。 (五)医务人员对全科培训的认知和建议: 1.对全科培训的认知:访谈中的大多数医务人员认为很有必要进行培训,认为:①培训能弥补技能的不足(36人次);②培训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和医疗质量(31人次);③培训有利于所掌握知识的更新(27人次);④开展CHS需要培训全科医学知识(9人次)。从医务人员对培训的认知来看,主要是从知识、技能和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考虑,很少有医务人员能提升到针对中心及服务站服务功能的转变、服务模式的变化而引发的对知识、技能要求的变化这一高度上来认识。 2.对培训方式的建议:针对目前的全科培训现状,多数中心及服务站领导认为,医务人员的全科培训应结合实际情况,以分批进行、半脱产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时间、进行系统化培训为好,在培训方法中应增加一些案例讨论。 讨论 (一)总体而言,三城市对CHS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三市五区所调查的医生,接受过全科培训的比例均不足50%。也就是说,目前从事CHS工作的医生尚有一半以上未接受全科培训。在2000年12月29日卫生部下发的城市CHS机构设置原则等3个文件的通知中,针对于人员配备指出,在全科医师资格认可制度尚未普遍实施的情况下,暂由经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临床执业医师承担,医护人员在上岗前须接受全科医学及社区护理等知识的培训。按照这个标准,目前所调查的中心及服务站基本达不到这个要求,特别是由区级或地段医院转型的中心,对各类医务人员的培训比例均不高。全科知识熟悉程度与需求评价调查发现,医生的知识面窄,提供综合性服务有一定的难度,对培训知识的需求以临床培训需求为主。预防保健人员对各科的熟悉程度较低,反映出预防保健人员知识面窄、知识掌握程度低、专业不明显的特点。由此可见,以目前CHS医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综合性的CHS是不现实的。医务人员全科医学专业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CHS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加快我国CHS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突破发展过程中人员素质较低的瓶颈问题。 (二)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强化对CHS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要突破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及相关人员的观念问题[3,4],充分利用CHS职工有较高的培训意愿,加大培训力度。对CHS全科医学的培训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进行综合考虑。 1.建立毕业后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实行的是通科教育,不应再有全科本科教育,而应从通科教育的流程再造入手,发展全科医学毕业后教育,这是从长远考虑,也是解决CHS医务人员专业素质低的根本途径。近期应在部分重点医学院校进行试点,借鉴国外培养全科医生、护士的模式,争取近几年内在培养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教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化全科医学培训体系。 2.目前应以医务人员在职转型培训为重点,提高卫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就现实情况来说,通过正规的学历教育培养全科医学人才还有待时日。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现有CHS卫技人员的全科在职培训,以提高人员素质。培训内容应加强心理学、新的医药知识、社区急诊、老年医学、护理学、中医知识、人际交流技巧、社区康复、疾病筛查等的培训。培训方式以进行系统化、轮流、分阶段、分对象、半脱产的在职规范化培训为主,注重自学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注重社区实践,边培训边实践,学以致用。培训对象中,不但要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训,还要进行全科护士的培训,同时要加强对预防保健人员的全科培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相应调整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 3.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强化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接受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对全科培训的效果评价不高,主要问题集中在培训时间短、缺乏实践、重点不突出、上级部门不重视、形式化气氛太浓、学非所用等诸多方面。而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评价,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方法。因此,应建立对培训机构的内部和外部评估机制,强化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学教育体制探究 1全科医学的概述 1.1全科医学定义 全科医学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思想,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提供社区为范畴、家庭为单位、个人为中心医学服务的一门高层次的医学专科。 1.2全科医学的原则 1.2.1医疗体系门户的责任原则:一般认为,在1000名健康人中,约750人有健康问题,其中仅一人需住大医院,5人需专科医疗,9人住一般医院,约250人可由全科医学培养的全科医生(GPs)治疗。因此,全科医学的首要原则即是守好医疗体系的门户。 1.2.2明显特征的全科服务原则:包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格化,即新型的医患互动关系服务(希波克拉底语“了解你的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们患什么病更重要”);考虑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层面、服务范围及服务项目的综合性服务;对个体从生前到临终关怀的持续性服务;多方合作的协调性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可靠的可及性服务。 1.3专科医学与全科医学、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区别。 2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准则 2.1全科医生培养的基本原则 2.1.1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管理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策划和维护患者的健康事务,并能负责医务所的运作和管理。 2.1.2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诊疗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负责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治和提供连续性、全方位、全过程(包括疾病的早期发现、干预、康复和临终服务)的家庭卫生、医疗、保健服务,在社区内解除疾病的困扰。 2.1.3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协调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在病人需要时,负责为其提供协调性服务,包括动用家庭、社区卫生资源以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与专科医生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关系。 2.1.4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咨询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提供健康和疾病的咨询服务,认真听取和体会病人的感受,通过有技巧的沟通与病人建立信任,对各种有关的问题提供详细的解释,并指导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自我保健。 2.1.5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支持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通过各种方式,协助服务对象适应疾病和健康需要,全力以赴支持患者克服困难。 2.1.6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教育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形式,对服务对象随时深入细致的健康教育,保证教育的全面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并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 2.2全科医生应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2.1全科医生应有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思维:一个人患病的整个过程包括:觉察到一些不连续的机体功能障碍觉察到一些连续的机体功能障碍尝试某种程度的自我保健以家庭服务为第一线的外部资源利用其他非专业的外部资源求助于职业性的非医疗资源医生诊视诊断性评估处理计划结果(治愈、慢性病、死亡)。 2.2.2全科医生应有了解各个层面的相关知识:在个人层面,全科医生应有医—患关系动力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熟悉个体正常发育及人类行为的知识,了解人类易感的健康危险因素,了解用筛检方法早期诊断疾病;在家庭层面,全科医生应有病人—家庭相互关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掌握与病人、病人家属和其他人交谈以获得有效信息的技能;在社区层面,全科医生应有了解心理、社会、环境、职业、经济因素的知识,了解卫生资源对疾病影响的知识,了解疾病对社区和人类生态学影响的知识,了解家庭及成员对社区影响的知识。 2.2.3全科医生应有处理短期健康问题和持续性保健措施的知识:包括能迅速机敏进行急救处理,能熟练提供慢性病长期连续性照顾,能向病人解释各种合并症并及时预防和处理,有康复方案设计和康复技术的知识。 2.2.4全科医生应有对待健康问题的整体观点,并有预防保健的态度和技能:即对个人问题的预防态度,理解三级预防思想,具备疾病预防知识和设计个人保健计划;对家庭问题的预防态度,制定家庭预防时机,预测家庭健康问题;对社区问题的预防态度:了解社区流行病学和预防时机,关心支持社区干预措施。 2.2.5全科医生应具有家庭医生的责任感。 2.2.6全科医生应有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的需要。 2.3全科医生职责范围 2.3.1医疗服务:包括常见的内科、儿科、妇产科疾病,不需住院的外科疾病,慢性病和心理问题。主要内容:(1)门诊项目:建立健康档案、对病人诊疗、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健康教育和咨询、门诊登记和统计、随访观察;(2)会诊和转诊:对病人有效的会诊和转诊是社区卫服务的重要内容,既要及时的实施会诊和向上级业务部门转诊,又要有制约措施促使在上级医院的康复病人返回到社区治疗;(3)建立家庭病床。 2.3.2护理服务:主要内容:(1)门诊护理:接诊分诊和预约,建档和统计,实施门诊检验和治疗操作,慢性病人随访。(2)家庭护理:实施各项家庭治疗,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教育动员病人家属理解病情并参与病人管理;(3)社区护理:参与特定人群健康目标管理,负责社区健康教育,利用各种社区资源服务于全科医学的发展。 2.3.3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特殊人群保健,疾病筛检,慢性病管理(内容:种类、内容、传单、教育活动、建卡、整体干预评价、计算机管理)、家庭保健合同(完善—制度化—与保险系统接轨)。 2.3.4康复服务和善终服务:(1)康复服务是针对慢性病患者、伤残老人和老年患者进行的治疗和训练,使病人最终在身体、心理、社交和职业上获得最大的潜能;主要内容包括:康复评价(理化因子疗法、中医疗法、辅助用品、心理干预)和组织工作(家庭、社会支持,自助小组)。善终服务是指对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的危垂病人进行的一种特殊服务,使其获得平静舒适尊严的死亡;主要内容包括:死亡教育(权利、反应、解释、安慰)、止痛与支持疗法、多方协作关怀(随访、护理、目标设计、价值与社交能力提高)、家属居丧期支持。 2.3.5健康教育:要适时宣传一般生活健康常识,常见病防治和合理用药知识,进行营养饮食卫生教育和帮助患者合理选择膳食,进行卫生运动教育,制定合理锻炼计划,进行心理教育和适时得到正确的心理疏导及心理咨询。 3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3.1全科医学培养模式 3.1.1基础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对象是全科医学管理者,包括医院院长、防保科科长、家床科科长;目的是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明确全科医学的意义,掌握全科医疗服务的特点;从而为其决策全科医学服务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3.1.2技能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在职医生,包括全科医生和部分专科医生;由于这些学员都已接受过医学院校的正规培养,故全科医学的培养目的是按全科医学的要求,进行补缺和充实,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 3.1.3学历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中专学历较年轻的在职医生,经过成人高考后入学,通过3年正规全科医学学习,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并授予一定学历。 3.1.4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对象是参加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后入学,经过3年(专科)和5年(本科)的全科医学正规学习,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 3.2全科医学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3.2.1对基础、技术培养模式,一般采用短期(3—6个月)的培养,用半脱产的形式,集中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最后经过结业考试,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 3.2.2学历培养要系统的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康复医学,采用全脱产的形式,最后经过学历考试,各格后发给学历证书。 3.2.3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是一新生事物,基本培养原则包括明确培养目标、明确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明确专业培养方法。 (1)明确培养目标: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基础知识,从而可利用专业知识对社区人群进行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服务。 (2)明确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主干学科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主要课程包括:病原生物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学、流行病学、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社区医学和康复医学。 (3)明确专业培养方法:全科医学专业培养方法要借鉴哈佛大学的“新途径”教改方案,即以问题为中心,实践为手段,社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专门学习传统医学教育课程未曾教授,但在全科医学临床实践中必然要遇到且需运用的各种技能。 4全科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4.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型的医学专科,它既不是通常认为的“赤脚医生”,更不是“万金油”。发展全科医学一定要加强领导,提高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将思想统一到全科医学教育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乃至卫生事业发展。同时,还应广泛宣传全科医学知识,让人们了解全科医学与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 4.2加强师资、教材和基地建设 合适的师资、适宜的教材是全科医学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对此,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院校均应给予人才物的重点投入。同时采用边培养、边总结、边建设的方法,加速培养一批专、兼职教师,总结编写各种模式的全科医学教育教材,抓好全科医学服务试点和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4.3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制度,提高全科医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地位 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制度,是全科医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涉及医学教育、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和医疗制度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包括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体系、组织机构配套政策体系、医疗保险制度支持体系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体系。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分专题研究,尽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同时,对全科医生一定要提高其技术地位(业务学习和培训进修)、经济地位(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持续化的良好态势。 4.4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全科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全科医学专业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发展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保证全科医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在实践中认真总结,不断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制,提高其整体水平。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制,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一定要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教育体制,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学培训建议 1岗位培训 岗位培训是2005年之前全科医学培训的重点工作,能否按期完成此项工作对于进一步推进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至关重要。然而该项培训仍存在较多问题。 1•1培训不规范,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岗位培训大纲要求,需完成600~620学时的培训任务,而目前许多地方的培训未按此要求进行,培训学时普遍未达标,有的甚至仅培训了3天就认为完成了岗位培训,对于转变基层医生观念、提高临床水平和服务质量帮助甚微,不能起到由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型的作用。 1•2岗位培训没有时间保证和经费保证,许多地方开展全科医学培训,一是单位不给时间,二是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基层单位普遍人员紧张,参加培训的学员只能利用休息日,培训经费紧张也是十分突出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更显得突出。 1•3使用的培训教材不统一,在被调查的28个省中仅有12个省使用卫生部规划教材进行培训。一些省份使用自编的教材进行培训,而编写教材的人员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全科医学培训或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因此培训教材质量没有保证。 1•4培训与使用相脱节,一些人经过培训并不工作在社区,而工作在社区的人又没有进行过培训,因此培训不足和过度培训并存。在一些地区没有明确的要求,使工作在社区的医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一些地区培训工作开展缓慢,师资严重缺乏,基层医生渴望学习却找不到培训项目,也很难得到各类培训信息,使得这些医生不能及时得到培训,即培训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矛盾。 2规范化培训规范化培训即毕业后教育,是实行专科医师制度的途径,是今后发展方向。然而由于许多配套政策尚未到位,使得开展此项工作举步维艰。 2•1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不顺利,培训周期长,参加人员少,积极性不高,短期内很难全面展开,至今没有较成功的经验。 2•2没有与规范化培训相关的支持政策,如培训期间的工资待遇问题、职称问题、培训结束后的工作岗位问题等均不甚明确。使得不少参加培训的人存在后顾之忧,严重影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些地方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和其他专科规范化培训同在一所三级医院进行,但待遇、工作安排等都明显不同,全科医学培训学员的待遇没有保证,原单位的支持力度各异。 2•3没有经费保证,进入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培训费由谁支付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笔可观的费用,因此由个人付费显然不现实,这也影响了培训的开展。 3师资问题 各省培训中心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从调查结果看,100%师资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的仅有6个省,其他省份均有部分师资尚未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有近20%的省份一半以上的师资未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利用这样的师资开展培训显然很难胜任岗位的要求,这也是造成全科医学培训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3•1资格认证工作:目前缺乏对全科医学师资资格认定和管理的措施,亦没有持证上岗的相关规定,培训不培训一个样,这是造成目前师资队伍管理混乱、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有些师资既没有接受过培训,也没有从事过全科医疗工作,对社区卫生服务也是一无所知,只是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师很难保证培训的质量。没有合格称职的全科医学师资也是造成规范化培训开展较难的问题之一。 3•2师资的继续医学教育问题:目前对师资每年必须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尚未有明确的要求,也缺乏教育途径,全国全科医学类的国家级继续医学项目屈指可数,使得众多的全科医生和师资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使师资水平的提高受到一定的影响。 4职称问题 全科医师的职称系列目前仅开展了主治医师资格考试,且有许多省份尚未开展,基层许多工作在社区一线的医师不知道已有全科医师系列。大多数省份尚未开展全科医师副高职称的评审工作,这是造成全科医师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5几点建议 5•1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中心的作用,加快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学师资,加快转岗培训的进程,增加培训项目,满足培训需求,力争完成2005年的培训目标。 5•2对市级、县级开展的培训,省级中心应给予认真的指导,培训合格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或省培训中心颁发上岗证书,或通过省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资格考试,取得培训合格证书或上岗证。应尽快制定培训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培训和上岗资格认证同时进行。 5•3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对已取得全科医师上岗资格的,应规定每年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全科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的学习,经考核合格,与工资、职称晋升挂钩。 5•4尽快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如培训经费、培训时间、上岗资格、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均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5•5全科专科医师制度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要尽快制定全科医师准入标准和培养方案,制定相关政策,妥善解决诸如工资待遇、职称、岗位、硕士学位等具体问题。督促国务院学位办尽快设立全科医学硕士学位,使全科医生有提高学历层次的途径。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学培训思考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全国28个省的全科医学培训机构。 1•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30份,回收28份。问卷内容涉及省级中心建设、开展培训情况和相关工作等3个方面,共列举33个问题。 2结果 2•1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建设情况 2•1•1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建立情况:截至2002年底,在28个省份中已有25个省成立了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占89•3%。另外还有1个省已经开始起步,2个省尚未列入议事日程。 2•1•2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临床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临床培训基地中有88•5%的是建立在二级以上医院,7•7%的是建立在社区医院(见表1)(26个省的数据,包括已起步的省,下同)。 2•1•3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社区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社区培训基地有42•4%的是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4%的是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或)社区卫生服务站。 2•2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2•2•1有65•4%的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同时拥有理论课、临床课、社区实习3种师资,19•3%的中心仅拥有理论课师资。 2•2•2承担培训的主要师资来源:承担培训任务的师资有19个省为本机构的师资,有7个中心聘请了校外师资及国外师资参与培训工作。 2•2•3省级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师资接受全科医学培训情况:有1个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师资未接受过培训,6个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100%的师资接受过培训。 2•3开展培训情况 2•3•1培训类型及培训人数:各省均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全科医学培训,2002年共培训各类人员20915人。 2•3•2计划完成转岗培训情况:26个省中17个省预计到2005年可以完成转岗培训,6个省明确表示到2005年不能完成转岗培训。 2•3•3培训教材使用情况:在开展全科医学培训中各省使用培训教材情况。 2•4其他工作 2•4•1培训中心日常经费来源:省级培训中心日常经费主要来源于主管行政部门、挂靠单位、举办培训班、社会资助等方面。其中有18个省培训中心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专项经费支持。2•4•2转岗培训合格证书的颁发单位:各省转岗培训合格证书的颁发单位有所不同。 2•4•3培训存在的最大问题:开展培训遇到的前3位的困难是:(1)培训经费不足,不能保证学员的学习和差旅费;(2)无配套政策,无论在培训与上岗、培训与职称晋升还是培训后待遇问题方面均无相应的政策,导致学员学习无动力;(3)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培训需求。 3讨论 3•1培训中心及网络建设情况:根据卫生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中关于“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级培训中心为龙头,各省培训中心为骨干,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全科医师培训网络”的要求,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全科医学培训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各省均建立了相应的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为推动全国全科医学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但还有一些省份尚未列入工作计划中,这必将影响整个工作的进程。 3•2师资队伍建设:各省培训中心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全体师资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的仅有6个省,其他省份均有部分师资尚未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有近20%的省份一半以上的师资未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利用这样的师资开展培训显然很难胜任岗位的要求,也是造成全科医学培训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目前缺乏对全科医学师资资格认定和管理的措施,亦没有持证上岗的相关规定,这是造成目前师资队伍管理混乱、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师资队伍是确保培训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力量,是教育培训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建议借鉴国外全科医学师资资格认定和管理的办法,对师资的组成、培训、资格认定和管理做出明确的规定,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质量。 3•3培训情况:已成立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省均按照卫生部的文件要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全科医学培训工作,但在培训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归纳如下。 3•3•1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不规范: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深圳等地进展较快,培训工作开展顺利,而一些边远地区进展缓慢,有的地方尚未开展培训工作。在开展培训的省市中,在培训时间、培训方式、考试考核、教学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例如,有的地方培训时间仅为2~3天;有的地方仅开展理论培训而未开展临床实践或社区实践,造成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开展全科医学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合格的师资,缺乏对培训质量的监督管理。 3•3•2培训与职称考试相脱节:目前国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统一考试的制度,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获得中级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但此类考试并未与全科医学培训接轨,考试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考试内容也与培训内容相脱节,因此,大部分在职在岗人员忽视培训工作,仅通过复习理论知识应付考试,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并未达到要求。管理制度上的不协调严重阻碍了全科医学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3•3•3培训与使用相脱节:目前,对于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师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在上岗、晋升、工资待遇等多方面的管理上,存在培训不培训一个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培训人员的积极性。另外有些人员参加了培训但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造成培训不足与人员浪费的现象并存。 3•3•4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有18个省培训中心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经费支持,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但面对大量在岗人员转型培训任务和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培训经费仍显得十分不足。在调查中有15个省培训中心认为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是开展培训遇到的最大困难,部分地区因为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致使一些医师无法参加培训。 3•3•5培训教材不统一:卫生部科教司组织全国专家编写并出版了全国全科医学培训规划教材,并推荐各地使用。调查显示,仅有46•2%的省使用了规划教材,38•5%的省使用自编教材,这些自编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乏有质量较高的教材,但有些教材编者对全科医学一知半解,既没有认真研究过国内外全科医学教材,又没有亲身实践,仅靠东抄西抄,致使培训教材质量大打折扣。有的省在开展培训中没有培训教材,培训质量更是难以保证。 全科医学培训是建立我国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卫生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在大中城市基本完成在职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发展目标,要完成目标所确定的任务,需要各省级培训中心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继续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创造一个政策协调、经费保证的发展空间。 全科医学论文:培养全科医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讨 摘 要 探讨在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旨在提高学生的预防、保健、医疗等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全科医学专业;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 1 前言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和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由于医学是复杂、不断发展的,并且实践性极强,因此,医学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在医学实践和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不仅使自己的医学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也会推动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全科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专业的教学目的、职业性质与一般医学有着相似之处。同时,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且复杂的学科,又有着与一般医学的不同之处。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相信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本文探讨如何培养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全科医学专业的性质和教学现状 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预防、临床、康复、保健及社会行为学等学科整合于一体,涉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各种健康问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长期服务于社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比较全面地掌握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等医疗技能,能胜任内、外、妇、儿等若干领域的医疗服务,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对其所发生的躯体、心理或社会方面的问题,能给予连续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已使全科医学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即全科医生)对改善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状况、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发挥着自己的贡献。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改善以及全科医学新的发展趋势,全科医生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如此重要且复杂的工作使得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应具有批判性思维,面对复杂的保健、康复或临床问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灵活处理。因此,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医学课程改革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课程建设的开始就已经成为教学的热点。近几年,中国的医学院校也逐渐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目前全科医学专业与一般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相似,仍采用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被动地、接受性地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难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因此,在全科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中需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 3 培养全科医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打造平等自主、开放包容的批判性思维环境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人格和气质,需要长期地培养、熏陶和建立。因此,在学生与教师的长期接触中,需要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适合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学习氛围,恰当地处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促进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及其全面协调发展。教师要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感到自信、乐观,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思维模式,并非盲目跟从权威。 在医学课堂和实习基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批判性思维模式,鼓励学生自我思考、主动质疑、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形成平等自主和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学生才有兴趣和信心去质疑、分析和讨论,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敢于质疑,主动养成批判性思维 全科医学专业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大多数医学生一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习是其大学阶段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以后的实习、工作以及将来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传统灌输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将来在医疗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是不会都在书本中找到解决方法的,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具有清醒的头脑和清晰而敏锐的思维模式,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灵活、恰当地处理问题。 据调查,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到社区的医疗服务前线从事门诊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工作以后面临的实际问题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无论是在学校的教学课堂中,还是在实习的实践问题中,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势,鼓励他们敢于、善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或主张,使学生逐渐自觉养成批判性思维。 在临床实习工作中,面对病人,带教医生应逐渐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准确地诊断疾病。如首先要根据病人的主诉考虑各种可能性,要运用发散性思维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需从生理学、病理学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和判断;其次要通过询问病史、采用体格检查和辅助诊断等方法收集疾病信息,并对其结果加以提炼、分析、鉴别等,不断比较和排除,才能最终发现疾病的本质。这一过程既需要医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诊疗技能,还需要医生运用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对疾病进行正确判断和鉴别。因此,课堂教学和医疗实践中,教师和带教医生对批判性思维的引导非常重要。这是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和智慧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就某些观点进行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实用的教学策略 全科医学专业的教学同其他医学专业一样,仍采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习和记忆。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必须得到改革。良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在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讨论的中心,而教师则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讨论式教学方法、病例式教学方法、PBL教学法、自主探究法等,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促使学生通过理论探讨、实际操作、团队合作、相互交流,使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此外,小组学习、自我反思、文献研究等活动也能够发展和提高批判性思维。但教师也应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批判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努力筛选、完善已有的教学改革方法,并努力创新,使其更适用于全科医学专业和学生。 改革教学考核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的主旨是促进教学、激励学生。目前大多数高校简单地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虽然大部分学生获得了较理想的考试分数,但对所学的知识并未真正理解和正确应用。这种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估,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评估体系需要改革。 教学评估应该尊重每个学生,并考虑个体间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奖惩并用,促进其自我反思和总结。教学评估应综合评价每次小组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多角度多方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等。另外,教师不应随意定论学生观点的对错,重点关注和评价学生分析、判断、应用和协调等能力,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除了医疗知识和技能,全科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还应当关注和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精神品质、心理健康与人文修养等方面。教学评估应具有人性化,在人文理念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这样综合性的教学考核评估体系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隐性批判性思维教育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教师必不可少,这种能力不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而且在日常点滴中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情感倾向具有熏陶和榜样的作用。批判性思维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潜移默化一部分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另一部分体现在隐性的教育环境中。课堂内外的良性互动与和谐环境有益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尤其是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践中,带教医生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诊疗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着力创造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良好环境。同时,带教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体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对学生的榜样作用也不容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学生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于日常小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需要学校、实习基地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4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健康状况的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预防保健、临床医疗以及心理疏通等综合能力的全科人才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知识全面、技能娴熟、思维敏捷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该专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本文探讨了在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希望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医疗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学发展瓶颈待解 9月4日,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院士在“2015全科医学大会”上呼吁,所有的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系,或在临床医学系内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并在所有的医学院校附属教学医院和三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同时主管部门要将全科医学发展列入对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考评的核心指导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疾病谱正在发生相应变化,我国居民面临慢性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双重威胁。但长期以来,大医院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医疗轻预防的问题,而全科医生一直担负着健康教育和早期发现疾病的作用,是实现预防为主方针的关键所在。然而,我国全科医生社会地位不高确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全科医学发展还面临很大挑战。 培养统一难 据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能力弱、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规范化培养的渠道尚未形成规模。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全科医生约15万人,其中注册人数为4.7万,取得合格证书人数为9.8万,每万人口全科医生1.07人。到2020年,要实现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需要约40万名全科医生,还存在25万人的缺口。 “全科医生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在疾病萌芽状态敏锐捕捉问题,难度很大,要求很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方力争表示,能够肩负起健康“守门人”的重任,全科医生需要满足诸多条件。临床工作作为全科医生的基本功尤为重要,不但要了解覆盖全人群的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要在基层医疗环境条件下及时识别少见但会威胁患者生命的情况,并及时转诊。另外,全科医学必须注重培养全科医生的人文精神,与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更需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因此业内专家认为全科医生是“有时去治愈,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最佳践行者。 对全科医生的高要求,也就意味着全科医生的培训难度高,但是在全科医生的培养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专业师资。在目前全科医生的培训模式为“5+3”,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而3年全科医生规培过程中,科室轮转所面临的问题又是最大的,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带教不仅不能使全科医生形成全科思维,还直接导致门诊教学时间不足。而全科医生又是以门诊为主的学科,“如此3年培训下来,全科医生仍然没有独立工作的能力。”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研究生导师崔树起认为。 如何才能判断医学生在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结束后是否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崔树起认为考核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严峻。“管理是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连目标都没有,何谈实现?”目前国家没有统一考核,各个大学闭门考核,标准并不统一。“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也就缺乏设计标准。”崔树起如是说。 待遇、尊严都是问题 多数全科医生是由内科医生转岗而来,一般通过600个学时的岗位培训学习,考试合格再参加全科医师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并经过批准注册后,方可成为全科医生。然而其中薪酬待遇和医生尊严是基层医生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北京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李医生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目前基本都在大医院工作,我们全科医生无论是职业尊重感还是待遇薪水都相对较低,常常被认为是‘二等’医生。” 全科医生的收支两条线造成了新的大锅饭。业内普遍估算,与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的收入仅为一半左右。在国外,瑞典全科医生的薪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2倍,英国是4.2倍,美国是3.2?3.7倍,而在中国的全科医生月平均收入仅3000元左右,这让社区招不到、留不住、用不好全科医生。 对于目前大陆全科医生的收支两条线,台湾家庭医学会会长李孟智则表示,“这个收支两条线是绝对行不通的。”台湾地区实行的薪酬制度有利于调动医生积极性,“收支相抵之后的盈余上交5%补助比较弱小的卫生院,15%留下来作为卫生院的发展基金,购买新仪器,另外80%的都要给医生做分配,这样才不会有遗憾。”李孟智介绍道。 除此之外,全科医生还缺乏相关权利,如处方权,由于基本药品制度被套牢,全科医生只对几百种药品有处方权,以抗生素为例,社区可以使用的头孢类抗生素最高只能用到二代,严重制约全科医生工作;检查权,目前基层医院缺乏检查设备,许多检查都需要去三甲医院做,而国外很多国家都有独立的检查中心,全科医生可以将患者直接送到检查中心检查,这样患者不会流失。 同时,还有医保制度的不完善。目前社区医院和综合医院采取的是有差别的报销比例方式,差距没有拉开,更缺乏“不通过全科医生转诊就不能报销”的刚性政策,十分不利于引导社区首诊。而全科医生关键是首诊,但目前患者无论大病小病都会去找专家,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 政策分析及建议 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基层医疗改革提上日程。国家卫生计生委业已基本制定出扶持分级诊疗和全科医学的政策框架。在基本药物制度方面,所有政府办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要配备基本药物,医保和新农合的药品报销目录中配备一定比例和数量的药品,实行零差率的销售。在收入待遇方面,收支结余可以用于分配,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在人才建设方面,开展面向基层的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教育。高级职称不再要求论文,也不再要求外语。在医保报销方面,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的差距,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认为,解决全科医生问题的根本对策,首先要使全科医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医生。全科医生需要更大的治疗和医疗费用控制权,全科医生需要有职业发展的机会,全科医生需要合理的收入补偿机制。这样的全科医生制度才有生命力。 不过,建设中国基层医疗及全科医生制度也将面临复杂的挑战。难以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将其总结为:“全科医生培养的体系化、标准化、程度化还有待提高;在全科医生培养使用的投入、人事待遇、学位、职称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陈竺表示,现状不足才有全科医学更大的发展潜力,惟其成功不易才有全科医生建功立业的价值,相信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有行业同道的群策群力,中国全科医学事业的明天更加光明,全科医学的发展道路也必将越走越宽广。 全科医学论文:五年制全科医学专业学生妇产科学试卷分析 摘要 考试是用一定的标准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测试,而所谓的标准是由试题来体现的,所以试卷的质量是核心环节。本文对我院09级临床(全科医学方向)255名同学《妇产科学》进行试题改革,全部采用标准化试题,现对试卷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找出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我院妇产科教学质量。① 关键词 妇产科学 标准化试题 试卷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资料以《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为标准,考试前2月由教研室5位高年资授课教师(均有10年以上教龄)进行集体命题2套,均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整套试卷全部采用标准化试题,考查学生临床思维的题型达到75%以上,题量120道,总分100分,由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35道、A2型题(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13道、A3型题(病历组型最佳选择题)32道、B型题(配伍题)32道、X型题(多选选择题)16道、E型题(病例分析题)2道等六种题型组成。组卷后,随意抽取1套试卷,专门指定本教研室1名硕士生答题,时间为60min,以充分评估题量的多少以及试题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期末考试时,由教务科随机抽取1套试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方法按照考前制定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阅卷,由教研室高年资授课教师以流水作业方式进行集体阅卷,以减少阅卷的主观性差异。阅卷完成后,按照我校试卷定量分析系统要求将学生成绩录入Excel分析表中,然后利用我校试卷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系统会自动对学生的成绩分布以及各试题难易度、区分度、信度等进行相关分析。② 2 考试质量评价 2.1 考试成绩分布 我院2009级临床医学(全科方向)255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布见图1。经正态性检验,我院2009级临床(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妇产科学》期末成绩呈正偏态分布。其中,255名同学参加本次考试,平均82.0分,最高95.7分,最低47.3分,40~50分之间的有2人,50~60分之间的有3人,60~65分之间的有7人,65~70分之间的有13人,70~75分之间的有19人,75~80分之间的有41人,80~85分之间的有58人,85~90分之间的有72人,90~95分之间的有39人,95~100分之间的有1人。 图1 2009级全科专业学生期末成绩 2.2 试题质量评价 本套试题总体难度及区分度均在合适范围内(如表1)。全试卷的难度系数0.62。其中A1型题为0.72,A2型题为0.56,A3型题为0.65,B型题为0.56,X型题为0.58,E型题为0.46。全试卷区分度为0.35,其中A1型题为0.25,A2型题为0.34,A3型题为0.30,B型题为0.29, X型题为0.31,E型题为0.35。 3 学生掌握情况分析 本学期准备进行试题改革,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开学初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无论从平时的备课内容上,还是从平时多次的课前(后)作业中,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其次,教研室老师们仍担心学生不适应试题改革的方向,本学期特借助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布置了一次期中测试,整套试卷全部采用标准化试题,即与期末考试一模一样的题型设计,只是考查的知识点全部来自产科所有章节的内容,未涉及妇科方面的知识,主要目的在于方便同学熟悉试题改革的方向,为接下来的期末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回顾期中测试的成绩,同学的得分普遍较高,80分以上的占了绝大多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可能更加适应这种考试模式。因学生自己在网上答题,且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仍不排除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的现象。 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妇产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病生、临床表现、诊断等基本的知识点,能较好地掌握,并较好地完成了全套试题。本学期255名学生参加考试,平均82.0分,是迄今为止《妇产科学》考试成绩最为优秀的一学期。该期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分析主要来自以下四方面: (1)平时授课老师在课堂上的积极引导,因实施标准化试题后,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少之又少,75%以上考查的内容都是知识的灵活运用,假如平时学生不认真听讲或者经常旷课,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仅靠期末前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那么期末考试时很难过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当杜绝了“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思想倾向。然而,对于平时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来说,一般都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优劣之差就很明显。 (2)本学期每次课的授课内容,教研室老师都会在网络平台上布置预习题,且与期末考试的题型保持一致,并且每次作业都在课堂上进行当场点评,及时解答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清楚的疑惑。 (3)期中测试对于期末考试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因期中测试考查的知识点全部是产科章节的所有知识点,而题型全部与期末考试一样。 (4)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从学生的答题来看,学生对个别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仍不是很清楚,对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或者临床思维的题型仍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普遍得分较低,进一步说明同学不会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好地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分析上过于靠死记硬背,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平时教学中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E型题(病案分析题)失分最多,难度系数为0.46,评价为最难试题,说明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知识的应用环节薄弱。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临床中的小病案、小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把理论和临床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尽早安排临床见习,通过见习完成知识“从课堂中来,到病房中去,再回到课堂”讨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最终达到自如应用的目的。 4 总结与建议 基本达到了考查学生的目的,考试信度达到了0.8585,信度标准为好。整套试卷试题难度系数中等,中等难度的题量相对偏多,高难度的题相对较少,通过平时对学生类似题型的反复练习,以及授课中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不断培养,故全体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此套试卷,成绩比较客观,呈正偏态分布,即中、高分段的同学较多,而低分段的同学则相对较少,充分体现了平时的反复推敲与训练的作用。回顾我院2008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221名同学《妇产科学》闭卷考试采用常规型试题,即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六种题型,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较多,至少达到75%以上,阅卷后将近有15位同学不及格,而本学期2009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255名同学参加考试,全部采用标准化试题,本学期《妇产科学》期末考试仅有2名同学未及格,充分说明标准化试题更加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同时,本教研室还了学生版或教师版的调查问卷,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或老师都比较认可本教研室的这种试题改革模式,特别是学生更希望将此试题改革推广应用于其他课程考试。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以后出题时尽量减少简单题型,转而增加难度适中的题,并适当增加高难度题量,以增加其区分度。教师上课应注意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临床病例分析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利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学人才人文医学素质教育路径的探讨 [摘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近年来国家在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教育工程,是加快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对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但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化的培养体系,仍处于边探索与边实践的过程,所以本文将结合医学教育发展过程,基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现状来探讨全科医学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全科医学 人文医学素质 教育 一、人文素质培养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培养的根本任务之一 (一)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复合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医学服务由单纯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发展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医学的发展为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了医学生应当成为具有医学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良好的人文修养,适度的人性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的良药。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具有高超的医术外,还应具备科学的价值观、基本的法律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病人,对病人有同情之心、怜悯之情。这表明,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一定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项根本任务。 (二)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培养已是当务之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高质量全科医生,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模式新变革的核心。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是看病防病的“多面手”,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医学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以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滞后的几大主要原因 (一)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重智商培养,轻情商培养,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轻人文素质的形成,直接降低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起点,高校首先要承担起了“补课”的责任。 (二)教师观念落后,不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转变,漠视社会、心理、伦理等多角度多方位探求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的质量。 (三)医学人文教育学科研究滞后,医学院校更是缺乏人文教育机构,而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轻视了人文教育。 (四)医学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中与人文教育相关的“两课”主要承担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培养薄弱,课时量仅占10%,而且教学方法简单、考核方式单一。 (五)医学院校学科背景单一,医学教育中越来越突出职业技术与职业的应用性发展,学科知识注重工具的实用性,轻视了历史的、情感的、思想知识的的教育,禁锢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学校缺乏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人文素质的培养和造就不仅仅需要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更要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这种氛围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通过无处不在的影响,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我们习惯将高校营造成“知识的殿堂”,使其缺乏人文情怀,这无助于校园人文氛围的塑造,这使得学生个体在人文素质养成的过程中,缺乏应有氛围熏陶。 三、人文医学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教育模式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生的职责已经不完全限于对疾病的诊治,还包括了对疾病的预防,卫生信息的管理,以及健康咨询等。医生的角色已由单纯医疗保健的提供者,转换为医疗保健的提供者、保健方案的决策者、健康知识的传播者、社区健康的倡导者、健康资源的管理者。这些改变对医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文素质教育要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更是要在医学生个人内在品质养成的过程中,加以浓厚的人文医学氛围熏陶,提高医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注重以校园内外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践行医学生人文医学精神,使之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学校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效地开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模式,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促进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营造浓厚的人文医学校园内涵环境。 学校要有意识地把校园文化导向与学校人文环境建设融合在一起,凸显校园文化功能,开辟多渠道的院校人文环境建设途径,造就浓厚人文气氛校园环境。 1.营造生动而丰富的人文素质育人环境。 校容校貌、景观雕塑、建筑风格等校园实体,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应具有审美性和教育性,这样的校园魅力到处流溢着人文的光泽。校园的规划、建筑设计等软、硬件环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外在气质展示着学校的人文底蕴,丰富学生的人文意识。 2.加强校风、校纪、校容所形成的独特校园文化情景、人际情景、物质情景等氛围的建设。 医疗活动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尤其需要人文精神。医学院校尤其要坚持不懈地强调“医乃仁术”的医学思想,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不断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通过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凸显校园文化功能,开辟多渠道的院校人文环境建设途径,造就浓厚人文气氛校园环境,通过校园报刊、广播、文艺晚会等宣传形式进行广泛宣扬,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勤俭节约的美德。组织由学生们自行策划与组织开展文艺晚会、体育竞赛、演讲比赛、文化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不断浸染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开展“文化名人进校园”、“医学人文大讲堂”活动,培养学生以“厚德载物”“大医精诚”的精神,教育医学生以高尚的品质、超群的才智、广博的学识和强健的体魄,投身于艰苦卓绝,浩瀚无垠的医学事业,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3.倡导“全员育人”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 “全员育人”是学校在发挥学生工作队伍核心与骨干作用的同时,更要做到全体教职员工都来关心和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与格局,在对学生进行教书、管理、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全体教职工关心、参与学生教育工作的局面,最终实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发挥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与自我教育的功能,达到全员力量的整合,才能最终实现高校“全员育人”这一目标。 学校不仅要建立一支专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还要加强学校所有教育管理者和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教师的人文知识培训,提高学校教师整体人文素质,让校园内人人学人文、人人懂人文、人人重人文,让全体教师成为实践人文的榜样。 (二)开展全新的人文医学素质课程教育。 1.开发内容丰富的人文医学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根据社会与医学发展的要求,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优化和重组医学课程结构,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不仅要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必修的传统医学生人文课程,而且要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的开设历史、文学、艺术、礼仪等人文科学课程。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人文医学课程外,鼓励教师开设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欣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使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内容相融合,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使人文医学真正形成科学体系。 2.探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改革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方式,可采用对话、讨论等方式,借鉴各种传媒技术,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采用以问题为导向、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新性开辟人文医学教育的新途经和新方法。 3.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学校对于教学计划内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可采取撰写论文、调研报告、开卷考试等灵活考试方式,加强考勤,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多角度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采取不同形式的课程考核,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外,还应该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法,进一步深入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内涵。 (三)构建形式多样的人文医学校内外实践体系。 1.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人文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医学课外活动。 如贫困生帮扶、勤工助学、读书颂读经典活动,组建学生人文社团,向优秀实践分子学习等。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读仪式、护士授帽仪式、向遗体捐赠者致敬仪式、毕业典礼等活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固定活动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丰富医学教育的形式。 2.丰富全科医学生校外实践形式。 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区、街道、厂矿、乡村等参加实践,增强学生了解社会,服务大众的意识;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寒暑假农村基层卫生院实践,让学生尽早了解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前熟悉乡村卫生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使学生与病人早期接触,尝试医患沟通与交流技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为农村服务奉献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能力、职业精神和素质。 (四)创新地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综合评价。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管理和指导学校工作、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的重要工具,也是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自身进行检查、反思、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它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获取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相关信息,并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对其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 学校应当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建立相应的人文素质评估标准,要将学生人文素质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内容纳入“合格医学毕业生”考核评价来贯彻实施,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将学生日常表现、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以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等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建立“医学生素质教育记录手册”,记录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感受,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者予以重修,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落到实处。
统计基础论文:统计基础建设 摘要: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为决策服务的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以“统计机构网络化,报表台帐标准化,统计管理法制化,统计信息自动化,统计资料档案化”为目标,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狠抓统计机构和统计队伍建设,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加强统计执法检查,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 关键词: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议;对策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谈几点浅薄的感悟和认识。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二、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信息化建设是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统计基础论文:自动化系统计算机基础论文 1计算机基础教学教辅软件存在的不足与应对策略 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便更加迫切地需要开发可以最大程度应用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训场所设施,并有机复合学生学习特征及教学培养目标,创建拥有高职院校教学特色的练习与测试自动化系统。该自动化系统应拥有以下优势功能: (1)计算机软件出题和评判自动化,操作界面简便易用。自动化系统针对实际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从而有利于后期的维护与更新。 (2)题目数据库具有一定的独立,通过开放式的设计,教师能够按照各个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实际需求,对数据库中题目展开即时的更新与替换。 (3)教学练习拥有提示功能,能够对每一个阶段的知识点实施具体分析,有利于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测试环节具备对每个操作步骤详尽的评判分析,能够让学生自主性的展开学习和检测。 (4)最大程度借鉴国外软件的优势,即能够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练习与测试的自动化,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2计算机基础教学自动化系统设计 (1)结构设计:自动化系统由于需涵括练习与测试两方面模块,因此,需覆盖计算机基础的重要内容,其中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录入、Windows基、电子表格、PPT等。 (2)界面设计:应用VB软件开发平台,软件系统操作界面以传统Windows为基础,并有机结合我国相关等级考试的操作界面,旨在全面实现操作系统的实效性。(3)代码设计。系统程序代码最大程度确保通俗易懂,应添加必要的中文注释,从而有利于修改、维护的便捷性,选题练习代码(节选)如下:PrivateSubForm_Load()'加载ACCESS数据库"db.mdb"Data1.DatabaseName=App.Path+"\"+"db.mdb"Data1.RecordSource="jczs1"Data1.RefreshEndSub'单击题号切换试题n=IndexIfA0(n,3) 1ThenFori=0To3Option1(i).Value=False'取消所有选项NextElseOption1(A0(n,2)).Value=True'恢复选项EndIf 3自动化系统实现的重点技术 该系统主要基于OLE自动化技术与OFFICEVBA自动评判技术。因此,对于Word、Excel以及PowerPoint等Office评判,通常就需要学生打开初始操作文档,根据相应课题标准实施解答且储存解答的结果。最终该结果再生成文件,例如Word、Excel等。该系统对此类文件的处理,重点是应用了OLE自动化技术来得到棋所要应用的具体数据。教师在实施对操作题的阅卷过程中,可以直观地把对象属性及设定结果实施相对应的对比匹配,研究正确与否。例如,在页面设置操作题中,该信息通过Pagesetup得到。利用Pagesetup对象能够得到页面边距、页眉间距等相关信息。之后,再把此类实际操作值和指定值展开比较,便能够取得Word操作题的评分结果。 作者:余智超 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统计基础论文:基层统计工作会计基础论文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基层统计工作薄弱,队伍不稳定 由于基层统计人员调换频繁,队伍不稳定,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心的统计人员一般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业务不熟,缺乏工作经验,法律意识不强。有的乡镇统计员仅有一人,但身兼数职,只能在完成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影响了统计信息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低,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很多单位把统计归并在会计科或办公室,大部分是兼职,更缺乏一个综合协调人员,各自分散的执行专业统计,造成多头对外,数出多门。 (二)基层统计手段落后,入户调查难度大 近几年来,国家、省、市级统计部门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电脑操作,程序汇总,网上传输并且居民的住房情况、就业意向、家庭成员构成、外来人口情况、社会治安、居民对公共管理的评价等,都设计入户调查。目前,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由居民社区管理委员会配合写组统计部门进行,入户问卷调查或由居民样本户按月记账提供数据。 (三)统计表重复,基层负担重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轨的过渡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统计部门不仅要提供一些计划经济下的统计信息,还必须提供市场经济所需的统计信息。国家统计制度方法尚未完全改革完毕之前目前的统计指标体系中既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指标,也有大量新增的反映时常经济运行情况的指标;国家统计局直属管理的三个调查队所布置的统计报表和种类与政府统计部门布置的统计报表和种类也存在重复,既有统计报表上的重复,也有统计指标上的重复,既有部门统计与政府统计的重复,也有统计局内部之间的重复,给基层统计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四)工作量与人员配备的矛盾 目前很多基层统计单位的工作量比较重,主要体现位报表数量多少和类型较多,比如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各种形式的报表相对太多,工作量大,且每一长报表都要对所需数字进行采集、汇总、分析等,而相对于这样大的工作量,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又相对较少,年龄普遍偏高,知识结构相对老灰,有的基层统计单位的工作还由其他人员兼职。这必然会影响到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 (五)抗干扰能力若 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是一个历史顽症,这个问题在基层尤为突出。一些地方或单位的领导党性不强,无视统计法,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授意统计员修改统计数据,一些不本好大喜功,搞一些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等活动,迫使下级虚报浮夸,诱发统计数据不实,然后基层统计员势单力薄,难以有效抵抗这种违法行为。 二、解决基层统计工作存在问题之策 (一)改革现行统计方法,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现行统计方法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些方法在计划经济时代确实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无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统计的需要,应改革现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尽可能地以抽样调查取代全面调查。各级统计部门应认真清理统计上的重复报表和重复统计指标,切实减轻基层统计负担,严格把好制发报表关,加强统计的计划性与制发报表的严肃性。属于部门统计的,不要包办代替;属于上级统计的,不要层层交办;属于专项调查的,不要搭车统计。 (二)从基层实际出发,搞好统计改革 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中,要从基层人手,从基层企业和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面向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统计制度,建立公民人文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办法等。改革目前以专业划分,从管理方便角度实施的方法制度,建立规范的企业信息数据模式,改变企业向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国税地税、统计、经贸委、外经委等政府部门多渠道上报信息的局面,政府部门实行统一规范的报表制度,各部门通过数据分析工具挖掘本部门所需信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在涉及居民住户调查时,报表设计要贴近百姓生活实际,调查时,要充分依靠居民社区管理委员会,了解真实的居民情况。减少普查项目,严格控制各种普查,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涉及企业的普查,可以了解企业全面情况,获得大量的经济信息,但是普查工作人、财、物投人大,不能只考虑本级政府需求,要为基层留有余地,满足各层次需求。严格控制来自各级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的调查,要充分利用普查资料,做深人细致的数据挖掘,获得各部门所需信息。 (三)解决统计同做所需要的经费 统计工作要做到“准确、及时、全面、方便”,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持是不行的。基层统计经费不足影响统计事业发展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建议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来配置统计经费,每年列入财政预算,并通过法律程序固定下来,保障统计必要的办公条件、统计基层规范化建设、统计调查费的支付、以及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等经费需要,使基层统计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比如,各项普查所需要经费都是统计工作正常之外的经费:正常的报表和调查有时间要求,需要深入基层取数据,通讯、交通费用都很大,政府要给予安排,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还要增加城乡经济调查的经费投入,以提高记账的补贴,调动记账户认真记账的积极性,确保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目前基层统计执法队伍不健全.缺乏执法经验与执法人员,要配备专职的执法人员,并对统计执法人员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严格查处那些虚报瞒报统计数据的单位及个人。 统计基础论文:老农保基础信息统计方案 为确保老农保与城乡居保制度顺利衔接、平稳并轨,切实保障老农保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扎实做好老农保参保人员的核查清理工作,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核查对象与内容 (一)核查对象 于1993至1999年间在市社保局办理老农保的农民、村干部、代课教师、合同干部、乡企干部、义务兵。 (二)核查内容 1、参保登记人员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等信息,进行逐一核清登记,反馈到村(社区)补充相关信息、补齐相关资料。 2、参保登记人员的个人缴费信息。参保个人的缴费时间、缴费档次、缴费金额,要一一查实核对,并要有财务部门出具的缴费凭证为依据。 3、领取人的个人待遇发放信息。根据州局提供的待遇计算表,比照个人参保档案的基础信息,重新核算清理个人待遇月发标准,有误的重新核算。若参保人参加老农保时,参保档案已对待遇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市社保局将依据规定发放待遇,并对个人发放养老金进行多退少补。 4、退保、转保人员信息清理。根据退保、转保人员档案资料、凭证(业务、财务)核对无误后,办理退保转保业务。 二、工作安排及时限要求 (一)部署启动(2014年4月5日前)。 市社保局召开全市老农保基础信息核查工作部署会议和部门协调会议,并进行镇、村两级经办人员培训。社保局根据本局掌握的老农保基础信息填写《参加老农保基础信息情况表》(附件1)和《老农保参保情况表》(附件2),并将表格(纸质及电子版)下发到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 市人社局要对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就此次信息核查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对核查过程中出现的政策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各项参保、退保及转保业务予以审批。 (二)入户信息核查(2014年4月6日—2014年4月30日)。 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具体组织实施并指导信息采集工作。要求各村核查人员务必逐户逐人核查,确认《老农保参保情况表》(附件2)中相关信息,要求参保人签字确认,并收集相关证明材料。参保人对基础信息有异议的,经社保局重新核实后,由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重新下发《老农保参保情况表》进行确认。 (三)信息录入、提交及其它(2014年5月1日—2014年9月30日)。 入户调查结束后,由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收集本辖区内各村经办人员签字确认后的《老农保参保情况表》及相关证明材料,统一进行核查登记表的录入工作,并填报《参加老农保基础信息确认情况表》,上报社保局。 市社保局根据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上报的《老农保参保情况表》,建立老农保参保人员调查登记的电子汇总表,并对相关纸质文档进行归档整理,建立信息完整、规范、准确的参保档案,便于今后查阅与利用。同时,根据《参加老农保基础信息确认情况表》,办理相关参保、退保及转保手续,并报市人社局审批、备案。 三、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责任到人 本次工作要在市人社局和社保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进行,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工作重点开展信息核查,要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参保人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缴费金额等信息准确、资料齐全,对于需要补充的资料要在规定期限内补齐,一旦出现问题,要追究相关经办人的责任。 (二)严格核查过程细致高效 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要认真开展本辖区内各村调查员培训工作,听从市人社局的统一调度,深入细致开展入户调查,切实做好数据填写、录入及审核校验工作,及时发现错、漏项并加以改正和补充。各村将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核查登记表等原始核查材料统一交各乡镇存档备查。 统计基础论文:做好统计基础工作,服务科学发展 摘要: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各级政府、各界人士对统计信息的依赖程度日益突显。如何保障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是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健全的统计制度、正确的统计方法、可靠的统计资料,是提高统计信息的可信度,提升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的保障。每位统计工作者应当以务实求真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抓好统计基础工作,服务科学发展。 关键词: 统计;基础工作;数据质量;服务 1当前环境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中国政府从更宏观层面思考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动因,寻找规律与启示,为此采取的强有力措施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中国经济若想走出困境,就应该立足于自身问题,顺应经济周期波动,加快结构调整,将重点放在“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上。通过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和从根本上改变增长方式,实现“保增长”,并达到“重民生”的目的。在经济转折关键时期,要夯实统计源头,反映客观规律,不偏不移做好统计工作。 2当前形势分析 “十一五”规划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全国上下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进行根本变革。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对市场主体耗能大户建立能源档案。重点管理能源消耗高,原材料消耗高,废物高、社会反响大,难控制的部位。政府通过能源审计、企业用能情况分析、清洁生产审核等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监管,建立节能激励制度,加强了能源统计及基础管理。 3统计数据质量保障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统计法》。修改《统计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因为统计调查取得的数据是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如果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及实施统计调查的时间段不一致等原因,会造成统计“数据打架”。 为坚决惩处和有效预防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日前联合制定了《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是统计部门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的一把利剑。对于发现的领导干预统计数据行为和包庇、纵容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统计执法机关要联合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4加强统计基础工作 从事统计工作多年,深知统计数据在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统计管理,夯实统计数据源头,对落实科学发展思路,对挖潜降耗、对节约管理成本等至关紧要。对数据深加工,提供可靠的统计指标。有关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就像灯塔一样,帮助政策制定者引导经济向着主要的经济目标发展。避免使政策制定者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利用数字主动当好参谋,俗话说,“统计十个数,纵观世界情”。没有数字就难见经济的晴雨,没有统计就不晓社会的风云。做到及时、准确、有效提供统计数字,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把好数据质量关把好数据质量关,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统计工作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就是朱F基总理强调的“不出假数”,就是总理要求的“真实可信”。要将其内化为每一位统计工作者的坚强信念、核心价值和自觉行动。这是对统计系统每一位同志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统计数据质量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①适用性,统计数据必须有效地满足统计用户的需要。②准确性,统计数据要准确地描述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③及时性,指统计数据的生产周期要能满足用户使用的时效需要。④可及性,统计数据能被用户公正、方便地获取,服务用户。⑤可比性,指同一统计指标的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口径和范围要一致。⑥衔接性,不同统计调查项目之间、不同机构之间、不同时期之间统计数据的匹配性,统计数据之间不矛盾。⑦有效性,要求统计数据产生的效益要大于获取该数据的成本。⑧透明度,指在公布统计数据时,应同时公开统计指标的概念、口径、计算方法和统计数据的调查方法、精度、误差以及生产单位。 努力营造良好的统计环境,要搞好统计服务,努力提高统计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严格为调查对象保密,积极争取调查对象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4.2 增强配合意识统计人员需要一丝不苟,求真务实,根据各专业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保持数据之间的连贯性、一致性,增强配合意识,确保数据质量真实、统一。 例如,由于生产法增加值计算中间投入部分的不确定性,影响生产法增加值准确度。为此通过工业成本结构调查制度,改进增加值数据采集办法。在行业内进行对比,确定增加值率的行业范围。统计人员须与财务部门多沟通,进一步把增加值核算基础夯实。 统计人员增强配合意识,还体现在做好统计服务功能。以高质量的统计信息,服务发展、管理等需求。 4.3 加强内部检查做好统计基础工作,加强内部检查。对统计原始数据进行检查、核实。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时效性进行审核。统计报表是收集数据的重要方式,由于统计指标体系反映内容多,涉及面广,为保证报表资料的质量,必须做好报表资料的审核工作,包括报表平衡关系审核、对应关系和逻辑关系审核。加强应用结果评价,根据统计资料使用之后发生的正面或反面效应来评价数据质量,如果证明符合实际,即可放心使用,如果证明质量较差,须加以说明,慎重地使用,或进行必要调整后再用。要检查统计台帐,做到账证一致,帐表一致,帐实一致。 4.4 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国家统计局公布的09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中,GDP同比增长6.1%,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减少4.02%。引起境内外媒体和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数据可信度的质疑。数据显示,09年4月份单月日均用电量同比下降3.6%,而当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5月份经济数据仍保持这一趋势,使这种质疑的声音进一步增大。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全社会用电量累计降低2.24%。 经济增长与用电下降的反差,社会上质疑较多,统计局结合上半年有关数据做了进一步分析。强调了产业结构变化是导致当前用电量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节能降耗也产生一定效应。数据分析显示,去年以来,GDP和社会用电、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用电的变动趋势是相同的。经济增长与用电增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并不是线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通常用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表示。从历史数据看,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变动虽有一定规律,但各年之间的差异很大。经济增速与用电量的“不同步”在国际上经济周期性变动时都出现过,这种“不同步”现象的出现基本上都是发生在经济运行出现转折阶段,在国际上表现为一种周期性的现象。 统计分析在深化统计认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统计资料可以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取得一定认识,但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研究,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使统计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同时统计分析对统计数据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5 与时俱进,一专多能,保持知识更新统计人员应具备深厚的经济科技同专业知识,做复合型统计人才,做好统计分析与预测,为决策提供服务。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统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具有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表达能力,提供信息,进行交流,发挥统计作用。统计发展到今天,已经由描述统计阶段发展到推理统计阶段,向深层次发展。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决策过程中,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对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尽量减少风险损失。 要求各级统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胜任能力,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进步。夯实基础,服务科学发展。 5结束语 2009年初,国家统计局已确定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深化统计改革、服务科学发展”,载体和抓手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求真务实是统计人员的天职。在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既是统计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更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促进统计服务于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 统计基础论文:探讨信息时代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 摘要:针对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信息时代的特点,提出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以及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等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信息时代 乡镇统计基础建设 基层统计是统计工作的前提,信息时代下,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对乡镇经济的全面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国家对乡镇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也需要基于乡镇的实际特点,进行全面构建,为乡镇发展提供更多的有效数据,使乡镇统计基础建设能够更加科学、规范。文章将基于信息时代的特点,分析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相关方式,希望能够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一、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纵观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实际情况,主要存在着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统计工作人员比较匮乏以及统计工作制度流于形式等方面问题。 (一)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由于受到固有观念影响,一些乡镇单位中比较关注乡镇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工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能够直接影响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乡镇统计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关心统计工作的过程。 (二)统计工作人员比较匮乏 乡镇统计工作量相对较大,统计工作人员却相对比较匮乏。很多乡镇单位中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乡镇基层单位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情况普遍存在。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统计工作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难以真正展现出统计工作开展的价值,不利于乡镇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统计工作制度流于形式 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虽然能够认识到统计工作对乡镇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但是实际的工作开展情况却不够理想。虽然乡镇单位中具有明确的统计工作流程制度、统计交接制度以及统计资料管理制度等,但是制度却大多流于形式,实际的管理过程不够理想,统计工作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效果不佳。 二、信息时代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对策 信息时代下,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可以通过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以及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等方式全面展开。 (一)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 信息时代下,统计工作开展的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整体乡镇统计工作开展的效果。乡镇单位管理人员需要提升对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乡镇单位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参与积极性。 乡镇统计单位需要基于统计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经费的支持、人员的配备以及基础设备的购置等方式,保证各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为乡镇经济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 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内容相对较多,工作量相对较大,乡镇单位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方式下,势必会造成工作质量不佳、工作效率难以保证等问题。针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专门的统计基础部门,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提升乡镇统计基础工作的专业水平。 同时,乡镇单位还需要基于本地的实际统计基础建设需要,科学划分统计人员编制数量,配齐统计人员,加强对统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指导,注重统计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全面管理。通过良好的环境构建,适当的激励机制等,调动每一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人员的热情度,提升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效率。 (三)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 严格的统计管理制度能够使各项工作规范性、有序性展开,有助于各项统计基础工作的持续性开展,也有利于乡镇经济的稳定发展。信息时代下,乡镇单位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统计岗位职责,通过数据采集审核报送制度、统计档案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化管理制度等,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与管理的规范性开展。 同时,乡镇单位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机制等,保证每一位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各项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避免使相关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真正实现统计数据管理的规范性。 三、结束语 信息时代下,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镇单位需要明确信息技术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重要影响。通过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以及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等方式,改善传统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统计工作人员比较匮乏以及统计工作制度流于形式信息时代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等相关问题,促进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乡镇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统计基础论文:加强统计基础建设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摘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或者单位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更加追求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怎样有效提升统计工作效率、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成为大众所关心的一个话题。在行政工作中,对统计工作人员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数据等各项工作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目的就是为了使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准确,从而为整体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统计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统计基础;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 一、采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统计调查工作 单位在统计调查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好自身所用的资源和优势,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要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建设;其次要对统计需求做出一个清晰的整理和分类,针对各个统计调查任务要以认真科学的态度来进行,从而有效提升统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同时,在进行统计调查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对统计调查的膨胀现象进行限制:首先,构建统计调查预算成本核算机制,对每一笔使用经费都要做到合理规划,对部分没有适用依据的经费申请就不予批准;其次,对已经记录在案的统计数据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利用好,降低无效工作或者重复工作的出现率,提升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三,统计调查的次数和标准要合理安排,不能过多或过少;最后,统计调查方式应该采用抽样调查和普遍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统计结果的变化趋势,并能针对调查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使统计数据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在统计工作中,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进而得到准确性较高的数据信息。在促进统计数据标准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过程公开原则、技术方式控制原则以及信息反馈原则。过程公开原则就是指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过程中要公开公正,对数据的种种变化要进行详细记录,以免在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技术手段控制原则就是在数据控制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技术工具来进行控制,而不是单纯地依靠认为的判断来决定;信息反馈原则就是数据整理完成以后,要想获得的信息及时反映给调查对象,使调查对象能够尽早看到最终的产出结果。 三、强化对统计部门的内部监督和管理 根据我国《统计法》的相关规定,各个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大众有着监督统计工作的职责,然而,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人们的监督明显缺失。因此,在追求统计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和管理机制,而且要十分重视第三方的监督工作,从而有效促进统计工作自我完善和约束。现阶段,统计工作已经深入到企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如:工作人员工作绩效的考核、经济效益的考核等等。这些统计信息会受到来自各个部门甚至管理人员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监督队伍,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数据信息的虚假性。 四、培养专业的统计工作者队伍 要想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就必须建立健全的人员工作机制。企业或者各个单位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使统计工作人员能够对自身的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还要让他们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以一个更加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今后的工作。在着力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也要重视培养统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以及责任感。众所周知,统计工作的核心就是人,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够使统计基础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应该从实际出发,从统计工作的根本出发,努力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有能力、有高尚道德的工作队伍。 五、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评估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 加强统计基础工作信息的科学性,能够有效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从我国目前统计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各个单位或者企业都有相应的数据评估机制,但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是缺乏科学性的问题,评估过程中使用到的相关标准之间的联系是人为进行判断的结果不存在有效的函数关系;其次就是评估过程中的依据不足。统计基础工作包含着各个相关的基础环节,有些环节的评估依据不见得在其他环节也适用;再次就是在数据评估的过程中不够公开,缺乏一定的透明度,大部分单位都是领导直接对下级人员数据信息做出评估,而并不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评估,这就导致对数据信息的误差没能及时进行把握,这就会造成统计数据失去真实性,因此,就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问责,相应地也要改变评估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而不是一味地去 修改统计结果;最后就是在对统计基础数据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在对统计数据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分析各个项目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性,而只是套用之前的评估方式,这样就降低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六、加强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将信息化发展纳入自身的发展战略中来。统计工作的信息化能够有效提升统计工作的实际效能,从根本上确保统计源头数据的质量,从而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从现阶段统计基础建设的状况来看,信息化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能够有效反映出各个单位的总体管理水平的高低。现阶段,统计工作中所使用到的软件种类、平台都十分丰富,甚至一台电脑中安装不同的数据处理软件,因此,这就对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还要能够调整这些软件中存在的不足。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加强统计基础的建设中,不仅要采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统计调查工作,而且也要努力使统计数据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强化对统计部门的内部监督和管理,培养专业的统计工作者队伍,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评估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加强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只有切实保障统计基础的建设,才能有效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统计基础论文:加强基层统计工作 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摘要: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并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验证和监督,据以修正错误是十分必要的。要做到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必须对基层统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针对基层统计工作中的不足,在统计人员的配备方面、专业素质上、设备配备和经费方面提出了改善基层统计的建议。 关键词:统计工作;夯实基础;及时修正;不断改善 一、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的意义 统计工作是设计、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工具,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并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验证和监督,据以修正错误。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上而下,有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县统计局。各行业部门从上到下也都有统计处、科、室。但千头万绪,无论多复杂,统计数据都是由基层统计数据层层上报汇总得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性数据也是由省各市各县、乡、村的基础数据汇集而成。当然这些数据有的是通过大型普查得到的,有的是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日常统计报表等手段得到的。但无论如何,基层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基础数据的统计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基石。因此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层统计的现状 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质量。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基层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层数据如不能及时上报,就会直接影响上一级的数据汇总。在日常工作中,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上年度省社平工资是经常用的数据。由于数据的延迟性,各项工作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要做到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必须对基层统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我们现在的统计体系是典型的倒三角形。从国家统计局到各省市统计局,到县统计局,再到乡村统计员,人员数量、专业化程度、设备、资金经费、重视程度都是自上而下递减的状态。国家和省市层面自不必说,县级也还有县统计局,到了乡镇就只有一个统计员,而且很多都是兼职,到了村一级几乎都是由村大队会计兼职。设备经费谈不上,领导重视程度也不高。 全国有两千多个县(含县级市、旗等县级单位),他们的数据准确完整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县级的统计工作又和乡镇、村、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密不可分。在一个县域内统计工作内容项目也很多。各种大型普查就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多项内容。另外还有日常统计报表,各行业、专业领域的调查,如固定资产投资调查、房地产调查、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等等。可以说工作量大、人手少、专业性强。在一个县域内仅仅依靠县统计局的有限的力量,没有基层统计人员的配合是难以完成的。 三、基层统计工作中的不足 最基层的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首先是重视程度低。在乡镇和村前些年计划生育是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各地都重视计划生育。近些年以GDP论英雄,各地主要抓经济,热衷搞开发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近来国家狠抓环境治理,很多地方领导被约谈,各地开始注重环保。统计工作与这些工作相比,被放在次要地位。在各机关事业单位部门,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任务,政府党委安排的中心工作和本部门的日常业务才是重点,统计工作也被放在次要位置。各企业的老板经理,挣钱是硬道理,最主要的精力基本放在销售上,其次是生产和技术改造,统计也不被重视。 在统计人员的配备方面除了县统计局人员是专职统计外,各单位、各乡镇村几乎都是兼职统计。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人员编制少,多数是兼职。有的是乡镇办公室人员兼职,有的是乡镇财政所人员兼职。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有的是会计财务人员兼职,有的是业务人员兼职。在企业里有的是财务出纳兼职,有的是质检员兼职,也有办公室人员兼职的。 从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上看,参差不齐。在乡镇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由财会人员兼职的,多数具有统计和相关专业知识。村一级的大队会计不在此列。其他各类人员兼职的,只有少数具备统计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 在设备配备和经费方面也很可怜。由于经费紧张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经费和专用设备基本没有。 基层统计人员的责任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层数据的准确与否是个良心买卖。有时候凭着工作经验,估计一个数也差不太多。把大量的日常数据整理出来,汇总、计算,上报一个准确的数据也可以,但工作量会大很多。这不单是教育他们增强责任心的问题,更要从制度入手,实行标准化和加强法制化。 四、改善基层统计的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基层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一工作流程、台账、工作标准。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引起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重视,做到经费落实、人员落实、数据准确性落实。并大力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做好各单位联网直报和基层单位电脑数据的利用。 统计基础论文:安阳市园林养护定额测算基础数据统计研究 摘 要:2014年初,安阳市被列为河南省住建厅园林养护定额基础数据测算的四个城市(其它三个城市分别是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之一,本次园林养护定额基础数据测算,依据河南省绿地养护标准,选定道路绿化管理站、游园管理站、人民公园、洹水公园、三角湖公园和易园管理处等6个单位,对行道树、乔木、草坪、卫生、巡查进行实地实时测算。2014年底将测算数据上报河南省住建厅,省厅将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依据四个城市基础数据,编制出台河南省园林养护定额标准,指导全省园林养护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园林养护 分级管理 测算 意义 内容 结果 一、园林养护定额基础数据测算的意义 随着河南省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市场化的推进,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护管理定额就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制定一部养护管理定额,明确养护管理级别和与之相应的养护管理质量是这次研究的目的,也是对养护管理绩效进行考核的依据。为了保证养护费用的计算规范、科学、合理,测算工作是基础。截止目前,河南省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园林养护管理定额,根据省厅安排,安阳市等四个城市开展养护管理定额基础数据测算工作,为河南省制定统一的园林养护定额提供科学依据。 二、园林养护定额测算的内容 根据《河南省城市绿地养护标准(初稿)》,按照省厅统一安排,四个城市共同负责河南省城市园林绿地定额测算基础数据统计研究工作。安阳市负责落叶行道树,落叶和常绿乔木,草坪养护,卫生保洁,巡查安保等管养费用基础数据测算研究。2014年2月至10月成立了研究小组,由园林局牵头,组织道路绿化管理站、游园管理站、人民公园、三角湖公园、洹水公园和易园管理处六个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及部分绿地管理人员组成研究团队。选择有代表性的行道树、乔木、草坪、卫生保洁和巡查安保进行日常统计,详细记录数据。经过外业调查和内业测算分析得出结论,并根据园林绿地所处位置的重要程度和养护管理水平的高低,将行道树、乔木、草坪、卫生保洁和巡查安保的管理标准分成不同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一级养护管理,二级养护管理和三级养护管理三个等级。 三、园林养护定额测算的结果 1.落叶行道树。道路行道树,选定中华路法桐(数量141株胸径10cm)、永明路白蜡(数量653株胸径15cm)、灯塔路苦楝(数量850株胸径18cm)、灯塔路国槐(数量297株胸径25cm)、中州路国槐(数量432株胸径27cm)、解放路法桐(数量397株胸径45cm)等。按照一、二、三级管理标准测算,测算费用包括人工、材料、安全防护和机械四方面的费用。人工部分包括: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树穴松土除草、抹芽、修复树洞、修复树穴侧石:树干涂白、清理树挂等10项内容;材料部分包括:水、药剂、肥料及其它材料费等4项内容;安全防护包括:修剪安全防护、病虫害防治、安全高空做业车防护等2项内容;机械部分包括浇水车、打药车、油锯、载重汽车、高空作业车及其它机具费6项内容,见表1。 2.乔木(包括落叶和常青乔木)。由六个单位对管理范围内的落叶乔木和常青乔木进行实地测算。按照一、二、三级管理标准,测算费用包括人工、材料和机械三方面的费用。人工部分包括: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树穴松土除草、抹芽、修复树洞、修复树穴侧石、树干涂白、清理树挂等10项内容;材料部分包括:水、药剂、肥料及其它材料费等4项内容;机械部分包括浇水车、打药车、油锯、载重汽车、高空作业车及其它机具费6项内容,见表2:表3。 3、草坪(包括暖季型草坪和冷季型草坪)。暖季型草坪选取易园管理处北山东半部,面积42000m2。冷季型草坪选取易园管理处西大门内向北五米路以西,面积11000m2。按照一、二、三级管理标准测算。测算费用包括人工、材料和机械三方面的费用。人工部分包括: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清除杂草、切边、补植等7项内容;材料部分包括:水、药剂、料肥及其它材料费等4项内容;机械部分包括割草机、打药车、打孔机、切边机及其它机具费5项内容,见表4。 4.卫生保洁。以6个单位日常卫生保洁为依据,按照一、二、三级管理标准测算。测算费用包括人工、材料和机械三方面的费用。人工部分包括:清扫、保洁、水面打捞、冲洗、清理树挂5项内容;材料部分包括:水1项内容;机械部分包括、冲洗设备、载重汽车及其它机具费3项内容,见表5。 5.巡查安保。选定人民公园测算巡查安保部分,全园面积182000m2。按照一、二、三日常管理标准测算。 四、定额测算基础统计数据研究结论 1.近一年来,通过对安阳市六个单位落叶行道树、落叶乔木和常青乔木、草坪、卫生保洁和巡查安保等绿地日常管理数据记录汇总,依据科学统计方法,结合安阳市地理生态特点,研究测算统计出安阳市行道树落叶乔木、乔木类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草坪、卫生保洁、巡查安保一、二、三级管理等管养费用基础数据。 2.测算费用相对比较高,主要原因是河南省绿地养护标准高,要求严格,此测算数据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计算的。 3.从表1可以看出一级管理的行道树管理费用最高,胸径10CM的落叶行道树一株一年费用156.98元,胸径大于30CM的落叶行道树一株一年费用259.60元,这也符合城市园林绿化对行道树的要求,一般要求行道树具有适应性强、姿态优美、生长健壮、树冠宽大、萌芽力强、无污染性等特点,要求严格,管理难度大,管理费用就高。从表2、表3可以看出落叶乔木和常青乔木管理费用相对低一些,一级管理的胸径10CM的落叶乔木费用54.56元,胸径大于30CM的落叶乔木费用266.29元,一级管理的胸径10CM的常青乔木费用39.78元,胸径大于30CM的常青乔木费用247.30元.胸径越大管理费用相对越高。从表4可以看出冷地型草坪管理费用要比暖地型草坪管理费用高,一级管理的冷地型草坪每平方费用17.79元,一级管理的暖地型草坪每平方费用13.08元,冷地型草坪比暖地型草坪需水量大,修剪次数多,管理难度更高,现在园林绿化一般不提倡种植冷地型草坪,就是这个原因。从表5可以看出硬化地面费用最高,绿地费用次之,水面费用最低,绿地、硬地和水面分别是8.78元、27.52元和7.17元。硬化地面人流量大,大量活动在硬化地面开展,容易产生垃圾,管理难度大,每年冲洗次数不少于15次,管理费用高。巡查费用一级管理费用1.13元,二级管理费用0.92元,三级管理费用0.64元。 安阳市已经把测算的基础数据上报到河南省住建厅,省住建厅正在根据这些基础数据制定河南省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定额标准,将成为指导全省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导则,指导全省园林绿化有序发展。 统计基础论文:高职统计学基础教学对策研究 【摘 要】由于统计学学科特点明显,深入研究学科特点将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大有益处;通过以统计学学科特点为切入点,剖析高职学生在统计学基础课程学习上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统计学 学科特点 教学对策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数据的艺术和科学,凡需要用数字来分析的地方,就有统计存在。统计学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以社会经济统计为内容开设统计学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一直以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很多方面,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学者们大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将选取另外一个切入点作进一步探讨,即从统计学学科特点入手,着眼于分析高职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统计学学科特点 “统计”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可以拆分为“统”与“计”,“统”指的是把社会经济中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归集到一起,为“计”提供前提和依据;“计”指的是对总体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析,找出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规律。由此可以看出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比较明显,即: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实用性。 二、学生学习瓶颈分析 (一)从数量性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因此,数量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数量性特点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数量特征,即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数量关系,即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数量界限,即引起社会经济现象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例如,完成计划与未完成计划有质的差别,计划完成程度100%就是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可见,对数量性认识的关键就是需要学生理解数量的特征和涵义,即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并运用数学方法,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并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数量的界限问题。 学习瓶颈一:对统计指标认识不清,缺乏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是十分重要的统计学基本范畴,是统计的语言。不管是统计初学者还是统计学家,都应该非常重视统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然而统计指标从概念上来看似乎非常简单,即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例如,“2014年我国的GDP为63.64万亿元,同比增长7.4%”,这里有两个指标,前者是总量指标,后者是相对指标。对于初学者的高职学生来说,往往只是简单的认为这只是两个数字,前者是个很大的数字,后者说明“多了些”。具体指标含义是什么?说明什么社会经济现象?怎么统计得到的?有何意义?学生对这一系列说明统计指标的涵义、特征及意义的问题,缺乏认知和理解,也就不会去思考和计算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数量界限了,更谈不上对指标的应用以及拓展了。 学习瓶颈二:对数学公式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只为考试记忆,不去理解其涵义。统计学研究的是数据,需要用到很多数学公式,而在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中,需要运用的公式是比较基础、相对简单的,比如,相对指标的计算、平均指标的计算、动态水平指标的计算等,计算公式通常只涉及基本的四则运算。但高职学生往往觉得这些公式抽象而复杂,不容易理解;通常只是简单的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其结果或者是记漏了公式中个别重要符号或数字,导致计算错误;或者完整把公式记住了,但不懂怎么把数据代入公式,究其原因是对公式的涵义不理解。因此,高职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在计算上应该有足够信心,摒弃对数学公式这种天生的恐惧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公式涵义的理解上,以及拓展到现实案例的应用上,即做到从理解中应用公式,从应用中认识公式。 (二)从总体性分析 统计的研究对象不是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首先需要明确界定统计总体,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例如,研究某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该地区所有的物流企业构成的整体就是总体,而每一个物流企业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三个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从概念上来讲,总体和总体的数量特征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习瓶颈三:容易混淆总体与总体的数量特征,造成对基本概念“总体”的理解混乱。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即具体事物的集合;而总体的数量特征指的是这些事物的数量方面,即数据的集合;显而易见,统计研究的对象不是事物的集合,而是数据的集合。所以,总体从概念上可以理解为具体事物的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一组观测数据,而不是一群人或一些物品的集合。例如,研究某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从概念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工资收入的数据集合。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对于有经验的统计人员来说没有区分的必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很容易造成对总体概念理解的混乱。 (三)从具体性分析 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量研究,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事物的数量表现。例如“数据显示,2015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汽车25.8万辆,同比负增长17.1%”,就是很具体的。如若没有了具体性,那就只剩下数字了,失去了统计指标的意义。 学习瓶颈四:对统计信息职能重视不够,容易忽略数量的具体性。统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统计信息,指的是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社会。忽略数量的具体性,信息将毫无意义。高职学生面对一个数据往往容易只关注数量本身,而忽略了这个数据所处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这对于一个现实数据来说是不充分的,而从中获取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 (四)从实用性分析 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含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常所说的社会统计学是介绍有关社会现象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统计方法,是人们认识经济社会有力的工具。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是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而发展起来的,为多个学科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比如,自然学科领域的农业、医学、地理、工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精算、金融、管理、社会学等。统计学的多学科性及其通用性就需要初学者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常识,为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统计知识做好准备。 学习瓶颈五:缺乏社会经济常识,宏观理解能力不足。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学生从高中刚进入大学,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还相对欠缺。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在同一个学期给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分别讲授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发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一新生相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有明显欠缺,具体体现在:一是大一新生的社会经济常识严重匮乏,比如一个班55人,听说过GDP的人数不多,听说过CPI的几乎没有;二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不是很感兴趣,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三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不足。 三、教学对策 (一)强化统计指标的理解与应用是认识数量性特点的最主要内容 统计指标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描述统计通过统计指标来描述总体的数量特征;推断统计需要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两者都会涉及到统计指标概念、类别、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然而,传统的高职教学对于统计指标侧重于理论概念和类别的讲解,通常是按照统计指标内容体系(见图1)逐一讲解、举例、分析、计算。试想,学生面对这么多指标概念和分类,忙于死记硬背之外,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理解体会了,更不会把指标应用到实际当中。 因此,对统计指标的课堂讲解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综合指标和动态数列指标两大类,选取合适的热点论题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的同时,提高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首先课堂围绕合适的热点论题展开,比如学校评价问题、房价问题、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问题等。其次,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指标设计,与其他小组相互分享思路和结果。第三,教师参与讨论,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最后,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归纳总结统计指标,并就其概念、分类、作用及拓展进行分析。 (二)弱化数学公式讲解,注入统计思想分析 统计思想指的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认识、理解或观念,也是人们关于统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计学中的数学公式,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学公式,它其中往往蕴含着具体现实问题的基本统计思想。例如,组中值的基本计算公式为“上限加下限除以二”,其统计思想是:组中值是上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一般水平;组中值并不是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数,各组标志数的平均数在统计分组后很难计算出来,就常以组中值近似代替;使用组中值代表一组数据时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现均匀分布或在组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如果实际数据的分布不符合这一假定,用组中值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就会有一定的误差。认识了组中值的基本统计思想,组中值的计算公式就好理解了,进而,开口组组中值公式中“通过相邻组组距作为该组组距来计算”也就不难掌握了。 (三)强调教学案例的实际化、专业化,有助于总体性与具体性特点的理解 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关系到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合适的案例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一个失败的案例反而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困惑。目前,高职案例教学有两个较明显趋势: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案例越来越通俗易懂。比如,班级人数统计案例、班级成绩统计案例、学生消费统计案例等;二是考虑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案例中的数据越来越简单、好算。诚然,这两个趋势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考虑,但这样的教学案例未免有些枯燥、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对总体性和具体性的理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统计学教学案例的运用,应该把统计概念同经济实际联系起来,站在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应通过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统计知识去认识经济现象总体。 (四)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常识的课后阅读与思考,有助于实用性特点体会 社会经济常识是理解统计基础知识必备的前提,也是知识延伸、创新能力提高应具备的基础。比如涉及到经济热点的一些常见名词和概念:GDP、CPI、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常识的获取是要靠日常生活中的多留意、多阅读、多思考的,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效果明显。有了社会经济常识的准备,学生才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数据资料,能写统计分析报告, 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 传统的统计教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靠的是外界的强加性输入,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下获取的知识,其输出效果是不佳的。如何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吸收和主动建构者,成为统计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之一。统计调查实践将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拟定一些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调查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有:选定调查主题或自拟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并可行的主题;拟定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PPT演示、分享。这些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首先,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学生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拓展抽象的统计概念与指标。其次,学生能较系统的运用所学统计基础知识完成统计调查实践。第三,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兴趣的培养以及职场能力的提升。第四,学生构建了团队意识,强化了沟通交流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渐提高目标的要求下,高职的入学门槛整体在降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强日益凸显。为适应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教师必须从不同角度,不断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统计学原理课程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是学生感觉到最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统计学学科特点的剖析,归纳总结了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为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角度,也对别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统计基础论文: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房地产税收优化分析 摘 要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房地产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房地产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在现阶段的房地产行业中,税收政策是房地产市场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基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对房地产税制进行改革是当前我国税收制度调整优化的重要体现。这种优化调整可以对现有房地产税收体系中的诸多问题起到解决防范作用,从而使整个房地产税收区域公正合理。本文以统计分析为基础,对当前房地产税收体系的改革和优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统计分析 房地产税后 改革优化 房地产税收改革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要方面,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税收体系的运行还存在一系列需要改革完善的地方,如税制结构不合理、税费类型繁多以及税租模糊不清等,这与现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是不相吻合的。因此,需要对房地产税收进行时代性的改革和优化,这不仅仅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需要,更是我国税收制度整体优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一、房地产税收体系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税制结构不合理 现有的房地产税收体系,税制结构不合理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有环节的税负较轻,二是交易环节的税负过重。我们以当前房地产市场五大专用税种为例进行分析。保有环节的税收收入在总的税收比重有明显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至近几年,由88.72%直接下滑到28.27%;而交易环节的税收比重则有所上升,从11.28%上升到了28.69%。对此,我们有理由说,要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比重,并适当降低交易环节的比重。 (二)税收种类繁多,交叉混乱 单单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征收税种来看,所需要征收的税种类型就有10种,具体是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以及附加的城建税。而且这些税种的收费也很高,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具体数目,导致税收的类型繁多,种类混淆模糊不清。因此,要进行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就需要协调统筹,一方面将改革重点放在税种上,另一方面还要对具体税种的收费进行明确整合。[1] (三)税租模糊不清,比例严重协调 土地出让金是政府让土地使用者一次性预交一定时间的土地租金,预交时间一般是50年或70年。以2009年为例,全国土地的实际出让租金收入为15911亿元左右,相当于是五大房地产税收总收入的3.3倍。而在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的总价是2.7万亿元,是整个房地产税收的大约4倍。再加上其他税种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房地产税费租金是整个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税费租”的负担过于严重。因此,要想大幅度促进保有环节税收收入的提高,就必须重点对土地出让金进行改革创新,实现并租入税。 二、房地产税收体系的优化改革分析 (一)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的原则 首先,税负要合理。针对当前“税费租”负担过于严重的现象,负担不宜提高,需要保证在“正税”的同时明晰税租,减少税费。这就需要对这些过于复杂的收费项目进行整理,对于不必要的项目要及时取消,可以进行合并的税种也要合并统一,其余的则要进行规范化处理,以确保房地产市场税费征收管理的公开透明。[2] 其次,结构的优化原则。现阶段,由于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比重较低,所以需要适当提升保有环节的税收,从而形成一个多个环节在内的,并且涵盖多个税种的房地产税收体系,同时还要确保税收结构的整体合理性。 (二)房地产税收体系的优化 在房地产所征收的税收种类中,有些是具有普遍征收特点的,如常见的房地产交易印花税、房地产交易及出租营业税、房地产交易及出租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这些在改革时需要予以保留。还需要在对各项收费项目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取消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房产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这五个税种。在开发环节要征收土地税,在交易环节征收房产交易税,保有环节则要征收房地产税。根据当前形势,新的三大房地产税收也要划定为地方税,这样可以避免改革中政府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首先,在开发环节,征收土地税。对现行的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契税以及土地的增值税进行合并,与此同时,还要对开发环节的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和有机整合,征收土地税,这样就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浪费。[3]在获得土地使用权时,需要按照面积大小进行计量征收,从量计征的过程中,就需要重点把握多方面因素:一是土地类型。那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山地等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偏远山区的土地。二是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城市的空间距离越短,则其利用价值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三是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的使用年限越长,则税率就越低,需要大力鼓励土地的长期使用。从价计征时,可以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减少来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支付价格,进而将获得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基础。 其次,在交易环节,征收房产交易的“托宾税”。从现阶段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状况来看,它的主体是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以经济适用房为分析对象,所完成的投资额占住宅完成投资额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的16.56%下滑到了近几年的3.14%,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是至少在75%以上,远远超过了我国的现阶段水平。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建设资金的来源不足。对现行房地产交易的土地增值税和契税进行合并整理,征收房产交易的“托宾税”,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专用性。[4] 第三,保有环节,征收房地产税。对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进行合并整理,与此同时,还要对保有环节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清理整合,并把土地出让金融入其中,征收房地产税,这样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良好效果。一是有利于房产持有成本的增加,以起到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二是对于地方税的主体税种来说,需要给地方政府提供一个稳定、合理的财政收入渠道。三是真正的财产税最终作用是缩短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发展的公平和谐。对于税基来说,它是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体现,强调的是一种现值。市场价值每隔两年进行一次确定,第一年购买的房产可以依据其成交价格确定;而购买的二手房成交价格一般报价比较低,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将其成交价格作为基础,结合附近新房成交价格来合理调整。 三、结语 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房地产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房地产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民生行业,改革优化其税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统计分析的角度来讲,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税收体系还存在一系列不足之处,需要监管部门做好相应的监督监管工作,并对税收体系中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确保税收体系的科学合理,从而促进房地产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统计基础论文:经济基础在择偶标准中的重要程度统计分析 【摘要】文章利用 齐性检验和Jonckheere-Terpstra检验方法,对3个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在选择配偶的时候,这3个年龄段的人对于对方的经济基础在意的程度是否相同,若不同,排列出相应的顺序,进而进行结果分析,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齐性检验;Jonckheere-Terpstra检验法;合理化建议 生活中,婚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对于结婚对象的选择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这个多姿多彩的社会中,当代的年轻人似乎在选择配偶时考虑的更多,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强烈的攀比心理,使人们都不想生活的比别人差,同时我们也秉持着“贫贱夫妻百事哀”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念,于是,似乎现在的年轻人变得更加现实了,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我们往往比较在意对方的经济基础,是否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稳定高薪的工作。因此,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80”后和“90”的年轻人太现实了,而我们父母那一代人似乎更纯粹一些,不太会在乎经济基础,所以,我们常常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选择配偶时对经济实力方面的在意程度是不同的,那么,我们这种观点是社会真实的反映吗?基于这种想法,本文将利用非参数统计学的方法来验证一下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此问题的看法是否一致。 一、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配偶经济实力的在意程度是否一致,对349个人进行了市场调查,并且将被调查者分为了三个年龄段:18岁至30岁,31岁至50岁,50岁以上。同时,我们将这三组年龄段的人对配偶经济实力的在意程度分为了三个层次,分别为:非常在意,一般,不在意。据此我们统计各类结果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二) 齐性检验 根据上述给出的数据,我们来检验一下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配偶经济实力的在意程度,运用 齐性检验法,并且应用R软件来实现,输出了Pearson’s 检验结果,自由度为(3-1)(3-1)=4, 值为9.9143,p值为0.0419,由于p值小于0.05,于是此时我们拒绝原假设,即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配偶的经济实力在意程度不同,具有差异性。 (三)Jonckheere-Terpstra检验 根据上述的 齐性检验的结果,我们可知三个年龄段的人对于配偶的经济实力的在意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到底哪个年龄段的人会更在意呢?与我们之前预期的结果是否会一样,据此,我们希望通过检验来将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态度进行排序,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分析,下面我们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出各组数据的箱线图如下: 从上图中,我们清晰地看出了三组数据的顺序,从而,结合上述的检验分析和箱线图的绘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个年龄段的人对配偶经济实力的在意程度呈现一个递减的趋势,即18岁至30岁的群体最在意对方的经济实力,其次为31岁至50岁的群体,最后为50岁以上的群体。 二、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的检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配偶的经济实力在意的程度具有差异性,并且随着年龄的递增,人们的在意程度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即年轻人最在意配偶的经济实力,其次为中年人,最后为老年人。以此也反映出了时代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和婚姻观也有所改变了。但是,在择偶时过于注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这种风气当然是不好的,因此,我们对此作出以下建议。 (二)建议 在这个五彩纷呈的社会,似乎我们对一切都很迷茫,我们每个人持有的价值观念都有所不同,也就是我们看中人生的部分有所不同,有人将物质看成是全部,特别是现在的有些年轻人有“拜金”倾向,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出现的较多。例如,众所周知的江苏电视台主办的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歪曲的价值观和婚恋观给了我们警醒,物质极大丰富不等于幸福,但是却有那么多人将物质条件和婚姻画上等号,从而引领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进而导致最终失败的婚姻,这也是我国离婚率越来越高的原因。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的幸福指数为何下降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都思考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自身价值观和婚姻观的导向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物质生活虽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是全部,我们可以注重,可以为之奋斗和努力,但是我们不应该太在意,以平常心去对待。 在这个浮华的社会,平常心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一样奢侈的东西,无论对待任何事,我们都显得很浮躁,很难有一颗平常的心态,对待物质生活,我们现代人往往要求太高,未婚人士更是将未来另一半的物质水平作为首选的条件,于是我们常常感叹现代人的感情不纯粹,而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我们要从自己做起,用一颗平和及平常的心态对待一切,不要太在意物质,那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有的时候那只是一小部分。 统计基础论文:项目教学在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研究 摘 要:统计学基础作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核心位置,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开展项目教学要做好分工、分好任务、组织好过程、完成好评价,也要注意师生角色、资源利用和团队建设。 关键词:项目教学;统计学基础;研究 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师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加“项目”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任务,通过教师指导和引领开展教学内容,最终以完成的情况来评价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其显著特色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统计学基础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很高的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工具来开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等,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现实的应用性。项目教学运用到统计学基础课程中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是值得研究使用的好的教学模式。 1 统计学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1 岗位需求的现实需要 统计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科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向的是一线工作岗位,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很迫切的要求,要求学生上手快、能力强,能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在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知识上反而不会过多强调,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最主要的内容,项目教学法解决的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用学生自主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也符合社会岗位现实的需要。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探索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同时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连贯,忽略了能力的锻炼提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项目教学法讲究项目实战,需要学生运用统计工具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对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也较好地达到了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3 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重要的区别。个人实际技能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也是走向社会表现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砝码。在统计学基础这门工具方法论的课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能够娴熟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成才的必然选择。 2 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的实施 2.1 小组的组建 项目教学注重团队的合作和协同,不提倡个人的单打独斗,因此确定小组、分好小组是开展活动的重要环节。在统计学课程中,成立以4-6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较为适宜,尤其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混合编组,并推选出负责任的小组组长。 2.2 项目目标任务的确定 统计学基础课程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应该创新思维,打破固有知识的结构,按照问题导向来安排组织任务,每个项目都要以真实的现实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项目的最终目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是学生自主,教师引导,切忌越殂代疱。 2.3 资料分析和报告编写 实践调查必然产生大量的资料,科学合理的整理、去伪存真的取舍非常关键,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资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个过程教师的指导非常必要。最后就是以调查小组为单位,把分析整理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为调查报告。 2.4 结果评定和考核 能力培养是项目教学的重点,在学业的考核和评定上就要格外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综合性评价。既要分析总结小组的整体情况,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表现,也要有小组体现的职业素质表现。个人学业考核的重点要综合考虑: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协作中的表现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等。 3 项目教学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正确认识个人自主探究和小组分工协作 在统计学课程中,各种知识材料、情境任务都是为了学生探究学习、解决问题服务,教师只是辅助者,参与而不能替代,更不能包办,要注意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有利于在小组成员的交流碰撞中激起学习热情,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团队精神的形成,个人的自主探究和小组的分工协作是互相促进提高的。 3.2 充分营造学习情境和整合资源 项目教学应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学习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或者创设锻炼学生、机会充分的学习环境,要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展示等现代化手段,整合使用各种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图书期刊、行业资讯等各种有关的内容,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掌握学习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能够形成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3.3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角色分工 项目教学必须确立学生中心的原则,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角色是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千万不能够喧宾夺主。教师要在放和收之间掌握好分寸,既要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锻炼能力素质,也要避免散漫无组织,达不到锻炼提高的目的。 统计基础论文:如何提高统计基础知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提高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将统计课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基础知识课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关键词:统计课;教学;有效性 统计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一门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及统筹兼顾的综合能力。因此,统计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有关专业课的学习及走向社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提高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将统计课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基础知识课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以下是我对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见解。 一、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并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反思、批判,一步一步得到提升。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众所周知,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统计基础知识又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且该学科各章节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前面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所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好学、会学、乐学,最终提升学习统计专业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转变传统备课理念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重要保证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的,这势必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备课时必须提前了解分析学情,因为只有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才能从德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来阐述教与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时,要想办法先让学生重新认识甚至喜欢这门课。可以搜集统计重要性的案例,如,用一副为常人所乐道的对联来阐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还可以搜集一些统计学的故事,让学生喜欢上统计,如,护理学的创始人、著名统计学家南丁格尔的故事,“若想了解上帝在想什么,我们就必须学统计,因为统计学就是在量测他的旨意。”莱布尼兹的故事,“音乐是人类灵魂从计数中感受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计数的那种快乐”。诚然,小到居家生活,大到国情国力,都离不开统计。家庭生活,包里有多少钱,缸里育多少米;企业的生产、销售等都离不开微观统计。一个地区,有多少城市和农村人口,就业率多少,多少人均收入,价格水平多高;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多少,财政实力如何,能源供给,外汇储备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宏观统计。可以说,统计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国民经济的每一个行业,重要性非同寻常,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出学生喜欢的课,否则课堂讲解、讨论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即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进行教学反思,写出自己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误体会。这样准备的课既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学生喜欢的,一定也是能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 2.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时,不用老师教,他也会自己去学,不懂会去查、去问。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知识的来源。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讲究方式方法,创设情境就是方式之一。这样通过巧设情境,学生会愉快地就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不但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教学结构或者说教学环节组织得严密与否有很大关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不断地纳入新鲜的学情、灵活的因素。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课堂教学自然是在有效中进行的。当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调整、丰富和更新,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创造一个灵活、充满活力的课堂,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灵感,让课堂紧紧围绕预设的目标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如何发挥学生统计课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统计课程的学习中有章可循,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及规律性,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承载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要做到这点,一是要尊重学生人格,二是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多数学生不但会计算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等指标,基础好的学生还能够明白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就是动态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具体应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明显提高。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教学的共同追求,也是教师必备的教学观念,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得,让每一位学生增值,使他们真正成为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创新型人才。 统计基础论文:浅议加强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 摘要:作为对教育未来发展规划及预测的重要依据,教育统计依靠“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理论来认识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而“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分析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最基层(学校)的基础数据,加强基层基础统计工作是教育统计工作环节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教育 基层 基础统计 统计学根据原理划分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两部分。描述统计学即研究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通过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通过多种图形、表格方法呈现出来,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集中量数” “差异量数”和“相关系数”等特征数值。对有关教育活动的典型性、波动幅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表述,对教育的内在规律予以表现;而推断统计学是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分析以及非参数统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的科学判断。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置信度,参考一部分数据而对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推理判断,通过推断统计得出的结论能广泛应用于教育范围之中。 现行的教育统计主要依靠“描述统计学”理论来进行教育统计,进而对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教育统计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宏观决策、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也运用“推断统计学”理论来规划和预测教育未来的发展。我们可以说,教育统计工作的认真落实,对教育计划的制订与监测、发展规划的执行与落实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教育统计工作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不断发展的有利因素。如何扎实地开展教育统计工作,保证教育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在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是教育今后发展的追求目标。基于此,规范与加强教育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务必要通过一整套卓有成效的实践措施。教育统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的工作机制,是当前各级教育统计机构以及每个基层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应当重点落实的工作任务。笔者做统计工作已有十个年头,现就统计工作经验,对如何加强教育基层统计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前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现状 (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无法保障 部分统计对象因认知程度不高,配合不到位,导致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无法保障。在传统观念中,“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些统计对象(学校)在一些不正当利益的驱使下,对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的严肃性与重要性持不配合的态度。少数统计对象(学校)因惧怕实底的泄露,有意识地进行虚报与瞒报。还有对统计资料的提供不及时,统计资料的真实性也有待商榷。这种由统计对象(学校)人为制造的影响因素,对统计基础资料的收集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与此同时,一部分基层单位在报表的收集过程中缺乏及时性与积极性,不能自觉准时提交统计资料,给基层源头数据的收集造成极大不便。每次在报表送审的最后期限内,不管是定期的报表或者是抽样调查表,都需要县级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反复的催促与跟进才能将报表收集到手。催报时间长、催报难度大,基础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在基层源头数据的收集上花费的精力与时间过长,都严重影响到报表录入及处理分析。 (二)教育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 教育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具体表现在部分二级教育统计机构中,统计任务与统计工作人员力量差异较大。当前,教育统计人员有许多属于兼职,其主要工作任务为教学或者财务,统计任务的开展主要依靠业余时间完成。县教育局、乡(镇、街道)教育办公室、学校教育统计人员负担了多数的统计数据的收集、审核等任务。基于这种形势下,统计人员配置与实际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明显。 (三)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亟须提升 在当前统计形势与工作现状之下,教育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业务素质仍存在许多不足,亟须提升。当前,教育基层统计机构工作人员能做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计算机的“四会”标准人数较少。而基于“四会”标准之外,懂政策、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少之又少。这种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四)教育基层统计受教育基层经费制约 教育基层统计受教育基层经费制约,时常使其陷入困境之中。作为教育统计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办公经费不足,在保证统计人员工作成本的同时,举步维艰的维持着统计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化建设需求。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基层(学校)统计单位的领导还没认识到教育统计的重要性,甚至连购置统计专用设备报告都未打过。 二、关于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机构、提升统计人员职业能力 健全机构、提升统计人员职业能力,为规范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首先,要完善壮大县教育局、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充实、培训统计人员,尽快考虑对市、县级成立相应教育统计机构,并关注基层教育统计工作人员的编制以及经费投入问题。与此同时,针对教育基层(学校)统计工作中的不足,加大督导力度,完善统筹、组织、协调以及各项统计工作任务,为保证基层教育各项统计工作的落实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关注对教育基层(学校)统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对政府统计与教育统计两者的关系有明确的认知,实现教育统计工作与统计部门工作资源共享;再次,加强教育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通过创新培养方式为教育统计工作培养出高水平的工作人员;最后,建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政府统计部门加强教育统计报表的管理,以及相关部门和统计部门之间报表的对应,为改变报表指标不统一,减轻基层统计工作负担提供便利。 (二)提升统计质量与效率 关注统计质量与统计效率的提升。对教育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应从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五个方面着手。完整性,即要求统计采集范围与被统计对象(学校)数据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即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性、真实性上要符合基层(学校)真实情况。在数据采集源头上确保数据质量真实可靠,对上报的数据是否符合统计制度相关规定,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正确与否、结果是否精确等问题应细致审查;及时性,即数据质量在统计时间与价值上要满足教育统计数据的时效性。统计工作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通过对统计方式方法的不创改革创新,对数据统计、收集、时间不断压缩,以高效的统计效率完成教育统计数据;简便性,即统计数据质量与统计信息在使用过程中应尽量简便明了,便于各级领导与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理解接受。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与政府各部门合作,以资源共享形式减少重复统计工作,降低教育统计工作量。同时,对外公布的统计数据、图表以及分析文章等,必务以精确、简洁的表现方式,将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及术语进行适当转换,以符合大众理解能力;适用性,即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通过对教育统计数据的实际需求开展教育统计工作,在工作开展之前要了解各级领导决策与社会各界对教育数据的需求,以符合实际需求为基础开展教育统计工作。 (三)提升教育统计服务水平 1.提高服务的主动性 打破传统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意识,根据县域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现状,主动积极开展教育统计服务,对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深入思考,及时反馈。 2.增强服务的针对性 统计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满足数量的要求,同时对分析的质量也需引起重点关注。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分析选题,对具体问题细致分析,针对问题提出符合现状、有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3.提高服务的实效性 对教育发展趋势科学预测、及时掌握,打破信息反馈与提供被动的教育统计现状,加大对信息反映与提供问题的研究探讨,确保数据精确度与实效性。 (四)规范教育统计执法基础工作 首先,抓住“九五”普法机遇,在《统计法》与教育统计工作中,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分析与曝光,营造出法治统计的良好氛围;其次,通过各项统计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督促教育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严格落实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对各教育统计项目业务之间的关系、统计主管部门的业务关系、上下级教育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进行沟通协调。强调统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完善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流程化建设,实现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 (五)全面提升教育基层统计人员素质 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教育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作为统计工作的实践者,教育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既要掌握基础的统计工作方法,如数据收集、指标的计算、资料的分析整理等,在此基础上,对现行的教育方针、政策、趋势等要有明确的了解。与此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网络技术。要加强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效率,就要不断对统计人员进行教育培养,通过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培养打造一支优秀的教育基层统计队伍。教育培训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集中培训、鼓励其自主进修、请专家进来讲课,或将统计人员送大专院校学习等,实现基层(学校)教育统计员自身职业素质的增强,自主学习扩展专业技能,对教育趋势进行精确把握。并通过网络系统的熟练运用,加快信息传递,成为时代所需的高水平的教育统计人才。 (六)借助信息化完善统计工作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教育统计工作依托信息化建设平台对实现工作效率提升、统计服务技能完善、统计现代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现有的硬件与网络资源,通过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大跨步前进。 三、结束语 统计工作的开展为了解教育现状、预测未来,实现教育发展提供参考。教育统计分析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最基层(学校)的基础数据,因此,加强基层(学校)基础统计工作是教育统计工作环节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对教育统计研究、分析以及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的重要保障。
电子电气论文:谈电力电子技术中电气控制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力电力技术也实现了较快发展,并在电气控制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有效提升电气设备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更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探究了其在电气控制领域的应用情况,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 电力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便利的同时,也得到了电气控制领域的高度关注。作为电气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有效保障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先进的电力电子器件应用其中,对于提高整个电力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念以发展历程 1.1概念 所谓的电力电子技术,就是指应用于电力领域的技术手段,其主要功能就是对电力系统中的原件配件实施有效的控制,以此来实现提升整个系统工作效率的目标。现阶段,电力电子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器件研制技术以及变流技术。在电气控制领域,电力电子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通过结合电子学、电工学以及控制技术三大专业学科,对处于运行状态的电气设备实施有效地控制,同时也可实现对系统内部线路的信息监测、数据记录以及故障警报等功能,并对不同性质的电气设备实施实时监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电力电子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其中包括有操作的便捷性以及强大的适应性,不仅能够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更能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工作环境,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2发展历程 电力电子技术这一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一般认为1957年美国所研发的第一个晶闸管为第一个电力电子器件。1974年,美国学者将其描述为由电力学、电子学以及控制学三门学科所组成的全新科学领域。70年代后期相继出现了以GTO、BJT以及Power-MOSFET为代表的全控型器件,80年代后期又研发了以IGBT为代表的复合型器件。现阶段,为了减小电力电子设备的体积,将控制、功率、驱动以及保护电路等器件一体化形成了PIC,虽然目前PIC应用效果较差,但这是电力电子技术的未来重要发展方向。此外,在这一领域,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也在持续发展中。 2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控制中的应用探究 2.1PWM控制技术的应用 PulseWidthModulation技术,即PWM控制技术,指的是通过调整对脉冲宽度的设置,以获取相对应波形的技术手段。这一控制技术的应用理论基础就是面积等效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的窄脉冲作用于拥有惯性的环节之上时能保证所导出的响应波保持一致性。现阶段,随着MOSFET以及IGBT技术的发展,PWM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变流电路之中,其中逆变电路在PWM技术应用上效果最佳,目前,除了特大功率的逆变设备之外,基本上所有的逆变电路都应用了PWM技术。 2.2软开关控制装置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倾向于小型化和便捷化,因此,其对于电力系统的电磁兼容度和运作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电力系统之中,往往应用开关控制来压缩变压器、滤波电感以及电容器配件的所占空间,但应用这种方式会造成极大的设备损耗,进而影响电路的正常运作,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额外的电磁干扰现象,而通过应用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软开关控制装置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设备损耗以及电磁干扰等情况的出现。当开关频率大于1Mhz时,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软开关控制装置能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能将系统内的各类简单电路进行并联,以形成工作质量和效率更佳的组合电路,进而进一步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工作性能。现阶段,软开关控制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如下:(1)这一技术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IT行业,拓扑数量将不断增大;(2)谐振电路在开关频率大于1Mhz的工作环境中效果十分明显,因此,其必将得到更多的关注;(3)将更多地应用各种电路组合方式,如串联、并联等,以此来满足不同工作环境的需求。 2.3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应用 在电力电子电力运行过程中,若出现故障便会引发过电流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传统的解决方式往往是及时中断熔断器、电流继电器以及直流快速断路器等设备的手段来最大限度地维护电力电子系统中的重要电路。但目前,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小型化,再加上功率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往的电路保护装置已难以适应当下的保护需求。因此,驱动控制信号去除自动化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实现,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安装专门的过电流保护装置,对过电流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对电路进行调整和驱动。例如,桥臂互锁保护法。当出现信号反复或开关延时过长等问题时,桥式逆变短路就会产生桥臂短路现象,通过应用桥臂互锁保护法,使其能在故障发生使迅速进行驱动信号的切除处理,应用联锁手段,通过连接桥臂上的部件来避免短路现象的出现。 2.4静止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 社会经济的腾飞,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于电网功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电网中的运作功率出现较为频繁的变动或内部遭受部分负荷的强烈冲击等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也会使得电网线路难以实现对低频振荡的有效控制。而基于电力电力技术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则可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承载力以及相关性能,同时也能规避电力系统中的功率损耗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强电力系统性能的稳定性,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电量的需求。 2.5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应用 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应用原理是通过分析和检测电力系统补偿元件的运行状态,进而从中获取相对应的等分量谱波电流,其后利用补偿装置生成与谱波电流的相反等分量电流,从而实现谱波电流与生成电流的相互抵消作用。通过应用该种方法,可以在根本上规避电网系统中谱波电流的产生,取而代之的是基波电流。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具有应答速度快、抗干扰性强等诸多优势,这一设备主要由补偿装置以及具有指令功能的运算电流电路两部分构成。通过应用有源电力滤波器,可以及时对电力系统中的补偿电流进行检测和分析,进而实时获取电网系统中的谱波电流以及无功电流的数量,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6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发电厂所传输的基本上都是交流电压,但在交流电压的传输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能源的大量损耗情况,同时工作人员也难以有效把控所消耗的能源,并且管控消耗能源所要投入的资金成本也较高。针对该种情况,目前已有众多发电厂开始改用直流电输电方式,通过应用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能够有效完成交流电与直流电的转换工作。一般情况下,直流输电方式应用于电压容量较大且所隔距离较远的输电装置之上,利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将交流电压无损耗地转变为直流电压,其后在经过直流电逆变过程转变为直流电,以此来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用电服务。 3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持续进步,其在电气控制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发重要。为了更好地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相关科研人员必须基于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应用需求,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地研究,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调整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效果。 作者:卫昱含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电子电气论文:电子技术下电气工程的应用初探 摘要: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科技、经济都在飞速的发展着,电气工程行业也得到了良好而快速的发展。为了促进行业的大发展,电气工程需要进行不断地自我提升,使用先进的电气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电子产品的质量等等。在电气工程行业引入电子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率与整体质量,为电气行业的发展注入无尽的动力。文章将会对电子技术的特点进行介绍,再将电子技术与电气行业现状结合起来探讨两者的互补优势。 关键词: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应用现状 1电子技术所具备的优点 1.1可以进行全面的监控 任何一项工程的功能都是十分完备的,其结构通常也是十分复杂的,电子电气系统虽然是最基础的结构,但是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电气工程项目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仪器设备若是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解决,就会延误工期,严重时还会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有必要对运行着的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的监督。为了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使用电子技术,从电气工程开工至工程竣工,它都可以进行全面的监控,一旦出现问题,系统会及时进行报警,工作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问题解决,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而影响工程的整体进度。 1.2对指令的输送进行控制 在电气工程中使用电子技术,可以对指令的输送进行严格的把控,避免出现指令输送错误的现象,避免对工程带来不良的影响。系统在发送指令的时候,会经过一遍验证,在指令确认无误以后,才可以将指令传送出去[2]。在工程正式开始之前,设计人员要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设计的要点要突出智能化与电子化。 1.3拥有智能化的操控系统 旧式的电气工程操作系统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控制,要是工作人员离开一会儿,就有可能出现问题。使用电子技术,无需专人对操作系统进行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运行,定时检测系统是否存在异常,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发出警报,确保系统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下工作。 1.4拥有强大的操作性能 电子技术的操作性能极其强大,工作人员只需要进行几分钟的学习就可以掌握其基本的操作要领,且系统的仪器表盘简单明了,不同的操作键控制不同的部件,分工明确。电子技术的使用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减轻工作压力,一旦出现问题,系统会自动检测故障原因,工作人员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是哪一部分部件出现了故障,缩短检验的时间,省时省力。 2电气工程中电子技术的使用现状 2.1电子技术在变电站的使用现状 电子技术在变电站有着广泛的应用。自从变电站使用了电子技术之后,工人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工人的工作量也在逐步减少。人工作业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电子技术的使用可以代替部分人工作业,有效地降低这类安全隐患,以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3]。由于电子技术自身的种种优点,可以对变电站的日常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把控,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降低事故的发生率,确保变电站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 2.2电子技术在发电厂的使用现状 电子技术在发电厂有着广泛的应用。发电厂使用电子技术,可以对发电厂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旧式的监控系统由人工进行24h不间断的操作,有时监管不到位还是会发生问题,而且工人的工作压力较大,得不到足够的休息,进而无法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使用电子技术就能够实现系统的自动监控,无死角、不间断,有效地的帮助工作人员减轻工作负担,有效地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发电厂的各类工作能够顺利、正常的进行。 2.3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使用现状 目前,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主要发挥着监控与管理的作用,代替人工操作,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作状态,并且定期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减少问题的发生概率,进而提升工作的整体质量。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状态,不过随着电子技术自身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过不了多久就会在配电系统中拥有较高的普及率。 结束语 通过介绍,我们可以知道,现如今电子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市场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电气行业,电子技术的使用能够加快电气行业整体的发展步伐,为电气工程带来一定的安全保障,为工程的质量与工程的效率带来巨大的提升。在发电厂、变电站,电子技术是重要的一项技术,它能够为两者的日常工作提供保障,降低事故的发生频率。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专业人员要充分考虑电气工程的发展现状,让不断发展着的电子技术能够更好的为其提供服务与帮助,为电气行业的稳步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王胜佳 单位:吉林化纤集团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工程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前言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科学技术也得以进一步发展,电子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得到广泛认可,尤其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较多,极大的促进了电气工程发展,为满足社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电力电子技术,将其作用发展得更好,以便为人们带来更多方便,获得人民的满意度与认可度。 1电力电子技术概述 所谓的电力电子技术就是将电子器件与技术应用其中,以此控制电能变化情况,在这一技术中涵盖了电力、电子以及控制等三个领域的内容,通过三者的结合有效实现了通过弱电子完成了对强电力的控制能力,同时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国防等。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发电机中,明显提高了电能生产,强化了电能利用,尤其是对能源节约与生产效率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当电力电子技术应用语(于)电气工程以后,电力系统操作更加灵活,实现了安全稳定运行。 2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的意义 2.1便于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随着人们用电量需求的增加,传统电力系统在应用中存在较多弊病,导致电力系统运行容易出现故障。为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应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将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中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经过长期实践研究得知,电力电子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可以简化操作步骤,便于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因此,需要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中。 2.2电力电子技术自身性能相对较好 电力电子技术更具优越性,技术构造也更带有科学性,性能也十分良好,因其具有这些优点在电子技术被应用以后就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尤其是在电气工程中享有盛誉。现阶段,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将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中更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电气工程发展。 2.3强化电子技术系统适应能力 电力电子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便于操作,并不像传统电气技术一样操作困难、适应范围狭小,影响工作人员工作进程。当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以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作人员压力显著减少,很少出现电气运行故障,也为电力企业获得了良好口碑。 3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3.1电力电子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变电站中,不仅提高了变电站的工作效率,还大大减少了人工数量,更有效避免了工作失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工作。同时,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变电站工作人员开展监管工作,及早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将问题解决,确保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近年来,社会发展较为迅速,电力电子技术也得以完善,电力电子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帮助变电站实现了科学化管理[1]。所以,变电站应注重电力电力技术的应用,并进行创新与完善,减少变电站安全事故的发展,将电力电子技术作用全部发挥出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静止无功补偿装置也被应用到变电站中,显著提高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无功率补偿可以提升电力系统与负载的功率因数,降低功率损耗,确保电压安全稳定运行,这样也就提高了供电质量。一般来讲,静止无功补偿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对于晶匣管控制电控器来说主要有两部分构成:a.反并联晶匣管;b.电抗器。它们之间是串联关系,只要改变晶匣管的延迟角就可以控制电抗器电流,这样就可以不断调节电抗器基波。②对于晶匣管投切电容器来说,它属于一种单相结构,存在于结构中的小电感主要是抑制电容器在投网时发生的冲击电流,这种装置鲜有磨损发生,能够快速响应,实现平滑投切,同时可以实现综合补偿。③对于静止同步补偿器来说,主要是利用电力半导体桥式变流器完成补偿,但这种无功补偿以动态补偿为主,它具有快速调节、适用于多种范畴的特点,通常情况下,静止同步补偿器还具有多重性,并拥有PWM技术,也正是由于其具有该技术使其能够将电流中存在的谐波消除,减少其对装置的损害。静止同步补偿器基本原理是在并联的作用下,将自换相桥式电流与电网连接在一起,以便完成电压调节等共走,实现无功补偿目标。④对于可控串联补偿装置来说,主要控制者是晶匣管,将电容器和电控门器并联在一起,而晶匣管主要是引导与改变电抗器电流,进而完成补偿装置的等效电抗变化。通过研究发现,这种装置可以实现参数补偿,并通过阻尼控制环境,以此来改善阻尼实际情况,这样也可以减少低频振荡的情况,确保系统在运行上更具安全性与稳定性。 3.2电力电子技术在发电厂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还具有全面监控的能力,将其应用到发电厂中可以保障发电厂工作顺利进行。电力电力技术能够构成完整的网络系统,实现全面监测,在确保工作人员正常工作的同时,也便于其操作,这样就可以提升电气工程工作效率。发电厂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系统就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排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这样既可以保证发电厂安全运行,还可以使供电工作更加安全[2]。如在发电厂中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就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典型代表。高压直流输电是将发电厂输送出来的交流电在换流器的帮助下转化为直流电,然后将直流电在输电线路的作用下送至受电终端,经过受电终端后将直流电会逆变成交流电,然后再将这部分电能送到用电用户手中,供其使用。对于高压直流输电来说,其传输功率相对较大,在电能传输中所用到的线路造价也很低,十分便于控制,它是现阶段最常用的输电方法。同时,直流输电的架空线路具有成本小,损耗小的特点,将直流输电方法应用其中可以保证输电更加安全稳定。 3.3电力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现阶段,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配电系统中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未实现普及目标,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配电系统中得以广泛使用。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配电系统中,主要用于监控与管理,防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操作情况,使配电系统工作更加稳定,实现高效率与高质量工作。通过监控管理者就能了解到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同时也能发现在工作中是否有不正确操作的存在,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当即指出与纠正,因此,需要应大力推行电力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实现普及目标。在智能技术的影响下,电力电子技术也将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使配电系统呈现智能化,为用电用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4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并成为电气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不仅可以提高电气工程工作效率,还能提高电气工程工作质量,推动电力工程进一步向前发展,尤其是电力电子技术在变电站、发电厂中的应用更是为其发展增添了动力,尽管现阶段电力电子技术还未在配电系统中普及,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配电系统中所应用的电力电子技术将更为智能化与人性化,为电气工程发展增添新型动力。因此,应注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李敏 单位:国网江西石城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一、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含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1],作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该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先修课程为《电工基础》,后续课程包含《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现代传感器的综合应用》以及《PLC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将从课程的设计理念与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的考核等方面详细阐述《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教学研究。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依据 (一)课程设计理念 在课程的设计理念上,我们遵循这样一条主线:依据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岗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分析就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进而开发出基于电子产品装配为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计依据 通过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所从事的岗位分析来看,其主要有三大类就业岗位群[2],分别是港口电气设备的操作与维保,港口电气设备维修与故障排除,港口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结合上述三大类就业岗位群,将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定位在以港口装卸机械为主的港口电气设备管、用、养、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下面将从职业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要求分别阐述《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知识要求。对于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在基本的职业知识上要求掌握港口供配电及港口机械控制和维保知识、机械与液压相关知识、PLC与变频器相关知识以及专业英语等,同时对于模拟、数字电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在职业能力上,作为该专业学生应该能够排除常见的电气故障,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对电气控制电路进行维保,能够巡检港口设备和线路,同时能够规范记录总结各项技术文件。对于电工工具的规范使用,安全正确使用电工电子仪表以及元器件的选型,装配和测试等相关职业能力可以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进行培养。职业素质要求。作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上应能够适应港口一线脏、苦、累、险的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安全用电意识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具有在完成设备维修和安装调试等工作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能够自主学习港口电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电子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完成项目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我们确立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整体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根据给定的电路原理图完成典型的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与故障检修。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电子技术》课程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分别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装配、焊接、测试以及故障排除的方法,能选择并正确使用常用电子测量仪表完成基本电量的测量以及良好的安全用电和自我防范意识,能够自觉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查阅和整理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等[3]。 四、课程内容设计 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学内容。针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特点,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分析《电子技术》课程所培养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同时参照行业和企业对应的职业标准来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着重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对于与实际工作联系并不密切同时理论知识较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淡化,在安全作业规范、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内容体系重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项目。我们同企业共同编写了项目教材,在课程内容上对电子技术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合、续化,形成六个以真实工作过程的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六个学习项目分别为直流稳压电源制作实例、晶体管放大器制作实例、函数信号发生器制作实例、三人表决器制作实例、智力竞赛抢答器制作实例和数字钟制作实例[4]。在这六个学习项目中,既涵盖了以往传统课程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项目下学习,在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专业技能和基本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模式上,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在教中做,在做中学。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结合实物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计算机仿真法、实操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5]。在实物演示法中,我们通过在课前事先用面包板搭建好成品电路进行演示,通过现象观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以及最终实现的效果。在实操法中,我们将班级的同学分成4人一组,设组长一名,课前领取面包板、元器件和导线以及工作任务单,学生通过任务单明确任务,识读电路原理图,由组长进行分工,个行其责,通过仪器仪表正确地对发放的元器件进行质量检测与判别,利用面包板进行电路搭建,通电前的交叉检查,通电测试,如果电路出现故障能通过资料的查阅,利用仪表进行故障排查,最后进行成品的展示,小组之间相互评阅,教师总结点评。在计算机仿真法中,对于较难理解同时又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我们通过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进行虚拟仿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6]。 (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此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论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通过机房、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实现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利用学生的社团活动、电气协会、电器“雷锋班”、创新设计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利用业余时间为广大师生进行义务电器维修。总之,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拘一格,丰富教学手段。 六、教学条件 为了满足《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构建一支从年龄、学历、职称上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加大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培养,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国家、省级的骨干教师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之中,共同参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学校配备了电子仿真实训室、焊接实训室、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室等实验实训室,满足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需求。 七、课程考核 《电子技术》的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六个项目的综合成绩即为课程成绩,每个项目都由知识考核、能力考核、素质表现和成果展示四个部分构成。即每个学生每个项目的成绩由笔试成绩、实操成绩、项目制作过程中的素质表现成绩的个人成绩和最终小组的项目成果展示成绩组成,最后再将每个项目进行加权形成整个课程的最终成绩。课程的考核是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关于职业知识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充分体现。 八、结束语 《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模式上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总结与完善,加强项目化教学研究,推陈出新,开发更多与专业相关的教学项目,通过加强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水平,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不断创新用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作者:张斌 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 1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现状 电气工程训练是当下电气工程教学的核心内容,而通过相关教学,增强的主要是每个学生对于专业技能、装备以及实验用具的运用能力,同时强化对于设备的维修能力。所以电气工程训练课程的重要性也由此体现,特别重点突出了实践应用的关键性。对于相关的教学流程,首先教师需要通过专业介绍强化学生对于专业认知度,其次了解实践学习的内容,即用电安全须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内容以及实践动手内容等。然后进行多阶段训练:①基础阶段,初步了解电路基础知识与电子器件特性。②拓展阶段,强化相关知识的进阶,同时进行相应的创新,创新训练可以在学生了解完成基础阶段后就开展;最后需要对训练课程进行调整,特别是实践和理论的整合方面,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重实践、轻理论,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不够,甚至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对此,教师主要需要将电工电子技术进行拓展,从而保证与学生能够通过理论配合实践学习。教材选择上适宜较为基础的,应用较强的以及较为先进的教材,其中基础主要是指教材包含课程的基础理念、规则以及思想等等讲解;应用则是指所学知识能够与实际相联系,同时运用到实践操作中;而先进则是教材设计的知识要与目前时代以及主流技术相联系,保证知识理念的与时俱进。对于目前电气工程训练方面,大部分设置80个学时,划分为两类,其一主要是对基本电气控制手段进行教学,同时完成一些基础的操作教学;其二则是学会照明电路的安装以及调整,同时能够了解一般的电工技术知识。 2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缺陷 对于目前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而言,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体系,但是由于教学设计方面的欠缺科学性,也让教学问题层出不穷,具体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教学配置欠缺科学性。很多学生课程安排往往不规律,特别是整个课程趋于前松后紧的趋势,也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出现脱节的问题。例如传统的电工训练,一般课程设置都是一周,而每次训练周计划项目主要集中在前三日,主要运用的是一般理论以及实践操作。其余两日主要是以创新为主,但是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出现问题,即前三日由于学习内容过多,导致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到了后期突然的放松,会导致学习出现懈怠的情况,从而导致学生的行为受到影响,最终引发学习效率问题;其二,实践操作意义不大,特别是对于实际工作而言,所训练的项目的技术性和专业水平都比较低,例如电气工程训练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学习交流电动机控制线路,照明电路的配置等等,虽然表面看来具有较强的实用效果,但是教学内容所运用的电路已经落后于时代,缺乏与时俱进,急需要更新。 3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措施 (1)教材方面的改革。对于教材来说,主要的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即一方面,主要是对于目前训练实践的教材进行调整,即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教学阶段以及六大模块,首先四个阶段,含理论阶段、实践阶段、创新阶段以及制作阶段,此外,六大模块,可以包含初步认识、仪表运用、电路分析、线路板定制、组成以及配置、修理。而对于实践教材而言,四个教学阶段以及六大模块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教材的科学性能够提升学生整体的接受度;另一方面,教材知识的难度以及实践计划的变动,而变动过程尤其需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机契合,即两者互相参考,在理论教学中,着重于安全用电须知、元器件介绍、检查维修知识普及入手,同时提出与实践关联不大的内容,并且通过理论的巩固了解,让学生后期实践能够有足够的知识作为指导;第二个原则,主要是推行因材施教,例如一些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因为差异导致学习存在困难,则需要进行教材内容相应的调整,另外,即便是一些同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阶段的差异,也需要进行分类教学,同时选择正常的教学侧重点。 (2)教学方面的改革。对于教学方面的改革主要在于趣味性,即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传统的理论知识得以趣味化,生动化,最后通过最简单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从而有效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念能力。例如:理论方面的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或者模型教学对传统的“一粉笔一节课”教学进行取代,同时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开展演示以及启示进阶教学,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提升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实践动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示范教学,即手把手进行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持续对学生进行鼓舞和引导,强化他们的思想,从而让他们能够养成自我思考与自我拓展的习惯,同时保证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形成。此外,教学方面还需要遵循层次感,即可以将教学流程分为基础教学、进阶教学以及巩固教学三个方面,首先是基础教学,即通过知识转变为技能的质变,让学生通过技能的运用让他们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知识方面的缺陷,同时了解理论学习的方向;其次是进阶学习,进阶学习的主要是以实践为主,特别是社会实践,例如进入企业定岗实习、校内实习基地实践等等;最后是巩固教学,巩固教学主要是对实践教学进行相应的拓展,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内部的小组合作完成教学,即属于开放性学习的过程,而学生的关注焦点也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实训课程,还可以是校外的一些科研计划,从而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创作的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指导作用和价值。 (3)考核方面的改革。对于考核评估方面,同样需要遵循多样性,同时还根据学生能力和专业的差异,进而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对于实践的目的以及方法进行调整,即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安排不同的评估标准,从而让学生在许可范围之内不断提升自我,最终满足与自身相匹配的目标需求,然后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累计成就感,同时教师不断提升他们的目标标准,从而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同时具备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的综合人才。 (4)激励方面的改革。对于教师来说,要提升学生的最终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学习任务的变动和奖励的调整进行相应的激励,特别是在实践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的多样性,配合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配合,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具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奖励激励,而对于无法完成任务的学生,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还可以在一些活动中加入激励措施,例如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多样化的实践竞赛中了解相关的奖励方案,同时通过多角度进行落实,对于奖励的内容也进行丰富化,即包含证书奖励、奖品奖励以及奖金奖励等等,同时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优点,落实“人人有奖励”的思想,从而保证学生的自我价值以及自我意识都能在此刻形成,最终有效促进他们未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4结语 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而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需要完善相应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四个改革”入手,即教材方面的改革、教学方面的改革、考核方面的改革,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教学中获得足够的能力和素质,以利于未来的发展。 作者:程小卫 单位: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与电子综合课程设计改革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电气与电子课程设计内容,应该从简至难,由浅入深慢慢推进,训练的内容可按照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程设计的基础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可以了解并掌握多种元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后期进行设计、调试和测量电路的基础知识。因此,课程设计必须要涵盖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在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可以安排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的实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各芯片的工作原理以及信号间的时序关系,还能够掌握测试仪的使用方法。2)综合技能。不同的专业对电子设计的需求各不相同,致使传统的电子设计不具备较高的针对性。对于电子与电气综合设计,可以开设在三年级。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课程已经结课,最需要的是如果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自己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学生在三年期间已经具备了实践操作的基本能力,比如一些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等等,已经能够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搭建电路、排除故障等方面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电子与电气设计还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工作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与优势进行选择岗,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对于自己所设计的方案有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予以延伸,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为走上岗位打好夯实的基础。3)专业技能。强电是电气工程的专业特征,强化弱电是电气专业的发展方向。电气与电子综合课程设计要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因此在这个设计阶段,要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内容。为了能够避免与前两个阶段的内容有重复,可以选择大规模集成器件,形成不同的功能模块,通过积木式、模块化结构,让学生进一步提升操作能力,所设计的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如参数检测、传输处理、计算机控制等等。 二、课程设计方法 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展示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整个课题设计中,方案选择、电路分析、参数计算等方面必须要以理论设计为基础,之后选择正确的的测试方法,元件采用以及搭建电路。根据这个原则,可以选择多种实现方法。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各种电子产品陆续推陈出新,缩短了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随之增长的是新元件、器件的出现,它们也不断带来新的技术。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及时掌握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在电子与电气综合课程设计中,要摒弃落后的知识和技术,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成套的开发装置。实验在保留必要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做到与实际发展趋势相适应,结合先进电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设具有灵活性的设计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还能够让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语 科技的不断进步致使信息时候扑面而来,电子信息课程设计是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并掌握到与时俱进的知识与技术,在巩固理论知道的同时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王蕊 单位:开滦高级技工学校 电子电气论文:电子电气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中,教学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理论教学和时间教学。现在高校中,工科院系的教学方式中实践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电子电气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本文主要是结合现如今有关电气电子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电子电气;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实验 在进行高校学生电子电气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教学是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的运用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相关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对于高校来讲如何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现如今的关键 一、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科技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但是现在高校有关电子电气教学的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传统的重视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 当前,很多高校还存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重视理论性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的教学,在进行有关电子电气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根据理论的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对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来进行验证。实验课中,实验步骤以及内容都是根据老师来决定,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往往是“复制”老师的动作,按部就班来进行实验来得到所谓的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思考的环节,缺乏创新的环节,整个过程会让学生感觉到无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教学的方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讲是起不到作用的。 (二)教学内容单一,陈旧 高校老师在进行电子电气试验的授课过程中,跟每个学生所布置的实验内容是相同的,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一些实验内容不能够充分调动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讲实验的完成时十分困难的,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很多的高校实验内容来讲,整个的实验内容是陈旧单一的,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实验的性质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对于一些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实验比较少,有关的实验要求以及实验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过脱节。 (三)实验教师力量比较薄弱 在很多高校的教学力量分配中,理论课老师以及实验老师是分开的。理论老师一般很少进实验室,实验课主要由实验老师来教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并且在实验课老师中,年轻的教师占据的比例比较多,经验不足。 二、电气电子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基于现如今高校有关教学的现状以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发展情况而言,对于电子电气实践教学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电子电气专业在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中,必须要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具体的改革内容包括将实验课程分为两部分: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由不同的模块构成。在进行课内实验的时候,课内实验主要是包括基础性的实验,创新性的实验以及综合性的实验;课外的实验包括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以及科研项目两种。在整个的实验内容中,必须要涵盖电力,电子,仿真以及控制等相关的技术,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需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的寻求实验课题,不仅给学生相对自由的实验环境,还要鼓励学生有相对自由的实验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难度逐渐增加,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 1、授课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针对一些基础实验进行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以及实验分析方法。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根据老师讲解的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来进行,学生按照实验内容自主进行连线,调试知道能够自主账务整个实验原理以及实验分析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需要老师来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基础的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及本地实验技能。2、引导式教学。现如今,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互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下达实验任务,然后引导式的帮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实验框架的搭建,积极鼓励学生小组之间对同一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寻找最合适的实验方法。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不断去尝试不一样的想法,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在高校中,有很多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设计奥赛的机会,这些大赛的实行是为了不断的提高学校的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基本能力。参加这些大赛,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这些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技能和创造性的精神。 (四)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技能 高素质的教学力量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整个教学质量的挂件,打破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的界限,理论教师可以与实验教师一起来进行学生实验的教学。相关的实验老师需要不断的学习,了解新技术,新方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三、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加,现如今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主要就现如今高校对于电气电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做简要介绍,以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希望读者对其有简单的了解。 作者:汪科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牵引与动力学 电子电气论文:资源管理下的电子电气设备处理研究 【摘要】随着初期的殖民掠夺与工业革命浪潮在后发国家的发展,世界资源能源遭到了极大、极快速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各个国家面对这种生存危机与困局正在开发新能源,另一方面,也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发明了诸多关于废旧资源的加收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以下就针对日益增多的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资源管理及回收处理等问题展开具体讨论。 【关键词】资源管理;电子电气;设备处理;探析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大力发展电子电气技术以来,因其研发速度与产品转化率越来越高,在更新换代的模式驱动之下,产生了数量庞大的WEEE-废弃电子电气设备,通常也称为电子垃圾,它是自城市化、工业产业发展以来,除生活垃圾、工业垃圾之后的最大污染源,既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也因其毒害作用给人类的生存、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与威胁。因此,近来来基于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提出了关于资源管理的新思维,希望借助这种回收利用方法实现对它的有效管理与处理。 一、电子电气设备特征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电子电气设备的基本特征,需要抓住其中的“废旧”属性,然后,按照种类、数量进行分析。以我国的环保局相关规定电子电气设备可以分为十大类。比如,在家电方面,就包括大型、小型两种;而在设备方面,则包括远程通讯设备、用户设备、电子信息技术设备、休闲运动设备;工具层面的电子电气工具、监视或控制工具工具玩具,医用设备装置以及电子玩具等。大类下设的小类也因其产品型号、体积、结构、功能、材料、元器件等不同而存有诸多差别。因此,从这种基本的分类分析,要实现对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有相应的困难。从其主要特征分析,资源性、污染性并存。比如,以电脑、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废弃物材料组成为例,其中既包括金属、塑料橡胶,也含有玻璃、气体,加上配套安装应用还涉及到纸类、布类、砂土以及其它材料等。而且目前运用罗多的电路板、显示器、灯管、电池等也因其存在诸多危害性金属因素,如铅、汞、砷、铬等会引起多样化污染。 二、处理现状 以当前的处理为现状观察,发达国家优于发展中国家。比如,在德国就根据小型工业、大中型工业设置了诸多加收处理公司,针对线路板、电池、显示器、机壳、电线等废旧电子电气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自动识别、拆分、熔炼等,由此也产生了以废旧垃圾处理为经济收益的相关产业。再如,日本在这个方面就以其《家用电器收回法》令其在电子电气方面针对废旧设备的处理率达到了80%到90%;从其采用的方法分析,包括对制造商进行勒令回收,对消费者进行废物投放管理,同时开发了针对WEEE的处理技术及工艺,有效的在投资后获得了收益。与此类电子电气工业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在WEEE的资源管理方面相对较弱,其原因既有管理方面的不足、不重视,也存在技术瓶颈与环保问题较为严重的事实。现行的处理方法中基本上以个体有偿回收为主;其中包括人工拆解、低水平处理这种初级实践。而且,既使居住者能够提前做好分类,一旦投入到垃圾回收站,也会产生进一步的混合,从而造成分类的无效性。从主要的回收利用材料分析,以金属类回收较多,如铜、铁、铝、塑料等;但在毒害大、价值低的WEEE类型中,往往以丢弃、焚烧、酸浸处理居多。但是经过多年的初级发展,当前的中国在沿海一些国家,如广东、浙江等大省出现了一些大型WEEE回收处理中心,分布也越来越趋于合理化,而且聚烯烃的热解油化技术目前已经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因此从未来的发展与公共卫生管理分析,其从回收处理到获得经济效益依然需要付出较多的努力。 三、关键技术 公民在环保方面的意识提升与自主性的环保分类与习惯养成属于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完善;但由于中国发展速度快、使用电子电气设备数量大,产生的垃圾较多;因此当务之急是面对WEEE在关键技术方面做一些努力。比如,在拆卸技术方面,首先要考虑到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基本特征,并依此为据进行拆卸手段的选择;如根据连接方式、拆卸手段、拆卸对象就可以针对性的解决主要部件的拆卸问题。具体如在焊接连接方式中,就可以采用机械力切割手段,针对金属外壳、密封件等实施拆卸;而在粘接连接方式中,就可以借助化学方法或机械力对不同类型的标签、涂层加以处理;若是铅锡焊接宜通过机械力、加热,实现电子元件、电线之类材料的拆卸处理;至于焊接或插头、铆接等,则可以运用相适用的加热、剪割、机械力、切割等手段,完成设备外壳、电子元件及电线之类的拆卸等。再如,针对塑料材料、有毒金属则应该从回收处理、分离技术层面进行实践。以塑料材料回收为例,可以在拆卸的基础上,对其中占据30%左右的塑料材料进行种类细分,然后再利用填埋、焚烧、简单物再生等回收利用技术加以处理。但对于含有卤素阻燃剂、溴系阻燃剂依然缺少较有效的技术处理方法,因而建议这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至于有害、有毒金属的分离处理要求做到无害化;由于常规的利益取向往往很难达到目标,建议借鉴德国ACCUREC集团的真空熔炼技术处理方法,并加强热化学处理方面的研究,以此提高分离回收率与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匮乏,以及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类有有义务为其自身发展所产生的恶果而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联合国在几届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的报告可以了解到电子电气设备作为一种废弃垃圾产生了极大的生态破坏,因而面对当前的处境,既需要对这类垃圾的特点进行分析,也需要根据其中的材料组成、污染程度、危害等级等制定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处理方法,如拆分、分类、分离、回收利用、深度掩埋处理等。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废弃电子电气设备处理需要采取综合方法,从管理、垃圾分类、技术处理多个方面开展。因此建议制定一项符合公共卫生章程的综合型资源管理方案。 作者:吴浩湧 蒋其跃 陈冯进 单位: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电气论文: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无害化技术分析 摘要:电子电气设备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世界信息化的进步,而且现在生活中处处是电子产品的身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电子电气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许多弊端,反过来给社会及人民带来不利的影响。经过电子电气设备长时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电子电气设备回收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为了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们生活的侵害,各国开始了废旧电子设备的回收和重新利用的技术研究。本文通过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现状,介绍几种处理技术,希望对废旧电子电气设备资源化及无害化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电子电气设备;现状;技术 随着电子电气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所以随之产生了电子设备的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而且大多数废旧电子电气设备中都含有很多危害严重的物质,给环境及社会生活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使废旧电子电气设备能够更加资源化与无害化,各国已加大对废旧电子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本文通过提出一些废旧电子设备资源化及无害化技术,希望为改变其不利影响出一份力。 1我国现阶段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处理现状 由于电子电气产品更新速度太快,加上其使用寿命一般都不长,所以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电子电气设备被淘汰,而且处理起来非常麻烦,所以造成了现在我国电子电气设备的处理现状。首先,电子产品的焚烧和填埋。因为现在电子电气设备都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很多时候就通过焚烧和填埋的方式来减少废旧电器占用的空间。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会使电子设备中所含的大量有害物质都排放出来,这样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比如电子设备中的有害物质污染地表土壤和水源等等都是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安全和健康。同时电子设备的焚烧会产生很多含有有毒物质的烟尘,给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其次,是国家对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处理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现行的相关法律条例及国家政策对电子设备处理的管理并不专业,无法达到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处理标准。加上现在使用的处理方法和技术并不规范,所以还是减少不了对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不利危害。 2废旧电子电气设备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技术 2.1废旧设备的集中拆卸分类技术 大多数的电子产品都是按照产品种类型号进行批量生产的,所以拆卸起来并不麻烦。电子电气设备的拆卸和分类对其以后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尤为重要,为随后的处理阶段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电子电气产品更新速度过快,所以其种类众多,而且有的产品结构在设计时并没有留下拆卸的余地。所以就需要将各地产生的废旧电子设备集中统一起来。通过使用通用多用途的工具对废旧电子产品进行拆卸和分类。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中间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灵活的使用不同种类电子废品的拆卸方法,提高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规模化和资源化的拆卸分类效率。 2.2废旧设备回收再利用技术 在电子电气设备生产中,塑料的使用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电子产品的外壳、屏幕,装饰等等都是使用的塑料材料构成的。所以现在的热解反应技术应运而生,既避免了通过填埋和焚烧等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大大提高了热解反应之后材料的利用价值。真空热解技术现已在废旧的轮胎等橡胶类产品中应用起来。真空热解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减少一些有害物质的产生而且在真空状态下操作不会收到外界气体的干扰,所以使其处理起来更加容易。在真空热解技术下的塑料回收物品可以分解生成高利用价值的材料,整个过程操作简单,产物清洁,极大的改善了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再利用过程中也产生污染的缺陷。 2.3废旧设备中有毒成分的剥离技术 在电子电气设备的内部材料使用中,通常采用的是各种金属材料。比如一些电路板、二极管和电池等等,都是使用了对环境危害极大的金属材料。而在这些材料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中很难将其中的有毒物质剥离出来,而且一般的冶炼方法很容易使有毒物质的外泄对环境造成更严重的污染。所以采用真空熔炼技术来处理这些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真空条件下,根据不同的温度可以剥离不用的金属有害物质,还不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3结论 在面对当今电子电气设备更新换代频繁,废旧电子设备数量剧增的形势下,通过利用行之有效的处理技术对废旧电子设备的回收再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严峻的形势下,更要加快技术创新的节奏以减少废旧电子设备给环境和人民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然而这并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同时还需要多方的支持。国家需要根据具体的废旧资源再利用的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来保证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处理的顺利进行。另外电子生产企业放缓更新换代频率,广大消费者改变和控制自己的消费观念,减少电子废弃物的产生。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电子电气设备的资源化和无害化进程,减少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生活。 作者:刘彬 电子电气论文: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的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民用航空电子设备架中,设备的安装和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对电子信息系统和电气设备进行糅合设计,同时,还要提升设备安装的精密度。这样做,就能全方位提高电子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简要分析了设备安装在民用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中的设计,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设备安装;民用航空;电气设备架;冷却系统 民用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的科学设计十分关键,它关系到航机的出行安全。在现在的电气设备架中,通常会采用多功能的设计方式完善其电气设备。同时,在电子系统的设计上,要保证其实用性和可靠性。而设备安装设计能够优化其性能,所以,在设备安装设计中,全面分析电子电气设备架是十分关键的。 1设备安装的主要技术要求 1.1维护可达性在早期的机载电子设备的设计阶段,要考虑设备维护初期的可达性。在安装了设备后,更容易更换,且容易接近。在安装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标识,保证设备的外形尺寸、电气连接等各种相似的连接器不会轻易发生错误。对于设备架的各种设计,需要考虑为维修中可能用到的东西留出一定的空间,以便维护人员能够更换设备。因为在与设备相连接的各线束的连接点都有可能会发生故障,比如分里面上的转接插头和设备后部安装的插头。对于设备的安装设计,要想在排除故障时方便各连接点之间的相互接近,就要充分考虑电气各连接部分的内容,以实现可达性。1.2设备的电气连接设备中插头和线束的安装都被包含在设备的电气连接中。设备的安装、拆卸和插入的感应能力、连接器、接触器、电缆的连接关系和设备附件的安装要求等都是设备安装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插头的安装位置,在安装线束时,需要考虑电缆的可维护性、设备的各项搭接的要求、维护工具的相关的使用标准等。1.3设备的冷却要求电子设备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超过所规定的极限时会完全失效。所以,对于电子的安装问题,要考虑到电子设备的冷却要求。对于电子设备来说,强迫风冷是比较常用的冷却方式,通过气流将设备中的热量由下而上的转移至周围环境中,最后由周围的环境将热量吸走。一般情况下,单独冷却每个设备比在一个规定的环境中为所有的设备设计冷却系统要难得多。1.4振动和冲击考虑当机载电子设备处于工作状态时,在设备或架子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安装托架、设备层架、设备架等能够抵御各种冲击和振动。飞机与设备在连接中的冲击和振动位于设备的后部与底部以及设备连接处的前端紧固装置上。当设备加速运行时,会受到一个对于设备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保持设备的平衡。一般情况下,设备架不是作为一个机身结构的放大器存在的,而是一个传递振动荷载的衰减装置。 2航空电子中电气设备架的设计 安装设备时使用的设备架用于将某些机械电子设备安装在飞机的相应特定位置上。一般情况下,装配设备的平台可用于设备架的设计,对于设备和设备中相关的机上线束,飞机上其他设备的连接平台和设备的冷却系统都可在这一平台上操作。设备架所占空间可以直接影响设备架的设计,设备的结构设计与相关的安装要求也可作为影响因素。设备架应设计为易接近、开放式的结构,使航空公司能比较方便地维修、维护架子上的设备,比如环境控制装置、机械部件、电连接器、线束和电缆等。在设计架子时,也要考虑维修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各种工具,进而为设备后部电连接器的维护、拆卸留有足够的空间。2.1设备架层架设计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可在所有设备中安装可容纳的基本构型,增加设备架的层架空间设备。通常情况下,应预留20%~30%的空间。因此,在设计各个夹层时,要按照设备架的超负荷状态来设计。当各类承受件的强度达到设备的全负荷状态时,将设备舱调至最大的向下加速度加载,不会出现变形的情况。架层中最远处的最大弯曲度不会干涉安装设备的下层。安装在设备质量之上的20%预留空间的状态是全负荷状态。同样,设备中的各类电连接器的安装空间位置都应该被考虑到。根据电连接器的形态来判定线束的长度,估算线束的直径和弯曲半径等,线束所需的安装空间位置。一般情况下,电连接器中会有2种不同的安装办法,即架子后部的安装支撑板配合安装的方法、托架安装的导轨和方法。设备中冷却空气的装置系统为层架,冷却系统中管路数的设置位置也应在设计时被考虑进去。在各个层架中将孔打开,可以调节各个架层上设备的气流。一般情况下,各个托架上的设备都有相似的开孔。对于所有的开孔,一般情况下,都需用盖子将其盖住,在需要使用时将盖子去掉,调节设备的气流即可。2.2设备架的电搭接设计空调管路的电搭接要求与安装位置、设备架的设计有关。设备、设备架的结构之间都可在电搭接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导电性措施,保证飞机系统结构的电气湿度,避免发生电击、静电释放、雷击等危害。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电磁干扰,并提供适当的回路给电源系统。另外,在设计电搭架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飞行安全,通常会采用静电安装方式来设计。而且其电压也会采用安全电压,从而有效保障乘客的安全。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明确规划电路的走向和集成方式,从而实现相应的搭接设计效果。2.3设备的线束安装在安装飞机的机载电子设备系统时,线束的连接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安装设备时,可从设备前部安装线束,也可从设备背部安装。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而从设备前部安装线束时,可能会出现以下3种情况:①正面安装时,插头会承载设备在震动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负载,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②虽然机场人员可以很方便地维护插头和电缆,但是,插头和电缆很容易被损坏,给同轴电缆的维护工作增加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③电缆安装在设备的前部,不利于电缆的固定和绑扎。 3结束语 设备安装设计在民用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中的分析十分关键,它能够使航机的运行更加可靠。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设备的特性,让设备的安装技术更加成熟。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架层设计和电搭接设计。最后,要科学、合理地安装线束,让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中设备安装设计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作者:姚尧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汉分院 电子电气论文:电子技术对电气工程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全面进入到了信息化的时代,这样使得了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出现在了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电气工程来说,电子技术的应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电气工程更好的发展。因此,对其应用进行相应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应用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确保电气工程的施工以及运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电气工程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只有这好了这方面的工作,才能使建筑工程具有更高的质量保证。而电子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1电子技术的应用优势 1.1能够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监控 对于比较大型的建筑工程来说,它虽然建筑功能非常的丰富,但是其内部结构也非常的复杂,作为其组成部分的电气系统,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程度还在不断增加,从而就促使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也造成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对故障问题进行排除,进而造成管理质量大大降低。针对这种情况,运用电子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因为这一技术的运用能够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监控,这样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也可以将控制机下达的指令传输到子系统中,以保证电气工程更好的运行。 1.2能及时有效控制输出指令 电子技术的运用,还能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输出指令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防出现指令输出错误的现象出现,进而有效的保证电气工程更加高效的运行。不过在开始设计建筑的时候,要对整体性功能进行充分考虑,并且尽量将智能化理念与设计相结合。 1.3能实现无人化操控 以前在对电气工程进行控制的时候,需要经过人工操作来进行,这样往往会因为人为方面的因素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而电子技术的运用,能够对电气工程实行无人化的控制,并且能够对影响电气工程运行质量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准确度的控制,进而确保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 2电子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2.1自动化控制 电子技术的应用,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因此将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中,就一定要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目的。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对电气工程中的各种设备进行精准的定位,目前的电子技术中一般都是采用GPS技术来进行定位的。之后,需要将这些定位采集到的信息传递给对应的控制计算机,从而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更好的分享,一般所采用的传递方法是通过利用传感技术来实现的。最后,当控制计算机接收到相应的信息之后,会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同时作为管理人员应该将分析的结果与工程开始设置的系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将运行的实际数据进行自动化控制。 2.2诊断机器设备故障 电气设施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非线性,应用电子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故障诊断准确率。但是,当电气自动化运行时,电气设备会有一定的故障产生,如处理不当,也会引发其他故障,由此,不应该只依靠电子技术支持设备运行,还应该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便在机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进行检查维修,保证电气自动化的正常运行。例如,借助电子技术能够有效分析变压器渗漏气体,并及时找到变压器故障位置的大致范围,再利用智能化技术做好详细检测,将检查的范围缩至最小,加快故障诊断。此外,在对电动机以及发电机故障检修时,利用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故障诊断准确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3实现无功补偿 (1)要想更好的实现无功补偿,需要在选择相应的设备时,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无功补偿设备。例如,在进行无功补偿的时候,如果是运用电容器设备来完成,不仅首先需要弄清楚电网中的电压容量,同时还需要清楚地知道其实际的负荷,这样才能确保所选择出来的电容器的电容量最佳(2)在进行无功补偿的时候,一般有两种补偿方式以供选择:第一种补偿方式是进行动态的补偿,这种补偿方式主要是针对电网负荷较大的情况来实现补偿的。还有一种补偿方式叫做静态补偿,这种补偿方式是针对电网负荷较小的情况来实施补偿的。具体选择哪种补偿方式,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3)要想使无功补偿的补偿效果更好,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投切方法。经过相应的研究表明,最为合适的投切方法就是模糊投切法,这种方法不仅安装非常的方便,而且补偿效果也非常的好。 2.4电气设备优化设计 为了使建筑电气工程能够更好地运行,往往还需要对相应的电气设备进行优化设计。运用智能化技术,能够使得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工作做得更好,其应用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对电气设备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电子技术的第一个应用优势就是智能化算法,不仅能够使得相应的计算工作更加便捷,同时还能有效的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这是计算方法主要通过总结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原理来实现的。在实际的应用和计算中,可以运用该规律进行搜索,并且对这种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2)电子技术专家系统能够检测出电气设备中存在的隐患和缺陷,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论证分析,尽可能的保证该系统能正常稳定的运行。运用电子技术,能够将电子技术和智能专家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将两种方法的优势进行相互补充,从而促使电气设备能够得到很好的优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气工程运行的过程中,对电子技术进行合理地利用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不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想使电子技术永远保持相应的先进性,需要相关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对其进行研究和创新,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建筑电气工程运行服务,推动我国电气行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翟玉明 电子电气论文:机械电子设备中电气干扰的措施 1电气干扰产生原因及其传播途径 1.1电源干扰和电磁干扰 机械电子设备在应用过程中,受到的干扰主要有电源和电磁干扰两种。电源干扰的种类有很多,变化性也较强。电源干扰从干扰原理上进行区分,可分为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两种。共模干扰是指由于干扰电压在信号线和信号地线上的幅度相同,导致干扰电流在导线与参考物体中构成的回路中流动,给机械电子设备带来的干扰。差模干扰则是指干扰电压存在与信号线及信号地线之间,并形成干扰电流回路,对机械电子设备带来的干扰。电源干扰会导致机械电子设备产生较大的运行波动,影响机械电子设备的精度和运行稳定性。电磁干扰是指由于电磁辐射干扰电缆信号,并降低信号完好性的电子噪音干扰。电磁干扰是机械电子设备应用中面临的常见干扰源。电磁干扰会以传导和辐射两种形式对电子设备产生影响,而在这两种干扰形式中,辐射又是最为常见的干扰模式。在进行机械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安装使用中,必须要对电磁干扰进行预防,避免电磁干扰给设备运营带来影响[1]。 1.2干扰的传播途径 电源干扰是由于电压产生电流干扰机械设备的运行,因此其传播是需要通过导线进行的。由于电源干扰发电压较小,因此电源干扰会随着导线的延长而逐渐减小。但是,电源干扰发生过程中由于电流具有波动性,由于电磁感应原理,会对周围的空间产生一定的波动性电磁干扰,这种电磁干扰也会影响机械电子设备的稳定性。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导线传播与空间场传播两种。在机械电子设备使用中,经常会处于电磁干扰场中。干扰信号会以波的形式在设备空间内传播,因此空间场传播是电磁干扰的主要传播途径。 2排除电气干扰的措施 2.1滤波器抗干扰 在受电源干扰严重的机械电子设备使用中,一般会在电源端安装滤波器,减弱电源干扰对机械电子设备运行稳定性的影响。滤波器是一种由电容、电感和电阻组成的滤波电路,使用滤波器可以有效的滤除电源线中的某频率的干扰信号,从而保证电源信号的稳定性,降低电源对机械电子设备的电气干扰。 2.2电气隔离抗干扰 导线是电源和电磁干扰的主要传播途径,在以电源线、信号线、控制线对机械电子设备的干扰影响了机械电子设备的平稳运营时,可以采用电气隔离的方式,将电子设备的导线与设备进行隔离,避免电气干扰对机械电子设备运行稳定性的影响。一般在应用电气隔离抗干扰时用到的主要设备有脉冲变压器或光电器件,对于模拟输入信号干扰的隔离则可使用隔离放大器对主、回路信号进行处理。 2.3屏蔽抗干扰 屏蔽抗干扰是抗电磁干扰的重要方法,屏蔽抗干扰就是在机械电子设备周围设计一个全封闭壳体,限制设备的电磁能力对周围设备的干扰,同时防止外界的干扰对壳体内部的机电设备运行稳定性影响。由于电子设备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目前屏蔽抗干扰已经成为对抗电磁干扰的常用方法。随着不同干扰环境对屏蔽抗干扰的需要,这种抗干扰的方法还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抗干扰措施。例如静电屏蔽、双层屏蔽、编制屏蔽、金属隔网屏蔽等。屏蔽抗干扰能够有效的排除各种电磁干扰,对低频磁场干扰的排除效果尤为显著。为了能够将干扰信号控制在磁阻相当小的屏蔽体内,可以使用高导磁材料对干扰信号进行屏蔽。在抗干扰工程中,高导磁材料通常会被用来制作复合屏蔽电缆,这种复合屏蔽电缆通常包含3层:最里层是铜质电磁屏蔽层,内层是磁导率高的铁磁材料,最外层则是高饱和低磁导率的铁磁材料。这样一来,干扰信号就会被一层一层地消耗掉,最终能够传输到设备的干扰磁场就十分微弱了[2]。 2.4接地抗干扰 有效的接地是保证机械电子设备工作稳定性和设备安全的重要因素,接地抗干扰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电源干扰给机械电子设备带来的影响,还能够避免偶发电压冲击给机电设备带来的冲击危害。接地抗干扰系统包含系统第、屏蔽地、交流地和保护地等,如果接地系统比较混乱,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会威胁到机械电子设备的安全。机械电子设备的地线一般应包含3条不同种类,其中一条用于连接机壳,它应该与交流电源的地线相连接;一条用于与电动机及继电器等设备相连,它又叫做噪声地线;第三条用于与信号设备和数字接收器相连接,它也被叫做信号地线。在机械电子设备使用交流电源为供电电源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由于公共地线电位不均而产生干扰源,应该将保护地线与电源地线进行连接。 3结语 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机械电子设备的使用尤其普遍。为了保证机械电子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在使用机械电子设备时,一定选择合理有效的措施排除机械电子设备受电气干扰的影响。在选择机械电子设备抗干扰措施时,要根据现场机械电子设备受到干扰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并采用多种抗干扰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将机械电子设备所受到的干扰降到最低,保证机械电子设备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铭宇 单位:成都七中2013级5班 电子电气论文:船舶电子电气工程实践教学 1现有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应试性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到位 尽管目前大多数航海类高校都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船舶电子电气员船上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明显增加一些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但是很多实践课程是虚设的。在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很多院校存在着侧重理论知识、实践内容的训练方面薄弱,侧重固定的评估考试题卡、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分析故障、排除故障能力的系统规划。加之马尼拉修正案要求船舶上强制增设船舶电子电气员岗位,很多航海类院校需要根据公约对船舶电子电气员岗位培养的要求改变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内容被进一步被动改变,很多实践教学课程和环节无法做到和船上实际情况相符。这些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海事局评估实训要求脱节,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分析解决实际故障能力不强[2]。 1.2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欠缺 目前国内的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是,在实训授课中,教师首先会把与实训题卡相关的理论知识讲给大家,以此来做铺垫,然后授课教师会将题卡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再给大家实际操作进行演示,最后把完成题卡需要注意的问题、评估考点,甚至包括每一评估题卡评估考官可能提问的问题都讲授给学生。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完全是在教师指定的情况下,机械地完成题卡内容,学生缺少或者说根本不需要主动积极的思考。然而评估考试时一旦考官提出与题卡相关但教师上课并没有涉及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其结果只能是学生的独立思考性被日渐消蚀,动手能力较差。 1.3主管机关对电子电气员评估体系建设不完善,教学难度大 从海事局电子电气员评估体系来看,很多评估项目不注重营造实训创新的环境,没有制定新的针对性强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而航海类院校现在采用的评估体系,是一种以评估成绩合格认定为满足岗位适任要求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2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借鉴电子电气员IMO示范课程完善实践课程中的薄弱环节 IMO示范课程实训部分更侧重电气控制、电子技术的应用与修理,对通信导航技术在实训中对设备的维护修理提了要求,而实训大纲中对通信导航系统的要求偏高偏多。IMO的规定与实际船公司对电子电气员的要求更贴近一些。传统实训方式下电子电气员所掌握的实际解决故障能力已经难以满足航运企业对电子电气员的要求,因此了解当前航运企业对电子电气员的具体技能要求并针对要求更改实训内容是电子电气员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适当修改实训大纲,加强电子电气、电力电子、船舶电站、甲板电控设备的实训、船舶计算机及其网络等的教学和培训,适当减少通信导航设备的课程。加强中压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的维护和修理,适当调整通讯导航的原理实训,使之更侧重维修与保养操作。 2.2合理规划认识性实习,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总体把握 认识实习是实践教学计划重要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并为以后专业课学习拓展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认识性实习应主要了解船舶总体结构、各主要电气设备和系统及相互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安排学生到实船上进行认识实习,所以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保证认识实习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认识性实习前应该根据实纲编制实习任务书,使学生了解需要重点进行的一些基本电气设备维修和设备操作技能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认识实习兴趣,并布置学生每天写实习日记,最后完成认识实习报告,通过实操训练了解作为一个电子电气员在船上大致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高指明方向[3]。 2.3划分实操训练功能模块,采取项目化模拟情景教学 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和船舶轮机模拟器及驾驶台模拟器的组成特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与主干专业课程相关的功能模块,如主机工作站、辅机工作站、船舶电站、架机联系与集中报警工作站、通讯导航工作站等训练模块。学生通过对每个模块的训练,对比模块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提高对该模块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训授课过程中,将实训题卡进行“项目化”教学,进行情景模拟,使实训更真实。如在船舶电站模块的实训中,通过设置“自动电站的手动操作”和“常规电站发电柴油机机械故障导致全船失电的应急处理”等具体项目现实工作情境的模拟训练。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是由小组通过分工协作来共同实现,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养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 总之,船舶电气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既符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船舶电子电气员岗位能力的要求,又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这不仅要重视硬件的实训室仪器设备的建设,还要兼顾到实训教学体系完善、实训教学方法更新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等工作。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是综合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与理论教学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航运应用型人才。 作者:刘洋 王波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 电子电气论文:汽车总装电子电气工艺设计模式 一、汽车总装电子电气的特点 现在汽车总装电子电气系统不仅能够满足零件的标准化,同时也满足一些配置的特殊化功能的需求。但是现在,这些已经不能够满足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已经对汽车总装方面的方案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首先应该将电控单元硬件标准化,再者就是可以按照订单上的一些要求来进行现场软件植入,在这些软件植入之后,可以对电控单元之中的参数进行设置,以此来让每一辆车在配置上达到提样的标准。 二、对工艺设计模式上的开发 首先就是设备型的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与一些其他工业设备派和起来使用的,它是由工艺设计人员在工艺编程系统当中来完成的。这个设备是工业设备系统的一个辅助设备,它是一个接收主机信息,进而反应信息的一个设备。还有一个就是进化型工艺设计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工艺操作的,在这个模式中,工艺人员需要采取上面所说的辅助设备,来获取车辆的信息的,然后进行操作的。还有就是最后一个返修性工艺设计模式。这个模式针对的是电子电气返修工艺上,对电子电气故障的返修处理。 三、工艺流程上的设计开发 1、在整个车辆叫进行装配完成后,在电气系统第一次通电之后,要对车载系统电子电气进行初始化操作,只有在完成了初始化操作之后才能对车进行首次启动。在进行初始化操作的时候,要注意到几个方面,就是要注意一些对电控单元的一个激活,还有就是对防盗安全系统在进行初始化之后,要检查一下防盗安全系统是否处于一个激活状态,是否有效。 2、四轮定位仪和前束调整台,四轮定位仪是用来对汽车方向性检测调整的一种设备,如果车辆在高速行驶的时候,会减少轮胎的磨损,对车辆有一定的操控性。这个主要是检测前后车轮的一个前束和外倾,校正方向盘。前速调整台是对汽车前轮侧滑检测的一个保障,它是动态检测调整车辆前束的。对于有些车型上是配备了车胜电子稳定系统的。这要利用车辆的前束调整台在完成前束调整时的一个标准的几何领围状态。然后记录下这个零位值,以此来保证电子电气系统的稳定,在车载系统电子电气初始化操作没有完成前,因为这个系统还没有正常的运行,所一中间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也会被记录下来。对于这些错误的信息,为了以后的检测的准确性,这些错误是要删除的。 3、电检是对车辆进行电子电气故障检查的一个重要工序,这道工序做得好坏,对车辆的质量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对生产装好要出场的的车辆都要进行电检,不能遗漏任何一辆。在对硬件和电控单元检验室要保持其统一性,再者就是还要对点检结果进行一个总体上的分析,方便以后工作上的进一步改进。接下来的这一步就是车辆的入库了。因为车辆一旦入库之后,可能会长时间不用,这样就必须把车辆调到省电模式,对于这些比较简单的操作,采用的是简化型的工艺设计模式的方案。 4、最后一个就是电子电气的返修。车辆在生产中出现一些故障是很正常的,对于各个故障都要进行返修。返修是要利用一些诊断工具来进行故障处理的。在完成最后的装配工作之后,一定要对一些工序在电子电气上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检查。如果有什么故障,立即进行返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总装电子电气工艺设计模式和流程的开发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对汽车总装电子电气工艺设计模式和流程的开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包括:汽车总装电子电气的特点,对工艺设计模式上的开发,工艺流程上的设计开发。笔者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这个课题的研究当中,望能够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能够开发出更好的汽车总装电子电气工艺设计模式和流程,为我国的汽车工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作者:卢从娟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及电子技术的应用 1我国电气工程实训的现状和目标 电气工程训练的开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管理能力等。高等院校开展电气工程训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工程环境,让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电气工程过程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过程。安全用电常识,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实际操作技能是电气工程训练的基本内容。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科生,应该拥有牢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具备电气应用的实际技能与加工工艺。学院应该重视对学生电子电气方面的训练,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的技能。 2电工电子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工电子技术在生活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作为实用性很强的一门科目,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践也是学院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考虑的,保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使思维,观察,学习,探索能力等得到提升,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具有以下特性基础性,先进性,应用性等,这对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开展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为电子电工类的学生学习这方面知识打下基础,二是,电工电子技术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要与实际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发展。 3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践方式和内容 3.1电工电子技术实践的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一是电路基础知识与分析方式,主要是对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等的分析,二是电机和控制部分,主要是电磁学基础知识,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等,三是电子技术部分,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是与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一样重要。 3.2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三个层次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主要又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对基础实训内容重要性的强调。基础实训是培养学生个性能力的重要条件。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实践具体化,通过实践课程的锻炼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二是加强对工程应用与设计的实践。技能的掌握是具有长期性,学生需要自主创新,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能力想结合。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三是要实施开放式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鼓励,提倡共同合作,让学生可以真正的参与到电工电子实践中。 4电工电子技术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1)目的明确,实训的目的是实用性,使学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熟练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为了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学习的开始应该让学生了解并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2)观念转变,课程体系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不够完善的,这种教学体系主要是依据教材的理论知识框架开展的,虽然强调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但是却不能突出重点,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必要的,要转变观念,构建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课程体系。 5电子电气工程的实践方法 电子电气工程实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设计性实验、分析检测实验、综合实验、工艺操作性实践。其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是项目化,对每个项目的产品都要求具有通用和简单的特点,还应该具有直观性,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可以很好的了解知识,掌握实践技能。 6电子电气工程实践的原则 (1)电子电气工程实践在进行课程安排时,主要应该包括现代电气电子工程技术的方方面面内容,要通过大量的综合性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2)电子电气工程实践具有时代性,其内容,结构、功能都应该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要与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结合,才能保证电子电气工程得到很好的开展。(3)电子工艺、电气装配实习等是训练的项目,实践项目的重点主要包括检测,控制、设计、制作、调试等,通过对这些综合性内容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4)电子电气工程实践应该建设成为一种学生可以参加科技活动的平台,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技能竞赛的开展提供条件。 7结语 目前的社会竞争压力非常大,综合性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在这里笔者对电气工程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推广新颖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出满足国家电气电工类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闫曼 单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的选型与改进探析 [摘要] 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的运用是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的标志。要保证安全生产、高效生产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合理选择综掘工作面和综采工作面机械设备。要实现工作面高产、高效采煤,需要作好掘进工作面设备的选型、设计、配套、使用和科学管理。 [关键词] 煤矿;综采设备;选型;改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机械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和革新,随之,综合机械化掘进设备需要不断升级改造,综掘设备的适应范围需要不断扩展,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款综掘机械能完全适应所有的地质条件。这就需要对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内相关设备进行合理选择,以实现最佳综掘工作面效果。如果选型超高会造成机械设备生产能力的浪费;如果选型不足就会达不到综掘工作面的掘进速度的预定期望值。因此,根据各煤矿、各采区和各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各种型号的煤巷、岩巷、半煤岩巷综掘设备,是工作面高产、高效,保质保量保时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 一、根据矿井的具体地质条件,合理选择综掘机的类型 作为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内最重要的机械设备——综掘机。综掘机的高效运转是综掘工作面高产高效的重要保证。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综掘机,才能发挥综掘工作面的最大生产能力,实现安全生产。 掘进设备的“破、装、运”三大功能与支护系统的支护功能互不干涉,刮扳机与装载机构分开控制,避免装载机构和刮扳运输负荷过大造成死机现象。掘进机的检修方面,液压系统必须密封,以防止液压油的污染,给液压系统造成堵塞、泄露。掘进机加油方式应尽量采用自吸式。装载机构如果采用三爪转盘,每个转盘都应用单独的马达驱动。为解决液压油的过热现象,掘进机的冷却系统必须实时运转,而且掘进的油箱内必须加装冷却器。各油缸的外露部分及液压件应加防护装置。可实现各油缸动作速度及行走速度的手工元级调速。在重载情况(如遇到硬岩)时可通过慢速进给降低切割载荷,以切断硬岩,减少停机。截割头采用国际一流技术,设计单刀力大,截齿布置合理,破岩过断层能力强。选用具备伸缩性能的切割头,便于挑顶、刷帮和挖柱窝,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多进一个循环,整个机器的灵活性也能得以提高。安全方面,必须有预警装置和照明装置及机载式瓦斯断电仪。另外综掘机上还必须具备内外喷雾装置,掘进机两侧必须有急停按钮等安全保护设施。 二、综采设备配套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综采设备的采煤效率是炮采和普采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如果设计和使用操作不当,可能出现很多问题,如液压支架护帮板开焊、液压支架调向困难、支架与刮板输送机互为依托移动困难、采煤滚筒进刀困难和三角煤不能尽采等。 1.原因分析 第一,设计方面:运输机:运输机的机头架与过渡槽采用螺栓连接,形成不了一个钢性整体。运输机的中部槽与底板有一定的空隙。液压支架:液压支架的工作阻力均是较大,但是没有底侧护,前梁和护帮的总厚度太厚,护帮板、伸缩前梁与推移千斤顶没有实现连动。采煤机:采煤机的行星头太大,煤机的加油方式是人工加油。 第二,机械设备配套方面:液压支架的前梁与采煤机行星头相互干涉,滞后支架不能实现超前移架。采煤机配套的原运输机的中部槽宽度与运输机配套,煤机行星头与运输机的铲煤板间隙过小,跟机推溜时,煤机的行星头与运输机的铲煤板相互干涉,造成煤机行星头磨损和割铲煤板。机械设备使用方面采煤机用的是镐型截齿(u92)割底板,底板很容易出现凸凹状态,铲煤板和挡煤板将整个采煤机抬起,铲煤板扎底,中部槽变形。液压支架进回液高压胶管过长,移架时常挤断。煤机的加油、检修不力,抗磨液压油污染,操纵阀堵塞,牵引系统常出故障。支架工操作时,经常不按照正规程序操作。移加过程中支护之大忌,如高射炮、拉弓等。更有甚者,前梁顶梁与顶板不能保持平行支护,整架受力不均,而各千斤顶安全阀的开启压力是一样的,由此造成液压支柱窜液、结构件从局部开始疲劳,进而造成整个液压支架的损毁。 2.改进措施 另行加装一套自吸泵,改为自吸式采煤机加油方式。当移架时,护帮板、伸缩前梁收回;当推溜时,护帮板、伸缩梁打开。护帮板、伸缩前梁与推移千斤顶实现互动。重新核定液压支架护帮千斤顶安全阀开启压力,支架与互帮办的连杆销轴更换为刚度更大的连接件。运输机的过渡槽采用哑铃销一节连接。液压支架四联杆底部增加一套侧推装置,防止液压支架侧滑。在煤机的加油布棚增加滤网。煤机滚筒尽量少割底板,以减轻铲煤板的负荷。如果因此而造成刮板输送机推进困难,立即停止工作查看原因,解决问题后再推溜。将液压支架的进回液高压胶管吊起并绑缚在固定位置加以保护。移架时,没有特殊情况均采取滞后支护。三架液压支架联合作用保证同步推溜。 三、结论 综采、综掘工作面是现代化高效矿井的标志。可行性强、高性能的综和机械化设备是安全生产、高效生产的根本。综掘设备的选型、设计、配套、使用和科学的管理是顺利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保证。我们要积极主动的采用各种手段发现并解决综采系统的各种问题,发挥综采设备的潜能,实现综采工作面的高产高效目标。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分析 摘要:简述了煤矿机电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意义,分析了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现状,并对如何做好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 引言 煤矿安全关系着群众财产与生命安全,怎样解决煤矿生产安全问题成了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多数煤矿事故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尤其是煤矿机械技术与管理方面。快速掘进技术作为矿井作业的常用设施,在煤矿机械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产力不断改善的当下,各种新产品、新设施的出现,对提高机电技术管理和综合应用至关重要。 1煤矿机电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意义 1.1提高机电设施安全性很多煤矿企业为了节省开支,超负荷使用老化设施,让已经有安全隐患的机械频繁出现故障,严重时会发生事故。将机械设施技术安全管理应用到煤矿生产中,能最大程度改善机械设施的应用效率,进而提高生产的安全性。1.2改变机电技术煤矿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或技术管理的问题,利用煤矿机械进行管理有助于工作人员加强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素养,然后再利用竞争机制,帮助工作人员提高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以形成规范的工作模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机械能力与安全生产[1]。 2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现状 2.1管理机制不健全规章制度对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就国内煤矿企业的总体发展来看,大部分矿井制度与建设过程都存在问题,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不科学,虽然少数大型国有煤矿企业在体系建设上有了较大进步,但仍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直接影响着煤矿企业的管理水准。当前,各煤矿企业的管理水准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小煤矿为得到高额利润,完全不顾及相关制度,造成安全隐患[2]。2.2机电设施维护不科学除管理制度外,很多煤矿企业在机电设施的应用与维护上都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机电设施升级过程中需要投资,从当前的形式来看,中小型煤矿企业根本不愿意在机电设施的升级上投入资金,使得很多老旧的机电设施依然处于运作状态,必然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很多无证经营的小煤矿,主系统都面临着更新换代的要求,同时安全设施不齐全,生产规模与系统能力不匹配。在机电设施应用中,没有依照规范使用,存在超负荷运作的情况。更有少数煤矿企业为了赢得黄金期,对再生产缺乏限制,没有综合分析机电设施实际承担的负荷,让主机器长时间处在超负荷状态中,对机电设施带来严重危害,也可能带来安全事故。2.3机电设施管理水平不完善许多中小型煤矿机电管理水平欠缺,与生产规模存在差距。具体体现在煤矿机械设施管理不均、缺乏涵盖领域、过于注重排水与通风管理、忽略了综掘区域设施管理等,在缺乏重视度的情况下,让综掘区域始终存在问题,这些都对一线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危害。机电设施管理落后,尤其是基础领域,机械设施的图纸根本得不到良好的保护,资料图纸与技术档案始终存在问题,一旦机电设施发生问题,参考资料就会陷入困局。机电设施管理欠缺,或者杂乱无章,让很多检测仅限于应付上级工作。机电质量标准化不够,设施问题严重,一旦管线吊挂、安全间距存在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正常生产[3]。2.4管理人才不充足在煤矿企业的不断发展中,一切竞争最终都归结为人才竞争,特别是在建设企业时,企业经营与管理水平都受管理人才综合素养的影响。煤矿企业在进行专场招聘中,不能给予毕业生很好的待遇和工作条件,缺乏吸引力,虽然有的企业招聘工作做的很好,但毁约情况依然存在,这都是煤矿机械管理人才缺少的根本原因。很多管理人员都是培训期间临时提拔的,缺少相关管理知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都是纸上谈兵,缺乏冷静思考,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3做好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的措施 3.1优化煤矿机电管理体系拟定煤矿机电管理体系作为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的条件,同时也是依法治国、有法可依的条件,要严格控制相关制度,而不是让制度仅限于表层和形式。在优化机械配置管理人才的同时,处理好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此外,机电设施的管理工作要做到责任到人,执行问责制度并和绩效考评挂钩。3.2增加资金投入投资必定有回报,煤矿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从全局出发,做好机电设施的保养与升级工作。将先进技术设施应用到煤矿企业中,尤其是机械化的瓦斯监控与采煤设施,能在扩充生产方面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如:瓦斯浓度超标造成的爆炸。另外,各地政府还必须做好中小型煤矿的资金扶持工作,在保障中小煤矿生产条件的同时,确保生产安全与竞争体系相符合。煤矿企业必须定期做好保养维护与安全检查工作,让安全监察以动态的形式展现[4]。3.3做好煤矿机电设施安全建设生产安全必须以制度与体系为依据,在优化和完善安全责任的同时,将责任落到具体人员上,这样才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在不断落实与贯彻的同时,还必须增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促进安全管理向崭新的台阶递进。针对当前煤矿企业生产中潜在的问题与情况,必须做好分析工作,在确保实施效果的同时,避免各种新问题的出现。另外,必须采用有效方针,以增强绩效考核机制与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3.4做好人才培养与技术岗管理在煤矿机械化运作力度逐渐增强的情况下,机电设施安全运行逐渐成为煤矿生产安全的保障,机电设施安全由煤矿综掘机管理与技术人员掌控。因此,煤矿企业必须掌握机电设施安全操作与安全知识,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基础管理中,以保障生产安全,通过强化机电技术档案资料审核与编制,做好设施报废与改造记录,其他职员除了要做好更新记录与检修工作外,还必须结合实情进行登记,让履历表更加完善,保障生产顺利完成[5]。 4结语 在各种新设施、新技术的应用中,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出现不配套、管理缺乏实效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煤矿企业发展。机电技术作为煤矿机械生产的关键指标,关系着煤矿机电设施正常进行。因此,必须针对煤矿机电设施运行存在问题,及时解决煤矿综掘机电设施在技术管理中的不足,并且使用有效方法优化和改善综掘机电技术的管理工作。 作者:冯磊 单位:阳煤集团三矿机电工区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研究 0前言 目前,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效、自动的煤矿综掘机械设备在煤矿生产系统中广泛应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问题,逐渐成为煤矿企业高效生产的一种制约因素。如何进行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分析,使之不会影响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非常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状况,在应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时候,重视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煤矿企业生产工作高效、稳定的进行下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1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内涵 在煤矿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中,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的方式,主要分为预防性维修、事后维修、预知性维修等方式。通常情况下,故障诊断技术的适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各类维修方式。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来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其次,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构建数据模型技术、信息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整理分析分析等综合运行,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故障问题,保障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正常的运行。 2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分析 2.1振动诊断技术 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中,诊断技术的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组成内容。在对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进行故障检测及维修的环节,经常需要用应用振动诊断技术,利用振动信号中含有的丰富的故障信息,综合振动曲线的频谱进行分析,进而得到直观的分析数据,帮助维修人员确定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是否存在故障或者发生故障的类型。其次,在采集和分析振动信息和声信号的时候,要注意在诊断过程中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尽量确保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2无损检测技术 在进行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故障维修的过程中,无损技术始终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无损检测技术主要是指在不破坏零件表面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渗透的检测方式对零件表面、零件内部轻微损伤进行检测,以确保设备运行是否存在故障。无损检测技术应用的方式,通常分为渗透检测、涡流检测、超声检测、声发射检测、光全息检测等方式。通过这些检测方式,进行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故障的检测,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的任务,促进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3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将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应用到煤矿生产的具体环节中,结合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状况,分析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促进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在现有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故障诊断技术的有效融合、多元传感器信息的融合及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等方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分析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煤矿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生产已经逐渐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但是煤矿生产的稳定性,离不开煤矿机械设备的高效、正常运行,其中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尤其重要。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问题,成为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运行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结合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问题,在现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技术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问题。 作者:闫丽丽 单位:河南省义马市煤炭高级技工学校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及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的煤矿开采主要以井下为主,为了提高煤矿的生产水平,在矿井作业中一般采用快速掘进技术,技术管理也就成了煤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设备和产品不断研发,将机电技术和综掘技术结合起来,加强机电技术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该文首先分析了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一体化系统的特点,重点论述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综掘技术 机电技术管理 高效掘进 因为国内的煤层条件比较复杂,所以不少煤矿企业都要求开掘煤岩巷道,从而开展煤矿的生产工作。结合有关资料显示,在2005年之前国内的煤矿企业开采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原煤,其中综掘设备的应用占据较小的比重。鉴于此,人们逐步地明确了传统的采煤装置与方法不但消耗很多的物力、人力、财力,而且难以提高煤矿开采质量与效率。基于煤矿科研机构与煤矿企业逐步研发综掘机械技术的影响下,出现了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结合实际应用证实,煤矿综掘技术有利于减小煤矿开采成本以及提高煤矿生产质量和效率。下面,笔者对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研究。 1 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一体化系统的特点分析 当今,在逐步地提升煤矿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影响下,应当逐步地完善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工作。煤矿企业需要具备健全的技术管理系统,且在机电部门设置电气技术、电管技术、设备小件等专门的管理技术工作者,以及在采掘单位设置机电管理技术工作者,机电技术责任人能够借助网络管理机电技术系统。健全的机电技术管理系统还要求定期地举行机电技术管理工作会议,对培训工作人员的要求进行科学地制定,且认真地记录检修机电的状况。另外,还应当优化矿井的条件,建构矿井数据库系统,进而便于检修和检查大型煤矿机电装置。 作为一种计算机技术的机电一体化有着非常强的综合性,其不仅牵涉到机械技术,而且还涵盖信息技术,其通过先进计算机处理和检测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煤矿综掘机械的发展。随着煤矿综掘技术的不断进步,跟外负荷的实际现钕嗤骋唬综掘机电技术能够自动地调节功率,从而提高了电动机的应用效率,最终大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将机电技术应用于综掘机械中与开展自动化的操作,从而简化了操作和实现了工作者劳动负荷的降低,以及大大地提高了安全性。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还可以对综掘的电动机和传动系统进行在线监控,倘若故障出现在运行的过程中,那么监控系统可以准确地指示存在故障的位置,从而方便维修工作者可以迅速地进行维修事项,最终保障机器运行的顺利。当今,业已将电子控制器安装在一些综掘机上,这样不但使自动化操作实现,而且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操作。 2 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的措施研究 2.1 煤矿机电装置管理制度的完善 首先,需要根据实际现状来完善工艺流程和工作岗位指标,且清楚所有员工的工作职责。能够以专人包机责任制的形式管理机电装置,以及健全煤矿综掘机的管理系统;所有的班次都安排专门的员工维修和检查机电装置;需要实现机电设备检修工作者专业知识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更新,从而增强其实践能力;操作人员需要积极地配合检修工作者,如果出现故障问题,那么需要迅速地进行处理,避免因为装置故障问题而出现事故。其次,定位地检修和维护机电设备,以及保障真正地执行每一次的检修工作,如果出现故障,那么检修工作者应当担负职责,从而保证机电装置可以顺利工作,实现装置故障率的大大减小,保障煤矿生产的高效开展。再次,需要有效地配合各个岗位与工作环节,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保障机电装置的有序运行。在完成每一次的任务之后,综掘机的维修工作者和操作人员都需要认真地记录其运行状况,且在交接班的时候予以说明,倘若发生故障问题,那么务必迅速地进行处理,以保障综掘机的高效化运行。除此之外,需要定期地检查和整理煤矿机电技术资料,实时地记录机电装置的改造和停用状况,防止装置存在超负荷运行的现象,从而实现煤矿机电设备可靠性与稳定性的大大提升。最后,规范综掘机的操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减小故障出现率。 2.2 煤矿机电装置应用的规范性 务必确保煤矿机电装置有着优良的防爆性能、防触电性能、较高的强度,如此才可以保证装置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在机电装置运行的过程中,应当避免漏电故障的出现,这是由于漏电故障使雷管的保障时间大大地缩短,以及还会出现煤矿瓦斯爆炸的情况。不但这样,过于陈旧的机电装置也会造成事故的出现。为此,务必实时地更换报废或者是陈旧的机电装置,对于机电装置的选用,需要保障其有着良好的保护装置,以及具备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而最大程度地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2.3 有效地管理综掘机电技术岗位工作者 直接应用综掘机电技术的工作者是综掘机电技术岗位人员,而严格地管理综掘机电技术岗位人员是保障有效地应用该技术的关键所在。因此,煤矿企业需要立足于下面几点:首先,建设和健全综掘机电技术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这就需要煤矿企业在制定有关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密切联系该工作岗位的生产需要与实际工作事项,且借助奖励和惩罚等对策有效地贯彻实施该制度。其次,制定标准的综掘机电技术岗位的操作规程。除合理与科学的管理制度之外,确保有效应用该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标准的操作规程。因此,煤矿企业需要有效地统一自身的应用实践、操作该技术的方法等资料,一一地规范有关的操作规程,最后整合为一套健全、标准的综掘机电技术岗位操作规程,然后实施有效地对策认真地执行岗位操作规程。 2.4 注重培训综掘机岗位技术工作者的专业技能 针对综掘机电技术而言,技术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高低与技能强弱会严重地制约该技术的应用。为此,这就需要煤矿企业在培训技术工作者,从而实现其专门水平与技能的提高。首先,煤矿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应用的综掘机电技术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的培训与教育内容,然后定期地培训技术工作者。另外,为了保证技术工作者结合培训实现专门水平和技能的提升,煤矿企业需要结合培训的知识实施考核上岗机制,也就是考核完成培训的技术工作者,只有合格者才可以进行上岗操作,而对于不合格的人群,需要继续进行培训。其次,除培训和教育之外,煤矿企业需要聘请企业和行业的优秀人才、专家进行交流,从而使煤矿企业技术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与技能获得提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综掘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企业中是十分关键的一项工作,其密切联系煤矿企业机电装置的稳定与安全运行。为此,煤矿企业务必注重煤矿机电装置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煤矿机电装置应用的规范性,有效地管理综掘机电技术岗位工作者,以及注重培训综掘机岗位技术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的大大提升。 煤矿综掘机论文:综掘机在煤矿岩巷掘进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煤的作用,煤炭是赋存于地下的非再生性化石能源资源,素有“工业粮食”之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我国仍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为主要能源,在进行煤矿岩巷施工过程中要使用综掘机进行开采。本文就综掘机的工作原则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综掘机;煤矿;岩巷;应用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进,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煤炭企业的竞争,如何有效的、高效率的开采煤炭,是每一个煤炭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设备、方法,同时引进先进的、高端的开采设备,才能更好地促进煤炭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1 综掘机的构成 综掘机又称为掘进机,综掘机是用于开凿平直地下巷道的机器。主要由五部一机四系统组成。五部包括截割部、铲板部、本体部、行走部和后支撑部,一机是中心运输机,四系统包括润滑系统、液压系统、水系统和电控系统。机器也是既有利也有弊。它的优点是安全、高效和成巷质量好;它的缺点是造价大、构造复杂和损耗大。由于我国是产煤大国,所以煤矿综掘机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1 “五部”的构成和作用 综掘机中的五部包括截割部、铲板部、本体部、行走部和后支撑部。其中本体部是综掘机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本体部由小零件组成整体采用的是焊接的联接方式,因为焊接这种联接方式能将各个部分有效地结合,使它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起整个综掘机。本体部由回转台、回转支承、本体架等组成,而它们之间不能使用焊接,只能通过螺栓进行联接。回转台的耳孔分别与截割电机和截割升降油缸进行联接,铲板和本体架之间的联接也是通过耳孔联接进而完成铲板的升降任务。截割部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截割头,截割臂和两个截割减速机。在综掘机在使用过程中,综掘机的截割臂与截割头相连,截割臂与截割减速机相连,截割减速机又与截割减速机相连,截割部四部分的连接是用螺栓进行联接。铲板部是在截割部把煤炭截割下来之后将煤炭放入第一输送机,然后在液压马达的驱动作用下,实现星轮转动,进而完成装载作用。铲板使用高强度的螺栓将侧铲与本部进行联接,而油缸则为铲板的上下运动提供动力。行走部主要功能是实现行走功能,综掘机的行走全靠行走部,而行走部主要依靠减速器来实现综掘机的行走功能,另外还要使用制动气弹簧来停止岩巷综掘机的运动。 1.2 “四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综掘机中的四系统包括液压系统、水系统、电控系统和润滑系统。润滑系统由集中型润滑泵、递进式分配器、专用加注设备、高压油管和管路附件组成。润滑系统就是把这些摩擦所需要的润滑脂通过一个封闭的系统定时、定量地加注到这些部位,从而保证摩擦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使摩擦程度降到最低,摩擦副可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车辆运行效率,也可以延长综掘机的使用年限。液压系统由液压油箱、多路阀、液压先导操作台、冷却器等组成。它主要是通过控制液压油箱对油进行推压作用为主泵、马达、油缸等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油,以此为综掘机提供运动所需的动力。水系统由外喷雾和内喷雾组成,主要是对综掘机进行降温作用。外喷雾安装在截割部一来可以降低烟尘,二来可以冷却截齿;而内喷雾主要是完成综掘机内部零件的降温工作。电控系统是为岩巷综掘机提供动力的系统,并且在电路保护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遇到故障时也可以根据电控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故障分析。 2 岩巷综掘机的工作原理 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煤炭,原来人们挖掘煤炭主要采取打眼放炮的挖掘技术,但其挖掘速度较慢,产煤量少,导致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其无法满足市场对煤的需要。自综掘机出现后,它的出现将掘进的速度大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煤炭的生产效率。例如EBZ160纵轴式悬臂综掘机作为综掘机中运用较广的设备,它主要由铲板部、截割部、本体部、运输部和行走部组成。铲板部的作用是将挖掘下来的煤炭进行装载;截割部的作用是将大块的煤炭截割为小块煤炭方便装载;本体部的作用是将各个承载部件联接起来;运输部将截割部截割好的煤炭进行装载和运输;行走部的作用是控制综掘机的移动。EBZ160设备的作业体系主要由液压系统、水系统,电控系统等组成,电控系统中1140V/660V的交流电源为其提供动力源,90kw油泵电机为其提供电力。 3 综掘机的应用分析 综掘机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现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展开。另外也改变了传统炮掘打眼爆破的程序,综掘机振动较小,对周围的煤岩的作用力小,有力的消除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进一步保障了掘进工作的顺利展开。行走部可以控制综掘机的前进,但是不能控制它的后退,所以在设备的后退问题上,我们需要改进设备。阻碍综掘机后退的是综掘机后方安装的带式输送机,所以在后退时我们需要将带式输送机拆下来。由于综掘机工作时是在不通空气的环境里进行,粉尘对工作人员和机械的影响非常大。由于综掘机作业时粉尘多,我们采用了安装除尘风机但效果并不明显或者说并没有起到作用,所以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的除尘措施,会使作业的危险系数增大,不管是对人员还是机械都会造成极大的威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安全,“质量为本,安全第一”。在没有采用C掘机之前我国采用人工挖掘岩层时,设备极易损坏;且倾斜状态下的煤层会在重力作用下垮落,给施工带来困难。利用综掘机挖掘岩层时,可以将煤层撇在底部,其余掘顶板岩石。安全问题大大减少。 4 总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机械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新机械的出现,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掘机在煤炭开采中作用最为明显,它能直接的提高煤炭的生产量,间接的增加企业的利润,进而促进我国GDP的增长。 煤矿综掘机论文:综掘机在东保卫煤矿大倾角煤层掘进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掘机;施工工艺;实施效果 传统的炮掘工艺施工,工艺简单、容易掌握,但专业性不强,施工安全可靠性差、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单进水平较低。综掘施工工艺优于传统炮掘工艺,减少了打眼、放炮等工序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巷道成型好,对围岩扰动小,有利于支护,工人劳动强度低,单进水平高,同时对施工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迫使项目施工单位要加强对各种岗位的技能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升项目施工单位整体适应能力。东保卫36层、41层煤层倾角平均40°。掘进施工困难,单进低,安全系数低,榱伺ぷ局面,提高掘进单进,改善工人劳动环境,引进综掘机为建立安全高效矿井做好准备工作。 1 工作面地质概况 工作面位于二水平一采区-425标高,拉门点一采区36层-425回风巷e3点前94米1号点处施工半煤岩巷道,坡度沿煤顶板,施工长度660米,预计工期3个月,巷道方位304°00′00″。为一采区36层-500右面形成回风、下料系统。 2 巷道参数 巷道断面:毛宽3.7米,净宽3.6米,中线至左帮1.8米,中线至右帮1.8米;巷道净高:2.8米。 顶板选取预应力螺纹锚杆,沿中线呈矩形布置,四排管理,间排距1.0m×1.0m。 巷道右帮(上帮)护帮,前进右帮护帮采用W型钢带。规格:3000mm×250mm×3mm,将钢带上部压弯后,钢带紧贴煤壁上部眼,压在顶板上打设一根螺纹钢锚杆,铅垂方向配合3套树脂锚杆下压塑钢网紧锁煤壁高。间距1.0米的方式管理前进右帮煤壁。见附图1-1。 3 施工工艺 采用EBZ-150A型综掘机割煤,打眼放震动炮拉三角岩石底,综掘机装货,经SPJ-80型带式输送机出货装载到一采区-425煤仓。 综掘机刨头全断面割煤一刀0.55m,综掘机割煤一循环为三刀,即1.65m。综掘机刨头全断面割煤三刀(详见刨头割煤行走路线拉底炮布置图2-2),出货后,放震动炮拉三角岩石底,即一循环施工完成。 施工顺序:安全检查(检查顶帮、瓦斯、工程质量、探头位置)――上临时支护――综掘机载割出货――完善临时支护――敲帮问顶――打眼――放震动炮――打设永久支护――出货及收尾整理工程质量。 放炮前必须将综掘机退后20米,防止放炮崩坏。 综掘机割煤后,在临时支护下打设顶板锚杆,再放炮拉三角底,之后护帮。 4 拉底爆破方式 使用煤矿三号许用乳化炸药、毫秒延期电雷管。正向偶和装药,串联联线。见附图3-3 5 实施效果 综掘技术在大倾角煤层半煤岩巷道应用,有效解决了打眼、放炮等工序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巷道成型好,对围岩扰动小,有利于支护,工人劳动强度低,单进水平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东保卫矿自投入EBZ-150A型综掘机后,大倾角综掘半煤岩巷道月进尺达350m,掘进巷道断面11m2,相当于两个炮掘工作面。 更好的保证了采煤接续,大大降低了掘进成本,减少了工人劳动强度,促进了安全高效生产。 6 结束语 掘进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直接关系到煤矿的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和安全状况,随着我国综合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综合机械化掘进程度已成为我国煤炭生产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随着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发展,成功经验的推广和示范,使矿井开拓、巷道布置,采煤工艺、设备配置、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功率、高可靠的采掘技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矿井功效。 综掘机推广使用,实现了我矿综掘机械化程度“零”的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双鸭山煤炭系统掘进机械化的发展进程,综掘机械化的探索和成功实践。 煤矿综掘机论文: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应用 摘 要:随着煤矿井工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复杂的地质构造成为制约煤矿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造成的采掘接替问题日趋严重。煤矿企业的煤巷掘进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煤巷已经基本采用了综合机械化掘进。但较长时间以来,综掘工作面单产和效率水平较低,巷道掘进正在成为煤矿高效安全集约化生产的技术瓶颈。本文主要针对黄玉川煤矿掘进6上煤层大坡度巷道时产生的掘进机下滑、支护作业困难、采取了人工造底、并根据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实践表明,该实践有效提高了掘进设备适应性、生产安全性。 关键词:大坡度巷道;掘进;安全 工作面辅运输巷,施工坡度较大,势必影响掘进速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矿井正常生产接续。如何实现大坡度快速、安全掘进,称为摆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技术难题。 一、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单位简介 黄玉川井田位于准格尔煤田中西部。行政区划隶属于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管辖。井田东西长约8.9km,南北宽约5.5km,面积42.68km2,煤炭资源量15亿t,可采储量9.3亿t。核定生产能力1000万吨/年。井田内可采煤层自上而下有五层,即4、5、6上、6、9号煤层。主采煤层为4#和6上煤层。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立井”联合开拓。主要采煤方法为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掘进面采用掘锚机、综掘机掘进。 二、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工程概况 神华神东黄玉川煤矿6上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为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煤厚2.45m~20.25m,平均12.37m,6上煤老顶为粉砂岩,厚8.22m,暗灰色、灰色,坚硬;直接顶为细砂岩,厚8.12m,浅灰色、灰白色,坚硬;直接底为泥岩,厚6.45m,灰黑色、暗灰色,半坚硬。按设计大体上沿底板掘进,216上02辅运顺槽程上下起伏倾角3°~20°,在3°~12°时可正常掘进,但在掘进至1520m处时突然倾角突然增大至+18°,最大倾角达+20°~+22°,而EBZ200综掘机最大掘进倾角为14°。具体顶底板情况见表1,巷道断面为矩形,巷道断面基本参数见表2。 依据地质资料和巷道设计图,根据黄玉川煤矿相邻巷道的支护经验和本巷道的用途及服务年限,确定顶板采用“螺纹钢锚杆+钢筋网+锚索+“π”型钢带”联合支护;副帮采用“螺纹钢锚杆+铅丝网+梯形钢带”联合支护;正帮采用“玻璃钢锚杆+塑料网”联合支护。 黄玉川煤矿综掘综掘工作面使用EBZ200岩巷掘进机,目前对掘进的使用已经较为成熟,坡度较大的上山施工和过断层、陷落柱等难地质构造段采取一定措施后均已成功使用。现以黄玉川矿216上02辅运顺槽大坡度段掘进工艺为例进行简要说明。216上02辅运顺槽掘进采用三一重工生产的EBZ200岩巷掘进机,掘进机主要技术特征参数见表1,在巷道坡度超过+14°时,面临施工困难、安全性较差等问题。 三、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工艺 生产工艺:检查工作面迎头及支护情况开机前准备割煤运煤调机支护下个循环。 四、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面临的问题 大坡度巷道掘进主要面临如下难题: (1)巷道上山坡度较大时综掘机受自身重力影响易下滑生产下滑力。 (2)综掘机截割进刀时,会产生进刀阻力,当下滑力与进刀阻力叠加,增大了综掘机下滑趋势,使进刀更加困难。 (3)巷道支护作业困难,锚杆机受自身重力影响下滑,巷道综掘施工流程一般为掘进机截割完毕后,后撤一定距离,然后在锚杆机到掘进机前方进行支护作业,这导致很难掘进机和锚杆机的相互调机。 五、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存在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采取措施: (1)EBZ200岩巷掘进机爬坡能力为±14°,当巷道坡度大于14°时很难保证正常掘进。为此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在截割前将铲板前方适当落底,在铲板行至此落底段时将后支撑支起,用枕木将履带后半部垫实,可以防止掘进机下滑的阻车器。通过此方式来保证掘进机的前行截割等操作的正常完成。 (2)针对大坡度巷道支护作业困难,提出如下技术措施:掘进机截割后退机,将截割头摆向巷道一侧然后落地并停电闭锁,锚杆采用与掘进机相同办法进如工作面进行支护施工。大坡度巷道截割完毕后,迎头煤层易片帮,在进行巷道两帮支护时,人身安全威胁较大。采取截割的迎头上部超前下部拖后、两帮支护拖后顶板支护一排的措施,并每隔10min由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敲帮问顶,及时摘松、敲落离层煤矸。 六、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黄玉川综掘九队现已成功施工坡度大于20°的巷道超过2000m,其中坡度最大段达到20°。采用上述方法施工保证了综掘机在大坡度掘进工作面的的正常掘进,并且保持了每班至少4排的掘进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保证采掘接续,实现了安全生产。这充分说明了上述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是安全可靠的,是值得推广的。该技术实践增强了掘进机爬坡适应能力,使EBZ200掘进机能够适应20°以内的坡度,拓展了掘进机的使用范围,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现场施工的安全系数,确保了人员安全,并为类似条件下巷道施工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先例。 结语 通过对以上情况的简单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采用上述方法施工保证了综掘机在大坡度掘进工作面的的正常掘进,并且保持了每班至少4排的掘进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保证采掘接续,实现了安全生产。此工艺不仅能满足一般掘进巷道使用的要求,且操作方法比较方便,为施工节省巨大的开资,更重要的是为采面的接续赢得宝贵的时间,可在同类工程中借鉴和推广。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煤矿生产事业中开始注重大规模运用大型机械设备,对此,对大型机械设备的维护与检修就成为了当务之急的事,以及对大型机械的故障诊断也变得同等重要。在此,通过充分分析掘进机中常见或者可能出现的的电气系统故障问题,及其掘进机中常见或者可能出现的液压系统故障问题,进而尝试提出相应的故障问题诊断方式,分析、思考其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煤矿;掘进机;故障;分析 近十多年来,我们目睹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在煤矿生产事业中开始注重大规模运用大型机械设备,各类大型机械设备产品在煤矿事业矿山井下作业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掘进机在检修与维护中存在着诸多难题,本文通过对掘进机常见故障的分析来提出对专家系统构建的理论依据,通过合理、科学地构建专家系统,煤矿事业煤炭生产效率能够得到更好地提高,也能够更合理地指导煤矿事业现场工作。 1 掘进机常见故障及分析 1.1 电气系统问题及解决方案 电气系统理论伴随科技发展有着逐步的完善,电气系统技术也有着不断地进步,而作为煤矿开采领域最重要的掘进机电气系统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绝大部分矿井的综合掘进机均采用集中控制和保护的电气元件,使得掘进机的系统结构大大的简化,系统出现故障的概率也大大减小。另外采用的PLC控制系统来控制掘进机电气系统的启动、开停等状态的变动,保护系统的回路电流可防止出现过载过流等问题。 (1)PLC输出异常 。PLC状态警示灯的状态可以直观的反映出PLC输出情况,综合掘进机常常会出现PLC输出不正常的故障,根据现场经验可以得知,主要原因有综合保护器出现问题、损坏了控制按钮、破坏了自动保护节点以及有关线路接触不良等情况。如果掘进工作面现场出现PLC输出异常情况,需要加强对PLC状态灯的观察,分析判断电流输入状态,或通过试验短接输入端的方法来分析PLC输入端是否仍然在正常工作,进而确定系统故障的真正原因。 (2)接触器及继电器线圈导通异常。接触线圈回路常常会导致电气系统导通异常故障,现场经验总结原因如下,第一,接触线圈过热被烧毁,第二,电气系统电源接入异常,第三,继电器被损坏。 对于以上对掘进机电气系统所造成的故障问题,采用万用表对掘进机电气系统中继电器线圈回路进行检测,找到其不能导通的原因。 1.2 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及分析 由于煤矿事业中长期工作环境的恶劣,过大的负荷、过强的冲击均影响综掘机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出现系统故障。[4]动力装置、控制装置、执行装置、辅助装置及液压动力油五个元素构成了一个完善的液压系统。综合掘进机液压系统温度过高,液压油纯度不达标等均容易造成综合掘进机的故障。 (1)液压油温过高 。掘进机液压系统中液压油的温度一般不超过60℃,超过60℃将会损坏掘进机液压系统,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故障问题,从而对液压系统的密封性等造成不良的影响。由于掘进机液压系统中液压油油温在不断地升高,从而增大了液压油经过节流小孔或者阀芯的流量,之前正常运行部件的运行速度因此会变得缓慢,进一步影响掘进机液压系统。 (2)液压油纯度不达标。综掘机元件之间极其精良精密的的配合表面使得各个零件与零件之间存在相当狭小的间隙,液压油中的杂质进而极有可能进入阀体与阀芯之间的间隙中。基于其精良精密的配合表面,可能由此会对配合表面造成划痕,这将会破坏配合表面的精度,甚至会卡住阀芯,使各元件失去相关功能。如果液压油内存在过多的杂质,其进而会造成液压系统中油泵吸油口处阻塞过滤装置,使吸收液压油的阻力变大,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损坏油泵。 2 综合掘进机专家智能诊断分析系统的构建 一个掘进机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就能够尝试构建完成。基于人类专家长久以来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其人类专家在日常、历史诊断中的故障判断的相关经验,这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于此同时专家系统还能够在一定程度缩减流程,使效率大大提升。专家系统能采集综掘机电气系统关键参数的变化情况、液压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包括压力、温度等的数值变化情况,并能通过软件智能判断,分析整个目标系统的工作状况,对掘进机既有故障分析上传等诸多功能。综合掘进机专家智能诊断分析系统功能齐全,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其开发也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智能分析判断模型的研究上,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本文预先提出初步的构想,后续具体的完善及实现需要煤矿工作者共同实现。 3 结 论 通过对煤矿综掘机电气、液压系统等常见故障的分析,提出了对PLC故障,接触器故障等的解决方案,以及液压系统油温异常及辅助元件故障的解决方案,为现场煤矿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煤矿综掘机论文:全岩综掘机在新铁煤矿中的应用 【摘 要】介绍了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在新铁煤矿的应用情况,详细说明了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结构及工作原理,实践应用中效果良好,降低了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 【关键词】全岩综掘机;工作原理;应用问题 0.前言 新铁煤矿隶属于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t/a,服务年限60a。现在一水平生产,一水平标高为-100m,开拓方式为斜―立井综合开拓,大巷分区石门,架线机车牵引3t底卸矿车运煤,1t矿车通过立井排矸。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在新铁煤矿的应用降低了设备故障率,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对以后类似的设备应用提出了建议。 1.EBZ260H全岩综掘机的工作原理 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主要由截割部、铲板部、本体部、行走部、运输部组成,行走部实现掘进机的移动,截割部实现对被采掘对象实施截割,铲斗部实现对被采掘下来的物料实施铲装,装运部实现对截割物料的装载与运输,本体部为连接各个部件的主要承载构件。 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主要工作系统由电气系统和液压系统主成。主要动力源由1140V交流电源提供,132KW的油泵电机提供动力。电气系统由电控箱及各电气回路组成,分别对各电器部件实施控制。液压系统主要由液压泵站、液压马达、液压回路及液压操作系统组成,油泵电机提供主泵的动力,主泵产生高压油源,通过液压阀的控制来完成各油缸的伸缩和马达的转动。截割电机通过截割减速机减速后驱动截割头转动。 机器工作时,首先启动油泵电机,打开喷雾装置,并开动第一运输机与铲板部,将截割部处于水平和机器中心位置,启动截割电机,然后开动履带行走机构,让机器慢速推进,使截割头逐渐插入岩石,插入深度300-400mm。推动截割部回转油缸操作手柄,使截割部向左向右横扫,再推动升降油缸,使截割部向上向下截割。利用截割头上下、左右移动截割,可截割出初步断面形状,如此截割断面与实际所需要的形状和尺寸有一定的差别,可进行二次修整,以达到断面尺寸要求。 2.安装及试用情况 2008年8月8日到货,然后下井安装,经过9d主机便安装完毕,再安装二运、除尘风机,于2008年8月15日开始试割,9月份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正式在新铁煤矿进入试运行阶段。巷道掘进采用全断面截割,月进尺为890m,11月10日遇到构造后,该巷道岩性发生变化,岩石硬度f=14.2,由于掘进机最大能截割,f=11的岩石,根据实际情况改为配合松动炮进行掘进。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掘进进尺数据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的投入使用为该矿提高单进和掘进速度、缓解采区接替紧张局面、稳定矿井产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3.EBZ260H全岩综掘机的应用效果 单进有明显提高,扣除安装调试时间,月进在500m以上,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的成功应用,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中的噪音,降低了设备故障率,而且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从而达到了提高单进的目的。 4.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由于综掘机截割的矸石块小、碎末多,碎末与皮带不能有效的脱离,造成二运皮带往二运横梁后方带货,在皮带出料口处增设了一道与皮带紧密接触的刮货板,实践证明刮货效果很好。 (2)截割齿旋转工作时冷却不充分磨损量大,设计时需在截割头的截割齿座上增加一个专门的冷却水出口。这样就可以减少更换截割齿的次数。 (3)综掘机与二运皮带架连接在一起出货移动时,矿车不能随着移动,建议设计时在二运皮带架立柱处增设卡车器。这样矿车与综掘机、二运皮带架就能同时移动,从而增加工作效率。 (4)综掘机防炮崩挡板采用液压缓冲装置,挡板进行打孔对放炮产生的冲击波可卸压缓冲。 5.可行性分析 5.1 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可靠性高 (1)以可靠为第一目标:液压泵、专用控制器、所有轴承、主要液压阀及附件、密封件、电气元器件均采用国际品牌产品,并与供方共同开发设计。 (2)行走部采用国际品牌的液压马达和减速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可提高两倍以上。 (3)液压系统具备低压自动部分卸载功能,既减少了能耗,又杜绝了系统发热失效的可能性。 (4)行走部采用抽缸张紧,既保证了张紧效果,又方便快捷,减少了故障点。 (5)第一运输机部和铲板部均采用进口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直接驱动,无需减速箱,减少故障环节。 (6)切割震动小,有提高机器稳定性的支撑装置,工作稳定性好,使得整机可靠性提高。 (7)回旋升降油缸为40MPa密封结构,其它油缸为34MPa密封结构。 (8)采用全封闭油箱,确保了油液清洁度,增加了液压系统的可靠性。 (9)采用负载敏感多路阀,液压系统发热量少。 (10)主要电机均埋设PTl00热敏电阻。 (11)采用进、回油及高压管路三级油滤,可有效降低液压元器件磨损。 (12)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管理模式以及检验手段,从多个层面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13)内外喷雾系统能最大程度降尘及避免火花。除尘效果明显,用水量少、操作维护方便、除尘效率高,能将粉尘基本控制在操作手前侧,操作手因此可不带口罩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矿工的身体健康。 5.2作业效率高 (1)可实现各油缸动作速度及行走速度的手工无级调速。在重载情况(如遇到硬岩)时可通过慢速进给降低切割载荷,以切断硬岩,减少停机。 (2)可选配独立的锚杆动力接口单元,为2台锚杆钻机提供动力,提高了锚固作业效率。 (3)截割头采用国际一流技术,设计单刀力大,截齿布置合理,破岩过断层能力强。 (4)智能化程度高。 (5)电气系统具有过滤、过载、断压、欠压和失压保护功能,提高了安全保护能力。 (6)具备齐全的保护、故障诊断和排故方法显示。 (7)可维修性好,如可从履带架侧面小窗口取出张紧缸等。 (8)降尘效果好。 6.结束语 EBZ260H纵轴悬臂式全岩综掘机的成功应用,填补了新铁煤矿全岩巷道由打眼放炮掘进的一块空白,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必将引领该矿全岩巷道施工工艺实现跨越式发展。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及保养研究 [摘 要]综掘机械设备是煤矿企业生产运营的重要机械设备,在长时间使用中,容易出现各种故障,严重影响综掘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稳定性,因此必须做好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使综掘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减少煤矿事故发生率和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保养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其埋藏深度比较深,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使用综掘机械设备,而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和使用性能直接关系着煤矿生产运营效益和安全高效生产。由于煤矿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应结合当前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养护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维修保养手段,提高综掘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当前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存在的问题 1、维修养护方法不合理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维修多是事后维修,在综掘机械设备出现故障之前没有科学的预防性计划,当综掘机械设备出现运行故障后才进行维修,工作人员需要分析综掘机械设备故障原因,准备维修工具,再采取有效方法进行维修,整个维修过程耗费较长时间,增加了综掘机械设备维修费用。 2、 维修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多是企业安排专门维修人员进行自行维修,由于维修人员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得综掘机械设备维修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并且在对综掘机械设备进行维修时,维修人员主要通过观察、听、看等方式以及自身经验进行维修,经常出现不检、错检、漏检等问题[1],无法保障综掘机械设备维修质量。 二、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策略 1、预防性检修 预防性检修是通过全面监控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使用频率和运行周期,准确计量机械设备的相关数据[2],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进行解决。对于综掘机械设备进行预防性检修,煤矿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机械设备检修部门,针对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特点和使用情况,制定多种维修养护计划,确保综掘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在煤矿生产运营过程中突然发生运行故障造成机械设备停机,影响煤矿的安全、连续开采,保障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预防性检修,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状态维修和定期维修,可有效降低综掘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率,确保综掘机械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 2、 事后维修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事后维修必须采用先进的维修技术和手段,针对综掘机械设备的故障情况,仔细分析故障原因,找出故障源,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综掘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影响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开采。事后维修对于维修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因此煤矿企业应加强对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鼓励维修人员学习先进的维修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维修技能。 3、 改善维修 改善维修是指结合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采用先进的维修方法和技术,不断改善综掘机械设备的一些小问题和缺陷[3],逐渐提高综掘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和先进性,延长综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随着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维修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煤矿生产需求和综掘机械设备应用要求,应积极推广综掘机械设备的改善维修方法,不断提升煤矿生产效益。 4、 采用先进的故障检测方法 (1) 噪声和振动检测 当煤矿综掘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采用噪声和振动检测方法,以综掘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为特点,分析机械设备的故障情况,及时找出故障源,采取有效的维修措施,提高综掘机械设备运行稳定性。 (2) 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是检测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故障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在保持综掘机械设备不损坏的情况下,检测机械设备内部故障。无损检测常见的有超声波检测法、渗透检测法等[4],通过射线、微波等检测综掘机械设备内部零部件是否出现故障。对综掘机械设备使用无损检测技术,应仔细分析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材质,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并且还可采用湿度检测、电气检测等检测方法。近年来,集成电路技术、微电子技术快速发展,远程协作检测技术和小波分析检测技术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故障检测方面表现出重要优势,并且有助于延长综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3)运行检测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故障主要分为软故障和硬故障,硬故障是指综掘机械设备固定参数发生变化或者不正常而导致的设备故障;软故障是指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参数比较复杂,包含多种变量,故障检测要求较高。综掘机械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煤矿顺利开采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综掘机械设备的检测诊断水平,科技人员为综掘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开发了检测系统,如ASCC控制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可快速处理综掘机械设备的超速、制动失灵等故障,有效提高综掘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4) 油液磨屑检测技术 油液磨屑检测技术是指提取综掘机械设备润滑和液压系统的油液,通过铁谱分析、光谱分析等技术,根据油液微粒和磨屑的变化,诊断综掘机械设备故障,有针对性地采取故障维修保养措施。 5、 做好机械设备养护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结束后,应做好养护工作,对容易出现摩擦的零部件添加润滑油,合理调节安全保护设备的配合间隙,及时记录综掘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注意检查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性。同时,煤矿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机械设备维修保养部门,配置完善的维修保养工具,提高维修保养人员的责任意识,高度重视综掘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并且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规范自己的操作和使用,避免综掘机械设备受到人为的损坏,使操作人员和维修保养人员共同协作,做好日常的养护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对综掘机械设备停机率和完好率进行考核,落实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和养护责任制,提高综掘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另外,煤矿企业应结合综掘机械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保养计划,使综掘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对综掘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使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对于煤矿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上涨,综掘机械设备在煤矿开采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综掘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应加强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保养,采取有效的故障检测和维修方法,提高综掘机械设备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推动我国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综掘机论文:石壕煤矿综掘机防尘系统改造与应用 [摘 要]针对石壕煤矿综掘工作面粉尘较大的现状,对综掘机防尘系统使用效果较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现场地质条件,提出综掘机防尘系统改进方案。即通过在原外喷雾系统中加入压风的方式,增加防尘水压力使外喷雾效果得到明显提升。改造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防尘系统比原系统降低工作面含尘量达到57.02%。通过实践中不断总结,石壕煤矿形成了一套效果较好的综掘机防尘系统,对类似条件下综掘防尘系统改造优化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综掘机 喷雾 防尘系统 前言 综掘机主要应用于井下掘进巷道的施工,截割头切割煤体产生的粉尘是综掘工作面的主要尘源[1]。石壕煤矿综掘机使用过程中,综掘机喷雾降尘系统效果差,严重的恶化作业环境、制约综掘机的截割效率[2]。经现场实测,掘进工作面时产生呼吸性粉尘达26.6mg/m3,全尘达545.25mg/m3,严重影响了掘进作业及员工身体健康。因此,本文展开对综掘机防尘系统的分析和改造,以充分发挥综掘机效率的同时改善劳动作业环境。 1、综掘机防尘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地质概况 石壕煤矿主要开采M6-3、M7-2、M8煤层,其中M6-3、M7-2为薄煤层,M8煤层为中厚煤层。综掘机大部分用于煤巷或半煤岩巷掘进施工(M6-3、M7-2煤层巷道为半煤岩巷,M8煤层巷道为煤巷),综掘机在半煤岩巷施工时需要截割1m左右的泥岩及30cm左右泥质灰岩。此泥岩遇水易泥化,易产生粘附作用。 石壕煤矿使用综掘机型号为EBZ-132CZ,装机功率为214.5KW,倾角8°下山掘进,截割电机132KW(132/75KW-4/8P隔爆,双速切换,水冷方式)。 1.2 综掘机防尘系统存在的问题 1.2.1 综掘机原防尘系统简介 综掘机原有喷雾防尘系统采用内外喷雾综合降尘,内喷雾系统由地面供水,经过综掘机伸缩部外筒、特殊密封、截割头轴,最后通过截割头上的内喷雾齿座到达内喷雾喷嘴,形成内喷雾;外喷雾水源由地面供水,分别经油冷却器和截割电机冷却器后,到达外喷雾喷嘴,形成外喷雾,外喷雾分为侧喷雾和环形喷雾。如图1所示。 1.2.2综掘机防尘系统存在的问题 综掘机截割煤体过程产生大量粉尘,防尘系统使用效果直接决定了工作面作业环境的优劣程度。原防尘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喷雾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内喷雾系统由于故障点多;旋转水密封不好,易漏水;内喷雾齿座中水道加工复杂;内喷雾喷嘴孔径小,在井下水源不洁、粉尘大的情况下,极易堵塞等原因,一般在巷道开掘200m~300m之后,内喷雾系统基本失效。 (2)、受巷道地质条件影响,喷雾水量不宜过大 综掘机喷雾系统水量较小时降尘效果较差。若增大喷雾水量,易造成底板积水,导致截割的矸石装载效果差、综掘机行走困难。石壕煤矿使用综掘机的巷道中含有一层吸水性较强的泥岩,泥岩遇到喷雾水泥化,易粘结在截割头、刮板输送机溜槽上,降低综掘机截割效率、增大刮板输送机负荷易造成刮板断链等事故,影响工作面正常生产。 (3)、喷雾水压受限 由于综掘机油冷却器和截割电机设计耐压限制最高不得超过3Mpa,综掘机设定的喷雾水压力为2Mpa左右,喷雾水压力的不足,使外喷雾不能直接作用于喷雾对象。若人为的增加喷雾水的压力,容易导致综掘机油冷却器和电机冷却器被水击穿,致使综掘机油箱和电机内部进水,损坏整个液压系统原件和切割电机。因此在受地质影响的条件下控制水量,且喷雾水的压力又不能满足现场需要的前提下,导致喷雾效果差。 2、综掘机喷雾防尘系统改造 根据现场综掘机使用时喷雾系统实际存在问题,由于技术力量的限制,对综掘机内喷雾改造难度太大,因此石壕煤矿对综掘机外喷雾防尘系统展开研讨分析,并进行了如下改造。 2.1、改进外喷雾系统管路布置 根据综掘机喷雾防尘系统存在问题的分析结果,外喷雾主要存在问题为喷雾水压力不够致使喷雾雾化效果较差,因此对喷雾防尘系统增压改造的同时不能增加喷雾水量。石壕煤矿经多次研讨,将喷雾水的增压点设置在冷却器与喷嘴之间,选取压风为喷雾水的增压动力来源,保证外喷雾系统供水对水压的要求。此改进既解决了冷却水的压力不得超过3Mpa限制,又使喷雾水的压力满足了降尘要求,实现防尘水增压不增量的目的,改造后防尘系统图2所示。 外喷雾系统将原综掘机上的侧喷雾取消,直接采用四组喷嘴配合环形喷雾对截割进行降尘处理。外喷雾供水一路由地面来水经油冷却器经三通加压截割部下方两个喷嘴;另一路由地面来水经截割电机冷却器经三通加压截割部下方两个喷嘴和环形喷雾。 而对外喷雾的管路将原来的原装管更改成普通钢编管,各管接头采用快速接头的形式,方便了井下的维修、更换。同时也降低了维修成本(同等长度的原装管价格是钢编管的3倍)。 2.2、改进喷嘴结构 综掘机防尘系统加入压风增压后,根据现场使用情况,原喷嘴孔径较小,不能满足喷雾需求。经过反复试验,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使用效果较好的一种喷嘴结构如图3所示,其具有雾化质量好;喷射范围大;耗水量小;尺寸小;不易堵塞;拆装方便等优点。 2.3、气动降尘增压装置的设计 经过反复试验、多次改进优化,石壕煤矿自行设计加工的气动降尘增压装置设计如图4所示。 3、综掘机防尘系统改造后使用效果 石壕煤矿在N1631回风巷掘进碛头改进降尘系统后,运行结果表明,该装置运行正常,降尘效果如表1所示。目前我矿推广应用气动降尘系统至各个综掘碛头。 综掘机防尘系统改造以后,喷雾水不但起到了降尘的作用,而且对截齿起到了的冷却作用,同时由于压力高,使喷雾水对综掘机的截齿和截齿座结合处产生冲击作用,减少了截齿和截齿座结合处煤矸的积存,使综掘机截割头旋叶上的截齿能转动灵活、均匀磨损,大大增加了截齿的使用寿命。以N1631北回风使用气动降尘装置前后截齿消耗为例,未使用气动降尘装置前的截齿消耗为0.25颗/米。而使用气动降尘装置后,截齿的消耗降到0.16颗/米。以此计算,仅一个综掘碛头因改进喷雾系统每年能节约截齿消耗费用近30000余元,为企业生产经营节约了成本。 综掘机防尘系统经改造后,巷道的粉尘大幅度的下降,现场操作员工的可视度大大增加。极大的改善了劳动作业环境,降低了员工职业病的发病率。 4、结论 (1)、通过在原喷雾系统中加入压风增压装置的方式,增加喷雾水压力,使喷雾雾化效果得到较大提升。 (2)、现场使用结果表明,综掘机防尘系统改造后粉尘降低了45.25%,大大提高了机器作业的喷雾除尘效果,较大改善了现场劳动作业环境,同时降低了综掘机截齿消耗,该技术的改进推广为综合机械化掘进和安全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效应。 煤矿综掘机论文:煤矿综掘机的控尘技术探讨 【摘要】在现代煤矿的开采技术应用中,我国的除尘技术,大多借鉴国外的除尘技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地方煤矿的煤质特点,进一步提高对采煤工作面的合理调配,实现干净生产。本文针对综掘机的控尘技术进行探讨分析,为井巷掘进采煤提供一个优质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煤矿综掘机;控尘技术;井巷掘进 伴随着现代化机械采煤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开采上,通过采煤工艺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的生产工艺,在生产形式上,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规模。因此需要大力开发机械综合采技术,而在这样的生产环境下,综掘机的防尘技术,就需要放入重点研究之中。下面我们对如何在煤矿综掘机的环境保持进行简要分析讨论。 一、局部通风系统 就拿我们蒲白矿务局控股的建新煤矿除尘来说,其除尘系统根本就是建立在通风系统上,而为满足巷道掘进的环境,就需要加强局部通风系统的有效性。建新煤矿通风系统主要采取的是压入式通风,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类通风体系,设备投入少,管理简便,能够及时的完成通风任务。而局部通风工作,也能够更便捷的完成工作面的防尘应用,通过尘面的安全瓦斯(建新瓦斯浓度为0.10到0.14)使用规范,从根本上实现对工作巷道面上的有效管理。确保工作面的粉尘在拒不通风环境下,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而在进行局部通风系统的管理应用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局部通风方式的选择。在进行通风方式的选择上,应根据我国煤矿综掘工作面安全规范要求进行合理的分配调整,并采取有效的通风方式,改善对各项设施通风条件的有效调整,并根据实际的除尘情况,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而在传统的通风方式上,主要有抽出式、长压短抽式、长压短抽式和压入式通风四大类,在选择上,应根据除尘风力需求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避免因局部风压不足而导致尘面无法控制,影响正常生产。第二,通风机选择。选择合适的通风机是保证井下工作面循环风系统安全性的根本所在。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的使用功率进行风流供应能力上的选择。对于井下风量的选择,主要针对的问题就在于工人的呼吸风量,瓦斯气体稀释能力等方面的空气需求。因此做好局部通风机选型,即可有效的完成对主通风机实际使用规范上的有效利用。第三,风巷布置。在进行井巷通风系统的设置过程中,巷道的布置是保证工作面安全性的重点,而在进行布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还有两地单,一是煤炭落地点,二是截割头,只有克服了在这两个地点的重点巷道布置,才能够确保井下除尘风的合理性,并保证井下巷道的载风能力。第四,挡尘帘布置作用。对于井下的行车操作,需要在车辆安置合理的挡尘帘,以保证行车四季的实现不受影响。在进行设置时,就应考虑到实际流动的具体操作,并结合其扩散的形式,完成对不同状态组合的实际应用,这对于合理的使用形式等,都能够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二、喷雾降尘技术的使用 在井下综掘工作面的施工中,现在主要运用的除尘技术中喷雾降尘是应用最广的,其主要的形式分为风流净化水幕和转载喷雾两大类。风流净化水幕:通常在3Mpa的环境下完成喷嘴的测定检测,同时根据实际的实验数据分析实现对不锈钢材料的锥形喷嘴形式上的有效控制,并结合孔径的实际使用,完成对不同环境下的合理应用。而在孔径的选择上则应当根据实际的使用规范进行合理的选择。转载喷雾:这种形式主要通过常压小于1Mpa的压力雾流形式来完成对形状内的低压操作,其作用可供圆锥形的煤尘防护,通过的选择模式以重力操作为主要操作形式。在使用雾滴的使用过程中,应保证有效的水流操作,并以此完成对煤尘的有效检测。 三、实例应用分析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岩层环境下的使用操作环境进行合理选择。在本次的研究中,以建新煤矿5309采煤工作面防尘操作应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针对回采区域内防尘操作机械的使用情况进行类比分析。其使用情况如下。首先,在轨道顺槽的掘进工作中,粉尘分散度的检测中,经实际检测,其分散度小于2μm,2~5μm,5~10μm和大于10μm的范围内的除尘工作,均得到了实现,并在合理的排布过程中,完成了对粉尘分散度形式上的合理安排。然后,在检测实际应用效果上,工作面现场的防尘措施设备布置,也符合验收标准,其现场制作的尘性分布情况,如下图2所示。 最后,经综合对比,通过水雾喷洒形式结合拒不通风管理,能够有效的实现空气净化,并实现对巷道整体防尘操作的有效控制,并通过这一防护作用,为井下工作提供安全的生产条件。 总结 经现场检测分析,在进行工作面的通风检测中,通过局部通风方式上的认证分析,采取综合防尘操作,可有效完成对规程内的安全防护,并保证矿井的安全,在这一使用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防尘操作,可为井下工作空气提供质量保障。 作者简介 关歆:学历:大专,后(专升本),职务:掘进队技术员。 煤矿综掘机论文:有关故障诊断技术于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的应用研究 【摘 要】煤矿综掘机械设备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对煤矿生产质量和效率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做好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围绕故障诊断技术于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研究,首先阐述了做好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工作的意义,其次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故障诊断技术(矿井提升机检测技术、振动与噪声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油液磨屑分析检测技术),最后讨论了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诊断专家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关键词】故障诊断技术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 维修 应用 1做好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维修工作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煤炭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然而煤炭大部分深埋地下,其开采工作往往需要借助各种煤矿机械设备,由此可见,煤矿机械设备是保障煤炭开采工作顺利进行和安全进行的重要条件[1]。现如今,我国煤矿开采工作已经由传统的人工方式渐渐过渡到更为先进的机械化方式,然而在实际开采工作中,煤矿机械全天运转情况相当常见,普遍处于超负荷状态,这将会给煤矿机械的工作性能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埋下安全隐患,因此,重视和做好煤矿挖掘机械设备维修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2常用的故障诊断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煤矿行业普遍迈入了机电一体化行列,煤矿综掘机械设备在煤矿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该类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给相应的故障诊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主要有矿井提升机检测技术、振动与噪声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油液磨屑分析检测技术等[2]。下面一一进行详细介绍。 2.1矿井提升机检测技术 矿井提升机故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硬故障,另一种是软故障。硬故障指的是由固定参数异常而导致的故障,一般借助相应保护装置即可解决;软故障检测工作需要借助专业的分析软件,然而受成因多样的影响,其诊断准确率有待提高。由软故障可对硬故障进行相应的预测,所以,重视设备的软故障诊断工作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在煤矿开采中,提升机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应尽可能地保障提升机的运行安全系数,这也是相关科研人员主要攻关的部分,为该设备的故障诊断设计了一系列设备装置,如ASCC控制系统装置便是其中的代表[3],该装置能够对提升机的各项运行参数展开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同时提供预警服务,另外,当提升机出现制动失灵等故障时可快速对其保护,效果较为理想。 2.2振动与噪声检测技术 所谓振动与噪声检测技术指的是,将检测设备安装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适当位置,对其工作状态下的振动以及噪声信息加以收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设备工作状态的有效评价以及相关故障的及时有效预警。振动与噪声检测技术原理简单且比较实用,因而在煤矿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 2.3无损检测技术 无损检测技术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在多个行业获得了良好应用,其突出优势在于能够在不破坏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对其内部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对设备的表面故障进行诊断时,一般采用渗透检测法或超声波检测法;对设备的内在故障进行诊断时,一般采用微波检测法或射线检测法。在运用无损检测技术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明确选择哪一种无损检测技术,所以,应对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制作材料进行仔细分析和准确确定。除此之外,其他比较常见和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还包括电气检测技术以及湿度检测技术等。随着微电子技术和大(超)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小波分析诊断技术和计算机远程协作诊断技术凭借自身优异性能在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诊断领域得以广泛应用[4],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该类设备的工作性能和延长了该类设备的使用寿命。 2.4油液磨屑分析检测技术 油液磨屑分析检测技术的原理是,从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液压系统或润滑系统中抽取一定量的油液,借助以光谱分析为代表的油液分析技术对油液中含有的微粒变化进行精准确定,进而找出故障,最终实现对整台设备的健康状态的科学判断和确定。 3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诊断专家系统的构建 专家系统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且具有一定智能化特点的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系统,凭借知识以及推理过程,对那些高难度问题进行快速且准确的求解[5]。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诊断专家系统指的是,借助不同类型的诊断知识对监测装置收集到的一系列信息予以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对设备当前工作状态进行科学判断和严谨推理的软件系统。当设备出现不正常状况时,诊断专家系统便会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确定故障原因,并确定故障的具体位置,最终提供诊断过程的关键解释以及故障解决措施,在设备故障萌芽阶段进行主动地预防式维修。诊断专家系统的应用能够为设备的安全运行、稳定运行、长周期运行、全性能运行以及优质运行提供坚实的技术以及管理保障。某煤业公司综掘机械设备诊断专家系统以设备工作状态以及计算机网络构成为基础依据,同时将数据库技术以及.NET技术用作设计开发手段,采用常规的C/S架构模式[6],能够实现对所有在役机械设备的有效覆盖,主要由设备综合管理模块、故障诊断模块、维修助手模块以及预警提醒模块等组成。 3.1设备综合管理模块 设备故障诊断工作需要足够的关于设备状态的准确数据,换而言之,需要获得充足的数据以供分析和决策,这就是所谓的设备数据综合管理。这一模块系统管理和存储机械设备的如下信息:(1)设备资产清单;(2)设备台账图纸;(3)设备设计数据;(4)设备安装状况及系统图;(5)维修历史数据;(6)设备变更与维修记录;(7)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数据;(8)事故及异常记录;(9)测点设置;(10)设备可靠性状态统计分析等。 3.2故障诊断模块 故障诊断模块的功能主要包括两大方面:(1)专家库维护。维护专家库内收集的各种知识以及经验,即有效维护选定设备所对应的征兆库、故障库以及二者之间所对应的逻辑关联;(2)诊断推理。对选定设备展开相应的故障诊断,推理方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正向推理,二是反向推理,三是正反向混合推理,最终立足于推理结果提供针对性的维修措施。 3.3维修助手模块 维修助手模块中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科学存放了设备信息、维修信息、专家信息以及应急预案在内的所有信息和数据,肩负着规范统一管理设备全部信息的重任。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模块及时且准确地找到相关资料,主要包括:(1)设备说明书;(2)设备性能参数;(3)设备图片;(4)设备图纸;(5)设备视频;(6)维修作业标准;(7)维修技术标准;(8)维修方法;(9)专家资料;(10)应急预案的能够。维修助手模块为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安装工作、维护工作、调试工作以及检修工作等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以及操作帮助。 3.4预警提醒模块 预警提醒模块的功能主要包括两大方面:(1)故障预警。结合在线监测设备提供的一系列性能数据对选定设备发生的故障予以及时且准确的预警,以便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2)维修提醒。结合选定设备所对应的维修周期,提醒相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设备进行相应的维护或维修。对单一设备进行维修时,应在参考其运行方式以及维修方式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对维修费用等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和提供最合理的维修决策报告[7]。 4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诊断专家系统的应用与分析 煤矿综掘机械设备诊断专家系统在该煤业公司得以实践应用,能够对所有设备资源以及技术资源予以统一集成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既有的综掘机械设备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精简了综掘机械设备的管理以及维护过程,并实现了对故障的智能化诊断,如此一来,大幅提高了综掘机械设备管理质量,使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智能诊断专家系统在取得不错应用成绩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故障诊断的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知识库中的专家知识丰富程度以及专家知识水平高低[8];(2)知识库的建立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经验很难甚至无法采用形式化的方式进行描述;(3)当系统规模扩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将会面临以“组合爆炸”为代表的一系列问题;(4)推理效率不高,自学功能以及自适应功能还有待加强。 5结语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煤矿综掘机械设备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煤矿企业应关注该类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运行,换而言之,应积极采用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以实现对该类设备的及时有效维修。只有如此,才能发挥该类机械设备的最大效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煤矿综掘机论文:综掘工作面机载式液压临时支护在煤矿的应用 【 摘要 】 综掘巷道采用锚杆、锚索、网片支护时, 临时支护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临时支护的可靠与否直接影响到支护作业的安全。针对目前煤矿锚杆支护巷道使用的临时前探梁所存在的缺点以及目前临时支护现状时常发生伤亡事故,新型的机载式液压临时支护机在煤矿巷道支护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种新型巷道支护机的结构、参数及工作原理及其试验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使用该设备可以大大提高巷道的掘进速度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本文介绍了我矿采用综掘机机载液压式前探梁临时支护系统,由掘进机油泵进行液压控制,通过安装液压阀对机载液压油缸进行压力调节。在我矿的实际运用的结果表明了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支护安全可靠,实用方便等特点。 关键词:掘进机临时支护液压式机载前探梁护顶机 一、液压式机载前探梁在综掘巷道中应用的意义 推广煤巷锚杆 (网 ) 支护是我国煤炭工业继综采后的第二次支护技术革命, 锚杆 ( 网 ) 支护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量在各类井巷支护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而目前综掘锚杆 ( 网 ) 支护巷道普遍采用掘进机切割工作完成后对空顶区进行临时支护,再行锚网支护的工艺方式,其空顶区采用多条前探梁 ( 钢管或方钢 ) 沿巷道方向悬挂在顶板上探至空顶区,对顶板起到临时支护作用。但这种 临时支护的缺点有:前探梁对空顶区的支护没有初撑力,安全可靠性差;前探梁与顶板为点接触,不能对空顶区顶板进行有效保护;操作过程复杂, 其移动靠手工作业,支护作业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相对减少了掘进作业时间。针对目前煤矿锚杆支护巷道使用的临时前探梁所存在的缺陷,研究应用安全、可靠、快速的机载式空顶区临时支护设备势在必行。 随着煤炭行业的迅速发展,机械化程度的飞跃提高,采掘速度突飞猛进,这就要求必须有一套安全的设备保障掘进时作业人员的安全,这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尤为重要,所以机载式液压前探梁在煤矿综掘巷道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机载液压式空顶区临时支护设备在我矿应用概况 1、主要技术要求 采用与掘进机叠加的配套方式, 掘锚交叉作业, 当掘进作业时将其退至掘进机的中部, 不影响掘进机切割、装载作业, 不干扰司机的操作视线;由油缸提供支撑力支护空顶区; 顶板支护时必须适应倾斜巷道; 必须考虑护网与钢带的托举固定方式; 结构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使用寿命;要求支 护系统机械化 程度高, 动作 快捷, 操作方便, 安全可靠, 便于井下安装使用。 机载式临时支护机主要折叠机构设置在掘进机升架上部, 收拢后不影响司机操作。主折叠油缸尾部铰耳与掘进机叉升架铰轴同轴固定, 主折叠架铰接耳座与叉升架固定连接。液压系统的双向锁、安全阀、节流阀、截止阀安装在各自油缸体外, 由掘进机提供高压液体通过操纵阀组进入各个油缸。 2、适用范围 适用我矿高度在2.5米-4.5米的矩形和拱形巷道,根据掘进机型号的不同配置了相应型号的液压式机载前探梁。工作压力在10至16MPa,实验压力可达21MPa。可在-5摄氏度到4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而且改装量很小,对掘进机正常工作无影响。 三、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机载液压式临时护顶前探梁( 以下简称护顶机) 主要由伸缩架、护顶梁、主臂架、连接器四大部件及油缸、泵站、油箱、伸缩油缸、高压油路过滤器、插装双向锁、高压油管路、分流集流阀、溢流阀、操作阀等液压系统组成。依靠掘进机本身的液压系统改装,采用全液压传动。 主臂采用双层套筒式伸缩结构, 并受支臂油缸的支撑, 支臂油缸可使主臂伸缩变幅。主臂后端与掘进机机身铰接, 可实现上下运动。主臂前端安装仰俯油缸并与护顶梁铰接。仰俯油缸用以调整护顶梁的仰俯角, 使护顶梁始终平行于巷道顶板。护顶梁由延伸油缸、斜撑油缸、里外双层护板、左右两侧护板及导向杆等组成。工作时,用掘进机的原站供油通过二位三通阀,进入高压油路过滤器,经溢流阀到操作阀,进入双向锁,双向锁打开进入油缸,实现主臂伸缩与护顶梁伸展的联动。可通过斜撑油缸调节角度,保证护顶梁中心线与巷道中心线平行。延伸油缸和导向杆用以推动里层护板向前伸长1m, 使护顶长度增到3.1 m。斜撑油缸用以展开两侧铰接的侧护板, 使护顶宽度增至3.4 m。该护顶机能与 MRH、ELMB、EBJ、EBZ系列机型配套使用。 如图所示: 四、 机载式临时护顶机的结构特点 ( 1) 该护顶机采用机载式配装在掘进机的中上部, 选位合理、配套简便, 对掘进机的改制量很小, 不干扰掘进机的运动、截割和装载作业。 ( 2) 该护顶机工作时, 采用长滑道整体推进及主臂变幅伸长的两级推进机构, 使主臂将护顶梁托起并紧贴在空顶区顶板, 及时支护。不工作时, 整体退至掘进机中后部, 不影响其截割作业。 ( 3) 该护顶机以护为主, 护顶梁的承载力大于40 kN, 满足临时支护的要求。护顶梁配置延伸油缸和斜撑油缸, 可使护顶面积达到3.4 m * 3.4 m。在顶板条件允许时, 可实现一掘多锚, 而护顶机收拢时体积小, 不干扰掘进作业。 ( 4) 护顶梁的中护板与侧护板采用铰接方式连接, 能够满足矩形和拱形等不同断面巷道的使用要求。 ( 5) 该护顶机设有液压平行摆动机构, 在掘进机停放位置偏离巷道中心线时, 可使护顶梁仍然对准巷道中心线, 有利于加宽掘进机一侧通道, 便于移动锚杆机具。 ( 6) 主臂采用方形套筒式伸缩结构, 伸缩距离大, 承载力大。主臂油缸前后端头铰接,使油缸横向不受力, 有效改善油缸的工作状况。 五、 主要技术参数 适用巷道尺寸: 六、 井下试验概况 前探梁型号ZLJ-10/21、综掘机型号EBZ-200,使用该设备完成掘进进尺 800 m。在掘进机不出故障的情况下, 采用该机临时支护, 每天三班最快完成 180 根锚杆及 18 根锚索,最快日进尺为22 m。考虑工人熟练程度的影响, 在掘进机不出故障的情况下, 采用该临时支护方式, 每天三完成锚杆支护进度稳定在 150 根锚杆及15 根锚索,正常日进尺为 都能保证在15 m以上。 2203顶抽巷机组前探梁临时支护试验结果表明, 两机配置基本合理, 联接可靠。采用该护顶机进行临时支护, 护顶速度快, 并能实现一掘三锚, 加快掘进速度。这种临时支护方式安全可靠, 能主动支护顶板, 其护顶面积大,最大程度地避免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采用这种临时支护还能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七、两种临时支护方式在我矿的使用对比分析 目前我国煤矿的综掘巷道普遍采用窜管式作为临时支护。在同样条件下的巷道中, 采用机载式临时护顶机和采用窜管式进行临时支护方式的对比结果如表:(按照日进尺支护最好记录结果比对) 此外, 采用窜管式临时支护护顶, 需要多名工人向前窜管, 需要支架或者梯子才能配合完成支护,支护速度慢, 导致迎头空顶时间过长, 增加顶板冒落的几率。再者, 这种临时支护方式是依靠已锚固的锚杆作为其生根点, 一旦发生冒落势必加大冒顶面积, 造成大事故。而采用机组前探梁护顶能提高临时支护速度, 及时支护空顶区; 且护顶机的受力生根点为掘进机, 生根有力, 支护的可靠性大。最大程度地避免迎头发生安全事故。 八、结语 通过井下实践试验结果表明, 机载式临时前探梁支护实行两机配套, 其综合性能、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基本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设备运行可靠。该护顶机不仅为机掘巷道锚杆支护作业提供安全保障, 而且可以加快掘进速度, 缓解采掘紧张的矛盾。此外, 该护顶机还具有以下性能特点: ( 1) 与掘进机配套独特新颖, 总体布局合理, 结构巧妙,活动机构的液压管路全部采用高压管; ( 2) 机械化程度高, 能快速 将护顶梁送入空顶区, 速度快, 实现快速临时支护,大幅度的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明显提高劳动效率,使锚护工作的安全提到了有效的保障。 ( 3) 两机配套方便, 掘进机仅为其提供生根点,不损坏掘进机的任何部件, 基本不影响掘进机的作业,利用掘进机的泵站做动力,全液压控制,操作平稳,展开迅速,有利于对机器实现自我保护。 ( 4) 改变了传统的临时支护的工作方式, 使被动 护顶变主动护顶, 且护顶力大,支持面积大,初撑力和工作阻力较大,可在低顶板巷道的工况下,顺利反转打开和收拢。 煤矿综掘机论文:浅谈煤矿综掘机液压系统故障处理及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快速掘进是保证矿井采区接替的重要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对综掘机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故障,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以期降低设备的故障几率,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奠定基础,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煤矿;掘机;故障处理 1 前沿: 煤矿综掘机上使用了液压系统作为主传动系统,其结构也变得紧凑、工作 平稳、操作简便了,并且省力。但是,它既带了了方便,也带了许多麻烦。如果操作、检修、维护不当,故障率也会大大提高,并严重影响综掘机的使用可靠性和寿命,也给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影响。所以,规范操作综掘机液压系统和提高检修、维护质量很重要,这对提高综掘机的开机率,提高综掘工作面生产效率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和影响的,对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EBZ120掘进机在我矿的实际运用,不但要正确知道设备使用的范围,更重要的是要保养和检修,特别是液压系统最容易出现故障的地方,现在根据多年的经验,对该设备的常见故障部分进行探讨。 EBZ120掘进机主要适用于煤岩硬度≤60Mpa煤巷、半煤岩巷道的掘进,也可适用于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床及工程巷道的掘进。该机机身矮,适用于具有中小断面的巷道掘进。通过第二运输机,可与自卸车、梭车、皮带运输机等配套,实现掘进、运输连续作业。 2 技术特点 (1)液压系统具有恒功率、压力切断、负载敏感控制功能,高效节能。采用比例先导控制,操作方便。 (2)传动箱中所有齿轮均采用适用于低速重载、耐冲击、芯部硬度高的优质合金材料。 (3)电气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操作箱具有液晶汉字动态显示故障自诊断功能,智能化程度高。可配置无线遥控装置,实现离机控制。 3 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 (1)故障现象:四联阀单片滑阀卡槽定位失效。分析原因:滑阀后部轴用挡圈损坏。解决方法:更换轴用挡圈。 (2)故障现象:执行机构工作正常,但测压力为0。分析原因:压力表损坏。解决方法:更换压力表。 (3)故障现象:阀杆操作不灵敏,有卡滞、不复位现象。分析原因:内部油液不清洁或外部杂质堆积太多。解决方法:清洗阀杆或清理外部灰尘杂质。 (4)故障现象:执行元件达不到最大压力。分析原因:限压阀设定压力低;漏油。解决方法:重新调整限压阀设定压力。 (5)故障现象:某一油路上的执行元件不能达到最高压力。分析原因:梭阀泄漏。解决方法:清洗杂质。 (6)故障现象:执行元件动作太慢。分析原因:阀芯的流量小。解决方法:调整手柄座处限制流量挡块。 (7)故障现象:当第二个功能动作时,执行元件(第一个功能)迅速减速分析原因:泵的流量太小。解决方法:核对泵的流量。 (8)故障现象:当阀芯朝一个或两个方向移动时,执行元件没有响应。分析原因:LS采集处堵塞。解决方法:清理节流嘴处污物。 (9)故障现象:冷却器芯子鼓了(往里)。分析原因:水减压阀失效,水压过高。解决方法:维修或更换水减压阀。 (10)油箱的油温过高:分析原因:(1)液压油量不够(2)液压油质不良(3)系统压力过高(4)油冷却器冷却水量不足(5)油冷却器内部堵塞解决方法:1)补加油量。2)换油。3)调整油泵输出压力。4)调整水量。5)清理内部。 1)油泵有异常音响: 分析原因:(1)油箱的油量不足(2)吸油过滤器堵塞(3)油泵内部损坏解决方法:①加油。②清洗。③检查内部或更换。 2)油压达不到规定压力: 分析原因:(1)油泵内部损坏。(2)压力控制阀出现故障解决方法:(1)更换。(2)检查 压力控制阀内部。 3)换向阀杆不动作: 分析原因:(1)阀杆研伤,或有异物。(2)阀杆联接件过紧或损坏解决方法:(1)检修。(2)调整或更换。 4)换向阀动作不良: 分析原因:(1)钢球定位弹性挡圈损坏(四联阀)。(2)弹簧损坏。(3)弹簧锁紧螺栓松动解决方法:(1)分解检查更换(2)更换弹簧。(3)分解检查调整 5)换向阀,卸荷压力始终保持20bar以上分析原因LS回油箱背压高,解决方法:(1)检查中位时的LS油口压力。(2)检查回油口(E1终端板)是否直接和油箱连接。 分析原因(二)卸荷口被堵(LS回油箱口堵住) 解决方法: (1)对阀芯上1mm的孔用压缩空气清理。(2)更换阻尼螺钉。(3)对于PSL…U型检查低压卸荷阀。 4 液压系统用油的选择 4.1 我们通常选用液压系统用油分析: 造成液压系统故障的原因,其70%是由于液压油管理不善,如能充分的注意管理,则可减少液压系统故障的发生。有关液压油的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杂物混入液压油内; (2)当发现油质不良时,应尽快更换新油; (3)按要求更换过滤器; (4)油箱油量应符合要求; (5)油冷却器内保证有足够的冷却水通过,以防止油温的异常上升。 4.2 液压油的检查 (1)按一定时间(一个月)从油箱内抽取约一升的油样,注入清洁的试管内(数个试管),在分别保管十天后和一个月后与新油相比较,观察其颜色、透明度、杂物的混入程度及沉淀物等的外观检查。由于人眼的能见度下限为40μm,这样可初步确定油液清洁度。然后用滤纸过滤液压油,滤出其不纯物,再根据滤纸颜色来判断油液的清洁度,这要求观测者有丰富的经验; (2)更严格的检查,则是依据厂家的标准,对粘度、抗氧化、水分的含量、沉淀物、色相、比重、闪点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抽取油样的时间,来决定更换液压油的时间,则更为有利。 停止位置,然后改为后退。操作其它手柄也应如此 4.3 液压系统用油的选定标准 所用液压油,必须是适合于高压系统的油类,要选用具有耐磨耗性、抗氧化性、润滑性等特性良好的油类。 当使用环境在零下五度以上时,作为所选用的液压油应该是抗磨液压油或极压抗磨液压油YB-N68。 其 质 量 指 标 如 下 : 运 动 粘 度 : 3 7 ~43mm2/S(50℃) 凝点:≤-25℃粘度指数:≥90 5正确操作综掘机 在综掘机的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粗暴与随意操控、操作。在进行截割、装料、行走、等作业的操作时,其每个动作一定要平稳准确.要经过中间位置,收放操纵杆及时,避免过猛过快,以免突然打开或关闭液压缸和液压马达等执行机构进、出油口时,产生压力冲击,导致各部油封加速损坏、高压软管起泡破裂、管接头处松动渗漏,甚至还有可能使溢流阀因瞬时开启过大而使阀芯卡死,发生内漏,以致造成作业无力,工作效率降低,使用寿命缩短等。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煤炭事业的迅猛发展,为适应矿井高产高效的要求,采用综掘机进行煤矿巷道掘进能实现连续切割、装载、运输作业,提高掘进进度,降低劳动强度,保障高产高效矿井生产接替的连续,所以综掘机在煤矿中将得到更大的发展。随着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使国内掘进机在井下使用越来越可靠。为了使综掘机在淮南矿区使用好,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药业公司论文: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持续创新动力建设 [摘要] 具有持续创新动力是创新型企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企业持续创新建设的过程中包含三个极其重要的要素,即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和绩效。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正是通过这种持续创新动力支撑了公司的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同时,该公司持续创新的实践表明,以“持续创新,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观创建企业文化,是保持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持续创新;案例研究 我国提出了在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创新型企业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2006年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并把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作为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先锋工程。 持续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创新型企业根本任务是实现持续创新”。远德玉教授等提出了“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概念,指出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就是持续创新。向刚教授指出:“企业创新贵在持续,也难在持续”。 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是指促使企业产生持续创新欲望和要求,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系列因素和条件。持续创新的欲望是进行持续创新的前提,只有有这个欲望和要求,企业才会主动地实施持续创新,实现“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的根本性转变。 持续创新动力是实现创新型企业的前提和基础,事关公司持续创新的成败。下面对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的持续创新动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正是这种持续创新动力支撑该公司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 一、公司简介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是云南省重点制药企业、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云南名牌产品30强企业和云南省优强企业、是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2004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通过了清洁生产现场审核。公司成立以来,经营业绩突出,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等三项指标连续几年均名列云南省医药工业企业前列。2008年12月被认定为云南省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第一批创新型企业称号。 二、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及意识 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及意识是确保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动力源泉,从2004年以来,公司领导实施了多项持续创新项目,具体来说,包含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制度创新。 2004年-2006年公司实施“灯盏细辛注射液生产工艺改进”项目,先后列为省和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获得2006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众多专家一致评价,该项目“对灯盏细辛有效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分离技术为该公司首创,在灯盏细辛提取分离中采用‘碱溶酸沉’的方法和利用柱吸附法将焦袂康酸和有效组分分离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该项目在对灯盏细辛总酚酸提取分离工艺的改进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公司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使灯盏细辛注射液这一主产品经受住了严格的技术和市场考验,销售收入连续四年保持在2亿元以上。 2004年-2005年公司实施了新药灯盏花滴丸和灯盏细辛软胶囊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的申报、工艺参数优化和生产线建设;2000年至今尚未完成但已接近尾声的新药灯盏细辛粉针研发,预计即将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这些新产品的开发丰富了灯盏花产品系列,为提升灯盏花这一云南特色资源的附加值打开了上行的空间,并为公司今后做强做大灯盏花产业打下了基础。 从2006年起公司开始实施“灯盏生脉胶囊产业化”项目,通过艰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争取使这一产品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的试验用药,为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支持,探索了一条对高科技产品实施“科技营销”的市场营销创新之路。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已初见端倪,灯盏生脉胶囊年销售收入呈逐年翻番增长的态势,2007年为2100万元,2008年为5000万元,2009年达到1亿元,使这一产品成为公司的又一个经济支柱。 从2007年起公司开始了ipo的运作,吸收了生物谷集团剥离的全部医药资产,进行了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形成了以公司为母公司,控股2家子 公司(深圳市生物谷医药公司、昆明生物谷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托管1家公司(云南生物谷弥勒药业有限公司)的组织架构,完成了研发——生产——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打造,成功地构建了生物谷医药板块,从运行机制上为上市作好了准备。 通过对众多持续项目的实施,为公司创新型企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公司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建设 企业要实现持续创新,首先就是要解决人的动力问题,这是公司持续创新的内部动力源泉,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内部员工实施持续创新的积极性。 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均很重视,配备了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设备、设施。在工作场所、办公条件、工作氛围的营造与建设上也很关注,工作场所、办公设施的设计、管理均有专人负责。同时,对外地引进的高层人才的生活起居方面,公司也进行了周全安排的……这些条件的创造与提供,让高层人才有较强自豪感和认同度,较好地激发、鼓舞着大家的工作热情。 高层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在纵向上实行双通道发展的职业规划模式,在横向上有集团公司间各子公司及不同业务的交流机会,在外部,公司有相应的培训、参观制度。结合市场、销售、研发等工作,公司每年度均会策划、组织高层级的内、外部均有的学术、管理活动……因此职业发展与交流的机会,信息获取与思想碰撞、切磋等机会也较多,使高层人才不仅能在自己的专业与本职工作上有很高的追求空间,也能较及时的了解专业以外的知讯,较好地调节了职业与工作因枯燥而引发的职业倦怠。 在运作上,高层人才进入公司始,就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再结合公司要求及本人意愿,为其量身设计适合其发展的职业通道,使其工作有干劲、有奔头,有成就感,体现多劳多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对高科技人才,公司鼓励技术人才创新,在资源、设备、人力等配置方面均给予其倾斜政策支持,在发表学术论文时给予奖励,在取得创新成果时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同时在申请专利时提供便利。公司正着手建设以项目参与及知识产权获取后的成果共享制度,对经营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公司逐步推行年薪加业绩考核的薪酬模式;公司充分结合省、市各级、各类的人才培养措施,积极支持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创新人才人、学术带头人的瓶坯,除政府给予补助外,公司配套相应的费用,在住房、用车等方面提供及时的保障。 在期权、股权的持有制度方面,公司整合生物医药资源,董事会已提出将考虑经营团队中骨干成员的持股计划,配套的管理制度正在编写,充分体现骨干主人翁的团队管理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建设情况分析 以“创新企业”为平台,结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研发管理)的要求,公司按照贯穿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行为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架构,该架构有自己的实质管理部门及创新活动开展的中心基地,同时,将公司的相应职能部门以参与活动、协助管理为纽带的方式进入该体系,该组织体现了公司的创新精神,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开展,也是创新文化的载体。 “持续创新,永续经营”是公司成立初期倡导的理念,结合此公司制定并不断完善的激励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内部员工股权激励机制,积极鼓励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 几年来,公司通过对创新激励机制所实行的制度化——推行了奖惩制度》、《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qit活动管理办法》,创新机制的具体行为化——qit品质改善活动、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合理改进评审、年度中管理、安全生产、品质活动月等系列固化活动,既保证了公司创新的热情与积极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提供了创新结果的展示舞台;(公司的qit活动受到了省、市及各级领导部门的多次表彰。)通过培训教育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保持了创新的原动力及持续创造力;通过对创新的成果发明平台、专利保护等完善,确保了创新的成果化、产业化。 公司自2002年起拟订《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并先后于2005年及2009年进行修订,将员工合理化建议这一行为制度化、规范化,职工合理化建议一直保持高质量数量多的水平,极大的推动了公司管 与建设工作。多年来公司所收集合理化建议累计超过800条,其中被公司采纳并奖励的超过300条;近三年来共收集合理化建议300条,每百名员工年均提出合理化建议数接近45条,其中被采纳并获得奖励的超过16条。 五、结论 持续创新动力是持续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创新型企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上面的分析,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家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精神,但在激励制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同时,持续创新文化建设已经建立了“持续创新,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观。 公司在今后的重点工作应该是进一步加强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建设,特别是探索期权和股权激励的全新模式,因为这是激励制度中最有效和最持久的激励方式,会对企业家和核心骨干员工产生极大的激励效应。 药业公司论文:基于C―D函数的我国医药业上市公司R D投入产出模型研究 摘要: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医药板块5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对研发费用的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我国医药行业中研发投入所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医药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当年营业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的滞后影响主要表现在前两年。本文所得模型还显示我国医药行业的营业收入主要得益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而研发投入对绩效的贡献相对较小,即我国医药行业整体技术投入不足,表现出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征。 关键词:医药上市公司 研究开发 投入产出 药是高技术、高风险的产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依靠技术进步取得竞争优势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自主创新既是我国科技发展路径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大突破。据医药行业各上市公司年报中的披露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医药行业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基于此,在研究开发投入和公司收入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二者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函数关系以及我国医药行业是否已转换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了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有:1986年Griliches对研发支出与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1957年至1977年期间美国制造业公司规模排名前1 000家作为研究样本。1974年Brand检验了美国1950年至1965年期间111家规模较大公司的研发支出与利润之间的关系。1984年Jaffe研究了1973年至1979年期间432家美国制造业公司研发支出和公司市值的关系。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明重视研发投入,加大研发支出,对于促进美国的生产力和公司的经营绩效起着较为显著的作用。 国内有关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刘小玄于2000年采用OLS的方法代替对数生产函数研究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效率;姚洋于1998年采用C-D生产函数的边界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影响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研发费用的影响。然而,在相关文献中专门就医药行业研发支出对营业收入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文从该角度出发,采用C-D生产函数,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对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符合以下条件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1)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划分标准,筛选出了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该行业,是因为通过以往的经验和观察发现,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较大,有五家该行业公司在全球研发投入前十强中,也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销售收入仍保持稳定增长的少数行业之一,且其研发投入相关的信息披露相较于其他行业更为充分。(2)2007-2011年五年中连续披露R D投入的上市公司。由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上市公司才被要求披露开发支出等信息,因此本文从中又筛选出2007年至2011年连续披露研发投入的上市公司作为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此外,为了进行研发投入的滞后效应研究,本文还剔除了研究期间所需财务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 本文将462家医药上司公司按照上述标准进行严格筛选,最终获得符合条件的样本公司51家,并收集了255个观测值。手工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提供的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告及其附注中收集了研发投入数据,其他数据源于锐思数据库。 (二)变量的选择与衡量 本文拟采用营业收入总额这一产出衡量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这是由于考虑到该指标体现了公司的产后管理水平,例如销售能力、市场预测能力以及库存管理水平等,也是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意,从而使得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将研究与开发活动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个阶段。在研究阶段由于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在开发阶段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应予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费用化转入损益。因此本文将这两部分之和作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由于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强制要求披露研发投入的具体数据,因此本文实证研究所采用的研发投入数据均手工采集于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告的附注说明中。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研发支出”项目附注中的“本年增加额”扣除“转入当期损益”后的金额,以及“管理费用”项目附注中的“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研发费”等费用的金额合计数。 三、实证研究 (一)模型的构建 1.C-D生产函数。CES生产函数的适应性较强,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线性化,使得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参数估计时将遇到非线性回归的问题,运用该生产函数较难处理。然而C-D生产函数克服了这一问题,属于不变替换弹性生产函数,因此本文选用该生产函数作为研究的基础。 由于C-D生产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 Dauglas)根据美国经济增长发展的历史进行的总结,经历了无数次统计验证,非常具有代表性。最初C-D生产函数被广泛运用在宏观经济领域,本文在研究中尝试引用该生产函数进行微观领域的投入产出分析。C-D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 Q=A×KαLβ 式中,A为给定的技术水平对产出的效率系数;α为物质资源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β为人力资源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 2.模型数据处理。传统的C-D生产函数通常只涉及劳动和资本两个投入要素,其所应用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本文将研发投入这一指标引入,得到的修正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为: Y=A×RαKβLγ 其中,Y为产出水平;R为研发投入;K为资本投入,本文在此选用了固定资产的原值;L为劳动力投入,一般采用职工人数作为衡量指标;A为综合技术水平;α、β、γ分别表示研发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产出的弹性。为构造线性回归方程,使分析结果更为显著,对方程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后得到的计量方程为: lnY=lnA+αlnR+βlnK+γlnL 由于研发活动具有持续和积累效应,研发成果的形成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当年的研发投入不一定会在本年产生成效,以前年度的研发支出也可能对当年的技术水平产生影响。因此,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滞后影响。在滞后影响的研究中,研发投入采用两年的累积投入数据之和,即Rt=rt+rt-1,其中t为所代表的年份。引入滞后影响的累积研发投入指标为Rt-i,代表滞后i年的两年累积研发投入。在此基础上设立的方程为: lnYt=lnA+αlnRt-i+βlnKt+γlnLt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般地,与研究开发有关的衡量指标包括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其中研发投入主要偏重于从整体上计量研发投入的规模,而研发强度指标适用于进行不同规模公司之间的比较。本文首先对样本公司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1和表2。 由表1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研发投入的极大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各个样本公司的投入总和也呈现出明显的逐年增长趋势。从均值的统计结果也能明显看出,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研究开发的投入。然而,虽然样本公司的研发投入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其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由表2可以看出,截至2011年底,低于22%的公司研发强度达到3%以上,而接近一半的公司研发强度尚不足1%。根据以往研究结论显示,只有当公司的研发强度大于5%时才有较强的竞争力;研发强度在1%和2%之间只能勉强维持公司的基本生存;而研发强度不足1%的公司,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极难生存。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医药行业自主创新意识较为薄弱,公司研发投入的整体水平依然较低。 (三)实证结果分析 1.研发投入对当年产出的影响研究。根据设立的计量方程lnY=lnA+αlnR+βlnK+γlnL,笔者采用2007年至2011年的相应数据,通过SPSS18.0和EXCEL2007软件进行处理,获得的回归结果如下页表3和表4所示。其中,预测变量为常量、员工人数对数、研发支出对数以及固定资产对数;因变量为对数营业收入。 根据表3和表4的实证研究结果,得到方程lnY=4.356+0.096lnR+0.648lnK+0.296lnL。根据C-D函数的一般假设,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为正数,其值小于1;研发费用作为一种投入,将其引入方程之后,其产出弹性也应介于0和1之间。由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研发投入的弹性系数为正数,且相关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和企业当年的产出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研发投入的滞后影响。根据设立的计量方程lnYt=lnA +αlnRt-i+βlnKt+γlnLt进行研发支出的滞后反应研究,该方程能够显示出研发投入对以后年度产出水平的影响。将i=1、2、3时对应的数据分别带入后,所得到的结果如表5所示。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研发投入的系数在滞后前两年为正数,且呈现滞后第一年的影响较大,第二年有所减弱,第三年转变为负数的趋势。与此同时,T值不断降低且第三年的T值为负数。这一结果说明,第一,前一期的研发投入和本期的产出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前两期的研发投入和本期的产出水平呈现相关关系,且前一期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强于前两期研发投入与产出水平的正相关关系。第三,滞后三年的研发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为负,且T值也为负数,说明研发投入对滞后三年的产出水平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可能是由于本文所设计的模型已不适用于滞后三年影响的研究。 四、结论 (一)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整体偏低 通过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我国超过一半的医药公司研发强度尚且不足1%,在这种研发强度下无法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本文所得模型还显示出我国医药行业的营业收入主要得益于资本的投入,其次是员工数量,而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相较于资本和人力投入而言仍然较小。这一情况也揭示出我国医药行业整体技术投入不足的现状,表现出了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与知识密集型的国际大型制药公司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研发投入与当年的营业收入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医药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营业收入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是继资本和劳动力之后,影响企业产出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短期性,使得可持续性较差。 (三)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营业收入存在滞后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公司的营业收入在滞后的前两年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在滞后的第一年其效果更为显著。企业研发能力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资本投入过程,研发投入的滞后性有利于增加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依靠技术进步获得竞争优势。 药业公司论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建设情况 公司近年大力实施技术改造,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行新版GMP改造,强力推行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购置的生产设备始终走在同行业最前端,国产设备不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毫不犹豫重金进口国际高端设备。 大输液生产车间:全面推广普及国际先进的监控技术平台,配备全自动码垛系统。 该公司承担的2008年度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输液生产线在线监控技术”国家科技成果,通过对输液配药、灌装区洁净度、灌装前输液瓶质量、产品灭菌、灭菌后药液质量、成品外观及注射用水总有机碳实现在线检测,实现了输液关键工艺生产步骤的在线监控技术,明显提升了药物产品质量控制水平。2011年3月,已完成科技成果鉴定并经国家重大专项办公室验收,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公司各输液车间推广使用,公司输液产品总体质量又上新台阶。新建车间首家引进配备机器人码垛-装箱系统,实现高度自动化,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输液车间。 软包装输液车间:率先引进德国先进设备,生产国内独家优势产品。 除产能上占优势以外,还做到了输液品种有自己的特色,为开拓营养类输液高端市场,立足世界医药科技发展前沿,企业不惜重金投资引进了国际一流的设备,国内首家引入德国普洛麦公司的具有世界最新设备工艺的、可互换生产的双阀输液,国内首家多室袋输液,聚丙烯和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共混输液袋,3000ml超大容量输液的非PVC软包装生产线,国内首家开发成功非PVC软包装氨基酸输液系列品种、非PVC软包装脂肪乳注射液,正在研制复方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非PVC软包装多室袋输液品种,开创了国内全营养静脉输液的先河,奠定了辰欣在国内静脉营养药物输液领域的领军地位。在营养类产品方面引领了国内输液的方向企业研发成功数十个氨基酸输液系列品种,一个二肽类输液,二个脂肪乳输液及载药脂肪乳剂,已成为国内输液生产企业静脉营养类产品最全的企业。 固体制剂车间:放眼欧美市场,获得CGMP认证。 公司斥资2亿元筹建国际CGMP固体制剂车间,采用具有欧美CGMP生产环境的国际型车间,按照美国FDA标准进行国际CGMP标准进行生产线设计、设备选型及URS的编写、DQ确认文件的编写、研究符合欧美质量标准的拉米夫定片剂CGMP车间环境产业化工艺,不仅在使产品质量的科学制度与先进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欧美制药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使公司产品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为公司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做好准备工作,增强企业在药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无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新版GMP改造:率先引进自动灯检设备,塑料安瓿获国家专利。 公司的无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总投资10000万元,全部安装自动化设备,实现自动化无菌车间,生产塑料安瓿国内专利产品,专利号:2010206992027.x,国内率先引进塑料安瓿自动灯检机,实现灯检自动化,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无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 山东省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工程实验室:重金配备高端中试设备,静脉营养制剂产业化攻关获政府支持。 在山东省发改委的批准与大力支持下,公司于2011年5月斥资2500万元,成立了山东省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工程实验室,将建成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工程实验室,围绕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三大领域:脂肪乳输液剂、氨基酸输液剂及治疗性载药脂肪乳剂,重点研究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工艺,突破该类新医药产品工程化过程中的瓶颈制约,为该类新医药科研成果工程化提供技术支撑,巩固并发扬该公司的示范带头作用。 简介 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具有近四十年综合性药品研发与制造历史,现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设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及山东省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工程实验室。2010年技术中心升级为山东省重点企业技术中心;2011年5月,“辰欣”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辰欣药业注册资本32123万元,性质为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员工近35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0余人,总资产20.05亿元。2012年公司销售收入20.5亿元,产品销售利润3.66亿元。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粉针剂、原料药、固体制剂和膏剂等十八个生产车间,全部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且目前有八个车间通过新版CMP认证。公司能够生产原料药、大容量注射剂等9大类型400多个品种,总产能居全国第三位。 辰欣药业秉承推陈出新、诚实守信的理念,坚持创新驱动企业发展之路,继往开来,不断成长壮大。 药业公司论文: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持续创新动力建设 [摘要] 具有持续创新动力是创新型企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企业持续创新建设的过程中包含三个极其重要的要素,即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和绩效。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正是通过这种持续创新动力支撑了公司的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同时,该公司持续创新的实践表明,以“持续创新,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观创建企业文化,是保持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持续创新;案例研究 我国提出了在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创新型企业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2006年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并把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作为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先锋工程。 持续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创新型企业根本任务是实现持续创新”。远德玉教授等提出了“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概念,指出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就是持续创新。向刚教授指出:“企业创新贵在持续,也难在持续”。 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是指促使企业产生持续创新欲望和要求,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系列因素和条件。持续创新的欲望是进行持续创新的前提,只有有这个欲望和要求,企业才会主动地实施持续创新,实现“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的根本性转变。 持续创新动力是实现创新型企业的前提和基础,事关公司持续创新的成败。下面对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的持续创新动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正是这种持续创新动力支撑该公司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 一、公司简介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是云南省重点制药企业、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云南名牌产品30强企业和云南省优强企业、是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2004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通过了清洁生产现场审核。公司成立以来,经营业绩突出,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等三项指标连续几年均名列云南省医药工业企业前列。2008年12月被认定为云南省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第一批创新型企业称号。 二、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及意识 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及意识是确保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动力源泉,从2004年以来,公司领导实施了多项持续创新项目,具体来说,包含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制度创新。 2004年-2006年公司实施“灯盏细辛注射液生产工艺改进”项目,先后列为省和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获得2006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众多专家一致评价,该项目“对灯盏细辛有效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分离技术为该公司首创,在灯盏细辛提取分离中采用‘碱溶酸沉’的方法和利用柱吸附法将焦袂康酸和有效组分分离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该项目在对灯盏细辛总酚酸提取分离工艺的改进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公司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使灯盏细辛注射液这一主产品经受住了严格的技术和市场考验,销售收入连续四年保持在2亿元以上。 2004年-2005年公司实施了新药灯盏花滴丸和灯盏细辛软胶囊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的申报、工艺参数优化和生产线建设;2000年至今尚未完成但已接近尾声的新药灯盏细辛粉针研发,预计即将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这些新产品的开发丰富了灯盏花产品系列,为提升灯盏花这一云南特色资源的附加值打开了上行的空间,并为公司今后做强做大灯盏花产业打下了基础。 从2006年起公司开始实施“灯盏生脉胶囊产业化”项目,通过艰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争取使这一产品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的试验用药,为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支持,探索了一条对高科技产品实施“科技营销”的市场营销创新之路。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已初见端倪,灯盏生脉胶囊年销售收入呈逐年翻番增长的态势,2007年为2100万元,2008年为5000万元,2009年达到1亿元,使这一产品成为公司的又一个经济支柱。 从2007年起公司开始了IPO的运作,吸收了生物谷集团剥离的全部医药资产,进行了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形成了以公司为母公司,控股2家子公司(深圳市生物谷医药公司、昆明生物谷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托管1家公司(云南生物谷弥勒药业有限公司)的组织架构,完成了研发——生产——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打造,成功地构建了生物谷医药板块,从运行机制上为上市作好了准备。 通过对众多持续项目的实施,为公司创新型企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公司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建设 企业要实现持续创新,首先就是要解决人的动力问题,这是公司持续创新的内部动力源泉,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内部员工实施持续创新的积极性。 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均很重视,配备了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设备、设施。在工作场所、办公条件、工作氛围的营造与建设上也很关注,工作场所、办公设施的设计、管理均有专人负责。同时,对外地引进的高层人才的生活起居方面,公司也进行了周全安排的……这些条件的创造与提供,让高层人才有较强自豪感和认同度,较好地激发、鼓舞着大家的工作热情。 高层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在纵向上实行双通道发展的职业规划模式,在横向上有集团公司间各子公司及不同业务的交流机会,在外部,公司有相应的培训、参观制度。结合市场、销售、研发等工作,公司每年度均会策划、组织高层级的内、外部均有的学术、管理活动……因此职业发展与交流的机会,信息获取与思想碰撞、切磋等机会也较多,使高层人才不仅能在自己的专业与本职工作上有很高的追求空间,也能较及时的了解专业以外的知讯,较好地调节了职业与工作因枯燥而引发的职业倦怠。 在运作上,高层人才进入公司始,就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再结合公司要求及本人意愿,为其量身设计适合其发展的职业通道,使其工作有干劲、有奔头,有成就感,体现多劳多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对高科技人才,公司鼓励技术人才创新,在资源、设备、人力等配置方面均给予其倾斜政策支持,在发表学术论文时给予奖励,在取得创新成果时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同时在申请专利时提供便利。公司正着手建设以项目参与及知识产权获取后的成果共享制度,对经营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公司逐步推行年薪加业绩考核的薪酬模式;公司充分结合省、市各级、各类的人才培养措施,积极支持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创新人才人、学术带头人的瓶坯,除政府给予补助外,公司配套相应的费用,在住房、用车等方面提供及时的保障。 在期权、股权的持有制度方面,公司整合生物医药资源,董事会已提出将考虑经营团队中骨干成员的持股计划,配套的管理制度正在编写,充分体现骨干主人翁的团队管理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建设情况分析 以“创新企业”为平台,结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研发管理)的要求,公司按照贯穿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行为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架构,该架构有自己的实质管理部门及创新活动开展的中心基地,同时,将公司的相应职能部门以参与活动、协助管理为纽带的方式进入该体系,该组织体现了公司的创新精神,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开展,也是创新文化的载体。 “持续创新,永续经营”是公司成立初期倡导的理念,结合此公司制定并不断完善的激励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内部员工股权激励机制,积极鼓励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 几年来,公司通过对创新激励机制所实行的制度化——推行了奖惩制度》、《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QIT活动管理办法》,创新机制的具体行为化——QIT品质改善活动、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合理改进评审、年度中管理、安全生产、品质活动月等系列固化活动,既保证了公司创新的热情与积极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提供了创新结果的展示舞台;(公司的QIT活动受到了省、市及各级领导部门的多次表彰。)通过培训教育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保持了创新的原动力及持续创造力;通过对创新的成果发明平台、专利保护等完善,确保了创新的成果化、产业化。 公司自2002年起拟订《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并先后于2005年及2009年进行修订,将员工合理化建议这一行为制度化、规范化,职工合理化建议一直保持高质量数量多的水平,极大的推动了公司管理与建设工作。多年来公司所收集合理化建议累计超过800条,其中被公司采纳并奖励的超过300条;近三年来共收集合理化建议300条,每百名员工年均提出合理化建议数接近45条,其中被采纳并获得奖励的超过16条。 五、结论 持续创新动力是持续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创新型企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上面的分析,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家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精神,但在激励制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同时,持续创新文化建设已经建立了“持续创新,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观。 公司在今后的重点工作应该是进一步加强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建设,特别是探索期权和股权激励的全新模式,因为这是激励制度中最有效和最持久的激励方式,会对企业家和核心骨干员工产生极大的激励效应。 药业公司论文:对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的财务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使资源配置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只有不断完善的经济体制,就可以使我国民营企业得到更多发展的机会。文章以哈尔滨成功药业为例,分析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表现出很多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管理对策 一、关于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的概述 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是一个典型的民营企业,成立于199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黑龙江民营药业行业的巨无霸,从其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上来看,已经是一家当地成功的民营企业,但是从2012年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可以了解到,其负债水平已经达到200多万元,并且其管理混乱,企业没有可执行的发展方略,导致企业的发展停止不前,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存在的财务问题,是现代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企业管理者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进行财务分析和管理。为了持续发展,虽然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需要采取财务管理制度,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并且引进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注入新鲜与活力。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0%,现有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栓剂1亿5千万枚,洗液5千万瓶,多功能消毒灯6万台。如此辉煌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在2012年度,企业各主营项目的负债率达到了200万,大部分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项目融资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财务分析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财务分析与控制一定要及时地规避和矫正企业运营当中的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国家在政策方面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企业所存的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所以企业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的体系,风险管理能够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可以优化企业融资的结构和资本结构,真正强化企业财务监督的作用。 (一)财务管理不严格 我国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导致企业抗风险的基础薄弱、决策失当、管理混乱等问题。家族式企业的管理者容易集经营权和财务管理所有权于一身,直接导致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财务控制松散等状况,企业在进行决策和经营管理很随意,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财务控制方法,就会导致企业的发展进度缓慢。财务管理的内容其实具体到财务会计人员、财务管理制度、内部经营问题、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会造成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正如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其内部并没有建立内部审计部门,财务会计人员职能弱化,不能够准确地分析评价财务会计信息,而企业的经营者在进行决策时,也往往忽视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仅仅凭自己的经验和头脑进行决策,由此导致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都不是很长。 (二)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以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为例,财务部门最核心的工作都是处理与管理财务数据,绝大部分人员都把时间投到处理会计方面的凭证、报销费用和制作财务报表等事务性工作上。按照国际正规企业,财务部门工作的核心是各种财务数据报告,这些数据报告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但是在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经营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时,并没有将财务数据信息作为重要考量的因素。 (三)会计人员素质严重偏低 会计是一门专业技术工作,因此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在很多民营企业中,由于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导致帐目不清楚,假账、错账现象普遍存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不少民营企业会计账目并不清楚,大多数存在着弄虚作假和信息失真的情况。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会计人员素质严重偏低,以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为例,从总体上讲,虽然哈尔滨成功药业的财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职称,但是部分财务人员只是停留在算账的表层上,甚至有些财务人员有会计上岗的资格而缺乏从事会计工作的资历。 (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由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贷由于企业的管理系统漏洞百出,导致企业因为资金的问题错过了最佳的投资时间,使项目效果大打折扣。以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为例,其最大的症结就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并不规范,自身的财务信息不透明,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强,而且有些企业因为财务问题,导致一些民营企业恶意逃废贷款,使货款的机构感受到贷款风险比较大,直接降低了银行对这些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三、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财务分析及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资金的投放、筹集、回收和分配,资金的筹集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健全或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或加强企业财务控制、改善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观念。资金的筹投放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资金的耗费情况则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力;资金的回收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情况,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已经渗入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细节,它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现代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财务管理的发展原则,严格组织企业财务方面的活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建立企业财务管理良性发展。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要想发展,必须树立全方位的理财观念,真正协调各种利益的财务关系,家族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要摒弃过去传统的家族财务管理模式,考虑资本所有者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建立现代管理模式,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将财务管理做强做细,真正参与到企业税收利润分配,使企业经理及职工的个人收入能够和企业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加强科学的财务管理意识 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想找到一种合适的财务管理方式,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需要不断地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把财务的发展战略和决策职能真正落实到实处,突出超前性、强化执行力和有用性。财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主要是全面参与经营管理和改进公司的治理,财务部门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科学财务管理制度,将经营核算、财务计划的编制和财务监督等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 21世纪所强调的企业管理主要是以人为本,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必须要转变过去的旧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主要是以人处于管理中心和主导的位置,对生产经营活动当中的人、财和物等各方面的要素进行管理,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的经济增长除了需要劳动力和物资的投入外,还需要提高员工知识技能的水平,因此,落实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和考核任务,是每个企业所必须进行的。它需要财务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共同担当责任,使企业的财务人员能够意识到企业发展的重要,帮助企业做好各种数据统计工作。 (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水平 目前,中国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作为重要的手段,只有以财务管理提供重要的模式作为基础,它是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作为重要的依据,同时因为企业财务管理程序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地处理,从而保证有关业务活动能够起到监控的功能,只有加强财务管理,系统就可以提示企业的经济订购量的多少,可以显示库存降至储备量是否需要进行及时地补充。 财务监督可以实现降低企业的成本,真正加强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督,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环境下,企业更应该注重创新的管理方式,超越过去所出过的成绩,矫正过去只注重发展不注重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方式,加强财务的负债和贷款方面的管理,为企业的成长、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地进步,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结语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企业融资和内部管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行为问题是一个具有一般性和世界普遍性问题,要真正有效解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问题,需要通过企业、银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共同配合,共同创新。“内因决定事物的本质”,我国企业应该先从自身着手,改善自身财务管理,提高信用率,加强内部监管,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这是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真正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根本,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 药业公司论文:公司评级:四维图新、云南锗业、康美药业 四维图新:上涨动能充沛 车载导航产品收入有望增二成。今年1-5月,国内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730.16万辆和726.16万辆,YOY分别增长15.2%和14.7%。1-5月日系销量下降11.5%,比1-4月收窄1.4个百分点;日系乘用车1-5月累计市场份额为14.5%,份额继续提高。2013年,预计乘用车销量增速可回升至9.7%左右。日系车销量回暖,公司在德系车厂的份额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前装车载导航市场的优势愈发明显。 导航地图资产价值显现。5月10号阿里巴巴宣布以2.94亿美元入股高德,占28%的股权;6月初,GOOGLE宣布以11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地图导航服务商Waze。这一系列的事件,凸显了导航地图资产的价值,公司凭借在此领域的优势,将推动业绩稳定、持续增长。 切入北斗车辆监控业务。2012年底,北斗导航系统正式运营,北斗导航和服务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公司以超募资金6224万元投资中寰卫星51%股权,切入北斗导航应用服务。中寰卫星承担的“北斗物流项目”获得发改委战略新兴项目批复,按计划到2014年底在内蒙古12个盟市部署“交通物流调度指挥中心”,装车8万台套,覆盖50%左右的大中型物流车辆,未来还有望向其他省市推广。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自筑底反弹以来,涨势良好,投资者可积极关注。 云南锗业:锗价稳步上涨 锗锭价格稳步上扬。近期受美国QE退出预期的影响,基本金属和贵金属价格暴跌。而小金属锗锭价格并未受到负面影响,近期价格保持稳步上扬态势。主要原因是供应量相对集中并且增长有限,而下游需求稳中有升。截至2013年6月21日,50ohm/cm锗锭国内现货价格约为11230元/公斤,较年初上涨约6%,同比上涨约37%。 公司是云南省优势企业。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扶持,公司陆续收购云南省内锗矿资源,目前锗矿金属保有量(金属吨)增至841吨,储备资源是公司未来的战略之一。公司也曾到内蒙古等地寻找锗矿并购机会,但考虑到储量,品位及地方政府政策等因素,未来预计仍将以云南省内收购为主。 募投项目进展顺利。公司三大募投项目进展顺利,将逐步完成向中高端产品的过渡: 1)30吨光纤四氯化锗专案已经于4月份正式投产,2013年计划产量为6吨。主要下游客户为武汉长飞及烽火通信。2)30万片高效太阳能电池用锗单晶及晶片项目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2013年计划产量为5万片,主要的下游领域为航空航天领域。3)3.5万具红外光学锗镜头专案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试生产完成后将尽快正式投产,2013年计划产量为3000具。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行调整,有企稳回升的迹象。 康美药业:从历史战略看未来发展 公司业绩增长惊人。公司是医药股中十年间幅涨超过十倍的少数公司之一。对应其历史涨幅,2006-2012年,6年间公司净利润增长14.4倍,公司销售收入、净利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4%、56%和57%。作为中药饮片龙头企业,目前公司总市值400亿元,是高增长、低估值的一线医药蓝筹股。 全产业链优势。公司构建起贯穿中药全产业链的发展框架:贵细药材(人参等)种植与销售,中药饮片,中药材贸易,医疗服务。以上业务均受到相关产业政策的有利支持,无政策风险。从目前时点来看,这些业务具有10倍以上的发展空间。公司“在建工程”总额高达73.6亿元人民币,随着在建新项目的陆续完工,将为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提供充裕的业绩驱动力。 现金充足,预计2-3年内无融资需求。市场对公司最大的质疑,在于公司不断的巨额融资,这是由于公司向上下游拓展产业链所决定的。从2013年1季报来看,目前公司拥有71亿元的“货币资产”,2012年经营性现金流已大幅改善,达到10亿元,随着募投项目的逐步投产和中药材贸易模式的转变,公司未来现金流状况会越来越好,预计未来2-3年内不存在融资需求。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今年以来上涨强势,后市仍有望继续上涨。 潍柴重机:触底反弹 大功率中速机助力实现“5810”的规划。潍柴集团提出发动机业务实现“5810”的发展规划,即2012年收入规模突破500亿元,2015年突破800亿,2020年达到1,000亿。目前,集团发动机业务来自潍柴动力(占90%以上)及潍柴重机。重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MAN公司产品,成功研发燃气船用发动机和发电机组,产品系列进一步拓展,公司船用中速机有望助推集团发动机业务实现跨越式增长。 双动力驱动业绩增长。未来1-2年,公司主要受益于渔船装备升级,海洋执法船建造加速;经测算,渔船装备升级拉动年均市场规模约35亿元;同时,2015年前中国海洋局规划新建36艘大型巡逻船,公务船建造加速拉动大功率中速机需求的快速增长。 新团队引领发展新战略。2012年8月高级管理团队进行了重新调整,马玉先被任命为CEO兼总经理,马总原为集团下属西港新能源发动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在任期间,西港新能源气体机业务销售收入实现倍增。马总的到来预计将为公司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战略,顾文海为执行总经理,顾总原为杭州中高的总经理、总裁助理,成功吸引竞争对手的高管说明公司良好的业务平台和发展前景。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创造新低后,开始反弹,投资者可择机介入。 天齐锂业:长期成长有保障 拟收购集团泰利森矿。公司以不低于24.6元/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7亿股,募集不超40亿,购买天齐集团持有的文菲尔德65%的权益和天齐矿业100%股权。财务投资者中投公司拥有文菲尔德35%权益,文菲尔德持有泰利森100%股权。 长期原材料供应有保障。泰利森格林布什锂辉石矿探明及推定锂矿储量为6150万吨,折合碳酸锂当量430万吨;已测定和指示的锂矿资源量为11840万吨,折合碳酸锂当量710万吨。泰利森拥有全球锂资源大约30%的市场份额,并且供应了国内约80%的锂精矿。公司和天齐矿业对泰利森采购约占泰利森出货量的40%。泰利森锂辉石矿山矿石稳定性好,公司未来在资源供应方面有长期保障。 碳酸锂价格近期平稳。2012年碳酸锂涨价主要原因是盐湖因为恶劣的天气原因影响了产能投放以及国外工人罢工带来人工成本增加。2013年至今碳酸锂还没有涨价一个原因是国内市场卖家增多。去年碳酸锂净进口超过一万吨,厂家有库存是正常的。泰利森涨价以后,对于碳酸锂企业成本还是很高的。未来泰利森是一个独立运营的公司,泰利森已经具有完善的管理人员结构,运作有效。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今年以来震荡上行,波动较大,目前或具有操作机会。 航天机电:后市表现可期 上半年扭亏为盈。7月11日,航天机电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13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8亿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7亿元左右,实现扭亏为盈。公司公告大幅扭转的原因是:公司自建光伏电站项目实现销售,投资收益及产业链利润得以体现;公司光伏制造环节有所好转,目前满负荷生产,产品毛利率同比大幅上升,较年初也有较大的回升,净利润盈亏平衡,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充分利用供应商信用期压缩公司贷款规模,及以低利率的企业债置换银行贷款等措施,公司财务费用同比降低约16%。 电站转让顺利进行。公司和上实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收购光伏电站,保证公司电站的顺利转让。仅2013年上半年,公司就实现转让电站150MW。目前已经确认大部分转让收益,成为公司今年业绩大幅反转的最大原因。目前在建电站有100多MW,大部分将在下半年实现转让。 新政策加快国内并网步伐。总理确定的扶持光伏发展的“六条措施”必将加快国内并网,补贴政策的完善进程,助于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国内电站开发企业在2013年迎来收获期,航天机电完美的电站开发模式将为此充分受益。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目前处于高位盘整阶段,后市仍值得积极关注。 药业公司论文: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医药物流交易中心设计浅析 摘要: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和生产要素成本的大幅上升,国内制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降低车间的物流成本越来越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运用科学合理的设施布置方法和技术,对车间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显得非常必要。文章主要对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医药物流交易中心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单体设计;消防设计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物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成为判断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配送中心是供应商和客户的桥梁纽带,在物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配送中心的选址将影响其长远的经济效益。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现,而作为连接物流网络上下游的配送中心也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是物流系统规划环节中关键的一环。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不仅直接关系到物流配送中心自身的运营成本和服务水平,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同时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属于物流系统的长期规划,一旦位置选择不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不是通过以后的加强和完善管理等其他措施可以弥的。为了提高海南省医药物流水平,促进海南省医药物流的发展,华健药业将在海口高新技术开发区配套建设海南华建医药物流交易中心项目,该项目位于海口市重点工程“海口药谷”工业园区内,占地30亩,建成面积4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实现正常运转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下文主要对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医药物流交易中心设计进行探讨。 1.选地分析 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任何一个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外界环境对系统输人原材料、资金、人力、能源和其他社会化因素等;系统又向外输出其产品、劳务、服务和废弃物等。因此,生产或服务系统必然不断地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调整自身的活动,同时系统的输出结果也不断改变其周围环境。这就说明,生产或服务系统所在的地区条件对系统的运营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物流中心这样服务性的系统,它的存在几乎完全决定于外界环境。 海南华健现代医药物流交易中心(鸟瞰图) 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物流中心项目主要实现三大模块功能:一是面向国际提供进出口信息、技术、交易平台;二是向全国进行药物分销、批发、配送;三是立足于海南,为医疗单位、社区诊所、新农合卫生站点、零售网点提供优质的药品供应,该项目将建设成为集仓储保管、产品自动化分拣、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及进出易中心,实现对医药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管理。其中还将建设电子商务网络信息系统及网上银行结算系统等。 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物流中心位于海口市高新开发区(药谷),周围均是制药企业,临近南海大道,交通相当的便利,到老城开发区、火车站及秀英港均非常的方便。 2.物流中心的规模设计 物流中心应该具备的功能要和建设物流中心的决策思想相符合,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也可以说取决于外围环境的条件。在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物流中心周围均是海南的大型制药企业,这里是海南的药谷,在药谷投资制药企业享受地方政策的支持,因此不断有新的制药企业进驻开发区,制药企业之间需要药业物流企业进行成品与半成品的交换。 对于以上的功能进行分析,根据当地市场总容量、发展趋势以及该领域竞争对手的状况,确定目标份额,而决定该部分的局部规模。规模设定中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要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地区、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预测,国际贸易特别是和深圳地区有关的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因为我们所讨论的项目不是短期行为,预测范围必须包含中、长期内容。第二是要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状况,它们目前的生产能力、占有市场份额、经营特点、发展规划等。因为市场总容量是相对固定的,不能正确地分析竞争形势就不能正确地估计出自身能占有的市场份额。 在海南地区,也存在几家医药物流企业,由于岛屿效应,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不同于大陆的区域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做大做强,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物流中心根据自身的经济及市场的情况,分三期建设物流中心,等第三期工程完全竣工,将成为岛内最大的物流企业同时也是海南省内药企的交易中心。 3.设计构思阐述 (1)根据系统的概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求得整体优化。同时也要把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2)以流动的观点作为设施规划的出发点,并贯穿在设施规划的始终,因为企业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化; (3)从宏观(总体方案)到微观(每个部门、库房、车间),又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例如布置设计、要先进行总体布置,再进行详细布置。而详细布置方案又要反馈到总体布置方案中去评价,再加以修正甚至从头做起; (4)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流程,这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减少消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在时间上缩短作业周期,空间上少占有面积,物料上减少停留、搬运和库存,才能保证投人的资金最少、生产成本最低; (5)重视人的因素。作业地点的设计,实际是人一机一环境的综合设计。要考虑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 物流中心的主要活动是物资的集散和进出,在进行设施规划设计时,环境条件非常重要。相邻的道路交通、站点设置、港口和机场的位置等因素,如何与中心内的道路、物流路线相衔接,形成内外一体、圆滑通畅的物流通道,这一点至关重要。 4.单体设计 厂区由两栋栋厂房一栋综合楼组成,总建筑面积四万六千平米,分三期建成,由武汉九州通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工艺流程,一期厂房一万九千平米,五层楼,每层楼通过传送带连接,药品的进出库均通过电脑控制,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由于车间内传送带到达任意角落,因此层高相应设计的比普通的厂房高(见附图),同时由于传送带要到车间任意角落,同时车间内设置了四部货梯,因此必须和九州通公司密切合作准确的的在楼板留孔及梁底穿洞。一楼由收货、发货月台、大输液库、冷库、赠品库和辅助办公区组成,二楼为拆零区和辅助办公室,三、四和五楼为整件库及特殊库房,物流中心除冷库要求为2~8℃外,其他全仓为阴凉库,需要有中央空调系统,温度要求为不高于20℃。 二期厂房是综合楼,是一栋十一层带地下室的建筑,建筑面积两万七千平米,地下室为平战结合的二等人员掩蔽所,划分为二个防护单元,人员掩蔽单元为六级防护单元,防化等级为丙级,平时作为仓库及设备用房,防护单元划分成五个抗爆单元,掩蔽面积均不超过400平方米,以满足人防要求,防护单元内有二个战时出入口,平时为仓库安全疏散口,防护单元内设男女干厕,为临战时砌筑于配套工程防护单元内。一楼到五楼作为仓储及药业企业交易场所,六楼到十一楼作为药企的办公用途,综合楼内设置六部电梯,其中两部货梯四部客梯,同时局部还留孔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安装简易葫芦吊。 三期厂房为钢结构的高架库,檐口到地面的高度为24米,将安装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的药品分拣设备,相对三期厂房一期的厂房只是半自动化,每层楼均需又工作人员配合分拣药品,而三期的厂房自动化立体库具有运行高速、可靠、操作简单化 、保养维护准确迅速,高工作效率、自动诊断功能及自检故障诊断等特点,减少了叉车及工人的操作时间和难度,而且可以迅速准确的对设备进行保养维护管理。减少了人员、叉车的活动范围和频繁性,大大降低了职业伤害风险。 5.厂区消防设计 作为物流仓储企业,整个厂区包括单体建筑的防火设计至关重要,一旦失火必须能让消防车到达厂区内的任意角落确保没有消防死角,同时能及时启动车间内的火灾预警系统,尽量把火灾造成的危害减至最低程度。 厂区内设置有环形消防通道,厂房内设消防通道贯通内院连接南北边的消防环道,利用厂区二面紧邻的规划市政道路及区间道路,作为环形消防车道,厂区内消防车道均≥4米,并满足消防车荷载20T。厂区内场地平整,部分消防车道结合景观绿化设计为硬质地面,确保消防车安全通行。同时从市政给水管网上引入给水管供厂区消防用水,该厂区独立的设备房地下室设有专用消防水池及专用水泵房。能满足厂区内任一建筑在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火栓和自动喷淋的用水量的要求,消防控制中心设在厂房一层内,设有直接对外出口 在单体设计中,各层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设置2个,各用房位于两个全出口之间的房间至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距离不大于40m,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不大于22m,其他各房间最远点至疏散口小于15m,凡穿过防火墙的管道保温材料及穿过隔墙和楼板的管道缝隙的封堵材料均采用不燃材料,凡隔墙均应砌至梁板底部,且不留有缝隙。 6.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后国内的物流企业会越来越发展壮大,建筑规模也会随着增大,作为建筑设计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企业今后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给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为加快企业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 药业公司论文: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摘要】 本文以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为主体,根据该公司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这四个年度的财务报表,结合所在行业环境和公司发展战略,利用杜邦分析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有效地帮助管理者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 杜邦分析法 华仁药业 盈利能力 一、华仁药业简介 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仁药业)前身青岛华仁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2001年8月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是由华仁世纪集团控股,红塔创新、广发信德和中国药科大学等机构投资者、医药行业知名教学科研单位共同参股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华仁药业先后取得了“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双高一优’项目”、“全国AAA级信誉企业”、“山东省质量管理奖”、“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省名牌”、“2008青岛市最具有成长型中小企业”、“青岛市改革开放三十年风云企业”、“建国六十周年山东省医药行业卓越企业”、 “2009年度红十字博爱银奖”、“2009年度中国诚信企业”、第三届中国优秀医院服务商品牌“金如意奖”、“中国驰名商标”等一系列荣誉,被福布斯评为“2009福布斯最具潜力中小企业”,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应急储备的定点输液生产企业。该公司于2010年8月2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300110),公司名称由“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2年11月22日取得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换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名称变更后,公司的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证券简称、证券代码等信息均保持不变。 二、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美国杜邦公司提出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主线,将企业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资产周转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成本费用结构以及资产营运状态全面联系在一起。其最大的特点是把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各个指标之间的递进关系,揭示出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影响某一个指标发生变动的相关因素,为公司经营者控制该项指标朝着良性的方向发生变动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不仅能够较好地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管理能力,还能够及时帮助管理者发现企业财务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以华仁药业上市公司为例,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财务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帮助提高企业运行的经济效益。 三、华仁药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本文依据华仁药业2009—2012年的财务报表数据,用杜邦分析方法将指标进行整合分析,揭示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财务状况变化的关键环节,从而发现制约公司发展的财务因素。 1、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这一指标反映了投资者的投入资本获利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企业经营的目标。从企业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相互关系上看,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取决于企业资本经营和商品经营,所以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财务活动的效率和经营活动的效率的综合体现,它直接表明股东拥有的净资产的盈利能力,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华仁药业2009—2012年净资产收益率如表1所示。 从表l中可以看出,华仁药业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09—2010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10—2012年间净资产收益率一直保持小幅度上升,而2009—2010年总资产收益率则持续下降;销售净利润率在2009—2010年间有小幅度的上升,而2010—2012年持续下降;总资产周转率2009—2011年持续下降,2011—2012年才有了的较小幅度的上升。 下面通过对指标变动幅度的计算得出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净资产收益率变动幅度:2009—2010年(6.91-19.36)÷19.36=-6.43% 2010—2012年(7.51-6.91)÷6.91=8.68% 权益乘数变动幅度:2009—2010年(1.041-2.041)÷2.041=-48.996% 2010—2012年(1.333-1.041)÷1.041=28.05% 销售净利率变动幅度:2009—2010年(22.5595-21.0595)÷21.0595=7.123% 2010—2012年(17.432-22.5595)÷22.5595=-22.73% 总资产周转率变动幅度:2009—2010年(37.85-50.48)÷50.48=-25.02% 2010—2012年(37.07-37.85)÷37.85=-2.06%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销售净利率的持续下降和权益乘数的小幅变化是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的因素:2009—2010年权益乘数的下降代表企业负债比重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减小;2010—2012年权益乘数有了小幅度的上升,代表公司向外融资的财务杠杆倍数变大,公司将承担较大的风险。但是,因为公司营运状况刚好处于向上趋势中,略微上升的权益乘数反而可以创造更高的公司获利,通过提高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对公司的股票价值产生正面激励效果。而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影响,这几年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也差强人意,因此下面将对华仁药业的销售净利率进行剖析。 2、销售净利率分析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销售净利率反映每一元的销售收入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利润,它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从销售净利率的指标关系来看,净利润与销售净利率成正比关系,而销售收入与销售净利率成反比关系。从股神巴菲特过去40多年致股东的信来看,他非常关注下属公司的销售利润率。他提出了提高销售利润率的四个方法,即:提高销量、提高价格、降低营业成本和降低营业费用。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从表2中可以看到,华仁药业公司的期间费用率在2009—2012年逐年下降,而其营业成本率从2009—2012年逐年上升。这说明企业虽然比较有效地控制了期间费用,但是未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从而最终出现了销售净利率的持续下滑的现象。 3、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通过该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反映企业本年度以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的运营效率和变化,发现企业与同类企业在资产利用上的差距,促进企业挖掘潜力、积极创收、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一般情况下,该数值越高,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根据资产的性质,应分别以流动资产周转率和非流动资产周转率为两大分支来讨论资产周转率的问题。固定资产周转率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成正相关,由于无历史数据,无法纵向比较。但根据2012年华仁药业固定资产周转率0.82(次)与同类企业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2.79(次)以及华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4.14(次)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华仁药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这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未能充分利用,提供的生产经营成果不多,企业固定资产的营运能力较差。 从表3中可以看到,华仁药业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在2009—2012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表明企业总资产运用效率下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减弱。流动资产周转率在2011—2012年小幅度上升,表明这个年度企业流动资产运营能力略有增强,运用效率有所改善;而2009—2011年流动资产周转率持续下降,表明2011年度企业流动资产运用效率没有改善,企业运用流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差,影响了企业的财务质量。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导致华仁药业公司从2009—2012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销售净利率的持续下降和权益乘数的小幅变动;分析影响销售净利率的因素可以发现,营业成本率的上升是导致销售净利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总资产周转率的因素可以发现,固定资产周转率相对较低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下降是导致总资产周转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较低,可能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华仁药业公司应该专注于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以及流动资产周转率,可以考虑通过对一些已无使用价值的资产进行出租、出售或用于抵偿债务,在公司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资产分布的调剂,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达到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的目的。更应该重视利用国家政策扩大销售规模,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充分有效地利用流动资产,降低成本、调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用于短期投资创造收益等,提高流动资产的综合使用效率。继续扩大规模来增加自己的主营业务收入,努力控制成本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促进良性可持续发展。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只有持续保持强有力的财务能力,才是企业持续长久健康发展的前提。 药业公司论文:浅析药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摘要:本文对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医药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华北制药、雷允上医药等家和创业板块上市的莱美药业、红日药业、乐普医疗等)的数据分析 关键词:上市公司;医药行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一、我国医药类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现状和特点 1.资产负债率偏低,债权融资渠道不畅。2009年我国创业板块医药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重庆莱美药业0.1755、天津红日药业0.1271、北京乐普医疗器械0.0467、北京北陆药业0.039、安徽安科生物工程0.0947,看出创业板上市的医药类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部分在20%以下,有的甚至更低,凸显了负债结构不合理的缺点,当然这与其首次上市融资有关。 2009年我国沪深股市上市的医药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广州白云山制药0.5923、华北制药0.6382、华兰生物0.5473、上海雷允上药业0.5652、苏州二叶0.6910,看出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较保守,稳健的结构应是资产负债率维持在60%,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大部分在60%以下,有的甚至更低。 2.长期资金来源以权益融资为主。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企业融资次序应遵循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最后的顺序。从我国近几年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看,则是尽量避免借债,在再融资时,多采取配股或增发新股等股权融资方式。融资的顺序一般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负债融资、长期负债融资,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通病。 3.流动负债比例大。2009年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总负债:重庆莱美药业1.0、天津红日药业0.8924、北京乐普医疗器械0.95、北京北陆药业1.0、安徽安科生物工程0.9787,看出:流动负债的比重几乎达到100%。合理提高债务资金的比例,可以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和获取相应的财务杠杆利益,对于资产负债率偏低而流动负债比例如此之大的公司来说,短期偿债风险较大,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相对较大。 二、我国医药行业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 1.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整体水平偏低的原因。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资产负债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医药公司通过发行新股等筹集资金后,净资产大幅度增加导致。另一个原因是公司募集资金到位,增加了流动资金,同时公司非流动负债较少所致。医药行业(特别是生物制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资金的筹措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资金需求量太大,仅靠部分社会资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应从整体上优于软件行业以便吸引更多资金。 2.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首先,我国的证券市场不够成熟,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问题,股东不能掌握公司的真实状况,信息的不对称性直接导致股东没有证据向公司施加分红派息的压力,导致外部股权融资成本偏低,债权融资的避税作用对公司的吸引力却不大;其次,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对股权再融资资金投向的严格审查,上市公司将筹集的资金滥用,股东却无能为力,而债权人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债务人对资金的使用。因此股权融资成为筹集资金的偏好;第三,我国债券市场不完善,极大的限制了上市公司对债券融资方式的利用。 3.流动负债比例大的原因。营利性高往往是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的保证与标志,企业可以适当增加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负债比重(特别是流动负债比重)大的好处是虽然承受了相应的财务风险,但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财务杠杆利益,这是利益驱动使然。另一方面也说明医药类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也伴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借款增加,公司流动负债也随之增加,但非流动负债不能同比增长,导致公司流动负债在债务结构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三、优化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 (一)优化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 1.提高盈利和营运能力,扩大内源融资与债务融资。针对我国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而流动负债较高的特点,公司应从自身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调整负债比率,适当引进股权融资。同时政府应帮助医药企业拓宽资金渠道,运用金融信贷,吸引外资政府,财政风险投资等多种手段共同解决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对医药行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发展基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随其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引导银行贷款向医药行业倾斜。 2.扩展公司规模,适度掌控成长速度与内部流动性。扩大企业规模,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企业领导者必须慎之又慎,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3.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与激励。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严格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上市公司质量。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从股票期权﹑地位和声誉上完善激励机制,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上来完善经营者市场约束机制。 (二)改善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融资环境的对策 1.加大债券市场建设力度,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由于市场约束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司债券无论是在规模、品种还是在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即使同我国迅速发展的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也显得较为低迷,改善医药行业公司融资环境必须突破短板效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推动资本市场平衡发展。 2.健全证券市场相关制度,完警市场运作规范。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透明,存在着利润操纵行为,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现阶段急需健全证券市场相关制度,完警市场运作规范,加强证券法制建设和实施,严格规范股权融资行为。 药业公司论文:公司评级:北陆药业、中威电子、中利科技 核心产品降价拖累业绩增速。公司上半年业绩低于此前的预期,主要是因为对比剂销售增长乏力和毛利率下滑,其中根源在于对比剂两大核心产品碘海醇和钆喷酸葡胺的药品降价。 国内对比剂市场发展黄金期可持续。对比剂主要用于手术前后检查的增强扫描和介入手术期间的造影。手术量和扫描设备保有量的快速上升奠定了对比剂市场扩容的基础;而增强扫描比例的提升则直接决定了对比剂市场扩容。未来3年内我国对比剂市场仍将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 2014年将是业绩释放年。九味镇心颗粒,碘克沙醇和瑞格列奈是公司未来几年重点推广的二线品种,也是公司未来维持高成长性的关键。这三个品种均未入围上一轮的非基药招标,因此新一轮非基药招标将是公司二线品种实现快速放量的一次绝好机遇。随着国家新版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2013年药品招标的重心在于新版基药目录的招标或者新增基药品种的补充招标,各地非基药招标大多将延后至2014年,故短期影响公司二线品种的业绩释放,但并不影响这些二线品种良好的市场前景。预计2014-2015年将是公司二线品种的业绩快速释放期。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目前处于上行通道中,后市或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 中威电子:横盘震荡 上半年业绩低于预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60.89万元,同比减少4.8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13.30万元,同比减少23.78%。随着公司向平安城市和智能交通领域进行战略转型,产品涉及前端及后端设备的生产和销售。但由于新产品的推出和市场开拓需要一个过程,加之部分项目招标,供货等进度有所延缓,导致公司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下半年费用率将回归到正常水平。公司在转型的过程中,持续加强营销网络建设,不断巩固和开拓销售市场,同时加大研发投入。销售及研发等费用的大幅度增加,影响了公司的净利润水平。随着销售规模效应的逐步显现,下半年公司的期间费用率将回归到正常的水平。 公司将在智能交通领域形成规模突破。未来三年我国高速公路投资规模在2.5万亿左右,高速公路建设仍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公司在高速公路领域竞争优势明显,在高速公路传输市场的占有率稳定在30%以上。预计2013年智能交通总体市场规模将增至460亿元,公司将凭借产品定制化能力以及快速响应客户的能力在智能交通领域迅速打开局面,预计未来公司在该领域市场销售将有较大突破。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目前处于横盘震荡阶段,后市或有望启动。 中利科技:国内电站龙头 有望继续复制开发-转让-增值-再开发模式。公司公告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修订稿):募集资金投向由“甘肃1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建设”调整为“14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公司募投项目变更主要因为去年增发预案中甘肃100兆瓦项目已经成功转让给招商局新能源,本次拟募投项目仍然是与招商局新能源合作的西部电站项目。根据公告,增发项目西部地区电站共建设140MW,预计投资12. 2亿元,其中青海100MW项目投资约8.6亿元,内部收益率达12.14%,如果按照9%内部收益率转让,青海项目若成功转让将带来约1.2亿转让收益。 电站开发业务继续爆发。去年成功转让嘉峪关100MW大型项目使公司成为首个业绩爆发的电站开发商, 公司“项目开发—快速转让—资本增值—新项目开发”商业模式得到验证,预计今年公司建设电站600MW,转让电站300MW,将带来约3.6亿元转让收益,随着电站业务的推进,在未来几年公司将继续维持强势增长。 电站开发板块龙头受益国内政策推动。6月14号国务院对于光伏的扶持政策,利好程度明显重“电站”而轻“制造”而中利科技作为成功引领市场商业模式的绝对龙头,将最为受益。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自筑底反弹以来开始震荡上行,后市有望冲刺前期新高。 威创股份:均线多头排列 大数据可视化解决方案催生巨大市场。今年1月,住建部公布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智慧城市的地位逐渐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而智慧城市正在催生巨大的需求。 数据可视化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需求。智慧城市建设及城市运作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数据, 包括地图,交通流,人口流以及环境监测等数据,有效利用数据并智能地呈现和管控对城市管理作用巨大。具体到显示产品及方案,数字城市的可视化应用及方案项目金额可超过大屏幕拼接墙本身。 拓展价值链增加巨大市场空间。威创在目前的DLP拼接墙领域做到了绝对的领先,依靠自有技术实现国内市场的成功;而未来10年威创的重要方向是拓展可视化应用的解决方案,从100亿级别的硬件产品市场拓展向1000亿级规模的解决方案市场。公司投资1.2亿元,预计2013年底项目建设完成,项目达产后预计2014-2016三年共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净利润1.77亿元,短期内将增加业绩15%-20%。从实际的项目来看,威创股份建设的标杆智慧城市项目中,投入大屏幕拼接墙的产品是2000万元,而同拼接墙配套的可视化应用软件及配套投入超过2000万元,即公司拓展的市场较目前的市场空间更大。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显示出均线多头排列的态势,投资者可积极关注。 中国国旅:免税业务保持高增速 业绩符合预期。业绩快报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国旅实现营业收入78. 5亿元(+14%),净利润8.1亿元(+42%),完全达到了市场的高预期。预计三亚离岛免税净利润增长40%,免税行业保持高景气。根据海口海关数据,上半年三亚店实现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预计购买人次同比增长5%,客单价同比增长43%。 传统免税业务亦保持高增速。受益于三亚店的批发收入提升,供船,烟草免税下滑影响减少,以及去年下半年新店的开业,出入境免税预计保持高速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40%。 亚洲免税消费业正强势崛起。韩国新罗酒店股价已从年初低点至今上涨超过60%,中国消费者的强大购买力是促进股价上涨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消费者在新罗酒店的免税消费占比约4成,并且比例持续扩大。新罗靓丽的股价表现也吸引了更多海外投资者关注中国免税消费发展更直接的受益者—中免公司。 经营壁垒难以撼动,中免不惧新竞争。中免在多年的免税运营中积累了巨大的规模优势和经营壁垒,预计海南离岛免税的垄断优势仍将延续,未来或有的新店审批难度较大。即使开设,也很可能是采用中免和海免合作的形式共同开发。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颇受机构投资者青睐,投资者可择机介入。 森源电气:缓步上攻 业绩持续实现高增长,符合预期。2013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0亿元,同比增长37.84%,符合预期,公司业绩近年均实现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有:1)APF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谐波治理需求增强;2)成套开关也实现快速增长,未来将受益于城镇化建设;3)净利润率继续显著提升,主要是由于公司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成本、费用控制加强。 订单大幅增长,保障未来业绩增长。2012年,公司新签订单12.55亿元,同比增长43%;2013年上半年订单仍保持高增长:1)从国网前两批招标情况看,公司成套开关中标金额约1.5亿,加上工业客户订单,预计成套开关订单超过3亿,较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2)APF是地铁,充电站等领域必配产品,按照规划,今年地铁建设将加快,而充电站由于新能源车在国际上取得较大突破也将加快建设进程,因此对APF产品需求也将加大。 省外市场开拓成效显著。2012年,公司在华中市场实现3.88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5%,进一步巩固华中市场领先优势;省外市场迎来大幅增长:华北市场实现同比大幅增长121. 25%,东北市场实现同比增长316.83%,西北市场实现同比增长34.98%;华东市场实现同比增长52.52%;省外市场收入占比提升到60.85%。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当前处于缓步上攻阶段,投资者可积极关注。 药业公司论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 【摘要】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在Z-score财务预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得到了很好的预测效果。 【关键词】 Z-score财务预警模型 主成分分析 一、前言 由于在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存在大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企业的行为必然会伴随着风险的威胁和影响,若风险失控就会引发危机。由此,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上世界三十年代,西方学者便开始了对企业财务预警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由于定性研究包含大量不确定性,所以数学家们大多将精力放在定量研究上。定量财务预警模型按照所选择的识别变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变量模式和多变量模式。 单变量模型是用单一财务比率或趋势来预测或判定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具有方便简单,容易实现,但指标单一和相互独立的特点。 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在单变量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个变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按照各种类别采用的不同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线性回归模型、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美国纽约大学教授Altman Edward提出的Z-score模型。 二、相关模型方法概述 (一)Z-Score模型概述 (二)主成分分析法概述 由于Altman的研究数据来源是美国上市公司数据,而且是基于所有行业数据。在我国各行业实际应用中,产生预测正确率低、预测时效短等缺点。为了剔除行业对财务数据的影响,本研究在Z值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主成分分析法,重新选取财务指标,确定系数,构造基于我国某特定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本研究选取生物、制药行业为例。 三、新模型的构建 (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4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40家公司(其中36家非ST公司,4家ST公司)财务数据作为学习集,8家公司(其中6家非ST公司,2家ST公司)财务数据作为检验集。如ST公司是在2012年被宣布特别处理,其选取数据的年份为2011年、2010年、2009年,其对应的非ST公司选取数据的年份为2011年、2010年、2009年。本文样本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自证券之星网站提供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 (二)指标选择 通过财务失败原因分析,在综合、全面地考虑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14项用于模型支持的主要财务预警指标。首先对48家公司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14项指标中有8项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这8项指标对企业财务危机情况能够做很好的说明。这8项指标分别是:速动比率,每股收益,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净利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三)剩余指标的因子分析法 四、对本研究的评价及结论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并且剔除行业因素影响,在Z-score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企业财务预警Y值模型,提高了企业财务陷入财务危机的判定正确率。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收集更多的样本数据,使样本尽可能充分,从而得到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的预测效果。另外,也可考虑引入更多的非财务指标,从而更加全面客观的反应企业实际财务状况。 药业公司论文:公司评级:顺鑫农业、聚光科技、华海药业 顺鑫农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 元旦春节期间白酒销售良好。公司产品定位中低端,未受反腐及限酒政策影响,牛栏山酒厂为保证两节期间供应,产品储备量提高20%-30%,去年12月以来发货量明显增加,酒厂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公司的白酒业务不论从品牌力、根据地市场、产品结构和外埠市场的角度,都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品牌为例,“牛栏山”品牌已拥有较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力近年来不断提升,宁城老窖拥有“塞外茅台”的美誉,具备夺回内蒙第一品牌的实力。 近期猪价下降有利于屠宰及肉制品业务。猪价自1月底开始回落,原因主要有猪价的前期上涨达到养殖户预期导致出栏量增加,压栏情况减少;假日期间储备肉的投放也满足了部分市场需求。12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5070万头,环比增0.1%,接近四年最高水平,供给依然充足。因此,预计节后猪价将继续回落,上半年以弱势震荡为主,有利于公司的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务控制成本。 精细化管理将提升净利率。公司提出将精细化管理作为2013年重点工作,全面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力争将毛利率提高0.6个百分点、费用率下降0.5个点。对净利率的贡献约为1.1个点,而公司2012 年前三季度净利率仅为1.82%,2013年净利率水平有望显著提升。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自筑底反弹以来,成交量明显放大,资金介入的迹象十分明显,后市有望依托多头均线上攻,投资者可积极关注。 聚光科技:底部反弹确立 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升级能够激发市场需求。雾霾天气已经促使环保部出台具体治理措施,对重点地区的六大重污染行业和工业燃煤锅炉提高排放标准。市场普遍认为,随之而来的就是监管力度的强化,以及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的严格要求。这些都会对污染源监测仪器和工业过程监测仪器产生需求。 生态文明保障资金投入,实验室分析仪器保持高速增长。在“生态文明”的政策主题下,各地方政府及相关行业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必定有所提升,对监测设施的投入也将超越以往。北京吉天仪器的产品同环境投入的契合度很高,能够从资金的真实投入中受益。未来,预计这部分业务将保持高速增长。 技术壁垒长期存在,高毛利能够保持。分析仪器属于高技术产品,细分市场小,进入者少,高壁垒长期存在。结合公司历史毛利率变动趋势,公司毛利率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原有水平。 高费用率有望控制得到。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率各为20%,第三季度同比各增加5%,侵蚀了净利润。从公司目前状况来看,2012全年较高的费用率有望在2013年得到控制。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颇受机构的青睐,走势较为稳健,近期成交量显著放大,有启动的迹象,投资者可逢低介入。 华海药业:保持均线多头形态 业绩略高于预期。201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4亿元,扣除2011年房地产收入的影响同比增长30%,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41亿元,同比增长57.27%,实现每股收益0.63元。略高于市场预期。与此同时,来自政府的5006万补贴对公司利润影响较大。 沙坦收入持续加大,预计还将保持高增速。2012年沙坦实现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41%,但价格有所下滑,毛利率下降3.56个百分点。公司沙坦类产品主要销往规范市场,价格体系相对稳定,在毛利率方面,下跌的空间不大。2012年,公司的厄贝沙坦制剂已获得FDA文号,第一个控释片拉莫三嗪控释片于13年1月在美国上市。预计未来几年受益于沙坦专利到期,公司沙坦原料药放量持续。 国际制剂增速迅猛。公司2012获得美国FDA制剂批号4个,欧洲制剂文号3个,公司第一个缓控释制剂拉莫三嗪控释片于2013年1月份在美国上市。公司作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大规模制剂出口规范市场的医药企业,随着不断有新制剂文号的获得及新产能的投入和规范市场的开拓,公司的制剂出口局面正在逐步打开中。2012年公司制剂出口实现收入约1.8亿元,2013年还将延续高速增长。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上涨势头良好,接近前期新高,从走势看,有望依托20日均线走慢牛形态。 通化东宝:上涨动能充沛 胰岛素市场增长潜力较大。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在上升,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糖尿病人数量还将继续增长。我国2012年整体糖尿病用药的市场规模约为270亿元左右。目前全球糖尿病药品市中胰岛素占比约为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37%左右,胰岛素行业仍有很大发展潜力空间。 公司下沉渠道,近六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通化东宝结合公司重组人胰岛素产品性价比高的特点,把重点放在地县级市场和社区,2012年公司胰岛素销售收入中约85%都来自于县级医院的贡献,预计未来几年仍有望保持30%以上的增速。 三代胰岛素产品储备丰富。目前公司三代胰岛素的研发已经开始,其中在胰岛素类似物市场中销售最好的门冬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的六个剂型的药品已完成临床前申报的初审及现场考核工作,产品有望于2014 年获批,届时公司胰岛素产品线将有望全面开花。 围绕糖尿病领域,打造健康专家。公司除生产、销售胰岛素制剂外还销售胰岛素笔及胰岛素针等胰岛素相关产品,并血糖仪及试纸,预计未来公司还将继续围绕糖尿病领域进行研发及生产,可能会有口服糖尿病药物等系列产品,打造糖尿病健康专家。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底部震荡之后开始缓步上攻,目前以横盘震荡代替调整,非常强势,投资者可逢低介入。 瑞丰光电:业绩弹性大 去年净利润受股权激励费用拖累。公司的2012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为50008.42万元,同比增长71.63%;营业利润为5355.67万元,同比增长52.81%;利润总额为5515.86万元,同比增长44.85%;净利润为4689.62万元,同比增长41.48%。基本每股收益为0.44元,同比增长20.65%。净利润低于预期,主要是由于四季度股权激励费用导致管理费用增加超过300万元,如果不考虑股权激励费用,净利润将达到0.5 亿元。 公司四季度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第4季度收入为1.6亿元,与三季度基本持平,同比增长125%,在电视背光的带动下公司的销售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公司第4季度在经历了行业面板价格上涨,各厂商需要重新议价导致出货延后的情况下与3季度基本持平,如果没有4季度的面板涨价因素,公司销售收入增速将超越3季度,这表明公司四季度实际销售情况好于前期。 大客户战略初见成效。公司2013年背光需求依然强劲,公司新开拓了海信、TCL等客户,长虹每月的销售收入也有明显增加,同时电视机的主流尺寸也在明显增大,分辨率提高,对背光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因此公司背光2013 年将保持持续增长。公司照明封装和器件也进入高速增长期,国际大客户进展顺利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有实质进展。受照明和背光两个因素拉动公司销售还将保持高速增长。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在突破底部盘整区间的上沿后进行了回踩确认,30日均线为有效支撑,后市再度上行的概率很大。 苏交科:受益基建复苏 新型城镇化催生市场机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国内将掀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为交通工程咨询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预计2013-2015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约3万亿元,那么按照3%的比例计算,未来3年我国交通工程咨询行业市场容量大约为900亿元。 2013年投资有望提速,基建复苏确定性强。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换届后第一年固定资产投产增速都有明显的提升,因此,预计2013年新一届政府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工程咨询公司。公司立足于交通工程的上游规划、勘察、设计、检测及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和监理等业务环节,深耕产业价值链。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发展,公司在行业内逐步确立了市场优势地位。 外延式扩张注入新动力。2012年上半年公司省外收入占比已达到45%,外延式扩张步伐已见成效。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实现业务地域范围扩大化,实现工程咨询服务产品多样化,双方优势资源得以优化、整合和互补,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在经过深幅调整后开始强力反弹,突破了下降趋势线的上轨,低点不断上移,预计后市仍将震荡上行。 药业公司论文: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994年5月,仅依靠2 400万元银行贷款的上海信谊药厂长征分厂在崇明正式竣工投产。同年9月,百路达银杏叶制剂通过了上海市科委专家技术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百路达银杏胶囊和片剂,设计科学,工艺成熟,质量稳定,达到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1997年7月,上海信谊药厂长征分厂更名为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同年11月,因发展需要兼并了上海天工植物制品厂并加以改造,扩大了公司规模。2001年7月,上海百路达大药房开张营业,将经营涉足到药品流通领域。同年年底,公司进行所有制和股本结构改革,完成了企业二次创业的先行准备。 为了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企业先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协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研究银杏医药的最新科技。学习借鉴德国知名企业银杏产业发展模式,在崇明岛上种植6 000亩银杏林,从源头上保障了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公司还先后投入1 000多万元,开发了如吗氯贝胺片(朗天)、布地奈德气雾剂(宝益苏)、酚麻美敏胶囊(恺诺)和复方磷酸可待因片(斯力邦)等10多个品种的新药,20多种规格的药品上市销售,丰富了企业产品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998年,公司将企业定位为营销导向型企业,将总部从崇明迁移到上海市区,以“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走访医院、拜访医生,在全国10多个城市设立销售分部,在60多个大中城市的1 000多家医院建立了销售渠道,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以北京、福建、广东、天津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 2001年5月,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通过了中药车间GMP认证,保证药品的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在市场竞争中以质量取胜。 百路达的15年,打造了一个品牌,开拓了一个市场,形成了一个产业,繁荣了一方经济。 百路达是成功的,然而,百路达和所有的民营企业一样又再次走到了自身命运的十字路口。行业竞争的压力、企业自身的缺陷和风险都迫使公司必须思考发展的战略。 1 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企业现状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百路达品牌知名度高 百路达银杏叶胶囊是国内银杏叶制剂的原研产品,在国内最早获得新药证书,其企业标准被引用为当时的国家标准。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是国内最专注,也是最专业的银杏产品生产企业。公司对银杏产品的开发思路是:决不只做简单的制剂加工,那样的话逃脱不了对国外产品的低级仿制和市场跟随。我们是从产品向产业延伸,由产业保证产品开发的规模化和系列化,再从产业化中提升产品品质,形成独特的优势。公司已经打造了从种植、科研、提取到制剂的完整银杏产业链。 百路达银杏叶胶囊是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中药协会一致认可的“优质优价”品种、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名牌产品。百路达银杏叶胶囊自上市之日起,就牢牢占据了国内的主要市场,10余年来,百路达在广大消费者心中,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一个形象清晰的品牌,蕴涵在这个品牌背后的价值,就是确切的疗效、极高的安全性、专业的服务和良好的商业信誉。比起行业平均成本,百路达在种植、科研、提取和制剂领域投入了很多,价格上无法做到那些简单的制剂加工企业的低成本,但百路达的购买者仍然乐于接受,这是因为消费者认可百路达的“优质”,所以接受百路达的“优价”。 1.1.2 营销网络广阔 公司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济南和福州等大中城市,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已与全国2 000多家甲级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终端销售能力强大。公司除了终端销售外,还与国内的商业连锁公司合作进行物流销售。公司的拳头产品百路达银杏叶制剂销售额于2006年就已达上亿元。 1.1.3 公司信誉度高 公司自1997年起已连续14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还先后获得“上海市花园企业”、“上海市骨干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科普‘2211’工程科普示范工业企业”、“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 、“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金融信用等级AAA级企业”和“国家A级税务企业”等荣誉称号。 公司现在拥有9个注册商标,分别为:恺诺、百路达、来斯、朗天、宝益苏、斯力帮、杏络、徜舒、宝息宁,均在有效期内。拥有2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6项。 1.2 劣势分析 1.2.1 企业规模较小 同等规模、同样条件的中药企业纷纷上市,而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完全靠自身积累资金发展已相对显现劣势。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中医药行业有32 家公司上市,深圳中小板医药类上市公司共有16家,其中独一味、紫鑫药业、沃华医药、莱茵生物、嘉应制药、莱美药业、信邦制药这7家上市公司与本公司业务相似、规模相近。这些上市公司依靠募集的资金迅速投入研发、挤占市场,发展态势咄咄逼人。 1.2.2 其他上市品种的销售市场尚未打开 百路达银杏叶制剂的销售虽然已经过亿,但长期以来,公司一直没有培育出其它销售过亿的拳头品种。过度依靠单一品种的销售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银杏产品的市场目前已经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激烈,短时间内市场份额提高不快。 1.2.3 科研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公司的产品开发模式主要是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自身的开发能力有限,而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近年来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以及对于药物仿制的限制则提示公司必须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在产品的研发上,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 药业公司论文:对生命负责 推进GMP文化建设-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GMP文化建设 [关键词] GMP; 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 企业中的文化是企业进步的支柱和动力,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且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即能在企业中产生强大的动力、凝聚力和活力,变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发展源泉。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中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研究表明,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技术、非经济的因素,影响了大到战略规划、人事任免,小至办公室装修、员工行为习惯。在两个其他条件都相差无几的企业中,由于其文化的强弱,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就完全不同。随着优秀国外企业进驻中国,越来越多的研究专家和管理者认识到企业文化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强企业均有优秀的文化,500强的评委也总结出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文化。GE公司前任CEO韦尔奇认为,文化是永远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企业靠人才和文化取胜。这一点,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医药行业的门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面临“十二五”阶段变化多端的经济形势,传统的国有企业如何创建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如今国有企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作者以所在公司进行的一些企业文化建设尝试为案例,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讨论。探讨作为一个典型的国有医药企业怎样挖掘企业内的先进文化,怎样融合这些先进文化,怎样更好的宣传弘扬先进文化,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笔者所在的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一生化)是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的前身是由具有七十多年历史的上海生物制药厂与六十多年历史的上海第一制药厂联合组建成立。两个具有悠久历史、开创中国制药先进技术的制药厂为企业带来了宝贵的财富。目前企业具有生物提取、纯化、中草药提取、化学合成等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生产核心技术,以及冷冻干燥制剂一体化的核心生产能力。公司具备无菌冻干粉针剂、无菌水针剂、灭菌水针剂等多条生产线,重点产品均可以实现自行生产配套的原料药。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企业文化未能完全融合,现代医药管理模式与传统经验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格的医药监管形势与部分员工松懈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差距,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对于医药行业来说,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以下简称GMP)已是入门门槛,是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执行的一种规范。世界卫生组织60年代中开始组织制订药品GMP,中国则从80年代开始推行。二十年来,中国推行药品GMP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批制药企业相继通过了药品GMP认证和达标,促进了医药行业生产和质量水平的提高。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GMP已从单纯的硬件投入,到对软件的片面重视,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高素质的人员是企业成功实施GMP的关键。因为无论从认识到执行GMP都是靠具体参与的人来维持的,只有经过培训且合格的人才能参与,也只有依靠有组织的人才能保证GMP的实施。优良的硬件设备要由人来操作,好的软件系统要由人来制订和执行。而制约人的行为、影响人的行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因此现代GMP管理不只是一本书或一些规范,而是具有更广泛的意义;现代GMP管理不是狭义的GMP规范,而是企业管理的综合性问题。GMP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形象地说:GMP是一颗树,撒下种子,生长在员工的思想里,只有不断地浇灌,才能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发展。如何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使之认识、理解并记在心里,在行动中自觉地付诸实施。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形成特有的医药企业文化。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第一生化秉承着“针针献深情,一生可信赖”的企业精神,以人为本,不断推进GMP文化建设,转变员工的价值观,形成自觉执行GMP的意识,从而影响员工的行为。 在推进GMP文化建设方面,第一生化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探索和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1 GMP文化的建设原则―“以人为本” 近年来,第一生化在建设GMP先进文化的实践中,一步步摸索,渐渐形成了:从基层出发,围绕个人、班组,求真务实的建设GMP文化的路子。 1.1 关注基层员工,发掘企业内已有的先进思想 在第一生化把GMP作为企业文化进行推进的过程中,并没有只是简单的增加GMP理论知识的培训。而是从发掘基层员工身上的闪光点出发,引导员工认识到实践GMP的先进行为并不遥远;再通过表彰先进,激发员工的热情;逐步使全体员工对进行GMP文化建设有了更形象的认识。 公司注重弘扬好人好事,树立爱岗敬业的典型,以身边平凡人的感人事迹,激励和鞭策员工“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公司已坚持十年进行评选表彰“十佳好事”、“优秀员工”、“优秀党员”等先进个人,让那些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事,基层岗位的突出员工得以体现,让这些员工的价值得以实现,并通过幻灯片、演讲和上下互动的形式进行优秀事迹的宣传,真正使基层中体现出来的优秀企业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 1.2 创建星级班组,加强基层管理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体现了班组科学管理的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基础。第一生化作为上药集团生物医药的主要生产基地,能否生产出优质低耗的产品,能否严格按照GMP要求规范操作、组织生产,生产一线班组是关键。 近几年来,公司行政把创建星级班组视为企业经济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公司领导为班组建设积极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例如在公司内部开展班组长竞聘,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员工参与基层管理工作的热情,使一批业务能力强,GMP意识高的优秀员工充实到一线管理中。此外公司加强了对基层班组的培训,组织班组长到兄弟企业学习创建星级班组的经验,与兄弟企业签订班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协议书。公司的星级班组有明确的考核指标,从工作环境到工作业绩,从培训记录到操作规范,很多GMP管理的基础内容都列入其中。另外公司高层领导每周与星级班组进行交流,工会每年开展星级班组表彰交流会等等。这些活动的展开,基层班组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奖惩分明化。并在积极传播创建星级班组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时,使得班组在基础管理中的创新举措发扬光大,同时也开拓了基层员工的眼界,使他们看到、体会到更多更先进的GMP文化建设的内容。 1.3 注重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是进行GMP管理的基础。因此公司在GMP文化建设时也特别注重求真务实。首先是以事实为依据,注重实事求是地进行宣传,不无事生非、无限拔高,而是从深度上挖掘。譬如,在企业经济工作中,员工中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闪光点,通过进一步挖掘,我们采集到许多感人的素材,经过整理加工形成一系列“小故事”,这些故事有血有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反映员工的所思所想和行为情操,故事中的人物和事迹成为员工愿意学习的楷模。近两年公司内涌现的并在公司内外广为传播的就有《小小一台泵节电千万度》、《奉献了他们的深情》、《不辱使命创造璀璨明天》、《比翼双飞共谋发展》等十几则感人的小故事。比之枯燥的报告,这些发生在员工身边的真实而又感人的小事无需渲染加工,就能在员工中引起共鸣,产生强烈的反响,更让所有员工在感动中深思,感悟这些生动故事背后体现的优秀文化。其次公司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改变过去单一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培训方式,而是通过理论知识学习、现场操作演练;集中授课、外出参观;聘请专家系统讲解、开展班组自查互学等多种方式,把GMP培训做到更容易让员工接受,同时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公司在关键岗位安装摄像装置,一开始引发员工的极大地反对,认为公司对员工不信任,甚至出现少数恶意破坏装置的情况。但是公司把摄像装置一方面作为监控的手段,另一方面把它用于员工的培训,让员工从录像中发现操作不规范的行为,从而提高业务水平。这种直观的GMP培训方式逐渐被员工接受,并成为班组学习有效的工具。 2 创建GMP文化氛围 第一生化在推进GMP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建设企业的GMP文化,就是要加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机制文化、制度文化建设,通过企业“质量、控制、责任、进步”等核心内容,使企业不断提高对外环境的适应度,形成员工工作与成长的自我驱动机制。因此用GMP理念来管理、用GMP理念来工作也是进行文化建设的基础。而创造具有浓厚质量意识、GMP文化的工作氛围,企业由上至下在在这种氛围中工作,一言一行就是GMP。近两年来第一生化在每年年初都会根据上一年的质量情况提出新的质量目标,同时与各部门签订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部分绩效与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在管理制度方面明确了公司各级员工的质量责任,上到总经理下到一线操作人员都有明确的质量责任;在厂规厂纪方面,修订和完善《员工手册》,明确了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此外公司会开展诸如“做一个合格的诚信制药人大讨论”、“1号质量整治工程”等多种活动,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其中,出谋献策。 “全员、全过程GMP”,浓厚的GMP文化工作氛围,使人人在参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保持了个人与企业利益目标吻合一致。实现了“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出质量对每一个人意味着一种责任。 3 GMP文化的升华―关注生命 近年来在国内政策方面,规范发展将是我国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酝酿多年的新医改方案已然揭开面纱;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医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010年版中国药典》等法规的陆续出台,使得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都面临新的挑战,而且旨在强化药品安全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的药监政策还将陆续出台。另外由于原材料能源价格继续上扬、药品政策性降价持续、招投标导致的价格竞争失去理性等诸多因素,使得医药行业生存的宏观环境不容乐观,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 不断加强的监管力度,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减轻监管压力,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高药品质量,维护公众健康,是我们药品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责任,第一生化在推进GMP文化建设的同时,提出了“质量即是生命”、“关注质量、关注生命”。近年来在进行各种培训的同时,第一生化总会为员工进行一项“责任与使命”培训,站在医患的角度来解读严格实施GMP的重要性,告诉全体职工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的重要性,把自己的从事的工作上升到“对生命负责”的高度。 此外第一生化十分重视积极倡导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大力宣传公司员工参加全市献爱心“一日捐”,参加地震受灾地区捐助救灾,参加患病困难员工送温暖,参加“尿崩停药品的制药人与用药人心连心”等活动中涌现的感人事迹,为建设和谐社会积极做好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的传播。 这些工作,教育了员工、感染了员工,增强了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企业GMP文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GMP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员工的行为举止发生质的飞跃。全公司拧成一股绳,将质量视作企业的生命线,将做一名合格的诚信制药人视作我们肩负的使命,将医药道德视作对每一位患者的责任,促进并推动了企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双丰收。 在发掘宣扬企业先进文化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必须保持与时俱进。文化传播除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外,还要结合企业经济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大局出发,传播企业领导者所倡导的先进文化理念,以及员工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降本增效、勤政廉洁等方面的精神风貌和好人好事,通过先进文化的传播活动,把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效果。 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为标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思想,以服务经济工作为中心任务,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以弘扬主旋律为着力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求真务实为基本要求,通过经常、系统、持久地宣传传播企业先进文化,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企业员工中,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十二五”期间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教学方法类论文:谈文化人类学的教学方法创新 互动教学既要有知识的互动又应有情感的互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就这一点,我们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在英国课堂教学环境非常轻松,教师对学生不做过多的指责,在确实需要“干涉”时,也会用非常幽默、绅士的方式.课上学生可以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话,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中国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让认为课堂上学生保持沉默,保持安静是对老师的尊重,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老师所讲的.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很难或者不敢插话,会让学生感觉模棱两可的问题一直模糊下去. 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现代的教学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其中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方法的代表涌入各大院校,在取得一定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教师不分课程、不分授课对象一律采用课件教学,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的教师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教学方法改革,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在实际中只是将黑板换为了多媒体屏幕,结果恰恰事与愿违;还有很多教师属于盲目赶时髦,觉得别人用我也应该用.针对上述情况,首先我们应肯定多媒体教学确实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教学形式更加新颖,一改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的知识更加丰富、形象、知识面更广,同时也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媒介应因课而异,课程的类别、内容不同,运用的方法也应不同;应因人而异让教师的个性、特长能够发挥出来:针对于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而言,他们在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基本上已经总结出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改做以课件教学为主,则由于技术、适应性等问题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以课件教学为主能够发挥其优势.所以,究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还是现代的教学方法,要因课程类别、内容、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到“百花齐放”,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文化人类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一些理论性、学术性强的章节和问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流派、文化相对论、整体观文化人类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对于一些需要展示的内容用课件教学,如民族、种族、族群一章中的民族、种族的内容、婚姻形式、经济文化类型、城市人类学中的城市问题等,可以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的展示将知识点更加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激发他们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社会问题.所以,在文化人类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板书与多媒体屏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这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课程. 成绩评定综合化 通常情况下,评定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成绩,特别是指试卷成绩.事实上,这样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高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因为答案的唯一性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故在文化人类学课程中采用多样化的、综合的考核方式.首先,平时上课出勤占10?.虽然在西方的很多高校学生有选择上与不上课的权力,老师不会去干涉,但是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是不同的.大学当中很多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通过对上课出勤的考核来对他们形成一种约束机制,让学生养成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起到一个敦促的作用.其次,平时作业占20%.学期期中,在所讲授的内容中让学生任选一方面撰写论文作为期中教学论文,制定评分标准,计入期末成绩.再次,期末考试以试卷形式出现,占70%.在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试题除基本概念、理论等客观试题外,不断增加综合能力试题,以此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在主观性试题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另外,在试题当中也对作为参考文献的本学科的重要著作进行检查,如在文化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著作《文化模式》、《原始文化》、《古代社会》等通过试题可以检查学生是否对这些著作有所掌握. 结语 《文化人类学》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基本理论对学生学习相关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它的文化应用实践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当今教改大潮的推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的实践中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要据课程的类型、性质、内容、授课教师实际情况、授课对象加以区别运用,探索适合教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 作者:于晓娟 单位:赤峰学院 教学方法类论文:职校美术类专业历史教学方法革新 【摘要】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由于是一门文化辅导科目,不纳入期末考试范畴,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面对稀缺的课时和浩繁的书本知识,许多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师生难以形成课堂共鸣,革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职业中学;美术专业;历史教学;方法革新 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由于是一门文化辅导科目,不纳入期末考试范畴,难以引起学生重视,面对稀缺的课时和浩繁的书本知识,许多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师生难以形成课堂共鸣,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程都没有兴趣。因此教师要起—个引导者的作用,改革传统的填鸭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历史的殿堂.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 一、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和专业特色 美术专业职中生大多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性格外向、想象力丰富。特别渴望展现自己的长处以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欣赏和称赞,对感性和形象的东西尤其感兴趣,但虚荣心强、情绪波动较大、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注意力难以持久,对理性和抽象的知识往往会敬而远之。所以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教学内容,结合职中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美术专业特长,让他们能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展现自我的能力和特长,品味成就感,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在给学生讲授《祖国的统一大业》一课时,安排了一个课前预习的教学活动:请学生临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并设计今后台湾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区旗。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该活动自觉设计了未来的台湾区旗,而且在活动中这些学生都主动了解已有的香港、澳门区旗的设计特色和理念,查找能体现台湾地域特征的标志性物体,设计出的区旗有的还十分优秀,我立即将该活动升级为一次竞赛活动,对优胜者进行一定奖励,该次活动一方面转变了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观念,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不仅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也指人们对客观存在过的史实有意识有选择地记录,故而历史内容生动具体丰富多样,故事性强,趣味性足,知识面广,容易激发学生感情,激励意志,又因其内容都是真人真事,有血有肉,富哲理于史实,寄智慧于真理,有利于激思明理,获取人生启示。”但在教学中过程,教师往往因为教材的制约,突出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意识等内容的讲述,使历史失去了生动性,变得枯燥、艰涩,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要积极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增强课程趣味性,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 (一)补充与美术专业有关的课外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要注意学生美术专业的学习热情极大高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尽量补充与专业有关的内容以迁移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课时,讲授到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时,挂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的挂图,讲授完他们的基本状况后,让学生寻找与其他两者具有不同风格的青铜器,当学生找出是三星堆青铜礼器时,就向他们讲解三星堆青铜礼器的设计风格来源于印度,从而再引入现在史学研究领域从三星堆青铜礼器的设计风格探索出远早于西汉张骞的丝绸之路的由四川蜀道到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来丰富课程内容,能通过专业内容(设计风格)学习热情的迁移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同时也增强了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历史课程的学习有利于自己美术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从而强化历史课程的自觉性。 (二)增加社会生活史的内容,提高学生人为素养 历史上,古代居民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与美术设计有较大的联系,是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丰富、加强的内容。例如:在讲述民族融合史的时候,我们可向学生补充胡、汉服饰比较的历史知识: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优点,对汉族的衣服进行改进,现在汉族仍然使用的马靴、马甲等物品最初来源于少数民族。这样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既能增强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历史知识的可读性,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也能促使他们掌握更多的与美术专业技能相关的历史知识,至少在他们今后进行影视剧务服务和舞美设计时,再也不会出现让曹操大军踩踏玉米地的谬误了。 三、革新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落后,是职中美术类专业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教师要积极革新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他们的认知途径。 (一)改变教师一言堂局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要做的就是精心设计好课堂活动方式、认真选择学生容易上手的活动内容,做好活动后的反馈。笔者曾经在学校组织的面向苏南地区公开教学活动课中展示过一节“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发展之我见”的历史活动课,要求学生先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定位自己观点和写好维护自我观点的辩论稿,在课堂上先设立三个投票箱,分别标上“促进说”、“阻碍说”、“促进、阻碍并存说”,然后由学生进行投票,将自己归入三个阵营中的一个,然后唇枪舌辩进行论战,活动效果十分明显,学生感到自己成为了课堂主人,而且通过活动使分析问题和阐述观点的能力获得较大提高,学生在课后的反馈中希望老师多组织类似活动,可见,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是一种成功的方法。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历史感性认识 美术类职中学生由于其专业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对声音、动作、色彩等形象的东西具有特别的敏感度,采用具有声、形、色等立体感受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能调动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如讲授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呈现历代的瓷器精品图片,用表格展示近年各大拍卖行进行的公开拍卖的古代瓷器的价格,这样就可以通过感性认识使学生对中国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精妙绝伦形成认同感和自豪感。近年逐渐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现代化教育手段无疑是历史课程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真实的历史情境,吸引学生入境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建设的有力助手。 总之,“当前课改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中职美术类专业的历史课堂教学并无定法,贵在有效,只要我们认真钻研,肯定能够找到激发中职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类论文:高校工商管理类案例的教学方法 [摘要] 案例教学法作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方法,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分析了目前案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案例教学,管理类,学生 教学改革与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点,同时还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由于受传统教学范式的长期影响,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办法顺应知识信息经济时代对人才特殊的要求。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体系结构 本研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结合现有文献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方法,提出以下改革建议。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减少MIS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内容所占的比例,添加MIS与企业竞争优势、MIS管理、经管领域MIS应用等知识模块。工商管理类专业MIS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篇 (1)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2)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管理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学以及运筹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把握。 (3)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基于管理层次的分类、基于管理职能结构的分类、信息资源的空间分类以及技术架构分类。 (4)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概念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第二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基础篇 (1)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条件: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与企业业务改革,领导的支持与参与。 (3)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工程。 (4)数据库技术基础:概念模型、关系模型、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模型的规范化。 (5)通信与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第三部分:系统开发与管理篇 (1)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必要性、目标、内容与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模型,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分析的目标、任务及步骤,系统详细调查与分析,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3)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的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4)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的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第四部分:典型应用篇 (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 (2)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概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历程,决策支持系统功能与支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3)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概念、分类,电子商务的应用框架,电子商务中的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如图所示。 二、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之间差异性小,知识创新速度缓慢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必须通过最新的、最快的信息快速填补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然而,由于管理类知识理论来源于早期的理论观点,因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一直局限于此。尽管一些管理理论和观点堪称经典,但理论也许与时俱进。很多高校学者们也在不断地通过学术论文推陈出新,不断创新。但这些观点和想法却不能及时通过教材更新,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观点不能在课堂上得到运用。学生所用的教材与任课教师的课件一直沿用很多年,几乎不更换。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工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由于实践性较强,知识点和内容重复性较高。但由于课程设置对优化整合关注少,致使同一内容通常在不同的学科中出现,比如会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ERP系统等课程会重复出现在课堂上。由于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师一般是管理类教师,他们缺乏计算机和信息论等方面的知识,对知识点讲解不够深刻。这些现象不但会使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系统,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上课不专心听讲、困倦等。 (二)理论讲解比重大,实践少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本科阶段教学一般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任课教师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及知识无法理解。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尽管现在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现教学内容,但教师经常对多媒体中展现的文字和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每节课灌输给学生的知识量很大,学生之前的知识点还未理解,教师已经提出了新的知识点,如此循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深入,理解不透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点抽象模糊,尽管通过简单的多媒体进行演示,但是学生仍不能透彻理解,只有通过实践真实体会,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但是,高校本科的教学大部分实践集中在理论讲解上,给学生的实践课时极少。在这种教学体制下,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点,教师必须精心准备与所讲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支撑。通过案例的讨论、讲解与总结使学生理解抽象之后的奥秘。 (四)案例稀少调查表明,教师不是不愿意使用案例教学,而是与所讲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较少。而且很多学校把案例教学当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经费少,案例开发人员力量薄弱,组织上也不给予重视。因此,教学案例不能进行有效开发。尽管国外优秀的案例很多,但适合于中国本土教学的案例少之甚少。近几年来,很多高校也在不断投入经费,组织教师开发本土化案例,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处在开发阶段。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领域较多,案例的综合性较强,例如一个完善的案例会涉及信息领域、网络组织、通讯领域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研究。综上所述,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手段,将成为未来高校课堂教学的趋势。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引入 鉴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性质,引入“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其知识点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为了能够较好地将案例引入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相结合,本研究提出以下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点的有效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案例引入与理论知识点的衔接,有效衔接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案例教学,但又不能完全取论讲授。通过案例的引入辅助学生了解知识点,通过企业实际的背景资料了解企业实际,在有企业情景的背景下学习管理信息系统中错综复杂的知识衔接关系。 (二)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比例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授课的风格和讲授的方式不同,引入案例教学的比例也不尽相同。而且在不同的高校实践案例教学的比重差异很大,很难找到一个统一标准的范式指导教学。因此,教师应该灵活地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引入辅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建设案例库在中国,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开发自己的案例库,同时也有鼓励教师编写案例的平台。大连理工大学组建全国百篇优秀案例的投稿平台,通过评选,选出百篇优秀案例,并装订成册,供各高校老师使用。同时,也会将投稿的案例经过评审入选到优秀案例集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挑选适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案例,实现案例资源的共享。 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实施的流程 案例教学可以作为专门的案例讨论课来进行,根据案例的长短合理安排预习时间,让学生提前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熟悉案例。较长的案例建议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案例中未能全部提供的信息,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查询了解。一般在案例讨论环节应按以下环节进行。 (一)教师明确讨论主题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教师对问题适当的筛选,明确案例中所提到的思考题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主题。 (二)小组讨论案例在课堂讨论前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小组意见。 (三)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的组长向全班陈述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就分析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和争辩。 (四)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就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就每组的意见总结归纳。案例教学流程:案例教学的准备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课后的评价与反馈。案例教学是一种工商管理类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当前正处在推进阶段。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困难是如何借鉴国外案例教学模式,将国外案例转换为国产化和本地化的案例,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国管理案例教学体系。要实现管理案例本土化和国产化,最根本的是要有一大批懂得如何去写作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使用案例组织教学的教师队伍。同时,从案例的编写、选取以及教学环节的把握力求严谨、科学,力争最大限度地提高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剑 段妍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教学方法类论文:影视应用类专业传播学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 传播学课程在广播电视编导及播音与主持这两个影视应用类专业本科班与新闻学本科班,有着不同的授课计划、内容及方法,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讲授传播学课程要因人制宜,内容素材选取上应该偏向与这两个专业相关的传播学案例,兼用传播学的讲述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掌握,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传播学;实证研究 为响应国家培养多品种应用型人才的号召,高等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步伐加快,影视应用类专业的传播学课程的课时数被大量缩减,因此对于该类课程的讲授势必要采用新的内容及方法,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① 一、以经典案例为基础,结合影视类专业学生特点,因业制宜 传播学这门课程作为舶来品,它最初提出和形成在美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为美国政治竞选宣传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时宣传服务,而传播学的经典案例与这两方面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该类案例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非一般案例所能匹及。比如说,在讲“议程设置”这一章节时,必然绕不过1967年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一起进行的一项关于大众传媒各种认知效果的研究与1968年的总统竞选,以及对于1972年总统竞选的重要研究成果——《美国政治议题的出现:新闻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讲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议程设置”这一理论的由来及发展过程。尤其在一些重要概念的讲解上有着深厚的政治背景,如“个人议程的信息源”问题,其信源主要来自电视网以及报纸报道的竞选新闻,并得出结论——新闻媒介对议程设置起了较大的作用,但为了讲清这一论证过程,还需要提到“电视上的付费政治广告”以及“人们之间对于候选人和议题的谈论”这两个环节所起到的作用。为了讲透该知识点,不可避免地就要谈到美国的政治竞选与麦库姆斯及肖在做“媒介认知”研究的时代背景,只有如此,学生方能深刻理解而不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在讲“传播效果”这一章节时,不得不提卡尔•霍夫兰的“二战中对美国士兵的说服研究”,不仅因为该研究是有限效果论的奠基性成果,而且是理解“说服研究”时代大背景的重要注脚。尤其是霍夫兰对于四部影片《战争的序幕》、《纳粹出击》、《瓜分与征服》、《不列颠之战》的分析研究,是说服传播必讲的经典案例,该研究不仅得出“受众的个体差异导致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改变”这一重要结论,而且从方法上看,电影评估研究在军队中的研究采用了“带控制组的前/后测设计”,为传播研究建立了新的标准,在《我们为何而战》的实验中注重细节控制,也成为后来者学习的典范。由此可见经典案例在整个传播学教授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广播电视编导与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毕竟不同于新闻学专业学生,他们的专业侧重点各不相同,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做到因业制宜,结合编导与播音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讲授,例如编导专业学生对镜头语言比较敏感,因此本人将霍夫兰的四部影片分别截取一个小视频片段,在课堂上放映给学生,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对此种教授方式颇为接受;而播音专业学生对解说词等文本语言兴趣浓厚,为此在截取视频片段播放的同时,将解说词文稿摘出来进行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反馈良好,这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受众个体差异(如个体偏好、兴趣、价值观等)在他们接收信息时选择性接触行为的不同。 二、注重内容时新性与影视专业的贴近性,因人制宜 广播电视编导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都属于传媒艺术类学生,他们与其他专业相比更追求讯息的时新性、及时性,因此对传播学理论的案例分析不仅需要经典案例,还得及时补充一些当下热点话题及热点事件,做到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如在讲到把关人理论时,结合当时热点事件李光耀被去世来反观媒体从业者报道新闻过程中专业标准的缺失与操作流程的失误,对该事件的分析不仅可以引出门区的概念,还可以将怀特、巴斯等把关模式研究融入案例中进行讲授。如李光耀被死亡之所以搞出这个大乌龙,是由一个冒充新加坡总理公署的网站截图引起的,凤凰网、CNN、网易等媒体在没有核实清楚信源的情况下不负责任地转载,造成虚假信息扩散,归其原因主要是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放弃了自我约束以及编辑把关不严造成的。如此一来,学生对何为把关、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及把关过程等理论要点进行把握,才能更为深刻。但仅仅做到内容的时新性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编导及播音专业学生产生知识点的共鸣,还需要结合他们各自的专业偏好选择一些贴近其专业特色的案例作为补充,比如说在为编导专业学生授课时,可以从电视节目的角度做解读,尤其是当下最受学生追捧喜爱的节目,比如说“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如讲到“大众传播的功能”,可以结合电视节目进行讲授,而播音专业学生对各电视台主持人比较熟悉,切入点可以选择某个主持人所主持的节目,如在讲授“议程设置”这一节时,本人将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作为引子,引出“议程设置的基本假设——新闻报道影响人们对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感知,进而对公共舆论产生影响”,接下来对比媒体报道的公共话题与民众探讨的坊间议题得出结论:媒介在有意无意地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 三、充分运用新媒体表现形式,辅助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因物制宜 社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传媒专业的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应用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为热衷与熟络,如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在传媒专业学生中已经相当普及,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学理论教学,在该课程讲授中引入新媒体的技术手段颇为必要。比如说讲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时,本人以微信来阐释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从微信的基本功能出发,讲述其对于人类感觉器官及身体功能的延伸;如其独有的语音短信、语音通话功能是人体耳朵的延伸,视频功能是人体眼睛的延伸。除了微信这一媒介工具外,本人还讲述了一些新兴的媒介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在媒体的应用,全方位提升了受众的体验,并放一些视频片段给学生,以使学生能对“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个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②与此同时,本人还在课下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将课堂学习探讨延伸到线上,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并且将课堂上未讲授的内容在平台上共享,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然而,要想让学生充分领会传播学的精髓,仅仅利用新媒体形式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借助一些实证研究方法,如小组讨论法、社会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来辅助教学。在基本的传播学理论讲述完毕之后,可根据班上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自选题目,结合所学传播学理论知识分析当下的新闻传播现象。学生在确定好选题后,要经过选择相关理论、提出假设、问卷设计等环节来验证其结论。③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还可以训练学生实证研究的思维。 作者:郭倩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 教学方法类论文:工程类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文章以《汽车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课程为例,对工程类人才的能力需求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课程设计教学在工程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选题题目欠新颖、缺乏过程质量评价、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探索新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质量保证方法:包括建立详细的课程质量目标、采用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制定阶段性的过程监控措施以及创新学生成绩的评价方法等。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拟采用互动式选题,引入组别与组内同学的竞争机制提升学生参与度与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为车辆工程系学生的就业水平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工程能力;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实践 一、概述 工程实践能力是评价车辆工程系本科生对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学生未来就业水平的关键指标。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体之一,上海理工大学近年来一直践行创建“精品本科”教学目标,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同时也决定了高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1-3]。在车辆系本科教学中,除了专业基础课程外,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了决定了学生的培养水平。在上海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有专门的12门专业实践课程,用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实践类课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课程设计工作中存的若干问题,从课程设计的题目、学生的参与状况、课程设计的教学形式和评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同时以课程《汽车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为对象,通过对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前工程类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实践类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选题方式单一,选题题目欠新颖 目前课程设计的选题方式一般采用教师出题目,学生被动选择的情况,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选题内容不感兴趣,对课程设计的参与度差,因此如何在课程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命题,激发学生的课程兴趣等是支撑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的重要手段。另外,目前课程设计的题目欠新颖,缺乏多变,学生往往能根据往届学生的设计结果修修改改以应付答辩,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课程设计选题需要定期更新并注重与时俱进。题目的深度、广度和难易度要适当,使学生在计划时间内经努力能够完成任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优先选择与生产、科研等密切相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题目[4]。同时要丰富题库中题目的数量让学生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同学存在抄袭现象 课程设计全过程的认真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问题解决思路、工程绘图能力以及成果答辩中的表达与沟通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达成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水平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选题题目比较集中,分组设计及答辩的形式使得小组内部分同学注意力分化,另外在对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方面仅根据答辩结果进行评分,导致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从上述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提升学生对实践类课程参与度是待解救的关键问题。 (三)课程设计教学形式传统,缺乏详细可操作的教学流程,过程管理松散 目前课程设计的教学形式一般采用教师给出备选题目,学生分组后被动选题形式;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身在课下完成,同时教师在固定时间的答疑环节;最后通过小组答辩形式给出评价成绩。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结果抄袭现象严重[6],另外有的课题小组内部成员除了答辩小组长对设计结果能够较好答辩外,其余成员对问题解决思路、工程图纸制作过程以及设计说明书内容等均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另外,课程设计答辩过程太过松散,导致小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抄袭,蒙混过关。因此,除了在答辩环节的教学方法改革外,如何在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加大过程监控,确保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的开展自己的课程设计是目前存在的又一关键问题。 (四)课程设计评分机制不合理 由于以往课程设计成绩均是基于最终答辩环节给出,如小组内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变速器箱体的机加工工艺设计规程与对应的夹具设计工作,但小组内每个学生对课题的参与程度与完成度都是不一样的,但在小组答辩后的成绩相差无几,这就导致了课程设计中学生得分大多比较集中,区分度不够,自然这种评分机制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得分多少多依赖于学生最终上交的课程设计,这种评分机制评分方法不能体现出学生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表现。因此,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评分机制,能够分阶段的给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参与度与完成度打分,同时确定每一个阶段的得分在最终评分中所占的权重,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也是激发优秀学生创新性的重要手段。 三、工程类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上述课程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新的教学环节与实施办法,同时通过对企业工程项目实施中管理方法的引入,使得学生及早熟悉工程项目开发流程与时间管理方法,增强学生对课题的参与度,提升上海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本科生的就业水平。 (一)压力下的选题决策环节以提升团队协作的能力 目前,课程遇到问题时主要由老师一人评判或决策,在方法层面上可以统称为Delphi专家决策。该决策在课程设计中的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的指导,而头脑风暴法可能导致长时间达不到共识。因此,为了调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生的协作能力,在选题阶段,提出压力选题决策法,该方法是名义小组法的衍生,提高了决策效率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了学生和老师的参与度。具体做法如下:通过学生辅助资料的快速研读,让划分为一组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达成一致,如课题分析离合器设计和变速箱设计,平均分为两组人,分别给4种离合器和变速箱的设计结构,并提供混乱的复杂调研数据,让每个组必须在规定时间达成设计理念共识,并由一人进行设计说明。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并能说明结论的小组本轮高分;如最后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各个设计理念派一个人进行说明,教师决策最终设计理念,并依据展示的好坏本轮得不同的成绩。 (二)设计结果的持续性改进报告———提高学生工程问题分析能力 设计方案决定后,操作层面上分为更小的小组,每组的设计参数不同。进行答辩后获得基本成绩,对于每个小组设计出现的问题,目前主要的方法就是老师指导后改正,学生被动改正后,很多往往不知道原因,也没有动力做进一步的分析。为避免此类问题,对于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提供改正报告,对于同一个小组,可以将不同问题分给小组不同的成员,分别提供最终的报告,并将报告的内容作为一项重要评分点。 (三)学生表现的阶段性过程监控———提升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程设计中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挖掘资料和利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将尝试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际中[5],并且深化其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在学生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这样能够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来参与到课程设计中,阶段性测试中要多以小组成员逐一论述的方式进行,确保每一位同学能够参与其中。同时要促进各小组间的竞争来让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竞争性答辩与评优环节———提升学生逻辑性与沟通展示能力 对于评优的团队,答辩过程中,除了在问题改进中的成绩,也要进行相互辩论,获得进一步的评优成绩。首先,均按照一定的规范(如5W1H)的逻辑进行课题设计展示,然后进入自由辩论环节,在自由辩论环节,最后,双方各派一人进行总结。最终老师决定各个评优团队的胜负,并对各个辩论者评分。 (五)面向全过程的加权评分机制———有效考评学生完成度,营造良好学风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评分集中,区分度不够,无法有效考评学生完成度的问题,可采用面向全过程的评分机制,即采用多阶段评分,并给出最终加权成绩作为最终评分的形式,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设计中,让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营造良好的实践类课程学习风气,不断加强后续选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程设计成绩的具体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三阶段的成绩,而最终的成绩为三个环节加权后的综合成绩。综合评分体系如下:压力选题环节占比20%,问题改进环节70%,竞争性评优10%。以汽车变速器箱体的机加工工艺规程和夹具设计任务为例,具体操作过程可按照如下形式进行考评:1.压力选题环节具体评分如下(满分100分):针对该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可通过小组讨论预选2-3种,然后给定时间期限内,对不同方案的优劣性进行对比分析,小组达成一致70分,不能达成一致50分;发言者1-20分,满分20分 ,设计理念说明者1-10分,满分10分。2.问题改进环节具体评分如下(满分100分):在初始确定的设计方案基础上,根据教师的改进建议或者小组内部的方案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与总结进行答辩,改进措施与报告成绩1-40分,40分满分。设计质量1-30分,满分30分。问题报告质量1-25分,满分25分,报告格式5分。3.竞争性评优环节具体评分如下(满分100分):对于该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展示与问题答辩,并根据答辩表现进行评分,表现优秀70分,表现成绩良好60分,表现不佳40分,答辩过程中发言者1-20分,20分满分,总结者1-10分,10分满分。进一步按照上述各阶段的表现进行综合加权,具体权重值可根据教师对阶段性结果的重视程度而定,最终即可获得课程设计中每位同学的最终成绩。上述改进的课程设计类教学方法改变老师选题的金字塔模式,在时间和方案的双重压力下选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7];同时,该问题也是未来就业中实际工程项目在时间节点与方案的抉择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在互动讨论环节迫使学生更深入理解设计与流程,对于出现的问题,采用实际工程中常使用的设计变更流程与质量控制的报告,使学生初步了解汽车制造企业正规的工作流程;而竞争的答辩提高了学生的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而在实际工作中,都会受到竞争对手或者客户的压力,通过竞争的答辩环节,可以让学生对压力面试以及工作陈述等有更真实的体会。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工程实践类课程教学过程多环节的教学方法改革,如选题内容紧密结合汽车制造工程实际,此外通过互动选题、阶段性评分以及紧促的教学节奏提升学生对课程设计课程的参与度与兴趣;结合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将课程设计案例以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施,加深学生对课堂制教学知识点的兴趣与理解程度,提升车辆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全过程中执行详细可操作的教学规则与流程,锻炼学生在压力决策、团队协作、问题解决思路以及沟通展示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车辆工程系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工程能力。 作者:刘银华 周萍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教学方法类论文:工业工程类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理论学习、沙盘模拟、校企合作、项目实践等多元教学方式将IE理论和方法创新性地应用于矿冶机电类的典型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理论和知识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实施上,以核心课程群协同教学为主线,基于网络集成教学平台,校企合作,注重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第三,构造多类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及企业科研平台,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和课外文化活动,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IE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结构 1.IE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IE教育办学定位与特色的研究与思考,按照“突出实践教学,办出学科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思路,本着“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基本要求,遵循素质教育的“多层次、全过程”原则,按照“强化应用、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根据专业涵盖的岗位、业务范围、基本能力要求等,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深入论证、认真研究、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形成了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四个模块构成的应用创新型IE人才培养方案。 2.IE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的、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首要任务。[5]目前典型的课程体系结构有层次化课程体系和模块化课程体系两类:[6,7]层次化课程体系课程之间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但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较差;模块化课程体系突破学科专业领域的界限,灵活地设计和组织具有不同作用的课程模块,从而构建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基于大工程观和矿冶机电特色工程背景,打破传统的学科系统,按IE岗位工作需求和全面能力素质要求为导向,设置相应的模块化课程群,弱化课程体系的学科性,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作用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构建,在课程内容上,积极引进学科与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新动态。 课程群多元化协同教学方法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自2000年创办招生开始,由于教学资源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采用“传递─接受式”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通过近些年的专业教学实践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及方法面临着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首先,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从“专才”培养转向了“通才”教育,教学内容也朝着“厚基础、宽口径”的方向发展,[8,9]相应地专业课的课程门类与学时数都大幅度受到精简,不仅课程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也迫切需要对相关课程的群体性从时间、空间以及其功能上进行整体融合和规划;[10-12]其次,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交互式教育环境的引入,教育模式正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化交互教育已成为现实,[13]基于网络化的教育方式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和网络教育。 IE模块化的课程群体系结构对教学模式及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施中基于核心课程群构建协同教学团队,利用多媒体信息和网络技术设计构建网络集成教学平台,对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案例讨论、作业管理、实践教学、测试反馈、沙盘模拟、交流论坛和课外拓展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一体化集成;同时设计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图像、声音、动画以及影像等多媒体素材,为网络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选择。以IE专业ERP原课程群为例:该课程群包括“数据库原理”、“WEB开发技术”、“生产计划与控制”和“ERP原理与应用”四门课程,利用四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和密切关系构建ERP课程群协同教学体系,达到以数据库原理为基础、以WEB开发技术为手段、以生产计划与控制为核心、以ERP综合应用实践为目标的ERP课程群教学体系。 结论 针对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通过研究,对IE专业2009级、2010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革新和完善,按照课程群网络协同教学的思想设计构建了IE专业课程群教学体系,基于网络集成教学平台,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与建设,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基于大工程观和矿冶机电特色工程背景,按IE专业全面能力素质要求为导向,构建了相应的模块化课程群体系,采用网络化协同教学模式培养理论和知识相结合的IE创新型人才,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普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好的创新意识,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我校IE专业学生近几年在全国ERP沙盘模拟大赛,创业之星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一系列竞赛中取得了佳绩,95%以上的学生参与了专业的科研实践项目,硕果累累;学生年均就业率95%以上,IE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 基于网络资源库的课程群集成协同教学平台的创建,为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学习素材,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深度和广度。在协同教学平台上,学生、教师、领导和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协同进行教学与管理活动,同时注重学习知识的共享、评价、反馈和再利用,对课程进行规范化、系统化、智能化处理,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群网络协同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的有效应用,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有更多机会互动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进行分工合作,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促进IE专业以协同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余建国冯梅琳黄鹏鹏伍建军张启忠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教学方法类论文:经济管理类教学方法探索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越来越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表现的又与工科学生不一样。研究探索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方法,特别是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以此提出开放性实验在经济管理类中如何开展的问题。最后结合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实验教学活动的情况介绍经济管理类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方法及开设效果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法 1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高速发展,高校正在朝平民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连续几年的扩招,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给就业市场上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质疑——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高投入,另一方面是毕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低薪酬,应届毕业生的低就业率。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纷纷进行改革,以期望能缓解这种矛盾。这些改革中的重点都落在“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这个根本的问题上来。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青睐。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大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会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以及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根据社会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科学知识、思维方法、操作技能等传递给学生,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考虑,让学生去创造、去设计,创造性地提高其素质,开发其潜能,发展其个性通过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启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按其开设方式来分,可以分为与理论教学结合的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两种。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一般这种实验在与理论教学进行的同时进行,表现为完成理论教学中某些内容之后,为了验证理论并加强记忆而进行此类实验,比如高校中的物理、电子电工等基础性实验。独立实验课程是指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依附于某一门理论课程,而是根据前面已经学习的一门或几门相关课程之后进行的一种实验。这种实验综合性比较强,往往需要集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分析连接才能完成。本文中主要结合经济管理类实验讨论独立实验课的问题。 2经济管理类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方面,以前面向学生开放的实验极少,且多为验证性实验,主要是熟悉实验的流程,按照实验课程所设定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去完成实验。这些实验操作机械,没有创造性,学生也对此种实验毫无兴趣,通过模拟软件完成的实验,多半如此。按照模拟实验软件公司所设计的实验流程,学生基本上只需要点鼠标,按照实验指导书设定的流程就可以完成,有的甚至不用键盘输入任何内容就可以完成。这种实验教学显然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去太远,学生在做这类实验的时候也多半只是应付,因而实验教学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开放性实验方法在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1开放性实验方法介绍 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时间上向学生开放,而且教学内容上也要向学生开放,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样,学习较差的学生随时可以补做一些基本训练的实验,学有余力者可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实验。因此可以这样说,开放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工科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经济管理类实验多为验证性、掌握流程型的实验,学生是否能完成实验,一方面要靠实验的本身的“吸引能力”,另外一方面还要突出实验的可控制性.即对学生完成实验的掌握和评价手段,在这类实验中,实验教师通常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衡量学生实验完成情况。 经济管理类实验多采用软件模拟的方式。 实验软件的选择问题,多采用B/S结构软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方便实验教师进行集中的管理和控制,另外一方面可以借助高校的校园网络,更好的服务学生,更好的去尝试开放性的实验。根据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作者认为开放性实验方法比传统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 3.2在实践中探索并开发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性实验更强调个性化的实验,而不是大众化的实验,更强调学生的兴趣与因材施教。如果一个实验几乎所有人都要进行,且实验的过程要求保持一致的话,此类实验采用以前按班级完成实验更加合适一些。而开放性实验最好与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实验室提供的助学助研活动联系起来,学生可以通过相关课题共同研究开放性实验的开放方法。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开展开放性实验,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来进行实践: (1)实验前的准备。 开放性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实验开始前要加强实验相关知识的整理与积累,要做好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的设计,多结合实际业务设置相应思考题,思考题应该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而不应该是凭空想象。 (2)实验的方法。 兴趣实验法:由于经济管理类实验自身的一些特点,导致这类实验本身对学生是没有太大吸引力的,因而在实验中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实验中加入竞争,加入生活中的常识知识,加入各实验的补充知识等等。 讨论实验法:讨论可以说是相当经典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探讨,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更深,而在实验教学中,讨论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往往在某些方面试图说服对方,在这些活动中,对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好处。同时,为了达到较好的讨论效果,大多数学生会更加认真去完成实验,通过掌握一些实验的技巧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中来,比如设置实验课程论坛,并对大家讨论的话题及时总结并加以引导。在实验课成绩评定时适当倾斜,对讨论积极的同学及能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设计教学法:如果一件事情太难,可能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如果一件事情太容易,我认为喜欢做的人也不会多,对于经济与管理类的实验刚好就类似这种情况。如果按照最初设定的流程去做实验,学生可能觉得太简单而失去兴趣,如果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去设计实验流程完成实验,学生又觉得无从下手,正是因为如此,设计教学法才更需要突破。 (3)实验的考核。 实验的考核应该更加严格而有序。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实验考核一直不好规范,多数教师都采用写实验报告的方法进行考核。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原理,记录完成实验的步骤以及回答相应思考题。对于平时的考核主要以教师点名为主。这种考核方法一是手续比较麻烦,二是效果并不太好。对于实验报告中的内容,抄袭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学生对这类的实验报告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在开放性实验的条件下,实验的考核主要软件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并依据学生实验的过程考查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分为练习与考核两个阶段,练习只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不记成绩,只记录考勤;考核部分设置时间限制,并将学生完成的过程做好记录,软件评分。实验报告就可以省略大部分的内容了,学生对照实验报告中的思考题去完成实验,这样印象会更深刻。这样实验的考核就包括了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加权平均,得出此实验课的总成绩,这个成绩会更加公正,更加客观。 3.3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效果 实验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个性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有些模拟实验软件有部分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模拟软件在这方面是失败的。一样的实验流程,一样的实验指导书,一样的实验过种,甚至有一样的实验报告,这也难怪会出现有同学将别人的实验报告复印一份交上来的情况了。当然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方面,除了选用较好的模拟软件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适当给学生置疑,并且这些思考题是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还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应该是固定的。当然,这种实验方法的改变对于实验教师的要求更高,实验教学的工作量会更大,对实验教师提升的帮助也会更大,对于创建科研性的实验室也更加容易。公务员之家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实验过程中营造竞争的环境,可能使实验的效果更好。俗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实验环节及实验内容的平淡,学生在实验中也不能感受到现代社会竞争的你死我活,这也不可能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当今的一些网络游戏为何如此让人着迷,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游戏中充满了竞争,有了竞争才会有胜利的喜悦和奋争的快乐,而这些又恰好是当代大学生所津津乐道的。 现在的实验教学,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虽然我们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但我们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有较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比如在我们的“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实验中”,在一个竞争市场上,如果有部分同学有不负责任的态度,把市场价格定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这样会导致这个市场竞争的无序,甚至是这个市场中的所有企业都受其害,所以在这个实验中,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责任心的教育。 4结论 现代的大学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我们主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灵活而又紧凑,特别是在实行学分制改革的高校,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了适应发展的趋势,一方面要加大开放性实验的实施力度,扩大开放性实验的范围;另一方面要推出更多品种的实验,推出更多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验。最后还要更大力度的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因为只有企业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最需要的。 教学方法类论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论文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作为高职的一个重点专业,其教学课程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本文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高职教育应主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工商管理教学改革思路 我国高职教育强调和倡导的是“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要根据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课程的调整。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 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 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培养方向一般是科技含量高,涉及知识广,技术实践性强的职业岗位。高职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具有技术实用性,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应该从实用性出发进行调整。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比,入学分数起点低。坚持“人人有才观”必然应重视学习主体的个性特点,多种形式地挖掘个体潜能,调动个体积极因素,强调研究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 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产学研结合,走“订单式”培养之路。高职教育不仅要研发物质客观世界,更重视研发主观世界。使培养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实用型人才,为经济服务。职业教育直接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贴近劳动力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其职业性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劳动是综合的,贴近企业和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学内容也应是综合的。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要点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课程结构要努力实现模块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特别是工商管理类的课程,要结合对口企业的案例、工艺流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一点适应社会,提高动手能力。 1.改“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 (1)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如经营管理、销售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的理论部分基本相通,从而可加强实际操作,增加市场调查的时间,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2)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用人单位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于理论基础课可以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对于专业基础课可以用操作考试,专业课可采用社会调查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依据企业(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采用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如:物流师、营销师、经济师各种岗位技能要求都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其岗位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内容。 (4)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2.改变课程结构 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可构建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1)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压缩必修课如数学、哲学,增加选修课,与工商管理类的课程相关的都可增加,精简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保证计算机和英语课程三年不断线,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课程设置改变原来的结构变为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工商管理专业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管理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物流基础等,目标课程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其他课程为非核心课程。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总学时不能太多,要体现比较宽的专业面,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3)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要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4)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保证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之比约为1:1。 3.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多用案例进行教学、多给学生下厂锻炼实习的机会。公务员之家 (2)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教师在上实训课时,应和学生一起操作,一起做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职业特性、技术要求、岗位能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三、结束语 工商管理教学改革任务还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更多适合高职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思路。 教学方法类论文:实践教学方法在法律类高职院校的可操作性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性法律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并与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相比较,重点讲了诊所式法律教育方法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以此来阐述实践教学法在法律类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最后对实践性法律教学方法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职 实践性法律教育 诊所式法律教育 教学法 1 实践性法律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的常用方法: 一是在日常授课中鼓励教师多讲一些案例;二是让学生走出学校,进社区、进单位、在大街上搞法律咨询;三是安排学生到司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实习。这些做法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和操作简单化的问题。对于第一种,目前案例教学普遍存在问题就是操作太简单。上课教师在教学中也举了一些案例,但这仅仅是为了说明课堂上的一个问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没有把案例教学单独拿出来研究。由于案例事实简单,操作上的随意性,听课学生不必动脑筋就能直接明白案例性质、涉及的法律关系等内容。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做法,如果没有很好的组织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就相当于摆设,难以达到预想的训练效果。从实际效果和社会对法律毕业生的看法来说,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欠缺。因而,法律毕业生真正从事法律工作的难度较大,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 2 实践性法律教学方法与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区别 我国高职法律院校的实践性法律教育课程还要探索和完善,还要找准其在法学教育中的定位以及与其传统课程教学方法的区别,才能走出我国法学教育的新路。在各种形式的实践性法律教学方式里,诊所式法律教育和情景式模拟训练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诊所式法律教学和情景式模拟训练与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主要区如下:一是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主要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则是给学生灌输知识。二是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能使法学教育更真实,更具有实务价值,传统法学教育模式没有将法律体系和法律实践看做成一个整体,把法律分开进行传授。三是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能让使学生进入真实的社会角色,身临其境的体验律师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应遵守的职业道德。但是传统的传统法学教育模式是绝做不到的。四是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根据案例和问题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传统法学教育给学生的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限定了学生思维发展与创新。 3 诊所式法律教育教学法的应用 (1)诊所式法律教育教学法含义。所谓诊所式法律教育就是指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通过在法学专业教学中采取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适用法律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让学校法学教育与实践法律运用技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高职院校法律专业之所以采取实践教学法特别是诊所式法律教学法,目的在于培养出职业道德好、基本功扎实和实务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以便为社会企业和单位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工作的 (2)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诊法律教学中的诊所式法律教育主要在课外发挥作用。诊所式法律教育由两位或者更多的老师共同完成的,人员构成通常学生人数是教师人数的五倍,学生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作为法律工作者当事人办理实际的案件,办案的地点不局限于教室内,可以是校园内、宿舍里、办公室和接待室等地方,指导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面对面或者是电话、手机随时随地的进行案件交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通过此种方式,加深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3)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步骤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操作步骤:第一步选定对象:法学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法学专业学习,已掌握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法律理论基础,因而可在大学三年级学生中选取一部分学生接收诊所式法律教育;第二步是人员分配:先将参加获得的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再安排一名指导老师。第三步是开展法律服务活动:参加诊所法律教育的学生在指导教师和外聘业务指导的直接指导和决策下,直接到社会上承接各种法律事务,采取适当的方式来提供各种法律服务,如果指导老师同意,学生可以直接对外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办理案件。具体操作是先由已承办案件的学生向诊所中的各小组的同学讲述案情,并提出拟解决办法(提倡方案多样化);然后每个小组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与探讨;最终形成意见一致的解决方案,交由承办小组具体实施办理。第四步是对整个活动进行评价总结:这里面既有指导老师和客户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办案小组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 4 高职院校实践性法律教学方法完善 目前,我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已经推行了诊所式教学法这种实践性法律教学方法,但是这里面绝大多数是大学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法律专业加入的比例还不高,主要因为是目前诊所式教学在法律类高职院校教学推行中遇到阻力还比较大,难以广泛推广与应用。具体原因如下:一是改变现有的法律教育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既要加大资金投入,又要承担风险,导致许多法律类高职院校不愿冒风险,因而保持观望的态度驻足不前。二是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影响、教育的成本增加、学校经费紧张、且学生身份的尴尬以及有限的案件来源等客观问题的影响。鉴于以上原因,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性法律教学方法可操作性:一是高职院校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要重视诊所式法律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法律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法律实践的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减少风险,相关主管部门选定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试点,来开展诊所式教学方法改革,从试点中不断积累摸索并总结经验,在取得实质性成功后在高职院校进行全面推广。二是增强高职院校的诊所式教学师资力量。可以重新选用或者配备上一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有相应的实践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也可以借助当地的法律诊所和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不断地向这些法律机构选派诊所的学生,让这些学生接触并尝试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完结后有学生向指导老师汇报办理情况,指导老师只需要给予评价。还可选择请上级诊所学生辅助指导教师的工作,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缓解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第三,将法律诊所课程写入学生法学教学的计划,由学校统一拨付实习经费,不足部分通过多方途径解决,以此来增加诊所式教学的经费保障。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为具备一定办案素质的诊所的学生开辟绿色通道,赋予这些学生特俗的身份可以畅通无阻的进行案件办理,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身份尴尬的问题,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有利了条件。第四可以通过诊所同法律援助中心签订协议的方式解决案源少的问题。 5 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现行的法律教育模式注重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规范的法律知识,对于法律实践性环节重视的还不够,导致高职院校法律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毕业学生解决法律实践问题能力不强,加强对是实践性法律教学方法研究和切合实际的引入,大胆尝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类论文:工科设计类学生色彩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讨工科设计类学生的色彩教学内容和方法。针对工科类学生纯理科的学习背景以及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特点;复杂的色彩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学时时间的限制;以及与前后的课程如何衔接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期望能够找到一种合理、高效的色彩学习模式来帮助工科学生尽快的理解和掌握色彩设计规律,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设计当中。 关键词 色彩 设计 教学方法 课程衔接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传统古典绘画的棕褐色调强化了画面的写实感和立体感,这是一个感性认识色彩的过程,即画眼睛所看到的色彩。17世纪受到牛顿的光色理论影响,印象派开始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进行户外写生,以修拉为代表的新印象派发明了新的表现形式方法“点彩画法”;后印象派艺术家逐渐发展到全凭思想和直觉进行表现;现代热抽象绘画的始祖康定斯基让色彩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象而独具价值;以致完全理性抽象探索色彩表现形式的冷抽象派代表蒙特里安,只用三原色构成画面,色彩终于从绘画要素中完全独立出来,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绘画和现代设计艺术的色彩理论及设计应用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色彩设计教学体系始现于1919年德国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后由日本发展为“色彩构成”科目,其目的是理性的研究、分析色彩搭配的规律并创造性的加以运用。 总体上西方色彩的发展是沿袭了一条有感性到理性再到商业应用的认识过程,其表现形式也是如此。我国的色彩教育也是采用了西方的色彩教学模式,但是在工科院校设计类教学面临的问题是:一是学生没有任何美术基础,换言之也就是学生没有对色彩的感性认识训练。二是学时限制,以我校为例只有的色彩设计课程只有64学时。在这短短64学时内如何让没有美术基础的工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去全面认识色彩是教学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1 色彩赏析能力的培养 色彩设计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最终学会在设计设计实践中合理的运用色彩。针对工科学生理解力强、逻辑思维缜密的特点,其色彩教学可以直接从理论入手,加强理论的延伸性,结合色彩理论多做世界名画、著名设计案例的色彩应用分析讲解。 色彩赏析能力来源于色彩理论和美术史、以及设计史,许多著名的设计史论大家、评论家本身并不一定是绘画大师,但是也具有高度的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因此工科设计类学生更应该加强理论的学习,以此来弥补感性认识的不足。从长远来看,设计史论则是指导学生长久发展的和进行创新设计的原动力。 2 色彩理论与实践教学平行推进 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再理解的过程,也是对色彩理性思考下的感性运用。因此整个色彩设计课程的作业设置上应由浅入深,按照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考的认知规律来设计作业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色彩修养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一定的表达技能。传统教学由于长期片面强调技能训练,使学生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手绘制作环节,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画面的精工细做上、技法的表现上,而忽略了对色彩关系的研究与探讨,从而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提高等不良倾向。而缺乏对色彩设计的系统的、整体的认识,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训练方式。色彩设计的作业设置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色彩感性认识训练 加强学生对色彩的直觉体验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最基础的训练。可以采取两种形式来进行练习。第一种形式,利用色卡来进行色环的排列练习,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色彩的三个基本属性、色环、色立体、色调等基本概念。第二种形式,可以借助成品的DIY油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练习涂色,直观的感受色彩。完成后要结合配色谱、色卡做色彩分析,是学生完成一个有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2.2 配色工具的合理使用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工具,色彩设计也不例外,现代化的工艺使得传统手工调色的使用几率越来越小,电脑选色、调色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方式。特别是工业生产当中,产品的色差控制非常严格,所以在客户、设计师、生产商之间交流时,必须借助国际标准化色彩体系才能准确的沟通,以此学会使用一种标准色彩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色卡有三大功能:对色、选色和调色。色卡在接单、设计、生产和验货时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我们的设计、生产方式也必须和国际接轨。 目前世界上的两大色彩体系是美国的潘通色彩系统和瑞典的NCS色彩系统。PANTONE色卡是享誉世界的色彩权威,涵盖印刷、纺织、塑胶、绘图、数码科技等领域的色彩沟通系统,已经成为当今交流色彩信息的国际统一标准语言。NCS(Natural Color System)色彩系统的研究始于1611年,完成于1979年,目前已经成为瑞典、挪威、西班牙、南非等国的国家检验标准,它是欧洲使用最广泛的色彩系统,并正在被全球范围采用。NCS广泛应用于设计、研究、教育、建筑、工业、公司形象、软件和商贸等领域。NCS色彩系统建筑、工业生产、科研教育领域应用尤为广泛,欧洲大多数内外墙涂料厂生产的产品均标有NCS编号。NCS作为产品质量标准被全球众多厂家用于色彩生产控制及管理,如涂料油漆、汽车、家电、移动电话、计算机、纺织品、家具、建材等行业。 配合这些色卡、色谱、计算机色彩插件等的运用,可以是学生更加便捷、直观的了解色彩变化的规律,进而容易更高效的掌握色彩设计的规律。 2.3 色彩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般的色彩设计都会进行一些基础配色练习,诸如原色对比、间色对比、复色对比等、这一组色彩练习之后再指导学生分析,原色对比的效果特点,和配色风格符合哪些目标人群,符合哪些类别的产品使用等。与此同时进行色彩心理、文化心理的分析等理论讲述,学生也不就会觉得枯燥。 图1 原色对比-调和-设计应用 以图1中的红绿对比色为例,通过同时添加黄色,增加黑度,用黑、白无彩色作为过渡色等手法,原来的对比色变的和谐统一且富有变化,其色彩情感也由原来的热恋、莽撞变得古朴、优雅,同时可以联想样的产品需要这样的色彩来包装,咖啡就是其中一种产品,因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雅的品味,正好符合了这组色彩的特征。 对色彩设计理解和应用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完成,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借助课程体系和授课模式的完善来弥补这一不足之处。例如在后续的设计课程中,牵扯到色彩搭配问应用题的,仍然有色彩设计老师来进行答疑或课堂指导,结合实践不断的循环深化色彩理论知识。 2.4 合理的课程管理机制 合理的管理机制和督促机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但是又不能让学生有被迫的感觉,所以这个强度的控制要适当,举办课程作业展览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督促机制,公开展览会使学生更加注重作业的质量。 总之,新时代和新技术赋予我们新观念,数字媒体的兴起也为色彩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表现形式和巨大的创新空间、合理的课程体系支持,色彩设计教学只有符合了学生的学习类型,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教学方法类论文:如何实现制作类工具软件“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的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制作类工具软件的设计思想与特点,在科学地使用“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方面进行思考。最后形成基于制作类工具软件,采用“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学做合一;软件;教学项目;设计思想;认识论 在高职院校的信息类专业或非信息类专业,开设了很多制作类工具软件。如:办公文档制作Word软件;电子表格制作Excel软件;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软件;平面动画制作Flash软件;三维动画制作3DMAX、Maya软件;网页制作FrontPage、Dreamweaver软件;各类图纸制作AutoCAD软件;图形处理Photoshop软件等。这类课程的教学的场所基本在机房中进行,实行教师边教,学生边练的教学模式,初步体现了“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一、目前制作类工具教学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制作类工具软件的教学基本是以介绍功能菜单为主,适当举些素材作为演示例子,来理解工具的含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搞一、二个小样例让学生去操作,从而达到会操作功能菜单操作的教学要求。也有一些老师,先教学生制作一个具体的样例,然后让学生模仿去完成样例的制作。但凡这种教学方法,都认为是“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实际上,这两种教学模式都会带来一些问题,前者学生在学习功能菜单的操作时感到枯燥无味,并且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束手无策;后者以应用实例引进,虽然体现了综合应用软件的能力,但学生对基本功能菜单不是很娴熟,往往在制作实例的过程时感到无从下手,只能模仿老师的教学演示,一旦换一个实例就不会做了。 二、“学做合一”的基本思想及在制作类工具软件教学中的困惑 “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美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他强调学生应从“做中学”(learning__by__doing),也即“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借鉴和改造杜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做”合一的思想,即要求学习者以实践的目的去学,在实践过程中去学,从而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1]。 从认知论的角度来思考,人们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要使用制作类工具软件制作出具有一定复杂度实样,首先要娴熟地操作软件,然后根据制作实样的要求,分解出实样的各个部位,然后用软件的功能操作实现。正如要制作一张木椅子,必须要先掌握斧子、锯子、刨子、凿子、锤子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当然还要知道椅子的造型结构、尺寸比例等。只有在基本功达到娴熟的程度上,才能做出合格的椅子,而在没有掌握木工工具的操作方法与技能基础上,往往是做不好椅子的,更谈不上做更复杂的木器。如很多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时感到很困难,其实不在于对算法的理解有多难,而是实现数据结构算法的工具语言C不够娴熟,从而导致学习数据结构感觉到很困难。曾经一批中职考上来的学生,对QBASIC的编程非常娴熟,但在学习C语言时感到困难,最后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时,很多学生用QBAISC语言去实现,因些表明,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掌握好工具的娴熟使用。 解决实际问题,除了总体分析与设计的能力外,同时也要会使用工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个别你没有学过的知识与技能,此时你必须要先学好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后,才能解决问题。 在制作类工具软件教学过程中同样会遇到相似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当前高职教育提倡用项目化驱动教学,直接拿实际的样例给学生做,以致使学生无从下手,并对工具软件学习与认识以及操作,缺乏系统性,在使用工具软件时缺乏科学性,不是按最佳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三、制作类工具软件设计思想与特点 制作类工具软件其实是一种工具,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其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需求分析 这一阶段,主要是搜集工具软件对应解决的问题领域的实例,对大量实例进行分析,分解出实例中的共性问题与异性问题,确定应用软件的功能需求。 2.软件设计 这一阶段,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应用软件的架构与功能体系的设计。除功能实现外,还要考虑软件操作的方便性,使功能菜单体系与工具栏得到合理布局。 3.编码 这一阶段,软件工程师根据软件设计的要求进行编码,用计算机程序来完成软件设计中提出的各项功能。 4.软件测试 这一阶段,主要对形成的应用软件进行功能测试、可靠性测试、操作方便性测试等。在整个应用软件操作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漏洞,是否能解决问题领域中的实例。 5.软件评价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形成的应用软件进行各项指标的评价,找出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为下一个软件版本提供依据。 由于制作类工具软件在形成的过程中采用软件工程方法,对问题领域的调查、分析、功能实现都具备了科学性,采用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2],设计的功能体系既灵活,又完整。如图形制作软件,设置画各种几何图形的工具箱,用于改变色彩的调色板,还具备很多素材供用户选用,各种在实际手工绘画过程中所需要表现手法,软件功能均可实现。 四、制作工具类软件如何实现“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通过软件设计思想与特点的分析,制作工具类设计框架基本是根据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特点,一是重复使用现有资源,如标准素材;二是归纳典型的例子组成,找出共性部分,制作模板或样式框架,提供参数设置功能,快速完成一些标准性的项目制作;三是提供功能菜单,让用户自行通过功能菜单的操作,去制作项目。因此一个制作类工具软件,包括了很多学习内容,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与练习,才能初步掌握软件的使用。只有掌握了软件的基本使用能力,才能做出实际项目,否则直接采用项目化驱动教学,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但制作类工具软件教学内容大部分为直观教学内容,必须采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如何灵活应用“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形成如下的“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 “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学中做”和“做中学”两种方式。 当学生初步接触软件时,采用“学中做”,也就是边学边做。教师可以根据软件的特点,介绍常用功能操作步骤与方法,并说明其应用场合,然后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密切的样例让学生去完成。这个阶段主要以熟悉软件为主,让学生能够达到时解决小问题的能力,基本功能操作达到娴熟,其它不常用的功能要有所了解。 当学生对该软件有一定的操作水平时,可使用项目化驱动教学,此时采用“做中学”方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已经掌握了软件的基本功能使用,因此在解决问题时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与茫然。由于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制作的项目不可能是基本功能就能解决的,需要重新对该软件做进一步的认识与学习,尤其是软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软件的高级应用功能,必须在这一学习阶段得到体现,同时对前面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在现实工作中,许多项目不是靠单个制作类工具软件就能完成,可能要用了多个制作类工具软件或其它工具软件。如Word软件的邮件合并功能,若使用Word表格的数据源显然不符合实际应用,若采用Excel数据表或其它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显然会符合实际。对于综合类的项目化教学,首先用“学中做”的教学方式实现,对相关的软件进行学习与练习,在学完这些相关的软件后,再进行综合性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也就要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 五、结束语 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规律,同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定要按科学规律进行。当职业教育推出轰轰烈烈的项目化驱动教学的今天,很多教师与专家用“学做合一”的口号,简单地采用项目化驱动教学制造空中楼阁,是提高不了教学质量。本人也在这个方面有过经历与教训,学生对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采用项目驱动,直接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学做合一”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于制作类工具软件的教学,何时“学中做”,何时“做中学”也要根据教师、学生、实训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类论文:高职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仍然存在各种弊端和困境,无法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将主要针对建筑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展开讨论,力求找出一条适合培养建筑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创新 一、前言 我国高职院校对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视,源于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或一系列必修课的基础课程,处于与数学、英语等课程重要性相当的地位。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非计算机专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教学方法要与之相适宜,才能更好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本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去。针对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侧重数据库、多媒体制作和实用软件的应用与开发等能力的培养,并且结合实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而建筑类专业在工程造价、工程经济、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为减少工作量常常需要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因此,高职院校在针对建筑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当适应该专业的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予以改进,最终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建筑类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特殊需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一刀切”的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考核标准,根本无法适应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不同需求。与文科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建筑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更深入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法,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软件的操作和运用,比如CAD软件、PS软件、SU软件。 (二)教学对象水平参差不齐,兴趣差异大。这方面的差距主要是源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表现在普通高中学生和“三校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和起点不同。前者由于在高中阶段便学习了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与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复,而后者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也已经接受了一部分计算机课程教育,因此学习的兴趣有所降低。另外,还表现在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也不同。 (三)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偏重理论部分。主要表现在课程的教授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又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计算机基础不同,容易造成听课效果的不一致,从而影响总体的教学效果。另外,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扩充,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课时的安排满足不了实际教学需求,造成教师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环节,使得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遍较弱。 三、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分级教学法。分级教学就是指在入学之初,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的了解和考核对学生进行分班,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进行差别式教学。分级教学适应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易于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则可根据层级的不同,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学负担,也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等级的划分是动态的,必须根据学习情况予以适时调整,更大的激发学生热情,尤其是初级班。运用到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教学模块,不同等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并完成相关的课程任务。 (二)项目驱动法。项目驱动法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特点是由教师对项目进行选择和优化,并进行示范操作,由学生负责对项目进行具体实施,最后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一种教学结合的模式。项目驱动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运用到建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工程预算项目为例,就要求掌握EXCEL软件的操作方法,在完成投标报价表时需要进行内容输入、基本样式及单元格数据的引用、公式、数据间的运算等。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应适时予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小结 总之,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逐步完善,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索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采用的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统考作为期末考试成绩形式的考教分离形式,对于建筑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各班已经尝试分别制定了与建筑类专业相结合的项目实例。实践证明,分级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能够有效地将计算机基础教育融合到专业需求中去,不过二者并不是孤立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完全可以考虑将两种方法的优点予以结合,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类论文:经济类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 本文提出针对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经济类院校应充分利用资源和学科优势,借助经济和管理类学科的支撑,通过利用特别设计的部件库最小系统软件,将计算机科学实践与经济管理实务结合在一起,创建特色鲜明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验;部件库最小系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信息社会尤其需要既懂技术又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综合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运筹学、管理科学、统计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大多经济类院校都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列为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充分说明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地位。但在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却出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被动以及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令人尴尬的一面[1]。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这种社会需求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反差问题与实践环节设计有很大关系。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尤其是管理经验,因此难以联系实际主动地学习。实际教学中,可以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快速搭建管理系统原型,让学生身入其境,进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的角色,融会贯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3]。 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基本特点及目前教学中的问题 1.1基本特点 (1) 要求学生具备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涉及的知识不仅涵盖了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系统科学等各专业前期课程的基础知识,还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2) 实践性强。课程包含的很多概念和方法需通过实验和课题设计等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需要学生了解企业具体业务流程,能动手利用软件工具做出模拟系统[4]。 1.2目前教学中的问题 1.2.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 社会既需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人员和开发人员,也需要系统维护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经济类院校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各专业,在规划教学内容时,应认识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经济类院校不能忽视与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等知识的整合,而把管理信息系统变成简单的开发课程。 1.2.2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国内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理论相对比较陈旧。 例如国外发达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为主流,而我国的大多数教科书仍以传统的生命周期法作为主线,对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只作一般的介绍。可以说,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了课程学习内容严重滞后于当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水平。这就使得学生掌握的开发工具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1,5]。 1.2.3实验安排不合理 由于经济类院校学生编程能力普遍有限,有些学校只能安排一些认识性的实验,流于管理类课程的范畴;有些学校采取案例教学法,以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系统设计的实验为全部目标。这种安排过于偏重理工、偏重软件开发,由于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耗费过多精力,忽视了WEB-MIS、ERP、DSS等新内容,不能为全面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服务,无法让学生全面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2经济类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建议 经济类院校应充分利用资源和学科优势,借助经济和管理类学科的支撑,开设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来说,他们的目标是成为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优秀经济管理专门人才[1,5],这就要求本课程要与时俱进、定位明确。 2.1教学目标 经济类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 应当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知识,例如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与功能、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设计过程与一般设计方法、某些典型系统的特点与关键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维护知识等。 (2) 应具有信息意识,具备在信息化环境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3) 利用软件工具,以原型法为研究方法做出一个系统,真正弄明白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 但是,要实现这些能力决不是将本课程变成代码设计课程,而应该掌握系统的科学思想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的技术方法,并能将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管理、评价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 2.2引入部件库最小系统辅助教学 部件库最小系统是在总结大量信息系统结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抽取其共同特征,研究设计的一套信息系统即插即用型软部件,可以用于多种应用系统,使原来极为烦琐的一些程序代码设计工作几乎无须时间就可以完成;使得原来必须专业人员才能做的编码与系统维护工作,普通未经特别训练的人员也能进行。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上使用这种软件,可以使学生从代码设计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对管理信息系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往往在与实际问题联系不够紧密的情况下用大量时间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内容枯燥,学生学了不知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在计算机上如何操作。 引入部件库最小系统制作范例教学,第一次课就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管理,先由老师提出相应的数据库结构,让学生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中的部件自己动手构建一个具体的管理系统,并具体对系统进行操作,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它是做什么用的,是怎样构成的,一般功能要求有哪些。这样学生对本课程就建立了一个整体的概念,了解了课程的基本要求。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与上机实践:通过对部件库中各个部件的使用,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常见界面的设计需求以及对性能的一般要求。学会利用ROSE完成一个实际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并根据需求分析的内容利用部件库建立一个具有自适应性的管理系统。可以进行ERP和电子商务系统模拟,了解ERP系统构成及其基本原理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一般体系、结构、流程。 在教学全过程中,我们准备了数十个课程设计题,要求学生随着教学进程实地进行设计应用系统[4]。设计工作由模仿逐步转向创新,开始时由教师指定数据库结构与功能要求,学生自选部件建造系统。随着教学的深入,进一步提出实际课题的工作过程与数据要求,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管理信息系统。 在关于系统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特性、函数依赖、范式、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数据库设计等理论教学中,我们都提供一些典型的实例,要求学生使用部件建造系统,并总结体会数据库的概念与设计理论的具体含义。 经济类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前导经济、管理专业知识,通过部件库最小系统范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将以前所学知识运用到管理信息系统中,看到一个具体的系统,而不是枯燥的理论,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更好地理解了前序课程,真正达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要求。 3结语 我们按照以上设计组织了一届教学实践,涉及会计、财务管理、公共管理等多个专业本科教学,均取得满意效果。代码设计薄弱的学生也只需要几次上机,就能实地动手开发系统。成功的实践能激发学生高度学习热情,也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组织学习,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对本课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掌握也就加深。通过实验环节,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对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有了整体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各自专业在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教育教学类论文: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初探 摘 要: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文章针对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多采用传统计划任务型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专业系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方案,即确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育目标,创建“专业引导―理论学习―创新实践”的全过程培养模式,旨在为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院校;教学改革;本科教育 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市建设及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院校一直发挥着人才支撑的重要作用[1]。目前,在我国2600多所高校中,地方院校占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自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院校承担了主要的扩招任务,本科招生规模大幅上升[3],目前,管理类本科招生规模居地方院校前列,可见,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我国地方院校而言具有较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4]。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推行十多年,但大多数地方院校本科生教育继续沿袭传统计划任务型教育模式,各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分工负责制,模块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导致人才培养分散化、随机性较大[5],尤其是地方院校师生比例小,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到位,尚未建立起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 (一)改革目标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功能[6]。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的层次与水平。人才培养责任重于泰山,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高校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要对用人单位负责,不能让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必须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合格人才。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重点任务之一是解决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确,全过程培养监控与管理体系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一种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特色鲜明、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我国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二)改革思路 本科教育是地方院校发展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从对社会、家长、学生及用人单位负责的战略高度出发,运用逆向工程的思想方法,面向社会需求,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进行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了“专业引导―理论学习―创新实践”的全过程教育模式;定位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由专业系负责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优化,承担专业教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控责任;学院级业务型领导应回归专业系参与专业研讨活动,指导和支持专业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对专业教师、辅导员及教辅人员进行重新定位,优化以专业系为核心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改革辅导员按年级配置的惯例,根据专业配置辅导员,通过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促进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 (一)明确专业系的人才培养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确立专业系为本科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专业系负责提出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责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各教学模块与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实施全过程专业引导,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习实践训练,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确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组织运行机制 1.建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分工协作培养体系。以专业系为核心,建立专业系与有关院系进行教学分工协作,以及与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导师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专业系负责全方位人才培养;任课教师既要进行知识传授,又要关注学生学习心态、专业意识和学习引导;辅导员侧重思想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侧重学习、学风引导;专业导师负责专业引导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强协同配合和工作衔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完善专业系教学活动制度。明确专业系教学组织的责任与义务,进一步规范各专业教学活动计划安排和内容,要求将学生培养进程和有关问题纳入专业系日常教学研讨活动范畴,使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专业系教学活动不仅要讨论专业课教学进程及教学效果,教材选择与使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创新,课程考试改革等情况,而且应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引导、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专业意识、学风考风建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探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实施方案与措施。 3.健全班主任制度与专业导师制度。由于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规模较大,师生比例小,因此在学生大一、大二年级配备班主任,加强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和自主性引导,培养良好的学风,使其尽快转变角色;有条件的院校大三、大四年级可以设置专业导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负责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4.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专业系要负责对毕业生情况的跟踪,一方面,掌握毕业生发展动态,聘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经验交流及信息反馈;另一方面,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其对管理类人才的专业、规格及素质的要求,建立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有利于提升学校及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及影响力。此外,还可以通过QQ群、飞信、微信等通信工具建立在校生、毕业生、教师和知名校友的互动交流平台,支持毕业生反馈其就业与发展、职场经验、职业规划和有关建议等信息。 教育教学类论文:基于分类教学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通识教育往往以人的素质和技能提升为目的,而且通识教育不是某一类、某一学科的教育,而是包含人文艺术、社会管理、科学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的体系性的教育。因此在选定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意通识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和内容的差异性。 关键词:通识教育;分类教学;教学方法 通识教育的目标与专业教育不一样。简单说就是不以知识的识记为目的,而以价值观和精神理念的接受、内化为目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与专业教育区别对待。目前通识教育效果不佳,除了对通识教育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外,教学方法的失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在对通识教育内容分类的基础上,并以哈工大深研院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为例,分别探讨相应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 一、以熏陶为核心的人文艺术类课程教学法 人文艺术类课程是通识课程类别中重要的一类,一般包括文学、美学、文化、艺术等课程。这些课程讲授的内容多是文学艺术作品、美学现象、思想文化等。这些内容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都要依赖于人的情感思维发生作用,如文学常被表述为“文学是人学”[1]。 文化艺术类课程的情感性特点要求我们在讲授此类通识课时不能像讲授专业课那样以概念、规律和定理为主,而是要尊重情感的接受规律。对于情感和以情感为基础的人文观念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相关知识的讲授。这些只是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对象,而不能真正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这也是目前我们的两课教育和人文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即熟知并不是真知,人文知识的了解并不代表人文观念的接受,更遑论人文精神的养成。 根据行为心理学观点,对于情感和观念的接受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情感的认同和观念的内化。即把外在的情绪和观点移入接受者内心,让接受者心悦诚服的接受。这种情感的认同和观点的接受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来实现。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熏陶法”。比如《文艺与审美鉴赏》课需要我们把抽象的美和艺术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厚的人类情感传达给学生,因此我们需要大量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绪共鸣。在创建情境时我们一般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感性材料,并减少PPT中的文字叙述,以尽量激发学生的官能感觉。在调动学生的感觉情绪后再辅以老师的讲授。如在讲悲剧美时我们会用影像展示作品,待学生进入观影状态,被影片所打动时再点出悲剧的美学特征。此外,人文艺术课还要发挥老师身教的作用,即老师的讲授要饱含感情,要先把自己投入到感情中去,这样学生才会信服。 与熏陶法相似,并且可以配合使用的是经典导读法。经典是经过历史磨炼、沉淀下来的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宝藏,其往往对人的精神和心灵有着巨大的震撼作用。歌德曾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察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2]在这方面我们借鉴国外的名著通识课程,在一些课程中,如《中国文化原点导读》中老师会提前布置阅读任务,然后再进行课堂导读,最后组织小组讨论。不求多、快,只求精、深。从而避免了一些课程走马观花,只求面广,不求甚解的弊端。 此外,人文教育需要稳定、持续的影响以激发学生心灵中的善端。因此我们的通识教育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教育。我们应该利用学生课余休闲和阅读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持续、正面人文影响。为此我们优选国内外一些精短的名家作品编成《人文读本》。按照古代君子自我成长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步骤分为数卷,发放给学生阅读。我们在选文时注意文章的深度与可读性结合,从而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二、以体验为核心的社会管理类课程教学法 社会管理类课程是人文通识课中又一重要类别的课程。他的突出特点不仅仅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和管理活动中的能力。通识课体系中涉及此类的课程主要有言语逻辑类、创业管理类和沟通交流类等课程。这类课程的关键是要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实际参与其中,在做中学。通过自己参与和实际锻炼达到心领神会,具备某种能力的目的。因此这类课程的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切近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教学思想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中。 1.案例法。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后来在很多课程中得到运用,收效良好。案例法是一种分析归纳式的教学方法,它不同于我们在专业课讲授时常用的演绎法,先通过讲授一般原理和公式,再用具体练习和例子去巩固强化所学的公式。在案例法中老师现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再提供几个成功的案例,最后通过不同案例的归纳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知识,而学生也在思考中得到了能力锻炼。案例教学法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 2.情境式课堂。情境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与其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环境,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提供互动的教学平台,通过多种反馈方式来实现评价系统。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讲课、考试和维持纪律,最重要的任务是布置学习环境,供应必要的资源。教师要设计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启发、鼓励、指导和帮助学生。比如我们的《言语交际课》,老师会把课程分为两类,一是普通社交类交流,一是辩论类。然后选取不同的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其余同学充当观众并未参与的同学打分、寻找存在的问题。课程一般是小班上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锻炼的机会。 3.体验教学法。是使学生直接接触讲授对象,通过经验感知达到课堂上无法达到的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院改革后的通识教育中,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接触和体验。如《西方礼仪简介》、《公共演讲技巧》等。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也不仅局限于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学生实际经验的体验与相关事务活动、相关习惯规则的熟悉与养成。针对于此,深研院尝试让人文教育走出课堂,要让学生体验和习惯所讲授的内容。如西方礼仪简介就把课堂放置在咖啡厅、西餐厅来学习西方进餐礼仪,在与外籍教师、留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学习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 三、以主动性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类课程教学法 科学技术类课程是理工类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较具特色的一类课程。这类课程包括一些公共数学课、逻辑推理课,甚至还包括哲学课。科学技术类课程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采用一种探究式的态度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尝试研究了如下教学法。 1.问题导向式教学。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老师把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教授;以多学科的综合课程代替单一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制;以学生为中心代替教师为中心。课程往往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课程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近几年在中国越来越流行的教学法,但是目前主要在中学推广,大学课堂涉足的相对较少。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在大学课堂引入翻转教学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将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践中我们对翻转课堂进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在线教育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并重新设计了翻转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这方面我们突出的例子是《应用随机过程》课。在这门课中我们利用学校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平台把课程需要的教学录像和PPT、习题上传上去。然后我们要求学生要在线完成学习和习题练习任务。在学生学习时,我们通过这一教学平台搜集学生学习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老师会通过分析结果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然后调整学习进度。着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决定是否要补充内容,是否要重新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在课堂环节中我们设置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的自我陈述。即不同的组选派代表,讲述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面临的困难。第二个环节是小组之间的交流。这是在完成自我陈述后,要求不同小组对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价。根据研究表明,讲述一个问题要比学习一个问题难的多,而评价一个问题又比讲述一个问题难度多。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评价、比较可以互补有无。自己的问题可能已经被另外一个小组解决。而且小组间的交流与评价还可以在学生中造成竞争的情境,鼓励学生的学习劲头。第三个环节是老师的讲述。在完成前面所有环节后,老师应根据前期掌握的情况对问题进行精准的讲解,这样可以节约课上宝贵时间。在讲解中老师可以根据情况,采用逻辑演绎的方法,从知识到问题;也可以用归纳的方法,从问题到知识。最后,老师要应根据本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应掌握的知识点的理解。 教育教学类论文:传媒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初探 摘 要: 传媒类高职院校以培养传媒从业人员为主要目标,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改革成效现状分析,为推动传媒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媒 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传媒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领作用表现得愈益明显。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乃至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素质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传媒类高职院校以培养传媒从业人员为主要目标,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对提高传媒人员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笔者将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安徽广播影视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9所具有代表性的传媒类高职院校为样本,根据各院校官网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对这些院校近年来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进行分析,对推动传媒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传媒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湖南传媒产业优势,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共建,携手湖南教育电视台创立了“前台后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各专业不断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影视动画专业形成的“以项目为纽带的跨专业学生联合实训实践的共同体教学组织模式”,凭借学校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通过整合入校企业在设备、师资和项目方面的资源,将大量真实项目、商业项目引入课堂,真正实现了从“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升华。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以校企共建生产性实验室为契机,不断进行“基于‘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使学校和企业结成职业教育共同的教学主体,多途径推进专业教师入企、企业专家入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近年来,学院依据订单式培养模式创建了“中铁传媒班”、“力方国际建筑可视化班”、“茂洋邮轮乘务班”等订单培养班,教学成效显著。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依据校媒融合的办学模式,不断完善“多渠道培养,融通立交”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打造全媒体校园,构建全真型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突出“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如主持与播音专业创建的基于“特色通道班”和“现代师徒制”的专业技能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便于因材施教,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安徽广播影视技术学院秉承“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校训,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如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施的“前堂后台、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教学遵循“适度”原则,经由“前堂”体现“知”的基础性,而实践教学则以能力为本位,经由“后台”突出“行”的主体性,对提高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效果显著。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内涵发展、特色立校,深入探索中国式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法”的办学理念和“厚德力行、博学勤思”的校训,学习和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逐步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已发展成为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育培训基地。近年来,学院为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走独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路,探索出现代“学徒制”教育新模式。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坚持校企联合办学,形成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如学院成立的江南影视动画“产学研联合体”,通过与各知名动画企业签约,满足学院艺术设计系学生教学实训与毕业实习基地需要。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单位的动画制作学习,强化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合作企业优选学院的动画专业毕业生。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秉承“大艺术”教育理念,以生态专业群为基础,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构建了“大艺术范围的多专业综合联训”人才培养模式,将多个关联专业的实践教学纳入同一项目中,开展真实性生产实训。这种多专业联动实训,既保障了艺术项目创作的实用性,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形成的共生、协作、互赢局面对提升专业之间的核心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坚持教育教学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不断深化“多领域兼容、交叉渗透的大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的基本特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方向,效果明显。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凭借自身独具的“影视”特色,依托集团优势,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旺进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如影视表演专业根据横店影视城剧组拍摄的淡旺季,进行了“三段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 从以上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情况来看,各院校均已依据办学理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相当的改革成效。 (二)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灵魂,是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专业建设水平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紧扣传媒行业发展和湖南文化强省建设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地设置、调整专业,逐步形成了以现代传媒类专业为主体,以传媒艺术和传媒管理类专业为两翼的专业发展格局。学校目前共设有40个专业(含方向),涵盖了7个专业大类,重点建设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财经三个专业大类。近年来,为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学校以二级学院建设、完善二级管理体制为契机,着力打造六大专业群,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带动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抓住重庆经济发展与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扶优扶强,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专业建设总原则,优化专业布局,整合专业资源。目前,学院共设置艺术设计、播音与主持、广播影视制作、动漫制作技术、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20个,重点打造以新媒体应用为特色的数字传媒类、适应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需要的现代经济管理类及适应现代城市化建设的现代服务类三个专业群。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依托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广阔的行业资源,设有全日制专科专业24个,形成传媒艺术制作和传媒数字技术两大专业群。近年来,学院各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目前,学院主持与播音专业和摄影摄像专业被评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 安徽广播影视技术学院立足传媒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共开设专业30个,包括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文化教育、旅游、财经、交通运输、土建七个专业大类。近年来,学院各专业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稳步促进专业发展。目前,学院基本形成了省、院两级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体系,确立省级重点(特色)建设专业11个,院级特色专业4个。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德合作办学优势,开设专业20个,涵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前端创意设计、中端加工制造及管理和后端销售推广全流程岗位群,形成印刷包装、新闻传播、经济贸易、艺术设计、机电工程、广播影视六大专业群。目前,学院拥有骨干示范专业3个,安徽省特色专业5个,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紧贴区域行业与经济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设置,2015年学院保留招生专业28个,形成服装设计及展示、艺术设计、影视编导、动漫创意、表演艺术、现代服务六大专业群。近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策略,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提高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5年,学院六大专业群均被列为无锡市和江苏省的重点专业建设群。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国家文化部高等艺术教育的共建试点单位,强调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培养技能型艺术专业人才。目前,学院共设有14个专业、24个专业方向。近年来,学院遵循“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和思路,突出特色专业建设,推进专业群的整体建设与发展,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4年,学院先后有影视动画、电脑艺术设计(游戏美术设计与制作)和编导专业分别获得上海市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设计大比武三等奖、一等奖和三等奖。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研究,专业布局覆盖广播电视产业链,现设有13个专业。近年来,学院专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大多数专业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已完成,学院拥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个,特色专业4个。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按照“扩大规模、狠抓内涵,坚持特色,错位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影视文化艺术产业链设置专业,构建影视艺术、影视制作、影视管理、影视旅游和影视创意五大专业集群。目前,学院设有16个专业,其中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影视表演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从以上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情况来看,各院校专业设置传媒特色鲜明,专业建设集群化思路清晰并已取得很大成效。 (三)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是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将课程建设视为学校中心工作,从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抓起,深化“教学做”课程教学改革,重视课程资源建设,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目前,学校共建成精品课程56门,其中包括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含教指委认定)5门;37门优质核心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教学资源库共享课程;8门省级名师空间课程等。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基于打造全媒体和现代电子商务综合素养,全面整合各专业课程体系,重视精细化课程建设。依据《重庆传媒职业学院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思路与体例》,尝试分步骤对专业大类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精细化建设。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坚持“专业学习和就业实际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内容和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对接”、“课程设置与专业证书对接”、“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六个对接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改革,重视课程标准建设,推行“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安徽广播影视技术学院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夯实基础,争创精品”的原则,逐步将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程纳入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范围,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选择、课件制作、实训教学、教学研究六个方面进行推进,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及时更新相关内容。目前,学院拥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含mooc)36门。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融合,引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进课堂,毕业生对学院开设的核心课程有效性评价高。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10门。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以专业群为基础,在对专业群和专业定位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群共享课程平台化、专业核心课程职业化、课程体系模块化、首岗技能证书化”原则建立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学院建有21门院级重点课程,4门无锡市精品课程。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坚持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双证融通模式,精选课程内容,突出核心技能培养。目前,学院共有市级、院级精品课程8门。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实行“以证代考”的课证一体模式,将岗位知识和职业资格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建立,充分融入高职教育课程当中。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坚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与操作能力培养。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选修课比例大幅度增加,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和微课建设。目前,学校已有6门精品课程实现在线共享。 从以上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情况来看,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重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是近年来各校课程改革的主线。 三、结语 纵观以上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可以看到:虽然各院校办学时间和发展历程不同,但因为各学院精准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它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均能紧抓职业教育特点,围绕传媒产业不断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探索,改革思路是完全一致的。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前提,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源于先进的教育理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决策层必须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特别是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件学习,吸取高职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把握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 教育教学类论文:财经类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在当前“互联网+”新常态刺激下的经济发展,及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都预示着“互联网+创业”的时展黄金期已经到来。作为能迎合“互联网+”新常态发展需要,将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重要纽带专业的国际商务,财经类院校更应该注重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以有着发展国际商务地理优势的广西财经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为例,着重从挖掘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优化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建议,以期为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1.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1我国“互联网+”新常态下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需要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加强创业教育使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创业”,并专门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推进互联网商业迅速发展。所以,激励和支持群众创新创业已成为在“互联网+”新常态下的政府工作重中之重。《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而高校大学生将是创新创业培养的重点对象,也是最能快速适应“互联网+”新常态的群体,所以目前各大高校已开始边探究边实践创业教育课程,力图在高校中普及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既是高校的教育职责,也是响应政府号召的举措。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强调学生要跟上时代需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和增强创业意识及能力。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仍以高校为主导,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对等,且未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1.2广西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有限 目前,广西大多高校的创业教育都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财经类院校亦是如此。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其创业教育资源有限,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刚毕业便到学校执教,企业经历和经验都不足,不能给予有效的创业实战经验传授,大多数教学还处于理论传授阶段,以致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还需自行摸索和完成,不利于接受实践锻炼和收获实战经验,也不利于团队之间的经验交流,难以成功实现创业团队孵化。财经类院校在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需对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承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目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限,教学以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缺乏实验课教学和实践教学,没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及时吸收优秀企业创业先进经验等问题。因此,急需专业知识和企业资源来完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改进教学方式,为创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1.3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由于广西创业教育还在摸索阶段,发展较慢,广西大多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目前大多高校只有一门《创业基础》的限选课,广西财经学院的国际商务专业亦是如此,且未列入必修课,共计32学时,2个学分,对于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而言,创业基础教育不可少,但在“互联网+”新常态下,国际商务专业面向的是国际互联网更广阔的市场,有更多创业机会的同时也会遇到更多挑战,需要接受更多创业知识和包括网络技术全方面的创业知识储备去应对,所以仅仅只是创业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满足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需求的。 1.4国际商务专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国际商务专业面临着广阔的创业市场,是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重要纽带专业,最能迎合“互联网+”新常态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背景下,具有地理发展优势的广西高校中的国际商务更应发挥其专业优势。此外,该专业的培养使学生在学校便已掌握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谈判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本可为创业打下良好基础的能力可在前景广阔的外贸行业施展才华,但这些能力却只停留在创业理论教学引导上,缺乏“互联网+创业”的实践教学引导和实战经验传递,也缺乏有优秀创业经历的企业家的指导,使本有的专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2.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2.1优化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导向,符合“互联网+创业”新常态发展要求,并根据社会反馈意见及建议,及时查找并解决不适应国际商务特色专业建设的各类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对于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需特别注重将实践教学融于理论教学,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创业计划设计、综合性实验教学、创业模拟训练、创业项目辅导、创业基地实训、创业竞赛指导等实践教学模块课程,扎实做好理论基础研究,拓宽专业知识领域,搞活实践,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2强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由于广西高校中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属于财经类院校的广西财经学院在国际商务专业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也只有一门《创业基础》的限选课,也没有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去广泛普及创业教育知识。对于国际商务专业而言,面向国际互联网市场,需适当增加除了创业基础课程之外包括互联网技术应用等的创业技能课程,如网络技术基础课、战略类选修课、市场与运营类选修课等。具体课程名称如《网络技术基础》、《创业与风险投资-MBA》、《管理成长中企业》、《社会创业与社会创新》、《创业者的市场研究》等课程,逐步完善创业课程教学系统。 2.3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方法 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渠道需创新,除普通招聘外还需将原学校到学校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输送到创业企业中学习,积累实战经验,并可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开课或讲座为学生传道解惑,从而壮大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经验丰富,自然在教学方法方面也会有所突破,除传统授课方法,还将广泛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等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其中参与式互动教学方法,就能有效促进教师由原来的“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并将案例分析、社会调查,课堂模拟、图示、讨论、辩论、演讲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穿插讲课其中,以增强课堂凝聚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网络、多媒体、电子图书馆等新兴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增强学习主动性。 2.4强化实践教学 创业教育需强化实践教学地位,严格按要求设置课程实践教学,鼓励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和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开设KAB教育培训、BEC商务英语、互联网商业020等新模式一类课程,购买“大学生创业实战模拟平台系统”,开展创业专业知识和实战模拟培训,帮助开拓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通过“大学生创业实战模拟平台系统”还原真实创业环境,让学生完成创业计划书、了解企业创办登记工商税务流程及管理新企业的决策,使学生了解企业创业过程,分析和总结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和结果。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与国际商务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基地,把创业教育课堂搬到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体验创业过程中积累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还需在基础课堂教学基础上开创学生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强化性实践课堂,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增强学生创业素质。 3.结语 本文针对“互联网+”新常态下财经类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特别根据广西财经学院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时代热点需求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力求突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方式,探索除理论教学之外,利用好020等互联网商业新平台,增加实验课和实践课教学方式,同时结合增加校外企业优秀创业家培训平台,促进国际商务专业优势的充分发挥,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帮助国际商务专业的同学用所掌握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来提升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去迎接新时代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教育教学类论文: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我国地方院校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文章通过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并从组织协同、明确专业系主体定位、师资队伍、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保障机制,为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哈理工 我国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院校承担了主要的扩招任务,其中管理类本科招生规模居于前列,因此,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我国地方院校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用人单位对管理类毕业生能力和素质下滑的质疑,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结合社会需求和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了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将专业系定位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以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为培育目标,构建以专业系为主体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生工作互动融合,组织创新与教育教学改革兼容并蓄,理论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使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改善了教学环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并促进了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协同发展。 一、管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一)定位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 在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过程中,学院明确了专业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各专业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幅度提升,专业系主动承担人才培养从入学教育开始到毕业答辩以及毕业后的沟通全过程教育与管理责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专业系不仅积极与各有关院系协调沟通各门课程教学情况,而且更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规范专业系教学活动和内容 自实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来,学院各专业系每周教学活动已成惯例,在专业系教学活动中,专业教师不仅交流课程内容及其教学进展情况,先进的教学经验与示范,而且重点交流各班级学生学习态度、课堂出席和学习效果以及实践教学的安排,使专业教师充分了解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学习进程和能力培养情况。 (三)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学院采用“逆向工程”方法修订管理类各专业教学计划,在全校率先通过验收。学院各专业均增设“专业引导”和“社会实践”课程;新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管理”课程被列入全校选修课。同时,开展了课程考试改革,专业课程结构优化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使其知识链更加系统和完整。 (四)优化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学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专业系在不断完善“社会实践”课程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以保证各专业学生能有系统训练和规范的实习训练机会。这不仅提高了各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必要的管理实践认识和技能,彻底改变了多数地方院校管理类学生实习较难落实的局面。 (五)学院学风与考风显著改善 自实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来,学院晚自习出勤率一直保持优秀,连续三年在学校名列前茅;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风貌不断改善,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考试违纪率大大降低;学生补考率、留降级率均低于往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过级率和就业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六)学生创新大赛成绩突出 近年来学院鼓励和支持各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取得突出成绩。据统计,2010-2013年在 “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应用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等创新大赛,共获全国一等奖15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26项以及一大批省级及学校创新奖励;并获多项优秀指导教师奖和高校组织奖。 (七)学生工作取得进展 学院按专业配置辅导员使学生工作的连续性和规范性明显提升,各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工作管理经验实现有效积累和直接借鉴,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同时,辅导员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学院两名辅导员代表学校参加黑龙江省辅导员技能竞赛,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其中1人还荣获同类比赛全国三等奖。此外,辅导员考博及申报和主持各类研究项目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八)教学和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2010年至2013年,学院获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及奖励159项,其中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高教学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校教学成果奖10余项;规划教材10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省教改项目10项,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2项,校教改立项40余项,“ERP原理及应用”评为省级精品课。此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也促进了学院的整体发展,1个本科专业为国家试办专业,2个本科专业成为省重点专业;1个学科获得省优秀重点学科,2个学科获博士后流动站,2个学科梯队被列入省领军人才梯队,1个基地被评为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重点研究基地;1个团队被列入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二、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保障机制 (一)组织协同是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前提条件 管理学院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一种系统性探索,因此,组织协同是综合改革的前提条件,在以专业系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教学组织协同,实现学院内部各专业系教学组织协同以及专业系与其它有关院系的教学组织协同;而且在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方面也要实现组织协同,要做好与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校团委等各部处的沟通协调。由于学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体现了教育创新、教学改革与组织创新的有机结合,不仅需要学校各有关部处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与配合,以形成良好的教改环境。 (二)专业系是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主力 在传统计划任务型教育模式条件下,大多数地方院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主体不明确,专业系缺乏对全部教学环节的监控与协调,承担各专业有关课程的教学单位之间缺少必要交流机制,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效果;应充分认识专业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专业系建设,明确专业系的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专业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和纽带作用。 (三)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重要支撑 以专业系为主体的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人才培养的终端责任要落实到教师队伍上,教师队伍的质量、规模与结构成为改革成功与否的支撑点,因此,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关键,学院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优秀博士毕业生,以充实师资队伍;同时,鼓励学院青年教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及到大企业或大机关进行实践;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培育特色专业研究方向,实现专业系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发展,为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四)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需要有效激励 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如果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难以深化改革和形成良性持续效应。由于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直接涉及各专业系、教师、辅导员的实际利益,对广大教师的劳动需要给予认可和激励,如增加课程考核改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专业系负责人的岗位津贴等;同时,学校各部处亦应转变观念,主动支持和服务于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大投入支持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课程考核改革等具体方案的实施,以有效激励其改革不断深化和持续发展。 (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与管理机制的创新,还关系到学生工作、教师团队、激励考核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都需要地方学校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否则,学院要承担较大的改革风险和成本。因此,地方院校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应采取渐进方式,结合各学院及专业特点分阶段稳步推进。同时,培育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在学生、教师、辅导员中努力创造一种积极学习、勇于实践、诚实可信、交流共享、开拓创新的理念和文化,不断积累正能量,以加快其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进程。 三、结语 面向创新型国家与省份建设需要,结合各校与地方实际,地方院校应有针对性的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在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对以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探讨,为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供了借鉴和有益参考。 教育教学类论文:“互联网+”时代农科类院校教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农科类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与视角。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浅谈了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教育,并提出了农科类院校在互联网+农业、农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互联网思维方式,为适应当今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农科类院校;研究性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尤其是当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学校建设及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015年,“互联网+”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一计划也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同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农业是“‘互联网+’行动”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培育多样化网络化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这些都充分说明互联网在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中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农科类院校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势来实现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更加有效地服务三农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在互联网+农科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教育 教育现代化必须依靠教育信息化,这是不容怀疑的。如果把互联网仅仅理解成一种新的工具,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互联网本身并不能改变教育,但它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教育政策。发达国家十分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极进行信息基础建设,许多国家都已建成了教育信息网络。此外,国外政府和教育部门也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如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教育网计划,美国ISW引入教育领域,欧盟的“尤里卡计划”,韩国的“虚拟大学”等。我国于1989年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1993年开始搭建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教育网,2000年开始普及并推行教育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将其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托现代科技发展,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方式也随之改变。以往“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的传统教育正在向“一张网、一台终端,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演变。 二、农科类院校的互联网思维 1.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现已在我国进行的如火如荼,并已经改造和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当农业遇上互联网,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互联网+农业”到底是概念还是出路等问题仍在热议。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农业是互联网行动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培育多样化网络化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虽然在这条发展的路上仍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例如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低以及深度融合的问题。此外,还有认识上的偏差,片面认为“互联网+农业”就是农业电商。农科类院校作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把互联网思维嵌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努力做好专业与农业产业对接、课堂与企业单位对接、人才规格与社会需求对接。 2.互联网+农科教学。农科类院校的专业课程大多是多学科交叉,对实践能力要求强,学生既要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又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此外,农业生产周期长,易受环境、天气等因素影响,农科教学受到多方面影响,自然教学效果会不尽如人意。进入21世纪,农业正在转入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阶段,农科类院校的教学也应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媒体技术,解决以往因农业生产与教学不匹配所带来的诟病。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学校和教师首先应明确“教”与“不教”的范畴。“教”即教学生自学时出现的难点、最容易出错的点以及学不到的知识点;“不教”即不教学生已经知道的点、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点以及教了暂时也不会的知识点。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高效地利用课堂与互联网平台。其次,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打造网络教学平台。譬如不同水稻种植区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学习,既可以以文本、图形图像等形式展现,又可以邀请所在不同区域的高校专业教师在平台上实时实地的为学生解疑答惑,运用现代手段凸显不同水稻种植区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异同点,让学生及时更新和补充信息资源,还可通过与素未相识的不同高校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增进学术交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第三,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为我们重建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例如学习过程与整个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行数据形式化采集和描述,对其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教师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即时进行教学控制与教学反思,利用互联网整合大量的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生也可以尽快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利用互联网真正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水平。由过去教师缺乏数据支撑只顾盲目狂轰乱炸式教育教学方式向通过数据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转变。这类智慧化学习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指导方案。 3.互联网+农科人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因素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目前,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倾向于学科化、基础性和研究性,农科类院校所能提供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创新环境有限,学生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提升,从而造成农科类院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创新素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要推进“互联网+农科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首先要让农科学生清醒认识“三农”特点”:农业具有区域性、鲜活性、季节性、突发性等特点;农村具有分散、支付困难、基础设施差等特点;农民的特点是意识不到位、素质差、文化水平低等。“三农”问题历来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都有很大改善,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也很多,在互联网时代,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得以解决或缓和,在思路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实践。例如:在种植管理环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类似“私人医生”的“私人专家”在线咨询;在生产与销售环节,由传统的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的基于互联网的订单农业。其次,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开展不同层次和区域的学术讲座、论坛、在线咨询、短期培训、与用人企业单位互动等多样化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交流活动,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宽松和谐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创新人才。第三,在互联网时代,农科类院校应本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基于企业问题的学习模式,强调把专业知识学习设置到复杂的、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平台上多人多学科的合作来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开展“互联网+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学以致用;再如通过网络订单培养、共建基地等措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无缝对接,形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解决当今农业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需要农业人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原始的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型、复合型、通用型人才。互联网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是对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农科类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创新和发展适应当今潮流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把农科教学进一步推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培养新型农科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教学类论文:高职医学类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广大青年学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职的思想文化阵地是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在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各班开设了思想政治课各门课程,认真拟定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计划,认真规划开设思想政治课的各门课程。认真实施和完成“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医学类;思想政治 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报告会、辩论赛、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高职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思政课”的教学中,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任务。 二、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 我校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按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须的法律观念,法律素质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和前提条件。高职思想政治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求,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围绕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善用启发式、讨论参与式、案例分析式等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总体的把握与理解。能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学生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主线。在教学中,加强教研室的教学方法探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教育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在高职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学生“参与式”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参与备课、参与研讨教学重点、难点,参与共同研究制定教学方法、共同编写教案,参与教学,使学生更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和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五、思政课教学改革结果分析 在教授的3个教学班级中,学生人数共计200人,专业分为:护理、临床等两个专业,高职学生对教学改革后的思政课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就参与情况、考试成绩、践行情况方面各不相同,就改革的结果进行分析: (一)学生的参与情况 在参加的200各调查的学生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人数为56人,愿意参与的人数为120人,觉得改革的意义不大的有90人,不愿意、无所谓的为34人。 (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虽然进行了为期两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但从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单纯的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程度还有待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思想政治课程在学院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还未得到体现、行政管理的缺位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高职医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开展。 教育教学类论文:中医类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的探讨 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成人的特点是有一定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自学能力较强、能主动学习。 成人教育可以被理解对上述人的教育,成人提高学历的目的主要是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其次是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它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针对成人的特点,如何建设适合成人教育的信息平台成了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特点是投入大,技术性强,时间跨度较长,但一旦建成具有辐盖面广、自动化成度高、便于管理等特点,因此各高校近年来都加大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力度,对于我们中医成人教育如何适应时展,建设属于自己特色的信息网络平台也显的越来越迫切和紧迫。建立基础设施有软件和硬件建设两方面,硬件方面:要有场地、技术、设施、资金、人员,这些都需要学校给予支持;软件方面主要有办学单位来提供,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网络平台的使用、维护、管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小视,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没有好的基础万丈高楼即使平地起,也是危楼,隐患之楼,因此不能有急于求成,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基础建设要有前瞻性,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用个三五年就成了制约本专业发展瓶颈;基础建设要有拓展性,对于网络基础建设要留有一定的拓展模块,这样可以对今后其它专业或学籍、证书、课程、考试、教学、科研等留下一定空间;基础建设要有实用性,要让学生、老师对所设计软件一目了然、便于操作,不能给人们有雾里看花的感觉。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时展需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就显得愈加必须和紧迫。但对中医成人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来说,信息技术要求技术性强,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要求平台建设者要有熟练的教学管理经验,并能对各种模块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教学模块不仅要使学生、老师便于操作,还要使学生、老师在平台上能够互动,在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查讯的同时,要设置科研模块、精品课堂、专家授课等,并对教室安排、考试安排、试卷处理、成绩报送、成绩查讯,做出合理组合,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很好的技术能力,如果是外行管理内行的话不仅是对基础建设没有好处还对今后的工作中发生突发事件不能有效的处理延误教学进程并对网络的维护开支方面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便于维护使我们的网络平台建设达到最优化。网络平台建设需要很多基本要素,如果没有这些基本要素是根本没办法建立网络平台的,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计划,但有些学校不愿意公开教学计划,主要是怕其它相关学校来模仿,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你在给学生出成绩单的同时,其实已公开了你的教学计划,至于教学时数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自行安排,如果怕教学计划公开就不在网络上显示,这将是网络平台建设的一大缺陷,教学计划的公开有一个很大好处就是让学生提前知道要学的课程、内容、目的、方向,便于学生提出合理化意见,更好地促进教学计划的改进,在改进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改进,使其相互推动,相互补充,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网络平台建设。 三、加强资源开发和应用,促进网络交流平台建设。 成人中医类网络平台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要立足于传承、授业、解惑并成为交流切磋技能的平台,中医院校的特色就是中医、中药,医药是一个整体,医离开药就成了空洞的理论,药离开了医药就失去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医药相互依赖,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中医的另一特色是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按摩、骨伤、艾灸、熏蒸,在这一领域如何让学生手法、进针要点、穴位作用、药物运用、骨质结构、熏蒸部位更直观、更便于学生学习继承我国传统医学,就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软件内容,使我们医学资源图文并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只有让大多数学生都容易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医学知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交流平台活起来。第三个方面是如何让医学影像、血液循环系统、经脉、经络、骨络结构、人体穴位相互结合,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并能任意地拆分组合,这就要求计算机技术非常地娴熟,在信息时代只有把我们把传统文化与计算机发展相结合才能促进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才不致于顾步自封,要使中医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医,就要将自己的文化精髓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看的懂、摸得着,这样别人才会信服,才不至于有人说中医就象算卦,中医不治病、西医挑战中医之说。只有将我国传统文化粗入浅出地讲明白、讲透澈才能堵住对中医说三道四人的嘴,如果连自己都讲不清楚自己国家传统医学文化是怎么回事,自己都不敢给自己下方用药,只想着在别人身上做试验的人,只把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停留在口头上,只是说自己的传统文化好,那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呢?要促进中医发展就要不断让拓展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把传统文化搬到网络上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与之互动,这样才能营造出学习中医药的良好的氛围,促进中医药的发展让世人所接受。 四、加强信息化平台管理和维护 对中医类成人教育来说: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就是将信息,按照确定的时间和地点传送给广大师生用户,便于校师工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要有顶层主管、分级管理、引导归类、逐步完善,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顶层管理,顶层管理着不同层次、不同端口,如果没有主管负责,每个端口都可以任意出入那必造成网络数据流失,顶层管理就是要把不同管理权限下放到下一级,由二级管理者进行二管理,二级管理者主要起到上下沟通的作用,在管理本职内的各个端口的同时,要审核校内、校外办学机构上传的内容,及时上传更新数据、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完整性,三级管理主要是引导归类将不同的信息及时在不同模块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模块进行查讯,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授予不同的权限、不同的审阅查看内容。对课程建设管理平台方面,要针对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的权限,按树形管理方式进行网络平台管理,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西求同时也保护了知识产权。对网络平台维护方面要经常更新路由器的软件系统,随时监测网络并及时处理出现的故障,作好信息审核、信息校对、信息问责,其实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主要是对软件的管理,只有充分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才不至于出现问题后茫然不知所措,只有对业务知识非常熟悉才能与网络平台充分融合为一体,出现问题才能及时得到解决,做到不等、不靠、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 建设中医类信息网络平台就是要继承发展传统中医文化,继承中医文化首先要有一定的人群参与学习,只有广泛的参与者才能孕育充分的学习积淀与氛围,只有大家都能学的会、看的懂,才能使大家有学习中医知识的积极性。发展中医文化就是要有创新,中医的创新就是新的治法和疗效,中医近年来在延长人类寿命、抗疲劳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中医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大放溢彩。 教育教学类论文:如何在少数民族类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一名教师,身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任务级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新课程无论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还是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如何在少数民族类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体现新课程理念?我认为,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只有认真学习和体会课改的新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钻石教材,才能适应课程教材改革。 一、认真学习,转变观念 为了培养具有时代特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当前我们教师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跟不上时展的要求,落后于当今教育的发展形势,势必会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教育者要抓住机遇、紧跟形势,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随时更新教育思想。 要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此就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提倡下,每位教师认真地学习了《新课标》,掌握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是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不是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是不能够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此外,《新课标》还透露出这样一个根本的语文教育思想,即语文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一切语文教学与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了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我还大量翻阅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式培训丛书,如《走进新课程》、《聚焦新课程》等。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课改培训。在学习中,亲近了新课程,掌握了新课程的本质意义。为今后自己的课程教学行为能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钻研教材,用好教材 在新课改中,新教材为新课改提供了平台。教材仅仅是一种资源,如何用好教材呢?我认为使用好教材的关键是掌握好课程标准精神和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及其特点。为了用好教材,我们学校订购了苏教版教材,成立了实验工作小组。开学初,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每位教师认真通读了新教材、大家有这样的认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其“新、实、简、美”的特点,融传统文化精华和当今社会的最新成果于一体,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在打好语文学习基础的同时,打好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从实施新课程改以来,我始终围绕教材优质的新文章,以教材为依托,实现了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在本校教研员、学校领导的跟踪督导下,基本上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研究学生,促进发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基础如何?原有的生活经验怎样?有什么样的爱好和需要?他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怎样的学习最有效等一连串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和探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学生,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让他们想学。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让他们会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在学习时有毅力有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发展。 四、大胆实践,合理借鉴 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逐步探索形成的。在新课改的氛围中,我对教学设计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教”更好的适应“学”的需要,怎样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质疑问题、体验感悟、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展开教学活动,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改的施行下,我虚心地学习了有关实验区的教育理念。其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四点:⑴教学氛围宽松而和谐;⑵教学目标简要而明确;⑶教学过程贯通而有序;⑷教学手段有效而得体。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提高自己对新课改新亮点的敏感程度,善于抓住典型课例,深入剖析,从中受到启发。 新课程的综合化趋势需要教师的互相合作,教师也会在合作与共享的氛围中受益非浅。在新课改工作中,我善于吸收同一教研组教师的经验,吸收不同学科、不同学校教师的优点,经常与实验教师交流讨论,集思广益,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能积极参加市、县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竞赛活动,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我主动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尤其是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家长可以充当多种角色,从而延伸新课改的实施空间,拓宽新课程的实施渠道。 总之,在新课改的工作中,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意识,这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我们作为新课改下的教育者,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思想。当然新课改的新理念、新课标、新课程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但同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问题,如课堂纪律较乱,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进度极慢等。在今后漫长的教改中,我们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和新课程一起成长,争取做一名真正的合格的适应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者。 教育教学类论文:教育教学中的“无类”与“分类”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是由中国儒家大圣孔子提出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不能按照人为标准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每个人的发展都不统一,为了因材施教,最为合适的教学理念就是“分层推进”。 “有教无类”和“分层推进”这两个教育理念实际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互为区别,彼此联系。 “有教无类”属于师德范畴。强调“为了一切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士兵突击”精神。这一理念的贯彻,体现了教育平等的基本思想,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能够实现全方位人才的培养。 “有教无类”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1)要有爱心。不论贤愚美丑,性格如何,德行怎样,都得一视同仁。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善于鼓励表扬,多用启迪感悟。 (2)要善于发现。无论什么人,都有值得赞扬的地方;德、智、体、美、劳,总有一个是他(她)所擅长的。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而鼓励教育,使之发展成有用的人才。 (3)要尽力做个多面手。既然学生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那就尽力要求教师是个多面手。谈教学工作,能渊博善导;做思想工作,能循循善诱;表扬同学,能挑起斗志;批评同学,能恰如其分。这样,肯定会更关注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发现特长,更加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开展教学。 所谓“分层推进”属于实际教学范畴。由于学生个性发展不统一、水平不一致,还有就是目标追求各不相同,因而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有收获,就必须分层推进。 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展现: (1)设置问题。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问题,可以加星号设置个别思考题。在设置分值时候评分规则要细致,细化到每一分如何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得到相应分数。 (2)布置任务。要求分层对待,较优学生可提高要求,较差的学生就要放松要求,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3)提问。根据难易提前准备提问学生,备课时就要多投入精力。每次总有一些基础问题是学生会的,给每个层次学生参与的机会。 (4)考试讲评。除了表扬真正优秀的学生之外,还要表扬进步学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促进整体进步。 (5)谈心。要给每个学生准确定位,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让学生自己能明确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进步的途径。在这个环节上,要求教师要照顾学生的自尊,讲究表扬和批评的艺术。只有合情合理,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教育理想的实现需要“有教无类”的心态,教育实效的完成有赖“分层推进”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本着爱心、热心、耐心,关注所有学生,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双丰收。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
图书馆专业论文:纺织高校图书馆专业纸质期刊的管理和利用 摘 要:纸质期刊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馆藏学术资源,具有很高的参考利用价值,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专业纸质期刊利用的现状是“重藏轻用”,服务模式仍延续传统的“守株待兔”,在很大程度上影期刊的利用率。为了从根本上提高纸质期刊利用率,图书馆应该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利用图书馆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等网络工具,增加期刊的信息量输出服务工作,发挥纸质期刊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纺织高校 图书馆 专业纸质期刊 期刊管理 期刊,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情报价值高、信息刊载量大、代表着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信息,是高校科研工作者们教学与科研中不可替代的文献参考资料。在现在网络化、数字化电子期刊充斥的信息时代,科研工作者会逐渐青睐于使用简单方便,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到最全的资料,图书馆期刊工作者如何深入挖掘、利用好专业纸质期刊文献资源,更好地为师生们服务,值得图书馆期刊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课题。 1 纸质专业期刊存在的问题 1.1 期刊上架滞后 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的电子期刊资源由于很多原因一般会滞后3~6个月不等,按正常程序来说纸质期刊发行的时效性比电子期刊更好一些,由于该馆在期刊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与漏洞,也涉及订购,采编部,期刊阅览室分管,各个环节容易出现断层现象,再加之各部门馆员之间不经常沟通协调,你推我、我推你的推卸责任,就导致我们期刊阅览室需要及时上架的新刊在验收环节那里一直积压,进而会滞后3~4个月才上架,每次送来都是好多捆,每次将缺的期刊返给采编部,之后就不了了之了,这就造成了很多读者经常阅览时发现阅览室总是不能及时提供最新的期刊阅览,最新纸质期刊上架的时间和电子期刊出现的时间是一样的,还不如在网上下载方便,久而久之,形成惯性,读者也就不太愿意来期刊阅览室了。 1.2 期刊管理方面 该校有两个校区,因而图书馆设置金花校区图书馆和临潼校区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在两校区均有设置,由于该馆99%的期刊均无副本,为保证期刊所谓的完整性、连续性,防止期刊丢失、破损,规定纸质期刊一律不外借,读者如果进入阅览室查阅资料,需要将自己的书本和包存放在外面的借阅柜子中,如果读者觉得哪一期的论文特别好,想复印一下带回去继续阅读,还得将借阅证压在期刊阅览室工作人员那里,出去复印(该馆两校区没有设置自助复印机),这样跑出去,再跑回来,学生觉得非常麻烦,一般就不太愿意复印了,管理模式过于死板,过于落后,不考虑用户使用是否方便,进而也就大大降低期刊的有效利用率。 1.3 利用不均衡 在期刊阅览室日常工作中发现,科技类的纸质期刊都是怎么上架,就怎么下架,几乎没有学生读者翻阅过,都是崭新的放置在期刊架上,无人问津,到了装订的时候又机械性的搬下来打捆送去装订,除了纺织类的期刊,经常会有学生查阅一下,总体来说,读者还是比较青睐于社科类的大众娱乐性期刊,阅读率普遍要高一些。 1.4 期刊工作人员服务方面 阅览室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言行举止很关键,该馆的期刊工作人员均是60年代的馆员,他们的服务很单一、很原始,主要以守阅览室为主的工作模式,就只是简单的将期刊上架、下架,刊架整理工作,而不会主动去引导读者找需要的资料,或者学习一些新的查询文献技巧的理念或者方法,总是认为现在都是在网上下载需要的电子资源,觉得纸质期刊没人用就算了,就干好这一点就行了,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仅仅是守株待兔,坐等读者上门,缺少积极性、主动性,也缺乏工作热情。 2 应对建议 2.1 调整期刊排架 该校的特色学科是纺织、服装,比如将利用率比较高的科技类纺织的中文、西文现刊,甚至纺织类过刊可以设置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形成一个特色阅览区,可以放置在刚进阅览室比较显眼的位置,可及时引导学生关注此区域,做的时间久了,也可做一些相关的专题咨询服务工作,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提升了对工作的满意度。 2.2 纸质期刊开放短期借阅 纸质期刊如果一直实行静态管理的模式,将使纸质没有充分利用的空间,利用率将大打折扣。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图书馆一些专业学术期刊,比如纺织类的特色刊,经常来阅览的用户也就固定那几个研究者,一般的学生由于其太枯燥基本没有人阅览,到装订下架的时候,很多期刊装订后就直接堆在过刊区域无人问津了。图书馆花了那么多钱订购学术性的核心期刊,又有那么多管理人员验收期刊,上架期刊,完后又下架装订期刊,装订回来的过刊又得上架,费时费力又费钱,到最后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全部都静静的躺在无人问津的黑房子,确实是极大的浪费。我们期刊工作人员更要克服困难,更新观念,做好期刊的短期借阅工作,根据期刊的特点,可借4~6 d不等,以保证期刊流通起来,提高利用率。 2.3 做好期刊的宣传工作 为了改变读者对期刊阅览室以守阅览室的形象,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互动,做好期刊的对外宣传工作。比如,图书馆期刊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官方微博、微信、网站宣传期刊阅览室的布局,服务内容范围,向各个学院老师们介绍最新专业学术期刊的到刊信息,也可将学校特色学科最新的杂志、名家、学科前沿动态进行简单的编辑摘录放在宣传区,让科研工作者们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定期做一些期刊知识海报粘贴在宣传栏。 2.4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期刊阅览室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整个图书馆的形象。首先,我们接待期刊阅览室读者要以非常热情、主动而友好的态度去引导读者查找所需的文献资源,有足够的耐心去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同时可以以问卷的形式了解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都有哪些,及时改进服务模式。我们面对的服务对象基本上是教师、研究生、高年级的本科生,尤其是一些研究生,在引导其查找纸质期刊资料的同时,也可同时辅导学生如何利用中西文期刊数据库怎么查全所做课题的所有文献资料,有必要的条件下,也可开展相应的专题学科服务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2.5 保证最新期刊的上架率 为了保证让我们的读者可以看到最新的期刊,我们要改变以往懒散的工作作风,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及时查新刊的到架率,积极与采购部门协调,催促书商及时送刊,做到书商送刊后,及时验收,及时交接,及时上架,这样就避免了新刊滞后的问题。 2.6 建设纺织、服装特色过刊文献库 该校是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院校,最起码纺织类、服装类过刊收藏应做到完整性和连续性,积累几十年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馆藏特色,过刊属于馆藏固定资产,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期刊馆员更应该做好特色馆藏资源的宣传工作,可以先设计问卷,在日常工作中,可实际调查经常来阅览特色期刊的读者层次,他们经常会追踪的专业期刊,或者对期刊管理的一些好的建议等,调研完后及时统计问卷,从读者需求的角度出发改进我们的服务模式,同时也可对特色过刊进行短期的借阅,4~6 d不等,让过刊也流通起来,更好的为每一位师生服务。 3 结语 在电子期刊备受青睐的网络化时代,科研工作者越来越习惯于使用电子资源,但其缺点是:由于大部分电子期刊资源是建立在纸质期刊资源上,在时效性上会比纸质期刊滞后3~6个月,同时电子期刊资源因为版权原因或者论文作者其使用版权,也并不是全部收录了公开发行的期刊,纸质期刊可以弥补这一缺点,给科研工作者提供最新、最全、最准的学术信息,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以守阅览室的服务管理模式,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利用图书馆网站、微博、微信,提高期刊的信息宣传服务工作,期刊短期借阅,建设特色过刊文献库,提高纸质期刊的利用价值,更好的服务每一位读者。 图书馆专业论文: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的专业素养构成与培养 关键词:阅读转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专业素养 摘要:文章阐述了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的任务,分析了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的专业素养构成,提出了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的专业素养培养方法,指出阅读转型背景下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馆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首要问题。 所谓阅读转型是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内容向数字形式转变,传统的纸质文献不再是读者阅读的唯一内容。与此同时,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方式也向数据化转型,虚拟网络平台成为阅读推广服务的主要阵地。高校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学生读者,因此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更要体现出阅读转型的特点和内涵。关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服务模式和发展策略,学界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然而对于具体提供服务的馆员的研究相对缺乏。实际上,馆员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构成中最具创造力和能动性的要素,也是赋予阅读推广工作生命力的关键,对馆员专业素养构成的分析、探究如何培养并提高馆员的工作能力,将成为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热点。 1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的任务 在阅读转型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时代结合切入点集中体现在阅读推广活动上,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馆员不仅仅是任务的执行者,更被赋予了激发师生阅读兴趣、策划营销推广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管理、充当师生读者的阅读顾问等多方面的任务。 1.1激发师生阅读兴趣 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广馆员的素养。首先,馆员是沟通图书馆与师生读者的桥梁,推广馆员通过调查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向其推送相应的阅读内容,以激发师生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推广馆员在推广方式上的创新也至关重要,如何准确定位、贴近读者的生活习惯,成为推广馆员的工作重点和难点。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的任务更加艰巨,大数据环境和阅读氛围的改变要求推广馆员要开展与时代契合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以便充分激发已有用户或潜在用户的阅读兴趣,使师生读者真正将阅读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加强其与高校图书馆的黏性,培养高校师生读者的良好阅读习惯[2]。 1.2策划营销推广活动 高校图书馆吸引师生读者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将读者需要的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推广,阅读推广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营销策略,因此阅读推广馆员也肩负着营销者的责任。首先,高校图书馆的阅读营销推广需要馆员的前期数据调查与中期跟踪推广,明确师生读者的阅读兴趣,找准自身的服务定位。其次,在具体的阅读推广服务过程中,推广馆员采取何种服务方式、推送哪些阅读内容,都将成为影响推广服务工作的重要因素,这需要推广馆员的统筹规划,即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看待,既要考虑各要素单独的影响力,又要兼顾各要素之间的整合规划[3]。最后,高校图书馆毕竟要服务于师生、服务于科研,阅读推广馆员还应根据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特色进行推广活动的策划营销,以突出高校图书馆的科研精神。 1.3阅读推广服务的管理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中,馆员更多的是充当服务者的角色,即根据图书馆的要求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服务工作。在阅读转型背景下,一方面读者的主体地位被凸显出来,要求图书馆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主动化的服务;另一方面馆员的能动性也有所提升,馆员开始参与到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在新阅读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已成为阅读推广工作的管理者。馆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为师生读者提供资源检索方面的帮助,还要对文献进行管理,同时对阅读推广内容、阅读推广平台、阅读推广成效进行监督、调整与管理[4]。实际上,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工作的目的在于促进师生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深入了解,让师生读者体会、感受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由此可见,阅读转型时期的推广馆员在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图书情报学理论的同时,还要对师生读者有所了解。图书馆任何一个阅读推广工作的成功,都离不开推广馆员的管理和努力。 1.4充当师生读者的阅读顾问 阅读转型背景下,资源文献的阅读方式向数据化、网络化转变,师生读者与资源的接触面更为开阔。实际上每一个高校师生都身处阅读推广的环境中,只是有的师生对自身的阅读需求不够了解,阅读推广没有对他们的阅读动机产生有效的推动力。如:有些大学生读者不清楚哪些图书更加适合自己,对自己的阅读类型缺乏明确的概念,这时就需要阅读推广馆员主动充当阅读顾问的角色,椭大学生读者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符合自己学习或科研需要的图书。阅读转型为大学生读者带来的另一个困扰就是图书资源过于丰富,令人难以选择,良莠不齐的资源常常扰乱大学生读者的判断力,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推广馆员更应该成为大学生读者的顾问,帮助他们选取正确、有效、高质量的阅读内容。总之,大学生读者在阅读方面的经验尚浅,对资源的选择存在疑惑,需要阅读推广馆员给予他们积极主动的帮助[5]。 潘彩勤: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的专业素养构成与培养 2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的专业素养构成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资源基础。同时,阅读推广工作离不开馆员因素,馆员作为阅读推广环节中最具创新力和能动性的要素,其专业素养构成成为影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的专业素养构成主要包括情报学理论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及创新科研信息素养三方面(见图1)。 2.1情报学理论专业知识 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师生读者的阅读内容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更多的是倾向接收数字化多种类的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馆员只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及文献整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图书馆需要的是一支具有情报学理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素质馆员团队,具体包括图书情报、计算机应用两大方面。阅读内容数据化要求馆员能够掌握纸质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技术,阅读方式网络化又要求馆员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能够实现数据推广和网络平台建设的服务工作[6]。推广馆员只有熟练掌握信息学、系统学、计算机学等专业知识,才能做好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工作。 2.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必备的专业素养,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馆员是沟通师生读者与图书馆的桥梁。一方面,阅读推广馆员要指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好感与黏度。同时,阅读推广馆员还要收集读者的反馈,为图书馆推广服务工作做数据准备和营销目标。另一方面,阅读推广馆员要对图书馆的总体规划和文献构建有所了解。可以说,阅读推广馆员承受的压力是双重的,因此,阅读推广馆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具体来说,推广馆员的心理素质构成包括三方面:认知能力、意志品质、情感素养[7]。只有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适度的情绪调整、积极的态度建设、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阅读推广馆员,才能符合阅读转型背景下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要求。 2.3创新科研信息素养 阅读转型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逐渐从传统服务转向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阅读推广的内容和方式也向数字平台倾斜,因此阅读推广馆员也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此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师生读者,具有科学、科研的特点,阅读推广馆员要把握高校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在阅读推广内容的选择上和服务方式上突出科研特色。笔者认为,创新科研信息素养在广义范围上还包括馆员在自身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馆员只有具有不断创新和提升的精神理念,才能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从而推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信息化技术提升和创新发展。总之,阅读推广馆员是否具有创新科研信息素养,将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3阅读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的专业素养培养方法结合阅读转型背景的特点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特色,笔者认为阅读推广馆员的专业素养培养方法要从馆员吸纳、在职馆员培养和馆员监督三方面入手,分阶段、有重点地提高阅读推广馆员的服务水平。 3.1重视创新人才建设,提高推广馆员整体水平 首先,高校图书馆在建设馆员团队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吸纳高素质、高学历、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从入口把好关,提高入职门槛。其次,面对阅读转型背景,高校图书馆推广馆员的个人素质和创新力至关重要,提高馆员文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型人才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推广服务工作的转型,有利于契合大数据环境下师生读者的服务需求。总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人才建设的关键在于对人员的筛选,应以青年创新型馆员带动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从而提高推广馆员的整体素质[8]。 3.2加大馆员在职培养力度,贯彻终身学习观念 对于大部分高校图书馆而言,馆员的人员流通速度较慢,从事阅读转型背景下阅读推广服务工作的大多是一些老馆员,这就带来两点弊端:①馆员的素养达不到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他们的服务观念陈旧被动,不利于阅读推广工作的展开。②馆员的年龄层较高,对新技术、新方式的掌握有所欠缺,不利于推动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对在职馆员的信息技术化培养,也是提高馆员素养的重要措施。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2013年通过校外聘任讲师、校内人员考核选拔、集中开办讲座、馆员外出学习、在线网络培训等几种方式对本馆的阅读推广馆员进行了专业技能与计算机能力上的培训,提高了阅读推广馆员的服务水平和新型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适应力,同时贯彻了终身学习观念,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9]。 3.3加强馆员管理和监督,完善阅读推广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尚处于发展阶段,在阅读推广工作体系上还存在疏漏与空白之处。在阅读推广馆员管理与监督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对阅读推广馆员进行阶段考核,从推广内容的读者满意度、推广方式的创新性和阅读推广的长效性几个维度进行测评。此外,高校图书馆要在阅读推广机制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一些阅读推广馆员局限在理论研究方面,缺少实践经验,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是造成阅读推广工作开展难、成效低的重要原因[10]。因此,培养阅读推广馆员的专业素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是必经之路。 4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转型为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阅读推广馆员提出了挑战。新的背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馆员不仅要激发师生读者的阅读兴趣、策划营销推广活动、管理阅读推广服务,还要充当师生读者的阅读顾问,因此阅读推广馆员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阅读推广馆员的专业素养由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和信息素养三方面构成,在素养提升方面要加强馆员吸纳力度,重视馆员的在职培训和馆员的监督。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图书馆服务环境中,高校图书馆唯有提高阅读推广馆员的素养和服务水平,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图书馆文化服务的作用,为师生读者提供创新、多元的阅读推广服务。 作者简介:潘彩勤(1971―),上海健康医学院助理馆员。 图书馆专业论文:专业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文化运作方式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专业图书馆文化建设理论中“以人为席?内容的同时,阐述了在专业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吸引、录用、保持、发展、评价和调整等六个环节与职能,认为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专业图书馆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而且要注重培养人才、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这样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专业图书馆文化管理的宗旨和目标。 关键词:专业图书馆 文化建设 人力资源开发 文化运作方式 专业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人本概念,标志着专业图书馆文化建设管理重心的转变。专业图书馆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以人为本的内容有:①专业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人本管理,将人作为专业图书馆的中心,将人的主体自觉意识以及积极性、创造性的自觉发挥放在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②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专业图书馆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业务研究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树立图书馆员的主人翁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文化建设中的团队精神就难以实现,图书馆员和本单位的价值观就难以实现全面整合;③在处理内部关系时,强调从事情报服务的同质性,尽可能淡化等级意识;④将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和教育人相结合,做到以人为本、育人为先;⑤将效率与人性相结合;⑥将制度、职务和情感相结合。⑦实施分权化管理。 一、专业图书馆吸引人才环节中的文化运作方式 从专业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看,其吸引人才的活动有以下三点:①确认本单位的工作要求;②决定岗位技术要求和所需人数;③对有资格的申请者提供平等的聘用机会。一座专业图书馆能否吸引优秀人才前来应聘,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这座专业图书馆的长远目标和发展前景、声誉与形象以及工资福利待遇等。在上述诸多因素中,声誉与形象就是其文化要素之一。因此,加强专业图书馆良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其吸引优秀人才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文化运作方式。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形象,表明一座专业图书馆不仅重视图书馆员的个性发展和全面需要,而且说明这个单位中的人际关系融洽和谐,文化性内耗少,更说明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高,从而吸引更多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前来加盟,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该专业图书馆所收藏的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日本松下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就曾经说过:“吸引求职者的手段不是高薪,而是企业所树立的经营形象。” 二、专业图书馆录用人员环节中的文化运作方式 1.对于应聘人员的录用应该考虑与该专业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变革与发展相协调。也就是根据专业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变革与发展的需要来考察应聘人员的价值观和本单位的价值观的异同和差距,并作为录用的标准之一。如果专业图书馆录用那些与本单位价值观相同或者比较接近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比较容易对这些新录用人员的个体文化进行整合,使他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与专业图书馆的其他图书馆员融为一体并步调一致;如果专业图书馆已经感到原有的组织文化不再适应发展的要求和环境变化而需要变革时,那么,专业图书馆就应该选聘那些工作态度与价值观适合新的专业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样有利于专业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变革;而当专业图书馆原有文化已经严重阻碍本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亟待变革时,选聘新的专业图书馆领导,对于这个单位的重要意义就显得尤为突出。新选聘的领导者能够为专业图书馆注入崭新的文化管理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战略和策略。 2.在专业图书馆的人员录用环节应该树立“择需录用”和“人尽其才”的文化观念。以科学正确的用人观念为指导,是现代专业图书馆人员录用环节当中实施文化运作方式的重要特点和前提条件。在专业技术人员录用环节当中,专业图书馆应该采用在“择需录用”的基础上,实行“择优录用”的方式。因此在专业技术人员录用环节中,首先,应该确认应聘人员是否符合单位对于员工的基本要求。其次,还应该确认应聘人员是否符合所录用岗位的资格要求。在专业技术人员录用环节中,还应该树立既着眼于专业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又注意使受聘者“人尽其才”的指导思想,实行“最适录用”的方式。在人员录用环节中,不应该对应聘者求全责备,而应该注意发现其所长,重用其所长。前来应聘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国家和社会的人力资源财富,来专业图书馆应聘也是对本单位的尊重与信任。因此,专业图书馆领导不仅要着眼于单位的工作需要,而且也要为应聘者负责,使他们的智慧资源和个人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据此,专业图书馆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对于应聘者的品德、个性、才能、素质、潜力、抱负和激励动力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察和测评,以确认其是否具有胜任某一既定岗位工作的能力并尽最大可能发挥其长处,再决定是否予以录用。 三、专业图书馆人员保持环节中的文化运作方式 从专业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人员保持环节包括:第一,保持图书馆员有效工作的积极性;第二,保持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在这一环节上,要求专业图书馆领导者的职能责任和管理活动分别是:公平对待每个图书馆员,尊重人格,提倡协作,面对面解决争端及按贡献评奖制;酬劳及福利,健康安全以及雇员服务等。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的理念以及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是专业图书馆人员保持环节中文化运作方式的重要特征。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理念,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信任人”。“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理念是专业图书馆“留人”环节当中文化运作方式的根本特征。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只有图书馆员才是专业图书馆的主人翁,一定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图书馆员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只有尊重人,才会满足图书馆员自尊的需要;只有关心人,才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图书馆员的友谊、归属和感情上的需要,从而形成专业图书馆对他们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只有信任人,才能充分地发挥图书馆员自身的能动作用。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如果一个专业D书馆中的人际关系良好,那么,图书馆员之间就会情感融洽,工作协调一致;而人人心情舒畅,图书馆员就会热爱这个单位并愿意为她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专业图书馆人际关系和谐的目的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图书馆员之间相处融洽,没有人际关系矛盾和激烈冲突;二是指图书馆员之间目标期望值的相容性;三是指图书馆员之间目标的一致性。因此,专业图书馆应该尽最大努力营造出一种亲密和谐的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氛围能够把专业图书馆、领导者和图书馆员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使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专业图书馆人员发展环节中的文化运作方式 1.树立专业图书馆人员发展环节中正确的管理理念。从专业图书馆的性质来看,图书馆员是单位的主人翁;从专业图书馆文化管理的主旨看,它是“为了人而进行的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专业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只有将图书馆员的个人发展作为其不可或缺的环节与职能,才能够充分地调动图书馆员的积极能动作用。因此,专业图书馆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人员发展观念,而且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图书馆员发展的良性培育机制,才能够让他们看到自身与单位发展的美好远景,从而发挥出最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开展各种方式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是专业图书馆人员发展环节中的重要职能。进行专业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教育与培训是文化运作方式的显著特征。专业图书馆在对新录用人员的培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文化建设培训。 3.对全体图书馆员进行专业图书馆文化培训。从专业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对图书馆员的培训一般包括态度培训、技巧培训和知识培训。对图书馆员的态度培训包括:①战略意识,也就是在做具体工作时始终不能忘记本单位的战略目标,以避免机械盲从;②彻底的“现场主义”,所谓现场就是直接面对读者的地方,也就是情报服务第一线,而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本单位的服务品牌的建立和发展前途;③“自主管理”的意识,也就是每个图书馆员既是劳动者,又是所在岗位的管理者,要时刻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改进工作,革新创造;④“尊重人性”的管理意识,也就是要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以上四种意识培训中,贯彻并落实“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是实现全体图书馆员态度培训目的的最终选择,而这也正是专业图书馆文化管理的主旨。 4.专业图书馆要采用各种激励方法调动和发挥图书馆员的能动作用。运用精神鼓励的方法和手段是专业图书馆人员发展环节中文化运作方式的重要特征。专业图书馆精神激励的主要方式包括:(1)目标激励;(2)内在激励;(3)形象激励;(4)荣誉激励;(5)兴趣激励;(6)参与激励;(7)情感激励;(8)榜样激励。 五、专业图书馆人员评价环节中的文化运作方式 在专业图书馆人员评价环节中,士气评价的指标化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士气评价是比较抽象复杂的工作。因此必须分清士气表现和评价的指标性结构,才能够使其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从士气的表现形式及其评价指标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精神面貌;其次是对于专业图书馆的忠诚度;最后是团结协作精神。 2.开展士气调查,并为士气激励打下基础。士气调查就是要调查图书馆员对专业图书馆组织所抱的态度及其精神状态。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员对于专业图书馆发展的希望、感想和满意程度以及他们的归属意见和工作积极性。进行士气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人事统计法、自由陈述法、态度量表法、面谈法和事例分析法等。_展士气调查对于专业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组织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使专业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员对工作、对同事和对单位的态度,从而为协调内部人事关系、改进专业图书馆的组织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其次,开展士气调查可以成为专业图书馆上下级沟通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员对于管理工作的信赖感,实现上下级的谅解与合作;最后,可以使专业图书馆有针对性地进行士气激励。 六、专业图书馆人员调整环节中的文化运作方式 1.专业图书馆的人员调整环节应该坚持“因材施用”的理念。专业图书馆在进行人员调整时,应该兼顾单位发展和图书馆员个人发展的共同需要,才能够做出最佳决策。为了做到因材施用,专业图书馆应该采取允许并鼓励图书馆员在单位内部“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措施,使大多数的图书馆员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这样就能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使图书馆员的个人发展目标与专业图书馆的人事规划更加趋于一致,而且还有助于图书馆员在工作变动较多且更加“符合自己心意”的情况下,加倍地努力学习和工作,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2.对于图书馆员的晋升应该引进功绩晋升制度文化,并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专业图书馆的人员调整包括职务的升降和平行调动。职务和职称的晋升对当事人来说是一种内在激励,能够使图书馆员产生较强的责任感、成就感和事业心;同时职务和职称的晋升也是专业图书馆留住人才和推广“以馆为家”精神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干部聘用制度中引进功绩晋升制度文化并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依靠素质竞争上岗,根据绩效升职或者降职,从而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各个职位的择优用人,而且有利于专业图书馆不断地发现和提拔杰出人才。功绩晋升机制本身就是鼓励图书馆员积极进取,完善素质,不断提高能力,做出成绩,在实现专业图书馆的组织目标和职位要求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3.专业图书馆对于图书馆员的退休和解聘等人员调整环节应该体现相应的礼仪文化。不论图书馆员退休或被解聘,抑或自行要求调动的,专业图书馆都应举办相应的礼仪活动,来体现单位对于人才的关心和尊重。这样做不仅能够体现一个专业图书馆成熟的人才观,而且还表明了单位对图书馆员的尊重,并且能够通过此事吸引愿意来应聘的有用人才以及让留下的图书馆员增强对单位的信任和责任感。 图书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图书馆围绕专业开展服务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围绕专业教学和实训开展服务是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的职责体现和服务内容的革新。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全面介绍了图书馆围绕专业开展服务的活动背景、思路、目标、内容和效果。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服务模式;专业群书库;专业服务 以传承文化为使命的高职院校图书馆,过去一直将文化教育作为基础职能,在专业服务方面较为忽略。如今高职院校图书馆面临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必须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及方向调整服务内容及方式,主动融入到学校的整体战略发展过程,才能更加有效地体现图书馆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政府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关注逐年提高以及外部环境逐步改善,高职院校的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少院校把专业内涵建设当作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的具体落实,是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1]。在此背景下,作为教辅部门,如何更好地为专业建设、专业教学、专业实训提供服务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拟以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职院”)图书馆围绕专业服务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为例,全面介绍活动背景、思路、目标、内容与效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实施专业服务活动提供参考。 1 专业服务内容框架 依托于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信息保障及作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等方面的优势,建设专业群书库、毕业设计作品展厅、工艺美术基地、桂菜博物馆等一系列为专业建设服务的场馆设施,开展专业体验课进图书馆、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课、“教授有约同读书”等一系列活动,为学校专业建设及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服务与保障。整体专业服务活动框架如表1所示。 2 案例解析 2.1 空g布局 图书馆建筑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与发展目标,将文化教育与专业服务并重,在环境营造、专业服务与文化展示等方面做了重点规划和设计。 2.1.1专业群书库。“专业群”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常用名称,蕴含着高职教育教学组织观念和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专业群为教学单位,将专业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以专业群为背景开发课程,通过课程整合与重组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培养,将专业群作为学校内部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以专业群为单元组建二级学院[2]。“专业群书库”是将存在资源关联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料包含图书、期刊、报纸、电子数据库等,通过空间分布上的“集聚”打包形成独立书库或者阅读空间,是对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料馆藏布局方式的一种变革,是基于“以读者为中心”服务理念打造的综合统一的服务平台。其完成了两个维度的整合,一是服务流程的整合,集书库、阅览室、自修室为一体,将藏、借、阅、学、赏、用融为一体;二是服务内容的整合,将专业群相关的多种载体的文献资源陈列于同一空间,专业资料一站式获取,大大提高了读者专业资源的获取效率。 南职院构建了7个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与广西机械制造、建筑房地产、商业流通、旅游服务、东盟国际贸易、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对接,图书馆主动适应学校发展战略,对应设置了7大专业群书库,服务师生读者(图1)。 2.1.2 工艺美术基地。图书馆与校艺术工程学院合作建立的工艺美术基地由陶艺设计制作实训室、模具成型实训室、装饰绘画与漆画实训室、雕刻制作等实训室组成。满足陶艺设计、泥模雕塑、模具制作、锻铜设计与制作、装饰绘画、壁挂设计与制作、木雕设计与制作、漆画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教学需要,同时承担室内设计行业对民族工艺品样式的研发与生产工作。基地的建设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突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以学院为主体、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为机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为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实训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教学团队的系统改革发展建立平台,创新具有工艺美术特色的艺术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教育基地。 基地的建设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实现了无缝双向对接,一是要发挥基地产、学、研、创的功能离不开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支撑,打通了资源建设与资源使用的壁垒;二是中心为图书馆的场景化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比如嵌入课程服务、嵌入实训服务、嵌入产品研发创新服务等,同时基地内大量手工艺作品形成了图书馆的实体特色馆藏,丰富了馆藏内容,用于为读者提供体验式服务。 2.1.3 桂菜博物馆。图书馆与旅游学院共建的桂菜博物馆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通过点、线、面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人物与事件结合,实物与文字结合的形式,全景式、多方位展示桂菜的发展历史和演进过程。这是以桂菜文化展示为主题,集旅游、休闲、娱乐、美食为一体的桂菜美食文化庄园,便于向读者普及桂菜文化起源、演变及发展,让读者了解学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建设、教书育人、科研水平及图书资料等情况。该博物馆是全国职业院校第一家地方菜系展示、宣传、交流和教学中心,拉近了普通读者与广西餐饮文化之间的距离,搭建了专业读者与专业文献资源之间的桥梁,同时作为一个产、学、研、创一体化的全国学术交流平台提升了图书馆的知名度。 2.1.4 作品展厅。作品展厅以书架和展板为主要设计元素,利用不规则陈列的书架,主题相关的书籍和作品将读者紧紧包围,打造出时尚感、交互式、阅读氛围浓厚的主题图书阅读空间,为读者创造出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南职院艺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毕业成果以毕业设计作品为主,每年大量的建筑装饰设计、游戏动漫设计、系统仿真应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技术含量,在展厅展出有利于学生作品的宣传和专业的传承,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示范效应,起到指导、督促和带动的作用,引导更多学生走进图书馆、使用图书馆。 2.2 专业服务 2.2.1 “教授有约同读书”。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及孔子诞辰日,图书馆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此类活动大都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如何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学习型阅读?如何引导读者阅读更多的经典书、专业书?如何打造品牌化、持续性的读书活动?如何分享教授、专家、学者的读书方法,让更多人受益?南职院图书馆自2013年起推出了“教授有约同读书”活动,每月定时邀请校内外行业专家、教授走进图书馆,与读者圆桌座谈,平等对话,分享个人阅读经验与方法,探讨行业特点及趋势,推荐专业必读经典,用专家、教授的独特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引导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活动利用抢票平台,限制每期参加人数,还利用微信直播扩大影响力,自推出以来,受到了同学们的大力追捧和欢迎。 2.2.2 专业信息素养课。为了应对海量信息带来的挑战,适应时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需的素质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高信息素养对于提高其自主学习与就业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非常必要[3]。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信息素养教育,但大都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未能做到与专业的结合,故而成效不大。笔者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提出相对于单独设立的信息素养课程,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课程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缩短学生学习时间,同时有了专业教师的参与,还可显著提高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效果。从结合的方式来看,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部分介入,图书馆只参与专业课程的部分内容;另一种是全部介入,图书馆全程跟踪专业课程的教学,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设计与教授课程等任务。 南职院图书馆自2015年起开设了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课,选派图书馆教师担任二级学院联系人。一是专业课备课期间,授课教师提供推荐书目,图书馆负责图书保障,纸电同步,子书做成二维码,一键扫描即可获取;二是搜集专业课程相关信息资源,包括纸质资源(含图书、报纸及期刊等)、电子资源(含学习平台、学习资料、电子图书、网络在线免费资源等)、专业学习论坛、行业名师及相关名人的微博/博客等,在专业课授课期间,利用1至2个课时嵌入到课程教学讲授信息素养基本理论及专业学习资源,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信息服务。目前该课程已覆盖全校9个二级学院,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2.2.3 专业课进图书馆。专业群书库、工艺美术基地和桂菜博物馆的建设为专业课走进图书馆搭建了一个基础平台。一是专业群书库收集整理了相关专业的各类纸质和电子资源,为师生教学提供了便利;二是工艺美术基地、桂菜博物馆为课程教学实践部分提供了理想的场地和环境;三是主动对接人文大讲堂、插花艺术等人文类课程。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图书馆的人气,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图书馆的学习和读书氛围,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涵,增加了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 2.3 院馆合作,应用RFID 目前图书馆界RFID的应用正以每年30%的递增速度在飞快发展,关注并积极应用RFID技术对于图书馆实现数字化全覆盖、泛在智能化的新型服务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4],主要体现在自助借还、自动分拣、图书查找与定位、图书上架、架位注册、图书盘点理架、图书剔旧、安全防盗、标签转换、智能书架、智能便携式找书器等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图书馆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改进用户体验。随着应用及推广RFID的时机逐渐成熟,很多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并规划行动。但是RFID高昂的建设成本对于很多图书馆尤其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都是难以企及的,有没有可能借助于二级学院的力量完成建设升级呢?南职院图书馆大胆创新,开创院馆合作新局面,实现了共赢。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南职院国家级重点专业,2014年申请到德促贷款用于建设物流实训基地,鉴于图书馆的藏书和流通业务与物流管理是相通的(表2),图书馆与物流管理专业所在的商学院进行了紧密对接,探讨了在图书馆打造物流实训基地的可能性。调研发现在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建设物流实训基地的方案具有可行性,一是利用现有成熟独特的空间优势,无需再投资建设场地;二是方便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内进行学习和实训,可以第一时间让学生体会到新技术在物流仓储中的使用情况,基地配置的自动分拣系统,手持式盘点机和智能书架,微缩了物流中的分拣、远程盘点、货物整理跟踪的所有功能;三是实现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升级。 3 效果分析 (1)有效拉近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资源有效利用率,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2)有效拉近了图书馆与各二级学院之间的联系,在开展其他阅读推广活动时,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3)通过院馆合作模式,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实现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升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金使用率,对于普遍缺乏经费的高职高专图书馆来说,主动寻求与二级学院的合作是一种值得参考的选择和途径。 (4)提升了图书馆在学校的形象和地位,图书馆与二级学院合作建设的工艺美术基地、桂菜博物馆等已经成为学校领导接待嘉宾的必到之地。 (5)围绕专业开展服务的模式得到了全校教职工和读者的认可,图书馆在近三年的年终考核中连年获得最佳服务部门称号。 4 结 语 从实施效果来看,围绕专业开展服务项目的模式是正确的,今后专业服务项目的开展要在这两方面进行加强:一是提升图书馆馆员专业服务的能力,通过培训、交流等措施实施馆员能力提升计划,为进一步开展专业服务提供人力保障;二是打造图书馆专业服务项目品牌,加强活动营销与宣传,扩大活动辐射面与影响力。 图书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建构与实施?鄢 摘要: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育人的核心平台。高职院校图书馆从制度规划制订、实施路径建构、实施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入手,创造性借鉴学科馆员制度,创新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切实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建立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建构与实施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提供通识性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多,提供专业性信息资源开发服务较少,难以发挥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作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只有全面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缺少一支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是图书馆难以胜任学校教学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工作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建构和实施图书馆专业服务型^员制度。 建构和实施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首先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网上信息资源浩如烟海,从中获取有用的专业性信息资源犹如大海捞针。据统计,我国图书馆界和各类情报所藏的中文文献70%以上未被利用, 外文文献90%以上长期未被利用。而许多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至少要花40%―60%的时间去获取信息。第一,一方面是大量价值很高的文献信息未被开发,另一方面是教学、科研需要的大量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无法获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专业馆员提供主动创新的信息服务。第二,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专业教学转变服务方式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学生和教师对文献信息需求的专业性强、岗位工作关联度高,往往是在实践教学现场边获取边应用。建立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专业信息需求,也有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第三,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研究与服务人员从制订科研与服务计划、申报课题项目、开展研究与服务,到出研究和服务成果都需要切实到位的专业信息资源服务支撑。第四,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提升服务能力的需要。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文献信息数量急剧增长,文献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读者需求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背景下,普适性信息服务能力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读者的需要,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出现,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将大大激发馆员的提升信息服务能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 一、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的内涵与特征 专业服务型馆员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群体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一是要具有某种专业背景,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是受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并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经历,达到图书馆专业硕士学历或具有图书馆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三是有一定的企业工作资质和经验,或有职业资格证书,或有企业工作、挂职锻炼经历。能够在专业与图书馆服务之间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及时准确地收集特定专业学生学习信息资源需求信息,教师教学、应用研究、社会服务信息资源需求信息,以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能够熟练面向特定专业开发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在建设、使用和管理网络化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中发挥核心骨干作用;能够主动地、有针对性地面向特定专业领域学生、教师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专业馆员的信息资源服务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信息服务的专业性。指专业服务型馆员面向专业的人做服务专业的事,具体说就是围绕学生学习、教师专业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问题、项目、任务等,定位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职责、服务方式。其工作职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分院、专业共同制订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规划、年度计划,开展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应用与管理工作,定期征求对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的意见;二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教师教学、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需求,提供信息资源,开展信息资源应用培训和咨询指导;三是负责课题项目申报、开题前查新、文献检索及原文传递服务,以及课题项目研究全程中的文献跟踪服务。上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职责要求专业服务型馆员既要具有某种专业背景,同时具有文献情报专业服务能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向特定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服务。 (二)服务时空的泛在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基于网络平台、信息与智能技术和专业性信息资源体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2014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读者调研结果表明,80%以上学生对图书馆学习需求已经从专业知识习得、文化休闲,向解决实训实习问题和工作实践问题、完成实训实习项目和工作项目任务拓展;学习时空从课堂、图书馆向实训、实习、实践现场拓展;学习内容从系统化掌握知识向碎片化应用知识拓展;学习过程从先学习再应用向工学结合拓展;学习方式从个体学习向团队协作学习拓展。许多学生都利用电子邮箱、短信、微信相互推荐分享学习。75%以上教师对图书馆学习需求,已经从学科专业知识更新、文化休闲,向解决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问题,完成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项目拓展;学习时空从办公室、图书馆向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现场拓展;学习内容从系统化掌握知识向碎片化应用知识拓展;学习过程从先学习再应用向工学结合拓展;学习方式从个体学习向师生互动、科研团队互动、社会服务团队互动学习拓展。许多教室都利用电子邮箱、短信、微信相互推荐分享学习。泛在学习即线上线下结合、随时随地、学用融合、交流分享、召之即来取之即用,将成为高职院校师生学习的新常态。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实施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资源获取和利用服务。 (三)服务方式的嵌入性。指专业服务型馆员将图书馆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融入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应用研究、社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中,馆员整个学期都与班级在一起,为学生查阅课程Email,组织图书馆利用方面的讨论;学生们认为嵌入课程中的馆员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目前国内外一些大学图书馆通过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推动专业服务型馆员走进院系、融入学科团队、嵌入研究过程,利用手机移动服务、2RSS服务、桌面工具、学习网站服务等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嵌入式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结合自身实际借鉴这一经验,建立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协调能力的专业馆员队伍,为专业服务型馆员融入专业教学、应用研究研发、社会服务过程,创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需求实际的嵌入式服务模式,促进图书馆服务更加紧密地贴近师生专业学习需求,促进馆员与师生的深度融合与全面合作,推动学生、教师加快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与教学效率。 (四)服务过程的共生性。“共生”一词源于生物学,共生理论和方法20世纪中叶以来被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在高职院校专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中,专业服务型馆员、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学生教师四方是一种“共生关系”。专业服务型馆员、教师学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同体。专业服务型馆员的成长促进学生教师的成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学生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也必然促进专业服务型馆员的成长和进步,促进信息资源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制度,这里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维护正常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各项政策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行动的准则和行动依据。制订和实施制度的过程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体化的过程。高职院校建构和实施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依据是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与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校区分布或学科分布设立相应的总图书馆、校区分馆、学科分馆和院(系、所)分馆(资料室),分馆(资料室)受总图书馆领导或业务指导,面向全校开放。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是根据高职院校办学育人信息资源需求特点,结合高职院校专业信息资源服务特点,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制定的,旨在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集散与服务中心的作用,保证专业服务型馆员有序高效开展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是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的图书馆工作准则和管理依据,包括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职责职能,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流程,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规范,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技术职称与评定岗位聘任办法,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质量控制与业绩考核办法,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办法,专业信息资源集散与服务中心建设、使用与管理办法等,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发展工作指导性意见,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能力标准与测评办法等,有以下特征。 (一)指导性和约束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从职责职能、工作流程、工作规范等方面,明确了专业服务型馆员的责任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路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对专业服务型馆员职业定位、职业成长、职业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同时明确了专业服务型馆员与其他专业馆员的区别,对专业服务型馆员职业定位、职业成长、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同时,对学校、图书馆如何建立、管理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促进专业服务型馆员成长发展,也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 (二)鞭策性和激励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与岗位聘任、工作质量与业绩考核、专业能力标准与测评等方面,明确了专业服务型馆员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以及在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资质、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复合型要求,对专业服务型馆员履行工作职责职能,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专业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等具有较强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三)规范性和程序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依据制订,经过岗位需求调查分析、专家小组起草、学校学术委员会论证、办公会校长讨论通过等工作程序,是专业服务型馆员有序开展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的行为准则,相关部门实施图书馆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管理遵循的依据,对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程序实现规范化,专业服务型馆员岗位责任实现法规化,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管理方式方法实现科学化,专业服务型馆员业绩评价标准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协调性和保障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建构和实施,是一项涉及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专业建设与发展、学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优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一个系统性的、较为完善的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有利于协调有关各方整合优化组织资源、管理资源、政策资源、经费资源,形成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构建与实施的合力与保障机制,有序有效推进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构建与实施工作。 总之,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既是一个专业服务型馆员有为有位,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平台,也是学校对图书馆专业服务工作的管理平台,是高职院校在互联网环境下,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对图书馆专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和实施,做出的具有合理性、现实性、发展性和预见性的制度安排。 三、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规划与实施 (一)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是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借鉴与创新。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外有不同叫法,如学术联系人(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联系人(Liaison Librarian)、学科专家(Subject Specialist)、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 Faculty Librarian)等。最早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欧美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里,是图书馆定题服务的延伸。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推出跟踪服务,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出击。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外在环境受到挑战和自身抢抓机遇发展的结果。20世纪七八十年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读者的信息环境和信息能力得到极大改善,非图书馆的网络化信息服务以其简单、易用、交互、集成、融合等特点更具吸引力,图书馆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图书馆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许多图书馆以读者为核心从完善自身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做起,倡导一站式整合服务,使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上,馆员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LIB2.0的概念、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使图书馆管理发生颠覆性变革,IC等设计思想使图书馆成为最理想的学习场所。学科馆员制度经历了第一代制度范式――专业参考咨询、数据库检索、用户信息素质的培养、学科联络机制、对口院系联系、收集资源建设意见等,到第二代制度范式转变――建立嵌入用户科研过程的集成化学科服务机制、贯穿项目申报与研究结题过程、项目及衍生物报奖查新、新产品研发申请专利,推动学科馆员从文献服务走向信息环境的构建服务、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推广、用户信息环境的规划设计、科研过程中资源的推送与合作,建立了基于学科的资源和服务平台、资源整合平台,以及机构仓储、学科导航、开放获取机制。当下,大学图书馆系统总分馆模式将推动第三代服务范式转变,促进学科馆员形成学科团队服务,成为专业馆员的主体,使学科化服务成为未来图书馆最主要服务;不断深化课题文献长期跟踪服务、把握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利用现代网络交流工具开展信息服务等。[3]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通过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应用研究、行业企业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类型,通过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实现创新发展和办学育人功能。与研究型大学以学科为中心提升研究型人才培养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不同,高职院校围绕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应用研究和行业企业服务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学习借鉴学科馆员制度构建与实施的思路,创新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加快推动图书馆把信息集散与服务重心放在专业平台上。 (二)基于专业信息需求特点规划制订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第一是划制度目标,把教育部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定位,设置学科分馆和院(系、所)分馆、专业馆员等要求,落实到图书馆近期、中长期、长期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型馆员服务的目标;第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主管副校长牵头成立由图书馆、教务处、科研处等部门参加的专业信息资源服务工作委员会,图书馆成立专业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同时出台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第三是遴选专业服务型馆员,条件包括具有对口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硕士学历或中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第四是角色定位,专业服务型馆员具有专业背景、图书馆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信息素质、科研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具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做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和用户需求之间的桥梁;第五是工作内容定位,通过掌握对口专业网络信息资源,对口专业学生学习进度、信息需求,教师教学、应用研究、社会服务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打通图书馆与对口专业之间的服务链,能够完成专业资源筛选、个性化集成、编写使用指南,开展用户培训、征求用户资源建设和服务意见、课题文献检索、专业导航、专业课程咨询、课题文献述评、给出科研建议和意见、重点课题文献持续跟踪等工作。 (三)基于嵌入式服务建构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路径。第一,建立快速流畅的服务反应机制,及时了解用户信息和服务需求,及时反馈给图书馆相关部门,提出并落实解决方案,全程监控解决过程,及时了解用户满意度及进一步需求,打通服务链,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信息服务。第二,建立馆员服务嵌入专业建设发展机制,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运行和管理将资源与服务嵌入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第三,建立馆员用户互动机制,引导用户参与用户体验,通过泛在的合作授课、合作学习、合作研究融入用户。第四,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通过建立LIB2.0个性化服务平台,及时把握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采集集成、个性化推送呈现、个性化检索。第五,切实把握专业服务型馆员上岗后的几个重要环节,如通过专业服务型馆员推荐函寻求分院、专业的支持,与班级、教师建立联系,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参加专业的科教研活动,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对服务能力、服务流程、服务目标达成及时总结。总之,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是图书馆信息服务从有限到无限、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环境、从整体性满足到追求个性化需求、从单打独斗到馆内协同甚至多馆合作、从数量保障到质量提升的转型升级过程。第六,建立专业服务型馆员服务评价机制,总的评价原则是用户满意。通过图书馆+用户满意的测评双向考核;评价的原则是定性+定量;定性考核内容包括是否已经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专业信息服务,是否与对口专业用户初步形成密切联系、动态跟踪和不断更新的方法和机制,是否熟悉专业核心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和检索与处理工具;定量考核指标包括与对口专业建立联系的数量,重大研究项目跟踪服务数量,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用户服务数量,泛在式服务的范围和推送服务数量,用户满意度测量,培训活动数量与规模,需求调查次数和范围,专业信息需求分析和馆藏发展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四)全面优化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的保障条件。外部保障:第一,提供工作岗位保障,重点是明确:岗位的数量、类型、层次,专兼职岗位比例。第二,提供信息服务条件、设备与经费保障,优先为专业服务型馆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三,建设服务技术平台,有效支撑专业化信息服务。第四是通过制定政策,健全规章制度,保障专业化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内部保障:第一,通过遴选、培训、聘用、考核、激励等措施,从信息服务“广、快、精、准、特”等方面,切实提高服务能力。第二,把馆员职业生涯规划、成长成才指导、专业能力培训等纳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立健全馆员专业发展机制。第三,不断优化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把服务目标、馆员资格审定、聘任、奖惩、工作量、培训内容、服务手段、服务效果等通过制度固定下来。第四,完善图书馆组织管理水平,按《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要求安排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担任馆长,充分发挥专业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作用,有效参与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培训评价。第五是专业服务型馆员遴选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特别要重视善于沟通、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尽职尽责等素质。 四、结语 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为迎接新机遇和新挑战,从自身信息服务的专业性、泛在性、嵌入性、共生性特点出发,借鉴普通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从制度规划制订、实施路径建构、实施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入手,对图书馆服务体制、服务模式、管理机制做出的制度性安排与实践。 图书馆专业论文:关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专业问题的探究 摘要:图书馆管理在平时应用较为广泛,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都显示出是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图书馆管理中,我们必须要对现代图书馆管理基础体系有着充分的认知和定位,本文将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针对图书馆管理专业教学问题展开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教学;模式 前言 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应用中,其主要目的是采用新的观点和新的审视角度出发,提高教学效益,完善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使社会技术学科不断走向成熟,相应的图书馆管理方法和应用都在椎陈出新。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坚持培养高素质伏秀人才为己任。面对与社会需求发展不适合或其他实践环节中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方案,通过不断进行科学改革与改进,实现现代教育的应用性。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所涵盖的知识点数量是巨大的。在图书馆学诞生之后,教育学家开展了大量D书馆学的实际应用实验。经过了长时间的试验之后,发现很多人对文献分类法的理解仅仅局限在表面,而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当前阶段,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负于表面,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加深图书馆学的内涵,仅仅有少量的学校重视了信息用户研究,使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浮于表面,脱离实际,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学生与教师都不接受当前的教学方式,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来改变这一现状。 在最初的图书馆管理当中,图书馆学仅仅作为单一的学科出现,而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与创新,图书馆管理已经成为了集大成为一身者,涵盖了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在其涵盖的领域内不断发扬壮大。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都能看到图书馆学的身影,无论是代表人类最高科技水平的科学界,还是与人们衣食住行机密联系的基础制造业,图书馆管理都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由于人类迈入到信息行业,接收到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的专业都受到了图书馆学是研究和开发的影响,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应该在教学当中就融入科技文献检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图书馆管理专业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管理专业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图书馆管理是社会领域多个高精尖行业的基础,充分领会图书馆管理专业的精髓,并结合其他领域进行专业化应用,才能够充分体现出该专业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带动下,图书馆管理的需求量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这就要求在高校中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重视。对于一些没有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更是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构建认识,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传统的高校课程教学以理论为主,而现代社会需求则更加强化应用性。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社会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础。图书馆管理专业的构建要充分以培养社会市场需求的大量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人才。 对于图书馆管理专业的科学构建更能够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需求。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学生要想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岗位,就需要在高校内充分储备好图书馆管理专业应具备的知识,锻炼职业素养能力。在专业构建中,高校要以全方位、多层次以及多环节培养出高素质优秀人才为目标,使学生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构建实践 1、重视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 要通过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方法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在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管理专业,要支持与鼓励引进40岁以下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平均每年推荐三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博士研究生考试,为创造引进具有博士头衔或教授职称的重点学科带头人。 要以质量为目标,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在系教学指导组的组织下,选拔敬业精神强、工作负责、教学质量高的副教授以下的教师为导师,发挥其指导作用,做好青年教师的引领作用。引入竞争意识与激励机制,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与对比,促进其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不断进步。 2、强化课程教学改革 在图书馆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点与社会需求,不断对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调节,培养出全面均衡的学省,同时注重为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一般在前两个学期安排基础性课程,从第四学期开始设置专业知识课程,同时开设图书馆管理方向的系列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性学习。在第七学期开始设置教育实习,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增强实践效果。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建设以就业为指导、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现代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建设与完善新课程体系。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模块充分结合。在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与其他学科、专业的结合,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界线,以提高数学素质与综合素质培养与建立。 3、加强学生学习应用技能训练 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是以应用为目标,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求背景下,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体现出了其重要性。学院应该充分听取毕业生所去单位的意见、毕业生的建议,对培养方案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根据专业的意见,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中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一种良好的应用模式,引进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掌握教学实训技能。把院校安排的教育实习与顶岗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图书馆管理应用效果。要积极承担国家与各级政府、企业事业的研究项目,在项目运转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技能,提高其参与度,创造更多的价值。另外通过素质拓展活动,将专业学生的思维、品德、人际交往能力等同时进行培养,满足社会复合人才需求。 四、当前图书馆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图书馆管理专业的定位包含着多重因素,有基础理论、实际应用、应用领域、应用目的、应用原则、应用环境等,同时其还要遵循着数学价值优先的原则。我国高校均开设有图书馆管理专业并不多,不同的学校对专业的认知不同,且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该专业的定位也不同,对专业定位明确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经济服务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专业分位不明确的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应用和研究中,目标也较为模糊。 2、我国高校的教育观念和数学观念较为陈旧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教师的教育观念较为陈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图书馆管理观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老师对现代图书馆管理的目的和应用方法等认知不全面,在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操作方面的思考不深入,在真正的学习上和应用上都有所欠缺,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低下,实际动手能力低下等现象的发生。我国高校对图书馆管理的应用主要停留在图书馆管理的理论上,教学方法班采用死硬背和机械式学习,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生的图书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我国多数高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只停留在图书馆学表面的认知中,同时,高校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认知不同导致其定位不明确,有的高校将图书馆管理专业定位在时代的前列,有的高校对该专业定位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中,导致不同高校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定位不同,影响学生的认知。高校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应该加强,必要时可以增加公共课和公共选修课来减少专业知识薄弱对学生的影响。 4、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通常而言,我国教学模式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学习知识、教育环境知识、教育价值的实现和教育历史基础知识。教育课程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是整个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管理专业的内容。老师对该专业的理解也往往较为落后,例如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依然停留在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其理论和教育方式和中学阶段数学教育有很大偏差,甚至脱离。此外,部分高校开设的解题研究课只把中学数学习题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际问题的理论解决缺乏学术性探讨。 5、教学评价单一 教学评价是教育体系中检验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中有着重要的的作用。我国的教学评价多数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忽略了对教师的评价,过重关注学生的成绩结果,对学生们学习图书馆管理的过程评价弃之不理。科技文献检索的评估下,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主动性,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个全面、客观公正的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五、图书馆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当前在图书馆管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等院校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改进与完善。下面我们将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培养计划、教学内容、改革模式、应用能力等方面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改革问题做出探究。 1、对图书馆管理教学观念进行改革 转变学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突出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先进性、正确性、教学性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的学习,同时不针对学生的反应意识、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观念进行限制,突出图书馆管理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美学价值。 2、对图书馆管理的培养计划进行改革 在教学中,需要对图书馆管理专业进行多样性、实践性教育,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模式,不断重视该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作出应用型教育的培养,在培养计划的修订中,需要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对必修课的基础予以要求,同时,对选修课的范围予以拓宽,保证学生们对图书馆管理专业的充分认知和学习。 3、制定有效合理的图书馆管理专业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目标中,不仅仅包括了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用户研究的基础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还包括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等,使学生对数学与数学应用专业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学习能力和研究、对情报学科学价值的认知和应用价值的认知有全面的提高。 4、重视学生对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用户研究专业的学术性研究 在新世纪的发展中,不仅仅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要有针对专业的研究能力,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用户研究专业进行研究,实现数学教育研究到课堂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撰写图书馆管理专业的论文来提高其研究能力。 5、强化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必须强化图书馆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完善改革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习兴趣,完善教学建设,还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在情境教学、互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并且提高创新品质。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尊重自主精神与学习精神的同时,让学生的首创与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通过打破传统的“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观念,将课堂教学和实践过程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图书馆管理起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因此图书馆管理涵盖的知识面十分广大。在对图书馆管理的探讨中,需要充分了解各个领域的应用状况,深入了解图书馆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综合研究图书馆管理的应用,只有才能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图书馆管理教学,这也是当代教育的最终目标。 图书馆专业论文:浅谈图书馆非专业馆员入职倾向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各公共图书馆新馆的建立以及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改革中的运用,近年来部分图书馆得以招聘大量青年馆员,而对馆员的选择已不再仅局限于图书馆学专业。图情领域部分同仁对此颇为担忧,认为非图书馆学专业馆员的增多易淡化图书馆这一职业,不利于图情学科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图书馆员非专业化的趋势是图书馆在新时期提升读者服务的产物,并不是“洪水猛兽”,适时的引导、建立成熟的继续教育体系加以培养才是解决隐忧的良策。 [关键词]非图书馆学专业;引导;常态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可分为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专业人员指取得相应学历应聘到图书馆工作的人员,非专业人员指从事维修、清洁、装订、驾驶等工作的人员;图书馆专业人员又可分为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和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图书馆学专业人员指图书馆学专业以及相关的情报学专业、档案学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指非图书馆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毕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1馆员非专业化的趋势 图书馆员的非图书馆专业倾向是图书馆界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在公共图书馆还是在高校图书馆,对于非图书情报专业背景员工的聘用近年来大大增加,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现代图书馆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已迥异于传统图书馆。计算机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自动借还书系统、采访编目应用系统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的日常工作。这些技术的应用替代或简化了部分图书馆传统工作,导致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减少,对计算机操作、外语水平等通用知识技能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图书馆员正日益成为一个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职业。图书馆人才需求也因此呈现多重取向,不仅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专业知识的新型图书馆员,也需要有其他专业背景、善于管理、有自主学术研究能力或者有社会影响力的各类型人才的加入[1]。 以金陵图书馆为例,该馆为江苏省副省级城市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2006―2016年,十年来该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57人,占全馆总人数的518。其中,计算机类专业16人,图书馆学专业9人,应用语言类专业7人,新闻学专业5人,中文专业4人,教育类专业4人,会计专业2人,艺术设计专业2人,数学、法律、历史、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摄影、电子信息工程、哲学专业各1人。 由图1可以看出,2006―2016年,该馆招聘的图书馆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占招聘总人数的16,不足两成。2006年之前入职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包括本科)学历的馆员比例较低,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馆员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1)图情学院毕业生真正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不太多;2)图情学院不仅包含传统的图书馆专业毕业生,出版、档案、情报专业占比也不小;3)图书馆专业毕业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越来越远离图书馆实践,所学即所用并不能显现。4)图书馆实践也需要各个专业的人才参与其中,激发与活化图情专业人才的固有知识。 2公共图书馆馆员非专业化的成因与现状 21 对传统图书馆业务而言,馆员专业性需求在降低[JP] 211 采编工作。多年来,图书的采访与编目一直是图书馆传统业务的核心之一。据调查,在图书馆各种岗位上,采访编目是与图书馆学联系最为紧密的岗位,也是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最能发挥专业优势的岗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近年来该项工作多已外包加工,即使馆员自行加工,不少都是直接套录、下载编目数据作为参考,大大简化了编目流程,进而对于馆员专业背景的依赖也大为降低,非专业图书馆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即能上岗,专业馆员已从繁琐的编目工作中解放。 就采访工作而言,现在许多图书馆拿出一定的书经费,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除了蒙文必要入藏的文献外,其他入藏文献的决定权放手给读者,采用“你选书,我买单”的方式,降低了采访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另外,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或学科馆员参与相关专业文献的采购工作,提高了学科专业性,降低了选书人员的能力要求。 采访工作的纲目采购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影响了采访岗位职数的要求。 212 参考咨询工作。图书馆参考咨询被誉为“图书馆的心脏”,是读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政府、企业、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 传统的参考咨询馆员,具有对各种印刷本的检索工具了然于心的先天优势,具有各类型数据库检索技巧的特殊本领,随着搜索引擎越来越强大,商用数据库开放了题录与文摘,再加上高校对文献检索课程的普及,用户检索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对图书馆咨询馆员的需求。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图书馆的参考咨询者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已不再那么明显,尤其是综合性的咨询课题,需要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作为支撑;除此之外,随着图书馆参考咨询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的转变,具备相应的网络信息技术与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对于合格的参考咨询员来说变得尤为重要。 213 流通借阅工作。流通借阅部门一直是图书馆开展公共服务的主要阵地,随着图书馆信息化的沿革,早期的手工作业大部分已被数字检索与加工替代,自助借还设备、自助办证设备也已应用于各大公共图书馆,图书的顺架与上架工作仅需要基本的图书馆常识即可胜任,对工作人员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要求不高,部分图书馆的借阅工作已由编外人员、临时工、志愿者完成。另外,有统计数据表明,印刷型文献的借阅量整体占比呈现下滑态势,原因之一就是已有相当比例的读者使用在线电子资源和掌上阅读,越来越多的读者不用到图书馆就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 214 关于业务外包。为了整合资源、优化人员配置、节约人力成本,很多图书馆业务外包的范围越来越大。业务外包的范围包括专业性业务外包(如图书采访编目、图书加工、报刊装订、书目数据库建设、现代化技术)和事务性业务外包(如图书上架、整架、公共卫生、安全、消防、绿化、设备的保养维护和管理等)[2]。图书馆通过业务外包,一方面有利于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使图书馆可以选择人力资源成本更低的兼职人员或非专业人员从事图书馆工作。图书馆业务外包的一个主因是对图书馆核心工作的再认识,越来越多的单位在考虑进行此项工作。 22 对创新图书馆工作而言,馆员非专业性需求在扩大 221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广泛应用,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倍增。近年来,随着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资源开发与服务已经是各大图书馆的重要工作,自建资源的开发以及商购资源的整合管理与服务逐渐成为图书馆的日常事务。移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新媒体的发展又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微信、微博、APP等已成为图书馆的对外宣传的有效传播方式,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深层次的、个性化的服务。为了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半径,践行普遍均等的全覆盖服务,总分馆体系应运而生,无论是正在规划中的还是已经建成体系的,网络架构以及VPN技术都是保障总分馆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与支撑。为了提高图书馆运行的效率,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自助设备等各类信息设备得到启用,对于操作和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有一定的要求。 222 阅读推广工作已然成为建设书香社会的重点与热点,需要各类型人才为其服务。雪城大学图情硕士项目(MLIS)的参与者Mia Breitkopf曾经说过:“差的图书馆构建馆藏,好的图书馆构建服务,伟大的图书馆构建社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化图书馆的竞争已由馆藏和建筑转向管理和服务。图书馆需顺应读者需求和时代潮流做出改变,馆员不再仅仅追求图书的静态管理,而是需要根据服务人群、内容、地域的不同做出相应变化。图书馆已经肩负着公共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的职能。图书馆不断努力营造和谐氛围,树立图书馆品牌,吸引公众眼球,把握发展的主动权,通过公益讲座、名家论坛、馆报馆刊、文化沙龙、阅读活动等不同类型与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向读者积极展示自身的形象、资源与服务。各种活动的开展从方案策划、前期宣传、项目执行、事后总结等环节都需要不同专业、不同专长的人才保驾护航,涉及的专业包括艺术设计、传媒学、会展、中文、行政管理、摄录、外语等多个领域。 当今图书馆发展的重点是读者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而图书情报类专业并没有在以上两个方向有特殊的优势。图书馆员正日益成为一个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职业,不仅需要既懂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新型图书馆员,也需要有其他专业背景、善于管理、有自主学术研究能力或者有社会影响力的各类型人才的加入[3]。图书馆需要传统专业出身的馆员,同样也需要非图情专业的馆员,人才引进需要有不同涉猎,全面发展,有机结合。 3非专业馆员在图情领域内发展的利弊与引导 31 非专业馆员职业发展中的利与弊 图书馆学专业本身应用性较强,源于多年形成的理论基础,图书馆要求馆员具有一定的学术独立研究能力。大部分非专业馆员的专业与图书馆工作基本联系不深,对图书馆学科体系和系统业务流程缺乏深入理解,许多图书馆的流通借阅服务还停留在日常事务性的工作阶段,相对枯燥,专业与技术含量较低,容易让馆员产生厌倦情绪,而图书馆的事业性质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淘汰机制的缺失也让较多馆员产生惰性思维。而馆员如果没能利用好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学习和充电,离开院系良好的学习环境,想再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就存在困难,知识结构老化明显,图书馆在研究人员的选择上也倾向于将课题交给图情专业的馆员,非专业馆员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成了一句空谈,更有甚者产生职业歧视,职业放弃。 32 非专业馆员依托专业优势走出颇具特色的职业化道路 前文中提到,现在的图书馆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新理念、新思维以及围绕数字资源展开的读者服务应运而生,这也为部分非专业馆员提供了施展其专业素养的平台,从事的工作与原有专业相关,那么在夯实原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提升专业素养,将本专业学习过程中所应用过的方法和手段,移植到图书馆建设中去。例如,在图书馆有效管理上,有管理学专业背景知识的馆员在提高图书馆管理的合理化上能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具有经济学专业背景的馆员能在文献经费的有效利用上提供专业性的模型来使效率最大化;具有文学或新闻学专业背景的馆员能在图书馆宣传推广与新媒体应用中寻找热点、合理策划、整合包装,提高图书馆公众形象;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知识的馆员,则在技术上更有可能打破图情专业馆员的固有模式,在图书馆的关键技术上找到突破口[4],为图书馆的领导者提供新思维的启迪与新方法的实现。这种基于学科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的不同所具有的优势,是非图书馆专业馆员所特有的。 纵观国内外,有很多非图书馆专业的学者或馆员凭借自身的努力在图书馆界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就。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早年攻读并教授数学,在其从事图书馆工作后才逐渐在印度图书馆界崭露头角,并最终凭其《图书馆学五定律》《图书分类法导论》等著作闻名于国际图书馆界。 33 积极引导胜于负面担忧 图书馆非专业馆员的增多引起业内的担忧,一些专家认为图书馆部分业务外包,会导致核心竞争力与控制力的降低,非专业馆员的增加削弱了图书馆员队伍的专业性,图书馆的职业将被淡化,使得图情专业的毕业生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下降,不利于图书情报学科教育发展等等。笔者认为担忧不无道理,可为了合理优化人员配置、节约人力成本,图书馆部分业务外包早已势在必行;而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以及其他人为因素造成了非专业馆员的存在,图书馆应建立成熟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通过正确的引导才是消除隐忧的良策。 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外包商套用的数据都是全国各图书馆专业人员智慧的结晶,业务外包只是资源共享的结果,无损于以图书分类法为核心的图书馆相关业务的重要职业内容。从机械劳动中解放的人才可以集中到读者服务的薄弱部门,向一线倾斜,从事务技术性向信息参考咨询、信息追踪和信息挖掘的专家型转变,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和读者服务[5]。 非图情专业的图书馆员的增多,也没有淡化图书馆员的职业特性。他们的读者服务活动丰富了图书馆的职业特性,专业学科背景也为参考咨询工作提供了广度与深度,为阅读推广活动积累了多种可能,这都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续教育方面,以金陵图书馆为例,针对近年来图书馆青年工作人员的增加,该馆除了利用自身学术优势,还定期邀请图情领域<叶郧嗄旯菰笨展内部培训,尤其对非专业馆员进行图书馆学理论知识普及,修满学时并测评合格的馆员才有资格参与职称评定。除此之外,通过各种形式调动馆员积极性,参与未来发展规划,激发馆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从图书馆多元化的角度为读者服务,根据现有岗位结合自身专业和特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奖惩结合,赏罚分明。学术研究方面,利用团队的力量,以老带新,以弱带强,给非专业馆员提供学术提升的机会与平台。 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曾说:“最精锐最有实力的馆员是那些带着广博知识或一门专业知识背景而进入图书馆行业的人。” 4结语 随着图书馆功能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它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已经远远不是“图书馆学”这个专业所能全部涵盖和提供的。要满足当下读者多元的文化、信息、娱乐的综合性需求,图书馆必然需要多种跨边际的学科加以支持,例如文中提到的传媒学、营销学、阅读学等这样的“非专业”进入“专业”,在将来更为普遍。所以图书馆职员最好是一专多通,基于对现代图书馆和未来图书馆的准确理解和判断的基础上,给自己确立理论和技能上的思考和定位,这样才能满足工作要求。 图书馆专业论文:论高职院校图书馆与特色专业建设 摘 要: 本文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特色专业建设服务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特色专业建设 信息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在新的形势下求生存及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办学特色的基础和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条件。学校图书馆作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它的中心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发展同步,这是学校图书馆存在的根本。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对促进特色专业的教学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将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实践表明,学校图书馆积极主动地参与特色专业建设,既是促进其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又是办出特色、创建品牌形象的需要。图书馆如果积极参与特色专业建设,其自身的定位就得到保证。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发动机,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就是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推动器。 一、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与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职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首先,专业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教育部开展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有利力地推动了高职的办学条件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工程。其次,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及面向社会主要服务的行业和企业,与区域经济有着较多的联系,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再次,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何谓特色?“特色”指的是既表现与众不同,又显示优于众者。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在素质和能力上明显优于其他专业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的声誉。只有以特色专业彰显办学特色,以办学特色显现学校品牌,才能呈现出生机勃勃,走出一条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如何有效运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特色专业建设服务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其特色资源和服务应与办学特色和发展水平协调统一。为特色专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拓展服务的必然,如何运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特色专业建设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专业化信息资源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专业化建设是高职图书馆开展专业化服务的关键因素。(1)建立特色化的藏书体系。由于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相对集中,这种以需求为导向已成为图书馆的各自不同的藏书特色,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文献、网络信息数量增加、类型丰富、资源共享已成为可能。高职院校应该依据本校的特色专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密切配合广大的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构建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情报价值并形成一定规模特色的藏书体系。努力使自身的藏书体系既能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又能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资源保障。(2)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网络使图书馆的资源基础突破了传统的馆藏局限,在网上获取时效性强的信息对丰富馆藏信息资源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必须在馆藏数字化的基础上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充分了解网络资源的基本分布状况和获取路径,形成特色专业需要的信息资源并为之提供理论基础。(3)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要针对现有的馆藏特色确定一定的建设项目,将馆藏文献有计划有重点地数字化,除了将文献信息组成联机目录数据库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外,还应该加强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库建设,根据本校的教学科研需求,立足自身的馆藏文献特色,建设全文数据库或专题数据库,为读者提供一次性文献。 (二)信息资源专业化建设能提高专业读者使用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在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中,绝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及活跃在教学和科研前线的教师,他们对信息的专业性和深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增值服务,决定着一个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继续生存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必须依靠网络环境,提供完善的创新型的服务,才能为提高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能力做出贡献。网络信息资源对读者的信息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从根本上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培养读者的自我信息服务能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教育应以网络信息检索技能为主要内容,特别是对虚拟用户认识和利用虚拟馆藏能力的培养,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三、当前高职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浪费现象。学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馆员,是指具有专业技能的或者有较高工作能力的或者有较雄厚学科背景知识的馆员。特色专业资源建设要求图书馆提供专业人才保障,要求馆员必须是既懂信息技术又具广博的专业知识的新型图书馆员,必须具备利用各种检索系统检索和捕捉信息的能力,能指导用户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的资源,从而实现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保障。就目前情况看,学校图书馆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是闲置浪费:表面看每个职工都有岗位,都被安排了,但实际上有的职工的岗位不明确,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和研究的业务工作却没有组织人力积极开展。第二是配置浪费:在图书馆人事安排的过程中存在人为因素,不是因岗要人,而是因人设岗,岗位人员的搭配不合理等。第三是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而造成的浪费。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等政策,馆员的工作潜力、积极性等得不到正常有效发挥而造成的浪费。可见这种人力资源状况根本就不能保证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服务。 (二)组织机构不完善不合理。图书馆业务运作以其机构设置为基点,图书馆的组织机构是其业务运作的保障。图书馆传统的组织机构以“文献信息为中心”,按文献类型和加工利用时序及行政职能设立采访、编目、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现代技术(或称为系统部)和综合办公室等部门,这是一种职能部门化的物流管理结构,这种机构设置模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很长时期内保持了稳定性。但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它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也日显突出。比如,数字资源发展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必要设立数字资源开发与服务的一个组织。学科服务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提升读者服务档次和图书馆形象的重要方面,有必要设立专门组织或设专人实现这个功能。所以图书馆传统组织机构模式不可能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业务运作环境。这就需要图书馆调整或增设一些信息服务部门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有不少图书馆在设立专业岗位时,还是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普遍存在因人设岗、因人录用的现象。因为岗位设置不合理、不完善,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失去工作热情,对工作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 (三)文献信息资源缺少规模和保障。学校图书馆为特色专业建设服务的运行系统中,提供服务人才保障和良好的业务运作环境是基本的前提条件,而文献信息资源系统是专业建设的物质和保证。学校专业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需要有全面支撑能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学科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规模和层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影响着学科文献信息的深度,相关学科及其发展定位与水平制约学科专业文献信息,尤其是交叉、边缘学科文献信息的丰富程度更是制约学科专业文献信息建设。其次,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水平、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水平等都是影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以专业建设为轴心,建立特色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是必要的。 四、结语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更是密不可分。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学校图书馆是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学校要办出特色,关键是加强专业特别是特色专业建设。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对提升图书馆服务工作,提高学校知名度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书馆专业论文:论新时期基层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职业精神与专业水准 摘 要: 图书馆工作的主体,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图书馆事业要全面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化的管理人才。要求图书馆馆员从图书保管员的角色转变为知识导航员和信息服务员,要求解决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要胜任新时期图书馆工作,图书馆馆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更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图书馆 馆员 基本素质 专业水准 在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事业要全面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化图书管理人才。特别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普及应用,传统图书馆正朝着自动化、信息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要求图书馆馆员从图书保管员的角色转变为知识导航员和信息服务员,解决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本文从事图书馆工作多年,对此感受极深,图书馆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中人员 素质问题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一、图书馆馆员具备的基本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1.1是应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扎实的理论知识,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服务水平。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馆员向读者进行思想、道德、纪律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宣传教育,帮助读者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首先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明确的政治方向、清醒的政治头脑、扎实的理论知识等,应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做到对社会主义抱有坚定必胜的决心,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1.2是应热爱图书馆事业,工作认真负责,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图书馆内的资料是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记录,是知识的宝库。没有图书馆里的各种资料辅助,没有馆员对图书的收集、整理、保存、传递,就没有大批科学家的出现,就不会有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流传于世。 1.3是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周到的服务态度、团结合作的集体的意识。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宗旨,也是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图书馆员应热爱本职工作,对读者热情周到。图书馆的工作从采购、分类编目、登陆上架到阅览、借还等等是一项系统工程,图书工作人员应由集体意识,团结合作、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各尽其职,做好所在部门的工作,这样才能搞好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2.业务水准 2.1为较高的文化素质。图书馆收藏着众多古今中外图书报刊,并各有不同的文字、载体、版本和内容,浩如烟海,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素质,馆员工作起来一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图书馆社会文献的整序工作是具有独特的科学性,购置、收集的图书文献杂乱无章,处于无序状态,经过馆员的整序工作,图书文献可变成井然有序、联系紧密的文献整体系统。为此,馆员应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必须向“博学家”的方向发展,博览群书,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2.2为熟练的业务技能。应精通本职业务,熟练的掌握图书情报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用科学方法把搜集到的文献分类、编目、整理的有条不紊,然后提供给读者。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图书资料越来越杂乱,管理手段和管理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计算机管理已进入图书馆工作,需要馆员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 2.3为掌握新知识新方法。馆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在现有的业务素质基础上,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新知识,探索新方法孜孜以求,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努力增强本职工作的基本技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服务类产品,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做到优质服务,在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3.现代科技素质 3.1是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悉馆藏资源。图书馆馆员应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既能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又能对图书馆文献进行整序的能力。对于在流通、阅览部门工作的官员来说,应懂得图书分类法,掌握文献借阅服务的工作内容、工作规律,了解馆藏、熟悉馆藏。作为称之“活动图”的书库资料室工作人员来说,应更好地做好“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工作。 3.2 是应有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文献信息业的发展,文献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图书馆馆员应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全面掌握计算机操作、维护及软件研制、开发等方面的知识,使计算机成为文献信息管理中的重要工具。 3.3 是应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读者进入图书馆的目的是获取得知识,求助于帮助的,但不同的读者其需求不同,作为图书资料工作者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机智的反应能力,应该主动热情地根据读者的不同心理和需求积极地为读者服务,这样才能使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二、提高基层图书馆员素质的途径 1.加强教育,提高思想素质 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性的组织馆员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反方针政策,提高图书馆员的政治理论素养。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开展图书馆工作的前提,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搞好图书馆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提高读者的思想品质。 2.参加培训学习,做好继续教育工作 目前,基层图书馆员大多数是从其他岗位改行来的,缺少图书馆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应做好继续教育工作,对馆员应根据不同业务素质进行不同的岗位培训,使馆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 2.1 全员普及培训。对全体馆员的培训学习,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是走出去。让全体馆员走出馆门,轮流参加省图书馆每年举办的业务培训班,系统进行的图书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二是请进来。邀请有关专家和学者来基层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图书管理知识和现代设备管理的讲座,在培训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学习计算机管理和网络管理的技能,尽快地适应图书馆现代设备的管理工作。 2.2岗位专项培训。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各项工作轻重缓急及每个人的知识层次,岗位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进行岗位培训,使馆员有针对性地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综上所述,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现代科技素质,才能胜利和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工作。馆员素质提高了,图书馆的能动作用才能发挥的更好,也才能在图书管理工作中争创一流成绩,推进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专业论文:军校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摘 要: 本文作者对军队院校图书馆专业人才的要求、图书馆目前专业人才的现状和管理作了客观分析,就如何培养专业人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军校图书馆 人才培养 管理 随着全军军事训练网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军校图书馆正在经历着一场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历史性根本变革。院校图书馆是院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实施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支柱,那么,图书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取决于图书馆专业人才。笔者就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问题谈点认识,与同行商榷。 1.军校图书馆专业人才的要求 21世纪的军队院校图书馆将是一个电子信息资源网络化和藏书体系逐步电子化、数字化、集多种文献于一体化的信息资源系统,成为利用最新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机读载体信息源的独特的信息服务中心,这给图书馆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常言道,“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正常情况下,每年要有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转业到地方,又有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补充到图书馆队伍中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军校图书馆现役干部受编制名额的限制,一大批专业技术干部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先后补充相当数量的非现役文职人员,这就是军校图书馆与地方院校图书馆的不同之处。所以,军校馆专业人才队伍在梯次衔接、专业配置、结构合理上,要有长远规划。这支队伍在层次结构、学科结构、职能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的比例要有比较合理的搭配,即既要有从事现代管理方面的人才,又要有用现代技术从事信息收集、加工、整理的专业人才;既要有年富力强的管理人才,又要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专业人才。只有这样,军校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才能适应新世纪信息时代的需要,才不至于如遇有干部转业,造成人才梯次断档的现象。笔者认为,军校图书馆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1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素质 军校图书馆专业人员首先应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热爱图书馆事业,有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治学严谨、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思想。 1.2全面厚实的知识智能 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是以他们的工具迎来读者,而是以他们的渊博知识迎来读者。那么在新世纪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包括军事信息结构,则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面对广大读者需要提供的知识领域,图书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能为读者提供所需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能解答各类读者各门学科领域性的知识咨询,提供文献综述、信息分析等层次较高的信息服务,指导读者充分利用馆藏资源。 1.3开拓创新的工作能力 图书馆专业人员各方面的知识都是通过工作能力来体现的。只有通过能力,才能服务于具体业务工作,因此,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1.3.1信息搜集、加工、处理的能力。根据读者的需要,把握最新动态,勤动脑、勤思索、善于研究、分析新问题。在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工作中,通过综合分析的专门研究来挖掘信息资源的各种价值,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向读者经常不断地提供专题目录、信息研究报告、课题与方案论证等二、三次文献信息服务。 1.3.2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的表达是靠语言文字来体现的。图书馆有很多语言文字方面的信息,语言文字表达尤为重要。专业人员要将搜集、筛选、深加工后的信息准确地向用户传递,则必须要求文字表达精练、流畅。 1.3.3组织、协调能力。新世纪信息服务对图书馆人员来说更高、更深化,图书馆业务工作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专业人员能够根据当前图书馆面临的新形势,紧密结合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的新情况,把任务落实到人头,形成组织严密、分工协作的集体行为。 1.3.4信息管理能力。信息管理主要包括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和管理整个系统和数据库资源两个方面,强调的是要充分运用技术的手段来实现信息有效管理。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又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个要素(信息人员、技术、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组织与控制。因此,这也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手段。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 2.目前军队院校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现状 目前军队院校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从总体上看政治素质是好的,也有一定的业务水平。特别是近几年来,总参军训部通过不同的形式举行图书馆专业和计算机网络培训班,他们的现代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为我军院校图书馆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从新世纪信息时代的要求看,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与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队伍的总体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队伍结构层次失调 从军校图书馆调查情况看,高学历、高职称的图书馆专业人员比例偏低,大部分为中、初级职称。有一部分同志水平达到了高级职称的水平,但由于名额受限,很难被评为高级职称,队伍结构不够合理。21世纪,军校图书馆随着院校教学深化和部队训练的不断改革,图书馆应有30%以上的高级职称专业人才作为业务工作的带头人,60%的大批中级职称专业人员作为业务骨干,一小部分初级职称作为辅助人员,形成较合理的专业队伍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2.2现代专业人才缺乏 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将图书馆馆藏的文献载体发生变化,而且影响着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程序和技术的变革,图书馆大部分人员中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管理和陈旧的服务方式,而对现代管理知识、电子计算机和光盘技术、网络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应用方面了解不多,多数人成了新技术的文盲。为此,工作需求与人才供需矛盾还比较严重。所以,应尽快在图书馆管理专业人员中,更深层次地普及计算机等现代新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除此之外,计算机专业和图书馆专业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偏少,经调查得知,有很多馆近三年内招聘非现役文职人员5―15名不等,其中计算机和图书馆专业的也只有一至两名,30%的馆招聘的文员中100%是非图书馆专业,所以,现有的计算机专业和图书馆学专业的同志就成了“宝中之宝”,他们工作离不了,进修深造走不了,久而久之必然造成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3.培养新世纪军校图书馆专业人才对策 近几年来,虽然总参军训部通过不同形式,分批分期培训过专业技术骨干和馆长,但参加人员还是只占少数,面对目前的形势和图书馆人员素质,还是有一定差距。图书馆专业人员只靠现有的知识来完成新世纪赋予的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在目前,大批淘汰低素质人员或大批引进高新技术人员都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要高度重视,并尽快地加强图书馆中、青年在职专业人员的培养教育。 3.1军校图书馆专业人才教育内容 3.1.1科学管理知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仅要靠先进的技术,而且必须依靠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出效益、出人才、出成果,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军校图书馆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都没学过管理,加之平时重技术轻管理,因此图书馆专业人员必须加强对现代化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技术知识的学习,尤其要加强管理者――军校图书馆馆长和各业务部门主任(组长)科学管理知识的培训。 3.1.2专业理论知识。军校图书馆专业人员中,占很大的比例来源于不同的行业,对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往往是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工作中逐步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实践证明,他们理论基础根底较薄,所以,对军校图书馆专业人员专业理论知识补充和更新,使其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最新发展,吸收和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领域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尤为重要,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3.1.3情报处理技术。军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先进情报处理技术和方法,通常包括情报信息加工、情报信息服务、用户的研究和了解,以及计算机在情报处理方面的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及其使用,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等。 3.2军校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军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千差万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人员的教育方式也多种多样,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3.2.1学历、学位教育。军校图书馆每年将需要接受学历、学位正规教育的干部名单、专业、院校等情况及时上报学院干部部门,争取到指标后,将其分期分批安排到地方高校培养接受教育。考虑到军队院校图书馆人员编制较少和文献资源服务保障等因素,每年到高校学习的数量以一至两人为宜。 3.2.2在岗培训。军队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工作情况需要,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内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这样时间短而见效快。 3.2.3参加军队和地方学术机构举办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图书馆领导要与军队院校协作中心图书情报协作联系会和军队院校所在地的省市图书馆学会保持联系,了解和掌握办班信息,及时选送馆内有关人员参加培训班。 3.2.4参加学术交流会。学术交流会是专业人员交流学术思想、科研成果的好场所,也是图书馆专业人员获取最新信息的好机会,只要条件允许,图书馆专业人员就应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学习借鉴别人之长,补己之短。 图书馆专业论文:简述高校历史学专业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 摘 要: 古籍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高校专业图书馆,尤其是历史学专业图书馆的重要馆藏文献,对其进行多方位的保护,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为此,本文着重对高校历史学专业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方向和重点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 高校历史学专业图书馆 古籍保护工作 开发 利用 高校历史学专业图书馆是高校内由掌握专业历史知识的专门人才系统地、有针对性地采集、整理、加工、收藏专业文献,为教学和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专业发展提供文献利用及信息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文献效益的机构。它收藏历史学科(主题、领域)文献信息的图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是学校图书情报信息系统的终端部分,与学校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信息收集及服务对象等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自有所侧重。 为了适应教学科研的需求,高校历史学专业图书馆加大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以提高专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而古籍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高校专业图书馆尤其是历史学专业图书馆的重要馆藏文献,旨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完备与多样性的图书资料、多途径和多方位的信息服务,是研究、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成果的宝贵财富。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看重古籍的学术参考价值。客观形势要求历史学专业图书馆必须做好古籍图书保护工作,使馆藏古籍尽可能以其完备的形态呈现于读者面前。 古籍一般是指1911年以前历朝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实际工作中也把民国时期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备要》、《四部丛刊》等列为古籍。古籍材料从甲骨、石头、竹木、绵帛到后来的纸张,其装订形式也从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而至后来普遍流行的线装。古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某些善本还具有文物价值。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在现代图书馆藏书中占有特殊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主客观原因,大多数馆藏古籍文献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利用。 古籍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素,在阳光照射或高温潮湿的情况下,纤维素易发生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这样古籍就容易发黄、发脆、易碎。另外,霉菌、蠹虫、水火灾害等也是影响古籍保护的因素。 长期以来,各高校专业图书馆都着力健全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但对古籍的管理却处于空白阶段。而且由于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受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对古籍的保护需要权衡利弊,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性价比”较高的方法。 一、采取严密的防火安全措施 安全防火对图书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必须采取一系列严密的防护措施,具体如下:修建和维修书库时,首先要考虑到电路的合理安装和利用,以及负荷量的成倍增加。存放古籍的书架,宜用不燃材料制做,若使用木质书柜,应对其进行防火处理,珍贵的古籍善本库,最好能用防火墙隔绝开;图书馆内除安装防火报警系统,书库内还必须备有简易手提式灭火工具,以便随时使用。 二、加强防光措施 如不能把书库建成无窗书库或地下书库,则应当减少窗户的数量和窗口的面积,以减少进入库内的光通量。书库东西向墙不宜开窗,南北向的窗户应小而少,古籍阅览室应防阳光直射。此外,还应设法阻止光线尤其是紫外线直接射入书库。可采取在书库窗户上加设窗帘、不透光遮帘、百页窗等,在书库窗户上设置永久性外遮阳设施(如遮阳板、搭凉棚等),用毛玻璃、花玻璃等安装窗户,减少光的透过量,使用彩色玻璃或在玻璃上涂布紫外线吸收剂等措施。 三、严格温湿控制 适宜古籍保存的温度为16℃至22℃,相对湿度45%至60%。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落后,温度湿度控制只能采取很简单的方法,如开窗通风、定期晒书、藏书不放底层、用石灰石撒地、建立厚墙体保持恒温恒湿。现代高校专业图书馆除建立符合密闭、隔热、防潮要求的库房外,还需投入一定经费,购置空调设备、除湿机等控制温湿设备,力求创造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不过由于古代通风和晒书的办法,对于维持空气流通,去除潮气都很重要,而且经济简便,也特别适合高校专业图书馆日常采用。 四、做好古籍防虫工作 现今较通行的杀虫方法包括物理杀虫法、微波杀虫法、化学熏蒸法等。而其中微波杀虫法最环保,符合绿色理念。γ射线辐照杀虫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钴60产生的γ射线来照射介质杀菌。波长极短的γ射线能穿透固体物品,通过破坏细胞壁来杀死微生物,达到古籍除虫除菌的目的。这是一种“冷处理”,即处理过程中古籍并无明显升温现象。γ射线辐照消毒具有灭菌彻底、无污染、操作简单迅速、可以连续作业等优点,是值得在高校专业图书馆推广的一种古籍保护方法。 五、植入科技理念,加强现代化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 用电子扫描等方法生产出电子版古籍文献,可以防止原始文献的被毁。所谓电子扫描就是用扫描仪将文献扫描进计算机从而进行数字处理的一种现代技术,对古籍文献的保护很有现实意义。扫描后,古籍原件的数字图像可在计算机内进行多种修复处理,弥补古籍原件的缺陷。譬如,古籍原件的字迹模糊、褪色,可以通过改变数字图像的亮度,调整画面反差,增强图像效果,从而加深那些淡化的字迹,最终使之恢复原貌。扫描后的古籍图像还要进行存储,并刻制光盘。有了光盘版,读者不会舍易求难,再去翻检那些古籍。因此高校历史学专业图书馆应加强这些现代化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和推广。 此外,作为高校专业图书馆的管理者,也应在保护古籍的行动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进行科学管理。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书籍的虫蛀破损情况并维护好室内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避免日晒,室内最好配置吸尘器,对古籍定期除尘、消毒。与此同时,从在校学生抓起,通过举办讲座和实物展示等活动,让广大师生明白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和正确保护古籍的方法,使之成为古籍保护的宣传员和实践者,为古籍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历史学专业图书馆同样不能忽视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适当投入一定的资金,培养和稳定一支古籍修复队伍,强化他们的敬业精神,用专业化的理念、知识和技能来补救、完善这项工作。 古籍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高校历史学专业图书馆馆藏古籍进行多方位保护,无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为,只有在保护古籍的基础上,才能谈及对古籍进行最大程度的开发与利用。 图书馆专业论文:论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对专业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摘 要: 文章讨论了什么是信息素质与信息素质教育,阐述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几个层次及其区别,并重点探讨了对专业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指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图书馆。 关键词: 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教育 专业研究生 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社会淘汰。知识的更新必须以信息为基础,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实现知识的更新。信息的获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庞大的信息量会造成信息过剩,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获得所需信息。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除了信息获取动机的强度、信息意识、信息环境等因素之外,还包括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即在对所需信息及问题所在的了解与确定的基础上,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培养从各种信息源中检索信息、分析评价及筛选组织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等。简单地说,要更新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实现终身学习和更新优化或重构知识结构的基础,是进行创新的基本要求。 一、信息素质与信息素质教育 什么是信息素质?信息素质的定义有很多,如:信息素质被定义为从各种信息源中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劳动者必须掌握的终身技能。[1]有从将信息素质定义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定义是通过列举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有哪些特点或能力来对信息素质进行描述;第二类定义是通过信息素质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来描述信息素质;第三类定义是利用现象学研究方法来分析信息素质的内涵。[2]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提出定义: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3] 虽然信息素质的定义很多,但是基本都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信息意识与信息观念。信息意识即能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和作用,对基本信息源有所认知,能够明确自身的问题所在及信息需求,并且能够意识到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观念是指对信息及信息价值的认识、对信息持有的态度。(2)信息能力,包括能够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技术,制定相应信息检索策略,从相关信息源中检索获得所需信息,并且能够对检索出的信息进行评价、组织、使用、更新现有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创新。(3)信息道德,简要地说,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4] 从什么是信息素质及其内涵中可以说明什么是信息素质教育。简单地说,信息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信息素质以适应知识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高校图书馆。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型社会,要想在这样的社会立足,首先要不断掌握新知识以更新知识结构,其次要具备创新精神,最后,无论是调整知识结构,还是能够做到勇于创新,都离不开终身学习,只有做到终身学习,才能够不断获得新知识,实现知识结构的调整,有了经常更新的知识结构做基础,创新之泉才会源源不断涌来,不会枯竭。 更新调整知识结构、创新与终身学习都要求具备信息素质:信息意识与信息观念能够明确对知识与信息的认识与需求,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和信息中迅速明确所需知识信息的性质;信息能力能够帮助更好地获得、掌握所需知识信息,是调整知识结构、创新、终身学习的基础保障;信息道德保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正确利用信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调整知识结构、创新与终身学习。 因此,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信息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层次及其区别 信息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久性的教育,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含了七个维度,每个维度又有若干指标,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质教育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性质。 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对象具备的信息素质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不同,信息素质因此呈现出多层次的局面。 在高校中,信息素质教育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图书馆员,不同对象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与侧重点各不相同。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辅助学习,比如专门进行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技巧,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的讲授,等等;对教师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辅助教学与研究,比如开办有关科技信息检索的讲座;对图书馆员进行的是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帮助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如信息环境、资源环境、用户需求的变化),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高校学生又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对这两个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也有区别,对本科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又可分为对大一、大二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与对大三、大四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本科生主要是学习某一专业的基本知识,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之后可以具备从事该专业相关工作的职业素养。对本科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注重其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以及与进一步深造或是走向社会的准备与衔接。大一、大二学生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三、大四学生重点学习专业核心知识。根据专业学习侧重点不同,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也不同。对大一、大二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观念,授予信息的基本知识,使其能够了解认识基本信息源,掌握信息素质的基本内容;对大三、大四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其信息获取能力(主要指信息检索能力及初步的信息组织与评价能力)和信息道德的教育。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能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研究生主要是对其专业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已经接受过上节所述的信息素质教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根据研究生的需求特点与信息素养基础,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与本科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应有区别:(1)纵向上,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更深入,层次与要求更高,包括掌握一定的专业检索技能与检索策略,能够对检索结果进行组织、评价并利用结果调整或重构知识结构或知识体系;(2)横向上,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更倾向于为专业服务,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够实现独立或团体合作解决某一专门研究问题或完成某一课题、项目。 可以说,对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对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下面就此进行探讨。 三、对专业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探讨 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信息素质是开展学术研究必备的基础能力。具备了相当的信息素质,研究生在该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中,能够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明确的信息需求,灵活运用掌握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检索技巧查找信息源获取所需信息,根据信息需求与专业知识评价、判断、筛选、组织、管理检索到的信息,将最终确定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该学习阶段要求的任务或研究项目。可以说,专业研究生要求具备更加全面和专业的信息素质,以更好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科研任务。因此,对专业研究生进行全面、深入、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与重要的。 1.对专业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新环境的探讨 这里所论述的新环境有两个意思:一是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课堂中采取面对面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外,还可以采取网络教学方式。二是信息环境不仅包括传统的信息,而且包括丰富的网络信息,进行信息素质教育除了传统信息源之外也不能忽视丰富的网络信息源,网络信息源所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 因此,对专业研究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要从专业研究生自身的特点与需求出发,采取传统授课与网络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要包括传统信息与网络信息,更加侧重于网络信息。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现代人的生活与计算机、网络密不可分,网络已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已十分频繁和熟练,根据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素质教育,将事半功倍。 2.新环境下对专业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探讨 传统授课与网络授课都有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下面就两者分别论述。当然,无论是传统授课还是网络授课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一,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1)对传统授课的探讨 根据专业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特点,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将开展专门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这一方式与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进专业课教育这一方式结合起来。采取结合教育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知识、信息技能,解决专业学习、研究中遇见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与专业课教育的融合进一步巩固信息素质教育的学习内容,具备将信息理论运用于专业实践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专门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一般是在固定的场所,由高校图书馆员进行授课,由浅入深,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大型数据库知识及其在专业方面的资源与利用的知识、检索工具及检索知识、专业数据库及电子资源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将信息素质教育课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由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图书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商讨、交流、沟通后,选定一个与专业课教育相关的议题,明确专业目标,由图书馆员制定具体教学步骤,最终帮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提高信息素质。具体来说,专业课教师与图书馆员沟通之后,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就某一知识点向学生布置一个研究课题,由学生自行完成,在完成这项课题的过程中,图书馆员不断引导学生,明确需要哪些信息,获得这些信息的信息源有哪些,如何去寻找、选择、使用这些信息源,对获得的信息如何进行评价、鉴别、筛选、组织、管理、使用,并最终将有效信息融入到现有知识结构中,调整、优化知识结构,完成作业。最后,由专业课教师对最终结果进行评讲,深入讲解该知识点,学生重新修改研究课题作业并提交给专业课教师评分。通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再由专业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评讲,对知识点作进一步讲释,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该知识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信息素质教育涉及到检索知识与技术、信息组织知识、信息道德规范等方面。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能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研究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加明确了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深入强化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2)对网络授课的探讨 网络授课主要是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开通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保证学习地点和时间的自由性。 网络授课,可以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设置不同的权限,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也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起点的学习培训课程,控制学习效果和进度。例如,先对学习者进行在线测试,依据测试结果,进入不同层次水平的学习,学习结束后,对学习者进行测试,以确定是否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做,可以避免重复学习,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网络授课有专门的在线平台,可以保证教学的全面、丰富、个性化、多样化、针对性、灵活性。网络授课由于不受时间、课时的影响,具备传统授课所没有的优势,学习自由度和选择性较大,灵活性强。所包含的授课内容可以由多个图书馆员从各个方面来设计,保证授课内容的全面、丰富,如图书馆馆藏资源在线使用课程、网络资源使用指导、数据库资源学习指导、检索技术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也可以根据其它要求进行学习。网络授课在线平台可以实现在线咨询,通过实时咨询、E-mail、网络留言等方式对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由于可以一对一地解答问题,对学习者的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对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学习者产生困惑、疑难的原因,并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网络环境下授课,同样可以在网络上布置相关的作业,在网络上进行学习指导,将传统授课的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图书馆员与专业课教师都可以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体现网络教学的个性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信息素质教育还可以实现联合共建,类似于资源共享,由多个高校图书馆联合进行。各馆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设置专业的或通用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课程通过网络设置权限,允许其他高校学习者培训,也允许本馆用户通过网络学习其它高校的信息素质课程。这样,可以发挥各个学校的专业特长,丰富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并保证其专业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更多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还可以互相进行专业交流、借鉴。联合共建网络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不是简单地实现课程的共享,通过网络,各图书馆的信息素质课程其实是联合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综合性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立一个管理中心统筹协调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使得这个综合性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具备系统性、组织性,同时也避免了课程的重复建设。网络信息素质教育的联合共建除了上述的综合性之外,还可以是专业之间的联合共建,各馆分别设置与专业相关的信息素质课程,以满足专业研究人员更深层次的需求。无论是综合性的联合建设还是专业之间的联合建设,都保证了专业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资源的充足,为专业研究生提高信息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人们所必备的技能,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专业研究生来说,信息素质是学习与研究的基本保证。在新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通过传统授课与网络授课两种方式的结合,实现教学手段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丰富、全面,教学富有个性化和针对性的特点,教学效果显著。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素质教育也将不断发展,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学平台,都将不断改进和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产生的新需求,同时,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图书馆员也要不断学习、进修、研究,从实践中总结提炼,促进信息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 图书馆专业论文:试论专业美术学科体系对美术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摘 要: 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浅谈专业美术学科体系对美术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影响,介绍了美院的发展阶段,分析了美术学科体系对美术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专业美术学科体系 图书馆 美术院校发展 影响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自1928年创建以来,一直是中国美术学院教育、教学、科研、创作的重要辅助机构,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已经成为中国国内美术院校中最好的专业图书馆之一。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发展的成功,固然可能可以归功很多方面,但是本文认为紧紧围绕专业美术学科体系来发展图书馆是成功的关键。所以,本文通过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来揭示专业美术学科体系对美术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影响,为其他专业性高校发展专业特色的图书馆提供些许新思路。 一 在中国美术学院80多年的辉煌岁月里,随着一代一代老艺术家对美术专业的执着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的专业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紧跟专业学科需要,历经风雨,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28年―1937年)。中国美术学院创立,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也相应建立,早年称图书课,最初的科主任为刘开渠先生。首任院长林风眠等有识之士仿效西方美术学院办学方式,组建相关系科和班级,“以美育代宗教”,发展为班级、专业化授课制,以便于更多学生接受美术教育。同时坚持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学术目标,设置了中国画、西画、雕塑、图案等专业,主要采取了调和中西绘画教育的方法,课程设置除本专业教学内容外,还涵括了相关其他专业的技法课程,并增设了中外美术史论、美学等一系列艺术理论课程。图书馆内的藏书不仅有中国传统书画,而且包括了一批留学欧美或日本的美术家带回的书籍。整个图书馆规模不大,但是专业性很强。 第二阶段,苏化阶段(20世纪中叶―改革开放前)。这个时期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也是围绕革命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主流,全盘学习前苏联,引进前苏联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美术教育方法体系,特别是全面推广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法。专业学科体系更加细化、科学化、有序化。图书资料相对单一,基本与西方前沿的美术信息绝缘。名师的画室教学制度更是回归到了中国传统的师徒授受教学,进一步压制了图书馆的发展。 第三阶段,多元发展阶段(1978年―20世纪末)。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西方美术突破了以前的现实主义主流走向,把艺术个性与风格多元化作为追求目标,给我国封闭多年的美术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中国美术学院也顺应潮流发展,提出了艺术教育的多元发展,并在1997年明确归纳为“两端深入”思想:中国传统艺术及其精神要精,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要通。以此,构筑了中国绘画新的学科发展,创设了书法系、史论系、新媒体系,扩展了工艺系。此时,图书馆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学院集中了全年经费的10%,购买了9万元的国外美术图书资料,并开设了一系列的展览,吸引了大量在校学生和国内的艺术青年。这不仅一举改变了学院专业图书匮乏的状况,而且使得学院的艺术教学蓦然置入了国际艺术视野之中,置入了中西文化互动激荡的格局之中,影响着一代学子。此后多年,学院一直将图书采购作为重点,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以两位数的速率不断递增,藏书类型也不断丰富,各种国外杂志、新书也不时地出现在书架上。 第四阶段,全新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新千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树起了“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旗帜,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一人双环六学科”的学科构架:一人指的是以美术史论为心脏、以中国画和书法为头脑、以油画和版画为左膀右臂、以雕塑和新媒体为迈动的双腿、以综合艺术为联通四肢的躯干的工作室人形结构,将造型艺术创作的多元追求孕育而成共生互动的生命整体;双环六学科是指以这一人形结构为内环,以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建筑学、艺术学为外环的双环结构,强调高点学科和人文关怀对于六个学科的核心的引领作用。随着新学科体系的构架成为新千年中国美术学院未来的发展目标,图书馆也迎来了它新的发展机遇。截止目前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由南山校区总馆、象山校区分馆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5221平方米,设有各类阅览学习场所,总阅览座位1320个。图书馆藏书以中外文美术专业图书为重点,囊括了美术学、设计学、电影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图书,并配备了丰富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库。现有文献资源累积量达11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58万册,电子图书65万册。外文原版期刊及报纸近400种、中文期刊及报纸900多种。馆藏纸质文献中还包括相当数量的中外名作精品复制品和22600余册古籍善本书,以及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捐赠的私人藏书5000余册。 二 通过分析中国美术学院专业美术学科体系和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的互动关系,我们认为专业美术学科体系对美术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界定、删选的作用。美术院校图书馆与社会公共图书馆和综合性大学的图书馆的功能是有很大区别的。社会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主要是保存和提供图书资料,满足普通读者的休闲娱乐,提升公民基本文化素质;综合性大学的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满足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师生的需要;美术院校图书馆除了上述的功能外,还承担了艺术品的保存、修缮。所以,要实现美术院校图书馆的专业功能,不是任何图书资料都可以成为馆藏图书。那么如何判断是否可以成为馆藏图书呢?专业美术学科体系就是最好的标准,它起到了界定、删选的作用,凡是符合这个学科体系的就可以进入,不符合这个学科体系就一定要拒之门外。当然学科体系也是不断变化的,如近些年来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美术与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交融,所以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按照学科专业体系的变化调整馆藏书目。 2.指导作用。专业美术学科体系对图书馆馆藏图书和资料的上架、分类也具有指导作用。专业美术学科体系决定了(1)学科发展的侧重、从属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2)招生的数量、生源的知识水平和结构;(3)教师的专业层次和知识结构。所以,专业美术学科体系具有指示指导图书馆的发展,如要增加什么书、增加多少量的书、流通速率等。 3.促进图书馆存储方式的变化。通常认为,当代的专业美术学科体系已经不仅是传统的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等,而且出现了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还有动画、摄影、影视、音乐等专业或方向,迫使图书馆的存储方式从传统的纸质存储介质向数字化存储方式转变,图书馆也从收集整理单纯的书籍、画卷向获取电子数据、整合数据库信息等方面发展。中国美术学院正努力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包括将馆藏图书电子化并购买了其他数据库资料,形成传统图书馆服务和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两不误。目前,馆藏电子资源除“书生”、“超星”等电子图书外,还包括“故宫在线”(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资料)、“世界美术资料库”、“皮影数字博物馆”、“美术学学科资源导航”、“EBSCO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网上报告厅”等多个数据库。 总之,虽然影响美术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因素很多,如人的因素、社会的重视程度、技术的革新等,但是专业美术学科体系却是美术院校图书馆发展的根基,如果没有专业学科体系的支撑,美术院校图书馆就是无根之树,无特色可言,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所以,专业美术院校要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一定要立足于专业美术学科体系。由此推之,其他专业院校要发展具有自身特色图书馆自然也离不开专业的学科体系。 图书馆专业论文:第十四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综述 摘 要 论文记录了2016年7月17日至20日在甘肃省张掖市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的概况,并对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规划做了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 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 全国民间读书年会 阅读推广 全民阅读 书香社会 2016年7月17日至20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张掖市图书馆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甘肃省张掖市举行。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及国内图书馆界专家与同行,以及阅读推广导读刊物主编、民间读书刊物主编一百余人参与了此次盛会。 1 主旨报告话“阅读”,说“书香” 7月18日上午,会议于甘州区演艺中心正式开幕。张掖市甘州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张洪清主持开幕式。张掖市副市长王向机在欢迎辞中,对“金张掖”的历史、地理、人文和书香建设情况做了简要介绍。著名作家、藏书家、苏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王稼句在嘉宾致辞中,回顾了历届民间读书年会的成就,并认为本次年会将对“书香张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接着,南京大学教授徐雁代表中国阅读学会研究会,分别授予了甘州区“书香甘州”,以及甘州区金中学、马神庙小学“华夏书香校园”荣誉牌匾,并向张掖一中、张掖二中、金安苑学校等8所学校赠送了由中国阅读学会研究会参与编纂的《华夏书香校园论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开幕式结束后,徐雁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最是书香能致远――“全民阅读”行动与“书香社会建设”构建》的主旨报告。徐教授近年来大力倡导“四分阅读推广”理念(即分类、分众、分级、分地阅读推广),在业界影响广泛。报告围绕着“全民阅读”行动与“书香社会”建设两个主题娓娓道来。 首先,徐教授结合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的主题,对《张掖阅读》《今日阅读》《阅微》《书林驿》《开卷》等读写类报刊做了推介。例如创刊于2000年的南京民间读书刊物《开卷》由南京凤凰台饭店主办,是凤凰读书俱乐部的指导阅读刊物,作为民间读书类期刊,至今已出版一百多期。董宁文先生以业余时间编此小杂志,记载报道当今学人的行踪、研究动态,写作计划以及有关书稿的评析。在《开卷》一周年、《开卷》百期、《开卷》十周年、《开卷》十五周年的时候还分别举办了研讨会,并将其中的“开卷闲话”栏目结集出版了《开卷闲话》(凤凰出版社2003年版)、《开卷闲话:续编》(岳麓书社2005年版)、《开卷闲话三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开卷闲话四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开卷闲话五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他指出,此类报刊对于全民阅读风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他从阅读文化学的专业角度,为大众普及了“分众阅读推广”“分类读物推广”“分级阅读推广”“分地阅读推广”等专业概念,吁请阅读推广人和图书馆馆员以及家长、教师面对不同对象、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受众,采取不同的推广方式。他结合书目推荐、亲子阅读、书香家庭、书香校园的话题,为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提出了三点转型升级的建议: (1)从以往侧重倡导“阅读情意”(重要性)的培育,转向夯实“阅读价值观”的人文基础(如阅读需要、阅读兴趣、阅读爱好等); (2)从努力追求“全民阅读推广”领域成就的全面开花,向不断争取“分众阅读指导”(如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工作,不仅要重视对儿童而且要重视对老龄人的阅读指导;不仅要重视对“新市民”而且要重视对公务员的阅读指导等等)的实证成果方面努力; (3)要以“读者自主型阅读”为基础,努力开创“阅读推广人导航式阅读”(如“好书漂流”活动等)的新局面。 最后,徐教授从家藏的百余件形态生动的“书偶”中,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如诵读《圣经》的小天使等十余件藏品,一一讲述其收藏故事、背景典故,在旁征博引中,阐述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语)的文化内涵。 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钱军研究馆员对徐教授的报告作了总结点评,认为该报告主题深刻,内涵丰富,富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报告启发我国当前的全民阅读工作从外延式行动走向内涵式行动;从局部性行动走向全局性行动;从外化式行动走向内化式行动;从民间性行动到融入全社会力量的合力行动;从精英行动到大众行动。 2 读书年会精彩纷呈,畅所欲言 全国民间读书年会自2003年在江苏南京开办以来,先后在湖北十堰、北京、内蒙古呼和浩特、江西进贤、山东淄博、内蒙古鄂尔多斯、四川成都、浙江温州、广东东莞、上海、湖南株洲、天津等地举办了十三届,每届读书年会均有不同地区的读书刊物发起、组织系列的读书活动,国内著名学者、专家、作家和读书人多有出席。每一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都有自身特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影响深远,对建设书香社会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2003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自办读书报刊讨论会”是民间读书年会的前身,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家自办读书刊物代表参加了会议,交流分享了创办民间读书类刊物的经验,探讨了民间读书刊物今后的发展[1]。第二届读书研讨会在湖北十堰举行,芜湖的倪建明先生专门为年会制作了藏书票。会议成果由《书友》工作室全程记录,并选粹编印了特刊《民间书声》。第三届年会在北京朝阳区文化馆召开,姜德明先生、袁鹰先生、文洁若先生等名家云集,更有珍贵民国书刊展览,满足了广大读书人的心愿。第四届年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让书友们了解了塞北的浓郁读书氛围。 从第五届开始,“民间读书报刊研讨会”改名为“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第五届年会在江西进贤县举办,也是目前唯一一届在县级城市举办的年会。农耕笔庄鼎力支持,特为这届年会创刊《文笔》杂志,目前仍在印行。第六届年会在《日记报》的创办地――山东淄博举办,《日记报》是最早的专业民间报纸,现名《日记杂志》。第七届年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会议期间举办的小型拍卖会主要拍卖旧书,包括民国的、解放后的,还有一些珍稀的报刊,让书友们有机会得到喜爱之书,成为该届年会的一大亮点和特色。第八届年会在四川成都的毓秀苑宾馆举办,和第一届在书香氛围浓厚的凤凰台饭店举办有相似之处。凤凰台饭店在每间客房摆放了《开卷》等读书报刊,而毓秀苑宾馆则组织了书刊展览,总台还放置了琳琅满目的作家签名本。《开卷》《点滴》《温州读书报》《清泉部落》获得了民刊民报优秀奖。崔文川先生特意为该届年会制作了藏书票两枚。第九届年会在浙江温州举办,承办方温州图书馆编印有《温州读书报》,并长期寄赠全国各地书友,开创了民间报刊界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办会的新模式,向全国书友展示了图书馆服务全民阅读的理念。第十届民间读书年会在广东东莞举办,承办方东莞图书馆还得到了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与社会阅读委员会的支持,民间读书活动与图书馆全民阅读工作进一步携手合作。第十一届年会由巴金故居《点滴》杂志在上海承办,这次盛会也是刊物《点滴》的作者座谈会,与会代表就民间读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广泛探讨。第十二届年会在湖南株州市召开,由株洲新闻网和株洲市图书馆共同承办,会上探讨了民间读书刊物的生存状态,会外热议株洲“湘江边的旧书摊”,并有书签、藏书票展览,让全国书友大饱眼福。第十三届年会在天津举行,该届年会由天津市问津书院承办,书友们参加了藏书票艺术论坛,《开卷》杂志十五周年研讨会以及民刊发展的困境与突围主题讨论,参观了藏书票名家“书”主题设计展,还首次邀请国外书友意大利那不勒斯孔子学校校长安娜・玛丽亚、东方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里罗和设计师马戴奥・拉尼等人来到读书年会的现场,并与问津书院进行了中意图书交流,给读书年会带来了特别的气氛。 今年第十四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在甘肃张掖举行,不但有常规的书友新书首发,还举办了中国藏书票精品展、崔文川藏书票艺术展、张掖书展,交流分享了《金猴集》《厦门文艺》《张掖阅读》《易读》《书林驿》《阅微》等一批读书类书刊。五湖四海的读书人以书会友、饱览书情书色。7月18日下午,本届年会的新书会及分组会议在张掖图书馆举行。《我在书房等你》《问津书韵》《袁定邦诗文集》等在版新书首发。黄岳年、朱晓剑、王振良等就所编新书的缘起、主要内容进行了说明和推介,并向与会代表赠送了新书。 《我在书房等你》(古吴轩出版社2016年版)的执行主编朱晓剑在序言中说,该书“其实更像是一个文朋诗友聚会的场所,在这里分享阅读体验,交流新旧书资讯,都在还原一个爱书人的最日常的生活。”[2] 《问津书韵》(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是2015年春第十三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的记录文集,全书分为“渤海书声”“问津书事”等八辑,收录了与会代表记录该年会的种种文字。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代表性的人物。能代表张掖,也能代表张掖文化的诗人中,袁定邦是十分突出的一个[3]。于是,张掖人编纂了《袁定邦诗文集》(敦煌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以纪念这位教育家、书法家、佛学家和诗人。 接下来的开放论坛将场上气氛推向了高潮。大家就读书报刊的发展,网络环境下“读书型城市建设”“非虚构文学”与“真人图书”,读书类著作的编写、出版与发行四个专题畅所欲言,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3 专委会工作会议承前启后,务实开拓 7月18日下午举行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成立会及首次工作会议。来自全国11个省(市、区)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会的十余名代表参加了成立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阅读推广常态化建设”,会议由专委会副主任、金陵图书馆李海燕主持。 作为专委会的分工指导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徐雁教授在致辞中,首先说明了新一届专委会的成立背景,然后表扬了上一届专委会的工作,高度评价了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的“馆员书评征文活动”及其获奖书评文集《书读义见》(李海燕主编,华龄出版社2015年版),同时还提出了新要求――既要继承上一届专委会的工作成果,也要探索前进,不断创新,建议在本届专委会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实践“阅读推广人文空间建设”及“校园阅读推广”“分地阅读推广”。 作为上一届专委会的主任,原南京市金陵图书馆馆长严峰,总结了前五年专委会的工作和体会,并和与会代表交流了对阅读推广外延与内涵的认识,提出要认清阅读推广的目的,以打造阅读共享空间、编辑内刊等形式固化阅读推广成果。 新任专委会主任钱军先生在主旨发言中提出了新一届专委会工作的新要求:一是要顺势而为,提高对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工作关系的认识;二是要承前启后,创新性地做好新一届专委会工作,并提出了新一届专委会的工作思路。他认为,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内涵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图书馆导读工作的延续和弘扬,馆员书评活动可以作为图书馆工作的抓手、提高馆员队伍业务素养的手段。当前的全民阅读工作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更加注重均衡化发展;二是更加注重阅读推广的个性化和针对性。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工作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注重特色化、品牌化和实效性,避免阅读推广千孔一面的发展怪圈[4]。 钱军主任还就专委会的工作计划做了部署:一是专委会要发挥好平台作用,搭建委员单位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二是加强微信群建设;三是开展阅读共享空间建设条例的制定;四是发挥委员单位在各地的引领辐射作用;五是继续做好馆员书评活动;六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时开辟阅读共享空间前瞻学坛建设,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等院校校园阅读氛围危机干预研究》(项目主持人徐雁)、《泛在知识环境下校园经典阅读推广体系构建研究》(项目主持人钱军)进行实证研究;七是逐步推进专委会工作会议的常态化,将工作会议和各地阅读推广亮度展示相结合;八是做好中国图书馆年会分会场的工作,在阅读推广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与其他专委会合作。 接着,来自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与会委员,就阅读推广常态化建设、阅读推广导刊与书香校园建设、阅读共享空间建设等方面作了交流发言。 张掖市图书馆馆长黄岳年先生被聘任为本届专委会的副主任。他在发言中介绍了张掖市图书馆的历史及新馆阅读空间建设,以及编辑《张掖阅读》报的经验。李海燕副主任介绍了馆员书评工作以及金陵图书馆阅读推广品牌活动“朗读者”的工作经验。李军委员介绍了新疆克拉玛依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基本情况;卢礼阳委员介绍了温州图书馆建设情况,以及民间读书会联盟和微信推广经验,强调民间读书报刊的建设关键在于连续性;周冬英委员介绍了常熟阅读促进会的工作经验;李金瓯委员作为宁夏图书馆学会秘书长,与浙江图书馆学会秘书长吴荇委员共同表示,将积极利用省图书馆学会的平台,开展阅读推广工作;聂凌睿委员谈了书评对于馆员自身业务提高与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互相促进的感想。 在来自高校图书馆的委员中,周金林先生介绍了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打造的“吴文化阅读空间”的经验,以及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侧重点;黄群女士介绍了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与校宣传部合作开展的读书日活动,并表示努力恢复馆刊建设,开展分类、分时阅读推广活动;周婷女士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导读类馆刊、阅读推广平台《书林驿》编刊特点以及一年三季常态化书香校园建设和阅读推广共享空间建设情况。 通过交流,与会代表达成共识:本届专委会与上一届相比,名称由“图书评论专业委员会”改成“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外延更加广泛,工作也将更多元化;新一届专委会委员不但包括公共图书馆、高校高职图书馆的馆员,还吸收了部分省图书馆学会成员,来源更广泛,年龄层次更丰富,覆盖地域更广,新一届专委会的委员将发挥在各地的影响作用;同时本次会议在甘肃张掖市召开,也展示了西北地区阅读推广的亮点。 图书馆专业论文: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专业化建设研究 摘 要 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专业化建设是图书馆队伍专业化建设工程的“重点工程”。应强化以人的发展需要为动力的专业化建设顶层设计,优化和完善业务部门领导专业任职条件、专业任期考核和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创设激励专业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促进专业化建设的延续性。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业务领导 专业化 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专业化及其建设虽然是个老课题,研究成果也不少,但近年来相关研究仍热度不减。之所以引人高度关注,除了问题本身研究领域比较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的“非专业化”现象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加重之势。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呢?本文拟就此开展相应的调研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1 调研目标与思路 许多专家学者对图书馆专业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刘晓英认为图书馆立法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信息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图书馆员职业自信心的缺失是造成图书馆管理队伍专业化弱化的主要原因[1]。陈传夫等人认为营造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环境、慎重对待核心业务外包、变革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是防止图书馆员非专业化倾向发展的有效措施[2]。张峰认为建立图书馆员专业化标准、提高馆员素质和创设良好的专业化制度环境可以有效加强图书馆队伍的专业化进程[3]。专家学者的研究为“综合治理”图书馆行业“非专业化”问题提供了学理层面、制度层面、方法层面和多理论视角的有价值的分析和对策。 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处在承上启下、带动群众的重要支点位置,同时也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基层“把关人”和业务骨干,其专业化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整体水平,决定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整体质量高低。以往对图书馆专业化的研究多专注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体制机制、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分析和建设,而从人的需求层次进行价值取向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由于人对各层次需求的追逐,具体集中表现在对资源平台的渴望、对事业成功的期盼和对身份地位的追求,因此实证研究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任职、晋升、流动等变化的状况和原因,对队伍专业化建设有一定价值。 高校类型、规模不同,图书馆及其队伍情况各异,选取调查样本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检索有关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文章,并进行作者单位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大数据分析,以及与部分学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进行初步访谈,判断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非专业化”现象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主要是中小型高校和新建新晋高校。因而选取调查样本主要以具有典型性的中小型高校和新建新晋高校作为对象;按照地域南北中分布,选取了成都、北京、南京三地的6所高校;部属高校2所,省属公办高校3所,民办1所。考虑到管理干部4年一个任期调整,调查内容为近5年(2010年至2014年)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的专业背景情况、职位变化情况,以及他们职位变化受价值取向影响的情况。调查研究方法:一是通过固定关系人,具体详细了解6所样本高校图书馆领导和业务部门领导的专业背景和职位变化,以及变化的基本原因;二是跟踪6所高校图书馆网站,了解和佐证固定关系人提供的信息;三是与部分样本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进行访谈,深度了解他们职位变化与价值取向的关系;四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2 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的专业背景和影响力 2.1 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的专业背景 专业背景,通常指某人学习过的专业和从事过某种专门职业的经历,因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的专业背景,既是衡量其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图书馆业务部门工作质量的保障。业务部门领导是队伍的管理环节干部,业务部门工作的专业工作要靠业务部门领导去一一推动和具体落实。因此,图书馆业务部门干部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胜任专门业务工作。对6所学校调研的结果显示,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大多数有专业学习(表1)和工作经历,业务素质较高。特别是他们的专业化水平高于馆领导的平均值,也高于普通馆员的平均值。可见,各校对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任职的专业背景比较重视,建设措施能落实到位。这是保证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质量极其重要的一环。 2.2 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的专业影响力 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大多是各个业务部门的业务尖子,也是因为业务工作水平高、业绩优秀、职业素养高而被选拔到领导岗位的。因而,他们的工作标准和工作业绩,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发展道路,对其业务部门下属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成长发展,具有直接和显著的引领示范作用。公平、公正、公开的良性竞争发展机制和环境一旦形成,就会促使整个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4]。从6所学校图书馆调查情况看,馆员们对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干部的专业化水平认可度较高,但个别学校、个别业务部门领导的专业影响力较低,仅占11%的比例。 3 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专业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中层领导的发展前途与专业化程度相关性弱 发展是硬道理,每个人都有全面发展的追求,这是人类万世不竭的发展动力。在以阶层、地位、职级划分为基础的分配制度下,发展最直接的显现即是职位、职务、职级的变化。尽管我们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内心的成长和成熟,但发展毕竟是要看的见、摸得着,能够被感受到的现实。因而,一般而言,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发展的主要标志,一个是职称的晋升,一个是行政职务的晋升。然而,根据调查统计,6所院校近5年内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的职称晋升明显低于同级普通馆员平均值,行政职务晋升与专业背景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的职称晋升低于同级普通馆员平均值,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性事务繁忙,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在职称晋升成果准备方面明显不足。大多数馆领导不是从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中产生,而是由学校从其他部门任命而来。行政职务晋升与专业背景的相关性不明显,各校图书馆领导产生方式和现任领导班子结构,与图书馆管理专业化要求难以适应,也会导致一些业务部门领导把许多精力甚至是主要精力放到拉关系、搞政绩上面,对图书馆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非常不利。 3.2 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任职的专业背景要求不明确 从6所院校情况看,多数学校在业务部门领导的任职条件上没有明确的专业背景要求,并没有把业务部门领导当作专业能手和标杆要求,而是当作普通行政管理者对待。虽然非图书馆学及相关专业的仅占20%,没有专业经历的仅占23%(见表2),但不明确作为任用条件,不仅会使实际任用干部的选择范围和不合理可能性增大,还会使人们对这一岗位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产生认识上的模糊,认为什么人都可以干,对图书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危害性很大。根据6所院校的调研,图书馆骨干队伍稳定性堪忧,特别是新进馆的博士和硕士,大多有谋求其他发展的意向,一有机会就会离开图书馆岗位。南京某校图书馆连续3年每年进1名专业博士,可目前1名也没有留住。根据前人经历,无法明晰和确定个人发展目标会导致工作缺乏动力,也将导致对队伍整体发展目标难以认同,难以齐心协力。 3.3 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的专业能力没有作为考核指标 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在管理队伍中的地位特殊,作用重要,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应当成为业务能手和标杆,为队伍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5]。而进行规范的业务考核和专业能力评价,正是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的关键环节。从6所学校情况看,对业务部门领导的年度工作考核,所有的学校虽然依照德能勤绩廉干部考核要求,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专业标准和专业能力评价,将专业能力考核混同于一般的能力考核之中,也就很难根据专业能力和业绩的评价,来进行奖优罚劣和落实竞争机制了。不把专业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并要求不断达到更高的标准,会导致图书馆管理人员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是图书馆管理队伍建设,特别是专业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6]。 4 优化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专业化建设的建议 4.1 图书馆专业化建设要把握人的发展需求这一重要动力 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业务部门领导专业化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点工程,也是带动全局的有力抓手。要破解制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问题,补齐短板,就要不断优化和改进以人的发展需要为动力的专业化建设思路和顶层设计。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McClelland),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理论的核心概念“自我实现”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他认为,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人的社会性需求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得自于其生活的环境、培养教育和人生阅历等;人的需求很难从个体的角度得出共同的、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不同人在不同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其需求不同,“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同。麦克利兰在其代表作《渴求成就》和《权力的两面性》中进一步阐述了作为社会人的三大类社会性需要: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对权力的需要。根据麦克利兰的这一“成就需要理论”,图书馆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要认真解决好中层业务部门领导的发展需求问题,解决好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队伍人性化发展和提升这个关节点,培养选拔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领导者,创建公平合理的良性竞争发展机制和环境[7]。 4.2 充分保障业务部门领导的晋升优势 按照专业化标准建设图书馆管理队伍,必须有专业水平高的带头人、领头羊负责队伍建设。作为图书馆领导的后备干部,业务部门只有在组织上、制度上和实际任用上具有馆领导的晋升优势,才能保证图书馆领导班子里有源源不断的内行和专家型领导,才能带出专业化的队伍。从6所院校情况看,多数学校对图书馆领导竞聘者进行任职条件考察审核时,虽然都会对其专业方面是否对口和业绩情况进行审查,但是都没有作“具有图书馆学专业或有图书馆工作经历”的硬性规定。实际情况是,有3所学校图书馆领导班子中没有符合上述条件的领导,另有3所学校有不到一半符合。其实,充分保障业务部门领导的晋升优势,既符合图书馆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人性化导向,也是解决图书馆诸多复杂性问题的有效措施。 4.3 严格进行业务部门领导的任职考核 既然按条件任用了业务部门领导,就要要求业务部门领导专业化水平要始终达到标准和不断得到提升。所以,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对业务部门领导进行年度业务考核,组织专家对业务部门领导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同行评议和论证。通过专业任职考核,维持和促进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有力支撑高校育人工作。从6所院校情况看,多数学校对业务部门领导的年度考核中虽然有“业绩考核”一项,但是都没有明确的专业、职业标准要求,个别学校仅有行政领导管理要求。专业人员行政化的考核方式,助推了高校图书馆专业管理队伍的行政化。严格进行业务部门领导的专业任职考核,才能从导向上保障图书馆专业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4.4 明确限定业务部门领导的任职条件 鉴于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在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全局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任用业务部门领导的要求要更高、更严格,在专业能力上要达到规定的任职条件。从6所院校情况看,各校对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仅有学历方面的任职条件要求,而没有图书馆及相关专业学历或经历的任职条件要求。尽管这样的要求做到很难,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条件的限制,或者没有相应专业优先的保障,就难以把住图书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口,就会造成许多心理上的不平衡,对队伍建设的破坏力很大。 4.5 充分保证业务部门领导不断“充电加油” 作为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的业务部门领导,要站在自己所从事专业和所负责业务的最前沿,了解和参与学科前沿研究,随时学习和研究应用新的科技成果,跟上时代脚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部门领导要想掌握自己所从事专业和所负责业务的最新动向,不仅要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还要经常与国内外高层次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内涵和品位,提升专业化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6所院校情况看,所有学校对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外出开会、交流等进行学术活动都持支持态度,但有一半的学校因经费问题不能完全满足相关需求。因而,提供业务部门领导更多“充电加油”的机会,也是高校图书馆专业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5 结语 关注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领导专业化建设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根据对象的特点和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实事求是地对症下药,把高校图书馆队伍专业化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做好,能够带动全局,推动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企业营销策略论文:浅论社会责任驱动下的企业绿色营销策略 引言: 绿色营销的核心是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以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许多学者已经探讨了如何通过实施绿色营销来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基于此,本文重点关注绿色营销策略在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驱动力以及考虑绿色营销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解决绿色营销缺乏动力的关键所在。 一、企业社会责任驱动企业开展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基于环境效益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来实现特定产品的研发、定价、促销和分销,旨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企业利益以及消费者的利益、社会利益相统一。绿色营销要求企业采取整体的营销活动,使得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该树立环保意识,让“不污染零排放”、“无任何不良成分”和“无污染”的原则贯穿整个过程。对此,当企业同时追求经济利润与社会使命,与合作伙伴共享利益,实际上就是执行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动机,就没有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特别是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的中小企业。90%的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困难主要来自他们对成本和收益的担忧。在此背景下,政府提倡的节能环保的驱动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绿色营销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终方式 (1)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于绿色营销而言,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产品应安全可靠。产品必须符合质量标准,减少使用风险,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另一个方面是产品的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原则,不能豪华包装,不可以用来追求利润进而破坏社会和自然环境。在营销活动中,企业和消费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 (2)保护环境免受破坏。一方面,企业营销活动需要提高环境的质量。如果能够协调发展,将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环保并不反对企业营销活动和人们的消费行为,但需要企业注意改善环境质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营销决策需要考虑环境成本。企业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限制对环境的损害,并计算如“污染者付费”和“使用环境赔偿”的环境成本。绿色营销可以使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这对现在和未来都是有益的。 三、社会责任下绿色营销下企业竞争的实现 在绿色营销的背景下,从长远来看,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由企业独自承担,更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响应。 (1)政府的责任。部分企业担心他们的竞争对手通过“搭便车”来获取他们的利润,对此,政府将通过建立严格的法律体系努力促进绿色营销的实施。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绿色消费,提高绿色需求的分配角色。在绿色营销体系中,除了监管的法律法规,政府也是引导绿色营销的驱动力量。政府应该广泛使用媒体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并向公众宣传绿色营销。这将推动企业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然后实施绿色营销。 (2)企业的责任。实施绿色营销不仅是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社会责任必要保障。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应该把绿色理念贯穿于整个营销过程,尽快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的转变。在政府的有效的指导下,要求企业绿色营销方面在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实践。一个好的企业应该走出狭窄的经济意识形态,创建满足社会大众的良好需求。一个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先为消费者负责,其次才为股东,这样才是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3)消费者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否成功地向消费者传递信息是企业获得收益的关键。这是一个漫长的使消费者从无意识地接受到有意识地改变消费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正确的指导是富有成效的,并使大多数消费者有意识地保护环境。负责任的消费者将会对资源的开发和产品制造是否理性以及废弃物处理是否正确显示更多的关注。据调查显示,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没有农药处理的有机食品,更加关注电力节能和环境保护,这反映了绿色需求的巨大潜力。 结论: 绿色营销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政府指导绿色行为、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消费者消费绿色产品。通过绿色营销,企业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并获得更高的客户忠诚度和更大的客户群,这自然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尽早实施绿色营销战略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领先一步。 企业营销策略论文:政府市场和企业市场差异化营销策略 我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都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土壤。在此过程中,企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企业市场营销也有了长足进步。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主要是市场上的企业对于企业的营销,但是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也积极加入市场中来,政府采购也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的主力,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商品供应商和生产企业而言,做好政府市场和企业市场的差异化营销,对其长远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 一、政府市场与企业市场营销的内容与特点 (1)政府市场营销的内容。政府市场,也可以称之为政府采购市场,主要指政府的消费行为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市场,这个市场规模通常为政府年度财政支出中消费和投资的总和,因而总量较大,一般能占到一个国家和地区财政支出的10%以上,有的发展中国家占比甚至能达到20%~30%。政府市场的采购需要透明化,因其采购资金主要来源于纳税人所缴纳的税金,按照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采购的目的主要是为政府履行职能所提供必要的消费品,以及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根据财政部国库司数据,2014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17,305.34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别为11.4%和2.7%。上万亿元的采购资金,对于市场营销领域而言,确实值得商品供应商和生产企业认真研究。 (2)政府市场营销的特点。一是政府市场营销的主体特殊性。政府作为政府市场中的唯一主体,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定性。政府的各项采购内容,除了协议采购外,大部分为通过政府采购中心招投标采购。因此,政府对于投标商或者商品供应商的选择也极为严格,企业必须符合一系列规定才能入选该领域。政府市场有政府作为保障,信誉度较其他市场主体要高,必然会引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政府采购的商品关系到国家、社会及个人的根本利益,因此在采购过程中会极为谨慎,程序复杂,要求也较高;二是政府市场营销的资金信誉度较高。政府采购是有资金预算的,且该预算在每年年初各地“两会”上由政府制定,人大审议,公开,对于资金的使用和流向都有一套完整的监管流程,这也就为政府市场的资金提供了极高的信誉。在企业市场中时常见到的“三角债”情况,在政府市场中难以见到;三是政府市场营销的配套性和批量性。政府采购一般而言数量和规模都较大,且显示出明显的配套性和批量性。上至政府工程下至办公用品的采购,通过政府采购中心很难见到单一的采购行为。基于政府部门众多的情况,采购中心组织一次招投标采购,往往批量较大,种类较全。这更对投标商或者商品供应商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但自身实力要过硬,而且配套的设施和服务也必须符合要求。 (3)企业市场营销的内容。在本文中,企业市场营销是针对商品供应商和生产企业而言的,主要是将市场的主体――企业作为营销对象而进行的营销行为。任何具有购买意愿和消费企图的市场行为,都可以称之为企业市场。市场内的企业均为和自身业务相关联的企业,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9月7日的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实数据,去年我国GDP现价总量为636,13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8,336亿元,增长速度为4.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1,764亿元,增长速度为7.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6,038亿元,增长速度为7.8%。这其中,企业市场占到了相当大的份额,说明企业市场一直并将长期蓬勃发展,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市场应该更加值得重视。 (4)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一是企业市场营销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是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的,其目的也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市场营销不需考虑太多的社会责任,而是主要与企业自身相关联。因此,企业的市场营销在数量、规模、金额上,都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商品供应商和生产企业。同时,企业市场营销的灵活性又体现在,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企业市场营销行为,可以在市场中自由选择购买和消费对象,除了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及商业市场相关规定之外,没有更多的约束因素,政府对企业市场营销也持积极和支持态度;二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透明化。企业市场营销是完整的企业间行为,双方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情况了解,而且还要对市场上的其他企业以及整个市场环境做出了解。同时,企业间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得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优胜劣汰,将不规范不透明的企业予以剔除,留下实力雄厚的相关企业进行竞争,更加促进了信息的高效运转以及营销过程的规范透明。 二、政府市场与企业市场差异化营销策略 在市场营销理论中,营销的两个关键步骤是生产产品(服务)和营销流通渠道。这两方面内容较为丰富,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营销流程。因此,本文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 (1)生产产品(服务)差异化营销策略。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企业市场,双方都会看重产品(服务)的功能、特点、实用性和创新性。所不同的是各有侧重。在功能和特点都较为相似的产品(服务)中,政府市场对于产品(服务)的实用性更为看重,而企业市场则对其创新性更为看重。 在政府市场,前文提到政府营销市场的主体特殊性和配套批量性,政府在进行采购时,会综合考虑产品(服务)所使用对象的具体情况来考虑采购什么样的产品。如政府采购公共体育设施,因其使用范围多在人员较为密集的广场、小区等,因此并不需要具有太多新功能的设施,而是考虑较为大众化的设施。如在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上查询到2015年9月3日山东某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健身器材采购,采购项目为一个配套,内容包括篮球架、乒乓球台、仰卧起坐板等常用的健身器材,再查询其他相似的采购公告,也都大同小异。这说明,对于政府市场采购,要突出说明产品(服务)的实用性、大众性和配套性,同时向政府提供一切可能需要的相关正式文件,保证其在采购程序上顺利通过,这样就能在政府采购市场上占得先手。另外,在生产产品(服务)的价格上来说,近年来政府采购对于成本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这也要求产品(服务)生产商和供应商尽力控制成本,面对大批量的政府采购往往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注 重价格的公道公平,以达到政府采购的相关要求。 而在企业市场,企业所具有的营销灵活性,以及企业个体的特色性,企业市场的营销,要在产品(服务)所具有的基本性能的基础上,重点体现其特色性和创新性,符合企业的具体要求。对于大品牌企业而言,要重点说明产品(服务)符合其企业的特色特点,以及其对企业发展所提供的促进作用,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要突出其创新功能,突出这一功能对其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发展作用。同时,对于企业市场的后续产品(服务)也要尤为重视,提供相应的后续配套服务,做好生意伙伴联系,为今后的再次合作打下基础。在产品(服务)价格方面,企业市场所具有的多样性特点,使得不同价位的产品(服务)均有其营销市场。如在手机行业,经销商可以选择高端的苹果、三星等机型,也可以选择中低端的国产品牌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等机型,还可以选择低价的红米系列、荣耀系列、大神系列等品牌手机。这其中,针对不同的客户角色进行不同价位的手机营销策略是关键。针对商务企业群体角色可选择高端机型,针对普通工薪群体角色可选择中低端机型,等等。 (2)营销流通渠道差异化营销策略。营销渠道是连接生产企业和目标客户企业的桥梁,营销过程始于渠道,应用于渠道,并对渠道产生作用。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企业市场,在进行营销时的主要途径也是渠道。因此,在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目标客户时,就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在政府市场,基于政府的主体特殊性,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比较高,实用性和批量配套性成为重要考虑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规模较大、实力较为雄厚的生产企业就有着较大的优势,政府在进行采购时也会偏向于知名度较高、市场占有率较大、营销渠道较为全面的企业。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一个较为稳妥的方法,就是向各级政府及财政采购部门申请进入政府的采购企业名录中。这样,政府在进行采购行为之前,会对已经进入采购名单的企业进行资格预审,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企业进入下一步的采购环节。于是,这些企业在面对政府采购时就会有一定的优先权。同时,生产企业也要对自身营销渠道进行优化,尤其是对于其分布于各地的分销商进行严格资格审定,确保其具有较强的品牌塑造能力和政府公关能力。另外,对于其自身的渠道分销商也要加强建设,有了品牌作为基础,更要培养起对于政府市场的重视程度与沟通能力,抓好核心建设。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实力较强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市场的青睐,但并不代表中小企业就完全没有机会。对于实力较为弱小的企业而言,若想在政府市场取得一定竞争力,还是需要走大品牌之路。一方面和大品牌企业进行合作,打通特许产品的渠道。所谓特许产品,就是利用企业之间所签订的关于甲方企业特许乙方企业使用其品牌和营销渠道的合法协议,使自身产品可以在大品牌企业的品牌和渠道下进行营销。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要符合大品牌企业的要求,所依靠的大品牌企业需要在政府市场有着成熟而稳定的渠道。有了这两点作保障,特许产品就能打开中小企业的营销渠道;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可以稳扎稳打做好自身的渠道建设。但是基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选择此策略的中小企业较为稳妥的方式是进行差异化发展,避开大品牌企业已经成熟的营销渠道和营销产品,同时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集中于某一行业、某一产品和某一服务,或者是在大品牌企业的“产品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2011年底,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门下发了文件《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鼓励政府采购多考虑中小企业。这一政策的有效实施,也成为中小企业参与政府市场营销的福音。 在企业市场,产品提供商和供应商所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这是因为供求双方的企业均处于市场之中,身份角色不停转换,信息流通更为透明,资产流动更为频繁,选择余地更为多样。因此,对于大品牌实力雄厚的企业而言,在市场上的渠道建设也更为完整,竞争优势也更加突出。这种情况下,大品牌企业可以选择集中建立营销渠道,也可以建立特色品牌引领营销渠道。山东兰陵酒业有限公司的“兰陵”系列白酒在山东本地市场具有较大竞争力,该公司在选择营销模式时,充分运用传统渠道模式――大经销商、完全直供模式――建立自身零售终端、联合直供模式――与自身相结合、混合直供模式――对各级经销商和各级商全部选择直供等多种方式进行渠道建设。同时,兰陵酒业有限公司还运用其主打的“兰陵王酒”来建立此品牌酒的营销渠道,建设成熟后再助推该公司其他品牌的白酒,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而对于实力较为弱小的中小企业而言,其所需的渠道建设成本也较高,要扩大营销渠道,就需要节约成本。比较常见的做法是让利于经销商,同时采取特价、折扣等促销方式来增大经销商的积极性,从而完善渠道建设。同时,对核心经销商采取奖励政策,鼓励其运用自身的营销渠道来进行企业的产品营销,或者是鼓励核心经销商发展多级营销体系,用量的优势来进行市场竞争。但是使用此营销策略企业自身也要重视发展控制,如果过度使用,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实力受损,而且也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造成市场不良竞争。来自“电缆网”的数据显示,业内有超过40%的电缆企业经历过低于成本价销售、同行恶意压价等不良竞争现象,2012年甚至出现了行业平均利润率跌至2%的困境。中小企业还需要防范的一个现象是,大品牌企业间掀起“价格战”等现象,对于自身一定要守好核心经销商,不盲目加入“价格战”,防止自身受到较大损伤。2014年,康师傅和统一两家方便面企业展开了市场营销之战,作为我国方便面行业的两家巨头企业,双方之间的竞争不仅使得自身毛利率下滑,出现亏损,而且对于其他中小品牌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今麦郎、白象等方便面“第二梯队”也收到较大影响,但是这两家企业采取了保护核心经销商和一级经销商利益的方式,同时在自身方便面所占领域根据自身情况相应进行一定的价格调整,努力将自身市场份额进行了维持。这在说明建立核心经销商体系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对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是一次有益的借鉴。 政府市场和企业市场是我国主要的两大营销市场类型,各有特色,但都需认真对待。商品供应商和生产企业一定要在产品(服务)本身以及渠道建设上下工夫,才能在这两个市场中游刃有余,实现长远发展。 企业营销策略论文:中小陶瓷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摘要:分析了电子商务时代给中小陶瓷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实例论述了中小陶瓷企业实现网络营销应采取的网络营销策略。 关键词:网络营销,陶瓷,中小企业 1 前 言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市场的拥有程度。作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和极力占领市场的份额是它的最终目的,也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的良方。而在电子商务时代Internet 的发展使计算机市场营销成为可能,而市场营销的计算机化———网络营销导致企业的营销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营销和管理模式的转变为中小陶瓷企业提供了有利的手段,使它们能够有机会智胜那些过去不可一世的大企业。 中小陶瓷企业因为其规模小实力相对较弱,虽然有很好的技术、产品,但由于信息不通畅,无法使消费者知道并订购自己的产品,使得中小陶瓷企业在其营销过程中存在着其它企业所不存在的诸多难题。而电子商务则为中小陶瓷企业带来先进的信息手段,从而为他们创造了与大企业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和舞台,并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与机遇。一家小陶瓷企业在网上做的广告可以把企业的促销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潜在消费者。因此,我国中小陶瓷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要想在激烈的营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营销方式,运用科学的营销手段、先进的物流配送方式,探索适用自身的营销策略,实行网络营销,并利用网络营销的优势来提高其竞争力。 2 网络营销———促进中小陶瓷企业营销国际化 网络营销(Cyber marketing ,online marketing) 是指借助国际互联网络,实施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以求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借助于Internet ,企业可以以较低费用完成以下工作:建立与个人计算机使用者相连的新的销售渠道;接触新的潜在顾客;为深层次广告提供新的渠道,将大量可变信息转化为符合需要的适用信息,收集大量消费者信息,从而使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活动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建立更为有效的渠道,以自动解决问题、回答消费者问题;敏感地收集消费者反馈,并利用反馈改善产品、服务和销售。 中小陶瓷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实力无法与大企业相比,所以很难实现营销国际化。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中小陶瓷企业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营销国际化。以瑞士一家生产火车模型的小企业为例,该企业只有15 名员工,其中有6 人就专门负责外出参展等事宜,并且重点利用网络开展营销,使这家企业的模型火车占据了世界市场份额的40 %。瑞士中小企业努力实现网络营销的增值化,通过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加快产品测试过程,积极提供定制服务、个性化服务;在网上提供各种免费咨询,满足消费者的求知欲,促进了产品的国际化。 在网络时代,发展网络营销是促进中小陶瓷企业市场全球化的一种最佳方式。通过网络,中小陶瓷企业可以快捷企业最新信息,可以在网页上制作广告宣传企业形象,借助网络收集客户意见,及时把握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作为制定企业经营和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向客户提供某些优惠活动,收集客户的相关资料,建立客户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各种延伸服务,以增加销售机会。因此,中小陶瓷企业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实现产品销售,积极抢占市场。 3 网络营销的主要特点 3.1 跨时空营销 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占有市场份额。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特点,因此使得脱离时空限制达成交易成为可能。中小陶瓷企业就可能有更多时间和更大空间进行营销,可24 小时随时随地的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同时,消费者只需根据自已的喜欢或需要去选择相应的信息加以比较,做出购买的决策,这种轻松自在的选择,不必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3.2 互动式营销 互联网络提供了中小陶瓷企业与消费者双向交流的通道,中小陶瓷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目录,联结资料库提供有关产品信息 的查询,制作调查表来搜集消费者的意见,还可以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真正作到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通过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反过来,也提高了企业营销策略的针对性,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全程营销目标。 3.3 定制化营销 所谓定制化是指中小陶瓷企业利用网络优势,一对一向消费者提供独特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网络营销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单个消费者的特定消费要求,立足于处理好与每一个消费者的关系,注重发挥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不断培养、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确保销售持续增长。网络营销可跟踪每个客户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及时推荐相关产品。 3.4 低成本营销 首先,中小陶瓷企业采购原材料往往是一项程序烦琐的过程。通过电脑网络的商务活动,企业可以加强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关系,将原材料的采购与产品的制造过程有机地配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体系,从而降低了陶瓷企业的采购成本。陶瓷企业对原材料需求量大,品种繁多,利用网络进行原材料采购及市场营销,足不出户便可得到来源广泛的信息资源,且节省中介费,从而节省大笔资金,降低成本。同时可以毫不费力地货比三家,得到最便宜的原材料,这比传统的采购方式方便得多! 因此实行网络营销可使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 其次,中小陶瓷企业运用网络手段,可以降低促销成本(如广告、调研等费用) 。在网上促销的成本只相当于直接邮寄广告费的1/ 10 ,利用因特网广告的平均费用仅为传统媒体的3 %。 总之,网络营销是一对一的、理性的、消费者主导的、非强迫性的、循序渐进式的,而且是一种低成本与人性化的营销。 4 中小陶瓷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策略 4.1 产品策略 作为一种新型媒体,互联网络的运用对传统的产品策略必然会带来冲击,因为就像不同的产品适合采用不同的销售渠道一样,网络营销也有其适用的产品范围和策略。 由于互联网络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和引导性,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络在中小陶瓷企业的引导下对陶瓷产品或服务进行选择或提出具体要求。通过网络的良好服务功能,才能赢得消费者的满意,进而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将陶瓷企业的知名度转化为满意度。 具体策略主要如下: 利用电子布告栏(BBS) 或电子邮件(Email) 提供线上售后服务或与消费者作双向沟通。 让消费者在网络上充分展示自己的需求并可亲自设计,企业据此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与服务,比如对陶瓷工艺品的外观、色彩等均可运用该种方式。 在网络上提供与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达到增加产品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企业形象,如对陶瓷机械维护与保养,陶瓷家电用品的性能、使用和注意事项。 提供网上自动服务系统,依据客户需求,自动适时地利用网络提供有关产品的服务信息。例如,陶瓷机械产品的供应商可在网络上提醒客户有关定期保养的通知等。 4.2 价格策略 价格对陶瓷企业、消费者乃至中间商来说都是最为敏感的问题,而网络上信息自由的特点使这三方面对产品的价格信息都有比较充分的了解。网络上的价格有两个特点: (1) 价格弹性化。由于网络营销的互动性,消费者可以和陶瓷企业就产品价格进行协商。另外,陶瓷企业也可以根据每个消费者对陶瓷产品和服务提供的不同要求,来制定相应的价格。 (2) 价格趋低化。由于网络营销使陶瓷企业和消费者直接打交道,而不需要传统的中间人,使企业产品开发和促销成本降低,企业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促销,又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陶瓷市场是透明的,消费者可以就产品及价格进行充分的比较和选择。 因此,要求中小陶瓷企业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中,中小陶瓷企业必须以消费者能接受的成本定价。 网上价格策略主要表现在: 网上查询功能可以充分揭示市场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能理性判断欲购产品价格的合理性。 举办网上会员制,鼓励消费者上网消费,以节省销售渠道的运行成本。 开发智能型网上议价系统,与消费者直接在网络上协商价格。 开发自动调价系统,可以依时间、季节变动,工厂库存情况,市场供需情形,促销活动等自动调整产品价格。 4.3 促销策略 传统的促销是以陶瓷企业为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体或工具对消费者进行联系,而网络促销的出发点是利用网络的特征实现与消费者的沟通,使消费者可以参与陶瓷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来。这种沟通方式不是传统促销中“推”的形式而是“拉”的形式,不是传统的“强势”营销而是“软”营销,它的主动方是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趋于个性化,他们会在个性化需求的驱动之下自己到网络上寻找相关的消费者信息。中小陶瓷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受访情况的分析,更能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实行有针对性的主动营销,这样更易引起消费者的认同。 网上促销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吸引消费者,为其提供具有价值诱因的商品信息。但网络手段的运用,使传统的促销活动具有了新的含义和形式。常见的网上促销有如下一些方面: (1) 建立虚拟公共关系室。在网络上参与公益部门所举办的各项公益活动及赞助,如希望工程,扶贫救助等;也可结合本陶瓷企业的优势,利用网络推动公共服务。 (2) 利用网上对话的功能,举行网上消费者联谊活动或网上记者招待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跨时空地进行沟通,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的促销。 (3) 利用网络进行促销活动,包括新陶瓷产品信息提供,促销方式说明,提供折扣券或赠品等,提高消费者上网搜寻及购买产品的意愿。 (4) 网上广告,与此同时,建立英文版的首页也是中小陶瓷企业国际化不可缺少的推广活动。 (5) 积极参加网络资源索引,尽可能使客户容易查询到公司的推广资料,使其能快速获得所需的商品信息。与非竞争性厂商进行网上促销的策略联盟,利用相互的网上资料库,增加与潜在消费者接触的机会。 4.4 渠道策略 营销渠道,也叫销售渠道或分销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或使用者所经过的途径。网络营销是一对一的分销渠道,是跨时空进行销售的,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络购买相关产品。因此中小陶瓷企业的陶瓷产品的分销应以方便消费者为主。下面列举网络条件下营销渠道可能展现的形态。 在首页设计上采取虚拟实境的手法,设立虚拟商店橱窗,使消费者如同进入实际的商店一般,同时商店的橱窗可顺应时间、季节、促销活动、经营策略等需要,轻易快速地改变设计。 结合相关产业的公司,共同在网络上组织网络商展。消费者一经上网,即可饱览各类相关商品,从而增加上网意愿与消费动机。如生产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的中小陶瓷企业就可与房地厂商联手举办网络商展活动。 消费者在决定采购后,可采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网上订购。 可在网络上以首页方式设立虚拟经销商或虚拟公司,提供各类的商品目录及必要的售后服务。 此外,网络营销中一个最重要的渠道就是会员网络,会员网络是在中小陶瓷企业建立虚拟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团体,通过会员制,促进消费者相互间的联系和交流,以及消费者与陶瓷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培养消费者对陶瓷企业的忠诚,并把消费者融入陶瓷企业的整个营销过程中,使会员网络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5 营销集成策略 因特网是一种新的市场环境,这一环境不只是对中小陶瓷企业的某一环节和过程,还将对企业组织、运作及管理观念上产生重大影响。一些企业已经迅速融入这一环节,依靠网络与原料商、制造商、消费者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通过网络收集传递信息,从而根据消费需求,充分利用网络伙伴的生产能力来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及销售服务的全过程。这种模式就是网上营销集成,应用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有电脑行业Cisco 、Dell 等公司。 网上营销集成是对因特网的综合应用,是因特网对传统商业关系的整合,它使中小陶瓷企业真正确立了市场营销的核心地位。中小陶瓷企业的使 命不仅是制造产品,还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组合现有的外部资源,高效地输出一种满足这种需求的品牌产品,并提供服务保障。 5 结 语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我国陶瓷企业特别是中小陶瓷企业应积极利用Internet 开展陶瓷产品的营销,拓展海内外客源渠道,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谁能抢得先机,谁就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主动。 企业营销策略论文:浅论企业文化与营销策略的结合 [论文关键词]文化营销;观念创新;知识营销;关系营销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与营销结合的原因入手,深入分析了二者结合是我国企业新世纪的必然选择,阐述了企业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着重提出了文化与营销结合的四大内容:创新观念、拓宽市场、改良产品和更新方法。为营销人员在营销道路上指点了迷津,给营销人员增加了信心。 随着21世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来临,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时期,企业的文化与营销的结合对产品销售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企业文化与营销结合的原因 (1)买方市场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买方市场特征日渐明显,但是在消费质量、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以及产品多样化和服务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全买方市场的层次。 (2)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开放了国内市场并且降低了关税,这导致了更多的国外企业和国外产品进入了我国市场,从而使得国际竞争国内 化。 (3)知识经济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强弱。企业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只有大力开展营销创新、营销多元化、营销文化化,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2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1)企业现代营销观念淡薄。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一些国有企业对买方市场仍然奉行传统的营销观念,缺乏创新意识,对市场环境的新变化缺乏敏锐的洞察力。 (2)品牌管理落后。不少企业品牌意识比较淡薄,品牌营销缺乏经验,品牌命名设计的雷同现象严重。 (3)产品创新不足。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环境下暴露出来的弊端十分突出。企业只有通过产品创新才能应对来自市场的各种挑战,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 (4)营销创新的方法滞后。我国企业的营销方法仍然陈旧,营销方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大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 3加强企业文化与营销策略的结合 3.1创新观念,提高文化品位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营销观念的不断解放和创新,只有观念更新,才有可能促进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先。 (1)亲情营销,重塑营销理念。20世纪的市场营销观念强调的核心是顾客至高无上,把顾客当“上帝”。而亲情营销理念强调把顾客当“朋友”或“亲人”而不是“上帝”,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鱼水)关系,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 (2)全球营销,扩大营销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各国企业和产品纷纷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机会,许多产品都已成为全球产品,许多支柱产业也已成为国际支柱产业。 (3)知识营销,提高营销技巧。知识营销是营销理念的深化与知识经济发展二者相碰撞的结果。首先,知识营销是营销理念从占领到培育和缔造市场的必然产物。它将市场看作为动态的和上升的。 3.2拓宽市场,增加目标聚集 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有三种: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笔者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尤其要倍加关注的是后两种竞争策略。着眼于21世纪,企业应高度注重拓展下列市场: (1)高科技市场,趋势强劲。高科技市场是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的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量,且涉及许多个行业,大有拓展价值。 (2)农村市场,空间巨大。我国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总数达9亿之多,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别,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相差10年,因而农村市场大有发展潜 力。 (3)旅游市场,前景良好。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外出旅游,进而增加旅游消费,旅游产品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4)文化市场,促动发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度,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充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和拓展文化市场,把它作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助燃剂”,即“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3.3改良产品,塑造企业形象 (1)提高产品标准。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应按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严把质量关,符合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认证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应以消费者要求为最终标准,力求使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 (2)增加产品品种、花色、样式。数字化的经济模式使得产品生产不仅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容易。由此而引发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技术的高度发展,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市场上会出现越来越多同质性很强的商品;同时,先进的技术又加速了产品的发明创造,使得一种新产品在市场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只有不断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上站稳。 (3)创新产品包装。创新包装要与产品的特性和价值相符,进行适度包装,包装材料的选用也要从有利于环保出发,尽量节约有限资源,应注意纠正对“包装”的变异理解,防止“货卖一张皮”的现象蔓延。 (4)更新产品品牌。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变化,对品牌的设计和使用加以更新。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全国名牌和国际名 牌。 (5)满意产品服务。服务是有形产品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更好的满足。 企业营销策略论文:试论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策略分析 [论文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 市场调查 品牌管理 [论文摘要]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走国际化道路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许多中国企业发现,必须把自己的触角延伸到国外,才能在国际化大环境中赢得主动权。本文研究企业在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对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参考。 一、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进行国际营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地位更加明确,市场导向已成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中心。竞争机制的引进,使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大为减弱。为了在竞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我国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 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吸引企业向国外拓宽市场。现代企业的竞争集中反映在科技和管理的竞争上,科技和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起着关键作用。此外,资金一直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通过国际营销,不仅可以挣得外汇,而且可以吸引外资。 开拓、占领国际市场激励企业进行国际营销。中国已加入WTO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我国部分企业必将受到激励,以其自身实力走向国际市场。 二、我国企业国际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营销观念尚未建立 我国企业受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国际营销意识淡薄,表现为缺乏主动的开拓精神。在长期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主动出击常被认为是侵略、不友好的象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这种保守思想必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二)对市场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不重视市场调查,主要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从生产到市场销售完全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市场调查对一些失去自主权的企业来说已毫无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虽然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广告宣传,但对市场调查仍重视不足。假如把现代企业营销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市场调查就是其中最基本一步,因为它直接影响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不了解市场行情就不可能建立的合理、顺畅的营销体系。这不仅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 (三)出口渠道不畅,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强 目前在我国出口产品中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比重,出口成本增大,而且品牌竞争力不强,并且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更是消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加上我国产品向来是一流的质量、三流的包装进行出口,我国产品遭遇外国反倾销案例的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的案例数目也成上升趋势,这将会严重的影响到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 (四)缺乏科学的产品质量观 产品的质量是产品的核心,也是商品的价值核心,没有了质量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科学的产品质量应包括核心产品的优质化、形式产品的高质量和多样化、优质的服务,但是我国企业往往以生产技术质量和时间的节省标准作为产品的质量标准,常导致核心产品质量下降。 三、完善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的策略 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存在的新问题是体制上、观念上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相互功能的结果,要解决这些新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树立全球化营销观念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内市场营销的一种延伸和集合,市场营销的全球化是多方面集合起来,在营销中面对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需用不同的营销手段进行应对。全球化营销是不断完善,不断变化的。一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早已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但是一旦超出国界,商品的营销和拓展就会遇到阻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政治,语言等,所以需要产品有可认知性和时代的特征。 (二)加强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产品的创新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产品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即向消费者传达设计师和生产厂商的信息,通过这个从而吸引消费者前来消费,进行购买,达到经济目的。 提高产品竞争力主要是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获利能力,应加大品牌的价值评估的宣传力度,品牌的价值评估直接决定了品牌的管理质量,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水平,起到促进品牌国际化的作用。 (三)加强市场创新,扩大市场发展空间 市场创新是影响企和决定企业的决定因素,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发展动力和源泉。市场创新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应扬长避短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创新战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步入商界的战争时代,面对愈演愈烈的营销战争,企业积极寻找市场空白,开发创造新的市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其重要。高明的企业应把视野投向新的市场。另外要增强品牌意识,制定名牌发展战略。企业应增强品牌意识,重视商标的地域性,注重商标注册工作,并制定以质取胜、以科技为基础的名牌发展战略。 (四)政府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减少了对外贸的干预,但目前管理体制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鼓励企业非凡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外向型道路,充分放权,要使企业走向市场,必须要证企分开,彻底改变对外贸的直接插手,干预其业务经营的做法,提高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政府应从法规、政策方面加以引导,促进企业进行集约化经营,推动有条件企业向国际化、集团化、综合商社发展。最后,改革企业进出口管理制度。放下一部分经营权有利于以进养出,以进带出,推动国内生产。实施反补贴,反倾销措施,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幼稚工业。 (五)增加出口渠道,做好促销工作 国际营销中的促销手段很多,针对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首先应做好企业宣传工作,企业要赢得顾客的忠诚、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政府的支持,除了有技术领先和质量可靠的产品外,建立和巩固良好的企业形象尤为重要。其次,企业可利用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实行官方促销。 企业营销策略论文: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 探讨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较经济繁荣时期的变化,指出企业营销策略应该根据消费者行为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后结论是对于我国企业的三个重要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直至目前还不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隐患,但是也要注意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在某些地区和程度与经济危机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多数产品供大于求,通货紧缩,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很多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某些群体(如: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日渐增多的城市下岗或普通工人) 的经济收入很低等。因而,进行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变化以及企业营销策略调整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企业会有一定的意义。 一、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行为 相对于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危机时期不但会对消费者造成诸如收入减少、失业等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消费者的预期:比如收入会继续下降,就业机会将更少,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偏好,导致消费者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消费策略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1. 消费者的产品偏好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的产品偏好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消费者会注重节约,减少奢侈品的消费数量。据统计,亚洲金融危机时期,80 %的消费者减少了他们在休闲、购买衣服和请客的花费。在泰国,58 %的泰国人不再购买时装,45 %和46 %的人不再购买whisky 和杂志。除了有形的奢侈品的消费数量下降以外,消费者还会减少在诸如旅游、休闲等无形服务的花费。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某些奢侈品消费可能并不是消失,而是转移到次等的奢侈品上。比如,经济危机时期,奔驰、宝马这些豪华车的销量会遭到严重冲击,而那些二线的产品比如现代、丰田等的销量反而会上升。或者,人们会从一些别的奢侈品中去寻找安慰,比如高档香烟和啤酒等。 相对于奢侈品而言,实用油、盐等必需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甚至有可能因为产品的替代性,某些必需品的需求还会上升。另外,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父母比较注重家庭和对孩子的培养,即使牺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愿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 需要的一些消费品,即使是奢侈品对父母来说也是必需品。同样,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在泰国进行过一次品牌忠诚度的调查发现,营养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诚度最高,分别为89 %和97 % ,而这两者都是儿童食品。这也就是说,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品也没有改变和降低。 第二,消费者会转换产品品牌。这有两种可能。(1) 从外国品牌转向本土品牌。一方面,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认为本土品牌比起国外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而价格却便宜很多;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会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消费者认为购买本国产品会挽救本国的经济,因而会倾向于购买本国的产品。(2) 从相对高档的品牌转向普通品牌。这个过程一般会有两个阶段,首先转向竞争对手的品牌,然后才是购买相对低档的品牌。当然,对于某些产品转换品牌并不那么容易。比如,对于那些具有关键作用的产品,如果出现失误则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那么转换品牌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 第三,消费者对产品的包装大小会有偏好。在 1990~1991 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消费者都喜欢买大容积和大批量的产品,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比较省钱。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国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仅限于那些经济受影响不大的家庭,而那些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深的家庭却比较偏好小型包装的产品。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析:一方面,消费者只买得起那些小型包装的产品,而大容积的产品对他们来说太贵了;另一方面,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们认为买小型包装的产品能减少使用时的浪费。 2. 消费者的价格偏好 一般来讲,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对产品的价格(包括购买价格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的维护费用) 会更加敏感。1973 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8. 6 %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关注产品价格(Shama ,1978) .他们在做出消费决策前,会进行特别仔细的调查和比较,而在购买过程中还会有特别激烈和反复的讨价还价行为。同时,也会重点考虑到产品的功效、耐用性等,即产品的性价比。具体来说就是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会比单一功能的产品好卖。而那些耐用而且比较容易维修的产品更会受欢迎。比如,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有厂商推出一种新式口红,这种口红两头都可以用,可以涂两种不同颜色,结果很受欢迎。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和价格的感知和判断受经济危机影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经济危机不是特别严重,消费者会比较注重产品的性价比, 并且受自身的偏好影响比较大;如果经济危机特别严重,比如俄罗斯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极度贫困,因而消费者对产品的惟一判断标准就是价格,对于耐用性、功能可能根本不会去考虑,因而很多购买行为都是考虑性价比以后才实现的。 3. 消费者的促销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消费者对于厂商的一些促销方法的反应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比如,对于广告,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非常努力、非常紧张地收集购买方面的信息, 因而会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等,而对于那些仅仅是为了提升产品形象方面的广告,消费者会认为那是一种浪费,进而怀疑其产品的性价比,甚至会由此激发一种逆反心理:认为企业缺乏对消费者的一种必要的同情,使得其产品形象大打折扣。 而对于企业的一些具体的促销措施消费者的偏好也会发生变化。此时的消费者特别理性,在购买某个产品的时候,总是会仔细地计算厂商可能从他那里获得的利益,如果厂商不能够让消费者很有信服地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比如,此时的消费者可能会宁愿用较低的价格买某个产品而不用较高的价格买一些能够获得赠品的产品(MarkPlus International ,1998) .在金融危机下的印尼消费者的这个比例是92 %.而对于一些抽奖机会,消费者可能兴趣也会减弱,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的不确定性。 4. 消费者的渠道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的渠道策略有两个明显改变。(1) 消费者购物的频率明显增加。1973 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3 %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经常地购物(Shama ,1978)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另一方面,购物本身也是一种相对比较便宜的娱乐活动。(2) 消费者购物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的消费者相对偏好一些低价格的品牌,因而购物的地点一般来说也会由以前相对高档的商店转向比较大众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销店等。1973 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79. 7 %的消费者去批发商和折扣店购物的次数明显增加(Shama ,1978) ,而那些位于市中心的高档购物中心就不会太受欢迎,即使有人去逛,但真正购物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 二、经济危机时期的企业的营销策略 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会迅速下降,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因而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行为偏好的变化,转换营销策略,以适应经济环境,使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并获得发展。 1. 企业的产品策略经济危机时期市场疲软,产品(尤其是奢侈品) 的需求量下降,大部分企业会出现利润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那么这部分企业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1) 从薄弱的市场退出, 缩减产品线的宽度,巩固和加强企业已有的强势市场。企业的强势市场指企业的产品拥有领先或强力挑战者地位的市场,对该市场来说,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最好的品质和最低的价格等。一般说来,企业的强势市场获得的利润占了企业经营利润的大部分,而且相对稳定。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凸现,因而更加容易增加市场占有率,这对于企业渡过难关是相当重要的。因而此时企业应该从自己的弱势市场退出,把自身有限的资源(人力资源、资金和营销渠道等) 集中用到维护和加强自己强势产品的推广上。而实际上1973 年的石油危机使得76 %的美国企业缩减了其产品线 (Shama ,1978) .(2) 管理好并保护好企业的核心品牌,适时地根据环境改变产品的定位,但必须要立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Zipoc 将其生产的食品袋的定位由经济危机前的“密封袋”转变为“保存剩余食物的密封袋”;Volvo 在经济危机时期将其生产的汽车的定位由“安全”转变为“将你的资产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些都是很成功的例子。(3) 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会逐渐转向比较便宜的品牌,因而企业会陷入提高市场份额和保持品牌形象的两难境地。解决办法就是企业推出一些跟一线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但价格要相对便宜的二线品牌,这样既保护了原有品牌的形象,又有助于打击一些边缘品牌,保持和增加市场份额,一举两得。 1990 年南斯拉夫经济危机期间,24 %的企业推出了替代产品(Shama ,1992) .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将产品的包装改小,这样也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1998~1999 年俄罗斯经济危机期间,吉列公司为了适应消费者收入减少的实际,减少了每个包装袋的刀片数量。 经济危机给部分实力比较强大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扩大领先地位的机遇。一方面,经济危机时期市场上很多公司难以为继,由于严重贬值, 此时企业可以用比较低的价格进行兼并和收购,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可以根据企业的长远规划,继续推广新的产品。当然,企业需要给顾客提供更多的保证,以使顾客相信此时购买产品是划算的。比如,1998 年新加坡的民众普遍认为地产价格将继续大幅度降价,而李嘉诚设在新加坡的地产发展集团因为给顾客许诺其地产在五年以后起码升值 10 %而提高了销量。 2. 企业的价格策略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对价格相对更加敏感,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因而企业必须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的产品是最划算的。此时,企业一般有三种价格策略可以选用。(1) 以相同的价格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比如提高耐用性,增加一些顾客需要的功能。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保留了那部分忠诚度和购买力都比较高的顾客,而另一部分顾客很可能会转向竞争对手或者低价格的品牌,因而短期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都会下降。但是由于企业的产品保持了一种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当危机结束,企业很容易通过扩展产品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2) 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相同的产品,这种策略意味着企业的利润率会大幅下降,但同时却有可能使企业保持甚至增加市场份额,这种策略比较适合那些很难增加市场份额的行业。比如,某些工业产品,市场份额对于它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一旦失去了其市场份额,想要重新占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企业往往不惜牺牲其利润,也要保持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当经济复苏的时候企业却很难再提高产品的价格。因此,企业可以考虑以价格折扣、低利息贷款、免费维修等这些隐性降价策略代替纯粹的降价。(3) 以较低的价格提供质量较差的产品。经济危机一般会导致了一个巨大的大众产品市场,这种策略在危机时期容易使企业获得成功:增加市场份额和利润。但是这种策略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次品的形象,长远看来,当经济复苏即使企业重新提高产品质量,也可能无法改变消费者已经形成的这种印象,因而对一些产品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 3. 企业的促销策略广告是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促销工具。经济危机时期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企业需要正确地调整其广告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降低广告预算,因为在他们看来广告是一种 成本而非投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缺乏远见的。根据美国的一项商业调查显示:那些在危机时期没有降低广告预算的企业在经济复苏以后,平均销售额翻倍,利润增加75 %.相比之下,那些降低了广告预算的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要少30 %~ 44 %.可见,经济危机时期持续进行广告宣传,其效果是相当明显的。因为一方面危机时期广告价位会比以前更低,而艰难度日的媒体为了保住自己的客户,往往会给企业提供较以前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危机时期竞争对手的广告量减少,而且顾客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获取信息,因而会更加容易被顾客注意和接受。企业此时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应该注意适时地改变广告诉求的核心和方式,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那么企业的广告应该更加侧重于产品利益的传递和诉求上。而且因为此时的消费者关注的信息较以前不一样,企业必须找准其目标消费者所关注的内容、节目,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告媒体,使广告效果最大化。比如,危机时期很多人关注工作方面的形势,因而适当地加大这类版面的广告投放会取得较好效果的。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会问销售人员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销售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详细地回答顾客询问,并且善于分析和比较产品的性能,以鼓励消费者购买。因而企业应该授权销售人员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决策权去完成交易。1973 年石油危机期间,64. 5 %的美国企业扩大了销售人员的自主权(Shama ,1987) ,而1990 年南斯拉夫经济危机时期, 这个比例是80 % (Shama ,1992) .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促销活动带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促销活动,如赠送优惠券、现金奖励或价格折扣等,使得消费者能够感觉到价格实惠,以刺激其购买欲望。日本的连锁零售商Ito2Yokado 和 Daiei 曾进行过一次促销活动,他们给顾客提供5 % 的价格折扣,而这正好是顾客需要支付的税收。这项促销活动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企业不但要积极地给顾客提供经济刺激,也应该加大对经销商的鼓励,比如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现金返还,使得他们能够在困难时期仍然保持积极性。总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其他促销策略的调整,尽可能地趋利避害,降低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4. 企业的渠道策略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消费者的购物渠道会转向那些低价格的商店。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对营销渠道做相应的调整。(1) 转换营销渠道。将更多的产品通过仓储式超市、折扣店、直销商店销售以降低价格。但是必须处理好新的销售渠道与原有的销售渠道之间的关系。(2) 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扩展营销渠道的覆盖范围。一方面, 企业应该从本国去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经济危机时期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因而农村可能比城市蕴涵着更大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将眼光投到国际市场。一般说来经济危机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但这恰恰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而是企业扩大出口,消化过剩生产力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当然,企业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的时候,应该牢记的一个前提就是:企业在这个市场机会会拥有核心竞争力。切忌不顾实际盲目扩张。 三、结论 本文综合论述了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偏好和行为的变化,以及企业应该采取的营销策略。虽然文中所得出的结论都是源自于其他国家发生的事实,但可对于我国企业有三个重要的启示。第一, 我国的企业应该要勇敢而积极地进入国际化,开辟国际市场,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第二,企业应该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进行扩张,而不是盲目地多元化,否则危机到来之时,就可能是企业倒闭之日;第三,企业在进入国际化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本土化,尤其是品牌的本土化,这样才能够提高当地消费者的忠诚度,减少经济危机可能带来的冲击。当然,经济危机的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和行业不同,使得企业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措施不同。但正如老子所说“福祸相倚”,经济危机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而企业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并积极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企业营销策略论文:浅析邮政企业经营体系营销策略创新 论文关键词:邮政企业 营销策略 创新 论文摘要:我国邮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现并剞用市场机会,掌握主动权,必须在营销策略方面进行创新文章对邮政企业目标市场开拓、产品策略与促销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证。 一、邮政企业目标市场开拓 邮政企业在对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之后,就应该对可贵的第一手或第二手资料进行仔细分析,以期发现并利用市场机会:开拓市场,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细分市场;第二步,选择目标市场;第三步,进行市场定位。 l邮政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就是根据不同的用户明显不同的需求特征、将整体市场划分成若干个用户群的过程,每个用户群都是一个具有相同需求或欲望的子市场,称为细分市场。通过市场细分,企业能够向目标子市场提供独特的产品及采取相关的营销策略,从而使用户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以确保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及用户忠诚度。 邮政企业通过市场细分,在拓展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把握机会.选择市场。市场机会的实质,是尚未满足的用户需要、欲望或需求.企业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进行市场细分,可以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状况和满足程度.从而发现没有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用户群体。满足程度较低的分市场,就可能存在最好的市场机会。(2)通过差异化建立竞争优势。由于企业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和薪的竞争对手不断增多,企业之间竞争日益加剧。市场细分有助于企业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建立起竞争优势。即使在较为成熟的业务领域里,市场机会仍然存在,企业通过市场调查和细分将发现未被满足的用户群体及其需求.据以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产品或业务项目.从而取得竞争中的优势(3)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有利于企业识别与选择能够为其带来经济效益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提高营销水平和经济效益。 2目标市场的选择邮政企业通过市场调研和细分,可以发现一些良好的市场营销机会但并非所有的机会对企业都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企业可能由于资源的限制,并不能够或不愿意进人每一个亚市场或市场部分。例如,当邮政企业对欲进入的市场部分进行盈利可能性太小的分析和预测后,发觉营销成本很高,单位业务利润很小,此时企业常常会放弃这种机会。『司时,一个企业也无法提供所有用户所需要的服务。因此,企业必须选择某一部分市场为目标市场。 每个邮政企业在细分市场时,都要对它的营销价值进行评价,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具备目标市场的条件,也就是说值不值得去占领。一般来说,细分市场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方可确定为企业的目标市场。(1)有足量的措在通信需求,并有较大开发潜力,以作为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2)市场竞争还不激烈.竞争对手未能控制市场.邮政企业有可能乘势开拓市场营销,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占居优势地位。(3)必须是邮政企业有条件进行开发的细分市场。 由此可见,要对细分市场作出正确的评价,最根本的是对企业能在哪个市场获得多少未来收益作出比较可靠的判断。但是,单纯根据已经实现的销售实绩还不足以预测每一个细分市场的相对盈利潜力,还必须进一步了解每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趋势、竞争状况和本企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选定目标市场。根据主客观条件.邮政局初步选中零散市场为目标市场。这一市场具有广泛性和需求的经常性,而且与邮政局所点多面广是一致的=供求双方特点的一致性是其他部门无法与邮政部门竞争的:因而,这一市场是邮政部门完全可占领的市场。另一方面,特快零散市场的潜力很大,除将少量被竞争对手占有的零散用户争取过来之外,大量邮政特快业务量仍保留在邮政部门内,加之零散用户对邮政特快业务需求量的自然增加,预计这一细分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可观的。 邮政企业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研究每个细分市场的营销机会.从而测算出每个细分市场的潜在盈利状况。这里需要说明一点,选择最佳目标市场,是在一定时期内邮政企业明确自己某项业务新的发展方向.并相对地集中力量开展营销,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其他邮政业务的市场营销工作,实质在于营销策略运用上的不同而已。 3.市场定位策略目标市场决定以后,邮政企业必须进行市场定位,为本企业及服务产品在市场上树立一定的特色,塑造预定的形象,井争取目标顾客的认同它需要向目标市场说明本企业与现有的及潜在的竞争者有什么区别。这种勾画企业形象和所提供的价值,以使目标顾客理解和正确认识本公司有别于其竞争者的象征的行为,就是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集中企业的若干竞争优势,将自己与其他竞争者区男1l开来。市场定位是一个企业明确其潜在的竞争优势,选择相对的竞争优势.以及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的过程。 第一,明确潜在的竞争优势。明确潜在的竞争优势.要求一个企业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明确的答案:(1)要对目标市场上的竞争者做了什么.做得如何,包括对竞争者的成本和经营情况,作出确切的估计。(2)要了解目标市场上的足够数量的用户确实需要什么,他们的欲望满足得如何.必须认定目标用户认为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最重要的特征。因为市场定位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比竞争者更好地了解用户,对市场需求与其服务c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与促销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和独到的认识(3)要清楚本企业能够为此做些什幺这同样必须从成本和经营方面进行考察。 第二.选择相对的竞争优势。相对的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能够胜过竞争者的能力。有的是现有的,有的是具备发展潜力的.还有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创造的简而言之.相对的竞争优势是一家企业能够比竞争者做更好的工作: 第三.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选定的竞争优势不会自动地在市场上显州出来企业要进行一系列活动,使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进入目标用户的脑海。它应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表明自己的市场定位: 因此.邮政企业可通过公关形象策略,来选到预期目的。 二、邮政企业产品策略与促销策略 1.邮政企业产品策略。邮政产品是企业竞争实力的充分体现,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的内涵应得到不断创新。邮政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具有创新精神,采取各种创新取胜策略。 第一.产品开发策略。多品种、多规格、多质量的产品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宴力的必要前提。具有不断地设计、开发和研制出用户欢迎的新产品、新业务、邮政企业才能牢固地占领市场.这也是发展大邮政所要求的 在邮递业务方面:(1)开办“鲜活产品”和“故乡小包”包裹业务;(2)开办区域性邮政超大商包业务;(3)普及邮购业务.随着绿卡”工程及邮政微机联网的建成.可以具备开展此项业务的条件;(4)开办国际和国内商业回函业务;(5)开办和发展电子信函业务;(6)开办各种社会服务代办、代缴费业务;(7)开办邮政广告施游服务业务: 在金融业务方面:(1)储蓄业务;(2)汇兑业务;c3)信用卡业务:(4)邮政支票业务;(5)邮政埘拨业务;(6)保险业务第二.产品寿命周期策略。邮政企业的服务性产品.也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变化过程,因此也有其寿命周期。但是.因为邮政通信产业及其产品的特殊属性.使得其寿命周期与一般物质产品的寿命周期相比,既有相似的基本规律.也有其特殊的变化趋势根据各种邮政业务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其产品寿命周期可分为两种类型:(1)专营的信件业务和主要的传统业务.因具有社会服务性、公用性和普遍性.而且历史久远、市场稳定.又有~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将长期存在下去。或者|兑.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必然需这些基础性的社会服务。尽管磁着新科技的应用和设备的改进,这些业务的寄递方式和处理手段会不断变化.但作为社会服务性产品的基本属性不会变化,将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冀同存在。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所起伏波动,但总的发展趋势是稳定增长、长期存在。因此,以专营信件业务为代表的邮政基本产品的寿命曲线就显示出与一般曲线不同的变化趋势。专营信件等邮政基本业务也有相似的投人期(I)、成长期(Ⅱ)和成熟期(Ⅲ)三个阶段,但进人稳定增长的成熟期以后,不会在有限期内衰退.而是呈现出一种长期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2)非专营的其他服务性业寻因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所以必将随着社会发展和需求变化.在竞争中呈现出起伏多变的特点,其产品寿命不可能像信件等基本业务那样长期发展下去.而会像一般社会产品那样.有一定的生存发展期限。其寿命周期曲线也呈现出投^、吐长、成熟和衰退等几个阶段: 根据各种业务所处的不同寿命帮助周期阶段及其特征确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如产品处在投人期销量少、成本高、收入低、有亏损.基本策略应是促进营销,应通过积极的业务宣传、典型示范等.尽快使用户了解该产品的功能.便开拓新产品市场;当产品进入成长期时,主要策略应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消耗、提高产品质量,迎接市场竞争,并尽快扭亏为盈;产品进入成熟期后,主要经营策略应是保持质量、提高质量稳定老用户、开拓新市场.进一步提高教率、降低成本,力争创造更好的利润,并尽可能延长成熟期的时问。如果产品销售出现下降趋势,首先要认真分析是否真正进入衰退期。若尚有发展机会,就要针对影响销售的因素,如改进质量、增加功能和开拓新的用户市场等.采取积极措施延长产品的成熟期;如果该产品确属衰退、已失击发展可能.就直采取果断措施立即淘汰.以免出现亏损。 总之.邮政业务种类较多,特征也不相同.必须根据每种业务的不同寿命周期及其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和特征.制定科学有效的经营策略,取得尽可能好的经营效益。 2邮政企业促销策略。促销决策是邮政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策略。销售促进的主要任务是将有关企业和产品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市场上的用户,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促销作为企业与市场联系的主要手段,包括了多种活动,其中主要有人员促销、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内容。 积极的促销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现代经营者适应市场机制的结果,因为积极的促销要求主动走向市场与用户沟通。 邮政产品促销.要求邮政企业营销人员主动走向市场,与用户之间进行双向沟通、并通过积极的促销活动,影响用户的用邮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建立与用户的信任关系,保证邮政服务性产品畅销与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促销的积扳作用有以下几点:(1)提高商品信息一种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特别是新型产品或服务初上市场,邮政企业只有及时迅速开展促销活动,向消费者和用户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各种有羌信息,全面、生动、准确、可靠的信息就能引起用户的注意。(2)镦发消费需求。只有当代销者或用户了解并信任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性能、用途及其特点时,才有利于诱导其代销与消费需求;有时还会因促销方式真实可信.还能刺激心理、创造消费需求。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有时会因各种原因业务量下降,这时也可通过促销活动.再次使消费需求得到激发与恢复。(3)宣传产品特征。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同类产品往往在同一区域或同一场所销售。这些同类产品虽然基本功能相似.但出于不同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或者说各有特征这些产品的差异或特征.消费者、用户往往不易察觉和不够了解.选购时就难免有盲目性.这就很难满足不同消费者、用户的不同需求。邮政企业只有通过促梢活动,职确本企业产品或服务与其他同类产品或服务的差别,宣传自己产品的特色与独到之处,让消费者认识到使用本企业产品或服务会有哪些特别好处.就能激起消费者、用户注意、加深理解,有利于激发其购买行为。 (4)稳定市场销售往往固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因素的影响,使得产品或服务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波动现象。小的渡动在所难免,而且影响不大;但若有大的渡动就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企业要及时调查了解波动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宣传说明解除消费者、用户疑虑,确立其对本企业产品、业务的进一步了解和偏爱.从而稳定发展市场的消费需求。(5)村立企业形象。促销活动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和采用新技术。同时,促销活动也是与广大用户紧密联系、及时沟通并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因而便于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有利于在用户心目中建立企业信誉、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企业扩大营销、稳定发展,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健销鲥台从策略角度上看,包括推式策略与拉式策略两个方面所谓推式策略,是指企业通过人员促销为主导的促销组合来影响台作伙伴使合作伙伴接受邮政企业的业务并加强销售活动,照终达到消费者、用户购买的策略:这种推销策略要求推销凡员针对不同用户不同业务采用相应的推销方法常用的推式策略有推销法、走访销售法、网点销售法、服务推销法等所谓}策略,是指企业利用营业推广、广告和公众关系,直接影响、吸引消费者、用户,激发其购买动机,垣过消费者、用户需求来刺激合作伙伴的需求,使台作伙伴增加对邮政企业的业务需求:常用的拉式策略有会议促销法、广告促销法、代销、试销法和信誉销售法等。 企业营销策略论文:试论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策略分析 [论文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 市场调查 品牌管理 [论文摘要]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走国际化道路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许多中国企业发现,必须把自己的触角延伸到国外,才能在国际化大环境中赢得主动权。本文研究企业在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对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参考。 一、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进行国际营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地位更加明确,市场导向已成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中心。竞争机制的引进,使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大为减弱。为了在竞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我国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 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吸引企业向国外拓宽市场。现代企业的竞争集中反映在科技和管理的竞争上,科技和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起着关键作用。此外,资金一直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通过国际营销,不仅可以挣得外汇,而且可以吸引外资。 开拓、占领国际市场激励企业进行国际营销。中国已加入WTO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我国部分企业必将受到激励,以其自身实力走向国际市场。 二、我国企业国际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营销观念尚未建立 我国企业受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国际营销意识淡薄,表现为缺乏主动的开拓精神。在长期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主动出击常被认为是侵略、不友好的象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这种保守思想必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二)对市场调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不重视市场调查,主要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从生产到市场销售完全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市场调查对一些失去自主权的企业来说已毫无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虽然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广告宣传,但对市场调查仍重视不足。假如把现代企业营销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市场调查就是其中最基本一步,因为它直接影响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不了解市场行情就不可能建立的合理、顺畅的营销体系。这不仅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 (三)出口渠道不畅,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强 目前在我国出口产品中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比重,出口成本增大,而且品牌竞争力不强,并且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更是消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加上我国产品向来是一流的质量、三流的包装进行出口,我国产品遭遇外国反倾销案例的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的案例数目也成上升趋势,这将会严重的影响到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 (四)缺乏科学的产品质量观 产品的质量是产品的核心,也是商品的价值核心,没有了质量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科学的产品质量应包括核心产品的优质化、形式产品的高质量和多样化、优质的服务,但是我国企业往往以生产技术质量和时间的节省标准作为产品的质量标准,常导致核心产品质量下降。 三、完善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的策略 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存在的新问题是体制上、观念上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相互功能的结果,要解决这些新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树立全球化营销观念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内市场营销的一种延伸和集合,市场营销的全球化是多方面集合起来,在营销中面对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需用不同的营销手段进行应对。全球化营销是不断完善,不断变化的。一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早已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但是一旦超出国界,商品的营销和拓展就会遇到阻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政治,语言等,所以需要产品有可认知性和时代的特征。 (二)加强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产品的创新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产品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即向消费者传达设计师和生产厂商的信息,通过这个从而吸引消费者前来消费,进行购买,达到经济目的。 提高产品竞争力主要是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获利能力,应加大品牌的价值评估的宣传力度,品牌的价值评估直接决定了品牌的管理质量,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水平,起到促进品牌国际化的作用。 (三)加强市场创新,扩大市场发展空间 市场创新是影响企和决定企业的决定因素,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发展动力和源泉。市场创新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应扬长避短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创新战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步入商界的战争时代,面对愈演愈烈的营销战争,企业积极寻找市场空白,开发创造新的市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其重要。高明的企业应把视野投向新的市场。另外要增强品牌意识,制定名牌发展战略。企业应增强品牌意识,重视商标的地域性,注重商标注册工作,并制定以质取胜、以科技为基础的名牌发展战略。 (四)政府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减少了对外贸的干预,但目前管理体制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鼓励企业非凡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外向型道路,充分放权,要使企业走向市场,必须要证企分开,彻底改变对外贸的直接插手,干预其业务经营的做法,提高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政府应从法规、政策方面加以引导,促进企业进行集约化经营,推动有条件企业向国际化、集团化、综合商社发展。最后,改革企业进出口管理制度。放下一部分经营权有利于以进养出,以进带出,推动国内生产。实施反补贴,反倾销措施,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幼稚工业。 (五)增加出口渠道,做好促销工作 国际营销中的促销手段很多,针对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首先应做好企业宣传工作,企业要赢得顾客的忠诚、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政府的支持,除了有技术领先和质量可靠的产品外,建立和巩固良好的企业形象尤为重要。其次,企业可利用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实行官方促销。 企业营销策略论文:浅谈基层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策略 摘要:文章分析当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工作中的不足,指出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必须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建立现代电力营销体系,必须继续加强营销评价工作,通过反复地自我检查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措施,夯实管理基础,确保取得实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力营销;供电企业;营销策略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供电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当前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供需形势,可将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确定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政策法规为准则,以优质服务为手段,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重点,建立一个能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充满活力的营销体系,为客户提供优质电能和优质服务,实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多赢”目标。 一、 目前电力营销工作的现状 (一) 服务质量要求高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客户至上, 对供电企业来讲, 为客户服务是供电企业员工的宗旨, 要树立优质的服务, 以优质满意的服务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电力法》颁布实施后, 用户对供用电双方权力和义务的认识越来越清楚, 加之电力市场供需矛盾的转变, 用户要求供电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对供电企业不规范现象的投诉有所增加。因此, 供电企业必须依法经营, 规范优质服务, 实施新型营销策略。 (二) 市场意识淡薄 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是电力营销, 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市场营销的需求, 电力产品销售困难、供电服务质量差、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电力需求的增加, 这些都制约着电力销售, 使得供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形成了电能需求量大但供应不足以及供电企业销售困难两者并存的矛盾性电力市场. 因此, 供电企业必须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三) 营销管理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 供电企业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主营系统、支持系统和监督体系不明显, 功能发挥不完全。 供电企业没有及时调整内部的管理结构, 很多供电企业没能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门的营销机构, 有些设立营销机构的供电企业也没能将营销机构的职能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同管理、公共关系与形象设计、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以及用电咨询和电费电价等方面上来. 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电力监管体制的深入执行,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管理结构将逐步形成。 另外, 完成整个电力营销过程, 经手部门较多, 内部手续运行较慢, 流程复杂. 以报装接电为例, 客户申请大容量增容, 要经过申请、现场勘查、工程设计、施工和装表接电等多个环节. 这些都给客户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势必影响电力企业的增供扩销工作. 二、 对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分析 确立新的营销观、建立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营销体系是电力企业在新的形势下的必然选择。首先,强化全员营销观念的树立、合理设计营销组织体系,保证各项营销策略落到实处。其次,加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开发并形成目标市场分析软件系统。第三、坚持“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强化电力营销策略的落实。充分利用目前城网、农网改造的大好时机逐步解决供配电网络的“瓶颈”,建立现代化安全可靠的配电网络。并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三、新形势下基层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策略 要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光有市场营销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针对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才能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具体而言。 (一) 严格标准 (1)抓紧建立健全营销档案和台账记录,按照规定核实有关资料,对供电设备资料、电费电价资料、表计资料、用户设备原始资料和更改记录,以及各种工作记录等,都要仔细核查,不全的要补全,不实的要核实,错误的要更正,通过对客户档案“地毯式”清理,确保基础资料齐全完整、真实可靠。 (2)规范业务流程,坚持工作程序,强化相互监督。要把握住业扩报装、电量抄核、电费收付等各个环节,坚持工作流程,加强上下环节之间的监督,务必手续齐全,不得违规处理,确保把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3)坚持“一口对外”的原则,做到事权统一,责任明确。要通过努力,尽快改变营销管理基础薄弱的局面。 (4)继续加强对电价执行情况和电量分类情况的清理整顿。电价分类一定要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要坚决纠正电价分类不准确的情况。对电量分类的清理,加强对商业和居民混用、基本电费和力率调整电费的管理,杜绝混价现象。 (5)加强计量工作。认真清理专变用户计量点设置不合理的现象,积极创造条件,实施计量改造。加强对电能表轮换工作。 (6)坚持加大反窃电工作力度,努力降低不明损失。要进一步对客户用电情况进行跟踪掌握,特别是对损耗明显偏高或波动异常的线路,以及用电量变化剧烈、变化频繁的用户,要加大检查力度,努力防范和及时发现窃电行为。要继续开展“打击破坏电力设施及反窃电集中整治”活动,坚持依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依靠社会力量搞好反窃电工作。 (二)明确营销方向 (1)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用电成本。利益取得的途径在于市场的创新,让产品和服务带来效益,帮助用电企业解决用电不合理和用电成本高的问题,运用电力行业技术优势,及时帮助用户解决用电过程中的实际难题,要引导用电企业多用低谷电,帮助用户合理降低用电成本、提高用电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用电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2)有计划地安排检修,确保用电客户供电可靠性。供电企业提出检修计划,由调度统筹安排。对临时检修要严格把关,实行审批制度,并尽量把检修时间安排在负荷低谷期,同一条线路多处检修项目安排在同一时间,电网主设备检修与客户设备检修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区域性检修与线路检修安排在一起,最大限度地缩短停电时间。 (3)要积极发挥电价的杠杆作用。目前,用电执行的是同网同价电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企业应该运用价格调节策略,对市场作出灵活反应。例如,对大工业用户推行峰谷分时电价,对客户作出低谷让利,鼓励用户多用低谷电,实行薄利多销、让利销售等方法,发挥电价的杠杆作用,增加电力销售。 (4)拓展电力市场还必须做好营销广告。通过广告宣传,推出电力产品和供电服务,正确引导客户合理消费,增加电力消费在能源消费市场的占有率。将电能相对优势进行演示,充分展示电能快捷、高效、环保、价廉的优越性,引导社会和居民主动多用电。 通过自查形式,展现出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已经成为目前电力营销工作的重点。供电企业应狠抓内部基础管理,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心教育,继续努力求实、创新,为电力营销工作,特别是优质服务工作高效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企业营销策略论文:乳品企业内控与市场营销策略共生效应分析及构建 在我国乳制品企业全行业面临着信誉危机的时候,如何优化企业内控模式则成为完达山乳业管理层需要思考的问题。从传统视角下来看,企业内控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组织资源,并集中对职工工作状态的管控。然而,这种基于内环境的内控策略似乎适应现实需要,则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笔者认为,从目前乳产品国内销售状况来看,应需要根据市场营销需求来展开内控活动。或者说,应建立起内控与营销策略间的共生效应。 单就共生效应而言,其可理解为相辅相成和缺一不可。事实证明,在市场需求导向下的乳产品生产,惟有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环境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在差异化竞争路径上获得先机。正是基于这点考虑,本文将通过共生效应分析来探讨内控模式的展开。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二者共生效应分析 由于乳品企业面临的是买方市场,因此,在共生效应中内控需要市场营销策略的牵引,而内控效果的好坏又决定着营销目标的达成与否。从这一辨证关系出发,以下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市场营销牵引效应分析 针对食品类产品的市场营销模式,其仍可遵循着4ps原则来进行策略构建。具体而言,产品、价格、中间渠道、促销这四个环节,依次支撑起了乳品的市场推广活动。而在建立差异化市场推广战略时,则需着重从产品环节进行拓展。这里无须讨论具体的工艺流程,而是指出:根据市场消费者偏好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特征,开发出符合消费者意愿和具有品质差异化的产品,应是完达山乳业需要去做的事情。不难理解,在当前市场舆论环境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只有不断跳出传统产品结构,才能借助供给引导来激发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这正是市场营销牵引效应形成的出发点。 (二)内部控制决定效应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企业内控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组织资源,以及内控的对象为职工的工作状态。此时,就与拓展企业乳品结构相联系了。从完达山乳业的组织形态来看,其体现为事业部制结构。因此,每个事业部都承担着相应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质检任务。那么建立起与市场营效策略相适应的内控模式,则意味着需要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合理配置事业部单元内的研发力量和生产力量。可见,内控的决定效应也就显现出来。 以上两个方面的效应分析,体现出了相辅相成和缺一不可的共生内涵,从而也为内控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切入点。 二、分析基础上的目标定位 因为本文主题讨论的落脚于内控模式上,从而在目标定位环节也应根据内控要求来进行。以下将从传统目标和当前目标等两个方面来进行目标定位。 (一)传统目标定位 传统目标定位则是从企业内环境下来考察内控活动的,从上文多次提到的组织资源配置来看,其主要在于以任务为导向,建立起适应生产需要的组织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从完达山乳业的内控传统来看,似乎更倾向于生产驱动下的内控活动。然而,这种模式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却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环境的动态演变。 (二)当前目标定位 当前目标定位,则是以解决销售现实问题而展开的。完达山乳业所面临的销售现实问题主要包括:消费者对国内乳品普遍缺乏信心,以及各乳品企业同质化竞争所导致的销售乏力等方面。针对这一新问题、新情况,内控就应在适应市场需求的状况下完成产品结构的优化。而这也是包括完达山乳业在内的其它同行,所须开展的工作。 三、目标定位下的内控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目标定位下,内控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成本控制方面 成本控制的视阈应基于整个产业链,抛弃仅就企业内部而言的成本控制模式。产业链条作为一个由多节点构成的系统,必然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各利益主体作为经济剩余的分割者,必然影响核心企业的盈利能力的获得。为此,当前乳业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应在于上游环节。笔者指出,应采取业务外包以及制度约束的形式,来有效控制原料成本。 (二)品牌塑造方面 在诸多文献中都未较好的明确,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间的辨证关系。这就导致了在对策设计上存在着无边界的模糊状态。为此,本文将品牌塑造模式明确为产品品牌塑造模式,则体现为本文的创新之处。与此同时,应建立企业品牌塑造为先导,产品品牌塑造为支撑的耦合共生效应。这样逻辑自恰性,方能催生出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来。 (三)技术创新方面 通过分析可知,技术创新不仅是常规理解上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还是增强产品需求弹性的需要。惟有后者的实现,才能使企业在产品价格控制上做到游刃有余。从而,提升盈利能力。这里需要强调:技术创新应植根于企业的资源禀赋条件之中,这样才能最小化的减少被复制的尴尬局面。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结束语 本文认为,由于乳品企业面临的是买方市场,因此,在共生效应中内控需要市场营销策略的牵引,而内控效果的好坏又决定着营销目标的达成与否。 企业营销策略论文:关于企业事件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消费者周围充斥着繁杂的信息和同质化的产品,事件营销因其显著的传播效果为许多企业青睐,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外十分流行的一种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手段。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理论和成果的基础上对事件营销的基本理论作出了归纳和分析。 论文关键词:事件营销;王老吉;品牌 1 文献综述 事件营销的应用从上世纪初就开始了,但对于事件营销的研究则是从上世纪80、90年代才开始。在关于事件营销的研究中,学者主要对事件营销的概念及特点、效果、基本策略进行了阐述。 1.1 关于事件营销定义的研究 要对事件营销进行深入讨论就必须广泛的从各个理论角度进行研究。作为近十年才出现的一个术语,事件营销通常用来“描述将一个品牌和一个事件相联系的营销实践”。tom duncan认为,事件营销就是利用能够引起高度注意的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从而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和参与,其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参与性。马成在《事件营销》中表示,在大传播时代,事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简单的说,事件营销就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具体的操作,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李光斗则认为,事件营销指的是“企业通过介入重大的社会活动、历史事件、体育赛事和国际博览会等迅速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一举扬名天下知“的目的”。这些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营销做出了定义,那么综上,我们可以把事件营销定义为:企业有计划地制造或借用“事件”,以“事件”为载体形成注意力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体验需求,与利益相关者形成相互沟通传播,传递企业信息,最终形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和企业品牌的建立。 1.2 中国企业事件营销的现状 1.2.1 事件营销常用策略 事件营销,本身就是通过充分利用造势或者借势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效果的一种营销手段。 (1)借势。 所谓借势(事),是指企业及时抓住广受社会关注的新闻、事件以及明星人物的即时轰动效应,结合企业或产品在传播上欲达到的目的而展开一系列相关活动。比如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会议或者事件,这种本身就广受关注的事件便正是事件营销的最好机遇。总的来说,借势策略主要包括新闻、明星、体育赛事三大方向。 (2)造势。 所谓“造势营销”,就是举办活动,或制造事件,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引起社会大众或特定对象的注意,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声势,达到企业扬名的目的,进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在公众中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改变那些对企业不友善的态度或者不利于企业的看法。 1.2.2 企业事件营销的不足之处 虽然众多企业在借势造势上都做的很好,但我国企业事件营销策略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事件营销目标不明确。 在事件营销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运用事件营销的初衷都是认为事件营销可以花很少的钱而达到很大的营销效果,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事件营销能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能快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事件营销确实有这样的特性,但当与企业再更深入地接触时,发现其实企业根本不知道实施事件营销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或者说效果。 (2)只强调事件,没有构成事件营销体系。 有些企业只注重事件本身,将事件操作的尽善尽美,却忽略了事件是用来营销的,结果虽然事件炒作的满城皆知但实际上企业的销售并没有上升。其实企业在操作事件的同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兼顾,比如营业推广,按照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的购买意识被企业的广告或公关活动刺激起来后,并不一定就会购买企业的产品,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会受商场的购物环境和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等因素的影响。 (3)事件与品牌缺少关联。 国内不少企业盲目跟风,看到其他企业运用事件营销获得成功,自己也想运用事件营销来打品牌。但是,对于事件营销的本质他们根本不了解,牵强附会的将产品品牌与事件搭上关系,生搬硬套将二者“撮合”在一起,不考虑产品与事件的相关性,最终造成产品形象混乱、目标市场模糊。 2 王老吉品牌事件营销实践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5月18日20时,《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厅举行,此次贩灾募捐活动共募集15.1429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募捐活动的最高记录。正是在这个活动中,“多加宝”集团即生产王老吉的企业捐款一个亿。而王老吉公布的财务报表显示:2007年王老吉在凉茶业务方面的总利润也就是一亿元左右。这就意味着,这次王老吉把去年企业的全部利润都捐了出去。接下来的几天里,王老吉的贴吧里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褒奖之声不绝于耳。一篇名为“封杀王老吉”的帖子首次出现在天涯论坛就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而后又被网友们疯狂转载。光是论坛的转载就超过3000多条。惊人的转载量、回复量和点击量让这个帖子登上了各大论坛的首页,也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 3 改进企业事件营销的对策和建议 由王老吉事件营销可以看出,企业是完全可以更加充分的运用事件营销的,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做才能更好的运用事件营销这一利器呢? 3.1 明确事件营销目标,做好事件营销定位企业的定位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但往往是抽象和静态的,事件营销定位正好填补了企业定位的静态性,有效地表达和增强企业定位。事件营销定位较之营销定位更为具体,实现地位的动态表达,但是它的风险也更大,直接影响着事件营销的成败,关键在于实现事件受众群体定位、事件定位、产品定位这三者的统一。 3.1.1 事件受众群体定位 事件营销虽然是以外部事件为依托的一种特殊性质的营销手段,但也并不是单纯地、盲目地制造或利用事件,它必须有明确的受众对象。明确对事件营销的受众对象的定位这是事件营销定位的第一步,了解目标群体的生活态度和潜在期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营销效果。 3.1.2 事件定位 即便是同一事件,它的定位也可以是不同的。选择了确定的事件之后,应该确定挖掘事件的角度,明确利用事件的核心点。事件营销不能脱离品牌的核心理念,一定要找到品牌与事件的联接点,而不是只是利用媒体将事件报道出来。事件定位的错误会导致事件无法承载企业信息将其传达到假设的受众群体。 3.1.3 产品诉求点定位 事件营销的失败往往来源于产品诉求点的定位。在事件营销过程中,产品的诉求点要和事件有机结合在一起,因势利导,切不可将事件与产品同时堆砌。 3.2 将事件营销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 事件营销的“项链理论”认为,事件营销的整体设计应该像一个完整的故事,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各个阶段,但有一条主线,能串点成线,串珠成链。也就是说,企业对自己的品牌在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后,还必须注意一切的事件营销都围绕这个定位来进行,并最终形成一致性的品牌形象。比如在世界性的品牌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品牌“维珍”,其品牌的建立过程就是一部关于事件营销的优秀连续剧。1984年维珍首航时,公司创始人兼形象代言人理查德•布朗逊和他的朋友、记者坐上该班飞机,并在机舱内播放音乐让顾客真正感受到航空旅程轻松、快乐和富有情趣的价值承诺;当维珍婚纱开业时,理查德•布朗逊亲自穿上结婚礼服出现在开业典礼上;当位于纽约时代广场的维珍商场开业时,理查德•布朗逊驾驶着热气球从100英尺的高空降落:为充分表现维珍品牌创新、自由和反传统的个性,理查德•布朗逊还在英吉利海峡某处裸跑。可以说,事件营销在维珍的身上早已提升为一种长期的战略,而这个战略也的确为其带来了非常丰厚的回报。 总之,随着世界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传播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的宣传已经不再局限于广而告之自身的品牌或产品信息,更多的是追求与顾客、公众、同行、员工之间建立更长远的更密切的联系。与此相应的,事件营销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事件营销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问题依然存在,只有更加科学有效的运用事件营销才能帮助企业在商海沉浮中更上一层楼。 企业营销策略论文:浅议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市场营销策略 [论文摘要]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市场营销是中小企业摆脱目前困境的关键。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并进一步指出金融危机对消费者心理及购买行为的影响,最后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了中小企业应该选择的市场营销策略。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已经率先从金融危机的阴影巾摆脱出来,很多行业已经成功地重新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经济的缓慢复苏并不意味着这场经济危机已经完全地过去,相反,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全球经济并没有进行根本性改善,实体经济仍旧不断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与威胁。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的波及的范围和影响程度,都是人们所意想不到的,虽然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但是在全球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还足棚对缓慢和不成熟的,尽管我国参加全球化的步伐也比较谨慎,时间相对较短,但我国的经济仍旧避免不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如果说仅仅对于那些以对外贸易为主,并且是相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的话,这一场危机具有前所未有的毁灭性,这次危机带给中小企业的巨大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的出口问题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然后进一步地波及到全世界各个地区,但是由于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出口大国,因此,随着美美元的贬值以及美国公民的购买力的下降,中国的出口企业就会受到严重打击,还有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他们面临着更大的阻碍,逐渐导致产品销路不通畅、产品积压,以至于资金周转困难。 (二)融资环境恶化,融资难度加大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融资环境逐步恶化,中小企业普遍感到压力很大。我国的银行不仅需要提高融资的标准和成本,与此同时,我国的融资额度也在明显地降低,而这种情况中小企业而言,他们最缺乏的就是资金,目前的这种做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利,以至于对于以后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三)消费群体的购买力下降,企业产品的销售相当困难 金融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物价也随之上涨,这无疑是不能够避免的,对于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说,收入降低,就意味着购买力的不断下降。金融危机正在无形地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心理,然而,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依靠消费者,可是,在整个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背景下,消费者需要适当的去考虑缩减一定的消费开支,同时进一步控制自身的消费欲望。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小企业营销环境 (一)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困难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制度不健全、抵押担保机构少等问题,这进一步造成我国中小企业不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融资途径少、难度大等问题,然而,这也成为不断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与问题。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问题变得更加尖锐。 (二)原料成本的上升,使中小企业的利润进一步减小 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整个原材料的价格全而上涨,与此同时,整个农副产品的价格也呈现出大幅度的提升,而这些条件直接地电话号到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第二,新《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用人制度,进一步为维护工人的基本权益,提高了工人的收入,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用人成本,使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进一步地加大;再次,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的各级政府不断地加大了环保力度治理环境问题,他们进一步要求中小企业需要对污水进行处理、废气进行回收净化等,对于污染环境、排放不达标等等有类似问题的企业采取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 (三)市场总需求下降,中小企业的销售范围减小。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使得他们的整体的出口数量下滑。这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带来很大障碍。随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不断减少,使得国夕j、市场依赖程性高的中小企业呈现生产力下降、利润减小的趋势与状态。因此,面对逐步减少的市场份额,我国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变得更加激烈,进而使产品价格不断地下降,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使得他们的生存压力以及难度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受到了威胁,步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金融危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我国的消费者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消费心理更加成熟,并在其影响下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并且呈现出如下的变化: (1)消费者在进行产品的选购时开始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及其品牌声誉。金融危机之后,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世界知名企业的破产与重组等,如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等。中国社科院关于“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的调研报告表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宣布倒闭,40%的企业即将宣布破产;虽然中西部的倒闭比重较小,但沿海地区的倒闭比重要大于内陆,所以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容乐观。 (2)消费者开始更加理性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和过多的担忧,是经济危机给消费者心理上造成的最大冲击,尽管当经济慢慢地好转时,消费者的不再有这种恐慌的心理,然而消费者现在的心理会更倾向于理财和财产保值,支出会更有计划性,消费观更加理性,当企业的产品推出一些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真正需要的东西来选购商品,并且目标明确,更加关注物美价廉的商品.即便是商家针对消费者购买频率比较高的生活必需品推出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也不会超出自己所预想的购买范围,消费者具备了更强的抵抗力。 四、中小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营销战术 (一)竭尽全力地规划和完善营销战略 为了增强市场营销水平,中小企业必须从很多方面做出改变,例如,改变传统守旧的营销观念、开发并壮大自己的营销队伍等。竭尽全力地规划和完善营销战略是企业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中小企业开发营销战术的根本出发点。按照常理,为了实施营销战略,中小企业必须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经营目标,为了应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就更加需要一些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意义的营销策略,众所周知,良好的营销战略是进行下一阶段营销工作的前提保证。 (二)改变传统的营销理念 据有关材料介绍,来自一家调查公司的对几百家的中小企业的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领导们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他们觉得公司机构最重要的是财务会计部门,市场营销只能排在第二位,而且绝大多数的人觉得,市场营销只不过是简单地“将企业生产的产品卖出去”而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理念的缺失和认识程度的薄弱,这样一种状态根本不可能创建一个真正的营销时代,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领导们都知晓市场营销的长效定律,也就是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市场营销的效果,较短时间内很难会有什么作为,所以,他们甘愿将心血投入到管理企业财务和维持良好的现金流。 (三)采取组合营销策略.保持营销的合理投入 在金融危机的强烈影响下,中小企业的刻板的考虑往往是先是减少费用支出,把缩减营销费用当做首要目标。但实际上,缩减营销费用将使企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与之相反,在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时企业反而应该适当加大营销开支。因为当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在缩减营销费用的时候,企业自身所需的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对于投入营销开支无疑是件好事,如果企业此时仍然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合理的营销开支,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为企业建立品牌开辟了道路。 企业营销策略论文:关于当前企业品牌构建中的文化营销策略 论文摘要:文化是每个民族引以为自豪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在商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文化营销显得不可或缺。本文从我国企业品牌构建中的文化营销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品牌构建中文化营销存在的问题,以4p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品牌构建中发展文化营销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论文关键词:文化营销;品牌;4p 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构建企业的个性价值观并寻求与消费者的个性价值观匹配的营销活动。具体而言,文化营销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化适应,即通过对目标市场文化环境的了解和体会,在营销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文化特点,避免与当地文化、传统和宗教禁忌等相冲突。二是文化策略,其作用可以概括为:塑造营销的比较优势,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品牌建设注入新的内容;追求社会营销,提升企业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下面笔者从文化营销的角度分析了国内品牌文化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品牌文化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观念一般化 我国企业大都乐于去做的是立项、筹资金、造厂房、上规模、添设备、出产品,这些最能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而对于企业的理念,却往往认为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忽略不计,至少也是不受重视。品牌理念相对滞后,成为我们文化营销的一大障碍。当企业运做出现问题时,企业习惯从资金、体制方面找原因;习惯于责怪竞争对手太无情,却不敢正视自己的缺陷。专心琢磨竞争对手,却不集中精力研究消费者,企业缺乏系统的市场管理观念,造成生产和营销脱节。注重产品生产和品牌外在形象,却不重视创造信誉,建立企业文化,更缺少与品牌确立相配套的系统的文化营销。 (二)文化营销广告化 有的企业认为只要广告做的多就能创出名气,有名声就能造就独特的产品,也就达到了文化营销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可以说一举两得。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各企业踊跃试之,步入只有广告才能打造品牌企业的误区。其次,广告大战愈演愈烈,一些企业为造成轰动效应,盲目的追求新、奇、特,设计庸俗可笑的广告,以博得观众的醒目结果适得其反。其实,广告是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企业产品美誉度的塑造要靠企业的文化营销,通过把独特的文化理念,渗透到产品当中,通过消费产品,顾客可以得到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时也就认同了产品和企业,这样做广告才能达到目的。 (三)文化营销泛化 企业的文化营销活动应围绕着市场需求进行,这几乎是为大家所公认的,但是企业家们对此的理解却不同。有的企业家以为成功的文化营销管理就是一种高明的推销方法、是促销,是广告。他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营销管理是需求管理,而需求则是对产品和服务实质性的要求,而不是一些华而不实的东两。文化营销活动的基石始终是产品、是服务,使企业能够带给顾客以满足的实力。因而文化营销应包含生产在内的活动,而不仅局限于销售这一环节,核心产品的推广始终是文化营销的主题,古语说:“言而无信,行之不远”,华而不实的营销活动对市场是一种破坏,对企业的信誉是一种摧残。 (四)文化营销单一化 总体营销水平的同质化直接导致了中国企业营销策略的单一性。在中国,不仅是手机行业,还包括家电、汽车、乳制品等许多行业,价格战是最为常见的竞争手段。为了追求市场份额和销售量,价格战和促销战似乎就是国内企业的惟一策略。在价格战中,中国企业利润在流失,实力在削弱,最后得利的还是那些外国企业。以白酒文化营销为例,由于受传统文化思维的影响,以及白酒本身传统历史文化情结的影响,白酒的文化塑造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误区,即白酒的文化必定是历史的而且越久远越好否则就不是白酒的文化营销,于是众多的白酒企业就努力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去寻找寄托。但是,这种单一的文化构建方式同时也阻碍了白酒深层次的文化塑造。 (五)文化营销片面化 任何一种文化均可看成是由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和意义结构的统一。我国的企业所认为的文化主要是对文化的表层结构的含义多是文化的可感知、可观察的感性外观形态和载体,包括物质形态、行为方式和表征体系。如大多数企业只追求表面的文化形式忽略了文化的深层次含义。如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提示、炫耀或象征等。 二、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4p+文化” (一)“product+文化”策略 所有的企业都应该高度关注和研究客户的需求并强调“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从纷繁多样的客户需求中找出其中的共性或规律性。产品层次化策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质量,第二层是服务,第三层是是精神,而文化营销就是精神层次上的,所以产品的文化策略就要求在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做到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相互结合,从产品的原材料、质地、物质形态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建构,突出产品最具特色的方面。这需要企业在客户的关系需求和成功需求上加大功夫和力度,同时要求把产品与某种情感、思想或社会文化行为联系起来,推出文化内涵丰富、品位独特和具有恒久魅力的产品,以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独有感知价值。 (二)“price+文化”策略 企业产品的价格是影响市场需求和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收益。由于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水平、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表现出不同的价格倾向,这是价格文化产生的心理基础。现阶段,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既有追求商品款式新颖、功能先进、高档名贵的价格倾向心理,又有讲求经济实惠、价格低廉的低价格倾向心理,还有居于两者之间要求商品功能适用、价格适中的价格倾向心理。 (三)“promotion+文化”策略 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应该通过对促销活动进行文化包装,赋予促销的品牌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将传统文化元素和商业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和创新,并通过规模化的运作将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群体,增加其对产品的独有感知价值,从而达到刺激和引导消费的营销目的。 1、从选择方面来说 (1)促销时间的选择,中国企业促销的时间要体现文化可以根据中国的传统节日来选择。例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特有的节日,使促销活动可以引起消费者共鸣,从而提升产品的销售;(2)促销地点的选择。在选择的地点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地点来进行促销活动,例如,庙宇、地方园林、地方博物馆、古城古镇等中国特色建筑物或者旅游景点;(3)代言人的选择。在选择促销活动嘉宾、主持人和代言人的时候,尽可能选择和自己企业文化特征有相似之处的,因为这样既可以拉近代言人与品牌的感情又可以增加代言人的说服力。 2、从实现途径来说 促销文化策略实现途径过程中有文化特色的选择。一是利用传统文化进行促销,事实上当一个品牌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印上某种文化的烙印时,再融入新的商业元素,实现品牌内涵的创新,品牌的影响力就会与文化的生命力一样具有极强的扩张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促销推广时,开始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如李宁运动鞋从赵州桥设计上获取灵感,在产品设计中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进行巧妙融合,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喜爱。二是利用流行文化进行促销,营销界已经认识到时尚引导潮流,潮流领导消费,消费孕育市场。中国的青少年文化基本都是海外文化的传递,比如美国的可乐文化和汉堡文化,日本的卡通文化等等,因此中国的品牌也应该从文化入手开展营销。 (四)“place+文化”策略 文化营销的场所策略应该通过对营销场所、店面环境进行文化包装,赋予品牌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将传统文化元素和商业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和创新,并通过规模化的运作将自身品牌特有的信息传递给消费群体,增加其对产品的独有感知价值,从而达到刺激和引导消费的营销目的。 例如星巴克,自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以独特的品牌个性、服务内容与服务手段使大批城市白领成为其消费者。人们在星巴克营造的“第三空间”里惬意地看书、读报、上网、会友、聊天的同时,为星巴克的文化元素浸润、俘获、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此时,咖啡已经成为一种托辞、一种借口,星巴克以咖啡的名义所整合的文化元素在释放心灵、回归本我、自在率真层面上与消费者高度契合、产生共鸣。星巴克作为现代人的心灵绿洲,在纷扰不安、喧嚣纷杂的滚滚红尘中,提供了一个静思的环境和不具威胁的聚集场所,是现代人真正需要的第三空间。而这一点,恰恰才是星巴克文化营销的真谛与价值所在。 如今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文化营销也必须与时俱进。文化营销,不可避免地要体现计算机网络的时代特点。文化营销应充分整合现代营销中的各种文化要素,并体现在各种网络营销活动中,以文化营销促进企业品牌建设,不能照搬教条,必须根据具体的市场环境综合运用各种因素才能达到目的。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销售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摘要: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进行研究和实践。但是,只有较少的企业我们通过绩效管理达到了预期目标。因此,如何对销售人员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目前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以真正起到提高绩效的作用。 关键词:销售人员 绩效 管理 一、销售人员绩效管理的现状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对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成为企业管理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目前对销售人员难以做到有效的绩效管理,原因如下:一、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二、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三、销售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不完善。基于以上原因,销售人员的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难点。 二、销售人员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相脱节。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工具,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实施脱节,会导致销售绩效不能圆满完成,但企业的总体绩效不佳的状况。一方面是企业绩效目标过分追求片面的销售数量,这种“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导向让企业的精力没法集中在长远的战略目标上。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在制定整体目标时往往是将部门自行制定的部门目标稍加整合,这种自下而上的目标,往往来源于部门利益本位主义和职能的局限性,不利于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和实现。因此,会出现销售部门制定的目标和取得的短期绩效可能对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实现的不具有太大价值的情形。 第二,在绩效管理中缺乏沟通。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流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绩效改进五大环节。绩效沟通贯穿于整个流程中,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沟通协调,达成目标,实现任务的完成。但是在当前不少企业中,无论是最初绩效目标的制定,还是如何达成绩效目标的实施,以及最后绩效结果的反馈与改进,都缺乏这种互动和沟通。 第三,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不够科学。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是在绩效考核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目前较多企业的考核指标中都缺乏科学性。一方面,部分企业的考核指标过分关注一些短期的财务指标而忽视了员工和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致使销售人员工作热情不高,销售业绩不稳定,跳槽现象成为常态。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在设计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时,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应当兼顾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只重视结果的考核使绩效管理变成了事后考核。 第四,绩效考核方式不科学。科学的绩效考核涉及多方面的评价,考核方式的不科学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使员工对考核结果产生不满,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打击。销售工作是销售人员、客户、销售主管三者互动完成的过程,对销售人员的考核应兼顾主管评价和客户评价。但很多企业对销售的考核主要是主管层面的评价,忽略了客户层面。这种主管审查式的考核方式会较多地融入考核者的个人喜好及偏见等,容易使考核结果产生偏差,达不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三、我国中小企业销售人员绩效管理的发展对策 第一,将绩效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企业的绩效管理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它强调沟通和发展。企业的决策者应将绩效管理放到其应有的战略高度,并做到“软硬兼施”。“硬件”主要是指企业内合理的组织结构、规范的职位设计、明确的责任划分以及清晰的整体战略。如果这方面存在问题,就难以明确绩效不良的责任。“软件”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核心内容,一是企业决策者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对绩效的关注程度高,形成重视绩效的氛围,从而为绩效文化的塑造打下了思想基础。二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能够切实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尤其是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管理职责有明确的认识。 第二,建立完整的销售人员绩效管理体系。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使绩效考核融入到管理流程之中,成为评价销售员工工作业绩的有效工具。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当具备以下五个流程:制定绩效目标,进行相关辅导,记录业绩档案,进行绩效考评,完善管理体系。这五个流程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开始到绩效管理的完善结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良性循环过程。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式。企业在确定绩效考核方式时要在适合企业自身的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考核方法,对销售员工的工作绩效作出全面的评价。对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可以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成长等方面加以考虑。笔者认为这里并没有万能的公式可以套用,各个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要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考核指标,突出反映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销售业绩指标,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和优化。各种绩效考核方法都有其优点和自身的局限,将它与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对各种方法进行整合吸收,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点,克服局限。另外,企业要从各个有关的方面收集销售人员的绩效信息,包括来自上级、同事、自我以及客户等方面的信息,将获得的信息用于了解员工的销售情况,从而明确今后工作改进的方向。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软件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摘要] 本研究以中关村15家IT企业的211位软件销售人员为实证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发现,软件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为三维结构,包括目标与胜任因子、职业发展准备因子、跨组织流动因子。并应用结构方程建模,发现培训和考核措施对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有差异性影响。文末建议企业结合实际激励员工。 [关键词]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管理措施 结构方程建模 一、研究目的 销售工作挑战性强、薪水高、考核体系透明,深受年轻人所青睐;加上劳动力市场对销售人员有强烈需求,因此销售人员的离职率远高于其他群体。尤其在产品更新速度很快的高科技行业,软件销售人员为了避免技能陈旧带来的人力资本贬值,更重视跨越不同组织的边界,频繁地流动。 销售人员除了跨组织流动以外,还有哪些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企业采取的培训和绩效考核措施是否会减少员工的流动率?这一系列问题涉及到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有待探究的问题。 我国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本土化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实证研究有待加强。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薄弱领域进行探索,以使企业认清员工的职业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措施。 二、文献回顾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是个人洞察自己和环境,形成职业生涯目标和战略,在职业生涯历程中获得反馈的过程(Greenhaus,2000)。 对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构成,学者们有不同观点。Pazy(1988)认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包括自我评价、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NOE(1996)认为是职业探索、职业目标设置、职业策略。King (2004)则认为是职业定位、建立影响力、职业边界管理。我国学者龙立荣(2003)对11家卷烟、机械等企业的399位员工进行实证调查后,认为我国企业职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是5维结构:职业探索、职业目标、继续学习、自我展示、注重关系。 以往研究不仅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上没有取得一致,而且在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方面也存在争议。例如,培训对员工离职率的影响,就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的研究者认为,培训提高了员工的人力资本,增加了员工进行人力资本套现的概率;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培训提供了职业发展支持,会使员工留恋组织氛围。 已往研究的结论差异很可能是样本差异引起的,任何结论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研究拟采用实证分析来检验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的组成,及企业实施的培训和绩效考核措施对其的影响。 三、研究过程 1.问卷的编制 在Gutteridge(1993)、龙立荣(2003)的研究基础上,自编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问卷,经访谈后修订而成。问卷采用Likert四点量表。 2.样本的特征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向15家中关村IT企业的软件销售人员发放80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21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26%。正式样本中员工平均年龄28.6岁;平均工龄6.01年;平均服务期2.83年;男性员工占56%;基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29.2岁,中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30.9岁,高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39.2岁;69.7%的员工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4.7%的员工具有大专及以下学历,15.6%的员工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样本特征与中关村地区软件销售人员高学历化、年轻化的特征较吻合,样本具有典型性。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自编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问卷(含15道题项)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52。且问卷测量项目的因子负荷值均超过0.50,表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理想。 4.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1.0,路径分析软件为AMOS5.0。 四、研究结论 1.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 利用SPSS软件,采用正交极大转轴法,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抽取为三个因子,解释了58.97%的变异。题项在因子上的聚集程度良好,不存在双重载荷。研究显示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为三维结构。根据因子含义分别命名为: (1)目标与胜任因子。即制定职业目标并采取措施来胜任本职工作,包括:根据企业实际制订近期职业目标、根据岗位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胜任本职工作等。 (2)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即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而预先积累知识技能及社会资本,包括:学习其它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寻求上级的指点和帮助、结交许多各行各业朋友等。 (3)跨组织流动因子。即有意识地在多个组织间流动,包括:关注外部招聘信息、换单位以积累职业阅历等。 值得注意的是,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职业发展准备的因子载荷最大,其次是跨组织流动因子,最后是目标及胜任因子。这很可能表明,与其它职业的员工相比,软件销售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流动意识更强,他们会为了职位晋升或更高薪酬,而有意识地在多个组织间流动,尽早实现人力资本的套现。 2.培训、反馈措施的影响 培训和考核是IT企业常用的两种管理措施。培训为员工提供了技能发展的支持;反馈则为受训员工提供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能力增强的员工,企业给予加薪、晋升、轮岗等正反馈措施,对于绩效不佳的员工,则给予辞退等负反馈措施。 本研究利用AMOS软件对培训、反馈措施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三因子建立结构方程,结构方程如图1。 根据路径影响系数,得到4点结论: (1)培训措施与跨组织流动无显著关系 培训措施与跨组织流动的路径没有通过显著度检验,说明企业实施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态度培训等措施,既不会使员工流动率上升,也不会使员工流动率下降。某些企业担心员工受训后会跳槽,得不到数据的支持。本研究分析,培训对员工离职具有双重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抵消作用。通常员工所受培训中有一部分是关于本企业的服务流程、产品规格等专业知识,在本企业有很高价值,但是在其它企业的用处不大。员工离职会使这部分技能无法在劳动力市场上流通,相当于损失了部分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尽管培训使员工有更多“跳槽的资本”,但同时也约束了员工随意流动。 (2)培训措施会加强员工的目标及胜任、职业发展准备行为 培训措施与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另两个因子(即目标及胜任、职业发展准备行为)分别在0.001的统计水平上有0.236和0.357的影响系数。这说明,企业实施培训,有利于员工加强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 (3)反馈措施影响员工的目标及胜任、职业发展准备行为 反馈措施比培训措施更强地影响员工的目标及胜任、职业发展准备行为,影响系数在0.001的统计水平上分别达到0.306和0.433。这说明,企业要重视培训,更要重视对受训后员工的反馈。 (4)反馈措施影响员工的跨组织流动 反馈措施在0.01的统计水平上对员工的跨组织流动的影响系数为0.186。这意味着企业的反馈措施每上升1个百分点,会引起员工跨组织行为上升18.6个百分点。这说明,基于绩效考核的反馈措施会使员工更倾向于流动。本研究分析,这既可能是低绩效员工被辞退,也可能是高绩效员工主动离职。许多IT企业严格地根据考核情况来调整员工的薪水和职位,给员工很大工作压力。导致部分高绩效员工萌生退意,想到其它企业去调整一下工作状态,然后再做打算。因为这类IT企业的工作机会是永远向能干的高绩效员工敞开的,以后要回来也可以。这部分员工离职时并不过分担心自己未来的就业。 五、启示及未来研究方向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针对特定群体,揭示出其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组织措施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行为的差异性影响。 本研究建议企业要根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决定所需要的销售人员的类型,并因人而宜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如果企业处于成熟期,已占据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希望软件销售人员的流动率控制在一定范围;那么企业可以多实施培训措施,激发员工胜任本职岗位,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 如果企业处于初始期,希望软件销售人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那么企业应该给予基于绩效的反馈措施,会更强地激发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绩效。但是,企业也要承受相应的代价,即员工离职率的上升。 本研究由于时间所限,选用了横截面数据,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面板数据,更好地揭示管理措施对软件销售人员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作用机制。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基于生命周期的销售人员管理模式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销售人员不同生命周期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销售人员如何在不同时期进行学习和提高自己能力的策略,从而提高销售效率。 [关键词] 销售人员 生命周期 管理 任何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因此销售人员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从学徒期、发展期、成熟期、到后成熟期这样一个历程。那么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管理者应让销售人员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呢? 一、学徒期 对于刚刚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员来说,他们处于生命周期的开始,用学徒一词恰到好处地定义了这一阶段的一些共同特征。这一时期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是基本销售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积累,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就能成为一名业绩优秀的销售人员,并有潜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徒期,销售人员自身存在明显的长处与不足,长处方面表现在:一是干劲十足充满激情,不畏艰辛,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二是可塑性强,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在脑海里渴望自己能够早日成功。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社会阅历不足和营销知识匮乏,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差距,没有经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理论是肤浅和机械的,在工作中不完全能够灵活运用。 因此针对种种不足学徒期最主要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学会基本的推销技能。一般来说,基本的推销技能可概括为以下内容:(1)形象良好使其接受;(2)表现热情使其感染;(3)推销理念使其认同;(4)针对所需谈产品,这一阶段对方也许会比较顺利地接受产品;(5)突出优势谈价格;(6)周到服务促成交。 二、发展期 经过了学徒期,如果继续用心去学,细心体验,成长的速度就会加快,到达发展期。在发展期,销售人员学习的重点应放在针对区域市场的知识学习上,具体要把握以下三部分重点内容: 第一,做好客户关系的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客户忠诚度,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同时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众所周知,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比保留一个老客户的成本要高几倍,所以企业要经常走访老客户以了解其所需,尽力帮助其解决,提高客户忠诚度,这就要求销售人员要在稳定老客户的前提下再积极开拓新客户,走巩固核心区域市场、抢占新市场、提高企业利润的良性发展道路。学会区分客户,正确对待客户满意和客户抱怨。第二,能够了解区域市场的有关信息。这是一名有经验的销售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信息包括该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特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有关信息,主要竞争对手在该区域的产品销售状况、同类档次的竞争产品的定价如何、采用何种促销策略等等一系列的相关信息。第三,从一个区域市场上成功到多个区域市场上成功。这不仅需要销售人员对已取得成功的区域的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还要对新的区域市场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去发现新的区域市场的环境上的差异、客户素质上的差异、竞争对手营销策略上的差异等等众多差异,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再考虑到现实差异的基础上重新制订新的营销方案,以争取在新的区域市场上取得成功。 三、成熟期 能够进入到成熟期的销售人员都是优秀的,成熟期的销售人员要做到:第一,能帮其他业务员解决难题。老的销售人员能够将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传授给他人,将自己犯过的错误告诫给他人,使他们减少出错的成本,特别是在别人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帮助他人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这对他人的成长以及减少企业的损失都大有好处。第二,能够带领一个团队。随着销售人员的工作历练增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阅历的增长,他们有责任选拔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不同类型的年轻人将他们组织成为一个团队,为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做贡献。 当然,完成成熟期的销售人员,他们的经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很大一部分人由于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面对成功不知道因何成功,面对失败不知道为何失败,找不出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他们始终无法到达成熟期这个台阶,只能是在原地踏步或者更糟――提前进入衰退期。 四、后成熟期 经历了成熟期后,销售人员将迎来后成熟期。后成熟期包括两个方向,一方向就是做得很好,进入高峰期,另一个方向就是做的不如从前,进入衰退期。 1.高峰期。能够继续向上走的人可以说是人中的精英,但接下来的高峰期面一临的压力会更大,在享受高待遇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此阶段的学习重点要继续上升到针对行业的知识学习,并且还要能处理好内外各方面的关系,主要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战略规划能力。作为高层的营销管理人员要接受业绩数字的“硬”考核,这种考核具有刚性,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的数字指标,这时的压力会非常之大。为此,要有很强的战略规划能力,要调兵遣将,将主要精力放在最有发展潜力、能取得最好收益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任务。 2.衰退期。作为销售人员进入衰退期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知识结构老化,思维模式僵化,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环境在不断的变化,若想保证自己永远都处在高峰期,那就必须时刻处在整个营销领域的前沿,不断地丰富自己,否则停止学习的那天就是由盛转衰的开始,再则,不能用过去的模式来解决新问题,因为时代已经变了,特别是环境的一些重大变化或突变,自己的预见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导致不得不退出舞台的中心位置。其次,生理年龄的影响,能顺利走到高峰期的销售人员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也要经历几十个寒暑,身体上的透支已经使得一部分精英分子不得不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综上所述,销售人员的成长每个周期都有不同的特点,销售人员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以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只有这样自己的生命周期才会不断地得以提升或被延续下去。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浅谈销售人员薪酬管理 [摘 要]销售人员对一个企业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销售人员的薪酬设计与管理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而且棘手的问题,因为有太多的变量需要考虑、宏观环境和微观条件在时常发生变化。所以,销售人员薪酬管理应该建立起一套既稳定又动态的科学管理机制和系统,激励和鞭策并存、机遇和挑战兼顾,最大限度的调动绝大多数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快、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关键词] 薪酬管理 经营目标 资源配置 薪酬体系 薪酬方案 激励 科学配套 销售人员是企业与顾客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特殊纽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关键地位。 企业能够吸引、激励并留住销售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薪酬设计与管理是否合理、科学。如果薪酬管理得当,就能很好地激励员工,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导致销售人员积极性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人才流失,市场下降,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销售人员薪酬管理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是十分重要而且棘手的问题,有太多的变量需要考虑、宏观环境和微观条件在时常发生变化。公司文化、人员结构、行业状况、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企业经营理念、顾客状况、服务支持体系等等,都需要考虑。 建立起一套既稳定又动态的销售人员薪酬管理体系,激励和鞭策并存、机遇和挑战兼顾,最大限度的调动绝大多数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的进行简要阐述。 一、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性原则。这是最主要的原则,是指销售人员的薪酬必须与其本人的能力和业绩相一致,并且能够维持一定合理的生活标准。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企业内部员工薪酬的公平性,是销售人员认识到企业内部人人平等。 薪酬的公平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内部公平性。(2)外部公平性。(3)个人公平性。 2.适度性原则。销售人员的薪酬应定在客观、合理的水平上,既不能让销售人员感觉到过低,也要让公司觉得付出的值。 3.竞争性原则。在社会性的人才市场中,企业销售人员薪酬标准定的有吸引力,才能招到所需的经营人才。但有竞争力,开价至少应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4.激励性原则。薪酬设计必须能给营销人员充分、有效的激励作用,以促进销售人员最大的发挥各自的潜能,同时也起到引导销售人员努力工作,确保其任务目标按计划完成。 5.平衡性原则。薪酬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应该有效、平衡,不能只注重直接薪酬,而忽视非直接薪酬;不能只注重金钱薪酬,而忽视非金钱类的奖励;不能只注重短期的奖励效果,而忽视长期、长效的激励机制。 6.吸引性原则。薪酬必须是富有竞争性的,对于优秀的营销人员,给其提供优越于竞争者的条件和高于竞争者的薪酬,吸引人才,良性循环。 7.交换性原则 企业的薪酬系统与外部市场社会薪酬系统要有效接轨和配套,不能自成一套。 8.稳定性原则 薪酬水平要保证销售人员有基本稳定的生活收入,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使销售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并保持高昂的斗志。 二、如何确定销售人员的薪酬水平 1.工作评价。工作评价是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它是用来确定企业内各种工作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其相对价值。 2.行业薪酬水平标准。为了吸引并留住优秀的销售人员以及保持合理的人力成本,可以参照行业状况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出比本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略高的薪酬标准。当然,要物质的和精神的综合运用,不能单从数字上做简单比较。 3.几种常见的薪酬方案: (1)直接提成薪酬方案:把销售人员的薪酬完全的与其一定期间的销售业绩挂钩,按一定的提成比例来支付薪酬。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利于调动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薪金完全靠提成,没有基本工资,其安全性很低。(2)固定薪酬方案:指无论销售人员的销售额多少,均按一定的时间固定的薪酬进行发放。大部分销售人员不喜欢在薪酬水平不稳定并且可能大幅度波动的环境中工作,他们倾向于稳定的正常的收入,增加安全感。值得重视的是,如果处理不好,固定薪金会使优秀的营销人员不思进取,而使一般的销售人员可能没有动力改进工作。(3)混合薪金方案:这一方案是将直接提成和固定薪金结合起来。薪酬总额中的固定部分给予销售人员基本的生活保障,提成或红利部分,对达到目标或超过目标的销售人员进行奖励。 三、销售人员薪酬管理应把握好的几个关键点 1.合理的薪酬水平有利于员工队伍建设。为了确保称职员工的稳定和吸引适用人才加盟企业组织中,基本工资水平必须达到社会公认的标准。 2.保证底薪员工的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对他们在企业中自觉劳动所消耗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应与其基本薪金水平相适应,即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最低生活费用。 3.建立科学薪酬体系,使薪酬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 4.不要过于依赖薪酬刺激的功能。单靠增加薪酬而产生的经济刺激所起的直接效果是相当有限的。 5.充分关注员工对薪酬收入的期望水平及其人际关系、归属感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6.主动关心企业员工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关系,维持员工关系的和谐。不要等到一定数量的员工直接提出加薪要求时,才考虑加薪的必要性。 总之,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效果,关系到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团结。因此,必须要有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灵敏性和科学的动态机制,用好薪酬的激励和杠杆作用,最大的发挥薪酬的企业价值社会价值。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激励视角下的销售人员绩效管理分析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销售人员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并对销售人员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结合销售人员绩效管理与激励现状,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销售人员 绩效管理 激励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销售人员的业绩表现关系着整个企业的价值实现,加之销售部门是连接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因此加强对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不仅能增强企业实力,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一般按照销售工作的内容,将专职销售人员分为高级营销人员(如销售经理)、一般销售人员(多为客户管理员)、推销人员(包括商场售货员和挖掘客户的推销人员)。其中销售经理和客户管理员的薪酬中固定薪酬所占比重较高,而推销人员往往是“低底薪、高提成”甚至“无底薪”的薪酬政策,从而导致部分销售人员在工作中有所顾虑,积极性不高。当前大多数企业在销售人员绩效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与不足,主要问题有:只重视销售额的考核、缺乏市场战略支持、定额考核法制定的不合理、对员工个人的考核不成体系等。 1.只重视销售额的考核 目前很多企业都很重视对于销售额的考核,但对于不同类别的产品、新老产品以及不同区域市场之间的差异比例没有规定,对于利润和市场管理的考核重视不够,销量是唯一的考核标准。销售人员为追求销量,只把精力放在销量大的产品和市场上,而不重视新产品和高利润产品的推广,不管品牌、市场秩序等具有长远影响的要素,导致销售人员的行为短期化,使整个营销体系的运作缺乏策略性发展。 2.缺乏市场战略支持 一些企业在考核销售人员时强调硬指标销售额、利润、回款,却没有对应的市场战略相支持。企业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产品的竞争力、人员的努力、广告的投人、渠道的建设等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体系。如果自己的产品和广告投人都要比竞争对手强,当然可以对销售人员的工作成果要求高一些;但如果产品的竞争力和广告的投人都不如竞争对手的话,也就无法要求销售人员快速的达成很高的销售业绩,否则对于销售人员来讲就是不公平的。 3.定额考核法制定的不合理 有的企业采用定额考核法,依靠历史数据的经验估计加以测算。定额是一个综合了产品竞争力、销售人员素质、公共关系、企业知名度等多种因素的结果,然而一些企业在制定绩效目标时,仅仅在上一期定额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比例,而没有综合多种影响因素,更没考虑不同地区、时间、员工能力大小等因素,往往造成“鞭打快牛”的现象。 4.对员工个人的考核不成体系 没有建立起一套分层分类的科学、系统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和有效的绩效反馈、绩效改进及结果运用机制。员工认为考核仅仅流于形式,只是对绩效定额实现情况的考核而没有涉及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软指标的考核,实际效果不明显。 二、基于激励的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措施 绩效管理与激励两者相辅相成,有效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是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参与到绩效管理的各环节中来,从而达到绩效提升的目标。要把握目标明确、过程监控、全方位评估、结果反馈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公平、公开、公正”绩效考核模式,在具体执行上应注意: 1.制定具有激励性的绩效目标 在绩效管理中如能有效运用激励措施和手段,激发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大大提高销售人员及群体的工作绩效。因此在制定销售人员的目标时要坚持使销售人员能控制并能掌握其进度的目标,使其既能够全心为个人绩效负责,又有利于调动其本身的积极性并实现满足感的获得。 2.绩效管理中综合激励的应用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在管理理论界被认为是比较全面的说明了各种激励理论:一定的激励会产生一定的努力,他将导致相应的绩效。但此绩效对员工而言只是一个结果,是工具性的;通过达到一定绩效,可以获得所期望的奖酬,这才是员工的主要目标。基于这个模型的启发,在针对不同销售人员设定目标时,应充分与其进行沟通,达成共识,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 3.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综合考核体系的建立会从根本上影响销售人员的行为模式。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考核要取消目前的承包责任制度,可以采取目标考核的方式,按照公司的年度销售目标、分解到区域,然后再分解到人员。设定具体目标时,注重软、硬指标的搭配,销售奖励注重综合管理,销售费用,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方式,销量考核注重不同产品的均衡发展,销售推广注重市场基础工作的建设,另外薪酬设计要参考同行业平均收人水平。对于广大销售人员的激励除了命名为“模范”颁发“嘉奖令”等精神鼓励外,平时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与薪资分配相结合。让销售业绩直接体现在薪资分配上,这是比较现实且乐于被接受。 4.重视绩效沟通,及时制订绩效改进计划 考核不是为了惩罚或者扣款,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要想做好绩效考核,必须做好销售人员考核时的结果反馈工作。考核结果出来后,考核者一定要做出相应的响应,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进行正负激励,与销售人员共同制定今后工作改进的方案。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给予指导,形成管理上的“有效回路”。 三、结论与建议 在设计绩效管理系统的同时,应注重把对员工的激励因素包含进去,这样才能激发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达到令人满意的绩效,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绩效评估和考核体系的建立对于企业的现代化运营以及销售人员的良性成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还需建立起一系列配套制度,因此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销售人员的竞争活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浅析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遇到的问题 摘 要: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目前我国很多公司的当务之急。员工薪酬制度是寻求经营成功的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之一,制定明确的薪酬体系,使其能够提供有效的信息并最终促成预期的经营成果,对公司取得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薪酬;企业;员工;制度 一、市场分析 目前,国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怎样才能战胜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呢?这就要考虑企业的薪酬制度能否留住人才,企业员工之间,薪酬是否公平,与其他企业相比,薪酬是否具有竞争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需要采取果断的措施,只有那些仅希望保住自己的职位和薪水的平庸的员工才会留在企业中,素质较高,能力出众并想干一番事业的优秀的员工会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企业。本章旨在研究销售人员的特点,明确销售人员薪酬的概念及原则,以便于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薪酬制度。 二、薪酬的秘密发放问题 保密工资制是通过灵活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劳务市场供求状况,并对员工的工资收入实行保密的一种工资制度。这种工资制度在某些企业中比较盛行。保密工资制度是一种争议较大的薪酬管理制度,或者说是一种管理方式,它具有一些优点,也有非常明显的弊端,其优点在于:避免员工之间在工资上的攀比,减少因分配不均产生的矛盾;在工资确定时,可以较充分的吸纳员工意见,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对短线工种和特殊人员的配置要求,保持企业各类人员之间的合理配置。由于大多数人有高估自己的付出而低估他人付出的倾向,并很容易接受自己的薪酬高于他人,哪怕这种高薪酬是不公平的。为了避免“不患寡而患不均”争议以及日后的尴尬,很多公司将彼此的薪酬保密。这样,大家都不知道他人的薪酬水平,自然不会有相互尴尬的局面出现。 在一般情况下,员工的猜测是不正确的,他们常常高估他人的薪酬,而认为自己的薪酬偏低。这会加深员工对薪酬的不满。根据美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显示:员工有一种高估较低职位的薪酬,而低估较高职位的薪酬的倾向,这种错误的猜测会导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薪酬差距较实际上的差距更加缩短。这种被压缩了的上下级薪酬差距,降低了员工对升职的兴趣,同时,对上级也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同时,将薪酬保密也成了掩饰一些不公平现象的薪酬制度,容许了一些不良习惯的蔓延而不被发觉,不被员工指控。相反,如果将正确的薪酬信息传递给员工,并向员工解释清楚,可以减少员工作出错误的猜测,并且对公司的薪酬制度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 三、招聘市场的起薪问题 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的薪酬竞争,说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保证企业在外部薪酬竞争中能够获得更大的优势,涉及许多薪酬政策和技巧问题。其中,招聘市场的起薪问题就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如果起薪低,招不来质量高的员工;起薪高会遇到两个最直接的问题:其一,总成本中的人工成本控制问题。工资水平上升,有一个联带关系,引起总成本的上升,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不能支付很高的薪资是因为受成本约束,“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二,与原有员工的工资关系问题,如何避免新人比旧人薪资高得太多,特别是干同样的,或类似的工作,否则就会由所谓外部的公平导致内部的不公平。在起薪制定上,一些常规的技术性问题是:1、兼顾学历及同工同酬,在没有科学的标准衡量的前提下(例如技术资格证书),可以按照学历起薪;2、不同的学历起薪虽不同,但做同一职务,则职务起薪要一样;3、起薪要有一定的公开标准,各种福利也要有公开的标准;4、要有明确的调薪政策及标准。 目前企业对于销售人员在市场上的起薪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两种做法。一种是“顶薪减扣分”,另一种是“低薪加得分”。如某公司对销售人员是“顶薪减扣分”,如招聘时说明起薪是3000,实际上只有当销售人员全额完成销售任务时才可以拿到“全薪”,如完成任务80%,则只拿到3000×80%=2400元,若再有其他不佳表现,可能还要扣罚一部分薪资。这种起薪策略的优点是比较容易形成招聘市场的薪酬竞争力,且员工对薪酬有明确的期望值,缺点是让员工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并在长期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时时被笼罩在惩罚之中,当员工被扣工资有多有少时会产生不公平感,会认为销售计划制定不合理,对销售队伍的稳定性不利。克服这些缺点的方法主要有在销售人员的日常管理中增加奖励项目,改变“只罚不奖”的状况,另在制定销售任务时,销售主管要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双方达成共识,而不是把销售任务强加给员工。 总结:本人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根据自己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结合案例,对销售人员的薪酬计划进行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薪酬制度与绩效考核体系的匹配程度决定了绩效管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薪酬制度与战略之间的匹配程度通常决定了战略是否能够有效实施。薪酬计划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如何设计的、它的主要特征被员工理解的程度如何,它如何为薪酬的参与者提供反馈,以及经理们为支持它付出了多大程度的努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企业销售人员管理探讨 摘 要:就企业销售人员的营销、管理、任务、存在问题及应采取的管理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营销;销售人员;管理 1 销售人员管理的任务 (1)发现和巩固客户。在销售过程中,善于发现新的客户,扩大市场销售范围,并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巩固老客户,保持与客户之间的较长久的正常交易关系。 (2)加强营销过程监控。对销售业务的全过程,包括销售人员的工作过程和货物、资金的流通过程实施监督和检查,防止出现偏差和漏洞,最大限度地规避由各种内部和外部原因引起的营销风险。 (3)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对销售人员某种需求的满足及对销售人员工作业绩的正确评价,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和智慧,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气氛。 (4)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通过良好的销售、服务、咨询等,在顾客和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较高的声誉。 (5)收集情报信息,为企业经营提出导向建议。销售人员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收集到各类产品的信息、竞争者的信息、消费者的信息,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到企业,经过整理归纳汇总,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为企业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创新营销思路提供依据。 (6)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营销队伍。市场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要有一个好的营销队伍。要造就一支知识、年龄结构合理,能征善战的营销队伍。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品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营销知识、业务能力、公关技巧、语言表达、经验积累等。 2 销售人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体系。有些单位虽然建立销售人员管理监督检查体系,但其方式方法不到位,导致营销管理漏洞甚多,营销费用居高不下。有些单位只注重目标管理而轻视过程管理,即使注意到过程管理,也未掌握必需的科学方法与技术。 (2)销售人员业务管理不规范,使企业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销售人员对营销基础知识、理论掌握得少,对广告、公关、促销的认识肤浅,营销技术薄弱,市场实操能力太低。销售队伍不论在人员数量、业务素质、工作经验等方面还不很适应,急待充实和培训。 (3)销售人员变成了销售机器。他们忙于推销、签约,冥思苦想的只是如何销售产品,如何提高销量,似乎已经机械化了。对营销工作没有创新,对企业整体营销工作很少考虑,缺少活力与朝气。 (4)很多企业对销售人员实施的工资政策很不合理,不够灵活,致使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更没有实现利用工资这一有效的手段,激发销售人员认真研究市场、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市场策略,创造性地开展营销工作,以提高该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5)销售人员开展业务时,相互干扰,无序竞争,产品价格管理不规范,存在自相残杀的情况。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某些企业产品销售不顺畅,影响和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 加强企业销售人员管理的措施 (1)要建立和完善营销激励机制。企业要积极探索更合情合理的报酬分配制度,在企业内部也可以对于不同的销售人员采取不同的报酬方式,即在企业内部允许多种不同的报酬制度存在,对于刚进公司不久、能力经验不甚突出的销售人员可采取低风险、低回报的报酬制度。 (2)加强营销过程管理。一是选拔销售人员时,坚持品行第一、品行重于能力的原则。二是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十分必要,企业应设立一个与财务、销售人员、客户均保持联系的管理部门。此外,尽可能用转帐支票、银行汇票结算,也可以避免货款不及时上缴及携款潜逃的发生。三是建立行动报告制度。要求每个销售人员认真做好工作日记,并定时汇报业务开展情况、获得信息情况及存在问题。四是对销售人员实施定期审计和风险抵押。五是在管理上建立相互制衡的制度。企业与销售人员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在建立各项制度的同时要加强两者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发展。六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调度制度。如:在每月或每季的特定时间,召开营销工作调度会。 (3)增强销售人员敬业精神。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要充分发挥好员工的智慧和精力。一是采用销售人员调查、销售人员座谈等方式,了解销售人员的意见,及时发现销售人员的思想苗头,应通过生动、形象地描绘企业的发展前景,培养销售人员爱企业、爱岗位的感情,使其更努力地工作,齐心协力实现企业的目的。二是培养销售人员的团队意识。作为企业应该提升大部分销售人员业绩,让优秀的销售人员的经验共享,提高优秀人员数量以增加平均度,增强团队集体效益。三是明确说明企业对销售人员行为与工作实绩的期望,增强销售人员的责任感。四是关心、尊重销售人员。 (4)做好销售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现代营销对销售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品质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企业要投入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工作能力。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培训要有针对性,逐步对销售人员实行上岗资格认定制度。销售人员培训工作可采取以下四种形式:①课程培训:对各个层次的销售人员进行在职培训。②经验培训:管理人员合理安排销售人员的工作任务,轮换销售人员的工作岗位,组织销售人员参加特别工作小组,接受老销售人员的指导,以便积累工作经验。③情景培训:参加培训的销售人员在指导下,解决实际工作问题。④研讨式培训:项目小组成员通过研讨,相互学习,共同完成项目工作任务。 (5)做好销售人员的选聘工作。一要严格掌握选聘原则。坚持能力与学历并重,择优录用原则;市场营销专业和具有企业产品知识的人员优先原则;坚持试用原则;坚持公开与公开原则。二要周密拟定选聘程序。包括人员报名、考试、录用、培训的全过程。三要严格按照优秀销售人员的标准选拔。具体要求:要诚实、正直、可信赖;要乐观向上、自制力强、能正确对待不幸和挫折、有自我批评精神;要反应敏捷、具有洞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要敢于接受挑战;要能重视群体力量、体谅他人、善于合作;要有原则性、责任心、心胸开阔、能包容人;要有工作自信心;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路清晰。四是对那些不适应工作、无法达到实绩标准的销售人员,企业应采取公正合法的程序有计划地解聘。 (6)加强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一要坚持客观原则,考核必须依据事实,避免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二要科学制定考核内容与标准。要注重销售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考虑销售人员的个人努力程度,要强调销售人员的任务完成程度。 (7)制定科学、合理的销售定额。太高的销售定额,有可能导致销售人员采取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的方式进行销售,甚至为了达到销售额而不惜损害企业形象和消费者的利益,当销售额不能实现的时候,还有可能挫伤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太低的销售定额不利于企业实现销售和利润目标,不利于企业积极地开拓市场并实现应有的市场份额,使企业处于不利的市场地位,造成企业的效益低下,销售人员也可能因为过于轻松而形成惰性。所以,制定销售定额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为保证销售定额的科学、合理,应建立健全销售统计资料和记录,对目标销售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其市场潜力,同时了解各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特长等。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研究 摘要: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销售人员忠诚度对企业效益管理的影响。首先分析国内外对于员工忠诚度研究情况进而探讨出销售人员忠诚度对于企业效益管理的影响。其次总结出研究的新趋势即销售人员忠诚度在一些企业中有下降的趋势。最后得出结论提高销售人员忠诚度对于提高企业效益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员工忠诚度;销售人员忠诚度;企业效益管理 1 研究意义及背景 目前我国很多员工忠诚度存在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人员流失率,消极怠工和人为泄露企业秘密等。其中销售人员的流失现象更为普遍,主要表现为销售人员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大量流向中外合资和(或)外商独资企业,以及销售人员在中外合资和(或)外商独资企业之间频繁变换工作单位。对此,企业应分析销售人员忠诚度下降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提高销售人员的忠诚度。销售人员的忠诚度又直接影响到顾客的忠诚度,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因此,对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倾向于通过量表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2.1.1 员工自身素质 从员工个体层面来看,影响忠诚的因素包括员工任职期限、年龄、性格等,但各项素质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强度还没有一致的研究结果,而且分歧极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员工的年龄和任职期限均与忠诚程度呈正比。第二,FerdrikcRecihheld(2001)发现某些员工天生就更倾向于对企业忠诚,因此提出企业应设法寻找合适即与组织目标一致、愿意与企业长期共存的雇员,并设法留住他们,即在招聘员工时要考察员工性格、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文化适应力。Geo飞eM.10gna(1954)的观点和Ferdriek不谋而合,他认为提出员工自身是否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是影响员工忠诚的关键,因为使命感能够帮助员工体会工作的意义,这种使命感渗透到管理者日常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员工忠诚度。第三,BrinaScharg(2001)从道德的层面提出:任何人本身就有对企业有忠诚的需要,个人道德水准不同,忠诚度也不同,企业应该激发和培育员工的忠诚。以上三个个体因素的研究对企业的招聘和后续管理有积极的影响和意义,也是目前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忽略的方面。 2.1.2 领导者素质 Mcugimless(1998)认为领导者具有良好的管理诚信将有助培养和提高员工忠诚度。Jacqueline和Mihonfield(2002)认为领导者的沟通战略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关键因素。FerdrcikRecihheld在《忠诚法则》(2001)一书中也强调了领导者个人素质及言行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他认为领导者是否意识到员工忠诚的重要性,是否重视培育员工忠诚度,并在制订经营决策时坚持忠诚原则,把员工等合作伙伴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影响员工的忠诚程度。FerdrikcRecihheld建议领导者选择良好的沟通渠道,把忠诚的观念传播到企业各部门,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言行一致。 2.1.3 企业文化和群体关系 RogerHemrna(1999)提出企业文化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因为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与员工、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感,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这一点对新一代年轻的雇员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更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及自身价值的实现。GeogreMolgna(1984)提出管理者与下属亲密而稳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员工忠诚度的提高,而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则有赖于管理者有意识的管理行为建立和强化。Allen(1998)和FerdriekReiehheld(2001)在文章中提到了信任对赢得员工忠诚度的重要性。Yul-Timwong等(2002)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信任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 2.1.4 员工参与和沟通机制 Dvad(1989)在对纽约TPF C公司的实证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参与和沟通能够增强其忠诚程度,ness(1998)认为有效、公开坦诚的交流是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因素。FerdrikcRecihheld(2001)也谈到类似的观点。AlnaD・Smiht(2002)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语音信箱、电子邮件等科技手段传递信息,但员工忠诚度是无法由这些只注重内容的硕士学位论文沟通方式获得的,只有面对面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机制才能使员工体会到人际情感交流,因此主张公司必须有意识地采用人际情感沟通方式以培育和提高员工忠诚度。 2.1.5 员工职业发展 David w・Rhodes(1989)在对纽约TPF C公司的实证表明调查能否获得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大因素。DvaidFgainao Ci993)则认为面对裁员和机构改革,员工和企业需要重新构建心理契约的内容,让员工意识到企业不会承诺一生不变的保证,但却可以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他提出企业可以向员工提供获得“雇佣能力”的机会和所需资源,以员工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代替传统的工作安全感,培育员工忠诚度。 2.1.6 薪酬福利和工作安全感 盖洛普(Gall即)公司1991年对美国7千名员工进行的实证调查结果显示薪酬与员工忠诚度成正比。 Mcugi(1998)则认为为了培养和提高员工忠诚度,员工的工资必须根据绩效发放,同时福利政策应该比较灵活,适合员工的实际需要。Brinaschrga(Z001)强调工作安全感是影响员工忠诚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研究表明:对蓝领的裁员在降低其忠诚度的同时也会降低其他未被裁员的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对公司的忠诚。一项在经济萧条裁员时期对财富500强公司686位经理进行的调查也证实了他的观点,调查结果显示这些裁员风暴下的幸存者对公司的忠诚在过去的几年中有所下降。尽管他们平均年龄37岁且至少拥有硕士文凭DavidW・Rhodes(1989)在对纽约TPF C公司的实证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2.1.7 企业伦理价值因素 Esnavaelnmie(2002)等认为企业的伦理价值观及企业内部的伦理状况对员工忠诚度有显著影响,当员工面临新的工作机会时,往往根据个人对某些企业的构想和声誉进行决策,而且员工更愿意到伦理状况好的企业工作。sheauboreck(1994)的研究表明组织公平感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因素。 2.2 国内研究现状 对员工忠诚度形成过程的分析可得:较高的员工忠诚 度是员工期望得到满足的结果。国内学者对于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都主要从企业对员工期望的满足程度着手,但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不仅考察了薪酬福利等物质因素,也探讨了员工自身素质、职业发展等工作因素,更提升到组织伦理价值观的高度。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薪酬福利和员工职业发展上。除许小东的研究包含组织公平感外,唯一讨论组织内部信任的研究者黄炽森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内容的差异不仅反映了员工需求、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研究者关注重心的差异,更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还未完全的表现。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心理期望逐渐由物质期望向精神期望转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逐步发展成为单一的经济空间,企业社会责任(CoarteSoealiReonsibili,yt简称CSR)运动的兴起和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推行也迫使国内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员工权益的满足和全面发展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因此,从企业道德管理层面考察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新课题。 3 发展趋势 如今,国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如美国的贝恩策略顾问公司、国家农场保险公司等,纷纷采用了一种“忠诚管理”的经营模式,创造了骄人业绩。在我国,尽管一些企业也己认识到“皋于忠诚的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现顾客满意并创造顾客忠诚,但遗憾的是,这种认识基本上仍停留在“顾客忠诚”的阶段,忽视了“员工忠诚”,忽视了忠减的员工给企业所带来的效益。基于以上的现实背景,为企业提高销售人员的忠诚提供依据,并且通过对空调行业中企业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的实证研究,为企业制定有效的留人政策提供了一些实证性的依据,使得该留人政策不仪能够留住优秀的人才,解决目前企业所面临的销售人才危机问题,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管理水平。 4 结语 基于我国目前企业员工流失特别是销售人员流失严重的情况,企业急需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销售人员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中间变量顾客忠诚度为桥梁建立起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之问关系模型。这为企业系统解决企业中人员的不稳定因素对企业效益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指导。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软件销售人员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三维绩效的实证研究 摘要:为探究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关村15家IT企业的211位软件销售人员为实证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建模法探讨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效果。研究指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任务绩效具有强影响,而对适应绩效和关系绩效的影响力较弱。三维结构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中,制订职业目标及胜任本职的策略会导致员工的高绩效。文末提供了企业选聘员工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任务绩效;关系绩效;适应绩效 一、研究目的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组织不是期待员工的忠诚,而是期待员工的绩效。销售人员是高度注重个人职业发展空间的特定群体,尤其在产品更新速度很快的高科技行业,他们不甘于长期就职于特定岗位或特定企业,跳槽频繁。爱流动的员工是不是好员工?能不能胜任工作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组织认同?换句话说,以个人为主的职业发展策略,能否导致组织所期望的行为绩效,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差,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本土化研究有待深入。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薄弱领域进行探索,以企业最关心的员工绩效做效果变量,探究个人导向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行为绩效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采用扩展的三维绩效做效果变量,克服了以往研究仅选用单一绩效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使企业了解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具体策略,认清其对各种行为绩效的影响,从而根据企业的需要选聘员工,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措施。 二、文献回顾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Greenhaus(2000)指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是个人洞察自己和环境,形成职业生涯目标和战略,在职业生涯历程中获得反馈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中国员工的职业生涯意识日渐觉醒,本土化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效果的研究成为热点。 对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构成,学者们有不同观点。例如NOE(1996)认为是3维结构:职业探索、职业目标设置、职业策略。而龙立荣(2003)认为是5维结构:职业探索、职业目标、继续学习、自我展示、注重关系。研究者不仅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上没有取得一致,而且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上也存在争议,特别是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Jacobs(2003)认为,个人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能够促进工作绩效。而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NOE(1996)认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原因是员工有不同的职业目标定向。例如有的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目标不是追求职业能力的提高,而是达到考核的最低标准即可。龙立荣(2003)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员工注重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可能会使工作投入相对减弱,影响了工作绩效。 尽管存在分歧,但是前人的研究勾勒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效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略显不足的是,以往研究多选择实际工作业绩为绩效变量,忽视了影响实际工作业绩的因素较多,其中的市场状况、产品质量、公司声誉等因素是个人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显然,将个人可控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同个人不能完全控制的业绩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并不恰当。 本研究吸纳了绩效研究的最新成果,将绩效看成一种行为,是对员工工作表现的行为性描述。它是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适应绩效的三维变量。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是“员工履行组织规定角色的行为”;关系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是“可以促进任务绩效和提高整个组织有效性的非直接生产和服务活动”;适应绩效(Adaptive Performance)是“当工作要求和条件发生变化时,个体在一个任务上的学习能够有效地迁移到另一个任务上的行为”(Borman,1993;Pulakos,2000)。基于行为观的绩效概念剔除了员工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比基于结果的绩效概念更准确地衡量员工的努力程度。而且扩展的绩效概念比单一的绩效概念更全面地揭示员工对组织的贡献,既有任务绩效(如高质量地工作,完成本职岗位的任务),也有关系绩效(如主动加班,帮助同事解决工作困难),还有适应绩效(如适应工作新要求,适应新工作岗位)。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认为,前人研究的结论不一致,很可能是由于抽样群体的差异性引起的。由于不同时空下的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职业生涯管理措施,因而应将实证对象限定在特定群体中,以便减少抽样误差。考虑到知识型员工有较强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意识,而销售人员跳槽频繁,典型地代表了员工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下的职业流动,因此本研究选择软件销售人员为研究对象。 1.问卷的编制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及三维绩效问卷是在龙立荣(2003)、温志毅(2005)的研究基础上,经过访谈后修订而成。问卷经初测和再次修订后,形成正式问卷。问卷采用Likert四点量表。 2.样本的特征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向15家中关村IT企业的软件销售人员发放80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21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26%。正式样本中员工平均年龄28.6岁;平均工龄6.01年;平均服务期2.83年;男性员工占56%;基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29.2岁,中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30.9岁,高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39.2岁;69.7%的员工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4.7%的员工具有大专及以下学历,15.6%的员工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由于软件销售需要一定的技术背景知识,不同于消费品销售,因此员工的学历普遍较高。又因为销售工作挑战性强、薪水高、考核体系透明,受年轻人所青睐。本样本特征与中关村地区软件销售人员高学历化、年轻化的特征较吻合,样本具有典型性。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自编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问卷(含15道题项)及绩效问卷(含12道题项)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52和0.853。且问卷测量项目的因子负荷值均超过0.50,表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理想。 4.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1.0,路径分析软件为AMOS5.0。 四、研究结论 利用SPSS软件,采用正交极大转轴法,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抽取为三个因子,解释了58.97%的变异。题项在因子上的聚集程度良好,不存在双重载荷。 根据因子的含义分别命名为:目标与胜任因子(即制定职业目标并采取措施来胜任本职工作,包括:根据企业实际制订近期职业目标、根据岗位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胜任本职工作等);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即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而预先积累知识技能及社会资本,包括:学习其它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寻求上级的指点和帮助、结交许多各行各业朋友等);跨组织流动因子(即有意识地在多个组织间流动,包括:关注外部招聘信息、换单位以积累职业阅历等)。 对绩效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3个因子解释了65.33%的变异,分别代表任务绩效、关系绩效、适应绩效。 利用AMOS软件对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三因子同三维绩效建立结构方程,结构方程如下图。 实证研究得到一下结论: 1.跨组织流动因子与三维绩效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从直接影响系数来看,跨组织流动因子与三维绩效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而其余二因子与绩效显著正相关。 这说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绩效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某些策略的结果是利组织的,而某些策略则相反。譬如单纯的跨组织流动。假设某销售人员频频跨组织流动,采取尽快积累职业阅历的策略,把企业当成临时过渡的“跳板”。既不制订在本企业内的职业发展目标,努力掌握岗位所需技能;也不积极建构人际网络,与单位同事和领导关系疏远,那么该员工不可能有高绩效。 2.目标及胜任因子对任务绩效的影响最显著 在0.01的统计水平上,目标及胜任因子对任务绩效的直接影响系数达到0.48。这说明,有抱负的员工倾向于采取“先站稳,后站高”的做法。即便对目前岗位不满意,仍然会积极设法胜任本职工作,以出色的任务绩效引起上级关注,向外界发送自己是高效率员工的信号。这类销售人员,会表现出办事效率高、工作质量高等行为特征。 3.目标及胜任因子对关系绩效的影响相对最显著 从直接影响系数来看,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和跨组织流动因子与关系绩效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只有目标及胜任因子对关系绩效在0.05的统计水平上,直接影响系数达到0.25。 这说明,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职业管理策略,考虑的是个人职业技能的提升及职业发展空间的延展,而不是组织的利益。但是个人的抱负总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实现,职业成功离不开组织。而员工要得到组织的接纳,得到调配组织资源的更多权力,需要表现出认同组织的行为,以及乐意为组织奉献的姿态。例如向年长员工请组织的文化规则;在企业需要时主动加班;在同事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同事解决问题。这些行为便是有利于组织、有利于他人的关系绩效。因此,当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侧重于胜任本职工作时,他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组织行为。 4.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对适应绩效的影响相对最显著 从直接影响系数来看,职业发展准备因子对适应绩效的影响在0.05的统计水平上达到0.21,超过了目标及胜任因子对适应绩效的影响。这说明,个人积极地构建社会人际网络,学习其它岗位的知识技能,能够提高自身对工作新要求或新岗位的适应能力。 五、启示与未来研究方向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更细致地揭示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绩效的差异性影响。本研究显示,员工以自我为中心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对于员工绩效有利有弊,具有双重性。侧重跨组织流动的员工没有表现出组织期望的任何绩效行为;但是侧重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为了获得组织接纳或得到更多组织资源,会表现出高任务绩效和亲组织行为;至于积极为职业发展做准备的员工,通常职业适应力强,一定程度上能完成本职工作,但未必有利组织和利他行为。 因此,企业要因时制宜地选择销售人员。 如果企业希望销售人员队伍保持稳定,员工乐意为组织奉献,则企业挑选的员工,应该是偏好胜任本职工作,不太喜欢跨组织流动,表现在履历上就是较长时间地服务于某个企业,在某个岗位上的工作时间较长,工作业绩突出。这类员工的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都是最高的,他们不仅工作质量高,还愿意帮助同事解决工作困难,分享工作心得。 如果企业处于初始期,希望销售人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那么企业挑选的员工,应该是热衷社交、偏好工作轮换,即侧重职业发展准备的员工。表现在履历上就是在某个企业有一定的服务年限,且有若干工作岗位的工作经历。这类员工的适应绩效是最高的,也有一定的任务绩效。 至于频繁更换岗位及就职企业的销售人员,如果他/她缺乏职业目标和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动,亦无积极学习新知识的倾向,实证显示,这类员工在各方面的绩效都较低。 由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会受到所在企业的管理措施的调节,而本研究尚未探讨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交互作用机制,这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李维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销售人员管理论文: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研究 摘要:啤酒企业属于典型的快速消费品,其产品功能和技术日趋同质化,企业很难在产品功能、技术方面保持长久的创新,即使有所创新,也可能面临被其他企业快速复制的风险。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自2007年投产以来销售量增长了400%,但是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销售人才的大量流失、销售人员满意度低等问题。新疆燕京啤酒公司急需分区域实施全面薪酬计划提高销售人员满意度; 实行核心员工激励计划以降低销售人员流失率;以燕京特色的福利计划增强销售人员归属感。 关键词:新疆 燕京啤酒 薪酬管理 截止2011年12月,新疆燕京啤酒有员工936人,其中销售人员达421人。自2009年,三年产销量增长了4.13倍,实现销售收入近3亿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同比增长41%[1]。但是,在企业快速增长的同时, 员工对薪酬的总体满意度低;薪酬问题导致人员流失、招聘困难;薪酬问题引发员工对公平性的质疑等。新疆燕京啤酒急需针对不同区域的市场,提供不同薪酬管理优化方案,通过薪酬管理的优化,使企业留住人才,更好地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国内薪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块,即绩效薪酬、全面薪酬和宽带薪酬;其中目前国外发展形势来看,全面薪酬发展最为迅速,适用最广。学术界和企业界普遍认为薪酬体系必须和绩效体系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激励作用。近年国内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的研究同益完善,从绩效的定义、绩效考评的目的、对象、程序到绩效考评体系的设计、指标的确定等方面均有大量的著述,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平衡计分卡的运用。并且随着人们对内在激励作用的认识,全面薪酬体系已成为国内薪酬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全面薪酬、自助式薪酬的概念、内涵、意义等理论层面,对技术性较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全面薪酬方案的研究相对缺乏。 本研究通过对新疆燕京啤酒公司薪酬管理现状调研问卷的分析及二次开发得到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为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的薪酬管理,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优化策略;为快消品其他企业的薪酬管理提供借鉴。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研究内容 对新疆燕京啤酒公司销售人员薪酬管理进行调研。 在对新疆燕京啤酒销售人员薪酬调研的基础上,得出影响薪酬管理质量的因素分为7个因素,分别是培训、工资待遇情况、工作性质、绩效考评情况、工作关系、领导与领导效果、职业生涯情况和员工流失概况,并对其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在查阅大量有关快速消费品薪酬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燕京啤酒销售人员的实际,发现啤酒企业的薪酬研究暂时缺乏,故提出了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销售人员薪酬管理研究。 其次,本文利用上海交大的唐宁玉学者的薪酬管理调研问卷,针对新疆燕京啤酒的薪酬现状,将影响薪酬管理质量的因素分为7个因素,分别是培训、工资待遇情况、工作性质、绩效考评情况、工作关系、领导与领导效果、职业生涯情况和员工流失概况。 然后本文对问卷进行了二次开发,对人员培训、人员晋升公开与透明、不同地区薪酬差等方面进行研。 2.结果分析 2.1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共计发放200份至直接的调查对象,如业务代表、销售主管和销售经理。被调查人员占公司全体人员的47.5%,问卷回收188份,回收率94%。 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三大综合指标的综合 图1 新疆燕京啤酒销售人员对三大指标的综 第二,三大指标各细项得分 图2 新疆燕京销售人员对薪酬满意度调查的结果 由图1可以看出,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指标最低,满意度仅为57%;其次是流失率指标,最后是归属感指标。由图2可以得到销售人员普遍对绩效考评情况、职业生涯和培训情况感到不满意。而得分相对较高的是领导和领导效果以及工作关系。 2.2人员培训方面调查 图3 问卷针对培训项目的调研结果 由图3可以得到:第一,仅有26%的人了解公司有关于培训方面的明确政策, 并且这26%的人了解公司有关于培训方面的明确政策,这些人全部集中在石河子办事处。这说明公司有关于培训方面的明确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只是传递给了离公司最近的石河子办事处。;第二,仅20%人参加了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的培训。如果连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相关培训都不甚了解的话,那么势必难以形成培训的合力,也难以将培训效果最大化。 2.3人员晋升公开与透明 由表1可以得到:第一,新疆燕京啤酒公司的销售人员,在企业工作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工资,其次才是晋升机会;第二,95%的销售人员认为,公司提拔销售人员时,特别是提拔为经理职位时,最重视的是有没有关系,关系到不到位,其次才是重视人员的个人能力。第三,80%的销售人员选择在公司待1-2年,在实际访谈中,这些销售人员普遍认为,公司效益好就在干1-2年,效益差,马上换单位。 图4 新疆燕京啤酒对销售人员的薪酬计划相关项目 由表4可以得到:第一,71%的销售人员,由于内部分配的不公平和不满意,从而对目前的工资待遇感到不公平;第二,仅32%的认为公司的工资待遇是能充分反映各工作的责任轻重和难易程度。这部分主要体现在弱势区域的数据对比,特别是北疆区域的销售人员;第三,有52%的人员,满意公司现行的福利制度。这些人员集中在南疆区域和部门中线核心区域,其薪酬待遇水平较高。 2.5不同地区薪酬差 图5 新疆燕京啤酒分区均货币薪酬域的月平数据 图6 新疆燕京办事处月均货币性薪酬差距 图5表明:一、南疆区域的人均薪酬达5000元/月,是北疆区域的两倍;二、中线区域,作为企业的重要盈利和销售量贡献区域,工资不如偏远的南疆区域;三、北疆区域,作为公司销售阻力最大的区域,销售人员的薪酬是最低的。过分注重销售量和利润指标,必定造成经理和销售人员的市场行为短期化,其结果必定导致绩效考核缺乏内部公平性,从而引发人员对薪酬分配的不满。图6表明:同样是销售人员,做得一线基础工作基本是雷同的,但是2011年底喀什办人均货币性薪酬达8100元/月,而全公司最低的阿勒泰办事处其货币性薪酬仅为2300元/月。不同区域工资差异太大。 结论 燕京啤酒薪酬管理的三大因素,分别是员工流失率问题、员工满意度问题以及员工归属感问题。分区域实施全面薪酬计划提高销售人员满意度; 实行核心员工激励计划以降低销售人员流失率;以燕京特色的福利计划增强销售人员归属感。才能使企业留住人才,更好地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销售管理论文:简论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提高销售管理水平 [摘 要]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已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销售业务的政策订立、合同管理、物流管理、收款管理四个环节,对如何通过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来提高销售工作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论述,以供大家研讨。 [关键词]销售;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由企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管理过程。而销售业务不仅是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之一,也是解决企业收入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销售业务的管理水平呢? 笔者认为,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销售业务的管理水平,要遵循四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即: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前提、完善合同管理是基础、科学的物流管理是重点、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关键。只有做到这些,并结合各自企业实际,予以适当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目的。 1 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的前提 销售政策是一项引导性、激励性销售措施。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销售,给销售带来保障和轻松。所谓保障,就是通过给出一定的条件来激励、约束经销商与销售人员的行为,为完成销售目标服务;所谓轻松,就是充分发挥吸引力,促使客户与销售人员产生内驱力,自动地去完成销售目标,从而给销售带来一些便利与轻松。销售政策包括对内的《销售人员的激励政策》和对外的《经销商激励政策》,在这重点提出的是经销商的激励政策。 (1)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性作用,给货物和货款带来保障,给货款结算带来便利。在结算条款中要引导经销商实行现款现货,同时辅以折扣支持这一措施,会收到显著效果。销售人员不再将主要精力花在追收货款上,而将主要精力花在市场开发与客户管理上面。在赊欠与铺底上要明确规定授权的范围与期限标准,否则将造成应收账款偏大。 (2)折扣也就是厂家给予经销商的销售返利、销售奖赏,是经销商应得的额外劳务费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厂家对经销商的期望提高了,对经销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这些要求怎样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实施与落实?厂家只有拿出更多的折扣。现在的折扣又分成许多单项折扣,如现款折扣、专营折扣、销售增长折扣、市场秩序折扣等。 ①现款折扣是对结算的保障,按净销售额的百分比给予折扣。这种折扣不仅厂家资金流回笼较快,而且商家利润点增加。 ②销售增长折扣是市场竞争加剧,商品供过于求局面下,每个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产生的。市场消费量这个“蛋糕”的扩大速度是有限的,市场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是高速的,只要我们多销售、多生产,我们获得的市场份额就大一些,竞争力就强一些,赚钱会更多一些。这样市场供给量增加,暂时出现供过于求,只有从销售上找出路。 ③专营折扣《市场营销》中介绍市场防御策略有一条是渠道封锁,封锁方法之一就是签订排他性协议,具体就是专营。市场操作中,有许多经销商不愿意专营,理由很简单:风险大,销售受影响,可提供给自己客户选择的产品有限。厂家怎么办?给出专营折扣。专营,就享受该折扣;不专营,就不享受该折扣。同时专营折扣也对培养经销商的忠诚度有很大帮助。 ④市场秩序折扣,由于市场上经常出现倒货、窜货,低价倾销,价格倒挂的事情,厂家又经常查不出结果,造成市场价格混乱,货物流通不正常。只要有一家经销商的货物开始低价销售,马上所有经销商都会低价销售,不仅将损失转嫁给厂家,而且丧失继续进货销售的信心。商家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只有保证价格稳定和合理的价差,经销商才有利可图,厂商合作才会持久。所以专门为此设了一项折扣来引导经销商共同遵守、维护市场秩序。 (3)新产品销售奖励。注重产品开发与产品组合的公司,经常会推出新产品,多给经销商提供一些赚钱的机会,多给市场提供一些“武器”。但经销商认识不一样,有的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赚钱多;有的不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销量小、有风险,卖力不讨好。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激励!让经销商见利眼开,就可以借经销商之力推销新产品了。 2 合同签订与管理的完善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基础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同在经济交往中越来越规范、标准、完整。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销售风险,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经销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 3 科学的物流管理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重点 销售部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销售通知单,发货和仓储部门应当对销售通知单进行审核,严格按照所列项目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同时企业应当加强销售退回管理,分析退回原因,及时妥善处理。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制度规定开具销售发票,严禁开具虚假发票。 企业应当在销售与发货环节做好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销售制度,加强销售订单、销售合同协议、销售计划、销售通知单、发货凭证、运货凭证、销售发票、收货回执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销售部门应设置销售台账,及时反映各种商品、劳务等销售的开单、发货、收款情况。 4 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关键 (1)收款业务应当以银行转账方式办理,避免销售人员直接接触现款;对于商业汇票明确受理范围,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票据欺诈。企业应由专人保管应收票据,及时向付款人提示付款。货币资金是企业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目标。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货币资金开支的合理、合法和货币资金回收的安全可靠,防止贪污舞弊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2)企业应当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考核。销售部门负责应收款项催收,财务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应收账款分类管理,针对不同性质的应收款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程序。严格区分并明确收款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收奖励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保证企业营运资产的周转效率。 (3)企业应当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对全部和部分无法收回的,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处理。核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 销售环节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争取销售得到发展的同时,建立健全销售与收款及货币资金环节的销售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加强管理有效途径。通过在各业务环节之间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控制体系,可以杜绝销售环节的违法行为,提高应收款与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资金健康地运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销售管理论文: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体系 王先生担任销售总经理已经五年了,虽然每年都基本能实现总经理下达的指标,然而一年比一年沉重的压力已经到了承受的极限。每当回想这几年的经历都会感到一丝后怕,每一年的过关都是因为运气:十个促销中有这么三四个成功了,正好找对了客户,有一帮肯拼命的“兄弟”,正好有个好产品,对手犯下的低级错误,多少年老交情的经销商。 王先生开始寻找咨询机构,希望得到以下的帮助: 1.有什么办法使得每年的销售预测更加准确,至少达到80%的准确率吧,这样生产部门、公司的资金运行可以从容一些。 2.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经销商少压库存,而不影响销售量完成,因为他非常清楚,公司的销售完成,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向经销商移库实现的。目前经销商的库存已经达到了二个半月的实际销售量。 3.有什么方法可以重新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因为他的经销商大部分都是和他一起从一个个小作坊做起来的,现在几乎都有房有车,而且这么多年做着同一类产品大家已经没有了从前的激情。 环境 王先生所处的行业是一个竞争刚刚开始白热化的行业,整个行业经过02到03年的发展,整体规模增长了200%,王先生这几年完成销售指标基本上是因为行业的增长所致,当然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也让他们把握住了这种增长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2004年5月随着“入世”承诺期限的临近、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变,行业的增长势头明显减缓,市场几近饱和。他们的销售渠道己渗透到了乡镇,通过渠道增量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两年中的几次大幅降价已经使企业与商家的利润达到了盈亏临界点。他们正在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种类争取新的商业机会,然而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赢利切入点。 依照现有的方法维持下去,估计一到二年企业还可以正常运作,然而谁也不能保证期间没有意外发生,更何况一二年以后怎么办毕竟也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004年9月。咨询小组,应邀介入并展开全面诊断。 诊断 目前在中国凡是涉及销售方面的实践活动,几乎都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似乎销售是建立在对销售对象的控制上的。不论产品好坏、处于哪个产品生长周期、在什么地点季节销售都采取几乎相同的售卖方式。强调产品的特性、通过对对方心理的揣摩攻克对方的“防线”、达成交易。然而随着采购者商品信息的增加、采购经验的快速提升,原有的方式越来越难以奏效,然而企业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重复原来的售卖方式。也有的企业试图改变这种销售模式,然而苦于找不到适当的方法。于是销售的执行力、销售团队乃至销售商团队的管理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的困惑。 销售透视1: 张先生是某大型企业的资深销售代表。他管理着一个省的产品业务,在已经过去的三年里,他的销售业绩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然而从今年6月份开始他的业绩增长开始减缓,到了8月出现了负增长,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了现在。他的经销商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在为了“荣誉”而战了。目前,经销商的库存量普遍达到了2到3个月的销售量,眼看年底将到,年初的销售计划肯定是完不成,然而为了使统计报表不至于太难看、为了经销商们或许还能够拿到少许的年终返利,张先生只有说服经销商们继续为了“荣誉”奋斗。至于库存只有到时候再说了。 这是张先生所在销售团队今年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今年的销售方法出了问题吗?不太可能,因为这是多少年以来被证明很有效的方法。是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吗?也不是,大家同仇敌忾,斗志昂扬。是市场不景气吗?今年行业在增长。不仅仅张先生感到困惑,张先生的领导们也在感到困惑。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用大石头装满了一个大桶,又往里面填进去小石头、沙子、水。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对于一个所谓“满”的桶实际上还有办法让它更满。那么张先生的桶里到底满了吗?如果还有空隙,销售实践中的小石头、沙子、水又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得到呢? 张先生原有的产品售卖理念(销售心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看来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思考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产品售卖活动。 诊断结论1: 如果,原来的工作方法无论怎样变换花样还是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那肯定是人们思考的方向出了问题。就好比一台陷在烂泥里的汽车,猛踩油门只会越陷越深。 咨询小组向所有企业及经销商的销售人员、销售管理人员询问同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是销售?询问的对象包括:从事销售一个月的、一年的、五年的、甚至是超过十五年的。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用一句简单的话,归纳他所正在从事的销售工作内容。 咨询小组认为:销售就是为了实现市场交换,而发生在销售者与采购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沟通是指关于交换的信息接受与发送,互动是指为了达成交换双方的共同投入。所以,销售是一系列投资回报的交汇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只有一个目的:获得回报。企业、销售商获得利润,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帮助他解决问题。 所以,当一个销售管理体系无法准确罗列并协调各方面的投资回报关系时,销售活动将会遇到阻碍。 销售透视2: 某合资企业化巨资建立了erp系统,并邀请著名的咨询公司建立了其销售管理体系。经过一年的运行销售工作并没有大的起色,消息灵通人士告诉我们,实际上试行了半年以后就发现有问题,所以基本上还是用老方法在操作,就是所谓的“新瓶装老酒”。所以,业绩嘛还是老样子,倒是企业投进去这么多钱不知何时能收回。 那么,新的系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erp系统强化了各类信息的收集与汇总。然而,分析一直是个问题。客户资料的收集遇到了来自经销商的阻力。销售主管们对此也并不热衷,似乎对销售没有什么实在的帮助,要完成的报表比以前多了很多。 第二,新的销售管理体系强调了计划性与岗位工作评估。管理在条理上确实比以前要清晰很多了,然而在实际的市场竞争面前还是起不到什么作用。严厉的评估确实把很多“懒虫”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但是勤快的人还只能是这些业绩。在大家看来还是促销管用,至少帮助完成一两个月的任务问题不大,或者请几个“陈安之”之类的老师给大家激励一下,临时学几招搞定客户的高招。 erp、计划管理、绩效考评都是在所有发达国家被认为很有效的销售管理手段,为什么到了中国大陆上就遭遇执行上的问题呢? 原因只有一个:管理体系与市场相连接的一端缺乏具体任务的设计;缺乏市场竞争中人员动作的规划。而导致这种缺失的恰恰就是管理理念的错误;对关键市场竞争信息的漠视。 诊断结论2:销售与市场竞争的最后一环没有真正进入管理的“视野”,当“运气”一旦消失,销售对于企业的投资回报来说也就变得不那么可以琢磨了。 建议: 在销售管理中引入管理会计手段。理由:管理会计使销售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更加清晰有序 管理成本起源于泰勒的原理理论,在欧美经济发达地区到了上个世纪80年进入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期。主要用以解决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成本变动因素。我国80年代中期刚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应用于生产环节,销售与营销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研究与应用。 然而,一些著名跨国企业在国内的公司90年代中后期已经要求他的员工运用一些管理会计工具计算他们的工作绩效。例如:不凡帝公司1998年开始要求其区域经理测算区域的量利平衡关系,麦当劳要求他们的第二付理以上每家店当日乃至当月的本,量,利关系。以此规范一线管理员工的作业状况。 咨询小组认为:管理会计着重研究的成本问题正是企业、经销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产生交易机会的主要因素,很快大家达成如下共识: 管理会计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理清各种与销售绩效相关的因素: 一、管理会计可以帮助把握未来的销售机会 无论是快速消费品还是耐用消费品,任何一次销售过程的结束,都是意味着一次销售机会的丧失。因为竞争的剧烈无法保证消费者下此还会继续购买你的产品,或新的消费者有可能尝试你的产品。而销售者面对顾客成交的最后一刹那都是一种感性的行为的表现,很难有第二次的重复。而且,就是这种感觉属于个人智慧与才干的体现,无法在整个销售团队中进行储存与推广,最终无法纳入销售管理的具体环节。管理在销售的最后环节进入了盲区。 然而,通过对销售情景的研究我们发现:未来的销售机会并不取决于你曾经销售了多少,而是取决于曾经让你成交的因素是否还存在、影响你成交的因素你是否可以消除。在所有因素的分析中你有可能面临几百甚至上千个不同的因素,如果不运用专门的手段,你将无法得出你所要的结论。管理会计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 我们发现消费者参与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价值,价值是由他们未来可以获得的好处和为之而付出的成本两个方面组成的。成本就是消费者的投资,而好处就是他的回报。管理会计就是从消费者每次交易的投资与回报着手研究未来销售机会的。 举例:某个消费者花了五千元购买了一台摩托车,他的成本除了这五千元之外可能还包括:选购花费的人力、时间、精力、交通成本;购车后的上牌、车辆税成本。未来使用过程中的燃油、修理、维护成本;因为款式老化而支付的情感成本;其他不可预计成本。他的好处包括:因此省下的交通费成本;便利而节约的时间成本;车辆的独特品质而减少的维护、修理成本;节约的体力可从事其他更多的事情而得到好处;因为有吸引力的款式而带来的社交机会;因为可以装载更多的货物而赢得更多的生意一会等等。管理会计系统将对此一一罗列并于竞争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可以提高消费者获得价值的地方,而对未来销售机会进行预测,而销售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管理会计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进行具体销售任务设计 对未来的预测已经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对目标的把握。管理会计还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制定可执行的计划体系。大家知道计划就是围绕目标的一系列任务和行为的设计。而现在很多销售计划变成“滑稽”的根本原因在没有为执行者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而管理会计则可以从四个方面帮助管理者设计任务。 1.销售员的任务是否有利于减少交易对象的成本而有不会增加我方的成本; 2.销售员的任务是否可能减少我方的成本,而不减少其作业量; 3.从销售员的角度来看,任务的完成是否有利于他个人的投资回报绩效,以此作为个人激励政策的制定依据; 4.任务所产生的交易双方的成本是否使大家都得到好处。 明确了这四个方面,具体的销售任务就非常直观了。 三、管理会计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进行销售现场动作的规划 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销售员销售现场的动作(行为)直接决定交易的成败,所以,企业都制定了专门的操作手册,然而这些操作手册大多局限于产品知识介绍、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纪律、考核目标及方法等无法与实际的相关联的内容。而管理会计也将从四个方面帮助销售管理者规范销售员的现场动作: 1.销售员的什么现场动作,有利于表达出降低对方成本的意愿。(而被对方容易接受) 2.销售员的什么现场动作有利于减少动作成本(主要指时间成本)而提高销售员单位时间的工资绩效。(不凡帝经过分析要求直销员拜访每个小店的时间不超过4分52秒,并制定动作规范通过训练强化,从而提高每个直销员每天的拜访效率)。 3.销售员的哪些动作有利于绩效提高,将列入考评的范畴,以此建立现场激励制度。 4.不利于交易双方成本降低的现场动作将被清除。 建议思路:管理会计的参与使得销售管理的每个环节紧紧围绕参与交易各方的投资回报进展状况,从而将销售管理落到实处。以此为基础可以解决王先生最初提出的三个问题。 思路梳理 既然管理会计有这么大的作用,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观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 一、计划经济对经营组织的影响依然存在。 计划经济最大的交易特点就是配给,所以会计的主要职能就是登帐、核销。不具备对销售过程管理的职能,而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成功都是在非完全竞争的状况下取得的。因为占国民经济主要地位的很多行业在这两年中才刚刚迈开市场化的步伐,所以国家主流经济没有管理会计发展的空间与紧迫感。 二、中国企业对市场化竞争刚刚从认知开始转入实践 从1999年开始的市场营销热,中国人开始传诵“需求”这个新华词典中早已存在的词语。中国的企业主们似乎在一夜之间把握了市场经济的真谛,然而“需求”的虚无让大家感受到市场的诡异无常,于是企业们想尽种种办法争取交易资源的垄断,对消费者进行掠夺式交易,期间确实让很多企业主发了财,然而“入世”,尤其是“私产”入宪宣告中国在宪法及国家经济政策上进入市场经济,个人的地位空前提高。真正的市场经济才刚刚开始。中国的很多企业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几乎从来没有参与过交易行为的专家们似乎也没有做好准备,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销售管理思想。 三、销售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管理会计无法与销售管理对接 中国企业对产品研究的经验远远超过对市场因素的研究经验,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研究与实践的滞后,使得企业无法对导致销售问题的因素进行市场竞争分解。从而使得管理会计无法对销售过程中,导致交易各方投资回报不平衡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梳理结论: 一系列的滞后导致管理会计被漠视。然而完全市场竞争的脚步离我们真的越来越近了。 着手 咨询小组建议王先生从三个方面着手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体系。 一、从公司的范围着手建立内部管理中心 通常我们把这个职能机构叫做“内务中心”,它构成公司管理内系统的核心,对公司资源的流转效率(流转周期)负责。具体执行管理会计功能,负责公司活动的评估,同时作为企业的信息平台。 基本编制包括:营销会计、内务出纳、经营统计分析、内务行政。 二、重新调整公司组织角色 财务部门不再担任经营监督角色,改由内务中心担任。财务部门将主要从事资产管理角色。销售部门不再拥有独立的销售管理立法权,销售管理制度必须经过内务中心的投资回报评估与方案提供。内务中心与销售部门同时监控销售的执行过程,并提出改善建议。 内务中心的负责人及营销会计、经营分析统计人员要求兼有销售与管理会计的双重经验与能力。 三、重新调整与外部客户关系 公司与外部客户的销售管理关系将围绕一系列的“契约”展开。管理会计的作用在于:从“契约”的制定开始,以至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对“契约”各方的投资回报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意见。 后记 咨询小组已经工作了三个月,完成了针对相关人员的角色辅导,正按部就班地进行岗位实战辅导。经销商们重新找到了做事的激情,因为下一步如何发展他们的公司,从正在进行的转型中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希望。 忠告 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体系,通常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并需要由专家指引,因为管理会计手段的引入意味着企业传统管理理念的改变,常常会伴随不同程度的企业文化变革。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成功不仅仅需要正确的方法,更需要坚持。 销售管理论文:汽车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和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很多汽车销售公司的业务环节仍然运用人工记账的传统方法,既容易出错又会导致账目混乱,查询和统计起来也非常不方便,费时又费力,严重时会给公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如何管理好这些,使整个公司协调一致、高效率地运转,是各公司急待解决的问题。 汽车销售管理系统不但能使各业务环节协调一致,而且操作简单,账目清晰。通过账目查询,公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市场信息,从而制订相应的决策。因此,该系统主要根据实际需求,划分了售前管理、车辆管理、订货管理、查询管理、售后管理和系统设定六大模块,并选用visual studio .net 2005开发工具和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采用b/s模式实现了从客户来访、报价、订购等多个环节数据的跟踪管理服务,基本上满足了汽车销售管理流程。 关键词:销售管理;b/s模式;数据库;.net 引言 汽车工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汽车工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汽车性能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和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世界汽车工业也保持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猛,以接近40%的速度增长。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引起各汽车厂家(包括世界各著名汽车厂家的在华企业)纷纷加大投资,汽车市场烽烟四起,汽车销售策略和模式新招频出,竞争已是空前的激烈。在如此形式下,一种介于生产厂家和用户之间的桥梁,汽车销售公司正在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壮大。 1.1 系统开发背景及意义 各汽车销售公司它们都有管理、计划、销售、财务、配件、售后服务等职能部门。如何管理好这些部门,使整个公司协调一致、高效率地运转,是各公司急待解决的问题。但有的业务环节仍然运用人工记账的传统办法,既容易出错又会导致账目混乱,查询和统计起来非常不方便,费时又费力,严重时会给公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像这样初级的公司管理方法,已远跟不上销售政策和销售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对汽车销售管理提供一整套的管理方法达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问题成为焦点。汽车销售管理系统的提出,对汽车销售公司来讲意义重大。它不但能使各业务环节协调一致,而且操作简单,账目清晰,通过账目查询,公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市场信息,从而制订相应的决策。 1.2 系统目标 本系统是以汽车基本信息为主体,以汽车供应商和汽车需求商为服务对象,通过对各种票据和日志信息的管理操作,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实现从客户来访、咨询、报价、订购,到采购等多个销售环节上的严密的跟踪管理服务; 二、使既可以适合于多品牌车辆的销售,也可以适用于专卖店的管理; 三、能够很快地将市场信息反馈到各职能部门,制定相应策略。从而有条不紊地开拓市场,更好地挖掘客户资源,进一步提高车辆销售的成功率,提高服务质量,更灵活地适应外部市场环境、提升内部的管理水平、留住客户、赢得商机,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竞争能力。 需求分析和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系统需求 本汽车销售管理系统是一个协助汽车销售商对各职能部门及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管理的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首先要解决传统的管理方法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的遗失,控制不集中,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因此,本管理系统在实现上应满足以下需求: 1.能达到各销售业务流程之间的无缝链接和数据的共享。 2.为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3.不同级别的用户拥有相应的权限使用该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4.能保证整个系统构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1.2 功能需求 首先将汽车信息入库,然后经销商通过与汽车需求商(即客户)的交易活动,将相关信息存入库,然后经销商通过销售信息的查询获得汽车销售的盈亏情况,通过库存查询获得公司目前的库存情况。由此可分析系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1.能很好地完成汽车的售前管理。售前管理包括供应商信息,需求商信息和汽车基本信息的入库作业。 2.能详细地记录汽车供应商和公司之间的交易过程,即进货或退货过程。 3.能详细地记录需求商与公司之间的交易过程,即订车和退车过程。 4.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汽车在某阶段的盈亏情况和市场的需求走势。即通过对汽车销售排行、汽车进货、汽车退货、订车、退车等信息查询获得相应的结果,以备公司作为参考,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5.能够对各种经济结算进行相应的记录。包括对进货结帐,退货结帐,订车结帐,退车结帐等。 6.能够对不同权限的用户进行合理的管理。包括添加用户,删除用户,用户账号和密码管理等。 销售管理论文:网上家电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媒工具,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形式甚至价值观念。利用简单,快捷且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就可以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互联网商业的普遍应用已经成为网络经济的大势所向。本文主要介绍了网上家电销售系统的设计开发的整个过程,本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根据用户的需求及程序的应用与维护的易用性,将系统各个部分置于不同的模块当中,实现网上家电销售。系统主要功能有用户管理功能和系统管理功能。用户管理主要完成管理新闻,产品信息,供求信息等的管理。而系统管理包括产品管理,会员管理,广告管理,订单管理,新闻管理,客户帐户管理。 关键词:在线销售;sql server 2000;购物车 3.2 系统功能说明 网上家电销售系统是一个b/s结构的系统,主要由用户模块和管理员模块两部分组成。 1) 用户模块:功能强大 、操作方便 用户模块作为与用户直接交互的界面,在考虑功能的同时,也考虑了操作的简洁和方便性,目的是让大多数不在懂电脑操作的客户,也能轻松的享受电子商务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登录/验证,网站新闻,特价商品,最新商品浏览,用户收藏,全部商品,全部特价商品,以及对商品的评价和购物车。 2) 管理员模块:完善的管理模式 本系统的管理在考虑家电商品管理操作简便的同时,提供了强大的商品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管理员登录,库存管理,管理员管理,订单管理,用户管理,新闻管理。 4 设计与实现 4.1 用户模块 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按照实现功能来划分,主要包括两个大模块:用户模块和管理员模块。 用户模块是对一个用户而言所看到的界面,用户通过该模块来实现其购买交易的全部功能,而这些功能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用户注册/登录/验证模块 用户注册功能是为了用户订购家电商品、发送商品、记录用户订单的服务功能,用户浏览商城不需要关于自己的信息,但用户购买功能则必须要能够确定用户身份,所以,用户的注册/登录/验证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模块中主要包括的功能如下: a. 用户注册:新用户输入相应的信息。 b. 用户登录: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以获得身份确认。 c. 个人信息浏览: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各种信息。 d. 个人信息修改:用户可以修改自己的一些基本信息。 e. 查看用户订单: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所有订单,并且可以查看每一个订单的确认发送情况。 2)新闻/特价商品/最新商品浏览模块 在一个用户来到家电购物网站后,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商城的首页,而为了要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顾客,首页放置的内容应该是最吸引顾客的板块,而这里自然就是特价商品/最新商品板块了。所以,首页上主要以这两块内容为主,然后还可以添加新闻板块,以此一些重要信息。 3)新品上市/特价商品/推荐商品浏览模块 在这个板块中,用户可以挑选自己想要的商品,查看商品的详细信息,也可以订购该商品。同时,用户可能对特价商品特别感兴趣,而首页由于内容限制,不可能列出全部特价商品,所以提供一个特价商品查看模块很有必要。有些用户拿不定注意还可以在推荐商品中寻找是否有自己满意的商品。 同时,方便用户的浏览,分类也是必须的,并且也应该支持用户的分类浏览。 4)购物车模块 购物车是电子商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它就像超市中的推车,看到喜欢的商品就把商品装进去,不喜欢再拿出来,而且可以随意修改拿进去的数量,并且查看购物车时会把所有购物车中的商品的信息显示出来,并会显示出每个物品的单价以及所有总价。一个用户对应一个购物车,这个在用户购物的始终是一致的。 5)服务台模块 这个模块就是最后的结账模块,在这个模块中会显示出用户所有购买的商品,并给出相应的信息。并且由于用户购买不一定是给自己,所以提供一个输入模块,让用户添加收件人的信息。 查看新闻,通过在网站首页的新闻,用户可以查看新闻信息,以获得最新的网站消息以及商品信息。 浏览商品,消费者可以通过浏览特价商品,最新商品或者浏览推荐商品,查看和选择商品。当用户浏览目录的时候,可以遍历商品类别的层次,并且查看属于各个商品品牌的同类商品列表。 查看商品详细内容,当消费者通过浏览商品目录选择到一个商品之后,就可以查看商品的所有信息,包括商品的品牌、商品功能、图片及价格。 选择商品,当查看完商品之后,消费用户就能够将其放到他们的虚拟购物车中,并选择要购买的商品。 登录,如果消费客户想要下订单或者访问其过去的订单,系统会自动提示其登录到站点。使用者可以在购物会话期间的任何时候进行登录。登录到站点需要输入创建客户帐号的时候规定的用户名和密码的组合。如果客户输入了不正确的组合,系统就会要求他们重新登录。如果用户没有客户帐户,就要建立新帐户。 忘记密码,如果用户忘记密码,系统则会提示您输入您的用户名。然后根据系统提示填写您注册时所输入的密码提示问题,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后系统将提示您输入新的密码。设置完成后系统会提示您新密码设置成功,返回首页,重新登录。 建立新帐号,如果使用者以前没有建立客户帐户,则会要求在订单之前建立帐号,当使用者创建了新帐号的时候,必须输入姓名以及联系信息和帐单地址以及发货地址。建立新的帐号之后就可以回到系统,并且使用规定用户名和密码组合进行登录。 管理帐号,登录到系统后,或者建立新帐号之后,使用者就可以管理其的帐号,主要是修改用户的各种详细信息。 管理购物车,消费客户能够查看虚拟购物车内的所有商品,并且可以删除或者更新各项的数量。当客户删除商品项或者改变了项的数量之后,系统会从新计算订货的估价以及小价,如果顾客的购物车为空,就显示一个友好的警告信息。 付款,在查看和管理了购物车之后,消费客户就可以执行付款过程,为选择的商品下订单。如果用户还没有登录到站点,系统会在继续处理付款过程之前,要求他们进行登录或者建立新帐号。在登录或者建立新帐号之后,系统就会要求消费客户输入其收货信息。接下来,客户就能够查看其订单细节,提交或者取消付款过程。在查看订单的时候,客户能够浏览订单上的所有商品项,也能够查看各项详细内容。 4.2 管理员模块 1)管理员登录模块 管理员想要登录后台以管理网站,则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来获得验证,而且为了安全起见,一般网站的后台登录页面的地址是不会在用户模块中显示出来的,而是直接告诉管理员。 2)网站设置模块 网站设置真对管理员对商家以及合作伙伴的管理都有很大的作用,对网站的设置功能主要包括: a. 对网站的设置。 b.“送货上门”邮编设置。 c. 对支付方式的的添加,删除。 d. 对送货方式的修改。 e. 商品查看与修改和添加合作伙伴。 3)商品管理模块 商品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商品的管理以及对商品的添加,删除。对商品做出评价等等。可以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商品管理模块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块。对商品的管理非常重要。 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a. 大,小类别的管理,商品查看与管理,添加商品分类。 b. 添加新的商品,对商品信息的 c. 删除,查看评论。 d. 商品类别转移。 e. 查看定单状态以及定单的查询。 4) 用户管理模块 这个部分的功能主要就是查看用户信息和删除用户以及注册用户管理。 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a. 查看已经注册了的用户。 b. 对匿名用户的管理。 c. 添加管理员和后台管理员设置。 5)信息管理模块 这个部分主要是家电网上商城中的各种重要信息,在这里生成的新闻会在首页上显示出来,以提醒用户相应的信息。查看留言,投票管理。对已经销售的了商品做出统计。 主要功能包括: a. 新闻信息修改,更改首页的公告。 b. 查看留言信息反馈。 c. 修改,删除投票,添加新的投票。 d. 对一段时间的商品销售做出统计。 销售管理论文:基于ERP的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一、ERP销售管理系统的提出 如何优化销售业务处理流程,提高销售信息的透明性、一致性、共享性、可用性以及充分挖掘销售信息潜在的价值,是现代销售管理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企业要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管理的要求就必须在销售管理思想上认识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采集、处理、利用销售信息的重要性。企业要改变原有的简单的销售模式,在销售信息处理方面必须得付出一定的努力,引进先进的销售管理理念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加强对销售活动的监督与控制,才能提高销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使企业可以在动态的市场中随时利用捕捉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销售方向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拥有与之相应的销售信息处理系统就显得愈发重要了。 二、销售管理系统在ERP系统中的地位 完整的制造企业ERP系统包括采购管理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仓存管理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进口管理子系统、出口管理子系统以及存货核算子系统等模块。销售管理系统是ERP系统的核心子系统之一,其功能较为独立。由于功能独立,销售管理子系统与其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性就大大减少了,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在保留其它子系统功能不变又不用增加太多费用支出的情况下升级需要升级的子系统。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效地做到了量体裁衣,避免因添加或升级某个子系统造成公司业务冲突。又由于销售管理子系统规模比完整的ERP系统要小得多,所以可以降低最初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费用,让企业尽可能早地使用信息化技术处理销售管理业务。因此企业可以采取以该模块为核心,然后根据需要再逐步开发或升级其他功能子系统的原则,逐步完成整个ERP系统的建设工作,从而解决目前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资金少、信息基础设施差不能实施ERP系统的困境。 三、销售管理系统业务处理流程及功能分析 (一)销售管理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 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是销售,因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实现是靠销售来完成的,企业依靠销售来创造利润实现自己的企业价值。销售管理系统与其它应用子系统有效无缝链接,能提供完整的销售业务处理功能,包括订单的接受与处理、收货处理、发货处理、退货处理、发票自动生成与处理及收款结算等。该系统可使销售部门内部工作变得有条不紊,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及时按客户订单发货,缩短交货周期,提高交货的准确性,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并且还可以进行有效的销售市场分析,进而对新的市场趋势做出快速响应,为销售决策及生产决策等提供有力依据。销售管理系统的一般业务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一般情况下,销售管理的业务类型有五种,即现销、赊销、直运销售、分期收款销售和委托代销。不同的业务类型所涉及的业务处理的过程和财务收支核算的过程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具体应用中应对应不同的业务处理流程。 (二)销售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销售管理系统连接着ERP系统中的其它子系统,为它们提供共享数据,并且通过与财务管理子系统和库存管理子系统的连接可以将产生的核心单据自动生成财务凭证,直接传到财务管理子系统中,并可以在财务管理系统中进行及时统计,从而实现销售物流系统、财务应付系统、财务总账系统一体化。具体来讲,销售管理子系统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价格管理。该功能是管理企业的供货信息和销售政策,处理关于销售价格的基本信息和折扣资料,同时控制销售最低限价并进行预警处理。 2.订单管理。该功能是对订单和销售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记录、跟踪和控制;对订货价格、数量进行控制;对订单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显示;对发生的补货情况自动追加执行订单并对订单执行情况以业务分析报表的形式进行反映等。另外,如果企业集团内部存在赊销业务,那么还应该对集团内部的销货或调拨订单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和反映。 3.信用管理。该功能可以对客户的信用标准进行设置,具体包括对信用期限、信用额度和信用数量的设置。以便在销售业务活动中对销售人员和客户进行双重的信用监督与控制,并通过信用预警机制和信用分析表来对双方的信用情况及时进行反映。 4.成本估算。系统对指定销售订单提供对定制物料的成本估算功能。对于按订单生产或装配的企业,其销售成本及销售价格确定的依据可以从系统对客户指定的产品结构进行成本评估来获得。 5.交货期查询。销售合同签订之后,销售企业就有责任按约定完成所销产品或服务的配送任务。然而消费者往往对供应商能否准时交货产生疑虑,为消除这一疑虑,系统能够提供对交货期的查询功能,监督供货企业按照合同的约定按时交货,提高其按时交货率。 6.多级审核管理。多级审核管理是一个授权平台,通过它可以进行对审核的级别、审核人的资格、审核权限、审核结果等进行设置。该功能模块采用工作流管理的思路以多角度、多级别的方式对业务单据进行处理并进行顺序审核。 7.报表查询。为了综合反映企业销售业务处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对用户已完成的销售业务进行筛选、分析、处理,并将分析处理的结果以报表的形式显示出来,供企业有关管理人员查询使用。它是了解企业销售业务情况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现有的基于ERP的销售管理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及其具有的功能,基本可以满足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销售管理业务处理的要求。企业引入该系统后,可以有效促进企业销售模式调整,扩大其销售渠道,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在销售业务处理上正处于由半手工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的过渡阶段,造价适中、设计合理、系统兼容性好、操作灵活方便、易于使用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 作者:马庆祥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销售管理论文:烟草销售管理论文 一、烟草销售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总的来说,信息化建设包含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三部分,烟草行业同样不例外。从1994年开始至今,历经20年,中国烟草行业的卷烟销售信息化网络从无到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同步。最初,建立农村零散的销售网点,虽然成本高昂,但确可以为今后的网络建设业务积累经验。而后,烟草行业战略大转移,不再是“农村包围城市”,重点转移到了城市卷烟销售网络的建设,这到与今日物流网和物流园区的建设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城市与农村最主要的不同在于销售网络的运行模式和运行规范的问题,是否开展送货服务,以典型引路为主要方法,成为这个开始纵深发展时期的转折点。下一个阶段工作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提升水平,以现代物流为蓝本,采取网络建设为主要方法,这样烟草行业将实现由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的转变,网络建设水平也将达到国际水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轰轰烈烈发展的20年也是烟草网络建设规范、提高、发展的20载。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的不断普及,中国烟草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是日新月异。经过20年的探索和尝试,中国烟草行业的流通发展方向已经十分明晰。 烟草销售管理系统包含呼叫中心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综合管理模块,功能包括需求侧管理、物料采购、订单采集、货源安排、开单结算、售后服务、物流配送和管理控制、战略决策支持等。这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战场,通过卷烟商品销售的网络化,查询烟草购进、销售和存货的情况变为可能,这样可以为烟草企业的采购和销售部门提供更多决策依据,从而指导货源的购进,并保证供货充分;而客户资料的网络化是客户分类的前提,根据用户不同的类别,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销售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和零售客户之间的关系通过基础资料确立。通过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交换,烟草工业企业根据烟草的销售情况控制生产的节奏。 二、烟草销售管理系统模型的建立 1.用例建模 用例视图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定义的,它是一种模型图,可以让参与者看到其中的系统功能。烟草销售管理系统用例模型的参与者包含:大客户经理、项目经理、客服和售后主管、信息管理员、采购和市场主管等等。这些参与者与销售管理系统联合互动,交换信息,成为系统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代表系统外部信息交换的目标。 2.静态建模 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描述系统的观点即出发点不同,两者的着眼点都是系统结构,但是静态模型关注类和类以及类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得到的结果是恒定的,即静态观点,在烟草销售管理系统中,客户经理对系统内的类的属性进行操作,例如管理系统的登陆、阶段汇报的上传、对象的信息更新、数据的备份等。 3.动态建模 根据系统的静态建模,动态建模开始构建。动态模型描述了系统的功能实现流程图,活动图等的合作,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象和对象之间的交互。时序图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二维地图,代表一轴沿时间线是向下的,水平轴是时间。在合作对象类与个体的角色通过角色表示。当对象存在的作用,由一个虚线,如果过程活跃,生命线是一个双通道线。生命线的消息一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生命线的箭头。箭头按时间顺序在图中从上至下排列。 4.实现模型的建立 标准建模语言通过两种方法来确定系统的实现,分别采用组件图和配置图。系统实现时的一些特点通过标准建模语言描述,这些特点包括两种特征,一种是对源代码的描述,体现了其静态分布特性,而另外一种则涉及到整个系统的运行,着重突出其实现特性。组件图主要针对的是多种依赖关系,包括系统中的软件构件,因此可以对系统软件方面的逻辑示意图进行显示。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图是为了合理分配软件和硬件的配置图。建立模型后,根据框架代码系统的标准建模语言组件图生成系统模型,该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系统。你也可以使用标准建模语言建模工具astash,根据系统的框架代码组件图。如果生成的代码的Java语言,那么框架代码生成通常包括类的声明,财产申报,SCOPE语句,函数原型声明和继承。生成的代码,根据具体的业务的完整代码,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完成。 三、结束语 本系统通过结合烟草行业在销售方式上的若干重点环节,给出了采用UML和VISIO对其进行面向对象建模的方法。采用该方法优于传统的过程开发方式,能够对整个开发过程提供一个容易被人理解,且便于更改的建模方法,同时也能够大大降低软件开发的风险性,从而提高了软件开发的质量。 作者:徐玲玉 何利力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信息学院 销售管理论文:企业内部控制与销售管理论文 一、企业的内部控制应用于销售管理当中的作用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施自我制约与自我调节的一种内在机制,在企业当中处于中枢地位。也可以说,企业是否已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企业当中,从上至下无论是董事长、经理,还是普普通通的生产工人,都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在销售工作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当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效应用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维护企业生产材料、产成品等财产安全当中。除此之外,销售人员也要有高度责任感,对于自身的岗位职责要认真履行,服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并将此责任感渗透于企业的销售工作当中。这不仅是现代企业中完善内部管理的要求,也是全方位提升企业经营与管理水平的关键。 二、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保证销售管理的水平提高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生产企业销售管理水平,有利于完善企业其他配套管理制度。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就必须充分运用计算机程序与监控等现代科技,制定与管理销售业务的流程需要通过内部的控制管理制度来进行,还需定期检测与评估,提高销售管理的水平、保障销售业务、安全无缺的回款、降低经营的风险、实现经营的管理目标等。健全销售内部的控制制度,能够平稳地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要重视对关键岗位的控制,实行轮岗的制度,明确各工作人员的岗位与责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此做到依章、依法行事,使得销售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三、重点加强销售的流程控制,保证销售管理的水平提高 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管理实质就是通过强化企业过程与流程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销售流程来提高销售管理的水平,主要包括:编制销售计划、管理合同签订、货物发运通知、核对账款结算以及分析考核销售等。 (一)编制销售计划 编制企业的销售计划这个环节能够让企业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种用户需求,销售计划的一般控制管理程序主要是企业的销售部门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产品库存量以及用户的需求量,来编制出不同品种不同用户的销售计划,并经过企业管理层研究确定之后下达到各个业务科室当中。这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重点就是检查企业的销售计划是不是经过相关的审定之后才开始执行。 (二)管理合同签订 对于合同的签订和管理,能够让企业有效的规避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点,确保企业的利益合法化。其工作任务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合同范本的管理来降低合同签订的风险,并通过信用与资质管理,建立起用户的诚信档案,减少履约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规范合同签订的流程来提高合同的审批效率,通过合同的统计分析来提高企业经营的决策能力等。这个环节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以检查相关的销售部门是否审核合同、在签订合同后是否及时送交财务等部门为控制重点。 (三)货物发运通知 对于企业长期跟踪的信用良好的重点客户,可以先给客户发货后让其付款,而非重点客户就要严格按照签订的协议或者合同执行,由销售科相关销售管理人员填写好收款通知单,并于财务科审核确认账款到账、经过信息审核无误后出具销售通知单,并到销售部门办理取货卡片,货物管理科则根据取货卡片给客户发货等。这一整个关节的控制重点与管理中心就是检查货物的发运手续是否齐全,并且在价格调整的过程中按照什么标准来折价,所发出的货物是否与登记的货物品种一致,发货量是否与登记量符合等。 (四)核对账款结算 对于账款结算事项,必须经过销售部门按照销售的合同与发货的情况填写开票资料之后,送到企业的财会部门,经过财会部门审核之后开具发票,并办理好相关的手续,做好及时的账务处理等。这个环节的控制重点与管理中心在于检查财务的入账手续齐全与否,跟合同的约定相符与否,相关的审批与权限符合与否等。 (五)分析考核销售 对企业的销售进行分析与考核,则需要由销售部门与相关部门相互沟通协调,以便准确及时地对销售计划的完成情况、销售货款的回收情况、销售流程的执行情况以及用户反馈的信息情况开展分析,对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以书面报告形式展开,并定期考核销售管理的情况。 四、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销售管理水平 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控制环境、规范相关控制行为、加强内部责任管理以及健全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等,从而有效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销售流程,并合理的执行管理制度。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第一,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要对企业会计与统计资料等进行不定期的监督与检查,对于销售工作,要从事后监督转变成事前与事中监督,要充分发挥出企业职工的监督作用,约束与督促销售部门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运行;第二,加强企业相关部门的控制管理监督,建立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制约的制度,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与管理考核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加强对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监督与控制,来进一步强化销售的执行力,明确好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当中应当承担的一些责任,对于一些敷衍工作并且没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要明确的追究因其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后果,并通过相应的处罚机制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与责任意识,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内部所有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销售业务水平及高效执行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 五、结束语 总之,在企业中,通过内部控制的加强管理,将企业的销售水平进一步提高,不但是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准备。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不断的提升与完善企业的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作者:王海彬 单位:陕西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 销售管理论文:现代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1现代企业销售管理重要性分析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品牌建设。品牌建设可以采取广告、公关等手段,企业产品需要品牌建设获得顾客认可,以不同的销售组合实现销售活动。企业销售管理水平影响着企业品牌建设活动,企业销售管理活动也是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销售管理活动可以实现企业在市场中的持续发展。企业销售管理关系到品牌建设的效率,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关系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销售管理工作决定着企业效益,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 2现代企业在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销售团队缺乏团队精神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普遍存在缺乏团队管理的现象,很多企业没有相应的团队管理制度,也没有激励团队合作的相关规定。另外,很多销售人员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和销售业务,他们认为彼此之间是竞争关系,导致在销售管理工作中销售人员独立完成销售业绩,较少沟通合作完成任务,存在销售分工过于明确、销售工作不互补、团队销售信息不对称等状况,导致未能有效利用企业销售管理资源,企业销售管理缺乏团队精神,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 2.2管理层级缺乏有效沟通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层级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很多企业管理制度规定销售执行者定期以工作汇报的文件形式向企业管理层进行工作汇报总结,但是却没有规定销售管理者要针对销售执行者的工作汇报给予相应的工作信息反馈,导致销售执行者存在工作问题未更正,影响销售工作效率。管理层级缺乏有效沟通还表现在销售执行者的工作汇报内容倾向关注于业绩工作量的完成情况,未能有效反映销售工作难度以及销售执行者工作能力。 2.3忽略销售人员培训工作 据美国一项研究统计,企业员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员工工作效率提升,将获得工作收益50美元。企业销售管理打造一支专业化销售团队,可以推动企业在市场中持续发展,是打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备要素。现代企业销售员工培训工作,可以提升销售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销售员工的工作效率,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忽略队销售人员的培训,使得销售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优秀的销售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这些离不开企业对销售员工的培训工作。 2.4销售考核制度不合理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制定的销售考核制度存在不合理,如在确定企业销售指标时,没有结合具体的销售人员以及销售市场环境设置相应的销售指标,即在销售目标设置时,为充分考虑销售考核的公平性,有的销售人员在付出一样努力情况下,获得考核结果不尽人意。另外,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中存在对销售考核结果执行不力现象,即存在随意修改考核结果的现象,使得销售人员出现销售考核的抵制心理或侥幸心理,导致销售考核存在混乱。 3现代企业销售管理的控制性策略 针对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不改变企业销售管理框架的前提下,结合企业整体管理业务,给出销售管理的控制性策略,希望对企业销售管理水平提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1强化销售团队意识 在企业销售管理中应加强销售团队的建设,强化销售团队意识。优秀的销售团队应是积极向上的、学习型的团队,优秀的销售团队应在共同目标指导下,以明确的团队角色定位,强化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实现成员资源的互补,搭建共同学习平台。销售学习型销售团队应及时总结销售经验,吸取销售工作教训,销售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沟通总结,将自身利益和销售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主动地参与销售管理问题。现代企业销售管理日常工作应灌输团队精神,强化销售团队意识,以团队工作获取最大化团队效益。 3.2确保管理沟通效果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应制定销售管理者和销售执行者之间的沟通制度,以制度保障销售管理实施,解决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销售任务分配、销售指标制定、销售成本确定等问题。具体而言,应结合销售管理工作不同阶段,针对性地完成销售管理工作沟通,如每周一次的销售管理者和销售执行者工作汇报反馈会议,销售执行者像销售管理者进行工作汇报,销售管理者针对销售执行者的具体工作进行点评总结,针对销售管理工作内容提出相应的修正和改进办法,在会议中形成管理沟通机制,对销售管理工作进行情况说明。另外,销售管理者也应及时对销售执行情况进行说明反馈,笔者建议将涉及销售管理工作的所有人员纳入到工作汇报会议参会人员范围。 3.3完善销售培训体系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应结合销售工作内容和销售工作对象的工作需求,从销售管理实际问题出发,设计相应的培训体系,定期为销售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销售人员的培训工作还远远不够,销售人员需要继续接受工作培训。企业销售人员大体可以划分为销售管理人员和销售执行人员两大类,不同类别的人员应使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指导其工作。如销售管理人员可以进行销售任务分配、销售指标制定等销售工作日常管理培训,销售执行人员可以进行销售礼仪、销售实务、销售客户关系管理等销售具体工作培训,不同销售人员之间还应进行沟通培训工作,形成良好的销售培训体系,提高销售人员综合素质。 3.4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中应结合销售市场状况和销售任务工作量进行绩效考核,在不同的销售工作中尽可能地体现销售人员的工作量。完善销售绩效考核体系就是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适当对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权重进行调整,对销售人员的绩效完成情况进行客观体现。在销售绩效考核中,应避免销售人员短期行为导致的资金回收周期长、发展利润率低和资金垫付大的绩效结果,结合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制定绩效考核体系,对销售人员的新客户挖掘和新市场拓展等长远行为进行考核,恰当设置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考核权重,以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对销售人员进行考核激励。 4结语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同样,在现代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中科学和艺术也是并存的。现代企业销售管理需要正确引导管理,笔者针对销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解决,以确保企业销售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运作,提高企业销售管理水平,培育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企业销售管理良性循环,促使企业健康发展。企业销售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应用企业诊断理论,可以为企业销售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韩红蕾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销售管理论文:包装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1包装企业在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销售人员是企业通向市场的关键环节,销售人员负责将企业产品推向市场,并通过产品销售实现产品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促进企业销售队伍的发展,提高销售业绩。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销售管理对于销售团队建设的重视度不足,销售人员缺少团队合作精神,销售工作者未能树立与公司目标相一致的工作目标,不利于企业实施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销售团队人员之间缺乏通畅的沟通与交流,企业人员力量分散,无法做到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导致企业销售绩效相对比较低下。 2加强包装企业销售管理的措施 2.1培养科学的营销观念,奠定良好思想基础 企业要想开展有效的销售管理,首先必须要具备科学的营销理念,虽然营销并不完全等同于销售,但是科学的营销观念是销售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企业要针对销售人员开展营销培训,让所有销售人员意识到,企业营销不但包括推销,还包括营销管理、战略计划、市场购买行为、定价决策、广告策划、销售渠道选择等多方面内容。销售人员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明确市场定位,不断丰富市场营销知识储备,为销售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销售人员要重视自己的竞争对手,分析对方的优势和劣势,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积极了解客户的情况,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有效的销售方案,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2.2开展系统的销售队伍管理,提高销售有效性 销售人员在进行销售工作之前要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销售人员一定要熟悉本企业产品的特性及优点,对产品的顾客群特点以及竞争对手的特点全面分析,开展针对性的推销展示。销售人员就必须要重视客户访问标准,制定特定的推销时间,以免对市场开拓工作造成阻碍。重视销售人员的激励工作。一般来说,工资是最常见的激励方式,其次是职位提升以及口头表扬。当然,不同销售人员对于企业激励方式的渴望程度不同,有家庭的销售人员重视物质奖励,部分年轻人则认为表扬是价值度最高的激励方式,对此,企业就应该根据每个销售人员的具体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方法,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2.3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学习精神 团队销售是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面,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形势,建立学习型的销售团队。首先,销售团队要具备共同的工作目标;其次,销售团队的建设要重视角色定位;再次,团队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培养团队精神;最后,坚持民主原则,重视团队学习并鼓励大家学会共享。学习型销售团队成员之间要进行心得交流和经验总结,重视共享,不断吸取教训,优化销售流程,提高销售技巧。销售人员要将团队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主动地挖掘团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中要注意对员工灌输团队作战意识,促进销售团队的发展壮大,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3结语 总之,包装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要高度重视销售管理工作,虽然现阶段的企业销售管理工作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只要包装企业管理者积极吸取教训,在销售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挖掘销售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制定有效的方案和措施进行改进,将问题解决,就能够最终促进包装企业销售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作者:马骋 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销售管理论文:中小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一、销售部门是中小企业灵魂也是一个野性的部门 在中小企业都存在居高临下的姿态,使企业在销售人员管理程度上很难把握,因为他们职业的原因,随时可以选择其他企业的销售岗位、可以随性的做事,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因此可以说销售部门也是一个充满自由的野性部门,对企业来讲管理程度相对企业很难。列如:曾经的三九集团的哈尔滨龙滨酒厂,企业销售业务人员人数达到200多人,几乎每个业务都有额外的业务,并且每月回款数额不足100多万,致使企业经过今年就倒闭的命运。 二、财务管理与销售部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市场竞争中,自足经营、自负盈亏,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如此影响下,作为一个看不见的手,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经显现出来,财务管理的活动有过去的单一变得越复杂化这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科学运用财务数据管理销售部门是企业一个现实重要的环节,这不仅是企业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所在就可以第一时间纠正企业不应该发生的错误,使企业的资金运用更加流畅、还能够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能够长久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如何运用好财务管理来发现销售部门存在的问题 通过创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及时发现中小企业核心部门销售问题,及时纠正 1、通过财务数据进行销售业绩分析,确定销售人员工作能力,进行业绩、工作努力程度分析,进行优胜劣汰的分析与竞争 2、通过财务数据建立销售业绩与销售运营成本分析、控制成本,通过此项及时发现销售业绩是否与销售运营成本成正比,及时发现销售部门的费用去向及时控制,强化资金的管理,及时纠正业务费用的过大化,与业绩补偿正比,导致企业资金的无端流失而至企业亏损。可以加强资金管理 3、不同产品销售量与销售业绩及财务成本及销售运营成本分析、通过此发现产品对应市场的适应度和需求度,及时调整企业产品结构,优胜劣汰不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部适应市场的产品,为企业技术部门提供有力的信息,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为销售部门做好销售工作打下基础。 4、通过销售财务数据加强销售部门的团队建设,通过销售财务数据,加强企业销售部门的团队建设以及其他部门(如:技术部门、客服部门等等)的团队建设,因为销售财务数据不仅仅对产品、对人员业务能力都是一个考核,让努力、勤奋、积极进取的人,为企业带来收益的人真正获取收益和利益,优胜劣汰使其真正融入企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企业才会是一个正能量的企业。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让企业腾飞 四、以财务数据量化销售管理形成销售与财务部门间的互动 通过基础的财务数据,进行销售的业绩、销售运营成本进行量化到部门、到个人,在规定的核算周期,进行各个环节的分析,修正不合理的指标,更新量化数据,去除结构不合理的产品,形成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的互动,充分体现自主发挥与民主集中,达到平衡统一,才可以使每一位工作人员与业务人员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为企业的发展各显能量,中小企业才会长久的发展,才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财务管理进行销售管理是中小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现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不加强细节的管理,不形成部门间的互动管理,那企业将进入艰难的管理之旅,稍有不慎,就会使企业走向失败,三九集团哈尔滨龙滨酒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希望中小企业加强管理,永立不败之地。 作者:张晓梅 单位:北京国环兴业科贸有限公司 销售管理论文:石油企业销售管理论文 一、我国石油企业销售管理业务的现状 1.加油站的操作效率和服务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我国大部分的加油站建立时间比较早,在加油站建立的时候,中国的机动车少,石油需求量不大,加油站规模和管理模式能够满足早期的需求。但是现在这种加油站由于加油站枪数少,容量少,面积小,规模小等原因,不能够满足高峰时期的加油需求量。小型的加油站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数量限制,当加油的车辆过多,就会导致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加大,班次管理不合理的情况。加油站的规模小,枪数少会使得高峰时期加油站周围的交通拥堵。小型的加油站工作人员的操作并没有达到规程中所要求的,难以做到效率最高。 2.客户数量低下,市场占有率少 石油的需求量在我国虽然居高不下,而且这种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我国数目众多的石油企业竞争市场份额的情况之下,销售上的竞争仍然给许多石油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石油企业拓宽市场的方式仍然非常的传统,即扩大加油站的建设,但是这种传统的竞争方法已经和现在的市场环境相背了。首先,我国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扩大加油站建设的成本也越来越高。盲目建设的加油站还会造成运营成本上的提高,因为如果加油站的建设位置不合理,很难做到盈利。 3.成品油的质量低下 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巨大扩张和快速盈利的同时,很多的油品企业出现了为了扩大市场增加份额,而在油品的质量上缩减成本。低成本低质量的油品势必会造成顾客的不满从而导致企业营业额的下降,这样就与企业的初衷适得其反。 二、中国石油企业销售业务管理提升方案 1.优化配送中心的管理,区域经营 全国的石油企业,尤其是大型的石油企业,在销售管理的层次上对于企业进行优化改革,就应当合理化的布局销售网络。在每一个省,或者行政区划建立自己的销售配送中心,如果条件允许,需要每一个配送中心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油库,这样能够很好的杜绝超长距离的运输和来回运输。每一个区域的石油产品经营都必须符合当地的情况,在决定油库的位置,区域,根据需求建设加油站,缩减管理成本的同时缩减运营成本。 2.在石油的运输过程中优化管理 在运输的过程中,应当确保油品不会犹豫运输而损耗或损失。在对于油罐车进行装车的时候,操作人员应当对于油罐车的油罐进行详细的检查,同时在出口和人口的位置同时打上铅封。确保运输过程中不会漏油。同时应当做好油罐装卸过程中的核对工作,油品出库,人库,都应当有记录,同时应当对于记录进行核实。 3.建设规模更大,服务能力更强,效率更高的加油站 我国在早期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落后,私家车的保有量和现在相比数目稀少。能够适应早期需求的加油站通常面积小,人员少,操作困难,设备简单,效率低下,现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已经很难适应现实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合适规模的的加油站,或者对于原先的加油站进行大幅度的改造,首先在设计上应当以人为本,满足客户上的需求,并对高峰期的需求量进行评估,合理制定规模,最后应当在设备上高度的信息化和自动化,高效率的油枪,油罐,刷卡器等是提高操作效率的重要工具。 4.进一步挖掘市场,创新市场竞争手段 在我国石油企业的数量众多的背景下,石油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市场拓展上抓紧扩张。新建的加油站应当采用降价,提高质量,优惠活动等服务手段,吸引顾客。地区销售经理也应当深人到小区和潜在市场区域进行走访,调查,推广等工作,确保能够第一时间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客户群。 三、结语 随着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石油企业现在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现在石油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正确的认识自身在销售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并采用正确的方式对于销售管理进行优化,了解客户,加强推广,同时提高自身油品的质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长期健康发展。 作者:王书龙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吉林市销售分公司 销售管理论文: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论文 1VFP在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之中的应用 在图书销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统计和记录的信息和数据有很多,例如图书的分类、作者、出版社、价格、页数、出版时间、印刷量、库存量和销售情况等,并且要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时时更新。因此,这就需要一个非常强大且功能完善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来帮助人们完成这些工作,比如以VFP为基础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以下简单介绍VFP在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之中的应用。 1.1信息的管理 VFP中有一种名为“项目管理器”的管理工具,它可以对图书以及图书销售信息的数据、文档以及源代码等进行集中记录和管理,使各种信息分类明确、条理清晰,便于人们查找。 1.2信息的查询 VFP采用了先进的Rushmore快速查询技术,系统能从记录着众多图书及其销售信息的数据库表中迅速筛选出人们所需要的内容,整个查询响应时间只有数秒钟,非常迅速与高效。 1.3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 一般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各项信息都是相互独立的,每一项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并无关联,除非通过编程命令来专门描述;而VFP却在这方面做出了改善,它可以在建表初期就把相关信息关联起来,便于人们引用。 2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以VFP为基础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前期规划与需求分析阶段 在建立图书销售管理系统数据库之前,一定要先做好规划工作,因为它直接影响整个数据库建立的全局运作,关系到数据库建立的成功与否。具体来说,前期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对建立数据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及确定VFP数据库在整个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然后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指的是,通过与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与访谈,从而获知其管理水平、需求情况、发展目标和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条件等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来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使系统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更加人性化。 2.2物理设计阶段 基于VFP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物理设计,主要指的是根据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以及计算机的系统类型等,对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进行设计。物理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 2.3模块设计阶段 基于VFP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模块设计,主要指的是把管理系统数据库中所需要记录和统计的各项信息———如读者的个人信息、读者的订单信息、出版社或书店的书库信息、读者的购书及退书信息、读者的反馈信息、企业的账簿信息以及管理处信息等,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模块划分,并且在划分时要注意各项信息之间的关联。当然,不同工作人员在设计过程当中还需要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由图书销售人员负责管理账户的创建和修改,并管理读者及读者订单的信息、检索书籍的信息和统计每日账目等;由仓库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书库的信息(包括录入与查询等)。举例来说,一种较为常见的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会有以下五大模块:读者信息模块、读者订单信息模块、书库信息模块、银行(账簿)信息模块、管理处信息模块,每个模块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2.2.1读者信息模块 读者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读者信息功能(如对读者的姓名、性别、身份、电话、住址、E-mail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读者信息功能(此功能是读者信息模块最重要的功能,它能以单一或者组合两种条件来对相关读者的信息进行匹配与查找,检索的字段亦包括读者的姓名、性别、身份、电话、住址、E-mail等,条件的匹配可以是“大于”“小于”“等于”“不等于”“包含”“在……”等多种形式,条件的组合也有“与”和“或”两种形式)和打印读者信息功能。 2.2.2读者订单信息模块 读者订单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读者订单信息功能(如对读者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所订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订单号、单价、数量、总价、下单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读者订单信息功能(此功能是读者订单信息模块最重要的功能,同样能以单一或者组合两种条件来对相关读者订单的信息进行匹配与查找,检索的字段包括读者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所订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订单号、单价、数量、总价、下单日期等,条件的匹配有“大于”“小于”“等于”“不等于”“包含”“在……”等多种形式,条件的组合有“与”和“或”两种形式)和打印读者订单信息功能。 2.2.3书库信息模块 书库模块又细分为存书查询、购书和退书3个子模块。存书查询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存书信息功能(如对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售价、库存数量、出版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存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存书信息功能。购书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购书信息功能(如对购买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单价、数量、总价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购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购书信息功能。退书模块亦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退书信息功能(如对所退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单价、数量、总价、退书原因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退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退书信息功能。 2.2.4银行(账簿)信息模块 银行(账簿)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银行(账簿)信息功能(如对图书销售的总额、费用支出、净收入、余额和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银行(账簿)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银行(账簿)信息功能。 2.2.5管理处信息模块 管理处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管理处信息功能(如对各项事件的记录、备注和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管理处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管理处信息功能。 2.4实施和运行阶段 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在完成前期规划与需求分析、物理设计以及模块设计之后,可以开始试运行。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为调试或试验阶段,是对管理系统的具体操作实践和试用。在此期间,工作人员要仔细观察和体验系统的运行与使用情况,并将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也要做好数据的备份和转存工作,以免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观察与记录完毕之后,相关人员还要对系统运行中所出现的不良状况和故障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加以改进,直到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为止。 3结语 本文探讨利用VFP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VFP软件的优点以及其数据库的特性,可以让图书销售管理系统变得更加人性化、便捷化和系统化,让图书销售管理的工作更加简单高效,间接促进了图书销售市场的发展,无论是作者、读者、出版社还是销售商,都受益良多。 作者:杨巍 单位:民族出版社 销售管理论文:企业连锁销售管理论文 一、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营销管理是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产品销售乃至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唯有使连锁经营企业的营销管理与各工作环节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并制定出与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营销管理战略,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经营目标的充分实现. 1.1是企业产品优势发挥的基本要求 连锁经营企业有其独特的产品优势,例如,产品服务创新以及产品层次提升等,在营销管理实践中,要充分重视连锁经营企业连锁组织形式所产生的产品优势,优化产品概念策划,注重产品层次提升,并强化产品组织策划,加强产品创新,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带动消费者从“满足型”转变为“追求型”,提高产品的购买力,发挥产品优势,增强产品的消费潜力.可见,营销管理是连锁经营企业产品优势发挥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我国当前多数的连锁经营企业中,还有相当部分的营销管理者在营销管理中产品的策划意识还相对较为落后,导致开发的产品以及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服务均与传统单店无明显差异,产品提升层次性与创新优势未充分发挥,导致产品的竞争力偏低.基于此,加强营销管理,优化产品策划,对于连锁经营企业产品优势的发挥至关重要. 1.2是企业品牌效应形成的重要保障 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品牌是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连锁经营企业形象的建设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若连锁经营企业缺乏品牌建设与经营,那么在连锁企业的规模扩张以及企业持续发展中就失去了其突出优势.对于连锁经营企业的营销管理者而言,不仅要加大对品牌建设的力度,打造连锁经营企业自己的高品牌权益品牌,建设企业品牌文化,同时还需充分重视品牌的营销,在品牌设计、品牌安全及其保护等环节都应制定可行的营销策略,强化连锁经营企业品牌的延伸管理,形成品牌效应,这也是连锁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我国部分的连锁经营企业中,品牌经营经验还相当缺乏,品牌商标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强化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是连锁经营企业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此外,连锁经营企业实施高效的营销管理,对于其“价格武器”作用的发挥,扩大连锁经营企业的市场占领份额,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化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营销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当前,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营销管理意识相对较为薄弱,营销管理理念缺乏创新,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对营销管理还缺乏正确科学地认识,将营销错误得理解为产品的推销,缺乏对营销环境的深入分析,尤其缺乏市场营销理念,仍沿用“产品生产与产品推销”为主的营销理念,导致部分连锁经营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偏低,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2.2品牌形象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在其营销管理实践中,缺乏科学的营销管理策略,品牌营销策略尚未充分确立起来,加之品牌运营经验不足,品牌管理意识薄弱,使许多连锁经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之中.同时,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还缺乏规范性,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过分注重市场行为的短期效应,而对品牌的投入需要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致使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对品牌建设力度都相对较低.多数管理人员将品牌经营单纯地理解为提高其知名度,从而导致多数连锁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未能真正建立起来. 2.3营销渠道尚不完善 多数连锁经营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策略在营销管理中的作用,但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的IT投资相对于国外企业而言,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尚无一套系统的管理体制,致使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在其经营管理实践中,还未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销售网络点通常仅局限于大城市的商业中心,而城乡地区的销售网络点却乏善可陈,导致多数连锁经营企业的消费市场覆盖面较窄.此外,我国目前多数的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还不到位,信息化程度较低,导致配送效率低下,限制了连锁经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可见,营销管理是连锁经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管理策略势在必行. 三、提升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的优化对策思考 3.1更新营销理念,开拓潜在连锁市场 在现代化市场背景下,连锁经营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营销管理,树立现代化市场营销理念,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产品服务层次,创新产品设计,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产品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同时,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还应全面收集产品的反馈信息,从而实现产品的进一步完善,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同时,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顾客在其经营过程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基于此,连锁经营企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以产品生产、销售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树立起“以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及“以消费者满意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着力提升连锁经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以苏宁营销管理为例,对于享有中国的沃尔玛之称的苏宁而言,在其营销管理中,服务是其关键的产品,而其服务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在这一营销理念的指导之下,苏宁在其专业自营中,积极推出会员专区一站式购物服务,并制定了5S服务模式,树立“以客户体验为导向”的服务原则,以追求更高的顾客满意度作为其经营目标,在提高企业控制能力的同时,增强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扩大.苏宁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建立了呼叫中心平台以及三十多家技术服务中心,以服务至上为重要指导,促进了苏宁快速发展,并成为我国最大的零售销售企业.可见,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其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便是顾客的满意度.基于此,更新营销理念,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强化企业服务产品的打造,提升顾客满意度是连锁经营企业效应管理的突出策略.除此之外,连锁经营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还应立足于市场需求,积极制定“合作营销”、“网络营销”、“服务营销”等营销策略,从而全面提升连锁经营企业的整体营销水平,扩大连锁市场.以苏宁的合作营销战略为例,苏宁秉承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以顾客为核心,市场为导向,充分重视市场资源的整合,与全球近一万多家家电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运用联合促销、B2B等各种方式,积极建立利益共享的供应链,并采取直营连锁、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军全国市场,扩大了市场份额.2010年,积极推出网络营销模式,与GFK、IBM等合作,进军B2C网购模式,促进其网购销售额的不断增长.综上可见,更新营销理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营销理念,并积极制定合作营销、网络营销等各种有效的营销策略,是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综合实力提升以及潜在市场开拓的有效途径. 3.2实施品牌形象战略,优化企业形象 在2007年,率先在电气零售行业中采用明星代言的品牌策略,使苏宁品牌具有市场化与年轻化的特点,为其市场扩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当前,苏宁积极转变品牌形象建设策略,实行“幸福”品牌战略,积极打造起顾客服务周到的市场形象、价格公道质量领先的产品形象、设计愉悦的外观形象、健康清新的风气形象以及开拓进取的企业形象,最终树立起值得信赖、规范经营的一流企业综合形象,造就了苏宁品牌产品的成功.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品牌就是连锁经营企业的生命,在未来的连锁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必然成为市场主要的发展趋势,为此,制定品牌形象战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是连锁经营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此外,在品牌建设中,还需充分重视品牌的安全与保护,强化品牌营销管理,积极建立品牌危机预防处理机制,建立起优质产品形象,避免品牌危机损害企业形象,从而使连锁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战略充分发挥其优势,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经济效益. 3.3加强信息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 对于苏宁而言,信息化也是其核心产品之一,并将信息化作为其神经系统,积极建立了系统综合化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监控、语音等多种功能.并以SAP/ERP系统为载体,辅助运用B2C、B2B、CRM、TMS等系统,实现“消费者、供应商与职工”的综合化信息管理,在提升其生产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在采购与销售中,充分重视信息化采购系统与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全面增强了其核心竞争力.基于此,在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中,应积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提高连锁经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保障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并获得持续发展.综上可见,在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效的营销管理是企业产品优势以及品牌优势发挥的重要保障,是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规模扩张的基本要求,为此,连锁经营企业必须立足于企业实际,积极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提升产品服务层次,积极制定品牌形象战略,赢得消费者信赖,强化信息化建设,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以促进连锁经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杜小蓉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销售管理论文:现代企业的销售管理方式改进 一、国家对企业创新的政策 为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使中国尽早立于强国之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的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上成为了国家重要的战略。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和主体内容之一就是建设创新型企业。党的十八大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二、企业创新的三大方面 (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目前每一个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板,也是企业创新的亮点。日本的好多企业,如神户理化、日立化成、大日大油墨、冈崎矿产、科隆等都在创新上下了功夫。日本这些企业基本的原则是,三分之一的人员搞科研,三分之一的人员做营销,三分之一的人员负责生产,10%的管理人员。美国的条件优越,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更是大,俄国不论是实验室还是工厂都引进先进的设备,还有自己国家创新的设施设备,不惜物力财力。全球的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技术不会超过2%。大多的技术是集成创新,集成创新就是把生产化学的、生产化肥的、生产石油的、生产其他产品的每项技术中借鉴其有价值的技术部分,形成一项新的技术。比如圣泉现在呋喃树脂全球第一,当之无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应该分以下几步:第一步,模仿与跟随战略永远是第一战略。第二步,借脑发展。企业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条件和资源,我们要借脑发展,聘请工程师、顾问。国外有很多的咨询公司,有很多的服务公司,有很多的行业人员,需要时就要把他们聘来,聘是一般(不代表有价值)、最快的方法。第三步,寻求国外合作,建立实验室,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 (2)营销创新。企业创新的重点营销创新也可以说是市场创新的一部分,是企业创新的重点,营销实际上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市场部;一部分是销售部。二者是共同体,不是矛盾体,是相辅相成的。做好营销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步,贴近市场与客户,贴近市场与客户是做好营销工作的首要前提。比如现在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很快,用户也很多,但是如何贴近用户并利用起这部分资源,是很值得仔细研究和考虑的事情。有一家全球性跨国公司,微博做得非常好,有十几亿用户,微博的评估价为70多亿美元,公司就想利用这些客户资源,从客户身上赚钱,但是他们一利用,客户都跑了,都跑到别的网站、别的公司了,价值也一下降到了十几亿美元,这么大的客户资源不敢用了。贴近市场与客户,就要做到与客户用心交流。现在日本的产品在全球又开始走向下滑了,因为日本的产品能够做得让人相信,但是做得不能让人感到自豪、不能让人感到仰慕,不像欧美的大品牌,能够做到以此为自豪,不仅让人痴迷,而且仰慕、敬仰。第二步,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法:跟随大公司学习发展之路、向竞争对手学习至关重要、简单明了有效的激励措施,我们应该有简单、明了、有效的激励措施。用最简单、最明了、最直接的办法,来设立营销激励机制。第三步,建立营销管理中心。 (3)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难点,因为只有把管理创新做好,企业才有持续发展的保证,如果没有管理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可能出现夭折,因为缺少了推动这两个创新前进的力量。采取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的方式,着力于现有人才的开发,重点培养创新能力,有贡献的科技人才,实施专业人才与复合人才相结合的策略。积极从外部引进人才,加大对内部人才的相关培训及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及其保障、保护机制与组织机构,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思想,要有相应的战略谋划作为指导,构建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分析问题的本质,脚踏实地地进行管理创新。 三、国内外创新理论的研究 国外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还有其他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如E•曼斯菲尔德、施瓦茨、P•戴维、Z•格里列希斯等,他们以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为切入点,创造性地对技术创新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初步构建了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理论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技术创新经济学。 四、企业绩效评估 (1)设计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的设计要突出建设创新性企业、构建和谐企业环境的需要,重视企业资源的利用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尝试建立一套个性指标与通用指标相结合、传统指标与现代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相结合、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正指标与负指标相结合的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2)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研究。在对创新型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时涉及多个在逻辑上具有不同的阶段,但是各个阶段总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进行清晰的划分,创新型企业通过建立科学、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加强技术在创新型企业环境中的转移、创造等活动,从而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地位。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也是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目前对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经济增加值法、杜邦财务评价法、平衡计分卡法、主成分分析法,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运用因素分析法、内涵解析法、模糊综合测评法、聚类分析法、物元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逼近理想的排序法、功效系数法等评价方法相结合。 五、研究结论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社会、国家和经济的发展都要以创新能力为内在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同时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基础,加强创新型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对增强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剖析创新型企业发展态势,探索创新型企业评价方法、创新路径选择模式以及资源配置机制等对提升创新型企业管理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赵功展单位:河南平顶山供电公司 销售管理论文:乡镇卫生室药物销售管理方案 为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坚持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的原则;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坚持高效、公平、规范、透明,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则。 二、实施范围和时间 全县已建成运行并按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补充药品目录规定的药物,自12月10日开始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余下的村卫生室在加快建设进度和一体化管理的同时,试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确保2011年1月1日起,全县所有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面开展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县、乡两级召开专门会议,对全县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二)启动准备。各乡镇卫生院组织对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的药品库存情况,包括品名、规格、数量、价格等进行盘点核实,拟定基本药物用药和采购计划。 (三)正式运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正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零差率销售。原有库存药品一律按进价销售,销售完毕后,不得私自进购。 需配备的国家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按照《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使用与采购配送试行办法》,由各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办从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需应急采购的药品在品规一致、厂家一致的基础上,采购价要与中标价一致或低于中标价,并从已中标企业中采购。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所采购药品应区分开,县卫生局要严格按规定进行审核。村卫生室采购药品经费一律使用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办帐户结算,尚未开设帐户的乡镇卫生院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开设。 (四)落实补助政策与财务管理制度。对实行或试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室,其收入除来源于基本医疗服务收费外,按照《省行政村卫生室改革方案》之规定给予补助,即每12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行政村卫生室8000元。我县将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补助。 实行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在完成信息化建设后均作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按照纳入新农合门诊报销的医疗服务项目执行相关收费政策。行政村卫生室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统一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财务管理按《关于印发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执行,具体实施办法由县卫生局制定。 四、相关部门职责 县财政局:保障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的补助经费和工作经费足额到位;加强对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财务、资金使用、服务效果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县发改委:加强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管。 县卫生局:做好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政策宣传、培训和落实工作;负责对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和使用情况进行培训和监督检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违法经营药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取缔非法行医,切实维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和秩序。 县监察局:负责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全县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本乡镇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 并实行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村主要负责人是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是重大体制机制创新,也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密切配合,认真实施。 (二)加强宣传引导。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面向群众的社会宣传,重点宣传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原则和主要政策,普及合理的用药常识,改变不良用药行为,提高群众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和信任度。鼓励和引导群众选择使用基本药物,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建立药品质量验收及公示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室(单位),要公示国家药物目录和省补充药品目录及采购价格、厂家品名、剂型规格,公开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记录必须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且不得少于三年。 (四)加强考核管理。全县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补充药品目录规定的药物,不得配备和使用其他药物。县卫生与财政部门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把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作为各乡镇卫生院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药品采购、价格管理、零差率销售品种比例、零差率销售金额比例进行考核。乡镇卫生院负责村卫生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对村卫生室零差率销售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零差率财政补助和相关专项经费拨付挂钩。 (五)加强监督检查。县发展改革、卫生、财政、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的监督检查。乡镇卫生院也要加强对村级卫生室的监督检查。严禁擅自采购、加价销售,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销售管理论文:强化内部调控管理提升销售管理 [摘要]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已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销售业务的政策订立、合同管理、物流管理、收款管理四个环节,对如何通过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来提高销售工作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论述,以供大家研讨。 [关键词]销售;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由企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管理过程。而销售业务不仅是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之一,也是解决企业收入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销售业务的管理水平呢? 笔者认为,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销售业务的管理水平,要遵循四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即: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前提、完善合同管理是基础、科学的物流管理是重点、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关键。只有做到这些,并结合各自企业实际,予以适当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目的。 1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的前提 销售政策是一项引导性、激励性销售措施。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销售,给销售带来保障和轻松。所谓保障,就是通过给出一定的条件来激励、约束经销商与销售人员的行为,为完成销售目标服务;所谓轻松,就是充分发挥吸引力,促使客户与销售人员产生内驱力,自动地去完成销售目标,从而给销售带来一些便利与轻松。销售政策包括对内的《销售人员的激励政策》和对外的《经销商激励政策》,在这重点提出的是经销商的激励政策。 (1)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性作用,给货物和货款带来保障,给货款结算带来便利。在结算条款中要引导经销商实行现款现货,同时辅以折扣支持这一措施,会收到显著效果。销售人员不再将主要精力花在追收货款上,而将主要精力花在市场开发与客户管理上面。在赊欠与铺底上要明确规定授权的范围与期限标准,否则将造成应收账款偏大。 (2)折扣也就是厂家给予经销商的销售返利、销售奖赏,是经销商应得的额外劳务费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厂家对经销商的期望提高了,对经销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这些要求怎样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实施与落实?厂家只有拿出更多的折扣。现在的折扣又分成许多单项折扣,如现款折扣、专营折扣、销售增长折扣、市场秩序折扣等。 ①现款折扣是对结算的保障,按净销售额的百分比给予折扣。这种折扣不仅厂家资金流回笼较快,而且商家利润点增加。 ②销售增长折扣是市场竞争加剧,商品供过于求局面下,每个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产生的。市场消费量这个“蛋糕”的扩大速度是有限的,市场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是高速的,只要我们多销售、多生产,我们获得的市场份额就大一些,竞争力就强一些,赚钱会更多一些。这样市场供给量增加,暂时出现供过于求,只有从销售上找出路。 ③专营折扣《市场营销》中介绍市场防御策略有一条是渠道封锁,封锁方法之一就是签订排他性协议,具体就是专营。市场操作中,有许多经销商不愿意专营,理由很简单:风险大,销售受影响,可提供给自己客户选择的产品有限。厂家怎么办?给出专营折扣。专营,就享受该折扣;不专营,就不享受该折扣。同时专营折扣也对培养经销商的忠诚度有很大帮助。 ④市场秩序折扣,由于市场上经常出现倒货、窜货,低价倾销,价格倒挂的事情,厂家又经常查不出结果,造成市场价格混乱,货物流通不正常。只要有一家经销商的货物开始低价销售,马上所有经销商都会低价销售,不仅将损失转嫁给厂家,而且丧失继续进货销售的信心。商家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只有保证价格稳定和合理的价差,经销商才有利可图,厂商合作才会持久。所以专门为此设了一项折扣来引导经销商共同遵守、维护市场秩序。 (3)新产品销售奖励。注重产品开发与产品组合的公司,经常会推出新产品,多给经销商提供一些赚钱的机会,多给市场提供一些“武器”。但经销商认识不一样,有的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赚钱多;有的不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销量小、有风险,卖力不讨好。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激励!让经销商见利眼开,就可以借经销商之力推销新产品了。 2合同签订与管理的完善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基础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同在经济交往中越来越规范、标准、完整。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销售风险,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经销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 3科学的物流管理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重点 销售部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销售通知单,发货和仓储部门应当对销售通知单进行审核,严格按照所列项目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同时企业应当加强销售退回管理,分析退回原因,及时妥善处理。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制度规定开具销售发票,严禁开具虚假发票。 企业应当在销售与发货环节做好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销售制度,加强销售订单、销售合同协议、销售计划、销售通知单、发货凭证、运货凭证、销售发票、收货回执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销售部门应设置销售台账,及时反映各种商品、劳务等销售的开单、发货、收款情况。 4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关键 (1)收款业务应当以银行转账方式办理,避免销售人员直接接触现款;对于商业汇票明确受理范围,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票据欺诈。企业应由专人保管应收票据,及时向付款人提示付款。货币资金是企业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目标。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货币资金开支的合理、合法和货币资金回收的安全可靠,防止贪污舞弊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2)企业应当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考核。销售部门负责应收款项催收,财务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应收账款分类管理,针对不同性质的应收款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程序。严格区分并明确收款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收奖励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保证企业营运资产的周转效率。 (3)企业应当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对全部和部分无法收回的,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处理。核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 销售环节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争取销售得到发展的同时,建立健全销售与收款及货币资金环节的销售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加强管理有效途径。通过在各业务环节之间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控制体系,可以杜绝销售环节的违法行为,提高应收款与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资金健康地运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销售管理论文:小议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销售管理水平 [摘要]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已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销售业务的政策订立、合同管理、物流管理、收款管理四个环节,对如何通过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来提高销售工作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论述,以供大家研讨。 [关键词]销售;管理;控制 1正确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的前提 销售政策是一项引导性、激励性销售措施。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销售,给销售带来保障和轻松。所谓保障,就是通过给出一定的条件来激励、约束经销商与销售人员的行为,为完成销售目标服务;所谓轻松,就是充分发挥吸引力,促使客户与销售人员产生内驱力,自动地去完成销售目标,从而给销售带来一些便利与轻松。销售政策包括对内的《销售人员的激励政策》和对外的《经销商激励政策》,在这重点提出的是经销商的激励政策。 (1)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性作用,给货物和货款带来保障,给货款结算带来便利。在结算条款中要引导经销商实行现款现货,同时辅以折扣支持这一措施,会收到显著效果。销售人员不再将主要精力花在追收货款上,而将主要精力花在市场开发与客户管理上面。在赊欠与铺底上要明确规定授权的范围与期限标准,否则将造成应收账款偏大。 (2)折扣也就是厂家给予经销商的销售返利、销售奖赏,是经销商应得的额外劳务费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厂家对经销商的期望提高了,对经销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这些要求怎样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实施与落实?厂家只有拿出更多的折扣。现在的折扣又分成许多单项折扣,如现款折扣、专营折扣、销售增长折扣、市场秩序折扣等。 ①现款折扣是对结算的保障,按净销售额的百分比给予折扣。这种折扣不仅厂家资金流回笼较快,而且商家利润点增加。 ②销售增长折扣是市场竞争加剧,商品供过于求局面下,每个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产生的。市场消费量这个“蛋糕”的扩大速度是有限的,市场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是高速的,只要我们多销售、多生产,我们获得的市场份额就大一些,竞争力就强一些,赚钱会更多一些。这样市场供给量增加,暂时出现供过于求,只有从销售上找出路。 ③专营折扣《市场营销》中介绍市场防御策略有一条是渠道封锁,封锁方法之一就是签订排他性协议,具体就是专营。市场操作中,有许多经销商不愿意专营,理由很简单:风险大,销售受影响,可提供给自己客户选择的产品有限。厂家怎么办?给出专营折扣。专营,就享受该折扣;不专营,就不享受该折扣。同时专营折扣也对培养经销商的忠诚度有很大帮助。 ④市场秩序折扣,由于市场上经常出现倒货、窜货,低价倾销,价格倒挂的事情,厂家又经常查不出结果,造成市场价格混乱,货物流通不正常。只要有一家经销商的货物开始低价销售,马上所有经销商都会低价销售,不仅将损失转嫁给厂家,而且丧失继续进货销售的信心。商家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只有保证价格稳定和合理的价差,经销商才有利可图,厂商合作才会持久。所以专门为此设了一项折扣来引导经销商共同遵守、维护市场秩序。 (3)新产品销售奖励。注重产品开发与产品组合的公司,经常会推出新产品,多给经销商提供一些赚钱的机会,多给市场提供一些“武器”。但经销商认识不一样,有的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赚钱多;有的不愿意销售新产品,认为销量小、有风险,卖力不讨好。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激励!让经销商见利眼开,就可以借经销商之力推销新产品了。 2合同签订与管理的完善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基础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合同在经济交往中越来越规范、标准、完整。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销售风险,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经销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 3科学的物流管理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重点 销售部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销售通知单,发货和仓储部门应当对销售通知单进行审核,严格按照所列项目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同时企业应当加强销售退回管理,分析退回原因,及时妥善处理。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制度规定开具销售发票,严禁开具虚假发票。 企业应当在销售与发货环节做好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销售制度,加强销售订单、销售合同协议、销售计划、销售通知单、发货凭证、运货凭证、销售发票、收货回执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销售部门应设置销售台账,及时反映各种商品、劳务等销售的开单、发货、收款情况。 4加强收款环节的控制是提高销售管理水平关键 (1)收款业务应当以银行转账方式办理,避免销售人员直接接触现款;对于商业汇票明确受理范围,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票据欺诈。企业应由专人保管应收票据,及时向付款人提示付款。货币资金是企业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目标。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货币资金开支的合理、合法和货币资金回收的安全可靠,防止贪污舞弊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2)企业应当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考核。销售部门负责应收款项催收,财务部门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回收。应收账款分类管理,针对不同性质的应收款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程序。严格区分并明确收款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收奖励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保证企业营运资产的周转效率。 (3)企业应当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对全部和部分无法收回的,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处理。核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 销售环节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争取销售得到发展的同时,建立健全销售与收款及货币资金环节的销售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加强管理有效途径。通过在各业务环节之间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控制体系,可以杜绝销售环节的违法行为,提高应收款与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资金健康地运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