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财政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财政学是介绍财政理论、指导财政工作的专门学科,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结合财政学特点进行教学,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介绍了有关提高财政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财政学;课堂教学;财经类;核心课程;实践教学 财政学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结课后,会计、税收、财务管理等专业课开课之前开设。目前,在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所有专业均开设含有财政学内容的课程,但是这门课程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往往认为财政学课程不实用、太抽象、不易把握等,不去努力学,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为此,对于财政学如何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至关重要。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枯燥,难以吸引学生 对于财政学教材来说,内容大同小异。因为对财政学的讲解离不开财政学的框架,也就是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而这些内容学生会觉得太枯燥,没用处。没有像对待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统计学这些学科那样下工夫。 (二)授课方式缺乏灵活性,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以板书讲授为主,没有运用其他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授课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接受能力根据感观的不同而有强弱之分,文字解释是抽象的、图表或图画的解释是直观而易于消化的,教师在追求表述完整和解释到位的同时,没有考虑到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甚至抗拒情绪。由于上面所提到财政特点,如果对一些关键、重点的内容照本宣科,直接将内容写到黑板上,学生仍然会听不明白,这样既影响课程进度又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 由于这门课内容较为枯燥,教师授课方法单一等原因,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始终不能集中,并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会积极思考,更谈不上自觉学习,这种被动的知识传递方式造成学生只为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由于存在以上各方面的不足,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教材、教师收集的资料和课外辅导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弥补课程内容枯燥、教材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课堂上师生互动,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进教学方法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多年来一直努力在探讨和尝试,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财政学教学方法,该套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常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顺整个课程思路,突出重点 在第一节课时,先把本课程提纲挈领,让学生知道财政学课程应当学什么。首先,应当知道什么是财政,它的概念与职能;然后就是财政收支;再次就是对于财政收支的预算也就是国家预算;最后就是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在这学期需要学习什么。还要给学生指出重点,首先是章节重点,另外就是各章的重点,需要在讲述各章内容时指出。 在讲述各章重点时,对于一些学生们早已熟悉的、或是教材中清楚表述但不要求深刻记忆的内容,可以适当地精简和忽略,以此提高有效信息的集中密度、明确重要知识点。如同在修剪植物的时候把不必要的枝叶去掉,反而能更完美地展现缰参锏男巫春吞逄。 (二)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借助多媒体。多媒体教学使师生处于一个开放互动的审美心理场,学生情绪振奋,思想解放,参与主动,他们的思想随情境而向四方发射,联想与想象自由而不受羁绊,智慧的火花不断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优于单一的教学模式。 商业银行学是一门信息量极大的学科,涉及面广,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对相关内容的解释都会尽可能地完整、清楚。这就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冗长的文字增加了学生们阅读的困难;二是几个同类词语出现的篇幅跨度过大必然影响教材的系统性。为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制作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弥补。 其次,采用案例教学,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注重“怎么教”的方面,课堂以老师为主导。相反地,西方教育界一直推广一种反思维的“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导,侧重于学生“怎么学”。案例教学法突破传统的教学误区,是灌输式学习向启发式学习的转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目标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论加强理智性的理解及应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能够使参与者认知经验、共享经验,能够促进学生扩大社会认知面以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愿望和能力。 教师应结合每章理论内容,把商业银行一些实际案例编制成册。把学生分成实训小组,在每章讲述完之后让学生做相应的案例。做完之后,让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答案。最后让学生各组交换实训结果,给出成绩。这种方法突破了原有的那种“空中楼阁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对相关信息进行专题讨论,从而掌握信息本身。 (三)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 财政税收与很多宏观、微观的经济问题相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财政税收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运用财政税收理论剖析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解。这一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财政、税务部门进行实践,让他们在充实繁忙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真知卓见。 (四)结合不同专业,抓好教学侧重点 财政税收专业和非财政税收专业比较,对财政税收专业的学生学习财政学要求更高,掌握的内容更全面,对非财政税收专业的学生,如管理专业的学生则要求重点掌握与企业、单位、个人分配关系较密切的内容,侧重于了解国家财政政策、制度和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制度,关于政府如何加强财政管理的内容则可略述。 (五)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标准,不能以分数定终身 我们必须扬弃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为最终判断标准,构建与新型财政学体系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方法。考核方式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笔试、口试、论文以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内容上针对课程类型,确定考核重点。总的指导思想是减少客观试题,增加主观测试题。整个考核应围绕财政学所涉及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等能力培养展开,检测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并促进教师日常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在对不同考核科目、命题范围、题型类别、题量覆盖面以及难易程度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成绩考核的评价标准,真正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予以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 三、结语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所有教学材料都能精辟、简明地传达专业知识;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如果引入主题、讲解内容、习题训练、消化知识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走,并且每位同学都能紧扣老师的思路,则这一节课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经济类人才。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摘要]公共财政学作为一门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堂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研究如何创新公共财政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在分析财政学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经验及阐述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异同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积极推广问题式教学、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引入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创新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创新 一、引言 从广义上讲,财政学是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从狭义上讲,财政学是一门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文的研究范畴仅限于狭义的财政学,即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财政学作为一门课程,其主要是应用财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现实财政学问题:如公共产品、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政府预算等,其根本问题是研究政府如何参与社会的资源配置。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最早提出财政学思想的是1663年威廉・配第出版的《赋税论》,而标志着财政学诞生的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随后巴斯塔布尔、阿当斯、庇古、凯恩斯等经济学家为财政学的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财政学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一门学科及课程。借鉴国外的财政学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我国财政学学科及课程得到了较快发展,从改革开放以“国家分配论”为主流的财政学理论逐步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理论,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2次会议标志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体系的正式确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公共财政学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但是财政学作为一门高等学校课程,其课堂教学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学者对此的研究也非常地少,因此,本文打破传统的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对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二、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异同 (一)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相同之处 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都属于公共部门经济学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看,狭义的公共经济学即指传统财政学,也可称之为狭义公共经济学,而现代公共财政学可称之为广义公共经济学。因此,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都可以简单称为公共经济学。 (二)公共财政学与传统财政学的不同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研究内容不同。公共财政学研究政府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称之为广义公共经济学,传统财政学研究政府收支管理,是国家理财之学,称之为狭义公共经济学;二是研究对象不同。公共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或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矛盾是其特有的主要矛盾,传统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收支及其管理行为,收支矛盾是其特有的主要矛盾。 三、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公共财政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严重缺乏创新,学财政学课程的同学普遍认为财政学比较枯燥、实用性不强,缺乏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课题组调查问卷显示,对财政学课程教学方法满意度选“一般”的占半数以上,选择“非常满意”的占极少数,选择“非常不满”的占近1/3。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共财政学课程本身的问题,理论强、较为抽象和宏观,同学们学起来感觉很枯燥乏味;二是任课教师的问题,没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任课教师普遍采用讲授法,在重视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是主要原因,公共财政学本身知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学习兴趣低下,但不是主要因素。如果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即使枯燥的课程也可以讲授的很生动。其实教学实践中并不乏这样的例子,哈尔滨商业大学就有这样一位讲授公共财政学的教师,他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把枯燥无味的财政学讲得生动易懂,深受学生喜欢。他的课堂不仅座无虚席,还有很多非本班的学生自带椅子前来听课。因此,在财政学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并且不断创新,以提高授课质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应做到既要重视教材基础知识的传授,又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本门课程的内容框架,让学生在正式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对本门课程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方面课程内容框架应以教材为主线,不能偏离教材漫无边际的讲,否则会让学生觉得学校为我们选定的教材没有什么意义,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否则就会封闭自己的教学范围,压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挖掘和拓宽,不断把理论和实践中更新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对每章内容合理进行学时分配,对公共产品理论、财政的职能、财政支出和收入理论等内容,应增加学时、重点介绍,而对于如税收制度体系的内容,因为是税法学主要讲授的内容,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讲授。 (二)积极推广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法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首先,在讲述某一章新内容或每节新课之前,应结合现实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来学习。其次,在讲课过程中,也应积极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即使是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也可以采用疑问的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精神集中的状态中。我认为这也是问题式教学的最关键的环节。最后,在学习完某一章或每节课后,也要给学生留一些新练习题,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巩固。采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自己先动脑筋思考的问题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运用 摘 要:本文以财政学课堂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为主线,厘清了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由来,分析了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表现,提出了提升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对策建议。就当前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来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财政学;课堂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财政学是一门思辨的学科,从狭义来看,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从广义上讲,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财政学的要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前财政学的教材主要将财政学分为三大体系:一是财政支出理论;二是财政收入理论;三是宏观经济的监督、调控、管理理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很多新的内容在引入,在宏观方面,财政对供给侧改革影响、大国财政问题的出现等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微观方面,“营改增”的问题、税制结构调整的问题引起来人们的关注,在实践层面,地方债的问题、政府预算的问题逐步成为热点。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也开始在财政学领域不断突显,如财政政策领域对于经济周期的把握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之道的关系,财政集权与分权领域与郡县制、科举制之间的关联,“三公”支出不断增加背后人情文化的影响,这些问题如果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能拓展学生的财政学知识,增进其对财政学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活跃课堂的氛围。本文将以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线索,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财政学课堂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由来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走入了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在教育体制上,沿袭着前苏联的传统,另一方面在学科上,有着经济发展初期的印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这个时期重工业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教育领域主旋律,至于经、管、法等社会科学在那个时代并没有那么受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来临和高考制度的恢复。改革意味着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整,开放意味着对国外管理经验的引入,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高校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这个时期的教材往往是通过“拿来主义”的方式实现的。而这种“拿来主义”往往存在着许多先天的“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时展结合不足。1978年之后的中国,是翻天覆地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旧的观念不断消亡,然而,“拿来主义”的教材却并没有反映出变化的特点。即使是做过一些更新的教材,由于社会发展的速度过快,也不能完全反映出时代的特征。换句话说,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材存在着“时滞性”的问题。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改革前面临着全面的冲击,而“拿来主义”基本是一种照搬照抄,因此,在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材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本身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这些教材也存在着“本土性”的问题。 在存在“时滞性”与“本土性”问题的教材引导之下,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的课堂往往缺乏“实践性”,而兼具经济、管理、法律领域特点的财政学这门学科更是如此。尽管如此,对财政学的教学而言,相比较而言,“时滞性”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突出。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滞性”的问题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长和短的问题,没有有和无的问题。二是由于教材的更新,很多在新的事物引导下出现的新观点不断地补充到教材中来,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而“本土性”的问题则显得较为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前的历史问题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领域也受到了西方的冲击。同时,由于多极化世界的出现,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思想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所以相对于“时滞性”的问题,财政学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表现 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领域: 1.政府预算领域 在政府预算领域,“三公消费”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公款吃喝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公款吃喝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领导干部思想觉悟的问题,有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传统文化也是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情文化,人与人之间是需要表达感情的,酒能伤身,通过伤害自己来尊重别人是酒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喝酒这种现象往往是在饭局中产生的,因此吃喝问题深入人心。普通人的吃喝无所谓,但公务员的吃饭则涉及到很多问题,一是经费来源的问题,二是吃喝背后往往与各种小团体、小帮派结合起来,附着了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干扰正常的政治生态,以实现不可告人的秘密。因此,公款吃喝这种风气必须刹。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的八项规定的出台有效地扭转了这一风气,实现了不敢贪,但从财政的角度,不能贪,不想贪还是要从政府预算入手,花国家的钱不心疼到花国家的钱没能力,再到花国家的钱不愿意的转变。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政府预算的控制,说到底也是对传统文化中某些糟粕宣战。 2.财政间财政关系领域 政府间财政关系领域中国文化的问题很多,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的博弈问题。其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领域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中涉及到分权的理论有一种叫偏好误识论,即不同地区的人们总有不同的偏好,如湖南人爱吃辣的、江浙人爱吃甜的、内蒙古人爱吃羊肉,同样是辣的,湖南偏辣、四川偏麻,贵州又麻又辣,如果中央政府在财政领域统一管理,则很难满足不同地区的偏好,因此,需要实现分权。这一理论应该上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在政府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财政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地方文化。 3.财政政策领域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整的一种手段,它是针对经济发展的周期来的。其实经济发展的周期也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文化去解释。经济从恢复期,到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类似于《易经》文化中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与每一天的黑白交替、每个月的阴晴圆缺,每一年的寒暑易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用阴阳文化去解释经济周期,同自然规律去反映经济变化,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科本身的拓展。 三、提升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对策建议 财政学教学中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那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教材编写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的问题融入进去,使同学们了解到财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财政学的影响,了解到解决财政问题有时候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一方面可以拓展财政学的教学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化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感、自豪感,责任感。 2.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通识课的教育中,可以增加中传统国文化的课程,同时也可以以财政学作为案例去解读,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体系,将国家的政策与日常的生活相结合,将财政的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对日常行为的理性决策,全面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 3.课堂讲授 在课堂讲授的过程,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尤其是可以通过案例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财政政策、财政问题、财政现象的关联,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财政政策、财政问题、财政现象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财政学体系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通过教材编写、课程设计、课堂讲授等不同的方式将财政学的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相结合,有利于学科边界的拓展,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增长,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财政学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都不能适应现代教学要求,根据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政学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及效果分析,对财政学课程运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进行总结。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在我国,普遍认为研讨式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确定研讨主题,展开研究讨论,用以开拓思路、创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参与性,使其掌握基本理论,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财政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类专业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财政学课堂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诸多教学瓶颈,亟需以研讨式教学法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加以解决。 二、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瓶颈 1.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是经济学类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也要能理论结合实践,运用财政理论和财政工具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评析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学习财政学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财政学作为专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有着与其他经济类课程不同的、特殊的学科特性:①特别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的是作为资源非市场配置的政府配置;②特殊的学科基础,财政学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有着较深的联系;③特定的制度背景,财政学的学习研究离不开相应的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背景。财政学所独有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财政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财政学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培养目标。 2.财政学课程教学瓶颈。传统的财政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并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财政学课程枯燥的理论和与实践运用的脱节是教与学的重大障碍。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对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重理论轻实践,将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单纯接受者,对学生一味的灌输知识,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门理论性强同时又对实务要求高的财政学课程。长期以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围绕“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展开。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授课缺乏创新性,致使教学效果缺少务实性。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被动和单调的教学氛围下学习,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衔接,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在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积极探索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等新兴教学模式,使之符合财政学学科的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研讨式教学法能破解财政学课程教学瓶颈 1.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和观点认同。这种模式不仅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主动去思考、研究、探索,从而体验财政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过程。在运用研讨式教学模式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及质疑,释疑,要及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能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求知。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2.研讨式教学法注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应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使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解决过程类似。创设问题情境,呈现真实性任务,案例或问题给学生。教学过程为创设情境―问题演示―问题探究―互助学习―构建知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相关知识点的应用情境,启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思考。结合财政学特殊的学科特性,尤其是特殊的制度背景,包括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背景,使课堂讲授与社会经济实情相整合,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真实社会经济情境中的研讨式教学。财政学研讨式教学必须确立明确的研究问题,并且必须是当前财政领域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为增强针对性、时效性,财政学课程教学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去设计研讨题目。 3.研讨式教学法改变单调的教学形式。在财政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学生讲,大家评,教师总结或师生对话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研讨式教学,在研讨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由发挥个性,教师的评价要具有全面性和激励性。研讨式教学法采用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教学双方就共同关注的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学生可以自由提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样有利于规避传统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断裂和教学惰性,研讨式教学的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上课形式,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其组员个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然后就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教师以平等的组员身份加入各小组的讨论之中,鼓励每位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小组集思广益,把本组讨论研究结果与教材提出的观点想联系,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可运用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等多元教学形式;在课后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连续状态,而且学生也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查阅资料和进行实地调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研讨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 研讨式教学在我国本科教育中还处在探索阶段,由于本科生人数相对较多,对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有一定影响。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中的一味灌输的僵化模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实行差异化教学。 研讨式教学模式一般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果学生过多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如果学生人数较多,师生比太大,老师也不太可能去参与每组的讨论。相对于小班学生来说,老师也不可能在大班课堂上给每组发言并点评的时间,讨论更多地要学生在课堂后进行,课后讨论相对来说没有课堂讨论的效果好。课后不一定每个组员都有时间去参与讨论,也不能像课堂讨论那样,学生可以从其他组的讨论中获得启发,课后讨论也不能像课堂讨论那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本科教育已普遍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国家,每组课后讨论的结果通常是以作业的形式交给教师,教师再在以后的课堂中选择少数几个组发表讨论结果。课后讨论的效果在很多方面都远不如课堂讨论。在学生相对比较少的学期,教师很容易组织课堂讨论,人数少的小班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课堂气氛相对人数较多的大班来说要好很多,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因此对于大班课堂最好能将大班分成几个小班,那样运用研讨式教学的效果会好很多。 在本科教学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受学生所在年级的影响。年级越高,效果越好。相对来说,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积累程度和心理素质都比低年级学生要好些,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讨论的深度也都要更好些。另外,高年级学生年龄相对来说大些,心理更成熟些,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热情也更大些。因此,需要更好引导低年级学生,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讨论的热情和参与度。需要更好地启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思考。要更多地引导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以讨论主题为中心,自主查阅资料,分析研究,得到初步研究结果后,师生共同就主题成果进行初期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研究。要着重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建议,既要多鼓励他们的参与,将他们的讨论参与度与学习成绩挂钩,又要多督促他们课后多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浅谈财政学教学改革: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地方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 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章从“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入手,详细阐述了“地方财政学”课程的教改方式――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并提出了变革“地方财政学”课程考试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改革;地方财政学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财政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工具,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财政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地方财政学”属于“财政学”课程的延伸,将财政学的研究范畴从中央政府细化到地方政府,研究范围和领域不断向纵深推进,属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对“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方财政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会导致授课内容的空洞、抽象而难学。个别初学者甚至认为“地方财政学”的知识离现实的经济生活似乎太遥远,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学习兴趣自然受影响。如何有效地改变当前地方财政学教学的这种被动局面,对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方财政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潜能现在已经发掘的比较充分了,能够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等,向学生讲述地方财政学的相关知识。现有的这些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建立起专业知识的架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进而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在案例的提出、多媒体的制作和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缺陷一目了然。一是这些教学方式只为了知识的授受,把教学当作“教书”,片面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的过程,学生无法学会如何主动学习。二是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的过程;这种授课过程以教师思维为主,学生只要能跟得上教师思维即可,没有时间去主动思考,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改革“地方财政学”的授课方式必要而且紧迫。 (二)“地方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 进行知识构建, 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环节。专题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本专业相关专题,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对该专题的初步认识。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对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相互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从而完成对该专题知识的构建。 专题研讨式教学能够较好地体现以学为本,整个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问题,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依托课程设计,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着重培养其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地方财政学”的优势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都相当流行,尤其像“地方财政学”这样的课程,更应该把该教学法引入到教学当中来。地方财政在我国并未成体系,现有的教材较为简单与空洞,与以前所学专业课重复内容颇多。在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辅之以专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深度。专题研究中,学生自我搜索和整理相关专题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锻炼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讨论则是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探讨,如果交流过程中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些火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激发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广泛参与,从而深入地自主学习。 (一)专题研究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专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这种方法改变了师生双方的课堂地位,学生主动寻找信息、整理资料、形成看法,他们不再是教师固定思维的接受者。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探索的位置。 (二)专题讨论是现场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 如何把自己的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有效培养。遇到不同观点时,如何快速、准确地驳斥对方的观点,更是一次对思维能力的现场训练。专题讨论也是各种观点汇集交锋的有利时机,这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有利于开阔学生看待问题的眼界和思路。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地方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地方财政学”的教改主要以改变教学方式为主,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这门课程中有很强的适应性。专题研讨式教学法主要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专题研究为基础,专题讨论为重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专题研究 在设计专题时,要系统归纳和整合“地方财政学”教学内容,有时甚至打破知识体系的固有结构,力争使每一个专题自成体系,都有一个开放性的研究空间和方向。专题的实质就是问题,设计专题时力争囊括该课程目前所涉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将这些问题以专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自学该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分为小组内讨论和全班集体讨论。首先是小组内成员就所选专题问题,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和体会相互展示、进行交流。其次,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班上集中讲课,全班共同讨论。由于“地方财政学”课本授课知识较少,所占课时为20个左右,剩余课时都可用来安排进行专题研讨,课本授课与专题研讨穿插进行。同时考虑研讨花费学生的时间和占用课堂的时间也较多,因此“地方财政学”的专题研讨一学期安排7―8次即可。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将研讨专题确定,并将全体学生分成7―8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一次专题大约需要2次课,第一次课为理论课,教师讲授该专题的基础知识,并将需要研讨的问题提出,由专题小组学生回去搜集、整理相关知识;第二次为讨论课, 由教师随机抽取负责该专题的小组代表上台主讲,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提问,该小组现场答辩,并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讨论课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确定专题。专题的确定要在本课程开始授课之前全部确定下来,专题选择的具体要求:第一,与“地方财政学”密切相关,研讨问题要具体,主要包括目前地方财政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第二,所选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讨论性。第三,适度控制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匹配。 2.教师辅导。教师运用一次课时间,讲授该专题相关基础知识,提出下次讨论课的讨论问题,并指定该专题的研讨小组。并提出该研讨专题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并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该专题资料。 3.课堂讨论。小组在课外查找、阅读和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总结、整理并撰写报告,做成PPT,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课堂上随机抽取2名小组代表当堂陈述其观点和结论,每人5分钟陈述时间。组内其他同学补充相关知识或观点,此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提问答辩时间为25分钟,由教师和其他非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讲解成员和组内同学可以共同答辩、相互补充,争取将目前地方财政学课程中存在争议、或者表述不清的问题以专题的形式答辩清楚、形成定论。最后留5分钟由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情况,并指出该次研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形成结论(成果)。每个研讨小组要就研讨问题上交一份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所研讨问题,所查找的资料,小组观点的形成过程及最后的观点陈述。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提炼,形成最终成果,形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以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理解。 四、变革“地方财政学”课程考试方式的思考 “地方财政学”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上一轮制订教学计划时新增这门课程,并且确定为考试课。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体现。 第一,本学期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多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授课,组织的课堂讨论较多,差不多每节课都有一到两个小型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质量也参差不齐。笔者认为该课程最终成绩应当反映出学生上课质量的差别。第二,目前我国地方财政学未成体系,相关教材非常少且讲授的内容也较浅显,并且内容多与现有课程重复。这学期授课的过程中,除了介绍教材上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是以专题的形式深化教学内容,而专题授课方式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来考核。第三,上学期的“地方财政学”课程也是采用的考查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考虑到课程的延续性,本学期特此申请变更考试方式;并且下一轮教学计划已经将该课程修订为考察课了。 新的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出勤得分+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得分+最终论文得分。这样更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效果。 总之,“地方财政学”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从小处说,能够改善地方财政学教学方法,提升地方财政学教学质量。从大处说,此次教改是积极探索经济学院提升教学质量的新路子之一,能够革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研究能力。
酒店网络营销研究:基于消费者行为模式的酒店网络营销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消费者行为模式为切入点,提出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时代,酒店应树立互联网思维模式,针对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的变化在营销管理活动上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以更好适应消费者需求,获得顾客满意。 【关键词】酒店营销 网络营销 消费行为模式 随着互联科技和电子商务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着世界。人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如果说第一代互联网(Web1.0)扮演着与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相类似的信息者的角色,那么第二代互联网(Web2.0)则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搜索引擎技术使得消费者可以主动、精确获取消息;网络工具,如博客、微博、朋友圈的迅猛扩散,使得消费者不仅能够通过网络主动地获取信息,还可以变身成为信息者,将自己获取的信息和周围的人进行更密切的分享和交换。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使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互动、定向、即时和个性化。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经济活动的这些特点,我们应该去重新审视企业的营销活动,使之更符合如今消费者的习惯。 一、理论基础 (一)由AIDMA到AISAS、SICAS的消费行为模式演变 以前,受到通信技术等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想要获取信息非常困难。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能收集到的信息却十分有限。美国营销广告专家山姆・罗兰・霍尔(Samuel Roland Hall)在1920年提出的理论模型AIDMA描述了在传统模式下消费者从获取商品信息到最终实现购买所经历的过程。具体解释为:Attention 引起注意Interest激发兴趣Desire唤起欲望Memory 留下记忆Action 促成行动。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借助互联网,人们不仅能够轻而易举的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在看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之后,利用搜索引擎等等方式主动地去挖掘和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并且通过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将获得的信息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在购买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人们由单向、被动的接受企业的信息,向更主动去搜索信息和分享信息转变。人们不再单纯的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人们不仅可以与自己相关的个人信息,也可以把与企业和产品相关的信息拿出来在社会化媒体上跟其他人一起讨论。在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的影响下,日本电通公司对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商品认知阶段、商品理解和比较探讨阶段、商品购买阶段这几个不同阶段做了一系列的调研与探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消费行为模式进行了重构,提出了AISAS模式,即:Attention 引起注意Interest 产生兴趣Search 主动搜索Action 促成行动Share 信息分享。这个模式指出了人们需求产生之后行动上的变化,即在互联网环境里,消费者在获取商品信息产生需求之后,会通过互联网搜集与目标商品相关的信息,会参考其他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购买体验和感受,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比对,再做出购买决定。并且,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交流功能跟其他消费者进行交流和分享。这种模式里,消费者成为了口碑传播的信息者,这使得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的影响范围大大扩展,其受众远高于传统消费模式中的消费者。 但不管是AIDMA模式还是AISAS模式,究其根本还是以广告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过去有着互联网所无法比拟的覆盖率。而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互联网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同时,数字时代、web2.0、移动互联网提供的用户关系网络LBS位置的服务、实时通讯技术和CRM数据汇集等技术创造了全新的营销生态系统。在这个全新的系统里,消费者需求的唤醒不再单纯依靠广告,商品信息的获得甚至也不再是主动搜索,而是一种关系匹配、兴趣耦合产生的化学反应的结果。基于这样的理解,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2011社会化营销白皮书》中,指出了营销驱动力从广告到对话的变化,提出了SICAS模型(Sense-Interest Interactive-Connect Communication-Action-Share)。依然强调分享在新的网络时代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模型里的几个步骤之间并不是完全时间递进的关系,借由移动互联技术,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跳过其中一个或几个步骤,做出购买决定甚至是单纯的对商品或者企业进行评价和探讨。企业只有不断去发现和理解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发展变化,才能不断改善自己的营销方式、营销手段,更好的实现企业目标。 (二)接触点管理 配合传统消费行为模式而实施的营销,着力点在整合企业能利用的各种资源,力图形成一种“无缝传播”,向消费者灌输与企业和商品相关的信息。企业的重心在研究“说什么”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而今天,消费者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干扰的声音大为增加,企业单方面“说什么”能达到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同时,今天还是一个买方市场的时代。对企业来说,l能抓住消费者,l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与消费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塑造企业和品牌形象,更好地实现顾客满意从而提高顾客忠诚度,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议题。于是接触点管理的理论应运而生。 接触点管理理论讨论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或通过什么媒介),如何与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进行接触。无论是通过互联网、传统媒介亦或是面对面,消费者与企业和商品接触的方式不计其数,比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使用过程中接触的产品本身、企业所的广告、网络上各类消费者评价网站以及消费者与家人朋友之间的购物经验交流等等。任何企业都没有力量去控制所有的接触点。每一个接触点,都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如果这千千万万的接触点中,无论其中某一个点出现了问题,也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良的影响。这也使得企业通过学习接触点理论,找到正确的时间,通过恰当的媒介,运用适合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变得尤为重要。 二、互联网时代酒店营销对策 (一)酒店要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 互联网为酒店与消费者之间距离的拉近提供了条件。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消费者选择酒店进行预订的时候,接触的往往是渠道商。消费者对酒店的信任,依赖于消费者对渠道的信任。这反而使酒店远离了消费者。携程和去哪儿之所以能做得风生水起,也就是建立了一个生态圈,把信息的传播、消费者的购买和评价、分享,把交通、餐饮和娱乐跟消费者住宿的基本需求有机联系在了一起。2013年,携程、艺龙、去哪儿3家渠道商的酒店佣金收入达31.503亿元,而同年我国11678家星级酒店净利润则亏损20.88亿元。在今天的市场里,消费者握有选择权。建立并与客户维持良好的关系是企业极为重要的任务。酒店需要摆脱对渠道商的依赖,找到一种在线上与消费者直接进行沟通的方式,把客户资源和信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以免沦为渠道商的供应端。也就是说,酒店要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并且在官网上提供一些极具吸引力的、独有的促销活动,并且通过多种渠道,比如社会化平台、网络媒体和电子邮件等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这些信息。在一定的积累后,消费者会逐渐相信,要想找到最有价值的酒店产品,酒店官网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从而使消费者在选购酒店产品时更倾向于使用酒店官网来进行预订。在建立官网的时候,要把官网不只作为一个向消费者展示的窗口,还是一个交易的通道、交流的平台。消费者既可以通过官网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自助进行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和预定,当消费者有任何疑问想与酒店进行沟通与交流时,无论采用什么媒介,如电话、电子邮件或社会化平台等都能够即刻进行。另一方面,酒店也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来收集和管理客户信息,更好的了解客户需求。 (二)利用网络平台,注重口碑营销 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热衷于分享。人们恨不得把每天的状态、经历、想法等都拿出来展现给他人。所以如果消费者能把对酒店产品和服务的满意体验分享出去,经过社会化媒体的传播,能爆发出令人炫目的能量。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络市场购物研究报告》的调查,在购买不熟悉的产品时,用户评价在现阶段的网络购物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37.5%的网购用户在决策时主要考虑因素为用户评价,其次是网站知名度和口碑。即使在购买熟悉的商品时,用户评价、网站知名度和口碑也仍然占据重要地位,重视这两个因素的人群所占比例分别为25.0%和22.2%。在广告泛滥的时代,人们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抱有怀疑。用户评价由于跟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比较容易得到人们的信任。同时现实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与好评相比,负面的评价更容易被消费者记住,传播开来造成的影响难以抚平。酒店要重视网络口碑营销的价值,利用好各个社会化媒体平台,对消费者点评进行及时妥善的回复和反馈,把良好的服务态度传达给广大的消费者,降低负面评价的不良影响,形成正向的口碑循环。 三、小结 酒店作为一种不动产和酒店服务的无形性,使酒店作为一种商品无法在购买之前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借助互联网,酒店可以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潜在消费者展示自己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环境,给消费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互相间交流消费体验的诸多平台,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好的购买决策。然而,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营销方式,酒店都必须始终专注于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体验,这才是良好口碑的来源。互联网的发展对酒店业来说,不仅意味着营销工具的更新换代,也意味着营销思维模式的转变。 酒店网络营销研究:酒店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 要】酒店开展网络营销是进行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对未来客源市场的战略考虑。从我国酒店网络营销的现状来看,建议从规范网络营销市场、提高网络营销服务质量、增强网络安全支付认可度、加强网站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开拓酒店电子智能市场。 【关键词】酒店;网络营销;现状;策略分析 20世纪90年代,网络营销作为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产物在美国出现。9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并快速发展应用至今。2014年1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1]。由于互联网迅速发展,酒店管理者对网络营销逐渐重视,争先恐后开辟新的销售方式,使酒店运营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1.酒店网络营销现状 1.1网络营销模式多样 根据艾瑞网2012年10月到12月对全国380家酒店进行的调查显示,全国酒店客房销售渠道主要有两种,即直销渠道和分销渠道,这两种销售渠道所占的比例相当。直销主要有与酒店有协议的企业或个人、会员、前台散客、自身预订方法等部分组成,采用淘宝直营店、搜索引擎营销和移动应用客户端三种营销模式。分销主要有OTA旅行社团客、新型模式和全球分销系统等组成,主要有团购、尾房、模糊定价和反响竞拍等模式。 1.2发展空间良好 2013年,全球网民总量接近27亿,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规模庞大的网民数量,给酒店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我国网民对各类网络的应用规模大,种类多,虽然网民对于旅行预订量较少,但旅游预订用户比例上升最快。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微博的年增长率最高,搜索引擎、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和微博的网民使用率位居前四名,网民中旅行预订、网上银行、网上支付、微博的用户比例较上年底提升的百分点大于等于六。虽然电子邮件与论坛/BBS的网民使用率比去年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我国网民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是上升的,网民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1.3网络营销平台提升空间大 网民有过与旅游预订相关经历的人数超过1.8亿,占全部网民总数比例的29.3%。与其他应用相比,我国酒店网上预订用户数量相对较少,应用渗透率还很低,但未来发展空间不可限量。如:搜索引擎一直是互联网中的基础应用,随着现阶段智能手机的普及,网民以年增长率8.5%使用手机进行相关搜索,因此作为酒店网络营销的直接渠道,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类似博客等渠道也可作为酒店网络营销的重要方法,发展空间也不容小觑。 1.4选择网上安全支付比例小 2013年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网民使用率均比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网上购物和网上支付的使用人数分别为3.0189亿人和2.6020亿人,网民使用率分别为48.9%和42.1%。但总的来看,选择网上支付的网民比例较小。 1.5酒店网站建设处于初级水平 在欧美国家,拥有自己网站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0%以上。虽然目前中国很多酒店已经意识到了网络营销的潜在商机和好处,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大部分酒店官网依然停留在门户网站阶段,仅提供一些基本的信息服务,这直接导致了对第三方网络预订平台的依赖,丧失了一定的控价权[4]。 2.酒店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网络营销市场不成熟 一个城市的酒店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当地旅游业及经济的发展水平。酒店销售模式多种多样,虽然新模式可以给酒店带来利润、消化尾房、提高出租率,但由于我国网络营销市场不够成熟,导致大多酒店对新型销售持谨慎态度。首先,新模式所带来的客源不稳定;其次,销售新模式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三,酒店采用分销新模式所获得的利润较低。第四,佣金过高,通过第三方预订平台所达成交易的成本太高,因此提供的服务也令顾客不甚满意,最后导致顾客对酒店网络营销渠道的不信任。 2.2网络营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因为具有强大的中央预订系统可以让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国内高星级酒店和连锁酒店的网络营销做的较好。而其余酒店因为网络营销大量依赖第三方预订平台,网络营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致使有的交流信息没有及时解答,造成顾客满意度降低,忠诚度不高。 2.3用户对网上支付不够信任 根据2013年CNNIC的数据显示,网上支付的网民使用率为42.1%,相反,有57.9%的网民不会选择网上支付,而这其中不知道怎样网上安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57.6%。可以看得出来,大部分网民不愿意选择网络支付,是认为网络支付不安全。这部分网民对私人信息警惕性高,当接到电话需要告知对方自己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账户、身份证号、手机号等真实信息时,只有极少一部分的用户会告诉这些人真实信息。 2.4网站建设功能滞后 由于我国酒店业的网络营销多由各酒店的销售部门负责,跟专业网络营销团队相比没有优势,甚至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国有酒店官网的建设单一、功能滞后,经常出现各种状况,比如网上预订成功与现实中已经做好有一定差距[5]。许多酒店的网页设计单调,网站营销目标不准确,主页只有几幅图片和繁琐的文字介绍,并且网页信息更新速度慢。 3.酒店网络营销的对策分析 3.1规范网络营销市场 一方面,酒店要正视网络营销,不能因为这种渠道导致酒店获利少,而怠慢了顾客。电子商务是未来的趋势所在,不管通过什么渠道入住酒店并消费,顾客之间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来源而有所歧视,否则只会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出面协调现在第三方预订平台与酒店之间的尴尬状况,规定佣金应该收取的比例和形式,在保证第三方预订平台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佣金,给中小酒店运用网络营销提供一些存活的空间。 最后,鼓励单体酒店加大在网络营销渠道上的投入,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和宽带接入比例,提升单体酒店互联网接入水平的“量”与“质”。 3.2提高网络营销服务质量 酒店网络营销具有互动性、非强势性、针对性、低成本及快捷性等诸多特点,为酒店通过互联网平台给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创造了可能。在服务上,可以想方促进与客户之间的网上沟通交流,充分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结合酒店资源,提供令客人满意的服务与产品。在时空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超越时空限制的服务,也就是要24小时提供服务,跨越时间的限制[6]。 3.3增强网络安全支付认可度 2011年中国央行首批了《支付业务许可证》,之后又陆续出台了各细分业务领域管理方法的政策。传统金融领域的支付结算业务已经向第三方支付企业开放。酒店要加强这一政策的宣传,可以在酒店官网的首页用精炼的话语概括一下新政策,顺便还可以给一个新政策的链接地址,使网民相信政策的真实性,逐步加大客户对网络支付安全的认可度。 3.4加强网站建设 酒店要开展网络营销,加强监督酒店网页的建设与设计,最后发展成为独立网站,并提升独立网站各方面的功能与质量,达到令网民满意的地步。在初期阶段,酒店可以运用酒店预订系统与酒店官网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营销模式,通过酒店官网配合酒店预订系统实现销售;同时酒店预订系统也能链接至酒店官网,从而不断积累网站的点击率,增加网站的知名度;再则,增加网站建设的技术力量,有效提升网站功能,逐渐减少对第三方网络预订平台的依赖,做到合理利用但不依赖第三方网络预订平台。待酒店官网发展成熟,便可以成为集信息的收集与、咨询、预订、支付与结算等为一体的酒店综合网络营销平台。 酒店网络营销研究:关于我国酒店网络营销渠道选择的思考 【摘要】21世纪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对酒店的原有营销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营销方式进入了酒店经营者的视野。目前酒店业的网络营销渠道主要有GDS、直销及三种,不同的网络营销渠道各有特点,也同时存在着竞争,应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网络营销渠道并充分利用成为网络经济时代我国酒店业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酒店;网络营销;渠道选择 1.酒店网络营销现状 网络营销就是利用有效的网络手段向用户传递有效的网络营销信息[1]。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在相关旅游网站上,用户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交流自己的旅游体验和旅游信息。景区、旅行社和酒店也都纷纷注意到网上营销带来的经济利益,开使不断使用网络进行营销。根据中国酒店2008-2010年的业务统计数据,2008年到2010年中国主要酒店订房来源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顾客直接订房与旅行社订房所占比例都出现了下降或者不增长,而网络订房方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可见,网络营销不仅为酒店业所看好,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据统计,就个体酒店而言,有些酒店的预订有 30% 以上都来自网络预订。但是中国有30%的酒店连网站和网页也没有,占全国酒店总数的97%之多的酒店没有加入网络的酒店。 虽然酒店都意识到了网络营销的优势和美好前景,但是加入网络的酒店在进行和运用网络营销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很多已开展网络营销的酒店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深入,缺乏有效的调查研究,使酒店网络营销的人才和技术方面都不完备。目前在网上营销更多还只是提供网上的住店信息和网络预订,更有相当一部分酒店的网站成为虚设。 2.我国酒店网络营销的渠道及特点 2.1 GDS(全球分销系统) GDS(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CRS不断进行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结果。它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来获得迅速的发展,由国际性航空公司联合组成,它链接的服务企业广,包括酒店、旅行社、度假村、汽车公司、铁路公司及其他旅游企业,尤其在酒店预订方面有较大的客源市场。GDS建立了全球的传播标准和新的旅游电子分销渠道,经过多年的市场整合,现在国际上具有代性的四大GDS公司的全世界市场份额占93%,在全球旅行社的普及率达到98%。总体来看,GDS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GDS系统不能直接与单体饭店运行,所以单体饭店必须通过专业的公司或加入某个饭店集团来实现全球市场分销。这需要单体饭店向GDS代表机构缴纳一定的进入费,但是如果不发生预订的话也不需要支付佣金。一般对于普通酒店来说这样的加盟费用算是比较高的,普通酒店很少选择这种平台进行网络营销。对于向国际市场进军的大型饭店集团,通过与GDS相接是较低成本地进入全球市场,但是如果酒店知名度低,加之GDS所提供的高价格,酒店很难被终端客户所选择。 2.2直销模式 直销是指独立饭店或饭店集团通过自己组建网络来实现网上订房。建立独立网站及在搜索引擎排名是目前我国酒店的网络直销主要模式。直销模式能够充分向客户展示自身形象和实力,并且可以适时地根据需要变更价格,持久的直销将形成自己稳固的客源市场。不足的是,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如果酒店的的排名不靠前的话,实际的效用会大打折扣。目前我国酒店与银行的担保体系不建全,NO SHOW率较高也是酒店直销的一个问题。 2.3中介 中介是指酒店向专业机构(如携程,e龙等)支付佣金,中介将各酒店信息发部到网站,由中介机构负责销售渠道的开发,属于酒店网络营销渠道的外包。这种中介的网络辨识度高,产生的订单量比较大,存在的问题一是中介不是独家,其所的众多酒店肯定会有激烈的竞争,尤其是价格方面的竞争;二是消费者通过中介比较来选择酒店,他们更乐于在几个中介机构中选择自己信任的一个,有利于培养消费者对中介机构的忠诚度,而不是对酒店的忠诚度,容易形成酒店对中介的依赖。 3.酒店网络营销渠道冲突 酒店业的网络营销渠道各有优势和不足,不同的酒店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相应的渠道。但是从酒店业的整体来看,我国酒店的网络营销渠道中中介的比重较大。据有关统计显示,在全国酒店大全名录收录的全国( 包括港、澳、台) 10865 家星级酒店中,有自建网站的并且能通过自建网站接受网上预订的比例仅占10. 3%。[2]我国三星级以下酒店占我国酒店数量比重较大而且多为单体酒店,实现自建网站有相当大的困难,即使拥有自建网站,也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目前我国90%的酒店都没有建立自建网站来进行在线的直销,中介渠道的网络营销也都只停留在拿佣金换客源的“初级阶段”,对中介的依赖性较强。 不同利益争夺趋使中介商与酒店、各中介商之间产生冲突。2009年的“携格事件”引发酒店业的巨大回响,而2010年携程做出“酒店预订3倍差价赔付”的承诺后,与艺龙旅行网等之间的“价格战”使酒店业陷入了直销与分销的纷争中。这些冲突影射出酒店营销商业模式存在的矛盾。酒店凭借中介渠道商的实力,确实推动了客房销售,但也同时压缩着自己的利润空间。在大多数以处中介为主要网络营销渠道的酒店来看,酒店具有较低的讨价还价能力,酒店需要向中介商支付8%-15%的佣金,如果被要求提高佣金,酒店由于对其客源的依赖,处于被动地位而没有理由拒绝。中介渠道商在推动酒店行业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中介模式的弊端,酒店面临网络营销渠道选择的现实问题。 4.我国酒店网络营销渠道选择 4.1对于规模较大,服务水准高的酒店集团建立自己的中央预订系统(CRS) 这要求酒店与订房中心联网,对技术的要求高,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建立统一的联网终端。如香格里拉花费300万美元开通Merlin系统。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改制阶段,各饭店都在积极组建饭店集团,有的大型饭店集团已经走向国际化经营。建立自己的中央预订系统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客源,也有利于饭店集团参加国际竞争,如锦江国际(集团)已建立自己的的CRS系统来参与国际竞争。 4.2对于没有能力建立中央预订系统的星级酒店可以自建网站 如果星级酒店对于建立大规模的的销售网络无能为力,又不想完全依赖于中介实现网络营销的话,可以建立实用且可以拓展的网站来分散对中介的投入风险压力。网站建设相对投入较少,能够充分地代表酒店的形象,其内容可以涵盖酒店的大部分业务。酒店的自建网站能为顾客提供丰富的信息,工作人员能与客户在线交流,真切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另外,电话、Email等功能与网站联合使用,就可以形成酒店自身的营销方式。 4.3非品牌的酒店加入平台联盟 非品牌的酒店可以利用中介公司开展委托预订或加入网络预订平台联盟。[3]依托中介机构的非品牌酒店企业,由于知名度不高,在中介公司的其他酒店的竞争下,营销效果并不好。因此,结合非品牌酒店的特点,组建平台联盟,尤其是地方性酒店,可由各省市的旅游管理部门发起,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非品牌或地方性的酒店企业以市或省为单位联合起来,统一宣传地区旅游形象,建立协作联盟平台。如各高校的交流中心或各行政单位下设酒店进行同类别联盟,客户实行会员制,某地域范围内都可以享受会员制度等。 酒店网络营销研究:新媒体下酒店网络营销方法探析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下,酒店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强势突围,运用网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大媒体视角,通过对注意力媒体营销、社交媒体营销、平台性媒体营销、软性媒体营销以及整合营销五大类的归纳性阐述,透析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营销对酒店品牌塑造与实际销售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酒店网络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引导酒店管理者与营销人员进行恰当的营销行为,为酒店经营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新媒体 酒店 网络营销 方法 从注重信息共享的Web1.0时代,到现在注重知识分配的Web.4.0时代,信息的共享、共建、传承与分配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重要标签。在网络时代的更迭中,酒店的营销手段也经历了多番转变。如今,普通的线下营销已经不能为酒店带来更多的收益,越来越多的目光被投向了网络营销,原因不乏为以下三点:(1)大势所趋。互联网时代,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人们肢体的延伸,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网络休戚相关,对酒店而言,团购、在线预订、微信支付等方式已经逐步渗透进顾客的消费习惯,网络与酒店营销的结合,势必成为酒店精准营销的强势手段;(2)竞争所趋。近年来,社会环境的转变,对酒店行业有着巨大的冲击,酒店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要在众多对手的“围剿”中突围,必须转变经营意识,在营销上与时俱进。(3)创新所驱。酒店要想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常常翻新营销花样是必不可少的方式,网络则是很好的创新平台,它载体多样、互动性强,灵活性高,成本也较线下营销低得多,能满足酒店创新发展的要求。 1信息爆炸时代,有效信息最给力 注意力经济时代,抢占注意力的战争在酒店行业绝对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将酒店信息推送到消费者面前是突出重围的第一步,在这种情况下,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SEO为网站提供生态式的自我营销解决方案,利用搜索引擎的搜索规则来提高目的网站在有关搜索引擎内的排名的方式,让网站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从而获得品牌收益,当消费者搜索此类型酒店或相关关键词时,能在搜索中快速获取贵酒店的信息,进而进一步了解,并产生消费意向。这种方式最好配合酒店官方网站使用,能将顾客所需信息详细推送到顾客面前,并使顾客产生品牌好感。 2社交媒体为王,渗透式营销为上 社交媒体并不局限于哪一种媒体,而是一类媒体的代称,这类媒体的特征是碎片化人群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信息,通过社区式的关系网裂变传播。其代表媒体有博客、微博、微信、电邮、SNS、QQ、IM等,在这样的媒体中,由于人际关系网的影响,信息的质量与可行度通常较高。酒店在营销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特点,为顾客准备惊喜,促发其发微博、朋友圈、QQ心情的爆点。前台一把贴心的精致雨伞、房间一瓶浪漫的红酒、露台一张古朴的秋千椅都有可能点燃他与朋友分享、炫耀、求关注的欲望,让顾客告诉他的朋友,朋友告诉朋友的朋友,这种满意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扩散方式,岂不是比酒店自说自话好上许多? 此外酒店也要注重自身官方社交方式的管理,那微博为例,微博要想办法做到娱乐化,把自己的酒店产品做得更娱乐化一些。具体包括四种娱乐化办法:第一种是吵架,人们关注争斗,这是天性!第二种是揭密,窥探是人的另一个本能,第三种叫游戏,游戏的本质在于其非功利性,游戏追求的是“自成目的性”。第四种叫公知,既然微博是一个时间的游戏,那么,如何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上,就是大家都喜欢的事。而为大家提供知识与捷径的人,就叫“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的目的为了大家受益。 在微信营销大潮的渲染下,布丁酒店也加入了微信营销的行列。在微信管家套餐中可以实现个性化的菜单定制,如在布丁酒店的案例中,可以在微信底部的对话栏中设置“我的布丁”、“预订”、“最新活动”三个菜单选项,这相比原先用户主动式发起的对话式交互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好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 门店详情页 当用户选择某一件产品时,必先好好了解下产品。而布丁酒店也不例外。在布丁酒店官网中,每家门店都有单独的门店详细介绍页面,为用户预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通过不断研究与优化现在布丁酒店微信端同样也加入了每一个门店单独的主页(门店详情页),更适合移动端用户体验,也更适合微信用户人群习惯。页面涵盖:门店基本资料(门店照片、价格、地址、电话等)、特享优惠、交通、美食 餐馆、旅游线路等。 入住前定制化消息 布丁酒店精简了入住前的一些繁琐信息,在布丁酒店中已经实现入住前定制化消息的推送。用户只要通过微信订房即可在成功预订后及入住当天收到一条微信图文消息。当然,图文只是第一步,后面还会可以做成图、文、声结合的内容消息。既节省了营销成本,又提升了用户体验。 3站在巨人的肩上,以平台推动平台 在这个资源互通的社会,平台对于个体实力的发挥存在着重要意义,酒店亦是如此,各大团购网站、旅游资讯网站与旅游酒店APP终端都可以成为酒店营销的平台,这些平台的受众与酒店的受众存在着大范围重合,将酒店与这些平台绑定,借助平台的点击访问率与行业集群性将酒店信息呈现在潜在顾客面前,促使顾客做出消费决策。阿里巴巴、慧聪网、携程、去哪儿、这些平台的成功运作,充分证明了酒店行业B2B(Business-to-Business)与B2C(Business-to-Customer)商业模式的可行之处,同时为未来酒店营销平台化绑定发展的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软性植入式营销,给酒店穿件衣裳 建立营销产品与人们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营销的重要方法,软文、电子杂志、微视频、影视作品这些载体都能将酒店软性植入,以故事情节、剧情或者图文的形式呈现酒店,突出酒店品牌,淡化广告痕迹,降低消费者的心理防线,使他们在观看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广告渗透。例如桔子酒店的“十二星座”系列微电影,一经播出,获得了强烈的市场反响,同时其时尚、年轻、创新的品牌形象瞬间深入人心,博得了年轻人群体的热烈推崇。尤此可见,软性植入的力度比强硬灌输更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品牌的力量大于产品本身。 5维护就是创造,整合就是力量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开发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维护一个老顾客的五倍,如果想要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最好的方式就是是维护好现有顾客。建立顾客数据库,通过收集和积累会员(用户或消费者)信息,经过分析筛选后针对性的使用电子邮件、短信、电话、信件等方式进行客户深度挖掘与关系维护,建立详细的客史档案,对其进行点对点定向营销,以此保证客户好感度与忠诚度。同时,整合酒店现有营销平台,通过各种营销方式的组合与搭配,选择最适合酒店的营销方式,达到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酒店网络营销并没有一概而论的标准,没有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的明确界限,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并不是说所有方式都用上了就是成功的营销,每个酒店的品牌、定位、消费群体、规模、特色不一样,其选择的营销方式也不一样,选择与酒店消费群体相匹配的网络营销组合方式,才能创造高质量的营销成果,这就是各位酒店营销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探究:微课在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微课教学方法已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何将微课教学方法融入儿童口腔医学的教学中仍需探索。文章介绍了微课应用于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考,探讨了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具体方法和意义。微课教学方法应用于儿童口腔医学教学可以给予学生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微课教学将成为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微课;儿童口腔医学;教学 1儿童口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儿童口腔医学是口腔医学中的小综合课,它涉及到口腔医学中的各个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儿童口腔医学中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在各大门类中都已经涉及,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整本书通讲,那么很多知识点就与其它课程重复,凸显不出儿童口腔的特色,加之教学大纲中给予儿童口腔医学的学时较少,重复讲授不但浪费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避免重复,同时明确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目的,我们必须把儿童作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象,提炼出着重针对儿童的知识点,重点突出特色分明的进行教学。“微课”教学的理念非常符合儿童口腔医学的教学特点,广州医科大学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进行教学改革,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 2微课产生的概念和优势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正式提出的[1]。所谓“微课”是以精短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素材等的组合[2]。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包括资源设计指向、教学活动指向等)更加明确,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3微课应用于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特点 要想把微课有效地融入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微课的特点同儿童口腔医学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下是实际应用中的一些体会。 3.1微课能直观生动地呈现抽象的知识点儿童口腔医学是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为对象,研究其口腔范围内之牙、牙列、颌及软组织等的形态和功能,诊断、治疗和预防其口腔疾病及畸形使之形成有健全功能的咀嚼器官。儿童口腔医学涉及内容广泛,知识点多且杂,理解起来抽象。例如儿童颅面部与牙列的生长发育,如果只用理论知识来讲解会显得非常抽象,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逼真的三维动画和视频图像来模拟连续的颌面部生长发育过程,具体形象地把生长特点呈现在同学们的视野里,直接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2微课教学实用性强儿童口腔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操作技术,微课的优势就显得尤为明显。在老师讲解完操作要点后观看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加深印象或是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再引导学生逐一找出要点都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3]。例如儿童局部麻醉这一节可以根据每个部位麻醉的特点在临床操作中制作微课视频,注射部位、深度、术者姿势清晰可见,学生还可以根据操作视频中没看明白的地方及时提出明确的问题,教师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增强印象。另外,制作的视频可以重复播放使情景再现,作为学生课后复习资料,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能对知识点查缺补漏,增强自主选择性。 3.3知识点细化,重点突出传统教学中也有从网络上或其它渠道获取的视频、图像资料,然而很多都存在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缺陷,因而达不到教学效果。而微课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把知识点、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利用微课视频或图像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脉络,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例如年轻恒牙龋病可以进行以下具体设计:年轻恒牙特点—患龋特点—治疗要点(深龋病例操作注意事项)—小结(强调难点)。 3.4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度和对知识点的整合能力教师在微课的备课中能更深入地研究知识点,并且思考如何把知识点以化繁为简的方式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也促使教师对以往教学方式进行回顾和反思,不断学习和修正,这都将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医学院校的很多老师同时又是临床医师,碰到好的病例可以将资料以微课的方式及时与学生分享。在微课视频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结构观念、教授的语言观念、授课的时间观念等都将受到全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必定会将教师引导到教学研究中来[4]。教师在创作过程中会对知识点有更多的创新性思考和提炼,而不是简单重复,有利于在以后的课堂中更有效的驾驭课堂。 3.5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根据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并从中收集资料及获取信息,而后进行交流讨论,指出观看视频中发现的疑点和难点,教师针对性进行总结和补充。课后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真正需求对微课进行改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观看视频的记录了解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的进展,便于教师在接下来的临床示教过程中选择重点进行教学,更加省时高效。 4结束语 为了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效果,我们应当积极开发“微课”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可用的配套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主题单一明确,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发现某一知识点或技能掌握不够扎实,可进行单项强化;还可利用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不但满足了学习现代化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还有利于教师的迅速成长。当然,“微课”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因为短而不能窥见全貌,对于一整节课的设计和发生情况往往不能穷尽[5],这就需要将整节课的教学与微课研究结合起来,注重理论讲述与微课视频的流畅衔接,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主次分明,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者:谢灵芝 曾素娟 谢远雯 徐冬雪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 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探究:儿童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体系构建 1合理安排教学时序 以往儿童口腔专业本科教学课时为37学时,与国内同类院校差别不大;但由于教学内容多,大部分学时用于理论学习。我们凝练理论学习内容,增加了实践性教学比重(>60%);同时,模块理论教学与实验课、临床见习交替进行,大力开展“仿真头颅教学”和“病例PBL教学”,增强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效率。针对儿童口腔疾病病种多和发展迅速等特点,以临床为背景,使学生“眼见为实”,增加印象,便于理解和吸收。 2建立临床前培训体系 2.1引入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patient,SP)教学模式进行医患沟通技巧训练[2]在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儿童口腔科护师依据培训脚本模仿患儿家属,娃娃玩具模拟患儿,配合医学生训练医患沟通技能。主要包括:与患儿及监护人交流过程中沟通技巧(动作及语言)的运用、诊疗行为控制能力(问诊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查体过程的爱伤观念(体位及操作手法)。而后再由指导老师与SP进行示范性的医患沟通演示,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性点评,锻炼学生关于“问与诊”的综合能力。 2.2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CBL)建立临床诊疗思维[3]在学习过程中,以症状入手,以启示性教学为方法,让学生以症状和疾病的关系进行讨论,发掘具有相同症状的各种相关疾病中隐含、潜在的差异,在对疾病进行充分鉴别诊断的前提下,提出相关治疗问题,并对疾病的预后和预防提出前瞻性的意见。例如:以儿童“地包天”症状为出发点,引出乳牙反牙合的诊断,明确病因(不良喂养习惯、口腔不良习惯、遗传因素);采集诊断依据(头影测量分析),进而诊断反牙合的类型(牙性、功能性、骨性);并深入探讨可以引起反牙合症状的口腔不良习惯(咬唇、吮指、舌习惯、偏侧咀嚼等),可以引起反牙合症状的口腔遗传病(唇腭裂、各类综合征等);对因和对症的治疗方法(哺乳喂养姿势宣教、功能矫治器纠正不良习惯、牵引器或颏兜辅助活动矫治器纠正上颌骨发育不足或下颌发育过度);提出防止反牙合复发的措施和建议。学生通过相应训练后,逐步建立“以症状为中心、确定临床表现、鉴别而诊断、选择对因与对症治疗方案、术后医嘱及预后评估”的临床诊疗思维。 3完善本科生实习的临床培训模式 3.1临床规范化操作培训儿童口腔科临床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包括:了解科室诊疗环境,熟悉了解儿童牙科综合治疗台和治疗器材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临床操作流程;树立医护人员形象,养成标准规范的操作姿势和体位,掌握与患儿交流语言艺术等。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实习计划的要求,定期开设临床教学讲座,对儿童常见口腔疾病的诊疗,强化学生掌握相应的临床路径和规范化操作习惯,传承我院“无痛、无交叉感染、无远期碍害”的治疗理念,并指出种种非规范化诊疗行为的弊端和后果,加强学生的质量意识。 3.2增强临床思维的训练我们把实习生定位为初级医生,让他们在上级医生的带领下开展临床工作,并且利用我院就诊患儿多、病种多、挂号难的问题,让实习生参加门诊挂号导医,使之熟悉儿童口腔常见疾病和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此外有意识加强学员对临床问题的独立思考,改变学生传统的“临床见到一种疾病就增加一点知识”的经验积累学习方法,养成举一反三的学习理念,加强对疾病之间的横向比较和鉴别诊断,对临床实践和医学决策强调科学证据的支持,从而加强学员综合诊疗能力、应变能力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门诊结束后坚持每天半小时以临床问题为中心、以具体病例为基础的讨论式小班学习,汇报典型病例或接诊情况,示范或重申重要环节或操作步骤,共享特殊病例,及时纠正接诊中存在的缺陷及不当操作,强化临床基本技能;实习期间鼓励学生参加科室的科研活动、业务学习、研究生开题及答辩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口腔临床各领域间的关系,学习临床科研方法,掌握全面的临床思维方法和锻炼临床科研能力。实习生出科前,进行严格的临床能力考核,作为毕业考试的一项成绩。 3.3通过开放式办学拓展学生的临床视野每年定期邀请国际知名儿童口腔医学教授等来院为本科实习生进行临床指导和理论授课,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美国儿童牙科学会以及国际牙齿外伤协会的诊疗规范,掌握国际最新的儿童口腔医学诊疗理念和发展趋势。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科举办的全国儿童口腔疾病诊疗新技术学习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同时,开拓视野,接触适应临床实际应用和市场需求的现代化诊疗技术。 4建立适应执业医师考试的评估体系 国家执业医师理论考试中儿童口腔医学模块虽然所占比重小于口腔内科学其他专业,但其题目侧重临床应用,专科特色鲜明,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牙齿发育、牙体牙髓疾病、牙齿外伤、咬合诱导等),题目灵活性大(乳牙及年轻恒牙与成年恒牙临床治疗理念几乎完全不同),学生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导致近年成为考试的难点之一[4]。分析在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部分出现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对题干理解不透彻,对问题的回答不全面,专业术语运用不正确等问题,提示考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临床工作能力欠缺。因此,我们逐步建立了适应当前形势的儿童口腔医学本科实习评估体系,包括三部分:专业理论考试,临床实践技能考试,临床诊治病例汇报答辩。首先模拟执业医师理论考试进行专业知识水平考核,根据国家口腔职业医师笔试儿童口腔医学考试大纲,进行考题删选,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其次模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进行临床操作能力考核:采用一对一椅旁面对面考试的办法,根据学生的所学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医患沟通能力,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口腔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职业行为道德、治疗方案设计、无菌操作原则、儿童口腔专科基本操作、病历书写等内容。考试项目和评分标准均与全国口腔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中有关基本操作部分基本一致。最后临床诊治病例汇报答辩进行临床诊疗思维考核:要求实习学生选择临床实习接诊的完整病例中整理1例或1组自己感兴趣的病例进行汇报,内容包括选取病例的意义、知识扩展、临床诊疗过程、预后评估、诊疗感想体会等,教员进行评分和给予点评。此外教员就学生的汇报病例,提出临床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循证医学方法,文献检索资料,书写相关综述,锻炼临床科研思维。经过努力,2014年我校的执医理论考试儿童口腔医学的平均成绩为8.4分(总分10分),较2012和2013年的平均成绩(约6.0分)上升了2.4分。总之我科在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口腔临床实习三者有机嵌合,建立了一整套更加符合口腔医学本科生感性、感知、认知规律的儿童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体系,儿童口腔医学课程成为本科学员的最喜爱的专业课程之一。期望我们的努力为口腔医学本科生在以后的执业医师考试和专科医师培训,以及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轩昆王小竞张彩娣樊淑梅谢诚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儿童口腔科教务科 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探究:微课在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微课教学方法已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何将微课教学方法融入儿童口腔医学的教学中仍需探索。文章介绍了微课应用于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考,探讨了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具体方法和意义。微课教学方法应用于儿童口腔医学教学可以给予学生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微课教学将成为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微课;儿童口腔医学;教学 1儿童口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儿童口腔医学是口腔医学中的小综合课,它涉及到口腔医学中的各个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儿童口腔医学中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在各大门类中都已经涉及,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整本书通讲,那么很多知识点就与其它课程重复,凸显不出儿童口腔的特色,加之教学大纲中给予儿童口腔医学的学时较少,重复讲授不但浪费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避免重复,同时明确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目的,我们必须把儿童作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象,提炼出着重针对儿童的知识点,重点突出特色分明的进行教学。“微课”教学的理念非常符合儿童口腔医学的教学特点,广州医科大学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进行教学改革,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 2微课产生的概念和优势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正式提出的[1]。所谓“微课”是以精短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素材等的组合[2]。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包括资源设计指向、教学活动指向等)更加明确,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3微课应用于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特点 要想把微课有效地融入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微课的特点同儿童口腔医学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下是实际应用中的一些体会。 3.1微课能直观生动地呈现抽象的知识点 儿童口腔医学是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为对象,研究其口腔范围内之牙、牙列、颌及软组织等的形态和功能,诊断、治疗和预防其口腔疾病及畸形使之形成有健全功能的咀嚼器官。儿童口腔医学涉及内容广泛,知识点多且杂,理解起来抽象。例如儿童颅面部与牙列的生长发育,如果只用理论知识来讲解会显得非常抽象,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逼真的三维动画和视频图像来模拟连续的颌面部生长发育过程,具体形象地把生长特点呈现在同学们的视野里,直接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2微课教学实用性强 儿童口腔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操作技术,微课的优势就显得尤为明显。在老师讲解完操作要点后观看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加深印象或是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再引导学生逐一找出要点都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3]。例如儿童局部麻醉这一节可以根据每个部位麻醉的特点在临床操作中制作微课视频,注射部位、深度、术者姿势清晰可见,学生还可以根据操作视频中没看明白的地方及时提出明确的问题,教师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增强印象。另外,制作的视频可以重复播放使情景再现,作为学生课后复习资料,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能对知识点查缺补漏,增强自主选择性。 3.3知识点细化,重点突出 传统教学中也有从网络上或其它渠道获取的视频、图像资料,然而很多都存在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缺陷,因而达不到教学效果。而微课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把知识点、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利用微课视频或图像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脉络,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例如年轻恒牙龋病可以进行以下具体设计:年轻恒牙特点—患龋特点—治疗要点(深龋病例操作注意事项)—小结(强调难点)。 3.4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度和对知识点的整合能力 教师在微课的备课中能更深入地研究知识点,并且思考如何把知识点以化繁为简的方式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也促使教师对以往教学方式进行回顾和反思,不断学习和修正,这都将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医学院校的很多老师同时又是临床医师,碰到好的病例可以将资料以微课的方式及时与学生分享。在微课视频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结构观念、教授的语言观念、授课的时间观念等都将受到全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必定会将教师引导到教学研究中来[4]。教师在创作过程中会对知识点有更多的创新性思考和提炼,而不是简单重复,有利于在以后的课堂中更有效的驾驭课堂。 3.5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师根据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并从中收集资料及获取信息,而后进行交流讨论,指出观看视频中发现的疑点和难点,教师针对性进行总结和补充。课后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真正需求对微课进行改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观看视频的记录了解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的进展,便于教师在接下来的临床示教过程中选择重点进行教学,更加省时高效。 4结束语 为了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效果,我们应当积极开发“微课”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可用的配套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主题单一明确,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发现某一知识点或技能掌握不够扎实,可进行单项强化;还可利用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不但满足了学习现代化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还有利于教师的迅速成长。当然,“微课”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因为短而不能窥见全貌,对于一整节课的设计和发生情况往往不能穷尽[5],这就需要将整节课的教学与微课研究结合起来,注重理论讲述与微课视频的流畅衔接,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主次分明,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探究:提升儿童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成果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其在医学领域主要的形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对某一临床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案的设计等进行讨论学习。该教学法采用以病例为先导,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讨论式教学[1-2],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在我国大陆地区很多学校很多专业也采用了PBL教学法。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在为PBL教学法的推广提供参考。我们引入PBL教学模式,以帮助口腔临床医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增强与患儿及监护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3],提高儿童口腔医学临床教学的质量。 1PBL教学法的实施方法及流程 1.1教学病例的选择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经历了牙列的三个阶段。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在牙齿和牙髓的保留方面,有诸多方面不同于成人。针对儿童口腔临床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病例的收集,筛选和整理,并且从病例中引出问题。以8岁儿童上前牙冠折露髓和牙本质暴露为例,描述①病史,主诉,症状:包括受伤的时间,地点,受伤当时全身及局部情况,是否采取急救措施,已作何种处理。②临床检查,包括颌面软组织、颌骨、关节情况,咬合关系,牙体硬组织,牙髓和牙周,牙齿松动度和移位情况,X光片等,由辅导教师将病例交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诊断和可行性治疗方案。 1.2问题的提出 实习医师在进行简短的讨论之后,明确该病例需要注意年轻恒牙的牙根发育和牙髓的保存。治疗的重点着眼于牙根是否发育完全和牙髓保存方法的选择。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牙髓活力状况,牙齿松动度和移位,咬合情况,X光片所示牙根牙周情况等。在这个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相关的知识点,只起组织协调作用,不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1.3自学解决问题 实习医师就牙根发育和牙髓保存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一方面复习课本知识和以前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到图书馆或通过因特网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在检索方面辅导教师可给予指导。在复习和查询资料期间,学生间还可进行小范围的交流讨论,对彼此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直至得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为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以便保证学生顺利解决问题。 1.4小组讨论小结并提出新的问题 实习医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交流和互相补充,加深对已获信息的了解,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治疗方案,最终由辅导教师对讨论结果做出评论,并对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总结讲述。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总结对牙髓保存的方法,部分活髓切断术和冠髓切断术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例如选择的时间,牙髓活力的判断,盖髓材料的选择等。此时,可将问题进一步深化,给出新的思考问题。通过逐步给出复诊时间,不同的主诉及临床检查,由学生根据所给资料调整治疗方案。如当活髓切断术失败后,出现牙髓炎症状时,采取何种治疗方案,从而引出根尖诱导成形术的应用和注意事项等。 1.5在临床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儿童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所安排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口腔临床医学生在有限的临床实习中不可能全面系统接触儿童口腔病人。学生在实习之前已经完成儿童口腔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另外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亲自接诊或观看同学老师接诊儿童病人,举一反三,实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2PBL在儿童口腔医学临床实习中的优越性 2.1PBL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诊疗技能书本上的内容是分学科分章节的,重点比较突出,而临床的很多实际问题是各个问题的综合体,不是某一个章节的知识就能完成。为了解决临床问题,需要综合多个相关学科的内容,加以全面的分析,并随着诊疗过程患者的转归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在综合分析过程中,学生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学科全面考虑和解决问题。从临床检查、病因分析到制定治疗计划和临床操作的实施,系统全面的考虑使学生们对各种疾患的诊疗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PBL法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点,为学生提供了临床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考能力。 2.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科研、创新能力问题提出后,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询相关文献,了解与问题相关的发展、研究、进展。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寻找答案,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文献检索等自学能力亦获得提高[4]。另外,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掌握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可以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学生的PBL整个过程与科研工作的过程是一样的,这也就使我们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临床知识的同时,也为将来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有利于培养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在儿童口腔临床中,医患关系由医护人员、患儿、监护人三边关系构成。儿童口腔医生既要做到与家长充分沟通,充分配合诊疗工作,又要根据患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采用有别于成人的交流与沟通方法,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以小组内讨论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相互交流与协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合作默契。通过课堂中的辩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清晰简洁易懂的将问题阐明,与家长恰当的沟通,获得理解支持。 2.4使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PBL教学过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过程需要严密逻辑思维,从核心教学内容的提出,病案的收集选择,到帮助学生查阅文献,总结讨论,准备教师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教学过程中可能衍生出来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4]。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式教学中来,尤其对一些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另外,PBL对教师把握课堂的节奏的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师则应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将时间合理分布,在适当的时机运用适当的问题将讨论向正确的方向引导,避免学生在感兴趣的非重点话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 3PBL在儿童口腔医学临床实习中需注意的问题 3.1PBL应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PBL教学法需要大量时间,而传统教学时间有限。在临床实习前学生通过传统讲授方式对教学重点、难点有初步理解,在临床实习中通过PBL模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帮助学生更完整地完成临床工作。 3.2教学设计和节奏PBL法的有效实施取决于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教学节奏的把握。好的设计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化重点的掌握。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能将多个相关的知识点或一个知识点的多个方面向学生阐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PBL法实施中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需适时把握教学节奏,将学生向重点、难点学习理解上进行引导。PBL的教学顺序与临床工作相同,先接触问题,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缩小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差距[5]。PBL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等得到很大的进步,但PBL教学中国内尚没有相应教材和参考书出版,教师需参考大量资料,并根据临床经验,参考资料,设计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培养新世纪创新型口腔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 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探究:留学生儿童口腔医学教学论文 1抛锚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留学生儿童口腔医学课程总共设计为60个学时,包括24个理论学时和32个实验(见习)学时。在本次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在理论课之前先安排留学生参加临床见习或者情境模拟的实验课,经过实验课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再通过理论课来总结与加强学习的内容。课程设计如下: 1.1创设情境 引入“锚”,即设计生成新的情境,以课堂模拟、临床见习,并结合留学生语言沟通上的特殊性,创设情境,以解决临床思维培养和操作中与患儿沟通的问题。比如在牙外伤这一章节中,首先构造一个虚拟的儿童患者因牙外伤而来医院就诊的情节,让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这一情节演绎过程中要求留学生用中文进行医患沟通,掌握口腔门诊常用的口语。而在其他一些门诊较常见的病种介绍中,会安排留学生进行临床见习。通过教师对诊疗过程的介绍与留学生自己对该过程的观摩,使学生们对这种病例的诊断与治疗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学习了一些治疗操作。临床医生针对不同类型儿童所进行的行为管理,也给学生们如何与儿童进行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总结起来,在课堂上我们所虚拟的情节和在临床见习中与下次教学内容相关的患者的诊治就可以设定为下次理论教学的“锚”。 1.2确定问题 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提出隐藏在“锚”里的问题。问题必须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最好是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开阔思路,有更多探究的空间。比如在儿童龋病这个章节,在接诊到一个有广泛性龋齿的小患者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针对不同深浅的龋齿,可以采取哪些修复方法,选用哪些充填材料?选择的理由是什么?”而在虚拟的临床诊疗情境中,因为要求学生进行的是角色扮演,我们在分组进行角色分配时就设定了问题,对不同的角色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临床见习和自主学习也有了具体的目标和方向。 1.3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则在一旁加以引导。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比较强,他们的英语水平也普遍较高,但存在的问题是他们不像中国学生那样勤奋,上述问题的提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根据提出的问题,他们不仅能结合教材预习理论课的相应内容,而且更善于利用多种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等,去查阅相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信息的主动索取者和知识建构者。在此,学生将不再依赖教师的讲授,而是自己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各类信息资源,并将信息加以分类整理,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根据问题的主题,将有效信息联系起来,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1.4交流与协作 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取的信息参与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习过程是一种发散式的思维创造过程,不同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留学生更是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课堂的讨论非常激烈,大家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涌现出非常多的信息。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国情的不同和观念的不同使他们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互相之间的讨论使他们认识到不同的观点,互相启发,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各个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在学生们就提出的问题进行互相讨论时,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们所获取的资料远远超过了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学生介绍了许多新技术新材料。比如在儿童龋病这一章节中有的学生查了很多充填用的材料(包括一些教材中没有提及的复合体、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等材料),有的学生提出了针对大面积龋齿应该用预成冠来修复,前牙用剥脱冠来作美容修复,还有些学生甚至涉及到了乳牙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治疗。通过讨论,大家一起理清了思路,构建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对儿童龋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1.5总结与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整理通过整个教学流程所得到的信息,并对整个教学作出评价。在问题解决后,教师应该围绕3个方面进行评价,即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并提出在这次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学生在整个过程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抛锚式教学更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它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2初步成效与分析 对这一届8个留学生的儿童口腔医学课程进行新模式的教学后,他们的期末平均成绩达到了91.5分,比上一年级提高了8分。由于语言的进步,也使他们在后来的临床实习中有了更多与患者沟通的机会,在儿童口腔科实习过程中平均每日接诊人数比上一年级增加了60%。究其原因,主要是: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找答案,不仅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他们对于自己所获取接收的知识信息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解决了因为语言的障碍导致教师所阐述的一些原理留学生们无法透彻理解的问题。再加上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对疑难问题的讨论,更加深了留学生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在整个抛锚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扮演着主角,而教师仅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一旁给予一定的引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角色扮演的实验课中,由于要求用中文进行沟通,留学生们对于学习中文都有极其浓厚的兴趣,虽然开始有点不熟练,但经过一两次课后,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口腔门诊常用的口语了,这给他们日后的临床实习也奠定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在角色扮演或见习实验课结束后,经过自主学习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与分析,促进学生自主获得信息的整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框架。另外,抛锚式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类似或者是真实的临床诊疗情境,让学生接受真实的任务,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相关知识的原因,并且知道在何种情境应用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这对留学生在日后的实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起了很大的作用。 3应用抛锚式教学的体会 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留学生教学除能有效解 3.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留学生们好奇爱问问题的特性使得他们对于提出的问题能很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及解决的方法,也使学生们注意到问题情境中一些关键性的特征,使学生感知变化,从新的视野看问题,进一步理解“锚”,从而促进学生提出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高。 3.4促进思考 抛锚式教学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扮演着真实的角色调查问题时,能明确自己的知识差距,积极查询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在我们这次教学改革中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课程设计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课程形式还需要更多元化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考核评价还未形成与抛锚式教学模式相对应的一套考核体系;还有就是教材的问题,为了辅助理论教材的学习,接下来需要根据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特点编写出一本相应的实验教材。 作者:周海燕梅丽琴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影响比较研究 摘要:金融危机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特征之一。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本世纪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产生的原因、影响范围和程度不同,但是两者都对严重影响了香港的对外贸易。本文实证分析分析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从对外贸易的主要指标和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从汇率机制影响香港对外贸易,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是外部需求下降和周边国家发展疲软。 关键词: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香港对外贸易 1、引言 金融危机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特征之一。1997年由国际投机资金冲击泰国货币泰铢而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平均贬值25%-70%(何慧君,1998),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的香港为维持汇率稳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亚洲地区及受此影响的其他国家经济衰退也对香港的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损失,香港对外贸易出现了将近一年的负增长。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但由于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范围不同,导致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机制也有差别,香港应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也不同,通过对比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有利于香港在世界经济运行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和政策,从而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 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再到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佛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等,理论界对国际贸易的运行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国际贸易属于一种经济活动,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贸易活动。Cantor和Mark(1998)、Baxter和Crucini(1995)等人的早期研究确认了国际经济波动中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传导渠道的存在性和合理性。石红莲(2010)认为在全球化经济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波动都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进而向全球范围扩散。经济波动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以及资讯等渠道传导的。陈学彬、徐明东(2010)金融危机短期内对国际贸易最直接的两个主要影响渠道为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王会强、于飞(2010)重要从收入、价格、汇率、外商投资等方面研究了金融危机对河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其对外贸易的三个部分比较分析两次金融危机对其影响。 2、对外贸易指标变化比较 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不但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可以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衡量对外贸易的指标主要有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价格指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以及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等,金融危机通过影响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周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环境以及汇率等方面作用于对外贸易。本文主要从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等三个指标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2.1 对外贸易规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贸易额进入全球前十,并成为世界最大的转口贸易地。金融危机影响对外贸易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外贸规模的减小,东南亚金融危机中,1998年1月份香港进口和转口贸易开始出现负增长,1997年11月开始出现港产品出口负增长,并持续十多个月。国际金融危机中,港产品出口负增长首次负增长出现于2008年3月,进口和转口贸易均于2008年11月开始负增长,并持续将近一年。分别取两次金融危机周期中三年的月度贸易额增长率,东南亚金融危机从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其进口贸易、港产品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增长率变化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见,两次金融危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对外贸易规模,但是影响的范围和时间长度却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贸易的影响力度明显比东南亚金融危机强,但后者影响持续的时间更长,国际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2.74%,港产品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50.64%,转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2.44%,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2.38%,港产品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21.96%,转口贸易增长率最大降幅为16.73%。国际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2个月,港产品出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22个月,转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2个月,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进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6个月,港产品出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26个月,转口贸易负增长持续了15个月。此外,两次金融危机周期中,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贸易影响波动明显大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对港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先于进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属于暂时性的冲击,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则属于长久的影响。 2.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说明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或地区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从两次金融危机周期中分别取6个月香港十个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额增长率数据,如表3所示。 从表3可见,香港进口贸易中,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影响的是香港从日本、台湾、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瑞士以及泰国等国家的进口,而从中国内地和韩国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国际金融危机中,主要影响香港从中国内地、日本、新加坡、韩国和瑞士等国家,而从台湾、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泰国等国家的进口影响则相对较小。港产品出口贸易中,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影响香港与中国内地、新加坡、日本、韩国、澳门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对香港与美国、台湾、瑞士和英国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不明显;国际金融危机对与香港贸易的前十大国家和地区都有较大影响,但影响的时间先后有差别,对香港与瑞士、澳门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相对较晚一点。转口贸易去向中,东南亚金融危机对香港与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和越南的贸易影响比较大,与中国内地、美国、德国、台湾和英国等国家的影响较小,而与英国的贸易额还处于上升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与美国、德国、韩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比较明显,对香港与中国内地、日本、印度、台湾和越南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影响较小。 2.3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香港实行高度开放的贸易政策,服务业发达,制造业份额相对比较小,使得香港产生制造业空心化现象,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香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如表4所示。 从表4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主要商品的进口、港产品出口和转口贸易均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对出港产品的出口影响较大,杂项制品、矿物和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电动机械、仪器用具及零件等降幅均超过或接近30%,转口贸易中降幅超过10%的有四种产品。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非金属矿物制品进口、电动机械、仪器和用具及零件的出口,而办公室机器和自动资料处理仪器的进口和转口均有所上升。 3、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影响的机制比较 3.1 金融危机的收入效应影响比较 金融危机对贸易最直接的影响是以收入效应降低贸易对象的实际购买力,即主要影响香港的出口贸易,香港的出口市场主要是中国内地、美国、东南亚以及西欧国家,两次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收入的影响不尽相同。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影响东南亚的经济,从各国实际GDP增长率可以看出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1998年实际GDP增长率迅速下降,日本1998年增长率为-2.05%比1997年下降了3.61个百分点,韩国和印度尼西亚1998年增长率分别为-5.71%和-13.9%,比上年下降了11.48%和17.84%。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则机会影响了香港的整个出口市场,美国收入减少后,对香港的产品和劳务需求就会降低,直接导致香港出口的减少。同时,美国是全球进口大国,与诸多国家保持高度相关的直接或间接贸易,通过国际间的贸易进而影响香港对欧盟、日本等国家的出口。 3.2金融危机的价格效应影响比较 价格效应主要影响香港的状况贸易,由于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两次金融的价格效应对香港对外贸易的机制具有差异。亚洲金融危机的价格效应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各国的货币贬值,而20世纪末香港主要是与中国内地、日本、西欧以及美国之间进行转口贸易,与东南亚的转口贸易比重比较低,故而通过价格效应的影响不大。国际金融导致全球商品价格下降,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率,直接导致本地生产企业生产积极性下降,出口减少。但是,美元的贬值降低了包括石油、矿产品、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国际价格,从而降低一些企业的进口成本,这个有利于香港的转告贸易。所以,国际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3.3金融危机的汇率效应影响比较 东南亚和韩国、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对香港的出口竞争力构成了不小的威胁。由于实行联汇制,港元兑美元汇率基本维持在7.749~7.730之间,相对其它亚洲国家货币间接有大幅度的升值,使香港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有相当大幅的减弱。在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的影响下,国际市场的一些商品价格下跌,如1998年初国际市场工业制成品价格比1997年9月降低了10%,涤纶切片、纤维和棉纱等产品也因韩国和印尼等国的低价倾销而价格下跌。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经济大幅下滑,美元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货币贬值,有利于美国的出口,从而影响香港对美国的出口。 4、结论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产生的原因不同,但都对香港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而且反应迅速,但是其影响力比国际金融危机小。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是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导致香港的实际汇率上升导致香港对外贸易下降,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影响香港的对外贸易环境,欧美国家的实际需求下降,转口贸易和港产品出口贸易受到冲击,日本、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疲软进一步加大了对香港对外贸易的影响。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中香港的对外贸易政策比较及时和完善,从而比较迅速的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从两次金融危机中可以发现,内地和香港出口中受冲击最小,能保持出口价格和销量不变或增长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陆港合作开发高科技的提法早已有之,全球的知识化、高科技化和香港出口竞争力的相对减弱都不容香港再迟疑不前。由于香港本地技术、人才、资源和成本的限制,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仍要借助内地,因此应充分发挥香港本地信息、资金筹集、服务方面的优势,相互合作增强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共同防范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广西—东盟区域贸易的影响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国际市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金融危机对广西和东盟区域贸易同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金融危机前后广西-东盟区域贸易情况的对比,分析了金融危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并研究了金融危机后广西-东盟将面临的新形势。以期为广西-东盟今后的区域贸易合作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广西,东盟,区域贸易 中国与东盟同为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危机中,对外贸易都受到较大的打击。金融危机前中国—东盟区域贸易量以年均27.12%的增长率快速增长。1而金融危机使两者间进口贸易额剧烈波动,增幅同比迅速下降,贸易逆差也呈现出进一步缩小的趋势。作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地区,广西与东盟的区域贸易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怎样的影响?金融危机后,两地区间区域贸易发展前景如何?本文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以期给广西—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做出经验总结。 一、金融危机前广西—东盟区域贸易发展状况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开办,极大促进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据广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439,500千美元,占广西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1.57%。其中,出口总额为310,110千美元,进口总额为129,390万美元。2007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908,459千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1%,是2000年的6.6倍,占广西对外贸易总额的31.3%。其中进口贸易额为1,174,292千美元,是2000年的9.07倍,出口贸易额为1,734,168千美元,是2000年的5.59倍。东盟迅速成为了广西最大的贸易往来对象地区。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之前,广西与东盟国家主要是以边境贸易为主,贸易商品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工业品、生产资料、中药材、木材等一些低值附加商品。广西出口到东盟国家主要是自行车、缝纫机、手扶拖拉机等工业品。从东盟国家进口的主要是水产品、干鲜果等农副土特产和木材。自2002年开始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来,随着贸易的深化和发展,商品重要性的先后顺序发生了变化。从东盟国家进口到广西的产品还是主要以农产品、水果、资源性商品为主,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机电产品成为了广西重要进口商品之一。广西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资金、技术类产品的比重占主导地位,机电产品的比重最大。 二、金融危机对广西—东盟区域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贸易总额所有波动 中国与东盟都是实行外向型贸易政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同样增速放缓。具体情况见下表: 资料来源:根据南宁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从表中可以看出,自2006年以来广西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不断上涨。 2007年到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明显所放缓。自2010年广西对东盟的进出口总额恢复迅速,而且环比发展速度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由于南海问题和东盟个别国家国内政治动荡,使得2012年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发展速度有小幅度下降,但进出口总额仍比上年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但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逆差却在不断上升,2006年,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逆差为1.42亿美元,到2012年,广西与越南的贸易逆差为6.6亿美元。 (二)广西对东盟出口的变动 自2007年下半年, 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已经感受到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东盟国家对欧美国家贸易下降,使得国内经济受到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其货物的进口。 资料来源:根据南宁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自2006年以来,广西对东盟的出口额有了快速的增长,以平均每年45.48%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广西对东盟的出口额是2006年的9.5倍。金融危机前,广西对东盟的出口额增长速度达到了76.1%。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到2010年的出口额增速明显放缓,增长速度下降了20-40个百分点。2010年出口额环比增长速度仅为26.84%。 广西与东盟的最大贸易国为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以2012年的贸易额来计算,仅三个国家与广西的出口额就占广西与东盟国家出口额的95.8%。2007年广西对越南的出口增长率为89.9%,而2008年就仅为59.23%。广西对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增速下降更为严重,而且在2009年还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三)广西与东盟的进口额变动 广西从东盟的进口主要是农副产品等,相对于出口额,进口额增长量较小,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也较小。 资料来源:根据南宁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广西从东盟的进口额相对出口额的发展较慢,2012年比2006年仅增长了2.22倍,年均增长21.52%。但是,广西从东盟的进口对经济波动较为敏感,2008年的环比增长速度比2007年下降了30个百分点,2010年经济恢复后,进口额环比发展速度就恢复到145.61%。 广西与东盟地区的三大进口国为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广西从越南进口额最大,受金融危机影响,广西从越南的进口额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环比发展速度由2007年的133%,回落到2008年的90%。 三、金融危机后广西—东盟区域贸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的萎缩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但是,中国和东盟市场广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发展潜力巨大。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2008 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各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但是世界经济的恢复并不如预想的这么快速。从金融危机后广西与东盟区域贸易的发展状况来看,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恢复迅速,在后危机时期可以发挥促进经济,转移东盟对欧美国家对外贸易依赖性的重要作用。加强广西与东盟的区域贸易合作不仅有利于东盟对外贸易的复苏,而且有利于广西经济发展。 (二)贸易保护不断抬头。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出口下滑,国内失业率增加,贸易竞争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强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贸易依存度较高的东盟国家和中国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国之一,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以来的一年多里,坚持贸易自由化,共同抵制贸易保护,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与中国和东盟共同坚持贸易自由化的一系列努力都为广西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出现将会促使东盟国家开始寻求自由宽松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为广西-东盟贸易合作提供一个畅通而自由的平台。 (三)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亚洲各国合作趋势。21 世纪以来,亚洲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这给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越南、泰国的农副产品、木材、矿产,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等是广西经济发展所需资源,广西廉价的纺织品、工业品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提供了低成本的原材料和消费品,广西的机电产品、交通设备为越南、泰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工业消费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广西参与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区域贸易合作。 (四)东盟经济持续好转和一体化进程的稳步推进。2009 年3 月,东盟签署了《关于东盟共同体路线图的差安华欣宣言》(2009—2015年),把经济共同体的实现期限从2020 年提前到2015 年,进一步加速东盟一体化进程,这将将为其与中国的自贸区建设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基础环境,也为与广西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 (五)广西企业继续推进面向东盟的外向经营 广西企业要扩大国际经营能力,东盟无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加上广西政府这几年来对东盟企业的大力宣传及积极引入政策,广西企业将来还会继续推进面向东盟的外向型经营。另外,广西也将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这不仅将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还将为东盟国家提供双多边合作更多的市场机会。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浅谈国际金融危机对苏州加工贸易的影响 [摘要]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贸易出现急剧下滑态势。结合苏州加工贸易近一年的统计数据,通过论述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下苏州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原因,以及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苏州加工贸易的影响,提出促进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苏州加工贸易 对策 苏州加工贸易是以外资带动出口加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模式。自2000年以来,苏州直接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尤其是加工贸易得到了空前发展。经过近十来年的飞速发展,目前苏州加工贸易规模已居全国第二,从而大大促进了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近两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苏州外贸总额增长较为缓慢,甚至一度出现过负增长。作为苏州贸易最大组成部分的加工贸易也受到了此次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 一、苏州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一)苏州加工贸易的发展渊源 加工贸易是当前苏州对外贸易方式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苏州的加工贸易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对苏州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三十年前政府抓住机会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开始,到现在加工贸易总额已经是仅次于深圳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二位,占全省加工贸易额的72.2%,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15.68%。苏州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超过4000家。图1为近十年苏州加工贸易发展轨迹。 图1 苏州加工贸易发展轨迹图 (二)苏州加工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其一,苏州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对内通过招商引资能够迅速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改变当地经济面貌;对外苏州加工贸易一直领先,先进的经验和模式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二,苏州加工贸易促进了就业,缓解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压力紧张问题,培养了一批熟练劳动力队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而大大提高了苏州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最后,苏州加工贸易解决了苏州工业发展初期的资金短缺问题,增加了工业原始资本的积累。因此在苏州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苏州加工贸易的影响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不断的深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苏州加工贸易业不断恶化,贸易数额增幅缓慢,发展受到了挑战和制约。图2给出了近两年苏州加工贸易单月发展趋势情况。 图2 近两年苏州加工贸易单月发展趋势* * 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局统计月报 二、苏州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苏州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 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存在着附加值低、替代效应强等特征。因此,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加工贸易就容易受到影响。为了加强加工贸易抵抗风险的能力,就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整合产业链,积极向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延伸。 (二)本土自主创新不足,对外资的技术依赖性强 外资企业容易受到国际危机的干扰,当初他们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廉价的土地、人力和政府税收,因此外资企业的根不在中国,本部也不在中国,外资企业来中国完全是利益的驱使。而如今金融形势和市场发生了变化,外企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所以,积极发展本土经济,自主创新,推动自主名牌战略才是王道。 三、促进苏州加工贸易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抓住机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对于外资企业,苏州加工贸易应向“总部经济”方向上伸下延转型升级。政府要鼓励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机构)、营销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高端产业链环节。对于已初步形成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与管理运营中心、具备地区总部性质或雏形的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应加大培育指导力度。 2.以发展服务外包为契机,完成苏州加工贸易价值链的完善。在以服务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价值链下,外资企业成为苏州加工贸易的主体,而这种以外资为苏州加工主体的模式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原因有三:其一是成本上升;其二是外贸依存度已经过高;其三是国际环境的变化风险。因此,要发展服务外包,首当其冲是必须发展本国的价值链。通过构建本国的价值链发展国内贸易,将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向型转变为内外并重型。 (二)积极发展本土企业 1.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配套协作战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由于外资企业根植性较差的问题,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本土企业加入外资企业的生产体系,真正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这是实现本土经济与外资经济互动和一体化发展的最好选择,具有发展的战略意义。因此要鼓励外资企业逐步实现产品、人才、技术本地化,推动本市企业积极与外资企业配套协作,主动接受外资企业产品、技术和管理的辐射,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与销售网络。 2.本土企业要自主创新,推动名牌战略,成为苏州加工贸易的主导。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的活力所在、生命所在。长期以来,我们依靠廉价的人力和资源转化为“苏州制造”的产品价格优势,对外经贸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然而随着劳动力以及资源环境成本的逐步提高,长期处于低端产品环节的发展模式隐忧也日益严重。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中,我们耗费人力、消耗资源、精工细作,但因为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大部分利润和市场主动权仍被跨国公司掌控。以苹果公司为例,一台iphone共创造360美元,硬件为美、日、韩、台等创造187美元,我国参与的是组装、制造大概是6.54美元。所以,经济要想长足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自己真正的核心品牌。 3.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先,政府应该积极支持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在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税收上给予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同等的优惠待遇;其次,政府要完善加工贸易中新兴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强、技术溢出能力明显的龙头骨干型项目;最后,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创立内销品牌,逐步建立国内营销网络与物流体系,不断扩大国内分销业务。总之,政府应不断促进和提升加工贸易发展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性和产业竞争力,为苏州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四、结论 加工贸易是苏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力和资源成本的提高,苏州加工贸易遇到了发展“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发挥政府效能,立足发展本土企业,推动品牌策略,不断延伸产业链,真正做到从“苏州制造”转变为“苏州创造”。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面对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中国策略 [摘要]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出现明显衰退。发达国家迫于国内就业压力,以种种借口设置新的贸易壁垒。美国国会通过的“购买美国货”条款顺势而生,并被视为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标志。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再度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或将引发全球贸易大战。危机当头,笔者拟通过关注本轮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动向,呼吁政府积极动用国际力量,在WTO框架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 对策 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出现明显衰退。许多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纷纷出台紧急就市措施和经济刺激计划。有些国家迫于国内就业压力,以种种借口设置贸易壁垒,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而有些国家在“以邻为壑”政策的指导下,竞相效仿出台一些违反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中国成为这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最大受害者。仅在2008年12月,美国就先后对中国的纺织品、冰箱、药品、化工品、环状焊接钢管、厨房用金属隔板和网架展开反补贴调查或征收反补贴税;同月,欧盟先后对中国产味精、柠檬酸、紧固件产品和焊管发起反倾销调查或征收反倾销税,并通过了新的玩具安全指令(DIRECTIVE 88/378/EEC),矛头直指中国;2008年10月以来,印度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7起贸易救济调查,并于2009年1月和2月先后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和对中国铝征收保护性关税。2009年2月13日,美国国会通过的“购买美国货”条款由于极具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而被视为此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标志,但是,由于该条款将购买范围扩大到了WTO《政府采购协议》缔约各方生产的产品,这样不仅技术性地避免了欧盟的反弹,而且因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已加入)并非缔约方而合法地排除了最具竞争力的中国产品。 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多。作为本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最大受害者,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已然明显受阻。据商务部统计,自2008年11月份开始,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月度进出口总值自2001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的月度进出口总值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9%,-11%,-29%和-24.9%。在利用外资方面,自去年四季度起,吸收外资呈回落态势,10月以来实际使用外资连续同比负增长。面对这样的严峻考验,我国必须认真研究对策,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日渐加强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 一、积极扩大内需,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强劲增长,贸易规模不断加大,外贸依存度也随之急剧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的统计,2001年,中国全年进出口总值5097.68亿美元,到2008年,该数值达到了25616.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近26%。伴随着对外贸易总值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攀升,从2001年的38.5%快速增长到2007年和2008年的64.4%和58.2%。虽然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曾极大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高度依赖。当综合贸易影响率超过贸易摩擦警戒线的时候,世界各国把高度防范和警惕的矛头都指向中国,中国外销产品成了众矢之的。从上文中美国、欧盟及印度等国针对中国外贸出口产品发起的种种调查和贸易保护措施,已经如此可见一斑了。 时下,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国外市场急剧萎缩,中国长期形成的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存在的消费率偏低和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失衡问题迎来有效解决的好时机。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时机扩大内需,有效提高消费率,切实调整内外需比例,逐步降低外贸依存度,渐进地从开放带动改革和发展转变到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统筹协调,逐步建立以内需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以进出口贸易为辅助的二元经济结构。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危机中从根本上有效抵制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损害,继而降低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程度。 二、充分利用多边场合,呼吁联合防范贸易保护主义 众所周知,二战以来,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在拓宽国际经济的传递渠道和加强国际经济的互动作用同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60多年的经济融合,多边贸易自由化取得巨大成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虽然如今危机当头,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在进一步贸易自由化上达成共识,但是,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结构失衡、金融风险积聚长期积累的结果,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世界各国必须加强磋商、增强合作,保持国际贸易渠道畅通。中国作为出口大国和本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最大受害者,除了本身要发扬大国风范,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20国金融峰会、经合组织(OECD)、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多边场合,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共同抵制许多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呼吁各国携手共克时艰,以开放迎接挑战,以合作应对危机,让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复苏的重要力量。 三、促进重启多哈回合谈判,利用WTO规则规避贸易风险 虽然多哈回合谈判自2005年中止以来已经数次陷入僵局,甚至有人对WTO的公信力,以及其能否在协调各成员的利益及制定新的贸易规则中发挥作用产生过疑问。但是,多半个世纪的贸易实践证明,作为一个管理国际贸易的国际组织,WTO一直担负着协调各国贸易政策、平衡国际贸易关系、减少贸易摩擦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任,在制定“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方面更是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今,金融危机阴霾下的多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遭到威胁,发达国家带头发起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作为拥有独立利益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再次痛切体会发达国家主导制定实施的现行国际贸易规则的不公正性。因此,值此采取共同救援行动之机,我们更应该呼吁重启多哈回合谈判,通过多边协商建立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并利用WTO的原则与规则防范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推进全球自由化贸易进程的发展。 除此以外,中国还要积极参与谈判,善于利用WTO的规则,包括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特殊措施和补救措施,就世贸组织主要成员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的不公正待遇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争取公平、客观、合理地解决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积极维护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经济利益。例如,中国可以转换思维,从被动的保护措施的受害者转换成积极主动为自己的产业争取公平待遇的战士,认真分析美国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刺激计划中是否有违反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内容,并通过适度增加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工具,为国内产业(特别是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和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加大,针对我国的各种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外贸出口企业单打独斗去拼抢国外市场的行为早已无法应对国外以经济联盟形式展开的贸易战。而行业组织具有协调同行、避免过度竞争及自主对外沟通的功能,在协助政府管理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协调和监督作用。危机来临之时,行业组织更应该发挥其服务、咨询和桥梁职能,适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科学分析行业信息、壁垒信息和行业竞争力,在提出合理建议的同时,团结行业力量共同对外游说和公关。 如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或将掀起新一轮的全球贸易大战,针对中国的“两反一保”也顺势增多。虽然我国的行业协会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但是相对于势单力薄的企业而言,行业协会更能代表行业产业利益。凭借其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行业组织应该以解决贸易摩擦问题的组织者和代表者的身份,尽力争取国家政策研究、经济研究、统计调研和信息处理等职能部门的支持,通过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帮助企业申诉或应诉,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 当然,作为本轮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受害者,中国的出口企业仅仅依靠政府或行业组织从以上四个方面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危机来临之时,中国企业短期内不仅要采取措施紧急应对,长期上更要修炼“内功”。例如,从短期来讲,中国企业应当要加强制定技术标准,及时了解WTO的有关规则和最新规范,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操作。从长期来看,中国企业要关注开发新的市场,并通过产业升级,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强产品的竞争优势。总之,只有在商务部、地方主管部门、有关商会协会等中介机构、企业的“四体联动”工作机制下,通过政府、行业和企业的上下通力合作,中国经济才能彻底走出金融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迎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另一个春天。 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化是测度金融危机影响的一种直接手段。通过比较借鉴经典的银行挤提理论和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视角下的金融危机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筛选了20个国家2008年的双边贸易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有显著影响且其影响具有滞后性。同时探讨了我国可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引力模型; 金融危机;国际贸易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着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金融危机的传导,意在寻求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的策略。普遍认为国际贸易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关于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很少。如果金融危机不影响国家的进出口,如何通过贸易渠道传导呢?所以,需要弄清楚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Zihui Ma等(2003)首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国际贸易所受的影响程度是测度金融危机传导的一个前提条件;国内学者主要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的影响。这些工作对国际贸易视角下的金融危机影响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但仍需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完善: (1)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尚未形成有说服力的系统理论;(2)缺乏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为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此展开研究:首先,对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进行梳理;其次,用引力模型定量测度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Diamond和Dybvig(1983)发展了一个银行挤提的经典框架。在一定假设下,认为投资者可通过建立一个银行来集中风险从而提高其效用。所有的投资者在银行中储蓄他们的财产,根据无耐心的投资者的数量,银行划出一部分存款准备金,把其余的进行项目投资。但是,由于投资者的类型是私人信息,所以有耐心的投资者可能会自称是无耐心的而在项目到期前提取其存款。正常情况下,他们没有动力这样做,因为较早收回资金会降低他们的效用。但是,如果出现经济恐慌,有耐心的投资者会希望收回他们的存款。当出现这种情况时,银行的存款将不足以满足这种提取。银行不得不在长期项目到期前进行清算,因为项目的销售回报少于最初的投资,结果是出现银行挤兑和一些投资者什么也得不到。 上面的框架没有分析银行挤提对国际贸易的影响。Zihui Ma 和Leonard K. Cheng(2003)通过提出四个假设,把这个模型扩展到包括国际贸易的情况,即在下面的假设下,就可以分析金融危机对进出口的影响了。 (1)假定投资者分为两类: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本国投资者拥有本国商品,外国投资者拥有外国商品,外国投资者和本国投资者是有耐心的或无耐心的概率是一样的,本国商品和外国商品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买卖。 (2)生产本国商品的长期项目需要外国商品和本国商品作为投入。由于总投资增加,所以对本国商品和外国商品的需求也会增加。为了简化,假定外国投资者的储蓄少于对外国商品的投资需求。所以,为了进口外国商品,不得不出口一些本国商品。 (3)外国投资者仅消费外国商品,本国投资者既消费本国商品又消费外国商品。投资者从银行收到的回报是本国财产,所以他们需要用一部分或全部回报在国际市场上交换外国商品。 (4)存在有重叠的后代。新一代的投资者像前一代一样,把其财产储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储蓄投资到一个长期项目中。假定本国投资者的数量是固定的,但外国投资者的数量依赖于前一资者的经历。如果以前出现银行挤提,新外国投资者的数量将会减少,即银行挤提后资本流入会减少。 如果在项目到期前出现银行挤提,所有的投资者都会提取他们的存款。由于项目的非流动性,只有其中的一部分能取回存款,通常投资者会遭受损失。所有的外国投资者(如果没有银行挤提,只有无耐心的外国投资者)会带着提取的存款离开这个经济。在金融危机后,资本流入减少了。 综上,金融危机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影响国际贸易。 (1)外国资本流动渠道。在没有银行挤提时,有耐心的外国投资者会在项目到期后提取存款,且存款将会被下一代外国投资者带来的新投资的流入抵消。但是,银行挤提会使他们较早收回资金并减少未来的新外国资本流入。所以,金融危机在危机期间能刺激出口,但是在危机后会减少出口。 (2)投资需求渠道。随着总投资的降低,对外国商品的投入需求也随之减少。所以,通过这种渠道,金融危机对进口有长期的滞后负影响,短期内这种负影响不会显现。另一方面,由于外国投资的降低,经济必须出口更多的本国商品以便进口外国商品以增进投资投入。因此,金融危机在危机后将会促进出口。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 ;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小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竟争,生活日新月异,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着,这毫无疑问影响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据我观察,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物质逐渐丰裕。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粒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现在物质丰裕,还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对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致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 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父母忙打工,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存在。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俗语说的好“对孙子只许疼,不许管”,祖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3. 家长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在农村为数不少的家长,由于他们自身文化程度相对偏低,根本就没有塑造孩子健全心理的意识,因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片面认识,认为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就是教育的全部,忽视对孩子心理、行为方面的引导。 4.独生子女缺少玩伴,自我表现欲过强。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好事,不懂得互相帮助。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有时甚至闹得无法上课,他们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并看到他的能力。 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但首先要树立以下这些观念: 1. 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是课堂和班级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助,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心理健康对老师也有益。在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例子:教师心情好,学生也显得特别好,教师心情不好,学生事情也多,心情更烦;气氛好的班级,教师教学顺,教学成果也易见,班级气氛不好,学生问题多,教学不见效果。其中的缘由就是教师与班级学生互动的心理现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益于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对教师学生都有利。 2. 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首先教师要消除差生的概念,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消除对学生智商问题的错误认识,即便是智商临界的学生从理论上讲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可以完成的。其次,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和评价学生,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应该只是一种理论讨论,而是具体的操作;不应该只是教师和颜悦色地面对小学生,而是具体有效的帮助和教育小学生发展;要明确尊重学生和放任学生的区别,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 3.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班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全面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矫正问题。 4.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三分之一好、中、差,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 5.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记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并还有时间上的规定。 6.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三条途径进行: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积极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我们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个案教育。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做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并倾听别人的心声。 2.指导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3.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比如心理辅导室,带小学生参观比讲它的作用更合适。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实用出发,教会小学生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2)与人谈心。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善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小学这个基础中的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次丘高庄小学)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摘要】本文是在分析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小学生现阶段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 虽然教育部要求在2000年秋季开学起,就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是到目前为止,在农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有人在烟台几个县市区中小学走访调查研究过,只有两所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咨询教育教师,但没有一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大多数学校里,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说法,小学生言行出现问题,还是任课老师跟班主任处理。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滞后 在农村小学,一个学生被指认“你心理有问题”,那就等同于被贴上了“精神病、神经病”的标签,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偏差,他们不会承认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观念里,家长更不可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被指为精神有问题。而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的眼光几乎还只是投注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方面,学生的言行问题,教师和家长各自针对具体事件作一些简单的惩罚与教育,谁也没有想到要找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心理教育。那几所绝无仅有的学校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和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然也形同虚设。 3.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但是这并不是说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却恰恰相反。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90后”“00后”,独生子女娇惯的家庭教育环境,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鱼目混杂的网络环境,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半点委屈;想要的东西,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家长责备半句,就绝食抗议离家出走;老师一点批评,就大胆顶撞甚至出手殴打老师等等现象,各个地方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应该说,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农村小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留守儿童爱的缺失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缺乏安全感、自卑、冷漠;2.学习焦虑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3.性格与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易怒;4.人际交往方面:主要表现为抑郁恐慌;5.挫折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很难独立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 三、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没有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这影响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开展好下列心理辅导活动,以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农村小学也应将心理健康活动课列入课表,可以把班会、队会等安排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问题分析、角色扮演、游戏、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选择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最感到困惑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讨论、活动,并亲身实践。在活动中,老师是同学们的好朋友,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烦恼,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健康成长。 2.设立“悄悄话信箱”和心理咨询室 农村小学大多规模较小,但也应设立“悄悄话信箱”和“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学生的个别咨询,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3.开展“留守孩关爱工程”活动 目前,农村小学“留守孩”较多,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作为学校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留守孩关爱工程”活动方案,建立相关制度,开展帮扶结对活动。教师应对每位留守孩进行个案分析,经常与他们谈心,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留守孩”能深切地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4.创设优美环境,陶冶高尚情操 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决定性条件,优美环境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首先,农村小学应搞好校园环境建设。农村小学一般条件比较差,但也应做好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工作,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赏心悦目,从而乐观向上;其次,应注意抓好校风校纪,因为良好的校风校纪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其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合作的态度和方式。 5.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实践证明,家庭对学生的成长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观念、态度、教养方式和行为习惯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许多事实表明,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或丧失,而父母教育的不一致和重智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则是家庭教育功能欠缺的主要表现。尤其是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教育方法不当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可通过家长学校和家访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主动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环境,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摘要】 视力残疾小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心理问题,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提出了"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苏北农村 视力残疾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一、研究背景 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视力障碍,社会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往往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表现出无所适从、粗鲁、易怒等异常心态。 我国特殊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有关低视力学生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几乎很少。为了视力残疾小学生更和谐地发展,更健康地成长,我们要探索出一些针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促进视力残疾小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因此我们提出了"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二、分析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自卑、孤独、偏执。先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和后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差异。先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看问题更容易片面,容易形成偏执、倔犟和冷漠的心理特征。后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或有残余视力的视力残疾小学生,表现出自卑、孤独和敏感多疑。 2.依赖、自私,自理能力差。平时由于父母的溺爱,使视力残疾小学生不自觉养成一种对劳动的厌恶和对他人的依赖性,自理能力差,自己能干的事不愿干。视力残疾小学生争强好胜,目中无人,怕受挫折,容易形成依赖性而缺乏独立性。 3.容易发怒,行为粗鲁。在交际中,有的视力残疾小学生容易发怒,有些视力残疾小学生行为粗鲁,容易发怒、争吵或打架,表现出攻击性,做出过激反映。 4.嫉妒,缺乏自信心。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内心非常痛苦。有个别视力残疾小学生还表现较强的嫉妒心理,患有多动综合症等。 5.青春期综合症。视力残疾小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视力残疾小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三、掌握影响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一)主观方面 1.视力残疾小学生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生理缺陷,更容易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强烈的逆反等异常心态。 2.自我评价不客观。视力残疾小学生自我评价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学生开始逐渐确立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4.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他们与他人相处时常遇挫折,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产生孤独倾向。 (二)客观方面 1.家庭方面 (1)部分视力残疾小学生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家长本身就是盲人,对视力残疾小学生态度冷漠。 (2)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3)家庭的溺爱。父母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以至造成视力残疾小学生依赖、懒惰、自私等心理。 (4)家庭分裂的创伤。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2.学校方面 (1)当前在盲校教育管理中,几乎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从时空上限制了视力残疾小学生的社会交往,限制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造成退缩、怯懦、恐怖等不良心态。 (2)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3)一些教师忽视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损害视力残疾小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3.社会方面 社会上个别人对盲人存有偏见,歧视、嘲笑盲人,致使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造成伤害,产生不满,怨恨的情绪。 四、探索出培养苏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途径 (一)自我教育 要发挥视力残疾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视力残疾小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习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1)学会放松。(2)与人谈心。(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二)学校教育 1.挖掘"隐性"的环境课程,营造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一个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对视力残疾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独特的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应该从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2.立足课堂,抓好学科渗透,培养视力残疾小学生健康心理 :每一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而数学中的心理教育任务则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创造思维的品质。艺术学科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学科着眼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3.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视力残疾小学生健康心理: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通过家长会,宣传一些心理学知识,让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4.建立心理档案,消除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障碍 :为了及早发现视力残疾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以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给特别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视力残疾小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分阶段的努力目标,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载入档案。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四)社会教育 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时刻影响着视力残疾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问题心理。应多建设一些有利于视力残疾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多开展一些符合视力残疾小学生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 五、反思 课题组对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教研中,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农村很多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儿童留守在家,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被遗弃感。亲子沟通的缺乏,使孩子逐渐变得冷漠。农村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使女孩有种被忽视感,从而产生悲观和失落情绪。小学高年级儿童已陆续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意识的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向往,当对方拒绝这种情感时,涉世未深的他们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种种心理困惑,我们该如何实施教育呢?结合个人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弥补缺失的爱,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弥补他们缺失的爱,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动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以一颗仁爱的心对待心理困境中的学生,要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信心、多一份恒心,多听学生倾诉,多与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尊重他们的人格,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增强信心,克服困难,积极进取,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结合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相机点拨,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效应,减少或消除负效应,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如,体育课既能让学生接受耐力、毅力的考验,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抓住契机,随时可以融进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通过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如,利用班会,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发言,旨在锻炼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献爱心活动、爬山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3.开展专项心理教育活动,创设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好自我心理调控,保持健康心理。也可以开展心理讲座,选取大家共同关注的某一个心理话题,有针对性地阐述、讨论。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可以通过个案心理咨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导他们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策略解决问题。通过专项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培养他们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4.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为了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可通过系列讲座和个别辅导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家庭,教师要用关爱学生,为学生前途着想的诚意来感动家长,增强他们教育子女的责任感。 5.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品行。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言传不如身教。年龄较大的青春期学生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易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听名人讲座或阅读名人访谈录,让学生了解名人坎坷的成长道路、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勤奋拼搏的精神和谦虚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榜样示范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斗志,引导他们豁达面对生活中的成败得失,自觉远离不良心理的影响。 6.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实施成功教育。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师长、父母的爱护和肯定。个人在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就越少,自信心就越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鼓励为主,分层次、有梯度地开展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不断给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然后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的自信心得以增强,从而克服烦恼、焦虑、自卑等心理,敢于面对现实,努力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总之,在提倡三生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探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全面而幸福地发展。 作者单位 楚雄州武定县白路中心小学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2009年10月的一天早上,有位家长急匆匆地敲开我的宿舍门,说道:“老师你快给我这孩子说一说吧,跟他好好讲一讲读书的好处!”原来这名学生不想念书了,如果父母让他继续上学的话他就自杀,父母亲没有办法只好硬拽着孩子来到了学校,经过一番劝说,这名学生终于答应我会好好学习。事后我统计了一下就10月份而言,我校有五个学生逃学,其中有个学生根本没有到学校,而是躲在草堆里睡觉,等放学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回家。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里,在短短的一个月里,连续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是部分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点。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城乡经济、文化、教育的差异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家基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这些人的子女大都由家中的老人照顾,致使农村出现了这样的三种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了,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辅导少了;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低的多了,对孩子的成长的辅导少了;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了,对孩子成长用心辅导的家长少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他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对这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师我孙子的父母不在家,请你多哄着些。”等等。基于这种社会现象,部分农村小学生经常表现出: 1.自卑。父母亲经常不在身边,缺乏父爱和母爱,常常有被遗弃的感觉,他们没有了自信,不敢和人交往。 2.嫉妒。有的农村小学生由于强烈渴求得到父母的爱,当他们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自己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进而由羡慕发展到怨恨、甚至嫉妒他人;有的农村小学生则盼望得到与其他儿童一样的学习条件,而这又不可能实现的,难免心理会失去平衡,为自己的不幸感到痛苦,更为别人的幸福感到心痛,有时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3.逆反。有的农村小学生缺乏自身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总觉得老师关心别的学生,偏心别的同学,就是不关心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了不信任感,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凡事喜欢背道而驰。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辅导效果,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 2.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课的形式有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集体辅导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可以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也可以作健康问题的辅导。如果集体辅导不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就应该采取个别辅导形式。 3.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指导者,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应关心每一个学生,其任何行动都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 4.每一个任课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都不可掉以轻心。其实科任教师也可以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通过创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把学习的快乐传递给学生,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及时给学生以赞扬,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苦”的,从而融入到学生中,使学生敞开心扉,不但欣然接受老师教给他的知识,还向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方面发展,达到消除自卑、嫉妒、逆反等不健康的心理作用的目的。 三、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尽管现阶段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应该正视困难,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1.专业心理健康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师资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没有合格的教师就谈不上课程开发。当前农村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教师是陌生的,更谈不上开设课程。对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和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尽快把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起来。 2.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态度、观念、为人处世的方法时刻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情关系都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引发儿童的心理问题,而农村家长往往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还未能意识到这一点,自然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此,班主任在家访时要努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或进行家校互动宣传,把家庭心理辅导变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实后盾。 3.加大对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尽快普及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 目前农村教育经费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投资比较少,教师很少能用这类的专项资金外出培训,很多学校无力购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需的设备,所以主管教育的部门应拨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用款,加强师资培训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人,尽快普及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 4.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少数心理有问题或心理有疾病的学生服务而忽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发展,只在问题发生后再补救,而应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和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问题,所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得越早越好。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机电气控制与维护课程建设方法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课程建设;项目化教学;线上线下 引言 《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起主要的支撑作用,是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该课程电磁关系复杂、理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尤其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中级电工培训内容融入课程,我们对《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 1课程定位 《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交直流电动机、变压器及其常规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保养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将来从事电气维修、安装调试等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等课程,后续课程是《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PLC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等课程。 2内容选取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为电气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安装调试,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以学生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为原则,力图做到“精选内容、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以变压器的应用与维护、电机的拆装与检测、电机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内容组织 把课程内容按系统分解成变压器的运行与维护、三相交流电动机及其控制、直流电动机的运行与维护、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实现与故障排除和控制电机的控制与实现等5个项目,每个项目有几个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任务组成,并把实践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任务中。通过讲练结合、学做相辅,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电机电气控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既让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经历知识探究过程,也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研究空间。根据电机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以及故障检修等具体的岗位工作过程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以“项目2三相交流电动机及其控制”为例,图1包括了8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对应一个实际的岗位工作过程。同时考虑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项目和任务的序化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及素质。项目中每一个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工作任务书”的形式来引导学习过程(图2)。以“笼型电机的拆装与检测”为例:在“资讯”阶段,学生主要了解笼型电机原理构造,搜集相关信息;在“计划”阶段,学生主要是确定工作流程,编制拆装检测流程表;在“决策”阶段,学生主要是准备工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拆装和检测方案;在“实施”阶段,学生主要是按照工作流程拆装并检测笼型电机;在“检查”阶段,学生主要是通电测试,检查装配好的笼型电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在最后的“评估”阶段,分别由小组和老师先后分析判断任务完成的合理性,将相关资料整理归档等。 4教材的编写 教材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4.1理论教学内容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 教材以电机控制为主,电动机、变压器的结构、原理、特性等内容选择上,以电机控制为依托,降低了变压器、电机原理的难度,主要以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为主,适当增加了控制电机的内容。 4.2以项目化的形式组织教材 根据本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分离出与本课程相关的技能点,并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的理论和技能点,组织教材内容。4.3教材内容 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学改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包括分组教学、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引导文教学、计算机仿真教学、翻转课堂、智能手机在线互动、课外在线答疑等。 5.1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教学方式 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进行,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彻底改变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为教学的组织者、辅导者。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5.2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基于爱课程平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数字化课程等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引导书的指导,先通过爱课程平台上的网络课程或者学院的数字化网络课程,进行新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预习,通过仿真软件进行电路的模拟连接与检测,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课上学生展示、老师提问、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3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 《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工程型和实践性强,因此,我们建设了电机与电气控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实验室有常用低压电器,变压器、交直流电机等设备,可以完成电机拆装、电机电气控制的基本控制电路的装接、排故等实验实训内容,实现理实一体教学。 6考核方式 “考核综合化”,在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在线测试、虚拟仿真测试等现代化的课程考核手段,提高课程考核的全面性:针对《电机电气控制实现与维护》这门课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专业与基础,构建一个将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课程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由课堂考核、线下学习情况考核、项目考核、个人实操考核、试卷考核等五部分构成。在省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上,对《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基于爱课程平台和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王丽霞 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改革研究 摘要:项目化模式的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由于传统教学存在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学手段方法单一等问题,该文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特点作为出发点,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求知欲作为关注的重点,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提出项目式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项目化;培养目标;课程改革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该课程主要介绍常用低压电器、直流电机、三相异步电动机、典型设备的电气控制等,使学生具备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综合性的能力。 1传统教学法的缺陷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传统方法,一般采用课堂讲理论和实验室讲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实验部分由学生在实验室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知识的验证。这样的结果会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习明白的,等到实验室要进行论证的时候,由于时间的间隔,知识体系已经被分散。很多内容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时,没有实物进行讲解,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造成教师费大力气,学生一知半解,技能的提高更是微乎甚微。在进行考试时,学生在不能够熟练掌握知识的情况下,很难自己设计出正确的电路图。只能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到了就业岗位,看到和所学知识相关的,依然是雾里看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总体来说,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学生主体作用被忽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1-3]。 2项目化模式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涉及面非常之广泛,包含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时设置等。我们对现有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按照“精简学时、加强实践、知识归类、便于教学、优化内容”的原则进行有机整合[4]。2.1对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电路图的原理分析以及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等知识点,还应该会连接控制电路并能进行故障排查,对于典型的机床电路,要能够迅速排除故障。还能设计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图。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发展进步。2.2教学内容加以整合改革后的教材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主要做了如下调整。常用低压电器部分的内容,穿插到任务中,在进行任务学习时,针对用到的低压电器进行知识的讲解,不再将低压电器作为一个完整的章节进行讲授。对于三相异步电动机中既能点动又能连续转动控制线路部分,可以进行3个控制线路的设计,分别是手动开关SA控制的控制线路、两个点动按钮控制的控制线路和中间继电器控制的控制线路。对于特种电机部分,只做简单介绍,不再进行整个章节的讲述。2.3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就要对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学时进行缩减,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获得书本之外的知识,这对他们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学校可以安排实习、参观学习、课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以外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2.4教学手段多样化《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必须与企业和社会融合,走产学合作的道路。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实物演示、多媒体辅助、边学边做等。2.5课程设计目前,工矿企业的生产机械仍然广泛采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在学习了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和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电路之后,学生还应该具备分析和设计一般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电路的能力。因此,该课程改革在学期最后时段安排课程设计环节。2.6改革考核方式及内容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考试[5]。要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多样考试方法。对于《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可以采取考查的形式,平时课堂中所做实验的完成情况可以作为最终考试的一个重要参考。新的考试形式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这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结语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项目化的改革,把现实的职业领域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作为课程的核心部分,同时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立足点。把典型的工作项目或者职业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归整学习。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作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增强和提高,为他们走向社会就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作者:周晓娟 李艳丽 王志博 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郑州市新郑电子工业学校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电机与电气控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概念抽象、内容繁多。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一般分两个学期对其内容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而在高职层次的教学中大部分沿用了本科教学模式,只是压缩了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这样一来,可能造成高职学生理论跟实践都学不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为了让学生理实相结合,学到需要的知识,结合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上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全部项目化、任务化、职业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2理实一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以往教学采取的方式是以在教室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再辅助实验室做验证试验。这种传统的理实分开教学模式弊端在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学习兴趣和热情会打折扣;在实验时缺乏理论的补充、指导,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内容,无法很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所学过于肤浅且没有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同时也让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而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掌握电机、变压器等设备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技巧等内容,为今后从事机电、自动控制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并使学生毕业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胜任电机领域工作。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谋求良好教学效果 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中由于理论性概念较多、实践操作性强,因此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点,教学目标、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类比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工程式分析法、推理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结合来降低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难度,做到深入浅出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4综合应用各种现代教学辅助手段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中涉及到多种设备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复杂又抽象。如果仅依靠老师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在实验室拆零件、讲插图,学生学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复杂抽象的知识,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信息应用相关软件制作带有图片、图表、动画及其它多媒体效果的富有吸引力的演示教案,通过演示教案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来提高课堂效率。 5素质教育融入课堂 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课堂开发与设计中就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要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老师可以采用项目化、任务化、职业化教学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和基本应用技能训练,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并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6结语 针对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特点,文章提出了5个方面的教学探索,希望通过老师合理地利用教学手段以及层次性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克服对本课程知识的枯燥、相关概念难理解和畏惧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终生探索的兴趣。 作者:邹言云 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设计与探索。结合授课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训环节、考核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及改革思路。 关键词:电机;电气;教学方法;改革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高职教育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它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传感器应用、微机控制技术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支撑;另一方面,作为维修电工上岗证和维修电工操作工证书的关联课程,它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就业岗位的操作技能。《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而现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任课教师都重点关注的事情。下面笔者将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1明确学习目标 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可分成3个层次。(1)初级应达到的目标:了解磁路的基本知识;熟悉各种操作及基本测量工具(三表)的使用方法;掌握变压器及常用低压电器的选择及使用方法;掌握日常照明电路及插座的安装方法;掌握电动机继电-接触器基本控制环节及基本保护环节的动作原理和实施方法;能完成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接线及调试、常见故障的分析及排除,具备初级电工上岗及操作资格。(2)中级应达到的目标:在初级目标基础上,熟悉电信号常用测量仪器——示波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数据的读取及处理方法;能完成OTL功放电路的安装、焊接、调试及性能分析;能根据要求完成电动机减压启动、顺序控制、多地控制等控制线路的设计、选材、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掌握常见设备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具有一定的线路设计与绘制能力,能协助工程师进行现场安装与调试。(3)高级应达到的目标:能熟练选择和使用各种常用低压电器;具有快速掌握新型号低压电器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控制线路设计能力;能根据需要对工控现场改造或完成一个中等复杂项目的设计。高职学生能够达到第一层次,就可以认为是合格,且大部份同学也只可达到第一层次;有一些同学或许本身就对电工电子技术感兴趣,并具备相当强的动手能力,则可以在学习期间达到第二层次,可参加维修电工中级工考核,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至于第三个层次,则需要从事相关职业一段时间,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达到。 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课程,操作对象看得见、摸得着,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及学时要求,将教学内容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提炼出7个项目,包括变压器认识、交流电动机认识与测试、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原理分析与接线、其他电动机认识、三表认识、三相异步电动机常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OTL功率放大电路的搭接及调试等。一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如图1所示。(1)任务引入:明确任务要求,细化目标,分析重点难点。(2)相关知识:为了完成任务,学习相关的知识,以达到相应的能力。因此,要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编排,抽取若干知识点,构成完成此项任务所需的知识。(3)任务实施:根据任务要求完成相关操作,并对操作结果进行调试与检测。(4)思考与拓展:基本任务完成后,布置与任务相关的思考与拓展题,要求略高。完成情况则作为平时操作成绩的评定依据。以项目三中的任务3为例。该任务是完成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分析与安装。首先分析控制要求,引入相关知识:改变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控制线路涉及到的低压电器,如按钮、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然后,开始任务实施,即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停-反控制参考线路工作原理,介绍各组成元器件在线路中的作用、接线方法、常见故障现象及排除方法;最后,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线路搭接,并完成调试过程。完成基本要求后,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控制线路中使用了哪些保护环节?起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保护类电器或保护环节?(2)电路中的互锁环节指的是哪部分电路?起什么作用?(3)如何由正-停-反控制过渡到正-反控制?在原控制线路上改造实现。整个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有以下优点:(1)分散难点,将教学难点分散到学习的各个阶段。(2)理实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以学生为主体,每个基本任务完成后都给学生留出较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式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学手段,强化动手能力 本课程将教学场所设置在实训室。教学过程中将理实一体的理念贯彻始终,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任务针对的对象都能在实训室里找到,且大部分任务都需要同学动手操作。与传统教学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相比,它更直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在后期安排了三周实训环节,要求学生按照电工上岗证和电工操作证要求,学习相关电工安全知识,熟练掌握各种电工操作及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电动机常见控制电路的线路安装、调试及故障排除,自行完成OTL功放电路元件选择、焊接组装、测试分析等,从而将所学知识、技能和证书、岗位联系。实践中,学生对此非常重视,学习积极性很高。 4改变评价方法,注重实效 高职院校对于本课程的传统评价方法无非是考试,而考题无论如何变化,总脱不开死记硬背。其实,现实中拿着参考书、对着电脑边查资料边设计控制电路的人并不少见,而很多工程师也是在参与过若干个项目之后,才逐渐熟悉各种低压电器、基本控制环节及其他相关知识的。为此,本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过程考评和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权重如下:过程考评:倾向专业能力考核,依据每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专业能力综合考核。每项任务的考核具体到细化的工作过程,如操作和测量工具的使用、低压电器的选择及使用、控制线路的搭接、团队合作、出勤纪律等。(70%)期末考评:以专业能力、知识掌握、技能训练目标为依据,实施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30%)实践表明: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郭琳 单位:沙洲职业工学院 浅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学法在电机与电气控制的应用 [摘要]随着机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机与电气控制这门课对于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来说已不再是一门基础课程,而应该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扎实的操作技能。基于课程性质的转变,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对重理论、轻实操及单纯的“实践教学”的模式做出改变。项目教学法是该门课程教学方式转变中可采取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论述了项目教学法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机与电气控制;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刘广和,双辽市职业高级中学总务处主任,专业课教师,任电工基础电机与控制课教学,参加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获得过四平市骨干教师教学先进个人及双辽市先进教师奖 电机与电气控制是职业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运行与自动控制等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一门学科,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两种不合理的倾向,一种是注重理论教学,淡化操作技能的培养,一种是单纯地进行实践教学,淡化理论知识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有助于改变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这种现状。项目教学法是指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围绕每一个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导学”作用,学生根据课程要求进行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学过程能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艰辛,在创新成果后体验到快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项目教学法在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一、设置教学项目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第一个步骤是设置教学项目。电机与电气控制这门课主要包括变压器、电机原理与特性、电气的控制环节与低压电器、机床电气控制四大方面的内容,在进行教学项目的设置时,可将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设置成四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在每一个项目的教学中,以教材上的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的难度,为学生留出思考空间。在每一个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任务设想,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任务设想,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确定出该项目的最终目标和任务。比如在“电机原理与特性”这一个项目中,教师提出“PLC编程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连续运行控制”的目标和任务,学生讨论之后,觉得这个目标可行,就将此任务确定下来,准备付诸实施。 二、实践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和任务确定之后即准备进行教学项目的实践。在实践之前,教师先提出设计方法,告诉学生这个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进行资料查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小组内成员之间也进行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小组讨论制定自己的项目实施计划,由教师审阅和修改之后再付诸实施。通过小组之间的协力合作,最终全班一起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PLC编程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连续运行控制”这一教学目标和任务之下,先由教师介绍这一教学项目的应用环境,讲解预备知识,分析编程思路,之后由学生自己编程,进行上机调试。 三、评估教学项目 教学评估是项目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估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PLC编程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连续运行控制”这一课题中,先由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评,然后由学生对彼此的习作进行修改,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系统的评价,比如评价学生的梯形图设计是否合理、可编程控制器的硬件连接是否正确、语句表的制作是否有误,等等。师生共同总结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下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四、将教学成果加以应用 学以致用是每一个学科的教学目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这一课程的教学项目也应广泛运用到工厂、企业和学校的实践教学中。比如上文中所述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连续运行控制可运用到工矿企业中,像三相异步电动机中的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和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目前在工矿企业中的运用都比较广泛。另外,在学生设计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学生以后在电动机控制等方面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项目教学法在职业学校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运用,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项目,其次实践教学项目,实践之后对实践的成果进行评估,最后将教学的成果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 作者:刘广和 单位:吉林省双辽市职业高级中学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途径浅探 摘 要: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中职学校的会计教育应重视实践性教学,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传统课程模式、加强模拟实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双证”制度等方面提出实现实践性教学的途径,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职会计;培养途径;改革模式;模拟实验;实训途径 一、全面创新培养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本人认为,“双师型”教师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保障。目前会计学新理论、新经济法律法规层出不穷,合格的会计教师必须不断地吸收新观点、学习新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最新的会计知识和信息,使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学校管理层来说,应多渠道创造条件,多形式开拓途径,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改革传统课程模式,为实践性教学打好基础 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明确实践课程,保证实践课时,这必然引发课程改革,其实施要点有: 1.模块划分及课时(学分)比例 新的课程模式设置三大模块:文化基础课模块(必修课),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模块。各大模块的课时(学分)比例大体为3:6:1。 2.模块地位及主要课程 (1)文化基础课模块(必修课):包括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体育、音乐。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并为实现自我发展打下基础。 (2)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课、实践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实践课包括实训课、实习课。实训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专业技能,这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实习课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实际生产活动的重要步骤,是学生上岗就业的必经阶段和桥梁。 (3)任意选修课模块: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现代人才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是实现自我的良好机会。 通过专业教学计划改革,落实实践课程及时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为1:1,为实践性教学打好基础。 三、加强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基本胜任实际工作 中职学校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熟练专业操作技能的中初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模拟实验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后,通过模拟实验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一出校门就基本能胜任实际工作。 1.综合模拟实验 综合模拟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可靠手段,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模拟实验:此实验安排在全部会计理论课学习完,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安排3~4周时间,以一个一般纳税人的企业一个月的业务量作为蓝本,利用手工模拟实验室提供的各种教学设备,完成会计的整个业务处理的全过程。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结合起来。同时为会计电算化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精确且系统的实验数据,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上岗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关键是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有会计专业,几乎都没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大多数软件为演示财务软件或盗版财务软件,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经常出现系统过期、数据库无法打开等故障,教学设施根本无法保证实训需求。因此,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即做到全方位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有利于实践教学。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通过会计软件,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资料转换到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操作,这样,使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很好地衔接起来。通过操作,使学生对实际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了如指掌,体会会计电算化的方便与快捷,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缩短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四、拓宽实训途径,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中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熟练掌握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各项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多种训练途径和方法,具体应做到: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实习制度 可通过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使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良好运行,保证实习期间实习生的人身安全。 2.采取顶岗实习方式 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顶岗的方式,参加企业的工作,严格实习过程管理,明确校企双方管理职责,强化企业考核,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在一年以上。 3.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与指导 学校于学生顶岗实习时安排专业老师深入实习单位,会同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根据实习要求,共同制订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案,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各种情况,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撰写实习报告 在一年的顶岗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报告内容可包括一年的实习体会、专业知识的巩固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等。通过撰写实习报告,使学生对一年的实习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及教训,并结合实习过程中碰到的业务谈谈会计教学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5.规范实习考核 主要依据顶岗实习报告及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 总之,加强实践性教学,更能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职业技术学校)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解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摘 要:会计专业的教学在高职院校内的开展是需要教师结合会计基本知识以及社会需求综合考虑的。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一方面,高职院校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实践性教学符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笔者将以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教学为重点,对如何实施实践性教学展开分析,以期为高校教师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组织 在高职院校中应用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需要教师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以及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来开展的。会计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另外,由社会需求带来的人才压力促使各大院校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怎样组织和实施实践性教学已经成了各大高校需要仔细研讨的问题,只有将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掌握会计能力和知识,更好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一、高职院校会计学科特点 高职院校内的会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与普通高等学府的相关专业有一定的区别。 首先,从学生将要进入的岗位层次来看。普通大学内的会计专业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注重对学术交流的引导,而高职院校则更多看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进入岗位后大部分从事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同时其操作性又区别与一般的技术工人,具有一定的智能性特点。 其次,高职院校中教学的开展偏向于学生的实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假期进行实习,学校也会有相应的实习安排,课堂学习和学生实践在学年内的比重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最后,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更多强调社会动态以及社会需求的定向培养。高职院校主要进行学生技能的培训,同时,由于会计专业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较多的向学生阐述各企业的会计部门工作特点和流程,对学生的专业导向性较强。 二、实践性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是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相关能力的学科,由于该学科知识在生活以及经济发展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对该专业施行实践性教学十分必要。 首先,专业特点的导向。会计专业与一般的中文专业不同,它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企业的经济管理以及各大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人员,因此,对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实行实践性教学十分必要。 其次,实践性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门都将进入社会中的操作性工作岗位,另外,由会计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教师需要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能够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失误并进行解决;同时,由实践性教学带来的动手能力的锻炼对推动学生的技能掌握十分关键。学生需要培养一定的应变能力,防止因对企业实际经济管理操作的不熟悉而带来的适应期长和心理疲劳。 三、实践性教学的形式概述 实践性教学在会计专业的应用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将社会中的具体案例向学生讲解,更加需要教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流程,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变意识的培养。 (一)实践性教学案例法 会计专业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另外,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教师需要结合社会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该教学活动加深对会计职业的认识,从而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教师结合会计专业课本知识,将社会上的相关案例与基础知识相结合,通过让学生进行研究性探讨和分析对会计专业知识有基本的掌握和理解。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辨析能力,更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案例中不同角色进行决策时的需要具备的能力。会计案例教学的开展不仅满足了教授会计基本知识的要求,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良好举措。 社会中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审计等,教师应用案例教学就需要将相关的知识与案例进行连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开展学习,并且熟悉企业基本运营流程,减少学生对行业的生疏感。 (二)单科模拟试验教学 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庞杂,因此,教师需要综合每门科目的特点开展模拟试验教学。模拟试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流程以及会计部门的决策方式。教师通过将学生集中安排在会计教学专用实验室内,向学生发放经过收集并处理的基础性会计资料,让学生进行某一次项目的会计处理试验。模拟实验的开展不仅要结合单门学科的知识框架进行开展,更加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来进行,一方面,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参与到试验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操作,理解工作流程的关键性要点,培养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验性教学成果进行数据统计,通过记录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有针对性的讲解。 (三)综合模拟实验教学 会计专业的各们学科知识点互相连接,学生需要对会计知识形成统一的认识,从而推动学生基础能力的掌握进程。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就是通过将各学科内容进行综合,以项目模拟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该实验教学的活动包括以下内容:业务核算、预算、财务管理与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资本运作。这些内容在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将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对学生进行分小组实验教学,每个小组都是单独的企业内部财务部门,该部门内学生都有相应的工作范围,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实验过程指导,让学生独立进行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 (四)电算化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性教学中要注意电算化教学的应用。电算化信息系统以及基础性的操作知识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一方面,电算化是我国各大企业将要改革的趋势所向,另一方面,加强电算化教学能够推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五)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也是就学生实习的开展是会计专业教学中比较关键的一环,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习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专业工作意识,减少不适应现象的发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学校和教师一起进行校企合作,输送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进行经验学习和流程熟悉,推动会计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实践性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会计专业特点进行会计学习的规划。 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专业的实践平台的支持。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及推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经济活动管理部门并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 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实训活动的开展。实训活动时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操作意识的良好举措。实训的开展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经济活动的管理与模拟,另外,教师需要尽可能的运用企业案例资源以及办公资源,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实训环境,帮助学生加强对会计技能的掌握。 最后,推进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借助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第一,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是实习动员,让学生理解该专业操作性强的特点;第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一方面,实习基地能够确保学生实习活动开展的顺利合理,另一方面,实习基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习的成果。 五、结束语 在会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应用实践性教学是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平台,需要针对专业特点联合企业一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应对问题的能力,另外实践性教学也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活动的辅助,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作者简介]张银平(1965.11-),高校讲师,财会经济和学生教育管理,湖北省孝感市人,大学本科。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以技能竞赛为抓手 促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基层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鉴于目前中职生存在的问题及就业的困难形势,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改变会计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通过技能大赛促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大赛;会计实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中职教育为适应社会这一需求的变化,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上,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全面拓展会计实践性教学,将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进行操作,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人才市场的要求。 1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基层中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多数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 1.1 教师教育理念尚未完全转变 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取得竞争优势之处。但从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来看,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教学模式,仍然偏重理论知识的理解,或者照本宣科,不注意活跃教学气氛,教学中也没有适当的以举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致使教学内容很深晦涩,沉闷无趣。 1.2 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双师”型教师偏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自身就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1.3 课程设置导致实践性教学难以真正实现 受过去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会计课程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都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授课,理论逻辑性强,但是理论与实践没有有机融合。大多数学校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时,没有对会计角色进行引导,没有对会计岗位和具体的会计工作进行分析,没有会计分工意识等缺陷,仅是为了实训而实训,导致实践性教学难以真正实现。 1.4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太侧重于理论考核 我国财经法规相关内容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现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推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太偏重于理论的考核。导致教师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于知识的理解趋于表面化,大量的准则和规章制度作为学生必须牢记的知识,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对于实务部分却讲得很少。 2 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具体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通过技能大赛的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会计的认识。 2.1 增加实践性教学的课时 从技能大赛中,职业学校可以知道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技能大赛使学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封接,对职业需求及其变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大多数企业将会计人才定位在“业务相对精通、综合素质较高、可塑性强”层次的要求上,修订现行的教学计划,首先在课时上做好保证,将学生实践性教学时间较大幅度的增加,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技术,让他们有真正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业务精通。如果把他们按照研究型人才来培养,给他们传授很多的理论知识,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以“够用”为原则,理论性强的内容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既直观,又易掌握,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极好方法。其次要从时间和内容上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训练。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时间一定要达到教育部规定比例一比一(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比)的基本要求。通过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参加会计技能培训、比赛,使学生有目标可循,这样学校就可以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2.2 促进教师的知识向技能转化 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本着模拟实际岗位工作环境,体现能力培养的原则,可以适时监控学生专业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技能竞赛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通过集训,指导教师会进一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进行融合,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由于融入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与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讲解内容与会计的日常岗位相对应,这样有利于学生把会计理论知识向会计技能进行转化。通过学生选手参加竞赛的成绩,既可以检验了学生自身的会计专业技能水平和指导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效果,也反映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以及学校实践性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促使中职学校修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2.3 实现校内全真模拟实训 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中专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而要是学生能在大赛中展示自己技能,向企业和社会客观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使更多的企业了解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必须实施校内全真模拟实训。校内全真模拟实训室在硬件上不仅要加强,在软件上也要真正做到全真,即提供企业真实的数据,配备有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让学生了解实训中每一个步骤的动作要领和关键技巧。为了达到转变,需要相关的配置,有关配置列表如下: 表1 全真模拟实训配置表 2.4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在制定具体的考评体系时,要综合根据技能竞赛的具体实施方案、竞赛规则、竞赛考核内容的范围及评分标准等等,来完善本校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全面、客观的考核,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套规范而完整的考核指标,把握“过程+结果”的原则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指标的制定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主要指标如下表: 表2 实践教学质量考评表 各项指标综合考虑了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既符合科学的发展观,也符合社会的现实需求。具体考察时,应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应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有效的开展了会计专业教研活动,研讨考评体系,可以为以后会计专业教学提供好的发展思路,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2.5 积极推进技能大赛开展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自2008年起,江苏省开展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使技能大赛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今后,我们要注意利用技能大赛的引领、推动作用,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指导以后的实践性教学。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举办全国、省、市、校级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将其制度化、固定化成为一种必要。通过技能竞赛为会计课的教学改革引领了努力的方向,作为我校而言,指导选手训练和参加市级、省级会计技能大赛活动,积累了宝贵的技能教学经验,在会计课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加大专业技能课时的比重,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的学时占会计课总学时的三分之二,技能教学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事实证明,这项改革是很有成效的。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浅析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浅析,开发研究适应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教学计划,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措施 财务会计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培养中初级财务工作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在提倡“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的今天,也暴露出实践性教学严重缺乏的问题。现有财会专业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规定很笼统,实践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方法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致使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随意性大,以及质量好坏缺乏监控。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财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还是老的会计教学观念,教师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角色,而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方式还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受过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二)实践教学环境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中职会计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在动手实际操作方面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上相差甚远,中专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尤其是实践技能较弱。 (三)师资水平 从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脱离实践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有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中职会计实践教学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众所周知,实践性教学是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离开了实践性,学生的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无从谈起。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又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直是会计教学工作中所关注的焦点。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 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编写适应中职教育的会计实践系列教程,丰富实践性别教学内容 编写系列实训资料,实践性教学的课程、课时以及实施指导方案是实践性教学落实的重要前提,而实践性教学内容是实践性教学的质量保证。对于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如:《珠算》、《点钞》、《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等,侧重于熟练动作或程序的训练,对于智力技能的训练,需要置学生于一定的思维环境中,由于财会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目前,真正让学生上岗实习非常困难,模拟成了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模拟实习需要大量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资料。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对于中职会计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职教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改革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会计专业教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又具有本校的培养特色,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需求。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在高职财经类教育当中,会计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是要学会会计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操作能力,在毕业之后接着可以上岗。要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和财务管理人才,就要改革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建立实践性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探讨 一、高职会计专业当中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培养目标注重应用性、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和注重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在高职财经类教育当中,会计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是要学会会计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操作能力,在毕业之后接着可以上岗。二是在将来的会计工作当中应用所学习到的技术与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会计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教学,如果缺少实践性,什么样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技能和技巧就都是空谈。对高职会计专业来讲,在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下,一定要注重高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例,让学生都可以变成管理高手与技能高手。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的设置未能够将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完全地体现出来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是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的延续,而在最后一个阶段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是有悖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规律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文化课、技能训练都是根据学科加以组合的。这种学科组合的体系,有利于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不利于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这未能够将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完全地体现出来。 (二)教材的编写滞后,实践课时较少 高职的教材编写滞后,所使用的教材要么是临时组织编写的,要么是借用了传统的教材,要么是压缩了本科教材。传统意义上的高职会计教学当中,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却不注重实践性的教学,并且实践课时较少,而理论课时较多,因此就不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三)会计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大部分的高职会计教师都是在毕业之后就进行任教的,未曾干过会计,具有注册会计师或者是会计师职称的教师很少。为此,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这不利于实践性教学的有效进行。 (四)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不够合理 当前,高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首先是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随后再学习完基础理论,以及期中和期末结束后,在模拟实验室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如此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的。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一)改革课程的设置 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首先要确保实践课时,这就需要改革课程。这就需要实施活动课程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会计专业的实践活动,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能,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能够完善学科课程模式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掌握新技能的技能学习课,它跟知识教学是互相融合的;一种是为了对某个学科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巩固而开设的技能训练课;一种是为了培养专业综合能力而开设的技能应用课。这样,有效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课时。 (二)注重编写实训教材 在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当中,编写教材是非常迫切和关键的,应当结合教学的要求进行选用和编写。在编写的时候坚持防真性原则与渐进性原则。所编写的实训资料需要跟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合。另外,实训资料的仿真性愈强,学生就愈能够提高自己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想的实训效果。为此,需要让会计实务人员进行指导。 (三)建设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培养高职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教师实施进一步的培训,鼓励教师自主地补充新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安排教师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进入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可以实施网络培训的模式,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会计教师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所以缺少培训的时间。为此,可以实施网络培训的模式,让教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时地了解会计环境的新情况,以不断地补充与更新会计知识,然后再定期的集中到培训企业进行实训,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来学校开展讲座,为教师与学生讲解企业在实际当中所碰到的难题和解决的策略。 (四)建立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高职学校需要根据会计操作规范的标准,建立校内实验室,将模拟手工操作的硬件和软件配置齐全,这主要有办公室图章和用具、会计财务处理程序挂图、装订机、点钞机、打印机、投影仪,工作台等。实验室所使用的报表、账簿和凭证等需要跟企业财务部门的相同。齐全的工具与设备、良好的氛围、防真的模拟实训环境,有利于会计模拟实验的顺利进行,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教师就能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的财务部门实习,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这样的实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直接触及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业务,再跟实验室的模拟数据加以配合进行练习,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与理解会计理论知识。学生在校外的实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得到锻炼,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但能够检验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会计工作过程与会计工作环境的印象。 总之,能否开办自身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成败所在,其中,这个特色的核心就是实践性教学。只有将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加大,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才可以凸显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特点,从而培养出真正的会计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后勤校园管理融入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摘 要: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绿化造景提升校园文化品味;设置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营造学习氛围;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商业环境;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建设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后勤;校园管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工作不仅是高校运作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来说,还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后勤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身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在高校后勤工作中,校园规划建设与校园管理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关联。以往关于高校后勤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大多只是在总体上探讨二者的关系,或者是关注校园规划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于具体的校园管理工作却甚少涉及,即使有也都是集中在服务保障、职工素质这些方面。校园管理是常规性的工作,与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管理工作不应该仅仅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保障,还应该融入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绿化造景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莘莘学子沉浸学海、寓美于学,令人赏心悦目、怡然自得、心灵和谐。景观是校园的灵魂,也是突出校园文化品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校园造景常见的方法有建筑造景、山水造景、雕塑造景和绿化造景等。建筑造景、山水造景和雕塑造景都属于校园规划建设的领域,而绿化造景则属于校园管理工作的范畴。 山水造景是根据校园内的山、湖泊、河流等的具体情况进行景观改造,雕塑造景是在校园内放置雕塑来形成景观,建筑造景则完全取决于校园内建筑的特别外型设计。山水造景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建筑造景完全由校园规划决定,二者都是建造完成以后不易变化。雕塑造景虽然相对而言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也要服从于校园规划。雕塑造景一般成本比较高,特别是高品位大师级的作品更是如此,而且一经建成以后不太容易改变。在上述三种造景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绿化造景进行铺垫、过渡、点缀、连接等,才能使校园景观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完美的校园造景需要四种造景方式的有机结合。其他造景方式都不可能离不开绿化造景单独存在,而在某些场合,绿化造景自身就可以独立地形成校园景观。 与上述三种造景方式相比,绿化造景还具有特别的灵活性。并不是说绿化造景可以不服从于校园规划,而是说绿化造景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比较容易地进行重新布置和改造,在这个意义上,绿化造景更为重要。绿化造景成本相对较低,形式多种多样,如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有地域特色的苗木搭配种植,绿化带的修剪造型,适合休憩的草坪,各种花卉、盆栽的组合摆放等。根据季节更替、时令变化,配合各种节假日、纪念日及学校各类主题活动,绿化造景还可以经常进行调整,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情趣盎然。 校园绿化就象人着装一样,要美观、大方、得体。当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对绿化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对于绿化造景的意识就相对不足。有的高校偏重于其他的校园造景方式,仅仅把绿化作为一项基本的日常工作,忽略了绿化造景的校园文化功能;有的高校的绿化工作,过于受领导的个人喜好左右,片面追求古树名木、昂贵植物、异地的不适于本土种植的奇特植物,或追求流行的物种和绿化风格,投入高昂却往往效果欠佳。绿化工作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对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和绿化工人的业务能力培训不足,是很多高校绿化工作的通病,制约了绿化造景的校园文化功能实现。在很多高校校园都可以看到,有非常好的绿化基础,但是时而分布散乱、时而交错重叠,有的仅仅是在校园空地上植树种草、能够按时修剪而已,连绿化规划都没有,更谈不上绿化造景。 绿化造景是高校后勤校园管理融入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方面,领导的重视、科学的规划指导、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缺一不可。 二、设置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营造学习氛围 除了教室、宿舍和图书馆等室内场所以外,校园也是大学生们重要的学习场所。与室内场所相比,室外具有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空间宽敞等优点以外,更重要的是室外可以进行讨论、座谈、口语练习等,这些在室内场所都会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增加校园内的室外学习休息场所和设施是十分必要的。漫步校园,如果随处可见认真学习的莘莘学子,这也会极大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当前国内高校一般是在绿地、广场、体育场、宿舍区周围布置石制的座椅,发挥的仅仅是城市公共场所、公园、小区中同类场所设施的基本功能,并没有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校园空间,更谈不上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特性。高校校园内不仅要有一般的室外休憩场所和设施,还应该有适合于室外学习的场所和设施。室外学习场所要求光线充足、环境相对安静、遮荫、背风,设施除了座椅以外,还应该有桌、台等,可以进行书写或放置笔记本电脑。 当前国内高校校园在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建设上是比较欠缺的,即使是一些校园风景非常优美的知名高校,也找不到太多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高校校园内其实有非常多的适合于设置室外学习场所的地方,除了绿地、校园景区之外,教学楼的天台、地下架空层、天井,建筑间的连接走廊,建筑背面非交通要道的空间角落,等等,都可以建造室外学习场所。这些室外学习场所和设施,投入非常有限,维护的成本也很低,但是可以作为室内教学场所的有益补充,能给大学生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不可小觑。 三、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商业环境 校园商业环境既要符合整体的校园规划,又是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商业环境一般是以校园超市或食堂为中心,形成包括餐饮、零售、服务、休闲娱乐等的商业圈或商业带。由于服 务对象是大学师生,校园商业环境与一般商业环境的主要区别在于三方面:第一,注重物美价廉;第二,参与性和互动性,既提供较多的勤工俭学机会,又为大学生创业和社会实践提供舞台;第三,文化品位,适应青年人、知识分子的消费习惯。 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除了一些位于中心城市或繁华地段的知名高校在校园商业环境上还能算得上有一定档次和品味以外,其他大部分的地方高校或地处偏僻的高校则往往难以让人满意。而从总体看来,国内高校的校园商业环境与高校的校园文化、人文环境等是不相协调的,分布零散、缺乏有效规划和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氛围和规模效应,未能充分满足师生日常的生活需要,在文化品位上更是不足。国内大学校园周边常常可以看见大量凌乱的大排档、小吃店、杂货铺、小摊贩等,既不卫生也不美观,这固然与文明程度、生活习惯有关,也不能不说是校园内商业环境不佳的必然结果。 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应该把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商业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最根本的是在校园规划中明确规划兴建若干条商业带或商业圈,对这些商业带或商业圈要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建设。通过引进优秀企业,特别是餐饮、药店、电子零售与维修、通讯服务、文化用品、美容美发、花店等,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和规模效应。不仅能够满足师生日常学习、生活需要,还可以增加学校收入,并且由于这些店面处于学校的监管之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校园周边恶劣环境的改善,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学校开办或通过补贴鼓励民营资本开办学术书店,并以此为中心引进培训、娱乐、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等产业,形成学校的文化商业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对于可以获得营业收入的校内场馆,如游泳池、网球场等,适当进行改造,使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进行商业服务。 四、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建设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 广东某地方高校的学生发现校园内有疑似采集地沟油的行为,于是跟踪拍摄了视频放到网络上。虽然事后证明这是有合法资质的企业进行的合法行为,学校后勤部门没有任何过错,但是该视频仍然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不仅学校师生员工关注此事,当地新闻媒体、地方政府以及省教育厅都对此事予以过问。这件事情其实也说明了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扩招以后,校园面积与上个世纪相比都有了大幅度地增加,动辄上千亩、几千亩的校园比比皆是,相应的校园管理工作也成设倍地增加。现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整体上还处于发展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的残余还大量存在,旧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还会长期地产生影响,这些对于校园管理工作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是做好校园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校园管理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热爱学校要从关注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要把少数行政人员加合同工临时工校园管理工作方式变成人人关心、集思广益、人人参与、同心协力,真正地让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到校园管理工作中来,对于建设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象公共卫生、公共安全这样的公共事务,单靠少数后勤人员是不可能完全做好的,要通过勤工俭学、志愿者、学生社团、主题活动、劳动实践课程等方式,合理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积极性,建立起全员参与的校园管理机制,这也是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工作融入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五、结语 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都与广大师生员工紧密相关,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果能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和高度来审视和关注校园管理,而不是简单地把校园管理当成是高校后勤的部门工作,那么高校后勤校园管理必然会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类校园活动中,担负着大学生理想信念养成、社会责任感培育、综合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校园文化建设更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如何建设?应做深入细致的思考。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育人为主要导向、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能引领师生确立奋斗目标,明确自身价值。高校园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观,潜移默化地引导师生的行为规范、行动指向和践行目标;校园文化所呈现的精神追求和理想远景,对全体师生是一种激励和动力,更是一种召唤和要求。 (二)能启发学生转变思想,陶冶情操,提高能力。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能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环境育人的和谐统一。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激励全校师生迸发干劲,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校园文化能使师生深刻领悟到“学校精神”,强化师生的学校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改造 良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教学楼以及宿舍楼的走廊墙面文化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就要对校园布局进行调整,以及对校园环境进行升华,让学校处处弥漫着人文环境,让学生们有着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进一步做好校园文化的宣传与活动的开展 1.着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确定体现大学精神的校训、校歌、校徽、校风,建设体现办学特点的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加强校报、校园网、广播站等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征集活动,评选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营造高校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2.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3.着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眼于构建先进的网络文化,依托网站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网上网下互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三)以创建特色教育、班级、宿舍为途径,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1.创建特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的文化品位,更多地体现在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的重要保证,张扬教学个性,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之一。 2.创建特色班级。开展班文化创建活动,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其活动多以班级为单位。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引入特色班创建这一载体,无疑将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深入。特色班创建活动可以采用评估方式进行,学校团委组织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发动各班参与创建。通过特色班创建活动,不仅实现班级个性的张扬,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具有主题集中,目标明确;参与广泛,行为规范;行动持久,影响深远等重要意义。 3.创建特色宿舍。以宿舍为单位的文明建设早已在高校普遍开展,如环境卫生评比、设计大赛、手工比赛、球类比赛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把团小组设在宿舍,更加大了宿舍管理和引导工作的力度。 四、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内在要求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与教学科研相结合。要发挥教师的专长,整合教师的优势,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创建活动,使学生获得优于其他方面的教育。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建设是在专业教学、课堂教学以外的空间开展的,也可以说是第二课堂活动或隐形课程。它建立在自愿的原则基础上,教师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了创建活动的成败。 3.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有所投入,创造气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创建活动取得成效。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浅谈高校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流行语 校园文化 研究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流行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校园流行语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生活行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思维。通过研究校园流行语这一语言现象,深刻认知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真正使校园流行语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高校校园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大学校园里盛行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在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中广泛流传和口头使用的语言。当前,校园流行语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审美倾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构造的重要参数。校园流行语是校园生活的即时反映,更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它生动地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浸染和渗透,高校校园流行语正逐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语言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而校园流行语就是形象反映大学校园生活的一面镜子。校园流行语以幽默风趣、新颖别致、简洁明快、形象传神等特征为大学生所喜爱,虽然校园流行语有时也夹杂愤世嫉俗、消沉粗俗的成分在里面,但总体而言,校园流行语这种校园流行时尚的确给原本单纯严谨的校园文化生活带来了新鲜感,注入了新活力,也给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内容,提供了新手段和教育途径。 一、校园流行语体现着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在校大学生思想开放、紧跟时代,追求新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获取信息渠道的无限畅通充分体现了校园生活的弹性化和校园文化的人性化,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去实践自己的意愿,去摸索自己的前进方向,去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此期间出现的校园流行语覆盖了大学生活的众多方面,并为广大同学所喜爱和接纳,成为了大学生突显时尚和个性的标志,他们认为,能否创造或熟练使用流行语是他们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彰显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透过各式各样的校园流行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校大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校园流行语关联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塑造 校园流行语是指某一时间段在校园青年群体中产生并流行,并以鲜活的形式表达特殊含义的词语。通过对近几年校园流行语的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校园流行语一般都存在时间短暂,可以说一定阶段或一个时期的校园流行语涉及所在时期社会重大事件、问题、现象以及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能够生动地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的心态和价值观。同时,大学生是当今社会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文化诉求——校园流行语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表态。从积极的方面讲,校园流行语体现了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勇于创新和追求自身价值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校园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起到了引导和激励作用,充分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在流行文化冲击下主流价值取向的提升。从消极方面讲,很多校园流行语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盲目追求个性和感官的新鲜与刺激,明显充斥着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甚至存在消极阴暗和粗鄙肮脏的一面,诱使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流行化”和“低俗化”。 三、校园流行语促进着青年时尚文化的培育与拓展 青年时尚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是大学生展示青春的一种方式,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尚文化能够反映一个群体的普遍思想状况,甚至是塑造其个人品质、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的重要社会化机制。从青年时尚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校园流行语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和最具典型的代表。校园流行语的形成和密集使用正是青年时尚文化的培育和拓展的过程,也是时尚文化对校园文化渗透并逐步同化的过程。反过来讲,青年时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园流行语的盛行和发展。基于这种相互影响机制,大学青年时尚文化的研究应该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状况,探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校园流行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校校园流行语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意义来看,它对充实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言语氛围,调节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导向,缓解学习和竞争压力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校园流行语所折射出来的一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培养有着很多不利影响。以校园流行语为代表的大学青年时尚文化现象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对此,我们需客观承认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存在,适时正确地加以引导,以时尚形式传递主流文化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高校发展方向的引领者,更大的价值应该在于深入大学生的内心,成为每个学生追求的目标,并愿意不断用自己的智慧、行为为其创新、拓展。为此,在校大学生也应该从一定的思想高度上正确了解青年时尚文化,正确认识校园流行语现象,努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言语环境,以积极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校园的生活和学习中来,为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浅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障强化、约束规范、熏陶感染的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举措。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以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等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很好地开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指南,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在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保障和强化功能。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场地等,不仅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而且使属于意识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传承。 (二)约束和规范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中主导价值观的体现,它外化为规章制度,内化为理想信念,通过高校的条例、准则、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划定了学生活动的范围,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使之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要求。 (三)熏陶和感染功能。马克思与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微观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们置身于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提高了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就层次来说,不仅限于精神文化层面,而且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了物质文化的支撑和制度文化的保障,使得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得以彰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曾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因此,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治方向,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弘扬传统美德,使尊师重教、热爱集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注重“两手抓”,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校园环境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也要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软件赋予其思想内涵,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校园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满足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保证课外文化活动顺利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寓教于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力有效,可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变传统的理论教育为生动的文化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思想与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探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具有教育导向、开发创造、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总体特征入手,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及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协调发展的思路。 引言 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开发创造功能、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重要环境。网络时代,随着信息的急剧扩散,迅速增大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通俗文化在校园的碰撞,校园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而这种群体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其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温暖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只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损益。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约束功能。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支配功能,校园文化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对其主体的约束和精神文化对其主体的行为习惯的规范和支配上,此外还有道德约束和舆论约束等。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典礼、仪式等,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2.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起着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校的师生员工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影响和激励,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正是我们常说的“风以化人”。 3.校园文化具有自我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和受教育者,又是创造者和教育者,一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就会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持久地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并通过学生的自觉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4.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对其载体无时无刻不发挥其影响,特别是对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全面教育的功能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突出,校园文化对其主体——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教育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并且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意识、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的精神环境,引导着人才的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激发每个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并内化为一种自我向上的动力。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校外力量的交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参与人员主要是校内人员,包括学生、学工干部以及极少数的专业教师,而缺乏校外人员的参与。校外人员包括是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内,而极少关注现实社会,与社会脱节,最终导致校园文化成为“空中楼阁”。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目前,大学校园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主要偏重于娱乐、体育及各种社团活动,这些活动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近期效果明显,但缺乏长期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 3.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大家一谈起校园文化,就认为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工作机构和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多少关系。但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人格和文化涵养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他们的整体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看,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一学期难得有两次活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种具体活动,而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潜在的教育活动排斥在外;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除学生参与外,主要是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参与,而专业教师与其他行政人员很少参与,与学生的交流也很有限。 4.专业知识所涉不多。在对上海一所财经类院校近一年的调查结果中,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比例为:文体活动占30%、青年志愿者活动占18%、社会实践活动占25%、讲座报告占20%、学生其它活动占7%等。调查显示: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大部分是娱乐项目,与专业知识有关联的活动少,绝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即使是学生科技活动,主要是学工队伍的策划,缺乏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所策划的活动专业知识的含量不高,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 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1.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即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而忽视了人的完整性以及健全人性、人格的培养,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自己设计适合自己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要追求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种类的需要。这样,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丰富校园生活,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2.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如前所述,缘于当前校园文化与专业知识相连甚微及其它方面原因,导致尽管各高校都在积极提倡并加大力度建设,但结果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加之当前各种传媒的活跃,学生接触信息越来越广泛,活动层次较低的校园活动既起不到导向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其总体功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超越低层次的以娱乐性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3.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建设要转型,要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必须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政策上对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教师给与支持和鼓励,如可通过减少课时等举措切实吸纳广大专业教师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这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中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学术领域演进发展,其结构和内容将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又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带动科研,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保证。 4.顺应时展,建设更加开放的校园文化。“开放”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当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处于“闭门造车”的局面,而相反地,现代大学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思维,因此“闭塞”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目标的,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如以往的校友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吸收校友、企业以及政府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达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目标。 2l世纪呼唤人才,时代也呼唤素质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浅析当代会计教育实训的有效途径:浅谈中职会计教育中的实训教学 [摘要]针对会计课程应用的特点,提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中职会计教学设计思路,探讨中职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适应行业需求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原则,使教学过程紧扣中职生就业的行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中职 会计 实训 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课程等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目前在中职教育中,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脱离行业应用、随意性大等问题,有相当部分教学仍局限在理论知识本身操作上,使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水平不高,距离会计应用岗位要求甚远,这样的后果就是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会计应用领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困难。会计专业的教学要从行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出发,围绕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的目标开展教学。专业课内容对多数学生来讲是比较生疏的,学生觉得它复杂深奥、难于理解,无形中就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屏障,而且这种观念的存在也是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在讲授专业课之前,应当先给学生介绍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及专业技能要求,进一步导入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习要求和学习的方法。教师用通俗的语言给学生讲解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这样才能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其次,要明确的告诉学生,对于中职这样一个学历层次的学生来说,掌握专门的职业技能是首要任务,我们要把精力花在搞懂学生怎么干,而无需去钻研这些理论和方法是怎样形成的。方向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加强实训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取得显著效果。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模拟实训的技能教学模式 基础会计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一心只想把有关概念、原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根本没考虑到这些概念、原理具有的抽象性、人为习惯性,使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放弃学习。建立模拟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从而领会会计的任务和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真正具有会计方面的技能。在教学方法上面,传统的讲授法、讲练法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限制。会计学专业是一门人为学科,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是根据人的习惯和社会的需要而固定下来,具有时间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上可以采用比方教学法、提问解答法和创设操作模拟岗位法来引导学生融入会计学习中。比如:进行账户教学时,可以根据人的习惯引用“男左女右”来说明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并且习惯的定为“左借右贷”而且固定下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事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尝试操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探索,去实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尝试,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模拟岗位法与岗位替换法相结合 模拟岗位就是让学生充当某一会计职位来完成模拟实训的整个过程。在技能训练课中,针对所要操作的内容分组设置多个会计岗位(如设置会计员、材料员、出纳、录入员等岗位),分别让组内人员担任,各施其职,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中去体会各自的操作。通过模拟岗位法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职位所从事的工作,如出纳员掌管企业的现金收发、银行存款的提取;会计员汇总凭证、登记账簿、核对账目;材料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录入员是在电算化的前提下根据会计员汇总的资料录入到会计软件中,可以使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与乐趣。特别是在与外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时,组与组之间进行角色替换,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体会“会计主体”的含义,体会会计主体与工作范围的关系,又可以联系其他相关的业务。 三、加大会计实务操作 基础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始终开展对学生的会计实务教学,教师应改变以往光说不练、先讲后练的做法,采取“边学边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基础会计》课程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同步的教学方法:将会计原理实训融于平时的课堂教学,“精讲多练”、“边讲边做”、“岗位模拟”、“总结提高”。 例如:在介绍收发原始凭证的填制及凭证传递程序时。若按教材平铺直叙,学生就会感到既抽象又枯燥。但如采用演示教学则事半功倍。其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们活泼愉快地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工作,在真真切切的“生活”中感悟知识。课堂实践的时间有限,大部分实践活动可安排在课后。 再如:在介绍有关日记账的知识时,可在班级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同时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每位同学以一个月为单位,记下每天的消费情况。月末的时候,要求大家对本月消费进行小结,分析哪些费用应该消费,哪些不应该消费,同时教育学生要节约用钱。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教育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会计实务操作作业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进度,按单元、章节进行设计。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教学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在知识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财务关系日益复杂化。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素质,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在校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学习书本以外的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组织学生走上社会集体见习的难度较大,机会不多,尤其是会计专业。但如果让学生留心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学起,却是收获多多。比如:教师经常设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自行组织见习。如:如何开设个人银行账户;给家里交水电费、电话费等等。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微不足道,但许多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为获取知识,有的可以亲身实践,有的需要向他人请教,有的需要收集资料、计算分析,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学生获取的信息多了,与社会的接触多了,视野也开阔了。 浅析当代会计教育实训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实训教学研究 提要高职教育会计实训教学因其自身的特色,从而使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增。本文结合我国高职教育会计实训教学现状,探讨会计实训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力求使会计实训教学更加科学完善。 关键词:实训教学;实践经验;会计岗位;教学模式;仿真 一、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也需要大量具有会计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实训教学作为高职会计教育的主要环节和精髓所在,对于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受财务部门实际工作环境和商业机密等因素制约,其他专业普遍采用的校外顶岗实习的方式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受到了极大限制。很多情况下,实习单位并不愿意实习学生过多的接触财务信息,很多学生往往只能做一些最基础的财务工作,甚至沦为办公室打杂人员,使会计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因此,对于会计专业来说,会计实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实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而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更是滞后,尤其是会计实训教学又极其特殊,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实训教学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对会计实训教学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学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从而导致会计实训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效果不佳。而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过低,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实务》等一般只设置理论教学学时,没有实践教学学时,即使有也只是安排两周的实训草草结束,整个实训教学完全流于形式。而这些主干课程恰恰实务性非常强,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来熟练掌握。 2、实训教学内容和实训过程不完善。目前很多高校的会计实训教学照搬理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或者按照理论上的一套比葫芦画瓢,导致教学内容和实训过程存在很多问题。(1)实训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体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实训教学很少有角色分工,整个业务自填制原始凭证至编制报表通常由一个学生完成,没有相互之间的审核和牵制。(2)不能体现单据的传递流程,在目前的实训教学中,所有的出入库单、发票等原始凭证都有学生自己填制,单据在各环节中的传递关系根本不存在。(3)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了会计监督和管理,目前的会计实训教学基本都是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循环,缺少了审核、监督过程。(4)会计的职业判断力体现不够,在模拟实训中提供的具体的会计环境下,各种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都是给定的,没有给学生锻炼职业判断能力的机会。 3、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会计实训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它是否有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但令人遗憾的是,现有高职师资队伍中学科型教师仍占有很大比重。很多教师尽管学历很高,但未真正从事过会计工作。他们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缺少从业经验。教会计的教师没做过会计工作,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不足。 4、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会计实训教学条件,匆忙建立起来的会计实训中心也不能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很多实训室和普通教室没有什么区别,完全不具备真实的实训环境,没有企业财务部门的氛围,也就无法做到完全真实化的工作状态。同时,很多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实训教学对策 1、加大对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视,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现有课程体系,确立会计实训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中,要突出应用性,体现职业性,要强调教学以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为主,理论知识要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要以社会需求为核心,综合考虑知识结构。对于核心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实务等课程的教学学时必须设置相当分量的实践学时,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亮点,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2、完善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教学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实行分组教学,按实际会计岗位设置实训岗位,建立完全真实的会计岗位牵制制度和稽核制度。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财务经理负责人员分工及设置工作岗位,然后进行岗位轮换,直至每人轮换一遍,从而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把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教育贯穿实训始终。通过实训,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单据传递流程、内部审计过程和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等,将所学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整个实训中,不论从科目体系的设置、会计政策的选择,还是内外部审核工作,都有学生在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的情况下自己来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3、建设专兼结合的、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前提。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专业教师不定期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制度,让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同时,组建一支由社会同行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会计人员到学校来指导实训,把企业里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也可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校兼职,承担一些实训课程的讲授任务,培育好这支队伍,让它与学校专职教师队伍形成互补,动态调节、优化整体师资队伍结构。 4、建立完全仿真的会计实训中心和科学有效的实践考核机制。会计实训中心不能像传统的教室那样,必须设置虚拟企业及企业的有关部门,要设置虚拟银行、虚拟税务所、虚拟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还要设置企业的上下游客户单位,从而使会计实训工作都能在真实的环境下展开。同时,会计模拟实训室的环境要尽量做到真实,逐步做到会计的实训教学与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零距离。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将会计理论考试与会计实务操作考核相分开。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另外,进行毕业技能鉴定考核。在学生毕业前,由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会计人员,会同学校会计教师共同组成“会计技能鉴定小组”,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综合鉴定,成绩合格者才准予毕业。 四、结束语 会计实训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实训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从而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向社会输送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因此,对会计实训教学的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以期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浅析当代会计教育实训的有效途径:浅谈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训教学 摘要:职业学校学生,生源主要来源于初、高中毕业生,学生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实训环节,接触实际,解决了职业学校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理解上的难点,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走向社会。 关键词:实训教学会计实践专业技能 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职业学校学生,生源主要来源于初、高中毕业生,学生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一个中小型企业的完整帐务不能进行处理,甚至一些简单的、常见业务也感觉无从下手。所以要重视实训教学环节。通过实训环节,接触实际,学生可以耳闻目睹会计的操作与应用,会计在各个领域的执业情况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等,解决了学生会计专业知识上的难点,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走向社会。 一、合理界定实践教学内容 在传统会计教学中,普遍注重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原因就是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不好,针对性不强,实做业务太少,所以要重视实训教学环节。 (一)强化实践性教学 中职会计教学必须突出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活动。 1、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项目设计、论文撰写、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消化课堂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加实务部分,教学尽可能与实务相结合。通过一套实验材料,不仅让学生掌握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也熟悉其财务管理工作。这样的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效果良好。 3、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熟悉企业的投资、筹资、营运资金管理、收入和利润管理等财务管理活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训练、灵活性训练、自信心培养、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良性循环。 (二)倡导案例教学法 引进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一个个案例将某一个真实的单位和组织的财务活动引进课堂,并向学生呈现出该单位所面临的问题或需要作出的账务处理决策,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决策者的地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案例教学法强调的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增强消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 从课前见习,课中模拟实验,课程结束之后的实习这三个环节上采取措施,加强实践性教学。 (一)课前见习 《财务会计》课程安排在《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财务会计》课前见习既是理论付诸实施的过程,又是《会计学基础》与《财务会计》课程联系的桥梁,同时还可验证和延伸《会计学基础》的内容。见习内容的安排应尽量使见习单位核算内容与将学理论内容相吻合;时间约两、三天即可,可根据见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分组交叉进行;见习单位的老师现场讲解核算程序、内容、方法、特点等,并出示相关帐、证、表。选择的实习单位,既要有独立核算单位,也要有集团公司下属的非独立核算的成本中心,既可以是商贸营销公司,也可以是生产型企业或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通过这样的见习安排,既可巩固前面所学知识,还为后读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模拟实验 《财务会计》应着重搞好两个实验即:单元模拟实验和综合模拟实验。 1、单元模拟实验是在某一单元(或某一章)教学内容完成之后,以单元的板块形式在实验室或计算机房(须事先购买商品化会计实验软件)进行的阶段性实验。该实验在教学中的安排目的是分段掌握各会计要素的核算、报告方法。如货币资金核算,应收及预付款项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会计报表编制等都可分别进行单元模拟实验,或按企业供产销中资金运动的过程安排单元模拟实验。单元模拟实验中的技能训练比课堂作业更为复杂,而单元模拟实验又使复杂的会计技术分散化、简单化,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将乏味的理论和操作规范变成看得见的实验,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又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学习中的兴趣。 2、综合模拟实验是指模仿一个企业某一会计的全部经济业务,经过再设计和加工形成系统完整的会计原始资料,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所进行的仿真操作演练。同其他社会科学相比,财务会计实验具有易进行环境假设和方便操作的优点,由于实验资料是模拟代表性企业的经济业务,所用凭证、帐表均与实际相同,业务全面、系统。这种综合模拟实验可弥补单元模拟实验条块分割、系统性差的不足,且不致产生校外实验中由于实习单位生产特点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学生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的问题。实验过程易控制、出现的问题也方便解决,不论业务类型、内容,还是其繁简程度都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控制、引导下,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综合模拟实验对于学生全面理解财务会计理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会计处理过程都有重要作用。 (三)校外实习会计 专业实习是在《财务会计》课及模拟实验完成之后,到单位的定点实习,时间约一个月。据会计年度的特点,专业实习最好安排在十月下旬到次年元月中旬,由于此时学生对企业核算的程序、内容、方法等基本上有所了解,也能独立处理一般业务,此时安排校外实习对学生和实习单位都有好处,学生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既能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同时因企业年终需办凭证汇总、试算平衡、结转、编制报表等业务,实际做账机会多、实用性、针对性强;实习单位的老师主要负责对学生操作指导和检查,可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完成技术含量高的(如调帐、财务分析等)业务。目前企业财务会计采用无纸化操作的并不多,多数单位仍是手工做帐,或机帐手帐一起做,若实习单位实行了电算化,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如录入凭证、修改凭证、理解电算化核算程序及其特点等将得到良好的锻炼,并为电算化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以上三大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互相促动,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就业能很快上手,甚至让用人单位感觉是一个熟手、能手,再也不会出现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不敢接账簿的尴尬局面。 实践教学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实践教学的书面报告。 三、会计实践教学达到的效果 (一)实践教学借助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对企业、经济部门、单位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并且能从课堂教学中找到对应的内容,从而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弥补了课本知识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前进入了社会,熟悉了具体工作环境。 (二)加强了职业道德培养 加强了职业道德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有助于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 浅析当代会计教育实训的有效途径:校企联合下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摘 要]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其中实践教学就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进行实践教学最为核心的物质保证与依托即是实训基地。所谓的校企就是学校和企业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会计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这样能够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脱节的问题。 1 会计职业的教育实训基地建立意义 长久以来,我国现有的实训基地都是根据学校的需求所建立的,很多情况下是不涉及任何企业的,也不存在企业参与的情况,不管是实训的结果、资料以及方式、环境评价等均有着很明显的学校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实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会计,是一门实际应用型学科,一定要与实际结合。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学校应该要理论结合实际,一定要和企业积极合作,尤其是高等学校以及技术类学校。共同建设会计专业类实训基地,是财经类学校以及该专业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校企的高效合作之下,建设完善的会计职业教育基地。企业可以把自己会计岗位的要求,包括知识素质,能力水平等,告诉学校,学校就可以根据要求来培育学生,从而减短了培育时间,也使学校的教育和社会接轨。企业也可以把自己企业内部的一些会计岗位的数据,培训案例等建立档案,提供给学校,校企之间都发挥出了其优势,建立的核心资源的共享,实现双赢互利。 2 会计教育实训基地其建设目标 2.1 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会计实训实习基地,建立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其最主要的就是要利用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等优势,依托学校提供的场地与设备,建立企业化模式的教育平台,当然如果在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在校外建设也是可以的。实训基地的内部环境也是要模拟企业内部环境的,要把实训过程中的教育环境转换成为工作环境,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成为了工作目标,学习成绩也就改变成了工作业绩的考核,把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变成了工作模式。对于学习的受训者来说,他们在心理上已经从学生转变成了职员,所有的衡量在指标,都转变成了职业人的衡量指标,以此建立起和企业内部相同的实践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完美解决了人才培养和社会脱节的问题。 2.2 共同建设会计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分析研究校企合作下新型的会计职业人才的培育模式 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多为应试教育,脱离了社会市场,难以满足其需求。但是在实训基地中,利用企业内部真实业务数据,根据企业内部的规定与流程,让经验丰富的企业业务精英作为老师来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借助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来提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实训课程来培训学员,在依据企业实际的工作要求及其流程,让学员参与其中,共同探讨当今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从而解决社会现阶段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2.3 共同建立会计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立起会计培训实习案例 实际上,学校实践教学,最大的难点就是企业内部真实数据资料的教条化。学校和企业合作,企业提供实际的业务数据案例,在学员自身的学习整理,消化提炼中,就逐步形成了有着自身特点的实践案例的资料。学员对于不同规模,不同市场,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的业务数据资料的学习整理,就能够形成一系列的实训实践教学案例,构建有着行业会计实训指导意义的教学案例,以此培育不同规模,不同市场,不同行业领域所需要的专业会计职业人才。 3 会计职业的实训基地其建设的原则 3.1 实习环境企业化 校企联合下的会计专业教育的实训实践基地,是有别于学校的会计虚拟实验室的。为了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氛围,还应该依据企业化模式建设,同时还要有着一定的规模。 3.2 实训职位设置企业化 也就是依据企业会计计算体系的通用性原则来安排职位,且在实训中主要描述企业会计计算体系和会计计算组织结构以及会计计算技术系统的联系,让学生熟知何为职业岗位。 3.3 实训组织管理的企业化 实训指导重点是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训导和体验,也就是说在对学员实施管理的时候是要依据企业真实的管理制度的,学员在体会会计行业的职业素质和执业素质间的联系时,会体会到在企业中,会计的技术素质和职业素质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3.4 实训资料的企业化 利用不同行业领域里的实际会计的核算信息,对学生实施分层次的会计实训。 3.5 实训评价的企业化 在如今竞争很激烈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职员的任何一项失误均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所以在学员实训期间,引入企业员工的评价机制就变的尤为重要,就是依据企业对在职人员的评价来评价在校受训的学员。 4 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同建立会计职业的实训基地 4.1 有关场地建设 基地的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场地建设的问题,实训场地的地点选取依据建设都应该依据真实的企业来建设,在这个工程中,要最大能力的还原实际企业中办公场地的布设和职业设置,依据上述条件建立方案,有学校人员建立场地,要尽量做大功能强大和环境逼真。就是在建设时要把实际企业所拥有的办公条件和场地的装修布置还原出来,以最大限度的呈现出真实的职业环境,以此在静态中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4.2 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实训初期,其指导老师一定要是企业中表达能力好、经验丰富以及在实际企业里会计知识扎实的会计骨干来担任,在对企业中的会计骨干人员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培育学校的指导教师,以此形成实习基地中专职以及兼职完全结合的师资团队。 4.3 实训资料建设 实训基地所用的资料,基本都是出自企业实际的业务资料,但是为了可以避免泄漏企业中商业机密,就要使用一定的方法来进行整理。为了培育不同行业领域里的会计人才,可以在不同领域中获取业务数据。整理过后的数据也是需要凸显其行业领域的业务特点,要强化行业特点的处理,根据上述条件,来建立会计的实训资料库。 4.4 制度建设 实习基地的实习应该依据企业化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日常卫生及着装等方面都应该依据企业的规定来加以实施。为了保障实训基地的正常允许,还应该加强其规章制度,包括实训的考评,日常管理,以及考勤的制度。从而培育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4.5 运行模式 当实训基地完全运转起来时,我们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详细实施时则可以依照不同的阶段试验顶岗实习、课程置换以及工学结合等方式来实施。 (1)课程置换的方式:就是在实训基地前期,业务案例都是由合作的企业来提供的,就形成了具备行业特征的课程,就可以和实训基地原计划的部分课程实施置换,让有一定会计基础知识的学员选择性的上课,这种选修课的做法在学员选择之后再组织教学。 (2)工学相结合的方式:就是企业可以把一部分的业务放到学校,建立第二办事处,在实习基地中积累了一点经验的实践教学老师的基础之上,由学员来进行实际业务的处理,包括像会计核算,缴税申报,银行贷款等。 (3)定岗实习方式:实习基地也是一个单独的实体机构,依据代替记账企业的形式实施企业化运转。受训学员是可以在实习基地实训的,完全依据企业化的管理。业务由学员在社会中获取,教师以主管的身份加以管理和监督,督促及时,准确的完成。这样就缩短了学校和实际工作所存在的距离感。 5 结 论 本文介绍了会计职业的教育实训基地建立意义、学校和企业合作下新型的会计职业人才的培育模式、会计职业的实训基地其建设的原则等,旨在强化我国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浅析当代会计教育实训的有效途径:中职教育中会计专业模拟实训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社会环境下,财会专业实习困难以及其解决办法。应该看到,由于高等职业技术财会专业学生的现场实习费用较高,联系单位困难等原因的客观存在,所以建立一套模拟实习系统,进行校内实习是具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 财会专业 模拟实习 实施效果 一、建立高职财会专业模拟实习体系的必要性 (一)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习效果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现场实习过程中都很难获得真正动手操作的机会,而通过模拟实习,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亲身操作的能力,不仅能够对业务中的某一个流程做到心中有数,更能够全面把握业务流程,为其日后在社会上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检验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 (二)可节约大量实习费用 根据本校派遣实习经验,每一个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都需要耗费高达1 200元以上的实习费用,而在一个30人班级中,所需要的费用则将近五万元。而采用校内实习模式,一个学生从实习开始到实习结束,两百元足矣,这相当于现场实习经费的16%。因此,采用校内实习的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越的实习环境,同样也能够给学生和学校节省大量的实习费用。 (三)可减少联系实习的压力 正如上文中所介绍的,现场实习由于单位财务单位的工作总量有限,因此学生需要分散到多个单位去进行实习,这样就给实习过程中,联系单位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而采用校内实习模式,能够通过对相关实习环境的模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学生集中在一起参与实习工作,更是能够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经验交流平台,在减轻其实习压力的同时,也能够为他们彼此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持。 二、高职财会专业模拟实习体系的构成 在对模拟实习内容的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对专业课所教授的内容和体系加以考虑,同样又要保证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水平的获取,也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学生日后的毕业工作提供客观的支持。通过高职财会专业模拟实习体系,为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专业性复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上述考虑,在高职财会模拟实习内容的设计方面,可以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具体划分,从整体上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基础模拟实习模块、核算模拟实习模块、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模块、审计模拟实习模块这四大模块。 (一)审计模拟实习 审计模拟模块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在财务收支审计方面能力的提升提供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解决,并收集和整理学生的学习心得,为以后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二)会计核算模拟实习 作为本模拟实习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核算模拟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内容主要是只对各种金融业务的原始凭证进行处理,从建立账簿开始,到手工账和计算机账完成,学生全程参与其中,并通过对一些相关实际操作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对实习情况做出总结。 (三)财务管理模拟实习 财务管理模拟实习内容实际上是对上述实习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扩容,主要是在上一阶段中核算内容上来进行各种计划的制定,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这写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来,并按照我国相关财务人员操作规范来进行财务报告的编写。 三、高职财会专业模拟实习的组织 (一)建立模拟财会室,按现场要求进行会计处理 在进行财会模拟实习的过程中,实习资料对于学生近距离感受会计人员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环境作为心理引导因素。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模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配比和会计部门相似的工作环境以及部分办公用品,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提供客观的支持。 基于这一要求,学校有必要建设专门的模拟财会室,并按照实际的部门设施情况对其进行规划和重组。在实习的过程中,将参与实习的学生分组,每一个小组当做一个独立的财务部门加以对待,并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本小组的模拟实习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保证模拟教学的实际效果,还应该准备好包括公章、手章在内的多种凭证。在实习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亲自参与到原始凭证的填写工作中来,并配合独立的表格、账本,并配备相应的办公用具,按照实习小组划分并分发下去。在实际的模拟实习过程中,前期主要是在实验人员的带领下进行会计规章制度的学习,并为各种原始金融凭证加盖各种戳章,在实习中期,则是学生按照所学习到的内容来加盖戳章,并按照会计行业内的一般规则来对原始账单进行装订,完成基本的模拟流程。 (二)合理安排各学期的模拟实习内容 正常情况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财会专业为两年学制,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做出进一步的培养,模拟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从不间断,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任务学习之余,提升其动手能力。 应该看到,在系统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应从学校本身的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具体优势条件来为学生在日后求职过程中所必备的各种专业化知识的学习提供客观的机会。 四、结语 在进行校内模拟实习之前和之后都需要进行一些现场参观来激发学生参与到模拟实践活动的热情。在全部模拟实习完成后,应尽量安排一些时间进行现场,为其提供模拟实习,加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实践证明,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提供相应的支持,是模拟实践的重要内涵,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作者简介:袁界锋(1977-),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省盐南中专从事基础会计教学,并在伍佑中学从事财务工作。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关于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的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地下室结构设计的重点难点,再从地下室结构的平面设计、抗震设计、保护层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举出具体实例来加以说明,以资同行参考佐证。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研究 1 地下室结构设计主要存在的问题 地下室工程牵涉到的专业领域非常广、专业知识相对复杂。在对建筑工程的地下室进行结构设计时,要综合考量到使用功能、防火功能、人防需要,还要顾及到管道、通风、摊水、采光等各个专业的相互联系配合。对于拥有大底盘的建筑群体来说,一般来讲,在塔楼部分的使用时期,基本不会发生抗浮问题。但是地下室以及裙房部位却会有抗浮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的毛病。其设计上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1 结构平面的设计。 1.2 抗震设计。 1.3 地下室抗渗、抗浮设计。 1.4 地下室的结构超长。 1.5 外墙的结构设计。 2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应当注重的问题分析 2.1 抗震设计 通常来讲,地下室的抗震设计常遇到的问题有。一般来讲地下室抗震设计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为:在多层建筑中,地下室的埋深不够。房屋的层数加上地下室在内已经达到八层,层数与高度都已经超过设计标准要求。地下室的顶板是上段结构嵌固。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应当和地上部分相同。若地上结构的抗震等级是二级,则地下部分的抗震等级也应当是二级。 2.2 抗渗抗浮设计 如果是在地下水位浅,或者在雨水相对较多的地区进行施工,那么,对于地下室层数为一到二层的建筑来讲,常规都要考虑到使用阶段的抗浮问题。纯地下室的部位,以及裙房部位有可能存有抗渗抗浮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出现。均对这种实际情况,应当采取下面的几个措施来应对: 2.2.1 在设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基坑底设计标高,这样可以起到降低抗浮设防水位的目的。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应当应用梁板筏板基础或者是平板阀板基础。 2.2.2 倡导应用无梁楼盖与宽扁梁。常规宽扁梁截面高在跨度的十六分之一和二十二分之一中间。宽扁梁可以有效降低地下部分高度。这样,在降低抗浮水位上就占有一定的优势。 2.2.3 强化抗渗抗浮设计的另一个有效办法是增大地下室自重。这个办法大体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基板加载,其二是边墙加载,其三是地下室的顶板加载。这种办法的特点是设计与施工都相对简单。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当建筑物需要抵挡较大的浮力时,因为混凝土和相关的增重材料需求量太大,而使施工费用增加。 2.2.4 设抗拔桩。此办法是抗渗抗浮设计加很常用的方法之一。抗拔均一般情况都要嵌入到埋藏浅嵌入坚硬的基岩之内。因为受施工条件和造价因素的制约,抗拔桩入岩一般不深,这就需要施工过程中对桩端进行灌浆处理。若上覆土层厚度太大,抗拔桩进不到基岩处,那就需要在桩下部设扩大头,提高抗拔桩的抗拔能力。 2.3 结构超长的处理办法 因建筑总体设计要求,地下室的结构时常会出现超长现象。很多情况都会超过40~60m。虽然在温度影响的角度来看,地下室受的影响相对来讲较小,但是周边环境对于地下室的约束力较大,所以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止裂缝设计。当下较为成功的做法有下面数种。 2.3.1 安设伸缩后浇带。普通伸缩后浇带一般宽度在八十至一百公分,钢筋不被切断。而对平面尺寸超长的结构,应当设置断开钢筋的后浇带。其宽度应按搭接钢筋需要的最低尺寸同操作空间的实际情况确定。 2.3.2 除了伸缩后浇带以外的其它措施,包括:①把微膨胀剂掺到混凝土内。②超过六十米的地下室结构安设膨胀加强带。③采取相应办法提升钢筋混凝土抗拉力。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建成的多个建筑,在应用上边所讲的办法,并进行合理施工的前提下。其应对结构超长的能力已经超过了设计规范上要求数值。 2.4 地下室外墙部分的结构设计 对于地下室外墙的结构设计,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土、水压力的计算上。在设计施工时应该注意下面的几点要求。 2.4.1 承载能力。地下室的外墙所要承受的压力来自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水平承载力包括地面荷载和侧面的土压力荷载。而垂直承载包括地下室以及上部楼盖传重和本身自重。实际上的工程设计当中,风荷载与垂直承载一般起不到控制作用。墙体的配筋主要是受垂直墙面水平承载产生的弯矩所控制。要按照墙板弯曲计算配筋。 2.4.2 静止土的压力数值。这在实际施工中应当做具体的实验来确定,如果没有实验条件,那么应把砂土系数值取在0.34至0.45之间,把粘性土系数值取在0.5至0.7之间。 2.4.3 外墙配筋计算办法。关于带扶壁柱外墙,不按扶壁柱尺寸计算,而是按双向板对配筋进行计算。由外墙和扶壁柱协调变形的机理,此设计会使外墙垂直配筋少、扶壁柱配筋不足,而外墙水平布筋产生富余。故而求地下室外墙配筋数量时,按双向板求取配筋的办法为宜。 3 工程举例 3.1 工程概况:工程场地部分略带斜坡,此外基本平整。地上1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地下一层停车库、人防地下室。总高度54m。持力强为强风化岩或者中风化岩。抗震设计:丙类。 3.2 此地下室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①地下室顶板不置大洞口;顶板采取现浇梁板的结构,厚度25cm;楼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双向双层钢筋配置。保证单方向配筋率超过0.25%。 ②本工程地下室顶板是地面以上结构部位的嵌固部分,抗震等级与上部相同,采用三级抗震。 ③用预应力管桩作为基础,直径500的管桩,其单桩承载力数值1850kN。 ④主楼的室内地下室部分顶板适宜承载力,考虑施工后荷载后,取5kN每平方。 ⑤此地下室用途之一是作为人防工程,故对本工程露天顶板需考虑到爆动荷载压力的影响,因此地下室顶板荷载按人防六级考虑,取值750kN每平米。 ⑥在和土壤相接处的侧壁保护层厚度取4cm,室内混凝土取1.5cm。地下室侧面水平配筋在外围,垂直配筋在内部。 ⑦本工程的地下室之底板要以抗渗抗浮的计算为主要工作。把地下水位的高度考虑在50年一遇的级别,抗渗级别设为P6,抗浮水头级别设为5.1m。 地下室底板用无梁楼盖计算办法,计算得出底板厚度60cm。 ⑧地下室抗浮设计、验算。地下室应当验算出地下的水压超没超过地下室恒载。取恒载分项的系数设为0.9,水压分项系数设为1.0。如恒载能力达不到地下室抗浮需求,就要应用到抗拔桩进行加强浮力抵抗的工作。 4 结束语 作为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地下室建筑质量的高低对建筑整体的稳固性有很大影响。在一些高层的建筑中,地下工程造价甚或超过地上工程造价。因为位置特殊,其结构设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设计上要考虑的问题很多,鉴于问题的复杂性,在这里,我们的设计人员就要把握住质量与经济的两个大原则,在技术层面去研究解决地下室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 摘要:地下室是确保高层建筑结构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对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设计,不仅仅有助于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很大程度的降低工程整体的造价,也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在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综合分析整体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到建筑的防火,防震,通风,采光等各个方面的的因素,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的的前提下,做出创意设计,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本文对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作出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 近些年来,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经常会伴随着各种功能的地下室或者是地下车库,很多高层建筑为了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将一些设备或者是消防池等设置在地下室,不仅仅更大程度的利用了建筑空间,节省了相关的成本费用,更大大深埋了地基,加强了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了建筑的抗震性能,确保了建筑的安全性,同时,也使得整个地下室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避免了建筑价值的浪费。在城市用地越发紧张的今天,加强对地下室的结构设计,使得地下室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其功能,对整个城市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下室结构平面设计 地下室工程涉及的专业极为复杂,高层建筑的地下室结构设计,需综合考虑防火、使用功能、人防要求、设备用房及管道、坑道、排水、通风、采光等各专业的配合。例如地下室的长度超过设计规定的长度时,需要与结构专业配合,确定是否设置变形缝,通常应尽可能少设或不设变形缝,因为设置变形缝会使得变形缝处的防水处理变得复杂。 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设置后浇带和合理使用混凝土外加剂或地上设缝、地下不设缝等方式,达到不设缝的目的。若地下室过长,依靠设置后浇带的方法难以解决,设计时可合理地调整平面,通过分割地下室,用较窄的通道相连,以满足使用及管道相连的要求,而将变形缝设置在通道处,这样可以使接缝较少且处于受力较小处,便于补救。在结构设计时应合理地设置采光通风井,若采光井位置设计不当,也会影响地下室的结构稳定功能。 二、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 地下室外墙的设计是整个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对整个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的合理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设计时候,要综合考虑到水,土压力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来验算外墙的抗裂性能。总体而言,要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 1、荷载 地下室外墙在整体的荷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承受的荷载总体而言分别有水平荷载和来自建筑主体和地下室楼盖的传重和自重的竖向荷载。地下室外墙水平的荷载一般都包括侧向的土压力,地下水侧向压力等。在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中,竖向荷载和地震等作用所产生的内力一般而言不会起到控制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水平荷载,当水平荷载垂直于墙面时候,会产生弯矩,这对墙体的配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地下室外墙截面设计 土压力引起的效应为永久荷载效应。地下室外墙承受的土压力宜取静止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宜由试验确定。当不具备试验条件时,砂土可取0.34~0.45,黏性土可取0.5~0.7。水位稳定的水压力按永久荷载考虑,分项系数可取1.2;水位急剧变化的水压力按可变荷载考虑,分项系数宜取1.3。有人防要求的地下室外墙的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取1.2,有利时取1.0;抗爆等效静荷载分项系数取1.0。 3、地下室外墙的配筋计算 实际设计时,配筋的计算,对于带扶壁柱的外墙,不是根据扶壁柱的尺寸大小进行计算,而是均按双向板计算配筋;扶壁柱则按地下室结构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进行配筋,不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根据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这种设计将使得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则有富余量。 三、 地下室抗浮、抗渗设计 在地下室建筑结构设计中,抗浮设计是重要环节,地下水位的升降是整个抗浮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具体的地下室抗浮设计时候,多会只是重视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却很少关注洪水期和施工的具体过程,也因此出现了很多抗浮措施不完善,使得建筑局部出现破坏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工程的整体质量。在地下室的表面,一般都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建筑体,而地下室的面积很大,形状缺乏规则性,使得抗浮措施变得更为艰难,必须在细致考虑到多种因素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处理。地下室结构设计除应满足受力要求外,抗渗也是其中一个重点。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带裂缝工作,要达到抗渗目的,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 1、补偿收缩混凝土 在混凝土中掺微膨胀剂,以混凝土的膨胀值抵消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当其差值大于或等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时,即可控制裂缝; 2、膨胀带 混凝土中膨胀剂的膨胀变形不会完全补偿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而设置补偿收缩混凝土带可以实现混凝士连续浇注无缝施工; 3、后浇带 后浇带作为混凝土早期短时期释放约束力的一种技术措施,较长久性变形缝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广泛应用; 4、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抗拉能力 混凝土应考虑增加抗变形钢筋,如侧壁增加水平温度筋,在混凝土面层起强化作用;侧壁受底板和顶板的约束,混凝土胀缩不一致,可在墙体中部设置一道水平暗梁来抵抗拉力。当然,在采取以上措施时,同时要注意混凝土的养护。 四、地下室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地下室设计最常见的问题,如果地下室的设计存在缺陷,就会对对整个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多层建筑中地下室的埋深必须大于地下室上地面总的高度,这样才能不计算层数,总的高度才能够从室外地面开始算。上部分结构的墙柱应该的地下室的墙柱结构相一致。地下室的顶板板面标高有变化的,如果形成错层,超过了梁高的范围,则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否则将影响地下室的设计。地下室的设计规范指出,上部结构的地下室的楼层的顶层,盖应当用梁板的结构。机构计算应向下,直到地下室的楼层或者楼板。 五、人防地下室的结构设计 由于人防的要求,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常兼作人防地下室。普通民用建筑的防空地下室人防等级一般以五、六级居多。人防地下室和非人防地下室相比, 由于增加了核爆动荷载以及对辐射等方面的要求,二者在结构设计上有较大区别, 主要体现在荷载及荷载组合、材料强度、内力计算和构造规定等方面。人防底板的荷载控制问题。人防地下室位于主体结构部分时,人防底板一般是平时荷载起控制作用;人防地下室位于纯地下室部分时, 当仅有一层地下室且顶部有覆土时, 人防底板一般是战时荷载起控制作用, 当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地下室且顶部有覆土时, 人防底板一般是平时荷载起控制作用。 总之,建筑地下室的设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的工序和领域较多,具有复杂性。因此,设计要坚持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做到安全稳定,经济合理。既可以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深埋的要求,也可以防止地下室的渗漏,有助于地下室功能的更好发挥。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建筑工程中地下室结构设计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地下室是整体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旦出现了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很容易就会给建筑工程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地下室结构设计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在地下室结构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优化设计的方案。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方案 引言 目前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建筑及城市交通有逐渐向地下发展的趋势。随着地下空间和建筑水平的不断发展,地下结构已向多层发展,其结构设计、施工及防水等日益成为建筑工程界关注的重点。地下工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地下环境具有不稳定性,位置和影响因素都比较多。如果在建筑和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而疏忽大意,将会为建筑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 一、地下室结构设计难点概述 地下室工程涉及的专业极为复杂,在建筑的地下室结构设计时,需综合考虑防火、使用功能、人防要求、设备用房及管道、坑道、排水、通风、采光等各专业的配合。对于具有大底盘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群体而言,塔楼部分一般在使用阶段不会存在抗浮问题,但裙房及纯地下室部分经常会有抗浮不满足要求的问题。而且由于实际地下室抗浮设计中往往只考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施工过程和洪水期重视不足,因而也会造成施工过程中由于抗浮不够而出现局部破坏,加上地下室防水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设计、施工、材料选择等诸多方面因素,因此造成了地下室结构设计难点繁多,一般来讲概括起来为:(1)结构平面设计;(2)抗震设计;(3)地下室抗浮、抗渗设计;(4)外墙结构设计。 二、地下室结构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1.1抗浮问题分析 针对地下室的抗浮问题,要设定科学合理的抗浮设防水位,根据具体的地下水水位要求进行研究和实时勘查,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增加地下室的重量、设置抗浮桩等方式方法去解决地下室的抗浮问题。 1.2不均匀沉降问题分析 地下室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可以采用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去降低地基处理的程度,主体结构采用桩基础、主体结构部分采用整体基础也能达到较小的最终沉降量,还能充分发挥不同基础形式的作用和优势,有利于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计算,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法。 1.3地下室结构超长问题分析 地下室结构的超长问题在建设中时常遇到,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设置伸缩后浇带或者采用低强度的等级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技术、设置膨胀加强带、适当加大分布钢筋配筋量等办法去完善这类问题。 三、地下室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案 3.1剪力墙下布桩 当建筑的结构为剪力墙或框剪结构时,剪力墙主要承受地震水平力,它也是承受竖向荷载的重要构件,所以要沿着剪力墙全厂布桩,桩的中心线要和剪力墙的中心线重合,布置双排桩时,桩的承台要具有足够的刚度,并应作承台的抗弯和冲剪验算。 3.2桩基础设计 当布桩仅按照竖向荷载作用进行时,要对弯矩作用下的承台底部边桩的反力进行验算。尤其是框剪结构的剪力墙和剪力墙结构核心筒底部弯矩及剪力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较大,不能遗漏。对于水位较高的地下室和短肢剪力墙、大跨度结构等弯矩较大的承台底部桩基要验算其是否存在向上的抗拔力 3.3地下室抗浮、抗渗设计 地下水位及其变幅是地下室抗浮设计的重要依据。实际在地下室抗浮设计时仅考虑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而对施工过程和洪水期重视不足,因而会造成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因抗浮不够而出现局部破坏。另外,在同一整体大面积地下室的上部常建有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由于地下室的面积较大、形状又不规则,且地下室上方的局部没有建筑,此类抗浮问题相对比较难以处理,须作细致分析后再进行处理。地下室抗浮,是指设计考虑不利条件下,由于地下水设计水位高于地下室基础底板,地下水在底板就会产生浮托力,如果这个浮托力大于地下室的自重,就可能导致地下室上浮变形,所以地下室的抗浮,不是指基础底面土的隆起,虽然这有一定关系,但基坑底面隆起一般发生于基坑开挖过程中,属于地基土变形的范畴。考虑抗浮问题必须通过计算,一般在作用于基础底板的地下水浮托力大于地下室的自重时,应该考虑抗浮设计,这与土类关系不大,主要受地下水位和地下室结构荷载大小控制,当然基础底面地层属于弱透水或隔水层,对抗浮设计是有利的。就目前而言,国内抗浮设计主要采用抗拔桩或抗拔锚杆,其他抗浮结构几乎很少见,且抗拔桩或抗拔锚杆必须嵌入基础底板才能起到阻止基础上浮的目的。地下室结构设计除应满足受力要求外,抗渗也是其中一个重点。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带裂缝工作,要达到抗渗目的,可采取以下措施:(1)补偿收缩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掺微膨胀剂,以混凝土的膨胀值抵消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当其差值大于或等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时,即可控制裂缝;(2)膨胀带。混凝土中膨胀剂的膨胀变形不会完全补偿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而设置补偿收缩混凝土带可以实现混凝士连续浇注无缝施工;(3)后浇带。后浇带作为混凝土早期短时期释放约束力的一种技术措施,较长久性变形缝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广泛应用;(4)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混凝土应考虑增加抗变形钢筋,如侧壁增加水平温度筋,在混凝土面层起强化作用;侧壁受底板和顶板的约束,混凝土胀缩不一致,可在墙体中部设置一道水平暗梁抵抗拉力。当然,在采取以上措施时,同时要注意混凝土的养护。 3.4外墙结构设计 地下室的外墙是结构设计的重点,应按水、土压力验算,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求:(1)荷载。地下室外墙所承受的荷载分为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竖向荷载包括上部及地下室结构的楼盖传重和自重,水平荷载包括地面荷载、侧向土压力和人防等效静荷载。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竖向荷载及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一般不起控制作用,墙体配筋主要由垂直墙面的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确定,而且通常不考虑与竖向荷载组合的压弯作用,仅按墙板弯曲计算弯曲的配筋;(2)静止土压力系数。静止土压力宜由试验确定,当不具备试验条件时,砂土可取0.34~0.45,粘性土可取0.5~0.7;(3)地下室外墙的配筋计算。地下室外墙的配筋计算。实际设计时,在外墙的配筋计算中,对于带扶壁柱且柱截面尺寸较大时的外墙,应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其余情况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扶壁柱则按地下室结构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进行配筋,不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根据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这种设计将使得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则有富余量。因此,在计算地下室外墙的配筋时,对于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混凝土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的外墙板块,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按双向板计算配筋为宜,其余的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对竖向荷载较小的外墙扶壁柱,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应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的大小,适当地配以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加强,外墙转角处也应适当加强。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相等,底板的抗弯能力应不小于侧壁的抗弯能力,其厚度应与配筋量相匹配。这种情况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应不小于侧壁底部的抗弯能力。 结束语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灵活的创新思维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把握设计重点,以合理的设计为前提,进行全面考虑,才能够避免结构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确保建筑施工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能。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浅析 【摘要】地下室是确保建筑工程结构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对建筑工程地下室的设计,不仅仅有助于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很大程度的降低工程整体的造价,也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但是,建筑工程地下室的设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的工序和领域较多,具有复杂性。因此,设计要坚持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做到安全稳定,经济合理。 【关键词】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 一、前言 近些年来,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经常会伴随着各种功能的地下室或者是地下车库,很多高层建筑为了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将一些设备或者是消防池等设置在地下室,不仅仅更大程度的利用了建筑空间,节省了相关的成本费用,更大大深埋了地基,加强了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了建筑的抗震性能,确保了建筑的安全性,同时,也使得整个地下室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避免了建筑价值的浪费。在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综合分析整体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到建筑的防火,防震,通风,采光等各个方面的的因素,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的的前提下,做出创意设计,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 二、地下室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地下室工程涉及到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专业知识相对复杂。在对建筑工程的地下室进行结构设计时,要综合考量到使用功能、防火功能、人防需要,还要顾及到管道、通风、摊水、采光等各个专业的相互联系配合。对于拥有大底盘的建筑群体来说,一般来讲,在塔楼部分的使用时期,基本不会发生抗浮问题。但是地下室以及裙房部位却会有抗浮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的毛病。 其设计上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结构平面的设计。 (2)抗震设计。 (3)地下室抗渗、抗浮设计。 (4)地下室的结构超长。 (5)外墙的结构设计。 三、地下室结构平面设计 建筑工程的地下室结构设计,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要坚持在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基础上,综合分析建筑的防火,抗震,设备用房,管道铺设,排水通风等多个方面因素,并促使多个专业领域人员通力协作。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设计后浇带或者是混泥土外加剂,也可以选择地上设缝或者地下不设缝等方式,这些方式,都可以满足不设缝的目的,在地下室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地下室过长的问题,这时候,仅仅依靠后浇带的设计难以解决问题,可以再实地测量勘察的基础上,将地下室平面做出科学的调整,并进行严密分割,根据需要,设计一些比较窄的通道,使得管道可以相连。为了让接缝变得更少,且最大程度的减少接缝的受力,方便维修补救。可以将变形缝设计安装在通道的外部。最后,要充分考虑采光井的位置,做出科学的采光设计。 四、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 地下室外墙的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对整个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的合理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设计时候,要综合考虑到水,土压力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来验算外墙的抗裂性能。总体而言,要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荷载 地下室外墙在整体的荷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承受的荷载总体而言分别有水平荷载和来自建筑主体和地下室楼盖的传重和自重的竖向荷载。地下室外墙水平的荷载一般都包括侧向的土压力,地下水侧向压力等。在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中,竖向荷载和地震等作用所产生的内力一般而言不会起到控制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水平荷载,当水平荷载垂直于墙面时候,会产生弯矩,这对墙体的配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地下室外墙截面设计 土压力引起的效应为永久荷载效应。地下室外墙承受的土压力宜取静止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宜由试验确定。当不具备试验条件时,砂土可取0.34~0.45,黏性土可取0.5~0.7。水位稳定的水压力按永久荷载考虑,分项系数可取1.2;水位急剧变化的水压力按可变荷载考虑,分项系数宜取1.3。有人防要求的地下室外墙的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取1.2,有利时取1.0;抗爆等效静荷载分项系数取1.0。 (三)地下室外墙的配筋计算 实际设计时,配筋的计算,对于带扶壁柱的外墙,不是根据扶壁柱的尺寸大小进行计算,而是均按双向板计算配筋;扶壁柱则按地下室结构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进行配筋,不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根据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这种设计将使得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则有富余量。 五、抗渗抗浮设计与抗震设计 1、抗渗抗浮设计分析 如果是在地下水位浅,或者在雨水相对较多的地区进行施工,那么,对于地下室层数为一到二层的建筑来讲,常规都要考虑到使用阶段的抗浮问题。纯地下室的部位,以及裙房部位有可能存有抗渗抗浮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出现。均对这种实际情况,应当采取下面的几个措施来应对: (1)在设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提高基坑底设计标高,这样可以起到降低抗浮设防水位的目的。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应当应用梁板筏板基础或者是平板阀板基础。 (2)倡导应用无梁楼盖与宽扁梁。常规宽扁梁截面高在跨度的十六分之一和二十二分之一中间。宽扁梁可以有效降低地下部分高度。这样,在降低抗浮水位上就占有一定的优势。 (3)强化抗渗抗浮设计的另一个有效办 法是增大地下室自重。这个办法大体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基板加载,其二是边墙加载,其三是地下室的顶板加载。这种办法的特点是设计与施工都相对简单。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当建筑物需要抵挡较大的浮力时,因为混凝土和相关的增重材料需求量太大,而使施工费用增加。 (4)设抗拔桩。此办法是抗渗抗浮设计加很常用的方法之一。抗拔均一般情况都要嵌入到埋藏浅嵌入坚硬的基岩之内。因为受施工条件和造价因素的制约,抗拔桩入岩一般不深,这就需要施工过程中对桩端进行灌浆处理。若上覆土层厚度太大,抗拔桩进不到基岩处,那就需要在桩下部设扩大头,提高抗拔桩的抗拔能力。 2.地下室抗震设计问题 地下室结构设计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结构设计的是否合理,不仅仅关系到整个高层建筑的工程造价,也会密切的关系到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中,要严格把握施工图纸的审核要点,地下室整体结构埋置的深度一般都要大于地面建筑的高度,同时,总体的建筑高度要从地下室外部的地面开始算。地下室的墙柱同地面建筑主体的墙柱设计之时,要通过科学的处理,保持协调一致。 3. 人防地下室的结构设计 由于人防的要求,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常兼作人防地下室。普通民用建筑的防空地下室人防等级一般以五、六级居多。人防地下室和非人防地下室相比, 由于增加了核爆动荷载以及对辐射等方面的要求,二者在结构设计上有较大区别, 主要体现在荷载及荷载组合、材料强度、内力计算和构造规定等方面。人防底板的荷载控制问题。人防地下室位于主体结构部分时,人防底板一般是平时荷载起控制作用;人防地下室位于纯地下室部分时, 当仅有一层地下室且顶部有覆土时, 人防底板一般是战时荷载起控制作用, 当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地下室且顶部有覆土时, 人防底板一般是平时荷载起控制作用。 六、结束语 总之,加强对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分析,可以不断的提高建筑工程的地下室结构的质量,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评估研究:新会计准则下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化 摘要: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是重点内容之一,同时,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内容的复杂性也给会计报表的制定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与旧版的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工作进行了调整和规范。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在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化,然后针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以期对相关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变化;应对措施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制度的不断更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得到了及时的更新。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有了新的要求,这次会计界改革使会计核算更加规范,也使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化 (一)核算范围 核算范围的改变是新会计准则针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做出的最主要变革,原来的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范围是“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对合营企业实施共同控制”、“存在重要影响”和“对被投资企业缺乏控制和共同控制且不存在重要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具体估量”的权益性投资。而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范围缩小到了仅要求“被投资企业是联合企业或合资企业”,且“投资控制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去除了最后一个权益性投资的内容,并将其纳入了《金融工具准则》中。 (二)核算方法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权益法和成本法都提出了新要求,不管是哪种法规,其在投资核算方法方面的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断向国际趋同。而新会计准则针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方法变更主要体现在权益法方面:第一,企业在权益法下,应该对初始的投资成本进行调整;第二,企业应该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或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身的财务收益;第三,企业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之前,应该确认自身因超额投资而产生的投资亏损。 (三)初始及后续计量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应该采用未来适用法还是追溯调整法是企业面临的新问题。未来适用法和追溯调整法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企业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未来适用法指的是企业在对初始及后续计量进行相互转换时可以不改变会计数据,只对发生转换的当天及未来变动进行处理。而追溯调整法是指企业在对初始及后续计量进行相互转换时不仅要对转换前的数据进行调整,还应该将转换看做是在会计初期发生的。当前,学术界的很多学者认为,在新会计准则下对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相互转换时,未来适用法是更简单易行且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的,甚至有学者认为企业应该摒弃追溯调整法。 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变化后的应对措施 (一)会计处理方面 新会计准则规定,如果企业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存在权益性投资,且这部分投资全部或者部分为待售资产,则投资方不能按照权益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而对于剩余未被划分为待售资产的部分,企业仍可以按照权益法对其进行追溯调整。另外,新会计准则还明确规定了企业的权益计算方式,除了净损失和净收益之外,对被投资企业的其他综合型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之外的其他权益变动均应根据权益所有者持有的相应股份,按比例计算其应有的份额,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进行计算并计入公积,在后续处置中仍采用权益法进行相关核算,并将这部分公积转入该时期的损失和收益额中,如果对剩余的股权投资终止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则企业将这部分公积全部转入当期收益中。 (二)报表编制方面 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相关规定是相对严谨的,一方面可以防止投资方通过变动被投资方所有者损益而增加自身的当期损益,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使会计报表真实反映权益法中股权投资的核算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下,无论是成本法还是权益法,都更多地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如果投资企业对后续计量方法的转换存在不满或者异议,由于公司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企业在进行转换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遵循现有的会计准则的规定,还应该充分考虑公司现有的经济制度以及经济管理目标,尽量满足公司各阶层的工作需求。 三、结语 新会计准则针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调整和规定不仅促进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还充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也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大大提高,促进了这些公司信息与国际接轨,推动国内企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此外,新会计准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难度,尤其是在判断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时,需要企业财务人员不断结合市场发展实际进行学习和研究。 作者:杨勇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评估研究:新会计准则下股权投资核算对企业的影响 摘要: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一直以来都是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因其涉及的内容众多、计算处理方法复杂,采取不同的计算方式其结果也不同,而这些差异就会给企业财务报表的制作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国财政部根据财政需求重新编制并改进了新会计准则,其主要目的就是给相关人员在进行股权投资核算和决策企业的发展方向时提供参考。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出台,为我国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提供了范本,也促使我国企业会计向国际会计准则靠近。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 从当前企业发展实际来说,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是企业为了解决在企业规模扩大阶段资金短缺问题而制定的资金募集策略,这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内容、方式有所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当前企业长期发展的资金运作模式,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资本局限性问题。本文就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项目内容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1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内容概述 从保证我国会计制度执行的高效性以及推动企业会计发展等角度出发,需要根据当前的会计发展实际情况,实现会计制度改革,使其能够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就需要利用新会计准则做好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项目管理。从当前的实践效果来说,目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推动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1长期股权投资及其背景阐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市场经济的调整。各类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都想采取积极有效的发展策略来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在企业快速发展以及规模扩大中,资本问题就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企业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往往会选择资本运营的模式进行资本的募集以推动企业规模扩张的持续推进,进而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为了适应资本运营模式的需求,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及其核算处理便逐渐出现了。就概念上来说,长期股权投资表示投资单位为了获得企业经营利益,采取投放资金的方式为长期股权投资操作。 1.2我国企业吸纳投资资金的运作模式及其类型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时往往采取下述三种集中方式:(1)交易性投资;(2)持有至到期投资;(3)长期股权投资。这三种资金募集方式各有优劣,为了保证投资企业获得的受益最大,则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广大投资者进行长期股权投资资金的运作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把握企业的会计信息、会计报表等内容。 2实施新会计准则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带来的变化 2.1核算范围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2006年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比较,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让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发生了显著变化。之前实施的会计准则主要核算内容是给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给合营企业实施控制,此种方式不会对被投资单位产生控制或重大影响,而且在市场中不包含报价、公允价值和不可靠计量等的权益性投资。新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应该由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等项目组成,不应该对被投资单位产生控制或重大影响,而且在活跃市场中不应该将包含报价、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归到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中,应该将其纳入到《金融工具准则》中进行规范。 2.2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中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会计核算改变 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会计准则对投资企业应和被投资单位净损益和分红产生的所有者权益变化的会计处理进行统一规范,但没有对外界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资产所有权变动而带来的投资收益进行核算,如企业收到其他企业或者社会捐赠的资金等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化。2014年新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对投资单位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利润分配和其他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进行了统一规范,保证投资者和被投资者可以按照持股比例计算获得份额。投资方处理长期股权投资时,采用权益法对处置后剩余的股权进行核算,同时将这些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如处置后产生剩余股权按照权益法核算,将这些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投资收益中。 2.3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的作用 新准则中强调必须对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如果部分处置导致持股比例下降,不能给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可以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的规定,对剩余股权急性会计核算,在失去共同控制当日,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产生的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采用权益法核算对其他综合收益产生的所有者权益者采用权益法核算,全部纳入当期损益。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可以让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得到保证,还可以对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分离得到稳定,减少对国家实体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简而言之,如果没有经投资单位控制与被投资单位的控制下,应将市场竞争中产生的报价和公允价值产生的可靠计量权益性投资,排除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外。 3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3.1企业财务受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产生的影响 内部交易损益产生于投资企业与联营、合营企业之间进行的内部交易。而旧会计制度在公允价值计量上存在较大问题,导致企业内部交易损益并未被抵销。当前缺乏统一、规范的公允价值计量法律法规体系是造成我国企业内部交易损益并未被抵销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公允价值计量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内涵、计量方法等一系列的计量体系内容尚不健全,这将严重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针对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制定和颁布专业的《公允价值计量管理方法》,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措施,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流程与计量标准,从而确保各类资产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管理方法》应该包括纲领、组织管理、计量模型以及参数、计量方法、计量流程等内容。还应不断进行修正,同时还要将比较权威性的标准作为参考。全国地方政府机关,应该将此套标准作为基础,减少因多政府部门法规繁多产生的冲突,减少计量混乱,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 3.2投资收益变化对企业的财务影响 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经济利益会带来企业权益的增加,这一概念与资产负债观基本保持一致,也是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内容。在传统的企业收入确认、计量方式中,将各项收入均纳入到收入范畴内,但是这些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并不能够使得企业的净利润增加,只是增加账面上的数字。因此这种收入以及计量方式不够科学,需要采用差额计入收入法。差额计入收入法计入的是企业的净收入,能够真正带来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因此该方法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涉及到的工作范围较广阔,单纯地采用单一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不能够满足实际要求的,应该充分发挥出“网络结算”“、差额结算”“、相互结算”等计算方式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同时企业在实施会计制度的时候,还要积极做好会计新旧制度的衔接,正确处理并调查企业资产工作和会计实务处理工作,销毁无形资产,推动新会计制度下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发展。 3.3完善企业财务报表 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将财务报告分为附注和会计报表两部分,并且在原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于会计报表的内容进行完善与增添。为了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这一要求,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财务报告制度:(1)预算管理方面。在目前预算编制中,做好固定资产的清算以及无形资产损耗的估量工作,强化对于资产运行过程中价值损失的核算预计量,进而提升资产运行与使用效率。按照资金的来源区分,处理好财务资金分离预算,将财政补助资金和非财政补助资金准确区分开来;(2)资金收入与支出方面。收入方面,准确界定不同来源的财政资金的类型以及数量。支出方面,逐步完善财务集中收支体制,适当增加支出会计科目;(3)资产管理方面。在资产的入账核算上,应该将捐赠或盘盈等非经营方式得到的资金按照统一规范实施会计入账。如果产生的固定资产含有凭证,必须按照凭证资料和税费对会计入账数目的多少进行确定。如果同类资产没有在凭证但能够通过进行价值计量的,应当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值实施会计计量,然后对会计入账数目进行确定,如果固定资产既没有凭证且难以估算资产,应当按照名义价格“一元”入账,并且在报表中予以单独注明。资产损耗的会计核算上,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根据不同种类的资产,应该选择合适的折旧办法,同时确定折旧年限。 3.4稳步推进财务核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 稳步推进财务核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性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利用历史数据资料,总结归纳绩效考核规律,积极寻求联系点。采取统计分析的方法逐步探索企业绩效与部门整体绩效的关系,探索同类企业的效益产出比;二是酌情选择绩效考核指标。本着先易后难,由简入繁的原则,从企业预算入手,制定出与预算相对应的各个分企业的绩效指标;三是合理利用先期评价试点企业已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将其应用于同类企业继续检验;四是将综合价值产生的最优结果当作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内部实施的成本控制特点,重点确定考评指标体系,满足各部门之间协同发展的要求。及时有效地处理“当年预算评价”和“战略规划评价”的关系,实现评价短期和长期性的结合,保证评价激励体系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4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未来我国会计发展方向将会逐渐与国际标注相接轨,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同样要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自从会计制度改革以来,国内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平稳,而新会计制度颁布更是为企业资本配置以及高效运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从整体而言,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有利于推动企业长期持续发展。 作者:高斯扬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评估研究: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改进的思考 摘要:被投资单位存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被投资单位的资本公积中。当被投资单位对所持有金融资产进行处置时,原计入资本公积部分将转为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而在处置当期(末),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方(企业)也应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并调整其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此时将出现投资企业已确认为投资成本的公允价值变动被重复确认为投资损益,导致初始投资成本核算的不实,本文拟对此做一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权益法股权投资核算改进 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CAS2)已执行多年,现已经无法与新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同步,也无法满足现有企业核算的需要,虽然财政部于2014年对CAS2做了修订并于2014年7月1日起执行,但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企业对外进行股权投资时,会计准则规定其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根据投资方对被投资方影响力大小不同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企业对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非合并取得的股权,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权或实施重大影响,对其采用权益法核算。二是合并取得股权,该方式取得的股权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要将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核算,但在投资企业账上(个别报表中)仍以成本法反映投资成本。本文主要对第一种情形即非合并取得股权初始投资成本确认问题进行探讨。 一、权益法核算的相关规定 (一)准则对初始计量的规定 企业对外进行股权投资时,会计准则规定应当按取得该股权时的初始投资成本作为其入账成本。在此过程中如果投资企业是直接以现金(或通过发行股票、转让非现金资产以及承担债务等方式)作为支付对价的,投资方则要以所支付的对价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如果所支付的对价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则应从中扣除,不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二)后续计量中对投资成本的调整 对于投资方(企业)的投资成本,准则要求其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权益公允价值作比较,如果出现前者大于后者,其差额不调整投资方的投资成本。反之,则应调整增加投资方的投资成本,同时在取得投资当期确认一项营业外收入。 (三)在确认投资损益和其他权益时的规定 在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投资方(企业)应当于取得股权后按照其所持股权比例计算应享有损益份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同时调整其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除净损益外,被投资单位可能还存在其他权益的变动,如果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投资方(企业)也应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其他所有者权益份额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同时对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准则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投资企业在对取得投资进行初始计量时,如果被投资单位存在相关资产(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且在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将其计入被投资方的资本公积(所有者权益)中。此时,投资方(企业)所支付的对价(按照准则规定已计入投资成本)中包含了被投资单位资本公积等相关项目,当被投资单位对所持有金融资产进行处置时,原计入资本公积部分将转为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而在处置当期(末),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方(企业)也应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并调整其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此时将出现投资企业已确认为投资成本的公允价值变动被重复确认为投资损益,导致初始投资成本核算不实。第二,投资企业在对取得的投资进行后续计量时,准则规定当投资成本小于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权益公允价值的份额时,应调整增加投资方的投资成本,同时在取得投资当期确认一项营业外收入。但是,如果被投资单位存在前述的资产(即以公允价值计量),则投资企业对其所持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差额全部计入营业外收入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其忽视了非损益因素的影响(被投资单位对投资企业股权投资的影响既有损益变动,又有非损益,如公允价值变动因素)。 三、对准则规定的改进建议 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通常由实收资本(股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及资本公积组成,如果资本公积全部由于资本溢价形成,上述四项均可作为构成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但是资本公积中如果包含利得形成部分,由于该部分是相关资产价值变动产生的差额暂时计到权益中(并非已实现的损益),其将随着相关资产处置转为相应的处置损益。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初始计量时,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方(企业)权益中由利得形成的资本公积(账面价值)的份额应单独作为综合收益(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进行核算(即不作为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一部分),所支付的对价与其差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这样,当被投资单位对所持有金融资产进行处置时,原计入资本公积部分将转为处置当期的投资损益。投资企业根据这一变动按照所享有比例同步增加当期投资损益和减少资本公积,从而避免了初始投资成本计量不实状况(因投资企业已将资本公积———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部分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同时,通过改进后又可以避免后续计量中计入营业外收入金额包含了非损益变动部分,可以有效地解决原准则会计处理中存在的缺陷。 四、案例分析 例:甲公司于2010年1月以70000000元购入乙公司30%的股份(具有表决权),由于甲公司可以对乙公司的生产及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因此其对该项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假定2009年12月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250000000元(所有者权益结构见表1),其中,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为40000000元,持有期间因其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而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为20000000元。2010年12月,乙公司处置了全部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假定年初至处置时公允价值未发生变动,乙公司2010年损益全部由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按照准则规定甲公司做如下账务处理:(1)购入股权: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70000000贷:银行存款70000000(2)权益法调整投资成本: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5000000贷:营业处收入5000000(3)确认应享有乙公司的投资收益: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00000贷:投资收益6000000(4)确认应享有乙公司其他权益变动:借:资本公积6000000贷: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6000000分析:2010年初乙公司股本及留存收益合计为230000000元,未实现损益(公允价值变动)为20000000元。从上述会计处理可知:1.甲公司计入投资成本的对价70000000元包含了应享有乙公司因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而这部分资本公积随着2010年乙公司处置了全部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为乙公司当期收益。甲公司在确认对乙公司投资收益中包含了这部分转出的资本公积产生的收益(但该部分已计入甲公司投资成本),因此,存在虚增初始投资成本。2.在权益法调整投资成本时,甲公司支付对价小于应享有乙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其差额5000000元按准则规定应全部确认为营业外收入。由于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包含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甲公司将其确认为当期损益是不恰当的。3.乙公司处置了金融资产后,甲公司在确认对乙公司除净损益以外的其他权益变动时,在减少资本公积(6000000元)的同时也相应调减“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的账面价值。由于该权益变动不是甲公司取得股权后新增的变动,其在取得时已被甲公司确认在投资成本项目中,从而导致其他权益变动(期末余额为-6000000元)与乙公司资本公积(期末余额为0)变动不一致。因此,甲公司在对投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时,对应享有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中资本公积(由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损益)账面价值的部分应单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不作为股权投资成本,其以支付对价70000000元的差额64000000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改进后,购入股权的会计处理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64000000———其他权益变动6000000贷:银行存款70000000通过上述方法的改进,原股权投资成本中不再包含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置时“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期末余额为0,这与乙公司资本公积期末余额为0保持一致,很好地解决了原准则会计处理中存在的缺陷。 作者:王天一 单位:中海北方物流有限公司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评估研究: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摘要: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投资方式得到回报的方式是企业进行经营的不可或缺的形式,盘活资金及财务的运作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长远之路。长期股权投资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会计处理 一、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定义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有两个方法:成本法与权益法。权益法核心是投资方在被投资单位拥有的净资产量,与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出现亏损、分派现金股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变动都会引起投资方净资产量的相应变动。 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包括取得、变动、处置和减值的核算 1.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例:A公司2014年1月20日,购买南方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30000000股准备长期持有,占南方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权25%。买入价为5元,另外支付相关税费450000元,均由银行支付。2013年12月31日,南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600000000元。 初始投资成本=30000000X5+450000=150450000(元)借:长期股权投资———南方股份有限公司———成本150450000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150450000由于投资150450000元大于投资份额600000000X25%=150000000元,故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2.长期股权投资变化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在核算的过程中,应当设置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明细账。企业在持有投资期间,根据被投资单位利润的增减来增减长期股权投资。当被投资企业发生净亏损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计至零为限。例:接上例,2014年南方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8000000元。A公司按照持股比例确认收益2000000元。2015年5月15日南方股份有限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每10股派0.4元,A公司可分派1200000元,2015年6月15日,收到分派的现金股利。(1)确认投资收益时:借:长期股权投资———南方股份有限公司———损益调整2000000贷:投资收益2000000(2)对方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借:应收股利———南方股份有限公司1200000贷:投资收益1200000(3)收到现金股利时: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1200000贷:应收股利———南方股份有限公司1200000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核算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按照实际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准备。例:接上例,2015年7月15日A公司出售全部股,每股出售价为10元。款项已收到。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300000000贷:长期股权投资———南方股份有限公司———成本150450000———南方股份有限公司———损益调整2000000投资收益147550000 三、结论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它是随着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来调整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被投资企业盈利增多,相应的投资企业的投资额也会按照投资比例增加股权,反之,则减少股权,不过减到账面价值为零至。 作者:王俊玲 单位:山西省职工工艺美术学院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评估研究:核算转换长期股权投资论文 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1.1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1)我们在进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处理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首先应该确定投资成本。取得方式主要包括以支付现金、承担债务或转让非现金资产等三种,初始投资成本应为合并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主要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其次,应该对比合并对价与初始投资成本,如果有差额则需调整留存收益,对于资本公积不足的情况,则需冲减调整留存收益。若合并方是以发行权益性证券的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股本以发行股份面值确定(若以2000万股作为合并对价,每股面值为1元,市价为5元,则计入股本2000万元,其余则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初始投资成本与股本面值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按的,调整留存收益。借:长期股权投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应收股利(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差额)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不足冲减)贷:有关资产或负债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差额)(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看成双方进行资产交易的行为。所谓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是以企业所发生的合并成本来进行计量。对于购买方所付出资产、发生或承担负债的,按照购买日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合并成本;购买方发行权益性债券的,以该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合并所发生各项直接相关费用来确定其合并成本。于此同时,对于进行企业合并而导致购买方发生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费用均计入当期损益。并对作为合并对价发行的权益性证券或债务行证券交易发生的费用,应由购买方计入相应证券的初始确认金额。 1.2通过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具体包括购买过程中应当发生的必要手续费等支出,但不包括投资单位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和利润。(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其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所支付的手续、佣金等从权益性证券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溢价不足的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3)长期股权投资是由投资者投入的,应该按照协议的约定或投资合同的价值确定初始投资成本,其中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对于价值明显高于或低于该项投资公允价值的,必须以公允价值来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并由该项出资构成实收资本(或股本)的部分与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来进行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4)对于所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投资成本应计入应收股利,不能构成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2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 2.1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定义 所谓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是指投资按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计价核算的一种计量方式。一般不调整其账面价值,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只有在收到清算性股利和追加或收回投资时发生。其中,把被投资单位已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2.2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具体核算范围 (1)投资单位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2)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一般为投资单位持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下表决权资本,一般持股比例大于50%和小于20%的长期股权投资。 2.3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方式 对于采用支付现金的形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实际支付价款确认其初始投资成本。但在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时,还应考虑企业为取得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而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税金以及其他的必要支出。成本法核算时我们还应对以下几点予以注意:一是企业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实际支付价款时,被投资单位已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的,该项金额应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应收股利。在确认分得现金股利或利润后,还应对其是否减值进行进一步考量。二是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对于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其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3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 3.1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定义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是指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后,对于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所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而对投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3.2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的核算范围 (1)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投资。(2)投资企业持有被投资企业20%或20%以上表决权资本但不能控制被投资企业的,采用权益法核算。一般持股比例在20%至50%之间(包括20%和50%)。 3.3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具体核算方式 一是对已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其初始投资成本为量化标准,根据比较与投资企业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所占份额的大小来判断,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不调整此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但如果相反,就应该计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4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1)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成本法核算,由于投资单位投资目的变化等原因决定后期追加投资,导致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的,账务处理应相应转换为权益法时,对原持有投资和追加投资的商誉与计入损益的金额考虑在内,分别进行处理:①分别核定按原持股比例确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若前者小于后者,应作为原投资所体现的商誉,其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若前者大于后者,根据差额调整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②对追加投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相比较,即后期追加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若前者大于后者,其差额为投资时体现的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应根据两者之间的差额调增投资成本和当期营业外收入。对初始持有长期股权投资至改变核算方式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部分,是由于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产生的,这就要求投资单位按照持股比例去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留存收益,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若属于其他原因导致,投资方应按享有被投资单位所占具体份额去调整账面价值,并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同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因为处置投资使得对被投资单位由控制改变为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账务处理:①按处置或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比例结转终止确认的成本;②核定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原投资单位按照持有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并进行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差额属于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若前者小于后者,则需调整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对初始持有长期股权投资至处置投资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损益变化,投资方在对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时还应考虑至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应扣除已发放或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及其利润,调整留存收益,对于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至处置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享有的份额,应当调整当期损益。针对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应享有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发生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1)追加投资等情况,所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由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变更为控制时,其会计核算需由成本法变更为权益法:①企业合并前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改变核算方式后由原账面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构成长期股权投资成本;②企业合并前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改变核算方式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由原权益法下的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构成;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股权投资改变核算方式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由原公允价值计量的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构成,同时在处置该项投资时将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投资收益。(2)因减少投资等原因,核算方法从权益法转成本法的,包括因持股比例下降导致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情况等。以改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核算的基础,在核算转换时被投资单位账面留存收益中本企业按比例应享有份额超过被投资单位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不作为投资收益;否则确认为当期损益。 作者:郝佳琳 单位:甘肃省中医院
浅谈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分析探讨 摘 要:鉴于当前我国国民对出行有更高需求,加之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较大,立足于人性化设计理念,分析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进而探讨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评价,希望对于真正建成人性化的城市道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评价 城市道路作为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一部分,以往“以车为本”的城市道路设计已经越来越不适用。而是将人性化设计理念融入到城市道路建设之中,展开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人们出行的心理和物质需求,进而巧妙设计,提高城市道路人性化特性,为人们营造舒适的、安全的交通环境。当然,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落实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评价,综合评价设计方案,及时发现和弥补不足,为真正构建人性化的城市道路创造条件。总之,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及其评价的有效落实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1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概述 所谓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指导下,城市道路建设和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处处与人方便,实现为人们提供最舒适和习惯性地使用的目的。基于此概念,可以确定的是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善道路实际运用过程中单纯使用所产生的问题,进而满足人们出行方便,并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当然,城市道路人性化O计首先要遵守交通部门相关的规定及设计规范,进而充分考虑人自身的实际感受,树立人性化设计的理念,科学、合理的设计城市道路,并且注意设计要细节之处。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城市道路建设尽可能的实现人性化,在满足人们需求上考虑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就是积极参考人们在道路使用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使用需求,进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建设方案,为建成人性化的城市道路创作条件。 2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 基于对城市道路人性化的了解,确定人性化城市道路的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当然,要想良好的建成人性化的城市道路,需要在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方面下功夫,也就是进行人性化设计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融入。 2.1 人性化设计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和承受能力都面临严峻挑战。此种情况下,人性化设计逐渐成为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对人性化设计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可行性予以分析。 2.1.1 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推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纪贸易组织之后,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这不仅影响着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还影响了国民意识,特别是西方自主和人性化理念的传播。城市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一,其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满足人们出行需求及人性化需求,城市道路建设之中也逐渐引入人性化理念,进行人性化设计,为更好的建设城市道路创造条件。从这一方面来说,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2.1.2 提高城市道路利用率 通过对以往城市道路建设实际情况予以了解,确定出于单纯使用道路而展开的城市道路设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城市道路利用率不高。而融入人性化理念所展开的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则更多的考虑人们使用道路的心理和物质需求,进而处处考虑人们的习惯和方便,巧妙的设计道路,如此可以规避以往城市道路设计的不足,进而大大提高城市道路的利用率,为更好的发展城市道路创造条件。 2.2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融入 2.2.1 城市道路建设中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基于人性化设计理念来进行城市道路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如此才能保证城市道路具有人性化特性。即: (1)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前提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如此设计者才能真正站在人们使用道路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城市道路设计,考虑人们出行习惯、人们出行的心理、人们出行方便等方面,进而合理设计道路及道路出口、道路绿化等方面,从而为人们营造安全、舒适的交通环境。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之中,还要注意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旨思想,进而优化设计城市道路,确保道路资源的利用是合理的、科学的,不仅能够满足道路建设需求,还能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为促进人与城市道路之间和谐相处创造条件。 2.2.2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表现 坚持人性化设计理念所展开的城市道路设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即: (1)城市道路的无障碍设计。城市道路的无障碍设计作为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最典型的体现,是考虑正常人和身体存在缺陷的人都能享用公共环境,进而设计便利性的城市道路,也就是设计通畅的道路,并且道路上设置盲道,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做好道路管理,避免乱停乱放现象出现在道路上,降低道路使用效果。 (2)人性化的人行道设计。人行道是一个直接关系到行人安全的重要区域,人行道设计融入人性化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人行道也是城市道路中进行人性化设计的关键点。基于此,在人行道人性化设计之中应当慎重考道路上车流量、人行道上人流量及周边环境,充分考虑行人过道、人行道舒适性等方面,进而科学合理的设计人行道,提高人行道的舒适性、安全性、方便性等。 (3)道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在我国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营造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城市环境和人们的出行需求,营造舒适的、自然的、安全的交通环境是非常必要的。而要想做到这点,在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做好道路景观人性化设计,也就是结合周边环境及人们出行疲劳等方面的需求,在道路中间或两则种植适合的、不影响道路使用效果的绿色植物。 浅谈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浅谈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 摘要: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实现,要求设计人员不能脱离规范要求进行主观臆想,要灵活地选择各项设计参数和参照指标,最大程度地为驾乘者考虑、为道路行车安全进行设身处地的考虑,只有这样设计出的道路才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道路行车安全并提高高速道路的运行效率。本文对道路设计中人性化理念的具体体现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道路;设计;人性化;理念 随着现代化交通建设水平的提升, 行人对城市交通道路以及设施的要求也在快速地提升,也就是对于道路的观赏功能、便捷功能、使用功能等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因此,为了确保道路设计当中的实用、安全能够同便捷、舒适相互的统一,就需要在道路设计当中尽量地考虑到人性化设计。 一、 人性化设计内涵 所谓人性化设计即在道路的设计中如何把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人(行人和司机)、周围环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起研究,从而使道路交通达到安全、快速、经济、便利和舒适的要求,并为城市营造优良环境。在城市化水平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单纯从使用功能来考虑道路设计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在满足传统规范的同时,道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考虑人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二、城市道路设计中人性化理念的具体体现措施 1、选择路线方案应尊重自然、长远考虑 道路是铺筑在地面上主要供车辆行驶的钱形工程构造物。道路路线方案的选择是路线设计中最根本的问题, 其方案是否合理不但直接关系到道路的工程投资和运输效率, 更重要的是影响到路线在道路网中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 即是否满足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的要求和长远利益。 道路路线方案具有的重要性影响了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地位, 使规划设计者往往更注重于线型美观、降低造价、方便快捷等问题, 而忽视了道路选线原则中“注意与农田基本建设配合, 少占耕地、少占房屋,注意不损坏历史文物”的要求。目前我国土地使用状况与过去相比更为严重, 国家人口总数多,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极少, 在这种情况下, 每年仍有大量耕地被侵占他用。长此下去, 日益减少的耕地难以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 基本生存必然会受到威胁, 又何谈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 因此, 在道路设计中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在道路建设的最初阶段――选择路线方案时, 尊重自然规律, 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 应树立“不破坏是最大的保护”的理念, 坚持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强力度的恢复, 使道路设计方案顺应自然、融入自然。 2、 人行道设计 道路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车行量较大的同时人行量也非常之大, 因此, 在道路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人性化因素, 从人行道设计入手也是非常好的一个着手点。但在这个设计过程中, 最为常见的两类问题是人行道的平整度和人行过街横道的设置。人行道的平整度会直接影响到人行道的使用性能, 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往往希望将人行道设计的更为漂亮, 这样一种愿望本质上来说是好的, 但是在相关的调查中发现, 行人往往对人行道的漂亮与否关注度并不高, 而是更为在乎其平整和密实程度, 希望其能够“晴天不绊人、雨天不溅水”, 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更多的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人行过街横道的设置同样非常能够体现道路建设过程中人性化特质的, 而这点在目前的道路设计中也做的比较好, 各个道路的车道数多为双向四车道, 且设置二次过街, 安全设置也比较齐全, 包括安全岛、防撞沙桶等。 3、道路的附属功能设计 现阶段处于中国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城市周边的环线道路纷纷城市化,通车几年后,就经常大面积路段遇到因敷设市政管网的改造,不仅严重影响车辆通行,且重复建设。增大了建设成本,造成浪费。所以,在未来的道路建设同时均建设供未来市政管网通行的预埋通道,保证城市建设的需求。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为以人行、自行车、电动车、拖拉机等为主要出行工具沿线农民提供方便。为此,建议在修建道路应结合沿线居民的出行,在前期的规划建设方案中同时考虑农民出行系统,在道路两侧设置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这样既保证该道路的交通需求,又为沿线居民出行提供了方便。 同时为了使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能更好地融合到道路路侧的景观绿化环境中,非机动车道可采用彩色沥青等摊铺,人行道可采用彩色的、环保的、生态石料铺装,也可在铺装图案显视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热烈、喜庆氛围,也可在铺装图案为行人提供安静、优雅的人文景观环境。为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考虑人群的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这些都是提升道路品质,体现城市“人性化”设计的进步。 4、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在道路的建设中是最能够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的, 其主要的建设形式包括盲道、缘石、坡道型式以及公共建筑的无障碍出入口等,这主要表现的是城市设计过程中对于残疾人的关怀, 是社会以及城市进步的体现。 但这样一种良好的设计在城市中的建设状况还有待改进, 包括设置位置的不合理、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以及施工质量的不达标等。 除此之外, 人们本身的意识不到位也影响到了无障碍设计作用的正常发挥, 包括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的相互错位、盲道上砖块的松动以及在盲道上的乱停车现象等。而为了让道路建设中所设计出来的无障碍设计能够真正地起到满足残疾人出行要求的目的, 就需要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除了在进行设置的过程中要保证绝对良好的合理性以外, 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全程把握好质量关, 且最为重要的是要将城市的大型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与道路的无障碍设施进行良好的衔接, 这一点在整体的设计中尤为重要。 总之,在道路工程设计中推广、运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必将使道路工程的整体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 浅谈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对策探析 摘要:在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问题上,应按照人性化设计原则,不断加强横断面设计、道路线形设计以及其周围附属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同时还应注意城市道路与其附近环境之间的协调,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确保城市道路便捷、安全、舒适以及实用等功能的统一,继而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关键词: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 0、前言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道路承载的车辆和人流量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城市道路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如果不能够进行人性化设计,城市道路出现交通问题的几率就会更大,而人们的出行也会更加艰难。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设计者应该把车、人、周围环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起研究,从而使城市道路设计更人性化,达到安全、快速、经济、便利、舒适的要求,为城市提供高品质环境。本文对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要点进行了重点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设计者有所帮助。 1、 人性化设计理念与常规设计理念的区别 在一般工程的设计中,主要考虑功能的问题,也就是所设计出来的工程成果要能够相应地满足所希望的作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参照的就是相关方面的设计规范规程以及之前设计实例和经验;而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过程当中更为关注的则是人的感受,从细节的方面给予人们最大的精神享受。事实上,不难看出在这样两种设计中,后者才是工程设计中的更高水平和境界。在这样一个转变和进步的过程中,无疑会遭受到多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因素,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促进和努力,在工程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这样才能够有机会将人性化设计理念和方法切实应用到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去。 2、 道路人性化设计 2.1 道路线形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中最关键的就是道路线形设计,一个良好的线形设计对道路使用质量和交通运输能力有着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城市道路线形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性化设计。在道路线形设计过程中,在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等相关规程规范的条件前提下,还需考虑驾驶者在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适当设置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平曲线、竖曲线,采用较大曲线半径,但变化不宜过频繁,使得道路沿线两侧建筑物、景观有所变化,这样可以使驾驶者不易感到单调,消除疲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行车安全、平顺。 2.2 道路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是道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体现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重要设计内容,首先就应确保行车安全和行人通畅安全的需要。在平纵线形确定的前提下,突出道路横断面人性化设计,首先就是确保安全。在行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之间设置绿化带,将各个板块分离,明确功能区间,使行车与行人之间尽量不产生交集,降低安全隐患。在道路交叉口处做好渠化设计,降低行车拥堵给驾驶者带来焦虑,使更加舒适行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设公交专用车道,强调公交优先。在人口居住密集区域,加设行人过街通道和公交车站,方便附近居民出行。 2.3 人行道设计 车行量较大并且人行量也非常大是城市道路最为显著的特点,因此,在城市道路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融入人性化因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着手点就是从人行道设计入手。但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两类问题是人行道的平整度和人行过街横道的设置。人行道的平整度会直接影响到人行道的使用性能,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往往希望将人行道设计得更为漂亮,这样一种愿望本质上来说是好的,但是在相关的调查中发现,行人往往对人行道的漂亮与否关注度并不高,而是更为在乎其平整和密实程度,希望其能够“晴天不绊人、雨天不溅水”,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更多地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人行过街横道的设置同样非常能够体现道路建设过程中人性化特质的,而这点在目前的道路设计中也做的比较好,各个城市道路的车道数多为双向四车道,且设置二次过街,安全设置也比较齐全,包括安全岛、防撞沙桶等。 2.4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是最能够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其主要的建设形式包括盲道、缘石、坡道型式以及公共建筑的无障碍出入口等,这主要表现的是城市设计过程中对于残疾人的关怀,是社会以及城市进步的体现。但这样一种良好的设计在城市中的建设状况还有待改进,包括设置位置的不合理、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以及施工质量的不达标等。除此之外,人们本身的意识不到位也影响到了无障碍设计作用的正常发挥,包括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的相互错位、盲道上砖块的松动以及在盲道上的乱停车现象等。而为了让城市道路建设中所设计出来的无障碍设计能够真正地起到满足残疾人出行要求的目的,就需要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除了在进行设置的过程中要保证绝对良好的合理性以外,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全程把握好质量关,且最为重要的是要将城市的大型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与道路的无障碍设施进行良好的衔接,这一点在整体的设计中尤为重要。无障碍设计是目前城市里最能体现人性化设计的一个方面,从盲道布置到缘石坡道形式,以及公共建筑无障碍出入口,无不体现了设计师对残疾人的关爱,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2.5 人行天桥的设计 人行天桥在道路系统中是步行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安全过街和车辆顺利通行的重要保证,在城市道路交通阻塞难以满足快速方便的要求,交通阻塞加剧时,立交桥或高架桥的建立是城市中枢纽型互通立交,能够缓解交通压力。在城市中主要干路之间设立立交桥,城市道路规划中在选择建立立交桥或者高架桥是除了考虑交通需求外,还需要考虑立交桥或高架桥的规模对城市的影响。立交桥的规模一般较大,建立时候需要考虑周围环境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对此在人性化设计时考虑立交桥选择在宽阔地区,周围居民较少地带。在没有宽阔地区,对占地面积上考虑,可在主干道用简单的跨线立交来解决主干路的各个主要相交路口,其他的支干道相交口可采取封闭交叉口,实行一进一出的措施,即左转或者支干道直行交通可选择先右转支下游立交桥调头后行驶回来。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减少占地要求,也可以实现交通缓压。对人行天桥进行人性化设计就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2.5.1人行天桥的选址问题。从人行天桥的本质即知应将其设置在人口密集且交通量大的尽量靠近交叉路口的位置,这主要是因为如果将人行天桥设置距离交叉路口太远的话,人们往往就不愿意绕行太远上人行天桥,而是直接选择横穿马路,那么人行天桥设置的根本目的就达不到。 2.5.2做好人行天桥的交通组织工作。如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引导人们上天桥,可以在人行天桥以下一定范围之内设置人行道栏杆,以此来阻止人们横穿马路,体现出对于残疾人士的关怀,也就是在人行天桥上设置残疾人坡道,另外,在一些较为繁华的地段直接以自动扶梯的形式呈现,这一方面对人流的疏通很有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人们购物以后的物品负担。 2.5.3在天桥上加设顶棚一方面实现“晴能遮阳,雨能遮雨”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一定程度地增加人行天桥的实际通行能力,这主要是考虑到在雨天人们如果都撑伞的话单人所占据的空间会增加一倍,这必然会影响到天桥的通行能力。 2.6 环境景观设计 在城市道路规划中不仅仅首先考虑到交通便利,还要考虑到环境影响路面景观设计。在道路两侧和中间能够采用绿化来减化道路污染。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 5 与设计规范 6 有明确规定,城市道路的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40%。在规划中环境景观设计不但能够体现出净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还可以提高道路观赏性。在人性化设计中道路规划道路与周围景观的配合能够体现顺畅的美观,道路线型不用很直,人行道路多设计些曲线,体现出曲径通幽的意境。处理好道路与两侧建筑的和谐,也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当道路两侧建筑较高时可适当地拓宽路面布局,当道路两侧建筑较矮时路面应适当变窄些,道路布局呈现出简洁、宽敞。 道路周边建筑和道路色彩要和谐,人行道路的铺设更能体现出和谐色彩,有些城市在选择人行道路铺设的时候会统一颜色、材质;有些城市会依据两侧建筑科铺砌花岗岩、晶石砖、彩色混凝土等采用花纹或者其他图案进行铺砌。 再有道路上的构造物也尤为重要,路灯、天桥、高架桥、公交站牌、指示牌、垃圾箱、电话亭、阅报亭等都会影响道路整体结构和观赏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道路上的构造物也重视起来,路灯的设计更能体现出人们对道路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性化设计在道路规划是体现刚性和柔性两类,周围景观环境与道路结合,专业化精细化设计,让城市道路更加美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人性化道路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进行道路人性化设计中,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措施,将人性化的理念贯彻始终,进而保证城市建设长远发展。 浅谈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浅谈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 【摘 要】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关注最多的是车辆与道路的关系,而对行人与道路以及环境的关系考虑较少。对此,本文就道路设计中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对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进行了探索和论述,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以人为本;人性化 1 引言 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而言,道路是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道路功能的人性化很重要。在城市道路的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显得尤为关键。只有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才能真正的实现人、车、环境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进行城市道路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城市交通与周围的环境、车辆、行人进行有效的结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2 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含义,就是在城市道路的设计规划过程中,怎样将车、人(行人与非机动车)、周围环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道路交通达到安全、快速、经济和舒适便利的要求,同时为城市建设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 人性化设计对于城市道路而言就是怎样将车辆和环境以人们感觉舒服的形式进行结合,从而使道路达到安全快速的要求,同时还要将道路纳入环境中,形成较好的视觉效果。为了保证道路畅通,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人性化设计要求,将设计的重点放在行人、自行车以及公交车的运行上,大力确保市民安全,满足出行需要。 3 道路人性化设计运用 3.1 人行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 对城市道路而言,人行道宽度较车行道狭窄许多。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需建立相对完善的人行道系统。通过对人行道的人性化设计,确保人行道功能实现和平整舒适。在设计中选用防滑面砖铺装,对人行道(含出入口)进行无障碍设计。在商业街及车辆停放较多的区域,人行道设计应兼顾行人交通流向、流量及车辆停放等多种情况,方面行人通行、提高通行量。 对于人行道的设置,为方便交通和施工,通常会在人行道位置进行地下管道的铺设。在设计人行道的过程中应将行人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充分考虑行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繁华地段尚应考虑人行道的通行能力,并满足《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规定的道路绿地率要求。 3.2 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的设置 对位于繁华商业区或比邻学校、医院的城市交通干道,过街人流量大,极易发生交通堵塞,过街行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保证行人安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需设置穿越道路的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有效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在进行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设计时,既要保证其交通功能的实现,同时也要考虑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人性化的设计就是需要更多的考虑车辆和行人通行中的具体问题。 3.3 环境景观设计 对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考虑交通便利的问题,更多的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和路面景观设计是否满足人们的人文要求。在城市道路两侧,通过绿化景观的方式降低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同时让道路景观更具观赏性。道路的绿地对于城市而言十分重要,人均绿地面积对于城市的绿化水平是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在城市的绿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对于生态建设的要求十分严格。 在人性化的设计中,道路和周围景观互为映衬,更好的提升交通通畅的美观性。人行道线型设计可以是曲线形状,这样能够形成曲径通幽的感觉。 对道路两边的建筑处理也需要与城市的整体保持和谐,这是人性化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道路两侧建筑较高,那么可以对路面的宽度进行延伸;如果建筑物相对不高,则道路不宜设计得过宽。这样可以让道路在感观视觉效果上体现简洁明快的特点。有些城市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晶石砖路面铺装,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城市道路的宽敞性,让行人和车辆都感觉到舒适。 此外,对于一条功能齐全、道路美观的城市政道路,不仅体现在道路、桥梁、排水的精心设计上,更需照明、交通设施、给水、公交站台等配套工程的完美配合。 照明不但给道路增强了亮化功能,还给道路带来对称的美学效果;公交站台不仅为公交车提供安全停靠、传媒传播的工具,更是城市靓丽的名片;绿化不仅是美化城市的工具,更是调节城市空气质量的过滤器。 对于城市中公交线路、车辆停靠站点的布置,应充分考虑道路的车流量和通行能力,不能影响道路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比较理想的道路设计断面形式是三幅路横断面布置,在机非分隔带位置布置港湾式停靠站。公交车站往往是城市生态水平受制约的局部,设计时可通过增加站点绿化面积,结合小游园设计形成节点景观设施,加以改善公交车站的生态环境。 3.4 无障碍设计 要实现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必须坚持无障碍原则。无障碍原则在我国现在的城市道路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许多新建设的盲道、残障人士专用道的设计上都坚持了无障碍原则。无障碍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和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体现了文明社会发展的成果。 在进行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时,必须对设计图纸高度重视,注重细节设计,避免设计不当造成的影响。根据调查,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很多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单纯追求设计的美观,道路建设中出现了盲道不连续,或者出现井盖设计等等现象。由于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空缺,导致车辆占用人行道,严重影响行人的通行空间及安全。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保证无障碍的理念真正得到落实,让道路设计贴近人性化。 4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现在的城市道路设计中,虽然通过人性化设计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道路的舒适性,但是在道路规划方面仍然不够完善,不能形成城市的独特魅力,所以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必须在人性化的指导下,对行人和环境进行考虑,在材料的选择和周围景观的设置上加以重视。通过人性化的设计让道路在保持通畅的同时,能够降低噪音和污染,改善城市环境,避免车辆和行人在出行的时候出现疲劳感。通过良好的城市道路规划,可以让城市道路形成城市中特有的风景,从而充分的体现道路设计的人性化理念,同时有效的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让行人和道路的关系更加和谐。 在人性化设计理念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因素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在进行道理设计的时候,尽量顺应人们的心理和生理规律。道路的设计最大程度的实现行人出行的需求,始终坚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最大限度提升城市美感以及城市使用效率,从而能够让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享受到视觉美感和快感。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理念开始逐步显现出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人性化设计,既遵循了传统的设计规范,满足了人们对道路的各种需求,同时还更加重视各种道路美学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道路人性化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 5 结束语 城市道路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完美的城市道路设计对于人类的交通和生活需求都不能忽视,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做出优秀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在充分掌握和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交通管理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保护等各种因素,必将设计出更完善、完美的城市道路,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 “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类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能够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课程。为了使课程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价值,“儿童文学”应当面向它的培养对象,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改革。 一、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立,必须基于课程所隶属专业对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的考虑。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课程,“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应当与小学教育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方向与目标保持一致,即立足小学教育,培养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不仅表现为它们的接受对象都是儿童,还表现为新课标颁布及实施以来,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多由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而引起。例如,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教授认为,语文难教、语文难学的最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顺应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文化并以此为资源,而是与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文化发生了激烈的、根本性冲突”。他认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就是从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那里开发真正的资源,探讨新的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和儿童文学的文学教育方法”。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密切关系,“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应当定位于对本专业学生小学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育,具体说,它又可以分为“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三个层面。 “儿童文学”课程的情感目标,是指通过“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成的对“儿童文学”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的目标。“很多没有真正认真、广泛接触过儿童文学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初始学习儿童文学课程都会把儿童文学视为低级、幼稚只会哄骗无知儿童的‘小儿科’,对儿童文学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加之“我国的儿童文学研究,长期以来偏重文学的研究,很少从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也是造成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认识不足的一个原因。对“儿童文学”的看法影响着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也影响着儿童文学课程作用的发挥。因此,树立学生正确的“儿童文学”课程观,使学生对“儿童文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应当是“儿童文学”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儿童文学”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指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具体说,“儿童文学”课程,应当使学生了解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关系、儿童文学鉴赏与阅读指导的标准、儿童文学的一般原理、儿童文学常见文体的特征及其类型等基础理论知识。 “儿童文学”课程的能力目标,指学生应当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鉴赏;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儿童文学常见文体进行简单的创作;能够结合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对儿童文学进行朗诵、故事讲述及剧本的改编和表演等。 二、科学确定课程内容 1.从学生知识与能力构成的视角,确定课程的内容 一是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板块。这部分涉及的内容应该包括:儿童文学的特征、范围等一般原理;常见文体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代表作家或作品等;儿童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标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编创原则等。 二是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板块。这部分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批评鉴赏能力以及简单创作的能力。相对于前一板块的理论学习,这部分在学习方式上,更强调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实际能力。 三是儿童文学艺术形式组织与表演的板块。在儿童文学课程内,有许多的文学式样可以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来表现,比如儿童文学的朗诵、儿童故事的讲述、儿童剧本的改编和表演等。通过这些艺术表演,一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二是能够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职业演练。在该部分的学习中,强调学生对儿童文学艺术表演的参与及实际技能的提高。 在这三大板块结构中,为了突出“儿童文学”课程的应用价值以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儿童文学理论知识板块的内容宜少而精;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板块、儿童文学 摘要:“儿童文学”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必修课程之一;该学科的教学,要面向专业培养的对象,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考评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小学教育;儿童文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35-02 艺术形式组织与表演板块的内容宜占较大比例。 2.按照儿童文学的功能和作用,确立文选内容 (1)注意作品的趣味性 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是富有儿童情趣。因此,作品的选择,要突出儿童的视角及浓郁的儿童情趣。比如,童话诗《绿色的和灰色的》用比拟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狡猾的狐狸想伤害可爱的小兔,结果绿色翠鸟帮助了小白兔,小白兔利用绿色的棕榈脱离了危险,使狐狸一无所获的故事。情节新奇、曲折,语言浅显,韵律鲜明,非常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心理。 (2)注意作品的知识性 儿童文学以其广阔的题材,表现古今人事、社会和自然风貌,帮助儿童扩大眼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小蝌蚪找妈妈》通过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告诉了孩子们青蛙的成长历程;《丽的大兴安岭》、《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等大量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具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作用。 (3)注意作品的教育性 儿童时期是儿童学习道德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确定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始阶段。在儿童文学中,大量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教师精选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供学生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和认识儿童文学的这一特点和功能。比如,经典儿童剧《马兰花》对勤劳、质朴、善良的热情歌颂,对懒惰、虚荣与丑恶的无情鞭挞;《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给孩子们传递的是知恩图报以及不可太过贪婪的做人的道理。 (4)注意作品的审美性 在选文上,教材编写者以及教师都应注意作品的审美功能。比如,民间故事《九色鹿》中美好的情感、《桂林山水》中美丽的自然、郑振铎《燕子》中优美的语言等。儿童文学通过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意境,使它的阅读对象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教育。 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儿童文学的教学必须遵循理论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选用各种适宜的教学方法。 1.组织朗诵会 儿童文学的许多文体,例如儿歌、儿童诗歌、儿童小说、儿童散文等,都适合运用朗诵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朗诵会,不仅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为他们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和教学活动,提供技能锻炼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 2.组织故事会 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科学文艺等的教学。学生对故事的绘声绘色的讲述,一方面促进了他们对作品的阅读,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口头表达这一职业能力的提高。 3.儿童戏剧的编排演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经典的儿童戏剧文学进行编排和演出;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或独立编写儿童剧本,或对现有的其他文体进行适合舞台表演的剧本改编。学生可以自由结组,编写和排练剧本,再在课上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方式,无疑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以及创造能力,更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储备了能力和经验。 4.多媒体及互联网可以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 儿童文学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它的“情趣”和“美质”,而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可以充分地帮助体现儿童文学的情趣及美质的特点。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或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选择与作品内容谐和一致的背景音乐和画面,进行阅读鉴赏或诵读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文字阅读中生发新的学习兴趣,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也会借助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更加生动或深刻地展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相比单纯地文字阅读,将是事半而功倍。 写作是儿童文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或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创建博客或写作空间。学生在这样的博客或空间里,发表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赏,交流写作心得,共赏写作佳文。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的空间,并且既能看到别人的作品,做到取长避短,也能看到大家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做到扬长避短。 四、建立健全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儿童文学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应当从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基于学生未来职业素养培育的角度建立。 在评价内容上,能否熟悉并掌握儿童文学的一般理论知识、能否对儿童文学常见文体进行阅读鉴赏以及简单创作、能否很好地对儿童文学进行艺术形式的组织或表演,应该成为该课程评价的主要与核心内容。 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及态度,同时,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环节。做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期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目标改革刍议 摘 要:全国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存在不确定、不统一、不全面的问题,缺乏与小学文学教育目标的对接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学、读、讲、写四种能力,并呼吁儿童文学课程亟待教材的修订、师资的优化和课时的保证。 关键词:小学教育;儿童文学;课程目标;改革 一、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目标的实施现状 全国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儿童文学课程虽然已有十年左右的历程,但各个学校的任课教师使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大多是参照互联网或自己编撰的,并没有统一的版本。课程目标大多围绕以下几点:使学生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特点,扩大儿童文学的阅读量,提高儿童文学修养,具备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初步学会撰写儿童文学评论和创编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概括来说就是:理论、文体知识、阅读、鉴赏、评论、创编。有的教师因为课时有限没有设置“评论、创编”的目标,也有教师设置了“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文学接受特点,有较强课外阅读指导能力和文学活动组织能力”这样较高层次的目标。整体来说,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设置多而杂,也没有目标的先后阶段和权重之分,更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法指导与每一条目标相对应,这让任课教师拥有极大主动权的同时也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任课教师又极少是专业出身,多由相近专业教师兼任,基本采取以教材为纲的“一言堂”式纯理论授课,没有从课程目标出发去研究教学环节,更是忽视了阅读指导、评论、创编这些实践环节,再加上课时量不足,极易造成授课简单化,让本该生动多彩的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学生也很难真正领略儿童文学的魅力。 培利・诺德曼认为:“文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儿童阅读文学的乐趣。”[1]小学教育专业(文)是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重要的文学资源,其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一定要和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目标相对接。小学的文学教育目标是“关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要素的培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世界的成长和丰富,也包括持续的文学阅读的习惯和兴趣的培养”[2],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完整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应该锻炼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 二、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 (一)学:提升专业的理论素养 和任何一门专业学科一样,儿童文学首先是一门具有独立学术体系的文学门类,并不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或读者对它的低幼而羸弱,恰恰相反,儿童文学的学科起点很高,理论研究长期处于先导地位,融合着儿童文学兼文学与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前,所有关于儿童文学的了解几乎都是童年印象式的、片段式的,很有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要想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光有遥远而粗浅的阅读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3]。 教师要从儿童文学的基本问题出发,讲清楚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例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的不同文体特点,以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等。理论的讲授要佐以生动鲜明的故事来举例(要求教师的阅读量、理论联系作品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理论的讲授不宜过深,学界尚无定论地探讨论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念混淆,可留给他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时再做分辨;理论部分安排不宜太过紧凑,可按专题讲授,穿插一些实践课程。 (二)读:大量作品的阅读鉴赏 扎实的儿童文学基础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最直观的原始积累过程,也应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而初步形成文学史印象。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单纯体会情节带来的快乐或感动,继而深思故事背后的深意和真善美的主题,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不同层次纵深体会儿童文学,必然带来与童年阅读完全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将成为他们日后从事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科研、阅读推广或创作的最大资源库。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童年文学阅读状况并不可观,尤其对20世纪以来中外丰富的儿童创作闻所未闻,这是他们童年的缺失,需要通过大学来补课。 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提供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的阅读书目,应涵盖各种文体,跨越各年龄层次甚至民族。书目不宜过多。之后要检验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体验,可以通过课上交流、课下布置读后感、作品鉴赏等方式辅助实现。作品鉴赏是一个人文学功底和文学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文学感悟能力、文本细读能力等,刚开始不宜要求过高,毕竟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文专业的训练,建议从读后感写起,写出真情实感、对细节、主题或人物的分析有自我见解即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三)讲:教学设计与模拟课堂 “讲课”能力包括两部分:儿童文学课堂授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正在逐步实现“儿童文学化”,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现行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80%的内容选自儿童文学作品,可见儿童文学教学是未来语文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学习训练,则难以胜任,或者说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止步不前。因此,大学里的儿童文学课程不能缺少这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分年级分文体选取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篇目,布置全班同学写教学设计,点评优缺点逐步完善教学设计,然后选拔两名同学进行“同课异构”的模拟课堂教学,再次对比研磨,直到让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授课方法。 在提倡全民阅读、尤其注重儿童阅读的今天,我们的毕业生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后,势必还要担任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等工作,因而务必学会怎么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学会根据学生年龄推荐书单(分级阅读),学会设置课前、课中、课后问题,学会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阅读乐趣,而不是将作为整体的阅读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教师可选取几部经典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则有别于儿童文学课堂授课。 (四)写: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 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是儿童文学课程最容易忽视和省略的环节,因为难度较大、费时较长、对文学的天赋、素养、理论基础要求较高,现行的大部分儿童文学教材都没有“创编和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也未实行,大家认为“创编”是作家的事,“研究”是研究生和学者的事,总之不是未来小学教师的事。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从语文教学上来说,创编不止包括创作,还包括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需求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儿童文学创编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特点,形成不同文体的教学特色,创编能激发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和观察,更有利于教师组织指导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社团、编排儿童剧等多项校园或班级文化活动;从长远来讲,世界各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是小学教师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教师最熟悉儿童的成长与喜好,他们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生力军,鼓励他们创作,是对我国未来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持。儿童文学研究亦是如此,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例如童话教学研究、中外对比研究、文学主题研究、文学语言研究等,有研究才有理论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教师之路的长足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持。 三、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变革的难题与挑战 (一)教材的修订 现行多个版本的《儿童文学》教材显示着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渐趋繁荣和多家争鸣,是业内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但是理论、实践、阅读、创编几大环节严重失衡。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是学科体系完整、极富创见的教材,点出了多个儿童文学本质性的问题,但是没有儿童文学选文和阅读指导、创编的内容,对本科生而言较难;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概论》是创造性的理论专著,也没有涉及选文、阅读指导、创编;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较为传统,适合本科生的接受水平,有儿童文学选文和简评,代表作家简介,在第二版中又加入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创编”一章,但实践方面还是用力不足;陈晖教授的《儿童的文学世界》是难得的重视实践环节的教材,专门针对小学各年级设置阅读教学设计和阅读教学方案,但缺乏创编环节。如果要培养四种能力,各版本教材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二)师资的优化 这里所指的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专职教师。如果要通过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些能力。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的任课教师极少是专业出身,或者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不够,不能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框架或本质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或者儿童文学阅读与关注不够,不能在讲课举例时信手拈来,无法推荐阅读书目和介绍当下动态;或者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或课堂,对实践环节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经验不足;或者自身没有尝试过儿童文学创作或评论,更加无法指导学生的创作和评论。对儿童文学课程提出更高更全面的目标改革,也意味着本行高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静下心来进入并钻研这门课程,同时也需要进修与提升。 (三)课时的保证 纵观全国各地师范院校初等教育学院(或初教系)的儿童文学课程,开设的学年、学期和总课时量大相径庭,多则72课时,少则20课时。鉴于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建议将课程开设一学年,72课时~108课时,分两学期进行,周二或周三学时,并将此固定在小学教育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以此实现课时的保证。上学期理论与作品相结合学习,下学期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课文进行设计、讲课、学会创编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善于发现问题,参与课题研究,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科研型教师。 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儿童文学课程小学教育论文 一、确定阅读文本,关注经典作品 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三种类型的文本,作为儿童文学课程建设赖以参照的内在基础和价值基准,作为儿童文学课程教与学的主要媒介对象。一是著名儿童文学大师创作的古代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二是最新获得各类儿童文学奖项的现代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三是关于儿童文学的最新研究经典学术著作或论文。关注这三类文本,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特殊的敏感性和热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儿童文学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儿童文学学习能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四个要素:爱、美、快乐、苦难。爱是儿童文学的基本母题,也是儿童文学存在的基础;儿童文学原本就是爱的产物,是成人对儿童爱的产物。美是儿童文学的核心,也是儿童文学的首要价值;儿童文学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丰富儿童的审美意蕴。快乐是儿童文学的引力,即能够给儿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让他们沉浸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之中。苦难不仅是成人所要面临的话题,也是儿童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儿童文学中主人公的困难经历会为儿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提供一种经验,有助于他们在苦难面前更健康的成长。无论是哪一个要素,儿童文学集中表达的就是两个主题:一是积极的“阳光”主题,二是积极的“雷雨”主题。所谓的“阳光”主题就是童心、童真、童趣等愉快的享受,而“雷雨”主题就是离别、死亡、人性、存在等生命的教育。无论是“阳光”主题还是“雷雨”主题,对儿童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关于儿童文学最新研究的研究的成果,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儿童文学教育教学和从事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借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研究能力,有利于卓越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 二、分享阅读感受,培养文学素养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儿童文学作品,也就是说,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主要是由儿童文学作品来完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培养职前小学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什么呢?当然是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教师要借助儿童文学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品味,加强学生的文学语言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语言品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应该培养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习惯,在阅读中,汲取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精华,使学生形成儿童文学视野,为未来的儿童文学教学储蓄必要的资源,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能够承担起未来小学语文教学领航人的重任。美国著名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说过,“你读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聪明;你越聪明,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越长;你学习的时间越长,你获得的文凭就越多、越高;你获得的文凭越多、越高,你工作的时间就越长;你工作的时间越长,你赚的钱就越多。”人类80%的知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大学期间阅读大量中外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教师在精选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阅读,进而组织学生分享阅读感受,促发学生多元解读,激发学生儿童文学思维,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分享阅读只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一种手段,“分享”是途径,核心是“阅读”。“分享”是为了“阅读”,“分享”服务于“阅读”,“分享”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阅读”。所谓学会阅读,就是对阅读产生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具备独立阅读能力,能够进行阅读实践。在经典作品的分享阅读中,使学生学会阅读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分享阅读重视的是学生思维的自由飞跃与驰骋,重视的是学生的自愿与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儿童文学的爱与美,体悟生命的自由、尊重与理解,体会阅读的快乐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精神目标。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4]。不同的读者由于性别、年龄、爱好等等的不同对同一部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即便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本时,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作家毕淑敏在谈到安徒生的童话《美人鱼》的时候说,它给她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8岁时,读到美丽和可爱的人鱼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泡沫,感到倒霉和伤感;18岁时,读出了爱情,感受到了美人鱼无私和高尚却不求回报的爱情;28岁时,读出美人鱼早逝的母亲对美人鱼深深的牵挂;48岁时,读出这是一篇美人鱼寻找灵魂的悲壮而凄美的故事……如此看来,个性解读和多元化解读是一种必然。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时,要保护学生的个性解读和多元解读。在进行分享阅读活动时,应该减少对学生阅读结果的评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阅读结果,并指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阅读感受。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文本只有一个作者,这个文本也就只能有一个主体解读,围绕这个主体解读,开展个性解读和多元化解读,既围绕一个核心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个性化思维。 三、组织问题讨论(或专题研究),尊重个性解读 在组织学生自由分享阅读感受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感受进行适当的记录,在关键处点拨,引发学生问题的讨论,讨论结束后,由抽签方式选取三个小组进行汇报(一个学生汇报一个学生黑板记录),师生按照汇报情况进行共同解读和不同解读,最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点评,提出具有深度的个性解读。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文本进行专题研究。问题讨论(或专题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讨论思维,形成独立讨论行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在该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就经典作品的阅读发现问题,有人曾说,“问题就是课题”,有发现问题的眼光,才有科学研究的行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就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在研究讨论中,调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本讨论(或专题研究)的题目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教师设计的题目,二是学生设计的题目。教师可以根据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作品内容、学生已有水平设计文本讨论(或专题研究)问题。关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就是围绕写作背景、作者观点、体裁特点、作品主题、艺术特色、文本价值等展开。在这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进行分享阅读感受时,组织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设计讨论(或专题研究)问题。在问题讨论或专题研究中,同学们个性解读的碰撞会更加激烈,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解读结果。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调控研讨和评价的角色。教师是整个研讨开展和进行下去的调控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是实施研讨评价的主角。在研讨评价中,可以开展教师评价学生、生生互评、学生自评三种评价方式。在教师评价学生中,开展具有“全人教育”特质的发展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一是知识与技能,如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等;二是过程与方法,如研讨中学生的言语表达情况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学生研讨的态度等。教师对学生的研讨评价,既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又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生生互评”重在文本体味和感悟评价,以“学生学会保持自己观点,尊重他人见解”为精神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鉴赏能力”为发展宗旨。“学生自评”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评价学生和生生互评。这两种评价是学生自评的参照与模板,它们会让学生找到自评的角度和切入点,对发展学生自我评价具有奠基性作用。 四、提升文本价值,加强生命奠基 古人云:“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可见,儿童时期是孩子们的记忆黄金期,这个时期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更有利于为儿童的成长,为儿童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奠基,帮助儿童打造精致人生。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每一位儿童的人生与生命成长都具有积极的重大意义,她能提升儿童人生与生命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以“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最新研究的经典学术著作或学术论文”为教学媒介,以“学生学会挖掘和提升文本价值,引导儿童生命成长”为教学目标。在文本讨论(或专题研究)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走出经典,提升对文本的认识,结合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特点,挖掘文本价值,发挥经典为儿童精彩成长和儿童生命奠基的价值。儿童文学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它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心灵,体现儿童的思维,与儿童的精神需要相吻合。挖掘和提升文本价值的基点是“儿童本位”,关键点是找准文本切入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以一个或两个切入点为准,不要面面俱到。这个切入点的出发点是文本的特点,服务对象是“儿童”,关注的是儿童的生命成长。由于儿童文学多元化价值和作品多元化解读的存在,一个文本的切入点有时很多,这时要结合文本特点,根据儿童心灵的成长、性情的涵养、人格的完善、文化的建构和能力发展的需要,找到最好的切入点。所谓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最适合儿童理解文本的切入点,就是最符合儿童个性特点的切入点,就是最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切入点,就是能够为儿童生命成长提供最多价值的切入点,能够展现童真、童趣、让童心飞扬,为儿童生命奠基的切入点。 五、开展多元活动,促进综合发展 随着现代儿童教育理念的逐渐形成,我国教育界已经普遍认为,儿童文学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更适合开展多元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儿童能力的综合发展。儿童文学作品体裁类型丰富,在阅读和学习不同的体裁类型中,可以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在儿童诗歌学习中,可以侧重读一读、写一写;在儿童故事学习中,可以开展复述故事、讲故事、画人物像、做拼贴图、写人物或故事概要活动;在儿童小说学习中,可以开展评一评、画一画、改编小说为戏剧;在童话学习中,可以开展学生编、导、演童话活动;在儿童戏剧文学学习中,可以开展把小学课文改编成戏剧剧本的活动,并深入小学指导学生表演;在儿童科学文艺学习中,可以开展相声表演活动等等。儿童文学课程的多元活动应该由教师的设计与参与逐渐过渡到学生自我的设计与参与,让学生就自己每一次阅读的作品,设计实践活动,或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活动。 六、形成学习成果,构建就业能力 儿童文学是儿童重要的精神给养,它可以培养儿童的读写能力、表演能力等显性能力,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隐性能力。这些能力都是职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儿童文学学习成果,并组织汇报和展示学习成果活动,构建就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铺垫。儿童文学学习成果可以是作品创作,学习论坛,朗诵、讲故事、辩论、创作、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学术报告和学术论文,儿童文学活动社团等。这些学习成果既是对学生儿童文学课程学习结果的考核,也是对构建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锻炼与培养。它们要充分体现鲜明的儿童文学课程特点、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特质,还要与学生的未来就业紧密相连。 作者:韩庆艳 邱发荣 韩庆龙 单位: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山市小榄广源学校 中山市小榄丰华学校 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 一、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目标的实施现状 培利•诺德曼认为:“文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儿童阅读文学的乐趣。”小学教育专业(文)是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重要的文学资源,其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一定要和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目标相对接。小学的文学教育目标是“关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要素的培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世界的成长和丰富,也包括持续的文学阅读的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完整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应该锻炼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 二、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 (一)学:提升专业的理论素养和任何一门专业学科一样,儿童文学首先是一门具有独立学术体系的文学门类,并不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或读者对它的低幼而羸弱,恰恰相反,儿童文学的学科起点很高,理论研究长期处于先导地位,融合着儿童文学兼文学与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前,所有关于儿童文学的了解几乎都是童年印象式的、片段式的,很有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要想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光有遥远而粗浅的阅读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教师要从儿童文学的基本问题出发,讲清楚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例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的不同文体特点,以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等。理论的讲授要佐以生动鲜明的故事来举例(要求教师的阅读量、理论联系作品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理论的讲授不宜过深,学界尚无定论地探讨论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念混淆,可留给他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时再做分辨;理论部分安排不宜太过紧凑,可按专题讲授,穿插一些实践课程。 (二)读:大量作品的阅读鉴赏扎实的儿童文学基础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最直观的原始积累过程,也应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而初步形成文学史印象。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单纯体会情节带来的快乐或感动,继而深思故事背后的深意和真善美的主题,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不同层次纵深体会儿童文学,必然带来与童年阅读完全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将成为他们日后从事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科研、阅读推广或创作的最大资源库。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童年文学阅读状况并不可观,尤其对20世纪以来中外丰富的儿童创作闻所未闻,这是他们童年的缺失,需要通过大学来补课。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提供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的阅读书目,应涵盖各种文体,跨越各年龄层次甚至民族。书目不宜过多。之后要检验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体验,可以通过课上交流、课下布置读后感、作品鉴赏等方式辅助实现。作品鉴赏是一个人文学功底和文学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文学感悟能力、文本细读能力等,刚开始不宜要求过高,毕竟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文专业的训练,建议从读后感写起,写出真情实感、对细节、主题或人物的分析有自我见解即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三)讲:教学设计与模拟课堂 “讲课”能力包括两部分:儿童文学课堂授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正在逐步实现“儿童文学化”,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现行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80%的内容选自儿童文学作品,可见儿童文学教学是未来语文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学习训练,则难以胜任,或者说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止步不前。因此,大学里的儿童文学课程不能缺少这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分年级分文体选取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篇目,布置全班同学写教学设计,点评优缺点逐步完善教学设计,然后选拔两名同学进行“同课异构”的模拟课堂教学,再次对比研磨,直到让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授课方法。在提倡全民阅读、尤其注重儿童阅读的今天,我们的毕业生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后,势必还要担任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等工作,因而务必学会怎么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学会根据学生年龄推荐书单(分级阅读),学会设置课前、课中、课后问题,学会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阅读乐趣,而不是将作为整体的阅读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教师可选取几部经典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则有别于儿童文学课堂授课。 (四)写: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 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是儿童文学课程最容易忽视和省略的环节,因为难度较大、费时较长、对文学的天赋、素养、理论基础要求较高,现行的大部分儿童文学教材都没有“创编和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也未实行,大家认为“创编”是作家的事,“研究”是研究生和学者的事,总之不是未来小学教师的事。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从语文教学上来说,创编不止包括创作,还包括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需求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儿童文学创编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特点,形成不同文体的教学特色,创编能激发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和观察,更有利于教师组织指导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社团、编排儿童剧等多项校园或班级文化活动;从长远来讲,世界各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是小学教师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教师最熟悉儿童的成长与喜好,他们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生力军,鼓励他们创作,是对我国未来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持。儿童文学研究亦是如此,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例如童话教学研究、中外对比研究、文学主题研究、文学语言研究等,有研究才有理论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教师之路的长足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持。 三、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变革的难题与挑战 (一)教材的修订 现行多个版本的《儿童文学》教材显示着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渐趋繁荣和多家争鸣,是业内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但是理论、实践、阅读、创编几大环节严重失衡。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是学科体系完整、极富创见的教材,点出了多个儿童文学本质性的问题,但是没有儿童文学选文和阅读指导、创编的内容,对本科生而言较难;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概论》是创造性的理论专著,也没有涉及选文、阅读指导、创编;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较为传统,适合本科生的接受水平,有儿童文学选文和简评,代表作家简介,在第二版中又加入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创编”一章,但实践方面还是用力不足;陈晖教授的《儿童的文学世界》是难得的重视实践环节的教材,专门针对小学各年级设置阅读教学设计和阅读教学方案,但缺乏创编环节。如果要培养四种能力,各版本教材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二)师资的优化 这里所指的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专职教师。如果要通过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些能力。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的任课教师极少是专业出身,或者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不够,不能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框架或本质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或者儿童文学阅读与关注不够,不能在讲课举例时信手拈来,无法推荐阅读书目和介绍当下动态;或者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或课堂,对实践环节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经验不足;或者自身没有尝试过儿童文学创作或评论,更加无法指导学生的创作和评论。对儿童文学课程提出更高更全面的目标改革,也意味着本行高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静下心来进入并钻研这门课程,同时也需要进修与提升。 (三)课时的保证 纵观全国各地师范院校初等教育学院(或初教系)的儿童文学课程,开设的学年、学期和总课时量大相径庭,多则72课时,少则20课时。鉴于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建议将课程开设一学年,72课时~108课时,分两学期进行,周二或周三学时,并将此固定在小学教育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以此实现课时的保证。上学期理论与作品相结合学习,下学期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课文进行设计、讲课、学会创编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善于发现问题,参与课题研究,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科研型教师。 作者:王欢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分析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联合了现代化、科学化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是前人的思想智慧结晶。并运用一种批判的态度以及辩证的方法对这种关系做出了评价,体现对人与世界发展关系最深层的把握。同时它还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它指导人尽责尽职,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它属于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及世界观奠定了基础,推进了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高等职业教育意义重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等职业教育;重要作用 在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的形势下,学生就业难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因此,以强化职业技能为手段,以就业为最终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更应该得到重视,特别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重要。事实上,因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使这门被称做“方法论的科学”,成为当今高职学生认为“难懂又没必要去懂,却被逼着学习的科目”,更有学生将其当作技能领域的“无用之物”,进而成为“赚取学分的工具”。这种只重视实用技能学习,却忽视对学生成长的引导的“实用主义”,应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各院校连年扩招,学生的素质更是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目标缺乏针对性,极易造成意识形态泛化;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一些院校忽视了对教师群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多数院校在此领域师资力量较薄弱等等。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停留在单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理论知识上,而没有与学生所在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作用。 (二)传统的职业教育观依然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瓶颈 在传统职业教育制约之下,我们还是从简单的从业需要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原则,让接受职业教育者掌握一门技能。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自己之重要意义,从而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迫切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特征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足 纵观当今的高职学生,说起学习目的,很多学生都很茫然。他们中大多数人基础差、底子薄,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热情,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考成绩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报考学校与专业时的选择自由,使许多学生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或学校就读,因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是在为老师、家长“学习”,同时由于扩招,高校的整体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现象。 (二)个人主义心理较重,组织纪律性差 当今的高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部分出生在家境较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使他们养成任性、占有欲强、自私自利等坏习气;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出现部分学生旷课、迟到、上课睡觉、作业抄袭等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找人替考、作弊等现象。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科学地学习其专业领域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为能更顺利地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但也导致了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极易引发自由主义、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政治方向变为大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二)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能够培养学生在挫折面前乐观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歪风邪气吹不倒、艰难险阻压不垮的健康心理素质。 (三)使学生逐渐养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方法论,这就决定了哲学熏陶教育是解放学生思想,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当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精神价值的体现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时,让高职学生能够用哲学的辩证思维分析现实社会和未来人生,并对未来社会和人生作出前瞻性的科学决断。 四、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智慧型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精神和智慧型教育作为教育理念,打造出智慧与技能相结合的智慧型人才,以其独有的智慧竞争优势,必将会受到全社会的欢迎。 分析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下医学生职业教育研究 [摘要]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就业情况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医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野下探讨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社会扶持等多维层面提出了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医学生 职业教育 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就业情况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如何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成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野下探讨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社会扶持等多维层面提出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对策,以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他们保持平衡的良好心态,积极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奋斗。 一、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重要性 1.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成效可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自身和谐,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必然前提是一个人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很好地融入社会。而医学生职业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它有利于医学生正确地去看待职业和社会的关系,特别在现今医学人才分布不合理、医患关系异常紧张的环境下,职业教育引导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问题,端正职业定位,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2.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医学生自身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野探讨职业教育引导对策,体现出医学生个性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医学生自身更全面发展。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职业教育引导有助于医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促进医学生自身发展,从而达到职业教育引导的目的和要求,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医学生自身发展。 3.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促进社会医疗体制的发展。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医学生对社会医疗体制改革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能主动积极深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工作,这对社会医疗体制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人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了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价值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人的需要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体现医学生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本质,如果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技能而没有职业素养,只谈利益而缺乏高尚的医德,那么我们的高等医学教育存在重大的缺陷。因此,在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和发展社会关系,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优点,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多变的社会需求。所以,医学院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每个医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合他们自身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引导。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对象的本质属性,增强职业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在《矛盾论》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可见,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只是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受教育者“接收―反映―内化―行动”的自我教育过程才能体现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要了解医学生自身需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有利于医学生对职业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达到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根本目的。 3.人的本质理论揭示的内容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和看待医学生自身特点发展与职业教育引导关系,便于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施。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从这种意义上说,医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与职业教育引导关系应体现社会性。医学生自身特点发展脱离了社会,就不能体现价值,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不同的社会舆论、社会政策、社会导向对医学生价值观、就业方向的选择、是非判断的标准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舆论、社会政策和社会导向对医学生职业观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和引导中,教育者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形势,针对医学生特点,使医学生职业教育具有更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下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启示 1.加强医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医学院校应该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于整个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中,向不同年级的医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缓解医学生各种各样的就业压力,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如对低年级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应根据当前的形势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学校举办就业规划讨论会,邀请成功校友和企业家与在校生面对面交流,让医学生对当前社会需求的情况更清楚更全面了解;对高年级的学生,帮助他们了解求职就业的程序和技巧,定期开展就业咨询服务和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讲教育,为他们创造就业实践机会和见习机会,并重点指导他们处理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掌握应聘技巧等实用性知识,让他们找到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同时,医学院校应注重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医学职业素养,以及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培养,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团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如临床技能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以帮助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求职能力。 2.发挥医学生自主能动性,提升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注意引导医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长短不足等方面有着充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拓宽自己职业选择的范围和领域,适当考虑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就业、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等。其次,我们要尊重个人特点,提升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曾经指出,医学生除了拥有高尚的医德外,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才可以治病救人。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发挥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校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和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定期到社会福利院、社区进行按摩、义诊服务;深入农村为群众服务、开展常见病预防和治疗的宣传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义教。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专长的平台,有助于他们提高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以及差异性能力;有助于他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掌握了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最后,现今社会越来越关注医德问题,职业教育应强调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特别是责任感和关怀意识的培养。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除了依靠两课教育外,还应延伸到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与医德、医学专业水平,医学资源分布不均,医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职业教育引导中鼓励他们去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工作,深入了解群众对医疗方面的真正需求,自觉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3.加大基本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根据笔者对广东省5所医学院校(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和广州医学院)的110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显示(详见文末表),各专业学生在求职准备过程中,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压力,其次才是父母及亲人的期望。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的硬件建设,对愿意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医学生给予优厚的人事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善落实“三支一扶”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各项优惠政策,为医学生到基层、西部就业创造合适渠道和良好环境。同时,政府可以采取出台一系列帮助医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大力倡导医学生把握就业机会,适应艰苦环境,磨炼意志,树立奉献精神,从而鼓励他们深入基层;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医学生实习基地和就业见习岗位,帮助医学生提升就业技能,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医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的岗位帮助,这样才能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分析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试析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论文摘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扬弃了前人的思想学说,认为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因而更为直接地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意。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生产;现代教育;“教劳结合”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类的劳动分工是十分粗浅的、笼统的,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为典型的“第二大(社会)形态”阶段,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人类劳动的体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分裂、对立达到了顶点,人被视为完全不需要具备任何专门技艺的工具,人手的灵巧被机器的精确所代替,他只需被动地伺候机器的运转,在资本眼里,人仅仅是大机器工业中的一个活部件。马克思说道:“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再次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一 自欧洲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学校教育又开始被要求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改良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谋生、糊口联系在一起。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突破古代学校教育对原始社会广义职业教育的异化,创造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成为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为基础。欧洲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以机器生产形式代替了手工业的生产形式,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它使单个人的生产经验和技能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而使人类世代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进行生产劳动,劳动者再也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直接在生产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主要依靠间接经验。因此,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和训练,授以劳动者各种间接经验,就成了维护和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现代国家和有为政府就必须重视与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 其次,近代大机器生产和学校职业教育是同社会分工细化、专门技能技巧深化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革命以后,现代生产体系和技术分工基本形成,并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生产中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不断出现,促进了技术革命,于是就对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熟悉机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技术。这同时也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同现代生产活动相结合,传授生产中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性质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这就说明,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分工和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生死攸关的问题。 职业教育打破了古代社会以来学校教育仅服务于统治阶级治国治民需要的局限,使教育重新回归于本初状态,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服务。同时它也冲破了正规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的时间和空间,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就当时的职业教育具体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18世纪末出现的技术工人讲习所(mechanicsinstitutes),如1799年,在格拉斯哥大学生产科学仪器的工厂中开设的科学和数学夜校讲习班,对象是技术工人;二是政府强力推进建立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批准开办的公共工程中心学校(1794)、综合技术学校(1795,即后来著名的巴黎理工学校)、德国虔信派牧师开设的“实科学校”(1708、1747)等。但马克思并不推崇这两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而是从工厂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是托马斯·莫尔,他在《乌托邦》一书中阐述了教育与农业、手工业劳动结合的思想。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劳动学校”的想法,首次明确提出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主张。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是儿童教育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适当的体力劳动能够促进人的智慧和道德发展。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并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试验。 二 在19世纪初的英国,工厂生产中使用童工是普遍现象,童工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4—16小时,其体力、智力及道德备受摧残。1800年1月,29岁的欧文从岳父大卫·戴尔手里接任苏格兰新拉纳克纺织厂经理一职,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学说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工厂中实施了“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人的性格,从而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的改革计划。他将每天劳动时问缩短为10小时半,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工人子女开办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为6~10岁的儿童开办初等学校,为11~17岁的童工开办夜校,教授适合儿童年龄并且对未来生活有用的知识。1816年1月,欧文将他的工厂教育机构命名为“性格陶冶馆”。 由于欧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其他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英国议会先后三次通过工厂法,规定若干保护童工的措施,并附有童工教育条款。例如,《1802年工厂法》规定,工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1833年工厂法》规定,纺织厂14岁以下童工每天必须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1844年工厂法》规定,8~13岁童工每周须在学校学习6个半天或3天,否则不得受雇。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他发现工厂教育制度中实践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是改造旧教育、促使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二是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劳动同教育的早期结合,必然发展为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 三是马克思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上。他们通过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现代工业生产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了物质条件。提出了客观的需求。 四是马克思直接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的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秀思想成果,确立了科学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并且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的工厂教育制度,从《工厂法》中看到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萌芽。 马克思十分推崇欧文在自己工厂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他在《资本论》中说道:“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的基本原意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马克思是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发展规律中预见到了未来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工业使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社会生产这个伟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资本的统治下遭到了可怕的歪曲。” 第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亦即现代工业性质的生产劳动;所说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教育,主要是指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匹配的学校形态教育。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第三,马克思所说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同生产劳动结合,也包括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专门指出,技术教育与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在以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出现之前,职业与教育是分离的:从事谋生糊口的职业劳动者一生一世都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而从事传道授业的教育活动者也是一生一世都远离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颠覆了之前以家庭劳动和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它第一次使职业教育建立在以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新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既可以使学校教育获得社会实践的基础,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以使生产劳动受到科学原理和智力活动的指导,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指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之间的互相作用问题。现代生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生产使教育在体系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教育第一次在革命性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有了完整的体系,既“劳心”又“劳力”,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合二为一。但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十分强调治“学”的正统观念,长期以培养治国的“接班人”为目的。不屑培养治“事”的“建设者”,所以,职业教育的地位十分尴尬,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边缘位置。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对提高生产力,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以及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作用,都得到各个国家的一致认可,都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马克思这句话的重点是强调教育的作用,强调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职业教育对现代生产都有哪些作用呢?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职业教育起着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科学是一种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没有物化的生产力。把科学物化在生产中就可以变为直接生产力。这种物化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把科学变为生产技术,物化在生产工具中,改革工具,革新技术;其二是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劳动者,使劳动者具有生产技术和能力,提高智力水平。职业教育是实施这两种物化的重要措施,是这种物化的最有效的形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人类长期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和概括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又是在教师科学传授方法引导下进行的,因此具有较高的效率。这对于现代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所传授的某些部门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于生产中,转化为生产的一个条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训练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另一方面,现代学校教育还起着促进科学知识的联系、积累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一般生产力的发展的作用。如各类学校所传授的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学科,都不是某一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过程的知识结晶。在这一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职业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直接参加了劳动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不仅要为社会生产培养有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劳动后备大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和造就从事脑力劳动的专门人才,即工程师、科学家和各种技术人员等。这些人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物质生产的重要劳动力。马克思有一句重要的话:“充分发展起来的个人自身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里说的“反作用”,主要是指人通过学校教育,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到训练成专门劳动力的过程。人通过教育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就会使自身充分发展起来,具有较高水平的劳动能力。 再次,职业教育是发展社会生产的重要阵地。从某种意义说,职业教育同社会生产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更加易于实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因为,职业教育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生产,使生产现代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专门系科专业的教学,可以培养专门劳动力。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总是归结为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⑦而职业教育在智力劳动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职业教育是通过培养造就高一级的专门人才和用新的科学技术装备社会生产,来与生产取得联系,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因此,现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把它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充分发挥它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使科学、教育、生产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职业与教育本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系统,职业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并以此谋生糊口的生产活动系统,教育是保存、积累并传递精神财富与知识谱系的精神活动系统,这两个系统各自有独立的逻辑体系,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任务。但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具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职业教育则成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结合点。这种结合是以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科学原理和技术发明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目的是满足以体力活动为主的社会劳动力需求向以智力活动逐渐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劳动力需求转变的要求,职业教育也就从学徒制转向学校教育形态。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退耕还林工程推进了双辽林业跨越式发展 摘要:针对双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后林业状况的分析,通过对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等因子的调查,并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实际情况,在看到退耕还林工程深远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充分论证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双辽市林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 1 退耕还林工程在双辽市启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双辽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处于辽河平原和科尔沁草原相接地带,地处东经123°20′-124°05′,北纬43°20′-44°05′。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和辽宁省昌图县毗邻。东西宽62km,南北长89km,幅员28 221hm2。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北岗南洼,海拔在106-204m之间,南部为东西辽河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高,北部多为固定沙丘所覆盖,岗洼交错,土壤瘠薄。 双辽市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6℃,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以上的日数为224d,稳定在10℃以上日数为160d,年均积温3492.7℃,无霜期145d,年平均降雨量464.7mm,69%集中在6-8月份,全年蒸发量1784.7mm,为降雨量的3.7倍,全年主风向为西南风,每年7级以上大风日71d,其中78%出现在4-5月份。 目前,全市尚有3.1万hm2规划的宜林地没有造林或被开荒种地,或被闲置荒芜,并且双辽市有东西辽河,温德河,新开河流过,承担着上游10万km2的泄洪任务,导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6万hm2,每年损失耕作层土壤280万t,等于全市农家肥的50%,本地区土壤为风沙土。碳酸盐黑钙土、草甸土和沼泽土四大类,其中风沙土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0%以上,同时,随着草原的开垦及牛羊牲畜的过度放牧,导致省植物被农作物代替,草原植被退化为次生草原植被。 由于双辽市地理位置、土壤、气候等因素的特殊性,滞后的生态林业建设和低下的生态建设效益,严重地阻碍着双辽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成为发展的燃眉之急,加快本地区的荒山荒地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全面增加林草植被,只有大面积开展增绿护绿工程,才能发挥林地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同时,对周边农作物生长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减少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大风带来的损失,实施退耕还林等高效林业建设模式,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牧业生产后劲,促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跨世纪的战略意义。 2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双辽林业跨越式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双辽市有林地面积35 222hm2,并且林分分布不均匀,每年造林地块大多是采伐迹地,新增林业有用地增幅不大,尤其是农民造林积极性不高,由于造林后农民土地面积减少,短期内经济效益不高,对农民来说收入有减无增,所以农民几乎没有拿出承包地来造林,因此双辽市林业用地很多年来增幅不大。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年退耕还林造林2000hm2,荒山荒地造林1000hm2,2003年退耕还林造林4017.9hm2,荒山荒地造林287.3hm2,2004年退耕还林造林1200hm2,以上各年度造林均经过国家及省检查。通过几年工程的实施使得双辽市森林面积增加到53380hm2,以前各乡镇林地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不论从森林面积还是森林覆盖率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显著双辽市的林业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3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了双辽市林业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前双辽市林木可采资源很少林分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等发面呈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趋势,这样的发展态势长期下去将严重阻碍双辽市林业的发展。如果后储资源衔接不上,不久的将来必定给双辽的林业发展带来阻力。然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解决了这一难题,幼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正好弥补了双辽市林业后续资源不足的现状,推动了双辽市林业向前发展,并且退耕还林工程8年连续带动了双辽市林业发展的持续性。所以说双辽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退耕还林工程。 4 退耕还林中经济林短期效益成果显著 由于受双辽市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对经济林栽培认识不够,栽植技术及培养技术不够成熟,随着林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使得农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并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开展经济林栽培,经过几年来的共同努力,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农民不仅享受到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于此同时林果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另一方面也为双辽市林业生态建设注入了活力,发挥了经济林生态效益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艳平(1976-),女,吉林双辽人,就职于双辽市服先镇林业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实施退耕还林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措施和切入点,是再造秀美山川、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工程。笔者对重庆市忠县及部分乡镇退耕还林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忠县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56.0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0.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0万亩,灾后重建2.3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调研所到的地方,十年前退耕地造的生态林,已经长成郁郁葱葱的成片森林,有效地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生态环境,林区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退耕地造的经济林,比如柑橘、枇杷、葡萄、笋竹、红豆杉等,不仅显现出优良的生态效益,也开始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工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户不仅从工程补助款中直接受益,农村劳动力也得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融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大幅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粮食种植由广种薄收向精种高效转变,高标准经济林园区建设,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林区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大幅提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虽然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发展工程和民生工程,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赞扬和欢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变化,政策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力度减弱,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下降 目前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偏低。工程实施初期,退耕协议采用实物计价的方式,每年补助300斤稻谷,此后将粮食折算为补助款,按当年价格计算,加上生活补助费用,退耕农户每年每亩可得人民币245元。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物价不断上涨,比如稻谷的市场价格已从每斤0.7元涨到1.3元左右,这就使得原来政策的含金量有所下降。退耕还林比不上种粮,农户的积极性下降,一些地方出现林粮间作、套种等现象,毁林复耕的隐忧日益突出。 (二)生态林补助期满后难有经济效益,部分农户生计堪忧 保障退耕还林成果,必须把生态目标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统筹考虑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实际问题。退耕还生态林的生态效果很好,但农户普遍无法从生态林中获取经济收益。一方面林木成材还需时间,另一方面林下产业基本没有发展。因此政策补助到期之后,部分农民将无法从退耕地上获取相应收入,预计将有10%左右的退耕农民生计会出现严重困难,这给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带来很大压力。 (三)经济林经济效益较好,但面临后续产业发展制约 退耕还经济林对退耕户来说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户每年收益远大于领取的补助资金,这相对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很多经济林同时也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比如涂井乡友谊村“三峡橘海”万亩标准化柑橘果园,每到春季,花香四溢。经济林工程还带动了一批龙头公司和加工企业的发展,为当地税收和百姓致富做出了贡献。但总体上看,产业化发展水平还不高,大多数仍以家庭为单位,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所要求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格局。县域经济由于地域和体制机制等制约,引进加工企业还存在困难,加工能力不足,出现果贱伤农的现象,影响经济林的长期前景。 (四)部分地区存在重建轻管问题,直接影响成果巩固 退耕还林“三分造,七分管”,管护抚育不到位,对整个工程的成果和质量都有很不利的影响。按照“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除采取了现代经营模式,比如涂井乡的“公司+农户+互助合作社”模式之外,大多数管护任务都落在各家各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常年在家劳动力很少,无力进行管护。在林木没有经济收益和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农民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管护费用和劳力。有些农户,林木的管护技术跟不上。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一些退耕林地内杂草丛生,树木生长差,降低了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长效保障机制不健全 从国家整体考虑,应该说退耕农户为国家生态屏障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应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很多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十分艰苦,相当一部分退耕农民收入还主要依靠阶段性政策补助,自我发展能力薄弱。尽管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劳动力转移,但这种转移还不够稳定,部分返乡农户弄清政策后,提出解除合同或提高租金,有些群众情绪激烈,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退耕还林工程工作繁多,包括工程设计、合同签订、施工监督、检查验收、政策兑现、档案管理、技术培训和信访案件处理等等。长期以来,基层林业部门工作经费不足,工作运转十分艰难。 三、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提高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款 根据前期退耕政策,按照每亩300斤稻谷原粮补助量、目前1.3元每斤的市场价格来进行折现,建议把补助款提高到400元每亩,生活补助费提高到100元每亩。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考虑建立动态补偿制度,即补助标准随物价上涨,每隔一定年限向上动态调整。建议考虑把退耕还林中的生态林纳入生态公益林的补助范围,由国家财政长期进行补助。对经济林,可以考虑采取一次性补贴的方式,或者相应缩短补助年限,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支持生态林建设。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集中梳理并整合相关林农业项目及资金,集中使用,避免“撒胡椒面”,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弥补工程后期国家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将长江两岸纳入退耕还林政策适用范围 为保护长江,重庆长江两岸地区实施了“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在长江两岸及重要支流两岸175米至第一层山瘠25度以上可退耕坡耕地实施了租地造林工程,承诺比照退耕还林政策给退耕农户进行补助。忠县租地造林18万亩,其中生态林15万亩,经济林3万亩。应该说,工程实施体现了退耕还林的政策初衷,起到了实际效果。但由于基层财政比较困难,难以兑现补助资金,部分农户情绪激烈,上访集访,给基层发展和稳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建议下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将长江两岸森林工程纳入政策范围,支持解决相应指标,维护基层发展和稳定大局。 (三)因地制宜确定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 发展经济林,如果能够创新经营模式,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不破坏地表植被,同样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并能够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建议下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不搞“一刀切”,对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方,放开对经济林比例的限制。可由地方政府在广泛征求专家、农户意见后,形成规划上报申请,国家相关部门按其规划解决指标,把更多精力着重放在把好验收关上。 (四)创新退耕还林管护的激励机制 考虑到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新形势与新特点,一方面可以考虑在签订合同的前提下,建立专业的管护团队,解决单户农民在家劳动力短缺的困难。可以采取镇、村集体组织专业护林队,退耕农户自发组织护林队、林业部门将森林防火与林地管护相结合协助管护等多种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将政策兑现与管护挂钩,鼓励地方与退耕户签订管护合同,经检查合格后再兑现相关生活补助费。 (五)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支持政策 建议继续深入推进我国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减轻巩固前期退耕还林成果的压力;考虑加大对退耕区基本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支持地方政府谋划产业大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加快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立相关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退耕区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打造产业化、规范化的高效林果产业基地,解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六)探索建立退耕还林筹融资新机制 建议一方面考虑建立省际间和省内相关转移支付制度,从重点开发区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转移支付用于生态涵养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加快探讨建立全国范围内碳交易制度,征收国内碳税充实退耕还林资金。 (七)其他相关建议 建议探讨制定支持林权抵押的相关政策,搞活林业经济;适度提高给基层工作部门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标准,并随计划安排一并下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退耕还林信息和管护技术培训网络,组织开发相关操作软件;简化退耕还林工程的申请、审批程序,降低相关行政工作成本。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对发展退耕还林工程的探究 退耕还林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 一、工程建设成效 1、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步伐加快,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工程实施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工程为我国生态建设步入“破坏与治理相持”的关键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大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过去,山区、沙区干部群众明知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种粮产量低,有调整结构的愿望,但调整后短期内没有生计来源,结构调整缓慢。退耕还林给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机遇。各地把退耕还林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和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推行生态林草、林果药、林竹纸、林草畜以及林经间作、种养结合、产业配套等多种开发治理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保障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退耕还林后,由于生态状况的改善、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集中,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工程区及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保障和提高。同时,退耕还林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把不适宜种植粮食的耕地还林,有利于促进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退耕还林中还发展了大量的水果、木本粮油等林木资源,培育了丰富的牧草资源,不但能增加食物的有效供给,还能调整和优化食物结构。 二、完善后续政策措施的意见 为了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结合林业产业发展,加强林木抚育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开展森林经营,培育健康森林。落实“五个结合”,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移民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解决退耕农户当前和长远生计问题。 (一)、完善后续政策 1、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 2、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林业局要进一步摸清已实施退耕还林和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基本口粮田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和全县新增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规划要综合考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和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果品产业发展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负责安排好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3、明确退耕还林现金补助政策兑现范围。凡纳入退耕还林计划的下列类型的承包耕地,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可兑现现金补助:一是农户依法取得承包经营权的耕地退耕还林的;二是国有林场耕地和集体耕地发包给职工或农户后实施退耕还林的;三是业主(大户)依法取得耕地承包经营权,并与原承包户签订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协议的;四是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依法取得国有或集体耕地经营权,且分包到职工或农户,并与承包户签订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协议的。 (二)、落实配套措施 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等,并安排必要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规划要综合考虑还林的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 1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退耕农户,要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对自愿进行移民的退耕农户实行易地搬迁,给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支持,同时结合扶贫、国土整治等资金统筹规划解决退耕移民生产生活问题,使其“搬得下,稳得住”。生态移民退出的耕地将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生态移民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2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建设;在交通不便的地方,着力培育一批兼顾生态效益的薪炭林,为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能源。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3认真搞好补植补造和森林经营。补植补造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关键,各镇乡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要及时组织退耕农户在明春对成活(保存)率差或造林失败的地块进行全面的补植补造。同时,加强后期管护责任的落实,退耕户必须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退耕还林管护合同,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效。在不破坏植被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引导发展林下经济,允许农民在退耕还林初期适当间种豆类等矮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决不允许间作高杆作物。 (作者单位:155700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通河林场)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建设发展 1、开展林业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意义 1.1退耕还林工程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可以让农村更多的劳动力走向一些相对劳动效率较高的地方与产业,不但增加了经济收入,还为这些人提供了更多接触新鲜事物与观念的机会,有助于他们素质的提高。另外,一些偏远地方工程的实施更能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为一些年轻劳动力增添了许多继续学习的机会。 1.2退耕还林工程可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体现,反映了社会治安以及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等方面的内容,任何一项工程项目或是政策的实施都会多多少少的影响到社会稳定,或正面的或负面的,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带来更多的是正面的影响。经过有关调查了解,自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后,政府形象得到提升,很大程度的改善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党和国家的政策得到农民的充分理解与支持,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另外,在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过程中,农户自发组织群体帮助一些劳动力欠缺的家庭,保证退耕还林任务的完成,并且在发展二产时,技术好资金足的农户主动向其他农户转移,实现户与户之间的横向联合,并结合当地实际气候条件,种植错季蔬菜等经济作物,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1.3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发展中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因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建立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出当地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状况,经过调查显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成为衡量退耕还林工程效果的主要尺度。 1.4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社会的进步 社会进步是每个时代的目标,它体现在各个层面,既是物质方面的提高也是精神方面的提高,可以是经济领域的还可以是政治领域的,表现在生产力方面也表现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方面,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整体社会带来了很多方面的益处。 2、退耕还林工程应遵循的原则 退耕还林工程必须以生态效益为优先,兼顾农民效益与地方经济发展,坚持以政策引导农民并尊重农民意愿,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因地制宜,科学的选择树种,落实退耕还林的政策,实施个体承包体制,保证退耕还林得以顺利实施。 3、退耕还林实施的进展情况与现存问题 3.1退耕还林实施的进展情况 由于我国针对退耕还林每年每亩的粮食补助标准十分优惠,这一政策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使他们从退耕还林工程中得到了益处,因此,广大农民群体成为了建设退耕还林工程的主体,并且国务院提出了有效开展退耕还林的综合措施,并发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指导退耕还林工程能够健康前行,另外,随着《退耕还林条例》的颁发,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相关政策措施的实践。再者,国家相关协理部门又及时的下达了树苗与造林的费用补助、现金补助以及粮食补助资金,在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中强化管理,建立了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由国家林业局对退耕还林实施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使工程各环节与档案管理同步进行,使档案信息成为进行决策与检查验收的重要依据。从1999年到2002年,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范围已扩展到25个省、1800多个县,中央实际拨付工程资金达231.57亿元,累计完成9647.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新增9600多万亩的林草面积,涉及大概5300多万农民,在开展了三年退耕还林工程的试点期间,大概1600多万农民在退耕还林政策中得到利益,平均每户得到补助粮食870公斤、补助现金146元。 3.2目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认识不足,而制定的规划与计划不够合理,一味的扩大工程试点范围,徒增财政方面的压力,或是由于对相关政策的把握不准,加之实际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而且所选树苗在数量或质量方面不佳,栽种上就不管了,平时的管理与养护不够精细,导致植树成活率低下,有些地区的人民由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在还林时未能合理的配植经济林与生态林结构,这样将很难实现生态目标。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基层管理部门的不规范操作,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配套政策法规的落实不到位,在兑现补助环节发生违法乱纪行为,直接损害到农民的合法权益。某些地方对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关系调整处理不到位,只重视眼前的补助,而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民的长远利益,不利于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4、面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目前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4.1因地制宜,合理调整政策的实施 国家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退耕地的收益情况与市场粮价的变化合理追加补助的年限,根据实际情况对粮食补助标准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促进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4.2加强领导的主导地位与相关部门的互相协作 退耕还林工程由于具备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以及操作难度较大的特点,因此,还需要加强乡镇领导的主导地位,各部门之间要齐力配合,通过互相协作进一步实行林业部门与乡镇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权利及义务,并以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标准内容,稳定的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4.3依赖科学技术的力量 把握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开发,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重视先进优良品种的引进,强化防治病虫害的力度,加强对市、镇、村三级进行必需的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成果。 4.4政府组织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退耕还林后,农村的多余劳动力大多自发到外地务工,但是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与劳动技能的限制,往往就业困难,即使解决了就业问题,往往存在着收入低的现象,因此,针对这样的现象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强化对出外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退耕还林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生态建设工程,涉及面广,而且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在开展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应当从全局利益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优先考虑农民利益,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作者:侯国臣 周琳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原文作者:李先美 摘 要:退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退耕还林做起,在探讨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出了退耕还林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内涵。 关键词:退耕还林;可持续;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 1 退耕还林和可持续发展 1.1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指为了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并对其地区的生态进行改善,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遵循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分步骤、有计划地停止耕种,取而代之的是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将原有的林草植被得以恢复。退耕还林措施,并不是在所有的耕地区域都可以施行,而是政策性地规定了范围,主要是针对一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如山区、丘陵区。当然部分平原地区也被划归到了退耕还林范围内,但前提是这里的粮食产量很低,而且因环境和气候的原因而出现了土地沙化的趋势。在一些坡地,如果坡度超过了6°,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并因此而造成土质逐渐呈现低劣的趋势,这就需要采取土地保护措施,而退耕还林在其中就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是国家政策,但主要还是采取自愿原则,并不会因此而对农民强行执行。 1.2 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侧重于不同方面,就会有不同倾向。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就着眼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均衡,以不破坏生态平衡,或者是生态科自行恢复的程度为限度。从经济的层面和社会的层面来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则更倾向于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使得人类可持续生存下去为理念。进入到科学的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需要考虑到清洁、有效,以及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就可以被划归在此理解范围内。 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退耕还林虽然是一项生态保护措施,但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当社会经济处于迅速发展时期,退耕还林问题就不会因为资金短缺问题而面临着搁浅。环境不同、土质不同、气候差异,在资金的补偿上都会有所不同。一旦某些地区出现了工程建设补助亏缺,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就会被削减,大大地降低了退耕还林的效率。 2.2 建立必要的协调机制以督促退耕还林的完整性 要实施退耕还林这一举措,涉及到方方面面。农民的种植知识,林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都会影响到退耕还林的整体进展。一些农民对于种植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加之思想的落后和观念的保守,无法接受新的种植方法。面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就需要普及专业知识,使农民有效地应对面临的本质性问题。当各种矛盾出现,有关部门需要灵活采取相应的协调机制,督促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网] 3 用科学的发展观促进退耕还林工程 3.1 用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实现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落实 退耕还林虽然是一项国家倡导的政策,但是也要灵活实施。对于一些土质良好的地带,则实行“不该退则不退”的措施。退耕还林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改善土壤,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化,所以,遵循自然规律是非常必要的。另外,退耕还林首先要确保地表植被完整性,就需要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为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可以采取林果间作、林竹间作、林草间作、灌草间作等多种合理模式达到还林的目标, 并进行立体经营。 3.2 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 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一些对农民经济补偿的政策被落实到位。在《退耕还林条例》中,关于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措施就已经有所体现。这项政策主要考虑到的是退出耕地后,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所以,国家出台了一些规定,在核定了退耕面积之后,补偿落实到位,其中,还包括一些种苗造林的补助费、粮食补助已经各种生活补助。还要让农民享受到除了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之外的医疗、教育等基本生活保障。 4 总结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着长期性和复杂性,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解决在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当出现实际问题的时候,以巩固和发展好退耕怀林工程为己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持续发展。
医学护理教育探析:医学教育信息化在社区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当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社区护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社区护理教育的地位也随之提升。通过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整合医疗资源,搭建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医学教育培训平台,使医学信息化教育能更广泛的应用于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中。方法:建议通过建立移动学习平台、发展远程社区护理教育、将高仿真模拟人模拟教学应用在社区护理教学中及在社区护理教学中多应用网络技术,将医疗信息和医疗资源整合为一体,为高质量的社区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结果:医学教育信息化应用于社区护理教学中,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扩大了培训能力,可接受更多的社区护理人员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班。同时医学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特别是为改善工作在边远地区的广大社区护士的学习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教育;护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势在必行。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21世纪护理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要发展社区护理,拓展护理服务[1]。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得到不断推广,社区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对于社区护理服务来讲,其涉及范围广、知识多、独立性强。而且它的服务与临床服务不同,要求护理人员在人文、保健以及护理等方面的知识有扎实的基础。社区护理要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学校的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途径尤其是继续教育来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2]。而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的时代,数字化的时代。医学教育的信息化是现代医学教育观的必然要求。因此,本研究拟探索医学教育信息化在社区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1 背景 在国外,对护理教育的定位层次较高,学历水平一般都在本科、硕士。但是就国内社区护理来讲,社区护士大部分为临床转岗的一些护士,虽然要求具备护士相关的执业证书,但是却不要求具备上岗证书[3]。但是卫生厅以及卫生部都要求社区的护士都要经过岗位培训,才能符合社区护士的条件。调查可知,我国约有半数的护士没有进行上岗培训。对于社区护理来讲,其综合性较强,包括康复护理、医疗护理等多方面的服务,这也对社区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因此,社区护士一定要经过正规的培训之后才能正式上岗。但是现在中国的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与不足也比较明显,因此很需要信息化教学,使更多的学习者能够减少负担,就近入学,获得更多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机会,促进知识和理论的更新,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质量。 2 医学教育信息化在社区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移动学习平台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移动学习”是指基于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学习[5],AleksanderDye等对移动学习作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的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的出现使人们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加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它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所谓“移动学习”是指基于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学习,AleksanderDye等对移动学习作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的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的出现使人们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加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它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构建移动学习平台、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移动学习终端的选择、移动学习平台可以发挥其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我国幅员辽阔,大量基层社区护士远离中心城市,甚至身处边远地区,对他们的培训是一个难题。医学院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已经深入基层,由于信息、资源和人才方面的制约,社区护士的知识和岗位技能长期得不到更新和提高,不仅阻碍了其本人业务能力的发展,也无法适应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从经济的角度看,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教育模式也可以省去将在职人员集中到某地学习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经费。作为卫生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移动学习在医学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推动医学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2.2 发展远程社区护理教育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护理人员越来越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6]。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护理工作者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要求,特别是为改善工作在边远地区的广大社区护士的学习环境,减少因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不便,提供社区护理人员更多的学习和参加会议机会,可以考虑建立服务于护理教育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远程教育网络中心可以提供给广大社区护理工作者一个不需与老师面对面授课的双向的、互动的学习途径,更多的人同时上课,透过声音视讯的传输,增加更多的与大家共同讨论及接触的机会,使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更加方便容易,有效率。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习环境可以因远程教学系统的设置而获得改善,弥补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与不足,从而使更多的学习者能够减少负担,就近入学,获得更多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机会,促进知识和理论的更新,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但是要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远程护理教学网络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网络、加强师资培训、以及充分做好学生的准备。目前,远程护理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它的开展依然任重而道远,除了行政的、技术的支持外,广大护理人员对于教育网络的熟悉和适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学员们对于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的认同,以及积极参与的程度也是远程护理教育网络能否充分发挥其互动功能和作用的关键。随着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和各界人士对网络的不断认识和熟悉,远程护理教育网络将在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高仿真模拟人模拟教学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仿真模拟人模拟教学是通过计算机控制,使模拟人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结合配置的模拟临床环境,使学生以护士的角色对患者进行各项护理,从而得到综合技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模拟教学以其可重复练习而不会对“患者”造成危害、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解决临床实践资源短缺等优势而受到国内外医学教育界的充分认可。高仿真模拟人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主要模拟社区护理工作案例中的真实患者,学生在模拟仿真的临床环境中,以护士的角色对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我国目前尚处于探索性地将其应用到急危重症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等课程中,而国外已针对模拟教学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研究,以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目前国内将高仿真模拟人模拟教学用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案例尚不多见,还需进一步加强模拟教学相关学术活动,需要进一步开发切实可行的案例,制订科学可行的评价方式和教学方案来指导模拟设计、执行和评价,以有效指导模拟教学的开展,使更多学生受益。 2.4 网络技术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PACS(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以下简称PACS)。PACS系统包含了放射科、超声等所有影像科室,由于图像数据非常大,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时和在网络上传输时对服务器性能要求特别高[7]。继续医学教育中,我们在教学点采用中央控制台的远程网与医院PACS系统连接,PACS系统涵盖放射科各类检查,实现了电子化报告、电子阅片以及影像资料的存储,系统上线后,采用电子化阅片,病人影像资料投影到幕布进行讲课或病例讨论,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便利,使社区护士有了更好的讨论和教学平台。 综上所述,本文对医学教育信息化在社区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具体探究,为了达到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要发展社区护理,拓展护理服务的目标,还需要更多、更高素质的社区护士,这是摆在每个护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8]。本文通过探讨、具体分析国内社区护理可行的信息化教育的方法,并与国外进行比较,可见我国在社区护理教育方面不管是在设备、技术、资金还是制度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质量,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护理,必须加快社区护理信息化教育的步伐。 作者简介:陈冯梅(1981-),硕士,讲师,专业公共卫生方向,2014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医学护理教育探析:医学护理教育改革浅析 摘要: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医学护理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和先导,医学护理教育通过改革为优秀医护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国际医学护理教育交流与合作,按照国际现代医学护理教育理念,以培养方案为核心建立起与国际医学教育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护理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使我国医学护理教育逐步融入国际大环境,在国际竞争中改革和发展。 关键字:医学护理 改革 人文精神 1.我国高等医学护理教育发展概况 1988年至今,随着国家整体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国内形势变化,医学教育培养体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我国的高等医学护理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现在不仅有护理专科、本科教育,而且已有硕士,博士招生培养教育了。 1.1.医学护理教育培养机制存在不合理 我国现行医学护理教育培养机制存在多个层次,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之分。一方面,各层次教育所拥有的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差距巨大,导致每年有相当数量缺乏足够训练的护理医师进入,医疗活动出现更多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医学归根到底是一门经验学问,接受了更长时间基础知识系统训练的护理医生进入工作初期,工作能力反而有所欠缺,于是滋生了“高学历、低能力”的怪现象。总体来讲,不利于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医学护理教育改革的方向逐渐将培养重点转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重点。 1.2基础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 传统的医学教育中,本科层次是医学基础教育的主体,研究生阶段则主要侧重于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然而,作为医学护理教育主体的本科教育,基本上又被人为划分为4+1模式,即4年基础课程学习和1年临床生产实习,部分学校在生产实习之前,有数周时间不等的集中见习期。这种看似计划性和可执行性良好的教育程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逐渐显现出一个难以克服的弊端:学生在基础课学习期间,对于临床相关的生理、病理、解剖等知识,理解过于抽象,无法获得客观体验;而到了后期实习阶段,先期学过的基础知识早已淡忘于记忆曲线的远端;再者,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和治疗,要求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割裂式的医学知识讲授过程无助于培养医学护理毕业生系统性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国内一项针对在校医学生的调查显示,有76.75%的被访者认为临床实践显著影响就业能力,高居所有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首位。 2.先进国家高等医学护理教育制度的参考与启示 5年以上的医学教育护理学制的好处在于,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扎实的理论。毕竟对于医学而言,属于高精尖科技领域,而且其所包含的学术内容众多,没有一定的实践积累,学生很难学到更多更实用的医学知识,这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利,对于国家整体医疗事业的发展而言也没有好处。纵观当今诸如美国、德国、英国等这些经济发达国家,它们对于医疗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极为重视,所以,他们的高等教育对于医疗护理人才的培养历史至为悠久,也正因此,这些国家的医疗水平才与其政治、经济保持了某种程度上的相适应。事实上,有些国家对于医护人员的准入门槛相当的高,比如法国,没有博士学历,根本不可能从事医生这个行业,而且,法国根本就不设医学学士或者医学硕士这些学位,目的很明确,想当医生行业必需是博士。 3.我国医学护理教育改革现状分析及重要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护理教育遵循“坚持方向、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改善条件、优化管理”的方针,认真借鉴世界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整课程结构,积极探索综合化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前沿性”、“加强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改进实验课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学的主导性”和“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使我国高等医学护理教育面临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3.1.课程体系改革 一类是在以护理学科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即根据各学科的重要性将传统的学科课程分为核心课程、指定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不断增设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课程。目前,大多数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沿用的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因而这种课程改革的基本做法容易推行。 3.2教学内容改革 医学护理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医学和预防医学教育方面。医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需要医学知识的新陈代谢,而人才培养模式和卫生服务模式的根本性变化以及预防、医疗、保健的结合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统一趋势对医学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医学院校几乎都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陆续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医学史、行为科学、文学、卫生经济学和法学等课程纳入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教学内容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3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临床实习学生互评等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校大量应用人体模型和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体现了对病人的尊重、同情和理解。此外,随着教育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护理教育方法日显超时空化,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的广泛应用正在不断改变着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 4、人文精神在医学护理教育中的实践 患者直接接触的就是护理医生这个群体,但医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正是为了成功走上医生岗位而做的准备,因此,参考患者的合理建议对医学护理教育改革仍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一方面,部分护理医生缺少对患者主体权利的充分尊重,缺少对医患关系改善与医疗纠纷预防的主动意识和行为,给医患矛盾埋下隐患;但另一方面却与患者对医生或者医疗行为的误解密切相关。着力于消除医患双方的误解乃至对立,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在医护生本科教育阶段的医学教育改革有必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客观需求。培养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人性、理解病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医疗实践,而医疗实践也能够提高医学生对病人权益的认知。 总之,为了培养能满足医疗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医学教育改革应考虑多方的需求。现代医学护理模式已经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而这就要求未来的医生能够转变服务观念,由为治病而服务,准话成为为患者 服务。医学护理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向患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尽力消除医患隔阂。同时,在医疗实践中不仅关注手术成败,更要尊重患者,关注患者生存质量、生活理念。职业不应该仅仅沦为一个人的谋生手段,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桥梁,所以,医学生应该培养高度的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视患者为亲,用心完成自我人格的升华。 医学护理教育探析:基于医学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患者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医疗卫生环境出现的变化让实践教学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医学模式教育配合标准化患者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解决医学院学生临床护理实践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临床护理技能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对妇产科教学、医学模拟、医学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患者的临床运用进行探讨,从而为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指明方向。 关键词:医学模拟教育;标准化患者;妇产科教学 妇产科护理学是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于一体的临床专业主干课程,具有显著的操作性和专业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强化操作技能锻炼,特别是产科医护工作将会对母婴安全造成直接影响,任何不慎操作都可能导致意外。所以,在妇产科护理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力度,通过医学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相关学习活动提供相应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工具。 一、妇产科护理教学的特殊性 妇产科护理包括女性特有病理、生理、生育调控等,和其他各种器官系统相比较,女性生殖系统也是相对敏感的一个系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患者在就诊以及住院过程中常常存在各种愧疚心理,这就很难让她们接受护理学生的实践。而且,医学院学生因为刚参与临床护理实践,面对患者时可能存在胆怯、害羞等不良心理,失去各种实践机会,或者受到这种紧张情绪的不良影响,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导致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二、医学模拟教育 医学模拟教育属于通过使用模拟技术对仿真患者、临床情境进行创设替代真实患者开展的各临床学教学实践。医学模拟技术利用计算机设备所创设的模拟临床场境和患者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实践资源已经在当前临床实践教学中凸显出相应的优势,特别在妇产科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中产生的优势更加明显。 首先,直观性明显,女性生殖系统位置较深,妇产科很多临床实践、操作都需要在盆腔内进行,包括人工流产、分娩、宫内节育器取放等,这些实践操作都无法直接观看,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通过复杂的示教、讲解也难以让学生体会各种抽象操作。医学模拟技术把临床解剖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巧妙结合在一起,创设出全方位、数字化的三维模型。教师可以在这种简单的操作中更加具体、直观地对抽象的动态过程进行展示,把各种看不到的操作变得形象具体,使学生更好理解和记忆。 其次,人文关怀明显,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盆腔检查等操作都涉及患者的隐私。常规性的实践教学虽然有很多患者愿意积极配合教学,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也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通过医学模拟教学,保证患者隐私在不受到侵犯的前提下完成各种临床护理实践操作,这也符合人文关怀和伦理标准的要求。 三、医学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患者运用优势 首先随着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逐渐普及,职业教育也开始面临着学生生源素质逐渐下降的问题,中职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喜欢表现、抽象理解能力较差、对于临床工作充满好奇。而传统的教学大都以学生被动学习为主,他们容易产生各种依赖心理,也容易产生厌倦或者疲劳,听课效率较为低下,从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医学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患者充分利用中职学生的优势所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护理教学过程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模拟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学会动手、动口以及动情。 其次,医学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患者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功效。传统观的妇产科护理教学依然选择的是基础、临床以及实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能够接触到临床实践的机会,这就导致理论和实践教学之间出现脱节,学生缺乏动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该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患者、围绕案例让学生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完成体格检查、病史采集等,提出了系统的护理诊断,并保证护理措施得到顺利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护理教学的缺陷,并把理论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尤其是创新和实践能力,保证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优化,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医学模拟教育和标准化患者两种模式有着相同的出发点,也就是在临床护理教学之外建立对临床护理实践活动进行模拟的环境,并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面建立起更加立体生动的临床实践教学环境。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很容易涉及患者的隐私,因此,选择正确积极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高级的模拟系统都无法替代真正的临床实践,模拟患者和真实患者查体上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为未来医学事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医学护理教育探析:中职护理教育预防医学教学论文 1教学对象和教改方法 1.1预防医学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将预防医学课程列为中专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共42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12学时,所使用的教材为沈志谦主编的《预防医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理论课的章节主要包括:绪论、环境卫生与健康、饮食与健康、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社会环境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医学统计学介绍、疾病的发生要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营养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等;实验内容有:正常成人的食谱编制、食物中毒的案例讨论、儿童铅中毒的案例讨论和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等。 1.2研究对象 以我校护理中专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两个合班,每个合班含4个小班,一合班人数为128人,二合班人数为103人。 1.3教学改革方法 依据近年的教学经验和中专学生的考试成绩,结合中专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以一合班为教改组,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探索;二合班为对照组,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 1.3.1采用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 根据章节内容,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讲解。 1.3.2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授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件中穿插大量图片和视频。 1.3.3在讲课中加强教学互动和课堂提问 讲课中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采用提问以及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了解学生对于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学生容易理解错误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遇到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课堂提问,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1.3.4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 在预防医学实验课程教学中采用小班教学,大约30人一个班,请长期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进行实验课小班教学辅导,同时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1.4课程考核方法 预防医学课程考核包含两个方面:理论课考核:在教学结束后两周进行闭卷考试,总分100分,复习时不划重点,加大理论考试监考力度,杜绝考试作弊;实验课考核:以平时实验课的学生作业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按照评分规则进行评分,共4次实验课,以每次实验10分计,总分40分。最后的总成绩=(理论课成绩×70%)+(实验课成绩×75%)。 1.5资料的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使用Excel录入,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和教改组比较指标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中专护理学生预防医学实验课成绩 食谱编制和儿童铅中毒案例讨论两次实验课成绩,教改组学生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P<0.01);食物中毒案例讨论和计量资料描述两次实验课成绩,两组学生的平均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课总分教改组学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 2.2中专护理学生预防医学理论考试成绩 在预防医学理论考试中,名词解释和问答题教改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或P 0.05);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两组学生得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理论考试总分教改组学生高于对照组(P 0.05)。 2.3中专护理学生预防医学成绩总评 通过本次针对我校护理中专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方面的改革探索,结合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课成绩进行综合考评,教改组学生总成绩高于对照组(P 0.05),不及格率教改组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中,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提出要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中等职业护理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预防医学的学科要求,积极采取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法,以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效。在本次中专护理学生的预防医学实验课教学中,食谱编制实验课内容较难,在本次实验中,学生需要学习查阅食物营养成分表,同时还要学会计算三餐能量以及优质蛋白占蛋白摄入的百分比等,且本实验设置内容较多,计算繁琐,注重培养学生对营养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本次实验的得分在4次实验中较低;食物中毒和儿童铅中毒实验是以案例讨论为主,只要理论课相关知识掌握较好,再结合实验课教师的辅导就容易操作,两次实验课内容均较简单;在计量资料统计描述实验中,由于需要计算频数分布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学生在计算时认真细致,相互核对计算结果,因此本次实验课的出错率较低,在4次实验课中得分最高。从实验课教学中体现出一些预防医学知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不排除有些学生不认真对待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的现象。因此,应该加强预防医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和管理,一方面,对以往以医学统计学为主的实验课进行改革,增加一些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的实际运用,提高中专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其对理论课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专学生实验报告的监督和管理,尽量避免学生相互抄袭,同时带教教师应该坚守岗位,积极为学生辅导,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在预防医学实验课中学到有用的技能和知识。在理论课考试中,教改组学生名词解释得分、问答题得分以及总分均较对照组高(P 0.05或P 0.01),说明此次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选择题和判断题这些客观题来看,此次教学改革的成效还不明显,例如,判断题的得分甚至出现了对照组较教改组高的现象。通过查阅试卷我们发现,一些中专护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进行客观题考试时,胡乱答题,存在侥幸心理。同样属于客观题的填空题,教改组学生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可能因为有些学生答题不认真以及有些学生对题干的把握不准确,以致有些填空题的回答完全偏离题干。从总评成绩来看,教改组学生的总成绩和及格率均较对照组高(P 0.05),说明本次改革是有一定成效的。中专学生处在相当于高中教育的阶段,此年龄段的学生有以下共同特点:(1)可塑性强;(2)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到诱惑;(3)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但又乐意成群结队[3]。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这些特点,进行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改革,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现就本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进行以下思考。 (1)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①案例式教学:在讲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理解或者枯燥的知识点采用案例式教学,将生活中学生常遇到的一些事情作为例子,或者请一些学生发表意见与大家讨论,也可以将PBL教学法融入部分章节的教学中[4-5]。例如,在讲到涉及补钙的知识时,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亦可以提出一些补钙的误区请学生讨论,最后给学生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当然,也要结合教学中的实际,对难以采用案例讲解的知识也可采用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6]。②创设情境的启发式教学: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需要非常熟悉教材,还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认知结构,这样才可以创设情境[7]。例如在讲基础营养学中脂类的生理作用时,可以举生活中脂类饮食的例子来启发学生学习该内容。 (2)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了解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在讲授职业病预防和控制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的视频,让他们感受矽肺给广大劳动者带来的痛苦;讲到减肥时,给学生播放由学生自己制作的“健康教育创意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健康减肥”,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爱岗敬业,严格要求学生。一些中专学生由于自控力差,上课讲话、看小说、听歌、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对上述现象视而不见,对学生的行为听之任之,助长了学生不认真听课的风气,也使其干扰了其他学生,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建议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能对学生有偏见,应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同时给学生强调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严谨性,以图文并茂的课件、生动的案例、互动式教学、幽默风趣的语言甚至是肢体表演来感染每一位学生。在中等职业护理预防医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多管齐下,以全面提高预防医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刘振中周政华高晓凤工作单位:川北医学院 医学护理教育探析:妇产科护理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摘要:妇产科患者因学科专业,患病部位的特殊性,比起其他患者有着对人文关怀更强烈的需求,而医护人员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人文关怀意识相对淡薄,医学人文教育流于形式,这也成了医患矛盾的催化剂。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人文关怀服务,我校将人文教育融入妇产科护理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将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人文教育 当代的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医疗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而妇产科患者由于学科专业、患病部位的特殊性,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往往有着更强烈的人文关怀需求,所以将人文教育融入妇产科护理的日常教学中,使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为以后步入临床岗位做好准备,更深远的说,还能为妇产科这个高危科室减少医疗纠纷,提升医院妇产科的服务质量。 1加强妇产科护理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妇产科护理内容主要包括正常及异常的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妇女的护理和常见妇科炎症、肿瘤及其他疾病的护理。妇产科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往往有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如害羞、焦虑、自卑、内疚等,这些心理使得妇产科患者比其他患者更渴望与医务人员沟通,谈出她们对疾病的担忧与疑惑,得到医务人员的专业建议及安慰。而对孕产妇或患者的护理,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甚至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人口质量。患者的对人文关怀的迫切渴求及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责任要求使妇产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护理职业道德的修养,加强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提高护理质量。再者,由于公众对医疗服务要求日趋提高,患者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而中国的医疗体制尚不健全,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使得医患矛盾持续升温,在妇产科这样的高危科室更是屡见不鲜,甚至已导致妇产科医护人员的大量流失,而数量缺口使得医护人员的工作更加繁重更易忽视服务质量,这就使得医患关系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医学人文教育正是打破这一怪圈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和谐的医患关系的重建。 2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渗透并加强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 2.1编写妇产科护理人文配套教材 在课程内容创新上“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与医院护理人员共同研讨,深度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关怀元素,广泛搜集人文关怀素材,如行业发展史、行业标准、人文关怀案例、名人名言等,将之整合入现有教材,形成妇产科人文护理特色教材,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及人文素养的升华。 2.2在理论授课中增加沟通技巧相关内容 在临床工作中能否获得患者及其亲属的信任,能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都与尊重患者及沟通技巧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尊重患者,采取倾听、关切用语等交流方法和技巧,营造出和谐的沟通气氛,对患者疑虑给予耐心解答,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以女性服用紧急避孕药后妊娠这一临床常见事件为例,患者往往陷入胎儿去留的两难选择,做人工流产怕对身体造成伤害,留下胎儿又怕宝宝受药物影响发育异常,如果这时医务人员只是告诉产妇做了人流不能保证还能怀上,胎儿留下不能保证没有异常而让产妇自己选择,产妇无论怎样选择都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留下胎儿甚至整个孕期都将在这种压力下度过,而如果医护人员将人工流产有什么危害,我们将通过哪些手段避免这些危害,如果留下胎儿,异常的概率有多大,我们将在孕期进行哪些监测来排除胎儿的异常,让产妇结合自身因素进行考虑,从患者获益最大的角度帮助患者进行选择,就能让患者打消疑虑,做出理智的选择。可见医患沟通在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 2.3实训教学中加大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力度 妇产科实训课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好时机,教师在示教时将稳重的举止、平易近人的语言、关爱的态度融入娴熟的护理操作中表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关爱及职业素养,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学生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进行练习。使护生在操作中能表达出“人情”、“亲情”,从小小的细节体现护理人文关怀,并将这种关怀带到工作中。 2.4充分利用见习的良好契机融入人文教育 临床见习是学生与真实患者的第一次接触,见习效果对学生入岗后的护理服务质量有着深远影响,在妇产科见习的各环节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对学生人文关怀精神以及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选取真实典型病例,采用床边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询问病史、查体,提出疾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教师在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倾听患者的需求,并指导学生对患者提出的疑虑给予耐心解释,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行医理念,并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2.5不断加强妇产科护理教师的人文素养 要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必须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关怀,并学习关怀他人。教师要放低姿态,和学生做朋友,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保护学生的隐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怀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觉自己被重视、被尊重,这有助于学生日后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应自觉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不断探索怎样灵活运用人文知识,采取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加强人文关怀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作者:符莹 单位:成都铁路卫生学校
高校钢琴教学篇1 一、高校钢琴教学网络信息化改革与建设的意义 (一)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 高校钢琴教学的网络信息化改革与建设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两种方式授课,其一是一对一授课,其二是集体授课。一对一授课通常采用“学生回课——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的传统模式,集体授课大多采用“教师播放电子课件——老师进行示范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但是,集体授课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差或钢琴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效果相对较差。而钢琴教学网络信息化的改革与建设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师的授课效率,也有利于老师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在学生遇到难点时,教师可以进行重点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也大大提升。[1] (二)丰富课堂的教学素材 高校钢琴教学的网络信息化改革与建设还有助于丰富课堂的教学素材。信息化课堂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根据需求从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展示给学生,也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搜索资料——相较于教师的展示,这样的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有着巨大助益。[2] (三)活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高校钢琴教学的网络信息化改革与建设还可以活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不必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利用“钉钉”“之江汇”等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练习时,遇到难以理解或克服的困难也可以及时向教师求助。比如,学生利用微信视频直接弹奏给教师观看的方式就比较直观。另外,学生在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时,还可以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探讨。 (四)构建优质的学习氛围 高校钢琴教学的网络信息化改革与建设,还有助于构建优质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微信群或相关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电子白板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构建高效课堂。 二、高校钢琴教学网络信息化课堂教学现状 (一)网络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资源,但这些资源的质量有优有劣,需要进行筛选,但筛选资源的工作量比较大,这使大量优质的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另外,大部分高校学生学习钢琴的周期相对较长,且都会采用师徒制,因而,部分教师和学生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应用网络资源的意识,或对网络资源的信任度较低,这也导致了网络资源的运用不够合理。[3] (二)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不够灵活 在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不够灵活。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比较快,然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却较慢。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对许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灵活,有的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在最基础的多媒体、微课等情境创设中。信息技术设备运用的不够灵活,一方面导致教师的教学模式更新速度较慢,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始终难以获得提升,钢琴相关教学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三、高校钢琴教学网络信息化改革与建设策略 (一)课前导入中的信息资源运用 1.分享微课视频,展示具体内容 高校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学习能力,只是,在把握学习重点方面可能还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教师在开展钢琴集体课教学时,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分享微课视频,展示具体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把握重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微课视频时要注意结合“实用”与“趣味”,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做好铺垫。[4]例如,在引导学生掌握钢琴弹奏技巧时,笔者就采用了微课教学,录制了自己弹奏钢琴的视频。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设计微课视频时增添了互动环节。在弹奏钢琴过程中,遇到比较难的地方故意出现错误,让学生观察乐曲的弹奏出现了几次错误,是2次还是3次?当学生注意到问题时,就会产生探索欲望。有的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可能一时听不出哪些地方被改动过,或出现了错误,因此,在课堂探究时就会认真聆听,寻找微课视频中提到的错误。学生也会特意练习容易出错的地方,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探究避免出错的方法。 2.搜集相关资料,充实钢琴知识 钢琴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学习不只包含弹奏技巧的学习,还包含音乐文化的了解。相关资料的搜集可以使学生对钢琴曲的创作有深入的了解,促进学生对钢琴曲情感的体会,帮助学生在弹奏钢琴过程中进行情感表达。因此,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促进学生充实钢琴知识。[5]例如,在钢琴舞曲赏析的教学中,笔者就布置了这样的任务:借助信息技术搜集钢琴舞曲相关资料,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借助网络搜索深入了解钢琴舞曲的定义、类别、成因以及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等。比如,有的学生在搜索代表性舞曲时选择了肖邦的《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在此之前,学生只知道这是肖邦最著名的圆舞曲之一,旋律轻快而欢乐。但通过搜集资料后学生发现,本曲是肖邦献给罗拉•波斯沃德小姐的一首圆舞曲,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圆舞曲类型来创作,而是采用了十分典雅的和声织体,加入倚音、跳音和休止符等,使音乐显得俏皮又不失华丽。因此,学生在欣赏这首乐曲时,就会细品音乐中的情感变化,这对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产生了积极意义。当然,也有学生旨在通过了解肖邦的生平感受舞曲中表达的情感。比如,这首作品是肖邦在1831年完成的,当时,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正从文学领域逐渐蔓延到音乐领域,艺术家们普遍追求个性的解放。而肖邦的这首圆舞曲并没有过分炫技,但在优美、高雅、华丽的旋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性格中的那份浪漫。 (二)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资源运用 1.案例分享,吸取经验 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容纳性强,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承载更多的资源。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进行案例的分享,促进学生在案例评析中吸取经验。当然,这些案例可以是学生的实际表现,也可以是网络上的一些正面或反面的资源。例如,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旋律进行适当的创编时,许多学生囿于所学知识,很难进行突破。为此,笔者在开展教学时,从网络上寻找一些案例展示给学生,案例中有与当前所学旋律相似的音频,也有改动较大的音频,还有其他乐器演奏的音频等,学生在评析这些案例的过程中,思维受到了启发:是否可以用同一段旋律采用不同速度表达不同的情感?怎样做出微调?是否可以将当前所学旋律进行调整,从而深化旋律中的情感表达?是否可以将钢琴与其他乐器结合,拓宽钢琴表达的情感范围?学生从中获得灵感,然后积极投入到钢琴音乐的创编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搜集形式各异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评析,使学生在评价其他案例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 2.白板互动,活跃气氛 在传统的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相对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严格的师徒制模式使学生缺乏表达的勇气,另一方面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但信息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层面的交流空间。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与学生展开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6]例如,在引导学生赏析巴洛克时期著名钢琴家的风格特点时,笔者就借助电子白板进行了互动——将“赏析巴洛克时期著名钢琴家的3首作品,上传小视频,并总结各个钢琴家的特点,分析其中的异同”这一任务发布到互动软件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在互动软件上,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因为不需要面对面交流,学生的勇气增加了不少,他们畅所欲言,积极地与其他学生辩论。当然,也有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疑惑,比如:为什么有时会感觉巴洛克音乐的共情能力很强?巴洛克音乐与巴洛克美术有密切的联系,出现这一现象有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原因,也有共通的艺术性的原因,在当今时代,是否还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借助电子白板增强了互动,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更可贵的是,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课后复习中的信息资源运用 1.视频作业,了解学情 钢琴是一门比较重视技巧的课程,对直观语言的要求比较高。相较于文字、口头语言的描述,视频语言更加直观,也更能凸显细节。因此,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可以通过视频作业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从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完复调乐曲之后,笔者就布置了课下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在能够熟练弹奏之后,录制弹奏视频并上传给笔者。通过视频作业,笔者对学生的弹奏水平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比如,有的学生在弹奏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乐谱上的表情记号、速度、调号、指法、踏板等结合在一起,总是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弹奏过程中一味追求速度,难以融入情感。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笔者给出的建议是:对于出错较多的段落,可以一点一点增加练习时间,也可以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练习,并且把乐谱截屏给学生,让学生看看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同时,录制自己的演奏示范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借鉴。因为视频和语音可以保存,学生可以反复研习。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就会有意识地调整,也不会觉得枯燥,积极的投入使学生的演奏水平逐渐提高。 2.微信指导,因材施教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大学生更习惯在网络上交流。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借助微信进行指导,实现因材施教。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钢琴基础知识过程中,对音阶和琶音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不明白这些概念的本质。笔者在发现学生的这一问题之后,就借助微信与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因为是微信指导,不受时间的限制,因此,笔者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也更加细致;在讲解相关知识时,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将一些抽象知识掰开揉碎了讲。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对钢琴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可以更灵活地应对相关问题。另外,在微信指导中,笔者还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学生切实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之后,再进行后续的指导。除此之外,笔者还注重全面引导,即引导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应用音阶,分析不同音阶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作用。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对钢琴的学习更加深入,音乐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展示具体内容、充实钢琴知识、吸取经验、活跃气氛、了解学情和实现因材施教等角度,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推进高校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建设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喜欢钢琴的学生获得更充足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让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得到针对性指导,获得有效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高校钢琴教学信息化改革与建设,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钢琴素养。 作者:张彦妮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高校钢琴教学篇2 音乐能够跨越种族与国界,并在跨越时空的过程中实现永恒,因为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巧妙组合的方法抒发情感,触动人的精神以及灵魂的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既有对生活的展现,又有对高于生活的内在情感的表达,能够给听者以愉悦的感受,促进其思想与精神升华[1]。在钢琴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表现力,实际上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熟练运用演奏技巧的同时深入品味作品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融入其中,深化对音乐的认知,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钢琴教师应该对钢琴教学进行拓展,明确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的价值与目标,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教学活动,保证培养效果。 一、音乐表现力的内涵 钢琴艺术是拥有独特魅力,同时又具备深层内涵的艺术,兼具技术性以及情感性。在钢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演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不过钢琴音乐的魅力并不只是体现在通过演奏技巧所带来的听觉享受层面,还体现在借助音乐作品包含的思想情感内涵,让人在心灵、精神、思想等层面受到感染和启发,这就涉及到了音乐表现力的内容。音乐表现力也是音乐美学当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指的是利用乐器的音质音色控制乐曲节奏的起伏变化,来展现作品的风格类型与抒发特定的思想情感。弹奏钢琴音乐不能够只是单纯地强调音乐旋律,而是要把创作者在作品当中融入的思想与情感转化成音符表达出来。富有音乐表现力的钢琴音乐才能够真正给人以触动,并带给人美的享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音乐理解与素养,对音乐的认知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常常会在体会相同作品的过程当中收获不同的感悟,而激起听众内心情感与感悟,便是音乐表现力的体现。 二、音乐表现力的基本要素 培养音乐表现力是当前高校在钢琴教学改革过程中高度关注的内容,为了确保实际的培养效果,应该从内在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了解音乐表现力的基本要素,以便在实际培养当中对症下药。首先,音乐特性是音乐表现力的关键。音乐特性包含音乐内容、形象、情绪等,体现出作品局部或是整体的风格。在音乐表现力的提高方面,把握音乐特性是关键,因为特性决定了要使用的演奏技巧以及表演情绪。比方说在演奏抒情类的钢琴作品时,就应该用优美如歌的旋律来传递情感,并在演奏过程中呈现出动人安宁的风格,体现出作品的美感。其次,音乐欣赏与分析是音乐表现力的核心。良好的音乐表现力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想要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水平,必须先从增强学生的欣赏以及分析能力着手,让学生在面对钢琴演奏时不会盲目练习,而是基于作品意境与风格进行充分领悟,学会灵活处理钢琴演奏当中的各个难点,最终实现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内容的统一[2]。 三、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的意义 音乐表现力是在呈现音乐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感染力,对于乐器演奏来说,演奏者只有不断发散思维,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巧妙融入演奏技巧,才能够让演奏情感更具张力,并让听者在音乐演奏当中收获情感与心灵的共鸣。所以在如今的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可以促进学生对钢琴音乐的深度理解。音乐作品之所以富有独特魅力,能够获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对高校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进行培养,可以督促学生从深层次出发,进行音乐作品的研究,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作品本身融合起来,从而大大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与演奏方式,促进音乐表现力和音乐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可以建立学生自身的演奏风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不同的学生在钢琴学习当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在理解相同的作品时,也常常会因为个人领悟不同而出现差别,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音乐表现的多元化,也为学生建立个人独特的演奏风格打下了基础。教师应该积极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在形成个人风格的同时找到个性化发展方向。 四、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的方法 (一)夯实学习基础 扎实的基本功是高校学生顺利投入钢琴演奏,提高音乐表现效果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但是目前不少高校学生因为忽视基础技巧和知识的学习,导致基本功不扎实,因此影响到音乐表现。为了切实解决这样的问题,高校应该提高对学生基本功训练的重视程度,并为夯实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基础而开设有关于演奏技巧的基础课程。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投入钢琴演奏实践的过程中,把不同的基本知识点和技巧连接起来,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以及技巧体系,有效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节奏是维持音乐形态的核心元素,增强学生的节奏掌控力是关键。假如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欠缺基本的节奏,会使得曲调不和谐,从而影响音乐表现力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抓好基础的节奏训练,积极开设双钢琴、四手联弹等合奏训练类课程,提高学生对节奏组合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到了能力进阶阶段,教师可以着重关注演奏训练的细腻性,帮助学生恰当调整演奏活动当中影响音乐表现力的音乐要素[3]。 (二)培养音乐感知 音乐感知,简单来说就是音乐敏感度,这是学生音乐表现力得以建立的基础所在。一些学生在音乐感知方面比较敏感,也有不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不足,需要通过有效的训练提升持久性以及稳定性。学生只有深入感知音乐作品之后,才能够在情感融入以及演奏呈现过程中显现出应有的表现力。对此,高校钢琴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音乐感知力的培养,并重点把握以下内容:一是增强聆听能力。学生在聆听钢琴音乐的过程中,要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状态,真正做到用心感受,在认真聆听当中学会辨别和对比,分析钢琴音色和弹奏轻重的关系,以便在之后的弹奏手法运用当中进行恰当把控。二是培养立体听觉。钢琴演奏的表现力很强,能够同时弹奏不同声部,因此学生也应该拥有识别多声部的立体听觉素养。对此,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复调作品,对学生开展横向听觉训练,培养学生的立体听觉,使学生学会在演奏当中提高声音的层次感,促进情感的多层次表达。三是增强感受能力。钢琴演奏的流派有很多,在风格与演奏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应该增强学生对不同流派钢琴演奏的辨别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活动当中深度感知钢琴音乐的魅力与灵魂,为自主表现优秀的音乐作品打下基础。 (三)增进音乐理解 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在投入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尤其是能够促使学生恰当表现音乐作品的风格以及情感内涵。教师应该在钢琴教学当中加强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训练,提高训练的综合性与全面性,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速度、结构、旋律、调性等多个要素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拓展广度与深度。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当中让学生明确钢琴作品的各个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自主理解的任务,鼓励学生在全面理解分析的基础之上高水平演奏作品[4]。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秋日的私语》进行充分理解和分析,在给学生讲述作曲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内容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理解多个音乐基础要素,然后把作品的内在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对作品的立体掌握,为之后的音乐演奏和音乐表现打好基础。 (四)提高应变能力 培养高校学生钢琴音乐表现力是钢琴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该目标的达成影响着钢琴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学生实践素质与音乐素养的发展。钢琴教学具备鲜明的实践性需求,把钢琴演奏作为重中之重,这就给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在演奏过程当中要避免舞台失误,以免影响到作品表现力。但是如今高校学生在音乐演奏过程中,因为缺少良好的应变能力,常常会出现演奏失误的情况。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需要重点加强学生应变能力方面的培养,针对演奏中经常出现的失误和问题,做好针对性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使其在临场发挥中有更为理想的表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舞台演奏环境,或者是通过模拟演奏比赛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应对失误。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类别的钢琴演奏比赛,在更多的锻炼中,训练良好的演奏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并凭借随机应变的能力提升音乐表现力[5]。钢琴演奏具备较强的技术性,对演奏者提出了综合要求。高校学生在钢琴艺术学习当中,不仅要关注演奏技能的发展,还需要提高心理素质,融入深刻的思考与精神感悟,这样才能够在展现作品原有魅力的同时增强音乐表现力,让听众收获共鸣。高校钢琴教师应该综合分析影响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的各个要素,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确定相应的培养方法,提升学生对钢琴音乐的把握能力。 作者:吕洋 单位: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高校钢琴教学篇3 教育的多次变革使高校各专业教学目的与教学模式发生变化,钢琴教学也随之进行调整,教师开始由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技巧使用向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拓展学生学习思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方向转变,这对于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优化具有一定价值。传统高校钢琴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这对钢琴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也会影响高校为社会培养更多钢琴专业人才。基于此,本文结合钢琴教育模式发展,分析了当前高校钢琴教育的教学模式,并对传统钢琴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其所产生的局限性展开详细探讨,阐述了高校钢琴教学落实多元化教学模式的途径与可行性,且提出几点策略。 一、我国钢琴教育模式发展 民国初年西方文化开始涌入我国,很多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境内创办教堂以及新学堂,众多西方宗教颂唱活动在国内展开。伴随此类活动的开展数量增加,钢琴作为伴奏工具在国内得到发展,随着学堂乐歌的出现与兴起,钢琴教育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琴教学模式发生改变,在此阶段,我国钢琴教育的大部分教学模式与体系是通过借鉴西方的教育体制展开的,这也为多元化钢琴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80年我国教育相关部门颁布了针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改革政策,这也使钢琴教育计划正式进入了音乐教师的视线。政策中对钢琴教学模式与大纲提出了新的建议,也使钢琴教学逐渐进入符合我国教育实情的新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钢琴教学相关内容开始规范化,而教学大纲的明确性、科学性、正规性越来越突出,钢琴教学开始得到专业的指引,同时社会对钢琴相关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社会对钢琴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不再局限于单一型人才方面,而是开始向复合型人才转化。为了顺应社会与新时期的变革,钢琴教育模式也必须随之做出调整,多元化教学模式由此开始受到人们重视。 二、当前高校钢琴教育类型 (一)一对一教学 随着高校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高校在钢琴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调整与改善,传统高校钢琴教育模式分为一对一教学、小组式教学以及集体课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也是存在一定区别的。一对一教学指的是一位教师面对一个学生进行钢琴教学,这种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师能够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且容易发现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目前的进度,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其学习任务进行调整,且也能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为其解答,但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教学效率不高。 (二)集群式教学 集体课教学是当前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常见的。钢琴课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现阶段钢琴教学主要依据的设备是数码钢琴,在数码钢琴室开展基础钢琴集体课教学,通过这种形式,为学生夯实钢琴基础,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十分普遍的教育方法,一位教师针对众多甚至一个班级以上的学生进行共同教学,教师在讲台上对自身教学的内容进行示范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有效节约师资力量,但对学生学习质量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三、现阶段高校钢琴教学发展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钢琴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其已经在音乐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教育改革与钢琴教学模式发生变化,为了进一步推动钢琴教学的发展,众多高校开始对钢琴专业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但是部分高校在钢琴教学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首先教师存在思维落后、模式单一的教学现象,这对于教学的实际开展是十分不利的,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部分教师思维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注重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依然使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新形势下,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落实多元化教学模式对钢琴教育的发展而言意义深远。受传统钢琴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钢琴弹奏硬性量化倾向,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钢琴教育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基础原因是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这类学生虽然能够进行大型乐曲作品弹奏,但却无法自主进行钢琴演奏,对钢琴技巧的使用与作品理解都存在一定不足,这种情况会使学生出现钢琴演奏瓶颈期,一旦达到一定标准,学生就无法再进行自我提高,尤其在钢琴即兴演奏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此外,传统的钢琴教学目标与方向较为混乱,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非常盲目,缺少计划,实际开展钢琴教学过程中出现课堂混乱不规范的情况,甚至出现教学方法不正确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时无法规范标准地进行演奏,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演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对自身能力的提升造成影响,还会对其他学生造成错误引导。 (二)教学课程设置过于传统 钢琴教学课程设置也是影响钢琴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部分高校的钢琴教学存在课程设置过于传统的问题,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钢琴课堂教学已经能够实现交流互动、讨论观摩,这对于锻炼学生音乐掌握与技巧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与音乐素养起不到明显价值,这也使小集体教学开始在该领域发挥作用,高校也可以将这种教学模式落实到钢琴教学中,将老师和学生组织成一个集体,针对难点展开攻克,落实多元化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钢琴专业人才。 (三)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钢琴教育的结课考核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办法,在课程结课时,利用单一的考核形式对学生钢琴课程进行学习测试。考核内容通常是让学生在规定曲目内进行钢琴演奏,然后由钢琴授课教师逐一打分。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即兴能力,且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高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学生主体地位缺乏 我国高校在实际钢琴教学过程中还暴露出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的不良现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率,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价值是辅助作用,若始终将教师放置在教学核心地位,则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开展时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表现自我。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实际进行课程教学时,无法正确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成为课堂的领导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消极影响。 四、提高高校钢琴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 钢琴多元化教学模式为高校钢琴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钢琴课堂正在落实理论与实践结合式教育,以及学与教的融合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全面落实对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价值,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钢琴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表现能力受到制约,在学习过程中其创造能力无法全面发挥,这对于钢琴课程的开展十分不利。想要全面落实多元化教学,需要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落实到钢琴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全面建设,还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围绕学生建立教育任务,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课堂中全面发挥自身能力,拓展自身想法,体验课堂感受。首先,教师应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出来,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身想法,将学生培养为全面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成为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其次,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依据,积极构建多元化框架,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提高音乐修养水平。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作品归类,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作品演奏能力,钢琴作品演奏水平的提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该项能力进行培养。最后,教师还应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从理论知识拓展入手,锻炼学生钢琴演奏的基本功,包括基础乐理知识、曲式结构、和弦功能等多项知识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先进技术在各个专业的教学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也创造了一定的价值。虽然现代科学技术无法取代传统乐器,但其却能够为音乐的表现提供更加丰富的载体。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对音乐相关专业教学的辅助作用愈加明显,而现代文明也使乐器的传播以及多种因素都发生变化,钢琴教学模式也随之受到影响,钢琴教学由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着多元化教学模式转变,现代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能有效提高钢琴课堂效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对钢琴学习效果的增强作用明显。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有效融入使得钢琴教学的知识面积不断扩大,学生所接触的理论基础知识也得到增强,这对于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在钢琴教学中全面融入现代化技术是落实多元化钢琴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设置多元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落实,高校开始对钢琴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调整,将课程体系规划为具备综合性与应用性双向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落实多元化教学。教育部针对钢琴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钢琴教学应从钢琴技能、钢琴理论、钢琴实践三部分展开,相关教师应重视教学手段多元化。钢琴理论是钢琴技能的基础,钢琴实践是辅助钢琴技能施展的重要途径,钢琴技能又分为演奏技能以及使用技能,教师在实际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包括审美能力、理解能力、作品分析能力等,再结合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以及舞台实践,使学生拥有足够的舞台经验,提高学生舞台表现能力,使钢琴教学效果达到最佳。钢琴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手段进行多元化创造,针对不同的教学体系制定不同教学计划,在集体课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目的,全面实行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出现课堂问题滞留或课堂形式单一的情况。在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沟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集体课程上教师容易出现对个别学生关注度不足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的形式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进行划分,使小组之间的实际水平保持基本相近,引导学生在组内积极进行沟通,讨论发现其他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点,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增强。对于一对一钢琴课堂来说,集体课堂中缺乏关注的现象不复存在,这就使集体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出现不适用性,此时钢琴教师应对教学模式适当进行调整,选择与课堂相匹配的教学手段,遵从多元化教学理论。 (三)建设多元化考核机制 多元化钢琴教学模式的落实还需建立在课程设置多元化与考核机制多元化的共同建立上,首先,教师应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改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与钢琴演奏能力上。传统的课程设置制约了学生即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针对这一弊端改变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加强学生钢琴弹奏水平与即兴伴奏水平训练,解决学生传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其次,还要针对考核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三位一体课堂管理体系,有效推动钢琴教学改革深化,将学生应付考试的心理转化为积极参与的心理,将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传统考试与考评虽然能在教学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却容易使学生出现消极心理,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落实。 (四)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首先,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丰富学生文化素养,高校钢琴专业教学的开展不仅是为了满足钢琴的发展需求,还是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先进的钢琴领域人才,所以高校需要在多元化背景下对钢琴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教师应充分注重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钢琴技巧,同时强调其对文化课程的教育,保证学生能够综合全面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学生能依靠文化知识对作品进行了解,更好地体会演奏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更具有感染力的将作品表现出来,提高自身音乐表现力。艺术是一种具备通性的知识,对于钢琴艺术来说,其也需要以丰厚的文化知识作为底蕴,因此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对培养学生钢琴演奏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其次,还应重视提高教师能力,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内容,优秀的教师与充足的师资力量能为学生提供更专业且更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因此高校在建设钢琴教育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需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与音乐素养培训,增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教师在实际展开课堂教学时也应以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质为基础,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各项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艺术修养的形成奠定基础。高校可以提高钢琴专业教师应聘门槛,为校内钢琴专业教师提供和创造外出学习机会,锻炼教师自身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而使高校钢琴整体教学质量得到增强。最后,还需拓展钢琴教学内容,教师开展钢琴教育工作时,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融入钢琴文化,带领学生学习不同地区的钢琴文化,使学生学习内容得到拓展,增强教学内容的宽度与广度,满足新时代对钢琴所提出的多项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西方各国的优秀钢琴作品引进课堂,打开学生知识面,使学生的学习范围不再受到传统教学制约,学习更多先进的钢琴知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钢琴作品的创作奠定基础。另外,钢琴教学内容的拓展还能打开学生视野,使学生扩大演奏作品的选择范围,积极尝试不同类型的新作品,提高自身能力与欣赏水平,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众多钢琴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多元化教学的重要性,在高校钢琴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不仅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弥补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伴随着高校钢琴教育改革的不断优化,钢琴相关专业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多元化教学模式作为新时代提高钢琴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将其全面落实到高校钢琴专业意义重大。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落实为高校给社会输送音乐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使学生钢琴演奏技巧使用能力、专业水平与创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并在此基础上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得到全面训练。多元化钢琴教学模式不仅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吸取到经验,还与先进现代教学技术充分结合,发挥其优势,规避其弊端,对高校钢琴教学全面创新,推动高校钢琴教育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虹燕.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建议[J].戏剧之家,2022(23):178-180. [2]朱晓菲,时雨.多元化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运用分析[J].戏剧之家,2022(22):110-112. [3]周俏.高校钢琴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评《钢琴教学论》[J].中国高校科技,2022(07):115. [4]张海涛.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创新[J].戏剧之家,2022(01):178-179. [5]崔莹莹.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戏剧之家,2021(21):90-91. [6]李倩.探析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钢琴教学优化模式[J].艺术评鉴,2020(22):112-114. [7]刘鑫.浅论中国钢琴音乐多元化的发展与需求[J].北方音乐,2020(13):237-238. 作者:苏蕾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浅谈计算机网络教学发展:探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实践与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学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体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依然成为新一代学生的必备技能。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一门以实践为目标,灵活性和实用性为原则的中等职业学校重点课程。具有高理论性高实践性结合的特点,在现实教学中,具有其特色,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该文将结合实践中发现的不足以及教学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到对计算机网络教学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 1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等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跃升为普及程度、发展速度、应用范围等最活跃的技术之一。目前,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已从开始的局限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转变为其他相关专业甚至是大部分专业的普及课程。这对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也促使了今年来该课程的发展愈发迅速。 但不可忽视的是,这门课程由于其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在教学中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不能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做出合理的,更有针对性的创新型的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由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不足: 1)课堂缺乏主动性思考引导。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主流方式,这样的常规方法,利于课堂节奏的把握,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计算机网络是一门以应用为目的的学科,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不具有热情和探索精神。 2)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关联性差。在教学中教授的理论知识时效性差,已经是过时的或者是落后的,这让学生在学习后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即教学失去了实际意义。例如,在教学中通常教授的基础是OSI七层体系结构,但事实上,此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基本被淘汰了。 3)教师“只讲不演示”,学生“只听不操作”。虽然现在绝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已应用了多媒体手段,但往往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教学,并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只利用投影课件进行讲解,不能够让学生真正看到在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操作过程,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过硬但面对网络实验时动手能力差的现状。 4)考察方式老旧,不能体现学科特点。许多教师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笔试考察方式,而没有体现此学科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这不能对学生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并且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教学内容应具有实用性。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不常用的或者在实践中已被淘汰的内容可以作为对此学科的了解部分,但没有面面俱到讲解的必要,反而应该对实际运用中常用的理论知识和系统模型等内容作详尽的讲解和练习。例如,传统教学中侧重的OSI模型在应用中已被TCP/IP体系代替,那么在教学中就应减少前者的教学内容,只做参考,而对后者系统的教学。 另外,除了课本教学外,必须要进行课外知识的适当补充。计算机网络更新速度快,发展迅速,需要及时关注最新信息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不被时代淘汰。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入前沿的技术介绍,让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有更加直观和实际的认识。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前文已经阐述过,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会让学生失去对该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会让学生成为理论的背诵者而不是实践者。计算机网络技术要求学生必须会把学来的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比对,筛选更适合实践应用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才能熟能生巧的掌握运用方法。 首先,教师的授课方式应从“灌输”到“引导”。在授课过程中切忌一味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老师讲学生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在给学生演示解决问题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引用开篇案例。针对知识点,在开篇的时候引用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在这个案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那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哪个方向入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从总结思路,到引导学生将解决思路落实到网络知识学习上,一起实践直到问题被解决。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现今中等职业学校一般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资源,但很多老师并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许多老师错误的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本来的板书提前制作成电子稿,这样在上课时这些老师给学生演示的大多为理论文字或者简单的图表。一方面没有体现多媒体的形象生动的特点,另一方面,电子课件播放速度快,与板书相比没有书写过程,重点不突出,反而会让学生印象不深刻。在教学中应使用多媒体资源应尽量做成动态的以及对板书无法完成的内容进行播放,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来给学生演示面向连接的会话――“三手握手”通信,这一动态过程。除此之外,网络也是很好的教学平台。学习网络就要运用好网络这个平台,各个学校可以倡导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网络,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有答疑、讨论等平台,提高学习效果。 3)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教学中考核方法以期中期末笔试考试为主。显然这样的方法是不能完全满足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要求。笔试考试能够很好的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并不能够反映学生是否良好地掌握了对这些知识的运用方法。并且,传统考试对于一些平时上课做很少练习的学生来说是有考前突击的机会,而对那些一直都认真学习并在实验中不断实践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程度的不公平。而且,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对学生的实践练习起到引导作用,反而会让学生错误的认为,实践并不重要。 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应该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第一,应适当提高平时考核成绩。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在不同的时间段,针对现阶段所学内容布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和动手解决。问题难度由浅及深,涵盖知识从单一到综合。例如,问题的设置,可以这样展开:能否根据需求制定出小型局域网组网方案?能否根据设计方案动手组建物理的局域网络?能否对一个组建好的局域网进行调试?能否在网络出现异常时进行维护? 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规范学生进行连贯的、系统的学习和自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平时考核过程中,不要仅仅通过学生实验结果的对错进行评价,而要多考虑学生思考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 第二,应在期中期末等考试中多加入实验的考核内容。传统考试只考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生对这些知识运用的叙述,这并不能很直观的体现一个学生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这门学科,实验的考核办法更能系统的考核学生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考试中加入实验内容,通过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来进行测评。另外,在实验考核中,不适合用分数进行衡量,则可以运用等级制来评分。 3 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并且在现代这种信息时代,这门学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应主动积极地调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相信在相关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创新改革下,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定能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浅谈计算机网络教学发展:探讨计算机网络发展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为代表,更是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现代教学为了更好地管理与教育,在课堂学习与教师讲课中引入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这不仅便利了教学的管理,更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现代课堂教学面临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和现代中、高考制度的多种改革,许多教师紧跟时展的脚步,并在研究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的网络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课堂走出以往死板的老师一人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现阶段教学模式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以计算机网络等为工具,完善、科学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让千万学生远离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校建设成为更健康、合理的学习平台。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学校师生提供了教学工具和平台,让师生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也让学校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学习场地。学生普遍认为课堂教学较为刻板、沉闷,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把较为深奥的专业知识转变为浅显的语言。更重要的方法是运用现代化科技的教学方法,即计算机网络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网上设计,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特点。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最新的教学内容,引进最优秀的教学方式,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为课程教学的活动设计提供技术手段和途径。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以往课堂的传统教学中,往往缺乏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升。而现代教学采用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充分解决上述问题,还弥补了学生计算机基础不足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现代社会基本的才能,极大地增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前景的发展。如果,学生只依靠平时的教学时不容易找出自身学习弊端,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也很难提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推动计算机网络在学校的发展。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除了能够为学校建设学习平台、提供学习工具、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掌握更加充分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教师和学校的管理。总而言之,现代课堂教学早已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其不断的发展也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赵志坚,男,1982年4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研究方向:信息技术。 浅谈计算机网络教学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发展研究 摘要: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学科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了解并掌握相关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是该门课程教学的关键。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中途途径。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作为教育部重点项目被提上日程。论文主要在探讨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培训来讨论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的建立和组织原则等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现代教育理论更为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转变教学理论和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计算机网络已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探析 第一,计算机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中屈指可数,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计算机网络在发展的过程中探索了诸多先进的培训模式。例如案件教育培养模式、行动效果研究管理教学模式、英特尔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不同模式的研究内容都有很多借鉴和参考价值。在整体的培训模式流程中,支撑、引领、组织机构都是为了主体性的培养结构做最基本的保障。在这些保障中,远程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和教育培训中心在资金、技术、资源保证、实践评价以及具体实践中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教学主从领导培训案例、培训模式、技术资金保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资金等方面都能够从微观上具体结合广州市政府的具体情况开展网络教育的培训模式的分析。第一,计算机网络教育模式主要利用从上而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培训的主要工作层级分为经理、专业化学者和工作人员等几个不同等级,每个不同等级的组织建设机构和实际管理机构,都应该有步骤地、有秩序地进行培训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演变。 第二,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动态开放的人才培养方式,创立培训的工作内容,利用远程化的培训管理方式实现真实的考场,主要依靠“教育网络”以及“e时代”的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社会上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和公开化,并且尝试利用个性化的培训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教育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的创新途径。课程中利用现阶段大量生动的案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具体结合起来。计算机培训主要利用专业化的数据,让教学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轻易地实现分享,同时网络教学还能够快速地领悟学习重点和难点,了解学习进程。培训模式坚持实现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路线,以实际任务为主要的框架模式,将每个学习模块整合在一起,让老师能够在理论教学中更好地融会贯通实践案例,并且可以在专业化的专家指导下实现知识的领悟。培训时间的安排也应该按照“总体计划,分步实施,注意实际效果,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受教育学生能够在50节课程的训练中接受教育,实现提升。广州市计算机教学网络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信息化管理程度,采取不同的信息培养模式,组织学校学生共同上课。广州市区的教学中学建立了学校的教学网络信息中心以及“教育e时代”信息管理工程,教育信息部门、学校、学生家长立体化的宽带使用率促进网络教学的开展。在乡镇农村等机构则建立了中小学教学培训基地,主要提供了网络设施和多媒体设备,不定期地组织乡镇的中小学老师到基地对同学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培训。在广州市的网络教学培训中心,远程化的网络教学和网络任务是普及程度最广泛的教学方式。不同培训模式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地发展,实验区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良好的发展,保持着很好的发展势头。最后,构建良好的资金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保障计算机网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高素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一支素质高、团队意识强的管理队伍。 2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 网络环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不再是传统教学理念中的主导作用,更多的是一种辅助作用。新兴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出现,对传统以讲授模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网络的出现要求教师不能再依靠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必须要结合网络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努力为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整体上的管理教学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实现了省、市、区的综合化管理,管理人员经过这个平台具体地信息,管理通知、课程安排以及查找学员成绩。管理员通过自己身份的登录实现了相对性的权限的管理。这样的操作模式不仅仅为市区的学校学生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对学校下属的管理成员进行地更加具体化的管理,能够实现更高地判断和决策。第二,网络教学的监督平台的主要职能就是对整个网络教学进行监管,监督管理员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并且评估管理主要的教学工作进程和教学内容,不定期抽查学员的相关学习情况。利用网络教学的监督平台,有效地保障培训管理过程中的教学质量,监督老师和学生更好地交流和学习。第三,主讲教学平台的构建。该平台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各种类型学员进行统一学习管理和信息管理,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与评价。主讲教学平台在统计过全体学员的基本信息之后,能够根据学员与平台之间的交流,来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加以引导,这对于学员而言具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一个学习周期结束之后,平台能够给学员一个整体性评价,对后期学员的学习过程给出指导性意见。学员学习平台是其开展具体学习活动关键,学习平台的构建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给学员提供模块化学习方案,是否能够带领学员学到真正的知识,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是资金保障。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着重于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让全区的基础设施,包括软件和硬件设施都能得到大幅度地改善。建立专门化的经费使用,保障全体人员参加,重点扶植信息化水平较弱的地区和经济水平落后的乡镇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教学活动和培训课程,免费提供教学信息支持。在实施的过程中,高质量、高标准的网络教学中心必须要重点研究的内容。计算机网络教学教育中心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机制上存在的优势,结合社会和国家教育部门给予的强有力支持,深入开展技术研发,重点分析网络运营、资源建设、学习管理等方面各个细节,不断完善整个计算机网络平台。首先,对网络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和管理组织,同样网络教育资源的选择也要有非常系统的研究,网络课程必须能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必须是该学术领域中具有绝对权威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对不同层级啊人员的严格化要求,保证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的严格标准。其次是构建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该机制可以有全面化的信息网络监督、计算机网络课堂主要讲师以及计算机远程化的信息管理机构。整体网络督导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不同网络教学专区加以监督,通过分析观察结果来具体指导不同网络教学专区未来发展方向,制定下一步分培训计划或者培训方案,这样就能够实现引领的作用,能够明显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效果。计算机网络教学同样要注意教学效率,网络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学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对学员进行及时指导,一方面对他们进行统筹管理,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效果。 3结语 计算机网络教学网络培训有利于对教学培训的完成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用低成本取得良好的教育、社会效益。本文在对计算机网络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该模式具有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高效组织管理特点,是一种在资金和技术支持基础上,开展的具有动态效果的教育教学活动。网络教育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行了一种新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培训,使学习模块的设置循序渐进;很多教学内容的设计、指导以及教学方法的实现均有参考课件作为模板,在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下,这种教育教学模式能够让每一个有学习需求的人,更方便的享受到海量学习资源,单单是这一点传统课堂教学就无法实现。所以分析并研究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推行全民教育全民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浅谈计算机网络教学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发展探究 摘要: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深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发展网络教学,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网络教学;传统教学;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教学活动成为可能。它的产生,尽管还没有完全颠覆传统教学模式,也构成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严峻考验。网络教学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打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节约了人力物力,也方便了资源的共享。现在顺德区驾驶员培训理论课程的学习完全可以在网上完成。 目前我们学校使用清华网络教学平台,创建网络课程七百多门,选课学生达到一万多人。在网络教学的尝试和使用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需要改进的内容。 不论何种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的。所谓的网络教学,是指教师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学生通过计算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网络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 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 1) 网络教学过程的自主性: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一般由教师选定,全体学生集中在教室中,学习进度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没有自主性。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源,从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而且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的安排学习计划,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使有能力的学生能在相同条件下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2) 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在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既获取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但这种交互方式不如面授课堂直接,这需要在网络课程中开辟互动模块,如答疑讨论,课堂论坛等。 3) 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丰富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时,除了可以使用本校教师制作的课件等教学资源外,也可以在网上找到大量的其他教育工作者制作的教学资源,通过对比,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来学习。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通有无,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 2 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 1) 集体教学模式:如同视频会议一样,先由老师教授,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解疑,为他们提供帮助。利用广播功能,可以对典型错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广播,迅速进行纠正,以引起学生注意。对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小组或全班广播后进行表扬或肯定,以供同学学习和借鉴。这些又需要网络的支持,上网速度的快慢将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 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服务器站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学生可以共享服务器站点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 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网络教学有它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应正视这些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1) 教学资源整理问题: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有关人员在网络上放置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却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丰富的资料让学生眼花缭乱,又是背景资料、又是电子板书、又是图片、又是相关链接资料等。学生连浏览一遍都来不及,更别提做笔记、分析、思考、判断、吸收、综合、消化了,结果出现了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处于一种严重失控状态。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增大信息容量不应该作为网络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才是目标。作为教师,要处理好网络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网络知识如果局限于现有教材,它就变成了电子课本。网络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在运用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主题、重点、难点。所以,只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好课堂容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 自主学习问题: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减少了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在阅读过程中不加干涉。 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网络教学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动,教师的作用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比如在阅读、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个别同学调节阅读进度、对讨论过程中的错误概念及时纠正,发现讨论过程中学生高质量的论证分析可以提醒大家关注,在线指导解决同学的疑问等等。所以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 3) 师生情感互动问题:如何在教学中解决情感互动问题,思想教育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因此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互动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可做必要的补充。 4) 网络教学难以推广的问题:网络教学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学校有没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没有接入互联网就无法正常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另外校园网络的带宽,直接影响到网络课程的访问。 从学校层面来看,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相比,网络教学对技术的依赖不高。我们应充分运用已有的教学平台,充分运用已有的权威机构专业网站、个人特色网站,充分运用通用软件, 教师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探究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上、更多地集中在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辅导上。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这个新生事物有着许多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但是我们在推广网络教学的同时,也不能盲目的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我们要依托网络,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使网络教学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浅论幼儿教育: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 在人们的生活中,心理暗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本文结合心理暗示的种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以及幼儿老师如何合理运用心理暗示。 关键词: 积极心理暗示 幼儿教育 教育方法运用 在幼儿园里,心理暗示是通过老师自身的语言举动传递给幼儿的,使幼儿在心理和身体作出的基本反应。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运用心理暗示,也要用客观的心态了解幼儿,让幼儿在暗示的用作下从中受到教育。 一、心理暗示的种类 心理暗示是用比较委婉的说话方式或动作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基本反应,暗示通常会使人不加判断地相信或接受一些信念,或者是按照别人的思维方式所作出的行动,所以暗示也会影响到人的判断,这是人们的一种自然条件反射,是比较典型的、简单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有两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消极的心理暗示是指比较悲观、一次性否定等不良情绪、语言;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指开朗乐观、正能量等的暗示。在教育中,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但在社会中还有一些人用消极心理暗示使别的人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所以人们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二、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一)有利于幼儿认识自我 当老师适当运用心理暗示教育幼儿时,幼儿会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优点,会更加努力完善自身缺点。如果老师过于揪住幼儿的错处不放,则会导致幼儿自闭,产生逃避、厌恶等不良情绪,所以要合理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适当对幼儿进行眼神语言的鼓励,这样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 (二)有利于幼儿增强自信心 老师的言行举动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当幼儿在一件事情上表现优秀时,老师会对幼儿表现出语言和眼神的赞许,幼儿受到鼓励,会提高对事物的兴趣,也从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三)有利于幼儿抵抗挫折 在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当心理暗示,用语言、眼神鼓励幼儿,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让幼儿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时间久了,幼儿就会有耐挫的能力,这也对幼儿的各个方面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三、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 (一)行为暗示 1.眼神暗示 眼神可以更直接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感情。眼神暗示就是把内心所要表达的态度用眼睛说出来,老师眼神的不同,带给幼儿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幼儿在一件事中独立完成了任务,老师给幼儿一个赞赏的眼神和鼓励的语言,幼儿会变得很开心;当幼儿没有完成任务时,会表现得很气馁,而且会有消极的情绪产生,如果老师给幼儿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是加油之类的语言,幼儿的情绪会受到变化,信心倍增,努力尝试再次完成任务。 2.身体暗示 身体暗示可以通过肢体的动作让幼儿明白老师所要说的内容,老师的心理暗示会由表情的变化和动作的动的不同来感染幼儿,幼儿也会跟随老师一起完成身体动作,这会使幼儿有一个积极的配合意识和学习模仿意识。 (二)语言暗示 通过语言暗示表达内容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一个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语言暗示时,幼儿教师应该比较委婉的表达,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直接影响,老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不直白地讲出幼儿的不足,可以用委婉的语言传递给幼儿,老师也可以用对比的方法,给幼儿纠正错误,以免伤到幼儿的自尊心。 (三)场景暗示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场景对幼儿进行心理暗示,为幼儿创建一个轻松的学习或是玩游戏的场景,利用场景强化心理暗示。例如在做游戏时,老师应该让幼儿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这样幼儿会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这样幼儿会用积极的心态完成游戏。 (四)表扬暗示 在幼儿园中,老师要经常让幼儿互相之间进行表扬,这样不仅给幼儿带来了信心,而且让幼儿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幼儿会在各个方面都会做得更好。但这种表扬式的心理暗示不可过分使用,会造成幼儿的骄傲性变强,也会有幼儿产生眼中无人的性格,所以对幼儿的表扬暗示要适度,在幼儿出现特殊事情时适度地表扬暗示。 (五)期望暗示 老师对幼儿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这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自我认识,严重者会影响性格和其他方面。例如有的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就可以运用幼儿间游戏的比拼或者是老师对幼儿语言期望的暗示,这样幼儿会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从中获得积极的自我期望,也会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六)榜样暗示 幼儿的父母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说话动作、情绪和做事风格,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行为变化,而幼儿老师也是一样的。在幼儿园中,幼儿大部分时间都由老师陪伴,所以老师的言行举动也会影响到幼儿,老师就会成为幼儿的榜样,老师给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幼儿同样会有优良的品质和较好的性格。 幼儿的年龄较小,幼儿对老师也比较依赖,老师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暗示的时候,幼儿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老师要使用适度,把握好分寸,不可使用的次数较多。暗示可以很好地影响幼儿的心灵,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品格。 从心理学角度浅论幼儿教育: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摘 要:幼儿教师,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者,其心理问题应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在偏执、强迫、孽待、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如不及时调整与疏导,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小觑。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幼儿教育 幼儿教师,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者,其心理问题应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在偏执、强迫、孽待、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如不及时调整与疏导,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小觑。 一、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1、能否以健康和不讲康来区分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心理状态通常不用健康与不健康来做出明确界定,而是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维度。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只是心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产生了问题,而其他方面还保持着健康;同时,未检测出心理问题的幼儿教师也并非完全健康。因此,在看待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时,不能简单的以“健康”与“不健康”进行界定。关键是及时发现幼儿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效地对其进行调节与疏导。 2、心理与行为不适应现象是否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社会当中的人,在与环境互动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现象。一些不适应可能是情境性的,而另一些则是特制性的。对状态性的问题需要及时干预,而对具有人格特质问题的幼儿教师应做好有效的干预,而不是简单得定义为心理异常。 3、幼儿教师违反职业道德是否是心理不健康。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特殊表现,是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师个体的,涉及教师认知、情绪、自我等方面。只有水平高下之分而无好坏的界定。当然,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形成幼儿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而良好职业道德也是幼儿教师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幼教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学无止境”对幼儿教师来讲,恐怕体会尤为深刻。从具有中专学历的幼师生向大专、本科学历迈进,这需要付出远远超过工作本身的精力。同时,幼儿教师还面临着教学人数、活动场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限制以及生活、家庭、子女等种种问题,使得幼儿教师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青年幼儿教师在刚步入工作岗位时,通常对自己的职业过于理想化,而在工作过程中,一旦与家长、同事等发生摩擦,就会产生失落感。对着年龄的增长,舞姿不再婀娜,嗓音不再甜美,装扮的小兔不再可爱,孩子们对自己的喜欢程度也不如以前,由此产生悲哀感;骨干教师们面对年轻教师的脱颖而出,为了维护自己曾得到的荣誉而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 3、因工作而产生的困扰。幼儿教师因其职业特点,需要每天面对3~6岁的幼儿。因孩子年龄小,又倍受父母关注、疼爱,幼儿教师会感到巨大的社会责任。很多幼儿教师把幼儿发展问题的责任归咎于自身,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而许多幼儿园还开设各类兴趣班、周六班、加时班,让幼儿教师身心俱疲。还有些幼儿园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让幼儿教师感到工作不稳定,生活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 4、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幼儿教师以女性居多,她们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非常关注领导和同事对自身的评价,还经常被一些小事所困扰。这些弱点在一个群体中集中体现,就会造成教师之间难以相处,而岗位竞争,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同事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产生幼儿教师心理压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改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1、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使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幼儿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幼儿教师如何才能积极应对呢?幼儿园要积极创设便于教师学习提高的机会,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要在重视业务素质的同时强调思想政治的学习。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所承载着的社会意义,从而能自觉地提高幼儿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并以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要让教师在充分发挥奉献精神的同时,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2、为幼儿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幼儿园园长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教师看成幼儿园未来发展的生命线,遵循“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管理思想,设法为每一位幼儿教师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让幼儿教师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与自信。园长要有博爱精神,心系每位教职工,与每位教师坦诚相待,平等交流。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多一点支持鼓励,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点表率示范,少一些空洞说教,使教师的闪光支持得到充分肯定。 3、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率。教师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有许多人认为,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年轻为好,因为年轻教师充满活力,孩子也喜欢年轻、漂亮的教师。但是老教师的保教经验,特别是对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年轻教师所不能及的。因此,园长在考虑班级教师组合时,要将学历、年龄、个性等方面进行合理、良性组合,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在青年教师的班上配有经验的保育员。这样新老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群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为幼儿教师创造温馨的工作环境。幼儿园要注重情感管理,创建民主、宽松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作用,组织教师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在每位教师生日时,送上一份祝福;帮助其解决一系列生活当中的问题,免除其后顾之忧,从而使她们安心工作。园长要真诚面对教师,同时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到幼儿园的民主管理之中,让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使教师充分树立主人翁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浅论幼儿教育:浅谈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 摘 要:《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基础的一门课程,是一门与中职教育类专业相结合的一门理论课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普及和推广,对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关键词: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思考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是中职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境来看,教学情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怕学的学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论性。学生对课程对象―幼儿缺乏实际的研究,造成了教学内容毫无根据可言。学生缺乏与幼儿接触和相处的经历,对幼儿身心变化规律了解不甚了解,对理解所学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拓展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储备量;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实效等方面,浅析了中职幼儿教学心理学课程教学。 一、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师生双向活动过程。因而,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还必须研究学生如何学。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学生能否以主体角色参与学习,把自身蕴藏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这在职业中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 一个项目的过程包括设定目标、实施方案、评估和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项目教学法,需要学生花费课余时间完成项目,教师要随着对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儿童心理健康”的一章中,针对儿童行为的偏差进行矫正,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六人一组。 1、第一步,由组成员分析项目的任务,利用各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每个小组还要根据成员自身能力确定项目的目标,有的学生选择进入幼儿园焦虑、有的选入攻击行为、有的选入社交恐惧等,这一期间小组要明确任务的要求,对任务有初步了解,还可以到幼儿园内选好目标。 2、第二步,拟定实施项目的方案,分配成员任务,制定任务计划表。实施者要针对幼儿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方案,方案中包括:制定活动的总目标和层次目标,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品质作为总目标,层次目标可以有单元目标、动机目标、情感目标、认知目标;活动的步骤,可以使用主体单元等系列方式;选用的方法最好是游戏法,游戏中的玩具和情境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游戏中的规则是幼儿容易接受的约束,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下,能够让幼儿保持在自然状态里,不知不觉了解幼儿的行为问题。 3、第三步,以小组完成项目的计划,定期进行检查,例如利用游戏发现社会退缩幼儿干预中的问题,幼儿在游戏内外的表现会不一样,如何在真实生活中引进游戏情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象征性维度分析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的特征,将它们划分成不同层次,学生可以利用游戏情景增加与幼儿之间的接触,减少幼儿退缩行为。. 4、第四步,评估和反馈。师生可以共同评估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共同探讨项目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对幼儿问题调查、矫正训练等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三、拓展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不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直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四、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实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时少,内容多,部分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甚至不学,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变学生厌学为愿学,改革课外作业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举措之一。传统的作业是布置课后练习题,学生抄来抄去,意义不大。于是,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两种作业形式。一是手抄报作业。即每学一章的内容,让学生把重点知识、疑难问题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查阅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做成手抄报,定期展评。这一做法,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绘画、书写、排版等能力。二是要求学生课下查找井背诵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故事。每次课前让2-3位学生到讲台上或讲或演案例、故事,其他同学总结点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笔者教过的一位同学平时不爱说话,第一次上台讲述案例时,脸羞得红红的,手不自然地抬起又放下,站在那儿好半天说不出话,最终是声音像蚊子似的读了案例,笔者和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了她。自那次之后,这位同学上台交流时逐步大方起来,毕业后还去了一家知名度较高的幼儿园。 从心理学角度浅论幼儿教育: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探讨 摘 要: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幼儿的个体发展和灵魂升华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心理暗示则适得其反。在幼儿教育中,善用积极心理暗示呵护幼儿心灵,促进幼儿积极成长尤为重要。文章探讨了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巨大优势,以及将积极心理暗示运用于幼儿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心理暗示;幼儿教育;优势;运用 心理暗示是人们受外界或他人的情感、观念、态度、判断、意愿等影响后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特点,是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情绪,甚至行为。暗示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教育手段,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幼儿对暗示教育极为敏感,他们喜欢在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引导下享受着情感满足、兴趣高涨和体验极致的乐趣。幼儿是一张没有经过丝毫涂染的纯净白纸,积极的心理暗示具有传递正能量、呵护心灵、引领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较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更大的优势。 一、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优势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渐进式推进,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幼儿教育水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已成为各教育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将积极心理暗示渗透于幼儿教育,对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呈现出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积极心理暗示能净化幼儿灵魂,使幼儿始终保持积极纯净的心灵,如初绽百合般灵动、充满生气。积极心理暗示能为幼儿创设乐观、向上、生机盎然的绿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欢快愉悦、轻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感受学习的无穷乐趣,并找到自身价值,提高自信心与自豪感。二是积极心理暗示可以使幼儿爆发潜能“小宇宙”,推动幼儿积极健康发展,促进幼儿全面提升自我。积极心理暗示能对幼儿起到镇定、提醒作用,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使幼儿受到积极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幼儿进行自我心灵对话,在积极的思维中激活想象、灵感、智慧,不断指引着幼儿的学习与情感行为,促进人格与智力的提升。 二、积极心理暗示运用于幼儿教育的有效策略 (1)充分发挥语言暗示的积极作用。在幼儿教育中,积极心理暗示的手段有很多,如语言暗示、眼神暗示、体态暗示、情境暗示等,其中语言暗示是较直接、成效也较明显的一种心理暗示手段,较其他手段具有更大的优势。幼儿情感和智力发育尚待完善,稚嫩、活泼、好奇、求胜的心理特点使幼儿急需从别人那里获取直接的褒奖与鼓励,而语言暗示无疑是幼儿获取心灵满足的最直接方式。枯燥的幼儿教育手段难免令人生畏,而委婉含蓄、巧妙恰当的语言暗示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因为自信不足而对学习产生恐惧或厌烦心理,这时教师要善用“你真棒!加油”“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好”“你好聪明”“不要放弃,你会做得更好”等各种语言暗示,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激情。 (2)善于运用眼神暗示和体态暗示。除了语言暗示之外,眼神暗示和体态暗示也是重要的积极心理暗示手段。教师的眼神中包含着大量的讯息,能对幼儿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鼓励赞扬的眼神、充满关爱的注视方式、温情的教育体态,往往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情愫,促使幼儿奋发向上,获取心理和心灵上的极大满足。例如,当幼儿成功完成一件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温情地走到他跟前,蹲下身子与其齐高,对其进行语言褒扬,同时用眼神鼓励幼儿,还可以拍拍幼儿的肩膀,摸摸他的头部等,让他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鼓励。当幼儿学习适逢挫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幼儿安慰、鼓励和安抚的眼神,激励幼儿产生直面挫折、勇于拼搏进取的积极情感,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满含爱意、温情的眼神和动作。教师亲切的微笑,鼓励的动作,能瞬间并轻松化解幼儿心里的阴霾,促使其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3)情境暗示与自我暗示双管齐下。情境暗示和自我暗示是实施积极心理暗示的另外两种手段,对幼儿教育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情境暗示对幼儿能起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积极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幼儿在激情盎然、温馨活跃、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猜谜语等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幼儿多进行自我暗示。例如,在遭遇挫折后,要鼓励幼儿在心中默念“我可以的”“我最棒”“我能做到”等自我鼓励、自我暗示性语言,这对幼儿暂时克服恐惧及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幼儿教育要做到情境暗示和自我暗示双管齐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暗示是当前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是迎合时展要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必备教育因素,它在维持幼儿人生正能量,保护幼儿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至关重要。幼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基于幼儿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合理运用积极心理暗示,从语言、表情、手势、体态等方面为幼儿营造积极心理暗示的环境,促进幼儿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从心理学角度浅论幼儿教育: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幼儿发展心理学也逐渐被运用到幼儿教育中。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家长和各界往往忽视幼儿的科学发展,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学 农村 一、幼儿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 幼儿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7岁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幼儿发展心理学包括幼儿知觉的发展、认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等。幼儿教育只有顺应了幼儿心理的发展才能促进其生长,并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然,则反之。 二、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幼儿教育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幼儿教育却千疮百孔。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孩子父母大多知识比较匮乏,缺乏科学育儿的常识,在他们的意识里,通常幼儿机构就是像小学一样让孩子接受数学、语文、社会等知识,所以孩子放学后通常会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如果孩子的答案是唐诗宋词或者是数学(1、2、3・・・・・・)那么家长通常是满意的,否则,家长则会抱怨幼儿机构。但是从幼儿发展心理学讲,这一阶段的孩子只要是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幼儿教育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并且家长的这一“拔苗助长的观念”阻碍了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农村中很多家长都抱着一种“找个人带孩子”的心态把孩子送入到幼儿园中接受幼儿教育,在家长这种心态下必然忽视对幼儿教育质量的监督。家长是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少了家长和幼教机构的互动和交流,幼教机构就会失去发展的一个翅膀。家长的这种做法和态度最终会阻碍幼儿的科学、健康发展。 第三,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比较匮乏,因此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许多家长一面带着孩子一面进行打麻将、赌博等不良行为,家庭中不良的物理环境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以噪音为例,派克(R.D.Parke,1980)认为儿童居住地方噪音的多少,无论是来自家庭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儿童既无法控制它又无法回避它,往往与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呈负相关。根据Wachs(1976)报告,家庭环境的规律性与幼儿认知的发展呈正相关,很多发展不良的幼儿的家庭环境往往以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为特征,然而这种家庭环境的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四,幼儿在与父母的交流和互动中才能更好的认知和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幼儿和家长存在很多的沟通问题,我国传统封建观念的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人们心中,父母总是以一副“家长”的姿态来对待自己的子女,认为家长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要做什么,导致幼儿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外出打工现象,甚至有的家长两三年都见不到孩子一面。 (二)幼儿教育机构问题 幼儿教育机构是幼儿教育的承载主体,幼儿教育机构设置的科学合理,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机构的问题却非常突出:第一,农村幼儿园存在的隐患多。一方面是私利问题,2013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95%以上的幼儿机构都是民办和私立的。这些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基本上都以盈利为目的而完全不顾幼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校车问题,2014年山东省幼儿园的幼儿校车事故又一次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许多幼儿园由于缺乏资金,不按政府要求采购校车,存在着严重的超载等问题。 第二,幼儿课程设置不合理。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主要方式,游戏使幼儿有机会了解世界,在群体中与人互动,表达与控制情绪,发展想象力。维果茨基认为,对于幼儿来讲有游戏才有发展。幼儿过早的拿笔写字还很有可能导致手、背畸形等生理疾病。 第三,教学条件不规范,教室条件简陋。在农村地区,有很多幼儿教育机构是无证经营,她们利用自己家的庭院甚至危房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供幼儿娱乐的设施极少,有些幼儿娱乐设施是自制的,没有安全保障。 第四,教师配备不合理。合理的配备的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为宝宝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学前幼儿班不得超过40人。一个班必须3个老师。一个主班,一个配班,一个保育员。但是在农村地区一般一个班级一个老师,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 第五,幼儿教师问题。很多农村幼儿教师都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据江西省教委师范幼儿园评估小组通过调查的4个县(市)16所村(镇)学前班和幼儿园发现:教师学历大专文化程度占2.3%,中师文化程度占46.8%,幼师文化程度占14.0%,职高幼师文化程度的占9%,高中文化程度占11.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其它占11.6%,真正幼师毕业的只占14.0%,即使包括职高幼师毕业的教员,也只占23%。 (三)政府方面的问题 政府在农村幼儿教育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村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政府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阶段政府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农村幼儿教育缺乏法律规范的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政治和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西方很多国家的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在幼儿期间父母必须在一个星期内接送孩子至少三天,如果不这样做孩子的父母将会得到起诉。我国农村很多幼儿的家长“抛弃”孩子外出打工,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幼儿出现了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幼儿在他们长大以后很有可能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 第二,当地政府缺乏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监督。当前农村的幼儿机构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大部分农村的幼儿机构是民办的、极其不规范。很多的农村幼儿园都是私立的,没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证等等一系列合法的证件;甚至有很多幼儿园使用的是危房。
浅谈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本文在目前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在索洛-斯旺模型的框架下,将自然灾害分为“资本相对损失型灾害”和“人力相对损失型灾害”,并分别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要使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小化,需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和工具,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参与。 【关键词】自然灾害 索洛-斯旺模型 经济增长 资本相对损失型灾害 人力相对损失型灾害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国内外自然灾害频发,对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2013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地震灾害为主,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5247.4万人次受灾,78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730.2亿元[1]。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问题提出 在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方面,有些人认为自然灾害会抑制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自然灾害会促进经济增长,原因是:灾害虽然破坏了有形的国民物质财富,但是人们必须重新投入必要的生产性资本用于灾后重建。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在索洛—斯旺模型的框架下,探讨灾害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以及政府应该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使灾害损失最小化并加快经济恢复速度。 二、自然灾害分类 本文根据灾害的受灾体不同,将自然灾害分为“资本相对损失型灾害”和“人力相对损失型灾害”。其中: k=K/N K为总资本量,N为总人口数量。人均资本k增加,则称为“资本相对损失型灾害”,人均资本k减少,则称为“人力相对损失型灾害”。 三、索洛-斯旺模型分析 (一)资本积累方程 在一个单一产品的封闭经济中,总储蓄等于总产出的一个固定比例s,即S=sY。假定现有资本的折旧率为δ,假定劳动L和技术水平A分别以不变的速度n和g增长,则资本存量的变化为: k=sf(k)-(n+g+δ)k……{1} (二)“黄金律” “黄金律资本存量”是在稳态下,若使消费达到最大化所选择的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平均资本数量。即: MPK=(n+g+δ)k 四、基于索洛-斯旺模型分析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一般分析 1.“资本相对损失型灾害”。“资本相对损失型灾害”会使得资本存量下降,但对人员没有造成较大的伤害,这时人均资本将下降。 如图1如果经济处于稳态的A点,灾害造成人均资本由k*下降到kd,稳态的国民收入受到灾害的影响由y*下降到yd,稳态失衡。从图1看出,当人均资本下降到kd后,资本积累加速形成,人均资本将不断增加,于是经济向右移动,逐渐靠近稳态均衡点A点。在灾害恢复的过程中,如果储蓄率由灾前的s上升到恢复重建过程的Sr,且Sr S,这将有利于加速恢复重建的过程。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重建投资将逐渐减小,恢复重建过程中的储蓄率sr将恢复到原来的正常水平s,人均资本恢复到灾前水平k*。 2.“人力相对损失型灾害”。“人力相对损失型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力的损失,但是不会造成太大的资本损失。从而,人均资本存量k会上升,如图2所示,人均资本存量从k*上升到ki稳态失衡。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均资本存量从k*上升到ki之后,资本广化SF(K)小于资本深化。二者之差为DB两点之间的距离。此时资本消耗加速,人均资本逐渐减少,会达到稳态A点。但此时如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资本投入,调高储蓄率则会出现三种情况: (1)如果储蓄率大幅度提高到S1,则人均资本存量会继续增加,直到kii,由C点达到F点的稳态水平。 (2)如果储蓄率恰好提高到S2(S1 S2),此时达到了稳态水平,即D点。 (3)如果储蓄率提高到S3,人均资本存量减少,由KI减少为K*。经济回到A点实现均衡。 综上可以看出,在“人力相对损失型灾害”中,根据财政投入的程度,资本储蓄率的不同会出现三种不同情况的稳态,但是都有助于迅速恢复到稳态水平,若投入足够大则会增加人均资本存量水平。 (二)存在技术进步的经济恢复过程(以“资本相对损失型灾害”为例) 现在引入技术进步A,即ΔA/A 0。假定技术进步是随时间变化的一个变量,用A(t)表示。在正常情况下,假定技术进步按照一个固定速度g增长,当灾害发生后,技术进步以一个更快的速度gr 增长,但是这种增长率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恢复重建活动不能促进技术本身的进步。这一过程用图3表示。 在人均生产函数中,当考虑技术进步时,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Y=F(K,NA(t)) 式中:NA(t)为包含技术进步的有效劳动,于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方程变为如下形式: Δk=sf(k)-(g+n+δ) 当存在技术进步时,人均资本增长率可以表示为 γ^=sf(k)/k-(g+n+δ) 当经济处于稳态时,人均资本增长率等于0,满足稳态的条件如下: sf(k)=(n+g+δ)k 在“资本相对损失型灾害”灾害的假定下,说明在具有重建投资,具有技术进步下人均资本的增长情况。 图3 灾害发生后新技术应用 图4 恢复重建的动态过程 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如果采用新技术,会导致人均资本k增长率下降一些,为图4中D点和E点的距离,而不是原来的D 点与C点之间的距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的恢复速度取决于重建投资的资源配置情况,重建投资越多,经济的恢复速度越快;新、旧资本存量的混合程度同样影响恢复速度,旧资本存量越多,则在恢复重建的过程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越大,越有可能提高整个经济体的技术水平[2]。 五、政策建议 (一)对灾区加大资金投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模型分析可得,不论是“资本相对损失型灾害”还是“人力相对损失型灾害”,灾区经济的恢复速度取决于重建投资的资源配置情况,重建投资越多,经济的恢复速度越快。 (二)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创新,鼓励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在灾害发生后采用新技术、新设施,并投入重建资本可以加速灾后恢复的速度。同时,在“资本相对损失型灾害”中,大量的陈旧设施遭到损坏,淘汰了大量的落后产能,此时为新技术新设施提供了需求。 (三)发动社会力量,鼓励群众捐款捐物 发动社会力量捐款不仅可以缓解财政的压力,而且可以在社会培养起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增加对教育和医疗的转移支付 提升入学率和医疗水平水平,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 浅谈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突发性自然灾害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 摘要:突发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损失,通过物质效应、心理效应和破窗效应等渠道作用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出口,从而影响到经济结构;以2007年8月湖南省突发性洪灾为例,说明自然灾害对湖南省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出口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同时印证所提出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突发性自然灾害 经济结构 作用机理 湖南省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据统计,在2010年全世界导致死亡和失踪人数最多的十大自然灾害中,有三起发生在中国,其中两起为突发性自然灾害。频发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物质损失,还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突发性自然灾害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以提高应对能力,已经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突发性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什么关系,经济学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虽然多数观点认为灾害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如钟宏和刘国宁提出,2008年雪灾对经济的影响短暂有限,经济在灾后将迅速回到正常轨道,并且极有可能在一些领域出现报复性增长。由于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难以得到关于突发性自然灾害影响经济发展的一般结论,更需要进行案例式研究。综上,现有文献多数集中探讨突发性自然灾害对微观损失和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较少基于中观的视角展开论述。本文基于灾害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突发性自然灾害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二、突发性自然灾害影响经济结构的作用机理 突发性自然灾害由于事前难以及时预测,因此一旦发生,社会往往会因为猝不及防而遭受重大损失,并通过一体化网络对全局带来影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可分为生活和生产资料损失两种,这些损失通过物质效应、心理效应和破窗效应等渠道作用于消费、投资、进出口和政府支出,从而影响到经济结构(图1)。 物质效应是指突发性自然灾害给经济主体带来直接物质损失,从而影响到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心理效应说的是突发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物质损失,通过影响到经济主体的心理状态而作用于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破窗效应则指经济主体面对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资产更新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和促进经济发展。下文分别具体论述突发性自然灾害如何通过上述效应影响经济结构。 (一)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消费的影响 突发性自然灾害主要是通过影响居民的财富变化来影响消费。对居民来说,发生自然灾害意味着生活条件遭到破坏,甚至是人员伤亡。这些都会减少居民财富,进而导致消费水平下降。另外,自然灾害会导致灾区物价上涨,使居民因实际财富减少而降低消费水平。总之,自然灾害在短期内会使居民的消费量下降。然而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居民的消费支出不仅仅取决于当前的财富状况,更取决于其持久收入。因此,居民的消费水平在灾害初期下降之后,如果灾民得到及时救助,人们预计持久收入不会剧烈减少,加上灾后刚性需求,消费水平将恢复并保持正常水平。 (二)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投资的影响 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投资的影响包括两个层次:首先,自然灾害会造成生产设备毁损,打乱原有的投资计划,使投资不能顺利进行。同时由于预计到居民的需求短期内会下降,企业也会放缓投资步伐。因此,企业的投资规模在短期内必定会减少。其次,灾害发生后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企业会进行灾后重建,增加投资,进而通过产业链的作用带动整个产业的投资。 (三)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政府支出的影响 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政府支出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灾害造成政府自身的损失,为了正常履行政府职能,政府需要增加支出以弥补自身损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灾后重建对财政支出的影响。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道路等基础设施毁损,而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投资建设。加上部分群众灾后可能无法达到基本生活标准,财政支出也得涵盖此类社会保障。综上所述,突发性自然灾害将大量增加财政支出。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增加不可能没有限度,会受到财政收入的制约,且突发性自然灾害还会减少税收。当财政支出接近上限时,总量将基本保持稳定,主要进行结构调整。 (四)突发性自然灾害对进出口的影响 突发性自然灾害对进口和出口的影响不尽相同:第一,灾害导致交通不畅,从而造成物流受阻,进出口无法顺利开展。第二,自然灾害会破坏企业的生产要素,造成企业生产能力下降,从而减少出口额。未受灾害影响的企业此时为弥补国内空缺,将优先满足国内需求,这也会减少出口。第三,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灾区生产能力下降,导致一些商品供应不足。为了满足需求,将会增加进口。总之,突发性自然灾害将减少出口,对进口的影响则表现为先减后增。 三、突发性自然灾害影响经济结构的案例分析 洪灾的数量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的1/3左右,造成的人员伤亡更超过一半,同时我国爆发的洪灾都为区域性的。本文选取2007年8月湖南省突发性洪灾为例,论述其对该省经济结构的具体影响。 (一)2007年8月湖南省突发性洪灾概况 受2007年第9号超强台风“圣帕”影响,8月19日至24日,湖南省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永兴县鲤鱼塘镇70小时降雨863.3毫米,比湖南省有历史纪录以来最大3天降雨量671.9毫米多191.4毫米,暴雨频率达千年一遇①。截至23日8时,湖南共有5市440个乡镇、336.78万人受灾。 (二)洪灾对湖南省消费的影响 洪灾给湖南省带来巨大的直接物质损失,因灾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总计达46.92亿元。损失直接导致居民财富减少,部分商品尤其是蔬菜的价格出现小幅上涨。这些因素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预期,迫使消费减少,2007年8月湖南省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降到264.7亿元。由于洪灾持续时间很短,加上灾后政府积极组织重建和平抑物价,居民的消费信心和实际购买力得以维持。同时由于刚性需求,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在9月份出现大幅上涨,恢复到灾前的消费水平,且此后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准。 (三)洪灾对湖南省投资的影响 洪灾打断了灾区企业正常的投资活动,导致1548个工矿企业停产,仅工业交通运输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2.55亿元。在2007年8月,湖南省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307.6亿元,创下了5月份以来的新低。洪灾过后,湖南省企业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增加新投资以恢复生产能力。在2007年9月,湖南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到389.9亿元,比8月份增长了26.8%。 (四)洪灾对湖南省政府支出的影响 洪灾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冲击。为了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湖南省民政厅灾后向株洲、郴州和衡阳等3个受灾最严重的市分别下发200万救灾资金、1000床棉被和100顶帐篷。更重要的是,灾区的基础设施在洪灾中受损严重。如全省损坏提防3230处,损坏输电线路1050.4千米。要修复这些设施需要大量的政府投资。在2007年9月,湖南省财政支出比8月增加了42.8%。洪灾给湖南省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湖南当年财政支出的3.7%,根据相关标准,灾害对财政的影响较大。 (五)洪灾对湖南省进出口的影响 洪灾严重损坏道路交通这一经济动脉,导致湖南省进出口物流受阻。截止8月22日11时,造成湖南省2条国道、6条省道和42条县乡公路交通中断。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也是这次洪灾的重灾区之一,境内106国道、5条干线公路、23条县乡公路中断交通②。洪灾还导致部分出口企业停工,其他企业的部分生产能力转为满足国内市场。2007年8月湖南省出口额只有52941万美元,在9月份进一步下滑到51506万美元。灾后重建大大提升了湖南省的进口额,2007年8月和9月,湖南省进口值连续两个月超过3.2万亿美元,这也是从5月到11月湖南省进口额超过3万亿美元仅有的两个月。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以2007年8月湖南省突发性洪灾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洪灾首先抑制了湖南省的消费和投资水平。但随着灾后重建的展开,消费和投资迅速恢复并增长。洪灾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湖南当年财政支出的3.7%,对财政影响较大。灾害对湖南省进口和出口的影响不尽相同,8月份和9月份湖南省的出口额连创新低,但进口强劲。此次洪灾对湖南省经济结构实际造成的影响,验证了本文所提出作用机理的合理性。上述结论对救灾有诸多启示: 第一,救灾时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分析表明: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降低突发性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巨大物质损失固然十分重要,但对灾后重建工作影响更深远的却是心理预期。政府如能在面临突发性自然灾害时展现强有力的灾害管理能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塑造对未来良好的预期,将通过心理效应促使消费和投资尽快恢复以步入自我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发性自然灾害往往直接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破坏基础设施,从而抑制进出口和导致财政被动支出。虽然我国政府早已提出要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但直到现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仍然偏低。鉴于此,政府应切实增加上述支出,以增强抗灾能力。当面临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更要及时调整财政支出来满足救灾需要。 浅谈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自然灾害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自然灾害损失与国民经济损失的变化成正比例关系。自然灾害损失高的年份,国民经济损失也相对较高,自然灾害损失低的年份,国民经济损失也相对较低。自然灾害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不利于整个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若能够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总损失能够大幅度的减少,吉林省的经济也能够更加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自然灾害;灾害损失;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模型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最近几年,地震、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不仅限于直接损失,更重要的是间接损失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分析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计量方法的研究也不多见。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测算,可以避免和减少因人为的主观臆断而造成的决策失误,为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一、吉林省主要自然灾害 吉林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吉林省自然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每年干旱、洪涝、地震、风雹、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旱灾、水灾、风雹灾和霜冻灾是吉林省的主要自然灾害。 吉林是干旱发生较多的地区,也常是重旱区,干旱主要出现在春、夏季节,以春旱居多。春旱影响春播作物播种、出苗及幼苗生长;夏旱则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减产。水灾主要发生在每年夏季主汛期,吉林省中部和南部地区暴雨和冰雹天气时有发生,三江平原地势低洼,因为排泄不畅,容易产生渍涝,辽河下游和松嫩平原是受涝次数较多的地区。“西旱东涝”是吉林省的旱涝分布特点。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大陆季风气候明显,各年的天气气候情况变化较大。有些年份作物生育期内会遇到低温冷害天气,热量不足。作物不能正常成熟,造成减产,最容易遭受低温冷害的作物是水稻和高梁,其次为玉米和大豆。霜冻主要是秋季的早霜冻危害大,这期间作物尚未成熟、收割,容易受冻而减产。春末至初秋期间的降雹也可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在春小麦成熟期及玉米、高梁等作物抽穗开花期如降较大冰雹对作物危害较重。 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是指自然灾害直接造成的物质形态的破坏,不含任何中间环节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一般可以用市场价格来计算。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灾害发生时或发生之后除可直接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之外所造成的损失,如因自然灾害使企业停减产造成的损失,或者因暴雨洪水导致农作物减产欠收而引发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引起消费支出增加造成的损失。间接损失主要包括间接停产损失、中间投入积压层损失和投资溢价损失。间接停产损失是指由于经济活动的关联性,生产单位、行业和部门有着紧密的投入产出连锁关系,一个企业的停产会间接地影响有投入产出关系的其他企业的产出,即使后者的生产功能并未受到灾害的直接破坏;中间投入积压层损失是指由于生产的停滞,造成材料和半成品的积压增加,这种积压的增加造成资金占用增加的机会损失;投资溢价损失是指灾后的恢复过程中需要动用没有灾害时可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资金加以弥补,这种由于财产补偿引起生产性投资减少所产生的机会损失称为投资溢价损失。[。’ 民政部曾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地震局、气象局和海洋局等部门对2009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进行了全面会商和核定,结果表明:2009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了约4.8亿人(次)受灾,死亡和失踪1528人,紧急转移安置709.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4721.4万公顷,绝收面积491.8万公顷,倒塌房屋83.8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3.7亿元,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2005年,吉林省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水旱两灾,大暴雨引发的洪水使河堤决口、损坏铁路、公路、输电线路,损坏房屋12.5万间,绝收面积达到66万公顷,转移安置人口9.7万人。2009年,吉林省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旱灾,受灾面积244万公顷,粮食产量同比下降13%以上,部分地区减产三至四成,粮食质量也有所下降。 三.自然灾害损失的评估 自然灾害损失的评估主要是对间接损失的评估,本文使用投入一产出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计算。 1.农业损失的评估 投入产出模型是根据投入一产出原理建立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投入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消耗,产出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结果。对于自然灾害损失而言,主要是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损失,本文运用产品均衡投入一产出模型评估总产出的损失,在利用投入一产出表进行实际分析时,考虑的问题要更复杂。由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最大,且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相对于其他产业损失较为容易搜集和计算。因此,我们借鉴相关研究,以农业为例,建立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分析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假设灾害发生之前的经济系统是一个运行良好的系统,并假设系统的结构比例关系在灾害发生之后没有发生变化,本文按照这种结构比例关系来分析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以吉林省统计局2007年编制的42部门的投入一产出表来计算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总损失。农业损失既包括了最终产品的损失,又包括了间接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将农业损失看成农业部门的总产品的损失,并假设其他部门的最终产品不变,根据2005年至2010年吉林省农业统计年鉴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的数据,利用投入一产出模型计算出吉林省2004—2009年农业间接经济损失和农业总损失,计算结果见表1。 2.受农业损失影响的各部门总产出损失的评估 根据整理后的投入一产出模型,我们计算出受农业损失影响的各部门总产出损失,计算结果见表2。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农业总损失对其他各部门总产出的影响是不同的。以2008年为例,农业总损失对食品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的影响最大为7.6亿元,占除农业以外其他产业部门总损失的24.2%;其次是化学工业的损失为6.7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损失为3.2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损失为2.2亿元、分别占其他产业部门总损失的21.4%、10.3%和7%。这主要是因为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粮食、水果蔬菜和烟叶等产品产出下降,进而使食品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受到一定程度损失。因农作物产量的减少,以农产品作为原料、燃料的产业也受到间接影响,如石油加工业、炼焦业及核燃料加工业等。通过上表也可以看出,农业灾害损失对公共管理、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3.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 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最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最为严重,但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它的地位决定了农业对其他产业的相关影响非常大。严重的自然灾害可以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或绝收,进而会对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工业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并波及到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与质量,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转。因此,在本文中假定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为农业总损失与受农业损失影响的其他部门产出损失之和,计算结果见表3。 四、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自然灾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原材料、中间品、生产设备、厂房、基础设施等有形资本的损毁,还通过推迟当期消费,增加强迫性储蓄,从而降低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产出水平等方式来抑制经济增长。在分析自然灾害损失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本文主要应用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将灾害损失分为需要重置的损失和不需要重置的损失两类。需要重置的损失是在受灾后需要恢复重建部分的损失,不需要重置的损失则是在受灾后不需要恢复重建部分的损失。需要重置的损失将使本来可用于投资其他项目的资金用在灾后恢复重建上,对经济增长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不需要重置的损失则没有。本文假设所有的灾害损失都是需要重置的,即总损失就是重置损失,全部积累均转化为投资。 设第t年灾害经济损失中需要重置的部分为Lt,若没有灾害发生,假设恢复重建的资金Lt可以全部用于其他项目投资,则经济增长率将变为式(1): 用资本形成总额代表第t年总投资,即第t年的新增资本存量,所需数据来源于2010年吉林省统计年鉴,自然灾害损失数据来源于表3。为了使计算口径一致,在计算实际经济增长率时要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将2003—2009年各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资本形成总额和自然灾害损失额全部转化成以2000年的不变价所表示的换算值,以便于在计算国民经济损失时进行横向比较。根据上面的公式计算出的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2004—2009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吉林省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减少0.4%,和平均实际经济增长率14.1%相比,还比较少,但是如果这种减少持续若干年,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将不容小视。 通过表5可以看出,消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2004~2009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平均损失达到了21.43亿元,最高年份2009年达到了39.9亿元。自然灾害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最低为0.13%,最高达到了4.53%,平均比重为2.02%。吉林省国民经济损失与实际自然灾害损失变化中两个明显偏高的年份是2005年和2009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自然灾害损失与国民经济损失的变化成正比例关系,变化幅度也大致相同。自然灾害损失高的年份,国民经济损失也相对较高,自然灾害损失低的年份,国民经济损失也相对较低。自然灾害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困难,不利于整个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若能够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总损失能够大幅度的减少,吉林省的经济也能够更加快速的发展。 浅谈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 摘要:我国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对自然灾害损失的科学评估是防灾减灾领域内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灾害损失中的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多为技术性问题,然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过程中不仅存在技术性问题,更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将在介绍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内涵以及构成的基础上,介绍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体系,分析现有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的缺陷,并进行初步改进。 关键词:自然灾害 间接经济损失 损失评估 一、引言 2013年4月27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由于雅安地理位置靠近汶川,有人开始猜想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延续,即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间接影响,这就反映出灾害的间接影响具有后向延时效应。 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自然灾害对经济系统间接影响的深度和时间更加深远。由于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时、空差异特性的存在,对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尤为重要,对间接经济损失的科学度量可以为灾后恢复重建决策和防灾减灾规划提供有效地决策工具,意义重大,本文将对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进行介绍,希望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目前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有两大方法系统,即存量-流量方法系统和投入-产出方法体系,除了这两大方法系统,还有调查分析法。这两大方法系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现阶段的间接损失评估方法存在弊端,对间接损失的评估有较大的波动性。 本文在深入介绍的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创新,对现有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做出完善。 三、现有的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 3.1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内涵 不同的统计学家对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划分与定义不同,现在对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定义主要是从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核算角度;二是从灾害损失的时间和空间传播的角度进行界定。 3.1.1基于社会经济核算的角度 (1)存量-流量损失 Parker等基于经济学中“存量”和“流量”的差异对灾害的损失做了清晰定义:存量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某一变量的量值(如同图1中水槽中盛的水),属静态概念,对应于灾害中的直接经济损失;流量是指在一个时段上所累积变动的量 (如同图1中通过水槽的水流量变化),流量对应于间接经济损失,其大小有时间维度。间接经济损失又分为初始间接损失和次生间接损失。对产业来说,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与地产、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家庭资产和库存相关的价值损失;初始间接损失是指经济生产中断引起的流量损失;而次生间接损失是经济系统产业链的关联效应损失。 图1. 存量与流量的关系 (2)产业关联损失 Cochrane认为间接损失是由于灾害引起经济部门前向产出(依赖于区域市场产出) 和后向供给(依赖于区域资源) 错位,引起的生产运转中断导致的损失。若产业部门 B 因灾害遭到破坏,则可能引起部门 A 的后向关联损失、部门 C 的前向关联损失,并影响最终需求和消费,造成市场供需不平衡,引起物价、劳动力就业与失业、国民收入、储蓄和投资水平等的变化,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总值和经济增长速度。 图2. 产业关联损失示意图 3.1.2基于灾害损失的时间和空间传播的角度 由于存在经济系统产出落后于投入的延迟过程,间接经济损失具有时间维度,即间接经济损失发生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灾害发生时的初始损失为直接损失,是静态的。因此,直接经济损失是因灾害发生所造成的可统计的人、财、物的损失,它的度量单位是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减少。间接经济损失是灾害造成的总经济损失中直接经济损失以外的经济损失,是灾害引起的间接的对经济的影响,是一种深层次的经济损失。包括间接停减产损失、中间投入积压增加的经济损失和投资溢价损失。 3.2 现有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3.2.1存量-流量方法体系 存量-流量方法体系包括比例系数法、马尔科夫模拟法以及系统动力学模型与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由于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间接经济损失伴随直接经济损失发生,直接经济损失越严重,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越大,影响越持久。由此假定,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记为:IEL=λ・DEL,考虑到不同产业时,比例系数还可按部门分类计算,然后将各部门分类统计的间接经济损失相加,得出总的间接经济损失,表示为:IEL=Σλi・DELi,式中:IEL表示间接经济损失(单位:元);λ表示比例系数;DEL表示直接经济损失(单位:元)。存量损失对应于直接经济损失,流量损失对应于间接经济损失,因此,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比例系数就是存量和流量关系的反映; 第二,马尔科夫模拟方法反应出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之间的非简单线性关系; 第三,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了投入-产出的非线性关系,建立用于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下限预评估及灾后最优恢复重建策略的最优控制模型。 3.2.2投入-产出方法体系 投入-产出方法体系包括经济增长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首先,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基于生产函数理论由参数估计方法得到的,它是从生产要素损失的角度来进行灾害损失评估的方法,其生产要素损失可以看作是经济系统的投入损失,经济增长损失就是产出损失,所以,其实质就是投入产出分析,是将单一生产部门投入与产出分析拓展到宏观经济层面。 其次,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方法(CGE)不仅反映了经济因素和活动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且克服了投入-产出模型线性、缺乏行为响应、市场价格缺失等缺点。它的数据基础是投入产出表,它是投入产出与线性规划相结合的优化模型方法,所以可将其归为投入-产出的衍生方法。 3.2.3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法是在灾情调查的基础上从生活、生产、交通、生命线、农田等五个主要影响方面对间接经济损失进行分析。由于承灾对象复杂,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并且灾害影响还波及周边许多地区,可用修正系数的方式对损失结果适当放大,修正系数的取值视具体情况或实际经验而定。 3.3现有的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不足 首先,比例系数的确定含有经验性,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具有较大的任意性,对其进行准确评估有较大的难度。 其次,现阶段对自然灾害的计量较粗略,没有考虑到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内在差别,特别是没有考虑不同发展程度下经济的脆弱性差别。 四、对现有间接损失评估方法的改进 4.1对比例系数法的改进 在比例系数法中,将间接经济损失看做直接经济损失的线性函数,即有IEL=λ?DEL,这种方法精度较差,而且由于确定λ的主观性,导致通过比例系数法确定的间接经济损失有很大的波动性。往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产生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系数可以较好的反应出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状态,因此我们通过计算最近一次发生的自然灾害的比例系数,来预测这一期自然灾害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 往年自然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用公式表达为:IEL=∫∞t1[f1(t) f2(t)]dt,其中 f1(t)为发生前GDP预计发展曲线; f2(t)为自然灾害发生后实际GDP曲线; t1地震发生时刻。直接经济损失DEL可以直接计算出来,表示为自然灾害发生的t1期的预期GDP的百分比x?GDPt1,IEL与x?GDPt1的比值即为比例系数。 4.2浅析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弹性与间接经济损失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系统中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越高,经济系统的脆弱性越大,自然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越严重。Kellenberg and Mobarak的研究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害的影响呈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如图3)。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间接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图3. 经济系统脆弱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示意图 因此,在计量自然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时,根据经济发达程度对受灾地区赋值,最发达地区为5,最不发达地区为1。除了这种直接赋值的方法,还可以通过统计的方法计算出经济系统脆弱性和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关系,考量产业关联度对间接经济损失的扩大效应。 浅谈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论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为了确定灾害的经济效应,StéphaneHallegattea和PatriceDumasa[5]详细探讨了灾害对生产力的影响。考虑到如果一个灾难迫使必须重置一部分资本,那么新的平均生产率将会比以前高;最乐观的情况是所有的资本置换均体现最新的技术。现实情况是,首先,当灾难发生时,生产者必须尽快恢复生产,不能承受长时间生产中断的小企业尤其如此。在贫穷国家,人们需要尽快维持生计,采取最新的技术意味着调整适应企业的组织和培训工人,这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时间。因此,生产商有强烈的动机尽快恢复生产,而不考虑是否采用了最新的技术。其次,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资产仍然可以使用,或以低于重置成本的价格维修。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可以节省部分资金。第三,假定一个最新的技术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灾后的重建可能会使研发中断或者挤占研发资金,从而减缓技术进步。因此,为了更加贴近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应在实证模型中增加技术革新和追加投资的因素。通过建模和实证分析,StéphaneHallegattea和PatriceDumasa的结论是,短期重建的种种约束从深度和广度上对灾难的消极后果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从长期来看,这些制约因素不发挥任何作用,灾害不影响长期增长速度;而当社会提供重建资金的能力较低时,灾害与长期增长速度是负相关的。在后一种情况下,短期约束将会创造“贫困陷阱”,进而影响到长期,从而阻止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不管有没有生产力效应的影响,整个社会的风险抵御水平是首要的。当社会有较高的生产水平和风险抵御水平时,可以避免灾害发生后的“贫困陷阱”,并避免对长期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但是灾害并不能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因为后者只取决于外生的技术革新。 发展中国家的情形与发达国家不同,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也有不同的特点。IlanNoy和TamBangVu[6]利用越南各省面板数据,用Blundell–Bond广义距估计的方法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自然灾害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灾害变量对GDP增长率在灾难等级的测度上没有显示出格兰杰因果关系,严重的灾害会导致经济增长率降低,但是有时却会促进短期经济的繁荣。总的来说,灾害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差异,而这些差异是与中央政府的支持显著相关造成的,即那些有更多机会获得重建资金的地区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MarkSkidmore[7]认为,自然灾害风险将会增加家庭储蓄的预防性动机,从而抑制消费。上述研究认为自然灾害既能造成损失也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经济效应,如强制性的新资本替代、新的需求和经济机会等;但总的来看,灾害的危害程度高低依赖于社会生产水平和风险抵御水平。对于不发达经济而言,长期负面影响会导致“贫困陷阱”。本文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利用可获得的数据,研究1995~2011年17年间自然灾害与中国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一、计量模型与数据 1.计量模型选择 经济增长通常被认为是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或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根据《新帕特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增长定义为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8]凯恩斯认为,社会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进出口需求构成,有效需求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变动,影响社会总产出和经济增长。由于凯恩斯理论建立在人口数量、资本数量和技术进步不变的前提下,因而只适用于从流量的角度分析短期经济波动问题。索洛认为,经济增长率等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与其产出弹性的乘积,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而技术进步是经济理论所不能预见的外生变量。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突破了索洛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把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即劳动投入中包括教育、培训等形成的人力资本的提高,而物质资本的积累也包括研发、创新等活动形成的技术进步。[9]自然灾害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10]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破坏会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对于某个地区来说,自然灾害通常是偶发的,而对于我国全国范围来说,自然灾害的发生必然为常态。如干旱灾害,对于某个城市、村庄干旱灾害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周期性,而对于全国范围内来说,干旱灾害基本上每年都发生。其他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也有这一特征。自然灾害对国民财富造成损失,给社会生产带来损害和浪费,但同时又增加了新的需求,迫使人们重置资本,会产生一些技术创新和改良,如地震灾害过后人们会增加建筑的抗震性能,对此可能展开研发、使用新技术等。因而从宏观经济层面考虑,本文认为可以把自然灾害损失内生化,和资本存量、劳动存量放在一起,以度量其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综合以上考虑,本文对Cobb-Douglas生产函数进行拓展,把自然灾害直接损失内生化引入模型。由于自然灾害不仅对当期经济产生影响,而且对后期经济也会有波及影响,灾后重建项目往往会持续2~3年,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期更长,故而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后续影响往往持续更长时间。本文取自然灾害影响的持续期为5年,而把灾害损失的1期滞后到4期引入模型。 2.指标说明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1995~2011年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的代表能力,产出Y用GDP表示;劳动力投入N用每年的劳动力就业人数表示;由于不存在资本存量数据,用历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代表资本投入K;自然灾害损失S用历年自然灾害直接损失总额表示。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2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5~2012年)、《中国劳动与就业统计年鉴》(2012年)。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以1995年价格为不变价格,产出Y、资本投入K、自然灾害直接损失S采用GDP平减指数进行价格缩减。 二、实证分析 使用eviews6.0软件,方程(2)的最小二乘法(OLS)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估计结果表明,直接损失除了一期滞后之外,t值均不显著,而且p值很大,不具备解释能力。考虑到时间序列滞后变量之间可能会存在多重共线性以及自相关,对模型进行修正。首先消除自相关,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引入AR(1)过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2的计量结果表明,模型F值和变量t值均显著,只有LNS(3)项的p值略大,为11.51%,其余均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可决系数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均达到0.99以上,劳动、资本变量系数的符号符合经济意义,且检验结果没有显示出存在有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可见调整后的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三、结论 我国自然灾害的“生产力效应”和资金约束带来的“贫困陷阱”是有可能同时存在的。尽管Albala-Bertrand关于自然灾害积极意义的观点受到很多批评和质疑,但在我国还是有现实意义的。首先,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我国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比较大,尤其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各种救济能够及时到位;其次,我国的经济增长多年来一直呈现出投资拉动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有很大的改变;再次,政府购买和投资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当某个地区的灾害情况迫使必须重置资本时,我们就有可能以一个更高的生产率的经济来补偿灾害的损失。因此,自然灾害的“生产力”效应是可能存在的。StéphaneHallegattea和PatriceDumasa完全基于西方经济体制,采用“理性经济人”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分析问题,忽略政府和社会救济机构的重要作用,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他们所提出的短期约束将会导致“贫困陷阱”,进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速度这一观点对我国有一定现实意义。根据我国的现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灾害风险抵御水平还不高,对于大的自然灾害,政府投入救灾力度大,经济恢复速度非常快;而对于一些常发的、规模范围较小的自然灾害,政府投入力度和社会关注程度较小,则会造成区域性贫困。例如我国的某些贫困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正是导致其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因而如何改变现有的救济模式,扩大自然灾害保险的投保力度和范围,从而把灾害风险适当地转移到全社会共同承担,是我国减灾防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自然灾害产生的过程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来看,正是经济的粗放发展导致了环境恶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存在相对过剩经济的社会中,内需相对不足,自然灾害在损失社会财富的同时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当资本充足时则会在短期内刺激经济繁荣;反过来说,如果存在短期的自然灾害激励下的经济繁荣,正说明了当期的社会经济存在相对过剩。总的来说,自然灾害以损失现有财富为代价的拉动需求,无论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激励作用还是阻碍作用,都实质上是经济的非健康发展。 作者:贾美芹单位:中州大学管理学院
浅谈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透析 摘要:市场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无论足来自于社会的雷求,还是竟争对手的压力,无不要术其必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才能迎合的客户要求,从而最大限度的谋求利润,使得企业能长期特续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开启市场大门—市场曹峭,一直深受企业家和学者的关注。本丈以营梢理论为塞砍,分析传鱿营材的问趁,对市场营梢发展的街趋势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营销目标市场细分品牌战略营销网络营销服务营销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等新时代的背景下,企业为了稳定的发展,赢得最大的利润不停的探讨着市场营销这个课题。如何通过市场营销这个利器,以发掘出企业的谋生之路,是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了市场营销的发展,传统的营销方式巨大的成本造价,使企业的目光转向品牌战略型市场营销;同时消费者观念的改变也推动了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的发展,市场正由卖方垄断向买方垄断转变。消费者的消费主动性增强,个性化消费及客户服务管理逐步成为消费的主流;此外,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网络营销奠定了现实基础,现代的企业市场营销方式正在打破地区分割,走向电子商务网络型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1营销理论的概述 1.1营销的定义 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定义为: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并同他人交换产品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也就是说,营销是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总称。 1.24P营销 20世纪50年代末由JeromeMcCarthy提出的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营销策略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重视产品导向而非消费者导向,代表的是企业立场,被营销经理们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 1.34C营销 舒尔兹教授为首的一批营销学者提出了客户(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的4C营销理论,进一步发展了4P营销理论和方法。主旨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1.44R营销 Schultz提出了4R营销即关联((Relativit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和回报(Retribution)。4R营销是以关系营销为核心,重在建立顾客忠的营销模式。 5.54S营销 目前,一些学者提出了满意(satisfaction),服务(service)、速度(speed),诚意(sincerity)的4S营销模式。 2传统市场营销的问题分析 受到经济条件及营销技术方面的影响,传统的市场营销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企业不探索新的营销方式的革新势必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营销组织构建不合理 职能式,部门间的关系缺乏沟通、协调难,协调方式是靠规章制度和权利等级结构形式特征是金字塔式,组织活动特征是稳定、重复、单一,主要结构单元是职能部门,分工是高度分工和专业化,权利的集中程度是高度集中,注重权威,管理层次多,中间管理层比较庞大臃肿,管理范围比较窄,信息流向是以纵向为主。 2.2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企业的宜传、广告和营销策略是针对目标顾客的,成本高,而且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商业流通循环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三部分组成的,生产者不能直接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也不能直接向生产者表达对产品的需求,因此,造成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2.3营销方式滞后 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方式造成了企业营销的局域性、信息不对称、边界明确、经济活动简单,垄断现象严重,反应缓慢。尤其是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由于认识不足,或企业自身条件的局限,企业在管理客户资源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 2.4企业面临的环境压力 市场环境的变化、技术的更新、企业规模的扩大及成长……无论那个企业它所置身的市场和社会环境都是在变化的,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市场、赢得客户对产品的信赖等必须在市场营销模式上进行探讨和革新。环境的变化包含竞争对手实力加强、相似产品的威胁、顾客对产品的选择性等。而传统的营销组织过于正规化、集权化、机械化,使得企业营销及方法在新的环境下不能做及时的调整,营销了产品的销售额;传统的营销技术已经落伍;各种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使得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现代化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3.1目标市场细分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的购买心里和购买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更多地通过分析来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商品。这就由于产品的种类、型号、包装、质量等层次多样,使得顾客在选择产品时的购买心里细腻化,更注重通过分析比较决定哪种是商品是适合自己的。另外,不同年龄的顾客、不同地区、客户价值等因素也决定了,顾客对商品的选择的差异性。因此,企业的市场营销向目标市场细分的趋势转变。 目标市场细分是企业走进顾客心的金钥匙。目标市场细分策略即是围绕营销目标而制定了根据消费者对产品和营销组合的不同需求,把市场细分为有不同需要、性格或行为的购买群体,勾勒出市场细分的框架,使企业找到营销目标的细化途径,确定满足顾客需要的获得最大利益的营销细分策略。目标市场细分的营销从细分前的调查谁备、确认细分指标、细分描述、选定细分市场及细分后的产品定位等为市场营销制定了一个完整的以客户为核心的,产品定位规划过程。在产品同质化、相似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目标市场细分给企业的产品定了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来体现产品的个性差异,是企业获取竟争优势的必要行动。 3.2品牌战略营销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对任何企业来说,打造强势品牌,已成为其保持战略领先性的关键。首先,品牌的重要功能在于通过其价值创造为企业提供利润增长的源泉,为企业扩张寻求途径。一方面表现在品牌为顾客提供感知价值,即品牌可以方便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顾客通过品牌名称、品牌标识的认知作用,加工,整理有关品牌信息,从而增强购买信心,提高自身对品牌的忠诚度,缩短顾客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品牌的忠诚度能够直接转变成未来销售增长。选择知名的品牌,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种省事、可靠又减少风险的方法。尤其是在大众消费者领域,同类产品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牌一般都有几十个。面对如此众多的商品和服务提供商,消费者是无法通过比较产品服务本身来做出准确判断的。因此,品牌战略的市场营销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产品的标志,也树立了企业的形象。 品牌战略市场营销是企业的招牌。品牌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其在消费者的心里逐渐形成了企业的象征性符号,同时品牌化的市场营销缩短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加速了企业产品的销售流程,缩短了经营周期,加快了盈利过程,提高了资产价值。 3.3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 几年前B2C刚开始动作的时候存在三大瓶颈:上网人数,网上支付和配送问题,现在都有了极大的改观,网络营销已开始被很多企业采用,网络营销活动正异常活跃地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网络通讯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实现电子商务是企业能够在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子商务不仅对于传统企业的管理,如计划、组织和控制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于企业的研究开发、采购、生产、加工、制造、存储、销售以及客户服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是建立在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网络营销。集网上商务管理和网络交易活动为一体的集成化网络营销方式。包括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交易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为一体的全新市场营销模式。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模式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开拓了企业的市场空间,提高了企业效益。 3.4其他营销 随着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客户服务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竟争力的又一筹码。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更加关注客户服务所带来的价值,即服务是产品功能的延长。优质的客户服务管理可以稳住老客户,留住回头客,发展新客户。在今天的服务经济中,企业要提供高质量的客户服务,赢得顾客忠诚,走客户服务管理趋势也是新型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此外,与节约相匹配的绿色营销、知识营销等也是目前市场营销充满了活力,为企业长久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浅谈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探求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发展的三大新趋势论文 摘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营销现状,重点介绍了今后可能成为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发展的三种新趋势:涡轮营销、绿色营销和定制营销,希望能对我国企业的营销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涡轮营销绿色营销定制营销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营销已成为公司经营与管理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公司管理者的重视,营销大战也愈演愈烈。各种营销方式,像绿色营销、品牌营销、定点营销、文化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等,层出不穷,不断更新。认真探索和研究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涡轮营销战略 涡轮营销策略是指整个公司像涡轮那样不停地运转,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更快地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争取以快制胜的一种营销方式。涡轮营销又称速度营销。实施涡轮营销策略的公司主要在四个环节上压缩时间,即:创新、生产、后勤和零售。 1.1创新在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新产品的创新速度一旦减缓,就可能导致产品开发失败。在美国,麦金西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新产品在预算经费内开发完成,但比计划时间晚了6个月出售,那么在开始的5年内,利润将大约减少33%;而如果产品在计划时间内及时推向市场,即使超出预算经费50%,利润也几乎不受影响。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公司各部门之间是一种顺序传递的关系,一部门完成了它所有的工作,再交由下一个部门继续开发,其中任何一个部门受到阻碍,都会导致整个产品开发速度减慢。为了加快产品的创新速度,美国许多公司采取了一种叫作“产品同步开发”的方法。具体作法是:公司从营销、财务、设计、制造和法律等部门(甚至供应商和客户)中抽取一定的人员组成“产品同步开发”小组,这些小组成员将参与新产品从开始开发到开发完毕的全过程。公司的管理者向“产品同步开发”小组描述对所要开发产品的大体构想,如产品的类型和需要作者简介:黄卫民.男,1970年生,1994年山西大学本科毕业,讲师具有的一些特点等,但一般不会规定具体的开发计划和特定的一种产品,然后就放手让“产品同步开发”小组以最快的速度开发所描述的产品。小组所需要的任何资源和所提的任何要求,公司都会尽量加以满足。“产品同步开发”小组的方式较之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优点在于:如果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个环节的开发人员可向其原所在部门求援,而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同步”地继续进行各自的开发。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公司都采用了“产品同步开发”小组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新产品的开发创新时间。 1.2生产生产环节速度的提高主要依靠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如丰田公司过去生产一辆定制汽车需要5个星期,现在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只需要3天就可以完成。 1.3后勤公司可以通过有效的物流管理,如实施零库存管理、开发快速供货系统等,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减少运作成本。像佐丹奴等著名的服装制造商都采用了“快速反应系统”,将其原料供应商、生产工厂、销售中心和零售店的信息系统联成网络。通过有效地管理后勤,他们可以使来自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得到及时的满足。 1.4零售在零售环节上实施涡轮营销对于食品、饮料等行业的公司尤为重要,因为能否更快地或在其他竞争对手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如在天气恶劣的日子里或边远的地区),成为衡量他们竞争力、能否赢得长期顾客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美国多米诺比萨饼店是在零售环节上实施涡轮营销的使者。它向顾客保证半小时内送货到家,否则将免费赠送或低价出售比萨饼。为此,公司在货车上安装了烤箱和电话,在通往顾客家的路上就可以将比萨饼烤好,成功地实施涡轮营销使其在美国比萨饼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变幻莫测的商场中,抢先一秒就能获得竞争优第6期(总第81期)机械管理开发2004年12月势,宁早勿晚是盈利的前提。我国的企业也不妨在创新、生产、后勤和零售四个环节试着减少时间消耗,提高运作效率,看看涡轮营销的威力。 2绿色营销策略 绿色营销策略,是指使产品成为绿色产品,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输、销售等四个方面全面实现绿色化。从广义上讲,产品绿色化包含了三层含义,即:生产环境绿色化;生产过程绿色化;产品本身绿色化。实现产品的绿色化,一般主要有以下途径:(1)节约能源和资源。目前,由于过度开采,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甚至枯竭,因此,节约资源和能源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及有远见的企业家的共识。在国外,一种“非木材纸”正在大力推行,成为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典范。(2)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危害,这就需要企业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尽量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目前,国外一家公司已经开发出一种不用化学药水冲洗而通过普通日光就能显示出照片的胶卷,这种产品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3)开发替代品或新产品。对那些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品,企业应尽早研制和寻找替代品,或者开发新型的产品。以电池为例,传统的碱性电池中含有有害物质铅和汞,这种电池在生产和使用中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当消费者使用完毕丢弃于垃圾中时又会严重破坏环境。长此以往,我们的地下无异于埋伏着成千上万的“定时炸弹”。因此,环境保护需要企业开发一种新型的无污染的电池。目前,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无污染的绿色电池已经研制成功,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除此以外,产品绿色化的途径还有很多很多,有待于企业和科研人员的进一步研制和开发利用。实行绿色营销策略,企业除了要掌握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以外,还应从内部管理人手,这就是绿色管理问题。所谓绿色管理,就是将环境保护观念融人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从上层决策到基层实施,从机构设置到人员培训,从产品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从决策者到全体职工处处树立环保观念,使企业及其产品适应环保时代的需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定制营销策略 早期市场上,许多卖主根据每位顾客的要求设计产品。例如,裁缝为每位特定的顾客量体裁衣,鞋匠根据每个人的脚的具体尺寸做鞋,这可视作定制营销的雏形。在今天,尤其在我国的农村,仍有顾客定制衣服、鞋帽等用品,但总的说来,为了降低成本,取得规模经济,制造商一般都大批量生产尺寸一致的产品,统一出售。但现代的定制营销正以大规模定制的方式卷土重来,它主要指公司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单独设计某种产品,来满足每位顾客特定的需求。定制营销可看作公司划分细分市场的极端化,即将每个顾客个体看作一个细分市场,因此定制营销在西方被称作“顾客化营销”。美国有一家叫做SoftWareSportsWear的服装店,店内安装了一套由摄影机和计算机组成的系统。对于每位顾客,摄影机先进行拍摄,然后将拍摄结果交由计算机处理,计算机可以诸计算顾客的身高、胸围、腰围等数据,接着在屏幕上显示出顾客身着各种新衣服在正面、侧面、后面等不同角度的视觉效果。顾客可以从150多种样衣中选出自己中意的一种。通过网络,有关顾客选中的衣服式样的数据被传送到生产车间,几天后,顾客就可拿到成衣。定制营销策略实际上是让顾客参与完会符合自己需要的产品的制造过程,自助餐厅在我国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顾客对这种方式的偏好。当今社会倡导个性化,追求个性化消费的顾客越来越多。定制营销具有无限生机与希望。因此,即使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全面开展大规模定制营销的实力,也应早早做好准备,如先在销售条件方面进行定制营销,让顾客在一系列营销组合中进行选择,如不同的产品特征、付款方式、技术服务、培训计划等。 浅谈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不少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迷失了发展方向。而明确该时期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则有助于企业打开目前的市场营销局面。因此,本文在分析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应对策略 一直以来,企业的市场营销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也应该加强对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认识,从而根据新时期的经济特征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因此,有必要对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展开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众多企业的发展。 一、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发展新趋势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开始更加注重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将以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为市场营销目标,并且开始关注长期性客户群体的培养问题。所以,更多的企业开始重新看待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并且开始进行广泛的合作,从而实现对各种营销资源的有效整合。而通过与竞争者建立营销伙伴关系,则能够以共赢为市场营销目标,从而实现企业之间的各种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联合运用。 (二)逆向化发展 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营销理念得以建立的背景下,传统企业开始寻求自我突破,其市场营销也开始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化成以消费者为中心。而这种营销理念反映出了市场营销的逆向化发展趋势,企业开始以当前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进行产生的生产,并且根据消费者的价值观进行产品的营销和推广[1]。为满足目标消费者群体消费习惯的差异性问题,企业也开始通过加强与客户的沟通进行产品使用价值的深层次开发,从而实现企业和客户的双赢。 (三)柔性化发展 不同于过去的时代,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不再以铁腕为主。就目前来看,企业的市场营销开始注重营销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企业也加强了对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工作人员的引进,并且开始以弹性方式进行员工的管理。同时,为了发挥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企业开始采取柔性化的方式督促员工进行自我提升,并且注重每一名员工的营销观念[2]。而通过集思广益和不断反思,企业也能够通过协调不同的营销观念实现力量的集中,从而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保持通畅的合作。 (四)混合化发展 在新经济时代,不少企业开始以世界为平台进行自我发展。为吸纳更多的长期客户,企业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为实现这一目标,一些企业通过加强与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乃至政府的合作进行自身形象的塑造,从而使企业的知名度得到一再提升。而伴随着营销领域对非营销领域的渗透,企业的市场营销也开始向着混合化发展。 二、应对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策略 (一)实现企业的联合营销 面对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企业应该从整体角度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问题。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需建立战略合作联盟,从而通过加强资源的利用实现共赢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够通过联合营销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并且进一步进行自身规模的扩大。为此,企业可以与不同领域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在有效拓宽企业产品配送渠道的同时,加快企业的市场营销速度,继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二)注重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和营销策略的制定,从而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根据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营销目标的制定。具体来讲,就是根据不同客户的差异性需求,设计不同的产品,并且根据产品的特性进行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3]。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够吸引更多的目标消费群体,并且逐步拥有长期客户,继而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三)采取柔性营销管理方式 对于企业来讲,人才将是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取得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企业需要采取柔性的营销管理方式进行营销人员的管理,从而在发挥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为企业和客户建立一个良好沟通的桥梁。在营销人员管理上,企业需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并且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营销团队的交互学习,从而使其共同进行客户潜在价值的挖掘。而通过制定弹性考核指标和加强员工组织培训,则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四)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在混合营销时代,企业想要进行市场占有量和市场营销领域的扩展,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因为,只有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才能给予企业足够的资本与其他领域的先进企业合作,从而通过借鉴该领域的先进市场营销模式进行市场的不断开辟。为达成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加强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从而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同时,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而加强该类营销活动的开展,也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和品牌知名度,继而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的营销战略目标。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还要认清目前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相信本文对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发展新趋势展开的研究,可以为现代企业制定新时期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一定的指导。 浅谈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对策 摘 要: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企业现状,适当的进行转变竞争策略势在必行。而如今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理念在现代企业中都尤为重视,把握住消费者偏好和市场营销环境变化趋势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中心研究对象。 关键词:市场营销;营销管理策略;趋势 一、市场营销新的变化趋势 1.从短期的营销策略转型到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短期的营销策略是需要产品在短期内收获大量的利润,而可持续发展策略需要企业在长期收获利润,这需要这企业的各个部门协调分析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可以使企业更好的面对以后的发展动向,企业可以稳步的前进。它注重于产品的维护方面,努力创造有特色的产品,使消费者对本产品的信赖度提升,形成可以使顾客更有满足感的经营理念。 2.由原来的单个产品的营销转到系统的营销 现在不论是走在哪里都有无所不在的商品,进入商场的时候,给我们的是系统性的消费。往往都是一站式消费,只要走到商场,它就可以提供给我们穿戴的商品,逛累时可以提供休息和用餐商品,最后还可以提供娱乐处。以前的营销也就是单一化,如果消费者想有别方面的需求就需要去另一个地方。现在的营销理念给消费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使企业的利益有很大的提升。 3.市场营销对象趋向于大众化 企业面临这着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营销策略,产品的需要也趋向于大众化,因为大众化的产品可以使企业有着更长久的发展。科技产品的大众化,例如傻瓜相机的发明,现代科技的简单化,这些东西的发展可以使能多的大众接受科技,产品才会普遍营销出去,这也就是现代市场的大众化营销趋势。 4.目标市场的细分化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目标市场有了细分化。首先由产品的种类分有质量,价格,品牌,型号等,供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选择。其次企业还会对消费者进行分类,把他们的喜好的类型,年龄,性别等分类。运用这些来分析产品会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以及它的畅销程度,以便下一次的产品研究。 5.品牌营销趋势 品牌逐渐在消费者的眼中重视起来,企业发现到消费者的这一变化把消费者的需求认识清楚,认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现如今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目标都在做大品牌,有更高的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在消费者眼中的认识。企业想运用品牌战略进一步的提高收益,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顺应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应对策略 1.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的八大营销策略 营销的内涵十分丰富,掌握正确的营销手段不仅能够提高营销的效率还会使企业得到事半功倍的发展,根据我国实际,在营销过程中,有八大策略需要尤其重视,一个是功效优先策略,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首要动机就是产品的功效,因此企业在营销中要注意对产品功效的认识和重视;二是价格适应策略,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价位,使其要得到大众消费群体的认同,还要与不同类型的众多产品的价位相当并且所得利润也需要相当;三是品牌提升策略,要注重改善和提高影响品牌的各项要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刺激源头策略,通过营销活动,不断地刺激消费者购买需求欲望,实现最大限度地服务消费者;五是现身说法策略,用真实的事实进行产品宣传;六是媒体组合策略,将宣传品牌的各类广告媒体按适当的比例合理地组合使用,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树立和提升品牌形象的策略;七是单一诉求策略,根据产品的功效特征,选准消费群体,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最后是终端包装策略,要根据产品的性能、功效,在进行商品交易场所直接对消费者进行各式各样宣传。 2.注重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提升 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一个企业只有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企业形象,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在产品生产中首要的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其次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注重品牌效应的影响力,树立本品牌在消费者群体中的良好口碑。大力宣传企业品牌故事文化,加强与学校、政府等非营利性组织的合作,通过这些方式来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得到社会的关注与信赖。 3.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将其与市场营销新趋势相结合 应该把市场营销新趋势与企业管理制度相融合,在企业研发开始到营销的各个流程的管理中,积极建立与新趋势相匹配的组织管理制度,把握对新趋势下的经济性、可控性、实施进度等的管理和评估。其次要建立消费者偏好管理制度,消费者是企业在制定产品营销策略时,所选定的消费群,在新经济时代大背景下,企业应当先对消费群体的产品功能性利益需求和情感需求双方面出发,充分及时、准确的了解消费者偏好,建立起相关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为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新决策和营销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4.创新营销组织形式,加强企业营销与网络信息的融合 企业营销的良好运转离不开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协调配合,企业的营销工作者应该全面考虑市场营销组织形式,提高营销应有的灵敏的反应能力,积极开发网络营销,将网络信息与企业营销有机的结合,促进商品流通渠道的多样化,从而能够从容应对市场发生的变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是简单的满足物质需求,而是对美好环境越来越重视,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消费观念,因此要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创建更具科学性、高效性的企业绿色组织形式,加强对绿色营销理念的发展,在营销时要整体表现出和谐发展的概念,重视考虑产品在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废料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保证消费过程中确立有利于和谐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 作者简介:方冰,女,辽宁铁岭人,本科,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浅谈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在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如何采取措施,应对发展挑战,成为相关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旧经济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将侧重点放在了广告上,以此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新产品。然而新经济时代下,市场营销不再是广告,而是通过无形的手段来宣传产品,让用户了解产品的优势,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是否要购买这一产品。 一、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一)营销理念:由传统观念转向可持续发展 在以前的营销过程中,很多人将目光放在短期利益上,为此,在以前的市场营销工作中,往往是将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主线,重视在短期内,商品的实际销售情况。此种营销观念最终所取得的结果并不尽人意,也无法打造属于该企业的品牌。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下,市场环境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企业要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销售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在此背景下,可持续营销观念被挖掘出来,这一营销观念开始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来确定营销路线。 (二)营销策略:由企业、产品输出为主转向消费者为主 传统的营销策略中是以企业、产品输出为主,消费者被动的接受企业所销售的产品,这一营销策略并没有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要求。由于在旧经济时代下,很多企业都获得了短期的效益,但是因为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这就出现了昙花一现的局面。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观念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此时营销策略也随之发生变化。此时,企业更多关注的是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充分挖掘客户群体,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来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三)营销战略:由刚性营销转向柔性营销 刚性营销与柔性营销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在以前的营销过程中,领导是营销计划的制作者,由于其缺乏与其他成员的沟通,这就导致其所制定的营销计划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领导要重视与员工沟通,还要与目标消费群体沟通,挖掘有价值的客户,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柔性营销的出现,让企业更多关注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尽最大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营销领域:由单一营销领域转向混合营销领域 当可持续发展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大部分企业将提升品牌价值、培养长期客户群体规划到营销目标中。甚至有少部分企业为了能够顺利实现这一营销目标,其开始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机构合作,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的目的。由此可见,在新经济时代下,营销领域开始由单一营销领域转向混合营销领域。 二、新背景下应对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具体途径 (一)从长远效益出发,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在传统营销观念的影响下,企业缺乏对整个市场的分析、认识,过于重视短期效益,忽视长远效益,从而导致企业所制定的营销战略不合理,最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要摒弃传统的营销战略,从自身的整体性、长远性出发,制定新的营销战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不败之地。我们以“小米公司”为例子,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然而小米公司的营销策略则是培养忠实的粉丝、饥饿营销与产品体验,这与众不同的营销策略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去选择这一产品,从而让小米成为家喻户晓的国产手机。小米公司所制定的营销策略从长远效益出发,并将互联网作为平台,及时与小米用户沟通,听取用户的相关建议,生产出用户心目中的产品,这大大小米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二)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 在以前的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从自身的预期出发,设计产品、生产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有目的的生产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本文以“iPhone6”为例子,苹果公司在iPhone6之前推出的都是小屏手机,殊不知在这段时间内,国产手机的屏幕日益扩大,这满足了很多消费者的需求。为此,苹果手机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生产出4.7寸的iPhone6与5.5寸的iPhone6 Plus,这就引发iPhone6与iPhone6 Plus的购买热潮。从相关的调查数据中了解到,iPhone6和iPhone6 Plus在全球销售热头强劲,这不仅提高了苹果手机的占有份额,还增强了苹果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三)从企业员工出发,构建柔性化的管理模式 在以前的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领导缺乏与员工的沟通,用硬性的指标、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每位员工,这既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热情,还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要与员工、客户多多沟通,听取员工的建议,并制定弹性考核指标,人性化管理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领导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其要将员工所搜集的市场信息作为参考依据,保证营销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从企业形象出发,确定长远的营销目标 当前,很多企业通过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合作,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关系着企业能否长远地发展下去。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加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也让消费者愿意去购买该企业的产品。相反,一个不良的企业形象会让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产生怀疑,导致其不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导致该企业无法在市场上立足。鉴于此,企业要关注自身的形象,树立独特的品牌,利用品牌来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力得到明显的提升,此时经济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新经济时代下,企业更加关注目标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将此需求作为出发点,以此来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同时,在此背景下,企业要转变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式,拓展新的市场,确保自身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向 明(1966C),女,汉,籍贯:四川省达州,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988年本科毕业,教育学学士;2002年四川省工商管理学院MBA研究生毕业,专业方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工作单位:工作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方向。
浅谈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的应用:浅谈积极心理与现代企业管理 摘要: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发展到20世纪末时兴起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方面,用开放性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的梳理,本文主要探讨积极心理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不仅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快乐,更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当代企业管理;积极管理 一 积极心理学背景与含义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其兴起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当时美国社会正在逐步从战争、贫困的环境进入一个平稳、富裕的阶段。当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的关注点也将发生变化。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感。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从物质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美国国民的生活幸福感指数并没有任何增长。相反,美国社会中的抑郁症患者数量反而增加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与关注也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也受建构主义和存在主义及四大宗教的影响。这些学派的理论为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心理学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心理学的目的就是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使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治疗和矫正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刘志军,2009)。随着心理学的逐渐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对传统心理学所忽视的领域进行补充研究。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着必然性与不可忽视的作用。 “积极”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但是对于这一概念的表述一直不十分明确。知道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发起积极心理学运动,这一概念才逐渐在心理学界得到明确。目前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含义这要是指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解释人们的心理现象,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与优秀的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心理学非常关注积极情绪体验。心理学一直非常关注情绪体验这一领域,但是之前的研究大圩偶数集中于消极情绪或者消极情绪将导致怎样的结果。积极心理学将积极情绪作为研究重点。积极情绪“拓展-构建”理论提出,积极情绪能都构建个体的思想或行为。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的长期发展。后续的大量研究也证实积极情绪能扩建个体的行为或者思想。目前主要的研究包括主观幸福感的研究(Diener,2000)、快乐的研究(Lyubomirsky,2001)和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Salovey,2000)。 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被称为积极人格理论。积极人格来源于塞里格曼对于个体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他通过对儿童进行困难活动的研究发现,人们在经历过很多次失败之后,当再次遇到相似的情景或者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Seligman,1991)。塞里格曼指出,导致人格出现问题的原因中,失败是最容易导致不良人格的。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失败都会导致不良人格,并且对于不同的个体,也许面临同样的失败,有的人会导致问题人格,但是有的人却不会。对于这种差异,他将其解释为不同的人格类型会导致不同的解释问题的风格。他将人大致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其中乐观型的个体会将失败看作是外部原因所致,并且是暂时的。成功是可控的,来源于自己的努力。然而,悲观型个体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为自己内部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类型的人往往认为成功是偶然的。 积极人格的形成不但需要个体的内部体验,同时还需要一个积极的外部环境。积极心理学所指的积极外界环境是那种能促使个体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并且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环境系统。这个环境系统包括积极的社会系统,即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重要的政策;积极的工作场所或生活场所组织系统,只要涉及到个体的工作及生活的环境;家庭组织系统,也就是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关系。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涉及面广,内容相对繁多,心理学目前并未在这一方面有较系统的研究体系。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积极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三、积极心理学在企业中的应用 塞里格曼在研究中,曾对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中筛选出的1100名运功进行长达5年的追中后发现,具有积极情绪的经纪人的业绩比消极情绪的人高出88%。由此可见,员工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帮助组织产生更好的绩效有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从员工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和构建积极的工作环境三方面探讨。 员工积极的情绪体验 工作的意义不单单在于做什么事和赚多少钱的问题上,工作关系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 关于工作的定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员工将职业仅仅定位于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这样的员工只有在得到物质报酬时才会感到满意。这样的员工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一旦物质报酬不能达到心理预期就会抱怨,这类员工较易产生离职倾向。还有一类员工比起物质报酬更在意自己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这类员工往往热衷于升职,他们将工作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但依旧没有真正的将工作与内在价值相融合,一旦在主观上感受到升职的瓶颈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最后一类员工将工作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对工作具有河大的兴趣。这类员工在工作中最不易于产生消极情绪,也是三类员工中产生抱怨最少的员工类型。 作为企业管理者,首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让员工享受到工作过程的快乐。这种愉快的情绪包括外感官的愉快和心理上的愉快。相对于感官上的愉快来说,心理上的愉快更为持久。要帮助员工在衡量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时,多使用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减少外界对成功评判标准对自己的影响。积极的状态不但包括外界的指标,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综合的心理素质。 其次,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体会到收获与希望。完成目标是帮助员工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断的向员工提出适宜的工作目标,会激发员工的潜力,并且能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和进步的欣喜感。有效的企业目标能够激发员工的向心力,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第三,帮助员工正确认识收获和已经拥有的成绩。引导员工寻找自己在工作中的长处和优势,这样就能在工作中寻找到热情。同时还要恰当的赏识员工,认识到员工的积极作用,克服员工的自卑心理。 员工积极的人格 员工的积极人格能够帮助其在工作中更多的体会到幸福感和快乐。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帮助员工在工作中完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帮助员工关注自我实现。关注自我实现的员工往往能够较深刻的理解工作的动机和意义。这样的员工会将工作与认知及情感相融合,对工作的判断也不仅仅是物质报酬或者权利游戏。具有这样积极心理的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形成较高的价值判断。 第二,培养员工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工作的推测和判断。这离不开管理者对员工的赏识和鼓励。所有的员工都期待管理者的赞扬,当管理者认识到员工在工作中的成绩时,要及时加以适当的赞扬。 第三,培养员工的自我调解能力。在现实的工作中,很多困难是难易避免的。哪个员工都不可能事事顺利。当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及时调整心态面对就显得非常重要。有过能换个角度看问题,挫折也能变成收获。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往往能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构建积极的工作环境 积极的工作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客观存在的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其中,客观的环境包括企业的厂房、办公环境、住宿环境等等。这些环境对于员工来说是真实存在的,每天都要接触的。如果物质环境不能得到保证,员工很难感受到幸福感,即使是工作的愉悦感也会大打折扣。积极的工作能够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增加员工的积极心理。 心理环境包括企业的文化因素、领导者风格和企业工作氛围。企业的价值观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判断,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领导者对于员工来说就是反射企业的一面镜子,他们从领导者身上能看到希望也能感受到失望,所以领导者的价值观念和做人准则会对员工造成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的工作氛围应该是友爱的、和谐的、轻松的、积极的。这样的工作氛围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最大限度的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同时也能让员工看到努力的机会。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倡导企业管理者以员工为管理中心,通过对员工的肯定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来让员工从工作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不但能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更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率,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 浅谈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的应用:关于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简要的叙述,并以企业管理方法应用实践为讨论方式,说明其在员工激励、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为企业管理的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企业管理;积极心理学;应用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1.1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研究范围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不难发现,这个心理学研究分支所关注的是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结论认为积极情绪来源于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的认知,包括满足、幸福快乐的体验以及希望;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则以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为前提,培养积极情绪体验是获得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方法;积极环境则包含了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中的那些刺激性因素,既包括主观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了客观的物质环境。 1.2 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倡导现在的企业应该是以相互欣赏、合作、充满活力为特征的,强调员工的自主管理和积极敬业,希望企业的成员处在信任、关爱、谦逊和积极的高水平状态中,组织人际关系以友好忠实、诚实、尊重和宽容为特点,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与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这是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最明显作用,也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价值的表现形式。然而,企业管理是一个连续性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一项管理行为或者管理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整体的变革,应用于企业员工管理中的积极心理学,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的整体发展,从而使整个企业管理呈现出更加强大的管理效力。 2.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 2.1 在员工激励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性理学研究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的来源以及保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使人的主观意识更加积极,更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的主观意识积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必然能够使企业运营得到全面的改善。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最能够使员工体验到积极情绪的,是员工激励工作。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是以工作报酬的形式来鼓励员工并以各种奖励式行为来对员工的积极工作行为进行强化;而积极心理学则重视员工需要的满足、目前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工作能够获得的报酬的希望。在这样的管理理论指导下,员工激励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应实现多种激励方式并存,实现激励机制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员工的需要与他们的年龄、个人生活实际有很大的相关性,企业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或者不同职位部门的员工选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在企业中可以采用物质激励、奖金激励、提成激励、职位晋升等多种激励方式,以员工投票的方式对激励方式进行选择;其次,对员工进行职业满意度管理,管理者应该实施个性化的员工沟通,通过心理量表测量和日常工作总结,了解员工的个性,分析最适合与员工进行有益交流、能够使交流的内容真正被员工认可的方式,例如,对内控型员工进行积极自我的鼓励,帮助外控型员工建立工作信心等;再次,为员工提供促进他们职业成熟度发展以及与职业规划发展相关的帮助,企业管理者可以收集全体员工的职业规划书,分析其中与职业报酬相关的内容如晋升、涨薪水、获得休假等,在员工的实际工作与其对自身的价值希望相符合的时候,给予他们所希望的报酬,使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情绪能够得以巩固。 2.2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并重视积极的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求企业上下拥有统一的价值观,试图通过共同的企业心理模式的建立来巩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展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这需要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达成,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更加顺利。按照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企业文化是小部分员工的积极品质扩大到整个员工群体,进而成为企业心理特征的一个过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使员工的工作情绪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使企业环境对员工的情绪能够产生影响,许多企业领导者在进行事务处理的过程中倾向于主动调整自身的生理唤醒节奏,在处理危急事务时,保持语言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深呼吸,以免情绪化表现造成矛盾激化,这些都是通过个人情绪影响他人情绪的过程,不仅是企业领导个人积极人格发展的必须,也是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必须;第二,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照顾员工在工作中的细节需要,如设立单独的吸烟室和饮水机、美化办公室环境,不使员工在拥挤和潮湿、阴暗的环境中一些能够刺激负面情绪的情景出现,如此,员工的身心舒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工作也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第三,管理者应该拥有积极管理理念,以彼此信任和高社会支持感的员工团体建立为管理目标,这些特点能够导致较高的员工士气和工作幸福感,促进无障碍的多向交流氛围,也可增加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建设以及经营管理受到普遍重视,而与风险有关的管理被作为每个管理分项目中的管理要点而进行处理,例如,企业营销中的风险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流失风险应对等。对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总结不难发现,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形成是有一定共性的,风险通常来源于管理能力与需要处理的管理事务之间的不平衡,换言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使管理问题恶化,从而形成风险。实际上,企业风险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管理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积极心理学研究为企业的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提供相关的建议。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困境中发掘个体的自身力量,研究其走出困境的过程,能够发现其中有助于进行风险防御的积极品质,一旦能够加以有效利用,就能够达到较好的风险预防效果。这意味着,无论在企业管理的哪一个管理项目中,要进行风险管理就不能单纯地关注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而是要从管理工作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加以强化,使企业整体的风险防御能力提高。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加强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努力扩大市场、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并进行客户分析,较之“堵漏”型的风险规避更能够保证企业营销的效果;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讲,完整的管理制度以及富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效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的员工忠诚度管理,比“缴纳违约金”的聘任合同更能够留住员工。 3.对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总结 3.1 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 积极心理学从正面的角度看待企业管理,并非无限制地分析企业管理的缺点和漏洞,因而,更能够潜移默化地、从宏观的角度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一旦整个企业都在积极的状态下成长,即便是存在管理问题,也能够得以迅速解决。 3.2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较之其他管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企业员工整体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他的企业管理策略也能够有效地推行开来,企业的日常运营更科学有效,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3.3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需要企业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与企业管理中较为新颖的一种理论,与其说它是一种管理方法或者管理模式,不如称之为一种管理理念。在不同的企业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管理,其具体方法是不一样的,管理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程度、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管理行为的能动力,都影响着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发挥,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以便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能真正推动企业管理活动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中兴起的一个分支,将个体心理发展中最正面的行为以及心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不但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改善,也能够应用在企业风险管理当中,其管理价值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浅谈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理论方面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概念及观点,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将积极心理学带给个体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体验进行描述,最终将积极心理学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应用,利用积极心理学为企业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最终提高企业绩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积极;企业管理;心理学 引 言 积极心理学就是根据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行为和思想的积极方面的一门科学。它所倡导的积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早期消极心理学的抗争,其次是指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最终是提倡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获得积极的意义以支持人类行为。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关于积极情绪体验的主观层面上的研究,例如在过去生活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当前生活中的愉悦感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认知等;其次是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人层面上的研究,例如勇气、创造性、乐观和合群性等;最后一个方向是关于积极组织系统的群体层面上的研究,例如责任感、文明和利他性等。本文主要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理论方面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概念及观点,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将积极心理学带给个体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体验进行描述,最终将积极心理学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应用,利用积极心理学为企业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最终提高企业绩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主要观点 学者对积极心理学有如下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就是根据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行为和思想的积极方面的一门科学。它所倡导的积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早期消极心理学的抗争,其次是指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最终是提倡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获得积极的意义以支持人类行为。 (二)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关于积极情绪体验的主观层面上的研究,例如在过去生活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当前生活中的愉悦感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认知等;其次是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人层面上的研究,例如勇气、创造性、乐观和合群性等;最后一个方向是关于积极组织系统的群体层面上的研究,例如责任感、文明和利他性等。 积极情绪能对个体自己的行为或者思想进行扩建,而消极的情绪所起的作用则恰恰相反,与此同时,个体行为或者思想的扩建功能或者缩小功能还受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强度的影响。 人格特质则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它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后天环境或者教育的影响,在各种影响下综合形成了个体的人格特质。积极人格特质并不意味着个体不存在心理疾病而是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即个体能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追求幸福并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积极组织系统是积极心理学形成的外在环境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个体通过积极情绪来获得积极体验然后逐渐形成积极人格特质,但这个过程依赖于积极组织系统,个体的行为或者思想必定会收到社会组织系统的影响,如果个体采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那么他也将会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 (三)国内研究概况 积极心理学在美国兴起一段时间后便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 张倩、郑涌所著的《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在简要评价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之后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重新构建心理学理论,纠正主流心理学,并补充完善了现存的心理学。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所著的《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提出了仍需探索的很多问题。 崔丽娟、张高产所著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中则指出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研究方向。 苗元江、余嘉元所著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中阐述了当代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转换成积极心理学的过程,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其发展态势。 除了以上这些学者介绍性的文献综述之外,其他学者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浙江师范大学任俊曾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心理科学进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并且出版《积极心理学》。 自从2003年我国就有学者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相关内中,但是从研究状况来看,我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将大量精力投放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而非实证研究,因此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非常薄弱的。 二、积极心理学的体验类型 (一)积极情绪 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地位。而对于积极情绪,学者们对此概念尚具争议,一类学者认为,积极情绪体验就是指该情绪具有正向价值,而另一类学者则认为,积极情绪体验并不意味着正向价值,而是一种令人产生接近正向行为或者正向行为的偏好,例如兴趣,其本身并不意味着正向价值,是一个中性化的情绪,但是一旦这种情绪能够使人产生某种接近正向行为或者正向行为的偏好时,它就成为了一种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体验能够有效发展个体的积极人格、积极力量以及积极品质。 首先,积极情绪具有扩建功能。所谓的情绪扩建功能就是指,个人行为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更容易变得多种多样并且没有规律,只要这些行为能够反映个体积极的情绪即可,因此积极情绪条件有利于个体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行为,即达到行为扩建的功能,而消极情绪则相反。故积极情绪能够拓展人类的行为方式获思想方式,而消极情绪则会抑制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或行为方式。 其次,积极情绪具有解压功能。积极情绪有利于人缓解面对问题产生的压力与紧张,从而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环境。消极情绪长期潜伏在人的内心中容易给人造成严重的心理紧张,并因此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二)积极人格 人格是最终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品质,人格决定行为,而一个积极的人格能够增加个体的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决定了个体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发生的事情。积极人格有很多种,例如智慧、勇气、仁爱、正义等,这些积极人格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牵绊的。积极心理学不仅描述了个体的差异并利用相关理论对人格问题进行纠正,而且为了引起心理学对积极力量的重视程度还对积极人格进行了分析,借此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体验中最复杂最综合也是最核心的体验,直接影响了人的生活质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是每个人综合评价自己的生活质量的一种积极体验,即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以及发生的各种事件是否满意,是否从众体会到幸福感。这种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首先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事件其满意度是不同的,主观幸福感来源于每个人自己对于幸福标准的界定,其次具有积极性,主观幸福感要是使人能够体会到积极情绪的体验,最后具有综合性,不单单是对某个生活领域的幸福感评估,而是对个体整个生活状态的综合评估。 主观幸福感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的主观感受。心理学家梅耶斯在2000年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贫困国家,经济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确实存在较大的影响,国家的富裕程度直接影响了人民的主观幸福感,但在发达国家这种现象并不明显。梅耶斯得出结论,经济因素在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强度上具有一个界限,也就是说,当经济发展在某个值之下时,经济对主观幸福感确实存在影响,而当经济发展超过了某个值之后,经济对主观幸福感就不产生较大的影响或者受不产生影响。 文化因素。文化模式的不同也在很大因素上导致了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不同。例如个体主义的文化模式,它主要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强调个体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这种文化模式以自主、独立为其代表品质,个体更倾向于根据自身的情绪体验来判断幸福程度而非关注他人。 三、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激发员工自我效能感、主张变革型领导风格、增强企业的组织文化、重视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现代企业管理对于四个方面的应用各有侧重点,下面本文结合实际应用分别予以论述。 (一)激发员工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达到的绩效能力的判断被我们称为自我效能。通过过往的研究显示,自我效能和工作态度、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呈高度的正相关相关,自我效能高的个体能够使自己更好地面对突发的恐惧和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刺激。例如,自我效能高的员工在面对工作压力带来的对心理幸福感的负面影响的时候,具有更强的承受能力。因为自我效能高的个体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以缓解负面影响,而自我效能低的个体则将更多时间浪费在担忧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上。 因此,在面对工作环境中的障碍和压力时,自我效能高的员工往往更加关注问题的应对策略以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所以激发员工自我效能感是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上的重要应用。 (二)主张变革型领导风格 变革型的领导能够具体而清晰地描绘出一个可行的愿景,能够使员工认同企业的战略目标,意识到自己在组织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励员工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付出努力。变革型的领导通过描绘愿景来说服员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超越之前的绩效,通过激发他们的潜力来激励他们,当员工相信自己的能力,关注工作任务并且有信心能够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之后,其自我效能就显著提高,领导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员工,激励并引导员工逐步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最终完成工作任务,实现自我价值。 与此同时,变革型的领导不仅能用愿景来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潜力,也可以通过智力激励来引导员工行为。当员工碰到工作难题时,领导并不提供解决方案而是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员工对工作任务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启发员工的思维,从新的视角去寻求解决方案,并自己解决困难,不仅完成了工作任务同时增加了员工的自信程度。 (三)增强企业的组织文化 增强组织文化即增强组织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这是员工对于组织的感知,组织文化强的组织中,员工将组织的成败荣辱视为自己个体的成败荣辱,组织认同感与职业认同感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自我概念积极的员工更可能在工作中体会到幸福感,因此利用积极心理学来增强企业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员工对工作产生幸福感。用积极心理学来组织管理员工,通过把组织使命与员工自我价值实现两者之间的连接来增强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贡献的意愿。在过去的多项研究中都表明了组织文化的强度与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即组织文化越强烈,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就越高,工作幸福感越强,工作效率越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大。 (四)重视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 员工是企业生产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又将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产出与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把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放在首要位置。 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即生理的幸福和心理的幸福。生理上的幸福也是低层次的幸福,就是指员工身体健康,无病无痛,工作场所安全可靠,没有安全隐患没有突发事故等,而心理上的幸福则更加复杂多变,既包括对知识的渴望,又包括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工作幸福指数直接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研究表明,在员工身心愉悦的时候,他是感受不到无抱负感的,多采取默许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强制。并且工作幸福指数不仅仅在工作中对人产生影响,在员工的生活中同样会产生影响,作为一个预防性指标,它能够衡量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以预防心理疾病的严重化。
浅谈会计电算化风险管理: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风险管理框架探析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借助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构建了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风险管理框架,并详细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为即将实施会计电算化项目的单位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风险管理 风险应对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步在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得到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在实现了工资管理、往来账目等日常会计工作自动化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降低了部分人为工作的不确定性,而且能够实现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增强了对财务工作的监控能力。因此,我国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展开会计电算化项目。然而,一个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仅要看到其所带来的效益,还应该在项目实施之初考虑项目可能产生的风险,并通过对项目风险的把控,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作为还未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事业单位,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展,在开展中需要遵从什么样的管理步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避免什么样的风险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顺利实施则是财务管理人员所必须了解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项目风险是在项目管理活动或事件中消极的、项目管理人员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由于项目的一次性、创新性和独特性等特性,任何一个项目都是有风险。 目前,通用的项目风险管理系统模型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即风险规划、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 (一)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主要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管理工作的整体计划和安排,是后续工作的基础。 (二)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即通过风险识别找出影响项目质量、进度、费用等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然后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产生的影响进行估算,最后对风险度进行评价、排序。通过风险分析可以确定项目的关键风险、主要风险,以便项目管理者能够集中精力和资金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应对。 (三)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项目管理者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法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目前,传统的风险应对的措施和方法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 (四)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可能出现风险的监视,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重新规划、在此分析等。项目的风险管理不是一次性工作,通过风险监控将风险管理构成了闭环控制,更满足项目的实际实施环境。 以上四个部分中,风险的分析与应对是项目风险管理系统的核心。因此,本文就以风险分析与应对为基础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行探讨。 二、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管理框架 (一)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分析 1、风险识别 找到风险是风险分析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风险识别虽然多采用定性分析,但却尤为重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中的风险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种类: 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制度不健全的风险。制度建设是任何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如果内控制度薄弱,普通操作人员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就能对财务数据进行篡改,则必然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不仅使会计电算化不能得到高效、有序的使用,而且还可能导致作假舞弊等更大的潜在风险,给单位和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失。 会计电算化实施中软、硬件配置不当的风险。由于自主开发的成本过高,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各自从市场上购买会计软件并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这样,可能产生由于过分追求低成本,或项目组成员考虑问题不周全而购买了质量和后续服务都较弱的软、硬件产品,而造成很多重要财务功能无法实现,电算化目标无法达到等风险的发生;相反,如果忽视单位自身需求,而盲目追求软硬件产品的新、贵、全,则会导致购买的产品很多功能没有必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风险估计与评价 目前,传统的风险估计的方法包括:主观评分法、决策树法(Decision Tree Analysis)、层次分析法AHP (the Analytiwal Hierarchy Process)、模糊风险综合评价(Fuss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故障树分析法FTA(Fault Tree Analysis)和蒙托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等,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对开展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 (二)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应对 根据项目风险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应对措施。 健全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制度。包括资料管理制度,强调专人专管,确保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顺利开展;安全管理规范,确定不同使用人员的权限,避免财务数据的不正常浏览和篡改; 培训会计电算化的重要人才。包括本单位相关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的普及型培训;包括对电算化项目使用人员的专业化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人员电算化的意识、态度和实际操作技能。 合理配置会计电算化的软硬件环境。全面分析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和发展的趋势,广泛调研省市内相关单位会计电算化使用情况,结合未来几年计算机及软件发展的可能,采取内部邀请招标的方式配置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的软硬件环境。 三、总结 项目的风险管理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管理框架的探析,能够为准备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成功实施并完成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浅谈会计电算化风险管理:会计电算化风险管理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会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在我国,银行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从信用卡自动提款到票据自动清分,从储蓄通存通兑到汇兑天地对接,从银行证券联网到网上银行,银行会计电算化包含的业务越来越多,囊括的范围越来越广,辐射的空间越来越大。面对飞速发展的银行会计电算化现实,我们研究和探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银行会计电算化设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银行会计电算化从发展过程看,通常分为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管理电算化、会计决策电算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由低到高的递进过程。每一阶段电算化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电子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所谓银行会计电算化设计风险就是指在实现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因考虑不周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弥补困难、花费大、有一定潜伏期、影响全局等特点。设计风险表现的形式、反映的问题多种多样。有的反映在硬件上,比如内存不足,这主要是当初会计电算化仅考虑某个部门、某种业务,而没有用发展的眼光从战略的角度来选择使用硬件设备。有的反映在软件上,比如软件设计功能欠缺,这主要是程序开发人员不熟悉、不把握业务人员实际需求或业务人员对电脑所提需求被遗漏、监督认定不够造成的。 在实际中,反映在软件上的设计风险要比反映在硬件上的设计风险更常见。以某行开发使用的信用卡业务核算系统为例,该行应用程序的开发是委托深圳一软件公司,开发时由于仅从信用卡业务考虑,结果造成该系统会计核算的“单腿跳”,所出的账表无法满足会计核算的规定和要求,给信用卡业务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并被政治修养不高的员工钻了空子,造成了该行经营的较大损失。再比如全球都在关注的电脑“2000年问题”,这也可以归入设计风险,如果解决不好,将直接对银行会计核算造成重大影响,给银行经营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控制和防范会计电算化的设计风险,重点应放在事前。实际工作中,我们一是要注重硬件选择的长远性,必须经过技术论证、业务发展论证;二是要注重会计软件开发的规范性,必须在符合现行会计法规的前提下满足实际业务需要;三是要注重会计软件开发的前瞻性,必须充分估计以后可能出现的变动,必须考虑解决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法,必须提供灵活多样的参数维护手段;四是要注重会计软件开发的科学性,必须有编制规范及内容齐全的文档资料,必须留有必要的数据接口和程序接口;五是要注重会计软件开发、推广的程序性,必须有开发需求认定,已完成软件理论认定、已完成软件实际测试等环节和手续。 二、银行会计电算化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几十年来,计算机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趋势。这不仅表现在电子计算机主要内部元件经历了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阶段,而且表现在CPU、BUS等内在功能的提高以及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不断更新换代和升级。同时,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认识和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人员越来越多。所谓银行会计电算化技术风险就是指在实现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因技术水平不足或过高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阶段性、时期性、变动性、局限性等特点。 银行会计电算化技术风险主要反映在软件上,尤其是应用软件。以手工和电算化账务处理数据流程为例,可发现因技术水平不足而对核算的影响。 电算化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 上述两个结构框图见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54页、55页),书中将电算化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视为“打破了原有手工业务流程的框框”。事实上,会计手工核算依据同一会计原始凭证进行综合和明细二条线核算是会计不断发展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相反,按照电算化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实现的会计核算电算化,虽然也生产出类似手工核算的综合和明细核算账表,但它生产出的综合和明细核算账表会始终保持一致,因为它已失去一条线,因此也就失去了明细核算账表对综合核算账表通过两条线记账所实现的核对监督作用。 会计电算化技术风险还表现在因电子计算机使用人技术水平提高而利用软件设计、开发者技术方面的局限、漏洞等作案,比如破译电算化系统本身的防卫功能,在账户系统中盗用他人账户资金,在自动提款机上盗取他人资金等等。 控制和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技术风险,贯穿于电算化工作的始终。我们一是要不断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使用程序版本;二是要不断改进、变换和提高系统本身的防卫功能;三是要不断提高数据加密水平和手段;四是要保管好重要的文档资料。 三、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有效的管理计算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各单位应根据硬件的结构体系选择适合本单位需要的操作系统。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风险是指依附于电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因操作应用软件不当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多发性、普遍性、多样性等特点。 银行会计电算化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核算方式,同时对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操作上看,要求业务人员必须经过一定的岗位培训才能胜任交付的工作,同时上机时必须依规程进行操作。从思想上看,要求业务人员必须有高度自觉的安全防范观念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如达不到上述要求,就会出现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风险。 由于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风险具有多发性、多样性、普遍性的特点,因此,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属于无意操作风险,如因工作粗心大意误输机、漏输机、重输机等,这种情况下常常会造成结算事故或给银行经营带来损失。有的属于有意操作风险,这主要是银行内部犯罪分子通过窃取他人密码或本人通过某种操作方式,单独或内外勾结达到侵吞国家财产、占用或骗取银行资金的目的。操作人员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操作风险,是一种犯罪行为,通常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巨大。 控制和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风险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操作控制方式来实现。目前,最常见的控制方式是特殊业务通过授权完成,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涉及全部业务。,另一种方式是二次录入,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监督发现问题滞后,容易失去防范有利时机。笔者比较倾向于机上覆盖式复核同授权及二次录入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控制操作风险,所谓机上覆盖式复核就是电脑操作也分为经办人、复核人两个岗位,经办人员进行业务录入后不能进入复核系统(会计系统),复核人员不能进入经办系统,经办人员的业务只有经过复核人员的要点式覆盖,并经确认后才能进入会计系统。 四、银行会计电算化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建立健全银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银行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维护银行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生损失和跑冒滴漏,防止失误和及时纠偏,是弥补设计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所谓银行电算化管理风险就是指银行在会计电算化应用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无意性、依赖性、诱导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银行会计电算化管理风险的无意性,主要是反映这种风险的产生是管理者主观愿望所不希望的,管理者是无意的。依赖性主要是反映这种风险的产生是管理和操作者在主观上缺乏管理控制意识,过分相信和依赖程序的逻辑检查功能。诱导性主要是反映这种风险产生后如果不吸取教训,如果不立即堵塞漏洞,就会有新的诱犯者。广泛性主要是反映管理风险可能产生于任何一个环节,从人员分工到部门划分,从前端工作站到机房主机,从常规操作到意外情况处理,从备份磁盘保管到机房防火、防潮、防盗、环境等,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给银行经营带来严重的后果。 控制和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管理风险,离不开人们主、客观的努力。我们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意外情况处理制度等;二是要加强教育,树立管理者和操作者的风险防范观念,提高员工遵章守纪、按规操作的自觉性;三是要建立起监督、检查制约机制和与之配套的赏罚机制。 总之,银行会计电算化程度的提高,无疑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但也给银行经营带来了风险。我们只有重视防范风险,才能避免风险。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越发展,越应重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浅谈会计电算化风险管理:会计电算化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向网络经济迈进的今天,建立高效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电算化是大势所趋。针对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潜在的风险,提出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向网络经济迈进的今天,建立高效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电算化是大势所趋,己成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当务之急。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己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公共财政信息化等学科的综合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停留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上面,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企业管理软件)和政府资源规化“GRP”(财政管理软件)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网络系统及发展成为中国财政改革事业和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武器和得力助手。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系统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化和结算网络化,极大的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会计工作由原来的手工作业发展到今天的无纸化操作,这些变革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工作力度,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我国的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潜在的风险渐渐地暴露出来。现探讨如下: 一、无纸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应对办法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均以纸张为载体,但实现会计电算化后都是无纸化作业,这种无纸化操作,会计的各种数据易被他人任意删改修订且不留痕迹,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因此,应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数字的安全和保密。 (一)、组织控制。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超速发展,会计机构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如人员岗位责任制:人员岗位包括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岗位。其中,基本会计岗位为会计主管、出纳、核算、稽核和档案人员等,而电算化会计岗位则是操作员、维护人员、直接管理人员和会计软件人员,以上两种工作人员之间不得兼任;还要明确软件开发人员、维护人员不能兼任操作员。并建立各岗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且分工科学,责任明确,各岗位都要得到一定的授权,并用密码控制。防止非法操作、越权操作。这样人员互相制约和内部牵动,能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并能及时发现错误。 (二)、操作控制。会计电算化操作应严格遵循会计业务和处理流程进行,在会计软件中设置防止重复操作、遗漏操作和误操作的控制程序,违反操作规程和操作时间应及时予以提示和制止;建立操作日志制度。计算机程序中应对所有操作留有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人员姓名、操作内容等。对已记账和已结账业务设置不可修改或逆操作程序,要修改必须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冲正或补充登记来更正。以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 (三)、数据输入(出)控制。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由数据整理、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通讯、数据保存、数据输出几个部分构成。在这些环节中分析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分析系统设计过程中是否在实现各个功能时嵌入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嵌入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发挥作用;对于一些潜在的可预见风险是否在系统中采取预防措施;是否对不可预见风险的处理留有系统空间等等。由此保证各个环节的数据准确、有效和全过程会计电算化的安全完整。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电脑中原始数据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确认后输入计算机内,因而自动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完全依赖原始数据输入时的准确性。会计资料是单位的绝对机密,一旦泄漏将给单位带来不应有的损失,而磁性介质的可复制性又使会计资料极易泄漏而不易发现,故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输出不论是磁性文件还是打印资料,输出后均应立即受到严格管理,以防被人窃取或篡改。磁性资料应由会计档案保管员负责保管;打印资料在系统的操作日志上有所记录后(包括记录输出时间、文件页数及操作人员姓名)及时送达指定人手中;收件人要签收并注明收件日期、文件内容,以便日后备查;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保存双备份。所以一切数据的输入(出)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数据的准确性,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四)、硬件与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控制。会计电算化包括需求分析、系统的设计和测试、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以及系统文档资料的保管等,即对正在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修改、升级和硬件设备的更换,要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要保证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并由有关人员监督实施。要保证机房设备的安全和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健全排除硬件与软件系统故障的管理措施,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 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与应对措施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来源具有多样、多渠道性,而大量会计信息大多是通过网络通讯线路传输,这样网络信息就有可能被非法分子或别有用心的人拦截、窃取或篡改,网络信息时常会遭到“病毒”和“黑客”的入侵,使网络不得不暂停服务,还有在利益的驱动下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在网上乱盗他人或其他单位(企业)的机密文件和重要资料等等,这些都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增加风险,其应对措施是: (一)、实行数据通信控制。实施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记账凭证输入,远程报表及远程监控便于网络控制。系统在数据通信时,面临着因线路、设备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及被不法分子人为的拦截泄密的风险,因此要在传输过程中采用数据加密,回响检查等技术手段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规范管理。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保密控制。保密控制主要是保证会计电算化的程序、会计数据不被借用、滥用和非法使用。由于电算化系统的特殊性,为了防止非法进入财务管理系统和修改数据库风险的发生,可采取设置程序保密控制,文件密码存储控制,用户进入操作系统的口令控制等措施,以保证在电算化过程中会计程序数据的安全。 (三)、健全会计电算化内部定期检查制度。对会计资料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主要检查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正确与否,看是否遵照会计法规行事,审核费用签字是不是符合本单位的内控制度要求,凭证附件是否完整等;审查计算机内部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册相符,对不符合要求、错误的账表要及时纠正和调整。要监督电算化过程中数据保存形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非法删除、修订和篡改历史会计数据及对电算化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检查,防止出现漏洞。 (四)、加强法制建设。计算机犯罪具有智能化、隐蔽化的特点。我国虽已采用各种技术防止外部入侵攻击,但“病毒,,屡屡得逞,因此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大网上执法力度,对不法分子的不法行为进行打击以起到威慑作用已迫在眉睫。还应配备杀毒软件,定期或不定期的查“毒”、杀“毒”。 三、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软件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当前电子商务尚处在初始阶段,跟不上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的软件还存在不少问题,最明显的是网络用户不够普及,没有形成大的网络系统,各软件公司出于本身利益的考虑,不对外公布软件内部数据接口,导致信息无法大范围的交流、传输;网上法制建设尚不完善;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其解决的途径: (一)、开发商与用户应加强在线测试。在软件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开发商与用户应加强交流,充分测试。例如,用户通过网络向开发商提出要求或建议,开发商通过网络把软件传送给用户。双方在软件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开发商可通过网络对用户的系统进行定期在线测试,一旦发现问题,应进行升级,以便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二)、建立账表系统。现在市场上使用的财务软件普遍是财务系统和报表系统,作为两个独立的模块独自处理,它不利于双向性查询和确定性查询。按照财务软件的模块化设计原则,对系统模块划分要求模块具有最大独立性,将财务系统和报表系统合二为一,建立账表系统,以回避自身存在的风险。 (三)、注重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及技术培训。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更多的潜在风险会有所暴露,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并加强技术培训。为此,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知识,制定科学的会计综合体系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规划,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开发适合行业内部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向大规模数值计算的专用软件,面向问题和过程分析及判断推理的高层次软件综合开发阶段迈进。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专家系统和智能系统,使计算机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实现单位自己的智能化信息与专家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路子。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关键是应用。经常参加计算机技术展示会和计算机培训班,全面了解科技信息和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对计算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充分认识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及在管理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把计算机同现代化的管理科学融合在一起,开发出经济实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和更高水平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及培养出大批能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回避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各种风险。 浅谈会计电算化风险管理:会计电算化安全风险管理 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会计信息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证电算化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电算化系统保持正常稳定运行,系统数据信息保持安全和完整。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一直是系统设计者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系统用户最为担心的问题,其安全风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会计信息数据的失真。 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满足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相关部门和个人的需要,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预策、决策。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是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一旦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受到损害,最为直接的就是会计数据的错误、数据的丢失或被篡改,致使信息失真,这里的不安全因素表现为:一是硬件缺陷,如计算机硬盘的损坏而又没有数据备份的情况下造成数据丢失。二是人为的误操作和有意破坏,造成数据丢失和被篡改。三是外部环境如操作时停电或处于磁场环境磁盘被磁化造成数据丢失。另外在电算化网络环境下,一些非法用户的侵入或数据在网络的传输中数据被截取和篡改,也将造成信息的不安全。 2.企业资金结算的安全问题。 在网络经济的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经营越来越依赖于客户,企业在网上的财务活动日益增多,如网上定购、网上销售、网上结算、网上理财、网上证券投资及外汇买卖等,买卖双方都是不谋面的信息交流,完全凭借双方的信誉进行交易活动,这样企业就面临着财务结算的安全问题,一些非法用户侵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传输非法转移电子资金及通过窃取密码盗窃银行存款,致使企业资金面临安全风险。 3.企业重要信息的泄露。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决定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因此利用高科技手段非法窃取企业机密,是构成企业系统安全风险的重要形式。如在网络环境下,财务信息传递完全借助于网络进行,财务信息被截取和篡改或泄露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特别是网络黑客非法侵入网络用户或程序,捕获信息或通过窃取系统合法用户口令、密码,以此合法登陆,实现非法的目的,获取重要商业秘密,将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4.计算机病毒侵袭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计算机病毒可以破坏计算机内的程序、数据,甚至破坏硬件,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磁盘、光盘、网络和电子邮件进行传播,如以前出现的一种CIH的恶性病毒,直接攻击、破坏硬件系统,主要传染Windows95/98的可执行程序,极大威胁着系统的安全。病毒的隐蔽性强,传播范围广,破坏力大,对电算化信息系统及远程网络传输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二、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的防范策略 1.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是确保会计核算操作安全,及时、准确提供会计信息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前提。制度的建设,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和宏观管理制度及参与国际安全协议的方面。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人员管理制度、操作制度、安全保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及内控制度,它们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可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宏观管理制度包括会计软件管理制度和法规,电算化网络管理制度及防止和打击网络犯罪法规等,通过建立宏观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对上市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管理,有效打击网络犯罪,惩治网络黑客。为了保证Internet网络的安全和用户的利益不受侵犯,国际上相继制定了系列安全协议,如安全电子交易规范、安全的超文本传输协议等,这些协议对规范网上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应加快推进安全协议制度的实施和完善,以降低电算化网络的风险。 2.建立必要的防护措施。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安全,除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以外,还要建立必要的防护措施。 (1)在财务软件中增加安全功能。会计电算化软件各层数据处理应层层设防,在软件功能上增加必要的提示功能、检验功能和限制功能,要防止操作失误造成数据破坏,操作人员进入系统要设置口令和密码,以防无关人员非法进入。系统各模块也要设置相应的口令,并对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授权,防止无权人员的操作。在系统中应建立起“操作日志”,记录所有人员对系统所做的操作,包括操作的时间、操作人员姓名、操作内容等,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可以依据“操作日志”所提供的线索,对有关人员进行核查。 (2)建立预防病毒的安全措施。为了防止病毒的侵袭,要坚持使用正版软件,不能使用盗版或来路不明的软件,对外来的软盘要先进行病毒检测,方可在计算机中使用;在计算机中装入防病毒软件,这样在开机时进行时实控制,对硬盘进行病毒检测,及时发现并杀死病毒;定期备份数据和文件;不打开和阅读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等。 (3)建立必要的技术防护措施。为了防止非法用户和黑客的侵入,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采用身份识别系统等技术防护措施,将非法用户拒之网络之外,面对重要商业秘密泄密的问题,可以对软件的重要信息采用加密技术,以防重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泄露。 (4)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使用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系统使用人员特别是系统操作人员树立安全意识,要加强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各种操作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防止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浅谈会计电算化风险管理:3G时代会计电算化风险管理 如何在3G时代进行会计电算化风险管理,在理论界尚且空白。本文拟对3G电算化会计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及措施进行研究,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3G时代,电算化风险解析 3G时代的会计电算化已经进化到纯网络时代,数据的保存和管理全部储存在网络服务器中,业务主管可以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进入企业的数据系统进行操作和管理。这也意味着黑客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入侵电算化系统,修改或盗取企业的会计核心数据。如此一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等质量要求将面临巨大挑战。 (一)网络安全风险 3G时代,各企业网络均实时接入Internet(互联网,下同),这就意味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必须承受来自互联网的外部攻击以及内部网络风险,据国内知名信息网络安全厂商金山公司2009年《互联网安全报告》数据表明,2009年,仅金山“云安全”中心就监测发现新病毒2 068万余个,导致7 640万台电脑感染病毒。通过木马或后门侵入公司会计电算化系统窃取财务资料绝非只是电影里艺术化的场景。如果对网络风险的防范措施不当,会计电算化数据被恶意更改,内容失真,资料遗失,或严重泄密,必然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造成恶劣影响。 (二)操作系统漏洞 电算化产品往往基于一定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微软windows系列之外,还有unix/linux、苹果OS等其他操作系统。建立于同一操作系统的会计软件方能达到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不同操作系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一般互相无法兼容,会计数据的可比性难以实现。 同时,由于操作系统本身的漏洞,致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掌握一般攻击技术的人都可能入侵得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得不到保证。 (三)应用安全风险 众所周知,会计电算化中,纸质凭证需由操作员手工录入,在这一过程和会计信息日常管理中,其风险为: 1.误操作风险,即合法操作人员在正常操作中所发生的风险,如数据录入不及时,数据录入金额错误,合法数据被误删除等,其发生的机率不大,危害性却不小。数据一但进入电算化系统,出于对电脑的盲目信任,很少还有人根据原始凭证去审核其一致性,所以不少企业到年终决算或几年后才发现某一数据的差错。 2.不能操作的风险。如系统故障,电脑或网络硬件损坏、网络服务器受损等。一旦出现不能操作的相关状况,轻则一两天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核算工作,重则造成资金款项不能正常结算等重大事故。 3.被恶意操作的风险。常见的有:非授权用户的访问、通过口令猜测或盗用正常操作者的口令和加密硬件的方式,强行划转企业银行资金;获得系统管理员权限、通过数据库服务器本身漏洞进行数据篡改等。和误操作不同的是,通过恶意修改会计数据,可以让非法的会计数据显得合法,如重复记账、数据篡改、非本周期会计数据强行入账等。由于电算化系统的特点,数据一旦被非法更改,很难发现,要查找作案者也非常困难。 4.信息泄露的危险。除黑客、病毒的攻击外,因为办公网络应用通常是共享网络资源,可能存在着员工有意、无意把硬盘中重要信息目录共享,可能被外部人员轻易偷取或被内部其他员工窃取并传播出去造成泄密,或者将数据保存到U盘中却不慎遗失,也有备份数据被非法调阅甚至盗窃等。这些都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访问控制策略。 (四)管理体系隐患 1.忽视复核岗位。内部控制原则要求不相容职务要进行分离,按此原则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录入和复核应当不少于2人,但是不少企业实行电算化后,却并不设置这一传统岗位,数据信息由操作员自录自审,其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 2.操作权限混乱。计算机管理原则要求,不同的操作人员应该有不同的计算机操作权限,如是否能复制数据,更改系统,查看核心服务器状态等,但多数企业为了管理上的方便,授予了部分操作者不应有的高级别系统管理权限,可以轻易获取并更改计算机和网络的关键设置,这也使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电算化管理中无法保证。 3.密码设置过于简单。电算化软件管理原则要求,应设置健全的密码体系,如开机密码、系统密码、电算化操作员角色密码等,同时对密码的长度和复杂程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不少单位会计电算化管理人员或员工图方便省事,不设置用户口令,或者设置的口令过短和过于简单,导致很容易被破解;或者责任不清,使用相同的用户名、口令,导致权限管理混乱等,造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电算化管理中难以实现。 二、电算化风险管理基本原则 通过会计电算化风险解析所谈到的大量风险点,我们应该深深体会到3G时代的会计电算化风险管理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3G已经向4G发展的高速无线网络时代,具有纲领性质的电算化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建立正当其时,笔者总结如下: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又可分为2个方面:一是全体性原则,指整个企业全员列入电算化安全防范体系,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特权人员或非受控人员的存在。即便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仍然只能给予应有的操作权限,只能查阅的绝不授予修改权限,只能操作的绝不给予系统管理权限;再如计算机管理人员,已经有较高的计算机管理权限,就绝不能再有电算化系统操作权限。二是全面性原则,指电算化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要充分考虑整个企业信息保密、数据传递、业务运营、电算化系统运行等多方面的要求,在综合会计管理原则、计算机系统管理要求、各部门软件运行及数据传递规范等多方面管理体系的情况下,建立一套整体性的风险管理机制。各部门各行其是,或偏重一点而不注重整体规划,是不可取的。 (二)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指整个企业全员应给予同等必要的电算化安全知识培训,不留空白。一些管理者认为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取决于企业计算机安全保障力量的强弱,却不明白普通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同等重要。对不同权限的操作人员,要组织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培训。 (三)标准性原则 所谓标准性原则,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要能适应多个操作系统,数据的保存和采集要能通用于不同的操作系统或应用平台。 电算化的发展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初的各单位自主开发,到有统一电算化软件公司的出现;从系统的单一会计应用,到企业的综合性管理平台;从内部单机的不可联网,到互联网共通共享,都充分说明了标准性原则的重要性。 而且标准性原则必须贯穿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对内对外的各种应用中去,只有标准化,才能高效的助推企业的发展。 (四)专业性原则 专业性原则,指整个企业的电算化风险管理体系一定要由专业部门或公司来规划。如果企业自身有较强的风险管理力量,可以由这一部门或人员来制定相关防范机制;如果企业自身没有这一能力,则务必订购专业产品和方案。企业如果具有相当经营规模,业务的发展进入了上升通道,邀请专业风险管理(又称安全保障)公司或人员为公司量身定做电算化风险管理体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五)延伸性原则 延伸性原则即电算化风险管理系统要跳出企业内网,延伸到公共网络及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如很多管理者由于工作需要,长期随身携带笔记本进行办公操作,喜欢在家庭、机场、宾馆等公共网络环境下接入办公网或电算化系统。这些地方网络安全条件显然远低于企业内部网络,同时由于大部分人不喜欢设置开机密码、系统密码,也不习惯对重要资料加密,口令一旦被破解或笔记本电脑遗失,后果十分严重。 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使用电脑,只要员工需要接入电算化系统或办公系统,就需要按照企业电算化风险管理体系自觉进行相关规范化操作。如需要在家中上网操作,按企业要求对网络和电脑进行相关安全设置;如需要用U盘携带重要资料,按企业规定进行加密处理等等。同时,对于长期需要从外部网络登陆企业电算化系统的人员,企业应记录在案,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警示(或规范)。 三、会计电算化风险管理对策 (一)利用软硬件防护 通过硬件设备加强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抵御形形色色病毒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攻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不论内网还是外网,均需通过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连接各台计算机或接入Internet。网络风险防范的关键点就在于硬件设备的网络设置,这就要求企业在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时采用充分或有效的安全配置,及时填补安全漏洞,关闭一些不需要的服务等,这样可以减少或杜绝来自内外部网络的攻击和探察。同时,必须进行各网络节点的防火墙设置,阻拦入侵者,同时使其即便侵入内部网,要找到所需数据也非常困难。 (二)实行内、外网物理隔离 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与Internet间必须采取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企业必须实行内、外网物理隔离。为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严禁将会计电算化系统内网的计算机接入互联网;访问互联网的计算机必须与会计电算化系统内网物理隔离。只有会计电算化内网和外网分离,才能保护会计电算化系统不易遭到来自外网一些不怀好意的入侵者的攻击。 (三)建立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内部控制方式轻而易举地替代,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二者的核对工作,但同时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企业应对记账凭证的审核实行除在计算机系统内签字确认外还要求在打印的会计凭证上盖章确认,增强正确性和完整性的审核,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另外,应制定严密的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包括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操作密码的管理规定,保存上机操作记录,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管理等制度。 (五)做好会计信息资料备份及数据系统恢复工作 2006年“熊猫烧香”病毒的发作,造成大量用户电脑资料毁灭,花费大量资金仍然难以恢复。最新的电算化系统可以实现数据在Internet网络服务器和本地计算机双重备份,安全性提高了很多。但数据备份和保存的重要性仍然没有降低,企业应坚持每周甚至每天备份会计数据,做好数据信息存储介质保管工作,在关键时间点上的备份甚至应该采取双备份策略。另一方面应建立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应对机制,操作系统上要有快速的系统恢复功能。 (六)严格实行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包括权限分配和用户名及密码管理两个方面,在分工时,对职权不相容的岗位应进行明确分工,不得兼任,做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职权分离,使会计人员和各级管理者在权限内开展工作;在权限等级管理中,应制定各环节密码设置和重要资料加密规范,保管好相关口令和加密硬件,口令密码必须不定期地更换,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和资金安全。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浅谈中职班级管理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摘 要】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培养学生追求发展和生存的基本能力,这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班级管理 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在中职院校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成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班级建设中,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指学生追求发展和生存的基本能力。自我管理则是学生对自我的生活、学习乃至思想言行等进行计划安排、协调、控制、激发的过程。包括了提高学生文化上的自学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体魄上的自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形成一个乐观向上,文明守纪,勇于负责的,有益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班级集体的必要条件。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几个有效途径: 一、通过团体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使学生由他控转向自律 学生所在的团体,首先一个就是自己的班集体。学生从一踏进校门就会不由自主地希望自己能在这样一种文明,轻松、和谐、洁净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但事实上,我们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要低于身体成熟程度。他们或不会内省,思考自己和自己的问题,不善于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不把家长、老师和学校纪律放在眼里。“90后”的他们中大都娇生惯养,任性,懒散。至于明辨是非的能力,似乎更差,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所在的集体的声誉带来什么影响,仅仅只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集体中的一员。 而我们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通过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认识自己,展现自己,管理自己,使自己由他控向自律转化,最终发展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管理教育中从关心班级、热爱班级而增光添彩,为建设班级而出谋划策等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教育。学生只有明确的认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才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二、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在实践中养成学生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能力 “能力只有在该种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只有在实行自我管理教育的班级中去实践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班级的日常管理实务工作中来。通过让学生策划组织各项集体活动,每个活动都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实施计划的每个环节、步骤。班主任在这些活动中就只需要起到监督、参谋和检查的作用。 三、通过发掘、使用、扶持、教育和培养学生干部,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能力 班干的组织协调能力不是天成的,需要我们通过和学生的接触去发现发掘。通过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帮助班干们分析本班的具体情况及需待改进的情况,研究根源、指出教育其不足、提出建议及解决方法,同时进行职责分工,使班干们能提高责任意识的同时能互相监督、相互协调,实行民主管理,力争逐步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一个集体里,一批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好的班干对班级建设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好的班干部能起到榜样激励的作用,使其他学生能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进而同学之间、班干之间能起到一定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作用。 四、宿舍生活自管能力的培养 宿舍生活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的中职学生应按半军事化管理的要求自觉搞好内务卫生,学习和发扬解放军的好思想、好作风,在宿舍生活中自觉接受或参与宿舍管理,遵守宿舍管理规定,遵守作息时间,注意和维护公共卫生,讲究个人卫生,经常检查、考核集体和个人的卫生,爱护公物,与不文明行为彻底决裂,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人才的竞争能力决定于学校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成功的教育总是德与才,文与道的完美结合。因此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学生管理改革的方向。教师变监护为引导,让学生做学校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使学生在为人、做事、求知等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实现“他控”向“自控”这一质的飞跃,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班级建设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意义所在。 总之,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应该引起全体教职工的重视,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意识,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这是实现高职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对校园文化的设计营造,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愿景,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驱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班主任的精心指导,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完成管理者的预期目标,做到无为而治,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目标。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摘 要:自我管理是对传统管理的创新和否定,自我管理是认识自己、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就中职生而言,自我管理能力水平不容乐观,应该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精心选拔培养班委、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自我管理;职业中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而对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首先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是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现就近几年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前提 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作为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了解自己,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和别人比较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克服自卑感,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有一个客观清醒地认识,并能与老师、学校的要求,与社会规范相对比,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管理。 二、精心选拔培养班委,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个成功的优秀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我们的班主任之所以感到“累”和“烦”,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事事关心,事事过问,一切事务独揽一身,没有一支强有力的“特种部队”。由此可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特种部队”是管理好班级的关键。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感觉到通过自荐和民主选举的方式选拔出来的班干部,更能发挥其潜力,体现其自身价值,更适合班级管理。 班干部选拔出来后,应尽力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民主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等校园生活,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管理观;树立他们远大的理想,使他们热爱班级,对班级的美好未来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在管理工作中,取得绝大多数同学的支持、响应和配合,从而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催化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话语,看似平凡简单,却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 首先,在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中,最好的榜样、离学生最近的榜样、最能让学生崇拜和模仿的榜样就是班主任了。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以其身份的特殊性,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高尚的情怀以身示教,让学生信服你,信赖你,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班级中优秀学生代表的引领作用也很重要。学校应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引领作用,对学习、劳动、运动、生活、技能等方面突出的学生应及时表彰,充分发挥他们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历史励志人物、当代道德典型等也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重要因素。他们中既有匡衡凿壁刻苦读书的典故,也有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典范;既有孔融让梨尊老爱幼的美德,也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他们一个个心怀理想、奋发图强,在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品学兼优、乐观向上,成为身边无数人学习的楷模。宣传他们的事迹,鼓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扬帆起航追逐自己人生的梦想。 四、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考核制度,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必须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依规办事。同时,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的工作也要与班级自我管理的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管理网络,从而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主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从而改变教师专制式的控制、保姆式的看守和放羊式的放任自流的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完成中职生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真正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服务社会的熟练技术人才。 (作者单位 江苏徐州市铜山中等专业学校)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探究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普及,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成为每一个职高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当前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中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中职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索质的需要,也是提高中职学生管理的层次与水平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笔者结合教育实践,对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方法;管理模式 一、当前职业高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表现 1.学习目标不明确 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不能进普高的学生。这些学生,平时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就导致了很多中职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更不知道怎样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态度漫散,学习热情不高。 2.生活自理能力弱 当前很多中职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家庭的中心,在生活上处处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差。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家长在宿舍里忙东忙西打扫卫生,而学生在边上袖手旁观。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中,宿舍卫生总是一个困扰学生工作者和后勤管理者的大问题。 3.人际交往能力弱 人际交往能力是群体中个体生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管理包括交往对象管理、交往技巧学习和交往实践。近年来,人际交往问题在学生中普遍出现,特别是同一宿舍的同学经常因为小事而闹得不愉快。每学期,都有学生因处理不好宿舍关系来学工办办理宿舍调整手续。 二、提高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是社会对他们的客观要求。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实现由外部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过渡。相比而言,中职的学生更为活跃,自我管理有更好的心理基础。老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在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方法、自我管理平台等方面寻找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 1.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当前的中职学生,一方面,从小在长辈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从正规教育开始就在老师的全面管教下“过关”——过“考试关”、过“舆论关”的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能力。现有的家庭教育与基础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空间,社会结构与社会节奏的变化使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减少,造成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人格缺陷,孤独感、失落感、压抑感常常伴随其左右。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程度的加深、社会视野的扩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的直面灌输,而热衷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尤其对于自己的事更是追求自作主张、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意识、方法、平台各方面的条件,并且需要一个过程。强烈的自我管理意识与低下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中职教育工作者首先解决的问题。 2.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根据中职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状况,教师不能一味压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而要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管理意识。老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对学生要改“管”字当头为“理”字当头。其实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当然,学生由于阅历较浅、缺乏自我管理实践,其自我管理意识难免偏激、难免盲目,这就要求老师进行科学引导,而科学引导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勇于、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同欢乐、共悲伤。在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走向理性、走向强大。教师如果一味“管”字当头,剥夺学生自我管理实践机会,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缺乏,就会产生“意识障碍”,教育便成为训练而流于空谈,甚至会走到教育的对立面。老师如果任由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随意发展,其自我管理能力不仅不能得到提高,而且还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低下,甚至使学生走向歧路。 3.掌握自我管理方法 自我管理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如果没有自我管理方法做后盾,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将流于空谈。一个优秀的老师善于指导学生掌握诸多自我管理的方法。以情绪管理为例,于学生不合理的认知而引起的抑郁、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有通过情绪的自我管理,人才能成为情感的主人。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的原则,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情绪管理的常用方法包括:一是情绪沟通法,它着重训练学生运用非言语手段和言语手段,正确、合理、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善于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移情”的能力;二是情绪控制法,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排解、控制消极情绪,诸如抑郁、焦虑、自卑、愤怒、厌烦、恐惧、情绪不稳等。情绪控制主要包括自我暗示、学会遗忘和转移目标三种方法;三是情绪熏陶法,它能够培养和强化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诸如学会爱与被爱、自信、乐观、幽默高兴、喜悦等,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等高尚情操。 4.营造自我管理氛围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必须借助校园文化的渲染和烘托,在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时,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列入校园文化的范畴。院系学生会可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协会,倡导学生自觉加入自我管理行列。通过讲座、演讲、辩论、竞赛等形式,借助广播、电台、刊物、网站等途径开展自我管理为主题的讨论,加强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优秀典型,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在校园内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良好风气。 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中职学生素质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稳定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进而关系到职业高中生存质量的现实问题。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浅析中职学生自我管理及培养 【摘 要】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与核心,本文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阐述出发,概述了当前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而指出加强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的现实意义所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自我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学生总体素质的变化,以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问题做以下探讨和分析: 1.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及现状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 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中职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在中职学校特定的教育模式中,根据社会的要求,合理地调配自我资源,有效地运用计划、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管理手段,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职生在完成这些活动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现阶段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由于中职生大多是14岁~17岁之间的未成年人,正处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独立意识有所增强,有着展示自己才华的冲动,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他们自我管理能力极度缺乏,致使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难题,突出表现有: ①思想道德方面: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淡漠,法律意识、组织观念不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②文化技能学习方面: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③日常生活方面: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开始谈恋爱,沉迷于网吧,抽烟、喝酒、自由散漫;④心理体魄方面:不少中职生心理脆弱,不会与同学相处,有些学生睚眦必报,打架斗殴。不爱运动,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玩耍,影响身体健康。 2. 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选择,时代需要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趋势。2l世纪是一个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也是一个网络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时代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须具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因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鉴于以上所列的目前中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为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中职学校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力达到管理学生的目的,这样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走人社会、适应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在对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完善的同时,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在先进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诱惑因素下,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越发困难,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时展的要求,学校亟待加强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本文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生 自我管理能力 方法 一、前言 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使学生通过良好的自我管理提升综合素质,成为现今社会广泛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概述 学生自我管理就是指学生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1],就是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生活,依靠自己完成生活中的事情。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进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时,需要安排教师进行监督指导,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时发现班级中的矛盾,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解,以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中职管理现状 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十分严重。而且中职学生相对于一般的高中生具有很大的心理反差,有一定的自卑感,社会上对于中职学校的片面认识增加了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绝大多数的中职生都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结合作的意识,交际能力也比较差,对于周围的一切都采取一种漠视或敌对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学校的管理教育。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大,为了维护班级的正常秩序,通常会采用比较激进的办法,反而激发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强力反弹,再加上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对心目中的好学生过分关注,忽略了班级中其他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管理工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四、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选择,时代需要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必然趋势[2]。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中职学生具有对社会工作的渴望,学校加强对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中职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渴望,在自我管理中实现自身的蜕变。 五、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中职学生不同于一般的高中生,由于在学业上的挫败,使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卑心理,再加上家长对中职学校的片面认识和对孩子的放任态度,使中职学生更加放松了对自身各方面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挖掘学生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够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根据学校要求的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及时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调整,为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做好铺垫。 (二)合理挑选班委 一个成功的优秀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3]。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因为需要管理班级中的所有事务,没有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能够辅助管理。班主任在管理中要坚持公正民主,让学生经过民主选举选拔出班干部,教师对这些班干部进行管理能力和民主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对校园生活和学习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增强集体意识和对班级的归属感,使他们在管理工作中能够认真负责地为班级和同学服务,并实现自身价值,促使自己和同学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 (三)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评价机制 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性,学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自我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要求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做事,同时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班级学生自我管理工作和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到一起,做到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监督考核,及时反馈考核效果,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表现较好的团队和个人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四)制定发展目标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校在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工作时,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组织各种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事业期望,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努力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六、结论 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现今的中职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学校在进行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工作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心理状态,对学生实行合理的培养措施。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力,帮助学生制订未来的发展目标,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并加强对班干部的挑选和评价机制的建立,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浅谈建筑底部空间的环境设计:探究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 【摘要】实体和空间是高层建筑设计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但更重要的空间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高层建筑底部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因此,本文就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做一些探究。 【关键字】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对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来说非常重要,虽然人们日常都生活在高层建筑中,但对于其底部的空间与环境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实际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的密集、其内部人员的不断聚集、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中街道意趣不断丧失,车辆逐渐增多占据大量街道或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绿化面积也不断减小,最终引起了高层建筑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直接导致人在高层建筑中的生活质量下降。这使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与城市空间的环境设计产生矛盾。因此,人们须对底部空间环境设计加以关注,以期使高层建筑的底层空间成为自身和城市空间的过渡和渗透,提高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利用率和舒适度。 一、高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理念综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人们更加关注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城市建设和规划亦是如此。以绿色生态的观点进行建筑施工、环境建设已成为了当下建筑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众所周知,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会对环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高层建筑的施工设计不应仅停留在完善自身建筑的层次上,而是应该综合利用城市的开敞空间、景观景象、历史文脉等城市生态元素。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整个设计过程应该围绕着环境设计而展开。同时,它的开敞空间、街道空间、交通空间、立面造型等都应是建筑设计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高层建筑的设计要以整体环境为立足点,同时兼顾城市环境条件、限制条件和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地完善自身系统,使得高层建筑的内、外空间组成有机架构组织,将高层建筑的内、外空间不断地组建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环境体系。 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与设计的指导性原则 上面已讲到高层建筑在建设施工时,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性,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和环境作为高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直接与公共空间、街道空间、车辆以及其他城市元素接触,所以我们对于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应该予以更加严格的要求。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的指导原则。 1.整体性。整体性指的是建筑空间与城市中的一些其他的城市因素(如生态、交通、文化、公共空间等)的组合。整体性是系统设计的主要强调内容。在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过程中,应遵循整体性的原则,突破高层建筑空间自身存在的封闭问题,积极的将生态、文化、交通、生活等其他的城市因素引入环境系统中。通过将城市的街道引入高层建筑底部、将高层建筑立面的设计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与城市文脉相适应等手法,实现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的多层次建设,最终实现建筑空间与城市的融合、渗透。 2.开放性。开放性指的是将建筑的底部空间进行开放性建设,提供给公众使用,实现建筑空间底部的“公共化”。建筑空间底部的开放性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于形式多样、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生活空间的需求,同时,积极地将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因素融合,缓解了我国城市建筑、城市空间的拥挤状态,不断地促进连续、宽松的城市空间的形成。 3.步行性。我们都知道步行可以减少车辆对能源的损耗,减少环境污染。所以高层建筑底部的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把步行这个健康绿色的因素添加进去,将机动车辆道路避开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通过集约化的交通手段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系统。同时,在这个空间系统内根据确定的环境添加适当的娱乐设施、商业、绿化等,进一步扩大人的休闲服务空间,以此来舒缓高层建筑中人的情绪和生活,使高层建筑的底层空间成为自身和城市空间的过渡和渗透。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减少城市的拥挤度和嘈杂度也有很大帮助。以期将高层建筑打造成能产生情感归属、情感认同的建筑。 4.文化性。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插件,它的规划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和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体现,或者说文脉传承不仅仅体现在了高层建筑的建筑造型本身,更可以在建筑与城市的和谐,与人的和谐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的设计一定要应对这个城市的文脉,同时加以认同和配合,使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不会对其产生陌生感,相反如果他们因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设计与环境的设计产生认同感,提高城市局部舒适度的话,该高层建筑的设计规划无疑是成功的。 三、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 1.绿化设计 在如今的城市环境设计方面,绿化日益重要。它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景色,同时还可以改善城市的局部生态,创建宜人环境。高层建筑是一个人员密集的地方,在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进行绿化设计,不仅可以为内部人员过滤烟尘,净化污染,还可以降低一定的城市噪音,局部缓解热岛效应。在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进行绿化设计,应以高大的乔木为设计核心,加上大面积草坪,多层次立体式绿化,另外还可以对绿化带进行一些特色的建筑修饰,使环境更加优雅,更加宜人。 2.路面设计 高层建筑的底部是人们活动最频繁的空间,同时也是人们在视觉上接触最多的地方,所以非常有必要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进行路面设计。路面的设计不仅可以满足路面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质感等增加路面的识别性,对人们的活动进行一定的引导,进而提高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交通安全性能。当然,路面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因地制宜的进行搭配和施工,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以一种路面设计材料为主作为该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主导,不同的材料对空间的变化或空间的使用性能进行提示,以此来创造视觉上趣味性,同时保证了统一中的多样性建设;其次,路面设计材料的运用应该与其他设施的水平界面要素协调一致,这样才会显得相得益彰;最后,当路面出现高低变化的情况时,路面设计的材料要进行适当的变化调整,达到明确提示人们的作用,从而避免意外的发生。 3.室外设施设计 在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可以增加室外设施的安装设计,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空间的使用性。高层建筑底部的空间可以根据商业建筑的性质和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合理的布置一些花坛、交通标志、广告牌、桌凳、垃圾箱等。这些室外的设施不但可以满足人们一定的使用功能,同时设施经过简单的艺术化处理,还可以提升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品质。 结语: 近几年,高层建筑大量施工建设,而高层建筑空间的序幕就是高层建筑底部的城市空间,它不仅是城市整体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起到了协调建筑中的人和建筑本身之间关系的作用,时刻影响着高层建筑在所在城市的区域和环境。但是,许多的城市设计与环境设计没有能在高层建筑建设前进行有效设计,导致了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质量低下,使其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产生矛盾或者脱节。因此,我们必须对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和环境设计加以关注,不断提高环境设计的工作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利益利用和环境利用,才能创造出美丽的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友好型发展。 浅谈建筑底部空间的环境设计: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探 论文关键词: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论文摘要:高层建筑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问题,使人们对环境设计有了新的要求。阴影、聚风效应、街道情趣的丧失、拥挤的车辆、人行交通、绿地减少、纪念性建筑受到视觉破坏等外部空间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内容。鉴于此,文章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 一、空间环境设计理念的演变 以生态学的观点看待城市、建筑、环境已成为当代高层建筑设计的特点,由于高层建筑相对于低、多层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高层建筑设计不能够停留在独立的自身完善的概念上,高层建筑的开敞空间、景观、轮廓线、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城市的生态元素。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在设计概念上的差异已不十分明显,绿化、树木等自然元素,也不再单纯地被列为外部空间的组成,而被广泛地引入到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之中,作为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组成的高层综合办公建筑的环境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应是围绕着环境设计而展开的系统工程,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开敞空间、公共空间、街道空间、车、人交通空间、体量、造型及动力供给、信息的收发等都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设计要从整体环境出发,同时城市环境条件也为高层建筑提供了相应的限制和资源作为自身完善的系统,内部、外部的空间组成本身又应有明确的架构组织关系,使内、外空间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生态系统、文化传承等因素互相交织,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整体性原则要求以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为中介,建筑空间突破自身的封闭状态,积极介入城市环境系统,变为一种多层次、多要素复合的动态开放系统,其职能要素正突破建筑自身功能体系的范畴而越来越多地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功能,从而使建筑与城市走向一体化。建筑空间中引入城市街道,中庭成为城市交通的集散枢纽,屋面成为城市广场,使建筑空间真正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建筑与城市相互联结、渗透。 (二)开放性 开放性原则要求适应现代化开放城市发展的趋势,将建筑的底部空间向社会开放,使其“公共化”,或将室内与半室内空间与城市空间结合,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供公众享用。这些大小不同、形态丰富、功能多样的公共空间,既是某幢建筑的,也是属于城市的,每幢建筑的底部空间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并且与城市道路、人行天桥、街道花园等其它城市空间融为一体,形成连续通畅的城市空间环境,减少了堵塞感,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形成了富有活力与魅力的城市生活场所,并满足了人们对丰富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的需要。 (三)步行性 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应将步行条件设计置于中心地位,机动交通应围绕步行交通考虑,通过集约化的交通组织,形成安全、舒适、宜人、连续的步行空间系统,系统由商店、娱乐场所、宾馆及居住单元构成,其中将充分设置人们能游憩的开放空间,以缓解现代城市空间的拥挤和嘈杂。在这个步行区域中人们更加亲密,公共交往和公共活动较多,从而营造了一个具有情感归属和情感认同的现代城市社区。同时,步行的实现可以减少车辆对能源和土地资源的需要,减少污染。 (四)文化性 高层建筑可以说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城市插入体,每个设计都应是对现有城市文脉的尊重、认同与配合,从而使一个城市的秩序逐渐形成和完善,使居民保持对城市的认同感,从而增加城市的宜人性。对于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与传承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对传统街道尺度、居民活动模式与生活习惯的尊重与保持方面。如旧金山的波特曼酒店紧挨着一个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奥林匹克浪子俱乐部,波特曼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同时吸收了周围建筑的一些独特的品质:如色彩、材料、肌理、尺度和形式等,最终使酒店与特定场所的历史文脉相协调。 (五)人本性 城市的本质就要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在现代城市中,街道因为汽车的介入成为交通的机器。钢铁和混凝土的发展使超大尺度的建筑物随处可见,因而,现代城市设计开始关注城市和建筑对人的满足,人性化设计就是一种从人的需求着手的设计思想。人的需求在实质环境中,主要表现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即通常所说的建筑和城市的使用功能需求。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就是要建筑和城市为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良好物理条件。人的心理需求有:安全、认知、愉悦、多层意义等几个方面。一个好的建筑的城市空间,应该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高层建筑城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空间比例的设计,消解大体量的建筑主体对人心理的负面影响;其次,利用空间质感和色彩的变化,塑造舒适的、吸引人的空间环境;此外,精心设计庭院、屋顶花园等室外景观,并合理布置足够的、舒适和美观的并与整体空间效果匹配的室外设施。只有在每个细节的设计中都认真的考虑到人的需求,才能真正在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城市中创造出一个宜人的空间环境。 三、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方法 (一)路面设计 路面不仅是高层建筑底部人流最频繁的活动空间,也是人们视觉上接触频率最高的界面,路面不仅能满足路面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特殊的色彩、质感和构形加强路面的可识别性,以划分不同性质的活动空间,对人流进行引导和疏散,给人以方向感和方位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底部空间交通的安全性能。路面的视觉效果使人们产生独特的激情感受,满足人们对美感的深层次心理需求,营造温馨宜人的气氛,使高层建筑底部空间更具有人性化和情趣,吸引人们驻足进行各种公共活动,从而使底部空间成为人们喜爱的城市高质量生活空间。路面在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铺装和搭配,注意以下要求:(1)通常以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材料为主,不同材料只在暗示空间的变化和提示不同区域的使用性质或创造视觉趣味时采用,并保证在铺装统一中多样;(2)铺地材料的运用应与其他水平界面要素统一协调,在统一中形成对比;(3)当铺地出现高低变化时,交接材料要变化,给人以明确提示。铺地与垂直界面上其他要素交接处最好以材料的变化来形成明确的过渡,较粗质的铺装材料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大面积使用的不同材料交接处,也应使用变化的材料以表示交接明确,交接材料要略高级一些。 (二)绿化设计 在现代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绿化的设计越来越重要,绿化的加入使城市空间环境的构成更加丰富。现代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中充满灰尘。通过绿化的合理布局,可以改善城市局部生态,形成宜人的小气候。例如在底部空间区域的边界,种植高大的乔木,可以挡风遮尘,过滤空气中的尘埃,隔绝城市中的噪音。大面积的草坪可以降低地面的辐射热、调节建筑周围的小气候。绿化可以引申出多种空间创造手法,例如分割、围合、遮掩、过渡等。绿化设计应根据高层建筑与其场地环境的不同状况选择不同的绿化形式与空间组合。例如,在城市交通繁忙闹市区的建筑,应种植高大的树木来遮声降噪,减少烟尘污染。对于要求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渗透的建筑,可以选择低矮的灌木种植成“绿墙”气柔化实墙造成的封闭隔离感。对于用地宽阔的建筑,可在其周围种植大面积的草坪,点缀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小品,形成一个宜人的室外空间。 (三)水体设计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中的水体主要设置在公共人流聚集比较多的地方,由于水体具有天然的美感,因此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水体的设计与处理十分重要。水不仅仅能带给人感官上的美感,而且还有许多实际的功能,比如可以调节小气候,建筑物前的水池可以有效的降低周围气温并且增加空气湿度。另外喷水池还可以过滤空气,减少空气中的灰尘。除了物理上的功能外,在空间意义上,水体还可以用作区域的划分,可以拓宽空间,将有限的空间距离加大。水体还可以作为景点,成为区域中心,创造富于趣味的空间。在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中水体的形态有许多,主要包括:(1)静水。平静的水面可以把城市空间联系起来,并且可以反射街景与高层建筑本身,扩大视觉感受,它与环境小品、绿化等相结合,会更加有效果。(2)喷泉。喷泉会使空间更富有动感和中心感,并且可以和灯光、音响相结合,形成音乐喷泉。 (四)室外设施设计 城市空间设计中,适用的设施是设计的重点之一。室外设施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空间是否真正适用。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设计中为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需要,及一些辅助功能的需要,应合理的布置足够的座椅、桌凳、路灯、垃圾箱、电话亭、售货亭、廊、亭、花坛、交通标志和广告牌等。这些室外设施不仅具有确定的使用功能,而且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空间品质。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目前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环境,很少有集纳人们停歇座谈的设施,特别是在商业建筑中,疲劳的人们一般只能靠在墙边或树下。可坐的设施不仅是座椅,还可以是水池、花坛、雕塑、台阶的边缘。 浅谈建筑底部空间的环境设计:有关居住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问题的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深入分析研究了高层居住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现代高层建筑底部空间是高层建筑竖向系统与城市环境水平系统的结合部,它已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在此谈谈自己的观点,希望同行业工程设计人员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底部空间; 环境设计 一、前言 底部空间是高层建筑竖向系统与城市环境水平系统的结合部,它是交通组织的焦点,市区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城市生活的舞台。如何把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与周边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创造出内部空间的活跃氛围,又能使底部空间与城市环境相协调,是建筑师必须致力解决的问题。,和谐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 近十年建设的高层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功能的多样化与综合化,而这一特点体现最集中的部位又是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无论是高层综合体,还是普通的高层建筑,在其裙房中布置的经常是这样的功能空间:商场、餐饮、娱乐、健身、会议、展厅、中庭等,这种功能的集合既为建筑内的使用者提供了服务,又对外开放服务于整个城市,成为市民商业生活的焦点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高层建筑与城市地面的结合通常采用加强的方式,即以裙房或扩大底部面积的方式来取得与城市环境之间更广泛的联系。建筑师根据基地的不同条件,当用地较紧张时,采取底层全部或部分架空的手法,留出供人们休息、娱乐的空间,并形成建筑内与外的沟通;当用地较宽裕时,就作成各种形式的广场和庭院,创造出一些向公众开放的活动场所;同时,在底部空间的设计中还融人对公众的社会使用方式的考虑,即对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社会生活体验等多种需要的考虑,诸如安全、交往的需要、视觉愉悦的需要、各种活动的需要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的需要等等,体现出明确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如高层建筑的中庭溢满光线,广场中的各种装饰、小品、绿化和活动的人、上上下下的电梯构成一幅生动的空间场景,这种活跃的设计就是以造成人视觉和心理感受的愉悦为目标的。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与保护问题分析 人类源于自然,与自然共生,热爱大自然是人类的天性,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人们都愿意接近自然。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城市也由于工业的大规模发展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因而,近年来,人们已经对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在生态系统中占重要地位的城市绿化也更加地重视。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师十分重视拓展高层底部的绿化空间,把绿化作为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设计中的必要元素进行考虑,同时把水、阳光、空气等也请进了现代的室内设计中,这既丰富了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也使建筑内外环境相融合,满足了人们“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要求。这也使得城市中即使在高层最密集的地区,也不难看到大面积的草坪和成片的绿荫。以福斯特和马来西亚的杨文博士为代表的建筑师则更进一步,以空中花园的方式把绿化带到了高层建筑的每个角落,开创了全方位的“生态高层”新领域。 三、流畅的立体化交通系统问题分析 底部空间是高层建筑垂直、水平交通的汇聚点和内外交通的转换点,这里不仅有大量的人流,还有相应的物流与车流,这也对建筑底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它既要防止人、车流的交又干扰,还应有适当的集散空间。同时,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交通组织实际上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个末端。为与城市交通网络取得更通畅的联系,创造高效、丰富的交通空间,只有在高层建筑底部建立起一套以人车分流为主,并结合城市广场、街道和地下空间的立体化交通系统,才能既缓解高层中心区地面交通的压力,提高了运营效率,又解决人车分流的问题,行人活动也不再局限于常规的人车共行的街道,而是通过四通八达的空中、地下步道进人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中,这也为给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和城市注人了新的活力。 四、绿化水体问题分析 在绿化布置中,可用形式各异的图案作为设计的母题,配以不同品种的植物,构成交叉的美丽图形,无论置身其中还是从旁浏览,都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形态各异的植物从外面自然延伸到架空层,弱化了架空层与开放空间之间过渡的生硬感,而这种建筑边缘绿化占了楼盘整个绿化面积的相当一部分比重,成为改善绿地生态效果的重要手段。绿化设计要点: 一是可进入性。绿化是营造良好居住环境的前提,但是绿化仅供观赏是不够的,好的绿化设计应该使人能够亲近,这就要求绿化设计应与小路、硬地相结合,并适当配以坐憩设施,充分满足人们交往活动的需要。二是利用绿化隔断、错落,创造丰富的休闲场所。架空空间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避风雨的休息、娱乐场所,在这里他们能够下棋、聊天、游戏、甚至有些体育活动,依据各种活动的特性,可以通过绿化隔断、空间错落的暗示作用.组织不同的休闲场所,满足各种活动要求。另外绿化还可以软化界面,有些高层小区的交通部分的墙体要落地,简单的将实体落地必然会生硬,可以通过绿化软化接地的界面,形成良好的过渡,不但整体效果很好,而且还美化了环境。还可以将室外空间的绿化、人行步道、水系、小品有组织穿插、延伸至底层架空空间,达到空间的延续、渗透,使得整个组团空间成为一种开敞的外部空间与压缩的半开敞底层空间有节奏交替变化的序列空间,这种对单一空间多层次的划分、收放,扩大了空间感。三是植物的选择。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的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其架空空间上布置的绿地、花草树木应与当地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生态的特点相吻合,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绿化品种本身在特定地区的生态合理性,如阳光、植物、风向和水面,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受人工因素影响,植物的选择受到限制,室内园林绿化和架空层的园林绿化都是由人工仿自然创造的。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和空气,也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室内绿化和架空层绿化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光照,在光照程度、光照时间与光质都不满足植物生长要求的情况下,室内绿化和架空层绿化只能选择荫生植物,因此对营造各种各样园林景观增加很多限制。绿化设计中为了让春夏秋冬各种花草树木能够交相辉映,应注意引进各种时令花卉及各类绿化,运用构筑物、水体,在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城市高层居住区中创造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的空间环境。 五、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层建筑迅猛地发展起来。但同时,超高超密地建设摩天楼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又让人们不得不把曾经忽视的城市环境上升到重要地位,相应的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设计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注重。综上所述,与自成系统、相对独立的多层建筑不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是与整个高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功能上为主体部分提供服务和附属空间;在交通上承受主体中大量的人流、物流;在造型上受建筑主体结构形式的限定;在空间环境上要减缓主体的压力并创造安全愉悦的空间感受,并进一步与城市空间相契合。这一系列的约束条件构成了底部空间独有的特征,这也是建筑师在设计中可以充分发挥的切人点,我们要根据我国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抓住这些特征,从底部空间的交通组织、空间结构和形体环境等方面出发,树立明确的目标,把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与周边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创造出精美的高层建筑和宜人的城市环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探析 摘 要:阅读能够让人们的内心变得更为丰富,能够极大地开阔视野,使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儿童也不例外。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的一种文学作品,由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轻松活泼,想象丰富,构思精巧,因而受到了广大儿童的认可及喜爱。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具有天然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入研究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策略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对小学语文教学以往滞后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儿童文学的内在特质的精神可以说是高度统一的,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尤其是重点强调人文性。经过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所占据的地位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一项重要资源,因而受到了教学界的高度重视以及普遍关注。同时,在儿童文学教学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1)存在功能上的认识偏差。相当一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儿童文学所具备的功能只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实际上儿童文学绝非只是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在很多教师和家长眼中,如果对作文不能提供立竿见影的直接帮助,那么就会被摒弃和忽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文学阅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儿童文学的作用及功能并非仅仅如此,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习的乐趣给予学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还有些教师将道德说教看作儿童文学主要的教学功能,使得儿童文学教学的开展受到限制。 (2)正确的引导不足。通常儿童文学作品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元地进行解读。但是,多元解读并非就是说随意地解读。如在《去年的树》这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时,教师应当对文章主旨进行多方面、完整地加以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富有童趣的视角,然而,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缺乏,对学生整体划一,这便使得学生在解读作品上偏离了方向。另外,教师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要么是硬拽生拉学生将自己明确要求的理解深度达到,要么是满足于个人对文本理解的展示,导致学生“误读”了儿童文学作品。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策略 (1)正确认识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审美功能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首要功能,智力开发功能、教育功能及认识功能等均从属于审美功能,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主要是文学教育作用。即便是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将文学教育的目标明确,但是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其人文内涵,提高文学教育的地位,正确认识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学功能,以便于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儿童作品教学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借助于氛围环境的熏陶、主题活动的影响、学科教学的渗透、评价表彰导向等一系列措施进行融化、转化、感化。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内涵就是将适合学生发展及成长的儿童文学作为主要媒介,通过教师的点拨及启发,在主动状态下促使学生将人文精神的发展实现,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能够用自己语言来感知世界的一种能力,并且将对待他人、对待世界的人性关怀态度最终树立起来。一方面,教师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言行举止等要切实进入状态,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具备感染力、生动性和形象性,精神要饱满,以此更好地带动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室环境的布置。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具体需要,可以布置书法作品、展板、图画、鲜花等饰物于教室,还可以利用音乐的播放或者桌椅的摆放等,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联系生活实践,加强朗读指导。正是因为儿童文学作品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语言材料,因而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要以充满感情且独特的语言吸引学生。例如:语文教师在儿童故事方面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应当明确教学的重点是课文的朗读及认字,要让学生在富有内涵且有趣的故事中自主地领悟和阅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道理,以此在学字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加深,在生活实际中使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深刻涵义。首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字典识字,教师采用教学课件的演示将学生的写字兴趣激发出来。其次,要注重生活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亲身感知。第三,要重视情感的渗透。教师要将各种有效的途径利用起来,对有利的教学情境加以创设,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掌握作品中的知识点,提高素养和水平。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鉴于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尽快将传统教学模式摒弃,高度重视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充分发挥儿童作品教学的功效,并且探寻有效的教学途径,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 摘 要: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在语文的教学上存在很大的儿童文学素养不足的问题,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对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的关系认识不彻底,对专业的儿童文学知识掌握不足,对国内外的儿童文学的知名作家了解肤浅,儿童的理解意识有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有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时候经验不足等等。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在任职之前的培养以及在任职之后的强化培训工作相结合起来,加大教师在儿童文学方面的知识量,开展多种形式来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专业成长 从2011年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后,最新的课程改革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改革的环境下,小学的语文教学正在向“儿童文学化”的方向发展。从当前小学语文比较常见几个教学版本来看,儿童文学的教学作品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由此看来,目前农村小学或者是城镇小学的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否能适应当今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一、农村小学儿童文学素养的严重缺失 目前,我国处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对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能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其原因存在很多方面,其中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老师对儿童文学和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关系情况不清楚 儿童文学的教育宗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及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正是因为这一个原因,儿童文学和普通的语文教学就出现了一个共同的宗旨――都是服务于儿童,为了儿童的身心和精神的健康成长。目前,儿童文学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它还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参考材料。为了使学生能更彻底的感受到我们中国语文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让学生能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中的增长文学知识,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重要的环节都已经和儿童文学相融合。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还没有充分的理解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和它真正的作用价值,没有从正确的角度去认识儿童文学和普通的课堂语文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2、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的贫乏 目前一部分的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他们的学历并不是很高,专业性也不是很全面,他们在学校任职期间,尽管他们学习了儿童文学的基础内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古代文学以及现在文学作品相比,儿童文学的教学时间确实寥寥而已,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内容认识浅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当中也是很少和儿童文学相联系起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对儿童文学的概念知之甚少。对于那些只有中专层次学历的小学教师而言,他们根本没有学习过真正的儿童文学课程,以至于在后期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真正强化,最终严重的影响了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3、对儿童天性意识浅薄 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创作以及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因为小学教师每天和学生们的相处时间比较长,他们是最了解和亲近儿童,他们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说话的语言方式最为了解。但是对于现在的农村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却忽略了儿童的存在,教师们大多都以他们自己成年人的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按照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内容。在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总是按部就班的分析文章的意义,挖掘文章的内涵,注重于个别字眼的理解和记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被大大的剥夺,以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被局限化。 二、提升农村儿童文学素养的方法 1、对任课教师任职前后的培训 要增强农村小学学生的文学素养,首先要提高任教老师的儿童文学的认知度,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准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其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选拔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时候,可以将儿童文学的考核内容作为重点的内容,加大儿童文学知识的考察比例,这样一来就会对任职前的教师在思想上做一个正确的引导。对已经通过选拔的任课教师方面,除了强化教师在教学的方法、道德修养等方面,更要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加以提升。 2、加大文学作品阅读量 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多阅读关于儿童文学的作品,因为在儿童文学的作品中饱含着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的认识,可以反映出儿童的本性,表达出儿童心里的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文学经验或者借鉴文学作家对儿童的深刻理解的思想来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的学习的方向,逐渐的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3、开展多种方法和平台增强学儿童的文学素养 鼓励多样化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尽管当前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城镇小学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小学受办学条件的制约,很多的校园活动都无法正常的展开,但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条件情况,举办一些富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也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比如在农村小学,大量的兼并使学校有了很多的住校学生,因此,老师就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们进行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老师可以选用现有的语文课本或者是课外的大量优秀文学材料,把儿童文学不仅带到课堂上也要带到学生课余的生活中去。 本文主要是讲述了针对农村语文教学该如何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问题进行了分析,老师是学生接收知识的重要载体,一个老师的文学素养的深度直接的影响到学生对文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我们首先要针对任职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养,语文老师在针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引导上,不仅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在课下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摘 要:作为中国人来说,通过语文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于汉语文化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该通过语文的教学来加强学生对于汉语的进一步了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儿童文学作品的地位逐渐升高,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在推崇通过儿童文学加强对儿童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是,怎样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儿童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根据个人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几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地位 一、能提高小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在内容表达上比较浅显,并且,在语言的选择和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也非常的形象、生动,所以,有别于其他的文学表现形式,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的运用上是非常有讲究的,不仅要能够有丰富准确的语言,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标准,吸引学生学习,引人入胜。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小学生能够掌握到文学语言的魅力,不断地体会和总结,让他们在以后的情感表达上也能有所提升。学生通过对文学的学习,能够不断地学习到相应的语文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总结,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对于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现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升 儿童文学作品还对内容上有很高的要求,语言的表达还有故事情节的设定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故事内容的设定应该能够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让学生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物在故事中的心理活动和形象,为他们以后的思想品德的设定也有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作品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思考文学故事中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接受故事给他们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还有道德标准的树立,并且,一些文学作品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停地对故事充满幻想,才能让自己的学习不断提升,思想进步。 总之,让儿童文化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然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内容,并且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导入研究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标准,儿童文学中具有真、善、美特征,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儿童文学也正符合在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与其他内容不同,儿童文学需要教师教出童真、童趣,让小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导入 语文的教学涵盖内容甚广,教学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语文是深入学习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的感情也是非常细腻的。而儿童文学则是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儿童文学与一般的语文教材内容不相同,它是以培养学生情感意识为主,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教师是传道授业的载体,如果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够,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的感知,以及对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真善美产生歧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儿童文学意识的培养,深刻了解儿童文学,让学生独立地去品读儿童文学。教师应该让自己保留一颗童心,才能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教导学生和激发学生的文学素养。 不仅仅是教师自身需要有儿童文学素养,小学生更应该努力地增强本身的儿童文学意识。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小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时,不需要拘泥于文中的字词,应该拓宽自身的阅读量,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陶渊明的儿童小说等,这些作品中都透露着浓浓的情感意识,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会受益匪浅。 二、抓住儿童文学中特有的艺术内涵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中特有的艺术内涵就是童真与童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细腻,纯真无瑕,这个时期的学生是最容易受外界事物所影响的。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童真和童趣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件新奇而有趣的事物,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想象力,在学习儿童文学时,能够让小学生满怀对世界美好的向往憧憬。在学习《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时,最有趣的就是小松鼠蹦蹦跳跳找花生的样子,活泼可爱。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模仿小松鼠的语言和动作,将小学生内心的稚嫩情绪展现出来,其他小学生也可以在观看其他同学模仿时带入自己的情感,感受这纯真而美好的生活。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应当观察发掘小学生的童真情趣,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篇课文的时候,青蛙妈妈生下了一群小宝宝,长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很焦急,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动物妈妈都上前去询问“我的妈妈在哪里?”文中有“弯腰的虾公公”“大眼睛的金鱼”“白肚皮的螃蟹”“四条腿的乌龟”“大鲶鱼”都热心地帮助了小蝌蚪,告诉小蝌蚪们妈妈长什么样。最后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欢快地叫着“妈妈,妈妈,好妈妈”。这篇文中表现了儿时的纯真以及对妈妈的爱。小蝌蚪在寻找妈妈时坚持不懈,不怕艰难。当小学生学到这一课时,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当小蝌蚪走丢找不到妈妈时为它担心,当小蝌蚪找到妈妈时为它高兴。这个故事以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是以中国画为背景,浅显易懂,简单的故事却表现出一种不简单的情绪。 三、根据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中有许多体裁包括小说、寓言故事、戏剧、诗歌、乐曲等,教师应该熟练掌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将其归类划分,从中掌握儿童文学中鲜明的特性。例如,在学习《咏鹅》这首诗歌时,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环境中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大自然所形成的画面。宣扬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当在学白的《静夜思》时,勾勒的是一种思乡情切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漂泊在外,对于故乡的情感是无法忘怀的。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不仅能学到诗中所蕴藏的深厚情感,还能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习诗歌以简单的语句表现深刻的含义。 总之,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宝贵的教学资源,是让学生时刻保持干净纯洁心灵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的教学时,也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积极挖掘小学生心中存在的童真与童趣,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儿童文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全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改革在一次一次的伟大实践中得以展开。而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素养形成的初级阶段,形成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于学生往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新的教学形式下对学生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过程中,这种新的课程要求尤为突出。这是因为新的课改模式下,大量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文学作品被引入了教材,作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学的语文教师具有相应程度的儿童文学素养,使得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沟通线路。但当我们以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为主题展开实地调查研究时就会发现现状不是太理想,教师的素养水平普遍偏离新的教学要求。本文将就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下的语文老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教学 在新的课程变革实施过程中,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随着大量儿童文学引入课程教学,教师的相应素养的缺失程度的表现也越来越显著。根据调查显示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状,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没有入职前的相关教育,也没有接受相关的培训工作,除了简单的教学任务教师有时还要从事班主任,班务等额外工作任务。繁杂的工作任务致使教师们也没有空闲时间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导致了大量的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以教育儿童语文为主体的教师而言,在对其学生进行相关指导时就会缺乏相应的技巧,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时无法形成良好的引导。因而如何改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值得我们为之探讨一番。 1.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理解 著名的教育学者成尚荣先生曾说过小学教师身兼重任,他们承载着孩子们光明前途的命运缔造。而对于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具体需要包含哪些方面,学术界也没有详细的划分。著名学者教师陈晖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研究的引导者,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文学素养要求:对于儿童文学,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具备相应的基础情感和态度,全方位的理解认知儿童文学作品,经常阅读来增加儿童读物的经验,和学生一起来展开读书学习文学活动。广西师范学院的黄耘老师对此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将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实质归纳总结出四个环节:正确的儿童文学观,系统的儿童文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现状 为了实现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我们将就现实的一份调查来展开说明。在几十份的以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为主题的调查中,我们总结出了相关的结论分析。在我们的调查成果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该调查领域的语文教师的文学水平还是蛮高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调查中我们看出对于儿童文学观念和态度,多半的教师认为它占有十分大的教学比重,也有少数人持相反的观点。当提及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喜爱程度,大多数是比较喜欢。调查显示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课程学习的情况是有一半是了解过的,还有接近一半都未接触过。儿童文学教学上基本与其他课程一致。教师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一半以上阅读量达到五本以上,教师逛书店时对于最新的儿童文学作品关注情况达到一半人数的教师只是偶尔关注。 3.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现状的形成原因 3.1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让人"喜"的原因。语文教育改革后,语文的教学内容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考试分值也占有很大的份额。从而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得到了广泛的教育认可,小学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著名学者王巨才先生提交了关于重视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提案。教育部也就其展开指示,同时提出了实质性的内容指导,强化校内学生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积极开展校外培训,注重儿童文学方面的教育。相信在教育部的明确指示下,儿童文学课程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提倡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会给教师提供一个阅读儿童文学的好时机。从我们的中小学的学生的学习现状可以看出学生深深的受"应试教育"所累,读书也只是为了考试能取得好成绩,也就没得时间来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在新形势下,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并得到了良好的延伸发展,出现了很多的读书形式如读书周,读书月。在进行为期几天的读书阶段后展开课时的交流探讨,加深对书籍内容的了解。在这样的读书形式下,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得到了大大加强,潜移默化下提高了文学素养,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也得到了提高。 3.2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让人"忧"的原因。小学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有所欠缺。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一些年龄层次较大的教师而言,需要补充的新时代的文学知识就比较多,而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只有通过继续教育和课外自学来实现知识补充习得。自学的内容也比较浅陋,当课外的一些教务事物插入时,就会打乱计划。 儿童文学作品的宣传、评介力度不够大。从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最新儿童文学作品的关注度并不高,当儿童文学领域出现值得教师去及时阅读的经典著作时就容易错过,这对语文教师是一种严重的损失。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除却教师本身缺乏兴趣等原因外,还存在着客观因素就是儿童文学读物的宣传力度不够,而日常的一些评价文章也只局限于儿童文学报刊上。而街铺林立的书店大都摆放的是一些成人书籍,如小说、作文、散文等。针对儿童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一些传统经典书籍,没有新形式的内容。在现在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无法引起潮流,这样语文教师也就无法及时的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来阅读。对于儿童而言,广播电视对他们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新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结合网络电视广播等有效途径实现对其作品的有效宣传,来加大作品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就可以及时的获取相应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信息,实时阅读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还可以推荐给学生来作为阅读学习材料,实现了其价值的多重效益。 结语: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相关信息,包含了儿童文学素养的范畴以及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现状。在不断创新的教育改革大潮流下,相信我们的儿童文学课程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学底蕴的学术子弟。
现代建筑结构检测探析:浅析现代建筑结构缺陷检测及加固技术 摘要:浅析了建筑结构检测的类型、常用的检测技术方法及建筑结构加固技术方法。就各种建筑结构检测、加固技术方法的主要特点、用途和适用范围及施工重点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建筑结构;缺陷;检测;加固技术 1 引言 通常对建筑物的施工质量进行评定时,或者认为建筑物因某种原因不能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或者对满足某项功能的要求产生质疑时,这是就有必要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结构的某部分或某些构件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后,判定其被检结构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然后再对其进行采取必要的加固技术处理,或者是否予以拆除重建。在此,就建筑结构检测技术类型、方法及加固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 2 建筑结构检测的类型 过去建筑结构的检测和加固,重点针对旧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不论是旧建筑或新建筑都存在着检测和加固的问题,且该类事宜越来越多。 1)建筑物检测、鉴定和加固的标准。一般在下列情况下要对建筑物进行检测、鉴定和加固:①设计不当或有误。一是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尾部和地基情况了解不全,地基承载力估计过高,漏算或少算了作用于结构上的荷载;二是设计人员受力分析概念不清,致使结构内力计算错误等。②施工质量低劣的。一是象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设计标准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有蜂窝、孔洞、露筋等缺陷,且钢筋力学性能不符合设计要求;二是砌体砌筑方法不当,造成了通缝,空心砌块不按设计要求灌筑混凝土芯柱;三是钢结构的焊接质量或焊缝高度达不到设计要求。③使用或改造不当的。一是未经核算就在原有建筑物上加层或对其进行改造,以致造成原有结构承载力不足,使用过程中又任意改变用途加大荷载;或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墙上开洞;④建筑物使用环境的恶化。建筑物结构由于长期受到高温、振动、酸、碱、盐、杂散电流等不利因素的作用,从而引起结构构件的腐蚀性和损伤等。⑤灾害影响。由于各种灾害事件的影响使结构产生裂缝或者破坏。⑥建筑物年久失修、损坏的。建筑结构有损伤或破坏,不能满足了使用要求或安全度不足。⑦古建筑的维护与保护。需要对古建筑、历史性建筑进行进一步维护、保护。 2)建筑物检测、鉴定和加固的依据。建筑结构试验检测技术是以相应的现行规范为根据,以实验为技术手段的。测量能反映结构或构件实际工作性能的有关参数,从而为判断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储备提供重要依据。建筑结构试验检测不仅对新建工程安全性能的评定起重要作用,对于危旧建筑的更新改造、古建筑和受损结构的加固修复等也能提供直接的技术参数。 3 常用的检测技术方法 建筑结构检测工作内容较多,包括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结构的构造措施检测、结构构件尺寸检测、钢筋位置及直径检测、结构及构件的开裂和变形情况检测及结构性能实荷检测等。结构种类检测方法分为:混凝土结构检测、砌体结构检测、钢结构检测和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检测等。一些结构或构件为获得其结构承整体受力性能或构件承载力、刚度或抗裂性能,可进行结构或构件的整体性能的静力实荷检验。一些重要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还可进行结构的动力测试。静力实荷检验分为使用性能检验、承载力检验和破坏性检验。使用性能的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在规定荷的作用下不出现过大的变形和损伤,结构或构件经过检测后又必须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承载力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的设计承载力;破坏性检验主要用于确定结构或模型的实际承载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材料强度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是钻芯法和回弹法。钻芯法是在建筑构件上钻取混凝土芯样直接进行抗压强度检验,结果准确可靠,但会造成对结构物局部的损坏,尤其重要的结构部位,无法进行大量的检测。非破损法中的回弹法、超声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所测定的参数(回弹值、声速值)对混凝土强度并不很敏感,测试结果精度不高。拔出法是一种介于钻芯法和非破损检测方法之间的混凝土强度微破损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易行,对结构物损伤也极小,且有足够检测精度。后装拔出法无需预先在混凝土中埋置锚固件,是在己硬化的混凝土上通过钻孔、扩槽、嵌人的方法将锚固件置人并固定其中,适应性很强,检测结果可靠性高,特别是当现场结构缺少混凝土强度的有关试验资料时,是非常有效的检验评定手段。砌体结构的检测,主要使用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原位单砖双剪法、推出法、筒压法、砂浆片剪切法、回弹法、点荷法、射钉法。该检测方法大致分两类: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为检测砌体抗压强度和砌体抗剪强度的方法;间接法为测试砂浆强度的方法。直接法的优点是直接测试砌体的强度参数,反映被测试工程的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缺点为试验工作量较大,对砌体有一定的损伤;间接法是测试与砂浆强度有关的物理参数,进而推定强度,但难免增大测试误差,也不能综合反应工程的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优点是测试工作较为简便,对砌体工程损伤较少或无损伤。总之,检测方法的选用应综合考虑,宜选用直接或间接或两者综合。因钢结构的材质均匀,其具有强度、塑性与韧性均能较方便地测试,所以有很大优势。 4 建筑结构加固技术方法 建筑物加固的结构大都存在由于结构自身的承载能力因灾害(象火灾、腐蚀、冻害等)或施工质量不到位或功能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结构承载能力的不足。采用的加固方法多是从提高结构的有效受力面积出发(加大载面法等)减小截面的应力,或者直接改变结构的受力体系,改变其传力途径(增加支撑法等),最终降低结构构件的受力,达到加固的目的。加固方法分类:一是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二是砌体结构加固方法;三是钢结构加固方法。不论哪种结构加固,都需要根据实际条件及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加固技术方法。 在一般常用的混凝土结构中,选择加固方法的同时还要选配一定的技术。施工技术主要有:①托换技术。该技术系托梁(或析架,以下同)拆柱(或墙,以下同)、托梁接柱和托梁换柱等技术的总称。它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比较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该技术与传统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时间短、费用低、生活和生产影响小等优点,但对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熟练人员操作方可确保安全。②植筋技术。该技术系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可植入普通钢筋、螺栓式锚筋,被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③裂缝修补技术。其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性状和大小,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适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类裂缝的处理,但对受力性裂缝,除修补外,尚应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④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该技术是指采用化学方法、机械方法、喷砂方法、真空吸尘方法、射水方法等清理混凝土表面污痕、油迹、残渣及其它附着物的专门技术。⑤碳化混凝土修复技术。系指通过恢复混凝土的碱性(钝化作用)或增加其阻抗而使碳化造成的钢筋腐蚀得到遏制的技术,如今该技术还不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 结束语 建筑物结构通过科学的检测、加固,它是一项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体系稳定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建筑工程进行检测,发现缺陷及时进行加固、修补,能确保建设的建筑物安全、永续使用。 现代建筑结构检测探析:现代建筑结构检测与加固施工技术 摘要: 系统分析和介绍了目前建筑结构常用的检测方法与加固方法,重点介绍了各种建筑结构检测方法的主要特点、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各种建筑结构加固方法的主要特点、适用范围和施工要点。结合实际工程体会,指出了在建筑结构检测与加固工作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筑结构检测方法 主要特点 用途 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是建筑工程的头等大事。建筑物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 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 ,应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在需要对建筑物的施工质量进行评定时,或当建筑物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满足某项功能的要求或对满足某项功能的要求产生怀疑时,就需要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结构的某一部分或某些构件进行检测。当判定被检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时,就应该对 其进行加固处理,或者拆除。建筑结构试验检测技术是以相应现行规范为根据、以实验为技术手段,测量能反映结构或构件实际工作性能的有关参数,为判断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储备提供重要依据。建筑结构试验检测不仅对新建工程安全性能的评定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危旧房屋的更新改造、古建筑和受损结构的加固修复等提供直接的技术参数。 1、常用检测方法 结构检测工作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一般有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结构的构造措施检测、结构构件尺寸检测、钢筋位置及直径检测、结构及构件的开裂和变形情况检测及结构性能实荷检测等。我们按所检的结构种类把建筑结构检测方法分为:混凝土结构检测( 如:结构性能实荷检测、混凝土强度回弹法、超声波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取芯法、拉拨法) 、砌体结构检测( 如: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原位单砖双剪法、推出法、筒压法、砂浆片剪切法,回弹法、点荷法、射钉法) 、钢结构检测( 如:结构性能实荷检测与动测、超声波无损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涂层厚度检测、钢材锈蚀检测) 和钢- 混凝土组合结构检测( 如:钢管混凝土的强度与缺陷检测) 等。对某些结构或构件为获得其结构承整体受力性能或构件承载力、刚度或抗裂性能,可进行结构或构件的整体性能的静力实荷检验。对某些重要建筑和大型的公共建筑还可进行结构的动力测试。其中静力实荷检验可分为使用性能检验、承载力检验和破坏性检验。使用性能的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在规定荷的作用下不出现过大的变形和损伤,结构或构件经过检测后还必须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承载力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的设计承载力;破坏性检验主要用于确定结构或模型的实际承载力。对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材料强度目前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是钻芯法和回弹法。钻芯法是在建筑构件上钻取混凝土芯样直接进行抗压强度检验, 结果准确可靠, 但会造成对结构物局部的损坏, 尤其是对重要的结构部位, 无法进行大量的检测。非破损法中的回弹法、超声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所测定的参数( 回弹值、声速值) 对混凝土强度来说并不很敏感, 测试结果精度不高。拔出法是一种介于钻芯法和非破损检测方法之间的混凝土强度微破损检测方法, 操作简便易行, 对结构物损伤极小, 又有足够检测精度,尤其是近2 0 年才出现的后装拔出法无需预先在混凝土中埋置锚固件, 而是在己硬化的混凝土上通过钻孔、扩槽、嵌入的方法将锚固件置入并固定其中, 因此,在己硬化的新旧混凝土的各种构件上都可以使用, 适应性很强, 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也较高, 特别是当现场结构缺少混凝土强度的有关试验资料时, 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检验评定手段。但在我国, 研究起步较晚,且受各种因素限制, 其应用却不及回弹法和超声法那么广泛和普遍, 仍有待于加强对拔出法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对砌体结构的检测目前主要使用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原位单砖双剪法、推出法、筒压法、砂浆片剪切法、回弹法、点荷法、射钉法。这些检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 直接法和间接法,前者为检测砌体抗压强度和砌体抗剪强度的方法, 后者为测试砂浆强度的方法。直接法的优点是直接测试砌体的强度参数,反映被测试工程的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其缺点是试验工作量较大,对砌体有一定的损伤;间接法是测试与砂浆强度有关的物理参数,进而推定其强度,“推定”时难免增大测试误差,也不能综合反应工程的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使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优点是测试工作较为简便,对砌体工程损伤较少或无损伤。检测方法的选用应综合考虑结构情况,选用直接或间接或两者综合。 2、常用加固方法 一般所需加固的结构大都存在由于结构自身的承载能力因灾害( 如火灾、腐蚀、冻害) 或施工质量不到位或功能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不足的现象,所采用的加固方法多是从提高结构的有效受力面积出发( 如加大载面法等) 减小截面的应力,或者直接改变结构的受力体系,改变其传力途径( 如增加支撑法等) 从而降低结构构件的受力,最终达到加固的目的。1 、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 如: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粘钢/ 碳纤维加固法、全焊接补筋法、套箍加固法、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法、植筋法、局部修补加固法等);2 、砌体结构加固方法( 如:扶壁柱加固法、钢筋水泥砂浆加固法、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筋混凝土柱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等);3 、钢结构加固方法 结构加固中需根据实际条件以及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加固方法。对于混凝土结构,在选择加固方法的同时还需选择相应的配套技术。其中施工技术一般有: ( 1) 托换技术该技术系托梁( 或桁架,以下同) 拆柱( 或墙,以下同) 、托梁接柱和托梁换柱等技术的概称。托换技术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以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传统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时间短、费用低、对生活和生产影响小等优点。但对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由熟练工人来完成,才能确保安全。 ( 2) 植筋技术 该技术系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 可植入普通钢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锚筋,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如:施工中漏埋钢筋或钢筋偏离设计位置的补救,构件加大截面加固的补筋,上部结构扩跨、顶升对梁、柱的接长,房屋加层接柱和高层建筑增设剪力墙的植筋等。 ( 3) 裂缝修补技术 该技术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性状和大小,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主要适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类裂缝的处理,但对受力性裂缝,除修补外,尚应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1 、碳化混凝土修复技术。该技术系指通过恢复混凝土的碱性( 钝化作用) 或增加其阻抗而使碳化造成的钢筋腐蚀得到遏制的技术,目前这一技术还不够成熟。2 、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该技术是指采用化学方法、机械方法、喷砂方法、真空吸尘方法、射水方法等清理混凝土表面污痕、油迹、残渣以及其它附着物的专门技术。 3、结语 建筑结构的科学检测、加固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格遵循规范要求是建筑工程检测、加固工作的前提。建筑结构检测、加固的设备在日益发展,同时,结构的问题也经常表现出个性特征,因而检测、加固方法也必须不断发展和创新。灵活的运用检测、加固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固施工重视施工监测,可以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现代建筑结构检测探析:对现代建筑结构加固技术发展的探讨 【摘要】:结构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使用环境的作用下,其功能必然逐渐减弱,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加固的深入研究,并对各种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建筑结构;加固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不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而且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结构也会因为劣化、损伤造成使用功能下降,或因施工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改变等原因使的建筑结构无法为人们所正常使用。因此,对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进行研究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 一、加固结构的受力特征 结构在加固之前所受荷载称之为第一次受力,加固之后的所受荷载称之为第二次受力。在结构加固后,新增的部分并备有立刻发生作用进行荷载的承受,而是在第二次加荷载时才开始进行受力,与原结构共同分担荷载。已知从整体的受力情况看,新增部分在应力、应变累计应力、应变等方面都会出现滞后的现象。因此,往往出现当原有结构以及出现破坏时,新增部分还没有达到极限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出其潜在的作用。因此,新旧两部分如何更好的共同工作是加固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建筑加固处理的基本原则 1、绝对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 2、维护结构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3、尽可能减少对于使用功能(观感、防水、渗漏、保温、隔音)的影响; 4、有足够的使用年限; 5、加固具有可执行性,便于施工操作; 6、经济节约,减少开支; 7、应注意分析、比较,进行优化选择。 三、建筑结构加固技术 1、加大截面加固法 顾名思义,加大截面法就是在混凝土构件的四周再包筑一层混凝土,增大结构的受力截面积,从而提高结构的承载力。该法,应用十分的广泛,施工工艺简单成熟,适应范围广,可应用于柱、梁、墙、板等混凝土构件。但是,增大截面法现场是作业量大,混凝土养护期长,而且构件的截面尺寸加大后会影响房屋的空间及美观。 增大截面法又可以分为以增大截面尺寸为主和以增大截面配筋为主两种形式。前者,为了确保后补浇筑的混凝土正常的工作性能,必须配置适当的构造钢筋;后者,为保证后增加钢筋的工作性能,必须浇筑一定厚度的保护层。增大截面法加固通常是采用普通混凝土,若外包层比较薄,钢筋较密集,应该采用细石混凝土,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增大配筋法可采用钢筋,也可以采用型钢等。 2、粘贴钢板加固法 采用粘结剂和锚栓将钢板粘贴固定于混凝土结构的拉面或其他弱势地位,钢板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形成,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目的。该方法是广泛采用。该方法基本上不改变原结构的截面尺寸,施工工艺比较简单,施工周期短,可靠性高,成熟的技术和工艺的强化效果好,特别是这一技术的应用,每单位面积的加固费用下降,一般和增大截面法等在体外预应力预应力价格的方法相比,加固成本是最低的,是目前一个非常乐观的前景的加固方法。它的主要缺点是:使用环境温度的限制,耐腐蚀性差。节点位置不易加工。然而,容易腐蚀加固方法所面临的问题,与粘钢加固表面是必要的保护,如水泥砂浆保护层或环氧砂浆层,但在长期使用钢筋锈蚀程度是难以估计的,一定程度上降低加固构件的可靠性,增加维护成本。 3、增设构件加固法 (1)增设墙体加固法 当抗震横墙间距超过规定值时或者墙体的承载能力不足时,宜采用增设墙体的方法加固。增设的墙体可为钢筋混凝土墙和砌体墙。 (2)增设柱子加固法 设置外加柱可以增加其抗倾覆能力,当抗震承载力差别较小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与圈梁、拉杆等构件连接进行加固, (3)增设拉杆加固法 此法多用于受弯构件的加固和纵横墙连接部位的加固,也可用来代替内墙圈梁。 (4)增设圈梁加固法 当抗震圈梁设置不符合现行规范规定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外加圈梁或者板底钢筋混凝土夹内墙圈梁进行加固,外墙圈梁沿房屋四周应形成封闭,并与内墙圈梁共同约束房屋墙体及楼屋盖构件 (5)增设刚架加固法 当因为使用要求需要不能采用增设墙体加固时可采用增设刚度较大的刚架来提高抗震能力。 4、碳纤维的加固技术 其主要是指通过对碳纤维以及结构胶进行运用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在众多房屋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中,这是其中一种相对比较合算经济的加固技术。其所使用的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以及新型的材料。碳纤维加固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非常高的强度、具有非常强的耐侵蚀性、使用寿命比较长、相对于其他几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而言非常的轻巧,这也是一种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以及具有特殊性质的技术。这种加固技术具有显著的优点,例如、功能性比较强、方便快捷、占用的土地面积少以及不需要特别的管理监控。这种加固技术相对其他加固技术而言,被运用的比例相对比较高、比较广泛,主要是因为这种加固技术的造价非常低、使用寿命也比较长以及工艺制作简单,因此,也深受众多设计者的喜欢。目前我国能够生产碳纤维的企业非常多,并且资源比较丰富,这就能够为各个客户提供需要的资源。 5、预应力加固法 预应力加固是采用高强钢筋等材料,该加固方法具有能够减少构件上的应力值,减小砌体构件裂缝宽度和挠度等优点,为达到对砌体结构进行加固,通过施加预压应力迫使高强材料与原构件共同受力,通常采用钢绞线或型钢等材料。该加固方法具有能够减少构件上的应力值,减小砌体构件裂缝宽度和挠度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提高抗震要求的楼盖、屋盖等水平受力构件,即为:提高构件承载力、整体刚度和构件抗裂能力,而且加固后占用空间小。 6、高效预应力加固法 高效预应力加固法是指采用经过防腐处理的带有套管的钢绞线或镀锌钢绞线布置于被加固构件体外,通过千斤顶张拉钢绞线达到加固目的的一种加固方法。预应力拉杆横向收紧加固法采用的是Ⅰ级钢筋或Ⅱ级钢筋作为补强拉杆布置于被加固构件上,通过人工横向收紧螺栓的方法使钢筋横向收紧产生预应力,达到加固的目的。高效预应力加固法是在体外布索,与被加固构件截面内的配筋大小没有直接联系,体外预应力作用是荷载平衡的概念。所以对超筋构件加固同样有效,这一点是前述的许多方法所不具备的。试验研究表明,高效预应力加固法采用的高强低松弛钢绞线的数量可根据需要量配置,其加固量比其它方法要大。根据荷载平衡原理,高效预应力加固法可满足现有使用要求下的所有补强加固的需要。 四、加固技术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加固方法如增大截面法、外包钢加固法、粘钢加固法等的技术和研究都较为成熟,并广泛运用于工程实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加固技术,如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法、纤维材料的嵌入式加固法等,它们以优异的性能、特点和加固效果得到了工程界的关注和青睐.随着新加固技术的逐步成熟,一定会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纤维复合材料嵌入式加固技术,克服了碳纤维材料粘贴加固技术存在的防火性能差、粘贴在楼面上(负弯矩区域)易被人为或环境破坏、易产生剥离破坏等缺陷,加快完善和推广纤维复合材料嵌入式加固技术;建立此项技术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结语 目前我国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建筑和现在广大村镇多数的居民住宅,大多数都是低层或多层砌体结构房屋,但其中有相当部分的砌体结构并不满足现行抗震规范要求,一旦发生类似唐山、汶川那样的地震,损失将不可估量,而近期内这些房屋又不可能全部淘汰或拆除;因此房屋的抗震加固也是急需考虑的内容。
浅谈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作用:行为心理学对园林设计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心理学发展迅速,行为心理学更是被应用于社会诸多领域,在解释和观察某一现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同样应用广泛。本文将从行为心理学的本质出发,探讨了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园林设计;应用;研究 园林的所有设计都是基于人的行为与心理上的实践与反映,要想寻找更为合适、科学的人类居住方案,居住地的绿化、公共绿地的设计和布局都是未来园林设计的方向,而行为心理学在这方面的运用,可以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1景观布局离不开行为心理学的指导 1.1行为心理学在私密空间选择上的应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对私密空间有着不同的特殊要求,大致分为3种:第一种是一个人独处的私密空间,即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空间;第二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达成的某种环境,例如,在自家后院建立一个亲友相处的花园;第三种是个体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隐士倾向。为了满足人们对私密空间的要求,设计师充分考虑行为心理学的原理,采取围合的方式,在私人院墅内建立私密的空间,满足主人对私密空间的要求,而在公共场合和城市的居住区、广场也会建立半封闭、封闭式的私密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在喧嚣的城市中满足自己对私密空间的要求。 1.2行为心理学在稳定、安全性空间选择上的运用 每个人都需要占有和控制一片自己的空间领域,这个领域可以为其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同时,在此领域中,人也能更好地交流协作,完成每天的工作和任务。人们认为领域的不同显示着这片领域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为了满足人们这方面的空间需求,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利用建筑将不同的个体分割开来,而同时又利用植物将不同的家庭分割开来,这样可以为主人带来隔离后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1.3行为心理学在经济实用空间上的选择应用 园林建设中的投入与观赏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减少成本,将资金运用到最佳的地方,从而使得园林能够更加具有价值,它一直是一个好的园林设计必不可少的课题,行为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原理。实用性空间的利用就是减少成本的关键,而实用性空间一般为树园、草药园、科普园、专类园等,在这些特殊的空间中,能够增加人们学习和认识大自然的机会,使参与者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另外,也存在许多实用性场所,如冠荫树下的树坛能够提供人休息;草坪开放能够让人在其中活动;设计花园和园艺设施,使游人可以动手参与园艺活动;用灌木作绿篱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既能挡风、降低噪音、隐藏不雅的景致,形成视觉控制,又也能使人们接近、欣赏植物的姿态。 2植物景观的合理配置离不开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2.1有序性设计 有序的植物景观意象是整个环境意象的框架。在道路景观中体现颇多,园林道路应该明确其贯通性,起到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在迁回的通幽小径也有明显的规律性,向人们暗示前方会别有洞天,吸引人们前进。 2.2园林边界设计 边界有虚隔和实隔之分:虚隔,如草坪与游路边界可以用球形灌木有机散植,形成相对模糊的边界,起到空间界定作用,不过分阻隔人与自然的亲近;实隔,通常用成排密实整形的绿篱对边界进行围合,创造出2个不能跨越的空间,有效引导人流实现空间转换。 3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其它方面的运用 3.1园林铺装中的应用 铺装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装块的大小、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配合都特别讲究。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各种铺装形式,吸引游人的注意力。如老年人喜静,性情沉稳,好回忆往事,视觉需求中以视觉经验为主,与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离。 3.2雕塑小品中的应用 雕塑小品也是园林设计的重点,雕塑小品起到点缀、展示地方特色的作用,为了体现地方特色,设计师们常常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如指示牌、广告牌等都体现着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布置得当能够美化广场、展示文化、陶冶情操。园林景观中的小品设施,如阅报栏、电话亭等直接影响着景观的形成,不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上都要与整个景观相协调。另外,在天气变化后和季节更换后,也要及时修改这些小品的风格和色调,重点是体现特色和融入周围的环境,以此来体现美感和设计师的良苦用心。 4结语 园林设计是一门浩瀚的艺术之海,而行为心理学的运用为我们指明了一些方向,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与各个学科紧密结合是未来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作者:郄亚微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作用: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的应用分析 摘要:园林空间的使用者是人,塑造景观空间时应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行为心理特点及不同类型园林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阐述了各类群游人对园林的行为心理学需求,提出了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为设计出更好的园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行为心理学;景观空间;园林设计;应用 1概念 1.1行为心理学的概念 行为主义心理学简称行为主义,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的心理学流派,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不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1]。 1.2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根据人的性格、性别、社会角色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必要性行为:就是人类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活动,这种类型的行为一般不受外力的影响。自主性行为:也称选择性行为,例如出游、傍晚散步等。自主性行为受外力影响,一般与环境质量相关。社会性行为:也称社交性行为,例如朋友聚会、聚餐。这种类型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与自主性行为不同,更倾向于个人的喜好与选择。 1.3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园林空间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但目前大部分园林空间在设计中采用的是功能主义结合美学主义,缺乏对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和考虑,造成大量公共空间不符合使用者需求,不能合理化利用,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园林设计者应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深入研究人们的行为及心理特性,创造出不仅满足空间功能的美化空间,更应该设计建造出符合人们行为心理要求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各类型的游人。研究方法:文献理论研究法、实地观察记录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2行为心理学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2.1不同游人类别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经调查分析总结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普遍的行为习惯:抄近路,经观察人们总是倾向选择最短距离的路行走;逆时针转向,经观察在操场跑道、公园等场所,大多数人沿着逆时针方向运动;依靠性,经观察在开敞性空间中,人们习惯于停留在树木主干、灯柱、雕塑等能给人依靠感的物体周围;人看人,通过看别人可以了解他人,通过被人看得到社会认同的内心需要,并且通过视线接触促进交往;围观,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一群人凑一起看某个东西,就是所谓的“凑热闹心态”。 2.2园林活动空间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根据游人行为活动,将园林空间分为游览空间、休息空间、交流空间、活动空间。应根据游人情况及心理来安排,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3色彩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色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分为无彩色、冷暖色系、同类色的应用。黑白灰被称为色彩中的无彩色,通常应用在园林建筑、铺装及植物配置中。冷暖色系是指不同颜色的光由于其波长、可见度高低不同,从而使人们对其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和心理暗示。同类色指色轮表上互相接近的颜色在景观塑造中能体现其空间感和层次感。 3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目前国外对具体类型的园林设计中的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学进行分析研究,但理论研究较少,且国内基本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在后期研究时可将这些资料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给后续研究提供便利。在行为心理学研究中,与建筑心理学相关的资料较多,而专门研究园林心理学的几乎没有,虽然园林与建筑密不可分,但还是应在实际中分析总结有关园林心理学的内容并整理成册。中国古典园林中已能看出园林设计者已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学,但在古代书籍中并未见相关记录,导致一部分好的范例没能上升到理论继承下来。现如今,应该根据现有资料及景观,结合国外的先进理论技术,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优秀思想,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加以应用。在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时,往往会出现学习园林心理学理论而不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这将导致无法将其很好的用在实际设计中。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灵活变通,不仅学习其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园林设计中去。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设计出既能满足使用者功能需求又能满足使用者心理需求的公共空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研究理论会更加完善,从而指导设计者设计出符合游人行为心理及游览需求的优秀园林作品。 作者:罗梦 张玮 苏静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浅谈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作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重要性 1在园林空间布局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1.1维持开放性以及私密性空间 一般来说,人可以选择的私密空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也就是:(1)在人群中个体的隐姓埋名或者是不求闻达的状态;(2)一个人独处;(3)根据自己的愿望对环境进行支配,比如说构建一个只有几个人亲密相处,同时不被他人影响的环境。现在设计师均会选取围合的方式在城市广场中、居民居住区的花园内、城市的街头绿地中使用,而不是只限于私人别墅庭院中,这种方式会更好的创造出半封闭或者是全封闭状态的私密性空间,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在忙碌而又喧嚣的大都市里,有这么一片可以供人们或私语、或读书、或交谈、或静坐的清静之地,可以使人们感到安逸和舒适。而对于开放性的园林设计来说,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设计会更加的简单,比如说在公园的草坪上安设遮阳避雨的场所,或者是在公园的草坪安设一些隐蔽的地方,不能一览无余;在城市广场上多种植冠荫树;在居民居住区的绿地上多种植一些观赏价值较高植物等等。上述所说的这些设计思路均可以创造更多的满足于公众的大范围的活动场所。 1.2维持宜人性空间以及实用性空间 在大多数的园林,尤其是公园中都会设置一些经济实用价值比较强的空间,像科普园、果树园等等。通过这些特殊空间的设置,可以使人们认识自然,学习到各种知识,使参与者得到充实感以及满足感。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实用性的场所,比如说在冠荫树下安设一些长椅,可以方便人们休息、乘凉;开放草坪可以使人才其中野餐、游玩;设计花园以及园艺设施,可以使人们参与到园艺活动之中;利用灌木作绿篱不仅能够将场所换分为一个一个的小场所,而且又可以降低噪音,起到挡风的作用,隐藏不太好的景致,完美的对视觉进行控制,另外这也可以使人们更加的亲近植物。 2在园林植被的配置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科学合理的配置园林的植被,不仅可以使得园林设计变得高水平,而且还可以对人的心理以及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2.1集中性 集中性可以给予人的视觉一种比较舒畅、轻松的感觉,像在园林的出口以及入口处种植非常多的植物,可以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吸引人入园;在道路之间以及景观区域通过植物的集中配置来达到指引的目的。 2.2标志性 人们通过植物环境的体验可以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像季相要求、色彩以及形体特征都比较高的观赏性植物,除了可以当做园林空间树立标志外,还可以使人的心理出现一种文化的满足感以及精神的认可感。 3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国内外的各种与行为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相关的研究现状还处于发展阶段,尽管相对来说国外的研究要完善一些,但是理论研究仍是处于刚起步阶段,我们国家的研究仍旧只是在具体应用中有所体现。总的来说,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有下列问题: 3.1中国传统园林已经具有心理学思想,然而尚未形成理论。在我们国家传统园林设计中,已经有非常多的地方可以体现出心理学的思想,比较符合我们国家人民的心理观念,然而这些都是零散的,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研究。这些非常好的思想如果不能继承下来,是多么的可惜啊!所以我们国家的园林设计应当与国外的先进理论相结合,总结并分析我们国家传统园林中优秀的思想,进而汇总出我们国家独特的园林心理学,并付之于实际。 3.2大多数研究是关于建筑设计和人的行为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关于园林心理学的比较少。国内的部分研究均会关系到人的行为心理学和环境设计或者是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但是人的行为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只有很少一部分研究提到。就本质来讲,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这种情况也是能够理解的。所以园林心理学研究同样需要在建筑心理学中不断的完善和总结。 3.3尽管有国外比较先进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然而其并没有普及应用到园林设计中。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是比较优秀的园林设计指导的心理学理论。尽管这种理论效果非常的好,但是其很少有设计师应用到我国的园林设计之中。所以我们除了不断的学习国外比较优秀和先进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只是纯粹的学习国外的理论知识是不可的。 4结论 一个非常成功、非常受人喜爱的园林设计作品,除了要满足生态需求之外,还需要满足以及反映出人的心理需求。就生态需求来说,园林设计者只需要通过各种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精确的数据就可以实现,而对于人的心理需求来说,就需要园林的设计师对人的行为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出人的内心最想要、最需求的理想生存模式,进而使自己的设计可以满足各方需求。但想要做到这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大家共同解决,共同的探讨。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应用会变得非常的成熟、非常的完善。 作者:向丽珊 单位: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 浅谈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作用: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概述 1.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概述 1.1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创立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他与其他的传统心理学的区别就在于他更加强调人类的行为,从人类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人的个体进行研究。而不是单从心理学的人类意识层面进行问题的剖析。这种行为心理学的思考模式综合兼顾了人类的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等。 1.2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 自古以来,园林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活需求。通过各类园林景观和构件之间的相互搭配,能够更好地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而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也是当前的一个新的领域,需要在园林设计时综合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如老年人希望园林能够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园林的遮阴与休憩设施的布置。而儿童则需要在园林中产生很多娱乐活动,因此在园林设计时则需要考虑到娱乐设施以及园林绿化的布置等。园林设计中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需求,能够更好地指导园林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愉悦感。 2.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2.1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景观布局的引导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布局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基本心理需求。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人们对于景观私密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尤其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更加需要通过开敞空间以及私密性空间的结合,一方面保证户外活动的连接性和沟通性,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在需要的时刻能够得到一些私密性的需求。如在一些私人庭院中或是园林中,都需要一些不受打扰的区域,能够进行安静的活动,如读书、休息等。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围合的方式,不仅在私人别墅庭院,而且在城市街头绿地、居住区、城市广场上,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全封闭和半封闭的私密性空间。如通过设置一些冠荫树,同时辅以一些休憩的设施等,通过一些观赏性较高的植物的布置,给予人们在私密空间内的舒适感和愉悦度。而在开放空间内,如各类草坪和湖泊等处,则需要为人们的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尽量开敞的环境,动静集合的布局设计,都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园林开敞性和私密性等多方面的需求。 2.2行为心理学对园林主要用途的引导 一般的园林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居住环境的需求,然而实际上从人们的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园林拥有了更多的功能与用途。如果一些特有的园林设置,如树园、草药园、科普园、专类园等,在这些特殊的空间中,能够增加人们学习和认识大自然的机会,使参与者获得满足感。另外从人们的基本需求而言,园林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活动场所,而同时人们又需要活动场所中的荫蔽性和舒适性,以及活动场地划分的合理性。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采用不同的植物组合以及格局的布置,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如通过灌木作绿篱既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既能挡风、降低噪音,还必须满足人的审美和情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园林设施,促进人们参与到园林绿化中,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3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服务设施的引导 园林服务设施的选择以及布置位置将会对人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只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居住区域的居民心理需求,对园林服务设施进行布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园林的基本作用。比如公共厕所的位置在园林中要适当安排位置,在人们可以明显发现的位置,或者有明显的标识牌。每个公共厕所的距离也应该根据人们的基本行走范围来进行布置。垃圾桶等设施的布置则需要按照人们的活动范围布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园林中的长椅等设施周围需要设置一些荫蔽措施,从而为人们营造一个更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各类设施的布置也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 3.结语 园林设计中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学能够更好地实现园林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并对人的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各园林设计者应从园林景观的布局,园林的主要用途以及园林服务设施的设计等方面,来综合应用行为心理学知识,满足人们对园林的需求。 作者:周宏波 凌晓姝 单位:重庆市风景园林技工学校 重庆市动物园管理处
浅谈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加。因此需要提高现有矿产资源开采工作效率。从矿产资源开采角度来看,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尤为重要,机电设备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矿山资源开采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加强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并且做好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研究。本文在分析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原理基础上,进一步对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及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应用注意事项进行介绍。以此对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分析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矿山开采工作效率,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矿山机电设备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受到较多因素影响,特别容易发生故障,因此需要做好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从而能使得矿山机电设备的正常应用得到有效的保障。鉴于此,本文对“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分析”意义重大。 一、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原理分析 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矿山开采工作效率,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矿山机电设备极易发生故障,因此需要提高矿山机电设备诊断效率,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原理: (一)建立数学模型 在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较多的数据,主要依靠这些数据来观看机电设备运行状态,从而机电运行数据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中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为了对机电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需要建立数学模型,以此来对机电设备运行数据及故障进行相关联[1]。从而有效通过观看数学模型来确认机电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从而有效判断出产生故障原因。 (二)采集、处理及分析信息 所谓采集信息主要是对机电设备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同时在机电设备上安装各类传感器,以此来发出机电设备运行中发出的各种信号进行采集,在此基础上,并对收集信息进行储存。在此之后进行信息处理。由于在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收集的所有信息并不是都能对机电设备诊断有用,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处理,将无用信息进行清理,以此真正完成信息采集。最后,对机电故障进行诊断,对收集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主要是将机电设备运行数据信息与机电设备的标准运行进行相对比,从而有效明确机电设备故障,找出机电设备故障原因[2]。 (三)故障预测 在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由于长期的设备运行,机电设备会出现老化或者自然损坏现象,为了有效增加机电设备使用年限,需要加强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因此需要加强机电设备运行故障预测,从而能够及时有效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为增加机电设备使用年限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二、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矿山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极易发生故障,因此需要矿山对电设备诊断技术进行分析,以此使得矿山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得到有效的保障。具体内容如下: (一)主观诊断技术 在进行机电设备故障诊断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先通过自身诊断经验对机电故障进行分析,这种技术被称之为主观诊断技术,这种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比较方便。目前为了有效提高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效率及准确性,通常情况下,技术人员将会借助一定技术设备进行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目前,主观诊断技术对诊断技术人员要求较高,主要是需要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技能过硬及工作经验较高[3]。此外,对机电设备运行故障进行分析,主要凭借技术人员进行主观判断,导致诊断准确性较低。 (二)仪器诊断技术 目前,为了有效提高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准确性,通常情况下,对机电设备运行故障进行仪器诊断。主要是通过各种仪器设备对机电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对机电设备故障进行诊断,其主要优点在于诊断准确率较高,因此在机电设备运行故障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4]。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仪器功能逐渐增加,并且流通在市场上。 (三)数学模型诊断技术 在机电设备运行故障诊断过程中,为了提高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效率,一般情况下,会对机电设备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进而选择相关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对机电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实现快速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数学模型诊断技术主要依靠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将动态检测技术及传感器技术进行相融合,以此使得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及时有效得到保障。此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模型诊断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能够通过数学知识建立一个合理并具有科学根据的数学模型,才能使得故障诊断准确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智能诊断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人工神经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进入了新的阶段。智能诊断技术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智能诊断系统,以此来进行能机电设备运行数据获取、传递及处理,以此来对机电设备运行故障进行诊断[5]。此外,对规定好的运行数据能够进行动态识别及预测,从而有效对机电设备进行监控管理,不但有效提高了机电设备诊断效率,而且能有效对机电设备故障进行预测,从而有效提高了机电设备使用年限。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加,从而需要提高矿山开采工作效率,以此满足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矿山开采工作效率,在实际的矿山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机电设备经常性发生故障,为有效提高矿山开采工作效率,因此需要加强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分析。目前主要运用到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有主观诊断技术、仪器诊断技术、数学模型诊断技术及智能诊断技术。以上诊断技术有效排除了机电设备中常见的故障问题,有效提高了矿山开采工作效率。 浅谈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各生产领域都开始向机械化方向发展,矿山企业生产中,也积极运用机电设备,以提升工作效率、保障人员安全。在机电设备的长期使用中,极有可能出现一些故障,还需要技术人员运用科学的故障诊断技术,减少故障隐患,以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问题和消极影响。本文就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应用 前言:矿产资源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新矿山也在不断的建设生产,为提升矿山生产效率和质量,矿山企业将大量的机电设备投入生产,由于机电设备产生故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还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充分运用故障诊断技术,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维修,消除故障隐患,保证矿山稳定生产。 1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产生原因 矿山机电设备中各零件关系的变化会引起自身故障的产生[1]。在机电设备长期使用中,会因多种因素造成零件的损伤,例如使用中零件受到损伤、设备老化等,导致零件尺寸、形态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与其他零件之间的关系产生变化,引发机电设备故障。 工作能力的大幅度损耗会使矿山机电设备产生故障。矿山设备在长期使用中,会出现老化、零件磨损等情况,工作能力受到不断的损耗,再继续使用,将会引发更多的故障问题。 超负荷运转也会使矿山机电设备产生严重的故障。每一台设备都有自己的运作极限,一旦实际运作输出的参数超出了设备规定的最大限度,将会因超负荷运转而引发严重的设备故障,需要相关人员立即对设备技术参数进行调整,并提升设备承受能力,以减少故障隐患。 2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方法 2.1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主观诊断方法 主观诊断主要是工作人员在进行设备故障诊断过程中,依靠长期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借助一定的检验仪器进行诊断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个人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与其他诊断技术相比具有简单快捷的优势,但是仅适用于一些常见、易于诊断的故障,对于较为复杂的故障,这种方法尽可以作为参考。 2.2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仪器诊断方法 仪器诊断主要是以设备内的液压系统温度、压力及振动等参数为依据[2]。诊断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首先对这些参数进行收集,在运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获得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结果。目前在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仪器诊断中,主要运用的仪器为综合、通用、专用三种。 2.3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智能型系统诊断方法 智能型系统诊断主要是运用计算机进行设备信息的收集整理,使其具备与人脑相似的思考过程,以便对数据进行合理的科学判断,得出诊断结果。这种诊断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适用于产生复杂故障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工作。 2.4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无损坏检测诊断方法 无损坏检测诊断是在检测过程中,对机电设备主体、零件、金属材料之间的隐蔽部分进行的检查,这种诊断方式主要运用超声波、射线照相等先进技术,因此并不会对机电设备造成损伤。由于无损坏检测诊断的运用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因而在我国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中鲜少有人运用。 2.5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压力诊断方法 压力诊断法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将机电设备运行中的各项参数传递给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进行故障分析的一种诊断方法。这种方法不受环境和压力的影响,能够使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机电设备所处环境、温度、运行压力等,并具有快捷、精确等优势。 2.6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是一项先进的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适用于较为复杂的设备故障,能够结合多种诊断技术,对故障进行系统、全面的诊断,为工作人员提供最为完整的诊断结果。 3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应用过程 在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中,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建立数学模型,以便能够将接下来收集的设备数据融入模型中,使机电设备实际运行情况得以清晰展现,令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机电设备中各部分数据与故障之间的联系,为诊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的采集是诊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3]。工作人员需要利用机电设备上的传感器进行设备运行中各项数据的收集,所收集的数据会直接被储存在系统的数据贮存器中。随后,工作人员应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将无用的数据去除,有用的数据转换成便于理解的内容,并将所得结果与标准运行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了解设备实际运行情况,明确设备故障及其产生原因。 另外,工作人员还需要根据设备的分析结果对其使用寿命等方面进行预测,以便为今后的设备保养、维修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4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具体要求 4.1 遵循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原则 在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中,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循机电设备的诊断原则。在故障诊断前,工作人员应遵循准确性原则,收集机电设备故障相关信息,根据矿山特性,选择相适应的A/D采集模块、传感器等设备,以保证所收集信息的准确性。针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矿山,工作人员需要遵循“防水、防尘、耐高温、抗干扰、防震”等原则,选择符合要求的传感器。 4.2 科学提取机电设备故障信号特征 要想准确判断设备故障原因,必须要较好的识别出故障信号特征[4]。矿山这一地质情况较为特殊,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机电设备故障信号特征相对微弱,因此,工作人员在运用故障诊断技术时,需要从设备的轴承与齿轮的剥落、断齿、擦伤等较为明显的故障开始诊断。再运用自适应提升小波分解算法与特征匹配准则提出信号特征[5]。同时,工作人员也可以运用初始双正交滤波器组,对机电设备的提升算子、对偶算子等进行获取,以构建新的小波基函数,并运用预测期和更新器对原始信号进行预测更新运算,以获取设备产生的高频、低频信号,确保自适应提升小波分解算法的实现。 4.3 故障诊断后的设备维修 故障信号特征对工作人员的故障诊断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有助于工作人员快速诊断出设备的故障原因。在经过诊断后,工作人员需要对设备进行维修,维修工作可以分成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预防性维修,即针对故障诊断过程中诊断出的故障预兆进行维修,以便将机电设备故障扼杀于萌芽状态。第二种是周期性维修,需要工作人员根据诊断结构,制定合理的周期,并按照周期对机电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实现对早期故障的有效控制。第三种是计划性维修,工作人员通过对诊断结果的分析,预测设备可能发生故障的时间、内容等,并根据这一时间实时检查、维修,减少安全隐患。第四种是事后维修,是工作人员在故障发生后进行维修的方法,因工作人员已经获得故障诊断结果,因此维修工作效率能够得以提升。 结论 矿山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与矿山工作安全有着重要联系,一旦出现设备故障,不仅会给矿山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科学运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明确技术运用过程和要求,以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我国矿山开采事业健康发展。 浅谈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分析探讨 摘 要:矿山的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会直接受到矿山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影响,但是由于矿山中工作环境比较复杂或人为操作不当等原因,矿山机电设备经常出现各种故障,所以需要不断研究矿山机电设备的各种故障,并提出对应的处理方式,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可帮助处理解决故障。 关键词:矿山机电设备;探索故障成因;诊断技术 1 前言 机电设备俨然已经成为工业生产发展中重要的机械配置,尤其是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更加重要。但是在操作矿山机电设备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故障,这些故障不但会影响生产效率,严重时更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所以需要加强对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诊断分析,才可确保在矿山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始终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2 探索导致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因素 一般都是机电设备部件导致矿山机电设备出现故障,因为矿山机电设备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基本处于超负荷状态,在长时间、超强度的运转下,矿山机电设备不可能完好无损,很多零件部位都出现了大幅度的磨损,使得零件之间的杯和没有原本灵活,磨损过于严重就会导致出现故障。 3 简述矿山机电设备诊断技术 矿山机电设备在长期的工作使用中难免出现磨损及各类故障,而故障诊断正是针对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提出的一种技术,其目的在于做好矿山机电设备的保养和维修,避免各类突发故障的出现而给矿山带来安全问题,排除安全隐患。故障诊断技术大概过程可分为数学建模、信息收集、分析识别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预测等几部分。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相对准确的预测出矿山机电设备的基本情况,进而为故障的诊断提供相对可靠的依据。 4 诊断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方式 下述从三个方面出发分析诊断技术: 4.1 主观诊断 所谓主观,即是指人的主观意识,主观诊断就是指凭借专业工作人员的主观意识,结合丰富的设备故障诊断经验以及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通过对已故障机电设备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机电设备的故障类型,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过硬的知识基础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主观诊断过程中,工作人员一般不需要借用检测仪器,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检测矿山机电设备在平时运行中出现的小故障,但是对于比较大或比较复杂的故障,单凭主观诊断却有失准确性。 4.2 仪器诊断 顾名思义,仪器诊断就是指应用市场上现有的用于矿山机电设备故障检验的各种设备仪器来对矿山机电设备检验,主要通过在诊断过程中仪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参数来判断机电设备的故障原因,进而给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仪器诊断比较方便,而且准确率也较高,所以现在各个矿山企业基本上就采用仪器诊断这种方法。 4.3 智能诊断 智能诊断就是应用了目前正在兴起的智能技术,智能就是机器模拟人脑,通过在系统中建立数据库实现,智能诊断就是在系统内建立一个存储了机电设备各种各样故障情况的数据库,当矿山机电设备发生故障时,将故障进行采集和分析,再和数据库中原有的数据类型进行比较,从而较为准确地确定设备的故障。类似于模拟人脑智能的过程。 维护维修方式:第一,正确处理预防为主计划检修关系,预防为主就是要时刻注意观察检测,注意设备在使用中是否有故障隐患,计划检修就是定期对矿山机电设备进行检查,注意设备是否有磨损或者安全问题,都应进行及时的检修和维护,在矿山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把预防与计划检修紧密的结合起来。第二,正确处理生产与检修的关系。对设备的检修也是矿山生产安全的重要一部分,不重视对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有可能导致设备处于病态,影响生产,更有可能导致矿山事故的发生。第三,正确处理日常保养和定期专业维修的关系。我们要把日常保养与定期专业检查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维护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 5 结语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应用于矿井提升机、采煤机、通风机、高压异步电动机的故障诊断,通过对这些主要部件的诊断,从而确定整个运行过程的安全。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并不是单个部件的诊断,而是一个复杂、整体的过程,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对于矿山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矿山机电设备的日常运行起到了保养和维修作用,是保证矿山开采工作安全稳定进行的基础,也对提高矿山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矿山企业应该对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这一方面的工作提高重视,做好故障诊断的日常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使矿山生产更加安全高效。 浅谈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与管理的研究 [摘 要]矿山机电设备的工作环境相对复杂,煤矿生产工艺特殊,必须要保障矿山机电设备的整体质量,严格落实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诊断、维修和管理工作,提高整体质量控制力度,确保矿山机电设备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使煤矿生产更加安全可靠。本文主要对矿山机电设备运行中的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故障诊断的技术类型,最后总结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以期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维护工作质量,制定积极故障处理方案,有效延长机电设备的寿命。 [关键词]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诊断技术;管理 煤矿生产的重要保障就是矿山机电设备的高效运用,由于煤矿生产的环境相当恶劣,必须要借助机电设备才能完成[1]。但在湿度较大、大量粉尘、外力作用的环境下,矿山机电设备很容易产生故障,无法正常工作,一方面影响了煤矿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还会对矿井工作人员的安全产生威胁,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掌握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强化设备的监管工作,是保障机电设备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煤矿产量的重要途径。 1 矿山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 矿山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故障,可以将引发设备故障的原因划分为以下几种:1)由于矿山机电设备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内部零件发生异常磨损损伤、松动、剥落等现象,或由于老化、变质等原因引发的故障,从而使得设备原配件之间协调度变差,出现故障问题;2)如果矿山机电设备长期进行超负荷工作,会影响设备能效的发挥,不可避免的产生性能衰退和功能失调等问题;3)如果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的使用不规范,没有按照使用规范进行,没有及时对机电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也会危害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2]。 矿山机电设备的运行时间普遍较长,受外界环境中不同因素的影响,还会因行程失调、间隙不合理及压力超过标准范围而发生失调型故障。 2 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类型 2.1 主观诊断技术 该技术主要依靠的是诊断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经验,诊断技术人员要通过以往积累的丰富经验,结合矿山机电设备的实际故障状况,调动多个感官能力,综合多方面的知识,运用逻辑分析思维或分段排除的途径进行主观的判断[3]。主观诊断技术虽然能够缩短故障诊断的时间,应用方便,但只适用于一些小范围的机电故障,准确性较差,有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2.2 仪器诊断技术 借助精确度较高的检测仪器对矿山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综合型诊断仪器、专业型诊断仪器及通用型诊断仪器等,可以确定出故障的部位和原因,并将故障信息、参数提供给工作人员,这个过程即为仪器诊断技术的应用。 2.3 数字模型诊断技术 从该技术的名称上可以看出其利用了数学方法的优势,主要从特征参数的角度对机电设备进行诊断,实现了检测技术、传感技术的有机融合,综合性的判断故障问题,构建出相应的模型,利用获取的特征值掌握故障具体部位,为维修工作人员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4]。 2.4 智能诊断技术 作为一种先进的机电设备诊断技术,智能诊断技术明显由于其他技术方式,确保了诊断的精确性,应用同人类大脑相似的软件,自动化完成取得、分析障碍数据信息等过程,并利用构建的数据库,对比查看设备的参数同标准的差异。 3 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 3.1 设置完善的矿山机电管理部门 矿山机电管理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任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以专门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规范和标准,由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使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规范煤矿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5]。只有各个管理部门共同协调和配合,根据矿山机电设备管理流程,规范设备的操作,将设备管理工作渗透到整个工作中,实行动态监测及管理,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才能使矿山机电设备能够稳定运行。 3.2 加强矿山机电设备的监管力度 矿山机电设备是煤矿企业生产顺利开展和进行的重要工具,要时刻加强对煤矿生产应用所有机电设备进行监督和日常管理工作[6]。安装设备必须做到严格、正确、有序地依照有关说明和程序进行,有关人员必须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检测、运行的记录工作,同时做好验收和移交工作。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人员在施工结束后要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清洁整理工作,检查以及重新调试工作,定时对所有机电设备和机械进行严密的维护工作,对于出现问题的矿山机电设备严禁违规作业并及时进行检测工作,从而保证施工工程的顺利开展[7]。此外,还要保证必要的资金用于矿山机电设备的监管,购买先进的机电故障诊断和管理设备,弥补旧设备在工作中的不足,运用新设备提升整个机电设备的管理水平。 3.3 提升企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矿山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必须接受全面、系统、科学的矿山机电技术培训和职工素质的培养实践活动,保证矿山机电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具有充分的机电理论知识基础,灵活的运用矿山机电故障问题,掌握应急处理能力和技术。组织矿山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参加资格认证考试,在成绩合格的情况下颁发以供持证上岗的证明、证件等[8]。矿山机电设备诊断及维修、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外,还需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安全生产意识,加强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勤恳奋进、勇于创新、关注细节、应对敏捷、细心警惕等。组织有关矿山机电施工的实践活动,在有经验、优秀的机电操作员的引导和带领下,使得整个矿山机电施工组的能力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掌握设备原理、机械构造、设备性能的基础上,从矿山机电设备的检查、故障诊断、运用、维修、保养等方面如数,培养出一支技能熟练的矿山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并评选出模范人员,不断提升矿山机电操作人员和团队的整体素质。 4.结语 我国作为煤矿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保持这种状况,面对煤矿生产需求量逐渐增大的现状,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仍处在较低水平,对机电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对于矿山机电设备损耗严重和出现故障的问题,工作人员应明确故障的类型,深入的分析引发故障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落实日常维修和预防工作,定期进行检查,以免影响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功能。此外,还应加强对矿山机电设备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多种先进故障诊断技术的优势,实现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高效诊断,提高控制煤矿生产的质量,最大限度的降低矿山机电设备的折旧率、故障率,提高对矿山机电设备的整体控制力度,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矿山机电设备的高效运行,提升矿山机电设备的效益,从而有效的提高煤矿生产效率。
建筑防水施工工艺研究:高层建筑防水施工工艺及预防措施 摘要:高层建筑的防水比一般建筑工程防水的要求更严格,它是建筑产品的一项重要使用功能,既关系到人们居住和使用的环境、卫生条件,也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建筑物的防水工程,按其工程部位科分为地下室、屋面、外墙、室内厨房等防水工程。下面我们简单探讨一下施工工艺及防御措施。 关键字:高层建筑 防水 地下室 厕浴间 屋面 一、地下室工程防水 各种房屋的地下室及不允许进水的地下构筑物,其墙与底面长期埋在潮湿的途中或浸在地下水中。为此,必须做好防潮或防水处理,在高层建筑中,由于深基础的设置或建筑功能的需要,一般设有一层或数层地下室,对其防水功能的要求就较高。 1.地下卷材防水施工 (1)卷材铺贴要求。地下防水层及结构施工时,地下水位要设法降至底部最低标高下300mm,并防止地面水流入,否则应设法排除,卷材防水层施工时,气温不宜低于5度,最好在10-25度进行,卷材长、短边接缝宽度应不小于100mm,上下两幅卷材压边应错开1/3幅宽。 应特别注意阴阳角部位、穿墙管以及变形缝部位的卷材铺贴,这是防水薄弱的地方,铺贴比较困难,操作要仔细,增贴附加卷材层,并采取必要的构造加强措施。 (2)卷材的搭接缝以及附加补强胶条的粘结必须牢固,封闭严密,不允许有皱折、孔洞、翘边、滑移或存在渗漏水隐患的其他外观缺陷。 2.注重防水构造施工的质量控制 (1)底板和墙的交接处严禁留设施工缝,如需留,则一定要留设在墙身距底板500左右处,而且最好呈槎(凸)形; (2)设金属止水板时,宽厚度要符合规范要求并要焊接接头,为锚固牢,两边应做好短锯齿状; (3)变形缝处的橡胶止水带,一定要使两边的拉铁丝固定在钢筋上,浇注混凝土时严防从一侧倾倒,振捣时两边均匀插振,以确保止水带的准确位置; 穿墙套管,一定要在中部位置焊上金属止水盘,并预埋准确;支模用的穿墙螺栓也要在中间焊接金属止水盘,拆模后抹灰前要贴墙割断,并用油漆防腐。凡容易形成渗水通道的地方均应焊上金属止水盘。 3.刚性防水附加层 地下室工程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主,并不意味着其他附加防水层的做法不重要,因为大面积的防水混凝土难免会有缺陷,另外防水混凝土虽然不透水,但透湿量还是相当大的,故对防水、防湿要求较高的地下室,还必须在混凝土的迎水面做刚性或柔性附加防水层。 (1)刚性防水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隔离层,减少因结构变形对刚性防水层产生不利影响常用隔离层材料为纸筋灰麻刀灰低强度砂浆或干铺卷材。 (2)刚性防水层与山墙女儿墙以及突出屋面交接处变形复杂,易于开裂而造成渗漏,故应在这些部位留设缝隙,并用柔性密封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渗漏。 4.涂膜防水施工 聚氨酯涂膜防水施工工艺 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是双组分化学反应固化型的高弹性防水材料。 (1)为了防止地下水或地表滞水的渗透,确保基层的含水率能满足施工要求,在基坑的混凝土垫层表面上,应抹20mm左右厚度的无机铝盐防水砂浆,要求抹平压光,不应有空鼓、起砂、掉灰等缺陷。立墙外表面的混凝土如有水泡、气孔、蜂窝、麻面等现象,应采用加入水泥量15%的高分子聚合物乳液调制成的水泥腻子填充刮平。阴、阳角部位应抹成小圆弧。 (2)通有穿墙套管部位,套管两端永带法兰盘,并要安装牢固,收头圆滑。 (3)涂膜防水的基层表面应干净、干燥。 二、外墙及厕浴间防水 1.构造防水施工 构造防水施工即在外墙板的四周设置线型构造,加滴水槽,挡水台等,放置防寒挡风条,形成压力平衡空腔,利用垂直或水平减压空腔作用切断板缝毛细管通路,根据水的重力作用,通过排水管将深入板缝的雨水排除。 构造防水施工工艺 (1)吊装前,又能够将垂直缝中灰浆清理干净,保持平整光滑,并对滴水槽和空腔侧壁满涂防水胶油以道。 (2)首层外墙板安装前,应按防水构造要求,沿外墙做好现浇混凝土挡水台,即在地下室顶板圈梁中,预埋插铁,配纵向钢筋,支模板后浇筑混凝土。 (3)外墙板安装前,应做好油毡聚苯板的材质粘贴工作和塑料挡水条的裁制工作,泡沫聚苯板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裁制,其长度可比层高常50mm,油毡条的裁制长度比楼层高度长100mm,宽比泡沫聚苯板略宽一些,然后将泡沫聚苯板粘贴在油毡条上。 2.材料防水施工工艺 (1)嵌填法与刷涂法施工。除丁基密封胶适用刷涂法外,多数密封膏适用嵌填法,即用挤压抢将筒装密封膏压入板缝中。 (2)压入法施工。压入法是将防水密封材料事先轧成片状,然后压入板缝之中,这种做法可以节约筒装密封膏的包装费,降低材料消耗。 2.厕浴间防水施工 建筑工程中的厕浴间,一般都不知有穿过楼面或墙体的各种管道,这些管道具有形状复杂、面积小、变截面等特点,在这种条件下,如果继续沿用石油沥青青纸胎油毡或其他卷材类材料进行防水的传统做法,难以形成一个弹性与整体的防水层,现多用涂膜防水或抹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取代各种卷材做厕浴间防水的传统做法,从而保证了厕浴间的防水工程质量 三、屋面及特殊建筑部位防水施工 1.屋面防水施工 目前,常见的屋面防水形式多为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聚氨酯涂膜防水组成的复合防水构造,或与刚性保护层组成的复合防水构造,其施工工艺与一般多层的屋面防水相同。 防水涂膜施工完后,即铺设合成高分子卷材和油毡,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设计要求屋面找坡层按2%坡度放坡,因此卷材铺设时应平行于屋脊自下而上的铺贴,卷材搭缝必须严密,缝口应顺水流方向搭接,其宽度不应小于50mm,上下屋接缝应左右错开250mm,在铺大面积防水卷材之前,应将檐沟,管道口、雨水口处的附加防水布铺好后由屋顶的低处向高处进行大面积的铺贴。 (2)屋顶卷材遇到女儿墙时,应将卷材沿墙上卷,高度应低于250mm,然后固定在墙上预埋的木砖和木块上,并用1:3水泥砂浆做坡水。 (3)凡管道等伸出屋面的构件必须在屋顶上开孔时,为了防漏水应将卷材向上翻起,抹以水泥砂浆或再盖上镀锌铁皮起挡水作用,泛水高度不超过200mm。 (4)卷材防水层应粘结牢固,无空鼓、损伤、滑移,翘边、起泡、皱折等缺陷。 (5)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必须作蓄水试验合格后开始进行下道工序。 2.特殊建筑部位防水 (1)对基层的要求及处理。楼层地面或屋顶游泳池、喷水池、花园等基层应为全现浇的整体防水混凝土结构,其表面要抹水泥砂浆找平层,要求抹平压光,不允许有空鼓、起砂、掉灰等缺陷寻在,凡穿过楼层或立墙的管件(如进出水管、水底灯电线管、池壁爬梯、池内挂钩、制浪喷头、水下音响以及排水口等),都必须安装牢固、收头圆滑。做防水层施工前,基层表面应全面泛白无水印,并要将基层表面的尘土杂物彻底清扫干净。 (2)涂膜防水层的施工。涂膜防水层应选用无污染的石油沥青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该品种的材料固化形成的涂膜防水层不但无毒无味,而且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优于煤焦型聚氨酯涂膜。 (3)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与瓷砖饰面层的施工。在涂膜与卷材复合防水层施工完毕,经质监部门认真检查验收合格后,即可按照设计要求或标准规范的规定,浇注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并抹平压光,待其固化干燥后,再选用耐水性郝、抗渗能力强金额黏结强度高的专用胶黏剂粘贴瓷砖饰面层。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保护层施工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损坏复合防水层,以免留下渗漏的隐患。 关于高层建筑防水工程施工的要点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叙述,但每个工程管理人员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重视这细节部位的施工质量控制,严格落实各项防水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只有这样,高层建筑防水施工才能做的更完美。 建筑防水施工工艺研究:建筑防水工程细部施工工艺 【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防水施工,因家居防水渗漏而引起的纠纷也一直不断。本文对建筑防水工程细部施工工艺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筑防水工程;细部施工;工艺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防水施工,因家居防水渗漏而引起的纠纷也一直不断。一般家居渗漏多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来水。隐患来自于窗台,阳台等处,原因是门窗安装时,门窗与四周墙壁之间的防水密封材料本身不抗变形或施工工艺不规范;二是厨房卫生间的防水没有做好,造成楼上往楼下漏或门里往门外漏,墙里往墙外渗漏等现象,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且很难根治。 1 建筑防水施工工艺流程 清理基层―涂刷基层处理剂―节点处理― 铺EVA防水卷材―卷材搭接与卷材收头处理―质量验收 1.1 清理基层:表面应平整、干净、干燥,细部构造应达到设计要求,如有缺陷应进行处理,合格后方可进行防水施工。 1.2 涂刷基层处理剂:自粘防水卷材基层处理剂开桶后应充分搅拌,用滚刷均匀的涂刷于基层(参考用量为0.2kg/m2)。待基层处理剂完全干燥后铺贴自粘防水卷材。 1.3 节点处理:管根部位如雨水管、穿樯管等部位的管根需先做密封处理后,再铺贴附加层;转角部位如阴阳角、平立面转角铺贴附加层;伸缩缝、施工缝等部位铺贴附加层。附加层的水平面和垂直面宽度均应≥250mm. 1.4 铺EVA防水卷材:先确定卷材铺贴顺序和方向,并在基层弹线,然后铺贴卷材。铺贴自粘防水卷材时,先揭下隔离纸,将有粘性的一面沿基准线铺贴,随揭隔离纸(膜)随即滚压卷材的表面并挤压出空气,以确保初始粘结强度。卷材纵向搭接缝要顺直,搭接缝宽度30 ~50 mm,用滚筒用力压实,确保防水卷材之间粘接牢固。 1.5 卷材搭接与卷材收头处理:卷材采用搭接方式,通过卷材高分子层搭接焊接,将两幅卷材搭接在一起。无论是水平收头,还是垂直收头,应对收头边处采用配套密封胶密封,卷材在立面收头时,应用金属压条固定,再用配套密封胶将金属压条上口和固定螺钉密封。 1.6 质量验收:防水层验收合格,进行下一道施工程序。自粘防水卷材出现破损或鼓泡时,应将破损部分清洁干净后,用大于破损部位边缘100 mm的卷材修补压实封口。 2 常见细部施工方案 2.1 变形缝 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不设或少设,可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类别及工程地质情况采用诱导缝、加强带、后浇带等替代措施。用于沉降的变形缝宽度宜为20~30mm,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宽度宜小于此值,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300mm,变形缝的防水堵漏措施可根据工程开挖方法。 诱导缝的作用在于沿结构纵向长度设置若干“接缝”,接缝处纵向钢筋的含量为纵向钢筋总量的30%。当结构因温差或混凝土干缩等原因引起内力变化时,使诱导缝先行开裂,从而控制了混凝土结构随意出现裂缝的情况。 诱导缝间距一般控制在20~30m,可根据施工季节、温度的不同作相应调整,诱导缝的防水堵漏构造可按变形缝处理。 变形缝两侧应平整、清洁、无渗水,并涂刷与嵌缝材料相容的基层处理剂,嵌缝应先设置与嵌缝材料隔离的背衬材料,并嵌填密实,与两侧粘结牢固,在缝上粘贴卷材或涂刷防水堵漏涂料前,应在缝上设置隔离层后才能进行施工。 变形缝止水材料通常有以下几种:橡胶止水带、塑料止水带、氯丁橡胶止水带和金属止水带等。选择止水带的基本要求是:适应变形能力强、防水堵漏性能好、耐久性高、与混凝土粘结牢固。 止水带的构造形式有埋人式、可卸式、粘贴式等,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埋人式。根据防水堵漏设计的要求,有时在同一变形缝处,可采用数层、数种止水带的构造形式。 埋入式(橡胶止水带)变形缝构造 2.2 后浇带 后浇带(也称后浇缝)是对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混凝土结构工程(如大型设备基础等)采用的一种刚性接缝。 混凝土后浇留带留设的位置、形式及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断面形式可留成平直缝或阶梯缝,但结构钢筋一般不能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留缝时应采取支模或固定钢板网等措施,保证留缝位置准确、断口边缘混凝土密实,留缝后要注意保护,防止边缘毁坏或缝内进入垃圾杂物。 后浇带处混凝土浇筑,应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设计规定的间隔时间进行(一般不少于六个星期,高层建筑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后),浇筑前应将接缝处混凝土表面凿毛并清洗干净,保持湿润,并刷水泥净浆,然后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混凝土进行浇筑,并振捣密实,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28d。 2.3 预埋件、穿墙管道 在预埋件的端部应加焊止水钢板,在穿墙管道外加套管并加焊止水环进行防水堵漏处理。预埋件、穿墙管道均应预先固定、周围混凝土应仔细浇捣密实,保证质量。 2.4 卫生间门口部位 卫生间的防水可以说一直以来人们的重视程度较高,因为其经常处在一种有水的环境下,特别是马桶底部、地漏处、给排水管道根部等部位一直是人们的高度关注的部位。但是,对于卫生间门框下部的渗漏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2.4.1 发生原因: (1)门框安装好后,在后序施工中,使其产生震动,造成门框与下面的防水层及防水保护层脱离。 (2)门框与墙体的缝隙没有填塞密实,使防水找平层在此产生裂缝。 2.4.2 控制措施 (1)安装门框时,在靠近门框底部增加固定点,保证在此部位门框与墙体连接牢固。同时,门框安装好后,要注意避免对其产生大的震动,做好成品保护。 (2)门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要采用砂浆填塞密实,而且填塞砂浆中适当掺入建筑胶,使其不容易产生裂缝。同时,在门框与墙体的接缝处另加一层防水油膏,对此部位的防水进行加强。 2.5 墙外保温在外窗的收口部位 随着建筑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外墙外保温技术逐渐被大多数工程所采用,外保温在外窗收口部位的雨水渗漏问题也随之而来,雨水顺着保温的收口部位渗漏至保温的空气层内,进而沿着外墙渗透至室内。 通过研究发现,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保温收口处比较薄弱,如果此处施工质量控制不好或者成品保护工作没有做好,极易产生渗漏问题。但是要想通过提高施工时的质量意识和成品保护意识来解决此问题比较困难,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处一直是一隐患部位。于是通过分析和实践,认为如下做法可以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方案。即在施工主体结构时在外窗四周浇筑凸出的混凝土边框,其凸出厚度为设计的保温层厚度 此种做法犹如给外墙保温在外窗的收口部位加设了一个环箍,对其进行了加强,避免了由于此处破坏引起的渗漏。 建筑防水施工工艺研究:浅议建筑防水工程常见材料及施工工艺 摘要:建筑防水工程是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不受水的侵袭、内部空间受水的危害的一项分部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逐步淘汰落后的产品和生产工艺,新型防水材料生产和应用比例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建筑防水工程目前的新型材料及施工工艺技术进行研究,为建筑防水工程向加强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方向发展提供一些探讨的思路。 关键词:建筑防水工程,防水材料,施工工艺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及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防水行业也充分享受了经济增长和建筑业繁荣的成果,整个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契机。新型防水材料及新的应用技术层出不穷,而防水材料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建筑防水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建筑防水工程涉及到建筑物的地下室、墙地面、墙身、屋顶等诸多部位,其功能就是要使建筑物或构筑物在设计耐久年限内,防止雨水及生产、生活用水的渗漏和地下水的浸蚀,确保建筑结构、内部空间不受到污损。 一、防水工程常见材料及施工工艺 建筑防水工程的分类一般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从施工工艺上分类,一种是从施工部位分,还有一种是以施工材料划分。按照施工工艺分类,一般分为结构自防水和防水层防水两大类。结构自防水又称躯体防水,是依靠建筑物的底板、墙体、楼顶板等材料自身的密实性以及采取坡度、伸缩缝等构造措施和辅以嵌缝膏,埋设止水带或止水环等,起到构件自身达到防水的作用。而防水层防水则是采用不同材料的防水层防水在建筑物结构的迎水面以及接缝处使用不同防水材料作成防水层,以达到防水的目的。其中按所用的不同防水材料又可分为①刚性防水材料,如涂抹防水砂浆、浇筑掺有外加剂的细石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等;②柔性防水材料,如铺设不同档次的防水卷材,涂刷各种防水涂料等。结构自防水和刚性材料防水均属于刚性防水;用各种卷材、涂料所做的防水层均属于柔性防水。 防水材料品种繁多,按其主要原料分为4类:①沥青类防水材料。以天然沥青、石油沥青和煤沥青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沥青油毡、纸胎沥青油毡、溶剂型和水乳型沥青类或沥青橡胶类涂料、油膏,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塑性、抗水性、防腐性和耐久性。②橡胶塑料类防水材料。以氯丁橡胶、丁基橡胶、三元乙丙橡胶、聚氯乙烯、聚异丁烯和聚氨酯等原材料,可制成弹性无胎防水卷材、防水薄膜、防水涂料、涂膜材料及油膏、胶泥、止水带等密封材料,具有抗拉强度高,弹性和延伸率大,粘结性、抗水性和耐气候性好等特点,可以冷用,使用年限较长。③水泥类防水材料。对水泥有促凝密实作用的外加剂,如防水剂、加气剂和膨胀剂等,可增强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憎水性和抗渗性;以水泥和硅酸钠为基料配置的促凝灰浆,可用于地下工程的堵漏防水。④金属类防水材料。薄钢板、镀锌钢板、压型钢板、涂层钢板等可直接作为屋面板,用以防水。薄钢板用于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的金属防水层。薄铜板、薄铝板、不锈钢板可制成建筑物变形缝的止水带。金属防水层的连接处要焊接,并涂刷防锈保护漆。 二、新旧防水材料优劣对比及施工工艺 目前我国防水材料己形成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刚性防渗和堵漏材料等高中低档品种和功能比较齐全的完整系列,并形成材料、生产、设备制造、防水设计、专业施工、科研教学、经营网络为一体的工业化体系。 传统建筑防水材料存在着对温度敏感、拉伸强度和延伸率低、耐老化性能差的缺点:特别是用于外露防水工程,高低温特性都不好,容易引起老化、干裂、变形、折断和腐烂等现象。这类防水材料目前规定采用三毡四油的防水做法,以适当延长其耐久年限。但是这种施工工艺增加了防水层的厚度,特别是对于屋面形状复杂、凸出屋面部分较多的屋顶来说,施工难度很大,施工质量也难以保证,维修保养也非常困难。 而新型建筑防水材料不仅材料新颖,而且施工方法也更为简单易行。新型建筑防水材料主要有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眷材以及防水涂料、防水密封材料、堵调材料、粘绍材料、刚性防水材料等。建设部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治理的措施,制定了发展、推广、应用建筑防水新材料和防水施工新技术的政策法规。大批种类繁多、门类齐全的新型防水材料已陆续投入使用,新型的施工工艺也逐渐成为防水工程施工主流。 1、通用型防水涂料(GS 防水涂料) 通用型防水涂料,也叫GS防水涂料,其特点是:刚性防水材料,突出粘结性能。主要采用于建筑工程的卫生间和厨房的防水防潮处理。两种材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既形成表面涂层防水,又能渗透到底材内部形成结晶体阻遏水的通过,达到双重防水的效果。施工时主要用于填涂较狭小的缝隙空间等不易于其他防水材料涂刷的位置。 2、JS防水涂料 JS防水涂料,是指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是由聚醋酸乙烯酯、丁苯橡胶乳液、聚丙烯酸酯等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乳液及各种添加剂优化组合而成的液料和由特种水泥、级配砂组复合而成的双组分防水材料,是当前国家重点推广应用新型理想的环保型防水材料。这种防水材料既有无机材料耐久性好的特点,有具有有机材料弹性高的特点。 3、聚合物水泥基涂料 既包含无机水泥,又包含有机聚合物乳液,这种防水材料既可作墙面防水剂,也可内掺于水泥制成高效防水水泥沙浆。由于两者为有机和无机结合,优势互补,刚柔相济,抗渗性提高,抗压比提高,综合性能比较优越,达到较好的防水效果。其特点是:渗透力极强,可渗透到建筑物内部形成永久防水层;防水层透明无色,不变色,不影响建筑物原设计风格。 建筑防水施工工艺研究:浅谈新型建筑防水材料与施工工艺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都一直使用纸胎石油沥青防水卷材作为主要的建筑防水材料,但是作为一种柔性防水材料,纸胎石油沥青防水卷材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比如说,不能延伸很容易就被撕裂,不能经过高温烤晒,再加上施工的工艺比较繁琐、不利于环境保护等等诸多问题导致这种纸胎石油沥青防水卷材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我国建筑行业的防水和环保需求了。 真正新功能的防水材料不仅要考虑其可变性、耐劳性,更加要考虑它的耐水性、耐腐蚀性以及环保性能,但是任何一种单一的防水材料要完全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很困难的,就目前来看,尽管我国的防水材料还不能完全达到完美的标准,但是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如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聚氯乙烯防水卷材,其中部分材料的性能已经能和国际上先进的防水技术相媲美。 【关键词】防水卷材;建筑行业;新功能 目前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总共有五种:1.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2.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3.防水涂料;4.密封材料;5.刚性防水材料。在下面的内容里,笔者将从种类的特点和施工要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防水工程新材料的选择及应用特点 1、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 应用率最高的是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它的主要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主要是以SBS、SBR、APP、AIA0等高聚物改性后的沥青为涂盖层[1]。不同的改性剂对沥青产生的改性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说:APP、APAO能对沥青的耐温性能有所提高,最高高温耐性可达130℃,而最低低温耐性也能达到零下10℃;如果是SBS和SBR两种高聚物和沥青搭配会使沥青具有更强的耐低温性,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5℃,而最高温度也可达到100℃。改性剂对沥青的高低耐温性能的改善,不但能够使卷材应用范围有所扩展,而且还能提高沥青的生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2)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可分为2、3、4mm不等。 (3)新型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是以玻纤胎、聚乙烯膜、聚酯胎、玻璃织物、铝箔和黄麻织物等做胎体的。 (4)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施工方法也有所改变,因为它的厚度一般都比较厚,只需要做成单层或者双层就可以达到防水的要求。一般来说如果是2mm的卷材可以使用一般的冷粘法进行施工,如果是3mm或者4mm,一般可以使用热溶施工的方法进行施工。 (5)使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可以降低涂卷材的工作温度,还具有节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功能。 2、合成型高分子卷材 合成树脂类卷材和合成橡胶类防水卷材都属于合成型高分子卷材,它们都具有同样的功能,即质量轻、具有高延伸率和高强度,而且还有很好的耐温性能,统一都适用于热熔法和单层冷粘法进行施工。 3、建筑防水涂料 建筑防水涂料分为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涂料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两种,本身是液体,但是经过涂刷之后就变成了固态防水层。它和防水卷材的特点大不一样,比如说由于形成固化层之后不产生缝隙因此防水性比防水卷材要好;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适应各种形状的防水基面;另外温度适应性强、粘结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维修方便等也都是它的优点。防水涂料的应用比较广泛,除了适用于地下防水工程和屋面防水工程之外,还应用在一些屋面防水和墙面防水的保护层上,甚至对于维修材料和辅助材料也能产生功效。然而防水涂料最擅长的是解决一些防水要求较高、面积狭小、构造较为复杂而且穿墙管道很多的工程防水问题。防水涂料的突出性能体现在它具有高防水性,只要是使用防水涂料的地方,无论是厕所、浴室还是厨房,都可以使基层连接处形成完成严密的包封达到整体防水的良好效果。 4、密封材料 密封材料实际上就是一种将防水剂或合成高分子乳液等按照一定掺加比例,与水泥砂浆进行充分渗配,从而使其产生能够堵塞毛细孔的不容物的防水砂浆。通常情况下,要制成这种防水砂浆需要有金属类防水剂、金属皂类防水剂等防水剂的参与。而且防水砂浆的防水能力受到参与渗配的防水剂的种类、掺入量、还有施工工艺的影响。尤其在粘结性能方面极为关键,只有粘结性能得到保障,才能够达到预期的防渗效果。 5、刚性防水材料 刚性防水材料可以可分为防水混凝土和防水砂浆两大类。它是一种利用外加剂和合成高分子材料,跟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进行合理配制,从而起到堵塞毛细孔、抑制孔隙率增长、增加防水层密度,形成一定抗渗防水能力的防水材料。 防水混凝土主要应用在建筑物地下的主要防水措施,它根据建筑物的防水等级分别被应用在不同的防道口的防水层。一般来说防水混凝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不需要添加任何外加剂,而只靠调整混凝土中的砂、石、水泥和水的配合比就能达到防水要求的混凝土防水方式,这种混凝土的抗渗能力较差;第二种,依靠防水剂、早强剂、减水剂等外加剂的添加来提高防水性的,这种防水混凝土的抗渗性有所提高;第三种是通过加入UEA等微膨胀剂,使混凝土具有微膨胀性能,从而对混凝土内部的收缩起到平衡作用,这种混凝土不但具有防水性能还能具有抗裂性能,在三种混凝土中功能性最强。值得提出来的是外加剂的加入量控制、产和的均匀度以及进行施工的工艺操作流程都能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定要认证观察,细心留意。 二、防水工程的影响因素 因为建筑防水工程的部分不同,因此具体的防水功能要求和施工工艺也不相同,在进行工程设计的时候应该综合以下几个因素进行考虑: (1)建筑物的重要程度、使用功能和防水耐用年限等等都是进行防水构造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应该对以上几个因素进行等级划分,已达到不同的防水设防要求。 (2)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的水文、地质、大气环境还有建筑结构等环境因素都能对建筑防水工程产生影响。在做防水工程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 三、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 1、原则 在做防水设计的时候应注重以下原则: ①防水层必须是具有整体性; ②尤其要注意在工程节点构造处的防水性能; ③以防排结合作为指导,采用多道防水设计; ④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最适合的防水材料和实施方案。 2、施工工艺要点 目前在我国防水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三种,其他类型的防水材料都是在次三种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辅助作用以加强防水的效果,现将建筑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要点列举如下: (1)材料在进行入库验收之前,为了保证其质量一定要进行取样检测以测试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只有检查合格的材料才能投入使用; (2)在进行施工前一定要对基层的杂物进行清洁,保证基层没有尖锐突出; (3)正常情况下,要保证施工基层的干燥性,如果条件所限必须在潮湿的环境下进行施工,那么须在基层涂抹隔离剂或进行烘干; (4)基层与突出的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和转角出应做成圆弧形并满足规范要求。 (5)保证施工基层的平整,如果有气泡要在施工时进行平熨; (6)如果使用热熔法进行施工,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最好在现场配备灭火筒、氧气瓶和乙炔瓶; (7)当施工完成之后应,要进行24小时试水实验,一旦发现渗漏要及时查清渗漏原因,进行修复之后在加倍进行试水实验;如果未发现渗漏则立即在上面安排保护层,避免因为长时间外漏造成损坏; (8)进行保护层施工时要对防水卷材进行保护; (9)下雨期间尽量不要施工,以避免在此湿润的环境下施工造成的质量隐患。 四、总结 根据上面的分析,各种防护材料的性能特点不一样,因此在选择防水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选择适合的防水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防水性能,还能够延长建筑外层的使用寿命。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煤田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原理入手,分析了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自身的技术优势,指出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已成为提高大倾角地层、构造复杂、横向非均匀介质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空间归位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应作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叠前偏移的数据准备,偏移速度场的建立,合理选取偏移参数。通过分析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三个不同地区的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情况得,叠前时间偏移剖面比叠后时间偏移剖面断层清晰,断点可靠,分辨率明显提高;无煤区边界波形特征明显;逆断层断点归位准确,断层小断块清楚,能够较准确地识别边界。 关键词: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复杂地质条件;叠前时间偏移;叠后时间偏移 煤炭作为我国目前的主要能源,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将来的较长时间里,煤炭仍将是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与此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也正由浅部上组煤转向深部下组煤,由简单地质条件区转向复杂地质条件地区,这就给作为煤炭地质勘探工作重要手段的三维地震勘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走高精度勘探之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正以其固有的技术优势作为解决这类复杂地质条件地区数据成像较理想的偏移成像处理手段得到推广应用。 1.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原理 叠后时间偏移基于共中心点的叠加技术是建立在水平层状、横向均匀介质的简单假设基础上的,共中心点叠加的结果等价于自激自收的零炮检距剖面。而当地下构造复杂、横向速度变化剧烈时,共中心点道集中的反射波旅行时已不再是双曲线形式,共中心点叠加的结果也不完全等价于自激自收的零炮检距剖面,叠后偏移已不能使地下构造正确成像,相反会由于NMO的倾角滤波作用破坏有效信号,即使采用倾角时差校正(DMO,也称叠前部分时间偏移)也难以得到真正零炮检距剖面。 叠前偏移不受水平层状介质、自激自收的零炮检距剖面等假设限制,比叠后偏移技术更适应实际资料的复杂情况,更好地适应复杂构造成像,得到地下构造正确的空间形态及位置,诸如:大倾角、逆掩断层、复杂断块、特殊地质体(岩浆岩体)等。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利用叠前道集,使用均方根速度场将各个地震数据道偏移到真实的反射点位置,形成共反射点道集并进行叠加,提高了偏移成像精度。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自身迭代过程也使最终得到的速度场精度比叠后时间偏移方法高,从而有利于提高构造解释成图精度。 叠前时间偏移算法可基本分为三大类即:Kirchhoff积分法、有限差分法和Fourier变换方法。目前的商用成像软件中,叠前时间偏移算法基本上都是采用的Kirchhoff积分法。它的优点是运行速度快,具备非常灵活的、可以将任意一组采样偏移归位的特点,能够适应野外不规则的观测系统。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是建立在点绕射的非零炮检距方程基础上,并沿非零炮检距的绕射旅行时间轨迹对振幅求和。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在实现时包含两部分:走时计算和积分求和。图1为叠前时间偏移流程图。 影响叠前时间偏移效果的几个关键参数包括:走时计算方法、偏移孔径、抗假频方法等。①走时计算方法(如:双曲线近似计算法、4阶近似计算法、射线追踪近似的弯曲射线计算法等。)的选择对运算时间和偏移结果的精度有很大的影响。双曲线近似计算方法基于层状介质,较小炮检距假设,4阶近似走时计算方法考虑到各向异性参数,而弯曲射线的走时计算方法采用层速度面,非均方根速度计算走时。②偏移孔径的选择直接影响偏移结果和运算时间,偏移孔径的大小与地下反射的倾角有关。偏移孔径过小时,由于不能涵盖相带范围,大倾角的反射波同相轴难以准确成像;而偏移孔径过大时,反射波的同相轴可能出现连续性变差、信噪比降低的现象。③为保证在偏移成像过程中不出现假频现象,偏移过程中最大频率成份必须满足空间采样定理,进行反假频处理。 2.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数据准备和速度场建立 高质量的叠前数据是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基础,准确合理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是叠前时间偏移成功的关键。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1叠前偏移的数据准备 (1) 进行叠前去噪与异常振幅处理,提高偏移速度分析精度以及在成像道集或偏移后的叠加中压噪效果,提高成像精度。 (2)数据规则化处理。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处理技术、叠前道内插技术、炮检距均化技术等,消除由地表条件、激发或接收因素造成的输入地震数据空间能量不均衡、空间采样不均匀问题,造成的叠前时间偏移剖面上的画弧现象,或偏移叠加不成像,信噪比降低。 (3)静校正。在做精做细野外表层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近地表的处理和成像,包括:①做地表浮动基准面校正和处理;②在浮动基准面校正基础上做cmp面速度分析和自动剩余静校 正等提高资料品质;③以射线替代垂线,做动态校正,或做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完成浮动面到偏移基准面的校正。 2.2 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的建立 利用初始RMS速度模型进行目标线的叠前时间偏移之后,除产生了偏移叠加数据外还产生了时间偏移后的CRP道集数据体。根据偏移后的CRP道集修改RMS速度,并最终建立叠前时间体偏移用速度场有两种方法:基于层位的RMS速度修改和基于垂向延迟的RMS速度修改。在偏移后的CRP道集上,如果偏移速度大于正确值,则出现欠偏移现象,表现为同相轴下拉;如偏移速度小于正确值,则出现过偏移现象,同相轴上翘;而速度正确时,同相轴是平的。 3.叠前时间偏移应用实例及效果分析 2005年10月,我队在煤田地质系统首次将叠前时间偏移技应用于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并获得了成功。以后又在多个矿区开展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践,在技术进步和应用效果两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这些项目处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包括功能模块和使用参数,都经过反复试验,对发现的问题给予修正,保证了测区内地震资料处理的质量和精度。 3.1 青海省鱼卡煤田东部三维地震勘探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及效果 青海省鱼卡煤田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鱼卡乡境内,三维地震工作区的标高3200m以上,最大高差50m,属高原丘陵区,其表浅层及深层地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高分辨地震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聚煤盆地类型多样、构造十分复杂,煤田地质工作的难度很大,而对地质报告精度的要求却日益提高。三维地震勘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点问题,都可能导致地质认识上的误差甚至错误。要提高勘探成果的准确性,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是保证原始资料的质量,然后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使用各种处理解释方法来提高地质认识的精度和准度。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煤田勘探;地质现象 高分辨勘探无论从地质效果,还是仪器设备、方法技术都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野外采集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和保真度的地震资料,能反映出不同波速和密度界面的地下构造,及与围岩有差异的异常体的分布位置。 1煤田勘探现状与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中国煤炭地震勘探从无到有,从二维到三维,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有了大幅度提高,成为煤炭资源综合勘探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推广应用,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大大提高,三维地震取得的地质成果得到了广大煤炭企业和社会的一致认可,成为我国煤炭生产、建设、安全所必须的重要手段。但是受地质报告精度的影响,一些矿井工作面布置不合理、个别矿井遇地质构造后,巷道、矿井突水被淹,安全效益差。因此提高新建矿井及生产矿井地质勘探的精度,成为煤田地质勘探迫在眉睫的课题。 1.1常用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主要应用于细小构造、采空区、老窑巷道、陷落柱;地面电磁法主要用于工作面及相邻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探查、老窑勘察、采空区探查、煤矿水文地质补充勘察、含水陷落柱勘察、火烧区勘察;矿井全方位电磁法用于掘进工作面超前探测、巷道顶底板含水层深度及富水范围探测、回采工作面顶底板富水区域探测。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不能很好地满足煤矿生产安全及高产高效的要求,同时煤炭生产企业对这项技术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提出了精细地震勘探技术,以满足煤炭资源勘探和煤矿建设、生产、安全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需要。 1.2煤田勘探的技术需求 (1)预测煤层埋深、厚度及厚度变化趋势。 (2)分辨褶皱、向斜、背斜及煤层的分叉、合并区域形态。 (3)识别和描述小断层,小断块及其构造形态。 (4)探测地下老窑、废弃巷道位置。 (5)识别采空区、岩溶塌陷区、陷落柱。 1.3煤田勘探存在的问题 (1)观测系统设计问题。观测系统设计依据不充分,套用或延用固定的观测系统现象较多,野外变观随意性强,炮检距分布不均匀。 (2)测量资料的准确性问题。施工炮检点位移较多,后续成孔激发、接收工作跟不上,最终测量资料的准确性值得思考。 (3)激发点布设及成孔问题。很多勘探区工农业较发达,工农矛盾突出,各种障碍物影响激发点合理布设和实施。 (4)纵、横向分辨率问题。纵、横向分辨率低,小断层、小陷落柱等构造存在遗漏现象。 (5)偏移成像问题。有些地区构造、煤层复杂多变,煤层倾角大,共中心点道集反射点散射问题严重。 我国聚煤盆地类型多样、构造十分复杂,煤田地质工作的难度很大,而对地质报告精度的要求却日益提高。 2高分辨地震技术在煤田勘探的应用 根据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数据的频率决定了纵向和横向分辨率。菲涅耳带的直径决定了偏移前的横向分辨率,而菲涅耳带厚度决定了偏移前的纵向分辨率。 地震勘探数据的频率对分辨率起着决定性作用。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反之则越低。频率的高低也决定着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选择、接收方式及处理时的技术运用。所以,地震勘探数据的频率是一项基础性、决定性指标。 3室内模型模拟煤田勘探能力 3.1 横向模型分析 (1)设计高度2.5米的巷道在地震模拟记录上是可以识别的。 (2)从射线追踪的模拟记录看,2.5米道距模拟结果比5米道距明显。 (3)对于巷道中充填水或空气,对模拟结果没有明显影响。 (4)在波动方程正演结果中,10次覆盖与15次覆盖的模拟结果基本相当。 3.2纵向模型分析 (1)设计长度100米的斜巷道在射线追踪的模拟记录上识别比较困难的。 (1)从射线追踪的模拟记录看,2.5米道距模拟结果比5米道距相当。 (2)对于巷道中充填水或空气,对模拟结果没有明显影响。 结语 目前的地震勘探技术可以较有效地识别、解释断距大于2米的断层,可以识别长轴长度20m以上陷落柱,对各种形态的采空区有较准确的认识。采用单个数字检波器采集,可以尽可能接收地震波场全部有效信号,以获取更丰富的原始资料信息。使用点源小药量高速层激发,保证低噪声环境接收,对保证原始资料品质有较大的益处。采用高密度、宽方位、正交、对称采样观测系统,满足室内各种噪音压制处理技术的使用。精细的预处理、高精度动静校正、提高分辨率处理等技术对地震资料细节的体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是地识别煤层各种地质现象的有效手段。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RTK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在介绍RTK(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的组成及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利用 RTK技术进行煤田地震勘探测量的方法,对其转换参数的求取和精度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RTK测量;地震勘探;放样 1.引言:本文通过在C区煤详查的应用实践,对RTK技术在坐标转换参数的求解、放样测量及测量的精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2.RTK的组成及技术原理 2.1 RTK的组成 RTK(Real Time Kinematics)实时动态差分技术是一项以载波相位观测为基础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它是利用2台或2台以上的GPS接收机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其中1台安置在已知坐标点上(也可在未知点上)作为基准站,其它作为移动站。RTK 测量系统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 GPS 接收设备。(2) 数据传输设备: 即数据链,是实现实时动态测量的关键性设备。(3) 软件解算系统:对于保障实时动态测量结果的精确性与可靠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2.2 RTK的技术原理 GPS RTK 技术采用差分 GPS 三类( 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 中的相位差分。GPS RTK 的工作原理是将一台接收机置于基准站上, 另一台或几台接收机置于流动站上, 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同一时间相同 GPS 卫星发射的信号, 基准站所获得的观测值与已知位置信息进行比较, 得到GPS差分改正值。然后将这个改正值及时地通过无线电数据链电台传递给流动站以精化其 GPS 观测值, 得到经差分改正后流动站较准确的实时位置。利用相对定位原理,将这些观测值进行差分,削弱和消除轨道误差、钟差、大气误差等的影响,使实时定位精度大大提高。由此可知,RTK技术是建立在实时处理两个测站的载波相位基础上的。与其它差分不同的是,基准台传送的数据是伪距和相位的原始观测值,用户移动接收机利用相对测量方法对基线求解、解算载波相位差分改正值,然后解算出待测点的坐标。 3.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3.1测区概况 测区属丘陵-平原区,地形稍有起伏,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较为平坦,海拔标高80~130m。区内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地表基本无高大植被,为RTK作业有利条件;另外,区内村庄等地物变化较大,为RTK作业不利条件。 由于RTK具有可进行全天候, 全方位作业;放样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实时提供测点三维坐标,并能及时对观测质量进行检查;放样误差不累积;改变了常规测量要求站站之间通视要求等优点,因此决定使用美国产Trimble5800 GPS定位仪2台(1+1),来完成测区测量任务,其标称精度为:静态载波相位差分定位5mm+1ppm,实时载波相位差分定位10mm+2ppm。 3.2 控制测量 使用Trimble GPS静态定位仪在测区内布设24个GPS控制点。GPS控制点布设在视野开阔的地方,距离高压线不小于100m,采用三台GPS定位仪组成同步环,同步观测卫星,各组观测时间为0.45~1小时,用专用钢卷尺量仪器高至毫米。 使用专用平差软件进行计算,基线质量合格,环闭合差全部通过检验后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平差,平差后将坐标转换到北京54坐标系下进行约束平差。平面误差最小0.001m,最大0.008m,高程误差0.379m。平差结果满足E级精度要求,可以作为本区施工的平面和高程的起算依据。 3.3 测线布设 参考站设在测区中部视野开阔的GPS控制点上,实时差分流动站距参考站的距离不超过10公里。根据求定的本工区的地方坐标和WGS-84坐标的转换参数。在每日施工前和搬至新的参考站前,使用求定的坐标转换参数对该工区的控制点进行了RTK差分放样检核,最大X=0.132m,最大Y=0.111m,最大Z=0.069m。其精度完全满足规范要求。 在流动站手簿(控制器)中输入设计好的测线的两端端点坐标,仪器自动计算出线上需放样桩号的坐标,并实时显示出当前位置与放样点的间距和方位,当到达放样点位置后,在设定限差范围内自动记录该点的坐标和高程(设定的限差范围是最大X=0.30m,最大Y=0.3m,最大H=0.50m)。依次完成整条线上的测点布设,实测每个桩号的坐标和高程。 3.4 求取测区坐标转换参数 本区利用GPS控制网求取WGS-84至北京54坐标转换三参数,使用该工区的GPS3、白沙塔、GPS5、GPS15、GPS17、GPS24等6个GPS控制网点求取三参数。使用Trimble5800 GPS定位仪在3个GPS控制点组成同步环同步观测卫星,观测时间为一小时,用专用钢卷尺量仪器高至毫米。 使用GTO专用平差软件进行计算,基线质量合格,环闭合差全部通过检验后在WGS-84坐标进行平差,获得控制点相应的WGS-84坐标。本区求取的坐标转换三参数值为:X =14.344 ,Y=132.030,Z=59.712,高程异常值在高程异常图上量取为41.8。 3.5 基准站的设置 由于RTK数据链采用超高频(UHF) 电磁波,其频率约为450~470MHz,它的传输属于准光学传输,其传输距离取决于接收机天线的高度、地球曲率半径、大气折射等因素。因此 基准站的选择应在地势较高、四周开阔,有利于卫星信号的接收和电台的发射,最好在交通便利,附近没有强电磁波干扰的高等级已知控制点上;将基准站接收机安置在基准点上,并正确连接电台与接收机及电源线。开机并进行必要的系统设置:已求得的转换参数、基准站的地方坐标、无线电设置及天线高等;然后进行流动站的设置和初始化工作。通常先选取已知点进行检测,与其当地坐标进行比较,若检测高等控制点点位互差一般应 ≤5cm,若检测同高等控制点点位互差一般应 ≤7cm,差值在误差范围内方可进行测量。 3.6 RTK放样测量 在流动站手簿(控制器)中输入设计好的测线两端点坐标,仪器自动计算出线上需放样桩号的坐标,并实时显示出当前位置与放样点的间距和方位,当到达放样点位置后,在设定限差范围内自动记录该点的坐标和高程(设定的限差范围是X=0.30m,Y=0.30m,H=0.50m)。依次完成整条线上的测点布设,实测每个桩号的坐标和高程。其效率可比拟手持GPS机,而其精度是手持GPS机远远达不到的。 3.7 RTK测量精度检验及质量控制 目前地震勘探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是1m,放样坐标和理论设计坐标差值限定一般为0.3m,静校正对高程的要求为0.5m,这对RTK测量来说是很容易达到的。但RTK作业中缺乏检核条件,个别点可能出现粗差。因此,作业过程中进行了成果的复核,在每日施工前和搬至新的参考站前,使用求定的坐标转换参数对该工区的控制点进行了RTK差分放样检核,最大限差X=0.132m,Y=0.111m,H=0.069m,其精度完全满足规范要求。本测区施工复测检核点占总点数的1.25%。采集的坐标和高程数据利用Excel 2000检查,输入的数据经100%核对后,进行点距检查、点位检查,高程数据生成高程剖面曲线与实地对比,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从而保证了成果的准确性。 根据测区重复观测的坐标,计算的点位中误差为MX=±0.083m,MY=±0.071m,MH=±0.125m,满足规范对中误差的要求。 4.结束语 与传统的光学测量方法相比,RTK作业观测速度较快,能够提供精度为厘米级测量成果,可以满足勘探测量的技术要求,非常适合于煤田地质勘探工程中的测量,可以减少大量的工作强度,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更能使我们工作的成果可信性及测量成果的及时性都得到了大量的提高,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黄土塬区煤田勘探上的应用 【摘 要】针对黄土塬地区地震勘探工作面临着许多特殊问题:松散的黄土严重地影响了地震勘探的激发与接收,复杂的地表条件严重地影响了地震资料的正确成像,厚煤层条件下小断层难以识别。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是西部勘探是否成功的重点。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小断层;应用 0 引言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部平原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但目前东部地区的煤炭资源越来越少,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3,资源勘探的重点已转向西部地区[1]。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所特有的戈壁、沙漠、黄土塬、山区等复杂的地表地貌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新技术开发投入不足等原因,此前开展的地震勘探工作较少,其精度远远不能满足综采地质工作的要求。目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成为煤矿采区构造探查的主要手段。 由于西部地质条件的多变,地形复杂,第四系黄土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比较强烈,是地震勘探的禁区,给地震勘探造成一定困难。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西部黄土塬区的应用,对于从根本改变目前西部地区矿区煤炭资源的地质保证程度不足的不利局面,促进煤矿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以及保障我国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项目概况 陕西某煤矿位于陕西省长武县,是一座大型现代化矿井。由于原有勘探程度远远不能满足采区设计和工作面划分的要求,另外矿井设计的首采区范围内,T4钻孔主采8煤层厚度2.34m,而周围钻孔主采8煤层厚度4.69~18.75m,煤厚变化较大。为了查明该区煤层的赋存条件及T4钻孔煤厚变化的原因,煤矿决定对采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工程。 2 主要技术难点与对策 黄土塬复杂的表层条件对地震勘探造成的影响在采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黄土复杂区缺乏良好的激发和接收条件;第二,相干干扰、次生干扰、黄土谐振干扰极其严重;第三,复杂地形影响的空炮、空道造成的反射空白段,以及激发能量在悬崖、陡坎侧面逸散,造成的不良反射段破坏了共反射点(反射面元)的属性;第四,短波长静校正的存在使记录在未校正前,反射同相轴的识别难度大,不利现场质量的监控。另外,由厚黄土层内的虚反射界面可能产生的多次波对地震成果解释精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技术对策: (1)增加覆盖次数:首先高覆盖次数的炮检点纵横向分布相对离散,面元道集内传播路径差异的增加破坏了干扰的相干性,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对干扰的压制能力。其次不同的接收方向,悬崖、陡坎造成的反射“不良”的影响是不同的,相邻道迭加时,大大消除了“不良反射段”的影响。 (2)确保良好的接收条件:把检波器插稳,埋在坚实的原生黄土之上,确保有良好的耦合效果。 (3)优化观测系统,确保良好的激发条件:在规程允许的纵横向偏移的范围内,在不影响覆盖次数相对均衡的前提条件下,精选炮点位置,以提高激发效果。选择炮点的原则有四点:一是,避高就低;二是,“喜旧厌新”――多次利用能取得好资料的炮点;三是,避开悬崖、陡坎、孤峰等不利地形,减少能量侧面逸散造成的不利影响;四是,增大激发药量和井深,确保一次波能量。 (4)合理的接收频带:在仪器录制参数选择上应采用宽频带接收,最大限度地保留地震反射信号中的高频成分。 3 地质成果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发现了区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6条,小于5m的断层10条,查明了区内8煤起伏幅度大于10m的褶曲,控制了主采煤层8煤的赋存深度和构造形态,地震、地质结合圈定了8煤层变薄不可采区的范围,并对煤厚趋势进行了预测。 4 验证情况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提交后,煤矿对勘探的地震成果进行了钻探验证,分别布置和施工了A1和A2钻孔。A1、A2钻孔的三维地震勘探成果与实际验证结果对比如下表1: 表1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与钻探验证结果对比表 由此可见,三维地震勘探成果无论在煤层赋存形态上,还是煤层厚度变化趋势上,总体验证结果良好。 5 结束语 通过对黄土塬区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中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黄土塬地区三维地震资料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通过地面钻孔资料验证,三维地震资料所取得的地质成果吻合率很高,能够为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有效的地质保障。
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探索: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管理分析 摘要:园林植物的种植与养护是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的要点,以期为园林绿化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植物养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愈加突出,人们渴望与绿色植物相伴,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成为改善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园林植物不但具有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功能,还具有改善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是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资源。从目前来看,政府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初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我国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仍存在许多缺陷,仍面临植物成活率低、成活期短等问题。因此,本文在整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的要点加以阐述,以期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水平,为改善植物绿化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提供参考和借鉴。 1园林绿化植物的种植技术 1.1树种和种植时间的选择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性,对其生长的环境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树种的选择要依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性质等,不可盲目看中其绿化效果和美观程度等因素。如果种植了与当地气候与土壤性质不符的植物,不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还会严重影响到绿化的效果。选好了需要种植的植物后,还需要严格把控其质量和外形。尽量选择苗壮通直、无枝干损伤、根系发达和无病虫害等优质树苗。必要时需要对树苗的枝叶和根系进行相应的修剪和处理。栽种时要充分考虑到树苗的生长规律和习性,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栽种的时间,制定详细的栽种计划,做到最大限度提高树种成活率。 1.2土壤的选择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条件之一。植物能否健康、快速生长和土壤性质息息相关。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性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种植植物前一定要调查和分析土壤性质,比如,土壤的透水性、酸碱度等。在掌握土壤性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例如,当发现土壤中缺少植物生长必须的矿物质时,需要施予一定量含有该矿物质的肥料。在掌握土壤性质的同时,还需要使客土的质量、基肥的腐熟程度以及土壤的翻挖深度达到相应的标准。 1.3施工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根据相关设计要求进行植物的种植,并起到绿化、美化作用的过程叫做绿化施工。换句话说,就是相关施工人员在明确设计意图的情况下,依据相关设计图纸对现场进行核查,并对施工计划书进行编制。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排水工程和定点放线等准备工作。在植物种植的过程中一定要定位准确,严格遵循设计图纸进行操作。还要注意的是,如果多种植物需要同时种植的话,要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 2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技术 2.1肥水管理绿化植物栽种之后,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浇水、排水和施肥等养护。水是生命之源,为了确保园林绿化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必须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在对其进行浇水时,尽量选择早晨或下午等时间段,以防中午光照太强,温度过高,对绿化植物根部造成损伤。同时,要根据所栽种的绿化植物特性对其进行浇水。对于喜干旱的园林绿化植物,适当减少浇水频率;对于喜水的植物,浇水的频率应适当增加。因此,相关绿化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园林绿化植物进行施肥,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2.2树形养护为了提高园林绿化的美观性,所栽种的植物除了具有绿化功能外,还具有观赏性。这些园林绿化植物通过人工修剪更具艺术感、现代感,深受人们喜爱。但植物是不断生长的,生长过程中会导致原有的形状发生变化,定期对其进行树形养护尤为必要。 2.3防治病虫害等园林绿化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由于这些植物品种多,而且多以绿化和观赏为主,其抗病害能力不强。因此,园林绿化植物经常会出现病虫害问题,不仅影响了观赏效果,还危及了其正常生长。为了预防和控制病虫害,除了采用杀虫剂等药物防治外,还需要定期除草、清理落叶和枯枝等,保持园林绿化植物生长环境的卫生,进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结语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增强,园林绿化越来越受到各地公民及政府的重视。因此,作为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要内容,深入了解和贯彻落实园林种植和养护技术,确保种植和养护技术管理双管齐下,对于提高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创建绿色城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冯智 单位:天津市津南区辛庄镇农业服务中心 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探索: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及养护管理分析 摘要: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集合了环保、生态、文化以及休闲于一体的人文景观空间,占据着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地位。将自然景观环境与人工造景技术相结合,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场所,同时,园林绿化景观的长久发展还需要同定期的绿化养护管理相结合,从而快速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就绿化景观设计以及养护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研究。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养护管理 近年来,我国逐渐将建设重心投入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居民所居住的环境,改善土质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同时,还能为人们所居住的环境创造出人文化与舒适化,进一步提升人们的居住质量,凸显地域特色,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养护管理工作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至关重要。 1园林景观设计的实施策略 1.1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将设计理念同当地的实际环境相结合,根据所在区域的地势地貌、水体、植物生长类型以及地域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使设计出的景观与当地的环境相融合,和谐共处。具体的做法有:在植物设计方面,要以当地的植物为主,适当引进其它的植物种类,从而确保设计出的植物景观与当地的水土环境相容。景观设计也要切实遵照城市的发展走向、地市脉络进行合理地设计,可以在具体的设计中,将原有的城市景观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尽可能将其融入到设计规划中,有效控制景观设计成本,最大限度恢复城市原有的自然风貌。另外,设计城市小区景观时,还需要结合小区建筑的设计风格,依据季节的不同变化,以此设计出不同季节的植物种类,从而确保在不同的季节都有绿色植物出现。 1.2从立体层面打造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景观设计工作较为复杂、多样,涉及的元素很多,如亭台楼阁、假山叠石、墙体、灯柱以及花卉、草坪等。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依据植物自身的生长习性,结合地势以及土壤水质的变化进行立体化的搭配设计,打造出别样的立体绿化景观。与此同时,立体景观要对空间进行合理地划分,给人呈现出视觉扩大的效果,并通过设计出的立体景观实现净化空气的目的,为提升城市绿化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要点分析 2.1不同类型植物的养护管理分析 在针对不用种类植物进行养护时,相关工作人员要依据不同植物的类型特点进行养护,例如,按照植物类型划分为乔木、灌木,阔叶、针叶以及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等。养护乔木时需要关注植物长势、修剪以及灌溉、施肥等工作。养护灌木时也要对其进行修剪整形,例如,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及时修剪灌木中的枯枝、徒长枝。造景灌木定期20天修剪1次,如果是观花灌木则需要在花期过后立即展开修剪工作。在草坪养护工作中,除了定期浇水等必要的常规养护管理外,在对草坪进行修剪完成后,要控制好灌溉、施肥总量,结合草坪实际面积进行及时地调整。由于针叶植物自身具有较高的抗旱、抗寒性能,因此,应将养护管理重点放在防治病虫害方面。 2.2四季的养护管理工作 植物养护管理工作要结合四季的变化,运用不同的养护方式。 2.2.1春季。春天是适合播种的季节,工作人员首先应清理在冬季里枯死的树苗,完成补植工作。在已经修剪过的基础上再对植物进行复剪,并做好除草、剥芽等工作。在对植物进行防寒物的拆除工作时,要严格预防病虫害的滋生,对于蚜虫、刺蛾、花叶病以及白粉病等采取人工喷药等方式进行防治。 2.2.2夏季。夏季要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根据植物生长适当喷洒钾肥料,追施磷以及有机肥等,并进行相应的中耕除草,加强汛期排水防涝工作,预防和排除因大风天气刮倒树木,避免影响交通。针对在大风天以及洪汛期被破坏的植物,进行扶正或重新栽植常绿树、竹子等。 2.2.3秋季。秋季的气温开始逐渐变冷,需要对一些树冠不整齐、偏冠的乔灌木进行整形,对于一些不耐寒的树种可以根据不同的生长特点采取相应的防寒措施。 2.2.4冬季。除了常绿树木以外,针对不同的树种以及不易修剪的树木,要在休眠期进行一次的大整修。对于一些有害虫侵蚀的树木,可以采用挖蛹虫、刮树皮等方式有效消除越冬虫害。同时,工作人员应加大力度对植物进行积肥工作,雪天过后及时将雪堆积在树根处,以增加土壤水封,有利于树木次年的生长。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养护管理一直是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尽量选择乡土植物。在园林养护管理上,需要将养护工作落实到位,加强预防病虫害,将设计与养护管理合二为一,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 作者:高宇 单位:阜蒙县城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探索: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由此对城市园林绿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就是指种植在道路两边及道路中间分隔带内的行道树、花灌木、球类、色块植物等,正是这些植物的存在,才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本文从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城市道路绿化养护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 一、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不仅能改善交通环境,美化城市,还能减少路面上的噪音、烟尘量,净化空气,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就要做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工作。在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工作中,尤其是要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杂草的防治、树木的整形等,这几方面都必须要做到适时适度。目前,我国的绿化植物养护管理水平还有限。因此,切实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水平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只有精心养护,才能够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 二、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的必然性 园林绿化植物养护是园林建设的继续,同时也是对园林景观的再生产和再加工,是一种以人工方式进行的良性干预。通过一系列绿化养护管理措施有利于保持绿化植物的良好生长状态,例如:移植、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及灌溉等,利用这些措施可以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化植物的生态效应,并最终实现园林绿化的目的。所谓的园林绿化植物养护实际上就是一种在植物成活之后进行不间断管理的工作,但这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在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的过程中,其中的主要环节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也是不能忽视的,这是养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园林绿化工程的前期工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决定着整个园林绿化工程的成败。园林规划设计时要根据园林绿地的使用功能和性质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园林绿化植物一般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配置灌木、乔木、草坪、地被时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及要求,通过合理的搭配,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当前城市道路绿化养护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在迅速发展,但是依旧存在着“重建轻养”问题,绿化养护水平相对滞后,绿化成果难以巩固,大大影响了绿化效益。总的来说,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行道树养护管理误区城市园林绿化的重点,除了能美化城市,还能够防风,并调节城市道路的温湿度。目前,在园林绿化植物养护方面还有很多误区:有一些绿化管理单位认为绿化植物只要浇水施肥,待到长势稳定后就可以粗放管理,无需再浇水施肥;还有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的问题,因城市人多车多,喷药时容易喷到行人身上,不安全,如果选择晚上喷药,又看不清楚,所以只要不危及植株的生命,就任其自生自灭。 2、道路绿地养护难道路绿地的养护工作是绿化植物养护的重点与难点,总的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不合理的设计与施工十分明显,设计时所选择的绿化植物品种不当,乔灌木配置不合理,施工时没有考虑到竣工后的绿化养护,没铺自来水管,也没有按照要求来回填肥土。二是绿化养护不规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不足,植物的根系生长不健壮,地面板结,杂草丛生;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没有对症下药或反复使用同种药物,使病虫产生抗性,从而达不到防治目的。 四、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措施 1、苗木的修剪与整形有的彩叶灌木的色彩十分鲜艳亮丽,这就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园林景观的观赏性。所以,在修剪整形时既要符合美学原理,更要根据周围建筑物和园林景观的布局,使植物造型与周围的景观保持协调,全面提高园林绿化植物的观赏价值。另外,可以在植物生长期对其进行有层次的修剪,在花型图案上要有所选择,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和背景,同时要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充分体现彩叶灌木的观赏价值。 2、严格把好设计与施工关绿化设计要与现有的养护水平相保持协调一致,园林绿化单位应该参与设计论证会。设计单位在设计时要充分听取意见,要选择病虫害少、树冠浓郁、生长健壮、易于成活的树种,多选择一些不同的树种来种植,避免病虫害的蔓延等。城市绿化养护单位应该积极参与从开始施工到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从绿化树种的选择,隐蔽工程的验收,水电管道的铺设一直到回填土质量。 3、绿化带植物的防寒养护当冬季来临时,城市园林绿化植物被风吹打后,根系会受到损伤,降低了植物的防寒抗冻能力。与此同时,因绿化植物的本身抗冻能力相对较低,温度稍低就会给其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损伤。为了能避免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加强植物的防寒工作。一是搭风障降低风速法:该方法在城市中经常使用,可以有效的减小冬季风速对绿化带植物产生的负面影响,树木能够安全越冬。二是根茎培土法:此方法在绿化带植物的防寒养护中被广泛应用。此外,这一方法还有明显优势,就是能够保护植物的根系,防止其冻伤,也能够减少植物水分的蒸发。 4、做好肥水管理肥水管理有利于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得以正常生长。在植物栽植前和休眠期进行施基肥,并在植物的生长期施追肥时考虑到植物的生长情况。一般追肥是在花前或花后对灌木进行,其施肥量应该是根据植物的树种、生长期、树龄、肥源以及土壤状况来确定。此外,对乔木和灌木施肥时,我们推荐采用挖沟或挖穴的方式来进行。为了保证植物的冠幅与外径相适应,施肥后要及时覆土,以此来保护环境,提高施肥的效果。 5、土壤管理土壤是决定着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生长状况的一个关键,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做好土壤管理工作,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具体有以下几种措施:一是深翻。土壤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增加孔隙度及含水量,使土壤水分和空气条件得到改善,加强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熟化,使难溶性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养分,从而全面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深翻、树木断根后还能刺激发生大量的新根,吸收能力增强,促使树体健壮,叶片浓绿。二是培土。有的城市绿化植物受环境和地理位置限制不能翻土,这时则需要培土。培土具有增厚土层、保护根系、增加营养、改良土壤结构等作用。在多雨区、土层薄的地区、寒冷季节多在晚秋初冬采用培土措施,用来防止土壤流失、以促进树木健壮生长。三是中耕除草。植物养护管理中采取中耕的办法,其目的是松动土壤的表层,使土壤能疏松透气、保水、透水和增温。除草可以减少杂草与树木争夺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尤其是有利于新栽植的乔灌木或浅根性树种的生长。此外,除草可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持绿地的整洁。 作者:俞洪田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园林绿化工程公司 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探索: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及养护管理措施 摘要:园林绿化在城市景观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阶段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大部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不高,管理措施不到位。本文基于园林绿化养护的技术要点,分析了养护管理的措施,以期促进园林绿化的发展。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技术;养护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近年来城市环境污染比较突出,使得更多的人开始重视园林绿化。但是园林绿化养护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养护技术和养护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因为养护和管理技术直接关系着经济和环境效益,本文对园林养护技术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养护管理的措施,以期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 一、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要点 1.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在大部分城市都需要进行灌溉,对于部分植物来说,不仅需要灌溉,还需要灌溉的及时性[2]。对于灌溉,应该结合当地的降水情况和苗木的生长状况来制定灌溉计划。例如要定期对土壤内水分改变状况加以确定,灌溉中要参考作物腾发量,植物种类、小气候、密度等因素,同时要对园林绿化植物灌溉需水量进行估算,主要从有效降雨量、净需水量、灌溉需水量等考虑,在灌溉中也应该节约用水。 2.施肥 园林植物的养护离不开肥力,因为植物的生产需要养料,在施肥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施肥在植物的根部周围,因为大部分植物是依靠根部吸收养分的。针对相根系比较大的植物,适当地扩大施肥范围,对于根系比较小的植物,则可以缩小施肥的范围[3]。在施肥之前,可以对肥料进行发酵,并将肥料进行分散,避免凝结成块,另外要注意的是雨天不能施肥,以免被雨水冲刷流走。还有对不同的苗木,施肥方法也存在差异,针对具体情况选取恰当的施肥方式。 3.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是园林绿化区别于普通植物的重要特征,通过对植物的修剪,形成某种特定结构形态。整形修剪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不同的园林需求,要注意修剪办法,首先针对不同的园林绿化需要,其修剪办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其次针对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用途,应当根据植物的年龄周期以及其他的特性中和卡率整形修剪办法。 4.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是园林绿化养护的重要方面,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应该遵循早发现、早救治的原则,对植物病残体选用深埋进行处理,对部分受到病虫害影响的枝叶进行摘除,在这个过程中避免间接传播病虫害。随着园林绿化植物种类的不断增加,害虫种类越来越多,对不同的害虫可以采用不同的扑杀方法,对园林绿化树木的病害,可采用多菌灵等药物进行防治,在配制药物时,应当注意合适的浓度。 二、园林绿化养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因此用来进行园林绿化的费用就相对较少,再加上园林绿化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投入费用巨大,我国很多地区园林绿化中都存在一个误区,在前期投入大,在绿化养护和管理中投入的经费相对较少,绿化养护技术装备落后。另外相关人员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很多地方存在重视园林绿化的方案,但是忽视养护管理的误区。同时,我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缺乏创新,管理人员水平层次不齐,由于政府对园林绿化投入资金少,对相关的人才起不到吸引作用,造成养护效率低,养护效果差的局面。最后就是园林绿化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毁绿、占绿现象严重。 三、园林绿化养护的管理措施 1.苗木采购招标制 苗木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化后期养护效果,因此在选购苗木时,要挑选优质的苗木,在采购时尽量减少个人的主观意见,避免以次充好的现象,在苗木采购前就制定好苗木的采购招标管理,在制定采购招标时。要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同相关部门做好监督工作,防止在招标中出现个人腐败,同时要遵循就低不就高、就近不就远的原则,另外要建立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报告制度,当然报告制度的建立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将每个部分养护内容进行记录,同时主管部门要进行监督和管理。 2.园林监察监督制 在园林绿化设施建成后,不能忽视或者弃之不管,而要对相关的设施进行保护,例如组建监察队定期对园林绿化设施进行监察,对毁损园林绿化设施的相关人员进行严厉惩罚,同时要积极修复,当出现病虫害时,则要加强对病虫害的治理,增强园林绿化设施的养护。 3.社会监督公开制 俗话说的好,群众的目光是雪亮的,对园林绿化养护的管理不仅需要内部监督,还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听取他们合理的意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检举损毁园林绿化设施的人员进行物质或者精神奖励,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绿化养护管理中。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对园林绿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园林绿化不仅能美化城市,还能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象征之一,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园林绿化养护技术的提升和对管理的投入,达到构建和谐美观的城市园林新景象。 作者:朱晓强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探索: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首先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问题;对策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了促使城市建设更加具有现代特性,实现城市人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就需要将园林绿化工程纳入到城市发展的主体范畴中。因此,采取何种方式推动园林绿化工程的快速发展及运行,也就成为城市园林建设管理部门的重中之重。 1城市园林绿化与其养护管理工作概述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对于城市生态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其不仅能够净化空气,使得各项指标不断提升,更能进一步缓解城市生态压力,促使人与自然能够达到平衡状态。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涉及范围较广,施工后期的养护管理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体绿化效果。一旦管理缺少科学性及合理性,就会直接导致园林绿化实际能效难以与预期目标高度符合,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植被大量枯萎,甚至死亡。因此,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规划性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在优化其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养护管理能效,创建更为丰富的生态及绿化价值,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现代化发展及建设。 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主导性因素:一方面来自于城市发展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及养护管理工作并未形成发展性认识,一旦发展至主次界限模糊,园林设计规划的发展价值就难以体现及发挥。 2.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缺少资金支持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实际问题,这不仅为养护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带来了滞后性影响,更直接导致绿化能效不断下降。这是因为养护管理机制的运行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为其提供基础动力,一旦存在匮乏问题,各项工作都将无法开展,养护管理质量更会不断下降。在部分经济发展进程较为理想的城市中,养护管理已经渗透到了实际发展的各个阶段,社会关注度普遍较高,虽然政府投入的资金比重较为充足,但是实际操作能效却往往与预期目标相背离。 3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增强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视 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方面,要想提高其工作效率,就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力度,使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能够提高对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养护管理工作存在于城市园林绿化各个环节,因此,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时必须考虑到养护管理问题,及时完善不足的地方。另外,政府等相关部门要针对养护管理问题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对养护管理监督工作要尤其重视,其次在宣传教育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同时,还要针对养护技术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效果。 3.2切实提高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想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稳定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1)加大对养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具体做法可以以讲座或者向养护管理人员展示优秀作品的方式进行,以提高园林养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效率;(2)在加强培训力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养护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这类培养能够使其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作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以此提高园林绿化工作效率;(3)积极挖掘园林专业方面的人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和后期的养护管理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4)建立健全培训和考核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在培训期间要对表现好的养护人员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3.3加强资金支持,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和技术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周期较长、施工内容较为繁琐。近年来,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在养护管理工作中也逐渐引进新型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因此,国家必须加强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部门也要与相关单位进行合理地沟通和协调。由于植被的季节性,不同的季节所采用的养护工作不同,针对这一点必须先做好预算工作和资金的使用方案,确保园林养护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提高园林养护工作机械化水平,优化管理工作,必须适时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中存在大量的不足,因此,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必须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积极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够提高园林绿化工作效率。 作者:魏海华 单位:上海野生动物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篇1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审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唱歌、跳舞、球类等各个方面有所涉猎。音乐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也逐渐受到了家长及学校的重视,尤其在新课改下,人们对于审美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学校在音乐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也在不断调整当前的教学模式,但是其中还存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完善。 二、小学音乐合唱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童声合唱主要是从西方传入的,故此需要先分析一下国外的合唱现状。美国的童声合唱主要是为了提升全民素质,并在这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的挖掘和培养,音乐合唱在美国备受重视,因为它的确在培养合作精神以及提升人们审美情趣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来在逐渐的发展中形成了艺术体系,美国的合唱教学除了传授技巧外,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合唱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巩固之前学过的技巧,更多的教师是为了学生的合唱实践活动而服务,而他们的教材大多不统一,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的乐曲类型、风格进行灵活的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国内,音乐合唱基础教育也在逐步提升,国家和教育部门也出台了很多关于音乐教学的方针和政策,为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体现出国家对于音乐合唱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提高,童声合唱较往年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一些儿童音乐合唱团也有自身的实力征服世界,享誉国内外。尽管如此,在音乐合唱教学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由于环境、师资和政策等限制,音乐合唱教育还不能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还有待提高。 三、小学音乐课堂合唱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形式日渐丰富,尤其是在一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课程,学校在努力进行改革,今年来合唱团体也非常流行,越来越多的合唱比赛催生了一大批合唱团,而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合唱团,不仅在国内有着一席之地,在国外也被人称赞,由此可见,对于音乐合唱教育的重视。国家的课程从幼儿园就设立了音乐课,希望从小就让孩子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在小学,更是增加了音乐课程的课时长度,音乐课之所以这么受重视,还是源于音乐课带来的好处太多了。实践证明,那些越早接触音乐的孩子,他们的听说能力会略强于一般孩子,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视听说能力,培养孩子的乐感和听感,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音乐素养。并且,合唱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统一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严于律己,以此实现合唱乐感的统一,在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具备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在音乐合唱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四、小学音乐课堂合唱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及教师不够重视 尽管目前的音乐合唱教学较以往有很大提高,但是仍有部分学校对于音乐合唱教学不够重视,一些学校专注于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将大量课堂分配给语、数、外这样的主科,对于音乐、体育这样的课程看作是浪费时间,经常出现主科教师占课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是因为学校及教师的不够重视,思想上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下的理念没有真正地融入教学中,只是流于形式,这样做容易错失学生提升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培养的良好时期,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当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的教育思想,更好地开展音乐课堂教学。 (二)地域发展不平衡 音乐合唱教育是素质教育要求下每一个学校都必须开展的课程,但是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教学特色不同,使得地区之间的音乐合唱教学水平差异较大。对于那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者地区来说,他们的师资队伍丰富,教学设备完善,教学场地充足,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各式各样的合唱活动;而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落后甚至连基本的食宿都难以解决的偏远落后地区,音乐合唱课的开展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他们不具备良好的学习条件,简陋的教室、暗黄的灯光,也没有充足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对于他们来说,能认识简单的汉字,学会一些基本的算数就很满足了,因此,这些地方的学生很少上音乐合唱课,他们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会相对弱一些。 (三)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的音乐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一些学校在音乐教学理念上有偏差,认为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不重要,因此对于教师的选聘也不重视,对于学历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是音乐专业的就可以,所以这些教师的素质水平本身就参差不齐,在教学中也很难传递一些更高水平的音乐教育理念。尤其是在新时期的音乐合唱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来进行教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音乐水平和音乐素养。 (四)教学设备不足影响教学 音乐合唱教学不仅需要优秀专业的教师,更要有现代化的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在一些合唱团里,需要钢琴、小提琴、古筝等多种乐器的配合才能演奏出好的作品,但是现在学校的教学中,大多是采取放伴奏的形式进行合唱教学,这样做可能影响合唱的效果,并且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趣;还有一些学校,有一些现代化的音乐教学设备和乐器,但是这些东西昂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利用,长期以来,这些辅助教学的设备都成了闲置物,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因此,学校要加强资金投入,购置一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五、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有效性的建议 (一)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教学 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师为主的课堂,依靠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在音乐合唱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出发,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喜欢的音乐类型,根据他们的特点在合唱中安排声部和角色,像那些音乐天赋较好且性格活泼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独唱一部分,同时,教学的内容还要与时俱进,合唱之前的经典曲目让学生重温经典固然很重要,但也要与时俱进,让学生接受现代化音乐的洗礼,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科学化教学 针对目前小学教师业务能力水平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当引起重视,因为音乐合唱教学的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学校应当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邀请专业的音乐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改正他们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更好地完善教学;学校也要定期开会,向教师传达一些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并借鉴其他学校优秀的音乐合唱教学形式进行探究,开展研讨会进行教学探讨,让每个教师轮流做报告,汇报自己近期的教学情况,存在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寻找对策,在交流和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除此之外,学校也要加大小学音乐教师选聘的力度,从学历、经验以及专业等方面选聘一批年轻的高水平音乐教师,为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注入新力量。 (三)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唱本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也是使学生可以身心放松的一门课程形式,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方式不是很恰当,这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音乐合唱的效果。鉴于此,教师应当丰富课堂形式,改变过去单一的说教式课堂,给学生更多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比较有趣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发声,比如可以让他们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来锻炼他们的模仿能力,提高他们的音准;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腼腆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开口,锻炼他们在同学面前大声唱歌,并给予赞美和鼓励,让他们树立学习音乐的自信,从而更好地进行合唱。除此之外,合唱还是一个集体活动,离不开每个同学的努力,有些比较调皮的学生可能会故意在合唱过程中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扰乱教学秩序,哗众取宠,教师应当理解并包容,耐心引导,可以多开展一些类似拔河的集体活动,来培养大家的合作意识,让大家知道团结就是力量每个人在集体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加强资金投入,完善音乐器材设备 对于教学设备不足等问题,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也可以根据现有情况向教育部门申请资金,购置一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多媒体设备进行理论讲解,节省口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音乐器材的购置数量,让每个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都可以利用这些器材,达到更好的效果。为了让音乐器材发挥最大用途,学校也可以设立一个共享音乐教室,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统一到这个教室,进行错峰教学,将所有的音乐器材都集中到这个教室,让教师在这个教师中可以集中利用教学资源充分教学,在这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主使用这些音乐器材,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语 音乐合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新课改理念下,学校和教师应从教育思想方面进行转变,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方面进行一个改进和完善,让音乐合唱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吉文艳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篇2 由于音乐这门学科自带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使得音乐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十分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会在课堂上随便教学生唱一首歌,可能还是通过手机播放的歌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学生,不仅无法提升自身的音乐基础,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对音乐这门学科产生厌恶的心理。合唱是小学音乐课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并且合唱是需要一个集体共同的力量完成的一项活动,在合唱的表演过程中,教室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表演水平,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为他们日后发展自身的个性及艺术等方面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加鲜明的条件。以下笔者将根据自身的音乐教育经验,就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合理的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课堂中,音乐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较好的音乐氛围,不仅能够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还能提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为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俗话说,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想要提升学生在音乐上的学习,就不需要通过各种创新的途径让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真正的感兴趣。只有当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时,他们才愿意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包括音乐教师自己都会认为音乐是一门“副课”,因此,无论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在考试的时候,他们都会自然而然的对音乐学科的学习不会十分重视。而小学时期,正巧又是学生培养自身兴趣爱好的萌芽时期,如果教师一味的将这些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科进行打击式的处理,那么很有可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丧失很多艺术细胞。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正视音乐这门学科对学生的作用,让课堂氛围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开端。并且只有当学习氛围较好时,学生才会更加愿意学习这门学科。就比如说在合唱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十分好的合唱氛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自己如果不努力的学习合唱就对不起其他的同学和老师,那么小学音乐教师的实际教学效率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应试教育之所以要被淘汰,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过程中很多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比如说在传统的应试教学过程中,课堂的展现形式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需要坐在课堂上被动的听老师讲解即可。在人数较多的班级中,老师根本无法对所有的学生都十分关照,因此这个时候就算是有学生开小差,也不会引起教师的注意,自然而然,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不重视的心理。因此想要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音乐的教学方式。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要把课堂的主体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一来,他们也能更加主动地接受课堂上的知识点。与此同时,在这种较好的氛围中,学生将更愿意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进行相应的表达,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的时候,也能更加的得心应手,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小学音乐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比如说将更多的主权归还给学生。当合唱需要选择高音、低音和队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行决定,觉得自己有能力当队长的可以大胆的举手发言,觉得自己更适合低音的也可以告诉老师,这样民主的分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合唱训练的时候更加有信心,教师在组织合唱训练的同时,也能比较轻松。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讲授多少知识,而是要看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对音乐是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自身的音乐素养是否有所提升。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的准备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设计课堂,比如说音乐课刚好排在周一的上午时,教室就可以以一种更加激扬的方式进行音乐合唱教学,让学生对接下来一周的学习生活充满憧憬,让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三、增强教师素质,提升专业水平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歧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学生对一门学科是否热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果说,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总是以一种十分强硬和死板的方式进行授课,那么学生很有可能会对这名老师感到不服气,久而久之,可能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厌恶的心理。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提升自己的音乐相关水平是提升音乐合唱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要不断提升自己和进行教育反思,不能一味的认为自己是老师,除了上课就没有别的任务,实际上,作为教师更应该要不断的监督自己终身学习,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反思,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能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教育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其次,学校对小学音乐这门学科也应该要加以重视,不能说音乐是门副课,每一门学科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尤其是顺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学生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学校可以定期的为学生开展一些与音乐合唱相关的讲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明白音乐合唱能够给他们带来的优势;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一些培训和考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有机会学习到更多不同的知识,为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在进行专业授课之前,也要对这门课的相关知识做详细的补充与说明。就比如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播放一些小学生合唱的视频,供学生观看,学生在观看这类型的视频时一定会热血沸腾,迫不及待的想要自己马上加入到合唱团中。教师随后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合唱的含义与定义,让学生在合唱学习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鞭策自己,学习更多与音乐相关的知识,为合唱团的集体荣誉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的思路和创新形式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自我摸索和自我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并且热情的心态面对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参加更多的与音乐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音乐融入生活,在生活带入音乐,不断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作者:马利娜 单位:灵武市第七小学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篇3 合唱教学的音乐教学方式对于小学音乐课程的授课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它也能让小学生的演唱水平获得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授课当中,这种方式并没有受到老师的重视,再加上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十分单调,学生对于学习音乐也感到有难度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小学音乐中使用合唱教学方法并没有使教学效率有多大的提高,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合唱教学的认识不足 小学音乐教师有没有充分意识到合唱教学方式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这种方式的实际应用效果,所以,在实际中推广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要对合唱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合唱的教学方式加以重视。合唱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所要求,同时也要求老师有一定的教学实力,所以有很多小学音乐教师都会因此放弃使用合唱教学。除此之外,一些小学音乐任课老师的教学理念依然比较传统,所以在他们看来学生的成绩更加重要,而合唱是不在考卷中考查的部分,因此理所当然地就被学校忽视了。 2.合唱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实际中使用合唱教学的时候,音乐老师要根据怎样掌握音准、声部不同该怎样配合以及控制气息的方法等学习知识点的不同来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这样合唱教学的高效率才能体现出来。然而,目前很多小学音乐课程中使用合唱教学的方法都是:音乐老师领着班级内的学生一直重复合唱歌曲,同时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枯燥地教授给学生有关音乐节拍、音符等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觉得合唱是枯燥乏味的,会让孩子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再积极地参与到合唱音乐学习当中,这样一来合唱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尽如人意。 二、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 1.培养学生对合唱教学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某项事物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让人行动起来的发动机,所以,教师要想将合唱教学的教学效果充分地发挥出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孩子们对合唱学习方式的兴趣。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教学素质,同时培养自己形成独特的性格魅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且不太成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受到年龄的局限,所以很多孩子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合唱教学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小学生如果喜欢学习音乐的话,那么这种喜欢极有可能是因为喜欢教授音乐的老师。因此,要想小学生产生对音乐合唱教学的兴趣就要让他们喜欢上教授音乐的教师。音乐老师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与此同时音乐老师也要注重自身独特人格魅力的形成,让孩子们因为自己有趣的性格而喜欢上自己。其次教师需要做的是提高孩子们对合唱曲目的欣赏能力。合唱反复的训练是孩子们失去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失去兴趣之后孩子们自然也就没了进行合唱训练的主动性。所以,老师要提高对培养学生欣赏合唱歌曲能力的注重程度,让孩子们可以体会到歌曲中的魅力,从而让学生产生合唱学习的兴趣。 2.注重技巧的引导 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是合唱教学最为注重的一个问题,并且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要平衡、统一、协调,要满足这三点,合唱的歌曲才能被学生们完美地展现出来。但是要想掌握这些内容学生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技巧基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孩子们熟练掌握最基本的音乐技巧,并在发现学生的不足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进行纠正。 3.充分发挥乐器的作用 音乐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将乐器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乐器的使用让学生了解音准和音高,并完全掌握这些内容。 4.适当调整教学难度 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的合唱教学方式的难度要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相符合,这样在使用合唱教学方法时才能收获成效。比如:音乐老师在进行声部配合教学的时候,把孩子们感觉有难度的声部改成比较轻松的同度,进而使合唱的难度大大降低,然后在之后的教学中一点点地增加合唱的难度。这样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方法会让孩子们感到合唱学习不再那么困难,这样一来就能让合唱学习的高效率充分地体现出来,让音乐课程的教学效率获得进一步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篇文章作者针对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分析,从调整教学难度、如何提高学生合唱学习的兴趣、将乐器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以及要看重对学生音乐技巧的引导等方面展开了详细叙述,希望可以对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实践有所帮助。 作者:林敏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1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选择探究策略;在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更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和提升探究方式。 一、目前的小学生阅读现状 (一)小学生的阅读心理问题 首先,他们年纪小,自制力、执行力和自制力都较差。没有一个好的学习和学习的环境,就很难培养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其次,长时间不看书,会对阅读和理解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进则退。有些同学,因为自尊心太强,怕自己写作业出错,被别人笑话,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变得怯懦,影响读书。 (二)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够好 但是,在实际的阅读中,他们的阅读方法与现实生活并不相符,很多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只注重故事的情节,忽视了一些细节,在碰到生僻字时,往往会根据拼写来辨别其读音和意义,所以,很少人会去查字典,也不会边看边记。因此,长期使用不正确的阅读方法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缺乏读书时间和缺乏课外拓展能力 新课标中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一般来说,小学的阅读人数大概在四十万,但是从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出,大多数人都是在读书,读书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读书。再加上,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无论是默读还是背诵,他们的阅读能力都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导致了他们的低效。 二、小学语文“课例式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的积累、生活经历等因素,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就能逐渐地对所读的东西产生好感和强烈的兴趣,并逐渐地把自己融入到所读的情境中,逐渐地在阅读中自主地学习,并深深地爱上它,在它的阅读中,学习理解别人的感情,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比如,《巨人的花园》的课文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巨人的花园》中的描写,创造出适合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再现“巨人的花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并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和寻找答案。比如,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花园的美丽。在设置好了课程之后,同学们就在《巨人的花园》里找出了这些巨人的特点。在此期间,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指导,但要注意不能插手,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天马行空,不能偏离主题。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并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还要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使之能够形成较为客观的视角,并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该教学法与小学语文教学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二)阅读水平的提高 在小学阶段,阅读指导的主要目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实践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通过实践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首先,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材,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合适的阅读目标。比如《扁鹊治病》,就是让学生将扁鹊的整个治疗过程从头至尾都说一遍,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帮助他们把握住重点,提高学习效果。其次,以开放、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明确教学对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体和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中,教师让学生先读一遍,再向学生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发问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逐步进行探索。老师还可以运用学生的说、说、画、议代替老师的解释,使学生自觉地走进教室,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到教学的真正意义和感情。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为学生创造“阅读空间”,让他们能自主阅读,并能真正地做好自己的“主人”。 (四)正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阅读中,学生若有一种不认真对待、不认真思考的态度,将会影响其学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多思考,多分析,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分析问题,只能靠好奇心来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阅读,更深一层的研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将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功能转换成一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从而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又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情感变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不仅需要老师的细心指导,而且要注重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当前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郭丽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2 在教学中积极地为学生构建语文教学高效教学课堂是当下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之间的共识。传统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采取单一的灌输式课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高效课堂构建之下教师则需要积极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语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语文课程教学中构建高效教学课堂的意义,接着提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 (一)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语文课程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则可以促使教师对当下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深度的探索研究并提出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语文课程教学模式之下无法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具体化,而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则可以引入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促使语文知识讲解更有新鲜感,让语文知识呈现得更加具体化,激发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积极引入信息技术 信息化技术引进课程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趣味。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旨在唤醒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结合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实际作用,不断地就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海上日出》时,教师不急于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播放以课文主题为主的海上的日出的视频等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这时教师在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过日出吗?你们认为海上的日出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时间进行思考与讲述,接着在导入课程内容。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则可以积极地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并认真感受文章阐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全面实现分层教学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就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科学合理分层。由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及日常学习表现进行分层教学,结合实际的学生学习状况采取针对的教学形式,促使教学活动有效,能让学生收获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还能够很好地提高学习自信心,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有效地优化各个层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基础较弱﹑基础良好和优异三个层次,在不同层次之间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应当是不相同的,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则是应该让其掌握课本中的生字,了解课文内容。针对基础良好的则是要在掌握这些的基础上,能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教师针对基础优质的学生则是要能够向外拓展,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讨论的方法来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点。教师则是在其中加以引导,以此来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果是具备差异性的,因此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深度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开展适宜的针对性地教学,科学地分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程度,同时结合实际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当中都能有所进步,进而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 (三)链接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怎样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则需要将语文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互关联,促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时内心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基于此教师需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进行文章内容的迁移以及实际的运用,在进行语文课程内容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内化促使学生理解孩知识并感受知识。比如教师在进行《腊八粥》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文章作者是怎样描写腊八粥的?文章作者怎样描绘出腊八粥的诱人?找出文章中就腊八粥进行细致描写的语句。文章中的作者在进行描写的过程中为什么介绍腊八粥的原料呢?文章作者是怎样表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的呢?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过程,学生可以抒发自己的见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探究,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在这一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产生对话学习过程,在对话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又比如教师在进行《父爱之舟》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文章哪种哪些场景描写让学生的阅读印象较为深刻,文章中自己与父亲共住客栈,我被咬而父亲没被咬,但是他却心疼的内容,引导学生将这一段内容进行朗读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假如学生是文章中的我,那么我会忍心叫父亲买吗?为什么呢?同时在学生进行探究交流时可以为学生就《慈母情深》进行扩展阅读,通过文章中的人物、语言等进行文章人物的分析,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力量,在回到本文进行深度的分析与感受。综上所述,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扩展新的教学方式,通过自己的教学创新为学生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积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结合分层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为学生构建针对性的课程教学过程。教师还可以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关联,在生活的基础之下,进行语文课程教学,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效果。 作者:张万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篇3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对周围的事情以及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对于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说也会有不懂的地方。而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敢于提出质疑和问题,养成对问题质疑的能力和精神,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质疑能够促进新事物的开辟与创新,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也要把这种质疑的精神融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 一、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 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并且相关教学环节的开展也仅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首先,虽然按照新课改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的开展,采取各种方法和教学举措为学生的质疑提供条件,但是不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讲授过程中,依旧按照自身的教学方案来进行,教师问题的提问大部分都是围绕着教材的内容来进行。问题的种类相对来说较为单一,并且提问方式较为死板,不够灵活。问题的提问较为随意且重复,缺乏创新之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时还会缩短学生的课堂提问时间,质疑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二)缺乏对学生质疑的深入贯彻落实 质疑应当贯穿小学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前的预习、课堂的进行以及课后的总结。教师需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概括,以及相关的归类以及整合,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方法具有针对性。质疑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当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题脉络,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使得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教学的策略 (一)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适当安排质疑教学环节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规划,围绕文章和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设计,力求尽善尽美。但是,计划有时候也会赶不上变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节和修改,只有通过这种途径和方式,才能够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虽然小学语文有着详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流程,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按照教案中的步骤来进行具体的实施,但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主题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按照自身的想法和思维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安排,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知识内容的传授,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答方式 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在思考问题方面往往不具有全面性。此时,教师就需要启发学生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往往会产生多个问题。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时长下,教师也无法回答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解答方法和解答策略。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相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寻找问题的最终解决答案。学生的质疑要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而学生有意义的质疑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作用。而一旦学生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质疑,就能够帮助学生把控文章内容的具体脉络。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问题提问的深浅也各不同。首先,对于较为浅层次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中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和文章的上下文细剖析细节,通过反复理解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对于存在矛盾和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组织小组内部成员或小组之间的发表,不必循规蹈矩,可以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创新性的回答;最后,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和探讨。例如,在课文《乌鸦喝水》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对“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这句话中的“衔”字产生质疑,这个字是否能够用“拿”来替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文中“瓶子很高,瓶子很小,里面的水又少”得出乌鸦通过用嘴巴衔石子才能够投入瓶子中,“衔”字的运用非常巧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乌鸦的机智与聪明。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深入剖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注重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 探究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够主动探究问题。问题贯穿探究的整个过程,探究着力于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和处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够完善,在问题探究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所偏差并陷入误区,在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在迷雾之中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探究也分为个体探究和集体探究,大部分的探究活动都是团体人员共同进行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而探究当中的难点在于教师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环境,因此在对事物的认识以及观点上也就大相径庭。 (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专业性的解答 1.在备课环节考虑学生问题的质疑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氛围更加轻松愉快,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死板、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挑战和锻炼,教师不能固步自封,需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不断提升自身的理念,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之外,还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在课后及时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并反思自身在小学语文课堂讲述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地打造优质的小学语文课堂。而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进行备课,制订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通过备课这一环节,教师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能够更好地应对课堂中的突发情况和学生的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针对相关的问题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和解决举措。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想如何准确有效回应学生的质疑以及相关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和沟通来深入地理解和剖析课文的内容,教学在结合教材实际内容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征。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知识的讲授方面,还应当对注意力进行合理的划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和对教师问题的反馈情况。有些学生会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走神的情况,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是否在进行专注地学习。教师在对学生的质疑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在头脑中进行思考并进行语言表达,在黑板上通过文字展示进行直观性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课堂的讲授,又要重视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到合理科学地分配注意力。 3.重视对教学实践的积累和反思 教师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以及在讲课过程中打磨出来的,一节课下来总会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地做好总结工作,应当考虑课程的讲授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是否足够合理等因素。 (五)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教学要想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及优质的反馈,离不开教师认真授课和教导,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更需要教师运用专业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教师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并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要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对待学生,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路者和朋友。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究知识背后的含义,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允许不同观念和观点的存在,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念和矛盾的观念去看待并分析事物。秉持百花齐放的教育理念,思维的碰撞往往会激发出新的观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够因循守旧,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进行内容的改变和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质疑的意义和重要性,拥有自身独到的见解,能够从整体上进行语文的学习和创作,把握好主观和客观两个重要的因素。探究式教学方式不是对学生的完全放任,需要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指出错误之处并进行引导,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探究的最终结果还需要教师以专业化的态度和客观的立场进行点评和指导,对结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框架的束缚,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拥有更加开阔的世界观。 三、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教学的要点 (一)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观察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充分地调动自身的感官,同时要集中精力进行投入的学习。而在这其中需要学生观察能力的养成和提升,观察时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观察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捕捉关键信息。通过感官进行基本信息的获得,大脑才能进一步地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在此过程当中思维才能得到发展。观察是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具体体现在问题的提问以及指导方面。 (二)注重学生思考和知识的建构 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理解与剖析,注重思考和知识的建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化繁为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头脑对知识进行精加工以及深入加工,建立知识的结构。学生对于所学的新知识应当具有质疑及思辨思维和精神,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进行自我的总结和归纳。小学语文注重思考的过程以及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过程,在对问题质疑中需要学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三)创设问题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质疑主张减少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干预,可以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合适的指导,给予学生充足进行主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才能够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优质的学习,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将会大大提升,而不再处于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教师通过具体问题的提问以及启发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能够体会到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四、结语如今新课改倡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堂质疑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教师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改变和调整,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为主的教学,鼓励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表达观点和看法,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师生互动与交流中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剖析和深入理解,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参考文献: [1]武彦峰.小学语文课堂质疑的策略[J].学周刊,2022(5):153—154. [2]郭振英.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策略[J].新课程,2020(21):66—67. 作者:田怀玉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郭川镇学区
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篇1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在医院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占比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基层医院未来的发展,医院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潜能挖掘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发展更为兴盛、长久。 1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绩效管理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当前,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医院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没有结合医院的科室设置和岗位结构。医院是一个庞大组织机构,包含了很多个不同的科室,各个科室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关联性与差异性,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绩效考核的标准也不相同,所以医院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科室与岗位的差别,保证绩效考核指标科学合理[1]。但是当前很多基层医院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忽略了医院的科室设置和岗位结构,过于关注考核结果,使绩效考核过于片面,难以真正通过绩效考核促进医院和谐、全面、健康发展,考核也呈现模糊性,缺乏客观和真实。其二,医院经营方向不稳定。大多数基层医院的经营方向经常发生变动,医院管理层没有对当前的市场进行考核和了解,在确定经营目标的时候,与市场和外部环境脱节,从而导致目标经常调整和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经营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绩效考核指标的不稳定,经常变动,降低了绩效奖励对职工的激励作用,职工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医院未来的发展。 2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优化策略 2.1了解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常用的方法 想要做好基层医院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就需要对其绩效管理常用方法进行了解。一般情况下,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常用方法包括关键绩效指标法、TOPSIS法、秩和比法三种[2]。其中,关键绩效指标法也称为KPI考核法,主要通过预设基础医院内部产出和投入等重要参数,并对其进行取样分析的方式,科学衡量绩效流程,从而保证绩效管理的目标明确,结果具有较高的可比性。不过,由于各指标之间系统性联系不足,所以在设置相关指标参数的时候,难度比较大,且难以区分主次。TOPSIS法也称为优劣解距离法,主要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与之前设置的理想方案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排序,该方法类似于数据矩阵模式,大多运用于医疗卫生管理领域。秩和比法是当前基层医院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绩效考核和管理方法,通过综合多个项目评价指标和信息,能够将其综合信息反映出现,从而突出多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水平,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 2.2成立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组织机构 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涉及的因素和内容比较多,管理机制也比较复杂,所以对管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想要优化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还需要成立专门的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健全结构职能,并且将一些素质和能力比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纳入到组织机构当中,更好的完成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3]。同时,重视管理环节和管理机制的设置,建设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据。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组织机构内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保证其专业素养和工作责任心,确保能够有效执行绩效管理工作。 2.3制定目标,细化绩效考核标准 在影响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质量的因素当中,目标不明确、考核标准不稳定等为主要因素。所以,优化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时,医院还需要注重管理目标的制定,并且将绩效考核目标进一步细化,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易实施。在制定绩效管理目标的时候,需要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行动纲领进行,并将医院的长期的发展作为基础,完成绩效管理目标制定后,要求院长审核签字,才能实施。制定了管理目标后,再结合医院科室设置情况和岗位结构进一步设置绩效考核标准,可以围绕医院常见的要素进行设置,然后对不同的要素分配权重,形成特色绩效考核体系。 3结语 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影响基层医院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管理方法,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有效落实下去,促进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孙光阳 单位:丰县中医医院 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篇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医院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发展因素,对其进行绩效管理意义重大。实践中应当不断完善和健全绩效管理考核机制,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并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体系,以此促进基层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提升[1]。 一、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定位 人力资源管理要协调多科室,使其保持密切协作,共同推进绩效全周期管理。绩效管理不仅仅是单纯的事务性工作,随着基层医院的建设与服务发展,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咨询、参谋与引导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医院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的手段与工具。只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咨询、参谋与引导作用,才能确保基层医院经济性与公益性双赢。通常而言,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主要包括工作完成情况、态度、能力以及纪律等内容。所谓绩效管理,即制定并参照标准对职工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估和指导,目的在于有效提升职工工作成效和绩效水平,推动基层医院全面发展。 二、基层医院加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十四五”期间,基层医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医院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否则其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难以占据一席之地。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医护需求,还是技术和服务创新,都在向更高的层次迈进。首先,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环是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绩效管理。同时,基层医院应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大数据技术手段全面推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更迭,加强各部门职工的科学化管理。其次,基层医院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及其绩效管理势在必行。对基层医院而言,绩效考核是深入挖掘人才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基层医院通过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可以对每位员工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以及服务理念等进行系统性掌握,并据此发掘有潜力的人才,择优挑选后进一步强化培养,这有利于增强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成效。再次,绩效考核与工资待遇关系着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通过绩效考核可以提高员工薪酬福利待遇的公平、公正性,在激励员工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以及绩效考核标准的分类细化,对提高工资薪酬福利的公平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最后,绩效考核有利于帮助基层医院广大员工清楚地认识和定位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可以明晰个人与其他员工之间的差距。通过绩效考核及考核结果的公布,员工可以看到其他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的成绩,可以发现个人的不足之处。对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加强绩效管理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三、目前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院整体管理和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不少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绩效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医院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医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绩效管理问题成为热议话题。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工作意识薄弱,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管理手段,绩效管理工作更多流于形式或沿袭传统的模式[2]。从实施效果来看,虽然传统模式可以获得一定成效,但是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无法确保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实效及其稳定性,以致部分人员因绩效考评不合理而出现离职等现象。由于人员流失严重,基层医院短时间内稳定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加强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强化管理意识成为现阶段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 之重。 (二)绩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从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工作视角来看,无规矩不成方圆,缺乏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机制是最大的障碍。研究发现,不少基层医院绩效管理机制仍旧沿袭传统的思路和模式,其表面来看与新制度要求有一定的相适性,但是并没有根本性变化,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基层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目前,基层医院绩效管理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与反馈信息收集工作未严格遵循新指标,容易导致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工作出现漏洞,甚至引发严重的内部矛盾和冲突。二是执行力和约束力不够,现有的绩效管理制度难以落地。比如,绩效管理制度对医院的领导层、管理层人员约束力不够,而对基层员工约束力太强,最终因制度设计不合理以及本末倒置的执行效果,严重影响了医院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甚至还会使基层医院的管理工作出现漏洞与风险危机。 (三)绩效管理PDCA循环存在环节缺失现象 绩效管理循环包括绩效计划(P)、绩效辅导(D)、绩效评价(C)、绩效反馈(A)四个重要环节,环环相连,缺一不可。而基层医院往往只重视绩效计划(P)和绩效评价(C),绩效辅导(D)基本缺失,对于绩效反馈(A)只是简单应付,往往将绩效评价结果单方面公布给员工,没有进行有效沟通,导致绩效管理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管理,无法持续提升医院绩效、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四)绩效评价方法不够丰富,评价信息来源较为单一 基层医院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多采用“结果法”中的关键绩效指标法,即设定主要绩效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导,按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以利润扣除成本的方式计算绩效薪酬。绩效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对于已经走上正轨的科室人员有一定激励作用,但是会遏制科室投入资金、人力开发新的业务技术,无法进一步提升科室的综合竞争力。此外,基层医院绩效评价信息来源单一,主体多为员工的上级,很少引入员工本人、同事、下级、客户进行全面评价,容易因为评价者信息不对等或是刻板印象等造成绩效评价误差,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整体工作业绩。 四、基层医院加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基层医院应当正确认知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步提升绩效管理整体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人才竞争力。基层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实践中应当将管理模式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积极创新医院管理制度。及时转变思想意识,提高绩效考评的规范性,加强业绩考核,注重专业宣传和绩效考核管理,使职工的工作与权益呈正比,积极引导广大职工塑造绩效考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绩效在基层医院运转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健全和完善基层医院绩效管理体系 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既要有高度的思想站位,又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两手都要抓,不可偏废其一。基层医院应当立足实际,对传统的绩效考评工作进行总结和创新,积极参考和借鉴其他医院的优秀经验,广泛宣传和采纳职工的有效提议。在绩效管理考评工作中,应当特别留意数据信息,提升基层医院各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参数,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量化,确保绩效管理体系科学高效。对基层医院而言,其一方面要特别注重绩效管理工作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还应当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管理指标,以此来提高广大职工的工作质量与效率。第一,明确绩效考核目标,提高考核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基层医院基于绩效考核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第一要义是明确考核目标,最大限度提高绩效考核的有效性。通过对基层医院广大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有的放矢。人力资源是基层医院的重要无形资产,建议从全局出发,从推动医院全面发展的视角,全院上下尤其是领导层签署任职期间工作目标责任书,让领导干部以及广大员工在制定工作目标的同时也给医院全体员工绩效考核指明方向,确保绩效考核与人力资源管理符合医院发展实际需要。第二,积极引进人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基层医院若想提高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水平,就必须积极引入专业绩效管理人才,基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运用来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确保绩效管理工作效能得以实现。基层医院应当在人才招聘环节下功夫,尤其是具有绩效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一定要引进来并能留住,从科学以及专业的视角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坚决避免出现非专业绩效管理工作的低级失误或者错误,否则会影响绩效管理实效。第三,不断优化绩效管理模式。确保绩效考核与职工岗位要求相匹配,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流程,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之间应当加强交流与沟通[3]。同时,应根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划分,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确保绩效考核的真实可靠性,明确全体员工的职责,并根据各岗位特点,制订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案与考评标准。第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方法。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当有切实可行的绩效考评方法,必须保证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以及客观有效性,结合大数据技术手段和平台等提升绩效管理水准。积极开展医德医风考评工作,将技能考试、研究成果等融入其中,加强和细化内容考评,多元化进行定级。既要全面贯彻病人护理查房和病况追踪工作,完善医疗文书质量以及检测规范,科学合理评定并确保绩效考评达标,又要创建档案资料管理机制,在考评工作中采用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激发员工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同时将考评结果与人员岗位聘用以及评优评先等结合起来,制订适合的培训方案,以此来全面推动医院医疗工作者专业知识和技术学习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升绩效管理质量与实效。 (三)完善绩效管理PDCA循环 首先,针对绩效辅导基本缺失的现象,医院应该在制订绩效计划后,立即开展绩效辅导,并将绩效辅导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部流程。医院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部门应协同员工的直接上级,及时与员工探讨其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潜在的障碍以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在绩效辅导中,医院绩效管理者要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让员工明白,管理者是为了提高员工绩效、使其获得更高的绩效报酬,而不是简单批评员工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有效的绩效辅导,矫正员工行为,纠正目标偏差,有效实施绩效计划。此外,在绩效辅导过程中,管理者还要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对于完成计划有困难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培训、动态调整绩效计划或是提供资源调度支持,协助员工完成工作任务,提高绩效水平。其次,在绩效反馈工作中,医院绩效管理者应该提前做好反馈准备工作。一是要收集资料,汇总完成绩效计划、员工的职位说明书、绩效考核表以及员工的历史绩效考核档案等,安排绩效面谈时间、地点。二是要注意绩效面谈的方式与方法,引导、控制面谈局面,使面谈能够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使绩效面谈达到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的目的。此外,绩效面谈要让员工进行自评,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绩效反馈的过程,给他们表达、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4]。一般从员工得分高的工作内容切入,逐渐过渡到绩效得分低的内容,赞扬和肯定员工的努力和贡献,避免过度批评。三是把绩效反馈的重点落在促进员工解决问题、帮助员工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改善目标和调整绩效计划上,有效激励员工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绩效管理循环中。 (四)绩效评价方法多样化 目前,基层医院是以“结果法”中的关键绩效指标为主导来考核员工绩效,其是对医院主要医疗活动的财务衡量,难以对医院所有活动进行客观衡量[5]。医学是探索科学,需要在探索中总结治疗经验,不能仅仅以结果来衡量医疗行为。因此,基层医院需要在关键绩效指标的基础上补充“行为法”,来考核员工完成本职工作所表现出来的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行为法”的考核要以各岗位员工的胜任素质模型为评价依据,区分出绩效卓越、优秀、良好、一般和不良的员工,按等级予以绩效激励。绩效管理部门还要根据不同岗位设计出个性化、差异化的“行为法”具体的评价方法,如关键事件法、行为核查清单法、评语法、图尺度评价法、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行为观察评价法等。在科室内部绩效二次分配时,还可以使用比较法(如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进行绩效薪酬的分配,促进员工不断提高个人绩效水平。此外,基层医院绩效评价信息来源也要多样化,不能仅仅由上级管理者进行评价,在部分重要岗位要引入员工本人、同事、下级和客户来共同进行绩效评价,全面进行反馈,使绩效评价更为准确和有效,减少主观评价的偏差,提高员工的综合技能和绩效水平。 五、结语 基层医院绩效管理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新形势下,基层医院应当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既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也要在行动上规范和细化绩效管理机制与措施,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促进基层医院整体高效运转。 作者:张佳玲 单位:福州市第六医院 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篇3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事业机构,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与公司有一些相似之处,它的许多管理和经营理念都从公司发展而来。然而,公司的目标是企业利益最大化,而医院的目标是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绩效管理为员工引入了有效、客观的评估标准,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在各级医院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基层医院管理者,有责任对绩效考核在基层医院人力管理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一、医院绩效评估的内涵与意义 (一)医院绩效评估简介 医院的绩效评估是利用相关的行政和奖励方法分析医院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状况和效益,然后进行客观评估。绩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组织绩效、个人绩效和社会绩效。根据不同的主题,医院绩效定义为衡量和反映具体表现的指标,包括临床表现和管理绩效。在我国,医院绩效考核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在工作量、收入和支出的评估中进行考虑。 (二)医院绩效评估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为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利用绩效评估鼓励医务人员更积极地工作并提供优质服务,这对改善医疗服务非常有益。其次,推进了医院的分配制度,促进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再次,促进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绩效考核管理,可以选择通过竞争和公开招聘任用贤能,这是对医疗一线人员工作的科学评估,也是对医院管理水平的考核。 二、当前绩效考核措施在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对绩效管理缺乏足够的了解 绩效评估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方面。绩效管理的重点是分析绩效评估的结果,要采取综合对策,实现绩效管理的目标。大多数基层医院缺乏对绩效管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导致绩效管理和实施水平较低,这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医院本身的价值取向忽视了共同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多数医院绩效指标仍然存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忽视了医院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性质。许多医院针对不同部门设置收入指标,过度强调“绩效”,使公立医院的利益性减弱。 (二)绩效评估标准未能获得认可 绩效考核停留在简单的评价判断,缺少对如何提高员工个人相关认知的措施。在制定和开展绩效评估时,缺乏与一线人员沟通,因而未能寻求被考核人理解和认可评估指标。事先没有有效的沟通,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偏差,导致员工出现抵制情绪,从而削弱绩效评估的激励效应。 (三)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目前的国家和医疗服务行业没有一致的医院绩效管理评估体系标准,虽然绩效管理在各行各业都在广泛应用,但各类医院的运用中绩效考核标准也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基准,医院很难建立最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绩效管理活动。因此,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绩效评估体系仍不完善。 三、优化绩效考核措施在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一)加强医院绩效考核管理思想 为了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应该改变对医院绩效管理的片面理解,并了解绩效管理实际价值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绩效管理不是满足每个员工的理想要求,但相关评估标准和措施需要符合医院发展和多数人发展的需求,在评估措施激励下,包括领导管理层在内的医院工作人员应通过推进绩效考核管理,提高绩效考核管理意识,支持绩效考核实施,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并进而加强对于医院的管理,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定位 绩效管理目标的定位可以提供有效的激励,从而最终实现医院的整体绩效目标。绩效管理目标需要基于当前医院的发展需要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并以医院的长期目标为目标。我院的长期目标是关注患者、注重质量,牢固树立服务人民健康的理念,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首先,医院应加强与上级政府的沟通和交流,获得政府的全力支持,并且积极向相关企业学习,完善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其次,提高员工沟通的认识,以了解一线人员的个人需求;在绩效考核后积极寻求完整的员工反馈,这对提高员工的相关认知水平非常有利。 (四)完善医院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是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层必须不断完善建立目标管理系统和绩效考核综合评估系统。通过界定、划分和评估医院不同部门的运营情况,明确相关量化绩效。管理上积极研究和推进绩效考核措施,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提高医院运营效率。总而言之,绩效考核系统应是为医院运营服务的综合管理系统,需要能够激励员工做得好的方面,了解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引导员工发展的方向。因而绩效考核体系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管理制度化、标准量化,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王丹,侯宇澄.医疗机构绩效评价理论及其对中国公立医院绩效评估的启示[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5(03):254-259. [2]张丹,雷福明,周娟,等.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医院绩效考评体系构建与实施[J].医院管理论坛,2015(08):37-40. [3]郑明端.公益性视角下公立医院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7(12):68-69. 作者:张卫红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第二人民医院
大数据下云会计管理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逐渐顺着大众创业的方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无论是在财政税收政策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提供了很多支持,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的很多小微企业依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内部的财务管理环节依然较为薄弱。 一、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1.企业资金链断裂。众所周知,资金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企业要想正常进行经营生产活动,就必须要得到资金的支持,资金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加快了小微企业的壮大。所以小微企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在市场上筹集资金,通过目前存在的合法渠道,合理吸纳市场上流动的大部分资金,学会利用国家和政府鼓励和支持的借款、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还是会受到自身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的影响,在没有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这部分小微企业是很难筹集到充分的资金,这也就会为企业带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筹资渠道上,小微企业能选取的渠道也比较单一,再加上其内部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难以从银行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小微企业要想从民间筹集资本,又必须要面对高风险和高利息。久而久之,小微企业就会经常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的局面,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在小微企业内部充分发挥出其财务管理的职能,企业必须要设置财务总监,在总监的管理下再分管财务会计部门。但是我国的小微企业经营规模是比较小的,工作人员数量也比较少,所以经常会存在一人任多职的现象。这种现象既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同时又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小微企业内部的会计业务信息质量处于较低水平,技术人员也会因为工资待遇不高,对工作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这部分工作人员也会存在自身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微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认真完成自己的财务管理基本职能。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还存在在财务管理方面投入较少的问题,所以企业各个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缺乏对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所以即使国家和政府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小微企业也难以顺应这些政策,做出对自身正确的调整,员工的信息素养和专业技能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 3.投资经营能力薄弱。企业投资对于小微企业的经营来说极为重要,这一环节也是小微企业获利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我国小微企业的投资经营能力较为薄弱,在这一环节中企业无法获取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因为小微企业缺乏可流动资金,在投资的时候就难免会增加阻力和压力,而且小微企业在进行银行贷款和金融机构的时候,也会因为经营规模和信用限度的限制,出现资金短缺无法及时投资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微企业受到自身经营规模的影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也缺乏长远的目光,在流动资金的匮乏的条件下,无法做出科学合理地投资计划,这就会增加和提高了小微企业的投资风险,最终使小微企业的经营利润大幅度减少。 二、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措施 1.基于云会计解决企业的税务问题。首先小微企业的经营利润较少,但是承担的税收却极为繁重,这一现象就会为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可以看出税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对于小微企业来说,需要加大对减少税收措施的重视力度,这就需要研究人员立足于对大数据时代云会计的研究,也就是要求小微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对实际情况的研究,深入结合云会计平台的税务决策。在这一背景下,可以发现国家和政府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是比较关注的,因为国家近几年出台的税收政策均有利于小微企业的获利。在这一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小微企业就能够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小微企业的税收,保护小微企业的市场地位。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时代,小微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利用好云会计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研究人员完全可以利用云会计平台搜集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方案,然后通过小微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及时处理,立足于对实际情况的研究,帮助内部的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技能,最终可以提高小微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促进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云会计的账务管理具体模式。除此之外,还需要深入了解财务管理的具体模式,因为云会计的账务管理模式会直接影响到小微企业管理者对于发展趋势和前景的预测。在这一背景下,就要求数据统计人员积极运用云会计平台,保障财务管理的统计数据务必准确,准确利用数据表示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务发展情况。众所周知的是,财务处理是财务管理中的极为重要的环节,相关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小微企业内部的财务处理形成的记录,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财务报表。由此可见,利用云会计平台,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就能够做到及时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小微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员就可以随时登录云会计平台,再加上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辅助,小微企业可以在云会计管理模式下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3.构建科学的云会计的具体工作机制。基于云平台的管理和辅助,小微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得以完善和保存,所以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各个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也得以提升,这也就会有利于银行跟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具体问题的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具体的意义就是帮助企业更方便快捷地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同时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具体指标也变得明确起来。所以说基于云平台地管理,小微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也会简化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流程,而且也完善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小微企业通过云会计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更为深远的意义就是在企业的内部出现了会计信息的信息化和透明度,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而且小微企业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也得以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刘天依 高淑梅 大数据下云会计管理篇2 目前阶段,在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加之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小微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有效地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也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带动其发展。然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的效果差强人意。为此,对大数据时代下以云会计为基础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展开进一步地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特点 第一,小微企业因自身规模不大,所以在财务管理方面制定的管理目标相对简单。为了能够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小微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成本管理与控制方面。第二,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一般情况下都是个人创办亦或是家族创办,所以企业的资金来源都属于内源型融资。与此同时,小微企业的财务活动与关系也相对简单,不存在过多的外债,财务决策也具有集中性,制度化与规范化特征并不明显。 二、小微企业财务管理重要作用 (一)为企业内部管理运转提供不竭动力。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指导观念就是价值管理,贯彻并落实管理工作,真实地反映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与最终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小微企业在筹集并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只要与资金业务活动相关的内容都隶属财务管理范畴。通过财务管理,使小微企业经营活动获得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使小微企业内部部门与机构间更加协调,以保证管理人员更有效地把握财务管理依据。 (二)促进企业与外部有效沟通。小微企业并不是孤立个体,需要和外界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并相互交流。而在此过程中,应通过财务管理当中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政策或者是经济投资等予以合理地制定。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在小微企业与外部沟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风险预警更及时。因小微企业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风险,导致其收益结果不确定性明显。所以,小微企业经济活动始终存在风险,在财务管理风险预警能力的作用下,能够帮助其合理地预测经济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有待提升。小微企业往往缺乏较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意识非常薄弱。尽管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要求小微企业聘请专业的代账公司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但是其往往以敷衍、消极的态度应对,部分小微企业主甚至排斥代账人员接触其真实的企业财务信息。小微企业在创设初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规模的拓展方面,注重业务订单所获取的短期经济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小微企业对国家与当地政府等出台的扶持政策并未给予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因小微企业领导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即便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消息与通知,也难以对优惠政策予以有效地利用。 (二)以代账公司为途径的账务处理水平偏低。与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人力、技术、信息与资金等都不具备明显的优势,而且工作条件不理想,薪资待遇不高,严重影响了小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难以招聘专业水平较高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为此,绝大部分小微企业会通过聘请专业的代账公司对账务进行处理,同时编制出财务报表等。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对财务管理基础性问题予以解决,但是却导致代账服务始终处于输出财务报表方面,无法针对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样一来,企业就难以真正地落实并达到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 (三)信用机制不健全且融资难度大。通常情况下,小微企业的规模不大且业务种类单一,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薄弱。与此同时,企业内部财务机制不健全,运行透明度不高,经营管理体系的科学程度与约束程度也相对薄弱。小微企业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其资金大部分都是临时周转的资金,因而对于企业银行贷款的申请来说,特别关注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且手续审批的程序相对复杂。正是因为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诸多不足,所以其整体管理水平提升难度较大,出现融资困境的几率也有所增加,对其未来经营与发展十分不利。 四、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架构构建途径 (一)小微企业云会计账务管理。在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占据基础性地位,在账务处理准确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上,为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未来业务的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中,账务处理的主要组成内容就是银行日记账、明细分类账与现金日记账等多种账簿,并生成财务报表。在云会计这一平台的作用下,小微企业能够向云端传送与经营活动相关的原始凭证,同时由认证审核成功的会计工作人员负责处理。而对于账务处理工作来说,小微企业也能够在云端的帮助下查看并严格监控账务处理的整个过程,一旦出现问题亦或是存在异常,能够及时采取预警与处理的方式。因小微企业自身特殊性明显,所以财务处理同样存在一定的区别。而作为云会计平台会计工作人员在处理账务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账实不符的问题,必须要以此平台为途径和小微企业展开及时地沟通和交流。 (二)小微企业云会计税务管理。小微企业自身的收入规模不大,所以,在实际经营当中,规避税收成为其高度重视的问题。以云会计平台为基础开展的小微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相关经营人员必须要将财务处理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有效地完成税务处理的决策。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于云会计平台,能够对有关小微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政策以及地方支持计划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地采集。随后,会采取大数据技术的处理方式,最终形成税务主题数据,在企业经营者开展纳税筹划方面给予有力的决策支持。在此基础上,在云会计平台中所获取的行业数据,能够使小微企业对行业内部亦或是类型相同企业的税务处理技巧展开动态性地了解,为其自身的税务管理工作开展奠定必要的基础。除此之外,小微企业能够对大数据技术予以灵活地运用,将企业内部账务信息以及税务处理的方法与行业整体水平展开对比和比较。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确保小微企业的税收筹划决策科学合理,同样,也使其税务处理的水平与效果明显增强。 (三)小微企业云会计风险预警。近年来,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虽然小微企业经营活动相对简单且总量不多,但是,毕竟企业活动属于集合经济与管理等综合社会活动,所以各方面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云会计平台的基础上,小微企业本身的风险预警管理可以使其尽快找出存在的风险,并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应对风险的有效措施,尽量将风险控制到最低。与此同时,在云会计平台中,小微企业也能够对关键性的风险设置出监测指标,形成风险预警模型,进一步分析并严格监管小微企业的财务情况,确保财务预警的及时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小微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规避。 (四)小微企业云会计融资活动管理。在云会计平台这一载体之下,小微企业能够获取关于融资活动的数据信息,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处理所采集的数据信息,随后在融资主题数据中进行存储。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其融资管理所需支撑的数据应利用平台层来提供相应的组件服务、数据管理与存储等,并且为融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此同时,小微企业同样能够在云会计平台中及时上传企业融资方案,针对企业实际状况展开行业对标工作,在BI智能系统的基础上,智能化地评估小微企业所制定的融资规划,最终选择最佳融资对象以及详细的方案内容。基于此,小微企业也应当对云平台予以协助,确保企业与银行的互联,在云平台的作用下和金融机构实现业务对接。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云会计成为小微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必经路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有效地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而通过云会计访问并共享数据,也已经成为小微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最佳途径。 作者:刘子阳 田智浩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大数据下云会计管理篇3 一、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于小微企业而言,招聘的人员大部分是毕业生或者经验较浅的人员,这部分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如果小微企业中职工的个人素质以及专业化知识相对较高,可以推动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给小微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这与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必然会限制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不利影响。 (二)市场竞争意识相对较弱 现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将难以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在小微企业当中,部分员工仍然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更新,加之部分员工的社会能力较差,他们在选择市场以及客户的时候,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并且没有对市场的情况进行深入考量,这种选择缺乏针对性、科学性。此外,部分小微企业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员工意识松散,使员工的财务管理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久而久之企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财务管理工作也难以有效开展,在一定程度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在财务管理中预测风险能力不高 部分小微企业对财务管理缺乏相应的认识,认为该项工作是财务单位的工作,在财务编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难以提高积极性,致使管理预算工作太过片面。于财务部门而言,其是管理财务预算的主要部门,因此预算内容应该包括在财务管理内容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实际情况与企业规定不符,致使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企业在开展编制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依据,但是诸多小微企业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对预算管理进行编制,使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致使财务管理质量以及财务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四)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 于小微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有效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有助于小微企业更好的开展业务规划以及经营管理。小微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涉及到的内容相对单一,在遇到风险问题时难以凭自身能力进行解决。加之部分小微企业并未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财务渗透度相对较低,这对于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小微企业需要引入资金。部分小微企业会向银行进行借贷,而银行的借贷有着较高的审核要求,小微企业的信用较低,因此难以向银行申请贷款。小微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加之资金难以正常运转,致使小微企业的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影响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小微企业破产。 二、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意识 于小微企业而言,如果想要运行财务管理体系,就需要提高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以及管理理念。第一,将工作作风转变,员工不能按照传统的管理理念开展工作,从而推进财务管理部门向高效型、服务型部门转变;第二,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各种工作的管理,将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并将责任分配给不同的员工,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状态,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三,将领导人员的财务管理理念逐步加强,使领导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在领导人员的带领下使员工的财务管理理念逐步更新,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助力。 (二)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相关人员对现阶段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效果,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将财务管理工作逐步细化。第一,需要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使小微企业逐渐向服务型企业发展,并且需要将转变思想的执行力度逐步加强;第二,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摒弃落后的管理观念,在管理的过程中紧跟时代的步伐,从而确保资金的有效应用;第三,小微企业的领导人员需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更多的支持,将财务管理领域不断扩展,使流动资金得到科学有效的控制,从而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将财务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需要将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这不仅可以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据可依,而且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于小微企业而言,在推行了财务管理体制之后,公司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因此需要更多的管理人才,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助力。小微企业需要对人才的重要性提起重视,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进行大力培养,为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将各部门的财务管理创新意识逐步提高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可以将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而且可以推进企业的改革、创新。现阶段科技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部分小微企业建立了云会计平台,在云会计平台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转变理念,将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创新。小微企业可以科学的考察财务管理部门,在考察的过程中,可以与相关人员探讨财务管理工作,从而了解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与相关人员探讨解决方案,在经过细致的考量之后,可以将其纳入到云会计平台当中。小微企业可以让先进的员工带领新员工,了解员工的实际想法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从而将更多内容纳入到云会计平台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 (五)提高云会计的融资活动管理水平 于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问题十分突出,企业可以利用云会计平台,从该平台中获取与融资活动有关的信息,利用大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储存,将存储的相关数据作为日后DaaS层的“融资主体数据”。于小微企业而言,在开展财务管理以及融资的过程中需要以相关的数据作为依据,可以通过PaaS层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从为SaaS层的融资决策提供科学的服务。小微企业可以在云会计平台中传输相应的融资方案,通过该平台与其他企业进行对标,然后科学的利用智能系统的功能评估小微企业制定的融资方案。云会计平台会对小微企业制定的方案以及规划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寻找相应的融资对象,为融资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云会计的作用日益突出,小微企业科学的利用云会计可以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于财务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应用云会计可以使数据的整理、共享工作有效开展,但是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云会计平台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小微企业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有效的策略,将云会计的作用充分发挥,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之上,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凌贤姝,谢梓钦.财务共享云环境下小微企业财务记账系统的应用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8(10):16-18. [2]孟海云.浅析大数据背景下云会计在小微企业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8(10):131-132. [3]程平,赵化.大数据时代下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税务管理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7(17):20-22. [4]罗莹娴.大数据时代下云会计在小微企业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06):166-168. 作者:王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