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中学音乐教学高效课堂的设计策略 摘要:高效课堂是每位中学音乐教师梦寐以求的,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中学音乐课堂的低效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高效课堂的途径。如何才能设计高效的课堂呢?听完许多专家的讲解,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得出高效课堂设计的几点策略,拿出来晒晒,以期与同仁商榷。 关键字: 中学音乐 高效课堂 设计策略 高效课堂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寓素质教育于中学音乐教学之中。即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坚持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把情感、激励、竞争带进课堂,使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一、高效课堂设计的前提是教师精心的备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使课堂高效,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备课。 首先备课标,因为课标是备课的依据,应该改变只看教材不看课标的不良的习惯,应该把课标熟记于心;其次备教材,教材是师生进行共同学习的平台,老师要整合各种资源,并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重难点了解的历历在目,力求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再次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因为教学总是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在课间应多与学生平等亲切地交流,这样就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 只有充分而又精心的备课,上起课来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由此可见,设计高效的课堂,备好课至关重要。 二、高效课堂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充满思考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策略有: 1、"捕捉新奇’找’问题"。中学音乐教学领域中有许多名词和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 "调式" 、"和声" 、"华彩段"等。学生初次接触有关调式与和声的歌曲时,很容易产生各种疑问,以这些疑问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知识的能力。 2、"发现矛盾’增’知识"。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很多看似相近的概念,鼓励学生找出各概念的要点,对比异同,找出联系。如"音程"、"音域"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开始学习时很多学生会有疑惑,经过讨论,学生举出了很多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音乐现象。这样借助学生间相互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知识。 3、"纵横比较’更’清晰"。 在学生学习时会对有关相互干扰的乐理知识产生混淆。如音高、音调、音阶、音节四个相似的概念,可以通过纵横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时,对中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判定就是一个难点。首先要分清四个相似概念的区别,其次要对各种概念力所能及的应用到具体到某首作品上,这样通过比较,使复杂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应尽可能的采用灵活多变的比较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获得新的乐理知识。 三、高效课堂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音乐课堂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纵横向的联想和知识与实际唱歌的结合应用等方法。 1、通过知识横纵向的联想,使错综复杂的基础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有序化。中学音乐乐理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学会把某个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加以理解,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使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有效,运用起来更加准确。因此,引导学生抓住乐理知识体系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中学音乐基础知识搭建成适合自己的一张理论体系网络。 2、在构建完善的乐理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应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鼓励学生把所学的乐理知识应用于平时的唱歌消遣当中,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学习有关大合唱中的分"声部"知识时,很多同学会问, "《黄河大合唱》中分声部唱法"产生原理是什么吗?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倡导学生运用自己所知道的乐理知识去讨论各种音乐现象的特点。这样不但知识得到了深刻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 3、在预习、听讲、合作探究、复习和作业、总结等各个常规步骤中,引导学生唱什么、怎么唱、为什么唱、什么时候唱。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习惯,当然,学生开始时会感到有点难度,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尝到甜头,继而会有更大的突破。我们要知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设计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 四、高效课堂的设计,应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形式简洁、丰富直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内容的兴趣性和立体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因为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设计高效的中学音乐课堂,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在提高个人魅力的同时要及时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才能设计出高效而又理想的课堂。因此,教育界同行应该一起努力还中学音乐课堂应有的魅力,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精神的乐园、成长的沃土。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音乐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一、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奉陪着流下同情的泪。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以优美壮阔的旋律,再现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险的英雄性格和光辉形象,讴歌着伟大军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 使人奋发。所以,中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薰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能表演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 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二、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等,听众渐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左右达到大脑完全放松,已消除疲劳的最佳状态。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 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生活中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中学生身心都得到愉悦和锻炼。另外,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优美的歌声,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不仅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锻炼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 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六岁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伴着他走过了孤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试论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 关键词 音乐 能力 培养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而残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是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例如:歌曲《念故乡》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家乡的情绪。在教学中我并不过多的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歌曲,在欣赏中体会和感受歌曲情感和内涵,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作品的处理方法和表现手段。通过这种思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或者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切莫只讲不练。 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鼓励和欣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我们要抓住每个契机,及时给予表扬。不管唱的标准如何,只要学生大胆参与,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评价语言要自然、真诚,用我们亲切的评价语言去感染学生,去鼓励学生。三、积极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同学们要做到能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首先要了解发声原理。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来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就是好方法,切忌乱模仿,压着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像,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我在音乐课上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青春舞曲》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跳起了新疆舞。再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的《游击队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用肢体语言把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合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感知,想像思维,科学的发声法,情感教育、互动合作以及欣赏这几方面不断的提高并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不断的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和兴趣,使他们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议中学音乐教学 音乐是美的教育。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热爱音乐,为培养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审美观服务。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中学音乐教学呢? 一、构建先进的艺术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西洋唱法”也有其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二、培养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要做到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是总原则。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 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致使长时期以来,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了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地、主观地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因材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2、秩序渐进。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地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筑人才的有效措施。 1.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涵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那么人民音乐家洗星海的大型声乐区《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中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中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 2. 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大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的好帮手。 音乐教育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电影插曲《世上中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流下同情的泪。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其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要想表演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集中性、表现性及形象性等,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忍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3. 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除了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得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悉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6岁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伴着他走过了孤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能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能让学生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4. 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因此,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中学生身心都能得到愉悦和锻炼。另外,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优美的歌声,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总之,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不断加强与提高,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基于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主体参与研究 摘要: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行主体参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学生观念,培养主体参与意识;加强学生音乐素质,提高主体参与能力;加强教学导入,营造主体参与情境;通过听、唱、想、说、创作等创设主体参与途径;合理选用、组织教材内容,降低主体参与难度。 关键词:音乐欣赏;主体性;主体参与 新颁布的《中学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过程与方法倡导体验、比较、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学习。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对音乐美的感知、感动及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都只能在亲身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而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很少考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对音乐作品的看法与见解,很少提供机会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实践并从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因此,要把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中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参与。 一、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主体参与的特点: 生成性:在主体参与教学中,音乐知识、信息不是单向传递的,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在与他人不断地进行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地建构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生成是在动态中的生成,是在活动过程中的生成。主体性是生成的前提条件。 开放性:主体参与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性就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完成教学过程的创造。它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和教学评估的开放等。 全体性:主体参与强调全体学生参与,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教学不能忽视的对象。全体参与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全体学生参与,而且是实质上的全体学生参与。 全面性:主体参与是全面的参与。一方面,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还是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参与,不仅要求学生在场,更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宽容性:主体参与非常强调宽容的音乐课堂氛围,它不仅要求教师有宽容精神,还要求学生有宽容意识。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对音乐的见解,允许每个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主体参与的类型 按参与主体划分,可分为个体参与和群体参与,群体参与又可分为合作性参与和竞争性参与。按参与过程划分,可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细分:按参与的态度,分为积极参与与消极参与;按参与的意识,可分为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按参与的真假,可分为实质参与与形式参与;按参与活动的特点,可分为情感型参与、智慧型参与和情智混合型参与。按参与结果划分,有两种分法:根据参与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正面参与和负面参与;根据参与的程度,可分为高效参与,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 三、中学学生音乐兴趣的特殊性 音乐兴趣是指个体对音乐的某方面内容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肯定性的积极反应。建构主义理论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兴趣是主动性产生的一个条件,因此,有必要对高中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探讨。 1中学生音乐兴趣的倾向性 中学生正处于情绪多变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情绪体验感知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如何接受音乐的教育、喜爱什么样的音乐,都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倾向。对于“合乎学生口味”的音乐,就积极配合,喜形于色,要求教唱或听赏。对于不感兴趣的音乐,只能用“睡觉”、“看其他书”来消极对抗。 他们欣赏音乐倾向于较为熟悉的“文字”和极富“感染力”的音响刺激,追求外表上的“听得懂”,很少去思考音乐的真正内涵。他们按各自的审美观来学习音乐,理解音乐,音乐兴趣呈现出较大的个性化倾向。因此,面对同样的教材内容,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即使面对同样的流行音乐,在个人喜好上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2中学生音乐兴趣的狭隘性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众多的国内外“排行榜”及“歌手秀”成了青年学生们“研究”音乐的方向,社会环境中到处充斥着震耳欲聋的音响,大街小巷的书店和音像商店里到处是中外歌星的cd、录音带及广告宣传画。受此影响,使得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音乐兴趣范围比较狭窄。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点。尽管流行音乐作为面对广大民众的一种音乐形式,给人们带来了通俗易懂的理解,但如果只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其它音乐,音乐兴趣未免过于单调,长期以往,不利于中学生发展。 四、学生主体参与策略 1培养主体参与意识——改变学生观念 首先,是对音乐才能的误解。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逐步趋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判断自己是否具有音乐才能时往往喜欢这样说:“我没有音乐细胞”、“我没有音乐这方面的才能”。他们的依据就是自己唱歌五音不全,对于乐器一窍不通。问卷调查显示,68?的学生估计自己音乐能力一般,只要2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音乐能力较高。其实这是对音乐才能的片面理解,把是否能表演作品的能力作为一个人音乐才能的唯一标准,而不知道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领悟的能力是音乐才能的重要表现,而且这种能力正是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在。中学学生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的音乐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这种能力,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中学生的智力发展,已逐渐摆脱具体形象思维,而代之以抽象思维,这对他们从理性的角度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是大有帮助的。 其次,是忽视欣赏过程。中学生欣赏音乐总想用结果是否正确验证自己是否听懂,其实,欣赏音乐更应该重视体验过程。学生只要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展开丰富的联想,体会音乐的魅力,就是欣赏,就是听懂的表现。不一定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才是听懂音乐。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改变评价观念,树立学习的信心,主动参与欣赏教学。 2营造主体参与情境——加强教学导入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方法能有效创设音乐审美情景、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产生审美期待,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审美态度,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性。 中学音乐欣赏包容了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精髓,感情方面涉及到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等;内容方面涉及到地理、人文、政治、道德等等,因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上要因课而异,现介绍几种常见类型: 故事导入法:课堂上教师用一些古人或是伟人的故事导入,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语导入法:成语包含了很多典故,传说,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等。当出示一个成语的课题,学生就会对这个成语涉及到的内容产生联想,从而激发学生们愿意去想、愿意去听的兴趣。例如《十面埋伏》就可以从成语导入教学。 律动导入法:即给学生创造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通过运用肢体语言,迅速缩短与作品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共鸣,引发兴趣,然后进入新课教学。 音乐欣赏课的导入方法不胜枚举,但是,只有在遵循导入新课原则的基础上,经过教师认真构思、巧妙设计而成的导入方法,才能有效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有效地参与音乐欣赏教学。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初探 摘要:教学原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而学生是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对象。只有通过对学生音乐心理特征的研究,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音乐教学原则,才能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使音乐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学生的音乐性理发展特征,就成为音乐教育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原则;学生音乐心理特征 1.音乐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也可以说是“约定俗成的通则”。它是人类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它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原则作为指导。教学原则的制定要以音乐自身的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音乐学、教学论所提出的普遍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音乐心理发展特征等为依据,脱离开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音乐教学原则就会失去它的指导意义。音乐教育家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提出了许多符合音乐学科特殊性的教学原则,如情感体验原则、参与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创造发展原则等。 学生是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生时,其实真正教的,并且必须与之接触的是学生的心理。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成为实旆音乐教学原则最根本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音乐心理特征的研究,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音乐教学原则,才能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使音乐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特征,就成为中学音乐教育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对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的关系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2.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及音乐心理特征 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应首先了解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状况。 2.1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 2.1.1生理发育状况 一般认为,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两部分(他们分别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这时候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生理发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生长发育形态的显著变化:青春期是骨骼肌肉的发育的最快时期,身高与体重都迅速上升。(2)生理机能的健全:中学生生理机能的各方面随着体形剧变的同时也迅速增强,逐步健全,大脑发育也基本健全。(3)性发育趋向成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性征,性发育开始变得迅速。(4)开始进入“变声期”,嗓音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2.1.2心理发育状况 随着中学生生理的巨大变化,其心理发展也必然经历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 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其心理特征不同于儿童,也有别于成人,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有相当的发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增强。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步健全和大脑发育的基本成熟,中学生以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而中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与小学相比,已经接近较理性的科学体系,这就促进中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有意识地进行逻辑的分析综合活动,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独立思考能力,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正确与错误,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科学知识,这必然使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同时又缺乏稳定性。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中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激情.情感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复杂。同时,中学生的兴趣和态度的改变具有跃进式,暴风雨般的性质。他们爱憎与明,遇到高兴的事会欢呼雀跃,见到不合理的现象则义愤填膺。同时他们的情绪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例如:在取得成绩时,他们振奋,高兴得手舞足蹈,而一旦失败,则又容易泄气、消沉。有时会因一些小事而变化无常,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导致冲动和鲁莽的行为。 (3)产生“成人感”或者“成人意识”。随着生理、心理的系列变化,加上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使中学生产生了一种“成人感”。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视自己为大人,自尊心日益增强,希望能与大人们“平等”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爱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若听到有人对自己批评时,情绪波动比较大。对于老师、家长或周围同学提出的要求,不像儿童那样顺从,而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而是力图用事实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但同时又摆脱不了心理上对成人的依赖。 (4)自我意识膨胀。在“成人感”的产生的同时,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膨胀。独立愿望与自尊感大大增强,希望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考虑个人问题的兴趣上升,努力使自己在同龄伙伴中取得以欢迎的地位。过高的要求,过多的指责以及不公正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中学生对周围人给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承认自己的社会价值。不愿接受成人的影响,他们要求自尊、自治、在生活中表现出相当强的独立性。 2.2中学生音乐心理的主要特征 随着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巨变,音乐心理发展作为一般心理发展的一个侧面,也必然发生变化。它与一般心理发展有着某些共性,即相通的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变体,情绪的发展处在极不稳定的进程中,许多方面会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这样,使他们的音乐心理往往也带有过度、动荡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2.2.1音乐认知发展方面 中学生从小学进入到中学,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他们接触音乐的机会也相应增多,不容也更广泛了。加之大脑的发育基本成熟,使他们的音乐认知能力大大进步了。而与成年人相比,他们认知水平还是不够的,常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中学生的音乐认知是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 2.2.2音乐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他取决于人的需要。一般来说,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肯定的态度,产生爱、满意、愉快等体验。对于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否定的态度.产生恨、不满意、不愉快等体验。由于每个人的需要不同.所持有的态度不同,体验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情感。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广,他们有目的的思维、控制自己的能力、自觉的行动、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这一阶段,他们对音乐的分化性、选择性也更为突出。大多学生都喜能满足他们寻求刺激,喜欢新鲜的心理,而谋堂上的音乐却难以的到他们的共鸣。 2.2.3音乐的个性心理发展 个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兴趣、动机、理想、品德、能力、气质、性格等,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内部因素,以及外界环境都会对个性心理的发展产生影响。 中学生在音乐的个性心瑙泼展方面也有许多表现: (1)音乐兴趣的不稳定 (2)音乐能力的差异性 (3)自我意识的表现。 3.贯彻音乐教学原则要以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为依据 中学音乐发展水平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就成了关键。音乐教师必须要严格贯彻教学原则。深入研究教学特点,不能脱离开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下面我们将通过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来着手实施音乐教学。 3.1情感体验原则 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坚持体验性,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更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另外,重视教学情感因素的作用,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总趋势,对于培养仝面发展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说明了情感体验原则的重要性。 3.1.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中学阶段是情绪和情感突变的时期,中学生精力充沛,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喜欢寻求刺激,讨厌一成不变。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中的主导动机,没有兴趣的话.他们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音乐教师只有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带给他们乐趣,引发他们兴趣。因此,音乐教学要结合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展开切实有效的教学。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中学音乐教学多侧重于情节复杂,含有哲理性的音乐内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要得当,不可过少过易。加上中学生处在“变声期”.出现了声音沙哑、高音上不去、嗓子容易疲劳的现象,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并给予理解和帮助,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阶段。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对必须要下工夫挖掘教材的深度,调动各种教学手段,使单一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其深刻内涵,用综合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种角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表演、竞赛、律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课上有演唱、有演奏、有表演、有讨论,动静结合,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3.1.2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所谓情感体验关键是要亲身参与。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音乐形象的,它与那些理论学科犬不相同,不能光靠教师一味地理沦知识灌输来让学生了解音乐内涵,而必须要学生亲自去聆听,用心去感受才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正是音乐认知发展的过程。如歌曲的艺术处理,在学习曲谱、歌词的过程中,学生对歌曲已有了初步体验。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以及用何种速度、力度、音色演唱更为恰当等这些内容,光靠老师的讲解是无法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的,必颁要学生亲身感受,用耳朵聆听、用大脑联想。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等手法探讨和认识旋律的风格,节奏的特点,结构的形成及情绪的变化,然后由学生提出个人对歌曲演唱速度、音量、音色等方面的设想。通过这样对音乐要素逐渐准确的把握过程,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力就会不断加深,音乐形象在脑海中也会渐渐清晰。 3.2参与活动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道理在音乐教学中电同样行的通。参与活动是学生发展各种音乐技能、学习音乐知识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音乐教学中的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并且总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需要, “以人为本”的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中,传授音乐理论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传授音乐技能时,就更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脑展开练习和实践活动。好玩好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生理心理特点,根据这一重要特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的上课形式,把“律动”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应选择一些节奏感强,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歌曲,这类歌曲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各种有规律的动作,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解释、再现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由于中学生的身体迅速生长,而生长速度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暂时失去了平衡,使他们动作协调性差,显得比较笨拙,加之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于课堂上的一些互动活动表现出不爱动、不屑动的样子,实际上是一种羞怯心理在作祟。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现象进行思想工作,拉近师生间、同学问的距离,增强相互信任感。 音乐实践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开展课外音乐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一方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得到情感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在课外音乐活动中,学生运用并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各种训练使他们的音乐技能和音乐技巧趋于成熟和完善。第三由于长期置身于音乐的美的氛围中,他们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因此,只有创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发展。 3.3启发诱导原则 所谓启发诱导,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音乐心理发展过程和音乐学科内在的规律性,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参与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教师的作用就可以忽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引导作用,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由于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情绪的发展极不稳定,许多心理特征交错出现。他们虽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对学习的目的性并不明确,常是随心所至,受外界客观条件影响很大。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音乐学好了对其他科的进步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明确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主动了,才能提高他们学习质量,才能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热烈的气氛。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健全,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音乐认知能力也日趋增强,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乐益分析、概括。教师应多提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刺激大脑思维,指导学生把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启发性问题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而需要教师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的。 还有,课堂环境中音乐氛围的营造对学生也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前把音乐教室精心布置一番,可以通过挂图、摆设乐器、播放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熏陶感染中形成音乐能力。 3.4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不同,所生活的家庭背景不同以及天赋的差异,造成学生们的音乐能力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音乐能力的差异从不同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单个个体来看,其本身存在着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异。比如一个学生他可以在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方面比较强,但听觉记忆、想象联想能力却没有明显发展。而从不同个体来看,不同的对象,无论是在演唱、演奏能力方面,还是对音乐的理解力、想象能力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园材施教,就是要考虑到各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接受能力及兴趣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音乐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状况,然后摸清楚每个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专业技能和爱好兴趣等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差异,兼顾不同学生,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对好的学生要提高要求,帮助他们提高音乐水平;对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予辅导和鼓励,耐心帮助,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课堂的局限性大,不能照顾到每个同学,所以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音乐活动,让那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身才艺,对那些没有一定音乐专长的学生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另外,中学生都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剧变,在心理上发生里微妙的变化,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变得尴尬起来。针对这种心理变化,教师可以采取台班分组进行教学,排除女生羞怯的心理,同时还可以解决男生唱歌时定调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严格贯彻音乐教学原则展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促进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鉴赏是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增进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升道德素养,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反思与评价艺术的能力;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以音乐欣赏课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鉴赏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为教学目标。在鉴赏课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知识的传授,而是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善于观察学生在学校音乐鉴赏中的每一个表现,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赏活动,多多发表对所听音乐的独立感受与独特见解。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上的引导要采用“求同”与“求异”并存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的赏识会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只有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才能改变那种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具体体验的单向方式,才有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身的体验。 二、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搭建创新探索的平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感受美的体验,比如用节奏、律动、线条、色彩、绘画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自填歌词、创编故事丰富多彩的创造实践来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造。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提问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在提问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同时,良好情境的创设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另一种方式,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方面。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激情。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音乐体验情感,使他们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一切情感考验。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不可或缺的。 三、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流行音乐与我们的民族音乐间有不少相似点。就民歌而言,很多流行歌曲的素材来自民歌。现在流行歌坛出现了一些歌手用通俗唱法演唱民歌的现象,是民歌演唱的另一形式的体现。在音乐教学中,结合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流行音乐 的特点,因势利导,尽可能多的关注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流行音乐,积极而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习和体验音乐,吸收流行音乐中有益的元素,激发学生上好音乐鉴赏课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教学时,我们要以音乐专业化知识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当前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特征,提高他们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取音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在评价中培养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此外,音乐鉴赏教学时,感受音乐和文学完美的结合,把一些诗词、散文有选择的与合适的音乐进行匹配,感受体味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 四、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要巧妙地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更完美地提高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借助多媒体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时空,激发学生思维。教学要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教学中。要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与鉴赏音乐,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又如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将民间音乐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表现的主题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待学生初步掌握后,再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就会变得容易了。 总之,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浅析中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民族音乐是一切音乐的源泉,一切音乐都源于民族音乐。中学弘扬民族音乐必须紧紧围绕音乐实践展开,通过“听、唱、学、看”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音乐 途径 音乐 实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国的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创作、表演和理论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在音乐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在表情达意的方式上,在音乐的体裁、形式及其他各种表现手段上都有我国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民族音乐正在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弘扬 四、借助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深层次理解民族音乐 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发展求新思维,体现出音乐的直观性、参与性、丰富性、趣味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多媒体视听技术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受到普遍重视。教师通过运用影视放映、可视形象、摄影照片、图表投影等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感受音乐形象,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民歌、民乐、曲艺等民族音乐的海洋中欣赏美、感觉美、表现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 总之,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感情,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充分发挥能动性和亲历体验性,在“听、唱、学、看”的音乐实践中,培养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以适应学校素质教育和时展的需要。让我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共同的事业、宏伟的理想做出新的贡献,用我们的汗水和心血去迎接民族音乐教育的明媚春光!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浅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大量也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环境 兴趣 创新能力 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改变教学方法,提供创造的机会 1.先形象、后概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概念、后举例、再练习”。在一次“连线”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在分辨延音线和圆滑线时比较困难,所以我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作法,试用“先形象,后概念”的做法,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首先我从感性入导,我出示了“︵”。提问;“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条狐线象什么?”。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时,我便告诉他们:“在音乐旋律中,它叫连线。”。然后我让学生听范唱,再划拍节试唱,这样,学生便牢固地认识了延音线。这种教法比纠缠于概念不放而勉强为其死记硬背教起来轻松的多,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愉快,达到了学生自己尝试的目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主体参与,激励创新 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儿童观的真谛所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新知识、新问题,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演唱歌曲《赛龙舟》的过程中,我先提出问题“用什么表现方法能使歌曲听起来更热闹?”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一半学生唱,另一半学生喊:“加油、加油”。同学们很来劲,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顺势将他们分成两组,一齐来感受这种形式的实际效果,果然,歌曲听起来层次感丰富了,热闹了许多。接着我又激励学生畅想:赛龙舟的的场面可热闹了,大家争先恐后,一会儿你快,一会儿我快,我问:“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改变它的演唱形式来表现这激烈的赛龙舟的场面呀?”这样,学生在初步接触到音乐和谐、丰富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二、提供说的空间,给予表达的机会 1.说想法,谈体会 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一个积极的想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在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 2.说标题,想内容 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体现于歌词、旋律、节拍节奏,体现于创作的背景,同时也体现于作者付于作品的标题上,可以说,标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如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在告诉学生乐曲标题后,让学生就题目展开想象,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好像看到一个人赶着马车、挥着鞭子在运粮食。”“不对,应该是有许多辆马车,这样才能突出运粮忙,”教师趁机启发学生“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场面?”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热烈、忙碌、喜庆的场面。“老师,我还听到农民伯伯愉快的歌声。”“农民伯伯粮食大丰收了,心里乐开了花。”……学生们尽情表达着想说的话,没想到题目上简简单单的七个字竟能引起学生这么一大堆的话语,学生越说思维越活跃,对乐曲的理解也越深刻,象这样有目的、有选择地说标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为下一步的“听”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三、结合生活经验,发展创作的空间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1.结合表演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2.结合歌曲创作 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边唱边表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像,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 新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个“新”字。“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审美情趣。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利用现代多种教学手段。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愉悦学生身心.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 我就对于新课标后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从音乐课程价值体现的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优化音乐课堂中的整个审美情趣。 新课标下的音乐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知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基础。 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一个学生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不喜欢那种音乐,和学生的家庭、经历、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关系。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趣味,进而更深一层地通过音乐教学,把健康、纯正、明确、自然,对人类社会有意的音乐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务。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此也愿为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 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 2.淡化教学目标,增强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 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⑴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 ⑵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更愉悦…… ⑶结尾要愉悦 俗话说:“好聚好散”吗?好的开端很重要 ,结尾更重要.老师要巧妙的设计下课前得几分钟 ,争取让学生能有你‘好结尾’的魅力吸引他们愿再来光顾音乐课! 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 再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3.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 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再比如在欣赏广东音乐《步步高》时,我让学生边欣赏边画一幅想象画,结果有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画了一幅类似旋律线的画面,有的学生画了一幅重阳节和外公爬泰山的画面,还有学生画了一幅一群小孩打日本鬼子的画面……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我们尚且不去分析作品的好坏,单从众多的想象画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4.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这是音乐的本质,也是利用音乐开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依据。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三、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可以以多媒体手段辅助音乐教学,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愉悦学生身心、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教学手段。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 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 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 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 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 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并 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播放每一种乐器 演奏的midi音乐片断,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 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 能自然分辩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作过这样的尝试,听 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煤体欣 赏乐曲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 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 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3. 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突破重难点 音乐课不同于绘画课,可以用色彩线条来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语文课,可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而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巧妙演示,把抽象的乐理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更好地突破难点。 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乐器是必要的,可是,一整套民族乐器数量多、体积大,教学中不便于也不可能一一展示实物,如果教师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堂课讲下来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各种乐器的音色,教师演奏多种乐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借助多媒体视听设备能很容易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乐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声画同步技术,让学生感受每一件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效果,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互补结合,增加了学生分辨和记忆能力,避免教师费时费力空谈乐器的形状、音色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抽象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而 " 改头换面 " 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合理恰当地重视了视听的体验结合,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音乐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在新课标提倡下,我们的音乐课是活跃的,快乐的,但要真正达到在中学音乐课堂中使学生“乐中学,学中乐”那还是一件艰巨的任务。我们就需要从实践课堂中体现: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审美,能通过我们的课堂体验到生活中的美.音乐中的美!让学生去创造音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吧!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谈音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气质的培养 内容摘要:歌唱气质是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特点。独具个性特色的歌唱气质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所在。缺乏歌唱气质的歌唱者只是一个歌唱机器, 而不是艺术家。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入手提高对歌唱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旋律特点的理解提高对音乐的演绎; 让学生认识到歌唱的职业特点, 提高艺术的审美水平也是形成具有个性的歌唱气质的关键因素。 关 键 词:歌唱气质 歌唱语言 音乐演绎 艺术审美 一、什么是歌唱气质 查阅字典,对气质的解释是这样的:气质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也指一个人的风格特点。这主要是指不同的人在生活中以气质给人留下的不同印象。特定到歌唱气质,应该是一个歌唱者在歌唱中表现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特点。比如: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歌唱家,一提起某人的名字,其歌唱形象、声音特点和演唱风格便立刻在我们大脑中浮现。这就是歌唱者有个性的歌唱气质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歌唱气质的形成是一个歌唱者成熟的表现。而歌唱气质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或唱几首歌就能练就的,它是歌唱者在长期的艺术追求、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经过摸索、千锤百炼而逐步形成的个人演唱特点。 二、歌唱气质的重要性 在音乐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从学校毕业时,音质、音色、共鸣已达到一定程度。论技巧,对许多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歌剧选曲都能胜任,我们认为他们已具备较好的演唱功底,但其艺术表现及演唱时的整体美感却难以激动人心,他们也为自己倾尽全力地演唱却得不到观众发自内心的称赞而苦恼。类似的情况在历届全国歌手大奖赛中更屡见不鲜:能够参加比赛的歌手,从声音和演唱技巧方面没有太大差距,选手能否巧妙地运用声音,能否正确把握作品,感染观众,整体歌唱气质如何是取胜的关键所在。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声乐比赛中,众多的歌手唱得都很完整,但却没给人留下特殊的印象。但民族唱法选手王丽达的出现却让我们眼前一亮:她演唱的歌曲音域不是最高,歌曲结构也比较简单,但她以对声音恰到好处的运用,充沛的感情表达,淋漓尽致的现场发挥,以异常感人的整体形象打动了评委,感染了观众,最后获得银奖的佳绩,也使全国观众认识了她。由此可见,歌唱者的声音条件、歌唱技巧相近,但一个懂得用思想、用感情、具有极好歌唱气质的歌唱者会使自己的歌唱形象熠熠生辉,并能触及人们的灵魂、品德、性情,是一种深沉而又持久的力量。这是成为歌唱家、艺术家的必备素质。在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整体歌唱气质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同训练学生的声音技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漫长的声乐学习过程中追求、体验作品中存在的美,传达作品的美感,逐渐形成自己的歌唱气质,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修养、让观众不能遗忘的歌唱者。 三、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 1.通过对歌唱语言的把握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声乐中的语言是音乐化的歌唱语言。它通过音乐的造型手段使语言音乐化,使之富于音乐旋律节奏感与歌唱性。首先,歌词作为人类书面语言的一种,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以语言塑造形象,叙述一段故事或表现某种情感。其次,从形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高的凝练美和准确性。受人声嗓音本身和听众听觉承受能力的制约,在一定的时间容量内,歌词不能像诗歌一样根据内容或抒情的需要着意铺陈。而且,声乐曲式的时间容量也是有所限制的。因此,歌唱语言不得不凝练它的语言表现: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最准确的词句完美地表达思想情感。再者,从语言格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强的节奏和韵律性。歌唱语言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由创作者精心设计和创作的具有特定思想内容、语言规律和音乐风格的语言,富含音乐的因素,又富有歌唱性。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了解歌唱语言的音乐特点,要求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准确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来描述人物的形象。比如,描述我们当代生活的歌词内容和情感一般容易理解,而中外古典歌曲、传统的中国古典戏曲和中外歌剧,不仅离我们的时代较远,更有文化审美上的差异。如果不理解词意,不掌握戏剧情节的来龙去脉,就只能按照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目的地唱,使听众不知所云。另外,在分析歌词时,不能只停留在歌词的表面意思上,而应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深入挖掘其潜在意义,并进行分析、感受和表现,以便更完美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把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文学修养糅入到对歌词的理解中,确定歌曲的演唱基调,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这也是形成歌唱气质必不可少的因素。 2.通过对音乐的演绎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靠语言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人类的语言不仅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用以表达丰富情感的载体,即人类的日常语言具有一定的生活语调。生活语调主要通过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来表达人的思想,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生活语调的抑扬顿挫是歌唱语调的基本来源。由歌唱语调形成的歌唱旋律具有造型性、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服务的。歌唱气质的形成,要求投入大量的心思去挖掘音乐中的美,要让学生多朗诵歌词,体会歌词的抑扬顿挫和平仄关系中蕴含的声调美。声调美是声乐旋律的造型基础。声调美再加上音乐的音高、节奏、调式、和声等手法创造出鲜活的音乐形象,达到声乐旋律的造型目的。而同样的声乐旋律,具有不同歌唱气质的歌唱家演唱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的精美之作。既描写了大自然的雪景,又把雪比作具有洁白纯净的心灵、滋润万物成长的春的使者,给雪花赋予了活的生命。歌唱家殷秀梅和都曾经演唱过这首歌,然而留给我们的印象和审美享受是截然不同的:声音明亮,演唱情真意切,听者像被春雨滋润,给人奋发向上的感觉;而殷秀梅声音宽厚,演唱极富深度,唱出了雪花让大地回春,用自己的生命滋润整个大地的献身精神,既有雪花的温柔又有雪花的皓气,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这就是不同的歌唱气质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给听众截然不同的艺术享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歌唱音乐的基础上,合理演绎声乐旋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唱气质。 3.通过提高对歌唱职业的认识和艺术审美水平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歌唱表演是要讲究个性和气质的。歌唱个性和歌唱气质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歌唱事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一个称职的歌唱者是以自己美好的声音和充满激情的演唱来表现不同艺术作品的美,通过演唱传递给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受到启迪。因此,要使观众最大程度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歌唱者不能把作品唱得平淡无味、毫无生机。我们对某位歌唱家留下美好印象,除了他有漂亮的声音和动情的演唱外,他们在舞台上的歌唱形象也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久而久之,他的歌唱形象固定在观众心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歌唱气质。不同的歌唱气质把不同的美传染给了观众,体现了歌唱者典型的、稳定的个性特点。音乐教学中教师接触的学生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大胆活泼,情绪变化强烈,有的虽然不好动,但情绪和情感发生变化快,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两种性格都比较适合歌唱专业。而有的学生心理活动迟缓,缺乏歌唱激情,见人羞怯,这种性格不符合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循循善诱,使学生逐渐改变这种心理,走上正常的歌唱道路。让学生形成良好歌唱气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提高艺术审美水平。由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而每部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同。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及情感反应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个性。这种审美个性决定着歌曲演唱处理的个性,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歌唱气质。因此,要求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使自己的嗓音条件和作品选用尽量达到统一。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和歌曲作者的精神气质产生共鸣,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歌唱气质的重要职责。在学生歌唱道路的起步阶段,学生的声音技巧和歌曲处理能力都十分有限。一个负责任的、高素质的教师应一边教给学生歌唱技巧,一边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确定其属于哪个声部,如女高声部可分为戏剧女高音、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等,然后才能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作品。音乐教师应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导到适合他的正确的歌唱道路上来。教师还要花费大量心血在对作品的理解把握上,细致搜寻、挖掘、剖析隐含在谱子里面的东西。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对音乐的正确演绎、提高艺术审美水平是提升演唱水平、最终形成自己独特歌唱气质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合格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在愉快中学会感受、想象、创新求异——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感 摘要:让我们关心孩子们愉快地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学会感受、想象和创新求异,是适应了新课标的理念思想,音乐审美能力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 关键词:艺术教育;语言;律动;游戏;人体乐器;感受;审美能力;想象力;创新求异;综合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曾学过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他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音乐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得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而且能综合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想象力、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因此,在我们音乐教学中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在愉快中学会感受、想象和创新求异。 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 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 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歌谱唱名时,为了使教学更形象、更有味,我请了几位高矮不同的学生分别充当音符的do、 re、mi、sou和la,并用手号来告诉他们音的高低。接着提问:“谁最高?”下面回答:扮演“la”的学生最高。并指出:由于la住的最高,所以这个唱名也最高。这种教学形象、直观,加之听觉与视觉的统一,学生不但加深了对“音高”的理解。为进一步掌握已学的唱名,我在演奏音符的同时,要求扮演音符的学生将听到的音高按先后顺序迅速排好,同时唱出唱名,唱准音高。还能让学生们将学过的节奏和唱名进行组合,让他们自行创作出许多不同节奏型和乐句。这样,不但使学生们活跃了思维,训练了大脑,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再如,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我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给歌曲《小列兵》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 作为音乐教师,素质教育的传承者,我们应要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得到快乐、幸福。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探析信息技术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中学音乐 信息技术 影响 论文摘要:课改的大潮促使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并被大力推广。在众多的教学手段中,多媒体被应用于中学音乐教学中是最普遍、最有效的,对音乐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里主要就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利与弊进行讨论。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初中音乐教学的积极影响 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初中音乐教学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音乐教学更容易实现信息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互动”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新课标中追求“互动”,只有“互动”起来,才有真正的教学。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有一种交互式电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 board)。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在使用这种教学媒体的教室中,教师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例如在教学人音版初中音乐第十三册第三单元《欧洲风情》时,可以专门制作一个展现欧洲风情的课件,课堂导入时首先用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在欧洲的大街小巷中漫步的情景;将对欧洲风俗风情展示的模块变为由学生自己预先搜索,然后通过小组活动汇报介绍的模块;让学生讲一讲桑塔•露琪亚和玛莱卡莱的诗意,让学生探讨对欧洲民间音乐的感受。对于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学生总有许多疑问,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生可以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也可以与教师进行单独沟通。这样即使是不善表达的学生也能够克服困难与教师进行沟通,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 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能够及时让教师了解学生,使课堂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精彩纷呈。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活动,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的展示。并且给学生搭设有利的自主式学习平台。例如在为学生介绍进行曲作品时,为学生播放《军队进行曲》,在学生熟悉乐曲旋律的同时,试着为《军队进行曲》进行填词,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乐曲的旋律。要求学生能够用生活化的语言以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创编。在这里可以使用相应的音乐软件,例如《tt作曲家》,让学生直接在软件中进行创编活动,并利用这个软件对乐曲的结构进行分析。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填词的乐句添加伴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挑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且一同演唱其作品。而这个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音乐所表现的抽象性情感内容,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向姐妹艺术作进一步的探索。比如,在对音乐与舞蹈艺术的介绍中,体现舞蹈与音乐有共同的节奏,旋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二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音乐可以借助于舞蹈的肢体语言来诠释音乐内涵,舞蹈借助音乐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通过多媒体将处理过的几段无声的舞蹈片段混淆,让学生根据舞蹈中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点及肢体语言,来选择出相应的音乐。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形成将音乐与其它姐妹艺术相结合进行思考的发散性思维。 (四)信息技术再现作品内涵,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在中学音乐新课标中,音乐欣赏在一学期的内容中占一半比例,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单一的听的教学方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与认知水平有限,往往对音乐的理解很肤浅,有的学生甚至只能听出声音的大小,无法对音乐展开想象。因此让学生体会出音乐作品的内涵比较困难。而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影像来提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作品,这无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欣赏能力会逐渐提高。 二、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过度使用信息技术的弊端 (一)喧宾夺主,用视觉代替听觉 音乐是抽象的听觉艺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想可以自由地驰骋。但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过分的强调“视听盛宴”,在课件中放置过多华丽的图片,甚至为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过度的采用音乐以外的内容,学生的注意力看似被吸引了,但是学生是被课件中的图片所吸引,而不是音乐本身,一堂课就这样“跑了调”,偏离了音乐课的主题。游走在大杂烩之中。这种音乐课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浪费了学生每周仅有的一节音乐课。 (二)让教师形成依赖,忽视深层备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推广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应用,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对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做了一些硬性的规定。例如参加优质课评比,上汇报课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技术。同时多媒体的方便也让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课件做得热热闹闹的,而且该讲的、该在课堂弹奏的音乐,全放在课件上,这样课堂不操心,一切交给鼠标,轻轻一点,万事俱备。久而久之,老师真正该深层的备课却被忽略了。比如对所欣赏作品的分析、理解,教唱歌曲的弹奏准备,对不同教学对象施以不同方法等。这些关键性的东西被放置起来,而忙于找图片,找某个片段音乐等等。长此以往,结果只会影响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效果。 三、结语 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进行整合已经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利与弊。充分扬其长避其短,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音乐教学服务,让学生在精彩的音乐课堂中享受音乐,陶冶情操,不断提高音乐素质。
音乐鉴赏课论文:让中学音乐鉴赏课充满活力 摘 要 中学音乐教学要让学生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与评价能力,学生在参与的音乐鉴赏活动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得到愉悦的情感体,使学生的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满足,身心上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鉴赏 活力 音乐鉴赏课能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与评价能力,使学生的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满足,身心上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但是如何上此类课程却是个难题,笔者多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实践,边摸爬滚打,边观课、研课、磨课之后,现针对中学音乐鉴赏课谈点个人的拙见。 1让音乐鉴赏课堂具有民族特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音乐鉴赏教学时,要注意从民族性上对作品进行挖掘。没有个性便没有艺术,民族文化是音乐发展的源泉,也是音乐创作的基础,音乐作品中个性的挖掘起源于民族文化。例如《牧歌》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内容及调子与蒙古族游牧生活有关,字少腔长、气息绵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是蒙古人的长调,都会体味到其中那份独有的“激动与苍凉”。例如《劝酒歌》是根据彝族曲调创编了这首曲子,其优美欢快,具有民族特点,描述了彝族当今幸福美满的生活,表现了彝族姑娘的美丽、热情和轻松欢快的敬酒场景。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很容易地鉴赏到这些具有民族特点的流行音乐,教师经常选择古今中外具有特定意义的作品比较与选择,或者把某一作曲家的作品集中搜集起来,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了解我国民族特点,感受有民族特征的中国音乐的美,接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感染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让学生思维在音乐课堂中充满想象的翅膀 在音乐鉴赏课中,可以运用想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音乐鉴赏。想象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心理活动,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在听音乐之时,对音乐中的旋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没有想象,那就是不会鉴赏,听完一首曲子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所以没有想象就谈不上什么鉴赏。要想增强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描绘性的音乐情景交融,就要选择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的作品。例如曲目《十五的月亮》、《百鸟朝凤》等,这些曲子都伴随着很多的场景,我们要想象在那样的场景中,是多么欢快与轻松,如果我们没有想象,不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情感,那这首音乐曲子也便没有了味道。 情节性的音乐也很容易地引起听者的想象,甚至有些这样的作品在标题中就带有很强的情节特点。例如《动物狂欢节》、《扬鞭催马运粮忙》等,都很好地抒发了作者高兴的心情与曲子当中人物的心情。抒情性的音乐这一类型也很容易引起听者的想象。 有些作品其实上代表了作者的心情,作者就是把自己的心情创作成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曲子就要让学生凭借音响的感知,大胆地展开想象,感受其中的情感。例如吴欣睿的钢琴曲《天之痕》,其中的亲情,爱情,师徒之情与复兴故国的理想之间的各种情绪夹杂一起,故事婉转曲折,音乐也极为凄美。 启发学生想象的方法有多种。通过音乐的高低、快慢、节奏、力度、强弱等要素,去思考有几个主题音调、音乐的总体布局、各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感受到作品朦胧的美。把听者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相统一,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和情境。让学生将鉴赏的作品在脑中勾画出缤纷的画面,融音乐与画面为一体。让学生自由想象。由于音乐是一种形式,而想象是无形的。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思维,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融进作品中,不受作品的解释和分析所影响,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模糊思维、自由想象,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的交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获得审美享受。 3让学生在音乐课堂用即兴表演的方式来鉴赏音乐 在音乐鉴赏,并不是坐在那里只听不动,其实,音乐鉴赏也可以伴有一定的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动作或者加一定的表情,并能演唱出来,通过载歌载舞来激发与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兴趣和水平。例如说边听边舞、模拟演奏都是在音乐鉴赏课中常用的方法。边听边舞就是让学生听不同风格或者不同时代的曲子,能根据他自己的理解与各民族舞蹈动作相结合起来,把音乐要表达的情景用活动表现出来。例如《西班牙斗牛舞》、《采茶舞曲》等。在边听边舞的这一过程中感受音乐中所蕴涵的音色、旋律、节奏等等之美。模拟演奏,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活动,学生们好动,也喜欢对乐器敲敲打打,可以让学生按交响乐的位置坐好,每人分配不同的乐器任务,为了更具有效果,可以在每人身上贴上乐器的名称,再选一名学生作为指挥,播放音乐,让学生担当音乐当中的角色,当从音乐中听到自己的乐器演奏声时,就要按自己所代表的乐器进行表演,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真的乐器进行演奏,效果更佳;该过程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分辨乐器发出的不同的音色,让学生知道乐器演奏的姿势是什么样子,把握整个作品中的节奏、速度等。 这些都是在鉴赏中用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再创作。由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比较快,逻辑思维逐步展开,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在鉴赏课中增加了娱乐性和趣味性,开启了学生的艺术思维,借以扩展艺术视野。 音乐鉴赏课论文:如何激发高职学生音乐鉴赏课学习兴趣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响应国家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大都循环有序地开设了各类艺术公共选修、必修课。在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试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前期,高职艺术课的开展与专业技术课程相比,还是存在一些课程安排上的问题,需要高职艺术课老师不断改进与探索。文章选择公共艺术课程中比重较大的《音乐鉴赏》课为例,浅析公共艺术之《音乐鉴赏》课在高职院校的授课心得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建议,并通过案例,与广大高职音乐课教学工作者共同探讨。 [关键词]音乐兴趣;年龄差异;传统音乐;沟通障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高职院校的《音乐鉴赏》课,无疑担负起引导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受音乐美,培养正确审美情趣的重要作用。 1高职音乐鉴赏课受众群体的现状 11喜爱与麻木并存 受流行音乐及媒体大量音乐秀节目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在校生对现下流行乐坛的流行音乐动向极为敏感,同时表现出对音乐鉴赏课的极大热情,能侃侃而谈阐述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分享音乐情感体验,对上课内容表现出比一般专业课更为浓厚的兴趣。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则对音乐课表现得极为消极,认为音乐鉴赏课,无非就是听听音乐,极为无聊,这部分学生,无论教师如何激发课堂学习兴趣,如何推荐曲目,如何分析音乐情绪,始终无法达到分享音乐过程中的共情,因而表现出消极麻木的状态。 12趋流行而避传统 时代在发展,音乐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思想状态的重要艺术形态之一,也必然与时代的进步紧密结合。时代感强烈的流行音乐无疑是时尚的风标,是受众主体所趋向的艺术流,毋庸置疑地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与追捧。因此,高职学院大学生在音乐鉴赏课的欣赏内容上,往往表现出对各种流行音乐风格的高度兴趣。与此同时,作为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文化艺术形态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音乐的发展,诸如最为经典的那些中国古代乐器及其名家名曲,学生群体则兴趣了然,一问三不知,更无法引起共鸣。 13年龄差导致沟通障碍 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离不开两个主体,负责教育运行工作的主体――教师,以及教育的受众群体――学生。而学生群体的日趋年轻化,也与教师的年龄形成了鲜明的反比。音乐对于受众群体的学生而言,之所以喜欢,是因为音乐的时尚性、流行性,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年龄差日趋严重,也必然导致授课内容无法完全贴合学生的兴趣,从而,代沟无法跨越,年代感迫使上课内容无法使两代人完全融合。学生关注和喜爱的,教师体会不了,教师课堂推荐的音乐,学生产生不喜欢。 2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课学习兴趣的分析与策略 在高职生的音乐鉴赏课程上,如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取舍与融合,以及如何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尽量在学生有所熟悉感兴趣的内容里,加以正确的审美引导,并伴以相关经典与传统音乐的融入,是音乐鉴赏课上值得探讨和发掘的问题。 2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挑选恰当素材,唤起共鸣 学生是年轻的群体,他们活泼、乐观,只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利用他们有所共鸣的内容加以引导,是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欣赏气氛,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关注并跟上教学节奏的。那么如何调节课堂氛围,是音乐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手段。 首先,音乐鉴赏课有别于普通专业课程,需要声光电的全方位感官刺激,因此,建议学校应提供相应较好的多媒体设备,一堂好的音乐课,光有好的老师,好的素材,而没有先进的播放设备配合,那么再好的老师都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素材无法播放,播放声响效果极差,对课堂的氛围营造是致命的。因此,教育相关部门应及时对教室播放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是上好每一门课的先决条件,也更是音乐鉴赏课的重要保障。 其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案例素材上,教师应循循善诱,通过以下两个原则,更好地吸引学生关注到你的上课内容: (1)接近吸引:在年龄、学习背景、学生兴趣、审美观等方面,教师应主动靠近学生,尽量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容易产生共同的心理和共同的语言,从而吸引学生关注你的素材内容。此外,包括教师上课的语言,也应尽量贴合年轻群体,避免太过古板,音乐是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如果教师的素材、语言都无法接近学生群体,则必将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无法在课堂起到主导作用。 (2)诱发吸引:在给出欣赏素材的同时,可以适当给素材一些个人定位,或请学生猜猜,下面这段音乐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情绪,什么故事?给学生提出一些聆听音乐时的思考,通过诱发学生的兴趣点,来吸引学生专注到素材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请学生听听接下来这段音乐,熟悉不熟悉?如果熟悉,回忆一下哪里听过这首曲子?或者这首曲子来源于哪部你熟悉的影视作品?这首歌曲请你感受一下最打动人的是哪句?曾经笔者在讲维也纳古典派的作曲家莫扎特时,选取了一首名不见经传的《小步舞曲》,之所以在莫扎特的众多杰出作品中,加上了这首小作品,是因为笔者学校的上课铃声便是这首《小步舞曲》的一个翻版作品,此铃声版本与原版音色音质特色上有一定差别,所以在播放原版素材时,特意请学生聆听,接下来这首曲子,大家是否熟悉或听过。学生纷纷关注,听完后表示的确在哪听过,很熟悉,少有敏锐的学生,也会激动地大叫“上课铃声哎!”此时,这种前期诱导提问,吸引学生关注的目的,充分体现出优势,课堂氛围较之前更为活跃了。 在条件完善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中,运用贴合学生的适当音乐素材、良好的沟通语言和诱导性的噱头来唤醒学生对音乐的麻木感,用充分的感染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欣赏氛围,是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兴趣的良好手段。 22利用流行元素,渗透传统音乐经典 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长河中,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传承,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到了极具代表的作用,从古至今,我国的汉民族乐器与少数民族乐器以及器乐发展,也侧面反映着民族的文化传承。因此,高职的音乐艺术课程里,向在校高职生深入浅出地介绍传统的乐器及器乐是极为必要的,而面对更喜欢流行音乐,甚至被韩流、日系流行音乐渗透极为广泛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欣赏了解我们中国自己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乐器、器乐知识,是极具挑战性的。利用当前流行元素,巧妙引导,从中渗透中国传统音乐经典,是较为有效的方式方法。 221利用流行影视作品案例,激发传统音乐欣赏兴趣 学生喜欢时尚流行的元素,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关注当下最新鲜的影视作品资讯,就能从中获取一些古典乐器古典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作为案例来引导是极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例如:在介绍中国古代乐器“竹”类乐器――竹笛时,笔者引用了某流行古典电视连续剧情节,在回放中,演员吹笛子的造型的图片与当代画家陈逸飞的一幅《夜宴》人物肖像画作比较,就会发现,吹笛子的持乐器方向是有出入的。那么到底哪个姿势是正确的呢?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接下来要给学生欣赏的器乐视频片段。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比较熟知的流行影视作品,甚至关系到某个学生熟知的演员,大家就会比较关注,最后,通过欣赏材料的了解,学生掌握了我国传统乐器竹笛的演奏姿势,相信,通过这样的一个流行影视作品的引导,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比普通的欣赏教学,来得更为记忆深刻。 222利用流行音乐与古典乐器的融合,加深对传统乐器的了解 流行歌曲、流行影视作品插曲片段等,往往在学生群体都是熟悉度较高的,因此在介绍中国传统乐器时,不妨尝试用这些传统乐器演绎当下流行的歌曲作品,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中国古典传统乐器的音色,也是一种吸引学生对古典乐器产生好感的方法。教学者应尽可能地多收集各类声像材料,精心挑选并合理利用。例如:在介绍中国古代“土”类乐器――埙时,笔者挑选了一首日本音乐人久石让的经典代表作品《天空之城》之埙演奏版音频资料。这首歌曲作品在年轻人群体的熟识度是非常高的,学生一听即能辨识,但是此刻提出一个问题,猜猜这段音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就能巧妙地用熟悉的旋律唤起学生对较陌生的器乐音色的好奇感,从而引出埙这个传统乐器,加深了学生对埙的音色记忆。 因此,如何巧妙因势利导,在流行元素中不知不觉渗透进传统音乐知识,是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古典音乐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引导方法,只要教学者对传统音乐赋予高度的热情,掌握流行动向,合理利用,是可以使传统音乐同样受到学生欢迎的。 23主动聆听,积极沟通,乐于学习,缩小年龄差距带来的沟通障碍 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但是,音乐却是有年代感的。每一代人的童年、青春记忆里,都有着自己的音乐记忆,这些音乐却年代分明。曾经有开过一次华语乐坛歌神张学友的介绍讲座,内容丰富,声像资料更是找了一大堆,主讲老师讲得激情四射,却始终唤不起学生的强烈回应。细想起来,原因还是两个字:代沟。 年龄的差距是音乐鉴赏课里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老师在台上或侃侃而谈,或绞尽脑汁,例举着他(她)印象中的那些经典歌曲,很可能底下的学生却在耳畔悄悄塞上一只耳机,里面放着老师根本不认识、没听说过的歌手歌曲。这就是年龄差距带来的沟通障碍:你知道的我不知道,我知道的你不知道。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尝试与学生换位,主动聆听,积极了解学生年龄层喜欢的音乐内容,努力缩小年代差距,突破学生一味听,老师一味讲的格局,发现别有洞天。 231布置任务,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些他们能胜任并且有兴趣的团队作业,如:“我最爱的流行音乐风格”、“我心目中的好歌手”、“假如让我学一门乐器”等主题,鼓励学生收集素材制作PPT,从策划、制作到完善,再到最终上台演示、与同学分享,一系列过程,可以极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同时,也是鞭策鼓励学生主动了解音乐知识的一个好方法。 232学生上台,教师聆听,角色互换,相互学习 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学生变成老师。因此,让学生上讲台,听听他们怎么介绍他们感兴趣的音乐内容,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方法,更是教学者主动了解学生群体的好途径。通过上台演讲,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他们年龄层所喜爱的音乐风格、音乐人、音乐感受,也能感受到老师上好一堂课的不容易。老师坐在下面,可以聆听年轻人的思想动态、音乐资讯、喜好感受。这种相互学习,有利于缩小师生间的代沟,促进沟通。 233给出合理建议,给予鼓励认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分享完内容后,教师应全方位点评,给出合理优化建议,并给予一定鼓励,正面表扬不仅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更能持续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好感与积极性。 综上所述,高职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机应变,不断尝试多元化教学手段,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方能在课堂迸发出激情的火花。 音乐鉴赏课论文:小议初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教学对策 摘 要: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乐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挖掘初中生的音乐潜能。而鉴赏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有效的鉴赏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乐理知识、积累音乐经验,为学生奠定音乐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与目标。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落实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以下将对鉴赏课有效性教学对策进行具体阐述。 一、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音乐鉴赏课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展,教师要注重挖掘初中生的音乐鉴赏潜力,从专业角度指导,让学生掌握音乐鉴赏的技巧。例如,很多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教师可以在鉴赏课中多选择流行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聆听时思考问题:为什么喜欢这首歌?从这首歌中听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带着疑问聆听音乐,从中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并畅所欲言,与同学和教师一起讨论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与音乐分析能力,教师再从专业角度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中的专业元素,拓展学生的思路与视野,提高乐感。 二、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音乐 “学会倾听”是音乐鉴赏课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学会倾听音乐,才能从中感悟到音乐的情感,才能达到音乐鉴赏目标。(1)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法,让学生课下聆听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尝试写出音乐鉴赏报告,在课堂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共享;(2)利用音乐鉴赏课的时机让学生倾听音乐、体验音乐。在音乐鉴赏课中选择的音乐作品应该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并且教师应该在播放音乐之前引导学生掌握聆听的侧重点,如感受音乐节奏、跟上音乐速度等,让学生在倾听中对音乐鉴赏产生兴趣。例如,在鉴赏课中给学生播放不同版本的《梁祝》,让学生倾听并对比,提出各个版本的音乐特色、节奏、力度等差异,学生用心倾听音乐,才能感悟音乐的真谛,才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 三、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 音乐鉴赏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区别,更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参与音乐鉴赏过程的积极性,对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前应该根据当堂课的鉴赏内容、鉴赏要求和鉴赏目标等选择课件,可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既能听也能看,更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MTV、音乐剧等,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喜欢音乐鉴赏课,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思考,积极互动,增强音乐素养。 由此可见,通过有效的音乐鉴赏课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与审美能力。作为音乐教师,要在遵循学科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音乐鉴赏课中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渠道,提高音乐鉴赏课教学质量。 音乐鉴赏课论文:浅谈如何上好大学音乐鉴赏课 摘要:音乐鉴赏是音乐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必修课,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学府的常设艺术课程,其学习内容包含器乐、声乐、舞蹈、历史、文学等。音乐鉴赏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音乐艺术教育,是创造性教育的源泉,如何上好音乐鉴赏课,是一门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 鉴赏 曲式 一、遵循音乐教学规律 任何学生的个人发展或知识的学习,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合、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也应遵循如此“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在进行教学时,应将知识内容串联,实现“线性知识结构”的建立。要遵循这样的教学规律,需要教师首先确立一个最为适当的知识模块分类法则。通俗的讲,音乐鉴赏课可以按照年代、流派进行模块分类展开教学,例如:巴洛克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民族乐派等.可以按照乐曲体裁分类进行教学。例如:民族管弦乐合奏、交响曲、组曲、室内乐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法,即按照曲式结构进行知识模块的分类。 首先,以简单的单一部、单二部、单三部曲式为基础,为学生建立曲式结构的概念;其次,进行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民族多段体等架构的学习,展开教学;再次,进行较高难度的大型曲式结构教学,如奏鸣曲式结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最后,通过复习进行系统的知识整合。其科学性体现在由“最简单”到“最复杂”,不仅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情感体验,也有助于和声、曲式分析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四个环节 针对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环节,从第一到第四阶梯式进行。 (一)曲式结构概念。由于整体教学知识模块按曲式结构进行分类,因此放在教学首位,例如,单三部曲式“A+B+A”、回旋曲式“A+B+A+C+A+……”以及该曲式结构的特征。为学生解决某一曲式类型“是什么”的问题,明确教学目标,为整体知识结构建立基础。 (二)代表曲目的作曲家和创作背景。在学习曲式结构概念之后,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乐曲展开教学,讲解该曲目的作曲及创作背景。在这一环节中,最关键的是鉴赏曲目的选择。在曲目选择上,教师应选择能够普遍接触到的、易分析的经典曲目。如复三部曲式结构,可以选择:《拉德斯基进行曲》《春节序曲》进行教学;变奏曲式结构的教学,可以选择:《鳟鱼钢琴五重奏》《在中亚细亚草原》等曲目。除此之外,还可适当插入一些具典型音乐形象、特征,且与课程内容主题相近的曲目,如:《野蜂飞舞》《荒山之夜》等,用这样具有鲜明形象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 (三)乐曲体裁。当具体讲到某一曲式结构的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不可避免的将内容延伸至乐曲体裁。通过乐曲体裁的学习,进一步扩充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学生需要了解的主要乐曲体裁包括:交响曲、进行曲、室内乐、组曲、圆舞曲、奏鸣曲、幻想曲、民乐合奏等。如体裁室内乐的教学,可以从室内乐的概念、起源、常见形式三个层面进行展开。 (四)乐曲结构及内容分析。此环节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最关键环节,学生对乐曲曲式结构的掌握、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音乐情感的体验,在这一环节集中进行。如在进行“变奏曲式结构――《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教学时,将乐曲“A+A1+A2+A3+A4+A5+A6”六次变奏拆解,逐个进行分析。其中,第一变奏A1乐段,由钢琴主奏旋律,小提琴声部演奏一连串的6连音,整段音乐充满欢快、无忧的情感,描绘了鳟鱼在河水中游动的欢快景象;第二变奏A2乐段,中提琴演奏主旋律,欢快音乐的背后由中提琴暗淡、忧伤的音色进行衬托,预示接下来的故事有不详的事情即将发生。依次类推,完成整个曲目的欣赏教学。 三、教学策略的灵活应用 音乐鉴赏课在高等教育学府通常以专业课和公共课两种形式出现。音乐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进行教学,在PPT课件、音频文件及少量视频文件的支持下,辅以讲解就能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作为一门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艺术素质良莠不齐,运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处理就会显得被动。这时应调整教学策略,在课件中少放置音频,多放置视频文件,用音乐视频为非音乐专业学生传达更多、更为直观的信息。除聆听音乐之外,在视频中还可观察到整体乐队配置、民族西洋乐器、乐队指挥风格等,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循序渐进”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四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针对不同的教学群体调整教学策略,才能上好大学音乐鉴赏课。 音乐鉴赏课论文:有关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教学的探讨 随着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转变,传统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学生的欢迎。传统的教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特征产生错误的理解,出现了各种各样有悖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规律的现象。那么究竟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呢? 一、教学理念新型化 教师往往把学生看成“可塑造型的人”,觉着自己讲了多少,他们也就一字不差地听到了多少。于是,教师就倾其所有,充分发挥一桶水的威力,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使学生丧失了自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兴趣和基本能力。倡导“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教师怎么可以以自己的经验代替他人的感受呢?怎么可以对每一种花蕊浇灌同一种养料呢?更何况,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理解能力导致了其对音乐的不同感受――这才是他们自己真正对音乐的理解,才是个性化地步入音乐殿堂的过程。 二、有选择地多听、精听音乐作品 聆听是感受音乐作品的基本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中小型著名音乐作品来欣赏,然后有选择地欣赏有标题的大型管弦乐曲和交响乐作品,最后欣赏那些无标题音乐作品,这样循序渐进,由易而难,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对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教师要指导学生精听,采取分章分段听与整体连贯听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让学生熟悉乐曲的形式,深入理解乐曲的内涵,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此外,可将教材中一些交响乐的主题做成音响资料,在学校的广播台播放,当学生对这些主题音乐耳熟能详时,就容易领会到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欣赏全曲时,学生就容易参与教学。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提高,更需要熟悉相关的音乐学理论、音乐背景知识、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配合大量的曲目聆听实践,从而达到提高艺术修养、陶冶道德情操的过程。 三、精心准备,灵活运用教学三维目标,促进有效教学 通过教研活动,明确了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备课就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围绕目标,探究过程的实施,探究教学的方式、方法。 1.认真备课 在课改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必须要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思路,明确自己的理解和思路,选择合适的作品。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要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明确方法,易于操作,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亦可通过音乐作品对人文内涵、情感意蕴、艺术特征和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引导、挖掘和创新。在高中鉴赏课的实际教学中,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意味着本课的教学思路、选材范围和课件制作的思路也清晰了。 2.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出实现教学过程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从创设情境开始设定学习目标进行铺垫,结合选中的音乐作品,再根据设计思路,采用多种多元方式进行创设,在此过程中,应体现出体验、比较、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发现学生兴趣与学习目标的结合点,努力营造最佳的教学秩序、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课堂中的导入语、连接语、动作表情、范唱、范奏等,也要稍加设计,因为这些都能进一步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3.激情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就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灵活运用备课时精心制作的课件、问题图示、一些问答题等,让学生在声频、视频、图片、图式等丰富多彩的效果中,加上教师的清晰引导、精彩演绎,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音乐鉴赏能力,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4.丰富情感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创造能力,重视音乐实践。本着“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教师应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意识,同时,通过体验、合作与探究获得审美能力及音乐知识学习技能的提升。例如,可以通过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来发展创造性、个性化的音乐能力,让学生熟悉并演唱中外一些优秀歌曲,编创个性化的音乐作品,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从而使其受益终身。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 1.定期举行各种艺术活动 如多组织各种比赛活动、举办展览、观看校内外演出,尤其是让学生观看高雅音乐会,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摩戏剧表演、话剧表演等,丰富学生的戏剧体验或让学生参与表演,用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从而使审美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为各种文艺活动能吸引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文艺积极分子的参与,而他们往往能带动一大批普通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人数,让其真正实现全体性。 2.组建艺术团以及其他艺术组织形式 艺术团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以及教育效果较明显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集中一起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高,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例如,组建学校合唱团比较适宜,它的设备“声带”人人都有,只需一块场地、一位指导教师就可进行,这样还能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普通高中进行音乐教育的较好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 音乐鉴赏课论文:如何将音乐“欣赏”课转为音乐“鉴赏”课 【关键词】 音乐教学;鉴赏;转变;教学观念;整合;教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把音乐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还要求教师体现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即体验――比较――探究――合作这一过程,由传统的教学生欣赏音乐变为鉴赏音乐。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新课程培训,就怎样把音乐欣赏课转变为音乐鉴赏课,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学会适时更新教学观念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鼓励学生要敢于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和意识;还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有意识地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区别对待“欣赏”与“鉴赏”,真正做到变“欣赏”课为“鉴赏”课。 如,在《生命之歌》一课中,音乐用旋律层层反复、层层递进的手法,把对生活的无奈、对母爱的强烈渴望和对不幸命运的勇敢面对表现得非常到位。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入手,通过不同层次的聆听,从音乐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体验音乐的核心内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还可以通过课堂延伸环节,让学生聆听《地球之歌》,观看灾难过后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分析、评价音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对生命、大自然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人类生命的作用与意义。 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体验音乐之妙,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有独创见解和自我发现。通过比较、判断,理性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鉴别音乐、感悟音乐。让学生在鉴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在聆听中感受,使学生简单的“欣赏”行为升华为鉴别、比较的“鉴赏”行为。 二、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整合、拓展 鉴赏音乐,首先要感知它的形式,然后再探究它的内容,要让课本以外的歌曲有选择地进入课堂,并把课外文艺活动的成果呈献给课堂。音乐家李斯特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与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淌着的血液。”可见,音乐鉴赏是较高层次的欣赏,融感官、情感和意志为一体。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听”,感觉音乐、感知音乐的形式美,引导学生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自己的听觉感受领域,提高和完善音乐鉴赏能力。 如,新版教材歌唱篇中,教材所配备的音像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教师就可以尽最大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世界各国不同的歌唱形式,在教材所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可从学生熟悉的维塔斯的海豚音和韩国影星Rain的约德尔唱法导入,引领学生从简单易学的歌唱形式《约德尔山歌》介入,再引领学生进入世界上最特殊的声乐形式之一《恰克合唱》,继而一步步走进难点“朝鲜板嗦哩”的学唱,让学生真正理解“板嗦哩”被称作“艰难的说唱艺术”的原因。 三、教法要灵活多变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师生交往,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还要突破“知识传授”的旧有模式,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听完一首歌曲时,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想。 如,《戏曲篇》一章涉及到了京剧知识。但学生对京剧知识的了解比较匮乏,对戏曲的了解仅限于戏曲的剧种,因此学生对此最不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更改教学思路,在介绍戏曲的四大功夫“唱”、“念”、“做”、“打”时,可以辅助几个动作,特别是在讲解“马舞”时,简化动作的难度,做几个蒙古舞中的“骑马”动作,启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场景去表演。有可能学生做得不够完美,但学生的兴趣能被调动起来。 新时期的音乐教师应拓展思路、创新教法,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以音乐为主体进行课堂设计与教学,让音乐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魅力,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碰撞交流中去倾听、鉴别、感悟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广阔无边、色彩斑斓的音乐世界。 音乐鉴赏课论文:高中音乐鉴赏课研究 【摘要】我国各校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开设已经普及,也已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讨,笔者总结出了一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 在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核心动力,音乐课堂必须围绕学生兴趣培养展开,对学生实施感化教学。只有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音乐学习中。音乐鉴赏课堂的导入是一个过渡环节,是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他出集中到音乐鉴赏课堂之中,实现高效的音乐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音乐鉴赏课堂的导入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抓学生心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课堂中。在长期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以下的鉴赏课导入方式,希望能够对广大高中音乐教师有所帮助。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时间紧,强度大,开门见山式的音乐鉴赏教学对提高课堂效率作用显著。教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传达给学生,实现鉴赏课堂效率的最大化。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主题鲜明、目标明确,课堂节奏明快。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开门见山式的教学策略是教师最常采用的方式。课堂伊始,教师阐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安排学生迅速浏览教学内容。此后,结合教学目标实施音乐鉴赏的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思路明确,课堂安排清晰明了。对于很多新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再好不过了。例如,在进行小提琴名著《梁祝》的教学中,整个作品时长27分钟,故事情节可谓家喻户晓,最适宜采用开门见山式的鉴赏教学策略。简单的课堂导入可以像这样:梁祝的爱情故事想必大家都了解,相关的影视作品大家也肯定有所涉猎。在本节音乐鉴赏课中,我们将围绕小提琴名奏《梁祝》展开教学,让我们在婉转的歌声中一起去领略梁祝的爱情故事。此时,教师务必言行对学生的影响,言简意赅、直接有力,针对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实现高效的鉴赏课堂导入。 二、设置疑问,导入教学 思考起源于疑问,疑问是创造力的来源。通过在音乐鉴赏课堂之前设置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参与鉴赏课堂的欲望。通常学生的思维和疑问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产生疑问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思考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趋向于自主化、创新化。只有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提出疑问,音乐鉴赏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才会不断增加。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思维模式、智力因素等综合情况,对音乐鉴赏课堂设置合理的疑问,实现有效的课堂导入。例如,在对中国传统国粹京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你们知道京剧中的角色有哪些吗?京剧中的脸谱是什么含义呢?京剧演奏常常需要用到的乐器有哪些?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们必然会对本节课的京剧教学产生很多疑问,京剧的迷人魅力到底在哪呢?教师可以设置与课堂相关的疑问,循序渐进,逐层揭晓谜底,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鉴赏课堂的趣味。当然,设置的疑问也可以是与课堂无关的,只要能够激发学生本节课的音乐鉴赏学习即可,具体情况教师可酌情处理。 三、类推类比,相似教学 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各类音乐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相似、或相异。音乐教师不妨使用类推类比式音乐鉴赏教学,提高鉴赏课堂的导入效率。类比类推教学,既是在课堂开始,提出两个相关的音乐知识进行比较教学,将两者的共同点、不同点进行枚举,在两者的比较中实现音乐鉴赏课堂教学。通过类推类比教学,使得对比事物形象更加鲜明,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师在进行《印象主义音乐》的鉴赏教学中,通过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进行类比教学。印象派创始人莫奈曾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绘画了多幅《里昂大教堂》,不同时期的作品无论是色彩还是画风,都显露着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变化发展。教师可以将莫奈前期和后期的《里昂大教堂》进行对比,指引学生观察其中的色彩变化,突出虚实的变化。印象派的突出特点就是朦胧美,通过印象派绘画中色彩的朦胧美类比出印象派音乐中的朦胧美,达到印象派音乐鉴赏的导入式教学。再比如,在《影视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有声电影抹去声音,给学生们欣赏。通过声音的切换,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在影视作品的重要作用,导入影视音乐的课堂教学。 四、才艺展示,游戏导入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音乐应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们在愉快的音乐课堂中实现鉴赏教学。有一些学生在小时候就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钢琴、二胡、声乐、表演等等,这些特长往往会最终成为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或是特长。高中音乐教师不妨利用还学生们的才艺,进行游戏化的音乐鉴赏课堂导入,将学生们才艺与游戏和音乐相结合,实现游戏化的导入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鼓励学生,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并对各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实施针对性的游戏导入。例如,在对《少数民族音乐》这一章的鉴赏教学中,教师不妨让会演奏乐器的同学进行演奏,会跳舞的同学进行表演,其他有才艺的同学进行伴奏。笔者相信,若是音乐鉴赏课堂实现以上的内容,班级里必然洋溢中浓郁的音乐氛围,鉴赏课的导入必然会是高效的。音乐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轮流展示,保证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中。同时,对于一些班级音乐实力较弱的班级,教师可以尝试音乐游戏进行教学导入。歌词填空、民歌举一反三、听歌猜歌名等等,只要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音乐课堂积极性的游戏,教师都可以尝试。 总之,有效的音乐课堂导入对提高鉴赏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课堂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是提高鉴赏课堂导入效率的关键。作为高中音乐教师,我们必须敢于创新,不断寻求更加有效地鉴赏课堂导入策略,为学生们带来更加愉悦、有趣的音乐课堂。 音乐鉴赏课论文: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策略实践探讨 摘 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是教育教学科目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情趣。因此,音乐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策略;实践探究 音乐课为学生提供了艺术学习的机会,能够愉悦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然而,如何通过音乐鉴赏课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是音乐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教师既要深入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天赋特征,明确学生的兴趣所在,又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打造出良好的教学课堂。 一、歌舞结合,活跃课堂 科学的音乐鉴赏课堂是生动活泼、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跃的音乐课堂,尽量让学生情深意切地陶醉其中,带着欣赏的目光去聆听音乐、鉴赏音乐,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鉴赏能力,让学生爱上音乐。活跃课堂的最佳方式就是让音乐歌曲和舞蹈结合,使学生通过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来感受音乐的节拍和节奏,从而更加准确地掌握音乐的旋律,更高效地学好音乐,培养音乐鉴赏力。例如,在学习《小螺号》这一曲目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地掌握音乐节奏,初步学会音乐旋律。在此基础上,以音乐旋律为基础编排舞蹈,参照歌词内容来设计舞姿动作,确保舞姿动作同曲目旋律保持一致,唱出快活的节奏,跳出兴奋愉悦的舞蹈。学生通过边唱、边跳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掌握歌曲大意,也能更为透彻地学会鉴赏音乐,这样就达到了多重学习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歌舞结合的课堂条件下,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快乐的气氛,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对音乐的欣赏与鉴赏中。 二、课外活动引导,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渗透着无限的艺术美,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愿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就要适当地引入课外活动,定期举办一些与音乐学科相关的艺术活动,如歌咏比赛、歌会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摆脱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陶冶身心,培养他们积极的艺术情趣。教师可以抓住一年中重要的节日,如“六一”儿童节等,以儿童节为核心,设计主题来举办音乐活动,可以是儿童节音乐会、儿童节庆典等,鼓励每名小学生都能自行选择歌曲在活动上献唱,唱出属于自己的儿童歌。这样,一些小学生带着对儿童节的喜爱,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用自己的歌声或曲目来抒发情感,表达对儿童节的热爱,整个校园里洋溢着欢乐的歌声,学生会自然地接受美丽歌声的熏陶,产生对音乐的无限喜爱之情,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参加课外音乐活动,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艺术美感,认识到音乐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对音乐产生更强烈的积极的情感,对于学生艺术美感的塑造与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三、音乐技能教授,培养学生音乐才能 小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简单的娱乐功能,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使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具备一种音乐情感,学会一种音乐艺术。因此,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加强对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才能。对此,教师就要注重音乐教学层次的升级,要从普通的口头唱歌,逐步上升到乐器演奏、歌舞伴随等层面,这样才能真正逐步建立起学生的音乐情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节奏感较强、韵律相对清晰的一课,再让学生自行挑选一门乐器,可以是口琴、竖笛、电子琴等,来主动引导和教会学生用这些乐器去演奏这些曲目,使学生掌握音乐演奏技能,从而逐步塑造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情感。 四、听觉引导,鉴赏力培养 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听觉艺术,教师应该善于先从学生的听觉鉴赏力入手进行深入培养,让学生产生敏感的音乐听觉能力,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抽出课堂时间利用手中的乐器随便为学生演奏一个个曲目或演奏一些旋律,然后让学生猜想改旋律的节拍,分析这些音乐旋律特点。一些学生能够根据音乐高低起伏的节奏变化,通过自身的听觉系统来分析出该音乐的悲喜特征,这样就达到了对学生音乐听觉鉴赏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也要不断地采取全新的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出高质量、高品质的音乐鉴赏课堂,打动学生的内心,启迪学生的音乐智慧。 五、结束语 总之,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使他们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力,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艺术情趣。因此,音乐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实情,善于创新教学模式,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鉴赏课论文:小学音乐鉴赏课之我见 【摘 要】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以“美”来感化人的心灵的教育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在音乐教学中,用“美”来牵引学生的感情,成为一种常用的方式。本文主要阐述如何让学生学会“赏”音乐,让他们发自内心爱上音乐。 【关键词】 多种方式;鉴赏;教学研究 音乐是情感的产物,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带领学生尽情徜徉在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的魅力。而音乐之美在于能与人类的情感产生共鸣,而人类的世界又是丰富的,所以音乐之美也是多样的。 一、唤醒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体验 音乐的可赏之处在于它有美的地方,因此,若想让学生学会赏曲,则需让他们学会发现美,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审美情趣唤醒。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寻找音乐之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优美的文字和图片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让学生领悟美。 以《花儿与少年》为例,单单是曲子的名字,就使人感到一袭明媚的阳光正照在自己身上。美丽的花儿,活泼纯洁的少年少女,趁着阳春之际,唱着欢快的歌儿,蹦蹦跳跳来赏花。教师在教学生这首歌时,先让学生对歌词理解通透,这是因为歌词是感情的牵引,可以让学生寻找到歌曲的美点。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歌曲词中的一些隐喻无法理解,所以,教师在教歌曲的时候,应当向学生讲述歌词的隐喻。如《花儿与少年》这首歌曲中的词“人间英俊的是少年,少年是人间的春天……阿妹是红牡丹,阿哥是人间的春天”。教师在讲述这首歌时,应当向学生解释词的隐喻,解释花儿和春天是希望和美好的象征,而这首歌将少年和少女比喻为春天与红牡丹,象征少年少女是人间的希望和美好。运用这种方式授课,可以唤醒学生美的情趣,并获得审美体验。 二、运用审美规律,获得音乐情感 想象和联想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让他们领会乐曲中的情感和意境。所以,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曲中的意境,从而将人类本该拥有的灵性催生出来,进而使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傣族名歌,这首歌曲将傣族的淳朴自然及本民族的格调展露无遗。教师在教这首歌曲时,可以用不含有歌词的曲子。为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教师可以使用PPT给学生播放一些傣族美丽的图片,并附带音乐。这首曲子听的时候,就像一个清灵可爱的傣族姑娘沐浴在月光之下,吹着动听的葫芦丝。姑娘所吹的曲子中含着些许青涩的情意,带着一丝若隐若现的幸福。姑娘是在思念某个少年,那少年英俊爽朗,而此时,少年则站在不远处偷偷地听姑娘吹葫芦丝。这个画面优美,青涩,灵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听者曲子,想象曲子的画面,最后再将PPT播放给学生感受,让他们的想象更加深刻。 三、运用视频影像,感悟音乐内涵 有美感,才有可欣赏的地方,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指导时,应当充分运用审美知觉的规律,让学生的全身感官都参与到对美的欣赏中,并感受音乐各方面的美,从而让学生将一整首歌曲理解通透。只有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让学生把握好音乐的整体情绪,才能更理解音乐的风格和内涵,从而对音乐的整体有所知觉。 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例,在教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学会理性的感受歌曲中的内容和情绪。《七子之歌――澳门》是《澳门岁月》的主题曲,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那种爱国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澳门岁月》这部纪录片,并让学生明白曲中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中国,澳门就像中国的孩子,它曾是被他国掠夺的中国国土,经三百年后回到中国母亲的怀抱中。每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民族灵魂是不相同的,尽管澳门被夺,但掠夺者无法将那种民族的灵魂改变,澳门流淌着中国的血液,拥有中国的灵魂,因此,它一直期盼着能回到原本的位置上。这是歌词“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最本质的意思。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全部情感调动,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 四、舞蹈表演结合,加深音乐理解 肢体动作可以将乐曲中的美感表现出来,舞者或编舞者在编排舞蹈时,必然会对曲子中的风格、情感有所了解。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为了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体会到曲中的意思,也让学生的天性释放出来,运用舞蹈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以《铃儿响叮当》为例,这首歌很欢快,经常被认作是圣诞歌曲。这首歌欢快、和乐,其舞蹈动作的跳跃次数很多。教师在教生舞蹈时,应当尽量让学生以动作表现出曲中的欢乐,并为学生渲染一下气氛,让学生将圣诞节想象成中国的新年,从而清晰学生的感觉。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生鉴赏歌曲时,首先要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唤醒、运用审美规律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运用视频和影像让学生感悟音乐的内涵、并能结合舞蹈动作,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构建高效课堂。 音乐鉴赏课论文:嬗变中的高职音乐鉴赏课 摘 要:伴随时展,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艺术素养的人才,公共选修音乐鉴赏课是发展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探讨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以影视剧音乐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顺应时展的这一现实课题。 关键词:高职;音乐鉴赏课;嬗变 自1996年7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通知后,全国各类大学增设了越来越多的音乐选修课程。公共选修音乐课的开设旨在提高非艺术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进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随着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现行的音乐鉴赏教材部分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国高职类院校办学宗旨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学生自身也有轻视此类公共选修课的趋势。这一现象不利于青年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探寻合理的解决对策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因其综合性更强,更加贴近学生,会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互动,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一、目前音乐鉴赏课的现状 1.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几乎无一例外将《音乐鉴赏》作为开课首选,旨在通过欣赏音乐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学校,公共选修开设课程较为细致、多元,即使很小众类的音乐课程也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生群体;而相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高职院校,因处于办学初级阶段,师资、学生数量有限,加之学生之间的音乐感知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类别不可能很细致,承担着美育重任的《音乐鉴赏》课程的质量在这类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行《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中外优秀经典曲目、人物及一些音乐基础性知识,试图通过音乐美的特殊魅力和育人因素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但是特别是学生们喜欢的现代流行音乐的内容分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的话,这类传统教材会让学生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排斥。如果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切入点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易接受,产生共鸣。因为影视剧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娱乐类型,其音乐既有古典音乐的深刻,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二者与一定的剧情、画面结合更具亲民特质,更贴近现实生活,况且结合剧情欣赏也不易造成听不懂的现象。内容选取得科学、合理的话,可以将《音乐鉴赏》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巧妙的渗透进去,潜移默化间就完成了教学目标。随着课程的改革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选修音乐教育的视野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影视剧音乐鉴赏》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传媒及影视类院校已经开设,大部分高校公选音乐课仍然以传统教材《音乐鉴赏》为主。 2.自笔者任教高职类学生的音乐公共选修课以来,发现选修学生中大概三分之一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觉得这类选修课又不是专业课,对就业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只要轻松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了。另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审美倾向比较单一,基本只对流行音乐有兴趣,对于音乐其他类别,特别是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戏曲基本没有什么兴趣,课堂上也很难产生共鸣。而影视剧音乐结合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的表达等,并融合了一定的画面,视听的结合赋予了音乐更加直观、立体的特质。课堂教学应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首先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消除了距离感。 二、开设影视音乐鉴赏课的理论支撑 鉴于上述现状,如何让高校公共艺术类的欣赏课更加趋于合理、规范、人性化?这个问题也早已进入学界同仁们的理论研究视野,国内学界对这一课题的探索为《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曾宏华《高校音乐公共课中渗透影视音乐教学的意义》、陈晨《浅谈影视音乐如何辅助大学音乐教学》杨佳君《论大学生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郭婧《古典+流行=时尚――从影视音乐谈起》韦民《浅谈影视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郭强《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左建新、张译文《音乐欣赏课中的影视作品应用》、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张达生《让大学生在电影中体验音乐的美》、温洪青《谈影视音乐的德育功能》、石延春《浅谈影视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众多学术论文充分肯定了影视剧音乐在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迫切性、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以及现实意义;另外,钟春明的学位论文《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调查研究》、吴晓燕的学位论文《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沙欣的学位论文《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个案》中除肯定了影视音乐在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此课程的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实际操作奠定了学理基础。 三、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1.将传统音乐鉴赏课的内容渗透在影视音乐中开展教学,首先课程名称使学生从心理上会乐于接受,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古典音乐、戏曲、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鉴于大多数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狭隘、单一,只对流行歌曲有兴趣,不利于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得以综合提升,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而优秀的影视剧音乐包含有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及西方的经典音乐,内容丰富多样,雅俗共赏,更容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电影音乐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使作品既有东方神韵,又不失现代感,巧妙地诠释了中国式东方哲学,在国际乐坛赢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影《卧虎藏龙》中,谭盾将丝竹与戏曲的元素发挥得恰到好处,音乐在配器上选用二胡、竹笛、琵琶、鼓、巴乌与钟类、西洋管弦乐器等,中西音乐相得益彰,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将中国音乐元素展示于国际舞台,效果震撼;在电影《夜宴》中因为台词较一般电影偏少,音乐的分量显得尤其重要,许多部分是靠音乐渲染气场和情绪,这对于作曲家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其中的《越人歌》想必一定让人过耳难忘了,作曲家除了运用民族乐器,还将这首壮族古老民歌经重新编曲和配器,焕发出新的生机。歌曲仅有短短的六个乐句,根据剧情通过变奏、配器、男女声的演唱等使其有了丰富的层次与表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向听众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如果离开电影这个媒介,特别是目前的90后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尤为疏离,对这类音乐作品,学生会从心理上就排斥。而借力电影,不知不觉间学生就随着电影音乐走入其间,受到感染,会突然发现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还是蛮好听的,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片中主人公为证明自己学有所成而苦练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若离开了剧情纯粹让学生欣赏这个作品,就没有这样好的鉴赏效果了。影视剧音乐的综合性很强,融合了听觉、视觉、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优秀的影视音乐更是情感、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更直观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对此,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张红颖撰文《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指出:“影视音乐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和广泛社会学价值,对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影视音乐不仅对人们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而且使美的艺术感受力得到升华,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拥有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① 2.将传统公共选修音乐课的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增加现代轻音乐、流行音乐以及近年来热播的部分影视剧音乐的内容,并将传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渗透在雅俗共赏的影视剧音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学生都有收获,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通的大众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欣赏起大部头的交响乐、歌剧等往往有困难,但是电影的画面、故事为大众欣赏电影中的音乐提供了理解的条件。”②只有理解了,才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影视剧音乐中不乏交响乐这种配乐形式,如《指环王》《乱世佳人》《阿拉伯的劳伦斯》《泰坦尼克号》……依托影视剧为媒介,结合特定的剧情,学生们会有听懂了的感觉。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配乐甚至还有肖邦的圆舞曲,灵动的音乐与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剧情交织在一起,定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音乐鉴赏课程里通过感性的对比聆听而理性分析中西方在音乐观念、音乐审美、音乐思维方面的异同,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很好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学生要么被动地依赖老师的讲解,要么根本就没兴趣思考,不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如果以影视剧音乐为媒介,学生体验到中国音乐较为含蓄细腻的审美与西方音乐强调矛盾、冲突,注重音乐的戏剧效果,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观念。近年热播的电视剧《甄执》第13集中出现的《惊鸿舞》具有浓厚的中国宫廷音乐风格,音乐主要的演奏乐器为古琴、古筝与笛子,歌词是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是水袖舞,音画结合,古韵浓郁,可以令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古琴的文化意义,深化、拓展音乐鉴赏的内涵。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有了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性,才能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娱乐的较浅的审美层次上,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四、结语 伴随着时展,经济、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类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青年一代是国家、社会新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文明的重任。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怎样更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综合素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对此,本文探讨了高职类音乐鉴赏课程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雅俗共赏的影视音乐鉴赏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音乐鉴赏课论文: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摘 要:音乐鉴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高中音乐教材中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为了让更多的名曲进入学生心灵,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体验音乐从而热爱音乐,在新课标下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学习氛围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也只有音乐可以通过乐音,来传递、表达和释放人们丰富而多变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艺术情操。而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尽量上好自己的每一堂音乐教育教学课,充分完成音乐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和陶冶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具有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那么,如何上好高中的音乐欣赏课呢?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愉快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音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各种理解、想法和问题,教师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合作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中说“大胆说出来吧,让我们共同来解决”。教师放下威仪的外表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让他们都乐于畅所欲言。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要给学生有视觉上的和谐和美感。教师的衣着要得体,美观大方;教态自然,示范动作有美感;要进行“微笑教学”,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尽可能喜欢你。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育家杜威说过: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愉快合作的相互的过程”。 二、创设课堂情境,体验愉悦教学,让学生融入音乐 由于受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学生大多热衷于流行音乐,追星现象屡见不鲜,而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京剧,却知之甚少,甚至有陌生感和距离感。例如:在京剧欣赏梅兰芳的代表作时,课前老师在教室里张贴几幅剧照,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氛围。请部分学生跟随锣鼓的节奏简单的模仿一下戏曲的动作。动作虽简单,但学生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在快乐体验的同时又学到了相关的知识。无论学生的即兴表现效果如何,对于他们的积极表现,老师都给予肯定。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享受表现之乐,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三、引导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而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育上,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他们刚升入高中,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1)“听”。在对一个作品了解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变得积极主动。 (2)“唱”。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是唱主题也是欣赏作品中必要的阶段。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引导学生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 (3)“想”。“想”是指在欣赏作品的是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想”的参与,能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拓展视野,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4)“说”。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一堂课上既要有老师的讲解,也要有给学生发挥的时间,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 四、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利用不同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 1.从乐曲本身着手。 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或者是歌剧等,这些离学生的欣赏范围较远,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表现内容的具体特点,把注意力侧重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上,穿插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以自己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融入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2.利用学生熟知的作品。 现在的教科书上有许多作品都是名著,学生对这一类作品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说是从来没听说过,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并且与本课有关的作品导入。例如,在学习《草原放牧》时,我们可以用《十里埋伏》作为导入,通过对琵琶在《十里埋伏》中的精湛演奏,及对不同演奏技巧展现的不同演奏效果进行粗略讲解,引发学生对琵琶与交响乐合作后的效果产生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协奏曲的欣赏中,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音乐鉴赏课论文:如何上好中学音乐鉴赏课 摘 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音乐学科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原先专注于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音乐基础能力,拓展到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培养其欣赏和体验音乐美,感悟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等。由此可见,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十分关键,尤其是中学音乐鉴赏课,更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中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普遍表现为对音乐鉴赏课的轻视、忽视,“学生不感兴趣,教师不以为然”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从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中学音乐鉴赏课的兴趣,并有效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 中学音乐 鉴赏能力 情感体验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学科在我国基础教育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音乐学科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不再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音乐基础能力,还拓展到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点在中学音乐课程学习中表现为培养学生欣赏和体验音乐美,感悟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此,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十分关键,尤其是中学音乐鉴赏课,更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中学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 从中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上看,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教师和学生,都普遍表现出对音乐鉴赏课的忽视,仍然认为音乐教育只是中学教育的“冷门”、“偏门”学科,教师教与不教、学生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学生不感兴趣,教师不以为然”的现象。本文从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中学音乐鉴赏课的兴趣,并有效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二、上好中学音乐鉴赏课的策略分析 (一)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中学音乐鉴赏课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过程的重要环节。无论何种音乐,都蕴含创作者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赏析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领悟音乐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这一过程称之为情感体验过程。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提高其鉴赏感受呢?教师需结合多种音乐要素巧妙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和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从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享受能力。比如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变化,通常会将班上学生根据不同力度、音色和速度分成组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引导他们分角色演唱,以此将作品中抽象的情感化为具象的声音。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既掌握了相关的演唱技巧,又真切感悟到了作品中情绪的起伏变化。 (二)结合多媒体手段,创设音乐情境。 信息化时代,多媒体的高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教育领域,其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是当前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模式之一。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学生在意境中真实地感受从音乐作品中传递出来的信息和力量,从而真切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真善美。笔者在《飘逸的南国风》鉴赏课上,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一幕幕美丽的云南风光,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南国,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音乐殿堂,尽情享受南国音乐的美与南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喜欢音乐,乐于上音乐鉴赏课的情感,进而促使其更加主动地探索和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三)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音乐。 音乐真正的美,只有真正用心聆听、感受的人才能得到。从中学音乐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教师和学生对音乐的重视不够,自然而然无法真正做到用心感受音乐。要想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就需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引领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真正学会用心欣赏音乐的美。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时,就先跟学生详细讲述了莫扎特创作此曲的背景,包括生活的困顿、精神的压抑、经济上的匮乏等。学生是很感性又很善良的群体,当他们一边听教师讲述莫扎特生平的苦难事迹,一边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时,心中很容易就涌起无限愁绪和感慨,仿佛亲眼见证莫扎特所遭遇的苦难和在苦难下进行创作的心境。这种通过心与心的感悟,加深了学生对《第四十交响曲》的理解,他们真正从心里明白了为何《第四十交响曲》是“含着眼泪的微笑”。 中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音乐鉴赏,感受音乐的美,了解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并最终获得美的感受和爱的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应当提高对音乐鉴赏课的重视度,精心设计每一节音乐鉴赏课,让学生在倾听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渐渐懂得欣赏音乐的美,并且爱上音乐。 音乐鉴赏课论文: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高中音乐鉴赏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础性模块,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化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在音乐鉴赏模块中,在坚持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为主的原则下,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达到上好音乐鉴赏课的目的。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如何通过后天音乐实践活动,使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愉快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音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么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各种理解、想法和问题,教师以鼓励支持的态度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合作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中说“大胆说出来吧,让我们共同来解决”。教师放下威仪的外表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都乐于畅所欲言。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审美过程,要给学生视觉上的和谐和美感。教师的衣着要得体,美观大方;教态自然,示范动作有美感;要进行“微笑教学”,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尽可能喜欢你,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育家杜威说过: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愉快合作的相互过程”。 2.提高音乐文化艺术修养 音乐欣赏似乎与理性知识及其他方面素质并无直接关系,但实质是音乐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是瞬间获得的审美感受与长期积累的知识、观念、趣味等因素以感性方式展现出来的结果。所以,音乐文化艺术修养对学生提高鉴赏水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1了解掌握理论方面的音乐知识。音乐知识大致分为乐理和音乐学两部分,乐理知识包括节奏、旋律、曲式、调式等,音乐学包含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不同题材、体裁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或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意图等。当然,掌握音乐理论知识越多,认识音乐作品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方面要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提高。 2.2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理解其音乐品质就要反复听。可整段、分段、重点地听。每次分析要有不同要求,逐步升华。分析乐曲运用的表现手段、表演技巧、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时代背景和社会影响,影响学生的审美和价值观去向。最好学习一些演奏和演唱方面的技能,亲自参与聆听音乐的演奏和演唱活动,对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2.3多媒体的视频、绘画、戏剧、舞蹈、影视作品等,音乐与语言文学、人文地理、哲学、宗教等,都可能对学生鉴赏能力产生影响。这些看似鉴赏的一种启发诱导手段,实际对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及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3.学习外国音乐部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理解世界多元艺术文化的价值观 世界是一个大花园,各民族、各地区的艺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有的同学由于对异域文化知之不多,就先入为主地对这些地区的音乐文化产生排斥感。对于这些现象,音乐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拨,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世界艺术的光彩之处和独特风格。如《非洲音乐》,很多同学的心目中会涌现两个词“蛮荒、粗野”。但是,这看起来似乎是比较粗糙的、原始的艺术形式,却散发着特有的、生命的活力和神奇的魅力。眼下,很多同学喜欢的或豪放、或优雅、或活泼的街舞、爵士、踢踏舞等,无一不是受到了非洲黑人音乐的巨大影响。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做好聆听前的准备 高中音乐鉴赏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上,强调“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指定的专题或自选专题,主动收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而广东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作品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如果没有在课前做好预习,就很难在短短四十五分钟内得到充分聆听体验。因此,在上第一节音乐鉴赏课时,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高中音乐成长记录本”,每次课前按照布置的内容,自主或协作进行相关预习,然后把想提的问题、收集的资料整理在记录本上,在上课时进行相应交流和探讨。“带着问题聆听”,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欣赏中变得积极、主动、专注,效果显著。很多学生都把记录本设计得相当精美,内容的丰富甚至超过我的预计,在聆听基础上的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渐成风气。 5.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更大程度上给予学生学习自由,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作为组织、参考、指导和伙伴关系的音乐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关注学生音乐学习探究过程: 5.1突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地位。经过音乐教师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台。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对于能力重于知识的现代社会来说,意义是深远的。 5.2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在音乐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音乐教学有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形成基本音乐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个性和创新精神。 6.整合拓展教学资源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以音乐文化为主线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容量大。但高中学生学习时间有限,音乐教师必须有选择地整合教材,不可面面俱到,有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如在欣赏教材中的戏曲与民歌时,可渗透本地戏曲与民歌,使学生充分认识家乡的音乐文化,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 总之,要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除了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外,还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通过反复不懈的努力实践、探究和总结,最终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学思想,摸索出音乐课堂教学规律,找到一条成功教学之路。 音乐鉴赏课论文:高中音乐鉴赏课还可以这样上 音乐是最善于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欣赏者与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相互融合的过程。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我认为,不要局限于课堂内容,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 一、就课外而言,要让学生从各方面入手,拓宽知识面,培养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课堂欣赏曲目有关的音像、图片,也可以协助学生录下与作品有关的音频材料,配上解说,形成一个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同时,还能使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音乐的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比如高中音乐鉴赏之“勋伯格”,勋伯格的作品以无调性音乐为主,他的作品风格是放弃调性以及传统音乐中对结构框架的组织手段。根据这些特点,学生通过自制一些无调性音乐音频,配上一些简单的表演来表达作品的内容,认识到原来没有调性一样可以成为作品,从而进一步了解音乐的神奇之处。 二、就课内而言,切忌把鉴赏课上成理论课,要让同学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一,播放本节课最精彩的音乐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走进神圣而奇妙的音乐殿堂。之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受,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用肯定的态度去欣赏、鼓励他们,及时给予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 第二,在学生复听音乐作品的同时用生动简洁的语言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我在高中“音乐鉴赏――独特的民族风”这一单元欣赏课的教学中,通过对蒙古、新疆、西藏三个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阐述,让学生了解到民族音乐的发展与该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环境以及所经历的历史事件是密不可分的,鼓励学生去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同学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认识各民族的独特之处。 第三,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类型特点的过程中,首先把确定各民族民歌特点作为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朗松》和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时,我问:“你们能听出它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吗?”学生纷纷回答:“蒙古族、藏族、新疆维吾尔族。”“那为什么同是民歌,演唱风格却不同呢?”从而使学生自己确立研究主题,开始小组讨论,而我仅仅充当引导者:“试想一下,这三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规律有何不同?”同学们通过分析资料、讨论和研究分别说出了他们的观点,最终我把他们的观点融合起来,进行点评式分析。虽然《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和《牡丹汗》都属于民歌,但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使旋律、曲调、情感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辽阔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的长调歌曲,它的特点是由人民长期居住的环境、经济形态、文化交流形式,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的,其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宗巴朗松》是一首藏族囊玛,它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曲,其特点是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而《牡丹汗》则是新疆最著名的爱情歌曲,新疆维吾尔族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精华,形成了维吾尔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其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经过分析讨论,最终结论是各民族民歌的独特之处主要是由他们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决定的。这些结论是师生共同研究的成果,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欣赏能力,学会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总之,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本着与学生合作和师生共同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音乐鉴赏课论文: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研究 摘 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科学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由此可见,高中音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因此,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成为广大音乐教师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师生关系;教学情境;教学策略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然而,在目前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教学方法枯燥、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更是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规范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行为,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当务之急。下面,我就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此问题与大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望能抛砖引玉。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动 我国心理研究证明: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音乐,鼓励学生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各种理解和想法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同时,教师也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同学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位学生都有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相反,如果把我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则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长时间下去还会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所以,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我们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感受音乐的权利,并多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和互动。比如,在上课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听一首曲子,然后问他们:“你们觉得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会根据自己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如实回答好听或者不好听,对于有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学生让他们进行集体发言,说出自己觉得好听和不好听的理由,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在音乐鉴赏课上是可以自由表现的,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我们必须重点突出“情”这个字眼,情即学生的情感,只有在课堂上唤起学生与歌曲作者的情感共鸣,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进而使学生在情感和音乐的融合之中接受艺术的熏陶。我个人认为,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不失为激发学生情感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的一种情感氛围。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情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学学科课堂实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音乐教学情境,以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自愿接受音乐美的熏陶。 比如,在教学生学唱第二单元第1节《多彩的华夏之音》中《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时,因为它属于西北民歌,而且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这首歌,同时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有关西北风情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这样学生就能对西北地区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有个大致了解,当学生正式学习这首歌时,就能迅速融入这首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境中。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体验音乐的奥妙和创作的乐趣 要想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控制和导向作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适当调控教学节奏,这样既能使课堂的每一分钟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又能给学生留下仔细回味的余地,以促使学生音乐素养得到有效提高。比如,目前大部分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负责播放音乐,学生负责聆听,殊不知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早就开始走神、开小差了,究其原因,学生听不懂这首歌的旋律,感受不到具体的音乐形象。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我们必须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在上课一开始就做到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注意力,并使学生真切体验到音乐的奥妙和创作的乐趣。 比如,在让学生欣赏古琴曲《流水》时,我就用“高山流水遇之音”这个故事作为歌曲引入:“俞伯牙从小酷爱音乐,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之音,终身不再鼓琴。”这样,通过这个小故事,立马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这首古琴曲的理解。 综上所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是只图眼前热闹的跟风之举,而是需要我们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音乐教学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学问,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创新研究出更多可以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亮点纷呈,活力四射。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现在很多高等院校入学的第一学期就会开设“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且由于生源不同、个体情况有差异,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由于赤峰学院的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汉族学生外,蒙古族学生也占据了相当一定的比例,所以经过该院校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与改革,总结出一些适合该院校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案例;因材施教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等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也随之不断改革和提高以满足需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校学生入学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习计算机及其他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技能和学生以后步入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都要本着严谨的态度来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里面的课程性质属于通识教育必修课,是他们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近几年来该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上都有很大的变化。首先是MicrosoftOffice版本从2000、2003到现在的2010版,其次是操作系统的不断更新,从WindowsXP操作系统到现在的Windows7操作系统。另一方面,学生的层次和计算机水平有着很大的不同。以本校为例,由于院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生源不仅包括人们熟知的汉语考生,还包括许多蒙古族学生;不仅有本科、专科层次,还有小学教育、艺术类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区别,要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生源、不同层次区别对待。再者,大学生新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新生在高中阶段就接受了系统的教育,能够熟练地掌握各个方面的技巧和知识;还有部分同学可能没有学过具体的操作,只是平时上网、聊天等;更有极少部分同学连电脑都没有见过,基础为零。而且这几种情况大多数均出现在同一班级。所以同一班级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他们还要在一起上同一门课程,这就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与挑战。 2因材施教 首先要区分开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他们之间既有共性的基本要求,也有个性化的不同需求。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不单是他们入学的第一门课程,还是他们今后许多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授过程中需要深入展开并且详细的讲解,为后续课程做好应有的铺垫。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还要有着理工类专业、文史类专业、艺术体育类等区别。不同的专业要求的教学目标不同,同样的内容在教授过程中要做到侧重点不同,这样是学生得到不同的能力锻炼。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他们以后接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面广而深,如他们的后续课程有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等,这就要求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些内容做详细介绍。如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要扩展开来讲解,为他们的后续课程做好相应的铺垫。而对于非专业的学生,由于有些方面的知识过于专业,对他们日后的学习重要性不大,可酌情简单讲解或者不讲。对于赤峰地区来说,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得不提,那就是蒙古族学生。他们大部分都以蒙语为主要语言,没有学习过汉语,这就在师生的沟通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尽量安排蒙古族教师使用蒙语、汉语进行双语授课,但是由于师生比例不一致,往往还有很多汉语教师给蒙语学生授课。这样就对教学方法提出了高要求,既要易于和学生沟通理解,又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区别对待。而且要在课堂上尽量多多锻炼他们的汉语言能力。 3案例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教师在前面讲解,学生在下面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分开的。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紧密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够得到很好地锻炼和提高。现在,在此方面做出了相应改革,把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转到了接入局域网的机房,教师、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由教师主导,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授课,在教师讲解后学生能够及时的随堂动手练习,及时答疑解惑。如图1、图2所示:除此之外,在教学方法上用案例教学方法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讲,将相关知识贯穿到具体的案例中,边操作边演示,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从过去被动听讲、被动学习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ppt讲解2节课(每节45分钟),之后再次安排其他课节进行课上的实践部分。在教师的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理论课上容易精神不集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在现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按照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好具体的案例,利用相应的教学辅助工具如红蜘蛛、凌波等采用教师机加学生机的组织模式,直观有效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式,对一个问题分段讲解,随讲随练,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在Excel2010中公式和函数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知识时相对困难,这就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以Excel2010中的if语句的嵌套为例(如图3所示)。首先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做案例。如学生的成绩表,这样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再者要讲if语句的嵌套即多个if语句的运用,就要先学好一个if语句,包括明确它的功能、语法。在教师机上多次演示if语句的调用方式,放开对学生机的控制,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待其掌握熟练后再控制他们的电脑详细讲解if语句的嵌套使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断深化单个if语句的用法,学生的印象深刻,基础牢靠,在使用多个if函数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已经建立局域网的计算机机房给了我们很好的平台。利用一些辅助教学工具如红蜘蛛等充分发挥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生源的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这种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值得推广。另外,在该课程的考核方面,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的考试方式解脱出来,采用考试系统上机考试的模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因盲目追求高分而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计算机知识,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创新、动手实践、从而大大加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4结束语 经过这几年的分层次、分专业的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还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细心研究、不断地探求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任艳焱 单位: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核心能力培养方式 摘要:文中介绍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主要从核心能力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素质拓展体系构建和质量保障体系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该培养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计算机 0引言 我国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准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标准,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因而导致各层次的本科大学都是一个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社会的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各自有相应的衡量专业人才的标准。因而,对于高校来说,结合学科与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厘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应用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师资选择,都将实践性和应用性贯穿始终。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开设大量突出实践应用的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支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保障。 1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具备类似特性:第一,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每个专业的学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的成败;第二,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具有延展性。在校期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种或某几种现阶段比较专而实用的技术,但对应的面不广,这就不能算专业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专业核心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第三,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有独特性。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分别为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三方面考虑确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得竞争者无法模仿或模仿代价高昂,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本校作为一所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中,以京津冀地区为调研中心,通过走访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对IT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走访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全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等各种会议,了解计算机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技术需求;走访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IT企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确定在软件服务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跟踪走访毕业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岗位,了解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优势,凝练本专业特色为“IT+金融”,明确本专业的专业能力为计算机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硬件系统分析能力、金融信息安全技能、金融软件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金融行业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行业软件测试能力。 2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2.1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依托学校行业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理论和专业技术,熟悉金融、会计的基本知识及业务流程,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具有基本的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金融软件测试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应用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1)知识要求: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金融、会计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流程规范知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应用技术;掌握金融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基础知识。(2)能力要求: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又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为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高的情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为具有计算机编程能力;具有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硬件系统分析能力;具有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金融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有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具有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软件测试能力。(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2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并构建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以期能真正达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基本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外拓展教育。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高级编程、离散结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信息安全技术、金融市场与机构、会计学、银行业务综合实训、网络数据库应用、企业级项目开发、C/S项目实训、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移动应用综合实训、B/S项目实训、软件工程、项目综合实训。为实现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金融业务软件设计、云计算与应用、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软件测试。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课内实验、实践课、专业实训课的实践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学科竞赛的形式,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大实训平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 2.3开展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依托行业优势,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运用“任务驱动、结果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研讨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针对不同教学环境,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3)依托金融特色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资源,以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金融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带+练”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练习案例,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积极练、勤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到多个验证型案例中,并在综合型案例中体现整门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最后在设计型案例中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点的同时自学并扩充前沿技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练边思,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为切入点,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支付宝、微信红包、P2P网贷平台、学生众筹、滴滴打车、美团等特色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5)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零对接。依托学校金融特色,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打造实战平台。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指导教师,并参与授课、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赛以及指导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过程,此外,还安排学生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参加校外专业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课程资源全部放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学生账号登录后,能够查看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外,还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实验,并能够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查看教师的评定成绩及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的基本资源的上传,同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实验下发、实验报告收集以及实验成绩评定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7)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采用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学生讲,或老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或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或设置游戏环节及对抗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课下学生复习、交流、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8)课程考核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项目,最终以提交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素质拓展体系 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狭窄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相适应的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以及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素质拓展体系将第一课堂和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比如课程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微视频大赛、指法大赛以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横向课题研发,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5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掌握了本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选派教师在企业一线挂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对老师们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真正落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结语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突出“IT+金融”的培养特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对接的形式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后序将继续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 作者:曹莹 郑艳娟 苗志刚 何志强 齐晓娜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系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探讨 摘要: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普及,迫切需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一种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方案尤为重要。我们采用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为学生构建多维度的教学学习平台的新方案。初步实践表明了方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机房利用率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从2014级开始,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基础技能实训》全面取代原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新课程1个学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辅导答疑方式完成。该方案在2014级新生中开始实施,已初步取得一些经验。 1改革的出发点 原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由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含进制转换)、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数字媒体与应用、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的覆盖面广。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的基础有一个粗线条的全景式的了解,对该部分的要求是学生可以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实践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IE浏览器等常用软件的使用[1]。理论知识涵盖范围广,但知识浅,教师在课堂上较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在国内的大部分地区,计算机的教育已从中、小学开始实施,无论是理论还是操作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削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2改革的基本思路 虽然进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由于中学教育长期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基础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并未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由于新技术和软件新版本的出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引导。为此,我们希望为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程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引导和帮助,我们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1)为课程设计一个网络学习平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是现代年轻人必备的一种技能。我们将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设计一个专用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一种类似真实的环境,促进学生在其中进行积极的探索,进行知识的主动学习。学生可在线查看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平台还将以图文及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以及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平台将提供课程相关的自测题,学生可在线测试并及时获知成绩;同时平台将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相关视频,学生可以边学习边练习;学生可以凭借电子邮件和论坛与他人进行沟通,探讨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2)为学生自主学习编写一个引导性的教材教材将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出发,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重点,主要介绍windows7、office2010系列软件的操作及应用。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将打破了从基础、原理到各项内容的常规教学体系,突出操作能力训练,以各部分的知识点为基本划分,设计若干实验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结合较详细的图解,引导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操作。同时在每一个知识点适当添加讲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将分为基础型和综合型两种,学生通过基础实验,在向导的引导下熟悉基本操作;综合型实验只提供样张为学生设定操作目标,由学生自主完成,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3)开放实验室,并为学生提供答疑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省级重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免费上机机时,同时安排教师进行答疑辅导。4)采用无纸化的上机考试利用现有的考试软件,组织实施无纸化的上机考试。考试内容同时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的上机操作,并侧重操作。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每年拟组织2次考试,期中和期末各一次,取高分为最终成绩。 3方案实施 2014年9月,我们对2014级的新生初步实施了此套方案。学院专门安排了3个固定机房(约200台机器)给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每个新生分配了24个免费机时,学生可在本学期内自行分配该机时使用时间。为了引导学生,每日安排2名专职教师在固定机房值班,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机房开放的前几周,来机房学习的人数很少,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我们在期中(第11周)安排了第一次考试,第一次参考人数是5650人,考试均分是53.6分,及格率是40%(成绩分布如图1所示)。第一次考试成绩公布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来学习和参加答疑的同学明显增加了,为满足同学的需要,学院又临时增加了开放的机房数。期末(第17周)我们组织了第二次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第一次考试成绩选择报名或不报名。第一次参考人数是4306人,考试均分是67.8分,及格率是72.1%(成绩分布如图2所示)。取两次成绩的最高值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 4小结 通过这一轮的实践,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让学生自主学学计算机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机房资源的利用率。改革前,无论学生基础如何,都要求学生同步参加学习,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同学不多,机房上机时,一个班级会有过半的同学在玩游戏,使想认真学习的同学也无法安心学习,同时老师要花很多的精力来维持课堂秩序。在自主学习的机房,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同学都在认真练习,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在玩游戏。我们也发现一些不足:目前的试题结构中,理论题偏少(只占15%),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后继的程序设计课程留下知识的空白点,增加后续课程的学习难度。我们将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改进教材,为学生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学习平台。同时改进考核知识的比例,增加理论知识的比例,使学生真正夯实基础,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者:李铭 屠立忠 池学敏 李艳 许俊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逐渐深入。其不仅能够通过实践教学的方法,让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揭露。而且还能对教学的环节进行辩证的分析,从而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的目的。该文主要针对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案例设计方法。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案例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最先在哈弗大学被运用,然后逐渐被引用到国内,并且实践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其具有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特点。在诸多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方面,其独到的教学方法以及案例分析,让计算机的课程教学更加形象贴切,通俗易懂。对整个课程都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1计算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概况 1.1案例教学应用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其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还让学生养成了自主案例分析的意识。这对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课程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因为在案例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地联系自己的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细节性的把握,然后分析自己计算机课程中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其二,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增强,尤其是在编写程序C语言等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其课程内容本来就十分枯燥。而案例教学法却能够较好的打破这一传统的因素,其生动的案例分析,再加上以行动为导向的诱导,必然能够让大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而案例教学法则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1.2案例教学应用的特点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首先,在进行案例教学分析时,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时候,计算机教师可以采用相关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指导,尤其是在一些程序编写中,以前别的学生所常犯的错误,教师可以进行重点的案例模拟,这样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进行重点关注,让学生在基础课程中的学习中对于学习内容能够进行具体的把握,在上机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以前的案例进行具体的操作体验,例如:在OFFICE的上机学习中,对于EXCEL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对于很多符号以及功能都不太熟悉,这个时候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在案例教学的模拟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远程控制,对学生的计算机界面进行有效地控制。通过以往教学案例,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进行学习和解析。从而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1.3案例教学的内容 案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以往的案例分析,然后结合自己学习的状况进行相应的学习方法的改变以及创新。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机教师的案例教学内容通常为以往教学中所出现的教学问题以及教学的对策,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宝贵的教学经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吸收和借鉴更多的案例方法,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和突破自我。而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案例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以及借鉴的作用。但是案例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在进行CAD等大型软件的学习时,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从细节出发,对案例进行反复的学习以及参考,并且在对案例进行解析以及参考时,本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案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案例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其让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2计算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虽然满足了学生情景式的学习,但是也存在不少弊端。案例教学法毕竟是从感性到理性。就是说案例教学法是从实际例子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和自身所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在与基础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其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2.1教学时间较长 在进行案例教学法时,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准备。而且后期针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可能对于课程来说进展会比较慢,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可能会无法完成。在案例教学中,其要求的课时较多,不然很难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而且部分案例存在冗杂的问题,这就更加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让其无法与基础课程进行较好的融合。 2.2对教师素质要求极高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的灵活度较高,在学生进行讨论遇到分歧时需要老师能够给出有力的答案。所以老师必须具备本专业较高的学术水准。而且由于是案例分析,课堂上不可控因素增加,很容易失控。如果老师不具备较强的课堂控制力,那么很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也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对学生自身专业素质要求高 对学生实施这一教学法时,学生自身也需要具备一些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最好就是那种有一定专业知识积累的高年级学生。这样在老师进行这一教学法时学生才能明白并且配合好老师进行案例分析。缺乏知识积累,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无话可说,没有东西表达自己观点。很容易导致案例教学法的失败。案例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水平。学生自身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是一个问题。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当然案例主题还是需要适应教学目的的。但是在学生接受能力这一方面,教师设计的案例就应当具备层次感。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分别设置不同的任务。举一个例子,任务设置可以分为基本任务和高级任务。基础任务就交给一些水平一般的学生,至于高级任务就由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不仅可以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要求,还能使学生在任务中都学到东西,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2.4案例比较乏陈无味 现在很多老师在使用这一教学法的时候使用的案例大多是教材上的。学生新鲜感不够,缺乏较强的兴趣。所以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除了准备的案例符合所学习的主题外,最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度。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让学生身历其境的感受这一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素养。与此同时,案例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现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硬件的不断更新。对案例教学法的要求也在不断加深。在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时候要注意案例的时代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案例库,及时满足学生的求欲望。在教学时最好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法设计。在大学中,计算机的基本掌握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职能。毕竟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后的工作中,计算机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哪怕是一些看起来和计算机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也应该掌握计算机一些基本的知识。在大学中,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是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践性很强的章节。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其实并不多,最多就会玩玩游戏。帮助学生快速上手是现在学校里尤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这些章节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优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这些概念性比较强的知识,就是解决方法之一。下面就以Word,Excel,PowerPoint的知识点为例,结合案例教学法,展示案例教学的魅力所在。 3.1Word案例:毕业论文 Word文字处理软件适合于制作于各种文档,可以让用户轻松的处理文字、数据、图形等对象。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都需要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所以对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熟练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以毕业论文为案例来进行教学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对其知识点的掌握度也会提高。最重要的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这样对学生本人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都具有现实意义。还有就是学生以后出去工作还是需要接触论文、简历、公文、信函、传真、报刊、书刊等一些Word文档,所以针对这一块的学习学生的重视和掌握度非常重要。下面就详细介绍案例教学法是怎么应用于实际教学。首先要给学生传阅已毕业学生的纸质版毕业论文,给学生一种直观的认识。然后按照学校的具体规定,引导学生如何按照规定写出符合规定的论文。例如如果按照这些规定,论文需要到达什么效果、完成论文需要进行哪些操作、完成这些操作又有什么知识点需要掌握。这些是课堂上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为正式上机课打好理论基础。在上机课中,首先在给学生做一些典型的示例后,让学生自主的在上机课中按照理论课中的要求完成任务。最后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点评,对涉及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这些大概就是案例教学在Word中的应用,其实通过案例教学为学生创立情景式的学习中,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完成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轻松而且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知识点。 3.2Excel案例:学生成绩统计 Excel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是现代比较经常使用的软件之一,在大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考试成绩了,其实它广泛应用于金融、财政等众多领域。很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都被要求熟练掌握这一软件,所以对于Excel的学习也是大学生的重中之重。毕竟在进行任何工作的时候都需要进行评估和归纳,Excel的作用不可小觑。那么Excel在实际操作的步骤有什么,该如何应用其实都是现在一些学生或者说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一些问题。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完整的学习过这个软件。现在这一技术就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例来介绍案例教学在Excel软件中的应用。帮助大家理解一下Excel的该如何学习。在进行Excel软件学习时,首先给学生一份原始成绩然后为学生提供做出的结果,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和任务完成后需要达到的效果。慢慢一道学生完成这些需要进行那些操作,都有那些步骤。因为有些步骤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着重讲解这些步骤,以便学生在上机课的时候不会出现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情况。在上机课的时候,要首先把步骤讲解一遍,完整的给学生演示一遍操作流程,最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在把学生的作业收上来后,进行评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学生出错的点要及时进行纠错。 3.3PowerPoint案例:毕业答辩 PowerPoint简称PPT,它是一种比较直观有力表达自己观点以及演示成果、传达信息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它的容纳性比较好,利用PPT可以制作和文本、表格、图片、视频、音频、组织结构图、图标等为一体的演示文稿。在现在的工作和学习中,PPT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接触它比较多的应该就是毕业答辩和主题演讲还有就是老师的讲课课件。走入工作中后一般要求在进行自己的工作计划展示和一些公开场合的展示会是都会运用到PPT。所以对PPT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以教学案例法来展示PPT的学习过程。以毕业答辩为例,一般情况下的毕业答辩都会被要求做一个十分钟左右的PPT,那在学生学习制作PPT的时候,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些比较优秀的毕业生PPT。然后就实例告诉学生如何选择模板,设置配色方案,动画设置,切换设置。为了让PPT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插入音频和视频,告诉学生详细的方法如何制作比较完美的PPT。最后在上机课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时间操作,在把学生的PPT作业收上来之后,详细点评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及时告示他们作业中的不足之处。方便改进。这些就是教学案例在PPT中的应用,其实就是在学生学习这门软件的时候给学生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一个模板,让他们有学习的对象,然后告诉他们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方便学生切实可行的操作这门技术,这其实就是教学案例法的核心所在。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十分关键,其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掌握更加牢靠,而且还能让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在进行案例分析法的应用时,应当对当前案例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要看到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对各种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全面提升案例分析法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效率。 作者:赵松 段晓允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体系研究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由于大学入学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计算机课时特别是实验课时被逐步缩减,给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校从2008年起,开发了一系列的"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平台",采用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后利用该平台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但通过对几年下来的教学质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自主学习平台虽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满足了学生课后巩固学习效果的要求,但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自主学习平台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从另一方面来看,自主学习平台仅仅成为学生课后学习的工具,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内容等方面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形成性评价"这一思想,构建了一个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体系,并对该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从中发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数据,并对相关群体进行干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一、形成性评价思想 “形成性评价”这个概念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在其《评价方法论》中提出了。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i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在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过程控制”理论,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监控和分析,阶段性的形成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将结果反馈给教学组织部门、授课教师和参与学习的学生,为下一步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决策支持。 二、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自主学习体系的建立 围绕形成性评价为中心,建立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自主教学平台,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整个体系的建设由教学资源组织、训练方案设置、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和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组成。 (一)教学资源组织 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归纳,形成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的组织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授课的教师认真的准备,并按一定的要求保证资源的质和量。对于同一知识点,需要保证有多个可训练的资源。 (二)训练计划制定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形成教师课堂讲述、课后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测和阶段性考核为方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集体备课,细化计划的方案,分步骤进行相应模块的实施:1)依据教学进度划分教学单元,以教学单元为中心,开展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资源的学习,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通过自我知识发现来拓展学习的内容。2)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我测试,了解自身当前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单元内容或者自主的选择已学习过的内容(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行自我测试。测试完毕后,自主学习平台系统会给出本次测试的正确率和能力排名。通过对这些数据结果的认识,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当前的学习效果情况。由于是自我测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再次进行测试。通过对多次的自我测试过程以及每次测试后的反馈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会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应的学习效果必然得到提升。3)通过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掌控教学计划实施情况通过阶段性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自测来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但是,自我测试的进行是完全自主的,不能够很好的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更好的掌控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应定期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教师在组织考核资源时,应选择代表知识点的典型例题对学生进行统一测试,以获得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阶段性的考核的频度不需要太高,一般每学期2次左右即可。 (三)过程控制参数的形成和干预措施 通过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测试和阶段性考核中形成的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可以形成以下一些过程控制参数,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1)学生学习态度分析通过对教师布置的单元练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的分析,可以统计出未完成该项任务或者是根本没有参加学习的学生信息。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在学习态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统计出来的名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干预。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对于整体错误率较高和自测与阶段性考核排名靠后(可以通过设定的阈值由系统自动筛选)的学生,我们认为应该是学习的能力方面有一定的问题。对于这些已完成训练任务,但是完成质量较差的学生,我们提供了“预约答疑”的方式,给予他们能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3)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对各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有些知识点的整体掌握情况较差。这样的数据就反映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述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通过动态的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分析,教师能够不断的修正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效果。4)整体性差异分析在教学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对每个教师的教学对象做整体性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对比教师之间的教学效果。分析与平均值有显著差异的教师,对其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分析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三、结果和讨论 在该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认为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身份转换 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组织者,不再是以往单纯的“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状态。教师精心的组织教学资源,以自主学习平台为纽带,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系统给出的教学过程控制数据的分析,对产生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响应。另一方面,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发现者。学习过程中详尽的成绩数据和排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主动的进行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次。 (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系统平台提供的自我评价数据,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三)可控的教学过程 在大数据分析的支撑下,依据详细的指标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及时的得到响应; (四)高效的教学效率 以数据为中心,形成了学生、教师、教务和学工为一体的教学框架,多部门协同工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论 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体系,通过对收集到的教学信息化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及时的获知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学校很多学科都建立了自主学习平台,希望我们的做法,给其他学科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华东 罗建平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按功能进行分类,计算机软件技术又可以分为7类,第零级是硬联逻辑级,第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和六级分别是微程序级、传统机器级、操作系统级、汇编语言级、高级语言级以及应用语言级。本文章主要对第一级也就是微程序级进行分析,探讨出提高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建设培养出专业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使计算机行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现阶段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上计算机专业课或者对计算机专业课没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方法比较陈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重点讲解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学生可能会对这些教学内容产生厌倦的情绪,不利于培养他们对第一层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的兴趣和意识,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无法发挥出第一层次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缺乏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 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都不具备适合学生进行第一层次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教学环境,较大程度阻碍了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活动的内容受到限制,没有办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设施准备;持此之外,计算机软件技术质量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书本,教学书本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会使学生丧失兴趣,从而对提高大学计算机技术软件教学质量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作用。 二、提高第一层次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的认识,转变思想 在新课程将改革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思想,加强校领导对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的重视度,使他们能够听取计算机教师的发展意见,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教师的地位,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使老师能够把重心都放在教学上,最大限度的挖掘教师潜力。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认真上每一节计算机软件技术课,传递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最终实现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好处进行宣传,使学生极其家长都能深刻理解到计算机软件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将兴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完成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要求。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是现阶段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的突出问题,新课程改革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改革,在这种条件下,课堂教学也要适当补充教学内容,丰富内容,在课堂中安排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丰富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也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和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内容更加富有特色,从而实现计算机软件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中体会到课堂教学的乐趣。课堂教学中也应该适当增添一些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计算机软件技术学习,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三)优化计算机软件技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应该结合现有技术和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实践操作的计算机软件进行不断升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紧跟软件技术的发展潮流,并增强学生自行研究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积极性和热情,将这种学习态度应用于实际学习中,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定期组织计算机软件部门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派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师在其他学校进行学习,学习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重要性,不断优化和创新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使国家处于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尤其是现在或未来的世界竞争,竞争主题已经变成知识的竞争,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实时查询资料,真正扮演好信息交换媒介的角色,为改革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现阶段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者:喻文烨 陈振宇 单位:南昌工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探讨 1教学方法简单 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模式上,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没有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模式,不能满足实现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目标。 2教学改革 2.1课程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别性,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学分依据理工、经管、文法、艺术、师范等类别进行了区分设置。坚持从“工具论”上升到“方法论”,从单纯的“实用技能”转变为“思维训练”与“能力训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互联网思维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 2.2构建课程体系 由于“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行动的推进,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将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所有的专业共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依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理工类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财经管理类专业和文法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艺术类和师范类开设《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根据专业的目标,后继将要开设1—3门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师范类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学专业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有关算法的课程、自动化专业开设有关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课程、制造类专业开设有关物联网技术方面的课程、财经管理类开设有关电子商务网站的课程。通过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的应用能力。 2.3教学内容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中,理工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信息检索技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跟踪学科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经管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文法类课程内容侧重Internet基础与应用,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能力;艺术类课程内容侧重多媒体技术,培养音频、视频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开设的第二门课程应依据专业类设置不同的课程,为了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尤其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有关的专业,探索与互联网+的实际应用问题,通过算法实现和设计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求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 2.4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案例来组织课程讲授知识点,以应用为主线加强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坚持理论够用和注重算法实现的原则;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互动教学,边讲边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巩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通过精彩教学案例带动知识点,讲、学、练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物联网等有关最新技术发展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开阔了视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讲”。针对专业不同开设的实验项目,如In-ternet实验、高级排版实验、PPT多媒体作品实验、电子表格实验、多媒体应用实验、迭代递归算法实验、二分查找实验、计算积分算法实验、数据库应用实验等项目。通过实验项目完成相应的案例,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方式,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结束语 本文总结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思想应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必能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进行紧密结合,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当前经济的需求。在未来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仍然需要对教学改革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和研究。 作者:王振福 郑志秀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初探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社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教学就要跟进,开展创新教育,转变教育教学的目标。新时期的大学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目标要由传统的教给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转变为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把教育教学的目标由知识目标过渡为能力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强迫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不佳,学习失去动力,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所处的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能力成长,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开展创新教育,把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大学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在大学阶段,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毕竟是处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阶段,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牢固,在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时候,许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还有一定的畏惧情绪,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学习和创建时还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这个时候老师应当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我们还要研究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把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和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际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调整为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来。 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缺乏对学生展开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教育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要进行调整,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内,而应当根据情况适当做出调整,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创新教育下,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我们应当根据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文化背景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网络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网络的文化背景。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背后的文化背景,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习惯。为此教师可以把中西计算机网络文化的背景差异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更能够在进行学习时培养兴趣和积极性。2、鼓励学生搜集资料,扩展知识面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搜集资料,扩展知识面。教师在讲到一些专业术语时,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专业术语的了解,进一步扩展知识面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坚持,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 三、高效开展计算机网络创新教学 在传统的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中,老师一般采用灌输的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所提倡的创新教育下,老师应当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改变那种老师主讲模式,把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动。在学生遇到生僻术语时知道主动的查找资料,自己理解,自己寻找答案。最后,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评。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激励策略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总而言之,大学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教师自己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转变教育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作者:宋鹏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反思 一、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的状况 大学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并且注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学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有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并且能够对一些相关的软件熟练的掌握并使用等。大学计算机教学相对来说难度不高,但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需要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技能操作。当前我国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加以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硬件设施已经比较齐全,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可是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仍然有着很多问题。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知识进行灵活的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相对比较老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没有足够吸引学生的地方。因此,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应该不断的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其更加的灵活生动,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就是当前很多大学在评价教学好坏和学生成绩的时候,过于看重分数,这样的评价方法并不全面。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 二、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由上文可知,目前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大学计算机教学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学应该建立在基础知识上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一来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老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造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不理想。很多大学生对于课本知识已经全面掌握了,可是到了实际应用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学校应该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创造学生进行实践的条件。其次,学校并不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且电脑的老旧,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由于电脑不断的普及,很多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这就使得学校错误的认为,每个学生对电脑的基本知识都了解,而且并不重视更新学校机房的电脑。而且严重的压缩计算机教学的课时。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灌输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要对计算机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最后,学校计算机教学内容十分的落后,教学方法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快,每天计算机都会进行更新、改进。但是在大学计算及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十分的落后,而且伴随这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讲解计算机知识,造成了一种“填鸭式”教学的模式,使得学生对其失去了兴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老师能够实时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变化,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三、针对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问题进行反思 根据以上提出的有关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根据实际社会需要,以及当前的发展需求,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水平进行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改革,不被落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计算机发展速度十分快,可谓是瞬息万变,在进行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实际变化,及计算机使用范围及相关内容对课程进行改革;其次,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再次,明确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师开展教学内容的主要对象,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身上,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然后,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建立灵活的评价方法和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最后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论 大学计算机教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课程,开展这项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和操作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等提供便利的条件。大学计算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课程,努力提高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大学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进行全面的规划,改革。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进行及时的更新,不断的转换教学方法,真正的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 作者:焦宇 单位: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与改革剖析 相较于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更新始终处于较慢的水平。例如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才开始讲解Windows7操作系统,之前一直都在讲授WindowsXP系统。2013年的教学内容更新,距离WindowsXP系统的12年,距离Windows7的也有3年多的时间,这就会造成教学内容和计算机发展进程的脱节,学生学习的知识过于陈旧以致应用不到实际生活当中。 1和社会市场的要求不一致 随着计算机在企业中日常办公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进行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的办公效率。所以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逐步的在提高,例如Office套件、Visio、ERP类软件等都是极为常用办公软件,但就目前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来看,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大学的授课内容涉及到了Office套件及其他较为实用的软件操作。 2改革提议 2.1扩展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更贴近社会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止应该仅着眼于基本的计算机系统操作,更应该扩展到对于目前社会广泛使用的应用软件领域,如Office,Photoshop和Premiere等软件。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将专业软件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这样才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真正价值。 2.2扩展课时量 目前各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都在32到40学时之间,普遍课时较少,难以满足相对庞大的教学内容。因为计算机基础课包含的计算机知识较为分散,涉及到了不同的计算机软件的教学,所以在短时间内很难让完整细致的教授给学生。建议增加课时量,分学期进行教学,并设置不同延伸领域的选修课供学生兴趣学习。 2.3加快更新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一定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缩短教材的更新周期,及时的淘汰陈旧的内容,增加最新实用的知识。使所讲授的知识能够真正让学生应用到日常对于计算机的操作当中。 3结束语 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整体提高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延伸内容到专业软件领域,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与指导。 作者:武越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网络资源与大学计算机教学论文 1有利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包罗万象的网络资源丰富了人们的知识眼界、扩展着人们的思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网站课程的章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得设计师们高超、成熟的网页制作技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的掌握网页涉及的技能和方法,能够提高自身对知识的学习和其他计算机技能的提升。 2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程学习形式 首先,远程教学。远程教学作为当前现代化教学的一个方面,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在高校计算教学中开展远程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远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其次,合作教学。通过合作教学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通过网络资源,如QQ群、微信群、微博等形式,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线上互动,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可以一起讨论,沟通合作,互通有无;再次,自主学习。网络教学资源的引入,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于课堂一些不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课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强化自身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在PS课程中,学生可以登陆一些PS论坛,学习一些PS高手的技术和手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2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为任课教师提供辅助教学资源。大学计算机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下载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料,并通过一些备课工具如PPT工具对网络资源进行运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教程。大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通过网络资源获取一定的学习资源,然后根据课程相关内容进行知识的融合和补充,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内容不理解,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课下进行二次学习;再次,配合教材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实时性的特征,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为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 2.3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要主体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大学生计算机学习提供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互动式学习,可以利用多种网络形式进行学习,互通有无,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要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多媒体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资源的良莠不齐也随时出现,所以,高校老师和学生在引入网络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对各种网路资源进行辨别,合理对资源进行取舍,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再次,避免对网络过分依赖。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而言,网络资源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过分依赖,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有选择性的选取,确保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21世纪以来,网络资源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计算教学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校的课程实际,将网络资源的具体内容合理、有序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李凤巧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地方大学计算机实验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地方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对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对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掌握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已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标志,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和计算机应用性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是我院地方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 我院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是当前我校的办学宗旨。为实现“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的办学宗旨,学校凝练了“一二三四”人才培养体系。“一”就是一个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二”就是把握好两大关键环节: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三”就是培育学生三项素养: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强烈的好奇心;“四”就是发展学生四大基本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谐能力。为实现“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宗旨,学校提出了全面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并提出了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个人提供再学习机会的三个服务层次,并提出为地方发展提供四大支撑:即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思想支撑的发展思路。为了实现我院提出的全面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计算机专业信息人才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目标,笔者在长期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基础之上,对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与同行们进行商榷。 1验证性实验教学 验证性实验教学法是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其实验课程是以验证性为主,目的是验证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正确性、逻辑性、实践性,强调理论实践的重要性,是计算机专业实验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学之间相对独立而有机的结合方法,加强了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理论课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并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它囊括了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它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的过程,它起到了计算机基础理论课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的通用性、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等基础知识实验,指导教师根据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计划和实验项目内容的具体要求,对基础实验项目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采取了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深入浅出的指导方法,并安排学生难度适中、操作方便并普遍适用的实验,使学生尽快深入、扩展、系统撑握计算机基础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计算机设备和仪器仪表的操作方法、维护法和使用方法、应用基本技能与编程技能,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实验数据结果整理等基本能力。 3计算机综合实验教学 综合性实验教学法是指多门专业课程融合的实验教学法。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归类梯次训练逐步深化的要求,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时代性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把实验内容相近或类别相同的实验进行重新组合,如把平面设计、网页静态设计、网页动态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与C++,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等,将分散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整体化、系统化,实现多学科的知识融合,采取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融会贯通等方法,以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4计算机创新型实验教学 计算机创新型实验教学法是指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验教学法。由指导老师根据实验教学计划的安排,讲授实验课程的基本思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并采用启发性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搞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按照完整的课题形式,自主选择课题,自行设计实验课题研究方案,自主拟定技术路线,并应用各种实验方法与手段,综合应用自己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得出相对客观的研究结论,并以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这种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以后从事工作中,为自己搞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5计算机实验教学考核 实验教学考核法是针对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学习后,对他们的实验学习成绩、学习效果、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测试的一种基本方法。考核标准我们可采取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采用五级记分制: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第二种是采取百分制:90分以上为优秀,90以下至80分为良好,70分左右为中等,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考核成绩可分为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比可占总分的60%,期末考试成绩可占总分40%。考核的办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课出勤时率、基本操作能力、实验结果、实验报告、自主实验能力、自我创新能力等。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指实验项目内容提前完成或按时完成,并有正确理解或创新思想;第二指实验项目能基本完成任务,能够正确地独立操作和理解程序,回答问题基本正确。第三指实验项目内容完成稍晚,能够大体说明实验编程过程,操作或编程方法基本正确,但问题回答不够全面。第四指实验项目完成时间滞后,不能独立操作和编程,对实验程序解释不清楚。期末考试成绩主要采取笔试和实验相结合的两种方式进行。 6计算机实验教学组合法 计算机实验教学组合法是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空余时间灵活掌握实验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它的表现方法有三种。第一、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将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实验相结合,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将自主安排与统筹安排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自我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能力。第二、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安装计算机实验模拟、仿真学习软件,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课外实验的学习机会,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能力。第三、成业计算机专业业余爱好组,实验室给予必要的平台支持,专业指导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们可根据自主性和个性化的需要,将实验教学的内容与自主创新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将向社会横向服务的任务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既不但掌握了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专业知识,同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了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解决了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好坏和教学方法的对与否对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和摸索出一套我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才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在这里我只是根据在长期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提出一些浮浅的体会,希望能为同行们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小议大学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课,开展“开放性、研究性”教学。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体系中脱离出来,独立开设,改革实验内容体系,系统地构建实验课程模块,转变以人为主的管理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提高实验教学的时数在总培养时数的比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自主性学习,通过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内容开放。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 【关键词】实验室教学改革强化创新 一、实验教学体系和工作概况 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计算机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IT人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进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以及国际间的人才竞争,人们对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开展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验教学是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环节,承担着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能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知识领域。实验室应建立健全实验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书、实验课程表、实验项目管理等各种教学档案,符合评估标准。实验教学内容上要适应学科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并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环节的每个实验均应有实验报告和批阅,每科实验成绩均在该课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有相应的考核方法,形式要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均有成绩记载。 计算机学科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是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的。只有根据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紧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促进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体系更新,才能使学生既学到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又能紧跟当前技术主流,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造就应用型、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 二、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模式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往往是按照教师设置好的设备和仪器,根据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方法和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这种模式的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单一的进行固定实验的操作,影响学生思路的开拓,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针对上述情况,开发设计型实验成了当务之急。学生通过设计型实验,学习从被动变主动,查资料、设计调整电路、学习仪器的使用等,实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反映非常好,同时也有效的遏制住少数人混实验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实验效率。 综合实验是近年来实验教学改革的产物。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实验原理、目的及实验方法,而把相关几个实验按其规律组成一个小的系统,使学生在实验课上对所学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实践证明它们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教育,部分实验独立设课很有必要。实践表明,独立设课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长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验教学改革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我们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每一个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分为3个层次进行实验内容重组,即“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精选基础型实验,加强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编写配套实验教材,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依此构建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强化,理论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认为关键的必须的验证性实验仍需保留,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必须要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将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高水平的重要方面。 三、目前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逐步由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对于本科生,实验教学是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向学生传授的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实验学习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内各学校都在做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我们也一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初期的实验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仪器设备陈旧、分散、规模不够;且部分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板逐渐老化,对本科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基本情况,我们的思路是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尽快开发新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装置,逐步增加设计型、综合性的实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我们学院各个专业的课程特点,我们的实验教学分三个层次: 认知型:即验证性实验。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都会有一些关键的结论需用实验来说明,因此必要的验证性实验是应当保留的。 设计型:综合所学知识,培养设计能力,是工科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 综合型:系统的概念对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十分重要,根据认识规律从器件到单元电路到小系统到大系统,通过这类实验给学生建立系统的基本概念。 根据各个课程的内容特点,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既要符合认识规律,又要满足教学要求,还要尽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实验教学改革思路的进一步探讨 1.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课,开展“开放性、研究性”教学。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体系中脱离出来,独立开设,改革实验内容体系,系统地构建实验课程模块,转变以人为主的管理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提高实验教学的时数在总培养时数的比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自主性学习,通过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内容开放。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 2.开展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研究,从知识与能力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体系方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成绩的评价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结果和分析等,从多角度、全面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3.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自身特点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强化整体、质量、开放和创新意识。从制度、体制上保证实验内容、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实验教学资源和时间上实行开放,提高实验场地的使用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最大效益。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是实验教学质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 4.树立“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意识,提倡“科学研究渗入实验教学”。中心按照体现基础性、先进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原则,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新、重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参加课题研究的条件,依托教师的科研条件和指导力量,将科学研究渗入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知识,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未知新知识能力的提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5.在加大力度引进既有IT企业工作经验,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养本院青年教师,坚持学院自我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中心实验教学队伍整体水平。同时不断充实和扩大专职实验教学管理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实验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使中心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 6.加强校企共建,丰富实验实训项目,拓展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了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共建,使实验教学、科研创新和技术开发密切结合,强化实验教学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可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实验创新的场所,同时也为大学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软件设计竞赛、计算机仿真大赛、电子工艺实训等提供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准备。 大学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在现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下,计算思维模式的运用已经在教育领域达成基本共识,认可计算思维所带来的教育价值与教育目标。笔者则是从计算思维的具体运用入手,谈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实践改革途径,在多角度提出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优化方法,视图打破传统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方面的困惑。 关键词:计算机思维;大学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改革 1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向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担。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技能,其教育教学目标逐渐明确。计算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面临新的发展局面,但该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导向教学思路并不十分清晰。针对这一问题,基于该思维模式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建设与全面改革,提出改革途径,为推动大学计算机教学实践奠定基础。 2计算思维与创新教育 从自然科学领域出发,计算思维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并称为三大科学思维。不同的学科教学对不同的思维将会产生影响。计算思维可以说是一个本质的能力,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所有人都需要具备这一项基础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发挥出计算思维的本质与内在价值。计算机思维视角下应该做好创新教育的延伸,挖掘计算思维当中的内在特点与价值,从而为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奠定坚实基础。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应该针对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好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以全新的方法去培养创新型人才,并将计算思维融入到大学计算机教学中,为实现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3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必要性 3.1现行教学体系的不足 高校现行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其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传统的讲台、黑板、教材的教学方式,还是当前多媒体充分运用的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其本质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去完成教学信息的传递。即便是实践课程,也多数集中在以教师讲解的教材内容为主,学生到机房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创新思维无法得到体现;其二,以技能传授为主。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得到更新,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去学习、去感受,让学生学会怎样学、如何学,较少关注学生的兴趣动向以及对内在原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其三,只关注结果的考核不利于计算思维的养成。大学计算机教学实践考核内容偏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论考核内容多以选择题为主,这种固化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大学计算机教学学生计算思维的养成。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来全面提高大学生计算思维。 3.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计算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作用显著。其一,符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其二,在信息快速流通的背景下,知识的更新周期发生改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掌握计算机问题的解决方法,才能够启发学生去主动的思考,提高自身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要求。 4计算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途径 4.1知识与思维的协调优化 知识与思维需要全面的协调优化,如在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中所提到的最小集合,其内涵的知识结构与内容覆盖面较宽。如果在该教学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知识灌输的方式完成讲解,则教学内容及知识点无法彻底讲完。例如“符号化-计算化-自动化”知识单元当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如果按照知识来介绍,则每一个知识点当中的内容都可能需要几个学时来完成,仅仅一个二进制和编码就可以讲授很多内容。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从计算思维角度来分析这些教学内容则简单很多,学生对于信息的理解上主要用O和I来表示,由计算机做好处理工作,这便能够压缩很多内容,关注知识的贯通,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与思维形态。在以计算思维的处理与引导下,“知识”能够随着“思维”讲解而介绍,“思维”随着“知识”的贯通而形成,这种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优化,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十分关键与必要。 4.2大思维小技巧的应用实践 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存在诸多“小技巧”,这些技巧有一些需要教师的传授,有一些需要学生本身做好深度挖掘。可以说,任何一种表示方法或者算法都是充满技巧性的,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还是以“符号化-计算化-自动化”知识单元为例,为什么几个门电路可以形成“加法器”?为什么符号可以参与到运算当中并且结果还正确?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从中总结小技巧,调动对于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积极性。然而,大学计算机第一门课程还是应该更多的关注计算机学科当中经典的计算思维,以该思维模式为核心,更多的吸引与鼓励学生在新的环境下形成一种创新性思维,即“大思维”。“大思维”与“小技巧”的应用应该同时着眼于实际,为大学计算机教学提供改革所需条件。 4.3宽度教学与深度 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思维的基本特性决定着它所能够带给人的启迪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计算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构建与改革,要求实现宽度教学与深度拓展。从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角度出发,宽度教学指的是能够从社会/自然生活中的广义计算讲起,进一步讲解到计算机技术与计算系统中的计算,将生活当中的各项基础原理应用到计算机概念当中,这种映射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与知识点,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理解大学计算机知识点内容的实现原理与具体层次,全面强化计算思维的深层次理解。所谓深度拓展,则能够从深层次上去探究本质问题,包括思维的本质与思维的应用等,强化思维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思维的影响之下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打下基础。 4.4思维与实用的相互转化 计算思维模式下谈及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要求思维因素与实用性内容的相互转化。以科学的计算思维为前提,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突出表现为大学计算机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在早期的研究理论当中,认为大学计算机教学并不具备实用性价值,如何运用计算机知识点才具备实用性价值。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认知上显然是狭义层面的。经过多年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用性内容的价值逐渐被改变,可以说其既是容易掌握的,也是不容易掌握的。容易掌握的内容主要是指在对基础的“思维”了解与掌握之后,对具体操作的掌握是容易的,各种软件、硬件以及网络等计算系统都是遵循着某种思维设计而成。提及不容易掌握,则是计算机语言本就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想要在演变中把握一丝规律,则显得较为困难。但根据计算思维发展特性这些问题能迎刃而解。 4.5原理与案例的教学实践 相较于传统的学科而言,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是一种动态化形态,会根据新概念、新原理的产生而发生变化,且这种原理多来自于社会与自然,在抽象化的处理之后进入到不同层次的计算系统之中。正是这种新概念与新原理的存在,才使得学科知识的掌握十分必要。对于某一些原理,可能是一个词或者一个描述语言,但其背后的价值与内涵却被忽略。但如果与案例进行结合,则能够将多种概念进行全面的解读,在案例的教学当中引出新的计算学科术语,引发学生从一个较浅的理解层次逐步过渡到一个较深层次。原理与案例的教学实践看似是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变革,实际上也是对思维养成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全新探索。 作者:袁赟 单位:邵阳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库存及采购管理研究 【摘要】 采购不合理造成库存过大常常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库存管理费用过高以及难以更换产品等问题,还会由于一些产品存在着时效性和保质期两个特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将一些积压的商品低价出售,造成企业利润大幅下降。此外,库存不足还会使企业由于产品脱销而错过销售机会,降低企业的信用,并且紧急订货还会使企业所支付的各项成本增加,进而导致利润下降。本文以沃尔玛为例,分析了其在中国的采购和库存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相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来达到降低采购与库存成本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利润。 【关键词】 连锁企业;库存与采购;问题;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很多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力,国内外许多连锁企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份额争夺战,零售业仅仅依靠销售额的增长已无法确保利润有大的提高,因为销售带来的收入正在被不断增加的成本所腐蚀。沃尔玛作为一家世界性的连锁企业,也是一家外资企业,对零售行业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这样的一家企业来说,控制成本显得至关重要,而企业的采购和库存成本在整个成本费用中占据着一个主要比重,其中采购成本占了沃尔玛销售额的39%,而库存损耗大约为15.12亿美元。因此一个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利润,就必须抓好采购和库存成本这两个方面。而控制成本不只体现在企业现金流出的减少,还直接体现在商品结构合理化、品类管理科学化、补货的及时性、库存商品最低化等各方面,且最直接体现的是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和企业利润的提高。 一、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问题分析 把美国沃尔玛的管理模式移植到中国,一直是沃尔玛的终极梦想。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沃尔玛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一路跌跌撞撞,所付的代价不少。因为要在两个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国家实施同样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势必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就比如说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和库存管理就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商合作共赢的意识不强。虽然沃尔玛与供应商在信息上实现了共享,但在中国很多供应商只知道通过直接的需求来提供产品,而不会去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做分析和改变,对于通过供应链系统传输过去的信息,供应商很有可能只是粗略地查看一些经过总结处理的比较简单的指标和报表,因为很多供应商还无法理解这样去做的好处到底是什么。很明显,沃尔玛对供应商的管理并没有像国外一样形成良好的循环合作。并且,由于沃尔玛会把一些商品的销售情况传输给相应供货单位,由他们来进行分析并供货,而一旦某些供应商对这些信息没有细看,忽略了几个指标,势必会给沃尔玛带来一定的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 (二)手工查保影响采购计划。商品的保质期对超市来说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超市也会放较大的精力来管理商品的保质期,因为商品保质期这一特性会影响企业的采购策略。而我发现在中国的沃尔玛依旧运用着最原始的人工查保的方式,另外,在给商品上架的时候,超市的有些员工可能会嫌麻烦,在上货的时候直接将补货商品放在外侧,而把原来的商品直接推到里面,造成了剩余保质期较长的在外侧进行销售,而剩余保质期较短的则在内侧被忽略,同时也给现在的手工查保工作增加很大的负担。而若在这工作中没有很细致地检查,不小心忽略了几样临保商品,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促销和采购计划。 (三)中国消费者的不确定性给采购带来的挑战。相对于欧美地区消费者基本都是带有很强的目标性购物,中国的消费者则由于生活方式和地域的不同,在购物的喜好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而沃尔玛在集中采购时无法全面系统地考虑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致使某些地区就可能无法因时因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消费者对沃尔玛的满意度。因此,中国消费者消费的不确定性为沃尔玛的集中采购配送增添了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门店库存过高和缺货现象严重。在中国的一些沃尔玛超市中,一些畅销品总是缺货,而非畅销品却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库存空间,由于这些商品的存在,严重影响门店的库存周转率和资金周转率。有一次,我们在沃尔玛超市进行问题查找时,就发现缺货已经成为了沃尔玛十分常见的一个现象,很多货架都空置着,甚至一些日常必需品,比如盐都进入了缺货的行列。而我觉得对于某个热销产品亦或是必需品来说,超市若达到了严重或经常性的缺货状态,供应商没有及时了解情况和采取补货措施,而沃尔玛的采购人员可能也没有精力来关注到这一单品,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这个商品出于一直缺货的状态,作为一种处于热销状态的商品或生活必需品,长时间或经常性地处于一种缺货状态的话,对零售业企业来说是十分严重的一个现象,会造成一个较大的利润损失。 (五)欠缺对采购人员的专题培训。在中国,沃尔玛的部分采购人员可能会出现过于看重短期利益,出现只考虑节支的采购误区,一味地向供应商索取费用,以及将自己的费用转嫁给供应商,这就造成了采购人员过度集中精力于索取费用,而没有考虑到与一些希望长远发展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甚至有些还会利用自己的身份一味地欺诈供应商,不遗余力地索取一切利益。这种行为势必会破坏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影响双方良好的合作,还可能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六)仓库的管理和配送缺陷。中国地域广大使得配送中心显得很少并且分散,在执行少部分商品的配送上有些力不从心,松散的物流格局也造成了产品配送效率的低下,而这就意味着企业必定会存在部分资源的浪费,包括在配送的人力物力上。并且在中国各个门店相互间还比较独立,在很多的信息上口径不统一,造成了只要一有门店的某种产品存在缺货,就得从配送中心进行调货。同时还会由于部分库存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工作比较随意,对商品没有一个较为系统和详细的管理和分类,而使得超市的整个仓库显得比较混乱。 二、对中国沃尔玛超市采购和库存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对重点供应商加强培养。我们可以按80/20的规则进行划分,占80%采购金额的20%供应商为“重点供应商”,占20%采购金额的80%供应商为“普通供应商”。沃尔玛公司作为零售行业规则的引导者,不能坐等其供应商来慢慢进入角色,而是有必要地付出一些前期的培养成本,而这一成本的划分则是对重点供应商投入80%的时间和精力,对普通供应商投入20%的时间和精力。接着,对供应商进行培养后,沃尔玛还得进行后续的考核,对于这个事情,我认为总部可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或一个团队来进行跟进,着重来提高重点供应商的一些素质和能力,来接近沃尔玛为供应商制定的标准,为以后更长远的合作打下基础,而非对合作的供应商不管不顾,任其发展,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后果就是造成双方共同的损失。 (二)建立临保提醒系统。为了应对人工查保带来的失误和减少这一方面的人力成本,超市可建立一个商品临近保质期的到期提醒系统。在这个系统上建立两个版块,一个是库存商品保质期管理,另一个是货架商品保质期管理。运用了这一系统,超市不仅可以降低对商品保质期的监督检查工作,管理人员还可以直观的看到门店所有商品的剩余保质期,对于有些商品及时采取促销策略而不至于因错过最佳促销时间而造成超市更大的损失,根据这一系统超市管理者还可进行一个采购进货的安排和监督,减少了由于人员的疏忽给超市带来名誉上的损害和经济上的损失。 (三)采取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采购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消费者在消费需求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虽然,集中采购给沃尔玛带来了许多的优势,但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和面对生活习性存在较大差异的中国百姓,我觉得对沃尔玛各门店的商品配送都由配送中心进行统一配货是不太不合理的,我觉得其完全可以将集中和分散这两种采购结合起来,即在总部集中采购的前提下采取部分分散采购的策略,这样的一种结合不但可以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经济效应,还能通过调查不同地区消费者在购物上的喜好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在各地区采购一些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提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比如在一些节日,人们选择庆祝的方式不同,所需要的商品自然也会有所区别,而这些正是集中采购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部分商品采取分散采购的方式也是为了能让企业真正做到为顾客着想和服务。但这是在不改变大部分商品依然处于总部集中采购管理的状态下进行的。 (四)采用库存信息联合法。沃尔玛采用如下图的方法进行采购,可以高效便捷地满足日常经营的需求。但在有些时候它还可以利用各门店之间的库存来进行调配,比如说这一商品在这地区门店刚好处于销售高峰期,而在另一地区却处于低潮期,那么为了让生产出来的商品更有效地得到利用,而不至于过期变质掉,就可以相互进行补充销售,这也是基于这一系统数据可以在各门店呈现,进行一个数据的交流,让门店的负责人可以看到其他门店各个商品的库存情况。一旦发现自己门店内的某一产品处于高库存低销量的情况,超市的相关管理人员就可以将这一情况反映给总部,并在总部允许的前提下采取这一方式将自己门店内的库存进行一个选择性近距离的转移,降低库存成本并减少损耗。 (五)加强采购人员的专题培训。在采购一种新商品时,采购人员在这一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优秀的人员往往会带来一个令人满意的谈判结果。因此对采购人员,公司应加强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比如不弄虚作假,不见利忘义;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比如采购流程、谈判技巧、合同管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比如分析技巧、逻辑思维、决策能力、合作精神等,对每一个供应商要像对待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利益的共同所有者一般,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六)应对门店仓库配送和管理缺陷的举措。当某个门店出现少部分商品缺货而配送中心又相对比较远时,总部便可以安排同地区门店进行补给,一旦一个区域内一些门店同时提出补货需求时,总部便可以统一进行补货,这样可以降低配送的费用,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将各门店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之后。应对超市仓库管理上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是要依靠仓库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的意识。因此,区域的总部可以在平时多加强这部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清楚如何才能根据各门店的不同情况把商品进行一个比较合理的分类,并且在平时总部也要加大各门店仓库管理上的检查力度。在商品的搬运上,总部还应尽可能给予一些技术和工具上的支持和指导,最大限度降低在搬运过程中对产品造成的遗失和损耗。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对在中国发展的沃尔玛采购与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采购和库存的优化管理是当今连锁超市打造核心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连锁超市企业就要全面系统地考察评估自己的库存和采购管理系统,并围绕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完善供应商系统、采购模式、信息系统、仓库管理方式以及提高采购人员的能力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一个有效的采购系统和良好的库存管理系统,就无法保证企业销售系统的顺畅运作,也无法较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当然企业也很难获得目标利润。 作者:周芳琴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管理论文 1.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管理的现状 1.1企业采购部药品引进时同质化严重,并且针对市场浅在消费对象定向不清晰,形成一种商品业绩突出,其他品种业绩不尽如人意,那些部分药品周转率低,最后滞消成有效期药品,这只是直接表象,间接表象为此类商品的周转率不高,掩盖了业绩突出单品的贡献值,导致采购方向决策失误。 1.2季节性药品采购时期与数量控制不到位。如夏季易重暑,大量购进藿香正气系列产品,高温期远少于历史同期,结果大量积压成有效期药品。 1.3对国家政令变化的反应迟钝。近年来国家药监部门加大了含麻黄碱类药物的销售数量,消费者在药店可以随便买到此类药品的现象得以控制,其销售量在零售药店急剧下降。因此,仍按原计划购进的大量含麻黄碱品种滞销,成为有效期药品。 1.4对药品生产商的生产、营销政策调整的应变能力低,广告药品购进未顺应药品广告计划。当今广告效应普遍,老百姓用药跟着广告走。当生产厂家产品广告效应明显时,便大量进货,现在药品性能改良迅速,再加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一旦厂家出于成本考虑降低或停止广告投入,百姓不再认可且购买力骤降,前期大量进货滞销后成为有效期药品。1.5店铺药品品类管理与采购部采购结构不一致。门店作为销售终端不仅要按计划最大限度实现销售额,而且要最低限度的存货报损。如门店新张时,为了满足店面陈列需求,增强顾客入店的视觉冲击,需加大其库存。正常营业后,由于前期市场调研与实际存在差异,未及时进行市场需求的跟踪分析,药品结构不合理,门店管理者又未与采购部及时沟通进行库存退换调整,结果造成大量药品成为有效期药品而报损。 2.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甚至缺失企业内部管理不善 企业内部缺乏存货进、存和销的制度和科学的核算工具。虽然企业设有内部控制机构,也配备了相关人员,但其职能严重弱化,内控人员的主要职能仍然是算、记、报,不能发现在采购程序运转过程一些违规甚至于因无相关岗位间制衡而产生的舞弊,更不能根据企业财务信息正确评价内部控制形式可控下的实质是否可控,导致各级管理部门有恃无恐,趁机钻了内部控制的空子,使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甚至瓦解。管理观念落后,导致新兴进、存、销工具软件的诸多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更没做到存货财务管理工具与商品进存销软件的结合。例如:库存软件的数据海量计算与财务管理中存货最佳库存量的融合使用等。 2.2预算中存货采购预算形式化 企业由预算生成的采购计划因控制与考核不力,采购人员出现频繁采购,未按批次、批量采购,盲目和没有计划的采购,会导致产品的积压,然后通过配送中心分配到各个药店,以分散中心库的库存压力,但药品的库存量却未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即使采购人员将此部分药品进行了退货处理,也忽视了存货的成本和资金占用率,这就是没采用单品品类合理库存量的指标所致。应急性药品采购流程凌乱,及时性差,有时候需求高峰后到货造成堆积,有时候采购量又太少而需增加采购频次,给存货管理带来很多不便。 3.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加强存货管理的方法措施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国家监管部门为加强对药品的全链条管理,提高药品流通环节的准入门槛,出台了新版GSP,实现对其流转环节的全程电子监管,确保药品质量,提升全民用药安全。与其他商品最主要的区别是有严格的效期规定,因此加强药品存货的管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不仅关系到企业效益,更关系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3.1以销定采,发挥仓储中心“蓄水池”作用 商品管理部直接控制采购订单的生成。每月商品管理部门对各门店上报的有效期药品月报表进行分析,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定义滞销药品,要求采购部门对其停止采购,并直接加停购标识。若有特殊情况,经商品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取消停购标识。此方法将有效监控采购部门对已经形成滞销药品的再一次进货,否则将增大低动率药品的促销压力。对商品管理部已提出控制采购量的药品,严格按存销比进货。尤其是对季节性购进的药品、广告药品要严格按预算计划和促销方案进货,并跟踪销售情况,及时与供应商协商因特殊情况造成商品退货处理。采购部门如何及时准确的了解一线门店千差万别的销售结构,并将其转化为适销对路的采购订单,仓储中心的作用就开始彰显,首先其向采购部门将各门店的商品品类和数量需求如是反馈,其次验收核实实物与计划的一致性,尤其对产品批次有效期进行重点审核,把住有效期药品产生的源头。质量管理部根据GSP规定,对供应商所提供的药品有效期有严格的规定:对离效期还有6个月以内、6至12个月、12至24个月以及24个月以上来确定药品购入时间距离有效期的时间间隔规定。仓储中心验收员按照以上规定对所有入库的药品进行验收,杜绝效期问题药品入库。 3.2创建符合企业自身的ERP管理系统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以海典软件为例,根据企业实际设定初始存货单品上下限,使海典软件自动生成周期采购量,实现形式上的智能补货,包括销售终端的子库和仓储中心的主库,然后根据库存做采购计划。但还应综合考虑,所以标准库存与最小库存的设置显然非常重要,并须经常重新检验。下面推荐使用ABC法和EOQ法结合使用,这是药店连锁企业销售特点决定的。全国百强医药连锁企业前50名的单品品类均在1万个以上,但这1万种商品中20%的商品创造企业近80%的销售额,甚至销售前十的商品年销售以百万计。所以先采用ABC分析法进行分类,找出重点。A类品种少,金额比重大,约20%品种占金额比重80%;B类品种约15%,金额比重15%;余C类品种数多,但金额比重很小。控制库存其实主要控制A类品种就可以了。海典软件对此操作就很简单了,但接下来需进行A类中的更重点商品进行EOQ法进行量化控制。 3.3加强存货的财务成本控制 根据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特点,结合对存货进、存、配和销的过程进行期间划分,计算最佳采购量,将存货成本控制精细化和数字化。 3.4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间制衡 企业应根据ERP系统设置明确的请购、购进、付款、销售、收款、保管等岗位职责,有的岗位职责可能会交叉,需加强不相容岗位间的相互制衡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杜绝舞弊的发生。 4.总结 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库存管理是一门高动态的管理,根本原则是保证首推品、应季品和畅销品充足的前提下各零售终端药品供应缺货率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一定统计、财务管理方法,降低不合理库存量,提高存货周转率,加速资金周转。综上所述,加强库存药品管理,完善采购、存储、销售环节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医药零售连锁企业仓储中心“蓄水池”作用,保证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的安全与高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王春宝 单位:唐山永和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资金管理论文 一、连锁经营的主要模式 一是直营连锁,即所有店铺或网点均归同一经营实体总公司所有。二是自愿连锁,即各店铺所有权独立,通过协议的方式,统一定价,共同采购,达到横向联合、抱团经营的目的。三是加盟连锁,也称特许经营,即被特许人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并由被特许人投入资本,按照事先的约定条件,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被特许人自负盈亏并对自己的投资拥有所有权。综上所述,连锁经营就是通过快速扩张,依托分散经营来开拓市场、打开销售渠道,在细分市场上不断提高自身品牌的占有率,从而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和销售收入,达到规模化效应的经营方式。其可以在企业内部采用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实行批量采购,集中配送,通过规模效益降低采购、配送和管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更高的差额利润。 二、连锁经营的筹资渠道 连锁企业的经营方式是通过高速扩张,扩大市场占有率,以规模化的优势来获取差额利润,如何先于竞争对手抢占市场、渗透市场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连锁企业一般采用成长型战略,通过网点拓展来开拓市场、渗透市场,有时也可能会同时经营两个不同的品牌,利用品牌互补优势,拓宽不同的业务渠道。大规模的网点拓展,需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后盾,企业财务战略应采用与成长型战略相匹配的扩张型战略,大量筹措资金,以满足大批量新增网点所需的前期投入资金。企业的筹资渠道可分为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 (一)内部筹资渠道 内部筹资的主要来源为企业的内部留存利润,即企业分配给股东红利后的剩余利润。企业甚至可采用零股利战略,将所有的剩余盈余都投资回本企业,但是对处于快速扩张期的企业而言,单单依靠内部筹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途径的资金来源。 (二)外部筹资渠道 外部筹资可分为权益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两类。权益性筹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或者接受投资者直接投资等获得资本的一种方法。在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时,采用权益性筹资无需按期还本付息,只需在企业盈利时支付股东股利即可,因此筹资的财务风险小,但容易引起企业控制权的变更,且筹资成本较高。债务性筹资构成负债,企业需按期还本付息,如银行借款、发行的债权,此外还包括各类营运负债的资金来源,如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债务筹资与权益性筹资相比有筹资成本低、速度快的优势。但是受需按期还本付息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高于权益性筹资,且过高的资产债务率会影响企业日后的筹资能力。企业在选择筹资渠道时,需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编制资金预算,综合资本结构及可持续增长性,优化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在满足企业发展的同时,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在留存收益和权益性筹资既定的情况下,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如其需要筹集更多的运营资金,则多以高负债经营为主,资金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负债率的高低。连锁经营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各连锁网点的店铺都以租赁方式取得,因此无法通过抵押贷款方式来获取大量的银行借款,更多的是依靠大量的营运负债来获取营运现金流。营运负债的主要来源为各类应付账款(主要为尚未支付的供应商货款)和预收款项(消费者预存的卡券类收入)。以某知名连锁披萨店为例,作为餐饮连锁零售企业其存货周转速度相对较快,一般为1个月左右,而其与食材供应商约定的付款期通常为3个月,这样的运作方式能使企业通过营运负债的方式获取一定资金且相对稳定,并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而增长。假设企业月营业总收入为2000万,食材成本占营业收入的25%,则通过营运负债的方式,可以从供应商处获得1500万(2000*25%*3=1500)的资金。新增一家门店的前期投入资金约为180万,月营业额约为30万,则1500万的资金可用来拓展8家门店。这8家新增门店又能为企业增加180万(30*25%*8*3=180)的营运负债。再加上企业通过留存收益、股东追加的投资、银行贷款等其他途径获取的资金,将不断增加门店数量,提高市场占有率。随着规模化效益和品牌效应的产生,企业总营业额和单点营业额都将逐步增长,随之也将带动从供应商处获取的营运负债资金的滚动增长。 三、连锁经营的资金风险 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风险来自于经营和管理两方面。 (一)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资金风险 从经营风险来看,由于连锁经营企业负债率较高,且大多来自于尚未支付的供应商货款和消费者的预存卡券收入,其盈余资金通常都用做再投资,进行新网店的开拓,以满足高速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这样的资金运作方式就使得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链起着重大的影响。连锁经营企业多以服务业为主,一旦经济环境不景气,消费者的消费支出随机就会减少,这就对连锁经营企业的营运现金流入和盈利能力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旦企业的主营收入呈现出递减状态,其必须面临以目前产生的较少的营运现金流入来支付已到付款期的供应商货款,这样企业之前维护的平衡状态将被打破,营运负债能力也将随之下降。仍以上文提及的连锁披萨店为例:假设食材成本占营业收入的25%,企业每月的营业总收入均为2000万,其每月用500万营运现金流入来支付到期的食材货款,支付后尚余1500万。如果企业的营业总收入突然下降至1800万,则其仍需支付到期的食材货款500万,此时剩余的营运现金流则降为1300万。消费者的预存卡券收入面临同样的问题,大量的预收款项实际上是对未来销售收入现金流的透支。当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时,除本期的预收卡券收入将相对减少之外,消费者如果使用前期购买的卡券消费,对本期而言非但没有资金流入,反倒还要承担相应的资金流出,这就加剧了企业本期资金流入量的减少。再有,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经营手段,使得企业将留存收益和结余资金都用于新增网点的前期投入中。以连锁披萨店为例,新店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养成期,在开业半年后产生正现金流(EBI-TA 0),并在三年内收回投资。因此,如果企业未能敏锐察觉到经济环境的恶化而及时调整网点拓展计划的话,高负债率和较少的流动资金必将导致连锁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此外,诸如保底租金、折旧、人员的基本工资、水电等固定费用的资金流出,不随资金流入的增减而变化,主营收入的减少影响企业资金支出的固浮比,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供应商也可能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因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要求企业缩短付款周期,这些均是企业在经营时可能面对的资金风险。 (二)企业内部管理产生的资金风险 从资金管理风险来看,首先连锁经营企业网点众多,又大多分散在各地,所属门店会在各地银行开户,造成资金散乱、沉淀等现象,降低了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零售企业的收入以现金交易居多,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来监控各地的资金情况,就会给企业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损失。最后,分散经营主要是看重单个网点的营运能力,一旦网点与总部的资金管理信息不对称、不及时,就会误导企业决策层的判断,导致决策层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和资金方案。 四、降低资金风险的途径 连锁经营企业降低资金风险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防范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两方面。 (一)防范因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资金风险 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应对市场环境有敏锐的嗅觉,及时察觉经济周期的变化,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经营决策和资金运作方案。根据企业的营收状况和盈利能力,结合企业的筹资能力和负债能力,合理安排新增网点的外拓进度,并依此编制资金计划。且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时时跟踪和定期反馈,以便企业决策层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及时获悉企业资金运作情况的第一手信息,对企业的资金计划和网点外拓计划,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障企业资金链的安全。 (二)防范因企业内部管理产生的资金风险 在内部对资金管理上,企业首先应要求分散在各地连锁网点的银行账户由总部统一开户,总部采用银行账户“自动划款零余额”方法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避免乱开户带来的资金散乱、沉淀等现象,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外支付除极个别零星支出外,均采用总部统一支付,有利于资金的统筹和安排。其次,健全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对各网点的资金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法;每日的营业款需在当日解送银行,对于夜间的营业款必须在次日中午前解送银行并及时与营收系统核对;岗位设置相互制约和牵制,不相容岗位必须有效分离;关键岗位采取轮岗制度,重视授权、审批、复核等制度。最后,重视营收系统在连锁经营企业中的应用,利用信息化系统将各营业网点的实时营收情况上传至总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为决策层提供更为准备、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 作者:戴卿 单位:上海豫园黄金珠宝集团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问题 1、连锁企业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1市场扩展中的冒进现象 所谓冒进,就是超过具体条件与实际情况,盲目加快工作。开拓市场的战略各种各样,但都应与企业的具体实力为依据。既不能采取不思进取的保守主义态度,又不能采取忽视实际的冒进措施。 1.2物流配送的柔和性和应急性差,影响顾客忠诚度 连锁经营的核心就是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在连锁经营中,其中心环节就是配送,它是厂商与店铺之间的纽带,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理论上,各连锁店的售货品种是由配货中心统一安排配送的,不必自己安排仓库,但是,目前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还并不完善,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如:没有采用先进的配送技术,导致效率不高,配送规模不大等。这些都在制约着连锁企业发展。 2、解决连锁企业营销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强化质量控制,提升品牌美誉度 从销售商的角度来看,销售商是直接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例,消费者往往从中直接购买食品,生活用品等商品,因此,超市的产品质量对消费者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往往会在超市里发现过期商品、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三无”商品,这些商品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会对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销售商更应该对商品的质量问题多加监控,只销售正规、合格的产品,杜绝“三无”以及假冒伪劣商品,并且对过期产品及时进行下架条换。在消费者眼中,购物环境与服务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洁净的购物环境以及周到的服务往往会使消费者产生好感,促生预约的购物心情。因此商家需要将消费者的购物环境细心装饰置办,保证清洁卫生。同时提升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主动为顾客提供服务,尽量满足顾客的一切需求。 2.2突出经营特色,寻找最佳竞争位置 在顾客心中,总会给企业一个定位,尤其是特色比较明显的经营者。比如,北京的贵友大厦在顾客心中的地位就比较高,而街头小地摊就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企业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顾客,就要努力做出特色。以屈臣氏为例,屈臣氏就能够很好的找到自己的最佳竞争位置。屈臣氏企业目标锁定方式:①锁定目标消费群.在日益同质化竞争的零售行业,只有为消费者提供合适的产品选择和优质的购物体验才能赢得市场。②塑造“专家”形象.走进屈臣氏,你会发现给人的感觉不是走进了一家超市,而是一家专业的个人护理店。③屈臣氏自有产品不仅定位好,而且配有好的促销和优惠的价格。总之,依靠精准消费群定位,专业化服务,物美价廉的自有品牌产品,专业和系统化的促销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精细经营举措,屈臣氏牢牢抓住了大量的忠诚顾客,并有效避免了与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和网店等零售形态的同质化竞争,着实有效地实现了自己的经营特色。 2.3处理好市场扩展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 在有限的资源里,市场扩展的深度和广度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的,其对立性主要表现在,当一笔资金投入深度开发时,广度开发就不可以了;反过来亦是如此。其统一性在于深度开发与广度开发可以互为条件。二者的对立统一问题经常会出现在新建连锁企业中,怎样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着其发展状况,因此一定要谨慎处理这一问题。 2.4完善物流配送制度 (1)建立和完善连锁企业的配送体系。从实质上来讲,连锁企业要实现五个统一,即采购,配送、管理、标识、核算五方面的统一。其中配送是连锁企业经营的核心部分。 (2)建立和选择适当的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对大型连锁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完善的配送中心的建立需要依据企业经营状况确定其规模,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配送体系。在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依托资产联合、重组等方式方法,改变地区封锁的状态,打破行业界限,以在最大程度上方便各连锁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信誉。 (3)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连锁企业物流。当今科技社会中,信息化系统管理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连锁企业物流,就是在物流实际活动中充分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将其中的各环节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从而实现物流管理整个流程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物流观念,物流不仅包含储存和运输,还涉及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流信息化程度,决定着连锁企业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浩 李新仓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连锁企业论文:餐饮连锁企业管理策略初探 1餐饮连锁企业管理的发展与前景浅析 1.1管理方面所存在不足和缺失的原因 由于企业主经常把主要的注意放在了连锁店的不断扩张和占领市场份额而绞尽脑汁,常常为了谈判和视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毕竟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这是企业主所造成了这方面的内容缺失较为严重的失策。另外还有一面是管理部门的沟通所带来的滞后性,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性,无法及时的有效的将工作基层的意见和情况反映到管理部门之中,造成了诸多不良的后果产生,还有就是管理层的职责职能规划得还不够清楚,互相越级报告,甚至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候,相互的进行推诿责任,另外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流畅,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核心,所规定的管理内容朝令夕改,让管理者进退不行,没有形成同德同心的管理心态。 1.2内部员员工的服务水平不高的原因 服务者的服务第一印象对于很多顾客来说是非常之重要的,尤其是服务者在服务顾客时候,第一次的坏印象,直接就决定了很多顾客不满意的情况和下一次是否还回到餐馆消费的主要原因,列如说:服务者怠慢了顾客、对顾客不尊重、抱怨顾客等等行为,都会造成恶劣的影响,还会影响到团队的积极性。假如没有加以重视的话,必将会给企业造成了许多不必的损失,对于品牌和美誉度的打击是致命的,因为好的口碑会不断的传播,而坏的口碑同样也是如此的。在许多的餐饮企业之中,工作企业是非常之辛苦和劳累的,工资上一直以来是被企业所忽视,这就会造成了很多餐饮企业的员工极大的不满,以至于对企业产生了抱怨的因素,这种管理上的失衡更多的是反映出企业的工资激励政策失调所造成的,列如:员工缺乏了积极上进的精神、不够主动招待客人、接待客人的时候懒懒散散无精打采的。由此可见,员工的服务水平与企业的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没有具备一个服务者所具备的那种饱满的服务心态,而是把工作的抱怨带到了工作之中,就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精神。 2需要不断加强以信息化方式来调整企业内部改革 不断加强以信息化来调整企业内部改革,对于餐饮企业来说,这种企业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大的事情。如何形成一个较为严谨和开放的信息平台来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更加行之有效规范要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就需要餐饮企业更加注重企业内部信息化的管理和改革了。 2.1加强信息化为指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的管理之中,餐饮企业需要明确的一件非常之重要的事情就是信息化的管理最终能够不断促进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发展,能够改进以前那种信息落伍、闭塞的情况,促进企业不断与信息时代潮流接轨,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方面,列如:财务系统、管理系统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些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之后,企业主对于管理企业就不必那么的费心费力的去应付和解决了,整个企业实行了计算机信息平台的联网管理,当天所发生的事情、资金情况、员工的管理马上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以数字和文字的形式展现在管理者的面前。而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信息化管理,提前的了解员工的上班情况,身体情况等,显得非常人性化的管理,能够运用信息平台及时的公布一些企业最新的资讯、行业资讯,以便让更多的管理者、员工能够尽快的了解,企业总部最新的规则和方案。 2.2提升员工道德素质修养与服务理念 在提升员工的道德素质修养与服务的理念,是以一个较为重要的企业课题,如何加强这种培训更加的深入人心呢?首先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员工是作为了餐厅里面最为直接和最重要的把手,这就需要通过培训来强化个人的得到素质修养与服务理念,由此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良好效果,最终能够达到餐饮企业里面员工都能够执行统一的标准化服务流程,从而能够使得餐厅之中形成较为友好的氛围和具有较高的服务心态,无论是面对什么样子的顾客都能够始终如一的招待和接待,能够满足顾客在餐厅消费的需求,以便能够将顾客把握住,避免顾客的流失。进行这两方面的培训是需要周而复始的进行培训的,并不是说培训一两周两三周就能够得到较大的效果,需要餐饮企业给予员工信心和体贴下属,理解员工的在接受培训时候出现的误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培训改革的过程中,企业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和不良的反应,可是一旦坚持下去了,效果自然会不断的表现在服务之中的各个方面之中,从而使得员工们的道德素质修养与服务理念得到充分的提高,能够产生更多的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论 随着这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跨越式增长的推动下,使得众多优秀餐饮连锁企业顺流而上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浪潮中取得了非常瞩目的发展和进步,其中还有待于诸多的餐饮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的提高,完善自身的服务心态,调整市场战略目标,最终提升自身竞争力。 作者:贺静 单位: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谈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设计 一、高职《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仍然以理论讲解为主,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更无法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训练,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抽象、空洞,难以理解,其结果形成了“越不懂兴趣越低,兴趣越低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当学生到企业中参加工作时又出现了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的局面。此外,教学目标单一,始终保持在“是什么”的认识层面,缺乏以工作任务导向的技能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讲解为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分离,教学效果差;在学生评价方面,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核。 (二)学生方面 高职学生相对基础较差,在学习《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缺乏必备的数理统计、社会调查及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使其无法较为深入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方法和技术。另外,高职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对问题缺少直观性的认识,对人力资源管理在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很多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和自己所学的专业关系不大,对今后就业的帮助也不大,因此没有认真学习的必要,学不学全凭兴趣。 (三)教学条件方面 高职院校可选择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版本较多,但针对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却比较少。这些教材中虽然不乏高职高专专用教材,甚至规划教材,大多数出版于2010年以后,体现了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理念、发展趋势和连锁企业的实践特征,但从编排来看,这些教材仍然是以传统的知识结构为主线,以知识讲解为主要内容,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这种知识编排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投入,例如建设实训室、购买一定的设备或者实训软件。 二、《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改变《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思路,打破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工作职能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主体”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 (一)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以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确定课程能力目标,通过对连锁企业人力资源岗位各项工作流程分析,安排工作任务和活动,采用“工作岗位→工作职能→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设计”的设计思路。 (二)在课程实施设计中,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情境,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工作任务,进行团队学习。 (三)在课程效果评价设计中,强调过程考核,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的主要因素,结合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和工作态度,以平时考核、项目考核和期末考核三部分内容,作为课程成绩评定依据,三项成绩的权重分别设为20%、50%和30%。同时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责任纳入考核范围,以引导学生注重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设计 为了完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项目设计,笔者深入连锁行业一线,调查访问了多家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要求,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分为七大项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认知、连锁企业人员配备、连锁企业员工招聘、连锁企业员工培训、连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连锁企业员工薪酬管理以及连锁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一)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认知 1.教学目标:能分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能通过搜集、调查信息,掌握目前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发展情况。2.项目设计项目一: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往掌握的知识讨论连锁企业的特点,总结连锁企业与其他企业经营形式的异同,从而分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项目二:有关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发展现状的调查。操作步骤:(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学生自行设计一份较简短的问卷,以市内各类型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包括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其所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和应用状况等;(3)回校后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互相汇报讨论;(4)最终使学生明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发展现状。 (二)连锁企业人员配备 1.教学目标:(1)能对连锁企业组织结构和岗位进行设计;(2)能编写岗位说明书;(3)能为模拟公司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并制作人力资源规划书。2.项目设计项目一:参观连锁超市。操作步骤:(1)将班级同学分成两组,每组在一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至连锁超市参观;(2)一边参观,一边由指导教师讲解连锁超市的组织结构及岗位设置;(3)学生现场观察超市部分岗位的作业流程并记录;(4)返回学校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5)明确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项目二:实地调研。操作步骤:(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同学自行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作为调查对象;(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岗位调查方案;(4)在教师的指导下,组长的带领下按照方案进行调查;(5)根据调查结果编写岗位说明书;(6)回到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汇报和工作总结,分享经验。项目三:模拟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1)教师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向全班同学介绍模拟企业的相关信息;(2)将学生按照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3)各组同学根据教师所给的信息进行该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预测;(4)在预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组织各方面情况,制订出合理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书。 (三)连锁企业员工招聘 1.教学目标:(1)能根据招聘岗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招聘渠道与方法,并制作招聘计划;(2)能组织连锁企业招聘活动;(3)能对招聘活动进行评估。2.项目设计项目一:制定招聘计划。(1)将学生按照既定方式分组;(2)每组设计自己公司名称和背景,确定招聘岗位;(3)为所招岗位编写招聘计划和招聘广告;(4)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由教师进行指导。项目二:模拟招聘现场。(1)将学生按照既定方式分组;(2)每组同学自行安排一部分学生扮演招聘者一部分扮演应聘者,进行招聘模拟;(3)在课堂上每组同学将自己设计好的招聘活动以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示;(4)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或建议。项目三:对模拟招聘活动进行评估。每组成员总结各自小组模拟招聘活动的成败、原因及改进方式,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四)连锁企业员工培训 1.教学目标:(1)能根据培训系统模型编制培训计划;(2)能为员工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3)能组织、实施培训活动,并担任培训讲师;(4)能对培训效果作出评估。2.项目设计项目一:编制培训方案。按照本课程分组,每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模拟招聘活动中所招人员、岗位情况,为其编制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项目二:培训演练。每组选择培训计划中一至两种培训方法和内容对全班同学进行模拟培训,培训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项目三:培训评估。各组根据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活动。 (五)连锁企业员工绩效考评 1.教学目标:(1)能结合绩效考评的流程安排绩效考评工作,根据考评目的确定考评内容与标准,选择考评方法,并组织实施考评;(2)能对绩效考评工作进行正确评估;(3)能分析考评结果,并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2.项目设计项目一:实例分析。(1)教师事先准备好某连锁企业的绩效考评实例;(2)将学生按照前面的方式分组;(3)每组同学自行讨论实例中连锁企业在绩效考评方面的优缺点;(4)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观点;(5)各组学生互评,讨论意见的合理性,教师点评。项目二:考核方案设计。让学生分组设计出合理的考评方案,并对各自在模拟招聘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项目三:辩论。(1)教师公布辩题;(2)将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3)各自准备材料;(4)由教师组织在课堂进行现场辩论;(5)最后教师总结。 (六)连锁企业员工薪酬管理 1.教学目标:(1)能进行薪酬调查;(2)能评估连锁企业各岗位价值;(3)能进行薪酬与福利方案设计,并确定企业薪酬制度。2.项目设计项目一:薪酬调查。(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确定薪酬调查的企业、岗位及信息;(3)每组制定薪酬调查计划;(4)设计调查问卷并实施;(5)对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6)撰写调查报告。项目二:岗位评价。(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对模拟连锁企业的岗位进行分类;(3)收集各种资料,并制定岗位评价计划;(4)确定评价指标和标准;(5)实施评价方案;(6)形成评价报告。项目三:薪酬制度设计。(1)按照既定分组;(2)在教师给定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企业薪酬市场定位、薪酬构成、奖励重点;(3)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构成及各构成项目所占比例;(4)确定薪酬水平;(5)确定薪酬制度调整条件及额度等;(6)形成书面报告。 (七)连锁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1.教学目标:(1)能办理劳动合同签订、续订终止等手续;(2)能统计核算企业各种保险费用及补偿金;(3)能够妥善处理劳动争议。2.项目设计项目一:劳动合同的订立。要求学生按照事先的分组,为企业讨论劳动合同的订立,并形成书面的劳动合同。项目二:角色扮演:劳动争议处理。(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选定几位同学分别扮演企业人力资源部员工关系处理专员,和与企业发生了劳资纠纷的员工;(3)各组模拟纠纷处理,并在课堂上表演;(4)其他各组同学对表演进行评价;(5)教师点评。 四、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对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 一些高职院校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这时连锁专业的学生刚刚从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回到学校,同时又面临着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压力,部分同学失去了学习课程的兴趣;再者,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大,教师难以完全监控。因此,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加强工作过程中的细节管理,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自然班级人数过多影响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教学法适合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一个自然班级人数都在50-60人左右,分成小组后一个班也会有7-10个小组,教师工作量非常大,因此,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曹莹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连锁企业论文:探求连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商业连锁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资源配置风险 资金严重不足。在如今的微利时代,企业要想获利,必须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因为规模效应是获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企业利用连锁经营的方式来扩大规模,但其思想局限于连锁店数量上,在其质量上并没有太多的照顾。而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现金净流出使许多连锁企业不堪重负,频频向银行贷款。但由于信用等级低、抵押物少,可贷款资金较少。然而,扩大规模并不意味着收益增加,常常出现一些店热火朝天、门庭若市,一些店门可罗雀、购物者寥寥可数。资金链之痛是连锁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块心病,导致连锁企业长期运行在高危状态。人力资源短缺。开张一家新的连锁店,就需要大量的人才,虽然从市场上一抓一大把,但人才的质量、综合素质令人堪忧,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必然给企业带来风险隐患。资本结构不合理。大多连锁企业自有资金并不充足,扩张中需要大量资金,于是造成负债率偏高,财务杠杆系数变大,无法保持在合理水平。 (二)经营管理风险 实际上一些连锁经营企业并没有如此做,一方面他们对这种做法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他们管理不到位,允许连锁门店自主采购。这样会使门店资金分配不平衡,一些门店缺乏资金,一些资金有富余,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也会使库存量变大。各店的销售价格也不一致,根据地段的不同或竞争力的差异,门店自主制定价格,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形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虽然这些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可能成为企业走向衰败的条件。投资内控流程不完善。企业的股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第一股东成为企业的掌门人,基本是他一人说了算,董事会和监事会都成了陪衬,在立项之前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只要领导喜欢就盲目追项目,也没有进行科学的预算,项目仓促开始,也仓促结束。 二、应对商业连锁经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科学发展连锁企业 对企业要有科学的规划。良好的环境可以使企业快速成长与发展,作为连锁经营企业的负责人,一定要把握好负债、人才、资金等因素条件,只有使这些因素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才能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连锁企业现在不是发展太慢,而是太快,所以不必急于求成,稳扎稳打,使规模与效益达到统一,以确保企业的健康。扩大融资。连锁经营企业单凭自身或银行贷款是无法完成巨大的规模投资的,所以要广开渠道,大力拓展融资途径。目前,风险投资公司与私募股权公司对拥有销售渠道和网络的企业比较青睐,连锁经营企业可利用这个机会使企业资本化,得到大量规模扩张所需的资本。人才常备化。要扩张就需要引进人才,而人才并不是随时给企业准备的,所以在平时就要加强人才的锻炼与储备。要积极落实以岗位技能、财务会计、电脑操作、职业道德等知识为主的全员岗位培训和业务练兵制度,并加强绩效管理,从服务理念以及服务流程标准化上提高全体员工素质;对于重要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员工,实行适当的股权激励政策,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基础,增强了内部控制的功能。 (二)建立适应时代步伐的财务内控机制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要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主要体现在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费用、资金流的控制上,通过合理安排,统筹规划,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完善决策程序。市场投资机会稍纵即逝,但不能盲目的去抓机会,当负责人看到商机以后,一定不要盲目立项,应迅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市场调研,进行专业的可行性分析,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在决策时,负责人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决策,而是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反复权衡,选择既安全,又有效益的良好方案。所有记录都要以书面形式记录,以备以后考查或经验借鉴。 三、总结 总之,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表现。商业连锁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化管理,使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下去。 作者:滕永勇 单位: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对策 一、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资金是连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资产是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往往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隐患。因此,连锁企业需要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筹集资金。连锁企业通过筹集资金能够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获得经济效益;连锁企业能够利用筹集的资金来偿还债务;连锁企业能够通过筹集资金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二、中国连锁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资金管理不完善 在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管理不完善。连锁企业资金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私自挪用公款。由于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没有安排专门人员对资金进行定期盘点,在资金管理工作中也表现得比较松懈,连锁企业总部也没有设立专门部门进行资金管理,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挪用公款。第二,私自开户,截留公款。由于连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银行管理机制,这就导致连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私自使用企业的公章,在银行开立户头,将企业的部分资金转移到自己开设的银行户头上,造成部分资金被截留。第三,连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虚开票款。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连锁企业总部没有对各分店进行定期实地考察,这就导致一些连锁企业的分店在经营过程中篡改票据数据,使资金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督导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利用监督管理与激励这两种手段,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激励机制进行资金管理。目前,我国连锁企业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有的分店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并没有按照总部的相关规章制度执行,这就导致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方法,很难进行统一管理,难以形成企业文化。另外,连锁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就不利于进行统一管理,难以使企业总部的激励机制落实到位,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人员没有受到有效的激励,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比较松懈。 3销售价格管理机制不灵活 目前,我国连锁企业存在销售价格管理机制不灵活的现象。连锁企业只有建立起销售价格管理机制,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经济效益,才能够实现价格统一管理。有效的销售价格管理机制,能够控制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能够使连锁企业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能够有效地调节各季节的商品价格差价,满足不同季节的价格需求。 三、中国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1加强资金管理 连锁企业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来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连锁企业通过现金流量能够了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能够了解本企业的经济实力。连锁企业加强资金管理能够实现资金管理一体化,能够实现专业的财务管理。连锁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能够使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资料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连锁企业加强资金管理,主要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连锁企业要强化风险意识。连锁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的时候,要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经营风险。连锁企业尤其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本企业抵抗风险的实力。第二,连锁企业要加强成本管理。连锁企业要能够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本进行规划,并制订一套实现经营目标的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保障。连锁企业要能够将成本决策方法在各分店进行推广应用,以保证连锁企业能够进行统一的成本费用管理。 2使用财务督导和激励手段 连锁企业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对各分店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连锁企业的各分店分布全国各地,给连锁企业的管理带来困难,但是连锁企业可以通过远程财务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另外,连锁企业还可以安排人员,定期到各店面进行实地考察,加强监督与管理的力度。连锁企业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并将这一激励机制推广应用到各个分店。这样有利于连锁企业对分店进行综合管理,能够进一步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得以提升。 3完善连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连锁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连锁企业要以精简机构、提高运行效率为原则将各店面的管理权限与职责落实到位。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还需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特征、管理方法等因素作为考察依据。连锁企业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参考,明确连锁企业董事会的权限范围,进一步落实责任制,确保经营决策、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相独立。连锁企业在完善连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要以精简、科学合理、高效为基本原则,合理设置相关的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各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使财务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连锁企业要需要进一步根据法律规定与企业的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根据该职位的要求配置工作人员,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4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连锁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要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应用该制度,以提高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连锁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需要所有部门积极参与配合,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形成一致。连锁企业需要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监督管理的意识及自我约束的意识。连锁企业要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中体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对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对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连锁企业要建立三级主体、两级考核、一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即以总店、分设总店、分店为预算主体,逐级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总店与分设总店,分设总店与分店之间进行全面预算考核,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 本文作者:胡德斌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连锁企业论文:我国连锁企业品牌论文 1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意义 1.1创造企业良好形象真正的连锁企业品牌其内涵应主要表现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在激烈竞争中取胜,连锁企业塑造品牌的过程必然要严格把守产品质量,精心维护品牌的信誉,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过程,是扩展连锁企业品牌知名度和提升企业及产品美誉度的过程,而这样的连锁品牌塑造过程也是企业建立良好形象和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过程。 1.2扩大企业无形资产深度挖掘品牌价值,将赋予产品超值形象价值,能满足消费者购买时的多方面利益需要,其中除消费本身的实用价值需要还涵括注重权威、身份形象、地位象征,看重成功等多方面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连锁企业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就是让消费者真正有一种消费体验,这样的品牌更能贴近消费者,能够培养忠诚顾客。真正体现出了连锁企业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和市场价值的评估系数和识别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 2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途径 2.1顾客主导品牌形象良好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一个夯实的基础,与外资连锁企业品牌比较我国的自有连锁企业品牌形象需要飞跃的提升,这个提升要必须针对顾客为导向来进行。我国现有的连锁企业品牌绝大部分投入都是围绕产品或服务进行的,但是从连锁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企业通过消耗有形资产来建立无形资产以及企业资产,特别是核心资产日趋无形化,无形资产尤其是品牌资产已逐步成为企业的价值主体。因此,我国连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半壁江山,将原有的品牌形象打造成以顾客为主导的品牌形象就尤为重要了。在一系列的品牌形象提升调整过程中,必须获得顾客的认可,品牌价值才有实现的基础。 2.2完善品牌管理机制任何一个连锁企业所处的行业都会成熟,在行业的成熟阶段,行业内各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都会趋同,出现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此时,竞争就将在“品牌”这个更高的层面展开。因此连锁企业与独资企业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品牌的建立和管理过程上也有着不同之处。品牌形象是产品在实际使用价值之外给予顾客的一种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比如归属感、身份感、荣耀感等,它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升华。这种品牌形象是需要企业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所有的思维模式、产品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主要反映在企业精神、理念、内部管理制度。连锁企业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公关事件、广告宣传等传达给顾客的一种企业品牌形象精髓。因此,连锁企业在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中都应该注重品牌的管理,这样才能将连锁企业本身的品牌价值及企业文化清楚、明确、持续地传达给消费者。 2.3注重管理人才培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曾说,“我国自主品牌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是一项需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能否取得品牌强国地位并不断地保持发扬下去,不仅取决于各级政府、各个企业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能否积极贯彻品牌强国战略、协调一致地推动品牌事业发展,还取决于能否不断地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品牌管理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品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连锁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经营方式,在品牌管理上与传统企业相比较要求上更为规范。所以,连锁企业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打算,不能只盯在眼前利益上,要培养和锻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品牌管理人才。 2.4不断增强品牌营销品牌形象是连锁企业整体形象在外部市场上的表现,其目的是在文化价值观上与目标顾客达成共识,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从另一方面来说,连锁企业品牌形象的宣传也间接地向顾客提供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以及体验的保证。在产品功能、包装与外观等方面通过市场营销等方式向顾客传达品牌信息。更深一层次说,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要体现连锁企业品牌形象价值,我们可以依靠品牌营销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各种营销活动或公关事件,使之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从而吸引媒体的报道与顾客的参与,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打造连锁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换句话说就是在营销活动中,运用品牌形象造势和建立起一种新的产品和品牌需求联系,充分运用品牌力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所以说,正确地实施品牌营销,对企业有效地实现其产品的价值,有效地提升品牌无形资产,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都是功不可没的。 作者:徐静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直营连锁企业电子商务论文 一、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动机 (一)企业控制经营管理成本并提升资产流动性水平 目前,全国大中型城市商业地产租金价格持续上升,企业用于维持连锁经营的长期租金成本压力不断增加,而为防止经营意外而预留的库存和尾单资源则占用了大部分流动资金,直营企业单纯依靠扩大门店数量和经营范围的传统盈利模式已经失去竞争优势,企业出于提升资产流动性和控制经营成本的考虑而必须转变经营模式。电子商务相对传统线下门店零售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渠道流量优势,众多直营连锁企业因此选择参与电子商务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加快现金流转。在直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较为生疏的阶段,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拓网络市场便成为首要选择。 (二)经营思想由“二八定律”转化为“长尾意识” 国际《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一文论述亚马逊网站和Netflix的商业模式时,首先提出了“长尾意识”(TheLongTail)概念,即新形势下的企业利润主要来自于以往被市场忽略的中低端客户群体,这些客户较之高端客户在数量和范围概率分布上更广,以往企业依据“二八定律”(企业利润来自于市场上20%的优质客户)的盈利思想已经过时。目前我国的消费市场恰好是对“长尾意识”的最好诠释,如图1所示,中产阶级和低端客户形成主要消费群体(B部分),因此直营企业关注到以往这部分被忽略的市场价值,利用电子商务的综合优势而充分发掘“长尾价值”。 (三)迎合大数据经济发展时代的市场供求变化需要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云资源共享与数据整合分析是微观企业充分把握市场供求变动、了解消费群体偏好和实现按需生产的重要工具,传统的直营连锁企业对于供求分析与生产环节的处理顺序是先生产、后适应供求,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品积压、库存不足或产品功能特性不符合消费者需求而承受亏损的风险,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将企业的生产和获取供求信息工作的顺序进行调换,使得企业利用详实的互联网营销数据来充分掌控消费者需求偏好和市场容量,进而制定符合科学大数规律的产品生产计划,尽量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提升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二、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 (一)规模资源优势 由于采用直营经营和网点密集布局方式,直营企业集团往往规模庞大,长期维持垂直管理经营而形成的科学管理制度与较为完备的人才储备制度,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奠定了资源统筹调配基础,物流、商流、信息流等相对非直营连锁企业更为丰富,布局较为广泛的零售店面也使得消费者有更多机会对产品的线上与线下购买质量进行对比。在我国,直营连锁企业遍布餐饮、家纺、家居、家电、医药流通、农资以及服装等行业,并且正逐渐向教育培训、休闲娱乐以及生活服务等行业渗透,巨大的产业经济网络在为电子商务提供硬件资源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直营连锁经济模式。 (二)B2C潜力优势 近年来,我国B2C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消费者对于网购产品质量和渠道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C2C电子商务模式,企业基于B2C平台的电子商务直营省却了大量的产品渠道成本,并且以原生产厂家为直接产品来源的网购属性使得产品质量具有较高保障,众多直营连锁企业认准形势,纷纷以厂家认证方式进驻高水平B2C平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原装”和“一手渠道”的需求。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B2C平台消费份额为29.6%,而C2C平台消费份额自2009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滑,充分反映了消费者网购意愿的结构性变化趋势。 (三)物流经济优势 直营连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物流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对于第三方物流和自建物流以外的网购产品自提服务,一方面,企业总部可以集中大批量进货,通过稳定的供货渠道而科学分配物流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分布的城市网点,消费者网购后可以依据个人意愿和便利程度而选择就近在直营连锁网点上门提货,既可以节约企业对于小、散物流的碎片化成本,又提供给消费者相对于第三方物流和自建物流所不具备的直观产品体验,在提倡消费服务差异化的今天,非直营连锁企业与不具备高规格线下实体零售店的企业都不具备这种成熟的物流渠道优势和产品体验功能。 (四)营销要素优势 从直营连锁企业的产品营销角度来看,其对于目标市场定位、开发、宣传等工作的组织方式相对传统企业更能迎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追求营销效率,直营连锁企业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对于目标市场有更强的渗透能力,以挖掘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利润增长点的营销方式既避免了“一次性营销”所产生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又以人性化的服务建立起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直接双向沟通通道,任何一方的反馈意见都能够及时得到采纳,进而调整下一阶段的业务方向,这也是直营企业B2C营销相对第三方营销的突出优势。 三、直营连锁企业电子商务组织模式 (一)B2B2C B2B2C电子商务模式实质上企业直营和经销的结合体,致力于发展电子商务的直营连锁企业将销售任务承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网络商家,委托其负责企业产品的部分或全部销售工作。在B2B2C模式下,原直营连锁企业并没有增加新的经营部门,也不用负担自营电子商务的繁琐工作流程和管理维持费用,而只是将线上销售业务进行了对外委托,因此成为众多直营企业的首选。B2B2C的缺点在于中间商缺乏对于产品的深度理解与自主知识产权,生产、调度、定价、进货、库存、物流等主动权均在企业一方,商很难做强,往往只是扮演承接企业产品尾单的角色。 (二)依赖型B2C 直营企业开展依赖型B2C电子商务的主要依赖对象是第三方电商平台,著名的博洋家纺和骆驼户外用品都是我国依靠B2C平台发展成熟的典型企业,淘宝、天猫、京东、苏宁云商、一号店等是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代表。目前主流三方电商平台在消费者和商家权益保护机制建设、订单管理、数据分析以及多媒体展示等方面的发展都已经较为成熟,直营企业在这些平台上只需要将产品上架就可以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和网店搭建工作都较为便利。依赖型B2C电子商务的后期维持需要企业投入专门资源来建设网络营销团队,管理费用构成长期成本,需要科学规划长期成本的会计摊销。 (三)独立型B2C 独立型B2C电子商务是直营连锁企业摆脱B2B2C和依赖型B2C“不完全网络直营”特征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直营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第三方B2C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大流量、专业化和品牌认知度高的平台优势,但对于进驻企业来说,长期店位租金和广告费用构成较大开支,在直营企业对依赖型B2C电子商务平台运作具备较高认知程度和知识储备程度时,企业就可以选择自建B2C平台,实现产品与消费者的网络对接。自建B2C平台需要付出前期建设成本和持续期管理成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这是直营企业获取独立渠道优势和推进实体零售向网络零售发展转移的重要步骤。 (四)O2O模式 O2O是完美契合直营连锁企业经营组织特点与网络经济效率优势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理解为线上(Online)与线下(Offline)商业机会的集合。O2O模式对于直营连锁电子商务作用最为显著的行业即为餐饮服务业,“团购”模式的兴起为消费者线上下单和前往密集分布的任何一家连锁实体店铺消费创造了便利,因此发展非常迅速。在2012年中国高成长直营连锁企业Top10中,餐饮行业品牌占据前七位,其中的六家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备的O2O电子商务模式,全部十家企业都选择发展电子商务,仅次于O2O模式应用比例的为依赖型B2C模式,餐饮行业对于B2B2C和独立B2C模式的应用比例较低。 四、结论 本文从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动机出发,通过列举直营连锁企业的规模资源优势、B2C潜力优势、物流经济优势以及营销要素优势,分析了直营连锁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的领先特征,讨论了直营连锁企业契合B2B2C、依赖型B2C、独立型B2C以及O2O电子商务模式的优缺点,以O2O餐饮企业为突破点,对四种电子商务模式在高成长性直营连锁企业CR10中的应用比例进行了基于图表的研究,可以发现餐饮连锁企业对于O2O电子商务模式具有较强的偏好特征,房产家居连锁行业偏好B2B2C模式,零售连锁行业则偏好依赖型B2C与独立型B2C模式。直营连锁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大有可为,如何将直营连锁企业的传统线下优势与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云数据”效率和“长尾经济”思想进行结合,值得企业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王铁桩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探求 一、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分析 1.零售连锁企业物流成本的现实状况 (1)终端缺货率普遍偏高。中国零售连锁企业的终端缺货率在10%左右,这与国际7%左右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对零售连锁企业来说,商品缺货会导致消费者评价变低,从而导致企业的销售损失。 (2)虽然实现了计算机化,但信息得不到有效共享。零售连锁企业虽然实现了计算机化,但企业内部,尤其是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流并不通畅,企业通常把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愿与供应商共享,从而使得供应商无法及时获得企业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结果导致供货延迟等很多问题的出现。 (3)供应商良莠不齐。每一个零售连锁企业都会有一个庞大的供应商群体,但个别供应商质量不良,供应货物品质低,交货期不稳定,从而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4)配送运输成本偏高,配送效率较低。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配送规模普遍不大,绝大多数的配送中心都没有达到经济配送的规模,这就导致仓库和车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车辆空载率也普遍较高。 2.零售连锁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及意义 (1)提升零售连锁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目前零售连锁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可以与世界跨国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企业实现同场竞技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局限于某一城市或某一区域的中小型零售连锁企业。如果我们能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做得更好,就会增加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在硬件建设和软件信息化方面可以进行更多的投资,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实际运营与管理能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化。 (2)更好的服务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践证明,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零售连锁企业充分发挥了其网点覆盖广、货源渠道稳定的优势,在组织货源、物流运输、物品投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维护了市场平稳运行。在近几年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中,零售连锁企业的这些突出作用已得到了证明。同时,零售连锁企业深入农村,以开展直营店、建设加盟店、建设物流中心等各种方式在源头建立基地,打造农村流通网络和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目前,分散在农村广大区域的近30万家“农家店”大多是加盟某一连锁品牌或由连锁企业直接开办的。 (3)可以在节能环保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零售连锁企业是最大的塑料包装袋使用者,如果能在这个环节做好成本控制,不光是对企业本身,对中国的整个节能减排事业都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二、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策略 1.建立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统一物流平台 信息化是迈向成功的重要方法。我国大中型零售连锁企业虽然普遍实行了计算机管理,但在信息共享,数据挖掘等方面的应用却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而且企业缺乏对市场、资金流、物流的总体控制能力,这说明我国的连锁信息化策略还很不完善,还有待加大投入。 2.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 虽然近几年我国零售连锁企业扩张步伐很大,一些大中型零售连锁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但和国外的零售连锁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以及管理能力上。 3.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1)完善供应商选择程序。通过现场评估,真正全面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运营状况,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管理体系及信息化程度。 (2)定期评估供应商的绩效。主要评估指标包括主动性与灵活性、品质绩效、价格、财务优势、能力、库存周转率及潜在风险等。 (3)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在很多时候,标准不清楚是导致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造成了费用的增加及交货期延迟。 (4)协助供应商共同改善产品质量。企业派出质量或技术人员与供应商共同探讨改善产品质量的途径,能有效提高质量改进的效率,使企业的整体产品质量得以提升。综上所述,每个零售连锁企业都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更好的控制物流成本,这样才能在经营适销对路、质优价廉的商品的同时,又能保持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李新宇单位: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 连锁企业论文:论连锁企业成本管理之不足与策略 各个分店之间统一采购的制度并未实现,分店之间总是形成一定的矛盾,让这一制度难以推广。其次,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产品的销售应该是买卖直接成交,但是现在却存在代销,并且在市场中占据主导的地位,这就给商家和厂家造成一定的压力。生产企业占用的资金多,资金周转慢,商业库存积压,只能花费精力去搞促销。这样出现的结果就是生产商会以高的价格卖给连锁企业,这样都会增加连锁企业的压力。最后,商业连锁企业在引用供应商方面,没有采用较为严格的步骤。很多同类的原材料没有经过市场调查和与其他厂家对比,很多都是直接签订订购合同,而且在原材料的质量方面,很多都是直接进入销售,难以保证质量,这样价格也没有优势。 首先,各个连锁分店自行储存,很多连锁分店为了不让自己断了货物,都建立自己的仓库来储存货物,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每个分店为了防止商品没有影响销售,而会准备一些货物的储备,这样会增加货物储备的成本。其次,在商品的运输方面,企业运输方式的不合理,会增加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成本。物流的配送在连锁企业占据很大的地位。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物流配送比较滞后,并且大部分为分散配送,这就给连锁企业一定的成本压力。另外,连锁企业很多忽视了第三方的专业物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商业连锁企业和供应商为了获得主动权,都尽量的完善物流系统,这可能会让物流在一定程度上重复,造成浪费。最后,商业连锁企业在物流和采购等方面很多都是分开来管理的,采购不是单独的活动,很多都是大型连锁企业自己建立物流的配送,但是有些分店较远,可能会形成配送成本大于采购所节约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广告费用的支出过大,形成却比较小,不能做到销售对路,花费的成本。 商业连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之对策 在购进原材料时,要对供货商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取得较低的价格时,发挥大规模的优势,这样可以降低价格,同时可以享受大范围采购带来的优惠,以及商品经营之间的品种多,费用低,周转高的优势。 实现商品储运成本的控制,要采用现代化的配送方式,要做到集采购、运输、分货、理货于一体,要取得低成本进购货物的价格优势,可以有效的对消费者形成购买的刺激,以此来增加商业连锁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商业连锁企业利用商品的大规模经营来进行购货的控制,可以让商业连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断增加市场的份额,来维护连锁企业的利益,避免出现难买、难卖的问题。这样可以形成购买原材料到销售的良好循环。另外,由于企业的储运系统承载着商品的储存、运输的职能。储运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连锁企业的成本控制。随着现代化商业经营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连锁企业规模化和竞争化的趋势。商业连锁企业加强对储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会让商业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突出其重要性。因此具体的措施主要表现为:集中储存、配送以及物流和采购的共同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要进行统一购进原材料,来进行虚拟配送;分散进货来由总部进行确认;适当的分散进购原材料,来进行二级的配送。 员工数量多,分店多,存在着支出大的现象,具体措施为:首先,加强分店之间、分店与总部之间的配合,要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要做到整个业务之间的顺利进行。其次,要优化组织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机构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要建立相关的奖惩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高效率。再者,要完善网络和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系统,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来借助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来降低管理人员成本的支出。最后,要积极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办法,要实现战略管理成本,借鉴其商业连锁企业成本管理的办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我国本土连锁企业的特点来形成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营销时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商品广告费用、销售机构以及售后的费用等,企业要避免不顾营销成本而采用各种促销手段的方式,企业要合理安排促销的时间,要分阶段的做好广告宣传,并要在一个阶段的促销结束之后做好分析,来进行下一步计划的制定,减少不必须要费用的支出,企业还要根据战略目标做好预算,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进行及时的改正。 作者:雷杰单位:北京鹤逸慈老年生活用品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区连锁企业经营状况工作汇报 为了全面了解我区连锁企业经营情况,更好的促进连锁企业的发展,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连锁企业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8年6月底,我区规模以上连锁企业7家,其中民营企业2家,在用配送中心7个,连锁门店290个,其中直营连锁门店96个,加盟连锁门店184个。营业面积96390m2,其中直营门店面积为:87700m2,从业人员1201人,2007年度销售总额69382万元。2008年1-6月份营业额为42568万元。 二、经营存在问题 我区连锁经营起步较晚,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连锁企业的发展,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又面临着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基础设备滞后。我区连锁企业网点建设一直缺少投入,大部分网点门面破旧,设施落后,特别是配送中心建设,配送车辆少,库房面积小,设施条件差,跟不上连锁网点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民营连锁企业更为突出,没有固定配送中心场所,靠租赁经营,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发展,更新改造任务相当繁重。 2、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我区连锁企业网点规模偏小,配送中心配送能力差,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低御风险能力偏低。 3、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连锁企业偏少。我区连锁企业主要集中在特种行业,如石油、医药等,而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行业偏少,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4、商业信息化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连锁企业发展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布局走向分散化、小城镇化,商业也随之走向分散化、连锁化,连锁经营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企业分店铺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必然出现管理链条的拉长和管理规模的扩大,对全区范围各分店之间的信息的主效传递、分析、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表明,对一个多门店,大规模,跨地区的连锁企业来说,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具有统一规范的,大量数据信息查询决策分析,也就是在经营管理的决策过程中只能盲目判断,而且无法实现规范化管理和有效控制。要实现连锁化经营与一体管理的统一,依托的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单店的成功商业模式得以大量复制,企业连锁化,规模化经营才能迅速发展。我区连锁企业几乎没有信息化设施,没有实施信息化管理,不能及时了解连锁门店的信息反馈,第一时间掌握门店经营情况,信息滞后,从而延误商机,缺乏科学化管理。 5、连锁企业布中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连锁企业的发展。我区连锁企业在不断发展成长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发展的模式,但缺乏统一规划,目标任务不够明确,布局、结构不合理,不科学,不能紧跟市场发展的需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区连锁企业正在逐步兴起,各级各部门对连锁经营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要想有一个较快发展,必须从客观上加强筹划和指导,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目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使其早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现根据我区实际,提出以下五点连锁商业发展建议: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把连锁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连锁商业网点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政府根据现有网点状况以及城市建设的长期规划,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连锁商业网点应主要规划在居民居住区(除特种行业外),逐步向乡村辐射。 2、坚持多种形式探索,讲求实效的原则,正确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 实践证明,连锁企业一般都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发展规模上,既要优先发展中小型连锁企业,也要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发展大型连锁企业。在发展类型上,要以发展正规连锁和自愿连锁为主,同时积极发展其它类型的连锁。在发展形式上,要以连锁便民店、连锁超级市场、连锁百货店、连锁专卖店、连锁快餐店以及连锁服务业为主,在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三个方面同时推进。 3、坚持统一管理,规划化动作的原则,逐步实现商业活动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先进管理体制。 在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化是连锁企业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发展连锁经营,要研究制定连锁经营的管理办法和各类经营服务规范,使其在发展有序竞争。要按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的“六统一”标准,规范连锁企业的经营服务运作。 4、坚持发展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建设新型商品流通体制。 连锁经营企业是一种现代的经营方式,需要采取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手段来管理,商流、物流、信息流等。连锁企业要配备和要的计算机、电视监控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建立现代化管理网络,使之与连锁经营的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相适应。发展连锁经营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不断地发展壮大。 5、坚持政府扶持引导与企业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连锁商业发展。 我区连锁商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政府必须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在政策上,要把连锁商业网点建设列入城市基本建设计划,建设改造资金的筹集,在企业自筹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建设改造连锁商业网点,免征各项费用。连锁商业企业的地方税收可采取先征后返还的办法用于扶持连锁商业的发展。在措施上,一是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参观、考察、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普及连锁商业知识,培养发展连锁商业管理、经营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职工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达到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树立连锁商业新形象。二是要抓好典型,重点突破,要下大力气抓好示范店、样板店,如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按连锁商业的规范要求,抓好起步工作,使广大店员和消费者真正认识到连锁商业的优越性。三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商州区发展连锁商业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连锁商业的管理办法和各类服务规范,统一组织连锁商业发展工作,确保连锁商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连锁企业论文:国内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管理缺陷及策略 [摘要]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配送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连锁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低,影响着企业盈利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认识、物流体系建设、自身配送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改进方案,旨在提高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物流配送管理水平。 [关键词]物流配送区域共同配送多元化 一、我国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现状分析 有着百年历史的连锁经营,是提高零售连锁企业经营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在发达国家普遍获得成功的零售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连锁经营实现了商品销售的“最少环节、最短路径、最低费用、最高效率”,降低了商品的零售价格,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国内外零售连锁超市间竞争格局的展开,配送体系成为他们的竞争焦点。物流配送的好坏是零售连锁超市经营的重要保证,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规模效益以及能否给供应链上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当前,我国零售连锁超市配送的现状如下: 1自营模式为主导。随着连锁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各大连锁企业纷纷建立起自有配送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连锁超市的门店数量也随之高速增长,目前形成的格局为配送中心众多但偏小,其中自营模式为主导。 2配送要求与配送效率不匹配。连锁零售超市进货频率频繁,要求配送速度快,标准化程度高,同时对整个流程需要较高水准的监控。目前零售业连锁超市销售的商品的品种繁多,涉及食品、日用品、家居装饰等,决定了对配送的要求高。如对于冷冻食品在运输和仓储过程中要有严格的卫生和保温措施——食品冷链物流。据统计,上海的超市的冷链商品占销售额的20%以上。由于供应商的实力和地区不同,导致供应商所能提供的配送服务有所不同,很多服务都不能达到超市的需求。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物流配送的整体水平偏低。所以,超市也难以选择到比较适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导致选择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的超市很少,物流配送的标准也不高。总之,不论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还是第三方物流模式,因企业实力与配送服务水平偏低,致使配送效果大多不尽人意。 二、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物流配送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理念落后,对物流配送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看到物流配送实则代表着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快速应变市场风险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力。(1)硬件设施落后、自动化水平偏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对仓库、车辆、装卸搬运设备等投入不足,导致物流配送作业仍以人工操作为主,运作效率很低,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2)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宁可增加投入成本,构建自己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也不愿与其他同行合作。我国连锁零售企业一般都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专门负责为门店进行商品配送,有些建立的配送中心离供应商的配送中心只有几百米的距离,造成了商品的重复装卸运输、运输成本增加。 2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备。(1)整合程度低。连锁零售业最本质的特征是五个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在我国连锁商业企业中,能够进行统一采购的比例只有30%~60%,连锁零售企业存在连而不锁的现象,大多数门店和门店之间缺乏内在的经济联系,不能取得大规模采购获得的优惠价格。(2)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目前,我国多数连锁零售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有限,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许多零售企业把自己掌握的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愿与供应商共享,使得供应商无法获得零售企业的销售信息和现有的库存信息,商品成本提高,零售企业就丧失了价格优势,同时商品竞争力也就降低了。 3尚未形成自身独特优势。中国具有地域辽阔、人力成本低等特点,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配送中广泛使用的GPS卫星导航等先进设备,在我国连锁超市使用未必就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找出符合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实际而又具有成本优势、时间优势的配送方法,值得每一家中国企业深思。 三、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体系改进策略 1强化对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认识。配送中心在服务内容上由商流、物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在流通环节上由经过多个流通环节发展到由单个配送中心完成流通全过程。作为物流运动枢纽的配送中心,要发挥其集中供货的作用。配送中心还必须有比较强的加工能力,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流通加工。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送中心实际上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 2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我国连锁零售业,基本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经营范围窄,配送范围小,配送整体功能难以发挥,同时由于配送集约化程度低,因此也很难形成规模效益。零售企业应当首先在集中化布局战略基础上,建立共同配送中心以实现共同配送,这既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又可提高配送效率。 与此同时,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必将以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为支撑,这将极大改善各个门店订单处理效率,保证供应链的高效运行,并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使商品生命曲线在上市之初就达到销售量的最高点,最大程度享受企业内部协调效应所创造的价值。要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纳入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和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物流服务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物流中心与各连锁店之间、连锁企业与社会专业物流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第三,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及信息传递、跟踪、反馈,提高经营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 3结合地域实际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面对不断进入的外资国内连锁经营企业的强大竞争,国内连锁经营店一定要抓住抓牢本土优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举例而言,国内某些地区人力运输成本可能小于机械运输,送货上门服务可结合社区内部资源完成等,这些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发展,根据地域性磨合自身物流体系。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主要是由专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人力资源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和提高难以与企业接轨。文章剖析了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指出有效解决途径是必须建立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要重视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加紧建立校内实训室,同时还应该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内的专业能否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又直接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目前,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课时太少,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并且时间安排不当 实践课时少是目前高校各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包括军训和劳动等时间在内,仅占总课时的10%~20%。长期以来,高等学校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较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使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实践环节少,学时数少。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办学历史不长的年轻专业,其基本理论框架尚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就更加困难了。提到实践就想到建立实习基地、专业调查等传统项目,而如何用创新的理念整合政府、企业资源,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一个从长计议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模拟实验教学、实务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十分薄弱,比较成熟的实践教学教材也十分缺乏,致使其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也缺乏创新。 1.2 校内外实习基地匮乏 校内外企事业单位一般对接纳实习学生不大愿意,怕麻烦,加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其单位的涉密部门,有些商业机密不愿往外泄漏,所以更难接纳学生实习。再者,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到企业实习学生日益增多,造成企业接纳困难,即使企业接受了,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目的。 2 加强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2.1 课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要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能,首先应以课堂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现列举两种教学方法。 2.1.1 课堂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综合培养了各种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情景模拟,能让学生体会到公司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应该如何操作,并在操作中提升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从而能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 2.1.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管理专业运用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它贴近生活和实际,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并调动自身知识、潜能来解决问题,这就拉近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实际的距离。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要有代表性,具有分析价值,应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实情景。它既可是成功经验,也可是失败教训,这些案例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复杂的具体事件时有可借鉴的处理方法。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可事先布置案例,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进行思考,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再由教师精心安排,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2.2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细处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我校逐步加强了“工学结合”的力度,增加了实训、实习等多形式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例,强化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 2.2.1 重视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实践环节大致包括课程实训、集中实训、岗位认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几部分,我们要重视这一系列实训实习环节,并且要落到实处。每门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都安排了相当的实训学时,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典案例,调动学生参与,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基本能力。如我校在综合实训环节中,让学生们参与当地人才市场招聘的过程,或作为应聘者,或作为服务人员,通过亲身体验招聘甄选的场面,了解详细过程,对招聘的程序和技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参与过后,学生们自己搞一个模拟招聘会,从岗位说明、招聘表设计、简历投放、甄选到面试提问等,都是同学们自己设计进行的,全校许多专业学生热情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有一个体会玩味的过程,对招聘相关的能力有了更好的掌握。 2.2.2 建立校内专业核心实训室,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配合课内实践教学的需要,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在原有共享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专业实验室。以小组讨论式布局,有利于学生在对相关模块的仿真实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组内讨论、交流和协作,并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2.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架起就业桥梁 两年来,我们已经与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南方人才市场部、广州市场、南方人才网、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广州仕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外商大酒店、侨鑫集团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一种新的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一方面,我们将这些单位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前往参加专项技能的实训。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单位也在学院挂牌,成立“培训基地”。由学院委派一些专业教师为这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员工培训、讲座,或提供咨询服务、活动场地服务等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能为学生的就业架起一座桥梁。 3 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一些主要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我们走出了一些新路子,也找到了一些新方法,教学质量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3.1 符合自己特色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讲义还比较缺乏,需有计划、有步骤地与一些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绩效管理实训》、《薪酬福利管理实训》等教材;此外,部分课程的《实训指导书》编写还不够齐全,而且与工科专业相比,其“工学结合”的特色更是不够突出,需逐步予以强化。 3.2 在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的聘请方面也是刚刚开始,其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在实际操作时,尽管实行了“弹性教学制”,兼职教师在时间上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较大的不稳定。 3.3 由于实习单位自身工作的特点,在安排实习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很难保证与实习要求的环节、时间、内容等完全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系统性、规范性,“工学结合”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需要抓好实践教学,但由于专业不同,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搞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任课教师的大力探索,也需要校方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优势能较好地弥补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不足。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完整的、可行的、具有特色的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实务型导师队伍构建、实务型导师上课时间、地点和方式、理论型导师和实务型导师的教学内容分工与配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双导师制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但只有当教学模式与专业特点相匹配时,这一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育并重的教学模式,如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是提高该专业教育质量的有力工具。 1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实践的产生与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强调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由统分统配逐渐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这些制度改革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1992年,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率先推出双导师制。当时双导师制是指“由政治导师和学术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1]。 此后,双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被社会认可,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由本科生扩展到高职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由针对学生的双导师制发展到针对老师尤其是高职院校老师的双导师制,实践专业也由经济类专业发展到财会类专业、教育类和法学类等专业,由课程学习推广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再到大学教育的全程。由于时代背景和使用范围的变化,双导师制中两位导师与其产生之初显著不同,由1992年的政治导师和学术导师演变为校内理论型导师与校外实务型导师,或者一个校内专业导师和另一个校内或校外导师。 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运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是指为学生在所有专业课中,设立校内(理论型)和校外(实务型)两类导师,使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同时得到加强的教学模式。因此,该教学模式特别适合操作性强的专业和学科,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所有职能模块的实施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2.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有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应用性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1)现有教学模式 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更多采用综合教学模式,但根据侧重点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比如寒暑假的实习和毕业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绝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都采用过这种模式。 2)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是让学生在装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验室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的操作模拟,进行仿真练习,起到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2]。 3)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和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虽然在方式和方法上,它与实践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模式有一定重复,但它的重点是强调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和思考[3]。 4)专业操作能力优化模式。该模式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4]。 (2)存在的问题 从对上述各种教学模式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中,不难看出,以上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比较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它们都存在这样一个不足:这些模式更多的是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情景,而忽视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忽视了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师资队伍更多是理论型老师而不是实践操作型老师的实际。因此,并不必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要克服这一不足,一是让现有老师变为双师型,显然这需要时间和条件;二是从校外引进实务型老师,也即实行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2.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运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建立双导师制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模式的不足,具体而言,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该专业构建一支理论型与实务型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后,师资队伍的构成发生了质变,打破了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构成中以理论老师为主甚至只有理论老师的局面。 其次,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为学生接触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实践提供了机会,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了桥梁,切切实实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该模式还能让学生学会在社会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象牙塔里过分理想的生活图景,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和表现。 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稳定性。学生素质提高后,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随之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操作的认识和理解,使之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就业初期的磨合状态持续时间缩短,就业满意度更高,就业更叫稳定。 双导师制虽然具有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缺点的优势,但在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该模式的运用并不普遍。厘清该模式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施要点,无疑有助于该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推广。 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建立和实施双导师制是以师资队伍改变为核心的一个系统工程,实施中,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3.1 实务型导师队伍构建 实务型导师队伍的构建是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前提、基础和起点,它包括实务型师资队伍的来源、人数、经费、评价机制和制度保证。 实务型导师主要来源于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联系的实习单位和产学研合作单位,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模块,选择在企业中从事相应职能模块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或领导担任实务型导师。与其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务型导师应该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模块区分,而不是只要相关专业即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等几大模块,这些模块之间既紧密联系,同时,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存在质的区分。 在人数方面,整体生师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与理论型导师人数、实务型导师人数之比)应该保持在适当的范围,生师比太低,缺乏可操作性,增加经费;太高,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般实行大班教学,理论型导师生师比在10左右比较合适,实务型导师的生师比可略低于10。 经费方面既可以从学校拨付一定款项,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双方订立合同的基础上采取“置换”形式,比如,企业员工为学生担任实务型导师,为学生讲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技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的老师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或者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 为不断提高实务型导师的教学质量和促进该模式的持续发展,需要适当的评价机制和完备的制度保证。在评价机制方面,应该综合考虑学生评价、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考核成绩和理论型导师和实务型导师本人的评价结果。在实务型导师选拔、教学、经费、评价等方面建立正式制度,以保证该模式顺利运行。 3.2 实务型导师上课时间、地点和方式 实务型导师上课时间与专业课同步,例如,薪酬管理开设在第六个学期,则负责薪酬管理的实务型导师也在同一学期开课,比理论教学进度慢两周左右,学生可在这两个星期吸收、消化理论知识。利用学生不上理论课的时间和实务型导师合适的时间,在实务型导师所在单位工作现场授课,授课方式如下:首先由实务型导师讲解这一职能模块的操作要点,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进行操作或实践。 3.3 理论型导师和实务型导师的教学内容分工与配合 引入双导师制后,对学生的教育由校内理论型导师和校外实务型导师共同完成,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校内理论型导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从理论上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的操作和实施原理,并负责学生的德育引导;校外实务型导师则进行各个职能模块的实践指导,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校内理论性导师和校外实务型导师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仅应分工明确,而且还应该有无缝式的配合,防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度不匹配,影响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和进度计划应该由二者共同制订,理论型导师应该提前告知实务型导师理论教学的进度;反之,实务型导师上课之后,也应该就实践课的进度、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与理论导师沟通。 3.4 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 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进了新的老师,涉及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情景,所以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指导。比如,告知学生:在实务型导师上课之前,消化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应该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实务型导师上课时应兼顾老师的讲和自己的操作,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实践中,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疑惑等等。 3.5 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因为老师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的表现评定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该模式下,学生专业课的成绩包括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引入双导师制后,由于学生成绩包括了实践成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薪酬管理的实践能力,为个人择业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提供了有力参考。对一般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成绩可以略低于理论成绩,而对高职院校,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可平分秋色。 从上述实施要点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实践教学模式,与一般实践教学模式相比,该模式拥有一支稳定和正规的实务型导师,实务型导师参与专业课的全程教学,使该模式能够更稳定、长久和制度化地运行,并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与一般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相比,人力资源管理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更突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同一学生的双导师因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而异,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而非类似专业划分导师,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因此,双导师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之一。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 本文从人力资源视角出发,构建新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即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应用于实践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知识共享和职业态度的实践教学子模式,以期通过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在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等方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推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人力资本理论;旅游管理;知识共享;职业态度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外高等学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体现了高等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教育融合。国外培养模式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加拿大“能力型”实践教学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美国的“多元开放型”模式;国内培养模式主要有“产学研结合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等。[1]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起步晚,虽然在实践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教学实践效果差强人意。就院校而言,仍旧侧重于知识灌输型的理论教学而非关注学生多元能力发展的实践教学,同时实训实习项目通常投入较大,而实训实习效果又难以直接监控、衡量;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缺乏对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往往进行浅层次的校企合作。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从人力资源视角出发,构建新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即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应用于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就业竞争力。 二、基于人力资源视角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看作是一种资本,看作是能够创造经济利益的有价值的资本,通过投资而使劳动者身上体现出体力、智力和技能。[2]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教育投资,而教育投资的过程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针对旅游院校的学生培养来说,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提供的实践场地、设备、技术、资金等都是对人才培养的投资。人才资本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本,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基础,旅游企业通过与旅游院校的合作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员工的培训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中旅游院校能得到企业的物质和岗位保障,可以缓解资金和学生就业压力。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学生也被视为一种极具发展潜质的人力资源,避免了以往企业把学生的培养视为“入不敷出”的成本输出,从而达到了学生、院校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涉及的人力资源是为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而进行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体力、脑力和心力的总和。上述定义强调实践教学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成更高级别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以此来实现单个组织不能达成的目标,如果达成了合作目标,那么合作目标实现将会促成下一次的继续合作。图1给出了人力资源视角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图1中的上下两条平行线强调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对等重要,二者协同完成实践教学过程。首先学校和旅游企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教学需求,双方可以协商成立实践教学联合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合作调查研究,共同制定符合双方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计划等。由于旅游企业对旅游的行业规模和结构、市场需求状况等实际情况比较熟悉,旅游院校能通过联合指导委员会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微调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导向的旅游人才。接着,学校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确立实践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我们制订的总体目标是: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实践性强、能力素质高的人才。教学目标要以满足企业需求并开拓学生的就业途径为主要目标。随后,学校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设计实践教学规划。教学规划包含教学实习过程中不同课程类型的组合,以及在学习管理方式上的安排以及课时配比。接下来,就进入到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并行阶段。在人力资源开发阶段,主要的活动包括实践教学实施和学习成果转化。其中实践教学实施按照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职业化学习、专业化学习和管理化学习三类。职业化学习是指为培养员工职业素养而开展的课程学习;专业化学习是指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为提升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开展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管理类培训是指提升旅游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和职业素质,对管理人员开展的管理基本知识和管理技巧学习。学习成果转化,指学习者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过程。培训成果转化受转化氛围、指导/合作教师或者企业员工的支持、同学的支持、技术支持及自我管理(动机、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主要的活动包括准入/退出、过程管理、激励/惩罚、评价管理。准入/退出意味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随便参加,要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需要填写申请表,还要经过面试筛选,只有合格的学生才能参加实践教学项目。对于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应要求退出实践教学环节或者重新进入实践教学开始新一轮的学习。过程管理是指高等院校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即在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双方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协调和处理,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学生的性格行为特点,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组织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实习企业的文化及管理制度,从心理上认可企业的文化,从而为校企合作顺利实施提供保证。激励管理是指为了有效保证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开展,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将奖励制度与校企双方人员的岗位评聘挂钩,与经济利益挂钩,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证,合作关系才能更深入和长久。评价管理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教师,企业员工、学生自身(实现自我评价)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其次是实施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要重视旅游技能的评价,还要考虑旅游专业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评价;最后还要考虑评价方法多元化,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阶段和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实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相结合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最后,实践教学过程将进入反馈阶段。作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有持续收集反馈意见。企业根据教学反馈调整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从而更高效的培养学生成为顺应企业文化的员工,减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本。学校和旅游企业根据反馈意见,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三、结语 将人力资本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一方面顺应了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教学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基于知识共享和职业态度的实践教学子模式明晰了实践教学过程中易被忽视的培养因素;以期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专业实践性强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推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作者:孟越 杨启智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并综合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统计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迫切的现实需求。近些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适应企业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都需要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下工夫,需要培养出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通常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六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理论内容的传授为主,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机会不多,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不够,导致毕业后用人单位常常对学生评价不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能提供尽量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实验条件,则有助于学生尽快、尽早地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工作能力,并在实验中感受到自己与企业要求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存在实验类型单一、学生参与度低、不能满足实验教学改革需要、实验结果评价依据单一等问题,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目的,亟需重新设计。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设计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扮演着多重重要角色,不仅是传统的行政专家和员工关系管理者,同时还是组织的变革者和企业的战略伙伴,要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还要为企业提供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所以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既要有决策层面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应具有的决策能力,也要有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专家所具备的操作能力,能胜任招聘、选拔、培训、绩效、薪酬福利和员工关系处理等工作内容;还要具有战略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变革能力、商务谈判技巧、营销能力。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培养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的人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的时候,就得考虑同时开设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常常用于通识课程,是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进行以验证实验结果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可以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还可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可用来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中,可用于计算机、心理学、信息资料采集处理等专项实验。探究性实验分单项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种。单项性实验主要是知识点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学科综合实验三部分。设计性实验主要面向学有余力且有兴趣参与科研实践的个人或团队,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及成果交流等工作。 三、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封闭式实验教学方式可以改成开放式的。在封闭式实验教学方式下,学生上的实验课是和理论课捆绑在一起的,按班级来组织实验课,学生参与专业实验的总学时以及个别实验项目的具体学时都有严格的规定,导致在实验教学安排中难以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在实验课的课时安排之外,学生也没有机会进行实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很难自主从事实验活动,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条件下,实验室开放时间更长,实验项目也针对更多学生开放,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是完成实验课表上列出的实验。那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在固定是实验课时间内做实验的方式,被改成了由学生来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实验项目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中教师只起到了指导、督促、检查的作用,[6]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多一些自己的探索和体验机会。 四、改进教学方法 (一)模拟软件教学现有的高校一般都具备开办模拟软件教学的条件,只要有足够数量的计算机设备,有合适的软件就可以进行。模拟教学软件是专门开发出来的,在计算机上模拟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相似的情境,并提供相应的案例资料,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操作内容在计算机上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模拟企业环境,系统全面地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业务模块,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模拟演练,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以培养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进行模拟软件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选用专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强的软件,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学校必须选派专人,仔细调查研究、分析对比,采购高质量的软件系统,并做好后续的更新和升级工作。随着软件公司不断研发、改进更适用、更贴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际的软件产品,模拟软件教学的效果会越来越好。 (二)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适用于特定的教学内容,是围绕某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从管理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应的素材,编写成专门的用于的情景模拟的实验教学指导书,在教室或实验室里进行模拟的管理实践活动,学生会在其间扮演各种管理活动中的角色,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在模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场景中扮演角色,履行相对应的职能,参与性强,有趣味性,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好,印象深刻。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现场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直观感受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日常的工作内容,培养自己的必备技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 (三)沙盘模拟教学沙盘模拟教学也是管理类课程的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实验教学方法,通过电子化的或实物的模拟,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企业模拟运作过程,领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沙盘模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身临其境地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充满乐趣,还带有竞争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突出了启发、讨论和互动的教学方法,以围绕案例进行讨论为主要形式。通过把企业现实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师生间为此进行互动交流,把单个人的思路集中成了大家的智慧,把理论框架具体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最终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剖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达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解决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差距,能促使学生更快、更熟练地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工作实际,更快地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 五、建立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评价体系 对于实验结果的评价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这能促进对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同时,将实验教学结果评价仅仅局限于实验报告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报告能够静态地反映实验结果,但是却不能有效地考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也没有办法评价学生的实际的实验技能水平。所以,应该对实验结果评价体系进行改进,选用科学、规范的实验结果评价指标,将过程检验和结果检验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建立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评价体系。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有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三大类指标。其中,实验准备指标应从实验材料是否完备、实验内容理解是否准确、实验小组分工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考察;实验实施指标则应从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过程中分工与合作是否协调、实验进行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如何、实验时间的把握是否合适等方面考察;实验结果分析指标则从数据记录是否准确和完备、结果分析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综合性实验结果评价,能客观、公允地考察学生的实验成果和实验过程,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六、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但具备限制的理论性,也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对创新性的要求也比较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探索和改进,一定会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田宛毅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新专业建设人力资源论文 一、新专业的教学建设思路 (一)理论教学建设从现在企管系教师的知识背景及其所学专业看,本系有半数以上的教师原来是从事工商管理基础课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工作,缺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系统学习和训练。根据本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的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就有两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第三学年就有7~8门专业课和4门实践课要教学,第四学年还有3门专业课要教学。因此,为很好完成将来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教学任务,本系教师在将来一年半的时间内抓紧进行知识转型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形式进行:1.国内985大学访问学者鼓励原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以国内大学访问学者的形式进修。即以参加访问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要任务,根据培养要求以及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参与访问导师的课题或在访问导师的指导下做小论文,协助指导研究生。在访学期间,重点选听自己将要承担几门人力资源管理主干专业课程。所修学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主干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素质测评、招聘与人员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劳动关系等)。2.由于国内访问学者对年龄的限制,一般要求在45岁或50岁以下。因此,对于年龄偏大的原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以学院和系里的名义通过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和省内其他兄弟院校取得联系,聘请省内人力资源管理知名教师。年轻教师在国内访问期间,在时间不冲突的的条件下也应积极参加学习。3.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上述两种基本进修方式外,应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界交流沟通,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应在制度上要作出规定,本系教师必须参加前两种进修方式之一,才具备给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上课的资格,从而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前,为配合工商管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理论教学,系里这些年先后采购了“奥派”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金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福斯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评价中心模块和实战演练模块)。奥派软件是在2005年购买的,适合初学者学习;金蝶人力资源软件是2011年购买的,该软件接近目前各公司普遍采用的人事软件,更适合高级学习者;福斯特人力资源软件,2012年购买,教学难度适当,基本覆盖教学知识点,比较适合于教学选用。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软件是2010年购买的,该软件系列有十多个模块,系里现只买了两个,学生反映效果不错。根据我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计划课程安排,2013级新生共开设了五门实践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模拟》,《绩效管理实训》,《工作分析课程实习》,《薪酬设计课程实习》,《人员素质测评实验》。为配合这几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应逐步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单个专业模块的教学软件,即,专门针对工作分析、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模块的软件,以逐步完善新专业实践教学软件体系。 二、新专业的学科建设思路 (一)人才引进及培养由于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学校应考虑从国外留学回国学者或国内985大学引入1~2位知名教授。为配合学校对年轻教师“国际化”的要求,在新专业建设经费充足并许可的条件下,鼓励教师出国,到国外知名大学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对于未满40岁的年轻教师,则鼓励其攻读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学位;对于已经毕业的博士,应鼓励并支持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博士后进修。 (二)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创造条件,每年资助1~2位教师参加国内相关专业会议。积极鼓励并支持本系教师参与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等学术会议,参与国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科研方面培训班等。 (三)课题申报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应为教师们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创造必要条件,比如,组织申报课题交流会和聘请高水平教授指导会。而对于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教师应给予额外重奖。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高水平学术会议锻炼培养队伍,重奖高档次立项课题和论文,逐渐整合并引导教师的研究方向,逐步有计划地形成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梯队和团队。 三、新专业建设激励措施的建议 (一)对于教学建设工作,系拟计划鼓励教师通过访问学者的方式和聘请教学名师到学院进行教学交流的方式教师师资进修既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院系为应对2~3年后的新专业建设评估检查的迫切需要。加之,老师们在师资进修期间,在访问学校也要肩负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如果在本学校还要承担全工作量的教学任务,可能这两方面难以兼顾,也会大大影响进修效果。因此,激励教师参与国内访问学者的积极性,应在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一年的期间内,给予教师教学免除年工作量2/3的政策支持。而对方学校收取的“专项培养费”,应由学校下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出。而对于有意愿去国外大学进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学院在经费充裕和条件许可情况下,也应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对于不符合国内外访问学者条件的老师,优先从长沙市各高校聘请教学名师,来学院与老师们进行教学交流。所需外聘交流教师的劳务开支应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付。 (二)对于科研建设工作,目前系里还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的博士或博士后为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和人才建设需要,学院在积极引入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应鼓励系里年轻教师攻读人力资源方向的博士学位或进行人力资源方向博士后进修。由于学校对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经有相关政策支持,而对于进修博士后教师,对于符合条件的博士教师到校外进修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后,也应参照在本校从事博士后流动站人员进修的待遇,并在博士后进修期间可以正常晋升职称。 作者:李铁宁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研究论文 1.教材的改革。 “精简理论,突出实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编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 1.1在内容选取和结构安排上,以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为重点,力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编写体例方面,力求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2在课程之前、课程内及课程之后设计相关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每部分内容之后设计实训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材除了包含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外,还应该提供一定量的额外内容,供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打破传统的讲授法,注重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职业能力。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 2.1案例教学法。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应用型本科生的特点,突出应用型的教学思路,对案例教学进行变革。管理案例选择是否得当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管理学教学案例应具备三个特点:首先,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所选案例要针对所学理论要点,能够使学生通过案例来掌握理论知识,并能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其专业应用能力;其次,案例应具有时效性。所选案例应该是近几年国内外著名企业最新的管理案例,教师应该注重知识更新,及时把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补充运用到教学中;最后,案例应能激发学生兴趣。目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学习主动性较差,所选案例应该比较新奇,激发其学期兴趣。 2.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虚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来设定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虚拟再现,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利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实践问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现:首先,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要求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处理管理事务,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和技巧。人员配置、领导等内容,可以学生扮演通过扮演管理角色,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管理游戏。管理游戏是根据管理活动的要求,以游戏的形式,由团队独立完成管理任务,达到培养团队每个成员的管理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团队任务的一种基本方法。第三,小组讨论法。为解决某一管理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决策等能力,并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2.3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创造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与交流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下两点: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三本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较差,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能提出问题,逐步启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第二,要努力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 3.教学体系的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先进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院可以以软件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来构建“立体式”教学体系。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管理学相关软件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运用、判断、整合、创造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拓宽学科内容,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可以将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网上实现在线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高立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水平的日渐提升,极大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培养工作也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所以,高校基于行业发展需求,应该积极探索“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1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分析 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其他基本条件,借以满足行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需求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希望人才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等主观素质,也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水平相对较高,能够适应人才市场中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并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贡献相应的力量。基于此,结合行业需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积极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措施,促进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全面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稳步发展。 2基于行业需求的“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2.1积极构建模块化的“双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全面把握行业需求,在充分分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布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格标准基础上,逐步构建集中学生“专业核心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划分,如基础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等,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在教育实践中,基于“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教师除了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品德、英语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外,还应关注学生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处理能力以及劳动经济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其次,在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的过程中,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实际需求,借助多种类型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实施全方位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化,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2.2积极探索构建“螺旋提升、双核并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助对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学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进而真正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真正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在螺旋渐进中得到良好的巩固。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够实现对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为学生提供相对科学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实习实践工作中,借助工学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2.3对实践教育体系加以完善 实践教育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核”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所以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保证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培养。这样,借助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综合开展,学生在“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下就能够逐步得到全面发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此外,在组织开展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提升实践教育的效果,高校也应该尝试引进“双师型”人才,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为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力求真正将学生打造成能够满足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视,结合行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双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作者:史洁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摘要: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逐渐成为职业院校开设和办学的重点专业课程,有关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随着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内开始大力开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教学内容的专业课程。鉴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专业性、综合应用能力以及高水平操作的固有特点,有关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专业性突出、综合应用水平要求较高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要求是现今社会发展阶段对于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就业学生基本从业水平要求最主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我国最近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之中,为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开始纷纷设立和开办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主修专业方面内容的教学课程。但由于我国职业院校对于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主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时间较短、教学经验比较薄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定位、培养规划、课程体系结构以及实践教学和与其配套的教学实验培训设施等等一系列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职业院校如果不能对本校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设立准确合理的专业定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事态将具有极其显著的负面影响。只有相关职业院校合理的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相关的个人性格特点方面的内容,做出准确的教学方向定位,才能更好的避免我国职业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走上传统落后的人事管理的教学道路。所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的就业过程之中,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达到用人单位对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工作水平上的要求。在科学合理专业定位的指导依据下,配合完善的教学培训设施、明确的目标以及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才能够更好的提升职业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内容上的教学水平[1]。 二、有效提高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院校为更好的适应社会新时期发展阶段的步伐,越来越多的选择开设和建立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相关内容的教学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在不断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从原本传统的高校工商管理的专业中抽离而出,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研究逐渐独立而形成的一门专业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和形成,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人力资源相关方面管理工作的工作岗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的水平等方面,已经在一个企业或者用人单位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相关职业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方向定位,才能让所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人员招聘、人员工作绩效管理、现代化工作流程分析等一系列与专业定位相配套的授课内容,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2、构建高质量、科学化课程体系 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职业院校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开办以及教学实践上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的初期阶段。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设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会选择参照本科院校之中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对于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水平上还有待提升。在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建设和构建人力资源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时,必须站在整体宏观的角度,在有效掌握和理解本校学生的个人特征以及一定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化、高质量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修课程内容安排方面的设计上,以大量的实践课程调查为基本参照依据,努力构建全新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只有这样,我国职业院校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上,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大量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3、拓宽教学培训途径、改善教学实践 不同于本科院校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实践教学方式,在职业院校中开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内容的教学课程,应该在有效兼顾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有效的注重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实践培训教学的学习成果。建立和完善与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配套的培训教学设施、有效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让相关授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更多的注重学生在相关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更加注重实践培训教学的教学理念,将对于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提供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需求内容和对相关应聘人才的要求水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我国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各大职业院校,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纷纷选择在本校内开设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方面的课程。但由于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开设上,办学经验较为薄弱,办学模式大多时候选择直接参照本科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不能更好的发挥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只有对相关教学活动做出有效的实践教学研究,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2]。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现今时期的发展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各大职业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仍旧并将长期处于不断探索和寻求有效教学途径的初期阶段。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工作环节。只有职业院校有效的掌握好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实践教学方式,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作者:吴欣欣 单位: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何种办法可以改变教学现状等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希望可以对实践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 实践 ;教学 一、引言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而实践教学则成为了人力资源专业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课堂讲述的知识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如何才能有效的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个高校所面临的难题。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设置了人力资源专这门专业,招收大量的学生,在经历了22年的发展历程,人力资源专业逐渐被高校所重视,但是还有很多的缺陷,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理念被有被广泛的运用到课程学习中。高校在选择讲师的时候,只重视他们的学历和学术水平,却忽视了根本的考察因素,那就是应聘者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有的老师可能是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之后,就直接来大学应聘,毫无实习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会显得功底不足。在对老师的业绩进行评价时,主要也是对学术水平、授课水平进行衡量,而不去考虑实践教学的因素,因为产生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 2.课程开设缺乏重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涵盖了大部分的内容,体系相当的全面。但是这些课程全部是按照管理的流程和学科体系所设置的,没有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去设置课程,简单的说,就是没有从企业的需求去开课,课程全面但是缺乏重点,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际操作很少。尤其是关于教材的内容,在高校内也产生了争议,大多数的老师对教材的内容不太满意,理论性知识过多,而企业的真实案例讲解部分却很少,导致教学缺乏特色,脱离实际,原创性比较差。 3.实践教学方法欠佳。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的老师青睐案例教学法,分析企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而得出相关的管理经验,这种实践教学方法被老师广泛的应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项目的研究、实习等方式运用的却很少。案例分析法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它不够全面,教材中的案例大多都是从图书、论文里面筛选出来的,案例更新的速度比较慢,有的时候一个案例有可能重复出现在几本教材中,案例比较陈旧,根据市场调研、项目研究出来的案例却很少出现在教材中,缺乏原创性,有的老师在讲解案例时,缺乏真实的体验,理论性知识多,对案例的分析不到位。所以说,老师在授课时,应该尝试更多的实践教学方法,将更多的方法运用起来,才可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4.基础设施的配置有待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主要包括:ERP沙盘模拟实验室,校外的实习基地等等。但是目前很多的高校实验室的配置相对的落后,只有电脑、少量的模拟软件等等。有些校领导缺乏对人力资源实验室的重视,把经历都投入到了计算机等相关的专业,觉得人力资源专业不需要太多的实验室,有一个就够了,建设的必要性不大。从而导致了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验室的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不大。 三、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 1.积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不断的完善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要不断的与企业进行合作,把企业看做成培养实践性教师的工厂。比如每隔1年,就可以派一些教师利用暑假的时间去企业学习,工作。比如河南工业大学每年都会派十多名老师去企业实习,去锻炼,实习回来后的老师在教学方面明显提升了许多。除了企业实习这个方法,还有项目研究的方法,老师可以与企业之间开展横向课题,带领学生去做项目,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积累到更多的经验。教师还可以去多参加一些由企业管理者、实战专家领导的培训班,多去听取一些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其次校方要挖掘一些校外的师资力量,比如聘用企业具有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验的管理者来校内当教师,或者以兼职的形式出任教师,又或者邀请实践专家、企业管理者来校内开展专家讲座,从而丰富和强化人力资源专业的师资队伍。 2.尝试并推广新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不能仅仅依赖案例教学法,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将几种实践教学的方法结合,利用各种方法的长处,丰富教学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已经惯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就必须要做到及时的更新,加强案例的原创性和实效性,老师学会将课题研究的最新结果和市场调研的真实数据运用到案例的讲解中,避免使用重复的案例和年代比较久的案例。另外还可以增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验室实践教学等等,合理的利用资源,将实践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首先要做好软件测评的工作,丰富软件的内容。因为在员工职业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员工薪酬管理、员工绩效管理等方面都会运用到软件模块的设计。所以实验室要做好软件模块的建设工作,学生要学会利用测评工具对员工的绩效、素质等方面进行测评,学会分析测评的结果。其次还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在管理方面主要出现的问题就是指导老师安排,是由专业的实验室老师安排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还是由授课老师就所教的模块带领班级学生来学习,这是实验室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此项工作应该由任课老师来做,老师应该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可以培养老师的技能,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迅速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就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一支师资力量强队的队伍,尝试并推广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专业和特长,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肖雨晨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管理与经济系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着教育教学手段不合理;师资力量建设不足;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在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如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以及完善课程内容设置等,以期推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力量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逐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提升,对相关方面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相关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也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所热衷的学科建设方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舶来品在国内起步时间较晚,但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其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专业设置数量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几乎涵盖了各大普通高等院校以及职业院校,专业规模史无前例;在学术研究上,由以往参照国外研究为主转为国内自主研究为主的学术氛围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系统逐步建立完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课程内容和种类不断扩充,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手段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与进步,当然,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不足,现就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做如下论述。 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手段不合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项就业指向性极强的专业,其对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的要较高,而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其他专业并无太大差异,仍旧沿用着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客体,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降低。过多的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由此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往往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状况,直接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社会效果。同时,传统的考试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填鸭式”教学的主导地位。因为期末考试内容的设置大多来源于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顺利通过考试的法宝,由此进一步弱化了实践操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教育教学手段的不合理,已经成为限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一步发展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师资力量建设不足。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难以胜任教学任务,有些年轻教师刚刚毕业便加入教师队伍,人生阅历不够,不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经验,进而难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专业水平较低,一些老教师学历多为本科,其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难以应对新形势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即便是有些高学历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也往往会选择去教授MBA等高层次的学科,由此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置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一旦踏入工作岗位,便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和信心,在忙于教学任务的同时疏忽了自身学历水平和知识储备的进一步提升。由此,造成教师队伍发展滞后,难以准确的把握专业领域内的学科发展动向,这给自己的教育教学也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并非是为了培养传统的人事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型管理人才,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其所培养的人才应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专业设置趋同于“职能模式”和“事业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强调对专业技能和职能管理的基本方法的传授,由此所培养出的人才也多为职能管理人才和事务性管理人才。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设置缺乏人文关怀,思维观念陈旧落后。一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仍秉承着将人力作为一种工具而非主体的思维观念,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事务性课程设置远远的高于观念性课程的设置,而这种过多的注重对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培养,进一步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人文色彩。上述问题的出现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应审时度势,放眼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理性科学的探寻人力资源专业学科发展的运作机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现就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在进行人力资源专业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法,减少纯粹理论知识讲授的比重,适当地增加模拟练习的内容和比重,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模拟训练、人力资源论坛以及模拟招聘会等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将课堂延伸至学生的业余时间,鼓励学生在假期或课余时间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积极参加社会实习,通过自身的切身感悟来掌握人力资源的技能和方法。学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指定一些知名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定点实习单位,推进实习与授课之间的衔接程度,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将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纳入到专业课程考核成绩当中,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各高校应着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师资结构,打造一支高层次的专业领军人物,引进一些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到校任职或兼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科研水平;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选配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走进企业,增加其实务操作的经验。邀请社会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宣讲会、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以扩充老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选拔一些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提升其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班,紧跟学术前沿问题,及时更新老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完善课程内容设置。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摆脱以往“事业模式”和“职能模式”的束缚,着力打造“整合模式”的课程设置。着眼于综合性人才的教育培养,制定人才整体性能力培养方案。以培养高层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为立足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经营环节分析能力,核心问题的识别能力、宏观战略目标的制定能力以及对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等高层次的管理能力;加强学科的人文气息,注意与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科类学科之间的衔接。增加观念课程的比重,减少事务性课程的比重,以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淡化专业意识,增强适应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才市场的竞争程度日益激烈。面对这一新形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重新整合的时代要求。为此,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强化基础,淡化专业,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王豪杰 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1实践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主要学习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的知识。高职院校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征,将职业技能培养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所以高职院校应尤为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获得实践技能,从而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就业状况。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调研,大多是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删改。教学安排上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针对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与学校自身定位相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从而导致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2.2教师缺乏实践能力 培养高素质高职能人才,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企业管理的实践经历。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高校研究生毕业,从学校毕业就走进学校进行知识的传授,缺乏在企业工作和锻炼的实践经验,课堂上只能进行枯燥的理论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指导学生开展岗位技能训练,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在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培养的学生知识的掌握局限于书本,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无法在毕业之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2.3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缺乏 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以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很多学校由于资金投入有限以及对于文科专业不够忽视,无法配备专业实验实训条件,致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未来工作所必须使用的专业软件,以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进入实际工作状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让学生深入经营管理实际,切身体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然而很多学校和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点或者合作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不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合作仅仅停留在表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3改革思路 3.1构建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上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构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出发,构建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课内实验教学,主要针对专业课程的具体项目,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课时,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形式的运用,达到基本技能提高的目的。二是课外实习,主要指的是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对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缩短岗位适应期、提升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由此更好地实现与工作岗位的衔接,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 3.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专业实践教学来说是前提条件,也是重要保证,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必然影响高校实践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多渠道培养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应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加强专业实务训练,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顶岗锻炼来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任职要求,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确保自己所教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同时专业教师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地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研究,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有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企业专家作为课内实验、校外实习的指导教师,提升实践教学的整体师资实力。 3.3加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及时进行专业软件和设备采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实践教学措施顺利实施。加强校企之间、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利益共同体建设,形成企业和学校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地补充课堂教学,拓展学生实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作者:张浩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专业讲求实践和应用的特色。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任务驱动教学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当而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任务驱动教学则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构建过程而非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让•皮亚杰(JeanPiaget)和维果斯基(LevSemenovichVygotsky)提出的智力发展理论是现代建构主义的核心。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取自教师的教,而是学生在真实的情景或教师创设的问题中,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相互协作。在具体的任务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活动,因而,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提升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人力资源专业的特点 人力资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基本知识,侧重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劳务关系等六大板块的实践,理论结合实际,旨在培养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人力资源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要有专业的操作技巧,还要有思维分析能力,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进行战略分析,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还要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人力资源很多工作的完成都是借助交往实现的,交往对象很多,比如领导、下属、客户、应聘者等。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的设计 任务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任务的设计要尽量与现实情况相同或相似,某些企业真实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层次性,以应对不同基础学生的要求,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任务设计不能过于枯燥,要遵循创新性的原则。 (二)任务的开展 在创设具体情境时,以人物为中心,给学生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以文中“为苏泊尔招聘人力资源总监”为例,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制定具体任务,如第一组负责招聘渠道的种类及如何选择适当的招聘方法,第二组负责招聘程序、招聘方案主要内容的解答,第三组则负责招聘广告的编写方法和技巧问题等。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主动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以此来构建知识。 (三)任务的执行 教师只需为学生提供相关线索,如苏泊尔人力资源总监的日常工作视频等,让学生查找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取长补短,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互补,可以加深对整个任务解决的印象。教师虽不直接参与学生任务的执行,但可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任务顺利、高效地执行。 (四)任务的评价 任务评价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可把学生搜集招聘渠道的种类及如何选择适当的招聘方法、程序、方案、广告的编写方法和技巧等,以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取得的成效纳入考核范围,以督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人力资源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独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机会增多。但仍有一些问题:任务的设计上,要把握人力资源专业的特点,注重其应用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注意任务层次的划分,把握好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注意教学进度的把握;注重评价阶段的科学性和客观公正。 五、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应提高,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虽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仍有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但任务驱动法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专业教学的效率,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师圣媛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与改革的目标 (一)宏观就业形势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毕业生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毕业生人数为749万,加上20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5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其二,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劳动者有创造力、有一技之长。国家也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让大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企业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都非常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核心竞争力总是以核心员工为依托的,因此,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过去,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大多凭经验、靠感觉,但在目前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对人才的吸引、甄别、培训、考评、激励、职业生涯规划等,需要更加缜密、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操作。因此,企业对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求日益增多,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企业找到合适的、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并不多,整体上的就业质量比较低。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具有共性的问题是: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系统性、理论性、完备性,忽视了对技能与胜任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在专业教学方法上,大多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主,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方面进行知识灌输,缺乏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缺乏学生的模拟训练和情境体验;三是在师资培育方面,以科班出身的理论型教师为主,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操作型教师。以上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表面上看,似乎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但那些知识只是存在于特定的“理想”状态,当毕业生真正接触工作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出现手足无措、不能马上胜任HR工作岗位的现象。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更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环节设置等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改革措施,力图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熟悉和掌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几个模块的理论内容,同时要熟练掌握各模块对应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未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胜任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1.增设人力资源市场参观实践课程。人才市场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最佳的实习实践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看到真实的专业实践与应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至少应有两次深入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的经历,并把它列入假期实践的范畴,给予相应的学分。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试图达到目的有两个。第一,让学生了解目前就业形势,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一大二学生一部分还比较迷茫,不知道本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应该休息一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参观人才市场可以让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就业压力,重新调整坐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第二,现场观摩招聘面试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模块是人员招聘,招到适合岗位的人才是企业用人的第一步。通过参观人才交流市场,学生可以学习企业方如何设计招聘问题,面试应注意的技巧等,这种观摩比传统教学更直观、冲击力更强。第三,了解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岗位要求。促进学生思考企业对招聘岗位的要求是什么,要胜任这个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分别是什么。只有抓住企业的需求,专业课程学习才更有针对性。这种观摩实习往往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实务模拟课。专题实务模拟课程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等模块,由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置一些管理任务、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模拟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某些角色去完成任务,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所学的知识,增加经验,提高相关技能。比如,“招聘模拟”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组织、参与、评价招聘面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招聘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应聘的基本技巧。具体过程是:将学生分成特定的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一组是求职者,保证每个企业有几名应聘者,准备回答用人单位提出的面试问题。第二组是招聘方,负责招聘广告、职位的设计、考核表格的制作和面试问题的设计。第三组是点评嘉宾。由同学与任课教师一起按照成绩评定标准,为每个小组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对每一个环节的优缺点进行点评,最后给出考核成绩。再比如,培训模拟环节。通过模拟培训方案,让同学们了解整个培训活动流程,把握关键点,掌握演讲培训的技巧。具体过程是:每组选定一家企业作为模拟对象,根据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其中一门培训课程的展示,主题自选。然后,请同学和指导老师现场点评每组同学设计的培训方案以及同学模拟培训课程的表现,互动交流,给同学们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 1.善用课题展示、团队讨论式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那么同学们将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角色,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很容易引起学生厌学、逃课的心理。因此,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课程模块的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课题,如“请调查并评论某企业员工福利制度体系”、“评议某劳动关系纠纷引起的争议”、“评析某企业的组织结构”等,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汇报。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尝试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另外,讨论式教学法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讨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组同学通过分工合作,讨论和交流,形成最后的汇报材料,用PPT或视频的形式按组进行展示。通过和同学们的互动,加深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态势,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享汇报和竞争合作,也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完全发挥出来。 2.挖掘本土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案例教学是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非常广泛的重要教学方法,它本身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以往的实践教学证明,哈佛大学商学院或世界五百强的经典案例,虽然代表性强,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紧密,与同学们产生的共鸣并不多,容易让学生丧失兴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仅经济建设成就显著,而且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涌现出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近在咫尺,贴近生活,值得我们去挖掘与探讨。教师可以把学校、生活以及企业的案例引入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真实性与体验性。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同学们积极思考。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把案例中的道理揭示出来。 3.善用情境模拟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某些特殊“情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操作性、趣味性强,注重实效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也适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主要通过模拟的方法设计出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中可能面对的场景,并组织学生参与到模拟的情境之中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情境模拟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当管理者,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面对的模拟情境,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素质测评模块,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场景:如果你是一名实习生,周末在博物馆加班时突遇大火,该如何处理?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考查其相关的能力和素质。 (三)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改革 1.成立HR讲师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和价值取向。高校应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说,依托企业人事经理协会成立HR讲师团,可以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局面。第一,除了定期邀请人事经理来校做专题讲座,还可以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根据合作深度和教育实效,按一定比例减免企业的税收,或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第二,积极建立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多种合作。让企业的人事经理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环节开发体系,共同编写教材、设计课程,辅导学生毕业论文。第三,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让企业与学校的人才流动起来,鼓励专业老师兼职、挂职、交流、培训,加速知识结构、技能的更新。第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文科课程,理论偏多,要想让理论指导实践,就需要创造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去体验和感悟,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运作流程。 2.成立校友分享会,整合校外资源。杰出校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不乏有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已经成为骨干和精英,通过校友分享会,一方面可以让优秀的校友分享自己的职场心得,分析专业发展的最新态势;另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在校学生的距离,有亲切感和说服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情况,也影响着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分享会结束后,同学们还可以围绕专业问题、就业、面试技巧等问题向校友展开提问。通过优秀校友的经历,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发挥校友分享会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做好校友会会员发展工作,在现有通讯录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校友资料的搜集、整理,完善校友数据库,不断壮大校友会队伍,为今后开展校友工作打下基础,进一步增强校友会的发展后劲。第二,校友会不是法定的组织,要为大学生、校友提供有价值的活动,才能让该项活动持续进行,这就需要设定主题、长远规划。为此,可以通过开展平等交流、互帮互助以及各类趣味性活动,进一步加深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校友们排忧解难,共同分担彼此的艰辛与困苦,不断增强校友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3.以“双师型”为目标,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师资力量是实践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目前,一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是硕博毕业直接任教,缺乏专业工作经历,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匮乏,与企业的接触较少。还有一部分任课教师是从公共管理或心理学等专业转过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荐教师到企业挂职,推动教师积极转换角色,增强实践经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可积极探讨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成为兼职教师。学校应在促进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和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方面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所有在岗教师都有必要定期在企业对口岗位学习实践一次,每人实践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而且要把此作为硬性规定,严格执行。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业绩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中,激励教师与企业互动,同时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四)基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氛围改革 1.开展拓展性意义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意义学习,拓展性意义探究包括兴趣、思想和技能拓展。教师在课堂的作用就在于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兴趣,思考内容的科学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和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拥有真正的技能并合理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全新问题或困难。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缺乏一技之长,仅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对学生的全面塑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决定了企业对文科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理论知识显然很难支撑同学们能力的提升,只有掌握了学习能力,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实习兼职,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个领域的最新动向,提高自主学习的技能。 2.运用迁移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迁移有两类:一类为特殊迁移,主要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另一类为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迁移的效果是指提高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将原有的信息片段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并把它融化在经验中,使个人经验产生积淀,就完成了迁移。大学生属于高认知表征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中应合理引导,让同学们掌握学习迁移理论,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员工激励等各个模块的内容串联起来,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去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同学们把已经掌握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五)建立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发挥企业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层次。目前,许多高校都有与企业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向,但往往停留在签订协议的初级阶段,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各院校建立实习基地以后,真正能起作用的也为数不多。如果双方能深入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高校能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减轻招聘压力,获取所需的人才。所以,高校与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拓展合作的深度:一是学校教师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二是企业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基地;三是企业和高校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层次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另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企业缺乏积极性,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下,高校和企业享有共同责任,我们需要发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 2.促进校企合作长期、有效发展。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均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校而言,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解决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解决用工需求。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普遍处在较松散的状态,没有计划性,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实现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合作机制是否具有长效性。高校应主动深入行业协会、企业宣传学校、了解企业,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为企业提供专业性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人才。企业也应与高校联系,了解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困难,认真思考校企合作双赢问题,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出一份力。政府更应牵线搭桥,鼓励企业积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为地方高校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学校、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长期合作。 作者:陈瑜 陈俊梁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案例教育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强调讨论的质量并进行总结 提高课堂讨论的教学效果是进行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在进行具体的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模拟情景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担任不同的职务,有的可以担任不同的商界人士或者代表不同的集团利益,可以设计不同组的利益来源,让学生自主地分析如何可以有效地确保自身的利益。另外,可以提供不同的方案,让各组成员自主选择最优方案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学生需要详细地制定出方案的目标、分析过程以及分析结果。然后每组成员可以派一个代表在班上阐述自己小组的方案思路,并接受其他组成员的质疑、提问,通过答辩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站在不同立场上制定的不同方案的理解。最后讨论完毕,教师安排每组学员写出自己小组的讨论报告,对方案进行总结。总结报告可以是概括式、也可以是罗列式的,填写报告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不比按照以往专家的总结经验来写,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种做法,使学生在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有利于发现新问题,为下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2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2.1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给自己准确的角色定位 在进行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地保障学生进行自主分析、研究、发现问题以及讨论解决问题。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是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老师需要给学生机会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充足的思考空间。 2.2选择合适的案例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进行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需啊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整理和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基本需要满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吸引力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收集案例时,教师可以通过媒体报导、新闻事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进行收集工作,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对具体实际编制案例。 2.3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只有拥有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因此,学校在进行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开展课外自行阅读相关资料或开设相关讲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 3总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主要是对各种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水平,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自主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法是在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中探索出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现代企业管理自我案例分析 摘要:市场竞争趋向多样化,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亦寻求差别化。本文从某文化企业的案例分析自省管理出发,探讨由下至上总结经验、对症下药的管理方式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案例分析 企业管理 文化企业 案例:某文化企业在企业员工管理过程中推陈出新,年初发出公告要求员工在中期总结和年终总结前,根据自我经历的一项选题进行自我案例分析,并撰写报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出规律,通过案例分析会的形式让员工之间交流,总结普遍意义上的问题,上升至企业管理层面,从而防微杜渐,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年度总结时,该企业自我案例分析报告上交率98.8%,通过案例分析交流会解决了突出问题,汇总建议20条,涉及企业生产、营销,并切实解决了员工关注的问题和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探究 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多样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单一的管理模式逐渐滋生惰性,起不到激励和促进的效用。目前较多采用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1.亲情化管理模式。 利用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实现对企业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中,企业的重要岗位一般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员担任。对于初创的企业,亲情化管理模式可资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有许多这种模式的变形,最常见的是企业宣传的“以企业为家”的理念。 2.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多出现在以合伙建立的企业中,以朋友感情维系企业并处理企业各种关系。诸如新东方成长之初,是对这种管理模式的实践,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在权力、利益纠葛下,哥们儿的友情就淡化了,企业管理效率也就大幅度下降,制度的力量方能显现。 3.温情化管理模式。 顾名思义,温情化管理模式通过调动人性柔软情感的作用,将企业作为大家共有的企业,常见的是分配给员工股份,一荣则荣一损俱损。创业的时代,这种温情化的管理模式随处可见。“叛卖情怀”可见一斑,将众多怀有共同理想信念或爱好的人发展为员工或者使用者。在企业中充分重视员工和客户的人性,调动其工作及消费的积极性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就偏离了管理的本质,一味地强调人情味会使得企业目标的模糊化,也可能会导致制度纪律的松弛,效率下降。人情味原则与企业管理原则是不同范畴的原则。 4.制度管理模式。 制度管理主要是依赖于制度,在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比较常见,制度管理模式成为必然选择。不论是亲情、友情,企业壮大就会有更多利益,各方认可的制度、标准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这些准则成为权利与义务的判定依据。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制度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制度的僵硬性会阻滞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丧失效率,错失诸多发展机遇。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汲取各种管理模式中的积极因素,方可实现企业管理的高效化、成本最低化、利益最大化。 二、案例分析管理模式 文章上述“自我案例分析”的方式可谓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企业管理的根本是管理“人”,而每名员工通过自我管理、自我分析,由下至上传达管理经验,将企业的问题逐步化解,最终推进企业的稳健发展。 1.案例是什么? 最初起用"案例"一词,是医学界对医案及个别病例的统称。具体讲,就是对病情诊断、处理方法的记录,以便有据可查。在不同专业内,对于案例的认识也不同。有观点认为,案例是带有典型性的情景的再现;也有观点认为,案例是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的综合表现。另有人认为它是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挖掘,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的活动,它是应用性学科最快捷、准确的研究手段及方法之一。对这些观点进行综合,案例是企业及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及生活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研究、思考、指导、说服、引领、教育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简要的说,它是我们企业和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及生活中所经历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 2.案例分析的意义。 2.1案例是对实践的反思 是生产经营管理情境的故事,通过撰写案例再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情景,能够将问题产生的原因条分缕析,并在事后理智地反思,总结出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在以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少走弯路,达到少犯错、不犯同类错、不犯错、不犯大错的效果。 2.2案例是解决问题的源泉。 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学习,可以分享他人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自觉守纪律讲规矩,自觉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效能。 2.3案例是员工专业成长的阶梯。 研究分析学习运用案例,可以增强员工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辩证思维,提高员工参与和驾驭市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2.4案例是员工梳理记录自己成长的好的形式。 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身在事中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事后记录不仅能够反思问题,同时也是对工作的总结,在每一个案例分析后可以记录个人的成长。综上,案例及撰写案例和组织开展案例分析研究交流活动,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员工们的分析能力、业务水平有着非常有益的意义。 三、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从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的内容来看,大多数诊断了企业在发展中的一些“病疾”,同时推导了“病疾”的病机,开出了一些“解疼”良方。但从单病因说来看,对“宿主”和环境病因珍判不够;从流行病学观点来看,对易患、诱发、速发、加强因素分析还不透。其主要原因是企业较喜欢求安、乐安、行安,对诊判“病疾”、病机的认识及态度有些偏颇、主观因素大,员工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能力需要提升。 2.实践案例分析管理的途径。 如何撰写好案例是实现案例的价值和组织开展案例分析研究交流活动、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从而达到企业管理的首要环节。案例与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员工的需要,更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因为案例来源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一个个鲜活的实际,素材广泛丰富具体,写作形式自由,内容集中反映企业和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 2.1注意把握案例的特点。 作为一种叙事的表达方式,又是对典型事件的追述。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有两大特点:一是故事性。大部分人都反感冗长的理论分析,而案例正打破了理论的枯燥。通过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将员工处理某一问题的情景再现,赋予了案例可读性,从而吸引同事、领导一起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二是意义未尽性。这一个特点决定了案例撰写并不是生产工作中的琐碎事宜,而是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每个案例都包含有多种可能性,带给不同人不同思考。具有普遍性问题的案例在生产经营管理的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2.2注意掌握案例的构成要素。 撰写案例要注意案例的构成要素,诸如文章提到的某文化企业在发出“案例分析”通知的同时也对撰写案例提出要求,包括叙述事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因此,案例的构成主要包括:一是真实的情景,即案例发生的过程;二是事件的起因,即问题产生的导火索及原因分析,这里包括背景描写;三是问题的呈现,将案例的焦点列出;四是解决方法,这也是撰写案例进行案例分析的重要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员工个人问题并总结出普遍规律从而解决一类问题,每一名员工都解决了问题,自然带动了企业的整个发展。 2.3注意体现案例的基本要求。 一是案例展示与反映的问题是一个现实的有代表性的有教育启发意义的事例。选择实例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考虑:(1)案例中存在疑难问题,不是现有规则可以解决的,并能够通过分析得出解决方法或者好的建议;(2)案例具有典型性,并不是罕见的案例,不会在生产过程中再发生的。二是案例的描写和分析能清楚地针对一个问题,表达企业的一种文化或者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不是空谈,而是切实的问题。三是把握撰写案例的关键。(1)要有一个主题。首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问题。可从选择最有收获、最具启发性的角度切入。(2)在选择情境和材料时要有针对性,要符合企业实践的需要,提出企业所关心的事情和问题。(3)在撰写案例评析时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撰写好案例是进行自我案例分析的重要源泉,通过自我案例分析解决企业员工自身问题,并能寻找到普遍问题所在,将企业的细致末梢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仅实现了企业的自我管理,同样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化、节约化的展现。 作者:黄野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探析 一、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企业管理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造成了学生学习被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看教材和相关材料的状态。这种咀嚼式的教学方式,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钩,加上学生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实践经验很少,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苦燥、乏味、空洞,甚至难以理解。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将实际商战引人教学,让学生了解实际,克服了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的弊端。 2.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案例是一种特殊教材,它来源于各类型企业,但并不是企业真实情况的翻版,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编写。在案例分析时需要认真阅读材料,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案例尽管与真实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是企业经营真实情况的写照,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比较强,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并运用于管理教学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巩固,对企业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管理在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去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而案例教学法在这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案例教学法力图把企业管理在职学生置于实际环境中,以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发现间题、解决问题。管理案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等,能够接触到管理企业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对这些问题做出适当判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了解各行各业管理企业的背景知识,为日后进人企业管理层打下坚实的基础。案例教学法着重强调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让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智慧都能够在团队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提高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能力,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二、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方式 1.讨论式 教师在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时,为了讲解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知识点,首先可以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不断吸取别人意见,弥补自身观点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同时,教师应该能够正确把握分析案例和解决问题的线索、思路。当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升华,指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2.穿插式 在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阐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导入案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能够进行正确地理解,而且还能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案例中成功人士的优秀经验,领悟出案例中所蕴含的先进管理理论。但是,值得教师特别注意的是,在上课之前必须要挑选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案例,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3.辩论式 在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案例,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辩论会,进行案例教学。辩论会的开展,教师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以将同年级的不同班分成正方和反方。以辩论式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和认识,锻炼他们的能力,还能通过小组之间的启发、分工合作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知识。同时,开展辩论式的案例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三、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步骤 1.选择合理的案例 案例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案例教学是否能够成功。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案例进行搜集、整理和设计。选择的案例教学不仅需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符以外,而且还必须具有时效性和吸引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贴近,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案例的收集方式有许多,例如媒体、报纸、新闻、实践活动等,并且还可以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编写。 2.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以学生对知识的牢牢掌握为基础。因此,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之前,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学生的知识系统的构建以及知识系统的储备状况。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的情况,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相关资料,或者是开展相关讲座,强化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 3.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就使得案例教学法对于理论教学方面的效率不高。同时,案例教学中所隐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讨论和领悟。因此,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现场教学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毕业实习教学法等,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 4.对案例进行总结和评价 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需要请学生代表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针对学生的观点与看法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背后所隐含的管理知识,让学生提交案例报告作为课堂作业。对于教师的总结,其发挥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总结和评价的过程中,对于正确的观点教师需要进行肯定,而对于错误的观点,教师需要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自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同时,教师的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和评价。 四、结语 目前,案例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并被广泛运用于各科的教学之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多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力,还能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作者:郝倩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秘书学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策略 摘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以独有的优势在秘书学专业的管理类课程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对目前秘书学专业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归因,思考从案例资源建设、教学流程优化、教师角色定位、各方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变革,提供了一条管理案例教学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方法在医学院、法学院和军事院校的教育实践中被广泛应用。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率先倡导管理案例教学法,并推广覆盖至学院2/3的课程。直至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案例选编、出版发行等完善的管理案例体系,建立了校际案例交流中心,每年更新使用超过四百个案例,在校生要求完成500个以上的案例阅读分析。20世纪80年代经中美大连国际合作项目开始引入中国,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为了培养秘书学专业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协助领导有效地进行组织管理。学校开设了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必然会用到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在教学场景和管理情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案例答案可能是多元的,不侧重于描述“是什么”而强调“为什么”,是最优解决方案的选择。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教练、导演和仲裁员的角色。 一、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指引学生运用企管理论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团体思辨求解过程中职业能力得到训练,运筹帷幄间吸收管理经验的养分,经营管理理念入脑入心,对于今后适应错综复杂的企业管理环境大有裨益。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检索收集案例关联资料,做读书笔记的学习热情,学生从中受到教益。案例口头表述环节,透过演讲及辩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案例分析报告的书面写作练习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写成内容具有一定深广度的说理性文章。“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为了搞好案例教学,迫使教师不得不加强自我学习,开阔视野掌握大量的企管资料,无形中促进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管理专业教学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将与日俱增,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当下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困境 所用案例多零散独立、烦冗,缺乏系统性,容易使初学者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用于教学讨论的许多企业案例来自国外教材原文翻译,譬如微软、索尼等外资大型企业。还有某些援引国内海尔、联想等企业的新闻报道案例,鲜有契合秘书学专业特色,基于秘书视角思考管理问题的素材,缺乏今后主要就业方向的中小型本土化区域型企业案例。类似于空中楼阁式的案例架构不利于学生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拓展。师生实践经历欠缺,导致分析归纳深度不够或游离实际,学生停留在问题浅表的想象之中,无法提出问题解决的周全方案。秘书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待激发。习惯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学生,对于需要较多前期资料准备,现场参与投入的案例分析教学活动有畏难情绪。案例分析课前,一般要求学生阅读收集相关资料并完成分析作业。部分学生只是被动看案例,敷衍了事。草草书写五六行字便提交。有的学生甚至临阵磨枪,匆匆忙忙地在课堂上完成。阅读量小、作业水平参差不齐必然影响课堂讨论效果。每次学习小组的划分不固定,成员松散,相融性、互补性差。团队组长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等问题使得学生案例讨论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案例分析活动组织不力,往往开头热烈,结尾潦草。案例分析课仅仅是老师一个人在讲企业故事,其个人陈述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倾向,影响学生回答案例问题时的走向,容易造成人云亦云,不利于创意的萌发。教师难以有效引导,迫不及待地自揭分析谜底,自问自答。学生过多纠结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讨论出现跑、偏、漏题的现象。分析倾向于选择成功企业的案例,其实经营失败的企业研究价值不容小觑,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著作《大败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旨在训练和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案例教学方法运用规律和技巧的把控有一定难度,加之管理科学独特的权变特征。教学中的案例撷取往往沦为原理阐述的注解。学生无法较好地从案例分析课中汲取管理原理、要素及技巧的精华,不利于创新、批判思维养成和现实管理能力的突破。 三、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革新路径 (一)精心选编企管教材及案例 增加教学案例经费投入,购置公开出版的案例集和新近发行的案例分析教程。加强对专业教师案例撰写能力的培养,使其充分娴熟地运用案例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增添案例的趣味性、可读性,教案中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关键人物塑造,充满感染力的深刻管理哲理。确保案例时效性,淘汰陈旧案例。本着实用性、针对性、代表性的原则,扣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案例的甄选,结集成册。案例涵盖多种行业,呈现企业发展脉络,从不同成长阶段时间点上取用编选。改变过去以纯文字定性描述为主的案例教学,精选的案例应图文并茂,配以视频播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发互动、交互的多媒体案例库,内容包括国内外企业成败案例、学生创业企业案例、本地企业专项问题案例、企业流程各环节热点问题案例等资料供学生查阅自学,保持每年更新1/3的案例。 (二)细致做好课前筹备 课前准备阶段,教室课桌成U形摆放,桌上放置学生姓名标牌,便于辨识,拉近师生距离。配置多块黑板及移动白板方便展示、记录和总结。教师考虑学生当前知识储备状况,提前一两周下发难易适度的案例资料供学生阅读和深入思考,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做好案例分析的前期准备。指导学生制订完成作业的进度计划,监督跟进。利用微博、微信、慕课等互联网手段开启网上案例讨论模式,为正式的分析课做预热。任课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妥善做好分组工作,一般以4—7人为宜。人数过少讨论不热烈,意见缺乏代表性。人员过多则导致众说纷纭,难以调和。每个学习小组有班干部,作为气氛调动的积极因素。每组学生学习能力相当,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建竞争团队,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小组中有人负责资料收集整理,有人负责写作报告文案,有人负责案例主陈述,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资源的统筹协调。约定案例讨论发言规则,要求组内成员必须发言,对不踊跃参与案例探讨的学生,要相应扣减团队竞赛分值。形成团队间比学赶帮的正向舆论,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增长才干。 (三)周密组织教学过程 《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重于说教,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不要有顾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当追问、反问。安排学生作为计时员进行时间的调控,教师观察并恰当指导学生的讨论、演讲技巧。首先由学生代表做10分钟—15分钟的开场白,介绍案例背景及需要讨论解决的症结,教师随后补充并明确分析方向和规则。为了防止出现冷场或争辩不休,教师可以采用提供一些案例新信息或重组新的讨论方阵,请真实案例企业人员现场答疑或播放企业人员访谈视频等形式化解僵局,使讨论沿着教学目标逐层推进。管理案例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训,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有问必答。可采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产婆术式”的辩证法,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此观点进行推理演绎,随后引出观点中的偏颇,最终使学生意识到先前认知中的欠妥之处。充分利用好角色扮演法辅助案例分析,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扮演管理者、执行者等角色,体会站在不同立场下的抉择和考量。每每在案例讨论时会有某些新的发现和原先预设未曾料想的问题,这些案例学习中的真知灼见师生要做好心得记录惠存,避免遗漏。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集体备课时记录可作为参考。教师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点评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以权威话事者的形象出现,随意打断他人发言,批评否定。教师要多一些教练的角色成分,要待学生酣畅淋漓地充分发表意见后,再做启发式总结评价。在点评过程中,对于案例分析全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适时褒奖鼓励,肯定其成绩。对于表现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自我检查,分析原因,以期改观,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念给予赞赏肯定,中肯地点出讨论中的不足,并将剖析思路甚至调研经验和盘托出分享给大家。教师可鼓励各学习小组代表来做总结收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案例分析课上的讨论收获转化成书面成果,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案例分析报告。书写报告由标题、案例概括、分析建议、教师评语、附加表格五个部分构成,避免空谈,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教师可将自己写作的案例报告或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范式供大家借鉴。对于案例分析作业完成不好和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教师要主动与其沟通,了解原因做好疏导工作。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要点面结合,主要囊括课前作业,课堂表现,书面报告和团队表现等方面内容。学生课上发言次数、质量、时间把握等课堂参与表现占成绩评定的30%-50%。加权分数采用强制分布法,每班将有5%的低分者将接受教师的问询,以适当压力唤醒学生求知欲,恪守评分标准,避免教师据学生平时印象给分不公正进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下次分析时调整策略,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有效整合案例资源 实战经验是笔宝贵的财富,学校出台政策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走进案例分析课堂举办讲座、报告。将第一手的管理前沿咨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企业对管理人才规格的真实需求。深挖校友及实习学生资源,案例分析课穿插邀请创业校友或已经在企业担任管理职务的校友,现身说法讲述企业经营真实案例。选用实习生的企业实践报告,在分析课上结合工作实际介绍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根植管理实践,教学与研究相融合,积极筹措成立企业管理案例中心,分享案例教研及最新学术成果,集思广益优化并推广案例研究方法。定期举办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校园大奖赛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活力,争取企业冠名资金及赛事指导智力支持,通过现场PPT陈述,团队互辩和评委提问、点评等环节激荡思维,决出胜负。待该活动做成校园品牌后,可以举办校际联赛,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使用数码影像技术,全程摄录案例分析课堂,为教研及学习者提供借鉴。有序安排教师到国内外商学院访学和进修,学习前沿管理学科理论和领先案例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调研,参与管理咨询活动。采访企业各级人员,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自主编撰走访企业真实案例。学生的亲身感悟使案例分析课更缤纷多彩、生动鲜活。作为管理问题研究的一种手段和管理教育的方法,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并驾齐驱,加快学生管理知识向管理技能的生成。坚信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必将使秘书学专业的管理教育活力焕发、生机无限。 作者:范振华 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中职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分析 《企业管理》课程标准,为中职学生学习企业管理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管理》的案例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并能对企业管理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协助企业完成计划、决策、实施等方面的工作。作为财经类、管理类专业的中职学生,不仅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课程知识,还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加强自己的沟通、协作、组织、决策以及合作、管理能力,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应用 1《.企业管理》案例的选择 典型案例的选择是进行《企业管理》教学的关键,案例选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理解记忆程度。因此,老师在课前选择企业教学案例时,一定要遵循在普遍中找典型的原则,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生动案例。例如,一些老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过于盲从,常选择一些国外知名大企业的案例进行教学分析,如可口可乐、Apple、海尔等。这些国外的大公司虽然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和普遍性,但这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并不相符,如此看来,这样的案例缺乏严谨性和说服力。我国中职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不论是管理制度还是公司机制,都是无法与国外的大企业相提并论的,但它们却是立足于我国本土发展情况的成功案例,因此,老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尤其注意此类案例。恰当的案例,是成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首要条件,而好的案例要兼具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 2.营造良好的案例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老师个人魅力的重要表现。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老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和谐教学。与此同时,老师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案例展示、分析、讲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不再僵硬。 3.结合实践,强化《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学习效果 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现实状况联系紧密。老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实践与案例相结合,理论作指导,实践为根本,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要有相关的实习基地,这是保障学生在稳定的实习场所顺利实践的重要环节。实习基地的建立,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是课内结合课外、理论结合实践的表现。通过实践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企业管理知识,成为综合型的实用人才。 二、《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作用以及要注意的问题分析 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是指导企业管理具体实践的科学方法论,有助于企业也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中职学生学习《企业管理》课程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强调的是,《企业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与调研相结合,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相结合。同时,要讲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应用、积极引导、鼓励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2.案例学习内容体系要恰当、符合实际,课程内容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这样才能够把最新的理论成果引入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大量信息。3.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各抒己见,共同决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方式模拟企业运作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各种具体多样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总结 《企业管理》课程的案例学习是中职学生的必修基础,它为中职学生学习企业管理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通过对《企业管理》的案例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也是促进学生成为综合性、实用性人才的必要条件。学生不仅要学好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投身于社会实践,知识与能力兼备,才会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游刃有余,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之中。 作者:张丽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职业教育中心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现代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法探讨 随着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的增加,特别是对全方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更是非常突出。市场的日益变化也就要求人才自身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对全方面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加高。在种种的这类情况下,这就要求对人才的教育方式要有所改变。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些情况,培养等多实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较大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初是开始出现于哈佛商学院,被哈佛商学院最初使用后,广泛应用于后来的实际应用教学中。针对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教育工作人员把主要的企业管理案例经过整理,归类,总结然后应用于以后的企业管理教学中。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研讨。这种教学方法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学生更具有启发性与实际的指导性,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主要应用措施 (一)对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首先是要对案例进行合理的选择。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的,性质进行有目的,有规范,有选择性的对相关案例进行筛选。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不同结果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效果,案例质量的好坏对于教学的正常,有效的开展至关重要。有代表性,适合的案例能够很好的适应于实际的案例教学,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实际案例,更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提出疑问,进行引导。这种方法适合于当学生进去案例情景中时,当学生能够身临于案例时,对学生进行有关提问,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以及解决。在这一环节中,也对教学工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自己的提问方式,要针对所选择的案例提出适当的疑问,确保能够使学生有序的思考,讨论问题。 (三)小组进行讨论。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讨论就是一种激发学生思考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当然,在企业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也要进行必要的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之后,把自己的思考见解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针对不同的了解再进行讨论分析,使得不同的意见相互交融,,这样每个意见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补充,丰富。保证每个人成员都能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让不同的思想见解进行有效的碰撞,这样不仅能够使问题更深刻,丰富,而且在讨论中,更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四)总结与评价。在案例教学开展的全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一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案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然后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与评价更是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企业管理教学中,实际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加形象,切实地使学生认识了解案例,能够为学生在以后案例中提供方法。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总结与评价并不能发表实际权威,不具有唯一性,它只能具有参考性。 三、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一)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些巨大的不同,案例教学法能够使情景再现,让学生主观让愿意身临与案例中,从而对案例情景进行思考分析。能够主动地对案例进行深刻的剖析,然后进行讨论研究,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案例背后所蕴藏着的实际应用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这一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教师通过选择企业管理中常出现的情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处于实际解决案例中,使得学生对情景影响更加深刻,对解决措施更加透彻的了解。 (二)使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对人才的需求是日益增加。不仅要求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理论,更加注重的是工作人员的娴熟的处理技能。然而,在实际的人才中,大多数只具有应用理论,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够在实际企业管理中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身临于案例中,就能够很好的让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当中,很好的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 (三)提高集体合作意识。企业管理本就是一个团队的合作管理,不能单单靠一人之力来达到实际要求的效果。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得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来完成对案例的学习与理解。通过小组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在长期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集体解决处理能力。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实际企业管理中能够沿袭这一优势。 四、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实际应用方法具有多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着它起到的效果也具有多样性。本文对案例教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应用效果进行的分析与探讨。可见,案例教学法在实际中确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能够很好的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 作者:刘晓燕 单位:广州大学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案例教育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强调讨论的质量并进行总结 提高课堂讨论的教学效果是进行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在进行具体的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模拟情景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担任不同的职务,有的可以担任不同的商界人士或者代表不同的集团利益,可以设计不同组的利益来源,让学生自主地分析如何可以有效地确保自身的利益。另外,可以提供不同的方案,让各组成员自主选择最优方案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学生需要详细地制定出方案的目标、分析过程以及分析结果。然后每组成员可以派一个代表在班上阐述自己小组的方案思路,并接受其他组成员的质疑、提问,通过答辩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站在不同立场上制定的不同方案的理解。最后讨论完毕,教师安排每组学员写出自己小组的讨论报告,对方案进行总结。总结报告可以是概括式、也可以是罗列式的,填写报告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不比按照以往专家的总结经验来写,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种做法,使学生在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有利于发现新问题,为下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2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2.1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给自己准确的角色定位 在进行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地保障学生进行自主分析、研究、发现问题以及讨论解决问题。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是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老师需要给学生机会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充足的思考空间。 2.2选择合适的案例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进行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需啊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整理和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基本需要满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吸引力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收集案例时,教师可以通过媒体报导、新闻事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进行收集工作,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对具体实际编制案例。 2.3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只有拥有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因此,学校在进行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开展课外自行阅读相关资料或开设相关讲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 3总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主要是对各种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水平,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自主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企业管理案例教学法是在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中探索出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焱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研究 企业管理是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一门主要课程,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所以,在当前企业管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合理应用,从而对学生企业管理能力及水平进行更好培养,使其能够对更好发展。 1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及意义 1.1应用案例教学法可实现理论及实践有效结合: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其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实践性,可使理论及实践实现有效结合,使这两个方面教学较好融合为一体,并且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进行有效运用。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社会上各个企业的经济地位也得到很大程度巩固及提升,这对企业管理要求也就更高,其要求企业管理能够在当前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下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所以,在当前企业管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丰富理论知识进行培养,同时应当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较好运用,而案例教学法可使这一目标得以较好实现。1.2案例教学法对提升学生兴趣及积极性十分有利:对于企业管理课程而言,其包含很多方面知识,主要有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数学学与行为学等。在当前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知识都比较抽象,仅仅通过单纯教学,学生很难进行理解。而在企业管理教学中通过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有效运用,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其能够独立进行思考,能够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及解决,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可使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使其企业管理水平得以更好提升[1-2]。 2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合理设计。在选择教学案例过程中,不但要保证所选择案例符合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并且还应当保证其具备较强吸引力及时效性,可较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着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可选择这样一个案例:在某企业工程部门内共有20名员工,这些员工由张经理与赵副经理共同进行管理,这两位经理性格存在很大差异。在近期一段时间内部门发生很多不良事件,赵副经理的做法是对这些员工进行严厉监督,对其在工作过程中所出现问题及错误严厉批评,而张经理的做法是不对员工进行批评,而是给予员工一定暗示及引导,使员工能够受到启发。对这一案例,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对于批评员工事件表达自身看法;对于犯错误员工的处理,发表自身看法;依据案例,对批评管理方式与激励管理方式进行辩论。2.2合理有效展示案例:在选择好案例之后,下一步就是对所选择案例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认识案例。在展示案例方面,可选择情景模拟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学生为分为不同小组,让不同小组扮演不同角色,从而将案例情景展示出来。教师可选择一些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演示违反纪律员工被批评情景,并且要展示出被批评之后表现;另外一组员工演示张经理对违反纪律员工的处理情况,同时要展示出处理之后的表现。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使学生对案例更加清楚的理解及认识,并且能够使其对案例中情景更好体现,增强其感受。在这种模式下,能够对下一步学生分析及探讨案例提供很大帮助作用。2.3小组讨论案例: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对案例进行讨论属于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关键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展示及分析之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之间交换自身意见,这样一来,可使小组之间讨论结果更加丰富,并且能够使每个学生均参与到小组讨论过程中,可使其学习积极性及兴趣得以增强。同时,通过进行讨论,可使其案例分析能力及理解能力得以提升。对于本文所提到案例,小组之间可讨论对违反纪律员工不同处理方法;不同处理方式所产生不同处理效果及其有效性与合理性。这样一来,可使学生对不同管理方式更好进行了解,有利于其管理知识及管理水平的提升。2.4总结及评价案例:在对所选择案例进行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当选择学生代表,使其表达自身看法及观点,并且对于学生所表达看法及观点应当实行总结及评价,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使其对案例所包含管理知识进行分析,同时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提交案例报告,将其作为课堂作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总结以及评价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学生正确观点应当给予其肯定,对于学生错误观点,教师也应当适当进行引导,使学生对自身所存在错误能够自主认识,并且将其改正。另外,教师应当以不同方面为入手点,对学生实行综合性评价及总结,从而使评价及总结更加具有系统性,使案例教学法得到更好效果。 3结语 在当前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管理教学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企业管理教师应当对案例教学的优势及意义充分认识,并且要对案例教学法合理掌握及应用,从而使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教学更好发展。 作者:彭诚 单位:惠州工程技术学校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征集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创新的新鲜经验,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20所中国著名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共同推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2007)”征集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对成功案例进行总结、推广,对为此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表示敬意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希望通过该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案例的推广,充实和完善高等院校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加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资料库建设,促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全面推动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现代化水平,弘扬中国本土化的经营管理思想,探索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本次征集活动邀请各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院长和知名管理专家组成创新成果案例分类审定委员会,共同推举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的标准如下: 1.创新性。企业在管理运作中,采用了明显优于原来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或者采用了独特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文化,或者创立了新颖的运营机制、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或者是对现有管理思想的本土化改造,等等。这些创新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2.实践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采取的方法,已经过1年以上时间的实践检验,可操作性强。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达到了创造性应用,并得到了改进和发展。或可以颠覆现有的管理认知,具有贴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特点。 3.可复制性。企业的创新经验和方略具有推广价值,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可以复制或改良推广到同行业企业中解决同类问题,或推广到其他企业帮助其解决遇到的类似或相关问题。 4.成效性。企业实施创新后,经济效益提升加快,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明显,业绩在本企业和行业内提高迅速。社会效益显著,企业社会责任感强,有一定的美誉度。工作效率高,有相关数据资料可以证明。 5.指导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有代表性,在行业、区域或相关范围内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备很强的榜样价值和导向意义,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浅议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在技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特殊性的要求。本文对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组织、案例教学应用的步骤以及案例教学的优点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企业管理 案例教学法 组织 步骤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健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加速形成,中国企业对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作为技工学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技工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水平和能力。本文就在技工学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法谈几点看法。 一、《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个案中,对事物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在技工学校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照本宣科的“灌注式”教学,教学的过程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现今社会,经济管理教学的中心已由系统地积累知识转变为积极地开发智力潜能和思维能力,教学目标从“是什么”、“为什么”转化为“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案例教学法就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面向未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法是《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特殊性的要求 现代企业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直接来源于企业的实践活动,是企业实践活动规律的概括总结。由于企业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现代企业管理科学未必能及时地修正和发展,拘泥于原有教材内容的教学可能是陈旧的、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的,只有将现代企业的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的选择与组织依据 追溯案例教学法,可以说,哈佛工商学院是最早施行的、也是最成功的。为了保证这些案例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无论是所该校的教授、还是该校的学生,以及研究人员,在把案例列入课程教学内容之前,都要经过反复认真的讨论。教学案例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收集,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来设计。 因此,笔者认为,选择《现代企业管理》课堂教学案例时一般应符合以下特征: 一是实践性,即教学所选用的案例应是社会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典案例,把学生置于一个实际经营者的立场上,从实战的环境出发,来学习什么是经营和如何经营; 二是启发性,案例教学分析不要只追求一个正确答案,而要有意识地在案例教学设计时把握重要的资料和数据,确定更好的、更有效的管理手段,引导学生去思考,组织学生去辩论,讨论越激烈,以便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渗入更多的参与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独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当充分发挥其有助于教学的功能,对于不同知识的教学目的,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独特案例,诠释书本知识,启迪学生心智,明辨现象真伪,寻求事物规律。独特的案例有助于学生从独特的角度去剖析、去探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一)课前阅读分析案例 课前,教师应将教学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材料上除了包括案例内容陈述外,还应包括学生阅读时分析思考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完成的时间要求等。此外,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方法检查、督促学生完成课前阅读分析任务。 (二)课堂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回顾知识内容:可由教师提问个别学生来回答,也可由教师提问全体学生回答,还可由教师发给学生小测试题书面答题,如此等等,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安排,目的是检查学生过去知识的掌握程度。 2、展示案例材料:教师可利用投影仪、幻灯机等向学生展示案例材料,并对案例进行简短的介绍,同时提出讨论要求,便于学生讨论。 3、讨论分析案例:或以小组讨论形式、或以双方对辨形式、或以全班学生轮辨形式,组织学生利用现有知识有序地对展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各抒己见,以达到全员参与、全现观点、取长补短之效果。 4、总结概括观点:在学生充分展示观点后,教师最终对各种观点进行概括总结,说明所学知识在此案例中的种种体现,指出各种观点的对与错、优与劣、真与伪,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有所收获。 (三)课后案例思考 课后,教师应让学生对该案例的分析教学有一定的思考,包括写学后感、写案例分析总结、写所学知识在此案例中的具体体现、写各种观点的优与劣和对与错等,让学生真正地从此案例教学中加深印象、受到益处,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 四、实施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优势 (一)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论学习 例如,在 “市场营销策略”教学中,教师用类似“娃哈哈”成功的现实案例去分析企业如何进行市场定位、如何进行需求分析,不断进行技术更新,不断生产质优价廉的商品,不断提升和超越企业形象,从而使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行业霸主,把抽象的道理融入到具体的案例中进行教学,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助于学生应用知识。 (二)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提升素质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真正被摆到了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行记忆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深刻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例如,在“市场调查”教学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海尔电器”滚筒洗衣机产品在市场上的境况,要求学生分析海尔电器应采取的对策,然后让学生们各舒已见,各显其能,想方设法,总结出应对策略,最后教师再将海尔集团后来所采取的策略展示给学生:把消费者的生活难题当作自己的科研课题,创立了“专为您设计”的科研机构,为农民朋友研制出既可洗衣,又可洗动物、植物的“大地瓜”洗衣机。这就使学生在辩论中学知识、在交流中提素质、从案例中长见识。 未来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教育的竞争。作为一名技工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企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让我们以过硬的业务知识、优秀的教学方法努力地工作吧!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旨在突出此教学法的先进程度,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现代企业管理;应用 现代企业管理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这一课程要求学生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掌握专业的技能,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时下,许多公司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越来越广泛得应用在各大高校的企业管理教学之中。 1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而言,兴趣则尤为重要。案例教学法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管理理念和协作精神。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甚至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却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企业的管理活动场景逼真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与以前的学习相比有了新的体验,自然就会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中,教师起到了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从多个角度考虑和分析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本领 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不断丰富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有限,精力也有限,所以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其根据企业的实际经验编写出的各种案例可以为学生真实还原企业的场景,这对丰富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案例教学方案设计 2.1 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这是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根据目标进行教学材料的搜集、组织和整理,有助于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二,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案例的选择,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某些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教学,因此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由此可见,选择优秀的案例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案例选择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方面可以直接到企业去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搜集典型的企业管理案例,结合教学内容编写,这样的案例又接地气又符合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不要错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无论是对管理理论思维还是对实际的管理活动都会大有裨益。案例选择时要循序渐进,逐渐由浅入深,方便学生理解。当学生逐渐理解浅显的案例后,再过渡到较深层次的案例,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2.2 精心布置教学案例,组织好课堂讨论 教师应该提前使学生了解案例,由学生个人先阅读分析案例材料,并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相互讨论交流,拟订发言提纲,为案例教学课做好充分准备。进行正式的讨论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或者选定学生进行发言。学生在讨论之前会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就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平时的发言要与最终的成绩挂钩,要按照案例发言的要求进行,在陈述观点时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发言如果不完善,教师需要加以适当的补充,把握讨论的重点,确定不跑题。讨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总结陈述观点。或者由正、反两方代表演讲,然后展开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争论,通过争论,找到问题的焦点,教师再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分析。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主持人,讨论的主角是学生,旨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和创造力。 2.3 做好案例的分析、总结及评价 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做总结陈述,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耐心指正。要指出本次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总结经验,巩固学生的记忆。对学生探讨不深入的问题要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感悟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如何将这种启示应用在未来的工作之中。教师要注意激励学生,不要批评过度,对讨论分析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没有参与发言的学生也要予以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最后要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3 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虽然在教学中十分常见,但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1 对学生分组教学的建议 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异。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能力,所以在案例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将不同能力的同学搭配在一组,不要只挑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质量,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对案例教学充满兴趣。 3.2 对课程考核方式的建议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考核时应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结合、理论问题与应用问题结合、笔试与面试结合、开卷与闭卷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检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开展案例教学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广大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案例教学法的精髓,结合课堂实际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师始终关注问题。案例教学已被众多课程教学所采纳。《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拥有大量教学案例,可供选择。特别是,依托于世界500强企业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为本课程相关章节的讲授提供了丰富的案例。通过几年来的案例教学,成效显著,有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环节;世界500强企业 一、《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要求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也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硕士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及发展、国际投资环境及评估方法、跨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战略、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资本运作、跨国企业的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跨国企业的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社会对跨国企业的管理等。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国际投资和跨国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前沿研究成果,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投资项目选择、国际企业管理和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知识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学生通过听课、课堂讨论、案例阅读、及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的小组作业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强调案例教学,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1)提供课堂讨论案例;(2)提供章节教学案例;(3)关注跨国企业时事热点新闻事件等。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1)通过世界500强企业官方网站,了解跨国企业经营与管理;(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3)分小组完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作业。 二、《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1.课堂讲授 课程讲授重点内容: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方式;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跨国公司技术贸易;跨国公司的研发、生产、营销、财务、融资、税收、人事管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新发展等。 2.案例教学 课堂讨论案例是以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为主,主要有:案例1,美国迪士尼进入日本、法国、香港和上海等国际市场方式比较及分析;案例2,韩国三星集团技术研发跨国战略联盟战略分析;案例3,美国苹果公司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案例4,瑞士SWICH手表的国际转移价格避税案分析;案例5,世界500强企业撤出中国市场典型案例分析等。 案例讨论和分析内容包括:(1)针对所学章节知识分析上述案例,如战略联盟、国际转移价格、技术战略、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等;(2)通过案例分析和了解跨国公司战略决策导致企业成功或败的原因;(3)案例分析过程要求学生参与。 3.时事热点新闻 在课程讲授的整个学期中,教师密切关注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关的时事热点新闻事件,在课上结合讲授的相关章节知识,做到每周一个新闻事件,及时分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1)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相关性;(2)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3)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同时要求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新闻,特别是与本书章节相关的发生的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关事件、跨国公司战略、跨国企业收购并购案例等。 例如:2015年9月份,披露的“德国大众企业尾气排放数据造假事件”,由此,引发的德国大众总裁文德恩因造假事件辞职的报道。针对这一事件,对德国大众企业品牌、股价和跨国诚信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 4.小组分析作业 在学期开始时,布置小组分析作业,每4名-5名学生一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分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内容包括:企业概况(涉足的行业、现任CEO、500强排名);经营产品(系列品牌名称);企业标识;海外市场分布情况;组织结构图;技术领先领域(重要的技术发明);成功的经营与管理经验;企业国际化战略;在华投资情况等。 其目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资料收集,全面了解世界500强某一企业,以PPT演讲方式与全班同学分享。 小组分析作业的教学预期是:一个学期大约有10-12个小组,分析了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整个学期每位同学都能够较深入地了解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开拓了学生的眼界,通过收集世界500强企业资料,阅读企业年报,获得企业二手资料。 三、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和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考核包括三部分,具体分值占比为:学生课堂讨论发言占总成绩的20%;小组分析作业PPT演讲占总成绩的2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上述考核方式,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的能力,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本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学生肯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令学生满意。主要表现为:(1)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关注时事热点问题;(3)提高学生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全面考察的学生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采取案例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达到了教学目的,效果也令学生满意。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摘 要】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对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企业管理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的实践能力具有直接关系,所以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必须合理采用案例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1.案例教学的概述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所以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广泛应用在管理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可以称作为哈佛教学法或者案例研究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分析,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以此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同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更加重于教学实践,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平等,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企业管理课程学习的兴趣,保证学生学习效果,进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合理运用案例教学 在企业管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最大程度发挥案例教学在企业管理教学中的作用。案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标题、背景、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反思和讨论,对于案例的选取,教师应该注意案例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具有问题性,同时应重点注意对问题的编制,保证问题与案例相符,进而满足教学要求。 2.2展开分析讨论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好分析讨论环节,否则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在企业管理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保持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使学生能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向教师提出质疑,并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企业管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实现企业管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例如许多学校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到总成绩中,特别是是展开分析讨论环节占总成绩的很大比例,这样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通常在课堂上积极展开分析讨论,进而加强企业管理的案例教学效果。 2.3强调讨论的质量 课堂讨论对企业管理的案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必须注重课堂讨论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模拟情境,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分组,并选出小组组长;其次由小组组长为小组成员分配角色,每个角色都应担任不同职务,同时还代表不同利益;再次由教师为每组设计利益来源,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分析,确定保证自身利益的方案,同时教师也可以为每组成员制定不同的相关方案,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最终选出可以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方案;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通学生阐述方案以及思路,其他同学可以针对该小组方案提出问题,并由该小组代表进行解答。另外各组方案讨论完毕之后,应编写总结报告,梳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通过对总结报告的编写,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企业管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督促自己不断发展进步。 3.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3.1准确定位 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教师必须树立良好、先进的教学观念,认清自己在管理教学中位置,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管理教学水平。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应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主要起辅助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避免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动的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鼓励,使其能够在课堂上大胆的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并且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保障学生的思考空间。 3.2选择合适案例 在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中,必须选择合适的案例,以此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编制案例时,应充分了解影响案例编制的因素,同时还要考虑案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满足教学要求,是否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等等。同时教师在收集案例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收集,如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上网搜索新闻事件等,同时也可以根据一些具体事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改编,保证案例编制科学、合理,符合企业管理教学需求。 3.3掌握相关理论的知识 首先必须保证教师能够充分掌握企业管理的专业以及其它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础,除此之外学生还应了解与企业管理有关的课外知识,以此保证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了丰富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师可以相应的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参加相关讲座,之后在课堂上与其它学生互相进行交流,以此提高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在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4.总结 总之,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管理的教学效果。所以开展企业管理案例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鼓励,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并且努力丰富学生的企业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以此促进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实现企业管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因此其教学也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案例教学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方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北京大学工商管理案例中心在中国本土案例采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然而,这些案例都是为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服务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基层管理人才。笔者通过多年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一线积累的经验,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剖析,提出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教学创新思想。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 本土化 应用 案例 一、本土化应用型案例的界定 本土化案例是与国际化案例相对应的概念。国际化案例要求立足国际、放眼全球,利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以求达到示范性的作用,多数用来验证管理理论。而本土化案例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学校所在地区或相邻地区的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案例,可通过书面介绍、实地参观等达到教学效果。应用型案例针对传统案例而言,更多的选用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案例,能够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 二、本土化应用型案例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更符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东莞、珠三角地区及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企业中基层管理能力,面向中小企业,培养能胜任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第一线工作,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管理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虽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案例教学,但案例教学的方式大多停留在以案例说明理论的层面,不能真正指导学生掌握所需技能。另外,由于地理阻隔、文化差异等原因,往往使学生对“洋案例”背景理解不到位,学生常常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而本土化能满足高职培养人才的区域化定位要求;应用型案例的形式能满足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2)以本土企业为背景的案例,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80%来源于东莞,取材于东莞本土企业的真实案例,更能引起学生兴趣。根据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经验,目前管理类案例中80%都是国内外大企业的案例,而多为老旧的案例,多学科教学同时使用,使得学生上课的兴趣下降,课堂精神流失率在50%以上。而身边发生的事情往往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身边的企业案例也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本能。由于东莞本地生源对东莞本土企业的了解,本土化案例可由师生共建、逐步完善,学生高度参与案例的发展性建设,也加深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3)本土化应用型案例将更好的衔接学生实训环节,服务工学结合模式。本土化应用型案例取材于本土,展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环境影响下企业的变迁。真实的企业案例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调研、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全国制造业中心东莞,著名企业众多,案例素材非常丰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可深度与企业合作,选择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可更好的衔接学生实训环节,服务工学结合模式。 (4)立足区域本土企业,加深学生对企业了解,服务学生就业。高职院校学生本土学生较多,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本土就业,而招聘会上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企业的了解。而案例集里面大量的本土优秀企业,势必将成为学生了解企业的一个渠道,会引发学生深入关注企业发展,为理性的就业选择作出服务。 三、依托本土化应用型案例创立立体案例教学法 (1)立体化案例呈现方式。传统的案例多是以文字方式作为呈现方式,案例教学法也多因为企业背景问题而采用室内教学。而由于案例的本土化,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企业,因此企业本身的方方面面都可作为文字型案例的补充。例如,企业文化方面的案例,用文字表达总是不到位,如若学生在企业中,亲身看到企业标识、感受企业氛围,将使学生有深刻的体会。 (2)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教学可采用教师、企业、学生三方参与的教学模式。本土化应用性案例可通过本地案例分析,案例企业调研、案例企业认知实习、以案例企业为背景的模拟管理实训来实现立体案例教学法。由于本土化的便利性,可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到课堂中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让学生感觉到案例的实实在在,而不是空洞的、遥远的,从而产生教学共振共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师生共建案例模式。本土化应用型案例的建设不在单一的由老师建设,学生可参与到案例资料的搜集、整理,企业跟踪调查等环节。亲身参与案例的建立可使学生在头绪纷繁的事例中发现问题、判断是非做出正确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决策和应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培养出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教师就要相应地实现从传统教学中的主讲人到组织引导者,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四、总结 虽然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有很多优点,但是并不是适合所有层次的学生。本科生固然要求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势问题,国际化的案例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管理理论。而对于高职院校层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本土化应用型确是非常适用的,也是目前教学过程中所欠缺的。我有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产业特色明显,推行本土化案例教学是有先天优势的,有推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肥沃土壤。因此,建立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做法。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论文: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授课经验,对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特点及要求进行了探讨,以期在此基础上日臻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企业管理 运用 一 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思维和语言表达与概括能力,树立并提高其自信心。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从认知经验到共享经验,可以促进学生扩展社会认知面并激起学生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欲望和培养相关能力。同时也可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独立思维习惯,从而达到一名合格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 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运用的特色 1.增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企业管理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作为高职学生,在基础知识薄弱、没有社会经历与工作经历的情况下是很难理解其理论内容的。因此,通过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时间环境进行案例分析,依据理论知识做出相应的处理,进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结合案例阐述理论与相关概念,虽然授课效果得到好评,但学生由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听课兴趣。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以案例学习者的身份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商榷,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思维习惯,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思路得到拓展,学会了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看问题的层次也由浅入深,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得到一定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当今团队合作意识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用人的标准之一。通过小组共同讨论、商榷问题并提出补充,使每位同学对问题的见解更加全面与深刻。通过团队合作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挥与挖掘,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热情更加饱满。 三 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运用的要求 1.选择适当的案例 案例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选取的案例就要具有代表性。根据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摄取对学生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要有目的地对案例设计进行筛选,使学生从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最后,案例所蕴含的哲理问题要具有启发意义,能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使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 2.案例形式多样化 案例展现的形态是多样的,可以是传统文字形态,可以是图片配文字形态,可以是纯图片形态,也可以是视频形态。每种形态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文字案例是对某一事件用文字进行阐述。学生通过对文字描述内容的理解、分析,找出案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图片案例是通过一幅或是多幅图片展示案例,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找出问题的答案,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及认真思考的工作态度。视频案例则是通过一则新闻报道、一个视频片段激发学生思考社会焦点问题、关注身边生活。 3.案例问题的设定 问题的设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案例问题如何设置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针对知识点发散性强,关联的知识较多,教师可以逐层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最好有梯度,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切忌问题的随意性。 4.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会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逐渐降低,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稳定,就必须使案例分析的形式多样化。如可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与集中讨论相结合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每种形式的应用都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收获,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5.总结与评价 每一次案例教学并不是以学生分析完案例而结束,而应由教师对案例分析进行最后的总结与评价。教师的点评主要是以正面的评价为主,多给予学生一些肯定,激励学生的信心,对案例材料运用的知识理论、难点及重点内容的概括总结,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的分析解决能力。最后对学生解决问题不足的方面给予一些建议,帮助学生总结经验。 四 结束语 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之一,是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已成为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当然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摸索、研究、完善,最终使学生受益。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下的管理学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逐渐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当今的时代,是经济时代,更是环境保护时代,农业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农业是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农业本身具有的价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不但可以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领域,还可以促进农业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变。 2.依据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格局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但是农业的外围环境可能会发生大变化。例如,我国加入WTO、知识经济的转型,都直面的说明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质,这说明我国的农业经济政策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3.我国的国情是小规模农户经营的方式,土地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以及辽阔的地域性质,土地的制度和农业的经营衍生的政策和法律研究,是农业经济管理学后期的研究方向,如果政府的政策实施的姣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会出现巨大的突破。 4.我国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经济计划体系,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问题和外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城市化问题等等。农业经济管理后期研究的主要关键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应用以及注册的研究等方面。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和建设 我国的农业进入创新期不久之后,就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拥有扶摇直上的发展趋势。但是,也出现了两个老大难问题。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于的缺乏,农业的经营规模不是很大且比较散乱,基础的农业和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因此,农业的生产经营相对较为薄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从过去传统的关注数量转变为质量和数量共同发展,农业的市场经济体现出了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和传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矛盾。提高我国的科学进步,对农业的经济管理要予以加强和重视,大力的开发人力资源,对于我国的农业结构要进行调整,对于农业的生产经营程度要进行提高,增强资源的产出率和利用率,要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问题,减少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成本,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自身的素质,这样,才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注重实施学科发展目标,创新和培养出人才和智力支持,为了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必须要提供出有效合理的科学经营管理方案。我国的农业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具备以下因素。要锻炼和培养出可以管理和经营的实用型农民企业家,要发现和培养出可以掌握农业发展的宏观大局管理者,要挖掘和培养可以促进科学发展的研究理论型专业人员,只有达到了上述的条件,才可以实现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结合。 三、结束语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都处在一个转型创新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向更高的领域去探索。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进行培养人才,努力的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发展作用,积极的配合国家经济的调整和政策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科作用,才能更好的服务全社会。 作者:刘思成 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探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1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1.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1.2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1.3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2.1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2.2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2.3学科互补性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够将这些学科进行分割研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作为核心内容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的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笔者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要想解决一些经济转型期间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制约的问题,就必须集合广大农业经济研究者的才能,并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指明道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马维东 单位:九台市土门岭林业站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在农业发展中应用科学技术使我国国农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也在不断发展中。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用现在的农业管理中,我们应该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发展中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在保证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正确方针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改革。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新时期;发展 1.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1.1 学科间交叉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不仅仅只是某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而是多个学科之间进行融合,然后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互补和融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叠加,而在从全局出发,把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的着力点,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学科之间的升级和发展。目前学科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成为趋势,同时发展方向为多元化。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做好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工作,对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和互补融合。1.2 农业结构调整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之一,人口基数大,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人均所占资源比例相对较小,没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这样就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我国传统的农业管理结构与当前现代化农业管理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意识到当前社会是科技进步的时代,我们要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及时调整农业结构,配置并优化资源,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开发,将农业经营导向组织化。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促使当前农业产品符合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根据时代和市场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及时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保证在经营过程中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新时期我们应该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握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1.3提高科技水平,重视团队精神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主管贡献,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不是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团队之间进行协作,进而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队伍主要是由国内的科研学者组成,但是在新时期,我们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不断培养学科中的新骨干,然后不断提高成员之间的科技水平,发挥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方向 2.1农业经济应用研究借助政策研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主要是由中小规模的农户经营的,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国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差异很大,所以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研究,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一直是把“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在农业经济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样就导致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隔离,改革开放后如何能够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改革,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2.2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受到的压力和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环保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考虑环保问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人们生活方面的舒适性问题,同时也要将自然保护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够充分考虑环保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贯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2.3农业经济管理趋于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充斥着这种形式,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产品差异是很大的,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世界大环境中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和往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在日常的农业经济管理中提倡走国际化路线,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将我国的农业经济推向世界化,农业经济管理中采用土地报酬递减作为理论基础,在知识经济作为导向的现代社会,农业生产管理中知识作为基本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在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的深化应用,知识得以积累,这样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上时展的脚步,农业经济管理中要不断深化知识资本,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倡导国际化观念。 结语 总之,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要不断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及时调整原有的农业结构,提高队伍成员的科技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国际化发展,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研究,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杨晓雨 单位:吉林省集安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一、转型期农业经济综述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既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也提供指导思想方面的理论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学科研究重点过分强调前者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对于后者的研究还停留在空洞性论述上,对于现实作用有限。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是技术管理形式粗放和发展理论粗放的双重问题。农业的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技术可以解决的课题,换言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管理、指导理论缺一不可。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加之笔者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城市化契机中弯道超车,这些也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第一,改变原有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认识到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第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农业生产工具的补贴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投入;第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促进相关的理论研究;第四,把握时代机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第五,加快农业与工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和互助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1、实施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国家和有关方面要认识到科研人才的培养重要性,为了推动原有纯靠体力和资源投放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换言之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具体而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设置科研项目和教学内容,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状况,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 2、学科发展差异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同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是有区别的,如果理论研究没有认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本质,很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学科。那么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换言之,它是以农业技术为基础,以经济管理为背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它是一个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综合学科。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 3、强调学科间的互补性。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尤其本身特点,但是也要注重通过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寻找发展思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者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理论研究中也自然要反映这一现实情况,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加强同数学、金融学、环境学、工业工程学等学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属性,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农业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弯道超车。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其根本就是不断适应我国农业经济的现实需求,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概述和相关建议,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我国农业经济和相关理论研究能够更上一层楼。 作者:宝全乌云毕力格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内蒙古赤峰市宝日勿苏镇草原站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快,整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运用,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该学科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因素;发展态势 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使用,注重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效率。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应用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举措,扩大该学科的实际应用范围。 一、确定发展方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农业人口多、经营方式落后、机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良好农业形态的形成。同时,农业经济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的距离。这些内容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这种矛盾。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对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后,应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及先进技术支持,制定出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农业管理特色,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作用下,可以为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给予专业指导,丰富其理论依据,实现农业生产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间的相互依存,将农业推向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 三、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保持良好的农业技术水平 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应确保专业团队综合素质良好性,在加强他们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通过他们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农业技术水平良好性,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可知其学术队伍组成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接受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二是改革开放后接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教育理论的学者;三是当前形势下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学者,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他们阐述实际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经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也需要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变化,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性,增强农业供给质量可靠性;对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进行必要的优化,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中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更多的绿色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升这些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扩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际影响范围。 五、结束语 重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高该学科的实际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达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未来农业经济生产计划实施中,应提高对其管理学科发展的正确认识,并在相关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发展速度。 作者:谢淑红 单位:北京市双河农场财务部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对农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进了耕种方式等基础操作,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进步。为了跟上新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脚步,应该坚定不移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为目标,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教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结构;农业生产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支柱,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工业推动农业发展、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的新型经济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应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缩小城乡差距,把农业生产科技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落到实处,以先富带动后富,全面建成现代化、富强文明的中国。近几年来,我国的科研成果不断革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思维源源不断地涌入农业生产中,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背景,所以应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推动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1.1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 对于我国目前的农业形式来说,农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正在从传统的模式,向新式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都是通过自己摸索,没有国外规范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所以经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农业经济管理和基本经济之间还没有协调发展。 1.2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对农业经济管理了解透彻的人并不多,根本不能真正意识到落实经济化管理的实际意义,导致了许多基层经理管理人员在贯彻落实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不能做到真正的尽心尽力,也无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思想,也不能透彻地学习党和国家提出的相关法律法规。 1.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农业经济管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要求极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相关的从业者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管理过程中也就无法真正起到带头和指导作用[1]。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速度。 1.4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 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辅助力量,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在减少工作时间的同时,又能有效减少工作量,因此需要将信息化和农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交易时,减轻负担,提升农民收益,为农民共享农业信息提供合适的平台,促使农业快速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2.1调整农业结构 我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量也比较庞大,这就造成了人均农业资源较少的现象,又不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稳固的生产基础,农产品产出量小,农业生产单位时间长等弊端也开始逐渐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农业的发展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不断引进新型的农业设备,就更加加剧了现代化农业生产与过去的小农思想之间的矛盾,使农业两极分化严重[2]。因此,需要不断的开发新技术,引进新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的稳步前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培养新型技术人才,将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分配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现代化。 2.2实现农业生产 在全新的农业生产管理理念中,把经济学、管理学注入到农业管理中去,让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不断深入探究改革,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创新。以全新的科学技术理念带动农业经济管理向前发展,促进农业多元化。 2.3促进学科进步发展 21世纪以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一直如影随形,从来都不是单独发展的,想要取得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就必须结合其他的知识一起发展将各种各样的学科融为一体,互相促进互相辅助,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集经济学和管理学二者的优点,既有经济学的缜密,又有管理学的人性化思维,在其后的长期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优势[3]。应该立足于实践,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全面推动经济管理一体化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3.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想要推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体系,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要不断努力,将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模式推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坚持党和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农业、节能农业的快速进步,完成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的小农经济到现在的市场化经济的体制转变。 3.2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想要促进农业转型和快速发展,就必须将全新的管理思维应用到农业中去,有关的从业者应该对农业经济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产品的生产、销售到分配的每一个阶段都严格把控,在这个基础上,努力推进农产品的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让农产品不但是农民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需品。 3.3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人。想要全面提升农业管理的质量,就必须对从业者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其一,要把有关的从业者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增加知识涉猎面,为以后的农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国农村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其二,在已入职的员工身上,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他们的专业素养、责任意识和政治方向的把控进行审查,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淘汰,对于较为优秀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逐渐使农业经济管理走向国家化。 作者:张雪莹 单位:沈阳市法库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快,整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运用,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该学科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因素;发展态势 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合理使用,注重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效率。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应用状况,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举措,扩大该学科的实际应用范围。 一、确定发展方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存在着农业人口多、经营方式落后、机械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着良好农业形态的形成。同时,农业经济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间的距离。这些内容体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这种矛盾。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先导,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相关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对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及有效的调整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后,应给予更多的人力资源及先进技术支持,制定出完善的问题处理方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农业管理特色,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作用下,可以为农业经济活动开展给予专业指导,丰富其理论依据,实现农业生产中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有效结合。因此,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农民间的相互依存,将农业推向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使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 三、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保持良好的农业技术水平 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应确保专业团队综合素质良好性,在加强他们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打造出专业能力突出的农业团队,通过他们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确保农业技术水平良好性,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概况,可知其学术队伍组成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接受传统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二是改革开放后接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教育理论的学者;三是当前形势下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学者,在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向他们阐述实际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丰富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经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也需要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市场需求变化,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性,增强农业供给质量可靠性;对农业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进行必要的优化,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需要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中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重要地位,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将更多的绿色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提升这些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保障,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理念,扩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际影响范围。 五、结束语 重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高该学科的实际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达到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未来农业经济生产计划实施中,应提高对其管理学科发展的正确认识,并在相关措施的支持下加快其发展速度。 作者:谢淑红 单位:北京市(甘南)双河农场财务部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主要特点 1.1工业经济与农产经济之间的变化。先是以最为传统的农业发展促进更为先进的工业发展。为使产业经济能够协调稳定发展,缩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我国需要更为重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控制,更加迅速的向前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稳固增长,来使国业经济弥补农业经济带来的损失。日前我国的工业事业正在迅速的进行当中,而且各个城市都能运用工业技术来完成以前农业带给我们的利益,日前我们正处理工业技术的起步阶段。 1.2土地流转模式。我国的经济基本上到了以工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以城市促进农村的发展,正在迅速的发燕尾服中,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事业极为重要的时间。我国人民为了尽快融入到新的发展当中来,在土地流转模式中不断的发现新想法。我国重要人物领导集体建设农村土地“保权分利”;另一人提议集体建设农村土地“转权让利”,更有其它学者从城市中到农村土地出发的观点中,建议城市中包含农村土地集合流转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我国有许多学者通过修改意见提出很多为农村保障更多的福利,增快农村与城市土地集体工作,集体生产。谢茹建议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出在市场方面最重要的是出让、出种、和拍卖等流转模式,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下极市场主要有转让、转包等不同的模式,土地使用权中流转的最常见模式为土地入股和抵押。邓大才提议对不同经济发展的城市与乡村应该实行不同方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在经济发达城市非农业种类相对来说比较多的地方使用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承包土地资本化模式、承包土地证券化模式;在经济条件不好,甚至贫穷的地方使用承包土地反租倒包模式、团体租赁经营模式、托管经营模式。另外,其它学者使农村土地流转划分成分散流转和集中连片流转,出租、转包、转让、拍卖和抵押在包含在前者,后者其中则有经营权股份合作制、“两田制”、“反租倒包”。我们国家经过了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完成城市化的改造,不但使得城市在各方面发燕尾服的更快,而且显得城乡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国家福利,教育上,城乡都显得及为落后。目前我国各城市都提倡以城市扶持农村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得到稳固向前的发展动向,使得方方面面得到更均衡的发展走向。我国也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城市与农业经济正在以分化结构向统一方向发展,这一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以及更方面的生产因素都能在很大程序上的提高,而且在一定因素上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学科更好的发展,更高效的提升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生产之来带来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前进。 2创新农村财务管理 2.1农村在经济上不断的发展,集体在经济上的实力不断扩大。近几年,农村在经济方面不断稳定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完整,经济迅速的发展着,不论是在生产能力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大大的得到了提高,经济整体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农村福利,生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与城市越来越近,不再像原来有着巨大的差距。 2.2因为农村相比来说较为落后,所以在财务方面的管理知识储备还是比较低的,与农村现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匹配。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财务在会计上的管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经济计划的因素,很大的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给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约束着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经过研究表明,监督形式和监督办法是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上最为欠缺的,也是我们急需要提高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的不断推进,各农村在财务管理方面较弱实行了系统的改革,但是因为各方面知识的欠缺,使得农村在财务方面的管理上还是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2.3农村法律意识欠缺,阻碍农村财务制度的进步。农村在集体组织经济中不完整,主要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农村产权信息混乱,资产大量向外转移,不管是民法还是其它法律,对农村都是属于经济范畴,不管是属于个人还是集体,都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具体的规章,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在农村极其不受重视,导致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平时的工作中,许多农村领导法律观念知识不多,不懂得运用规章制度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只会空口来决定某一件事情,以为管理就是随意的支配,随意更改,对个人财产及集体财产都没有所属的关系,干部和领导的职能也经常在工作中轻意的任职,这更加把农村财会人员变得不规范。 3集体经济组织得到发展 3.1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改善实施。起初较为完善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在实行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欠发达地区通常随着集体土地被收,这些“农村”不再是以前的农村,现在农业经济不再是主要的生产来源,多数学是转变为工商业。所以,在制度的改革中,经济组织的产权由社区股份制变为股份制,把集体变为企业,进行商业化的登记。很大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成变为股份合作制。这其实没有很大的地位在法律上,但在现代农村,是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土地的代表,不仅各组织成员在其中得到了应有的关系,而且在市场经济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保障,因此,有些地方由有关部门对股份合作社登记上报,使其得到合法的权益地位。但这其实还是一种不合乎常理、不合法的做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地方已经没有这种行政权力,这种做法也停止办理。 3.2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议。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要从最基本上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壮大,最应该做的就是我们重新建立一套农村经济组织系统。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已是老制度改革的新方向,所以我们应加快运行速度,尽快完善这项任务,只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我们的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得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市场中极为重要的部门,不可缺少的,非常有必要加快发展来控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组织中应使各体系得到更稳定的关系发展,专门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立法,构建新制度,新规章。农业经济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在研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进就能把这些学科都包含在内统一进行研究,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时应综合考虑,找出涉及到的重点、难点知识作为重要的部分来研究,在长期的经济管理实践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从而能更好的在农业经济管理上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一个繁琐而又复杂的进化。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出发进行各方面的分析,要想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多参考其它学者们的经济研究,并在不断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实践的经验,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在发展中得到快速稳固的增长,促进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朴香玉 崔洙男 单位:珲春市农村经济管理站 珲春市板石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1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发生质的飞跃,农产品的供给格局发生大规模改变,原来农产品短缺不足,而现如今,农产品丰收年供大于求,过去更注重农产品的产量,而如今不仅要关注产量,还要对农产品的质量加以关注,农民收入也纳入到农业经济的范畴。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通俗地讲,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具备专业能力的建设方面人才,而农业经济人才来源于农业经济管理教育的培养。因此,想提高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获得更高产量,更高质量的农产品,就要从最基本的入手,建立农村经济管理学科,大力发展学科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农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管理型人才。 2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征 我们把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征概括为两类:一是工农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二是二元结构发生变化。工业和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导致农村经济转型期。人们开始对农村经济转型开始重视。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存在一个相互平衡,相互帮助的关系,在农业发展速度过快时,农业经济带动工业经济发展,当工业经济发展过快时,工业回过头来反哺农业经济。这种策略是国家提出来促进工业和农业共同协调发展的方针,当前时期,我国的经济工业占据经济发展的较大份额,因此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好符合工促农的阶段,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向新的阶段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成为我国发展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大都市在中国大地上崛起,但是同时带来的极端化问题就是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农村收入远不及城镇收入。而且农村在医疗、教育、交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都落后于城镇,两极分化的城市结构导致我国需要在农村经济上重点发展,重点投入资金。从国家支持的角度支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崛起,促进农村城镇的贫富差距逐渐降低。 3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 3.1不断发展相近学科专业新形势的发展 促使各大高校争先开设关于农业经济的专业,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农业经济学科是在传统的经济学或者经济管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对经济学科的方向做了重新的规划,例如一些高校开设的农产品贸易学,农产品经济会计学,这些学科都是针对农业经济来进行课程设计,将农业经济特点纳入学生学习的范畴,这样对于农业静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些高校,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设立了一农业企业为主的小型乡镇企业为内容的会计学、工商管理学等,还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设立的农产品营销专业。这些新专业的设立是对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做出的铺垫。因此,根据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客观的信息和数据发送到生产中去,计算机需要集处理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为一体,对生产数据进行合理的优化,帮助生产高效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正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来实现其正向增长。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济管理的好坏是和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息息相关的,或者可以说准确性和时效性是经济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在农产品的经营管理中,市场上的信息非常重要,对于农产品的经营销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市场的信息直接影响营销成功与否。目前,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一些高校的信息学院设立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具有信息化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用及时的市场信息帮助农产品生产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从而提升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提升。为了使农村经济能够朝着现代化信息技术方向发展,在高校设立信息化管理学科至关重要。 3.3运用数理知识增强农业经济的管理科学化 高校中传统的农业经济课程中,数理经济和定量分析占据课程的比重较低,更多的学习重点在于解释国家的经济导向以及政策,更多的是贯彻国家农业经济发展趋势,没有专门的定性研究和分析农业经济类似的课程。但是,目前国家经济重点在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定量的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得到了高校的重视,在定量的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课程的比重上有所增加。农业部门不仅要知道生产问题,生产销售问题,还需要考虑生产成本以及效率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根据此问题的需求在定量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上增加课时,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 3.4实践性教育不断加强,软科学硬化日益受到重视,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育思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在农业经济中要重视理论学习研究,课程设计就偏重与增加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性和智能性的学习,因此导致学生毕业后对所面临的工作不能够适应,没有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经济的转型发展导致市场经济竞争更加激烈,需要的农业经济管理型人才的要求就越高,对其具备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在大部分高校中,专业课程之外设立了很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一些具备实践性和科学性的学术研究,以此来加强学生农业经济的管理和实践能力。 4农业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4.1适应农业经济转型的需要,确立农业经济学科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我国农业经济在转型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其发展的劲头非常好,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冲突点,首先就是农业人口多,但是相对的土地资源少,农业经营分散,产业链的建立不完善。农业发展的阻力在于农村生产效率低,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其次就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相互冲突,现代农业已经逐渐呈现出高质量,高产量,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传统的农业还局限在低效的模式下。因此,为了解决这两个冲突点,需要从科技方面、信息化方面、管理方面入手提升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对生产获得组织进一步优化,降低经营农作物成本,增加竞争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上述目标。通过对农业经济学科的建立,科学的对各阶层的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帮助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是农村经济转型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 4.2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形成本学科的学科特色 任何科学进步都需要通过不断地科学研究来实现,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研究和发展不断使农业经济发展手段变得成熟和稳定。科学研究的主角就是专业的农村经济管理型人才,这些人才是通过专业的学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特设学科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我国经济发展长河中,农村经济所占比重非常高,通过科学研究能够形成具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基础,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4.3以人为本,分层次、分步骤地培养人才,建设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学术梯队 在农村经济建设的人才队伍中,每个层次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强有力的建设人才队伍是实现农村经济学科发展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教学队伍中,有几大类教育者,首先是秉承着计划经济阶段思想的老学者,其次是在计划经济过渡阶段的改革学者,最后是具备先进思想的青年学者。正因为有这样的梯队存在就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因此在农村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学科带头人制度,将具备先进思想的有志青年和具备国际管理理念的杰出海归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培养出学科建设的骨干,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实现学科建设的科学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仍需国家关注,在一些关键难点上,国家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具有国际化的、多元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达到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在一个平衡状态。本文主要阐述了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通过对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征、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并提出农业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虽然笔者见解具有局限性,但是此文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高校农业管理学科的设立和课程的规划有一定的帮助,还对我国高品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见解,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转折点。 作者:石鑫岩单位:河套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全面转型阶段,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农业经济也进入到了转型期,进入转型期之后,农业经济产生了新的特点,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抓住机会,努力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更好,向着正确的方向去前进。 关键词:农业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农业是我国各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的民生之本,占有很高的位置。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这段时间内,关于农业经济的政策就不明显。现阶段针对这一情况的发生,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逐步落实、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对农业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计划,在新的计划开展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会随着农业经济格局的改变而变化。本文将对农业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思考。 一、农业转型期经济的特点 (一)工农产业性质的改变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在中国工业的发展中都在学习苏联用农业换取工业的理念。虽然这种理念对中国工业的发展立下了功劳,但是长期的应用这种理念,使中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受到遏制,变成了工业、服务业的附庸。在变成附庸的这段时间内,农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如果想要农业快速的发展,就要摆脱这种困境。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工农的性质产生了变化,所以农业经济模式也要随之改变。农业经济转型的目的,就是为了不使城乡差距过大,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就是增加国家农业调控能力。目前经济改革的时期已经到来,农业转型已经做好准备,所以农业转型毋庸置疑。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 中国城乡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如果还想取得更大的进展,就要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下手,只有在这些方面发展好了之后,我国城乡结构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是和农村人均收入、城市人民人均收入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重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城乡发展趋势,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把城乡二元发展上升到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地位。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产生新变化的因素 (一)工农性质的变化因素 在思考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的中心,另外对国家的工农业政策也要十分的关注,分析国家工农业之间联系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正在提倡工业帮助农业的发展,这就直接的打破了传统的农业政策,国家十分注重农业经济生产的研究。其中的研究重点就是产品的深加工和整个农产品的销售链。提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融入互联网技术,在新科技的加入下,相信农业经济会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因素 在农业转型期产生新变化的因素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对这项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在我国的城乡二元的不断变化中,农业经济正在稳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就是将城乡的经济生产流程深入了解。 (三)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驱动因素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实施为农业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涵盖了农业生产、流通以及最后的销售。它从两个方面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走向问题深入了解,逐步引导农业经济走向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因为农业经济走向生态化是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农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离不开新技术的融入,相信与新技术密切合作会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更迅速;第二,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驱动会充分的解决目前农业发展缓慢、发展动力不足、农业发展方向模糊的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农业经济的科学性,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独立性充分显现,从而使农业产业向着国际化水平发展。 三、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新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独立性 我国自农业发展全方面的发展战略提出之后,就已经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期。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应该顺应发展的潮流,将培养农业化人才当成重点工作来进行,将这个工作做好之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容忽视,利用农业学科的独立性来发展农业发展的独立性、高效性、可持续发展性,这才能显现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地位。 (二)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 各行各业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发展,是和人才密不可分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如果要将转型发展做到最好,那就要将科研人才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只有科研人才的素质提升,才能更好的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转型工作是枯燥无味,工作量巨大的,所以参与转型期的科研人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具有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理念。目前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转型期的影响下,学科的教学内容、科研方向都会随之变化,只有对国家的新政策的实施,能灵活的做出改变,才能与建设祖国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对科研人员素质的培养。 (三)学科间互补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了,所以全方位的人才已经越来越受欢迎。全方位的人才懂得国家经济部门和农业经济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正确的管理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学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是学科间互补性学习的重要性。结语综上所述,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重大,只有对农业经济转型深刻的认知,才能明白农业经济转型对农业学科带来的种种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精通农业学科的全方位人才,全方位的人才能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总结经验,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提供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还要针对国家的新政策而立即做出改变,这才是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核心。科研人才们的集思广益,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点所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作用就是为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真正为三农服务的理想。 作者:陈向阳 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实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一、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然而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基本经济体制之间尚没有协调发展。第二,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轻视,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有关的文件、政策。同时,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割裂了农业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第三,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而在现实情况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于是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较弱。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不高无疑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难题。第四,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在当今新时期,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工作量。如果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则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等均能够获益,大量的即时信息能够达到用户手中,发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经济活动之中融入经济管理。2、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之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科学管理的实现,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高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素质,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生产与管理中,开拓一条现代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农民占据重要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技术,推动与促进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现。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引入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塑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农业发展走向错误的轨道,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农业开拓出一条高效、高产、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这项举措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采取优化措施,从而对当前的管理工作加以改进与完善。可行的对策如下。第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在当前新时期,应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将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作为发展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农业数量的增长。同时,引导低碳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从而使农业经济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第二,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新时期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应当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工作人员应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严格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并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创新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农产品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质量。一方面,我们应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活动,提高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改善其知识结构,从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储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定期考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政治素质,评出其中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并为其提供福利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第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其一,向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人民群众宣传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其二,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购置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架设网络系统等。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信息化技术大范围应用。其三,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予以规范,及时将市场动态反映给农民,从而防止出现产品生产过剩等问题,帮助农民增收。 总之,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思考,从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法等几个方面予以改进,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在新时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者:崔艳玲 单位:黑龙江省望奎县卫星镇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在不断进步,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今,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所以我们应该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加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始终将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本文将针对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且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新形势。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最终向着共同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概念都被引入到农业这个学科之中,所以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下如何正确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促进其进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1.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1.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2.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作者:姜秀慧 单位:肇源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趋向研究 一、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对各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分析表明,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业,社会劳动力大量集中到农业生产中,工业的发展是依靠从农业中获取资源来维持的,也就是说,工业的原始积累依靠的是农业;但当工业化走到了中后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被工业所取代,两者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大。随着工业积累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会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加强工业对农业、城镇对乡村的支持力度,使其能够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薄弱,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功不可没的。没有农业提供给工业的宝贵积累、没有农村给予城市的重要支持、没有农民为整个国民经济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绝对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现阶段的我国工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拥有独立发展的能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我国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2.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想要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农业不仅会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还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经济却逐渐落后了。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的差距逐渐拉大、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增长缓慢、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备匮乏、生产组织性较低,大多数地区仍旧处于粗放型生产等。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改变。 1.随着传统农业部门的逐渐缩小和农业涉及问题的逐渐增多,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促进性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品产前和产后等各个环节。尤其是诸如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流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产后环节,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注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由于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农业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渗入,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方式也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3.现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农业也不例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各国对于农产品的国际化自由贸易都持谨慎的态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和时间经验都很缺乏,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4.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而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知识资本不仅不会在使用中减少,而且会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知识资本遵循的是递增规律,这无疑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提出挑战。因此,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概念和方法将会被更多的引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当中,并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递减规律造成严重的冲击。 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 1.确定发展方向。尽管我国农业通过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的农业经济仍然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我国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资源匮乏,农业生产经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形态;二是农业生产已经从过去的重量转变为现在的重质,农业的市场化和国家和趋势日益明显,由此导致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矛盾激化。因此,只有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力度,对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想要适应这一形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要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提供大量的人才和理论支持,努力为相关矛盾和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同时,科学的设计本学科的学习内容和理论体系,积极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 2.突出自身特色。学科成熟和发展的前提就是科学研究,它也是获得学科建设资源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就农业经济管理科学自身而言,是由经济学和管理学共同组成。它有别于一般的管理学,又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而是属于经济管理与农业的交叉学科。 3.加强队伍建设。无论是管理能力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深化,都离不开学科队伍水平的提高。想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队伍,则离不开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学术队伍,一部分是时期接受了计划经济教育的中老年学者,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青年学者,还有一部份是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这样一个学术团队自身存在着知识前后贯通、中西结合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步骤、分层次的教育和培养。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的教育资助计划,着力培养出能为本学科发展和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学术骨干,为其提供相应的科研支持,通过他们的不断探索来带动本学科向前发展。 4.加强学科间的互补。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既不是各学科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在原有水平上填平不起,而是对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升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从其起源来看,本身就具有交叉融合的性质。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成功转型以后,本学科在保持融合和交叉这个特点的基础上,必然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四、结语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一般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内,这就为进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学科的专家学者要主动寻找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提升学科水平,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探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实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一、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然而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基本经济体制之间尚没有协调发展。第二,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轻视,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有关的文件、政策。同时,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割裂了农业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第三,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而在现实情况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于是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较弱。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不高无疑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难题。第四,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在当今新时期,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工作量。如果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则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等均能够获益,大量的即时信息能够达到用户手中,发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经济活动之中融入经济管理。 2、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之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科学管理的实现,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高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素质,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生产与管理中,开拓一条现代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农民占据重要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技术,推动与促进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现。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引入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塑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农业发展走向错误的轨道,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农业开拓出一条高效、高产、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这项举措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采取优化措施,从而对当前的管理工作加以改进与完善。可行的对策如下。第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在当前新时期,应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将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作为发展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农业数量的增长。同时,引导低碳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从而使农业经济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第二,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新时期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应当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工作人员应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严格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并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创新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农产品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质量。一方面,我们应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活动,提高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改善其知识结构,从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储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定期考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政治素质,评出其中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并为其提供福利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第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其一,向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人民群众宣传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其二,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购置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架设网络系统等。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信息化技术大范围应用。其三,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予以规范,及时将市场动态反映给农民,从而防止出现产品生产过剩等问题,帮助农民增收。总之,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W科思考,从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法等几个方面予以改进,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在新时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单位:152100 黑龙江省望奎县卫星镇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在不断进步,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今,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所以我们应该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加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始终将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本文将针对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且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新形势。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最终向着共同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概念都被引入到农业这个学科之中,所以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下如何正确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促进其进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1.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1.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2.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2.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电力安装论文:电力工程的电气设备安装技艺 1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 1.1配管及配线的工程质量的控制 首先配管材质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标准,还有钢管一定要没有经过腐蚀的,而且不能带有锈迹。对于PVC管材不但要有阻燃的性能,还要满足技术方面的要求。施工时用的管径必须符合设计图的要求。还有对于接地的部分,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安装。弯管一定要用弯管设备进行煨弯,一定要保证煨弯的半径不能小于规定的半径,该偏差一定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还有一定不要有清晰的折皱。薄壁的钢管应该用丝扣连接,而目丝扣排列要整齐,薄壁的钢管禁止用熔焊焊接。在施工过程中,金属管和装线盒要匹配适当,金属管里穿线前一定要给金属管戴好护口,还要把管口的毛刺去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平整光滑。埋入砼的深度一定要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对于砖墙暗敷的配线管,一定都要随墙埋入。建筑物中照明等生活中用的导线和电缆几乎都是用阻燃材料制造的,安装时用的导线和电缆一定要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材料的基础上,再符合图纸上的要求。通常管内的导线是禁止有接头的,而且对管内的导线数量也是有要求的,至少一根以上,最多不能超过10根。还有不同电压等级的导线以及不同电表量程的导线是不能连接在一个管内的,只有支流的回路和接地线才可以在一个管内。导线的接头要用压接工艺进行连接,同时要保证接头处不能有裂缝、加渣等问题存在。电缆线头的制作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包扎一定要密实。 1.2配电箱的安装 首先,配电箱要根据设计的要求进行加工定货。工程配电箱有暗箱和明箱两种,如果是暗箱,要根据预留洞的尺寸,找好标高、水平、竖直的尺寸,并且还要用砂浆填实将箱体的周边;如果是明箱,要量好尺寸,用膨胀螺栓固定,保证箱体水平端正不歪斜,而且不要破坏箱面的油漆。但在订货前,一定要认真仔细的检查设计图纸上三相负荷是否平衡,如果设计图纸上三相负荷不平衡,要对其进行调整。最后根据调整的结果,区分箱内导线的色别,把调整的结果作为技术的参数,进行书面整理后提交给供货的厂家。同时还要根据设计图的要求,绘制箱壳的预留孔洞的大体图。这样厂家可以根据大体图预留孔洞,这就可以避免了在安装过程中开孔处易生锈或开孔不适宜等麻烦。其次就是箱体的安装过程。一般在安装箱体前,要先检查箱体是否符合要求的规格和尺寸,然后根据现场预埋管的数量和管径尺寸的要求,再进行打开敲落孔。如果厂家没有留预留敲落孔,那么就得用专用的开孔器来开孔,孔径大小要适宜,这就要选取合适的钻头,钻头大小要根据管的外径尺寸来选取,为了防止开孔是对箱体造成破坏,一定不要用电气焊进行割孔,同时为了防止箱体防腐,还要对于开孔处进行补漆处理。在安装箱壳时,要先把箱壳稳固在墙上,这样才能根据箱盖的大小、形状去考虑箱壳凸出墙面的尺寸。在箱壳安装后要用水泥砂浆对箱壳的周边进行灌注,等水泥砂浆凝固后,再进行箱内管道的连接。对进箱管和出箱管选取跨接线时,要根据管径尺寸的大小来选择,然后再进行接地。进线的电源专用PE保护线经过汇流排引与接地的螺栓连接在一起,这就可以作为箱壳的专用接地线了。箱体的外壳使用这种接地方法不但可以使其有可靠的接地,同时也避免了对钢管进箱交接处进行焊接时烧伤箱体的问题,保证了箱体不会出现受热变形的现象。最后在箱体安装完成后,进行穿线工作。但在穿线前要认真仔细的核对安装图,然后严格根据规则进行导线的选取。穿线时,为了便于以后的维修使用,要考虑预留导线。而预留导线长度的选取,要根据箱体的半周长进行选取。配线一定要沿着箱体底部进行安装,在导线的弯曲处要留有一定的弧度,同时也要预留适当的长度。还有每一个接线柱最好只接一根导线,但最多也就只能接两根导线。而且对于箱内的出线,要根据系统图对应各回路进行对应的编号,在箱盖的正面一定要有各控制回路的名称。 1.3竣工图及相关资料的整理 由于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设备安装,为了更好的满足业主的需求,所以可以根据施工的具体地理位置环境,对施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变更,但这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等相关负责人要及时的在施工图中做出标记,还要在相关资料上做上记录,并及时的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出变更后的完整的竣工图。在设备开箱时,监管人员和施工单位要一起到场,对相关资料和合格证进行检查审核,而且监管人员和施工单位还要列出相关资料及图纸清单的会签。一些有关的图纸和资料也可由施工的单位代管,在交工时,由施工的单位一起将所有的资料交给监管人员进行检查审核,如果监管人员检查无误后,可以将所有的资料装入竣工资料档案中。 2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对于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不仅仅只是电气设备的安装,还要有组织有准备的协调各合作单位、各工种之间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安装工作安全顺利地进行。 作者:刘海军单位:广东可信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电力安装论文:电力安装成本控制系统研究 实施成本控制将有利于提高职工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促使企业管理者准确了解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方面的真实情况,也有利于企业在宏观上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行考核与控制。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电力施工企业采用某种控制标准和控制方法后基本上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忽视了市场环境对成本控制的影响。客观现实表明,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都可能导致企业原先所采取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标准与现状不相适应。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确保所采用的标准能够合理有效,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对合理的期间,对企业自身所采用的各种标准进行可行性和符合性评审。 提高项目相关人员整体素质和责任感的要求电力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力施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从日常工作情况来看,部分电力施工管理人员缺乏经济头脑,偏重于完成施工任务;部分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不熟悉合同条款,有的甚至从未看过合同,对合同缺乏必要的了解,缺乏维权保护意识;个别施工管理人员不负责任,对现场实际发生的工程量不加测量,凭自己估算,造成变更、签证工程量不准确,加大了外包工程的结算费用;个别施工管理人员对新的技术方法不能及时掌握、应用。通过实施成本控制,加强对专业技术的培训,制订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电力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应对施工过程中环环相扣的要求工程正常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的情况多种多样,施工变更经常发生,由此发生的价款也成为工程造价的组成部分。在电力工程结算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已在施工过程中作了设计变更,由于书面的变更联系单不能及时发送到负责结算的人员手中,企业往往没有把设计变更费用增加部分计算在结算总价内而减少应结算的费用。因此,工程施工过程中,无论因何种原因出现变更,相关部门或人员应及时出具工程施工变更联系单并报经监理、甲方签证工程量及价款。由于开发商原因造成工期延误以及损失的应及时办理书面相关签证手续。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工程停工的应及时进行工期变更签证。实施成本控制能够促使相关人员重视工程变更项目的管理,前后衔接,避免拖延过后补签,真正做到施工过程中的环环相扣。 进行经营环节全过程成本控制,加强成本管理创新 1.重视工程造价资料积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对电力施工企业来讲,工程造价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对预算管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多数工程在招标阶段还无法提供详细的工程量清单,只能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结构特征,借用以往类似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输电线路的工程造价指标。为此,如何保证工程造价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工程造价资料虽不具有法定性,但要真正实现它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求讲质量。资料积累工作不仅仅是原始资料的搜集,还必须经过加工、整理。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的搜集就不能仅停留在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上,还必须立足于电力施工企业以往工程的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竣工决算等资料;为保证其合理性就必须将竣工决算价与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预算价进行分析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造价资料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施工预算是项目成本目标,编制合理的施工预算可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也可制订内部施工定额,同时还要编制施工管理费用支出预算,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内部定额和单价。 2.加强业绩考核力度,建立和完善责任成本中心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体系的管理创新,更好地运用项目经理制。项目经理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负完全责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各个管理层面和施工班组参与其中的成本管理网络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成本管理内容。从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到现场管理人员都必须落实成本管理责任、明确职责。成本控制体系应根据工程的进展和需要及时调整、完善。工程成本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管理,必须不断完善成本控制体系,进而计算出完成项目的最低总成本,确保项目整个活动过程的费用控制在总成本范围之内。建立责任成本中心,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项目成本管理格局,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奖罚分明,通过分解项目成本指标可以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3.加强经营过程管理,优化生产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科技创新与经济工作相结合是企业开源节流的主要途径,因此应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技术能力。积极开展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企业内部倡导和鼓励全体员工学习业务知识、钻研技术、科技创新的良好风气;积极开展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装备水平、操作熟练程度,从而全面提高项目施工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提高施工项目的科技管理水平,通过各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降低施工中的技术成本。 4.加快竣工结算,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对外赊销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向对方及时收取的款项。它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企业在采取赊销方式开展经营、创造效益的同时也会因持有应收账款而付出一定的代价,主要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等。管理不当损失的不仅是利润,投入的成本也将化为乌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回收比其他生产经营环节的节约、控制更值得引起管理层的重视。电力施工企业在经营效益逐年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有的回收难度越来越大,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产安全和资金运营能力,极易造成企业资产质量下降,导致虚盈实亏等现象,损失了应有的经济效益。(1)应收账款清收不利的原因分析。1)企业负责人重视不够。很多企业负责人只重视效益总量,完成利润指标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对少量未收款的业务不够重视,甚至因干部调整,下一任对上一任形成的欠款催收力度不强。2)往来账核对不及时。各单位对形成的应收账款不能定期核对,一方面造成本单位账款回收工作被忽视,另一方面可能因核对不及时造成应收款项超出法律时限,失去法律保护。3)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考核办法,但没有具体量化到个人,存在奖金大家拿、罚款平均摊的现象,造成员工收账积极性不高。(2)具体措施。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应收账款是一项高风险性的资产,从其产生到终止不仅受本单位的催收、财务核算、主管部门等各个环节的影响,还与对方资信状况、财务背景、社会经济大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大限度地收回应收账款不是简单的愿望反映,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控制制度相配合,以达到控制自己、激励对方的目的。针对施工类企业的实际,大致可设置如下制度。2)明确关键控制点。应收账款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开展而遍布经营行为全过程,从重要性分析企业应在几个关键点做好控制。一是应收账款管理环节:企业核算员对应收账款进行专门管理,动态反映往来账的回收情况,定期将应收账款清理进度提醒相关责任人,负责与财务人员对应收账款的定期联络,避免应收账款管理真空。二是财务核算环节:及时登记账务,每月将账面列示的应收账款余额通报企业有关部门,提出核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督促与客户对账。三是企业负责人控制环节:制订应收账款回收措施和目标,进行收账分工,定期召集有关人员进行调度,建立奖罚机制,提高员工的回款积极性。3)加快竣工结算的速度。一是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归档。合同条款对工程竣工验收应有十分明确的界定。在达到竣工决算状态,项目部门应及时将有关决算资料提报预算部门,对中标预算、材料实际耗用、人工费用等进行分析、比较、查找漏缺项,确保工程竣工决算的正确性、完整性。二是建立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及时调整企业的信用政策。工程竣工后要及时进行结算。项目部要安排专人负责与开发商联系,进行资金回收,明确债权、债务关系。施工单位要随时了解业主的经营、财务状况及人员的变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防止由于对方的突变或经营决策及有关人员的变动可能造成应收账款无法回收的风险。项目经理部的财务人员要定期对应收账款向业主发出询证函,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并确保诉讼的时效性,防止应收账款体外循环发生,堵塞违法违规行为及防止法律诉讼收债的失效。要明确应收账款中工程预收款、进度款、质保金等各环节的责任人,相应的责任部门要在施工过程中切实负起管理责任,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5.增加材料采购的透明度,提高材料物资的利用率,合理配备机械,减少机具闲置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使用和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较大,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因此,应建立完善的采购和收发料制度,特别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1)加强材料采购流程控制。一是加快资金周转。在确保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减少材料的储存量,减少二次搬运的次数。二是采购材料应公开透明。首先应调查市场情况,比质比价。其次,充分运用公开招标、公开竞价、择优选定等方式,特别是用量大、价款总额较大的材料更应采取这些方式。这样做既能保证质量又可以有效杜绝暗箱操作,防止采购过程中产生腐败。(2)严格控制机械使用成本。一是要合理配备机械设备,减少机器设备闲置。设备管理部门要综合考虑分析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设备能力等因素,科学配置、合理安排机械设备。二是降低机械使用成本。相关部门和设备管理人员要增强责任心,对机械设备建立日常定期检修和保养制度,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保证安全施工,杜绝机械事故的发生。 6.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控制分包工程成本在现代工程建设管理中,合同管理越来越重要,有必要注意以下管理要点:(1)成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负责审查发包人的资质等级、信用情况,组织公司审计监察、安全质量、技术、财务、物资、相关专业人员和本部门对口专业管理人员进行合同评审,根据相关要求逐条进行研究,实施监督控制。项目经理应直接参与合同的谈判,以便以后更有利于合同的履行。应健全合同管理系统,以保证施工部门与财务等相关部门的衔接。除施工合同外,还要对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会议纪要、双方信函、合同变更、履约保函、工程保险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完整的存档资料。(2)进行合同分析,认真研究合同条款。订立合同前,要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合同的每项条款,结合当事人的自身情况和项目特点对合同进行风险分析,设想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要考虑周全,提出解决的措施,做好预案。合同内容要做到全面、明确,防止易引发歧义的条款出现,要求合同条款用词准确,发包人和承包人的责任、义务、权利要明了清晰,杜绝合同条款留下漏洞,给合同履行带来困难,确保企业不受损失。(3)工期、质量、造价的约定是施工合同最重要的内容。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设计发生变更、建筑材料因不同原因出现差价以及现场签证等现象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因此合同管理职能部门必须仔细谨慎,对价款调整的依据、程序、范围、设计变更、材料价格、现场签证的签发做出明确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理有据,以规避风险,争取最大利润。(4)谈判团队要选择有合同谈判能力和经验的人组成。谈判策略和技巧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合同实质性谈判阶段,应选择有经验和有合同谈判能力的人进行合同谈判。通过合同谈判使合同体现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关系平衡,尽可能防止出现单方面苛刻的约束条件,并相应提出对双方的约束条件。 结论与建议 创新发展,是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项目成本控制在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目标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项目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从细微入手做好全面、深入、细致的工作就能真正做好工程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就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作者:马玲单位:日照供电公司阳光企业集团财务部主管会计 电力安装论文:电力安装企业年终回顾 今年来,我们部门的所有工作在各位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全面完成了国内安装的各项调试任务。国外安装调试大幅度上升,安装调试合格率达到100,随着公司各项业务的发展,预计明年在国内外的安装任务还会有增长。 回顾安装公司一年所做工作,我们的安装人员在语言交流、协调等遇到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始终以饱满的工作服务态度和敬业精神,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肯定。但客户对我们公司的产品、零配件的材质及加工精度有点不满意,故引发这方面的投诉比较多,同时增加了售后服务的难度及相关费用的上升。在此,请公司有关部门在零配件的选购,材质与加工精度方面,加以提高改进。这样有利于我们安装公司更好地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任务,保证其今后的正常运行。让我们的产品设备更能让人接受,从而减少售后服务的邮寄、托运费用。在其它费用的开支方面,原本可以节省的费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场地确认造成的等工,安装后不能及时调试的往返,配合收尾款而进行的回访再培训。缺乏跟踪信息的配发带来的种种弊端等等,这都又待我们加以重视认真对待,确保我们的工作质量。年质量目标及行动措施 一、在提高管理标准方面:1、加强本部门人员对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进一步认识,重温程序文件和支持性文件的职责规范。2、加强安装质量管理意识,做好安装过程中的质量跟踪及反馈。3、加强对全体安装人员的整体安调技能的测试,做到有备上岗,提高各方面业务素质,树好安装公司窗口形象。 二、提供优质服务的方面:1、对客户提出的要求及反映的问题,通过电话或直接派人帮助解决,并做好记录,责任到人。2、对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并通过品质速报,起到传送纽带,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工效,最好的答复,尽力让客户满意。3、对使用我们产品的用户,无论是保修期内外的都有责任做好回访调研工作,促使用户满意信任度达100。 三、确保工作无差错:1、依据公司安装、调试验收报告验收合格率达100。2、增强行为思想意识,控制人为质量事故为零。3、配合国贸、营销部在做好售后服务的同时,有责任把球馆选送的维修保养学员进行培训,培训合格率争取达到90。年度的质量目标及行动措施已经制订,有必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按照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严格遵守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的各项要求。以“服务创造价值为中心”,全员参与,倡导“不当辅手、我做第一”的思想齐心协力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力争XX年安装调试合格率为100,客户的投诉率趋向于零。 电力安装论文:锅炉风机安装电力 [论文关键词]锅炉风机作业方法 [论文摘要]锅炉燃烧离不开锅炉的风系统,风系统包括二次风系统、一次风系统、扫描冷却风系统和炉顶密封风系统。各系统的风均有相应的风机提供。以某热电有限公司2-300MW机组工程4#锅炉烟风系统为例分别讲述了AN轴流式吸风机、FAF轴流式送风机、离心风机的安装步骤。 该热电有限公司2×300MW机组工程#4锅炉烟风系统安装按平衡通风设计,满足一次风机、送风机、吸风机在锅炉低负荷工况或一侧风机故障时单侧运行,空预器进出口烟风道上均设有隔离门。送风机采用50%容量的动叶可调轴流风机两台,吸风机采用静叶可调轴流风机两台,一次风机采用50%容量的定速单吸离心风机两台。 制粉系统采用中速磨冷一次风机正压直吹式。其密封系统采用母管制的密封风系统,每台炉设2台离心式密封风机,一台运行,一台为备用状态。 根据施工图纸要求:送风机、吸风机、一次风机、磨煤机密封风机都布置在锅炉房零米层,送风机对称布置在炉架两侧预热器冷空气仓的位置,中心线与锅炉纵向中心线垂直,其起重机械扩侧应为HB36B建筑塔吊,固侧应为KH180履带吊;吸风机对称布置在电除尘器后面,中心线与锅炉纵向中心线平行,其起重机械为KH180履带吊;一次风机对称布置在预热器出口水平烟道的下方,其起重机械为KH180履带吊;密封风机布置在炉内预热器进口空气管道的下方,用卷扬机进行配合安装。 一、在施工作业中具体的步骤 (一)AN轴流式吸风机作业方法 该类风机安装的一般性规律,是以机壳装配(后导叶和叶轮外壳)为基准和固定端;其进气箱、集气器和前导叶为前(近电机方向)热膨胀滑动端,其扩压器和扩压器芯筒为向后(远电机方向)热膨胀滑动端。 其具体安装顺序步骤和要求如下: 1.将全部机件存放于基础附近,清理杂物,除毛刺,准备起吊设施。 2.基础清理干净,检查各部分基础标高、各基础孔尺寸;将各部分垫铁、基础板与支腿连接后安放好。基础板找平,检查标高。 3.将机壳装配(后导叶组件与叶轮外壳组件)并在一起联好后吊入预定位置,穿好地脚螺栓。用框式水平仪找正机壳装配的垂直度和水平度。同时,保持机壳轴线与风机进出口管道一致。 4.粗找正后,可对后导叶组件和叶轮外壳组件的基础进行一次灌浆。水泥达到规定硬度后,复查找正情况;无误后紧固地脚螺栓达到所需力矩。 5.将扩压器外壳下半部联好后吊入预定位置,一面与后导叶外壳法兰螺栓相连,另一面将支腿圆弧板与支腿和扩压器外壳分段点焊,焊牢。 6.依次联接小集流器、前导叶组件、大集流器、进气箱各部件下半部。注意:按要求在法兰间加密封材料,其进气箱支腿和圆弧调整好位置后电焊点牢。注意在前后支腿点焊以前,应严格保证其机壳装配的垂直度,防止外悬重力过大,防止倾斜及机壳装配地脚螺栓松动,如吊装就位时不能及时点焊支腿,应用枕木和千斤顶支牢,以保证安全。 7.按总装图要求对进气箱滑动支腿和扩压器滑动支腿安装。注意螺栓头部外露部分适当加长,以后要加一滑动压板位置(如总装图示)。支腿和支腿圆弧板焊接时注意对称分段焊接,以减少焊接变形。 8.安装主轴承座,按要求加装防松垫,按规定力矩拧紧联接螺栓;拧紧后按图安装径向测温元件。按图安装前后冷风罩和轴向测温元件,其中锥形冷风罩上半部分可最后装。 9.吊装叶轮,按规定力矩紧固压盖螺栓,盘车检查轮毂与后导叶芯筒间的轴间隙,叶顶与机壳内壁间的径向间隙尺寸。 10.叶轮侧半联轴器(Form03)与叶轮连接,按规定力矩拧紧螺栓。 11.按图示安装电机端联轴器(Form01),将电机粗定位于预定位置。 12.吊装传扭中间轴,其拧紧力矩应达到要求。吊装前建议在电机端准备一个门形架,其转轴与叶轮端联好后,另一端用滑轮吊在门形架中,调好高度,尽早与电机端联轴器联好。注意:在吊装过程中当叶轮端联好后,另一端偏移距离不得超过5?L。否则将对膜片联轴器的弹性性能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可能造成联轴器损坏。 13.按AN系列轴流风机转轴系找正原理示意图:以叶轮端半联轴器和电机主轴水平为基准,找平找正。应保证叶轮端后导叶组件中主轴承座位置的热膨胀补偿量,即电机水平位置的预抬量(具体数据见总装图)。应以两个联轴器膜片间的张口值来保证,其张口值大小,可通过计算得知;按一般的比例,其张口值约0.20?L(因烟气温度也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可。 14.电机基础、进气箱基础、扩压器基础二次灌浆,达到规定硬度后拧紧地脚螺栓,复查张口数值。 15.组装扩压器芯筒,传扭中间轴护管,轴封筒等。 16.组装冷风管护筒,冷风管路安装,油管安装。 17.进气箱、大集流器、前导叶、小集流器等上半部、扩压器上半部安装。注意各法兰之间加装密封材料,须现场封焊的圆法兰及对口板外不加密封材料(参见风机总装图)。 18.调整前,导叶开启程度应基本保持一致,建议在0度时(即前导叶叶片与主轴中心线平行时)调整和检查。 19.安装前导叶操作执行机构,注意叶片开启,机壳外的指示执行器的指示应保持一致。 20.按图纸要求安装冷却风机、加油装置、现场测温、测振装置、防喘振报警装置(若有)等(具体见各装配图)。 21.安装进出口膨胀节、内外保温防护层,整个风机与管道系统连接。 (二)轴向预拉量的调整 由于该类风机在热态工况时,烟温较高,传扭中间轴较长,其轴热膨胀量较大(约5~10MM)。因此在冷态安装时应将单个联轴器的安装间隙比自然间隙预拉开2.5~5MM。 1.设备清点、检查。在设备到货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清点检查。 2.基础划线、垫铁配置,纵横中心线相对锅炉中心线偏差不大于20mm。地脚螺栓箱标高误差不大于10mm,相对之间误差不大于2mm。 3.轴承组安装。轴承组就位安装,要求:中心距误差5mm,标高误差10mm,轴承组中心线的水平度公差0.1mm/m。调整调平螺栓,紧固地脚螺栓。 4.进气室、扩散器的安装。进气室、扩散器就位,安装好地脚螺栓,通过调整垫铁使之与主轴承风筒对正,其标高允许偏差为0~-10mm,水平度偏差不大于3mm。两者与主轴承风筒之间的间隙按图纸要求为20mm。 5.电机找正和连轴器的安装。风机和电机轴线同轴度公差0.05mm。联轴器端面之间间隙应均匀,间隙偏差不得大于0.08mm。 6.风机的润滑 (1)油站及油管道安装中,严格遵照供油装置的厂家所提出的技术要求进行施工。在需要润滑的各个部位,添加图纸或说明书要求的润滑油或润滑脂。 (2)管道安装力求走向合理,工艺美观,回油管需有3.5的倾斜。油箱及附件检查、清洗,油箱用煤油做渗油试验,冷油器按其工作压力的1.25倍作水压试验,附件清洗后,喷油恢复。 (3)对油管路系统进行油冲洗,冲洗化验合格方可具备试运转条件。 二、离心风机作业方法 (一)设备检查、检修 1.检查叶轮旋转方向、叶片弯曲方向、机壳出风口角度应与图纸相符(特别注意叶轮的左右旋之分); 2.机壳、转子外观应无裂纹、砂眼、漏焊等缺陷;机壳内部耐磨衬板应牢固、平整、无松动现象; 3.入口调节挡板门应零件齐全、无变形、损伤,且动作灵活同步、固定牢固; 4.轴承冷却水室水压实验应严密不漏,按1.25倍工作压力进行水压试验;叶轮与轴装配应装配正确,不松动;轴承型号及间隙应符合设计,用压保险丝法检测各间隙;风机轴承推力间隙应在0.3~0.4mm之间,用压保险丝检查,膨胀间隙应符合图纸规定;安装时应使轴承纵横中心偏差=10mm,轴水平度偏差=0.1mm/m; 5.拆卸下来的零件应妥善保管按顺序编号,放置在干净的地方,以免带上杂物,不可碰伤。 (二)离心风机安装方法 1.首先,检查地基的外形尺寸、各预留空洞的中心尺寸;地基外型尺寸偏差应在±20mm范围内,各预留空洞的中心尺寸偏差应在±10mm之间;基础划线,以主厂房建筑基点或锅炉纵横中心线为基准,测得基础纵横主中心线偏差应在±10mm,中心线距离偏差应为±3mm,基础标高应在±5mm之间; 2.凿平地基,放置地脚螺栓、布置垫铁,垫铁组一般为2平1斜3付垫铁,厚的放下面,斜垫铁应成对使用;并伸出机框约20mm;找正后应焊牢、不许松动;垫铁应放置在设备主受力台板、机框立筋处或地脚螺栓两侧,在不影响二次灌浆的情况下尽量靠近地脚螺栓孔; 3.机壳下半部粗定位:注意厂家的安装标记,通常?A?、?B号各位一台,就位前注意区分与进出口风管的关系、叶轮旋向等; 4.将集流器喇叭口插入叶轮内用铁丝固定后,将整个转动组吊入预定位置;安装地脚螺栓,地脚螺栓的弯曲度应≤L/100(L为地脚螺栓的长度),地脚螺栓底端不应接触孔底、孔壁。地脚螺栓应受力均匀、并螺栓外露2~3扣;然后松开铁丝将集流器下部与机壳下半部用螺栓固定初步调整叶轮与喇叭口的间隙。 5.风机转动组找平、找正:风机主轴与轴承座之间的垂直度采用如下方法找正:将磁力座贴在主轴上,将百分表表头指向轴承外圈或轴承座弹位端面上(既上端盖加工面上);此时旋转主轴一周以上其表针读数不大于0.15mm即可,此读数值为该轴承座与主轴的垂直情况。 6.电动机找平、找正:调整风机与电机主轴同轴度(既联轴器找平找正)。用三块百分表找正,轴向两块、径向一块;每盘动轴90度,记录数据,测量其上下左右的读数,调整同轴度,使其误差≤0.05mm;且两靠背轮之间应有10mm间隙。找正后,复查轴中心高度等部分数据,做好记录。 7.在风机找正后,进行机壳上半部扣盖、集流器与机壳安装就位,两机壳之间应垫石棉绳;拧紧连接螺栓,四边螺栓应受力均匀;以叶轮为基准,再次调整叶轮与喇叭口的间隙。 8.安装进气箱、入口调节挡板门和风机其余部分,调节挡板转动灵活,否则应加润滑油转动、直至转动灵活方能安装;安装时叶板应固定牢靠,与外壳有充分的膨胀间隙;调节操作装置应灵活正确,动作一致、开度指示标记与实际相符;要注意开启方向,不可装反,进气方向与叶轮旋转方向相同。 9.冷却水、润滑油管道布置应符合图纸要求,布置正确、美观,且管道内不得有杂物。 电力安装论文: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点 摘要: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许多道施工环节,在实际施工中,受设备、施工人员等因素影响,会导致好某个施工环节发生疏漏,进而降低工程的施工质量,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对居民正常用电秩序带来不便。本文就在分析影响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研究了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为电力安装工程具体施工能够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质量控制;重点 近些年来,在人们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我国电力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电力建设项目数量越来越多,电力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成为电力企业关注的重点内容。在电力安装工程施工当中,变压器、开关柜、配电柜以及电缆敷设等施工过程十分繁琐,一旦出现细节处理不到位,都会给整个工程施工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掌握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重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设备因素影响施工质量。 电力安装工程涉及到许多施工机械、电力设备和材料,这些都会对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具体体现为:首先,施工机械因素。在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需要用到大量不同的机械设备,设备的性能、稳定性等都会对施工过程产生干扰,进而影响施工质量。其次,电力设备因素。设备质量高低是施工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电力设备存在质量问题,及时整改施工过程完全到位,最终施工质量也达不到要求,所以,电力设备质量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影响因素[1]。 (二)人为因素降低施工质量。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需要由专业的施工人员来完成作业,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专业技能等决定着其施工水平,关系到施工中是否会发生质量隐患,对工程施工质量起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人为因素也会降低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 (三)环境因素影响施工质量。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通常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的,突发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会对施工过程造成妨碍,进而影响施工质量。此外,社会环境也会起到一定影响作用。 二、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 (一)接地装置的施工质量控制。 接地装置是电力安装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保护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接地装置施工中,需要采取等电位连接的方式,利用。整个接地系统要联合接地,根据需求设计相应的基础装置,满足电流分流的要求。 (二)电缆、电线敷设施工质量控制。 在电缆、电线的敷设施工中,电压等级、回路不同的交流或直流电线,要分别置于不同的导管内;属于同一回路的交流电线,要置于同一金属管中,且在管内部分的电线,禁止有接头存在。此外,当采取多相供电时,在同一工程中,所有电线的绝缘层颜色应保持一致,其中,A、B、C三相分别为黄、绿、红,零线为淡蓝色,保护地线为黄绿相间。在穿管敷设施工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预防发生质量问题,具体包括:第一,在穿管敷设前,先对管线进行检查,无管材破损或护口遗漏等情况,规格准备完全;在穿管连接中,要小心操作,及时套上护口,将线头弯起,避免电线缩回。第二,在导线连接时,为预防导线线芯发生损伤,需要选择合适剥线刀口,适当用力;对于螺旋接线情况,使用合格的接线钳,控制芯线长度,预防线芯外露或松动。第三,做好线管、线盒的清理,避免有泥水等杂物降低线路绝缘电阻,保证导线绝缘可靠[2]。 (三)母线安装施工质量控制。 在母线安装施工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搭接连接母线时,搭接的长度和钻孔直径要符合规范要求,螺栓固定的力矩值要达到规范标准。其次,做好母线接触面的清洁,使用电力复合脂涂抹,保证螺栓孔的规范,周边不存在毛刺影响螺栓使用。第三,在连接螺栓时,要在两侧均使用平垫圈,垫圈间隙应超过3mm,螺母侧要使用弹簧垫圈。第四,在螺栓固定过程中,要使其均匀受力,避免接线端子受到其它外部作用力,出现移位、变形等问题。 (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控制。 变压器是变配电的核心单元,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安装工程的安全。在变压器安装施工中,质量控制措施有:变压器低压侧中心点应该直接与接地装置接地干线连接在一起;做好接地装置的施工,其接地阻值要达到设计要求;变压器、附件外壳以及其它非带电部位应全部接地。 (五)高低压开关柜安装质量控制。 在高低压开关柜安装施工中,首先要做好场地的准备工作,包括场地清理、墙面施工和门窗安装等,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其次,在开关柜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加强开关柜的验收,对于运输和安装过程发生损坏、缺失的情况,及时更替,避免不合格开关柜被应用于工程中。 (2)做好开关柜断路器与推进设置的联锁装置,保证动、静触头完好,接触紧密,中线线相同,辅助开关的切换接点能够能够准确动作。 (3)做好施工环境的卫生保持,定期清扫,门窗封闭,有效防尘、防潮,保持配电室清洁,为成品保护创造条件[3]。 (六)避雷网安装施工质量控制。 避雷网是保证电力安装工程安全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雷击对电力设备的不良影响。在避雷网安装中,将避雷带安装在建筑物顶部,并通过增大焊接面来提高防雷能力,电力工程中的所有金属设备都要直接与防雷干线连接在一起。在完成接地体的安装后,需要对其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接地体的位置、材料和焊接质量等均达到规范要求。同时,还要测试接地体的电阻,保证其对雷电的导流效果;如果接地装置为自然接地体,需要借助钢筋完成测试,人工接地体要在会回填土前完成测试。如果测试不合格的,还需要对其进行补充改正,使阻值达到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存在较多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会对电力设施的正常使用带来不便。针对此种情况,掌握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并将其准确应用于电力安装工程施工管理当中,可以有效提高电力安装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 作者:邵海燕 丁惠 单位:江苏松源电力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安装论文:电力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 1电力安装工程出现问题的原因 (1)外部因素的印象。外部因素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占据很大的比重。在自然因素中,气候因素、湿度、温度等等不受人为控制的因素;人为因素是可以受认为调控,安装技术、质量、施工环境、管理等等属于人为范围之内的。这两种外部因素是造成电力工程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施工设备和材料的问题。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问题都是可能对电力安装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材料中,包括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以及原材料,电力安装工程涉及了许多复杂的成俗,材料的选取和使用上也是有很多的要求的。因此,材料的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次,设备的使用性能、生产工艺以及材质特点是否符合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要求也至关重要。 (3)安装团队的技术力量不过关在现阶段,诸多的电力企业并没有对电力工程安装形成比较明确的认知,传统形式对电力安装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束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到了安装团队在施工水平、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等等方面都存在的比较明显的缺陷,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导致了电力安装团队的技术力量不过关的问题。 (4)协调沟通能力欠缺。内部问题的协调和沟通是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在电力安装工程之中,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出现都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电力工程的崩溃。财务、技术、行政管理、业务等任何一个工作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得电力工程的资金链断裂,进而形成进度、工期等的延误,使得整个电力安装工程施工出现问题。 (5)电力安装流程存在问题。在现阶段的电力安装工程之中,流程以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存在着不足,电力企业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利润,使得各种违章问题频频出现,这就会使得电力安装工程施工问题的验收、预算、审核等等比较重要的工作环节出现问题,这种问题会一直影响电力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 2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应对方法 (1)加强电力工程安装人员的业务能力。施工人员不单单包括具体操作的人员,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也能够对电力工程安装造成很大影响,先进的安装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需要施工人员具有一定的技能素质和施工经验,所以对施工人员、管理者、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以培训的方式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由于每个施工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水平千差万别,因此要想建立一支技术和素质都过硬施工团队,就必须要求施工人员从自身做起,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进步的学习氛围,以利于电力工程施工各方面人员专业技能提高和个人修养的提升,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2)对各级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予以明确。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与每一个工作人员紧密相连,在电力工程施工安装管理工作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只有每个工作人员承担其自身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严谨工作,才能使整个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这就要求管理者对在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及各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职责的明确,以便于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可以追责到个人,这对于整体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3)完善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工作程序为主体的规则制度是施工管理的重点,要以标准化为基础加强施工管理工作。应该建立技术、管理、施工为主的标准体系,加强员工对施工质量重要性的理解,通过规章制度的实施来规范员工的操作和管理,使电力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具有更加科学、系统、合理的保障。各个电力公司可将公司管理制度以文件的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对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工程进度、工程安全等进行考察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4)提升电力安装工程的施工效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重要目标是提升电力工程安装的效率,这也是当前时代下电力企业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应该建立以网络等现代化管理软件为基础的管理方式,施工企业要以科学管理和现代技术为依托,实现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效率的提升。 (5)加强施工进度管理工作的创新。要想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就必须对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创新。在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例如:制定科学、适用的管理制度;在已有的施工进度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施工进度管理工作等。 (6)电力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创新。工程造价是施工管理工作中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它是施工管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电力工程项目从开始施工到竣工验收整个阶段消耗的所有费用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为了最大程度上实现电力工程安装的创新,就需要保证各项电力计算的精准性,如果有必要就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结束语 总体来讲,我国电气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使得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实际应用上,实现电力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控制对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等等的也是有着正面影响的。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安装之中,实现施工管理可以工作人员、材料、设备等等资源进行比较综合的整合,这些对电力安装工程的正面影响是会一直存在的,从而推动我国电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朱占飞 单位:江苏安信电气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安装论文:电力安装工程预算分析 1电力安装工程预算的意义 当今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形势下,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做大做强。同样,随着的工程规模不断增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资金要求,这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电力设施建设项目的成本预算与控制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加强成本预算控制,使项目成本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才能实现电力安装工程的成本控制管理,对于电力安装工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电力安装工程预算的现状 目前,总结我国电力安装工程预算现状,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设部门与项目部在签订施工合同时,相关施工条款的约束较为含糊,缺乏对利益双方相关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力,很多施工中的细节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许多预算指标偏离市场。其次,建设公司与项目部签订合同后,由于没有细节的合同条款约束,导致对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施工设备,以及施工备品备件管理不善,造成资源浪费。签订合同后,进行的成本预测与实际工作中用量偏差较大,预算时未能依据实际的市场行情进行,未能及时依据施工项目的工程数量,及实际工程量进行较好的修正、校对工作。成本预测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导致工程预测出的总投入与实际投入之间出入较大。预算失误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在材料和人工上的安排不合理,人员上主要是配置较差,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施工中的规章制度执行力较差。最后,从全局出发来看,施工规划不够全面,未能全面进行较好的合理规划安排,各个项目内容在施工中的结合不到位。 3提高电力安装工程预算控制的对策 3.1全面严格在电力安装工程中落实成本责任制 将成本管理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中去,实现目标成本责任制,归类成本要素,细化分类管理,逐渐分解到各个分区甚至各个作业队,在细节中进行细化管理。在实践中全面落实各个阶段的施工内容,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个人的工作使命感,逐步形成全体参与的、全方位的、全盘的细化过程项目成本管理,将责任真正的落实到每个员工个人身上,明确相关责任人,坚持做到分工分责管理。 3.2全面实施电力建设和安装工程控制措施和成本核算 期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将项目经理责任制与工程的预算制度相联系,确立项目在施工中的地位,保证工程项目的重要地位,施工中要确保工程质量,还要进行严格的成本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依据是按施工要求进行。施工中外界的社会环境同样重要,只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有效促进电力建设项目取得长远的经济收益。积极进行电力施工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加强项目成本核算预算管理,要让工程预算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3强化电力建设安装工程材料预算 电力安装工程的材料成本控制是关键,是一切预算控制的根基,全方位的预算管理最应重视的是对材料的预算管理。当工程经过招标中标后,首先应对该工程进行预算编制,组织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对预算进行编制,经过严格的市场调查及公司的工程审批后,工程项目预算要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实施,依据预算量进行施工管理,坚持以预算量为施工依据。项目部对操作进行监控,特别是对材料的采购,采购部要严格依据预算材料部门的计划实施材料采购,采购时要严格依据各个项目部编制的采购计划,并严格在资金预算控制的标准内实施采购。如果其间发生变更,及时办理相关的工程材料使用证明,配备工程使用证明材料,才能进行材料的领用,严格规范审批制度,限定好使用范围,不得私人擅自使用,这样就可避免预算超支。 3.4建立电力建设安装工程成本控制动态考核机制 电力安装工程的成本核算、预算控制,难免在实践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责任制度进行分工,没有对相关成本进行透明化,没有系统地完善相关管理细节。因此,在预算制定完成后,要严格落实好相关负责人,有关责任人要在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经济分析,在主要大项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用、机械费等,进行费用整合管理,积极分析并对数据进行细致研究,对于不同的施工项目进行实施考核,采取一定奖惩措施,通过该制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薪酬管理,确保该奖惩制度顺利实施。 4结语 科学合理的工程预算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同时随着企业竞争实力的增强,在电力安装工程的预算中,合理有效的工程预算可促进安装施工企业工程顺利完成,合理控制企业的成本。 作者:谭振杰 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 电力安装论文:电力安装公司项目成本控制论文 一、加强电力安装公司项目成本控制工作的措施 (一)项目成本要实现全员控制 由于项目成本的产生涉及到电力安装公司组织机构的各个方面,个别员工生产业绩的情况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本,因此项目成本控制需要公司的全体员工参与。公司应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全体灌输成本控制理念,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氛围,尽快实现员工观念的转变。电力安装公司可以对成本控制指标进行分解,并将指标下放到参与项目施工的每位员工身上,争取做到“人人有指标”。同时,电力安装公司还应根据指标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达到降低成本、增加公司效益的作用。 (二)在项目成本控制中要实行动态控制 电力安装公司要对项目成本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控制,在项目施工过程的每个阶段都要持续地进行成本管理。同时,项目成本控制要遵守及时性原则,将成本控制的过程改变成一个动态的管理环境。公司内部要建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恰当的财务分析软件,对项目实施期间发生的成本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记录、核算和控制。 (三)使用作业成本法归集各个项目的成本 电力安装公司要以作业为中心控制项目成本,作业的划分应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与计量,计算出相对准确的项目成本。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方式关键是对作业中心的选择,公司首先要将不同的电力安装项目工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中心,具体的工程再根据施工情况和工程组织情况等划分为小的作业中心。项目的作业中心一旦选定,就要依据成本动因将项目成本,尤其是项目施工现场发生的成本准确地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以作业成本法作为项目成本的核算方法,可以有效、正确地归集各个项目的成本,提高项目成本控制的能力。 (四)加强直接人工控制,主要从工期和人工管理两方面来进行 电力安装公司可以使用挣得值法来实现对直接人工和工期进度的控制。针对电力安装公司工期延后和工人数量增加所导致的直接人工成本增加的情况,可以使用挣得值法对直接人工成本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实现对直接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电力安装公司可以使用挣得值法计算计划工作预算的直接人工费、已完工作预算的直接人工费和已完工实际直接人工费,三个参数之间的差额,得到工程实际施工与计划施工之间的进度和直接人工费的偏差,以便随时监控工程进度和直接人工成本的控制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二、结论与建议 有效的成本控制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成本的控制水平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社会评价、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等都具有重大意义。电力安装公司在项目施工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成本控制弊端,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管。本文依据电力安装公司的成本控制实际情况,系统总结了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认真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本研究对电力安装公司的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有所启示和帮助。 作者:冀阳阳 李燕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电力安装论文:电力安装中安全和节能施工技术分析 1电力安装过程中安全控制 1.1建立电力设备安装中的安全机制 在电力得到广泛运用的今天,电力安装非常普遍,但是电力作为重要的能源本身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在社会中电力事故非常普遍,频发的电力事故不仅会给电力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也会导致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因此如何确保用电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对目前的电力事故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电力事故与电力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高密切相关,所以,要想实现电力安全“零事故”就需要电力企业的监管部门对电力一线施工人员进行监管,及时着手建立电力设备安装中的安全机制,使电力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有专门的监督部分和人员。 1.2对电力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 电力安全直接关系到电力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为了保证电力安全就需要对电力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首先,电力企业要对电力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使电力施工人员掌握最基本的电力安全知识。在进行完最基本的电力知识培训后,电力企业还要对电力施工人员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工人不允许其上岗,并继续对其进行培训,直到合格为止。除此之外,还要对电力施工人员进行抽查,对于抽查不合格的电力施工人员,要继续进行培训。其次,对于将要进行电力安装的工作,电力企业要对其中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的地方进行分析,提前告知电力施工人员。最后,对于电力安全规则执行比较好的电力施工人员要给予奖励,对于操作不正确的电力施工人员要进行通报批评。总之,通过电力企业的一线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从源头上保障电力安装过程中的电力安全。 1.3电力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电力安装过程中,电力企业要防患于未然,对电力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并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保养,避免由于电路老化而引起的电力安全故障。其次,电力企业还要根据当时的施工情况,选择合适的线路和设备,并考虑到施工环境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中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关措施,防患于未然。除此之外,在线路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装的先后顺序,不要为了省事而漏掉电力安装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尤其是在安装避雷针的时候,尽量按照安装程序的要求,不要因为漏焊而影响避雷针的正常工作。除此之外,水的问题也是电力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环节,在电缆安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电缆内部是否干燥。最后,当电力设备安装之后,还要对电力设备进行调试,确保电气设备投入使用后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2电力施工过程中的节能措施 2.1选择节能的电气设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力节能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电器设备中。在电器设备的安装中,施工人员要首先考虑选择节能的设备。例如,在变压器的选择上,如果变压器长时间使用,但是变压器的设备的容量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那么就会造成不必要的电能浪费,因此,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采用相适应的变压器。同样,对于电动机的选择,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节能幅度最好的设备。 2.2电力企业的施工人员应该对变电所进行合理定位 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对变电所位置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在一般情况下,变电所要尽可能选择离负荷中心比较近的位置,电力企业施工人员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提供适当数量的变电所,在正常情况下,变电所的供电半径通常为小于500m[3]。除此之外,电力运输路径的长度也会造成电力的浪费。因此,在电力设备的安装中,要尽可能地减少电力输送的路径。 2.3规范电源的安装 对于电力安装来说,如果电源没有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安装,就可能导致三相负载不平衡的问题。如果中性点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就会致使中性线流量过于高的现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中性线的损坏程度大大增加。电力企业的施工人员应该在电力安装过程中依据负荷的性质对用电设备进行分配,实现三相负载平衡。 2.4做好电力节能安装规划 在对电力施工项目进行安装之前,电力施工企业要对电力施工项目进行规划。在电力企业对电力安装路线进行规划的时候,首先需要电力施工企业对电力施工现场进行考察,结合施工环境的现实需求,计算出最佳的输送路径,尽可能地在施工过程中做好节能措施。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用电量的连年攀升,我国的用电需求越来越大,为了保证电力施工过程中的用电安全,并尽可能在电力施工过程中推行节能措施,需要电力企业对电力一线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同时还要对电力施工人员的一线施工工作进行监督,确保电力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在电力施工过程中,电力企业要通过一系列节能措施,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用电消耗。 作者:何亚斌 单位:清远恒达电力发展有限公司 电力安装论文:电力安装工程造价论文 一、电力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的缺陷 结合电力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过程,分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缺陷,汇总如下: (一)造价管理缺乏计划性 电力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按照造价方案执行管理,实际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导致造价管理不具备层次性,而且诸多造价管理的信息呈现混淆,达不到完善管理的状态。管理人员无法保障造价管理遵循计划约束,直接增加造价规模,促使安装工程中支出过度的成本,管理人员逐渐忽视造价管理的计划与控制,随意处理造价管理的信息,对造价管理产生极大的压力。 (二)造价管理缺乏专业性 造价管理是电力安装工程的一部分,大部分电力企业安排施工人员进行造价管理,缺乏专业的人才支持,没有意识到专业度的重要性。例如:某电力企业只注重安装工程的成本控制,仅仅将成本控制作为造价管理的项目,忽略调度、资金分配等项目的价值,实际该企业的安装工程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本效益,在部分项目上出现成本风险,干扰造价控制的安全进行。 (三)隐蔽工程的造价管理失控 隐蔽工程属于电力安装工程的重要部分,在造价管理中占有高比例。隐蔽工程中的造价管理需要明确的控制途径,但是实际造价管理出现失控风险,主要是因为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审查,导致造价管理缺乏基础依据,在计算造价信息时,即会出现诸多不规范的数据,促使管理人员无法正确评价造价内容,进而引发严重的失控风险。例如:某电力安装工程单位,在造价管理中没有结合施工图纸,根据施工实践验收隐蔽工程的内容,导致隐蔽工程的造价管理缺乏真实性,与项目存在成本偏差,对安装工程的整体造价也产生风险影响。 二、电力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对现场管理的应用 电力企业为缓解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的压力,积极发挥现场管理的作用,将其应用在造价管理中,解决造价管理中的问题,提高电力安装工程的效益,如下: (一)制定造价管理的计划 电力安装工程通过现场管理,制定造价管理的计划,保障造价管理符合安装工程的实际需求。以某电力安装工程为例,分析现场管理的应用。首先该工程以所处的市场为计划导向,完善造价管理的计划项目,规划与造价管理相关的指标,如资金、质量等,作为安装工程的造价限度,避免造价管理超出预定标准;然后该工程重点规划造价管理容易发生失控的关键点,利用组织的方式,提出管理造价的方式,有计划的进行每一项造价管理,严格按照工程现场的需求,最大化的排除不利的影响因素;最后该工程利用现场管理的作用,实现定额管理,在安装工程中实行定额分配,通过降低消耗的方式,保障造价管理的效益性,该工程利用现场管理,提高造价管理的综合性,完善整个造价管理的过程。 (二)提高造价管理的专业度 现场管理对造价控制具有明显的约束力度,拉近造价管理与安装工程的距离,确保造价管理具备专业的特性,优化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的整个过程。电力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中涉及的项目比较多,现场管理可以明确项目职责,保障造价管理的专业价值。例如:某电力安装工程在现场管理的作用下,优化造价管理,在安装工程的工艺、调度等方面均实行专业管理,构建了与造价管理相关的控制体制,促使安装工程各个项目的成本都能在协调状态下实现相互配合,保障现场管理的效益,严格控制该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成本投入与经济支出。 (三)严谨控制隐蔽工程的造价管理 隐蔽工程的造价管理对整个工程的成本效益有很大的影响性,电力安装工程将隐蔽工程的造价管理作为重点控制的内容,利用现场管理优化隐蔽工程的造价信息。例如:某电力安装工程中包含多项隐蔽工程,该工程在隐蔽工程的现场,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审查,准确计算隐蔽工程的成本资金,在后期工程验收时,注重工程评价,在审核工程的基础上,管控隐蔽工程的造价管理,除此以外,该工程在隐蔽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实行质量控制,通过现场质量管理,降低造价管理的难度,在高效质量的作用下,确保造价管理的严谨性,积极发挥现场管理的优势,所以该工程通过现场管理,既可以解决隐蔽工程造价失控的问题,又可以保障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有利于电力安装工程的高效进行,缓解该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压力。由此可见:现场管理在造价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约束工程成本,促使其发挥更大的施工效益,稳定造价管理在安装工程中的地位。 三、结束语 现场管理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电力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情况,按照造价管理的需求,优化现场管理的应用,进而发挥现场管理的作用,解决电力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问题。基于现场管理的电力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具有高效益的控制方式,稳定造价管理的应用,避免安装工程的造价信息超出预算编制,体现现场管理的优势。 作者:弓志越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长沙供电分公司 电力安装论文:电力安装机电工程论文 1机电工程的概述 1.1机电工程的特点 机电工程一般都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始终,并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综合看来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1.1机电工程涉及到的知识较广;机电工程涉及到的设备和技术较为复杂,且更新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具有相当强的时代性和独特性。 1.2.2前文已经概括的说到,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用电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因此安装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且速度惊人。 1.1.3机电工程具备很强的通用性,针对某一环节可以安装不同类型的装置,也可以进行不同的生产流程。 1.1.4电力安装是机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型设备的组装两相当大,因此对于检测、装配、维修的专业要求也很强。 1.1.5随着机电工程的发展、控制系统的不断完善,因此对于机电水平专业技术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1.2电力安装的重点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和工农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之前也有显著的提高,因此在居民、工业、农业上的用电量也就随之增大,客观上也促使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机电工程在电力安装中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因此我们着重把握的重点应该是:首先,未雨绸缪,在施工前必须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不打无准备之仗;其次对于电力安装的各个环节的内容要有深刻的熟悉;同时还要对于详细施工中的考核设置标准,并对其进行详细的监督和管理。例如:在某一项工程中首先应该明确每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各个设备的参数、施工技术的验证标准以及在发生故障时的抢救措施细节。在安装过程中,对设备的和材料做到充分、详细的检查,尤其是对于易燃易爆、防震等材料的检查是检测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还应该将每项措施具体落实到个人,不仅能够确保上述措施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工程的准时完成,再者对于各项技术的严格标准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电力安装过程中机电工程的重要性 2.1机电工程作为电力体系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管理模式方面。还是对相关制度的改革上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与作用。虽然我国现有的电力体制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其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完善。而且机电工程通过利用自身覆盖范围广,工作量大的特点,能够随时接受企业内部的检查与监督。 2.2因为机电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型 施工人员在对单位工程进行施工前,必须充分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并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并制定最终完善的施工方案,加强对每一个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将各部门的职责范围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在机电设备使用前,技术人员要对其参数进行全面的检测与调试,确保其保持在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出现失效等设备故障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机电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整个机电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与质量。施工单位在进行电力安装施工时,必须配备专人对其安装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这是由于我国大多数施工单位只是一味的注重了施工成本的控制问题。往往忽视了施工质量与使用效果的重要性,这也是引发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充分电力安装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所有的工程项目进行有规划的施工安排,尽量选择施工经验丰富的安装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电力安装施工的效率与质量。 2.3在实际机电工程施工与使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所以,施工单位要在专心质量问题产生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相关有效的解决对策。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与进步,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机电工程施工中有效的监控手段。其能够对每一个分项工程进行严密的检测以此来保证机电工程得施工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加强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从而促使各项施工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本文具体归纳了主要监管内容。 2.3.1由于机电工程项目中存在大量的隐蔽工程,而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对于机电设备的使用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当前的机电工程安装施工中,大部分施工人员通常都忽视了质量验收工作的重要意义,必须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并加强对施工质量的严格把关。 2.3.2为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应加强对重点施工项目进行的控制和检测特别是对于自动化系统的程序输入以及在控制等方面的严格监控。 2.3.3质量管理的关键点。机电工程的质量管理点一般都是设置在质量架空的重要部位,从而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控制,进而大大提高质量监控的效果。这是消除安全隐患最根本的办法之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时代在迅速的发展,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但是,由于在实际的电力工程施工中,其具有专业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那么,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加强对机电工程技术体系的改革,以此来不断提高电力安装施工质量与效率。从而促进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沈 刘亮 单位:齐齐哈尔市新晟电力安装有限公司 龙江县电力安装有限公司 电力安装论文: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摘要】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的一部分,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但在当前的变电站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通过了解电力施工的具体特点和工作流程,梳理出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电力安装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工业体系的不断壮大,对于大型电力设备及相应设施是供不应求。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对于大型的供电设备有着极高的要求,对服务水平也有着高要求。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其建设过程中也需要进行高强度电力安装施工作业,保障电力输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面对复杂的输电线路,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操作;涉及起重、登高、带电作业的项目也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高度配合,保障技术、人员、设备的安全。总而言之,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需要在电力安装施工时做好管理工作,防范危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可靠。 1电力安装施工管理的内涵 1.1现场管理 现场的施工是在现场进行实际的操作,不仅要求施工人员拥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求现场指导人员能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两者配合默契,才能保证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检查施工现场的环境、工程的相关结构,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1.2安全监管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1]。在电力安装施工工作开始前,应该能够清晰准确预料各种突发状况,并且能够有急事应对的策略,减少因错误导致的事故和危险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者应该严格遵守操作流程、相关制度,不得私自作业。当前存在的安全监督问题主要是忽视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管理者和施工人员对安全施工意识认识不足,这一现象导致了诸多安全事故发生。如2003年广东韶关某500kV变电站发生的“3•1违章操作事故”,虽然没有人员伤亡,却使社会经济损失。由此可知,电力安装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有多重要,为了避免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电力安装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1.3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无论何种工程,都要求高质量的施工,不能为了效率和利益,丢掉质量。管理不力导致的质量问题,最后麻烦的是施工者,还要再次浪费时间和精力重做,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延长了工期,给别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1.4指导明确 管理者也是指挥者,决定着工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在施工前,管理者应该有明确的施工计划、规范具体的操作流程,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在施工期间,管理者应该按照既定的图纸指挥施工,不得随意更改图纸内容,影响进度。 2电力安装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安全意识 在外施工作业就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施工人员常常要爬上设备、电线杆、触摸电网、维修线路,这个过程本就充满了危险。人们也时常谈论起电力安全的问题,但是依然有很多事故在发生。不得不强调的是施工队伍缺乏安全意识,他们容易相信经验、妄下定论,或是在施工现场忽视装备的保护作用,不带安全护具,例如:安全帽、安全带等,极易导致危险事故的发生。 2.2监管不到位 每一次的电力安装施工都需要有监理人员进行全过程的监理,保证施工安全有效进行[2]。但是,有些企业为了节省开支,私下临时聘用非专业监理人员,不仅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还没有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在这种没有相关标准要求下的监理,只是形式主义,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他们不会记录监理日志,丝毫没有责任心。例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街道上有电力施工,特别是在偏远的郊区,有时只能看到一个电力施工人员在进行作业,旁边并没有人对此进行监管。有些监理人员对待监理日志的填写和记录都不放在心上(见表1),这是工作态度的问题,也是企业管理不力的问题。 2.3项目管理混乱 项目管理涉及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问题[3]。从外部而言,主要是电力施工安装市场、各企业和供电部门之间的问题。如在电力施工安装市场和各企业合作中,合同管理问题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对合同了解,缺乏对项目安装经费了解,导致合同不合理,合同管理混乱等现状,由此而演变的问题是项目结算时签证费和设计修改变更费用无法收回。此外,在项目管理中,项目进度管理问题也较为突出,由于前期拟定的施工计划不切合实际,或施工过程中没有加强进度管理,导致项目进度延期,由此而演变的后期问题是项目成本超出预算,投资资金没有得到优化利用。 2.4物资、器具管理不当 电力安装施工会使用很多工具,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有的企业常常忽视了对物资和器具的管理,导致是施工不善、进度拉长。在各个单位和部门间缺乏有序的合作,没有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那么在物资的配备和领用上极易产生问题,导致物资混乱,出现遗漏和缺失等情况,造成成本增加。例如:有些施工单位在做施工准备前,总是会急急忙忙地寻找施工工具,或者是在施工过程中随手乱扔工具,这些不当的行为只会延误工程,给企业造成损失。除此之外,由于当前的电力施工物资主要由甲方提供,但由于甲方对物资生产产家重视不足,也导致了诸如物资设备质量欠佳、后期服务落后等问题。 2.5施工质量管理不足 作为电力施工项目最核心的内容,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后期施工好坏,若施工质量欠佳,则容易导致各种安全事故发生,而在当前的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中,施工质量管理不足是存在的一大问题,由于企业重视不足,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导致施工人员技术缺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就导致了施工质量问题。 3具体对策 3.1加强安全教育注重安全管理 施工单位应该定期进行职业培训,一方面加强员工的职业技能,一方面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在单位内组织安全教育讲座、演讲,通过宣传册、海报、板报等方式促使员工踊跃参与。管理人员应该主动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和合作、善于倾听,帮助员工梳理情绪、排忧解难。在施工现场,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佩戴安全保护装备、清理施工现场,防止不相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影响施工进度。例如:现在在街道上进行电力安装施工时都会用线将施工点围起来,还会竖立正在施工的牌子,禁止不相关人员进入。这都是为了大家的人身安全着想。 3.2加强监管力度 企业应该通过严格的测评,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服从监管、工作认真的员工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不服从监管还屡教不改的员工给予严重处罚。相关监督部门也应该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防止出现恶性的监管不力事件。企业也可以放低身段,主动接受人民大众的监管,从外部环境要求企业要洁身自好。例如: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网民可以点击浏览网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供企业参考,这样企业能够全面了解自身的不足,适时改进。 3.3明确项目管理条例 项目管理可操作性很大,在管理过程中问题繁复,企业不可以制定严格的管理条例,依条例执行,不得篡改、不得包容、不得拒绝服从。一切都按规章制度办事,对于不服从者予以严重处罚。国家也可制定相关法律,严禁企业私下贿赂、违章办事,对于违反法律者,依法执行。例如:我国现在不断完善自身的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相信法律是公正的,用法律解决不正当的交易关系,这也是对市场的有利监管。 3.4加大物资、器具管理力度 针对当前存在的物资设备管理不当等问题,应用两个方面入手解决。①从加强企业管理力度入手,企业内部应当建立合理可行的管理制度,保证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保证各个环节准确无误,从而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②从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力度入手,针对项目所需要使用到的设施设备,应拟定具体清单采购需求计划,加强对设施设备供应方的掌握管理,核实设施设备的质量性能。设施设备采购回来之后,更要加强对设施设备的管理,如在存放方式上,避免存放方式不当导致设施设备质量受损;如在日常使用上,应加强记录日常使用情况,避免出现器具丢失、器具存量不足等问题。而在以上两个方面,应当制定相应的管理人员,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一旦出现问题,问责个人,给予相应处罚。 3.5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力度 为了避免各种施工质量问题出现,电力项目在正式施工之前企业应当组织员工培训,重点包括施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提升施工员工个人素质能力。除了施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还需要提升员工的施工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粘贴相关的标语宣传,将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落实。 4结束语 电力安装施工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其中有很多问题是我们在施工前就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企业要做好管理工作,带头行动起来,不能为了经济效益失去了企业的未来。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服从管理安排,不仅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技能,还应该树立安全作业的意识,保障施工顺利进行。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都应该冷静面对,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尽管问题不断,但是企业和职员应该拥有解决问题的决心。 作者:潘龙祥 单位:广西送变电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安装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要使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功能,就离不开对质量标准的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受到材料设备、施工方式、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做好质量控制,就必须在施工前期的准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以及施工完成之后的工程验收等全过程把控,让施工过程与施工所用材料、设备都合乎质量标准,细化施工工序,让每一步都能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设备;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化和农村边远地区的现代化推进,包括电力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电力工程属于持久性工程,设备安装是工程项目实体形成的主要过程。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的加大以及质量要求的提高,各施工企业必须认清做好质量管控的重要性,发现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材料设备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的材料很多,包括电缆、钢管、玻璃和水泥等。材料购买需按工程设计要求来采购,材料型号和质量都要确保合格,这就需要对供应厂家严格挑选,必须采购正规厂家的产品。电力工程所用设备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和将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通常价格昂贵,需谨慎、集中购买[1]。电力工程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1.2施工方式的影响 施工方式主要是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和工程调试手段等,这些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施工图纸必须按照施工地点和电力设备安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从整体上考虑工程方案、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等多方面的质量要求和经济效益。 1.3施工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也不例外。电力设备容易受到周边空气湿度、风力、温度和地形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施工进度和设备运行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实际环境,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来制订施工方案。 1.4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会涉及到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等,他们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要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务必配备专业的高素质人员进行相关管理和技术施工工作。 2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施工前的准备措施 (1)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项目部门应当制订专门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编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判,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未雨绸缪的施工准备可以让工程顺利开工,不至于出现过多不可控的因素而影响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2)择优选择施工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在人员配备上,要依据工程设计所需的技术标准,择优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增强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施工技术。要不断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时刻把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定期在技术上和思想上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积极鼓励施工技术创新,对于能够促进施工质量提升和工期速度提升的创新给予一定的奖励。(3)对施工材料设备进行质量监控。施工企业要选派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兼优的人员进行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并针对工程要求进行专业培训。采购人员要对供货商要谨慎审查,包括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指标的辨识,还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在多家对比之后选则信誉优异、价格较低、质量过硬的供货商。施工单位要安排专门的材料和设备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科学检验,确保施工准备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合乎设计要求[2]。 2.2施工中的质量监管措施 (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质量,务必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企业要针对设备安装工程指定相应的施工操作规范章程,施工人员务必严格安规操作,不可麻木大意、偷工减料;要践行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的同时,对技术创新也要及时给与奖励,鼓励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2)制定项目监管制度。要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除了充足的物质准备和技术、思想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工程项目部可以在企业内部派选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来担任监管人物,也可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来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反设计要求的施工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做好整改,对于较为严重或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要在整个施工队伍中做出相应的警示。 3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设计面非常繁杂,从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选购及它们的利用效率、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施工方法的选择,都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质量少有瑕疵或施工人员稍有懈怠,都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若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做好质量管控,待项目竣工之后再来进行针对性检修,必将耗费非常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对周边电网的运行造成影响,既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会影响社会和谐。正因如此,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培宝 单位:济南银河电气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山西冶金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山西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铝、铜、金、镁、银等,具有发展冶金工业的较好的资源禀赋优势。其中,铁矿累计探明储量约30多亿吨,居全国第四位,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8%[1]。铝土矿储量约占全国的40%,占全国首位,铜矿储量居全国第五位。除了铁矿石、铝土矿石、铜矿石的储量较为丰富外,山西还有金、镁、银、锰等金属矿产资源,这些储量丰富、品种较多的矿产资源使山西发展冶金工业具备了一定的资源比较优势。不仅如此,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廉价的电力能源供应是冶金工业发展的能源比较优势。 1.加入WTO对山西冶金工业发展的影响。在WTO框架内的国际冶金产品市场会对我国冶金产品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并对冶金企业转变经营意识,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股份制改制、企业间资本流通与合资合作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金属材料在各行各业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总的趋势是普通产品的市场将逐步缩小,而对高性能金属材料的需求将增加[2]。 2.资源与能源的潜在影响因素。首先,由于特定矿产资源结构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山西冶金工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可能遇到相当的资源约束问题,具体表现在:各种金属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如铁矿中富矿资源储量仅占6.44%,富铜矿占13.86%,铝土矿为一水硬铝石类型,高铝硅比的只占12.89%,石膏、硫铁矿没有I级品矿石等[3]。共伴生矿多、综合利用程度低。如以铝土矿为主的本溪组含矿岩系中,伴生有铌、钪、镓等稀有、稀土金属,并与耐火粘土、铁矾土、山西式铁矿共生,但这些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另外,国际市场上金属矿产资源的价格波动也会影响我国冶金业发展。如国际铁矿石原料价格的上涨,山西冶金行业开始受到波及,行业效益下降。2006年第一季度,山西钢产量完成332.5万吨,同比增长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0.7个百分点,比去年底回落0.3个百分点。1~2月份,山西冶金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79.9亿元,同比增长34.9%,实现利润9.7亿元,同比下降1.7%,经济效益也出现回落态势[4]。其次,能源供应方面,随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能源供应日益紧张。这种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推动了我国煤炭价格和火电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冶金工业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煤炭和电力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增加冶金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行业的长远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山西水资源现状也是影响冶金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之一,而冶金工业既是水资源消耗的大户,又是水资源污染的大户,这就决定了水资源问题将会极大地影响山西冶金工业发展。 3.冶金工艺技术的影响。冶金工业对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冶金工业发展对山西工业化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其次,由于冶金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有巨大的不良影响,如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以及采矿造成的地质地貌破坏等。这说明冶金工业发展对山西社会、经济、自然的影响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特征。然而山西又必须继续发展冶金工业,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新技术减少冶金工业发展的消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山西冶金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大环保技术,即采取措施对冶金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控制,协调生产和环境关系,达到既发展生产又创造良好环境的目的;二是新兴节能降耗技术,主要体现在高炉喷煤技术、连铸连轧技术、电炉废钢预热技术等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 二、山西冶金工业发展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在当前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冶金工业的努力目标和采用的应对策略应注意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快冶金工业体制结构与组织结构的创新调整。冶金行业是竞争性行业,已经进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时代。传统的多数冶金企业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局面将逐步退出,这是资产重组和体制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为了增大产业集中度,一些新的冶金集团公司将陆续联合、兼并,形成战略联盟方式进行组织结构调整[5]。在改革策略方面,要积极地、分步地形成集团化企业,确立区域市场优势,避免盲目、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就单个冶金企业而言,要有合理的经济规模,小于这一生产规模将难于采用现代化的工艺、装备,难于生产出质量好、成本低的产品而无法盈利。然而,冶金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年产800×104t以上的、超大规模的冶金企业将引起生产流程的不合理和投资额过大、资金回报率低等不良的经济后果[6]。在山西,应设想逐步形成2~4黑色金属材料生产集团,其中有些是兼并型资产合并的集团,有的也可以是市场、原料、投资等要素协调的策略性联合集团。长型材则主要是形成区域化的企业集团。特殊钢企业有条件的也可以形成企业集团,有的也可以进入板材集团,或是地区性长型材集团。企业集团化将进一步促进钢铁工业、钢铁企业的结构优化,进一步增强钢铁材料的市场竞争力。在太钢、海鑫、长钢等集团改造后,临钢、安泰、中阳等冶金企业也应加快组织结构调整步伐,钢铁企业总数还要减少。特别是山西现有5100多家小铁厂、小钢厂,通过采取联合、兼并等方式,优化山西钢铁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迅速提高山西钢铁工业的工艺技术水平、产品技术含量以及市场竞争能力。对于山西铝业、铜业等其他冶金企业而言,可以采取类似措施,通过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调整,加快落后装备和产品的淘汰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品种结构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结构水平,这是山西冶金工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对策和目标之一。 2.实施新的冶金工业技术创新,实现清洁生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导向性发展要求,冶金工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该逐年减少。换言之,就是在增产的同时,还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钢铁企业而言,要求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标煤)由目前的920kg降到800kg以下;吨钢消耗新水降到16m3以下,达到上述要求的同时还要使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清洁生产包含能源清洁、产品清洁、工厂流程清洁和厂容清洁,这是近期工作的目标。从长远来讲,冶金企业要做到“零排放”,不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需要实施有效的冶金工业发展技术创新,依靠先进的冶金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实现清洁化生产。山西冶金工业发展能耗高、污染大、效率低,环境保护历史欠账巨大,实施技术创新和清洁化生产更具现实意义。从技术路径方面来看,要全面推进节能———清洁生产技术,确立完善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这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同时控制金属制造过程和排放过程,促进降低成本,生产出质量稳定的洁净产品;采取源头控制、源头削减策略,实现排放物的再能源化、再资源化,将污染物和有毒物的无害化处理量控制到最小量[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环境友好样板工厂,逐步实施环境友好、社区友好的目标。总之,要将节能———清洁生产流程作为钢铁业未来5~10年技术进步的战略来推进。这是对冶金工业而言,完善的清洁生产流程具有综合影响力,会对产品成本、质量、劳动生产率、环境等产生协同优化的效果。冶金工业发展的技术不仅能够降低能耗、污染,还能提高产业发展绩效和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山西冶金工业发展中高能耗、高浪费、高污染,低产能、低效率、低绩效等问题的解决都得依靠有效的冶金工艺与技术创新来实现。目前,要从山西实际情况出发,修订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细则,构建有效、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加强企业技术进步和优化企业内部工艺技术结构,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取缔1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及18平方米以下烧结机等落后工艺设备,坚决淘汰平炉、侧吹转炉、10吨以下电炉和化铁炼钢等装备,全面推进冶金产业清洁生产技术,完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冶金生产排放物的再能源化、再资源化。 3.加快冶金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当前,我国生产的钢材还有巨大的性能潜力。从90%以上已生产的钢铁结构材料强度来看,目前生产的最高强度只有理论强度的1/6~1/7[8]。在90年代“超级钢”研究推动下,新一代钢铁材料(高洁净、高均匀性、超细晶)将会陆续问世,谁掌握了这些生产技术,谁的产品就有更多的市场占有率,要推动新一代材料的开发、生产和运用,必须发挥“政府、科研、生产、使用”的广泛结合。中国钢铁强国的出现,其标志之一是新一代钢铁材料的普及率。美国、西欧部分企业要求10年更换1/2的品种。对于山西冶金工业而言,有相当多的冶金产品的生产是“几十年一贯制”。因此,为了提高山西冶金产品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冶金产品结构调整。山西冶金产品结构调整的路径可以采取如下方式:在黑色冶金工业发展方面,重点增加不锈钢、硅钢等特种钢材的产能以及其它短缺钢材品种。在发展特种钢材时可以参考我国近期待开发与生产的钢材品种目录实施。山西钢铁工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市场需要,调整钢材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山西的铝业、铜业等冶金工业,同样应合理地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增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需求的金属产品生产,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产业发展路径。在有色冶金工业发展方面:实施氧化铝及电解铝深加工工程,加快铝土矿资源的开发和电解铝企业配套电厂建设,加大力度发展铝深加工产品;实施镁合金及深加工工程,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加快镁合金及高端延伸加工产品的发展;重点发展为航天航空、汽车、IT等产业配套的镁合金深加工高端产品,如鸿富晋、银光镁业、广灵精华化工等企业的“3C”产品和汽车配套镁合金压铸件项目等[9],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增强山西有色冶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超声波应用拓展 1超声波的作用机理 超声波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性[1]:第一,束射特性。超声波波长短,可以集中成一束射线;第二,吸收特性。超声波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均会被吸收。空气中的吸收最强烈,固体中的吸收最微弱;第三,高功率。由于频率高,超声波的功率比声波大得多,它不仅能使所作用的介质产生急速运动,甚至会破坏其分子结构;第四,声压作用。声波振动使物质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作用,这种由于声波振动引起的附加压力现象叫声压作用。超声波在提取冶金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是功率超声。功率超声可以强化冶金过程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有溶解的一些气体,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形成所谓的空化现象,当这些微小的气泡破裂时,产生瞬间的高温( 5000K)高压( 5×107Pa),形成所谓的“热点”,对化学反应起到非常明显的加速作用,同时高能超声形成的大量空化气泡在超过一定值的声压下发生崩溃并产生激波,将已结晶长大的晶粒打碎,使晶粒得到细化。另一方面超声波使液体出现湍流的力学特性,降低扩散阻力,同时对破坏边界层,加速传质、传热,促进微细颗粒的弥散起到了关键作用[2]。超声振动的高能量及其它的特殊效应,还可极大地提高振动对凝固的作用效果[3]。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液体分子受到周期性交变声场的作用,产生声空化、声流效应及力学机制,引起熔体中流动场、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变化,从而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在高温操作中,高功率超声波可用于熔体金属的迅速脱气[4]。实际上超声波对于任何中等粘度的液体的脱气几乎都适用[3]。在含水系统中脱气效果特别迅速,它能除去溶解的任何气体,使水溶液中的气体降到很低的水平。超声波脱气对于要求迅速和受控制的除去系统中气体的场合,会得到很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机理,超声波可改善熔融液在冷却凝固时的流动性,能够提供有效的结晶体,从而也可改善金属熔体的质量。 2超声波在冶金中的主要应用 2.1强化浸出过程 李俊[5]论述了湿法冶金过程中常见的三种浸出情况,并对超声波用于硫酸浸出氧化铜的过程进行了探讨。在浸出过程中施加超声影响的实践中,引用奥罗夫(Orlov)做了带超声波和不带超声波机械搅拌硫酸浸出氧化铜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达到相同的浸出率时,不用超声的浸出时间约为用超声的浸出时间的12倍。K.SarveswaraRao等[6]作了相关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对从氧化铜矿石中的氨浸有着正的效应。在温度298K、粒度-300~+150μm,氨浓度2.0mol/L,含固量10g/L的条件下,超声波可使铜浸出率从70%提高到90%。与机械搅拌浸出相比,使用超声波可使浸出时间缩短近5/6,同时也使试剂消耗减少。对于相同的颗粒矿石,超声波不仅强化了浸出速率,也提高了铜的浸出率。结果还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间歇式超声波(脉冲超声波)的效果优于连续式超声波。范兴祥[7,8]等人研究超声波强化草酸浸出氧化锌精矿过程。在试验条件下,用超声波辐射浸出氧化锌精矿同机械搅拌相比,浸出率有很大的提高。机械搅拌20min,氧化锌精矿浸出率仅58.12%,超声波辐射20min,浸出率则达90.24%,提高了32.12%;锌浸出率随辐射时间延长而提高;超声波辐射强度提高,辐射时间一定时,浸出率提高,浸出率相同时,浸出时间缩短。刘彬等人[9]引入超声处理技术强化铁盐浸出黄铜矿这一新颖研究方法。在相同浸出条件下,用超声波处理后,铜的浸出率提高,平均提高幅度在5%~10%,不但有效地缩短浸出反应时间,而且显著的提高铜的浸出率。赵文焕[10]等利用超声波进行银精矿中金银的氰化浸出小型试验和扩大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浸出法具有金银浸出率高、浸出时间短、氰化钠单耗低等优点,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金银浸出率分别为97%~99%和95%~96%,浸出时间只是常规氰化浸出时间的1/2,氰化钠单耗降低10kg/t。王少芬[11]等人将超声波在硫化矿发电浸出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为了强化发电浸出过程,有效地提高输出电流、电压及金属离子的浸出率,将超声波引入到硫化矿与二氧化锰的同时发电浸出过程。在实验条件下,每次启动超声装置20min,直至浸出约10h。在超声场作用下,输出电流和电压都有明显上升,采用超声强化比未强化处理的浸出液,由于硫化矿浸出电极在超声条件下的极化程度减弱,获得了更大的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从而获得了更高的浸出率。K.M.Swamy等[12]研究了在有超声和无超声的情况下,用尼日尔黑曲酶属菌种浸出印度奥里萨帮红土矿。在最佳工艺参数,如孢子浓度,葡萄糖用量,矿浆浓度,超声波降解时间条件下,无超声波时,浸出20d,镍的浸出率为92%;用43kHz,1.5W/cm2超声处理30min后,在孢子浓度为106个/mL和葡萄糖浓度为2%条件下浸出14d,镍的浸出率高达95%。并且在超声波作用下,镍的浸出效果比铁的浸出效果好。 2.2提高单元操作速率 严伟[13]等人主要介绍了超声波在协助萃取领域内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在相同传质领域里,用超声波强化最多的是液固萃取。高频和低频都能强化萃取,但低频时达到同样的强化程度小于高频。超声波产生的脉动和控制的空化作用可以大大增加湍流强度及相接触面积,从而强化传质。BatricPesic[14]等在用Kelex100溶剂萃取镓并用超声波处理人工合成溶液和工厂的实际溶液时发现,超声波的作用使镓的萃取速率提高了15倍,所采用的超声波频率为20kHz,声强为19W/cm2。试验发现,在超声波作用下,温度对镓的萃取速率没有影响,而通常的萃取过程中,温度升高对提高萃取速率是有利的。赵洪力[15]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了用超声波技术处理含“薄膜铁”天然硅砂的试验,结果证明,在处理10min时,除铁率一般可达46%~70%,与同样条件下机械擦洗相比高出15%~45%;处理时间只需1~5min即可达到机械擦洗10~15min所达到的效果,处理时间可缩短2/3以上。Romanteen[16]等研究了在600~800℃范围内CO还原PbO的动力学。当声压升至15.8Pa,600℃时,PbO的还原速率增加了15%~25%,升至800℃时还原速率增加了2倍;同时还发现声波频率 6.6kHz时对PbO的还原速率没有影响。 2.3在复合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冯海阔[2]等人讨论了超声波在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应用。超声波在此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改善颗粒与合金液润湿性及颗粒分散的均匀性。通过总结超声分离技术的机理及研究现状,提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采用超声分离技术制备颗粒增强金属基表面复合材料的新方法。王俊等[17]采用高能超声复合法制备了致密度高、增强颗粒均匀分散的SiC颗粒/ZA22复合材料,其内部没有气孔或颗粒偏聚等缺陷。认为在试验所用高能超声处理条件下,熔液中产生的瞬时局部高温、高压的声空化效应与具有高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声流效应的协同作用,是改善增强颗粒与基体合金润湿性、并使颗粒在合金中均匀弥散分布的主要原因。潘进等[18]用功率超声波施加于金属熔体中,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实现纤维与金属的复合,制备出了高性能复合材料。液态金属在超声作用下能渗入颗粒预制件中或与颗粒均匀混合。超声浸镀可以实现钢丝镀锌、镀铝。方孝春[19]结合超声波理论和作用及高速电镀理论,对铁基粉末冶金件镀镍的传统工艺与新工艺进行了试验对比。经过超声波清洗的镀件基体与镍层结合力明显提高;封孔处理可降低镀层孔隙,耐蚀性能提高;镀层封闭剂R处理后可有效填充和封闭镀层孔隙,阻挡腐蚀电池的产生,从而提高单层镀镍层的防护性能和品质。 2.4细化晶粒 孟丽华[20]研究了超声波处理时间对工业纯铝铸锭结晶组织的影响,分析了超声波对工业纯铝结晶组织影响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方法处理熔体后,铸锭的细化率大幅度提高,可使整个铸锭断面均为微细化的等轴晶组织,过剩的超声波振动将导致铸锭细化率的下降。该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超声波振动的细化效果是来自于动态形核机制。胡松青[21]在熔融金属的冷却过程中导入超声波获得了较小的晶粒,并且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形成的晶核进入振动状态,从而加速生长过程。对碳钢的超声处理表明,它可使晶粒尺度从200μm减少到25~30μm,碳钢的延展性增加30%~40%,机械强度提高20%~30%。对金属锌冷却结晶的研究表明,超声处理可使其临界切变应力强度提高80%,而且,在频率为25kHz、强度为50W/cm2的超声波作用下,金属锌的晶形由圆柱形改变成均匀的六角形。Gomes等[22]认为,在NaOH溶液中,用超声波处理铝土矿可以提高微扰作用和提高矿石颗粒的溶解速率,然后再用超声波处理溶液,可使溶液中的固体颗粒沉降分离速度加快;用超声波处理加晶种的铝酸钠溶液可以提高分解速率和使晶体生长更均匀。赵忠兴[23]在铸造合金中导入超声波,并通过硬脂酸和丁二腈在凝固时施加超声波。结果认为:其周期性的空化和搅拌作用,使合金液的温度和成分均匀化,细化了铸造组织,减轻了铸造合金的宏观偏析倾向,提高了铸造组织的均匀性。他们还研究了超声波对铝合金结晶过程的影响[24],结果表明:对铝合金液施加超声波,以底部导入超声波为好,可避免氧化夹杂的生成;超声波施加于铝合金液,可使其显微组织明显细化;超声波在金属液内传导过程中,其声强度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2.5超声脱气、去夹杂技术 用高声强的超声波处理液体可以明显减少液体中溶解的气体量[2]。该作用已经被用于熔融金属液的脱气过程,成为超声脱气技术。鲁曼里、艾斯玛赫和玻依奇[25]用超声波处理了含5%~7%镁的铝镁合金,结果表明,超声波对熔融金属中排出气体的作用很大。超声弹性振动在几分钟内可以使合金完全去气。白晓清[26]等研究了超声波对流动液体中夹杂物去除效果的实验,无超声波作用下,夹杂物会自然上浮至液体表面并且仅有少量的夹杂物粘附于容器的壁面和底部;在超声波作用下,夹杂物因凝聚在短时间内容易上浮至液体表面或粘附于容器的壁面和底部。在1.5s和30s时,可以明显观察到有超声波作用的液体更为清澈。SarukhanovR.G[27]等研究了在频率44kHz、振幅1μm的超声波作用下锡的结晶净化过程,结果表明,超声波改善了杂质元素的分离效果,使Cu、Au、Cr、Ni在锡中的分配系数降低了25%~45%,从而达到使锡精炼的目的。 2.6超声无损检测(NDT)技术 陈等[28]针对粉末冶金(PM)零件在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的缺陷(气孔或裂纹),采用NDT技术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无损检测散射波的波形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粉末冶金制品中孔隙的数量和状态。散射波不明显时,说明材料的孔隙很小,可能小于超声波的波长;散射信号杂乱且增强时,说明材料孔隙较多。但散射波与孔隙之间的量的对应关系,因所受影响因素众多,只能大概反映孔隙的状况。超声无损检测中声速和材料中的孔隙率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声速的减小代表了材料孔隙的增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材料的性能。因此,可以用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来评价PM材料的某些性能。从而达到对该类零件实现非破坏性的快速、全面检测的目的。李军[29]对不锈钢复合钢板超声波检测方法进行了阐述。在检测不锈钢复合钢板时,通常选用单晶直探头局部水浸法从复板一侧按照扫查灵敏度进行检测,一旦发现缺陷波的信号,先将其圈住,再用单晶直探头的直接接触法准确划出缺陷的边界(确定边界用缺陷波全波消失法),并按照生产合同技术要求的相关标准,对缺陷是否可以修复做出准确评判。 3结论 (1)超声波对许多冶金过程确实能起到有效的强化作用。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超声波设备普遍存在功率小的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尽快研究出大功率超声波设备是解决应用问题的当务之急。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功率超声在强化冶金过程、复合材料的制备、细化晶粒,脱气去杂质,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超声波会导致固体和液体出现“空化现象”。虽然对生物体来说,产生瞬态空化作用时,靠近爆炸气泡附近的细胞会受到损伤,但一般说来,在人体内大多数器官和生物流体中,损伤少量细胞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3)超声波在我国冶金工业中的应用发展迅速,一方面得益于技术本身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有超声波设备生产厂家的支撑,比如深圳市科工达超声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时代超声设备有限公司、宁波海曙金达超声设备有限公司、北京超声波明和公司等大型制造厂商,都以生产冶金行业超声波设备为主。 冶金工业论文:国外冶金工业轨道衡技术研究 1前言 日本冶金工业轨道衡技术的发展应追溯到日本战后经济振兴的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使日本冶金工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强的冶金大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冶金行业的特大型钢铁生产企业,如宝钢、首钢、武钢、太钢、鞍钢、昆钢、济钢等,都先后随着大项目的引进,进口了代表日本先进技术的Yamato电子称重技术,其中不乏各种轨道衡技术。下面分别介绍Yamato的几种轨道衡技术,看日本冶金工业轨道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轨道衡在钢铁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应用 大型冶金钢铁企业生产全过程中采矿、选矿、烧结、炼铁(铁水罐车或鱼雷罐车的铁水液面计量)、焦化煤塔用宽轨装煤车计量、炼钢(宽轨铁水包车或钢水包车计量)、轧钢型材、板材、线材(宽轨车计量)。外进原料如原料煤、矿石、铁精矿、石灰石、耐火材料、合金料、废钢计量、高炉灰,矿碴等副产品出厂的标准轨道衡的计量。 3整体式秤台结构轨道衡 早期日本冶金行业甚至最近还在使用的称重轨道衡,除了采用标准轨距、标准车辆外,还有大量的非标车型的深基坑超大型整体式秤台结构轨道衡。根据车辆参数轨距、轴距、轴数、心盘距、转向架数,全轴距、钩舌距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类型的轨道衡。其中轨距从1435-6700mm,轴距从900-2000mm,轴数从2-16轴,心盘距6680-14230mm,转向架数2-3个,钩舌距从1210-25800mm,载荷规格从10-800t。其中较为典型的Yamato整体式秤台结构,大多为厚钢板箱型焊接大梁,横向采用X型联系梁形成整体结构。限位采用拉杆或碰撞式相结合,构成复合式纵、横向限位装置。秤台特点为安装简便、秤台刚度大、适用于称重频率大的场合。整体式秤台基础一般为深基坑或浅基坑基础。称重传感器采用日本Yamato经典的CC2/CC5系列摇柱式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了抽真空充氮全密封焊接结构以及超高度不倒翁结构,使秤台受冲击后回复性优于其它任何结构。传感器规格从10-500t。准确等级符合OIMLR60C级1000-3000分度。该传感器是当今日本和我国冶金行业在用的传感器使用寿命最长的优选产品之一。称重仪表采用日本Yamato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发的一款多功能超小型的EDI-800型通用工业仪表。该仪表最大的特点是显示码可达300000,采样速度为100次/秒,自我诊断,人机对话,屏幕菜单,各种I/O定值控制,各种通讯接口以及三菱CC-link现场总线联网技术。 4轨枕式电子轨道衡 日本Yamato在八、九十年代,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因现场条件所限,秤台必须横向分离的轨枕式电子轨道衡。规格从100~800t,秤量方式为静态。该秤台最大特点是两根独立的称重大梁,就像两根长轨枕。承重梁厚度仅为100mm左右,整个秤台高350mm,承重梁与底座采用特殊密封技术,纵、横向限位采用了弹簧膜片式,两个秤台之间仅有数根力矩杆连接。每个秤台横向分别有一个或两个CC2/CC5传感器支承。一台鱼雷罐车可配置4-8个秤台。该装置特别适用于超长秤台无法运输,现场有障碍物使秤台必须横向分离的场合。安装调试也特别方便。该种类型的电子轨道衡已在日本新日制铁、韩国的项浦钢铁、上海宝钢4000m3炼钢高炉鱼雷罐车计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冶金行业的大型炼铁高炉有2个出铁口,相应有4个鱼雷罐车位。现场设置称重显示装置,并将信号送高炉中控室。主要输出信号为总重(4-20mA/0-F.S)、皮重(4-20mA/0-F.S)、鱼雷罐车号(BCD2位);主要输入信号为净重(4-20mA/0-F.S)、90%重量值(4-20mA/0-F.S)、100%重量值(4-20mA/0-F.S)、鱼雷罐车号(BCD2位)。 5模块式电子轨道衡 日本Yamato在九十年代又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宽轨铁路车辆称重的模块式电子轨道衡。规格为100~240t,秤量方式静态。适用于现场条件所限,不允许长时间施工的线路。整体高度低,大大节约土建成本。特别方便拆卸、维修、调试。每一个模块为一个单独的称量箱,每一个模块相当于一个称重单元,从而取消了大型机械构件的秤台。在不影响线路正常运输情况下,可利用间隙时间完成安装调试。其秤台最大的特点是类似于我国的板式结构。在每根钢轨下密排着称重模块(称量箱)。现场安装与维修可很方便地装、拆称重模块。 6车轮测定用电子轨道衡 日本Yamato近年来,为了适应铁路车辆超偏载检测的需要,开发了一种适用于铁路车辆、机车车辆的轮重、轴重进行偏载测定的车轮测定用电子轨道衡。其特点小巧轻便,无须秤台,可低速动态称重。此装置已在日本的铁路车站、编组站、机车车辆厂、修理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测定范围0.1~10t/轮,分度值10kg,静态准确度:±1%,动态准确度:±3%,动态车速小于10km/h。该装置另一个特点是可附带现场测力标定装置。 7不断轨电子轨道衡 日本在不断轨轨道衡的研究技术上虽未见大量公开的报导,实际上也与西方各国一样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最近日本Yamato最新推出的不断轨、具有数字化标定功能的电子轨道衡,足以证明了这一点。该装置为无秤台、不断轨结构,整个机械结构仅有2套剪切式数字传感器,每套传感器分别由2个左、右侧固定传感器组成,每个传感器用高强度螺栓固定在钢轨腹部。秤量轨支承点长度为600mm,2套传感器中心距为400mm,仪表有效采样段为200mm,该装置最大秤量为100t,分度值为100kg,秤量范围10-100t,静态准确度可达1%。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动、静态计量准确度,还未达到可以作为贸易计量的用途。该装置为无秤台、不断轨结构,整个机械结构仅有2套剪切式数字传感器,每套传感器分别由2个左、右侧固定传感器组成,每个传感器用高强度螺栓固定在钢轨腹部。秤量轨支承点长度为600mm,2套传感器中心距为400mm,仪表有效采样段为200mm,该装置最大秤量为100t,分度值为100kg,秤量范围10-100t,静态准确度可达1%。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动、静态计量准确度,还未达到可以作为贸易计量的用途。根据材料力学关于受集中载荷的简支梁的常规弯矩与剪力分析很容易看出:轮重P在400mm称量段中心位置Xi=0.5×L时,弯矩最大MX=P×L/4,而轮重P在400mm称量段内剪力却是恒定的QXi=P×Xi/L,其值与轮重P成正比。从称量钢轨截面进行力学分析可知,其中性轴上的剪应力最大为τMax=Q×S(/Jx×b),剪应变γMax=τMax/G,中性轴45°方向主应力σ=τMax,主应变ε=±0.5×γMax。即当列车通过测量区时,车轮重量通过称重轨下剪力传感器对剪应力产生的两个拉压对应的主应力的测试,将重量转换成电压信号,进行放大与A/D转换,完成车辆的称重。日本Yamato最新开发的USUI型剪切型钢轨传感器的特点是由于具有左、右侧两种传感器成对设置,称重段内的载荷不均匀将不影响计量准确度。具有高灵敏度,耐高温对策。应变片基底及接线采用耐用热高分子材料,电缆采用硅胶电缆,这样可使传感器保存温度达到150℃,使用温度达到100℃。不锈钢弹性体激光焊接密封,电缆接头采用O型圈密封,可适用于各种恶劣的高温、粉尘、潮湿的环境。USUI型传感器可实现现场安装,拆装方便。也可根据需要选择钢轨单面或双面安装。该传感器另一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独特的现场测力标定装置,供用户作模拟加载测试。上图为USUI型传感器的外观尺寸图。该不断轨轨道衡的控制器为日本Yamato最新款的EDI-910型称重显示控制器。采用了ΔΣ型20位高速A/D转换。该仪表具有独特的数字化标定功能,可输入所有传感器的灵敏度值,对其进行数字化的标定,并开放其零点,量程的标定系数,便于了调整和互换。可对称量批次,时间、累计值、平均值、称量范围、偏差、极限值等数据进行统计存储,并能存储出错记录和断电瞬时的数据及自我诊断功能。该仪表具有各种丰富的通讯接口功能,外部参数输入可分成命令设置和自动设置二种,分时分批设置。可通过串行口与PLC联网,并支持欧姆龙的Hostlink协议和三菱CC-LINK协议,通过现场总线融入企业的ERP管理系统。 8结束语 总之,各种型式的电子轨道衡是根据不同的生产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由于称量物质的不同、工作环境与工况的不同、车辆型式的不同、用户需求的不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称量手段与措施。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不同型式的轨道衡产品的好与坏。从以上介绍日本Yamato不同时期提供给冶金、铁路系统的不同型式的轨道衡产品,可以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日本冶金行业轨道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秤体结构从整体式———轨枕式———模块式———不断轨式的发展过程,秤体结构的发展也伴随着传感器技术与称重仪表技术的发展与更新换代。从“用户至上”的理念出发,不断轨技术的应用、现场模拟测力标定装置的应用,以及仪表数字化标定技术、数字化通讯与联网技术并融入企业的ERP管理系统,都是在用户不同的需求中发展起来的。日本轨道衡产品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发展与应用,同样值得我国同行的借鉴。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安全生产思考 一、我国冶金工业生产及安全概况 冶金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构建起包括矿山、钢铁冶炼、轧制、焦化以及配套专业和辅助生产系统组成的完整的冶金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冶金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数据看,与矿山等几个高危行业相比,冶金事故总量不大,近五年年平均事故起数约308起,年平均死亡人数306人。但冶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类重大、特大爆炸、火灾、中毒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社会效应远远超过了事故本身。 二、搞好冶金行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建立各种监督管理制度、规定或办法 (1)建立冶金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专篇、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备案制度,包括备案程序、内容、评价的资质规定等。备案分为告知备案和审查备案。我们这里的备案是指告知备案,目的是为我们下一步开展冶金企业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帮助。安全预评价报告是指导安全专篇编制工作的依据,高质量的预评价报告对指导项目后续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安全专篇。设计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编制安全专篇,安全专篇应充分吸纳安全预评价报告的有关内容。目前虽然尚未出台统一标准的冶金企业安全专篇编制提纲,但可以参照高危行业已有的编写提纲,思路和框架应该基本一致。验收评价和竣工验收。为保障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后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建设单位在项目完成基本建设稳定试运行一段时间后(试运行期不得超过一年),应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完成验收评价报告后,可组织进行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工作。一个冶金企业建设项目往往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等环节,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尽量简化“三同时”程序,能够同时解决的一并解决,以减轻企业负担。 (2)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重大变更的备案制度。 (3)重大危险源的备案制度。(2009年刚刚颁布的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我局的《关于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进行了规定。符合上述规定的,即可认定为重大危险源。但是,冶金企业特有的生产工艺,也有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环节,如高温金属液体生产、吊运设施也应视为重大危险源加强管理。) (4)冶金企业的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制度。企业因施救不当或盲目施救是造成事故伤亡人数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安全监管部门应督促和引导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使作业和施救人员掌握逃生、自救、互救方法,熟悉相关应急预案内容,提高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5)开展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规定。开展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提升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之一。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标准或规范主要依据国家或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而制定的。企业按照标准或规范开展达标活动,实际上是对照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要求寻找差距,同时进行整改。因此,企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教育的重要举措。各地要采取措施推进冶金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 2、开展监督检查对冶金企业的一般安全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冶金企业对所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情况,监督检查检查钢铁联合企业内的焦化、氧气及相关气体制备、煤气生产(不包括回收)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情况,监督检查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人员的配备是否满足本规定的要求,监督检查冶金企业的安全费用的提取与使用情况,监督检查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情况,特种作业人员和煤气作业人员的持证情况。 3、组织开展冶金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宣贯培训(包括各级安全监管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等)。各级从事冶金方面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要做到基本了解冶金企业的生产特点和主要工艺,掌握冶金企业安全检查方法以及危险源辨识方法,拥有与监管工作相适应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4、建立冶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冶金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依法从事冶金生产活动,但必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也包括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其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我国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依照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必须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包括必要的安全投入;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建立内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查制度;贯彻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要求。 总之,安全生产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行业、领域,各种社会关系非常复杂,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生产经营单位的不同特点,针对各种突出的安全生产问题,制定各种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的安全生产规范,来调整生产经营单位、公民之间在安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冶金工业论文:车间通风冶金工业论文 1输送气体中含有一定的一氧化氮等物质 除了硫磷物质之外,在冶金企业车间生产过程中,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伴生气体,对车间内空气的影响比较强烈,不但危害了车间的作业工人,同时也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有害气体必须得到及时处理。输送气体中含有较多的固体小颗粒。结合冶金企业车间生产实际,除了气体污染之外,在车间内也含有大量的固体小颗粒,对作业工人的呼吸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正确分析冶金企业车间的气体成分和性质,对制定具体的通风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2冶金企业车间通风应做好风机选型 风机根据工作区域不同分布,对粉尘和各种气体浓度比较大的工作区域采取多个风机共同作用,几个为一组的方式,沿着尾气处理排放的方向布置。为了满足铸造车间内的环境要求,通风机通常配有整体消声器。在调节空气质量的同时,通风机可达到减小噪声的作用,经叶轮作功后,从通风机出口高速喷出。基于这一认识,做好风机选型,是提高冶金车间通风效果的重要措施,对冶金企业车间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当前冶金企业车间气体的性质,在风机选型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风机选择必须满足高效性原则。在风机选择过程中,基于风机在通风中的重要作用,风机只有在工作效率上满足实际需要,达到较高的通风效率,才能满足冶金企业车间通风需要。因此,风机选择中应将高效性作为衡量风机是否达到工作要求的重要指标,做好风机的选择工作。(2)风机选择应对硫磷气体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于冶金企业生产车间内硫磷气体含量较高,在通风过程中,只有对硫磷气体排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满足车间生产需要。为此,在风机选择过程中,应将硫磷气体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保证硫磷气体的排放能够被迅速排风系统带走,达到净化车间空气的目的。(3)风机选择应重视其抗腐蚀和换气率等指标。在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车间内气体中硫磷的含量较高。而硫磷会对风机产生较大的腐蚀。因此,在风机选择过程中,将风机的抗腐蚀性和换气率作为主要指标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一认识,风机选择必须满足抗腐蚀和换气率等基本指标。 3冶金企业车间通风应做好除尘器选择 在冶金企业车间通风过程中,除了气体之外,空气中的灰尘也是重要的污染源。在这一前提下,做好除尘器的选择,是消除空气中多种杂质的有效手段。为此,做好除尘器选择,是提高冶金企业车间通风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了解发现,常用的除尘器主要有分室反吹袋式除尘器,机械回转扁布除尘器,低压脉冲长袋除尘器,三种除尘器各有优缺点。静电除尘系统由除尘机和附属设备组成。为确保集尘、除尘效果需要配备水处理装置、送风机、控制器、高压发生机、计测器等装置。工作机理是在带负电放电极周围的空气被电离形成电晕区,电晕区内的空气电离后,正离子很快向负极移动。基于各种除尘器的优点,冶金企业车间在通风过程中的除尘器选择应把握以下原则:(1)除尘器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于冶金企业车间的粉尘含量较为复杂,要想提高除尘效果,就要在除尘器的选择中使除尘器能够实现对特殊粉尘的清除,保证车间内的空气质量满足实际需要,达到净化空气和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提高车间的整体除尘水平。(2)除尘器应满足车间除尘的工作指标。在除尘器选择过程中,除了要提高除尘器的针对性之外,还要使除尘器满足除尘的工作指标,使除尘器的工作效率能够满足实际需要,达到提高除尘器除尘效果的目的。因此,将工作指标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是提高除尘器除尘效果的关键。(3)除尘器应能够适应冶金企业车间的恶劣环境。由于冶金企业车间的生产环境相对恶劣,除尘器在选择过程中只有具备适应恶劣工作环境的能力,才能提高冶金企业车间除尘效果的目的,保证冶金企业车间的除尘和通风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工作环境是除尘器选择必须考虑的因素。 4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在冶金企业车间生产过程中,应对通风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从做好输送气体的性质、做好风机选型和做好除尘器选择入手,提高冶金企业车间的通风效果,保证冶金企业车间通风质量满足实际需要,达到保障冶金企业车间安全生产管理需要的目的,为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孙纳 林洁 单位: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冶金工业论文:新工艺及新技术冶金工业论文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进行纠正说明以及总结评价,从而保证学生所讲内容的正确性以及完整性,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除了专业问题外,每位学生要发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其他学生要进行提问,使学生们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此次任务完成中的表现,对目标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等。 二、立体式教学法的应用 立体式教学法旨在保障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经过对三届选修冶金工程新工艺及新技术课程的研究生进行的对比实验教学,选取72名无显著差异的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立体式教学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对于拓展视野的帮助 研究生的学习需要以开阔的眼界来观察与研究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问题。研究生不能沉浸在周围的小环境下,需要放眼世界,从更大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分析和处理问题。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立体式教学法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但仍有8%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无助于拓展学生视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教师所设置的任务所包含知识面还不够广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查找资料的途径比较局限,文献查阅能力有待提高;(3)教师应当收集一些学生收集能力范围之外的有用信息教授学生,从而起到引领作用;(4)各个学生在讲述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过程中,因为个人表达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差异,导致信息传递不畅。 2.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23%的学生认为,该课堂教学法对于其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44%的学生认为该方法是有效的,完全认同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同时,也有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其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效果。这主要是因为:(1)受大纲对于课程内容规定的限制,课程内容涉及面仍显较窄。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授课内容的改进,强调交叉融合。(2)交流不足,学生们还没有完全适应该教学法,课堂上稍显怯懦,同时,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这种新型教学的课堂上,并没有完全消除“填鸭式”教学法的影响,教师往往在点评过程中,进行了某些灌输,对学生们的思考有些束缚。在立体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邀请某些冶金领域知名教授前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们开展对话与交流,锻炼学生的胆量,同时,也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启迪学生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3.对于提高科研能力的帮助 良好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这包括资料收集与处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的能力等。研究发现,仅有2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这说明,就培养学生科研素养而言,该教学法仍需适当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同时仍有3%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没有帮助。究其原因,主要是:(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这需要教师融理论教学于实际之中,让学生明白所学专业知识的用途以及运用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在教学过程中,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强,也就是增加方法论方面的内容,教授学生科学思考及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 4.知识收获方面 对研究生而言,重在能力及方法的学习,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也必不可少,只是与本科生相比,所获得的知识应更加前沿,更加接近实际。通过调查发现,有20%的学生认为,通过该教学法,其所获取的知识量一般,更有5%的学生认为,并没有通过该教学法获取更为丰富的前沿知识。鉴于此,在应用这种方法开展教学时,应着重注意:(1)注重价值引导,强调知识的作用,诱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2)注意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处理好之间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学习为科研服务,在科研活动中又获取新知的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基于冶金新工艺及新技术课程的立体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主动接受最新前沿知识、科研动态及思维方法的兴趣,新工艺及新技术对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立体式教学法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作者:李林波 武姣娜 方钊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 冶金工业论文:技术史价值冶金工业论文 一、冶金工业遗产所承载的技术史价值:以铁桥峡为例 以焦炭炼铁开始的近代冶金业的技术创新在工业革命时期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因此在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受到普遍重视。如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启动了历史遗迹保护项目,钢铁工业历史遗迹作为其重要部分,形成了398个影像资料和70个文件的档案记录。[4]在英国所有与冶金工业有关的遗址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位于伯明翰西北50公里的泰尔福德(Telford)地区的铁桥峡。近代冶金工业遗产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根本上是钢铁冶炼新技术及其大规模普及所带来的,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一是核心技术的发明或引进;二是新旧技术体系的交替;三是冶金产品如钢铁及其重要景观的形成;四是新技术及其生产系统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铁桥峡遗址具备了上述四种技术史价值的全部要素,围绕这些要素,相应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实践得以展开:第一,焦炭炼铁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是铁桥峡成为工业革命主要发源地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作为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铁桥峡之所以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源地,是因为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AbrahamDarby,1676-1717)在此成功地用焦炭炼出生铁,这一技术创新使炼铁业摆脱了对木材的依赖而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也拉动了煤矿业的进一步繁荣。以钢铁为原料的动力机械、工程建筑和铁路交通因此得以大规模发展,人类开始进入“钢铁时代”。[5]基于焦炭炼铁在技术史上的意义,铁桥峡成为了英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首要对象之一,1959年,达比的焦炭炼铁高炉也因此成为首个被挖掘和保护的对象,其最初的目的是纪念Coalbrookdale公司成立250周年。直到1968年铁桥峡博物馆基金(theIronbridgeGorgeMuseumTrust)创立,负责对方圆6平方英里的铁桥峡地区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铁桥峡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由此全面展开。第二,焦炭炼铁试验成功后,铁桥峡地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新旧技术系统交替的时期,这直接体现在高炉动力系统的变革上,这是焦炭炼铁系统得以最终确立并使这一地区成为工业革命摇篮的又一因素,也成为铁桥峡工业遗产保护和展示的主要内容之一。达比的高炉最初是靠上下水池的落差形成动力来鼓风的,为解决干旱的夏天上水池枯水的问题,最初是通过修建马车轨道来输送水,1742年,纽可门蒸汽机代替了马车,用于水的提升,高炉鼓风的动力仍然来自水轮机。直到1776年,直接将博尔登-瓦特蒸汽机用于鼓风的方法得以成功研制,蒸汽机才在高炉炼铁中取代了水力鼓风[5]。在铁桥峡,达比二世修建的上下水池间的运水轨道被保存下来,成为体现新旧动力系统交替过程的主要景观。科尔布鲁克代尔铁博物馆(CoalbrookdaleMuseumofIron)用文字、图片和模型,完整地展示了该地区新旧高炉技术系统的变迁过程,达到了更清晰地再现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效果。第三,1779年修建的铁桥,作为世界上第一座用生铁建造的桥,是工业革命时期新炼铁技术所带来的钢铁新产品和新景观,构成了铁桥峡技术史价值的另一重要内容,这是炼铁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直接产物。而人们如何首次用生铁来建造这样一座大桥,本身就是另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创新。针对高炉和铁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铁桥峡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以下两点评价:1)科尔布鲁克代尔高炉使亚伯拉罕•达比一世在1709年发明焦炭炼铁的历史得以永存。铁桥作为第一座生铁构建的大桥,同样是体现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2)科尔布鲁克代尔高炉和铁桥在技术和建筑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正是因其在技术发展史上的意义,铁桥和达比的高炉成为铁桥峡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此外,铁桥本身的建造技术的复原也成为了工业遗产的重要研究内容。1997年,瑞典画家伊莱亚斯•马丁1779年的一幅水粉画在斯德哥尔摩曝光,这幅画描绘了铁桥建造的方法。随后,大卫(DavidDeHaan)等人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学、历史学和图片的研究,为了验证画中描绘的方法的可行性,2001年在铁桥峡地区的比利斯特山露天博物馆的运河上,一座按1:2的比例的铁桥使用18世纪的材料和技术建造起来,这一成果成为了展示铁桥建造技术的景观之一。第四,新技术引发的工业化导致运输、生活方式和城镇景观的改变,是铁桥峡地区在整体上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铁桥峡价值评价的第3条称:“铁桥峡提供了近代工业地区发展的一个极具魅力的缩影。采矿区、运输业、生产企业、工人住所以及交通网络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形成了一个非常协调的整体,具有显著的潜在教育价值。”如果说炼铁炉和铁桥承载着技术本身的历史,那么因冶金业的兴盛而形成的工业社会,则属于“外史”范畴。对这一层面的历史价值进行挖掘,可以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更广阔空间。铁桥峡现有的10个博物馆中,BlistsHill维多利亚城镇(BlistsHillVictorianTown)是游客参观人次最多的景观,19世纪后半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峰端,通过BlistsHill维多利亚城镇的重建,铁桥峡地区还原了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人的生活状况,这个露天景观包括维多利亚时期普通工人的住房、银行、公立学校、药店、食品店、糖果店、铸铁厂、蜡烛厂、印刷厂,以及火车站和铁路等。这些展示也使铁桥峡地区作为工业遗产景区,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二、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生铁最早的国家,然而土法炼铁技术是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并未导致工业社会的诞生。近代西式钢铁技术在中国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而言,中国近代冶金技术与工业化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使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殊性:第一,中国近代冶金技术史是一段单向的技术转移过程,且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并未带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达,这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首要的特殊性。1885年至1936年,先后有贵州青溪铁厂、汉冶萍公司等钢铁企业在中国创办(见表1),主要设备和技术全部来自英、德、美、比利时等国,其中汉冶萍公司是唯一的煤铁一体化企业,其炼铁和炼钢设备的产能超过中国钢铁企业总产能的2/3,1926年随着汉冶萍公司冶炼设备全部停产,中国近代冶金工业化走向了谷底,中国所需的钢材回到了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6]虽然中国近代冶金工业最终走向衰败,但这一时期的冶金工业遗产有着不容忽视的技术史价值。首先,汉冶萍公司等企业的遗存作为中国冶金工业近代化的起点,见证了中国最初的技术近代化的努力,无论其成败以否,意义均非常巨大。其次,客观还原这段艰难而曲折的技术引进史应成为中国早期冶金工业遗产挖掘和保护的主旨所在,对中国来说,这段充满挫折的记忆或许更值得珍视,这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与英美等国的不同所在。第二,在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近代中国广大的乡村仍然长期存在一个土法冶炼系统,为人们日常耕作和生活提供材料。中国早在春秋以前就发明了生铁冶炼,几千年来,铁是支撑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系统的主要技术要素之一。明清时期,山西因坩埚炼铁的发展和丰富的铁矿资源,逐渐成为铁的最大产地,(图3)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于欧洲,中国近代新旧冶炼技术的交替显得更为艰难和特殊。在对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存进行挖掘和保护时,我们不能将目光仅仅锁定在新式冶金工业遗存,还应该重视逐渐消亡的近代土法冶炼遗存的价值。正如下塔吉尔宪章所说:“许多旧的或废弃的生产工艺中人类的技艺,是极为重要的资源,一旦失传无可替代。应当被详细记录并传给后代。”而目前中国对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传统冶炼遗存的关注远远不够。第三,近代新冶炼技术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是这段并不成功的工业化进程给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另一重要内涵,值得工业遗产价值保护中深入的挖掘和展示。近代随着汉阳铁厂等现代工业的兴起,以农民和乡绅两大社会阶层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关系逐渐改变。首先,部分农民从乡村手工业者转变成了新式产业的工人。其次,乡绅阶层也发生明显转变。以汉冶萍公司为例,地方乡绅参与到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的开发中。此外,为培养技术人员,士绅的后代被公司选派出国攻读采矿冶金等专业,成为中国第一批本土钢铁工程师。[6]从工业遗产的角度来说,中国目前保留下来的近代冶金设备、厂矿建筑等实物留存已经非常罕见,但我们在现存的企业档案文献中可以挖掘出一批反映技术与社会变迁极具价值的遗产。例如我们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找到的汉冶萍公司送培英国的留学生的档案。借助对相关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可以使中国冶金工业遗产的内涵更丰富,也更具讲述历史和教育后人的功能。 作者:方一兵 姚大志 单位:中国科学院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设备维修冶金工业论文 1企业要积极深入开展冶金设备精度维修 精度维修是指按照厂家所规定的维修方法对设备进行维修,让设备能恢复到出厂时的状态。开展精度维修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平常的设备巡检和管理中,对检测设备显示出来的异常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企业要对设备的日常点巡检与维护进行重点关照,使用相应的检测仪器对设备进行检查,然后在所检测出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将分析后的数据交给专家后,结合专家的意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检修方案,与此同时设备的操作者也要主要保护好机械设备,培养其爱护设备的责任感,让其平常使用设备的时候注意对设备的保护,做到爱护设备、科学的使用设备。另外企业要制定出合理的设备使用时间和润滑剂的添加方案,周期性地对设备使用润滑油,让其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延长他们的使用寿命。如今,设备的振动是减少设备寿命的原因,设备振动的情况不仅反映了设备运转是否良好,它也是检测设备检测设备事故原因的重要参数,这对机械的维修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对设备的振动情况高度重视,在买回来新的设备后,要依据说明书来对设备的振动情况进行检测,对于振动不合理的设备要严格把关,禁止其运行。在对设备的进行日常检查的时候要依据厂家的维修说明来进行,对需要维修的项目提前做好维修的标准,对设备运行的各个参数进行检查,确定好问题,在对设备维修前要将维修的项目、标准与措施的技术告知每个维修人员,务必要让每个参检人员心中有数,对一些重点的维修项目要重点控制,并且要对维修的质量严格要求,等验收人员验收达标后再对下一项进行维修检测;细节决定成败,企业要对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尽可能延迟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对机械设备日常的维护中务必做到严格管理,把好质量关,实行这种管理制度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设备的运行情况达到规定的标准与精度,设备的配件质量标准也要严格控制,保证其光洁度、精度与热处理都要达到标准,在维修的时候也要执行这种标准,每个维修步骤都要认真严格完成,做到真正的精细化管理。[2] 2企业要根据需求协调人员分工且进行培训 企业在制定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维护检修方案时,把参与维修的人员的任务分配下去,将时间和空间协调好,做到不浪费人力和物力,每个人都要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进行设备维修的时候要将资源统一调配,让维修计划快、精、准,并且尽可能地降低维修成本。对维修方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有一点要引起重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相关人员要拿出相应的计划,在进行人员的考核和检查时也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安排:一要严格控制好参与机械设备操作最低标准,在人员上岗之前要将三级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二是对于现场的操作人员要让其熟悉机械设备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让每个操作人员人手一本册子;三对于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其安全责任意识。每一位设备管理人员都要树立一种理念,那就是“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只要涉及到机械设备,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都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不仅是领导层面的人员,甚至包括生产者的家属,加强他们对生产劳动安全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应急事故的处理办法,摆正自己的思想,重视安全生产,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结论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冶金产品也不是过去能够比拟的了,现代化的冶金设备已经走在了高精度、大型化的道路上,以往的的冶金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高精度的冶金设备的要求了,企业要想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增加其经济收益,就要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维修和管理手段。 作者:刘莫言 单位:鞍山宝得钢铁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承包企业现场装配冶金工业论文 一、现场装配进程中的细节把控 1、现场装配进程中的进度把控 整体承包企业对分管企业所上交的整体规划,需对其项目规划做好详细的校验,进而保障可实施性。分管单位在规划、制造、装配、调整等各个程序时段需安排专业工程师做好督促监管工作。在装配进程中的进度把控上,分管单位和整体承包与业主要求做好沟通调整工作。为了达到项目进展把控的整体目标,需把处在同一时段的分管项目抑或是不同时段的分管项目整合成一个总体,从而方便对项目的整体做好把控。再者,将完整的项目规划作为基本,编订出每年、每月、每周的规划等,分派到每个施工分部,其再依据获得的各层规划做好人力、物料、器械的调整和协作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进程中,需根据各层规划对关键环节实施考核,督促规划的贯彻实施情况,从而规避在工作进程中发生延期的状况。 2、现场装配进程中的质量把控 唯有过程中的质量完全合乎要求,项目的整体质量方可以保证合格。所以在详细的施工进程中,需采取动态管控,应用防止和质量严抓综合的工作形式。对工程质量的检验关注点需集中在对规划实施成效的检验上,工程负责人要求亲自对质量规划的落实情况做好查验,要是发生偏颇,需即时做好调整。质量进程把控,其要求以每个分管企业的自控查验为根基,整体承包企业的监督机构对它进行核实,最终再让业主做好验收的三大层级查验机制。整体承包工程负责机构唯有在三方查验合格后才能够付款。工程部全部职员均需要具有质量是根本的理念,需明晰有关职位的质量权责与重任。 二、怎样处理进度和质量两者间的不可调和性 1、加班追赶 在工程开动的初期,假若现场出现质量不妥的情况,应当采用各种举措来做出补救。然而在工程中期,为了保证工程可以依照规划开展下去,从工程总体来看,加班不失为好的策略,尤其是当工程接近末期时,在最后期限和业主等各方压迫下,加班是加速进展的最佳选择。然而加班会加大人力成本与别的福利费用,并且长期加班不仅会削减施工效率,还会由于加班职员不可以如常休息而影响后面的正常工作。 2、资源的再调配 工程责任人必定要明晰在诸多要素里面,什么是影响工程成效的重点要素,假若在工程施工进程中发现的质量难题没法获得解决,那一定是重要环节出现了问题。原因剖析完毕后,则能够对已有的资源做好再调配。由于对整体工程来讲,其间有些项目能够拖延施工,如此则能够把这项资源调配到重要项目上。然而在采取上面方法时要求考虑全面,以防由于考虑不全面而制约到总体的项目进展。 三、造成过程管控付诸东流的原因 1、业主层面的原因 第一,整体工程项目的施工期限太短,造成得标单位没法在确保质量规范的基础上按时竣工。第二,在招投标进程中,没有对投标价位与施工期限做好科学的安排,没有充分预估项目造价受工时削减的影响。最后可能会虽是标价减少,然而总体质量没法达成要求的水准,最后造成把控的目标没法实现。 2、分管单位和整体承包单位的原因 第一,没有编订科学的施工规划,所编订的规划由于业主原因而和现实情况相差甚大。第二,在投标时段为了得标,没有对项目工时和总体造价做好合理预估,造成在往后的施工时,由于总体造价太低,极难要求详细的施工承包企业添加投资,最后造成工程不能如期竣工。 四、结束语 进程控制是通过自身改变的应对机制,可以高效解决进展与质量关系的改变,可以在规划许可的范畴内快速做好调整,确保进度过程把控目的地达成,已变成当代冶金工业工程统筹的关键方法。这篇文章经过阐述冶金项目中面临的各大难题给出了控制方略,以期字往后的实施中可以规避以上问题,更为顺畅地实施施工。 作者:李淑玲 田增强 单位:河北大自然中宇安全评价有限公司 唐山市古冶国义炼焦制气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铌钽矿处理冶金工业论文 1.二次金属回收 铌钽资源价格昂贵,因此二次资源有着重要的回收价值。铌钽二次资源主要来自铌钽冶炼过程中产生的肥料及铌钽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报废的元器件[25]。对于纯金属废料,一般经化学清洗后再采用真空熔炼、电子束熔炼和氢化制粉等火法回收[26]。对于硬质合金废料,铌钽的含量较低,仅作为富集物回收,处理方法有锌处理法及硝酸钠熔融富集法,经处理后的富集物含铌钽可达30%。对于铌钽电容器废料的处理比较复杂,首先得采用化学法或机械法除去外壳,然后采用钠还原或碳还原脱氧,然后再进行电子束熔炼得到铌钽锭[27]。此外,对于废铌钽酸锂单晶回收,开发出了铝热还原法,碱处理法等[1,27]。 2.冶金技术方法 2.1酸法 2.1.1氢氟酸法 对于铌钽精矿来说,氢氟酸法是一种应用比较常用的处理方法。该法一般采用60~70%的氢氟酸在90~100oC下进行反应,浸取反应通常在内衬铅,钼镍合金或镶砌石墨板的反应器中进行,搅拌装置需要蒙耐尔合金。值得注意的是,浸出液中铌钽的存在形式,与氢氟酸的浓度是密切相关的,对铌而言,随着酸浓度的增加,其存在形式会出现氟氧铌酸络合物型向氟铌酸络合物型的过渡:H2NbOF5H2NbF7HNbF6;对钽而言,则出现H2TaF7HTaF6的转化。当HF浓度 20%时,主要有如下反应:除了铌、钽外,其他元素如铁、锰、锡、钛、硅等也都能以络合物HFeF3,HMnF3,H2SnF6,H2TiF6,H2SiF6等的形式进入溶液,而稀土、铀、钍、钙等碱金属元素等会生成难溶的氟化物REF3,UF4,ThF4,CaF2等进入浸取渣中。对于后续的分离,主要用到的是萃取的方法。铌钽氟络合酸在一定酸度下能被有机溶剂(如甲基异丁基酮)选择性的萃取出溶液体系。萃取后的有机相再经酸洗、反萃铌、反萃钽、氨水中和等步骤可分别得到钽、铌氢氧化物;再经过干燥及煅烧,即可得到氧化铌和氧化钽产品。为加快反应速度以及提高钽铌矿的分解率,浸取时会加入硫酸。硫酸的加入也有利于后续萃取工段去除杂质的效果。典型的操作步骤为采用60~70%浓度的HF,反应温度为90~100oC,耗浓硫酸量按照化学反应计量比的105~110%,精矿的磨碎粒度 74μm。反应时,首先控制反应液的温度在50oC左右,将磨好的精矿边搅拌边加入到反应器中,此时需要控制加料速度,防止反应剧烈造成HF的挥发。加料完成后,升高反应器的温度至90~100oC并搅拌继续反应约4h。反应完成后,冷却反应液至室温并过滤,滤液进入下一步的萃取工序。利用该法铌钽的浸取率在98%以上。氢氟酸的使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环境问题,虽然有很多研究人员已经着手解决该问题,如Meyer[28],Brown等人[29]等,但治理成本较高,工业应用前景并不被看好。如何开发出高效提取铌钽矿中有价资源的无氟化工艺路线,将是铌钽工业的研究热点。 2.1.2硫酸法 硫酸法主要用于易分解的复合矿,可以回收矿石中的有价金属,有着较高的浸取率。硫酸法可以分为硫酸溶液浸取(100~200oC)和硫酸化焙烧(200~330oC)。铌钽能和硫酸作用生成多种硫酸盐,不过铌更易于被还原成低价以及发生水解。在硫酸介质中铌很容易被锌汞齐、金属镁和碱金属还原到+3价,而钽很难被还原,而且只能到+4价,铌和钽在硫酸介质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别。硫酸溶液浸取时,反应温度控制在120~200oC,硫酸浓度为40~60%,可使精矿中的大部分组分都能转化成可溶性的硫酸盐。过滤后的滤液,用少量的水稀释溶液,碱土元素的硫酸盐水解产生沉淀,分离沉淀后调节溶液的pH值,可分别沉淀出铌钽的氢氧化物纯液,不过也可以直接从硫酸溶液中萃取分离铌和钽。为强化铌钽的浸出效果,硫酸溶液浸取过程中常加入氟化铵等[11]或硝酸[4,30]。在硫酸溶液浸取中加入硝酸,主要起到氧化剂的作用[4,30]。El-Hussaini和Mahdy[4]曾经利用硫酸-硝酸混合溶液,对含有褐钇铌矿、黑稀金矿和铁钛铀矿的原矿进行了有价金属元素的提取。通过各因素如温度、硫酸-硝酸浓度、时间、矿/酸比等的考察,得到了较优的浸取条件:混合酸中硫酸浓度为10.8M、硝酸浓度为5.3M、酸矿比为3:1、反应温度为200oC、反应时间为2h。结果表明几乎全部的铌和钽全部浸取出,同时Th和稀土元素的浸取率能分别达到86%和70%。硫酸化焙烧对于铈铌钙钛矿的分解有着很好的效果。一般是将铌钽粗精矿和浓硫酸(85~92%)按照一定的质量比(1:2~3)进行配料,然后置于马弗炉中进行焙烧,温度为150~200oC。此外,在焙烧时常加入少量的硫酸铵以防止反应物烧结。焙烧过程中,铌和钽在大量钛存在的条件下以同晶形杂质进入硫酸钛复盐。焙烧完后对熟料进行水浸可使铌钽可以进入溶液中。此外,熟料也可以采用硫酸(150~300g•L-1)及双氧水(10~30g•L-1)溶液浸取的方法。这时主要生成可溶性的过氧络合物,如H2NbO4(H2NbO2(O2))、H2TaO4(H2TaO(O2)2)等,溶液再进入下一步的分离纯化。当硫酸铵的用量较高(粗精矿:硫酸铵=1:1.4)时,在硫酸化焙烧温度为230~270oC的条件下,所生成的铌钽复盐不会被钛所同晶置换。此时将熟料进行水浸,铌和钽则以络合硫酸盐的形式进入到溶液中。 2.2碱法 碱法分解钽铌矿主要采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试剂,也常采用NaOH+Na2CO3或KOH+K2CO3的混合试剂来降低熔融物的熔点和粘度。按照分解工艺来说,碱法可以分为碱熔法、碱性水热法和KOH亚熔盐法。 2.2.1碱熔法 碱熔法的一般工业实施方法基本相似,首先将混合试剂放入到钢制坩埚中在400~500oC下进行熔融,然后边搅拌边加入粒度为0.1mm的精矿,此时应控制精矿的加入速度,加入速度过快会引起激烈反应而导致熔体喷溅。精矿按照与氢氧化钠(钾)重量比为3:1的比例进行加入。加入完成后,将反应釜的温度升高至800oC,并维持约30min,然后将熔体倒入到水中进行水淬,或薄层倒入铁盘中。钠分解时多钽酸钠和多铌酸钠与氧化铁、氧化锰均转入到沉淀中,而大部分硅、锡、钨、铝等元素以硅酸盐的形式进入到溶液中,实现了与铌钽的分离。过滤分离后的固体渣用盐酸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分解,铁与锰则进入到溶液中,多钽酸钠和多铌酸钠转为氢氧化钽和氢氧化铌,经水洗,烘干等步骤,即可获得工业纯钽铌化合物。用氢氧化钾做熔剂时,水浸反应完成后的熔体,大部分的钽和铌以可溶性的多钽酸钾和多铌酸钾的形式进入到溶液中,氧化铁、氧化锰和钛酸钾则留在水浸渣中。此时向水浸液中加入氯化钠,可以使得铌和钽以多钽酸钠和多铌酸钠沉淀的形式全部沉淀出来。再经过盐酸处理即可获得钽和铌的混合氢氧化物。该法的缺点是钽铌的回收率偏低,约为80%,不过采用氢氧化钾分解所得钽铌混合物的纯度较采用氢氧化钠制得的要高,相对来说流程较长。 2.2.2碱性水热法 为解决碱熔法分解钽铌矿中的不足,前苏联学者开发出了碱性水热法,亦称碱溶液高压釜分解法。利用该法可使得钽铌的浸取率在90%以上,并使得碱耗降至碱熔法的1/6,不过该法一直未实现工业化。该法采用30~40%的NaOH或KOH在温度150~200oC下与精矿进行反应2~3h,分解时首先生成可溶性的多钽酸和多铌酸,随后转化为不溶性的偏钽酸和偏铌酸。将用NaOH水热法处理钽铌矿后得到的溶液过滤,滤液补充碱后返回釜中再利用。滤渣用15%的盐酸(固液比1:1)在温度80~90oC下进行酸洗30min,得到的不溶性偏钽酸钠和偏铌酸钠在室温下即可被10~20%的氢氟酸所溶解,进入下一步的钽铌的萃取分离。采用KOH对钽铌矿进行分解时,典型反应条件为33~37%的KOH,反应温度为200oC。为提高生成多钽酸和多铌酸的速度,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根据生成的六钽(铌)酸钾在KOH溶液与水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可先将分解后的沉淀物进行水洗,将钽铌转入到溶液中。然后将溶液进行蒸发浓缩,重新加入KOH以沉淀出六钽(铌)酸钾,得到的沉淀物经盐酸分解后即可得到纯度较高的铌钽混合氧化物。 2.2.3KOH亚熔盐法 最近几年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等[31-34]从生产源头着手,研发了KOH亚熔盐强化浸出低品位、难分解铌钽矿的清洁化工冶金共性技术。亚熔盐为原始创新的反应/分离介质,定义为提供高化学活性和高活度负氧离子的碱金属高浓度离子化介质,具有低蒸汽压、沸点高、流动性好等优良物化性质和高活度系数、高反应活性、分离功能可调等优良反应、分离特性。 2.3氯化法 氯化法主要是利用铌钽矿中各元素的氯化衍生物的蒸汽压的差别,把精矿中的主要组分加以分离。该法在工业上一般用于处理复杂的钽铌精矿或锡渣。典型的工艺流程为:精矿在还原剂(如木炭、石油焦等)的作用下,在400~800oC下进行氯化反应,生成的沸点较低的铌、钽氯化衍生物在氯化过程中可被气体带走,经冷凝之后可回收。而沸点较高的氯化物,包括稀土,钠,钙及其他的氯化物则留在反应器中形成氯化物熔盐。还原剂的加入,可以使得氯化反应能有效的进行,并能提高反应速率,起着还原与活化的双重作用。工艺流程上一般分为团块氯化和熔盐氯化两种。团块氯化是将钽铌精矿和还原剂混合配料后,加入料浆或煤焦油进行压团成块,干燥之后置于700~800oC下进行焙烧,然后氯化。熔盐氯化是将磨细的铌钽精矿和石油焦一起加到熔融的氯化钠和氯化钾混合盐中,氯气由氯化器底部风嘴进入,氯气经过熔盐起到鼓泡的作用,使得精矿中各组分能发生氯化反应。与团块氯化相比,熔盐氯化具有氯化反应速度快并能连续化操作的优点。 2.4其他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的方法大多适用于高品位的精矿。但对于难以富集的低品位矿来说,这些方法并不适用,尤其是对硅含量较高的铌钽矿,会引起大量的酸耗及碱耗,并造成分离纯化困难。相应地,其他方法,如硫酸氢钾法等也有了相应的研究。El-Hazek等[23]利用硫酸氢钾对埃及当地的铌钽原矿(Nb2O51.25%,Ta2O50.13%,SiO274%)进行了煅烧浸取,系统考察了矿/硫酸氢钾质量比、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等因素对铌钽提取率的影响,确定出较优的反应条件为:矿/硫酸氢钾=1:3,反应温度650oC,煅烧时间为3h,此时铌钽的提取率分别达到了98.0%和99.3%。虽然该法在铌钽浸取率上几乎达到100%,但其工业价值及应用前景还有待验证。另外KHF2熔融法主要用于化学分析,这些试剂价格比较高,工业应用价值并不高。 3.技术分析 处理铌钽矿常用的冶金方法及技术特点见于表1中。从表1可以看出,工业上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仍是氢氟酸法。对于氢氟酸法来说,该工艺流程简单,分解温度较低(90~100oC)且浸取率高(98~99%),适于浸取高品位的精矿。不过,在精矿分解过程中,会有6~7%的HF挥发造成物料损失并会引起操作环境的危害。此外,该法对设备的材质要求很高,增大了成本投入。硫酸法应用范围较窄,只能用于易于分解的钛钽铌复合精矿,对于其他铌钽矿来说并不具有普遍性。硫酸法对反应器材质要求较氢氟酸法低,不过也存在着操作复杂,酸耗量大等问题。碱熔法是铌钽冶金工业上最早采用的方法之一,但也存在着碱消耗量大(约为理论碱矿比的6~8倍)、对设备要求高、碱性熔体操作困难、铌钽的单程回收率较低(仅为80%)等问题,目前该法在工业应用上已经面临淘汰。氯化法适于处理复杂的铌钽精矿或锡渣,不过也存在着设备腐蚀严重,对环境不友好,操作条件严苛等缺点,不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目前在工业上的应用已经很少。 4.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铌钽工业中常用的技术路线及方法,并对各工艺技术特点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外铌钽矿的冶金技术仍主要以氢氟酸法为主。利用高浓度的氢氟酸产生的苛性条件来分解铌钽矿,这不仅对操作环境及周围环境有着危害,浸取之后的废渣同样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寻找出无氟化高效提取铌钽的工艺路线,是当前铌钽工业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另外,我国的铌钽矿多为低品位难处理矿,如何开发出较为经济合理的处理低品位铌钽矿的工艺路线,是我国铌钽工业亟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最新的实验室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亚熔盐法,硫酸化焙烧法和硫酸氢钾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处理低品位的铌钽矿都有着很好的效果,铌钽的浸取率都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有着良好的工业化的前景,不过为实现最终的工业化应用,还需要铌钽冶金学者大量的工作和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高文成 温建康 单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冶金工业论文:钢铁资源化冶金工业论文 1钢铁冶金渣的常规利用方式 钢铁冶金渣的常规利用方式可分为冶金返回材料、路和建筑材料以及生产农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3种。转炉渣多用作冶金返回材料,相关研制开发分为烧结矿熔剂、高炉和化铁炉熔剂以及用作炼钢返回渣等利用方式,转炉渣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钙,可以替代石灰石,用作烧结熔剂加以使用,即在烧结矿中加入适量转炉渣,在烧结造球的同时还能提高烧结速度,并与转炉渣中的铁、氧化铁产生放热反应,为钙、镁碳酸盐的再分解提供所需热量;转炉渣还可以用作高炉或化铁炉的转熔剂,这样可以节省石灰石和生产所需的热能,只是目前这种利用方式并不多见,其原因在于高炉现多使用高碱度烧结矿来完成冶炼,石灰石已经很少采用,转炉渣替代石灰石的作用也因此受到了限制。由于冶金渣的物理性能和天然岩石比较相近,因此也广泛用作道路及建筑材料,在一些基础工程建设中的使用量非常大,如对矿渣砖的利用,加入适量的胶凝材料,再进行搅拌、成型、养护,进而制成建筑用砖,这种砖可用于房屋修建和地下荐椎等;对矿渣混凝土的利用,则是以高炉水渣为原料,加入水泥熟料、石灰等,混合放入轮辗机中,并加入水和骨料碾磨,进而制成矿渣混凝土,主要用作小型的混凝土预制件;再有,冶金渣碎石的颗粒强度还可以满足地基工程的需求,其密度及性能易与沥青结合,多被用作地基用碎石,用于铁路等地基工程的回填。此外,冶金渣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二氧化硅,并含有各种复合矿物及微量元素,如Zn、CU等,这些均为农作物成长所必备的肥料,对冶金渣中的的有效成分加以利用,可以用作生产农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如未经炉外脱磷处理的铁水,对其进行提取可适合缺磷的碱性土壤使用;将转炉渣中的二氧化硅磨细,可用作硅肥使用;提取转炉渣内的氧化钙等物质,将其磨碎后便可用作酸性土壤的改良剂。 2实现我国钢铁冶金渣子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钢铁冶金渣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集中体现体现为利用冶金渣开发的产品,其附加值不高,且潜热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冶金渣集中使用在代替砂石方面,也就是用于水泥的生产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关于冶金渣作为农家肥和土壤改良剂虽然在研究与开发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只是停留在对冶金渣一些有效成分的简单使用上,在利用过程中,对其炉内所排放出的高温,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利用途径,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 2.1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 以往,对于冶金渣资源化的利用有着很成功的经验,进而使冶金渣大量的用于水泥生产方面,只是对其进行利用的附加值并不高,致使其用于水泥生产所显现出的活性也不高,有鉴于此,应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使之能够达到与硅酸盐水泥活性接近的程度,进而才能实现冶金渣附加值利用的最大化。当前,机械方法是激发冶金渣活性的常用手段,其原理为通过该方法来降低冶金渣的颗粒度,提高其水硬胶凝性能,进而使其颗粒表面积得以增大,从而增加新生颗粒的内能和表面能,与此同时,使晶体结构和表面物理化学相反应,促使冶金渣中的矿物质能够更大面积的与水面接触,进而提高矿物与水的水化反应速度。 2.2生产缓释性钾肥 目前,将冶金渣用于生产缓释性钾肥已经成为冶金渣资源化利用的新兴技术手段,这种肥料易溶于植物根部,其性质能够有效的减少因灌溉与雨水冲击所引起的肥料流失问题,而且现代农业对这种肥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4]。氮磷钾是促进植物生产的最重要因素,而植物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钾肥的需求量是比较小的,但是在结果期对钾肥的需求量却很大,因此,这就要求钾肥的肥效要相对较长,具备良好的时效性,也就是要求钾肥要具有缓释性。 3总结 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冶金渣量不断提升,而对冶金渣传统的处理方法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加重了环境负担,因此,实现钢铁冶金渣资源化的利用是当前社会以及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要结合当前冶金渣资源化利用的现状,针对所存在的不足来一一进行完善,包括充分激发冶金渣的活性以及生产缓释性钾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钢铁冶金渣资源化的利用。 作者:于加兵 单位:贵州大学 冶金工业论文: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冶金工业论文 1我国有色冶金工业自动化发展现状 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和设备后,我们将其进行消化和创新,改造出了与我国实际冶金生产相适应的设备,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不过从国际角度出发,我国自动化技术产品的生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自动化技术不具备自主的知识产权,主要还是以进口为主,而这些系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甚至有一部分是国外已经淘汰的系统,阻碍了平台集合。此外,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结构的破坏,要求生产必须要提高效率和降低消耗,一些老旧的设备应该淘汰。 2自动化技术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2.1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简称FCS,至今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在国际上拥有60多个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总线产品。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具有自身的特征,其拥有多种不同系统的无缝集成、控制设备和企业高层联系等,能够使系统开发和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功能自治,也可以相互操作,并且能够进行系统结构分数,因此,其在有色冶金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业中的应用 企业的管理是企业的整体发展的重要部分,企业如果配备了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自动控制是在冶金工业中,将冶金一系列程序的所有信息进行集成,从而通过实施管理、技术、生产的控制的信息集成,进行及时采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对有色冶金质量管理、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进行智能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够达到能源管理和动态管理智能管理的目的,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的基础。 3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3.1以太网的特点 随着有色冶金企业的持续扩大和发展,加大了有色冶金领域的竞争力。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要改造落后的设备,引进新设备。不断更新的新技术,造成新技术与旧技术不能实现在控制系统上的高度集成。以太网是自动化的控制网络,其能够有效的解决此问题。以太网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并且可以提供足够的带宽需求,存在时间相对较长,在设置、诊断等方面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太网有相同的通信协议,其能够允许不同的通信协议在同一个总线上运行,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共网络平台基础。 3.2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在有色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以太网能够将不同类型的网络化的仪器仪表与工业计算机相连,并且在相同的总线上运行,从而对所有的系统进行控制。以太网在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减少了对原材料的铜矿石进行成分分析的步骤,这些分析大部分都能够利用网络化实现,检测结果直接传达到相关部门,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结果进行共享,企业的成员及客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所需数据。如图1,在现场利用以太网网络进行通讯,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主站,其余设备为副站,对所有独立系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色金属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在有色冶金工业中,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一方面还能够减少工作人员实际操作的危险,是有色冶金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我国引进自动化技术相对较晚,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我国有色冶金企业应该大力培养科研人员,投入资金,不断研发自动化技术,从而提高我国有色冶金工业自动化水平,推动有色冶金企业的发展。 作者:李其凡 单位: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接触式冶金工业论文 1阐述物位检测仪表的工作方式 在开展系统的过程控制中以及物料高度值的显示方面,完全能够利用总线方式连接到计算系统中。此方面的物位检测仪表在一般情况会称作物位变送器或者物位检测仪;其二,以某设定位置为基准,在容器中的物料高度远远高出设定的位置时,传感器在输出方面一般为基电极的开路信号。此信号往往会用在报警器动作或者驱动指示灯当中,此类物位检测仪表一般会称作物位开关。 2物位检测仪表在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若将仪表设备安装于存在较大灰尘或者露天的场所中时,需要将防护罩加装在物位计的上部。一方面能够确保物位计不会遭受碰撞或者踩踏,另一方面也会达到防尘防雨的效果。 2.2要拧紧接线盒的出线锁紧头,以此来避免在接线盒中产生赃物、灰尘和水汽。 2.3在安装仪表设备之间的准备阶段中,需要根据相关的设计文件细致的核对附件、材质、规格、型号和位号,外观需要保持完好无缺的状态。 2.4安装的阶段,精密性是物位检测仪表显著的特征,因此需要对物位检测仪表轻拿轻放,以此来防止发生碰撞的现象。 3接触式物位检测仪表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3.1电容式物位开关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因为电容式物位开关,具体是探测固体料位,针对拥有较大的颗粒的固体物料,想要防止在进料的过程中将探头砸坏,有必要将一根较比探头要长的角钢,焊在探头的正上方,一般情况角钢会设置在L50mm×50mm×5mm左右。然而物料若是粉尘状,想要防止由于附着的残余物料,在探头上造成物位开关的错误指令,则有必要把探头下倾斜18°左右。 3.2静压式液位变送器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在安装静压式液位变送器的过程较为方便、简单,主要是缆绳的直接投入式。可是,在对静压式液位变送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选取较为适当的安装电位,才能够实现其便捷度。静压式液位在安装相关部件的位置时,有必要相应的避让液体的出口和进口。当静压式液位变送器应用在某钢厂的高炉工程当中时,会因为存在较大的浊环回水量,促使此变送器产生了较大的探头摆动现象,造成在测量过程中失去了真实性。通过分析该工程工作人员利用加装测量保护管,消除了变送器的失真状况。 3.3差压式液位变送器在冶金工业中的安装与应用 在测量敞开式容器的液位时,变送器需要在容器最底部位置的液位工艺零点处安装。针对差压式液位变送器,若对于导管的测量,和变送器的“-”压室、“+”压室呈现出相反的状态时,则需要反向的设置变送器所测量的量程,也就是不需要对导压管改变连接状态。在安装差压式液位变送器时,其高度不能够比下部的取压口高。在测量密闭式容器中的液位时,下部中的取压点需要利用变送器“+”压室与导压管的连接状态,使其变送器“-”压室和上部取压点相互连接。因为在密闭容器当中,把被测液体中的静压除外,在容器的内部还会拥有一部分的气压,并且气体拥有着极强的可压缩性。因此,在应用的阶段,有必要将导压管内部所储存的气体彻底的排放干净,以此来保证对导管的测量,能够拥有液体都是被测状态,可以确保测量的真实性。针对容器的内部所存在的较大黏度液体、容易自聚液体或者杂质凝聚液体等,需要合理的选取毛细管式的差压变送器,以其来防止导管在测量时的堵塞情况。 4结语 在安装物位检测仪表的准备工作中,有必要透彻的了解物位检测仪表的安装与应用,对于仪表的施工工艺也需要相应的掌握。力求保证能够正确的安装物位检测仪表,从而实现物位检测仪表在运行的可靠性与正确性。 作者:柏宏艳 陆明敏 周少华 单位:苏州海易达消防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科林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梅思安苏州安全设备有限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工程论文 1冶金工业工程的特点 (1)非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施工。 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冶金工业工程按照多数施工企业具备的机械装备程度,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劳动组织,以及合理工期和合格工程进行编制的,反映了社会平均消耗水平。如安装工程主要指:①设备、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完整无损,符合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附有合格证书和试验记录。②安装工程和土建工程之间的交叉作业正常。③安装地点、建筑物、设备基础、预留孔洞等均符合安装要求。④水、电供应均满足安装施工正常使用。⑤正常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施工环境。由于市场竞争激列,企业上一个项目,都希望尽快产生效益,难免赶工期、赶进度;改建、大修、维修项目多发生生产与施工同时进行、地下障碍物、现场干扰、采用特殊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劳动组织等情况。 (2)设计变更较多。 由于钢铁行业已产能过剩,目前冶金工业工程改造、大修、维修居多,设计上,新旧交接的位置、尺寸较难准确把握;新旧接合的整体功能满足上也容易出现问题,有的尺寸视施工时的现场情况临时定,因功能无法满足,现场变更设计等情况也较多。 2冶金工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特征 2.1预、结算的计价依据多样化 通常情况下,工程预算、结算的计价依据为各省市在全统定额基础上编制的《消耗量定额》,而冶金工业工程的行业特殊性及存在大量大修、维修的工程内容,在《消耗量定额》上很多找不到子目可套用,须结合使用《冶金工业建设工程预算定额》、《钢铁企业检修工程预算定额》、《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以及企业自编定额。特别是小的改造项目、检修、维修性质的项目,需自编定额或单独议价定价。如:土建工程中的清除淤泥、凿墙洞、基础拆除、凝固性水渣凿除等。 2.2概算估算不准,预算偏差大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不可预见的情况较多发生、非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施工等产生的费用变化是在概算估算阶段无法准确估计的,加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设计变更费用上的增减也难以在预算时准确计算。 2.3结算审核争议多 (1)由于《冶金工业建设工程预算定额》、《钢铁企业检修工程预算定额》的修订工作存在滞后性,有的新工艺、新方法在定额子目中不能及时体现,结算编制与审核时只能找接近的参考套用,不同人对定额的理解不同,加之对施工过程了解的程度不同,在定额的套用上往往达不成一致的合理意见。 (2)多种定额同时使用,有的分部分项工程在不同的定额中均有合适的可套用,承、发包方站的角度不同,认可的子目也不同。 2.4招投标标文、合同计价依据 冶金工业工程招标文件与合同需要结合不同的工程特点区别对待,并考虑多样化。固定总价合同均产生包干工作内容外增加费用、定额计价与部分固定单价包干相结合、一份合同同时套用四五种定额等是冶金工业工程合同中常见的特色。此外,定期分析、编制容易引起争议的分部分项工程定额子目是造价部门的重要管理工作。 3控制冶金工业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3.1将预算的加强与创新奖励机制相结合,建立改善提案机制,有效控制投资 建立并完善工程造价的提案机制,主要目的为通过创新奖励机制,有效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开动脑筋,不断改进施工措施,优化项目设计方案,以实现节省投资、提高工程质量和缩短施工周期的密度,同时保证施工的安全。通过对比不同的施工预算方案,选择最优的造价方案,以实现有效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比如在优化是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组织方案时,主要以节约基建技术改造,或者增加投资费用,通过改善奖励方案,实施正面激励。在方案实施之后,改善成果,采用两重递进式来奖励员工。 3.2严格控制工程全过程管理 施工全过程造价管理有如下意义: (1)提高结算审核质量与效率。 表现三个方面:①承包方有的造价管理薄弱,预算员素质及水平不够,结算编制质量差,业主主动事前提醒合同执行的注意事项,指导签证办理,可提高结算提交速度及结算编制质量。比如维修工程因项目小利润低,有实力的承包商不愿承接,小的承包商往往无专职预算员,有的为施工员兼职,签证的表达、结算编制非常不规范,在结算审核环节无法顺利完成合同履行。通过结合造价要求来规范签证,在施工过程中,业主施工代表及承包人施工代表才能够及时办理有质量的签证。②指导施工详图的绘制,结合造价要求与施工管理部门共同制定具体的绘图标准与要求,使之标准化、规范化,确保造价审核的顺利进行。③对每一签订合同的承包人做事前告知工作,把业主的结算习惯、结算程序、工程施工过程中可遇见的特殊情况等整理成专门的资料,与承包人进行详细交底。 (2)了解施工情况,提高定额套用的准确性。 很多定额争议的解决是建立在熟悉施工情况的基础上的,只有熟悉施工情况,才能分析子目的消耗量与工作内容是否相对吻合。有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企业定额。在了解熟悉施工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造价审定结果,对每一工程进行造价分析,从而制定出企业定额。 (3)弥补设计缺陷,及时完善结算资料。 设计缺陷在赶工期赶进度的工程项目中时常发生,如:钢结构图纸设计不完整表现之一为只是简单的示意、不画结点板,这些都不利于档案资料保存的完整性以及结算依据的有效性和充分性。造价人员的跟进可及时提出要求,确保及时完成施工详图的设计。许多检修性质的工程设计图中也往往只标注:具体位置、尺寸现场定。如未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补画或不画详图,事后弥补将造成很大的困难。工程概算阶段的投资控制,根据施工图纸来确定工程量,并套用施工合同确定的工程定额、取费等,按照国家规定的材料价格、设备同比价格作为主要的控制依据。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按照施工图来编制预算方案,报审预算方案。根据所编制和制定的设备材料报表,严格控制设备材料的价格。同时,在施工现场的控制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比如生产需要、设计变更或者设备的修配改等情况,及时补充费用,严格控制措施费用。 3.3工程决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冶金工程的决算是指对实际工程量的最终确定。而决算造价是否真实、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工程量,对工程投资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工程量的决算程序包括: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后,施工单位应按照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工程联系单和现场签证等,按照工程定额、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等进行汇总,从而形成冶金工程的决算书,进行初审。在工程开工之前,按照施工图纸来编制施工图预算,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设计修改、补充或者设计变更,则应根据双方合同中的变化条款,重新确定预算,并共同协商确定,批复之后完成决算。在这一阶段,控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严格检查施工单位的工程决算书是否真实、是否有效等;②严格检查竣工图纸中的设计变更与工程联系单内容是否完全符合;③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出现设计变更,明确是否有联系单。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联系单位监理单位确认,在决算时,重点审查该部分内容,防止费用的增加;④严格检查工程量的变更能够根据合同、附件执行到位。 4结语 冶金工程的投资是比较大的,在本文中的第一部分,笔者分析了冶金工程投资特点,包括需要维修的项目比较多、非正常施工下的工程比较多和设计变更比较多等,因此,工程投资控制难度大。因此,这就要求明确和加强项目投资控制。在本文中,笔者从提高控制造价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全过程造价控制和决算阶段的控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命题。希望本文对于提高冶金工业工程造价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郑方玉 单位:福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冶金工业论文:冶金工业建筑的应用 1钢管混凝土的性能原理 在低应力阶段,其基本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相似,即钢管与混凝土共同分担压力。随着纵向压应力的增加,混凝土的横向变形大于钢管的横向变形。因此,混凝土对钢管产生径向压力,钢管在此径向压力的作用下,产生环向拉力。故在钢管混凝土受压构件的使用阶段,尤其是在接近承载力的受力后期阶段,钢管作为承受环拉力为主的构件,使得薄壁钢管的抗拉强度得以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在较大环拉力作用下,钢管对混凝土产生了很大的紧箍力,即径向压力。构件所受的纵向压力越大,混凝土所受的径向压力也越大,这是被动压力。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混凝土抗压强度大大提高。因此,钢管混凝土柱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柱所处的单向受压状态下的承载能力有显著提高。 2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技术特点 2.1构件承载力大大提高相同截面下,钢管混凝土承载力比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高出许多,这对于承受高荷载压力的受压构件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在相同承载力下,钢管混凝土柱的构件截面尺寸得以明显减小,为改善建筑物的使用条件提供了条件。2.2良好的变形性能混凝土作为脆性材料,其破坏具有明显的脆性性质,即使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轴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条件下,其破坏特征仍为脆性性质。而在钢管混凝土结构中,由于管中混凝土处于三向约束状态,由此不仅改善了使用阶段的弹性性能,而且在破坏时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钢管混凝土柱的破坏完全没有脆性特征,属于塑性破坏,这点已经专门的结构实验所证实。2.3良好的抗震性能由于结构自重大大减轻,对于减少地震作用十分有利。同时结构所具有的良好延性,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甚为重要。在这一点上,钢筋混凝土柱尤其是轴压和小偏心受压柱是难以克服的性能缺陷。2.4施工简单由于钢管的作用既类似钢筋混凝土柱纵筋和箍筋,本身又作为浇灌混凝土的模板,故钢管混凝土的施工省去了钢筋骨架的加工制作和柱模板,同时钢管本身还成为施工阶段的承重骨架或脚手架。由此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施工材料,而且大大减少了现场工作量,改善了施工条件,有效地缩短了工期。 3冶金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的特点 3.1荷载大基于生产工艺流程和相应配制的设备,以及生产操作、设备维护更新等实际要求,工业建筑的楼面荷载均很大。如炼钢车间转炉的主操作平台活荷载达到30~50kN/m2,车间内吊车起重量达到450t,甚至更大。由于荷载大造成结构自重增加,致使在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明显增加。3.2跨度大且高度高冶金工业厂房随着工艺条件的变化,跨度呈增大趋势,高度也不断增加。高炉煤粉喷吹系统中框架结构高度可达到80m以上,而轧钢车间由于工艺设备的要求,许多厂房跨度已超过40m,如鞍钢冷轧厂1#、3#镀锌线工程主厂房结构单跨40m,高度43.5m。某钢铁公司位于广州市工业开发区新建的宽中厚板(卷)工程精整区冷床跨厂房单跨更达到了69m。3.3使用要求高由于设备运行的要求,对结构构件的挠度、裂缝以及振幅等均有特殊要求。如转炉炼钢厂房的结构设计,它不但有多连跨厂房、高层刚架,同时吊车的吨位、高层平台的负荷很大。高层刚架平台上根据工艺要求布置高位料仓、受料斗、水冷烟道等,尤其是高处氧枪平台设有有氧枪移动小车,运行时对厂房结构有较大的水平推力,如何使单层的多跨厂房与高层刚架变形协调,保证高层刚架的刚度是结构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4钢管混凝土在冶金建筑中的应用 4.1多高层厂房框架柱冶金工厂中多高层建(构)筑物主要有高炉煤粉喷吹车间、矿焦槽主框架、热风炉框架、炼钢车间转炉跨、连铸平台等,此类厂房柱所受的荷重一般较大,且对侧移值有一定限制。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后则克服了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缺点,截面尺寸较混凝土柱减小,有利于工艺布置,同时保持了钢结构仅需装配连接的快速施工特点。4.2大跨度大柱距或重载单层厂房柱根据工艺的发展,目前一些大型厂房的跨度超过40m,柱距可达18~24m,且厂房中通常设置了大起重量的吊车。由此带来厂房柱承受越来越大的竖向荷载,这就为钢管混凝土发挥结构优越性提供了条件。钢管混凝土厂房柱形式多为两阶式。此时,为使钢管混凝土构件以承受轴向压力,下柱均采用双肢柱或三肢柱,使得各个单肢柱在横向和竖向荷栽作用下仅承受轴向力,由此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土的性能,同时构件显得轻巧美观。4.3高炉炉身框架众所周知,高炉框架在生产、检修过程中的负荷是相当大的。通常高炉框架设置有十几层平台,同时也承受炉顶设备的荷载。高炉框架柱处于以轴力为主的偏心受压状态,钢管混凝土正适合这种构件的受力状态。因此采用钢管混凝士作为炉体框架柱可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士的承载能力。在施工时,钢结构的安装与管内混凝士的灌注可以交叉进行。国内第一座采用钢管混凝土的高炉炉身框架的是首都钢铁公司2#高炉,1972年建成。高炉炉容V=1200m3,框架平面尺寸为14m×14m的正方形,4根柱17.7m以下采用Φ1000mm×14mm,以上采用Φ700mm×12mm,全高35.2m[2]。4.4各类支架包括电除尘支架、重力(旋风)除尘器支架、上料通廊支架等。此类支架一般为高架式结构,且以承受轴向力为主。对钢结构来言,为保证构件的稳定性而材料强度难以发挥,由此造成材料的浪费。混凝土结构则存在施工难度和工期长的缺陷。钢管混凝土则可有效地克服上述两类结构存在的问题,同时可灵活的设计为不同的外形,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4.5重型操作平台冶金厂房重型操作平台主要包括高炉出铁场平台、转炉主操作平台等。高炉出铁场平台是高炉炉前出铁出渣的操作区域,炉前操作在高炉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大型高炉炉前操作特点,为方便物料运输,场面越发趋向平坦化,平台面铺设耐热混凝土保护平台结构,自重较大。同时要求可以通行汽车及解体机、移盖机,工作时需要承受较大的活荷载。平台柱采用钢管混凝土,平台梁采用钢梁后,与传统的全混凝土的做法相比,钢结构施工周期短、跨度大、截面小的优点得以充分的发挥,平台柱数量可以减少1/4,避免了以往设计柱过密的问题,同时也间接的降低了基础造价。 5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1)薄壁钢管混凝土。在钢管混凝土中采用薄壁钢管,可以进一步减少钢材用量,减少焊接工作量,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2)采用高性能混凝土的钢管混凝土。在钢管中填充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可以更好地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且可以简化振捣程序,降低混凝土施工强度和费用,减少噪声污染。(3)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该结构是将两层钢管同心放置,并在两层钢管中浇灌混凝土。此结构除了具有实心钢管混凝土的优点外,还具有自重轻、刚度大的优点。由于内钢管受到混凝土的保护,还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 6结束语 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冶金工业建筑中的应用不仅有着广泛的前景,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诚然,钢管混凝土结构还存在着构件间连接复杂、混凝土施工质量不容易保证等缺点,但其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已为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们所认识,并不断在实践中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王涛 单位: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建工所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指出其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必要性;制约因素;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 1.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因此,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采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手段,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1]。 1.2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稀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还处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下,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相比,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开发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比较弱。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改变当前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用各种先进技术,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2]。 2制约因素 2.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2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3对策 3.1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一是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三是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棚架”问题。四是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特别要注重鼓励他们到各类院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现展的需要。五是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3.3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方面,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另一方面,以农产品商业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工程化开发。如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 3.4加强科技投入和资源配置调整,促进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增加投入,各级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有关部门每年拨出科教兴农专项活动经费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专项活动经费,专项用于资助科教兴农成果转化推广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新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四是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五是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稳定发展 原文作者:张平军 摘 要:现代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技术生产体系,其特点是利用生命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生产。这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能源等。利用第一性生产的秸杆、糠麸等饲养畜禽,为人类提供肉、蛋、奶和皮毛,这是第二性生产,又称动物饲养业。所以,农业生产是一个由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科学技术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生产体系。人类要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就必须不断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农业生产管理的规律,不断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才能使农业不断创新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产系统;发展;科技创新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高度聚焦农业科技,文件共包括六个部分23条,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之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也必须要通过科技化手段解决。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中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科技进步已成为当代和今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了。 1 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技术生产系统 1.1 与非农业生产相比农业生产的特点 从大农业概念讲,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内的生命有机体。与非农业生产相比,农业生产有以一下几个特点。 1.1.1 利用生命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生产 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能源等基本生活和生产资料,这是第一性生产,即通常所说的种植业。利用第一性生产的秸杆、糠麸等饲养畜禽,为人类提供肉、蛋、奶和皮毛,这是第二性生产,又称动物饲养业。 1.1.2 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作用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所必须的空气、温度、养分和水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有着特殊的依赖性。 1.1.3 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能源来自太阳能 农作物产量的形成主要靠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农业生产收获产品的实质,就是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形态的太阳光能。所以,农业生产是一个由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科学技术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生产体系。人类要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就必须不断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农业生产管理的规律,不断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必须从传统的狭义农业中跳出来,建立大农业的观念。狭义农业只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有的仅指种植业。从现代科技发展高度来看,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产系统。狭义农业不能充分发挥这个巨系统的潜在生产力,反而会造成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破坏农业生态环境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必须运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和系统科学方法从事农业,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1.2 从现代农业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 现代农业的范围广阔 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林业、草业,还包括畜牧业、禽业、渔业、虫业、微生物业;还有副业,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随着生产社会化,农业活动范围也愈来愈广,所以还包括从事农产品分配、交换、消费和管理部门以及为农业服务的部门,还有相应的各种类型的工业、商贸业。 1.2.2 建立整体的食物概念 狭义的食物概念仅指粮食,这是一种狭窄的小农业概念。虽然粮食一直在人类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粮食生产仍然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一定要重视粮食的生产,丝毫不能放松。但是,随着人口增长、人类营养的多种需求、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们必须把食物的概念扩大。要面向整个大自然,广开食物来源,向丘陵要干鲜果品,发展木本粮食;向江河湖泊、海洋要水产品,向草原要肉禽等。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开辟更加广阔的食物来源和节约粮食的途径。 1.2.3 立足于国民经济大系统大社会的角度去考虑和发展农业 农业是人类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它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部门和社会部门有密切联系,应该让各个部门与农业之间相互促进,建立起良好的相互依靠的物质能量转换关系,其他部门应该为农业发展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如果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分从农业中取之过多、补偿不够,那么势必影响它们之间正常的物质能量循环,农业发展受到影响,工业等其他部门也难以顺利发展。 2 从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发展农业 2.1 农业科学技术助推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发展进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从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进步的历史。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奠定了基础。从18世纪开始英国的农业革命,到19世纪德国农业的飞跃以及后来美国农业的发展都是应用新的科技成果的结果。19世纪提出的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物种进化理论,揭示了农业生物的结构及其遗传、变异、进化等生命活动的规律,为农业育种、增产开辟了广阔途径。在化学方面,如矿质营养学说的提出为改革农业施肥技术和促进农业大幅度增产提供了新的手段。经典生态学的发展,促使人们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研究生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关系,以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使一直依靠天然资源,以砍伐、捕捞为主的林业、渔业转向人工培植养殖进行集约生产的“栽培林业”和“海洋牧业”,使林业和渔业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可以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农业。 2.2 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农业使用了一切可能使用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利用空间技术的成果,如人造卫星、航天育种技术、遥控遥感技术用于预测预报气象、虫害灾情、规划农田管理、估算产量等等,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科学的发展更加趋向定量化和自动化。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成果在农业中的实际应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合理化和科学化,使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 2.3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的科学化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利用一切能够利 用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问题是当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这个基础上发达国家正在完成从自然农业、资源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我们要农业科技创新。就要大力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要有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要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加工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要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约成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3 科技兴农业是现阶段保证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关头,必须坚持“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的战略方针。我国人多地少,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有效利用资源上下功夫,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科技兴农业是现阶段保证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科技兴农业必需要应有以下措施。 3.1 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多年来,我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很多,应用潜力很大。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已成熟的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大范围、大面积地推广应用,是投入少、产出多,发展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业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今天要花大力气推广和普及农作物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还要推广中低产田改造的综合治理技术。 3.2 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 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要快速形成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的农村科普组织及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相结合的农技推广网络,和长期坚持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以疏通科技流向农业生产的渠道。同时,还要为稳妥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要把财政、金融、物资、商业、科研、教育与技术推广部门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大规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整体力量。 3.3 要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 要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这是科技兴农的关键。要重视现有农村科技人员的进修和培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农业科技人员实现鼓励政策,对贡献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要放活人才政策,推行技术有偿服务的政策补贴与奖励,实行贡献与收入挂钩。要大力加强农村的教育,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水平。 3.4 要广辟资金来源,增加农业收入 多年来我国农业的一条重要教训,就是科技投入不够。要加大国家向各类科技计划和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一定要把农业科技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其比例不能低于财政总支出的6 %。 3.5 要高度重视农业高技术和基础研究工作 农业高技术和基础研究工作是增强科技兴农后劲的重要保证。着眼长远发展,要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要进一步突出农业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并不断充实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研究等内容。要密切注意世界农业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也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要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因此,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建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分别构建国家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骨干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辅助人员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构建、科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机理研究 [摘要]研究和遵循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特殊的成长机理及存在问题,从体制、理念、培养方式及从业环境和对外交流等方面提出培育途径,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后劲。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成长机理 培育 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人力资源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命脉地位。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走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农民农业科技知识贫乏,市场意识淡薄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职业观仍未彻底改变,阻碍着新一代年青人从事农业科技事业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还影响着人们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城市出生的青年不远到农村去;从农村到高等学府学习的热血青年目的就是为了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它职业。不少现有农民都愿意到城市从事建筑业或其它体力劳动。据统计,2006年,37.8%(13181万人)的农村从业人员外出劳动,其中80.1%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97.2%的人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 2.农业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科技人才成长资助有限 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投入和自主创收的模式。按照中央、省、地、县、乡递减的原则,越接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的单位所得到的资源配置越少。当前,农业研究的经费还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拨款首先得保证科研人员的工资,其次还要考虑公务费,最后才能考虑业务费,最低的农业推广机构业务费只占10%,使得农业科技投入经费太低,也就难以开展大项目或基础性研究。 3.多头管理体制,使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难以形成研究团队 从教育机构来看,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已基本理顺,以前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的高校现已统一由教育部归口管理。而农村科技人才分属农业、渔业、林业、环保、科技、经贸等部门管理,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往往需要不同部门相互协调才能进行。不少情况下,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工作,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农村多头管理,使农民难以适应,影响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科技的积极性。 4.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条件艰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农村现有的科研条件十分有限,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少农村科研人员连最基本的科研设施都难以保证,信息来源的主渠道还是靠广播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先进的网络资源难以发挥作用,也就难以保证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据统计,2006年末,全国人均工资收入21001元,而最低的农、林、牧、渔则为9430元,受经费的困扰,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创新,致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5.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方案缺乏,农业科技后劲不足 人才资源同其它资源一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育、开发,才能进一步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除了农业科技经费紧张外,有关部门领导也缺乏深入基层调研、思考,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战略性计划尚未启动,简单、机械地照搬照抄外地(或外国)的做法,难以培养出符合当地需要的实用科技人才,更谈不上科技创新人才,也难以保证农村科技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途径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供稳定的体制保障 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责任重大、待遇偏低,付出与所得严重失衡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业的关键性问题。要制定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关心人才成长和提供较好科研环境等方面的更加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服务于“三农”工作,使农业科技人才从想去到要去,最后决心扎根农村的转变。另外,政府自身要改变工作模式,多做公仆,尽最大可能给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一切服务;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结果是眼高手低,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未能发挥教育的效能。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种实验设备,以提高动手能力和改进意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塑造模式根本转变。建议农校学生应该采取半农半读的方式,花更多的时间在农村一线体验农业科技的巨大威力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它们带到课堂上进行研讨,激发掌握先进科技的自觉性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型老师的精心培育。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急需弥补实践知识的不足。高校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创新型老师的建设和培养。双方友好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还能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学到农业科技文化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现有条块式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尽快理顺多头管理的体制,集中有限的资源,全力攻克当前农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发挥联合攻关的效能。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就必须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生产与市场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扩大对外交流,为农业科技人才了解世界学术动态、提升研究层次提供信息平台 建议为农业科技人才创造更多的国内或出国学习交流、考察和培训的机会。可以委托国内外著名高校对现有人才进行继续培养和深造,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到国外特别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的先进气息,了解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掌握学科前沿,开阔眼界,启迪新的思路,借鉴经验,促进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以色列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除了其具有较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在于其有较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这一机制包括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和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根据以色列的经验,我国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要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分类发展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方面的立法进程。 【关键词】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农业投融资体制 以色列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除了其具有由农业科研管理与研究机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民培训与教育体系等构成的较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在于其有较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这一机制包括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其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二是其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 1 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 以色列农业自然资源的贫乏,使以色列农业发展选择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道路。政府每年的农业科研专项经费有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在国家农业部的农业科研经费中,有50%是定向拨给国家农业研究组织,剩余50%和政府其他农业科研基金按分类管理,统称为“竞争性基金”。第一类是首席科学家基金,资金总额约1000万美元,资助对象为研究所和大学单个项目的自由申请。第二类是农场主以交纳销售税的方式提供的研究经费,总额约为800 万美元。主要用于资助经济效益比较明显、针对性较强的技术开发项目。第三类是国际基金,包括美以合作的“巴德计划”和欧盟资助的研究基金。第四类是科技部与教育部的有关农业科研基金资助。以上3类研究经费主要是用于应用性研究项目。第五类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每年约3000 万美元以上。此外,以色列企业也提供农业研究经费,主要用于引导和补贴应用性研究,如化肥、化工以及农业机械产品等。在以色列农业科研经费的投资构成中,约有10%用于基础研究,70%~75%用于应用研究,15%~20%用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这些经费中,农业部的投入约占60%,主要用于应用性研究; 科技部与教育部约占20%,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企业约占10%,主要用于资助技术开发。以色列的农业科研资金管理正逐步向基金化管理方向发展,实行优胜劣汰,鼓励竞争,并推行严格的项目追踪式过程管理监督、评估机制,大大提高了科研投资效益。[2] 2 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 以色列政府努力为农业高科技发展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给投资者和企业家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包括优厚的投资津贴、政府贷款保证、免除税额和高风险企业创业基金等各项优惠政策,如1984 年以色列就通过了一项“鼓励投资法案”,设立农业开发风险基金,主要是为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便利。以色列还专门制定了《鼓励研究与开发法律》等法规,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 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方面,以色列实行了对重点技术重点扶持的政策。首先,他们加大了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投资。农业部、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研究开发基金会以及科技部、教育部等均设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同时,以色列政府还采取一些措施设立和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已吸引了近50 多家风险投资基金),将其中很大一块投向生物技术。其次,以色列也十分注重农业信息技术的利用。在农业灌溉以及设施农业中温室的供水、施肥和气温调控,农产品加工质量控制等均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为此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另外,农业生产部门还非常重视农业信息的收集、传播与反馈,通过互联网及建立的农业远程技术服务网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信息,为农业科研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目前以色列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许多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全自动化程序管理,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给我国以诸多启示。 一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与扶持。从我国情况看,农业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短时期内涉农企业还不能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应成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主体,并通过各种扶持与激励措施,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科研。其次,要促进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的形成。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企业实力较弱,只有政府建立起规范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才会引导非政府投资的介入。此外,在农业科技的推广领域,也要创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这需要将各种农业技术按“公益性”程度,按科研成果能否物化、以及其在市场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大小进行分类,“公益性”技术的推广由政府农技推广部门承担,“私人性”技术推广可以市场化,通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对推广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以加快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 二要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农技分类发展激励机制。政府必须对各种农业科技按“公益性”程度分类,确定哪些产品技术创新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承担,哪些技术创新由非政府部门的企业、公司和民间组织来承担并推向市场。鉴于农业技术大多具有易扩散性和公益性等特点,为保护研究人员的利益,鼓励科研人员持续创新,政府对重大公益性农业科研成果应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此外,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为尽管农业技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且有些成果具有一定的保护难度,但应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成果保护制度,鼓励私人和农业企业通过市场需求决定其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2] 三要加快农业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方面的立法进程和执法力度。1993年我国颁布了《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科技进步法》,进入新世纪根据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入世后的新情况,国家对上述法律先后进行了修订。比如,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修改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该法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公益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该法还规定,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应当主要用于6类事项的投入,其中就包括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但总体上看《科技进步法》、《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应通过进一步修订对对国家投入比例和资金管理程序进行界定,同时辅之以《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中长期发展规划》,使之更具体和更具操作性。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与政策思路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只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技推广效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需要重点解决这几方面问题,才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也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进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本文重点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技推广效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关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 近年来,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徘徊不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乏力。主要问题有:一是投入结构不合理制约了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近年来,国家农业科技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稳定支持的科研经费仅占20~40%,竞争性比例高达60~80%,这一方面导致重大、关键和长期性农业问题难以得到持续攻关,另一方面导致一流科研人员争项目、二流人员做项目,农业科研短期化、功利化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产业导向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尚未建立制约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农业科研产业导向、问题导向坚持不够,科研项目指南编写、组织实施、验收评价都由同一圈子专家完成,专家“自娱自乐”的项目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导致不少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生产脱节,没能充分体现农业产业部门的重大需求,科研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三是农业科研与推广相互分割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分段运行、各成体系,一方面农业科研项目很少有推广和用户单位参与,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转化经费严重不足,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成为整个创新链条上的突出短板。四是协同创新机制尚待完善制约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明显滞后,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科技资源整合亟待加强。中央、省、地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分工不清晰,竞争有余、协作不足。此外,科技“大牛”、项目“寡头”垄断科技资源,成为新阶段农业科研“专家倾向”的新特点、新表现。为此,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需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兼顾农业特点及体量与结构的投入机制。充分考虑“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特殊性,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资金投入结构,重点增加稳定投入和基本公用经费,聚焦品质、节本、高效、绿色等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的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促进前沿技术、重大理论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创新,推动农业科技从过去的跟跑、并行向超越、引领转变。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将产学研企科技创新联盟科研和运行费用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促进协同创新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在新一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中有效发挥农业行业部门作用。充分考虑农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和民生保障作用,发挥农业行业部门熟悉产业需求的优势,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需求征集、指南编制、项目评审、组织实施、监督评价中,强化农业行业部门的作用,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建立农业科研和推广一体化组织管理方式。借鉴美国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和韩国科研、推广一体化管理的成果经验,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科研与推广一起布局、同步验收的机制,应用型科研项目的研发要把推广单位参与作为重要环节,确保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农业技术推广要把新技术研发和熟化作为的源头活水,确保推广技术的先进性和针对性。四是优化农业科研体系和主体结构。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精神,明确中央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职能和定位,中央农业科研单位侧重于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侧重于技术开发和转化应用,改变农业科研单位“上下一般粗”,竞争有余、协作不足的局面,构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同时,完善农业科研主体结构,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机构、条件、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但实力不强、手段落后、似有似无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体系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主要问题有:一是无财难推。农技推广走村进户,面广量大,既需要稳定经常的工作经费支持,也需要中试、熟化和试验示范投入,而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实际,致使许多应推技术难到位、亟需技术难熟化、先进技术难储备、试验示范难实施。二是无技可推。由于科研、教育、推广结合不紧密,源头技术供给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出现的生产实际问题,一些农技推广机构出现“无技可推”的窘境。三是无力能推。长期以来,农技推广系统普遍存在年龄老化、队伍断层、知识陈旧、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加上机制不活,不少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面对农户综合、集成、高效的技术需求和全程、全产业链、保姆式的服务需求,显得无能为力。为此,要大力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需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投资强度,解决“无财难推”。增加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经费、条件保障、试验示范等方面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农机、畜牧、水产等分设的基层农技站条件建设投入,提升体系整体功能。对经营性农技推广机构,依据服务效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补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经营性服务领域,满足多元化需求。二是强化需求导向,破解“无技可推”。建立“政产研学推”科技创新联盟,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供给体系,加强对农民经验和创造的总结提升,增加适销对路技术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专家+科技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三是提升推广能力,改变无“力”能推。继续实施特岗计划,解决农技人员“进得来”的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和骨干农技人员培训工程,对人员学历提升给予学费补贴,解决“用得上”的问题。加大“一衔接”政策落实力度,优先解决基层农技人员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解决“留得住”的问题。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手段,普及农民田间学校,创新服务方式,解决“推得广”的问题。 三、关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农业科研领军人才缺乏、中青年骨干培养缓慢、创新团队建设滞后、后备人才总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主要问题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不宽松。受“平均主义”“大锅饭”“论资排辈”等传统思维的影响,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很难形成,已有激励机制难落实。现有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社保政策不配套、服务培养不到位,制约了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二是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由于对各类科技人才特点、评价导向、个性需求、考核指标缺乏深入研究,制定的评价标准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体现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能力与贡献。三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不自主。主管部门对用人单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等方面管得过宽过细,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对特需人才的薪酬分配和福利待遇等缺乏自主权,特需人才引进受限,统一考试招考的农业科技人员与专业岗位匹配性较差。为此,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解决动力问题。加强对人才成长和使用规律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政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制定出台农业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意见及实施方案,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科技人员分配激励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标准,解决导向问题。以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分类指导为重点,制定符合新常态人才理念的综合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倾向,切实发挥人才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的试点工作,不断完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探索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解决活力问题。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人才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四、关于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问题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在分类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体系。主要问题有:一是评价主体的确定与管理不规范,评价质量亟待提高。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的确定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强,各类评价主体不能有序参与评价。政府评价形式简单,准确性不够;市场评价趋利明显,客观性不足;专业组织良莠不齐,权威性不够。二是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评价导向亟待转变。没有建立适合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作不规范、不科学。已有评价指标过于强调经费、论文、专利等指标,对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转移转化、支撑产业发展等重视不够。评价周期过短,功利色彩浓厚,不符合农业科研规律。三是评价结果使用不科学,评价指导亟待增强。评价结果存在不用、滥用、误用的现象。评价结果与奖惩措施结合不紧密,没有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对改进工作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切实体现。为此,开展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职责,积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政府负责制定分类评价规范,认定、考核和监督其他评价主体。发挥政府在行业重大公益性创新活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市场主体在应用型研发活动和产业化技术成果评价中的话语权;增强专业组织开展评价工作的可信度。积极引入国际同行参与评价。二是加强研究,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重点评价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应用研究重点评价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带动性和转移转化效益的显著性;示范推广重点评价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农业经济和管理研究重点评价理论创新、支撑决策和智库建设能力;科研、管理、服务等不同岗位科研人员重点评价职责履行、实绩贡献和建功立业,实现人尽其才。三是完善政策,强化评价结果使用的导向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调动科技创新、转移转化、示范推广、科研辅助等不同岗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评价结果与科技人员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力度,将评价结果作为对科研机构经费和项目支持的重要参考。 作者:王思民 单位: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 [摘要]在当代社会,我国想要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虽然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手段 想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要对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进行创新。但当前,在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不论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当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未实现有效转化 当前,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健全的科技创新体制,这就导致虽然当前有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现代化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有效的转化,也不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也就是说,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对于农业的实际贡献率是比较低的。虽然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距。 1.2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手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却过于重视产出,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十分不足。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足够的经费,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导致很多专业领域的人才流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缺乏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极快,直接导致农业区流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才。另外,很多农业区内缺乏比较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而大部分都是极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情况,农民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联系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而如果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想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存在极大的难度。另外,这种分散性的经营劳作模式,不仅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本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民的风险在不断提升,直接影响了新型的农业创新科技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 2.1加大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兴农政策的落实,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的实际投入与农业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科研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就必须要加大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使相关科研机构具有充足的资金来留住农业科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应有效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才能有效提升资金利用率。 2.2与农业产业化结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实现。所以,想要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力度。首先,需要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提升。其次,应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最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3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存在的。在信息时代,想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就必须引进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与提升,离不开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良好综合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首先,要有效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并加大培训力度,从而保证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加入农业科技创新队伍中,为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其次,应增加科技推广人才的数量,仅仅研发出农业科技成果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所有的优势。而拥有良好推广能力与经验的科技人才能够将更多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广给农民朋友,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率。 3结语 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与要求也在持续提升。而加强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相关探讨,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农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引进、加大农业科研的有效投入等,均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作者:蒋乔 单位:营山县凉风乡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摘要: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作者:刘艺玮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探索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提高了粮食单产。 种植任何粮食作物的时候,农民的主要目标都是想要尽可能的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粮食作物能够在抗病、抗逆方面的效率和品质都有所提高;将粮食作物的地方品种和品种间的杂交种植,以及重单作种植到间作套种等科学的栽培技术的改进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作物单产的提高。 (二)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粮食作物结构来看,我国最近今年有这样一些调整:烟草、药材、油菜、:玉米、小杂粮这样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小麦、薯类等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续缩减,养殖业不断发展,这些调整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三)降低了劳动强度。 城市化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加深,向城市迁移的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种现象导致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减少,而且呈现劳力老龄化的趋势。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匮乏问题就需要利用到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轻简栽培方法和机械化规模生产将能有效的缓解劳动力问题,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四)提高了生活质量。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在缓解劳动力不足,增产增收的同时必然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则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就愿意选择更加优质的粮食品种。市场对于优质品种的粮食作物的需要也将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二、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体制和政策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建设和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较晚,体制改革的科技和经济结合问题还处在搁浅的状态,很多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问题不能得到管理体制的支持。 (2)部门和环节相互之间不协调。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由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控结合进行,但是双方要建立起协调的关系才能配合着把工作做好,而现实情况下,有的方面,政府的干涉明显多于市场的资源自我配置。 (二)创新主体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公共农业机构的科研技术队伍的建设不完善,科技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整体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不科学,人才激励机制不足以引进和留住人才。科技人才不足导致的科研力量薄弱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很多农业企业没有给与自身的技术创新方面以足够的关注,而很多的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所具备的力量又比较薄弱,所以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的推广程度和农民的接受程度有关,而科学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在理解和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时候需要较长的过程,这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的阻碍因素之一。 (三)创新机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要求。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科技投资作为物质基础,如果投资不到位以及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不健全则会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出现问题。投资不到位的原因除了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之外还有就是其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或者很多企业在进行投入的时候没有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出现了投入的重复或者过于分散的情况。 (2)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信息技术时代,知识和技术之间的的升级换代比较快,所以农业科研的发展需要各各方面知识、技术和信息的及时交换沟通。如果各个部门的科研协作不够,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就会导致科研的低水平重复。所以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要强调健研究设施和基础数据的共享机制。 (3)产学研互动的机制不完善。 农业创新的出发点应该是市场的农业科技需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要从这样的市场需求出发进行有效的科技需求到科技成果之间的转换。 (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激励机制是鼓励科技人才进行不断创新的有效动力之一,激励机制完善将是激励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到农业生产应用的有效措施。而目前的这种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四)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也就是说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需要政府给与的宏观调控,如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和管理相关的规则还不够健全,每个地域所需的宏观规划和专门指导等都不够到位;其次就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还不能满足当前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对科技基础条件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是相对落后,很多科技资源共享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的宏观管理,没有整体和宏观的布局就会导致农业科技投资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最后就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之中,政府的职能履行过程中出现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使得在科技资源在宏观配置过程中出现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五)创新文化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创新文化方面对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阻碍也是不可忽视的:学术民主作风存在行政化倾向。行政化的等级的观念和标准不利于学术与科研的创新;各个部门的工作分割现象较为普遍,协作性差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现象的存在让自由向上的科技创新价值导向受到抑制;创新的公平性和创新性不足,由于没有健全的科研体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的竞争动力和能力不强,这种环境是不利于激流勇进的创新精神培养的。 三、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举措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创新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立足于市场农业建设的需求,重点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其次是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支持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也就是说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最后就是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发展循环型和节约型技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作者:蒋佳泉 单位:毛石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创新管理农业科技论文 1科研投入机制 科研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近几年,我国公共财政对科研投入明显增加,但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科研人员“用于创收的精力多于创新”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投资强度偏低。201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远低于全国科研投资强度1.7%的水平,也低于国际农业科研投资强度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3%~5%的高水平。二是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过低。我国国家级农业科学研究院项目的稳定支持经费仅为20%~30%。科研拔尖人才疲于争项目、找活儿干和应付各种检查等。据调查,近些年,骨干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研究的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70%。三是多头管理,项目重叠,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作为省级农业科研人员,也不得不向财政、科技、农业、开发和扶贫等各部门多头申请项目,甚至同一内容的项目多头交账才能保证科研运转,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也制约了相关技术研究和储备。农业科技创新具有的公益性特点,要求公共财政在持续增加投入的同时,重点建立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相结合的科研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要求增加能稳定支持的非竞争性项目,目的是为科技人员营造一个方向任务明确、能够获得稳定支持、能够静心搞科研和能够获得社会尊重的科研环境,稳定一批高层次的人才,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区域性的特点要求地方财政针对当地特色和优势产业,设立行业科技专项,并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投入力度;设立一大批覆盖面广、资金额度较小和周期较短的前瞻、尝试、探索和应急性的竞争性项目,加大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地域支撑计划的总投入。近几年,有些省份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投入的做法值得效仿,广东、山东、吉林和湖北等省成立了区域农业创新中心,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专项稳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2科研立项机制 立项方向体现了农业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农业企业的成果孵化器作用都不够突出。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是多年形成的,受传统习惯和人员专业影响,往往是能做什么就申请什么项目,很少考虑产业需求。二是科研主管部门的科研导向是项目形成的,受个人偏好和经费定向影响,往往是有什么专款就什么专项,很难体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对农业科研的导向作用。这种传统的立项模式,直接导致了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的脱节。建立以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改变以往“专家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状况,确立“产业需求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的选题思路,立项形成与之匹配的流程:“技术需求→科研课题→技术指标→技术方案→承担单位”。一是科研主管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新型农民主体加强沟通,立项部门让科研单位参与非竞争性项目拟定工作,并广泛征求农业企业和新型农民主体意见。二是建立以服务产业为目的的创新团队,以有威望的首席专家为核心,组建一批年龄结构和专业配置合理,研究与转化配套的产业服务团队,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给予非竞争性项目稳定的支持。三是注重自然区域内农业协调发展和单位合作问题,如贫困带连片科技扶贫、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立项内容应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长期项目重点解决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提升问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期项目重点围绕农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数量和拓展农业市场功能等,确保农业的增值增效;近期项目主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废弃物的治理和农业灾害的应对措施等开展研究,确保农产品安全、高效。2014年,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根据产业需求进行顶层设计,从源头到转化一次性拟好任务书,只需申请人认领任务和证明自己能完成任务的做法是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创新的有益尝试。 3成果转化机制 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步骤。现阶段,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主要问题是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偏差、成果过剩与短缺并存、转化过程半途而废、激励机制不配套、科研单位与企业结合不够、知识产权不易保护和绩效评价内容不合理等。尤其是在绩效评价方面,重论文轻发明,重形式轻应用,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职称评聘对成果的要求一高再高,直接促使科研人员追求书架成果,助长科研浮躁风气。提高成果转化率,要从成果培育入手,多出实用型的物化成果。一是鼓励项目组以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为主攻方向,开展内容丰富的研究工作,尽快出物化成果、高水平成果和影响力大的成果。二是为成果与产业的结合创造条件,及时解决成果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出成果的同时更为成果的应用作出不懈努力。三是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四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应该考虑对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份额。在评价方法上,由单纯的专家鉴定转向专家、服务对象和社会舆论为一体的总体评价。五是职称评聘等利益相关制度,应更加重视诚信、奉献、论文和效益。黑龙江省农科院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根据其区域的独特性,以院校合作和加强交流的农业服务为重点,采用“专家在线”、“合作共建”、“科技帮扶”等模式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力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给农民家。 4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队伍是科研创新的主体。现存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偏少,领军人才更是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相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只占美国的1/20,日本的1/10。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受编制限制,农业科研单位人员更新缓慢,年龄和职称倒挂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不少科研人员献身农业科研的意志不够坚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主动性。建立多层次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必须坚持“人才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自身科技人才培养为主,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科研骨干;以引进人才为辅,主要引进团队稀缺和产业技术急需人才;以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力为抓手,培养一批高层次青年人才;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契机,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结构多元化。为此,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等省农科院已相继出台重大项目资金匹配制度和重大贡献奖励机制,以期留住高水平人才和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在团队建设方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不打破现有研究所建制就能改变分散格局的做法值得借鉴,以研究室为交叉节点,在研究所横向管理的基础上,利用创新团队再建一条纵线把研究方向相同的研究室串起来,充分发挥创新团队在农业科研中的创新潜能。 5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是农业研究进入大联合、大协作时代的必然选择。每个单位的研究方向都是多年形成的,范围较小,布局分散,而单位间的合作可以凝聚力量提高大项目执行力。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以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伴随着情报、信息的提供、传递和获取等活动,这是科技创新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协同创新与学术交流是相伴而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产业联盟和创新中心;“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包括了“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行业协同创新模式是把同行几个单位联合起来壮大力量;内部协同创新是建立创新团队或平台。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协同过程中的交流多,实质性的合作少,成果不落地,容易流于形式。协同创新机制应以项目为纽带,集聚能量,把分散的科研力量凝聚起来形成联合攻关和团队优势,由单一研究走向综合研究,即课题组→研究室→团队→集团军,逐步打造立足地域内跨单位联合的研究团队。协同创新团队对外联合广泛,有平台支撑,有标志性成果,成果推广力量强大。在协同创新领域,学术交流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学术交流的质量和真实性更加重视。传统的学术交流形式要加强,如编辑学术刊物和专著、做学术报告和讲学、科学考察和情报交换等。还要创新学术交流的形式,利用好互联网,及时准确地传递科研信息。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三地农科院签署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并由8家主要农业科研单位组成“京津冀农业与水安全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形成“战略—生产模式—技术创新”相协调、可配套和见成效的创新体系,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农业发展。 6科研诚信机制 科研诚信是指科技活动当事人遵守诺言和实践成约的行为。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l0~2020年)》要求人们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要具备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心理承诺和如期履行契约的能力。科研诚信属于科技领域特有的一种职业信用,在国外,科研诚信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失信者将付出代价,甚至丢掉工作。我国目前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科研诚信的缺失问题常有报道,包括抄袭、剽窃、伪造数据或结论、成果评选潜规则及权钱交易等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承诺制度,提倡科学民主,打击造假行为,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一是建立科学开放、程序公正的学术评价和监督体系,为申请、执行和评估评审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信用档案,作为今后其申请项目、承担评估和评审工作的依据。二是推进科技信用信息的共享,建立诚信检索平台,完善诚实守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信用状况作为科技人员职务聘任和职称评定中对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氛围,普及诚信教育,保障科研创新,防微杜渐,防患学术造假于未然。 作者:董文琦 张春锋 胡木强 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 一、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第一,要健全农业技术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使交易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有效保障,降低或分散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在价格机制上要适当向农业和农业科技领域倾斜,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制定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并给予适当的价格补贴,尽量缩小工农业价格差距,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第二,要构建通畅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应以农业技术经济信息服务为主导,结合计算机网络与人工网络,提供网上服务、检索咨询等服务,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市场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处理,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用以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充分发挥市场的双向交流和反馈功能;第三,要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主要是以知识产权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为核心,完善技术经营法规和从业资格制度等与农业技术市场有关的政策法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范技术市场的交易行为,切实维护技术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业技术市场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环境。 二、增加农业科技创新需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供求平衡 农业科技创新供给的增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需求的增长。只有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才能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才能被有效利用。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结合政府的优惠税费政策,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高农民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致力于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以增强其接受和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内在动力。只有农业科技创新有效需求不断增长,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才会有市场,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供求平衡。 三、建设新型的农业科技技推广服务体系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搞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必要的人员、资金和设施设备。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运用农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辅导基地农户,聘请社会技术力量到农业合作社辅导等多元渠道,强化、搞活、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新机制,建立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组织的有效联系渠道,鼓励各类科研教学机构开展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培训等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推进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服务功能 ①第一,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加快建设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体制、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制度建设,从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经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市场建立直到税收、人才、土地、金融、风险投资、技术市场、基本建设、进出口等方面,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二,要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设施、信息、中介等服务,积极发展和建设实验室、农业数据库,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以省级为核心,以县市为重点,以乡镇、村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加强信急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第三,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管理。建立高效、有力的组织机构,克服多头管理、形不成合力的现象,协调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中重大工程或项目的有关问题,定期提出重大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课题,组织协作攻关和课题招标。完善考核制度,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党政领导的重要内容,运用行政手段促使政府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 作者:程竹 范晓婷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完善,使地本已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无法形成团队进行研究我国现行可以管理农业科技人才的有农业、教育、渔业、林业、科技、环保、经贸等许多部门,这就使得重要的研究项目必须经过多部门的协调才能进行。缺乏科学有效地协调机制。不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更主要的是低下的效率极大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1.2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成长和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经费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我国目前开始增大对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投入,但总体上仍然不够。许多农村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条件很差,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培养和研究要求,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实验都无法完成。由于经费的原因,应该及时更新的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也往往更新速度很慢,许多已经陈旧的信息和技术仍然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内容当中。 1.3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农业科技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要有科学的培养计划,并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科技人才培养没有规范的计划,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没经过实地调研就先进照搬地区模式,这样很难培养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人才,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因此,农业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可持续性。 2、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解决途径 2.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形成稳定的体制保障 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政策的形式保证这种投入的数量和稳定性;要制定出能够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从政策、经费、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形成充分的制度保障。 2.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农业人才是需要极强的实践性的,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更多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只有让相关的农业人才培养的学校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农业人才培养学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也更容易强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和创新的积极性。 2.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缺乏实践技能的情况,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型老师的指引。近年来国家已经逐渐地鼓励高中等学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不但能够开展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要加强与实践单位的联系,使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相互促进。只有培养出创新型的老师,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走出创新之路。 2.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接轨和转化 现有条块式、多部门各管一摊的管理体制是无法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必须根据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集中资源、理顺关系,形成稳定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再以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协调现有资源,全力攻克当前急需解决的农业科技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另外,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将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市场转化无缝对接,形成良好的科技发展的循环。 2.5扩大对外交流 要加快对国际上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帮助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更多地与国际领先的农业研究机构和人才接触和交流;可以为一些人才提供到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建立世界学术动态信息和交流平台,形成一些主题鲜明、有建设的交流论坛,提升研究层次。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不断地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机制。 作者:马侠 蒋绍云 单位:沈阳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沈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 一、财政政策引导与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1、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科研基础设施,也即创新三要素中的物力,其包括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办公环境及农业科技创新所需的试验设施设备,如分子标记实验室、组织培养试验室、冷冻库及田间大棚、喷灌、水电、道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由于农业科研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科研机构,其不具备创收能力或创收能力很小,科技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政策的扶持。对于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而言,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差异,其地方财政收入的差异较大,如三明市农科所地处闽西北山区三明市的沙县,与沿海城市相比,山区与沿海地区财政收入差距较大,如三明市农科所拟建设的“三明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体建筑共需资金3500万元左右,尽管三明市委、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靠每年仅400余万元的科技三项经费中挤出50万元资金的扶持创新中心的建设,无疑是杯水车薪,且会影响本市其他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因此,“三明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顺利建设,需要得到省级及国家级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 2、科研推广经费扶持方面 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应用型研究,与省级、国家级科研机构相比,其应用型创新成果所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良种选育与应用成果所占比例更大。如在我国农业生产上推广时间最长、应用面积最广的水稻良种“汕优63”,就是由地市级科研机构三明市农科所,在80年代初期选育而成的,为此,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我国应用型农业科技创新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国家和省级财政在财政政策制定上应整合政府各部门财政资源,分类管理,公平分配财政资源,属于农业应用型创新及成果推广的财政资金应向地市级科研机构倾斜;农业部、农业厅应用型产业体系资金也应向地市级科研机构倾斜,加大对地市级科研机构应用型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投入力度,引导和激励地市级科研机构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瓶颈与改进建议 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瓶颈当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遇到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两个: (1)土地瓶颈问题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政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受到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生产方式的限制,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投入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势必要加大农民的投资成本,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增加投资带来产量增加的收益并不明显。现有土地政策的制约,导致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而规模经营更能够体现出规模效益,比如种植1亩水稻新品种能增产30公斤,种植100亩就能增产3000公斤,对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来说,推广2-3亩的水稻新品种,增产稻谷100公斤左右,按现行稻谷价格每百斤干谷140元左右,增产值也就是300元左右,扣除新增成本后增收就更少了。此外,当前农村许多青壮劳力大多离开农村出去打工或者从事其它商业行为,农村主要由妇女和老人在家务农,出现了务农的兼业化,这也给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带来实质性的困难。 (2)农产品市场瓶颈问题 农产品市场销路的问题也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一个瓶颈问题。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现象十分严重,在农产品产能过剩时,则出现卖难的问题,如山东大白菜产量过剩时,产地价格每斤只有7分钱,单产提高、种植面积大,总产量过剩,导致增产不增收,甚至亏损;而在农产品产能欠缺时,又不时遭遇一些不法商家的炒作,烘抬价格,如网络上盛传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等新词层出不穷,不少商家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难度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难度。此外,对于一些特色的农产品,其鲜食市场销量有限,需要加工企业加工,这类科技成果的推广在生产上更易遭遇市场瓶颈,如“永安黄椒”市场价格一般在2元/斤以上,有的年份在年前价格达80-100元/斤,而在2011年其产地收购价却仅有0.5元/斤;三明市农科所选育的辣味加工专用型辣椒新品种生产推广也是如此,需要有加工型企业来带动推广。 2、改进建议 (1)适度流转土地经营规模 针对农业生产推广遇到的土地瓶颈问题,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 (2)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扶持一个龙头企业,等于扶持上百、上千,甚至上万个农户。通过出台财政政策,扶持以种业经营及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采取“种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加工或流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积极引导和激励经营良种的企业及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或半紧密的产业链条。通过规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明确产供销多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对那些前景看好,又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合同契约关系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多加引导和激励。要创新扶持政策,如鼓励龙头企业向农户返回一定比例利润、设立价格风险基金、对农户提供的农产品实行价格优惠、向农户支付预购定金、提供贴息贷款等措施。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松散型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良好的契约或股份制关系,增强其带动能力。 作者:罗英 单位:三明市农科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精细农业的农业科技创新 1“精细农业”技术思想的核心 依托信息技术革命思想的实践,“精细农业”技术思想也吸收了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精细农业”技术的思想核心,是分析影响小范围农业产量差异的原因,进而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控,区别对待,对农业生产按需实施定位调控。自古以来,农作物生产均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将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为了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但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 2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精细农业”的影响 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精细农业”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优化作物的生产系统。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精细农业”技术思想作用重大。如农田信息的采集与农田作物的地理空间定位等工作,就需要依赖于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而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还需要遥感技术(RS)的支持等等,均证明了这一点。 3“精细农业”如何服务“科技兴农”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半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变的过程中,全面实践“精细农业”技术思想的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而“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在于其提出了一种现代化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付诸于经营实践,其前景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不容置疑的是,“精细农业”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的启动,有利于改变我们千百年来沿袭的传统固有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基于信息化的农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1)加强对发达国家“精细农业”成功经验的有效研究,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精细农业”发展路线,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上,我们可以“洋为中用”,找准切入点,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 (2)“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可在小范围试验区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精细农业”的推广,以点带面寻求农业生产的整体发展。 (3)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从“精细农业”指导思想出发,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为单位对“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如此一来,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作者:贾超 单位:沾化县富国街道办事处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措施探讨 全国参与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0.05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推广度仅约25%,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而发达国家已接近1.0%。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推广工作的发展。据统计,部分地区推广人员工资发放也较为困难,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最后,农产品的外部性特征及农业科技的地域性、时效性、不稳定性导致了农户既期望能无偿获得最新科学技术,又不愿自己去承担采用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 1开发生产领域方面 首先,科研机构和人员对生产领域技术支持不足,重视不够。农产品科技产品结构相对复杂,这增加了农技推广人员在一些技术理解方面的难度,因此,科技人员在研究和开发时的工作地点不能完全局限于实验室,而且还应到田间地头进行相关技术指导,减少技术推广应用环节所遇到的各种阻碍,为科技产品顺利进入市场扫除障碍。其次,产与学、研、推广各环节严重脱节。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是三个独立体,因此,如何将三者有效结合是发展我国农业所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2科研领域方面 首先,研究领域狭窄,局限于传统格局。粮、油、棉、麻等大宗类农作物一直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全国从事大宗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占全部农技人员90%以上,其中从事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0%。这反映了在研究环节上注重产前、产中,而忽视农产品深加工、保鲜、贮运等产后环节。其次,研究机制存在不完善。目前研究机制缺乏鼓励制度,导致人员缺乏研究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研究人员仅仅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应付研究,导致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科学研究后发现其研究并无现实意义。最后,研究经费不足。农业研究需国家给予的经费支持,而目前我国发展有限,总体资金有限,需投入资金的项目多,这使得相应的资金投入量也随之减少而我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划拨,农业研究经费不足问题出现便不足为奇。 3农业科技创新措施 3.1完善推广领域 首先,需要将推广设备更新。结合原有的报纸、杂志、黑板报、学习班等方式,根据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利用网络对农技进行推广,避免信息获得滞后问题。其次,招募推广人员并适当的给予补贴。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人力的帮助,农村存在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他们的认字水平较低,仅依靠纯文字类的推广宣传方式往往得不到好的效益,通过招募推广员,由推广人员进行讲解能起到较好的推广作用。此外,为保证推广人员不流失,给予他们适当的补贴相当具有必要性。 3.2加强开发生产 开发生产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科研工作者在开发生产科技产品前,应当对当地的农业环境进行考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生产,在开发生产过程中,将试验环境范围扩大到农地中去,结合农民对科技产品的意见反馈对科技产品进行试验修改。同时参照、学习国外农业科技创新较为发达国家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较好融合的方式,结合我国农村实情及专家们的意见对我国较为薄弱的三方融合方式进行强化。 3.3重视科研 国家在农村科技创新方面适当的增加资金投入,农村相关部门拓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此外,国家应当完善农村科研项目制度,制定适当的鼓励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同时,对科研项目的制定及开展严格把关,避免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与农村科技创新项目无关的项目中,造成资金浪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农业创新近年来已得到了国际专业人员的认可及肯定,但是在推广领域方面,开发生产领域方面,科研领域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只有针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措施并认真落实,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够迈向新的高度。 作者:陈大志 单位:贵州省贵定县农工局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项目式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的实践 [摘要]企业形象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通过让学生掌握有关设计的知识和理论,掌握设计的方法,提升设计能力。随着经济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要求职技教育学校培养出拥有较高的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设计人才,企业形象设计课程较为传统的单向传授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不少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师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凭借其针对性、实践性、综合性得到了不少教师的认可和采用,结合教学实践,浅谈项目式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企业形象设计;教学实践 一、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内容简介 企业形象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意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养成设计所必备的一系列技能,包括市场调查、视觉识别设计和综合设计能力,使学生可以成功走向社会,胜任设计类的岗位。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系统的设计类知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设计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二、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项目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学生负责进行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以项目贯穿,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帮助和控制,将教学内容融入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最终掌握设计方法和知识。与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教学模式有着突出的优势。首先,由于整个项目的设计和处理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改变了以往教师刻板的单向传授知识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其次,以小组为单位,确保学生都参与到项目的处理和设计中来,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设计能力,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设计能力提供了舞台。最后,项目式教学模式是几个学生结成一组一起设计和处理项目,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沟通、协作等综合能力。 三、项目式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中的实施 (一)教师提出建议学生自主选择设计项目 企业形象设计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训练学生企业品牌形象设计方面的综合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设计。为提高学生企业形象设计的学习兴趣,在实施项目式教学模式时,教师最好不要为学生硬性指定要进行设计的项目,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前选择几方面的项目,为学生提出建议,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仅需提出指导性意见即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教学实践表明,技工教育二年级学生选择的设计项目主要是餐饮、购物、服务方面,都是与日常的生活非常贴近的行业,如花店、面包店、潮牌服装店、婚礼服务工作室等。这些项目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的,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的行业。学生自主选择这些项目,生活经验充足,兴趣浓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散思维,进行创新性设计。 (二)项目实施过程要与课程内容体系相结合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项目的实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知识,提高设计能力。教师虽然不参与项目的实施,但是要做好整体的把控,确保项目的实施过程与课程内容体系相结合。项目的实施主要分为概念讲解、策划、设计、评价四个步骤:(1)向学生简单介绍企业形象设计的基础理念,有了理论基础,再组织学生分析优秀案例,最好可以实地去考察优秀品牌形象企业的现状。(2)组织学生结成活动小组,进行企业实地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现状、制作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策划方案。(3)主要完成设计成果,是这个项目实施的重点部分,包含项目开展阶段的成果陈述、成果展示与集中讨论、实物制作和展示。这一步需要学生互相合作,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一起完成设计成果。(4)项目的结尾和总结,针对各小组的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大家通过讨论和探究来互相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和有益的想法,弥补自己的不足,进行完善和改正。通过这四步骤的实施,完成项目的设计,学习企业形象设计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不断进行指导和建议,确保学生的项目实施在有效的轨道内进行。 四、小结 企业形象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经过足够的实践设计才能掌握其知识和要领。项目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实践证明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未来还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索,不断提高项目式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刘家玲 单位:深圳市携创技工学校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的启示 【内容摘要】传统色彩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对企业形象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文章阐述了传统色彩文化的内涵和基本概念,从红色系的运用、原色的运用、色彩的心理效应的应用、无彩色系的运用、色彩情感表达的运用等方面研究了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并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深化企业内涵、创新与发展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分析了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色彩文化;企业形象设计;企业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色彩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象征意义具有重要地位。传统色彩文化在当代平面设计中保持着较强的活力,被广泛应用到平面设计中。企业形象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种,其通过图像、文字和色彩的组合,达到展示企业文化、宣传企业理念的目的。笔者以企业形象设计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色彩文化对企业形象设计的启示和应用,以揭示传统色彩文化对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传统色彩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色彩体系,主要观点有五色观、正色与间色、无彩色观等。中国传统色彩由五种主要色彩组成,分别是红、黄、青、白、黑,对应着五行的火、土、木、金、水,其中五色又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称为间色。五色与世界万物和文化相联系,并不断延伸,形成了中国人民特有的色彩观,并且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出现了无色体系。传统色彩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先人很早就开始了对色彩的运用,不仅为了美化生活,更是为了从事宗教活动。原始人以狩猎为生,动物的鲜血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刺激,引起了他们对红色最原始的崇拜。到了西周时期,由于礼制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正色和间色的概念,形成了红、黄、青、白、黑五种正色观。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文化派别形成了不同的色彩文化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色彩文化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国,裹挟着浓郁的异域风格形成了佛教色彩观。同时,儒家思想注重伦理,将色彩与人伦、礼制、仪式相结合,赋予色彩伦理、宗教、等级等丰富的内涵。道家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善用黑色和白色,以体现自然之美。佛教融合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色彩文化,并且对我国服饰设计、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企业形象设计是表现企业理念、企业行为的视觉体系,是企业文化和思想理念的最直观表现手法,是企业形象传播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企业形象设计作为企业宣传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的重要性逐渐提高。色彩是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要载体,整合色彩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色彩文化内涵赋予到企业形象设计中很有必要。 (一)红色系的应用 红色在传统色彩文化中象征生命、活力与热情,寓意吉祥、欢乐与祥和,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红色是传统色彩的代表,广泛用于各种喜事中,现代社会人们仍在嫁娶、节庆、生日中大量使用红色,可见对其的喜爱程度。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红色也被广泛地应用。以中国银行的标志为例,它以红色的古代钱币造型,表明企业业务与钱币有关。标志造型的外部是古代钱币的样式,内部是汉字“中”,红色象征中华民族,与国家概念对应,古代钱币的造型则非常鲜明地表现出银行的业务内容,传统色彩和传统图案的搭配,使得中国银行的企业标志极具更明确的指向意义,寓意深刻。中国银行标志将传统色彩融入企业形象设计中,自然地展示了企业的形象。 (二)五色观的应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便提出了自己的五色理论,五色观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五色又被称为正色,饱和度较高、色彩鲜明。因此,在企业形象设计中,对五色的应用实例非常多。相近颜色或互补颜色形成色彩、面积和位置的对比,能够塑造出鲜明的色彩感染力。五色观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多有体现,几种原色较常被使用。如我国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两只金黄色的凤凰呈现出展翅高飞、鸾凤和鸣喜相逢的形象,表明香港凤凰卫视意图打造成媒体王者的形象,与黄色象征的尊贵、华贵相呼应。凤凰代表着中华民族,寓意吉祥圆满,黄色代表华贵,两者的组合表现出凤凰卫视希望自己有更广阔的发展这一企业愿景。 (三)无彩色系的应用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善用黑色和白色,以无彩色系诠释世界的色彩缤纷。无彩色系的色彩文化也可以运用到企业形象设计中。当今社会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眼花缭乱的色彩会令人审美疲劳,将无彩色系运用到企业形象设计中,可以避免形象同质化,给人以形象鲜明的感觉。无彩色系的色彩理念运用到企业形象设计中,摆脱了原有色彩的属性束缚,表现出更为自然、淡雅的美感。在企业形象设计中运用无彩色系,可以利用面积小、纯度较高的色彩,突出无彩色与彩色的对比,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如华夏银行的标志(黑色版),是由黑色的龙形和中间的古代钱币的方孔组成的图案,中间的空白则是“China”的首字母C,龙形与华夏民族相呼应,黑色的龙形和字母C共同寓意了银行名称。这种黑白色的无彩色系表现手法巧妙地表明了企业的形象,加深了用户的印象。 (四)色彩心理的应用 传统儒家思想较为重视色彩的象征作用,有不少利用色彩的视觉效应助推其思想传播的事例。同样,色彩的心理效应也可以应用到企业形象设计中。儒家思想认为五色观中的正色象征高贵,间色则代表卑微。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色彩学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效应也多有体现。企业形象设计重视正色的使用,同样也会使用间色。如天福茗茶以绿色为底衬托白色的文字,绿色与茶叶的颜色遥相呼应,代表着生机与希望,与茶叶的清香气息非常相符,清新的颜色配合醒目的文字,让人对企业的茶文化内涵一目了然,具有明显的心理感染效应。 (五)色彩情感的应用 色彩的情感表达是指其与图形相互配合,共同表现情感的方式。儒家思想重视色彩的情感表达,赋予色彩独特的意味。企业形象设计中,色彩常参与图形搭配,以充分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在重视色彩的情感表达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材质与色彩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情感,更具时尚气息。中国联通以古代盘长纹饰为原型,以红色的线条构成的盘长表达企业形象,盘长寓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表现出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通信网络。企业标志中用盘长构成了两个上下相连的红心,用红心表达企业的真诚服务、与顾客心连心的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同时宣传了联通的品牌和形象。这种将传统色彩和传统图案赋予时代意义的设计方式,有利于传统色彩文化更加顺畅地进行情感表达。 三、传统色彩文化对企业形象设计的意义 传统色彩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企业形象设计对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而言非常重要,色彩作为视觉表达工具之一,合理运用对企业形象设计而言意义深远。 (一)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进入21世纪,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人们被海量信息和高科技产品包围,可能会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失语的尴尬。当代人有必要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企业形象设计中融入传统色彩文化,不仅有利于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有利于丰富企业形象设计的表现风格和手法,特别是在设计中对传统色彩观念进行加工、改造和再创作,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审美观念。这样能够赋予传统色彩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深化企业文化内涵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生活品质也逐渐提升。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习惯商品经济下的商业宣传,以商业的角度看待商品。企业形象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文化和态度,是企业宣传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够在企业形象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加深企业的文化内涵,弱化商业形象,更易被人接受,达到宣传的目的。设计师设计企业形象时,更需要挖掘企业的内涵,寻求传统文化与商业内涵的平衡点,以合适的表现手法和风格,达到体现企业文化内涵的目的。 (三)创新企业形象设计 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企业若想从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企业形象设计,增强企业文化的表现力,突出新意。因此,仅将传统色彩文化融入企业形象设计中是不够的,需要对传统色彩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使其符合现代文化内涵和审美标准。设计师应在了解企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色彩文化,通过加工、改造与创作,找到传统色彩文化与企业形象设计的契合点,将两者融合,达到统一。传统色彩文化为企业形象设计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观念、表现手法和技艺,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于企业形象设计中,并经过一定的再创作,达到展示与宣传企业文化内涵的目的。 结语 传统色彩文化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形象作为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在设计时将传统色彩文化纳入其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是对企业形象设计的促进和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设计师更应该将传统色彩文化创造性地运用于企业形象设计中,以增加企业形象的文化内涵与理念深度,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者:吕威飞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企业形象设计与品牌整合设计研究 摘要:现代企业的形象设计与品牌整合设计是其对外展示自我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内在文化的一种外向表达。企业在进行其相关设计时应当站在市场的角度,从美学的观点出发,创造出符合企业特点的形象设计及品牌整合设计,从而提高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形象设计;品牌整合设计;企业文化;市场竞争 前言 企业形象及品牌形象作为其在现代社会中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符号,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其不仅能够反应企业所代表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企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一种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形象这一文化符号正日益显现出其巨大力量,其构思、设计、塑造等一系列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形象文化与品牌文化不断蜕变的一种过程。现阶段,国内外的多数企业均已认识到企业形象在市场竞争当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渐开始对其设计有所重视,部分企业则选择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等来实施其形象战略,以此来获得消费者对于其品牌形象的认可。社会大众在面对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时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因此企业在进行其形象设计和品牌形象设计时应当将两者予以清晰的表示出来,从而提升大众对于自身的认可。 一、企业形象 企业的形象设计作为企业文化传播的综合性工程,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以及视觉识别三个方面。企业形象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当今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形象这一战略资源作为其经营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所蕴藏的附加资产已逐渐被诸多企业所认可[1]。企业形象作为企业经营理念、社会责任以及发展战略的标志性展现,其设计原动力在于企业自身的理念,是企业基本精神的物质体现。企业理念所处的层次决定了企业形象的层次,因此企业必须将其理念进行充分的发掘,从而提升其企业形象,实现企业形象的理念识别。而行为识别则是企业理念的一种动态表现,它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来进行企业行为管理,从而使企业理念得到完美展现。视觉识别则是企业理念的一种外在化表达,其传染力亦是最为直接的。它能够使企业的理念与特性得到充分的表达,使大众能够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形成企业形象概念,并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企业形象的设计具体包括企业外观形象设计、企业内部制度设计以及各项办公用品的设计等。在设计时应将企业标志应用于其日常的办公事务之中,使其能够更好地与企业融为一体。设计人员在进行开发和构思时,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性质及社会形象,同时还应对各种宣传媒介予以考虑,在视觉元素的设计上要打破传统、单一等弊端,尽可能的留有扩展空间,以使企业形象能够不断适应时代的节奏。企业只有树立起特色鲜明、亲切随和的形象,才能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品牌整合设计构建 品牌形象作为一个品牌存在的关键所在,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想站稳脚跟则必须解决其品牌建设与品牌树立问题[2]。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将是企业进行市场争夺的制胜法宝,因此品牌形象的整合设计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认可度。品牌整合设计指的是通过对企业品牌所包含的诸多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完整且准确的品牌形象定位,这对于构建良好的品牌设计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设计人员应当运用极具启发性和突破力的多元设计,来提高品牌的艺术价值,从而使企业的品牌整合设计兼具艺术性、人文性与科学性。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有新型品牌成功突破的例子,同时也有传统品牌步入消亡的例子,一部分品牌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抵住外界环境压力而茁壮成长,另一部分品牌却是举步维艰,其中的差异便在于品牌整合设计的不同。国内外诸多大型企业的成功不仅仅是依赖于其产品,其品牌形象的建立也是其中关键的一项。成功的品牌形象能够同消费者之间构建起良好的沟通渠道,从而增强了患者对于该品牌的认可感。企业在进行其品牌的整合设计时,应当深刻理解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正确客观评价自身形象,并从其市场定位、品牌定位、整合动机等诸多方面考虑[3]。除此之外还应对品牌的视觉语言进行凝合,对于品牌中所包含的企业精神、企业情感、传播基因等要予以分析,尽量使品牌设计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当品牌的视觉语言等项目介入到产品的外观、包装审美、媒体宣传、终端推广等具体项目时,则应将市场作为设计导向,一切遵循市场要求,满足客户审美需要,来进行品牌的最终设计与调整。在对品牌整合设计系统进行管理时,既要规范管理品牌视觉语言的传递,又要及时关注品牌生存环境的变化,把握品牌的延伸发展。 三、总结 企业形象以及品牌形象作为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的一股无形资产,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既是一个企业商业价值的另一种再现,亦是其与消费者群体进行情感沟通的关键所在。因此,当企业在进行其形象设计与品牌的整合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常规的市场、审美、社会价值等方面因素,同时还应当考虑企业自身形象与理念、消费者心理等。现代企业只有不断深入研究企业形象设计和品牌整合设计理论,才能保证企业形象设计和品牌整合设计的价值。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企业形象设计的认识及导入 摘要:本文从企业的角度讲诉了企业形象设计对企业的作用和企业导入企业形象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形象设计;认识;导入 1概述 发轫于欧洲的企业形象设计对于我国企业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至今,企业形象设计经过了80年代后期的美好初现,90年代的迷恋热潮和随后10年的冷落孤寂,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在与我国的市场体制和文化背景不停的磨合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体制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对企业形象设计对认识还不够,有的认为其包治百病,过于依赖,有的觉得这是粉饰表面,买椟还珠。那么在这个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大,而商品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企业形象设计带给企业的改变和帮助?我们都知道,企业的市场营销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化需要企业形象设计的加入。那么我们有应该如何让真正的把这种营销策略导入到企业中去,使得企业的形象力真正意义上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活力和发展实力? 2企业形象设计的认识 企业形象设计不是以某个企业的成功导入和开发的商业模式最初出现在中国大陆公众的视野里,也不是以一种商业新兴理念传入中国大陆,最先的企业形象策划不是应用于商业环境,而是从艺术学院的教学中起步的。作为一种企业管理营销的有效手段,它被设置在平面设计类中的一个新科目。企业形象设计在“出生”时的巨大反差就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它在传播和应用上的曲折。正是由于CIS设计出现平面设计里,而且CIS设计的从业者大多数是由艺术学院毕业的,就使得它在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眼中还停留在视觉识别阶段。企业对CIS设计的认识停滞化,使许多企业发挥这一管理手段的作用,也就导致了企业运用CIS设计的失败。在企业运营失败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大量的成功案例,无法演化出成功有效的CIS设计模版。没有符合中国市场的CIS设计策划,我们的企业也就只能自己进行磨合和拓展,进一步减少了大多数企业依赖CIS设计取得成功的机率。这使得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敢或者不想尝试这一管理方式,也就减少了公众对于CIS设计正确了解的机会。这样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形象设计在中国大陆无法快速有效的普及和发展。所以中国企业正确认识企业形象设计是企业形象设计设计在国内发展的当务之急。那么应该去认识企业形象设计呢?我们可以将企业与人做一个类比,作用更好理解。如果我们要给一个人进行形象设计我们一个做到哪些?当我们去学习别人的形象设计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别人的外在,比如说,时尚的衣着、靓丽的发型,可是如果我们仅仅学到这些就以为大功告成了,那势必是不行的,这个人也不会是因为这个就成功的。我们要给一个人做形象设计,就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他。首先,应该去改造他的理念,让他有一个自己的思想、目标以及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进而对自己对未来发展导向形成战略性的规划。当一个人具有他独有的思想、信念乃至于精神哲学时,他的奋斗和发展就有了核心。理念必然有条不紊的指导他向好的方向发展,并走向成功。其次,我们还需要去改造他的行为,让他的行为与思想统一,别具一格,温文尔雅。行为是对理念对实践,是一个人发展的动态体现。当他的行为内外规范,就会完成最好的自我体现,最终促进他的奋斗和发展。最后,我们要去设计他的视觉外表,让他表里相一,并进一步让别人直观的认识他。当一个人完成这样的形象设计时,他必然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和人格魅力,可以在这个同化的社会利脱颖而出,并且赢得公众对他的认同感同时他也会有更好的发展机制和发展动力,使其在社会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而企业形象设计对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这样的。它将一个企业的营销理念和管理文化进行多方面的开发运作,然后将它们统一设计,构建和利用信息传达系统将其传达给大众,使企业内部和社会公众对企业及其品牌产生认同感,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最终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3企业形象设计的导入 企业形象设计的导入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和一个人的改变相同,它往往是以企业某一重大事项或重大活动为切入点的。只有抓住时机,适时导入CIS设计,才能为企业形象设计的导入营造一个气势磅礴的局面,使企业形象设计的运行更加彻底。 3.1基础作业 首先,我们需要成立企业形象设计的导入机构——CIS委员会。企业形象设计的导入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工作,这个过程中需要高层管理人员的全力支持和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大力协作,也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所有我们建议成立这样一个由企业人员和外部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理想型的具有很强实践价值的组织,来对企业形象设计的导入进行执行。然后,我们就进入了企业形象设计的提案宣传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CIS委员会要明确企业形象设计的动机和目的任务,安排其形象设计的作业日程和计划,并向企业员工宣传企业形象设计的有关知识和必要理念,提高企业对于企业形象设计的总体认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企业形象设计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明确目标和详细安排有助于提高企业形象设计的执行力和生命力,同时企业形象设计的宣传可以增强企业上下的配合。之后,需要进行企业形象的实态调查和分析。企业CIS委员会的调查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进行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调查、企业内部情况调查和企业外部情况的调查。外部企业经营环境调查主要包括,了解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对企业对影响,政策法规对走向,消费需求对变化,竞争对手的市场影响力和份额等。企业内部情况调查包括,企业理念调查、企业经营情况调查、企业行为风貌调查等。企业外部情况调查包括,公众对企业对基本形象印象调查、企业知名度调查等。在调查对基础上,对企业原有基本形象、企业外观辅助形象和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在调研分析对基础上,对企业形象进行诊断评估。首先需要看企业形象所规定对企业理念精神是否符合企业内部和行业认知;其次需要诊断企业形象是否对企业对市场竞争有促进作用,企业形象对企业对损益状况对影响状况;之后,还应该评判公众和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对认知程度。 3.2关键程序 第一步,策划设计企业形象设计。首先确定企业形象设计的目标,决定企业形象的策划程度;然后对企业形象进行市场、产品、品牌的多方面定位,从不同层次上对企业形象进行多方面的策划,另辟蹊径,增强企业形象的市场竞争力;最后,选择和决定塑造企业形象的战略方案,策划企业形象设计的活动计划,制定企业形象设计的实施方案和管路办法。第二步,实施控制企业形象设计。为便于企业形象设计计划方案的顺利实施,建议调整CIS委员会为企业形象设计管理发展部,作为实施企业形象设计方案的常设部门,对企业形象设计战略进行长期的贯彻实施。在企业形象设计方案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沟通培训,内部宣传,跟踪落实等多方面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的企业形象设计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控和改变,以便于更加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企业形象设计方案的实施就具体的企业和环境进行不同的实施办法,需要因地制宜,不断把握,以促进企业形象设计的完美推广运用。 4结语 在市场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随着同质化的日益严重,企品牌特性已经不能通过改变产品的方方面面来树立和发展,独具一格的企业形象的塑造才是突出企业特点,树立企业品牌,才是凸显企业的产品的有效方法。由此企业形象设计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企业形象设计的认识和导入,会使企业进一步理解企业形象的塑造和维护,从而建立完美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作者:陈瑞凯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研究 【摘要】常州本地的餐饮老字号很多,其企业形象也呈现出十分浓厚的江浙文化特点,本文就结合实际对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社会价值 1、企业形象与企业影响力的关系 大多数国人对于企业形象的认识其实都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而对于企业形象设计的成功与否同企业影响力之间的关系能够形成一定的认识的就更是少数了。其实这并不能完全说国人的认识广度存在问题,其实是和国人对“招牌”的认识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融合有着直接关系。很长时间以来,国人对于企业的“字号”的认识完全停留在“字”上,一些久负盛名的传统老字号之所以琅琅上口是因为其字面寓意十分受到世人的喜爱,“全聚德”、“瑞蚨祥”、“桂发祥”甚至是“同仁堂”等这些企业的形象设计完全是从字号上延续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形成碰撞和对比之后,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反观国内的餐饮市场,由于并没有对企业形象有所重视,目前能够对消费群体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也仅仅只有“小肥羊”一个自主品牌,其它的基本上都被外来品牌所占据,细化到常州餐饮市场上来说,虽然常州餐饮涌现出了多个成功的区域性企业,形成了以中华老字号为龙头的餐饮经济文化,但是由于没有注重企业形象的基础设计,因此对于消费群体的影响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 2、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理念 常州餐饮老字号的企业形象设计虽然也涵盖了一些常州以及江浙文化特点,但是毕竟其基础完全是从传统企业“字号”文化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其企业形象设计仍然没有脱离这个硬性的概念影响。其一,突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所有的常州餐饮老字号品牌都具备这个特点,这也是常州餐饮老字号能够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华老字号企业“瑞和泰”与“常州银丝面馆”更是将这一特点和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两家企业的所有直营门店和餐饮店,其企业形象从外部设计到内部装潢,甚至是企业文化的细微组成部分,无一不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其二,象形特点明显。由于常州餐饮老字号中大多以精细的面点和小吃为主,因此其形象设计中,以突出“形”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常州银丝面馆的字号左侧就是一个被完全抽象化了的“碗面”形象,而迎桂糕点的招牌上更是将一个憨态可掬的拟人化糕点形象矗立其中。这是完全符合国人对餐饮产品的认识基础的,也能够在一定层面上刺激消费群体的潜意识消费欲望。其三,注重平面视觉效果。一部分常州餐饮老字号在对企业形象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了立体感因素,也充分的考虑了平面视觉效果因素。诸如“常州麻糕店”在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就从店面的装修开始将平面视觉效果与产品立体效果融合在了一起,让消费者在离开店面的时候,也能够透过产品的立体效果对企业的平面形象有所认识,这其实就融入了一些现代的企业形象设计元素了。不过由于部分企业对于LOGO的概念并不是十分透彻,因此这种企业的平面形象视觉效果在常州餐饮老字号中并不常见。 3、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误区 一个是,企业形象过于臃肿。企业形象设计中融入汉字以及传统文化固然是能够体现出常州餐饮文化的历史底蕴,但是过于臃肿的企业形象,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往往会淡化其产品主题,例如“青果巷老字号高汤混沌虾饼”这样的老字号,虽然常州本地人对其极其认可,而且客观上来说其产品质量也的确属于上乘的,但是对于那些并不熟悉常州餐饮文化的外来人群消费者而言,其企业形象的重点在什么地方根本没有明确。一个是,企业形象过于实际。常州餐饮的老字号在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虽然融入了实际因素,将一些产品进行了定位设计,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平面形象设计对于企业产品的内涵定位并不会带来太深入的影响。 4、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展望 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未来走向,应该一方面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融入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理念。由于常州的大多数餐饮老字号都是属于“中式快餐”的范畴,那么吸收和借鉴一些外来“洋快餐”的企业形象设计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和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固然是好事,但是在现代化的企业营销层面来看,在企业形象设计上过度的融入一些元素反倒是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将常州餐饮老字号推向外地,推向国际舞台的道路中,虽然不能说完全“西化”是最为有利的,但是“简化”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缩短常州餐饮老字号在发展,尤其是拓展性发展中企业形象上存在的不足。综上所述,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中,保留了诸多的历史文化,是对常州人文历史的一种重视,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常州餐饮行业,要想加强对这些老字号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以博大的胸怀来吸收和借鉴一些现代文化特点,这样对于形成产业链化的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品牌形象是极为有利的。 作者:王东 高赟 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传统图形对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应用 企业形象设计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很多企业管理层为了使企业得到社会的足够认同,往往会在企业形象设计上做足工作。企业只有有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够将企业的产品以及企业文化推向市场。如今,很多企业将传统图形应用在企业形象设计中,既宣扬了传统文化,又提升了企业形象。由此可见,当前探讨传统图形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图形应用的历史 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就开始使用各种图形来记录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研究表明,我国传统图形历史悠久,在甲骨文产生之前,先民们就使用图形来进行沟通、交流以及记载。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会将一些图形描绘在彩陶上,以保存他们对大自然的认知。还有石壁上的一些刻画,也展现出古代先民对未知自然界的渴求。这些历史遗迹的呈现,展示了人类历史最早的图形文化。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图形文化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当下各大企业形象设计的首选。 二、传统图形的特征 1.图形的符号化 传统图形是人类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传统图形往往以程式化、理想化、规律化以及秩序化为要求,在美化事物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形象。现代图形在吸收、借鉴传统图形的基础上,融合了时代特征,具有了鲜明的符号艺术形式,以最直接的视觉形象传递信息,在内容、形式以及图形的构成上表现出符号化特征,符合企业形象设计的要求。传统图形在造型形式以及构成方面都为现代图形的创作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图形的承袭以及延续,一定程度上都是图形的符号化过程,是图形艺术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1]如今,企业在应用传统图形进行形象设计时,十分注重造型的设计,讲求造型的多样化以及对称均衡的特点,十分强调图形特性部分的突出。著名的绘画大师,毕加索在其绘画作品中,充分吸收了东方图形设计的理念,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创作出许多符号化的图形,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图形造型过程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造型法是适形造型法,考古学家表示,在我国最为古老的适形造型法是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形。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适形造型法不同于其他类的造型法,它往往更加注重图形与属性图像的结合,从而引发人们的深思,借以表达一定的寓意。在现代图形符号化的过程中,一些邻近的图形往往会与邻近的图形相结合,在表达融合的过程中,产生出新的图形。 2.图形的简洁化 图形往往给人以第一视觉反映,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图形的时效性往往比文字更为直接。如今,很多企业在形象设计中,趋于应用简单化的图形来表达丰富的寓意,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图形都带有其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都代表一定时期的文化。考古学家指出,传统图形大都来自具体的物象,带有一定的生动性,为了使得图形从整体上看起来富有美感,就必须尽可能的简化图形。进入新时期,企业在形象设计上趋于设计风格的单纯、简洁,这符合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意义。从当前企业形象的设计上,我们能够发现,企业在图形的设计上常常会利用心理学、美学以及几何学等知识,使得图形的设计既简单、大方,又极具美感。进入新时期,我国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形形象的设计也更加具有表现力以及象征性。简洁化的图形设计不仅符合当下时代的发展风格,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下企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简洁化的设计风格对于视觉艺术的传达、企业产品形象的推广以及企业文化的构建意义重大。 3.图形的国际化 调查研究显示,国际化的倾向已成为当前设计的主要方向,将来视觉的设计将会超越国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在当前国际化的潮流中,中国的视觉艺术是积极融入这种大潮流中,还是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特性,一直是视觉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的图形设计具有很强的文化意味,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无论是造型上还是构图上都极具象征性以及现代感,这也是中国图形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2008年奥运会的火炬图形,它的创意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祥云形象,整个图形是祥云图形的简单排列,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装饰性图案,富有“和谐共存、源远流长”的丰富寓意。 三、传统图形的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传统图形最基本的功能是传递、表达信息,它是人类文化艺术的产物,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将传统图形应用在现代企业的形象设计中,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古今中文审美的原则以及在审美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艺术的多元性。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迈向一体化进程,传播媒体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企业形象的设计也变得至关重要,成为传播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效益的关键性因素,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重点关注。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企业的管理者应在正确确立受众群体的基础上,将传统图形以信息的形式进行科学系统的宣传,做好企业的“视觉传播设计”以及企业的“信息设计”,总的看来,信息图形化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传统图形的内容、形式不断地在发展演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图形的表现以及传播更加呈现出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图腾以及岩画是我国图形出现的雏形,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出现了诸如带有吉祥意义的标识、图案以及一些标志、符号等等,被企业不断地吸收、应用。企业应用这些丰富的图形来传达企业的产品、企业的文化,推动企业发展走向世界。图形是视觉传达最为直接的表现方式之一。整体上分析,传统的图形表现法主要体现在刻、编、绘以及印等方面,而现代图形的表现法则主要体现在工具以及材料的使用上,借助平面、多维、立体的效果呈现出来,给人一种极强的立体感。现代企业在形象设计上,注重通过创意联想,应用图形来表达所要传达的信息。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往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吸引广大的消费群体。传统的图形造型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为现代图形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方式,进而使得现代图形在借鉴传统图形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化的因素不断地进行整合,使得所传达的信息更加生动、有趣。 四、传统图形在企业形象设计中应用的要点 1.要注重合理归纳 新时代下,传统图形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应特别注意在以形传神的同时,学会合理归纳,此点在当下显得至关重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在涉及形象时,总是趋于对传统图形不厌其烦的进行描摹,而不注重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尽管人们对传统图形的描摹,是因为其对传统文化具有特殊的情感,然而,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任何文化都是发展的,包括图形艺术。我们应在保存原有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特征,使其与当下的企业文化有效的融合。如若对中国的传统图形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其内涵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其内在寓意的形象化与具体化。传统图形在经过人类不断的传承与加工后,演变出了更多的象征性意义,而且,这些美好的意义经过传播被赋予了更多时代的气息。[2]例如中国联通公司在企业形象设计上就采用了“盘长”作为企业形象标志,寓意联通企业的发展会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从整体上分析,联通企业的这一形象造型中有四个方形,寓意着四通八达以及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而那六个圆形有着路路相同的寓意,最后的十个空处则有十全十美的意义。另外,联通企业的这个标志在结构上也是对称的,且每部分的数量都是以偶数为主,寓意着吉祥的意思。这个标识充满着民族文化的气息,有助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发扬、壮大。 2.注重应用的得体性 传统图形的设计十分注重以形传神的意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传统图形的设计不能够仅仅注重图形的意境,而且还应注重形象设计的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必须做到得体。我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十分讲究形神兼容,在体现传统文化的同时,表达文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考古学家指出,中国古代的图形创作都是来源于先民的生活实践,有着强烈的民族性以及地域性。[3]进入新时期,我国的传统图形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但是与现代化的图形比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这点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例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图形十分注重图形的完整性以及实用性,在图形的构造上体现着相互谦让的理念,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比较多。而现代化的图形设计更加注重图形的简洁化以及其设计理念的寓意,但是也是在借鉴传统图形设计的基础上发展的。 3.注重美术观的设计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中国的很大一部分图形艺术都承袭了中国传统的美术观。这种美术观的设计有别于西方设计中的形象性以及审美性,中国传统的图形设计更加注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高雅、脱俗。[4]从一定程度上讲,传统的传统图形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注重形的创作,又注重寓意的表达。像中国邮政的标志是传统图形“势”,这一图形的设计体现了企业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美术观的理念,“势”的造型借鉴了中国古代的“中”字,在此基础上,当代的设计师不断融合现代化的理念,将“势”字赋予了时代化的内涵,传播了中国邮政不断向前发展的寓意以及中国邮政服务千家万户的宗旨,同时从“势”的整体构造上,我们还能够看出中国邮政传达的一种快捷、安全以及准确的发展理念,这不得不说是传统图形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典范。 4.注重色彩的应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使命,在此基础上,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将企业文化独有的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如何使得企业文化得到大众的青睐,这是当下企业形象设计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将传统色彩应用到企业形象的创作中,不失为一种合理、有效的策略。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企业在设计形象时,通过色彩的应用展现一个独具魅力、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从整体上看来,我国传统的无形色彩便最有民族代表性,由不同色彩组建的图形,能够传达不同的理念,像由绿色构建的图形,往往表达着一种朴素感,由红色构建的图形,则传达着一种热情、炙热的感觉,而由蓝色构建的图形则表达着一种纯净之感,金色则往往代表辉煌、富丽以及地位的寓意。[5]由此可见,应用好色彩,将能够更好地发挥传统图形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作用。 5.传统图形的应用,应适应国际化设计语言 在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有着趋同化的倾向。新时代的人们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审美品味上,都在朝着国际化的标准迈进,他们都爱喝可乐,穿牛仔裤,吃汉堡,喜欢购物,上网聊天。要想使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走向世界,企业的形象设计师,就必须要了解国际现状,培养自身的国际设计意识,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人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国际化潮流,推动企业产品走向世界,向世界传播企业的设计理念。结语现代企业的形象设计已经进入了风格多元化的发展时期,企业形象的设计既要科学、合理地应用传统图形,吸取传统图形中的精华部分,表达其美好的意蕴,同时,还要融合当今时展的新内涵,不断地融会贯通、兼收并蓄,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奠定基础。 作者:王娟娟 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图形符号对企业形象设计的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已经步入无国界消费时代。广大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就是包装设计,特别是企业的形象设计,消费者通过图形符号可以获悉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精神等企业信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企业形象设计中如何巧妙运用图形符号提升企业在广大消费者中的良好形象,一直是广大设计师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形象设计及图形符号概述 企业形象设计就是把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精神和对外形象,用简约、直观的视觉语言,通过艺术图形表达的图形符号。这个图形符号是设计师为特定企业设计,只供特定企业使用的特定纹样、卡通形象以及吉祥图案,并且能够代表企业形象并归企业所有。图形符号是企业形象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图形文化艺术形式。图形符号可以表达企业形象,运用图形符号开发企业标志、员工服装等企业视觉系统,传播商业文化,宣传企业理念,树立企业形象。图形符号有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两大类:抽象图形是对自然物体本质特征的外形进行概括、提炼、变形而设计的图形;具象图形是自然界实际存在的图形,是设计师根据自然具体物的特性进行设计处理,能够表达自然具体物的概念或意象的图形。 二、图形符号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作用 (一)表达企业文化理念 图形符号在企业形象设计中处于辅助性地位,但包含符号意义,体现企业品牌理念,对受众具有心理指示作用。图形符号可以明确表达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理念和思想内涵。在表达企业文化理念方面,图形符号与文字语言相比,图形符号具有形象直观、简洁明了的优点。人们看到图形符号就可以感受企业的精神文化,判断企业的精神文化体系。如海尔集团以“双王子”图形符号为形象标志,“双王子”的形象给人以团结、活泼、自信、充满朝气的感觉,突出表现了海尔员工敬业报国、创新求变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二)延伸企业品牌内涵 在图形符号设计时,设计师应正确选择企业的核心要素,将企业品牌名称融入图形符号中,使企业形象设计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美感,让受众直观感受到企业的文化价值内涵,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三)优化品牌形象的形式美感 图形符号是视觉系统中的辅助图形,一旦融合企业核心要素,就会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图形符号的本身意义得到升华,揭示企业的核心理念,成为企业的象征性图案。企业的象征性图形色彩丰富、形式多变,可以营造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审美氛围,彰显企业的个性化特征,对受众产生新的视觉冲击力,起到很好的广告宣传推介效果。 三、图形符号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一)充分融入图形符号的文化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具有良好的经营理念和长期发展战略,持之以恒地宣传企业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并且要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信任。在企业形象设计中,设计者要了解企业的核心元素,掌握企业的文化精神,挖掘图形符号的象征意义和文化特色,使图形符号形神兼备,凸显企业文化内涵。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凤与凰展翅翱翔、阴阳交汇,预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重组、兼收并蓄,寓意凤凰卫视的自由开放,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二)充分融入图形符号的精神实质 每种图形符号都有特定的精神内涵,在企业形象设计中,深入理解图形符号的精神实质,选用与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相融合的图形符号,使企业形象设计具有现实性、民族性。要敢于创新,打破设计常规,按照现代艺术设计规律,设计形式新颖独特、内涵深刻厚重、个性特色鲜明的图形符号,适应现代人的视觉审美需求,代表企业的个性、精神实质。如深圳商业银行,在设计银行形象标志时,设计者打破银行使用古钱图形符号的常规设计模式,以深圳市市花杜鹃花外形为主体形状,花瓣组合好似一个人撑开双臂,花瓣和花心组合如变体的汉字“商”,给人们一种亲和力,彰显深圳商业银行为人民服务的经营主旨。 (三)充分运用图形符号的国际化设计语言 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世界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在企业形象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运用图形符号的国际化设计语言,注意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寻求恰当的图形符号,使企业形象设计得到世界各地受众的广泛认可,塑造具有国际性的企业形象品牌。当今世界,快节奏的人们喜爱简洁清爽、新颖独特的设计,我国很多企业的标志形象简洁、寓意深刻,极具民族风格和国际化特点。而不同民族对色彩偏好不同,如日本人喜爱淡雅色彩,特别钟情白色。日本牙膏第一品牌狮王洁白牙膏,利用白色来设计企业形象,获得了消费者的喜爱;科尔盖特牙膏虽是国际品牌,但由于牙膏包装的基色是红色,导致无法在日本市场中立足。 四、结语 图像符号是企业经营理念和核心文化价值的象征,是社会公共信誉体系的缩影。设计师应重视图形符号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运用,运用国际化设计语言,充分融入图形符号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实质,塑造企业的世界品牌形象。 作者:李彦伶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现代企业形象设计论文 一、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标志是心灵的窗口,是企业的重要标志。成功的标志设计,会让人产生积极的协会: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实力,适合合作或购买的选择。这样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知道,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开始。VI是为品牌服务,品牌是最好的销售武器,第六的最大效果,提高消费者的意识,以提高销售,一个好的VI必须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容易传播。而不是企业自我欣赏,自我感觉良好。SONY为了企业形象能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在标识设计上始终以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由此可见,VI的差异性的原则也十分重要。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行业区分,因为,在大众看来,社会企业在不同行业和机构其行业特征的形象,比如化妆品企业和工业机械企业形象特征应该是不同的。在设计时必须突出行业特点,使它与其它行业不同的图像的特点,有助于识别身份。第二必须突出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的差异,风格独特,引人注目。 二、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在经济中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的标志,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明确的特定的含义。公司标志是视觉符号造型简单、意义明确的标准,业务内容,经营理念,企业规模、产品特点、企业文化和其他元素,传递给消费者、市场,使之为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使用有较好的好感,重复购买,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购买和宣传,也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没有品牌产品的迹象,没有质量的保证,也不可能建立产品的可信度。因此,品牌是企业的声誉,是企业的生命。由于商标的特殊性,商标有一个主导地位在整个VI设计。其成功设计和没有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影响,成功的象征是身体和心里。好标志设计,不仅决定了马克能够准确地传达企业的理念,企业的精神,但也差异相关公众对企业的印象。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品牌,实施商标战略的设计不能被忽略。 三、现代企业形象应用元素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品,同类产品源源不断,如何使企业或产品在消费者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现代VI设计的关键内容需要做的事情。现代的一些大型知名企业VI不断完美。越来越多的企业VI元素的企业应用程序根据统一VI设计的基本元素。室内装饰企业,小到名片设计,它依照本法规定进行包装设计。使现代VI设计元素更人性,系列化、个性化。 (一)人性化、人性化 现代企业VI系统内部引导人们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可以更好地传达企业信息中介。通过视觉语言。加强观众的记忆的意识。请记住,企业。 (二)管理化、系列化 系列化设计成为先进企业或产品设计的一种时装设计。现代企业为了将自己的产品。更好的宣传,将产品系列化设计的产品,它可以更好的销售产品。使企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视觉传达符号。系统化、个性化现代人们追求时尚和个性。企业必须遵循公共形状。所以在企业VI设计更多体现企业的理念和产品,与时俱进。今天市场上大部分的咖啡店,和一些娱乐VI设计反映了个性化的VI设计。 四、结语 现代VI设计能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一个企业独特的个性传达给消费者,也是企业个性或特色广泛传达给消费者,使消费者产生固定的特殊印象消费者为了获得爱和接受。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马克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的企业形象。可见现代VI设计可以提供企业在很大程度上的帮助下,在企业经济效益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和商业价值。 作者:李彦平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企业形象设计整合与营销沟通战略研究 摘要: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经济的发展肯定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支撑的。所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从产品价格、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竞争,发展到现在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之间的竞争。近年来全球各类企业都把企业形象作为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形象整合设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辅助工具,在市场营销的全球实践活动中,已经逐步成为重要的现代企业营销沟通的新战略。本文就对企业形象设计整合与营销沟通战略的构建做简要的研究。 关键词: 企业形象设计整合;营销沟通;战略;研究 在现代化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形象的设计成为一个企业的文化视觉核心。我们都知道现代化的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才可以。近年来国内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企业的竞争都是以产品为主,服务为辅,而现在的企业都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企业的形象设计成为竞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企业的形象设计作为最直观的企业的影响力,它是将企业的整体形象,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内部文化这三者综合起来表达的,尤其给人以视觉上的认知。企业形象设计关系着企业在市场中的身份和地位,所以说企业形象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好的企业形象的设计还需要与营销方法互相沟通,两者有机地构建成为一个系统才是最终的目的,本文就对企业形象设计整合与营销战略沟通的构建作简要的分析和研究。 一、企业形象设计整合 (一)企业形象设计内涵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企业形象设计的概念。从字面意义上看,企业的形象设计就是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也就是对企业进行全方面的规划、设计,同时还要全面的用多媒体进行统一传播,从而塑造出独具一格的优良企业形象,好的企业形象才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同时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二)企业形象设计的整合企业形象设计战略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企业发展战略。从视觉角度分析:是由企业的标志、设计的字体、设计的颜色比例等这些基本因素为主要的内容,这样就初步形成了企业的形象,这个视觉系统的企业形象同时还指导着企业的运行范围和经营活动等,是由企业由内而外的通过多媒体来进行传播的,这样可以让消费者通过视觉形象的设计对企业进行初步的认识,进而让企业的文化得到传播,以便于日后企业的营销活动。所谓企业形象的整合指的就是把企业的指导理念、企业的内部文化和企业的策划等多方面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让企业更全面的展现给消费者。只有企业形象设计综合了企业的多个方面内容才可以达到好的形象设计。这样才会树立企业客观良好的形象,整合形象的设计还有助于消费者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企业。不论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是对企业的文化都会有进一步地了解。 二、营销沟通战略的研究 在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沟通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营销策略。就比如人与人之间要进行交流一样,只有互相传递信息才可以进行友好的交流。营销并不是大多数人理解的卖东西、促销产品,营销的重点是如何销售产品,这就需要我们知道一些简单的营销沟通的技巧。首先,沟通的营销的开始。沟通是传播信息的首要因素,营销是从沟通开始的,只有互相交流才可以使得双方都达成共识。沟通是营销的一个桥梁,只有与客户进行沟通你才会了解客户自身的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销售自己的产品,这才是最重要的。设想一下,你都不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就只是介绍自己的产品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说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客户的需求,然后尽量与客户需求达成一致。这是营销的开始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其次,营销工作人员要有从容的心境面对消费者。 也就是要对自己销售的产品有自信,当然自身也是需要充满自信的。有时候消费者会对产品提出质疑,因为不同的人需求肯定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性格不一样,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所以需求也就不一样。营销者要根据每个消费者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就需要营销者有很好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营销人员要有自信面对客户的提出的问题。最后,营销者要根据客户情感的变化,对自己的营销策略进行调整。人在购买一个商品的时候,情感会一步步地发生变化。这时候就需要营销人员认真观察并发现消费者的变化,然后逐渐地推荐自己的产品。人们一开始往往是排斥这些的,但是你要有耐心慢慢地与客户进行交流,这样才可以让客户愿意购买和相信你的产品。 总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对企业形象进行整合设计,同时要重视企业营销沟通战略的技巧。形象设计整合和营销沟通战略的构建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在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一步一步地改进企业存在的不足之处才可以。企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发展,就要对这两个体系的构建提起重视来。要明确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企业形象设计和营销沟通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作者:张旭 单位:沈阳城市学院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企业形象设计分析 一、企业形象设计原则 要想企业形象真实反映企业文化,真正让社会公众理解和接受,企业要设计好自己的形象,企业形象开发以及设计的行为叫CI(企业形象识别)导入,它是一系统工程所以又称为CIS,其实质就是帮助企业差别化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形象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现实原则要求企业在导入CI的全程中,要以企业的现实为基础,认识清楚企业的劣势和不足,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进行运作。对CIS设计一是要以企业现实为基础,体现企业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特色;二是在CIS设计的过程中,正视企业的缺点和不足,抓住导入CI机会,再次考量和定位企业的价值观,修改并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作出合理的发展战略,确立自己特色,从而塑造出更完美的企业形象。 2.实效性原则企业CI设计不是让企业领导故意做给员工看、做给社会看的,不是面子工程,不能流于形式,要讲究实际效果,能真正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达到发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作用这个目的。因此CI计划设计必须可以操作,能落实地。因此CI设计可以执行和方便执行十分重要。 3.差异化原则企业形象塑造最基本的原则是差异化,在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只有富有个性或特色的企业形象才能突显自己的企业和产品,才有利于消费者形成认知,才能让企业获得较为稳定的客源和商机。 4.整体性原则导入CIS,塑造企业形象,必须考虑企业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理念文化等多种因素,进行整体运作。 5、公众中心原则企业形象的本质决定作为塑造企业形象的手段和工具的CIS的设计、策划必须坚持以社会公众为中心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企业导入CIS的目的。 6、符合审美原则企业形象设计尤其是VI的设计要符合大众审美心理,形式上悦目内容上悦心悦神,大众才容易接受,否则,大众难以接受。比如某生产水杯的厂家,把水杯设计成小孩小便样式,这种就不太符合大众的心理,因而大众难以接受。 二、企业形象设计路径、方法和内容 CI从MI、BI和VI切入。CI导入的最佳契机一般来说是在企业发生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之时,比如公司设立或合并、市场推向国际、开发与上市新产品等。CI导入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等方法。MI是MindIdentity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理念识别”,是企业形象设计中核心部分,它为整个企业行为提供指导,起到导向作用,由企业家积极倡导,全体员工自觉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企业使命、企业生存意义、企业目的而制定出来的企业规范和组织行为规范。设计内容包括:企业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信念、企业伦理道德、经营方针、企业愿景等等。BI是BehaviorIdentity的缩写。如果说MI是企业计划的“理念”,那么BI是践行企业理念的做法---“行为识别”,它是企业理念表达最有效途径,它必须准确体现或反映企业理念。行为识别设计主要包括建立并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和经营制度、福利制度、激励制度、员工培训教育等内部的一系列制度,以及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调查、公关活动、促销活动、服务活动等对外宣传活动,宣传企业理念,展示企业形象,既能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能帮助大众及消费者识别和认同企业产品,从而树立自己良好形象。VI是VisionIdentity的缩写,意为视觉识别,企业视觉识别的目的是以企业理念的统一性为基本设计要素,使的在信息传播中达到企业内外视觉上的一致,塑造精准、统一的企业全方位形象效果,彰显企业个性,保证大众对企业理念、企业使命等的认知清晰、准确。视觉识别内容包括:企业产品、事物用品、办公器具、企业标志、企业建筑、广告(包含对企业具有宣传作用的一切物品)等等。企业VI系统核心是标准字、标准色和企业标志,是企业理念外在的集中表现。 三、企业形象设计的功能 1、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具有实实在在的资产增值功能。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向公众传播体现企业产品文化内涵和价值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能积极引导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偏好,使企业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巨大利润,从而形成了直接的实际性价值,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导入CIS的运作过程中,完善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企业的资产、组织结构、财务、生产经营、福利、激励等进行规范化设计和形成制度,统一规范员工行为;以企业精神文化为指导,将企业全体员工紧紧地凝聚在统一的企业价值观下,让企业员工真心认识自己命运和企业命运的一致性,形成“命运共同体”,产生“集体安全感”,能充分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并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内部凝聚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高效率团队。同时,启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战略目标等的认同,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让员工自觉接受和践行企业文化,自觉融合到企业管理中,不仅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且企业的这种好的形象由员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传播到社会上去,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 3、有利于企业扩大经营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和知名度,一个市场信誉好和有美誉度的企业,投资者更有信心进行投资,债权人能更好进行债务融资,这样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赢得所需经营资金,实现扩张,从而扩大自己在一定范围内对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力,有利于企业更有效的实现目标,发展得更好。总之,企业要提升自己竞争力,必须在保证产品质量基础上,找准契机导入CIS,定位、设计好自己的形象。 作者:王文兰 单位:珠海艺术职业学院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双妹企业形象设计论文 1复兴的动因 纵观现在中国化妆品市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们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国内外化妆品品牌有数百种,过去中国消费者由于一些“崇洋”心理作祟,总认为国外的就是好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实例证明国货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趋势下“,复兴国货”的口号应运而生,国货逐步进入大众的视野。我们所熟知的本土化妆品品牌“佰草集”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出现的,而“佰草集”就是上海家化旗下品牌,是其成功的营销案例“。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中国元素已成为新的时尚,‘佰草集’的成功就是很好的证明。目前‘,佰草集’单柜月销售额在30万~110万元,并且在海外市场也很受欢迎。”在这种背景的驱使下,上海家化将拓展市场的目标转向了复兴当年的老品牌“双妹”。 2双妹品牌的重设计 2.1品牌标志设计 产品的品牌是企业在推广产品时的核心图象标志,具有战略性意义。但从图形本身来说,产品的基本信息都通过品牌标志传播出去。消费者看到产品时第一印象是产品的基本标志,一个生动形象而具有审美价值的标志设计,会给产品带来新的活力,增加消费者购买欲望。上海家化在对“双妹”品牌复兴的过程中,首先就是对“双妹”品牌标志的重设计,进行创新,通过新的标志向社会传播新的文化和人文理念,设计风格也趋向于转向表达人们内心细腻的情感,从内心深处打动消费者。从“双妹”复兴后的品牌设计看,将传统的两位古典女性形象转变为现代女性形象,而且配以相应的英文名称“VIVE”,形成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双妹”品牌曾在20世纪三四十年展到顶峰,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变化、动荡,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发生了巨大的碰撞,新思潮也不断出现。而且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们对品牌标志的重视性没有达到现在社会这种高度。所以在这种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双妹”品牌的标志设计也主要和当时社会情况结合起来。因为“双妹”品牌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女性,所以当年“双妹”品牌在最初阶段的标志是以女性形象为主要特征,标志中的女子穿着打扮都是当时社会中时尚潮流的体现,而背后的用意也力图展现“双妹”品牌的消费群体是最时髦的,所以一时间风靡全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我们几乎可以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化妆品,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坐在家中买到国外的产品。在这样广阔的市场冲击下“,双妹”品牌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复活“双妹”品牌光靠产品质量是不行的,必须从“双妹”品牌标志设计上给予人视觉冲击,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所以现代“双妹”品牌在标志设计的创新上,应当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让消费者感受到复古的气息,但又不失现代元素,主要挖掘其背后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展现女性的形象之美。 2.2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在产品的品牌形象设计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首先接触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外部包装。好的包装设计可以起到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作用,并且很多时候产品的品牌标志是直接印刷在产品的包装外上的。从化妆品来说,除了这些基本的作用外,产品包装还起到保护化妆品的作用。所以包装设计从产品的生产到流通再到市场,转接到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复兴后的“双妹”品牌在设计上基本采用了红色的瓶身,用来直接盛装化妆品,力图在包装设计上起到显示自身高端的定位,吸引消费者眼球。红色象征着火热,代表女性高雅的内心,而带有弧度的瓶身设计则显示出女性柔美的身体,体现一种形体之美。而在瓶盖上又画有两个身着旗袍古典美女的形象的传统标志图案。从设计上来看,整个包装都体现了一种现代与古典的融合,将现代的艺术工艺与传统中国女性文化结合起来,既充满了现代的感觉,又不失古典之美,从图2就可以看出来。 2.3广告设计 广告设计在品牌形象设计中很关键,因为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对产品的基本认知就来源于广告。产品的推广与广告的推波助澜作用是紧密联系的。广告是消费者最直观感受到品牌的途径,而品牌也可以通过广告对自己的产品做一个较为详尽的介绍。为了节省成本,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展现产品最多的内容成为产品推广的首要考虑任务。我们在网络上可以搜到“双妹”品牌的一部广告宣传片,这部广告片就很好地展示了“双妹”品牌此次复兴的基本内容、内涵以及市场目标等。从广告片的基本色调来看,并没有选择现代广告片中常见的绚丽色彩的使用,而是使用了过去常用的黑白场景,并且在场景交错的过程中还时有断点,这并不是说广告在拍摄过程中出了问题,而是“双妹”品牌的广告片就在于展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白电影特色,仿佛带领大众穿越了时空,回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繁华的大上海,演员的穿着打扮也是仿照当年的基本要求,旁白声音听上去好像也似过去老旧的收音机,但是广告片所介绍的产品却是“双妹”品牌复兴后的主打产品“玉容霜”,令观众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产生一种立刻要去看看产品的真身,为“双妹”做了一次极其成功的推广。由于产品制造工艺以及原材料都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所以“双妹”品牌此次重生实际上推出了全新的产品。用看似古旧的广告片与融合了最新技艺、材料的产品相结合,产生一种极大的视觉冲击、对比效果,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整个产品在市场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3从“双妹”中获得的启发 将老产品复兴是现代很多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因为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已经过时的产品却真的有许多精华是值得我们再挖掘的。品牌形象设计是企业复兴产品的关键性因素,如何做好品牌形象设计的创新是极其重要的。 3.1影响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的因素 首先是经济和技术方面,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不仅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对品牌的设计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如何设计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标志成为企业、设计师们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随着市场竞争方式的改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在设计思路上不能拘泥于过去,要学会展望未来“。企业必须把商品力、销售力转化为品牌的形象力,才能再次将形象力转化为销售力,提升总体竞争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还需注意的是,企业在设计品牌形象时,绝不能仅局限在设计审美的范围内,需要综合考虑到经济、心理、社会、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将不同学科的交叉因素运用到品牌形象设计之中。 3.2企业复兴老产品品牌形象设计创新的关键 复兴老产品,就必须要在传统品牌形象设计上进行创新,关键就在于要坚持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原有形象设计因素同现代因素相结合,不能一味抛弃过去的所有形象标识进行创新,那样消费者就不能找出现在的品牌和原来老牌子之间的关系,光追求视觉上的时尚感是没用的,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其次要根据时代的特点,结合现代因素和大众的基本价值需求,重塑形象。对于原有的旧形象,可以用现代的人物、事物或是其他相关元素来代替,重新演绎“。‘老字号’品牌的形象设计不仅应该以其固有的品牌文化体系为基础和依据,同时也要明确整个设计过程的目的——创新。” 4结语 上海家化对“双妹”品牌的复兴,不仅仅是民族品牌的复兴,更是为了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战略性步伐。从品牌的形象设计来看,不仅仅是对原有品牌形象标识的重现,更是融合了现代社会的设计元素,以及现代消费者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综合了多方面学科的内容。新的“双妹”品牌不仅仅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双妹”的身影,更体现了时代的交替和现代工艺的交织,从整体上来看对品牌在市场的重新定位和站稳脚步奠定了基础,进而为其下一步战略走向世界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都感受到传统中国文化和现代设计工艺的强烈对比冲突,从中发现中国国产品牌的设计之美和人文内涵“。双妹”品牌的成功复生,是现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值得学习借鉴的。 作者:陈琳茜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基于传统色彩文化的企业形象设计论文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传统的道家思想支配着道家色彩,并在此理论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在《淮南子•原道训》中曾经谈到:色者,白立而五色成,道者,一立而万物生。”在中国传统绘画之中,道家的指导思想是将绘画从一种极重的颜色转变到水墨色彩,其转变过程能够最终决定其效果作用,最终将黑色发展到极致。玄在我国古代代表的是一种黑色,其至少包含了五种颜色,玄色是一种色相最朴素但其包含内容是最为丰富的一种颜色。我国儒家色彩理论在总体上继承发展了周朝时期的一种五色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又赋予了相对较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我国儒家哲学规定了色彩等级制度,并继续沿用上述五色作为正色,并且将其他一些颜色作为间色,然后进行尊卑长幼分级,并有效确定主仆君臣之间的关系。 在秦汉时期,随着我国宗教以及五行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五行观念中五方逐渐转变成五帝思想,五帝说的就是白帝、黑帝、皇帝、青帝、赤帝,他们分别代表着西、北、中央、东、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皇帝为中央土的观点,有效凸显出皇帝的重要地位,在隋唐至宋朝以后将黄色作为皇室专用色彩。在中国画中,大多使用水墨取代传统色彩,水墨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显现出艺术家对于传统色彩的理解与深化,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从有形到无形提升,并从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将包罗万象的思想观念发挥到极致,其具有的表现形式以及审美意识,极大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就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成历史来看,原始社会时期大多是单色形式,到后来奴隶社会发展到五彩包容,紧接着道家以水墨画为根本,总体来看这是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就是说色彩的表达形式是由捕捉色彩的客观形式对视觉心理造成的一种映像,并且这种映像是由他们被界定好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并使其具有一定情感表达能力,再加上象征性的结构使其能够成为表达生命节奏的色彩构成图,在一些传统色彩的表达形式之中使其能够表现出人们对生命、生活的无线想象与崇拜。 二、我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上一节有效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发展形势,从中我们可以把观察到我国五行学说中色彩学说决定了我国几千年色彩的使用规范,并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内涵意义,并且这一种使用规范含义形成了我国特定的一种规范。五行色彩在我国发展历程中,形成其独特体系,能够有效反映我国民族文化对于色彩学科的一种认识,并且对我国现代企业形象中色彩应用具有十分积极作用。 (一)我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民族性现代企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对社会承担一定责任。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怎么样才能使社会大众认可我国企业文化或者是企业独具个性的一种形象呢,这是每一个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候都必须要明确的事情。一些专业素养较高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能够自觉将民族文化内容自觉融入到设计作品之中,面对信息化社会,设计师应该将人的使用感受作为参考,来考虑物品是否具有的一种优良特性。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将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主要方向,并且设计的作品一定是能满足人的使用需求的,并且能够为人带来便利与方便。我国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问题。我党在十七届代表大会上曾经指出:“必须全面认识我国传荣文化,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能够有效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有效顺应社会发展,保证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我党会议中提出的精神也是有效突破我国企业形象一个重要出口,我们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象征积极有效应用到现代企业设计中去,使我国传统文化能够被赋予不同的文化色彩内涵,使其能够具有十分丰富的个性、独具民族特色的企业形象。 我国传统五行色彩是一种极具民族性的色彩体系。不同的五种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吗,这五种色彩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视觉形式,实际上包含着中国文化、绘画、宗教各种方面的意义。现阶段,我国仍旧使用着一些独具意义的文化理念阐释企业形象设计色彩的民族性与企业文化特色。比如“老干妈”品牌的包装主要就是红色,该品牌主要是为了表现老干妈辣椒酱味道十足的感受。使用红色包装能够有效突出辣椒的辣劲,其包装设计非常优秀,既能够体现出商品的属性,又能够反应老干妈企业形象,与其他一些同类商品相比,老干妈辣椒酱因为简单直接的包装,很快占据市场先机,视觉冲击强的红色,为老干妈独具魅力。中国传统化历经千年时间,基于对色彩的认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红色之外,其它一些颜色也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商品的使用属性,将其有效使用在企业形象设计中。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国际性随着社会科技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面对激烈国际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也面临着竞争求生存的境地。我国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想要不断努力获得国际上认可,商品竞争也不能够仅靠商品质量以及销售情况拉开差距,必须要在企业形象设计方面花功夫。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我国企业在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本民族传统特色以及个性,并且还需要符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审美需求,并在传统基础上积极进行创新,才能够有效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 三、结束语 我国传统文化色彩源自于对五行学说的不断总结与发展。就五行学说中五色体系来谈,其中蕴含着极具象征意义的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很强民族性,这对我国企业在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起到十分重要参考、借鉴作用。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形成根源以及内在意义,并将这些设计元素有效使用到企业形象设计中去,是我国企业形象设计既能够满足本民族发展需求,又能够符合不同国家的审美需求,使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形象设计服务。 作者:龙伟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企业形象设计研究及对策 CIS是CorporateIdentitySystem的缩写,意思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由三部分组成:MI企业理念(MindIdentity)、BI企业行为(BehaviorIdentity)、VI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MI是CIS系统的大脑和灵魂,BI是CIS系统的骨骼和肌肉,VI是CIS系统的外表形象,供血系统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建立,就赋予了CI系统生命力。简单说,企业就像一个人,性格出自魅力,要塑造企业的性格,即建立品牌的工作。而性格需要载体表现,一个人,这个载体会是你的着装、你的声音、你的生活习惯,或是你的兴趣爱好等等。比如贝多芬的头发、卓别林的拐杖、斯大林的胡子、王菲的嗓音等等……一个企业,也需要一个性格的载体,这个载体有时候会是企业的创始人,或者企业的背景、企业的标志、企业的制度等等。 一、企业形象的起点 随着影像技术的日益发达,人们的想象力日益消减,变得依赖于影像去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就好像一个人的性格,虽然一个企业形象的建立远远复杂于一个人的特别装束,但道理却是不尽相同。企业需要一个特定的形象来唤起人们的共鸣,然而当企业拥有了辨识度高的形象,就像持有一个印章,踏踏实实地印在人们脑子里。企业需要把自己的宏伟设想和经营理念,提炼成简明扼要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接着运用简单的视觉化元素将其表达出来。一贯宣扬其想做就做叛逆理念的耐克,它的标志就是一个形象的对钩,代表“YES”,这个对钩在不时地给那些荷尔蒙分泌旺盛、青春懵懂的孩子们暗示:“做你们想做的,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所以企业在树立形象之前,必须要找到一个可以恒久坚持的思想理念,这个思想理念可以是创始人的概念理想,或是一个奋斗目标,或是消费者的心声,总之这个思想理念需要在行业中拥有辨识度。它不能表达竞争对手同样的观点,不然将一直是个模仿者。比如:耐克的广告语“Justdoit”,李宁的广告语“Everythingis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这两句广告语的含义是一致的,不过人们总是喜欢追随最先提出观点的那一个。 二、什么是企业形象 如果你对企业形象不慎了解,大多数的状况下,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一些被华丽包裹了的概念,完后还是弄不明白企业形象究竟是什么?有哪些内容?怎么应用?到底该怎样设计企业的形象等等。一些人们绝对不会用具象的词句。比如:企业的生命来源于企业形象;总是用搞不懂的字母缩写。比如:CIS企业形象是VI、BI、MI;总是用已成功创立了的企业形象敷衍。比如:耐克就拥有良好完善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需要比较长期的训练,形成一个企业专有的辨识度和习惯,不是靠行政条文规范出来的。其实企业形象很简单,不需要繁杂的词语句子的解释,它只是一个企业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的修养与锻炼,形象比喻为一个人,就是着装与气质。企业形象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四个地方。 1.企业领导人的形象,是企业品牌的说明书在企业形象设计中,企业领导人的形象是最重要的环节,就好像一家之主,对外是整个家庭的形象代言人,对内是所有家庭成员美好的榜样。因为是这个企业的主人,那么形象就像是每日的天气,虽然没有人刻意提起,但大家都能看到。客户能从你的形象中感受到诚信和品质,员工会从你的形象中感受到到努力的方向和成功希望,供应商会从你的形象中感受到信誉和实力。 2.员工的形象,是企业文化的信使员工需要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团体需要亲密团结协作的氛围,这都要靠企业领导人以身作则带动全体员工尽可能创造这样和谐氛围。一旦这个团体养成这美好的工作习惯,企业的文化就算形成了。企业文化给公司带来了新的活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的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原因主要集中反映在企业的执行力和营销力上,执行力是控制过程、控制资源合理利用、完善服务系统和成本控制最根本的保障;营销力不仅仅是公司对市场的营销,更包括对公司内部的营销,无论从广告、从公关、从社会活动等各个角度来说,营销力都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3.办公室的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广告牌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中,每天人们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生命在办公室中度过。要知道,这样的生活违反了人类的天性。人们坐在办公桌前的工作时间,比躺在床上休息的时间还要多。但是,办公室不光是日常办公的地方,其实也是我们展现公司形象、表达企业文化、唤醒员工自豪感的场所,很多客户就是要在办公室中找寻对企业的信心和诚信的。焕发出来的美好员工形象,大多时候也依赖于办公室的环境。一般情况下,办公室在设计上分为形象区、办公区、生活区。但是为了树立起有效的企业品牌形象,没有必要在设计办公室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某个标准模式和为了功能定位而设计。 4.CI不是救世主对于企业经营来说,CI不是救世主,也不是营业执照。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完整模式化的CIS。在企业的规模、主营业务、市场环境等等容易发生巨变的情况下,特别是正处于高速扩张的中国企业,过于模式化的教条形象,会给企业形象的设计蒙上一层无形的杯罩。当今的世界五百强企业VI手册,更多的内容大概只交代了15页,只规范了最基本的企业形象。相信都是为了应对今天常变常新的市场竞争,在速度化的今天,电子版的网络文件已经慢慢取代繁杂的印刷版VI手册。很多企业按照严厉的CIS制度的管理赢取成功,而许多没有遵循规范的CIS管理的企业,也获得了成功。 当代的企业形象设计中,标志LOGO成了时常更换的玩件。比如:Google谷歌和百度搜索的标志,时常跟随着节日的特色而变化。目的是为了通过变换标志形象来传达企业形象,以此得到了光大搜索引擎用户的普遍认可。这如果在五十年前,是不被接受的。贯彻与坚持是CIS的关键所在。就如同保持办公环境的整洁一样,周而复始的坚持。比如:WALMART沃尔玛,大型连锁超市。40年来它的形象及影响已经在消费者心里扎根,除了LOGO标志,沃尔玛似乎并没有刻意保持店面形象的统一。以此看来,找出企业的不同之处、市场位置、传播途径,找出最恰当的表现方法后再树立企业形象。最重要的是企业形象的创立不在表面,应深入民心。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取决与公司的技术优势,更多的还依赖于公司的人脉关系、资源优势、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整合实力。 企业形象设计的执行方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企业文化的对内对外营销力和视觉系统的有效传播度。所以建立持续性的培训和交流控制系统,搭建企业文化交流平台,使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经营目标、思路、理念体系能够在公司全体员工之间、客户之间有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则是我们这是进行企业形象战略设计的重要补充课题。通过极具执行力的管理流程进行监控落实,通过职责、业绩等指标来进行考核,积极兑现并树立典型,从而大大提高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提及率和认同感,强化客户的合作信心。每一个选择变革的企业都可能成为21世纪企业的主角,当我们已不再适应这个社会的快速变化的时候,我们不能逃避,只能选择改变自我,改变组织、改变流程、改变形象,直到我们与时代同步,甚而超前于时代。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传统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最终统领一行。经过岁月的洗礼,老字号企业形象已形成独特的直观性与视觉冲击力,研究中国自己的企业形象设计,对老字号企业形象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而企业的形象整合设计,对于老字号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也有帮助。经过对老字号企业形象资源体系进行分析、总结,认为老字号企业有宝贵的形象资源和巨大的品牌发展空间。优秀的老字号企业应可认为是中国比较早出现的CI设计。同时分析老字号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现状并就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形象设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一、企业形象设计 1.企业形象的基本含义,企业形象设计即CI设计,CI是英语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直译为“企业的统一化”或“企业自我同一化”,我们也称之为企业识别。而由这个研究领域规划出来的设计系统,称之为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ficationSystem),简称CIS。Corporate除了有企业的意思外,还有组织、机构、团体等涵义,Identity事实上有三个含义:一是识别、证明;二是同一性(Sameness),三是持恒性,一贯性(Continuity)。CIS是CI战略的实施系统,是一个可以规范、可以控制的,能够保证CI战略顺利实施的具体操作系统。 可以这样理解,所谓CI战略,是对企业形象的有关要素(理念、行为、视觉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策划、规范,并通过全方位、多媒体的统一传播,塑造出独特的、一贯的优良形象,以谋求社会大众认同的企业形象战略。仅从视觉设计的角度讲,是以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等基本要素为主,形成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基础系统,主导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由企业内外的所有传播媒介传播出去,给消费者以统 一、有组织、有系统的深刻印象,最终达到企业文化传播和产品促销的目的。 CIS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由企业理念识别(Mind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简称VI)三个系统构成,整个识别系统是这三个方面因素协调运作的整合性成果。CIS是一个有机的整体,MI是CIS战略的核心,而VI是它的静态表现形式,BI则是它的动态表现形式,要掌握CIS战略的实质,就必须从这三个部分进行理解。同时,理论和实践还告诉我们:企业导入CIS战略,必须要有先决条件:即必须把质量、服务、信誉作为导入CIS战略的基础。强调这一点,只是为更好地实施CIS战略选择一条最佳途径。 二、老字号企业的历史与现状 1.老字号的定义 传统老字号企业是指具有50年以上发展史,工艺、技术考究,产品质量好,能体现地方特色及产品品牌声誉高,在国内外仍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字号、驰名商标、传统商铺和工艺。通常是指1956年以前被当时相应商业管理部门认可经营并享誉地方,今天仍在延续发展的企业,涉及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它们以数十年和数百年的历史品牌,以有口皆碑的商业信誉,吸引了一批特有的消费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字号的牌号、店训、传说、手艺和建筑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老字号企业所一直使用的标记、灯笼、幌子、招牌等是早期商业广告的模式,是对老字号企业形象进行整合设计时可以利用的重要视觉元素。传统老字号企业独特的存在以及它所显示出的形象魅力,有文字所不能表达的直观与视觉冲击力。 2.中国传统老字号企业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我国“老字号”的源起,主要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一些颇有声誉的工商企业,它们是民族工商业的骄傲,传统经济文化的象征,并在新中国诞生后,一度是国人心仪的著名品牌,被誉为“中华老字号”。至今,人们仍然对诸如“同仁堂”、“全聚德”等老字号的赫赫声名耳熟能详。在大众眼中,老字号仿佛可说是历史悠久、物美价廉、工艺独特、货真价实的代名词。近几年来,老字号企业的步伐并不一致,做得好的品牌,像同仁堂、福林堂、李锦记等已迈出国门,但更多是在苟延残喘中求生存。各种原因包括历史的不确定性导致一些老字号的消亡,而“老”也正成为一些老字号生存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调查,老字号在大多数现代人心中是一种破旧、衰落、古老的形象。为什么它们的企业形象会变得日益不堪呢?通过对老字号企业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顽固守旧,企业组织形式老化,不适应时代的要求。②不能坚持顾客导向。③品牌没有进行科学化扩张。④资金紧张。⑤没有进行品牌延伸。⑥不注重法律保护。几代人千辛万苦才创出的老字号能维持至今实属不易,一时疏忽被他人抢注了商标实在可惜。创名牌难,保名牌更难。著名品牌为他人抢注的例子已不鲜见。这一切使得老字号的企业形象呈现一种破落、衰败的视觉传达印象,整个视觉环境也显得没有活力。为老字号重新树立优秀的企业形象,首先应该解决这些问题。 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统老字号的企业形象设计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伴随信息时代来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同质化产品出现,现在的消费者也越来越成熟和挑剔,除了对于产品的品质要求,对产品的品牌、消费环境、文化等附加值的追求增多,于是,市场本身也要求老字号企业要求新求变,注重形象识别。而现代CI设计理论的核心便是为产品注入文化力、形象力、强化竞争优势的差异化战略理论。 不少老字号商铺的形象标识或者商标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之多,这造成了形象要素的散乱及品牌资源的浪费。形象要素整合,品牌资源整合,以及如何以一个统一的、全新的、现代的、国际通用的公司形象和品牌形象与世界经济接轨,这成了一个摆在老字号企业面前的一个迫切的问题。现代老字号企业越来越多的注意到形象设计的重要性,很多企业也曾先后导入过企业形象系统设计。比如著名的北京市王致和腐乳厂,转机建制,强化管理,成功导入CI,把一个简陋的手工业作坊改造为文明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食品企业。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老字号企业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了一套自己并不完善的企业识别系统。虽然从现代企业形象整合设计的理论看,中国老字号的形象建设并不够严谨和规范化,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优秀的老字号企业本身就是中国较早的CI设计。 对照CI设计的三大构成系统来看老字号企业的形象资源体系可以总结出,从老字号企业口号、店训、堂训、传说、到牌匾、招牌、商标以及手艺和古老的建筑本身都可以作为企业形象的象征,也包含了现代CI理念的要素,MI到BI到VI,即明确企业性质和目标,规范企业行为,到视觉表现与传播。 商业老字号一般具有传统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独特标志,这是老字号企业形象塑造的重要形象资源。老字号的企业形象资源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现代CI设计既是要吸取和学习的部分,也是要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和理念表现的部分。企业形象设计是老字号企业文化价值创造的一种形式。老字号企业应该利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理念整合形象资源,规范企业标识、包装、口号等的使用,为老字号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未来的发展。对于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研究,能够促进中国本土CI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建立。因为中国的CI设计是对中国的企业而作,不能唯以外国的企业形象模式为是,要根据中国自己 的企业特点和传统文化建立中国特色的形象设计理论。 挖掘老字号企业形象资源,重塑老字号企业形象,对于老字号企业,是探索一条重新振兴与发展的道路,试图给老字号企业寻找一个历史基业与现代经营的契合点。当然,振兴与发展企业的道路不止一条,各种因素也很复杂。但是对老字号企业进行企业形象整合设计不管是对企业,对民族文化发展还是对中国企业形象设计的发展都有深远意义与影响,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因为,优秀老字号企业本身应该就是中国最早的CI设计。 根据调查,老字号企业的形象在现代消费者心中都是破落、衰败和落后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老字号宝贵的品牌价值和在时间浸润中积累起来的文化底蕴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和价值,对于老字号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变得非常重要。企业形象整合设计或许是保护与发展老字号企业的道路,至少能够改变落后的形象,挖掘老字号企业的形象设计资源,拯救它内在的无形资产。形象重塑能够浇注给企业新的活力,从使老字号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保持自己特色与特有传统文化的同时,开拓创新,充满生机与希望。因为时空、地域和历史发展、人文观念等因素,老字号企业的形象的自发设计一般是不成系统的,有其狭隘性。所以,老字号企业的形象塑造,需要借助现代已经逐渐成熟的CI设计理论,用现代设计理念,为传统企业服务。事实上,老字号企业一般都存在着宝贵的形象资源和巨大的品牌发展空间,有待于我们去开发、研究。 企业形象设计论文:CIS企业形象设计对策研讨 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生产技术、科技水平日趋平均化,各类生产科技能在国与国之间瞬间实现转移,而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却难以在短时问内开发设计成功。当我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采用新生产技术、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就更需要开发和设计企业形象、品牌形象。事实证明,产品中映射出来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往往比生产技术本身更能引导人们的购买欲望,扩大企业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因此形象资源开发、品牌设计成了企业攻克市场、获取社会认同的主要方式。企业形象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企业的品牌设计是否优良,一直是长期困扰企业发展壮大的焦点和难题。企业的品牌设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开发上。无数事实说明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是一股强大的市场购买力,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推动着企业、激励着企业创造更新颖、更奇特的形象设计方案。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企业无不关注和重视自身品牌形象的建设,CIS以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目标,被企业家称为攻克市场的“法宝”,而形象资源开发则是CIS中视觉识别的核心,是企业形象的开发起点和归属。企业形象资源开发的设计是最富创意和艰苦的工作。CIS企业形象设计方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企业形象设计方案开发要从知名度与美誉度两个方面来挖掘。企业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越高,对社会的影响就越具有广度和深度,社会舆论评价效果就好,获公众信任、赞美和肯定的程度就越高。提高美誉度的途径是:一方面脚踏实地,干出良好经营业绩,以此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公众中产生良好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提高知名度,在埋头苦干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宣传,将自己的美德和业绩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扩散出去,以此来影响公众。 2企业文化引导社会文化 2.1用企业理念统领企业精神文化 建立完整的企业精神文化形象识别方案,理念识别方案是企业ClS形象开发中第一个构成要素,它是企业形象开发的核心。企业精神文化形象识别方案应具以下观念:使命观、职责观、绩效观、品质观、创意观、务实观。企业精神文化决定着企业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方向。企业精神文化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能对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产生持久的作用,并通过制度文化的渠道,造成对企业员工的行为的影响,以此来促进企业员工形象的树立,从而引导社会文化的走向,为社会营造新的消费层面。 2.2用企业理念统领企业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设计方案 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意识控制下产生的,行为识别方案是企业CIS形象设计开发中第二个构成要素,只有通过企业员工的行为才能~步一步地实现企业目标。企业的任何一个员工的行为在一定意义上都代表企业的形象,所以要树立企业行为文化,让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日常生活中部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而制度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的企业法规。企业的制度管理是基础管理,必不可少,但是,非常刚性。常言道:“制度管人管死人,文化管人管灵魂”。开发设计企业形象方案就是要把制度管理、科学管理的“硬管理”同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形象管理等“软”管理融为一体,刚柔并济,创造一种和谐、互动、自律的人文管理氛围,从而提升员工行为的综合形象。 2.3企业视觉传达设计方案的开发 企业视觉传达设计方案的开发,主要包括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体、企业标准色、企业产品外观、包装、企业吉祥物的设计等,通过视觉形象展现企业的形象。视觉传达识别系统是企业CIS形象开发中第三个构成要素,是:[作量最大、传播方式最丰富的形象资源开发内容。企业标志是最能够帮助公众识别和记忆的,是企业视觉形象开发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建立企业形象的方法;它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则等抽象语言,以视觉传播的手段,将其转换为具体符号,应用在形象的展开上。企业外在个性特征与风格主要包括企业建筑风格、员工服饰、仪表、言行举止的文明程度、企业办公用品及设施中独特的色彩与标志、产品的品牌、商标、厂旗、厂徽、厂歌、厂车等等。例如企业文化视野中的产品,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还有文化价值。产品上要有企业的标志、商标,而这些都是视觉识别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企业文化资源创造的价值。 3产品形象设计方案 产品形象设计方案开发主要有:产品造型、产品质量、产品包装等,通过产品形象反映企业整体形象。产品形象开发是构成企业品牌形象的主要内容。公众直接通过产品了解企业,而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公众对企业的印象;企业则通过产品形象去争取公众,产品形象是整个企业形象的客观基础。企业产品设计方案具体体现在:新产品开发、产品名称、产品商标包装、产品营销、产品的功能质量介绍等方面。产品形象设计方案开发主要有以下途径:产品销售定位准确,以产品品牌决胜市场,开发出产品的品种、规格、花色、款式等;参与和争取政府部门的评名牌、奖名牌活动,获得名牌效应;咨询业界,把同行变朋友;公关新闻媒体,让报刊宣传产品为时尚最优;投资广告、请影视明星代言,创造名牌效应;等等。企业是通过产品与消费者发生关系的,只有产品被公众认可和接受,企业才能被公众认同。因此,企业要特别注重产品形象的开发。 4员工形象设计方案 企业员工形象设计方案开发主要包括:企业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形象。企业领导的形象、管理人员的形象、一般员工的形象都是企业组织形象的化身。领导形象是企业形象的关键和核心,它是通过企业领导人的风度、气质、决策眼光、组织能力、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精神面貌、公关意识等给公众产生的印象。领导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员工形象资源开发主要有以下途径:导入科学、规范、人文的生产管理、干部教育、员工教育、服务礼仪、应接技巧、专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在员工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文化修养、精神风貌、言谈举止等方面营造一种良好氛围,投入富足的资金改善职l丁的文娱生活,让员工始终保持活泼、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5环境形象设计方案 境、设备与设施、商品陈列与展示、购物环境等,企业内外生产生活相关的环境设施所展现的形象,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经济实力、风格面貌,对企业起着烘托、装饰的作用,也是构成企业形象硬件设施的主要部分。环境形象设计方案开发的主要途径是:投入适当的资金引入规范的企业保沽设施,创建良好卫生条件;对生活环境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提升环境的审美趣味,对会议室、工作室进行美化布局和时尚造型、色调美化和装饰,务求体现企业独特的环境整体风格。 6服务形象设计方案 企业服务形象设计方案开发主要包括:技术服务、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和售后服务等,它的开发途径是:在各销售网点设立技术服务部,开通网上技术服务网站,招聘和培训技术服务人员,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的服务关系。现代企业的形象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服务的竞争,谁的服务好谁就容易赢得人心,赢得市场。 7公关形象设计方案 企业公关形象设计方案开发主要包括:公关部门形象和公关人员形象,它的开发途径是:引进和培养知识素质、活动能力、心理素质、言谈仪表等都很优秀的公关人员,积极参加社会各界的庆典活动、体育活动、文化活动、教育捐赠、慈善福利活动、救灾活动及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让社会公众从这些活动中认识与评价企业,以显示企业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正面引导社会舆论,提高企业置信度和声誉。提高企业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研发和技术开发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做好财政资讯、信守合同、参与社区活动等等,开发出企业的综合形象,从而为企业的品牌进入市场奠定基础。企业形象设计方案开发的最终目标是树立品牌形象。优秀的品牌设计应该充满震撼力和传播力,具有关注民生、巧妙新奇的象征性、深厚的文化科技内涵,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活化石”,能够表达客户的要求、希望和目的,符合企业、符合社会大众的潜意识,并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品牌设计方案开发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盈利“法宝”。西方品牌学者认为:品牌可帮助消费者认定商品特质,让消费者减少购置商品的风险;品牌具有友爱、信仰的功能,能帮助人们自我定位,搭起企业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品牌设计必须掌握商品消费市场的营销定位,以消费者生活走势为引导,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期望,与现代消费生活发展节奏保持一致,并从消费市场中寻找品牌创意设计的源泉,才能设计出众望所归的新品牌形象。设计品牌,就是打造商品核心特质一一产品质量、功能、价值以独特的形象传达给消费者。品牌设计方案开发的主要途径是: (1)启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2)鲜明地表现品牌的个性,给予消费者可直接感知的实惠。 (3)稳步建立品牌的亲和力。 (4)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口碑。 (5)带给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美好联想。 (6)采用多种传播途径广泛宣传品牌形象。 企业环境形象设计方案开发主要包括:企业内外环力,成功的品牌设计还要善用新科技来改善或强化产品宣传方面亦须不断发掘新媒体,结合现代营销传播策略牌、服务品牌一一它可以让人在未经思索的情况下,都想念这些品牌,这些品牌呼应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这正是企业品牌设计成功之所在。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1建立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现今,电力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最大难题是———陈旧的企业管理方法灵活性过低,这便使得管理的质量很难提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之前所开展的企业管理工作都是以职能为依据的,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纵向结构和横向机构所行使的各种权利都是互不干涉的,这一工作形式会使企业中的信息传递以及处理工作非常的不集中,还可能发生重复开展某一工作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存在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而在当今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的环境下,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逐渐取而代之。但是,新模式的管理对企业内部所带来的冲击却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高效、科学的完成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工作,并且能够减少人为误差的影响,可是利用这种方式开展工作时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对企业中人员配置以及工作任务的分工实施适应性的调整。此外,使用信息管理技术来开展工作时一定要保证管理软件和本企业的运营模式是协调的,否则将无法体现信息管理技术的优越性。可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工作者常常忽略了这一工作。因此,我们要想顺利完成管理模式的改革,就一定要高效的解决上述问题。信息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首先,要改变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企业之前的组织结构过于复杂、冗余,而我们需要将这种组织结构变成扁平化的结构;其次,将实际作业作为工作的重点。最后,一次性收集到完整的工作信息。这是为了促进企业运营活动的并行化。此外,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时,也必须积极的和供应商、客户进行沟通,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方向;同时在管理上大量采用团队管理的模式。这种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引入,能最大限度地开发电力企业的潜能,使运营手段更加灵活,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经营状况,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2电力企业信息网的建立 2.1网络建设环境 网络环境的具体内容有:用户需求、信息资源、企业组织结构和地理环境。电力企业的规模一般很大,其中涉及的组织结构和工作人员总数也很大,且运转中涉及到的数据、信息交流量都很多。这便要求企业信息网的质量很高。除此之外,企业可能需要安排一些工作人员到外面进行工作,这便要求有水平较高的移动通信来提供保障。通常条件下,电力企业的资金与技术等各方面都十分雄厚,并且各种所需设施也非常完备。可是,实际进行统一规划工作时却经常发生问题。比如:在通信网络方面,相当一部分机构都有自己的局域网络系统,可是各机构间的网络通信协议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为企业网络环境建设如何将这些不统一的地方有效地连为一个整体提出了要求。同时,在网络环境的建设方面,地理因素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点。尤其是供电企业,在进行网络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2.2网络操作系统 现今的应用软件十分的多样,但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大都将Unix作为首要的选择,这是由于这一应用软件的完全性以及互联性都比其它应用软件高很多。此外,开展电力企业的数据处理工作时通常都需应用大型的计算机,Unix在这方面的优势也是十分突出的。虽然Unix对于操作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可是我国的电力企业有着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样的工作方式便能够使各个机构的局域网操作系统保持一致。 2.3网络互联技术 主干网络技术:(1)ATM技术。这一技术的最显著优势是它融合了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能够在完成综合数据传输的同时起到路由和互联的作用。并且,有关标准的出台,也使得ATM能够在园区网应用环境中高效的工作。(2)FDDI技术。FDDI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高速网络技术,其优点在于容错能力较强。但它在速度方面的限制以及不适用大量语音信息的传送等缺陷将导致其失去市场地位。(3)高速Ethernet。它除了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还具有成本低的优点。上述是三类应用频率较高的主干网络技术的简介,它们的使用范围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企业在确定主干网络技术时必须对自身的运营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可是,现今的电力行业,应用交换技术是主要发展趋势,所以,在选择工作中,一般都会将交换技术作为第一选择。 3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规划 3.1影响因素及层次选择 为了最大化的体现电力企业信息网的积极意义,必须高效的开展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规划工作。在下文论述中,我们将分层次的介绍信息管理软件规划工作的具体内容。(1)针对单一职能部门。通过部门内部局域网络,对该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模拟,以此来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2)职能机构在开展工作时,一定要将工作的关键点放在机构协作上。所以,软件在运转过程中一定要涵盖所有机构的局域网,并且还要适当的转变企业的管理方式。(3)针对企业全局。这是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管理的最高层次,需要在企业全局联网以及全面改革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建立。 3.2要求 (1)开展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规划工作时必须要有很好的全局观,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企业的竞争力。(2)管理软件的层次切不可脱离企业管理层次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硬件所能提供的环境。(3)电力企业运转中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很多,要想处理好这些信息并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就一定要建立规模较大的数据库。所以,企业所使用的信息管理软件一定要支持集成信息和大型数据库的连接。(4)再先进的软件难免会出现漏洞,同时,现代技术发展迅速,及时对软件进行更新升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这就要求电力企业与信息管理软件开发商进行全面协作。此外,在软件开发工作中,培训工作、软件应用以及售后服务工作的质量也决定着软件开发商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积极的进行交流,让软件开发企业可以掌握电力企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及时的对软件实施更新,并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5)企业确定信息管理软件时必须把握好下述几个重点:软件本身质量、用户使用后的反馈、界面美观性、售后服务的质量和用户的使用状况等。 4结束语 总之,目前,相当一部分的电力企业已经开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运用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以及Internet/Intranet技术。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尽早建设完成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但在建设期间,企业会遭遇许多的难题,这便需要我们一一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作者:姜波 单位: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平台设计思路论述 1研发成本与购买成本对比 开发管理软件所需大量的人力投入、技术投入以及时间投入是阻碍中小型企业将信息化运用于企业管理的主要原因。企业为了应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的急剧发展及变更,对管理软件也提出了更高的功能需求,系统实施、集成,IT规划,支持与维护等方面尤为突出。而大多数企业自主开发的管理软件由于在软件规划时期就对其功能进行了相对固化的调整,这种软件结构很难适应系统在后续时期对上述功能需求的扩展。相对来说,更多的企业由于考虑到人力成本、技术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多重投资,倾向于使用更加便捷、快速开发或取得应用授权等方式来使用管理软件,从而减轻繁琐的开发、部署、培训、优化及维护工作。基于云计算等主流技术所催生的管理软件完美解决了多重成本投入、认知难度、部署难度、平台性的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分配及利用的最优化,让企业能够按照实际需求快速地搭建管理软件赖以运行的软件及硬件资源,并且能够在后期系统技术升级时方便地对软硬件进行增减、更改和部署。基于上述优点,企业选择使用快速开发框架搭建符合企业运营的管理软件将无需承担过高的投资风险。 2使用ExtJS前端技术 在目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创新的、符合现代社会及人类行为思想的新技术开始诞生。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优秀应用培养并改善了人们的前端使用习惯和操作体验。从Web2.0时代兴起到Web3.0时代盛行的Ajax体验,已经逐渐成为WebApp的标配。目前,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前端框架就是JqueryUI和ExtJS。从应用于企业信息管理平台来看,ExtJS有着非常接近于C/S模式应用的操作体验。在WebApp中,多标签、鼠标右键菜单、拖拽、Ajax无刷新请求已经成为了ExtJS的代名词。用一个较专业的词语来形容,即Native(本地化应用)。给予使用者良好的操作体验对于一套企业信息管理平台非常重要,这可能会直接关系到生成效率。 3“通用”的底层设计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在内部的管理、应用、需求上都有着巨大的区别。因此应用软件和管理软件的开发有着明显的行业领域性。经过调研多家IT开发企业、大型公司技术部、个人软件工作室的结果看来,最令他们头疼的就是每当一个项目开始的时候,他们总得去重复做一些项目底层的设计和部署。这些底层的功能设计就是一些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的权限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日志管理、字典管理。即使不同行业的企业,这些底层的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搭建一个底层框架,使其包含现有的权限、角色、用户、日志、字典等管理功能,在这套框架基础上,开发人员只需专心地部署公司的业务逻辑,这样能够使得开发过程更加方便、高效、有意义。目前B/S模式的应用,大多以MVC架构为主流。这种架构模式把传统的URI请求对应的物理文件变为URI请求到对应的函数方法,显得更加清晰和简洁,也便于后期人员维护。我们的设计方案也是基于MVC架构扩展开的。基于MVC架构的程序,有着精确的URI格式。常见的比如有:/控制器/方法/模块/控制器/方法无论URI的格式怎样改变,最终的共同点都是请求到程序内的具体方法。为了更加精确地控制权限,我们还为请求的“具体方法”加上GET、POST两种HTTP请求方式判断。再统一编码规范,凡是有数据写入的方法统一使用POST请求,请求数据显示的方法统一使用GET请求。这样一来,读写权限的分离也就基本实现。 接下来就是角色与用户。很早以前,管理信息系统的权限是以用户与对应的权限绑定的方式来配置,这种方式需要为每个用户都设置一次权限。之后,很多后台引入了用户组的概念,权限与用户组直接关联,用户只需与用户组关联,用户只需要分配对应的组就能拥有对应的权限,而具体权限的配置就只需在组管理内设置。科技和管理水平日益进步,即使使用用户组概念也未必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当某领导既要有A组的权限、又要有B组的权限时,解决办法只能再为某领导单独创建一个组,或者为其再开设一个账号。这只是在角色权限管理中某领导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在实际企业运营过程中,也许有不少的角色需要跨职能、跨部门处理一些业务。为了优化以上的问题,将原有一对多的组与用户的逻辑关系,改善为多对多的角色与用户的关系。权限的分配设置基本完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权限的验证。权限与方法相联系,MVC架构的程序每一次请求都是请求到具体方法。相当于每一次请求都需要验证其是否有足够的权限和其身份是否合法。曾经的非MVC架构程序中,经常能见到所有页面都include某个文件,而这个文件就是用来验证权限的。在MVC架构程序中,有一种名为过滤器的模块,每次请求都需要经过它。根据上述的要求,将权限验证的部分写入过滤器之中,就可顺利实现。整套权限管理的框架也就形成了。 根据前文中提到的MVC过滤器,日志的管理思路也十分清晰。日志记录着整个系统的运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遇到了某些故障和问题,作为技术人员第一反应就是去检查日志。一个完整的日志,它包含了时间、位置、角色、具体操作、异常信息、日志级别。日志的记录工作由过滤器和异常处理器来共同完成。正常的请求操作的日志全部由过滤器处理记录,而当请求操作遇到异常时,由异常处理器记录该条日志并记录异常信息。整个日志管理功能实际上是分为异常日志和操作日志两部分。一套拥有用户、角色、权限、日志管理的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框架到此也基本完成。 4总结 整套框架没有涉及到任何业务部分,但包含了相对完整的底层功能。因此称之为“通用”。无论是软件公司、自身技术部,基于这套框架来开发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只需要专心实现实际需求、部署公司的业务逻辑,并且按照一定的开发规范,权限、日志、用户等模块就无需再投入冗余的时间成本。 作者:章衡巍 秦林园 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管窥 1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1.1系统的目标要求 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完成必要的任务应该包含很多个模块,尤其是管理档案、物流、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的模块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模块。 对于系统设计目标有以下几点: 1、要求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对人员档案的有效管理以及全面跟踪管理企业员工的基本情况; 2、全面跟踪管理企业的产品,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显示不同的产品信息; 3、为了安全性,对于不同的管理员要能够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 对于系统设计要求要有一下的几点: 1、扩展性好,方面以后根据需要进行系统功能的扩展; 2、易用性和易维护性,系统的软件操作要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使用,同时系统要便于测试和修改。 3、要满足经济安全性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和最好的安全性能。 1.2系统结构设计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目前企业的经营模式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所设计的信息系统包括了多个功能模块。信息中心管理系统是系统的中心组成模块,主要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审核相关人员的信息的审核,能够更加高效的实现公司的岗位设置、工作制度制定、奖惩规定等管理,领导也能够通过信息中心管理更好的掌握公司的运行情况。人事管理系统主要是用来管理企业员工,包括对员工进行考勤、办理社保、绩效的考核、人事选拔、人员任命等。财务管理系统用来监控管理企业的财务,筹集、运用、分配相关的资金,包括产品进货款项、销售额、部门消费清单、部门物资统计等,都需要详细记录。 设备管理系统登记分配给员工的工作设备,管理提供给车间的生产设备,以及以下公共的设备。库房管理系统负责清点库存,对各类产品以及原材料登记入库,避免产品脱期或者浪费。接待管理系统负责记录客户的来访资料,包括客户姓名、电话、单位等基本信息;物流管理系统主要根据公司需要进行原材料的采购清算等,提高各类物资购买的科学性和合力性,同时实现对出售的产品发货等功能。 生产管理系统负责给相关部门安排生产任务,同时督促管理任务的完成。合同管理系统负责对签订的合同进行记录方便查阅。销售管理系统主要负责记录销售状况,制定季度销售计划等职责。一般,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信息量庞大,模块数量众多,系统处理的信息流计算复杂。 针对上述的特点以及现在企业的经营特点,本文设计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采用J2EE架构,这种模式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重复使用率高。系统的架构被细化为客户端、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用来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2结论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将企业的核心业务、资源规划等内容集成在了一个统一的平台,方便位于不同的用户进行访问管理,符合现代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实时性、交互性的要求。本文提出的基于J2EE开发框架的信息管理技术,能够改进系统的性能,涉及到了公司管理生产、客户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为企业实现“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经济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现平台。 作者:戴园园 单位:上海同济大学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小议企业信息管理中VPN技术的可行性 1隧道技术 该技术是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来实现数据的传递,运用隧道技术进行传递的数据能够是数据帧或者包,隧道技术协议将这些数据帧或者包重新进行拆解封装然后使用隧道进行传输。简而言之,即原始数据在传输地进行处理封装,通过通信隧道,到达隧道目的地后再对封装数据进行解包还原。这种技术是VPN进行信息数据传递的关键性技术。 2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就是转变和伪装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转换信息数据,从而保证非授权者不会窥视到这些信息数据内容;在协议栈的任意层都可以应用这种加密技术,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可以有效的加密信息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网络层中的加密标准为IPsec.。主机端到端的加密是网络层中最安全的加密实现方法,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加密技术,比如加密路由器,不加密终端和第一条路由间,这种加密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是因为非法分子可能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来从终端到第一条路由间截获信息数据,影响到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3QoS技术 如果将隧道技术和加密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来的VPN就比较的安全,并且可以满足互相操作的要求,但是,这种VPN在企业中应用,依然在很多方面不能够符合相关的需求,针对这种问题,就可以将Qos技术加入进来,在主机网络中合理科学的应用QOS技术,简单来讲,就是将其应用于VPN所组件隧道,从而实现VPN性能指标提高的目的。另外,VPN的IP地址非常安全,由于VPN加密,其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时,普通用户只能看到公用IP,因此,专用的网络IP是得到保护的。 4VPN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由于VPN的连接特点,用户网络中的内容在公共网络中传输就要进行加密或解密,在此过程中都必须通过协议进行,这样两个私有网络间组建VPN隧道就需要依赖各种不同的协议,IKE协议以及IPsec共同使用为信息数据提供专门的身份鉴别。VPN服务器、VPN客户端以及VPN数据通道共同组建成一个完整的VPN系统,其中VPN服务器即一台用作接受以及验证VPN连接请求的计算机或别的设备等,主要用来处理信息数据的封包、解包工作。 而VPN客户端,即一台用来发起VPN连接请求的计算机或别的设备等,它也是用来处理信息数据的封包、解包工作,最后VPN数据通道,即一条组建在公共网络中的数据连接。为了保证VPN的安全性,企业网络需要安装一种网关,即可以对VPN连接进行管理的设备,这种网关可以是一个VPN软件,当然也能使一个VPN设备。 企业网络的管理者可以对VPN服务器进行设置,对敏感信息的访问权限进行设定,使没有特殊权限的用户无法使用到公司的局域网络,从而窥探到企业的核心机密。而使用了VPN技术,用户可以于任何地点接入英特网对企业的网络服务器进行访问,从普通用户来分析,就是普通用户到企业网络服务器间的点到点的连接,由于数据的传输是靠一条仿真专线进行传输,所以,用户在处理企业信息时,就仿佛在专线上一样方便。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发展。VPN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广与使用。本文主要论述了VPN技术的相关概念,并且系统介绍了隧道技术、加密技术以及QoS技术,从而更加方便其应用在企业网络中,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网络运行成本、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增强数据创术的安全性,最终为信息化社会的早日实现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柴冬杰 单位:山西华兴铝业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得到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尤其是在我国电力企业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增长,使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步凸显,使计算机技术难以满足我国电力行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本文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力行业的信息管理的一体化运用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力;信息一体化 0前言 现如今,我国电力系统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革,电力规模越来越大,人们的日常用电量不断增加,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十分关键,这就使得电力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化电力生产的要求,因此,如何革新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迅猛发展,从极大程度上完善了电力企业传统管理过程中的不足,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对电力生产的需求。 1实现电力企业一体化信息管理需遵循的几个原则 1.1可靠性的原则 电力企业的信息一体化管理能够使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运营情况得到深入了解,还能有效促进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系统发展手段。因此,确保信息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及其稳定性非常必要,这就要求了电力企业在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务必切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尽可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或者不被外界任何因素所影响,从而影响了系统的运行。 1.2实用性的原则 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实用性,要求了相关工作人员对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系统操作界面应当简单实用,便于电力用户的使用,使这些普通用户也能够通过屏幕对系统进行操作,与此同时,一体化的系统还包括了一些日常操作需要的功能,这些功能必须全面和简明,要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体化电力系统多样性和实用性的相互结合,促进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 1.3安全性的原则 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可以保障企业的生产,能够确保电力用户的正常用电。安全问题成为了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确保系统的安全是电力企业顺利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信息一体化的系统应当具备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的功能,利用这个功能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此外,为了进一步确保系统的自身安全,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止病毒以及黑客的入侵。 1.4开放性的原则 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开放性的原则是指系统要利用一些标准、通用的网络技术、通信协议、计算机的软硬件等,保证系统在必要之时,能够有效实现自动升级、自动重建或者系统互联等。 1.5实时性的原则 电力企业运营过程中对电力的实时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信息一体化的系统中就包括了实时性功能,帮助系统实时应对各类特殊情况的发生,从而充分保证了电力安全运营。 2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一体化目标 2.1应用电子商务 通过整合电力企业中相关的应用程序,实现了电力企业的跨应用程序以及自动化营运流程的整合、交易,有效整合了原有电力系统中的分散的应用软件,这类电子商务应用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赢得发展机会。此外,还能利用导入企业应用整合使电力企业的一些内部封闭作业环境与电子商务有效结合,从而促进了企业一体化的信息管理。 2.2整合企业的业务 电力企业应用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全面整合企业的所有业务,能把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以及电力系统中的大量数据相互整合,而系统中相应的应用程序的连结,就是实现整合这些数据的关键。 2.3业务流程管理 电力企业实现了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以后,可以利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流程进行管理。比如:利用ERP系统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的时候,就要结合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中相应的功能模块来完成,因此,这也要求了电力企业在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务必做好与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相关的系统,确保其功能的实用性与整合性。 3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的技术方案 3.1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与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 计算机网络信息与电力企业信息的一体化发展最终的目标就是搭建起电力企业的信息统一支撑平台,安全规划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框架,使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实现系统的高效集成,从而使电力企业在客户、业务、员工工作以及合作单位之间的相互统一,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逻辑层次。第一,客户的表现层。客户的表现层结构主要是建立一个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客户需求数据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对普通企业用户的数据、对电力企业全体的员工数据以及对电力企业相关职能管理的部门数据、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数据。第二,企业业务的逻辑层。电力企业业务的逻辑层起到了对电力企业的数据进行集中交换的作用,并且以此作为基础,帮助电力企业设计出有效的处理联机事务的系统。第三、企业数据的逻辑层。电力企业数据的逻辑层是实现电力企业统一数据建模的重要结构,这一逻辑层能够将不同站点、不同的数据源进行统一的储存与组织,从而使电力企业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数据信息整合。 3.2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物理性质结构 首先,电力企业的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来支撑整个平台,并且搭建起统一的门户平台来实现电力企业网站的访问。其次,电力企业要规划自身的信息资源,并且按照规划模型的统一,构建起电力企业数据中心。并且确保数据稳定与可靠,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数据进行合理、科学的挖掘与分析,这就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具体指标。最后,根据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需要,积极借助相关开发工具以及动态建模等技术,为电力企业搭建一个信息统一管理的平台。 3.3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 电力企业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能够以最优化、自动化的方式对企业的工作进行管理,能够支持、并发、顺序、分支等形式不一业务流程。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信息的一体化系统工作流程管理平台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3.3.1软件构件 电力企业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所包含的软件构件,其作用就是用来对工作流中一些基本的构件进行管理,这些基本的软件构件则是确保企业整个工作流程管理平台的重要部分。其功能主要包括了构建工作流模型、构建执行工作流服务以及构建客户的应用管理。 3.3.2系统的控制数据 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流程管理平台数据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了工作流的控制数据、控制相关数据以及应用数据等,其中,工作流对数据的控制主要用来控制工作流的执行服务。管理平台中的相关数据为数据的有效控制、状态转换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决定着系统逻辑的发展方向。应用数据是指应用系统程序来操作的一系列数据,这个环节的作用是确保整个流程的流动性。 3.3.3应用数据和其他应用 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与外部应用,虽然不在工作流平台组成部分当中,但是这些外部应用和数据也可以为工作流的产品调用,在工作流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当中,务必考虑不同的应用需求,便于在和不同应用系统交互的时候,能够建立、提供一个标准的API函数及规范应用来实现系统之间不同的交互。 4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一体信息管理的策略 4.1集中管理服务器 若要实现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电力企业则需要将现有的各系统服务器集中,在确保服务器的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对服务器进行集中管理和配置。电力企业对各类系统服务器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不但能够有效减少企业机房的重建,同时,也是建立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与保障。 4.2整合现服务器 电力企业在构建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可以把那些容量较小、分散的服务器用较大的、功能较强的服务器进行整合与替换。通过对企业服务器的整合,扩大服务器容量利用空间,有效改善服务器性能,进而提高企业服务器系统使用效率,增强服务器扩展性,降低系统维护、检修、升级、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的投资费用。 4.3整合数据 电力企业对数据进行整合,是实现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对电力企业各系统数据进行分类与合并,将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共享、整合,使数据实现集中存放。对于平台产生的一些问题应及时解决,有效降低了数据冗余存储,进而使之在更大范围内也能发挥出电力企业的数据信息效应,与此同时,也充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使电力企业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若要将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一体化信息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务必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优化企业的电力系统配置,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协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力企业的一体化信息管理,优化电力系统,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作者:宋才华 蓝源娟 王永才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制造企业信息管理建设对策 1信息时代下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的制约性因素研究 1.1企业信息管理建设水平亟需提升 从某种程度上看,由于我国制造企业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某些缺陷,而这些缺陷体现在软件应用方面水平较低,其中在信息管理应用上,传统的制造企业难以适应信息化管理。虽然说制造企业对信息软件的基础设施所投入的资金较多,但对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没有进行科学划分,这样就难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一些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存在信息技术知识更新慢,在一些高端信息管理部门缺乏可行性,这样就使得信息管理水平直线下降。 1.2企业信息化管理资金投入缺乏 从某种程度上看,现阶段的制造企业关于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投入资金较少,有很多制造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阶段,要想更好地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这就必须要注重在信息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 1.3企业信息管理整体规划缺乏 从整体上看,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停留在技术性层面上,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作用不大,这样就必然会导致过多依靠信息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上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甚至会出现增大额外工作量的情况,信息规划意识不强,在信息建设中的随机性和主观性较强。在信息技术应用、业务流程和战略规划等方面,都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制造企业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必须要紧密依靠信息管理软件。而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反映出一种整体的管理思想,这就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层面上,还体现在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业务流程等方面的管理,若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和体制不能很好地与信息管理思想紧密联合,必然造成信息管理难以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1.4信息化人员素质和人员比例较低 从整体而言,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其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例如,从基础工程、信息建设软件等方面,其信息管理的难度都是非常大的,而这些都是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设计和培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人才非常缺乏,这样就导致了信息管理工程的建设速度直线下降。同时,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全员参与,同时为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科学规划,经过笔者的研究和调查,制造企业的领导者在信息管理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样就使得信息管理建设工作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若是信息管理建设工作缺乏整体性认识和管理意识薄弱,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信息管理建设工作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推动制造企业信息管理建设工作的对策 2.1建设高效的信息管理组织保障 在现阶段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工作中,主要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层和执行层,只有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组织体系,才能利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加快构建全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的创新,进而实现制造企业的信息采集和传输共享。 2.2制造企业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亟需加强 在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能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比例,切实注重信息管理人员与制造企业成员之间的业务互动,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以此来稳定相应的项目团队。同时,IT技术性人员,必须要学习制造企业的管理和各个业务部门流程之间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制造企业管理方面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制造企业的业务管理人员可定期进行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学习,娴熟运用信息管理软件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信息管理部门的水平。例如,在对于一些核心的技术性人员培养方面,可将信息技术与商业实践两者之间结合,其中便包括一些网际工程、服务器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在制造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中,必须要切实掌握好各种设备在市场中的销售前景和竞争力,以此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工具,方便今后开展各种战略规划的调整。 2.3制造企业信息建设的规划性研究 一般来说,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战略性规划就是为了能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求,实现制造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其中,便包括了企业领导、信息技术专家以及用户等方面的总体战略需求。针对制造企业没有从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等方面的角度去思考企业对信息管理方面的影响情况,本文认为,只有实施高效科学的信息管理建设规划,充分利用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管理建设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使得信息化建设和业务两者之间的结合更为紧密,使得信息管理建设工作能对制造企业起到一个更为明确的发展规划作用。 3结语 总体来看,为了能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工作,必须分析在信息时代下制造企业信息管理建设工作所存在的制约性因素,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才能稳步推动制造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工作。 作者:左鹏 单位: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通信企业信息管理及运营成本节约对策 1信息服务的内容简析 信息化发展是当前时展的大势所趋,国家的信息化进程也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代表,所以当前,我国各行业都开始了大力度的信息化转变,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这个平台的运作,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传递、共享,我们要建立其系统还要加强几方面的能力:①信息基础建设。基础建设指的是计算机的软硬件、实际操作体系,还有相应的操作平台和技术。②信息资源组织。信息资源的组织上,我们要做到能够对系统内部和系统外界的不同类型、不同载体、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采集、存储、整合、利用,使其能够运用在系统的实际运作中。③应用系统的设计。指的是适用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在有需求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进行信息传递。这些方面是信息服务系统的重点,也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难点。 2我国通信企业信息资源的现状 我国通信企业的信息资源建设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完善,而且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总体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相对落后,由于信息系统的发展比较晚,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还不够全面,数据库是实现各种技术的实际源头,我们要建立适合于地区性的,具有不同使用特色的网点分布式数据库。其次,缺少指导信息资源开法的战略性规划,目前,我国信息系统的规划,一般是由信息部门独立策划完成的,这是属于信息系统的执行环节,规划内容一般是改进信息系统计算机的软硬件、程序和内容等,在执行部门之上,我们当前缺少大方向的战略规划,简要来说,就是我们需要更高层次的信息资源指挥,对资源发展的统筹安排,发展战略的指定、系统技术的研发、发展趋势判断等,这些因素占着资源建设中的主要地位。 3信息资源战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通信企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应努力做好以下的工作:a.做好信息资源利用的战略性规划。部门分割式的管理办法在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起作用。以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集成化为目标。通信企业信息资源的总体规划应从上至下进行,包括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部门中心节点的战略规划。b.搞好企业信息管理建设。虽然目前追求企业数据库的全面建设,但可以先在现有统计与技术数据库基础之上,先行选择技术及经济基础较好的、影响经济全局的重点决策项目,从这些项目起步,逐步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可以提供综合性服务的企业数据库网络系统。 4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积极节约企业运营成本 4.1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系统的关系 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系统之间的建设应是互动、互利的关系。信息资源建设是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应用系统的大量开发将为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多种需求,使之朝着实用、经济、有效的方向健康发展。市场供求互动的机制在信息系统建设领域同样发挥着作用。 4.2正确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将数据的归集完整化 通信企业要确保所有构成生产成本的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等项目均根据公司成本核算方法得到正确的归集和分配,以真实反映所有自制半成品和产品的成本,确保月度生产成本差异,分析作为节约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可靠依据,确保成本计算表、成本差异分析报表和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报表的准确性,确保所有成本核算报表均经过适当的审核批准。原材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到货并办好入库手续的,月末应付会计根据发票金额以及有关附加费用(运输、保险和关税等)直接记入供货单位的应付账款科目;另一部分是已到货但未办好入库手续的,月末应付会计根据采购部综合业务经理提供的《已收货物未收发票清单》,根据材料标准成本计算未开票的已收材料金额,并暂估入账。仓库按照永续盘存方法进行日常盘点。每月月末日,仓库负责全面盘点,财务部应付会计将仓库提供的材料盘点报表与财务帐的材料科目(数量栏)进行账目核对,差额部分作为盘盈盘亏,应付会计根据标准成本暂计入“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科目,并将待处理流动资产清单提供给物资管理部储运经理、采购部综合业务经理和财务部总经理。对于记入“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科目的流动资产,物资管理部储运经理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市场采购部门、财务部部、营销部等)负责人查明盘亏盘盈的原因,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 4.3消除成本控制的误区 企业的成本控制不是意味着必须节约,成本越低越好,这是不正确的观念,很多人对成本控制存在误区,认为其控制是对支出和投入的缩减,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通信企业的成本控制要有一定的度,通过这个度使服务和控制处于和谐的状态,一味的减少投入和支出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对服务人群造成影响,损害企业的形象和信誉,降低市场竞争力,这样的成本控制是无意义的,所以通信企业的运营成本控制要合理制定,平衡服务、产品质量、资金之间的关系,不能动摇对客户的优质服务。 4.4适当调整成本率,节约运营成本 成本率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它是流动性的概念,成本率要随着企业的发展、竞争状况、市场体系等随时调整,适应当前的整体运营,如果是几年的一贯制,那么势必会导致成本控制不当的情况,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将成本率提高,使其成本率和其他非通信企业接近,通过自身的优势和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扩大经营,提高收入,通过这样的有机设定,降低变动成本支出,提高收益的比例,实现运营成本的节约。 4.5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通信成本支出 通信成本构成主要是通信商品的采购价格和相关的采购费用。通信商品基本是由使用部门申请,采购部门负责采购,这种分工合作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使用部门往往忽视对价格的控制,致使成本率上升,为改变这种局面,采购部门要尽可能多的提供不同档次的可供选择的品种,可尝试大宗采购的招标、集团采购等办法。成本控制经理要监督采购价格的执行情况,并对成本进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为控制成本、增加收益提供一个可能的空间。通信产品的流转部门,要提高各种通信商品的综合利用率。 5结束语 通信企业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其推动着国家经济的增长,我们要积极建设通信企业的信息资源,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与利用,建立信息系统,将数据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并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实现高效的企业运转,在建立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节约运营成本,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使通信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使我过的通信状况更加的优化。 作者:祖志华 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市分公司信息化服务中心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一、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所涉及到的信息庞大复杂,其管理好坏对整个电力基建物资管理成效具有很大影响,所以实现高效率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首先应该根据相关合同条款实现物资动态实时管理,并且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管理。概括来说,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需要实现以下功能:信息采集录入、数据检索统计、系统安全管理和数据显示打印等等。电力基建物资仓储管理系统通过对设备合同管理实现出入账、催缴业务和信息核查的管理功能,通过对设备接收、分发和专用工具的系统管理实现物资的实时跟踪管理。其中设备管理要从“费用”和“技术”两个方面入手,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基建物资仓储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和输入主要输入的是物资数量、价格、作用、去向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综合化、统一化管理;数据检索统计主要是按照物资相关信息进行编码查找,比如通过设备KKS编码建立系统台账,此外系统还能够自动实现物资数量统计;数据安全管理需要设置数据安全证书或者系统密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还能够根据用户管理内容不同设置不同访问和操作权限;数据显示和打印为物资管理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实现数据传输和显示功能。 二、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物资管理主要工具,需要处理极为庞大的数据信息,使得管理系统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条理化。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需要实现信息管理的智能化,能够自动形成台账和合同明细账,包括出入库信息、编码、单价、供货部门、项目合同等信息。 (一)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种类分类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按照不同要求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比如设备信息、厂家信息、施工信息等等。信息种类应该是物资最基本的信息,无需加工整理,比如在招投标过程中对合同信息采集和定性,通过输入计算机系统信息进行模型建立,然后根据信息对比结果提高招投标信息透明度。 (二)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采集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采集需要对物资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这项工作是最基本、最繁琐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最为关键和最为重要的环节,信息收集需要将信息明确化,摒弃人员本身意愿和个人倾向,整理采集分布、分散、单一的信息,杜绝信息孤岛产生。优化信息项目管理做好项目分类和组合,比如电力企业汽轮、锅炉、热工和电气设备的信息采集需要凭借证书和台账进行集中性管理采集,并且由计算机进行统一编码输入,保证信息公开,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 (三)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汇总分析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信息分类,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通过必要的数据分析整理,及时查缺补漏,找出信息不足和错误,减少数据分类错误造成的信息混乱。信息汇总是按照信息本身特点进行总结,及时找出设备采购、计划、合同签订等环节的不同,做到有所侧重,找到客观不足,并且将信息分析透彻。信息汇总还可以采用扫描等手段提高电力物资相关图纸、合同的管理效率。建立网络归档系统,用户可以随意查询、移动、放大文档,并且进行无失真打印。 (四)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修正整改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并不是独立的“死物”,而是不断改变修正的,所以修正整改信息变得十分重要,比如对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的费用支出进行表格化实现费用的图像化,直观直接的估测费用信息,进行查缺补漏,对物资管理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此外,信息修正整改可以验证项目立项、审批的可行性,缓解相关单位查阅信息、资料紧张的局面,为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来源。 三、改进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几条措施 电力基建物资信息管理是一项综合化、系统化的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工作,而且要求从管理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实际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出现管理漏洞,很难全方位利用相关信息,造成工作效率低的情况。 (一)做好物资计划和采购供应,加强物价信息指导工作做好物资计划编制工作,需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工期、施工和融资等方面的信息采集,编制工程物资计划需求和计划申请报表,加强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和入库要尽量批量进行,保证物资优质优价,杜绝流通混乱、经营管理环节混乱的情况发生。在电力基建物资管理内部采用责任制,保证责任到人,充分发挥行业整体优势,适当进行调整。无论哪个单位或者环节的变动,都能够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有所显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物价信息指导工作,并且作为调整概预算的依据进行物资采购调整。 (二)加强物资标准化管理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业务意识和竞争意识某些电力企业虽然采用了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标准化管理工作难以实施,很难达到“凡事有人管,凡事有标准,凡事有监督”的标准。推广标准化管理需要及时准确收集、整理和传递市场信息,建立起以企业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网络,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上报信息统计报表,充分发挥各级物资部门的机动性,减少基层资金占有率,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由于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十分重要,所以加强工作人员业务认识和竞争意识十分重要,以物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作为工作人员工作水平的评定标准。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工作,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三)加强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监督力度,协调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调控加强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的监督力度可以增设仓库信息管理和保管员信息管理亮相基本信息,在信息录入过程中调节物资数量的相关字段,减少后期工作量。相关物资出库必须有相关管理人员的签字,确保物资出库情况无误。为了提高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调控力度,需要建立内部信息交流和信息平台,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加强实时监控和跟踪力度,实现信息文档自动规划管理,将物资管理系统扩展到体系层次,比如某个仓库的管理人员只要注册身份或者一条口令权限就能够实现远程网页浏览。信息管理需要一个积累过程,数据积累能够提供的分析趋向,为管理提供的数据支持,并且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对于电力企业受影响十分巨大,不仅要求从技术方面进行改进,而且要从管理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保证企业运行的需要。随着新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不断涌现,电力基建物资仓储信息管理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前景,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刘冰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坑口电厂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论文 1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1.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和使用 距今3.5~5万年前,人类使用大脑存储信息,并开始使用语言交流和传播信息。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革命,它标志着人类信息活动的范围和效率的巨大提高,人类的信息活动从此由具体走向了抽象。 1.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创造 文字是代表一定内容的符号,它是逐渐从形象化走向抽象化。最早的绘画文字见于旧石器时期的洞壁,这种文字中的图画是各种事物的记号。后来,在绘画文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表意文字。文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可以传得更久、更远。对人们历史的研究起到很大的作用。 1.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造纸技术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最短的时期内,导致书籍数量出现了增多的情况,并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印刷技术以及造纸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信息的传送效率以及传播速度,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信技术的普及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十九世纪的西方开始,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从电报、电话技术的出现到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效果也非常好,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先进的技术进行更好的利用,这样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1.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到现在已经经过了近百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好,在各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非常普遍,利用这种技术,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2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2.1通讯能力的增强 通讯实力是衡量企业执行情况的规范之一。高速的通讯能力代表着企业可以更加敏捷的对外界的很多突发状况进行处理,同时也保障了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顺畅。从企业最初的发展来看,信息通讯凭借机构之间的语言通讯,直接对话以及电话、电报等形式;后来,网络的广泛运用,研发出了企业内部网络,创建内部网络,对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信息通讯都提供了方便的环境。 2.2工作效率的提高 工作效率的改善是企业管理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很多企业工作中都要进行信息的登记和传送,包含档案管理、存放和传送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的广泛运用,企业的工作速度有着飞速的提升。信息通讯更加方便高速,文字处理能力增强,各种资料库能够获取更健全的综合。 2.3办公资源的节约 办公支出对企业的运营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节减了资源的使用。对之前的企业运营来讲,纸质资料的存放要耗费巨大的资源。使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纸张的使用。 3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3.1信息技术改变价值链 信息技术向价值链每一环节渗透,改变价值行为的执行方式和链的本质。它也影响竞争范围,重塑产品,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每个价值链都是由物理部分和信息处理部分组成。物理部分包括所有执行价值行为所需的物理任务。信息处理部分包含获得、操作、传输执行价值行为所需数据的步骤。每个价值行为创造和使用某种信息。例如,后勤行为使用的信息包括:安排承诺、运送速度和产品计划等确保即时有效的传递。服务行为使用服务请求/信息安排电话和订单;产品失效信息使企业能够修改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信息技术同样对竞争范围也有很大的影响。信息系统能使企业在不同地域之间协调价值行为,例如,波音公司利用在线设计和国外的供应商进行工作。信息技术也可以在企业之间创造许多新关系,从而扩展产业竞争范围。 3.2信息技术改变产品 商品由物理以及信息两方面构成。信息方面包含商品特征,运用方式等,如便利性、可保护性以及服务程序。商品物理构成更为关键,不过当前更加可行的新技术是供应商品物理特征时,供应更多的资料。新技术能够把不含有物理构成的商品变为现实,例如电子报纸。最后,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商品处置信息的性能。 3.3信息技术改变竞争本质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每种竞争力,从而改变产业吸引力,表现在:附有材料和商品信息的电子清单使顾客更容易评价材料来源,做出购买决定,从而提高购买力;信息技术复杂软件的购买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从而提高购买力,产业进入门槛;柔性制造系统可以更快、更简单、更便宜地提供高性能的产品,从而影响了替代品的威胁;订单和订货处理的自动化,加剧了销售产业的竞争,新技术在取代人的同时提高了固定成本,导致产业内部为争取客户竞争加剧。信息技术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杠杆。信息技术可以在老企业中创造新的企业。企业在价值链中有多余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将这部分卖出去。例如,sears利用其处理信用卡帐户和规模大的特点对其他企业提供相似的服务。 4结束语 对企业本身以及企业合作状况进行分析,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转变企业的价值关系,转变企业和其合作方的合作比重,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拟定适宜企业本身的信息技术发展策略,转变企业的工作程序,使其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相配,进而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 作者:张瑞单位:哈尔滨市烟草公司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创新培训 一、培训方式的创新 体验式教育是以被教育者亲身参与某项活动,通过有计划实施,完成任务并最终获得知识或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体验能够让自己的印象更加深刻,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主讲教师设计培训方案,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生动、直观、多样的教案,简捷明了,使相对复杂、深奥的系统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在进行《网络硬件维护及系统操作说明》培训时,利用现场展示及多媒体演示技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及操作技能。在“质量信息系统测试”、“新炼钢生产执行及质量控制”的培训中,本着服务于生产,应用于生产,我们组织人员在生产现场进行培训,边培训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LIMS、MES系统涉及23个岗位近300人,投用期仅用2周就正常运行,高质量的培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培训过程的创新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知识更新。根据集团公司发展与建设的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要保证职工培训的持续性。不能一次培训就一劳永逸,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设备技术的更新,实行持续多次培训教育。其二,要保证持续培训的全员性。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体人员,包括生产操作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层和最高决策层,从生产工人直至处长全员参与,营造学习型企业。其三,做好持续培训的适应性,培训内容适应总公司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结合岗位规范,有重点地加强新信息系统、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搭建学习的平台,制定学习计划,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上岗资格。 三、教育培训载体的创新 在教育培训中,载体的选择和确立是决定工作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因此在平时工作中一是:定时培植载体,我们规定每周一下午为学习日。二是:开辟网上教育课堂。针对下属单位分散、人员集中较难的特点,我们利用局域网,建立管理网站,开辟《网上知识库》、《技术交流》平台,拓宽知识传授和经验交流的空间与渠道,为职工获取新知识提供一流的学习平台。现在上局域网学习已成为很多职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三是: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知识竞赛、岗位技能比武等学习教育活动,激发学习与工作热情。 四、培训教师选择的创新 质量信息系统涉及系统架构、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网络及硬件维护、系统操作等方方面面。随着信息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信息管理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系统正常运行相应的维护工作变得很庞大。因此,加强相关培训,充分发挥各技术人员的专长很重要。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编写了非常实用的教材,分专业特长开办培训班,效果很理想。先后举办了“计算机常见故障维护知识”、“网络故障判断及维护”等效果良好。通过培训使员工学会了计算机及网格故障判断方法及常用维护知识,在工作遇到问题自己能及时处理,同时减少了设备的维修费用。 五、培训内容的创新 培训内容按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工作岗位标准、生产质量标准、钢铁企业发展目标为依据,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实际技能方面科学而规范的设置培训内容。 1.培训的内容根据集团公司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具有战略性、长远性、先进性、超前性、预见性。 2.培训重点的转向。企业培训的重点从适应现在及补充知识和培训技能,转向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培训对象的深入。在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个性和个人价值的现代企业培训中,在培训个人技能的同时注重个体的积极性、潜能发挥、人际交往、个人自尊、压力管理等。策划企业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造就一线员工奋发进取、积极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 4.培训内容的模式转化。适应时代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企业培训内容设置一专多能知识和技能,具体包括职业技能培训、知识培训、技术培训、能力培训、管理职能培训;特别是新装备、新技术、新技能,质量信息系统的采集分析、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提高、数据网络技术、在线检测技术等先进及前沿技术策划编制培训大纲及具体的培训方案,充分体现业务能力提升的要求。通过以培训形式的创新,在信息管理系统在集团内得到很好应用效果。 培训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重点抓好三种教育培训环节。 1.把好审核关,制定培训计划。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涉及面广,我们对全年的每个教学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的一切要素进行逐个研究,制定出全年培训班授课内容、授课老师及每项教学内容的课时要求,使全年培训计划落实到人,为培训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2.把好质量关,选好培训老师。对于每次培训,我们都能主动与领导专家联系,选择那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员担当培训老师,我们还在开班期间走访学员,随时收集情况反馈给老师,使其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共同把好教学质量关。 3.把好考核关,保证培训效果。培训是考核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考核是对培训效果的验收,是对业务知识技能的巩固。每期业务培训班结束后,我们都要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并进行培训质量满意率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真实的检验。经过不断的探索,质量信息系统的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证了集团公司各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技能素质,为集团公司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质量检验信息管理团队。 作者:宋莉单位:济钢集团计量质检中心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小议电力企业信息管理 一、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这一点在电力企业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电力是一个传统的行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走高,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客观上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发展壮大,然而,企业的管理水平、核心竞争能力等并没有得到相 应的提高。由于电力行业至今仍然带有强烈的垄断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延缓了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感,因此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信息化就是当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信息化会带来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企业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也为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简单的例证是,企业有实力(资金)才可以使信息化的装备水平不断改进。 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管理水平是基础,信息化是工具和手段。没了基础,手段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制定不健全的情况下,信息化程度却很高,这是不可想象的。而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快节奏工作要求,会对信息化的发展自然产生需求拉动。 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水平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二者循环往复,不断促进,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始发展,但当时企业的发展还未达到一定水平,管理水平也未达到一定高度,信息化发展不是很快,到了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尤其是到了21世纪,信息化建设无论在国家电力公司、省网公司还是下面的发、供电企业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二、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是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力量 市场经济是信息化发展的最好土壤。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是多元分散的,决策也是分散独立的,市场主体决策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状况,而信息化为此提供便利、有效的手段,所以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越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成就,为经济决策服务。 反过来看看目前国内的电力企业,最近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上频繁出现以电力行业为代表的垄断行业员工福利居高不下的报道,显然,电力企业已经被指认为垄断行业中的典型。也就是说,电力是目前国内市场化程度最低的产业,因此,电力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乃至管理变革的最原始动力就不难理解了。客观地说,在目前的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条件下,要求电力企业从根本上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必然要以管理创新为前提,而管理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又必须要以充分的市场化为前提。 因此,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出路从根本上来说要靠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步伐;而作为电力企业本身来说,管理层必须树立长远的战略视野,切实地认识到市场化终究是不可避免的,以管理变革为切入点,带动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 (1)确立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转变管理方式的辩证关系 业务需求驱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促进管理变革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要获得成功,必须牢固树立信息化是固化基础管理、活化综合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强化战略管理的重要变革工具;是实现企业发展、控制运营成本、挖掘企业价值的有效手段的思想。要树立信息技术是管理变革的第一推力的观念,通过信息化来推动管理现代化,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现代化所引发的管理和组织变革同步考虑和改进。 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转变管理是一个循环、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明晰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认清电力企业的管理特性,客观评价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认真运用swot等现代管理工具进行深入分析,瞄准国内外先进标杆,实现管理变革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2)注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和策略 信息化引发企业变革,形成基于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全新企业运行和管理模式,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因此信息化不是单纯的项目组合和信息堆积,也不是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的管理模式照葫芦画瓢式地“数字化”描述,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基础环境的不断调整、变化、发展、再调整、再变化、再发展导致信息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因此要注重建设策略。电力企业还处于改革进程中,信息化建设应实施规划先行、实施紧随、稳步推进的螺旋式递进策略,重点突出对核心业务的支持,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有效结合。 (3)正确把握和运用“一把手”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在这“一把手工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一把手”在信息化工程中 的组织者地位,而是要把“一把手”对信息化在企业战略中的定位,“一把手”对信息化带动管理变革和创新作用的认识,“一把手”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进行到底的决心,“一把手”将新技术、新理念运用到管理创新中的能力,影响并渗透到企业文化及员工思想行为中,从而使全体员工融人到“一把手工程”的企业氛围中,形成一种强大的企业文化,把信息化作为自我加压 、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创新的自觉行动。 (4)切实加强信息的标准化工作 企业信息化进展到现在,之所以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化过程中忽视信息标准化这项基础工作,如技术平台的标准化、信息编码的标准化等。 企业信息化需要总体规划,需要从最底层的业务流程调整和优化做起。但任何企业级的信息系统都不可能涵盖企业的所有业务活动,因此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是信息化进程中永恒的话题,而标准化则是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成功的基础。 (5)信息安全和运维体系建设是信息化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企业各业务领域,信息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的同时,构建强壮的it运维管理体系不容忽视。如何将静态的被动式运维管理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式运维管理,使信息技术运维的风险降到最低,是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 总之,信息化发展不能与企业的管理现状相背离。必须仔细审视自身现状,找到信息化的准确定位和恰当的切人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 (1)总体目标:作业层实现流程网络化,提高工效;管理层实现定量化,提高质量;同时实现决策支持智能化,有效提高企业管治和竞争力。上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下列各项工作: ――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体系,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通过数据整合,保证企业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唯一性, ――建立电力企业一体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信息系统运行环境支撑平台与通信网络基础平台,创建高效、有序、统一的企业信息技术环境,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完成公司主营业务(财务、营销、生产、人力资源、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2)建设思路: ――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体系框架。按照“专业开发,应用集成”的一体化建设部署,构建信息系统体系框架; ――通过统一的信息应用集成平台(eai)实现各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业务整合; ――通过统一的企业信息门户(eip),实现应用系统的信息共享,为电力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运行环境支撑平台,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平台一个中心”,即信息网络平台、信息安全平台、应用集成平台和区域性数据中心。信息网络、信息安全平台与数据中心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进行、适度超前。 四、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理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实践规范、有序和高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策略应该以信息化规划实施为依据,创造条件落实信息技术规划类专项计划资金。 2、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管理数据区域性集中处理和存储的要求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各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创建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3、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pki)系统及防病毒体系建设,逐步完成数据中心和容灾数据中心的建设。 4、落实信息应用集成平台(eai)和统一企业信息门户(eip)的建设。 5、加快信息资源整合与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电力企业信息资源统一开发利用要紧密围绕电力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这一中心环节,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策略,稳步推进财务、营销、生产、人力资源、工程项目和物流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通过实实在在的应用效果提升企业信息化的价值。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中技术探索论文 摘要:利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将计算机远程终端通过Internet接入公司企业网,从而实现远程网络用户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安全访问。 关键词:虚拟专用网VPN远程访问网络安全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的发展也日益呈现出产业多元化、结构分布化、管理信息化的特征。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提升,信息管理范围不断扩大,不论是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还是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分支机构和外出人员,都需要同企业总部之间建立起一个快速、安全、稳定的网络通信环境。怎样建立外部网络环境与内部网络环境之间的安全通信,实现企业外部分支机构远程访问内部网络资源,成为当前很多企业在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VPN技术简介 VPN(VirtualPrivateNetwork)即虚拟专用网络,指的是依靠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和其他NSP(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公用网络中建立专用的数据通信网络的技术,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封装和加密传输,在公用网络上传输私有数据的专用网络。在隧道的发起端(即服务端),用户的私有数据经过封装和加密之后在Internet上传输,到了隧道的接收端(即客户端),接收到的数据经过拆封和解密之后安全地到达用户端。 VPN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数据、音频、视频等服务以及快速、安全的网络环境,是企业网络在互联网上的延伸。该技术通过隧道加密技术达到类似私有网络的安全数据传输功能,具有接入方式灵活、可扩充性好、安全性高、抗干扰性强、费用低等特点。它能够提供Internet远程访问,通过安全的数据通道将企业分支机构、远程用户、现场服务人员等跟公司的企业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扩展的公司企业网,此外它还提供了对移动用户和漫游用户的支持,使网络时代的移动办公成为现实。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基于Internet的商务应用在企业信息管理领域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企业的商务活动,需要一些固定的生意伙伴、供应商、客户也能够访问本企业的局域网,从而简化信息传递的路径,加快信息交换的速度,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和决策速度。同时,围绕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企业的分支机构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与各分支机构之间建立起信息相互访问的渠道。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应用和日益突出的信息处理问题,VPN技术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VPN可以帮助远程用户同公司的内部网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通过将数据流转移到低成本的网络上,大幅度地减少了企业、分支机构、供应商和客户花在信息传递环节的时间,降低了企业局域网和Internet安全对接的成本。VPN的应用建立在一个全开放的Internet环境之中,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网络的设计和管理,满足了不断增长的移动用户和Internet用户的接入,以实现安全快捷的网络连接。 二、基于Internet的VPN网络架构及安全性分析 VPN技术类型有很多种,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实现VPN服务器架构以及客户端连接应用,基于Internet环境的VPN技术具有成本低、安全性好、接入方便等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企业对VPN的常规需求。 2.1Internet环境下的VPN网络架构Internet环境下的VPN网络包括VPN服务器、VPN客户端、VPN连接、隧道等几个重要环节。在VPN服务器端,用户的私有数据经过隧道协议和和数据加密之后在Internet上传输,通过虚拟隧道到达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经过拆封和解密之后安全地传送给终端用户,最终形成数据交互。基于Internet环境的企业VPN网络拓扑结构。 2.2VPN技术安全性分析VPN技术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隧道技术,数据加密和用户认证。隧道技术定义数据的封装形式,并利用IP协议以安全方式在Internet上传送;数据加密保证敏感数据不会被盗取;用户认证则保证未获认证的用户无法访问网络资源。VPN的实现必须保证重要数据完整、安全地在隧道中进行传输,因此安全问题是VPN技术的核心问题,目前,VPN的安全保证主要是通过防火墙和路由器,配以隧道技术、加密协议和安全密钥来实现的,以此确保远程客户端能够安全地访问VPN服务器。 在运行性能方面,随着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激增,信息处理量日益增加,网络拥塞的现象经常发生,这给VPN性能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制定VPN方案时应考虑到能够对网络通信进行控制来确保其性能。我们可以通过VPN管理平台来定义管理策略,分配基于数据传输重要性的接口带宽,这样既能满足重要数据优先应用的原则,又不会屏蔽低优先级的应用。考虑到网络设施的日益完善、网络应用程序的不断增加、网络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与复杂的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权限分配的综合处理能力是VPN方案应用的关键。因此VPN方案要有一个固定的管理策略以减轻管理、报告等方面的负担,管理平台要有一个定义安全策略的简单方法,将安全策略进行合理分布,并能管理大量网络设备,确保整个运行环境的安全稳定。 三、Windows环境下VPN网络的设计与应用 企业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和Windows系统设计出VPN网络,无需铺设专用的网络通讯线路,即可实现远程终端对企业资源的访问和共享。在实际应用中,VPN服务端需要建立在Windows服务器的运行环境中,客户端几乎适用于所有的Windows操作系统。下面以Windows2003系统为例介绍VPN服务器与客户端的配置。 3.1Windows2003系统中VPN服务器的安装配置在Windows2003系统中VPN服务称之为“路由和远程访问”,需要对此服务进行必要的配置使其生效。 3.1.1VPN服务的配置。桌面上选择“开始”“管理工具”“路由和远程访问”,打开“路由和远程访问”服务窗口;鼠标右键点击本地计算机名,选择“配置并启用路由和远程访问”;在出现的配置向导窗口点下一步,进入服务选择窗口;标准VPN配置需要两块网卡(分别对应内网和外网),选择“远程访问(拨号或VPN)”;外网使用的是Internet拨号上网,因此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VPN”;下一步连接到Internet的网络接口,此时会看到服务器上配置的两块网卡及其IP地址,选择连接外网的网卡;在对远程客户端指派地址的时候,一般选择“来自一个指定的地址范围”,根据内网网段的IP地址,新建一个指定的起始IP地址和结束IP地址。最后,“设置此服务器与RADIUS一起工作”选否。VPN服务器配置完成。 3.1.2赋予用户拨入权限设置。默认的系统用户均被拒绝拨入到VPN服务器上,因此需要为远端用户赋予拨入权限。在“管理工具”中打开“计算机管理”控制台;依次展开“本地用户和组”“用户”,选中用户并进入用户属性设置;转到“拨入”选项卡,在“选择访问权限(拨入或VPN)”选项组下选择“允许访问”,即赋予了远端用户拨入VPN服务器的权限。 3.2VPN客户端配置VPN客户端适用范围更广,这里以Windows2003为例说明,其它的Windows操作系统配置步骤类似。 在桌面“网上邻居”图标点右键选属性,之后双击“新建连接向导”打开向导窗口后点下一步;接着在“网络连接类型”窗口里选择“连接到我的工作场所的网络”;在网络连接方式窗口里选择“虚拟专用网络连接”;接着为此连接命名后点下一步;在“VPN服务器选择”窗口里,输入VPN服务端地址,可以是固定IP,也可以是服务器域名;点下一步依次完成客户端设置。在连接的登陆窗口中输入服务器所指定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连接上VPN服务器端。 3.3连接后的共享操作当VPN客户端拨入连接以后,即可访问服务器所在局域网里的信息资源,就像并入局域网一样适用。远程用户既可以使用企业OA,ERP等信息管理系统,也可以使用文件共享和打印等共享资源。 四、小结 现代化企业在信息处理方面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互联网络,在企业网络远程访问以及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中,虚拟专用网(VPN)技术为信息集成与优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VPN技术利用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安全的专用网络,从而为企业用户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高安全性的资源共享和互联服务,是企业内部网的扩展和延伸。VPN技术在企业资源管理与配置、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供应链集中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未来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变革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电子商务给企业传统信息系统带来的冲击,提出了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及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对传统模式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架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引入,使得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由传统的封闭型环境转变成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开放型环境。与之相对应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也由传统的封闭型MIS模式,进化为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模式,企业要在新的环境下立足并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再造企业流程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企业信息系统。 1电子商务环境的形成与企业网络优势的确立 电子商务是一个以Internet/Intranet网络为架构,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库为依托的全新商业模式。是基于计算机和软件,以及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经济活动。使参加交易的买方和卖方、银行或金融机构、厂商、企业,以及所有的合作伙伴在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中密切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在网络环境下的商业电子化应用。在网络这个载体上,企业可以不分大小,用大体相同的费用在网上进行商品宣传,平等地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同时改变了传统市场的结构,减少了交易成本。由此,对企业的信息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商务环境的形成,将引起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首先是竞争平台的变化,以网络为平台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冲破传统的实物经济的运作模式;其次是竞争速度的变化,企业借助电子商务运作平台,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及市场动向,并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对客户的需求及市场动向迅速作出的反应;第三是企业竞争能力的变化,企业依靠资本投入、知识提高和技术进步,迅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第四是竞争资源的变化,在网络经济下,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有可能比其他企业先行一步,推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人们可以运用信息资源最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大力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企业各种对外的业务活动已经延伸到了Internet上。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信息系统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以及网上交易的实现。为此,必然要求企业建立网络信息优势。信息优势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之本。所谓信息优势并不是指企业拥有多少信息,而是指企业拥有多大的宣传商品信息和获取关键市场分析、经营状况、决策支持以及新产品开发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优势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得到,而网络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谁运用的恰到好处,谁就有可能占据先机。随着网络带宽的逐步扩大,网站已经成为企业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点。这个信息节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她会成为企业信息释放与收集最有效的工具,从而成为企业及产品对外的主要窗口。充分利用网站在展示信息方面的能力,将企业的商务信息有序化,通过网站有效地传播出去。同时,借助网站的互动能力广泛地收集大量的反馈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最后,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以Intranet/Extranet的形式让信息自外向内再自内向外有序流动,形成一个闭环的信息系统,才能真正起到辅助市场和管理决策的作用,从而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增长。 2基于商务网络平台的企业信息的集成化组织 网络时代,企业的经营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具有多地点经营、跨国经营的特点。信息共享成为商务活动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普遍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即信息分散、不能共享、多种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共存,导致各个应用部门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难以为高层决策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适应电子商务的需求,企业应根据总体信息系统的目标和要求,对分散的现有信息系统域多种硬件、软件产品和技术,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组织、协调或重建,以便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具有共享性和适用性的集成化信息。 (1)网络基础平台的建设。企业以及各种机构必须通过组合和连接不同的系统硬件及系统软件,搭建业务运作的网络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智能化的网络设备及软件,实现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不断改造和升级网络系统,扩大网络的带宽,让电子商务从理想走入现实。 (2)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搞好信息组织工作。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开发信息资源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而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从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地组织好信息,就是开发信息资源的基本工作。 (3)按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开发在企业信息基础设施之上运行的企业集成信息系统(EIIS),完成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化建设。信息集成化就是通过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去管理企业最核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把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把企业内部一个个信息的孤岛整合在一起,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生产型企业重点要搞好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建立从设计到制造和经营管理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即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MS)。服务型企业重点要搞好业务处理过程的信息化,既要开发企业各部门信息共享的内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还要实现企业与业务伙伴或与客户间的信息自动交换,外部互联的有效方法就是通常讲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实际上,要建立更大范围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4)建立信息中心。在企业计算机应用的一定发展阶段,应建立信息中心,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门。大部分企业对信息资源没有加强集中管理,这就容易带来信息管理的混乱,造成信息的丢失、冗余等浪费,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不准确、不可靠和不及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加强信息管理刻不容缓,而这是需要相应的管理机构来保证的。信息中心是一个集管理和技术于一体的部门,它必须拥有一定的、必要的管理权限来管理和协调企业的信息资源。除了设置信息管理机构外,还需要一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权威人士来领导信息管理机构,即首席信息主管(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CIO是对企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所有方面负责的高级执行官,他们使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 CIO拥有多方面的技术和商务知识,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综合地看问题,能从商业战略角度安排技术设备,提供适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从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CIO一般由副总经理兼任,在企业中的地位仅次于总经理。在国外,/" 整理提供CIO的设置是非常成功的,也非常普及。在我国,信息管理人员(包括CIO)的地位比其应有的要低,且企业对CIO的了解和认识不足。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推进,我国企业界应认识到CIO的重要性,力图通过设置这一职位,从组织上保证信息管理工作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善信息资源的管理。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新型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企业在总体战略设计上应考虑建立与电子商务互相适应的发展目标、业务系统与组织架构,以价值为导向,实现高效、低成本运作,在企业价值链上创造出更强的竞争优势,提升竞争能力和战略形象。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和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经营战略必须走向求变和创新,以灵活性、敏捷性为特征,一切要面向全球化的市场,以顾客满意度为导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新型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以下两个方面问题值得重视。 (1)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网系统(Intranet)、外部网系统(Extranet)和企业智能网络管理系统。Intranet和Extranet就是用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Internet,通过企业智能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资源和网络用户的管理,确保企业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实现企业网站的操作、管理和维护自动化。Intranet/Extranet可以实时连通企业各组织、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信息反馈的速率。建立全面涉及企业内部产供销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几个主要环节的网络信息系统NIS,全面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整体信息优势的措施,也是商务E化的关键所在。 (2)企业的开放式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构建。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企业传统的经营组织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它们几乎改变着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为此,必须实现电子商务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信息系统。通过企业网络系统,将企业内部管理数据和外部数据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电子商贸系统EC、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把来自产品营销、业务开展、新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产品加工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综合,进行深层次应用,形成一个健全的企业新型信息系统。企业新型信息系统通过企业的Intranet和Extranet基于浏览器方式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进行低成本的、即时的、直接的数据传输及操作和共享处理。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及与企业相连的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统一制订生产计划、安排物质供应、组织生产和加工,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由于这些信息在企业内部及所有的合作伙伴之间都是透明的,因此在计划的制订和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以保证计划的实时性。超级秘书网 目前企业的集成化信息系统是一个封闭的自动化系统,将其转化为一个统一的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链,从而实现与供应链中的所有合作伙伴的高效协同运作。完整的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应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与客户和市场相关的信息,即它不仅包括企业生产任务信息、设备信息、管理信息、质量信息、库存信息、物料信息和财务信息等,还包括供应商、客户和市场信息。对企业来说,信息将不再有内外之分,而只是被当作企业信息链中的一个环节。企业新型信息系统的应用,既是一个技术实施的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转型和技术知识的创新过程。要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革,对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重组。 (1)跨平台运行、支持多种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具备可扩展的业务框架和标准的对外接口的确立。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许多企业已经投资建立了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并获得比较成功的应用。为了有效利用已有投资,企业将要求新系统能够与原有系统进行集成与数据共享。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间的数据交流与交换将有助于企业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随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不断发展,用户需求的变化使得任何管理信息系统都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实际要求,因此新型的企业MIS应当具有一个易于扩展的业务框架结构和标准的对外接口,从而使得对软件的维护、扩展以及二次开发变得非常容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平台运行,即要求同一套程序编码可以在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上运行,以便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和投资能力选择最佳平台,并且帮助企业顺利实现不同应用水平阶段的平滑过渡。 (2)分布式应用系统、支持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功能的扩展。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MIS软件系统将是超大规模的,它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局域网络服务器上的系统,而是支持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同时电子商务时代所带来的巨大信息量需要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处理功能,从而协助人们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 (3)模块化设计与系统实施中的协调管理。系统高度模块化、高度集成企业MIS软件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各子系统及子系统中的各项功能甚至每一个应用程序的高度模块化,以便实现对系统功能的重新组合与配置。同时,系统数据能按照系统的设计传递到相关的模块中,从而达到系统数据的高度共享与系统的高度集成。 (4)高可靠性与安全性以及面向个性化的设计。交易安全有关的客户和企业身份的认定及电子付款是普及电子商务最主要的难点。系统大规模分布式的应用、广泛的网络连接需要企业MIS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强的安全控制。多用户操作冲突、共享数据的大量分发与传递、远程通信线路故障,需要企业MIS具有无比的健壮性、超强的稳定性,并能够对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正确处理。对于黑客的入侵攻击、越权操作等现象需要在管理信息系统上建造强大的安全防线。对系统内部数据记录的存取及删改权限的管理、系统操作日志的建立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措施。由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MIS软件所面对的将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世界。因此,要求软件的设计非常灵活。在一些常用模块输入输出界面、运算公式、业务逻辑、业务关联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选择、设置空间,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自行设定建立自己的企业MIS应用子系统。 企业信息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管理 摘要:企业决策所面临的信息孤岛问题已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的瓶颈,从而引出信息集成技术理念。但单从技术角度来进行信息集成,并不能解决问题。信息集成是一个系统化过程,除了要依靠技术外,还要有相应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它实际上是一个深入的企业信息管理问题。 关键词:信息集成信息管理策略企业信息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它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联系结合所构成的开放性的转换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企业的日常运作及发展,必须以获取所必需的信息为前提,而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充分开发利用,会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企业中的信息管理应该包括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研究、利用等,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所需信息的可用性。 1.传统手工阶段 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中,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使用纸、笔来存储,以人员接触和交谈来传递,用语言、文字来输入和输出信息;管理工具无非就是文件夹、资料袋、以及各种标签、摘要卡片等。此时的企业管理主要面向物流与商流,信息因依附在其中而没有单独被企业加以管理,信息管理还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2.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始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最初的财务电算化到办公自动化,再到管理信息系统以至较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等,此时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也是企业逐步信息化的过程,企业使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相应设备,对企业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进而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如利用OA、CAD、CAM、MIS、MRP、(II)、ES等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信息集成阶段 由于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并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再加上系统开发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以至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比如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数据库都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信息源。尽管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分别支持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但企业高层在多数情况下,为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很明显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而在现代商业活动中,企业兼并、并购非常普遍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交互,如何实现也就成了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同时,在现代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无论商务信息如何变化,企业管理层都要能迅速获取关于商务的任何一方面、任何一层次、任何一个角度的信息。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基于企业业务集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集成实现企业整体各部的信息共享,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从企业的整体商务环境出发来整合业务及相关信息系统,如,BPR、ERP、CIMS等。 二、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及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集成并非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而是要从企业系统出发,保证系统中每个部分、在运行的每个阶段,都能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传送给需要该信息的人。 1.信息集成的技术实现 信息集成在技术上要实现企业系统各部分:(1)互联性(interconnectivity)就是通过接口技术使各部分单独的设备、各种单元技术连接起来;(2)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通过ETL或元数据等技术使企业系统中各有关应用软件或技术功能,彼此理解对方的操作指令并识出相应功能,能够实现相互操作,从而实现修改或共享数据库;(3)语义一致性(SemanticConsistency)指通过SBV(sharedbusinessvocabulary)和格式的标准化,提供给用户一个企业数据一致和正确的视图;(4)会聚集成(ConvergentIntegration)这是信息集成的最高阶段和最复杂形式,它包含了将技术与流程、知识以及人工效能之间的集成。会聚集成将使组织具有对市场机遇快速应变的能力和对本身重新配置的能力。 信息集成将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只有将这些技术通过系统设计和分析并加以规范化实施,才能形成一个敏捷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具体的技术有: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Internet技术、电子邮件技术、目录服务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技术、接口技术以及MDM(masterdatamanagement)、BPM(businessmanagement)、EAI(enterpriseappli-cationintegration)、ESB(enterpriseservicebus)、ETL(extract,transformationandloading)、EII(enterpriseinformationintegration)、ECM(enterprisecontentman-agement)等。 2.信息集成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集成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非技术问题,它实质上是管理,“putenterpriseintoenterprisesystem”,即将企业定位到企业系统中。所以仅从技术角度出发,企业在实际开发或应用信息系统时并不会实现所期望的作用。Foxmeyer的系统开发使其破产;MobilEurope在信息系统上投资数亿美元,最后也不得不放弃;Dell为自己投资的系统居然不能满足其新的分布式的管理模式;当AppliedMaterisls发现与新系统相伴随的还有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时,不得不放弃了系统。一系列的案例使人们开始怀疑在这方面的投资,有的人也把这种失败归咎于技术问题。但Davenport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业务问题。企业在进行信息集成时,往往会把自己对此的理解强加在企业原有的策略、组织结构和文化上,为实现全面集成不惜剥离自己的一些强势业务部门或将原有的定制式的处理过程转向一般性的处理,而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这表明企业进行信息集成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管理水平问题。 三、面向信息集成的信息管理策略 企业信息集成是分层次的,如参考文献中将其分为用户界面、人员、业务过程、应用、数据和元数据五个层次。但对于企业决策层来说,首先要明确的是如何理解信息集成。如今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与它的信息意识和对企业内外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企业信息集成,企业要成为敏捷性企业,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透明性(visibility)和灵活性(flex-ibility)。信息集成的理论基础是工程思想和系统思想的结合,它不仅是用技术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1客户关系管理的电力市场营销模式的特点和含义 客户关系管理是20世纪末期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多种关系将企业客户的有效信息收集起来并按照一定的目的需求进行汇编整理,从而帮助企业建立完整有序的客户信息资源库。这种管理方式已经被应用于很多行业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客户关系管理变得更加有层次、有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客户关系管理学逐步自成体系,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各大电力企业不断地受到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来自国内同类企业的竞争,也包括外资企业的抢占。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国的电力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找着突破,市场经济的体制在各大电力企业之中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逐步完成了向市场拉动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变。但是在企业实现转型的同时,老旧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和电力企业的发展脚步相互适应、相互协调,这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改革传统的营销模式,引入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将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相结合是近些年来比较成功的营销模式之一。这种模式指的是通过将电力企业用户的信息进行汇编,并且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来对客户进行服务。这种营销模式充分结合客户的特点,能够有效帮助电力企业建立完整的客户服务库,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相结合的市场营销模式具有降低营销成本、减少客户投诉、减少销售环节等优点,和传统的营销模式相比更加科学合理,也更能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2客户关系管理融入电力市场营销模式的方法和战略 2.1将网络技术和客户关系相结合并建立客户信息共享平台 网络技术让客户关系管理变得更加简单和快捷,同时帮助电力企业逐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因此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电力市场营销模式中十分关键。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地优化市场营销的过程、减少很多人力的投入,从而减少企业资金使用,并且相对于人力反应更加快速准确,效率也更高。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可以将客户的详细信息收集起来并运用计算机将这些信息进行合理汇编,实现计算机对客户需求的24h跟踪,随时接收客户对于电力企业的需求以及客户在用电过程中对企业的反馈情况。这种方式能够更好、更加机动灵活地解决客户的问题,减少客户的投诉。各电力企业还要积极地寻求合作,打破以往单打独斗的生产模式。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计算机建立客户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客户信息的合理共享。这种做法能够有效拓宽电力企业的市场范围,增大电力企业的人脉,有效提高企业的收益利润,也能够实现所在地区电力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2将客户进行合理分层,实现市场细化 由于电力企业的客户来自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区域,因此将客户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非常重要。通过将客户分层可以大大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改善市场营销的质量。比如说,可以根据客户对电力企业销售额的贡献程度将其划分为VIP客户和普通用户。对于那些对用电需求比较大的VIP客户完全可以实行一对一定点服务,可以为这些客户建立业务办理的绿色通道,设立受话方付费电话,成立特殊服务小组,设立专门服务人员,将这些重要客户的需求随时反映给企业,然后企业迅速地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让VIP客户能够达到用电过程零担忧的效果。这样能够帮助企业和VIP用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将企业客户分层并不代表对于那些用电需求相对较少的客户的服务可以敷衍而过,对于这些普通用户要给予他们耐心细致的服务,从而将这部分客户发展为VIP用户,以促进企业更加快速的发展。 2.3推行特色化服务和优质化服务 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要根据每一个用电客户的企业类型建立不同的服务方案,从而使服务更加贴心、到位。比如说,电力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用电类型和用电量为企业制定合理的用电方案,从而让每一位客户都能够达到用电安心、用电放心的效果。特色化服务可以有效减少客户和企业之间的摩擦,从而帮助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在推行特色化服务的同时,更要保证服务的质量,实现服务的优质化。要尽量减少客户在用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便有问题也要迅速地帮助客户解决,以免因用电问题而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特色化服务与优质化服务并行可以帮助电力企业建立长久的供求关系,实现供求平衡。 2.4建立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的辨识度 在推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电力市场营销模式的过程之中,企业要时刻牢记将自身的特色融入其中。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质量是一个企业的名片,在企业向客户服务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企业宗旨,并且不断向客户进行宣传和介绍,这样能够使客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将自身企业的宗旨牢记在心,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辨识度。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这就要求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要有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的品牌,从而能够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企业的品牌可以极大地提高自身的认知度,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占得市场先机,帮助企业在竞争之中取得优势。 2.5为客户提供增值业务和优惠业务 买方市场取代卖方市场后,电力服务的观念要紧随时代的变化。随着各个行业推出不同的增值业务和优惠业务以吸引客户的注意力从而扩大消费的做法日渐普遍,电力企业也可以在这些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例如,对于用电需求比较大的客户,当其用电量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又或者可以向用电企业提供有偿技术支持,帮助客户进行用电系统的优化。这样的措施既能带动客户消费的增长又能够拓宽企业的业务范围,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3结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的营销模式应该如何选择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相结合的策略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性模式,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电力企业应该积极探索,寻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有效的市场营销方法,从而使企业更加健康良性地发展。 作者:李奥 单位:当阳市供电公司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种子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1种业客户关系发展现状 我国种子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短时间内就实现了从最初单纯销售种子发展到现在的多家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种子企业。但是种子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副作用也可以说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高速发展的种子企业在与客户接触、交往特别是管理客户方面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如何管理好客户使得客户忠于企业等方面存在认识误区,开发新客户的同时自然而然习惯性地忽略了企业以前的老客户,客户管理比较混乱导致分类标准不伦不类等,这导致了一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直接被淘汰了,没有被淘汰的企业当中有一部分也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那么如何才能够改善这样的现状呢,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主要的就是迅速制止混乱的客户管理状态、通过文化理念来提高客户忠诚度,使所有的客户都真正成为企业销售的得力终端。要达到这样效果,就必须千方百计地了解客户需求以及与此有关的所有因素。 2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企业虽然口号提得很响亮,但是实际运作中并不尽人意,尤其是客户关系管理方面,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还有部分企业虽然有所动作,但是也仅仅是在营销上对客户进行了划分,简单地归类而已。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大都是建立在产品销售层面上,并不是充分理解和信任,而是围绕商品价格和利润争执不下。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解过于狭窄,他们甚至认为维系客户关系那是营销部门的事,跟别的部门没有任何关系。其次,企业对客户的管理尤其是在新老客户关系处理上,往往是顾此失彼,并没有真正地解决和处理好,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有的企业更是“捡了一把芝麻”结果“丢了一个西瓜”,回过头来再去捡西瓜的时候,发现西瓜已经在别人的手里。 3解决方法 企业做的越大,客户数目就越多,良莠不齐的素质导致了客户的追求不同,比如事业型的客户就始终把市场份额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放在第1位;而利益至上的客户则不同,大多的时候,他们只关心市场所带来的效益,把品牌推广以及质量等问题放在其次。二者截然不同的做法和目的,就使得企业在对他们进行忠诚度培养的时候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前者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后者利润一定要多让出一些。所以售前工作就必须做得细致,也就是说客户群划分工作必须做好。客户群划分就是通过企业前期调研结合市场分析和预测,依据消费者的实际和潜在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把企业产品所覆盖的整个消费市场分为几类不同的客户群的过程。根据种子企业运营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指定的发展目标,在原有简单地对客户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对客户群进行重新细分。并按照预先指定好的营销策略有针对性地选择目标市场,这样一来,企业原本有限的资源经过重新分配将更加合理并一定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种子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产品的卖点,寻找可高度替代的产品或服务的不同特点,通过技术分析,以此来确定最适合本企业长远发展的方法并加以开发,扬长避短,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各方面都努力去完善,经济利益损失掉了,可以再赚回来,如果信誉丢失了,那么在实际运行中必然丢失市场进而大幅度地损失企业利益。种子企业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系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艰巨、曲折、长期、难度大的任务,客户忠诚度绝非三言两语能改变。不同的客户会有不同的欲望和需求,针对不同的心理,种子企业应该为每一位经销商量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期望客户的需求,根据不同客户的特点,对每个客户建立一份详尽的档案,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客户进行跟踪与反馈信息,永远保持对客户信息的最详尽了解。种子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维系不是单独的、一维的,而是一个跟整个企业管理密不可分的,只有将它融入到整个企业管理之中并全员参与,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自身的作用,否则客户关系管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者:何文涛 翟亚娟 孙占军 张玉秋 刘敬泽 张萍 刘大鹏 车殿珍 董明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农业科学院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地区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一、沧州地区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1.中小企业对客户关系管理的认知度分析。 调查发现,在受访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虽然听说过客户关系管理这一概念,但是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质并不十分了解,78.3%的企业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和利用主要停留在以向重要客户提供服务为主。这一结果表明:沧州地区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非常薄弱,对客户关系管理的认识仅仅限于表面。 2.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有形式分析。 调查发现,10.2%的企业对客户进行定期访问;11.3%的企业建立了客户档案;65.5%的企业对客户进行特别服务。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沧州地区中小企业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 3.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人员素质分析。 调查发现,在已经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受访企业中,有89.7%的企业是请专业公司来实施的;7.8%的企业是对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专门培训后来实施的;3.2%的企业是招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来实施的。这一结果表明:沧州地区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内部技术人员缺乏是阻碍其实施的原因之一。 4.中小企业未来客户关系管理前景分析。 调查发现,未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中小企业打算在1至2年内实施的占被访企业的44.5%。这一结果表明:未来沧州地区中小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前景十分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二、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 客户关系管理绝对不仅是买一套软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其成功运营必须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基础之上。调查结果显示,沧州地区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非常薄弱,在很大程度上还未被归纳、整理、提炼成一种理念。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及便捷出发对待客户,看重的只是局部和暂时利益,对“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解只是流于口号,根本无法真正做到。 2.组织结构滞后。 企业组织结构应该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而变化。客户关系管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企业各个部门要相互支持与协调,从上到下支持一线人员服务于客户,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机构。但是,调查中发现,沧州地区中小企业的各个部门大多各自为政,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待客户。甚至有些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这种情况势必造成重视部门的利益大于重视企业的整体利益。 3.人员和技术的制约。 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客户关系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企业很多困难都无法解决,没有资源和精力去进行这种“高层次”的管理。这样就造成CRM的实施缺乏强有力的执行领导。另一个方面,中小企业CRM实施人员本身缺乏技术和经验。CRM软件系统必须有相关人员的操作和维护才能良好运行,必须有实施人员进行实时业务跟踪,把相关信息及时输入到CRM系统中去,系统才能得出结果,这就要求企业的员工信息技术水平要高,尤其是CRM的实施人员。可调查显示,目前沧州地区中小企业员工整体计算机应用水平低下,这些人员和技术的制约使得实施CRM成为一大挑战。 4.对客户数据没有足够认识。 企业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客户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了解客户及客户需求就是要通过客户数据,这正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企业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客户数据,才能随时掌握客户需求的变化,才能有针对性的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所以企业要随时记录并更新客户信息。但中小企业的销售人员恰恰没有认识到这些,结果是没有随时记录客户的资料信息,或者把客户资料视为私人所有,致使客户数据信息滞后或不能共享,客户关系管理的效率低下。 三、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对策研究 1.转变观念,提高对客户关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要转变观念,提高管理能力。不要把客户关系管理当做是一种成本,而应把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看做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虽然在短期内不会产生巨大效益,但对企业却有长期持续的效益:具体包括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获得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加强企业一般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素质,优秀的客户服务是维系良好客户关系的关键,企业要致力于把全体员工培养成出色的服务人员,使“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于每个员工的意识中,以此来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 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机构,统一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行动。 调查发现,目前,沧州地区中小企业各个部门大多各自为政,有些甚至仍处于“家族式”的“封建”阶段。要想成功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必须改变这种机构,不能仅仅把营销部门看成是唯一的对客户负责的部门,营销要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应以客户为中心,各部门一致对待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应建立在让客户满意的基础之上,为客户增加价值,以客户满意为中心,创造无缝的完美的客户体验,让客户达到长期满意。 3.重视客户数据,及时更新和共享客户数据。 企业应制定操作规范,规定企业员工在与客户接触过程中通过实时的手段随时去记录和更新客户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共享,保证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完整、准确和一致,为客户关系管理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识别最具成长性的客户、最有价值的客户,从而对于这些关键客户优先配置企业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提高其忠诚度。 4.选择适合企业自身需求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 选择适合企业自身需求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以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成效。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并非越昂贵越好,越先进越好。对于实力并不雄厚的沧州地区中小企业来说,控制成本尤为重要;再者,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相对简单,因此中小企业没必要选择昂贵、复杂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简单又实用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便可,这样既减少了购买成本,又可以提高管理实效。 四、结语 总之,沧州地区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既需要足够的理论知识做指导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本课题的研究只是帮助中小企业对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在制定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方案时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客户关系管理工作中可以抓住重点,从而使企业得以顺利发展。 作者:赵晓华 周文艳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现代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1.利用数据降低企业市场营销风险 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主要是解决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该种交流方式要建立在双方信任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企业营销风险,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空间。通过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可以使双方在更加公平的状态下进行交易,可以利用该系统获得更加真实的产品信息,结合产品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状况来进行消费选择。同样,企业也可以利用该平台来及时分析客户需求数据,结合这些数据来调整自身的生产,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不断寻找对本企业所生产产品感兴趣的客户群体,然后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使其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亲睐,从而赢得更多市场份额,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市场营销风险。除此之外,在这样的体系中,营销人员可以快速掌握市场反馈的信息,针对原有营销方案进行适当修改,保证企业营销更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吸引客户群体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营销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可以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来吸引客户群体,针对不同客户的特点来制定出不同的营销方案,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来增加目标客户,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市场。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在操作时要掌握专业的营销技能,认识到客户关系的重要性,工作中处处以客户为重,最大限度的保证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树立企业良好信誉形象。为了吸引客户群体,管理人员也要提高客户关系系统的运行效率,加大对潜在客户价值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分析出新兴消费群体的消费特点,制定出符合他们消费需求的营销方案。对于客户反映的问题,营销管理人员要非常重视,并且针对这些客户来制定特殊的市场营销活动,加强客户对自身产品的认识和了解,为产品销售赢得更多目标人群。比如上海宝钢集团首先建立相关电子商务平台,对现货库存实现网上交易。这样可以直接实现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企业销售成本,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对客户而言,可以以恰当的价格采购到合适的产品,甚至是市场上难以采购的专用钢材,有效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可以维护企业与客户的利益,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产品的销售空间,赢得更多消费群体的信赖。企业也可以在该体系下来及时找到自身生产销售中的不足,从全局出发来维护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利用先进技术扩大企业营销市场 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设后需要有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尤其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下,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扩大企业营销市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需要保证公平,在供求之间加强交流,做好相应技术处理,让客户与企业彼此信任和理解。企业要积极从客户角度出发,生产处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同时还要提高企业自身的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来保证产品的功能、品质,扩大企业的营销市场。客户对企业信任,也就可以扩大他们的消费,能够让他们放心大胆的购买企业产品,而且不用对企业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担忧。除此之外,企业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能够及时分析出市场数据,找到自身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逐渐改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调整生产方案,最终达到企业市场营销目的,扩大企业市场份额,为企业赢得更多利润。 4.总结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应该要增强对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对该体系的建设,这样才能够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才能够逐渐扩大产品市场,提高市场营销质量。除此之外,管理人员也要结合自身企业特点来制定市场营销方案,一切从客户角度出发,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增强企业市场营销方式适应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作者:陶欣 单位:潍坊市钢联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一、客户管理的功能实现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重要实施环节是对数据的分析和有效处理。CRM项目一共可分为三步实施: 第一步:系统的应用业务集成 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将以往独立运营的各个系统进行整合。如企业使用的销售管理系统、市场管理系统和售后服务系统等各个管理系统模块。通过对多渠道的数据来源进行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业务数据的集合与共享。这一环节的实现,是为系统分析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是代表目前客户真实发生的业务状况,只有基础数据真实,才能使分析的结果更贴近客户实际需求。 第二步:系统的业务数据分析 通过建立一个平台进行数据的集中采集后,就需要针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与分析。通过采用OLAP(OnlineAnalysisProcessing)等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分析之后生成需要的各种报告;也可通过业务数据仓库(BusinessInforma-tionWarehouse)等的处理手段,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加工和数据挖掘,以此来分析各数据指标间的关联关系,建立起关联性的数据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得到这一步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它不单单可以反映出业务目前的实际状况,同时也可对业务的未来发展计划的调整起到方向性指导作用。 第三步:系统的决策执行 通过平台的数据采集和使用相关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以后,针对呈现的数据分析和提供的可预见性的分析报告,企业的管理者要对现有的业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更正。并且根据分析报告对于出现方向性错误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业务计划的调整。并且针对分析报告,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的营销策论等,来增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生产更适合客户使用的产品,才能使企业进入良性的循环,使业务运作更适应市场需求。 二、客户关系管理重要作用 (一)提高客户忠诚度 许多企业想通过促销、赠券、返利等“贿赂”客户,想得到顾客对企业的忠诚,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当今的顾客需要的是企业的关注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企业如果能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及购物习惯等信息,并且能提供超乎客户期望的可靠服务,那将大大增强客户的信任,才能实现客户的长期价值和客户的忠诚。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说,企业培育忠诚顾客是要树立“客户至上”的意识,通过与客户建立起一种长久的、稳固的合作、关注、互惠互利的关系,使各方利益得到满足,顾客才能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 (二)建立商业壁垒 对于企业来说,满意并不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根本目的,客户的忠诚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商业壁垒,使对手不易模仿?只有对顾客的资料详细掌握,并制定相关策略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壁垒,才能增加其他企业挖走客户的难度。只要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充分有效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顾客的忠诚度才能大大提高。 (三)创造双赢效果 由于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对客户与企业都是有利的,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对客户来说,客户关系管理的建立能够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更适合的产品;而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随时了解顾客的构成、需求变化等信息,并灵活地做出回应。 (四)降低营销成本 由于以往的企业活动往往都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的宣传需求,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会增加营销成本。那么通过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后,可以通过对客户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客户维系和发展。这样不但节约了营销成本、客户沟通成本等。同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还可大大减少人为差错,也能达到降低营销费用的目的。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客户关系的管理越来越重要。客户关系的管理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高智能、高精度,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客户的需求信息,才能看清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只有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探索才能逐步找到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之路。 作者:程小兰 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榆树市分公司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供电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初探 一、目前电力企业实施客户管理系统的方法 1.工业大客户营销策略 1.1工业大客户特点 工业大客户是电力企业收益的重要支柱。对电力有较高程度的依赖,但是其他能源的替代潜力也很大。客户数目较少,但是售电量却较大,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对大工业客户应实施“一对一”的关系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力图通过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这些差异化程度很大的客户需求以减少客户的流失,使供电公司能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 1.2营销策略 售前策略的主要任务是吸引大客户,依据有关能源和环保政策,充分利用电台报纸等媒体宣传,使客户相信供电企业能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及优质服务。售中策略主要是为大客户提供全方位“、超越客户期望值”的服务。建立客户经理制度,由客户经理进行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日常工作中客户经理经常与客户进行沟通,实行“一站式”工作流程,实现“只要您一个电话,其余的事由我们来做”,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售后策略主要目的不仅仅是稳定电力销售市场,更重要的是直接扩大电力销售份额。建立完善的大客户档案,及时了解其用电结构、设备配置、使用电力的基础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等。重视对大客户的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大客户的用电量、用电模式等情况,对大客户进行动态管理和提示预警,以便从中获取更多的营销机会。 2.城乡居民生活及一般工商业、商业用电营销策略 2.1客户特点 占供电企业总售电量比例较小,但人数众多,对用电的可靠性有较高的要求,用电时间较为固定。供电企业针对这些客户的客户关系发展策略应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主,完成此类用户的客户关系管理。 2.2营销策略 (1)价格策略分时电价:实施峰谷电价可满足部分有特殊要求的用户需要。阶梯电价:为应对能源价格高涨、抑制能源不合理消耗对居民用电实施阶梯电价,按照用电量范围不同,电价不同。(2)客户互动管理①95598客户服务热线已经开通并投入运行,为用户提供了及时、便利的服务。但是就总体功能上来讲,还有待于进一步将多种互动渠道如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以构建多渠道的客户互动中心。②继续加强与其它企业的密切合作,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如和银行、邮政、移动等单位合作,开通电费缴费业务。 3.农业生产用户营销策略 农业生产和排灌市场的售电量占供电企业总售电量的比重较低,增长速度缓慢,平均电价也比较低。用户用电的季节性很强,有明显的周期性。对此类用户的客户关系管理,应从如下方面进行: 3.1改造农村电网,改善农村用电条件,提高农村电网的普及率。 3.2开展针对农村市场的专项安全用电政策和优惠政策宣传活动,帮助客户合理降低用电成本,引导合理安全用电。 3.3对贫困农户实行优惠电价,帮助他们减轻负担,以体现供电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对目前供电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实施方法的评价 现阶段,供电企业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主要内容有服务承诺、用电申请、电费查询等。可突出公告板服务的时效性,及时电力信息,使公众及时了解供电企业的最新举措,架起供电企业和客户之间直接沟通的桥梁。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对乡镇企业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的电动工具、家电市场的需求逐年提高,农村用电的市场潜力巨大。供电企业应积极在技术上对乡镇企业合理用电进行指导,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以及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供电企业需要认真做好促销工作。 三、对完善供电企业客户管理系统的建议 树立服务品牌,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深入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在营销中想客户之所想,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来提高企业信誉、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扩大电力消费市场。 1.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开创优质服务新水平 加强营销人员的培训,调整营销队伍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营销管理工作的“优质服务”意识,增强营销人员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 2.加强窗口建设,完善服务机构 通过加强营业网点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为客户提供一个整洁、美观的环境。简化工作程序和操作,加快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降低顾客的时间成本,同时满足客户随时查询、报修、投诉等需要。 3.建立完善的服务监督体系、反馈用户意见,改进服务工作 服务监督体系的建立可以为服务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定期与客户代表召开座谈会,通过座谈,倾听客户意见,沟通双方感情,了解客户需求,不断改进服务。 4.加强电网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 电网是电力营销的物质基础,也是电力企业向社会提供优质电能的基本手段。加强电网建设、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做到连续、稳定、安全供电,是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安排检修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检修停电次数和时间,建立快捷的抢修服务队伍,对故障处理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快速服务,确保对客户的连续供电,基本消除由于供电设施能力不足对客户用电的制约。 作者:秦强 刘颖 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 徐州供电公司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当今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商务活动模式有了很大转变,由此引发了一些管理模式和理念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客户关系管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多个层面对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的融合做了详细探讨,并对国内外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发展做了简单比较,指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9CRM)电子商务忠诚度 在电子商务时代,谁能掌握客户的需求趋势,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有效挖掘和管理客户资源,谁就能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形势下,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便成为企业战略指导思想,客户关系管理也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之一和制胜的关键。 一、客户关系管理(CRM)含义 CRM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触管理”,即专门收集整理客户与公司联系的所有信息。20世纪90年代初期演变成为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支援资料分析的客户服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一种数字的、实时的和互动的交流管理系统,CRM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CRM是一种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首先,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现代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深入的客户分析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 2.CRM是一整套解决方案 作为解决方案,CRM集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他们包括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以及相应的硬件环境,还包括与CRM相关的专业咨询等。 3.CRM是一个先进管理软件 作为应用软件系统,CRM软件通过不断的改善和管理企业的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及技术支持等与客户关系有关的业务流程并提高各个环节的自动化程度,从而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扩大销售量、增加收入和赢利、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寻求新的市场机会和销售渠道,最终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RM软件主要由营销管理(Marketing)、销售管理(Sales)、服务与技术支持管理(Service Support)三部分组成。 二、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与电子商务的融合 CRM的出现体现了两个重要管理趋势的转变,一是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模式的转变;二是企业管理的视角从“内视型”向“外视型”的转变。电子商务的信息化、虚拟性、全球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与客户关系管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CRM成长于传统商业,并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逐渐开始借助互联网工具和平台,同步、精确管理各种网上客户关系、渠道关系,符合并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CRM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CRM全面整合企业的市场营销业务流程,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率,在拓展市场和营销渠道的同时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客户关系,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第二,CRM不仅是一个面对客户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的部门,它还是一个使企业各部门可共享信息和资源的自动化工作平台,以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协调企业的资源,拓展生存空间和潜力。第三,CRM是一个将客户信息转化成积极的客户关系的反复循环的工作过程。通过CRM可以更真实全面地收集、分析研究客户的信息资料,为客户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 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强调的是企业要与客户之间达有有效的、实时的互动,即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下,无论是维系旧客户还是发掘新客户,CRM可以在网络中实现同步操作,利用大型数据库来管理客户的一些信息,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技术对海量的客户数据和一些商业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按照客户需求及时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电子商务下的CRM强调不论大中小型企业只要从事电子商务都必须能做到持续性地、快速地更新客户资料,再加上统计分析的利用,所以能进行一对一的营销服务,真正照顾到每一位客户的实际需要。一对一的网络营销不但可以将网络营销的固有优势发挥至最大,更可通过网络的交流和互动与用户建立历久弥坚的客户关系。如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的CRM系统,通过分析每位客户的原始资料和历史交易记录,进而推断出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消费层次、忠诚度和潜在的价值,然后再向客户推荐他想要的书籍,这样客户进行交易的可能性比较大,使企业拥有更多忠诚的用户。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CRM可以筛选出正确的客户群 尽管企业所获得的市场和利润与网络交互能力的强弱密相关,但并不是企业要与任意的客户都进行电子商务活动。CRM对企业的客户进行了划分和管理,对开展电子商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CRM可以使电子商务活动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从著名的客户8/2/2法则可以得出:在顶部的20%的客户(最具价值的客户)创造了企业80%的利润,而这些利润的一半让最底部的20%不赢利的客户丧失掉了。因此,企业通过实施CRM可以找出那些最具价值的客户,比如一些VIP客户,只有这些信誉较高并创造最多利润的客户才可能被看成上帝,然后通过各种手段给予他们最优待遇,提升他们对企业的印象,保持他们的购买欲,使企业能够不断赢利。吸引一个新客户所花费的成本比维持一个旧客户要高很多,CRM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及时回应大多数旧客户的需求,提高旧客户的忠诚度。并不是所有客户都是上帝,有很多客户是会让企业亏损的,当在客户身上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企业就应该降低服务标准甚至中断和他们的业务关系而别外去开发新客户,从企业平时的CRM数据中可以得出该放弃哪些客户,如形成呆帐和死帐的客户和长期没有消费的客户。因此,有价值客户的识别以及有价值客户识别出来以后,如何留住它们(或说培育它们的忠诚度),并实现它们对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即所谓的客户保持,是客户关系管理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合理的采用CRM可以筛选出正确的客户群,使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花费尽量少的代价而获得较多的利润。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的客户管理已经在国外特别是在信息产业发达的美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一大批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如Oracle、PeopleSoft、SAP、Siebel等,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选择。通过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使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实现企业的营销自动化、销售过程自动化和客户服务。可以说,国外的CRM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应用到了企业的实践中,对于企业管理客户、联系客户都起到了显著效果。CRM和电子商务的结合,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大型企业相比,我国的企业在技术、管理和人才方面还处于劣势。今后,通用模块的完善、支持灵活组配、基于Web应用、充分支持电子商务的CRM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国内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来重组客户关系管理流程,使CRM真正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深化客户关系管理内涵向客户导向型企业迈进 “我们用心关注客户的需求,努力做到有求必应;我们用心关注客户的意见,倾力改进银行服务;用我们的智慧让客户受益,是我们最大的愿望。”这是国内某银行前不久在“优质服务节”上的宣言。为了将这一宣言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该行推行了“综合签约业务”,也就是填一次表格即可为客户同时办理信用卡、开户或购买多种理财产品等业务。而过去,客户通常需要在各种不同的表格上反复填写个人信息。 切莫小看这一小小环节的修改,对于国内银行而言,可算是在“以客户为中心”这条现代化银行发展之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配合前台的“综合签约”,需要银行后台信息系统强而有力的支持,而这正是全面统一客户信息,建立客户单一视图,开展客户信息整理与挖掘的最佳时机。银行可以通过给每个客户确定惟一的代码,清楚地了解客户当前具有哪些产品,已经为客户提供了哪些服务,应该收取怎样的费用,客户的资信状况如何等信息,利用这些信息,银行可以再对客户开展精准营销与增值服务,以此进一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该行此举表明,国内银行对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理解正逐步走向深化。银行越来越能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着想,将满足客户的需求作为银行一切活动的中心。由此,CRM也不再只是一种软件,一套系统,而是融入了“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整体转轨的大框架之中,以管理机制、业务流程、技术路线的密切配合,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 满足客户情感与质感需求 IDC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许多企业都在夸夸其谈,但是他们并不真的全面了解他们的客户。只有21%的企业对其客户有较深入的了解,53%的企业对客户仅有一般的了解,而有26%的企业很少或根本不了解他们的客户。当前,不少企业CEO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便是如何维护客户关系与忠诚度——他们需要找到丰富客户体验的新方法,以避免客户流失。CEO们表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提高理解客户信息和应对客户变化的能力,同时计划在面对市场的日益成长和复杂的客户群时,积极扩充产品种类以增加市场知名度和收入。 针对这种状况,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客户关系管理服务领导人DanielC.Hirschbuehler表示,企业为了发展和成功,可以通过客户导向型企业(CFE)的理念来提升客户体验。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客户体验主要来自于产品和渠道,而只有把客户视为真实的个体,企业才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客户导向型企业的意义就是充分理解把握客户的情感与质感需求,提供切实周到的服务,以获得客户的广泛拥护。情感满足就是要以公司与客户的关系为核心,指的是客户对相互交流中所获体验的期待和要求;质感满足以产品的使用为核心,指的是所提产品的服务特征。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企业要对客户理性和感性需求加以预计并响应,从而赢得客户的长期信任,以及获取持续的客户忠诚度和盈利增长。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企业需要应对种种内部挑战,理解客户需求,并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运营转型。 据专家介绍,CFE的基础由三大原则组成。首先,客户的拥护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灵活降低成本的方法必须能够衡量其效果,这取决于与客户交流时获得的反响如何。其次,设计客户体验的关键规则为:对客户有意义(以及能赚钱)时,才能让客户高兴,对客户没有太大意义的体验要合理控制。最后,CFE必须具有六项“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特点:一是真实了解客户。要对客户有深入的了解,完全根据客户需求,设计详实的客户互 动方式。二是与客户对话。在真实了解客户的基础上,与客户深入交流,捕捉每一个触发客户行为的契机,争取创造更多有针对性的交流,基于业务复杂性、渠道能力以及客户偏好制定无缝多渠道发展的路线图。三是整合执行。当累积客户知识之后,就需要利用这些知识来进行适当的“整合操作”。要有集中的、统一的客户资料,让所有跟客户互动的渠道,客户经理都能够共用,同时,在各渠道上所见的客户信息都是一致的。整合渠道可以支持客户体验的连贯性,应当加强灵活的、跨渠道的执行与互动。四是员工表现。在企业内部员工层面,大家要有共同的“以客户为导向”的认知。五是解决方案的经验。企业需要详细了解不同群体、不同客户的特殊需求,在产品设计、提供上更贴近他们的感受,以带给其更好的客户体验。六是客户导向型组织。要从企业的组织机构上实现以客户为导向,而不是通常的以产品为导向进行组织机构的划分。 六大步骤升级客户关系管理 最近,还有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只有不到15%的企业成功实现了CRM计划,不到一半的企业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业内专家表示,导致预期客户关系管理的回报无法完全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CRM完成后仅有40%的员工完整利用过,而遵循客户导向型企业的理念,决定主要实施步骤的优先级,企业可以将成功的机会由低于15%提升至高于70%。 要成功实施CRM,实现客户导向型的企业,那就需要使上述六大非技术因素在银行内部“落地”。据专家介绍,这一过程一般需要经过六个步骤。一是定义客户体验。利用客户体验管理(CEM)和客户应对计划(CTP)方法论,在对客户有意义并可以盈利时,设计一系列使客户满意的体验。可分评估现有客户的体验、定义客户体验计划、设计具体应对计划三步走。二是全方位了解客户。全方位的客户数据有助于多渠道地与客户进行持续、有效的交流。当前,有不少银行在实施CRM上面临不少难题:没有统一的客户信息,数据口径不统一,数据重复、匹配问题严重,现有系统中客户信息不完整或很有限等。对此,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建立统一的客户数据,以备实时数据操作,建立客户数据仓库,以备分析之用。三是实施灵活的多渠道互动。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在实施业务战略方面与客户进行高效率的互动。当前银行的难题是:客服中心只能勉强保证服务水平,而数据也不足以用来做实时决策;电子银行的客户体验较差;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IVR)的互动效率令人沮丧。而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多渠道的SOA,让客户在电子银行、电话银行、ATM等渠道上实现实时互动。四是营销洞察力推动销售效率。通过全方位的客户数据,以及有效使用相关的渠道,银行的销售业绩可以得到显著提高。五是差异化服务。通过增强联络中心的体验,增加对网络自助服务的使用,并且加强与业内其他企业的网络联系。传统的服务模式强调以现场能力实现服务的承诺,这就带来了低质量的服务经济,未充分利用资产,以及高固定的成本;领先的现代化服务强调升级的服务中心支持和远程监控,应提升网络自助服务的利用率。六是结果评测。测评工具通过评定客户的态度,并与传统的客户满意程度评测方法得到的结果综合,从而将客户意见与他们的未来行为联系在一起(即是否会推荐给其他人、购买意向、转向其他产品的速率等)。 从最痛处入手解决 “客户导向型企业是一个完整的框架,但事实上,不同的企业在CRM实施上会有不同的痛点,所以,各自的起始点也不太一样。比如,一个银行可能有很多的客户资料散布在各种系统中,他们会认为这个是最痛的、最需要解决的,因此,他们的CRM就应当从整理客户资料入手。由于CFE还是一个很新的观念,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家银行是从头到尾全部做完的,大家都在进行当中。”业内专 家明确表示,“这一实施过程或许会比较漫长,银行需要根据自己的现状,分阶段进行。但并不是要完全实现了客户导向型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才能从中获益,其实,在持续实施的不同阶段,企业就可以不断从中获得实惠。”另外,专家也特别指出,在实施客户导向型企业这一理念的过程中,非技术因素居于主导地位,而真正的IT技术只是最后的实现手段,如果企业在理念、流程、组织机构等方面难以达到客户导向型企业的标准,那么即使部署实施了先进的CRM软件系统,其中最终的应用效果也会很差。 总之,CFE战略为银行提供了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构想,这一构想与银行的转型路线图、关键的解决方案及能力紧密相关。实现这一战略能为银行带来诸多好处:保持更快的规模增长速度;基于事实数据,在不减少重要客户信任度的情况下灵活降低成本;在更广阔的背景下,通过重点关注那些能带来来价值的机会,以减少总体投资;预见到即将发生的变化并做好准备;通过大幅提高CRM项目的成功率,实现以较小的风险和更低的投资得到更大的价值。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竞争力热点 从ERP到CRM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企业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今天,先进的电脑网络和管理软件在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中已大显身手。它们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 在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中,管理软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50年代的MRP(物料需求计划),80年代的MRPB(制造资源计划)和90年代初的ERP(企业资源计划)。与之相比,我国管理软件的发展则相对落后。它开始于1979年,在80年代经过了单项型、核算型和管理型几个发展阶段,直到1998年才进入划时代的ERP发展阶段。如果说国内方兴末艾的ERP软件帮助企业理顺了内部的管理流程,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CRM的出现才真正使企业能够全面观察其外部的客户资源,并使企业的管理全面走向信息化。 CRM的出现体现了两个重要的管理趋势的转变。首先是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的转移。这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那就是随着各种现代生产管理和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差别越来越难以区分,产品同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通过产品差别来细分市场从而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其次,CRM的出现还表明了企业管理的视角从“内视型”向“外视型”的转换。众所周知,INTERNET及其他各种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使全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几乎变成了面对面的竞争。尤其是在我国,随着WTO的逼近,仅仅依靠辽RP的“内视型”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激烈的竞争,企业必须转换自己的视角,从“外向型”整合自己的资源。 如何实现GRM 在美国有一家电话信息服务公司叫马特里克斯公司,1996年它的营业收入是3.67亿美元。而说来你可能不信,它的主要业务则是代表其他公司接听客户的电话。比如你打电话给日立公司(1—800—HITACHl)询问如何使用便提式电脑,而接听电话并回答你问题的可能就是马特里克斯公司的职员,因为该公司为日立公司的用户开设了一条信息热线和技术援助热线。不过,这只是客户关系管理(CRM)的一种实现方式,另外企业或者组织也完全可以自己投资组建本企业的CRM,而不需要把自己的CRM外包给信息服务公司。我们要的是如何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使自己的CRM“善解人意”,满足对客户的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CRM的根本要求就是建立跟客户之间的“学习关系”,即从与客户的接触中了解他们在使用产品中遇到的问题和对产品的意见和建议,并帮助他们加以解决,同时了解他们的姓名、通讯地址、个人喜好以及购买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甚至拓展新的市场需求。比如,你在订票中心预订了机票之后,CRM就会智能地根据通过与你“交谈”了解的信息向你提供唤醒服务以及出租车登记等增值服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CRM解决方案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跟客户的“接触”,搜集客户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通过挖掘分析,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 一般说来CRM可以有两个部分构成,即触发中心和挖掘中心,前者指客户和CRM通过电话、传真、Web、E—mail等多种方式“触发”进行沟通,挖掘中心则是指CRM记录交流沟通的信息和进行智能分析并随时调入供CRM服务人员查阅。由此可见,一个有效的CRM解决方案应该具备以下要素:1.畅通有效的客户交流渠道(触发中心)。在通信手段极为丰富的今天,能否支持电话、WEB、传真、E—MAIL等各种触发手段进行交流,无疑是十分关键的。2.对所获信息的有效分析(挖掘中心)。3.CRM必须能与ERP很好的集成。作为企业管理的前台,CRM的销售、市场和服务的信息必须能及时传达到后台的财务、生产、财务等部门,这是企业能否有效运营的关键。 当前CRM的一个典型应用是呼叫中心(CALLCENTER)。基于先进的CTI(COA4PUTERTEI‘EPHONYINTEGRA—刀ON)技术的呼叫中心目前已经能够实现语音和数据的同步。资料表明,全球呼叫中心的产业规模正以每年20%的速度高速成长。同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一领域也有所突破,比如北京市京洲计算机公司开发的CALLNT就已经完全采用了先进的CTI技术,并已在金融、电信、电力等多个部门运用。 CRM是成本中心还是利润中心? 在很多人看来,CRM肯定是需要大量投资和运营费用的“投资中心”和“成本中心”。的确,在中国,CRM还是一个十分新的商务管理模式,许多公司兴建的呼叫中心都是“成本中心”。但是,一个系统的真正生命力,在于给企业带来真正的效益,CRM的建立,不是为了展示技术或者跟随潮流,它不仅应该真正促进企业的实际业务,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而且能够主动地出击寻找客户和稳定客户,组织呼出业务,使其成为一个利润中心。 从技术上看,CRM成为利润中心完全没有障碍。而其能否成为利润中心,则主要取决于对CRM的管理。好的管理能让销售(利润中心)和服务(成本中心)相辅相成。“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CRM的实现过程包括触发中心和挖掘中心两个环节。具体说来,它包含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客户服务与支持,即通过控制服务品质以赢得顾客的忠诚度,比如对客户快速准确的技术支持、对客户投诉的快速反应、对客户提供的产品查询等,这项业务主要是提供服务的成本中心。二是客户群维系,即通过与顾客的交流实现新的销售,比如通过交流赢得失去的客户等。这可以使其成为一个利润中心。三是商机管理,即利用数据库开展销售,比如利用现有客户数据库做新产品推广测试,通过电话促销调查,确定目标客户群等,可以看出,这又可以使其成为一个利润中心。因此CRM完全可以实现“利润——服务/支持——利润”的循环,实现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的功能。 近日美国股市传出消息,因特网设备供应商思科公司(CISCO)的市值已经超过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大企业。而思科公司则是在客户服务中心全面实施了CRM的一家企业。CRM不仅帮助思科公司将客户服务业务搬到INTERNET上,使通过IN—TERNET在线支持服务占了全部支持服务的70%,还使该公司能够及时和妥善地回应、处理和分析每一个WEB、电话或者其他触发方式的客户的来访。这给思科公司带来了两个奇迹:一是每年公司节省了3,6亿美元的客户服务费用,二是公司客户的满意度由原来的3.4提高到4.17(满分为5分),在新增员工不到1%的情况下,利润增长了500%。 目前,CRM已经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市场之一。它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并吸引着众多系统集成厂商、设备商、服务商和意欲使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管理者们。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企业市场营销中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 摘要:商品化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注重市场营销,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良性的沟通互动关系,以赢得广泛的客户及市场,有效控制企业运营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要注重客户管理,采用新型经营模式,对客户资源进行有效维护。本文主要论述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以为企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利润空间。 关键词:客户关系;企业;市场营销 前言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结合自身的运营及发展背景,不断更新生产技能,秉承客户至上原则。随着客户需求的改变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正确处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赢得客户的信任和认可,使自身具备稳定的产品受众群。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尤为重要。企业管理者要加大对该板块的重视度,使企业时刻处于有效的发展状态。 一、客户关系定义 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依据市场客户要求,制定企业营销方案,并对其加以应用。通过信息获取和定位系统,明确市场客户资源,并加以分析、整合和应用,使客户与企业之间能够彼此信任,实现利润最大化。客户关系管理会对企业市场营销的作用和结果产生影响,并关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企业管理层要依据运营及发展背景,采用正确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1.降低企业市场营销风险 企业运营中,找到新客户资源,才能够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并与客户之间互为信任,以实现共同发展及双赢。企业与客户之间要建构良好的沟通关系,诉求和目标一致。企业可以该项资源为基础,实现客户关系管理。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中,要得到客户的认可,以使双方合作更加稳定,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接受,从而获得利润,实现经济效益。采用正确的方式,对企业外部客户关系进行有效维护,能够为企业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使其更具凝聚力及竞争优势。考量另一角度,客户关系管理能够提高客户对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关注度,并反馈自身运营及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依据市场情况,加以调整。客户关系稳定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故而,维护企业客户关系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也要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将宣传工作落实到位,达到良好的销售效果,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具备明确认知,发展过程更加灵活,实现营销方案的有效实施[1]。 2.提升企业盈利水平 从多个角度,对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具备立体型认识,关注客户份额,提升企业发展利益。企业中很多活动都是为提升经济效益。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对企业份额和价值的作用。大中型企业市场营销中都拥有可发展的客户关系,为产品营销构建合作平台。维护客户关系时,需采用多样化发展方式,引进专业管理人才,有效管理客户资源。依据客户利益份额,科学调整市场营销方案。产品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中的价值定位,并决定了客户是否信赖企业。因此,企业要结合市场营销方案,正确分析自身产品质量及各项营销因素,考量客户利益,以得到客户的关注和认可,使客户关系及合作系统更加稳定,实现利益最大化。 3.提升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构成 当前,客户关系管理备受关注。部分管理层借助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客户挖掘及市场开拓,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通过市场营销方式,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而客户关系管理又会对市场营销方案和销售形势设定及实施产生影响。因此,企业要依据客户需求和市场环境,制定科学的营销方案,并对客户进行综合调查和分析。与此同时,企业要注重创新,为自身赢得更多客户,实现企业与客户的沟通、互动和合作。企业要选用优质资源,注重日常运营及发展中的特色性,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提升自身信誉度,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客户关系管理能够使企业结合客户需求,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方案,并得到客户认可。 4.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部分企业在市场营销中,仅注重短期利益,并未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具体实践中,客户关系管理与企业市场竞争具有直接相关性。首先,优质的客户关系管理能挖掘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基础。其次,客户关系管理,能够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使其更具知名度。第三,优质客户关系管理为良性企业文化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企业文化中更注重将客户作为发展方向,从而不断完善企业文化,使内部工作人员具备正确的工作思维及理念,提高企业服务管理质量,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优势[2]。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客户关系管理,使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能够提高客户对企业的认可度,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实现客户关系巩固,推进企业未来发展。企业日常运营及发展中,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及竞争力的提升,既要注重维护原有客户资源,又要实现新客户拓展,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中更加科学、有效,且具方向性。 作者:苏颖 单位: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大数据时代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大数据是个很热门的概念,但其实质无非是数字革命的深入化体现而已。由于前所未有庞大的数据尤其是有用与无用混杂的信息蜂拥而至,大数据时代对中小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这同时也为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之广阔平台。 关键词:大数据;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1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达,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与物信息相联的互联网,她的基础与核心还是互联网,实际上就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与延伸。因此物联网与其说是网络,还不如说是业务和应用。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PervasiveComputingorUbiquitousComputing)等网络融合技术,使得互联网的用户端由线上虚拟网络延伸和扩展到了线下的实体网络,各种物品之间进行各种信息通信与交换,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无缝联络与信息交流。故物联网以应用创新为发展核心,而以用户体验为发展灵魂。大数据就是这个物联网时代的产物,物联网产生用传统方法没有办法处理的庞大的信息和数据。大数据无非就是,以云计算(CloudComputing)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把这些以前没有物联网而很难收集和使用之数据利用起来而已。大数据就是互联网发展到现今物联网阶段的一种表象或特征而已,故没有必要去神化甚至敬畏它。故大数据的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量前所未有的大[1]:至少是P(1000个T)以上的数量级;其次的特征是数据种类繁多:有地理位置信息、视频、图片、网络日志和音频等等,这要求人们有更高的数据处理能力;再次的特征为数据价值含量比较低:由于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数据感知无孔不入,形成海量的信息数据,这自然其价值的密度相对较低;最后的特征是大数据的时效性很高:这是大数据挖掘最突出的特征和表现。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人们对数据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全新的挑战,也为人类获得更加全面与深刻的洞察力提供了从未有过的空间与潜力[2]。大数据的处理可以比喻为煤矿的挖掘。煤矿的挖掘收益有很大的区别:煤炭根据煤化程度,可分为无烟煤、烟煤和褐煤三大类,又可再细分为无烟煤、贫煤、贫瘦煤、瘦煤、焦煤、肥煤等诸多小类;而这些煤矿的挖掘成本又大为不一样:按埋藏种类可分为露天开采、地下开采、海底开采三类。故与此类似,大数据的利用也是一种挖掘过程,其处理过程在于“有用”而不是在于“大”,挖掘成本与价值含量因素比数量的庞大更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何利用这些大规模数据成为绝大多数行业赢得竞争的关键。如面临互联网压力之下的传统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数据之时机实现转型;又如大众消费的企业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客户的精准营销;再如做小而美的中小型企业运用大数据平台进行服务转型,等等。 2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压力 现在全国的企业公司之中,中小企业占据绝大部分,是中国经济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因此对中小企业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不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因为客户关系管理从一出现就发生在跨国大公司。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跨部门统一业务管理平台,核心是有机地整合企业公司的市场营销、销售与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成本的原因,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数量不可能太多,而企业公司的负责人一般对客户关系管理项目是不够重视的,因为主要的精力要放在对外业务和内部财务上;而对于运作的基层,绝大多数的销售人员往往只考虑怎样促成交易,不会也不可能对售后服务有较多的关注,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客户没有忠诚感,产生大量的客户逃离;再加上中小企业用人环境一般吸引力不强,人员尤其销售流失率非常的高,这样就经常出现一名前台销售人员的流失同时带走一大批熟客的现象,给企业发展造成重大中断和挫折。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渠道越加开放,导致技术手段与营销手段差别的日益缩小,甚至出现服务与产品日益同质化的趋势。这样,当前市场的竞争必然由“以产品为中心的竞争”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竞争”,竞争的层面也从产品质量和价格向服务演变,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事实上已经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威胁但同时也是一机遇。假若中小企业能够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达至快速地获取市场信息,实现自动化的工作流程以及个性客户服务,从而建立与客户长久、和谐、忠诚的共生共容关系,那么就可以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大数据成为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大平台 客户关系管理从诞生开始就是为大型跨国公司服务的,所以与之配套的CRM软件,十有八九是大而全的系统,包含销售、营销和服务等等各种业务。这些CRM系统必然需要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信息操作人员,在不同时段进行实时业务跟踪,并及时把信息输入到系统中去,这样系统才能实现平稳的自动化流程,精准的个性化分析和服务,从而实现准确的客户挖掘和客户跟踪。对于中小型企业就显得系统庞大与功能繁杂,造成功能的浪费与闲置。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技术、人才等缺乏,加上中小企业本身的运营资金相对不多,又要实现快速发展,因而资金需要多方分配,那些动辄数十万甚至数几百万元的CRM系统,对中小企业来讲就只能是望梅止渴式的奢望。这个难题到当前有了解决的可能,因为大数据时代有一个根本的特点,那就是开放性。即以前原本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在创新的信息技术面前变得随手可得。这就使得傻瓜化的中小企业CRM成为可能,实现实用、易用,不神秘、不复杂,以及维护方便,功能尽可能简单。比如当前兴起的“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as-a-Service)应用模式,其实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流行的如云计算、QQ、微信等。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要实现这种CRM分析功能其实很简单,如组建一个工作QQ群,把所有员工的手机变成移动的工作终端。通过QQ群的历史纪录,对客户信息进行合并与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记住任何一个客户之相关资讯。这样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把客户每一次的信息加以整合,从而实现企业在为客户服务时表现得非常的人性化:在客户生日时,记事本会提醒企业不要忘了给客户寄张生日贺卡,又或者手机日程会提醒办事人员,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客户。又如通过QQ群安排工作日程,之前发生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措施去解决的,进行到了哪一步,QQ日程里的顾客资料库记得一清二楚。每当后续的维护人员在接手的时候,这样就不会有顾客抱怨,对之前发生了什么都要从头说起。这样可帮助后续维护人员熟悉工作情况,尽快地解决客户的问题,也使得公司的服务业务在维护人员变动的情况下,能够保持长久流畅的连续性。还可以在企业网站设立VIP系统,客户在购买第一件产品的时候,就拥有一个长期的VIP账号。第二次只需登录系统,就可以实时选购该企业的产品或者相应的服务,企业也可以根据用户情况,为用户提出更合理化的建议,并且针对性地为客户开发相关产品和增值服务。这样就可以使得客户能一站式购买全部产品,自然不会再考虑其它厂商,对企业的忠诚自然就形成。 4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这为中小企业获得更为深刻而又全面的洞察分析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能。这样,中小企业也可以像跨国大公司一样,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使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善解人意,为客户提供称心如意的服务,进而提升企业的服务软实力。 作者:王瑜 单位: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企业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分析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与日益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手段,企业不得不尝试在产品研发生产领域之外寻找能够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方法与路径。在此过程中,于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展开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开始逐渐被广大企业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企业构建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但是仍有诸多企业在企业营销过程中未能意识到对客户关系展开管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存在有一些企业,虽然意识到了在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但却缺乏实施手段与方式,甚至于实施了错误的方法与策略。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界定与内涵 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质并非是企业对自身客户进行管理,而是企业对于客户所需服务信息的管理。在概念定义上来讲,我们可以将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与客户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分享机制,进而了解客户对于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从而在自身产品研发、生产、推广的过程中做出一系列改变,以便满足顾客需求。在现代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予以构建的商业战略。运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统筹整合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构建以客户为核心的产品研发、生产、营销体系,已经成为了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对于现代企业发展而言,客户关系管理对于企业而言已经不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道关乎企业发展成败的必答题。通过对客户关系管理概念的界定,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企业进行客户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客户信息交流机制的构建。自由市场状态下,顾客即为上帝。因此,上帝需要什么、上帝不满意什么、上帝的想法是什么,诸如以上关于客户思想与需求的揣摩,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无疑应率先予以解答。企业建立客户信息交流机制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其次,对于客户关系管理而言,企业还需对客户市场反馈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分辨,企业需明确哪些是有价值信息,哪些是垃圾信息,哪些又是竞争对手散步的恶意干扰信息。再次,企业需要进一步对市场反馈的有用信息进行研究,提炼出有助于改善企业营销管理的关键性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最后,企业通过调整发展战略,在参与到一段时间的市场竞争之后,还需对自身战略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评估,研判其与预想效果的差距,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关经验。 二、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意义 通过前文对客户管理概念与范畴的界定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企业进行客户管理的过程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同时也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综合来讲,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企业获得自身核心竞争优势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与环境下,企业开展对自身客户关系的管理已经成为了获得自身核心市场竞争优势与能力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与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中,我国企业往往是按照国家相关的经济发展规划或预判一定程度的市场需求来进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这种模式下,企业的生产模式转变往往相对缓慢,对于市场信息与客户信息的重视程度也十分不足。企业如果想建立在市场条件下的核心竞争优势,往往需要依靠于技术研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但是随着信息爆炸与科技多元化发展时代的到来,企业越来越难以实现自身产品在技术与质量领域的绝对领先。面对克隆技术与山寨模式的双重打击,即便某一企业能够维持自身在产品生产研发领域的科技领先,往往也无法取得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企业无疑能够实现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企业可以实现对市场信息与市场需求的进一步的把握,明确市场需求的方向与内容。对于市场竞争形势的准确把握,相当于为企业指明了前进与发展的方向,必将更加有助于企业获得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2.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策略的科学转变 在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中,传统发展模式下的企业往往是根据自身产品调整营销策略。而在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下,市场已经成为了企业能否得到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脱离市场进行的市场营销管理是毫无意义的,在客户关系管理的范畴之外统筹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是不科学的。企业在对客户关系的管理过程中,其行为往往包含多方面因素,既有对市场信息的收集,也有对客户反馈信息的收集。既有对信息的筛选整理,也有对信息的汇总分析。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可以更加明确的掌握自身产品的推广销售信息,进而及时对生产经营战略做出调整。通过良好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决策过程当中,必然能够获得极大助力。 三、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 1.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混乱的成因分析 基于历史与现实原因,我国企业目前的市场营销管理存在整体滞后的现象,客户关系管理的水平相对低下,覆盖率水平较低。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也缺乏一定的实施步骤与发展规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受我国历史发展轨迹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市场化意识并不很强,也未能建立起先进的发展理念。建国以来,受制于我国遭受到的长期战争伤害,为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我国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内,我国企业几乎不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单纯的在国家经济规划的指导之下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当中,其市场化意识并不强。与西方国家自创立就于自由市场中摸爬滚打的企业相比较,我国企业的市场化意识层次还十分低下。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而言,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十分匮乏,企业管理也十分不科学。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过于滞后造成的。我国企业的现代企业发展进程大多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距今不过三十余年。对于摸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构建完善合理的客户关系体制而言,时间无疑过为短暂。通过上文对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滞后性的研究论述,我们得以初步总结出我国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但是综合而言,当前我国企业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客户信息分享管理机制缺失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现代经营理念也在逐渐建立。我国一些企业率先认识到了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对客户信息进行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率先开始尝试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在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诸多企业建立了对客户信息的收集机制。例如客户信息意见反馈系统、客户投诉系统。与此同时,在营销过程当中,一些企业也开始有意识的对客户信息予以记录,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定时采取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的方式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应该说,当前我国企业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形式多样的客户信息收集体系。但是对于所收集信息的处理与应用而言,我国企业还存在有相当大的问题。一般情况而言,在客户信息收集之后企业往往没有对花费大量资源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与应用。信息收集的过程往往是企业员工与营销部门向上级领导展示自身工作的过程,更多的情况下,信息收集的过程只是一种走过场式的行为。在信息收集之后,企业中即没有专门人员对信息进行处理,也没有专门人员对信息进行分析。最终,企业因客户信息的处理机制缺失,造成了自身在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的巨大失误。 四、建议与策略 1.建立客户信息专属数据库 对于企业在对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混乱现象而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客户信息数据库的缺失。因此,在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率先建立客户信息专属数据库。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客户信息收集系统,已经可以较为轻易的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面对收集过程中的信息处理与信息丢失问题,企业应率先构建自身的客户信息专属数据库。通过构建自身的客户信息专属数据库,企业可以对客户信息收集的结果进行汇总与整理。需要对客户信息进行使用时也可以迅速予以调用。更为重要的是,客户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客户个人专属档案的建立过程。通过对客户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企业可以较为轻易的对客户的个人信息予以掌握,对客户在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疑惑、不满予以备案了解。通过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工作,企业也可以在决策过程中依托较为科学合理的统计数据进行决策。有鉴于此,在对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构建客户信息数据库应为一切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的第一步。 2.构建客户关系管理机构 企业必须构建自身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机构。当前一些企业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一系列混乱现象,主要是由于客户关系管理缺乏专人负责,缺乏专业机构负责所导致。对于市场营销部门而言,客户关系管理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内容,而并非是全部内容。即便市场营销部门认真负起了自身职责,其工作所涵盖的管理范围也仅仅只是信息收集、反馈过程,而非是信息的分析整理过程。即便是信息经过了整理,但是其可靠性与稳定性基础之上,信息的保障、分享、保密等问题也仍需进一步予以解决。因此唯有构建客户信息管理机构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客户关系管理问题。通过客户信息管理机构,企业可以明确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职权划分,实现通过专人专科负责的方式对客户信息进行汇总整理。与此同时,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机构也可以从事一定的客户信息处理分析工作。例如在营销部门对客户信息采取问卷调查形式的研究之后,客户关系管理机构就可以对客户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对客户意见进行统计分析。一方面,客户关系管理机构可以将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然后将信息分发至各个单独企业部门,如将客户对产品的改进意见发放给企业产品研发部门,将对产品质量的投诉送达至企业质检部,将对企业客服人员的投诉送达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针对客户所反应的信息及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与意见,进而递送于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决策层,帮助其进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战略决策,最终促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五、结语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已具备了一定市场营销管理意识,并将客户关系管理做为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基于各种原因,一些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对客户关系的管理还存在有一些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国企业唯有克服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惰性与惯性,构建全新的客户关系管理机制与体系,方能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转变自身意识,重视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与研究已经成为了其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唯有将客户需求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不断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构建以市场需要为标准的产品研发生产模式,企业才能真正的实现对客户关系的妥善管理。 作者:朱逸凡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企业营销管理中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与日益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手段,企业不得不尝试在产品研发生产领域之外寻找能够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方法与路径。在此过程中,于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展开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开始逐渐被广大企业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企业构建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但是仍有诸多企业在企业营销过程中未能意识到对客户关系展开管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存在有一些企业,虽然意识到了在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但却缺乏实施手段与方式,甚至于实施了错误的方法与策略。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界定与内涵 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质并非是企业对自身客户进行管理,而是企业对于客户所需服务信息的管理。在概念定义上来讲,我们可以将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与客户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分享机制,进而了解客户对于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从而在自身产品研发、生产、推广的过程中做出一系列改变,以便满足顾客需求。在现代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予以构建的商业战略。运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统筹整合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构建以客户为核心的产品研发、生产、营销体系,已经成为了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对于现代企业发展而言,客户关系管理对于企业而言已经不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道关乎企业发展成败的必答题。通过对客户关系管理概念的界定,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企业进行客户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客户信息交流机制的构建。自由市场状态下,顾客即为上帝。因此,上帝需要什么、上帝不满意什么、上帝的想法是什么,诸如以上关于客户思想与需求的揣摩,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无疑应率先予以解答。企业建立客户信息交流机制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其次,对于客户关系管理而言,企业还需对客户市场反馈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分辨,企业需明确哪些是有价值信息,哪些是垃圾信息,哪些又是竞争对手散步的恶意干扰信息。再次,企业需要进一步对市场反馈的有用信息进行研究,提炼出有助于改善企业营销管理的关键性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最后,企业通过调整发展战略,在参与到一段时间的市场竞争之后,还需对自身战略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评估,研判其与预想效果的差距,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关经验。 二、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意义 通过前文对客户管理概念与范畴的界定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企业进行客户管理的过程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同时也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综合来讲,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企业获得自身核心竞争优势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与环境下,企业开展对自身客户关系的管理已经成为了获得自身核心市场竞争优势与能力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与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中,我国企业往往是按照国家相关的经济发展规划或预判一定程度的市场需求来进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这种模式下,企业的生产模式转变往往相对缓慢,对于市场信息与客户信息的重视程度也十分不足。企业如果想建立在市场条件下的核心竞争优势,往往需要依靠于技术研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但是随着信息爆炸与科技多元化发展时代的到来,企业越来越难以实现自身产品在技术与质量领域的绝对领先。面对克隆技术与山寨模式的双重打击,即便某一企业能够维持自身在产品生产研发领域的科技领先,往往也无法取得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企业无疑能够实现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企业可以实现对市场信息与市场需求的进一步的把握,明确市场需求的方向与内容。对于市场竞争形势的准确把握,相当于为企业指明了前进与发展的方向,必将更加有助于企业获得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2.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策略的科学转变 在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中,传统发展模式下的企业往往是根据自身产品调整营销策略。而在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下,市场已经成为了企业能否得到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脱离市场进行的市场营销管理是毫无意义的,在客户关系管理的范畴之外统筹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是不科学的。企业在对客户关系的管理过程中,其行为往往包含多方面因素,既有对市场信息的收集,也有对客户反馈信息的收集。既有对信息的筛选整理,也有对信息的汇总分析。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可以更加明确的掌握自身产品的推广销售信息,进而及时对生产经营战略做出调整。通过良好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决策过程当中,必然能够获得极大助力。 三、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 1.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混乱的成因分析 基于历史与现实原因,我国企业目前的市场营销管理存在整体滞后的现象,客户关系管理的水平相对低下,覆盖率水平较低。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也缺乏一定的实施步骤与发展规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受我国历史发展轨迹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市场化意识并不很强,也未能建立起先进的发展理念。建国以来,受制于我国遭受到的长期战争伤害,为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我国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内,我国企业几乎不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单纯的在国家经济规划的指导之下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当中,其市场化意识并不强。与西方国家自创立就于自由市场中摸爬滚打的企业相比较,我国企业的市场化意识层次还十分低下。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而言,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十分匮乏,企业管理也十分不科学。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过于滞后造成的。我国企业的现代企业发展进程大多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距今不过三十余年。对于摸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构建完善合理的客户关系体制而言,时间无疑过为短暂。通过上文对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滞后性的研究论述,我们得以初步总结出我国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但是综合而言,当前我国企业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客户信息分享管理机制缺失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现代经营理念也在逐渐建立。我国一些企业率先认识到了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对客户信息进行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率先开始尝试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在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诸多企业建立了对客户信息的收集机制。例如客户信息意见反馈系统、客户投诉系统。与此同时,在营销过程当中,一些企业也开始有意识的对客户信息予以记录,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定时采取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的方式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应该说,当前我国企业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形式多样的客户信息收集体系。但是对于所收集信息的处理与应用而言,我国企业还存在有相当大的问题。一般情况而言,在客户信息收集之后企业往往没有对花费大量资源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与应用。信息收集的过程往往是企业员工与营销部门向上级领导展示自身工作的过程,更多的情况下,信息收集的过程只是一种走过场式的行为。在信息收集之后,企业中即没有专门人员对信息进行处理,也没有专门人员对信息进行分析。最终,企业因客户信息的处理机制缺失,造成了自身在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的巨大失误。 四、建议与策略 1.建立客户信息专属数据库 对于企业在对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混乱现象而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客户信息数据库的缺失。因此,在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率先建立客户信息专属数据库。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客户信息收集系统,已经可以较为轻易的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面对收集过程中的信息处理与信息丢失问题,企业应率先构建自身的客户信息专属数据库。通过构建自身的客户信息专属数据库,企业可以对客户信息收集的结果进行汇总与整理。需要对客户信息进行使用时也可以迅速予以调用。更为重要的是,客户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客户个人专属档案的建立过程。通过对客户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企业可以较为轻易的对客户的个人信息予以掌握,对客户在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疑惑、不满予以备案了解。通过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工作,企业也可以在决策过程中依托较为科学合理的统计数据进行决策。有鉴于此,在对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构建客户信息数据库应为一切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的第一步。 2.构建客户关系管理机构 企业必须构建自身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机构。当前一些企业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一系列混乱现象,主要是由于客户关系管理缺乏专人负责,缺乏专业机构负责所导致。对于市场营销部门而言,客户关系管理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内容,而并非是全部内容。即便市场营销部门认真负起了自身职责,其工作所涵盖的管理范围也仅仅只是信息收集、反馈过程,而非是信息的分析整理过程。即便是信息经过了整理,但是其可靠性与稳定性基础之上,信息的保障、分享、保密等问题也仍需进一步予以解决。因此唯有构建客户信息管理机构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客户关系管理问题。通过客户信息管理机构,企业可以明确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职权划分,实现通过专人专科负责的方式对客户信息进行汇总整理。与此同时,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机构也可以从事一定的客户信息处理分析工作。例如在营销部门对客户信息采取问卷调查形式的研究之后,客户关系管理机构就可以对客户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对客户意见进行统计分析。一方面,客户关系管理机构可以将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然后将信息分发至各个单独企业部门,如将客户对产品的改进意见发放给企业产品研发部门,将对产品质量的投诉送达至企业质检部,将对企业客服人员的投诉送达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针对客户所反应的信息及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与意见,进而递送于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决策层,帮助其进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战略决策,最终促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五、结语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已具备了一定市场营销管理意识,并将客户关系管理做为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基于各种原因,一些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对客户关系的管理还存在有一些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国企业唯有克服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惰性与惯性,构建全新的客户关系管理机制与体系,方能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转变自身意识,重视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与研究已经成为了其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唯有将客户需求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不断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构建以市场需要为标准的产品研发生产模式,企业才能真正的实现对客户关系的妥善管理。 作者:朱逸凡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管理软件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管理软件企业的客户比较多,不能同样对待,要将客户分成不同的等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使用Microsoft公司的Vi-sualStudio2012集成开发环境进行开发,数据库采用了微软公司的SQLServer201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建立瀑布模型。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客户管理、投诉管理、商机管理、市场管理等。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使用,对客户进行关心、关怀和关爱,让客户成为管理软件企业的忠诚客户,为企业创造效益。 关键词管理软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开发 一、引言 任何一家软件企业都希望自己的软件卖得越多越好,管理软件企业也不例外,管理软件中一般就包含客户关系管理,所以管理软件公司应该把客户关系管理这一模块功能做好,自身的客户关系更应管理好。现代的企业营销都非常重视与客户的关系,不像早期对待客户,只要把产品销售出去就万事大吉了。如果把产品销售出去就对客户撒手不管,客户的满意度势必会很低,客户非常有可能放弃对供应商的期望,下次购买会转向其他厂商。而企业丢掉了老客户,去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保持一个老客户的7~10倍。所以企业把产品销售出去以后,还要做好售后服务,对客户进行关心、关怀和关爱,让客户始终感觉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是最好的,下次还要到本公司来买,让客户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产生黏性,即使竞争对手采用了低价等促销、给回扣等策略,也抢不走本公司的黏性客户。对于还没有买过本企业管理软件的潜在客户,要尽量去争取,将成功概率不太高的商机变成真实的订单,将潜在客户变成初单客户。为将初单客户留住并成为忠诚客户、永久客户,企业要对客户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达到客户满意度,才能转化为忠诚度,变成固定客户。但有些软件企业,如用友软件和金蝶软件,他们的客户非常多,对所有的客户都一视同仁是不现实的,只能将这些客户划分成几类,如采用80/20法则(也叫帕累托法则),将客户划分成A、B、C三类,其中20%的客户能够为企业创造80%的收益,这类客户被定为A类,因为其对企业的效益贡献最大,要重点进行关心照顾;而C类客户是那些数量较多,但购买的产品功能子系统和模块较少,或客户端数量较少,对企业的效益贡献不大,这类客户就不用过多关心;而B类客户介于A类和C类之间,没有A类创造的效益多,但比C类贡献的收益多,因此,对B类客户的关心程度介于A类和C类之间。有些管理软件企业对客户的维护过多依赖于销售人员的个人关系,但当这些销售人员离职后,这些销售人员会把他们负责联系的客户也带走,尤其将优质大客户带到企业的竞争对手那里,无疑会对本企业造成重大的打击,产生重大的损失。如何让企业的客户不会随着业务员的流失也流失掉,是企业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开发一款记录所有客户档案信息的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软件并充分执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二、需求分析 通过走访多家管理软件公司,针对他们提出的各项需求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管理软件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功能如下:1、客户档案管理功能对客户所有的信息进行记录,记录客户编码、客户名称、客户简称、联系人、地址、税号、开户银行等信息。2、联系人管理功能记录联系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联系人称呼、籍贯、职务,甚至个人爱好、家庭关系也尽可能记录,为的是今后能够帮助联系人解决家庭成员的治病、升学等问题,体现企业对联系人个人的关心、希望联系人能够购买本公司的产品,成为本公司的忠诚客户,为本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3、客户投诉管理记录客户投诉信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对投诉问题进行跟踪,可以实时查看投诉问题的解决进程,是否已解决,解决后客户是否满意等。对于客户投诉的产品问题,要找出质量原因,确定是退货还是换货处理,需要多长时间能够解决,能否派软件工程师上门服务。如果客户投诉的是人员服务质量和态度问题,要调取客户服务电话录音,判别主要责任是否是本企业员工,如果是本企业员工的态度比较恶劣,要对其进行惩罚,如要求其给客户道歉,扣罚奖金等。4、商机管理录入商机,确定成功概率,如果成功概率较大,就竭尽全力去争取。为使商机转化为订单,举办商机活动,联络与潜在客户的感情,在商机活动中经常赠送给客户一些礼物,将购买礼物花费录入到商机费用中。5、市场管理录入产品意向,如潜在客户经过电话、朋友介绍、媒体广告、网站宣传、手机App广告等多种方式得知产品信息,流露出购买意向。将这些意向录入系统,供业务员后续追踪。6、基础信息管理对用户信息、人员档案信息、部门档案信息等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 三、总体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的具体功能设计出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四、详细设计 1、实体分析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出有如下主要实体:(1)用户(用户ID、用户名、密码、权限等级)。(2)人员档案(人员ID、人员姓名、行政部门、人员属性、证件类型、证件号码、职务、性别、籍贯、联系电话、出生日期、工资级别、是否业务员、是否操作员、E-mail地址、家庭住址、QQ号、工位、办公电话)。(3)部门(部门编号、部门名称、负责人、部门属性、部门类型、电话、传真、地址)。(4)客户档案(客户编号、客户简称、客户名称、所属分类、所属地区、所属行业、客户总公司、客户级别、客户法人、币种、税号、分管部门、专管业务员、电话、传真、邮政编码、地址、联系人、E-Mail地址、结算方式、发运方式、发货仓库、信用级别、ABC分类、信用额度)。(5)联系人档案(联系人编号、联系人姓名、联系人称呼、性别、籍贯、职务、生日、爱好、办公电话、移动电话、家庭电话、工作地址、家庭住址住址、电子邮件、备注)。(6)投诉(投诉编号、投诉时间、投诉客户、投诉方式、重要性、处理期限、投诉内容、图片、联系地址、联系电话、E-mail地址、监督人、投诉对象、投诉产品、客户投诉内容、事实描述、投诉进程、处理时间、处理说明、处理方式、责任部门、责任人、客户满意程度)。(7)商机(商机编号、商机主题、客户名称、联系人、成功概率、商机来源、商机重要程度、负责人、负责部门、物料编号、数量、单价、总价格)。(8)商机活动(活动编码、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客户、联系人、销售阶段、活动安排人、活动执行人、活动地址、计划开始时间、计划完成时间、实际开始时间、实际完成时间、活动内容、提前提醒期)。(9)费用支出单(支出单号、支出日期、客户名称、销售部门、业务员、费用项目、支出金额、物料编号)。(10)产品意向(意向编号、客户名称、联系人、地址、电话、意向来源、意向主题、意向产品、是否确认、确认结果、确认人、意向负责人、创建意向时间,是否升迁为商机)。2、数据库表设计根据实体内容,设计如下数据库表:(1)用户信息表(UserInfo)(2)人员档案表(PersonnelInfo)(3)部门表(DepartmentTable)(4)客户档案(CustomerFile)(5)联系人档案(ContactPerson)(6)投诉(Complain)(7)商机(BusinessOpportunity)(8)商机活动(OpportunityActivity)(9)费用支出单(ExpenseBill)(10)产品意向(ProductIntention) 五、结论 管理软件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了基础信息管理、客户管理、投诉管理、商机管理、市场管理等功能。功能设计合理、内容很完善,管理软件企业按照该系统的管理理念实行管理,将会使潜在客户逐步发展成为正式客户,并能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黏性客户,为软件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 作者:吕洪林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与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钢铁企业也进入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钢铁企业不仅面临着众多机遇,还有不少的挑战。国际市场经济是动态变化的,我国钢铁企业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钢铁量增长快速,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据统计,到2013年我国的钢材产量就已经突破了10亿吨。再者,我国的钢材生产技术水平已经明显提高,如宝钢、武钢、均已到达世界先进水平。而销售渠道也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网络化,同时销售链的发展,促进了物流配送服务的推进。但是,钢铁企业的综合成本上升,企业竞争环境恶化、市场萎靡等原因,也推进了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而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对于钢铁企业的转型有着重要发展意义。 关键词:新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钢铁企业;转型升级 我国的钢铁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也受到了产能过剩、负债高、成本大、利润低等困扰,且形式十分严峻,许多钢铁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钢铁行业中生存发展,就必须把握住当前形势下的发展机遇,就要从在市场中打价格战,低端产品过剩,造成亏损的是市场圈中跳出,积极提高产品的利润,建立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完成生产导向性的企业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为市场导向性的转变。而新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实施,就是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一、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所谓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就是钢铁企业要以客户价值为中心,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等管理手段来经营与客户的关系,以销售、营销、服务等一系列的进程来发展和维护客户的交互关系。由于钢铁企业的飞速发展,经营范围广泛,其客户数量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但是,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仅仅采用相同的办法对客户进行管理,那么,不仅增加了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还可能因此服务上无法提升,使得老客户流失。目前,我国的钢铁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上存在着以下问题:(1)客户管理制度较为落后,传统的客户管理大致是客户档案建立,分析客户资料,维护客户关系。但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客户管理,缺乏灵活性,较为死板,对所有客户都一视同仁。就会造成对客户管理的管控不到位,无法找出精准客户,使得客户关系维护混乱,出现无法留住老客户的现象。(2)钢铁企业的员工对客户的维护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客户,由于没有建立其完善的制度,以至于员工对客户关系的认知和意识都严重不足。无法借助营销的基础来发展和维护更多的客户。总得来说,就是对客户意思淡薄,并且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客户发展战略。这也是流失客户的原因之一。 二、新型客户关系管理对钢铁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形势下,客户资源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目前的市场竞争激烈,各类产品层出不穷,仅仅依靠产品质量是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下站住脚跟。如今已经是信息电子科技的时代,在我国的许多行业,例如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运输等均以采用客户信息管理。而我国的钢铁产业,由于受到了传统钢铁销售思想的束缚,多数时候均制定“以产定销”的计划。这样的销售计划是不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的。那么,是不是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就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呢?其实不然,许多钢铁企业还在实施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没有任何的针对性,在操作上、规范上、专业上仍旧存在许多不足,以至于没有激发出客户关系中巨大的能量所在。而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是采用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技术应用到钢铁企业中,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这样的客户管理形式,是适应当前钢铁企业现状的,采用新兴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来完成战略及直供客户为主要对象的渠道模式,可直接接触终端客户,优化原有的客户管理体系。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是需要与稳定的,一定数量的客户群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才能够专注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仅仅是按期交货,质量合格等服务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快速处理客户疑问、无缝对接客户需求等,以获得更多的优质客户。而客户的水平就是决定企业转型以及产品品质的关键点。只有在质量与服务双重满意的情况下,才可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以促进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三、新型客户关系管理对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应用 1.建立有效的客户信息档案。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中也有建立客户信息档案,那么为什么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呢?那是因为传统的客户信息档案建立仅仅是客户的基本情况以及数据,没有其他更多的信息,这样将所有客户都统一建立方案,没有区分,就无法正确的分析客户资料,了解客户需求。而新型的客户信息建立,除了传统的信息外,还要记录客户的经营过程和变化,定期的评估客户资料,并为客户进行分类,实施优胜劣汰的制度,选出精准化客户。2.建立个性化客户回馈。首先要强化信息的分析和挖掘,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分类录入。钢铁企业对于客户要实施客户回访,通过信息收集、购买状况、售后服务等一体化服务,完善客户关系维护。对于首次合作的新客户,要切实了解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的需要制定出双方获利的产品销售计划。对待老客户,至少每一年都要进行回馈、走访,收集、整理老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快速给出对策,同时根据市场来拓展高效的产品市场,逐步实现精准化营销。同时,可以为老客户制定相对于的产品计划,可将高端的新产品以优惠价格予以老客户,一边介绍企业的动态,以促进双方的继续合作,稳固与客户的关系。3.打造卓越服务体系。在客户关系上,要放眼市场,树立大营销理念,并打造贯穿于售前、售中、售后的全程服务体系。建立各项服务窗口,实现技术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各生产制造部门、地区及海外公司同步服务,让客户能够透明的了解到钢铁企业的服务模式,推动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部门的优化,提高服务质量。CRM系统的实施,可实时提报用户需求、及时处理用户抱怨信息,,以优化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增强客户的忠诚度。不仅如此,CRM系统的应用,还能解决管理问题,通过加强内部培训,让全体员工意识到客户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有助于员工的执行力,以及增强服务的质量。4.完善营销组织机构。除了新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实施,还要完善营销组织机构。销售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分工合作,技术服务人员负责收集客户的信息,开展产品认证;销售人员要协调生产和销售,两者不可缺一。技术服务人员要及时掌握市场与产品的动态,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将了解到的情况快速的反馈到销售人员处,再由销售人员及时的跟进生产,拓展销售渠道,对接客户需求。因此,完善营销组织机构可促进客户销售的战略制定。 四、结语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钢铁企业想要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下生存和发展,就要正视自身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处在的情况,并结合市场环境、技术水平等因素,利用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最大程度的拓展新客户,维护老客户,推动形成客户需求导向的营销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重视客户关系,以提高客户服务,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孙岷 单位:宝钢股份营销中心客户与产品服务部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三维设计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 1.三维设计软件的科学选择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需要进行应用的三维设计软件是一种集成化的系统。对于三维设计软件的科学评测,应从这么几个方面分析:第一,系统综合性功能:主要是指设备驱动、图形显示、图形管理、绘画等功能。第二,二维图形功能:主要是指必要的绘图、编辑、标准、辅助功能等。第三,三维造型、零件设计功能:主要是指线框、曲面、实体等多方面的造型功能。第四,装配功能:主要是指基本规模、约束、干涉检查等功能。第五,二维及三维模型的关联功能:主要是指运用三维模型的建立进一步生成相应的二维图形。 2.水利水电工程中三维设计方法的应用 2.1CATIA的应用 2.1.1CATIA的应用功能CATIA三维设计平台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为曲面设计、内部结构设计、施工工程设计、知识工程四大工程包。第一,曲面设计包。此工程包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为:对工程设计所涉及到的不同地形、地质的建模问题进行科学妥善的解决。主要包括的内容为对复杂型曲面、曲面变形、逆向工程等进行设计。同时在应用中还可对地面建模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较为完整的导入及处理,从而预测生成地质建模数据。通过相关的地质模型进行数据的科学计算,确保整个工程设计中地质、水工、施工等多方面的信息数据得以结合,其应用价值极佳。第二,内部结构设计包。此工程包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针对问题为坝工部件的合理设计,能够完成较为复杂的曲面设计工作。同时还可实现参数及模板化设计,为坝体的建模创设一个较为直观且高效的环境。对于设计的整个过程及方法能够进行捕捉及重用操作,进一步提升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速率及整体质量。第三,施工工程包。此工程包在应用中主要针对的问题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整体布置问题,能够提供曲面、地质设计的布尔运算功能,对水利工程的建筑物进行全面设计,并对其相互之间存在的影响关系充分考量。第四,知识工程包。此工程包的主要应用价值为对模板化的设计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的解决,而且能够应用重用特征设计功能。在CATIA中加入部分设计经验及规则制度,为后续设计提供帮助。从而进一步将工程设计的盲目抓瞎化成功转化为规范科学化。与此同时,还可将整个工程设计的速度进一步提升。 2.1.2CATIA的水利工程设计(1)零部件设计。水工的零部件设计主要是指对工程内部的各部分进行实体型的造型设计,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对工程模板进行初稿绘制,在对工程设计要求充分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部分模板进行二维图的绘制。第二,运用软件中已具备的零件设计模块对各个工厂模块进行造型。与此同时依照零件外形之间存在的拓扑关系进一步明确其相应的特征,完成模型制作。第三,依照水工设计要求对模块自身的辅助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操作,进而完成相应的造型工作。(2)装配设计。装配设计同样也是分为三大步。第一,将工程设计中所需运用的零件进行模块导入。在整个导入过程中,可以运用相关的对称工具完成对零件的复制工作,以此加强零件模型的导入速度。第二,在对装配关系充分掌握明确的基础上对工程设计中的零部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如角度、间距、同轴等。此工作进行中需对各零部件的具体位置认真校对检查,以此确保其约束具有极强的准确性。第三,对零部件存在的组装缺陷问题进行认真检验,确认零件装配中是否存在不必要的冲突性问题。如发现冲突问题,则应及时对其进行科学调整,对工程设计细节进行补缺完善。 2.2ANSYS为基础的三维有限元应用 在水工设计中应用ANSYS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应用价值极为优良。而且ANSYS得应用发展具有与时俱进性,能够随着时代科技的逐步发展而发生变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整个水工设计整体效率及质量,帮助工程企业获取到最大化的合理经济收入,其应用发展潜力极大。此设计方式的应用步骤为:将小特征层上存在的面、线关键点一一去除,之后再寻找出具有此特性的相关边界线,促使其成为一整条线,形成一个较大面积的曲面。运用相关工具自身所具备的打断功能进行与曲面相连线的制作。运用制图工具将所有的线进行结合,进而形成一个较小面积的曲面。此种类型的图形制作能够促使各个面之间都存在所需的公共线及点[3]。完成模型导入操作后,其所显示出的图形影响较为模糊,在相关制作工具中完成实体命令的输入后,便可看到细致化的工程设计模型。在ANSYS中导入零件设计模型,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修改及网格剖分,便完成了大致的三维建模设计。 2.3三维设计方法在水工设计中的应用 实例某个水电站其自身的进水口组成部分为进水引渠及塔。进水塔所采用的取水方式为双层取水,长宽值分别为226m及31.48m。塔顶高度值为821.8m,建基面的高度值为735.2m。此水工所在地域的地基岩体主要为微风化的花岗岩、沉积角砾岩,具有较为良好的完整性。相关设计人员对此工程运用CATIA三维技术进行了零件及装配设计。与此同时还运用其内部所具备的模块帮助设计人员进行了载荷的添加及约束操作。如此一来,便能够帮助设计人员进行有限元初步分析,对整个工程设计进行了验证。另外,工程设计人员运用三维设计技术ANSYS进行了设计模型的数据调整修正。最终获取到了极为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设计建模,为其实际设计提供了参考帮助。 3.结语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为了获取到较为优良的设计成效,相关设计人员头脑中出现的多为三维建模。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运用三维设计方式能够帮助理顺水工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将设计形象较为充分细致的展现于设计图之上,在提升整体设计效率的同时,将具体的设计形状具体全面的展现出来,为工程数据的计算提供帮助。在实际水工设计中进行三维技术的应用,能够科学提升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尽可能地将资金投入合理化的降到最低,对设计成果充分利用。不难预见的是,三维设计方式在其今后的发展中会更为广泛的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为整个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龚刚 邓荣欢 张宪林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分析 一、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常见的问题 1.1设计时所收集的资料不充分 对于中小型水利水电建设所在地的资源环境、人文环境等都是设计的主要根源,是设计者必须掌握的基本依据,因此,这些建设地区基本的环境基础资料都是设计者进行后续设计的关键,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资料。然而,有的设计者在设计时为了节省时间和降低设计成本,并没有对项目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而是采用以往的资料,或者类似的项目资料进行参照,再根据参照资料进行设计。根据不确切的资料设计出来的项目方案,最终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水力的计算、参数的引用以及人文资料的参考等,这些数据的不准确性,导致了最终设计结果的不精确,会使得坝址选定、电站结构形式选择、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确定、输水建筑物的布置等与实际的情况不相符合,最终产生严重的后果。 1.2实地勘察结果不符合实际 一些中小型水利水电项目的设计部门由于工作人员较少,时间紧促,于是在实地勘察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进行勘察记录,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性。工作人员在勘测过程中,布点稀少或者钻探深度不够,有的甚至只是进行了土地测绘没有对地质状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最终使得电站厂房、溢洪道、冲砂闸、船闸等建筑物布置难以趋近合理。 1.3设计人员的经验缺乏、设计观念不完善 中小型水利水电项目的设计基本上都是由几个设计者或者多个不同专业的设计者共同研究完成的。由于工作人员的负责领域不同会造成沟通不及时从而难以协调的问题。水工建筑、金属结构及安装等各个专业都是单独自行设计,由于相互沟通得不及时,会导致各个环节衔接的不稳妥,造成整个水利枢纽设计的配套不合理,从而导致多处需要返工的情形。另外,设计人员设计的观念不完善,使得前期设计与后期设计不能合适的衔接上,也会使得后续工程难以继续。由于前期工程的各个工程以及工序安排的不合理,使得前期项目的承载能力过低,使后期的项目难以利用已完的建筑物,甚至还受到已完建项目的制约,给后续施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4概算编制可操作性差 概算编制说明应体现工程概况、投资主要指标、编制原则及依据。然后现在的很多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概算编制却过于简单,并不能够对细节进行详细的描述,只注重于形式,不注重细节。潦草的概算编制使得接下来的工程审查核定等难以准确定额,难以确定评估的正确性。 1.5对于单价分析的不准确 工程造价人员在对单价进行分析时,没有按部就班的对实时单价进行评估分析,而是为了方便直接采用了以往的单价分析表或者其他类似项目的单价进行分析。并没有对当时的材料进行市场价格的调整,从而致使了某些项目的单价不准确,对工程的投资产生了影响。 二、相关对策 1)设计时所收集的资料不充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进行处理。根本原因是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错误的估计了水利工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一旦出现设计的难题将很难解决,至少在短期内很难解决。首先,要与国内著名的图书馆和相关高校建立合作机制,这样可以利用图书馆中的馆藏图书,更重要的是可以搜索相关学术成果、期刊、论文。这相当于在全世界范围内搜索材料进行准备。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设计人员的科学素养和对规范的掌握程度。尽量的避免主观臆断,要根据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后,整理出一整套适合的材料。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水利设施建设的地点的重要参数的收集要长用科学的方法,要结合试验的理论来进行现场资料的收集。只有这样,才能拿到准确的实际资料,配合着对相关文献的查询和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科学技术中的世界上最新研究成果,对水利设施的设计进行合力计算和优化设计。 2)在实地勘察时,要尽量让操作熟练的工作人员进行,并且在测量时要严格的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每一步操作。各级设计部门要积极引进和采用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勘察设备,配备优秀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着重搞好前期的勘察和勘测工作。在设备上要提供与操作人员水平相当的设备。落后的设备准确度较低,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而过于先进的设备虽然结合了更多的技术手段,但是可能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脱节。要查用操作人员最熟悉最熟练的勘测手段,进行现场勘测。同时要保证各项水工建筑结构物、水利电气、水利机械等达到配套、合理、系统、完善,使工程无论是在等级上还是防洪能力上,还是抗震设计烈度方面,以及建成后的水利运行、工程管理上,都能达到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进一步保证工程项目效益的有效发挥。 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是一项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的工作,相关的人员要加强自身对设计的整体把握,并且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要和世界先进的技术拉近差距。a.要积极学习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水利建设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并且要组织操作人员定期的进行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要做到技术与时俱进,及时的更新设计思想,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b.要注重设计部门高、精、尖的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起通过高、精、尖技术人才在工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帮助各部门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并完成技术含量高、设计结构更复杂的水利项目。c.每一个设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要注重日常相关工程资料的整理和积累,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资源库。在实际的应用中才能拿出对于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便于自身业务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三、结论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设计部门在整个建设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好的合理的设计是好的工程的决定因素。而且工程设计需要要很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作为支撑。本文针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常见的设计时所收集的资料不充分、实地勘察结果不符合实际、设计人员的经验缺乏、设计观念不完善、概算编制可操作性差、对于单价分析的不准确等问题提出来相关的解决方案。总体来讲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作者:孙志红 刘江良 单位:金华市婺东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探讨 摘要: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在近几年得到了高度的关注,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比较突出的。可是在某些组成部分的设计当中,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质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以至于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后,未按照工程预期效益来发展,整体上所产生的恶性循环比较突出,甚至是对当地的民生发展构成威胁。考虑到我国目前正处于上升期,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处理应该朝着更高的目标来奋斗。本文针对如何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展开讨论,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提升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质量提升虽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还是有很多的路径可以遵循。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讲,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度、自身造成的影响等都是非常突出的,我国当前建设工作紧密开展,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核心组成部分,必须在设计工作上进一步的提升。一般而言,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应从客观上出发,减少各方面缺失与不足,将各方面影响因素合理调整,提高工程建造的可行性、可靠性。 1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设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现代化的工作中,几乎所有的设计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模型来完成,可是最终的操作依然要落实到设计人员的头上。就调查的结果来看,很多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单位在工作人员层面上,表现出了设计水平、思维的较大差异化现象,设计人员本身的业务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问题。首先,理论研究人员过多。目前很多设计人员虽然具备了执业资格,可是一纸证书并不能说明什么,设计人员并没有深入的考察分析,没有在资料、数据上大量的调阅和研究,设计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难度特别高。其次,设计人员过分注重现场效果。我国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关注度较高,很多的实践研究人员会特别注重现场的施工效果,模拟出了较多的设计方案。与理论融合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较大的矛盾,届时造成的冲突现象难以在短期内解决。 1.2缺乏足够的质量意识 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质量意识缺乏是一项非常严重的主观问题。很多人都在将自身的工作做好,力求达到质量上的最优状态。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整体,每个人设计的一部分都达到最高的质量状态,在方式方法上、思维模式上就会出现很大的不同,最终的水利水电工程将会在设计上表现出衔接上的错误,造成的安全隐患和质量危机是非常严重的。缺乏质量意识还表现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没有从最新的研究成果来出发。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充分意识到了综合工作产生的积极意义,在地质勘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如果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仅仅是在设计本身努力,丝毫不考虑到其他条件的限制影响,产生后果严重。 1.3设计团队缺乏有效交流,责任感较弱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质量当中,有些设计团队在接到项目以后,没有从大局出发,在各个方面简单的执行,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完成,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方案出现了严重的“拼凑”现象,促使很多工作都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良好的效果。分析认为,设计团队缺乏有效交流,责任感较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团队本身具有不协调的现象,设计人员之间的理念、矛盾非常严重,互相之间不愿意妥协;各自负责的部分,即便是紧密相连,也没有进行积极的探讨和分析,在实地调研上出现了方向的偏差。第二,设计人员的责任感并不突出,单纯的做好自身的工作,丝毫不考虑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现阶段的水利水电工程要求在设计上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来执行,个人负责的部分即便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合作伙伴的部分无法有效配合时,也会对工程的整体设计造成严重的影响。 2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的提升对策 2.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场地情况十分复杂,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前做好现场的实地勘察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才能够更符合工程实际。在设计阶段前期准备时,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对工程所处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考察,并做好相关方面的数据记录,为设计阶段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这些数据也是设计方案优化对比需要考虑的方面,有效控制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投资计算不精确等问题。如三峡地下电站多计投资3.3亿元存虚计工程量等问题。2015年9月,根据相关新闻报道,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调减27552.1万元,占决算草案列示该项投资的10.82%。一是虚计工程量、单价或超出合同约定多计费用等,造成多计投资4185.62万元;二是多计预留尾工项目投资23208.29万元;三是混凝土对外销售收入未按规定冲减投资158.19万元。 2.2提高设计人员责任感 现如今,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设计人员的责任感虽然是一项主观影响内容,如果在该方面表现为缺失的现象,很容易在今后的工作中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是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将设计人员的责任感进行不断的提升。首先,工程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必须是正规的设计方面的人才,不能以次充好,对设计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水平的综合考量,开展责任心的培训工作,要让责任的意识深深地刻在设计人员的脑海里,不再出现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当中缺工少料以及设计人员不进行实际的调查,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缺乏对设计方案的仔细审核与优化的工作,导致工程的设计方案与实际的工程实际不符,从而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2.3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工程项目流程 目前有很多地方的水利水电工程都在设计质量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不仅推动了当地建设的进步,还对相关行业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分析认为,有必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的加大监管力度,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流程得到规范化处理。首先,国家相关部门的人员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进行强效监管。有些环节可以灵活设计,有些环节则必须满足国家规范的标准,只能更好,不能下降。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对将来的施工、运行、维护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只有在监管力度上保持足够,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上更好的拓展。其次,项目流程一定要规范化。有些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为了片面的追求设计速度,开始通过颠倒次序的拼接方法来完成,这种现象必须得到彻底地杜绝,要求设计单位、设计团队、设计人员都严格按照项目流程来实施设计,要阶段性的评审观察,符合要求以后,才能施工落实。 3结语 今后应将工程设计进一步的优化,从设计管理、设计体系、设计规范等多个方面来开展干预,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质量进一步提升。 作者:梁军强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兰水利水电建筑设计院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水土保持理念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共工作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设计是施工的基础,如果设计没有将水力水电工程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那么就会出现较大的问题,现在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需要将水土保持理念有效的结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水土保持理念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可以有效的将水利水电的设计工作做好,对水力水电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力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环境保护 水力水电工程设计工作是水力水电工程施工的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一工程工作做好,怎样将水土保持工作和水力水电设计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将环境保护工作做好,保护环境,在水利工程中加入水土保持理念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此,本文主要站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角度出发,将水土保持理念有效的融入进去,从而达到了理想的目的。 1水土保持理念的概念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不断发展,采取水土保持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水土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水土出现流失的情况,致使环境产生破坏的现象,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1.1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原则 水土保持理念在实施时有一定的原则,给予正确的指导方针。首先,要求明确实施水土保持理念的目的,在施工之前对工程环境和水土分布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预测施工期间及施工结束后会遇到的状况,提前做好预防方案,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制定不同的方案。 1.2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目的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将水土保持理念有效的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可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刺猬,还对不同方案的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该环保理念的实施,可以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而起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2理念目的 水土保持理念的应用有着其自身明确的目的。通常来说水土保持理念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更好地考察和确认我国的水土保持区划,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按照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和情况来分别提出其水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向。除此之外,水土保持理念的主要应用目的还包括了确定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和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地区与重点项目,在确认治理目标后合理进行治理所必须的步骤。另外,根据我国行业规划战略和环境保护策略来找出适合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的比例和位里也是水土保持理念应用的重要目的之一。 3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3.1水土流失预测工作的开展 相关单位在开展施工的前期阶段,就应当对水土区域做好详细的规划,进而可以有效的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这样做也是为了将水土保持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一定会对地基以及排水系统开展开挖工作,这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水体流失的现象。因此,相关人员在施工的前期阶段,应当对破坏程度做好全面的掌握,并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减少水土流失的概率,避免成本的浪费。就废渣废屑而言,希望可以恢复到以往的模样,亦或是将有关植物种植在上面,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预防水土流失的现象。 3.2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方案 不同的区域,施工方案有所差异,但是目的均是保持水土,防止流失。比如一些盐碱地土质较为疏松,要进行土质改良,利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防风固土。除此之外,对开挖的土充分的利用,减少外来土质的利用,再结合工程学,合理建设稳固的边坡、河道等设施。 3.3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开展水利水电的施工应当对生态环境引起必要的重视,这同样也是提倡水体理念的主要途径。从客观角度出发,避免大风大雨的情况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可以从外在因素着手,减少水土流失的情况,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因此,相关单位在开展施工时,要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提高施工水平。首先,相关人员需要对当地的具体环境有一定的认识,然后对植被进行合理的种植,将施工面积做好详细的规划,最大程度避免施工用地的过度浪费。相关人员在开展施工的过程中,对设备做到规范操作,避免破坏植被。当施工全部完毕以后,就需要利用废弃的土层来做好相应的压实工作。此外,相关人员还需要将施工现场的杂物处理干净,减少环境的污染。 4水利水电工程优化设计应用 4.1弃渣场的水土防护工作 相关人员在对弃渣场进行水土防护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几种措施:第一,在弃渣场的两边或者是排水沟附近,将堆渣做好适当的安置工作,最大程度避免占地面积的过度占用,而且将废渣进行铺平,依据工程的具体规划,而合理的选择所要种植的制备,尽可能避免水土出现流失的情况,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的几率。与此同时,相关人员在对收集数据时,将废渣做好相应比例的放坡工作,然后使用浆砌骨架植草护坡的形式来整理堆渣坡面,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保护生态平衡。 4.2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用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支流,它具备传统的建设功效,又将水流域生态与水资源的调控统一起来的工程。它的建设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水域的分布广,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生态特点,在施工时会遇到各种问题,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少实际经验,没有可供参考的实例,最终不知如何将生态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在水利工程中。二是由于生态学家和建筑工程师考虑的问题不统一,两者从不同的方向考虑问题,往往出现分歧,这是工程队往往依据建筑工程师的意愿,而忽略了生态保护,这就需要操作人员提高生态保护的意识,将水土保持理念很好地运用在水利工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利益长久化。 5探讨多种维修方案 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还体现在维修方面。保持积极地推广先进的维修管理方案,制定综合维修的制度,极大地提升工程的维修效率,降低水土流失的几率。现今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维修工作的方案还比较少,不能适应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种类,没有制定出对应的合适维修计划,往往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维修。单一的养护策略不能够适应实际的需求,因此,应该探讨出多种水利水电工程维修方案。 6结论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居住的同时也对保护自然引起了高度重视。在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要对水土保持理念引起高度重视,并且将其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促使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不断提高,为营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而做出贡献。 作者:崔明 单位:大庆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平探讨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也有了全新的面貌,施工技术也有了全新的改善和进步,可以说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与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一部分,水利水电事业的较好发展不但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为电力能源上提供较大帮助。文章对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平的途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设计水平 水利水电工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水利水电工程不但能够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水利事业也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工程的质量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其质量不仅仅关系到工程的经济效益,更是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这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难度很大,与其他工程相比而言,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多,施工周期也很长,施工中所涉及到的问题更是方方面面,因此想要提高工程的技术水平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文章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 1影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因素分析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发激烈,在当前竞争力极强的社会背景下,想要让企业有长足的发展,就需要在施工技术上做到不断进步,并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保证企业的信誉。在激烈的竞争下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小觑,必须要用科学合理的办法来有效解决。 1.1缺少前期设计规划 对于一个工程而言,前期对工程的设计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做好前期的设计规划,很可能会在施工的过程中带来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施工进度,甚至会使工期延长。可见前期的设计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管理机制还不成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管理机制的疏忽,导致一些岗位出现分工不明确的情况,工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又无法追究到个人,使工程的责任制形同虚设。而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方案,因前期没有做好合理的设计规划,缺乏实际意义,又会给施工带来一些额外的困难。种种问题的出现,使得水利水电工程无论从工程的规划和人员的管理上都存在着较多问题,导致施工质量不佳,工作人员态度消极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发展。 1.2忽视了设计方案之间的对比 设计方案没有根据施工地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施工中出现较多不科学的地方,使施工无法高效进行。因为施工方案的不合理,导致其不符合施工规范标准,造成施工中隐藏较多隐患。 1.3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设计人员 就目前水利水电工程的情况来看,缺乏综合素质高的相关工作人员是导致工程出现问题的较大原因之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人员、设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使得工程整体出现问题。管理人员没有较高的管理能力,没有实际的管理制度。施工人员不能及时提高个人的施工技术,导致施工水准不高。水利水电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工程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1.4质量管理不到位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管理人员对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存在很大问题,在管理工作上存在较大疏忽。工程的质量问题也因此产生。由于管理工作的匮乏,在施工的各方面都缺乏妥善的监管,也没有落实责任制,导致工程频繁出现问题。这些都是质量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2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施工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较大影响,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减少资金消耗,就需要做好建设前的设计工作,从而提高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2.1缺乏深入的大纲理解 在工程开展之前,施工单位、建设方通常都是按照从前的工程项目造价作为参考,从而展开工程的,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计划。这就造成了投资预算的不准确,往往会造成在成本控制上出现问题。而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也没有深入了解具体情况,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开销。 2.2设计内容不全面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时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为后续工作埋下隐患。比如,设计人员缺乏对整个工程的了解,缺少对工程实际情况的分析和设计。要想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是需要设计人员亲临现场,实地勘察,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计划。不能仅仅只根据以往的经验就制定出计划,这样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甚至会造成资金的浪费。通常,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前都会利用招标的形式选出最为合适的施工单位来开展施工。但是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在招标形式设计上存在问题,导致招标不合理,甚至出现虚假招标的情况,使招标工作意义全无。 2.3缺少与业主和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 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很大一方面来自于设计人员。由于设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又较差,这些主观原因都导致了其设计水平无法有效提高。而设计人员与业主、施工人员之间的意见又没有达成共识,缺乏沟通,使得很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设计人员的一意孤行,不从全局考虑问题,使得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平很难有所改善。 3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平的具体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对整个工程有着重要作用。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不但可以提高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可谓一举两得。想要做好这项工程设计,其实就是合理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从而做出工程的基本建设设计和施工方案,并做出每个阶段的施工内容,从而协调工程中施工单位以及各项资源之间的关系。 3.1规范并落实前期勘察工作 做好前期的勘察和准备工作。在施工前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计划,必须亲临现场,对施工场地有足够的了解,深入勘察,从而确保计划的合理性。同时还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执行,对各项工程施工技术、施工进度等的具体方案进行编排、充分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 3.2注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方案的对比 要做好设施的统一规划,对施工中的永久设备和临时设备进行合理的安排,并且要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还要保证其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质量。 3.3培养综合素质高的设计团队 想要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水平最重要的还需要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设计水平。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进步了,整个工程的设计也会有所进步。所以,要对设计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训和提升,对其专业方面的知识更要严格要求,不能得过且过。要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工作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4结束语 我国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水利水电工程也不例外,在近几年里同样有了较快发展。文章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希望可以为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平做出贡献。 作者:张荣伟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怎样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 摘要:水利水电事业是我国民生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快速发展。设计工作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如何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质量是水利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主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工程设计;工程质量 1目前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1.1水利水电设计单位混杂,设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伴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水利水电单位,其中有些单位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资质,而且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也不高,这就使设计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如果这种质量不合格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方案被付诸实践,那么不仅会造成工程消耗增加,同时也对整个建筑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有些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只考虑业主的需求,不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这也会使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1.2设计团队缺乏有效的交流,设计人责任感较弱 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是需要团队完成的工作,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一个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而且个人设计的效率将会是非常低下的,也不能满足现阶段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发展需要。因此,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配合,是我们高效完成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的关键所在。一项完整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也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设计工作开展的时候自然会涉及到许多学科的应用知识,要想有效地完成我们的设计工作,不同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都是必须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是团队工作,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是保证设计工作高效完成的关键所在。在现阶段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程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不同专业人才的参与,为了节约设计的成本,在某些问题处理上进行简单化处理,而非专业设计人才的专业方案。在某些专业团队进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时候,设计团队内部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设计工作的效率就大打了折扣。除此之外,我们的设计人员的责任感还有待加强,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设计人在设计的过程当中缺工少料。 1.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缺乏质量意识 质量是水利水电工程必须重视的一项内容,但是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缺乏质量控制意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事业都呈现出“速度”高于一切的错误思想。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行业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一味地追求速度,缺少对质量的控制。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包含很多复杂环节,为了能够节省资金并保证工程质量,设计单位就必须在设计之初就能够全面考虑工程的质量问题,但是当前的设计部门只看到了企业的利益,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只追求速度,对质量方面却不是非常看重。 1.4设计过程缺乏对比优化 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之一,是利国利民的大型工程项目。正因为有如此的重要作用,就更应该重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设计过程。我国当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特点主要包括施工时间长、施工难度大、施工要求高等。所以为了选择更好的设计方案,所以必须加强对设计过程的对比优化工作。但是当前我国水利水电设计单位存在着对自身要求不够,方案对比的深度不够,有些设计单位没有考虑到工程实际,只是从理论上选择方案。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设计方案不符合工程实际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同时也会增加工程投入。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设计单位的高度重视,通过方案的对比优化并根据工程实际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 2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原则 随着对水利水电工程质量重视程度的增加,设计单位提出了两点控制原则,以期能够保证工程质量。第一,国家根据我国当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情况制定出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施工单位应该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这些法律法规进行;第二,除了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外,水利行业也出台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对行业中的单位、施工人员、机械设备、施工材料等方面进行管理。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阶段也应该按照这两个原则开展工作。 3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的关注点 3.1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工程项目流程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单位混杂现象,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对那些不具备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管,对情节严重的单位给予处罚。同时还应该规范水利水电行业的项目流程,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查处不符合规范或者触犯法律的单位。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出自由、平等的竞争环境,对于项目的招投标阶段进行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投机取巧、不良竞争的现象。有效控制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质量,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2提高设计人员责任感,锻炼设计人员意识提升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过程质量的一大关键点就是设计人员。设计人员是设计工作的主体,设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责任感对于整个设计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所以,提升设计人员的责任感,锻炼设计人员的意识是我们需要紧抓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我们工程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必须是正规的设计方面的人才,不能以次充好,对我们的设计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水平的综合考量,开展责任心的培训工作,要让责任的意识深深地刻在设计人员的脑海里,不再出现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当中缺工少料以及设计人员不进行实际的调查,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缺乏对设计方案的仔细审核与优化的工作,导致工程的设计方案与实际的工程实况不符合,从而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设计人员为图省事儿直接将某些工程的概算编制进行套用等现象要加以杜绝。 3.3做好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现场实地的调研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场地情况十分复杂,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前做好现场的实地勘察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了能够做好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更是需要做好前期的考察工作。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才能够更符合工程需要。在设计阶段前期准备时,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对工程所处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考察,并做好相关方面的数据记录,为设计阶段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这些数据也是设计方案优化对比需要考虑的方面,有效控制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投资计算不精确等问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针对如何提升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蓬勃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在设计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工程建设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不过政府部门要是能够总结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设计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对设计工作认真负责,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陈淑清 单位:延寿县山河灌区管理站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增加,水利水电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也不断得到了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利水电工程在设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近年来水利水电工程事故的增加,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 1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方面的局限性 1.1缺乏对文件的深刻解读 很多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方案在完成以后,会出现与标准不符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设计人员没有对标准进行深刻的解读,进而导致设计完成的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缺少实用性等情况的出现,这样不仅会为施工单位造成一定的损失,还会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因此需要引起注意,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 1.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设计人员是影响水利水电设计方案最为重要的因素,但当前的水利水电设计人员不仅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而且受到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还会故意忽略水利水电设计方案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严重者还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设计人员素质的提高,通过参加培训等方式,增强其专业能力,从而激励其设计出优秀的水利水电方案,提升工程的质量[1]。 1.3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不完善,会使一部分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被应用,这样的设计方案不仅会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还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留下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相关部门通过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查,从而保证设计方案的质量,提升设计人员的设计质量。 2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措施 2.1规范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 当前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对设计的规范管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将很多不具备设计资格的人员参与到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之中,造成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不规范,为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水利水电设计的管理,促使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规范化。首先,相关部门应对水利水电设计人员的资格进行设定,可以通过让设计人员参加资格考试等方式,保证设计人员的专业性,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奠定基础;其次,做加大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行业进行整顿,使其规范化,对公司以及人员的资质进行检查,对于不合格的企业应及时进行取缔,从而保证行业的纯净化;最后,保证设计的公平性。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招投标阶段,相关部门要保证招投标的公正性,避免出现行业垄断、暗箱操作等现象的出现,从而为水利水电设计行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设计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平的提升。 2.2增强设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设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的提升,则必须要提高设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为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从而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人员素质的提升:第一,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将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教授给设计人员,从而转变设计人员的思想,积极鼓励设计人员大胆创新,从而使其设计更加符合时展特点、更加具有新意;第二,丰富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在培训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和完善,从而使其更加符合相关理论。此外,还需要对设计人员的技能进行培训,增强其手绘能力,掌握计算机制图方法等,在完成之后实现对设计方案的检查等,从而提升设计的质量;第三,增强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在培训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设计人员的个人品质进行提升,增强其敬业精神,增加工作责任心,对待设计工作能够一丝不苟,从而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 2.3做好勘察工作及设计修改工作 要想保证设计的质量,需要设计人员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做好现场的勘察工作。现场的勘察,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更加科学的完成对方案的设计,并且还可以借助地形地貌等的优势,减少施工的成本,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为此需要设计人员在正式的勘察前,进行现场的调研,通过对现场各方面数据的收集,为方案的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避免显示与设计方案相脱离、设计不准确等现象的出现;第二,积极与其他技术人员交流。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是较为复杂的,并且需要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与其他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提升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第三,做好设计的修改。设计人员在完成初步设计以后,需要自行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变动,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的正确性等。然后由单位组建专门的检查小组,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等进行检查,在检查合格以后,交由上级部门,并由相关负责人通过签字的形式进行确认。 作者:卢化锐 单位:河南省中原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的思考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在工程各阶段中均予以考虑,加强环保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联系,实现传统水利水电工程向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还可以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一定要重视工程设计与环境保护的结合,实现工程建设的预期效益。 1水利水电工程强调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1.1法律法规要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均有关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随着工程建设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一定要在工程设计中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工程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1.2工作效率要求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强调环境保护,提倡环保、低碳,可以确保设计方案更加符合有关环境部门的要求,使其能够顺利通过环评,进而缩短设计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1.3业主要求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是最为核心的内容。设计单位只有充分重视环境保护,才可以更好的满足业主要求。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维护现有市场、拓展新市场,还可以有效提高设计单位的竞争力,实现设计单位的快速发展。 1.4可持续发展要求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贯彻环境保护理念,可以有效延长设计产品寿命与社会效益。高标准、高品质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不仅可以达到实用、艺术的要求,还可以满足环境、景观方面的需求。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通过分层取水、环境基流、水工生态景观等设计,可以有效提升设计产品的品味与档次,提高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而延长设计产品寿命,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2水利水电工程强调环境保护的策略 2.1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要想在达成环境保护目标的基础上提高设计水平,就要强化设计单位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来抓。在具体工作中,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一是,强化领导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需要不断提高工程设计分管总工、分管领导、项目负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分管总工的职责就是进行环境保护技术指导与把关;分管领导的主要职责就是决定工程设计的总方向;项目负责人的职责主要就是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协调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各级领导的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设计可以通过环评。二是,提高设计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关设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确保环境保护措施可以贯彻落实,实现工程建设的预期效益。 2.2重视环境保护设计,提升设计产品水平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设计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其优劣与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要想有效提高工程设计水平,就要重视环境保护的设计。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必须满足时代与人们对工程建设的要求与规定,这样才可以确保各单位与机构之间能够予以良好协调配合。首先,在项目建议书阶段中,对工程建设是否影响环境予以明确,之后根据具体分析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策略,为工程立项提供可靠的环境支撑。其次,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中,根据环评资料了解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之后加强工程设计单位与评定单位的联系,确保环评工作全面落实。再次,在初步设计阶段中,环境保护设计的核心内容就是环境保护策略的设计及投资预算,并且对环境保护策略分布情况与评审意见进行了大致描述。最后,在技术施工阶段中,主要就是基于初步评审建议,逐渐落实环境保护设计方案与投资方案,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顺利完成提供可靠保障。 2.3强调工程设计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统一 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人们更加重视对上一层次设计协调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保护层面的协调探究。所以,在实际设计中,一定要加强对不同层面的探究、比较,不断健全与落实环境保护理念,同时,在工程设计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融入,实现工程效益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2.4在工程建设中树立环境保护理念 在工程设计、策划、施工中,一定要树立环境保护理念,并且予以贯彻实施。首先,加强环境保护专业与规划、机电、施工、建筑等专业的交流,实现各专业的协调统一发展。其次,强化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技术审核单位、评定单位的沟通,进而统一各单位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尽可能减少项目设计时间,不断对工程设计予以调整优化,并且全面落实环境保护策略。最后,加强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沟通,充分认识到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免出现危害环境的工程项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在进行设计工作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加强环境保护策略的落实。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才可以明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制约,从而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观念,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 作者:段保辉 单位:开封黄河工程开发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水土保持理念 1水土保持理念 1.1水土保持理念的概念 我国工程在实施的期间,会对水土进行保护,防止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导致生态遭到破坏,影响当地居民生活。 1.2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原则 水土保持理念在实施时有一定的原则,给予正确的指导方针。首先,要求明确实施水土保持理念的目的,在施工之前对工程环境和水土分布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预测施工期间及施工结束后会遇到的状况,提前做好预防方案,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制定不同的方案。 1.3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目的 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可以对我国的水土保持划分,保护我国生态环境。除此之外,还有利于制定出各种方案以适宜我国各个地区农、林、牧业的发展。它的实施,使我国对水土的保护由最初的治理方案转向预防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维修的费用。 2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2.1水土流失预测工作的开展 在工程实施之前,施工人员会对当地的水土区域进行划分,了解水土流失的种类,从而对水土流失种类进行预测,这便是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前提。水利水电工程庞大,势必会大面积开挖地基及排水措施,这样会增大水土流失的风险。因此,在施工之前必须对工程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有一定的预测,制定出合理的水土流失预防措施,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几率,减少财产损失。并对废渣废屑填充于沟内,尽可能恢复至最初摸样,或者选择当地适宜的植物类型种植于上面,这样可以极大程度的地保护水土,降低水土流失的概率。 2.2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方案 不同的区域,施工方案有所差异,但是目的均是保持水土,防止流失。比如一些盐碱地土质较为疏松,要进行土质改良,利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防风固土。除此之外,对开挖的土充分的利用,减少外来土质的利用,再结合工程学,合理建设稳固的边坡、河道等设施。 2.3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必须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这是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目的之一。就客观而言,防止大风大雨气候的出现是难以做到的,必须要从外在因素进行解决,防止出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工作,高效完成任务。首先,专门人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解,合理种植植被,规划施工面积,尽可能的减少施工用地,减小对环境的破坏。在施工期间,严格控制机器操作,防止不必要的碾压,破坏植被。结束后,将废弃的土层等合理安防、铺平、压实,种植植物。除此之外,要对不需要的临时工作地进行拆除、清理,减少废弃物,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3水利水电工程的一些具体项目的优化设计应用 3.1弃渣场的水土防护工作 对于工程建设弃渣场的水土防护可以采取以下方案:在弃渣场周围建设围墙以及排水沟,将堆渣合理安防,尽可能减少占地面积,并将废渣铺平,结合工程规划,选择当地适宜的植物类型种植于上面,可以极大程度地保护水土,降低水土流失的概率。而且,在设计中,要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堆渣按1:1.75放坡,对堆渣坡面和坡脚采取浆砌石骨架植草护坡,合理的规划,保护生态。 3.2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用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支流,它具备传统的建设功效,又将水流域生态与水资源的调控统一起来的工程。它的建设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水域的分布广,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生态特点,在施工时会遇到各种问题,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少实际经验,没有可供参考的实例,最终不知如何将生态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在水利工程中。二是由于生态学家和建筑工程师考虑的问题不统一,两者从不同的方向考虑问题,往往出现分歧,这是工程队往往依据建筑工程师的意愿,而忽略了生态保护,这就需要操作人员提高生态保护的意识,将水土保持理念很好地运用在水利工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利益长久化。 4探讨多种维修方案 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还体现在维修方面。保持积极地推广先进的维修管理方案,制定综合维修的制度,极大地提升工程的维修效率,降低水土流失的几率。现今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维修工作的方案还比较少,不能适应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种类,没有制定出对应的合适维修计划,往往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维修。单一的养护策略不能够适应实际的需求,因此,应该探讨出多种水利水电工程维修方案。 5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在大面积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中,应重视水土保持理念,并贯彻于工程之中,使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有所提升,保护好生态环境。 作者:陈凤玲 单位:松原市宁江区水土保持工作站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管理探索 一、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作中当前存在的问题 加强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作,必须认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用定额缺乏严格规定。由于定额编制的主体、标准、专业侧重点等的不同,做出来的单价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所差别,如水利部水利建设经济定额站组织编制的水利建筑工程概(预)算定额、地方水利定额、专业定额等,这就给造价专业人员实际编制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困惑。例如某工程编制工程概算时,项目法人没有事先明确采用哪套定额,而设计单位按照常规采用了水利部定额。结果在项目审查时,专家又提出改用地方定额,往往水利造价专业人员对地方定额的套用及取费标准不熟悉,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及其准确性。同时,有些定额编制使用年限较长,已经与目前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不相吻合,也对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勘察设计收费标准亟待调整。目前,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执行的是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制定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按照《工程设计收费基价表》,从200万元至200亿元分为18个档次;设计费的收费基价也相应地分为18个档次,从9万元到34948.9万元不等;计费额在各档次之间的设计收费基价,采用直线插值法计算。此种造价比例法的计费方式比较粗放,只与建设项目投资额挂钩,不能完全体现所提供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的区别。同时,设计单位往往又因为市场竞争行为激烈,在与投资方谈设计费时缺少话语权,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政府指导价下浮规定的束缚,且存在拖欠设计费的现象,最终的结果不是以技术和服务质量论价,而是以价格决定技术和服务水平,必然导致设计呈现低水平的整体状态。3.各设计专业间缺乏沟通。水利水电行业普遍存在着“重设计,轻造价”的观念,认为造价专业较小、相对简单,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也就没有制定出相应有效的规章制度,工程造价人员与设计人员工作不能紧密相结合、缺乏沟通,有关人员责、权、利不明晰,造价专业设计费所占比例较低。因此,设计人员对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积极性不高,也是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不力的重要原因。4.成果校审制度不完善。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市场竞争逐步激烈,部分设计单位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心里,导致的成果校审制度不完善正在成为影响控制的突出因素。目前,很多设计单位限于规模的原因,一人多职,没有严格的成果校审制度。5.造价专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求造价专业人员要大体了解各专业的技术知识。目前,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人员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水平有限、执业质量不高、缺乏实践经验等情况,往往只会按图纸套定额进行工程造价的编制,而对诸如项目的经济评价、优化设计及施工方案、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及索赔、风险管理、投标策略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了解不够,不能适应水利水电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势必影响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作建议 1.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建议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造价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及时修编定额,对定额的选用做出相应规定;调整勘测设计收费标准,使设计费与所提供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相协调,立足市场经济,客观、真实、准确、及时的为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作提供依据,规范管理,以提高设计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进一步加强设计阶段各专业间沟通。为改变以往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人员与工程造价人员互不干涉、各管各的不协调局面,必须建立责、权、利明晰的奖罚制度。只有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造价人员的责、权、利与工程造价控制挂上钩,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把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做细致准确。同时,从制度上加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与各专业间的协调(如建立会议制度等),促使设计人员自觉地听取工程造价人员的相关意见,工程造价人员主动介入设计,为设计人员提供造价控制方面的意见,共同做好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作。3.进一步完善成果校审制度。完善成果校审制度,最迫切地是要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有效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造价成果质量。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建议实行“一评二查三审”制度,为更好的做好造价控制创造条件。“一评”是做到项目开始阶段有评审,实行“院内专家评审”制度;“二查”是中期阶段有检查,实行“质量抽查管理”制度。通过对不同类型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主要检查工作进度、阶段成果和中间成果,并进行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困难,及时调整和解决。对抽查结果等级较低的产品给予必要的处理,以监督各产品的如期完成。“三审”是结题或年终阶段有审查,实行“分类分级审查”制度。主要是按合同内容和有关技术要求对提交的成果报告进行审查。只有完善成果校审制度,才能更好地督促过程,严把质量,不断开拓,不断创新,推动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4.提高造价专业人员综合素质。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水平有限、执业质量不高、缺乏实践经验的现实状况,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通过专业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其次,还应积极开展“师带徒”、“兴趣小组”等的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建立造价人员素质评价体系,公平、公正、科学的反映造价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增强造价人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造价管理人员。 作者:岳绍华 陈峰 单位: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其中设计工作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其直接关乎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能否顺利施工。文章主要对我国当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工程设计;提升工程质量 1目前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1.1水利水电设计单位混杂,设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当前水利水电设计单位数量很多,有些单位甚至不具备专门的设计资质,而这些单位的设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这些都会导致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不能满足工程需要。一旦这样的工程设计被使用,那么不仅工程质量达不到标准,还会扰乱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市场。 1.2设计团队缺乏有效的交流,设计人责任感较弱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是需要团队完成的工作,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一个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而且个人设计的效率将会是非常低下的,也不能满足现阶段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发展需要。因此,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配合,是我们高效完成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的关键所在。一项完整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也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设计工作开展的时候自然会涉及到许多学科的应用知识,要想有效地完成我们的设计工作,不同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都是必须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是团队工作,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是保证设计工作高效完成的关键所在。在现阶段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程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不同专业人才的参与,为了节约设计的成本,在某些问题处理上进行简单化处理,而非专业设计人才的专业方案。在某些专业团队进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时候,设计团队内部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设计工作的效率就大打了折扣。除此之外,我们的设计人员的责任感还有待加强,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设计人在设计的过程当中缺工少料。设计人员还存在的问题是不进行实际的调查,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缺乏对设计方案的仔细审核与优化的工作,导致的后果就是工程的设计方案与实际的工程实况不符合,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1.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缺乏质量意识俗话说的好“慢工出细活”。目前,存在于我们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设计工作缺乏对质量进行控制的意识。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很多东西都在追求速度。在我们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这个行当,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不安的思想,一切追求速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缺乏对于工程设计的质量控制工作,在设计工程一些重要细节的方面如果没有充足时间的思考是无法进行有效设计的。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设计工作一味地追求速度导致设计质量大打折扣! 1.4设计过程缺乏对比优化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工程。通常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都具有施工时间长、施工技术要求高、施工规模大等特点。所以,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时更应该注意设计方案的对比优化,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但是当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面临的问题是设计方案优化对比深度不够,没有认识到方案优化对比的重要性。有很多方案设计并没有事先对工程进行实地勘察,在选择的时候也只是凭借理论知识,这些设计方案有些根本不适合工程的实际需求,在后期施工时带来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此外,通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方案的对比优化还能够进一步控制工程成本,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有利于做好工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后期更改方案的次数,进而缩短了工期。所以作为水利部门应该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单位的管理,做好设计阶段的方案对比优化。 2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的关注点 2.1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工程项目流程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水利水电设计单位,但是这些单位中有些并不具备设计资质。针对这一现象,政府部门必须做好监管工作,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市场上存在的这些不合法设计单位给予整顿,加大水利市场监管力度,定期对市场上出现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单位进行资质审查,一旦发现不合格单位必须严惩。此外,当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给这些单位营造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需要对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进行规范化整顿,对于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严厉打击。进而有效控制当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单位之间出现的恶意竞争现象,同时对于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提高设计人员责任感,增强设计人员合作意识设计人员是保证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设计阶段的质量,所以必须加强设计人员的责任感,增强设计人员的合作意识。作为专门的工程设计单位应该招聘正规设计专业毕业的人才,并在上岗前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设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还应该注重培训设计人员责任心,使其了解工程设计对整个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减少设计人员的工作误差,由有经验的设计人员带刚入职的设计人员一起进行工程实地勘察,对设计好的施工方案进行细致地审核,一旦出现工程设计方案与实际要求不符的现象应该及时提出并做出相应调整,同时还应该注重资源的合理化分配,避免设计人员直接套用以往类似的工程设计方案。此外,工程设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设计之后的审核工作是保证设计质量的必要程序。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设计人员应该具备优化设计方案的意识,这不仅能够方便后期施工,同时还能够实现高效合理利用工程资源,为施工企业节省资金,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3做好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现场实地的调研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充足对后面工程设计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工程设计的质量,需要专门的地质勘查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并做好相关的数据记录。在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应该和勘查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工程所在地的特殊地质情况,这对于工程设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出的图纸也会更加科学。同一种地质情况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标准,这就需要设计人员能够从工程实际考虑,结合其他相关因素(经费投入、操作难易、后期养护等)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此外,通过现场实地调研,还能够针对可能出现的工程问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3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民生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功在千秋的造福人民的工程。虽然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论是在施工设备上还是技术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作为水利主管部门应该做好监管工作,设计人员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做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李富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四处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改革以来,我国的基本建设项目推行了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项目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但勘测设计项目实行上述“四制”滞后。实行设计监理是完善项目法人负责制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更好地控制设计质量、进度和费用的一项保证。 关键词:基本建设项目勘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监理咨询 1概述 我国的基本建设项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改革,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基本建设项目推行了项目法人(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项目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发展到现在,我国的水利、能源、交通、建工、铁路等基本建设行业的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制造采购工程的合同实施均采用了“四制”。实践证明,采用“四制”可以在市场体制条件下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控制工程项目投资。 然而,基本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项目实行上述“四制”比起工程建设项目工程来还滞后很多。特别是勘察设计项目的招标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在许多行业还未真正实行。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我国勘测设计单位原来是按行业分属各部门,条块分割管理的。计划经济时期,其勘测设计任务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目前,勘测设计单位正在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化,但还没有真正脱离部门领导,推向社会。近年来,各个行业的勘测设计企业化的改革力度很大,但发展很不均衡。 (2)我国基本建设项目大多是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公共工程项目,许多项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完成报国家批准后才组建项目业主,由项目业主代表国家管理该项目。许多大型工程项目,勘测设计单位比业主先介入项目,仅由设计单位与业主签订“勘测设计合同”,谈不上业主对设计项目进行招标。 (3)我国规范勘测设计市场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勘测设计市场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尽管我国在1983年颁布了《勘察设计合同管理条例》,但我国勘测设计市场发育不完善,相应的设计规程规范、勘察设计收费办法、勘测设计资质管理等文件和条例等有很多部分不适宜市场管理体制的需要。所以我国基本建设项目,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招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市场概况 2.1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属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工程项目,多由国家投资。一般工程规模大,工期较长,投资大。工程的设计方案受诸如水文、地质、气象、地貌自然条件,移民等社会条件影响比较大。 2.2历史背景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都隶属于水利部和原能源部。我国水利水电项目的勘测设计由六大流域管理机构(水利委员会)和八大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院分区域和条块分割进行。同时,各省区有省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从事本省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这样从历史上就形成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条块分割的格局。 水电工程要从事长时期的水文、水能资料的收集,并由所在区域的勘测设计院进行规划,而这些资料长期由该流域管理机构或勘测设计院掌握,造成了勘测设计单位对该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垄断地位。 我国水电工程的业主有流域滚动开发的,也有单个水电工程的开发公司。他们一般都是滞后于勘测设计单位介入工程,由于勘测设计单位预先掌握了工程的基础资料,因而也不可能能进行勘测设计招标,仅能依靠原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工程,只补充签订勘测设计合同并进行合同管理。3水利水电工程需要进行设计监理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功能、投资效益以及安全运行,对勘测设计加强管理,是完善工程项目法人负责制的一项有效措施,因而对设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是必要的。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算探讨 摘要:设计概算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控制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的核心,是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标底及投标报价文件的重要参考依据。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分析现行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概算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设计概算;造价 1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具有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较长等特点,需要投入巨资进行建设,因此确定每个工程的投资额,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审批部门核定的初步设计概算,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限定工程投资总额的依据,可供工程编制标底及投标报价文件参考,标底、报价的投资必须控制在设计概算范围内,一般不允许突破设计概算。 2设计概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设计深度不足引起工程量较大变化导致投资失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深度要与该阶段的规程规范相匹配,初设阶段应严格执行该阶段的设计规范要求,根据工程图纸设计,按工程部位及结构尺寸计算出相应的工程量。有些工程施工完成后的投资额,超过初设概算批复的投资,导致投资失去控制。经过详细分析对比,发现主要原因在于设计深度不足引起工程量较大变化或导致投资增加突破概算,比如某个工程的工程量增加原因导致投资增加占投资额变化量90%,而价格因素引起的单价变动导致投资增加只占10%,价格因素增加投资只占了非常小的比值,主要原因是工程量大幅增加。经过对比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建设单位委托的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严要求,比如标准设计周期为半年,建设单位要求设计单位缩短到2个月,并且需要最短时间通过审查部分的审查要求。2个月要完成半年的设计工作量,时间仓促,设计单位无法做到到现场详细勘探,也无法到施工现场深入调查研究,对项目了解不够全面;该设计单位设计流程中的设计、校核、审查人员无法准确核对相应成果。要有效解决投资失控,首先设计单位应有合理的设计周期,在保证设计质量前提下,与建设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对无法保证设计质量的超常规、超短设计周期予以拒绝,其次要求设计人员对其设计的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提高设计人员工作责任心,校核、审查人员应认真负责,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提高设计深度,设计概算即可得到控制。2.2设计与概算脱节,没有相辅相成。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概算,二者不是矛与盾的关系,而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工程设计确定的技术方案、技术可靠性、先进性与其经济合理性是相辅相成的,从事工程设计的人员应重视经济效果,从事概算编制工作的人员应重视技术;设计与概算相脱节,对工程设计方案选定和设计概算编制的质量都没有可靠的保证。从事工程设计的人员不重视经济效果,大多数设计人员会把多数时间花在选定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方面,但是经济上是否合理可行,初设阶段选定的方案投资是否会超过可研阶段方案的投资,心里没有概念,其技术经济指标是否最优也不清楚,造成的后果就是选定的工程设计方案在经济上是否最优,不清楚。从事概算编制工作的人员不重视技术,埋头按照他人提出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套定额编制设计概算书,概算人员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心中无数,因此设计概算造价难以准确和起到控制作用。设计与概算脱节,主要的原因是设计与概算专业分工过细,有利的地方,就是在细分专业上能把本职专业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弊端就是造成设计与概算分割的局面,造成知识面过于狭隘,无法做到设计与概算两者紧密结合。只有设计和概算人员一起重视,相互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设计人员平时要多收集积累经济上合理的造价指标,平时多关心工程经济的效益,这样才能做到对自己承担的设计,不仅在技术上心里有数,而且在经济上也心里有数;加强概算人员去工地现场了解情况,收集与编制概算有关的资料,多与设计沟通,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方法、措施、运输距离、机械设备情况等,这样编出的设计概算质量才有保障。2.3调研收集机电设备价格。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占水电工程静态总投资中的比值一般为20%左右,在水电站工程中,装机容量越大,其占比就越大。只有合理的设备价才能编制出合理准确的设计概算。当今社会市场价格变化较快,近几年钢材市场波动较大,加剧设备市场行情浮动,设备的种类、型号、规格、性能、主要技术参数、配置等等不断推陈出新,这就需要概算编制人员多去市场调研了解行情,多收集整理设备近期价格,建立起自己的资料信息库,把收集来的各种资料以及各种技术参数指标汇总在电子文档里,随时都可以从信息库中调取出来。2.4复核设计提供的工程数量、单位以及相对应的单价。建设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经常出现分部分项工程投资达到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情况。在审查过程中,审查专家经常提出:概算表上的工程量与设计报告的工程量汇总表不一致;工程量计价单位与概算分析单价不一致,比如某项目设计工程量的单位是m2,概算单价分析按照m3记取;设计报告上施工组织设计描述的施工方法与概算定额分析计算单价中的施工方法不一致。因此对设计提供的工程量、单位以及相对应的单价在成果出版前应进行复核,重视复核根据施工方法分析出的单价是否合理,这些都是构成投资的重要组成因素。 3结语 水利水电基建工程投资控制是通过工程设计概算来完成的,合理计算每个工程的设计概算投资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算编制中几个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见,期待与大家共同提高。编制一份高质量的水利水电设计概算文件,是每个从事概算工作人员的追求目标,也是所有从事概算工作人员的努力目标。 作者:陈达 单位: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论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平的提升途径 【摘要】经济不断发展,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具体设计要求可知,要按照具体设计流程要求实施,避免出现设计不合理或者其他类型的问题。但是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阶段,可能会存在很多类型的问题,导致具体设计无法落实。本次研究中以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现状为基础,对具体提升途径分析。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提升途径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是其核心所在,直接关系到整体质量,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单位在发展中存在很多类型的问题,直接影响设计成果,因此在后续设计阶段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具体设计指导工作,按照要求进行落实。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具体工作要求,发挥现有管理体系的作用,保证整体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原则 我国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无法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甚至会出现其他类型的问题,以下将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原则分析。1.1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后。现代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人工景观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后续设计阶段需要重点考虑自然景观的特点和分布因素等,在工程设计中融合自然景观,使其符合人工设计要求。针对和后续设计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果不能发挥现有设计体系的最大化作用,势必增加景观设计难度。1.2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可知,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秉承全面发展的原则缓和宗旨,缓和传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同的是,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再局限于水资源的利用,更注重的是发挥旅游、生态的综合性作用。在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阶段要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基础,保证工程质量基础上降低施工成本[1]。1.3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的基本原则,在整个利用阶段必须保证工程安全,按照以人为本原则进行设计,此外设计者要充分将情感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做到人和自热的有效统一,创造出高品质的水利水电工程景观。 2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水利水电设计阶段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其他类型的问题,针对具体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实施阶段要提前对问题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问题分析,进而确定完善的提升途径。以下将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2.1设计单位人员问题。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言,设计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会产生影响,根据具体设计要求可知,如果出现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多数情况下和设计人员自身存在联系。根据现有设计方案和具体要求可知,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发挥现有设计体系的最大化作用,能降低质量问题。然而设计者为了达到某种经济效益,放弃了对实际情况的考量,为质量问题埋下隐患。2.2缺乏质量设计意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管理人员对工程监督和管理有严格的要求,在管理工作上如果存在疏忽的问题,则会导致质量问题随之出现。由于管理工作上的匮乏,在施工方面如果缺少妥善的管理和监督,会导致责任机制无法落实,甚至出现施工难度大的现象。在质量设计和管理中,工作人员意识差,会增加施工安全隐患[2]。2.3设计内容不全面。在水利水电设计中可能会存在很多类型的问题,为后续工作埋下安全隐患。如果设计人员对整个过程缺少了解,根据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设计人员亲临现场,实地勘察后进行预设。但是在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存在规划设计不到位的现象。通常情况下水利水电在施工前会利用招标方式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单位施工,但是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在招标形式上存在问题,进而会出现招标不合理的现象,甚至出现虚假招标,导致招标工作流于形式。2.4前期规划不合理。对于工程施工而言,前期工程设计规划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做好前期规划和设计工作,则很可能在施工阶段存在部分问题,直接影响正常施工进度,甚至导致工期延长。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对管理机制有严格的要求,如果设计阶段存在部分问题,受到管理体系的限制,会导致现有方案不完善。部分工作落实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工程责任形同虚设,甚至缺乏实际意义,给施工带来额外影响。从工程规划和人员管理等方面来看,如果存在施工质量不佳,工作人员态度不积极等现象,都直接对工程造成影响。 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平的提升途径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具体设计阶段存在的相关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工程设计工作,按照具体要求实施。以下将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平的提升途径进行分析。3.1提升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设计效果,在后续设计阶段,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想提升水利水电设计质量,要从设计现状入手,对各类措施分析后实施。首先要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在工作阶段能有良好的态度,用一份置业新对待工作。同时做好认知度培养工作,使其了解设计的重要性,在设计中能怀有责任感。设计部门要不断吸纳新鲜血液,适当的引进新的人才,让他们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和专业技能,辅助做好设计工作,实践证明,只有做好现有任务,才能保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在技术人才的带领下,设计团队的整体水平提升,加大对设计者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在学习中提升设计水平,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接受新知识,进而将其灵活应用到设计工作中去。如果设计阶段存在相关问题,将责任细化后,对于设计阶段遇到的各种细节问题,明确分工后操作,做到统筹兼顾,进而实现定期考核[3]。3.2严把质量关。工程的根本就是质量问题,追求速度忽视质量不罕见,对整体设计有严格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强度监督环节,每个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阶段具有特殊性,施工设计者在后续设计阶段不能照抄其他设计方案,可以间接现有设计理念,表明设计重点,将设计重要性在水利水电设计中充分体现。如何做好质量设计工作成为当前工程设计的重点和关键,在实施过程中要对水利水电方案进行对比,实现其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3.3注重水利水电设计生态性。针对现有设计方案具体要求可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按照已有方案形式实施,避免出现设计不合理或者其他类型的问题。水资源生态多样性决定了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要设计出合理的施工作业方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化设计流程如图1。3.3.1生态多样化。在后续设计中,设计人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从当前设计现状入手,按照具体设计流程和要求实施,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化预设。3.3.2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水利水电施工对水资源有一定的影响,在现阶段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设计人员需要提前对各类因素分析,在后续作业施工阶段,针对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将水利生态系统的建设和设计放在首要位置,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4]。3.4充分利用现有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逐渐涌现出好很多技术,如何合理应用现有技术成为重点所在。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上提升勘察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比较大,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物理模型,对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对结果分析后,结合实际方案进行调整,进而能提升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由此可见,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合理运用各类技术,能够简化工程设计中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工作,有效降低数据分析错误率,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平。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要点和重点,掌握技术操作流程,实现合理化应用[5]。 4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整个设计阶段,针对具体问题,要按照设计模式要求实施。针对具体施工阶段存在的设计单位人员问题、缺乏质量设计意识、设计内容不全面、前期规划不合理等问题,从提升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严把质量关、注重水利水电设计生态性、充分利用现有技术等方面入手,做好具体设计工作,满足施工要求,进而达到促进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黄光洪 姚文智 单位:贵州恒河生态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工程电力论文 一、加强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及管理的措施 1.做好电力配网的管理与规划工作电力配网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依次做好以下工作: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工程验收以及结算。这也是工程规划的有效流程,在建设前首先要做好施工图纸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需要遵循优化配网结构、保证配网稳定运行的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优秀的方案,要做好优化设计的工作,不能过多的修改,否则会影响工程的进度。 2.提高电力配网的技术水平在电力配电工程中,配电技术影响着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只有提高配电网的技术水平,才能保证配电网稳定的运行。在配电网中需要应用带电技术,这一过程具有较大的危险性,需要在电气设备高压的环境下进行作业,技术人员要优化带电技术,还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保证配电网可以在不断电的状态下进行作业,这样可以减少企业与住户的经济损失。带电作业工作效率比较高,而且灵活性大,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对线路进行维修,这有助于及时解决故障问题,可以保证配电网高效、安全、稳定的运行。只有提高电力配网的技术水平,才能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二、降低电力配电工程造价的措施 1.优化设计。电力配网工程在施工前,需要做好工程设计工作,做好前期设计管理工作,需要应用较多的技术,还需要保证技术的适用性,这样才能缩短工程的建设工期,才能保证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效率以及效益。在工程设计前期,设计人员需要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要了解配网网架施工的薄弱环节,要对规划设计进行优化,还要减少变更的次数,保证资金可以用在实处,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率。施工单位要在电力配网施工前做好优化设计工作,一定要考虑影响因素,做好调整工作,还要对施工技术进行对比,选择高效、经济、安全的技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2.做好设计变更的管理工作。工程变更包括多项内容,比如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进度变更等。设计变更是电力配网工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设计深度不够,或者实际施工与设计不符等等,设计变更会影响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加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要降低变更的次数,还要做好设计审查工作,设计人员需要向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要根据造价控制原则做好设计变更的管理工作,还要在施工现场进行规范性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工程保质保量的按期交付。 3.加强过程管理在电力配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过程管理工作,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管理与控制,工程中不同的人员需要各负其职,履行好岗位职责,在不同的施工阶段需要应用不同的技术。电力配网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做好监督与检查工作,要保证工程的进度,还要根据实际对工程人员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目标尽快实现。加强电力配电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可以保证电网工程的质量以及安全,加强过程管理,可以实现文明施工,有利于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4.做好配电网的维护工作在电力配网中,包含了较多的电力设备,只有保证设备正常工作,才能保证配电网可以稳定的运行。做好配电网的维护工作,需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与维护,要做好养护工作,还要对线路进行安全检测,对设备的参数进行检测,在发现设备出现故障问题后,一定要及时修复,这样才能保证供电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结束语电力事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提升,可以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电力配网工程建设的质量,影响着供电的效果,在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各司其职,要做好电力配网工程的设计与优化工作,还要降低工程造价,加强过程管理,这有利于提高电网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本文对加强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及管理的措施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促进电力企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覃兆高单位: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荔浦供电分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安全性配网电力工程论文 一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情况与可靠性的分析 1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管理 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管理是系统运行的保障,首先就是对登录和操作权限的设置,主站的用户一般包括调度员、系统维护员和其他运行人员等;对于用户的需求不同,在软件设计上也是不同,根据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出发,对用户页面进行设置,保证系统安全正常的运行。对于数据安全性操作的时候,主要就是对实际数据和后台数据进行管理,有效的设计实际数据库可以更好的提高系统对数据的处理速度,对于后台数据库是在设备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台数据库和实际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共同保护,这就是数据库的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配电网络的科学技术含量,这不仅是对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标准化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既要熟悉系统正常运作情况,也要对系统的工程流程进行相应的检修、规划意见设计,并整合系统的运行结果。 2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的停电管理的分析 对于电力系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停电的现象,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随时做好停电的准备工作,在我国对于停电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包括计划性停电、临时停电和夜间停电。计划性停电是在操作的时候根据本月用电的情况,在本月月底向调度申请未来一个月的停电计划。临时停电是说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处理系统的程序问题或者相应的技术问题,可能会申请临时停电。夜间停电对于用电需求不大,并在安全的基础上对系统线路进行夜间检查,对一些有问题线路进行及时的维修,虽然这些工作方式无法在固定程度上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但可有效的降低了电量的损耗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 3综合停电主要内容的分析 在调度系统运行的时候,各种的软件和硬件故障时有发生,维护人员在配备维护方面不完善,处理工作不到位,也就拖延了系统故障的处理时间。主站机房在控制调度自动化系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调度系统的核心。只有建立良好的系统管理制度,合理的安排维护人员,对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的解决电力系统管理制度问题。在国内的综合电力事业在停电的时候可以分为两种,包括工作人员对停电申请的调度与各个班组间的调整。对于工作人员对停电申请的调整,也就是调度所在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不同部门的停电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不同部门工作在同一天完成。还可以让调度所根据相关部门的停电情况及时的通知另一个部门的工作安排。各个班组间的调整也就是针对部门中不同班组间的调整情况,对于相应技术问题在部门中进行调整,统一进行申请停电计划。这种工作方式也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同一地区重复停电,在实际的运用中可以提高供电网络的可靠性。 二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电力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不同的行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提高电网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力工程技术,不断完善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提高电网数据的安全性,注重任何微小的疏漏,对整个电网系统进行控制。 作者:肉仙姑·吾守单位:新疆喀什疆南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运维检修部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10kV配网电力工程论文 一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问题 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线路施工中,电气设备需要承受内部过电压、大气过电压,以及工频电压的干扰与影响,特别是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导致供电设施容易出现爬距不足的问题,同时早期所建设的10kV配网当中,线路绝缘性能较低,绝缘等级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偏差,抗雷击效果不佳,容易诱发闪络问题,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第二,工程实施过程当中,线路长度会对末端电压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沿线存在的管线沉降问题也会对10kV配网管线的运行质量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同时,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的不合理也可能诱发相交短路事故,造成电缆绝缘的老化,以上均需要在施工作业实施环节中加以关注。 二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对策 1变压器施工技术 本工程中,在对变压器进行安装前,首先集中组织施工作业人员对设计方案以及技术标准进行全面学习,同时安排专人检查待安装变压器以及辅助器具的合格证以及相关技术文件,做好安装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然后,在变压器运输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因碰撞而对变压器的外观性能或整体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结合10kV配网的实际特点来看,变压器安装需要遵循“小容量,短半径,多布点”的基本原则,一般情况下变压器的安装位置需要尽量靠近负荷中心,同时,避免将变压器的安装场所选择在有燃爆可能性的地区内。本工程中,所选择的变压器为柱式变压器,其是当前配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变压器之一。在对其进行安装的过程当中,采取双杆变台的安装方式(如下图1所示)。具体操作方法为:在距离地面高度0m的位置设置副杆,形成H型变台,通过焊接槽钢的方式为变压器的安装搭设平台,在此基础之上,将横担安装于副杆之上(此过程当中,需要将台架高度控制在2.5m以上,坡度则不应超过1%的标准)。同时,为确保变压器的运行安全与可靠,还需要将高压母线与高压引下线的间隔距离控制在3000m以上。 2配电柜施工技术 配电柜同样在整个10kV配网工程施工中占据着非常关键性的地位。从整个10kV配网系统运行的角度来说,配电柜直接影响电能的接受与分配,其重要意义是非常突出的。结合已有的工程实践经验来看,认为配电柜的安装需要在型钢混凝土浇筑后至初凝前的这一时间内开展。安装过程当中,施工人员需要严格参照设计图纸的基本要求,将其安装于指定位置,然后根据偏差要求,对安装定位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后通过螺帽进行固定。容易出现结构失稳问题的部分可以通过辅助焊接的方式进行加固,每台配电柜至少需要有四处以上的焊缝。同时,本工程中要求,在配电柜安装过程当中,电器元件、开关以及各类仪表均能够以一种整齐的方式进行排列,妥善固定。针对本工程中以落地方式完成安装的配电柜而言,其底面与底面的间隔距离需要达到5.0~10.0mm以上。与此同时,为了确保配电柜手动操作的可靠,需要确保配电柜前方1.2m以内区域无影响操作的障碍物。针对配电柜表面所安装的电气元件,需要对其进行防护,避免发生触电或其他安全事故。 3架线施工技术 在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当中,电力输送工作目标的实现与架线施工质量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架线施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多是各种类型的障碍物,特别是在沿线施工跨越障碍物的情况下,施工工序操作比较复杂,若其中一个环节的处理不当,则将会对整个架线工程的施工效果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针对此情况,在本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当中,通过对牵张机械的使用,确保了地线张力的恒定。同时,在对云梯、工具环、滑车等专用工具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与质量控制。在以上操作工具投入施工前,安排专人对其质量进行了严格检查。在整个施工作业实施过程当中,由施工人员与测绘人员相互配合,全面勘察线间距、架线与地面距离以及设备定位点等关键参数的准确性,确保测量数据精准,以此为后续的施工作业开展奠定基础。 4其他相关施工技术 在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期间,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配变容载比。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来看,变电站的变压器台数和容量是供电可靠性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为此,变电站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其配变的容载比,这是配网供电能力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从安全可靠性两方面来综合考虑:一是正常运行方式下按经济负荷运行;二是在两台上运行的变电站,应不使运行变压器过载缩小配网的故障停电范围。为了缩小配网的故障停电范围,提高配网的转供电力,可以采用联络开关。联络开关的使用优点首先在于能有效地缩小故障停电范围,其次又能灵活地安排检修维护时停电区间,这样就弥补了单端电源供电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不足的缺点。除此以外,还可以将配网划分为几个相互独立的区域,明确规定相互间供电范围,方便在达到负荷密度和运行管理需求时,降低线路重叠概率,提高维护人员安全系数。 三效益分析 通过对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引入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对于促进10kV配网电力工程整体运行质量而言发挥了非常显著的意义与价值。首先,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上来说,10kV配网电力工程中对施工技术的优化与完善提高了整个配网系统的运行质量,使其对相关动作的响应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维护费用得到合理控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整体经济效益非常突出;其次,从社会效应的角度上来说,通过配电柜、架线施工等技术方案相互配合的方式,提高了10kV配网电力线路动作的可靠性与灵敏性,动作安全,并且,能有效抑制出现过电压,从而预防过电压给电机和电缆绝缘造成危害,确保用电设备安全运行,减少了故障或其他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结语 10kV配网电力工程是整个电网系统中非常关键的构成要素之一,其施工质量的保障将直接对供电企业供电的安全与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开展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作业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发现并总结在10kV配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关键施工环节中总结能够避免以上问题的对策,做好对施工质量的全面控制工作,从而使整个10kV配网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加的安全与可靠。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可靠性配网电力工程论文 1、配电的主要技术特点 电网中的配网系统能够有效的对电网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同时也能够在系统运行当中对所需的资料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以便更好的促进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配网的主要的功能就是对电网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当前,我国的配网电力技术最为普遍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在运行的过程中实现光纤和配电线截波的相互交换,这样的方式可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 2、配电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作用以及管理的可靠性 2.1配电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分析在当前的供电网络当中,我国电力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对配电系统的管理还是非常重视的,同时效率也是很高的,这和相关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分不开的,这也就证明我国的配电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所以也能够更好的为整个电力系统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更为强大的保障,在这种大形势下,要促进相关行业和相关技术更好的发展,就对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同时还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有效的支撑。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进行合理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在新形势下开展相关的工作内容。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 2.2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的停电管理电力运行当中要涉及到很多环节,所以其也具有非常强的复杂性,所在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也会经常受到外力的破坏,系统自身运行中也会出现故障而使得其无法满足正常的运行需求,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做好相关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工作,这才能更好的保证电力系统更加稳定的运行。当前我国的电网停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计划性停电。一种是临时停电,一种是夜间停电。这几种停电方式所产生的原因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要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于计划性停电的管理,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工作的规划,同时对近期的管理工作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其次,对于临时性停电管理,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定要能够对电路当中出现的一些故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有效的维修和处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最后,针对夜间停电的情况相关部门一定要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电力系统进行及时的检查,对出现问题的环节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和维护,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不浪费资源和能源。同时还要更好的保证维修的效果,从而解决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问题,提高系统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 2.3综合停电的基本情况分析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已经逐渐的走上了综合电力的道路,也就是说在电网的运行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各个班组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组合。首先,在综合停电期间,有关部门应该及时的对各种部门蔡文婵黑龙江瑞腾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的工作进行安排和协调,对于不同的班组之间的人员调度和管理要进行统一的规划,以保障各个部门之间的调度有序合理其次,有关部门还应该对现有的各个班组之间的系统管理和技术问题进行分析,避免重复停电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管理效率的降低,也避免由此导致的系统的可靠性的降低。 3、完善配网网架,提高工程可靠性 3.1改革现有的供电方式目前我国的配网供电的主要形式为架空线形式,这样形式的直接供电从电网的发展角度来看,是一种比较落后的方式,因为它只能够实现当下供电技术和供电网络的简单连接,并不能为电网的其他功能的完善提供一个可靠的技术支持,因此,在对我国现阶段的电网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供电方式的调整,以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配电系统,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配网的主要技术问题还表现为相关的电网配置结构比较落后,所以,要想实现现代化的智能电网的升级,必须对现有的设备和线路进行替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系统的运行质量,才能有效的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因为,现阶段的金属设备和器具的严重腐蚀和生锈已经对电网的运行造成了安全威胁,仅仅通过对系统的管理方式的加强是无法排除这种安全隐患的,所以有关部门在未来的电网改革尤其是配网工程的改革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系统的相关设备的改造和替换值得注意的是,在设备改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求新,而是要根据现有的网络运行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和线路配置。 3.2简化电压等级,提高工作组配在输电的过程中,需要将现有的高压电力不断的通过各种形式来降压后再传输给相关的用户,以实现更好的用户使用,所以在系统中应该做好相关的降压设备的配置,以达到更加理想的降压的效果又因为,不同的用户对于电压的需求等级也是不同的,所以,在电压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用户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电压管理,避免由于电压转换不当导致的电能的浪费,也避免由于电网的运行与实际的电压需求不符合,导致电网的运行质量的下降,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做好对电压的等级处理的管理工作,实现更好的工作组配,更好的服务于电压的转换和配网系统的运行。 4、结语 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和完善,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这也使得我国的配电系统有了非常大的进展和突破这其中配电电力工程技术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网的运行质量。但是此项技术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也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知识,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作者:蔡文婵单位:黑龙江瑞腾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我国10kV配网电力工程论文 110kV配网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1.1设计方案和施工环境的不同 10kV配网的施工设计往往和具体施工环境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造成部分线路位置受到占用或者由于设计勘察不够详细和对实际情况没有分析周全等,造成设计好的线路通道和实际规划不同。另外,设计好的线路在施工时发生一些变动,但是没有及时分析它们所带来的影响,会造成挤线和串线等问题。因为10kV配网工程线路数和种类较为复杂,所以在理论设计和具体施工间发生偏差经常是较难避免的,另由于建筑物等因素影响会造成管线位置发生偏差等其他技术问题。 1.2线路施工中的绝缘问题 电气设备运行时必然要受到内部过电压和工频电压、大气过电压干扰,特别是在环境条件较为恶劣的地方,早期供电设施有爬距不够等其他问题,这对电网的安全运行产生潜在威胁。此外弧光过电压有着高幅值特点,在电网电容电流高于安全值时,没有及时使用暴涨措施,接地电弧就不能熄灭,就容易激发弧光过电压,电压幅值是4倍相电压,这给电网正常运行产生威胁。早期施工的那些10kV配网中,绝缘只是依靠针式瓷瓶,是电网中绝缘等级较低环节,不仅承受不了直击雷,感应过电压也往往引发闪络。 1.3工程实施中面临的部分操作问题 10kV配网施工中,要提前规划最佳地点。一个是要考虑设备和周围建筑物间保持合适距离,另一个是要考虑居民抗议。由于开闭所和变压器这些设备要考虑线路长对末端电压产生影响等,就要把变压器这些设备安装在居民密集地区,这就产生了设备安装位置和建筑物间的远近问题,并且还要考虑到辐射问题。对这些问题都要进行考虑,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1.4中性点接地问题 由于在电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被击穿会形成永久性故障,不能自行恢复。若不及时跳闸,接着电弧热量容易快速烧化绝缘,甚至会引起相间短路然后跳闸,使事故发生扩大。消弧装置要在接地故障时保护10kV配网的不接地系统,把它转换成中性点接地,来增大接地点电流。这样就可能促进发生相间短路,从而加快电缆的绝缘老化。这是10kV配网在施工中要解决的问题。 210kV配网施工中对技术问题的应对策略 2.1严格遵守10kV配网的技术操作规范 10kV配网工程在方案设计前,要对所在地地形与建筑区域做到充分、认真和细致勘测,选择较适合道路为依托,要在各个主干道旁预设超过一条架空线走廊,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敷设装置。因为新建10kV配网有不少选择环网供电方式,所以应该对电网线路实施分段,且每段线路必须有分段开关与联络开关。10kV配网环网主干线中,要把不同变电站或者一所变电站不同母线当成电源点,相邻变电站间的主干线选择单环形网络,这样可以在出现故障后,用最短时间找出事故地点,快速控制好故障源,减小停电范围和及时使用有效措施检修,保证非故障段的正常供电。另外,在该种配网供电安全性方面,对那些重要用户要求配备双电源,特殊情况用户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电源,像和电网系统保持独立的UPS和柴油发电机等。 2.2科学做好项目规划设计 在10kV配网规划方案的设计中,应该以详尽勘测为基础进行。根据勘察结果和实际情况来设计,经过反复更改获得最后方案。具体的操作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 2.2.1选择架空走廊时要详细勘察该地区架空走廊使用和预留状况,在线路规划前要和有关管理部门沟通好,详细了解各种管线分布与使用,和以后一定时期中建设、规划与改造情况,结合沟通情况对设计方案作出及时调整,保证该走廊高度和宽度达到10kV配网要求,使10kV配网建设和该地区线路规划可以稳妥结合起来,减少设计方案和实际施工的偏差。架空走廊有两种设计方案:直线架设和沿路架设。 2.2.2注意把配网划分为几个相互独立的区域,明确规定相互间供电范围,方便在达到负荷密度和运行管理需求时,降低线路重叠概率,提高维护人员安全系数。在单项设计结束后,综合设计管线时,要合理设计和布置不同管线,把不同管线根据数量、线距、管径和许多种管井、化粪池和调压站等实施预先放线和摆放,还要留出足够位置,用于出现问题时作出调整设计,避免管线位置发生偏移。经过不断优化与调整方案,不断满足施工需求,确保施工质量。 2.3降低外力破坏对施工技术造成的影响 因为外力因素对10kV配网造成破坏是很常见的,所以施工人员应该提前做好所在地勘查工作,充分了解施工地点实际情况,才能降低外力破坏造成的影响,并及时采取有效处理策略。 2.3.1公众因素: 要尽可能把配网杆塔设计在离道路较远的地方,如果由于特殊因素无法移动时,要在杆塔下方挂上反光牌或者涂抹反光漆,用来引起车辆驾驶员注意,防止发生碰撞事故。此外,还要在杆塔周围设置警示牌,防止其他建设工程给杆塔带来意外破坏。 2.3.2雷电因素: 若10kV架空线路在空旷地区,还要使用支柱式绝缘子或者陶瓷横担,安装一定数量防雷击装置,并铺设好地线。若10kV架空线路在城中区域,特别是在城区数目较多的地方,还要修剪树木,并提高一定量的电线杆高度,同时设置好防雷设施,避免发生雷击与意外触电。 2.3.3环境污染: 对于高污染区配网施工,要选择绝缘导线并实施防锈蚀处理;还要采用抗污染绝缘子来提高防污等级。此外在施工中还要防止导线和附属零件受到污染,以确保配网运行安全。 3结语 做好配网建设中调整设备配置对配网运行有重要意义,若配网中性点利用电阻接地来运行,在线缆受到击穿后,会形成永久性故障。此时应快速断开故障,防止发生相间短路,可以在配网线路上安装一定数量接地电阻来降低风险。配网中中性点利用电阻接地,其产生接地故障时电流数值受到限制等于或者大于总电容电流,能有效抑制出现过电压,从而预防过电压给电机和电缆绝缘造成危害,确保用电设备安全运行。总的来说,10kV配网施工中技术问题应该从根本上解决,结合不同技术问题选择针对性措施,有效减少技术问题发生次数。 作者:李鹏单位:国网荆州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配电工区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电力配网工程造价 论文关键词:电力配网工程;造价控制;工程管理;工程立项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电力配网工程的特点,分析了工程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点注意和切实加强管理的方面,并提出在电力配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应对措施。 在电力配网工程管理当中,造价控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与年度投资计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效益。做好配网工程的造价控制工作,有效降低和控制电力配网工程造价,对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结算。而工程造价的控制,就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项目招投标阶段、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合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及时修正因各种外力因素而造成工程费用增大的情况,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电力配网工程的典型特点是工程数量大、规模相对小、项目繁杂、市政干扰较多,很多细微的工作经常容易被忽视。以下结合电力配网工程的特点,对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一、工程立项阶段 配网工程的立项工作由供电所根据配网项目的基础资料数据完成,供电所人员通过资料收集,整理配网运行情况、报装增容、客户投诉情况、辖区内土地规划建设情况等,结合年度规划提出六大类配网工程项目,包括:(1)新建变电站配网10kV出线工程;(2)重载设备(线路、配变、台区符合调整)改造工程;(3)满足用电需求新建工程;(4)优化网络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工程;(5)消除配电网设备安全隐患工程;(6)设备更新改造工程。 提出估算,这是整个项目造价控制的第一环节,估算做得越准确,项目在往后的造价控制就越容易。对于该项工作,可以对照去年工程造价情况、物资报价情况,根据工程的规模进行估算。 二、设计阶段 工程设计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项目一旦确定,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和造价控制的重点。此外,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重大设计变更而导致工程投资增大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加强科学设计的管理是造价控制的关键。由于配网工程相对结构简单,造价较低,而且项目下达批量大,设计单位设计任务重,容易出现设计质量问题。所以,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在设计图纸审查及概预算审查上严格把关,对于规模核对、设备选型、套用配网典型设计等问题上仔细审查,此外还要注意青苗赔偿费用、封航费用、占用道路等费用要按照实际情况列支。建设单位对设计图纸的合理修改意见应该尽早提出。 此外,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进行优化设计、方案比较、技术经济分析,选用先进使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思想。在满足功能或者尽量提高功能、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把配网工程建设资金花在刀刃上。 三、购买设备、材料阶段 电力配网工程当中,设备、材料的费用通常占三分之二。控制好设备、材料的费用,就控制了工程成本的大部分。推行并完善设备、材料的招投标制度,能够使业主单位通过市场招、投标来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从而有效控制配网工程的造价。 四、施工阶段 工程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实体的主要阶段,是造价控制的主要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要科学地组织建设,并十分注重造价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对各种影响造价的因素加以控制,正确地处理造价和工期、质量的辨证关系,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控制造价的目标实现,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一方面,要加强合同管理。配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签订各种的合同和协议,要落实专业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公司的合同审批制度,保证合同的严密性和合法性。有时合同的条款存在漏洞,对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未能规定和说明。所以合同的专用条款要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增加、修改等,而且要加强执行合同的监管力度。由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就是承包合同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随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 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工程变更包括设计、进度计划、施工条件变更等等,而设计变更是最主要而且影响造价最大的一类变更。因此要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量降低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在工程施工过程种,引起设计变更的原因很多,例如:工程设计深度不够,使工程实际与设计图纸不符;技术规范改变而导致的工程性质或类型的改变。要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确实需要发生的设计变更必须认真处理,审查尤其重要,必须由项目实施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召开会议协商,并形成会议纪要,同时出具设计变更申请并由监理工程师办理签发后报项目建设单位审批。审查人员必须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设计变更方案,而且要加强现场签证的规范性,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依据,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实属于原设计不能保证工程质量要求,设计遗漏或有误,及与现场不符无法施工则一定要改。 2.一般情况下,即使变更可能在技术上是合理的,也应该全面考虑,将变更后所产生的效益(质量、工期、造价)与现场变更增加的费用和可能引起的索赔等所产生的损失,加以比较,权衡轻重后再做决定。3.工程造价增减的幅度是否控制在概算范围内,若变更有必要,但是超出概算,必须慎重考虑并报管理部门同意。 4.设计变更必须说明原因,如工艺改变、设计选型不当,设计漏项、设计失误或者其他原因。杜绝原因不明,只是增加材料用量的变更。 5.杜绝未做好开工准备,设计深度不够,造成边设计边施工、边施工边变更的情况。 6.设计变更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签发,并办理齐全设计变更的手续和现场签证。 五、工程竣工结算阶段 配网工程竣工结算工作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是最终反映配网工程的实际造价,而且直接反映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通常多报结算,增加造价。配网工程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结算时应重点审核工程量。结算的工程量应以合同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采取聘请有资格的中介机构审核结算,并且由项目建设单位审核把关的方法,能够有效防止施工单位多报结算、虚报工程量的现象,使工程的竣工结算能够真实反映工程总造价。 六、结语 工程造价审查和控制的目的不仅是核减工程费用金额的多少,重要的是通过审查和控制来发现项目投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使投资管理不断完善,提高投资效果。投资管理中应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两种机制的功能,并不断进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管理制度,改革现行的定额计价模式,实行量价分离,形成以量为主的企业定额系统,建立以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 电力配网工程中的造价控制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全方位的过程,项目建设单位对配网工程造价的管理上始终应该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规范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实现事前控制,合理使用资金,提高管理效率,时刻要有控制工程造价的思路,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使电力配网工程的建设资金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电力配网工程造价法律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力配网工程;造价控制;工程管理;工程立项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电力配网工程的特点,分析了工程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点注意和切实加强管理的方面,并提出在电力配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应对措施。 在电力配网工程管理当中,造价控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与年度投资计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效益。做好配网工程的造价控制工作,有效降低和控制电力配网工程造价,对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结算。而工程造价的控制,就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项目招投标阶段、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合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及时修正因各种外力因素而造成工程费用增大的情况,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电力配网工程的典型特点是工程数量大、规模相对小、项目繁杂、市政干扰较多,很多细微的工作经常容易被忽视。以下结合电力配网工程的特点,对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一、工程立项阶段 配网工程的立项工作由供电所根据配网项目的基础资料数据完成,供电所人员通过资料收集,整理配网运行情况、报装增容、客户投诉情况、辖区内土地规划建设情况等,结合年度规划提出六大类配网工程项目,包括:(1)新建变电站配网10kV出线工程;(2)重载设备(线路、配变、台区符合调整)改造工程;(3)满足用电需求新建工程;(4)优化网络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工程;(5)消除配电网设备安全隐患工程;(6)设备更新改造工程。 提出估算,这是整个项目造价控制的第一环节,估算做得越准确,项目在往后的造价控制就越容易。对于该项工作,可以对照去年工程造价情况、物资报价情况,根据工程的规模进行估算。 二、设计阶段 工程设计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项目一旦确定,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和造价控制的重点。此外,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重大设计变更而导致工程投资增大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加强科学设计的管理是造价控制的关键。由于配网工程相对结构简单,造价较低,而且项目下达批量大,设计单位设计任务重,容易出现设计质量问题。所以,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在设计图纸审查及概预算审查上严格把关,对于规模核对、设备选型、套用配网典型设计等问题上仔细审查,此外还要注意青苗赔偿费用、封航费用、占用道路等费用要按照实际情况列支。建设单位对设计图纸的合理修改意见应该尽早提出。 此外,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进行优化设计、方案比较、技术经济分析,选用先进使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思想。在满足功能或者尽量提高功能、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把配网工程建设资金花在刀刃上。 三、购买设备、材料阶段 电力配网工程当中,设备、材料的费用通常占三分之二。控制好设备、材料的费用,就控制了工程成本的大部分。推行并完善设备、材料的招投标制度,能够使业主单位通过市场招、投标来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从而有效控制配网工程的造价。 四、施工阶段 工程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实体的主要阶段,是造价控制的主要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要科学地组织建设,并十分注重造价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对各种影响造价的因素加以控制,正确地处理造价和工期、质量的辨证关系,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控制造价的目标实现,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一方面,要加强合同管理。配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签订各种的合同和协议,要落实专业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公司的合同审批制度,保证合同的严密性和合法性。有时合同的条款存在漏洞,对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未能规定和说明。所以合同的专用条款要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增加、修改等,而且要加强执行合同的监管力度。由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就是承包合同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随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 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工程变更包括设计、进度计划、施工条件变更等等,而设计变更是最主要而且影响造价最大的一类变更。因此要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量降低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在工程施工过程种,引起设计变更的原因很多,例如:工程设计深度不够,使工程实际与设计图纸不符;技术规范改变而导致的工程性质或类型的改变。要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确实需要发生的设计变更必须认真处理,审查尤其重要,必须由项目实施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召开会议协商,并形成会议纪要,同时出具设计变更申请并由监理工程师办理签发后报项目建设单位审批。审查人员必须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设计变更方案,而且要加强现场签证的规范性,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依据,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实属于原设计不能保证工程质量要求,设计遗漏或有误,及与现场不符无法施工则一定要改。 2.一般情况下,即使变更可能在技术上是合理的,也应该全面考虑,将变更后所产生的效益(质量、工期、造价)与现场变更增加的费用和可能引起的索赔等所产生的损失,加以比较,权衡轻重后再做决定。 3.工程造价增减的幅度是否控制在概算范围内,若变更有必要,但是超出概算,必须慎重考虑并报管理部门同意。 4.设计变更必须说明原因,如工艺改变、设计选型不当,设计漏项、设计失误或者其他原因。杜绝原因不明,只是增加材料用量的变更。 5.杜绝未做好开工准备,设计深度不够,造成边设计边施工、边施工边变更的情况。 6.设计变更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签发,并办理齐全设计变更的手续和现场签证。 五、工程竣工结算阶段 配网工程竣工结算工作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是最终反映配网工程的实际造价,而且直接反映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通常多报结算,增加造价。配网工程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结算时应重点审核工程量。结算的工程量应以合同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采取聘请有资格的中介机构审核结算,并且由项目建设单位审核把关的方法,能够有效防止施工单位多报结算、虚报工程量的现象,使工程的竣工结算能够真实反映工程总造价。 六、结语 工程造价审查和控制的目的不仅是核减工程费用金额的多少,重要的是通过审查和控制来发现项目投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使投资管理不断完善,提高投资效果。投资管理中应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两种机制的功能,并不断进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管理制度,改革现行的定额计价模式,实行量价分离,形成以量为主的企业定额系统,建立以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 电力配网工程中的造价控制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全方位的过程,项目建设单位对配网工程造价的管理上始终应该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规范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实现事前控制,合理使用资金,提高管理效率,时刻要有控制工程造价的思路,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使电力配网工程的建设资金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摘要:现阶段经济技术发展迅速,电力行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电力的要求,电力行业增加了电力系统的配网建设。配网建设可以有效的保证电能的安全与使用,还可以提升供电质量。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配网的建设,从而保障电网的顺利使用。文章主要讲述了配网建设中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这些都会对配电网造成影响,要加强对配电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与教育,这样有利于整个配网的建设。 关键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 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而配网电力工程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可抗力、工程管理制度的中的漏洞,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因此国家加强配网工程的研究与分析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技术改革可以使配网电力工程更好更快的发展。 1配网系统电力技术应用特点 在我国的整个电力系统中配网系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监督、控制整个电力系统,还可以支持电力的离线操控。配网电力系统可以把用户的使用信息、实施的动态和之前的数据进行结合,通过电网接线和地理图形的形式完美结合的合理配置。除此之外,配网系统的安全性能也很好,在计算机技术中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并与其他的信息系统相隔离。通过这样的管理就可以使配网电力系统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包括通讯汇总的方法和广域网的使用,利用光纤和配电线的截波等方式为无线的通讯方式提供使用的基础。即使是开放式的连接方法,依然可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使用性。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所以技术人员应加强对配网电力系统的研究,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 2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情况与可靠性的分析 2.1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管理 必须保证配网电力的安全及可靠性,它是整个电力系统的关键。要对计算机的登录和操作人员进行设置,不能让任何人都随意的进入该系统,主站只有系统的调度员、系统的维修保养人员等可以进入;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在软件上的设局也是不一样的,在通过管理人员的指挥,针对该用户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设置,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使用。在对系统里关于数据实行作业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根据实际信息的使用有利于提升系统的运转更迅速,而系统的后台信息就是在机械设备的信息和历史信息的双方面条件下形成的,两者可以对系统信息进行维护,这就是信息数据库的有点。新世纪以来全球的经济及技术水平在飞速的发展,也对配电的网络的技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系统的工作人员和系统的操作与系统的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对系统的运行人员就必须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有一定的了解和对该系统的问题进行维修、保养和意见规划进行统一总结。 2.2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的停电管理的分析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也必定会造成断电的情况发生,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操作人员要随时保持警惕,做好停电的措施。目前停电的出现可能会有以下情况:①计划断电。操作人员在月底了解本月的用电情况后对下一个月的用电和停电的计划进行上报;②临时停电。由于电力系统的维护人员在对系统进行维护检修的时候可能出现的临时断电情况,对这一情况进行上报;③夜间停电。晚上人们出于休息的时间,在电量的需求不大,在这个时间段进行维护、检查有利于减少损失,并且安全性能也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线路及时修理,这些方法的缺陷就是不能很好的保证电网使用的安全性,优点是减少对电力的耗损,这样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 2.3综合停电主要内容的分析 整个电力系统在使用的时候,难免会发生系统中软件或硬件的问题出现,如果操作人员工作中存在失误会漏洞,就会使问题处理不及时,造成系统问题的处理时间很长。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系统控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主战机房,它也是工作的中心。在实际的工作中就要设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管理制度,对操作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根据程序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处理,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维护与处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出现断电会有两种情况:操作人员对停电的情况要及时的上报和各班组之间的变动。操作人员根据停电情况的进行申报进行变动,可以考虑在一天之内进行一起作业。也可以安排一个调度室对具体的停电情况向相关的工种进行提醒。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需要可以及时的进行调整。 3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策略分析 3.1加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 根据上面的分析得知,配电网工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可以控制的最主要的就是人为因素。操作人员是整个系统的主观影响,对于配电网的一切操作包括建立、使用、维护与保养都需要操作人员的参与,整个电力系统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系统的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这一影响很重要,因此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整个技术的培训,这样可以为电网的配电系统正常的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根据配电网的具体情况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进行培训并进行适时的改变;其次,针对目前所有的操作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还要保证定期的课程要求,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结合配电网工程的实际状况,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状况进行不同的培训;最后,对配电网的考核制度进行全面的完善,这样可以方便对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评价,保证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水平,而且做到每一位技术人员都要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还要考核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的效果,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就要给于适当的处罚,并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奖励,这样有利于整个配电网工程的发展与稳定。 3.2对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进行优化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配电网的线路非常多见,特别是大的城市中各个建筑中线路想蜘蛛网一样繁杂,这些配电网线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由于线路的复杂与繁多就会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会对整个配线网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其原因是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引起的,所以要对配线网的整个工程进行合理的优化。优化措施:①将配网电力工程进行分段,分好段之后再对每条线路进行多个电源节点的设立,节点的设立有利于发生问题的时候只对故障的线路进行维修,而不会干扰到其他线路的正常工作,从而提高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②完善配网电力工程的同时还要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检查、探究、维护等进行优化,有利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专业的解决;③要对配网线路进行积极的管理,针对临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减少对整个工程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影响。 3.3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 要想保证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安全,主要是在管理方面,因此加强实际工作中的配网工程的管理制度是很重要的。首先,对停电情况的管理,根据独体的停电情况结合工程的具体状况进行处理;其次,加强配电网的运营维护的管理,在我国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我国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工程的运营与维护,还能对配网工程中的问题做到及时的发现与处理,减少这个问题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的安全性能带来干扰。 4结束语 在经济技术发展快速的当前社会,关于电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所以面对强大的需求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完善的配套系统。目前我国的配网电力系统安全性能还不完善,对电力企业整个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根据我国目前情况的的缺陷和限时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规划找到解决的办法,有效帮助公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并针对这一情况不断的优化我国配网电力工程的实用性。文章主要针对配网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并不断提高专业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有助于在实际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对整个配网电力的技术水平的发展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 作者:卞许兴 苏达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五峰县供电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企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力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要进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产业,所以,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在逐步加快节能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样就能够实现对电力企业的有效管理。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建筑行业,在建筑工程的应用生产过程中,建筑工程的基础就是要保证质量。所以,在实际的配网系统过程中,电电力工程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对整个建筑工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就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配网系统;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分析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配网建设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发展的问题,在城市配网建设及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建设及发展过程中配网建设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学习,并保证其质量控制能够有效地得到解决。想要解决城市配网建设及规划存在问题,就需要保证在对配网建设及规划的各个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智能配电网建设中的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进行提升。 1.目前我国配网系统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极大进步,我国电网也逐渐走向了智能化。对于配网系统来说,逐渐的走向了智能化,其主要的功能特点就是保证了能源的使用时间得到了增长,同时能够实现对能源消耗的降低。智能电网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是智能科技技术,智能科技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传统能源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这样就能够按照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进行工作,进而实现了对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2.当前配网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结构不合理 其一,配电线路方面有5点缺陷:(1)电网线路的不合理的布局,导致近电远供,迂回供电等。(2)不合理的电网规划,电源点距离负荷中心太远,导致电能输送过程太长。(3)配电线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破损、污秽、老化,导致线路不够绝缘,阻抗,泄露等情况也频繁发生。(4)电线导线截面过大,过小导致线路长期运行状态不佳。(5)线路的耗损情况居高不下,跟影响电网流动的无功功率不无关系。其二,需要改进的还有配电设备:①配电变压器与负荷中心之间的路程太远;②着重利用低耗能的配电电压器;③配电电压器的容量要与负荷相匹配。 2.2负荷增长过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在城市用地一定的情况下城市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城市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而在进行城市配网规划过程中,管理措施的不当也是引起高负荷的重要原因:(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日常生活中的用电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对于供电企业来说,供电流程也在不断增加。当供电系统中供电流程数量较多时,供电企业的供电系统就会承载越来越多的负荷,此时,电表出现故障的情况也更频繁。(2)没有及时治理供电用户的违章用电,窃电等现象,也加重了用电负荷的提高。 2.3线路故障 在实际的城市配电网规划建设过程中,因为其会应用到各个方面的技术,这就造成城市配网规划及建设会受到外界环境及技术的极大影响,进而导致城市配网建设发生的线路故障也大大增加,在实际的配网工作过程中就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例如,当城市配网建设遇到外界恶劣环境影响时,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为我国在城市配网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大多为架空线的方式,这对于正常情况来说,架空线的应用能够具有非常大的安全优势,但是当架空线遇到恶劣天气时,例如暴风雨天气,就会造成城市电路线路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而相应的修复工作也非常困难,这样就不能够保证线路具有良好的安全稳定性。 3.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分析 3.1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供电企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想要实现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升,就需要相关的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素质,而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高低与供电服务质量的高低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两者是成正比发展的。所以,城市配网建设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对相关专业电力工程技术进行学习,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在进行培训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培训目标及培训计划的制定,保证参加培训的人员能够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补充学习,尽可能实现对整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2优化供电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配网建设规模并不相同,有的地区配网建设较为密集,而有的地方建设则不完善,电网布设也较为混乱。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就需要分别对各个地区有针对性的进行配网建设,并实现对传统供电模式的优化。优化过后的供电模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协调,为以后工作进行简化。由此就能够实现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升。 3.3进行配网检查 了解居民的用电情况,经常进行用电检查。一方面开展用电大普查,及时了解掌握居民的用电状况,所以建议供电所要定期检查用户是否合理用电,杜绝偷电漏电等行为,让居民用电更符合规定,也更安全;另一方面是加强用电大检查,降低电损率,解决输电线路存在的问题,输电线路若有线路短路、互感器烧毁等情况存在的话,不仅是安全隐患,也大大降低了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及时发现并早日的进行修复、更换,既保证了居民用电安全,也降低了电损率,同时也实现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增强。 3.4简化电压等级 当前,我国所采用的降低电压的方式还比较传统,对于降压工作还需要逐级逐步的进行,并进行不断的调试,并在调试的过程中实现对电压的满足。在此过程中,想要实现对电压的有效降低,就需要加强对电力设备的有效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还需要对人力物力进行消费,所以,就需要实现对电压等级的简化,进而实现对降压的改善,从根本上实现了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高。 3.5重视停电管理与分析 在实际配网系统建设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停电原因进行确定,当出现大面积停电时,就需要提前进行停电通知的下达,并快速有效的进行安排维修,例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将维修时间安排在白天,保证晚上用电的可靠性,在维修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对周边用户的影响,最大限度的提高配网系统可靠性。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配网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电网建设规划就需要具有自身的规划建设特点,并针对实际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进而实现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增强。 作者:邹玮平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靖安县供电分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浅探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人类对电力资源提出的更高的要去,而且需求量也在不断地上升,因此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是会出现各种故障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严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更好的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本文将会分析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然后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探究 前言 电力系统可靠性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较低,那么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停电,会严重影响到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现阶段,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会受到外力破坏、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就需要从上述方面着手。 1影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可靠性的因素 1.1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 对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而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才参与到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革新中。但是,大部分配网电力工作人员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比较低,无法更好的满足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需要,所以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造成了阻碍。造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达标的原因是电力企业没有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给予专门的培训和管理,从而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外力破坏带来的影响 实际上,配网电力工程属于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因此配网电力工程存在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一些配网电力工程处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也有很多的配网线路分布在树林、山川之内。因为配网电力工程的复杂性,所以配网电力工程经常会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人会在配网架空线上悬挂东西,还存在临时接电的现象,这些外力的作用均对配网电力工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受到外力的破坏,将会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停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1.3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管理的影响 要想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就需要根据配网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但是事实上却是很难做到,很多环节并没有做到位,尤其是在配网电力工程发生故障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当然还很难做到对故障问题的预测,所以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策略 要想更好的确保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可以从配网电力工程工作人员、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以及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方面展开叙述。 2.1提高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的,配网电力工作人员是配网电力工程运行的重要参与者,无论是配网电力工程的正常运行还是工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或者是对故障的处理,均是由相关的工作人员来发现并且进行处理的。有时候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能无法满足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基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运行的可靠性,此时就采取措施加强电力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从下述三个方面开展:①电力企业应当对配网电力工程中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一定的了解,结合企业自身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实际对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工作人员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使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处理所在岗位中电力工程出现的故障问题。②需要电力企业对其配网电力工程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发展迅速,技术也在不断的得到优化,所以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也会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到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对于一些新的技术有清晰的认识。③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应当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而对于表现不是很好的工作人员可以做出一定的惩罚。电力企业应当制定出完善的评价制度,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满足相应岗位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胜任此项工作。 2.2优化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 配网电力工程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配网电力工程是随处都可以见到的,无论是城市中,还是乡村,配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电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正因为配网电力工程的庞大,所以配网电力会遭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对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这些不良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不合理所致,因此对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进行优化能够很好的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通常情况下,优化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首先可以对配网电力工程进行分段处理,在分区域时每一条线路上需要配备多个电源节点,虽然某一个节点发生故障,但是不会对其他的线路造成影响,其他线路还是能够正常运行的,所以配网电力工程的可靠性就有了保证。其次,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检测、探索、维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检测、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配网电力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在维护的工作中,能够使配网电力工程更加正常的运行,进而提高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最后还应当对那些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中具有影响作用的外力因素进行控制,例如对于那些仍旧将物品悬挂在配网线路上的现象进行严肃的处理,从而保证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2.3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 通过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进行系统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的可靠性。因此,最好按照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实际情况来做好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停电是最常见的一种故障问题,所以应当注意对停电问题的处理,通常来说,配网电力工程停电可以划分为计划性停电和临时停电两大类。计划性停电通常是指在配网电力工程规划过程中,会对配网电力工程制定一套有计划的停电方案,这样一来可以对用电企业或者用电居民造成比较小的影响。临时停电通常是指配网电力出现故障而使用的停电模式,其主要是对配网的停电区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在短时间内查明故障点及诱发因素,以确保停电区域的最小化,尽可能的缩短停电的时间。现在多数的家庭或者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是离不开电力的,即使是短暂的停电阶段也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所以降低这种影响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和清理作业,尽量不要选择“三主”供电模式,从而有效避免供电效率低下问题的出现,而“手拉手”的环网供电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其供电效率,对于一些重要客户可以为其提供“双电源”的供电方式,并对其供电线路的半径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控制,从而有效控制停电范围。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被运用到了很多的行业中,电力行业也是如此,所以完全可以将一些合适的新的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运维管理,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运维管理过程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及时发现配网电力工程技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从而有效降低风险故障对整个配网电力工程的影响程度。 3总结 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可以确保配网电力的高效、稳定运行,为企业及居民的生活、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够离开电力了,电力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所以只有做好电力的工作,保证配网电力工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得到保证,才能够真正为广大电力的使用者提供优质的电力。本文分别介绍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然后制定了一套有效的解决策略,从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供电模式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展开了叙述,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将一些先进的技术运用到配网电力工程中,不断地完善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提高其可靠性。 作者:蓝品 单位:广西广信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解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人口不断的增加,国民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便要求我国的电力工程不断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供电配网作为向社会直接提供资源的途径,供电的质量取决于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好不好,关系到能否有效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否够满足各种电压的需要,能否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满足社会的需求。目前,配网电力工程虽然已经到达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急需解决。 关键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分析 1配网电力工程存在的技术问题 (1)外力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配网电力工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供电可靠性的需求了。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政府在建设配网电力系统的脚步,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因急功近利而未能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导致配网电力系统遭受外力的破坏。原有的配电网络以架空线为主,虽然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较少了路线铺设的成本,但是却给路线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使路线容易遭受风力、雨雪以及阳光等外力破坏,缩短路线的寿命。再者,配网电路多分布在工业开发区和商户小区,由于商户急于用电,难以按照规划网架实行接线,接线存在着临时性,导致接线较乱,事故率较高,供电可靠性差。(2)闪络。在配网电力系统的线路外部存在着一层绝缘体,能够使电路与外部的尘污隔绝,起着很好地保护供电输送安全的作用。但是当使用的时间变长,绝缘件表面的尘污便越积越多,而这些污垢大多都是偏碱性的物体。在达到一定的含盐量之后,配电网路外部一旦遇到潮湿的情况便会容易引起闪络现象。除此以外,配电网路外部的尘土污垢积聚到达一定数量时,便会降低供电设备的绝缘性能,有可能会使供电设备失去绝缘功能。而且,一旦出现闪络,线路的过电压力将会猛增,给线路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导致电力事故的发生。(3)过电压。电力设备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必须承受着巨大的电压,其中包含着工频电压、内部过电压以及大气过电压的作用。如果配电网络技术先进,对巨大过电压的承受力还是比较客观的。但是我国早期的配网供电系统建设仓促,基础设施不完善,爬距不足,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会当值绝缘体损坏。当绝缘体损坏时容易对电力设备造成破坏,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给供电系统带来巨大的威胁。 2配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完善配电网结构。在配网电力系统中,需要经过许多繁琐的步骤才能将电能分配到各个用户手中。而在电力分配的过程中,电压的等级会逐步降低,在降压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额外的电力耗损。而一天之内电力需要被无数次配送,每一次配送都会伴随着降压带来的电能损耗与消减,给国民生产带来巨大的电力资源浪费,妨碍电力系统优化配置的进行。为了建设完善的电力网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减少电能降压的环节。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在如此背景下,如果再采取传统的高空架设的电网模式只会导致铺建成本越来越高,安全隐患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采取新型电网配置,采用电缆铺设,确保安全的同时也能保证美观。(2)采取综合措施,解决闪络问题。闪络给电网系统带来的威胁十分巨大,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引起重大的电力灾害。因此,为了让配网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应该采取一定的综合措施来有效地解决闪络带来的运行威胁。在电力路线的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其的绝缘保护,加强设备的防污处理,增添吸尘设备,给设备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同时,在穿墙、铺暗路的情况下,要加强绝缘体的抗潮湿行,采取适合的管道来进行绝缘保护。为了避免遭受雷暴以及湿冷空气的侵袭,在高空架设线路时需要选取避雷性较好的材料,提高防雷能力。(3)简化供电电压等级。配网电力输送主要是通过不断地降低电压来完成的,在此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影响电能质量的同时也不利于电力网络的运行,给电力网络的运行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保障电力输送的质量与安全,需要简化供电电压等级,根据供电情况的不同来提供相应的电压,不仅能够改善用电的具体情况,还能节省供电网络投入的成本。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建设大量的电网线路来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建设大量的架空线作为配电网。为了保障城市人民的用电安全,可以采用电源供电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恶劣自然环境的侵袭,也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便利。(4)提升配网电力工程的管理水平。要保证配网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需要对此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在日常的管理中,需要执行严格细致、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来提升管理的严谨性。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与安全意识,督促他们在平时要爱岗敬业,加强巡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汇报,及时解决配网电力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或者减少电网瘫痪带来的损害。在此记住上,还要切实树立全体员工的电力安全精神意识,为他人做良好的榜样。除此之外,还需加强管理人员应对紧急情况的技能培养。如遇到停电情况,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备用电源的管理,并及时抢救遭受破坏的线路,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结语 总体而言,我国如今的配网电力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国民的需求,经济的飞速发张给配网电力系统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建设好我国的配网电力工程,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不断完善配电网络结构、采取综合技术措施解决闪污问题、简化供电电压等级与提升配网电力工程的管理水平。始终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安全性为目标,改进电力供应的缺点与不足,使其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作者:路华 单位:国网淄博供电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家里的用电设备更多了。因此,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也逐步增大,这就要求了电力系统配网建设的不断增多,进而保障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配方系统的建设最主要的作用是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和安全的电能,保障服务质量。近年来,我国对于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研究层出不穷,该项技术的可靠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结合配网系统相关技术的要点分析,阐述影响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因素,并且说明了如何提高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方法。 【关键词】配网系统;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 1引言 在我国,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建设不断得到进步。所谓的电力系统指的是由发电厂、输电网、配电网以及相关电能用户结合而成的电力系统的一个整体。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电能的需求开始迅猛增长。对于供电配网系统来说,保障其安全稳定地运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旦配网系统发生故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特别容易受到影响,严重的还会给一些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保证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2配网系统相关技术主要特点分析 所谓的配网系统(如图1)指的是能够将电力用户使用数据、实时数据、历史数据以及相关电网设备的各种数据整合在一起,并将电网接线图形、地理图形加以融合,然后根据相关图形与数据进行相应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实时监督、控制以及离线管理,并将之有效统筹的系统。硬件兼备的隔离作用,从而使得整个系统更加的安全可靠。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对其分析,不断进行优化,更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 3影响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因素 3.1电网设计存在问题 从基础上而言,我国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尤其是在设计阶段。电网设计阶段作为配电系统中的初步工作,可以说是后续工作的基础与保障。如果在设计阶段就出现了问题,后期必然不能够建造出可靠的配网系统。再加上,一旦错误的设计计划确定,然后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这个时候再进行返工的话,不但工期会严重拉长,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大量浪费,最终影响到整个电网系统的进度和计划。 3.2外力破坏影响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电能的大量消耗推动着配网系统的快速建设,这个建设既包括了原有配网系统的提升和更新,也包括了新的配网系统的规划与建设。随着用电需求和配网系统之间的矛盾逐步加剧,需要大量建设配网系统。一方面,由于原有的配网系统线路架设方式大多是以单端辐射式为主,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电力的迫切需求,考虑到配网建设所需要的周期和推进速度,为了快速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经常会在配网系统建设完成之前架设一些临时线路。甚至还会有一部分用户,为了自己的目的直私接用电线路。一旦发生触电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为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城市老城区而言,原有的电力设施年久失修或长时间未得到升级改造,线路使用时间过长,特别容易出现老化情况。再加上,老城区内部房屋排布密集,线路架设较为混乱,要对其进行维护更新时比较困难,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特别容易发生电力事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3.3闪络现象威胁巨大 在实际的配网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绝缘件大多时间暴露在外,而且长期受到工作电压的影响,绝缘件的表面很容易形成并积存污垢。这种污垢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含有盐的,而当中污垢之中累积含盐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特别容易受到潮湿空气的影响,进而发生闪络现象。当绝缘件老化且积存大量污垢的时候,绝缘件的抗冲击能力会大大下降,当受到雷电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时,也很容易出现闪络现象。闪络现象发生之后,很容易造成配网系统中线路电压过高,进而造成整个系统的严重损伤。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很难对闪络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目前也并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在闪络现象给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带来威胁的严重影响的同时,还会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4过电压的影响 在整个供电系统设备运行期间必然需要承受电压,配网系统作为其中的环节之一也是如此。但这些电压往往不是有益电压,在大多数情况之下是以过电压或者工频电压为主的。再加上我国早期配网系统建设中存在的固有问题,例如爬行距离较短、设施质量不过关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设备的安全性,甚至可能会给整个供电系统造成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的配网系统中所选择的绝缘设备是针式瓷瓶,它在承受和对抗过电压方面能力较差,而到了雷电阴雨等天气时更加容易受到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进而可能严重威胁到整个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除此之外,我国现阶段常用的供电配电方式是35000V以下架空线路,很难保证高质量和安全用电,从而造成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影响。 4提高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方法 4.1加强对管理工作的重视 提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有助于保障配电网络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运用好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更好地保障整个配网系统的必须安全,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可能出现的部分问题的发生,进一步提高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4.1.1管理人员的选择和考核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不仅应当注意考察其专业和职业技术技能,还应当着重考察其职业道德精神方面,选择德才兼备、敬业爱岗的人员来完成此项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对符合各项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使其始终保持最优状态,管理能力达到时展的要求,与时俱进。4.1.2重视监控记录相关工作制定详实的工作方案,不断细化日常工作中巡视与检查工作环节。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提高对于电气设备监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定时进行线路巡查,同时详细记录实时监测数据与巡视详情(如图2),并进行备份,以备日后用来分析,排查和处置系统中存在的故障和问题。4.1.3工作人员责任落实到位从实际的情况而言,配网系统中出现问题的时机可能具有巧合。例如,当前一班工作人员未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隐患直接交班给下一班的工作人员,而在下一班工作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仅仅将责任归咎于此班工作人员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应当强化和落实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警惕性,更加要求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等防范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通过及时解决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排除故障,还能有助于全面提高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切实保障配网系统的安全性。 4.2优化供电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有的地方高层建筑集中电网建设密集度增加,基础设备完善,而有的地方发展较为缓慢,电网布设较为混乱。针对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发展情况,应当根据该区域实际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该区域配网系统,需要优化传统的供电模式。如前文所言,优化供电模式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花费的时间也较长,应当协调好各项工作进行合理配置,为日后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工作。由此能够更大程度上提高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4.3简化电压等级 现阶段,我国所采用的降低电压的方式相对还比较传统和繁琐,降压的工作需要逐步进行,逐级降低电压。而且在降压的过程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调试,以期达到合适的电压要求。再这样繁琐的中降压过程之中,电力设备使用频率增加,一方面会大大降低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需要简化电压等级、改善降压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保障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4.4重视停电管理与分析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停电的原因。在进行大面积停电维修时,应当提前下达停电通知,合理安排维修时间,例如,可以将维修时间集中在工作日的白天,尽量保证晚上的正常供电,在保障维修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周边用户的影响,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 5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用电需求的增加,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做好管理工作、优化供电模式、简化电压等级、重视停电分析等工作,最大限度保障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为电力用户提供优质可靠的电能产品。 作者:刘玉帮 单位:凯里市镇远供电局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与方法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高科技技术不断应用于我国电网建设中,推动了我国电网的发展。配电网电力工程是我国电能销售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就配网电力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概述与分析,综合考虑电力技术的现状与人们的要求,提出一些解决电力配网工程技术问题的有效建议,目的是提高我国电力配网工程技术的完善与安全运作,以期对同行业研究者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配电网;电力工程;质量 1现今配网系统技术的特点 电力配网系统的子集是生产电厂、输电网、配电网、电力消费者4个方面。每一个子集都是配网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强大可靠的电源是生产电力的基础,也是后面3个步骤实施的基础。输电网络是电力从生产厂向使用市场输出的一个媒介,需要完善健全的网络结构才能进行配电作业。配电网络系统实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将电量使用数据与消费者信息进行比对。根据比对情况总结出不同地区、消费者的用电规律,以方便指导后续的配电工作。同时,由于记录与计算数据信息的软件与电力运行的硬件设备并没有直接关系,分工工作易于操作,所以电力配网系统拥有开放性、易操作性的特点。尽管如此,电力运输配送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没有解决,给电力配网系统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现今配网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提出一些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2配电网电力工程出现的技术难题 配电网的电力工程技术对于整个电网的良好运行以及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现行的配电网的电力工程技术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对于电力的良好运行以及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有时遇到相当严重问题时还会发生安全事故,这对于电力方面的良好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好事。 2.1外力的破坏 对于配电网电力工程的技术问题当中,其外力的破坏则是最主要的影响正常运行的原因之一。在当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经济水平也越来越高,这样人们对于电力方面的需求和依赖性日益增加、变得越来越强,一旦失去电力,很多日常生活物品无法得到使用,生活和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糟糕。然而传统的配电网已经无法达到当今人们所需的标准,因此务必在现行的标准上进行一系列的行之有效且有科学依据的革新与创新。我国现行的配电网中最主要的还是采取架空线路的方式进行传输,该方式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这对于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安全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危害。而且,由于基础设施上存在一系列的不足,而使得电力在供应方面达不到相应的质量要求。 2.2过电压 众所周知,在供电工作中电压对供电性能的影响力还是颇大的,由于供电设备长期处在运转的状态中,且运行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电压、天气及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样就很难保证其长久地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下。而且由于基础设施的配备不完善,这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一旦配电网长久地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且爬距不够标准,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就会出现绝缘设备的损坏情况。如果绝缘设备受损,一旦有较大的电流通过时,再加上没有进行及时且有效的维护,那么就会导致电力设备的损坏,这对于设备的运行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影响。而且一旦因此类原因造成的障碍在维修时难度相当大,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更对我国的电力工程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探究 3.1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外力破坏的可靠性影响 接线的现象一直存在于电网建设的过程当中,特别是一些临时用户在架空上再进行接线,这都造成了很多问题的存在,而且接线的节点在高空中受到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断线的现象。且对于供电的能力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极易造成安全事故。而且一旦发生了事故,这样的线路环境严重地阻碍了维修人员的抢修进度,更给维修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3.2过电压对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影响 所谓的过电压也就是供电设备在其运行的过程当中受到的电压。在实际环境中,由于一些设备并没有能够输送电压,所以一旦遇到了相对不好的环境时,就会因为其输电能力的不够而使得电网运行出现严重不稳等等一系列可能发生的问题。由于配电网的绝缘部分承受不住雷击的过电压,对于传统的供电系统也是承受不住的,所以在供电的方式上比较陈旧落后,对于当今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而言是根本无法满足其要求的。 4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难点的解决策略 4.1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完善配电网防污措施 闪络放电的现象对于电网设备的毁坏程度相当大,严重的还会出现断电的事故,所以该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难点。首先要增强供电设备的防污处理技术,及时检查和除污,为该项工作配备相应的吸尘工具,让我们的电力设备能够在一个良好且安全的环境当中进行工作,以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稳定性。而且这样还可以有效避雷,对于电网的防雷能力也有所提升,从而降低配电网的损坏,保证了电力传输的基本线路。 4.2对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管理 在进行配网工作的前期,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配网系统对外的抗击打能力,对配网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在电线方面可以安装电缆来加强线路的防御能力,遇到雷雨天气时,加装避雷针可以有效避免雷电的威胁。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电器的普及,人们对电的依赖程度达到空前的高度。因此电力企业与电力消费者对电力使用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用电的基础使电力工程技术不断完善。为此,我们在日常的供电工作当中,应采取有效的除污方式去改善线路所处的环境,避免因污垢造成不必要的短路。对于电力工程的日常维护工作要进行严抓,以增强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保证配电网的稳定、安全运行。 作者:曾彦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吉安供电分公司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10kV配网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 BIM技术在建筑机电工程中的应用我国的10kV城乡配电是直属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承担着支撑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与保证我国全体人民生活用电、商业以及工业制造需求的重大职责。目前,配网建设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科学化、法制化与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但是,配网建设中的风险管理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为了适应这一理念,如何预防和降低建设风险才是配网建设的重中之重。电力项目建设需要不断的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以及应对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的必要性 伴随着人类对于10kV城乡配电的不断探索,我国在当下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电力建设经济市场,逐步组建了电力建设市场的中心主题,市场经营的行为规则以及市场轮廓的整体系统[1]。由于我国10kV城乡配电建设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即工程建设点比较多且分散、工程周期比较长、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工程涉及单位比较多。因此,决定了配网建设隐含着诸多的风险性。所以,电力工程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并运用到实际建设当中。 二、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1、风险管理体系不全面 从当前我国实际开展的配网建设管理体系中,我们可以得知,我国配网建设的风险管理体系还只是停留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很大一部分工程建设都是经过国家政府的财政扶持或者追加拨款来补救工程中风险造成的损失。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缺乏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在原有体系中再次深入的专研推进风险体系的改革。 2、缺失风险管理的意识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但是在实际的配网建设过程中,还有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仍缺乏预防风险的意识,也没有对建设过程中存在人身伤亡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的意识。由于对预防与管控风险意识的缺失,所以往往会在实际项目建设中产生一定的影响,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往往宁愿承受风险带来的人身伤害以及经济损失也不愿意在最基础的工作中重视风险的预防与管控,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事故事件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者并没有收到应该得到的补偿。 3、人员意识淡薄麻痹大意 鉴于参与项目建设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够,也非常容易造成风险事故的频繁发生。作为配网建设工程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有绝大部分人员并不具备参与项目建设的基础能力,更没有对配网建设相关知识的学习,因而不具备预防风险与解决风险的能力。所以,配网建设的管理人员要在工人的选择上做好把关,方能保证配网建设的正常开展。 三、配网建设中风险管理的应对方法 1、全面提高工作人员对于风险的认知与管理的意识 要想真正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安全性,就必须要求每一位配网建设工程人员对于风险的认知与管理意识的重视;工程建设的管理者应该在实际建设开展前,对工作人员进行风险意识的侧重培养。针对配网建设风险的特殊性,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先后程序进行风险的评估,经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排查,有针对性的对其制定解决方案,方能确保配网建设的有序开展。 2、增强10kV城乡配电中风险的防控力度 配网建设开展的过程中,要做到借助项目保险的形式达到对各种形式内潜在风险的有效性良好转移[2]。工程建设方应作为保险的申请人,为以后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事故的损失寻找到一个良好的保障。但对于潜在的风险,管理者不应全部依赖于保险的保证,配网建设过程中如若真的发生风险,工程人员不仅会受到经济的损失,更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国家的制裁。所以需要在开展实际工程建设中聘用建设技术能力高,专业性强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人员的综合实力尽可能的规避潜在的建设风险,科学运用自身技术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3、加深建设过程中人员的安全意识 配网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现场的安全无疑是整个项目建设过程的重中之重,专业的工作人员经过整体化的风险预测与评估,将可能出现在建设现场中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全部进行提出,针对这些问题与现有体系中进行差异化分析,并且同时制定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及立即纠正处理。例如,一些工作人员的工作不规范的行为、对于建设中机器超期使用以及不合理运用等等一系列错误行为。管理者要侧重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每一处建设细节都要进行监控并管理,方能保障人员的安全和工程进度的开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最近这几年,我们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10kV城乡配电建设,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配网建设自身存在着特殊性以及潜在的风险性,所以我们要对其的风险管理格外重视起来,进而实现一个以全面的、科学的以及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稳步提升我们国家10kV城乡配电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赵文彬 电力配网工程论文:配网电力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技术 1研究背景 经济的发展给电力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电力行业逐渐成为社会各行业发展的基础。另外,电力行业已经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不可能再生活在黑暗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开始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不断提高施工技术,保证施工的安全。也只有提高施工技术,严格执行施工标准才能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在电力行业大发展的今天,电网配网电力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技术安全也备受关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配网电力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标准化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十分紧迫。 2配网电力工程标准化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环境存在差别 由于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环境之间存在差别,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配网线路遭到不合理的占用或者闲置。同时,由于缺乏对实际施工环境的监测,缺乏周密的安排,一些已经开始施工的线路与实际施工环境存在较大差别,这就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根据实际工程施工的需要,会对一些已经设计好的线路进行改路,由于时间仓促,缺乏准确及时的分析,可能会出现线路短路或者串线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说,工程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环境之间存在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配网的复杂性及其他建筑物的影响,会造成差别的巨大化。 2.2施工项目规划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配网施工项目规划不合理,给配网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电气设备的运行不仅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电气设备内部过电压、大气过电压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早期配网设施的爬距不足,这会对配网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防止配网暴涨措施,当配网电容电流高于配网的安全值时就会造成接地电弧持续燃烧,更容易激发弧光过电压,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威胁。在早期的配网线路铺设过程中,配网并没有按区域进行区分,而是把配网当做一个整体区域来对待。这种不区分配网区域的做好加剧了配网线路的电力负荷,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会造成整个电力配网的瘫痪。另外,主要的配网并没有配备空线走廊和附属铺设装置,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配网的安全运行。 2.3配网受外力因素影响严重 一般来说,配网的连接方式通常采用单端接线,配网线路以线性方式向外扩散。尽管这种连接方式延伸范围较广,但是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尽管配网的连接方式开始有所更新,环网连接方式开始逐渐取代单端接线的方式,但是单端接线的方式还仍然存在。此外,还有一些配网采用两种接线方式混合的方式,但是两种接线方式并不能实现很好的融合,还会影响整个电网的运行。众所周知,配网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气候因素、地形因素、经济因素都会对配网产生影响,影响供电能力,造成供电需求无法满足,这些外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配网工程的建设。 2.4配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存在问题 在一般配网的建设中,只有在单相接地出现事故以后不接地系统才能变成中性点接地系统,接地电流短时间内的增加会造成电网绝缘老化的速度。另外,一旦线路被外物穿透,如果这时候的电网不能跳闸,超负荷的电弧热量也会损害电网绝缘,使电网出现短路,严重影响着电网的运行安全。在电网出现接地故障后,会产生过量的超额电压,从而加剧了电源开关、变压器的不稳定性。 3解决施工技术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遵循严格的技术操作规范 在进行配网工程施工前要对工程所处的实际环境进行实地勘察,根据实际环境确定合适的配网铺设线路。由于配网的供电方式相对较多,所以应该对配网线路进行分段铺设,且每段应该有分段开关相互联系。在配网主线的施工中要把不同变电站的不同母线或者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母线做成电源点,同时要把这些母线做成单环型状,一旦发生配网故障就可以及时找到事故地点,把损失降低在最小的范围内,在最小的停电范围内实现电力的检修,保证电力的正常供应。在安全性方面,可以给用电量大的用户配置双电源,以保证紧急情况下的正常用电。 3.2做好施工项目的科学规划工作 在配网施工项目的规划应该以现场勘查为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要详细勘查配网架空走廊详细的使用情况,了解配网架空走廊各种线路的分布情况和使用情况,以便在后期的改造规划过程中可以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计划。同时要根据调查结果对施工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架空走廊的建设能够满足配网的要求和实际需求,减少实际施工与设计方案之间的偏差,保障配网的安全运行。在配网施工项目区域的设置时,要把配网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明确各个区域的供电功能和范围,从而达到降低配网整体负荷率的目的。在进行单个区域的设施时,要合理设计区域内配网线路,根据不同需求布置不同的线路。同时还要给配网线路流出足够的位置,以便出现问题时更改线路,实现电力的正常供应。 3.3减少外力因素的影响 要想减少外力因素对配网工程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提前勘察施工环境及地下线路地理环境,了解配网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下线路的实际应用情况,在明确这些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地下线路走向和位置。其次要充分了解各个用电区域的用电情况及用电负荷,并根据这些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并具体实施方案。 3.4完善配网的接地方式 在配网工程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电网绝缘、继电保护的要求,参考其他配网工程建设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实现配网接地方式的转变。配网接地方式可以采用单相接地的方式,出线故障后可及时采取停电保护的措施,避免影响的扩大。此外还可以把Z型变压接地器作为一个中性点并配以电阻装置,这样一旦出现线路破损的情况就可以防止发生短路的风险。 4结语 配网电力工程的建设对整个电网的发展甚至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配网电力工程建设的技术。但是目前配网电力工程建设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从实际情况入手才能解决配网电力工程建设的技术问题,保证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减少事故对电网安全的影响。 作者:陈小辉 单位:福建省漳州电力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系统节能分析 1建筑节能措施 当前,建筑智能化系统节能的主要关注点是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如采暖、照明系统。要使照明装置节电,一方面要节约电能消耗,另一方面要减少电能浪费。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从节能的角度了解照明设备和特性,其次是采取具体的节能措施。这些节能措施主要可以归纳为采用高效光源和灯具、采用节电的镇流器、充分利用自然光、有效的控制方案。而空调系统的有效控制是主要节能措施。据统计,我国的空调和照明系统用能量近期增长速度明显增长,因此,减少建筑的空调及照明系统能耗是降低建筑能耗总量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 1.1提高空调系统用能效率高能效的建筑节能,首先,根据建筑的特点和使用功能要求,设计高能效的暖通空调设备系统,例如:热泵系统、蓄能系统和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等。然后,在使用中,采用建筑设备自动化监控系统对室内的舒适度、室内空气品质和能耗情况进行监控,这正是智能建筑在节能方面不应该忽视的重要内容,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如世界发达国家通过传感器装置测量周边环境的温、湿度和日照强度相关参数,控制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实现真正地减少采暖、制冷能耗。 1.2新能源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这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需要我们从根本出发,不断的考虑新的方法,开发出新的科技,并使之运用于实际。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新能源的利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能源通常指非常规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本文主要介绍当前利用较多的太阳能技术、地热能技术。(1)太阳能技术目前,太阳能技术关键是太阳能集热器,有平板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两种。其原理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热水,夏天通过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制冷,供空调使用,系统可全年提供生活用热水,冬天可以用作采暖。实现全天候自动运行。太阳能利用和传统的电力比较,初投资较高,但一般约3年左右可收回增加的投资。但从总体而言,当前人类对太阳能利用的规模还不大,技术尚不完善,仍需要继续深入广泛地研究。使之将来实现太阳能热发电商业化。(2)地源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是随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出现并逐渐兴起的一门节能环保技术。地源热泵就是利用大地(土壤、地层、地下水)作为热源。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可以人为地制造出与周围空气温度相比更舒适的环境,地下水可以用,附近的江、河、湖、海乃至池塘水可以用,城市的排放污水可以用,其他高温用能、耗电设备的排热以及地热尾水都可以用。建筑的空调系统一般应满足冬季的供热和夏季制冷两种相反的要求。地源热泵冬季供暖时,把地表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同时向地下蓄存冷量,以备夏用;夏季空调时,把室内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表中,向地下蓄存热量,以备冬用。因此说地源热泵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建筑空调系统由于必须有冷源(制冷机),如果让它在冬季以热泵的模式运行,则可以省去锅炉和锅炉房,不但节省了初投资,而且全年仅采用电力这种清洁能源,大大减轻了供暖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且地源热泵系统中大地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系统全年的能源利用效率。实践表明,在建筑空调中采用热泵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效应气体CO2和其它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2结束语 随着节能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应用,在全面考虑使用建筑节能材料的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采集雨水、中水循环、冷热空气交换等方面将会有更大的突破。通过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地源热泵应用将得到较快的推广和发展。 作者:孙萍单位:长春建筑学院城建学院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研究 一、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 目前在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中,普遍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通过项目经理组织带领团队来对项目进行实施。这就需要企业把赋予相应的权力给项目经理,同时项目经理需要清楚自己在项目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利益。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人员的组建,则由项目经理自行进行组建和领导。在这一项目中,对项目经理的要求较为严格,需要项目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仅要了解弱电的相关知识,还要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比较清楚,同时还要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其作为整个项目的组织核心,需要具有非常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良好的沟通,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智能化项目的沟通关系 在智能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沟通是项目进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沟通可以实现信息的收集、反馈和处理,所以在建筑智能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与业主、监理公司、设计单位、总承包单位、施工单位、团队内部和供货方之间的良好的沟通,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1与业主的沟通。建筑智能化系系统建成之后,最后的接收者和使用者都是业主,所以业主的需求在项目中是至关重要的,其也是项目的最终目标。因此对于最终目标的确定则需要项目经理与业主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业主的需求,确定项目的最终目标。 2与建筑监理公司的沟通。建筑监理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负责对投资、进度、质量进行控制,同时需要对合同进行管理和组织协调,虽然项目经理也在项目实施中负责一样的职责,但建筑监理公司作为业主的代表,项目经理作为承建商的代表,二者的立场不同,所以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对项目的各项关键要素进行良好的控制,从而使项目按照预期的设想顺利实施。 3与建筑设计单位的沟通。建筑的整体规划和设计都是由建筑设计单位来完成的,业主对于建筑设计的权威性非常认可。同时智能化系统是依附于建筑主体而存在的,在其实施过程中与建筑平面结构设计、暖通、给排水、供配电等系统的设计都存在着较大的联系,所以智能化系统的总承包单位需要与设计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对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使智能化系统得到完善,强化建筑的整体规则水平。 4与建筑总承包单位的沟通。建筑整体项目目标的完成需要由总承包商来负全责,而建筑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整体的一个分项工程,其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阶段都需要符合总承包单位的整体要求,需要与整体项目管理和协调相一致来实施。 5与其它施工单位的沟通。工程中会有许多界面、接口和矛盾冲突。项目经理必须能化解工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冲突,理顺施工中的界面和接口。协同工作是与其它施工单位沟通的主要原因。 6团队内部的沟通。项目团队是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团队的凝聚力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项目经理的权威不仅仅来自企业赋予的权力,更重的是他的人格。项目经理既是团队成员的领导,也是团队的成员。 7与供货方的沟通。智能化系统通常采用成熟的、主流的产品和系统,供货方是技术信息的直接提供者。项目经理与供货方的广泛交流,能获得项目最重要的技术目标线索。 三、项目的目标 1项目的质量(功能)目标。项目的最终交付物符合预定的各项要求,提供一套满足客户预定需求的、客户满意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2项目的进度目标。弱电项目的进度必须符合总体进度要求。 3项目的成本目标。项目必须在规定的成本范围内完成。 四、项目的计划与控制 1项目的进度计划与控制。进度计划表能直观反映项目的进度要求,方便进度的跟踪。根据进度计划表实施进度计划的控制。首先,要建立项目管理信息制度,责任主管应及时向项目经理汇报工作执行情况,项目经理应定期向客户报告,并随时协调项目资源;其次,预测项目未来的进展情况,结合对当时情况的衡量、预测情况和当时情况的比较,及时制定实现目标、进度或预算方案的修正。 2项目的质量计划与控制。项目经理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保证项目达到客户满意。向客户明确项目质理管理的体系及项目质量控制规程,提供质量保证措施。按项目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和管理流程的规定进行项目的质量控制。注重项目过程中关键点的质量检查和工艺操作规程的执行。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管理责任,注重记录和文件管理。项目的质量计划、检验计划都围绕保证项目质量,保证客户满意这个目标进行。 3项目的预算和成本控制。项目的预算和成本控制是承建商和客户共同的内容,也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成本控制包含在项目进度计划控制之中。主要采用预算与实际发生对比,根据比对结果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 4项目的风险控制。任何项目都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智能化项目也不例外,所以在建筑智能化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从而避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的发生机率。 五、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当中,智能化项目还属于一个暂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当中,需要项目管理者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管理水平,培养创新的意识,这样在专业知识及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智能化项目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积累更多更完善的智能化项目的管理经验和手段。 本文作者:许晓飞单位: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通信分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论建筑智能化总承包的过程管控 一、智能化建筑设计阶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在具体施工前,应该先确定好建筑方案,在政府部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下,结合丰富的建筑实践经验,设计出一份详细完备的计划书。总承包商应该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并对大型建筑的构想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全局性。在建筑方案的设计上,设计师应该先进行一个总体方向的规划,给建筑的整体施工建立一个大概的框架,然后再从各个小地方进行具体的规划,也就是在大的设计方案的前提下,再设计较为具体的小型设计方案,这样就能保证建筑施工的过程都能控制在大的前提下,而不会使得建筑竣工结果与设计方案有较大的差异。此外,设计师应该进行多次的细的技术交流,让建筑方案各个地方的缺憾和注意要点都不会被忽视。而总承包则还需要配合专业的监理企业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而施工过程中的建筑设备数量、系统的结构和布局、整个工程的投资这些内容都需要在设计方案上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二、智能化建筑的投标阶段 在电气智能化建筑的总承包项目中,招标项目是积累建筑资金的主要来源,所以在投标阶段,必须先对建筑需求说明与技术要求进行彻底细致的分析,总工程师有必要与设计师进行激烈的讨论再拟稿、修改和初定稿,先对投标阶段的项目计划书有一个良好的规划。然后在招标前,电气智能化建筑的承包商应该给投标商分析说明电气智能化建筑的优势和特点,并与其它类型的建筑进行对比,让投标商对电气智能化建筑的功能、特点和适应性有细致的了解,如果投标商允许,承包商还应该带领投标商对建筑工地进行实时考察,对考察的内容要进行详细的记载,并在时候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和内容总结。具体招标时,一定要注意投标计划书应详细列出投标人对建筑项目的相关质量要点的理解及质量保证措施与建议,评标时要将这个步骤列为对投标方工程实施经验的考察内容。 三、电气智能化施工阶段 1.各责任方相互配合。在详细的工程的承包合同中,以下条款应该要标明:土建工程总承包责任方要确保电气智能化设备的质量,并及时的将工程所需要的设备技术运输到施工现场,在施工中土建责任方要严格接受承包商及监理机构的现场协调管理,便于工程施工人员能够正常作业,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的预埋线管这一步,土建施工责任方需要在施工之前与其他工程责任方进行良好的沟通,便于电气智能化工程过程中能够高效协调的进行,达到总承包商的设计方案上的设计要求。此外,装饰工程责任方主要是向其他工作人员通报建筑内的吊顶、地面、墙面装修的施工计划与进度,确保电气智能化建筑的施工在不影响内部装饰的外部构型的情况下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2.各电气智能化设备之间的相互配合。由于电气智能化设备都是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高科技产品,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相关设备时应该保证严密的科学性和必要的合理性。绝不允许出现技术人员操控机械设备随意施工的现象。在这方面,智能化建筑总承包商的项目管理人员需要注意施工工程的各个细节。如:禁止用切割机切割钢管,这样会留下许多毛刺,不利于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应该采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好钢材的性能,用电气圆锉刀来切割钢管并将毛刺处理干净。而焊接时则需要将焊接面打磨干净,避免污渍影响焊接效果。总之电气智能化设备的使用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使用,否则会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 3.系统集成。在电气智能化建筑中,电力系统是主要的控制与管理枢纽,这些系统的设备按照各自的使用地点、使用性质和应用标准来进行分类,然后按照设计方案有条理的组织起来,也就是系统集成起来共同作用与电气智能化建筑。这些子系统彼此能够独立地工作,但在具体施工上,设计人员先进行具体的集成设计,再由技术人员将子系统处理为集成系统,一般包括BMS(指楼宇管理系统)与IBMS(指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其中IBMS对智能建筑功能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应用也最为广泛作用。IBMS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首先它的构成较为先进和复杂,涉及的技术主要是高科技网络技术和高新软件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IBMS在技术手段层面上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不仅包含弱电子系统,还有许多智能模式嵌入其中,如物业管理模式、企业经营模式、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的信息流与业务逻辑等。总之,在系统集成这方面务必把握好各个电气智能化设备的优势,合理运用起来,在电气智能化建筑的施工中发挥最大作用。 四、结语 总之,建筑电气智能化总承包项目实施的过程是极为复杂和难以控制的,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充足的准备的预算。电气智能化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科技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的结合体,在电气智能化建筑中扮演着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换言之,建筑企业的相关人员都需要不遗余力的投身于电气智能化建筑的事业中,为总承包项目的具体施工提供宝贵的意见,使我国的建筑企业真正在电气智能化道路上蓬勃发展。(本文作者:陈浩、万旭萍单位:杭州翡翠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浙江省铁投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发展完善 1、前言 建筑智能化在不断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智能控制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其实质是信息产业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建筑智能化建设中,前期的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新晨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只要有可能,在技术评审中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不能企图采用简易方法完成优良的技术评审,充足的时间、合适的评审范围、高素质的参审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成功起重大作用。并且,最好要指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 6、结束语 更广泛、更充分的市场机遇,更激烈、更残酷的国内外竞争,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要管理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笔者建议,在各省、市应当建立高水准的技术评审班子,成立相应的权威性机构。 建筑智能化论文:智能建筑智能化 摘要:文章论述了智能建筑的含义、建筑智能化各系统功能及设计要点,指出智能建筑不能和建筑智能化系统混为一谈,智能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智能化系统的简单罗列 关键字: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监控系统 智能建筑和智能化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技术也日新月异,智能建筑的概念从出现以来,在国内可以说名声四起,智能家居、3A、5A级楼宇等广告词随处可见,但真正能称为智能建筑的又凤毛麟角,往往造成投资浪废,又没达到投资目的,仅仅起到广告功能,是十分可惜的。 何谓智能建筑?在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中的定义如下摘要:“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平安、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由此可见,提供平安、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的建筑才能称之为智能建筑。但此定义还忽视了一点,“节能环保”。笔者认为,为达到上述目的做成的耗能建筑也不能称其为智能建筑。由于该标准忽视了节能环保方面的新问题,其代表能耗的供电标准“甲级标准(办公室)宜按60vA/m2以上考虑”;“乙级标准(办公室)宜按45vA/m2以上考虑”;“丙级标准(办公室)宜按30vA/m2以上考虑”,暂且不说智能建筑标准分级的合理性,智能建筑的标准越高耗能越多,显然是不科学、不经济的。当然量准越高,系统越多,但这些系统俗称弱电系统,耗电很小,利用这些系统去合理控制楼字设备是可以达到节能目的。 另外,此标准罗列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各子系统,没有强调其他专业的协调配合,这样就很轻易引起这样的误解,有了这些系统就是智能建筑,有了哪些系统就是甲级智能建筑、有了哪些系统就是乙级智能建筑等等。 因此我们应明确智能建筑的含义。建筑智能化系统(BuildingInteHigentsystem)是智能建筑中应用的电信息系统,包括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等系统以及智能化集成系统。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建筑、结构、水、采暖和通风、电气等专业构成有机整体,如同人的身体,只有各个器官协调作业,才能表现为健康状态。智能建筑的“智能”,也就是要建筑像人一样,能“知冷知热”,自动调节空气、水、阳光照射等,创造既节能又平安、健康、舒适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楼宇综合症”的发生。 由此可见,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不是仅仅涉及一个弱电专业,要由各专业相互配合,如建筑专业在做方案时,就应当考虑太阳光的利用和人工照明的关系以及热辐射的功能等等。不能只考虑建筑外形,连结构的合理性都不考虑,把有限的资金都放在外形上,有可能就应了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话,就不可能做成智能建筑;再如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主要和空调系统方案有关,但也不仅仅只是通风专业的事,和建筑的合理性及电气控制是否到位都息息相关。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的综合体,不根据最终的效果,仅仅根据智能化系统的多少或功能的多少分出个甲、乙、丙等级来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指导设计、节约投资,往往还造成相互攀比,系统不和建筑规模及建筑形式相匹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如上所述,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必要条件,可见智能化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站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下面是智能北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l通信网络系统(CNS) 它是楼内的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和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计算机互联网、数字通信网及卫星通信网等)相联,确保信息相通。在以前也称为通信自动化系统(CAS)(CommunicationAutomationSystem)。主要包括摘要: 1.1电话通信系统 建筑或建筑群的固定电话通信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属性以及公用网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接人远端模块局或采用虚拟交换、自设独立的数字程控用户交换机(PABX)或综合业务程控用户交换机(ISPBX),并应和公用电话交换网连接。 1.2计算机网络系统 智能建筑本地网络的平安,应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在通信子网和高层或应用系统中采取办法。计算机网络系统应为管理和维护提供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并应提供高密度的网络端口,满足用户容量分批增加的需求。 1.3卫星通信系统 可设置多个端站和设备机房或预留天线安装位置和设备机房位置,供用户接受和传输数据和语音业务。 1.4有线电视系统(含闭路电视系统) 提供当地多套开路电视和多套自制电视节目,并和卫星系统联通。 1.5无线通信系统 建筑物由于屏蔽效应出现移动通信盲区时,设置移动通信中继收发通信设备。 1.6公共广播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的类别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确定。公共广播系统一般可分为摘要:业务性广播系统、服务性广播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1.7会议系统 会议系统应是音频系统(电声、建声)、视频系统(投影、摄像、录制)等多系统的综合设计,所选用的音频、视频设备、计算机等的网络传输、语音和数字设备接口、终端等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会议系统应实现计算机语音、文字、图形、图像、自动监管、多媒体实时同步网络传输、系统控制一体化功能。 1.8.同声传译系统 (1)同声传译一般可设有(3+1)或(4+1)种语种,国际会议可设有(6+1)或(8+1)种语种; (2)同声传译传输方式可采用有线同声传译和无线同声传译; (3)会议室译员间的位置应设置在主席台对面或主席台的两侧(或二层较高位置),应使译员能观察到发言者的口型。 (4)译员间的大小可参照国际IS02603推荐的尺寸高2.3m、宽2.5m、深2.4m设计。 2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先进技术,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和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摘要: 2.1物业管理运营系统 物业管理运营子系统应以高效便捷的方式来协调用户、物业管理人员、物业服务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能实现对投入使用的建筑物、附属配套设施、设备生产及场地、用户、服务、各类资料及各项费用以经营目标方式进行管理,同时对建筑的环境、清洁绿化、平安保卫、租赁业务、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运行和维护实一体化的专业管理。 2.2办公管理系统 办公管理子系统应能在日常办公中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协助管理人员对办公事务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统计,协助领导对各项工作的分析、决策提供公文管理、会务管理、档案管理、电子账号、人员管理、领导活动布置、突发事件处理、书面意见处理等功能,应能实现电子公告、规章制度、公用电话等公共服务功能。 2.3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采集子系统应具有物业信息服务、新闻、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用户个体服务、文化娱乐且务、生活保障服务等功能以及电子显示屏信息另查询功能。 2.4网终管理系统 网络管理子系统应配置适宜、使用方便,为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监控提供有力的保障。 2.5智能卡管理系统 智能卡管理子系统应能对各种功能的智能卡实现统一的管理,如身份识别、员工考勤、车辆停泊、持卡消费、门禁等,并进行各类计费管理。 3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 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车库等设备或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售理为目的,构成综合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捆个子系统。 传统上所说的3A建筑,即是上述的CAS、OAS、BAS的简称,5A建筑是3A又加上防火自动化系统FAS(FireAutomationSystem)和保安自动化系统SAS(safeAutomationSystem)。国际上,FAS和SAS通常包含在BA中,国内由于管理原因,通常把FAS、SAS和BAS分开。 4防火自动化系统FAS 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6gt;、《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6gt;、%26lt;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26gt;等有关规范的规定。火灾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按消防部门要求独立运行。可将火灾报警器输出的报警信号传送给建筑物设备监控系统或智能化集成系统的监控中心,但楼宇自控系统对消防系统只可监视不应进行控制。对于空调、风机、配电等平时由建筑物设备监控系统控制的设备,火警时应受消防系统控制,应确保火警控制的优先功能。 5保安自动化系统SAS 设计应根据被保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防范级别,满足整体纵深防护和局部纵深防护的设计要求,以达到所要求的平安防范水平。 5.l入侵报警系统 根据各类建筑平安防范部位的具体要求和环境条件,应分别或综合设置周界防护、建筑物内区域或空间防护、重点实物目标防护系统。 配电视监控系统 根据各类建筑物平安技术防范管理的需要,电视监控系统应对现场情况进行有效的监视和记录,并可提供对各类报警信号及时、迅速和可靠的复核手段。 5.3出入口控制系统 智能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通道、财务室总出纳、金库、重要办公室等处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出入口控制系统由出入口对象(人、物)识别装置、出人口信息处理、控制、通信装置和出入口控制执行机构等三部分组成。 5.4巡更系统 巡更点应设在主要出入口、主要通道、紧急出入口和各主要部门。安防人员的巡查报告方式可以采用在线瞳离线方式。对实时性要求高的项目应采用在线方式。 5.5汽车库(场)管理系统 在汽车库(场)的人口区应设置出票机或读卡器,并应在汽车库(场)的出口区设置验票机或读卡器。 另外,综合布线系统(GCS)GenericCablingSystem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通信网络设备和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联,是为上述系统提供物理通路。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IntelligentIntegratedsystem是将建筑物内不同功能的智能化子系统在物理上、逻辑上和功能上有机连接起来,在开放标准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上,实现各有关系统之间可相互操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一个综合化的管理系统。 由上述可知,智能化系统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每个智能建筑要把所有系统都包罗进去是不可能的,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总投资、管理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和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设计标准,应侧重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注重智能化系统集成,强调综合性、统一性和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传统的智能化子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功能得以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技术探讨 摘要:在现代化建筑工程中,电气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下,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也呈现出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特点,这对工程质量提升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由于电气工程施工涉及到的细节性内容较多,因此,在具体的智能化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就要注重各个环节的应用控制,把握应用的要点,从而确保建筑智能化的安全性和高效运行。据此本文就对当前建筑工程中的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作为同行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技术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建筑工程得到了迅速发展,随之也大大提升了工程智能化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生产力,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可以为智能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满足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的要求,确保电气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从而使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提高,为建筑的各项功能发挥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管理中,需要工程单位结合每一环节的工程施工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管理策略。 1智能化管理技术 作为的智能化管理技术,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时代性和技术性很强。从它的结构构成来看,它是包含有计算机技术、GPS定位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形式,它是先进技术应用的一种体现。它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可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更为有序开展,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2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优势 2.1有利于实现对建筑的全面监控 现代建筑呈现出高层化和集中化特点,这样就对建筑电气系统管理增加了难度,并且管理涉及到的面更广泛,一旦管理出现失误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缺少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就会导致事故发生后在原因排查上有很大难度,不能第一时间掌握事故的整个发生过程,但是,如果采用智能化监控系统就可以及时对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明确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这对于管理效率的提高是十分有效的[1]。 2.2对输出命令的控制 工程单位在对电气工程智能化管理技术进行应用时,需要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则,按照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要求,针对性开展,在实现控制的过程中要依据所需功能在最短时间对终端操作所发出的信号和控制指令,来完成一系列操作。此外,从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的自身功能来讲,它的整体性功能是初期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基于此,对于工程单位来说,就必须要保证智能化电气和建筑功能的最大化发挥,同时还要实现成本的最大化节约。 2.3强化联动性能的体现 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之间的联动性能提高,离不开对数字化智能系统的正确运用和操作。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可以将建筑中的消防和通风照明等安防设备自动化系统看作为是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强自动化设备之间的联动性能,在此基础上资源和信息之间就可以实现共享,从而优化分析更为合理,配置更为优化。 2.4提高安全性 在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它的应用核心就是安全性。在当前建筑工程中,自动化设备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既包括安全方面,也包括运行环境对电气设备的影响,一旦这方面的防范措施做的不到位,就会导致电气工程施工陷入困境,整个施工操作过程的安全性下降,而在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下,就可以借助先进技术来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从而保证工程各个环节施工活动的顺利开展。 3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要点分析 3.1要实现绩效目标的计划和管理 在对智能化管理技术进行应用时,首先要对建筑智能化战略目标有明确把握,进而制定科学的建筑规划方案,对工程施工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有明确掌握,这样可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施工更具有针对性,为实现工程单位各部门的目标而建立科学的计划方案,同时还要对计划进行高效落实,细化分工,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2]。 3.2对各部门任务计划的落实和控制 一旦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确定之后,在各项施工工序开展的同时必须要有严格的控制措施作保障。对于各个部门的多个任务同时进行的状况,需要在控制作用下保证任务之间的有序性和协调性,不会出现冲突状况,保证各个部门的任务计划可以得到高效落实,与此同时,还要对每一个具体员工的绩效目标进行多角度控制。 3.3对施工流程的优化管理 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流程较为复杂,需要在事前制定完整的施工计划,在该计划下保证整个施工团队运行的有序,从而促进施工工作的积极推进。对于管理者来讲,就需要确保条理清晰,重点解决关键问题。例如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问题,就需要在施工材料和设备方面加大重视力度,严格控制设备和材料的进场质量,杜绝劣质材料和设备进入施工现场,从而在源头上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良好,减少质量隐患。 4电气工程管理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4.1电气系统控制方面 电气工程的施工操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点,基于此,在施工管理上就要更加注重精细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难题,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来对建筑的电气系统进行控制管理,进而实现电气系统控制的精细化,而且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量,避免管理上的失误,从而大大提升工程施工速度,并以此来降低施工中故障的发生几率。此外,在对电气线路进行控制时也可以采用智能化技术,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缺陷,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完善,并为后期施工提供数据上的支持。 4.2施工故障的检测方面 在电气工程施工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遥感定位技术以及传感技术来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故障,进而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就目前应用实际来看,常见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有模糊网络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两种,两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发电机等电气设备中的缺陷,一旦检测出故障就可以通过检修来确保设备性能良好[3]。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大大缩短了故障检修的时间,不会对工程施工造成时间上的延误,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检测技术的应用下,还可以有效提高故障检测的准确度,可以帮助技术人员及早定位故障的产生位置和类型,进而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完善。 4.3电气设备的优化方面 从智能化技术的自身性质来讲,它在电气设备优化方面也具有很强的优势,在它的技术体系汇总有多个系统构成部分,其中专家系统可以对电气施工工程加强质量控制[4]。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过程中,通常会把电气智能化专家系统和传统的遗传算法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可以使设备优化达到一种理想效果。除此之外,对于设备的优化还可以通过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来实现,在对电气设备的主机进行严格检查和对主机进行甄别和扩展作用下,有利于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行速度,减少运行中不必要的故障产生,从而使电气设备的作用可以最大化发挥,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良好,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 5总结 随着现代建筑工程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智能化管理技术得到了更多应用,并且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工程施工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减少施工问题的发生,提高电气设备利用率,从而确保工程质量良好。 作者:曾天海 单位:厦门中安消防安全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措施 摘要:伴随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建筑应运而生,其属于现代建筑的范畴,是对建筑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其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质量通病,对于建筑质量及后期使用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文章首先阐明了现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通病,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施工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作为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有机内容之一,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确定这建筑的服务功能[1]。现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中存在许多质量通病,严重影响到建筑质量。鉴于此,文章探讨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通病,希望能够为有效控制施工质量提供指导和借鉴。 1现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 1.1线缆类工程施工中存在材料混用问题 该类项目中存在多种系统工程,安装的时候,各系统工程使用的线缆种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部分工程甚至要使用特殊的定制线缆。然而,具体的施工环节中,由于操作人员为便于施工或重视程度不高等原因,存在比较普遍的线缆随便使用的现象。部分施工方为节省成本,选择使用劣质、低价、不合乎规格要求的线缆,利用这些低质量的材料来取代高规格材料[2]。 1.2相关电子产品的定制支架不满足要求 智能化建筑施工中,其中必须的大部分电子产品不能直接应用,必须使用支架进行安装,但具体的施工环节中,为了赶进度或偷工减料,安装过程中,或者是安装设备箱不科学,或者是支架不对应,有时候许多设备箱防腐防水设施没有做好,部分设备箱或支架型号与标准要求不符,以及未做好电子产品的外壳接地工作等问题[3]。 1.3接线箱内部接线混乱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非常复杂的工程,其中包括诸多系统内容,例如监控、门禁以及自动化系统等,安装它们的导线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往往通过中心机房的模式统一布线,在此基础上,利用中间设备对各种线缆进行点对点的输出。尽管该模式或多或少减轻了中心机房的负担,然而对于中间设备来说,其中存在大量线缆,这样非常易于导致接线混乱的问题[4]。同时,当调整系统的时候,非常易于导致中间设备的承载箱无法满足安装要求或其规格不够等问题。 1.4执行器、传感器的安装不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楼宇自动化系统其中配备了大量的执行器与传感器,这些器械都是前端设备,必须把它们配置于其他的专业工程上,这样使得施工就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安装时要是没有预先进行认真的规划,一般不会预留相应的位置,导致它们无处安装或不能根据相关标准来安装,要是安装位置不合理,则非常易于导致所采集的数据不全面,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同样将发生误差。 1.5施工中心机房的不足 中心机房之中聚集着系统工程的核心设备,其施工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整体的质量。一般安装时,往往存在设计不科学,设备布设不科学,一味地注重机柜外观而不注重其实用性,线缆标识模糊等诸多问题。 2控制措施 2.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做好项目目管理前提条件。首先,做好施工图交底。项目经理在施工之前,应当组织技术负责人等有关人员来分析施工图纸,主要是分析其是不是全面、是不是有严重失误、据此施工后系统是不是可以符合设计指标要求等。审图时如果找出问题应当尽快和业主单位或者设计机构进行沟通,做好设计变更手续。在技术负责人理解图纸的基础上,还应当向施工技术人员做好交底工作,认真解答他们的问题。该环节必须进行记录,形成书面材料,然后由相关方进行签字并存档。其次,做好施工方案。制定方案的时候必须经过多方论证,充分确保其可行性与安全性,尤其是应当充分考虑交叉施工问题。再次,加强对相关有人的培训。施工中涉及到电、不同的机具,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应当对施工人员进行技能与安全培训。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最后,做好设备进场验收。相关设备质量优劣决定着智能化工程质量优劣,同时施工过程所使用的耗材与配件的质量,同样能够影响到施工质量。材料员在现场仓库管理工作中,必须熟悉各种材料、设备的信息,按照工程进度与库存状况尽快对库存进行调整,相关材料设备进场时,一定要根据要求进行验收,认真检查,严格把关,严禁不达标的材料设备进场。参与验收的各方包括供货方、施工方、监理方,认真进行验收并作出记录,根据相关规范保管好各种材料设备。 2.2事中控制 首先,做好基础施工。这属于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的前提,基础施工主要包括管线预埋等诸多方面内容。线管敷设环节关系着工程质量,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所用水煤气管壁厚满足相关标准,同时必须根据施工图纸选择合适的管材,防止以不达标的钢管来取代。防雷接地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到的问题是:钢管不接地或没有分析管径全都是用cp6圆钢做跨接线,这样根本不能取得应有的接地效果。施工隐蔽工程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暗敷的PVC管,因此,应当防止埋藏深度较浅、埋墙,灰层厚度不满足要求,线管裸露等问题。批灰指向必须合理固定管道,以充分确保预埋强度,要不然后期的穿线过程中非常易于破损墙面。在与建筑装饰装修专业配合交叉施工时,应当注意协调施工。根据施工图来加以检验,认真检查标高、粉刷层厚度等,必须确保预留的埋线盒位置的墙面平整。其次,做好设备安装。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这个环节是比较精细的工作,相关技术工作者必须充分掌握设备特点以及安装流程等。这些设备均非常精密,搬运的时候必须注意,必须轻拿轻放,避免由于螺丝松动等原因导致其无法顺利运行。存放地点的温湿度必须适中,做好防粉尘工作。安装的时候更应该防止各种简单粗暴行为,要是部分接口很难进行连接,必须认真分析根由,而禁止用蛮力、外力,避免不正当的强行安装等。以防止设备受力不平衡等,使其发生应力疲劳损坏。安装工作结束之后必须注意成品保护,特别是当室外设备安装未结束的时候,应当选择相应的防雨、防风策略,以避免发生意外。再次,做好调试与试运行工作。安装完智能化系统以后,一定要开展相应的调试与试运行。调试的时候必须统筹全局,对其中存在的系统问题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调试工作者必须充分掌握系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将该项工作做好。最后,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智能化工程施工与一般的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两者的安全隐患点有所区别,施工的时候必须根据智能化施工实际状况,编制相应的安全施工规范,并严格执行。必须配备安全员,负责检查各种安全问题,还应当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对人员开展安全教育,通过考核以后才准许其上岗施工。 2.3事后控制 通常事后质量控制主要涉及下面几方面:验收全程的施工质量,对所上报的质量报告进行复核,对上报的竣工图进行认真审核,安排人员进行联动试车,对每一分项的验收资料进行整理,以及对技术档案完备与否进行检查。这个环节必须认真执行,严禁做表面文章,如果找出质量问题,必须及时指出,并责令相关方限期整改。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建筑系统工程在施工中存在一系列的质量通病,因此,施工时必须认真对待,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施工,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控制各种通病,提高建筑整体质量。 作者:张冬 单位:深圳华侨城都市娱乐投资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中的项目管理论文 1智能化建筑的新特点 智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过程十分复杂,同时也是智能建筑施工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仅调试的内容非常的多,而且耗费时间长,质量要求也十分高,因此,智能设备的调试和安装所要耗费的时间将占据智能工程总工期的一大半,并且,就目前我国使用的智能设备而言,大部分都来源于国外进口的产品。这对技术和施工要求都非常得高,不仅需要土建方面的倾力配合,还需要调试、安装、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的共同配合,因此,就全新的智能建筑而言,其施工工作十分地繁杂。 2建筑智能化系统中项目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2.1对智能化认识不够 智能化建筑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引入可为建筑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其引入时间过短,人们对智能建筑项目管理方面的认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甚至出现错误的认识,由此导致了智能化技术相关人员的严重缺乏以及智能化系统中项目管理的不够完善。 2.2技术人员的能力缺乏 就智能化建筑的项目管理来说,目前,我国现在在智能建筑中所使用的智能化设备主要由国外引进的,而国内相关的专业性教学和专业型人才非常少,外加智能建筑人才必须具备熟识建筑、智能化和技术机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就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行业而言,技术人员处于严重缺乏的阶段。 2.3信息量匮乏市场发展不完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身边充斥着各种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垃圾信息,而也正因为信息量的巨大,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信息是人们进行选择的重要基础,错误的信息往往会造成错误的选择,这一观点在智能化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同样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导致了我国智能化建筑市场的发展的不够完善。 2.4设备技术选取的不恰当 智能化施工的专业与技术要求非常的严格,同时技术要求也非常得高,而技术的不够完善,常会导致在图纸设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错与偏差,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智能化建筑行业在技术上仍存在着不足,设备的选取也不尽完善。 3如何正确的实现智能建筑的项目管理工作 3.1培养专业型人才 面对我国目前智能化工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努力的培养专业型人才,加大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不断地给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继续学习深造和技术交流的机会。同时,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要订立统一的标准与规章制度,进而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有效地降低差错率。 3.2加强控制力度 就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和混乱的现状,面对这一情况,我国做出相应的规定表示,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上一定要由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设计,并由该公司全权负责,同时,避免对建筑项目进行大包大揽的现象。另外,在整个智能化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的控制力度,进而促进整个智能化建筑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智能化建筑迅速发展起来,但由于目前正处于智能化与建筑工程相融合的初级阶段,因此,还存在着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能化的发展不够发达等多种问题。因此,通过加强控制力度、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来促进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收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深入地分析我国目前智能化建筑所存在的不足现状、出现的新特点以及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的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等问题,希望能够给予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小小的帮助与启发,进而有效的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我国智能化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作者:王刚单位:安徽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施工现状及策略研究 一、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的不少地区均已经涉足于智能化建筑,而其建设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总结起来,主要的问题存在于这样两点。首先,从智能化建筑的行业方面来讲,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没能及时跟上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技术中的核心部分必须从国外引进,这些因素均导致我国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未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由于智能化建筑属于技术的整合,因此对集成商的技术理念和施工经验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纵观我国当先的智能建筑技术集成商,其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对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发展造成了掣肘。据统计,我国当前从事智能化建筑的公司有数千家之多。然而这些公司的业绩却乏善可陈,因此集成商的综合实力也影响了智能化建筑的行业水平。其次,智能化建筑的施工对于现场的调度和管理也是一个挑战。由于我国不少管理部门对智能化建筑的特点和规律尚不熟悉,因此在管理效率和效果上均不能尽如人意。在不少智能建筑的工程项目中,由于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失误而导致建筑质量、工期受到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造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 二、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策略 1.智能化建筑相关政策规范的健全 当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技术及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行业内的政策和规范无法跟上其发展的步伐。只有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着力进行智能化建筑相关政策及规范的健全,才能使该行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壮大。首先,政府应该牵头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技术分析与调查。通过组织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专家以及智能化建筑业界的行业人才,进行详细的软科学调研,为政策的制定能够提供客观详实的基础。其次,在积累了充足的行业技术与管理现状之后,则应加大力气抓紧完善智能化建筑的政策和规范。依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以下一些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是亟待完善的:一是智能建筑涉及到的系统硬件设备,包括建筑智能控制所需的中央处理单元、系统监控和采集传感的前端单元、系统布线的管槽安装、系统通讯网络的光纤、电缆以及无线设备等,这些设备均是智能化建筑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二是保证智能建筑之内所有设备的参数指标和测试验收标准、系统设备的功能齐备,才能保证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三是在评估智能建筑系统功能与性能时,一方面要定性测量评估,另一方面也要定量评估。在规定中,对所有的技术指标予以数字化的明确,以此实现建筑技术标准的达标。 2.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提升 智能建筑是一个整体化的产品,因此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对于建筑功能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项完整的智能建筑项目,系统集成商的主要工作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系统智能化需求分析、系统智能实现策略的设计、系统硬件软件的参数计算以及匹配等。因此,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关系到智能建筑施工的最终质量以及用户满意度。为了提升其专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1)应注重集成商人才的专业深度与广度集成商专业人员必须从业主的使用感受出发,将业主的实际需求以技术参数和设备选型的方式整理出来并最终转化为施工方案。当前,复合型的人才在智能建筑领域依旧稀缺,需要一些一方面熟知技术,另一方面又深谙市场需求的人才。(2)应该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果集成商的技术人员由于某些原因而离职,很容易造成建设方的设计风格与理念出现断层,影响工程质量的目标。(3)应重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重复利用,积累经验,积淀施工者的竞争力对于已经形成系统化的施工方案和技术策略,应以标准化的文档保存起来。通过转化和调整,用于其他相似的工程建设中,从而形成建设方独特的优势。 3.加强监理制度以保证施工质量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市场由于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的不足,导致效率低下,一些业主由此蒙受了损失。通过加强监理,来保证智能化建筑施工的质量是当务之急。当前在智能化建筑的监理方面,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涉及专业较广,不少监理工程师难以承担监理任务。例如,一名合格的专业建筑监理者,在涉及到智能弱电、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设备时往往束手无策。而智能建筑的监理包含了传统建筑所不存在的许多方面,如电子传感、信息网络部件、各种线缆、弱电设备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均需要监理工程师对其进行量化的测试验收与评估,这对监理人员的技术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不同的监理工程师往往由于经验的匮乏,不能具备充分能协调统筹各个专业之间的工作经验,这同样影响到了智能建筑施工的质量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推荐以专业监理队伍来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监理。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首先能够对工程建设方有一个合理的监督与约束,对其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等均能进行评估和干预,这可以保证智能建筑的最终质量;其次,能够从过程项目业主的角度出发,对建设方所采用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客观评价,降低业主的风险。 4.智能建筑施工管理的规范化 智能建筑涉及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复杂的管理模式,只有严格依照技术与管理标准进行施工,才能实现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在智能建筑施工管理方面的经验,推荐以“控制+管理+监理+协调”的综合化模式进行施工管理的规范化。这里的“控制”,涵盖了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智能化建筑项目的投资控制以及具体施工周期之中的工程进度控制;而所谓的“管理”,则一方面包括对施工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则应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与数据进行管理;“监理”则指的是应以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模式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监理;而“协调”则是说,应结合行业规范和合同条文,实现施工进程中各方的协调。 三、结语 当前,城镇化发展方兴未艾,我国的许多地区正在加快建设项目的进度,加大建筑工程的规模。而在这其中,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同样处于井喷时期。工程管理人员面临的情况,一是智能建筑的建设规模空前庞大,二是智能建筑的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复杂程度空前的高。与之对应的现实情况却是,由于技术与管理发展没能跟上智能建筑需求的步伐,导致市场的完善程度远远低于预期。而市场主体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应该正视的事实是,与欧美等一些建筑管理水平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建筑智能化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在技术的实现上还是在施工的管理上都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本文基于此现状,对于研究和阐述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管理弊端以及解决方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本文作者:陈建工作单位:重庆俊峰置业有限公司 建筑智能化论文:现在建筑智能化安防可行性分析论文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中智能化大厦、酒店、小区等建筑数量将会成倍增长。智能建筑其“智能”主要表现在弱电子系统方面,智能建筑弱电子系统中,安全防范子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传统的采用模拟传输方式的安防系统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需要大量的布线施工,视频线、控制线、电源线等;其次是随着监控点数的增加(成百上千),相应的线材的数量也非常惊人,甚至出现过弱电线缆多到无法穿过大厦弱电竖井的情况;最后,传统的模拟监控系统在远程监控、传输以及与其它系统的集成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瓶颈。越来越多的问题迫使工程商、集成商、用户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而数字化安防显然是一条必选之路。 2数字化安防 网络视频服务器是第三代全数字化视频集中监控系统的核心设备,属于最新一类的数字化监控产品,利用它可以将传统摄像机捕捉的图像进行数字化编码处理后,通过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Internet或其它网络方式传送到网络所延伸到的任何地方,千里之外的网络终端用户通过普通电脑就可以对远程图像进行实时的监控、录像、管理。网络视频服务器基于网络实现动态图像实时传输的特点,使得以往必须局限在区域范围的图像监控系统,变得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应用网络视频服务器实现的数字化安防系统,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首先,基于大厦的千兆甚至万兆局域网传输,系统的部署更加灵活,且摆脱繁琐的布线施工;其次,由于在前端监控点就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息流,所以,无论是远程、本地监控,还是与其它系统的集成都变得易如反掌。 目前,网络视频服务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已相对比较成熟,国内有多家产品供应商已能提供单路、双路、四路等系列网络视频服务器。下面结合天地伟业公司的典型网络视频服务器,详细介绍一下数字化安防方案。 3天地伟业解决方案 3.1系统实现,前端视频、控制、告警信息,由网络视频服务器编码后,通过楼宇主干网上传到监控中心,完成实时监控,掌握楼宇整体情况。监控中心可配置监控主机、存储服务器、管理服务器、解码器等,对前端监控设备进行管理、告警信息的查询、图像浏览和控制等功能。在系统增加新的监控点时,只须将该监控点网络视频服务器接入网络并在中心做简单配置即可,系统各项功能和运行状态不受扩建影响。 整个系统部署实施非常快捷简单,每层楼可根据监控点数配置天地伟业单路、两路或四路网络视频服务器,或直接安装天地伟业网络一体球,网络视频服务器或网络一体球接入楼层交换机,通过大厦千兆局域网将图像信息传输到监控中心。系统变传统的模拟视频监控为数字化监控,使得原来的模拟图像等信息成为网络内传输的“数据流”。 3.2系统优势基于网络视频的数字化安防系统具有如下优势: (1)高性能处理系统核心设备采用高性能的嵌入式处理单元以及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保障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 (2)内置Web服务器内置Web服务器,支持TCP/IP、UDP等相关网络协议,支持多种网络环境。 (3)安装简易、即插即用无须像传统方式那样繁琐的布线,只要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IP地址的标识,即可任意进行操作,并且使用时用户界面友好,安装简单。 (4)成本低廉相应于包括所有特性的其它产品,天地伟业网络视频产品提供一种可靠和低价位的网上图像设备,极大解决了“分散监控”、“集中管理”、“远程传输”之间的矛盾。通过网络化应用,大幅减少线材及人力费用,降低了成本。 (5)先进的图像压缩技术天地伟业网络视频服务器以MPEG4/H264格式生成高质量的图像文件,在提供每秒25帧的高画质图像传输的同时,存储空间大大降低。 (6)远程实时监控能够同时解决集中管理与远距离监控,能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通过网络进行远端访问。 (7)网络安全天地伟业系列网络视频产品提供用户级密码保护、特殊指定的IP地址接入保护、分级权限保护等功能。 建筑智能化论文:管理建筑智能化设计论文 1、前言 建筑智能化在不断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智能控制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其实质是信息产业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建筑智能化建设中,前期的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只要有可能,在技术评审中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不能企图采用简易方法完成优良的技术评审,充足的时间、合适的评审范围、高素质的参审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成功起重大作用。并且,最好要指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 6、结束语 更广泛、更充分的市场机遇,更激烈、更残酷的国内外竞争,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要管理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笔者建议,在各省、市应当建立高水准的技术评审班子,成立相应的权威性机构。 建筑智能化论文:管理建筑智能化设计探究论文 前言 建筑智能化在不断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智能控制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其实质是信息产业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建筑智能化建设中,前期的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只要有可能,在技术评审中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不能企图采用简易方法完成优良的技术评审,充足的时间、合适的评审范围、高素质的参审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成功起重大作用。并且,最好要指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 6、结束语 更广泛、更充分的市场机遇,更激烈、更残酷的国内外竞争,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要管理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笔者建议,在各省、市应当建立高水准的技术评审班子,成立相应的权威性机构。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系统论文 简介:本文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与给排水工程设计工作的关连作了简要介绍,还借助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实现一些新的给排水工程目标进行了理论探索。近年来“智能大厦”一词风行全国各大城市,为了加强管理,建设部1997年10月以建设【1997】290号文,了关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从国家管理的角度将此项工程的设计管理纳入了正轨。究竟给排水工程与“智能大厦”有何关连?设计中又将如何配合?这是许多设计人员想要搞清楚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提出问题的角度对此做一初步论述,以便进一步展开、深化。 关键字:建筑智能化系统给排水工程设计理论探索 1、与之有关连的给排水工程 一般来说,以下给排水工程应接入该大厦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1.生活水系统 1)水泵的编号、状态(工作、备用、故障);系统的压力;水池及水箱的水位; 2)变频调速泵的频率、工作压力; 3)系统的简图及主阀状态; 4)各用户水表的读数。 2.热水系统 比照生活水系统,增加所有换热器的有关参数,以及系统的温度、热媒消耗等。 3.循环冷却水系统 同生活水系统,增加冷却搭的有关参数。 4.消防水系统 将消防泵的编号、状态,所有报警讯号以及联动控制全部接入FA系统。 5.客房故障、水池、水箱缺水报警等 6.排水系统 2、设计的程序与配合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与通常的民用建筑工程在设计的程序与阶段上有较大的不同。一般应按用户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施工深化设计等3个环节,依次分步进行。 1.用户需求分析 这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同样是智能化系统,依据建筑物功能、性质、建筑资金、业主的不同表现极大的差异,最后反映在耗资规模上,差别也很大。一般来说,大型高档的公共建筑(商场、酒店、写字楼),需综合考虑各承租户的需要,尤其要重视招商本身的需要,应具备较齐全的功能。而比较单一的建筑(如银行、邮政、出版、政府机关)则多有所侧重。此阶段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使用功能与实际需要这两个关键,切忌脱离实际提高标准。对给排水专业设计人员而言,吃透业主的宏观想法,然后再一起理出对给排水工程的具体要求至关重要,这也是此项工作中较为困难的一步。 2.系统设计 这要由相应专业设计人员来完成,给排水设计人员只是按常规的设计工序管理进行专业间配合(即提资、反馈的反复、交叉过程)。如果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是与上建设计同步进行的,系统设计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完成。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比主体工程滞后较为多见,导致某些工程的局部不尽人意,这虽属难免,这样的事当然少一些更好。 3.施工深化设计 与主体工程的设计不同,施工深化设计工作由系统集成商来完成。 建筑智能化系统涉及计算机、通讯、广电、公安、环保等领域,许多硬件、软件直抵发展最迅猛的那些高科技领域前沿。技术更新快,设备更新更快。一些工作的主导专业已是一种相当模糊的概念。在这些地方,许多相关的专业公司比之寻常按传统模式组建的设计院(建筑设计院或专业设计院),与科技市场的联系更密切,因而在人员、以及最新技术和信息的拥有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施上深化设计应由系统集成商来编制。但建筑智能化系统从属于主体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的形象、性能协调一致,所以系统集成商应在该上程的原设计单位的指导下进行此项工作,该设计单位对该工程总体负责。 上述三个环节中,给排水设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在第一、第二个环节。给排水设计人员应对给排水工程中的工程目标、信息采集点、联动控制点的设置及其硬件的选用、安装负责。 智能化系统另一个重要的组成是结构化布线,它担负着语音、数据、视频传输的重任。这是所有智能大厦唯一共同之处。但结构化布线并不受给排水工程所制约,给排水设计人员不必过多考虑。 3、智能化建筑对给排水设计工作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与给排水工程有关的地方并不多,但对给排水设计工作而言,有没有可能利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已具备的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网络来推进一些新的工程目标、或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传统的工程目标?且试举几例: 1.利用程序控制管理蓄水他的进、出水。 1)进水 传统的方式是用浮球阀(或液位控制网)来控制,当池内满水时自动关闭进水。此类方式有阻力大、动作频繁、易磨损、漏水量也大等弊病,频繁的维修使用户不堪其苦。 在大厦内已有BA系统的条件下,用电动阀门与水池内的液位装置来取代浮球阀,实现程序控制是合理而简单易行的(为确保工作可靠,还可再增设1个水池满水报警)。 2)水池出水 同理,水池出水也可利用程序控制来管理。生活、消防水池通常合并设置,为了保证消防水量不在平时被动用,常常用抬高生活泵吸水管的作法。此作法也有一些弊端:死水区水质容易变坏;低水位时吸水喇叭口附近形成漩涡从而带入空气,致使水泵工作失稳,以及造成气蚀;此外,在泵房的竖向布置上也带来一些麻烦。如利用程序控制来管理,使池内水位降至某一定值时生活泵自动停止,上述弊端即可根除。 2、新的给排水工程目标 1)优化变频调速供水装置的工作 作为一项节能技术产品,恒压变量变频调速供水装置在国内已得到广泛使用。由于其压力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水泵的压水管上,致使装置实际取得的节能数量大大低于节能的理论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种方式是开发、研制新一代变压变量变频调速供水装置,使水泵的工况点贴近该给水系统的管路特性曲线运行;另一种较简单的方式便是将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挪至该给水系统的最不利点,这样做系统虽则是恒压运行,实际上已扣减在非额定流量条件厂虚拟的水头损失,对水泵而言己实际变压变量供水,从而使节能效果向理论值大大靠近了一步。 在智能大厦内,利用智能化系统的网络和技术帮助上述目标的实现,同样是合理而简便的。 2)自动收费管理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多种自动收费管理的软件,我们没有理由使水费的管理置于自动收费管理之外。口前,国内如宁波水表厂已研制出LXWJ-16流量集中检测仪,可以实现远程计量。但由于微机在线动态测量和对物理过程进行监控以及图像、语音处理,都只能识别和处理数字量。因此,上述模拟量必须经过A-D转换才能实现被控对象与CPU之间的信息交换。此外,在我们所讨论的特定环境,还必须能通过信息插座,结构化布线系统将信息传输到计算机,因此,这方面还有些工作要做。 给排水专业应当重视此项工作,工程上的这种需要已趋明朗,数码远传式水表一旦推向市场。将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层建筑“水表出户”的难题(改为“抄表不必入户”)。 4、结语 建筑智能化系统,目前还只是一项新生事物,直到目前,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甚至还找不到它的专业设置。然而在许多耗资过亿的高档建筑中,一方面是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许还作为大厦品味的一种标志,智能建筑工程正方兴未艾。主动介入这个新兴领域。有机配合、共同努力、求实创新,是有关专业、也是给排水专业应尽的职业责任。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管理论文 摘要:建筑智能化飞快发展,要全方位、全过程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理,监理人员必须掌握和提高技能,才能做好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智能监理 智能建筑在我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它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建设设备的自动控制,对建筑内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并把设备的监控技术、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与建筑要求优化结合,使人们获得一个投资合理、适应、信息安全、高效、舒适、灵活、智能的建筑物变为可能。它使人们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随着现代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怎样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摆在了广大监理人员面前。 一、建筑智能系统工程 建筑智能系统主要有楼宇自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安防报警管理系统、有线广播系统、共用电视无线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而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在计算机的有机结合下,实现了系统集成的有机整体,各子系统在中央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条不紊地工作,实现智能建筑的各种功能。 建筑智能系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性应用领域,而且由于用途、规模不同,所需要的功能系统也不同,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高,业主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对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总承包以及总价合同的形式,在很多招标和合同签订中存在缺少对技术方案以及工程量清单的详细描述,概念化内容较多,技术清单部分也只是一个粗框内容的总价。例如:在设备清单中的数量、型号、预算单价许多不准确,甚至不标明或者遗漏。 建筑智能化系统从设计到施工集一家承包商,他们在设备选型、设备价格的制定、设备进场时间、工程量的测算往往偏重于自己的利益,主动权无形地转移到承包商手中,加大了业主的风险,智能化施工图纸质量不高,图纸会审不完善,也对工程产生许多不利因素,作为监理人员要维护业主的利益,必须熟悉掌握大量的相关技资料,了解智能化工程及各种设备的市场情况,同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比较,推荐给业主。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 1、协助业主做好招标投标工作 招标文件是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评标定标的依据,招标文件内容要力求完整、详尽,用词准确严谨,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应重点从技术方案上提出要求。主要包括:总体要求;设计标准和规范;系统包括的内容和功能;主要设备、元件及其技术要求;设备清单;安装调试与验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评标选择一个合格的、最适合本工程的承包商,使业主得到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交货准时、价格合理的产品。 2、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管理 监理人员在审核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服务承诺时,重点对技术方案;工程进度计划安排;保证系统能正常、安全、有效运行并达到合同约定的技术标准方法与措施;对于系统的所有设备、材料软件等的完整性和保证措施;需配合的具体事项及土建、安装的工作界面划分;用户培训计划;产品保护措施及维修保养服务计划等进行全面审核,主要看其对工程的针对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及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体系的有效性。 3、监理要从维护业主的利益出发,有利于整体建设项目的实施 根据监理规范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每一个分项工程、分部工程进行认真检查,并对施工中电气管线、设备经常与土建、给排水、消防、暖通、物流、气体等专业发生交叉、错位、碰撞的预控工作落实好。确保各系统安装到位、可靠运行。要求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操作程序作业,对进场各种繁杂的多规格、多型号的施工材料、机械设备进行检验、复试,不合格的清理出场,减少偷工减料、浑水摸鱼等不正常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并建立完整、准确、详实的工程资料。 4、工程变更 工程项目在施工中会因工程的变化产生许多变更,或承包商在施工中发生的材料代用和局部变更,都必须有书面变更通知,业主签署明确的意见,监理如实详尽地记录因工程变更而造成的工程量增减情况和质量确认工作。并根据合同把大量的电子设备、材料、计算机网络设备受市场因素影响的价格做好记录,以控制工程变更价格。 三、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筑物的增多,建筑智能化的技术等级也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迅猛增加,建筑智能正向数字化,无线网络远程化控制、人性化方向发展,监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提高监理能力,学习方方面面的技能,把项目参加各方,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同项目团队的利益相统一,协助解决共同目标与不同利益者目标之间的矛盾,在项目目标的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取得项目的成功。 要实现项目监理目标,监理必须是高效率的。从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考虑,对人员进行培养和培训,加深专业技术知识、招标投标、概预算、有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使监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提出要求,让其在业余时间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控制进行全面学习,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 提高监理人员素质,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造就和培养综合性人才,全面提高监理服务质量,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监理工作。完成工程项目,把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设计、施工和操作过程的复杂问题统筹解决。 四、结束语 质量是建筑的生命,也是企业的生命,良好的监理业绩,精诚的服务态度来自高素质的监理队伍。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经济又懂法律,既掌握理论又善于实践的复合型监理人才,不断进取,为监理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筑智能化论文:建筑智能化设计思考论文 1、前言 建筑智能化在不断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不断推出,智能控制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其实质是信息产业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在建筑智能化建设中,前期的设计过程,显得十分重要。 智能化系统作为建筑物的“电脑”,设计原则应当是具有设备的先进性,配置的合理性,安全的可靠性和费用的经济性。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呈现的影响,我们应该对以往认真总结回顾,尽可能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笔者仅以微不足道的工作体会,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谈些非常肤浅的认识和对策。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只要有可能,在技术评审中应当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不能企图采用简易方法完成优良的技术评审,充足的时间、合适的评审范围、高素质的参审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成功起重大作用。并且,最好要指定每个项目的负责人。 6、结束语 更广泛、更充分的市场机遇,更激烈、更残酷的国内外竞争,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要管理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适应。笔者建议,在各省、市应当建立高水准的技术评审班子,成立相应的权威性机构。
施工方案论文:都柳江2号特大桥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及温度裂缝控制 [摘要]通过工程实例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合理的人力资源组织安排,科学的工艺流程,环保的施工理念,是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保证,并且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施工成本,保证经济效益。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方案 裂缝控制 一、工程概况 都柳江2号特大桥,主桥上部构造为90+170+90m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主墩采用双肢等截面矩形空心墩。 本桥共有4个主墩承台,承台截面尺寸顺桥向长16m×横桥向宽15m×高4m,采用c30混凝土,单个承台混凝土体积960m3,钢筋总数量约104吨。 二、准备工作 (1)由项目总工对技术员和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2)安排好人力资源配置计划。(3)保障主要材料供应。(4)保障机械设备配置供应 三、施工方案 1.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 (1)原材料优选及技术指标。原材料为厂家入围产品,并且经过试验室抽检合格,技术指标满足要求。 (2)配合比设计思路及优化。都柳江2#的大桥承台体积大(960m3/个),混凝土输送方量集中,为防止混凝土早期水泥水化热快、绝热温升高,配合比设计原则上遵循:都柳江2#特大桥施工设计要求,公路桥涵jtj 041-2000规范规定(大体积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宜超过350kg/m3)。外掺料粉煤灰选用30%最佳掺量,符合gbj 146-90《粉煤灰混凝土运用技术规范》。在混凝土分层浇筑过程中为防止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过早产生工作“冷缝’,聚羧酸外加剂缓凝时间选择18~24个小时。在配合比设计思路上采用“双掺技术”(即掺粉煤灰和聚羧酸外加剂),优化配合比。因浇筑承台面积大,对混凝土泵送性能、扩展性、坍落度、坍损等性能要求高:坍落度设计18~22cm,30min无坍损,1小时坍损不大于5cm,扩展度不小于40cm。在监理工程师的旁站,通过大量的试配和配合比优化,得到最佳的配合比。 2.施工方法 (1)按桥涵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基础处理。(2)模板安装。承台模板采用2×1.6m大块组合钢模板,经过施工放样后精确拼装,上下采用φ20螺栓连接,纵横采用3米长φ20钢筋焊接在承台主筋及桩基钢筋上,并穿过螺栓孔进行内拉,防止承台模板的整体位移,底脚采用水泥砂浆封底并调节平整度至设计高程。模板安装前必须打磨干净并涂刷脱模剂。(3)钢筋加工及安装。承台钢筋按设计和规范要求逐一在加工场加工成型,分类存放,通过人工或机械运到现场安装绑扎,并注意预埋墩身钢筋和劲性骨架预埋件。(4)冷却管的加工安装。按设计进行冷却水管的埋设,冷却水管接头采用焊接。浇筑混凝土前,对冷却水管的接头、弯头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并做通水实验,确保管道不漏水,不松动且整体通畅。冷却管采用φ20钢筋定位及加固,确保管道位置稳定且符合设计要求。(5)混凝土浇筑。都柳江2号特大桥承台截面尺寸顺桥向长16m×横桥向宽15m×高4m,为了确保浇筑混凝土后散热均匀,采取连续分层浇筑。将承台分为4个面,按1~4的方向分层浇筑,每层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上下层浇筑的搭接时间不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小时,确保混凝土无施工冷缝现象出现。承台内部每个面由4名工人配备两套70振动器,负责该片混凝土的振捣工作,另配备2名工人负责安装窜筒及布料操作,配合混凝土浇筑及振捣。承台顶配备6人负责混凝土输送管道的拆接。(6)混凝土的振捣。①分层浇筑时,宜采用二次振捣的工艺,排除混凝土内部多余的水分和气泡,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除去表面浮浆,减少混凝土表面骨料沉降收缩裂缝。②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出现的泌水,应给予排除,不得在有泌水的混凝土表面再浇筑混凝土。③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插捣的间距不大于振动棒长度的1.5倍。振动棒离模板需保持50-100cm的间距。振捣混凝土拌和物要做到快插慢拔,防止快拔振动棒时在混凝土内部留有孔洞。加强振动排除混凝土内部的空气,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振捣混凝土时,要使振动棒上下抽动,以使混凝土上下振捣均匀。④混凝土振捣时间不宜过长,掌握好振捣时间,时间过短,混凝土振不密实。振动时间过长,混凝土的粗骨料下沉,砂浆中的轻浮物质上浮到混凝土表面,会发生离析现象。以混凝土表面无明显气泡和浮浆不再下沉为宜。⑤混凝土振捣完成一段,用铁锹摊平拍一段,便于混凝土表面的抹面和收光。同时,采取二次收光,有效地保证混凝土表面不会出现凝结收缩裂缝。 四、混凝土温度控制 本桥主墩承台块体尺寸为16m×15m×4m体积为960m3,属于大体积混凝土。为了控制温度裂缝,有必要进行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水化热温度的测量。除需对材料、工艺预先充分考虑外,还应对早期的混凝土温度场进行监测,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养护措施。 测试方法是在混凝土内部埋设温度传感器(热电偶),并用电位差计测量各传感器不同时段的电位差,换算成对应的温度,以便随时掌握混凝土内不同部位的温度情况,指导现场的养护工作。 该承台混凝土一次浇注完成,为了有效的监测不同位置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度及其变化情况,在混凝土浇注前在承台内部埋设温度传感器,整个承台竖向布设3层,横向布置3排,每排设3个温度测点,每排布置13个测点,另设周边气温点2个、冷却水温点2个。每个主墩承台共埋设温度测点43个。 混凝土温度测试频率:浇筑完成后开始初读数。开始3天每隔2~4小时观测一次,之后每隔4~8小时观测一次,直至拆除模板前。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注意事项: 材料温度的控制 (1)降低混凝土原材料温度。(2)对混凝土的“源头”进行监控。(3)混凝土养护措施 五、应急措施 1.电力故障。承台施工时提前与当地供电部门取得沟通,确保电力供应的正常;同时做好备用发电设备的检修及柴油等材料的储备。 2.机械设备故障。对拌和输送设备进行检修,混凝土罐车、吊车等随时待命,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 3.异常气候。对气象预报进行跟踪;沿承台四周搭设支架,覆盖棚布,预防下雨。 4.设置应急小组。 施工方案论文:绿色施工方案 摘要: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关键词:绿色 施工 1 环境影响 1.1 场地环境保护 1.1.1 工程开工前,应对施工场地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土壤情况提出对策,采取科学的保护或恢复措施,防止施工过程中造成土壤侵蚀、退化,减少施工活动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1.1.2 施工总平面布置首先应考虑利用荒地、劣地、废地或已被污染的土地。施工现场物料堆放占用场地应紧凑,尽量节约施工用地,如果现场场地狭小,应选择第二场地堆放材料。材料堆放、加工以及工人宿舍等临时用地应尽量利用废地、荒地。 1.1.3 施工中开挖的弃土,有场地堆放的应提前进行挖填平衡计算,尽量利用原土回填,做到土方量挖填平衡。挖出的弃土暂时无法回填利用的,应堆放在安全的、专的用的场地上,同时进行覆盖保护。 1.1.4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地表径流或风化引起的场地内水土流失(如保护表层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和围墙边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绿化或摆放盆花,美化环境,防止土体流失。 1.1.5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雨水管道、地表径流和空气带来的杂质、颗粒所产生的沉淀物污染环境。 1.1.6 对不可再生利用的施工废弃物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要求,防止土壤和地下水被污染。 1.1.7 危险品、化学品存放处和危险性废物堆放场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工程,防止土壤被污染。 1.1.8 对施工期间破坏植被,造成裸土的地块,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施工结束后,再恢复其原有植被或进行合理的绿化。 1.2 大气环境保护 1.2.1 施工现场扬尘管理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施工现场采取有效的防尘和降尘等保护措施。 1.2.2 规划市区的施工现场,混凝土累计用量超过100立方米的工程,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施工现场设置砂浆搅拌机,机棚必须封闭,并配备有效降尘防尘装置。 1.2.3 水泥和其它易产生扬尘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保管,使用过程中要有防护措施。 1.2.4 施工现场裸露地面要派专人负责洒水降尘。对大面积的裸露地面、坡面、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用覆盖或固化的降尘措施。 1.2.5 施工现场设立垃圾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及时分拣、回收和清运现场垃圾。垃圾清运应按照批准路线和时间到指定的消纳场所倾倒。高层或者多层建筑清理施工垃圾,应搭设封闭式临时专用垃圾道或者采用容器吊运。 1.2.6 遇有四级风以上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作业施工。 1.2.7 在采用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或采取水淋等防护措施。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配备防护用品。 1.3 噪声影响 1.3.1 施工现场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l2523—90)的要求,将噪声大的机具合理布局,闹静分开。合理安排噪声作业时间,减轻噪声扰民。 1.3.2 对搅拌机、空气压缩机、木工机具等噪声大的机械,尽可能安排远离周围居民区一侧,从空间布置上减少噪声影响。 1.3.3 施工现场应选用能耗低、性能好、技术含量高、噪声小的电动工具。 1.3.4 打桩施工时不得随意敲打钻杆,施工噪音控制在85db以下,且尽量安排在白天施工。 1.3.5 机械剔凿作业使用低噪音的破碎炮和风镐等剔凿机械。夜间(22:00~6:00)、午休(12:00~14:00)不得进行剔凿作业。 1.3.6 对混凝土输送泵、振捣棒、木工棚、,包锯、钢筋加工场等强噪音设备,要采取降噪防护措施:①施工中混凝土振动棒、手动电锤、锯等机具,通过时间安排上减少噪声影响;②现场混凝土输送泵应设置隔音棚遮挡,实行封闭式隔音处理;③现场混凝土振捣采用低噪音振捣棒,振捣混凝土时,不得振钢筋和模板,并做到快插慢拔,减少噪音的排放;④模板加工的木工棚采用全封闭房间,门口挂降噪屏(工作时放下,起到隔音的作用),窗户用降噪屏封闭;⑤现场进行钢筋加工及成型时,将钢筋加工机械安放在平整度较高的平台上,下垫木板,并定期检查各种零部件,如发现零部件有松动、磨损,及时紧固或更换;⑥进行夜间施工作业的模板、脚手架支搭、拆除搬运时必须轻拿轻放;⑦根据噪音防治需要,将外脚手架满挂密目安全网,并在结构施工楼层设置降噪围档;⑧施工现场界内应设置噪音监控点,监测方法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噪声值不应超过国家或地方噪声排放标准。施工噪音一旦超标,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3.7 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保噪音标准(分贝)日夜施工要求的不同,应合理协调安排分项施工的作业时间: 1.4 水污染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要求。对暴雨径流、生活污水、工程污水等不同来源的工地污水,采取去除泥沙、去除油污、分解有机物、沉淀过滤、酸碱中和等有针对性的处理方式。 2 材料与水资源 2.1 材料节约 2.1.1 制定材料进场、保管、出库计划和管理制度。 2.1.2 材料合理使用,减少废料率,建立可再生废料的回收管理办法。 2.1.3 对废料进行二次选用,达到使用条件的要充分利用。 2.1.4 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损耗率,加强施工过程材料可利用率。 2.1.5 周转材料注意维护,延长自有周转材料使用寿命。对租赁的周转材料依据施工周期,精确计算使用天数,不需用时及时退回租赁单位。 2.1.6 要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可再利用的材料。 2.1.7 比较实际施工材料消耗量与计算材料消耗量,提高节材率。 2.2 水资源节约 2.2.1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技术措施,加强施工用水管理,尽量做到回收重复利用; 2.2.2 制订计划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用水量,比较实际施工用水量与定额计算用水量,按预算用水量下调10%为施工阶段总用水量; 2.2.3 水消耗量较大的工艺制定专项节水措施,指派专人负责监督节水措施的实施,提高节水率; 2.2.4 生产、生活要推广节水型水龙头和使用变频泵节水器具,实施有效的节水措施,降低用水量。 3 施工场地文明,人员安全与健康 3.1 场地文明 3.1.1 施工现场的环境必须保证员工生理、心理健康,保持文明洁净、整齐有序。 3.1.2 工地大门、围墙、密目式安全网及建筑物外立面悬挂物规范、清洁、美观。 3.1.3 材料、构件、料具、机械按审批方案中的施工平面布置图堆放。现场材料堆放按种类、规格堆放整齐,并挂标牌、危险品分类存放,有保护措施。 3.1.4 办公区域和生活区域因地制宜设置绿化。 3.2 人员安全 3.2.1 工程项目施工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应按照地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完善各项安全防护设施,达到文明安全施工条件。 3.2.2 施工现场应按照《项目安全管理手册》要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3.2.3 制订严格的防护措施: 3.3 卫生防疫 3.3.1 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防疫管理规定,建立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并制定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等灾发疾病应急预案; 3.3.2 生活区应配备保健药箱、常用药及绷带、止血带、颈托、担架等急救器材; 3.3.3 办公室、食堂、宿舍、浴室等整洁干净,无污染、无异味,符合卫生、通风、照明等要求; 3.3.4 施工现场制定卫生急救、卫生防疫措施,若施工人员发生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必须在2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所在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应按照卫生防疫部门的有关规定积极配合进行调查处理。 施工方案论文:岩土工程勘察施工方案论述 1城市繁华路段占道勘察前期需要思考的问题 1.1调查繁华路段每个勘察钻孔的交通流量、道路指示标志现状 地铁、高架桥、隧道等勘察孔位间距通常为30~50米,钻孔平面布置按照双线对称或“Z”字形在道路上分布。调查每个钻孔所处地段的交通流量特点及道路指示标志,制定不同的钻探方案,以对交通运行产生的影响最小为宜。比如,特别繁忙地段的钻孔可安排多台钻机在节假日或周末交通流量较小时进行突击作业;路口地段的钻孔钻探前,还要考虑其他方向的车辆通过路口左转时围挡对其影响,调整好围挡的方向,避免阻碍车辆通行;同时对于临近路口处的钻孔还要考虑所占车道是不是属于特殊车道,比如左转、调头、应急车道,必要时需配合交警另开辟行车道作为临时特殊道路通行。 1.2调查行人通行密集区钻孔的现状 繁华路段的行人通行密集区一般处于路口斑马线上,如果在此位置有勘察钻孔,那么搭建围挡时一定尽量少占用斑马线,给行人留出足够的通行空间,必要时,可将钻孔位置稍作调整;还要安排专人提醒路过市民避免围观作业区。 1.3特殊天气作业区安全保障及夜间警示标志设置 地铁、高架桥、隧道等勘察孔深通常为50米,钻机一个白天无法完成一个钻孔的钻探工作,在特殊天气或夜间时,钻探工作区始终处于行车道上,此时加固作业区围挡的连接部分和设置好警示标志就十分必要。特殊天气主要是指大风,因为勘察作业围护区属临时占道,每个作业区平均两天就会移动到下一孔位,保证围挡稳定主要是靠围挡底脚与地面的摩擦和两围挡之间的铁线连接,当大风来临时,应使用重物压稳围挡底脚,使用铁线把围挡和钻机连接起来,防止围挡向作业区外侧倒塌;夜间需做好围护区警示标志,在作业区来车方向的100米处设立爆闪灯和导流限速警示牌,围护区围挡外侧粘贴反光条,并在围挡前方靠来车方向放置一排隔离锥筒。需要注意的是,摆放的各种警示标志也要保证其牢固。 2城市繁华路段占道勘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钻探区域采用铁质围挡围护,围挡之间必须使用铁线连接,相邻两片围挡的底脚交叉放置,每个底脚必须使用重物压稳,如果采用钻杆等圆柱形物体压底脚时,必须注意防止来往车辆带风晃动围挡而使钻杆滚落;必须防止地面钻探工具一端伸出围挡外;必须防止不使用的短圆柱形工具滚出围挡外。 (2)围挡占道宽度为一排机动车道,具体宽度依据地面虚实白线确定,搭建围挡时围挡底脚外侧禁止超越两侧的白线。 (3)作业时,钻探人员搬移钻杆或者其他长状物体时,禁止在围挡上方超过围护区外侧划弧搬移。 (4)当天未能钻探完毕的班组夜间须安排工人巡视自己钻机的安全警示标志是否正常闪亮和牢固,围挡是否牢固;围护区无工作人员时遇特殊天气,应及时安排人员返回围护区检查。 (5)钻探人员进出围挡过马路时,要严格遵守国家交通规则,禁止阻碍交通和影响他人出行。 (6)禁止钻探用水和泥浆流出围挡外侧,彩条布要满铺作业区。围挡周围卫生必须保持时刻干净。 (7)钻探多余泥浆禁止倒入市政管线的维修井内和绿化带及其他公共场所。 (8)在道路上作业时,机组成员应随时观察过往车辆状态是否正常,有异常或者有大型挂车通过时,需停止作业,待它们通过后才可继续作业。 3结束语 笔者亲自参与组织沈阳市数条地铁、一环快速路和二环快速路改造、过街天桥工程等城建设施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深知进行城市繁华路段勘察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把因施工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思考得面面俱到,整理出一套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案,才能确保勘察工作顺利开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通过勘察人的努力,力争使勘察工作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道美丽风景。 作者:刘升传 宋富荣 单位: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辽宁地质工程勘察施工集团公司 施工方案论文: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方案综述 1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流程 1.1在进行桥梁工程施工时,施工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建设生产和生活设施,然后进行土方开挖工作,其中还包括对桥桩、墩柱以及桥面等具体建设;最后是回填土方工作,在施工完毕后还要对其质量进行检验。 1.2在进行拱桥工程施工时,在完成施工准备工作后,要预制拱波的尺寸和质量,在进行土方开挖工作时,要进行基坑降排水施工,然后再进行底板、洞身浆砌石墙以及拱波安装等施工建设;最后是回填土方工作,在施工完毕后要对其质量进行检验。在施工时,还要按照行下后上以及先主后次的施工程序。 2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2.1施工前要由技术人员编写详细的施工方案,还要绘制相关的开挖图,将其交由监管部门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再开始施工。在开挖前,先要进行降排水工作,要能够保证在旱地进行开挖工作,基坑底面高于地下水位0.5m以上。对基坑开挖时严禁扰动和破坏基底土壤。施工完成后要安排监理人员进行现场检验,合格后再进行建筑物工程施工。所产生的土方除了按要求留作回填的部分外,其它土方需要按要求运至弃土点。用于回填的土方堆放在边坡即可。在开挖边坡时,如果遇到地下渗水或出现粉砂土情况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疏导。 2.2按照设计来确定回填土料,制定回填方案,并将其交由监管部门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开始回填施工。用于回填的土质不能包含杂草、石块、淤泥、冰雪以及腐烂物等杂物,而且不用使用冻土块进行回填工作。建筑物浇筑完毕后,还需要经过监理工程同意,在对底部的杂物、积水等进行清除后,才能进行回填施工。要对回填土的含水量等参数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填土工程要能够符合建筑物的施工进度,采用分层回填、均匀上升的方式进行。还要分层夯实,而且每层的厚度要限制在30cm以内,层与层间的接缝要错开,分层处理完成后,都要经过检验,合格后再进行下一层的处理。采用小型机具或人工来完成回填土的压实工作,紧靠建筑物不超过2cm,对于墙后填土,先要对墙背以及伸缝进行清理和整修。还要控制好回填的速度,回填完成后由管理工程师验收。 3模板的制作、安装和拆除 对于模板的制作,首先要根据构件特点进行模板以及支撑设计,模板和模撑要有足够的刚度、稳定性和强度,才能避免发生变形和沉陷现象,然后再算出所需要模板和模撑的数量,在现场加工厂进行加工。要保证模板内侧面的平整,接缝紧密,不能发生漏浆现象。安装时要严格按照由下而上的安装方法,安装完成后要检查部件的牢固性。如果在浇筑砼时出现松动和变形现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加固和修整。在进行模板拆除工作时,要按后装先拆的顺序进行操作,严格按照强度控制规定,在保证砼表面美观的同时要避免较大的振动和碰伤。 4钢筋的制作和安装 对于钢筋的制作和安装,要经过监理部门的检验。在加工钢筋前要对其表面进行清洁、除污、除锈处理;按要求确定钢筋的数量、尺寸、级别,在计算下料的长度时,还要考虑到钢筋弯曲时的延伸率值,一次性切断钢筋的数量要保持在规定范围内。为了方便工作,处理后的钢筋要按规格、级别和类型分别堆放。可以采用绑扎和焊接法对钢筋进行接长处理。对于止水带设施的安装要谨慎,在其附近浇筑砼时,振捣器不能触及止水带。对其模板进行拆除工作时要仔细,不能损坏止水带。在砼浇筑后的12—18小时内进行洒水养护,由于砼所用的种类不同其养护时间也不同,而且在干燥的气候条件养护时间要超过28天。 5桥身将砌块施工 5.1要选择新鲜、坚硬的石料作为施工材料,石料不能有裂纹和剥落层,使用前要将其清洗干净,按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石料。 5.2混凝土和水泥砂浆作为砌石体的主要胶结材料。 5.3开挖挡墙基础要按要求进行,完成后要请专业人员进行检验。只有当砌体的抗压强度要达到2.5Mp后,才能进行上层砌石工作。需要采用铺浆法进行砌筑工作,在铺砌前要先对石料洒水,让石料表面充分吸收水分。在砌筑工作完成后的12—18小时内进行养护工作。为了保证砌体的稳定性,要将面积较大的一面向下,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敲击和摇动。如果在雨天施工就不能使用过湿的石块。要用细砂作为勾缝砂浆的材料,在勾缝前,还要对其槽缝进行清洗,而且要保持缝面的湿润度。 6总结 在制定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方案时,一定要做好雨季施工技术措施,并针对其特点制定出有效的施工方案。要安排专门人员协调施工中所发生的矛盾,还要加强对施工的指导、监督和检验工作,从而使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得到保障。 作者:邢艳春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水利局 施工方案论文:高层建筑工程中钢结构施工方案分析 摘要:随着建筑产业的发展扩展,钢结构施工产业模块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建筑需要稳定的市场进行发展,优化钢结构施工标准,对高层建筑工程体系进行优化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工程经济发展逐步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工程中快速发展,分析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标准,根据钢结构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高钢结构施工水平。本文将针对钢结构施工标准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有效解决钢结构施工方案的方法,提高钢结构施工水平。 关键词: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方案 引言 高层建筑结构分为两种,依照高层建筑层级进行区分,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确定抗震功能标准,确定防火模块水平。分析钢结构模块的施工方案,按照建筑施工使用功能,对建筑高度、抗震性进行设计分析,研究不同建筑结构的设计体系。通过对比分析,对建筑结构施工体系,施工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建筑工程模块下,施工的方案,从建筑高层结构设计中,分析钢结构施工方法。 一、高层建筑钢结构内部施工方案设计的分析 1.钢结构材料的耐火处理 在建筑施工中,钢结构伴有重要角色。钢结构应用在各种建筑中,但是性能差距不同,实现的建筑作用不同。例如,钢结构因金属性质,具有较高的传导性作用,耐火性价差。对钢结构耐火性质进行加工处理,逐步提高钢结构化学性能,提高钢结构的花型耐性和坚固性,满足高层钢技术结构的需求。对钢结构的耐火性质量的更新,提升高层建筑的应用效率,确保钢结构的整体工作技术效益。 2.高层建筑模块的协同作用 在高层建筑中,各个工作模块相互协同。例如,在土建工作中,钢结构的设备应用安全需要采用各种仪器进行测量,通过技术部的标准值测量,确定工作需求的标准。根据高层建筑的结构特殊性,合理的排定施工周期,确定钢结构施工的开展方案。对施工测量仪器进行准备和微调处理,满足建筑工作的整体需求。在建筑施工中,需要根据建筑统一要求确定钢结构计量标准的应用,切实满足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建筑给工程钢结构的施工。 3.钢柱的定位 在建筑钢结构中,对钢柱的定位是重要环节。通过对钢结构轴的定位,确保进场施工的宽窄度,方便建筑施工现场内外材料的装配,保证工程模块的正常开展。在钢柱长段设计中,需要根据钢结构运输模块进行协同作用,满足柱子所需要安全的标准,及时进行轴线定位,确定轴线的可控标准,保证柱子安全模块的有效性,提高柱子安全的应用价值。依照建筑材料规范标准,合理的对高层建筑进行标准验收,对不同模块建筑区域的钢柱长度进行限制。在翻样下料中,制作模块,对焊缝伸缩变形中确定可行负载模块的标准,对模块进行合理的优化,提高压缩变形的应用效益。在钢柱翻样中,需要对不同的设计长度进行控制,这是需要控制设计误差的。为了有效的提高下料长度、确定设计长度,降低设计误差,逐步提供啊上下节刚截面的控制标准,确保钢柱编号,积极配合安装。在钢柱内部进行焊接,确定溶解电渣模块的开展必要性。逐步提升钢柱的应用效益,确保钢结构满足高层建筑的施工需求。通过对钢柱施工标准的高要求,提高建筑高程钢结构施工效益,对不同的模块进行不同标准安全工作,对钢柱长度进行误差控制,对焊缝伸缩模块进行变形控制,对竖向负载荷模块进行优化,逐步提升压缩变形工作的各种效益标准。在建筑施工中,采用柱子偏差处理是必要的。根据不同高层对建筑施工模块的需求,根据设计模块标高及西宁预先安装模块,完成协同作用,切实满足现有高层建筑施工的基础需求,进而提升建筑标高的优化标准,提高建筑设计的需求要求,满足高层钢结构施工标准。 4.钢架的选择 早高层建筑施工中,对框架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设计H性钢结构,确保钢柱结构施工的协同性提高框架梁的刚性和韧性。逐步提高框架、梁钢结构施工模块的协同作用,保证框架施工体系的完整。加强框架钢结构设计的编号分析管理,提高钢结构设计顺序的合理效益。为了有效提供啊框架结构、梁柱连接位置的设计,采用悬臂梁的结构设计,将上下翼缘与钢柱结构相互连接,采用透明熔接的方式,对腹板进行贴角焊缝处理。 5.焊接在钢结构施工中的作用 在钢结构施工中,焊接技术对钢结构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根据焊接收缩变形标准,对钢结构进行预估分析,经过理论公式计算,确定积极收缩范围,确保加工模块的正常校正,提高翻样下料的精准度,加强对钢结构无缝焊接的准许控制管理。采用全熔透焊接技术,提高工作整体效益,确保和焊接定位的端点,确定另一端焊接定位的距离。对腹板采取高强度螺栓连接处理,充分利用钢结构设计焊接中的摩擦系数,提高高层钢结构承压力,提高螺栓的承压强度,采用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系数,合理的配合摩擦适应度确保高强度螺栓的连接效果,保证孔位精准度的合理性。 二、高层建筑设计钢结构的优化 采用计算机电脑技术设计和计算,分析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刚性度,利用钢结构施工工作的优势,采用混凝土对楼板厚度进行分析,确定在模块中楼板钢梁协同作用的标准。通过计算平板标准可知,这样的楼板设计不安全,钢梁的使用量较高。因此,需要采用钢料和混凝土协同的楼板进行设计。通过设计计算,确定需要配比的钢筋量,确定栓钉量,保证混凝土钢筋和钢结构的协同作用,节约楼层钢梁的使用量,提高楼宇保温作用,提高楼层钢结构的覆盖面积,实现钢结构施工的优化设计。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高程建筑施工中,常常使用钢结构施工设计方法,通过优化钢结构设计中的钢梁、钢柱、钢栓、钢架,确定钢结构中的钢焊接标准。分析高层建筑物钢结构优化方式,对钢结构材料的耐热性、保温性进行技术改良,提高钢结构与混凝土之间的楼板灌浇技术,稳定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案,提高高层建筑施工需要解决的设计问题,提高建筑施工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认识,确保高层建筑钢结构顺应市场发展需求,逐步提高钢架构施工方案,提高钢结构技术手段,实现对钢结构高层施工的合理应用。 作者:银华渝 单位:重庆赛迪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方案论文:桥梁工程施工方案与造价控制研究 摘要:在城镇化进程迅速提升的今天,工程项目建设高度发展,桥梁工程建设水平日益提升,工程造价控制也取得了相关进步。在桥梁工程项目中,施工预算方案关乎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工程造价控制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水平,这两者还与成本管理密切相连。如何有效处理施工方案与全面管控工程造价已成为桥梁建设人员探讨和研究的主要议题。 关键词:桥梁工程 施工方案 造价控制 研究思考 现阶段,随处可见桥梁工程,且设计风格迥异。桥梁工程具体指现场勘测、工程设计、施工与维修保养等多个环节的统一。现代桥梁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与城镇化进程的大力开展,为充分利用空间,合理规划,桥梁建设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桥梁的用途和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承载显著加重,加大了桥梁设计和造价控制难度。 一、桥梁施工方案涉及的内容 1.施工预算。 对桥梁工程而言,在实际施工过程,工程预算编制一般包含下述内容:待落实设计图纸后,负责造价编制工作的人员一定要走进施工现场,开展实地勘察,掌握水文地质条件、明确交通道路等内容,参照现场勘查结果,联系图纸设计标准,合理编制组织设计,全面彰显施工图纸。审查通过施工方案后,工程预算人员可以此为参考,依托造价设定原则、设定工程量计算标准等,形成预算结果后实施审核、装订。由此可知,在桥梁工程中,预算编制工作较为复杂,并关乎着预算方案对比,决定着工程造价控制。 2.筑岛围堰施工与钻机平台构建。 随着桥梁技术的提升,大江大河施工愈发增多,对于此类工程而言,钻孔灌注桩通常为施工基础结构,施工工艺相对繁琐,工程施工一般会消耗较多的资金。在具体的建设环节,为缩减建设成本,在造价编制环节,若施工现场的地形条件较为简单,且工程基础以及下部结构均不深,则应依托筑岛围堰方案开展工程施工,该方法相对简单,可保证施工进度,并可降低施工难度,全面控制工程造价。 3.施工便道和便桥。 场内运输道路作为联系、沟通每一个加工厂、各个仓库与全体施工对象的纽带,它是桥梁施工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缩减道路修建费用,全面保障车辆安全,在设计施工便道以及编制便桥方案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地质水文状况,参照交通道路等条件,尽可能依托现场早前建成并使用的道路进行改造,摊铺简易路面,若不要求搭设便桥,则无需再搭设便桥,最大限度地缩短便桥搭设长度,这是因为便桥造价较高,且远远超出便道造价。 4.陆地以及水上运输。 桥梁工程建设一般需要应用较多的水泥、沙子等,由此可知,原材料的规划设计在桥梁施工中占据关键位置。在实际施工环节,原材料的需求量较大,密切影响着工程质量,还会对造价控制产生相关影响。综合来说,为顺利实现施工该目标,要求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全面控制工程材料损耗,科学编制材料运输工作,制定合理的组织计划。运输组织计划通常应满足下述标准:运输距离简短、运输工作量较小、运输频率少、尽可能保证直达工地、高效装卸、便于运转、有效利用现存的交通条件,控制临时运输设施建设。水上运输与陆上运输相比,其运输成本通常较低,经济可行,编制施工方案时,尽量毗邻大桥建造临时码头,对于桥位附近存在码头的,则应充分利用。 二、造价控制内涵与现实意义 在桥梁工程中,造价统一、规范管理指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环节,达到造价最低化控制。旨在通过工程造价控制来节省工程资金,提高利用率,缩减各项开支,有效弥补施工错误,达到高效管理,为施工以及建设单位创造丰厚的效益。随着新材料的涌现与人工成本的提升,桥梁工程建设需要消耗更多的资金,造价控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一方面,应深入探索工程造价;另一方面,针对各个牵扯造价问题的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和统一控制,借助完善的控制体系,全面保障经济效益,促进桥梁工程的有序开展。 三、桥梁造价控制策略 1.强化设计管理。 在桥梁工程中,无论哪一个施工环节,都应有效完成工程造价计量工作。落实投资决策工作后,应强化设计管理,这是工程造价的关键。在实际施工过程,监理单位管理不仅可为建设质量提供保障,而且还能提升建设速度。为强化工程造价控制,则应在前期准备阶段,依托监理体制来增加管理的科学性,通过监督增加设计的可行性,达到有效控制目标,实现科学化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可观的建设效益。同时,还应利用限额设计充当设计制度,不断提升造价控制水平,综合比对不同的方案,从中选出最理想的方案,有效利用工程资金。 2.仔细审核设计图纸。 着手施工操作前,建设单位应协同施工以及设计单位,针对施工图纸展开会审,评判施工图纸是否可行、便捷和经济,及时纠正施工图纸的不足,尽可能施工准备阶段完成所有变更工作,降低后期工程变更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3.提升现场施工管理水平。 在桥梁施工阶段,为全面控制工程造价,需要重视现场施工管理,提升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监督施工单位有效控制材料代用,严抓超负荷用工等问题,依照施工图纸合理施工。若一定要进行变更,则要求提前准确计算账目,只有这样,方可花钱。当出现工程变更后则应有效计算因工作量调整所引发的费用更改,为规避出现事情堆积如山的现象,应明确工程造价,全面把控工程项目费用。另外,在结算环节,为防范账目不一致问题,建设单位应约束施工单位认真记录,其中应格外注意隐蔽工程签证问题,重视现场签证管理。由于桥梁工程普遍存在着结算问题,一旦出现该问题,将会带来巨大损失,而现场签证不完善是引发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4.重视各环节的控制,以细节为切入点。 在桥梁施工阶段,应重视每一个施工环节,确保施工标准满足国家要求,质量监督应依据国家设立的原则规范开展,桥梁施工应依托技术规范正确操作、严格控制质量,只有以细节为切入点,着重做好每一个细节的工作,方可全面保障工程质量。 5.增强工程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桥梁施工阶段,为改善桥梁质量,提升施工效果,面向施工人员自身的素质提出具体要求,确保施工人员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为实现该目标,则应围绕施工人员有计划性地开展技术培训,严格考核,切实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可及时解决施工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保证工程质量。另外,施工人员还应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具备鲜明的成本意识,以此来为工程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四、结语 综上可知,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与造价控制的有效性关乎着桥梁建设经济成果,决定着桥梁的使用效果。因此,工程造价人员应全面落实工程造价工作,依托实际情况,合理编制施工组织,规范设定施工方案,科学编排施工进度,认真遵守规范程序,积极践行,有效保障施工质量,切实提升施工安全,缩减工程成本,节省建设经费,进而保证桥梁施工方案可行,确保造价控制合理。 作者:王俭俭 单位:启东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施工方案论文:隧道工程施工方案分析 1.歇马隧道总体的布置以及隧道的线型施工方案 该隧道的地址在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到线路的总体走向的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到一系列因素,比如隧道沿线的地形和地貌以及地质和水文等等方面的因素,所以,选择隧道地址时必须要合理的进行线路平剖面的调整,从最大程度上让该隧道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保证安全,还能节约成本,质量可靠。首先,在进行歇马隧道线型的施工的过程中,从隧道的平面线型设计这方面来分析,隧道在进行设计时,要尽量保证平面线型布设的标准,在多种方案中要把分离式隧道方案优先采用,如果采用小净距或双连拱隧道,能够节约大量进行洞外相关工程施工的成本,那么就可以采用小净距或连拱的隧道方案进行施工。其次,隧道纵断面设计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外,还考虑了隧道内交通条件、行车安全、防灾救援等因素,特别是对于施工排水的问题,进行了综合考虑,纵断面设计时采用1.6%/2020m及-0.8%/2410m的人字坡,从而达到改善施工条件、运营环境的目的。 2.歇马隧道建筑限界的施工以及隧道内轮廓的施工 在隧道的设计中,该隧道在进行左、右两条线路的设计时需要采用分离式双洞单向三车道这一隧道方案,保证这两条隧道的间距为65~30m,并且要在出口地段设计为小净距隧道。这一隧道除了出口段在曲线上外,其余地段的隧道都在直线上。其次,在进行隧道纵断面的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比如隧道内的交通条件和行车安全以及防灾救援等因素,尤其是对于如何解决施工排水的问题,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在进行隧道纵断面的设计时需要采用相应规格的人字坡,这样才能改善施工条件和运营环境。要注意的是,隧道主洞及隧道内其他各种洞室的建筑限界都要满足施工规范的条件和要求,并且要保证隧道内各项设备和建筑限界的距离,不能对其出现侵占的现象。隧道内路面要保证为-1.5%的单面横坡,为了保证隧道净空断面的施工不受路面横坡变化的影响,在施工时要采用绕旋转轴整体旋转的方式。要保证以建筑限界为基础来进行隧道内各洞室的内轮廓的施工,在这一过程中要考虑衬砌结构的各种特性,一是受力特性、二是围岩变形特征、三是装修、工程造价以及安装各种营运管理设施的要求等等,在进行主隧道、紧急停车带以及车行横通道的施工时要采用三心圆断面的形式,在进行人行横通道的施工时采用两心圆断面的形式,在进行隧道内变电所的施工时采用单心圆断面的形式。 3.歇马隧道洞口的施工 在进行隧道洞口的设计时,除了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外,还要考虑到一系列的相关因素,一是洞口工程与周围景观的方面,要保证其与地形地貌能够协调,二是要尽可能避开不良地质和高边坡的地段,三是在隧道外形上最好设计为洞门型式,这样可以形成综合全线景观,还有就是对于人文要求以及环境保护等等。最后,在设计隧道洞身的方案时,要采用新奥法,在施工的初期采用锚网为支护手段,并配合钢拱架的利用。在设计方案中,要根据地质的情况和结构的耐久性等因素,要在施工的过程中采取仰拱超前于拱墙施作,并且拱墙要进行一次性衬砌然后及时封闭成环。 4.隧道洞身结构的施工 在进行歇马隧道洞身的施工时,有两个步骤,一是初期的支护施工步骤。在进行施工之前,要按新奥法的施工原理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在施工初期进行洞身支护的时候要以锚、网、喷这些设施为主要的支护手段,并且还要利用超前支护和钢拱架这些手段作为保障,在进行洞身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并且要随时进行支护参数的记录,这样在进行综合考虑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和埋置深度以及结构跨度时能够运用这些参数和工程类比法这二者的结合进行施工方案的拟定。首先是系统支护的施工。第一,隧道的拱部以及隧道的边墙都要采用Φ22药包锚杆,并挂设钢筋网来形成组合受力的体系,这样可以根据地层岩性确定支护锚杆及钢筋网的参数,在进行喷混凝土的施工时要采用湿喷技术。第二,要进行洞身结构的加强支护。在Ⅲ级围岩地段进行施工时要采用全环格栅钢架加强支护。在进行Ⅳ级围岩地段的施工时要采用I16全环型钢钢架。在进行浅埋与偏压及围岩较破碎地段进行施工时要采用I20b型钢钢架,此时拱部要采用准42小导管或者准108大管棚进来进行加强支护。二是二次衬砌施工的步骤。施工前要考虑地质情况和结构的耐久性的因素,注意全隧在进行二次衬砌的施工时都要采用有仰拱钢筋混凝土来进行全环衬砌,并且要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在施工中要进行拱墙的一次性衬砌,然后要及时将其封闭成环。二次衬砌施工的方法采用整体式模板台车进行施工体的整体浇筑。在进行二次衬砌的灌筑时需要在隧道的拱顶预留充足的压浆孔,然后对衬砌背后进行充填注浆的施工,这样可以保证二次衬砌与初支壁面密贴。在整个洞身结构的施工中,除了明洞以及削竹式洞门地段需要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外,其余的像暗洞这些普通的地段都要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另外要注意衬砌的安全性,在交通发达的地段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来加强衬砌结构,另外还要注意地质情况,如果出现围岩较差的地段,进行衬砌施工时要向较好地段延伸10m作为工程的过渡地段。 5.小结 本文首先说明了歇马隧道总体的布置以及隧道的线型施工方案,然后说明了歇马隧道建筑限界的施工以及隧道内轮廓设计的施工,接着说明了歇马隧道洞口的施工,最后说明了隧道洞身结构施工方案。。隧道的施工要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在遵守一般的施工原则和标准的基础上具体工程具体设计,保证设计方案科学有效,符合实际情况。 作者:周华阳 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方案论文:桥梁施工方案研究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已有的桥梁悬臂施工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当前较为流行的技术手段,提出了基于内部控制的桥梁悬臂施工技术解决方案,突破了以往常规的桥梁悬臂定性施工的限制,可应用于多数桥梁悬臂施工方案中,解决了桥梁悬臂对于特定场地的应用限制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悬臂技术;桥梁施工;方案研究 随着“一带一路”以及“互联网+”等国家方针政策的不断提出和落实,对我国现阶段的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部每年都为这类基础的项目、设施投入巨大的资金支持,在这些项目和设施中,桥梁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经过多年的桥梁施工建设之后,桥梁各方面的施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我们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技术经验,桥梁的悬臂施工技术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总体上来说,桥梁的悬臂施工技术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几方面:操纵方便、施工快捷、成本低廉。目前,有关桥梁悬臂技术施工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多数都是现存的一些成熟技术的探讨。本文针对目前已有的桥梁悬臂施工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当前较为流行的技术手段,提出了基于内部控制的桥梁悬臂施工技术解决方案,突破了以往常规的桥梁悬臂定性施工的限制,可以应用于多数桥梁悬臂施工方案中,很好地解决了桥梁悬臂对于特定场地的应用限制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 1悬臂技术核心问题 所谓的悬臂技术即桥梁在施工的过程中的所有相关的悬臂浇筑设备,它的主要构成部分分为:主桁架、模版体系、锚固体系以及走形体系、挂吊部分、拉伸操作系统。其旨在提供一个可自由移动的模版架构,使用悬臂吊挂在悬臂梁上后,逐渐循环工作,以此来完成全部工程梁体的浇筑。桁架的主要目的是承重作用,模版体系由内部模以及外部模共同组成,内部模通过滑梁来进行移动,而外部模则通过侧边和底边模来进行移动和滑行。悬臂系统的走形部分通常利用特殊的滑轨来作为模版,通过电动机械来进行牵引。常见的桥梁悬臂系统分为桁架式、侧拉式以及滑动式几种类型,而桁架式又可细分为菱形桁架式、多弓弦式,侧拉式可分为三角侧拉和滑动侧拉等[2]。桥梁悬臂施工因其独有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应用范围较广,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底梁始终不会变形,效率和施工精度都很高,一般的桥梁悬臂系统如图1所示。 2工程实例分析 以南宁某桥梁为例,其大跨径的连续刚架构部分的布局为“55m+110m+55m”,混凝土的刚度为C55型,桥墩高度为55m,其箱梁构造为单箱室梁体,并采取多向的预应力支撑方式,桥墩结构如图2所示。连续的刚架构桥梁设计为超静定的结构,几何线形较为理想,与自身的设计关联度较大,与此同时更对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控制措施有较强的联系,箱梁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重量、光照以及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而对于墩体的收缩等因素依赖性较强,会因此而产生纵向的挠度,同时也会使悬臂的端部线形发生轻微改变,因此,在浇筑过程中如何控制施工节点并适度地调整梁底标高来成功获取预期的结构线形,是桥梁悬臂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问题[3]。图2桥墩结构图2.1总体布局方案悬臂浇筑方式的施工理念,是将所有梁划分成若干个部分,然后逐个、分次序进行浇筑,且位于主桥墩两侧的部分对称,而且重量以及长度均相匹配,在混凝土浇筑时仍要对称的进行[4]。位于主桥墩上的部分可通过支架进行浇混凝土,侧边有长度适宜的非平衡区域,也可以进行现浇混凝土,剩余的所有部分通过悬臂的方法来进行浇筑,需要注意的是,在最后的合拢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侧边、中间、后边的顺序进行,由于悬臂的挂篮为沿桥体方向移动的钢板,且梁的高度是变化的,因此挂篮的底部、侧向以及内部模板均呈分离状,可便于依据所设计的结构尺寸来进行调节。2.2施工控制措施在桥梁的悬臂浇筑过程中,出于稳定性以及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主桥墩、箱梁需利用临时的支架来形成T型的结构,并在合拢之后拆除所搭建的固定转接架构。以南宁某桥梁施工的具体过程为例,支座为可移动型的橡胶材质,即所谓的铰链,在此情况下的施工可能因悬臂自身的不平衡浇筑而引起悬臂倾斜及破坏[5]。因此,为确保整个施工期间的安全,要对悬臂部分进行有效的控制,可通过采取在主桥墩顶部的橡胶支座方向上增设刚性支座的方式来实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果条件允许,也可通过精轧螺纹钢将支座与主桥墩连接为一个整体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演变为临时的刚性架构,但从竣工后长远的使用方面来看利大于弊。 3桥梁悬臂混凝土浇筑施工细节分析 通过泵送的方式在各梁部分的悬臂之间实现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且坍落度务必控制在15~20mm之间,当施工现场的温湿度、运输方式以及具体浇筑的速度发生变化时,也能相应做出调整。3.1悬臂载荷性能设计在进行悬臂的载荷性能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到载荷基座的长度是由悬臂浇筑的最长段决定的,桥体的宽度以及箱梁的界面构型均决定了悬臂的横断面的具体布局方式,当桥体的横断面仅为一个箱时,通过一个挂篮便可完成施工的全过程[6]。当箱梁为多箱形式时,为保证悬臂施工过程的灵活性以及安全性,也可通过使用多个挂篮来协同施工。悬臂载荷的设计,需按照1kPa左右的均等重量来计算模板的重量,而模板的全部重量又包括侧方、内部、底部以及端部模板等,在模板具体的尺寸规定之后,需进行详细、准确的计算。而对于模板各部分的重量,包括千斤顶、油泵等以及最大混凝土重量在内的所有部分,也需在模板的尺寸规定之后来进行悬臂载荷的计算和设计,并尽可能通过5倍振动器的量程来作为悬臂底架的振动力实施方案,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载荷,应按2kPa左右的标准来进行计算[7]。3.2悬臂实际载荷性能评估由于悬臂主要的承重结构为底部平台方向的下部梁,而其附近的下横梁又具有较强的刚度,因此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已将锚杆固定于浇筑好的混凝土箱梁上,如果此时施加8~10t左右的预应力便可将锚杆紧固。位于后下部的横梁尚未引起严重的变形,因此布置多个测点是不必要的,但位于前下方的简易横梁以及纵梁,由于其挠度变化非常大,为便于测量,还需在测点处放置刚性测杆,且杆顶端要超出箱梁顶部适当高度,此种测点方式的放置,对于反映前端横梁以及纵向横梁的变形程度具有重要意义[8]。 4试验论证 试验过程采取新安装挂篮方式对桥梁悬臂进行整体性能测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试验前一定要对主桁架等部件进行特定的预应力试验,这是后续一系列试验的基础部分,旨在避免因非弹性模量的失准而引发的整体变形以及其他不安全事故。最后对比内部控制以及线性控制两种桥梁悬臂性能解决方案的优劣程度。本试验的相关参数以及试验结果见表1~2。通过上述两组试验可知:在向悬臂施加相同的载荷系数的重量时,基于内部控制的荷载方案中的载荷能力和时长相对于线性控制的荷载方案中的各项参数,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且每组悬臂载荷的计算误差结果均在合理范围之内,进一步证明了所提出的基于内部控制的悬臂载荷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9,10]。 5结语 本文首先以南宁某桥梁为真实案例,通过对悬臂载荷原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归纳了当前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技术的若干核心问题。提出了基于内部控制的桥梁悬臂荷载解决方案,并通过试验来进行分析,将基于内部控制的荷载方案中的载荷能力和时长与基于线性控制的荷载方案的各项试验参数进行比对,得出前者在悬臂浇筑施工领域中的优势,证明了所提出的基于内部控制的荷载方案的可行性。 作者:黄兴强 单位:广西长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方案论文:现浇砼渠道衬砌工程施工方案 一、模板制作 施工中采用活动模板浇筑,活动模板的结构、尺寸和立模方式如下。一套活动模板(浇筑单数块)共包括:侧挡1对(用以控制砼块的宽度、厚度及固定仓板两端)、仓板3块(30×150标准钢模板,用以容纳砼浆,以便振捣)、拉杆2根(用直径16圆钢或普通角钢焊成“[型]”、内撑1根(侧挡顶端内撑,10×10木枋与仓板等长),侧板2块(其宽度与衬砌厚度相等,放置在渠底和渠顶)、1.5m×3.5m防渗用土工膜1块(作为仓板内衬),挡料板1块。浇筑双数块时,侧挡模板孔与浇筑单数块模板有区别,其他均同。 二、砼的拌制和运输 砼采用机械拌和,一台拌和机控制400m渠段。砼运输采用1t翻斗车,利用溜槽入仓。左侧混凝土的运输搭设栈桥(搭设栈桥前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指导书,以保证荷载及安全要求),运送途中不得使混凝土发生分离、漏浆、严重表面泌水等现象。一般情况下,拌和好到入仓时间不能大于混凝土初凝时间。运送中如发生分离现象,则应在浇筑地点再拌和一次。运送混凝土时,如遇降雨或日光强烈,应加覆盖。溜槽内壁用铁皮包面。所有运输工具,使用完毕后,均应冲洗干净。连续运转时,每8h用水冲洗一次。 三、砼浇筑 施工顺序为先浇齿墙,后浇渠坡。先浇筑的齿墙作为渠坡浇筑时的支承,便于渠坡的浇筑。齿墙分段连续浇筑;渠坡则分块跳仓浇筑,先浇单数块,后浇双数块。(一)立模。1.齿墙利用标准钢模板做侧模,常规做法,齿墙顶预埋一定数量的钢筋头,支立渠坡模板时用;立膜时注意对土工膜的保护。2.渠坡两边的侧挡-侧挡拉杆-渠底侧模-仓板内衬-第一块仓板-压梁-挡料板。(二)入仓振捣。1.齿墙采用插入式振捣器,采用常规浇筑方法。注意边角处要振实。2.渠坡浇筑边坡时,将拌好的混凝土利用溜槽倒入仓板内,随倒随平,使浆与骨料均匀分布。待装至一块模板的高度后即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至出浆为止,再安设第2块仓板使板缝合好,上下齐平,在压梁与仓板之间用木楔固定牢靠。如此,继续入仓振捣,直至第3块活动模板用完。至此即拆除第一块模板,清理干净,随即安设在最上部,继续浇筑。以此类推,直至浇完。(三)收面。渠坡浇筑,在浇完后即拆去压梁和仓板,整平表面,开始收面。齿墙浇筑,在振捣完后即可开始收面工作。做好渠道衬砌混凝土的收面工作,可以降低糙率,提高过水能力,增强防渗效果,延长使用时间。因此,收面工作是浇筑中重要的工序,必须十分注意。收面工作要求做到表面平整光滑,无石子外露,无蜂窝麻面。收面应在混凝土浇筑完后,立即用原浆收面,不得另拌砂浆上面。收面的工序是:先用长木泥抹粗抹一遍,使表面平整,稍停,再用铁泥抹细抹一遍,最后待大量水分蒸发后,再用铁泥抹压抹一次,直至达到密实、平整、光滑。(四)拆模。压梁和仓板在浇筑完后,即可拆除。侧挡最好在混凝土初凝后拆卸。拆模必须小心,不可扰动混凝土的结构。所有模板拆卸后,要立即整修,清除附着物,然后平放保管,以备再用。(五)养护。混凝土的养护是保证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渠道衬砌板,结构较薄,外露面大,养护工作尤为重要。故派专人负责,切实作好。养护方法:在混凝土面上覆盖湿草帘、湿芦席。一般在正常气温下,混凝土浇筑后12h左右,即开始养护。养护的时间随水泥品种、气候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如用普通硅酸盐水泥,至少养护10~14d;用火山灰水泥、矿渣水泥或有掺合料的水泥,则应养护14~21d。养护过程中应勤洒水,经常保持混凝土湿润状态。此外,适量采用塑料薄膜养护,即在混凝土面上覆盖塑料薄膜,为混凝土造成一个保温、保湿环境,从而使混凝土得以充分养护。每幅塑料薄膜应能将敞露的混凝土全部表面覆盖严密,其四周要压严,以保持膜盖内的凝结水不会蒸发。(六)低温保护措施。根据当地气候条件,9月中旬为初霜期,故在低温时用塑料薄膜苫盖混凝土面。 作者:朱晓东 单位:宁夏西吉县水务局 施工方案论文:浅谈服务区施工方案与质量保障 【摘要】针对目前服务区创建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本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例,分析了创建工程的施工方案,并提出了优化控制的质量保障措施,其目的是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服务区创建工程施工方案,要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采取最具效用的质量保障措施,来提高工程作用于实践的效果价值。 【关键词】服务区创建工程;施工方案;混凝土灌注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创建工程,是优化交通运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使用的安全稳定性直接决定了地区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水平。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创建工程的施工建设效果并未完全发挥出来。为此,相关建设人员应从工程建设的施工方案入手,即在明确控制建设要求的情况下,找出优化质量控制的方法策略。这是缓解现代化经济建设背景下交通运输压力的关键,研究人员应将其充分重视起来,以促进地区进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平。 1工程概况 贵州省2016年温泉等十四对服务区创建工程的SJSG-3标段,施工建设涉及的工程内容包括:51台车牌识别摄像机、2.7万m电源线、116套客流摄影机、视频管理服务器11台,卡口管理服务器12台、硅芯管1.4万m、广播控制系统软件16套、AP热点114台、交换机100台、触摸式查询信息一体机22台。经勘查分析,工程项目施工用地具有面积分散、总平面组织难度大以及运营进出车辆较多特点,给实际施工建设带来了极大难度。尤其是在服务区创建工程的卡口工程与室内工程,指挥便捷度差,且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为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加大创建工程施工方案的设计控制力度,以提高工程项目建设使用的安全稳定效果。 2高速公路服务区创建工程施工方案分析 在本工程施工中按以下步骤进行:本工程实施期间,将与土建等工程交叉施工[1]。所有服务区室内条件基本一致,施工时按照图纸和规范进行施工。室外卡口进出口形式分为无引道(敞开式)和有引道,无引道(敞开式)的车道应增加一个摄像机,并增大摄像机角度,以保证摄像机覆盖整个车道,例如,晴隆服务区的出口、新寨服务区的出口、三穗服务区的出入口、上堡服务区的出入口等,其余有引道的车道按照图纸和规范进行施工。以晴隆服务区为例,由于服务区入口卡口设置于入口右侧绿化带,出口卡口设置于维修房左侧,具有出口开口较大,因此,工程施工设计人员应安装两台摄像机来实现完全覆盖[2]。如图1~2所示,为晴隆服务区入口与出口情况。以本工程项目的基础工程与接地工程施工方案为例,设计人员先要确定混凝土基础施工工序的流程,如图3所示。此施工设计内容,应在图纸中体现每项工序要在监理单位监测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操作。而后,就可着手进行混凝土基础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的设计控制[3]。对于服务区创建工程的基坑开挖作业,其位置应以施工测量的中心桩作为基准,并结合基础外箱与土质条件来确定基础开挖尺寸。对于处在松软土质与填方地带,应适当增加坑口尺寸,以为支模与拆模作业提供便利。而处于坚硬土质或是填方地带,无需设置模型版,即按照基础外形尺寸进行挖坑处理,仅将模型版作用于露出地面部位[4]。在设计支模型板的过程中,要按照基础外型尺寸进行制作控制。即按照受力条件差异确定型板厚度,并将木质材料控制在25~30mm范围内,钢制材料控制在2~3mm范围。为保证模型板能够为工程建设提供灌注混凝土重量、侧面压力以及施工荷重等可靠承接功能,应控制好模型版拼缝的严密性,且表面不存在污泥与干涸水浆问题。混凝土灌注施工方案,要求施工人员复查基坑标高、位置以及类型,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即施工采用的关注混凝土材料强度,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配合比、水灰比等控制目标。实际工程建设要采用连续灌注方法,即利用电动震荡器等机械设备,保证混凝土搅拌的均匀性与振捣作业的密实效果。这里的震捣器要在每一位置上延长震动时间,以避免混凝土灌注作业出现下沉与气泡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灌注混凝土作业时,施工方案还要求制作混凝土试块,即根据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来控制其作用质量及稳定性[5]。而拆模及基础养生方案,则要求在混凝土结构强度环境下的表面与棱角,不会因为拆除模板而受到损坏。如建设过程出现了蜂窝、麻面与露筋问题,则要利用钢丝刷对其进行清除,并采用1:2或是1:2.5的水泥砂浆进行修补处理。在基础养生方面,施工方案要求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不能少于7d,而存在缓凝型或是结构对抗渗效果具有特殊要求的情况,其养护则不得少于14d。此过程,灌注控制的混凝土材料应为:商用混凝土,即需按照厂家提供的水泥、石子以及砂子等材质检验报告,来进行优化控制。 3贵州高速公路服务区创建工程施工质量保障措施 3.1设备、材料供应及运输。高速公路服务区创建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化控制,应从材料与设备入手。即通过选择具有久远生产历史、企业管理严格以及品质优良的知名产品,作为设备与材料的优先选用对象。为提高此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效率,相关人员应遵循项目经理编制的统一采购计划与要求[6]。如表1所示,为创建工程主要材料与设备采购计划表。此外,工程合作的供应商要在合同中体现安全可靠的运输方案,并以分批、分次状态,按时、按要求的抵达施工建设现场。而后,监理单位还要结合施工设备材料的类型,派遣相应的检测技术人员,来对运至的材料与设备使用状态与性能效果进行检验,以为后续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保障。3.2机电工程安装。当服务区创建工程施工所需机电工程设备到达施工现场后,安装工作的开展应由分项工程、分部工程以及单位工程共同组成,并根据工序流程要求来进行作用质量控制。故,施工质量控制人员应从工序质量等安装工序系统过程,来进行机电工程的安装控制。这样一来,创建工程机电系统的安装作业,就能以高稳定性、高质量控制工作效率状态,作用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工程项目环境[6]。3.3施工方法控制。方法的控制是指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要素、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制定适用的施工方法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施工方法的制定必须要以确保质量为目的,严加控制,杜绝偷工减料,随便随意。3.4施工环境控制贵州服务区创建工程施工环境的控制是指: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根据工程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对环境的控制将与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紧密结合,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避免不利环境对工程的影响[7]。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贵州高速公路服务区创建工程的施工方案,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与设计使用要求,来制定落实策略。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控制施工环境、施工方法、机电工程安装以及设备、材料供应与运输等,来提高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效果。于此,服务区创建工程就能以高稳定性与耐久性的状态,服务于现代化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全面发展进程。 作者:石曦 单位:贵州中南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施工方案论文:PHC管桩施工方案选择分析 1工程概况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平潭校区位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其中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15.75万m2,其中3栋高层建筑(教工周转房)为剪力墙结构,高度为52m,并设地下室一层埋深6.5m,采用冲孔灌注桩;13栋学生公寓,六层,高度为22m,无地下室,框架结构,基础采PHC500-100-AB桩,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4400kN。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资料显示,工程地质情况为:?细砂:饱和,呈松散~中密,层厚为7.70~12.30m;②淤泥质土:饱和,软塑~流塑状,层厚1.90~4.8m;③粉质黏土: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塑~硬塑状为主,层厚为2.7~-2.9m;④细砂:饱和,稍密~密实,层厚4.10~9.40m;⑤淤泥质土:饱和,软塑~流塑状,层厚3.1~9.0m;⑥细砂:饱和,密实,层厚0.7~9.3m,⑦粉质黏土: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塑~硬塑状,厚1.5~10.30m;⑧全风化花岗岩:厚2.0~5.2m,⑨砂块状强风化花岗岩:饱和,岩石风化强烈,厚1.9~24.3m;⑩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岩石风化强烈,较软岩厚1.2~11.4m;輥輯訛中风化花岗岩:较硬岩,较完整,岩体质量等级为Ⅲ级。 3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持力层的选择问题 该工程基岩埋深达48m,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分析及建筑物性质,设计桩端持力层拟选用全风化花岗岩⑧层或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⑨,但桩基必须穿过三层细砂层,且砂层厚度较大,在试沉桩过程中无法穿透,形成“钢板砂”效应,出现了桩头爆裂、断桩、打不下去等情况。经专家论证综合对比分析,采用如下处理方式:(1)高层建筑基础,建议采用冲孔灌注桩。(2)多层建筑基础,建议:①采用AB型管桩;②桩端持力层取第⑤细砂层,施工时按进入持力层和贯入度双控;单桩承载力取值适当降低使用;第⑤细砂层厚度小于4m时,管桩应穿过该土层进入强风化花岗岩;③进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和沉降变形验算,下卧淤泥质土层变形模量可取ES0.2~0.4;④局部位置沉桩有困难时可采取引孔措施。施工情况分析:经专家论证后的施工方案,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但是,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的特殊性,引孔、补桩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工期有一定的影响。考虑整个校区建设分为四期,一期工程对工期要求可以适当放宽。所以,综合考虑工期和经济两方面,决定采用此施工方案。 3.2现场施工情况 前期部分施工情况:190#和213#桩头爆裂、258#和194#桩长达不到设计要求、278#和200#断桩、6#桩头爆裂(见图1)。初步分析前期施工因采用60#锤和72#锤,按福建省标准规范规定为保证桩身质量总锤击数应控制在2000锤以内。而现场总锤击数小于2000击39根,占70.9%;总锤击数大于2000击16根,占29.1%。总锤击数过多,导致桩身质量问题无法保证,产生断桩、桩头爆裂等结果。现场施工情况经专家论证会后,增加采用80#锤,现场施工情况显示:(1)80#锤穿层能力远比72#锤强,试桩位置在细砂⑤最厚位置(约13m)总锤击数为694锤、1409锤、1531锤及2378锤,桩头位置仅轻微损伤,说明80#锤穿层能力远比72#锤强且总锤数大幅减少。在合理控制落距的情况下,总锤击数在2000以内,桩身质量是可以保证的。(2)因为试桩要求本着充分了解土层,坚持参数从严的原则。未来的正式工程桩施打时,参数会适当放宽以确保成桩率;(3)确定施工标准如下:72#锤总锤数大于1800、最后三阵贯入度不大于5cm及连续3m每米锤数不小于200锤,配合补桩;80#锤总锤数大于1400、最后三阵贯入度不大于8cm及连续3m每米锤数不小于150锤,配合补桩。 3.3管桩的施工工艺要求 合理的设计需要标准而规范的管桩施工工艺得以实施。本工程在管桩施工过程中经过经验分析,得出以下施工工艺经验,锤击PHC管桩过程中应严格施工。本工程桩型选用PHC500-100-AB桩,沉桩方式采用锤击法沉桩,桩锤选用80#柴油锤(冲击体质量8.0t),冲程2.0~3.4m(尽量采用重锤低击法),贯入度控制100mm/10击。(1)PHC管桩进场沉桩前施工单位应严格检查桩身外观质量、尺寸偏差、桩身强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现场堆放和吊装时应严格按规范和图集要求的方法执行。(2)桩帽和送桩器与管桩周围的间隙应为5~10mm;桩锤与桩帽、桩帽或送桩器与桩顶之间应加设弹性衬垫厚度应均匀,且经锤击压实后的厚度不宜小于120mm;在打桩期间应经常检查,及时更换和补充。(3)沉桩应确保桩锤、桩帽或送桩器与桩身在同一轴线上。第一节管桩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3%;沉桩过程中,应经常观测桩身的垂直度,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当桩尖进入坚硬土层后,严禁用移动桩架等强行回扳的方法纠偏。(4)上下节桩拼接成整桩时,宜采用端板焊接连接。焊接前应确认管桩接头质量合格,上下端板表面应清理干净,焊接时宜先在坡口圆周上对称点焊4点~6点,待上下桩节固定拆除导向箍再分层对称施焊。现场焊接可采用手工焊或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焊接层数宜为3层,内层焊渣必须清理干净后方可施焊外一层,焊缝应饱满、连续,且根部必须焊透,焊接质量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关规定。(5)打桩时应采用重锤低击法。结合本工程土层情况,采用重锤低击可提高锤击贯入效果,降低桩身锤击应力,减少桩身损伤。 3.4PHC管桩施工与地质勘察报告的应用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工程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2],但不是绝对的依据,因为勘察点布置和选取并不是全部。本工程显示在管桩施工过程中地质勘察情况只是一个施工参考,不是绝对的依据,不能完全依赖或者按照勘察地质情况施工。 4PHC管桩与灌注桩的经济技术比较 经造价咨询公司计算分析,三栋高层住宅建筑中采用灌注桩(冲击钻)与PHC管桩相比造价增加854.07万元;低层建筑中持力层上提至⑤层细砂层与全部进入第全风化花岗岩⑧层或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⑨相比造价减少679.05万元。即灌注桩的造价高于管桩;同时,合理的选择桩基持力层也非常重要。PHC管桩在工程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每年都有上千万根应用到工程中。但是,沉桩阻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土质结构、埋入持力层深度、桩数、桩距、施工顺序等;断桩、沉桩困难、爆桩头、沉桩困难等工程事故经常发生,造成的经济和工期损失难以估量,分析其原因有地质的原因、有施工技术的原因、同时也有PHC管桩本身的原因。灌注桩与PHC管桩相比造价相对较高,施工相对容易(一般在30m内如此)。但是在相同断面及相同桩长的情况下其桩端承载力往往低于预制桩,这是因为在灌了混凝土后拔管过程中挤压力有了一定的释放,相应桩摩擦力减弱。同时,桩端阻力也因挤压力的释放而有所递减。 5结语 综上,在PHC管桩设计过程中持力层的选择很重要,要结合工程地质、周边建筑桩型、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施工单位的施工工艺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施工工艺的标准要求进行;PHC管桩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PHC管桩厂家都应在现场监督,确保规范施工。 作者:葛翠方 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施工方案论文:悬索桥锚碇沉箱基础施工方案 摘要:以大连南部滨海大道工程锚碇沉箱基础施工为依据,阐述海上悬索桥锚碇沉箱基础施工的主要施工工艺,为海上悬索桥锚碇基础选型及施工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海上;悬索桥;锚碇沉箱基础;施工方案 1工程简介 大连南部滨海大道东起金沙滩东侧的金银山,向西跨越星海湾,在高新园区填海区登陆,全长约10.36km。在经过星海广场时,线路垂直于广场中轴线,并将主桥主跨中心设于广场轴线上。线路距离星海广场百年城雕1000m。主桥为双塔三跨地锚式悬索桥,跨度布置为180+460+180=820m。桥塔采用“门”式框架混凝土结构,塔高112.31m,由塔柱和上下横梁组成。锚碇采用重力式沉箱基础,沉箱尺寸为69m×44m×17m,单个沉箱重约26000t,为国内最大沉箱基础。锚碇基础大沉箱设计尺寸为69m×44m×17m,共150个舱格,其中底板厚1.0m,外壁厚45cm,隔墙厚30cm,舱格尺寸为4.26m×4.04m,沉箱隔墙顶部下卧3.0m,最外侧舱格维持设计高度。本工程共需预制大沉箱2个,单个沉箱混凝土方量约10400m3,钢筋用量约1128.23t,重约26000t。锚碇沉箱底面尺寸为72.0m×47.0m(包括沉箱趾),基床顶面每边比沉箱底面尺寸超出3.0m,为78.0m×53.0m,四周按1∶1坡比放坡至底面。根据设计要求,基床底部需开挖至强风化岩面,同时基床厚度不得低于1.5m。东侧锚碇基床底标高施工中由设计及地勘单位根据实际开挖土样共同确定,基床厚度超过10m;西侧锚碇基床按设计要求厚度为1.5m,实际地质中局部区域存在溶洞及海沟,海沟处要求挖至强风化岩层,然后用骨料填满。基床抛石变更为50~200mm骨料,沉箱安装后,采取升浆措施,以消除基床沉降量。 2施工工艺 2.1基槽开挖。利用GPS基准站和GPS测量系统相对坐标系以及测量控制软件,对挖泥施工进行总体测量控制。东、西锚碇基础基床沿桥梁纵桥向设置船地建立网格,在每个船地再次进行纵横向分条形成小网格,小网格纵向为5m,横向为2m,每个小网格就代表抓斗开口尺寸。把已经分好网格的全部挖泥区位置图连同开挖设计轮廓线输入电脑,利用测量控制软件控制,用于挖泥施工。其中西侧分五个船地进行施工,东侧分六个船地进行施工。挖泥船纵向上由南向北,横向上由西向东依次对每个单位施工区域进行挖泥施工。东西两侧同时施工,分别配备挖泥船和泥驳。挖泥采用“横移挖宽,纵移挖长“的方法进行。挖泥船移位一次的作业宽度为挖泥船自身的宽度;挖泥船每次前移长度即船的纵移宽度等于挖斗的一次向前开挖的长度。每一挖泥区开挖前,应根据所挖基槽的宽度和挖泥船宽计算该基槽横向几次开挖。深基槽、泥层厚部分需分层挖泥,以免泥土塌入已挖基槽。每层深度控制在2m以内,为控制好基槽底标高和基槽平整度,最后一层挖泥需控制抓斗下落深度和岩层的硬度,其中深度不高于-16.5m,岩层要到强风化岩(承载力不小于1000kPa),一直挖到挖不动为止。2.2基槽炸礁。(1)钻孔:在船上确定的孔位处下钻钻孔。下钻前用水砣或套管量测岩面标高,根据水位与设计孔底标高计算钻孔深度,当钻孔深度达到要求时,吹清孔内碎碴提钻,用水砣测量套管内的孔底标高,如达到设计标高进行装药。若出现塌孔现象需再次下钻使成孔达到要求的标高。(2)装药:当成孔深度达到规定要求,按设计要求药量进行连续装药。(3)联线起爆:根据不同距离控制最大齐爆药量,视现场的施工情况,单排或多排起爆(放炮)一次。采用串联法联接,尾端接两发电雷管引爆。在移船前应仔细检查联线有无错、漏接,确认无误后将危险区内的人员和船只撤至安全区,炸礁船撤出距爆区150m外发出起爆信号起爆。2.3基底抛石。为了便于升浆,西锚碇基床抛填划分为3个区域分别进行升浆,为防止漏浆,每个施工区域间采用铺设双层土工布作为施工隔断,抛填顺序由中间到两边,对于溶洞及海沟位置,先抛填骨料找平。将每个分区的分区的抛石范围根据方驳甲板装载石料长度尺寸再分成若干条状区域,通常分条宽度小于方驳装载石料长度4.0~6.0m。采用装载有反铲挖机的600t自航式甲板驳施工。拖轮拖带抛石方驳在定位方驳引导下驻位于指定抛石区域,定位方驳吨位不小于600t。测深仪测出方驳舷外水深,反铲挖掘机按指挥人员指引在方驳一侧船舷外指定位置抛石,抛石指挥人员应勤问水位,用水砣勤测水深,直到抛石顶标高达到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为止。本船位抛石达到设计要求顶标高后,方驳向另一侧移动,移船位置2.0m,重新测量,继续抛石施工。本条抛石完成后方驳移至下一分条,直至本施工区域全部完成。基床验收时测量船按规定的网格测量,测量间距5.0×2.0m,测量水深与设计断面校核后,确定局部需补抛的位置,由方驳加反铲重新定位进行补抛,直至全部合格。根据经验西侧锚碇基床预留5cm沉降量。2.4基底整平。整平导轨用φ90钢管加工而成,单根长度12m。导轨沿码头轴线方向布设,整平时向导轨两侧各加宽0.5m,共计整平宽度为48m。据此宽度设计布设5排导轨,每排导轨间距为9.6m。整平刮道采用两根槽钢I12对扣而成,其长度12m;并在刮道中间利用小浮鼓吊浮,以减小刮道挠度,同时起到标志作用。潜水员按轨道顶面标高,用刮道进行粗平。刮道粗平完毕后,进行整平导轨的复测工作,然后再进行一遍刮平、细平工作。2.5锚碇沉箱基础托运安装。在船坞注水前,利用缆绳将沉箱与船坞两侧系船柱连接,以限制沉箱横向移动,防止沉箱碰撞坞墙。综合考虑沉箱起浮跳跃高度(沉箱起浮过程中,由于沉箱与底胎之间存在粘结力,沉箱脱离底胎的一瞬间,可能会出现“跳跃”现象)及沉箱趾部与坞墙距离(10.5m),为防止沉箱起浮瞬间碰撞坞墙,带缆时,缆绳不能绷紧,要保证有5m左右的富余伸长量。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分阶段进行注水起浮作业,如表1所示。沉箱拖运采用“四点三拖+两傍拖”形式,根据拖运沉箱需用拖带力,配备主拖轮1艘,功率7200hp,最大拖带力78.5t;4艘辅助拖轮,每艘功率3600hp,最大拖带力45t,总拖带力满足拖运要求。大沉箱拖运到现场之后,以预先安放好的小沉箱为依托,利用拖轮对大沉箱进行粗定位。粗定位完成后,通过600t吊船上的卷扬机和拖轮配合对沉箱进行细定位,直到达到安装要求为止,如图1所示。2.6基床升浆。锚碇基础结构需要平衡由主缆传递至锚碇的斜向力,故沉箱基础与基床之间需要足够的水平抗拉力。因锚碇基床的厚度和面积特别大,致使基床升浆总量很大,无法一次升浆完成,必须对基床进行隔断分块分次升浆。东锚碇基床采用预制空心方块进行隔断,隔断竖向布置4道,使基床形成5个独立的分块单元,升浆时依次分别对各分块进行升浆。 3结语 沉箱基础作为重力式锚碇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能为跨海大桥或其他离岸较远、水深较深的悬索桥锚碇结构形式提供参考。锚碇结构作为地锚式悬索桥的主要受力结构部分,平衡主缆传递的拉力。主缆拉力主要由缆索系统、钢桁架梁及桥面系、二期恒载以及营运期间作用在桥梁上部的动荷载。锚碇基础为主缆力提供水平及竖向平衡力,另锚碇沉箱基础重量巨大,故对基底有较强的要求。 作者:马振民 梁磊磊 单位:中交二公局二公司 施工方案论文:TRD搅拌墙施工方案实例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温州市域铁路SS1线一期工程SGSG13标段范围内明挖区间的TRD水泥土搅拌墙结构进行专项施工方案的分析析。以供业内人士参考借鉴。 关键词:TRD搅拌墙搅拌墙;施工方案;问题;措施 1工程概况 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SGSG13标段范围为明挖区间区间,起讫里程为:DKDK39+700~DK41+231.97,全长15311531.97m(明挖隧道13581358m,路基区间173173.97m)。。本标段位于市龙湾区永强机场TT1航站楼北侧至南荡村段航站楼北侧至南荡村段,地势平坦开阔,地面高程2m~3m,大部分施工区域为农田大部分施工区域为农田。本标段明挖区间基坑围护结构主要采用地下连续墙结构主要采用地下连续墙、TRD搅拌墙搅拌墙、重力式水泥土挡墙等等,搅拌墙主要有850850mm和650650mm两种两种,85050mm厚度水泥土搅拌墙墙深2121.5m~26.5m,650650mm厚度水泥土搅拌墙墙深1313m~19m,水泥含量2525%,膨润土含量55%。850850mm厚墙内插HNHN700×300型钢型钢,650650mm厚墙内插HNHN500×200型钢型钢,型钢间距00.7m、0..9m、1..0m不等不等。拟建工程区内大范围分布深厚层软土土,其具有易触变性、高压缩性、强度底等特性,工程性质差。 2施工总体部署 2.1TRD搅拌墙施工准备工作 ((1)对TRD搅拌墙施工场地的准备搅拌墙施工场地的准备。在TRD搅拌墙施工现场中场中,为了保证其设施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点:第一,做到“三通一平”。不仅要对围护中心线内侧1515m范围内的所有障碍物进行清除围内的所有障碍物进行清除,而且在施工前还需要对TRD工法桩机施工轴线内的障碍物进行清理法桩机施工轴线内的障碍物进行清理,保证施工范围内没有较大的石块较大的石块、混凝土块等。第二,确保桩位放样的准确。第三三,对于水泥的选购,应选择那些质量稳定、信誉好的水泥厂家家。对所使用的水泥还需试验室抽样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用。第四,对堆放的水泥应采取防潮、防雨的措施,禁止使用受潮受潮、变质、过期、结块的水泥,同时,储存能够满足施工需求的适量水泥的适量水泥。第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开挖灰浆池的位置浆池的位置,并通过水泥砂浆抹面来达到防水处理的目的。第六第六,动力、照明线应该符合规范的要求分开架设,且须有专业的电工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业的电工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2)水电准备水电准备。根据实际施工的规模和设备配置的情况,对施工场地内所需的供电量进行计算并确定对施工场地内所需的供电量进行计算并确定。另外,设置变压器以及配电系统压器以及配电系统,使施工给水管和供水源系统不断得到完善完善。((3)主要机械设备的配备主要机械设备的配备。根据市域铁路SS1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SGSG13标段工期要求标段工期要求,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拟采用1台TRD-TRD-Ⅲ桩机以及1台灰浆搅拌机进行施工台灰浆搅拌机进行施工。((4)技术准备技术准备。首先,由项目部测量队对线路控制桩点进行交接并复测行交接并复测,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做出合同工程测量控制网设计网设计,并报业主、监理进行审批。其次,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熟悉设计资料员熟悉设计资料、图纸以及合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等内容容,根据其内容,组织编制有关实施性作业指导书、关键工序的作业指导书以及施工技术交底的作业指导书以及施工技术交底。另外,通过对所有人员进行操作规程培训以及技术培训等行操作规程培训以及技术培训等,使得作业人员操作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所提高技术水平都有所提高,进而为工程施工质量、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提供了保障。 2.2总体施工顺序 根据工区进度安排及场地条件,我标段拟采用1台TRD-Ⅲ桩机进行施工桩机进行施工。首先对二工区一期进行施工,由基坑西侧从JLJL37封堵墙位置向标段终点方向JLJL44施工施工,待基坑西侧施工完毕后工完毕后,TRD-RD-Ⅲ桩机移动到基坑东侧从JLJL44位置向封堵墙位置JLJL37方向施工方向施工,按照相应的施工的顺序进行施工。 2.3施工工期计划 本工程计划开工日期为2015年5月8日,DKDK40+586586~DK40+906段(一期一期):开始时间为2015年5月8日日,结束时间为2015年8月17日日,计划工期100天。 3TRD搅拌墙施工方案 3.1TRD工法搅拌墙施工质量措施 在TRD工法搅拌墙施工前工法搅拌墙施工前,应该对TRD桩机进行维护和保养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故障导致质量问题的出现。设备应由专人进行负责操作人进行负责操作,上岗前,还应该检查设备的试运转以及其性能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对于搅拌墙施工场地的布置,应全面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全面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尽量减少设备搬迁和移位位,确保连续性施工。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工,禁止定位钢板移位现象的发生,如果发现挖土机在清理沟槽土时槽土时,因碰撞导致定位钢板跑位,则需要立即重新放线。同时时,禁止使用受潮水泥以及过期水泥,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浆液的配置液的配置。除此之外,桩位放样误差要控制在2㎝以内以内,深度差要控制在++10㎝以内以内,墙身垂直度误差不应超过墙身长度的11%。3.2TRD工法搅拌墙施工中常遇问题及处理措施 3.2.1喷浆阻塞的问题 造成喷浆阻塞的原因造成喷浆阻塞的原因:(11)制浆池清渣不及时以及滤网破损损。((2)水泥受潮结块水泥受潮结块。处理措施:((1)加强对设备器具维修保养和对设备器具的检查养和对设备器具的检查,对容易损坏的器件要定期更换。((2)提高施工现场临时仓库的防潮提高施工现场临时仓库的防潮、防雨等条件。3.2.2速度失稳的问题。造成速度失稳的原因造成速度失稳的原因:((1)施工人员操作不熟练施工人员操作不熟练、不规范。((2)由于设备本身的速度控制系统有严重的不足由于设备本身的速度控制系统有严重的不足。处理措施:((1)机具设备达不到技术要求标准的禁止进场((2)搞好岗前培训工作工作。3.2.3喷浆不足的问题。造成喷浆不足原因造成喷浆不足原因:((1)输浆管出现外压输浆管出现外压、弯折、漏浆等情况((2)输浆管道过长输浆管道过长,使得沿程压力损失增加的原因((3)注浆速度快度快,提升速度慢。处理措施:((1)理顺管道并及时进行检查理顺管道并及时进行检查,清除沿程压力清除沿程压力,当发现漏浆点时应该及时进行补漏,如果漏浆严重严重,则应停机换管((2)布置制浆池时布置制浆池时,应靠近桩位。当遇到不具备施工场地条件时具备施工场地条件时,可以适当合理的调整泵送压力((3)协调提升与喷浆速度提升与喷浆速度。3.2.4钻进困难的问题。造成钻进困难的原因造成钻进困难的原因:遇到地下障碍物、密实的粘土层或密实的粉沙层等密实的粉沙层等。处理措施:((1)需要及时停机和移位需要及时停机和移位,当障碍物被排除之后物被排除之后,再重新开机;((2)当遇到障碍物又深当遇到障碍物又深,且难以清除的时候除的时候,应该与设计以及有关单位及时进行联系,协商处理措施措施;((3)改进钻头改进钻头,适当注入清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通过TRD搅拌墙在工程中的运用搅拌墙在工程中的运用,可以看出TRD搅拌墙较传统桩基搅拌墙较传统桩基、地连墙相比,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精度高精度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在施工中大大提高了开挖后基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型钢还可以回收,进行重复利用,有较好的经济性较好的经济性,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从而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利保障了有利保障。 作者:白文波 单位: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方案论文:直升机救援施工方案设计及应用 摘要:文章对海宁开元名都大酒店直升机救援悬挑平台的施工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施工中的难点,设计了比较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总结了施工中的具体操作,旨在为相关工程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救援悬挑平台;施工方案;方案设计;应用 海宁开元名都广场酒店项目工程位于嘉兴海宁市,城南大道以北,东靠海宁大道。工程总用地面积26666m2,总建筑面积150412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00996m2,地下建筑面积49146m2。拟建酒店由50F主楼以及2F~4F商业裙房组成。建筑总高度245m,最上面为桅杆高16.3m。地下2层,局部3层。酒店主塔楼为框架核心筒结构,裙房部分为框架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抗震设防类别属丙类。悬挑面积将近48平方,悬挑面积大,施工高度高,操作难度大,工序危险性高。 1施工难点 本工程直升机救援场地悬挑部位的施工,外挑长度不是很长,梁截面尺寸也不是特别大,施工难点在于楼层高、操作不便、危险因素大,需重点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及施工时间。为保证施工安全,方便施工在主楼50层(即悬挑部位下一层)需搭设防护棚,防止扣件、钢管、模板等物体坠落。架体临边部位需布置安全网和安全平网,架体底部需满铺毛竹片以此保证整个作业环境处于封闭状态。 2方案设计 为保证施工安全,主楼屋面层计划先对主体结构内的部位进行施工,养护,然后施工悬挑部位。根据主楼实际情况和折叠式升降脚手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爬架只能使用至47层,47层至主楼屋面层将搭设悬挑式脚手架,保证主楼屋面层主体结构内部位施工的安全。为不影响二次施工的悬挑部位施工,需拆除悬挑式脚手架,本方案只针对悬挑部位的施工[1]。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和安全角度考虑,先施工完成主楼机房层,然后对安全不利的悬挑部位进行施工。由于主楼屋面层需分两次施工,所以需留置水平施工缝。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水平施工缝将留置于靠近柱边受力不利位置,需根据设计院要求对施工缝处进行加强处理。悬挑部位浇捣混凝土前需对施工缝处凿毛处理,为加强施工缝处防水效果,混凝土浇捣前需放置刚性止水钢板[2]。设计总体工序为:①在结构层施工时需提前预埋U形锚固螺栓以及钢丝绳拉结孔洞;②悬挑部位施工之前必须完成下面防护棚;③安装悬挑钢梁,搭设底部钢管,铺设毛竹片,注意留设槽钢吊装孔;④安装斜拉结的钢丝绳,铺设安全平网;⑤利用塔吊配合安装下撑槽钢,安装时需要注意在临边周边搭设钢管维护,施工从中间向两边进行;⑥承重架搭设,临边悬挂安全网。(出于安全考虑,本处部位施工由外架工完成,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承重架操作工进行指导);⑦模板铺设(为减少后期修补工序提高表观质量,全部采用新模板,确保此处部位达到清水混凝土的质量标准);⑧钢筋绑扎,混凝土浇捣(混凝土通过塔吊吊装,从中间向两边进行浇捣);⑨养护,拆模。注意整个施工过程需对安全维护实时监测,操作人员需佩戴安全带,悬挑部位下方西面所有区域禁止施工、通行,拉上警戒带。施工前对各班组所有人员进行安全交底。 3方案实施 3.1材料的选择。钢管包括立杆、大横杆、小横杆、剪刀撑和连墙杆等;钢管选用选用外径48mm,壁厚3.5mm(计算时取48×3.0)。脚手板和脚手片时采用的毛竹片,主筋不得缺少或断裂、无发霉、腐蚀。槽钢选用10号槽钢,使用时要求表面不得存在塌角、腿扩及腿并等有害的缺陷,不得有显著的扭转。使用前严格检查,保证槽钢截面形状的有关参数的数值、允差值[3]。3.2构造措施。立杆支承在18#工字钢上,其承载力均能满足受力要求,立杆接头的对接方式为扣件连接。且其构造应满足以下规定:首先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采取交错的方式来布置,且要保证两根相邻立杆接头不能在同步内,同时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需在高度方向上错开50厘米左右,各个接头的中心到主节点间的距离不能超过步距的三分之一。对于剪刀撑的构造来说,设计其构造的时候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剪刀撑的宽度要保持在4跨左右,但是最少不能低于6米,斜杆的倾角需要保持在45度或60度,若倾角是45度,则剪刀撑跨越立杆数量不能高于7个;若倾角是60度,则剪刀撑跨越立杆数量不能高于5个。并且要注意在架体的四周以及内部纵横向,需要在每6到8米处从底到顶来设置竖向的剪刀撑,并且要在架体底部、顶部及竖向间隔不超过8米分别设置连续水平剪刀撑。用旋转扣件将剪刀撑固定,固定的位置为横向水平杆相交杆的伸出端,也可固定于立杆上,但要注意旋转扣件中心线与主节点之间要超过150毫米;剪刀撑斜杆的接长采用搭接;保证模板支架的四边都有竖向的剪刀撑,并且中间每四排立杆的地方要设置一道纵横向的竖向剪刀撑,从底到顶需要连续设置[4]。3.3搭设及拆除安全技术措施。设计人员需认真设计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方案,监督施工人员由中间向外侧浇捣,保证均衡受载;保证施工过程中荷载不能超过设计的荷载,并做好相应的防控办法,如不在支架上放置钢筋材料等;并在浇筑过程中,加大监督人员的监督力度,检查支承情况,如果存在下沉和松动情况需要立即解决。模板支架搭设前,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向全体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形成书面签字记录[5]。拧紧扭力矩未达到要求的扣件必须重新拧紧,直至满足要求。3.4安全措施。悬挑部位施工前必须做好U形锚固螺栓、拉节点等相关预埋件的埋设,确保定位准确。做好相关材料的准备,确保材料质量和数量。采用2米×5米的安全网。同时筋绳应该进行纵横的设置,并且要满足一定的相邻筋绳间距要求,安全网上的结点需要牢固,并伸出边绳1米左右,使得施工人员在进行网与模杆间的绑扎工作。施工顺序必须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执行,模板支架搭设及拆除必须严格按照方案执行,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做好施工质量控制。3.5检查和验收。模板支架搭设完毕后应由施工员和质量员进行自检,经监理验收合格形成记录后方可使用。模板支架验收根据经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检查现场实际搭设情况与方案的符合性。节点的连接可靠,扣件的拧紧程度应控制在扭力矩应达到40-60N•M。自检时应按规范进行抽检。对承重杆件的外观抽检数量不得低于搭设用量的30%,发现质量不符合标准、情况严重的,要进行100%检验,并随机抽取外观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由监理见证取样)送法定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钢管、扣件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抽样检测。必要时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的规定抽样检测。模板支架验收后形成记录,记录表式按照如下省标《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技术规程》DB33/1035-2006规定表格。3.6应急预案。在施工进行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紧急事故应对办法,一旦发生事故需立刻停工整顿,如有伤亡需及时处理安顿。要把人员安全放在工程之上,优先考虑人员的安排,对于发生事故的部门进行整治,找出问题根本所在,必须在完全处理排除隐患之后才可以开工。加强对工程的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治,尤其是涉及到人员直接接触的设备工具要进行重点排查,除在设备上进行有力支持外,需要人员具备高强的素质和技能,关系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的施工必须要放在首位,加以重视[6]。 4结束语 文章分析了海宁开元名都大酒店直升机救援悬挑平台的施工方案,并在总结了实际的应用方法,以期能够为其他工程施工人员提供参照意见。 作者:盛黎麟 刘华林 钱剑 单位: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方案论文:沥青路面透层施工方案探讨 1透层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且范围越来越广,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已经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时期,在这种良好的发展环境中,我国的各行各业也在急速的发展过程中,比如说道路建设部门,他们也在追随者人们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升高而不断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做好道路建设的每一步施工工程,以期能够追上这种急速发展的步伐。1.1作用与适用条件1)透层的作用: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浇洒乳化沥青、煤沥青或液体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的薄层。2)符合下列情况,应浇洒透层沥青:a.沥青路面的级配砂砾、级配碎石基层。b.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稳定土。c.粒料的半刚性基层上必须浇洒透层沥青。1.2一般要求1)凡是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稳定土或粒料的半刚性基层、级配砂砾、级配碎石基层都应喷洒透层油。2)透层油沥青的稠度宜通过试验确定,对于表面致密的半刚性基层宜采用渗透性好的稀透层沥青;对级配砂砾、级配碎石等粒料基层宜采用软稠的透层沥青。1.3透层质量控制要素1)掺配比例。透层内煤油含量过高会造成三个不利影响:a.沥青含量过低,影响透层的粘结作用和防水作用。b.没有挥发的煤油随雨水流失,污染当地环境。c.煤油价格高,提高了生产成本。煤油含量过低,稠度大、粘度高,不利于渗透,因而残留于基层表面,这些浮油由于煤油的存在而软化点较低,将会在结合层间产生不良影响。因而,煤油稀释沥青作透层时,煤油的比例要适中。在能够渗透一定深度的基础上,煤油尽可能少,最终比例和洒布量以路用试验结果为标准。煤油掺配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掺配比例与基质沥青标号和基层密实情况相关。达到相同的渗透深度,沥青标号越高,煤油掺量就越低;基层越密实,煤油掺量就越高。2)粘度。粘度是透层施工工艺控制指标。根据试验结果表明,当粘度处于8~12s范围时,透层油的粘结作用、防水作用及渗透深度均较好。由于煤油掺配量很难测出,而粘度试验非常容易,所以通过粘度指标来控制煤油掺配比例。当粘度值大于12s时,说明透层油粘度大,沥青含量大,煤油掺量低,当粘度值小于8s时,说明透层油粘度小,沥青含量少,煤油掺量高。 2封层的施工技术 2.1作用与适用条件 1)封层的作用:一是封闭某一层起着保水防水作用;二是起基层与沥青表面层之间的过渡和有效联结作用;三是路的某一层表面破坏离析松散处的加固补强;四是基层在沥青面层铺筑前,要临时开放交通,防止基层因天气或车辆作用出现水毁。封层可分为上封层和下封层;就施工类型来分,可采用拌合法或层铺法的单层式表面处治,也可以采用乳化沥青稀浆封层。2)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沥青面层上铺筑上封层:a.沥青面层的空隙较大,透水严重。b.有裂缝或已修补的旧沥青路面。3)需加铺磨耗层改善抗滑性能的旧沥青路面。 2.2一般要求 以往,我们认为最为合理的道路路面就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因为它耐磨抗压,使用周期长,还能解决以往路面凹凸不平的特点,但是随着我们发现水泥混凝土路面容易破碎等缺点后,我们就在竭力的去寻找一种既有延展性又有耐磨性的路面施工技术,最后我们发现沥青这种物质当被使用到路面建设上可以满足我们的这种需求。 3结论 目前,对于一些实适用性比较强的公路,比如高速公路来说,都会对其进行沥青路面透层施工的建设,因为在原本的沥青路面上面加上透层路面的铺设不仅会提高公路的耐热性,还可以整体地提高公路的路面强度,对于路面的整体性来说有很好的的美感。但是虽然对于添加了沥青路面透层的沥青路面会减少一些行驶车辆对公路的损坏,但还是不能完全的去避免一些大型机器对路面的损坏作用,由此就要进行沥青路面透层施工方案的再补充和铺设工作。当连续添加了沥青路面投产的沥青路面公路受到大型承载机车的碾压时,它的一些部分透层面可能会因为局部所受的压力过大而产生了透层面部上的损伤,由此就需要去进行公路的铺设技术工作的提高。以往的沥青路面透层施工方案的施工工程就是把原来的公路破损部分进行剔除,然后把路面剩余的残渣作为工业废料进行处理掉,但是现在又开发了一种路面施工技术研究,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把原来的路基残渣利用起来,还引入了多种稳定剂,使该再生的混凝土路面不仅能够达到原来的路面强度,甚至还会比原来的路面更抗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 作者:宋华 单位:黑龙江省龙建路桥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工程资料规范化管理探讨 摘要:资料管理贯穿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从开建至竣工,对资料的管理应做到无一遗漏,全面实施,切忌以点带面。资料收集不仅要及实,还应满足各方的不同需求,整理时既要与相关标准规范相一致,又要勇于创新,与时代同步,用科学发展观客观应对工程建设中发生的大小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资料;规范化管理;优化措施 建筑工程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资料管理人员,对资料做到及时收集、整理和归档,方可实现建筑工程资料的规范化管理。 1工程资料规范化管理的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资料内容衔接连贯,要求在做资料收集工作时,一定要与工程各项活动的开展同步进行,以有效降低或消除资料残缺不全、遗漏、失真等问题。同时,对所收集的资料及时进行井然有序的整理工作,力争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此外,整理期间应严格细致,对支离破碎的内容适时补全,对不正确的内容实时纠错。为了适应工程建设体制可能出现的变化,要求资料整理方式也与时俱新,及时调整,比如采用手机拍照、录像等方式对资料进行保存,在改变中飞跃,做到资料管理的标准化。资料管理人员应掌握基本的资料分类标准,并了解工程建设中所需要使用的资料内容。同时,遵循“三同步”准则,强化资料管理。资料收集不仅要及时,还应满足使用、鉴定和统计等各方的不同需求,整理时既要与相关标准规范相一致,又要勇于创新,跟时代同步。资料管理工作要进度有序,繁而不乱,应掌握整理技巧,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对竣工资料的整理一定不能大意,防止因资料不完善而影响正常竣工验收。资料室需特别准备,并指定专人专管,不断完善保管和借阅制度,一丝不苟地做好资料管理工作。为了保证资料保存期间免遭意外损害,一定要采取防潮、防火等预防保护措施,做到资料保管的科学化。 2工程资料规范化管理中的不足 2.1资料收集实效性差资料收集的不及时、遗漏现象严重。某些单位由于人手不够,常出现一人多位、奔波于不同工地的现象,毕竟分身乏术,这种“一心多用”带来的后果,便是资料收集的延时拖后、遗漏、缺失,严重干扰到了正常的竣工验收和工程结算。2.2回档率较低,丢失问题严重当管理人员出现工作调动或更换时,由于没有相符合的管理机制,造成了资料的漏缺。此外,某些企业认知不足,意识不到工程竣工后资料归档的重要性,导致工程主体资料的缺失,进而引发工程进度滞缓,竣工验收工作受阻,质量出现问题。2.3工程资料虚假失实真实性是施工资料具备的最起码要素,不真实的资料有违资料管理人员的初衷。应快速展开资料收集工作,亲力亲为,严格执行收集标准,不道听途说,保证收集到的所有资料的及时、准确和客观无误。2.4理念陈旧,认识片面,投入不足“重建设、轻资料”的观念导致资料管理没有受到本该得到的重视,资料支离破碎,欠缺完整性和统一性。此外,投入力度有限,资料管理理应需要的人、财、物没有得到及时落实。2.5施工资料不完整个别资料员为了增加自身收益,会身兼多个项目的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有限的精力与迫在眉睫的工作抗衡时,他们会心怀侥幸而投机行事,导致资料漏缺不全,危害不浅。比如,对于较大工程一层的钢筋和混凝士而言,依照惯例会分多个环节进行施工,而资料员为了省事只进行整体评定,这样的资料自然与工程实体不符。 3优化资料管理工作的措施 3.1专人专管,分步骤进行为了保障工程资料的全面、完整,促使资料管理工作的稳妥前行,要求对工程资料的收集管理专人专管,全员参与。同时,按照工程资料的形成、收集整理、编目移交等阶段进行操作,实现从“三同步”到“全过程”严格管理。此外,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管理,在工程建设之初,务必制订资料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3.2注重工程资料的竣工验收注重工程资料的竣工验收,促使工程竣工资料发挥最大作用。工程竣工验收包括实体验收和资料验收,只有双方同时达到工程项目的要求时,才能进行竣工验收工作,因此,在竣工验收阶段,各参验人员要严把审查验收关,对各施工单位的工程资料进行认真审查,着重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的真实性和工程变更单的落实情况,认真审查竣工图及文字资料是否完整、准确,签证是否完备,组卷是否合理等。在竣工验收阶段,各参验部门资料管理人员要密切配合,确保竣工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3注重收集资料,确保资料可信由于施工资料形成的周期较长、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因此,工程资料要从工程建设的初期进行原始资料与工程实体进度的同步收集。分阶段进行整理归档时,要注重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做到真正体现资料保存的价值。3.4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项目开始之初,应制订可行、符合工程特点的表格及样本,以便各方在工程资料整理过程中有据可循,易于操作,同时,应保证工程资料的准确、齐全、规范;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工程的资料管理规定,明确各方在工程资料形成过程中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做到分工清楚,责任明确;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同时,定期组织资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担当精神,为资料的管理打好基础。3.5恰当运用网络平台当今,移动网络、互联网已遍地覆盖,信息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资料管理人员要审时度势,应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工程项目“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同时,资料管理人员应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知识和技术操作,促进资料管理更具现代化、规范化。3.6重视宣传,加深认识加强对工程资料重要性的宣传,有计划、有措施、分期分批地对管理人员进行工程资料基础知识和质量验收规范要求的深入学习和教育,提高各方人员对工程资料管理的认识,使资料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心存敬畏,怀揣热情,肩负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资料以规范化、标准化形式出现,从而确保优质的工程拥有优质的工程资料。3.7多方联手,通力协作竣工资料工作涉及各个专业技术部门,属于复合型工作。因此,要保证工程资料的完整、准确和系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施工及竣工验收全过程,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各责任主体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优质资料的形成。此外,要加强竣工验收,使工程资料发挥凭证作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跟踪复查。3.8签定合同,使资料管理有法可依为了便于工程资料的整理与工程资料的交验,工程项目资料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合同的起草工作,把工程资料作为合同的一项内容单独列一条款,对工程资料所执行的规范标准,资料的归档范围、交付验收时间、份数及对质量提出明确要求,使施工单位能够高度重视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运用合同的法律手段保证工程资料的有序进行。这是因为合同就是建筑工程的“指挥官”,引领并规范施工过程。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工程质量管理而言,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十分重要,它是完成工程规范化目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确保工程施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排头兵。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通过参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资源库建设,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指出模拟现实互动教学、多地市多专业学校联合建设、多部门多企业合作共建对资源库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性。 关键词:课程资源库;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程资料 完备的工程资料是工程能够顺利竣工验收的前提条件,同时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也有助于企业经验的积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对后期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改造有重要参考价值。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密切相关的岗位是资料员,也是当前建筑行业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之一,是高职高专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因此开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并结合实际工程与丰富的教学素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水平十分必要。文章结合全国工程造价专业资源库建设与实际教学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1问题 1.1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1)高职高专类学生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生源差异性大,对各种岗位知识的理解和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存在差异性。部分学生不重视资料员等基础施工岗位,好高骛远,对施工工序、施工质量等基本要求都不清楚,从事资料员岗位工作无从下手。特别是当没人指导自己独立填写资料及遇到一些与工程测量、工程材料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料时较困难。(2)由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专业性和极强的实践性,对于部分内容,比如检验批质量验收、各类工程试验表格的填写等,仅通过案例和图片,难以使学生有深入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普遍反映过于抽象,资源库教学教学内容以文字讲解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缺少趣味性,导致学生对资料管理感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佳。 1.2前导课程的知识支撑不足 前导课程即填写建筑工程资料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课程,比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材料学》、《工程CAD》、《工程测量学》等。这些前导课程在施工阶段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中运用较多,而有些学生在利用资源库学习相关知识时,前导课程知识储备不足。甚至一部分学校在课程培养体系中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导致在进行施工质量验收、工程定位测量、施工测量原始数据填写绘制以及工程图纸导入等无法顺利完成。而仅通过课程本身视频等资源,对这些基础前导知识的讲解导入仍不够深入。 1.3建筑规范深入解读有待加强 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非常显著的特点是所有工程资料从前期的收集、分类、编制、到后期的整理、组卷、归档都需要和现行相关建筑规范密切联系。这些规范涉及的建筑专业领域非常全面,涵盖材料、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管理、测量、质量验收等几乎所有的建筑工程内容。这些规范处于不断更新过程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在相关建筑规范解读方面仍存在参与资源库建设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不及时,对部分专业建筑规范与资料,尤其是与填表的紧密结合度讲解不深入的问题,学生在实际从事资料员工作时对建筑规范的解读能力较差。 1.4相关工程资料拓展不足 现有课程资源偏重于房屋建筑方面资料管理,对市政、路桥、水利等工程资料拓展不足。从现有市面上的教材及相关资源来看,大多数资料编制、表格及相关内容讲解仍以房屋建筑为主。虽然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在不同的工程领域上有一定共性,要遵循一些国家统一的规范。但不同的专业领域在表格形式、具体内容填写及需要遵循的专业验收规范等方面都是不同的,现有资源库建设明显对市政、路桥、水利工程等领域拓展不足。 1.5就业渠道拓展不足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就业渠道拓展不足,影响资源库的使用和推广。根据学生从事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相关工作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并不是只有施工企业需要资料员,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及质量监督部门、城建档案馆等机构均需要具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而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以资料员工作为主,对其他行业中工程资料管理的拓展运用不足,使资源库受众较为局限,影响资源库的使用和推广。 1.6资源库的适用宽度有待提高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地域特色浓厚,资料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资源库的适用宽度有待提高。在我国,尽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但在资料的表格名称、格式、甚至内容上各省市都无法实现统一,各省市使用的资料管理软件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地区在档案移交及备案环节甚至连同省内的不同地市间都不统一。比如要求资料员在施工阶段收集现场签证资料,有的地区对于这张表叫《现场签证单》,而在四川,这张单名字就改为了《技术经济签证核定单》,表格内容和形式上也不同省市有不同规定。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这类问题比较突出,而资源库受众面相全国,对于不同省市,资源库讲解内容及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资源的适用性仍存在实际困难,资源库的适用宽度有待提高。 1.7资料管理软件在平台中的运用难 全国各省市规定使用的资料管理软件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资料管理软件。而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岗位,又必须学会运用相关软件进行资料的日常管理。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建设小组对资料管理软件如何在平台中运用进行了探讨。但目前因为版权及适用性等问题,暂时无法实现资源库用户在线进行软件实际操作练习,学生拿到资料或者开始使用软件时仍然摸不着头绪。 1.8实际工程资料、工程案例储备不足 在建设资源库过程中,建设小组收集了大量的工程资料及案例,但与知识的更新换代、行业发展前沿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资源库建设的素材丰富度有待加强。比如在实际工程实践中,需要收集大量的关于土建施工、安装相关的试验表格。而许多试验由专业检测机构来做,除试验要求能从现有规范中找到外,整个试验过程,资料员的具体参与环节、如何参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仍然是陌生和抽象的,而这样的一些具体试验案例和资料很难收集到。 1.9教学手段与资源库的结合不够紧密 现有的资源库素材形式主要有教学视频、微课、录音、文字、图片等形式,建设小组也积极运用现代化的录播技术、视频图片处理技术等尽量将课程内容生动化。但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本身必须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情景化的体验才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因此现代教学手段如何把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仍然值得继续探讨。近年来流行的微课及翻转课堂形式运用在资源库建设中,但如何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制作出高水平、精辟、通俗易懂的高质量微课和翻转课堂还需进一步提高。 1.10线下与线上教学的衔接有待加强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仅依靠资源库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必须与传统的工地实习,资料管理软件实训等线下教学手段相结合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不同学校线下教学与资源库教学的衔接度、衔接手段仍然不足,甚至部分学校线下教学和线上资源库教学完全割裂,这就失去了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另外,资源库中对题库及在线互问答动系统进行了拓展,但普遍存在参与度不高,互动效果不佳的情况,如何将资源库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相挂钩仍值得探讨。 2解决对策 2.1丰富资源库教学形式 丰富资源库教学形式,变传统文字授课为模拟现实互动教学。资源库教学形式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用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并与先进的建筑行业理念如BIM技术、装配式结构等研究成果相结合,将传统枯燥的文字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使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可拓展的思路:①利用微课,翻转课堂形式,将资料管理中的知识点碎片化、细节化,让每一个视频在简短的10min左右讲清楚一个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大量运用动画、图片等增强内容的可看性,并且制作教师需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精准的把握,以高质量微课、授课视频进行教学;②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施工阶段,比如地基验槽、检验批质量验收现场检查环节、工程试验等场景制作成3D动画或者VR影片,使学生学习时增强带入感。同时对施工现场情况的模拟,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2.2加强资源库建设师资力量储备 加强资源库建设师资力量储备,建设多地市多专业学校联合建设格局。主要措施:①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本身师资需要进一步培训,包括拓展市政、路桥、水利等工程资料知识,同时可在资源库中增加规范政策更新版块,用户能迅速查找相关资源,对各类规范进行学习研究;②前导课程师资力量加盟资源库建设,实现多专业共同合作,此过程需注意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本身需求内容结合,使线下教学中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或者内容讲解不到位的学生能在资源库中实现补充学习;③多地市学校联合建设,能很大程度上丰富资源库中的表格形式及素材丰富度,学生能结合工作地进行实际操作,解决资料管理本身的地域性问题,同时可以丰富工程案例的储备资源;④多地市多专业学校师资联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使资源库教学与线下教学能够良好衔接,达到资源库建设目的。 2.3校企合作,多部门合作共建资源库 校企合作,多部门合作共建资源库。主要措施:①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及质量监督部门、城建档案馆等涉及资料管理全过程的各企业、单位和部门可采取合作共建的模式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培养合格的工程资料管理专业人才,以满足建筑行业的需求;②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合作,让枯燥的试验过程从文字讲解转变为具体的视频操作或动画;③与工程资料管理软件企业合作,在线上提供练习版本软件操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与线下实习工作的对接度。 3结束语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出专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资料管理人才,但需要多单位,多平台,多资源和融合和配合,关键点在于师资力量的壮大和企业、单位的加盟。 作者:李婧妮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现代职业教学认为提高课程改革对教学质量进行提升十分重要,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使得学生对建筑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理解,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对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本文围绕着《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 一、引言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且紧密联系着目前实行的建筑标准、规程和规范。收集、填写、整理、归档、移交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文件资料的基本方法和相关要求传授给学生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二、使用问题导入式教学 第一,《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课程较为枯燥复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集中精力,若想对该问题进行解决,就可以使用问题导入式教学。问题导入式教学能够站在新的角度看待教学内容,从而在局部内容中确定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系统的长期记忆和理解。通过先将问题导入,随后再进行讲解的方式,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提升,使得其在学习过程中思考这一问题,带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首先,在施工现场进行教学。以《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技术性、实用性原则为基础,对课程对学生主体的“受用性”进行保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工作作为导向,与当地建设单位或城建单位进行联络,将学生组织起来,使其能够进入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就现场对学生进行教学[1]。由于建筑物和项目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所以学生可以仔细观察现场,从而了解工程施工情况以及措施,从而进一步积累和掌握实践经验。在施工验收的过程中,应该以规范要求为依据,充分了解工程扩建、改造、维护与检查等环节,了解这些环节中需要准备的材料以及具体施工流程。这种现场学习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施工项目立项一直到工程竣工的每个细节和步骤进行了解和熟悉,能够充分全面地认识工程施工进程。除此之外,还需要学生跟进工程施工,从而更加全面地进行学习。《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紧密联系着工程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将学生组织起来,在学院实训基地或生产现场进行现场教学,有机地结合实践知识和课堂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各种专业的运用有所领悟。将《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一起进行教学,尽量在课堂上联系施工课和施工资料内容,将土木工程各方面验评规范和施工工序告诉学生,并经常提及,长此以往使得学生熟悉且掌握这一知识。 三、将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起来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将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起来,保证基地的稳定性,除此之外还要开展实训培养活动,进行“订单式”培养,从而通过培养使得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业需要。在培训过程中,技术人员、实习设备以及场地由企业提供,学生则负责进行顶岗实训或生产性实习,直接进入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对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在实训基地,学生需要和教师企业参与到开发产品和培训的过程中,从而对学生和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提升。第一,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无记名问卷的方法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获取,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其对课程的意见和要求,这些都可以通过无记名问卷的方式获取信息。以往的教学手段没有很好地获得学生的反馈意见,所以也没有及时更新、调整课程。将无记名问卷引入课程之后,可以一学生的要求和听课效果为依据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及时的调整,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从而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二,应用就业辅导法。对于实习地点已定的资料员,需要以学生从事工程属于路桥类、水利类或房建类为依据,站在资料员的立场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得学生学会对资料进行收集填写,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那些资料进行收集和填写,竣工验收后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填写。资料员还需要对施工现场没有进行归档的日常文件进行整理。辅导的目的就在于使得学生能够具备资料员的素质和能力,能够满足所有土木工程单位的需要,能够出色地完成资料员的工作。 四、结束语 本文就《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探讨,通过使用问题导入式教学,在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将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起来,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应用就业辅导法等课程改革的措施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能够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丰富,能够学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对实际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杨晶 建筑资料论文: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研究 摘要:资料管理工作一直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综合提升工程的资料管理效率,各大高校将该项管理工作纳入教育课程中,构建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对此,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发展现状,就其课程实施要点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关教学措施。望对相关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构建 一、引言 近年来,建筑工程数量逐年增多,人们对建筑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在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该课程一直是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但是就目前的课程体系来看,相对仍然不够成熟,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实施环节比较单一,对此,本文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笔者微薄的建议。 二、课程发展现状研究 目前,建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工程项目资料管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各大建筑企业资料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是就目前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教育现状来看,仍然相对较为落后,很多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工程资料管理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难以高效地胜任该项工作,最终导致就业前景不甚乐观。探讨该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职学校的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仍然较为落后,体系不健全,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实施操作环节的训练等。目前的很多高职学校在进行资料管理教学时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主要是教师教授知识为主,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也不够全面,最终致使学生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性,很难独立完成资料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编写等工作,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所以,今后高职学校应该积极着眼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需求,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就需要高职学校积极构建并完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重点把握课程实施要点,依照具体的施工流程进行实践教学,最终综合考察多处节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其资料收集到资料编写这一系列工作能力,同时就课程原有的工程材料的取样、送检和报验等基本业务能力进行不断深化提高。[1] 三、课程体系构建措施 第一,合理把握课程实施重点。其一,使学生重点把握施工工艺和综合工程组织能力。教师在教育学生进行项目检验程序学习和资料验收等内容学习的基础之上,还应该重点教育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施工组织,明确施工工艺。具体的课程实施需要以实际的施工进度为准,组织学生管理资料,例如,在教学时可以介绍工程实例中的混凝土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然后以分部工程为单位,对工程进度进行细分,最后帮助学生筹备相关资料,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以后多亲身实地考察;其二,明确各部分附属资料。教学中注重各工艺的步骤,指导学生记录相关的报验单、检验报告以及验收报告等,然后有序存放多种试验材料和试验记录。加强整理能力;其三,收集质量证明资料。帮助学生及时收集建筑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和施工过程记录资料。协助检验员等做好送检工作。[2]第二,加强课程教学实践。作为一项高职课程,在进行资料管理教学内容时可以参照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模拟教学,这是高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举措之一。让学生们明确把握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所有管理内容,并对工作顺利进行合理的把握,同时对管理工作中的细节进行注意,确保工作细致、准确和完善。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资料管理能力,学校可以完善自身的教学软件和硬件,然后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工程实例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串联资料管理的所有环节。具体的工程实例应该包括施工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工程人员构成以及施工技术应用等情况。[3]在进行具体的课程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加强多种管理软件的应用培训。如今,各种资料管理软件层出不穷,其间的内容较为广阔,整合功能较为强大,运用后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资料管理的效率。所以在模拟教学中必须注重软件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指导。例如在进行工程中的装饰工程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时可以教会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基本结构和应用功能,然后使其运用软件查阅多种装饰技术交底范例、装饰工程的验收规范以及装饰工程的施工详图等。对装饰工程的所有电子资料进行备份处理能力;二是模拟收集资料,填写和核对资料。例如,在进行装饰工程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装饰工程的背景资料,然后细分其装饰材料进场、施工进度以及工程验收等时间点,指导学生依照施工流程收集和填写资料,就其间涉及的装饰材料的合格证和检验报告等可利用同类报告模拟代替。整个过程中还要细致核对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查缺补漏。由教师为学生们进行分组,在分组填写后的进行相互的核对。由于资料管理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涉及质检员、工程师、技术员、材料员、资料员以及检验员等,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每个人的职责,然后依照工程进度安排不同的工作任务。必要情况下可以互换工种,使学生尝试多种人员的不同工作,综合提高学生的资料管理能力,增加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属于一种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工作内容在资料填写、资料收集等基础之上可以进行外延。由于课程对工程的所有环节都有所涉及,所以在进行该项课程教学时需要重点对建筑工程的多项环节进行把握教学。为了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今后,各大高职学校应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争取综合提升教学水平。 作者:李晔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在网络的应用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是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中最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对建筑工程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网络应用的基础上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网络应用;管理 1存在的问题 1.1部门繁杂 在我国的传统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过程中,通常都是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相关的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建筑工程中的技术资料包括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图纸、文字、图像等记录,这些资料有着很强的参考与凭证作用。整理与搜集建筑技术资料的人员包括了技术资料员、技术设计人员、技术负责人员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等五十多个岗位,其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工作与工种,在整理的过程中需要他们相互协调工作[1]。 1.2资料失真 在我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过程中,技术资料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复写的资料不能够实现永久保存、部分资料不真实、建筑竣工图不能够反映整个建筑的实体情况,同时还存在资料重复、技术资料利用率低等问题,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很难为今后的建筑工程提供准确的技术资料,同时也很难为工程质量的安全事故原因分析提供依据。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很多建筑工程在进行资料管理过程中依然采取闭门造车的方式,建筑工程的竣工图不够规范、签字不够严谨、技术资料与其它的监理资料存在重复。质量监督人员在对资料与现场进行考察的过程中通常比较困难且往往人手不足,从而出现了闭门造车“做资料”进行蒙混过关,从而导致的资料的不真实性。 2改进措施 2.1管理系统设计 根据我国建筑工程的资料管理特点进行分析,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系统可以分成多个子系统,其中包括信息管理、分部管理、文档制作提交、主管部门管理以及单位人员管理[2]。其中建筑工程信息管理子系统可以用于工程项目资料的总体查询,其它系统可以分别让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查询。2.2工程库的管理“工程管理库”是整个系统中用来管理正在使用系统与即将使用系统所制造资料的基本信息,其中包含了工程的名称以及各个单位的相应配置,各个不同的单位在进入系统时出现的模块都不相同,系统会为用户配置其相关的工程信息。正规工程信息中列出未提交的工程、待审批的工程以及已审批的工程三个部分,在工程信息编辑完成之后,需要让质监管理人员与系统管理人员共同授权是否在系统中运行。 2.3资料的管理 系统中的资料制作与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工程配表,为工程中配置需要的表格,表格的排列按照类型与分部向子分部、分项以及检验批的形式进行。第二个部分是工程人员,这个部分需要按照《施工许可证》中的信息对工程中的相关单位人员进行权限与角色设置,在系统中同一个角色可以由多人一起担任,如果需要更改角色需要报告给质监站进行留底保存。如表1 2.4系统的开发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执行标准为GB8567,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其中数据库与服务器都是LotusDomino,客户端食用的是LotusNotes,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语言包括Notes公式、LotusScript以及JavaScript,在LotusNotes系统采用采用的集成USB加密技术,NotesID文件都存储于加密狗内部,而不是存在文件系统中[3]。 3结语 在网络应用理念下,开发应用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能够为不同的环节、不同的人员设置不同的单域操作权限,通过系统的流程环节权限设置能够让设置更加的灵活,从而大大减少了开发与维护的工作量,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的清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升级更新,从而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提供更完善的管理模式。 作者:李媛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施工中怎样做好资料管理 一、建筑施工中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1.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其档案资料的归档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扩建和维修、改建都必须以建筑工程档案资料为基础,从而必须加强和重视建筑施工中资料管理工作。2.城市防灾和灾后重建的基础资料。建筑工程资料在城市预防自然灾害和城市灾后重建中,可以帮助建设部门针对性的提出改建计划书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针对建筑工程的薄弱环节,制定预防应急预案。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工程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建筑的本来面目,促进重建工程制定合理的方案。3.建筑工程使用和管理的重要支持。建筑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和后期的维护、管理中都离不开档案资料,档案资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依据。在出现问题时首先就是查阅建筑工程档案资料,所以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二、建筑施工中资料的内容构成 1.施工资料的形成过程及相关资料。建筑工程施工资料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工程项目逐步成型的一个过程,由此施工资料的管理与工程的施工是同步,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各方主体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都会以书面形式展现出来,形成规范的建筑工程资料。所以在各方主体的工作过程中,会形成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工程资料。施工方的资料主要体现的是实体施工质量方面的资料;监理方体现的资料主要是监督过程中形成的管理资料;建筑单位体现的资料既是监督检查资料。由此,各方主体形成的资料都必须真实、完整、清晰。2.施工资料形成的内容。施工资料形成的内容比较复杂多样化。施工单位的文件资料主要体现的是施工方案的形成、向单位相关部门报审、修改以及方案通过形成的技术交底资料。而施工物资资料,主要包括的是相关质量的证明文件、产品合格证、质量认定书、产品许可证以及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说明书。此外,还包括相关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检验证、质量证明、材料、配件检验记录以及设备进场调试记录等。3.竣工图归档。竣工图是归档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施工全过程的重要依据和凭证。在工程项目建成之后,竣工图是最直观的追溯文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会出现施工技术变更、设计变更等不确定因素,但是这些变更都会清晰的显示在竣工图中,所以竣工图是建设项目维修、保养、改建、扩建的重要依据。故重视和加强竣工图归档工作的管理,并且保证竣工图的有效性、真实性是我们工作关键。希望可以为后续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竣工图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综合竣工图。室外专业竣工图以及专业竣工图。如果不是改变原设计结构、工艺等一般性变更直接在图纸上进行标注,但凡涉及到结构、工艺、管线等重要部位的变更,必须由设计单位出具相应的图纸,并且标明变更内容。总之,不断加强建筑施工资料管理是一项需要不断深化完善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到及时、完整、有序以及全方位的进行施工资料管理,不断提高施工资料管理人员的意识和规范化管理责任。 三、深化建筑施工资料管理的对策 1.强化施工管理人员及资料管理。加强对资料管理人员有关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相关文件的培训,促进资料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不断提高资料管理员的综合素质,逐步实现从根本上对施工资料进行全面整合和梳理。对已经交回的归档资料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及时补充缺失内容,形成标准化的文件。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施工资料,而且为施工档案的整体提供的参考。对于一些技术复杂,包含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施工资料应该特别重视,通过严格的资料管理制度保证资料的有效作用。2.强化参建各方的沟通。加强与参建各方的沟通与联系,尤其是对于分包方的资料管理应规范、有序地进行,不能事中不管理,事后满后抓。将奖惩机制与施工管理资料挂钩,既起到约束作用又起到督促作用,从而纠正资料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3.做好建筑施工档案资料的监理工作。3.1施工合同文件资料的管理和运用。在项目监理部分进场之后,应该将项目施工合同资料进行及时搜集,并且明确了解双方合同承包的工程范围,还要熟悉合同工期、工程质量验收、合同价款、支付、材料设备供应等内容,将这些内容都要纳入监理工作资料范围。所以监理工程师要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施工合同,确保监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2对《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的正确认识和运用。3.2.1《监理规划》需要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并且明确监理机构的工作目标,确定具体的监理工作制度、内容、方法和措施。正确的运用《监理计划》,会使监理工作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预控性。所以总监理工程师必须熟悉整个项目的基本概况和特点,明确监理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理工作制度,使监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3.2.2《监理实施细则》是在相应工程施工开始前或对专业性较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由专业监理工程师以《监理规划》、工程建设标准、工程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等为依据进行编写。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实施,《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写要体现专业工程的特点、监理工作流程、监理工作要点、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等内容。《监理实施细则》的运用,是在所监理的专业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业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实施细则》开展监理工作。4.加强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实现了项目的施工过程随时随地进行监控。例如在施工现场安装相应的摄像头,并且与后台的网络平台连接起来,各方主体都可以从网络平台获得自己需要的影响资料,并且对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可以做到实时了解。同时在施工过中大大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此外影像资料可以与施工资料同时归档保存,比书面资料更直观的显示工作具体施工情况。 四、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施工资料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所以在不断地发展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施工资料信息进行管理和收集,保持施工进度与现场资料同步调,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同步调,保证了施工资料文字和影响资料的双重保险,进一步为后期工程的改造和维修提供了保障。 作者:关玲玲 单位:延安标新宇建筑有限公司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探讨 1概述 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已成为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而资料管理工作则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建筑工程行业对资料管理人员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并趋向于懂专业知识、职业素质高等方面发展。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包含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因此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也具有复杂性及特殊性,其既要在法律法规方面做到规范合理,又要保证所记录的内容与相关工程合同相辅相成。另外,建筑工程资料应随着工程的变化而变化,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应遵循真实、实时、齐全的原则,资料填写应采用国家及地方规定的表格,做到字迹整齐,字面干净,并需统一归类。资料管理人员应妥善保管资料,不得因失职而造成资料的丢失,否则应受到相应的处罚。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必备条件是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完成详实的工程资料,有一份文字记载真实可靠且内容齐全的原始技术资料是一个优质和合格的建筑工程必须具备的条件,工程资料在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施工控制等方面都记载着重要的信息,体现了一个项目的建设历程,因此,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是贯穿工程的一条主线。通过分析资料管理的重点及方向,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进行了学习研究,并从以下几方面作了论证。 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2.1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 鉴于资料管理的重要意义,必须加强对工程建设各阶段资料的有序管理,制定相应的资料管理制度规范很有必要。1)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循环有序的周期,资料的管理制度应从项目的投资建设、设计、施工准备、施工、竣工等阶段进行编制,应在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资料管理制度,了解各个阶段资料编写的内容及重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2)明确各参建单位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为资料的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2.2竣工验收阶段的资料质量控制 1)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资料管理者应与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一起检查以及审核资料文件,同时要结合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归档范围的要求,及时发现资料的欠缺部分,并进行查缺补漏,确保竣工资料满足完整、实时、准确等相关的要求。2)根据工程质量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严格控制竣工验收质量,以确保工程建设资料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从而使工程资料在工程竣工验收中充分发挥其凭证作用。 2.3提高资料管理人员素质 人在资料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则至关重要,提高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势在必行。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主要由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组成,要提高资料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准,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强化培养:1)加强培训教育,增强资料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明确资料工作的重要性。2)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资料管理可以巧妙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达到快捷、省时、高效的效果。3)资料管理人员要根据工程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资料管理观念,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对资料的质量管理。 2.4提高资料编制的工作水平 编制工程资料,首先应认真理解以及掌握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施工单位最基本的业务条件即是编制工程内业资料,其编制形成的过程是决定工程资料质量的关键。施工单位应该在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基础上,以提高编制工程资料的业务水平为目标,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编制资料的训练。另外,工程项目开发公司也要加强对工程资料编制情况的检查。 2.5充分利用先进资料管理设备 在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办公方式呈现出多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形式。资料的信息统计工作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办公软件,大力推行对磁介质资料、缩微资料、电子文件等的运用。工程项目各部门可以建立本部门的资料检索系统,方便工作人员查阅资料,从而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2.6传递和变更记录资料管理 由于施工项目工程庞大,涉及的事物较多,因此也埋下了许多变动隐患,导致资料的变动也较为普遍,因此资料的有效性及完整性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为了有效地明确资料的来龙去脉,各部门必须及时记录相关资料的增减变动及传递情况,以防止资料的遗失、失效、损毁,确保资料或信息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3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管理体质的改革优化,建筑市场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因此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也会随之变化发展,挑战与竞争是把双刃剑,我们一方面应结合国外先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经验进行学习借鉴,另一方面我们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充分发挥自身已有的优势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管理策略,不断完善以及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人才的培养,进而使资料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工程管理。 作者:张晓燕 单位:山西建筑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施工单位施工资料管理论文 1建筑施工单位施工资料管理的特点分析 1.1量大且面广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资料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当中,涉及诸多方面。由于施工资料几乎涉及了所有与施工相关的方面,通过总结和归纳后形成的文件及资料的数量极为庞大,即使是一个较小的建筑工程项目,所产生的施工资料的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此外,在收集和整理施工资料的过程中,会牵涉到多个部门,施工单位需要与其他单位或个人进行沟通联系,所接触的范围十分广泛。正是因为施工资料量大、面广的特点,使得资料的管理难度提高,一旦某个环节或是细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施工过程造成影响。 1.2资料收集的难度大 与一般的单位和企业相比,建筑施工单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施工单位内部的施工人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施工资料在经过移交和借阅后,可能会出现遗漏或是丢失的情况。其二,施工过程中,常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进行变更,致使施工资料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同时,为保证工程如期交付使用,常常会对工程进行分包,这就造成了多个分包单位同时施工的局面,由此会导致施工资料的收集变得更加困难,资料混乱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1.3完善资料耗时长 建筑工程本身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工程施工资料的完善耗时较长。由于建筑工程从设计、施工直至竣工交付使用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在此期间内需要对施工资料进行不断地完善,换言之,施工资料是随着工程的施工进度完善的,只要工程没有正式交付使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就仍需进行。故此,完善技术资料需要耗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建筑施工单位施工资料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完善资料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根本保障,为此,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必须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并进一步强化对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构建起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将资料的管理工作落实到人。同时,资料的有关管理部门要配备数量足够的技术人员,并在正式上岗前,对其进行培训考核,使其能够胜任资料管理工作。施工单位的负责人应当对资料的管理和编制情况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对资料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查及考核。项目技术负责人对资料管理进行总体设计,编制详细的管理计划,按照建筑工程当前的进展情况,相关资料进行管理,这样一方面能够确保资料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还能提高资料的准确性。此外,当建筑工程项目竣工以后,应当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对资料进行评比和总结,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借此来提升施工资料管理的整体水平。 2.2施工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性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施工资料是工程项目质量的真实反映,故此,其应当随着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并及时填写,然后进行分类组卷,保证资料的完整性。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施工中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有钢筋、水泥、混凝土、防水材料等,这些材料的质量基本上都是从检查出厂合格证、性能检验报告、进场复试结果来认可。然而,因国内建材市场缺乏完善的机制,致使有些材料是经过几手转售后才到达施工现场,这就造成了材料的合格证及试验报告无法与材料同步到位。而技术人员由于未能对相关资料进行及时收集,直至工程竣工时,才发现某种材料的合格证或是性能检验报告缺失,从而对资料的完整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施工阶段所形成的资料必须及时通过报审、报验等程序。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原始记录的完好性,以此来确保施工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能够与工程进度同步进行。 2.3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管理 由施工技术资料的特点可知,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会产生出数量极为庞大的文件、资料,其中还包括一些重要数据,若是仅凭人工的方式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不但工作量非常大,而且还很难保证不出现错误。为此,可以采用计算机对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编制、收集、整理等工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对于施工资料中表格的统计与查询等工作,也可借助计算机来完成。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不但能够进一步减轻资料处理的工作量,同时还能使各种错误发生几率大幅度降低,有助于提高资料的准确性。 2.4确保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4.1确保资料的真实性 内容真实、详细、准确的资料对于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故此,在对施工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确保资料的真实性作为重点,尽最大的可能杜绝虚假情况的发生。如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混凝土,应进行相应的检测,同时要保证抽检的真实性,切不可应付抽样对混凝土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检验资料的真实、可靠。 2.4.2保证内业资料的完整性 如果施工资料的完整性不足,则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单位工程的质量状况,所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是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应当定期对施工资料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业务方面的培训,借此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水平,这样能够为施工单位打造出一支技术过硬的资料管理队伍;另一方面应当逐步完善奖惩制度,根据资料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即通过对资料完整性、准确性等方面的综合评定,确定员工的薪酬福利。对工作中经常出现差错的员工要进行适当的处罚,对表现良好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借此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确保资料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5强化分包资料的管理 分包资料的管理一直是建筑施工总承包施工资料管理的难点,工程已准备验收或交工条件,往往因为分包单位施工资料填写不符合相应规范要求、质量控制资料不齐全,甚至是分包资料与工程进度不同步等诸多因素,影响着总包单位的管理,对此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方面对于采取总承包的建筑工程,可在与分包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中对施工资料的编制要求、质量标准、移交期限和编制份数等内容加以明确。另一方面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单位要实行施工过程管理,分包工程开工前,总包单位要求分包单位对施工资料进行策划,细化到一个检验批、一个分项工程,总包单位要定期对分包资料按策划检查。 2.6强化专业技术培训 想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为此,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对工程施工资料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管理能力,从整体上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这样有助于提高资料管理的工作效率,以此来确保施工资料的管理水平。 2.7加强检查 施工资料管理是一项技术与管理并重,执行与实践交叉的综合性工作,资料的编制与整理涉及诸多的人员,如工程师、技术人员、质检人员、试验人员等等。若是缺乏应有的交流与沟通或是未按照施工进度同步进行,则会对资料的管理工作带来影响。为此,可通过横向的交叉检查来确保资料齐全、完整,该方法是施工资料检查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对分项检验批质量验收资料进行抽查时,可对原材料的质保资料进行检查,看其是否齐全、是否与规范要求相符。 3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由于施工过程涉及的方面较多,从而使得施工资料的内容也相对较多,若是资料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可能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为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资料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也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作者:邓秀英 单位:山西八建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工程项目资料管理论文 1.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资料的作用 (1)工程实体质量过程控制最直接的见证依据就是施工技术资料。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工程施工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工程实体质量,工程实体质量为工程技术资料所反映。(2)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直接为施工技术资料所体现。在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资料系统化的转化为施工技术资料,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个节点都会被全面的记录下来,这属于施工单位直接成果之一。完善的工程技术资料对于用户对工程的整体质量的全面了解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工程技术资料的了解分析也将对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有了初步的认识。(3)施工技术资料为工程维修、管理、使用、改建以及扩建提供了重要帮助。由于工程交付使用后,由于多种原因都会导致存在各种质量问题,需要进行修复,此时竣工工程的技术资料档案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所涉及到的室外管网配套工程,技术人员依据施工技术资料可以掌握详细的管线布局,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所掌握的相应的采取措施。(4)施工技术资料为工程价款调整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如果所涉及到的施工变更技术资料非常完善,那么对于变更索赔结算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所以做好工程变更的收集整理工作会对项目成本控制以及索赔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建筑工程项目资料管理的基本要求 结合项目施工的具体情况,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资料有以下几点要求:及时准确、真实全面、规范系统。(1)工程技术的核心就在于及时准确性,只有把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文件证明及时准确的收集起来,及时准确的把把各项分部工程质量评定等涉及的原始记录做好,并及时的进行归类存档,保证施工技术资料同工程同步进行,真实合理是确保后续工作正常进行的有力保证。(2)真实全面是施工技术资料的重要支撑,真实全面的施工技术资料为工程质量评定验收备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施工技术资料将是徒劳的、无意义的。虚假片面的施工技术资料会极大的误导建筑施工单位质量评价,导致工程的后续扩建遭遇很多麻烦,对于工程质量状况施工以及过程的全面了解都是极为不利的因素。(3)规范系统是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完整准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必须严格按照有关工程标准、规范以及法规对施工技术资料进行填写整理,同时进行规范分类,实现工程技术资料的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 3.建筑工程项目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工程资料不真实。施工资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真实性,如果资料做不到真实性,那么资料将会变得毫无意义。例如一些工程的资料数据编辑的完美无缺,例如土方开挖评定的基槽开挖长度,误差值非常的小,仅仅达到了几个毫米,这么完美的数据将是无意义的。第二、资料的时效性比较差,经常出现遗漏现象。当前的施工单位专职资料员数量并不多,经常所遇见的是由一个资料员对多个工地资料进行全部兼顾的情况,不能将其固定在同一个工地上,平时的施工技术资料只是由施工员代为保存,这样做的会造成资料的时效性大打折扣,遗失情况时有发生,这对于竣工的验收以及项目结算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第三、施工资料完整性差。资料员为了最大限度的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孤身一人兼任多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资料,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工程的实际情况是较大工程一层的钢筋混凝土往往分层进行施工,或者分阶段施工,但是为了节省时间资料员仅仅展开一个整体进行评定,这样做导致工程实体无法真实的反映出来。 4.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施工管理体制,全面提升资料员的专业素质。要想实现这一点施工企业首先要做的是将施工资料管理制度予以健全完善,单独的设置出用于负责施工资料管理工作的管理机构;其次,要定期展开一些培训活动,加强对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确保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责任意识,为资料的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监理人员应该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加强对施工资料的检查力度,督促施工单位相应的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编制与管理工作。其次,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施工资料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来源非常的广泛,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工程资料的收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初期原始资料以及工程实体施工进行中的同步资料。对资料展开分阶段展开整理归类。确保资料具有相应的真实全面性、有效性以及准确及时性,充分的将施工技术资料的价值体现出来。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技术资料对于工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是对工程主体建设的现场管理、质量控制以及各项信息数据的原始记录,为工程的扩建改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重视工程资料管理是对整个工程负责人的表现,是对生命的关爱。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所以相关人员要不断总结探索,不断总结,作出应有的努力。 作者:张巧宁 单位:陕西建工第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工程归档资料管理论文 1建设工程项目的组成建设 工程项目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工程所组成,按照一个总体工程设计进行施工,具有独立的经济核算体系,并能够组建独立的管理组织体系进行工程项目的建设。总分关系为:建设项目单项工程(一个或多个)单位工程。在建设项目形成过程中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项目决策阶段:编制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2)项目实施阶段:编制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形成、施工过程、竣工阶段、运行阶段。项目管理的范围就是从工程建设项目开始至其完成结束,通过项目的策划和项目的控制,以使项目的进度目标、费用目标、安全及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2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的形成 2.1施工资料的形成过程及相关资料 施工资料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工程项目逐步成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各方主体的相互协作和配合,而各方主体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将相关的内容以书面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了建筑工程资料。由于各方主体的工作内容有所不同,故形成的工程资料也具有相异性。施工方资料体现工程项目实体形成过程中的质量资料;监理方资料体现监督项目实体形成过程中的监控资料;而建筑单位资料体现过程的监督检查。各方主体形成的资料都应保证其真实、清晰、完整。 2.2施工资料形成的内容 施工单位文件资料:施工方案的形成、向单位相关部门报审并修改、方案通过形成技术交底。施工物资进场资料包括:相关质量证明文件、产品合格证、质量认定证书、产品生产许可证、安装、使用、维修说明书、有关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进口物资检验证、中文版质量证明、有关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材料及构配件进场检验记录、物资进场试验报告、设备开箱检验记录、施工物资进场报验表。检验批质量验收及资料形成过程:施工单位组织施工施工单位过程质量控制、检验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审核检验批资料形成。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资料形成过程:检验批按要求施工完成并验收合格施工单位自检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资料形成。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及资料形成过程:分项工程施工完成并通过验收施工单位进行资料自检相关单位进行验收并形成分部(子分部)质量验收资料。单位(子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及资料形成过程:分部工程施工完成所含项目均验收合格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形成自检资料监理单位预验收形成预验收资料预验收及预验资料合格进行正式竣工验收形成单位(子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2.3竣工图归档 竣工图是归档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施工过程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建成后进行追溯的最直观文件。由于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变更、设计变更等变化均会在竣工图上体现出来,故成为竣工后建设项目维修、保养、改建、扩建的重要依据。正因如此,应该重视竣工图的归档,并审核竣工图的有效性,使其为后续工作服务。竣工图分三种类型:综合竣工图、室外专业竣工图、专业竣工图。凡是不改变原设计结构、工艺等的一般性变更可直接在图纸上标注。凡涉及结构、工艺、管线等重要部位的变更应由设计单位另出相应的图纸并标明图名、图号。 3施工资料存在弊端及解决方案 3.1存在的弊端 1)归档施工资料不详尽、内容涵盖不全面、表格使用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必然影响到档案资料的参考价值。2)施工资料形成过程不严密,缺项、漏项。如材料合格依据模糊、缺乏追溯性,以至于没有参考价值。3)在影响建筑工程的因素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系列特定文件,如设计变更、技术核定、现场签证等。不及时的确认不仅影响工程顺利进行,还可能造成发包方、承包方各方的利益损失。4)不重视分包方资料的及时归档,竣工后由于分包资料而致使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移交受阻,给后续工作带来损失。5)竣工后施工资料不能有效的对工程实施监督管理,为后期的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3.2解决方案及时、准确、完整、有序以及全方位的进行 施工资料的管理是一项需要迫切解决和逐步深化完善的过程,提高意识、规范管理、奖惩严明相结合,有效解决施工资料的弊端。1)加强施工管理人员及资料管理人员对于《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及相关规范文件的培训、交流、学习,从提高资料员自身素质起步,逐步从源头对施工档案进行全面梳理、整合。2)对以往交回的归档资料,进行全面检查,对查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汇总、分类、整理,拾遗补缺,并形成文件,一方面完善了施工资料,另一方面也为施工档案的整理提供借签。3)对技术复杂、含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的施工资料应特别重视,以保证其的有效作用。4)加强与参建各方的联系,尤其是对于分包方的资料管理应规范、有序地进行,不能事中不管理,事后满后抓。5)将奖惩机制与施工管理资料挂钩,既起到约束作用又起到督促作用,从而纠正资料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 4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项目的各方主体在施工过程中随时随地进行监控成为可能。在施工现场安置相应数量的摄像头,并同网络平台相连接,各方主体很容易通过影像资料来掌握工程实际情况,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进行管理,避免事后补救的问题。同时影像资料可以同施工资料同时归档保存,相较于书面资料,影像资料更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可追溯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施工资料的管理越来越趋于施工过程资料的管理,充分利用微机管理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进行施工资料信息的收集工作,以达到施工进度与现场资料同步,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同步,归档资料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双重保证,为城市未来的改造建设提供保障。 作者:王丽 单位:山西宝联建筑有限公司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及对策 1省内各地州对资料的编写要求不统一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填写资料用手写,还是打印,要求不统一。在省内,有些地州的资料,只有签名和其他单位的评语是手写,施工单位的检查验收记录和检查结论都可以打印;而另一些地州则连施工单位的验收记录和验收结论都要求手写,不可以打印。 2档案移交环节的工作各地做法不统一,规范未得到执行 GB/T50328-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中7.0.1规定:“列入城建档案馆(室)档案接收范围的工程,建设单位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前,应提请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对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建设单位未取得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出具的认可文件,不得组织工程竣工验收。”这一条明确规定了在竣工验收前,档案馆应对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但是据笔者了解,除了成都主城区外,省内很多其他地方都直接省略了预验收工作。另外,住建部颁发的JGJ/T185-2009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中第4.5.2条规定了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料应移交给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汇总后移交给城建档案馆。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建设单位基于种种原因,比如对资料业务工作不了解,或者偷懒等,迫使施工单位直接将资料移交给档案馆。 3城建档案馆对资料的验收不严格 档案馆对原材料的合格证和质量证明书、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的资格证、上岗证等检查不严格。表现在:有些材料的合格证、质量证明书上没有鲜章,或者印章模糊不清;特种作业工人的上岗证照片、发证机关的印章、证件内容都模糊不清也能照单全收;甚至连签字盖章手续不全的资料也能因为与施工单位的“关系好”而放水通过。 4监理对资料管理工作监督不力 对于资料不全面、资料后补、资料弄虚作假等现象,施工单位固然管理不善、责任心不强,但是监理也存在很大问题,工作草率,或者是收了施工单位的“好处”而处处放水,让监理形同虚设。 5解决对策 5.1加强监管部门的抽查力度,并形成制度此对策需要注意三点:1)要求所有进场工人向施工单位提交身份证复印件,特种作业工人需双证(身份证和上岗证)对照一并提交,并对证件上的照片清晰度作出强制要求,而且此部分资料需提交监管部门备案。2)每次分部工程验收,都要求质监站全面检查与之有关的所有资料,包括质量文件、施工管理文件和安全资料,而不是只停留在重点抽查部分原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上。所谓全面检查,就是所有与该分部工程有关的资料都要检查,尤其是质量文件的份数和种类是否齐全,安全资料是否完备。并要求写出相应的资料检查记录,作为备案文件的组成部分。以此遏制“偷工减料”和后补资料的现象。3)监理、质监站、档案馆三方联动加强对施工资料的监督,各自填写资料检查记录,对照审查。 5.2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和沟通,增强对资料管理的责任意识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通过培训可以使其对工程资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在资料验收过程中识别错误的资料和不完善的资料,提高验收水平,由此也能对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形成有效的监督;对于质检员、资料员、技术负责人来说,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其资料管理的业务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另外,也要注意加强档案馆和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沟通,向其有关人员明确档案馆对资料的要求,减少、杜绝不规范的资料。 5.3在全省范围内对资料管理制定统一的实施细则通过实施细则对安全资料的目录和编写要求、需要移交给档案馆的资料目录、移交工作环节、移交时间作出统一规定,仔细界定资料的打印和手写范围。 5.4对有关人员和单位加大惩罚力度对资料员、质检员、技术负责人、甚至项目经理、施工单位负责人、监理工程师和档案管理人员在资料管理过程中未认真履行职责、疏忽懈怠的行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惩罚力度,比如吊销有关证书、强制调离岗位、或在官网上通报批评,并记入个人档案等;对于责任单位,如建设、施工、监理单位也要进行处罚,例如罚款、降级。 6结语 由于建筑工程领域的从业人员和从业单位的素质参差不齐,加上涉入单位颇多,所以规范建筑工程的资料管理工作也需要从多方面下手,立法、培训、监督,缺一不可。 作者:兰凤林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管理综述 一、注意建筑电气施工物资资料证明文件的收集 施工物资资料是物资资料的质量和性能指标的各种证明文件。施工物资资料是工程实体质量的有力证明,因此对其的收集整理尤为重要。物资资料应实行分级管理。首先,供应单位应提供施工物资的质量证明文件:(1)提供具备厂家签章和年审记录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等资质文件。(2)材料、设备是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通过备案的企业标准生产的产品,需出具产品合格证、质量合格证、产品生产许可证、质量保证书、检验报告、试验报告等出厂质量证明文件。(3)质量合格证和产品合格证应具有产品名称、产品规格、产品型号、产品数量、出厂日期、质量标准代号、厂名、厂址、产品出厂检验证明等。其次,资料员应根据物资资料的不同批次,收集、整理和保存供应单位或加工单位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和进场后进行的试验报告。 二、注意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的造假现象及其防治 建筑电气施工资料是具有质量证明作用的文件,它的收集应当随工程进度的进行而随时地、及时地收集、整理。我国有些工程项目数据竣工后补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的现象,现场实测检验存在伪造,没有试验,没有取样,工程项目试验资料是竣工后补造出来的。如此收集整理的建筑电气施工资料,没有起到控制工程质量的作用,不能反映工程的实际状况,失去了建筑电气施工资料收集的意义。资料员应参加质量验收工作,并记录质量验收中的各项数据,填验记录表,并用电脑软件对记录进行整理、归档。监理单位、质量监督站要加强对施工项目的监督检查和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的检查力度。工程检测单位要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制度,对不合格、不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试验,坚决不出具试验报告,要对试验负责,更要杜绝出具假试验报告的违法行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质量监督站如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做假资料、出具假试验报告、不履行监督职责)要及时制止,采取上级通报批评、降低单位资质等级及停业整顿等处罚措施,最终确保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的真实性。四、注意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管理的组织保证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应当有组织保证,只有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中产生的资料才是真实有效的,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一个缩影。企业管理水平决定工程质量标准,决定企业发展的效益,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企业不不仅表现在施工资料管理的好坏,还表现在工程质量、企业成本及效益等方面。施工单位要责任分工明确,落实公司管理制度,实行项目负责制,明确资料员、施工员、实验员等之间的相互关联责任,及时沟通,相互合作,责任到人。企业要不定期地对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国家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这对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三、注意总承包单位对分承包单位编制的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的整理 分承包单位资料员应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向总承包单位资料员报送资料,总承包单位资料员应及时检查资料,审核合格后报送监理部门验收,验收合格后再及时返回给分承包单位,待分承包单位分项或分部工程完工后汇总资料,交付总承包单位整套分部工程资料。在此过程中,总承包单位要配合、监督分承包单位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负责;分承包单位的资料要做到真实、准确,以保证整个单位工程资料的完整和齐全。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的形成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规范、工程合同、设计文件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等的规定。资料员应确保资料的真实、有效、完整和齐全。对工程资料进行涂改、伪造、随意抽撤或损毁、丢失等的,根据有关规定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加强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制订具体措施,包括法律法规、制度保障措施,各级部门共同努力,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确实按规范标准执行。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漫长而繁琐的工作,这就要求资料员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仔细认真地完成各项工作。资料员所做的工作繁杂,涉及到方方面面,应与总工、监理、材料员、技术员等处理好关系,只有得到大家的支持,才能及时地收集到工程进度资料,以及得到签字。在工作中,要虚心向其他同行学习工作方法和经验,不断地充电,学习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按规定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资料员的工作是整个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资料员需熟悉每一个工程的施工工序,从中明白建筑电气施工资料的重要性,总结资料整理的经验,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作者:陈慧泽 单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施工中资料管制疑问透析 作者:董艳东 单位: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建筑项目施工中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降低了建筑施工全部资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而且还会给工程扩建带来很大麻烦。由于建筑项目施工中的资料漏检而导致不能系统全面地了解工程的质量及施工的过程,有可能造成建筑施工中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2)资料实效性较差。建筑项目施工中资料收集速度和工程施工速度不一致,导致建筑项目施工中资料的实效性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建筑施工单位专职资料员的数量较少,遇到多个工程同时进行的时候,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需要兼顾多个工地资料,这样使得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整理和收集有关资料,必然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对分几个阶段进行施工的较大工程,为了省事只进行一个整体评价,不仅不能真实反映工程实体,而且造成资料的实效性差,使得建筑工程技术资料与现行施工进度脱节,给工程项目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3)施工资料不完整。不完整的技术资料则会片面的反映建筑工程的质量。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对工程缺少实际的地质勘察报告,一味地追求施工进度,没有及时编制资料,影响了资料的完整性;有些建筑施工单位或将一部分资料抽出,造成资料最后漏项,都使得建筑施工资料缺乏完整性。加之在工程开始之前基地验槽的记录不完整,建筑施工单位对建筑的图纸会审记录不全,对建筑重要部位的设计变更核定不确切,给建筑施工单位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不全面的建筑施工单位资料,不能真正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反而会给建筑施工质量留下安全隐患。 加强建筑项目施工资料管理的建议 及时合理地收集各种原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做好建筑施工各个环节原始记录的分类归档工作,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正常运行,杜绝建筑项目施工中资料管理的拖沓滞后。此外,监理单位应加强对施工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技术资料与建筑施工的进度同步,进而确保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3)施工资料整理应全面完整。由于施工资料形成的周期较长,资料来源广泛,加之施工资料的形式多样,要求我们在整理建筑施工项目资料时,应注重施工资料的全面完整性,完整的技术资料有助于全面而又系统的反映建筑工程的质量状况。做好施工资料全面完整的整理归档非常重要。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可以设专人通过了解工程量和承包单位收集相关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做好资料管理和保管工作,便于全面了解工程的质量面貌,有利于日后工程管理、维修、改建、扩建时查阅。 结语 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在收集建筑施工资料时,也将使建筑施工资料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建筑施工资料管理工作是建筑施工单位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我们在认识建筑项目施工中资料管理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只有切实加强资料管理,才能确保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进而提高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设计资料管理在设计中的可行性 作者:汪鑫 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通过知识管理的各种模块如图档管理、规程规范、信息专题库提供的查询和自动统计功能,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部门可以知道某个阶段某类知识的需要和浏览人数,从而了解工程设计人员或管理人员在哪些时间对哪些知识和信息感兴趣,为进一步增加整个信息系统的知识量和知识面提供指导依据。同时,可以根据这些查询和统计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向相关的生产和管理人员提供他们在某个时间段内所急需的知识,把被动的等待变成主动的提供,大大减少生产人员用于搜寻和获取知识所需的时间。在进行协同设计工作过程中,首先根据现有条件,采用“讨论研发试应用总结修正再研发再应用”的方式,结合实践,较好地解决我院需求分析这一软件研发难关。试点工程应用软件平台评价:协同设计管理平台使设计师之间的交流更加快捷,并自动记录交流痕迹,改变以前相互间交流无据可查的状况,使工程设计工作的操作流程更加清晰,专业内及各专业间的相互提图、更改都有证可查,避免相互推诿。同时,平台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可以在第一时间分享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我们院协同设计管理平台目前已经形成。突出设计与管理,通过规范的设计管理,提高资源共享,提高专业内及专业间交流效率的基本特色。 建筑设计文献资料管理在协同设计管理平台中的作用 建筑设计离不开各类数据参数,来源详实的数据为设计提供保障,搭建院协同设计管理平台的根基。建筑设计文献资料管理,包括:TADI执行法律、法规、条例,设计规范、规程、标准,是我院技术文件资料的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部分,它的健全和完善动态化的管理是保证设计质量的第一环节要素。如果没有技术文献参考资料数据的支持,建筑设计也无从谈起,可见技术文献资料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设计规范模块中,依据建筑设计特性,分类为建筑设计专业、结构设计专业、给排水设计专业、暖通设计专业、电气设计专业五大模块,把建筑设计中所有使用的规范分为专项设计规范、通用设计规范两大门类。在模块设计中添加查询的人性化,方便设计人员查找,在协同设计平台中的建筑设计规范模块中,把常用建筑设计规范标识为深色系,这样通过颜色可以识别规范类型,用色彩引导的方法使设计人员在查找时更加便捷,在功能设计上,几乎做到一键式检索模式。建筑设计规范类模块,在协同设计平台中渗透涵盖在建筑设计每个环节中。规范流程文件编写,建筑设计规范文件的编写,要保证设计中每一处的设计文件资料必须是现行,技术文献要与住建部文献相统一,更新文献必须提前,不能有废止文献的版本,使各种建筑设计依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系统中设置统一的工作空间,规范化地定义设计流程,使得用户在使用设计软件时,会自动继承和调用这些设计标准,而又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公共资源规范设计流程包括审核、校对、会签、归档验证。文件版本管理包括平台日志、项目函件、会议纪要等,使操作记录均有据可查。方便的沟通交流,使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对项目能够进行有效掌控。强制执行标准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依据,对此项文件的编写我们提出了分专业后融合的工作方式,这样更细致和全面。设计工作强制执行标准更是工作中的难点,它涉及领域广泛,文献庞杂,要求时效性和严格性,这对于协同设计管理平台运转起到保障作用。修改通知单必须在出图时全部到位,不能有丝毫差错。完善的版本控制机制,支持修改锁定,并严格记录操作过程,做到操作有据可查;本协同设计平台在所有设计过程中都能做到有据可查,为平台安全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基础。管理平台应该与设计平台做到紧密结合,但并不是说管理平台与设计平台一体化是最好的方案。管理平台的使用范围明显要大于设计平台,管理平台与设计平台之间既要有良好的数据衔接,又要有独立运行的能力。保证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找到适当的信息。要保证项目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方便、快速、准确地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项目信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项目成员可以分布在远程异地,甚至可以是移动状态,一个项目相关人能够避开项目中大量的垃圾信息自己找到或者从系统提示中得到相关的信息。而不是茫然无知或是被大量的无用信息所淹没,这是协同设计是否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 建筑设计文献资料管理展望 2008年,我院的协同设计管理平台已经正常运转,这标志着我院协同设计管理已经达到新高度,在设计勘察行业中属于佼佼者。笔者作为协同设计管理平台建筑设计规范文献负责人,承担了全部建筑设计规范文献模块文件编制工作、建筑设计规范文献修改通知单文件编制工作、设计工作强制执行标准模块全部文件编制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建筑设计行业要不断发展完善,涉及领域更加宽泛,要求更加全面。整合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一系列相关总承包已经提出更高标准。对具体设计工程的实例中在现阶段的协同设计管理平台中暴露的问题,我们将通过模块中内容拓宽,新增岩土设计专业、概预算设计专业、规划设计专业、景观设计专业的技术文件予以解决。我们目前正在积极寻找途径,对文献管理实施全程监控。为使建筑设计的质量及效率有更大的飞跃,对院协同设计管理平台,将通过实际工程的使用,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真总结适合我院设计工作的平台管理方式,覆盖设计行业全领域,批量上传、修改格式分类编写工作等。协同设计平台直接面对全院范围的实际工程,协同设计工作不但不能放松,而且需要更加严谨。虽然协同设计管理平台已完成首例实际工程的应用,但这不是我院协同设计管理平台研发工作的结束,而只是阶段性成果。在推广使用中,要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协同设计管理平台功效。 建筑资料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对工程质量的作用 【摘要】 本文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着手,并且对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规范化;建筑工程资料;工程质量 工程资料是反映工程实体最终成果的重要性文件,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工程施工、竣工、交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资料管理体现了工程内在质量,也是工程质量的保障。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及意义 由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已经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包含了建设项目文件资料管理。明确地规定了各建设单位要以国家相关档案管理的规定,系统地收集整理建设项目中各阶段的文件资料,建设并完善项目文件档案。在工程竣工、验收之后,需要立刻将建设项目档案移交至上级建设主管部门。这一条例将建设工程资料的管理与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视为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建设工程文件资料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竣工档案自身的职能属性包括了一致性、有效性与可追溯性。众所周知,一旦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或重大事故,开展调查工作,首先要调阅工程项目的档案资料,一方面因为工程档案资料是工程建设各项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和唯一性;另一方面它是建设活动的直接产物,全面、综合地反映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它将工程的施工过程以一种被各参建方都认可的形式记录下来,从理论上它能够完整地记录下整个工程,既可以体现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平与工程是否规范标准,也是工程建设成果直接的表现方式。又是在竣工后,进行工程项目验收、维护管理、使用评价的重要依据与原始凭证,因此具有质量责任监督的特殊作用。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从“人”的因素来看,建设工程资料员是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人员。要经过专门培训后持证上岗;从“材料”的因素来看,所有建筑材料的检测报告、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等是建设工程质量保证资料的主体;从“机械”的因素来看,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现场调度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从“方法”的因素来看,对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的记录就是施工方案、技术交底、施工日志;从“环境”的因素来看,我们往往要对开工前、施工中和竣工后的环境进行拍照和录像,反映场地环境的变化;上述几个方面的资料都在建设工程档案的收集编制范围内,所以工程质量控制的五大因素都离不开工程档案管理。 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认识不足许多工程管理者在工程建设中片面追求生产效益最大化、强调利润最大值,对工程技术资料不够重视,在具体施工时还出现了职责划分不明确、具体分工不清楚等问题[1],对资料工作处于被动应付。 2.2资料人员的能力不足在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中,基层施工队伍中的资料员负担着重要的责任。施工中资料员对于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没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很多资料员在工程必需的资料管理经验上还很缺乏,并且对于大量的用途多样、种类复杂的工程资料还不能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归档,这就使得日后对于建设工程资料的搜索与二次利用变得复杂。 2.3资料管理制度不够细化即使目前我国关于建设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规范标准一直在更新与修改,但在部分省份中施工资料的管理规范标准仍未有具体的细节规定。这就导致在实际中很多建设施工单位或是监理审验单位在开展工作时只能以个人对于国家管理规范标准的理解为依据。在具体施工时就易出现施工资料无法收集完整,整理归档时分类不明确的问题,无法保证最终形成的施工资料的完整性。当工程竣工后进行审验时,就需要对于施工资料进行二次整理。这种繁琐重复的资料返工,不但会浪费掉毫无意义的物力人力,也对施工资料的原始性造成了破坏,并且还影响到了施工资料的真实有效性,让将来建设工程资料的再次利用容易出现问题,也让施工资料的质量没有了保障。 3规范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建议 3.1增强工程资料管理意识,提高资料工作水平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对资料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了解,提高认识,变被动为主动,把资料工作做好。建设单位应更加注重工程资料管理,必要时可以将资料工作纳入计量付款的考核依据,保证工程资料的同步性。工程管理人员可通过培训、集中学习、自学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工程规范标准及资料编制方法,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从源头上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编制的质量。加强资料员的工作责任心与资料收集整理效率,保证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3.2系统化、规范化地对工程资料进行管理资料员需要在工程进行施工的初始阶段就要着手开始进行资料管理,一直到工程竣工为止的各个阶段,资料管理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施工开始时,资料员需要从各参建单位收集资料,以便了解掌握整个项目的施工面积、工程类型与预计施工时间等信息。其次,当施工已经开始进行,资料员需要对于材料、混凝土的施工送检与工程项目变更申请等重要的施工资料进行登记整理。为了保证具体施工时的每个阶段都按照规定按时完成,资料员必须按规定在时限内将施工时需要的资料收集整理完备。当施工项目整体建设完成后,资料员须将完整的工程施工资料进行检查与整理,然后送至有关的验收单位以便进行工程的验收。 3.3细化工程资料管理制度规范的工程资料管理是进行建筑工程资料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保证。首先,施工管理单位要将工程资料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分,为资料员提供具体合理的工作细则,保证资料员在工作时收集整理的工程资料真实有效。其次,需要建立资料员的考核机制,以资料工作结果是否完整、真实、有效为依据,考核资料员的基本职业素质。 3.4改革工程资料管理模式工程资料的管理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在建设、施工、监理单位之间的建立良好的监督合作的关系。在工程竣工时,特别需要各参建单位的监督管理与通力合作,才能完整的收集整理出真实有效的工程资料,为工程的验收提供书面依据,保证工程质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资料管理人员要学会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来进行工作,使施工资料的管理形成“文档一体化”的无纸化形式。并且,资料管理人员需要继续学习,让自己了解掌握现代化的资料管理知识。 4结束语 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是一项漫长而繁琐的工作,随着工程施工的进一步规范和施工质量要求的日益严格,工程资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工程施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真做好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非常必要,但是做好此项工作远非几个人就能完成。而是要靠各责任主体及相关人员的共同重视。我们应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严格落实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确保建筑工程档案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促进工程质量的管理。
护理临床医学女生心理对比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于2004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潍坊医学院护理系和临床医学系2001~2004级女生各300名,最终各确定有效被试272名和290名。年龄19~22岁,平均(20.7±1.4)岁。 二、方法 ⒈工具:采用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1]测查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华东师范大学1989年修订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对被试进行人格测量。 ⒉实施:测量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主持,按系别、班级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各量表的测量一次性完成。 ⒊数据处理:利用SPSS11.5软件包,对收集数据进行t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一、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护理系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症状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呈显着性。临床医学系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个症状因子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显着性。护理系女生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3个症状因子上的得分高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异有显着性。 二、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的人格特征比较 护理系女生在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人格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并呈显着性差异。护理系女生在忧虑性人格因子上的得分高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异有显着性。在其他人格因子上,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异无显着性。从次元人格因素看,护理系女生在怯懦与果断型(X4)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并呈显着性差异。在其他次元人格因素上,两组女生无显着性差异。从应用性人格因素看,护理系女生在心理健康因素(Y1)和创造能力因素(Y3)的得分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并呈显着性差异。 三、影响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比较 分别以两组被试在SCL-90上的总均分为因变量(总均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以人格的16个特质因子为自变量,在α=0.05水平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降低护理系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格因素按贡献率大小依次是情绪的高紧张性、低稳定性、高忧虑性、低聪慧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依次是0.217、-0.216、0.216、-0.112);降低临床医学系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格因素按贡献率大小依次是高紧张性、高忧虑性、高怀疑性、低幻想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依次是0.259、0.244、0.165、-0.152)。 讨论 本研究表明,护理系女生和临床医学系女生在SCL-90众多症状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1],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2]。我们认为,造成医学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加之女生普遍比较看重学习成绩,不甘落后,更容易导致焦虑、紧张、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心理健康。护理系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方面。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护理系女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一是护理系女生群体性别构成单一,在日常学习、课余活动中与男生交往、接触机会比临床医学系女生少。我们认为,在学校生活中,缺乏与异性交往和“关注”的环境使正处于“亲密对孤独”期[3]的女大学生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导致许多护理系女生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导致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二是护理系女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缺乏与异性的互补与平衡,女性特有的敏感、心胸较狭窄、多愁善感、虚荣心等人格特征,导致她们更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影响心理健康。 护理系女生在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人格特征方面不及临床医学系女生,说明从整体上来说,护理系女生在独立性、幻想性、抽象思维、学习能力方面较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并且比临床医学系女生更容易顺从,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次元人格因素分析表明,护理系女生人格中的怯懦型个性因素高于临床医学系女生,说明较临床医学系女生,她们独立性较差、优柔寡断、依赖性强。应用性人格因素分析表明,护理系女生人格中的心理健康因素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预示护理系女生比临床医学系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一点在我们的研究中已得到验证。应用性人格因素分析,护理系女生人格中的创造能力个性因素不及临床医学系女生。我们认为,护理系女生存在的这些突出的消极人格特质与该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也有很大的关系:缺乏异性的单一的学习环境,使她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男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意志特征、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感染和启发,而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人格特质正是思维活跃、追求独立的男大学生在人格上优于女大学生的突出方面[4]。临床医学系女生在日常的学习、集体活动中能够受到来自男生的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她们在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以及创造力人格特质方面优于护理系女生。 护理医学论文:浅谈针刀医学护理 1.手术前护理 1.1严格掌握适应症 针刀手术也和其它手术一样有其严格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因此护士协助医生做好手术前检查,严格掌握适应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如常规化验血、尿、大便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肝、肾功能检查,以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器质性疾患或全身感染性疾患.拍X光片,必要时做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为手术提供了定位学诊断依据,另一方面可确诊占位或其它非针刀治疗适应症的疾患。 1.2做好术前皮肤准备 护士应根据手术部位做皮肤准备,如颈椎病针刀手术范围上至枕骨粗隆,下至第二胸椎,左右分别至耳根部.凡针刀达关节腔或骨髓的手术,如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性关节炎等,应按骨科手术要求,常规备皮,防止术后感染。 1.3做好心理护理 特别是畏惧针刀或是初次接受针刀治疗的病人,他们对针刀手术治疗还不甚了解,因此,应耐心细致的向病人介绍针刀手术的规则及注意事项,并安慰病人,消除其恐惧心理,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4训练床上大小便 某些腰椎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手术后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对这类病人应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不习惯而导致便秘或尿储留。 2.手术护理 2.1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手术的部位摆好体位,如需做好牵引时,协助医生做好颈椎牵引或腰椎牵引,充分暴露手术野,并用甲紫软笔定进针刀点。 2.2手术野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2.3根据手术要求,递送相应型号的小针刀。 2.4手术完毕以创可贴敷盖刀口,并稍加按压片刻,防止出血。 2.5协助医生做手法整复,然后固定。 2.6整个手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不时询问针感,观察面色,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增快、头晕、恶心,应立即停止手术,取平卧位后或头低脚高位,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3.术后护理 3.1术后保持伤口处清洁干燥 避免水和汗渍浸湿伤口,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如有应加压包扎。创可贴如有脱落应及时更换,并经常观察贴胶布处有无过敏现象等。 3.2体位 术后体位视病情而定.如:颈椎病术后,用适量的围领固定7~15天,去枕平卧,同时,枕瓶半小时,头部保持中立位,避免作前后左右旋转运动。腰推病术后卧硬板床3~6周,翻身时采用轴心整体翻身法,保持脊柱挺直,不得扭曲,防止脊推滑脱。 3.3做好基础护理 卧床的病人鼓励其定时深呼吸、咳嗽,并定时为病人按摩骨突受压部位,做好床头交接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应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用夹板或托板固定肢体者,要观察末稍的血运情况.腰椎术后病人有并发腹胀和尿储留的,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4.小结 针刀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闭合性手术疗法,较开放性手术简便,虽为闭合性手术,但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防感染。尤其是协助医生严格选择适应症,做好手术前、中、后的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避免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护理医学论文:基础医学护理教学改革途径 1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 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4结语 通过基础医学课程改革,逐步实现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与提高为主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创建一个传授系统性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锻炼动手能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护理人才。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学院工作计划书 本学期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紧紧围绕迎评工作的整改和建设,按照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内涵建设,将迎评工作作为专业建设和学院整体提升的有效抓手,推动学院本学期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 本学期的九大工作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加强迎评工作力度,积极投身整改阶段 我校校内评估专家组上学期末对学院自评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校专家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学院将根据这一意见进一步加强和领会评估指标体系,制订本学期评估工作行事历并使评估的整改工作逐项逐条落实,补充和完善指标中的支撑材料,按时间节点,具体责任到人,通过全面整改,继续提炼学院工作上的亮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迎接4月上旬校外专家组和6月初市教委的考察评估。 二、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本学期将逐步调整教师结构,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和党建工作,培养又红又专的专业教师。在“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充实和调整师资力量,逐步形成一支梯队的师资队伍。 今年学校将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进行专业调整,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将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 专业等三个专业,学院将就这三个专业引进一名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以支持和带动该专业的学科发展。 本学期学院将刘芹、张默、王琰三位具有注册“护士”的背景的指导教师在继续担任学生指导教师的同时参与临床护理教研室和基础护理教研室的备课、听课及教研活动等教学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逐步充实到各教研室担任专业教学工作。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本学期学院的教学工作继续紧紧围绕迎评工作,根据校内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的意见,从规范教学管理入手,建立良好的教学保障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各教研室将按照学院和各自的工作计划认真展开教学工作: (一)认真组织“公开课”教学活动,要求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上课,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开展“说课”教研活动,本学期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说课,提高讲课水平,计划以全院和教研室两部分分别开展“说课”活动,具体安排另定。 (三)以“护理”专业为龙头,有计划地加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已经上报学校四门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四大教研室由各教研室主任把握方向,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四)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本学期继续开拓非学历教育项目——《国家注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专升本辅导培训》;本学期继续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和海外招生的可行性,逐步建立较高层次的、不同形式的合作教育项目。 (五)继续准备专业剖析材料。“护理”专业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剖析并增加支撑材料,同时准备“卫管”专业剖析工作。 (六)着手建立“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和“临床护理技能训练”校内考核的试题库。 (七)本学期在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做好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同时,学院还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八)狠抓实训环节,继续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强化护理技术操作的练习,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提早进入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四、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目前适应高职高专医疗卫生技术类专业的教材并不多,学院将逐步实现大部分或全部使用适应高职教学需求的自编教材。本学期《临床护理实践》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学后,此教材立即发至学生手中。《循证护理》和《多元文化与护理》两本教材已通过人卫出版社审核,今年将可以印刷出版,医学英语教研室编写的《高职护理英语》这本教材已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学院各教研室将陆续制定系列自编教材计划,争取分批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医护类系列教材出版计划。 五、继续加强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 本学期学院将继续在保持已形成良好的院风、学风、教风的基础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严格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打造“上海护士”品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本学期将结合迎评促建这个核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职业素质教育活动:5.12护士节庆祝活动、毕业典礼暨授帽宣誓仪式、职业素质教育讲座暨医德教育报告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护理医学论文:高年级护理本科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目的提高高年级本科护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方法采用自编教材,要求英语教师学习护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场景实战练习,邀请护理专业教师、外教和留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结果30%的学生能够准确运用专业词汇和正确的英文表达与“患者”沟通,服务质量和效率良好;46%的学生英语表达能让“患者”理解,服务基本能够被外籍“患者”接受。72.3%的学生认为在场景实战中能够综合护理知识和语言技能,56.2%的学生在学习后表示有信心直接进入涉外护理岗位工作。结论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职业应用能力。 关键词:护理专业; 本科生; 医学英语; 教学改革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医患、护患交流的工具,是求医问药的最基本的要素。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多偏重于一、二年级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高年级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不足。针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教学中问题分析 1.1 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目前大学的基础英语教学仍然是针对四、六级考试的应试教育,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和应用能力, 但基本没有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过自己的外语工具, 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往往出现“听不懂、说不了”的情况。专业英语学习因为缺乏需要沟通的语言环境多流于单纯的文献阅读和医学词汇学习。涉外护理的场景教学条件的缺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不透明、不直接、不专业的环境中实施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 1.2 教材选择单一目前的医学英语教材基本上以阅读材料和简单口语教材为主。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基本语法为线索,从abc 开始,涉及的内容多半只是医学科普知识, 各种医学文献文体风格的体现不足,医学词汇的涉及面不够广泛;另一种选用的文章往往是专业性很强的科研文章, 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阅读材料又嫌太难。以往高年级护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多采用医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和市面上流行的医学英语视听说教材, 与涉外护理相关的针对性、专业化的教材很少。 1.3 缺乏复合型教师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做法, 护理专业教师用英语授课常因英语功底不深,表达能力受限制,遇到复杂的知识点用中文重复甚至解释, 学生在接触双语教学初期适应性较差[ 2],往往对中文讲述产生依赖性,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英文学习上。英语教师由于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容易将学科教学视作语言教学[3]。 2 教学改革尝试 2.1 与基础阶段教学相衔接高年级护理专业医学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巩固和发展学生基础英语技能的基础上, 使学生逐渐从学习性的基础英语学习转入应用性技能培训, 熟悉医学术语,学习并掌握英语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掌握各种医学文献的语言风格,为英语语言技能应用和获取专业知识铺平道路。 在教学当中, 学生普遍反映基础阶段听力和口语的应试训练多,实际工作中无法应用,是与外籍病患沟通的主要障碍。为了使基础学习向专业英语学习过渡,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基础英语水平设计教材和课堂授课方式, 一方面充分利用基础阶段所取得的教学成果, 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尽快将被动的内向型知识变成主动的输出型技能。 2.2 教材选择多样化备课时,同时参考若干本医学英语教程,根据医学英语语言特点,以疾病分类作为章节主题编写教案。每一章所涉及相关的阅读材料都来自欧美科技读物,由教师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在词汇方面频繁应用医学英语的共核词,突出医学词汇外来词多、词形长、结构复杂等特点,总结医学词汇的构词及语音规律;在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应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各类医学文献语言风格、文体结构、含有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英语习惯表达以及长句子、倒装结构、结构分隔现象等的文章, 并尽量采用原文。 每个阅读主题设计相应的场景练习,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跟护理交流实战有关的书籍和有关口译技巧的文章, 在课堂上播放欧美护理实景录像和与医疗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片断, 并在他们的课堂情景演练中考察学生的应用情况 2.3 课堂设计模拟英语工作环境高年级的护生已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一方面通过对一些疑难问题分析、解释,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特殊表达及构词规律、文体结构等进行总结,要求学生重点练习、重点掌握,并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 根据护士需要与病人频繁交流的工作特点,在课前假设情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外籍病人看病情节,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演练。甚至要求他们模仿《急诊室》、《仁心仁术》等欧美电影,设计自己的桥段,在课堂上表演。课堂教学中,适时讲授一些公共服务口译、联络口译的技巧,同时提供机会,让他们实战演练。比如,在门诊教学部分,设计的情节是“说英语的急性阑尾炎病人初次门诊,由不会说英语的医生接诊,由会说英语的护士帮助医患沟通,并执行医嘱”。学生被分成护士组、医生组、病人组。各组之间不准提前沟通, 课堂上分别从各组随机抽出1 个人即兴表演。护士组的学生不得不在课前参考专业口译员的准备方法, 熟记各种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法。“演出”时邀请护理专业的教师,从护理操作、护理美学等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来充当“病人”,并请他们对“护士”的表现进行评判。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原本对外籍病人的“语言恐惧”减轻了,听力和口语也得到大大提高。 2.4 配备复合型英语教师医学英语课仍属语言课范畴, 在教学中往往要沿用普通英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一般医学专业课教学有所区别。英语教师熟悉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具有的语言基础,分散学生的难点。但是,为护生设置这门课的最终意义还是在于将语言与专业知识完美结合,更好地服务病人,因此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要紧紧围绕“护理”这一主题。因此,要求从事护生教学的英语教师了解基础护理知识,提高涉外护理英语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为从事双语教学的护理专业教师强化英语能力,以复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的涉外护士。 3 效果评价 3.1 成绩评价考试模拟真实就医或护理服务场景,邀请留学生或外教饰演患者,由英语教师、外教和护理专业教师分别从学生的语言运用、护理专业技能在英语环境中的表现和“患者”在场景中对学生“服务”的理解和满意程度打分和评价。2005 级100 名参加考试的学生中,30%能够准确运用专业词汇和正确的英文表达与“患者”沟通,服务质量和效率良好;46%的学生英语表达能够让“患者”理解,服务基本能够被外籍“患者”接受。这两类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涉外医疗岗位,省去长时间岗前语言培训的麻烦。 4 体会 通过场景教学和实战演练, 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 而且受到了专业的医疗英语口译培训, 大部分已经具备了直接进入涉外护理工作岗位, 无语言障碍地为外籍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 有一些甚至能够承担起较为专业的医疗口译服务工作。在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高年级护理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课还有几个方面亟待改进:(1)增加模拟实战的份量,尽可能邀请外国人参与实战练习,帮助学生自然融入涉外医疗的氛围, 树立起外语交流的信心;(2)主导医学英语课的外语老师应加强护理知识,特别是护理人文知识的学习,还要了解国外护理伦理常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气质;(3)尽快编写系统化的护理英语教材,选择主题、内容适合于高年级护生的材料, 将实战场景带入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主题的训练中;(4)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沟通的渠道,特别是学术交流渠道。 护理医学论文: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应用研究 【摘要】 为加强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就icu常规护理,护理要求及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护理要求;护理安全 1 重症医学科概述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这一诊疗科目,其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医学科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其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种检测和支持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因此,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 2 icu常规护理 2.1 监护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2 所有病人均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2.3 严格遵医嘱计划输液,必要时采用输液泵输液,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 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 2.5 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病人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6 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程序。 2.7 有气管插管、s-g导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iabp、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3 护理要求 重症医药科是医院危重患者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需要做到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出准确迅速的判断,必要时及时施行各治疗措施,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挽救患者的生命。 3.1 基础护理技术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包括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实施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安全舒适的体位;护理人员需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包括保持输液通路,以及各种引流管、导尿管的通畅,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眼睛口腔以及皮肤等护理,令患者感到舒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的高低,首先涉及到观察能力,护理人员必须牢牢掌握观察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出综合判断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在护理已脱离危险期、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过程中,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尽可能使他们生活规律,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3.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牢固生命的观念,把握一个“急”字,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在接诊过程中,在严密监护患者的同时简要询问病史,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施救过程中要求紧密配合和熟练操作,而且需要注意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状况,安抚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从而增强救治效果。如果患者需进行手术,则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若是危重患者,还需马上进行精神鼓励。 3.3 医护人员应当体贴关怀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并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及交谈,通过适当地介绍患者病情,以解除其孤独感、压抑感。 4 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随着新的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再加上icu的收治对象是急、危、重患者,护理安全显得举足轻重。 4.1 医护方面 随着各种观念的改变和新技术的逐渐发展,医生处理某些各种疾病的手术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医生与护士之间未进行及时的沟通,护士按部就班不与时俱进的话,往往会偏离了病情观察重点,从而延误治疗。在人员配备上,人数以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未谨慎对待,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安全隐患。icu 护理人员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顶住压力,按照护理要求照顾病患。由于icu实行无家属陪伴制度,患者在精神上会感觉孤独恐惧,家属急切的关心,在与护士沟通交流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强烈不满,形成医疗纠纷的隐患。此外,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有涂改,记录患者的病况前后不一致,也是护理安全需要注意的一点。 4.2 技术方面 各种新设备的引进,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患者在使用这些设备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正常预警或者是故障,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充分掌握,导致不能有效地处理,耽误治疗,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在药物方面,各种新药的不断更新,各种抗生素的滥用,药物的配伍不当,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概率以及患者安全和护理安全问题。 4.3 患者及家属方面 简而言之,就是不遵医嘱的行为影响了患者的自身安全。由于手术创伤造成的精神刺激,部分患者会出现手术创伤应激障碍综合征或icu综合征,术后表现为烦躁、极不配合护理、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护理医学论文:现代医学中的心身护理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中心也由过去的疾病护理转移到现代的心身整体护理。怎样不断提高这种心身兼护的质量,使护理与现代医学协调同步发展,是对每个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新问题。现就这个问题浅谈个人的看法。 1 充分认识新的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逐渐取代了旧的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认为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但三者在不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相同的。人类疾病是有机体的,自然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是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只有对人类疾病的本质有深刻的了解,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充分的认识,重视环境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才能自觉主动地在护理实践中做好心身整体护理。 2 充分运用心理学 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心理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也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它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治疗患者的疾病。其特点在于通过护理工作者的态度、言语、行为有意识地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复的目的。 3 广泛运用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一门道德力量,对护理效果产生重大作用。临床护理既是一个"药治"过程又是一个"心治"过程。心理学是通过观察,研究患者的心态进行护理,而伦理学则是通过道德发挥作用,即通过护理人员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影响病人的心态,使病人感到自己处在一个良好的护理环境之中,从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加强心身兼护提高护理质量 旧的医学模式把疾病看成是单纯的躯体性病理表现,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作用和影响并不重视,追求的只是患者的躯体健康。反映到护理工作上,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这种护理模式,忽视了病人的精神健康。新的医学护理模式,把环境,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认真分析,并施以心身兼护。 心身兼护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说它们对立,因为各自存在着既否定对方的健康因素,又包含着消除对方的疾病成分。说它们统一因为它们统一于病人的治疗与康复之中。"心"与"身"这两种护理配合得越默契,运用得越自如,越能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医学论文:如何提高医学教育护理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能力 护理专业学生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当前,计算机以飞快的发展速度进入医学领域,在临床中,护理人员掌握计算机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了要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文章强调计算机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努力为学生创造计算机学习的条件,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获得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作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计算机教学进行了研讨,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医学发展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未来医学工作者的护理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使学生理解和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关键是提高计算机实践课的质量。以笔者从事医学专业计算机教学5年来的体会,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是一门普通的文化科。由于对计算机课不重视,在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的时候出现玩游戏、上网甚至聊天的情况。也有部分学生把计算机课看成是一门传统的课程,把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完全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认为只要考试前复习复习就可以了。实际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的素质教育,又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对当代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计算机知识是衡量其素质的重要标志。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仅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便可受用终身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解决护理专业学生缺乏计算机知识的问题,无疑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何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合专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医学领域计算机课程教学应该怎样开展?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 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传统的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教学就是老师按照课本的编排结构将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按图索骥地记住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教学内容不可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用途。在教授计算机应用时,就谈到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在医学实践过程中,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应用相当广泛。如以计算机为手段辅助医生进行医学诊断工作,通常把各种征象或指标(如病人的病史、症状、临床检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运行已编制好的各类有关程序作出各种可能的诊断。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会通过自己查阅一些资料,积极地了解医学职业中计算机带给工作的便利,学生学起来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学生刚接触计算机课程时,常常觉得计算机课新奇而产生暂时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抽象的概念、定理、程序越来越多,往往使学生应接不暇,学习兴趣自然就渐渐淡薄了。怎样才能把学习的暂时兴趣转化成长久稳定的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呢?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密切跟踪计算机在国内、国外医学界的发展现状,结合成功的临床病例展开讨论,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二、 安排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检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效果,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所以,应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量,同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word的文档编辑和图文混排的章节时,我们首先给同学看一些漂亮的海报,然后提出明确的实践目标,学了此章内容后我们必须给自己做一张精美的名片。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更加注重实用性并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内容的感性认识。 三、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而许多事实证明,培养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比教会其更多的知识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不知道该学什么,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不知该从何开始,这主要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没有把握好,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驱动,就是在每个章节或者每次课的开始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覆盖了本章或者每次课程的重点或者难点。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摸索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记住知识点。在问题驱动的方式下,学生可以有目的地、思路清晰地进行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 安排社会实践教学 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可以组织适当的社会实践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大医院的网络中心,通过医院网络中心的参观,学生们了解到现代化的医院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从门诊挂号、办理住院、处理医嘱、费用管理到病人出院全过程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临床科室用计算机共有六大功能:住院管理、医疗管理、医嘱处理、费用查询、报表打印、系统维护。其中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医嘱处理、住院管理、报表打印、费用查询。这样,就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以此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五、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智力因素中最高的因素,是其他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产物。而创造力的培养,要经过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性过程的锤炼才能获得,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循序渐进的途径。通过实验、演示、参观、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己动手操作。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我们应提醒学生可能会引起差错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且可以通过现场打分、答辩等形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地做好每次实验,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由病人为中心的病房代替过去各种任务为中心的病房,计算机能力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只有提高认识,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才能实现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目标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 摘要: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专业也在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文中所探讨的护理学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学科,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教学,理论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系列教学方式应用于医学护理专业教学课程中,将医学护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通过调动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护理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的最优化。为此,本文就行导向动教学法在医学护理专业教学应用做了一个简单探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医学护理应用;多媒体;安全意识 行动导向教学自国外引入,在国内多个方面被广泛应用。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确定共同学习目标,合理规划教学课程,并通过多媒体等工具模拟实际情景,设计教学环节、课堂考核,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医学护理专业知识。 1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 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通过教学者不断探索与临床护理者的经验总结,发现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更符合当代社会教学需求。何为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呢?行动导向教学是在以自我为导向学习环境中应运而生,结合实践和理论,在教学内容上以职业实践模拟作为导向,在组织形式上以临床项目护理任务作为导向,通过多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构建综合性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理论知识,达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效果。传统模式医护教学过程偏向授课,听课,总结课后心得,学生的医护理论知识很强,却不会灵活运用。如:在护理过程中反复的询问病人问题或者不耐烦病人的描述,依照理论来理解病人的感受,并作出判断。然而行动导向教学内容结合了理论与实际,使得课程立体和丰富。如:教学环境中教学团队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进行情景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模拟环境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设置评分体系。评分体系包含倾听病人的诉求环节、是否执行医嘱、配发药物是否准确、用药注意事项、输液等专业事项环节,医患关系环节进行打分,并纳入其学习成绩中,培养医学护理专业习惯。经过分组后的分组后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分别扮演护理人员、病人、家属,尽可能的还原现实,病人有条理或者无条理描述自己的感受,护理者在其描述中找到可用信息,给予病人认可或者不认可的解决方法以及安抚病人情绪,家属对于护理者专业素养的认可或者不认可等会出现的现实问题中学会灵活变通,处理三者间微妙的关系,不断丰富临床护理经验。 2利用教学资源,合理规划课程 医学护理教学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既要参照传统教学模式又要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方式,通过资源的共享和引导,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和教的统一。在理论课程上,因为学生各自学习背景和教学资源整合存在差异,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理论课程,寻找最新和高学府护理教学视频,推荐学生观看或者在课堂中一起分享,共同讨论心得。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不断的梳理和完善医学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将网络资源和课堂知识融会贯通,完善医护理论知识体系。在哲学有一句: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互通有无,理论知识积累越丰富,知识体系越完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知识的不足,以达到快速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丰富临床经验的目的。不少医护专业学校都会建立实训基地,设立实训课程,学生可通过实训课程设计的不同科目,例如:正确执行医嘱,友好的叫醒病人,输液时正确插管和拔管,以及如何让病人配合护理过程中的量体温,吃药等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教师在设计实训课程环节时根据不同的项目设计分数,设立考评制度。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环节,丰富临床护理知识,灵活处理医患微妙关系,提升综合能力。在实训中通过角色的扮演,病房巡房,设计每天日常工作图等,设计岗前培训式的技能教学为主线,按照课程规划和步骤有效的学习,从中获取护理专业知识,巩固医护基础知识的基础,并培训学生的应变能力,积累临床护理经验,和谐处理医患关系,做到专业护理。 3加强教育疏导,提升专业素养 一支优秀的医护队伍不仅需要自身有专业的护理知识,更应该在工作中学会保护自己,才能更好的帮助病人。通过OSCE数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简单,工作经历存在不足,满怀着一腔热血和无畏参与临床护理,却很难预知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隐患,在护理过程中不懂变通,遭受到很大的打击,败在了医护关系中,使得自身也陷入麻烦中。在教学中根据设定的目标和专业标准,设计保护自身和法律意识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医患,例如:不信任,打人,病房无法安静等问题通过视频分享,通过设计情景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果自身遇到了视频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处理医患关系。通过实训课和环境的模拟,不断探索临床护理知识,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更好的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护理的沟通能力,提高医护专业素质。 4结语 行为导向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从中会发现效果也是显著的。因为针对于不同阅历的差异,教师利用行动导向教学规划中结合学生的医护学理论转而又知识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提高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专业能力帮助病人,做一个优秀的医护者。 作者:张芹 单位: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院校护理生物化学教学思考 [摘要] 目的分析目前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分析近几年我院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显示课程学时偏少、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畏惧心理、教材混乱、教学方法固定、师资不平衡等因素,均可对医学院校护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结果针对上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困境的思考,建议学校可采取激发学习兴趣、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和归纳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便提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结论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寻在课程学时偏少、畏惧心理、等多种负面影响因素,对此,采取针对性措施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关键词] 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思考 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学生必学科目之一,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1]。但显示情况是,由于各种原因,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收到抑制,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降低。因此,分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对生物化学的一线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1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学时偏少 随着目前社会和护理行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护理教育不仅增加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心理护理等多门新型课程,还加大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在生物化学方面的课时也越发紧张,导致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增加了学习难度,学生无法深入学习。董芳娟[2]的研究报告显示,忻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生物化学占各全部总学时的比例为2.64%,有56.41%的护理专业学生能大部分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而在2013年,生物化学占各全部总学时的比例为1.10%,而能大部分掌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学生比例仅为32.13%,两年的大部分掌握学生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报告指出学时的缩减程度与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学时缩减程度越多,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越低。 1.2学生的畏惧心理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且还具有知识架构庞大、复杂,知识点众多等特点。学生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极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问题将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习质量降低[3]。 1.3教材混乱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尚未对护理部门统一规划教材,而是教师或学校自主选择教学教材[4]。这种情况下,学校一方面可能会使用自己出版的教材,导致教材虽然贴合院校实际情况,但存在教学内容删减较多,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满足护理行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即使学校使用传统教材,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基础知识点经典等优点[5]。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知识点落后、教学知识结构庞大、理论性过强、理解难度较大等缺点。第三种情况是学校选择权威性外校编纂的教材,可能会出现与本校实际情况不符、教学专业偏差性较大等缺点。且教学教材混乱,也会导致教师对教材只有粗略的了解,上课时讲的内容还是原来教材或老师认为经典教材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6]。 1.4教学方法固定 中国绝大多数院校现行的教学方法仍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缺乏新意,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对于此,有部分院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模式或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但由于生物化学知识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较低等因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并未有明显的体现。一项关于生物化学影响因素的研究[7]指出的,有43.8%的学生认为生物化学内容难学,有53.1%的学生认为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思维。感觉到学习吃力,这真实的反应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教学困难矛盾。 1.5师资不平衡 优秀的师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在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由于社会对护理的轻视和对医学的重视。当前大部分院校都将优质教师投放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护理专业分配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学质量不佳或偏向行政管理的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2对策 2.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向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课期间认真听讲,课后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对此,建议:(1)在第一次上课前,首先向学生阐述生物化学对其日后工作和考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取例向学生讲述生物化学在日后工作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对生物化学这门课的重视。(2)教学最好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处进行导入,让学生自然而言的进入生物化学的教学中。(3)利用大家熟知或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三聚氰胺事件”引出蛋白质的相关内容,利用女生的减肥心理引出脂代谢的相关内容,以及利用“夜盲症”“败血病”引出维生素的相关内容[8]。 2.2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学生能熟练进行护理操作为主要目标。且对于生物化学的教学,也是以“实用”和“够用”为度。基于此,建立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如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对相关性不大的内容进行简略讲解。如此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了解,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第二,学校还可以打破教学上固定的教学顺序,现教学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等静态内容,在教学物质代谢过程与调节机制、能量代谢等动态内容,最后再进行肝脏的生化特点、肝功能的改变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等具体到人体脏器功能的内容。调整授课进程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序,提高其学习效率[9-12]。 2.3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优秀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因此,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对护理专业的生物教学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学校可引进多种适宜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探究式教学法采用问题导出讨论的教学模式,既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选取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与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及疾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如利用痛风症的致病机制讲解嘌呤核苷酸的代谢,利用其治病机制讲解核苷酸代谢的相关理论,利用“三高疾病”讲解营养代谢物相关联系。通过案例教学法,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13]。除了教学模式的改变,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将生物化学内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利用动态图形直观的表现出现,简化学生的教学内容,利于其理解和记忆。 2.4归纳总结法 生物化学的知识点不仅多,还比较零散,但多个知识点之间又彼此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时很难将所有知识点完全串联起来,了解每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课程完成后,老师可借助知识点关系网图,将三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帮助其进行领悟,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其次,知识点关系网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绘制一次知识点关系网相当于将生物化学的知识再次复习一遍[14-16]。因此通过知识点关系网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知识点关系网图。 3小结 生物化学教学是医护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的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对其日后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分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对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分析显示,现在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存在课程学时偏少、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畏惧心理、教材混乱、教学方法固定、师资不平衡等多种教学困难,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教学质量。对此,建议学校通过利用多种措施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归纳总结法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教学质量。 作者:蔡洲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护理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上脑外科护理性安全问题浅谈 1脑外科临床医学领域护理风险识别 1.1患者病理风险 脑外科收治疾病主要包括脑卒中、颅脑创伤、颅内肿瘤等,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风险属性,主要体现在:(1)疾病变化性,如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变化性强,一旦处置不当、不及时,便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脑卒中康复期亦不乏有再出血、颅内压升高、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患者,这些变化往往是负面的,严重影响预后。(2)疾病病理损害,脑外科患者常合并有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影响患者行动,患者不自主行为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如部分脑卒中、脑外伤患者可能合并癫痫,癫痫发作时,患者往往有较大的肢体动作,可能造成意外损伤,跌倒、非计划拔管、误吸、误咽,患者在疾病发生、进展、转归过程中往往还存在许多潜在的病理改变,如长期卧床可能引发积坠性肺炎、褥疮等,疾病还影响患者代谢、内分泌、免疫,破坏正常的机体防御机制,增加感染风险。研究证实,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风险呈正相关,许多时候这些潜在的病理改变危害比疾病本身更甚。脑外科患者多死于各类并发症、器官功能障碍,而非脑部病变,脑卒中死亡患者多与肺炎有关,这些病理改变往往具有隐匿性,呈渐进性加重,可突然爆发,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3)疾病带来的并发症间接带来护理风险,如运动功能障碍、意识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是跌倒、坠床、非计划拔管、走失、误吸误咽、继发性损伤高危风险因素。 1.2患者心理、行为风险 除病理层面风险因素外,患者心理、行为也可成为风险要素,主要体现在:(1)病耻感、卒中后抑郁、自杀与自伤倾向、抑郁与焦虑、情感障碍等,这些负面情绪可能进展为病理性心理问题,给护理埋下不安全隐患,如许多青年脑外伤患者,因病情突然、预后可能较差,常伴有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治疗信心不足,直接影响护理依从性,甚至产生抗拒,影响康复内容的落实,进而影响预后。(2)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性格马虎大意,或对医嘱重视程度不足,都可能埋下不安全隐患,临床上不乏不听从劝告擅自外出活动造成继发性损伤者,患者不依从也与当前医患关系较紧张有关,部分患者对护士缺乏信任感。 2脑外科临床医学领域护理风险控制 2.1识别风险患者 风险患者与家属识别主要方法包括:(1)量表识别法,包括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压疮风险评估量表、意识障碍评分表、各类疾病认知水平量表等,其中部分为相关协会推荐、制定量表,一部分为医院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一般具有较好的风险预测作用。(2)经验法,护士据自身工作经验识别风险人群。 2.2风险控制内容与方法 (1)风险等级管理:识别风险患者与家属,进行风险等级管理。对于高风险人群,提高风险管理标准。通过加强巡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水平等方法控制风险。此外,部分医院建立有系统性的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将风险发生率分为0~4级,将风险危害分为0~4级,风险评分则为风险发生率等级数×风险危害等级数。这种风险管理策略,不仅有助于发现高危、高发风险,还可动态评估风险分布情况,也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风险循证,寻找关键环节。如以颅内压升高为例,主要风险事件可分为基础性高血压、水肿形成、脱水药物剂量不足、体位变化等,医院可进行调查分析,调整护理策略,从而控制风险。(2)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管理,主要内容为各类护理干预措施,围绕健康教育,进行饮食干预、生活干预、心理干预等,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管理水平。(3)落实护理技术准入制度,不同护士综合护理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护理准入制度是降低风险危害的重要方法,对于高风险患者安排综合护理能力更强的护士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危害,这与高风险患者抗风险能力较差有关。 2.3应急策略 许多风险为偶发事件,预防难度大,如误吸、跌倒、各类急性器官衰竭、严重医患冲突等,为降低风险危害。医院还常设立有各类事件应急处置策略,如医疗纠纷处置方案、误吸应急处置等。护士应熟知这些应急处置方案,熟练的掌握相关护理技术,以备不时之需,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生命。应急处置能力也是考验一个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3小结 脑外科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系统性工程,与临床医学有关的护理活动技术性强,潜在的技术风险也较高,管理应有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医师。医院脑外科风险特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风险管理策略。 作者:李哲 单位: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脑外科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教育思路 1培养护生职业情感,实现护士职业誓言 南丁格尔是护理专业的创始人。自南丁格尔创立之日起,就倡导“关爱生命,维护健康,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多年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在战争年代,在突发事件、灾难面前,或是在平日,护士都是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第一线。非典的发生,对于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是一种生与死的考验。在关键时刻,护士忠于护理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南丁格尔“关爱生命、维护健康”的誓言。护士被人们誉为“白衣天使”,这与她们在护校接受良好的护理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校生应通过情感教育培养护理情感,以促进护生职业情感领域发生积极转化,这对护士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和导向作用,所以护理情感教育应该作为护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护理情感培养应渗透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早期开始、不断探索、坚持不懈,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打好基础。 2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护理专业人员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体制,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的教育体制,已逐步走向正轨。然而在基层,仍然需要许许多多的基础护理人员。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初级实用型护理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独力从事护理技术工作。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绝不可忽视道德教育。第一,我国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由于现行中职教育受学生生源的影响,加之现在许多护士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磨炼,因此,德育教育比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因为品德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优秀品德的形成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教育入手,使新一代的年轻护士真正懂得:关爱、尊重、真诚、无私奉献是护士的美德,具备为护理事业勇于付出的精神。 3加大对护生人文教育的比重 今天,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所谓“人文关怀”,其内涵十分丰富,简而言之也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上。在医院,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许多医院纷纷进行体制改革,并在医护人员中逐渐树立起“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观念,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学会尊重患者人格、理解患者心情、同情患者疾苦,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人文课程所占的比重,对在校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的灌输,使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护士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时也为建设和谐医院文化作了重要铺垫。医院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护理人员作为医院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文化的创造者。为了在医院护理服务中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护士的培养应该从根本抓起,即医学护理教育应该加大对在校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4男护士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护理教育培养的一个新亮点 随着急救医学、创伤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品种繁多的医疗仪器、设备被临床护士广泛应用,护理学的范畴已经不是单纯的病情观察、执行医嘱和健康指导等内容,以女性为特质的临床护理工作正逐步被男护士所替代,男护士的优势打破了综合性医院护士以女性为主的格局。我校陆续招收的男护生在就业时就很受骨科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医疗单位的青睐。所以在男护士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积累经验,培养出特色来,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发挥出不同于女性的优势,让他们在将来就业时有很大的优势市场。 5护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护理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护士工作范围及内容日趋扩大,护士任务和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这些都对护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提出了挑战。所以,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多半,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和学生择业受思想观念、个人发展机会、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现代人都有想留在城市和大医院的就业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从数量上看,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加大初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应该了解学生就业思想动向,为教学和择业指导提供依据。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社区护理工作意识,毕业生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大发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号召,转变就业观念。护生毕业后要大胆走向基层、走向社区,不断拓宽护理服务领域,由医院内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逐渐延伸到基层、社区,为人群提供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性护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开创护理工作新天地,促进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护理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加强护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强化护生的护理理念、注重护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等途径培养护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作为一名护士,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在保持我国教育注重系统的理论教学、临床护理和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培养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新世纪护理人才。 护理医学论文:灾难医学护理教育思考 1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1.1预警和叠测工作离不开护理人羹 为了及时发现灾难事件发生的苗头,在灾难发生后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应对,有效控制危机局势。必须建立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的专门机构。预警和监测系统建设是目前完善灾难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2】。护理人员作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有机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受灾人员,责无旁贷应做好灾难事件的早期报告和监测工作,在有关部门做出反应之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1.2护理人羹是开展灾难事件相关知识宣传赦1|的主力 灾难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和人民群众一定程度的恐慌。护理人员作为医学救援临时机构管理的重要成员。应是卫生宣传教育的主要人力资源,开展从制定卫生宣传计划到实施宣传计划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掌握个人防护的基本技能,了解预防控制灾难事件造成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有关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应对灾难事件。 1.3护理人羹参与伤高曩的预枪分诊 灾难往往造成大批伤病员,无论是在灾难现场还是在医院,救治工作都非常紧迫,而救治力量又十分有限,因此,第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做好伤病员的预检分诊工作01。通过预检分诊区分出轻重缓急、救治的先后次序,从而使有生命危险的伤病员当场得到紧急救治,较危重的伤病员得到优先救治,使一般伤病员得到妥善处理。预检分诊要求在几分钟内完成,因此。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承担此项工作,护士主要协助医生检伤,负责做好记录并指挥担架员运送伤病员进入临时指定的救治室或医院病区。 1.4实纯对伤病灵的护理救治 灾难事故的现场医学救援包括赴伤病员集中点、难民营的巡诊医疗,大量的伤病员病情一般明朗,急需进行各种创伤急救护理操作,包括软组织损伤、烧伤的清创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大量的急救护理操作。由于灾难现场环境复杂、污染机会多,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操作的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尽量不直接接触未经消毒的物品;行动时穿救援服及高筒靴,防止毒虫、动物咬伤。 1.5组担伤病灵的转运、灾民的撤离 伤病员经过现场以及灾区医疗站的急救、治疗之后,大部分需要转送到后续医疗机构,实施更完善的治疗。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主要承担转运途中伤员的病情观察、保障伤员的安全、测量伤员的生命体征,为重伤员、生命体征异常的伤员留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等工作。护理人员还要负责组织灾民从受灾地区暂时转移到安全地区,并做好撤离途中的环境卫生工作,降低危险,确保人员的健康、安全。 1.6开展灾后的心理护理 灾难涉及很多人,包括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受害者不仅需要立即的手术及药物治疗,同时遭受了极大的心理创伤,随着人们对生理和心理康复需求的日益提高,灾难受害者的心理治疗过程可能更为复杂。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弱病残需要更多的关注。护士的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针对灾民出现的精神症状,除了根据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外。主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受害者紧张和恐惧的程度,帮助他们精神康复,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 2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措施 2.1囊学形式 2.1.1对护生实施规范事件应对初期医护人员的应对不及、防治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知识局限性的反映,也暴露了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内容尚不够完善。提高我国灾难医学救援整体水平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对医学生、护生实施规范化培训,在高等医学院校专业中设立与灾难医学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作为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开设一定的选修课,使护生了解灾难医学的基本思想、主要内容以及灾难救援工作的任务和方式,为将来开展灾难医疗救援工作打下基础。 2.1.2对在岗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难医学课程,因此,绝大多数在岗的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的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缺乏现场救护的基本技能,有必要对在岗护士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对现场维持、恢复生命的基本抢救技能,即心肺复苏的训练。形式上可以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对教学效果要进行统一评估,组织接受培训者参加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即具有开展救护的资格。 2.1.3定期组织模拟演练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常规灾难事件卫生救援的模拟演练,根据紧急预案的内容组织实施,包括车辆调度、救护、心肺复苏表演、急救知识、自救互救技术等。在职护士每年参加23次模拟演练,通过演练,一方面提高了护士应对灾难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能力,使医护人员熟悉各种工作程序,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高护理部门的管理能力以及整个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2.2主要囊学内容 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尚未建立,由于灾难医学在现场救护方面与军事医学有相似之处,课程的开设可以借鉴军事医学课程。目前军队开设的军事医学课程主要包括野战内科学、野战外科学、军队卫生学、防原医学、防化医学、军队流行病学、军事心理学、卫生勤务学等。因此,从灾难医学救援的特征来看,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灾难医学系统组织的基本原理;(2)各种灾难尤其是核、化、生灾难的处理原则;(3)各项急救的基本技术,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休克、人工呼吸、心肺复苏、解毒等急救技术;(4)伤员检伤分类,包括现场分类、收容分类、后送转院分类和医疗分类等;(5)伤员后送与转院,包括后送的时机和条件、后送的要求、后送的组织、后送的体制、后送的方式和转院到达后的交接等;(6)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包括各种灾难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和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方法等;(7)灾后的心理护理,包括灾难引起心理障碍的表现特点和护理的措施等;(8)灾难医学护理管理,包括医疗队的组织、灾区医疗站(临时医院)的编组与展开、救治机构的部署、药材物资的保障等。从教学内容来看,其课程至少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灾害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公共卫生等。 2.3灾难医学护理囊1r量待解决的问置 2.3.1完善制度.规范护理行为在灾难事件中。护理人员身处特殊的环境,为了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按照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展开,确保护理安全和质量。当前,医疗机构的护理管理部门应根据灾难卫生救援护理工作的特点,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消毒隔离实施细则等,并将其作为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2.3.2适度开展灾难医学学术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应的灾难医学学术组织,更缺乏对灾难医学有所研究的人才。护理人员应积极参与灾难医学学术研究,推动灾难医学护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切实提高应对灾难事件的护理能力。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教育发展策略 1培养护生职业情感,实现护士职业誓言 南丁格尔是护理专业的创始人。自南丁格尔创立之日起,就倡导“关爱生命,维护健康,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多年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在战争年代,在突发事件、灾难面前,或是在平日,护士都是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第一线。非典的发生,对于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是一种生与死的考验。在关键时刻,护士忠于护理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南丁格尔“关爱生命、维护健康”的誓言。护士被人们誉为“白衣天使”,这与她们在护校接受良好的护理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校生应通过情感教育培养护理情感,以促进护生职业情感领域发生积极转化,这对护士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和导向作用,所以护理情感教育应该作为护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护理情感培养应渗透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早期开始、不断探索、坚持不懈,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打好基础。 2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护理专业人员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体制,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的教育体制,已逐步走向正轨。然而在基层,仍然需要许许多多的基础护理人员。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初级实用型护理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独力从事护理技术工作。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绝不可忽视道德教育。第一,我国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由于现行中职教育受学生生源的影响,加之现在许多护士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磨炼,因此,德育教育比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因为品德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优秀品德的形成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教育人手,使新一代的年轻护士真正懂得:关爱、尊重、真诚、无私奉献是护士的美德,具备为护理事业勇于付出的精神。 3加大对护生人文教育的比重 今天,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所谓“人文关怀”,其内涵十分丰富,简而言之也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上。在医院,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许多医院纷纷进行体制改革,并在医护人员中逐渐树立起“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观念,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学会尊重患者人格、理解患者心情、同情患者疾苦,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人文课程所占的比重,对在校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的灌输,使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护士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时也为建设和谐医院文化作了重要铺垫。医院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护理人员作为医院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文化的创造者。为了在医院护理服务中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护士的培养应该从根本抓起,即医学护理教育应该加大对在校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4男护士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护理教育培养的一个新亮点 随着急救医学、创伤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品种繁多的医疗仪器、设备被临床护士广泛应用,护理学的范畴已经不是单纯的病情观察、执行医嘱和健康指导等内容,以女性为特质的临床护理工作正逐步被男护士所替代,男护士的优势打破了综合性医院护士以女性为主的格局。我校陆续招收的男护生在就业时就很受骨科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医疗单位的青睐。所以在男护士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积累经验,培养出特色来,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发挥出不同于女性的优势,让他们在将来就业时有很大的优势市场。 5护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护理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护士工作范围及内容日趋扩大,护士任务和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这些都对护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提出了挑战。所以,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多半,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和学生择业受思想观念、个人发展机会、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现代人都有想留在城市和大医院的就业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从数量上看,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加大初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应该了解学生就业思想动向,为教学和择业指导提供依据。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社区护理工作意识,毕业生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大发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号召,转变就业观念。护生毕业后要大胆走向基层、走向社区,不断拓宽护理服务领域,由医院内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逐渐延伸到基层、社区,为人群提供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性护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开创护理工作新天地,促进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护理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加强护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强化护生的护理理念、注重护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等途径培养护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作为一名护士,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在保持我国教育注重系统的理论教学、临床护理和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培养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新世纪护理人才。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化学教学思路 1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护理人才 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现代护理专家提出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可见,现代护理要求护生了解护理的发展史、职业素质及行为规范、护理理论和护理程序,涉及人、环境、健康、护理等具体内容。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他们的健康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护生必须具有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智能结构,方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因此,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全面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化学教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从讲课一开始就向护生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告诉护生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对护士的心理需求首先是职业道德,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服务态度、仪表礼仪、修养、沟通等方面。若能以“5•12”国际护士节或成立南丁格尔护理服务支队为契机,组织护生参加优秀护士模范事迹报告会,讲述南丁格尔的典型事例,组织护生为群众提供护理服务等活动,将会对护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医德护风起到推动作用,也将会对护生学好化学课起到促进作用。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从这个角度来讲,唤起护生责任感比单纯传授知识、方法更重要。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护理理念 护理是对人类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进行诊断和处理的过程【l】。护理专业是一种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包括个体和群体)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独立应用科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合成的一门自然科学121。化学课只有淡化学科意识,才能突出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注重护生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使其树立“先预防保健,后疾病护理”“先健康人群,后患病个体”的观念。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护理教育改革的需求。为此,化学教材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办学方向,以护理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护理专业教学i-I-:~l和教学大纲为依据13],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5性要求,体现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特色。 3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关系 医学护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探求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找出防病、治病的原理和方法,确保人们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 3.1化学与人体生命的关系 人体生命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人体各种组织都是由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无机盐和水等物质组成。食物的消化、吸收都是化学变化过程阁。人体的一切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和体内的代谢作用有关,而代谢作用与人体内进行的一切化学变化密切相关。所以,要研究掌握生理和病理现象的本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生物化学就是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内进行的各种复杂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对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从本质上揭示生命的奥秘。把握生命运动的规律f4l。 3.2化学与疾病诊断的关系 在诊断疾病时,常常要对患者的血、尿、胃液、粪便等进行化学检验,以帮助医务人员作出正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法和步骤。例如,尿中葡萄糖、丙酮含量的测定,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的;临床上常用的B超、CT、核磁共振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成为诊断脑、肝、肾、肺等脏器病变的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53I能确定甲状腺的功能状态;co放出的射线能深入组织,并对癌细胞有破坏作用。 3.3化学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临床上常用药物来治疗疾病,例如用氢氧化铝、碳酸氢钠、乳酸钠来治疗某些胃病;用磺胺类药物来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为了正确使用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必须对各种药物的组成成分、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在体内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药物的合成制备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鉴定、提取等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 3.4化学与疾病预防的关系 在预防医学中,使用化学方法对环境中的空气、食物、饮水等进行监测,从而寻找预防疾病的措施。如配制注射使用的消毒剂、酒精、碘酒、注射液,研究药物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等都需要运用化学知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疾病、死亡等生命过程的探索,越来越显示出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密切联系。所以,化学是护理专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之一。 4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4.1学会运用辩证法 学习化学与学习其他科目一样,要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认识和分析问题。例如,认识物质结构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影响,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4.2牢固掌握“三基” 要准确、牢固掌握好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加强对“三基”的理解和记忆,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把“三基”灵活贯穿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 4.3注重镰堂学习 在课堂学习中,要善于听讲,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定期归纳总结,通过比较、分析,使知识系统化;要及时复习,抓住结构—性质一用途这一主线来学习。另外,还要多看书,多练习,以求温故知新。 4.4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化学原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所以要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验学习。在教师演示实验和护生分组实验中,注重培养护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和书写实验报告能力,使其养成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5让护生亲身体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体验是一种最能加强感性认识的方法。一些临床工作,如药物浓度的计算和药液的配制、消毒灭菌原理、给药途径、冰袋和石膏绷带的使用等,都可以让护生亲身体验。另外,如有机会,还可以带领护生到医院检验科通过观看验血、验尿的全过程对糖尿病、肝炎患者作出诊断,改变见病不见人和重操作轻患者的做法,使其树立服务于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带领护生到病房参观,观察医护人员的态度对患者情绪的影响。这样不仅使护生学到与护理工作相关的知识,初步了解有关技能,而且可使护生逐步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理念。综上所述,为适应现代医学护理的需要,在化学教学中,应围绕医护知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让护生明白学好化学可为学好医学护理学打下基础。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能力强化措施 1对象与方法 通过提高护理专科生的综合技能、开拓视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医学临床实践能力。聘请国内一流的教授和临床医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讲座,定期组织临床技能练习和测试,对临床护理操作方法进行剖析和探讨;发挥教师群的指导优势等方法,对2004级以后在校护理专科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常规带教组比较。实验组采取以下措施:(1)首先了解护理本科生在临床操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2)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特别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整体优化。聘请国内具有高水平的教授和临床医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讲座及辅导。(3)“新型的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利用校园资源,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使之相对独立自主地充分展开实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临床护理技能论坛和测试,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剖析具有创新性临床护理方法并加以学习和应用。(4)“新型的教”,教学活动跳出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教师仅仅给予引导和指导。同时要发挥同一学科“教师群”的优势,克服单一教师思维的局限,对学生操作规范给予集体指导。(5)对照组采取常规带教的教学模式。(6)统计处理:对护理专科学生在校期间临床操作技能测试及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 O.05认为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操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与临床衔接不好,不能形成系列研究;未能充分利用教师群的优势,发挥集体的力量。 2.2实验组操作通过率与对照组的比较护理专科生在校期间临床实践通过率显著提高,实验组2004级以后,操作通过率逐年增多,2004级~2006级共有通过人数282人;其中优秀185人(18.7%),合格97人(29.6%);对照组共通过192人,其中优秀4JD人(13.7%),合格152人(23.4%)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尸 O.05,P O.O1);护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合格、优秀率明显增加。 3分析与讨论从2O世纪8O年代后期开始,为了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了适应临床护理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教育模式。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各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已成为共识。临床实践的创新性教育不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增减,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革新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叫。从目前对临床实践能力研究的状况看,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实践能力的内涵包括智力,知识和操作。使之具有高素质、强大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三者是有机相联的一个整体,在培养和训练中不可或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建设。本研究仅对提高临床护理专科生的操作能力作一初步探讨,相信对于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有一定帮助。本研究发现,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聘请国内一流的教授和医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讲座,开拓了学生视野,避免盲目追求理论培养,与临床工作有效衔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备,立足实践;定期组织护专学生进行学术论坛,对操作技能进行探讨剖析;发挥导师群的指导优势。克服了单一导师思维的局限。使学生综合素质及操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通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自身比较,通过率及优秀率也不断提高。可以认为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性及能动性,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创新是一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不竭的动力。知识经济的基础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思维,在知识经济逐步来临的今天,我们应加大力度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改革来促进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而人才的培养是通过教学和实践这两项医学高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来实现的。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从而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临床实践操作,推进学科建设。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育的整合 摘要:近年来,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发展,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的整合,促进整个音乐课堂教学更好的实施,信息技术把声音、动画、图像和文字融合到音乐中来,对音乐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以往的音乐教学方法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们对音乐课没有兴趣。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那么如何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整合到一起,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呢,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信息技术;整合 1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化,音乐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和净化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学习兴趣。本文将通过明确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育整合的教学理念、利用信息技术营造音乐教学的更好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探讨和研究 2明确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育整合的教学理念 信息时代教学比传统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应该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来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其他信息工具进行教学,而课堂教学设计则继续整合这些要素,使整个课堂教学能够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此外,教师还应继续培养自身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能力水平,审视自身的不足,努力提升自身音乐教学的能力,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使信息技术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结合。应该将教学的内容作为重点,同时要知道那些知识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选择恰当的手段,使之和教学内容得到完美的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音乐教学信息资源库,同时不断更新硬件和软件资源。增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整合水平。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信息资源,这样学生就可以走出教室进行自主学习。 3利用信息技术营造音乐教学的更好氛围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纲要》中提出“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强调积极主动学习,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改变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为小学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音乐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对小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发现,学生通过眼睛和耳朵获得音乐信息,传输到大脑,再通过大脑组织接收音乐信息,并对其整理、分析从而形成学习经验,然后用演唱或乐器演奏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音乐老师想要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唤醒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对音乐教学感兴趣,因此将多媒体资源进行整合,老师们可以将大量多媒体资源(如FLASH动画、视频、互联网资源)集成到有意义的教学材料中,将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都能更好地展现给学生们。学生通过多媒体逐渐形成对音乐的强烈认知。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约束教学模式,实现有针对性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声音和画面得到更好的融合为学生提供音乐教学的良好情境,为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效的情境,从而震撼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学校艺术教育方式思想陈旧、方式单一,将知识、教学材料、课堂教学作为重点,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事实上,随着社会科技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媒体、网络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从传统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自由、全面、灵活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互联网上自己学习一个歌曲或者舞蹈,或者可以组织学生排练自己的戏剧、音乐、喜剧、集体舞蹈,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努力寻找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学生,多表扬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些不同的学习和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5结语 结合信息技术对音乐教学的优化,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乐于投身到音乐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实现新课标中对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使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内容得到很好的整合,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构建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音乐已经成为学校和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门学科,尤其是音乐游戏,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全面加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分析音乐游戏在教学中的实践,希望能促进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 【关键词】音乐游戏;教育作用;实践分析 引言: 音乐教育不但具有游戏的外在形式,同时也具有游戏的内在精神品格。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音乐游戏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形象、轻松的参与音乐体验,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也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亲切感,同时也是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的基础条件。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会科学有效的利用音乐游戏教学这一模式,能对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积极改变,释放学生压力,激发学生想象能力,保证音乐才华得到有效的彰显。 1.音乐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1有利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主动、积极的表现 阶段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游戏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运用适当的时间把游戏元素充分的引入到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沟通,让学生认识音乐学科自身存在的魅力,保证学生在日后音乐课堂上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对自身才华进行充分展现,保证教师对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1.2坚持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属于课堂上的主人,但教师要在一旁起到主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制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场景,保证学生紧张的情绪能够在愉悦的课堂中得到释放,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加强。 2.音乐游戏应用实践分析 2.1音乐游戏的律动性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比律动教学,所谓的律动,主要指的就是音乐旋律的节拍,结合规律展示出相对来说比较优美的动作。对于律动而言,能对学生节凑感进行培养,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美感。在上课前,小学生们应该感受着比较轻快的节凑和旋律走进教师,这样保证学生能把学习热情带入课堂上。小学生不会对音乐律动感到陌生,例如:平时活动过程中的拍手、踏步等,都会含有一定的律动,他们会跟随教师做些动作,同时还可以自己编制动作,对学生的节凑感进行不断的培养和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音乐问答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2.2基于音乐游戏应用的音乐知识教学 小学生的天性都喜欢玩、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利用音乐游戏符合他们的发展特点,并且音乐游戏能够对游戏者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保证学生在游戏中能够得到美的感受。运用音乐游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娱乐,保证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首先对音乐课件展示。例如:小动物们都在开会,但天空突然下起大雨,雨水滴在小草以及小花上……这时教师应该适当的对他们进行引导,提问大家在多媒体上都看到什么,然后将所看到画面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在这个过程中,班级的每位同学都能到讲台来以“演讲者”的身份向全班学生讲演,另外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和描述的状况做好总结,以歌词的形式,配上节凑朗诵。但是要反复朗读,让他们能够理解其中字词的含义,待学生完全领悟后,让他们自己朗读,可以让学生有序走动,向朋友朗读。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录音机播放音乐。例如《小雨沙沙》,让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也能想象春天的景象。另外还可以组织他们创造“春雨图”编号,积极引导他们把画中的内容利用歌词进行表达,之后教师按照编号让学生使用歌词对《小雨沙沙》进行学习。 3.总结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符合课堂教学和他们自身发展特点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游戏。应突出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音乐游戏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激发对音乐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创造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标。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育培育学生创造力的对策 【摘要】小学音乐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素质教育的视角改革小学音乐教学有其自身之义,可以在培养小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提出几点小学音乐教育培育学生创造力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小学生;创造力 目前,新课改在我国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新课改提倡的基本要义之一就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所有哲学、所有智能更高级的启示。”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也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培养小学生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音乐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音乐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价值,要挖掘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作用,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生音乐教育的功能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听到一首音乐的时候,学生首先会在头脑中对歌词及曲调自动展开想象,比如描写大漠、草原生活的歌曲会让学生自己立马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场面,或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景象,当然,也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面。这些图像或者画面的呈现与电视、美术画作等形式的画面呈现不一样,无论是电视这种媒介,还是美术这种艺术形式,他们都是比较直观地将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而研究发现,人们的视觉比听觉或者想象力等感觉更为敏感,视线如果先看到了图像,那么其他感官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干扰,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挥也受到了影响。而欣赏音乐大多时候是听觉先行,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派上用场,从而得到锻炼的机会也越多。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想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也要培养抽象逻辑思维,多听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标。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小学生年纪尚浅,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教师要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利用音乐熏陶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少数民族的音乐伴奏一响起来,学生会自动想到这是什么乐器,然后乐器的形象就会在脑海中自动出现,是北方少数民族粗犷的马头琴,还是南方少数民族细腻的葫芦丝,不需要语言,不需要提示,头脑中会大概有个图像。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马头琴或者葫芦丝长什么样子,所以这个时候即使知道乐器的名字,脑海中的图片形象是模糊的,有许多学生因为对这种音乐或者对这种乐声的迷恋.而去查询这种乐器的详细介绍,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求知并解惑的过程。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发散性思维和急骤性联想能力 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许多人都有这种体验,就是在安静的夜晚,一个人躺在床上,戴着耳机聆听着播放器中的音乐,万籁俱寂,人的思维跟着音乐节奏跳跃,可以是甜蜜美好的阳光灿烂场面,也可以是悲伤难过的风雨如晦画面,任何一种,都是头脑根据已有的见识、阅历,自主自发勾勒出的情形。无论是哪一种情境,人们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好,自己的头脑异常清晰,这就是发散性思维在作用,让人的内心世界因为自我创作而丰富起来。 二、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音乐在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完善小学生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使这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要围绕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全面性等基本特征,避免以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单一性等问题,为小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的个性化教学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小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他们独特的个性。有鉴于此,音乐教师要与小学生加强互动,信任小学生、尊重小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感受到教师给他们的关爱与信任,愿意用心感受音乐的魅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为培养创造力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开展音乐节奏教学时,可以为小学生组织《寻找生活中的声音》的活动,引导小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教师可以先为小学生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水龙头没有关紧,发出“滴答滴答”的水声;刮风了,发出“呼-呼-呼”的风声;上楼时有“咚咚咚”的脚步声,其实这些都是节奏感的具体体现。在教师的带领下,小学生可以打开思路,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节奏的声音,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二)加强启发式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音乐教师要运用有趣生动的活动内容和场景,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小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有一种天然的喜爱,他们有着丰富的思维能力,关键要靠教师将他们的这种思维能力挖掘出来。启发式教学法是取代注入式教学法的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法。在小学生音乐课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小学生的智慧闪光点,对他们加以引导和训练,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自主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多元化发展。比如在学唱《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在不改变歌曲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个别词汇进行创编,比如把妈妈改为爸爸、奶奶、爷爷,再重新演唱改编后的新歌曲,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体会到学习成就感。再比如在教学《拔河》这首歌曲时,可以引导小学生将歌曲中的“拔河”用其他运动器材的名字来替代,例如踢毽子、跳皮筋等,并想象自己在游戏中是怎么玩耍的,尝试演绎新的歌曲,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精心选择音乐作品,运用多种方式演绎 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音乐通过旋律、节奏、速度等要素来渲染情境、传达情感。音乐艺术的思想教育内容也十分广泛,爱党、爱民、爱祖国的歌曲比比皆是,这些歌曲对催发人的思维情感有着奇妙的效果。比如《快乐的小木匠》、《雪花》、《山谷回音真好听》、《小号手之歌》、《米老鼠进行曲》等,或是表现饶有趣味的童年生活;或是表达美好的生活情感;或是表现亲人朋友的友好感情,无一不闪烁着璀璨的人文之光。古今中外诸多文人志士都对音乐艺术有着狂热的痴迷。所以小学生音乐教师要为小学生精心选择音乐作品,逐渐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另外,在为小学生选择音乐作品时,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现有水平。比如针对《茉莉花》这首歌曲,这是一首风靡全国的江苏民歌,很多小学生都能从头唱到尾,即使不会唱出清晰的歌词,也能哼出主要旋律,在课堂上教授他们这首歌曲时,难免激发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独唱、合唱、钢琴、小提琴等不同音乐体裁的《茉莉花》,让小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这不仅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在抒情的旋律中感受音乐的风采,对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大有好处。 (四)引导学生动起来,参与实践活动 音乐必须由感而动,动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创造,这里的“动”包含了动口、动脑、动手、动脚,所有身体器官都可参与,而最重要的是动情,这是孩子从感知音乐到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不同的乐曲引导学生不同的动。如欣赏《骑兵进行曲》时让学生模仿骑马的动作,用嘴模马蹄声。如欣赏《四小天鹅舞曲》时可以模仿小天鹅跳一跳,自编节奏谱跟着乐曲拍一拍。如欣赏《鸭子伴嘴》时让学生用嘴巴、舞板即兴模仿鸭子呱呱叫声,逗一逗,玩一玩,也可以用画图和文字题,看看学生是否理解了音乐。事实证明,儿童的智力、技能的形成最初依托于外部的动作,音乐教育是在动态中进行的,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强弱有序的力度,缓急交错的速度,以及不同的情感交换都能激起儿童形体动作的反应,使儿童动起来,可以使他们的创造力也得到提升。总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创造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着美妙的音乐。小学生教师要借助音乐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浅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方式正在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新课改强调要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要角色,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课堂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尤其是在小学生的课堂中,学生个体活泼好动,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都有待提高,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如何引导才能使课堂不出现“填鸭式”的教学现状?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将游戏法引入教学中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的关键性 纵观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现状,笔者发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存在滞后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大部分都采取教师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小学生根本不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点,且教师也只是对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述,或者是单纯的聆听音乐,使得学生无法切实地感悟到音乐课程的趣味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步对音乐失去兴趣,最终导致音乐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小学生参与、操作、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小学音乐教学处于困境。为应对当前问题,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实现全面改革。深度考虑小学生的感受与兴趣爱好,进而有目标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人性化与趣味性。游戏化的音乐教学,能营造更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创造更为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把握音乐学习,增长音乐知识,培养音乐素养。 二、小学音乐教学游戏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渗透游戏化元素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全面的变革,教学理念更加偏重于人性化理念。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样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才能更尊重学生、体谅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使学生从中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点,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应意识到传统音乐教学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结合时代需求,全面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渗透一定的游戏化元素,烘托学生的主体思想与教师的指导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扮演主人的角色,能让小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继而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设游戏情境,凸显游戏化特色 小学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的开展,为凸显课堂氛围的吸引力与活跃性,应在实施音乐教育时,将游戏化教学应用其中,制定趣味性的音乐情境。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凸显,会极大地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即可实现对音乐素养的训练与提升,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例如,在学习音乐基本知识点中的“音符”时,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些贴纸,在这些贴纸上写下不同的独立性小音符,然后将其贴在学生的身上,然后教师弹钢琴,谈到哪个音符,哪个学生就要跳一下,且还要让小学生大声地唱出来,表现错误的学生则要接受惩罚,表演节目,结合音符的不断变化,小学生可以摆动身姿,律动身体,在此过程中能锻炼小学生韵律感与节奏感。再如,为了能让小学生意识到音符的区别,正确区别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教师可将音符进行划分,分成“走”“慢跑”与“快跑”,然后教师通过喊口号与口头指导,让学生从中了解音乐速率中的快与慢。在节奏感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尺子,然后写出一串音符,先为学生进行模拟,然后让学生用尺子与课桌间的敲击来开展打拍子训练,以组为单位展开训练,若音调高,在拍打时则需要用力,若音调低,在拍打时则需要轻轻地进行拍打,力度大小的控制来源于手感,以锻炼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三)以多媒体为载体,营造音乐游戏氛围 实施小学音乐游戏化教学时,应紧紧抓住游戏化教学的优势与特点。教师利用好游戏化教学的主要优势,争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效果,这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为充分发挥好音乐游戏化教学的价值,必须对音乐游戏进行精心化设计,及时考虑幼儿的实际兴趣与爱好,对幼儿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性的教学,能实现音乐教学的不断创新与优化,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例如,以多媒体平台为载体,选择其特有的图片、动画等资源来优化课堂,积极设置游戏情境,让整个氛围更为浓郁、合理,最终可大大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演唱会的片段,此时,小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睁大眼睛去欣赏劲歌热舞。然后,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听听现场所使用到的乐器有哪些,以锻炼小学生对乐器音色的识别力,使得整个教学变得轻松、自然。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是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合适的游戏,不仅能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动力,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是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愿的表现,同时也实现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性与创意性。将音乐元素与游戏元素相结合,继而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也可以促使教学效果变得更为科学、有效。 作者:石传兰 单位:菏泽市第一实验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被国家和民族赋予希望,是长远而重要的。中小学生除了学习政治、德育、语文、历史、科技之外,还须开设艺术教育课程。而在艺术门类中,音乐特有的审美功能是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本文基于新时期下,针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音乐;音乐教育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人生重要的发育生长期,音乐教育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需求,具有健康,高雅,积极的特质,所以,小学音乐教育是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寄托,提高小学音乐教育,对整个小学教育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1.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具体的音乐教育中,各种来自于社会、学校的不同因素和压力,都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热情,有的甚至失去教学信心。所以,每周一到两节课的音乐课,音乐教师只是将音乐教学当成任务来完成,让不少音乐教师失去了对音乐教育的信心,从而加快了对音乐教学积极性和热情的流失。 2.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没有实效性 在新课程中,提倡让学生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获得快乐的感受与体验,强调模仿,倡导探究、合作、综合。对此可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对于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和见地,教师应给予鼓励和保护。通过模仿,可积累学生的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但针对新课程中所强调的种种,有不少音乐教师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开展以上这些教学方式,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上,一节课就教学生唱一首歌,教师是一遍两遍三遍的重复教,学生则重复唱,这样下来,教师教的没有什么味道,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滋味,而且一节课下来,学生还没有掌握所学习的歌曲。 3.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小学生感到困惑 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小学生不知如何进行。虽然在新课程中强调,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切身的体验,但仍然有不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所以,大部分小学生只是尽量的去配合老师,而不是真正的用心去学习音乐。但也是有不少学生是喜欢上音乐课的,但是喜欢和明白如何去学习却是两个概念,因此,针对学生学习小学生对音乐课程表现出的困惑和无奈的现象,我们是可以理解和想象的。 二、基于新时期下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分析 1.侧重于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 了解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喜好,侧重于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营造动态、多样性的课题氛围。在音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多动手操作,教学生一些简单容易上手的小乐器。如竖笛、口琴等,还可以组织小团体的演唱或演奏,虽然熟练度不高,但可以让小学生对这些乐器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区别于传统的音乐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授,而是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音乐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遇到问题积极提问,这样才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他们活跃起来,培养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和量。 2.鼓励小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多进行实践操作 在第一点中我们提到,要侧重于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就要求不能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教学,这只会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组织学生多进行动手操作。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简单的教科书讲解并不能带动小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真正的参与进去,所以,提供多媒体设备和小乐器的结合方式,可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可单独为学生演示内容,适当时,邀请学生一起进行演奏。例如,在进行《雪绒花》的教授上,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乐曲的短片,让学生对歌曲和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再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乐器演奏活动。学生对这种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充满了好奇,在课堂上积极跟随老师的思路,加快了完成课堂任务的脚步。 3.对音乐课堂的内容进行丰富,使之具有多样性 通过第一点和第二点的铺垫,课堂氛围创建了,学生兴趣培养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要丰富课堂内容了,在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内容的丰富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进行最基本的知识讲解和简单的乐器演示之外,还应更加丰富课堂的内容。在此方面,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演唱和乐器学习等方面,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性和趣味性的课堂小活动。下面我们举个小例子,有的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在进行了基础知识讲解和乐器演奏之外,还会组织学生对所学曲目的含义进行了解,根据乐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编排小型的音乐剧。并让小学生自己进行报名决定,进行音乐剧的表演和乐器的演奏。在此过程中,学生都在积极参与,也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能力,充分的发挥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也很好的利用了他们贪玩的特点。在“玩”和“教”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的表现更加的积极,对乐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4.对小学音乐教学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音乐教学的环境较为单一。所以,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对教学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也是小学音乐教育中关键的一步。对此,学校应第一个给予支持,并加大对此的投资力度,首先,建立一支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教师的薪资待遇给予一定的调整,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其次,将基础设置配备完善,并尽可能的为音乐教师提供丰富的器材和用具。让学生随时都有想要动手操作的机会,另外,为音乐教师配备多媒体设置,让小学生在直观、动态、全面的状态下,感受、体验音乐真正的魅力。 作者:杨露 单位:徐州市永安街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利用新媒体开展小学音乐教育 摘要:网络新媒体是音乐教育的重要阵地。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小学音乐教育,是顺应网络时代学生学习特点的必然要求,学校自身也具备了建立网络学习平台的便捷条件。要注重打造音乐教育网络平台,强化内容建设,注重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发展迅猛,学校需要准确把握网络发展趋势,占领这一重要教育阵地,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音乐教育,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陶冶他们的情操,更好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借助网络新媒体开展小学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顺应网络时代的学生学习特点的必然要求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重要奠基阶段,音乐教育在这一阶段具有重要导向、浸润作用。音乐教育既能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质,从中发展与培养一批有艺术特长、喜爱艺术的学生,又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艺术思维,调整他们的身心健康、缓解学习压力,帮助小学生全面、快乐的成长成才。当前,传统意义上“课堂、课本、教师”的知识传授模式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网络新媒体时代知识的快速传播,网上课堂、微视频、慕课等大众学习渠道的多元化,让学习变的更加容易、更有乐趣与吸引力。因此,小学音乐教育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小学生学习特点,在开展好学校课堂音乐教学的同时,尽快建立网络新媒体学习平台,让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变的更有乐趣、更加便捷。 (二)小学生具备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条件 互联网以及微博、微信、客户端是网络新媒体的代表,使用范围广泛,影响力大,具有信息传播快捷、发散式传播、“人人皆媒体”等特点。网络新媒体诸多优势,使其在小学生教育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当前,大部分学生家长配备电脑或者智能手机,能够比较容易的上网。以QQ、微信为例,大部分家长开通有QQ和微信,通过QQ、微信交流信息、获取各类咨询。很多小学生能够轻易接触到这些设备,部分小学生也建立有自己的博客、QQ和微信,部分家长也允许小学生上网看动画片、听音乐、打益智游戏等,这为建立网络新媒体音乐学习平台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捷渠道。 (三)学校具备建立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条件 当前,很多小学建立有自己的网站、微博、公众微信号,通过各类网络平台介绍学校动态、推送学校信息、宣传各类典型事迹,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积累起诸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以微信为例,很多小学建立有微信公众平台,邀请家长加入其中,定期推送信息,家长也乐于关注学校动态;很多班级建立有自己的家长微信群,教师与家长在微信群里及时沟通班级动态,各类通知,方便了家长和老师的互通有无。鉴于网络新媒体的普遍使用情况,对大多数地区的学校来说,已经具备了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条件。 二、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打造音乐教育网络新媒体平台 一是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小学音乐教育涉及到多个科目,比如声乐课、钢琴课、二胡课、琵琶课、小提琴课等,也并不是每所小学都有能力开展全部的课程。对此,地方教育部门可以联合辖区内的学校,建立区域性的音乐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在网络开放式学习平台上,录制音乐课程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供辖区内小学生使用。二是在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上开辟音乐教育专栏。以微信为例,学校可以在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上开辟音乐教育栏目,定期推送关于音乐学习的优秀文章、优秀音乐作品欣赏、学校音乐教师作品欣赏等内容,把“音乐教育”打造成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个特色栏目。 (二)强化网络平台的内容建设 把音乐教育纳入网络新媒体平台,关键是要坚持内容为王,强化音乐教育的内容建设,要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模式,重在提供给小学生以趣味性、视听效果强的音乐学习内容。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限于每天推送文章次数的限制,学校可以每周推送一到两次音乐教育专题,内容包括:一是考察各年级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特点,有重点的推送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文章,指法、声音练习指导视频,课堂点评、课后作业点评视频等;二是推送各类音乐课程的名家名曲,比如著名钢琴曲《爱之梦》《彩云追月》《百鸟朝凤》《金蛇狂舞》等,既让家长在欣赏名曲过程中陶冶身心、了解音乐教学情况,又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欣赏优秀曲目,激励孩子学习;三是推送音乐学习励志故事,比如推送世界著名钢琴家李斯特、肖邦、里赫特等的成才故事,以及中国著名钢琴家郎朗、吴纯、孔祥东、李云迪等的成长成才故事,以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 (三)注重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音乐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互动。音乐教育融入网络新媒体,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在于获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很多学生家长不从事音乐类工作、不懂得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作用理解不够。还有的家长、个别文化课教师认为学好文化课才是根本,音乐教育可有可无。对此,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音乐教育,也是对家长、文化课教师的一种熏陶和影响。尤其是音乐对小学生的重要性的系列文章,能够让很多家长改变对音乐教育的片面认识,引导家长喜爱音乐,进而督促小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 作者:韩璐 单位:淄博柳泉艺术学校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 进入新时期以来,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学生认知水平研究日益深入。同时,在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力度不断加大,解决“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如何开展”的问题已各地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 学生认知;农村小学;音乐教育 认知是人类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产物,是使个体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学生的感性知识与体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学习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动作技能和智力发展等都反映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通过问卷调查、课堂问答、谈话交流、考试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是对于那些因智力发展缓慢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当对他们进行着重分析,并给予及时地帮助。 一、农村小学生音乐认识 农村小学生认知水平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但由于所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同,他们在认知发展上与城市小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小学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这种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但这种差异性始终存在。就目前来看,我国绝大数多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在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上面的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认知水平发展有鲜明的阶段性、滞后性、一致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引出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策略,以下对农村小学生的音乐认知进行说明。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的阶段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氛围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四个阶段。此理论适应于全体儿童青少年,农村小学生自然也在其中。尽管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与城市小学在各种软硬件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但农村小学生也是经过这个从前运算阶段(7岁入小学)到具体运算阶段,再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程。这一点与城市小学生并无差别。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的迫切性。虽然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在软硬件方面与城市小学相比有些落后,但农村小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渴望是非常迫切的。尤其是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小学生早已通过各种电视、广播与电脑等感触了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希望音乐教师能够给他们尽可能多地提供音乐知识,这就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即使有,其教学能力也比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小学生的音乐需求需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的音乐认知具有较强的迫切性。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的滞后性。导致农村小学生的音乐认知出现滞后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由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软硬件不足,致使农村小学生无法从音乐教师那里获取充分且及时的音乐知识,他们只能从电视、广播、课外读物中获取音乐知识,学习音乐技能。但是,对于农村而言,这些非课堂的音乐学习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因为很多农村小学生根本无法购买、阅读、学习各种最新的音乐知识,这就导致了他们的音乐认知出现滞后。其二,由于农村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村家长认识孩子在小学阶段应当打开文化课基础,不应当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学音乐上面。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村,以及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学音乐,或出言责骂,训斥他们不务正业,严重的直接拳脚相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小学生的音乐认知发展。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的性别差异。在我国农村,很多时候,男孩被家长赋予了太多的责任,家长希望他们能够接受学校教育得以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对于一些非文化知识的学习,家长并不认同,音乐自然也在其中。而女孩则不同,很多农村家长希望他们多才多艺,为此可以接受他们学习音乐。从这个情况来讲,我国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的性别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的性别差异,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并不明显,这里不对其作深入研究。 二、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策略 我们对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进行分析,目的就是为了以此为依据探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略。具体来说,可实施策略如下: (一)重视农村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以此为依据实施音乐教育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已经实行了“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学校布局优先考虑学生入学便利,也通过普遍的九年义务教育宣传,要求家长保证适龄儿童入学,这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大环境。适龄儿童入学后,音乐教师以皮亚杰的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理论为指导,按照学生的年龄层次设计、安排音乐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阶段地提高他们的音乐认知水平。在具体实践中,对于一二年小学生,音乐教师应多以童话歌曲为载体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提高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教学中多让他们听与看。而对于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应适当融入中国民族民间歌曲,并注重他们的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民族意识,加强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小学一二年级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音乐教育最有利的时期。为此,音乐教师应当把“最近发展区”教育理念运用到音乐教育当中,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结构的建构与完善。 (二)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资金投入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就是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资金缺乏,无论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室建设、音乐教材开发,还是音乐教师配置,都直接影响到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为此,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资金投入,使农村小学生在健全、完善的教学环境下获取音乐知识与技能。2015年,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县泾源县在权限的教学点开始铺设网络,配置电脑和大显示屏。有了先进的教育设备,泾源县农村的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通过电子交互白板学习音乐知识,学习音乐的热情高涨。除了泾源县,近年来我国已经有许多农村小学铺设了网络,配置了电脑和大显示屏。 (三)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在学生认知方面的研究能力 音乐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音乐教学能力外,还要加强自身对认知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与研究,能够了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基础理论,研究农村小学生认知发展与音乐学习的关系,以及农村小学生认知水平对音乐教学的规范等。再教学实践中,能够运用认知心理学知识通过对话交谈、课堂问答、问卷调查等途径分析农村小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特点,然后以此为依据对不同音乐认知水平的农村小学生实施有针对性地音乐教育。另外,音乐教师要对农村小学生的真实情况(如家庭经济条件、日常饮食、住宿,以及人际关系等)进行必要地调查分析,设计一些符合农村小学生生活的音乐教学内容与方法。例如,教师可以以“赶鸭子”、“割麦子”、“去赶集”、“下河抓螃蟹”等为主题设计音乐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亲切感,深化他们对音乐知识的认知。 三、结语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策略进行研究,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状况,关系到他们能否高质量地获取音乐知识、解决音乐问题。为此,本文探讨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小学生音乐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质量,进而促进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更好发展。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中小学音乐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客观问题,比如不重视音乐教学、音乐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音乐教学方式落后、师生认知差异及音乐师资队伍水平较低等。本文以某地区部分中小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和发展。特别是在新课改推动下,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教学水平、教学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不断完善。但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其应试化特点日益明显,教育功能日趋弱化。所以,必须要全面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探索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在某地区部分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地区辖区内的7所中小学的音乐老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代表,其中学生代表抽样包含了小学1年级到初中3年级的各个年级学生。(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1:调查对象是学校音乐老师,调查内容包含音乐老师的学历职称、工作满意度、对教材及课程改革的认知等方面。问卷2:调查对象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调查内容包含学校音乐教学设备配备情况、各年级音乐课时设计及教学管理者对音乐教学的态度等。问卷3:调查对象为学生,调查内容包含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音乐素质、音乐课与其他文化课的联系、家长对音乐课的态度等。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不重视音乐教学 目前,中小学音乐课还不属于高考范围,除了一些学校招收特长生或高校自主招生中涉及音乐知识外,音乐教学对高考基本没什么影响。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所谓“主科”冲击下,中小学音乐课可谓是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虽然国家对中小学每周音乐课设置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但部分学校为了增加主科复习时间,在学期快结束时就会结束音乐课。在日常教学中,音乐课教学时间也会经常被其他主科占用。学校内部自上而下不重视音乐教学,这对师生教学、学习心态有非常大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就会出现老师敷衍了事、学生不在乎等情况,音乐教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二)音乐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虽然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地域上来讲,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变革与教学开展得比较好,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地区,音乐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小学音乐师资配备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客观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音乐师资紧缺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所以,为了有效提升中小学音乐老师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积极拓宽资源渠道,创新教学形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三)音乐教学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往往是音乐老师教唱一首歌,或乏味的乐理知识,教学形式单一,且教学是以老师说唱为核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不能正确了解音乐课的丰富内容与知识,使得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学习兴趣。此外,随着新课标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国内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学理念、课堂设置结构、教学内容及方法都比较落后,仍以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广度轻深度、重传统轻创新,使得音乐教学不够系统、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知识及技能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四)师生认知差异 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文化传播速度非常快,流行音乐备受青少年学生欣赏与热爱,远远超过学校音乐教学范围。在判断不同音乐价值过程中,师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对立。备受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在一些老师眼中就会成为没有内涵的粗俗音乐,难以引入音乐教学;老师提出的内涵音乐,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无趣与死板。 (五)音乐师资队伍水平较低 对于教学质量而言,加强师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来源以高师及中师音乐专业毕业生为主。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高师与中师毕业生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学需求。此外,大部分中小学音乐老师都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这些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与训练,音乐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低,直接影响了学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我国中小学完善音乐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认识 在我国,音乐教育是由学堂乐歌演变而来,在当时,受教学环境影响,口传心授是学歌的唯一形式。目前,随着现代科技水平日益提高,音乐老师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首先,必须要了解音乐是什么样的艺术。音乐属于一种听觉艺术,根据一定的规律将不同的音组合起来,为听者带来美感;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因此欣赏是主角。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以欣赏为主。学校开设音乐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首先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再到师范学校逐步改变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的感受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听听民族乐曲,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情与爱好。 (二)建立健全音乐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当前,缺乏完善的音乐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音乐老师教学效果缺乏科学评价,劳动成果得不到肯定,一定程度上使得音乐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此外,在考核中,学生音乐课成绩比较随意与边缘化,无法体现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效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其标准严格执行并落实,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从分布上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三)加大中小学音乐教育投入 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学缺乏相配套的设施设备,而完善的教学设施则是音乐课程建设的基础,为了顺利开展音乐教学,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与学校要加大音乐教育投入,特别是硬件投入,确保教学器材充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小学还可配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常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等担当乐器与教具,为学生音乐教育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四)引入健康流行元素,丰富校园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与流行通俗音乐相关的内容学生都喜欢,这可能是音乐老师都具有的教学体验,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与当下流行的超女、快男及我型我秀等内容相联系,就会引起学生共鸣,而且学生也能够积极地与老师互动,如果有可以亲自体验的内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中小学音乐教学逐步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但客观上来讲,结合度还不够深。在西方国家,与国内超女、快男相类似的青少年演唱盛典节目,不但没有遭到音乐老师反对,反而将其作为典范,鼓励学生积极钻研音乐,成为音乐鉴赏教学的新思路。所以,应该重视在教学中引入优秀的流行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五)提升中小学音乐老师综合素质 首先,要重视培养中小学音乐老师,塑造优秀的音乐师资队伍,通过与高校联合或定向等培养途径,加强音乐师资储备。其次,合理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中小学音乐老师合理流动。一方面采取返聘退休老师、校际合作与跨校兼课等模式,同时在重点与普通学校间实施音乐老师双向流动,在此基础上确保教育资源平均分配,还能够为普通中小学音乐老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自身综合业务能力。最后,加强并重视中小学音乐老师培训,尽可能创造学习与深造的机会,从而有效提升音乐老师综合素养。 (六)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体现教学效果。所以现代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填鸭式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老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将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有活力的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其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综上所述,中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启蒙时期,所学知识对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音乐又属于重要的素质功能价值资源,其教学是中小学开展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学改革任务艰巨。但是我们要积极改善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孙美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育创新探寻 摘要 教育创新是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以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开展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经验,对小学音乐教育创新工作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有效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育创新;小学音乐;策略 从教育角度进行分析,创新教育是一种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的教育方式,其侧重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有效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健全发展。基于此文中主要以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策略进行分析。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其一,音乐作为我国文化历史的结晶,流传至今的音乐大部分都是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发展有益的内容。小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若是教师可以开展创新教育,将会培养学生音乐素养,进一步陶冶学生的心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创新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更多优质音乐作品的产生,对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核心素养具有较大帮助。其二,在当前大力宣扬文化软实力的当下,音乐是民族文化的关键构成,对国家经济、文明、历史、文学等要素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在实际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创新教育,此举十分有利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其三,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长河中产生诸多影响至今的音乐,我国作为具备不可计数出色音乐作品及音乐文化的发展大国,必须要创新研发具备“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教育机制,这有利于继承优秀音乐文化,强化国家软实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学音乐创新教育具备前瞻性发展内涵,小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接班人,必须要具备较强创新能力与音乐素养,因此我们需要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 二、当前阶段小学音乐课堂教育发展情况 (一)教育观念守旧,缺乏正确认知 据现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音乐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经常存在课时设置不合理的现象,甚至有部分教师及学生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开展音乐课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音乐课程教学价值性认知不到位。虽然有些管理部分与学校方面已经开始落实素质教育,但是依旧受限于应试教育,将升学率视作教育发展目标,并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表现及教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同时,音乐、美术等课程暂时没有成为考试科目,许多教师为了可以晋职评优甚至存在私自占用音乐课的现象。 (二)音乐教育设备投入力度不足 音乐器材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得以有序进行的物质保障,也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改进教育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但是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许多小学存在教学条件差,缺乏音乐教学器材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室;缺乏音乐课堂教学中所需的音乐器材与相应的电子教材、音像资源等。由于教育条件的缺失,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变得十分呆板。即便是教师充分发挥自我教育潜能,也很难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除此之外,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唯一标准的评价制度是导致音乐教学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教育改革不应该是停留在表面工作,而是将切实创新课题教学活动,深度剖析新课程教育标准,精心设置课堂教育活动,进而有效解决以上教育问题。 三、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不断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而言,灌输式知识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能力。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机制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凸显出如下几个问题: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关注教材中知识的教学与学生考试成绩的好与坏,严重忽视了小学生音乐创新思维的培养。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参与并接纳音乐知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合理设置一些有趣的音乐活动,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音乐《唐僧骑马咚得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西游记》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人物是出自哪部动画片,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引出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童谣故事,要求学生说出人物的主要特点,由教师读前半句,后半句由表演这个人物的学生来读,师生交替读童谣。此举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除此之外,小学学校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对音乐课程的重视,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音乐竞赛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音乐的艺术性,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二)充分融入情感因素 音乐作为人们情感表达的物质载体,观众赏析音乐的目的旨在获取情感体验,高效的音乐课堂教学,通常情况下都比较关注真实情感的表达,我国作为56个民族的集成体,每个民族都具备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色彩,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形式各异的音乐创作风格。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细致讲述歌曲的产生背景,通过反复朗读歌词,深入体验歌曲背后的内涵,将情感融入教学中,不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这一课时,这是一首弘扬民族团结的儿童歌曲,节奏鲜明欢快。歌曲为一段体,平行结构,第一、二乐句与第三、四乐句旋律基本相同,最后结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上,具有总结性和抒情性。教师可以从《好朋友》过度到《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引起学生拓宽好朋友的概念,如“各个兄弟民族的小朋友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是我们的好朋友”,这样一来,有效扩宽学生的心胸,在唱歌时学生的感情也会变得更加真挚。 (三)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素养与教育能力 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提升音乐创新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也是落实音乐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小学学校方面需要及时提高自我对其的重视,定期组织音乐教师培训,强化教师群体的教学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生活化内容与音乐教学进行融合,尽可能多的教学有关音乐的知识,以此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认知,有效掌握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进而切实有效的开展创新教育。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设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发展,科技逐渐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人们获取信息、强化技能提供了诸多便利。因此,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影像资料、教材内容、音频等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必要时配合一定实践操作,使教材中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更为具体形象。这一做法对于提升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演唱能力具有较大帮助。同时,通过引导学生使用音乐器材,在实践中发现学习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升音乐素养,这也是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主要方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继承发扬音乐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视角入手,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融入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创新能力。 作者:赵立秋 高志玲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临沂青年路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育趣味教学 【摘要】 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应用趣味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依托音乐学科的特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 小学音乐;趣味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趣味教学的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中探索和思考。文章从重要性和实践途径两方面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开展趣味教学的理论参考。 1.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并且其自制能力也较差。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趣味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帮助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此外,趣味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又可以在所有学科中充分利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2.小学音乐教育中趣味教学的实施途径 (1)将游戏加入音乐教学之中,是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措施。教师在教学时可简单地教授音乐的乐理知识,进而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例如丢手绢游戏,选出一个学生来“猜”,其他学生围绕成一个圆圈,将其围绕在中心,然后在教师喊开始之后便让手绢在学生之间传递,在教师喊“停”之后,再让中间的学生猜手绢在谁的手里,如果猜错了就要演唱一首歌,猜对了,手里拿着手绢的学生便要唱一首歌。在音乐教学之中可以重复使用该游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将新学会的歌曲在游戏之中充分复习,在充满趣味的、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同时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确定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趣味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它是发散的、开放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在音乐上进行创新。因此,教师要营造创新的氛围。首先,实现师生之间的地位平等,双向交流,让整个音乐课堂没有所谓的权威,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例如在一首歌曲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自己就节奏、风格及演唱方式进行不同的尝试,并且鼓励学生也进行尝试,最后学生之间进行谈论,确定最佳的演唱方式。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歌词进行合理的修改,让歌词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注入青春活力的元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将生活情趣引入音乐教学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情趣加入到教学之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加法”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具备一定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在教学之中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时,就可以播放一段充满各种动物叫声的音乐,然后让学生将识别出的动物名写下来,并且让学生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这个过程十分有趣,又对学生的音乐识别能力有较好的训练效果,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小学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科学,其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欢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采用趣味教学模式是合适的。通过将游戏加入音乐教学之中、确定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将生活情趣引入音乐教学等,可以提高音乐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素养。 作者:徐艳 单位:扬州市蒋王镇中心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调查研究 0.引言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难以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和随意的现状,缺乏严格的教学要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获得良好发展。 1.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器官、大脑等组织细胞在音乐的作用下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促进人的左右脑保持协调,大大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功能。同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有效增强了其感知力和创造力。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除了要教授歌曲的韵律之外,还要讲授歌曲的文化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素养。第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音乐的学习通常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这一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保持专注和热情,无意间锻炼了学生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促使学生朝着更加自由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2.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2.1音乐教学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学认识不足,因而均把其设置为与正式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程只是摆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主课程占用,音乐教育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教学实践难以得到有效贯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说,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但学校并未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音乐教学的投入,日常音乐教学依旧出于突击应付状态,教学成效得不到有效的凸显。 2.2音乐教学师资不够雄厚 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促使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性人才比较匮乏。虽说不少学校已经采取相应措施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但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其差距较大,在知识面以及教学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宽和加强。 2.3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又要不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此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把握极其重要。合理且有效的音乐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然而,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和单一,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停留在教唱层面,难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3.1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要想有效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开始着手,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课程的认知。中小学音乐教学处于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对于有效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尤其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小学地区,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音乐教育所面临的资金不足和设备短缺等问题,在保证学校基本教学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采购相应的教学设备。与此同时,要确保音乐教师的待遇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师的待遇处于同等地位,不断完善其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3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全面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充分挖掘教师的师资潜力,这就要求教育机构要善于合理布局,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次要不断促进教师进行合理流动,例如可以返聘退休老教师进行跨校兼课,同时在教育集团和校际之间实施音乐教师的双向流动。再者,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定期的职业培训。一来中小学要尽量为教师多提供学习和深造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交流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4.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改变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使其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做出共同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结合现状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推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获得良好发展。 作者:朱男 单位:海门市汤家初级中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非遗剧种中小学音乐教育初探 摘要: 我国戏曲文化具有这非常悠久的历史,能够展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而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和发展,戏曲文化不再是当下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对于汉调二黄来说,为了能够使汉调二黄能够很好的传承下去,汉调二黄必须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才能够继续发扬我国戏曲文化的内涵。本文笔者通过分析汉调二黄的起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作用来探讨汉调二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措施。 关键词: 汉调二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音乐;措施 汉调二黄作为一种地方非遗剧种,能够反映出更多的地方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文化。近年来,大部分的地方戏曲文化都出现了传承危机,甚至濒临灭绝。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音乐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措施将汉调二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弘扬我国的地方非遗剧种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于戏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一、汉调二黄的起源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在陕西,唐代的黄幡绰擅长用黄管体调,后被成为二黄。到了明清时期,舞台延长大戏由陕西流传到了北京甚至到了台湾。这些地方的人们习惯称为秦腔或者西调等。早在1805年,杨家六世就开始通过招生来演艺汉调二黄。到了1860年,范仁保返回到安康将汉中和额西北方融合进行演唱,这使得人们感觉到了剧种的新颖。另外,范仁保又通过开办科班来产生了汉调二黄的安康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作用 1.促进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蕴藏着大量的精神财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以及精神文化的弘扬。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增强民族凝聚力 文化对于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民族情感。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凝聚力,维系国家的统一,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3.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表现出人们的精神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实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弘扬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体现。 三、汉调二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措施 1.提高教师的戏曲文化修养 音乐教师作为学生的带领者,首先应当体会到汉调二黄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自身的戏曲文化修养。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找到一些记载关于汉调二黄的资料,并通过多媒体来观看汉调二黄的视频,从各方面来感受汉调二黄的魅力。这样能够使自身感受到汉调二黄的不同人物的个性以及人们赋予不同人物的脸谱以及唱腔,加深自身对于汉调二黄的了解,提高自身对于戏曲文化的喜爱程度。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戏曲文化修养,才能使汉调二黄真正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教育当中,使汉调二黄真正的被传承下去。 2.培养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 汉调二黄作为一种地方非遗剧种,有着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但是,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学生更热衷于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对于戏曲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教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来使学生了解汉调二黄的起源、发展、创作背景以及汉调二黄的传承的意义。这些都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使学生来真正的体验以下汉调二黄的唱腔,使汉调二黄能够在学生中间得到广泛的传唱。 3.汉调二黄与音乐课本有效的结合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大力提倡和积极践行的一种教材模式,目的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融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汉调二黄与音乐课本有效的结合,通过对于汉调二黄的唱腔的范唱来加深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汉调二黄的舞台效果,激发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 4.以流行歌曲的形式来学习汉调二黄 在当下,学生对于戏曲存在着一种厌烦心理,而更热衷于流行歌曲。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流行歌曲和汉调二黄进行有效的结合,来激发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将一些流行歌曲通过汉调二黄的唱腔来演唱出来,有效的将传统戏曲唱腔融入到流行歌曲当中。这种全新的结合方式一方面能够刷新学生对于传统戏曲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是音乐当中的流行元素与传统元素的有效融合。这样能够使汉调文化得到很到的传承。 5.了解汉调二黄的地域特色 汉调二黄作为一种地方非遗剧种,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汉调二黄的发源地进行采风,直接深入到汉调二黄的内部来进行演唱和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了解了汉调二黄的特色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的了解。这样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汉调二黄的唱腔和人物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汉调二黄运用到现代的流行歌曲中,对汉调二黄起到了一定的传承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许多地方非遗剧种都出现了传承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民族凝聚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汉调二黄作为一种地方非遗剧种,必须有效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才能使汉调二黄很好的传承下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戏曲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将音乐课本上的知识与汉调二黄有效的结合,以流行歌曲的形式来学习汉调二黄、了解汉调二黄的地域特色等方式来将汉调二黄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教育中,传承汉调二黄的魅力,展现汉调二黄在民族艺术中的辉煌。 作者:佘小红 单位:陕西省旬阳县城关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文化传承探索 摘要 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领地,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担负起保护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的重任,已然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学校、教师、教材与课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希冀为区域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教育;区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 区域音乐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历史时间中产生的所有音乐活动事项,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音乐的内部结构及形态,包括旋律、节奏、调式、演唱(奏)风格等;而外延则指音乐的外部关系,包括创造与享用音乐的个人、群体,以及音乐的民俗、宗教、社会等功能、功用,历史流变、传播等。它意在将区域音乐放置于文化地理学、人类文化学语境中进行考量,使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联系更为紧密。我国疆域广袤、民族众多、语言纷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差异,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区域音乐文化。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做出阐释,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区域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民族性格、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教育是普及民族文化的基础领地,而中小学音乐教育则是传播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的重要渠道。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捧及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必然会使区域音乐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和传承遭受极大冲击。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已成为摆在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校层面——转变教育理念、重构教育体系 区域音乐文化在同一个文化群体中,既有历史上形成的共性,又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特点遗留给具体乐种(含歌种、乐种、曲种、剧种及综合性乐种等)的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个性。如此,便成就了其涵括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区域性的特点。然而长久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界存在着向西方探求所谓先进音乐教育理论的倾向,忽视了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对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熟视无睹。同时,对西方理念的盲目推崇,造成了对区域音乐文化的误解,认为其“登不得大雅之堂”。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区域音乐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势必影响到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小学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唤醒民族文化记忆,建立民族音乐认同感的基础领地。将区域音乐文化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传递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通过中小学教育的课堂导入,让区域音乐文化得以活态呈现,并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无疑可以使古老的民族生命记忆得以永久保存和延续。这是日渐淡化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注入主流教育的推进过程,也是对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逐步认知过程,更是具有理性精神与人性发现的民族情怀的融合过程。因而,区域音乐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首先,学校应该明确义务教育在保护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方面的责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学校管理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将教育理念提升至重建民族文化的高度,在意识形态上保持对外来文化的客观、冷静,辨识和回避全球化进程对民族文化的不利冲击和消极影响。通过积极传播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如此方能跨越障碍、冲破壁垒,让区域音乐文化借力于中小学教育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其次,《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对此,学校应根据自身所在的区域特点,结合历史文化、办学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艺术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改进教学模式和艺术实践模式,使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学校既定的教育体系进行有效对接,从而使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切实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教师层面———开拓教学视野、提升职业素养 区域音乐文化是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从音乐层面上本质地反映出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存样态、审美旨趣、情感寄托等,它以自身独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灵成长,对于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有责任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所散发的璀璨光芒,感受和领略民族民间音乐所折射的独特魅力,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而清晰的民族音乐文化理念。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良好认同感,在精神层面实现与民族音乐律动的内在对接。首先,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知识储备。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对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不够,身体力行地到民间采集音乐素材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为了更好地发挥在区域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强化民族审美意识,重视个人理论素养的提升,自觉探究和补充所缺失的那部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并可通过进修、培训、民间采风、参加艺术展演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师应适时调整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传统教唱的模式,而应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历史流变、传播概况、演唱方法、风格特点等背景知识的导入,使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相互融合,并充分利用现代影像、网络技术等,图文并茂地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区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音乐素材,理解与其相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教师也可打破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群众艺术馆、民间艺术团体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大课堂中,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参观博物馆、拜访艺人、观摩演出、参与民俗活动等方式,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植根的土壤与环境中,切身感受乡音乡情,体悟区域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中小学生提高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意识,为传承与创新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三、教材的编订与课程的实施——利用资源优势、体现区域特色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蓝本和主要依据。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应“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的原则。据此,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亦或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特色设置,都应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在编写和修订音乐教材的过程中,加强对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体现民族精神、凸显区域特色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的优秀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整合纳入到音乐教材的编订之中。这一点有赖于政府、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组织教育专家、音乐教师、文艺骨干开发课程、编订教材,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富含区域文化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打破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与中小学教育相互割裂的局面,让义务教育明确介入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领地。近年来,苏教版音乐教材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表率和示范。在教材编订和课程设计中,积极纳入“非遗”保护的优秀成果,选择富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昆曲、古琴艺术、苏州评弹、江南丝竹等适合中小学生听赏、学唱、演奏的代表性唱段或曲目,编入教材,设计传习。广大音乐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播音乐基础知识的职责,而且承担着教习音乐表演技能的任务。因而,课程设置需要综合考量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设定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同时,在知识普及和音乐欣赏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积累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等基础理论,逐步培养和提高演唱、演奏能力。中小学生大多就读于本地,在地域方言和民俗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熟识度。学校可利用这一优势,选择某一极具区域特色的乐种融入课堂教学,并开发针对这一特色课程的系列教材。从文化普及、技艺传承两方面入手,多层面引导中小学生认知和热爱区域音乐文化,坚定保护和传承的决心。首先,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可利用校园广播、多媒体平台定期举办区域音乐专题讲座、民族民间音乐展播等活动;通过艺术长廊、宣传展板设置音乐专栏,普及音乐知识、展示演出剧照及民族乐器照片等,对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宣传,使中小学生耳濡目染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良好氛围之中。其次,课外资源也是强大的知识宝库。通过开展音乐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拓宽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视野,通过组建合唱团、民乐队等校园音乐团体,提高音乐实践能力,发挥中小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和表现能力。此外,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定期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向社会公众展示和宣传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进而达到反哺社会,营造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局面。亦可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社团或民间艺人走进校园,通过举办讲座、艺术展演、传授技艺等形式,使中小学生直接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区域音乐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区域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蕴含了别样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区域音乐文化亦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共有的艺术品格和审美情趣。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强调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黄翔鹏先生曾说过:“从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到现存的音乐实际,中国传统音乐都不是一个狭隘的、全封闭的文化系统。它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和变易中延续着艺术生命的;同时,它又穿过无数岩石与坚冰的封锁,经历过种种失传威胁,才得以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强调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同样应该秉持开放、融合的态度。共同的历史文化、共同的地域环境、共同的民俗传统,铸就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家乡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融之于血液、难以割舍的情感,是传统音乐文化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依赖于这种情感,华夏儿女担负起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囿于这种情感,面对传统音乐文化,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尊重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以冷静求实的态度、兼收并蓄的精神,虚心借鉴和吸纳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只有如此,才能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才能真正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小学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基础阶段,必须首当其冲地担当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并纳入课程体系,使传承内容具体化;适时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使传承途径多样化;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形成合力,通过艺术实践、校内外合作等多维互动方式,使传承模式立体化。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师资建设、教材编订及传承有效性等问题,力求探寻符合本学校办学特色和创新发展的改革路径。只有这样,区域音乐文化方能搭载中小学音乐教育之舟而乘风破浪,得到切实的传承和发展;也只有这样,中小学音乐教育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发扬光大增砖添瓦,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光和热。 作者:王鑫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小学教育论文 一、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以国外的经典音乐为例进行教育,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音乐水平,并引导学生挖掘其蕴含的意象。利用国外的经典音乐进行教育,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教育素材,也降低了我们教育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在具体的实施中,可首先介绍一下音乐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进行具体的演奏教育,并在演奏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音乐曲调、节奏来挖掘音乐所要表达的意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鼓励学生独自进行音乐的演奏练习,然后学生在演奏中自己总结音乐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意象,继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学生的理解力上升了,对音乐的感情脉络将把握得更加准确,其演奏的音乐也就越容易感染他人。不过,最开始的曲目不应过难,因为过难的曲子既谈不好,也没有精力展开联想,要采用循环渐进的教育手段。 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吸纳式学习向主动学习、探索式学习转变。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自制力、认识水平有限,如果在音乐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很快散失,而课堂的设置是音乐教育的重点,所以课堂的设置要注重趣味性的提升。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轻松愉快、互动性强的音乐进行教育,吸引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老师可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即兴改编,把学生熟悉、感兴趣动作和音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育活动的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避免单纯经典教育案例带来的枯燥感。 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音乐是一门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情感意识浓厚是音乐的特点。尽管戏剧、舞蹈、绘画、诗歌、雕塑、文学等同样能表达和激发情感,但音乐更加的直接、纯粹。当我们欣赏一首乐曲时,我们的视觉一接收到音乐信号,我们几乎能立刻产生感情的认同,这个过程没有思考、没有观察也几乎不要任何的知识,我们的感情跟着音乐的节奏、音色、旋律、和声不断地发展和互动。也就是说,我们对音乐情感化的欣赏方式是无需分析、讨论、理解,感情的获得是直接体验而不是客观的理解。比如,在不知道作曲家的名字、作品的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如火上爆发而迸发出的“热情”,因为钢琴短促果断的节奏、快速流动的音型把这种“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与绘画艺术相比,音乐不能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对象;与文学作品相比,音乐不能准确地表述概念,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音乐艺术的魅力是无可替代的,因为音乐在情感的表达和传递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感情体验激发得更加直接,也更加鲜明生动。本文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希望能为大家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启发,使得不同文化下的音乐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小学教育服务。 作者:牛娜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振头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育创新意识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音乐教育是小学的基础教育学科,也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的基础途径之一。小学是孩子的启蒙阶段,所有学到的东西都对学生在以后的生活或者学习上的选择都存在非常大的基础作用,因此,应当对小学音乐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发展创新性的音乐教育,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启蒙阶段。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创新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等文艺类科目方面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体现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身意义,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 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启蒙的教育。小学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兴趣的培养,从而增加学生对于艺术的认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创新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和教育行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1、“重德轻艺”,传统的音乐教育缺乏艺术特点 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的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少艺术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教育的独立性,要么被归纳为德育领域,要么被归纳为智育领域,传统的教育方法缺少必要的艺术特点,在进行音乐教育时缺乏教育目标,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对艺术进行接触和培养,目的是为了对小学生进行艺术的启蒙,而缺乏艺术特色的音乐教育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2、小学音乐教育“重技轻艺”,教学目标狭窄单一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艺术的启蒙,对学生进行普及艺术教育,并不是专业的或者职业的艺术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主要以技能传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放在了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方面,没有将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及学习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虑,没有对学生进行个性发展及其知识、能力、品质等三位一体的发展,许多学校过于其他科目的成绩教学,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忽略了音乐教育普及的基本目标。3、传统教育对音乐的单一性评价传统教育通常使用“传授型”的方法进行教育,对音乐教育进行单一性的评价。长久以来,一般的小学传统教育模式是通过教师向学生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和引申的一些知识经验,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师讲生听、师教生学的教育模式,这样导致学生非常依赖老师的课堂讲解,从而缺乏自身的思考能力,学生是被动的对音乐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将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目标凸显出来。传统的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评价通常着重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没有对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及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和相应的价值观进行重视,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只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二、教学理念的创新意识。 1、加强对音乐教学理念的学习和认识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作为本质,音乐的核心是以审美价值的综合价值形态,音乐的各方面价值,都是以审美作为核心内容,小学音乐教育重在对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及对学生进行艺术的启蒙,引导学生去接触和喜欢上音乐,从而有兴趣并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接触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老师应当加强对音乐教育理念的认识,以引导学生接触音乐,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启蒙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够拥有创造性的思维,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 2、应当以学生作为主体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加入音乐教育,其目的不是培养音乐方面的专业和职业的人才,而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接触到音乐,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方向上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当以学生作为音乐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性思维和良好的实践能力。应当撇弃过去传统教育中的师教生学的教育模式,转而形成以学生为核心,将学生作为实际学习过程的主要建构者的教育模式。教师应当作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对学生进行鼓励性创新性的培养方式,让学生自身去在活动中去互动,从中发现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总结和指导,让学生自身去亲身体会和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主动去进行思考,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本质目的,进行提高音乐教育的教育效果。 三、课堂教学的创新 1、重视情景创设,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应当注重对情景的创造和设计,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课堂的设置有很多方法,例如:故事法、诗歌法、音乐法、游戏法等方法,教师们应当对各种方法进行灵活应用,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2、以听觉为中心,聆听中体验 音乐是一种利用听觉的精神享受方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觉得培养,让学生学会去聆听,养成聆听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通过聆听去感受音乐的美感。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对音乐进行教育时,还应当用如今的现代化科技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音乐培养,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自主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小学音乐的创新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音乐启蒙的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应当对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利用先进科学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提高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进而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作者:王艳 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庄子小学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管带的设计透析 荷载计算 管道水平推力管道水平推力作用对象分为:活动管架和固定管架。活动管架(不包括支承有振动管道的管架和跨越式管架)承受管道膨胀时产生的水平推力(当该推力大于摩擦力时,管架承受摩擦力),按规范所述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即可不考虑管道的水平推力:①常温管道,介质的温度不超过40℃;②管道根数在10根以上,最高温度(包括扫线温度)低于130℃;③主要热管(指计算某构件时,对该构件产生最不利水平推力的那根管道)重量与全部管道重量的壁纸小于0.15。管道与管架之间具有相互制约作用,管道对管架除作为荷载作用外,尚应考虑其对管架的约束作用,当管架上敷设3根或3根以上管道时,中间管架轴向水平推力的牵制系数,必须考虑由于每根管道水平推力不同时出现,及各管道温度不同时升高等因素,对管架变形或摩擦力产生的影响,其牵制大小取决于主要热管所占比例,可根据规范给出的表格确定。但是,由于管道水平推力涉及的因素较多,上续专业一般不会提供足够的计算条件,水平推力在委托中一并给出,对于水平推力,应和上续专业沟通一下,确定水平推力是否是上续专业按应力计算而得出的,如果不是,则应根据规范的要求进行折减。固定管架的水平推力为管道补偿器弹力和活动管架的反作用力,设计时可根据配管专业提供的水平推力,并考虑两侧活动管架的不平衡水平推力。风荷载管架风荷载分为:管架横向风荷载和管架纵向风荷载。管架横向风荷载包括管道风荷载、纵梁或桁架的风荷载和每榀柱上的风荷载。管架纵向风荷载一般只计算跨越管架的纵向风荷载,跨越管架弯管风荷载的挡风面积为竖向弯管高度与所有弯管的直径和Σd的乘积,值得一提的是,该风荷载水平推力不应大于总摩擦力,总水平力大于总摩擦力时,管道产生滑动,对管道不利,应与配管专业协商调整管道布置方案。为跨越管架的风荷载示意图。在输入STS钢结构框架计算时,软件默认是按满面积计算风荷载的,这时需要折算一下挡风面积,得到实际挡风面积与满面积的比值即折减系数,对风荷载进行折减,折减有两种做法:一是折减基本风压,二是折减体形系数。对于电缆桥架槽盒的风荷载,如果建模时没有输入该层,则可以手动将槽盒的风荷载等效成水平力和弯矩作用到柱顶,水平风荷载在SATWE的数据检查中的“水平风荷载查改”中可以修改。以前存在一种做法是将软件中的基本风压填写为零,而将风荷载当作活荷载加到管架柱的每一层柱顶节点上,这样表面上是偏于安全,实际上虽然活荷载参与组合要比风荷载多,但是活荷载只加了一个方向,并没有考虑两个方向的影响,而管带由于顶层常常有电缆桥架,实际上总是在桥架一侧受力比较大,而另一侧较小,这样就对基础的计算有不小的影响,活荷载总是会使一侧基底弯矩增大,而另一侧削弱,使得基底面积是一侧放大,一侧减小,但是并没有考虑荷载相反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基础的计算不准确,故计算中应避免。垂直荷载作用于管架上的垂直荷载,其中永久荷载应为结构自重、管道自重、附件、保温重、防火层、管道内介质的重量、试压时的充水重、电缆和仪表槽盒重、操作平台和走道板的自重。平台和走道板上的活荷载标准值可采用2.0kN/m2。管架横梁宜按均布线荷载进行计算,此时需考虑管线的不均匀分布系数,一般取1.1~1.2;当有较大管道如直径大于等于300mm的液体管道、主要热管作用在横梁上时,应按集中荷载计算。当管道上有积灰的可能时,对直径大于300mm的管道,尚应考虑标准值为0.2kN/m2的积灰荷载。寒冷地区,当管壁温度在0℃以下时应考虑冰雪荷载,冰雪荷载的标准值乘以管道积雪分布系数0.7,另外,在设有冷凝水排放阀处,须考虑阀门裹冰荷载Gs,裹冰荷载按集中力计算Gs=2.5πd12,d1为冷凝水排放管外径(含保温)。 地震作用和抗震计算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9度的管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需考虑管架横向水平地震作用:①管架上直径大于等于500mm的管道多余或等于3根时;②容易产生较大次生灾害的单根管道,直径大于等于500mm时;③管架上有直径大于等于1000mm的管道时;④管架顶部支承空冷器等重型设备时;⑤设有重型顶盖的管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9度时,跨度大于等于24m的桁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分别取总重力和在代表值的10%~20%。计算地震作用时,管架的重力和在代表制应取结构、管道和介质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作用在管架上的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均取0.5。 结构计算 管廊式管架一般以一个温度区段作为一个计算单元,选择温度区段时结合伸缩缝的间距要求,对于钢结构管带,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0m,因此,温度区段的长度也不宜大于120m。管架柱与纵梁或桁架铰接时,管线的水平推力和纵向地震作用由柱间支撑承受,柱可按单向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横梁承受管道的竖向荷载和水平推力,按双向受弯构件进行计算。水平推力理论上应该作用在横梁的顶面,但在结构计算软件PKPM中无法实现,常见做法是将水平推力等效的加在管架横梁两端的柱上,这样对于柱的计算没有什么影响,而横梁的实际受力情况是双向受弯,另外对于固定架还要考虑水平推力产生的扭矩,应单独核算一下,应用PKPM计算时应注意留点余量,由于这样的受力特点,因此固定管架的横梁宜采用有两个槽钢焊接组合的截面或加劲的H型钢以增加侧向刚度,形成抗扭强劲的矩形封闭截面,水平推力较大的固定点处,宜加设水平支撑。管架纵梁承受两榀管架的中间横梁所传递的垂直荷载以及管道补偿时的横向进出管道荷载。在对管带进行计算时,需要对所计算的管带的走向、爬坡等情况做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些情况对管带的计算也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在管道转弯处,纵梁会承受比较大的荷载,这时,柱的弱轴也会承受较大的力,有可能会导致H型钢柱无法满足,此时可考虑使用双向抗弯均比较强的箱型柱或双槽钢组合格构柱,这样从概念上讲也比较合理,当然若转弯处的管线不多,荷载不大当然就不需要这样,毕竟箱型柱施工起来稍微费事点。在管线爬坡处,如跨越道路、铁路和补偿处的跨越管架这时需要考虑额外多出的风荷载,另外,按规范规定:跨越管架和相邻第一个低管架的竖向荷载和水平推力均应乘以1.5的增大系数,此时若有振动管道,尚应乘以相应的动力系数。在设置桁架处,中间横梁会将管道荷载较多的传递给桁架的上、下弦,这样使柱的弱轴承受较大的荷载,与管道转弯处情况相似,可能导致H型钢柱无法满足,所以应该采取转弯处相同的措施来处理,可以设置箱型柱或双槽钢组合格构柱来保证。由于电缆桥架是以半层落在第二层管架上,所以第二层的荷载会比较大,因此该层的梁截面相应的也比较大,但由于取消了剩余的6m跨,而且柱也可以替换成较小截面的,因此总的来讲还是比较经济的。柱间支撑宜按受拉构件设计,对于地震作用或有振动管道的管家,柱间支撑宜按中心受压构件设计。在应用PKPM软件进行计算时,因为区段两侧设置了柱间支撑,所以可以将SATWE数据检查中“钢柱计算长度系数按有侧移计算”去掉,防止计算结果出现长细比超限。 基础计算 管架基础宜采用独立式钢筋混凝土基础,管架基础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两个要求[1](式略)对于固定管架基础,除了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外,还要求正常操作状态下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底总面积的15%。对于基础,JCCAD直接读取SATWE的荷载数据进行计算,若基底面积尤其是设置柱间支撑的柱的基础计算出来较大,可以考虑设置地梁以分担基底弯矩,从而减小基底面积。对于基础计算,有一点值得注意,上续专业在提供委托时,有时会人为的加点余量,实际上荷载很可能会比较小,这样不论是对于上部构件还是对于基础的计算都有影响,如垂直荷载人为放大,则基底垂直力增大,弯矩也会相应增大,这样就比较复杂,很难分清这样是削弱了还是增加了水平力如风荷载、水平推力的影响,所以,应提前与上续专业沟通,得知荷载的真实情况,用比较真实的荷载用模型备份一个再计算一遍,取二者计算的大值为最终计算结果。 管架的相关构造 (1)抗震设防为8度的管架,柱间支撑处沿地面以下宜设置基础系梁。(2)柱间支撑应满足:①柱间支撑宜各层连续设置,下柱支撑应确保水平力能直接传给基础;②交叉支撑在交叉点宜设节点板;③柱间支撑节点板的厚度不应小于8mm。(3)柱间支撑处的柱脚宜设置抗剪键,抵抗沿支撑传下来的水平力。(4)管廊式管架的伸缩缝宜采用双柱。当采用单柱时纵梁应设置可靠的滑动支座或滚动支座,其构造可按图3设椭圆孔。此处螺栓加弹簧垫圈且不铇得拧紧,钢牛腿顶部平加设厚度为8mm的聚四氟乙烯板,并应定期清理,以防污垢将伸缩缝堵塞。(6)桁架跨度大于等于15m,宜分成两段制造,运至现场后再组装。(7)当跨越管架柱采用钢格构式肢柱,柱肢高在6m以内时应在柱中部设两道横隔,高度在6~9m时应设三道横隔。(8)地脚螺栓中心到钢筋混凝土基础边缘的距离,对支承直径大于等于500mm的振动管道、管道根数不多于3根且管架高度大于10m的特种管架和柱间支撑处的基础不应小于150mm,一般基础不应小于100mm,柱脚底板边缘到基础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50mm,在地脚螺栓范围内箍筋宜加密,其间距不宜大于150mm。(9)考虑腐蚀裕度,地脚螺栓的直径应按计算值增大一级。(10)钢管架基础顶面应预留50mm的找平层,待柱安装后宜用高强度灌浆料填实,考虑经济情况也可采用C35无收缩细石混凝土填实,基础高出设计地面的高度,考虑到防水及防腐蚀要求,不宜小于150mm。(11)管架柱上的钢横梁、纵梁及横加上的钢横梁允许挠度值为0l/250[2],钢桁架的允许挠度值为0l/500[2]。 作者:潘新莹 倪光 闫素美 涂蕊 单位:中国寰球工程公司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外管架设计要点 摘要:介绍了管架荷载的分类,对石油化工行业管架设计过程中的荷载推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的做法,提出了系统管架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旨在对相关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管架;荷载;水平推力;计算 在石油化工厂区内,管道及管架是整个厂区的血脉,联系着全厂工序和生产装置。对于目前日趋大型化的石油化工厂设计,管架设计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技术性。笔者结合多个石油化工项目外管管道和外管架设计及现场管理经历,分析了一些外管架荷载、推力等方面的设计要点,在此提出来探讨,并从管道设计、管架设计整体考虑,做到经济、合理、安全。 1管架荷载的分类 1.1管架荷载 管架荷载可分以下几类:①永久荷载(恒荷载)———在管架结构使用期间,其值保持不变,或其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的荷载,如隔热材料荷载、管道荷载、管件及其他管道特殊件荷载等;②变化荷载(活荷载)———在管架结构使用期间,其值随时间变化,且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不可以忽略的荷载,如管道输送介质的重力、水压试验或管路清理时的介质重力、雪荷载、风荷载等;③偶然荷载———在管架使用期间只偶然出现,荷载值较大、持续时间较短。这类荷载通常是动荷载,如管内流体动量瞬间突变(如流体锤)引起的瞬态作用力、地震荷载等。管道设计人员在以上荷载的基础上附加一定比例(通常是20%)提给结构专业作为计算荷载,该附加量通常包括管道壁厚的误差、保温材料密度的误差、热膨胀引起的荷载变化、管托支架等质量。该附加系数亦可参照SH/T3055—2007《石油化工管架设计规范》6.6中荷载分项系数。SH/T3073—2004《石油化工管道支吊架设计规范》附录C提供了每榀管架荷载的详细计算方法,可供设计人员参考。考虑厂区及管架的改、扩建,管道设计人员通常要考虑一定的管架预留,预留应控制在可预见的合理范围内,当预留管道无法确定时,可参考SH/T3055—2007《石油化工管架设计规范》6.1.2的计算方法。预留管道荷载和预留空间都不易过大,通常外管架预留约20%,装置内管架预留约10%,若预留荷载及空间太大,会形成较大的空间浪费和钢结构的经济投入,而且会影响牵制系数的计算,计算得出的牵制系数偏小,从而影响管架结构的推力计算。 1.2荷载转移 跨越管架和相邻第一个低管架、相邻高低跨管架由于水锤作用、管道竖向的收缩和膨胀作用,高低两个管架承受的竖向荷载比正常情况下的大很多,因此在计算荷载时,还需要在1.1节的方法基础上乘以增大系数(通常取1.5),以反映荷载的转移问题。水平方向转弯的管架可参照此条,距离转弯角较近的几榀管架的水平推力应乘以相应的放大系数。 1.3一些特殊管道的荷载计算 目前在大型化工、石化项目的管道施工验收中,为了保证施压安全,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采用水压试验。但当管架上出现某些大口径气体管道,且该大口径气体管道的充水荷载直接影响管架的结构设计时,若配管专业在提结构荷载时,全部按充水压力试验,则管架结构设计的经济性是不合适的。以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设计的某120万t/a精细化学品项目为例,外管管架上的火炬排放气管道、CO2尾气排放气等管道,管径均在DN1400~DN2600之间,充水线荷载约3.5t/m,且在管架上敷设距离较长(约2.5km),若施工验收时采用水压试验,管架结构荷载较大,会增加钢结构的投资费用,同时增加施工耗水量。根据GB50235—2010《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中8.6.1条及8.6.2条中的相关规定,经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同意,符合条件的管道也可采用气压试验,或对所有环向、纵向对接焊缝和螺旋焊焊缝应进行100%射线检测或100%超声检测代替水压试验(具体详见GB50235—2010《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8.6.2条),故经建设单位同意,在管架设计阶段,上文提到的大口径气体管道未考虑充水荷载,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管架结构的经济投资。 2管架的水平推力 管架的水平推力主要包括管道热胀冷缩所产生的推力及管内流体动量瞬间时突变(如流体锤)引起的瞬态作用力。根据管架与管道(管托)之间的连接形式及相对位移关系,即管道在管架上的支撑条件,管架通常可分为活动管架和固定管架。 2.1中间管架类型的判断 管道热胀冷缩会产生管道位移,但由于管架柱刚度的不同、管架柱位移量与管道位移量的不同,中间活动管架分为刚性中间管架和柔性中间管架。结构设计中考虑结构成本及安全性,管道位移量较大,且管架高度较低时,通常采用刚性中间管架;反之,通常采用柔性中间管架。刚性中间管架和柔性中间管架判别依据如下:Fuk≥Fgk为刚性中间管架,Fuk<Fgk为柔性中间管架。Fuk为等效水平推力,kN;Fgk为轴向水平推力,kN。目前国内大型石油化工项目中,管架荷载量大、热管温度高、位移量大,多采用刚性管架。 2.2刚性中间管架水平推力标准值计算 2.2.1基本计算公式 Fgk=Kj×Gk×μj(1)式中,Kj为牵制系数;Gk为正常工况时管道竖向荷载作用于横梁的标准值总和,kN;μj为摩擦系数,钢与钢滑动接触时,摩擦系数取0.3,钢与混凝土的摩擦系数取0.6。 2.2.2牵制系数 管道与活动管架之间因存在摩擦力而互相牵制,不同操作温度的管道及不同工况下各管道的水平推力也通过管架相互牵制。牵制系数Kj的引入是用于综合反应管束整体作用于管架上的水平推力的大小。牵制系数Kj按下列原则取值:①当管道数量n<3时,Kj=1.0;②当管道数量n=3时,当α<0.5时,Kj=0.5;当α>0.7时,Kj=1.0;当0.5≤α≤0.7时,用插值;③当管道数量n≥4时,当α≥0.8时,Kj=1.0;当α<0.6时,Kj=0.5-(0.6-α)1.8;当0.6≤α<0.8时,用插值;④当管道数量Kj<0.2时,Kj取值0.2。另外关于α的取值,实际工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当计算所在层上热力管线不止1根,且无法判定主要热力管道时,应每根热力管道分别计算α值,选较大值者。 (2)梁构件设计计算时,只考虑该梁构件上全部管道荷载,选取其中的一根主要热管计算α值。 (3)在管架柱和基础的设计计算中,当管架上部结构中相邻层间距较小时,管架结构自身及管道之间具有较强的牵制作用,水平推力计算时应考虑管架上的全部管道的竖向荷载,比较分析各层中的热力管道,选取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一根计算α值,管架的水平推力作用点取该热力管道所在层。主要热管道所在层与相邻层间距较大时,管架上部结构中各层间牵制作用减弱,牵制系数Kj应适当加大;当管架较高层有大口径管道,且与主要热管道不在同一层时,该大口径管道层应单独计算水平推力。 2.2.3常温管道水平推力取值 按相关规范,活动管架上管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计算管架水平推力值时可不考虑:①介质的温度≤40℃的常温管道;②管道根数在10根以上,且介质的最高温度(温度应包括扫线时的温度)Tmax≤130℃;③主要热管重量与全部管道重量的比值α≤0.15。但是随着目前石化项目向大型化发展,管架上的架空管道口径也在逐渐增大,部分大口径常温管道的水平推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在内蒙古杭锦旗一个大型石油化工设计项目中,1根DN2600的常温CO2尾气管道敷设于管架顶层,由于管道口径及刚性较大,且敷设距离较长,在应力计算时考虑-20℃~40℃的环境温差,管道的水平推力最大处可达50kN,不可忽略,且对顶层的管架结构设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了减小钢结构投资,该管道部分管托采用不锈钢对聚四氟乙烯板,减小滑动管托摩擦力,有效减小了管道水平推力。 2.2.4管道的振动荷载及推力 管架上的振动设备进出口管道及其他振动管道,如直径≥200mm的蒸汽管道、高压锅炉给水管道等,管道专业在提结构条件的时候,应该明确向结构专业指出,并在垂直荷载上乘以一定的动力系数(通常取1.1~1.3),并以此计算管道水平推力。但是一些特殊管道(如下文介绍的可燃性气体排放管线),配管专业按事故状态提供荷载推力值时,荷载推力不再乘以动力系数。结构专业应按管道专业提出的振动管道位置及荷载推力考虑钢结构构造上的梁柱节点接焊缝位置。 2.2.5每一榀管架水平推力的取值 考虑到工程的建设进度、开车顺序等原因,管架上的水平推力可能出现某先投用的主要热力管道推力值为管架投用最大值的情况,每一榀管架水平推力的取值还需要比较按(1)式计算出来的水平推力与该管架横梁上主要热力管线的热应力水平推力,取较大值。 2.3固定管架 2.3.1固定管架的水平推力 由于管架上输送的管道介质温度较高或环境温度的变化,长距离管道会因热胀冷缩产生位移,为了限制管道位移,保障管束整体运行安全,通常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固定管架和补偿器。管道补偿器的弹力和中间活动管架的摩擦反力是构成固定管架水平推力的主要部分。管道补偿器弹力由管道应力专业根据管道走向、补偿器安装位置、补偿器类型、管道介质属性等计算得到。为了管网系统和管架结构运行的稳定性,管架上常用Π形补偿器,并尽量沿固定管架对称布置,以便管道系统在稳定运行时,管道固定支架两侧推力能抵消一部分,从而增强管架安全性。但是考虑到苛刻工况及管道运行的不确定性,如施工阶段的管道投用顺序、蒸汽吹扫预热及其他施工工况时推力产生的不对称性,固定架两侧的推力值不宜进行矢量累加,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是进行绝对值累加,不考虑推力的方向性。在纵梁式管架设计过程中,管道专业应提供给结构专业每一榀管架的荷载及水平推力,即包括固定支架的水平推力和中间活动管架的水平推力。结构专业在进行结构建模时,往往会把中间活动管架的水平推力再累加到热力管道补偿器两边的固定管架上进行固定管架的结构设计,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 在管道应力专业的计算模型中(如CAESAR等),计算程序已经将中间活动支架的水平推力累加到固定点上并给出应力报告。Nkmax、Nkmin为固定管架两侧管架纵梁的纵向拉力,按该规范7.2.3计算时,已包含该侧所有中间活动刚性管架处的摩擦力和管道膨胀节的弹性力、管道介质产生的压力等,并已考虑牵制系数。当管架结构模型按温度区段区分,且固定管架的水平推力严格按规范要求计算,在计算纵梁式管架的纵向整体结构时,只有固定管架(或柱间支撑)处有推力,其他中间活动刚性管架处的摩擦力已考虑在固定管架的推力计算中,故管架纵向整体模型输入时仅需输入固定管架(或柱间支撑)处的推力,不应再次输入各活动刚性管架的纵向推力。整体计算时只考虑固定管架的推力,活动管架的推力只是用来算构件。当一段管架中温度区段无法准确分辨时,可输入固定管架水平推力的各分项力。 2.3.2可燃性气体排放管线固定管架的水平推力 根据国内外工程实践经验,管道及管架的破坏事故主要是由管道内的气液(冷凝液)两相流的冲击造成的,且该冲击的方向和数值多变,很难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软件程序模拟计算得到,SH3009—2013《石油化工可燃性气体排放系统设计规范》为保证全厂可燃性气体排放管线的安全可靠,避免凝结液破坏膨胀节,要求新建的工程管道应采用自然补偿,扩建、改建工程管道宜采用自然补偿,且对于有凝结液的可燃性气体排放管道对固定管架的水平推力取值,规定不应小于表2数值。当同一个固定管架上敷设有不止1根可燃性气体排放管时,该固定管架的水平推力不应按表2的推力值进行叠加,管道专业应该按照集中荷载的形式,把每个可燃性气体排放管的敷设点按表2所示的推力值单独提条件给结构专业,结构专业分别计算,按最不利情况设计管架结构。另外,管道专业在计算管道应力时,可燃性气体排放管线的热应力推力值应尽量不超过表3的数值的50%,若超过,则需要在表2推力值的基础上再附加应力计算值。管道专业应合理布置管道走向,尽量减小固定管架的热应力推力值。 3结语 在工程设计中,管架设计特别是管架荷载和水平推力的计算,需参照国家、行业等标准规范,同时还应结合工程实际,考虑主要热力管线和其他特殊管线的实际布置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工况。配管设计人员和结构设计人员应当进行有效充分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合理设定管架的温度区段范围以及固定管架的位置,兼顾总图、电气、仪表等相关专业的要求,最终完成经济合理、安全牢靠的管架设计。 作者:臧连运;郑勇;王振书 单位: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探讨 摘要:《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制定旨在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因为火灾而造成巨大损失,这一规范确切地说明了石油化工企业的设计,同时对相应的量化标准进行了规定。然而在实际运用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加强对《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运用的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运用;防火规范 在进行石油化工企业相关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石化规》),这一规定颁布之后经过了两次较大的修订,能够在很大程度减少石油化工企业发生火灾,避免人民生命财产遭受迫害。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怎样真正发挥出其积极作用是值得人们关注和探讨的。 1相关术语的定义 1.1闪点 闪点是指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当可燃液体或固体表面的蒸汽与空气相结合形成混合物,遇到火源出现闪燃,这种情况下液体或固体的最低温度。 1.2装置区 装置区指一个或多个独立石油化工装置或者联合装置共同组成的区域。 1.3爆炸下限 爆炸下限指那些可燃的蒸汽、气体成分在空气中形成的混合物,在与火源相遇后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其中可燃蒸汽、气体的爆炸下限是其在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中的比重。 2相关设备的火灾危险性类别 2.1物质 2.1.1可燃气体 在《石化规》中以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为分类指标,把可燃气体划分成甲类和乙类。甲类爆炸下限<10%,乙类爆炸下限≥10%。 2.1.2液化烃及可燃液体 在《石化规》中明确规定了液化烃及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其中液化烃呈液态并具有可燃性。在这一规定中把液化烃与其他可燃液体合到一起,对其火灾危险性统一分类。蒸气压是判定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最有效的指标,当蒸气压较高时它的火灾危险性也越高。与其他可燃液体相比,液化烃的蒸气压相对较大,在《石化规》中通过蒸气压来判定它的火灾危险性,同时通过液化烃这一名称将其与其他可燃液体进行有效区分,它在火灾危险性中为甲A类。液化烃之外的可燃性液体的蒸汽压都相对较低,测量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大多国家都通过闪点来判定其火灾危险性,他们的闪点越低表明火灾危险性也越大。我国对可燃性液体的火灾危险性予以统一分类。其中乙、丙类可燃性液体的火灾危险性类别要受到操作温度的影响。这是由于这两类可燃性液体的操作温度比闪点高时,它们的气体挥发量较多,与此相应的火灾危险性也就增加。 2.1.3可燃固体 《石化规》规定要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关标准对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其中依据的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分类原则。 2.2设备 《石化规》中规定对于设备的火灾危险类别要根据他们的处理、存储、输送介质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予以进行。例如把汽油及汽油泵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都规定为甲B类。 3混合物的火灾危险性类别 3.1物质 对于那些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经常见到的而且自身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已经有确切规定的物质,可以在《石化规》中有效查询自身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例如液化丙烯为甲A类,而原油则为甲B类。 3.2混合物 石油化工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有明确火灾危险性类别物质相结合成的混合物,例如甲、乙两类可燃气体等共同组成的混合物,其中各个可燃性气体在混合物中所占的比例在不同的生产工序中是不同的,当前这些混合物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在《石化规》中的相关规定仍未确切标出。 4装置区内部道路 相关参数设置厂内道路与装置内道路是装置区内部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独立装置之间、联合装置之间以及这两者之间的道路为厂内道路,而独立装置与联合装置这两者内部的道路则是装置内道路。 4.1厂内道路 《石化规》中明确规定,应该在不同装置或者联合装置之间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其路面宽度应该≥6m,路面内缘转弯处的半径要≥12m,而路面上净空高度要≥5m,这些规定只有一个层次。在对这一规范进行实际运用的时候,应该按照工程经验,装置或者联合装置的火灾危险性、占地面积、石油化工企业消防车辆的型号、外形尺寸等,在大于等于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厂内道路的参数进行分层。 4.2装置内道路 相关参数设置《石化规》把联合装置视为同一装置,所以应该将联合装置与独立装置进行同等对待,明确规定对于装置内消防道路的设置,其路面宽度应该≥4m,路面上净空高度应该大于等于4.5m,而路面内缘转弯处半径应该≥6m。对于那些占地面积在10000m2到20000m2范围内的设备及建筑物,它们周围的环形道路宽度应该≥6m,它们自身的宽度应该≤120m,彼此之间也应该 15m。 5《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运用及建议 要想有效运用《石化规》必须对这一规范的内容进行确切理解,并与项目特点、风险评估、模拟计算等相结合运用。 5.1混合物 对于那些由已有明确火灾危险性类别的物质共同构成的混合物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的判定,可以先进行相关实验获取有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判定。然而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想在实验中获取相关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当前在混合物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判定上还需要不断探索。对此可以有效参考《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中混合物的物质系数被明确规定的做法,如果获取数据存在一定困难时,可依据混合物中浓度≥5%同时火灾危险性等级最高的成分对混合物的火灾危险性类别进行有效确定。 5.2分层次设置 装置区道路相关参数消防、设备安装、检修主要通过装置区内部道路展开。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的重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在公安部消防部门对其进行救援过程中,发现厂内道路路面应当拓宽,同时要在装置的周围把适当的消防作业场地留出来,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场地就可能会阻碍灭火救援阵地的设置以及大型消防车的工作。所以在运用《石化规》的过程中,如装置区内存在很大火灾危险或者占地面积很大的大型独立装置或者联合装置,应该以消防扑救的难度、以道路分割的设备、建筑物区块占地面积为依据,对装置区道路的相关参数进行分层次设置。例如不能统一把装置区道路宽度规定为6m,而应该设置为 4、6、8、10m等多个等级。 6结语 当前能源安全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石油在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其安全性尤为重要。有效防护石油化工企业的火灾对企业的生产发展与人员的生命安全都有着积极地作用。大家在遵守《石化规》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防火设计质量。 作者:曹俊 单位:江苏天工大成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工艺设计思考 摘要: 在生产与加工石油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很多容易燃烧与爆炸的物品,而这些物品的装载都是通过管线来完成的,所以要经常对管线进行试压。在石油化工工艺的设计中最主要的技术要求就是对管线的试压技术。本文主要是分析管线试压技术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应用以及重要地位。 关键词: 管线;试压实验;石油化工;工艺艺术 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各种工艺管道的安装质量,避免出现有些易燃易爆以及有毒的物质泄漏,造成严重危险的后果。为了保证管线焊缝的质量以及连接处的密闭性,在安装工艺管线工程中必须要对管线进行试压实验。由此可见,管线试压技术在石油化工中是必须要掌握的技术之一。 1管线的总体设计分析 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泵体在工作时能够正常顺利的运行,我们主要使用泵吸入管道设计。这样的设计可以观察偏心大小头的变径情况来预防在变径位置上积聚气体。在通常的设计中,在安装偏心异径管的时候主要采用项平安装,但是有时项平安装并不适合,就需要换成底平安装法,这种情况就出现在异径管和向上弯的弯头发生直连时。而底平安装法相对于项平安装法来说可以省去低点的排液。在安排泵的入口管线式要注意气阻、管线的柔性、设计逆流换热、热应力等因素影响;在石油化工生产中,进泵管线处不能出现气阻情况,可是一般在化工设计时经常会有部分部位出现气阻现象,其中最容易被工作人员忽视的就是进泵管线处的气阻。所以在设计化工工艺是不仅要符合工艺流程图还要注意气阻影响,确保泵的正常顺利运行。在管道设计中要使得泵嘴能够承受一定力度的管道推力,防止出现转轴发现定位偏移的现象。另外冷设备管线的更换以及对于高温管线的热补偿都要特别注意。逆流换热是指冷换设备中的冷水上进下出,这样就可以将水排空,不用担心当换热器没有水时会发生问题。换热器通常被安装在管箱端,这样当换热器因为热胀发生位移时就会影响连接端管嘴的管道,所以为了减少管嘴的受力,需要合理的分配重沸器的管线长度。 2装置管线的试压工艺技术 2.1试压工艺技术的准备工作对于有着复杂错乱,盘根错节的工艺管线的大型石油化工来说,在技术问题上的准备工作对于试压工艺技术的顺利进行是必不可少的。在试压前主要要做的准备工作是要设计出有关试压工艺流程的试压方案,试压方案必须仔细精确,对于试压的各个流程都要有一定的依据,每一个细节都要详细,例如试压工艺使用什么方法、介质、试压的步骤、顺利进行试压所必须的安全措施等。 2.2检查管线的完整性只有通过了管线完整性检验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试压检验,否则是不能够进行后面的工作的。我们要根据石油化工的各个方面对管线的完整性进行检验,例如管线的系统图、简易试压系统图、管面支架图、管面剖面图等方面技术文件,由此可见,对管线的试压工作必须十分严谨。检验管线完整性要经过自我检查、复查与审核三个步骤;第一步自我检查是指施工人员检查自己负责施工的管线,第二步复查是对管线再次进行检查,以防出错。最后一步是在前面两步检查都合格的情况下进行的,有申报单位、质监对管线进行审核。 2.3试压工作的前期物资储备情况为了降低试压工作的危险性,防止发生危险情况,准备充分的必要的物资是非常重要的。空气、氨气等气体介质以及水、洁净水、纯净水等液体介质是管线试压的两大主要介质,普通的试压管线通常使用水来充当介质。在进行试压时要布置好现场,提供足够的物资,维护保养并且检查一切试压设备,另外主要的是要注意各种安全技术方法等。 2.4规范安全技术在进行任何有危险的工作前,让工作人员提前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在进行管线试压时也是需要的。我们要严格检查在试验时使用的液压管段,要确保管段的加固是安全的可靠的。在试压时的压力表必须有两块或者两块以上,并且每块压力表都必须是高于一点五级的精度,有着被测压力的两倍的量程刻度。液压试验进行的最适温度是在5摄氏度以上,并且在水介质中不能有空气。在实验过程中,不得让任何无关人员进入试验地区,工作人员不能任意进行操作,必须听从指令。在结束试压试验后,需要及时将结果记录下来,将试验时的临时盲板拆除。 2.5压力试验管线的压力试验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进行试验时,试验区域五米之内不能让让无关人员进入或靠近,并且要挂上警告标志,工作人员只有在做好各种安全措施之后才能进入进行工作。在试压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任何异常情况,例如设备发生故障、压力下降、油漆脱落等,就需要立刻停止试验,并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检查找出原因。在检查过程中,如果是接头出现原因,就需要将压力调至零,再对接头进行维修,维修完毕再重新试压。如果是其他部位或设备出现问题,也必须按照安全措施来进行维修,然后在试压。在压力试验结束后,将试验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将只能在试验中使用的部件拆除掉,防止有些工作人员不了解,错用了设备或机器。 2.6气体泄漏性试验气体泄漏性试验是指检查试压试验中工艺管道或设备的连结点是否存在泄漏的情况,气体泄漏试验是在达到试验所需要的压力后一段时间时对设备进行检查,对每一个连接点的检查都需要经过几次反复的检查确认,然后再将检查结果记录下来。3结束语管线试压技术对石油化工工艺的设计十分重要,管线试压技术是提高石油化工生产质量安全保证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管线试压技术,从而来提高石油化工的安全生产水平。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企业供配电系统设计 摘要: 石油化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更加注重石油化工企业的建设。在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运行中,供配电系统起着保障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因此,重视对石油化工企业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十分必要。 关键词: 石油化工企业;供配电系统;应急电源;用电负荷 自20世纪70年代起,石油化工企业就已经以大油田为依托开始发展起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90年代的石油化工企业已经在生产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突破,呈现繁荣发展之势。与此同时,石油化工行业的电气系统也发展起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石油化工企业的规模随着用电负荷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供配电系统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因此,在科学技术得到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采用适当的供配电方式,在保证供电能够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变得十分紧迫。 1石油化工企业供配电特点 1.1必须保证用电负荷的稳定性保证用电负荷的稳定性是石油化工企业供配电系统设计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比较重要的用电负荷,不仅要配备一级用电负荷电源和二级用电负荷电源,还要为其加设应急电源,且不允许在应急供电系统中接入其他负荷。此外,不允许应急电源与工作电源并列运行,以免在工作电源发生故障时,应急电源被拖垮。 1.2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石油化工企业供配电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石油化工企业多为连续性生产,即使电力系统中只有几个周波出现异常,也会导致大部分生产装置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停运,严重时,还会引发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②随着石油化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用电负荷和设备装置也不断增加,采取何种方式控制整个电力系统、选择哪些电气设备等都直接影响到供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石油化工企业可以采取合理的防雷措施,利用浪涌保护器对系统中的部分装置和设备进行保护。③在石油化工企业中,易燃易爆品是常见物品,一旦存放不当,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设计供配电系统时,要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采取适当的防火措施。 1.3启动困难石油化工企业供配电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用到一定数量的大型异步电动机。这些大型异步电动机具有启动次数少,但启动花费时间长的特点,严重影响了企业供配电系统的启动和运行效率。 1.4需留有一定的扩容空间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用电负荷扩容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当企业进行改造或增加新的装置时,要相应的进行负荷扩容。因此,在设计石油化工企业的供配电系统时,要留有一定的扩容空间。 1.5拥有自己的热力发电厂石油化工企业基本都有属于自己的专用热力发电厂,从而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多层保障。热力发电厂的规模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需求。此热力发电厂既可以为企业提供备用电源和一定的负荷,用于满足企业的内部用电需求,又可以对外售电。 2供电电源及其运行方式 石油化工企业需要的用电负荷一般都在60MW以上,其供电电源一般采用两个独立的电源,各级母线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方式。在运行时,既可以单独运行,又可以分列运行。双电源单运行时,只开启一个供电电源。当运行的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自动启动,投入使用,通过此种方式为企业持续供电。这种运行方式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容易引发生产混乱。双电源双运行则是两个电源都处于运行状态。应用此种运行方式的优点是当其中某一电源发生故障时,可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的影响,缺点是需要换电倒闸,操作比较复杂。 3供配电系统的设计 3.1分压防护方面均衡分压是指分解雷击后产生的高压,以避免供配电系统因遭受雷电高压而出现故障。此种防护措施主要用于电气施工控制。在设计防护系统时,要注重系统的灵活性,保证供配电的可行性,并以额定电压为参考依据,合理连接供配电设施,使电压的分担既均衡又有效,保证雷击发生时,防护系统可以及时释放雷电产生的瞬间高压,从而保障石油化工企业供配电系统的安全。 3.2雷电防护方面供配电系统的雷电防护是设计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当前,常采取的雷电防护措施是在建筑物上面设置一定的防雷装置。对于石油化工这种特殊性质的企业来说,应将储油罐等易燃易爆品的防护与防雷结合在一起,从而使防护作用最大化。另外,高强度雷击产生的高压会对电路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在设计供配电系统时,还要将短路故障考虑在内。通过运用无窗封闭结构、屏蔽笼原理的屏蔽技术进行电路连接,以此减弱或阻碍电磁波传播,使系统设备在电磁波影响下产生的感应电流变小。 3.3节能方面对于石油化工企业庞大而复杂的供配电系统而言,节电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而从整个供配电系统来看,合理选择电力变压器容量和降低热损耗等是节电的关键。为此,可以应用新型铜芯变压器来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电力线路路段较长、数量较多、损耗大的问题,可以通过缩短线路铺设路径、在负荷集中的地方设立变电所等方式来解决。 3.4电气接地方面对供配电系统进行工作接地处理、对电气设备进行保护接地处理可以有效保障生产的安全,防止工作人员触电。通常,接地技术分为两种,即浮地接地技术和多点接地技术,前者是对电子设备的外壳作接地处理,将雷电击中建筑物或设备时产生的高电压及时、合理地释放出去,进而起到保护作用。 4结束语 鉴于石油化工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保障其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尤为重要。在设计时,应将石油化工企业供配电的特点和各种安全因素、节能因素考虑在内。 作者:潘阳 裴莹莹 单位:洛阳瑞泽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工艺设计探讨 摘要: 本文以管线试压技术为主题,探讨它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应用问题。首先从管线的总体设计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从试压工艺技术准备、管线的完整性检查、前期物资储备、安全技术规范等方面具体说明装置管线的试压工艺技术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管线试压技术;石油化工;工艺设计 1管线的总体设计 在石油化工生产中,主要采用泵吸入管道设计,其目的在于确保整个泵体的安全运行。其中,泵入口管系统十分重要,一旦有变径情况产生,就会带来严重后果,如气体积聚等现象,因此,需要做好偏心异径管的安装工作,一般而言,以项平安装为主,但遇到异径管、向上的弯头等存在直连现象,则需要以底平安装为准,两种安装方式均可省去低点排液。然而泵入口管线的布置还是需要十分小心,因为它会受到气阻的影响、管道柔性的影响、设计逆流换热的影响以及热应力的影响,所以,应该在布置管线时,从整体上进行任务部署,安装中进行对应操作,确保其准确与安全的安装。 2装置管线的试压工艺技术 (1)试压工艺技术准备大型石油装置有复杂的管线系统,需要认真检查与维护,才能更好的确保试压工作的安全进行。首先应该对试压的工艺流程图有一个明晰的了解,然后按照相应的设计原则,做好试压方案。但在整个流程的疏理方面,应该以与试压工艺相关的介质、方法、步骤、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等为要素加以分析,做好准备工作。(2)管线的完整性检查对管线进行检查,必须从完整性、连续性、安全性等方面仔细考虑,然后分工对应性检查,这样,可以保证整个检查的有效性。若未进行此项关于管线的完整性检查工作,则应该禁止进行试压实验,以保证设备与人员的安全。在检查方面,要求态度严谨、认真、有耐心。所谓“胆子要大,心要细”,即需要以石油化工管道系统图、简易试压系统图、剖面图、平面图、支架图等设计图纸、相关技术标准,严格执行,对照每一根管线,仔细检查;另一方面,需要检查人员以规则流程行事,如自查、复查、审核,都需要认真进行。因此,需要以施工班组为单位,先进行以设计图纸为准的管线自查;还应该对管廊上的管线布置;管廊上敷设的不同管道种类如工艺管道、公用工程管道、仪表管道和电缆等进行仔细检查。然后,安排施工技术人员进行管线的复查,(注意,应该对该试压系统的每一根管线的复检);最后,应该对整个检查工作进行总结与评估,并上报给质监部门加以审核。经过这些检查工作后,才可保证试压的安全,所以,需要认真处置。(3)前期物资储备考虑到试压工作的危险系数较高,应该在试压前做好物资储备。从管线试压的气体介质方面看,主要有空气、干燥无油空气、氨气等;从液体介质方面看,主要有洁净水、水、纯水等;因此,试压阶段,往往以水作为一般性的试压介质,还需准备试压临时盲板、压力表、打压机等。另外,应该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试验中的正常运行。 3安全技术规范 管线试压工作在技术上,要求非常严格,以此来降低危险系数。在一般情况下,选择液压试验管时,管段长度以1千米以内为宜,对临时加固措施需进行复检以保证安全,在标识方面,以醒目、清晰为主;对试验用压力表需进行精度调整,以五级以上为准,最好是2块及以上为宜;对于液压试验系统的注水问题,需在5摄氏度以上的适宜温度进行,先排空气,待排尽后,若达不到理想的环境,需做好预防措施,比如防冻措施;试压中,试压压力以符合下式PS大于6.5取6.5为宜;若是强度试验,合格后需稳压30分钟,防止泄漏产生;泄压阀可以水平安装,也可以垂直安装,但安装时应注意阀体气流与水流进出口方向。如泄压阀排水口位置较远,泄水管路过长( 20m),泄水管口径宜比泄压阀规格放大一档,以防止泄流不畅产生背压,保证泄压阀阀前管网压力稳定。对于气体试压中,泄压原理与此相同,安装时需注意泄压气体是否排尽。在试压现场,对整个范围严格控制,可通过设置警戒线,并禁止闲杂人等入内;操作人员的工作应该严格按照指示进行,防止自主操作或随意开关阀门;一旦试验结束,应该将所有的临时盲板进行拆除,做好试压的数据记录。 4判断试压与泄压 判断试压合格的标准,首先是在准备阶段,应该对装置、管线种类、数量以及设计方案等进行检查,对流程进行核准,对方法、步骤、安全技术加以复核;其次,应该对气体、液体试压合格标准加以注意,要求以无泄漏、无压降、焊接接头无瑕疵(阀门填料处、法兰式螺纹接头连接处、过滤器与视镜、放空阀、排气阀等)为合格。在泄压方面,泄压阀通常是根据系统的工作压力能进行自动启闭,一般安装于封闭系统的设备或管路上保护系统安全。当设备或管道内压力超过泄压阀设定压力时,即自动开启泄压,保证设备和管道内介质压力在设定压力之下,保护设备和管道,防止发生意外。泄压方面,应该以气体、液体排尽为合格标准。 5结语 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管道试压是一项不可忽略的环节,应该对其仔细研究,认真分析,确保安全、可靠运行,确保万无一失,以及做好整体的意外事故预防。 作者:李贤 单位:广东省茂名瑞派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企业厂区内道路设计 1厂内道路平面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1厂内道路交通量道路交通量的大小是确定道路的路面宽度的重要依据。特别是石油化工企业的货运道路宽度的确定需要考虑通过该条道路运输货物的总量,采用何种车辆及吨位、装卸车时间、一天内的作业时间,按照合理车速计算出采用几条车道合适,是否需要设置待车场地等。而对于生产装置和罐区四周设置的道路主要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和作业,货物运输车辆一般严禁在此通行,该区域的道路宽度主要考虑消防和检修等使用,宽度可按规范规定大于等于6m。但对大型企业,上下班时间员工大量进出,厂区主干道上会出现人流高峰,另外有许多企业会逐期扩建。这些在确定道路宽度时也应予以考虑。此外,根据《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表1给出了不同类型企业厂内道路的路面宽度。 1.2厂内道路设计车速石油化工厂内车辆行驶速度一般小于城市中的车辆速度,厂内的货物运输车辆通时速常为15~20km/h,而从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两方面考虑,最高行驶速度不应超过25km/h。但对于运输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车辆在厂内行驶速度限制在15km/h以内。 1.3厂内道路最小转弯半径道路最小转弯半径指汽车转弯时汽车的前轮外侧沿圆曲线行走轨迹的半径,即,转弯半径=道路内缘半径+车辆宽度+安全距离。《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中列出厂内道路最小转弯半径见表2。但供消防车辆行驶的道路最小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2m,如需供大型消防车辆行驶,该半径需根据车辆参数具体确定。厂内的运输道路也可按照行驶车辆类型来确定,如果是载重4~8t的单辆汽车,可将内边缘最小转弯半径设为9m;若单辆汽车载重10~15t,或汽车载重4~8t同时带一载重2~3t挂车,则该半径应设为12m;若单辆汽车,载重10~15t,应设为15m;若单辆汽车,载重40~60t,应设为18m。若厂内行驶60t拖挂车,考虑其转弯视距及安全,该半径一般不宜小于20m。 1.4厂内道路边缘与相邻装置及建构筑物的距离车辆排放的尾气可能携带火花,如果与易燃、易爆的化工装置和车间距离太近,可能引燃泄漏出来的易燃易爆气体,造成危险发生,所以厂区道路需要与装置及建构筑物的保持一定的距离。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中规定:石油化工企业厂区内的货物运输道路与甲类生产装置及车间间距不小于15m,与乙类和丙类生产装置及车间间距不小于10m。《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要求,甲类生产装置及车间与厂区非货物运输道路的主要道路不小于10m,一般道路不小于5m;而《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489-2009)规定厂区内道路与非危险性的建构筑间距可按表3执行。 2石化企业厂内道路断面设计 2.1道路纵断面设计石化企业厂内道路纵断面设计时,要与厂区内的竖向设计、生产装置及建构筑物室外标高、工程管线以及铁路设计相协调,选择合适的道路标高以及坡度和坡长。具体说来,断面设计应满足纵向坡度及竖曲线等参数要求;道路坡度应尽量平缓,需考虑机动车行驶安全的需要;道路设计标高应与厂外市政道路标高相协调,保证在厂区出入口处顺利衔接。且道路设计标高还应满足场地排水的需要,避免自流的雨水和污水等与道路的坡向不一致,造成水沟或水管埋深过大。 2.1.1纵向坡度 2.1.1.1最大纵坡道路纵坡的设置需根据厂区场地的竖向及道路附近装置、建构筑物的标高综合确定,避免高差过大。最大纵坡设置要考虑车辆行驶的安全,特别是车辆转弯、下坡安全;寒冷地区还要考虑道路雨雪结冰时的影响,应尽量避免选用允许的最大值。道路纵坡的设置需要根据厂区场地的竖向以及道路附近装置和建构筑物的标高合理确定,避免进出装置和建构筑物的车间引道坡度过大。最大纵坡的设置还要考虑车辆行驶的安全,特别是考虑车辆转弯、下坡安全;同时在寒冷地区也要考虑道路有雨雪结冰时对车辆行驶安全的影响。在应用时应尽量避免选用最大纵向坡度。《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486-2009)中要求值见表4。若受场地条件限制,主干道、次干道、车间引道的最大纵坡可增加2%。但若道路交通比较频繁则不建议增加。另外,道路坡度确定还应考虑到车辆的爬坡能力,因当车辆满负荷上坡时,发动机内油料燃烧不完全,或冒出大量黑烟,损伤车辆,污染环境。 2.1.1.2最小纵坡最小纵坡要能满足道路排水要求,使路面不积水,一般最小取0.3%。但对于有些场地十分平整,道路纵坡达不到该值,也可采用更小坡度或零坡度,而道路两侧设置的雨水管、沟需要考虑合适坡度,顺利排除道路上的雨水。 2.1.2坡长限制厂内道路的最大纵坡度一般应≤8%,坡长限制在200m以内。 2.1.3竖曲线设置于纵坡变坡处相邻两坡度代数差大于2%处,其长度应≥15m,半径应≥100m。 2.1.4竖向标高的确定通常按照厂区出入口的标高与厂外公路的标高、坡度以及平整场地的标高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按照厂区内路面设计标高高于厂外道路路面标高为原则,如果厂区内的路面标高低于厂外道路标高,可采用在厂区大门处增设雨水篦子板,避免厂外道路上的雨水倒灌至厂区内部。 2.2厂内道路横断面设计厂区内道路横断面有城市型和公路型两种。城市型道路需设路缘石、雨水口,通过雨水管或雨水沟排水,横向坡度一般为1.5%~2%。这类横断面一般设在行人较多的地方和对整洁美观要求较高的生产区或办公场所。公路型横断面没有路缘石,采用道路两侧的明沟排水,横向坡度一般采用1%~2%。雨水量较大地区经常采用,通常设在人员较少的装置区,会加设透水盖板或在路边设置栏杆。而在厂区边缘和靠近山体地段的道路可不设盖板。 3石油化工企业厂内道路交叉口设计 厂内道路交叉口主要有道路道路和道路铁路交叉两种。 3.1道路道路交叉口的设计厂区内的道路道路交叉一般采用正交形式,如需要斜交交叉角宜大于45°。且主要道路交叉口处应考虑停车视距,距离不宜小于20m,视距范围内不能设妨碍视线的建构筑物、树木等。道路交叉口的纵坡一般小于2%,而且应保持主道路在交叉处坡度不变。 3.2道路铁路交叉口的设计厂区内道路铁路应尽量避免交叉过多。如有两处交叉,间距不宜小于一列火车的长度或厂区内最长列车长度,避免在紧急情况时列车挡住道路,救援车辆无法进出。道路铁路交叉一般采用正交。当采用斜交时,交叉角不宜小于45°。并且应该保持交叉点处铁轨顶面与道路路面的标高一致。 4结论 本文探讨了石油化工企业厂区内道路设计的一些重要问题。总之,石油化工企业厂内道路应根据工艺需求及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布置,并结合厂区周边的市政路网情况合理确定人员及货物进出口位置,同时考虑厂区的竖向,进行综合分析使道路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最大方便企业使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作者:逄永健 吕学昌 刘园园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 中海油山东化学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医所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公用工程软管站的设计 1软管站的设置位置 每一组软管站覆盖的范围为半径15m的圆,考虑到设备及其他障碍物的影响,圆与圆应重叠2m左右,根据覆盖区域来确定软管站的位置和数量(1)对多层厂房和框架,每层上应设置公用工程软管站;(2)在容器类的操作平台上应考虑设置公用工程软管站的必要性;(3)在工业炉区:箱式炉:在地面上和主操作平台的每一端以及对流段联箱附近;立式炉:在地面上和主操作平台上;(4)换热器区和泵区附近;(5)专用装车站附近;(6)锅炉区,设在地面炉前炉后、汽包附近及操作层燃烧器附近;上述的地方易发生火灾,受到污染,其中常含有固体颗粒、粘稠或泥浆特性等介质且有可燃及腐蚀性介质。 2软管站的管道设计 由于地面上的软管站经常用于泵或地面冲洗,其周围净空应保证不小于1200mm,管桥两侧的软管站宜设在柱子中心线外侧500mm处。软管站管道上的阀门安装高度离地面不宜大于1200mm。设置在构架上的软管站,管子通常设置在立柱旁,便于固定和操作,可根据需要及所覆盖的半径,软管站可设置在每层楼面上。设置在塔和立式容器平台上软管站,从操作方面考虑,软管站与软管架之间的距离最少应为600mm,而软管站与人孔或其他管道之间的空间不宜小于1000mm,软管接管不要妨碍人孔盖的开启及回旋。软管站管道上的阀门应安装在扶手栏杆的外侧,且离支架距离最小,这样在平台上操作时将不受软管站限制。塔的软管站管线一般只需设置两根管线沿塔而上,根据需要设置软管接头,并在接头前设置切断阀[3],管道的走向应充分考虑塔上管道支吊架的安装。锅炉区软管站设在地面炉前炉后、汽包附近及操作层燃烧器附近,若操作平台间距不大,可在平台各端交叉设置。换热器和泵附近的软管站应设在地面上并靠近柱子的地方。罐区软管站设置在罐区围堰外、罐区与泵之间的地面上和围堰周围靠墙附近的地面上。大型罐区,当围堰内公用工程使用点超出围堰外软管站覆盖范围时,也可在罐区围堰内罐与罐之间设置软管站[4]。 3软管站管道的防冻设计 3.1汽水疏水伴热方式地面上的软管站管道低于其总管时,蒸汽管道末端易形成凝液,水管道终端易结冰,应将蒸汽管中的凝液经疏水回凝结水总管,并将凝结水管沿水管道一同敷设。 3.2汽水混合方式在寒冷的冬天或炎热的夏天,单独用新鲜水或蒸汽冲洗地面都达不到较好的效果时,应根据装置的特点和地面的实际情况,在取得用户同意的前提下,将地面软管站中水管道和蒸汽管道连接在一起,使操作方便快捷。 4软管站的支吊架设计 在选用管道支吊架时,应考虑到软管站的管道直径小,容易受外载因素的影响,应按照支承点所承受的荷载大小和方向、管道的位移情况、工作温度、保温情况、管道的材质来选用安装合适的支吊架。(1)对于塔、容器或构筑物上的软管站管道支架可生根于平台栏杆上。(2)地面上的软管站一般设在立柱旁,利用立柱可生根支吊架来支撑管道,如果软管站设在无立柱的建筑物等处,则需设独立的管立柱。此时,水平布置的蒸汽管道上需设置管托,根据对管道热位移的考虑,确定是否设成导向支架,阀门附近需用U型管卡固定。(3)蒸汽管道等需要保温的管道,由于管子的自重和冷热伸缩,会使管道移动,为防止损坏保温层,应使用管托。对于高塔、立式容器或多层构筑物等从底部一直敷设到顶部的管路,应考虑在管道上两固定支架间设置一个补偿环圈。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装置中软管站对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根据装置需要布置软管站的管道,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装置的工效性,提高安全保障,产生优化的经济效益。 作者:王一帆单位:洛阳石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工艺室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装置压力容器设计 一、石油化工装置压力容器设计方法分析 我国各行业领域的生产都离不开石油化工装置压力容器,国家也对其设计标准颁布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设计工作,促进石油化工行业的进步。就我国当前的设计现状来看,虽然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两种石油化工压力容器设计方法,即为:以应力分析为标准的设计方法和以行业标准规范为依据的设计方法。不同的设计方法具有各自的弊端和优势,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状况和用途,在设计原则的约束和限制下,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考虑,使设计方法达到最优化。 在生产设计压力容器时,人们应用最多的一种设计方法为常规设计法,弹性失效准则是该方法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的主要思想,该方法要求设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深的资质,实际操作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能力较高,需要对生产材料性能进行研究和计算,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方便、可行性高。而以应力分析为标准的设计方法要求应用一致性的许用应力,对各项承受应力进行统一和限制,提高设计安全系数,完善压力容器在应力设计方面的缺陷。 虽然以行业标准规范为依据的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产品的功能,但如果遇到因为温度不同而承受应力,且还出现容器局部受到较大应力的情况时,局部较大的应力接近极限值,然而容器其余部位在承受应力方面还保留一定的弹性,压力容器依然能够正常的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应用以应力分析为标准的设计方法,充分发挥现代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和软件在设计领域的优势,使压力容器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但要注意这种设计方法流程比较复杂,包括多项内容,但其优点在于具有极高的安全、可靠性。 传统设计方法对弹性失效理论的运用不够完善,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在现代化生产的过程中,石油化工装置压力容器的各项参数的设置标准越来越高,这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需求,为了更好的迎合这种发展趋势,要对承受应力进行科学、系统的计算,优化设计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运用计算机技术和试验检测技术,提高容器结构的设计合理性,保障压力容器能够安全、稳定的高效运行。承受应力的重要程度分析、类别分析是压力容器的设计方法的关键,要全面的考虑容器因应力而发生的变化,进一步调整压力容器产品能的参数设计,降低设计成本,利用计算机设计软件,保障设计的科学性。 二、结语 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而压力容器的稳定、高效运行又是保障化工装置正常工作的基础,因此为了提高石油化工生产效益,必须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压力容器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应严格遵循国家行业标准,在多种设计方案和途径中选出最佳的一种,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设计水平,落实压力容器设计原则,保障压力容器性能。 作者:朱魁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辽河热采机械制造分公司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化验室通风系统设计 1变风量通风系统 通常化验室内的通风设备包括:通风柜(落地)、万向排风罩、原子吸收罩、气瓶柜、试剂柜等。通风柜作为化验室内最重要的一级防护设备,通常要求维持通风柜面风速恒定为0.5m/s,过高或者过低的面风速,均会发生污染气体泄漏的危险。对于万向排风罩、原子吸收罩、气瓶柜、试剂柜等局部排风设施,应能够持续高效地控制,安全迅速地将气体排出。变风量通风系统就是为了能够达到这些设计要求,并保证整个化验室内的空气质量,做到化验区域相对于区域之外为负压,以免对周围的办公休息区造成污染。在充分满足室内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大幅降低系统运行能耗,包括空调及排风机的能耗。与定风量系统相比,变风量系统加大了单台排风机携带的通风柜或其他通风设备的数量,为实现风量、压力控制,除配备常规设备外,还需要增加一些通风及控制设备,如变风量风阀、定风量风阀、压差变送器、风速控制器等。中心化验室变风量通风系统的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1.1通风柜的控制化验室内每台通风柜的排风支管上安装与压力无关的变风量风阀,通过通风柜调节门旁边的风速控制器控制风阀来调节通风柜的排风量,使通风柜在有人操作时的面风速维持在0.5m/s左右,当无人操作时能够降低到0.3m/s(用于特殊控制需要,一般化验室较少设置此功能);在通风柜关闭时,保证通风柜的最小排风量。 1.2万向排风罩等固定通风设施的控制化验室内万向排风罩、吸气罩、试剂柜等的排风汇总管上安装与压力无关的定风量风阀,保证在通风柜风量发生变化时,这些排风设施的排风量保持不变。一般万向排风罩的排风量按150m3/h计算,试剂柜的通风柜按75m3/h计算,吸气罩则根据罩口尺寸和罩口吸口风速具体计算,化验室内操作的对象大部分为有毒或有危险的有害物,罩口风速按规定不小于0.5m/s。 1.3室内换气次数的控制为保证化验室内排风效果和维持室内温湿度要求,SH/T3103-2009《石油化工中心化验室设计规范》规定,对于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分析房间换气次数不应小于7次/h。若化验室内通风柜和万向排风罩等其他通风设施最小排风量不能满足化验室的最小换气次数时,需在化验室内增加室内排风口,并在此排风口的排风支管上安装与压力无关的变风量阀门,用于保证化验室的最低换气次数要求。 1.4室内压力检测控制为避免化验室气流渗出实验室,造成交叉污染,应控制化验室内气压使其相对于走廊和办公休息区域为负压。在化验室内设计送风管,并在送风管上安装与压力无关的变风量风阀,送风管上的变风量风阀与排风管上的变风量风阀联锁控制,使得化验室内的送风量与排风量的差值保持恒定,保持化验室负压,空气从走廊流入化验室,避免有害物的散出。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使通风柜能以最小的排风和补风风量操作,节省能源。 2送风、排风系统设计化验室通风系统如图2所示。 2.1风管系统设计现在化验室建筑面积越来越大,房间越来越多,合理的送排风系统设计就尤为重要。在定风量系统设计时,每台风机连接4台左右的通风柜或气体通风设施,这在变风量系统设计时已经不太适用,会造成资金和能源的浪费。变风量系统根据建筑物的类型一般可以按横向或竖向分区,横向分区即按每层来设计一个或几个送、排风系统,每层的排风机和新风机集中布置,排风机和新风机均设置在各自独立的风机房内;竖向分区是把一个或几个建筑跨度内的各个楼层的房间划分成一个排风系统,通过汇总立管引至屋面,所有的排风机在屋顶或顶层机房内统一布置,但是送风系统仍按横向划分。横向分区的优点是没有竖向立管,减少了风管穿越楼板和屋面的次数,但由于变风量系统风量大,计算出的风管管径也会相应较大,横向分区系统难免会出现排风管和送风管交叉现象,这样就要求建筑物的层高很高,以满足房间上部区域风管的布置需要,一般采用变风量通风设计的化验室最低建筑层高取4.8m;另一方面,有些化验室屋顶在建筑设计时设计为坡屋顶,这样就无法在屋顶设置风机,只能按照横向来分区设计。竖向分区避免了排风管和送风管在室内交叉的情况,但是现在的化验室建筑面积普遍较大,在进行防火设计时,通常会把每一层设计为一个防火分区或几个防火分区,这样在每层的排风支管上就必须要增加防火阀,以满足建筑防火规范的要求;此外排风立管还会占用化验室内的空间,在有些实验设备较多面积紧张的化验室内,可能会造成拥挤的感觉。图2所示就是竖向分区实例。在设计中,不管是横向分区还是竖向分区,都必须按照设计规范来进行划分:(1)同一类型的房间宜划分在同一系统。(2)排出气体性质相同的房间或通风设备应设计成一个系统。(3)对于有极度、高度危害物质或极难闻气体物质必须单独设计成一个系统,不应和其他通风系统合用。 2.2系统控制设计要真正实现化验室理想的气流组织,排风量、送风量以及房间的压差控制尤为关键。在定风量系统和有些传统的变风量系统的设计中,一般在通风柜连接的管道上设置蝶阀,依靠手动或自动开大或减少风阀来调节系统风量,这样不仅会造成风量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还会导致通风柜面风速不稳定,这对化验室的安全非常不利。有些传统的变风量系统即使是已经采用风速控制系统,也只是在通风柜面风速改变之后才会进行调节,控制缓慢且频繁。所以,不管是采用定风量系统还是变风量系统,室内的压差都不稳定,气流组织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变风量系统设计时就需要采用合理的风量控制阀和室内压差控制系统来解决系统管网风量变化和室内压差变化这一类问题。风量控制阀包括变风量控制阀和定风量控制阀,它们的特点是:(1)压力无关性。在通风柜运行过程中对通风柜面风速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通风系统管网压力,由于其他通风柜或通风设备的开闭,或管网其他方面变化会导致通风柜管路压力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会经常发生的。风量控制阀能根据管网压力变化自动调整,这个过程是伴随管网压力变化同时发生的,实现了快速稳定的风量控制。(2)反应速度快。系统的响应时间短,达到要求的风量值所用时间一般在1s以内,在通风柜调节门到位后的1s以内即可达到指令值,同时化验室送风和总的排风控制系统也快速响应以维持正确的房间压力。(3)风量控制精度高。风量控制精度在±5%以内,在通风柜调节门变化时,通风柜的面风速可保持在(0.5±0.1)m/s。(4)风量可调节比高。最大风量和最小风量比例为20∶1,高的调节比使系统可利用的参差系数大,适用于通风柜数量多的大通风系统。当化验室房间较多,通风柜数量也相应较多时,风量控制阀的调节比高,就可以降低通风柜最低运行风量,有效降低通风柜的运行能耗。大的排风系统还可减少风机的数量,减少风管的数量,减少风管占用建筑物内的空间。控制系统其他的部件包括风速传感器、管道压力传感器、房间压差变送器、中央控制器等,加上风量控制阀,它们一同构成了整个变风量系统的控制神经。具体控制系统的安装方式为:每台通风柜排风支管上安装1台变风量控制阀,它会依据通风柜上的监视器反馈数据来调节门开启的大小和运行状态,以此来控制通风柜的排风量;风速传感器会一直检测通风柜的面风速,以使其保持在0.5m/s左右。在化验室其他通风设备(万向排风罩、原子吸气罩、气瓶柜、试剂柜等)的排风汇总管上安装1台定风量风阀,保证这些通风设备在系统运行中保持排风量始终不变。在新风送风支管上安装1台变风量风阀,并且与排风管上的变风量风阀联锁,根据室内的排风量控制化验室的送风量,以保持室内压力恒定。化验室内安装房间压差变送器,与系统联锁,检查室内压力,同样用于保证室内的压力恒定。最后所有的控制信号均传送给中央控制器,当发现风量变化时,中央控制器会给机房内的排风机或新风机发出信号,调整其排风机的排风量或新风机的送风量。 3其他方面 由于化验室的特殊性,在设计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会排出含有浓度较高的爆炸危险性物质的通风柜,应采用防爆风机。化验室中一般需要设置防爆风机的房间有:样品分析室、液化气分析室、试剂储存室、焦炭硫磺分析室、样品留样间、辛烷值机室、药品库等。(2)当排出的气体含有极度、高度危害物质或者极难闻气体物质且浓度超过规定允许排放标准时,应采取净化处理措施,排放口高度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化验室排放的废气主要有无机酸废气和有机废气,由于化验室场地有限,不方便采用大型净化装置,而且化验室的废气量相对较小,通常都是稀释后直接排放,若必须使用净化装置时,也只使用小型的废气净化装置。处理无机酸废气时可采用酸气吸附剂,处理有机废气时可采用活性炭吸附剂。(3)化验室一般都必须采用防腐蚀的通风设备,风管应采用无机玻璃钢管或其他塑料等防腐蚀管;风量控制阀、万向排风罩等也必须有相应的防腐蚀措施。(4)现在的变风量系统均设计为全新风系统,排风机和新风机均采用变频控制,在满足化验室内通风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系统送风量,从而节约化验室空调能耗。另一方面,在一些南方潮湿地区还需要控制好新风机的机械露点,防止出现化验室内湿度过大的现象。 作者:杨辉史永果单位:洛阳瑞泽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管道设计水平 1.加强管道布置 在石油化工管道设计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管道布置;管道布置时,不仅要满足管道系统施工、操作、检修以及自身要求,而且还必须结合工艺、生产、设备布置要求进行。所以管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管道布置问题,具体应考虑以下几点:(1)管廊附加余量;在对管廊设计过程中,普遍的做法是管廊设计余量留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不过,当装置运行几年时间后,如果还以普遍的设计余量为主是根本不够的,所以应保持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管廊设计余量。(2)安全阀的管道布置;在连接安全阀出口和泄压总管过程中,应避免总管内的的凝液逆流进支管,所以实际连接时要从上部朝着正确的流向以45°角斜插入总管,在避免凝液逆流入支管的同时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安全阀的背压。倘若安全阀的定压在7.0MPa以上,那么这时就应根据45°角顺着流向插入总管;倘若安全阀出口位置要低于泄压总管,那么应避免袋形管段积液情况。(3)夹套管;要求内管直管段对接焊缝的距离大小应保持在200mm以内,首选无缝对焊管件,弯头不得超过1.0DN。在准备对外管装配前,应做好内管焊缝的无损检测和压力试验,当检测与施压都达到标准要求后,才能真正进行外管的装配。同时,在设计夹套管过程中,应针对内管材质选择相应的支承块,这样就不会因为材质的不同而导致内外管出现涨缩差异。 2.管架设计 管架设计在石油化工管道设计中也属于重点部分,其与管道设计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旦管架设计中存在缺陷,将会出现断裂对所用设备造成损坏,更有甚者导致管道运行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设计管架过程中应考虑好以下问题:(1)沿塔铺设的管线;在沿塔铺设的管线中一般只会安装一个非刚性的承重支架。该支架顶和塔顶封头焊缝线间的距离是150mm。如果单个承重支架的荷重要比承重量高,那么应设置弹簧吊架承重支架,与导向支架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要求最底部的导向支架与水平管间的距离应大于其高度的三分之一。(2)适当减少弹簧架;弹簧架属于管架中的一类,相较于其他管架,弹簧架的价格昂贵,安装十分繁琐,更为严重的不足是长期使用后会出现弹簧失效情况。弹簧架安装过程中,通常通过定位销将其固定,这个时候只具备刚性支吊架功能。在水压测试弹簧支吊架后,进行蒸汽吹扫,并将定位销拆除。 3.材料选择 选择优质匹配的材料对管道装置的正常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也有利于日后的维修及技术改造。实际应考虑好以下几点:(1)不得将管道的设计温度当做明确管道隔热性能的参考依据,管道是否具备较好的隔热性能,完全在于实际操作环境与环境温度差、生产工艺对介质的要求。(2)通过法兰来连接的管道,管道至少有一端要安装活套法兰。倘若实际未安装活套法兰,那么就会导致实际作业时螺栓孔难以对正的情况。(3)在选择输送具有较大可燃性、爆炸性介质以及起到隔热保护作用的管道材料时,如果以软密封球阀为主,那么使用防静电、防火结构球阀最为理想,保证阀杆长度相当。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石油化工管道设计高水平是保障石油化工管道正常有序运行的关键。本文虽对石油化工管道设计事项予以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但对管道设计造成影响的因素还有很多,所以设计人员设计过程中应善于总结、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设计水平,及时处理存在的设计问题,唯有如此,才会有效抵制安全隐患的发生。 作者:邓晨旭马勇单位:北京华福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装置管道设计分析 1石油化工装置低压大口径管道的设计原则 1.1支管连接的设计原则整体补强法及三通是大口径管道支管连接中常用的连接形式。整体补强法中,主要的施工方法是使主管的局部厚度增加,而具体的厚度增加值则要通过应力分析来进行确定,同时要参照相关的标准厚度要求;如果是采用三通与主管直接焊接,主要采用的是相邻支管引出的方式。除了与阀门相连接时要有法兰,其他连接方式中,首选焊接连接的连接方式,该种连接方式能够有效的减少维修工作中的工作量。 1.2大口径管道设计的安全可靠性原则在石油化工装置低压大口径管道设计的各项原则中,最主要的设计原则就是要遵从安全可靠性原则,这就需要在开始大口径管道的设计之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影响大口径管道安全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做好统筹规划工作,要根据管道所要运输的石油化工产品的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及安全防护措施。对于需要运输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等气体的管道,为了提高管道的柔性,一般采用自然补偿的补偿方式,不建议采用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的补偿方式。石油化工系统的大口径管道,不仅具有管道特性还具有压力容器的相关性能,这会使得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局部地区会形成应力集。这就要求在管道应力分析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器件的参数性能及施工工况等各种因素,如阀门制造中的要求、管道设计中力矩的要求等。为了将管道的应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应该对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进行有效的分析。另外,在考虑大口径管道的安全可靠性时,还应该考虑到风载荷的影响。 1.3大口径管道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原则大口径管道设计中,其经济合理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保证管道的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要尽量降低管道的成本,尽量减少管道的组件数量,降低管道的长度。为了减少管道切割及焊接的工作量,在管道的采购过程中,应该与供货商进行良好的协商,使生产出来的管道长度与工程的要求相符。 2石油化工装置低压大口径管道的维护要点 为了保证大口径管道的使用安全,对其进行有效的维护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管道的磨损情况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对孔板的流速进行合理的控制。石油化工产品通常对管道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这就要求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大口径管道的腐蚀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的予以维修或更换。对于出现泄露的管道,应该在查明其泄露原因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处理。在管道的设计施工阶段,对管道的布置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但是在其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管道的布置发生改变。因此,在管道的维护阶段,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对管道的布置情况予以固定,同时对于对管道布置有较大影响的干扰,应该想办法予以消除。在进行地下大口径管道的铺设时,应该对铺设区域的车辆荷载进行分析,防止因车辆的重载对管道造成破坏。在管道的使用过程中,应该选用合理的污垢处理措施,对管道中的污垢予以清理,保证管道的正常运行。石油化工管道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爆炸,这就需求对安全阀、压力表等运行情况予以严密的检测,如果出现数据异常,应该立即进行处理。另外,如果安全阀、压力表等设备自身出现故障,应该立即予以更换,保证大口径管道的使用安全。 3结语 石油化工产品在进行运输时,主要的运输介质就是管道,但是石油化工产品的化学性质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在进行石油化工装置低压大口径管道的设计时,依据工程施工的整体要求,遵守相关的设计原则进行合理的设计。本文对其设计原则及维护要点进行了简单分析,对于大口径管道的设计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作者:孙晓琳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装置管道设计的思考 1石油化工泵装置的管线布设方法 1.1泵入口位置异径偏心管的应用对于石油化工泵来讲,科学的管道设计是确保其正常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如果石油泵的入口管体系发生改变,则变径管能够在变径位置将气体汇集起来,防止发生由于安装不合适而引发的汽蚀问题。在泵的入口水平端,需要选取异径的偏心管进行施工,在装设异径偏心管期间,一般选用顶平安装操作,同时加装低点排液装置。 1.2石油泵入口端直管的布设在液体流入石油泵内后,加入存在涡流、偏流情况,很容易损坏液体的流动平衡,变更石油泵的养成,并且造成气阻问题,进而降低泵的工作质量及效率,减少泵的使用时间。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管道规划期间,需要在石油泵的入口位置加装一段直管阶段,进而缩减其对泵的作用。如果泵的类别不同,则其前方的直管段也存在差别。例如:如果泵的类别为侧向吸入形式,那么吸入口前方的直管长度需要超过管道直径的3倍以上;如果泵的类别为双吸离心泵,为了防止发生汽蚀问题,则应保证双吸泵的入口成对称状态。基于泵轴同吸入管道平行的基础上,需要保证直管段长度超过7倍的管道直径。当石油泵的轴同吸入管线成垂直状态,则阀门、弯头等均可被视为直管段。 2石油化工冷换装置的管线布设方法 针对石油化工装置的其他工艺来讲,冷换装置的管线铺设技术相对较为简单。在布设换热设备的管道期间,需要严格遵照PID的内容,并且对管线的经济性急柔性予以深入思考。优先考虑合金材质管道及直径较大的管道,尽可能缩减管道的长度,减少管道的弯头。重点对冷却设备的检修操作、热应力、操作空间等予以关注。 2.1设备的操作及检修空间对于管壳形式的换热设备来讲,不管是否采用集中布设的方法,亦或是选用单独布设技术,都需要保证管道的布设同管箱位置的管束空间不发生矛盾,并且也不会对管壳及箱头的侧面拆卸空间造成阻碍。在布设换热设备的管道期间,需要确保管道操作及维修方便,同时不阻碍通行及检修。将装有调节阀门或者阀门组的管道放置在接近换热设备的操作途径上,同时尽可能保证调节的阀门同机械设备成平行状态。在换热设备四周加装温度计,将阀门等构件安放到距离通道较近的位置,从而为后续观察及操作提供方便,保证换热设备同法兰、筒体之间的距离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2.2管道的热应力一般情况下,换热设备在设置固定点时应将其位置加设在管箱的顶部位置,同封口处管嘴项链的管道需要细致考量换热设备由于温度作用而发生膨胀的情况。在设计冷却设备的管线期间,不可以让管嘴承载过大的合力及作用。如果管道类别为高温管道时,则管线的形状需要具备良好的热补偿性能。利用加设导向支架及固定支架的方法分散管嘴的作用力,从而保证管道顺利工作。 3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石油化工装置来讲,管道的设计技术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内容,不但需要设计从业者自身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及综合素养,掌握相关的技术规范,同时还需要设计从业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理念,更新自身的设计思路。 作者:孙晓琳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化工设计论文:石油化工装置防火设计研究 1现阶段石化装置防火设计方案思路 现阶段新建石油化工工程的防火设计应严格遵守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防火规范),防火设计思路严格执行了防火规范的总体思路:“预防—隔离—控制—扑救—避难”,这一思路贯穿了防火规范的前后。预防是指解决可燃物的跑、冒、滴、漏,隔离是要防止泄漏的可燃物与明火接触(一般采取设置水幕、蒸汽幕、建筑物内通风等措施),制是指防止火灾蔓延(一般采取设防火间距、耐火涂层、喷淋冷却等措施),扑救是指对火灾进行扑救的消防能力,避难指现场人员能迅速离开火灾现场。由此可以看出防火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工程设计中,不仅要重视防火间距、总体布局,还要重视消防设施的配备。 2基于风险评估的防火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防火规范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性,是成熟的经验总结。对于某项目的工程设计,符合了防火规范的要求,并不一定表明该项工程设计的防火设计是完善的。因为工程项目设计中涉及到许多特性问题及防火规范未包括的新技术问题,这就在客观上说明制定针对性的防火设计方案的必要性。防火规范对其应用范围作了说明,规定“新建石油化工工程的防火设计应严格遵守本规范。……就地扩建或改建的石油化工工程的防火设计应首先按本规范执行,当执行本规范某些条款确有困难时,在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后,可适当放宽要求,但应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并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认可。”即对于就地改扩建工程由于已有部分不符合现有规范的要求,建设单位可以在主管部门认可的前提下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程度再确定采取的防火设计内容。这一说明可以理解为对基于风险评估的防火设计在法规层面的认可。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编制组为了解着火油罐火焰辐射热对邻近罐的影响,运用挪威船级社的安全计算软件,对浮顶罐20m防火间距作出安全评价。虽然仅仅是对油罐火灾后果进行的计算分析,但也是对风险评估技术在工程设计中一种有益的应用。风险评估的核心是判断风险是否可以接受,风险标准是用来对风险的重要性加以判断的准则,是基于风险的防火设计的基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已提出了可接受风险准则,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也分别制定了其内部的可接受风险准则。近年来随着定量风险分析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国内多数液化天然气工程均已进行过定量风险分析。这些工作都对项目的安全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3基于风险评估的防火设计方案的应用举例 基于风险评估的防火设计的应用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3.1对高风险设备、设施的关注高风险设备、设施是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出来的风险排序较高的设备,如热油泵、高大框架等。这一部分的设备设施应该在防火设计时重点关注。现有的防火规范在确定防火间距时,考虑的主要原则和依据有:重点保护对象(人员集中场所)、可燃物质类别、火灾影响距离和可燃气体扩散范围、点火源/释放源的分类等因素,均简单地从火灾后果的角度提出应对措施,而不是设备风险。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分为定性、定量两类。其中较为简便、有效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事件树分析、风险矩阵、保护层分析等。当然也可以通过建立简单的风险分析数学模型判断高风险设备,如文献就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来确定关键设备。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目前承担一个以火灾事故概率统计分析及辐射热火灾模拟计算为基础的关于火灾探测技术及灭火系统的研究课题,就是一种针对高风险设备、设施实施的防火设计方案研究。 3.2对高风险事故的关注防火规范的设置仅考虑局部设备着火的影响,不考虑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影响,仅着眼于有限的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高频率、小规模、低损失的火灾事故,而不考虑“低频率、大规模、高损失的特殊事故”。从事故的发生发展角度看,是存在一系列可以传播危险的事故序列,从失事点到事故后果之间有着复杂的中间原因、后果。同样,导致这一事故序列风险较高的原因也很复杂。显然对一些“中等频率、大规模、高损失的事故”也应该采取防范措施并密切关注。对高风险设施进行风险评估时采取的分析方法同样也适用于事故序列分析,另外也可采取一些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如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领结图分析等。 3.3对已有消防设施的评估对已有消防设施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对消防设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两方面的分析。以设施可靠性为中心的评价,主要考虑各子系统的可靠性。应用事件树、事故树等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对各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找出对系统可靠性影响较大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来提高消防系统的可靠性。针对消防设施有效性的评价一般采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分析。(1)事故后果模拟分析事故后果模拟分析软件主要针对设置的灾害后果条件计算其影响范围,常用的软件有DNV-PHAST,Shell-FRED等。文献[8]介绍了利用PHAST软件模拟火灾后果分析平面布置。本研究以Shell-FRED为例介绍其在消防设施有效性评价方面的应用。ShellFRED是壳牌公司开发的一套用于对危险品泄漏后果建模的软件系统。通过对火灾(池火灾、罐顶火、壕沟火、喷射火)事故后果的模拟,可以计算出距离事故点某一场所受到事故的影响结果。影响结果包括对人员的影响和对设备的影响。对人员影响的计算结果包括:①正常着装并佩戴安全帽的人员在指定位置能够暴露的最长时间(s);②指定位置人员接收的热量;③热量对指定位置人员造成的生理影响。这3个数据可以评判消火栓、消防炮等消防设施设置位置的合理性,也可以用来判断指定位置的消防队员能否完成规定的灭火作业步骤,可以优化灭火作业步骤。对设备的影响计算结果除了常规的热辐射计算外,还会得到钢制设备长时间暴露在火灾环境后可能达到的表面温度,表面温度本身就可能成为二次火灾事故的点火源,也可能烫伤人员及灭火设施(如消防水管)。(2)事故过程数值仿真软件分析数值仿真软件分析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根据使用者定义的条件通过对区域内的流场分析计算获得接近真实场景的计算结果。该类软件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各行业。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火灾环境数值仿真的软件主要有:ANSYS(通用大型的有限元分析软件,能对应力场、温度场、流体场、进行有限元分析)、FLACS(燃烧速度仿真模拟)、KFX(KameleonFireEx,ComputIT公司所开发)等。与其他软件比起来KFX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完成消防系统的设计(喷头的布局、类型及方案的选择)、消防系统的验证,效果的模拟。用KFX可以模拟喷水对火灾发展的作用以及火焰和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模拟所有类型的消防系统,例如喷淋系统、自动喷水系统、水幕、水雾系统等。模拟复杂空间、封闭空间内的火灾,考虑外部风场和自然通风或人工通风系统对火灾的影响。模拟设备及承重结构在含有和不含有消防水系统时的热载荷情况,包括动力学响应、变形和结构的整体塌陷。 4小结 基于风险评估的防火设计开展的前提是必须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在此前提下通过风险评估技术,利用最低合理可行原则为较高风险提出措施,使得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相互统一。消防系统可靠性分析及火灾事故过程数值模拟是最能有效提高防火设计效果的手段,但存在基础数据缺失、计算过程复杂等方面的缺陷,还需要大量的数据统计与经验积累。 作者:张斌单位: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我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进展 [摘 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践教学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文章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通过运用文献资料、词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内过去13年来实践教学研究的热点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该领域研究发展演化的历程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GIS;实践教学;词频分析 1 引 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GIS)实践教学研究相关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发现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同时发现了该专业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文献数据全部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该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截至2014年,收录国内学术期刊8054种,文献总量4300万篇,且数据可实现每日更新。[1]检索出版年度2002―2014年;检索条件:主题=“GIS”and “创新能力”and“实践教学”;匹配模式“精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26篇,剔除书评、征稿启事、会议通知、无关键词、无作者等文献,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献208篇。 除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等常规研究方法之外,本文重点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由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p图论等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目前在教育领域应用比较广泛。 3 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地理信息科学教学研究的时间分布特征 研究成果的发文量和学术共同体规模的时间序列分布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从2002年至2014年,该领域教学研究共发文192篇,作者301人次。 图1显示,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领域的成果数量和学术共同体规模从总体上呈现波动起伏中的增长态势。从其走势来看,2002―2014年这13年间的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2002―2005年为起步阶段;2006―2009年为缓慢增长阶段;2010―2014年为快速增长阶段。3个阶段的发文量分别为14篇、47篇和131篇,各占本数据集文献总量的7.29%、24.48%和68.23%;作者人数分别为26人、117人和334人,占本研究领域作者总人次的5.45%、24.53%和70.02%。由此可以看出,2010―2014年是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各级部门对高校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视和社会对地理信息学科人才的需求。2007―2015年教育部连续出台了教高〔2007〕1号、教高〔2007〕2号[2]、教高〔2011〕6号[3]、教高〔2011〕1号[4]、教基二〔2014〕4号文件,强调了大力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系列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为实践教学研究注入了活力,进而催生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的繁荣。 3.2 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的机构和作者分布特征 13年来,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领域共有非重复作者301人,分布于多个不同层次的研究机构。其中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有郑贵洲(7篇)、田雨(5篇)、卢秀山(5篇)、晁怡(5篇)、袁艳斌(5篇)。高产作者人数较少,发文量也偏低,创新点较少,缺乏突破性和前瞻性,这表明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领域学术共同体的规模偏小,缺乏创新和实践。95个研究机构中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有9个,分别是测绘科学(14篇)、地理空间信息(10篇)、测绘通报(9篇)、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8篇)、中国电力教育(7篇)、教育教学论坛(7篇)、科技信息(6篇)、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5篇)、测绘工程(5篇)。它们可称为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领域相对高产的机构。总而言之,国内地理信息系统虽然兴起20年之久,在近些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总体来看,仍属于一个比较偏僻的研究领域,研究力量分布较为分散,领军人物缺失,创新能力不足,学术集散中心尚未形成。 3.3 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的热点分析 词频分析法能够用于揭示某一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进展。本文通过对国内GIS的相关学术期刊论文(193篇)进行梳理和挖掘,得到非重复关键词139个,通过ROSTCM数据挖掘软件进行分析,得到28个高频关键词(见下表)和共现网络图(见图2)。 从上表中高频关键词的词频信息可知,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形式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该领域相关研究除教学改革(117次)整体层次上的创新培养问题之外,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70次)、培养模式(68次)、课程体系(52次)等子科目,而同属教学改革范畴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等科目的实践教学研究则较为薄弱。 通过仔细观察图2高频词共现关系,结合上表关键词词频分析发现,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主要围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问题展开,这几个方面是实践教学研究的热点。 为揭示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热点的形成与演化态势,我们绘制了总词频15次以上热点关键词的历时性演变趋势图(见图3),以窥探国内教学改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图3显示,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未来几年仍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各方面相关问题将继续保持研究重点的地位。此外,从部分相对低频(6~15次)关键词近三年的年度变化趋势来看,以校企合作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新的研究热点。 4 结 论 (1)从国内GIS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和学术共同体规模上来看,呈现出波动起伏中的增长态势;从总体规模上来看,研究成果不明显,学术共同体的规模不太可观。 (2)国内GIS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3个方面,是从宏观角度把握研究方向,细致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较少。 (3)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大规模需求的推动下,国内GIS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未来几年仍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相关问题研究将继续保持重点地位,课程体系、专业设置等具体环节将会成为研究热点,由此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MOOC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相关课程评述 【摘要】MOOC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给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如何利用MOOC提升自身素质和对传统课堂教育进行改革,已成为每位高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全球MOOC的发展历程及平台现状;然后以Coursera平台为主,详细介绍了MOOC平台现有的GIS相关课程,包括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GIS专项课程、斯坦福大学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图、地理空间革命和地理空间智能等课程;最后,简单探讨了MOOC课程和传统GIS课堂教学想结合的混合式GIS教学模式。 【关键词】 MOOC 地理信息科学 Coursera平台 一、全球MOOC的发展 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主要致力于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无限制和公开的在线学习[1]。MOOC起源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2011年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一门免费的网络课程,吸引了全球十万多人的注册学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4]。 2012年是MOOC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年,纽约时报称之为“MOOC之年”[5]。若干有着雄厚资金并且和全球顶尖大学合作的MOOC平台开始出现。其中,Couresa、Udacity及Edx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三大MOOC平台[6]。Coursera平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办,是目前全球知名度也最高、用户最多的课程平台。汇集了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在内100多所名校的MOOC课程,国内的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在Coursera平台上课程。Coursera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平台,涵盖各种学科,主要以英文课程为主。2012年5月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Edx平台,超过70多家大学、非盈利机构及公司在Edx平台上课程。截至2016年5月份,超过7百万学生在线注册学习了700多门课程。Udacity是一个私立教育组织,主要从事线上学习,Udacity网站于2012年2月推出,课堂涵盖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且以计算机课程为主。不过,Udacity也开始尝试向职业教育培训方向转型发展,对课程的学习进行收费。 随着美国高校主导参与的MOOC的蓬勃发展,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开始自己的MOOC平台建设。英国主导的首个MOOC平台FutureLearn于2012年12月成立[7]。截止目前,共有83家英国和全球合作伙伴。不同于其它MOOC平台,FutureLearn除了合作高校外,还包括了一些非大学合作伙伴,包括:大英博物馆、英国文化协会、英国图书馆等众多机构。Open Universities Australia (OUA)是位于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机构,其Open2Study在线平台于2013年3月份正式上线,已有超过60万的学生注册学习。此外,还有法国的FUN平台、西班牙的MIriadaX平台、日本的Gacco平台等,都各具特色。 在全球MOOC发展的浪潮中,我国高校和相关机构也积极展开在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2013年的早些时候,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加入MOOC,成为国内率先试水的高校[8],目前,我国MOOC平台主要有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和好大学在线等。2013年10月10日,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堂在线MOOC平台正式向全球。学堂在线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致力于通过来自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学习课程,为公众提供系统的高等教育,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紧密合作,学堂在线将不断增加课程的种类和丰富程度。中国大学MOOC是由网易与高教社携手于2014年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向大众提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其宗旨是让每一个有意愿提升自己的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好大学在线(CNMOOC)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导,是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联盟的官方网站。旨在通过交流、 研讨、协商与协作等活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向成员单位内部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MOOC课程。其愿景是让所有人,都能上最好的大学。 纵观全球各国的 MOOC平台,它们均提供学习课程的网络平台,全部教学资源,定期开课,按时布置作业和测验,强化师生互动等。这些海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我国开放课程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同时也可以成为高校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9]。 二、MOOC 平台GIS相关课程 GIS 作为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可视化的技术和工具,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有 200 余所大专院校设立了 GIS 本科专业,在校学生上万余人[10]。虽然,我国GIS本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MOOC平台GIS相关课程的出现及发展,为我国GIS本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由于MOOC平台上现在主要以公共课为主,GIS专业相关的课程并不多。通过检索发现, Couresra上有GIS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数量最多,质量也最好。因此,本文以Coursera平台为主,介绍该平台上的GIS相关课程。 在Couresa平台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于2016年推出GIS专项课程,该专项课程是全球MOOC上的首个GIS专项课程,包含“GIS基础”,“GIS 数据格式、设计与评估”,“地理空间和环境分析”,“影像、建模及应用”4门课程和一个“地理空间分析毕业项目”。 通过该专项课程,学生将学习到怎样分析空间数据、利用制图技术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培养与GIS相关专业人员协作能力。在毕业项目中,将会利用空间数据的搜集、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创建一个专家级的GIS毕业作品。该专项课程提供付费和免费两种注册学习机制,两者区别在于是否最终可以获得课程证书,如果不需获得证书则免费注册学习即可。 下面将简单介绍该专项课程中每门课的基本情况。“GIS基础”(Fundamentals of GIS)是专项课程的第一门课程。本门课程共四周的学习时间,每周需要3-5个小时。课程内容主要基于ESRI公司的ArcGIS平台学习ArcMap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怎么安装ArcMap软件、空间数据的导入及基本操作、数字制图和结果的共享。“GIS 数据格式、设计与评估”(GIS Data Formats,Design and Quality)是专项课程的第二门课程。本门课程共四周的学习时间,每周需要2-3个小时。课程内容主要进一步学习栅格和矢量两种空间数据类型、结构、质量和存储等,包括:空间数据模型和结构、创建矢量数据及基本操作、ArcGIS数据存储机制、探索空间数据库,并评价数据质量及不确定性。“地理空间和环境分析”(Geo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是专项课程第三门课程。本门课程共四周的学习时间,每周需要3-4个小时。课程内容主要是将已经学习的GIS知识应用到地理空间分析中,重点关注于分析工具、3D数据、栅格数据处理、投影以及环境相关变量的分析等。本课程的学习将基于一个完整的项目,从投影开始、通过数据检索、元数据管理、数据处理以及最终的分析产品,完成空间分析的完整流程的训练。具体内容包括:ARCGIS工具箱的运用、栅格数据的操作、3D分析、投影及坐标系统的深入学习、数据的符号化等。“影像、建模及应用”(Imagery, Automation,and Applications)是专项课程的第四门课程。本门课程共四周的学习时间。课程内容主要利用已学到的知识完成技术性任务,比如栅格计算和适宜性分析等。具体内容包括:高级栅格分析、DEM分析、适宜性分析、水文分析、空间建模工具等。“毕业项目”(Capstone: Geospatial Analysis)中,学习者将独立设计和完成一个基于GIS的完整分析项目。该项目可分为四个阶段:项目计划阶段、分析阶段、生产产品阶段和最终展示阶段。项目计划阶段,主要写一个简单的计划,内容包括:项目描述、所需数据、时间安排、怎么完成项目等。分析阶段,利用所学的方法构建一个实用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生产产品阶段,获取并对其进行数据预处理,进而运行构建的模型得到初步结果。最终展示阶段,生成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图、数据及方法提交给指导者进行评价。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GIS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Coursera平台上,全球顶尖的斯坦福大学GPS研究实验室开设了一门,“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导航入门,使用智能手机与全球实验室互动”(GPS: An Introduction to Satellite Navigation,with an interactive Worldwide Laboratory using Smartphones)的课程。课程主讲教授是斯坦福大学Per Enge教授和Frank van Diggelen教授,Per Enge教授是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教授、斯坦福大学GPS研究实验室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本课程主要介绍了GPS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介绍卫星导航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不同用途。通过生动的在线讲课,以及利用支持GPS的智能手机或平板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学生将能够把在线学习和现实中的实践联系起来。该课程内容分为6个模块,包括:GPS如何工作、伪距、卫星轨道和信号、接收机设计基础、辅助GPS、GPS现代化及其他卫星导航系统。 地图学和地理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GIS学科的发展。2015年春季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Coursera上开设了“地图和地理空间的革命”(Maps and the Geospatial Revolution)课程。该课程结合了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思维的核心概念并用现实世界的例子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高级别的地理知识。同时探索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独特性,如何创建空间数据,如何进行空间分析,以及如何设计地图等。同时在课程中,使用了最新的地图和分析软件来探索地理问题。该课程总的学习时间为五周,每周需要学习6-9个小时。由于目前该课程并没有开设新学期教学的计划,Coursera平台上的学习资源现已不能访问,不过幸运的是国内网易公开课有该课程视频的镜像备份。 GIS技术在国防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理情报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而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将GIS功能与地理空间情报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技术地理空间智能(Geospatial Intelligence,GEOINT)。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Coursera上也推出了“地理空间智能分析和及其影响”(Geospat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Geospatial Revolution)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了GEOINT在商业、执法和国防中的应用。在这门课程中,学习者将体会到GEOINT的价值,将学习如何通过使用GEOINT工具和谍报来设计和执行地理空间分析项目。这门课程专为想要学习GEOINT基础知识的人士而设计,但并不适合地理空间智能分析专业的学生。 此外,Coursera平台上还有明尼苏达大学于2014年开设的“从GPS和谷歌地图到空间计算”(From GPS and Google Maps to Spatial Computing)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空间计算的概念、算法、编程、理论和设计,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Google地图、基于位置服务(LB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学习如何收集、分析和可视化自己的空间数据集,开发更好的位置感知技术等。同样由于目前该课程并没有开设新学期教学的计划,Coursera平台上的该课程学习资源现在不能访问。 除了Coursera平台上提供了GIS相关的课程,Udemy平台也了一些GIS课程。如“利用开源工具创建企业级GIS” (Using Open Source Tools to Create an Enterprise GIS)、“GIS入门”Introduction to GIS、“提高你的GIS技巧”(Sharpen Your GIS Skills)等,这些课程主要由个人制作,多面向专业职业教育,并且多数都是收费课程。 国内MOOC平台现有的GIS相关课程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仅在中国大学MOOC上搜索到中山大学将于今年9月份开设的“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计量地理学”和南京大学开设的“走进地理学课程”。但这些课程有的脱胎于原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甚至是仅仅对原有精品课程视频和素材的重新剪辑和整理,与国外MOOC课程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总结 MOOC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给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我国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而MOOC平台上的国际名校开设的GIS相关课程为国内高校GIS专业教师的素质提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同时,在GIS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入相关MOOC课程,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但由于我国GIS相关MOOC课程缺乏,国际MOOC平台的GIS课程又主要以英语授课为主,如何解决本科生学习MOOC课程的语言障碍也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考虑的问题。可行的措施有,对国外课程进行翻译,加大国内GIS相关MOOC课程建设等。总之,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预见这种传统GIS课堂教学和MOOC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是未来GIS本科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方向之一。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性较强,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并培养动手能力是该课程课堂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本研究在分析本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将“团队研究型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的课堂实践环节中,构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培养团队意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团队合作 问题导向 地理信息科学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1998年教育部新增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后,我国GIS教育发展形势空前活跃。目前,国内已有近200所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GIS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案(石永明,2011)。其中,遥感系列课程(遥感物理与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与应用)成为GIS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模块。充分利用各种图像处理算法从遥感数据中获取各种生物物理参数和土地覆被/利用信息,可以为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式模型提供输入参数,在遥感技术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系统研究遥感图像理论、技术和应用的课程(路元刚,2012), 它是遥感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朱洪锦,2012;宋怀波,2014)。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分支几乎扩展到农业信息科学的全部领域,该课程强调实践性,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实践结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提升科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只有通过适时安排实验课,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目前,国内高校中该课程一般都安排有12个学时以上的实验。新疆农业大学GIS专业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于2009年开设,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有20-24学时的上机实验,按照教育部对实验课的要求,实验类型主要为验证性和综合性。虽然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完全调动,主动思考的意识尚有待提高。而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遥感图像处理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并培养动手能力是在本课程课堂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笔者所在的新疆农业大学GIS教研室的教师通过多年的课程实践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朱磊,2014),需及时地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尽快建立起一套符合农业类院校遥感图像处理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以规范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并推动授课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提高GIS专业学生的遥感图像处理的实践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的课堂实践环节中,构建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体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今后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和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二、实践教学内容调整 1.调整课时安排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而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新疆农业大学自2009年开设“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以来,课程总学时为50-52学时,其中实践教学课程始终保持在20学时至24学时之间,占课程总课时量的近50%,高于其它同类高校约33%的平均比例(黄秋燕,2008)。较高的实践教学课时,保证了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综合性实验,并有足够的时间能在教师指导的状态下熟悉和掌握实践技能,这对他们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战经验大有益处。全部课程共十章,除第一章绪论外,其余各章均安排有2-4学时的课堂实习。 2.补充教学材料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相关教材较多,我们选用的是韦玉春等主编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程》(韦玉春,2007)。该教材结构设置合理,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但限于篇幅,教材中对涉及到的其它遥感领域的一些定义、算法和思路仅做了概述,因此向学生推荐了多本辅助教材,如:赵英时主编的《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2003)和戴昌达等主编的《遥感图像应用处理与分析》(戴昌达,2004)等。另外,鉴于教材中部分内容的时效性,不能够反映最新的研究动态,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是教材中最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自行检索并下载阅读近1-3年相关领域的文献,并推荐有能力的同学阅读英文文献。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查阅资料,不断更新知识库、扩展知识面。 3.推进学科交织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构成了“3S”综合应用体系,遥感作为该系统最重要的数据源,与其他学科结合紧密。学生已初步具备了GIS和GPS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教师适时地运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方式将“3S”实际应用的案例穿插在理论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遥感图像处理在整个“3S”应用体系中的作用和技术要求,以及RS如何与GIS和GPS衔接与集成。此外,积极引导学会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做,同样的方法还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碰到类似的问题时自己是否能够独立解决等等,这对学生日后面对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极大的帮助。 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1.构建任务导向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实践教学方案,各主要章节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均安排相关内容进行上机实验。课堂实验选题设计为学生在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遇的“真实世界”的现实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整个过程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写作为主,减少教师的“灌输式”讲述。在每一个任务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并定期进行总结。如:第八章图像分割上机实验题目为“运用空间建模手段,提取给定影像上的植被信息,非植被区域保留原始影像”。通过完成该任务,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以下知识点和技能点:(1)归一化植被的概念、作用和计算步骤,不同取值的指示意义;(2)如何为植被区域赋常量值,非植被区域保留原始影像;(3)借助专业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的空间建模平台,构建针对本任务的模型。上机实验中任务的设计对教学效果极其重要,应全面考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要求教师对重要知识点的提炼和融合,力求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课堂任务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实践教学活动在我校综合实验楼GIS机房中进行,作者本学期所带的GIS132班共计29人,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分为10个小组(除第十组为2人外,各小组均为3人)。同一小组的同学座位相邻,便于交流。每人一台计算机,保证操作的独立性。 首先用很短的时间对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的复习,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氛围中来,并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实践内容与复习内容的相关性,为之后学生自主探究及实践做铺垫。 之后教师课堂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由于最终的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所以组内的每位成员都需按时完成任务,且保证质量,小组内部就会产生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状态,每个学生都不想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影响整个小组。从而在小组内自发形成“快带慢、快帮慢”的学习模式。此外,在任务完成质量同等的前提下,教师将对先完成任务的小组给出较高的分数,各小组间也形成了竞争模式。先完成的小组可以帮助进度较慢的小组,这种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任务的过程也会让先完成的同学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任务一出,大家争相完成”的学习氛围。 3.改革学习考核评价方法 本研究运用上述授课形式,对GIS132班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学期末通过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获取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及对该授课方式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综合学期考勤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记录和期末调查问卷,得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整体效果评价,结果显示:(1)学生出勤率较高,完成作业情况较好,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全班共计29人,本课程包含13个教学周,总计旷到1人次、请假2人次、迟到5人次;课后书面作业5次,总计4人次未按时提交,作业正确率较高。(2)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为牢固,调查问卷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步骤和方法,了解了实际应用的领域。(3)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班认为“问题导向型模式”和“小组协作型模式”有助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的比例达到100%。 四、结语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在理论和方法的课堂教学之外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该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探索性地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的课堂实践环节中,构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体系,同时编制《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手册》。该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培养团队意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如能将该模式与翻转课堂等其它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地组合,将开创《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并有助于探索出一套适合GIS本科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式的综合教学体系。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新兴的专业,基于国家需求,高校信息科学专业取得快速发展,我国GIS专业人才也呈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趋势,结合各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从GIS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高校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研究地球表层,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对数据进行编辑、综合分析、可视化表达,为政府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决策的技术系统。随着“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提出,面向社会需求发展需要,对GIS专业人才需求也不断扩大,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及人才培养规划。目前,我国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已呈现多元化、层次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大批相关的硕士和博士点正在建设与发展之中,GIS教育发展空前壮大,而GIS专业人才培养是地理信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招生规模扩大和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探讨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吉林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内容有望对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的基本理论与综合技能,使毕业生能在高等学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在城市、环境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有关的应用研究。目前GIS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表面知识的讲解上,并没有真正进行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和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就业需求上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高校的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知识表面上,用“泛”字可以概括,对GIS软件的操作不够熟练,更谈不上二次开发;程序的编写,也只是停留在基本程序的设计上,根本谈不上对于GIS的研发。 (2)从培养模式上和培养目标上看,20世纪90年代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迅速在中国高校中兴起,依托着以地理学为基础,教师队伍的专业性素质不强,使得大学本科生在软件应用方面,动手能力没有大专、高职的学生强,而软件开发的能力却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强,这就导致了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跳槽多”等现象。所以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设置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迫在眉睫。 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GIS专业是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这里不仅要求对其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改革,同时也应该从教师队伍的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可以对部分专业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座谈,邀请专家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活动。聘请GIS软件开发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交流,了解国内外最新GIS软件发展趋势及公司的需求,比如超图公司举办的超图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交流开发经验与心得,鼓励学生参加大赛,即提高了学生的开发能力,又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了机会。鼓励专任教师积极申报省部级课题,整合GIS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教学改革,都是一些不错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社会在发展,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为此,我系制定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由于GIS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更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1998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才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到目前为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仍处于调研与讨论过程中。因此如何制订出适合社会需要的GIS专业培养方案是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的重点。 几年来,在制定每一届GIS专业培养方案时,根据系情、校情、国情对上一届GIS专业培养方案提出初步修改意见,充分讨论,形成一致意见,以使每一届GIS专业培养方案既合情合理,又与时俱进,既保证了GIS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特征,又力求有自己的培养特色。GIS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均有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增加GIS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课时量;对其他相关辅助课程来说,如城市规划、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资源管理、环境、生态等课程,可以安排一些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进行学习,大三学生应适当增加与用人单位需求的一些编程课程,如网络技术等;结合GIS专业特色,也需适当增加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选修其他相关课程等等;随着师资力量的增强,地信专业的课程将适时增加学生测绘专业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竞争力。 四、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研究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经历了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的过渡时期。近几年来,我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纵向课题项目“从无到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GIS产业化,增强了专业教师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缺少与社会紧密联系,还没能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模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横向课题项目。因此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的联系,促进我院GIS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校级教研项目,通过校级项目的申报,可以整合GIS专业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完善GIS专业教学改革,这对专业人才培养极为有利。 五、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契机下,GIS专业得到极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GIS专业,这对于GIS专业人员就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在面临着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很有必要调整专业能力培养思路及理念;培养GIS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相能力,是当前GIS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学科的数据库技术课程教改 摘 要: 地理信息科学学科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技术相关的课程是很重要的课程。针对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数据库课程教改展开讨论。首先明确现有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授方式与手段的改进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针对数据库技术课程教改效果进行分析,提出突出特色的数据库技术课程教改思路。 关键词: 地理信息科学; 课程体系; 数据库技术; 教学改革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至今,地理信息系统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由单纯的技术发展为一门学科[1-3]。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空间位置为主线,以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等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1992年,Goodchild提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概念,地理信息科学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地理信息科学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多手段联合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在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注重支撑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的研究[2]。 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于2000年开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本科招生,学科代码为070503。历经十数年的发展,2012年长江大学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更改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招生,学科代码070504,顺应了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需要。地理信息学科专业下属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地球科学学院具有深厚的石油地质勘探专业背景,如何在普通高校中,办出地理信息科学在石油地质勘探行业应用的特色,如何制定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成为了我校专业教师关注的重点。 数据库技术是大容量海量数据的有效管理手段,能实现石油企业海量数据的安全共享与存储管理。无论是早期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还是目前的地理信息科学,空间数据库作为空间信息的有效管理手段,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一直是教学教改的重点。本文结合石油地质勘探的专业背景,针对数据库技术课程教改展开探讨[4-5]。 1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校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招生以来,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与课程的设置积极参考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优点,目前开设有“数据库原理”与“数据库运用技术”两门数据库技术相关的课程。随着学科的发展,以及专业队石油地质勘探领域应用的需要,现有的课程设置、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置需要进一步改进,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6-9]。 ⑴ 总学时占比过高 现有的课程“数据库原理”的课时为56,学分3.5,“数据库运用技术”的课时为64,学分4,两门课程总学分高达7.5,占专业核心课程总学分的23%,极大地挤压了程序设计、GIS技术等方向课程的学时数,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⑵ 教学重点不突出 现有的两门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且对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教学目标过高。例如,在“数据库原理”课程中,对关系代数的教学要求过高,是参照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的要求来制定的,该内容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的发展作用不大,学生学习起来还比较吃力。教学重点也不够突出,例如,“数据库运用技术”中的T-SQL语言基础、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等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但在课时上没有体现。甚至有部分内容在两门课程中重复明显。 ⑶ 教学内容特色不明显 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地球科学学院开设,具有较强的石油地质勘探专业背景,但数据库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没有体现专业特色,没有紧密结合石油企业对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共享、数据安全的需要,导致教学内容特色不够明显,影响了毕业生的行业竞争力。 2 数据库技术教改 2.1 课程调整 结合我校的行业背景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需要,数据库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调整,以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为主,针对石油行业海量数据存储共享、安全管理的需求,对数据库技术相关课程进行教改。将“数据库原理”与“数据库运用技术”两门课程共计120学时,7.5学分,调整为一门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技术”,64学时,4学分。由于学时的压缩,更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教学内容。 2.2 教学目标 在数据库技术课程与学时的调整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技术”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理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主流数据库平台SQL SERVER的应用技术,掌握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及逻辑对象的创建,重点掌握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的数据库编程,能利用其解决石油行业的海量数据存储管理的需求,明确数据库安全管理的实现机制,能基于SQL SERVER实现石油行业数据的安全控制。 2.3 教学内容 重新整合了原有的“数据库原理”、“数据库运用技术”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了新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压缩了数据库原理的教学内容,剔除了关系代数等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教学内容,突出了T-SQL语言基础、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等数据库编程等内容的地位,增加其课时,进行重点教学。并且,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特点,补充了空间数据库内容,针对石油勘探开发专业背景,增加了数据安全管理教学内容。 2.4 教学方式与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训+上机实践+课程设计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一种商业数据库SQLSERVER的应用。同时,为了顺应社会知识传播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模式,多媒体信息量大,并且方便现场演示教学,板书能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 3 教改效果分析 数据库技术教改在2011级学生中开始实施,基于学生的理论课程成绩,分析难度系统与往年相当的考题,平均成绩由原来2010级学生的72,提升至79分,教学效果提升明显;基于学生的课程设计大作业情况,学生能更加顺利地完成数据库课程设计,质量有显著提高;针对2010级、2011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学生对数据库的实践应用更感兴趣,对过于基础的关系原理等内容,感觉枯燥,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验证了此次数据库教改的效果。 4 结论 通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数据库技术教学改革,我们取得了以下的认识与结论。 ⑴ 教学目标要适应专业背景和发展需求,针对我校石油地质勘探专业背景,修正了数据库技术的教学目标,以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为重点。 ⑵ 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情况制定,针对我校普通高校的地位,生源质量,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提出关系代数等,对数据功底要求过高,行业应用价值不大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提升教学效果。 ⑶ 教学方式要多样,采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训+上机实践+课程设计的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⑷ 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采用多媒体+板书的,发挥多媒体教学信息载荷大,能现场演示教学的优势,同时配以传统的板书,能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的优势,传统板书和快捷多媒体相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在宝安区地下管网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城建档案由传统模式向数字模式的转变带来了契机,并创造了档案管理手段革命性变更的条件,也促成了我区建设档案室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诞生,为我区地下管网数据入库和查询,提供一种高效、快捷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 地下管线 数字档案 1.系统总体架构 根据软件需求分析,软件系统中的表示逻辑、业务逻辑、后台数据库被分离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各司其职。表示逻辑负责用户界面及信息的输入、输出,业务逻辑负责事务处理,后台数据库负责业务逻辑中的数据持久保存。三个层次通过网络分布环境下的标准协议TCP/IP连接。 数据层是是业务的数据视图,是业务处理的基础;业务逻辑层是业务本身的逻辑表达,业务逻辑通常是不断变化的;表现层是业务逻辑图形化的表达,是用户参与系统的界面。 系统体系架构要考虑的核心是将数据层、业务逻辑层、表现层分离,保持它们的独立性,以便使系统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扩展。利用接口的方式将三层之间松散耦合起来,这样当每一层单独改变时不会影响其它层的运作。 总体上系统包括三个层面,数据层、业务逻辑层、表现层。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系统的功能结构 2.1数据的管理功能 管线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采集、输入、建库以及维护。 系统具有对普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预处理能力,能够方便、有效、快速地把普查获得的数据转换为系统所需要的数据格式,从而进入系统。 管线图与地形图绘制,图形库与属性数据库双向更新。 数据库安全性控制,为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不被随意修改或破坏,应建立安全机制,只有被授权的操作人员才能使用系统和修改数据。 系统具有海量图库管理能力。可对辖区内的任意图幅统一管理,进行各种操作(增加、删除、检索等)。 系统建立点、线属性库,可任意增加、删除、修改属性库结构字段,可对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查询操作。 2.2综合查询、统计功能 系统具备图元的双向检索功能,用户可方便地了解图形与属性库的相关信息。系统具有管线点、线专业属性库的条件检索功能,检索条件可由用户系统交互式设定。 按道路名、对象类型、专业、图号、对象的属性字段、空间位置等查询任意范围的管线及附属物。 对任意指定范围,任意的一个或几个专业,对一个或几个属性字段进行单一和组合查询。所查实体按适当的比例放大,同时列出其相关属性及文档、图纸等。 2.3管线工程规划管理功能 管线竣工后将有关符合《宝安区城建档案室地下管线数据导入规范》的测量成果数据,经计算机差错、录入,转换入库。 对现状管线数据库进行修改与更新操作。 系统基本功能由十大模块组成,包括管网管理、辅助设计、三维图形处理、数据导入导出、图形打印、资产统计、系统管理、系统帮助。其功能结构如下图: 图2.1系统功能结构图 3.系统的主要应用 3.1数据快速入库 宝安区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城市的、现代化的、数字化的包含各种市政专业管线的综合管线信息系统。系统不仅能够记录历史数据,并在日常管理中及时对各专业管线数据进行更新、维护,实现地下管网信息的动态更新。 系统在数据导入方面采取了多种手段,面向档案系统目前以数据表转换导入的方式为主。在充分考虑已有竣工测量资料的基础上,专门为本区定制了以工程技术要素表为原型的数据导入工具。通过对包含有各种专业管线节点坐标、埋深和材质等全方位信息的工程技术要素表的读取,生成管线及管线设施的图形和属性表,并在检查无误后直接入库。这将大大简化工程数据的导入程序,同时提高了录入效率。另一方面,为保证工程技术要素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系统将对档案审查单元提出更高的要求。 3.2综合查询输出 建设档案归档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利用。怎么能提高档案利用率,也是我们档案人十分关注的另一个焦点。系统是否拥有一个能实现数据全方位查询和输出的功能也因此成为衡量一个档案系统好坏的重要指标。 宝安区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按重要地物、道路名称、道路中心线、管线设施及工程属性信息等多种查询方式,并可实现地下管网数据的分幅、批量及各种比例尺的打印出图工作;实现管线数据分层、分区显示、输出、查询、编辑等功能;能够按年代、按类型、按增量等多种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并输出报表和专题地图;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在业务管理系统间实现数据共享;为应用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有关管线信息,实现对城市综合管线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为相关部门提供管理和决策依据及辅助手段。 4.系统应用的优势 有别于专业管线GIS系统,该系统着重于档案管理方面,对分析和三维方面要求较低,相反对于和传统档案的挂接方面则要求更高。通过本系统不但能够向专业管线那样,按照图形要素查询,还可以通过建设、施工、设计、监理单位等工程属性查询和统计,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通过这类查询调看该工程的文字扫描资料。这也是数字城建档案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从与传统数据管理方式的比对来看,海量数据库的应用彻底打破了仅有数量庞大的图纸和光盘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量占用库房面积的情况。地下管网系统数据库的可靠性和可移植性,决定了该系统可以通过定期的数据库异地备份的手段提高地下管网数据的安全系数。地下管线信息的快速检索能有效的提高调取、查阅数据的速度,节省查阅时间。数据的定位与输出功能也更为强大,能更加有效的为施工单位提供施工开挖前图纸准备,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专业部门、应急指挥部门提供有效准确的定位和打印输出服务。系统的应用也使我们从令人昏迷的纸质文件库房中解脱出来。竣工数据的快速实时更新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数据更新入库的方式。通过数据表的方式更为安全精确,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避免了野外重复采集调绘等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5.系统应用的社会效益 5.1服务的快捷性和多样性 由于传统数据入库的周期比较长,在查询服务方面多以纸质档案查询为主,不但查询速度慢而且服务较为单一。地下管网系统的应用真正从源头上(工程报建开始到竣工验收)进行把关,有效提升了竣工测量数据的质量。在竣工测量数据(工程技术要素表)移交后经过校正可直接入库,如此一来将大大缩短相对于重复探测成图的周期。传统后期探测成图到入库的周期至少要六个月,而直接从竣工测量数据入库的时间可以控制在一个月以内,从而使查询服务更为快捷。服务方面也将不再只拘泥于传统纸质图纸的调阅,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图形查询、属性查询、叠加或分层查询、范围查询以及精确定位查询输出服务。 5.2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大多数城市地下管网都是多头管理的状况,国土部门每年要花大量经费在管线的后期探测上,造成了大量公共资源的浪费。建设部如果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在工程竣工的同时把数据收集上来,通过数据共享的方式传输给国土部门作为补充,那么每年将节省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 建设部第136号令第四条明确规定,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查询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取得该施工地段地下管线现状资料。地下管网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更能强化体现这一政策意图。将有效的提高查询输出质量,更好的为新项目开工准备提供服务。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因盲目施工而造成地下管线被挖断的事故出现,降低因事故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社会不利影响。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与时俱进 培养地理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 与时俱进 培养地理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 摘 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秉承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走过了“专题地图编制与地图集设计-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地理信息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道路,形成了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端地理信息科学人才。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理信息科学是集地理科学、测绘学、遥感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嵌入式软件、云计算、大数据、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数字地球、智慧城市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已促使地理信息科学向着集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迈进,而且与办公自动化、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相结合,构成了综合的信息技术。大数据时代的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已经渗透到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保、交通等多个国民经济部门,并成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和重要组成部分[1]。 随着地理信息科学技术与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地理信息科学教育事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期。人才培养是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等院校则是培养高水平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摇篮。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全面提高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快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理论创新和高端应用人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面临着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重要命题[2]。 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学科由原地图学专业发展而来。地图学专业是在陈述彭院士的支持下,李海晨教授于1957年创办的,是当时国内综合性大学中唯一的地图学专业。最早招收的地图学专业学生是从1956年入学的地理系学生中选出的,1961年向国家输送了第一批五年制本科毕业生。1972年地图学教研室开始主攻地图制图自动化,1974年招收2届制图自动化方向的学生,开创了国内高等院校计算机地图制图教学与科研的先河。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后来在学生培养方向上兼顾了传统地图编制与计算机辅助制图两个方面。1974年,我国首幅全要素计算机地图诞生于南京大学。在教材建设方面,李海晨教授编著的《专题地图与地图集编制》于1984年获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二等奖,被全国大多数高校采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地图学随着遥感技术和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日益表现出数字信息处理的时代特征。1989年黄杏元教授撰写的《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地理信息系统教科书,在全国有较大的反响,被广泛采用,推动了地理信息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发展,在我国地理信息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3],该书1995年获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自学科创办到20世纪末,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学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科研反哺教学,有力促进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教育部先后将“地图学”专业更名为“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科学”,南京大学的本科生人才培养也随着专业的更名而与时俱进,不断摸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一、师资队伍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应用以及编制各类地图的专门人才[4]。所以,在确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并满足现代社会对这类复合型专门人才的特定需求。地理信息科学是高新技术、边缘科学,而且理论方法发展速度快,软件更新换代频繁,要想办好这个专业,需要有十分雄厚的师资队伍。南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施的是拔尖人才培养战略,长期以来每年本科招生人数控制在20~30人之间,具有少而精的特点。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强调“国际化”,直接从海外名校引进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或者促进本土教师的国际名校学术交流,要求至少有1年的海外留学经历,使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强调“符号化”,注重“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的成长。 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因此许多优秀的海外学者陆续加入南大地理信息科学教学科研团队,壮大了学科力量。目前教师队伍中80%以上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者直接从海外引进。拥有千人计划学者1人,创业千人计划人才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3名教师荣获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创新人物奖。尤其是在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教授的带领下,建设了“碳循环陆气协同遥感”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全球变化遥感”江苏省创新团队,进一步壮大了师资队伍的实力。这些教师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优势互补,与“地理信息科学”这个新兴边缘学科的特点比较吻合,形成了强大的师资队伍阵容,有利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 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名校的课程设置[5-7],达到洋为中用、兼收并蓄的目的,每四年进行一次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完善优化。 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遵循四个原则:一是为学生积淀雄厚的外语、计算机和数理基础;二是要使学生有扎实的地理学基础;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兴趣、爱好,并激发求知与探索欲望;四是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及其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发散思维,开阔知识视野,同时对就业和进一步深造要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测量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地理学实习等。开设的专业课有数据库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遥感图像处理、卫星导航定位原理、数字摄影测量、数字高程模型、地图设计与编制、地理建模、地理信息技术、虚拟地理环境、地理信息科学专题讲座、地理信息系统实习、遥感实习、测量实习等。专业选修课有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空间数据库、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城市规划CAD、地理科学知识讲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与评价等。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始终注重教材建设。近十年来先后主编教材十余部,如《GIS设计与实现》、《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三版)》、《地图投影》、《3S技术集成》、《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等。而且比较注重教材的质量,《GIS设计与实现》2005年荣获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三等奖,并列入“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在专业课的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突破,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地图学课程建设与实践、GIS设计课程建设与创新分别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GIS设计”课程于2007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三、实验与实践教学 地理信息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年以来,南京大学形成了基础学科与技术科学结合、理论教育与技能训练结合的特色,确立了课程实验、野外实践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8]。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程之中。 我们建设有江苏省高等院校地理与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制图、3S技术综合应用等与地理信息科学实验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实验室,有先进的地图制图(绘图系统)、测量(徕卡GPS、激光雷达测量系统等)、遥感(ASD光谱仪等)等硬件设备,同时拥有ArcGIS、SuperMap、ERDAS、ENVI、GAMMA、VirtuoZo等通用软件。良好的实验教学设施保障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实施。南京大学建设有庐山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包括地质、地貌、水文地理、气象气候、土壤地理、植物地理等)、地图、遥感、测量等课程的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综合实习安排在大三的暑假至大四第一学期的前两个月。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参与实习单位的具体工作,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目前南京大学已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共同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 四、科研训练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本科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9]。南京大学建设有卫星测绘技术与应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和地理信息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齐全,研究开发技术手段先进。近几年先后承担了“863计划”、“973计划”等多项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纵向科研课题数十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多次。良好的科研条件促进了各项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教学与科研形成了良性互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下,专门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国家、江苏省或南京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从大二起,学生就可以选择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申请使用重点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进行科研训练。从大四的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都要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要经过开题、中期进展报告、论文答辩等环节,历时四个月。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次完整的科研训练,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同时积极支持并资助本科生跨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较早地与国际同行交流,了解地理信息科学的最新国际动态。这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眼界,也有利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接轨。目前,南京大学的地理信息科学学科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2006至2012年,本科生在校就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1名本科生获得Geoinformatics2007最佳学生论文奖,获得中国GIS协会2007ESRI杯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二等奖1次。有二十几名本科毕业生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特别是2008届的毕业生,有6位同学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荷兰的国际名校攻读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在地图设计与编制、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与软件开发、遥感图像处理与专题信息提取、测量工程等方面实践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毕业生也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一次就业率都在100%。 随着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时代的到来,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对地观测与导航定位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新的形势赋予新的使命,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将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地理信息科学高端人才。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三维地理信息科学进展 三维世界的逼真显示自古以来就是我们许多(哲学)讨论的主题。对地球球形形状的承认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的论点。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进化,科学家们不断地改进地球的三维显示,同时开发了用来分析许多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自然过程及现象的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过去的30年内同步发展。 三维分析与模拟工具能在城市规则考古学景观建筑、制图学及风险管理学诸多领域中广泛应用。为了满足各界对三维分析与模拟工具的经久不断的需求,第4届国际三维地理信息专题讨论会于2009年11月4-5日在比利时西北部城市根特举行。 本书共汇集了11篇论文。1.欧拉算子与外壳建筑模型导航;2.奥地利达赫斯坦山峦冰川后退的逼真三维可视化:跨媒体的硬复制与软复制显示;3.有关先进的交互式万维网透视图服务;4.谷歌地球中建筑物的交互式建模:用于城市规划的三维工具;5.应用于三维地质学模型构建的专家系统实验法;6.三维地图籍中的数据可视化;7.从三维拓扑学关系到接触关系;8.对用于都市环境中车辆定位的三维城市信息及传感器融合技术的需求与潜力;9.使用地球-DBMS在三维导航中经由可视地标的建模能见度;10.大数据集合三维包含测试;11.动态城市径流模拟的三维体数据软地理目标。 本书是《地理信息与制图学讲座笔记》丛书中的一本,它专门面向对地理信息科学三维组件感兴趣的广大学者与专业人员,包括地理科学家、土地丈量员、计算机工程师、摄影测量师、城市规划者、考古学家及制图员。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本科生能力调查分析 1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能力期望分析 在对学生成绩总体评价方面,单位或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希望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单位占92.0%。在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方面,希望学生外语成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为72.0%,但有些单位不要求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有软件公司和从事纯测绘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的单位占96.0%,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希望学生过二、三级考试的单位占64.0%,也有28.0%的单位不需要学生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往往是行业管理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单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的单位不多,选择可有可无的单位占80.0%,选择需要的只占12.0%,“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证书”考试是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目前除高校外,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不是很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当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范畴时才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说明单位看重学生的对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工程应用项目经历的比例达84.0%,且92.0%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数据整理与建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或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比例达96.0%,要求熟练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单位达48.0%。由于调查的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68.0%的单位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外业测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不要求学生具备外业测绘能力的单位多数是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业测绘能力外,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都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未来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此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单位未来业务拓展。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从事终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希望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有72.0%特别强调很需要,说明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知识更新。希望学生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单位占80.0%,只有20%的单位不强调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业几乎都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潜力,表明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求员工具有科学研究潜力来保证。多数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奖,有60.0%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录用获得过各类竞赛奖的学生,只有16.0%单位不会考虑。至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有60.0%的单位明确表示不考虑,表明单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因素大于课堂考试成绩因素。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这一素质,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今后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84.0%的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生业余爱好方面,强调学生具有体育、艺术爱好的单位比例分别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单位不对学生业余爱好提出要求。在学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学生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的单位所占比例均为16.0%单位,这样的单位是基础测绘单位,希望学生能吃苦、稳定。在性别方面,有72.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有28.0%的单位希望是男生。这是由于GIS专业性质所决定,GIS专业人员大多在室内工作,男女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任务的单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2.1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科学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8]。具体来讲,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发[9]。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结构项的权重[10-12],如表2所示。在该能力结构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兼顾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特点和创新能力。权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识重要程度,因为表中的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各知识结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可以成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2.2能力结构体系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1999年开设,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该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结构,并根据能力结构体系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所以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地理信息工程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此,东华理工大学加强了测绘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四年不断线”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例如,测绘类课程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GPS测量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地图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实践性课程有数字化测图软件(测量学)、GIS软件及应用、遥感软件及应用,GIS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实习、生产(毕业)实习。这样保证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测绘类、计算机类、实践类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生产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等。实践表明,通过教学计划的调准,学生能力有稳步提高的趋势。例如,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一个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网络环境下研发了一个“基于GIS的高校餐饮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并应聘到上海诚信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与平时东华理工大学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3结束语 就业率的高低是高等学校培养大学毕业生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社会对GIS专业学生需求量较大,而且寄希望他们从事GIS工程开发与维护工作,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GIS软件操作与二次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针对就业单位的需求,本文构建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它可以作为GIS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为GIS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作者:程朋根 夏元平 聂运菊 刘波 郭先春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的绘图方法研讨 作者:董晴晴 董敏 冯欣欣 1(略) 2基于ArcGIS的实现本文基于上述制图思路,以ArcGIS9.3为技术平台,以绘制西准噶尔地区地质图(1∶1000000)为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实现。 2.1空间数据获取西准噶尔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的碰撞带,属于古生代残余洋盆的后碰撞花岗岩类[6]。确定该区的范围,扫描其纸质地质底图和地理底图,在ArcCatalog中建立空间数据库,将底图配准后通过ArcScan自动矢量化或者手工矢量化,得到该区的地质、地理底图的矢量数据。经过拓扑检查后以点、线、面的形式存储(图略)。 2.2属性数据关联空间数据库中的每个要素类都有各自的描述,主要通过要素类名称、空间数据类型(点、线、面)、数据类型、数据存储长度、约束条件、数据项描述等进行描述与定义(表略),为数据加载做准备[7]。属性数据以传统数据库方式存贮和管理,并通过公共字段与各要素进行关联,使点、线、面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图元单位,而具有地质特征描述内容[8] 2.3图例制作图例是地图的语言体系[9],集中体现了制图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以及对这种本质的分类思想和分类体系。在以往的图例绘制中,人们只关注规范化表达。传统纸质图时代的图例采用人工手绘来实现,由于人的主观判断和绘图工具的误差,会导致线条粗细不匀、符号大小不一,无法完全实现图例的规范化表达[10]。同时,作为传统地质图整饰内容的一部分,图例是一种机械的“排列”,与图件主体部分并没有有机的联系,仅是单纯的视觉表达,实现了认知表达中的符号层,而概念层仍然隐式地停留在人的大脑中。Fishnet是ArcGIS平台下的一种空间分析工具,相当于图形化的Excel。它可以自由定义的基本单元格的大小,并对其赋予属性。利用Fishnet制作图例,不仅可以实现符号的标准化表达,更重要的是,它是在数据库中管理符号和数据,可以随时修改或查询[11]。 2.4STYLE匹配将Fishnet中的图例存储为Style,或者将整个要素调用Savetolayers命令存成Layer。调用Proper-ties中的MatchtoSymbolsinastyle,用Layer与图件主体中要素的相同字段进行匹配,或者用Style直接进行匹配,实现图件的自动符号化。在匹配时,如果按照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会产生很大的工作量。比如,不同时代的侵入岩很多,若采用一对一匹配,那每个时代(设有M个)的每一种侵入岩(设有N个)都要有相应的符号(CMN)。但是如果采用多字段来描述同一个地质体,采用多对一的方式,只需要制作时代的符号和侵入岩的符号(M+N)。在制作图面内容较多的地质图时,这一方法将会大大提高效率,而且对于数据的分类尤为便捷(图略) 2.5整饰成图在layout视图下,调整图面大小、位置,添加图名、比例尺、指北针、经纬网、责任栏等整饰要素。图例可以以图片形式添加,或者以数据窗口的形式添加。 3基于地理信息科学制图的优势 从地理信息科学的视角出发,地理信息系统就成为地理信息科学应用的一个环节[2],这就使制图不仅具有所有数字制图的优势,如方便携带、易修改、易复制、易整饰,存在严格的拓扑关系,不受比例尺的限制,具有良好的现势性及动态性[12],更能体现以信息科学为基础的优势,使图元单位与地质实体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使隐式存在于人脑中的语义显式地表达出来,实现信息的查询、新图件的生成、空间数据分析等优势。 3.1信息查询传统纸质图和数字制图只是对纸质地质图的数字复制,不具有信息查询的功能。比如,若想了解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纪地层分布情况,在传统图件中,你只能通过读图例在图上圈出泥盆纪的地层。不仅费时,而且导致图面内容更加复杂,极易出错。基于信息科学制图是运用数据库储存数据,图面与数据关联,因此信息查询很容易实现:打开属性数据表,在查找中输入“D*”(其中*代表D的任一组),在属性数据表中属于D的所有地层就会被选择出来。相应地,在图上所有泥盆系的地层也会特别标识,这样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系的地层分布就一目了然。如果需要查询泥盆纪侵入岩分布,则将相关字段相加再进行查询。 3.2图件派生在传统纸质图和数字制图中,图面一旦固定,再做任何修改或派生图件都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相当于重新制作。但基于信息科学思想成图不是一幅图件的终结,而是生成新的图件的渠道[13]。比如要制作西准噶尔地区侵入岩分布图。在西准噶尔地区地质图的基础上,通过查询“岩性大类”挑选出该区侵入岩数据,导出选择的侵入岩图层,或者在原图上删掉其他不相关数据或让其他数据不显示,调整图面大小、图名、图例、比例尺等整饰要素,一幅新的派生图件就完成了。 3.3空间数据分析所有的空间分析都是基于数据而不是基于图形。在这方面,基于信息科学成图具有别的制图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这种成图方式中,每一个点、线、面都是具有实际地质意义的单元。在进行点的密度(如矿床的密度分析[14])、线的缓冲(断层对特定矿种的影响范围[15])、面的选择(矿床模型对成矿有利地层的选择)时,依托ArcGIS平台都能够迅速实现。这些依托数据的空间分析目前正在探索应用之中。 4结束语 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科学,以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为基础,以ArcGIS为平台,阐述了制图的新思想及实现。运用数据库来存储、修改地理地质数据,利用Fishnet规范化表达图例,并以公共字段与图件主体关联,使用多对一的方式进行匹配,在实际输出中,达到了图件的规范化表达;在图件管理中,能够快速实现信息查询、数据修改;在应用中,可以依据需要派生多幅图件,最重要的是能实现空间数据分析。大量实践证明了该思路的可行性。目前,这种成图方式的推广将会成为制图的一种趋势。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GIS教育的基本现状,认为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量身设计面向研发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和有利于检验研发能力的考核方式等,实现为社会培养和储备GIS研发人才的目标,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地理信息科学;本科教育;研发型人才;培养 一、GIS本科教育中开展研发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目前,以GIS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方式正面临挑战,而以研发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方式将在以后一个阶段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原因是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本科阶段是学生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决定他们未来的求职定位和发展目标。从产业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高校GIS教育应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研发型人才储备;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不少从事GIS研究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缺乏基本的软件研发训练,读研阶段难以配合导师做好科研课题,或者无法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虽然要使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具有很强的软硬件研发能力并不容易实现,但高校积极地在这方面加强引导和培养,将是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培养核心技术研发人才、提高我国GIS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GIS本科教育基本现状 国内GIS本科教育的重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产业发展而转移。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之初,国内GIS应用的重点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方面,如国家基本比例尺空间数据库的建设[1],此时国内GIS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应用型为主,能力水平主要达到Marble的第三层次。2003年刘耀林[2]、秦其明[3]等所提出的课程设置优化建议,主要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培养较强的软件操作和应用能力为主,并开始强调GIS二次开发能力的培养。随着国内测绘类软件企业的发展壮大,对研发型、创新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大量软件公司需要大批研发人才,从事空间数据图形输入、海量数据管理查询、空间数据网络传输与共享、空间分析、二三维可视化、高精度数字制图等GIS核心功能的研发工作以及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高校也进一步重视GIS毕业生的二次开发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培养[4~7]。通过分析各高校培养方案可发现,重点高校往往开设课程较多、涉及面更广,如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而地方高校更注重专业技术类课程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原因可能是重点高校在师资、生源上的优势。总之,大多数高校还是非常人性化地考虑了学生个人素质和兴趣的差异,国内高校并未要求所有GIS本科生都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4~5,7],有志于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学生还是少数。 三、GIS本科教育中研发型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建议 1.设计面向研发型人才培养的GIS专业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体系的优化设计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国外UCGIS的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是一个完备的参考体系,但是每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师资水平设计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设计面向培养研发能力的GIS专业知识体系,其核心实质是在完备的参考体系中,围绕基础理论、程序设计、模仿创造能力为主线,选择适合本校办学特色的授课内容和技能训练体系,并以此作为评价准则。对于重点大学来说,由于师资水平相对较高、生源素质相对较好,可适当扩展这一体系前两种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如武汉大学不仅要求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强调对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绘工程等一般原理和知识的了解;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则不宜在相邻专业上开设课程,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方面课程也不宜开设太多,而应重点建设本专业核心课程,有选择地讲授一些核心算法设计和实现,在这一个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由于在办学初期缺乏经验,开设了较多基础课程,涉及到测绘、城规、地理学、土地管理等方面,而在计算机、数据库、GIS软件应用和开发方面的课程投入不足,导致某一阶段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欠缺等问题。通过调整,一些相邻专业课程仅作为选修课或被删除,将整个知识体系定位为以桌面版和WebGIS应用程序开发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5],主要涵盖如下知识模块:①编程语言模块,主要讲授C++、C#等两种编程语言,C++便于学生在以后进行较为复杂的算法设计时使用,C#语言则用来向学生讲解GIS二次开发技术;②基础理论模块,包括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算法基础以及测绘学科相关课程;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相关课程。特别是在第②模块,重点设计若干算法实验,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编程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先示范一些简单算法的代码编写过程,然后逐渐加深难度,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完成相应算法代码编写,加强对GIS软件研发的自信心。第③模块,学生掌握了软件工程设计、组件式GIS开发技术,并在教师指导下分成4~5人小组,每个小组在实践环节都必须完成相应的设计和代码编写任务。学生不仅软件操作能力逐渐增强,程序开发能力也相应提高,逐步扭转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局面。 2.建立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仅仅是教学目标实施的第一步。在已有的教学实践中,本科生对程序设计研发的兴趣并不高[4,7],一方面是部分刚入学的学生对就业的压力感知不足,认为即使没有学好难度相对较高的GIS设计和开发相关课程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交流不够,设计和开发类课程上完了,课后就没有再去关心学生怎么应用,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实践课的要求不高,应付了事。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开始尝试采用本科生导师机制,促使学生得到导师在学业和未来规划上的指导,具体作法有:①导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术研究方向,在二年级时开始选择一些学生进入自己的兴趣小组,为以后参加国内各类竞赛做准备,也可以在课题研究和生产项目上对教师起到帮助作用,并直接在该导师指导下做毕业设计工作;②结合桂林理工大学推行的应用研究型课程教学项目,解决学生选修课学分问题以及教师教学工作量补偿问题;③对于导师和学生,无论是参与校内比赛还是国内比赛获奖,都给予相应奖励,形成激励机制。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通过导师在课外的指导,激发本科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比仅仅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培养有更好的效果;②导师在日常交流中,可以从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功能、模块和接口以及软件设计语言和组件式软件开发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辅导,避免以往一个教师教授一门课程,知识内容断层严重的局面,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监督和鼓励。 3.实施有利于检验研发能力水平的考核方式 由于研发能力通常体现为对基础知识、专业软件、编程语言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表现,过去主要采用笔试和平时成绩的方式进行考核。但平时成绩考核往往仅为对学生是否到课的检查,并没有真正成为学生设计研发能力的体现。涉及到实践能力、软件开发能力的课程,可以分成笔试、上机考试和PPT介绍设计内容等过程进行,每门包含上机课、实践环节的课程均可划出一定课时用于上机考试或PPT演讲。上机考试和PPT演讲可占总分值的30~40%,有效地避免部分学生浑水摸鱼的情况。随着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对高校GIS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更多高校参与到GIS教育中来,办学单位和毕业生都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GIS研发能力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对GIS毕业生的指标要求,虽然在当前情况下要完全按照研发型人才标准对GIS专业学生进行“一刀切”式衡量并不现实,但高校只有在办学中坚持高标准培养要求,突出自身特色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至于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 作者:蓝贵文 杨霞 殷敏 靖娟利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论文 1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1.1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劣势 1)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占多数,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来校任教,缺少教学、科研的经验与积累,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负担较重。因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没有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在教学上未能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与专业的办学历史不符,在科研上也没有确定某一明确的方向,各位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无法实现1+1 2的整体涌现性。 2)生源质量不高,师生双向不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录取分数线较低,由于社会大众对该专业不熟悉,往往招收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其他专业录满后调剂过来的低分生,生源的质量较差。因此,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专业不认同,缺少学习动力,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上课热情。学生抱怨教师工作不敬业,教学不投入、能力差,教学手段单一,讲课不生动。教师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 3)课程设置不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是依托测绘工程而创办的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的专业课程各占50%,虽然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由于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学生所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不完整,尤其是开发类课程较少,使得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与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在测绘能力方面处于劣势,与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地信专业学生相比,开发能力较弱,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只能胜任数据处理工作,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从事GIS开发方面的工作,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机会 1)社会对高素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迫切。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总产值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就已突破2000亿元。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即懂技术又懂应用的中、高端人才。 2)院校领导重视。近两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得到了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学校成立了湖南省城市规划信息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师都是实验室成员,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提供了平台。 1.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威胁 1)社会环境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读书无用”、“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虚度时光,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虚幻世界,没有学习目标。 2)校园氛围影响。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处于转型期的地方二本院校,学校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校园的学习氛围不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中广泛存在,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改变了一些学生的价值观,阻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2学风建设改革措施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而专业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专业学风对学校、学院和班级学风,以及学生个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改革。 2.1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的思想问题,通过主题班会、一对一交谈等思想教育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做好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新生对专业不了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因此,在入学教育时将专业介绍和学风建设的教育作为重点,使学生从了解专业到热爱专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具体的方式,尽快确定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3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专业学风建设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保证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通过这些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更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学风。 2.4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知识更新快,应按其知识体系设置专业课程,厘清各门课程的关系,保证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等不同环节的知识。把握社会对技术更新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市场急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通过大学生导师制,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和开放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风促学风通过引进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确定方向,指导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和协同竞争的良好氛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中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2.6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围绕学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GIS文化节、GIS技能大赛、学术讲座等,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结论 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学风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整体的思维,从学生、教师、管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良好学风。 作者:吴德华杨冰龙岳红张习科汤淼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摘 要】在当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中,数据结构的教学内容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相似,如果不能很好地结合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特色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结合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特点进行数据结构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对数据结构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学习。 【关键词】数据结构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教学内容改革 一、前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算法和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两大支柱。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作为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数据结构是GIS专业的核心课程。然而,计算机专业和GIS专业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学习重点也不同。因此,在GIS专业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根据本专业的需求,并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二、GIS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通过数据结构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的各种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包括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图等;基于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运算,如插入、删除、检索等;基于各种数据结构的算法,例如基于图的最短路径分析、查找算法等;分析算法的效率,主要指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1]。 GIS专业是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新型专业。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计算机功底,而且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够处理和分析二维/三维的地理空间数据。然而教师在当前的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非空间数据的处理,较少涉及空间数据的组织和管理。同时,学生对于数据结构与GIS专业的关系非常疑惑,特别是常规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与专业相结合,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笔者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引入空间数据存储、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关系、空间分析等与GIS专业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数据结构有了更好的理解,对GIS的学习也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GIS专业的数据结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一)数据结构用于空间数据存储和运算 数据结构研究内容包括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图等结构。它们不仅能够对非空间数据进行表达,也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表达。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对数据结构存储的内容进行扩展,数据结构中存储的不再是整型、浮点型、字符型等简单类型,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空间数据。 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点、线和面等不同维度的矢量和栅格空间数据、影像空间数据的结构体(或类),并实现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图等结构的定义和运算,使数据结构能够处理各种类型的空间数据。 (二)树结构用于空间数据管理 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树结构,设计典型的空间数据索引。空间数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是其海量特征。海量的空间数据管理,需要设计相应的空间索引。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空间数据结构,空间索引介于空间操作算法和空间对象之间,它通过筛选作用,排除大量与特定空间操作无关的空间对象,从而提高空间操作的速度和效率。比较有代表性的空间索引有格网索引、四叉树索引、R树和R+树索引、CELL树索引。 空间索引的设计需要树结构的支持。例如,四叉树空间索引的构建可以用树结构进行描述。通过建立树结构表示,表达地理空间对象,能够实现对空间数据的快速检索。 (三)图结构用于空间关系表示 GIS不仅关心空间目标自身的几何特征及属性,还必须能够处理其与所处环境间的关系。因此,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基本理论并设计相应的图结构,使图数据结构能够对各种空间关系进行计算机表达。 空间关系是GIS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主要包含拓扑、方位和度量空间关系。拓扑关系描述了空间对象在拓扑变换下的拓扑不变量;方位关系描述了空间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度量空间关系是用某种度量空间中的度量来描述对象间的关系。因此,数据结构支持空间关系的计算机表达,也是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空间关系可以通过图数据结构来表达。图G是由集合V(G)和E(G)组成,记为G=(V,E),其中V(G)是顶点的非空有限集合,E(G)是边的有限集合,边是点的无序对或有序对。在空间关系的表达过程中,采用顶点表示地理空间对象,边表示地理空间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V(G)表示地理空间对象集合,E(G)表示地理空间对象关系的集合。然而,地理空间对象之间存在多种空间关系,例如,地理空间对象A和B之间的拓扑关系为相离、方位关系为东、度量关系为10米。这就需要定义多种子图,分别表达不同的空间关系,然后将各种子图进行合并,形成一更高级别的图集合。可以定义图的集合:,其中,表示图的集合,分别表示各种子图。 (四)数据结构应用于空间分析 GIS包含很多空间分析方法,如叠置分析、网络分析、地形分析等。其中,网络分析通过研究网络的状态以及模拟和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对网络结构及其资源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理论并设计相应的图结构和改进的Dijkstra算法进行路径选择、资源分配和网流量分析。 网络分析可以通过图数据结构实现。例如,基于图数据结构和改进的Dijkstra算法能够进行网络分析。进行网络分析,能够选取一条最优的路径,也可以选择合理的资源配置中心,同样可以选择最佳的布局中心。 四、结论和展望 空间数据存储、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关系、空间分析是GIS专业的核心研究内容。教师结合GIS专业特色,对数据结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强调数据结构在GIS方面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既有利于增强GIS专业学生学习数据结构的兴趣,又有利于GIS专业人才培养。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图学”课程教学优化与实践 摘 要:该文针对当前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图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特点、社会需求、学生素质提升等方面出发,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探索,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地图学;教学优化;实践 我国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以地理学、测绘学或计算机科学为背景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地图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培养阅读、使用和编制地图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2]。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地图制图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学校该专业未来的毕业生就业率。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现代地图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较之传统地图学有了很大的不同与发展[3-4]。当前很多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图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更新速度慢,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实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课堂所学内容与当前行业研究热点不一致,很多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导致课堂出勤率不高。因此,如何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探索适用于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地图学课程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地图学课程的特点 地图学是建立在正确的地理认知的基础上的图形表达、制作与应用分析的技术科学,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的基础[5]。与其他课程相比,地图学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1 多学科交叉 地图学与众多学科之间存在交集,如数学、测绘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色彩学、心理学等。因此,在探索地图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地图学与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2 实践性强 地图学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基本的读图、制图和用图能力。因此,地图学课程教学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地图制图常用工具,如ArcGIS、SuperMap、ArcInfo等。 1.3 技术更新快 不同于其他学科,地图学相关的技术更新速度快,从而对地图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地图、数字地图以及三维地图等。因此,在地图学课程教学中,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引入前沿技术到教学案例中。 2 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索 2.1 引入实际案例教学 地图学课程涉及较多的理论教学内容,若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容易混淆概念,即使在课堂上勉强吸收也难以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且容易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倦的情绪。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的方式,将书本内容以实际项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不仅可以变枯燥内容为生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最终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选择自己熟悉的类型,最好是结合自己的项目经验选取教学内容。这种案例选取方法的优点在于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收放自如,避免出现教学生疏现象;另外,选取教师熟悉的教学案例还能使所选取的教学案例贯穿课程教学的各个章节,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一致性。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亲身参与的某地电子地图编制项目为例,在地图投影、地图数学基础、地图符号化、地图概括、地图等章节均已该项目为例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还熟悉了类型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其之后的就业具有很大帮助。在案例选择时,还应考虑所选内容的时效性,即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应该是当前行业生产中广泛涉及的内容,保证学生掌握该案例对其就业是有帮助的,避免选取时效性差的教学案例,让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2 实践内容与时俱进 地图学实践教学是巩固和掌握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用图、制图技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在地图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6]。当前大学毕业生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是其感觉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工作单位中碰到的实际应用问题差别很大,所学知识难以派上用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的。笔者通过与部分地图制图行业从业人员交流得知,该现象在地图制图人员中也普遍存在,大部分地图制图人员都是在毕业后通过各种方式参加了相关的培训后,才可以胜任目前的工作。因此,地图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例如,目前高校的地图学课程教学普遍基于传统的二维平面地图展开,给学生讲授地图制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当前行业的研究重点是三维地图、虚拟现实地图以及基于位置的服务等,与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笔者在地图学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少量课时给学生讲授传统的地图制图方法外,更多的课时被用于讲解新形势下的地图制图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ArcGIS、SuperMap这类传统的地图制图工具的使用,还要求他们能够熟练使用3d Max、SketchUp等三维地图制作软件。从学生课后的教学反馈意见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材料得知,该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3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 目前,随着GIS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类面向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竞赛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乏地图制图竞赛。这类型的专业技能竞赛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笔者所在的安徽省每年举行一届“GIS技能大赛”,其中必备一项现场操作组竞赛,该组考察的就是学生操作地图制图软件的熟练程度。从近几年的指导学生参赛情况来看,这类比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大作用。此外,在毕业生就业时,用人单位也倾向于录用那些具有参赛经验的人员。 3 结语 本文基于高校地图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提升等教学改革方法,对地图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优化探索。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讲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与时俱进地给学生讲授行业最新出现的技术及工具,使所讲知识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此外,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其以后的就业、择业打下坚实基础。最后,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验证了优化的教学方法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问题及对策 摘要: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和现状,指出了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指导老师小组化、规范设计内容、科学评价设计成果、进行公开答辩和二次答辩等方面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公开;毕业设计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是加快“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新技术应用”。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同时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要想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使用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由于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都从事建设、管理和设计工作,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过程,要求把所学课程做到融会贯通,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学校完成的最后一项大作业。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应能将所学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能够读懂施工图纸,能够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因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重要。怎样才能保证并逐步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1-7]。笔者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介绍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难易程度不一 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如多层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设计,小高层酒店设计,设计高层商住楼,轻钢和重型钢结构厂房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施工组织设计等。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框架结构较熟悉,对其他结构较陌生,造成选题时出现部分指导老师名下学生较多,而概预算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足的情况发生。在高层商住楼设计过程中,为使计算结果满足相关规范指标的要求,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调整模型,且后期施工图的绘制比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工作量大,时间非常紧张,基本没有手算内容。毕业设计时,涉及到的软件有PKPM、天正等。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设计不清楚、对相关规范不熟悉,因此对电算结果判断与把握不准,往往计算结果出现问题后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更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概念设计引导,毕业设计不能仅仅只依靠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重视理论培养。要加深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解,通过PKPM软件计算与手算一榀框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误差的原因分析。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指导老师要求手动计算一榀框架,而有些指导老师又不作要求,导致难易程度不一样。 (二)指导老师辅导时间不足 大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同时还承担有其他的教学任务、行政职务、科研任务、设计任务、施工管理等,随着近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贵州大学受到编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导致指导老师严重短缺,每个指导老师要指导12名毕业生,工作量较大,一般指导老师每周辅导两次,每次2个小时,但个别指导老师每周只辅导一次,短短一个小时,无法保证辅导质量。大多学生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毕业设计辅导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主动讲解,学生因为本身知识面窄,不向指导老师提问,不能形成良性沟通,导致有效辅导时间减少。 (三)毕业设计学术价值不足 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类题目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施工组织设计或预算。最受欢迎的题目为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框架结构设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单位集中在施工单位,少数去设计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极少数考研、考公务员,基于此,毕业设计对于大多去施工单位的学生有较大指导作用;但对于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可设计有科研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其参与,从而对其今后研究生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对于去设计院工作的毕业生,可设计比较实用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以便工作后能独挡一面。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分为两部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其中,建筑设计2周,结构设计11周。建筑设计时间较短,学生一般从网上下载完整的建筑图,造成部分学生的建筑图完全相同,导致后面已经进入结构设计部分时还在修改建筑图,迟迟定不下来,建议可由指导老师提供建筑图,以避免学生在建筑图上浪费时间和金钱。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关键,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大多去施工单位,因而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对学生到施工单位工作也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甚至有些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概预算相关工作,应把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纳入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来。 二、毕业设计改革对策 (一)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 学院建立标准化的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致。由各个指导老师根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参与到的实际工程项目的有关数据,整理出相应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把设计题目和相应的建筑方案建档进入毕业设计题库。在被选入毕业设计题库前,组织教研室老师对设计题目和建筑方案进行讨论,以便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基本一致。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学生可从题库从选择相应题目和方案,以避免出现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均的现象。 (二)指导老师小组化 毕业设计可实行分小组和指导老师负责制,即要求2个老师组成一个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原则上该小组题目相同,每小组由20~24名学生组成。设计过程中,每个指导老师单独辅导两次,比不分组前辅导时间增加1倍,可提高辅导的时间和效率。小组中的两名指导老师应及时沟通,并互为评阅人,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三)毕业设计内容规范化 建筑工程专业结构设计为毕业设计的重点,建筑设计一般只有2个星期的时间。结构设计时间长,要进行细化和标准化,如把结构设计分为电算部分(结构计算、结构施工图绘制)和手算部分,主要包括有:基础设计、地梁设计、梁板柱设计、楼梯设计等,尤其是手算部分,规定应统一,不能出现有的计算一榀框架,而有的只计算一个连续梁,出现难易程度不一致现象。做到尽管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同,但最终设计成果基本相同。 (四)毕业设计评价科学化 毕业设计的评价应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设计成果评价、评阅老师对图纸完成情况及计算书评价、毕业答辩评价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比例分别为0.4、0.2、0.4,应提高指导老师在评分中的分量。而实际执行过程中,评阅和答辩往往一起进行,且答辩时指导老师也在答辩委员会成员当中,造成毕业设计评价不规范。指导老师结合日常考勤和设计成果给分;评阅老师评分时可按建筑20%,结构80%的标准制定评分细则;毕业答辩根据自我介绍、图纸情况、计算书、回答问题、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仪表等制定评分细则。在答辩问题上,也要控制难易程度基本一致。 (五)毕业设计二次答辩 为了使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能太过松懈,在毕业设计的动员大会上要求,每个组毕业答辩时,排名最后一个学生必须参加二次答辩,二次答辩委员会由学院安排,答辩更加严格,答辩不及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此项规定能促进学生努力完成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以避免其参加二次答辩。 (六)毕业设计公开答辩 为鼓励优秀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对于每小组设计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答辩表述清晰、回答问题正确的毕业生,学院组织公开答辩推选出学校优秀毕业设计和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并可考虑颁发证书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励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公开答辩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大三马上进入大四即将要做毕业设计的学生。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综合性课程的学习,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无论今后从事设计还是施工,都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改革和实践意义重大,只有学生勤于学习、指导老师准备充分、计划合理、管理科学、辅导时间充足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毕业生学习到真本领,踏入工作岗位后能给贵州大学添光添彩。 作者:卢亚琴 李莉 魏艳辉 王勤征 单位: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 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全面结束前都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工程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受时间限制,毕业设计深度不够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并且学生在完成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还要兼顾就业应聘等事项,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应付心理严重。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选择设计题目,对设计任务、目的及要求做到全面、详细的掌握;广泛搜集设计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制定设计进度规划表。而紧张有限的设计时间以及其他事件的干扰致使学生从开题立意,到资料查找,到整体思路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仓促忙乱、精力难以集中的不良状态,毕业设计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1]。 1.2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高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般都是几名老师同时管理或者指导一个班级级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辅助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有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在身,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通常只在学生有疑问或者有困难的时候给以简单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甚至最终的毕业答辩等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学生在缺乏必要的管控和约束下,毕业设计进度滞后、抄袭以及突击应付等现象极为严重。 1.3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有些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安排毕业设计任务时,使用的设计资料及图纸往往是连续几届都不变,缺乏新意、资料陈旧、选题范围受限等因素很多,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范规程的不断更新,毕业设计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2.解决方法 2.1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基本训练任务分四个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前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第一阶段:施工图识图(1周)。熟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了解工程概况,掌握图纸会审的基本要求;第二阶段:施工图预算(3周)。完成工程量清单报价表一份。第三阶段:施工组织设计(4周),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第四阶段:毕业设计成果整理及答辩和评价。由此,在毕业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 2.1.1教师在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动员,详细说明设计目的、要求、大致进度安排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等; 2.1.2正式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及任务; 2.1.3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以及自身的具体进度计划; 2.1.4过程汇报,学生在每一阶段结束时要给老师汇报完成情况,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过程成果作出评价,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2.1.5答辩和评价。 2.2优化毕业设计课题 课题选择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课题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着重考虑: 2.2.1适应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 2.2.2优先选择与社会时展联系紧密的课题,比如企业厂房、民用建筑以及办公、教学楼、住宅等,课题难度适中且涵盖知识点较多,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要求及评判标准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2.2.3兼顾就业需求,把毕业设计的课题与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机集合,有意识地消除学生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感[2]。 2.3完善健全答辩及成绩评定机制 毕业答辩以及成绩评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毕业设计过程要重要的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提高答辩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此促使学生加强对毕业答辩的重视程度,打消投机取巧和蒙混过关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制定详细的打分标准和实施细则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课题难易程度、学生知识水平等,负责打分的答辩委员会要对实际打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统一,保障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作者:谭敏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1.课题名称: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结构的作用效应常见的作用效应有: 1.内力。 轴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压力; 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 弯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矩; 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构成的力偶矩。 2.应力。如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等。 3.位移。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某点位变(线位移)或某线段方向的改变(角位移)。 4.挠度。构件轴线或中面上某点在弯短作用平面内垂直于轴线或中面的线位移。 5.变形。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6.应变:如线应变、剪应变和主应变等。 极限状态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分为两类: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 (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如压屈等)。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 (3)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状态。 结构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结构的可靠与经济之间选择一种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价,使所建造的结构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预定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采用过多种设计方法。以现代观点看,可划分为定值设计法和概率设计法两大类。 1.定值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如荷载、材料强度、几何参数、计算公式精度等)看作非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经验为主确定的安全系数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即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任何情况下结构的荷载效应S(内力、变形、裂缝宽度等)不应大于结构抗力R(强度、刚度、抗裂度等),即S≤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我国和国外主要都采用这种方法。 2.概率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看作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统计为主确定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即非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按概率观念来设计结构,也就是出现结构荷载效应3大于结构抗力R(S R)的概率应小于某个可以接受的规定值。这种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至7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已进入实用阶段。我国自80年代中期,结构设计方法开始由定值法向概率法过渡。 面向对象编程 使创建Windows程序较为容易的关键技术是面向对象编程,或OOP。这种技术可以创建可重用组建,它是程序的组成模块。 几个定义 控件提供程序可见界面的可重用对象。控件的示例有文本框、标签和命令按钮。 事件由用户或操作系统引发的动作。事件的示例有击键、单击鼠标、一段时间的限制,或从端口接收数据。 方法嵌入在对象定义中的程序代码,它定义对象怎样处理信息并响应某事件。例如,数据库对象有打开纪录集并从一个记录移动到另一个记录的方法。 对象程序的基本元素,它含有定义其特征的属性,定义其任务和识别它可以响应的事件的方法。控件和窗体是VisualBasic中所有对象的示例。 过程为完成任务而编写的代码段。过程通常用于响应特定的事件。 属性对象的特征,如尺寸、位置、颜色或文本。属性决定对象的外观,有时也决定对象的行为。属性也用于为对象提供数据和从对象取回信息。 5.设计主要内容 本软件适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的框架的设计。毕业设计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平面钢架分析程序的改造 对结构力学教研室版平面钢架分析程序进行修改和补充。要求: (1)编写自动生成节点坐标和单元节点编号的程序,或以图形方式输入计算简图。 (2)修改程序,使之适合多工况内力计算;(3)根据输入、输出数据的特点,设计适当的人机界面。输出应可选的显示各构件端力和内力图。 2.编写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机构的构件设计程序 (1)根据有关的规范,应明确计算的各种荷载(恒载、楼屋面活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的计算方法,在次基础上编写自动生成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点荷载和单元荷载的程序。 地震作用按底部剪力法确定。自振周期用经验公式确定。 (2)计算各种荷载单独作用时框架各杆件的内力。计算结构存放在各自的杆端力(随机)文件中。 对竖向荷载下的梁端弯距进行塑性调幅。 (3)在(2)中产生的杆端力文件基础上,分别计算各种可能的荷载组合下,梁、柱控制截面的内力。计算结果存放在适当的文件中。 (4)从(3)生成的文件中选出最不利组合,同时给出截面配筋。 梁、柱截面配筋的确定应考虑抗震设计的要求。 (5)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根据计算结果和构造规定,用Auto-CADVBA绘制梁、柱配筋图。 5.成果形式 本毕业设计的成果应包括: 1.可运行的、并能给出正确计算结果的源程序 在存放源程序的软盘中,应至少有一个算例的数据文件,可在基本不需另外键入数据的前提下,显示正确地运行结果。 2.软件使用手册 这是为用户准备的关于软件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和其他必要的文字材料。 3.软件说明书 这是软件作者的工作档案,是软件维护的基本资料。其中应包括: (1)软件所依据的工作档案、力学和工程结构模型的较为详细的描述,主要的计算公式及其使用的符号的含义,重要算法的文字说明: (2)程序的结构:模块的划分的情况、各模块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模块的功能; (3)带有较为详细的注释的源程序文本。其中应注明各标识符的含义(尽可能的采用通用公式中的符号)。各程序段的功能、相应的数学公式和特殊算法的说明;(4)为使他人根据软件说明书读懂你的程序所必需的其他资料。 (5)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递交梁、柱配筋图纸一张。 4.对自己所编程序的评价 (1)对算例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分析; (2)总结软件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及教训,提出设计改进意见。 以上各项资料处源程序文本以软盘形式提交外,其余均用计算机打印。 6.进度计划 第一周毕业实习,参观工程,收集资料。 第二周需求分析:描述计算机模型,编些初步的软件说明书。 第三周软件设计:选择模块划分的方案 第四周模块设计: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梁柱截面数据) 或数据输入界面设计(可视化图形输入) 第五周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框架数据、附加荷载) 第六周模块设计:荷载计算(恒载、活载),相应的内力计算 第七周荷载计算(风荷载、地震作用),相应的内力计算 第八周模块设计:梁配筋计算 第九周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周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一周模块设计:柱配筋计算 第十二周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三周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四周软件测试或用AutoCADVBA绘制梁、柱配筋图; 第十五周软件测试 第十六周整理源程序,编写软件说明数和用户手册 第十七周编写软件说明书和用户手册,形成毕业设计全部文件,准备答辩。 第十八周毕业答辩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分析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全面结束前都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工程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受时间限制,毕业设计深度不够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并且学生在完成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还要兼顾就业应聘等事项,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应付心理严重。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选择设计题目,对设计任务、目的及要求做到全面、详细的掌握;广泛搜集设计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制定设计进度规划表。而紧张有限的设计时间以及其他事件的干扰致使学生从开题立意,到资料查找,到整体思路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仓促忙乱、精力难以集中的不良状态,毕业设计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1]。 1.2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高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般都是几名老师同时管理或者指导一个班级级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辅助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有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在身,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通常只在学生有疑问或者有困难的时候给以简单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甚至最终的毕业答辩等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学生在缺乏必要的管控和约束下,毕业设计进度滞后、抄袭以及突击应付等现象极为严重。 1.3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有些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安排毕业设计任务时,使用的设计资料及图纸往往是连续几届都不变,缺乏新意、资料陈旧、选题范围受限等因素很多,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范规程的不断更新,毕业设计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2.解决方法 2.1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基本训练任务分四个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前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第一阶段:施工图识图(1周)。熟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了解工程概况,掌握图纸会审的基本要求;第二阶段:施工图预算(3周)。完成工程量清单报价表一份。第三阶段:施工组织设计(4周),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第四阶段:毕业设计成果整理及答辩和评价。由此,在毕业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2.1.1教师在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动员,详细说明设计目的、要求、大致进度安排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等;2.1.2正式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及任务;2.1.3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以及自身的具体进度计划;2.1.4过程汇报,学生在每一阶段结束时要给老师汇报完成情况,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过程成果作出评价,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2.1.5答辩和评价。 2.2优化毕业设计课题 课题选择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课题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着重考虑: 2.2.1适应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 2.2.2优先选择与社会时展联系紧密的课题,比如企业厂房、民用建筑以及办公、教学楼、住宅等,课题难度适中且涵盖知识点较多,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要求及评判标准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2.2.3兼顾就业需求,把毕业设计的课题与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机集合,有意识地消除学生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感[2]。 2.3完善健全答辩及成绩评定机制 毕业答辩以及成绩评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毕业设计过程要重要的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提高答辩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此促使学生加强对毕业答辩的重视程度,打消投机取巧和蒙混过关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制定详细的打分标准和实施细则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课题难易程度、学生知识水平等,负责打分的答辩委员会要对实际打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统一,保障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作者:谭敏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工程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思路 一、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 本教学实验楼工程位于浙江嘉兴市南湖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校区,建设用地面积为121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63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477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地上5层。本工程为高层民用建筑,建筑主要结构类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裂度为6度,建筑耐久年限为一级(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是一个教学与实验的综合建筑群。 1.实验楼存在的问题。从实地调研及对师生的问卷中可知,使用者角色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内容也存在差异,因而实验楼存在不少使用问题:①一楼门厅过于空旷,没有充分利用这部分空间。②原本是实验室的房间,部分空置没有利用,且楼层都没有房间指示牌。③三楼的室外休息平台处于荒废状态,天井绿地空间以及屋顶没有充分利用。④南面双廊光线昏暗,采光通风不好。⑤部分实验室的实际利用空间不合理,因为楼层太高或是教室面积过大而导致回声,有的却因教室太小致使难以放置教学实验仪器。 2.对实验楼的改造设计。因而对实验楼进行改造设计成为本次联合毕业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①门厅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一楼大厅进行了休息空间的布置,适当摆放一些绿化等植物景观,增加整体的丰富程度,既避免空间的利用不足,也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氛围。②对各专业进行调研,将整栋建筑按照各个专业所需进行实验室分层,将没有利用的实验室排布给缺少实验室的专业,作出合理调整。同时增加一些师生的休息空间,例如图书室和咖啡厅等,并在每一个楼层的电梯和楼梯口处布置楼层房间指示牌。③三楼的休息平台增加木质铺地和休息座椅,将天井绿化改造为集雨水收集,气候调节,经空气和水净化,将再生水运送去花坛,循环利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研讨和聚集的场所,使得景观与整栋实验楼相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顶层有良好的阳光雨水等自然环境,加设屋顶的建筑格栅板不全是装饰,有些板是收集并贮存屋顶雨水的储罐,空调冷凝水以及用于灌溉的中水系统,有些板是太阳能板,储存电力为整栋教学楼提供电力减小资源开支,节能环保。④在南部的每一层走廊两边教室都添加窗户,利于更好地采光通风。将乡土藤类爬上走廊栏杆,这些植被高950mm,不仅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还模糊了建筑和景观的界限,成为室内的一道风景线。⑤对过小的教室进行扩大,较大的实验室进行分隔,楼层较高的实验室部分加楼板,不仅增加利用面积,同时有效防止教室产生回声。 3.对实验室的改造设计。重点对实验楼二楼的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将原本的物理实验室分别改造为水处理实验室和环境实验室,还将一处风机房改造为配套浴室。改造设计根据使用专业的要求,对水处理实验室的实验台和讲台重新排布,将原本没有水池的教师讲台进行了水池的放置,仪器按其所需的操作空间进行布置。当然由于是改造,一些水管和线路已经预设好,所以只能将实验台的地面抬高,抬高部分进行水管预置。由于环境实验室比较特殊,需要一个单独的原子吸实验室专门进行爆破,实验较危险,所以单独采用厚200mm厚墙体将其隔开,降低最小伤害,门采用防爆门。浴室改造中将淋浴部分进行抬高,避免水渗漏和掩盖排水管。同时对建筑系实验室进行了整体设计,因为建筑学专业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改造中决定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进行分割,设置公共的交流空间。当然建筑设计是一门艺术,改造中增加平面和形态实验室,造型及材料实验室,部分实验室内放置学生美术作品和建筑模型作品,既起到美化作用,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建筑物理实验室创造适合使用者要求的声学、光学、热工学的环境,需要使用现代机电设备来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所以一些测力测热测风测声光的仪器也将被重新安排放置。 二、各专业间的协作配合 1.联合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所有的建筑工程不管是工业建筑亦或是民用建筑,在其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都必不可少地涉及到土建、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间的配合。随着科技含量在现代建筑中的比重愈来愈高,使得工程类相关专业所囊括的内容也相应剧增,如消防、空调、通风、电话、电视、监控、对讲、宽频网等。每个专业都要满足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特定的空间位置和相关的技术要求,因而专业间的协调与配合在整个工程的设计及施工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互相协调出了问题,比如没能充分全面考虑技术做法,特别是部分交叉部位的细节处,就极易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不但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更会直接损害工程的品质与质量,甚至导致建设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对于建筑工程而言,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相关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一个完整的实验楼工程,建筑工程相关专业之间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尝试在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使用联合毕业设计这一新模式,目的就在于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尝试,能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科学的建筑工程专设计实践与指导。 2.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协调。建筑与结构专业的协调往往表现在建筑造型、空间与结构的关系。土建专业与给排水专业经常出现给排水管冲撞梁、板的情况,施工后卫生洁具的安放位置与给排水管线预留孔洞位置不对应等。土建专业与暖通专业在进行配合时常常出现通风管道与楼层梁和地梁相冲撞,以及在施工中没有预留出墙预留孔给空调管线,使用后砸墙破坏了墙体的结构等情况也经常出现。土建专业与电气专业经常出现电气进户管冲撞楼层梁和地梁,还有把电气开关设计在自来水管的管后等情况,更有甚者在施工中堵塞电气线管。各个辅助专业间的协调往往存在各种消防和通风管线穿梁时,结构及使用功能的要求是否受楼面净空影响,同时还会有大型设备的安装通道,附件预埋深度,以及控制系统和弱电系统间的互相协调等问题。 三、结束语 在本次实验楼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专业协同努力,学生对本专业及与其他专业的配合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不仅强化了本专业的知识,也学习到了相关专业的内容,对今后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章瑾 朱欣尔 侯伟 单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建筑系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的改革 摘要:高职院校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是为了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并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锻炼。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观察,发现毕业设计的质量并不高,因此为了提升毕业生的从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将以“嵌入式”思路,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设计,以此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毕业设计;嵌入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教育领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诣在培养拥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为社会输送建筑方面的人才,对社会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积极引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传统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通常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教育环节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的前10周左右。在此阶段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之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主要的设计内容就是对多层建筑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工程造价[1]。 (一)理论知识教学有限。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以技术教育优先,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态度往往采取够用即可。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首次进行综合型的作品设计,对于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对整体的设计理念认识不清。对于建筑、造价以及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模糊,不明白具体的作用以及操作流程,因此无法在头脑中出现清晰的设计思路和头绪。同时毕业设计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无法进行知识的有效扩充与深入了解。 (二)毕业时间安排存在缺陷。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安排在毕业前夕的3到5月份之间,安排是极不合理的。此时的毕业生正处在求知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此时学生无法分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严重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嵌入式”毕业设计的特点与设置措施 “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思路,就是要将传统的整块的毕业设计切割开来化整为零。将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分割开来,分别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进行讲解。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天正建筑设计、房屋建筑学以及AutoCAD等。在上述课程都学习完毕之后,在用3到4周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选定房屋建筑为主要设计课题,由专门讲解房屋建筑学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将建筑设计说明书和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向学生进行说明与指导[2]。 (二)结构设计。与结构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地基基础、建筑抗震以及混凝土结构等等。可以将课程设置在第五学期的期末,并由结构课程的教师专门进行讲解。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之后,在由教师进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其之前设计的房屋建筑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内部结构的布置,并进行相应构件的型号选择,并对建筑的荷载进行准确的计算,依据数据结果进行结构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然后利用PKPM进行建模,并依据建筑结构基本规范与图集绘制平面布置图和梁柱平法施工图,对结构施工图的构造要求与表现形式要清楚的掌握。 (三)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应用以及清单计价等。由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之前绘制的建筑施工设计图、结构设计图等中的工程量进行计算,并依据计算结果编写预算书与计算书。 三、嵌入式毕业设计改革优势体现与教学设计 (一)编制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是将整体的毕业设计分解为建筑、结构与造价三部分,所经历的时间较长,大概要在一年以上才可以完成。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使这三部分内容可以很好的连接与统一,进而保证学生的吸收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在进行实际设计中可以创造出完整和谐的作品[3]。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的编写,将负责三部分教学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的讨论与研究,商讨出一个合理的教育方案。使这三部分知识既独立又完整,保证毕业设计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二)设计课题的制作与分配。进行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技术与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检验,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进行嵌入式教育时,还要保证对课题分配的合理性。让学生都能体验到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首先进行课题分配时可以依据建筑工程技术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配。其次课题的类型要进行相应的规定,不可为求新出现不合理的方案。最后建筑方案方面的课题要足够多,避免设计出现重复和抄袭。 (三)进行毕业设计训练。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的设计任务都是在主要课程结束后进行的。为了确保设计质量,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的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一次毕业设计的训练。让学生自行选取相关课题,进行简单的操作设计。通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设计出更高质量的作品。 结语: 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教学课程,因此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极易出现学生设计思路混乱、设计作品质量不高的现象。采取嵌入式思路进行毕业设计的改革,将整体设计进行分散式教育,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逐步增进设计知识与技能,实现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的高度提升。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作者:张晓蕾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工程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 一、对实验楼的改造设计 因而对实验楼进行改造设计成为本次联合毕业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①门厅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一楼大厅进行了休息空间的布置,适当摆放一些绿化等植物景观,增加整体的丰富程度,既避免空间的利用不足,也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氛围。②对各专业进行调研,将整栋建筑按照各个专业所需进行实验室分层,将没有利用的实验室排布给缺少实验室的专业,作出合理调整。同时增加一些师生的休息空间,例如图书室和咖啡厅等,并在每一个楼层的电梯和楼梯口处布置楼层房间指示牌。③三楼的休息平台增加木质铺地和休息座椅,将天井绿化改造为集雨水收集,气候调节,经空气和水净化,将再生水运送去花坛,循环利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研讨和聚集的场所,使得景观与整栋实验楼相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顶层有良好的阳光雨水等自然环境,加设屋顶的建筑格栅板不全是装饰,有些板是收集并贮存屋顶雨水的储罐,空调冷凝水以及用于灌溉的中水系统,有些板是太阳能板,储存电力为整栋教学楼提供电力减小资源开支,节能环保。④在南部的每一层走廊两边教室都添加窗户,利于更好地采光通风。将乡土藤类爬上走廊栏杆,这些植被高950mm,不仅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还模糊了建筑和景观的界限,成为室内的一道风景线。⑤对过小的教室进行扩大,较大的实验室进行分隔,楼层较高的实验室部分加楼板,不仅增加利用面积,同时有效防止教室产生回声。 二、对实验室的改造设计 重点对实验楼二楼的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将原本的物理实验室分别改造为水处理实验室和环境实验室,还将一处风机房改造为配套浴室。改造设计根据使用专业的要求,对水处理实验室的实验台和讲台重新排布,将原本没有水池的教师讲台进行了水池的放置,仪器按其所需的操作空间进行布置。当然由于是改造,一些水管和线路已经预设好,所以只能将实验台的地面抬高,抬高部分进行水管预置。由于环境实验室比较特殊,需要一个单独的原子吸实验室专门进行爆破,实验较危险,所以单独采用厚200mm厚墙体将其隔开,降低最小伤害,门采用防爆门。浴室改造中将淋浴部分进行抬高,避免水渗漏和掩盖排水管。同时对建筑系实验室进行了整体设计,因为建筑学专业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改造中决定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进行分割,设置公共的交流空间。当然建筑设计是一门艺术,改造中增加平面和形态实验室,造型及材料实验室,部分实验室内放置学生美术作品和建筑模型作品,既起到美化作用,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建筑物理实验室创造适合使用者要求的声学、光学、热工学的环境,需要使用现代机电设备来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所以一些测力测热测风测声光的仪器也将被重新安排放置。 三、各专业间的协作配合 1.联合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所有的建筑工程不管是工业建筑亦或是民用建筑,在其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都必不可少地涉及到土建、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间的配合。随着科技含量在现代建筑中的比重愈来愈高,使得工程类相关专业所囊括的内容也相应剧增,如消防、空调、通风、电话、电视、监控、对讲、宽频网等。每个专业都要满足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特定的空间位置和相关的技术要求,因而专业间的协调与配合在整个工程的设计及施工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互相协调出了问题,比如没能充分全面考虑技术做法,特别是部分交叉部位的细节处,就极易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不但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更会直接损害工程的品质与质量,甚至导致建设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对于建筑工程而言,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相关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一个完整的实验楼工程,建筑工程相关专业之间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尝试在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使用联合毕业设计这一新模式,目的就在于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尝试,能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科学的建筑工程专设计实践与指导。2.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协调。建筑与结构专业的协调往往表现在建筑造型、空间与结构的关系。土建专业与给排水专业经常出现给排水管冲撞梁、板的情况,施工后卫生洁具的安放位置与给排水管线预留孔洞位置不对应等。土建专业与暖通专业在进行配合时常常出现通风管道与楼层梁和地梁相冲撞,以及在施工中没有预留出墙预留孔给空调管线,使用后砸墙破坏了墙体的结构等情况也经常出现。土建专业与电气专业经常出现电气进户管冲撞楼层梁和地梁,还有把电气开关设计在自来水管的管后等情况,更有甚者在施工中堵塞电气线管。各个辅助专业间的协调往往存在各种消防和通风管线穿梁时,结构及使用功能的要求是否受楼面净空影响,同时还会有大型设备的安装通道,附件预埋深度,以及控制系统和弱电系统间的互相协调等问题。 四、结束语 在本次实验楼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专业协同努力,学生对本专业及与其他专业的配合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不仅强化了本专业的知识,也学习到了相关专业的内容,对今后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章瑾 朱欣尔 侯伟 单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建筑系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毕业设计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专业的划分也越来越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将要面向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安全员等不同的岗位。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的高职学习阶段需要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构成、施工工艺、组织管理等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在毕业以后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实现学校与岗位“零距离”接轨。从而将毕业设计做得更细、更深、更全面,提高学生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从事相关岗位工作。对三年制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在5~8周的时间内比较深入地完成毕业设计,按照以前的做法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上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组成的分析,按照理论“必须、够用”为原则,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对课程设置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打破传统做法,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根据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特点,剖析课程体系,结合笔者多年教学体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和相关课程提出“统一协调”、“汇总提高”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案,期望学生能够掌握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分解协调 主要是提前把毕业设计的相关内容有计划地分解到每个相关课程中,让学生在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具有系统性,也就是说毕业设计的内容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全局性观念,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在《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抄绘、阅读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建筑和结构图的表达方式,从而为绘制施工图打下基础。二是在《建筑构造分析》的课程教学中,详细讲解建筑构造和各种细部构造。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完成建筑方案的设计内容。三是在《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力学与结构计算》等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带着建筑设计方案,解决结构的布置的能力,掌握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式,为毕业设计中的结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每个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各学科的教师要及时沟通,通过实际工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汇总提高、丰富设计内容 在第5学期结束后,集中5~8周左右的时间对学生所做的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案进行整合,并从整个毕业设计的角度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和提高。此外,在传统的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的基础上,在毕业设计中加入施工组织方案设计的内容。具体要求如下:一是编写工程概况。要求说明工程名称、地点特征、建筑面积、结构特点,基础施工处理方法、工程做法,施工工期、施工条件等。二是确定施工方案,包括:选择土方工程施工方案;选择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施工方案;选择装饰工程施工方案等。三是计算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要求计算的主要工程量包括基坑开挖和回填工程量、基础工程量、标准层工程量(包括钢筋、模板、混凝土、砌体)、内装饰、外装饰等。四是拟定技术组织措施。主要拟定编写在施工中如何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等。五是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单位工程施工进度网络计划或单位工程水平横道进度计划,必要时对计划进行优化,在横道图中,作劳动力资源需要量统计图。六是设计布置施工平面图。设计布置垂直运输机械、搅拌机械、材料和构件堆场、钢筋和木工加工棚、办公及休息用房、食堂、厕所、现场施工的临时供水供电线路、施工临时道路等。其中材料和构件堆场、临时房屋等的面积,应根据定额标准和经验确定。七是计算技术经济指标。包括施工场地占地面积、施工工期、劳动量、劳动力均衡系数、采用合理施工方案和先进技术的成本节约指标等。指导教师从全局出发,指导学生计划加深建筑方案、施工组织方案,参考实际工程施工图纸和方案,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成果。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分解协调”、“汇总提高,丰富内容”合理安排,措施到位,就能将毕业设计进一步完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较为完整的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较强的识读施工图能力和一定的施工组织能力,从而能够较快地适应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等岗位工作,实现学校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轨,突出高职院校教学特色。 作者:沈存莉 谢晓光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工程毕业设计主题的革新研习 加固设计与新建建筑结构设计的区别 建筑结构由于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其耐久性随其使用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备受大家关注。新抗震规范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每年对已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项目不断增加,尤其是中小学教学楼和事业单位办公楼抗震加固设计项目最多。抗震加固设计与新建建筑结构设计存在较大差异。结构加固设计,从概括的角度讲就是通过检测得知原有结构状况、以及和结构根据业主和规范要求所应达到目标的差距,制定结构加固原则性方案,以实现从概念上解决问题;在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现行规范和图集,对已有结构进行设计计算,最终达到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型的目的,细致的讲就是在已知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受力、材料强度以及截面尺寸的情况下,依据最新规范,对结构主要承重构件进行计算,并验算构件的配筋、轴压比和承载力,检查建筑物的抗震构造措施,对不满足受力和构造措施的构件进行加固,加固设计步骤一般包括结构分析、初拟方案、可行性论证、加固力学分析、详细设计、效果检测等。而新建建筑物结构设计是在建筑物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确定结构方案,选在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布置,并初步估算结构的构件尺寸,进行抗震以及抗侧刚度验算,对整个结构进行设计计算确定结构构件的布置和配筋,并依据最新规范来确定结构构件的构造措施。虽然加固设计和新建结构设计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利用所学的结构设计原理,对建筑进行受力分析,按照现行规范进行验算。它们的主要差别一个是对原有建筑物进行设计,另一个对一个不存在的建筑物进行设计。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一)开设加固专业课程 加固设计作为结构设计的一个分支,需要设计人员对结构体系具有一定深度理解,对新老规范及其原理具有较深层次把握,对常规加固技术和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与新建建筑结构相比,加固设计的结构类型不一定最复杂,但对结构师的综合专业素质要求必定比较高。因此学生要想做好一份好的加固课题毕业设计,学校不仅需要开设《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设计原理》和《钢结构》等基本专业课,还需要开设加固方面的课程,例如:《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钢结构的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改造加固技术》等专业课程,同时学生还需要加强相应规范的学习。 (二)提高师资水平 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加固设计在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推广,考虑到学校此类师资经验缺乏的情况,建议学校聘请企业优秀的具备丰富加固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此类教师应具备5年以上结构设计工作经历,且是副高以上职称或者一级注册结构师,此类教师加固方面的工程经验比较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很轻松的掌握与实际工程相关加固知识。 结构加固设计课题毕业设计的实施 (一)加固设计课题的选取 结构加固一般分为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砌体结构加固设计、钢结构加固设计及其相应的基础加固设计。加固方面的毕业设计的课题应来自于实际工程案例,课题由具备相应资格的教师提出申请,并撰写毕业设计课题方案,再由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对各个课题方案进行考察和可行性研究。确定设计方案后,指导教师就课题方案和内容向学生做细致的分析和讲解,同时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对毕业课题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对老师的要求 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是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指导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查阅规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端正的思想品德。工程无小事,任何马虎大意的工作态度都会造成工程隐患。 (三)严把加固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 在加固设计课题成绩的评定方面,不能因为此类课题的毕业设计起步晚,经验相对不足等原因来降低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要求。毕业设计的成绩由过程考核和答辩成绩两部分组成。在过程考核的期间,指导老师应就学生的规范应用能力、设计方案、计算能力、学习态度、纪律以及毕业设计进度方面给予综合评定。为提高学生的设计积极性,答辩成绩应根据对小组每一个成员进行答辩,不能按照一个小组为单位来答辩。答辩成绩由设计水平、设计工作量、表达能力和回答问题能力4方面给出答辩成绩。 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环节,是一座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性息息相关。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增加固专题的毕业设计课题是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知识型、实践型、创新型一线技术人员的必然趋势。在改革的初期,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实施好这一改革,对高校师资、教学体制及保障措施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严格把握毕业设计应用型的定位,不断进行毕业设计的改革、探索和思考,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作者:马好霞于丽波叶燕华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国家不断加大教育建设力度,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备受肯定,其所拥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的学生数量、教学质量增长很快,但在毕业设计方面需要加强。文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介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提出增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有效性的相关措施,以期能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全民教育快速发展,尤其是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不断涌现的现在,更多学子得到就学、就业的机会。国家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该专业学生的教学效果如何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1.1理论知识教学不完善 鉴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导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以实践为主,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却使得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此种教学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整体设计中缺乏完整感,并且对于其中的细节难以掌握,甚至有些学生对于造价方面的认知十分浅显,对于大多数知识的不理解,导致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并且整体毕业设计的时间也很有限,即使学生“临时抱佛脚”也难以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 1.2毕业时间安排不合理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其在通知学生开始毕业设计,直到毕业设计完成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并且是在3~5月份期间,毕业设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个大工程,并且学生需要做整体设计、构思、收集资料、后期修改等多项工作。另外,此阶段学校并未停止授课,有些学生依然要去学习新知识,而有些学生则已经参加实习,此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毕业设计时间,时间、精力方面均难以平衡,如此也就导致了毕业设计整体质量难以提升的局面出现。 1.3毕业设计过于流于形式 鉴于学生在学校中主要以掌握技能为主,因此对理论知识传授有所忽视。部分学生的认知中将毕业设计与理论知识相挂钩,导致了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重要,毕业设计时存在敷衍的态度。另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度不足,难以就毕业设计中的各个框架做深入的扩充,此种情况也直接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难以符合教师的要求。部分学生会存在抄袭其他学生构思、设计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找“”代为完成的情况。 2相关措施 2.1做到合理选题 合理选题对于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合理选题方面应兼顾教师、学生两个方面:①教师是毕业设计的拟题者,其应根据当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拟题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毕业的同时对相关方面有更深的了解;②学生在最终进行毕业设计之间往往会经历选题阶段。当学生面对教师提供的各种题目时不要眼花缭乱,在正式选题前学生应对自身有深入的了解,知道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并以此为依据为自己选题,如此不仅可以避免在设计中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能够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有一定帮助。 2.2毕业设计训练 鉴于毕业设计的困难性和重要性,教师可以在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设计前进行毕业设计训练,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往往包含多个方面,如建筑、造价以及建筑结构设计等,知识的讲解往往会被安排在主要课程之后。知识较为复杂,且对于毕业设计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此些方面开展专门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知识和设计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拟题,并自行进行相关设计,在设计完成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出评价。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明白自身不足之处,同时也能使学生不再对毕业设计感到陌生。 2.3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督 鉴于学生在毕业前期较为忙碌,学生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十分有限,而毕业设计的整体时间较长,学生会存在时间还够的认知,因此对毕业设计也会存在管理松散的情况。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微信、网络或电话等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并掌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意见。另外,教师也应对学生做出规划,使学生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有质量的完成节点任务。 2.4协调设计、实习以及就业的关系 学生在进入毕业季后往往会较为迷茫,其既想要快速就业,又不想耽误到毕业的相关事宜,甚至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实习方面陷入两难的境地。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以上两者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明白无论是毕业设计,或是毕业实习,均是促进其顺利就业的重要手段。丰富的毕业实习经历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再单调、枯燥,其能够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而优质的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实习、就业的敲门砖。当实习单位或就业单位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充满兴趣时,学生的机会就会比其他学生大很多。 2.5改变传统毕业设计组织形式 在传统毕业设计中,每个学生单独负责自己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形式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衡量,也是其对于自身在几年的求学中获取知识的有力体现,但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压力。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合作设计的形式,如根据学生各自的题目、学生的兴趣等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各个学生均能够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并全权负责。而整体的设计工作则由所有学生共同探讨,如此一来各个学生均能够对整个设计有一定了解,并且也能加强自身个别技能的提升。在进行最终的答辩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负责的部分来向教师介绍毕业设计,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表现以及毕业设计的整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该专业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也与该专业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甚至与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经历教育改革后,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实际的设计中依然会出现些许问题,从而影响到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情况。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就业而言均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力度,使毕业设计不再成为学生的噩梦。 作者:李奇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全面结束前都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工程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受时间限制,毕业设计深度不够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并且学生在完成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还要兼顾就业应聘等事项,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应付心理严重。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选择设计题目,对设计任务、目的及要求做到全面、详细的掌握;广泛搜集设计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制定设计进度规划表。而紧张有限的设计时间以及其他事件的干扰致使学生从开题立意,到资料查找,到整体思路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仓促忙乱、精力难以集中的不良状态,毕业设计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1]。 1.2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高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般都是几名老师同时管理或者指导一个班级级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辅助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有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在身,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通常只在学生有疑问或者有困难的时候给以简单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甚至最终的毕业答辩等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学生在缺乏必要的管控和约束下,毕业设计进度滞后、抄袭以及突击应付等现象极为严重。 1.3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有些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安排毕业设计任务时,使用的设计资料及图纸往往是连续几届都不变,缺乏新意、资料陈旧、选题范围受限等因素很多,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范规程的不断更新,毕业设计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2.解决方法 2.1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基本训练任务分四个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前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第一阶段:施工图识图(1周)。熟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了解工程概况,掌握图纸会审的基本要求;第二阶段:施工图预算(3周)。完成工程量清单报价表一份。第三阶段:施工组织设计(4周),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第四阶段:毕业设计成果整理及答辩和评价。由此,在毕业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 2.1.1教师在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动员,详细说明设计目的、要求、大致进度安排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等; 2.1.2正式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及任务; 2.1.3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以及自身的具体进度计划; 2.1.4过程汇报,学生在每一阶段结束时要给老师汇报完成情况,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过程成果作出评价,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2.1.5答辩和评价。 2.2优化毕业设计课题 课题选择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课题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着重考虑: 2.2.1适应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 2.2.2优先选择与社会时展联系紧密的课题,比如企业厂房、民用建筑以及办公、教学楼、住宅等,课题难度适中且涵盖知识点较多,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要求及评判标准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2.2.3兼顾就业需求,把毕业设计的课题与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机集合,有意识地消除学生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感[2]。 2.3完善健全答辩及成绩评定机制 毕业答辩以及成绩评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毕业设计过程要重要的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提高答辩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此促使学生加强对毕业答辩的重视程度,打消投机取巧和蒙混过关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制定详细的打分标准和实施细则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课题难易程度、学生知识水平等,负责打分的答辩委员会要对实际打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统一,保障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作者:谭敏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和现状,指出了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指导老师小组化、规范设计内容、科学评价设计成果、进行公开答辩和二次答辩等方面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公开;毕业设计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是加快“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新技术应用”。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同时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要想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使用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都从事建设、管理和设计工作,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过程,要求把所学课程做到融会贯通,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学校完成的最后一项大作业。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应能将所学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能够读懂施工图纸,能够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因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重要。怎样才能保证并逐步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1-7]。笔者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介绍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难易程度不一 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如多层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设计,小高层酒店设计,设计高层商住楼,轻钢和重型钢结构厂房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施工组织设计等。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框架结构较熟悉,对其他结构较陌生,造成选题时出现部分指导老师名下学生较多,而概预算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足的情况发生。在高层商住楼设计过程中,为使计算结果满足相关规范指标的要求,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调整模型,且后期施工图的绘制比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工作量大,时间非常紧张,基本没有手算内容。毕业设计时,涉及到的软件有PKPM、天正等。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设计不清楚、对相关规范不熟悉,因此对电算结果判断与把握不准,往往计算结果出现问题后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更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概念设计引导,毕业设计不能仅仅只依靠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重视理论培养。要加深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解,通过PKPM软件计算与手算一榀框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误差的原因分析。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指导老师要求手动计算一榀框架,而有些指导老师又不作要求,导致难易程度不一样。 (二)指导老师辅导时间不足 大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同时还承担有其他的教学任务、行政职务、科研任务、设计任务、施工管理等,随着近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贵州大学受到编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导致指导老师严重短缺,每个指导老师要指导12名毕业生,工作量较大,一般指导老师每周辅导两次,每次2个小时,但个别指导老师每周只辅导一次,短短一个小时,无法保证辅导质量。大多学生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毕业设计辅导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主动讲解,学生因为本身知识面窄,不向指导老师提问,不能形成良性沟通,导致有效辅导时间减少。 (三)毕业设计学术价值不足 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类题目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施工组织设计或预算。最受欢迎的题目为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框架结构设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单位集中在施工单位,少数去设计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极少数考研、考公务员,基于此,毕业设计对于大多去施工单位的学生有较大指导作用;但对于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可设计有科研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其参与,从而对其今后研究生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对于去设计院工作的毕业生,可设计比较实用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以便工作后能独挡一面。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分为两部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其中,建筑设计2周,结构设计11周。建筑设计时间较短,学生一般从网上下载完整的建筑图,造成部分学生的建筑图完全相同,导致后面已经进入结构设计部分时还在修改建筑图,迟迟定不下来,建议可由指导老师提供建筑图,以避免学生在建筑图上浪费时间和金钱。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关键,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大多去施工单位,因而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对学生到施工单位工作也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甚至有些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概预算相关工作,应把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纳入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来。 二、毕业设计改革对策 (一)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 学院建立标准化的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致。由各个指导老师根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参与到的实际工程项目的有关数据,整理出相应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把设计题目和相应的建筑方案建档进入毕业设计题库。在被选入毕业设计题库前,组织教研室老师对设计题目和建筑方案进行讨论,以便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基本一致。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学生可从题库从选择相应题目和方案,以避免出现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均的现象。 (二)指导老师小组化 毕业设计可实行分小组和指导老师负责制,即要求2个老师组成一个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原则上该小组题目相同,每小组由20~24名学生组成。设计过程中,每个指导老师单独辅导两次,比不分组前辅导时间增加1倍,可提高辅导的时间和效率。小组中的两名指导老师应及时沟通,并互为评阅人,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三)毕业设计内容规范化 建筑工程专业结构设计为毕业设计的重点,建筑设计一般只有2个星期的时间。结构设计时间长,要进行细化和标准化,如把结构设计分为电算部分(结构计算、结构施工图绘制)和手算部分,主要包括有:基础设计、地梁设计、梁板柱设计、楼梯设计等,尤其是手算部分,规定应统一,不能出现有的计算一榀框架,而有的只计算一个连续梁,出现难易程度不一致现象。做到尽管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同,但最终设计成果基本相同。 (四)毕业设计评价科学化 毕业设计的评价应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设计成果评价、评阅老师对图纸完成情况及计算书评价、毕业答辩评价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比例分别为0.4、0.2、0.4,应提高指导老师在评分中的分量。而实际执行过程中,评阅和答辩往往一起进行,且答辩时指导老师也在答辩委员会成员当中,造成毕业设计评价不规范。指导老师结合日常考勤和设计成果给分;评阅老师评分时可按建筑20%,结构80%的标准制定评分细则;毕业答辩根据自我介绍、图纸情况、计算书、回答问题、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仪表等制定评分细则。在答辩问题上,也要控制难易程度基本一致。 (五)毕业设计二次答辩 为了使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能太过松懈,在毕业设计的动员大会上要求,每个组毕业答辩时,排名最后一个学生必须参加二次答辩,二次答辩委员会由学院安排,答辩更加严格,答辩不及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此项规定能促进学生努力完成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以避免其参加二次答辩。 (六)毕业设计公开答辩 为鼓励优秀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对于每小组设计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答辩表述清晰、回答问题正确的毕业生,学院组织公开答辩推选出学校优秀毕业设计和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并可考虑颁发证书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励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公开答辩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大三马上进入大四即将要做毕业设计的学生。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综合性课程的学习,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无论今后从事设计还是施工,都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改革和实践意义重大,只有学生勤于学习、指导老师准备充分、计划合理、管理科学、辅导时间充足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毕业生学习到真本领,踏入工作岗位后能给贵州大学添光添彩。 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建筑工程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对高等学校建筑工程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设计准备、过程管理等,并对如何实施新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联合毕业设计 设计准备 过程管理 建筑工程是当前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行业,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各建筑类高校每年也都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如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的人才[1]。而作为学生培养计划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历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因为它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全面总结与提升,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存在一个主要不足,就是只重视本专业知识的锻炼、忽视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学生缺乏建筑整体概念、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现实工程中,因各专业间的配合不默契,容易出现设计进度慢、施工过程中返工等现象,而配合不默契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各专业的人才欠缺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2]、缺乏互相协作的意识。比如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给排水管道与梁、承台、剪力墙冲突的问题,就是因为给排水专业不知结构专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梁高、承台大小、剪力墙性质等),等设计到一定阶段才发现互相冲突、造成返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拖延了设计进度。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以拓宽学生多专业知识,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要。为此,我校提出了建筑工程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以下简称“联合模式”),即选定一个设计题目,模拟设计院的工作流程,让建筑工程相关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的学生一起合作完成设计。此举旨在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专业交流,有利于学生建立建筑整体概念,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协调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学生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体系改革的一次尝试,希望能为高校教学体系建设和综合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1 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的实践 1.1 设计准备 我校在2013届、2014届部分毕业生中进行了“联合模式”实践,为顺利实施新模式,达到上述预期目的,必须做好充分的设计准备。 首先是题目选择。设计题目既要满足各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相应的设计内容,又要适合专业间相互配合训练的要求,同时难易程度还应与学生基础水平相适应,并尽量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因此,我校2013届“联合模式”实践,选择了本校在建的教学综合楼作为题目(2014届则选择了本校在建的图书馆),各专业学生一起完成该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以该工程的初步设计图纸为基础)。学生对该类建筑较熟悉、兴趣较高,设计过程中可组织现场参观、让学生理解设计与施工结合的过程,设计后期学生可与设计师交流、探讨不同设计思路和方法,同时该题目难易程度适中、学生可按时完成设计。 其次是师生配备。为充分贴近实际工作情形、模拟设计院的工作流程,师生配备力求短小精干。为此,每个专业配备2~4名学生、1名指导教师,并以项目组的形式组成一个设计团队进行毕业设计[2]。其中学生以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确定,以保证其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充满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指导老师则尽量选择具有实际工程经验者,并讲究年龄梯队合理、充分利用年长教师的经验和年轻教师的干劲,以确保设计顺利进行。 最后是外部条件。“联合模式”实践需要诸多外部条件,尤其是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如为方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互相交流,学校专门安排了一间实验室给项目组,并配备适合图纸展开的桌子、投影仪、电脑等;学校与施工单位协商、安排进度,让学生参观现场,让学生对工程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学校又与该工程的设计院联系,安排设计师与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1.2 过程管理 学生精力充足、思维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惰性、忽视毕业设计;同时部分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等而分散了精力,容易完不成设计。因此毕业设计过程管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进度控制是“联合模式”成功的前提。首先各个专业根据自身在“联合模式”中的角色,完善各自的设计任务书、指导书,突出专业协作的环节。然后项目组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制定统一的设计进度表,尤其是根据各专业设计内容、专业间的配合需要进行时间分配,以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协作意识和能力,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严格执行进度表(见表1)。例如在第3周进行的各专业互提条件,是本模式的基础环节,即各专业在建筑的初步设计图纸基础上,提出本专业所需要的指标和参数(如给排水专业需要的管井、水泵房、消防水池,电气专业需要的配电房、电缆井,暖通专业需要的风机房、风井等数据),并互相协调、确保互不冲突,再由建筑专业进行综合、深化;学生在此环节,加深了对本专业设计条件的领会,也对其它专业的需求、可能产生的冲突有了初步认识。又如第12周的专业套图,即使在设计院也容易忽视该环节,但却是专业协作的关键一步,只有所有图纸拼在一起,才能发现互相矛盾、冲突的地方,并加以改进,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讲座是“联合模式”成功的灵魂。各专业的指导教师定期举行讲座,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疑问,介绍本专业的设计思路和基本方法,着重突出本专业在设计过程中与其它专业的协作内容和阶段,以及可能产生冲突的地方和解决方法。比如给排水专业应先布置好消火栓,并及时提交给建筑和电气专业,以不影响这2个专业的设计进度;结构专业则需尽快确定梁、柱的位置、大小,并提交给其它专业。这样,各专业的学生都能简单了解其它专业的设计内容和思路,拓展了相关专业知识,知道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可能与哪些专业发生矛盾或需要提供哪些设计条件,从而避免专业间发生大的冲突(当然,随着设计进程的推进,专业间的小矛盾在所难免,到时边协调边提高)。 教师例会是“联合模式”成功的基石。毕业设计不是学生一个人在做,而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各教师既给予本专业学生指导,同时还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出现的问题,在不定期召开的教师例会中进行交流,及时研究和解决,保证毕业设计顺利的进行。因此,在新模式下,教师也加深了对专业协作的理解,拓展了相关专业知识,提升了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 实践环节是“联合模式”成功的助力。在设计之初参观工地,可以让学生对工程有直观的印象;在设计尾声参观工地,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设计图纸,看与实际施工有何区别,加深了理论与实践的转化理解,明确了专业间协作的作用和意义,减少了“纸上谈兵”的遗憾。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思路与该工程的设计师交流,则让学生更好的领会书本理论与实际工程的区别,意识到自己设计的不足,也对实际工作情况有了认识、便于其融入今后的工作中。 指导方式是“联合模式”成功的保障。新模式下,每个教师不仅要回答本专业学生的疑问,还要回答其它专业学生的提问。因此,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是必须的。除了每周1~2次在实验室学生集中设计时教师到现场辅导,还应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如以QQ、MSN等方式进行指导,并在网络上共享相关图纸、规范、图集等资料,节约学生查询时间。 联合答辩是“联合模式”成功的点缀。答辩是对毕业设计成效的检验,多专业联合答辩则是“联合模式”成功的最后推动力。为让学生得到最后的综合学习机会,采取各专业统一答辩方式,即各专业教师、学生一起参加,在答辩过程中,最后一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明确专业间配合环节。为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设计理念,我校还邀请该工程的设计师担任评委,让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对毕业设计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和回顾。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联合模式”在我校2届部分毕业生中的实践(2014届正在进行)证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效果,应得到各高校的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广。 首先是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本专业的设计质量。各个专业学生一起设计、画图、讨论,在相互配合和学习中,既获得了知识交流、创新等成就感,又结交了新朋友,提高了对毕业设计的兴趣,能够以较好的精神状态完成整个设计过程。与我校未参加该模式的同学相比,学生绘制的图纸、计算书等质量都略胜一筹。 其次是学生拓展了相关专业的知识,具有了专业协作的意识和习惯。经过一个毕业设计,学生初步明白了在哪些环节该与哪些专业进行沟通,初步知晓其它专业对本专业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再次,拓宽了指导教师的知识面。通过本模式的实践,教师加深了对相关专业的认识,对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也有启发,比如会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实际工程的引入、强调专业配合的环节等。 最后,学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经过“联合模式”的锻炼,学生具有了建筑整体概念,有较好的专业协作能力,能较快融入团队合作中,尽快成为一名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无形中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工作的能力。 2.2 建议 从“联合模式”在我校的实践,我们发现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 首先,“联合模式”相比传统的模式,需要完成更多的设计内容、需要学习其它专业知识以及互相配合,因此对师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师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师生认识度不够,或学生基础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则“联合模式”容易流于形式、得不偿失。因此“联合模式”并不适于所有学生,而应在具有充足且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师资力量前提下,在部分基础较好的毕业生中进行推广应用。 其次,“联合模式”在题目选择、进度管理等环节均需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毕业设计能顺利完成。 最后,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中,应根据专业协作的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增加专业配合的内容和训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具有专业配合的意识,在毕业设计中就能尽快进入角色、较好的完成设计任务。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对股市暴跌暴露出来的中国经济问题 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的像德国 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 两周来,A股连续暴跌,10个交易日刚好跌去了10%。这一轮暴跌源于4月中下旬开始的对房地产业的严厉调控(说严厉有点轻了,说不择手段地打压也没有过到哪里去)。但是五一节过后,希腊的债务危机引起欧元危机,令中国的领导人联想到中国国内类似的问题,恐怕又传导到市场上令股指加速下跌。 两年前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完结,人们对走出危机的信心实际上还没有建立,即使有也相当脆弱。中国国内一度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受危机冲击相对较小,抗冲击能力也相对较强。但中国资本市场近两年来的表现,却无法支持这个观点。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曾经遭遇的各种经济问题。危机到来的第一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强烈的“保八”目标的设定就是对“失速”担忧的体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隐性失业被暴露出来,当局者甚至担心大量失去工作的农民工酿成严重的“盲流”,从而加剧社会动荡。 随后是贸易问题。伴随着全球贸易问题的萎缩,中国的出口下滑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实在惊人。这让一度为中国经济成长增速贡献超过1/3的净出口变成了净缺口1/3,这个反差让当政者认识到中国经济如此依赖外贸的问题有多严重。要知道,中国国内一直被充斥着这样一种看法,外国人对中国出口的质疑“别有用心”——我们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赚外国人的钱时,他们无法接受了。 直到危机出来时,我们才认识到“平衡”的价值,无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的盈亏转化并向平衡运动的道理。 在贸易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相当困扰,那就是人民币币值高还是低的问题。这中间有非常复杂的经济逻辑需要搞清楚,但是一个眼见的事实是,中国一度引以为荣的“成本优势”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过低的劳动力成本致使中国国内的消费能力无法水涨船高。低工资带来的收益被外汇管制制度转换成了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 第三个大问题就是资产价格问题了。这其实是一个广义的问题,但现在似乎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房地产价格”上。如果房地产价格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话,它本身只应该反映“货币和它所要标识的资产的价格关系”。也就是说,货币过多时,标识资产(当然通货膨胀问题也一定会反映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就会高;反之,货币减少,标识资产的价格自然会降低。 第四个问题,我们正在面对,那就是在中国经济中是不是也有“希腊问题”。其实这个疑问早在迪拜问题出来后就已经出来了,但对我们的当政者,恐怕希腊与欧盟更具惊吓意义。也许这个类比不十分恰当,但我坚信它是被领导人拿来运用了的,那就是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裕的像德国。 当欧盟不得不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谈判一揽子万亿美元的救助机制时,我们的中央政府在想,如果中国的地方政府所属的“融资平台”也出现类似希腊的问题后,它会找谁商量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问题不是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全部,但显然,它们决定了当前管理者在关键政策决策时仍然如此犹疑。比如,货币政策的加息选择。加息对经济增长以至于就业和出口的影响是显着的,我们的领导人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认定中国经济进入上升期。但面对资产价格的升高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的巨大债务,如果不以提高利息率加以控制的话,后果也是可怕的。因此,我们就会见到,无论是央行还是中央政府其他部门,采取了他们可以采取的所有“行政命令和管制式的”手段,这中间也自然包括央行运用的大量“数量工具”,来实现“调控目标”。 但我以为,中国经济能看得见的问题还都是“标”,而不是“本”的问题。我有一个疑问想提出来,不知道它是否涉及到“本”的问题。那就是,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而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除了难以抹去的“作秀”的色彩,却看不出它真实要达到的目的。我们现在需要更深入的答案,为什么我们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隐患点和发展前景,大胆地提出了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等拯救经济的几点建议,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辩证;自省;协作 据国际清算银行第79届年会年度报告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走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面对这场危机,也有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也有人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自身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 一、辩证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辩证思维方式、概率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现代三大思维方式,辩证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现象学方法和释义学方法是现代四大思想方法。恩格斯把辩证的方法规定为“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称之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辩证的方法是我们正确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哲学依据。 从横向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但矛盾和隐患依然存在。依据当代经济理论和国际惯例,评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项基本指标: 第一,经济增长率。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中国9%、俄罗斯6.8%、美国1.4%、欧元区1.2%、日本0.5%,可见中国是最高的。但中国的国情决定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8%,而今年上半年只有7.1%,下半年“保八”比较艰巨。 第二,失业控制率。据统计,2004年中国16-65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09亿,比美、日、英、德、法、意、加7国总和还多3个亿,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加,这种压力更大。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国失业率不是最高,却依然是绝对数和压力最大的国家。 第三,物价上涨率。中国最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整体上属于正常的结构性上涨,但这种结构性上涨也会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特别是最近的粮食、猪肉价格上涨。2008年上半年中国物价上涨率在6-8%,年底开始下降,如果持续下降会出现投资者不投资、消费者不消费的问题。事实证明,适度温和的物价上涨对经济复苏是有利的。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去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依然保持双顺差;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21316亿美元,繁荣景象的背后暗藏隐忧。 首先从纵向看,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阶段性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赖物资资源的消耗,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释放、认识和化解是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2003-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高增长已经出现了两轮,从全过程看,中国经济到了深度回调时期。再次,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等周期。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有着共有的特征和相同的周期。因此,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阶段性的。雨后出彩虹,明天会更好! 总之,从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高、结构增强的局面。但是,世界经济的前景还不明朗,外需持续萎缩;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强,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居“危”思“机”,辨证施治。 二、自省是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根本途径。 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不仅是个人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方法,而且是治理金融危机的良方,这就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宏观扫描这些政策和措施已经起到初步的刺激效果;微观细察“12字方针”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是落实既定拯救方案,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三省”: (一)一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有43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60%的GDP和48%的税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处境艰难,200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已经有6.7万家倒闭,2000多万人因此失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如果失去了政府的保护,就会纷纷落入斯芬克斯的魔口。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落实?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把优惠政策变成“慰问信”。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是“调结构、促民生”的重要措施,这是初级层次的“自省”。政府应该从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审慎思考,引导中小企业向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绿色家居方向发展,这是宏观自省;中小企业内部加强管理、节约成本、产品升级、产业转型等是微观自省。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输血”是为了激活它们的“造血功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不是为它们购买“养老保险”。 (二)二省:加快城镇化建设。 中国要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绑架,就要加重投资和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建设,这是中国经济正常、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高级层次的“自省”。现在全世界(含非洲)的城镇化率是接近50%,发达国家高达90%以上,中国是45.7%,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加快城镇化建设是“保增长、扩内需”根本途径。它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来城市,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城市化率提高了,自身的代谢功能加强了,危机缓解了,社会也就进步了。中行湖北分行与武汉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银企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内,该行将提供不少于500亿元实质性授信,支持武汉城市建设。全国都能如此,何愁危机不解! (三)三省:打造区域经济。 打造区域经济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展开和延伸,是更大范围的“自省”。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多项措施打造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已全面开花,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新亮点。 武汉城市圈是2007年底国家正式批准的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圈内各市在经济、科技、教育、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建立以武汉为龙头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1+8”合作机制,呈现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初步显现,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56531”总体框架的实施,武汉城市圈必将成为一个极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三、协作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自省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根本途径,协作则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协作就没有现代经济。协作,不仅包括国内各领域的内部协作,而且包括对外交流与合作。战后日本加强协作实现经济复苏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是地处远东的孤岛小国,人口众多,资源奇缺,发展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经过二战重创的日本,原有的再生产结构和资本积累的条件彻底崩溃,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和混乱之中。在美国的庇护和扶植下,日本逃避了战争赔款,利用了朝鲜战争军需拉动等外部条件,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履带式社会结构。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就是由个人、企业、国家组成的三个轮子,在包容和献身两条履带的传导下,朝着赶超欧美的目标,为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全速驶动。不难看出,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的精髓就是协作,“三个轮子”要协作,“赶超欧美”靠协作,“两条履带”是高境界协作,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扶植战略产业和大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性利益优势等都是协作的具体表现。事实证明,战后日本正是依靠协作改变了被动局面,迎来了日本经济的新时代。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1989年日本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实现了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的现代化。公务员之家 学习日本经验,首先要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中日两国国情差异很大,中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当年日本的经济崩溃性质根本不同,产生背景和特点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不能照搬日本经验。但两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都面临着复苏经济、建设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这说明日本经验有可学之点、可取之处,而中国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更需要协作。 学习日本经验,必须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经济实力较强,有一流的战略家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有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信心……诸多迹象表明,率先走出低谷的条件基本具备,全面复苏的时机已经成熟。 学习日本经验,可以节约资源、少走弯路,而一切进步最终表现为时间的节约。对于当年日本的经济政策要认真研究;对于日本政府的调控手段和刺激经济的有效措施要大胆尝试;对于日本人民认真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正面宣传。对于积极采取措施自救、团结协作搞得好的经济体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于“两眼望青天,两手捂钱包”的思想和行为要进行说服教育;对于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制止,触犯法律的要依法制裁。正如《与“鬼”为邻》的作者萨苏说:“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努力,勤奋超过得他,勇敢也超过得他”,应该再加一句:只要我们加强协作,成就一定超得过他。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战胜金融危机的精神动力。国务院总理多次强调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中国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问题分析 前言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区域性经济在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并且逐渐成为核心经济的支撑单位。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格局,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是我国四大主要的经济发展区域,由于四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人口基数、自然环境等一些因素都有所差异,因此导致四大区域经济出现了偏斜状态,并且逐渐拉大了四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距离。 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问题与一般的社会经济问题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由于区域经济会出现空间、时间上的倾斜,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将区域性经济单独列举出来,并且称之为区域经济问题。落后病、萧条病、膨胀病、迟滞病是我国区域经济最为主要的四个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区域性经济。 (一)落后病 落后病就是指一个区域的经济从未有发达过的区域性问题,这种问题的主要特点就是区域内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过低,当地经济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均落后全国其他区域,当地的科学、教育、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人民收入和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较低,这种问题主要会出现在我国西部地区。 (二)萧条病 萧条病是指一个区域中的经济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但近期经济却陷入困境所患的区域病。其主要的表现为当地主体经济的地位逐渐下滑或者被取代,整体的经济框架设计不合理,经济增长速度较为乏力,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的发病区域在我国东部区域的经济带。 (三)膨胀病 当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到瓶颈阶段时就会出现这种病症。病症的主要表现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地区经济产业的规模逐渐膨胀,生产与生活的人均成本直线上升,从而导致区域内的综合竞争力直线下降。从我国的经济整体上来看,这种病症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或一些国内经济发展大省。 (四)迟滞病 迟滞病的主要表现为区域内的经济、科学、生产、教育等上升空间受到阻碍,当地现有的产业机构不适合目前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效果不明显。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一些区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种病症主要发生在我国的中部六省。从我国经济的整体上来看,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四大区域经济的差距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被拉大,区域经济之间缺乏互动性和交流性。 二、协调我国经济全局,优化我国区域经济问题 纵观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经济类型都会出现相应的经济发展问题,各国面对经济发展问题都提出了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有的提出经济改革、有的完善该国的经济体制,有的建设成熟的经济发展框架。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多种经济协调方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让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已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状况较为复杂,区域经济的协调措施只不过是为区域经济确定了发展方向,要想改变目前的经济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建政府区域经济管理机制,增强国家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控制力 1、设立区域经济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区域经济层面的基础之上为了保障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从而建立相应的管理单位,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方案,提出具有建设性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和经济布局,调整行业、企业、区域之间的经济格局,协调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纠纷,从而保证让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在区域内划分出标准经济的位置和问题经济的位置,我国的区域经济没有准确的标准经济和问题经济的划分,并且缺少一种目标较为长远的经济发展框架,区域经济的划分非常的笼统和简单,再加上多种要素长时间的变动,很难保证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区域经济的范围内。对于问题区域经济划分的问题,国家政府主要确定了贫困地区的界定,不存在经济萧条区域、膨胀区域和迟滞区域,因此区域倾斜政策很难制定相应的条款和真正落实到实际当中去。 (二)统筹规划问题经济区域,协调我国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根据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我国四大区域经济进行发展联动,从而制定以下发展战略: 1、创建区域经济内官方协商沟通机制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想要得到创新和重组,仅凭单一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需要其他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综合联动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够让本地区域经济和全国整体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创建区域经济内官方协商机制,就是通过沟通的形式,让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个体协同发展,从而让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在确定了单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和自身的优势后,确定经济个体的层次,结合周边的产业分工,实现区域经济互帮互助,创建经济错位发展的机会。 2、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内的合作模式根据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和经济现状的实际情况,可以创建一些极为松散的经济合作区域,在我国已经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合作典范,例如: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泛珠三角区域以“珠三角”为区域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逐渐向周边进行辐射式的扩散,整个覆盖范围几乎覆盖了半个中国。这种松散式的合作区域的建立,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得到加强,从而实现经济上的优劣互补,全面促进各区域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人才、科技、文化和教育是如今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想要得到明显的进步,必须从自身的根本出发结合国家的相关经济扶持政策,确定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全面解决区域经济内的问题。 作者:张馨月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中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思索 60年前,王亚南先生就大力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并身体力行,留下了大量重要著述。①中国经济学研究是王亚南先生毕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无独有偶,60年后的今天,建立中国经济学又成为中国经济学界引人注目的论题之一。在王亚南先生百年诞辰之际,重温先生有关著述,颇感诸多启迪。本文是在阅读王亚南先生的《中国经济原论》等有关著述的基础上,思考当前中国经济学讨论有关问题的读书札记。 一、中国经济学的讨论反映了斯大林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失效 理论是实践的反映,实践是检验理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90年代中后期以来论坛上关于中国经济学的讨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国内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到了既有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解释能力,从批判旧理论到寻找或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思想历程。 建立中国经济学,意味着对既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否定。在讨论中,有的论者认为并存着两种经济学研究纲领的危机,即不仅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存在危机,以新古典学派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也存在着危机,而且后者危机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前者。这种说法值得质疑。因为,讨论的问题是建立中国经济学。它显然是对过去被中国经济学界视为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否定。众所周知,近半个世纪里,西方经济学从来就不是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因此,建立中国经济学所隐含的对中国既有经济学理论的否定,不可能是针对在80年代中期之后方在我国经济分析中引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因为它自引进至今不到20年,至今为止,它也没有在我国取得公认的主流地位;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的解释能力,还未得到充分验证。而且,由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学术中断,就整体水平而言,中国经济学界对西方经济学各种学派的理论还处在学习、消化、鉴别、吸收的阶段。对西方经济学不同学派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批判,实际上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建立中国经济学,所否定的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占主流地位的以斯大林主持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为蓝本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下称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在讨论中,对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是局部否定还是基本否定,有不同看法。持局部否定看法的人认为,这个理论体系毕竟对计划经济体制做了较好的描述,只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它才不适应了。因此,可以在基本保持原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局部调整,扩大其理论内涵,延伸其分析外延。当一个研究纲领的危机来自其辅助假设时,可以通过对保护带的局部调整,扩大其基本假设的解释力,但是,如果危机来自其基本假设,那么,调整也就不可能。一种理论的基本假设规定了它最大的理论内涵和解释外延,它们不可能是无限的。与此同时,任何理论不可能没有基本假设,也不可能并存多种相互矛盾的基本假设。因此,一种理论的基本假设被改变,也就意味着它已经被另一种理论所取代。当然,这种否定,总是表现为扬弃。因此,认为可以在基本保持原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局部调整,扩大其理论内涵,延伸其分析外延的观点,实际上是认为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目前仅仅是辅助假设从而个别结论出了问题。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完全可以认为目前的讨论不过是庸人自扰。这种看法或是低估了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理论危机的严重性,或是过高估计了该理论体系的自我调整能力,某种程度上也由于隐隐地担心对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否定会导致更大的否定。我认为: 1.正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斯大林在苏联20-30年代党内斗争中先后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等各个党内反对派之后,主持撰写的为自己正名的党史一样,斯大林主持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具有深刻的苏共党内斗争的历史背景。①它基本上是服从斯大林的政治需要,把斯大林主张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主线。全书以描述苏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计划经济实践为基本内容,认为它体现了“建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的、基本的规律”,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政策的基础”,无视或者忽视它,就是修正主义。②20世纪20-30年代苏共党内理论与路线争论,基本上是一个新生社会的领导者们对这个社会发展方向、道路、政策的探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存在意见分歧在所难免。但是,在不正常的政治环境下,理论争论与党内的权力斗争搅在一起,无法形成正常的理论探讨氛围,最后党内权力斗争的胜负结果成为判别理论是非的标准。今天,当历史正逐渐恢复其本来面目时,继续把斯大林模式及其理论不加分析地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惟一正宗,显然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正确与否尽可以讨论,但是,对这一理论以及斯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批判,最后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都应当视为是一种正常而且必要的学术研究。 2.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已经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有较大不同,但是基本分析框架还是一样的,其基本假设:集体主义的分析基点和行为观,国家的完全理性假定,国家的最大化假定等,仍然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致相同,因此,从理论体系上说,它只是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一个亚种。这种理论逻辑体系的核心是论证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其最大理论半径,至多是勉强地论证了有计划商品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不改变它的基本假设,就根本无法合理地解释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运行。①因此,计划经济实践的失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就包含了对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否定。随之而来的理论更新势必表现为研究纲领的更迭。 3.能否认为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正确地分析了计划经济运行,但是目前的社会生产力未达到实现计划经济的发达程度,因此它是一个超前的而不是一个非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失败必须由实践而不是理论本身负责?显然不能。对此,当然可以从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诸多理论结论与现实计划经济运行情况的矛盾进行详细论证。这里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这个以分析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己任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竟然无法预见这种体制与现存生产力之间的巨大矛盾必然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不断下降,最后不得不被市场经济体制取代,相反,却认为建立在既有生产力水平上的经济形态是从多种经济成分向两种公有制发展,最后过渡到单一的公有制,从商品经济到保留商品货币关系的初级计划经济再到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高级计划经济!显然,仅从预测能力来看,这个理论体系即使对现实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说,也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研究纲领”。一个号称是对计划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的理论体系,对该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及发展趋势尚且不能做出科学解释及正确预测,我们又何能期望它将来能大放异彩呢? 二、建立中国经济学无须构建新的理论范畴体系 建立中国经济学是否需要构建新的理论范畴体系?对此,王亚南先生有过很明确的看法:“经济学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科学。科学上研究的诸般法则,都是有一般性的,比如经济学中的价值法则,利润法则,工资法则,乃是从现代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中发现出来,无论那一个国家,只要它的商品货币关系确立起来,它就必然会有那种价值法则,利润法则,工资法则等在其中发生作用,而由这诸般法则综合起来构成的经济学,也就可以看作是这个国家的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说明书’。”[1](P127)王亚南先生指出,现代意义的经济学起源于英国,因而曾有人把它称为“英国经济学”,但是当继起的法国、德国、美国等先后都采取了与英国大致相同的生产方式,这些国家的经济学家在他们本国的经济运行中就都发现了与英国相同的经济法则,所以“他们就用不着再为那种经济形态下的价值,利润,工资,地租等等,去定立法则,结局,原本是产生在英国的经济学,就成为一切商品货币经济国家共同的经济学了。”[1](P128)因此,“经济学在当作科学的限内,不允许带上‘国别’的帽子,来破坏它的一般性。正犹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不允许带上英国,美国,法国或德国的帽子一样。”[1](P128)当今世界上,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在此基础上,能否超越世界上生产力水平最发达国家的现存生产关系,形成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回答是肯定的,尽管它与其承认的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理之间存在难以解释的矛盾。它之所以在过去被我国等接受,是由于过去在生产资料国有制及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形成了一种假象,使这种理论似乎得到了论证。然而,它最终被实践证伪了。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它体现在社会的诸种经济制度之中,是它的总称或集合体,因此,社会生产关系也是具体的。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在世界不同国家生产关系序列中的地位,可以通过各种具体社会经济制度的国际比较得出客观的综合评价。近20年来,我国的各项主要经济制度,如银行制度、财政制度、贸易制度、汇率制度、证券市场制度、企业制度、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调节制度等等,甚至产权制度及其结构的演变,都呈现出借鉴并向发达甚至是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趋近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原本认为只发生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中的经济现象,如经济波动、通货膨胀、需求不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垄断与不正当竞争、失业、证券市场投机,以及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所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等等,也都在我国出现了。因此,如果对中国现存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应当承认,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确实不可能超越该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斯大林体系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并不符合历史唯物论观点。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中国经济学无须构建新的理论范畴体系。王亚南先生指出:对法国、德国、美国而言,“因为生产的方式同,生产的社会关系同,作用在那种方式,那种关系之下的运动同,于是,原来就英国经济现象研究出的经济学,一样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的写照。”[1](P128)这个说法对建设中国经济学有启发意义。今天的中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我们有理由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今天甚至昨天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起作用的经济法则,也会渐次地出现在我国。因此,从分析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动中总结出来的一般经济学理论范畴,可以而且必须应用于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引用国外尤其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近年来成为我国经济学研究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中国经济学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如此说来,中国经济学似无独立存在之必要。但是,有无自己独立的理论范畴体系与是否应当存在独立的中国经济学,是两个问题。例如,王亚南先生是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的,但同时认为建立中国经济学不需要抛弃世界性一般性的经济法则,去构建独立的理论范畴体系。王亚南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的主要著作,如《中国经济原论》、《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研究》、《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等都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问题的杰出成果。王亚南先生认为中国经济学就是运用世界性的经济学一般原理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他的《中国经济原论》就是这样的中国经济学,只是为了科学的慎重起见,才题为《中国经济原论》。[1](P126)可以说,王亚南先生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建立中国经济学不需要抛弃世界性一般性的经济法则,去构建独立的理论范畴体系的远见卓识,并且用自己杰出的理论研究及丰硕成果证实了这一思想。王亚南先生认为,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可以形成中国经济学,不仅仅因为它是国别研究。在现代,如果不同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近,生产方式类似,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基本相同,国别的经济研究就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学。王亚南先生曾指出,“人类社会愈在早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活动,愈会受制于自然条件,他们的社会,哪怕是处于同一历史阶段,会显示出各别的特殊性。反过来说,如其社会愈发达到现代这个历史阶段,它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将愈来愈大,愈有力克服气候、地形、人种,以及其他种种自然因素的特殊性。根据这正反两面的推论,我们就似乎可以大胆作出这样的结论,说社会劳动生产力较大的甲国资本主义社会与乙国资本主义社会间所表现的差殊性,要比社会劳动生产力较小的甲国封建社会与乙国封建社会间所表现的差殊性为小,或者说,两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间所表现的一致性或一般性,要比两封建制国家间所表现的一致性为大。”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进步的生产力,曾经使世界的一致性增大。”[2](P61-62)因此,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德国、美国等,虽然因国情的不同,其经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也有在理论上总结的必要,“但从整个经济学的世界性一般性上讲,它们却格外显得破碎支离,从而,把它们在对英国经济理论的对立意义上,冠以国别的,或有‘德国的’,‘奥国的’,‘美国的’形容词,那不但对其现实的一般妥当性,无何等益助,且反而表现那都不过是资本制经济在它各发展阶段,在各别国家特殊条件下的有局限性的意见而已。”[1](P136)因而,这些国家没有形成国别经济学的可能与必要。国外一些学者也持类似看法。①但是中国则不同。王亚南先生之所以倡导建立中国经济学,写《中国经济原论》,是因为“资本制以前诸历史时代,既是愈向着过去,其各别民族国家,在同一社会史阶段所表现的差殊性愈大,而资本制以前诸社会阶段的经济事象,虽然愈来愈简单,但因为要就这些愈来愈会在各不同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下表现着极大差殊性的同一历史阶段的诸经济事象,研究出其一般的共同的规律,是不免愈来愈觉困难的。……如把中国这种封建制的原型,及其在现代掺杂进的混合物,加以详尽的研究,那对于广义经济学的贡献和充实,是有极大的意义的。”[2](P62)也即,在王亚南先生看来,之所以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学,是因为:(1)各国的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相比,有更大的差异性,只研究一般的共同的规律,难以深入地把握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全部实质;(2)当时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以及这种经济形态的过渡性,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在其特殊性中蕴涵了某种一般性,对它加以详尽的研究,“对于广义经济学的贡献和充实,是有极大的意义的”。显然,王亚南先生的这个意见对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今天之所以仍有建立中国经济学之必要,是因为:1.中国经济仍处在前市场经济阶段。尽管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余年,把建立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也已经10年,但是,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是相当低的。①而且,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低相比,有其特殊性。 2.这个前市场经济阶段无疑是一种过渡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形态。这种过渡是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史上未曾出现过的,因此它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许多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从自然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所不曾提供的经济现象,而且,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至今为止在世界上也是比较独特的。 因此,对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在经济学理论发展上有其一般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可以认为,对这个历史阶段的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有可能形成中国经济学。这个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中国经济问题。但是,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方法,却不必也不可能抛弃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已有成果,在白纸上自创一套理论范畴、方法体系,而是要在科学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并大胆运用迄今为止世界范围经济学研究的全部科学成果———世界性一般性的经济学法则,来研究发生在当今中国大地上的各类经济问题的来因和去向,以及隐含其中的客观规律。 四、发展中国经济学应当提倡研究纲领的竞争在《中国经济原论》中,王亚南先生还指出了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必须有相应的研究方法创新。王亚南先生是《资本论》的译者,但是,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研究却不为《资本论》的研究体系所限。“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提供我们一个完整而科学的研究体系,但这个体系是不适用于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因为在封建社会,有关地租或租佃的生产关系,是说明全部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正如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说明全部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或基础一样。可是,到现在为止,以地租或租佃的生产关系为出发点为中心的有关封建社会经济的经济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并且,就是建立起来了,也不能机械地应用它来说明中国现代的封建生产关系,因为我们现代的封建生产关系,毕竟已在解体过程中……对于这样一种经济构成,该当怎样安排它的各种经济范畴的叙述次第呢?我觉得,透过各种带有资本主义外观的表象去把握它的本质,既是,大体按照资本主义的那个体系来分别论证它的那些经济范畴规律的非资本主义性质,由它的不是什么而确定其是什么。……采用这样的体系,就需要借助于比较的、全面的和发展的研究方法,才能把我们这种经济形态的特质及其特殊规律揭露出来。”[2](P73)服从于把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视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并揭示在该经济中各种带有资本主义外观的经济现象的非资本主义性质,解释这些性质的形成的研究目的,王亚南先生大胆地采取了与《资本论》不同的研究体系。 王亚南先生这种比较的、全面的和发展的研究方法,对今天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仍然有借鉴意义。他实事求是地根据研究的目的,大胆进行研究方法创新的理论勇气和精神则更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学习。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因此,应当倡导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可以是各种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之争,也可以是不同研究纲领之争。从科学史的角度看,科学革命时期,不同研究纲领之间的自由竞争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如果说,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之争在科学发展上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在科学常规发展时期形成知识的量变和积累,那么,研究纲领之间的竞争,则是新的更科学从而更有解释力的研究纲领取代旧的研究纲领,从而实现科学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目前经济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学问题的讨论,说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正在进入科学革命时期。正因为如此,研究纲领之间的自由竞争,对目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研究纲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科学研究的质量及其对现实的解释预测能力。研究纲领的优劣无法先验地判定,因此,发展中国经济学,必须大力提倡运用不同研究纲领进行探索。实践检验真理的说法,本身就隐含了对不同研究纲领相互竞争的肯定。而对研究纲领的教条主义限制,只能导致经院哲学的盛行和研究的枯萎。这已经多次为历史所验证了。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文章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隐患点和发展前景,大胆地提出了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等拯救经济的几点建议,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辩证;自省;协作 据国际清算银行第79届年会年度报告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走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面对这场危机,也有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也有人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自身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 一、辩证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辩证思维方式、概率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现代三大思维方式,辩证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现象学方法和释义学方法是现代四大思想方法。恩格斯把辩证的方法规定为“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称之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辩证的方法是我们正确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哲学依据。 从横向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但矛盾和隐患依然存在。依据当代经济理论和国际惯例,评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项基本指标: 第一,经济增长率。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中国9%、俄罗斯6.8%、美国1.4%、欧元区1.2%、日本0.5%,可见中国是最高的。但中国的国情决定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8%,而今年上半年只有7.1%,下半年“保八”比较艰巨。 第二,失业控制率。据统计,2004年中国16-65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09亿,比美、日、英、德、法、意、加7国总和还多3个亿,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加,这种压力更大。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中国失业率不是最高,却依然是绝对数和压力最大的国家。 第三,物价上涨率。中国最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整体上属于正常的结构性上涨,但这种结构性上涨也会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特别是最近的粮食、猪肉价格上涨。2008年上半年中国物价上涨率在6-8%,年底开始下降,如果持续下降会出现投资者不投资、消费者不消费的问题。事实证明,适度温和的物价上涨对经济复苏是有利的。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去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依然保持双顺差;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21316亿美元,繁荣景象的背后暗藏隐忧。 首先从纵向看,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阶段性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赖物资资源的消耗,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释放、认识和化解是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2003-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改革开放以来这种高增长已经出现了两轮,从全过程看,中国经济到了深度回调时期。再次,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等周期。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有着共有的特征和相同的周期。因此,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阶段性的。雨后出彩虹,明天会更好! 总之,从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高、结构增强的局面。但是,世界经济的前景还不明朗,外需持续萎缩;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强,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居“危”思“机”,辨证施治。 二、自省是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根本途径。 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不仅是个人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方法,而且是治理金融危机的良方,这就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宏观扫描这些政策和措施已经起到初步的刺激效果;微观细察“12字方针”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是落实既定拯救方案,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三省”: (一)一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有43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60%的GDP和48%的税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处境艰难,200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已经有6.7万家倒闭,2000多万人因此失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如果失去了政府的保护,就会纷纷落入斯芬克斯的魔口。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落实?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把优惠政策变成“慰问信”。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是“调结构、促民生”的重要措施,这是初级层次的“自省”。政府应该从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审慎思考,引导中小企业向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绿色家居方向发展,这是宏观自省;中小企业内部加强管理、节约成本、产品升级、产业转型等是微观自省。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输血”是为了激活它们的“造血功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不是为它们购买“养老保险”。 (二)二省:加快城镇化建设。 中国要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绑架,就要加重投资和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建设,这是中国经济正常、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高级层次的“自省”。现在全世界(含非洲)的城镇化率是接近50%,发达国家高达90%以上,中国是45.7%,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当前金融危机之际,加快城镇化建设是“保增长、扩内需”根本途径。它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来城市,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城市化率提高了,自身的代谢功能加强了,危机缓解了,社会也就进步了。中行湖北分行与武汉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银企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内,该行将提供不少于500亿元实质性授信,支持武汉城市建设。全国都能如此,何愁危机不解! (三)三省:打造区域经济。 打造区域经济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展开和延伸,是更大范围的“自省”。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多项措施打造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已全面开花,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新亮点。 武汉城市圈是2007年底国家正式批准的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圈内各市在经济、科技、教育、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建立以武汉为龙头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1+8”合作机制,呈现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初步显现,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56531”总体框架的实施,武汉城市圈必将成为一个极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三、协作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自省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根本途径,协作则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协作就没有现代经济。协作,不仅包括国内各领域的内部协作,而且包括对外交流与合作。战后日本加强协作实现经济复苏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是地处远东的孤岛小国,人口众多,资源奇缺,发展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经过二战重创的日本,原有的再生产结构和资本积累的条件彻底崩溃,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和混乱之中。在美国的庇护和扶植下,日本逃避了战争赔款,利用了朝鲜战争军需拉动等外部条件,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履带式社会结构。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就是由个人、企业、国家组成的三个轮子,在包容和献身两条履带的传导下,朝着赶超欧美的目标,为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全速驶动。不难看出,日本履带式社会结构的精髓就是协作,“三个轮子”要协作,“赶超欧美”靠协作,“两条履带”是高境界协作,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扶植战略产业和大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性利益优势等都是协作的具体表现。事实证明,战后日本正是依靠协作改变了被动局面,迎来了日本经济的新时代。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1989年日本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实现了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的现代化。公务员之家 学习日本经验,首先要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中日两国国情差异很大,中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当年日本的经济崩溃性质根本不同,产生背景和特点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不能照搬日本经验。但两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都面临着复苏经济、建设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这说明日本经验有可学之点、可取之处,而中国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更需要协作。 学习日本经验,必须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经济实力较强,有一流的战略家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有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信心……诸多迹象表明,率先走出低谷的条件基本具备,全面复苏的时机已经成熟。 学习日本经验,可以节约资源、少走弯路,而一切进步最终表现为时间的节约。对于当年日本的经济政策要认真研究;对于日本政府的调控手段和刺激经济的有效措施要大胆尝试;对于日本人民认真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正面宣传。对于积极采取措施自救、团结协作搞得好的经济体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于“两眼望青天,两手捂钱包”的思想和行为要进行说服教育;对于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制止,触犯法律的要依法制裁。正如《与“鬼”为邻》的作者萨苏说:“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努力,勤奋超过得他,勇敢也超过得他”,应该再加一句:只要我们加强协作,成就一定超得过他。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战胜金融危机的精神动力。国务院总理多次强调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关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 [摘要]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自2003年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在2009~2010年,该项目组共了24篇与当代中国经济有关的工作手稿,分别涉及当代中国的经济、人力资本、对外贸易等问题。通过这些手稿,可以了解到国外机构对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些新特点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可以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得到比较全面的见解和看法,从多角度审视这些重要理论,在面对国内现实问题时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当代中国 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 自2003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成立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以来,各方面专家已经陆续发表了63篇相关的工作手稿。本文所要评析的是其中的25篇(2009—2010年)。在这些研究成果中,除1篇研究中国古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之外,其余24篇均是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其中7篇涉及中国的人力资本问题,6篇研究中国的对外贸易问题,4篇探讨中国的金融市场问题,3篇论及企业问题,另外3篇则研究中国的土地市场、行贿和受贿问题,以及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一、中国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 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近两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有关这一话题的文献差不多占1/3,与之前的研究成果相比出现了“后来居上”的现象。这也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即人才的竞争和人力资本的形成。目前,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并面临再次的艰难转型,经济发展逐渐转变为依靠“中国创造”和扩大内需,人力资本问题就显得愈发重要,并已成为不少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中国经济研究项目组近两年来发表的7篇相关论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解读。 一是从宏观上对中国人力资本总量的研究。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关于人力资本估算的统计方法,之前对于人力资本的计算多数是从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或总体教育水平等局部特征作为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了专项基金,并联合中外专家开展“中国人力资本测量和人力资本指数”的研究项目,以期计算和预测出中国1985—2020年的人力资本水平。李海峥等多人合作发表的《中国的人力资本》一文,主要介绍了该项目关于1985~2007年期间中国人力资本的总量及人均人力资本量的阶段性研究报告。该报告运用并改进了国际主流的人力资本计算方法,如JF(Jorgenson—Fraume,ni)的终生收入法,认为1985~2007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增长了3倍,并以每年6.74%的增长率递增,特别是1995—2007年增长率达到7.86%。从区域发展角度分析,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移民的流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等因素,城镇地区的人力资本总量则以8.95%的速度增长,高于农村地区4.19%的增长率;从时间角度分析,1995年之前人力资本总量的增长率快于人均人力资本量,1995之后这两个指标的增长率趋于一致,作者把这一现象归因于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从性别角度分析,以性别为区分因子的人力资本差异,并没有以教育为区分因子的差异大,但男性由于退休年龄较晚(女性退休年龄为55岁,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有更多的时间在要素市场中获取收入,因而终身收入也会高于女性。报告在肯定中国人力资本总量不断增长和人均人力资本量都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也指出了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固定资本来说,人力资本相对比重呈下降趋势,人均人力资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作者指出,中国现在虽然已经是人力资本大国,但并非人力资本强国。与GDP的增长速度和固定资本的增长速度相比较,中国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仍较为缓慢,未来有必要增加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 二是关于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约翰·惠利(John Whalley)和赵西亮的《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文,把人力资本因素从全要素生产率(TFP)中剥离出来,通过比较索洛(Solow)模型和巴罗一李(Bam and Lee)模型,以及改进的舒尔茨(Schuhz)人力资本理论,从机会成本和真实工资方面分析人力资本因素对于中国GDP的贡献。与之前对中国人力资本的研究观点相比,该文认为,人力资本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1978~1999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3%,1999~2008年上升到54%。其中,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2003~2008年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59%(TFP为-6.68%),所以固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比例仍然达到48%,而负的全要素生产率则表明中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出效率有待提高,固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分配过程中也存在不均匀现象。通过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的论证,作者一方面肯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强调“中国奇迹”的背后有着强大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也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作用。 三是关于工资收入问题的研究。约翰·惠利和邢春冰的《中国城市不同地区的雇员技能溢酬的分配》一文,认为近年来中国内地员工技能溢酬(即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差额)的地区差异性越来越大。作者运用了三个年度的重要研究报告资料,即1995、2002和2007年中国城市家庭收入情况,对中国收入分配中的技能溢酬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文认为,1995~2002年各个地区技能溢酬的增长速度差不多,但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2002~2007年沿海地区技能溢酬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国内其他地区,这与出口经济活动以及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进程有明显的关联性,而1995年和2002年各个地区技能溢酬的增长则是制度变迁的结果。从作者对技能溢酬地区差异性的深入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探究中国城镇职工工资不平等的变化情况。正如作者所揭示的,中国的工资和收入水平呈现出地区和行业间的不平等,这不仅仅是教育不均所导致,也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沿海地区因其具有良好的对外贸易基础和吸引了较多熟练的劳动力,所以这些地区的工资收入和技能溢酬与内陆地区相比普遍较高,而这也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前往沿海城市和地区就业,加剧了技能溢酬的地区差距。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试论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问题 摘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对于一个理智的决策者,要学会防微杜渐。纵观全球,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占领华尔街”高潮迭起,并不断升级;中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深受“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日本经济问题多如牛毛,可从首相频繁更迭中管中窥豹;韩国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战略走到尽头;俄金融领域受到欧债危机冲击。一言以蔽之:“灾难资本主义”在全球蔓延。 众所周知,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旋即席卷全球。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金融市场首当其冲,银行和股市暴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股市一度走向崩溃的边缘。作为全球金融体系巨擘,“美国一打喷嚏,全球都随之感冒”的“蝴蝶效应”凸显。距这场规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3余年后,其“并发症”不容小觑,世界经济何时复苏尚未成定论,研究并反思这场危机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当代世界经济形势及思考 1、虚拟资本主义的膨胀和新自由主义的泛滥及贫困 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并在2008年发展升级为世界性金融危机,“灾难资本主义”在全球蔓延,自不待言。2011年9月17日,十几名美国民众高举“我们代表着99%的民众”的标语,聚集在纽约曼哈顿区,“占领华尔街”愈演愈烈并波及美国多个大城市,逐渐成为全美群众性社会运动,其导火索便是金融危机,民众控诉华尔街金融大亨的贪婪与无耻、缺乏自律,对危机负责,并督促政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2011年初,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掀起北非和中东反政府示威潮,随后,这朵引发阿拉伯世界革命的“茉莉花”,漂洋过海,来到英国,骚乱在伦敦蔓延开来,随后乘着西风,远渡重洋,在美国生根发芽……这些现象看似偶然,实则联系紧密,凸显了资本主义世界也经历着底层民众对政府社会职能的拷问。华尔街运动敲响了新自由主义的丧钟,是虚拟资本主义的贫困的表征。1971年,美元和黄金挂钩的制度失效,二战后确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宣告了浮动汇率时代的来临。此后,世界货币体系开始进入到不受物质生产增长的约束时代,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虚拟经济迅速膨胀,世界经济主体已从物质生产部门转移到非物质生产部门,由此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王建 乔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催生“虚拟资本主义) 窃以为,虚拟资本主义以帝国主义为基础,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殊标志。此次危机将当代资本主义的弊病暴露无遗,向世人昭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只注重搞虚拟经济而忽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可持续,终有一日会出大问题。19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突显出新特征: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列宁从全局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得出惊世骇俗的结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垄断的”资本主义。然而,他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资本主义内在的调节能力。时代的局限性使然。但,如若就此否定和妖魔化列宁主义,便是和犬儒主义的行径。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天衣无缝的理论,一切企图坐锯终极真理的地位的行为都是徒劳。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违背了《资本论》中的货币流通规律以及美国国家信用长期透支过多,体现在美国国家积累的巨额内外公债和私债上,总体规模据说在50万亿美金以上,即期应兑的规模也高达7―10万亿,这是个天文数字。(《何新:反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批判》,3) 2、美欧之间激烈的“货币战”,欧元面临挑战 希腊于2001年加入欧元区,而这一代价是欧洲的整体利益,欧元区被希腊绑架,希腊被高盛绑架,此后,希腊的财政赤字率不断上升,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2009年的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基辛格有一句名言:“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欧元在其诞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被美元排挤。截止到2012年,“欧猪五国PIIGS”未清偿的国债高达几万亿欧元。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欧洲经济体制本身的弱点,其导火索却是房产泡沫,尤爱尔兰和西班牙。 3、“量化宽松”延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美国针对危机所采取的多轮“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无疑转嫁了国内危机,向全球输入了“通胀”。美国对付危机的手段便是发行国债,向美联储透支预借,此次危机即马克思所言的“资本主义金融信用的全球性危机―总体危机,而不是局部危机。”2012年,美国或将推行新一轮QE,将有更多的国家和经济体受到影响,给疲软的全球经济增加困难,长此以往,美国的信用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此行为实在得不偿失。 二、关于当代中国经济问题及其思考 1、新自由主义泛滥成灾,金融领域乱象横生,经济软着陆困难重重 新自由主义长期主导我国经济改革,同时它也是中国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根源。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是自由竞争,金融自由化。纵观30年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得大于失,但问题触目惊心,主要表现为对市场的盲目崇拜和金融领域的乱象。新自由主义群魔乱舞,表现为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以及养老金市场化,而我们却忽视了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制基础之上,中国的法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随便引进市场机制,后患无穷矣!虚拟经济时代,金融领域的安危愈来愈关乎国家生死存亡。我国金融问题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问题颇多,吴英案暴露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混乱,金融监管力度不强,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够及时,更重要的是还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加上出口受大肆炒作的有毒食品和农产品以及玩具的影响,信誉崩溃,未来出口阻力必然增大。同时,这也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高失业率往往伴随着高通胀,国内通胀较为严重,加之基尼系数已逾0.5(新华社研究员:中国基尼系数超0.5或致社会动乱,网易新闻,2010-5-21),超过国际的警戒线,“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均。”既问主义,更问苍生。邓公的“先富论”绝不意味着让一部分人暴富,而让大多数人更加贫穷。 2、地产市场困局与“国退民进”,既得利益集团企图侵吞国有资产 1998年为扩大内需,刺激国民经济,推行住房市场化,由此拉开了中国房地产进入支柱产业的序幕,在随后十几年中高歌猛进,带动了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众多民营企业开始瓜分资本市场。盛极必衰,中国房地产市场十几年的迅猛发展,已成畸形,泡沫惊人,房价远远偏离正常轨道,“居者有其屋”显得苍白无力。随着住房的商品化,房子对于相当一部分工薪阶层而言,可望而不可即。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了房价明显回落局面,但据此而断定中国地产“刘易斯拐点已经来到”,是极不科学的,这是中央宏观调控和地方博弈以及危机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旦房价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下落,势必危及中国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房屋不是一般的消费品,而是耐久的资本品,房地产投机的实质是金融投机,根源是金融问题,故,调整金融政策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根本策略。(《何新:反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批判》,42)。近期,一些别有用心者叫嚣,国企严重垄断,应加快国企股份制改革,以提高其运作效率。其居心不外乎:通过股改,实现国有资产的私有和世袭。其中,不乏外资的操纵和炒作。绝不能让国有资产沦落在一小撮人手中,改革成果理应让全民共享。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提振经济成为全球共识,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从全局长远角度出发,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用政治经济学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问题 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经济,目的不是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论经济,也不是就目前的股票市场论股市,而是要从表面上看起来离现实比较远的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经济。这些基础的理论研究和思考对于分析当前的具体经济形势和股票市场形势是非常有用的。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经历的最重大的事件。我们对于开放的中国经济以及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经常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寻找一些研究方法,有时候也直接借用一些结论。这样的研究很有价值,但远远不够。我觉得有必要有意识地探讨,研究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的一些经济学理论问题,特别是经济研究的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于中国经济研究的适用性问题。 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在中国?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说当这些资源不多的时候怎样配置得最有效率。但是有另外一条,我们在什么样的框架下、体制下研究这个资源配置,这个前提和框架是需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举个例子,国有企业需不需要改革?改成什么样子?国有企业股票卖多少?定价依据是什么?控制权要保留在什么水平?这些东西都不是简单的经济学可以解决的。经济学是在一定的前提之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比如说,在研究企业行为的时候,西方经济学假定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很多人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和原理分析中国的企业,往往会忘记了―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根本就不是、不应该是、也不能够是利润最大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而我们的国有企业的制度前提是社会主义国有制度。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适用前提搞清楚了,才能够学好用好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个前提不是现在所说的经济学能够研究的,而是要靠政治经济学来分析。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生产关系的第一条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我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及其表现形式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要改成什么样子?改成谁的企业?这一定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课题。 生产关系的第二项内容是人和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这个企业由谁控制?谁说了算?这要考虑企业里面的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同时更要考虑国资系统,也就是政府和公司的关系问题。我们现在看到国资体系里面国资委和各大企业之间是有矛盾的。这就是生产关系的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生产关系的第三项内容是产品分配,这是利益归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国有企业的利润分不分?分多少?分给谁?怎么分?国有企业的高管和员工的薪酬怎么定?定多少?这些也都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东西。 用政治经济学研究改革框架,用经济学配置资源 简单地说,只有当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前提确定了或者相对确定的时候,经济学才谈得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与不同的生产关系前提相对应,经济学的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在美欧留学的时候学的经济学,其政治经济学前提与我国的现实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经济主体的行为是不一样的,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类似情况下应当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不一样的,同样的经济政策导致的经济后果是不一样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生产关系也是不断演变和完善的,生产关系的完善本身就需要深入的政治学研究。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学体系,是研究中国的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与研究这一生产关系中的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的有机结合。简单地讲,要用政治经济学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前提大框架大趋势,要用经济学来研究这样的大前提大框架大趋势下的资源有效配置。 研究股票市场也一样,大政策、大背景就不是平常所说的基本面分析或者技术面分析所能做好的。假如在一个大框架和大前提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看市盈率是多少?哪个企业好不好?有意义吗?显然意义不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状况下我们研究股市的重点是不一样。在前提不确定的时候要首先研究前提,这个前提首先是在政策方面,政策研究至少要上升到政治经济学的层面。当大的前提不变或者相对稳定的时候,才会去研究下一步股市怎么演变,哪个行业好,哪些上市公司有投资价值。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里,我们既要研究投资学、金融学、经济学,更要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会不一样,对于投资决策的指导意义也会不一样。 我尝试着“换一个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就是分别从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不同角度研究当前的中国经济,特别是研究对外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我们所在的股票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要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内在关系。经济的内在机制,以及出口、外贸顺差、产能、价格、利润、汇率等等,这都是经济变量的关系。但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绝对不是经济变量能够解释的,如果用纯粹的经济变量去理解,我们会犯错误。国家之间要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要研究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要研究国家利益。因为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是高于一切的,这在国家竞争中是毫无疑问的。美国逼着人民币升值,我们不升值,还有一大群的经济学们分别论证升值或者不升值的理由。这些东西是讲给别人听的,是为政治决策服务的。我们的政策决定了,美国人讲一大堆升值的道理,我们不会因此升值,也不应该升值。政治决定的背后是实力,如果美国让你升,你不升,美国会找一些方法逼你,压你,你有实力,就不怕,否则,只好听他们的。做经济学研究的人,研究中国的外贸,要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要基于这些关系制订适当的经济和外贸政策,但是一定要知道后面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关系。 国际贸易中反倾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这些都是做什么用的?这大部分都是借着经济学的说法最后实现经济上的利益,实质上是要实现政治经济学的结论。我听过一个专家说,美国要征收碳关税,那么我们也要求一个人力资源的全球合理配置。碳关税听起来是经济学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我们以其人之道,用人力资源的经济学课题提出资源配置的要求,但背后是美国根本无法接受的政治结论。 国有经济改革的主导力量在哪里? 研究中国经济,除了研究对外开放之外,还要研究改革。改革是什么?中国改革的主题是国有经济的改革,我们用纯粹经济学的说法解释不清楚,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我把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经济改革划分为1992年以前的准备阶段,1992年以后(10年)的国有经济改革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三个大的阶段。 我从改革主导力量的利益和行为来分析中国国有经济这十年的改革。中国改革的主导力量是什么呢?中国改革的主导力量是行政力量,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人,行政力量是设计、推动、主导和掌控整个改革过程的主导性力量。一个社会经济过程的主导力量一定要从这个过程中得到利益,否则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进行下去。如果这个前提假设是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行政力量就一定要从国有经济的改革中获得好处。但从理论上讲,我国的改革是一个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根据定义就是行政力量不断弱化,经济力量不断强化的改革过程。行政力量怎么可能设计、推动、主导和掌控使自己不断弱化的改革过程呢?这个表面的形式逻辑的矛盾,通过实际的行政权力换经济利益得到解决。行政权力换经济利益,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行政力量推动改革的动力来自于不断强化的经济力量的补偿,其结果是导致权贵资本的形成。前期的国有经济改革主要地采取了国退民进的方式,实现国有中小企业的私有化。国有中小企业的问题往往通过个案处理、局部解决,由权力圈子内的少数几个人决策。这种改革以经济学的分析为理由,比如说,保留一家每年亏损的国有小企业,还不如卖掉算了,能卖多少钱都合算,哪怕是零价格,总比每年亏损要好。改革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还是以产权交易为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1992年开始的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市场,它是为国有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服务的融资工具。我们有国家股、法人股,企业职工股,还有一些政策,国有企业要捆绑上市等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经济现象,而是政治现象。不能按经济学的思路来理解,只能按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理解。但是,这样的改革往往缺乏在经济利益、所有制、公平公正性、对于员工的影响、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等方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使得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了改革成果的私有化和改革成本的社会化,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失衡。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如果再不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社会就危险了。和谐社会建设不取决于一两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缓解和消化前一段时间改革造成的社会失衡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民心和历史要求的英明决断。 前面说过,行政权力推动经济改革的动力来自于经济利益的补偿。如果不允许掌握行政权力的人从改革过程中得到好处,他就不会把改革推下去。如果强行要推一个对他没有好处的措施,那么这个行政机器就要崩溃。要避免行政机器崩溃,就不能推动对他们没有好处的改革。只要你断了他的好处,改革就会停下来,要让他改就要让他得好处。因此,前段时间改革了,社会失衡了,现在不让他得好处,改革就一定停下来。所以改革一定是改改停停。改革停滞过程中,直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了,但行政权力是不会闲着的,难免会出现行政集权,权力越来越集中。这一点大家都感觉到了。在经济利益方面,财政聚财,以政府的名义,大量的收入、财力集中到财政去。同时,央企以全民所有的名义集中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源。由于提出和谐社会建设,权力部门不能得到好处,导致以前的改革停顿,行政部门热衷于集权和聚财。一千个大学毕业生追逐一个公务员的名额就是行政至上的最有力证明! 国有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必然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 这是一个符合辩证法的改革过程。作为对传统的行政集权计划经济的否定,是改革开放;而导致社会失衡的缺乏政治经济学论证和支持的国退民进,必然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而再次平衡的社会随着国有经济和行政干预的内在矛盾的运动,不可避免地需要进一步的国有经济的改革。国有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必然要通过资本市场,要通过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来实现。从资本市场的发展来看,过去的资本市场是适应国有经济初步改革的要求,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的资本市场,未来国有经济深化改革需要的资本市场,是更接近严格意义上的透明和规范的资本市场,我们今天经历的正是从前一个资本市场到后一个资本市场的过渡阶段,是资本市场规范建设和发展的阶段。以后的国有经济改革一定需要规范的、透明的、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不再接受前一阶段的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模式,在前一阶段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本的人们也会要求强化资本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资本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前景广阔,大家做好准备。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中国经济问题“四市” 要把今年四季度工作做好,把明年基本思路理清楚,对国民经济运行中一些重大热点问题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 目前,社会上对楼市、股市、债市、汇市何去何从议论纷纷。这些问题背后实际上都涉及到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不仅“十二五”规划难以开好局起好步,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社会震荡或危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有所作为,从长计议,进一步加强系统调研、部门协调和顶层设计,尽快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楼市问题复杂化 这背后涉及到房地产问题、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城镇化途径问题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据发改委汇报,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比7月份下降的城市增加到16个,持平的城市增加到30个。截至9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986万套,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我们把能用的行政手段几乎都用上了,到现在楼市下降或持平的城市也就46个,这还不算没有实行限购政策的众多二线、三线城市。 前几天佛山市出台了一个放宽限购的政策,不到12个小时又宣布暂停执行。安徽人大财经委提交的报告也提出,目前安徽城镇化率只有43%,对住房需求潜力较大,而且房价总体不算高,建议国家实行区域对待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目前楼市萎靡僵持,“金九银十”变成了“钢九铁十”,有的地方“十一”期间一套房子也没有卖出去。如何打破楼市僵局,恐怕需要对过多依赖行政手段的楼市调控政策进行反思,从探索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途径、继续完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中寻求出路。 住房制度改革已探索20多年,上个世纪末停止福利分房,近几年来似乎彷徨徘徊,在商品房开发售租政策翻云覆雨的同时,又出现了所谓普通商品住房、政策性商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以及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住房等诸多种类,住房政策和住房体系越来越混乱。 目前,我们对高档商品房缺少有效调控手段,对保障性住房诸如政府责任边界、土地供应、建设资金、供应方式、租售和使用管理、退出机制、上市交易收益调节等缺乏制度性规定,照此下去,形势只会越来越复杂,问题可能越来越难解决。 股市问题欠改革 这背后涉及到资本市场问题、融资体系问题、金融结构和监管体制改革问题。 据央行汇报,今年2月以后股票市场逐步走低,9月末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分别收于2359点和10292点,较上年末分别下跌16%和17.4%。前不久更有新闻报道称,1990年至今,国内A股累计融资4万多亿元,普通投资者分红总额不超过0.5万亿元,占融资总额的比率只有10%左右,不到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十分之一。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以来,综合股指20年来累计上涨不到20个点。近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速超过10%,上市企业利润年均增速接近20%,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速接近30%,但股市走势却与经济运行和上市企业赢利状况严重背离。 正因为如此,有人把中国股市比作普通股民的“赌场”、机构投资者的“剪羊毛机”、上市企业的“圈钱怪兽”和“吸金黑洞”。我们设立股市的初衷,不仅是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更是为了拓宽社会资金投资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目前,全国股民开户接近1亿,其中经常交易账户超过5000万,但股市非但没有能够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反而还剥夺了许多股民的财产。 由于股市长期低迷,商品房限购、实业投资经营艰难、银行存款负利率等诸多因素,导致大量社会资金流出银行体系进入地下投机虚拟经济领域。据央行汇报,今年1月-8月新增存款同比少增1.38万亿元,仅8月份就少增3700亿元。 与此同时,表外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等社会融资新增2.22万亿元,接近银行新增贷款的50%。8月末,保险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同业存放余额为1.48万亿元,同比增长33%。地下钱庄、抬会等民间高利贷和私募基金泛滥,具体数额无法估量,商业银行表外理财异常活跃,国内游资和国外热钱如流沙翻滚、像幽灵游荡。 近几年来,交易所建设热潮从一线城市向地、县级城市蔓延,据说全国各地目前已设立300多家名目繁多的交易所,交易品种超过百种,不仅包括稀贵金属、农副产品、医药产品、各种产权和衍生指数,就连文物、艺术品、大蒜、红辣椒都成为一些交易所的主营业务。 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即期权益与预期收益都变相证券化、货币化、资本化,体外灰色经济、地下影子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畸形发展,正在极大地冲击着实体经济,导致国民经济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人为空心化。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结构调整和系统改革,从整体上构建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防范金融机构表外资产风险,防范金融体系之外的系统性风险。 债市问题待统筹 这背后涉及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中央政府赤字和债务问题、投融资体制问题和财税体制改革问题。 据央行汇报,今年前三季度各类债券(除央票外)累计发行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6.2%,相当于银行新增贷款的90%。根据审计署审计,截至2010年底,在全国2779个县级政府中,除54个县没有政府性债务外,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亿元。 这次审计出来的10.7万亿元债务,有一半是在2009年-2010年发生的。审计结果公布之后,有关部门迄今并未拿出有效措施,相反前不久还发出通知,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大举借债。 中央政府赤字和债务问题也不可小觑。2008年财政赤字只有1800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赤字大幅增至7500亿元,2010年为8000亿元,2011年7000亿元,三年财政赤字总规模达到22500亿元,同时还代地方发债6000亿元。 2010年国债余额实际数也增加到67548亿元,相当于“十五”期末2005年的2.1倍,其中十年以上长期国债占比达到26.8%,相当于“十五”时期的6.2倍。2011年国债余额已经超过7万亿元。另外,三家政策性银行2010年合计负债已达7.3万亿元,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时留下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迄今没有处理完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还存在3万多亿元隐性债务。 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过快增长,不仅给未来留下居高不下的隐性赤字和债务负担,而且也给银行带来信贷风险。最近欧洲部分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社会动荡,美国、日本政府的巨额债务也严重拖累经济复苏。 必须着手对财税体制改革进行通盘考虑并提上议事日程,调整税制、税源和税负结构,缩小政府投资的范围和责任,完善地方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削减中央预算赤字,清理和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健全政府负债会计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直接债务和间接债务、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的管理,防患于未然。 汇市问题看结构 这背后涉及到外贸结构调整问题、外汇储备资产运用问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国际化问题、国际经济治理结构改革问题。 据央行汇报,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于6.3549,较上年末升值4.21%。从1994年算起,我国已经进行过三次人民币汇率改革,截至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6.9%,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8.5%,但国外很多人仍然不“善罢甘休”。 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热钱流入、国内通胀预期,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升值压力。我们一直处在两难境地,一旦人民币升值过大,会对出口导向型产业造成损害,如果采取小幅度方式,必定带来更多资本炒作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稳定。 与人民币汇率密切相关的还有外汇储备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出口和引进外资迅速增长,我国外汇储备加速增加。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达到2.8万亿美元。今年6月底,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3.2万亿美元。 据有关机构测算,因巨额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为了对冲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达到20多万亿元人民币,货币投放基础规模过大必然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成为推高通货膨胀和高房价的重要因素。 我国以资源、环境和工人健康为代价换来大笔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外国政府类、机构类、公司类等多种金融产品,其中很大一部分购买了美国国债。随着数量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泛滥、美元贬值、债务增加,前不久几家国际评级机构宣布降低美国信用等级,迫使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再次为美国“弱美元”“低利率”政策埋单,严重威胁到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严重损害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面对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资产问题,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现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 同时还要更加积极地进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逐步扩大汇率波动范围,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积极推动国际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完美结合 如何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领域内的实际问题,是许多政府部门需要直接面对的难题,同时也是研究人员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又是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公民所关心的事情。我国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总体起步较晚,相应的宏观管理理论和实践与国外差距较大,尚有许多重要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已有的这方面教材,主要介绍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虽然理论性较强,但是缺乏联系实践,同时针对性不足。因此,现有教材还不能够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对宏观经济学感兴趣人士的要求。 赵德海教授、和淑萍副教授主编的《宏观经济学》一书已于2010 年 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是第三版。该书基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时引入大量具体的宏观经济管理案例、特别是引入了我国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情况,以中国实际发生的经济事件为主要阐释对象,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出来,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该书受到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它的出版无论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还是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结构清晰,内容详尽,系统性强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是宏观经济学导论,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定位、发展历程及基本研究方法。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理论作全面的介绍。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分别就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供给和总需求、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第十二章对当代西方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流派的的发展、基本观点、分歧及新近动向作了简单的介绍。从全书的目录可以看到,作者对其中每个部分的理论和实践案例部分作了若干详细划分,结构清晰。同时,对本学科每部分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述和辨析。这是此书区别于其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语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强 宏观经济学在进入中国的很长时间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不可攀,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懂、听得明白的学科,认为那是政府官员的事情,和普通百姓生活没有关系。因此,很多的教材、专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介绍基本上采用的是晦涩难懂的语言,让人敬而远之。读过这部宏观经济学教材后发现作者叙述的语言简练、直白,让读者看后能够感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是可以学得懂的。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案例,其语言直白、透彻,把经济中的问题用百姓的话说了出来,让人更容易接受。语言的通俗性是这本教材的一大优点。 三、反映了学科的重要进展与主流成果,具有前沿性 作者不但介绍了已较为成熟的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还加入了近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了出来。如在国民收入核算部分对当前热门话题绿色GDP的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部分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分析等,这些都是目前政府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量的这些前沿性研究资料的引用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有学者在讨论我国学术界的学术规范性时曾说过,判断一本学术著作或论文的价值之高低,资料来源的多寡和可靠性不能不视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从这方面来看,本书的资料是丰富、新颖而又可靠的。 四、宏观理论实践化,兼顾理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宏观经济学真正的舞台是阐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开发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在对理论介绍的同时,书中在每一个重要章节甚至知识点之后,都附有相关的案例及分析。例如,为什么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如此之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是什么?……这些案例大都分析透彻、精辟到位,能很好地体现出真实世界中所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书中出现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发生在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了一些作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所积累的成果。这就克服了时下不少翻译出版的国外宏观经济学著作在联系中国实际方面存在的不足。 现实中,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翻阅《宏观经济学》一书时,给我感受深刻的是以赵德海、和淑萍为首的编写团队甄选相关案例的良苦用心。其实对读者来讲这更是抛给我们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相信此书无论是对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对政府工作管理人士,都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股市暴跌暴露出来的中国经济问题 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的像德国 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 两周来,A股连续暴跌,10个交易日刚好跌去了10%。这一轮暴跌源于4月中下旬开始的对房地产业的严厉调控(说严厉有点轻了,说不择手段地打压也没有过到哪里去)。但是五一节过后,希腊的债务危机引起欧元危机,令中国的领导人联想到中国国内类似的问题,恐怕又传导到市场上令股指加速下跌。 两年前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完结,人们对走出危机的信心实际上还没有建立,即使有也相当脆弱。中国国内一度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受危机冲击相对较小,抗冲击能力也相对较强。但中国资本市场近两年来的表现,却无法支持这个观点。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曾经遭遇的各种经济问题。危机到来的第一个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强烈的“保八”目标的设定就是对“失速”担忧的体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隐性失业被暴露出来,当局者甚至担心大量失去工作的农民工酿成严重的“盲流”,从而加剧社会动荡。 随后是贸易问题。伴随着全球贸易问题的萎缩,中国的出口下滑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实在惊人。这让一度为中国经济成长增速贡献超过1/3的净出口变成了净缺口1/3,这个反差让当政者认识到中国经济如此依赖外贸的问题有多严重。要知道,中国国内一直被充斥着这样一种看法,外国人对中国出口的质疑“别有用心”――我们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赚外国人的钱时,他们无法接受了。 直到危机出来时,我们才认识到“平衡”的价值,无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的盈亏转化并向平衡运动的道理。 在贸易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相当困扰,那就是人民币币值高还是低的问题。这中间有非常复杂的经济逻辑需要搞清楚,但是一个眼见的事实是,中国一度引以为荣的“成本优势”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过低的劳动力成本致使中国国内的消费能力无法水涨船高。低工资带来的收益被外汇管制制度转换成了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 第三个大问题就是资产价格问题了。这其实是一个广义的问题,但现在似乎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房地产价格”上。如果房地产价格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话,它本身只应该反映“货币和它所要标识的资产的价格关系”。也就是说,货币过多时,标识资产(当然通货膨胀问题也一定会反映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就会高;反之,货币减少,标识资产的价格自然会降低。 第四个问题,我们正在面对,那就是在中国经济中是不是也有“希腊问题”。其实这个疑问早在迪拜问题出来后就已经出来了,但对我们的当政者,恐怕希腊与欧盟更具惊吓意义。也许这个类比不十分恰当,但我坚信它是被领导人拿来运用了的,那就是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上,中央政府更像欧盟,而我们的一个个省穷的像希腊,富裕的像德国。 当欧盟不得不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谈判一揽子万亿美元的救助机制时,我们的中央政府在想,如果中国的地方政府所属的“融资平台”也出现类似希腊的问题后,它会找谁商量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问题不是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全部,但显然,它们决定了当前管理者在关键政策决策时仍然如此犹疑。比如,货币政策的加息选择。加息对经济增长以至于就业和出口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的领导人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认定中国经济进入上升期。但面对资产价格的升高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的巨大债务,如果不以提高利息率加以控制的话,后果也是可怕的。因此,我们就会见到,无论是央行还是中央政府其他部门,采取了他们可以采取的所有“行政命令和管制式的”手段,这中间也自然包括央行运用的大量“数量工具”,来实现“调控目标”。 但我以为,中国经济能看得见的问题还都是“标”,而不是“本”的问题。我有一个疑问想提出来,不知道它是否涉及到“本”的问题。那就是,一年半前中央政府为解决经济失速,刺激经济成长和就业而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似乎正成为新问题的元凶和祸首。而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除了难以抹去的“作秀”的色彩,却看不出它真实要达到的目的。我们现在需要更深入的答案,为什么我们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也谈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中用电等重要环节以及输电、发电、配电、变电环节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撑,这样就会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同时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计算机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所形成针对整个全局进行智能控制的技术,也就是智能电网技术,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技术,涵盖了配电、输变电和用户以及调度、发电的各个环节。其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等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机技术的系统中,同时一样的还有诸如调度柔性交流输电以及自动化系统等。目前这种数字化电网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智能电网的雏形,实际上也为我国建设智能电网做着准备工作。智能电网中较为典型的有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依托计算机的技术,需要具备实时性、双向性、可靠性的特征,需要先进的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而且该系统也是完全依托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同时具有信息管理系统。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可以说,变电站的自动化的实现又是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的,要实现电力生产的现代化,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就是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变电站依赖计算机技术实现自动化,在实现的过程中计算机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次设备也随之实现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完全是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变电站实现自动化,实现计算机屏幕化以及运行管理和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是操纵以及监视,变电站的整体自动化才得以实现,正是如此多的组成部分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为了联系发电厂与电力用户,变电站以及与之相关的输配电线路必不可少。变电站自动化的实现,不仅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了满足变电站的运行操作任务。 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应用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将电网调度自动化分为五级,其中各级电网的自动化调度都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不开的,从高到低分别是:国家电网、大区、省级、地区以及县级调度。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些装置在计算机系统的连结下形成一个自动化的电网调度系统,将整个的结合起来。其他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工作站、服务器、变电站终端设备、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场、大屏蔽显示器、打印设备。计算机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作用不仅要实现对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的监控,还要实现实时数据的采集,更要实现电力系统的电力负荷预测以及状态估计等功能。因此种种这些,都是通过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连结的测量控制以及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等装置。 2电力系统自动化中plc技术的应用 plc是计算机技术与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其存储器采用了可编程序以实现在其内部存储进行控制、运算、记录等操作指令。该技术是为了在工业环境下使用而设计的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该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解决了传统控制系统内可靠性低、接线复杂、灵活性较差以及耗能高等缺点。 plc技术的数据处理 plc可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处理,具有排序、查表、数学运算、数据转换、数据传送以及位操作等功能。这些数据可以利用通信功能传送到别的智能装置,可以完成一定的控制操作,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参考值比较,也或将它们打印制表。数据可用于过程控制系统,也可以处理一般用于大型控制系统,如无人控制的柔性制造系统。 plc技术的闭环过程控制 并过程控制是指对压力、温度、流量等连续变化的模拟量的闭环控制,plc通过模拟量i/o模块对模拟量进行闭环pid控制,并且实现数字量与模拟量之间的d/a、a/d转换。可使用专用的pid模块,也可用pid子程序来实现。 plc技术的开关量控制 火力发电系统内的辅助系统的工艺流程的控制多为顺序控制和开关量控制两种。用许多行业也应用到plc进行开关量控制,如机床电气控制、电机控制以及电梯运行控制、汽车装配线和啤酒灌装生产线等。plc技术的输出和输入信号都是通/断的开关信号。工业控制中应用最多的控制是开关量的逻辑控制。控制的输出、输入点数均可通过扩展实现,从十几个到成千上万个点,不受限制。 plc技术的顺序控制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要求的逐步提高以及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大型火电企业的辅助系统均已由原来的继电控制器升级成plc控制系统,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资源损耗和提高效益,已成为各企业的管理最终目标。因此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电厂对类似企业辅助车间的自动控制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用plc控制系统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模块单独控制某个工艺流程,并且可以与通信总线连接来协调全厂生产工作。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 前言 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我国最早开设于5o年代,名称为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专业调整,但由于其专业面宽,适用性厂,一直到现在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本科专业设置目录,它属于工科电气信息类。新名称为电气二程及其自动化或自动化。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沟迅猛发展,原有的电力传动(电子拖动)控制的概念已经不能充分概抓现代生产自动化系流中承担第一线任务的全部控制设备。而且,电力拖动控制已经走出工厂,在交通、农场、办公室以及家用电器等领域获得了广泛运用。它的研究对象已经发展为运动控制系统,下面仅对有关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作一些介绍。 1、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逐步取代半控型晶闸管 5o年代末出现的晶闸管标志着运动控制的新纪元。它是第一代电子电力器件,在我国至今仍广泛用于直流和交流传动控制系统。随着交流变频技术的兴起,相继出现了全控式器件—— gtr、gto、p—moseft等。这是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由于目前所能生产的电流/电压定额和开关时间的不同,各种器件各有其应用范围。 gtr的二次击穿现象以及其安全工作区受各项参数影响而变化和热容量小、过流能力低等问题,使得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根据不同的特性设计出合适的保护电路和驱动电路上,这也使得电路比较复杂,难以掌握。 gt0是一种用门极可关断的高压器件, 它的主要缺点是关断增益低,一般为4~5,这就需要一个十分庞大的关断驱动电路,且它的通态压降比普通晶闸管高,约为2~4.5v,开通di/dt和关断dv/dt也是限制gto推广运用的另一原因,前者约为500a/u s,后者约为500v/u s,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吸收电路。 由于gtr、gt0 等双极性全控性器件必须要有较大的控制电流,因而使门极控制电路非常庞大,从而促进厂新一代具有高输入阻抗的m0s结构电力半导体器件的一切。功率mosfet是一种电压驱动器件,基本上不要求稳定的驱动电流,驱动电路只需要在器件开通时提供容性充电电流,而关断时提供放电电流即可,因此驱动电路很简单。它的开关时间很快,安全工作区十分稳定,但是p—mosfet的通态电压降随着额定电压的增加而成倍增大,这就给制造高压p—mosfet造成了很大困难。 igbt是p—mosfet工艺技术基础上的产物, 它兼有mosfet高输入阻抗、高速特性和gtr大电流密度特性的混合器件。其开关速度比p—mosfet低,但比gtr快 其通态电压降与gtr相拟约为1.5~3.5v,比p—mosfet小得多,其关断存储时间和电流i、降时间为别为o.2~o.4 u s和o.2~1.5 s,因而有较高的工作频率,它具有宽而稳定的安个工作区,较高的效率,驱动电路简单等优点。 m0s控制晶闸管(mct)是一种在它的单胞内集成了mosfet的品闸管,利用m0s门来控制品闸管的开通和关断,具有晶闸管的低通态电压降,但其工作电流密度远高igbt和gtr,在理论上可制成几千伏的阻断电压和几十千赫的开关频率,且其关断增益极高。 lgbt和mgt这一类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可以称为第三代器件。在器件的复合化的同时,模块即把变换器的双臂、半桥乃至全桥组合在一起大规模生产的器件也已进入实用。在模块化和复合化思路的基础上,其发展便是功率集成电路pic(power, integrated circute),在pic中,不仅主回路的器件,而月驱动电路、过压过流保护、电流检测甚至温度自动控制等作用都集成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可以算作第四代电力电子器件。 2、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必然要换代。应用普通晶闸管时,直流传功的变换器主要是相控整流,而交流变频动则是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当电力电子器件人第二代后,更多早采用pw m 变换器了、采用pw m 方式后,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了高次谐波对电网的影响,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问题。 但是pw m 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提高开关频率,使之超过人耳能感受的范围,但是电力电子器件在高电压大电流的情况下导通或关断,开关损耗很大。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逆变器工作频率的提高。 3、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日渐成熟 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式,把定子电流的磁场分量和转矩分量解祸开来,分别加以控制。这种解藕,实际上是把异步电动机的物理模型设法等效地变换成类似于直流电动机的模式,这种等效变换是借助于坐标变换完成的。它需要检测转子磁链的方向,且其性能易受转子参数,特别是转子回路时间常数的影响。加上矢量旋转变换的复杂性,使得实际的控制效果难于达到分析的结果。 大致来说,直接转矩控制,用空间矢量的分析方法,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分析计算与控制电流电动机的转矩。采用定子磁场定向,借助于离散的两点式调节(band—band控制)产生pwm 信号,直接对逆变器的开关状态进行最佳控制,以获得转矩的高动态性能。 4、通用变频器开始大量投入实用 一般把系列化、批员化、占市场量最大的中小功率如400kva以下的变频器称为通用变频器。从产品来看,第一代是普通功能型u/f控制型,多彩用16位cpu,第二代为高功能型u/f型,采用32位dsp,或双16位cpu进行控制,采用了磁通补偿器、转差补偿器和电流限制拄制器. 具有挖上机和“无跳闸”能力,也称为“无跳闸变频器”。这类变频器目前占市场份额最大、第三代为高动态性能矢量控制型。 5、单片机、集成电路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 以mcs一51代表的8位机虽然仍占主导地位 但功能简单,指令集短小,可靠性高,保密性高,适于大批量生产的pic系列单片机及gm$97c(二系列单片机等正在推广,而且单片机的应用范围已开始扩展至智能仪器仪表或不太复杂的工业控制场合以充分发挥单片机的优势另外,单片机的开发手段也更加丰富,除用汇编语言外,更多地是采用模块化的c语言、pl/m 语言。 6、结束语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原有的电力传动(电子拖动)控制的概念已经不能充分概抓现代生产自动化系流中承担第一线任务的全部控制设备。而且,电力拖动控制已经走出工厂,在交通、农场、办公室以及家用电器等领域获得了广泛运用。它的研究对象已经发展为运动控制系统,仅对有关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作一些介绍。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试论电力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 一、电力电气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企业的生产是为了市场的需求而存在的。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电力电气自动化程度,才能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大需求,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同时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减少设备的故障发生和产品次品的产生,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通企业提高企业生产的电力电气自动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提高运行的经济性,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产劳动的条件。提高企业的电力电气化程度,可以从改善电力电气自动化元件的技术方面着手,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手段。 二、主要的电力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 目前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沟迅猛发展,原有的电力传动(电子拖动)控制的概念已经不能充分概抓现代生产自动化系流中承担第一线任务的全部控制设备。它的研究对象已经发展为运动控制系统,下面仅对有关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作一些介绍。 1、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逐步取代半控型晶闸管 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晶闸管标志着运动控制的新纪元。晶闸管是第一代电子电力器件,在我国,至今仍广泛用于直流和交流传动控制系统。由于目前所能生产的电流/电压定额和开关时间的不同,各种器件各有其应用范围。随着交流变频技术的兴起,全控式器件———gtr、gto、p-moseft等相继出现了,这是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 gtr的二次击穿现象以及其安全工作区受各项参数影响而变化和热容量小、过流能力低等问题,使得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根据不同的特性设计出合适的保护电路和驱动电路上,这也使得电路比较复杂,难以掌握。 gto是一种用门极可关断的高压器件,它的主要缺点是关断增益低,一般为4.5,这就需要一个十分庞大的关断驱动电路。而且它的通态压降比普通晶闸管高,约为2~4.5v,开通di/dt和关断dv/dt 也是限制gto推广运用的另一原因,前者约为500a/μs,后者约为 500v/μs,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吸收电路。 功率mosfet是一种电压驱动器件,基本上不要求稳定的驱动电流,驱动电路需要在器件开通时提供容性充电电流,而关断时提供放电电流即可,因此驱动电路很简单。igbt是p-mosfet工艺技术基础上的产物,它兼有mosfet高输入阻抗、高速特性和gtr大电流密度特性的混合器件。其开关速度p-mosfet低,但比gtr快;其通态电压降与gtr相似约为1.5~3.5v,比p-mosfet小得多,其关断存储时间和电流下降时间分别为为0.2~0.4μs和0.2~1.5μs,因而有较高的工作频率,它具有宽而稳定的安全个工作区,较高的效率,驱动电路简单等优点。 2、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使得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相应的更新换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第二代,很多的是采用pwm变换器。采用pwm方式后,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了高次谐波对电网的影响,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问题。 由于pwm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逆变器工作频率的提高。1986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divan教授提出谐振式直流环逆变器。传统的逆变器是挂在稳定的直流母线上,电力电子器件是在高电压下进行转换的‘硬开关’,其开关损耗较大,限制了开关在频率上的提高。这样,可以使逆器尺寸减少,降低成本,还可能在较高功率上使逆变器集成化。因此,谐振式直流逆变器电路极有发展前途。 3、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日渐成熟 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式,把定子电流的磁场分量和转矩分量解耦开来,分别加以控制。实际上就是把异步电动机的物理模型设法等效地变换成类似于直流电动机的模式,这种等效变换是借助于坐标变换完成的。 大致来说,直接转矩控制,用空间矢量的分析方法,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分析计算与控制电流电动机的转矩。采用定子磁场定向,借助于离散的两点式调节(band-band控制)产生pwm信号,直接对逆变器的开关状态进行最佳控制,以获得转矩的高动态性能。它省掉了复杂的矢量变换与电动数学模型的简化处理,大大减少了矢量控制中控制性能参数易受参数变化影响的问题。其控制思想新颖,控制结构简单,控制手段直接,信号处理物理概念明确,转矩响应迅速,限制在一拍之内,且无超调,是一种具有高静动态性能的新型交流调速方法。 4、通用变频器开始大量投入实用 一般把系列化、批员化、占市场量最大的中小功率如400kva以下的变频器称为通用变频器。从技术发展看,电力半导体器件有gto、gtr、igbt,但以后两种为主,尤以igbt为发展趋势:支频器的可靠性、可维修性、可操作性即所谓的ras功能也由于采用单片机控制动技术而得以提高。 2.5单片机、集成电路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 以mcs-51代表的8位机虽然仍占主导地位,但功能简单,指令集短小,可靠性高,保密性高,适于大批量生产的pic系列单片机及gms97c。另外单片机的开发手段也更加丰富,除用汇编语言外,更多地是采用模块化的c语言、pl/m语言。 三、结论 全控型的电力电子开关已经逐渐取代了半控型的晶闸管,高频的变换器得到发展,交流调速的控制理论日益成熟。这些技术的不断提高,必将使得企业的生产更加自动化,快速化,安全化,现代化。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电气工程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其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主要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出发,探讨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电气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一背景下,电气工程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原有的电气化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水平的提升。因此,本文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内涵特点出发,探讨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对于促进该领域相关研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电气自动化的内涵 电气自动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充分借助现代计算机来对相关的电子元件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总称。电气自动化有效的降低了原有的电气工程成本,将电气工程推向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电气自动化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应用范围日趋广泛。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因此,它被广泛应用在电气工程的诸多领域。可以说,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越来越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发展态势。随着其综合技术指标的不断提升,电气自动化的技术也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积极的改变。其次,对电子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电气自动化技术需要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相关的功能。无论是在信号的采集,还是在相关数据的处理都离不开电子计算机的辅助,可以说,现代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也为整个电气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还存在着科学技术创新不足以及与国际合作交流机会不多、助推民生发展中作用不够凸显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在科技创新领域,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虽然在某些专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是从技术的核心性上,还是技术专利的拥有量上,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并不是很突出,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在科研创新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其次,国际交流有待强化。科技是助推整个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闭门造车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国际高水平的对话与合作,这在一定层面上严重影响了我国进行电气自动化研发的前瞻性与创新性。因此,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水平的主要思路。最后,电气自动化技术还需要更多的向民用方向倾斜。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很多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聚焦高精尖领域,与一线的民生关联度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让科学技术更好的造福大众的生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是我国科技未来发展的重要落脚点。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不断的提高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利用率是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关注的主要方向。 三、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改进策略 在上文中主要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围绕其在电气工程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上、安全性上、智能性上以及人性化上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今后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水平的具体实施策略。首先,注重技术创新。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借鉴有余,创新不足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拥有绝对的优势。这不仅影响着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电气工程应用水平的提升。所以,在这一背景下,要加大电气自动化技术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人才,为其搭建良好的技术研发平台与环境。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创新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其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当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攻坚克难,突破技术难关。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大与国际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组织的合作力度,通过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的方法,来更好的缩短中国与国际电气自动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例如,可以通过成立电气自动化技术国际交流平台的方式来定期的举办论坛,讲座,经验交流,学术讨论等,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下,今后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将会得到更大层面的技术与理论支持。最后,不断的从问题出发来解决当前在电气工程应用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人工智能问题、远程控制问题以及人性化的设计问题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的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应用在民间领域,助推大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总之,在我国今后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在技术创新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以及满足公众电气工程需要领域进行诸多层面的提高。只有这样,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才会更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以及当前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的改进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相关问题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冯国庆 单位:辽宁省政兴集团工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自动化系统节能技术措施探讨 为了有效提高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效率,在选择电气设备时,一定要坚持节能的基本原则,而减少电路中的损耗、有效治理电路中的电压不平衡、对导线的负荷压力进行平均分担等,既是提高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也能起到一定的节能作用。为了做好电气自动化的节能工作,我们需要重视采取以下相应的策略,以收到更好的节能效果。 1电气节能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电气设计时,要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如电力系统的适用性、运行稳定性等,还要在保证电力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系统设备。而安全性是整个电气设计中应该关注的尤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一定要选择绝缘性能良好的导线,并且控制好走线的绝缘距离。电力系统的防雷击能力、导线负载能力等也是电气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电气节能设计时,为了提高节能的有效性,需要将各项工作合理、科学地安排好,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在进行电气节能设计时,不能仅将注意点放在节能上,还应当在满足其安全的前提下,保证电气相关设施设备的顺利运转,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产的可靠性与安全性。(2)先进性。随着节能设备与节能新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在进行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利用最前沿的设备与技术确保设计工作的先进性,提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节能成效。(3)环保性。在开展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应用节能设备与相关技术时,要考量这些设备或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节约更多的资源,保护周边自然环境,将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此外,还应当充分考量经济方面的因素,关注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的经济型,从而获得设计的最佳效果,确保节能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 2变压器的节能设计 变压器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即使是处于空载运行状态,也会造成大量的能耗。因此,做好变压器的节能设计,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的节能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变压器的节能设计主要应注意以下2个方面:(1)选择合理的变压器型材。对于变压器的制备材料应当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从而有利于实现真正的节能。若是铜片、硅钢片以及绝缘材料的设计不合理,则容易导致不必要的能耗的出现。因此,在确保变压器工作的情况下,应当选择最为合理的制备材料以及运行介质,在减少电气自动化的工程成本的同时,实现变压器节能。(2)优先考虑使用节能变压器。当前,市场上已经有了专门的节能变压器,比如,S11以及S10此类型号,除了具有传统变压器的优点,也具有优良的节能效果。使用节能变压器时,应注意不要出现长期过度运行的情况,否则不仅会导致变压器寿命减少,也会造成电力资源浪费。 3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 (1)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比如,提高用户的负载率,在满足工艺生产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选择极数较少的电动机,从而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让电动机实现变频自动控制,从而使电动机在负载较小时,获得较高的功率因数。这些措施都是在不添置任何补救设备的前提下,降低用电设备的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此方法并不会增加工业生产的投资,十分经济有效。(2)使用人工的方法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即人工补偿方式。提高自然功率因数的措施往往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用电的需求,因此,还应装设一定的补偿装置,其常用方式为集中补偿与单独就地补偿,应坚持分级补偿以及就地平衡的原则,从而达到减少无功损耗的目的。 4降低高次谐波 谐波往往会对用电设备造成多方面的危害,比如,导致电网的负担加重,可用容量下降;降低设备的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益;影响继电保护以及自动装置的可靠性、安全性。通常情况下,降低高次谐波的措施主要有:变压器宜使用Δ/Y节接线,从而能够消除3的整数倍的高次谐波;增加整流变压器二次侧的相数;采用无谐波污染的变频器;采用无源滤波器或者有源滤波器。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达到过滤谐波的目的,从而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起到节能效果。 5减少电路中的传输损耗 电能在传输过程中出现有功功率损耗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一般情况下,传输导线上有电阻,必然会引起有功功率损耗,虽然这一损耗不能完全消除,但是在实际的电气设计中,为了节能降耗,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有效地减少这一线路上的损耗。在电能传输过程中,线路上的电流是一定的,不能进行随意改变,这时若要有效地减少传输线路上的有功功率损耗,只能采取措施减少传输线路上的电阻。而根据传输导线的传输特性可知,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截面积成反比,与导线长度及电导的关系成正比,因此,若要减少导线电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在不影响电路中其它电气特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增加导线的横截面积,有效地减少导线电阻,从而减少电路上的损耗,起到节能作用。(2)适当减少导线长度,需要在进行导线布线时,对布线的路径进行合理选择,尽量避免在布线时走弯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导线电阻。(3)为了有效减少来回线路上的损失,在选择导线时,尽量选择电导率较小的材质作为导线。 6结束语 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为电气自动化系统节能技术创造了全新的领域。但全社会各种能源的浪费和污染现象依然严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强大的考验,因此,更要加快电气节能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 作者:郑昭文 单位:广东电气控制设备厂有限公司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浅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不断增长,我国的信息技术也处在不断发展进步之中,同时也推动了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长,电力系统也发生了和以往很大的差别,在太多的领域中电力已经占据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节能;研究 电气自动化在当今社会也不是一个冷门的话题,相反成为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一门信息科学,开始变得与人们的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在我国,在工业发展中电气自动化占领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他科学技术无法取代的。但是在现在已经不仅强调电气自动化,随着时代提出的新的要求,节能成为电气行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1]。在当下的一些新的研究当中,节能建设成为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无论什么技术,首先会考虑到节能性。其实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相关部门已经能够对电气节能技术开始应用,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节能技术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实际问题,为了减少这种制约,进一步发展电力业,本文将根据我国电气自动化提出一些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1电气自动化和节能设计技术简介 在当今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电气自动化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迅猛发展,逐渐成为电气信息领域的一个新的学科。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电气自动化和工业之间的发展是非常密切的,这是因为电气自动化为工业发展提供很多契机,也使工业发展变得容易。电气自动化让一些工业生产中的需要艰难劳动力的情况变得容易,因为电气自动化可以提高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现在,绿色革命得到很多人和企业的重视,所以在发展经济时,也应该把节能当成当下的发展准则,响应时展的浪潮。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生产过剩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实施。但是要真的做的节能型社会,推动电气自动化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利用电气自动化减少环境污染更是重中之重。 2我国电气自动化中节能设计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城市的发展也是不断加快,生产力水平和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电气自动化成了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技术。节能型社会在不断的推广之中,各种节能设计开始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接受,节能减排的理念也开始应用到电气自动化之中,这对我国的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因为一些现实的原因,电气自动化发展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从事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节能技术还没有一个好的认识和理解,据报道显示,目前很多正式单位的电气工作人员都不是来自正规的学校,他们也没有接受正规的训练,对节能技术并不了解,导致节能技术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缺乏节能系统的应用,这导致电能的转化率相当低。在一些工业生产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缩短生产时间,在选择电气自动化组装材料的时候,选择电阻率大的导线,这造成很大的电能被浪费掉。第三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的管理体制,这让一部分工作人员在电气化生产中违规操作。 3电气自动化的技能设计技术合理应用措施研究 3.1注意电器系统中节能技术的应用,降低电能传输消耗 电气系统中存在大小不同的电阻,在传输过程中消耗有用功率造成对电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电阻的使用中,要适当降低电阻率来提高有用功。因此工作人员在选择导线的材质时要尽量选取电阻率小,导线长度较短的电线。除此之外还应该选取横截面积大的导线,这样更能降低电阻消耗率。 3.2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增加对节能设计技术的认识 人是工作的主题和核心,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工作效率,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节能在当代生产发展中的重要性,符合时代的发展。一些和电力有关的部门也要自己的职责,多开展一些增强节能知识环保类型的讲座。 3.3制定合理的节能设计技术管理制度 合理科学的规章制作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电气化中合理的制度是电气自动化有效发展的基础,对企业内部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制约规范作用。这种约束力非常有利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因此,电气自动化发展在生产中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遵循电气系统循环节能的理念,要杜绝浪费任何一种形式的浪费和污染环境的行为。 4结语 在二十一世纪,节能经济在中国已经全面展开,国家的经济战略也已经全面推行,尤其是对一些企业,开展节能经济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政策,对节能经济的开发也提供更加积极的支持。我国在节能方面正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各种先进的节能技术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先进的节能技术将被开发。在这种形势之下,中国的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也应该抓住时机,迎着节能技术全面发展的浪潮,积极发展电气自动化,开发和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相关产品,促进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作者:刘伟 程海军 单位: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解析 摘要: 我国在实现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绩。电力行业的发展与其他行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其在电气行业中也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本文主要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旨在为促进电气行业实现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工程;电网调度 由于新技术在电气企业中的广泛运用,电力自动化技术不断成熟起来,而且在电力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促使电气自动化持续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利用其自动控制和自动检测功能,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与远程性调节和控制。当前,我国的信息化技术水平逐渐提升,运用信息监测技术实现对整个电力工程的远程化操控。但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如何在电力工程中实现有效运用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1电气自动化技术概述 电气自动化技术涉及到的电气装置功能有自动控制及检测功能,其能够有效实现对电力系统相关的远程性控制以及远程调节、监控。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电气企业的新生命,很多新型技术层出不穷,促使电力工程的自动化技术明显提升,电气自动化开始发展起来。后来,在信息化技术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电力工程不仅能够实现远程管理及控制,还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监测完成大量工作。电气自动化技术可凭借网络对工程相关信息展开全方位分析及整理,使得电力系统实现稳定运作和发展。在运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过程中,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大降低,在遭遇紧急情况的时候可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进而保证电气工程实现稳定运行和发展。此外,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广,从电气的开关一直到整个电气工程都可运用,是推动电气工程持续进步的重要条件。 2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实际运用意义 2.1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 我国总体科技水平的提升带动了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准,利于电力工程的健康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对于电气设备的相关性能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对于现有的一些设备进行更新和升级,带动电气企业相关设备的更新换代。此外,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明显提升电力工程管理水准,使得企业管理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与现代的信息化标准相符[1]。最后,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有效运用可有效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并迎合电力系统实际运行的相关需求。 2.2便于维护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运用,使得其维护工作更加便利。该技术在技术水平上要求相对较高,但维护工作较为简单。电气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等相关终端设备互相连接,可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完成对电力设备的维护工作。在日常维护的工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输入自身的数据和信息,促使电力系统可实现对相关运行数据等的科学调整,从而达到设备维护的相关要求。这种维护方式不但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够降低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 2.3提高工作效率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明显提升电力企业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运用需要首先具备一定条件,需要电气工程相关企业能够在日常管理等工作中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企业为了能够真正发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效果,努力实现电气设备的更新及有关技术的完善,从而促进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3]。 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运用 3.1电网调度 电气工程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主要以显示器及计算机相关设备为工具展开电网调度工作,这种工作方式能够为以后电网调度工作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信息依据。加入电气自动化技术之后,工作人员能够针对电网的实际运行状况展开实时监控,并快速传递相关信息数据等,促使电网调度的工作稳定开展。电网调度在整个电气工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要想实现电气运行的有序发展,就需要高效完成电网调度工作[4]。传统意义上的电网调度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对电力故障了解到位,导致一些安全事故发生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之后,工作人员可有效借助屏幕对电网实际运行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尽快发现故障,并寻求解决办法,降低电力运行风险。 3.2变电站 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属于以计算机、现代化通信技术等相关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类型,其能够使得电力企业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有效整合及优化设置,促使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利用率得到明显提升,并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工作压力,使得电力企业实现更快发展。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运用在变电站的工程中,工作人员能够有效检测变电站设备日常的运行状况,促使电气设备的相关性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发展[5]。此外,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有效运用促使一些传统设备开始被淘汰,变电站相关的电力运行状态被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实现电气设备的智能化发展。变电站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大量任务都需要借助电气自动化技术来得到实现,这为促进电力现代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3分散测控系统自动化及计算机系统 分散测控系统属于发电厂日常运行系统的一部分,其主要通过高速数据通讯网络及工程师工作站等针对其日常生产的状态实现全程监控及测试。工作人员能够凭借过程控制单元在实际生产时有效接收电气量等相关信息,对运算得到的结果及相关参数等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完成对电网的监控工作,促使电气自动化的维护和控制等相关性能取得持续性提高。此外,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有效引入了计算机操作系统,及时记录电力信息,并反馈电气设施的具体运行状况。计算机系统的有效运用还能够有效确认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信息,及时控制信息误差,提高所得数据的准确性。计算机操作系统还能够用于电力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监控电力运行情况,对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展开详细分析,监督人员的工作情况。 4结语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电力系统将更多地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逐步实现人工智能化等发展,为促进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如今,在国家经济水平逐步提升的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水平随之提高,促进电力系统实现健康发展。笔者先阐述电气自动化及其实际运用的意义,接着分析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当中的有效运用,希望为促进电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胡诗和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工程应用 摘要: 社会生产的提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电力作为最主要的能源,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电力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只有全面创新工作,强化技术导向,通过电力电气自动化改善,才能全面提高电能质量,进一步促进电力系统高效运行。基于此,文章主要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概况进行简析,重点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核心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措施与方法,全面提升电力运行能力。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工程;技术应用 1概述 电气管理越来越重要,随着用电量的增加,需要管理精细化,才能稳定用电市场,维护用户利益,电气管理项目繁多,任务艰巨,单纯依靠人力不可能完成管理任务,就需要不断创新,引进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才能实现管理科学化系统化。电气自动化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电气管理主要是集合了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现代电子技术内容,通过协调一体的配合,完成电能管理,电气自动化管理是一门现代化的综合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项管理工作中。通过电力电气自动化流程控制,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电气系统手工操作程序,使电力控制更加有效,监测更加精准,推动了电力系统高效运行,保证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电气自动化技术对电力工程的重要作用 电力自动化技术作为现代化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2.1全面提升技术运用能力 保证电力设备运行时更加高效、经济和安全,实现优质供电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电力体系自动化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自身隶属先进科学技术,在电力运用过程中,主要是电力设备和技术升级,当然也可以提升电力项目网络化管理控制能力,促进了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提升。 2.2满足安全要求 自动化技术运用到电力项目中,具备良好的优势,特别是与计算机联合使用,确保了设备运行的安全,要想对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只需通过电脑操作便可以达到维护要求。工作人员联系相关数值,依托电脑运行来实现对有关设施运行养护,使生产故障不断降低,维护好人身安全,保证了用电供电稳定性。 2.3保证了电气系统的稳定运行 电力系统运行中产生大量的数据,需要对各类数据及时进行整理与分析处理,提前预知系统问题,有效解决,解决运行稳定性的问题,可以显著提升管理成效,顺应电气自动化运用需求,电力设备和技术管控均需进行不断的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流程再造能力。 3电气自动化技术具体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较为复杂,其应用较为广泛,需要根据不同的工程需要,选择不同的技术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保证电气运行稳定安全。 3.1自动化补偿技术应用 在电力工程中,低压无功补偿技术是相对传统的补偿技术,主要是通过采集三项电容器和单一信号的方式进行补偿。但是这种传统补偿方式有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对单相负荷用户进行补偿时,极容易出现三相负荷不平衡,导致欠补或过补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运行不稳定。而通过自动化补偿技术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将动态补偿与固定补偿相结合、将分相补偿与三相共补结合、将快速补偿与稳态补偿相结合,不断调整并能够适应负荷的变化,大大提高补偿精度,使运行更加稳定可靠。 3.2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应用较为普遍,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类技术的兴起与推广,在国际市场范围较广,是较为现代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之一。通过现场总线技术的良好应用,可能把智能仪器仪表、控制器及电力执行系统有效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件能够相互配合,完成整体活动,使现场各控制设备能够保持交流与传递,实现信息间的流通,从而确定了电力工程系统的数字通信模式。现场总线技术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技术,具有运行安全、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的特点,整体优势非常明显,能够对电力工程系统主变器用电总量进行实时有效搜集,通过搜集得到相应数据,快速整理并汇总,及时将数据汇集到主控电脑内,然后启动计算系统,按通用格式形成数学计算模型,对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做最后的计算和判断,形成一系列可用信息资讯,向电力工程相关控制设备快速传递,得到维护指令后,对设备进行评估与修复,有效提高了系统维护效率,从根本上防止总电量过高造成电力系统短路、崩溃等现象,实现电力工程系统整体安全可靠的运行。通过现场总线技术应用,还能够极大的方便电力工程系统控制,实现系统分散管理的目的,依然是通过计算机实现对电力工程系统各部分相关控制数据的监控和搜集,保持随时连接、实时监控,对发现的问题快速实行反馈,并形成解决方案。现场总线技术导入和导出的数据,不仅能够提高安全性,更能对信息进行共享利用,使数据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有效保证了系统维护与更新,为电力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3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应用较为广泛,是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内容。电力工程数据非常重要,其统计、管理、共享和使用需要不断创新。主动对象数据库中的应用,需要面向对象提前设立出一个符合实际的条件,就是说,一定要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内、设定条件下,而出现的一个事件、最后执行的行为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反馈与评估,实现对数据自动化处理的结果。通过快速、简单、高效的处理过程,对事件进行最后评定。整个电网应用的均是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这类技术涉及范围面大,对整个电网信息实现综合统计,设置条件信息包括面宽,也就是当电网在运行的时候,运行信息在一定的条件下,满足触发条件,执行了某个行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力操作不精准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准确度,有效缓解了迟滞、缓慢的问题。 3.4光互连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光互连技术组成部分较为复杂,按常规划分,可将光互连技术分为自由空间光互连技术、光纤互连技术和波导光互连技术等多种类型。光互连技术有着较好的优势,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全面达到抗干扰效果,能力大大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在较短反应时间内提供强大的带宽,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与其强大的优势是分不开的,在电气工程系统中实现普遍与推广。通过采用光互连技术,可以在根本上解决数据收集的问题,实现信息数据有效采集、对系统实时监控及相关数据快速精准分析等,对计算结果实现应用,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人机界面实现对系统的便利操作,实现网络系统重组,表现出实际、灵活、高效的状态。 3.5变电站及配电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主要是指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置技术、电脑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等。通过各种技术的合成与统一,形成综合型技术能力,使变电站二次设施实现整合设计、降低无谓消耗、减小变配电工作量、提升运行安全等。电力系统不断发展,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完善,使配电管理系统更加科学简便,建立起实用的网络基础平台,从而实现110kV以下配电系统自动管理,满足电力系统自动化需求,优化电气设备的保护,与此、自我调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关系着国计民生,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能力,才能有效做好技术布局,改善工作环境,切实保证运行整体安全。 作者:潘海涛 孙利华 单位:国网内蒙古东部科左中旗供电有限公司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论文 一、自动化节能技术设计 (一)优化配电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新能源的开采利用量更是很大,电能作为新型能源,逐渐的激怒了人们的视野。越来越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焦点,国家对电能的运用给予了厚望,当然社会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对电力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整个配电网络中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也把该电力系统与整个配电系统匹配作为重要的环节。在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转能实现高效的前提下,把可操控性和稳定性作为重要的控制因素,当然安全性和实用性也必不可少。我们要把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放到第一位上,将其作为尚方宝剑悬挂在企业的战略思维中,全员明确电能的功效强大,和在一定情况下造成的可怕之处,所以,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把电线网络的绝缘性落实到实处,其次是在进行线路规划时,也要将其因素全部考虑进去,其设计和规划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确保导线之间都能够实现绝缘距离,从而将危害降到最低。当出现一些恶劣的天气时,尤其是雷雨天,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一些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如用电设施的损坏,看似简单的损坏,它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更有甚者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我们要把安全意识放到第一位,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使其作为没有人敢碰的高压线。 (二)减少电能的传输损耗设计。 由于我国区域的特征,各个地区各不相同,大小不一。电能通过遍布各地的网络进行输送的过程中,电阻在导线上会带来一定的损失,这损失量每年都是很大的,让电能在输送的过程中就白白的浪费,从而使电能的利用率大大的降低了。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那就在电能的利用率放在首位,降低输送中的消耗率,这就要从减小导线的电阻这下功夫。下面介绍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方法一是根据对供电网络线路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布局,本着一些能够把握的原则,对线路进行相应的规划,尽可能的做到简单的直线分布,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损耗的浪费;方法二是要在变压器这个器件上做足功夫,让它尽可能靠近负荷中心,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损耗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损耗的问题; 二、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功能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电气自动化的技能设计尤为重要。我们希望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保驾护航,新技术和新思路是必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运行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相应的优化。 (一)无功补偿。 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无功功率是相关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也是现实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业的效率,它占有供配电设备的容量,容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其数量也不是小的,而是非常的庞大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这种占有必然会增大了线路的损耗,损耗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电网的电压的呈现出来下降的趋势,电压一出现下降的趋势,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影响到电能的质量,电能的质量受到影响后,电网的正常运行是很难保证的。因此,为了实现无功就地平衡,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系列的措施,对无功补偿设备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这样就会出现一定的成效,能够有效提高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具体按照下列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操作,在使用电容器补偿时,也要考虑相应的具体参数,不能泛泛的去考虑参数,并且通过调整这些参数来进行相应的确定;也可以有另外的一种选择,就是选择无功功率作为投切参数物理量,这样它会带来很多的好处,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投切振荡,而且还可以使无功倒送等情况的发生。此外,还要考虑无功补偿装置,要选择好安装的方式是非常关键的,最好就地安装,在就地安装的基础上实行就地补偿,这样会带来一系列的良好的连锁反应,它既减少了无功传输,又减少了损耗,从而实现了节能效能的目的。 (二)选择电压等级。 电压等级是一个关键的指标,所以在日常的操作当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指标,它是否合理配置关系到了系统的正常运转,它也起到了较好的节能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要选择高压和低压配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处理好高压和低压配电的电压等级的关系就显得更是重要了,另一方面,如何确定供电电压,这也是该领域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这个问题,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它不是考虑单一的因素,我们要根据处于的实际环境重要的考虑,这里讲的考虑是指要考虑全面的因素,要把设施的整体情况一并考虑进去,根据设施的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配套匹配。 (三)照明节能。 在电气自动化的使用过程中,节能设计一直贯穿始终,照明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在实际运用中是可实现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照明节能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方法是把高效光源作为利用对象,来改造传统的白炽灯,虽然它有简单便宜的优势,但是它的发光的效率低下是难以改变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把自然光充分的利用起来,这就需要对构筑物进行相应的改造,把门窗进行扩大,或者是对建筑物朝向进行改造。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实现电器自动化。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的各个环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各类能源的需求量也是逐年攀升的,可谓消耗量大的惊人。尤其是对电能的需求量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的压力,能够有效的增加电能的利用率。人们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电气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节能技术方面,要求更是逐年攀升,随着时候的发展,必将会有很多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为电气节能做出贡献,一定会引领时代的发展。 作者:吴振 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论文 1.电气工程和电气自动化技术 1.1电气工程 电气工程,作为一门颇为引人关注的技术学科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了,尤其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密切程度越来越深了,并且其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也做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在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为我们的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2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从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和电气工程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并且其对于电气工程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可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开发使用给电气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方向 2.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远程监控中的使用 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在电气工程中的很多地方都可能会用到远程监控系统,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的应用方向就是在远程监控中的使用。在远程监控系统中合理的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远程监控的效果,使得监控变得更加灵活,更加有效,尤其是在一些对于通讯信号要求较高的远程监控系统中更是能够发挥突出的效果。 2.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集中式监控中的使用 相对于原有的监控设施的散乱性和独立性,当前监控设施主要体现出了集中性,这种集中式的监控对于电气工程来说是极为合适的,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改变原有的监控模式对于电缆数量和处理器数量的高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投资成本,虽然原有的监控模式能够很好地对于整个的电气工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且予以解决或者报警,但是相对于其高额的资金投入也是很不划算的,一直是困扰着电气工程负责人员的重要问题,而现在集中式监控模式的使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不仅仅投资小,在监控效果上甚至比原有的监控模式更好,这主要就是得益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合理使用。在集中式监控中合理的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更为简便的发现电气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自动化的给予解决的办法,这些都是以往的传统监控模式所不能达到的,也是现代化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之一。 2.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现场总线监控技术中的应用 现场总线监控技术可以说是当前电气工程中应用最为频繁的一种技术,其应用的效果也颇为受人欢迎,应用这种技术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这种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隔离设备的使用,还能够有效的控制端子柜的应用,最终能够起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这种现场总线监控技术在各地电气工程中都有应用,尤其是融入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之后其效果更为突出,也更为明显,更为受人欢迎,使得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 3.电气工程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融合使用措施 3.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电网调度是电气工程的主要工作之一,在电网调度中融合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电气自动化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离不开自动化设备的参与,因此,融合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电网调度设备都是采用的一些自动化系统装置的显示器、打印机、计算机网络设备等,这种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能够更好地进行全网电力的调配,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电网调度,通过自动化的分析和计算,针对整个的电网中电力的需求状况进行合理的调度,确保整个电网的正常运行,避免电力调度事故的出现。 3.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发电厂是电气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电厂中合理的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发电厂的生产效率,有效减少发电厂发生事故的概率,尤其是在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融合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话能够直接监控到每一个的执行单元,进而对于整个的电气工程流程进行监控,并且所获得的各种数据和效果图都是高质量的,在确保发电厂正常运行的同时提高了整个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电力运输过程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在变电站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完全取代电力人员的作用,采取全自动化的装置来进行电力的转换,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提高了电力转换的效率,并且其多层次的监控模式还能够为变电站的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的发展离不开电气自动化的参与,把电气自动化技术合理的融入到电气工程当中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当前我国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融合使用现状来看,虽然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但是具体的融合使用力度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电气工程工作中进一步的推广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 作者:孟德福 单位:河北汇发装饰有限公司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摘要: 电气自动化技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创新而广泛的应用到电气工程建设当中。新时期人们对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当中的电视技术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自身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得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切实有效的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与远程管理,需对电子自动化技术进行高效运用。本文就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具体应用 电气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开发领域便是电气自动化。为了促使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自身的应用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需要详细的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应用策略,确保二者可以有机结合,由此来确保电气可以正常安全运行。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分析 控制中心、电厂自动化信点通道以及站端是当前电力工程电网调度中的主要构成形式。在此过程中,大屏幕显示器、电网调度工作站以及中心服务器等方面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元件。将电网调度中心及电力区域内的发电厂和变电站终端各类的测量控制设备借助电力系统局域网络系统将其有效的进行连接,促使电网调度过程中的效率性得到显著增强,由此形成了电气自动化系统。对此我们就电气工程中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具体应用中所呈现出的效果进行如下阐述:其一,将电网系统运作方式及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针对电网系统运行当中所出现的电压指标、周波指标及负荷指标等数据信息,由电力系统调度部门的专业人员来予以展开系统的监管与全方位控制,由此来确保每一项工况指标数值与各项设备运行状况都能在电力系统整体运行当中得到及时反馈;其二,各项安全事故内容可在电网正常运行状态下得到有效处理,并能开展针对性的分析。在基于电网系统处于多种运行模式下,有效的将电气工程工作实践及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结合在一起,来就安全性运行状态展开深入研究。与此同时,还能就以往出现的安全事故相对应的解决方式进行提供说明,这样的实施做法可将电力系统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安全事故降至到最低,由此推动了整个电网系统运行朝向更加安全、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积极应用到变电站电气工程领域中,最大的好处在于,既可以促使变电站运行本身实现自动化监控,同时对于电气工程实际运行质量及效率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提高。传统人工监测手段在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下被替换掉,促使监测结果更加的准确、可靠,减少在人工监测中出现的漏洞,最大程度满足新时期电气工程领域中电气系统运行需求。具体来说,变电站电气系统运行状态得益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而达到了实时监测的目的,并且最终在其计算机控制系统上面,将监测获取得来的数据信息传输于此,而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判断电气工程运行状态环节中将传递来的数据信息作为有力参考依据,进而来对其进行优化整改,从根本上言,对于变电站电气工程运行期间预防安全事故及控制难度的有效减轻起到了积极影响。除此之外,以往变电站电气运行操控中所采用到的传统电磁控制模式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下,充分借助于计算机控制系统而将其完美的予以替代,实际操作技术人员在获取系统整个运行状态中的相应参数值中,只需坐在监控室内,针对所监控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充分观察便可以知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便于操作者详细的统计与记录电气系统运行状态,同时也促使现场操作人员自身的工作负担大幅度减轻,对于新时期电气工程系统的智能化及自动化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状态检测技术上的应用分析 电气工程状态检测技术的操作原理是在对电气工程运行状态实施检测过程中,充分的借助电气工程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就运行中存在的故障问题进行准确判断,并根据所判断内容来制定出针对性的故障解决措施,以此对故障根源进行分析与消除,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将状态检修相对应的设备自身综合使用功能予以全面提供,并就其检修过程中所对应设备在正常运作下存在的一系列数据信息进行提供,由此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检测方式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主要特征表现。通过展开这种方式的实际操作,可将新状态下的检修方式代替传统故障检修模式。在电气工程中将状态检修技术进行积极利用,能够全面的解决定期检修作业模式下存在的检修漏洞与盲点,促使电气设备得以安全稳定运行。 四、促进发电厂的分散测控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分散测控技术在电力自动化技术的不断驱动下,广泛的应用于发电厂当中。在此我们就其组成结构上进行详细说明:分层分布式是分散测控技术的主要构造形态,其主要元件构成有高速数据通讯网、以太网、运行工作站以及过程控制单元等部分组成。在这些结构部分中,主控模板以及输入、输出在过程控制单元内的生产期间可直接进行应用,且针对脉冲量、电气及热电等信号进行及时接收。以数据形式在处理及完成对这些信号的运算后进行相应呈现,借助打印设备将电气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参数及其状态予以详细输出,从而为发电厂提供可靠的动力依据;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到其主控模板、输入、输出上来,充分的将人机接口通讯功能得以实现,将各项指令借助过程控制单元从运行工作站内有效传输出去,并且可以在第一时间使得工作人员接收到指令信息,促使工作人员可以更好的掌握到机组设备的运行状况,从而得以高效的监控运行设备。 五、结语 新时期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科技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普及,并一举成为了电气工程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基于此,新形势下的电气工程企业需要对电气自动化运行系统自身存在的规律及特征充分的予以掌握,将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方法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改进创新,由此来推动电气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的扩宽。 作者:淮亮亮 李富敏 单位: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都合能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技术 【摘要】 本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含义和发展状况,并且详细叙述了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基本构成,主要包括中央处理系统和各场所远程处理设备。通过介绍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的几个关键操作流程,点明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细节。通过对案例的阐述,希望可以为我国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 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施工 0引言 自动化系统是现阶段智能建筑的最关键的一个内容,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在我们生活生产当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及其系统也愈发流行起来。因此,认真改良该方面的安装操作流程及可靠性起着关键性的现实意义,企图最大程度提升建筑的整体用途,保证电气自动化能够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方便人们的生活。可以这样说,现在的住宅离不开监控系统,而监控系统的水平会影响人们对这栋房子的评价,电气自动化的运用水平是影响监控水平的因素。对一栋建筑物内所有电气设备加以集合在一起操纵,既提升了电气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效率,又使建筑看起来别具一格,品位不凡,居民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然而这同样也是将来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1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基本构成 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中央处理系统和各场所远程处理设备,往往根据总线实现了相互间的信息共享及很好的反应。在该系统中,中央监控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设备、中央中枢设备、控制设备及监测部件等等。中央设备是所有系统的管控和指令中心,是许多外围设备、持久电源及中央处理机组成的,不但能很快地收到及解决所有数据采集设备获得的数据,而且拥有按照已经确定程序输出相关命令、显现与打印采集到的有信息的数据、遥控外围设备等性能;也可以把数据资料采集设备看作是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单独的小的分站点,重点肩负所有程序指令的传送及数据的合理采集,其称为数字控制器,可以有效地实行相适应的监控计算,与中央设备及其余的控制设备实现数据的传送;但是监测部件包括许多种规格及类型不同的流量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设备等等;每一个监控设备都需要控制设备,比如说常见的有直流继电器和通阀等等,向中央控制设备采集并传递所需要的所有及实时数据。 2主要设备安装的施工技术 2.1管线敷设技术 管线铺设有几个应该注意的地方,这是必须记住的准则。①在铺设过程中,在共同线槽内,一旦产生强电回路的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关闭电源;不同相交回路的地方,同时还有分线盒的存在,要记得用金属板把他们分开。②结束铺设任务以后务必要为审查和解决管路铺陈做好打算。同时,对于关键的容易出故障的路线,要做好监控,防止危险。有一些线路会经过关键的地方,施工的时候会特意为他们铺上特有的线路,方便查看。这种特殊装置包括温湿度传感器、通信设备等等。这样的路线是由生产厂家所提供,材料特殊。为了安全着想,工作人员会将设备所有的接地处都按常规处理,有部分工作接地处是连在地干线上的,同时配合弱电工程使用的线。对于另外一些设备,比如说各种功能的电缆和电源线都要时时刻刻受到监督。不可以为了图方便,铺设的时候放在一起,不分线槽。这些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计算机、控制器、网关的支持。此外,一些从属不同系统的电子设备被安装在建筑物中,然而它们的运行频率、性能及防干扰性能都是不一样的,务必要根据标准要求对其实施接地。 2.2配电箱安装技术 配电箱的安装虽然复杂,但并不是没有方法。安装时记住以下关键点,用心观察,都会十分顺利。首先保持配电箱的干净,有杂物的话容易遮盖箱上的数据。每个配电箱都要有清楚地代号,方便管理。注意观察电气设备、电源进线以及负荷出线设备的工作状态,发现不稳定,就要及时调整。在连接导线与各种相关设备的端子时,需要保证两者之间没有缝隙,不容易脱落,为了减少磨损对设备使用寿命的影响,在连接处都放置了弹簧垫圈;54线端子板与54线对开关箱在内的金属箱体相连时,使用的材料为软铜线,具体操作是电气相连,设备安装板及其正常中性金属底座及外壳实行电气相连时,也是用的软铜线;一切操作都按标准进行,才能保证将风险降到最低。 2.3远程处理机的安装 空调机组属于远程处理机中的一个例子,而且还相对复杂。本小节就以空调机组为例,说明一下远程处理机安装的注意点。每一个处理单元RPU都会与系统相互传送。如果想提高控制系统的效率,减少操作频率,可以把不同的处理单元RPU装在同一条线上。机房内里可以包含每一个处理单元RPU,虽然有的部分有些分散。最后,是实现精确、周密的远程控制的最后一部分,安排好照明、水位、水流等设备,缺少这些设备的空调机组是难以正常运行的。同时,还必须时刻留意剩余大约25%的处理单元RPU接口,要为将来对系统的建设做好充分的打算。 2.4直接数字式控制器安装 ①注意安装地点的条件限制:一般在光线充裕的地方,容易观察,也不容易坏;通风好的地方不容易凝结杂质和水汽,还要方便检修。②注意安装管线的方式。要充分发挥监控的作用,所以尽可能安装在监控集中的地方,也不能紧紧地铺在一起,这样不利于收集数据资料。想要做到合理布置和铺设,都是从这些看起来细微又不起眼的地方一步一步成功的。在特殊的地点要注意电流的分配。比如说,把它放在电控箱内的时候,如果不隔开强弱电系统,系统可能会出现故障。然后,安装直接数字式控制器的时候不要倾斜,不要松垮,要确保它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晃动,走位。一般标准可以接受的范围也仅限于3cm。从以上细枝末节可以看出,没有高水平的技术,没有细心是很难把数字控制器安装成功的。如果是Ⅱ类系统,直接数字式控制器还有另外一项功能,它附近要是有动力盘的话,控制器可以提供电源。有的控制器会装有CPU,为了保护在特殊情况下不受损,比如说停电,要给它配备备用电池。综上,值得注意的板块大概是:微处理器、预备电池、自检软件等等。 2.5输入与输出设备的安装 输入和输出设备是系统运转的开始和结束,跟其他的过程一样重要。输入和输出设备对系统的正常运行有着重大意义。输入和输出设备的安装要求是,能够完全展示自己的性能的地方,不要装在一些不方便的地方,出现特殊情况,能够及时查看。 2.5.1输入设备 传感器分类有各种各样的,每一种的规格都不一样。适合安装某类传感器的地点,从它被设计以来就已经决定了。现场建筑内的实际情况也决定了这种类型的传感器是否适用。有很多例子,这里随便举两例。建筑物内很多拐歪的地方都是焊接的。虽然稳定,牢固,但是它的缺点是,容易生锈,被磨损。在这些地方不可以安温度传感器、水流控制开关、水管的流量计等等。这些设备会使水汽凝结,腐蚀焊接口。但是在安装操作流程管道的时候,又必须安装以上设备。有的设备是不可以放在出风口这种变化比较复杂的地方的,比如温度传感器。 2.5.2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是生活中人们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东西,安装原则就两个字“方便”。安装之前的模拟,观察、尝试,计算等等,都是为了以后使用方便。观察风阀的箭头是不是和风地方向一致,观察流水控制器是不是与水流的方向一致等等。回水管上一定要有电动调节阀和电磁。如果发现不匹配的地方,千万不可以蛮干,随便糊弄。应该反复尝试,计算符合规定才能正式安装。 3安装施工中的质量监控 3.1加强对施工技术及质量的监管 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的质量也是非常关键的,相关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施工工作人员的质量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完工的速度等等,所以有必要的话,除了监督,还要提供技术培训。对于不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我们可以适当减少注意。对箱、盒以及管套这些地方,发现问题,马上处理。还要重视员工的思想素质培训。 3.2进行严格的设备调试 建筑工程电气设备的调试与安装是一项施工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和关联复杂的工程,文章中所提到的这些安装步骤,调试细节难度越来越多。所以,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相关知识的人,是不放心他们担任这样的岗位的。为了顺应科技的进步,更新技术水平,要定期的进行培训。电气调试工程是保证自动化工程顺利完工的主要步骤。在这一步,我们可以确定线路的安装正确与否,和了解设备的具体用途。所以要求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足够重视,根据说明书,踏踏实实地完成任务。电气设备在实际工作之前,必须要多次对其实行调试运行,保证其能正常进行工作。 4结束语 建筑智能化与建筑电气自动化的系统作为支柱是分不开的,自动化系统的安装是建筑工程非常关键的用途与中枢部门,电气自动化的安装过程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反复循环的过程。我们认为这样的过程其实是有灵性的。它不断地朝着智能化,规模化发展。未来的建筑能够智能到怎样的一个程度,受到电气自动化系统影响。本文有详有略地分析了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几个关键方面,希望对读者有一点帮助。也希望有更多的从事这方面的人,看到此文后,努力探索,大胆创新,细心实践。 作者:管立东 单位: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提升系统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减少人工劳动量,充分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高效运行。本文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应用 最近几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也使得电力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呈现出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特征。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微机控制技术等,将其应用到电力系统中,能够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也因此受到了电力技术人员的重视。 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最早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发展初期,主要是以机械控制为主,并没有能够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不过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正确的思路和方向。上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趋势,在极短的时间内,计算机网络的覆盖范围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增长,也因此形成了以计算机管理为主的局部电气自动化控制,虽然这种控制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有着较为严格的局限性,要求系统本身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应用范围小,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了故障率的增大,但是无论如何必须承认,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础机构和基本体系正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以及网络的传输效率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也开始趋于成熟,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真正成熟,形成了以集成控制、远程监控以及远程遥感等为主的技术基础,并且在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使得电力系统逐渐呈现出了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2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具有几个非常显著的优势,一是信息技术先进,在现代电力系统中运行维护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较高,因此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信息化处理,结合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有助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可控性高,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以集成控制远程监控以及远程遥感等为核心,具备较高的可控性,能够实现对于电力系统休息的统一收集和集中处理,形成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强化对于电力系统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三是维护方便,良好的维护工作是确保电力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关键,结合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搭配网络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力系统的信息处理,为系统维护检修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结合远程监控,更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维护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电网规模的扩大不仅使得电力设备的数量迅速增长,也使得电网结构变得越发复杂,给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提供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是从电网本身的复杂性、功能性和广泛性出发,利用技术自身的功能性和系统性,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不仅如此,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对电力企业的职能进行强化,有助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3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3.1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原理,是结合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于变电站设备、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的全方位全过程管控,同时还可以结合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变电站运行过程中各类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远程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变电站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故障和隐患,实现自动报警以及故障的自动切除。通过这样的方式,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保证,故障检修时间大大缩短,传统的人工操作和监管也被系统自动监管所取代,对于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的目标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变电站自动化完成了常规电磁式设备向全微机化装置的转变,电力电缆被光线取代,二次设备也完成了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目标,在提升整个电力系统运行水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预见,伴随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并且逐渐向着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持续迈。 3.2电网调度自动化 调度自动化实现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能够完成信息采集、命令、命令执行以及调度控制等功能。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支持下,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越发完善,包括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服务器、工作站、显示器等。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电网调度被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级,依次为国家调度控制中心、大区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省电网调度控制中心、地市电网调度控制中心以及县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可以完成对电力生产及传输过程的数据实时采集,也可以对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在线监控,更能够对配网电力负荷的变化情况、系统状态波动等进行预测和评估,能够为电力调度人员的调度工作提供充足的数据参考,使得其可以更加及时的发现电力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避免配网事故的发生,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 3.3DCS系统 DCS系统即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属于多级计算机系统,可以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等,实现对于发电厂的分级管理、集中操作以及分散测控。在电力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DCS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越发广泛的应用,在完善发电厂自动化管理方面发挥着较大的推动作用。通常来讲,DCS系统采用的是分层分布式结构,包括了四个主要部分,分别是过程控制单元PCU、运行员工作站OS、工程师工作站ES以及以太网。其中,PCU可以分为主控模件MCU以及智能I/O模件,直接面向生产过程进行数据信号的接收和处理,然后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等进行实时显示,完成对于电力生产过程的监测与控制,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减少安全问题。OS和ES的主要作用,相当于“人机接口”,OS可以对PCU发送的信息进行接收和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向PCU发送控制指令,实现对于发电机组的远程监测和控制;ES可以对DCS系统应用软件组态、系统维护、系统监视等设备进行控制,结合相应的数据信息,方便维护工程师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做好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3.4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 根据以往的标准,在对一次以及二次设备进行安装时,必须要有足够的距离,并且它们都是通过大电流以及电力电缆来进行控制。但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实现,则在设计一次设备结构时就将二次设备的部分功能或是全部功能都考虑进去,这样一次设备就自带测量和保护功能,有效的降低了电缆的成本.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电力产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因此,必须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减少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将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能够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电力产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对此,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加强研究工作,促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全面应用,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继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作者:蔡世腾 单位:国网随州供电公司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着力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电气自动化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为此,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出发,遵循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律,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准确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和落实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应切实遵循社会发展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培养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电气自动化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能够胜任本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这是完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二)培养目标 制定培养目标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所依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规格。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业细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就业面已经越来越广,这就需要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根据学生今后潜在的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因地制宜制定出不同侧重点的培养目标,从而加强人才的特色培养。 (三)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新时期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新的、符合当下电气自动化技术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校应紧紧围绕市场需要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这一主线,平衡构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等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兼顾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选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性,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进新的符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点的卓有成效的新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等,不断提高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人才培养质量的真正提高有赖于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实,因而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应着力通过各种有力措施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得到提高。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入“双师型”教师人才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只有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高校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着力加强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以加强电气自动化教师结构优化为重点,大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高校可以和其他高校以及相关企业进行积极的接洽和交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同时鼓励相关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提高教师知识结构,掌握电气自动化最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学生。 (二)建立高效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目前不少学校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但是效果依然不理想,主要在于校企合作模式陈旧、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缺乏校企合作的专业机构等等,因此相关高校在建立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基地和机制的过程中,应着力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以合作互惠为指导,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积极性,建立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的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及行业组织也应积极发挥第三方作用,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政策支持等,不断促进校企合作向着健康、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前进。 (三)完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师生教学评价制度 师生评价制度的完善可以更加科学地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倒逼人才培养模式各个方面的改革步伐,因而重视完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师生教学评价制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关键一环,学校应着力改变当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师生评价制度,增加过程性评价以及师生交互评价等相关内容,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予及时解决,从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总结 总之,着力改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更多的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应努力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模式等各方面综合着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形成我国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可喜局面。 作者:安伦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如今社会对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高,电力也已经成为了许多生产活动必备的元素。对于电气设计系统而言,为人民供应安全可靠的电力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专业人员应当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落后的电气系统进行淘汰或升级,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力日益增长的需求。文章主要分析了计算机技术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1计算机技术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1.1线路设计系统 电气设计系统的相关线路较为复杂,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线路设计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电系统的功能,且线路设计也是电气设计的重点环节之一。设计人员应当引起对线路设计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一环节如果没有很好地完成,电气设计系统的相关工作就难以得到正常开展。若要确保电气设计系统能够顺利运作,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线路设计系统各个方面的因素,要克服重重困难,争取设计出最为合理的线路。设计人员可利用线路设计系统制作出信息较为完善的图纸,这一步骤需要设计人员将有关信息录入线路设计系统之中,例如设计所要耗费的工程材料、工程的实际路况等等,这一系列工作都是线路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当设计人员做出图纸之后,就可以让系统自主生成数据,这些数据会跟随线路设计的因素变化而变化。线路设计系统能够替设计人员提供线路的实况,便于工作人员适时调节并修改计划方案。 1.2继电保护设计系统 继电保护设计系统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原理图的绘制方面。在设计原理图以前,工作人员可不必按照原有的点和线进行描绘,而是可以选出贴合自己设计需求的部件,进行自主绘图。在工作人员进行设计时,计算机系统还可以自主把选出的部件插到图纸中,再按照设计人员的动作将画线连接起来。设计工作结束后,系统不但能够自主运算有关数据,设计人员还能依据现实需求利用双向链表对自己的设计图实行改良。继电保护设计系统中保存了各类部件的相关数据,这些部件是系统运作必需的硬件设备。当前市场中的部件信息逐渐更新,因此专业人员也需要对现有的部件实行升级,再将其中储存的信息记录到计算机中。 1.3计算机辅助在绘图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软件可大致划分为两种,即专门用于电气系统设计的软件与辅助性软件。这两类软件对于电气系统设计而言,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近年来电气系统设计软件的进化趋势看,专门用于电气系统设计的软件包括CAD、ABD、FFS等,其中,FFS这一软件操作较为简便,初学者也容易上手,且具有便于动态运算和管理等优势,能够确保图像和型号的统一性,不让其产生误差。当然常用的辅助软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Telec软件,该软件大多用在建筑工程领域内的电气设计,和别的软件有着一定差异。这种软件能够进行避雷针的相关运算,还能做出配电绘图,从而充分保障了电气系统设计的完善性。CAD制图软件非常容易操作,且具有很高的开放性,能够支持多种图像格式的转换以及各类硬件设施、操作平台等,因此已经广泛运用于电气系统的相关设计。CAD绘图软件在电气系统设计工作中,起着其他软件难以替代的作用。这种绘图软件可以经由接口连接到计算机上,将平面的物体在计算机中以立体的心态展现出来,从而给系统设计的解析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处理方法,使得程序运作的构造能以直观的形态展示出来,方便工作人员检查系统设计的成果,并且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实际工作量,降低了人力工作的强度。CAD绘图软件包括了硬件与软件这两个构成元素,其中,硬件系统又包括了图像保存、图像显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信息传输平台等。而软件系统则包括了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这两种。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无论是CAD、ABD或是FFS软件,都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各类制图功能都会变得越来越成熟,为将来电气系统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并使得电气系统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升,协助电气设计系统发展得越来越完善。 2自动化设计发展方向 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设计自动化概念正式提出,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中,计算机设计自动化发展的高潮处于60年代左右。到70年代,诸多大学开始设置自动化课程,并且诸多文献资料得到出版。目前,自动化已成为专家与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是为设计人员带去便利的重要举措,达到缓解设计人员工作任务的目的,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设计质量。针对该领域,诸多数学方面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为相关人员提供新的研究课题。针对设计人员而言,复杂的技巧、产品设计质量以及丰富的经验是其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内容。近几年,自动化设计获得较大程度上的发展,包括语言描述、布线以及逻辑模拟等方面,迫使自动化设计水平有所提升,致使统一数据库成为其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较为完善的设计系统已在诸多自动化设计单位中得到建立。基于自动化设计作用下,计算机规模有所增加,进而对自动化设计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对应而言,在增加自动化边设计系统数据基础上,对计算机存储能力、读写能力以及运算方式等的要求均有所改变。因此,自动化设计人员应从自身为出发点,提升工作能力,确保计算机运算方法的准确性,促使其更好地开展自动化设计工作,达到提高设计质量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电力系统对引入自动化技术产生强烈发展需求。为了满足我国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用电需求,电力系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完善电气化功能设计,为实现智能化、多元化发展目标做好基础准备,同时维持电力行业稳步发展状态 作者:王辉 张喜峰 曾建强 孔亮 单位: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推进铁路统计发展策略 作者:田华 单位:太原铁路局计统处客货统计所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铁路的各项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的管理体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铁路统计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完善、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等种种弊端,进行铁路统计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平台,是铁路统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铁路统计的现状 铁路企业属于特大型企业,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铁路部门既有运输业,又有工业、建筑业,物资供应等企事业。与生产管理业务相适应,铁路统计既有专业性的铁路运输统计,又有与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有共性的铁路工业统计、铁路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各类专业统计。铁路统计发展是实现科学决策、改进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铁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搞好运输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铁路管理的迫切需要。深化统计改革,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统计机构改革滞后制约着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发展,铁路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统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越来越成为领导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统计指标也是铁路财务清算的重要来源。需要进行的统计工作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统计工作量,统计机构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是不断弱化。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各站段进行机构整合,很多站段撤销了专门的统计科室,合并到其他科室。没有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就造成政令不畅,上传下达出现延误。但机构改革又不可避免,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才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1.2统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铁路统计工作目前存在着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铁路统计干部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准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科学地进行组织指挥;才能跟踪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铁路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统计资料和统计手段仍然停留在习惯的逐级上报方式上,内容单一、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缺乏反馈。 1.3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由于铁路统计改革的相对滞后,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满足于狭隘的统计观念,习惯于落后的统计手段,留恋着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信息产品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反映在统计干部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是“三少三多”:一是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互动发展的人少;满足于习惯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只关注本部门直接管理的统计数据的人多。二是思考统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完成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的人少;平平庸庸应付上报统计报表的人多。三是联手互动,互相协作,关心整体的人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4统计质量不高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落后,许多报表仍停留在手工填写、电话上报的程度。即便是使用计算机上报,也是各个系统单独处理,互不校验。上报完成后,没有反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校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仅能使上行数据规范、准确,而且使下级机构也能使用相应的统计数据。 2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3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有效措施 构建统计信息平台要以统计网络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面向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提供优质、全面的统计数据为目的,全面推进铁路改革,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3.1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统计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网络,经过铁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基本上已建成了由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的网络通道。其中铁道部到铁路局的网络都是2MB的专有快速通道,铁路局到基层站段的通道比较复杂,大部分已经是2MB的快速通道,但还有个别站段存在着X.25通道,甚至还有拨号网络。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需要改善网络条件较差的站段,对于个别网站可考虑借助网通、电信、移动的公共通道,在铁路局一级给予认证,进入铁路内部网,可用软件狗或产品密钥来保证其安全性。 3.2建立统计信息数据仓库构建统计信息平台,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起来,这样就需要用到数据仓库技术。由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分散,采用多个系统,数据来源复杂,信息管理无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在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营维护的方便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众多因素,诸如相关制度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可操作欠缺以及对系统的长期维护缺乏规划等,造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不力、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可用性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系统的实用性不够,无法激发加载者的热情,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维护不够及时导致数据库的基本性能,即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失效。再次是采集、管理、处理及查询自成体系,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维护难度增加。由于各信息系统没有公共接口,维护不同步,结果造成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差,产生信息的重复加载或统计业务信息与数据库维护脱节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统计专业人员不堪重负,系统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违背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一是在统一统计基础编码的前提下,由各系统提供公共的对外接口,将各种数据集成到新的统计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进行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以及数据的抽取、清洗、集成、装载。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以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结构,找出具体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二是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其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三是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及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统计专业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专业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开发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接收专业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专业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p#分页标题#e# 3.3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数据仓库建成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构建。系统要集信息管理、处理、应用为一体,具有信息采集多接口、信息处理多功能、信息使用多形式等特点。设计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等;功能实现上要实用全面、操作灵活简便,具备数据加载、资料管理、数据存储的管理功能,能够使基层、路局、铁道部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得到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各类企业统计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的共享。系统采用Web平台可以实现客户端的零维护,系统扩展升级较容易,网络方式下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 3.4提供优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建设使用后,可以使统计工作更加主动化。不仅可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优质、高效地提供各种报表资料,还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常用技术,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工具,逐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据优质的统计数据,结合统计调查,可以写出优秀的统计调查报告,为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提供直观、全面的决策辅助。充分发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铁路统计的改革发展,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铁路的建设。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摘要】文中将对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的探析将结合市场现状以及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居汽车拥有比率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庞大,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汽车大国之一。所以,要想利用好良好的市场动力,就需要及时解决整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其发展模式。 1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1.1国内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的汽车行业起步晚,在时间上就已经落后一些国家。因此,我国相比一些工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我国整个汽车物流发展的水平较低,并且很少以铁路运输为基础,而是采用公路物流为主,导致花费的成本较高,除此之外,运输的效率也不高。最终导致了整个整车物流的整合度不高,反复进行再建设。而且,通过空中运输、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运输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在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仍旧是以公路运输为重心,然后才是铁路运输。 1.2国外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的汽车行业主要以垄断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几家汽车巨头公司控制了整个汽车物流行业。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高,展现出的特点则是高效率、服务多样化以及专业化。除此之外,不少企业为了减少和控制成本,采用了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空中和公路物流比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利用率。例如,在美国的物流市场中,有名的通用公司以及福特公司,他们都是以铁路运输为基础,和铁路运输公司合作,不仅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运输效率,还促进了双层火车铁路的建设,发挥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整车物流的优势。 2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许多经营汽车运输的公司,往往将“物流”局限于货物的移动和运输上。较为传统和落后的经营观念,加上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汽车生产企业出资创立的,他们仅仅负责的是自身公司或者企业的品牌,在运营的整合力上较差,难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物流运输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这也就是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欧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物流成本基本都是控制在整个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左右,而我国则是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基本上是他们的一倍。除此之外,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还面临着其他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②企业没有充足的市场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分支公司和制造厂进行盲目的投资,在没有充足市场信息的条件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断进行再建设;③信息化程度低。在软件和通讯技术方面,我国在汽车物流中的应用率很低,整车物流更多的是靠人工操作,机械化水平低,精准度也不高,经常会产生错误。软件和通讯技术的特点就是传输信息的速度快,信息化程度低产生的结果就是物流信息传递慢,管理起来也较为复杂;④对于整车物流的管理模式的理念认知有偏差。整车物流的提供商大都来自企业的分支公司,很难够直接和其他的整车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难以对于成本的控制、信息透明度的把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损和货缺这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 3对整车物流模式发展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我国的整车物流数据:到2017年年底,我国铁路的总营业路程达到了亚洲第一。尤其是东北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长三角、长江沿岸经济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区,对于汽车都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中部五省经济区中主要分布了整车的生产城市,整车城市圈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川渝。但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不如一些沿海地区,或者在一些西北以及中部地区,偏僻地理位置的限制,整个铁路运输的基础建设发展和技术发展也较为落后,导致了汽车需求量和汽车的生产量不能够对等起来,缺乏技术的支持。通过上文对于我国物流发展模式的具体地区分析,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①建立铁路配送枢纽。在大型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建立主要的铁路配送枢纽,在其他中小型或者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城市建立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将主要和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合作联系起来,再加上公路运输的配合,建立起整车物流发展网络;②降低物流的空载率。铁路运输的特点和优点是适应性强,能够运输多种货物,并且能够有效返程。通过这样的整车物流模式,就能够有效降低空车率,同时能够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求量,进行灵活的调整。由此,还需要完善物流装置和设备,才能够进一步有效控制住最终的物流成本。 4基于此发展模式上还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发展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统一和标准化的运输容器;②组织培训,培养和强化工作人员的现代物流意识;③国家应该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整车物流业发展的保护;④引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和进行信息共享,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⑤加强整车物流行业和政府的合作交流。 5优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措施 根据上文对于现今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国内外市场对比以及前景探索,接下来将提出相应的、优化该种发展模式的措施: 5.1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 传统的铁路运输物流采取的模式是站与站,但是面对多样的商品以及多样的服务需求,就不能够满足一些汽车主机厂需要全程“一条龙”的服务要求。而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主要就是面临汽车企业这一行业,由此要优化该种模式,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全程一体化的进行物流服务。具体的措施则是,签订合同之后,整个服务过程中包括了公路运输物流管理和铁路运输物流管理,并且针对运输期间的物流管理建立起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对物流信息进行更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5.2打造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基础上的整车物流模式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不同端的配送。铁路运输在程序上,相对于公路运输更加复杂,需要进行两次的货物装卸,在装卸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货物的损坏,所以,要对货物的装卸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建立起严格的监测体制,提高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单独的配送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和清晰,提高运输速度,这也是提高整个服务质量的措施。并且还应该打造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加快国际ISO9000行业标准的认证。 5.3重视市场营销,掌握和更新市场信息 由于我国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要想融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需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提高整个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采用最新的市场物流概念,跟上市场的脚步。同时,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和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走向。还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此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发展更完善,还可以借鉴国外整车物流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和机制,再根据自身所处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6结语 本文对于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优化该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优化市场结构的作用。 作者:汪洲 单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 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建设项目;信息化;发展措施 1我国建设项目信息化的现状 铁路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投资大、系统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的正确处理,是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部分。我国铁路建设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的现代化理念和信息技术仍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铁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行业性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兼现状管理与现代管理的适应能力,提高专业技术内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 2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2.1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 2.1.1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建设工程管理包括项目模式确定、项目管理组织设置、各涉及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职能划分和协作关系、具体的工作流程、涉及的物资设备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因此,要建立一个涵盖多层次的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整合和交换的标准化,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控各业务板块,协调相互的沟通,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2.1.2立足整体,科学规划信息资源 信息化管理首要是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具体包括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各个阶段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和保存,铁路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工序间、部门间的信息传播、交流与沟通,让信息数据成为一项资源来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依据已有的信息数据来规划资源,理顺工程施工流程,创建一个科学化的信息模型,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2.1.3聚集优势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铁路工程建设中势必涉及到多种信息、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发展文/孙立强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摘要多项资源的运用,必须切实贯彻执行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相关标准与规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来广泛聚集优势信息资源,深入开发与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使他们支持铁路工程建设,以市场化为手段,围绕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这一核心,深入施工现场,从施工现场到工程建设管理深入挖掘多种信息资源、并深入利用其中有用的信息,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2.1.4实效、适用性地优化信息系统 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得益于高端、先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创建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于此系统来为工程建设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和数据,然而,也要不断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水平,优化调整信息系统内部功能。 2.2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系统的建设要逐步开展,从铁路工程信息的获取、实施到应用都需要合规合法,这其中需要建设单位的引导与监督,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其充分参与到信息资源获取与运用工作中。 3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构建进度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工程调度系统为核心,以电子施工日志为数据采集手段,以施工组织管理为主线的建设项目进度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3.1.1工程调度信息系统 为了及时、全面掌握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快捷、高效地发出调度指令,组织研发投产了工程调度指挥系统,建立起覆盖施工单位标段、建设单位指挥部、铁路公司(铁路局)、总公司的4级调度指挥平台。通过调度指挥系统,及时收集在建大中型项目月报、工程周报和重难点控制工程日报,将影响项目推进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请总公司建设协调例会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了组织推进信息中枢的作用。 3.1.2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 电子施工日志是记载施工现场技术、进度、安全、质量控制过程等有关施工活动的综合性记录,是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公司组织研发了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并在全路22个建设项目开展试点。试点单位普遍反映电子施工日志好用、易用,便于及时、准确记录现场工作情况,并为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1.3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电子施工日志的进度数据或工程调度图形化周报的进度数据,对重难点及控制性工程的进度推演和预警提示,强化了施工组织“红线”管理。重难点控制方面,隧道按工作面、桥梁按架设单元、铺轨按铺架单元,每日采集进度数据,动态推演施工组织进度和与铺轨线的关系,突破铺轨“红线”时进行预警、报警。 3.2构建质量安全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铁路建设组织推进在抓好施工组织的同时,必须把好安全质量和工程进度关。结合当前施工现场机械化、工厂化已经具备规模的有利条件,应用“互联网+”思维和“工业4.0”理念,在施工机械、测量设备等日常施工机具上动脑筋、下工夫,逐步研发了一批简单实用、省心好用的信息化应用。现场工作人员做好日志填报工作,数据自动传递到平台上,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随时随地了解、掌握现场情况,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没有增加现场负担。在源头控制方面。抓住工地试验和混凝土生产这两个关键环节,组织研究推广了试验室、拌和站监控系统,作为试验室和拌和站验收的先决条件,发挥“参谋和哨兵”作用,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有效地促进了铁路混凝土质量的提升,促使施工单位强化自控体系建设。在过程控制方面。根据现场推进和静态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各专业质量安全的多发问题和薄弱环节,采用信息化监控和监测手段,强化现场过程控制关键环节的管控,极大提升了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的管控能力。同时引导参建单位创新工艺工法、管理手段和措施,切实提高施工生产水平,以先进的手段、规范的工艺保证工程优质安全推进。 4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铁路在人们的交通中占据很大的部分,社会对于铁路工程建设得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铁路工程是一个复杂,工程量巨大的项目,施工技术需要不断的提升,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铁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同时对于工程及时的调配,对于工程的质量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信息化在当今时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在未来不断地改善和提升。 作者:孙立强 单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交通因素一直是影响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是连接人们从自身的居住地到旅游地的重要枢纽,地区交通越便捷,花费的时间越少,越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可见交通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建设体系中最重要的形式,它的建设成果直接关系到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强对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影响研究,能够便于我们更好地如何发展高铁时代的地区旅游经济。 一、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高速铁路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为游客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升了游客在旅程过程中的舒适程度,为地方的旅游资源市场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具体来说,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建设一般都是跨省的,它将地区交通体系有效拓展为跨省的交通网络。例如京广高速铁路打通了从京津冀地区到两广地区的南北交通线,中间还贯穿南北等多数城市。又如近几年我国加快建设的沿海地区西岸高速铁路网就将厦门、广东、福建、浙江等城市贯通。依托于高科技的跨城市高铁建设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有利于人们进行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说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善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的硬件条件,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得更有“底气”。同时高速铁路建设也成为一个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来的重要条件,它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京广、京沪高铁的建设,也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对于推动旅游产业的跨省级、跨地区的招商引资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高速铁路网建设有利于改善地区旅游发展的模式 高速铁路体系的建设,其给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带来更多跨省际的游客,同时对于省内旅游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目前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多条高速铁路路线将武汉周边所辐射的如宜昌、荆州、黄石等其他省内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武汉乘坐高铁到荆州只要不到一小时,到宜昌也不超过2小时,极大地为游客缩短了旅游时间。而高铁的高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运输人多、量大的紧张状况,缩短了游客花在交通上的时间,也就变相地提高了地区旅游的接待效率,使得游客周转速度加快,旅游人数不断增多。 二、如何加强高铁时代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有分布高铁站点的省级行政区共有28个,其分布趋势从东向西以此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的全部省城都有数条高铁路线,并且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中心为轴心的高速铁路网。受到地理区位条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布局还是东部多、西部少。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青海、西藏、西南云贵高原的贵州等地的高铁建设速度还比较慢。而从当前高速铁路建设的分布情况能看到,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地区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另一方面是受到高铁交通建设速度的影响,使得东西部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二次差距,这一点,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量化的经济增长总量数额就能明显看到。以武汉和贵州对,武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通达14个方向的高铁、动车干线,一网直通全国所有中心城市,成为中部综合枢纽;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在2017年共有6条高铁线。两个城市的高铁建设速度直接反映为两个城市的年经济增长速度。这可以看作高铁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均衡影响的结果。加强地区旅游产业在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建设,应该立足于对当地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条件、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谋求地区旅游产业的长效发展。首先,高速铁路将各个地区进行联结,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要让这一优势转变为实际的效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努力打破地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的封闭性,积极谋求区域合作的机会,即依托高铁这一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跨地区、跨城市的旅游产业的合作。以高铁线路为轴线,以枢纽城市为轴心,建立高铁沿线城市相互联结的联动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例如围绕沿海高铁路线推出跨沿海城市的沿海旅游路线。其次,对于高速铁路可能带来的旅游发展商机,地方旅游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旅游服务水平,尤其是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高效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来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此外,还应该对地区交通网络体系进行更好的规划,除了加强高速铁路线路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完善区域交通配套设置体系,对景区与铁路交通相连接的交通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地区旅游交通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收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看到日益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积极规划地区旅游产业格局,做到一手抓区域交通建设,一手抓旅游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 作者:钱婷 铁路发展论文: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探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对绿色生态环境的认可和接受逐渐提升,为了城市能更好的发展,实现绿色物流成为构建生态城市的主要途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物流行业的兴起,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运输保障,因此,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基于铁路运输业的实际运行状况,结合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本文根据绿色物流的特点,深入分析了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优势,并提出了实现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相关对策,旨在提高我国铁路运输的科学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物流铁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对策 交通运输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加剧,各个发达国家也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同程度上采取多种环境保护的措施,使得城市面貌得到了一些改善,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物流活动消耗着城市的能源,涉及到城市中的各行各业,物流领域的运转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因此,在铁路运输领域中,要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化的发展原则,实现经济健康的物流运输系统,进一步发挥绿色物流的优势作用。 一、绿色物流的概述及特点 绿色物流是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出现的理论,主要借助先进科学的物流技术手段,贯穿于整个物流运输活动流程中,包括规划、运输、仓储以及加工配送等,最大限度的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从根本上净化物流运输活动的环境,确保整个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下面,针对绿色物流的特点予以分析: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一)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要将保护环境、避免污染的理念作为利用资源的前提和条件,并采取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和手段,以此来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害和消耗,产生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因此,物流活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物流与环境之间形成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实现物流行业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友好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够确保社会的稳步前进,而铁路运输作为我国重要的运输工具,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发展绿色物流中,占有极为核心的优势和意义。 (二)生态经济学 针对物流活动而言,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而绿色物流主要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将经济学和生态学作为绿色物流的理论依据,对物流行为以及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生态的平衡以及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物流活动的有机统一。 二、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中所具备的优势特征 (一)铁路运输中的生态优势 第一,在环境保护方面。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在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危害。由于交通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还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铁路运输的废气排放量最少。第二,在节约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而公路运输所占土地面积为公路运输的10%,可见,铁路运输能够实现我国资源的有效节约。此外,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直线上升,主要以煤炭、石油为主。在铁路运输方面,能源使用量仅为交通行业总能耗的六分之一,但实现了总运输量一半以上的工作。 (二)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铁路运输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有着关键地位,与各行各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主要包括绿色运输及资源集约化,其特征主要以节能降耗为主,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水平,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资源的季度匮乏,铁路运输在这方面占据优势。因此,铁路运输能够有效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铁路运输中加速发展绿色物流势在必行。 三、发展绿色物流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外在因素 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由于国外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国内物流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外国物流运输对我国运输方式的冲击,这是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外在因素。绿色物流理论起源于国外,在国外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基于国际运输条约,国外运输企业能够在我国进行相关物流活动,包括铁路集装箱、快运以及多式联运等,可见,在未来交通运输行业中,综合性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因此,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提高铁路运输市场份额,实现绿色物流的蓬勃发展。 (二)内在因素 我国能源比例在世界发展中处于劣势,石油能源的生产在国际上排名第五,但石油消费在国际上排名第二,对石油能源的依存度占到能源利用的一半以上。可见,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实现绿色物流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在铁路运输中有着重要地位,由于能源资源的匮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电气化铁路的建设,逐步取代内燃铁路运输的实现,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已经成为铁路绿色运输的重要保证。 四、关于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探讨 通过对绿色物流的认识和了解,基于其发展特点,提出了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相关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一)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中短途的优势功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内交通拥堵现象令人堪忧,燃油成本不断上升,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成本,此外,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对整个城市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变暖,形成温室效应。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坚持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设计公交化的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以此来实现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短途功效。 (二)积极开发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模式 利用集约资源发展方式,实现集装箱运输,与铁路、海洋、河流及公路等多种运输途径之间,进行集装箱多式联运,为城市企业提供一系列的物流服务,坚持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物流运输理念,从根本上实现一体化的服务。此外,还要充分整合多种运输资源,减少铁路运输空载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实现运输成本的降低。具体来说,利用公铁两用和双层集装箱运输这两类运输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铁路运输的时效性,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集装箱多式联运过程中,充分利用好EDI和GPS技术,对物流全程予以跟踪,从根本上实现了货物运输的安全性。 (三)基于绿色物流理念规划铁路运输发展 作为政府来说,在制定有关城市物流活动的规划中,逐步融入绿色物流理念,从而更好的发展铁路运输。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借鉴绿色物流规划的成功经验,结合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明确绿色物流发展思路,完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铁路运输物流中心,对整个城市的物流活动进行统筹。此外,还要最大限度的减轻社会环境的压力和负荷,建立健全城市铁路运输管理体系,将运输资源科学合理的统一调配,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环境。 (四)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 在物流运输的发展中,政府部门需要城市物流的污染源头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实现对物流行业的科学管理。就我国城市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城市建设中针对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较多,而物流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还未广泛涉及。因此,政府部门要结合城市具体的发展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以此作为整个绿色物流行业运行的标准和规范。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物流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比较低,绿色物流理念的引入,为铁路运输业的运行成本费用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地方政府,要对绿色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支持,并制定专门的政策对新兴行业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以法律制度作为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政策保障,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并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现状,选择最佳的运输方案。此外,政府要通过政策对绿色物流发展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通过税收减免、政策补贴等方式,对绿色物流的理念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对绿色物流予以改进和优化,为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技术基础,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繁荣发展。 结语 为了使城市交通运输业更好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对绿色物流理念予以充分重视,实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绿色物流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作用,对城市物流活动予以统一规划,明确绿色物流的发展目标将绿色物流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物流活动之中,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践。 作者:冯贵志 单位:沈阳铁路局通辽货运中心 铁路发展论文:提速战略对铁路运输发展的作用 1我国铁路运输提速战略概述 我国铁路运输实现了几次提速战略,实现了扩大再生产的目标,为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实现了重大的创新,技术方面得到了迅速提升。除此之外,提速战略的实施促使我国铁路运输的实际效率以及运输能力都得到快速提升,这对于实现我国铁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另外,铁路运输的提速方案还在更大程度上有效提升了铁路运输的安全可靠性,将铁路的比较性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改善了运输产品的结构,路网结构也逐步完善起来。很多铁路运输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提速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展开综合运输服务和技术等的广泛性讨论。另外,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借鉴了其他国家一些先进的铁路运输方式,认为在繁忙的干线部分实现提速方案有几个难点,其中包含客货分线等相关部分的技术问题和组织问题等。因此,在我国的铁路运输发展过程中,提速战略不仅开辟了铁路运输行业的新领域,还为完善铁路运输发展以及促进运输产品多样化提供重要帮助。 2提速战略对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重要作用 提速战略在我国铁路的历史发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不仅增加了我国铁路的整体性发展,还在运输生产力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对于铁路运输组织的基础理论和方式实现有效创新和发展,对于我国的铁路技术发展等都十分重要。 2.1提升铁路运输的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和装备是关系到列车提速和高密度运行的重要指标。我国的铁路运输提速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铁路运输的实际技术水平,装备水准也明显提升。在以往的提速过程当中,我国的专业人员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有效且准确掌握了很多有限提速的技术,并且在一些铁路相关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除此之外,提速战略实施之后,我国铁路运输中很多大型的站场都进行了创新性的改变,其中涉及到客运站等的人性化设计,这对于我国铁路设备等的整体水平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很多货车的实际提速载重相关的技术都相对提升了很多。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已经被充分应用在铁路运输当中。很多传统产业得到了改造,铁路方面的实际运输效率上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我国在铁路运输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和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等,都有效展现了我国铁路提速的成果,符合铁路运输的实际需求。 2.2繁荣铁路城际旅客运输线路。 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其中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区等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十分繁荣的区域,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重要的活动区域,客运量庞大。提速战略中,我国城际旅客运输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很多重要的经济区域之内,开设了快速型列车,加强了城市的辐射效应,直接突出了同城效应的重要优势。在提速战略实行之后,我国的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等都市圈内的高速客运专线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运输机制得到了逐步完善,对于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促进了周边经济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在我国,都市圈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极快,实际的城际客流量较大,客流量呈现比较集中的趋势,高峰期客流量增长明显,需要铁路运输方面在时效性上加强研究。因此,对于都市圈区域的人员来说,他们迫切需要一些高密度且高速度的交通工具,可以有效缓解紧张的交通压力。城际铁路客运公交化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要求,运行时间短,效率提升明显。 2.3客贷分线得到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运输数量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在客贷分线中尤为明显,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影响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另外,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和运输发展情况来看,今后的客贷分流将成为更加主要的运输发展路线,其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我国在经过了提速战略之后,高速客运专线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实践和技术性基础,促进我国客运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铁路在客贷分线上展开了新型模式,促进了客贷分线运输的实际发展。高速客运的专线对于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将一些既有线路的绝大部分旅客列车进行有效分流,实际缓解有线运输的压力。既有线路使用在货物运输方面,能够形成高速度以及高运能等安全度极高的运输通道,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方面的需求。总之,客贷分线在提速战略实施之后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不仅在运输的安全性等方面实现提升,还能够缓解既有主线路的运输压力,有利于铁路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 2.4货物运输组织工作得到创新。 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展缓慢,货物在途中的时间消耗比较长,货主对运输效率不满,损失了很大部分对于时速等方面都要求较高的货源。但是,在实行提速战略之后,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货物运输的实际能力,专业人员使用了先进的技术,通过不断改造实现了集约化的经营模式。货物运输组织的方法产生了变化,主要目的是改善路网通过能力,其中还涉及到调节全路的车流径路,重点发展战略装车以及卸车点的规划。因此,根据实际状态可知,我国的很多货物运输组织在提速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了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创新,这对于促进货物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帮助。 3结束语 我国的铁路发展时间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晚,在很多专业技术以及实践经验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重大的变化,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汲取经验,走向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本文首先针对提速战略进行了较为简单的介绍,进而主要分析了铁路提速策略在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别介绍了其在货物运输组织、客贷分线、铁路城际旅客运输线路以及铁路运输的技术水平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以期为促进我国的铁路交通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作者:任海龙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站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能评工作发展分析 1我国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发展 1998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首次将建设项目节能评估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2006年国务院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家发改委也了《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2008年4年修订实施的节能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年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6号),明确对发展改革系统的能评工作提出了要求,建立和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节能作为项目审批、核准以及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实行前置否决。国家节能中心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的要求,先后了多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目前最新为2014年本。《评估指南》中对节能评估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做出了一般性的要求,各个行业的建设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一本《评估指南》无法面面俱到,体现行业特色和耗能重点。 2铁路节能评估工作开展 为响应国家节能评估要求,进一步规范、加强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提高铁路能源利用效率,原铁道部2010制定并了《铁路基本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编制暂行办法》(试行)和《铁路基本建设项目节能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要求从通知之日起,铁路基本建设项目均需要进行节能评估。随着国家对能评工作要求的提高和铁路能评工作的深入,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3年了《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对铁路能评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3铁路节能评估工作特点 铁路建设项目有自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也不同于其他行业,从节能评估的方法和内容上有自身的特色。 3.1项目建设对所在地影响的评估 首先铁路运输属于交通运输行业,铁路运输的“产品”是运输工作量,铁路生产不产生增加值,因此按照《评估指南》的要求,交通运输类项目不需要计算项目增加值能耗,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不需要进行“n”值计算,也不能按照指南要求评估项目能源消费对项目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为说明铁路项目的建设对项目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问题,目前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一般的做法是将铁路项目运营后(项目研究年度近期)预测的运输工作量,假设使用其他运输方式完成需要的能耗,与铁路运输能耗进行对比,说明铁路建设项目对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当然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忽略了公众出行对旅途时间、经济成本等因素的要求,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铁路运输对社会整体运输能耗的影响。铁路建设项目一般都是“线”形项目,当然也有许多客货站、编组站、机务车辆段所等“点”状项目。项目线路长度短则跨越几个地市,长则跨越几个省,因此项目能源消费增量对项目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的评估范围也与一般项目不同。目前的做法是,如果是“点”状项目就分析项目能耗增量对所在地市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如果是“线”状项目,就要将项目沿线站、段各单位的能耗,按照能源供应地点进行划分,然后分别分析项目对每个省、地区的项目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 3.2铁路项目特有的评估内容 按照最新版《评估指南》的要求,已经不需要项目进行选址方案的节能评估,评估的重点应是项目的工艺流程是否会产生能耗的浪费。但对于铁路建设项目,项目的选址方案,决定了铁路运输的长度,直接影响项目的能耗和能效水平。特别是一些“线”状项目,评估的重点应该是项目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方案,车站(段、所)的选址方案和平面布置方案,以及机车、动车组选型等对项目能耗的影响。项目主要技术标准的节能评估,主要包括项目牵引种类,设计速度目标值,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牵引质量的节能评估。项目的主要技术标准确定了,项目的主要设计目标也就确定了,同时也基本决定了项目运营期的能效水平。项目线路选线方案的节能评估,应对线路整体走向是否顺直,线路局部方案在施工条件、投资数量、地方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选择的设计方案是否节能进行评估。项目站段选址方案会直接影响铁路运营能耗,对项目设站数量、车站、货场以及机务、车辆等专业段、所位置,平面布局方案进行节能评估,从节能角度推荐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减少项目运营期能耗浪费。机车、动车组作为铁路建设项目的主要耗能设备,不同型号机车、动车组的牵引特性不同,在能耗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选择能耗低的机车、动车组,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项目能源消耗。 3.3铁路项目能效指标的特点 项目的能效指标是评判项目能效水平的主要依据,因此项目的能效指标要能体现出项目的特点,真实反映出项目是否对能耗进行了有效利用,从节能角度来说,项目的建设是否合理、可行。铁路的工作任务是运送旅客和货物,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能耗运输尽可能多的旅客和货物,是铁路运输节能优势的体现。通过研究和筛选,确定衡量铁路建设项目能效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和单位运输工作量牵引能耗。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反映了运输单位数量的旅客和货物,项目使用的牵引、暖通、照明以及其他项目范围内所有耗能设备消耗的能量总和。单位运输工作量牵引能耗反映的是运输单位数量的旅客和货物,机车、动车组牵引以及牵引供电系统损耗的能量之和。 4结论 综上所述,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针对铁路特点进行节能评估,才能使评估真正产生节能效果,从源头上控制铁路建设项目能源浪费,因此对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方法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新的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导则正在编制。相信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会越来越规范、科学,节能评估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会不断提高。 作者:谢汉生 马龙 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发展与技术跨越特点 一、国家主导的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高铁建设 (一)需求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历经数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铁路运营里程从21810公里增至67000余公里;其中复线里程由866公里增至19000余公里;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2000余公里。但在路网不断延伸的同时,受限于线路标准不高、客货共线运行运输组织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平均运营速度低、客货运输品质低且输送能力往往受限。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相比,铁路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扩充运输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其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关高速客运专线的主要内容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建设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主要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主要指标为:建设客运专线4.5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华东到上海4个小时,华南到广州6.5小时、东北到哈尔滨5个小时,中部到武汉4个小时,西南到昆明为8小时,西北到乌鲁木齐12个小时的经济发展交通圈。 (二)建设与标准 中国高铁建设坚持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建立了高速铁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国家体系。以现代化大规模的设计、制造、生产集团为龙头,庞大的相关配套产业为基础,集合全国有关科技力量为技术保障,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产业链。国家组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牵头、各省(市、自治区)联动、项目所在地全力支持,实现了项目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衔接、高效运行。与此同时迅速建立、逐步健全了高速铁路从勘察设计、建设实施到验收运营等一系列相关标准。高铁建设始终坚持项目建设标准化、工程设计标准化、施工建造标准化、设备制造标准化。以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为建设依据;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设工期、投资控制、环境友好为建设目标;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建设技术手段;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建设保障措施;全过程、多层次的推行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广泛地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新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力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标准化施工;快速提升施工建造、设备制造、设施配套等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奠定基础,创造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辉煌成就。 (三)规模与效益 2014年,高铁主骨架已初具规模,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0公里,动车组旅客发送量逾8亿人次,占铁路客运发送量37%以上。2015年春运中,铁路共发送旅客4425万人次,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增幅明显,全路动车组列车共发送旅客1844万人,占全路旅客总发送量的41.7%。可以预见,随着客运专线运营里程的不断延伸,高铁动车组客运发送量将不断攀升,逐步超越普速列车客运发送量而占据绝大多数。除了运输质量的提高,客运高速铁路的投运,将有效缓解铁路客运“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铁繁忙干线将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有效释放货运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中国高铁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加工、钢铁冶金、机械重工、通信网络、机电动力、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一大批相关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创新、滚动发展;形成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保证了与高铁建设运营的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催生了拥有数以百万计各类专业人员、掌握先进高铁技术的建设运营团队,为高铁的建设和技术进步与输出创造了先决条件。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化高铁建设,使得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的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至2100万美元,且桥梁和隧道比重大。而欧洲高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为2500至3900万美元,美国加州高铁目前估计高达每公里5600万美元。中国高铁车票的价格也是全世界最低的,约为每公里0.04欧元,远低于西班牙的0.19欧元、法国的0.22欧元、德国的0.27欧元、意大利的0.25欧元和日本的0.22欧元。中国高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力求最大化,不仅推动了铁路运输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运输经济效益,同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推动的高起点、大跨度、全方位技术进步 (一)基础与跨越 2004年我国高铁大发展之前,国家、铁道部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通过多次既有线提速改造、新建实验性的秦沈客运专线等项目,摸索高铁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固定设备的生产、建造技术;通过设计研发“中华之星“”蓝箭“”先锋”等高速列车动车组,初窥高铁移动设备制造门径;通过广深铁路等既有线及秦沈客运专线上动车组实验性高速运营,提升列控技术并尝试系统集成。如果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终也可以形成中国的高铁成套技术,但时不我待,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实要求铁路必须进行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技术跨越。因此,基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我国对德、法、意、日等高铁技术先发国家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招标与商业谈判,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与国情和自主技术结合、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高标准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技术储备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科学严谨的制订了60多部规范、规程、标准,满足了高铁线路建造的需要;合理引进动车组制造技术并迅速实现国产化,进而自主创新研发了性能更好的高速动车组,满足了动车组大量投入运营的需求;全面掌握高速铁路列控技术,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 (二)工程建造与动车组制造 在不断实践中,中国高铁形成黄土、软土、冻土、岩溶地区,大风、大雪、高海拔艰险山区等特殊区域高速铁路建造和灾害防护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和工后沉降控制问题;掌握了900吨级混凝土简支箱梁、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复杂地质山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水下隧道修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动车组在隧道内时速350公里运行和交会;掌握了大范围、大规模铺设应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无砟轨道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经济性”客站建设的新理念,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综合枢纽,实现了高速铁路与城市其他运输交通零衔接、零换乘的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成功研发和制造了各种基础工程施工建造所需的特种机械装备,实现了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速施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全面掌握了时速200~350公里系列动车组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进一步研发创新大马力高速动车组,牵引功率超2万千瓦。动车组车头、车体关键设备分别采用了碳纤维、镁合金等新型材料,车重减轻,刚度提高22%。对动车组最高速度、最大牵引动力,降低阻力等关键技术,对系统集成、车头车体、车底转向、减振降噪、牵引制动、机电传动、双弓受流等系统进行全面创新,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成功研发制造时速350公里CRH380系列动车组,最高实车运营实验速度486.1km/h,实车室内实验速度605km/h。中国制造“和谐号”系列动车组,以运营速度高、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主力车型。 (三)列车控制与系统集成 全面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等级的CTCS-2级列控系统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创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CTCS-3级列控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大能力运输要求。通过GSM-R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地面控制系统与动车运行控制系统信息双向实时传输,实现了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既有普速线列车、300~3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的跨线运行。系统掌握并广泛应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了中间站无人化,大幅度提升了高速铁路行车指挥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等子系统的集成。成功创新了轮轨关系、弓网匹配,以及空气动力、车桥耦合、调度指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集成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系统功能最优、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接口顺畅,子系统与大系统协调匹配,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以10余年走过发达国家30~50年的研发之路,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既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理念,以国家主导、市场化推进的科学方式,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时代火车头。 作者:陈姣姣 解新福 单位:中铁第七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兰州设计院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发展与技术跨越研究 一、国家主导的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高铁建设 (一)需求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历经数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铁路运营里程从21810公里增至67000余公里;其中复线里程由866公里增至19000余公里;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2000余公里。但在路网不断延伸的同时,受限于线路标准不高、客货共线运行运输组织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平均运营速度低、客货运输品质低且输送能力往往受限。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相比,铁路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扩充运输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其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关高速客运专线的主要内容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建设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主要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主要指标为:建设客运专线4.5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华东到上海4个小时,华南到广州6.5小时、东北到哈尔滨5个小时,中部到武汉4个小时,西南到昆明为8小时,西北到乌鲁木齐12个小时的经济发展交通圈。 (二)建设与标准 中国高铁建设坚持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建立了高速铁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国家体系。以现代化大规模的设计、制造、生产集团为龙头,庞大的相关配套产业为基础,集合全国有关科技力量为技术保障,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产业链。国家组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牵头、各省(市、自治区)联动、项目所在地全力支持,实现了项目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衔接、高效运行。与此同时迅速建立、逐步健全了高速铁路从勘察设计、建设实施到验收运营等一系列相关标准。高铁建设始终坚持项目建设标准化、工程设计标准化、施工建造标准化、设备制造标准化。以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为建设依据;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设工期、投资控制、环境友好为建设目标;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建设技术手段;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建设保障措施;全过程、多层次的推行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广泛地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新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力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标准化施工;快速提升施工建造、设备制造、设施配套等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奠定基础,创造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辉煌成就。 (三)规模与效益 2014年,高铁主骨架已初具规模,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0公里,动车组旅客发送量逾8亿人次,占铁路客运发送量37%以上。2015年春运中,铁路共发送旅客4425万人次,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增幅明显,全路动车组列车共发送旅客1844万人,占全路旅客总发送量的41.7%。可以预见,随着客运专线运营里程的不断延伸,高铁动车组客运发送量将不断攀升,逐步超越普速列车客运发送量而占据绝大多数。除了运输质量的提高,客运高速铁路的投运,将有效缓解铁路客运“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铁繁忙干线将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有效释放货运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中国高铁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加工、钢铁冶金、机械重工、通信网络、机电动力、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一大批相关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创新、滚动发展;形成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保证了与高铁建设运营的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催生了拥有数以百万计各类专业人员、掌握先进高铁技术的建设运营团队,为高铁的建设和技术进步与输出创造了先决条件。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化高铁建设,使得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的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至2100万美元,且桥梁和隧道比重大。而欧洲高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为2500至3900万美元,美国加州高铁目前估计高达每公里5600万美元。中国高铁车票的价格也是全世界最低的,约为每公里0.04欧元,远低于西班牙的0.19欧元、法国的0.22欧元、德国的0.27欧元、意大利的0.25欧元和日本的0.22欧元。中国高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力求最大化,不仅推动了铁路运输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运输经济效益,同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推动的高起点、大跨度、全方位技术进步 (一)基础与跨越 2004年我国高铁大发展之前,国家、铁道部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通过多次既有线提速改造、新建实验性的秦沈客运专线等项目,摸索高铁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固定设备的生产、建造技术;通过设计研发“中华之星“”蓝箭“”先锋”等高速列车动车组,初窥高铁移动设备制造门径;通过广深铁路等既有线及秦沈客运专线上动车组实验性高速运营,提升列控技术并尝试系统集成。如果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终也可以形成中国的高铁成套技术,但时不我待,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实要求铁路必须进行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技术跨越。因此,基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我国对德、法、意、日等高铁技术先发国家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招标与商业谈判,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与国情和自主技术结合、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高标准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技术储备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科学严谨的制订了60多部规范、规程、标准,满足了高铁线路建造的需要;合理引进动车组制造技术并迅速实现国产化,进而自主创新研发了性能更好的高速动车组,满足了动车组大量投入运营的需求;全面掌握高速铁路列控技术,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 (二)工程建造与动车组制造 在不断实践中,中国高铁形成黄土、软土、冻土、岩溶地区,大风、大雪、高海拔艰险山区等特殊区域高速铁路建造和灾害防护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和工后沉降控制问题;掌握了900吨级混凝土简支箱梁、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复杂地质山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水下隧道修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动车组在隧道内时速350公里运行和交会;掌握了大范围、大规模铺设应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无砟轨道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经济性”客站建设的新理念,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综合枢纽,实现了高速铁路与城市其他运输交通零衔接、零换乘的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成功研发和制造了各种基础工程施工建造所需的特种机械装备,实现了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速施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全面掌握了时速200~350公里系列动车组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进一步研发创新大马力高速动车组,牵引功率超2万千瓦。动车组车头、车体关键设备分别采用了碳纤维、镁合金等新型材料,车重减轻,刚度提高22%。对动车组最高速度、最大牵引动力,降低阻力等关键技术,对系统集成、车头车体、车底转向、减振降噪、牵引制动、机电传动、双弓受流等系统进行全面创新,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成功研发制造时速350公里CRH380系列动车组,最高实车运营实验速度486.1km/h,实车室内实验速度605km/h。中国制造“和谐号”系列动车组,以运营速度高、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主力车型。 (三)列车控制与系统集成全面掌握了时速 200~250公里等级的CTCS-2级列控系统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创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CTCS-3级列控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大能力运输要求。通过GSM-R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地面控制系统与动车运行控制系统信息双向实时传输,实现了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既有普速线列车、300~3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的跨线运行。系统掌握并广泛应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了中间站无人化,大幅度提升了高速铁路行车指挥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等子系统的集成。成功创新了轮轨关系、弓网匹配,以及空气动力、车桥耦合、调度指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集成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系统功能最优、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接口顺畅,子系统与大系统协调匹配,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以10余年走过发达国家30~50年的研发之路,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既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理念,以国家主导、市场化推进的科学方式,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时代火车头。 作者:陈姣姣 解新福 单位:中铁第七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兰州设计院 铁路发展论文:经济发展铁路运输论文 1铁路运输业发展趋势及提速效应 1.1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1998年铁路货物周转量出现负增长。受始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2009年铁路货物周转量也出现0.53%的微弱增长。在2012—2013年期间,中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则分别出现-0.95%、-0.05%的负增长。1998年、2009年、2012年、2013年这4年的经济增速均在6.8%以上,但这几年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却不尽人意,甚至在一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铁路货物周转量是铁路运输业发展的显著标志,按常理,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铁路货物周转量也应该会增长,但为什么出现负增长?出现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可能与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但也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面对公路货运、航空货运、水路货运的高度竞争,受挤出效应所造成的。由此可以认为,经济向前发展能为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带来机遇,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运输业良好的经营也是至关重要的。 1.2铁路营业里程的发展趋势据 中国统计资料显示,自1952年开始,铁路营业里程总体上呈现小幅增长的态势。195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为2.29万km,1978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上升到了5.17万km,2013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0.31万km。自1952年以来,虽然在个别年份(如1958年)铁路营业里程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但绝大部分年份的增长速度较慢。从最近5年来看,由于动车、高铁等快速发展,2009年之后的铁路营业里程增长速度总体上好于过去。 1.3铁路的提速效应 从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中国前后共计有6次铁路全面大提速。对应的时间分别为1997年4月1日、1998年10月1日、2000年10月21日、2001年10月21日、2004年4月18日、2007年4月18日。其中,在2007年4月18日第6次大提速之后,铁路旧线改造和客货混运的线路最高时速将达到200~250km的国际铁路发展惯例。铁路的6次全面大提速,市场流通的商品将通过铁路运输更迅速地运送到目的地,从而加速了市场商品的周转速度。特别是自2000—2007年之间的提速,显著地带动了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快速增长。当然,2000—2007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黄金岁月。在经济发展的促进下,中国铁路货物周转量从2000年的13770.5亿t•km,上升到2007年的23797亿t•km,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路货物周转量增长最为显著的时间段。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一方面可以看出铁路的提速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也是与铁路营业里程的稳中增长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向前发展分不开的。 2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协整检验本研究 采用计量经济学中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建立协整模型,定义变量railTN、Line、realGDP,它们分别表示铁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3结语 本研究分析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及提速效应,通过使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和模型,分时段探讨了中国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铁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分时段探讨了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从铁路网密度、四大运输竞争格局的视角,提出了需要提高铁路运输业的经营效率,确保铁路货运不被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所挤出;同时,建议政府应该有条件地多发展联合运输,以此为铁路运输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作者:王富忠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铁路发展论文:旅游发展铁路建设论文 一、城际铁路对东阳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分析 (一)城际铁路对游客行为的影响 城际铁路建成之后,东阳市将改变无铁路的历史,东阳市区距离义乌市区、横店镇、义乌火车站(义乌机场)、金华市区分别约为20公里、20公里、30公里、75公里,城际铁路最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140公里,估计实际运行速度约为每小时60公里,东阳市区前往以上四地用时将缩短为最少,东阳、义乌、金华将进入同城时代,三地居民将频繁跨城消费、工作和经营往来,而跨城旅游消费是主要的消费形式之一。城际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快,运行时间短,无疑缩短了来东阳的游客的“感知距离”以及增强了其对交通的满足感。游客坐城铁去横店、金华或义乌,就像坐公交车一样方便,班次密集,不会出现堵车等问题,最终提升人们出行意愿,扩大人们的出游半径。同时城际铁路,还会促使公路交通以更优惠的价格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使旅客的出行不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还拥有了更高的福利。同时,选择自主和随意的散客游、自助游、假日游等出游方式的人群份额越来越大。 (二)城际铁路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城际铁路为乘客提供的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本身即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又因其具有巨大的载客能力,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将吸引大量游客,促进东阳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优化开发。城际铁路的开通既可以疏散客流,减轻景区的压力,又可以促进区域旅游的合作,通过合作开发共享旅游资源,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借力城铁,促旅游经济发展 东阳如果能把握城际铁路发展旅游业的先机,及早谋划并探讨旅游业升级发展方案,优化组合现有旅游资源,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出一些“快交通、慢旅游”的高品质、体验型旅游产品,重塑并提升旅游形象,努力做到旅游服务、设施与城际铁路建设无缝对接,适应网络时代、智慧旅游时代的发展新要求,就一定能让旅游业再创佳绩。 二、具体方案 (一)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 金华都市圈的两条城际铁路,分别连接东阳、义乌、金华主城区,东阳、义乌、金华作为单个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资源总量、吸引力、知名度等方面在省内都不够突出,东阳若能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突出各自的特色旅游资源,必将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如东阳有著名的影视景区,义乌交通便利有客源优势、购物旅游资源丰富,金华城市建设较完善、拥有双龙洞景区,东阳可继续发挥横店品牌景区优势,以横店景区为中心点,利用点-轴系统理论,与城际铁路沿线的县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共同编制旅游线路,区域旅游竞争力将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因城际铁路建设也能增强周围县市的可达性,东阳还应与旅游资源丰富的武义、磐安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二)改变营销方式,扩大营销半径城际 铁路建成后,东阳要改变以往只宣传本市旅游资源的的方式,积极与沿线县市进行整体宣传促销,形成区域品牌,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形象。城际铁路建设,东阳市客源空间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上海、杭州、宁波等主要客源地的游客,可以通过动车+城铁的方式、自驾车+城铁来东阳旅游,交通更快速、更方便,杭、沪、甬到东阳的旅游时间已经可以压缩到1天,犹如同城出游,周末休闲游将给东阳带来客流量的大幅增长。同时更远的游客,可以通过飞机+城铁的方式来到东阳,为此东阳旅游业不仅要注重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重组,还要扩大营销半径。营销时既要用好传统营销方式,又要注重提升网络新媒体的宣传效果。网络新媒体相对传统意义上报纸、电视而言的,是指由Web2.0技术构建,通过社会化网络服务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等应用形式。网络新媒体是一种智能化信息传播方式,优势较多,可为游客提供大量、及时、权威、全面的出行指导信息。旅游目的地不仅要充分发挥好新媒体营销传播效果、效率等优势,转型升级传统的营销方式,还要利用新媒体多了解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情绪、后期反馈及建议,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做好危急公关工作,以谋求最佳营销效果以提升当地的整体旅游形象。 (三)完善城际铁路沿线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014年是中国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发展要求旅游目的地完善旅游产业链,不仅要让团队接待更方便,还应让散客自助旅游更顺心。为此,东阳应完善城际铁路沿线交通、住宿、餐饮、旅游企业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保证游客旅游质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因此,东阳要围绕着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提升酒店住宿设施的接待能力,提高导游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旅游汽车以及停泊配套设施,紧抓旅游咨询接待窗口服务质量。通过完善服务、交通、信息、咨询、预订、呼叫、救援等网络体系,提升东阳市的旅游辐射和集散功能。2013年11月在江西省举行的“旅游强省”泰豪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声明“中国旅游进入散客化时代”,东阳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可打造出一些经典的散客自助游产品。 (四)坚持市场主导,在政府推动下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东阳旅游发展要与城际铁路建设实行对接,加强与金华、义乌区域旅游合作,必须推行市场主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和旅游要素组合中的基础性作用,旅游企业才能主动发挥合作主力军的作用。各地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旅游市场运行规律和旅游企业合作的自主权,一方面要以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如构建常态化三地市长联席旅游合作协调会议制度,完善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性文件。 作者:周卫芳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发展党建论文 1现阶段铁路党建工作的新问题 1.1运输经营方式的变化 对党组织的管理方式及活动方式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高铁时代,高铁线纵横全国,使运输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铁路党组织,必须做到随机应变、主动作为,以期能够适应高铁因经营管理、运输组织等工作方式的改变而带来的重大变革。随着铁路运输经营方式的变化,要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但相对于当前铁路运输活动方式的变化来讲,铁路企业党组织在组织体系设置、活动方式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还有跟进不及时不到位现象,具体表现在机构设置上受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呆板单一,没有与运输生产有效结合,存在着形式主义;考核方式陈旧机械,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紧紧围绕铁路发展为党建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作用不够,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没有在工作中得到显著体现。所以在当前铁路运输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需要充分的调整党组织的管理方式和活动方式,更好的体现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2环境因素变化导致职工思想发生较大改变 首先,当前铁路部分干部职工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思想较为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其次,当前铁路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纠纷,特别是一些信访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各项改革还在不断的深入进行,一些政策措施的调整不可避免,这就会带来一些新问题,给职工思想带来较大的波动;再次,在传统经济体制下,铁路具有较大的优势,职工享受很好的福利待遇。但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也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显现的铁路职工优势明显削弱。虽然近年来铁路对职工生活方面实施了不少改善的措施和方法,但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与职工心理预期具有较大的差距,这给职工思想带来的影响非常大。 2加强现阶段铁路党建工作的具体策略 2.1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 从组织层面看,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适时转变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最终达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达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目的,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实现组织自身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2.2重视干部培训工作 人才是生产力,我们必须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组织保障。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制度,投入适当比例的培训资金,提供培训资源和机会,为人才的可持续性成长和阶梯式更新创造条件。必须改变原有培训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如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过程不重效果等,使培训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影响了培训效果。因此,当前最为关键的是增强培训的效果,发挥好培训工作应有的作用。 2.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重点研究探索铁路管理工作中党组织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方法途径,使党组织的主张在企业决策中得到体现。当前要大力加强站段党委建设,提高站段独立作战能力,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站段党委工作职责,引导站段党委在完成安全稳定经营各项任务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还要优化党组织工作机构的设置。要优化站段党组织管理结构,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班组党支部设置,完善车间、班组设置的合理性,突出关键作业班组、异地偏远班组、流动分散班组党组织的设置和作用的发挥。为适应高铁站区跨度大、人员少的特点,铁路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可尝试打破目前以专业条块划分的方式,设置区域性(站区)党组织,这有利于整合资源,也便于党支部开展工作。改革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标准要以“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实际效果作为依据,立足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推动铁路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加强考核评价系统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注重考核效果,强化群众评议,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科学考核、全面考核,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 2.4处理好党群关系作风建设 一要强化党政班子的廉政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教育各级干部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二要健全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严肃党政纪律,教育党员敢于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三要改变工作作风,提倡领导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关心职工冷暖,替群众排忧解难,为基层服好务当好“公仆”。 2.5建设和谐的外部环境 和谐的外部环境,关键是与旅客货主构建和谐关系以及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铁路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构建铁路与旅客货主的和谐关系,要求以旅客货主为根本,把满足广大旅客货主不断提高的运输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可能满足旅客货主的需要,维护好旅客货主的利益。做好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要勇于面对媒体、善于面对媒体。大力推行新闻宣传工作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区域新闻宣传协调运作机制,坚持定期走访制度,及时沟通情况,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媒体的理解和支持;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的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舆论导向,使互联网成为宣传铁路的重要阵地。 3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深化铁路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进行,通过多元化经营的决策部署,我国铁路发展质量和效益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有效的推动了铁路的科学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对铁路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铁路基层党组织加快观念的改变,及时调整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铁路多元化经营提供组织保障,为铁路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萍单位:哈铁站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牡丹江分公司
信息系统管理论文: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大环境的建立,计算机系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获得了推广与应用。计算机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医院的人力成本,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同时推动着医院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将对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的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要进一步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就需要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从而不断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工作效率的提升。 一、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作用和原则 1.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作用 医院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每天需要记录大量的人员、设备以及药品等信息,这些信息较多,并且复杂,传统的医院信息记录方式较为落后,工作效率较为低下,严重制约着医院的运行效率。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的信息记录管理,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进而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医院的运行过程中,每一位患者在进入医院时,都需要记录基本的身份信息,在治疗时需要记录病情以及用药情况,同时需要对药品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情况都做相应的记录,这些记录的信息较为繁杂,人工记录效率非常低。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专门对这些繁杂的信息进行有序的管理。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可以实现对医院工作人员的评价功能,对工作人员业务信息的记录,可以作为工作人员的工作评价依据[1]。 2.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原则 在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过程中,医院需要坚持以医院业务为中心,在医院业务的基础上构建信息系统,配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引进相关技术,从而实现医院运行效率的提升。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尽量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合理配置医院资源,通过信息系统整合医院信息。保证医院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快速检索信息,获取相关资料,同时还能对医院业务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实现对医院整体运行状况的把控。计算机信息系统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可靠性,需要安装监控系统对计算机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对医院信息要及时备份,避免由于计算机系统瘫痪造成医院信息丢失。当前,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要保证计算机系统可以时刻保持较好的功能,需要保证计算机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拓展性,从而实现计算机最大化发挥效益。 二、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方法 1.建立完整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体系 当前,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在我国医院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并且在不同医院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各不相同,这些情况造成了我国医院工作效率差异巨大。要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加强对医院信息的管理,医院需要不断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建设,使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覆盖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建立子系统,不断加强对医院各方面的细化管理,例如建立门诊系统,在门诊系统的下面设置挂号以及收费子系统[2]。 2.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通信网络设备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网络设备是重要部分。医院需要加大对网络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淘汰旧的网络设备,保证计算机网络不会由于硬件问题不通畅。购置先进的网络设备,还可以避免由于网络设备本身的漏洞造成医院信息泄露,提高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此外,通过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通信网络设备,可以提高医院信息的访问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3.更新计算机信息系统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近些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需要注重对最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时刻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度。在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更新过程中,需要结合医院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政策的变动情况,从而不断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医院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通畅,同时及时发现计算机系统存在的漏洞,并及时修补,防止计算机系统遭受黑客攻击,造成医院信息泄露。医院需要严格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管理权限,限制重要信息的管理权限,防止工作人员随意篡改医院信息。通过限制医院工作人员的管理权限,可以增加系统的安全性,避免由于人为误操作造成医院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院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淘汰传统的人工信息录入方式,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方式。医院需要不断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发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从而推动医院的健康发展。 作者:王毓戍 单位:赤峰市医院 信息系统管理论文: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思考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作为一个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地方,医院为了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也采用了计算机来管理医院的正常工作!现代网络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他可以解决很多人难以完成的事情,而且医院的管理工作本来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例如正常的信息采集"病人信息入库"医务信息的统计和药品的管理等等!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网络计算机对医院的正常运行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深入到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作以下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 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地方,所以医院的工作的正常运行才是广大人民生命安全保障!现代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巨大,使得医院的各项工作也与网络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加入不仅能加快医院现代化进程的步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所以说,加强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体系统对医院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 1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必要性 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件"硬件及其网络文件共享的系统!我国在医疗保障事业方面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能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导致很多工作的实行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对于药物的管理工作做得也不是特别好!这在医院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推动医院的改革和发展! 1.1加强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 医院的日常运营本就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作,在传统的医院经营中需要相当大的人力来管理医院的信息采集和档案管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医院的运营效率和经济基础都有很大的损伤!计算机能做到很多人不能做到的事情,他能取代很多人去完成他们要做的工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计算机能加快医院的信息采集和管理工作,同时也能优化医院的资源配置,这样才能使得医院的运营效率得到提高! 1.2加强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能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医院的最终目的就是救死扶伤,服务人民,所以医院的每项工作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医院的的各种药物管理是一项非常难的工作,而药物对于一个医院的意义更是非常巨大,所以利用计算机这个能提高工作效率"进行复杂工作的管理是非常有用的!同时,医院还必须做好各项工作的信息采集工作!例如,病例信息"员工工作业务考核信息"近期各种突发病传染病的信息采集等!医院可以通过为医生提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动力就是让本科室医生互相竞争,在竞争中进步,那么年终考核就必须要公平公正的实行!所以,管理者就需要对每个人员的工作情况作出一定的了解,那么医疗统计信息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3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有利于医院现代化建设 医疗改革是我国目前所有政策中最要紧之一,而医院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利国利民的建设,通过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可以及时向医院的管理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及时做出决策,这样才能加快医院的现代化进程! 2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办法 2.1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保证各项信息的准确性 医院的发展方向是根据社会发展方向来进行改变的,它的宗旨是济世救人,但并不代表它的发展方向是一直不变的,也不代表在一些重大问题面前处理方法也是一样的!管理者要想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就必须有最为真实的数据作为依据,最为真实的信息来供自己阅读与了解!那么医疗统计信息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很大一部分信息!决策者们要想掌握医院运行的各项真实数据来达到医院的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缩短与其他医院之间的差距,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等等,那么他们就必须借助医疗统计信息来改变自己的决策!只有信息管理者做好信息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才能保证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2.2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信息管理系统是在收集和整理有关统计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理论和原理,反映医院疾病防治情况和各项工作的运行!所以,它包括工作总结"工作测评"工作记录"科研工作"监测情况"重大事故的发生"医院资金的使用等!可以看出,医疗统计对于医院各项管理工作的记录可谓是相当全面的!那么,作为信息统计,它可以为医院的各个人员提供他们想寻求的资料!我们知道医院之间也是有竞争的,有竞争才会有改良,才会有进步,那么为了缩短与其他医院的差距,只有加强本医院的医疗技术力量,那么要想这样就必须建立以便于医院运行的医疗统计体系,针对医院的各种工作提供最原始"最可信的数据!这样管理者才能根据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3结论 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与医院的正常管理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能使医院的管理工作更加的科学化与定量化,而医院的正常运行也能为医疗统计工作提供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要想实现医院的正常运转与良好的发展前景,信息系统管理工作必须实现科学的管理,医院的管理者也要在一定程上注重这项工作的进行!只有相互协调发展,才能使医院在济世救人的宗旨上发展的更好! 作者:刘俊敏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学工科 信息系统管理论文: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强化策略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医院的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强化医院的医疗质量,但是网络环境复杂,网络病毒和黑客严重的威胁着网络的安全,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医院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是很有必要的。分析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医院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网络环境;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重要性;实施方案 1作用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医疗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想要提高医院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不仅能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还能有效地节约医疗成本。 1.1提高医院工作效率 计算机信息系统优化了医院的业务流程!提高了医院工作信息的传递效率!实现了医院医疗信息的共享!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医院工作的工作效率。 1.2节约医院医疗成本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医院的医疗建设成本进行科学,精准的计算,从而能够有效地节约医院医疗的成本。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医院各部门的成本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成本预算!并且计算机管理系统在进行成本的核算时能够及时发现各部门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方案进行解决。因此,!可以说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有效地节约医院的成本!还能保证医院工作的质量。 2具体方案 2.1明确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目标 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首先应该明确建设目标!严格地根据医院各方面的需求对医院的网络进行细致的划分!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对不同的网络区域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网络中的潜在威胁!确保医院网络环境的安全。 2.2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标准性 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的统一化是强化医院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要依据!是确保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可靠性的前提。健全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首先要保证系统内部设备运行的稳定!再次要保障医院网络环境的安全!加强医院网络的兼容能力!这样一旦医院网络系统出现任何故障!才能快速地进行修复。另外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防护措施!对医院系统的各个关键环节严加监控!随系统的数据及时地进行备份!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数据遗失给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性!即医院一方面应该建立公开#标准的信息平台!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不同操作系统与医院网络系统的通信能力!强化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执行能力。 2.3加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强度 加大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的强度是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关键$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因此医院高层必须加以重视。首先!强化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医院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负责!再次医院还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力度!最后针对医院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医院还应该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进而有效地完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2.4加强医院信息网络的集成性和完整性建设 加强医院信息网络的集成性和完整性建设是实现医院信息共享的前提。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实现医院办公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建设必须具有完整性!这样才能保证数据整合和运行的准确性。医院信息网络的集成性建设!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者应该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设备将医院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行效率。 3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由于网路环境的复杂性!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网络环境下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应该切实从医院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有效地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执行能力。 作者:张文玲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 信息系统管理论文:信息系统管理中信息安全论文 1信息系统管理中信息安全风险概况 信息系统的风险性可以分为人为性风险和非人为性风险,非人为性风险主要包括环境和系统风险。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主要包括硬件、软件、管理以及运行环境等四个方向,从硬件方向讲,指硬件设备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从软件方向讲,在信息系统的研发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信息,进而导致系统出现漏洞,对安全造成严重危害。从管理方面讲,是指在日常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从运行环境方面讲,指的是办公室、计算机房、温度、湿度以及照明条件等情况导致的系统漏洞。 2信息系统管理中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2.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内容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估资产的威胁性和脆弱性,对已有安全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信息资产是指对信息资源产生一定利用价值的总称,是信息安全评估中的重点保护对象,主要分为人员、数据、软件和硬件等资源,根据各种资源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进行等级划分,评估组织系统中资产的威胁性,包括直接威胁和间接威胁等,根本目的在于对安全风险需求的分析,建立风险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信息安全的威胁性因素。 2.2风险评估方法 信息系统管理中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较多,本文主要从人工评估法和定性评估法两方面进行分析。人工评估法。又称为手工评估法,是指在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运用人工作业的形式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通过对资产、投资成本的风险的安全需求、威胁性、脆弱性以及安全措施等,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其风险效益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决策。定性评估法。定性评估法是根据专业机构以及专家等对风险的判断分析,属于一种相对主观的评估方法,该评估方法偏向于关注风险带来的损失,忽略了风险的发生频率。其他评估方法包括工具辅助评估和定量评估等方法。 2.3层次分析方法 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信息安全的评价体系进行构建,进而对风险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信息安全的风险作出评估,评价信息安全风险所涉及到的各个要素间的相对重要的权数,根据各个要素的排序,作出横向比较分析,为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对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中,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有效评估,进而增强风险评估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资产、威胁性、脆弱性以及安全措施的四个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全风险进行合理性的分析评估,降低安全风险系数。 3结语 通过对信息安全风险系统的评估,针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通过人工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以及其他评估方法如工具辅助评估和定量评估等方法,对安全风险进行行之有效的评估。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风险进行有效评判,有效解决在定量评估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信息安全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因素进行实际的等级划分,通过对风险的评估认识,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达到降低信息安全风险的目的和效果,通过对各个要素之间进行排序,找到信息安全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安全措施改进,进而提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为信息系统管理中信息安全风险的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作者:温盈盈 单位: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信息系统管理论文:烟叶收购信息系统管理的实践 【摘要】为了加强对基层站信息化服务与技术支撑,确保烟叶收购信息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探索建立了“一统两专三时段”的烟叶收购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对烟叶收购信息系统“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基层站烟叶收购起到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烟叶收购;信息化;管理体系 近年来,郴州烟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年收购量超过100万担,随着烟叶收购量的快速增长及管理水平不断进步,烟叶收购精益管理和精准控制日益强化。为提升企业效益,增加烟农收益,全市要求基层站在60天内完成收购工作,进一步加快收购进度,缩短烟叶调运存周期。烟叶收购信息系统作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技撑,直接影响着收购质量和进度。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烟叶收购信息化管理体系,对烟叶收购工作正常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烟叶收购信息系统介绍 郴州烟叶信息化应用主要有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烟叶收购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基层站信息化应用防雷系统。1.1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是国家烟草专卖开发的管理系统,其管理模块和功能涵盖烟叶生产、收购、物流、仓储及报表查询等,通过“省、市、县、站”四级联网,全面实现烟叶生产、收购工作网络化管理,微机化操作。1.2烟叶收购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在烟叶收购“分级、定级、过磅、成包”四个重点岗位和区域安装高清视频摄像机、拾音器及音箱,对收购现场生产、操作及管理进行监控、指挥和录像,实现烟叶收购“现场监控、实时预警、集中监管、分级管控”功能。1.3基层站信息化应用防雷系统郴州各产烟区处于雷电灾害多发区,基层站信息化应用防雷系统通过加固烟站机房(视频监控室)、网络及信息系统防雷措施,作为烟站整体防雷的一项重要补充,将信息化防雷纳入到烟站整体防雷体系,从而大幅提升信息化防雷保障能力和水平[1]。 二、烟叶收购信息化管理原则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郴州烟草按照“一统两专三时段”的原则建立了烟叶收购信息化管理体系。“一统”:市公司对全市烟叶收购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统一进行管理,制定统一标准,聘请同一运维服务商,确保服务的一致性,对基层站信息系统进行运维管护,保障操作人员及财产安全,确保信息系统软、硬件设备正常应用,建立并完善全市统一的信息化“建管用”运维管理体系2。“两专”:第一专是“专业队伍”。市公司成立烟叶收购信息化保障小组,各产烟县分公司建立一支专职的烟叶信息技术员队伍,发挥系统管护主体作用,实行“上下联动、专业巡检、驻站驻点”,做到既能指导培训基层站操作员按规程操作,又能及时排除生产、收购中出现的软硬件故障。第二专是“专家鉴定”。针对信息化应用防雷系统,聘请防雷主管单位气象局防雷中心进行专业检测和鉴定,检测完成后出具鉴定报告,确保防雷系统安全、有效3。“三时段”:烟叶收购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按照烟叶收购前、收购期间、收购结束后三个时间段,根据工作性质和要求不同区分工作重点,分别抓好烟叶收购前期准备工作、收购期间驻站驻点维护工作和收购结束后扫尾工作。 三、信息化管理具体措施 按照“一统两专三时段”管理原则,对烟叶收购前、中、后三个时期的管理要求和工作措施逐项细化,将工作安排到岗,落实责任到人,层层分解至基层站“精神末梢”。 3.1烟叶收购前信息化准备 烟叶收购前阶段在每年5至7月份,市公司首先下达巡检计划,督导各产烟县分公司烟叶信息技术员队伍发挥主体作用,按照“属地管理、自主维护”要求,落实烟叶信息化巡检、培训。3.1.1加强工作计划协调业务部门是烟叶收购的主管部门,要做好烟叶信息化巡检和维护,各单位专业队伍需要与业务部门主动做好协调,做到通力合作,并与运维服务商协调沟通一致,严格按照市公司计划制定本单位工作实施细则,严格按计划执行到基层站。3.1.2做好维护现场管理烟叶收购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各单位明确有专人负责,并加强对基层站的现场管理与协调,并提前做好人员、车辆等方面组织保障,才能确保系统巡检的进度、质量和安全。3.1.3强化技术支撑保障(1)加强系统测试,确保系统运行正常。在烟叶收购信息系统巡检过程中,要根据各系统的特点“区分重点、统筹安排、分别测试、同步执行”。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基础软件巡检维护为期2个月,每年在6至7月进行,主要对烟叶收购线软硬件、网络、电路进行全面检修、安装和测试,并模拟正常收购场景对“分级、定级、过磅、成包”四个环节进行全流程操作,确保收购程序稳定、高效运转。烟叶收购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高清视频系统巡检维护分为两期进行,每年5月进行初检,发现故障及时进行修复;每116InternetApplication互联网+应用年7月进行复检,检查系统运行效果,为烟叶收购监控做好最终检验。在巡检维护过程中,信息技术员要与烟站工作人员共同确认视频图像是否在线、图像是否清晰、角度是否正常、名称是否正确,发现问题需做好记录,并及时进行处理。基层站信息化应用防雷系统:防雷系统巡检维护分为两期进行,每年5月进行专家检测鉴定,聘请气象局防雷中心对信息化防雷系统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出具检测报告,检测合格要颁发防雷装置合格证,检测不合格将责成运维服务商根据检测报告进行整改,直至取得防雷装置合格证,并将有关资料整理归档;每年7月进行中期维护,由信息技术员带领专业运维服务商对基层站开展一次全面检测维护,重点检测机房、仓库、收购线、配电房等关键部位,保障烟叶收购软硬件系统正常运行,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并做好痕迹化记录。(2)加强网络测试,确保数据传输高效。在巡检过程中做好办公局域网和视频专网两个网络的测试,确保各基层站在烟叶收购期间收购数据与视频数据传输双畅通。基层站有网络新增或变更需求的,提前做好计划、提前施工、提前测试,确保网络安装应用到位。(3)加强保障能力,建立设备安全库存。对烟叶信息系统关键重要设备及备品备件,原则上按照总量10%左右建立安全库存,重点做好烟叶收购信息设备的备品备件工作。(4)加强信息核对,确保系统数据正确。业务部门明确1名专人,在烟叶收购前对烟叶收购系统中的合同、收购价、补贴价以及烟农身份证、银行账号等信息进行核对和确认;信息部门明确1名专人,更新并核对烟叶收购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的用户账号、基础档案、参数配置等信息,为系统应用人员安装报表及视频插件,确保系统数据正确,正常应用。3.1.4确保系统培训效果系统培训是确保应用的重要环节,各县级单位分别制定烟叶信息系统培训计划,培训重点是做好烟站微机操作员和县局烟叶信息技术员队伍等关键岗位的操作与技能培训,可采取集中培训或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在系统巡检过程中同步进行。为保证培训效果,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并建立培训档案。 3.2烟叶收购期间实时维护 烟叶收购期间在每年8至9月份,各基层站收购时间控制在60天以内,信息化管理的重点任务就是做好实时保障,确保烟叶收购正常秩序。3.2.1分片布防驻站驻点郴州烟草有7个产烟区,地域分布广阔。按照地域分布情况,将全市分为3个收购片区,安排市公司烟叶信息技术员和运维服务工程师分片驻站驻点,分批巡检巡查,实行“中心驻点、辐射片区、重点督导、协调资源”的保障模式。3.2.2全天候值勤保障烟叶收购期间,各单位烟叶信息技术员同时兼任联络员,实行上下互动,7×8小时值勤维护,在巡检巡查过程中一旦检测到异常问题或接到故障报修任务,信息技术员与运维服务工程师要在30分钟内进行响应,1小时内赶到现场,2小时内修复故障。针对高清视频系统,安排专人值守监控,每天上班时间对视频监控系统图像和状态进行轮询查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系统故障问题,并通知烟叶信息技术员及时修复故障。3.2.3执行信息通报制度对烟叶收购情况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每月2次信息通报。信息通报内容主要包括烟叶收购的基本情况、故障类型与次数、经验总结等;下阶段工作计划与安排;工作要求及注意事项等。 3.3烟叶收购后期信息化扫尾 烟叶收购后阶段在每年10月份,信息化扫尾工作主要是做好设备保养管护,确保软硬件设备财产安全,为第二年的烟叶收购提前打好基础。3.3.1核对基层软件系统数据烟叶收购结束后,核对基础软件收购数据,确保各报表数据正确无误,并仔细核对电子支付记录,查看是否存在漏付或错付的情况,如发现数据错误必须立即进行处理,确保数据准确无误。3.3.2开展信息系统终期维护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将收购电脑、工控机、二代身份证读卡器、电子秤、显示屏等收购设备进行保洁处理和保养维护,电脑要开机箱清洁,烟叶收购集控台要盖上防尘罩。零散收购设备要进行包装并集中保管,保管场地要求防潮、防鼠、防火、防盗。所有烟叶收购信息设备为专用设备,不得挪作他用。烟叶收购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对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摄像机、硬盘录像机、监控显示屏、网络交换机、矩阵、操作终端等设备进行检查、清洁和保养,摄像机还需盖上防护罩。基层站信息化应用防雷系统:对防雷系统第二次全面检测维护,重点检查信息化防雷系统软硬件设备运行状况,确保节假日期间信息化设备、人员和财产安全。3.3.3建立信息系统运行档案对烟叶收购信息设备进行登记和建档,分县、分站、分点、分线进行统计,方便查漏补缺,制定第二年烟叶收购信息设备维修维护与备品备件计划。同时,对系统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新需求进行分析和汇总,作为下一年度对系统进行改进完善和优化升级的依据,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通过建立完善的烟叶收购信息管理体系,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平稳高效运行,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充分发挥“千里眼”和“顺风耳”作用,信息化防雷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提升至99.99%,实现了“信息技术上水平,服务管理大提升”目标,为烟叶收购成功保驾护航。 作者:周寅晴 欧阳资春 单位:郴州市烟草专卖局 信息系统管理论文:现代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 摘要:随着科学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信息化速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院也开始实现现代化,而医院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信息系统。本文就以医院的信息系统为基础,谈一谈现代化建设中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希望能给医院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现代化;医院建设;信息系统;管理维护 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健康与医疗方面的问题,医患关系也成了当今社会民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医院来说,其信息系统稳定性以及安全可靠性决定了其业务能否稳定而又高效的运行,一旦信息系统因为某些潜在隐患而出现故障,医院的各项工作就无法顺畅进行。因此,从医院自身的信息化着手,系统地研究其管理与维护机制,才是确保其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 1、信息工具的局限性 在现代化医院中,信息系统的载体是计算机设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电脑。电脑广泛应用于医院的各个部门,的确给医院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明显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脑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积极完善和解决。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1.1网络安全隐患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生活中一些黑客应运而生,导致网络的安全性能很难保证。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得不到保证,这不仅会对医院的工作和运营造成不利的影响,更是对患者极度的不负责任。比如影响极深的河南某医院网络病毒事件,就是因为医院的网络安全部门不够重视,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该事件就是典型的网络安全隐患事件。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落实好监管工作,降低信息系统安全的隐患。否则的话,此类事件必定还会发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 1.2网络保密隐患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平台下,患者的隐私很容易就难以实现绝对的保密。但是,大部分的患者,尤其是某些特殊疾病的患者害怕受到社会的歧视,更加重视自己病情的保密情况,这个我们也很容易理解。当现代化信息系统应用于医学时,就有了电子病例的产生,而电子病历的存在,导致医院的数据可以实现共享,患者的隐私就难以保障。一旦某些患者的隐私被暴露,医院就难以取信于患者,医患关系会更加恶劣。 2、系统管理 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对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分为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两部分。 2.1硬件管理 2.1.1机房医院的中心机房是其信息系统的核心,因此,中心机房的工作环境有十分严格的要求。首先,其工作温度要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要保持在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六十之间。另外,机房应保持足够清洁,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最后,但也同样重要的是,机房要保持稳定的电压,以便实现稳定供电,保证医院工作的稳定进行。2.1.2网络设备一般来说,医院所用的信息系统的数据的传输都需要利用网络来实现,由于这个原因,系统要想保持正常运行,就对它所依托的网络设备提出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正常运转的网络设备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比如,路由器、光纤接受器以及交换机等,都需要定期检测,以免干扰医院系统的工作。另外,布线施工图一定要保存完好,以备日后维修和更换。2.1.3工作站医院的工作站,一般分布于各科室之间或者各病区之间,因此,它所处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环境差距大。考虑到这个特点,选择工作站时,要优先考虑防尘、散热、湿度以及清洁等因素。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工作站一般情况下不会对数据进行存储,所以一定要严禁外来设备的安装和接入。 2.2软件管理 2.2.1操作系统。对于医院信息网来说,操作系统是重中之重,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系统的安全以及稳定。但是,各种操作系统陈杂,难以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安装安全补丁、进行远程监控等措施来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2.2.2HIS医院在构建系统的时候,应该选择信誉良好的,且安全系数高的产品,来确保系统的安全以及良好的后期与售后服务。医院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安全措施来保证HIS系统正常的工作,比如,实时监控各数据的情况,并进行分析和反馈,详细记录系统管理以及维护的原因、途径与结果。总之,医院要做到随时对HIS系统的性能进行管理。2.2.3数据备份数据是医院的无形资产,做好数据的备份对医院来说十分重要。毕竟,一旦系统出现故障,数据的存储直接受到威胁。所以,及时对信息系统所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并详细分析对数据安全有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在一定意义上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系统维护 医院的信息系统是一个持续运作的系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运营。因此,为了更好的管理医院的信息系统,工作人员要重视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以便维持该系统的高效有序的运行。 3.1维护分析 对于医院信息系统的维护来说,这是在其初步建设完成后的一个长期的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影响到系统的使用寿命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决定了系统功能是否能够正常运转。所以,要想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就必须从细节入手,提高维护效率。 3.2保证专业 对于医院来说,随着其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的完善和改革,这就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想做好系统维护的各项工作,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一定要达标,最好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精通计算机,医学知识也要过硬。只有这样,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才能够落实到位。 4、结束语 医院的全面信息化带来的不只是现代化程度提高的优势,还引发了一系列应引起注意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才能建立好医院的管理及维护机制,才能将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于医院,进而使医院的服务水平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真正提高。最后,只要工作人员足够认识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就可以保证医院信息系统高效运行,实现医院的现代化建设。 作者:潘锋 单位:佛山市中医院 信息系统管理论文:医院建设与医院信息系统管理研究 摘要:在全球信息化时展推动下,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并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如今,医院建设也向现代化过渡,而信息管理系统则是现代化医院实现医院全面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方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医院的信息系统管理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促使现代化医院的信息系统管理建设,下面就现代化医院建设中信息系统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希望能为医院全面实现信息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现代化;医院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体系;探讨研究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升,在物质生活不断富足的同时,人们对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设高度关注。如今,医院向现代化建设方向发展的同时,信息系统建设、大数据的操作等是医院向现代化建设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医院信息系统则是医院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能在医务人员工作中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信息,并促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1]。由于医院管理体系的完善健全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对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信息系统管理对医院的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现代化医院建设中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概述 医院信息系统指的是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医院管理手段,其中包括对医院以及各个部门的人流、物流和财流进行信息数据化综合管理,对医疗工作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从而推动医院事务整体处理水平的提高,为医院提供全方位自动化管理服务。医院信息系统是当前医疗事业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技术手段。医院信息系统主要是以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来实现医院自动化发展目标,核心是医院构建数据库,目标是实现能够适应当前与未来医院发展战略的技术支撑,对医院用户提供信息查询、存储和处理服务的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在当前我国医疗事业领域乃至整个卫生系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仅仅是购买电脑以及配件,而是聚集了互动、协调、培训与改进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化工程建设[2]。因此,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需要更突出其实用性,即把握当前医院的体系与结构、管理模式等,从医院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管理水平与工作质量,最终推动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挥,促进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 2现代化医院建设中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构建 2.1医院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与基本功能 首先,要严格运行医院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的业务管理系统中,工作内容是信息采集,主要包括对医院日常业务的信息记录和药品流动的信息记录,同时还包括医院在运营期间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等,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相应的信息进行采集,从而确保医院运转的正常化[3]。当然,除了医院的信息采集之外,在信息系统建过程中,能够实现医院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那就能为医院的业务系统对接建立平台,有利于医院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医院整体的运营中,其业务系统的建设在医院决策系统和医院管理系统正常运营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医院整体运营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还要加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该系统主要针对医院的管理层人员而言的,也是为了确保医院管理层人员能够正常的开展业务管理工作。如今,社会正在转型发展,医院的运营也在向新型的运营模式转变,需要从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等细小的方面管理,而中层的管理人员则需要在医院运营期间做好相应的信息管理工作,然后将医院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让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运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对于UML模型中面向对象分析系统的建设,主要连接了医院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下表是面向对象方法和结构化方法之间的比较的结果。 2.2医院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首先,医院各部门之间要坚持资源共享原则,医院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医院各个部门的联系非常紧密,在信息系统建设中,主要涉及的是共同采集业务和业务交叉的情况,也能在业务资源共享的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业让医院的各个部门之间能够有较多的交流、沟通,从而对医院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打开了新的渠道和新思路[4]。此外,在信息交流传输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文件传输期间的安全性,需要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然后将加密的文件通过先进的检验技术,再次确保文件被加密后,再进行快速、安全、有效的传输。其次,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还要针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的整合进行规划性的建设,根据医院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信息管理相匹配的管理方法或制度,还要在医院业务管理的基础上对医院的业务进行合理的划分,能更好地为子系统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第三,要加强医院信息采集人员的专业与非专业的合作。在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需要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能力的工作人员加强合作,非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信息的采集,而专业的人员负责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此外,对采集的信息还要进行分层整理处理,一方面将采集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归类整理,另一方面,对采集信息的工作人员进行分工分配,争取做到精细化规范。从而促进了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建设的速度。 3现代化医院建设中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分析 3.1医院信息系统中硬件管理分析 首先,对机房的管理要求。医院的主要信息系统是医院的计算机机房,为了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工作,因而对计算机机房的环境要求非常高,在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房以半封闭式的方式为主,机房的温度需要保持在23℃左右,机房中的湿度需要保持在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六十五之间,此外,机房中也不能有灰尘,也不能频繁的有人员流动,以免影响计算机的工作。当然,计算机机房的供电也是重要的方面之一,需要工作人员定期检查机房电压是否保持在220v/50Hz,供电的电路预备两路,防止因断电出现计算机无法工作。其次,计算机服务器的管理分析。服务器是为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设备,而服务器工作需要结合计算机的服务请求才能有一定的处理工作的能力,服务器无法预知计算机的请求,因此,服务器必须要保障其服务的能力。在服务器运行过程中,其服务主要借助的是Microsoft集群功能,在主机系统中实现了双机热备份技术,对计算机服务器主机之间的相互连接,能够实现数据存储的专用区域网络,进而为现代化医院建设信息系统管理构建额相应的区域网络[5]。第三,建立相应的工作站。由于医院的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布局不同,医院的工作主要由不同科室组成,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每一个科室有专门的病区,其治疗的方向也各不相同,因此所处的环境相差比较大,因而在每一个科室开设相关的工作站,方便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由于工作站工作内容的差异性,因而对工作站的要求是防潮、防尘、防盗,以及工作站的散热情况,同时,在工作站还要防止外来移动设备的随意接入,以免计算机出现中毒情况,最终无法工作。此外,在工作站要避免安装光驱、软驱以及屏蔽USB的安装,对接入工作站的硬件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第四,还要加强医院的网络设备工作。由于信息系统技术的操纵与网络的联系非常紧密,信息也需要通过网络来传输,因此,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建设中,最主要的要确保网络计算机的正常运行,而医院工作人员需要做的工作是定期检查计算机的路由器、交换机以及光纤收发器等设备,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此外,在计算机机房中,电线的布局也非常的重要,在计算机网络设备建设方面,需要有相应的设备线路布局图,从而为布线施工提供方便,并且设计的网络设备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在设备后期的维修过程中也比较容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3.2医院信息系统中软件系统方面的管理分析 首先,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操纵系统管理。由于在医院信息系统各工作站的网络服务器中安装了不同的操作系统,因此,在系统工作期间,最主要的是确保系统的稳定性。由于信息系统的软件技术与硬件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软件系统安装期间,可以使用软件自动控制、安全修补技术,为了降低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操纵的失误性,需要对安装的软件操作系统安装可以进行客户操作的监控系统,并及时地给软件系统进行杀毒等工作处理,避免信息系统受病毒感染。其次,医院信息系统软件的管理。由于医院是公共卫生医疗机构,也是具备一定服务性质的公共机构,因而在使用医院信息系统软件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雄厚技术力量且信誉较好的公司产品,产品质量保证,也能促使医院的治疗效果有所提高,并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中有一定的安全管理措施。当然,在该技术在工作期间,还要有相应的监测设备,对其工作进行记录,以便发生不良现象时可以快速的查阅。第三,在医院信息系统中还有数据备份。计算机的数据比较重要,它可以作为一种资产,因此需要对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料进行备份,此外,如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不安全因素,需要工作人员对影响因素进行正确分析,同时也要对交流的数据进行备份,从而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完整性。 4结束语 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它是一个不断运行的系统,在医院正常运行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发展,需要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建设全面的重视起来,并促使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有效的运行。 作者:李化爽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信息系统管理论文:发电公司信息系统管理的架构方式 摘要:发电公司为适应集团的管控模式和管理要求,提升对电厂安全生产运营的过程管控和应急指挥管理水平,急需开展生产指挥中心信息系统建设,以实现对各电厂生产数据等的实时监测。在下文中我们着重的对信息系统管理的架构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发电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信息系统;架构方式 1生产指挥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生产指挥中心信息系统(电源部分)建设项目包括生产数据中心建设、实时数据库建设、生产指挥中心门户建设、综合统计报表系统建设、所属电厂工业电视信号接入公司总部工业电视监控联网平台等五项内容。生产数据中心和实时数据库的建设是生产指挥中心综合应用层的基础支撑性建设内容。生产数据中心将汇集能源公司下属单位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构建生产数据仓库。对数据进行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统一备份,建立能源公司和下属单位的数据共享机制。生产数据中心的成功建立,将进一步完善能源公司IT基础支撑架构,不仅为生产指挥中心相关软件系统提供实时、准确的关键数据,还将为其他业务系统提供权威的数据源。生产指挥中心门户建设是根据工作需要,在原有门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深度优化,实现对能源公司生产指挥中心门户的升级改造,对现有门户中使用不便以及未能实现的功能进行二期建设,并且在能源公司本部实体门户上搭建生产指挥中心主题门户,满足生产指挥中心的门户需求。实现本部门户与生产指挥中心主题门户平台级的统一;实现统一信息与内容管理、统一应用集成平台、统一协同工作平台,实现(“统一认证”、“统一待办”、“统一组织与用户目录”)为核心的应用系统深度集成,构建一个内容完善,功能强大的综合集成平台,提高门户的使用率,逐步使门户作为公司员工进行所有工作的统一入口。为了加强对能源公司所属单位生产经营情况等信息的管理,迫切需要建设综合统计报表系统。通过相关生产报表的上报、审核、汇总等过程,能源公司及时掌握所属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并依据全面的基础数据进行决策分析,快速准确实现决策、调度。并在建立完善报表系统的基础上与神华集团生产指挥中心相关系统实现纵向贯通,满足能源公司信息化管理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2生产指挥中心信息系统管理的架构标准 2.1生产数据中心(1)制定生产数据中心规范,包括数据模型、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编码、传输标准等。(2)建设数据接入系统,采集下属单位的实时数据上传到公司本部。(3)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实现公司本部与下属单位之间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生产过程实时数据的快速交换,确保公司本部与下属单位的信息畅通。(4)建设数据仓库,实现对各类数据进行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统一备份,建立能源和下属单位的数据共享机制。(5)数据存储系统。建成实时数据仓库和管理类型关系数据仓库,全面实现数据集中;建立统一的安全体系,保证数据的访问安全;实现数据的唯一性与共享性;规范化基础数据及关键数据模型,通过信息系统的规划,实现内部管理和业务语言的统一,方便信息集成。(6)生产远程监控。实现对生产现场实时数据的远程监控,基于实时数据制作所需的各类组态画面。2.2综合统计报表综合统计报表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一套便捷的报表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逻辑算法和人性化的用户界面,可快速、准确地生成报表,从而能源公司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各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从而为业务管理提供精确、详实的数据支持。同时实现与神华集团生产指挥中心的数据贯通,使生产指挥中心人员从繁杂的报表统计中解脱出来。2.3电厂工业电视信号接入本次所属电厂工业电视信号接入项目的建设,满足了能源公司本部生产指挥中心的日常管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神华集团总部对工业电视信号上传的相关要求。2.4系统建设指导思想我公司严格按照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进行,按照以下指导思想构建能源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信息系统(电源部分)。以信息化带动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信息技术和系统将逐渐被作为企业日常运行的核心工具和获取战略优势的核心能力,成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整合资源、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从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看,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管理问题,更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支撑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坚持能源公司及下属单位“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的建设原则。为保证信息化投资的有效性,确保信息化建设方向,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三统一”原则,必须坚持“一体化”规划,统筹部署能源公司及下属单位整体信息化建设。有效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特点,为实现能源公司发展的集团管控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实现集团管控的要求,达到管理规范的目的是能源公司及时管控下属电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响应神华集团管控目标的有效手段。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系统为载体,是贯彻落实神华集团管理思想的最佳途径,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发挥经营决策作用。2.5系统建设原则能源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信息系统(电源部分)的总体设计是在能源公司信息化建设原则的指导下,结合能源公司的业务特色,突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体现集团管控的突出优点,保证及时应急决策实际需求。因此,该系统软件的架构在设计上遵循以下原则:(1)开放性与标准化——网络能够支持多种标准、协议和接口,可以与现有的和未来的系统互联。(2)安全性——符合整体安全保密性需求对系统提出的要求。(3)可靠性——保证网络运行的连续性,尤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4)可扩展性——可以灵活的适应未来需求的调整和变化。(5)全面的系统管理与完善的支持服务——系统中的所有设备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以便于管理和维护。利用先进的系统管理软件,实现对系统资源的全面、高效和集成管理,合理分配系统资源,监测系统的运行状况,迅速确定和排除系统故障等。(6)一体化和企业级——利用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业务应用系统的信息共享、数据贯通,保证信息的充分融合和畅通,构建一体化企业级信息平台。 3生产指挥中心信息系统管理的系统总体架构方式 3.1生产数据中心按照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将生产数据中心从下到上分解为4个层次:系统支撑层、数据存储层、数据采集与数据传输层、应用层。3.1.1系统支撑层系统支撑层是应用系统实现和运行的环境平台,属于信息系统的基本支持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大组成部分:硬件部分:局域网络、广域网络、服务器系统、存储系统等。软件部份: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服务器软件、中间件等。系统维护管理以及安全体系:防病毒和防入侵系统、备份和恢复系统、机房系统、电源系统等。3.1.2数据存储层数据存储层主要保存本层主体范围内的相关数据,以提供给上层应用系统访问。数据存储层由各种类型的数据组成,管理类数据一般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实时类数据存储在实时数据库中。生产数据中心直接从电厂的实时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的采集,对于无实时数据库的厂家可从DCS、DAS、辅控网以及其它工业控制网中采集数据进行存储,对于一些无法采集到的数据,如煤质分析数据,则需要电厂通过手工方式及时录入到本系统中;还有一些管理类型的数据,保存在电厂MIS或其它管理系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中,也可以通过接口程序、或从关系型数据库中取得。3.1.3数据采集与数据传输层在本设计方案中,实时数据和管理数据的采集、传输、转换和保存是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来完成的,数据交换平台又可分为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数据的采集、转换、存储是由数据采集模块来实现,数据在局域网上的传输则通过数据传输模块来实现。3.1.4应用层应用层主要实现系统的业务功能,我们将业务逻辑统一按照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的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开发,对外提供基于WebService的应用接口,以适合和满足将来其它系统对本系统的接口和调用。3.2体系架构设计生产指挥中心门户系统的建设是基于Client-to-Services(三层次:3-tier)的模式。其体系架构图如图1所示。三层次的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是基于Web的先进的体系结构,在这种架构中,利用成熟的Web应用服务器(WebLogic)和事务处理中间件,为应用程序提供Web运行环境,数据资源和客户机将被“应用服务器”分隔开,应用服务器上存储着应用逻辑,这种结构着重于客户机对应用服务的请求,有别于二层次架构着重于数据请求。3.3综合统计报表3.3.1网络架构综合统计报表的网络架构如图2所示。报表系统的服务器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报表服务器,系统服务器可以使用独立的服务器设备运行,也可以部署在一台服务器设备上,这需要根据服务器设备的性能来决定。一般Web查询的响应时间2秒以内,带有复杂的饼图、棒图的查询,响应时间在5秒以内。统计分析的响应时间不超过10秒。报表生成的响应时间不超过5秒。3.3.2数据架构报表系统基于大型关系数据库oracle,有良好的性能,存取效率较高。数据结构简单、清晰,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故有更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更好的安全保密性。设计合理的数据冗余,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一致性。减少不必要的数据规则及约束,以避免系统不必要的开销。3.3.3接口综合统计报表系统支持WebService、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和Java消息服务(JMS)消息传递。集成WebService,可以使用集成框架WebService将消息或查询发送到指定数据库。系统支持不同的数据格式,包括使用接口表,XML消息,平面文件等。系统留有扩充的接口,将来功能扩充时不影响现有系统功能和结构,能够方便后续其他系统模块的扩张。3.4所属电厂工业电视信号接入3.4.1接入网络的技术要求总体要求:编码器的接入链路必须采用100M交换机。3.4.2带宽需求确认神华国能集团有限公司要求所属电厂上传工业视频图像每路分辨率为D1,为保证视频信息完整不丢失视频帧,建议神华国能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电厂至公司本部的每路视频带宽为1.5Mbps。3.5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整个系统保障体系之一。其内容包括元数据管理、数据模型管理、系统管理、操作管理。其中系统管理包含了作业调度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安全管理和性能监控等。3.6安全体系安全体系是整个系统保障体系之一。安全体系包括如下内容: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数据加密、用户身份认证、应用系统授权、数据安全访问级别及权限、密码保护、安全保密制度、数据备份和恢复等。 4信息数据的接收标准与要求 数据库设计标准:使用公司统一的数据字典和代码表。基础表、代码表、数据表、中间表(可用于程序自动变动数据,不应用于数据录入)、过程(可多用)、视图、触发器(尽量少用)等对象要求规范清晰统一,并有明确的区分标识;表与表之间应当为一对多的关系,禁止出现多对多的关系。 作者:雷建国 信息系统管理论文:信息系统管理及网络通信安全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通信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且信息则以惊人的速度在进行相互传递,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便利。但是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在发展的同时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一种较大的阻碍。在本文之中,主要是针对了信息系统管理以及网络通信安全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本文中的一些内容,希望能给与同行业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系统;管理;网络通信;安全;分析 引言 现如今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网络通信安全问题,在享受着其方便高效的同时也需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到如何去解决网络通信安全隐患上。要想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那么信息系统管理的完善则起到了一个较为重要的作用。 1目前信息系统管理机制中的问题分析 1.1由于系统管理的方便性以及安全性搭配存在着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的便捷性以及安全性两者之间是很难达到兼容的,也就是说要想系统具有着高效的便捷性,那么系统自身的安全性将会出现降低;要是系统自身的安全性相对来说比较高,那么在对系统进行利用的过程中其运行速度将会比较慢,所以二者之间并不能够兼得,在制定信息系统管理上需要慎重的选择信息系统的便捷性以及安全性之间的配比以及协调。 1.2由于信息系统的管理员权限存在着失衡 现如今在我国很多国企以及事业单位中,为了能够管理更具方便,仅仅只是设置了单一的系统管理人员,在进行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该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失误,那么外来的侵入者将会很容易侵入到系统之中,这样一来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网络通信安全问题出现。 2现如今网络通信安全中的问题 2.1由于信息系统的外部人员入侵所导致出现的安全问题 现如今对网络的使用已经是普及到了千家万户,网络黑客也不断增加,要是没有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管理防御机制,那么是很难能抵挡外来人员的入侵,从而导致对系统带来了十分重要的破坏,间接的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网络通信安全问题,对于该安全问题也是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2.2信息系统管理机制的内在原因所导致的网络通信安全问题 针对于信息系统管理机制内在原因所导致出现的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现如今在信息系统中,管理人员的权限存在着较为集中的情况,那么很容易出现一些潜在的网络通信安全方面的问题。如果长时间不解决此类问题将会给网络通信安全带来十分巨大的威胁。 3网络通信安全的解决方法以及措施 3.1必须要全面的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完善防御的机制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要做好每一个信息体系间有关的协调以及安全联防工作,使其能够更加有效的防治网络黑客所带来的非法攻击。同时也需要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机制,不管是从硬件的监控或者是从漏洞修护等方面都必须要防范各种类型的入侵源头。具体一点来说,在日后的内部监督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提高对硬件系统的监督管理,并且不断的对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其相应的资料备案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在此之外也需要全面的去重视防火墙系统,可以有效的抵抗外来入侵者的侵入,所以用户需要尽量的去选择一些品牌的防火墙工具,来做好病毒的防范工作。现如今网络具有着开放性的特点,病毒的入侵十分容易,所以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防控病毒工具软件来更好的保证网络通信的安全。 3.2需要应用入侵检测体系去强化用户的防范意识 针对于入侵检测系统技术来说,主要是一种相对比较强的安全防护手段,并且是用来进行检测的,对于一些没有办法组织入侵影响行为的可以进行有效的检测,之后做出相应的判断,在网络系统受到威胁之后能够有效的进行拦截,使其更好的预防网络通信安全问题出现。另外入侵系统也能够更好的对入侵影响问题有关信息进行归档,从而更好的提供出更精确的法律依据。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去强化用户自身的防范意识,由于用户在电脑上经常会下载一些软件以及视频等资料,在进行操作的同时应该要选择一些知名网站进行下载,不然将会容易受到病毒的入侵,从而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 4总结 总而言之,在社会飞速的发展的今天,信息时代已经来临,网络通信行业的规模也在持续的扩大,信息传输速率已经是比几年前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因此,现如今信息应用传输已经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但是在取得如此成就之后,信息交流以及系统管理中的网络通信安全却成了不小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效的去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对其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不断的提高系统的总体质量,开创一个优质的网络通信环境。 作者:翟丽鹰 单位: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信息系统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现今社会属于信息化社会,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另外,企业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信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企业需要依据信息提供的市场需求,进行各项的生产经营活动。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相应地信息系统,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信息进行管理与处理。本文主要从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内容出发,对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如何构建。 关键词: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构建 由于现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的时候,其主要机制以及原则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市场竞争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企业现今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信息化的环境下,对内部的信息系统进行积极构建。另外,在信息系统中,主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人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1]。在进行内部信息管理的时候,管理者既需要对现今社会上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还需要对企业内部涉及到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协调,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内涵 企业中的信息资源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发展以及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信息文件,如资料、图表以及数据等。其贯穿于企业管理以及企业运行的全过程。从现今的情况来看,企业中涉及到的信息资源和企业的人力资源、无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都一样重要,为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信息管理的主要含义是企业生产以及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处理以及分析,根据得出的信息数据,做出有关企业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这个定义可以得出,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主要意义就是对企业中涉及到的所有信息技术按照企业发展的未来规划进行总体规划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以及未来性。信息系统管理体系主要是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充分考虑,以企业发展得到的数据以及信息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多维分层,具有动态性。从本质上来说,企业内部所进行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等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依据对这些资源的管理,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因此,信息系统的管理也应该分为对人力资源进行的信息资源管理、对物力资源所进行的信息资源管理等。每个部分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时候,都是独立进行的,且又是有机联系的[2]。企业的整个信息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企业之所以有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需求主要是因为企业需要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要素进行协调,从而实现企业协调发展。 二、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以及相关的构建原则分析 (一)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有:首先,综合性。由于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本身可含有的内容较多,且涉及到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如组织、文化以及工程、发展战略等,同时,也涉及到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通信技术等,可以说,对于企业发展内外的各种因素都进行了涉及。因此,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次,多样性的层次。由于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的,各种企业内部的子系统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级。再次,多维性[3]。企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是造成其具有多维性的主要原因。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其多维性也是多视图的表现,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对管理体系进行理解。和建筑学一样,信息系统管理体系也体现了一定的立体概念。最后,动态性。由于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是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体系,因此,其系统的内容结构等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环境的变化实时进行调整。 (二)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般来说,在进行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构建时,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与:首先,较容易进行理解。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信息系统管理体系需要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另外,为了便于企业人员的实行,其还应该具备操作简单的特点。如果信息系统管理体系设置的过于晦涩难懂,就会导致企业人员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应用,从而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其次,应该具备一定的战略性。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在进行实际构建的时候,应该对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以及运营状况进行充分把握。这样一来,可以使得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在发挥其作用的时候,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进行充分把握,进而为企业所进行的各项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最后,可操作性强。由于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的各项资源,如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财务资源等进行充分管理[4]。因此,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在建立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只有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将其充分运用于企业发展以及运营过程中,并产生企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企业信息系统属于应用型系统,因此,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还需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检查其中出现的各项失误,并对其进行积极整改,从而使得该信息系统得以平稳高效运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以及运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后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充分关注,还需要注重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5]。通过建设完整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使得企业在进行各项决策的时候,有充足的决策依据,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卢仁鹏 信息系统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研究 摘要: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其有利于节约时间成本、赢得竞争优势,有利于拓展工作场合、优化管理体系。由于受意识、经费、体制、人才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进度较慢,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从人和物两大方面努力,能大大提高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效度,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科学化水平。 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企业管理也不例外。由此,企业管理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更加的紧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研究也步入了新的纪元。现代科技与企业管理的有效融合,对解决我国企业资金短缺、信息不对称、运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并使之发挥最大效能,是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企业应变能力的迫切需要。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内涵及特征探究入手,深刻把握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目标及价值,并从多个方面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设计管理,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优质高效地运转。 一、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内涵 剖析企业信息系统的科学内涵首先要弄清楚何为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基于计算机、通讯网络等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服务于信息处理的系统,其是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决策科学、系统科学、认知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1]。基于信息系统的概念,我们可以将企业信息系统定义为: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企业管理、决策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事物处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人机系统。具体而言,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按照体系包括网络、服务器、PC、数据库、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机房设备设施等等组件,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就是对这些组件的部署、监控、操作等。按照功能来看,我们可以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可用性管理、性能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资产管理、服务水平协议管理。 二、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目标及价值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从分散到集中,达到企业效率的最大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孕育于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在过去信息技术不够发达的时期对企业的成长壮大起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企业管理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如缺少问题处理的流程和工具,缺少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规范等。通过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加快产品与服务市场化的速度,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节约时间成本,赢得竞争优势。在信息化时代,时间成本是企业的重要成本构件之一,节省时间成本可以很大程度上凸显竞争优势。企业信息系统可以大大压缩企业单位与市场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产出受益。如原本要花费几小时或者几天的查询、分析的资料,现在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从而帮助企业降低内部成本、防止客户流失、紧固供应商,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二是拓展工作场合,优化管理体系。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可以实现办公常态化,能够突破办公地点对工作的限制。同时,企业信息系统的引入使管理的分散化向集中管理转化,使得企业的组织机构扁平化、高效化。总之,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可以从不同侧面满足企业单位各个管理层次的信息需求,以使企业的管理活动更加科学有效。 三、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及设计 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与设计要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人的因素是基础。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及设计中,我们要将人的因素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就是要争取企业决策层的支持[2]。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于信息系统建设的投资力度、人力资源的配置、项目的实施及后期的推广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企业的决策者认识到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潜在的巨大利润等等,是实施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条件。此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要牢记服务企业的宗旨,并且主动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管理目标紧密结合,通过不断的调整、修改、创新,来满足当前和将来业务发展的要求,为业务的发展插上信息化的翅膀,适应企业较长时期的发展需要。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信息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以支撑企业信息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工作。第二,物的因素是关键。信息系统管理及设计中一定注重物质因素的考虑,具体而言就是经费投入方面的考量要成熟。我们不难发现,要在企业中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所需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及通信设备等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开发所需资金一定要到位[3]。因此,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根据实际条件,反复论证,确定最佳的建设方案。此外,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而开发信息系统的时间相对较长,这二者矛盾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的资金投入和设备购买要具有持续性,以满足系统的与时俱进。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信息系统自身的“造血”功能也很重要,要优先开发能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的功能,使其创造出真真切切的价值,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信息系统管理论文: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思考 摘要: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提高医院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对医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基于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网络环境;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 一、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必要性 (一)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医院的运营和管理任务量十分巨大,需要医院工作人员对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和管理,在耗费人力、物力和精力的同时,增加了医院的管理成本,严重影响了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在医院信息管理中借助计算机,对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并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医院运营的效率,使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水平提高,对医院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进一步提升医院综合实力。 (二)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医院为广大人们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必须坚持以病人的感受和体验为中心,这是每一所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来说,管理任务量非常大,其中,药物信息的管理的难度最大,单靠人力去进行管理,成本极大。因此,医院对药物信息的管理需要借助计算机管理系统,将品种繁多的药物信息进行采集和管理,有效提高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效率。此外,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的激励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各个科室的医生相互竞争,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和业务水平,提高医生的服务意识,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保证年终考核的平等和公正。 (三)促进医院现代化建设。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是目前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为了保障医院紧跟时展命脉,必须对医院实行现代化建设。因此,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能够为医院管理阶层提供及时有效地决策依据,并实现决策科学化,以此来促进医院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 (一)提高人员素质确保信息准确。在社会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医院也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逐步转型升级。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来说,在处理相关事项时需要真实准确的信息和数据,不真实的信息和数据往往会误导医院决策者错误信息的,由此可见信息真实可靠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确保获得的相关信息来源真实可靠,从而对医院内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整个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据优势,与其他医院拉开差距,从而促进医院的经济和社会两方面效益的双赢。利用医疗统计信息来确保医院管理人员的决策更加科学。只有对医院信息进行高水平的管理,才能有效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准确,为医院正常有序的运营保驾护航。 (二)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质量水平。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提前进行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归纳和整理,其工作主要依据的是统计学范畴的基本原理,对整个医院的各项工作情况进行管理。因此,该系统主要对医院工作的总结和测评、对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记录、相关科研工作、以及对医院各项工作的监督等。由此可见,医疗信息的统计工作涵盖了医院方方面面的工作记录。因此,信息统计能为医院工作人员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数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医院也在进行体制改革,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才有进步的空间。因此,医院要大力提高管理技术水平的同时,增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的能力,建立健全基于医院特色的信息统计体系,为医院的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来源可靠、真实可信的信息和数据,从而提升整个医院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维护意识。医疗卫生行业在整个社会上具有较为特殊的性质,因此,有关医院的信息和数据要牢牢确保其真实性和可信度。作为医院来说,在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时,要提高对系统的维护意识,以此来确保医院信息的安全。医院管理人员可以在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时利用相关软件对计算机进行实施的监控,发现问题可以进行及时修复;对于可能发生的隐患,利用多种手段杜绝发生,从而提高医院计算机系统防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有关计算机的管理维护制度,保障医院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三、结语 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与整个医院的管理密不可分,该系统的顺利运转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管理的科学性。而医院的顺利运营为整个信息统计提供了发展平台。为了保证医院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占据发展优势,信息系统管理要利用科学化的手段,相关管理层要予以充分重视,以此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医院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作者:翁国胜 单位:广西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信息系统管理论文:电力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研究 1物流以及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 物流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并且与设备环境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物流系统也有着一定的开放性,在电力企业中,物流系统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物资供应以及物流管理等都是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我们通过对物流以及物流管理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研究,也能够更好的找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可行性,从而找出提高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的相关措施,以便更好的提高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管理质量,进而促进电力企业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1物流的基本内容浅析 物流的概念在二十世纪就已经出现,其中我国引入物流的定义是通过日本,而日本引入物流的定义是通过美国。美国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物流的相关理论,并且也出版了很多关于物流方面的著作,这些对于提高物流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企业在通过物流理论的研究后,再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物流行业的发展也相对较为迅速,比如很多著名的大企业,在物流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如沃尔玛超市、亚马逊商城等,这些企业在物流方面相比其他企业不仅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也形成了非常先进的物流供应管理体系,这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与此同时,日本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引入了物流的概念,并且在国内也开始发展了物流行业,虽然日本的物流行业发展相对较短,但是通过对美国物流业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应用,在日本国内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物流体系,并且也取得一定的成绩,特别是日本的物流也发展相对迅速,现代化的程度也相对较高,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日本经济的发展腾飞也可以看出,在日本经济中,物流业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也为世界所接受和认可。然而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相对较晚,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接受物流的概念,我国通过对日本物流业的分析和研究,再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也开始形成理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体系,在对于物流定义的研究上也有着独特的理论,这也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规定的物流定义也可以按照以下内容来加以说明:物流主要是将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具体流动过程,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参照物品运输的实际需要来将一切活动实现有机的处理,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物品流动的可行性。 1.2物流管理概述 物流管理是基于物流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概念,物流管理的水平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物流水平,并且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很多发达国家中,物流管理的水平也有着很高的质量,并且也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物流水平也成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美国的物流研究学者对于物流管理的概念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在很多社会经济领域中,物流管理也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因此物流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所重视。而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方式来加强产品数量、合适的价格来为客户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证了物流成本的最小化。 2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项营销工作也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各项业务也在不断的精细化,并且业务的分工也越来越明确,在这样的情况下,物流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而以往的重商流、轻物流的管理方法也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业务发展。在用笔记录以及用纸交接的物流办公模式也逐渐被时展所淘汰,这样对于物流也提出了信息化的要求。信息化的物流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理的质量,同时对于物流的发展水平以及物流的管理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在进行高效运转的过程中,管理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很多企业也开始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研发和应用,在此情况下,物资业务的集中化管理和资源调配也可以为企业的各项业务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物流管理的过程也需要由各个部门相互协助来加以完成,其中包括了业务部、服务部、中心库、物流部以及信息中心等多个部门,这也是对物流的基本要求,而每个部门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业务部:根据用户需求及库存情况,确定所需电气设备类型,商定合同。与招标中心合作,确定电气设备供应商并订货。服务部:根据合同,对电气厂家生产的电气设备进行验收。在验收合格、设备款付清的情况下,督促电气设备供应商发货到仓库。中心库:根据合同,对电气设备供应商所送的设备进行清点,在核对无误的情况下,贴上唯一条形码标识,办理入库手续,等待业务部的发货通知物流部:根据合同的发货时间和业务部门的通知,到中心库办理出库和装货手续,安全将设备送到指定地点,确定无误后交货,并将信息反馈至各部门和中心数据库。信息中心:提供网络服务,存储和处理整个系统的数据。提供各部门人员的操作界面,将新产生的数据存入数据库,并提供各业务流程所需的数据和报表。 3信息化工程的流程分析 3.1IT规划VS信息系统规划 3.2战略信息系统规划的框架BSPISSPITSP的关系(来源:AMT-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4系统网络 整个物流信息系统基于公司内部局域网络。由提供Web服务和数据库服务的服务器、分布在各个部门的操作终端,以及条码打印机、条码扫描仪等组成。 5实施方案 5.1移动办公信息化解决方案 业务特点:随时随地上网,物流使用移动网上联络。 5.2物流定位设备安排导航装置 在各物流中心实行导航装置的安装,方便各物流点的分派和联系,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6系统软件 6.1系统架构 本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系统软件采用三层架构,分为表示层、商业规则层、数据层。所有用户通过浏览器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查询工作状态、生成工作报表。 6.2功能模块 本系统由用户管理、仓库管理、运送管理、查询统计、报表、业务办理6大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有各自的功能模块,配合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 7.结束语 物流行业作为一项新兴行业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带动了各个行业的不断繁荣进步,因此对于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煜坤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供电局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与基础 摘 要:文章论述了员工绩效考核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与基础,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员工绩效考核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员工绩效考核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核心 基础 改进措施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组织里最具有活力的生产要素莫过于人,对人的管理也向来是最复杂、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人心,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也开始向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转变,人的问题在企业中已经逐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我国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曾经说过:做企业就是做人的工作。组织中的一切活动都要靠人去进行,只有把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最具有不确定性的人的问题处理好了,其他的工作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自上世纪90年代,从我国南方开始,许多企业单位都将原有的从事劳动人事工作的部门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种改变不仅是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规范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但同时它又不应该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应该是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一个契机。 任何企业都是为实现即定目标而形成的有一定结构形态的组织,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为规范员工行为而制定的基本理念和方针,这种基本理念和方针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持续发展。但要想把这种理念和方针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日常行为,并要求员工按照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去加以实践,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为此,企业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某种制度或体系,来指明员工在组织中应具有何种能力,应以何种态度和方式去完成何种工作、创造何种业绩,以及由此可以获得何种待遇、地位和荣誉。这种制度就是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制度。它通过营造公开公平的员工管理环境来体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而规范和引导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要求,以实现组织目标。它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其他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基础。 当企业要晋升一名员工时,如何知道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当员工的绩效降低时,怎么知道是工作本身出了问题还是该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又是什么?当企业要提高某些员工的待遇时,评价和衡量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另外一些人?当企业处罚员工时,如何做到客观公正,避免质疑和不满?以上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决定,是依赖监督者的主观印象,还是通过制度化的绩效考核与评价,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远古的尧、舜时期,洪水泛滥成灾。尧派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围截的方法,九年不能成功,而被舜处死在羽山。鲧死后,舜听从大家的推荐,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决九川、距四海”,历经十三年,终于降伏了滔天水患,使得百川归海。作为身处激烈变革中的企业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学禹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还应给予我们更深层次的启迪。 一个设计和实施良好的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系统的价值正在于通过考核评价系统的宣讲和运作,使员工知道企业对他们的期待是什么,自身发展和努力的方向是什么,通过努力可以得到什么,从而把员工的行为和积极性引导进适当的方向,使员工集中注意力于企业整体经营计划中属于员工各自份内的工作内容。这和大禹采用的“疏导”治水法有着异曲同工的原理。同时,绩效考核与评价系统还可以监督和纠正员工行为,为员工的聘用、调薪、升职、流动、培训、解雇等决策提供信息,避免员工士气和效率的降低,能够有助于提高员工业绩和实现组织目标,并在许多人力资源职能领域的应用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评价,应以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原则,根据不同的人员类型和考核目的,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形式和内容。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在对员工的薪酬、培训、调配和晋升等日常管理中,都需要有对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作为基础,离开了科学系统的员工考核与评价,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而要做好员工的考核与评价工作,应首先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通过宣传或培训等方式使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中层管理者对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得以充分认识和重视 任何一名企业的管理人员首先都应该是一名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其中尤以中层管理者的作用最为突出,因为他们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只有他们真正认识到此项工作的深刻意义和长远影响,并给予有效的支持,此项工作才可能真正的落实和推广,而不会流于形式或增加阻力。 二、不断提高各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 各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是各单位、部门、乃至员工的合作者与服务者,是企业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和推进者,在对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中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要对制度的实施进行解释和培训;其次,要协助各级单位开展考核与评价,并提供相应的考核工具和技巧,是考核工作的实际参与者;同时,还要在考核与评价中注意搜集或接收反馈信息,及时加以分析和判断,结合实际对考核制度加以调整或修订,使之总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最后,要对考核与评价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为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所以,只有不断提高各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综合工作能力,尤其是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协调和创新的能力,才能稳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的有效性。 三、健全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的基础工作 对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的难点在于考核项目和标准的制定上,而考核项目和标准的制定应以考核目标和岗位分析、岗位评价为依据,以工作说明书为准则。只有充实和健全了岗位分析、岗位评价等基础工作,对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都给予明确和固化,考核工作才不至于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统一的制度、完善的体系 对员工绩效的考核与评价应该是全局统一的、标准化的制度,是考核类别、层次分明的完善的考核体系。前期可以以综合考核为主,逐步积累和总结经验,待条件成熟时再予以分类细化,但不应由基层单位各自为政,自行其事,以避免考核结果的偏差,造成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士气的稳定和人力资源的异动。 五、考核的实效性 对员工绩效的考核与评价,无论是在内容、程序和方法上都要紧扣考核目的这一主题,以考核的实际效果和效率作为追求目标。考核内容不应空洞笼统、面面俱到,而应具体明晰、有的放矢;考核程序和考核方法不宜复杂,要便于操作,但关键环节决不能省略;同时还要注意考核成本的问题。 六、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对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必须要做到全体职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在宣传方面一定要深入人心,前期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做准备,以便员工理解、接受和配合。对考核人要进行适当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对考核人、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进行监督和评判,以避免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 大范围的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和方方面面的利益,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难度甚至阻力,但是又不能因此而畏缩不前。即使在实施中有什么偏差和失误,那也是应该付出的代价,因为市场和企业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停滞不前。为了职工队伍的建设、为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了员工流动渠道的畅通,我们必须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评价给予投入。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当前企业为了可以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获得更好的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提升,当前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了很多企业发展过程中都在应用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在长久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更大的优势,本文主要分析了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资源基础理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竞争优势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对以往所存在的一些外部的竞争优势予以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内部竞争的研究中来。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关系到了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同时它也成为了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企业各个部门都要积极的配合,这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和保持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资源理论基础的发展变化 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法宝,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外部市场和外部竞争。实际上企业竞争是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竞争,企业的外部条件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绝不是决定性的影响。企业的外部市场竞争是容易模仿的,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势却是对手很难复制的,它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总体上来说涵盖了四个方面,一个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企业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工作的质量。其次是管理的系统性。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方法和实施方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再次就是人力资源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战略性。最后一点就是资源管理的目标性,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战略人力资源的优势与管理 1.资源基础理论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 在以前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充分的保证企业的经营战略不发生改变的基础上对员工进行聘用或者是培训及考核,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采取比较固定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比较大的一个不足就是不能充分的体现出个体上的差异,同时还容易在竞争的过程中被其他的企业模仿,这对企业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是非常不利的。在有了理论支持之后,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性管理就体现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也可以根据员工表现的差异给员工提供不同的福利待遇,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员工更加积极的去为企业提供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也减少了人才的流失,在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更能体现出其自身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战略性人力资源在应用的过程中以环境基础理论作为引导,这样也就使得其他的资源和人力资源占据了同样的位置,企业在逐渐变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这种理论的不足在于人力资源工作中的投入严重不足,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对资源进行及时的灵活的调整。但是如果在资源基础理论引导的作用下,战略人力资源就会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此外还能和其他资源予以明确的区分,在竞争中可以十分显著的体现出优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实施更加科学的决策,对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形式 资源理论基础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两者的科学结合便形成了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以人力资源作为基础,利用其稀有性和难模仿性,系统分析该资源对战略资源影响的必要性,从而确定是否可以将其作为战略资源的一部分。由于员工自身素质就存在差异性,因此想要完全模仿和复制人力资源就极为困难。对于员工的培养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但就实际企业裁员等现象而青,理论又与实际产生了矛盾。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各子系统间,应该是互补并相互影响的。企业可以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调整,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但在现实情况中,众企业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对人才进行争夺,使得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加弱化,甚至与理论相违背。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有机结合,通过优势互补来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根本竞争优势。 四、完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员工的责任和义务对员工自身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但是这种方式会大大的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的是员工忠诚度的培养,让员工能以主人公的态度去工作,这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心员工工作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员工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也就使得员工的忠诚度大大的提升。 2.制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企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资源理论基础当做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去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将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加强对重要人才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还要采用高薪或者是入股的方式吸引人才,防止关键人才跳槽,对于那些可替代性比较强的工作,可以采用雇佣临时工的方式去完成,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内容予以高度的重视,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保证员工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从而也就减少了人才因素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结论 当前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每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要对战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更加充分和合理的认识,在资源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更加完善的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从而帮助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以胜任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必须提高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但是由于衡量员工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很难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本文以胜任力为基础,介绍了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并且就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1 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必要性 企业竞争的关键无非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绝对的优势取决于其公司内部核心人才的竞争。所以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提高企业各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人员是企业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人员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影响人员能力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何正确判断一个员工素质的高低及能否胜任工作需求是非常困难的。企业在进行人员考核中也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不便,不利于企业管理工作开展,所以基于人员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构建势在必行。 2 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主要是指胜任某项工作所需要具备的各项要素的排列顺序,模型中需要包括各胜任力的名称、定义和指标等级,是评价员工能够胜任该工作的重要工具。常见的胜任力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主要有水上和水下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人们能够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员工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所必需的,但该部分能力不能区分优秀和一般,属于基准性胜任力特征;第二部分包括了工作中所需的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能力、品质和动机等6个部分,用来区分工作中的优秀和一般,属于鉴别性胜任力特征。 2.2 洋葱模型 从洋葱模型结构中将胜任力分成了核心要素和该要素所体现的胜任能力2个部分。洋葱模型跟冰山模型类似,将胜任力由内而外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包括外层、中层和里层。其中外层中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通过后天培养逐渐形成和提高,中层中的态度和价值观及里层中的个性和动机等则是由先天性因素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学习获得。 2.3 KSAO 该模型是以冰山模型为基础创建的,其中K是知识的英文首字母,是指做好某一个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或者岗位知识,是员工在学校或培训中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需要经过长期积累。S是技能的英文首字母,是工作中对各个设备或仪器的操作熟练程度,也是学校教育或工作实践中能够学习到的。A指的是能力,是工作中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遇到问题后的反应速度、语言表述能力等,O指的是性格特征,是优秀员工所具有的其他特性,如态度和个性等。模型中通过这四个因素来描述对某项工作的胜任力。其中,A和S是区别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主要素质特征。KSAO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员工工作过程中的绩效情况,使用过程中4个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1 在岗位分析中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的创建为企业中不同岗位的分析奠定了基础,为岗位说明书的编制提供了依据。胜任力模型创建后,企业岗位中所需要的各项胜任力因素就明确了,可以根据模型中所选择的各项胜任力制定相关的岗位说明书。胜任能力是某个岗位的基本需求,在制定其岗位说明书时可以将专业素质、心里素质、职业操守及行为素质的相关要求作为岗位说明书的重点内容。 3.2 胜任力模型在管理人员选拨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管理人员的选拨是按照其个人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进行的,具有较大的片面性。胜任力模型创建完成后,可据此制定合理的选拨标准,对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公正的选拨,除了对其知识、技能及管理能力进行考核外,还对其个人素质进行考核,如成就意识和思维能力等。另外,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可以将胜任力模型中的各项因素分成不同种类,然后按照模型中选择的各项胜任力因素淘汰不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极大地简化各部分人员的聘任程序,提高招聘效率。 3.3 胜任力模型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绩效考核是企业评价员工工作能力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基本制度,对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较强的作用。利用胜任力评价方法能使相关人员在获得相应奖励的同时,获得本部门其他人员的赞许,这是对其工作能力最直接的肯定。 3.4 胜任力模型在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对企业来说,员工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过程,通过培训能使工作人员开阔视野,接触到最新的操作技能、方法和制度,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且能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快速适应工作转变,熟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另外,企业通过招聘获得的人员,不可能完全具有胜任力模型中的所有胜任力特征,必须通过参加相关培训寻找自己能力与胜任力标准之间的差距,并设置相关的培训办法,来提升胜任力。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资源基础理论视野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究 【摘要】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而知识的重要性也逐渐被广大企业管理者所了解,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则代表了企业持续发展的重点,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出发,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带来的帮助,并且提出了构建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方法,希望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资源基础理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目标 在20世纪后期,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出现大幅度变化,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广大企业之中,企业逐渐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竞争从物质因素转变为知识与人力资源的配置。在这种新型市场环境下,战略管理专业的学者逐渐开始重视人的因素,资源基础理论理论逐渐被广大企业领导者所接受。 一、资源基础理论 在哈佛大学专家学者的研究下,认为每个行业中都会存在5类竞争元素,而企业在分析外部市场环境的过程中,也需要制定出基础性的竞争战略计划,竞争战略需要满足低成本、差异化、集中化三种因素。企业以外部环境因素来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过程是从外至内的阶段。资源基础理论(RBV)中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自身存在的特异性资源,而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这个过程则是一种从内至外的阶段。资源基础理论主要由20世纪中期的经济学者提出,目前,我国学术界与企业界也开始对该理论进行研究。 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为了长期保持健康发展,就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主流管理模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人力是保证企业可以长时间发展的战略资源,尤其是特殊岗位、专业人才,均有其不可取代的特点,这些特点无法通过一般员工取代。企业为了实现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在战略高度上管理与分析人力资源的作用,使企业获得更加强大的竞争优势,将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相互结合,为企业获得最佳的绩效。 资源基础理论可以将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结合,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者需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现,以现有人力资源作为发展核心,重点加强吸引核心人才的能力,建立出符合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源基础理论中提出,企业必须根据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出符合标准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根据现有资源情况,将人才根据竞争优势度进行划分,每类人才均需采取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二、战略人力管理模式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构建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模式之一,而且也为战略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面的支持。在构建战略人力管理模式时,需要明确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两个不同系统的差异,人力资源指的是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负责管理人力资本的方法与工具。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就是人力资源,所以在构建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人力资源的价值性、唯一性、稀有性,深入了解该资源的战略资源属性。多数学者认为,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则是多种资源的整合,由于复杂多样的人力资源整合模式,使竞争对手无法轻易模仿,这种条件则成为了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这一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由“物质”因素决定,采取单一的管理模式可以被竞争对手复制与借用,而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则是受到“人员”因素决定,人员自身特点各不相同,所以其他企业无法通过后天进行模仿,这种差异化则代表了人力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竞争对手为了复制与模仿,就需要通过“挖墙脚”的方式进行,这种资源方面的付出使其他企业复制的难度大幅度增加。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设计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则成为了不同子系统之间相互补充的关键因素。每个企业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目标,所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独特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较为模糊,这种特异性使竞争对手无法进行复制与模仿。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完成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但是这种理论仍然存在局限性,这是因为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为了获得人才花费的大量时间与资源,已经偏离了人力资源管理为主的观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会出现偏差。 结语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制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表示了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也说明了人才对企业维持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影响。企业必须了解自身的人力资源条件,建立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人力资源发展可以维持良好的合理性、可持续性、唯一性,为企业长时间保持竞争优势提供帮助。在工作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彻底发挥出资源基础理论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使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满足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提高资源基础理论的应用效果,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摘要:本文从四种理论视角出发,研究不用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其中的从全球化理论出发,民族中心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种族主义,多元中心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制度理论和文化理论,全球中心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全球化理论。 关键词:全球化理论;种族主义;制度理论;文化视角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已成为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之道。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也突显出来,并且文化差异通过人们行为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效率产生了十分巨大且难以回避的影响,因此选择正确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成为了跨国公司取得成功的首要前提。不同的人力资源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基于什么样的理论基础?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 一、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理论的使用很广泛,但是不同学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大多数情况下,全球化意味着一体化的过程,这种一体化表现在市场、消费者偏好、越来越多的流动资本投资者和技术革新。Ohmae(1996)认为在公司之间越来越同意一种观点,整个世界越来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国家的边界变得模糊。Sera(1992)全球化理论出发,世界经济正向着一体化发展,其结果是跨国公司在管理结构上的膨胀,以及在最佳管理实践上行为趋同和理念共享。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区域性的企业的定价权利正在逐渐被剥夺,而其利润的增加越来越依靠消减成本和提升生产率。企业要跨国经营,就会面临全球化冲击,因此其管理实践会与主导的全球化管理实践一致,进而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会导致好的管理行为在母公司和全球范围内传播。 另外全球化很重要体现是全球市场的出现,Duysters和Hagedoorn(2001)认为全球市场创造了一种新的同质化环境,具体就是产品、竞争和技术革新方面,企业的行为越来越相似。[1]全球化趋势促使公司在资源、设备、人力和资金方面的协调一致(Sparrow et al,2004)。Sparrow和Hiltrop(1997)研究表明传统的商业边界日益模糊,加速了趋同的速度。因此,企业内部的实践活动越来越不倾向考虑国家的背景。 二、种族主义。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民族历史被的的差异,使得一些人认定某一种族优于其他种族,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较为优越,进而影响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Zeira和Harari(1977)的研究表明特定的一些跨国公司会有种族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反映为母公司的主导行为。Lao和 Ngo (2001)认为跨国公司的母国文化强度对其在其他国家管理活动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这种倾向表现于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母公司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强加于东道国,东道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权力很小,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①东道国企业和母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致性;②母国企业对东道国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好几个层次,例如母公司掌握东道国子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以上的人事管理权;③东道国人力资源部门设置很不健全,母公司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负责全球范围内部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三、制度理论。制度理论认为组织在相同的环境下会逐渐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因此公司之间有会出现同构化。Kostova和Roth(2002)认为在特定制度背景下,企业为追求效率和合法性,会遵循成文或者不成文的制度或者规则,这种成文制度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法律政策方面,不成文的规则体现特定区域内的行业规则等。Boyer等(1997)认为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在这环境下,一些特定的行为会被认为最为合适或者合理的),不同情境会呈现出不同的管理方式。公平和相关社会规范的概念会影响到很多管理方式,此外它们还会影响到不同管理层级上的收入差异和资源分配差异。Guillen(2000)认为在具体的国家背景下,跨国公司可能会倾向于采取一些行为来与东道国政府的政策以及产业战略保持一致,或者力图在吸引投资方面获取相对自由的活动。也就是说,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为了迎合社会的核心利益会产生很多实践活动。 当代的制度研究者认为跨国公司子公司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会与其所处的国家相似。然而,制度研究者提醒我们,在某一国家背景下,一些人力资源活动会与母公司战略相背离,这是由于子公司的权利过大,跨国公司最好还是对各种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建立约束机制,而不是一味迎合不断变化的利益。 四、文化视角。文化思想是一个很宽泛的思想学派。当一种文化跨越了在价值观、宗教信仰、思维方式、语言、风俗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与之不同的另外一种文化时,我们就称之为跨文化或交叉文化。持“情景主义”观点的学者认为,在某一特定文化中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另一文化中可能会没有效果,因而跨国公司的经营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竞争优势的跨区域转移能力。Hofstede从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不确定性规避和时间倾向)具体测量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同时比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实践特点。他发现,各国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源于其文化的不同,具体而言,在不同文化氛围中,企业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会有很大差异性,因此,可以认为跨国企业的管理问题实质是文化问题。[2]赵曙明教授同样认为,跨国公司的文化差异问题是巨大且难以回避的。 Kostova和Roth(2002)认为制度理论和文化理论下,跨国公司为了获取自己理活动活动和政策的合法性和适应性,就必须实现本土化转变,既与所处地区的本土实践保持一致。因此制度理论和文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子公司应该倾向于采取与东道国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和政策,跨国公司人力管理应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基于以上四种理论,企业在努力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同质化来实现全球化策略,但是同时必须考虑相反的本土化的压力,此外由于种族主义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也会与母公司保持一致,迫于以上三种压力,不同学者对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划分。学者Perlmutter(1969)以管理导向的观点,将跨国公司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分成了三类,即:(1)民族中心模式(ethnocentrie)、(2)多元中心模式(polycentric)、(3)全球中心模式(geocentrie)。[3]在种族主义的影响下,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多会选择“民族中心模式”;全球化理论视角,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多会选择“全球中心模式”;在制度理论和文化理论影响下,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多会选择“多元中心模式”。(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探析 【摘要】现代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看的越来越重,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渐被企业认为是和企业战略处于同等地位同样重要的工作内容。国内外重要研究专家和学者也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绩效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的研究理论有资源基础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还有行为理论以及理论等等。本文重点针对战略性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事项以及相关理论基础做出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 理论基础 分析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浏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所做出的定义都是不同的。例如Devanna曾经提出过关于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完整的框架图。并且认为当一个企业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例如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还有技术环境也是不断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就会对企业内部组织战略以及组织结构,还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会做出适度调整,并且将需要通过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整合,才能够让企业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生存和发展下去。同理,企业组织内部也是一样需要不断地进行战略调整以及组织结构调整,还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调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构建出比较健全的以及完善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并且也才能够真正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此外,Martell以及Caroll也曾经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定义,二者都认为其实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的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表1。其一是长期性;其二是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有战略规划二者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认为二者之间的联系的非常紧密的;其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组织绩效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其四是直线主管在企业人力资源相关政策制定以及修改的过程当中都会参与进去。 通过对以上相关学者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做出的研究,总结起来就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其实是以此来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组织战略之间的整体进程产生某种联系,并且尤为强调对于企业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活动之间应该做到协调一致。对于企业而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和一般比较传统的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资源基础观点。 历史使用时间比较长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就是在组织经济学还有战略管理相关阅读文献当中涉及比较多的资源基础观点。由于关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活动对于企业组织方面的绩效提升能够起到异性的影响作用,针对此方面,资源基础理论展开了解释。对于资源基础理论尤为强调企业组织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这主要是由企业组织内部拥有的资源产生的,所有企业组织具有的资产以及能力,还有内部程序以及技能等方面都可以被企业组织进行控制,这种控制行为对于制定和实施组织策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都是有助于企业创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企业组织绩效方面的影响以及企业竞争优势方面重点体现出来的有利资源。 (二)人力资本观点。 Youndt etal研究创建的人力资本理论把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拥有的技能以及知识,还有能力等所有方面都认为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于提升人力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对于提升人力资本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会企业组织绩效方面的成绩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从这个研究实践可以证明,所有的活动和企业组织之间的绩效获得都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针对人力资本观点,不同的学者对于此观点的解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例如Cascio曾经在其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中曾经说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方面的观念通常需要用到比如训练以及甄选,还有薪资方面的内容,并且这些元素也基本上能够包含人力资本理论方面的基本内容。 (三)行为观点。 关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理论还有一个比较常用到的观点理论,这个理论的基础来源是权变理论。行为观点理论认为组织内部的个人行为和与其发生行动关联的所有人,都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例如SHRM认为行为观点理论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员工行为是构成企业组织战略还有组织绩效当中的变项,但是其实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诱导以及控制员工的行为以及态度,对于不同的企业组织特性还有经营战略方面都会引发不同的行为需求以及态度,所以这种推论也被广泛应用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 三、总结 在战略管理兴起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不同学者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是其核心观点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绩效非常重要。许多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础提出不同的理论架构来解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如资源基础理论、人力资源理论、行为理论、一般系统理论以及交易与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基础工程施工管理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建议 摘要: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包括了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的人、项目管理方法与工具,其中关键因素是人,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涨的今天,尤为如此。结合本公司某项目部工程管理的现状,对现阶段国有大型地基基础施工企业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在现行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优化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国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 工程项目 施工项目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项目部对本项目部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合理培训、准确评估和有效激励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控制管理工作。施工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项目部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各尽其能,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特别是在人口红利逐步减弱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是项目管理的主要方面。 一、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施工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既带有工业文明时代的烙印,又反映了新经济时代企业游戏规则的基本要求。管理制度正在建立,管理地位正在转变,管理手段正在完善,管理内涵正在丰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旧的、落后的管理思想束缚。与现代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还是很不乐观。具体表现在: 1. 狭隘的人才观: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中小企业形成一种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难以发现自身面临的真实问题,也不重视人才管理体制的系统建设,从而使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2. 人力资源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许多建筑企业还没有制定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制度性和规范性,基本上是一种业务管理。 3.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存在弊病: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虽然知道人才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但仍对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未从战略的高度来部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未制定出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激励等措施,使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难以显现。 4 .人力资本的投入比例过少:随着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其中,对新员工的上岗资格培训、对老员工轮岗、换岗的技能培训、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对科技人员专业技术培训,都相应地提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层。但是,在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企业内部的教育培训及职工培训不够重视,还没有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培训制度和培训目标,阻碍了企业各级员工素质的提高,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5. 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对企业员工的评价与考核。主要指从员工的素质能力和业绩贡献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价。量化考核正是针对此问题而设定的一种考核标准。我国企业目前还大多使用传统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考核,而评审主要采取的仍旧是绝对化的考核方式。这种不规范的考核体系,不仅影响了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制约了整个企业的发展。 二、施工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 1. 管理机构设置的缺失 调查了近十年来国内不同的施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大型施工项目部的项目组织结构发现,截至目前,在国内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国有施工企业承建的特大型工程所组建的项目部,在项目部内建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所占比例很小,这说明目前国内的施工企业对于基层项目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 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存在缺失 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除了管理机构设置的缺失外,还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配置不完善问题。据调查,目前国内的施工企业大都没有在工程项目部成立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因此对项目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的职能既配置不全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项目部的职工在许多人事方面的要求和问题没有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 施工人员的流动性 工程项目具体工作内容在其生命周期中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这些具体的工作内容需要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同时,同一企业的多个项目部成立的时差性,不同的项目进度差异对管理人员需求也存在差异,这使得企业为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不同的专业人员要根据项目的需求在不同项目之间进行合理流动。 4.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周期性 工程项目的特定性及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决定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具有一定的存在周期,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周期对应着一个项目周期。 同一个施工项目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随着建设项目的进度变化着的,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质量差异很大。施工项目的人力资源需求的这种波动性,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5. 施工项目环境的相对封闭性 施工地点由于受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要采用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这是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相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和特殊性。 三、国有大型施工企业施工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建议 1.建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才管理的核心为: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其具体含义为:依靠全新的管理理念;开发人的潜能是最主要的管理任务;尊重每一个人是企业最高资源的经营宗旨;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凝聚人的合力是企业有效运营的主要保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就是针对人的开发与管理,强调以“人”为核心,突出知识资本化作用,极力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 转变人才需求观。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如: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凡是能胜任相关岗位工作的有能力的人,企业都应该选择性吸纳。这些人才在企业经营中,可以依据能力居于组织管理的不同层次,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全面的人才观可以克服狭隘人才观的弊端,也能解决企业全面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2.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都需要从最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起。在建立了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制度之后,应当定期对企业的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价,随时注意根据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发展战略,竞争对手的情况,企业的发展阶段等对其进行适应性调节。另外。在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原则和技术的同时,需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以便顺利地把传统的企业管理引向新兴的企业管理。使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经营范围、经营管理方法、经营战略等方面走出自己的特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支点,绩效考核的支点就是规范管理,通过绩效考核再造新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理想的执行环境。其次,从制度化入手。建立一个确保绩效考核运行的基础。 3. 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 (1).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有许多,比如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示范效应等等。我们得从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成长角度来考察优秀企业文化的作用。 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说到底,企业文化的作用,更多地倾向于企业内部―即组织管理效率的逐步提升、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高。 (2).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之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企业单一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环境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激励机制之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岗位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现在荣誉激励的方式在企业中采用的比较普遍,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多渠道、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之激励机制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 4. 完善施工项目部的组织结构 控制项目目标的主要措施有组织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和合同措施;其中组织措施是最主要的措施。完善项目的管理首先完善其组织结构,在项目部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符合现代项目管理发展趋势的,因为人力资源是项目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因素;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更好的对项目部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开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 结束语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施工企业总体仍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作为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应该率先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作为在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国有施工企业应该借势招收大批以前无法得到的急需人才为企业的转型集聚和储备人才。而项目部是锻炼和培养人才的最佳平台,同时也为人才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因此企业要做的关键工作是优化项目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完善激励机制,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 “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价值的实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论基础和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其体制机制的一系列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企业想要发展不仅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应该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不单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方式。本文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就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提供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对策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资源开发逐渐由物质资源向人力资源重心转移,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成为了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从而提出解决对策其意义匪浅。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1、未形成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企业即社会,企业文化氛围不好,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就会感到压抑,从而严重影响员工士气,这既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 2、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由于国有企业领导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落后的管理观念,不怎么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导致了企业不能留住人才,此外管理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存在大量的管理型人才以及高技术人才的流失。 3、缺乏激励机制。目前的国有企业尽管以往平均主义的局限得到了突破,不过很多问题依旧存在,特别是在物质激励以及约束机制不合理,造成了无法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个人的贡献和业绩。而且不合理的业绩指标设置打击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4、人力资源管理滞后于企业发展。企业在员工的发展和成长方面的策划设计、培训引导工作接近于零,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缺乏,员工对自身发展的动力缺乏,造成员工在工作中不能够发挥其长处。长期以往,一旦觉得才能没有尽其所用,则会萌生离开的念头,以致于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有效开发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对策 1.转变更新观念 国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不解决人才问题,就缺乏参与竞争的内驱力。因此,国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需要进行战略性思考,必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战略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的理念。根据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原则,根据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和未来需求,结合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加强人力资源规划,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确立科学的、灵活的用人机制,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同时改进管理方法,由注重对“物”的管理转向适应“人性”的管理,通过建立有效培训、使用、考核、激励、机制,培养、吸引、留住人才。 2.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使用与开发 员工是企业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和能增值的主体要素,员工素质决定着生产资料客体被运用的水平和速度。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体制,从“选、育、用、留”四个方面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使用与开发,让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机会。 企业要建立健全招聘机制,多渠道引进人才,切实把住录用人员入口关,确保人员素质;建立人才流动制度,鼓励人才向生产一线流动,开展关键岗位人员跨部门轮岗交流,切实优化人才结构,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建立关键人才储备制度,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依靠事业留人、依靠待遇留人、依靠环境留人。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包括人才测评、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内容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量化的考核体系,使人员的选拔、聘任、培训、晋升等工作因缺乏科学依据。薪资报酬是企业激励员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注重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业绩突出的人才。企业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激励制度,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建立多维高效的激励体系,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的认定、宣传和褒奖等精神激励的手段来满足职工在尊重、发展、成就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从而形成更为持久、有效的激励力量。要强化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就是以个人与个人或组织与个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作为激励的手段,通过调节人的情绪系统,来实现激励目的。另外,要完善企业内部晋升制度,建立通畅、完备的差异化晋升机制,运用差异化的晋升手段,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留住企业中优秀的“潜力人才”,使其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4.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做好员工职业发展规划 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企业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分门别类的培训来开发人力资源的潜力,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设计现有员工的培训方案、生理与心理保健方案。员工培训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推动力,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后劲。首先,国有企业应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和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性计划,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培训计划,完善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资源结构,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其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针对不同类别的人员,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训开发,保障培训取得较好成效;再次,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起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及标准,运用科学的培训评估方法,对培训的全过程建立起动态评估模式,以提高培训评估的有效性。结合培训,企业应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加强对员工的能力开发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把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组织需要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留住人才,稳定企业的员工队伍。 5、营造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氛围都是企业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是企业文化大环境的一个缩影。人力资源管理要结合国企的党群工作,发挥国企党、团和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评聘机制要通过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基层、职工代表、管理层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将过去不公开领导选人提升为公开的推荐人制度。与此同时作为推荐人的领导不再具有评聘权;淡化在干部任用中的行政级别,着手建设领导和员工间的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共同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合作、进取、开放的企业文化氛围。 6、制订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要有意识地提升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素质,增强人才储备管理以及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等基础工作,适时公开企业每年人力资源发展状况信息和实时的需求信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实际,科学的规划员工的发展目标,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得员工在企业入职初始、以及不同的工作阶段了解自身的发展机会,通过自身努力,体现自身价值进而得到选拔以及任用,使得企业和员工得到共同发展。 结束语 随着国有企业不断的改革和完善管理的实践,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企业基础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主要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管理、开发系统工程,统筹整体,将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员工智力与素质,从而做到真正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人才价值增值,最终才能使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系统地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未来走向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的典型理论基础为“人性假设”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的指称是一个动态过程。目前各种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明显的共同弊端,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与多元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未来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我国的开展相对较晚,可以看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面的改革开放,在后期逐步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与学术界追逐的研究焦点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到现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正在加速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必将更加理性更加美好。 1人力资源管理的典型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理论。毫无疑问,人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因此对人的本质如何认识通常会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会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运用什么样的科学管理方法去管理涉及的人员。当代管理理论的科学发展也从侧面映射了“人性”假设理论的演进与发展,相关的前提下人们才得以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所应该遵循的价值哲学。概括起来,目前学术界先后提出了五种“人性”得假设理论。一是“工具人”假设,相应地认为人的作用与机器一样;二是“经济人”假设,人需要工作的动机是追求获得经济报酬;三是“社会人”假设,主要认为人属于某个集体;四是“自我实现人”的理论假设;五是“复杂人”的理论假设。人性假设理论为管理理论提供了逻辑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与贝克尔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创立的,因此舒尔茨被理论界公认为“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在他的代表作《人力资本投资》中,运用充分的论证比较全面而且系统地提出了人力资源发展的理论,并进而研究了人力资源对现实的经济增长以及未来社会进步所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在《人力资本》著作中比较详尽地阐述了人力资源对应的微观经济分析理论。二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所有经济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相关构成的人力资本的作用实际上远大于物质资本的经济价值;国家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客观地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因而必须加大国家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2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与指称理论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源”的称呼,但并没有能够提供完整明确的定义,突出地强调它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现实存在的经济资源的重要要素,强调了它最可能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从来没有得以有效使用。通常意义上,人力资源主要指能够推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的自身具有相应智力与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群体。一般而言,人力资源表现为具有如下特征即:一是社会性,人力资源在其形成与生成过程恰恰是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二是能动性,人力资源在所有经济要素中能够操纵与控制其他成分。三是两重性,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在于在消耗资源的同时创造剩余价值。四是时效性,人力资源的承载个体人的具有生命周期,同时各阶段的体能与智能具有时效特征。五是资本性,在经典学说中,人力资源实际上是一种可变资本。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蕴含着财富创造的实质。 人力资源管理实质是针对人力资源运用的一种动态过程。管理学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通常是指对人力这一特殊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包括对人力资源进行发现、鉴别、选择、分配以及合理利用等,同时还包括对人力资源的规划、组织与系列培训。人力资源管理一般内容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的规划,通常是指根据组织发展的现实与未来需要,有目的地开展对人力资源进行预测、估计与评价其可能需求的过程。二是招聘与配置,通常是指按照相关的战略规划,科学地发展符合要求的优秀人才进入特定的组织之中进行优化配置组合。三是培训与开发,通常是指科学提高员工的特殊技能水平与实用的工作能力。四是薪酬与福利,通常是指对成员给予合理可预期的报酬。五是绩效管理,通常是指对贡献与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等。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又具备动态的科学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性与未来走向 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性。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门类和各个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相应的管理理念表现为落后,通常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在绩效考核动态管理方面不够规范,同时相关的培训体系也不够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模式具有很多局限性:诸如片面强调物本管理与财本管理,仅仅把人看做一种单纯的消耗成本;仅仅把人看作是被动的单纯工具,把组织凌驾于个体之上;仅仅强调利用成员的现状能力,培训与开发的力度不够;仅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从事简单的录用、考核与奖励等活动和过程,投资与竞争不够。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性与弊端集中表现为人才压制与人才浪费等现象。 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走向。当前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已经极大地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域限制,必然改变了人力资源的空间和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与诸多管理方式。同时,基于网络为基础的诸如“虚拟办公室”与“电子管理”“智能社会”的不断出现,对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在组织与成员内部的信息传达方式与交往方式,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必将更加人性化、信息化、智能化与多元化。 总之,我国存在已久的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与相关理念制约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大力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且要运用新的理论去指导各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展卓有成效的革新,有效构建好适合我国国情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运用体系,为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贡献。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采取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核心”教学改革,笔者试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过程和能力要求,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经济、法律、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社交沟通等技能,掌握劳动经济管理、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专业知识,具有分析或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具体而言,就是从事招聘专员、绩效考核专员、培训专员、薪资专员等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为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和工作流程,笔者选择了不同类型的企业(梧州供电局、百色供电局、东亚糖业集团、新胜利农资公司、广西电网公司北海培训中心、柳州投资有限公司、金鹏农资公司等)进行专题调研,掌握了人力资源管理各岗位的核心技能要求。并以此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能力要求,重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完全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一线工作(见表1)。 二、采用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过去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较弱。为此,可采取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一是实施项目教学法。依托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大学生实验超市(以下简称“实验超市”)这个“经营实体”,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训练,把教学班级的学生作为实验超市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实验超市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教学情境开展项目教学。该项目教学共有6个子项目、21个学习任务,每个项目训练的实施,采用教师布置项目任务―学生学习研讨―学生展示成果―团队互评―教师点评归纳―学生修改补充的教学组织形式。整个教学活动贯穿职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完全置身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环境之中,为学生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而不是被动听,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提高了教学效果。二是采用角色演练法。设置模拟招聘面试、绩效考核、绩效面谈、培训组织等各种教学情景,让学生不断体验人力资源管理不同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是推广实践教学法。笔者借助实验超市设计教学实训项目,安排学生课余时间到实验超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学生通过真实职业环境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把专业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此外,利用校园网开设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给学生思维的“活”提供了条件,大大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学生互动沟通、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成为师生双方交流、启发、补充的完整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本课程考试侧重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个部分,其中过程性考核权重为70%,终结性考核权重占30%。 过程性考核70%=出勤情况5%+课堂表现情况10%+项目任务完成质量40%+作业成绩5%+超市实习成绩10%。其中,出勤情况主要考核学生平时出勤情况,由任课老师和副班长共同考核;课堂表现情况,考核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由教师、团队经理、团队成员、学生自己共同考核,各占2.5%;项目任务完成质量,侧重考核学生项目任务完成的质量,由任课老师考核;超市实习成绩是考核学生课后到大学生实验超市实习情况,由超市员工即“指导老师”、团队经理、团队成员、学生自己共同考核,各占2.5%;课后作业则是考核学生按时、按量、按质完成课后作业情况,由任课老师考核。 终结性考核30%=期中测试10%+期末考试20%。主要考核学生每个学习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试采用模拟全国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题型进行,实行教考分离的闭卷考试,考试内容由专业带头人指定非任课教师从已经建立的试题库中选取,由任课老师考核。 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性,这种多元评价方法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更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机会,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更主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应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关于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与基础 摘 要 文章论述了员工绩效考核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与基础,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员工绩效考核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 员工绩效考核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核心 基础 改进措施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组织里最具有活力的生产要素莫过于人,对人的管理也向来是最复杂、最困难的工作之一。组织中的一切活动都要靠人去进行,只有把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最具有不确定性的人的问题处理好了,其他的工作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任何企业都是为实现即定目标而形成的有一定结构形态的组织,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为规范员工行为而制定的基本理念和方针,这种基本理念和方针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持续发展。但要想把这种理念和方针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日常行为,并要求员工按照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去加以实践,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为此,企业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某种制度或体系,来指明员工在组织中应具有何种能力,应以何种态度和方式去完成何种工作、创造何种业绩,以及由此可以获得何种待遇、地位和荣誉。 当企业要晋升一名员工时,如何知道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当员工的绩效降低时,怎么知道是工作本身出了问题还是该对员工进行培训?当企业要提高某些员工的待遇时,评价和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当企业处罚员工时,如何做到客观公正,避免质疑和不满?以上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决定,是依赖监督者的主观印象,还是通过制度化的绩效考核与评价,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远古的尧、舜时期,洪水泛滥成灾。尧派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围截的方法,九年不能成功,而被舜处死在羽山。鲧死后,舜听从大家的推荐,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历经十三年,终于降伏了滔天水患,使得百川归海。作为身处激烈变革中的企业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学禹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还应给予我们更深层次的启迪。 一个设计和实施良好的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系统的价值正在于通过考核评价系统的宣讲和运作,使员工知道企业对他们的期待是什么,自身发展和努力的方向是什么,通过努力可以得到什么,从而把员工的行为和积极性引导进适当的方向,使员工集中注意力于企业整体经营计划中属于员工各自份内的工作内容。这和大禹采用的“疏导”治水法有着异曲同工的原理。同时,绩效考核与评价系统还可以监督和纠正员工行为,为员工的聘用、调薪、升职、流动、培训、解雇等决策提供信息,避免员工士气和效率的降低,能够有助于提高员工业绩和实现组织目标,并在许多人力资源职能领域的应用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在对员工的薪酬、培训、调配和晋升等日常管理中,都需要有对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作为基础,离开了科学系统的员工考核与评价,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而要做好员工的考核与评价工作,应首先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通过宣传或培训等方式使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中层管理者对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得以充分认识和重视 任何一名企业的管理人员首先都应该是一名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其中尤以中层管理者的作用最为突出,因为他们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只有他们真正认识到此项工作的深刻意义和长远影响,并给予有效的支持,此项工作才可能真正的落实和推广。 二、不断提高各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 各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是各单位、部门、乃至员工的合作者与服务者,是企业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和推进者,在对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中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要对制度的实施进行解释和培训;其次,要协助各级单位开展考核与评价,并提供相应的考核工具和技巧,是考核工作的实际参与者;同时,还要在考核与评价中注意搜集或接收反馈信息,及时加以分析和判断,结合实际对考核制度加以调整或修订,使之总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最后,要对考核与评价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为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所以,只有不断提高各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综合工作能力,尤其是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协调和创新的能力,才能稳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的有效性。 三、健全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的基础工作 对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的难点在于考核项目和标准的制定上,而考核项目和标准的制定应以考核目标和岗位分析、岗位评价为依据,以工作说明书为准则。只有对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都给予明确和固化,考核工作才不至于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统一的制度、完善的体系 对员工绩效的考核与评价应该是全局统一的、标准化的制度,是考核类别、层次分明的完善的考核体系。前期可以以综合考核为主,逐步积累和总结经验,待条件成熟时再予以分类细化,但不应由基层单位各自为政,自行其事,以避免考核结果的偏差,造成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士气的稳定和人力资源的异动。 五、考核的实效性 对员工绩效的考核与评价,无论是在内容、程序和方法上都要紧扣考核目的这一主题,以考核的实际效果和效率作为追求目标。考核内容不应空洞笼统、面面俱到,而应具体明晰、有的放矢;考核程序和考核方法不宜复杂,要便于操作,但关键环节决不能省略;同时还要注意考核成本的问题。 六、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对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必须要做到全体职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在宣传方面一定要深入人心,前期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做准备,以便员工理解、接受和配合。对考核人要进行适当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对考核人、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进行监督和评判,以避免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 大范围的员工绩效考核与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和方方面面的利益,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难度甚至阻力,但是又不能因此而畏缩不前。为了职工队伍的建设、为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了员工流动渠道的畅通,我们必须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评价给予投入。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解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也被调动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上。不同的学者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我们将从这篇文章中,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寻。 关键字:战略性 人才资源 管理 理论基础 解析 目前,各个行业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定必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围绕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给管理活动产生的影响、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战略思考展开积极地讨论。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目前,关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定义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当一个企业的外部环境,比如:文化、经济、政治或者是技术环境发生变动时,那么这个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的战略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同时也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并在调整中适应环境的变动。组织内部也要去自动的组织结构、调整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这样才可以构建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才会更加完整。总而言之,所谓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其实就是用作联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战略的进程,并且在各种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时间上保持一致、协作。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大有不同,它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其方式更倾向于总体导向,如:它所探讨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要审查组织以外的各个活动和其内在的一些优缺点,并将存在的威胁和可能会有的机会确认出。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活动和组织竞争战略结合起来,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得到提升,最终可以实现组织目标。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开始和资源基础理论建立联系。这种理论基于企业的能力和资源是一致的观点,强调获取组织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主要是依靠组织内部的关键性资源,而这些资源是因为自身的稀缺性、价值性、不可替代性以及难以模仿性等,才被称为战略资产。 其一,稀缺性。每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是根植于企业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组织文化,同时综合性的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并按照这种分析做出一个战略引导。这就是组织专有的、独特的,也是稀缺的。其二,价值性。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和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就是战略性人力资源更加重视和企业战略的相互配合。它的各项功能有获取、评价、开发和激励直接融入企业战略的执行和规划过程。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上,着也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一种较大的激励,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开阔视野、改变思维,并从全局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整合。这样一来,人力资源管理就会成为创造价值的水之源、木之本。其三,不可替代性。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所强调的是,其和企业战略的一体化特征,它是站在战略的一个高度上进行人力资源的相关部署。人力资源可以称作是组织上的第一资源,很多都要通过它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如:物质资源。因此,当企业面临比较重要的决策的时候,技术、资金等一些生产要素也需要顾及到,然而和人力资源的问题相比较起来会比较小。所以,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四,难以模仿性。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系统的结合。不同的组织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运用自身资源竞争的能力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原来的经历基础上的,它本身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会更加注重人力管理和企业战略能够保持纵向的匹配,并实现各个实践活动的横向匹配。又因为组织处在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所以它的匹配也是富有弹性的,是动态的。这种动态匹配也嵌入到一定的环境中,所以具有独特性,也不容易被对手模仿。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给管理活动产生的影响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提升组织绩效上有重大的作用。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看来,人力资源能够组织实现目标,并促使其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可以看为组织决策的关键性因素。人力资源在获取、评价、开发和激励上,要和组织战略目标相匹配。组织上的人力管理部门是比较直接、比较重要的人力管理活动的实践者,也将会变成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并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升组织绩效上。只有这样,人力资源部门的绩效才能得以提升,也才能在企业的战略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能够转移工作重心,扩大工作职能。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会定位在那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上,而不会局限在开发奖励所取得的核心劳动力上。在组织决策上也会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具体有改造组织结构、优化组织运作流程、转变组织领导方式、建设组织文化、营造组织工作氛围、调整组织沟通等等,促进员工、组织价值的一起增长。这时候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承担着企业的管理者、推动者、员工的激励者、和战略伙伴等多个角色。 四、促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战略思考 根据目前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相关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一些研究。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 第一,重视创业团队的管理。根据Brown的边缘价值模型,当一个企业处在发展迅速并且其形式不可预测的行业中,其组织的目标应该是积极地应对出现的机遇和发生的这些变化。由此看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较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应变能力。一个企业的成功标准是持续创新的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会由创业活动直接展现出来。如果一个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相互竞争的环境中,能够保持应有的创新能力,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在竞争中成功。目前,创建创业团队开拓新市场,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中一种新型的尝试。它是由两个或者是更多的人创设的,而且也持有现有组织里新组织的股份。在新的组织中拥有高度的自由以及自主权,可以把正式的程序和规则降到最低的程度。运用这种方法,更便于他们进行独立预算和设置自己的目标。 第二,和学习型的组织相结合。学习型的组织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Peter M. Senge,在80年代所提出的一种比较新的管理理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和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共同点,它们都产生在状况多变、较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以灵活的应变能力确保组织的长盛不衰;它们都是组织目标能够实现的一种依托;它们都是以人作为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目标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实现的必要手段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它们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简而言之,他们就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五、总结 因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自身所具备的稀缺性、价值性、不可替代性以及难以模仿性等等,也给企业的管理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提升组织绩效上有重大的作用、能够转移工作重心,扩大工作职能等。我们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同时也要关注其未来所发展的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论资源基础理论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 【摘 要】本文介绍了资源、核心能力、动态能力和企业知识理论的相关概念,探讨了资源基础理论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然后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如何培育竞争优势。 【关键词】资源基础理论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核心能力 动态能力 企业知识理论 前资源基础理论越来越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其发展大体上包含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等观点,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从“内部”到“内外相结合”的发展过程。 1. 资源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1.1相关理论文献 第一篇完整阐述资源基础理论的文章是《企业资源基础论》,Wernerfelt将资源定义为企业半永久性拥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将资源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类。在此基础上,其他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Barney认为企业资源包括了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流程、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将资源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三类。虽然学者们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他们都认为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都是同等重要的,如物质资源就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他们所关注的是能为企业提供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如人力资源。 1.2存在的局限性 资源基础理论的提出,把竞争优势定向于企业的内部,对企业中人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使得战略管理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人的因素,并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但其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何衡量为企业提供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目前采用的比较多的是可以提供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具有价值、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特征。把人看作是一个整体,要深入研究员工个体之间的差异。企业中最大程度发挥人的潜力离不开对人的有效管理,这就是同样的人在不同企业中呈现出不同状态的原因。 而有的学者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张正堂、李爽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企业而异,人力资源管理难以模仿而不可替代,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2. 核心能力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2.1相关理论研究 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使得学者们从重视资源转向重视资源的利用,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学者们往往认为核心能力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核心能力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积累性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路径依赖性,所以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离不开组织学习, 2.2存在的局限性 由于核心能力是积累性的,它依赖于企业的历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是相对稳定的,当企业处于一个动荡的外部环境中时,企业在过去某一时刻由核心能力形成的竞争优势,不一定能持续下去。如员工通过过去积累性的学习所获得知识和技能往往局限于某些特定的领域,当外部环境变化时再固守原有的知识技能不进行创新就会妨碍企业的发展。 3. 动态能力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3.1相关理论综述 动态能力理论重视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认为不具备动态能力的企业无法将竞争优势持续下去,最终会被其他企业所取代,对动态能力的理解有所差异,但他们都重视组织惯例,惯例往往是以企业特有的知识为基础,而该类知识与特定的环境相关联,只可意会,不能全部用语言表达清楚。考虑到这一点,有的学者从知识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动态能力,邹立清认为动态能力的本质是流量知识,企业通过吸收内部外部的新知识来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企业能力的更新。 3.2存在意义分析 不论是从能力、流程还是知识的角度都不能脱离人的因素。能力的本质是知识,能力的更新离不开学习,不论是个人学习还是组织学习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企业流程是以人为载体的,一定的流程要求企业员工一定的行为,企业要想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善他们的流程,也离不开学习与知识更新。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企业发展动态能力必须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 4. 企业知识理论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大多数学者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由于知识具有价值性、路径依赖性,而隐性知识更具有难以模仿和转移的特性,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知识对企业实现并保持其竞争优势最为重要。与知识相联系,有的学者提出了智力资本,智力资本强调隐性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使人力资源管理从过去仅考虑员工个人的技能与知识(即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上升到了组织层面。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点,而核心能力则是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智力资本和知识管理是联系这两个领域的桥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影响了智力资本,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来增加和维持智力资本的存储,核心能力的基础是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则表明这四个方面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5. 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战略相匹配,同时企业所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也应是系统化的。 5.1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应根据其战略结合人力资源的现状,将符合要求的人配置在相应的岗位上。由于对一个企业来说,不是所有员工都是同等重要的,必须对不同的员工采用不同的雇佣方式。在企业中,有的员工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程度较大,社会上供给数量比较少,且员工从事的是例外的工作,本身所具备的往往是隐性知识,难以模仿, 5.2提升现有员工的能力 企业要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密切关注,及时地获取外部知识,通过知识的整理、传递,促进外部知识在企业中的流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注重组织学习,由于个人能力是员工个人所拥有的,为了减少员工离开企业时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企业要提倡团队精神,鼓励员工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个人的知识技能向组织的知识技能转化,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知识。 5.3企业要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作为契约的合约本质是指组织和员工的双方都存在着责任和义务的一面。心理契约是影响员工行为与态度的重要因素,组织成员的忠诚度和心理契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他们研究管理者应该如何依托心理契约来提高成员的忠诚度。由于企业中的员工是有所区别的,企业对不同的员工应根据其不同的需要出发,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时与员工沟通,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引导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的目标一致,促使员工将其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5.4制定合理的绩效考评和薪酬体系 绩效考评可以让管理者和员工通过沟通来促进相互了解,薪酬能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石金涛、陈琦认为针对具有不同的人力资本特点的员工,企业应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本薪酬制度。所以企业应将员工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薪酬挂钩,根据每个员工本身的岗位不同,结合绩效考评,确定合理的工资,从而能更好地激励和保留员工。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分析 摘要:目前正处于一个在战略管理盛行的大环境下,而人力资源的管理也被推到了战略位置。学者们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有各自的看法, 不过其核心观点均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绩效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一些学者按照各种理论给出的理论架构去剖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比如资源核心概念、人力资本论以及常规系统理论等等。这些理论解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绩效的作用途径之间的差异,因此也映射出以后探究的大趋势。 关键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分析 目前一些学者按照一些理论,比如一般系统论、行为论、资源依赖理论、交易成本论等基础理论,给出一些理论架构去剖析人力资源实务和绩效之间的联系。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在企业管理中逐渐提现出来,然后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再次被证明是企业经营组织中不断获得系统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途径。而在目前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竞争因素和来自人员变动的各方面挑战,本文主要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问题,着重全面分析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所研究的职能权责以及逐步形成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 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介绍 一般意义上,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被定义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实现企业管理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有企业发展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最早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其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和灵活的资源管理理念,逐步被欧美等国都企业搜接纳,并用实践最终证明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具有长期都可持续行发展的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途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相对于我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定位于的特殊性主要是在大力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职能特殊性。 2 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析 企业战略性都人力资源管理所发挥的职能权责角色分别了:企业战略合作伙伴、企业管理专家成员、企业新思路的融入者、企业发展变革的推动者以及企业文化的宣传者和员工激励者。对于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由国外早已形成的相关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的西方理论模式:包括哈佛理论模式、密西根模式、Kleiman模式以及程序调整与整体变革模式。我国,也逐步鉴由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成功案例,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特殊模式和竞争环境,逐步升级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3 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分析 31资源基础理论 最初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理论是组织经济学与资源基础理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什么可以影响到组织绩效以及绩效的实施方法在资源基础论中都做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剖析。资源基础论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组织的竞争特点是由组织里资源所产生,所以组织所抱有的能力、资产以及知识等可以被组织所影响, 而利于组织进行的执行,有助于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组织绩效影响竞争特点的资源。 32 人力资本观点 这种理念认为组织的成员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技能等是有着经济意义的,且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针对人力资本的提高有着推动作用。如何发挥企业所有成员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合理的组织成员资源分配,将会是影响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提高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绩效的发挥是最为合理的。从过去的实践研究中也会发现,这些活动和绩效间真的存在很大的关联。怎样理解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能够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 33 行为理论 一般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较为常用的理论就是行为论,这种理论主要依附于权变理论。社会心理学专家把角色行为分为,一个人的行为与他人的行动出现关联的时候,可以产生预期的结果。工作人员的行为是战略与组织绩效的中介变项, 而人力资源实务是为了推动或抑制员工的行为以及态度, 不一样的组织特点与战略会促进不同的行为和态度的需求,所以推论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里,因为每一个战略所求得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态度不同,组织人力资源的体系也会随之更改。 34 一般系统理论 此理论的理念是人力资源管理为大系统下面的附属系统。相关专家指出了用开放性的系统理论去构建组织的竞争管理体系。此系统里,有效的管理涵盖了:获得、运用以及持续等。管理行为涵盖:行为控制,就是利用考核以及薪酬对员工实施控制。所以,一般系统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能够由运用、获得、留任与转换人才等功能,提高全面质量。 35 与交易成本论 企业发展的成败最终在财务统计的各项资料中很直观的提现,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的界定更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此理论是站在财务以及经济学的层面去分析组织中人力的轮替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分析什么环境因素能够推动组织实施内部轮替去减少交易成本。问题是出现在一个组织需要其余组织在不稳定的条件下实施服务,而两者均是自利的时候,成本就是促进两者构建有效合约模式所需要的成本。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促使交易成本以及成本减少,推动企业全面效益的提高。 结论 人力资源的含义是指企业中的人员所具备的各种知识基础、技术特长和工作能力的综合,以及所有成员在工作互动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人际交流的网络作用及所有成员不同能力和知识基础所形成的企业文化等。顺应时展的需求,企业的人才稳定和文化宣传势必会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有效性。而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仍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未来的企业经营发展中,要怎样按照这些理论基础再深入的设计研究,是未来所要努力的方向,综合各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绩效联系实施更为多层次的分析及实践,是完善理论基础的核心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论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 摘要:在战略管理的兴起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到了战略的地位上来。不同的学者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也是不同,但他们的核心观点都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对公司绩效很重要。很多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架构来解释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他们的差异主要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公司绩效的作用途径的不同。 关键词:战略性 人力资源管理 理论基础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在以前的几十年里,美国的管理学界对战略管理这一方面非常感兴趣,故而战略性管理模式大量产生,激发了企业各个功能开始思考在组织战略性管理中的角色,而人力资源管理也希望被整合在战略性管理的理念中。在此背景下,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向发生改变,由完全微观导向转为宏观或者战略的导向,而这种宏观或者战略的导向就是通常所说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指在公司战略框架下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使用、维护、开发以及监测,为的就是创造协同价值、达到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种方法体系。其中包括战略性组织管理体系、战略性人力管理理念、战略性工作管理体系、战略性薪酬管理体系、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体系、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战略性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战略性培训教育体系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评价、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人力资源的激励。通过这四个核心职能来构建科学有效的“招人、用人、育人以及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任务是在公司的战略性目标的基础上来配置人力资源,根据定员标准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实时动态的调整,引进一些满足要求的战略性人才,对现在的人员进行合理的职位调整以及职位优化,建成有效的人员退出机制,以达到输出那些不满足公司要求的人员。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任务在于对公司现有的人员进行有序的系统的开发和培养,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质量,来达到公司的战略性要求。 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和主要内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在最近一二十年发展迅速。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欧、美、日企业的实践,都证明着其是公司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故而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是最具竞争力的资源。这种变化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定位研究。现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对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型的主要因素的研究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性定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研究就是为了保证组织绩效、提升组织竞争力,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目前大致形成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体系:第一是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公司绩效贡献或者公司财务行为的影响,第二是关注公司在所处竞争环境中采用的战略选择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第三是考察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及实践之间是否匹配。战略性人力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薪酬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系统等。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很多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概念,提出不同的理论框架,因为人力资源活动管理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并且对绩效考核来说很重要,以下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1.以人力资本为主的观点。以人力资本为主的观点,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理论。该观点主要认为成员们所具有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等,是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此外该观点还认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本起积极的正向关系。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的人力资源有助于提高集体绩效,主要是通过激励作用和工作的组织。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激励员工更加有效地工作,工作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让员工积极参与工作组织,从而完善组织工作的内容。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不仅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水平,还可以分析出人力资本的类型。 2.以资源为主的观点。以资源为主的观点我们称之为资源观点,该观点出现的比较早,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早期理论基础,该观点主要认为组织资源产生组织竞争优势。但目前有大部分学者认为该观点有缺陷,单纯的组织的竞争优势并不仅仅是由组织内部资源所形成的。 3.一般系统观点。该观点主要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其实就是一个组织下的次系统,认为这一次系统可以通过聘用,培训,留任最后竟组织转化为人才,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组织活动的有效性。该观点认为员工的能力是投入,员工的绩效是产出,而员工的行为规范是转换。这一系列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是重要的基础。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1数字化档案相关介绍 数字化档案是档案与现代化的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将档案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应用现代化技术的便捷性,将档案信息进行归档、利用以及资源共享等。这里所说的现代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 2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相关分析 对于档案信息本身来说,无论是传统的档案存储,还是现代化的数字档案,安全问题都是首要问题。由于现代化的数字档案是传统档案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所以影响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因素较多,这些因素的出现,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下是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具体分析。 2.1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 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是决定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直接因素。如果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缺陷,例如制度的不完善、标准不统一、管理措施无效等,必然会失去数字档案信息的基本保障。所谓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标准、管理措施,不仅如此还包括数字档案信息归档流程等,相关流程不规范也会使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受到威胁。 2.2计算机故障问题。 由于数字档案信息的归档及利用均以计算机为载体,所以计算机本身的不确定因素会影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其中计算机故障问题是影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其中计算机故障又包括硬件故障与软件故障。以下是对两种故障的具体分析。 2.2.1硬件故障。 计算机硬件条件良好时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保障,当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时,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查询、利用等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档案信息的丢失或损害,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完整程度,大大降低了数字档案的使用质量与效率,为使用者造成较大的不便。 2.2.2软件故障。 计算机的软件是处理数字档案信息的必要条件,一旦计算机软件出现故障亦或是性能无法满足现阶段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要求,档案信息的处理能力就会大大下降,工作质量与效率也会随之下降,而数字化档案信息本身也无法发挥最大作用。计算机软件故障直接影响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操作,但是与计算机硬件故障相比较,其发生故障的几率较小。 3探究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策略 前文已述,管理问题直接影响着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故而要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首先要从管理策略方面抓起。以下是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策略的具体分析。 3.1加强数字化档案宏观管理。 加强数字化档案的宏观管理档案数字化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比如建立专门的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协调组织机构,组织国家档案信息网络的总体设计与技术攻关,加强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宏观管理。档案数字化工作要纳入科学管理体制,作为机关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制定相应的工作分工范围及管理权限。 3.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在完善管理制度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影响。在人员安全管理方面,要设立具体的安全审查制度、岗位安全考核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等。对已经存储的数字信息均应进行密级分类,对敏感信息与机密信息应当加密并脱机存储在安全的环境中,防止信息被窃听、变更与毁坏。在系统安全运行方面,要做好机房出入控制、环境条件保障管理、自然灾害防护、防护设施管理、电磁波与磁场防护等工作。设立操作安全管理、操作权限管理、操作规范管理、操作责任管理、操作监督管理、操作恢复管理、应用系备份管理、应用软件维护安全管理等制度。从技术上防止文件被人为地修改,增强电子文件的凭证性和可靠性。 3.3计算机安全管理。 由于计算机故障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造成较大的损害,所以要做好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应根据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能良好的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选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的品牌和服务器,全面对计算机硬件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进行一定的审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当计算机系统在升级时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相关数据丢失。不仅如此,还要定期更新软件,选择更有利于处理数字化档案信息的软件,确保最大程度上发挥数字化档案信息的优势。 3.4信息技术安全管理。 依靠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在强度安全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现阶段科学信息技术援助。为了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在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一些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例如,可以设置信息的访问认证,防病毒系统,同时也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相关机密数据进行加密操作,以数据加密的形式,可以有效地防止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被一些木马病毒和被非法网站入侵,进行安全管理对保护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是非常有效的。 3.5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来说至关重要,故而提高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也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策略。相关的工作人员利用电子设施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对应的相关工作,对相关的数字档案实现有效地管理,也就是个相关人员自身的能力大小对相关的数字档案工作的安全性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数字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理论,还要在具体的工作中树立其较强的管理安全意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数字化档案安全管理的实践工作技能。一旦工作中内部成员想要泄露档案信息,相关的管理人员就要切实提高警惕,有效的增强风险思想,确保信息在实际的工作中受到严密的保存;与此同时,有关的组织机构还要组织针对性的人员培训活动,有效地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安全理念,以此达到万无一失。除了以上几种管理策略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管理策略,例如规范数字化档案信息归档存储流程,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进一步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安全问题对于数字化档案来说至关重要,影响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很多,要不断的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做好计算机管理工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问题。 作者:高红 单位: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依安镇人民政府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信息时代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探讨 1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概述 1.1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概念 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人们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对电子信息安全的研究,但从研究结果来看,单独依靠技术手段是难以实现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例如,在当前电脑防护中,防火墙、网络安全控制系统被大范围使用,但电子信息安全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对技术人员而言,为获得更好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效果,需要重点考虑防火墙安全策略设计以及其物理保护控制问题,通过适当的程序支持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总体而言,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支持。 1.2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模型分析 在当前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模型设置中,主要坚持传统PDCA模式如图1所示进行优化,其具体内容为:①P(策划):根据组织业务运足要求与相关法律,确定本次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范围与要求,并通过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确定控制目标与方式,并明确业务持续性计划。②D(实施):在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根据既定的组织计划对所选目标进行安全控制。③C(检查):根据质量控制目标与法律法规要求,监视、验证安全管理过程与信息系统安全系数,及时总结安全现象并收集其中参数变化信息。④A(行动):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并持续改进。 2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风险评估 2.1风险评估概念及模型 2.1.1风险评估概念 风险评估的核心就是对风险源的分析,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中,风险评估的作用十分明显。以企业为例,企业电子信息安全问题表现是多方面的,并且相互之间的作用、联系各不相同,若不能正确认识各个安全问题对企业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影响,将会对企业造成大量损伤。而在进行风险评估后,所有影响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的要素都将被罗列出来,并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类似企业情况等,判断易诱发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要素,确保后续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科学性。 2.1.2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评估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并能根据相关理论对风险进行评价,常见的原理形式主要表现为:大数定律、惯性原理、统计推断原理等。当前在风险评估模型设计中,已经被研发出很多成熟的模型,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基于时间的PDR模型、动态安全APPDER模型等。 2.2风险计算模型 在确定其风险内容后,要对其风险值进行计算。本文结合威胁识别的相关内容,确定其计算模型为:R=f(AWT)式中:R代表风险;A代表资产;W代表脆薄弱点;T代表目标主体所面临的风险现象。 3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分析 3.1技术维 技术维的核心就是进一步强化技术手段的安全保障作用,其所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 3.1.1计算机系统安全 (1)硬件安全。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中,硬件安全主要处理设备故障对系统安全造成的影响,建立容错系统是硬件安全的关键。采用双机容错模式,两台计算机上设置相同的系统,分别设置两个服务器处理系统运行,保证在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后,另一台计算机能有效承担所有工作。同时,要针对系统重要运行设备设置电源,必要时可以对整个机房建立单独供电室,并以多种线路的方式提供电源。(2)软件安全。系统设置:以C++语言编写设备多串口控制驱动,并通过Java中的JNI技术显示系统调用。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后台数据库建设中以Oracle技术实现系统构造,并通过传统的数据库建立模型进行构建,该技术的要点为:①在主程序中建设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库的链接;②通过SQL语言操作获数据,并根据既定的操作要求进行数据处理;③链接数据库。在经过上述三个环节处理后,即可建立一次连接数据库。但要注意的是,按照上述步骤建立的数据库只能接受低频次的操作要求,一旦频次过高,系统所面临的运行压力增大,最终影响系统运行效果。安全管理:在软件安全管理中,主要通过权限认证进行角色访问控制,以企业为例,对其安全管理内容进行确定。①角色分配:建立用户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具备用户信息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并建立用户管理员与一般用户。在系统功能实现中,将功能代码布添加至管理角色权限中,并保存操作数据;创建用户账号,使用户登录系统能浏览器权限内部的内容。②加入身份信息:系统登录过程中先查询相关用户是否存在,若提示用户存在,则按照其权限为其提供信息,并统计员工权限。 3.1.2网络控制措施 (1)安全协议:安全协议对电子信息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目前,TCP/IP协议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协议中依然存在漏洞。其改进措施主要为:修改、补充原有协议或在传输层与网络应用层之间设置安全子层。(2)网间隔离技术:网间隔离技术是一种成熟的网域连接技术,其具体技术内容表现为:①服务器。控制两个网域之间的直接通讯行为,所有防火墙外的计算机主要通过服务器实现访问过程。在此过程中,服务器能控制对方访问级别,根据防火墙要求控制对方访问行为,当对方访问行为超出限制范围时,服务器将会组织。②路由器与过滤器。路由器能通过特定端口控制过滤器数据,通过对其加以路由实现控制;过滤器能选择通过网络层数据包,并以数据包为基础,确定IP目标地址与IP源信息,判断数据包能否通过。 3.1.3信息保护措施 保密技术是常见的信息保护措施,其操作要点主要包括:①通过网络操作系统提供的保密技术进行保密处理;②重视对数据库信息保密。针对可读形式的数据库,需要控制数据库访问权限,必要时可以建立监控系统监督数据库浏览服务情况。针对安全服务器支持访问情况,采取强制控制措施,实现多级授权描述;③通过现代加密技术,实现信息重组,只有信息发送、接受双方才能还原原有信息。 3.2管理维 (1)计算机场地安全管理。计算机场地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要将主机房选址于日常安全管理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在计算机场地选址中,要综合考虑地震、台风等多种自然因素对房屋结构的要求,施工过程应满足国家《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的相关内容。在主机房设备环境控制中,重视防尘、防火处理。(2)信息系统资料管理。信息系统资料管理主要针对系统信息进行控制。这些需要保护的资料可分为两类:软件系统记录资料与系统设备档案。在管理过程中,技术人员根据上述资料的种类与使用范围对其进行整理。(3)紧急恢复管理。紧急恢复管理又被成为灾难恢复,是指灾难发生后迅速采取处理措施,以降低电子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在紧急恢复管理中,应该以明确的保护等级为前提,计划内容主要针对具体应急方案,能清晰明了讲述恢复的方法与步骤。(4)设立信息安全检查表。信息安全检查表的主要功能是针对对象日常工作信息进行安全管理,在该检查表中,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安全通知、信息安全检查工作、信息安全检查表格等。 4结束语 主要讨论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对相关工作人员而言,在开展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中,要正确认识本单位在信息安全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现象,并在充分掌握各个安全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方法,为获得更好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效果奠定基础。 作者:陈越我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一、引言 企业经营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需要妥善管理自身企业的信息。近年来,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逐渐开始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因此,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对于企业越来越重要。许多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以及制度改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稳定经营。在介绍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前必须厘清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概念与企业风险控制定义,因此,本节将着重介绍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概念以及企业风险控制的定义。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简单来说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企业硬件和软件,保护网络存储中的各种数据不受偶然因素的破坏或者恶意的原因被攻击。对于信息安全的认定通过包括4个指标,即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保证信息数据不被泄露,保证信息数据能够正常使用,保证信息数据能够控制管理。要想做好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关于信息的传输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多,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有互联网传播,局域网传播,硬件传播等等。要想实现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于保护信源、信号以及信息。信息安全管理是一项需要综合学科知识基础的工作,从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通过需要具有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技术、密码技术、通信技术。从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来讲,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时保护企业内部经营信息数据的完整。经过近十年来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经验总结,企业信息安全不仅仅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更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控制体系来帮助企业实现更好地保护企业信息安全的目标。所以,怎样把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融合起来就是摆在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必须通过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体系实现。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是指企业在企业信息安全遭遇威胁之前,提前对企业的信息进行风险预估,并采取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活动降低企业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从而尽可能减少因为企业本身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漏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常见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体系建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明确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分配机制,明确企业各个部门对各自信息安全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第二,设置规范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标,对企业存在的可能威胁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漏洞予以风险定级,方便企业管理者对不同的信息安全管理漏洞采取有区别的对策。第三,企业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让企业内部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让企业内部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了解到规范自身行为,正确履行职责的重要性。第四,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有效融合,重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通过风险控制对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的管理方式进行正确评估,找出现行的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手段中存在容易忽视的地方。 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存在的不足 1.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而隐秘的工作,因此,必须增强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但是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很多企业对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上,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风险意识并没有严格要求。此外,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开展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道德素质的教育培训,并没有通过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以及问责机制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实行监督,这无疑给别有用心或者立场不坚定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留下了危害企业信息安全的可乘之机。 2.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不过关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多许多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密码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等,应当说成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做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但是,现实是许多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并不过关,一方面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硬件并不过关,在物理层面对企业信息缺乏保护,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没有及时更新,一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实践经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知识也并没有及时更新,从而导致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理论严重滞后,这种技术的落后很容易让企业成为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近年来网络病毒的传播越来越猖狂,很多服务器、系统提示安全补丁的下载更新以及客户端的时常更新成为一个恼人的问题。作为一个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企业内部设备数量比较多,尤其是客户端数量占了较大比重,仅仅靠少数几个管理员进行管理是难以承担如此大量的工作量。另外,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不成熟也是一个重大的隐患。 3.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仅仅需要理论制度的完善,更加需要一系列配套监督机制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执行。通过调查分析,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制度只能流于形式,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缺少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缺乏执行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缺乏执行力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企业内部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计算机防病毒软件并没有及时更新,使用,甚至企业内部计算机的防病毒软件还被企业员工卸载了。部分企业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不相关,认为做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仅仅是企业信息安全部门的事。第二,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没有形成联动机制,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仅仅由企业信息安全部门“一人包干”,企业信息安全反映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一些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安全现状所了解的少之又少。 三、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常见的技术手段 1.OSI安全体系结构 OSI概念化的安全体系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它的设计初衷是面向客户的,提供给客户各种安全应用,安全应用必须依靠安全服务来实现,而安全服务又是由各种安全机制来保障的。所以,安全服务标志着一个安全系统的抗风险的能力,安全服务数量越多,系统就越安全。 2.P2DR模型 P2DR模型包含四个部分:响应、安全策略、检测、防护。安全策略是信息安全的重点,为安全管理提供管理途径和保障手段。因此,要想实施动态网络安全循环过程,必须制定一个企业的安全模式。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实施所有的检测、防护、响应,防护通常是通过采用一些传统的静态安全技术或者方法来突破的,比如有防火墙、访问控制、加密、认证等方法,检测是动态响应的判断依据,同时也是有力落实安全策略的实施工具,通过监视来自网络的入侵行为,可以检测出骚扰行为或错误程序导致的网络不安全因素;经过不断地监测网络和系统来发现新的隐患和弱点。在安全系统中,应急响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解决危险潜在性的最有效的办法。 3.HTP模型 HTP最为强调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在整个系统中的价值。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企业信息安全最为关键的参与者,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直接主导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不仅仅是企业信息安全的保障者,也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威胁者。因此,HTP模型最为强调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另外,HTP模式同样是建立在企业信心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技术防范的基础上,HTP模式采取了丰富的安全技术手段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最后,HTP强调动态管理,动态监督,对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始终保持高强度的监督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HTP模型的应用,找出HTP模型中的漏洞并不断完善。 四、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降低风险的建议 1.建设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1)充分调查和分析企业的安全系统,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的系统模型,安全系统被划分成各个子系统,明确实施步骤和功能摸块,将企业常规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联动协议相融合,实现信息安全监控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2)成立一个中央数据库,整合分布式数据库里的数据,把企业的所有数据上传到中央数据库,实现企业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与有效运用。 (3)设计优良的人机界面,通过对企业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运用,为企业管理阶层人员、各级领导及时提供各种信息,为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根本上提高信息数据的管理水平。 (4)简化企业内部的信息传输通道,对应用程序和数据库进行程序化设计,加强对提高企业内部信息处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设计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风险体系 (1)确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目标 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风险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首要工作是设计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目标,只有明确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明确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和工作能容,才能建立相关围绕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为目标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才能顺利通过对风险控制的结果的定量考核,检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定性定量地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找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办法。 (2)确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 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于不同的企业的特殊性应该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办法,其中,不同企业对于能够承受的信息安全风范围有所不同,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承受范围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能力来制定。不仅如此,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范围也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 (3)组建适当的评估管理与实施团队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参与,因为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对于企业风险的认是有所不同的,企业要想了解企业承担的经营管理风险,就必须让企业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进来。 作者:孙天天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一、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部分实质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发生国家秘密和高校保密信息以及个人资料信息。在高校信息安全的体系构建中个,信息的保密和完整性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对相关信息需要对责任和真实性进行分析,得出一个建立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并维护和应用的信息安全体系。对其风险评估需要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后对其改进的方向得出整改意见,目前相关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计算机信息安全进行了资产列单。对每个资产项目都进行了准确评估,把信息资产作为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保护对象,建设了相应的应用和信息集成模式,提高数据中心的操控支配和数据管理能力。在计算机信息系统构筑的校园信息网络结构中,对校园内特定地点才可对其相关数据进行信息访问等多方面进行了管理和限制。 二、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问题 (一)物理层面的安全问题。 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如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突发自然事件造成的破坏,也存在因设备老化或毁损以及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崩溃造成的信息资料损失,和服务器设备丢失或被破坏等物理层面的安全问题。 (二)网络层面的安全问题。 校内网络是连接整体外界互联网络的,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互联网的恶意攻击,同时整个数据在校内局域网络进行传播时在没有对数据进行加密情况下被监控和改变也会发生。并且在计算机病毒从外界互联网和内部校内局域网都可以进入到整个系统中,破坏存储的数据和操作系统。最后,在路由器和相应的体系辅助设备中也存有安全漏洞问题。 (三)应用层面的安全问题。 体系的数据中心拥有着计算机信息校园整个关于教学和科研以及各高校主要构成的数据信息运行工作,是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核心。在用校内局域网络进行连接促使信息高效应用中也产生了任何网络终端都可以进入整个数据中心,在安全层面造成了风险。 (四)数据层面的安全风险。 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对数据进行输入和整理以及提供服务的过程,大量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储存和相应的数据修改调整都面对各层面的安全风险威胁。 三、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物理层面的安全对策。 对物理层面的安全防护需要在成本和管理机制优化上进行考虑,对每个零散的设备单元统一进行管理防护。对相应的重要数据库和重要的配置服务器设备要进行统一的机房维护,在机房的环境和温度以及湿度上都要进行考虑和定期测量。同时,在机房内的电路电源以及出现停电时的后备电源要进行保障,对出现机房建筑不稳定和受到外界干扰影响程度大时,要及时进行修复。同时每个核心设备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保证不受到电磁辐射的干扰。 (二)网络层面的安全对策。 目前高校的外联手段会涉及到网卡和蓝牙以及USB等相应设备,这些终端的维护和保障是可以防止常规的恶意侵害方式的。要在固定网络中设有相应的端口输入限制和对协议不完整的连接及时终端,相关交换机实现对用户搜索的数据整理的规范化。 (三)应用层面的安全对策。 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是面向校园内信息数据流动而服务的,在各个相关服务器和数据库中需要加强安全域的建设,并对每个需要防护的病毒和数据保障方案和备份方案都要进行统一建立。在主要信息存在的数据中心内要对所涉及的各计算机信息系统硬件和相应配置设备,以及数据资源进行定期维护和安全级别的相应建立,监控和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对数据中心的安全域级别设定为顶级并加强各分支系统的保障手段。 (四)数据层面的安全对策。 对本地需要加密的数据做好相应的储存和终端防护,对设立相应安全文件夹,由专人进行管理。对每个需要写入的储存信息,进行写入指令的控制,要求具有一定安全性的信息可以写入数据储存设备。每个客户端口要建立USB安全管理策略,需要系统内部认证并通过才可以进行只读等权限设定。 四、结论 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现是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深入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信息化规模延伸暴露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研究出合理的应对与预防机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作者:范婷婷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信息安全管理企业转型研究 1加强安全管理,助力企业转型 在国际信息安全环境日趋恶劣,国家全面倡导信息安全的大环境下,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工作的可持续性开展及业务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依据集团总部《关于建立集团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的通知》、鄂通信局发[2013]127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基础电信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及有关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同时参考《GA/T708-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0269-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国家标准,制定了《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策略》、《安全保障框架》及《安全保障基线规范》规范等,率先在企业内建立并实施该体系,全面倡导企业向信息安全生产经营转型,同时积极引导合作伙伴树立信息安全意识,规范自身的生产及合作行为,明确安全风险责任、细化管理要求,立足自身,兼顾第三方,共同打造信息安全的绿色长城,确保企业长足健康发展。通过该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从中全面深入地挖掘现有安全体系的不足之处,并针对现有业务系统中的各类安全隐患制定了有效的整改方案并予以实施、预警,确保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及业务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首先,组织完成企业的自有业务信息系统和合作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划分工作,将平台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并签署责任状,从而树立全员安全责任意识,实现人人参与安全管理。定期采用SysInternalsSuite、Nmap、Nes-sus、Openvas、Metasploit等技术对业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扫描、安全审计,并应用HIVE、Waka、PIG、Mahout等工具对海量日志、数据进行分析和审核,发现相关漏洞与脆弱点,并针对自有及合作业务信息系统编写了整改建议和系统层面的加固方案。通过持续对自有及合作信息系统的检查,共发现自有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各类安全漏洞攻击39处,合作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各类安全漏洞14处,目前这些漏洞已经全部整改与加固完毕,消除了安全隐患。其次,以信息安全管理为导向,组建了由电信营运商、合作伙伴、专业公司三方共同构成的一支业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团队,通过从合作业务管理规范的建立到合作伙伴安全技能培训,从信息安全制度宣贯到系统安全处罚办法的落实执行,从系统安全的定期评估到系统漏洞的及时加固等一系列举措,最终创建一套业务信息系统全新的安全管理模型,提高业务信息系统运行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创新业务品牌形象。从安全管理模型启用至今,未发生一起信息安全事故,这样强化了合作伙伴的信息安全概念,督促合作伙伴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也重点关注信息安全问题,极大地降低了由于合作系统的信息安全漏洞导致的中病毒或木马、假冒网站、账号或密码被盗、个人信息泄露等客户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此类原因造成创新业务投诉比率和往年相比降低了15%,改变了用户对创新业务的固有印象,建立了良好的创新业务服务品牌形象。此模型具备良好的可复制性,可指导通信领域运营企业开展信息安全工作。在全国率先打造这套移动互联网业务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一系列业务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策略、安全保障框架、安全保障基线规范等相关业务系统管理制度及规范,业务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时效性在通信行业内名列前茅,同时通过近两年的安全理论研究和安全评估加固实践,针对当前企业业务平台系统在信息安全监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对当前主流关联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事件关联分析技术。该技术涉及到多源数据预处理、报警聚合、关联分析、大数据分析和安全状况态势评估等相关技术。此技术运用到电信行业的信息安全监管上,就能够对监控设备收集的日志及安全设备产生的告警进行关联分析和挖掘,从包含大量冗余信息的数据中提取出尽可能多的隐藏的安全信息,通过对此类信息的统计、浓缩、总结、关联和分类,抽象出利于进行判断和比较的特征库,并智能地学习和维护其特征库,从而在提高安全事件报警准确率的情况下保证极高的识别效率。同时该安全管理体系成功应用到与百度公司合作开发的爱奇艺视频业务系统、与腾讯科技公司联合开发的微信平台、与奇虎科技公司共同开发的安全卫士手机应用系统,得到部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精英公司的高度认可和赞许,并表示今后与电信运营商共同开发产品都依照此安全管理规范和体系,确保产品的各项安全性能指标。 2创新点 为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从基础通信运营向流量运营转型的新趋势,湖北移动确定了“业务转型,安全先行”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在已有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做到六“注重”六“突出”,即:(1)注重整体规划,突出体系建设,促进职责高效履行。制定下发安全标准化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计划,内容涵盖安全工作方针目标、安全目标、各方职责、安全管理体系和模式、安全设施和机房环境保护设施标准、安全文明操作保证金、安全考核与奖惩、过程的主要控制措施、应急准备和响应等方面。严格按计划有序开展体系建设工作;严格按体系文件要求开展业务或系统试运行工作;加强保证与监督体系的建设。(2)注重文化建设,突出信息安全特色,促进习惯养成。以人为本,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促使安全文化落地,提高员工安全与风险防范意识。(3)注重教育培训,突出行业特色,达到安全管理效果。通过多种渠道、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方式,组织各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是安排专家和行业资深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二是在专题培训的基础上,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工作如何开展的培训。(4)注重设备管理,突出针对特色,实现安全管理精细化。首先,网络设备较多,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设备安全可靠性是首要任务,为此各维护单位对每台设备均建立了安全技术台帐,台帐包括运行记录、检查保养记录和定期检验记录。其次,组织精干力量先后两次对所有设备、流程、机房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工作。第三,使隐患排查整改形成机制。(5)注重安全投入,突出专用特色,合理使用安全生产费用。认真落实安全管理费用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安全费用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安全生产费用规范化、合理化和足额投入。并加强安全生产保证金的管理,建立安全生产保证金并实行年底考核的机制,有效促进了安全管理工作。(6)注重应急预案,突出超前特色,安全管理赢在主动。在安全管理中,把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了应急处置机构,将应急处置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完整的安全事故预防体系。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实际的应急演练。 3结语 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安全管理体系具备创新性、可复制性,对此领域企业具备示范和指导意义。目前已经被省公司相关专业部门采纳,计划结合信安部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同时在移动互联网行业领域,成为行业巨头制定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发产品的管理规范。此安全管理体系在企业应用范围涵盖的业务生产中,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持续对自有及合作信息系统的检查,共发现自有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各类安全漏洞攻击67处,合作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各类安全漏洞30处,成功处理异常安全入侵26次,避免了平台业务收入的损失。 作者:彭敏 廖振松 单位:湖北移动政企分公司湖北移动网管中心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1电力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其他数据等不受非法用法的破坏,主要指未经授权的访问者无法使用访问数据和修改数据,而只给授权的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和可信信息服务,并保证服务的完整性、可信性和机密性。电力信息安全是指供电系统中提供给用户或公司内部员工的数据是安全的、可信的。供电公司管理系统是个繁杂的系统,涉及用电客户和公司内部员工及第三方托管服务公司,系统的信息安全一直是公司发展的瓶颈。正确评估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系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针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最后制订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的策略非常重要,也是至关重要的。 2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 尽管供电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电网信息安全系统,但供电企业内部网络仍不健全,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另外,供电公司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安全保障措施薄弱也制约了其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要构建一个健全的供电公司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就要首先分析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进一步提出供电企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对策。 2.1不可抗拒因素 所谓“不可抗拒因素”,就是由于火灾、水灾、供电、雷电、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供电公司的供电线路、计算机网络信号、计算机数据等受到破坏,并威胁到供电公司的信息安全。 2.2计算机网络设备因素 供电公司计算机系统中使用大量的网络设备,包括集线器、网络服务器和路由器等,其正常运行关系着供电公司内部网络的正常运行,而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安全直接关系着供电公司的正常运行。 2.3数据库安全因素 供电公司计算机系统监控用户峰值,管理用电客户信息及其他用户缴费等情况,计算机数据库的系统安全决定了供电企业的调度效率,也决定了供电公司公共信息的安全。供电公司应该使用专用网络设备,确保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互联网的隔离。 2.4管理因素 供电公司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修养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供电公司的网络安全。供电公司应该建立过错追究制度,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素质,有效防止和杜绝管理因素造成的信息安全问题。 3供电企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对策 3.1提升员工信息安全防患意识 开展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并非仅仅是系统使用或者管理部门的事,而是企业所有职工的事,因此,要增强全体员工的信息安全和防患意识。通过采取培训和考核等有力措施,进一步提升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安全的认识,让信息安全成为企业日常工作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提升企业整体信息安全水平。 3.2采用知识型管理 传统的安全管理大部分采取的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手段。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安全管理应当以知识管理为主,从而使得安全管理措施与手段也越来越知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促使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3设置系统用户权限 为了预防非法用户侵入系统,应按照用户不同的级别限制用户的权限,并投入资金开展安全技术督查和安全审计等相关活动。信息安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需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从平时的基础工作着手,及时发现问题,汇报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4防范计算机病毒攻击 加速信息安全管控措施的建设,在电力信息化工作中,办公自动化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核心工作业务就是电子邮件的发送与接收,这也正是计算机病毒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渠道。因此,必须大力促进个人终端标准化工作的建设,实现病毒软件的自动更新、自动升级,不得随意下载并安装盗版软件;加强对木马病毒等的安全防范措施,对用户访问实施严格的控制。 3.5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严格规范信息安全事故通报程序,对于隐瞒信息事件的现象,必须严肃查处。对于国家和企业信息安全运行动态,要及时通报,分析事件,及时信息安全通告。对于己经制定的相关预案和安全措施,必须落到实处。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督查队伍的建设,提高信息安全考核与执行的力度。 3.6建立信息安全保密机制 加强信息安全保密措施的落实,禁止将涉密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完善外部人员访问的相关授权、审批程序。定期组织开展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各项检查工作,切实做好涉密文档的登记、存档和解密等环节的工作。 4结束语 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确保供电系统的稳定安全,就要合理应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供电公司网络,科学管理供电网络信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供电公司要充分利用好企业内部网络,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加强企业内部优化,创新供电企业服务意识,加强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对策,适当提高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保证供电企业的信息安全。 作者:吴金文 程丽琴 单位:国网赣西供电公司安全监察质量部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供电企业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1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网络信息管理现状 (1)内网网络结构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供电企业内网网络结构不够健全,未能达成建立在供电企业内部网络信息化的理想状态。中部市、县级供电公司因为条件有限,信息安全工作相对投入较少,安全隐患较大,各种安全保障措施较为薄弱,未能建立一个健全的内网网络系统。但随着各类信息系统不断上线投运,财务、营销、生产各专业都有相关的信息系统投入应用,相对薄弱的网络系统必将成为整个信息管理模式的最短板。 (2)存在于网络信息化机构漏洞较多。 目前在我国供电企业中,网络信息化管理并未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供电网络的各类系统对于关键流程流转、数据存储等都非常的重要,不能出现丝毫的问题,但是所承载网络平台的可靠性却不高,安全管理漏洞也较多,使得信息管理发展极不平衡。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未能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执行和管理。网络信息安全作为我国供电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现今我国供电企业网络安全管理的现状来看,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造成的关键保密数据外泄是目前最具威胁性的网络安全隐患。各种计算机准入技术,可移动存储介质加密技术的应用,给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带来了一定的保障。但是目前供电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操作系统正版化程度严重不足。随着在企业内被广泛使用的XP操作系统停止更新,针对操作系统的攻击将变得更加频繁。一旦有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出现,就会对企业内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传播,给目前相对公开化的网络一个有机可乘的机会,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恶意破坏,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不法分力趁机窃取国家供电企业的相关文件,篡改供电系统相关数据,对国家供电系统进行毁灭性的攻击,甚至致使整个供电系统出现大面积瘫痪。 (3)职工安全防范意识不够。 想要保证我国网络信息的安全,就必须要提高供电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内供电企业职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为年轻职员,实际操作的能力较低,缺少应对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知识的积累。且多数老龄职工难以对网络信息完全掌握,跟不上信息化更新状态,与新型网络技术相脱轨。 2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在供电企业中的应用 造成供电企业的信息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供电企业本身设备上的信息安全威胁,另一方面就是外界网络恶意的攻击其中以外界攻击的方式存在的较多。现阶段我国供电企业的相关部门都在使用计算机对网络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难以保证所有计算机完全处在安全状态。一般情况下某台计算机泄露重要文件或者遭到黑客的恶意攻击都是很难察觉的,这就需要加强我国供电企业进行安全的管理,建立病毒防护体系,及时更新网络防病毒软件,针对性地引进远程协助设备,提高警报设备的水平。供电企业的信息系统一个较为庞大且繁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信息安全风险也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存在的风险,对经历的风险进行剖析,制定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政策,确立供电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是以制定针对性风险评估政策为前提的,根据信息安全工作的紧迫需求做好全面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掌握核心技术”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词语,还是国家和各个企业都应该一直贯彻落实的方针政策。为了避免外界对我国供电企业信息技术的操控,国家相关部门就必须实行自主研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有效地运用高科技网络技术促使安全策略、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的相结合,大力开发信息网络,促进科技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以保证我国供电信息管理的安全。 3结语 为了确保供电企业的安全,根据时展需要与时俱进,合理地运用网络信息来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促进我国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供电企业在运用网络的同时注意好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提高创新意识,制定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适时提高我国供电企业职员的素质水平,为实现我国供电企业信息管理提供可靠的保证。 作者:胡滔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临湘市供电分公司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海港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1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 移动存储设备管理主要是指当存储设备插入主机系统时,主机根据判断设备识别信息与数据库中身份注册信息是否相符,再确定该移动存储介质是否能够被主机系统激活并为用户所用。然后根据用户权限决定其所能使用的接口数量,如果超出则移动存储设备自动弹出。建立合适的安全组织机构能合理地协调各方面因素,实现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通过各级组织机构对海港工程项目各级成员单位的信息安全建设进行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统一规划和设计出海港工程项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保证安全策略有机整合,避免安全漏洞。在部门之间,信息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安全技术,在安全管理上与本单位的保密部门、机要部门等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1.1限制外接设备和接口 接口限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外接存储设备接口与网络接口限制。一方面要限制外设接口滥用,一方面也要避免内部人员利用网络接口私自接入非法主机或接出外网。对USB接口统一管理,要求在不影响鼠标、键盘等外接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严格管理和控制存储设备接口的使用;对打印机、刻录机、光驱、软驱等常规外接设备严格限制,做到有用监管、无用封禁、统一管理、集中使用,避免内部人员私自利用本地打印或刻录方式窃取涉密信息;对涉密存储设备做到严格管制,专盘专用,由保密办负责编号登记,标明密级并由专人保管,需使用时向保管部门借出并及时交还,不得在涉密计算机上使用未经认证的存储设备或将曾存储、处理过涉密信息的存储设备挪作他用。 1.2实施集中刻录和打印安全审核 海港工程项目内部网络有着极高涉密安全需求,除了需要防止用户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拷贝涉密信息外,也需要预防有人通过光盘刻录、打印等传统手段下载机密信息。因此光盘刻录工作集中在专项部门进行,用户在使用前必须首先获得许可,并全程跟踪光盘的流向及使用情况。打印安全简单来讲就是需要确保敏感或机密信息不在打印环节遭到泄露。首先需要屏蔽用户主机的打印机接口,接着由用户端发起打印申请,审批备案后,再经过海港工程项目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统一授权的打印机构予以打印。在打印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确保打印资料从电脑传输到打印机网络的过程中不被他人恶意截取;确保打印好的文件不会被人有意无意取阅或拿走;对施工人员的打印作业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严格落实与打印相关的审核和控制;对打印的完整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权限认证,任务发起,任务审核,拷贝销毁等等;要求对所有安全文档进行分级管理,按照涉密的级别打印,并进行精细化管理。 1.3防止存储设备管理失控 海港工程项目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的施工单位和部门,因此,使用存储设备进行信息的临时性存储便变得十分平常,海港工程项目信息系统中大量的涉密信息都存储在软盘、磁盘和光盘里,而这些载体又十分容易被使用者带入不安全的环境之中,发生载体丢失、被盗或存储介质受到损毁等意外情况,造成严重的信息泄露事故,给国防和军队建设造成重大损失,故必须加强此方面的防范力度。对于废弃磁介质的管理,由于磁性介质具有剩磁特性,因此存储过涉密信息的磁性存储介质可能会因为存储介质永久性磁化而造成信息的泄露。对于存储过涉密信息的废旧存储设备和介质必须严格控制其流通的范围,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流程将准备废弃的设备交到保密机构集中统一保管或进行严格规范的脱密、销毁,并办理好相应的登记手续。 2加强纸质文档资料的管理 在海港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在流动时,人们通常会使用大量的纸质类文件来记录、保存和传输各种涉密的信息。为防止这些纸质文档上的资料和信息泄露。一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科学管理:严格遵守保密条例中的各项规定和制度要求,特别要严禁文档资料的非法复印;在文件和文档资料制作过程中,为防止丢弃的草稿纸、复写纸、计算机表格、演算纸、数据卡片和学习笔记等“废纸”造成泄密,必须严格按照保密守则销毁一切废品,并将所有废纸及时进行粉碎和焚烧;严格控制相关文档资料的传阅范围和人群,同时,还应周密审查、严格控制在各种报纸杂志等媒体上的消息,防止间接泄露海港工程项目涉密信息。 3加强办公设备和工地设备的管理 3.1强化电脑设备的审核与管理 严格区分涉密、非涉密计算机,涉密计算机必须登记在册,非涉密计算机严禁储存涉密信息。通过用户访谈和网络收集工具,从技术、管理、策略等角度更深层次地了解与海港建设项目信息相关的安全要素,挖掘出信息安全管理背后的风险。并收集海港工程项目信息安全管理的网络信息,主机开放端口信息及共享信息等情况。通过网管软件对涉密计算机进行实时监控,对海港工程项目内部网络的数据和信息流进行安全审核,对工作人员操作及用户行为进行记录,建立即时预警平台并留存操作证据,以便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远程监控、查找和跟踪线索。 3.2强化对工地施工设备的审查和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信息的承载和传输方式由有形、有线向无形、无线发展,使信息管理难度加大。信息技术在施工设备上的使用和藏匿方式更加多样化,使海港工程项目面临的窃密和泄密威胁进一步增大。海港工程项目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应重点做好防范“预置陷阱”危害的工作,预置陷阱是指在信息系统、设备、部件中人为地预设了一些陷阱。例如:从境外引进的信息产品和工程施工设备很可能带有“技术后门”和“陷阱”,对信息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因此,必须对所有参与竞标的单位的施工设备进行严格的技术和安全审查,并制定一套有效的“技术后门”和“陷阱”应急处置方案。由于海港工程项目中使用的信息产品有许多都是由外企生产或外方经营控制的,因此,务必加强对海港工程项目内部施工和通讯等设备的管理,做好施工设备的电、磁、光、声泄露防护,避免因对施工设备审查不严而造成涉密信息的泄露。 作者:柴东洋 战希臣 郑海平 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信息安全管理培训论文 一、管理干部需要进行信息安全管理技能培养 国家、省市已经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各大单位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了自己的规章制度,维护信息安全已经有法可依。但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需要了解国家信息安全管理法规,需要学习信息技术一般理论,需要知道信息安全漏洞知识,需要明白信息安全禁令范畴。为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全面掌握信息安全理论和方法,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建设信息安全管理教学系统,提供学习信息安全管理的教学条件,从而为各方面人员学习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提供依据。相比其他管理工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比较多的理工专业基础和比较高的电脑技术要求,在实际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灵活的信息安全管理处置能力,更多的是判断信息安全问题、识别信息安全陷阱、规范信息安全管理。由于知识背景和工作性质特点,管理干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信息安全管理知识和技术,才能具备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技能。为帮助他们更好地独立处置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技能,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需要提供深入浅出、知识完备的知识体系学习训练系统,而且需要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系统。 二、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思路 为满足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人员培训方面的需要,需要依托各级培训学校,按照国家和省市地方的制度法规,借助现代教育思想,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明确符合实际需要的功能定位,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训体系,实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对培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要求。 1.培训依据 (1)依据各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法规。信息安全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的时候,必须按照各种信息安全管理法规、制度和要求实施,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必须依据国家、省市和本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保证管理干部履行信息安全管理职责的有效性。涉及信息安全制度法规的相关文件很多,有的是专门为信息安全制订的,有的制度和法规散落在各个业务管理制度中。在建设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时,必须将业务部门的相关规定融入知识体系中,使得管理干部在处理具体业务中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符合培训教育特点规律。信息安全管理技能是从事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属于岗位专业培训或专业技能培训,属于培训教育培训。受训人员专业背景不同,理论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必须避免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训练、和统一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强调个性化学习,将不同层次受训者的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达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水平上来。 (3)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在实施教育训练过程中,现代教育思想要求采取“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员能够方便地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自主学习,开放学习,自主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实现教学目的,需要分析信息安全管理技能特点,需要分析管理干部学习动力,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学员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训练环境,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丰富的教学资源、模拟的问题情况、交互的学习平台和方便的使用途径,提供与培训教育特点规律和技能训练要求相适应的培训条件。 2.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目标 按照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培养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管理、业务和技术三支人才队伍,突出业务和管理人才需要,兼顾信息安全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持技术,建设满足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现代培训条件。信息安全管理培训以管理干部为培训对象,以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培训内容,区分信息安全管理人员、业务干部和信息技术专门人员等不同层次,跟踪信息安全管理形势,实行阶段反复轮训,以适应信息安全管理不断发展的需要,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环境构建 为适应信息安全管理培训需要,适应管理干部培训教育需要,必须构建遵循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瞄准复合型适用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条件涉及面很广,包括组织机构、舍堂馆所、师资队伍、后勤保障等等,这里我们更关心符合培训思路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支持。从知识体系、学习途径、训练场所和训练系统多方面着手,构建信息安全管理训练体系,构建管理人员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条件。依据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和培训教育教学特点,需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建立开放式、自主式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强时效性的教学资源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知识测试系统,建立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系统,等等。 1.构建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 培训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受训对象知识背景和技能掌握程度千差万别,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需求受训者对知识掌握和能力训练的要求。知识体系必须建立覆盖学科知识和管理手段的所有内容,包括理论体系和教学资源两部分,其中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知识、安全理论、规范制度、管理方法、历史沿革、防范手段和操作方法,教学资源包括现状分析、经典案例、技术讲解、训练题库和数据模型,适应和满足每个受训对象的需求。为满足个性化服务需要,可以按照知识点建设模块化框架结构,设计具备菜单选择功能的专家系统,允许受训者建立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受训者完成培训任务后胜任安全管理的岗位需要。可以建立智能教学计划生成系统,系统对每位受训者进行知识和技能测试,按照教学目标,根据测试结果,将该学员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够的知识内容和技能形成列表,从知识体系中搜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概念、理论、技术和操作技能,形成该受训者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安全管理需求的变化,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应该是动态更新的,剔除修改陈旧的,充实替换实用的。 2.搭建开放、共享和交流的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是交流互动的基础。按照学科专业建设与管理规范建设知识体系,以数字化形式在互联网,实现信息安全管理教育资源共享。作为资源共享平台的网络平台,不仅为建设者资源共享提供平台,而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资源上传服务,成为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资源的共享平台,更为信息资源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机制和存储条件。网络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允许网络用户365天24小时使用,可以提供受训者随时学习和训练,二是允许网络用户在任何有信息覆盖的地方登录,可以提供受训者随地学习和训练,这两个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为学员自主学习、教师开放教学、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也为实施现代教育思想提供了条件。 3.建立虚拟讲堂 优秀教师的讲授可以将学习效果演绎得趣味精彩,可以将学习内容组织得明白易懂,可以将现实运用解析得透彻自然。为更多学员获得完美的教学体验,为积累并共享优秀教学资源,为学员快捷准确全面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供帮助,记录、整理并优秀教师或专家授课录像,供更多受训者学习参考。教学录像在网上成为虚拟讲堂,成为不同专业不同时期受训者良好的教学资源,目前全球风行的慕课,可以成为这种培训目的的教学模式,成本低,效益好。因为技术层面的因素,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在理论基础和原理解释有大量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疑难问题,学习时需要佐证的理论和严谨的逻辑,需要传授者环环相扣的谨密推演,因此针对重要知识点和疑难杂诊的讲授片段是受训者自主式学习时需要的重要教学参考资料。各个大学基本都建设了网络课堂,为虚拟讲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依据此平台,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和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可以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培训教育自主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 4.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实验室 培训教育能力训练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验证理论、观摩操作方法和训练技能需要包括场所、设备和软件等实验条件,实验室是完成实验任务和检验方法效果必须具备的教学条件。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实验和训练是信息安全管理培训需要完成的教学环节,这些需要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的支持。信息技术具有可设计、可复制、可重用的特点,使得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训练条件具备降低训练费用、提高学员学习自主性、提供学员反复学习等长处,结合音频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可以为学员学习提供强烈逼真的感官刺激、美轮美奂的艺术表现和自主操控的虚幻体验。从训练目的而言,实验室可以分为虚拟实验室和能力训练场两部分。 (1)虚拟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涉及大量技术手段,信息安全技术攻击和防范具有不可见、不易理解的特点,需要显而易见、通俗易懂的形象展示。虚拟实验室是依托信息技术按照实验室运行规律、要求和任务,以网页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的可以模拟实验室运行的软件系统。虚拟实验室内设信息安全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技能引擎,可以多维形象地反复演示信息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可以允许受训者以第一人称介入并依据受训者干预情况展示相应信息安全分析结果,虚拟实验室可以记录并考核受训者实验过程和成绩。 (2)能力训练场。信息安全管理,尤其是信息安全防范,必须掌握很多具体操作技能。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安全管理技能训练,是运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理论,构建信息安全管理环境,围绕信息安全管理攻防,突出信息安全防御和信息安全保密等主要内容,反复进行“预实践”活动。能力训练要注重训练手段创新,重视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及信息安全理论方法和技能的跟踪与研究,用“虚拟”制造“现实”,用网络扩大规模,用模型替代裁判,用互联造就联合,开发信息安全管理模拟训练系统,在体验中感觉信息安全入侵,在互动中提高防范应变能力,在对抗中捍卫信息安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训练,为培训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教学需求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和方法,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能力训练等有很好技术支持,当然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其教学理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考核的教学全过程有深刻的变革,需要教育者不断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创新。 作者:韩全惜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信息管理系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基于信息安全的人员安全管理论文 1人员安全管理现状 1.1岗位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岗位人员随便下载安装个人需要的软件程序,往往会在安装软件的过程中直接将一些安装程序中附带的插件也装在了操作系统中,如果是恶性插件,必然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岗位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所造成的。安全意识薄弱的因素有很多,一是相关技术部门没有长期的进行图书馆信息安全意识的思想灌输;二是岗位人员本身对信息安全意识重视不够。 1.2人员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高 制度的制定给予管理提供依据,无制度便无章可循,相关工作就会混乱无章。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人员安全管理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的内容不够完善,很多细节问题不够全面,甚至只是“白纸黑字”而已,形同虚设,而且执行起来也不够彻底,执行力不高。这大多数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性质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普通存在这样的现象。 2人员安全管理策略 要解决人员安全管理不当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必须要比较全面地完善人员安全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具体策略如下: 2.1技术人员岗位分工协作 对于技术人员充足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将技术人员划分为三个岗位:硬件安全人员、软件安全人员和网络数据人员。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这三类技术人员进行分工协作,日常工作中完成各自岗位上的职责。具体划分可以参考附表。 2.2岗位人员安全管理 2.2.1岗位人员的聘用审核 大多数图书馆都会每年进行一次岗位人员的招聘,因此,每年岗位人员的聘用必须经过严格的政审并且考核其业务能力,尤其是安全保密方面的能力。对于信息安全意识强的,工作业务能力高的,要择优录取。严格的聘用审核可以将一些毫无信息安全意识的聘用人员扼杀在图书馆外。 2.2.2岗位人员工作机使用限制 保障图书馆数字信息的全面安全与岗位人员是否正确使用工作机有很大的关系,不法黑客就是利用非技术人员乱下载乱安装插件的陋习造成的系统漏洞进行系统的攻击。根据各馆的实际工作需要,可以对工作机的使用作必要的使用说明,例如可以这样限制:①不得随意下载安装存在安全隐患的插件或其他与图书馆工作无关的软件,例如:证券软件、视频软件等。②不得随意浏览不安全不健康的网页;③如有需要安装工作需要的软件,须联系技术人员为其下载安全;④遇到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不要自行卸载或重装,须联系技术人员解决问题;⑤其他的一些使用原则。 2.2.3岗位人员安全意识培训 信息安全意识对于信息至上的图书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岗位人员都安全意识高,完全可以避免很多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安全培训可以根据图书馆制定信息安全培训制度与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定时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例如:X馆在每个学期末的全馆学期工作总结会议上,信息技术部主任都会对全馆的工作人员进行迫切高度强调信息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2.2.4岗位人员功能账号统一管理 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编目、流通、期刊、系统管理、检索、采访等几个子功能系统,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拥有相应的子系统功能账号。为了保证数字信息的安全,岗位人员功能账号的使用必须统一由相关部门(信息技术部)分配管理,提出有效的管理分配原则,例如:一个岗位人员只能拥有该岗位的功能账号,不得拥有其他岗位的功能账号;对于某些岗位人员有业务工作需求,需要其他岗位的功能账号,可以设置多个公共功能账号提供使用,需求者必须向信息技术部门提出申请;新进的岗位人员需向信息技术部相关工作人员申请账号;岗位人员需要修改账号或密码,必须向技术部相关工作人员提出需求给予修改。 2.3读者用户安全管理 图书馆的信息是为读者用户服务的,信息访问量最大的群体就是读者用户,读者用户是否安全访问也直接影响着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安全。因此,图书馆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确实可行的读者用户安全访问管理制度,确保读者用户访问图书馆信息的安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读者的信息安全意识:①每年新生入学,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新生入馆教育的形式对新生读者进行信息安全意识的提高,通过用户安全培训,提高用户安全意识,使其自觉遵守安全制度。②通过网络宣传、现场海报宣传,小册子派发宣传、讲座演讲宣传等形式对读者长期进行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让读者掌握简单有效的病毒攻击防护技巧。 3结束语 信息安全是数字图书馆业务工作稳定进行的基本保障,数字信息不安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就得不到保障。从图书馆技术人员的角度出发,必须要认清信息安全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确实有效可行的人员安全管理措施,以保障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作者:黄伟成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发展。首先,我国信息安全管理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定较少,导致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其次,我国信息安全管理片面注重技术层面的维护,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最后,信息安全管理主要采取被动手段,科学性不高,不能实现全面性管理,而且一些高层领导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偏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1策划准备 在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前,需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计划的制定、相关培训安排、组织调研活动、职责划分等内容。 2.2确定范围 根据组织中IT技术水平、信息资产、工作人员等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适用的安全范围,既可以选择部分区域,也可选择整个区域。确定合理的安全范围后,信息的安全管理更加方便。 2.3风险评估 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要做好信息处理、存储等工作的安全性调查,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信息安全性的事件,并对可能性危害事件会造成的影响做出判断,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做好信息风险管理工作。 2.4建立框架 要完成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信息安全管理框架的建立,这就需要我们要做到全方面考虑,根据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结合组织特点、技术水平等条件建立相应的信息清单,对信息管理做好风险分析、需求分析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进一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2.5文件编写 要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还需要对范围确定、安全方针、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相应的文件编写,建立各种文档,为风险管理、体系改进等工作提供依据。 2.6体系运行 以上步骤完成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开始运行。在运行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体系运作力度,使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一旦发现体系存在问题,要尽快找出解决措施,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2.7体系审核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主要是对体系进行客观评价,通过内部审核及外部审核两种方式对体系的运行及相关文件进行全方面检查。其中内部审核主要是组织内部的自我审核,外部审核主要由外部相应的组织对体系进行检查,通过内外审核进一步确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安全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对于部队来说非常重要,作为信息安全管理者,确保部队信息的安全性是我们的主要职责。信息安全管理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入手,时代环境在不断变化,信息管理技术也要不断创新,从而适应当前时代的需求。目前,我国信息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手段构建并完善相关体系,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安全管理质量。 作者:杨三勇 单位:72433 部队档案室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问题及挑战 【文章摘要】电子档案主要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来对档案进行合理构建,可是国内在管理电子档案信息时,还存在诸多安全问题需要进行解决。文章分析了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问题,从而提出一些强化策略,希望可以为我国管理电子档案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策略 以前的纸质档案在保存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众多隐患,譬如:破损、腐蚀、虫蛀与丢失等,进而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发展速度。而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众多档案管理人员开始应用电子信息的方式来管理档案,这样一来就有效防止了纸质档案缺陷的发生。可是在一系列实践工作中不难发现,虽然现在我国应用电子档案信息的管理方式,可是在档案管理中依旧会出现不同种类的问题。譬如:标准化及规范化程度不够、编制人员素质不统一等等。所以,笔者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具体如下。 1分析档案信息的安全需求 档案信息安全具体包括以下要求:首先,要保证网络系统的运行安全;其次,档案信息内容应该具有相应的安全性。档案内容安全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不但包括信息传输安全,还包括信息存储安全。通过分析可知档案信息安全需求如下: 1.1完整性 针对电子档案信息而言,其背景信息、源数据以及内容都需要进行完善,同时还要确保硬件说明、软件说明、事件活动信息等都具有相应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在传输电子档案信息时,一定不能出现破坏的现象,譬如:伪装重置、删除与篡改等。 1.2真实性 保证电子信息都是从可靠且安全的电子档案中获得来的,在通过迁移和传输后,不会与最初情况发生冲突,不会出现随意破坏以及伪造和改动等情况。 1.3保密性 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够访问电子信息,而那些非法用户是不能进行访问的。一般人们会对以下几种保密技术进行使用:信息加密技术、物理保密技术、防辐射技术、防侦收技术等。防辐射这种技术就是防止一些使用性质较高的信息被辐射出去;防侦收这种技术就是阻碍不法人员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接收;物理保密这种技术就是应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方法来保护信息,以有效预防信息外露;信息加密这种技术就是在秘钥的有效控制下,进行恰当的加密处理。 1.4不能被否认的特性 档案信息在通过网络系统进行交互时,确保参与者的一致性及真实、可靠性。也就是一切参与者都不能在否定前进行操作。应用信息源可以防止发信人员对自己已经发送的信息进行否认。 2存在于电子档案信息管理中的问题 现在我国在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方面还存着众多安全问题,影响档案管理效果与发展速度,其中安全问题包括下述几种: 2.1标准化及规范化程度不够 我国现在所进行的档案信息管理还不是非常成熟,相比于那些发达的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才刚刚起步,所以,在管理过程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明确数字化档案、信息化档案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国目前在电子档案管理这方面却没有非常高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因此阻碍了数字化档案和信息化档案这个管理目标的实现。 2.2没有统一的电子档案文件 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如果只针对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和开发而言,现在最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软件开发无法与档案的使用需求相符合,并且还不能提高档案的存储效率和实际利用。此外,单位、地区间应用的档案管理系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这样各单位以及地区就不能够实现共享和利用档案文件的目的。 2.3没有较强的技术支持 针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假如没有较硬的技术支持,那么电子档案信息就会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我国在进行档案信息管理时,缺少科学技术支持。具体有下述表现:其一,在选配硬件方面有问题存在。譬如:在选配硬件时,选择的硬件系统性能和质量都非常差,且功能还不健全,进而影响档案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还可能会因此丢失一部分档案文件。其二,病毒入侵计算机。当计算机中进入病毒之后,计算机当中的数据就会被破坏,使得相应的功能出现降低,并使数据和系统受到影响,进而失去安全性能,譬如:随着木马病毒的快速蔓延,电子系统就会被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档案管理工作。 2.4管理人员的素质不统一 大部分企业当中的档案管理人员都具备众多的管理档案的知识,可是他们的素质却不相同,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存在极大差距,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时,想要对一些电子软件进行操作,那么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非常强的操作能力,只有这样管理才能使有效性得到提升。可是实际上,部分管理人员都比较缺少计算机知识、不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和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进而致使档案管理不能够得到安全保证。 3强化档案管理安全性的方法 3.1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及标准性 为了强化电子档案的管理,使其安全性能得到提升,就应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譬如:在搜集完电子文件之后,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文件,然后再进行细致的整理及积累,最后在相关人员鉴定没有错误后进行归档处理。只要按照以上步骤进行档案归档工作,那么档案的规范性、标准性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同时,当整理完电子档案,并做好归档工作之后,还应该进行保管和移交工作。此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集中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进而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和标准。 3.2对管理软件进行升级处理 现在国内所拥有的档案管理软件并不成熟,所以,应该对管理软件进行升级处理,以使档案信息的安全得到保证。升级管理软件的目标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提升管理软件的兼容性;第二种提升软件的统一性。兼容性就是管理软件能够与其余操作系统和设备进行配合,因此软件只有具有良好的配合功能,才算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譬如:和操作平台进行配合等等。而统一性就是升级过的电子软件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并且在每一个环节当中都应该体现出统一性原则,譬如:统一应用软件、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标准等,尤其是单位、地区内,一定要防止档案系统出现较为严重的差异情况,进而使系统在具备统一特征之后,使档案文件能够被更加广泛分享和利用。 3.3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 管理信息档案属于较为系统且复杂的一项工作,想要使档案管理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便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及素质都极高的管理队伍。首先,对管理人员进行培养,让他们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杜绝那些思想不先进、工作不积极的现象发生。其次,应该选拔和聘用一些熟悉档案业务且工作能力和素质都极强的管理人员,然后再对这部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和知识培训,以此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因为部分管理人员没有过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与计算机有关的知识积累也较为欠缺。所以,在网络应用和计算机操作方面都应该加强培训,进而使电子档案的利用、整理、形成和接收等工作可以更加完善。 3.4构建维护电子档案的法律条例 为了防止档案信息丢失和被随意被更改的现象发生,就需要构建维护电子档案的法律条例。其一,在掌握目前已经建立的法律内容同时,认真的整合立法信息资源,并构建维护电子档案的法律体系,进而使电子文件更加的安全和真实。其二,档案和文件在立法上一定要保持一致性,不能盲目的在两者间进行立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持续进行。其三,应该明确电子文件在法律上的地位,制定恰当的法律和法规,进而使档案管理工作在法律的维护下良好发展。其四,管理档案的部门间应该做好配合,如:信息部门、技术部门、法律部门等,充分分析文件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并在借鉴发达国家颁布的法律体系基础上,建立与国内国情相符合的法规体系,促进档案工作快速、稳定发展。 4结语 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还有很多安全问题存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过程中,譬如:电子文件统一性不足、管理人员素质不统一、标准化及规范化不足、没有较强的技术支持等。针对档案管理工作而言,一定要在探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强化措施,以使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在管理电子档案时,笔者认为要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及标准性、对管理软件进行升级处理、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构建完善的法律条例,使电子档案文件更加的安全和真实,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性和科学性。 作者:李爱锋 单位:衡水市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档案开放与信息安全管理浅谈 一、档案开放 (一)档案开放的必要性。 进入现代社会,互联网科技十分发达,人们了解获得信息的渠道,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国家政府的档案,还是企业公司的档案,都可以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方式进入互联网,为公众所知。对于各种档案,进行严密的保管是很难做到的,在当下我们这个信息开放的社会,将档案开放,方便社会群众进行了解,使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档案的利用价值,提高档案的可靠真实度都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笔者本文所言的具有开放必要性的档案是具有公共利益性质的档案,是能够为人民提供一定服务的档案。对于国家档案,很多在一定时期属于国家机密,是无法对外开放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档案没有开放的必要性,开放的必要性依旧存在,国家的人民有权利了解国家的相关事务,随着时期的过渡,这些档案会慢慢解密为社会公众所了解;对于企业档案,开放的必要性是针对企业工作的工作人员。企业的领导层以及员工阶层能够方便调取个人以及企业的相关档案对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团结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档案开放的风险性。 当然,档案的开放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对于国家政府相关的档案,即使在开放之前,考虑再三,十分谨慎,度过了某一敏感的时期,但是,一些档案公之于众之后还是会引起一些波澜。甚至,政府类的档案还容易被心怀叵测的社会主义敌对分子利用,借之进行歪解胡说,蛊惑一批无知又容易冲动的民众,对我们的社会稳定产生很多不利的因素。此外,对于企业或者机关单位的很多档案,为了方便业内人士提取,使用,进行开放后,往往容易造成个人隐私泄密,单位机密泄密,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总之,开放档案,既有方便,积极的一面,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问题。即使开放档案存在这样或者那样,可预知以及不可预知的风险,笔者还是认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还是应该将应该开放的档案,大胆进行开放。 (三)档案开放的程序。 所谓的档案开放程序,就是指档案开放所需要进行的必要操作,所必须经历的方法,步骤。只有确立严格的档案开放程序,并且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开放符合要求的相关档案,才能降低开放档案带来的风险,同时满足档案开放的必要性,发挥开放性档案的积极作用。不同性质的档案,开放程序不同,有严密繁琐的程序步骤,也有简单章程性的程序,这主要根据档案的重要性来决定。确立明确,严明的档案开放程序,对于档案的有序、科学使用,档案信息的保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安全管理的方法策略 (一)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 做好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我们首先需要一批具备安全管理信息才能的人才。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社会培养了很多具有互联网知识,IT行业技术的高端人才。我们只要对这些人才进行短期的信息安全管理的培训工作,就完全能够使这些人才胜任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一步是引进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并对这些人才进行必要的职前培训,只有这样,企业单位的信息部门才能做到信息的科学,安全管理。既为企业单位提供开放信息带来的便利,同时还要保证信息的安全。 (二)严格管理制度的确立。 确立严格,完善的安全管理信息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任何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不能破坏规章制度,调取信息。企业和单位为了做好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就要自上而下严格遵守企业制定的信息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现代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管理,都要以严格的,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在信息管理部门同样是如此,好的制度为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安全可靠的设备。 档案的管理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文件做一个明确的分类,并进行准确的编号。同时要队文件的资料做一个科学合理的分类与陈列,或者是可以依照不同的部门而对其进行分类。提高报关信息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信息部一定要完善处理,保管信息的设备,提高信息管理工作需要的硬件以及软件设备的水平。高水平的硬件,软件设备不仅能够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对信息的保护层级,防治外来黑客对信息进行窃取。 (四)监督审查措施的常态开展。 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要确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对单位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监督,并且做到自下至上的,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成立专门的信息监督小组,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相关的技术设备对信息进行监督,管理。对单位的信息要做到定期系统管理,每隔一段时间,对单位所有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系统的管理,淘汰无用的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同时,要确立严格的审查,追责制度。首先,定期对信息进行审查,保证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可靠,其次,对于信息被滥用,泄露等恶劣事件,要做到严格追责,严厉惩罚。 三、结束语 有些档案具有开放的必要性,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将部分档案开放,有利于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维护社会以及互联网环境的文明,合法。同时,将档案信息开放面临着很多的风险,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该开放的档案信息还是要积极地进行开放,只是我们必须要完善我们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培养大批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人才。只有做到严明制度,谨慎管理,我们才能够一面发挥档案信息开放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防止档案信息被非法滥用。 作者:刘晓峰 单位:洮南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加强公务外网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通知 一、加强领导,健全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制 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信息网络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把手作为信息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具体工作人员。 二、完善措施,确保公务外网信息网络安全 (一)组织开展信息网络安全培训 各单位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网络安全保密管理规定的培训,特别是要对网络管理人员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严格遵循“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原则,以防攻防、防瘫痪、防病毒、防窃密为重点,做好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1.公务外网属于非涉密的政务外网,各联网单位不得将涉密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接入本网,不得在公务外网上传输、处理或存储涉密信息。严禁在涉密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 2.为确保公务外网安全,严禁各单位私自接入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严禁擅自扩大网络的使用范围。确需接入路由器等设备的,需向县政府办公室信息公开及网络管理中心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批后,按照有关程序,由专人负责接入。 3.连接公务外网的所有计算机、服务器和其他设备不得用于存储、处理、传输涉密及秘密和敏感信息。工作人员不得在联网计算机上炒股、打游戏、看电影、聊天,不得浏览、复制、传播反动、色情等不良信息,不得传播病毒等有害信息,不得在公务外网上从事违法活动。 4.加强IP地址管理,严禁违反统一规划擅自更改和设置IP地址。 5.严禁内网外联,严禁使用公用邮箱收发涉密邮件。 6.全县公务外网具有统一的国际互联网出口,接入公务外网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不得再通过其他线路联接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外部网络。 7.各联网单位计算机系统必须安装杀毒软件、木马防火墙并及时更新。 8.设有独立机房的单位要安排工作人员在机房值班,并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网络设备工作状况、UPS电源维护、数据备份、防病毒软件升级、移动存储设备使用、数据传输及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开展巡回检查,注意防火防盗,确保网络安全畅通无事故。 (三)加强网上信息的安全管理 已在互联网上开通门户网站或开通信息公开平台的单位,要按照“谁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严把信息关,杜绝涉密、敏感信息上网。 三、开展自查,排除潜在的信息安全隐患 接此通知后,各单位要认真开展一次信息安全自查,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发现信息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四、建立机制,提升信息网络安全应急能力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完善信息网络安全应急措施,提升网络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置和响应能力。要加强预警监测,一旦公务外网发生网络安全事件,要迅速向县政府办公室报告,并做好先期处置、情况研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监管方法 1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水务工程施工的难度。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关水务管理部门根据水务工程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标准,但有些标准在水务施工建设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水务:请记住我站域名工程质量的控制在客观上受到了一定影响。水务工程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水务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水务工程建设中,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这有利于水务工程的质量得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在水务施工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此外,在水务施工工程中,针对我国尚未出台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此加以调整使之为我国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是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施工质量安全防范措施 在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要注重对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以下几个项目:生态石笼挡墙质量、水工混凝土质量、水下工程质量检测以及污水管网工程质量等,这几个项目因其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对这几个项目不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必将会对整个水务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坚决杜绝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违规行为,这能有效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与恶化,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尤其要对施工难度较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着重管理,水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还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纠纷,避免施工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管理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这样有利于水务工程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与处理。 3提高施工质量监理水平 监理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为确保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应尽快提高建立人员的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增强工程质量意识。②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使监理人员精通业务,掌握施工的具体流程。③定期的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管理及相关质量责任制的完善,通过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监理人员在对水务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投资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摄像、拍照的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巨大损失。在进行施工前,管理人员要事先了解各项施工工序的标准。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检测工作,应对砂石、水泥、木料等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及时更换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施工工艺、技术与现场检验资料,以保证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保障施工项目顺利交付使用。 4结束语 在水务工程建设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国内水务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水务工程因为种种原因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为施工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还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对质量问题的治理技术,通过科学理论依据对工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为我国的民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水务工程论文: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论文 1提高项目法人工程管理能力,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根据《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条例》,鼓励工程建设单位委托项目管理公司(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造价咨询能力,招标能力)进行专业的专门的项目管理和服务,或者成立较固定的项目法人。项目法人承担着项目的策划,资金筹备,建设实施,保值增值的任务。对建设工程整个建设期乃至整个寿命期的安全质量负总责,是建设工程责任主体。项目法人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对项目主管单位负责。这就要求项目法人具备如下条件: 1)形成一套由项目法人承担相应责任的制度,并在制度约束下,对工程建设实施全盘的管理。 2)工程项目建设有明确的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享有法律授予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 3)项目法人应有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对项目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准备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工程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阶段)进行安全管理、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和协调。 建议集中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项目管理队伍或成立项目公司为一专业的专门的项目法人,同时聘请各镇水务管理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地方协调及工程监管,便于工程的实施,减少无法协调导致的设计频繁变更;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而出现质量安全隐患,如黄沙坞磅不密实、浆砌块石空洞、回填土压实度不达标等质量安全问题;减少未及时组织工程各阶段的验收工作而导致严重拖延工程的收尾工作。项目法人工程管理是工程实现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及安全实施的根本保障,也是水务建设工程绩效提升的根本保障。 切实完善施工图设计,提升工程设计质量。工程施工图设计是工程质量目标的定义阶段,其任务是按照业主的建设意图、决策要点、相关法律和标准、规范的强制性条文要求,将建设工程质量目标以设计文件形式具体化。所以加强工程设计单位的删选和管理,在一整套有效机制下成立一批有专业特长的合格设计单位名录(合格供应商名录)及其项目设计负责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基本杜绝重大变更的出现。可采用诚信记录制度,对其设计工作进行考核,包括可研报告科学性,扩初设计的合理性,施工图设计的针对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等,以及工程现场的跟踪服务能力,工程技术、工艺质量安全措施方案合理性的考核。并定期评议,修正合格供应商名录,供建设单位项目法人比选,选择优秀的设计队伍和设计项目负责人,确保已决策的项目质量安全目标得到充分正确的细化。工程设计工作直接影响水务建设工程的绩效实现。 2加强工程政府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工程政府监管专门机构各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承担着农村水务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职能。如果说加强项目法人的组织策划及管理能力,设计的合理、规范、经济、安全是建设工程有效实施的基础,那么加强监督则是有力的保障,面广量大的水务建设工程的监督任务,要求水务质监站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水务建设工程绩效的提升。 1)加强队伍的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督业务能力是监督工作提高的根本保障。就目前情况而言,质量监督机构需采取以下措施:a.组织措施:完善组织体系,赋予执法职能,强化业务科室,加强技术力量。成立专业业务科室,安全质量监督一体化,并结合执法职能。同时质监站应成立一站长挂帅,专技人员组成的集中审批机构,以确保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处罚的合理性,避免出现执法的偏差。各科室至少4人组成,2个中级以上或本专业毕业技术人员(可担任主监员),进行组织分工、职能分工。分别分管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及工程现场技术、材料、工程资料、执法程序及执法文本。业务科室内进行传帮带及互相协调融合的工作方式,加快全能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加强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b.管理措施: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内部管理方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并落实管理措施,强化计划理念、动态控制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补充安质监及执法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点。尤其要建立考核机制,奖惩机制,从思想上重视内部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安质监工作要加强机构间的协作机制。与局内职能科室联合实施监管,优势互补。在完善制度的保障下,有效机制的运作下,提高计划管理,控制管理、比选优化管理的观念,合理使用资源,合理安排工作,提高安质监工作的质量效率。c.技术措施:进行差别化工程管理,以专业、投资、技术重点等进行有针对性、合理的规范管理。具体监督方式:进行详细的安全质量监督交底,对监督交底进行动态完善,采用先进的监督方式,加强工程监测、专项抽测,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监督,对建筑原材、有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易发生安全事故或质量缺陷或质量事故部位、现场自我管理状况较差的工程进行严控。 2)以参建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为监督重点,提升监督实效。在建设工程项目法人对工程前期的正确决策前提下,在可研、扩初阶段选择合理规模,技术科学,在规范可行的施工图设计支撑下,建设工程开展已有了夯实的基础,安质监工作的开展也有了依据及保障。开展监督工作的重点:重点监督参建单位的履约行为,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严格考核企业施工技术能力及管理能力,采用施工企业诚信记录制,不良行为公示制,对施工企业在资质管理、业务承揽,施工安全质量及拖欠工程款或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成立合格施工企业名录,结合其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施工措施效果,文明工地争创实效进行考核,记至诚信档案,为项目法人工程发包时,对投标人考评提供必要依据,以严格择优选取中标人。加大对监理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理企业招投标制,督促监理业务能力的提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同样实行监理企业的诚信记录制,对其业务管理,承揽业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三控三管一协调的行为能力及监理实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监理组织机构及相关条款的落实、各方协调能力、业务监管能力及总监个人能力,以此为诚信档案,为发包人选择优秀中标人提供依据之一。 3)以工程关键节点重要部位为抓手,确保高效监督执法。选择优秀施工队伍和监理企业,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在促使参建单位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首先,通过监督,规范质量安全行为,培养和树立参建方的自律意识;其次,适度执法并处罚,以整改单,停工令,通报批评,不良行为公告通报,罚款,限制投标资格,建议降低乃至吊销资质,提高安质监的严肃性,权威性;第三,在具体工程项目监督上,抓住关键程序,工程设计交底、阶段验收、完工验收等;重点工序抽检,如地基基础处理、桩基工程、重要隐蔽工程、工程主体结构;工程主要部位功能性检测及监测,如闭水试验、满水试验、通水试验、压力试验、试运行等。提高把握关键的能力,力求事半功倍。对水务工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管理,配以强有力的执法手段,以水务建设工程安质监信息管理为辅助手段,提高监督效果,提升水务建设工程绩效。 3结语 通过工程项目策划及项目管理等各阶段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可以解决水务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如下不足:前期工作不充分,设计依据不足,规范性不强,与实际情况结合不密切,工程变更量多;工程投资小,施工技术力量薄弱,监理业务能力差;工程数量多,面广,线长,监督管理缺乏全覆盖;施工环境差,协调工作难,工程实施推进不力。通过前期的工程正确决策,参建单位的强有力的技术管理,高效的政府监管下,水务建设工程建设程序的最后环节———工程后评价,即工程的过程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可持续评价及综合评价等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水务建设工程绩效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金锡昌 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水务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众所周知,水务工程建设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水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为质量与安全,其工作目的为利用水务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收益,进而实现预期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处理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1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当中的问题 1.1水务工程项目建设条件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小型水务工程的显著特征是短、平、快,且属于分散型的工程,其项目规模不大,招投标与建设程序过于简易。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投资者仅仅只是着急上项目,太注重工程效益却不在乎工程建设条件。最终产生了很多的强拆房屋,管线迁移等没有及时处理的难题,这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导致一些水务工程项目被迫停止施工或者说必须优化调整设计方案,这样一来,不但不能按时完工,还浪费了很大的建设资源,进而不能更好的体现工程项目的时效性。1.2勘测设计单位的问题设计部门如果想要参与到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当中来,就必须要符合国家所颁布的有关的法律法规,也就是说其一定要拥有水利工程设计乙级以上资质条件,然而因为小型水务工程的项目一般建设规模不大,它的项目设计成本通常不会超过10万元,如此一来,设计部门在受项目法人委托的前提下是可以自行开展相关设计工作的。但是呢,参与进来的设计单位水平不在同一个级别,有高有低,这也导致设计环节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其中包含:设计深度不足、设计标准定的要么太高,要么太低、设计部门没有先进行勘查作业便开始设计等,以上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实际的设计方案满足不了具体工程的建设要求,从而使得设计变更时有发生,不能按时完工,与此同时也浪费了非常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而严重影响了水务工程的整体建设。1.3项目法人问题所谓的项目法人指的是对项目整体开展设计、规划、资金投入与进行建设的关键执行者。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作用重大。但是有些地区在水务工程建设上,其项目法人常常出现工作贯彻不到位的情况,组织任务不确切,工作者玩忽职守,对应的技术人员严重匮乏,进而导致工程项目建设达不到标准。1.4招标与投标的问题小型水务项目的特点是投资少、工期短,在一般的情况下得不到项目法人与监管机构重视。在招投标过程当中常常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其中包含:规避招标、招标机构没有相应的资质、招标项目专业归类不科学等,从而让一些没有资格的单位与个人浑水摸鱼,挂靠单位中标。进而导致在施工与平常的管理过程中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存在,最终严重干扰了项目的质量,使得平常的管理作业困难重重。1.5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因为我国小型水务工程的监理成本较低,有关法律有规定,项目法人能直接委托监理机构开展监管,在这个前提下,大批量的监理机构应运而生,当然就会有部分不达标的机构鱼目混珠藏身其中。有些项目管理人员想要减短工期,节约费用,甚至出现了部分监管工作由个人承担,使得施工当中的监理机构实效发挥不出来,最严重的难题即为监理机构责任意识匮乏,开展监理工作时玩忽职守,再加上施工背面投机取巧、偷工减料,最终致使许多的劣质工程频出,进而给工程项目质量带来毁灭性的打击。1.6建设监管部门问题在小型水务工程的建设管理部门当中,因为监督力度不够,许多的监管机构没有独立的组织系统,我国政府对监督机构管理不规范,监管工作有很多的漏洞,有些监管部门只是随意的开展检查,没有依据有关的规章制度开展严格的审查,致使工程当产生一定问题,进而导致有些不良的后果。1.7其他问题在施工队伍层面常常产生团队素质差,在成本核算时,常产生资金浪费与资源闲置的问题。比如,部分项目专业技术人员及与施工机械在项目停工期间处于闲置,没有科学利用它的优势,从而产生了浪费。在经营模式当中,许多企业均体现出经营模式单一的问题,在工程建设当中没有开展科学的管理,对工作人员的职责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事先没有做好计划,严重的影响到工程施工建设。 2处理措施 2.1严谨掌控项目建设条件有关的负责者必须严谨的把控工程项目建设的条件与质量。在项目实施当中碰到的征地、房屋拆迁与附近项目协商等难题,必须要有具体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征地用户签字书与和周边项目协商建设的同意文件等全部的所需要的证明材料,对于无提交或者提交资料不全的项目部门,有关管理单位不可以通过项目投资规划,在这个基础上保证工程建设当中每一个工作的正常实施。2.2强化管理项目设计部门的力度要想提升水利工程质量,就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前期设计工作当中,设计部门要根据项目的实际地形及周边环境来开展设计工作,在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作业当中,一定要强化对设计部门管理工作,具体有:(1)严厉监管工程现场的勘察作业。站在我国小型水务工程设计的视角而言,大多数设计变更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勘察工作不到位、勘察内容不准确,或者没有开展勘察工作。所以,在具体的项目设计工作中,设计部门一定要严谨、认真的开展工程勘察工作,而且要按时提交勘察报告,以便设计单位及时根据勘察成果文件进行设计;(2)严谨整治设计市场,防止不达标的设计部门鱼目混珠。能够运用公开招标或在既定的承包商库当中随机抽选拥有资格的项目设计单位,让它们加入到设计工作当中,在此基础上去提高水务工程项目设计质量。2.3项目法人的严谨管控在水务工程项目建设中,项目法人要强化建设管理,制定考核办法、考核目标,内容包含项目设计方案、建设条件、管理人员的安排、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状况与项目建设的质量检查等层面,利用严厉管控项目法人的严格监管,进而促进水务工程建设项目的高效管理。2.4强化施工过程的管控施工过程的管控包含两个方面:监理机构监管与设计变更。在管控监理部门的时候,必须规定项目法人一定要委托有资质的监理部门对工程项目开展建设监理,这样一来才能保证水务工程项目在建造当中可以优质的完工。对于设计变更管控层面而言,必须严厉掌控设计变更工程投资,把设计更改增加金额控制在合同价格的10%之内,超过部分不予变更,从而高效的防止施工方以提高施工效益为目的去擅自推行项目变更的状况,杜绝项目资金浪费。 3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小型水务工程管理工作遇到了日益严格的考验,在具体的工程管理工作当中,有关单位也必须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状况去持续的创新管理策略,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持续的强化组织管理,构建一个优化合理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从而保证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可以有效开展,最终能够高效的提高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准。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从水务工程专业实验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水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并提出了加强水务工程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水务工程;实验教学;高校 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问题愈发突出,其涉及城市水循环过程中的水灾害、水环境及水资源等问题。据联合国人口署预测,2030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率都将超过50%,2050年将有2/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不同,主要的水问题表现在不同方面,但其相互交织,造成了城市化地区水问题的复杂性。与水务工程专业相关的各专业实验教学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如水文与水资源[2]、水利工程[3]、给水排水工程[4-5]、环境工程[6]。而水务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仍然只是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支撑的实验内容,不能体现水务工程实验多学科多专业交叉及综合性的特点。水务工程是从城市水问题的全局着眼、顺应从多龙管水向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需求,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水务工程必然具有以城市水循环为基础同时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特点。水务工程实验同样具有数量大、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但并不能是各相关专业实验的简单拼凑。只有从各学科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其核心实验综合运用并进行水务工程实验的设计,才能体现水务工程实验的专业性、综合性,并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本文在对水务工程专业十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水务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模式,以满足进行科研及生产实践的需要。 一、水务工程专业实验的特点 河海大学水务工程专业以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为依托,是力求解决城市水循环中涉及的各类水问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而设立的。水务工程实验必然具有以下学科特点。 (一)多元化 水务的含义是城市化地区涉水的一切事务。水务工程实验是以水利学科为基础,水务特色的水文、水利、土木、给水排水和环境等方向的综合体系,是着重解决洪涝、水资源、水环境、供水和排水等与水有关问题的实验理论及方法。而上述问题在相关各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即在城市水循环问题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问题越来越表现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水务工程实验自然就具有这样涉及各学科的多元化特点。 (二)融合性 从城市水循环的整体性要求出发,制定具有现代水务工程特色的实验教材体系已迫不及待。该体系在城市水循环基础上,将水务工程实验所涉及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各专业较完善的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水务特色的综合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强化水务工程实验内容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以及各学科的相互融合。 (三)创造性 目前,水务工程实验依托于各门课程的实验体系,在实验内容安排及实验的设计上,对提高学生解决城市水问题能力的培养上仍然不够。在完善各学科的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水务工程专业特色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从城市水循环整体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解决城市水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将是水务工程实验应具备的必要特点。 二、水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一)改革目标 水务工程实验涉及多专业的实验基础知识,具有多元化、融合性及创造性的特点。水务工程传统实验基本是依托各门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进行,主要内容是对基础原理的验证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能力,而对各课程实验的交叉融合体现不足。因此,本文所述水务工程实验改革体现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水务工程综合实验使学生能以全局的视角加强对城市水循环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夯实学生进行综合实验的理论基础,提高实验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措施 1.强化基础性。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解决水问题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新方法等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中涉及很少或没有安排,不能使课堂上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得到拓展和补充且与实践有不同程度的脱节。水务工程不同于其他相关专业,水务工程实验自然也不能直接照搬相关专业的实验。而是结合水务工程实验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各相关学科课程实验进行改革和融合,对实验内容、方法及设备进行全面分析,精选其核心实验内容、基本原理和技能实验,增加新工艺新方法的实验内容,加强基础性实验教学。 2.注重创新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步骤及内容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性更待加强。水务工程实验的多元性决定其实验过程中必然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实验方案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验的设计上,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并在实验中增加研究和探索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自然规律的习惯。 3.突出综合性。 水务工程实验的融合性特点,使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城市水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各专业的配合来共同完成,这正是水务工程专业所需要的解决水问题的思路。在各相关专业课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水务工程实验的综合性。探索城市水循环过程中与防洪除涝、水资源及水环境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 4.加强实践性。 水务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内容需要与科研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考虑实验的应用性及与实践联系的紧密性,注重培养学生在城市防洪减灾、水利工程、水环境及生态保护、城市水资源及节水、城市水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三、加强实验平台建设 (一)完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平台 水务工程作为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新兴专业,自成立以来,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水务工程实验平台的建设。城市水循环系统包括自然循环、人工循环、经济循环和社会循环。各循环系统之间通过水量及水质产生联系,并相互影响制约。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平台建设涵盖了城市河网、水利工程、降雨模拟系统、模拟下垫面、给水排水工程及水环境、水生态工程等。通过综合实验理解城市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包括城市水文与水灾害、水环境、水资源等三个方向,拟在不同的实验教学阶段分别为学生分配指导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三种实验。第一阶段指导型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础性实验。第二阶段提高型实验,结合当前新理论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对实验教材中未要求的新工艺技术进行补充。第三阶段研究型实验,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主要针对城市水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二)构建开放性实验平台 开放性实验平台建设依托于城市水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实验条件。开放性实验是从问题的提出、资料查阅、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处理、问题总结等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室提供开放的实验资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开放性实验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开放性实验具体表现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及选题的灵活性上。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为除正常实验教学时间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展自行安排实验时间。对开放性实验的选题:首先,实验室由相关专业教师根据科研及生产实际不定期提供实验课题供学生选择,作为教学计划外的包括城市水灾害、水环境、水资源等开放性实验项目;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条件自拟实验项目,在经过实验审批后进行实验;再次,学生可以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拟定实验;最后,由学生结合学校开展的创新训练计划进行选题。 (三)编写实验指导用书 水务工程实验并无系统的实验指导用书,实验在各门基础课间的相互关联性和综合性文献仍显不够,与生产实践联系有待加强。笔者拟编写水务工程实验指导用书。结合学科的多元性、融合性、创造性等特点,强化科研及生产实践的需要,实验指导用书内容从综合指导型实验、专题实验、研究型实验,最后到开放性实验的主要框架进行编写。水务工程是一门涉及水文、水利、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的综合的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同样具有多元性、融合性及创造性的特点。水务工程实验内容需要在涉及的各学科专业课实验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水务工程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平台和实验指导用书。通过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暴瑞玲 刘俊 徐向阳 单位:河海大学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论文 1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居民用水及生产用水量的不断增长和水资源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水务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水务工程能够有效提供城市水资源供应量,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避免水资源浪费,减少水质量污染,水务工程的实施阶段,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工程实施阶段是水务工程建设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工程后期质量。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是保障实施阶段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不仅规范了工程实施流程,更能够起到节约成本,保障工期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想要保障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工程实施阶段融入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增强水务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但经过调查发现,水务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中,管理比较粗放,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2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现状 2.1缺乏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概念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在水务工程施工实施阶段应用更是全新概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成的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机制。因此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距离规范化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对一些水务企业开展的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项目管理实施中存在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粗放、无法有效挥发项目管理职能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项目管理开展水平。并且缺少了制度的监督和约束,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中随意性较大,个人色彩过重,易出现应付现象,工作中易失误。 2.2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调查发现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缺乏专业人才,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多缺乏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及管理经验,并不能无法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完全不符合项目管理岗位要求。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抱有侥幸心理,得过且过,走形式,缺乏责任心,给整个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一些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学习意识,工作中不注重学习,所以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出现突发问题并没有独立解决或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能力,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2.3项目管理工作中缺乏详细计划 目前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时常发生不知从何入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过于盲目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工作计划,这也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就会导致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不清楚工作量的大量,短期内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管理,这大大降低了项目管理职能的发挥。 3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建议 3.1强化相关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将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必不可少,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保障项目管理开展的有效性。水务工程建设关乎着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保障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规章制度。另外,制度的制定更保障了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施力度,又为项目管理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制度的实施还能够起到规范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行为的作用,有效避免职工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3.2建设专业项目管理队伍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人才是开展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在优秀管理人才的保障下,项目管理才能发挥真正职能。但实际上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问题比较突出,人才缺乏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由于缺少人才项目管理开展中困难重重。想要改变项目管理开展的现状,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优秀管理团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丰富管理人才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管理队伍,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保驾护航。 3.3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 实际上项目管理涉及面十分广泛,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成本控制、项目风险、项目采购、项目质量等等。如在没有详细的管理工作计划下,想要面面俱到十分困难,很多工作会被遗漏,造成管理漏洞。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是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划更能够起到规范项目管理流程的作用。 4结语 项目管理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的应用是保障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项目管理实施中必须保障其实施力,如不加强实施力度,管理工作就无法起到任何作用,又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才能对工程真正提高工程质量,促进水务工程建设。 作者:朱洁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水利局松陵水利管理服务站 水务工程论文: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论文 1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提高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的管理能力 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管理是农村水务工程实现投资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工程进度目标的根本保障。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要承担着该项目的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资金筹备等一系列的任务,要承担着工程质量的建设安全和使用寿命。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具备以下管理能力:(1)要能够制定一套健全的农村水务工程管理制度,并在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对水务工程建设实施全盘的管理。(2)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知识,并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对水务工程建设承担相应的责任。(3)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管理程序,并在管理程序下有效开展该工程的管理、组织和协调。(4)要能够驾驭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管理协调部门,使其工程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和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2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 2.1农村水务工程组织措施 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是工程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完善组织体系、赋予执法职能、强化队伍部门或协调机构和该工程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以各部门或协调机构第一责任人为集中审批机构成员,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处罚的合理性,避免该工程出现执法的偏差而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各部门或协调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要进行传、帮、带和互相协调,加快全能型水务工程人才的培养和素质业务能力的提升,提高组织的依法行政水平。 2.2农村水务工程管理措施 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组织内部严厉的管理方法,形成稳定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落实组织管理措施,加强组织计划和工作动态控制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完善补充执法工作的方法和方式。必须严格建立组织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从思想上重视组织管理和队伍的建设。要合理使用组织的资源,提高计划管理和工作效率。 2.3农村水务工程技术措施 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质量监督交底,对监督交底的情况进行动态完善,要以专业技术和工程投资进行规范管理。要采用先进的工程测试仪或标准工程技术标准进行监督,对工程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把关质量,要对工程容易发生事故部位要现场进行监控和把关。 3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 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要以参建单位或部门质量安全为监督重点,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在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对工程前期的正确决策前提下,在可研究课选择合理规模、规范可行的施工图纸设计下,建设工程开展才有极其夯实的监督管理依据和保障。重点监督参建单位或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工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严格考核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施工技术能力及其管理能力,采用施工诚信记录制和不良行为公开制对参建单位或部门进行资质管理和业务承揽,施工安全质量及拖欠工程款或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成立合格施工企业名录,结合其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施工措施效果,文明工地争创实效进行考核,记至诚信档案,为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工程发包时,对投标人考评提供必要依据,以严格择优选取中标人。加大对监理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理企业招投标制,督促监理业务能力的提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同样实行监理企业的诚信记录制,对其业务管理,承揽业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三控三管一协调的行为能力及监理实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监理组织机构及相关条款的落实、各方协调能力、业务监管能力及总监个人能力,以此为诚信档案,为发包人选择优秀中标人提供依据之一。 4确保农村水务工程高效监督需以工程关键点为“抓手” 以农村水务工程关键点和重要部位为“抓手”,确保高效监督执法。选择优秀的水务工程施工队伍,更好地在水务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质量,监督部门或机构要加强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宣传,在促使参建单位或部门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一是要通过监督和规范质量安全行为,培养和树立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法律意识;二是要适度执法和处罚,以整改、停工和通报批评及罚款来限制,提高安全兼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要在具体水务工程项目监督上抓住关键程序和水务工程设计的“交底”和验收;四是要重点抽查验收的选择:闭水试验、满水试验、通水试验和压力试验及其工程运行情况等,把握关键的能力,对水务工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管理和执法,从而提高监督效果,提升水务建设工程的业绩和效果。 5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及时匹配资金 一个工程的顺利实施,资金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各方都关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匹配相应的工程资金和工程资金的管理。一是要确保工程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设立专项使用,专人管理;二是要科学运用资金和及时配发资金以确保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的停摆带来的过多损失;三是要搞好工程资金的紧缺的预防方案,科学合理动员农民筹资筹劳,使其工程顺利实施;四是加大工程资金的监管、监察和审计,发现问题要及时移交相关纪检部门妥善处理。总之,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要想得到顺利实施,除了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外,还需要广大农村农民朋友的大力支持,绝对不要因该工程“占用”一点土地或为其生活带来一些暂时性的不便就无理取闹,影响施工单位或部门工作的开展,影响施工技术人员操作。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到农民朋友子孙后代生活的,是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层坚实的保障. 作者:张双 单位:贵州省德江县潮砥镇水务站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 1项目收尾的问题 小型水务工程常出现项目验收、结算、决算不及时现象,导致项目建设周期加长,严重影响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在小型水务工程的建设管理部门中,由于监督力度小,很多监管机构没有单独的组织体系,我国政府对监督机构管理不规范,监管工作存在不少漏洞,部分监管部门只是随意的进行检查,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查,导致工程中出现一定问题,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2对策及建议 2008年以来,深圳市水务部门致力于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致力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致力于提高项目实施后发挥最大效益,在水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方面累积了不少好的经验,保证了水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2.1严把项目建设条件关 严把项目建设条件关。对于项目涉及规划、征地拆迁、与其他项目交叉现象等的,必须先解决项目规划、征地及与周边协调等问题,未提供项目与规划相符、征地问题已解决、与周边项目已协调好并无重复建设等相关证明文件,不予安排项目投资计划,以确保项目实施率及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 2.2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管理 项目法人是工程建设中的主要责任人,也是项目各管理工作是否规范有序开展的关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管理,明确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职责。水务主管部门须严格要求项目法人工作,制订详细的考核指标,定期组织对其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考核内容可考虑从如下几方面着手:项目建设条件、项目招投标情况、项目管理人员安排情况、项目过程管理情况、项目实体质量情况、项目资料整理情况等等,考核结果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必要时对考核结果较差的项目法人进行惩罚,以促使各项目法人在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新局面,推动项目管理工作理更上一个台阶。 2.3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管理 项目能否发挥预期效益关键在项目前期工作,前期工作的好坏关键在设计单位,在项目前期工作中必须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管理力度。一是,规范设计市场,避免不满足资质要求或个人挂靠的单位参与小型水务工程设计工作,可在当地预选承包商库中随机抽取项目设计单位参与项目设计工作,如每年投资的项目较多,投资量又较稳定,可考虑对设计单位进行批量资质招标,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对中标设计单位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项目设计质量的提高。二是,严抓项目现场勘察工作。根据小型水务工程设计变更情况来看,大部分设计变更均是由于项目现场勘察工作不到位引起的,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单位必须对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并提交现场勘察相关资料,对于未提交现场勘察资料的项目,无特殊情况一律不予安排投资计划,以确保项目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的符合性。三是,对设计单位工作进行考核,对于考核结果差的单位可考虑将期拉入黑名单,以提高项目设计单位的积极性。 2.4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 一是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各项目法人须委托有资质、有实力、有责任心的监理单位进行现场管理,严禁个人挂靠单位参与监理工作,确保项目规范、有序、保时、保质、保量的开展各阶段工作,另外,须对监理进行严格考核,对于发现监理单位与施工、设计单位串通谋利等严重违纪的,一律严惩不怠,以不断规范监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二是加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未经允许擅自变更的,相关工程款项不予支付,另外,可采取水务发展专项资金做法,对设计变更金额进行严控,可按合同价5%~10%来控制,对于变更额超过规定限额的不予变更,有效避免施工方为提高利润空间而推动项目变更的现象。三是加强对项目抽检力度。抽检工作做为对检查工程质量的一种手段,在施工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尽早发现项目质量问题,及时处理,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施工单位提高项目质量,避免不必要的返工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施工效率。四是加强对项目归档资料的管理。定期对项目资料整体情况进行检查,项目资料整理可与项目进度款支付挂钩,在项目进度款拨付时,须对项目相关资料进行检查,对于资料整理不及时的,不予支付。五是严格项目质量监督。对于项目投资超过30万元的,严格按要求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加强对质量监督机构的管理,确保质量监督部门介入每一个项目建设过程,保障工程质量。本文来自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简介详见 2.5积极推动项目收尾各项工作 项目完工后项目法人及监理单位必须积极推动项目验收、结算、决算、绩效评价等相关工作,确保给项目画上圆满句号。 2.6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通过各项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剖析,并组织学习,确保通过各种培训让各级管理人员能够高度重视、严格把关,充分掌握小型水务工程管理要求,为项目各项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3结束语 新时期、新形势对小型水务工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小型水务工程管理方面还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强化管理、尽职尽责,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为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出谋划策,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开展,切实提高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作者:任海波 单位: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监管方法 1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水务工程施工的难度。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关水务管理部门根据水务工程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标准,但有些标准在水务施工建设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水务工程质量的控制在客观上受到了一定影响。水务工程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水务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水务工程建设中,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这有利于水务工程的质量得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在水务施工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此外,在水务施工工程中,针对我国尚未出台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此加以调整使之为我国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是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施工质量安全防范措施 在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要注重对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以下几个项目:生态石笼挡墙质量、水工混凝土质量、水下工程质量检测以及污水管网工程质量等,这几个项目因其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对这几个项目不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必将会对整个水务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坚决杜绝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违规行为,这能有效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与恶化,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尤其要对施工难度较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着重管理,水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还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纠纷,避免施工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管理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这样有利于水务工程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与处理。 3提高施工质量监理水平 监理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为确保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应尽快提高建立人员的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增强工程质量意识。②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使监理人员精通业务,掌握施工的具体流程。③定期的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管理及相关质量责任制的完善,通过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监理人员在对水务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投资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摄像、拍照的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巨大损失。在进行施工前,管理人员要事先了解各项施工工序的标准。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检测工作,应对砂石、水泥、木料等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及时更换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施工工艺、技术与现场检验资料,以保证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保障施工项目顺利交付使用。 4结束语 在水务工程建设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国内水务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水务工程因为种种原因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为施工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还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对质量问题的治理技术,通过科学理论依据对工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为我国的民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吴立飞 单位: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1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现状 1.1缺乏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概念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在水务工程施工实施阶段应用更是全新概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成的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机制。因此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距离规范化还有一定的距离[3]。通过对一些水务企业开展的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项目管理实施中存在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粗放、无法有效挥发项目管理职能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项目管理开展水平。并且缺少了制度的监督和约束,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中随意性较大,个人色彩过重,易出现应付现象,工作中易失误[4]。 1.2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调查发现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缺乏专业人才,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多缺乏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及管理经验,并不能无法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完全不符合项目管理岗位要求。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抱有侥幸心理,得过且过,走形式,缺乏责任心,给整个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一些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学习意识,工作中不注重学习,所以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出现突发问题并没有独立解决或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能力,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1.3项目管理工作中缺乏详细计划 目前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时常发生不知从何入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过于盲目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工作计划,这也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就会导致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不清楚工作量的大量,短期内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管理,这大大降低了项目管理职能的发挥。 2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建议 2.1强化相关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将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必不可少,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保障项目管理开展的有效性。水务工程建设关乎着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保障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规章制度。另外,制度的制定更保障了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施力度,又为项目管理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制度的实施还能够起到规范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行为的作用,有效避免职工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2.2建设专业项目管理队伍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人才是开展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在优秀管理人才的保障下,项目管理才能发挥真正职能。但实际上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问题比较突出,人才缺乏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由于缺少人才项目管理开展中困难重重。想要改变项目管理开展的现状,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优秀管理团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丰富管理人才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管理队伍,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保驾护航。 2.3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 实际上项目管理涉及面十分广泛,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成本控制、项目风险、项目采购、项目质量等等。如在没有详细的管理工作计划下,想要面面俱到十分困难,很多工作会被遗漏,造成管理漏洞。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是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划更能够起到规范项目管理流程的作用。 3结语 项目管理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的应用是保障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项目管理实施中必须保障其实施力,如不加强实施力度,管理工作就无法起到任何作用,又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才能对工程真正提高工程质量,促进水务工程建设。 作者:朱洁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水利局松陵水利管理服务站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探索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优化整合各门课程设计内容,解决整合过程中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并对课程群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考核方式提出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水务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水务工程专业是顺应我国从传统的多龙管水向现代的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新时代需求,为一体化解决城市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本科专业。水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强,课程设计多。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包括六门课程设计,即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城市防洪与排涝课程设计。现行的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相应理论课程之后,由理论课任课教师独立拟定题目,独立设定设计参数,设计内容相对独立。这种方法虽然便于组织教学,但各门课程设计内容缺乏关联性,学生在经过课程设计学习之后,得不到良好的技术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河北科技大学在电气传动课程群课程设计方面,开展了开放式课程设计体系的尝试[1]。将综合性开放性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群理论课都完成之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大连工业大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中探索了集中实践模式,即在所有课程群理论课结束之后,由相关课程多位老师同时指导,集中完成课程设计[2]。这两种尝试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课程设计与理论课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必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本文根据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间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对设计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优化整合,解决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对课程群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 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不是独立无关的,可解决某工程主体设计的不同设计任务。各课程的设计成果组合起来即是某项工程完整的设计文件,通过和所有指导教师的深入讨论和分析,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和优化,并将六门课程设计题目整合为一个大题目(如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有其总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每门课程设计按各自优化后的设计内容,确定设计子任务。现就“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为例说明。整合的设计任务:对某城市新区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排涝系统进行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系统间的兼容性。各课程设计的子任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主要解决此设计中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处理厂设计,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排涝河道整治与堤防设计。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可以让学生预先获知总设计的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逐步完成设计成果的过程,使学到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构建,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间的衔接问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需要做好各课程设计间的相互衔接问题,主要包括设计内容的关联性、地形数据的统一性、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1.课程设计间内容的关联性 课程群涉及的六门课程设计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连接,往往前一门课程设计的成果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设计资料。如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第4学期)的主要内容为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水泵选型和泵站布置。其中给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将为给水管网课程设计(第5学期)提供资料,水泵与水泵站和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成果又将为给水处理课程设计(第7学期)提供资料。六门课程设计间的关联情况可见下图。这种关联性使得后续课程设计的内容受前导课程设计内容的制约,而前导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成果,必须满足后续课程设计的需要,避免出现前后矛盾。 2.地形数据的统一性 课程群中的六门课程设计都需要地形数据。水泵与水泵站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泵的型号、台数及泵站的布置,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进行管渠定线及埋深计算,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工艺布局,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计算河道水面线和堤防高度。所以在选择原始地形数据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课程设计的需要。 3.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某些设计参数在课程群课程设计间重复使用,如新区的人口数据和产业布局数据。这些数据要被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使用。在选取这些设计参数时,要根据前后课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综合考虑每一门的需要。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指导的实践探索 课程设计的优化整合,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统筹安排,系统管理。指导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课程的指导,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在整合题目中的作用,明确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要帮助学生协调好本次课程设计与前导及后续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从先导课程设计成果中提取所需的设计资料,同时为后续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本次课程设计选择合理方案,使得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局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3]。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实践探索 现行的课程设计考核是由指导教师自行制定、执行的,各门课程的分数组成各不相同。课程群的课程设计考核需要制定水务工程专业统一的考核标准、分数组成一致。在课程设计的答辩环节,除注重本次课程设计成果外,还要分析前导成果的合理性以及后续课程所需的条件,从而检验学生对课程关联性的掌握程度,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初步了解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增强整体性概念。 作者:赵超 朱木兰 刘光生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的探讨 【摘要】文章针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旨在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现状;对策 1前言 虽然我国水务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许多地方尚未创建完善的质量监督站,并且由于缺乏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的支持,许多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对于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力度较小,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监管不到位、缺乏技术人员、资金匮乏、体制不完善等,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寸步难行,如何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已经成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水行政主管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2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2.1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到 由于我国水务工程发展速度非常快,水务工程项目数量众多,投资规模也相对较大,但是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并且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时往往是走走形式,并没有对水务工程的质量进行认真、仔细的调查,同时没有对工程质量的等级进行评定,我国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还远远不够。 2.2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传统水务和现代水务范围存在很大的差距,自从将水环境整治、节水、排水以及给水等非传统水利工程管理内容纳入到水务管理系统后,水务工程设计的专业和内容越来越多。但是,许多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配备的技术人员专业较单一,缺乏电气、机电、水环境工程、水污染治理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同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的判断标准,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能掌握质量监督工作重点,很难做好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 2.3资金匮乏 目前,许多地区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刚刚成立,许多管理人员并不了解水务工程质量监督费从何而来,工作费用得不到保证,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难以落实。《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中规定的委托检测共组,因为不明确项目法人承担经费的渠道,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难以安排工程质量的随机抽检与验证,由于存在上述因素,很难发挥政府质量监督管理能效,工作费用得不到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寸步难行。 2.4缺乏完善的体制 根据相关规定,水务工程质量进度机构分为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站、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中心站以及水利部设质量监督总站三个等级。但是,从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状况看,由于缺乏专职的监督管理人员,难以保证水务工程监督的效果与深度。同时,由于创建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和其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存在交叉,难以界定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3解决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问题的有效对策分析 3.1完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标准与法规 正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为了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应该不断的完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标准与法规,提高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工作的可操作性,逐渐的实现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完善制度建设,以各级水行政主管单位出台相关制度,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其二,明确各个参与方应该遵循的规定,以及范围规定受到的处罚;其三,工程建设标准的审定与推广,为水务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指南和技术标准。 3.2提高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人员的综合素质 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监督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应该配备自身建设过硬、实战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技术人才,能够从容的应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各种状况,每位质量监督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此保证水位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由于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其他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参与和帮助。同时,为了保证水务工作质量监督和管理人员应对各种问题,还应该创建完善的培训机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以此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每位质量监督人员每年应至少参加培训15课时以上(含安全生产培训),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应该将学习成绩纳入个人年终考核,以此提高所有监督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以此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3.3明确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地位 ,保证足够的资金支持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行监督管理的制度”,水利工程监督应该创建各级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应该认真的履行自身监督和管理质量的职能,其中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和管理的执法地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同,以此应该明确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行政管理或者行政地位。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将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财政预算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投入专项的资金供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各项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以此充分的发挥其职能。 3.4创建完善的监督机构,理清监督事权 针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创建独立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在工程质量监督方面,应该根据工程项目法人组成、投资以及工程立项的实际状况,在开工之前和相关机构商定。为了保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展开,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工作应该和组建项目法人同级的质监机构履行。对于重要的工程项目,应该由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 4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全面的提高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水平和效果,应该针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处理,同时通过各方责任主体的团结和共同努力,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培养优秀的水务质量监督人员,以此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进而为国家的水利安全作出贡献。 作者:屈松 孙明月 单位:泗洪县水利局 水务工程论文:绩效管理与水务工程建设论文 1水务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一管理的道路网、电力网、水网和信息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城市水务是城市化地区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而进行的防洪、水源开发、供水、输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城市水务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水务工作,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靠的防洪安全保证,稳定的水资源供应保障和优美的生态与环境保障,是传统水务向现代水务、可持续发展水务转变的必然要求,对实现水利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水务工程建设年度绩效考核的作用和工作路线 2.1绩效考核在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考核工作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建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反馈信息,是对工程现场项目法人和参建人员进行制度性考核和客观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调动建设处和参建人员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1)绩效考核是工程主要建管人员任用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对工程建设主要建管人员的工程建设管理能力进行摸底和评价,从而作为建管人员在工程建设岗位上任用的依据。 (2)绩效考核是加强建设管理、实现年度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考核,明确各现场建设单位的年度建设目标、责任、重点工作以及基建程序、时间节点、质量、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工程建设绩效考核的工作路线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梳理制定管辖范围内的年度水务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表,结合年度任务制定年度绩效考核标准、办法。同时,要求工程现场项目法人根据各自的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年度建设目标绩效考核申报工作。根据绩效考核实际工作需要,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考核组做好绩效考核工作。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重点是:要充分围绕工程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各工程项目法人的职能工作是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年度建设投资任务外,还应做好工程日常建设管理、财务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违法违纪现象。 3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1缺少计划和指导 完整的绩效考核必须要有绩效考核计划和绩效考核管理,通过计划安排,让被考核单位明确自己的任务,通过考核管理,在过程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若是年初不申报,年中不管理,年底直接考核,结果只能是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3.2考核工作集中一次完成 水务工程建设考核涉及建设管理、进度、质量安全控制、防汛度汛、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若是统一集中在年底一次考核,除造成考核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各建设处进行细致考核,工作深度不够外,对于一些在年中节点要求完成的工作的考核作用不明显,失去了考核工作本身应起到的督促、督查作用。 3.3考核过程不透明 考核结果被当做机密,会很大程度影响工程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不将真正的考核结果和对考核结果的解释直接反馈给被考核者,容易给人以“暗箱操作”的印象,损害被考核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反馈给被考核单位,也会使项目法人单位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中那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加强。 3.4考核结果缺乏有效运用 为了考核而考核现象普遍存在,发现了问题,却不解决问题。无视绩效考核作为分配依据所发挥的管理功能及所起的杠杆调节作用,缺少对考核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的深入调查分析,缺少对发现问题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导致被考核者应付考核,做表面文章,这对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不利。 4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建议 4.1考核工作要结合水务工程建设及早布置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工作,着力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研究水务工程建设形势,部署任务,明确责任,细化措施,且年初就要布置绩效考核工作,做到考核工作和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合理制定绩效考核计划和办法标准,项目法人应设立专职绩效考核工作联络员,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精神,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4.2考核体系要完善,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和考核反馈机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绩效考核管理机构,为加强领导,应由主要领导担任绩效考核工作组负责人。同时,要正确认识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阶段。在绩效考核前,要做好绩效考核计划工作;在平时,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的指导和检查工作;考核结果出来后,要帮助项目法人查找不足,提高改进,推动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4.3根据考核内容节点完成时间要求安排考核计划 工程建设一般按水务年度推进,防汛应急准备工作应安排至每年的汛前完成考核;前期工作、基建程序可以安排在10月、11月进行考核;质量、安全、建设管理等工作应在日常工作中给予考核,并将日常考核所得分数加入到年终考核分数中,作为年底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建设目标等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考核。 4.4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绩效考核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考核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及时总结考核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模式,才能不断理顺绩效考核管理体制,实现以考核促发展的好局面。同时,绩效考核工作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考核,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4.5要结合实际,分级分类考核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将绩效考核和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的其他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制定颁布。考核标准也要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作相应调整,以增强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6要切实加强考核工作及其考核结果的使用 要通过细化考核内容,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向项目法人贯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实施有效激励措施,增强项目法人及其组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通过绩效指标和绩效目标的设定,使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再过多参与工程具体建设管理,集中精力做好监督、指导和考核工作;要通过考核,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项目法人的责任。 5结语 水务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务工程建设绩效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对工程项目法人年度效能工作的综合评估和考量,考核结果是水行政主管单位奖优惩劣的重要基础和参考依据。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工作是一项关系项目法人切身利益、荣誉的管理活动,有其复杂性和敏感性,对于提升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制定工程建设绩效考核体系并有效地加以运用,对于水行政主管单位实现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端锋张祥王丽君单位:徐州市水利局徐州市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研究院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建设绩效管理论文 1水务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一管理的道路网、电力网、水网和信息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城市水务是城市化地区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而进行的防洪、水源开发、供水、输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城市水务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水务工作,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靠的防洪安全保证,稳定的水资源供应保障和优美的生态与环境保障,是传统水务向现代水务、可持续发展水务转变的必然要求,对实现水利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水务工程建设年度绩效考核的作用和工作路线 2.1绩效考核在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考核工作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建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反馈信息,是对工程现场项目法人和参建人员进行制度性考核和客观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调动建设处和参建人员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1)绩效考核是工程主要建管人员任用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对工程建设主要建管人员的工程建设管理能力进行摸底和评价,从而作为建管人员在工程建设岗位上任用的依据。 (2)绩效考核是加强建设管理、实现年度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考核,明确各现场建设单位的年度建设目标、责任、重点工作以及基建程序、时间节点、质量、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工程建设绩效考核的工作路线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梳理制定管辖范围内的年度水务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表,结合年度任务制定年度绩效考核标准、办法。同时,要求工程现场项目法人根据各自的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年度建设目标绩效考核申报工作。根据绩效考核实际工作需要,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考核组做好绩效考核工作。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重点是:要充分围绕工程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各工程项目法人的职能工作是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年度建设投资任务外,还应做好工程日常建设管理、财务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违法违纪现象。 3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1缺少计划和指导 完整的绩效考核必须要有绩效考核计划和绩效考核管理,通过计划安排,让被考核单位明确自己的任务,通过考核管理,在过程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若是年初不申报,年中不管理,年底直接考核,结果只能是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3.2考核工作集中一次完成 水务工程建设考核涉及建设管理、进度、质量安全控制、防汛度汛、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若是统一集中在年底一次考核,除造成考核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各建设处进行细致考核,工作深度不够外,对于一些在年中节点要求完成的工作的考核作用不明显,失去了考核工作本身应起到的督促、督查作用。 3.3考核过程不透明 考核结果被当做机密,会很大程度影响工程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不将真正的考核结果和对考核结果的解释直接反馈给被考核者,容易给人以“暗箱操作”的印象,损害被考核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反馈给被考核单位,也会使项目法人单位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中那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加强。 3.4考核结果缺乏有效运用 为了考核而考核现象普遍存在,发现了问题,却不解决问题。无视绩效考核作为分配依据所发挥的管理功能及所起的杠杆调节作用,缺少对考核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的深入调查分析,缺少对发现问题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导致被考核者应付考核,做表面文章,这对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不利。 4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建议 4.1考核工作要结合水务工程建设及早布置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工作,着力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研究水务工程建设形势,部署任务,明确责任,细化措施,且年初就要布置绩效考核工作,做到考核工作和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合理制定绩效考核计划和办法标准,项目法人应设立专职绩效考核工作联络员,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精神,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4.2考核体系要完善,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和考核反馈机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绩效考核管理机构,为加强领导,应由主要领导担任绩效考核工作组负责人。同时,要正确认识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阶段。在绩效考核前,要做好绩效考核计划工作;在平时,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的指导和检查工作;考核结果出来后,要帮助项目法人查找不足,提高改进,推动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4.3根据考核内容节点完成时间要求安排考核计划 工程建设一般按水务年度推进,防汛应急准备工作应安排至每年的汛前完成考核;前期工作、基建程序可以安排在10月、11月进行考核;质量、安全、建设管理等工作应在日常工作中给予考核,并将日常考核所得分数加入到年终考核分数中,作为年底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建设目标等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考核。 4.4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绩效考核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考核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及时总结考核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模式,才能不断理顺绩效考核管理体制,实现以考核促发展的好局面。同时,绩效考核工作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考核,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4.5要结合实际,分级分类考核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将绩效考核和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的其他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制定颁布。考核标准也要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作相应调整,以增强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6要切实加强考核工作及其考核结果的使用 要通过细化考核内容,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向项目法人贯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实施有效激励措施,增强项目法人及其组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通过绩效指标和绩效目标的设定,使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再过多参与工程具体建设管理,集中精力做好监督、指导和考核工作;要通过考核,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项目法人的责任。 5结语 水务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务工程建设绩效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对工程项目法人年度效能工作的综合评估和考量,考核结果是水行政主管单位奖优惩劣的重要基础和参考依据。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工作是一项关系项目法人切身利益、荣誉的管理活动,有其复杂性和敏感性,对于提升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制定工程建设绩效考核体系并有效地加以运用,对于水行政主管单位实现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端锋张祥王丽君单位:徐州市水利局徐州市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研究院 水务工程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建设也飞快地发展起来,从传统的水利工程转变为水务工程,工程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水利建设,还增加了水环境、市政、园林景观等等现代因素。作为水务工程建设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特别是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基建档案数字化的要求日益提高,为档案的存储与保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专业化规范管理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是摆在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水务工程;档案管理 目前我国各地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重要的建设之一即是水务工程。水务工程档案是水务工程建设成果的历史记录,忠实记录了水务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水务工程档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新工程建设可借鉴已完工的项目,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提高效益;具有科研价值,可供水务工作者研究水务建设的规律;具有参考价值,能成为评价工程质量、查找事故原因的重要依据。因此,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档案管理部门陆续出台规范性文件,比如《《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规范重大工程项目档案的验收程序。 1 水务工程档案概述 水务工程档案形成于水务工程建设中,水务工程档案如实地记载了水务工程的建设状况以及后期水务工程维护运行情况,是水务工程建设与后期维护工作中重要的参考依据。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水平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水务工程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水务工程档案管理一般是由水务建设工程部门建档、归档、保存,工程结束一段时间后,移至水务工程建设单位的档案室,因此,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关键部分还是在水务建设工程过程中完成。这些档案反映了该水务施工项目的运行、管理与维护情况,并对新的水务工程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 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水利建设的重要性逐渐被提上日程,中央对于水利建设作出了多次重要批示。不仅如此,居民的日常生活正常秩序的维持,自然灾害面前的防御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尽管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水利工程,但是水务工程耗资巨大,所需生命周期极长,这导致了随着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生成多种类的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程性记录文档。这些档案不仅仅对于国家今后的水务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对于整体水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已经完工的水务工程,能够进行详尽的质量鉴定和维护方针,如果发生事故也可以及时查明原因,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最大程度的补救,将损失降到最低。总而言之,水务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国家长久的经济建设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策略 3.1 增加资金投入 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已逐渐向现代化管理迈进,水务工程档案材料也在不断更新、各种先进的水务工程档案整理方法的采用以及水务工程档案数字化的建设,都要求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在资金上不断追加,只有增加资金投入,才能实现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使水务工程档案更好地为水务工程建设服务。 3.2 完善管理制度 只有完善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制定并完善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把水务工程档案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定期做好各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业务考评,并加强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4 当前水务工程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系统思维,各方自行归档 一个水务工程项目从立项、施工到验收运行,分成不同阶段,由不同部门完成。水务档案也是由不同阶段的文件资料汇总而成。这些不同A段、不同部门形成的水务项目资料实际上都是作为该项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前后衔接。虽然不同部门负责的各自模块中的工作,形成的也是专业性资料,但项目建设单位作为该工程的责任方、发包方、组织者,应系统、整体地看待项目资料,将分布在各部门的资料当做该项目档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及时催促有关部门移交归档,以保证该项目档案的完整性。有些项目建设单位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未能从全局、全工程建设的角度,系统地思考归档工作,对各部门形成的资料不闻不问,任其散落在各家。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各家档案管理工作参差不齐,有的及时归档,有的则被丢弃,有的形成案卷,有的则只是零散的资料。如此,势必不能形成有价值的项目档案留存。水务工程档案工作缺乏系统思维的另一个表现现象是项目建设方只是被动地接收从各方移交的资料,对方移交什么就接收什么,至于是否完整、有遗漏等则不顾及,有些建设方甚至都未建立各方移交档案资料的制度,由各方自行保管。一旦遗失,后期追补的难度较大,工程档案不能形成有机、系统的联系,也就不能如实反映整个工程概貌。 4.2 人员未到位 现实水务档案工作中出现的资料遗失、不及时归档、散落、未被利用等问题,归根到底就在于无专业人士专门从事该项工作。长期以来,档案保管被认为是一项枯燥无味、简单机械的工作,工作人员就像普通的仓管员一样,无需专业知识,任何人都可从事。因此很多项目并未配备专职的档案工作人员,而是由文秘工作者兼任,建设方如此。施工方、监理方更因自己不是组织者,承担的只是工程某个模块,更不配置档案人员。工程档案与通常的文书档案有很大不同,专业性更强,文秘人员对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一则无暇顾及,二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专业知识,特别是水务工程项目包含大量的专业图纸,这些图纸如何保管,甚至如何折叠、立卷都是问题。人员不到位,也就无人组织档案工作。档案的规范化、完整化管理就无从谈及。 5 提升水务工程档案工作水平的途径 5.1 制定行业统一标准,规范归档工作 随着我国水务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务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形成的档案相应的越来越多,但面临的一个现实困难是,库存压力的增大。水务工程档案库存容量和日益增长的档案数量形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特别是行政级别高的档案部门需保管从下属单位移交的工程档案,这些工程档案中重复性资料较多,比如监理方、施工方的案卷中都包含了整个项目的合同文件、设计方案、施工方案、进度表等,这些都是建设方提供给施工方、监理方用于工作需要的,具有同一性,整个工程只需保管一份即可。 5.2 责任到人,有专职人员负责档案工作 工程建设通常实行的是项目制,工作人员因项目组织在一起,项目结束后,工作人员就解散。如果相关案卷资料不及时归档,很可能就会遗失、丢弃,导致档案不完整,影响后期的保管利用。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应纳入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档案的收集、立卷归档、保管、利用、保密等相关工作,责任到人。从我单位实践来看,我单位为确保工程资料及时归档,每个项目都设立专职档案人员,专职人员负责协调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文秘人员及时收集、整理各模块工作中的资料,提出要求,并对资料进行移交、做好交接记录,统一汇总、编目。 6 结束语 水务工程档案是水务工作者劳动智慧的结晶。其档案工作和合同管理、施工管理、投资管理等一样,是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手段,同时也是水务工程建设单位的主要职责。水务工程档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工程建设任务紧密相连。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进行规范化管理,能更好地服务于水务工程建设需要。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的优化与实践探索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优化整合各门课程设计内容,解决整合过程中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并对课程群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考核方式提出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 水务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 考核方式 水务工程专业是顺应我国从传统的多龙管水向现代的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新时代需求,为一体化解决城市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本科专业。水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强,课程设计多。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包括六门课程设计,即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城市防洪与排涝课程设计。现行的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相应理论课程之后,由理论课任课教师独立拟定题目,独立设定设计参数,设计内容相对独立。这种方法虽然便于组织教学,但各门课程设计内容缺乏关联性,学生在经过课程设计学习之后,得不到良好的技术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 河北科技大学在电气传动课程群课程设计方面,开展了开放式课程设计体系的尝试[1]。将综合性开放性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群理论课都完成之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大连工业大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中探索了集中实践模式,即在所有课程群理论课结束之后,由相关课程多位老师同时指导,集中完成课程设计[2]。这两种尝试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课程设计与理论课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必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本文根据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间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对设计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优化整合,解决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对课程群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 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不是独立无关的,可解决某工程主体设计的不同设计任务。各课程的设计成果组合起来即是某项工程完整的设计文件,通过和所有指导教师的深入讨论和分析,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和优化,并将六门课程设计题目整合为一个大题目(如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有其总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每门课程设计按各自优化后的设计内容,确定设计子任务。现就“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为例说明。 整合的设计任务:对某城市新区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排涝系统进行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系统间的兼容性。 各课程设计的子任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主要解决此设计中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处理厂设计,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排涝河道整治与堤防设计。 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可以让学生预先获知总设计的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逐步完成设计成果的过程,使学到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构建,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间的衔接问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需要做好各课程设计间的相互衔接问题,主要包括设计内容的关联性、地形数据的统一性、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1.课程设计间内容的关联性 课程群涉及的六门课程设计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连接,往往前一门课程设计的成果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设计资料。如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第4学期)的主要内容为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水泵选型和泵站布置。其中给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将为给水管网课程设计(第5学期)提供资料,水泵与水泵站和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成果又将为给水处理课程设计(第7学期)提供资料。六门课程设计间的关联情况可见下图。这种关联性使得后续课程设计的内容受前导课程设计内容的制约,而前导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成果,必须满足后续课程设计的需要,避免出现前后矛盾。 2.地形数据的统一性 课程群中的六门课程设计都需要地形数据。水泵与水泵站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泵的型号、台数及泵站的布置,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进行管渠定线及埋深计算,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工艺布局,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计算河道水面线和堤防高度。所以在选择原始地形数据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课程设计的需要。 3.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某些设计参数在课程群课程设计间重复使用,如新区的人口数据和产业布局数据。这些数据要被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使用。在选取这些设计参数时,要根据前后课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综合考虑每一门的需要。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指导的实践探索 课程设计的优化整合,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统筹安排,系统管理。指导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课程的指导,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在整合题目中的作用,明确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要帮助学生协调好本次课程设计与前导及后续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从先导课程设计成果中提取所需的设计资料,同时为后续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本次课程设计选择合理方案,使得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局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3]。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实践探索 现行的课程设计考核是由指导教师自行制定、执行的,各门课程的分数组成各不相同。课程群的课程设计考核需要制定水务工程专业统一的考核标准、分数组成一致。在课程设计的答辩环节,除注重本次课程设计成果外,还要分析前导成果的合理性以及后续课程所需的条件,从而检验学生对课程关联性的掌握程度,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初步了解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增强整体性概念。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工作实践,就目前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针对施工作业人员素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辅助措施及现代化施工影响记录等问题,提出了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改进措施 水务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安全的举措,但由于水务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要求高以及影响因素较多等特点,从而给水务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难度,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如何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水务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人们提供正常的水源供应,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1.1 施工人员素质低,缺乏正规培训 水务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人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施工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对于工程顺利开展意义重大。然而,由于部分单位对管理的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致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加之缺乏必要的奖惩机制,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较差,这严重影响了施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1.2 施工作业面多,施工组织无序 就水务工程而言,其整个施工过程相对比较复杂,不但工序较多,而且各道工序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若是某一道工序的质量出现问题,则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会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同时,水务工程施工过程大部分都是在施工现场完成的,目前, 很多的水务工程管理人员并不能很好的组织好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也不能科学有效的进行对水务工程的施工工作,在管理的过程中应付性比较明显。这种现象也是导致水务工程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根源之一,尤其是在对施工工人安全用电的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存在的疏忽就很有可能产生安全事故,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1.3 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隐患多 对于水务工程而言, 安全尤为重要,只有保证安全,才能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然而,有些施工单位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给施工过程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施工现场未设置安全机构、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充足、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等等。 1.4 施工过程中现代化影像记录缺失,不利于施工质量安全整改,也不利于变更签证 目前,在部分水务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只是采用传统的记录方法对施工施工资料和数据进行记录,而不注重现代化影像技术的利用,从而造成施工过程中现代化影像记录严重缺失,出现资料不完善,数据不齐全等问题,这样将给施工质量和安全方面的监管和整改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在施工中如果出现现场变更或者涉及到现场签证问题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影像记录,这样将会造成管理人员不能掌握正确的依据,不利于施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影响到施工进度。 2 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措施的优化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我们应对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2.1 加强施工作业人员业务培训,加强施工管理人员专业培训 由于水务工程施工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其必须具备扎实的水务工程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及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所以单位应重视施工作业人员业务培训。同时,要为管理人员创造学习机会,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还要让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使其正确认识到施工各参与单位的合法权益,以确保水务工程顺利完工。 2.2 重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事先考虑尽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措施,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 在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中,要严格的执行建设程序,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令的规定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在编制时,要依据工程设计中的工程量,并与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依照总进度来进行分部工程的网络进度计划,确定出每一个工程部位需要完成的时间,由此也可确定出需要投入的设备和人力等资源。同时,水务工程的管理部门要对工程的大中小项目的各种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收集与分析,并进行管理、整理和归纳、等工作,帮助先进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编制人员的重复劳动。另外,水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要扩大范围、加深深度,要对设计图纸的经济性与合理性等作出客观的评估,从而实现设计与施工技术的一体化。 2.3 加强措施项目投入,做好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为正常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加大工程设备的资金投入,引进一些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其次,要建立健全水务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管理好辅助设施设备的前提,同时也涉及到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质量,因此我们在制定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制度时,应确保有利于施工、管理以及提高机械的施工水平的基础上,发挥设备的效能,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再次,加强设备的状态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在设备运行前、运行中和运行后进行定期监护,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少故障的发生。同时,制定设备技术性能状况,并及时进行维修,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为施工的正常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4 加强全体参见人员安全培训,建立安全监督举报机制,相互监督,共同促进 首先,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由项目经理担任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将安全管理责任经层层分解之后落实到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身上,调动起项目部所有人员参与施工安全管理的积极性,用管理制度约束施工行为。其次,重视安全教育培训。施工单位应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中,使项目部的所有人员都参与安全管理教育。同时,还应当加强对施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贫乏的新人员的培训。再次,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检查, 不仅要做好综合性安全检查, 而且还要对重点施工环节进行专项安全检查,从而有效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5 加强施工过程中影像记录,建立专门音视频图像记录档案,便于核查 对于部分水务工程来说,在现实施工过程中,有效的利用影像技术,从而有效的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中对施工资料和数据进行记录。从而有效的解决在水务工程施工中解决相关的难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建筑质量。同时,这项工程可以有效的利用测绘数码相机进行摄取信息,进而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后期制作,从而形成相关的最终数据,然后再通过建立专门音视频图像记录档案,这样非常方便以后工作人员进行检查,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了工作质量,降低了工作的难度,减少认为误差,从而更好的提升工作效率。 3 结语 总而言之,水务工程作为一种规模较大的项目,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为此我们需要引起重视。在水务项目管理过程中,要以合理优化资源为目标,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考察工作,时刻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以应对工程中难以处理的问题。同时,要借鉴国外水务工程成功的管理经验,了解和掌握好施工技术的创新,以促进水务工程的持续发展,实现企业良好的经济利益。 水务工程论文:刍议如何确保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摘 要:农村水务工程建设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切身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那么,如何确保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呢?文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浅谈。 关键词:农村水务;项目法人;队伍建设;质量监督 1 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提高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的管理能力 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管理是农村水务工程实现投资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工程进度目标的根本保障。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要承担着该项目的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资金筹备等一系列的任务,要承担着工程质量的建设安全和使用寿命。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具备以下管理能力: (1)要能够制定一套健全的农村水务工程管理制度,并在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对水务工程建设实施全盘的管理。 (2)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知识,并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对水务工程建设承担相应的责任。 (3)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管理程序,并在管理程序下有效开展该工程的管理、组织和协调。 (4)要能够驾驭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管理协调部门,使其工程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和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2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 2.1 农村水务工程组织措施 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是工程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完善组织体系、赋予执法职能、强化队伍部门或协调机构和该工程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以各部门或协调机构第一责任人为集中审批机构成员,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处罚的合理性,避免该工程出现执法的偏差而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各部门或协调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要进行传、帮、带和互相协调,加快全能型水务工程人才的培养和素质业务能力的提升,提高组织的依法行政水平。 2.2 农村水务工程管理措施 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组织内部严厉的管理方法,形成稳定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落实组织管理措施,加强组织计划和工作动态控制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完善补充执法工作的方法和方式。必须严格建立组织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从思想上重视组织管理和队伍的建设。要合理使用组织的资源,提高计划管理和工作效率。 2.3 农村水务工程技术措施 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质量监督交底,对监督交底的情况进行动态完善,要以专业技术和工程投资进行规范管理。要采用先进的工程测试仪或标准工程技术标准进行监督,对工程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把关质量,要对工程容易发生事故部位要现场进行监控和把关。 3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 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要以参建单位或部门质量安全为监督重点,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在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对工程前期的正确决策前提下,在可研究课选择合理规模、规范可行的施工图纸设计下,建设工程开展才有极其夯实的监督管理依据和保障。重点监督参建单位或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工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严格考核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施工技术能力及其管理能力,采用施工诚信记录制和不良行为公开制对参建单位或部门进行资质管理和业务承揽,施工安全质量及拖欠工程款或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成立合格施工企业名录,结合其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施工措施效果,文明工地争创实效进行考核,记至诚信档案,为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工程发包时,对投标人考评提供必要依据,以严格择优选取中标人。加大对监理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理企业招投标制,督促监理业务能力的提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同样实行监理企业的诚信记录制,对其业务管理,承揽业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三控三管一协调的行为能力及监理实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监理组织机构及相关条款的落实、各方协调能力、业务监管能力及总监个人能力,以此为诚信档案,为发包人选择优秀中标人提供依据之一。 4 确保农村水务工程高效监督需以工程关键点为“抓手” 以农村水务工程关键点和重要部位为“抓手”,确保高效监督执法。选择优秀的水务工程施工队伍,更好地在水务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质量,监督部门或机构要加强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宣传,在促使参建单位或部门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一是要通过监督和规范质量安全行为,培养和树立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法律意识;二是要适度执法和处罚,以整改、停工和通报批评及罚款来限制,提高安全兼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要在具体水务工程项目监督上抓住关键程序和水务工程设计的“交底”和验收;四是要重点抽查验收的选择:闭水试验、满水试验、通水试验和压力试验及其工程运行情况等,把握关键的能力,对水务工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管理和执法,从而提高监督效果,提升水务建设工程的业绩和效果。 5 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及时匹配资金 一个工程的顺利实施,资金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各方都关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匹配相应的工程资金和工程资金的管理。一是要确保工程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设立专项使用,专人管理;二是要科学运用资金和及时配发资金以确保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的停摆带来的过多损失;三是要搞好工程资金的紧缺的预防方案,科学合理动员农民筹资筹劳,使其工程顺利实施;四是加大工程资金的监管、监察和审计,发现问题要及时移交相关纪检部门妥善处理。 总之,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要想得到顺利实施,除了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外,还需要广大农村农民朋友的大力支持,绝对不要因该工程“占用”一点土地或为其生活带来一些暂时性的不便就无理取闹,影响施工单位或部门工作的开展,影响施工技术人员操作。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到农民朋友子孙后代生活的,是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层坚实的保障。 水务工程论文:浅谈水务工程对水资源利用侧重问题的探讨 摘要:无论是人们的生产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的利用,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文章主要从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三个方面来具体进行阐述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2.1 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2 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 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水务工程论文:谈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水务工程数量的激增,人们对水务工程的质量也有了相应的要求。如何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一直是水务工程质量管理人员深入探讨的问题。水务工程施工质量关乎到国计民生问题,对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水利施工工程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人们的利益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 水务工程施工质量对经济的发展和工程投资的回收都有重要影响。如果水务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将很难收回工程投资,对人们的安全与利益也造成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和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此类问题。在水务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对其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安全事故。尤其是要对大型水务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大型水务施工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特点,此外对大型水务施工工程的工艺要求也较高,施工难度较大,技术标准较小型水务施工工程质量也更为严格,因此有必要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结合多年的水务工程施工管理经验,提出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 1.创新水务工程管理体制 水务工程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从市场机制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实现行政管理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有利于为水务施工建设提供有力的环境和条件,又能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管理的水平。我国的水务工程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市场运作、行政管理。从市场运作方面来说,水务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机制和调节机制,在对水务工程施工队伍进行选择时应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综合实力比较强和社会信誉较好的施工单位。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政府部门作为水务工程管理的主导部门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水务施工工程质量的管理。尤其是在城市供排水、水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水资源保护以及污水处理等工程项目施工中,相关管理部门要合理引用各种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与法规对水务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控,这样能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提高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水务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客观决定了施工质量控制的效果。为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施工单位应完善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小的疏忽就会导致工程出现问题。因此,监管人员在现场监管中,应注意到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加强与施工人员的交流,对施工的每一个步骤进行严格检测,真正做到全方位和全天候的监管,确保施工安全无误的进行。施工单位也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施工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参数达到设计方案的要求。 2.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水务工程施工的难度。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关水务管理部门根据水务工程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标准,但有些标准在水务施工建设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水务工程质量的控制在客观上受到了一定影响。水务工程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水务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水务工程建设中,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这有利于水务工程的质量得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在水务施工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此外,在水务施工工程中,针对我国尚未出台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此加以调整使之为我国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是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3.加强施工质量安全防范措施 在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要注重对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以下几个项目:生态石笼挡墙质量、水工混凝土质量、水下工程质量检测以及污水管网工程质量等,这几个项目因其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对这几个项目不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必将会对整个水务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坚决杜绝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违规行为,这能有效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与恶化,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尤其要对施工难度较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着重管理,水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还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纠纷,避免施工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管理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这样有利于水务工程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与处理。 4.提高施工质量监理水平 监理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为确保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应尽快提高建立人员的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增强工程质量意识。②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使监理人员精通业务,掌握施工的具体流程。③定期的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管理及相关质量责任制的完善,通过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监理人员在对水务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投资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摄像、拍照的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巨大损失。在进行施工前,管理人员要事先了解各项施工工序的标准。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检测工作,应对砂石、水泥、木料等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及时更换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施工工艺、技术与现场检验资料,以保证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保障施工项目顺利交付使用。 5.结束语 在水务工程建设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国内水务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水务工程因为种种原因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为施工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还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对质量问题的治理技术,通过科学理论依据对工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为我国的民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水务工程论文: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摘 要 目前水务工程档案工作已经是水务工程构建及管理措施的核心构成因子,怎样强化相关的工程档案及资料的管理,做到全面的拓展及利用,更为有效的为经济构建所服务,是当下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的全新任务,因此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分析、并进行提炼,从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 关键词 水务工程档案 管理工作 认识 目前的水务工程档案管理是水务新时代构建的一项根本任务,在推动水务事业完善可持续发展目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创新管理模式,以档案管理工作为核心 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否做好,主要在于上级部门是不是有足够的重视。目前,一些水务系统各个工程构建处都将档案管理任务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去开展,明确相应的责任,抓住根本问题。第一点,强化相应的保障模式。为强化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的相关领导,各工程构建处组织了档案管理工作领导部门,且构建了责任落实人头制度,且匹配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阶段性的进行任务,对所有参建部门档案管理进行目标控制,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及模式化。第二点,要紧抓住责任落实。每一个工程构建处高度关注档案管理责任制的分配情况,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程度纳入到常规的日程上来,把档案管理工作及工程构建一并进行部署、分析、测检落实。有规划的召开相应会议,主要查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里的一些欠缺之处,总结原因,拟定完善措施,分析下一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还要形成档案管理工作,全面重视、整体规范,分层落实的工作理念。第三点,加强物质保障工作。为满足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应需求,各工程构建处从经济的帮助、设备匹配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还要拨出专款进行配置专用电脑及办公自动化等相应设施,用以提高档案管理模式与新时代进行接轨。 2、完善运行机制,保障档案管理规范进行 总的来说,水务工程档案也是水务构建阶段的实际写照。在全新的态势下要持续更新概念、理念、管理措施及管理模式等,按照相关文件,综合工程构建阶段出现的实际状况,加快水务工程构建档案全面信息化管理,完善水务工程档案资源储备以及网络化、管理模式合理化。 强化水务工程档案规范统一、且对所有档案进行统一的标准、模式化的管理,找到核心点、分层次、分阶段的加以实施,要做到水务工程档案完整、无误,推动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的全面进程。 3、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档案管理能力 要推动水务工程档案团队的构建,这样才可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一般来说水务工程档案管理波及的范围较宽,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技术的需求也很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的好坏,从根本影响着档案管理层次水平,同时也影响了工程档案全面的质量,以及一系列管理效益。想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核心问题就是要有一支业务水平极强、且工作氛围极佳、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档案专业管理队伍。为达到完成工程档案全面规范化的需要,要对档案工作人员实施业务知识深造,不但要学习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习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深入的学习档案全面信息化、水务工程构建等一系列技术,掌握在水务工程构建阶段会出现哪些种类的文件资料,哪一种类型属于有保存及使用价值的,要辅助档案工作人员全面了解文件资料的整理、分配以及保管的措施。 4、重视开发利用,提升档案使用价值 完善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终极目标就是要全面利用档案为宿迁水务领域的进程所服务。对档案要进行有效地管理,针对水务工程构建有一定的实际概念及使用意义。水务工程档案材料是在工程构建过阶段形成的,明确的记录了工程进行的各一个阶段的状态。工程资料一经的完成,就会为工程建设以及管理做好铺垫,尤其是在工程建设阶段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论 经过对档案管理分析及实践中,深刻的感受到收集有价值的材料是完善档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拓展档案资源信息、完善信息服务的一个途径。还要让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服务能力及服务品质,水务工程档案管理模式化、系统化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档案管理工作程度是评定水务工程管理能力的一项硬指标。在一线工作的档案工作人员还要抱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过硬的业务素养,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必要性 摘要:将水质工程贯穿于整个水务工程中,将对水质的研究放在水处理的中心过程,才是真正抓住了水务的根本。而氯离子存在于所有的水中,不管是海水、生活污水还是工业污水,都存在着大量的氯离子,所以,研究水务工程,氯离子的检测是很重要的。文章着重研究了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建筑安全中的意义。 关键词:水务工程;建筑安全;防腐蚀;氯离子 水务工程主要研究城市的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和给排水方面的内容,该工程从事的氛围及业务对水量和水质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水质的好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氯离子的多少。氯离子存在于所有的水中,饮用水中的氯离子多了,会产生很大的味道,而且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内河水中的氯离子对一些桥梁和建筑也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如此种种,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水中的氯离子的 检测。 在水务工程中,很多人只注重水量而忽略水质问题,更加没有很多人重视对水中氯离子的检测,导致未能及时对水中余氯进行清除,造成水质不达标的情况屡屡出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需环境因子,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我们就先从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分析,进而探讨氯离子检测对水务工程建设以及建筑安全的重要意义。 1 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方法 1.1 硝酸银滴定法 汲取水样,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下,以络酸钾为指示剂,用硝酸银溶液滴定试样,因为氯化银的溶解度小于络酸银的溶解度,所Cl-会先沉淀下来,指示剂络酸钾以络酸银形式形成砖红色沉淀,来指示滴定的终点。此方法可以定量计算出氯离子的含量。 1.2 电位滴定法 电位滴定法需要两个电极: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要滴定氯化物,要用氯电极做指示电极,玻璃电极做参比电极,用硝酸银溶液做标准溶液,两电极之间的测量电压可以通过一个大量程的伏特计来读取或者直接用带有氯离子浓度的离子选择计来读取。 1.3 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是引用离子分析的方式,对氯离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取水样注入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的溶液和离子交换树脂,而后氯离子会被分离,被分离出来的氯离子经过抑制柱是被转换成高导电的酸型,而碳酸盐则转换成低导电型的碳酸,再用电导检测器可以检测出氯离子含量,再与标注值进行比对即可。 氯离子的检测方法有很多,这里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方法。 2 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重要性 在水中氯离子的危害中,我们不容忽视的就是对建筑混凝土的腐蚀作用。因为砼的质量与安全对建筑建材的安全意义重大,可以说混凝土的安全是建筑安全的必要前提,然而空气中的水分中含有的很多物质却对砼有很大的侵蚀作用,其中氯离子尤为明显,因此,水务工程中的氯离子检测对建筑安全很重要。 2.1 保障建筑美观,保护其外观外形 一个建筑,最直接接触到环境中氯离子的自然是其外表,而当今很多建筑都是以水泥混凝土为外墙,而且大部分水中与水下设施,如截流大坝、水利发电站、桥梁桥墩等都是混凝土做的,而这样的建材对氯离子的存在很敏感,空气水分中的氯离子以及河流中的氯离子对这些建筑设施的外表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如果建筑外表长期处于一个氯离子含量超标的环境中,就会造成表皮脱落,混凝土外墙粉化或塌陷,严重影响建筑的外观,这方面对美学领域的建筑尤为明显,但是如果水务工程及时对空气中以及河流中的水质进行检测,做到指标合格,随时解决环境中氯离子超标的问题,就会降低建筑物外表的老化和粉化,保护建筑外观优美或者降低建筑物因变形而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2.2 保障建筑工程质量,为工程建设把关 建筑混凝土多以耐腐蚀的材料构成,以保障所建结构安全坚固,但是对于环境中的很多物质,大多数传统建材并不能做到完全抗腐蚀,这就加大了建筑公司安全防护工作的难度。氯离子在水环境下很活跃,当我们在修盖建筑物时,很多建材都会暴露在空气中,而且混凝土混和时必须用到水,这时氯离子乘虚而入“暗藏”水中,当被混合到建材中时,就会慢慢侵蚀建材内部分子结构,使得建筑用材丧失原有的力学结构,降低建筑安全性。很多高大的建筑物要求工人攀岩到很高的地方施工,因此如果建材稳固性不高,就会造成建筑施工事故,这时如果水务工程对该环境下的氯离子做好监测预警工作,自然就会降低施工危险,而且还能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稳固,提高建筑施工质量,保障工人人身安全,为工程建筑把关。 2.3 保障建筑稳固性,提高建筑耐久性 虽然砼表面上看来很严密,但是由于其属于混合物,由骨料、砂浆及两者界面区三者组成,虽然为了增加建筑的稳固性,骨料的比例不断提高,但是为了达到混凝土粘固的建筑作用,砂浆是不能减少的组成部分,所以砼的内部就会因骨料与砂浆的粒子间的空隙而存在极小的缝隙,因此就会使环境中的氯离子“趁虚而入”,对混凝土内部的钢筋结构造成严重的侵蚀作用,如果环境中的氯离子长期超标或者建筑时使用的水中氯离子含量超标严重,就是使得建筑物被腐蚀的风险提高,造成建筑物稳固性不高,严重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水务工程要对建筑用水严格把关,做好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检测工作,并切实保障环境空气水分中氯离子含量达标合格,保障建筑稳固安全,提高建筑物等设施耐久性,降低非人为破坏因素,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水务工作中的河水氯离子检测还能降低桥梁、水利发电站、截流大坝、采矿炼油井等水上及水下设施的侵蚀作用,提高其使用运作效率,减少建筑报废方面的财政支出。 可以说,水务工程掌控着一个国家的水系,而氯离子的含量又是所有水中不可忽视的指标,所以,针对氯离子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从源头上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抓住事物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水务工作者们严格规范自己的职业操守,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切实保障好国家交给我们的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完善我国水务建设工程。 3 结语 “人可以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水。”由此可见,水这种奇特的物质对人类生存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一个氧原子(O)结合两个氢原子(H),这种化学中常见的原子组合方式,却形成了大自然最奇特的液态物质——水。生物中都知道,水是人体细胞结构比例最大的物质,也是人体新陈代谢必须的物质,化学物理学的很多领域也依赖着水:电解质溶液要用到水、桥梁施工设计要考虑河水诸多物质的腐蚀性、高压工作环境对空气水质与水量都要严格控制……这些方面对水中氯离子含量都有着严格的限制。由此可见,为保障人类正常生存,维护人类文明发展,我们必须建设好水务工程,保障好水务工程工作中的氯离子检测工作。
环境教育论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环境、人口、资源、粮食等诸多问题的挑战,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是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化、森林植被的大面积毁坏、各种有毒有害废物的污染以及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环境问题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既直接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更制约和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早在党的十五大就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环境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公民有良好的环保行为。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实施环境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1)普及教育和社会的需要。初中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界的最后阶段,从普遍性的角度考虑,对初中生进行基本道德、基本素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是社会的需要。环境保护需要全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与积极主动的参与,而每个公民依法都应当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环境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有良好素质的一代新人的关键。 (2)初中物理教学的特殊性。物理教学在内容方法上都与环境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联系。初中学生从小进入初中学习后,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因此,可从知识结构的内容上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现实情况的差距。目前,党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特别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社会对环保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有关的统计资料和我们的实际调查不难看出,作为祖国未来的初中生群体,他们对环境问题中的人口过剩、环境污染等现象有所了解,但缺乏科学的认识。环境意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对国家的重大环保政策还不够了解。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国情教育和环保教育,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其与现代环境教育相适应。 二、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些途径 中学物理教育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环境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 个方面,其实施过程应当遵循教学规律,与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兴趣相结合。 (1)寓环境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考虑到初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我们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要对教学大纲充分的理解,明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挖掘现在教学中包含的环境教育的好材料。现行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章节就是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噪声污染、废气污染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材料。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寻找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揭示物理与环境的关系。还可以多种形式和方法渗透“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环境教育的内容。如在讲“乐音、噪声”时,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如《泉水叮当响》、《莫斯科效外的晚上》等,把学生引入音乐的王国,再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听了这首曲子,大家体会到乐音是丰富多彩的,人们把欣赏音乐当作一种高雅的享受。然后再结合头排糖厂发出的噪声,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比较,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结合生活中的重要典型实例,积极引导、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对人而言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教育主要是借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产生新的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在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是增强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环境问题发生。其中有不少涉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些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这样能提高教育的效果。例如,头排糖厂酒精厂与头排中学仅一墙之隔,噪声污染、废气污染深深毒害着全校师生员工,解决的办法有在生产设备上进行改良或搬迁,增高隔离墙,多种植绿化树。 (3)开展有意义的与物理相关的环保活动,培养环保行为。 环境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环境意识,积极参 与环保活动。要使学生懂得一个国家社会环境质量的好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环境质量的好坏有赖于国民的环境和环保行为。我们除了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外,还可利用每次课外活动时间和学校的一些 相关活动时间,结合物理课所学的知识,结合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活动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境热点问题,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地进行环境教育。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使环境意识在学生头脑中逐步扎根,形成自觉的参与意识,从而在言行中自觉、主动地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问题,养成良好的有利环保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物理技能和环保技能,增强环境意识,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向人们提出了挑战。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承担着最重要的任务。要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使我们的后代在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环境知识与技能,懂得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从科学、道德、艺术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更高的要求。理物教师在精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国家有关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关环境问题的政策法规,关心和了解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动态、环境知识和科技的进展,加强自身的环境修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客观条件,利用教育阵地 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环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环境教育论文:在自然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 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我国环境工作和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 一。 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 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 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 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落实《课程计划》的 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 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 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 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 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 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 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课和渗透环境教育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 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 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 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 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 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 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依据《自然教学大纲》和《武汉市小学学科渗透环境教 育指导意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明确、具体、适当,然后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 节的教学都必须指向目标这个核心,使每项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 学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 个具体的环保内容。 低年级以环境保护启蒙教学为目标,结合实际,诱导他们对环境的感性认识。例如《美丽的大自然》,可 以用图片、录像、幻灯等直观教具,展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鱼虫鸟兽、神秘太空、珍稀动植物等,也可带学 生游览校园,让他们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语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语言的加工,将感知到的一 个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大自然美丽的具体表象。以此实现本课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级则是小学环境教育的关键年级,此时的学生对环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 自然事物的个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此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同 学们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主,使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 、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 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 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 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的环境和环境问题方面的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一类课教师授课时,环境教育的知 识不必展开,只是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然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点到即可。例如《声音》一课,通过教学 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知道了悦耳的声音对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则损坏人体健康后,告诉同 学们:“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时,还要 注意教材前后有关知识的衔接。例如《溶解》可为《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雨和雪》作铺垫,空气中如二 氧化硫的含量过高,溶解于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破坏作用。 总之自然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无论是典型课,还是渗透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 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用同一模式进行,在渗透的深度上 ,也要把握好。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学科的知识拓宽课和环境专业课。喧宾夺主、牵强附 会,为渗透而渗透,只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厌烦心理。 四、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 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保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 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 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当然,开展课外活动,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应当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环境、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及教师 本身的专长,选择一两个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力争搞出特色,并且起到以点带面的典型作用。如有的学校开 展的红领巾监测站,对大气、噪声进行监测的活动;还有些学校组织生物活动兴趣小组,开辟红领巾种植园, 将种植珍稀植物作为长期活动项目等。 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课题,没有成熟的教法可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所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遇到一定的困难,加之从事教学的教 师分散于各学校,因此建议通过相对集中的教研活动,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 课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备课中体现环境教育内容,授课中有目的地渗透,力争通过 我们的努力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 环境教育论文: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一、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媒体上经常爆出环境事件或伤害、猎杀国家保护动物事件,特别是发生在去年的“清华学子刘某某恶意伤熊事件”,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其中多数是谴责当事者。但是,笔者认为“伤熊事件”正是学校长期忽视环境教育的后果,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应该深刻检讨。那么,什么是环境教育?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换言之,环境教育是指以环境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为内容,以教育为手段,以达到认识环境、保护环境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人类与环境的和谐。我们注意到,在社会上,各民间环保团体纷纷建立,众媒体对环保进行大量宣传,这些对社会公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反观学校,环境教育则处于受冷落的地位,成为教育的“弃儿”。 正因为环境破坏严重与学校对环境教育的冷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所以,有关专家呼吁:“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教育”,“环保意识的培养应从中小学生抓起,让环境教育早日走进课堂,使孩子们从小就培养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因此,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而且环境教育不是哪一门学科的事,所有学科包括文史类学科都有义务。 二、实施环境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 第一、 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环境教育还不是“正统的”学科,它往往以“校本教育”的形式存在。这样,环境教育无形中就成了学校“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的另类。因此,正如郝冰在《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评论》中写道,“学校的环境教育往往取决于某位热心的教师,而不取决于学校教育的整体政策”。绝大多数学校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所以,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就尤为重要。否则,有些教师会认为,除教好本学科提高升学率外,环境教育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凭什么增加教学负担。如果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感,不仅可以很好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教学中,还可以以自身的环保行为感召和影响学生。 第二、 与时俱进,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社会充斥着现实主义,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就是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短期性,高等院校轻文科重理工科,中学则片面追求高升学率,近年来又奇怪地演变为追求名牌大学升学率,而缺乏对未来的远见和规划,与时代的发展严重脱节,或者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拖着走。环境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随着人们对环境的不断破坏,进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刻而出现的。环境教育在西方出现较早,在我国是最近十几年才兴起,是一个新的教育课题。我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做得很不够。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这必然导致环境教育在学校遭遇冷落的尴尬场面。因此,要很好地开展环境教育,除了国家应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外,学校包括广大教师也必须屏弃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突破小学科圈子,主动承担环境教育的义务。 第三、 教师要善于钻研和分析教材,挖掘环境教育题材。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中学教育不仅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教材,甚至各学科也很少涉及相关内容。以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为例,笔者仔细查阅了高中五本历史教科书,发现五本书共100余万字,却只有四处真正提到环境问题,而且只有寥寥数十字。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讲到,“周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汉武帝以后黄河经常泛滥的人为因素(阅读与思考题);隋唐时期在江南地区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中,“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讲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达国家将容易产生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将污染转移出国”。这种教材很不利于开展环境教育。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因此免除自己的责任,相反,更应该感到责任重大。 其实,只要充分利用,认真钻研和分析教材,还是能够挖掘出不少隐性的好的环境教育题材。譬如: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中国古代史》);造成中国古代北民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地理环境因素(同上);“运动”导致“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土群’炼钢铁”的图片(《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的兴起(同上);20世纪20年代美国柯立芝繁荣时期“美国的汽车长龙”图片(《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等等,都是很好的环境教育题材。 三、怎样实施环境教育 目前,环境教育正处于摸索阶段,没有一定的模式。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其中较好的题材,进行环境教育。它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种方式较灵活,只要有题材就可以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而且效果好,不费时费事。 例一:在《中国古代史》中,讲授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时,可先由学生翻译,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答出:不论做什么事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学习,同学们就懂得了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 例二: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运动”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课文上“全国几千万人 上阵,大搞‘小土群’炼钢铁”的图片和一些相关的电影资料、幻灯片(教师事先准备),然后由学生讨论并发表观感。结果,同学们发言踊跃,思维开阔,见解深刻。其中不少同学谈到:大炼钢铁造成大量森林被砍伐,土地流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必将影响生产和生活。甚至有的同学把它和1998年的特大洪水联系起来。 例三:在讲授20世纪20年代美国“柯立芝繁荣”时(《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可以利用课文提供的“美国的汽车长龙”图片问学生:汽车除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外,还会造成什么影响?同学们异口同声:大量排出的汽车尾气会严重污染大气,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有的同学联想到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等问题。 另一种方式是,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开展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性课题。它只面对部分学生,一般一学期一次。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能让同学们较深入地了解环境问题的形成、危害及对策,接受一次深刻的环境教育。 结合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内容,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性课题。由于以前没有做过研究性课题,所以笔者与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起按部就班的工作。(1)、搜集资料: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有近代的、现代的和当今的,极为丰富。(2)、整理、分析材料,找出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大气和水的污染、工业和生活垃圾、绿化面积少、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犯罪率高、社会秩序混乱等等。(3)、分析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化加快的关系。经研究发现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就越多越严重,它们之间有密切关系。(4)、研究对策。同学们参考了有关资料,认为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做好工作: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想适应;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不能走西方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加大城市绿化;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就业;改善居住条件;加强治安,打击犯罪等等。(5)、完成研究报告—— 《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虽然整个研究和成果没有专业人士做得那么好,但是,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兴致很高,工作认真,做得很成功,效果也很好。 以上是笔者的浅见。总之,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对的大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教育”。“环境”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缺乏环境意识,更缺乏对环境的深入思考。因此,教师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承担环境教育的责任。让同学们明白: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它,保护它。 环境教育论文: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方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地理 教学 环境 论文摘 要:对初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日益重要。对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问题教学法、比较法、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中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主题活动就是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这种环境主题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既可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实施,也可在课外单独进行,形式灵活;它和课堂内容联系紧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所需的时间可长可短,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教学效果良好。当然,一个好的环境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选好主题,考虑活动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组成,还要遵循环境教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主题活动更有成效。 环境主题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认识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通过问题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个有争议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最好与当地环境有关,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并就获得的相关材料和初步确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得到环境技能方面的训练、环境知识的丰富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争议问题不仅可以由教师提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从事他们自己选择的问题的调查。 问题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又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必须的过程。如识别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分析争议问题和以一定方式调查争议问题的能力;确定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三、通过比较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与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环境教育中用比较法较为适用。比较法是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通过比较可以突出某一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中,比较法又具体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1.纵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如讲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时,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使它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横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东部由于生产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开发过度、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严重等;而西部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问题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这样既可说明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又可以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考虑、统一规划。传统的以资源的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通过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方式还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发挥初中地理课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环保教学效果。 环境教育论文: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2012年到来之前,提及“2012”这个敏感的字眼,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古代玛雅人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巨大的灾难毁灭了地球,毁灭了人类。即便已经进入2013年的今天,不少类似的担心也没有就此停止过。透过“2012”,不难看到地球上灾害的长期存在性和人类社会对于灾害的焦虑、恐惧。因此,以达到防灾减灾为目的,培养公民具有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的灾害教育已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作为一门文理兼有、包含灾害的课程,对于推进中学灾害教育教学有着充分的学科优势。本文侧重探讨中学地理灾害教学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一体的“三生教育”的紧密联系,揭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灾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通过地理灾害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狭义上,生命教育即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可怕的灾难甚至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而,通过地理灾害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 例如,针对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中“火山与地震”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事先将学生分为3~6个小组,提前一周左右时间让学生收集关于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前的征兆和来临时的应对措施、危害等资料。上课时先播放经过剪辑的关于火山喷发和大地震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灾害短时间内毁灭家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震撼感,体会生命的脆弱和可贵。接着启发学生找出火山与地震的分布和成因,然后分小组介绍之前要求准备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用“2008年5月12日地处汶川大地震区的四川绵阳安县桑枣中学创造零伤亡奇迹的案例——因为学校平时重视了劣质教学楼的加固,坚持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紧急疏散演习,因而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发挥了巨大效用”作小结并升华:虽然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是弱小的,但柔弱的生命也是伟大而充满奇迹并值得珍惜的,我们可以用知识努力去守护生命。 二、利用地理灾害教学强化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部分前言第二条“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中阐述到: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区域——涉及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灾害教育可以强化生存教育。 例如,对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气候中“多特殊天气和多旱涝灾害”进行教学时,可以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分别针对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干旱灾害进行自学归纳——六种气候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然后分小组介绍学习成果,这样既对我国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当然,结合2013年初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因雾霾天气造成重度空气污染现象,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什么是PM2.5?什么是PM10?持续而严重的空气污染原因是什么?造成哪些危害?治理空气污染应该怎么办?可以做什么?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灾害?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课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后面每节课留五分钟时间,在全班分享各小组成果,直到分享完毕。当然,如果是地理教师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以此为主题,唤起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达到在地理灾害学习中生存能力逐步提高之目的。 三、结合地理灾害教学倡导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理解其内涵,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开篇第一部分前言第一条“课程性质”中写到:“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明确了“生活性”是地理课程的五大基本特征之一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地理灾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也为人们认识地理灾害提供了素材,地理灾害教 学用活生生的实例,警示人类居安思危、趋利避害、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丰富生活教育的领域。 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舞台”, 水则是维持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关系着每个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和农村,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的问题。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中“珍惜每一寸土地”和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中“合理利用每一滴水”部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热点灾害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其实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这一切应该与灾害没有或者只有很少交集。所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另外,利用假期时间,教师还可以组织、指导对这类灾害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围绕家乡土地质量、水质量、空气质量情况进行调查或者小课题研究,将形成的有价值的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为监督、保护本地区的环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实现美丽家乡、美丽中国尽一份力。 地理灾害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地理灾害教学因为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一体的“三生教育”的结合而更具内涵,“三生教育”通过地理灾害教学这个平台也被演绎得更为丰富和形象。当然,地理灾害教学与“三生教育”的结合还处在探索阶段,两 一、中学地理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 1.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内容 高中地理教科书一共三本必修、七本选修。必修一共五大章,分别为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一中有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影响、对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质灾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环境知识。必修一主要在自然地理中渗透环境知识,让学生了解我们居住的大自然,对环境有初步认识。必修二分为人口的变化、城市和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六大章节。必修二中的人口与环境、城市化与环境、农业与环境、工业与环境、交通运输布局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等从人文地理角度介绍环境知识。必修三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这五大章节。必修三是区域地理,主要讲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选修课本共七本,分别是宇宙和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本选修教科书蕴含丰富的环境知识,教材与环境知识紧密联系,如海洋地理中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旅游地理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各种自然灾害,环境保护教材更是整本书都渗透环境知识。 2.初中地理教学环境的教育内容 初中地理教科书分为四本,七年级上册分为五大章,分别是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主要从自然地理地球与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以及人文地理居民和聚落、发展与合作中简要介绍环境知识。七年级下册主要有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其临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西半球的国家、极地地区。主要介绍世界地理中各个洲和国家的环境知识。八年级上册分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中渗透环境知识。八年级下册为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主要在中国区域地理中讲述环境方面知识。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对于高中较为简单、浅显,是对初中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入门,没有高中地理中环境教育系统,但也极为基础和重要,对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学地理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途径 1.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1)通过讲授法获取环境知识。讲授法是目前我国中学主要的环境教育方法,地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播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这种教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环境知识,是一种直接、有效、现实的教学方式。例如,讲解全球变暖知识,首先提出全球变暖的表现,实际证明全球变暖的数据,再分别讲述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明白全球变暖已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重大问题。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应从小事、从身边做起,共同保护我们居住的家园——地球。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讲授的同时,应避免整堂课“照本读书”或“满堂灌”,否则会造成学生乏味,不利于学习理解,教师可结合其它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讲解知识点。 (2)运用多媒体方法深化环境意识。课堂教学中许多地理知识通过教师口头讲述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教师口头讲授的不足,将隐形地理知识变成显性,可以生动形象地解释某一地理现象的发生,将抽象而复杂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例如,讲解冷锋和暖锋知识点,运用Flash软件可以动态展示冷暖锋的运动、锋面雨等状况。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把已经发生的地理事件再现,让许多很难观察到的地理事件,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当时情形,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讲解海啸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海啸的巨大破坏力,深入理解海啸的形成原因、破坏力的影响等知识。 (3)采用讨论法强化环境行为。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全班或小组中,针对某个环境问题发表意见、广泛讨论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要求教师做好充足准备,控制课堂讨论的进度和时间。对于讨论的话题,教师应选取难度适中并与教材所讲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例如,全球变暖的利与弊及其原因,大坝水库的修建对流域的影响,南水北调三线工程对调出水区、沿线区、调入水区的影响,北大 西洋暖流对欧洲的影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都可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应组织小组汇报、师生共评,并落实于平日行动中。 课堂讨论法与前两种教学法截然不同,它可以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2.地理课外活动中的环境教育 (1)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环保专题讲座可以由学校请专家或者环保相关工作人员做专题报告,将环境保护相关理念、新知识以及环境问题介绍给学生,也可以由地理教师自己搜集和整理材料,师生共同主持讲座。环保讲座内容应与教材内容相呼应,最好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知识,提升环保意识。 (2)实施工厂企业参观考察。如果教师仅仅对学生进行地理环境知识的理论教学,而不让其与环境“近距离”接触,这样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环境问题,也易使环境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应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到真实的环境中去,对学生进行丰富而直观的教学。可带领学生参观地震站、气象站及附近的水库大坝等,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让学生观察工业“三废”的产生和治理。通过这些参观考察,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危害,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对身边环境影响,明确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扩展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让学生在调查中深化地理环境知识以及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也可组织学生在双休日到街头分发关于环境保护常识的问卷,通过问卷搜集结果、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通过调查工厂生产中的“三废”如何处理,以及“三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等。各种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及重视,提高对环境保护和宣传环保的热情。者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 环境教育论文: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中的渗透 摘要: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体制的深化改革,在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思路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变化。传统课堂主要传授学生们的基础知识以及理论知识,往往忽视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忽视学生在化学课程中的环保理念培养等。而随着当前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发展有了极大的转型,且环境保护的发展不容忽视,教师应当重视化学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在化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来提升学生们的环保理念以及化学能力。 关键词: 环境教学;高中化学;课堂渗透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极大的转变,对于环境保护的理念有了一定的重视。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课程当中渗透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能够有效的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1.高中化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学的意义及必要性 (1)我国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首先,从化学的环境污染角度来看,环境的污染源主要分为自然污染以及人为因素污染两个方面。自然界在生态发展的过程中所排放的相关有害物质属于自然环境污染;人类在进行各类生产活动、化工活动等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称之为人为因素的污染。相比较而言人为因素的污染严重程度远远高于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人类在进行工业生产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着重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忽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对排放物质的深度处理意识,最终导致污染物质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环境。因此从高中生开始,从化学课程开始逐步的渗透环境教学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能够具备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 (2)高中化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当前教育教学体制的深化改革,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的素质以及意识的培养,重视提升学生的环保理念以及环保意识,为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对策 目前在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以及深化环境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同时也能够促进人们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下面笔者主要来分析探究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有效的渗透环境教育。 (1)教学联系实际 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传统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将理论架空,直接按照教材中所给的内容进行讲述,而一些抽象化的化学知识以及化学现象往往难以被学生理解,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达不到学习的标准,同时也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在当前阶段,教师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理论与实际进行联系,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硫的相关性质以及作用的课程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述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在PPT上穿插相关的工业化生产中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的污染物质,其所产生的危害是什么。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记录短片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二氧化硫所产生的酸雨有多大的危害,进而一方面为学生更好的了解二氧化硫的相关性质特点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通过在化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学的方式,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够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了解相关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之后,学生往往能够找到课本上所不存在的化学性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提供有效的帮助。 (2)重视历史的讲述,开展环保教育 化学在历史上有长足的发展史,在化学发展的里程中,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但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也有着大量的化学物质以及化学原料严重污染环境以及对危害人们生活的案例。例如,教师可以在进行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阐述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化工污染原料进入到人们的食物食品当中,使得某个地区的居民出现某种不知名的疾病等,例如日本的哮喘事件、英国的烟雾事件等等。通过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讲解和叙述,学生们往往能够真正的了解不合理使用化工产品以及化学原料的危害,了解到其对于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社会责任感的种子,很多在高中阶段受到环境教育的人员在未来生产过程中就会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 (3)在化学实验当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进行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学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化学实验相比于一般的理论课程教学来说,具有直观性较强的特点,学生直接在化学实验当中能够观察到书本文字当中所描述不出来的现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充分的了解到了一些关键的化学反应原理所产生的危害以及污染现象,进而培养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例如,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告诉学生们首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二次反应的产物等都不能直接的冲到下水道当中,一旦将一些废弃物质冲到下水道中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同时教师应当告诉学生们正确处理废弃物的方式。另一方面带领学生们在一些空旷的环境当中进行一些化学实验的演示,让学生们了解在一些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危害程度,同时要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4)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学 高中化学课程不仅应当立足于课程教学,还应当重视对课外活动的环境教育工作。教师在布置一些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立足于环境理念,例如可以开展对汽车尾气的成分检测实验,让学生们在课下的时间能够通过网上搜索或者通过简单的资料搜集等来了解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同时也了解汽车尾气所产生的严重危害,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理念奠定基础。 3.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渗透工作入手进行分析。首先对高中化学课堂开展环境教学法的必要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究,其次从教学模式出发,分析探究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对策。总之,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转型,在进行化学课程教学时渗透环境理念逐渐成为了高中化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环境教学法,才能够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理念提供保障,推动我国工业化生产建设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爱伟 单位: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 环境教育论文: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 摘要: 环境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的教育领域。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中地理很多教学内容都与环境教育相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进行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学生今后地理学习和环保意识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性。本文探讨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与整合环境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整合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关学者对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环境教育的概念。地理课程的内容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电影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工作经验,将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整合进行议论。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 环境教育是近年来新引入的概念,因此大多数教育者对于其所涵盖的内容并不了解。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有的学者对于环境教育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做了相关报道。笔者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到,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总结为以下三点:①对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类型,提出珍贵资源的保护措施及合理利用资源的方法。②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探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③对环境的监管与控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介绍环境质量的检测方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环境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积极加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 二、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的技巧 1.将环境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中 由于地理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为理论教学,因此将环境教育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讲到地形地貌的问题时,教师可对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展开讨论,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后果和治理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措施等进行介绍,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土地沙漠化的情况。同时,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到植树活动中,降低我国土地沙漠化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既能够让学生对于地形地貌的成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又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对学生进行教育 随着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多媒体被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为教师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多环境问题,教师通过语言很难将其形象生动表达,但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例如,沙尘暴、雾霾和白色污染等,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会达到更加触目惊心的效果。教师可一边播放一边向学生讲解,引发学生的深思。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便可将相关地理知识引入课堂,探讨环境问题与相关地理知识的联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环境教育 小组讨论是现代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教师作为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应为学生确定讨论话题,主导课堂的有序进行,保证课堂的有效讨论。例如,在讲到酸雨的成因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等,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树立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理论认识,让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有所了解。其次,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环保措施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的环保工作有哪些,并从自己做起。最后,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环保工作的热情。经过相关环境教育的影响,学生会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了解环境被破坏和被污染之后,人类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加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更高。 2.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将环境问题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环境问题是一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将环境问题引入课堂能够很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专注地听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小组讨论等方法展开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消除纯理论课堂给学生带来的烦躁心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该种方式能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具有持久性。 3.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有效迁移 环境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对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在地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性较小,很难吸引学生。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将环境问题与地理课程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学生原有的对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强化地理课程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严重,环境教育得到更大的重视,广大地理教师应对环境教育相关知识进行钻研,了解其与地理课程的相关性,并积极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强化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对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作者:葛金娟 单位:南京市第十四中学 环境教育论文:高中化学环境教育论文 1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1渗透环境教育符合新课改和考试大纲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必修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要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必修化学》等多种教材处都体现了环境教育的内容,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等一系列的规定,都体现了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关于氟里昂和N0x对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光化学烟雾、含铅汽油对大气的污染等环保试题,但由于这类题目取材新,学生感到陌生,往往得分率低,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环保知识的教学。 1.2加强环境教育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当前,很多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好。如光化学烟雾、世界八大公害、近几年在我国各海域都曾发生过的赤潮等常识都不甚清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学中此内容涉及的很少。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必要加强和重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2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2.1据教材内容确定好结合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机渗透: 高中教材中有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学习NOx时,可按介绍NOx的性质介绍其毒性和对人类及环境产生的危害,介绍吸收防治方法(NH3吸收法及碱液吸收法)的步骤有机渗透。使有毒的NOx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少的物质,为人类所利用。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化学专业知识,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环境教育。 2.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法制教育: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全民普法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昀要求。一般的渗透方法是讲解某类物质或操作方法对环境的危菩,再提出相关的法律制裁条款,最后给出防治方法,例如学习SO2:时介绍煤和石油的燃烧、金属矿石冶炼等产生SO2导致大气巧染,进而产生酸雨,教师在介绍酸雨危害的同时,引入《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关于禁止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气体的规定,最后介绍防治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和环保知识,更进一步了解了环保法制知识,增强了环保法制观念, 2.3结合化学实验渗透环境教育 第一,改进实验方法。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实验内容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同时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需注意改进实验操作、装置等,尽量做到有毒气体不外泄,提高尾气的吸收量,向绿色化学方向发展。如铜与浓硫酸反应中产生的SO2气体,可以依次通过石蕊试液→品红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NaOH溶液,这样既可以验证产物SO2的性质又吸收了SO2,不污染环境。 第二,发展微型实验。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和改进各种实验为微型实验,如教材中氢气与氯气混合气体在光照下反应,改成在小青霉素瓶中完成该实验,效果也很好。利用这些微型实验用量小、污染小等特点,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效果更好。 第三,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在平时教学中利用研究性学习课渗透环保教育。如高一讲授环境保护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课题组,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通过上网查询、社会调查等手段去研究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固体废弃物等几个大方面中的个别子课题去研究。如蔬菜杀虫剂的危害及合理使用、市内垃圾种类及处理、废旧电池的污染等。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成果,这样方式学生积极性很高,有数据、有事实、有图片、有调查报告、课件等,形象生动,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与环保知识充分联系,加深印象。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的结合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可将做不了的实验制成课件进行播放,既生动、又环保。如利用视频资料为学生播放塑料加工中的污染、小白鼠在Cl2中中毒死亡,还可利用网上和一些书中下载、扫描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这些都是重要的素材。通过播放有关环境教育内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切身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丽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等,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五,在化学习题中充分体现“绿色化学”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育。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多注意收集各种资料,把有关环保内容的习题集中起来。在平时检测和练习题中逐渐渗透。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可作为专题教给学生,特别是有关国内新闻报道的热门环保话题更应多予注意,因为它常常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3结语 总之,人类借助于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及其他手段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日益围困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教育是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环境问题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渗透环境教育。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教响应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各种途经加强理论学习,如查阅有关书籍和报刊杂志、在互联网上查找环境教育的资料和信息、教师互相交流等方式,学习环境教育的规律,提高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的水平。同时,还应多注意对环境教有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扩大知识面,在教学中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环境教育,避免随意性、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勇于实践和创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摸索出适合本地文、本校实际的环境教育的新思路,总结出新方法,把环境教育推向深入,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作者:张世界 单位:贵州省铜仁一中 环境教育论文:环境教育教学中初中生物论文 一、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有效知识,巧妙渗透环境教育 由当前初中生物教材看,所选内容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环境知识,为环境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和有效的资源,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空气质量与健康》、《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等等.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挖掘环保知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生物知识,形成环保意识.譬如,教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的知识;学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时,可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教师可以恰当地渗透水资源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现状,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讲解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环境污染与保护内容,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以及预防手段,促使学生自觉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有效加强环境教育 知识源于生活,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融入生活实例,加强环境教育,灵活渗透环保理念,提倡绿色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小事做起,为节能减排尽绵薄之力,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比如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材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人类存在哪些影响全球的破坏活动?如水资源浪费、酸雨、土壤荒漠化、沙尘暴、汽车尾气、湖泊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工厂废气的随意排放而造成温室效应;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等.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治理?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深化巩固知识.接着,设计小活动,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请你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小习惯可能会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我为环保献一策”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样,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可以破坏生态环境,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责任,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提高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亲身体验,全面践行环境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局限,注意拓宽教学渠道,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全面践行环境教育.第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校园环境进行仔细观察,对学校受污染情况和环境绿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调查统计,并指出其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方案.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向课外,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体验中切实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组织学生开展公园、社区植树造林和水资源短缺、害虫鼠的危害、环境污染等情况实践调查活动,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以展示学习成果.第三,可以借助某些特殊日子,诸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世界水日”、4月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环境保护相关专题讲座,通过手抄报、演示文稿、校报、墙报、板报、网络论坛、贴吧等形式加大环境教育知识宣传度,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或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活”的主题班会或者辩论会,组织“变废为宝”的环保创意制作比赛、“低碳生活科普知识”竞赛、“环境保护,从自我做起”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共建绿色生活环境,提倡健康有机生活.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环境教育,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有效知识,巧妙渗透环境教育;注意联系生活,引导思考探究,有效加强环境教育;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亲身体验,全面践行环境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叶树梅 单位:江西省赣州第二中学 环境教育论文:环境教育与旅游文化论文 1旅游文化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在时间上中国开展环境教育的步伐紧跟发达国家,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环境教育研究实施的范围窄,领域小,问题多。基于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探究,环境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公民,目的是使人们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我们的环境。目前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旅游活动作为非正规环境教育方式之一,旅游文化便是传播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人们在接受环境教育之后环境意识水平得到提高,对旅游文化的吸收与传承,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将是很大的促进。 2旅游环境教育的不足 2.1旅游环境教育理论与实际互动欠缺 在旅游文化中渗透环境教育目前缺少理论基础。一些发展环境教育的基本构想的提出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开始,由于环境教育具有整体的跨学科的性质,包含的知识层面广泛,在学校推行的环境教育是渗透到其他学科当中,只有部分高等院校设有专门的环境教育专业,环境教育理论不成系统、支离破碎的现状,很难很好地应用到旅游产品中去;环境教育体现出的全民性、终生性、全球性、学际性的基本特征与旅游活动的开放性、娱乐性、渗透性和实践性特点,为旅游环境教育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环境教育的理论基地在学校,实践基地在社会。一个重理论,一个讲实践,只是他们之间的交流太少,直接影响了旅游环境教育的效果。 2.2深入进行环境教育的旅游形式单一 在我国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形式已经从传统旅游演绎成多种形式,如不同目的:会议旅游、奖励旅游、企业旅游、文化旅游等,如不同角度的:山水观光探险型、历史人文观光型、科研考察型、文化体验休闲型、乡村休闲度假型、网络信息型等。这些旅游形式和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有利于环境教育的开展,但是在景区和相关的行业部门环境教育的前提仍就是经济利益,环境教育的贯彻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目前只有与环境教育相应而生的生态旅游和南岳衡山等少数地区的低碳旅游,在进行环境教育工作方面卓有成效。生态旅游是在近年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重视,符合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可以在游憩的过程对环境和生态做到一定的保护。低碳旅游基于传统景区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在修复和完善景区资源与文化的同时深入环境教育的理念,虽然在效果上还有待研究,但却对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给予了新的启示。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广泛、合理地开发旅游中的环境教育手段。 2.3旅游环境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已经成为国民收入重要来源的旅游业,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之后,仍然缺少直接的旅游环境教育法律法规,致使政府部门在对待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时不能权衡轻重,环境污染破坏、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环境问题依旧存在。经营人员缺少政策的制约和资金的扶持,在经营管理上环境教育未能真正提到日程上,使得原本具有实践性的旅游环境教育缺少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旅游主体进行旅游线上运动时,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的规划,以谋利为主的饭店、宾馆、百货等更是不注重环境教育,不能配合旅游机构完成环境教育的任务。旅游行径的配套设施、服务系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虽然可以体现环境教育的思想,但是功能有限。 2.4旅游环境教育意识发展不协调 2.4.1旅游主体被动感知环境教育知识效果不佳 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是对人们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广泛的社会成员参加到旅游活动中。调查分析,目前只有少数高学历的人能够以获取环境教育知识为旅游目的,能够自主地学习环境知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而大部分参与者的旅游目的依然以观光、游玩、享乐为主,旅游观念未革新,在旅游过程中有可能被动接受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但这种情况下的环境教育效果肯定不佳。 2.4.2旅游环境教育意识淡薄影响可持续发展进度 旅游文化是一种经济产品,它不能够完全以教育为主,所以旅游环境教育效果倍受重视的程度有待提高。人类对维持景区生态文明与保护景区自然资源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与旅游景区的吃、住、行、游、娱、购的相关机构、单位、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主体自身的环境知识很重要,他们的环境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明投放垃圾”上,注重培养文明行为的同时应掌握解决实践的环境技能与环境理论。环境意识的高低直接作用于我们生存的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3旅游环境教育的发展对策 3.1政府立法保障经费 政府关于旅游环境教育的立法是必要可行的。由于过去30多年的环境教育一直没有确切的法律做基础,虽有相关的却还应该细化、具体。公众的环境保护观念虽然有所提升,但是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理。如果国家在旅游行业的运行管理上起到很好的经费保障作用,那么我们的旅游活动便可以在环境教育上加大力度,在旅游活动中开设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环境教育主题活动,让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体会并学习环境知识与技能。旅游活动对象的广泛性,必然会使得环境教育有所收益。 3.2完善旅游环境教育系统 政府立法保证旅游部门运行的经费也是对旅游环境教育的有力支撑。有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旅游经营人员和相关的事业单位就可以加大力度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旅游的每一个环节,或者是开展专门的环境教育活动。不同景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根据旅游主体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相应的环境教育主题。以旅游景区为中心,对其相关环境内部人员,由内向外开展普遍的环境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得每一次的旅游活动都有较好的环境教育收获。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任何一种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我国目前实施的环境教育工作,出现了在学校重理论在社会重实践的现象。虽然学校也会安排环境教育实践课程,但是由于各个学校条件上存在差异,只有少数学校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作为社会环境的代表,所开展的环境教育最具实践性,但是以理论为指导的旅游环境教育,似乎是纸上谈兵。改变这样的现状,增加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开发建设更好的旅游实践基地,必定有利于旅游中的环境教育。 4总结 环境发展需求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旅游环境教育观念的提出使得环境教育的拓展和深化有了明确的方向。协助环境教育较好地改善环境问题,处理好社会、经济、人口、环境、文化等因素复杂的关系,使得环境发展处于和谐的状态。 作者:王丽爽 林宪生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环境教育论文:高中环境教育化学教学论文 一、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融入环境教育,不仅要讲解实验装置、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实验结果对错,还要强调整个实验过程的正确性,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涉及有害物质的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有害液体排出或者气体外漏,对排出有害气体的实验增加转化装置或吸收装置,向学生阐明有害气体排入空气中的危害,在实验中不能任意排放有毒物质. 每次化学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强调化学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督促学生要严格遵守.对于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实验废弃物,要组织学生进行回收,如可回收银镜反应实验后所产生的硝酸银溶液.在减少污染的同时,教导学生保护环境,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应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化学药品的用量问题,争取使用最少的实验药品,取得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地减少化学废品的排出.由此看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入环境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二、通过组织学生课外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课堂教学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适当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十分有必要.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环保教育,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政策,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不道德和违法的.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受污染的江湖或化工厂等地参观,鼓励学生自行与湖泊周围的居民和厂里的技术工人交流,让学生了解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和污染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思考处理这些废气污染物的方法,同时明确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紧迫.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还能有效进行环境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让学生走出校门,通过搜集相关材料,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写出《日用化学洗涤剂调查》、《周边居住环境状况分析》等课题的研究报告.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关注环境污染和保护,关注生活现实,并联系实际用化学的角度去审视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也可以邀请环保部门的专家领导走进校园,向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扩大环境保护在学生中的影响,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与化学息息相关,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化学,调动起学生内心为治理环境污染作出努力的决心和信心.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应引起广大化学教师的重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环保理念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使他们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为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大自然,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重现生机而付诸行动. 作者:吴益桂 单位:江苏盐城市盐阜中学 环境教育论文: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关于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环境教育内容亦渗透于教材栏目中.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材的教学栏目主要包括课堂、课后思考题、习作题和实践题这几部分,其中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不少,比如“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等.案例分析如,在教材必修2中以“回收废旧钢铁,铝制品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意义”为主题进行调查访问.如果要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基本的化学知识必不可少,学生必须要了解随意丢弃废旧钢铁、铝制品对环境产生哪些后果.如此,学生才可发现回收这些废弃品对环境的益处. 二、促进环境教育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1.提问式引导,兴趣教学 化学是一门相当有魅力的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与化学分不开.比如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料,再好的食材缺少食盐尝起来也不会美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量大概为99%.在日常生活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多或少都会将一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时对未知的知识就更感兴趣,不会排斥进行学习.这就对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未知的知识.引导的方式可借助提问展开.案例分析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颜色?(问题一)学生1:红色学生2:黄色教师:那有谁了解木炭在氧气的条件下燃烧时的颜色,哪一种呢?(问题二)学生们:不知道(大部分摇头),学生3:白色(回答的学生可能从其他的途径获得了解,如科普知识节目)这两个问题,前者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颜色;至于后者,学生如果不借助专门的实验是观察不到的.毕竟纯氧气的条件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教师利用问题一作铺垫,再引入问题二,进而讲解有关碳、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讲述完学科知识后,插入这几种化学物质以及化学气体对环境作用的知识,由浅入深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课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易于接受.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严密性.所以在化学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实验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了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如何操作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耳闻不如目见,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对所学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分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家庭小实验活动.利用一些废弃物品改造成为微型的实验仪器.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透明塑料瓶、塑料管加以消毒处理,制作成微型实验仪器,比如微型酒精灯,微型水槽等. 3.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教学 开展诸如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这类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启发学生思考应该对环境的保护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措施.实践活动的开展,辅助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开阔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案例分析开展以“调查学校周边的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问题以及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查,眼见为实,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真实,并搜集资料,仔细整理归类,将第一手的环保资料握在手中.如此这样,学生就更能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距离并不遥远,也能将理论知识派上用场,并且课堂教学活动也比较充实、丰满. 三、结语 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且如今的生态与环境亟待保护,教师与学生都应当引起重视.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教材设置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环境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从身边做起,为环境保护增一分力. 作者:赵杰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 环境教育论文:课改指导下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环境教育工作现状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环境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正式被纳入中学课程,并颁布了关于环境教育的相关文件,如《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等,为开展环境教育课程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新课改的新理念与环境教育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例如,地理新课标中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进而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作为重要理念之一,不断对学生强调。而物理新课标中则重点强调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帮助,如何通过物理知识改善社会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思想。环境教育不仅仅被渗透到中学的各个科目中,还被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可见环境教育的地位明显升高了。 二、新课改指导下实施环境教育的措施分析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是进行教育活动中的根源所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应在教育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尽最大限度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新课改的内容中提到在中学的环境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从理论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育教学过程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掌握学生的现状,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端正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让中学生正确认识环保的价值,提高其对环境的情感,进而能够自愿地投入到环保教育的氛围中。而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环保活动提供机会,通过文艺汇演宣传、植树节、戒烟日等主题活动,为学生积极打造保护环境教育活动的平台,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2.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按照新课改的指导要求,对环境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国内外不同的环境观念和学术观点,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典型性的环境案例,提高环境教育课程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心中对环境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为环保工作打下基础。另外,传统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动画、视频等动态效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并且,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途径,可以拓宽环境教育的知识面,及时掌握当前的环境信息。 3.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到实践中去检验,环境教育也是如此。环境教育的课题是因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被提出的,而环境教育成效是否良好,也要看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来检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考试检测学生的环境教育理论知识来检验学习成果是不科学的做法。以笔试为主的检验途径,使学生的环境教育成果对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措施形同虚设。新课改中,关于评价方式中提到,教学评价不能仅限于文化知识水平,还要联系相关的知识领域,在环境教育评价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成绩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程度与环保意识相结合,总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性,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正确认识评价体系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也要对自身作出正确评价,及时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不受主观思想的影响,能够公开、公正、公平的记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真实事件。 三、结语 环保工作是一项长远的事业,需要我们的共同付出才能实现环保目标。我们每个人应从点滴做起,为环保工作出一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多元化的环保教育方式,让学生从内心重视环保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王兆明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姜山镇绕岭中学 环境教育论文:环境教育视域下高中地理论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当今的地理环境问题,对人与地理环境关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资源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有全面的提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深化,对地理现象与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成因、深入分析地理环境的要素、地理事物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活动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环境教育”主要包括对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社会进步以及对优化环境所形成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概括地说,地理教育是增长对人地关系的了解。通过地理教学了解人口动态、资源动态、环境动态与其存在的环境问题,使学生对人口、可持续发展、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最后使学生在意识与行为上都能够自觉保护人类环境,协调生态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新的时代赋予了高中地理教学新的使命。当今的高中地理已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经过改革与发展,已经逐步发展为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课程。所以,高中地理教育成为了教育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学科,使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理念达到一致,构成学校地理教育的大框架。 二、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优势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涉及到环境教育的内容 1.高中地理教材有很多讲述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版块。 2.高中地理教材告诉学生,人类自然资源不是用之不竭的,如果对人类环境的自然资源无节制使用,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会遭到威胁。 3.高中地理教学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节约能源,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在高中地理教育对学生展开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重要的教育渠道。 (二)高中地理教育可以对人们展开全面的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学科的教材,主要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内容的,而且把人地关系的理论作为环境教育的指导,这也是高中地理学科的特色。虽然在理、化、生等学科也有涉及到环境教育的内容,但仅限于局部的教育,这种局部的教育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是不可取的。在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已经纳入了比较完善的保护地理环境的内容,给予学生详细的地理环境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如何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是把地球在宇宙作为开端的,最后的归纳深入到如何协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也就是说,环境教育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的教材。因此,教师应该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与发展观,在对学生情感与观念的教育方面,高中地理学科的要求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环境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对社会的使命感;对学生深化国情、国策以及国立的认识。” (三)通过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 通过高中地理学习,学生知道,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不仅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可以是建设者,也可以成为破坏者。科学技术呈现出空前发展,加强了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但也有不合理的利用,使环境遭到了日益加剧的破坏。例如,工业“三废”的排放、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还有一些国家,极不道德地把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至其他国家。在高中的地理学科中,对学生宣传环境伦理,可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情操,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三、在高中地理学科开展环境教育的策略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环保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这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得不到开发,实际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会影响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的特征。因为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所发生的环境问题也不一样,教师利用差异法,可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辩论教学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地理环境问题本身是有争议的,所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没有完全确定。教师运用辩论法,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 (二)因地制宜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开展地理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环境有更深的认识,所以,选择开展课外活动的环境很重要。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地理环境进行考察,也可以让学生对陌生的地理环境展开调查。例如学生居住的城市、所在的学校都可以。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所以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展开交流,互换环境,使学生了解的环境更加全面。环境问题因为地区的不同,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不一样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更加全面,使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更强。 四、结语 高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因为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渗透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者:高秀栋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二中学 环境教育论文:小学语文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一、小学语文教育和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要进一步加强环境教学的相关要求,与此同时在选取课文的时候也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很多文章都涉及到了环境教学的内容,大大拓展了小学生的视野。十八大中提出要将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进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牺牲环境来谋取社会更大的进步。 环境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而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目标就是能够让小学生的环境思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适应,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环保意识,以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来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说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它可以对人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让人们对事物进行合理的理解、准确的计算、科学的认知等。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说是整个工作的引领者,肩负着知识传授者的重要职责。 (1)拓展教师的视野范围,深化环境教育。在经过大量的现状分析之后,我国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的视野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教师本身并不具备广阔的自然环境视野,无法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科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为了改善环境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深化环境教育,就应该努力拓展教师的自然视野。 (2)培养教师的环境意识,能够做到言传身教。近几年来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随着沙尘暴、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这一重任。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他们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和家长。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前提就是教师能够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学生产生影响。 三、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进行渗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1)尽可能多的在课堂上涉及环境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学生产生影响,只有在潜移默化中才可以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为学生讲述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故事,让学生们体会到阳光、绿草等客观环境的魅力所在,让学生们逐渐将环境保护观念当作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 (2)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在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环境、体验环境对人类的意义,并将那些立意新颖、具有一定环境保护意识的作品拿出来让学生们品读,并适当的给予写作者一些表扬,提高学生在培养环境意识方面的积极性。 (3)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环保的意识水平。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课外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多数学生都被该环节的趣味性所吸引。因此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竞赛、参加各种环境保护活动等,让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作者:赖芳庆 单位:江西省南康市赞贤小学 环境教育论文:论创新展开环境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一、走出拘泥于“4课时”的困境 环境科学属于边缘科学,没有自身的理论体系,这既是一大遗憾也是一大优势。环境科学与文化、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兼容性极其强,已经派生出环境哲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教育学和环境伦理学等诸多门类学科。在学校几乎所有学科的教科书、日常实践活动中,或多或少都存有环境科学内容,或与环境科学相关联的,或具有潜在联系的相关要素。要有效地、创造性地利用好教课书所包含的环境科学内容,对已有但没讲清的讲清楚、没有而又特别需要的可适当增补充(特别是新知识点)、需要而没有延伸的可适当拓展。 如果相关师资能够突破学科背景的局限,教学基本达到可以举一反三、信手拈来和融会贯通的境界,取得既不增加本学科负担,又能取得触类旁通、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如此这般,与盲目死守“4课时”相比,会使环境教育的空间和内容得到极大地拓展。对于走出作茧自缚的“4课时”困境,不失为一种借力打力、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笨”办法。 二、让一部分学校先“富”起来 在我国,学校集知识、道德教育和中华文明传承于一身。与企业产出的是绿色产品不同,学校产出的是具有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一蹴而就的观念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发生转变,通常会通过文化知识富集和道德取向修正,及其潜移默化地影响,逐步从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要素,由浅至深地呈现出来。在当代,在校园正得到强势地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给展开环境教育带来了新契机、提供了新平台,随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爱,越来越强烈地向大自然延伸,这一新文化——生态文化——形态的熏陶与促进,会给良好环境、道德取向与行为习惯养成,带来“正能量”并持续扩散,也必将对区域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风气的形成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是从实践中探索与尝试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教育是培养好习惯、改掉坏毛病的最好老师,借助环境友好学校、国际生态学校建设等社会化、国际化的平台,不失为推进环境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选项。通过一部分学校率先垂范,在良好环境、道德取向与行为习惯养成等,生态文化与文明水平提升方面“富”起来,进而可以先“富”促后“富”,引领、示范、影响和促进其他学校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基于上述考量,辽宁结合生态省建设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在全省大、中、小学(含幼儿园)展开环境友好学校建设,省环保、教育部门出台了辽宁省环境友好学校标准和评估方案;省教育部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的指导意见和高等院校认真开展厉行节约、节能环保工作的要求。现已分两个批次对407所新申报、由原绿色学校转型升级的环境友好学校进行了表彰。 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比率约为1:6.2:7.4:1.4。环境教育的展开和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得到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媒体热情关注和共同参与,良好环境、道德取向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得到了直观地展现,促进了校风向资源节约、低碳环保方向的转变,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些学校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令人惊艳,分别在资源回收、低碳节约(水、电等项目)、清洁能源利用(地源热泵、秸杆炉、太阳能等项目)、生活污水处理(初级物理处理项目)和垃圾减量(分类回收等项目)等节能减排方面,经济效益有不俗地表现;取得市级以上多项次科技奖项或发明专利;一所小学荣获了“地球奖”…… 三、更需要功夫在“诗”外 开放式广播、影视、平面和网络媒体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当代社会化教育的一大优势和特色。由于媒体传播信息丰富、知识更新迅速、扩散宽度大、生动活泼、一目了然、可接受性强,容易并且能够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是扩展环境教育和实现自我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展开学校环境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给力”,社会与学校拧成一股绳。要善于发挥和借助大众媒体的作用,特别是已形成覆盖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网络,传播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信息,努力创新展开环境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加强带头师资专题培训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关键一环。学校可借助社会力量,通过阶梯式培训或有针对性双向交流,努力促进资师结合全学科实施环境教育基本技能、技巧的把握、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要加强环境教育教学研究,鼓励和激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要努力寻找和积极探索更科学、有效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为优化环境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智力、学术和技术支撑。 生态文明形成于人们对生态文化的普遍认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教育居于全民、全程国民终身文明教育的最前端,对于提升国民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水平,具有先天性的基础作用与决定意义。如何养成良好环境、道德取向与行为习惯,并将区域环境及地球家园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进既满足当代人、又不妨碍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学校环境教育,不二的抉择是一致关心、共同分享! 作者:陈钺 田红 张丽华 单位:辽宁省环境环保宣传教育中心 环境教育论文:医学院环境教育革新探究 本文作者:张庆乐 张丽青 吴守林 党光耀 朱延美 单位: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 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 传统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项目以基础型和验证型实验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能力合分析、创新能力的锻炼难以兼顾,造成了专业实验项目以基础型和验证型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虽然能够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但从试剂配制、仪器组装与调节到实验步骤的讲解等整个实验过程过程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实验,机械地操作仪器设备,很多学生根本不动脑筋思考,即使数据不好,也不会分析和查找原因。[10-11]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对专业实验的兴趣,更不能充分调动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造成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下降,失去了在考研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过去的专业实验教学是与理论课相配套的,而且一般是先讲理论后做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从开学到期中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空闲状态,快到期末时许多理论课都要安排专业实验,由于仪器设备数量有限而学生人数较多,使得很多仪器设备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经过几届学生的使用后个别设备出现老化或损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专业实验教学并没有专门的实验指导教材,大多数以课程附录中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为主要参考依据。这些实验项目由于编写较早,又没有及时进行内容上的更新,因此一些实验内容过于简单,而且所用的仪器设备多数已经落后,不能满足目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个别课程附录中没有的实验项目由指导教师事先编好实验讲义打印后分发给学生。由于课程附录或教师自编实验讲义中的实验步骤几乎全是文字描述,虽然实验步骤描述得比较清晰,但对于某些实验现象或仪器的基本操作往往使学生把握不准或理解模糊,加上教师在实验课上语言讲解或现场演示不清楚,使得很多学生基本操作不规范,专业仪器设备错误操作,导致仪器设备损坏率较高。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以培养“医工结合”特色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改革目标,自2008年以来我们组织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全体教师对实验项目进行删减、整合和更新,参考国内外著名高校关于专业实验教学的先进改革经验,确立了“三层次三模块”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并对专业实验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具体总结如下:把所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与课程分离,整合为一门实验课——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并将其分成三个层次:环境工程基础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环境工程创新型综合实验。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包括了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实验内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包括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毒理学的实验内容。环境工程创新型综合实验依据实验室现有条件,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科研究热点中确定项目题目和研究内容,由学生设计实验路线和方案,自主实施实验方案,撰写专业报告。在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分别设定三个实验模块(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并适当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学时比重。这种“三层次三模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避免了不同课程设置的实验项目出现雷同现象,如环境监测实验中的“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与环境化学实验中的“大气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内容非常类似,将前者删掉保留后者。在环境工程创新型综合实验项目的设计中,从学科研究热点和教师的科研课题中进行筛选,选择实验条件能够满足的项目进行开设,尽可能使项目内容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设计的“羟基氧化铁的制备和吸附性能评价”创新型综合实验项目内容包括羟基氧化铁的制备条件的确定、吸附-解吸实验、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评价等,既能锻炼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综合分析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并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原理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考研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的教学体系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验项目的选择与安排,包括实验名称、实验内容、考核方法等。由于在本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中不仅对原有的实验项目进行整合,而且增加了很多新的实验项目,目前市场上没有现有的实验教材可以直接应用。因此,我们组织人员自编实验指导教材,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提高。目前,在专业实验的教学中主要由指导教师利用板书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讲解完了再利用实验仪器进行现场演示。有的实验现象单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难以描述清楚,学生听了之后仍感觉比较模糊,如滴定实验中到底溶液呈现哪种颜色指示到达滴定终点。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进行实验仪器现场演示时只有少数距离近的学生看得清楚,造成很多学生仪器操作不规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专业摄像机拍摄了很多仪器操作和实验现象的照片、视频资料,利用Flash软件制作了图文并茂的专业实验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主要实验现象,掌握仪器基本操作,有助于实验效果的提高。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学生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项目。首先,学生需要按照项目要求先把实验方案设计好,经老师审核合格后才可到到实验室作实验。其次,学生需要自己完成配制试剂、仪器组装与调试、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主要实验环节,有了问题之后可向值班教师请教。如通过“曝气条件下校园生活污水和医药废水中COD和BOD5比值的测定”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实施,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COD和BOD5的含义和反映水体有机物含量上的区别;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提高了综合素质。另外,把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的教学大纲、实验讲义和多媒体课件等资料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相互交流实验体会或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可以展示自己的创新实验成果。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验技能情况,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将专业实验单独设课后,除了将正常的学生实验操作、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进行打分外,还增加了实验理论和操作考核。实验理论重在环境样品的采样方法、样品预处理和监测方法原理,其中有些内容是实验课上讲授过但是课本上没有提到过的,考查学生课上是否认真听讲。操作考核重在学生的基本操作是否规范、仪器是否会正常使用等,现场打分。在结果评定过程中,操作考核占30%,理论考核占30%,实验报告占20%,现场操作和平时成绩占20%。 结束语 自从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单独设课以来,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实验素养和操作技能有了较大提高。今后应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安排,增加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加强开放式办学力度、设计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实验素养和操作技能,为将来的考验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教育论文:地理环境教育教学思索 本文作者:陈锦涛 单位:衡水学院分院 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作为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应当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思维。 根据我国目前的地理教材的实际情况,紧抓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以身作则的一个显著标志。 教师合理计划,认真备课,利用教材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利用教材情景教学,引出相关环境问题,依据地理学规律出发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最终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提出解决方案时,激发学生开拓思维,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渗透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要求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普及环境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环境权益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树立环境责任意识,要认清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性,明确人类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责任,每个人必须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组织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气象、水文、地质等的观测、野外考察,开展当地人口发展、资源现状及利用、环境现状及保护的调查,了解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在真实的环境活动中有了亲身的体验,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和活动,使学生变环境知识为意识,形成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行列中去。 总之,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环境教育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实践,将地理学科同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家庭以及社会主动投身到环境保护的大军中去。 环境教育论文:环境教育实践思索 本文作者:郭旋芬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东凤中学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出现严重的资源“赤字”。况且资源的再造力差,速度慢,能源物质不能重复,当今世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草原和森林资源、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的状况及其森林破坏、草原退化、物种绝灭、耕地锐减、淡水紧缺等资源问题都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加强资源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资源保护,节能减耗,对培养资源生态观具有发展意义。 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状况,已经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各种因污染而产生的疾病相应增加;亦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加强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爱护大自然,使学生产生环境保护的紧迫感。 在校内班级开辟环境意识墙报、黑板报,使之图文并茂,披露污染事件、不环保行为,表扬环保行动;开展环保诗歌、漫画、美术的创作活动。大力宣传,使人人由我做起,以班级为单位列举生活中的环保措施,如:节约学习用品、节约水电、爱花护草、参与美化、绿化活动等,促使全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并促使人们共同关心环境、保护环境。 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附近的公园、河道、水塘、街道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其污染程度;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环境监测站等有突出环保成就的单位,把各种活动的现状作比较,使学生感到环保光荣,污染浪费可耻。让学生写成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 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生物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在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贯穿于新课、复习、练习、成绩考核等环节之中,如:蜘蛛结网捕虫减少农药污染,青蛙每天可吃农业害虫达二百六十多只,促进生态平衡,减少采用农药可避免破坏生态结构等。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态平衡意义。课堂教学动用电教设备,展示我国珍稀野生生物资源和重点自然保护区,扩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也理解我国并非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引起学生关注资源问题。 结合“环境日”、“地球日”、“爱鸟日”等节日举办知识竞赛,结合“植树节”开展植树、爱花护草等活动。邀请自来水厂、环境监测站、环保所的技术人员就关于“污染与健康”、“环境污染及防治状况”等方面,作知识讲座;展示“污染与治理”、“人口素质与计划生育”等各种内容的图片,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环境意识。 第一,生态环境意识并不会自然产生,需要经过广泛的教育培养,与人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有关。 第二,社会生产、经济建设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体现。通过科学的途径进行分析,强调生态问题的复杂性,使全民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 第三,环境教育是全球性的问题,是世界各国21世纪面临的共同课题;生态环境教育要从小抓起,使之成为全民的教育,贯穿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 总之,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投身于环保的社会实践,激发环保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对实施环保、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发展的意义。 环境教育论文:民族区域环境教育强化策略 本文作者:刘涛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教学大纲和计划 高校公共环境教育是指高等院校针对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我国从1995年开始,要求高校非环境专业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作为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组成部分。但高校对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普遍不够重视,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很少安排对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据统计,21世纪初,我国高校中仅有10%左右的院校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了环境科学方面的课程,而其中民族地区的高校更少。目前,虽然绝大多数高校认识到开设公共环境教育课的必要性,并且75%以上的院校初步开设了必修或选修课程,但由于各专业课学时紧张,特别是政治理论课学时比重较大,难以压缩,选修课实际开的并不多[3]。民族地区的高校环境教育更加薄弱。云南大学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通过学校开设的有关课程来获取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大学生仅占37.6%[4]。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没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使得公共环境教育课程的开设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随意性很大。 学校对公共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也没有具体要求,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因此,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环境教育,首先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详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确立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确定发展目标、任务及具体手段措施,明确公共环境教育课程的性质、地位及特征,规定教学目标、内容、学时和学分等内容,使公共环境教育课程的开设规范化、科学化。具体公共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结合,要加强环境伦理学、环境法学、环境评价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需要开设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相关课程。第一层次为公共必修课与限选课,为所有非环境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态问题、环境与发展战略以及环境治理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科学发展观,使学生初步具有评估和处理有关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为选修课,为部分非环境专业学生结合个人兴趣选择学习的课程。要结合特点,丰富多样,强化学科间联系渗透。第三层次为实践课,为理论课的必要补充。因为环境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没有一定的课外环保实践活动,就会使理论脱离实际,而这也是当前公共环境教育的薄弱环节。实践课教学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在附近的自然保护区建立实践基地、组织野外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开展环保社团活动等。 大力加强师资建设,设立公共环境教育教研室 师资缺乏是我国高校环境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5],而民族地区由于环境教育发展滞后,表现尤甚,这成为制约高校公共环境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一定数量的优秀专职教师。可以设立专门的公共环境教育教研室,由教研室统一负责学校的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以教研室为核心,吸引环境和其他专业的优秀教师到公共环境教育的教学、管理一线。要制定实施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方式,使教师得到有效培训,如参加进修班、学术研讨会,到发达地区做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学习,提高公共环境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施教能力。其中,对环境专业的教师着重于进行教育理论、实践的培训,对从其他专业抽调来的任课教师着重于进行系统的环境理论、实践的培训。 挖掘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加强学科渗透教育 我国民族地区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环境,而且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既反映在民族传统法令和乡规民约中,也体现在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里,还贯穿于民族禁忌习俗中,并成为少数民族人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这是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独有的优势资源。“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乡土知识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如民歌民谣可以陶冶学生的环境情操;地方风物传说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人类起源神话可以使学生感悟自然之恩;民间信仰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生产生活过程中环境保护习俗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加家乡环境建设等。开发富含乡土知识的校本课程可以为环境教育立足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提供较为开阔的田地,具有很高的环境教育价值”[6]。“数千年形成的本土知识传统中包含着真正的生存智慧”,“本土知识对于解决本土问题来说,是一种真正有效的知识”[7]。因此,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一方面在民族法学、民族宗教、民族习俗、民族文学艺术中深入挖掘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观念,并在公共环境教育中加以借鉴吸收,使公共环境教育更能为学生接受,同时也继承、弘扬了各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把公共环境教育渗透在民族法学、民族宗教、民族习俗、民族文学艺术的教研中,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和渗透。通过这样的环境教育,可以促进民族传统生态观念向现代环境意识的嬗变,推进环境伦理学、环境法学、环境评价学、环境经济学等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环境保护的开展。“这种通过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层稳态观念知识来进行现代生态与环境教育的做法在客观上并不亚于现代法律等外在社会控制机制的效用”[8]。 关注现实问题,提高环境教育实效 民族地区面临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双重挑战。目前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大面积草场的退化、盐碱化和沙化,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等。如何转变目前不利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和现实难题。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因此,他们的环境意识、行为习惯直接关乎民族地区未来环境状况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毫无疑问,民族地区公共环境教育在破解这一难题中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环境教育中特别要强调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环境热点问题。既要通过通识性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也要透过现实问题使学生切实感知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的重要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环境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真正提高环境教育实效。 加强横向合作,推进公共环境教育的发展 加强横向合作包括两方面:一是高校之间的内部合作,一是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及非政府组织间的外部合作。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高校纷纷开设了环境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一些大学校园中还出现了学生环保社团,公共环境教育开展得颇有成效。民族地区高校应积极与这些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学习它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改进教育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和实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与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组织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推进公共环境教育的同时,推动全社会环境教育的发展深化。如和政府部门合作制定规划,组织实施有关项目;和企业合作开展环保课题研究,在企业建立环境教育实习基地;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环保活动,等等,让学生广泛参与环保体验和环保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使高校的环境教育和社会的环境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促进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深入发展。事实上,这方面已有不少尝试[9]。综上,本文择要从五方面论述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的路径选择。事实上,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包括教学模式方法、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教材建设,等等,这些问题在我国高校环境教育中具有普遍性,且学界已有不少论述,故本文不再赘述。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一、社管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 (一)社区管理人员的调查分析 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社区的建设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区级政府的派出机关,其管辖的地域范围与人口基数都在迅速扩张,妥善处理辖区内过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等棘手问题使得街道办事处的日常管理任务日趋繁重。然而,街道办的精力毕竟有限,社区作为街道办的执行机构则承担着街道办大部分的日常工作。社区工作具体分工下来则是由具体的社区管理人员来执行。我们针对社区管理人员设计了单独的问卷来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对成都市浆洗街洗面桥社区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通过是我们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在社区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近85%的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认为自己日常的工作量巨大。 2.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在其工作中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并没有得到与其日常付出相对应的回报,这也招致了不少工作人员的抱怨。 3.城市社区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并不合理,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其次社区管理人员非专业化现象严重,高中与大专学历的管理人员占了大部分。 (二)社区居民的调查分析 在发出的100份关于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中,少数民族居民的问卷共60份,汉族居民的问卷共40份。这里,我们着重从少数民族居民的视角来分析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法,我们总结如下: 1.在社区选举方面,少数民族的参与力度不够。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高达98%的少数民族居民没有参加过社区居委会的选举。 2.少数民族居民日常了解社区情况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社区宣传栏,其次是通过媒体宣传及相关文件通知。这种传统的宣传方式对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来说已经愈发显得滞后与缓慢。 3.在社区提供的培训活动上,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居民认为社区很少举办相关的培训活动。通过我们的调查,少数民族居民认为对他们日常生活较重要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就业创业培训、医疗保健培训、社区安全培训这三方面。 二、少数民族聚集区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区管理职能不明确 1.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过多的干预了社区居委会本应办理的事务。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错位、缺乏抑或是管理的不到位,不仅阻碍了社区自我治理的活力,同时也加重了政府的额外负担。 2.街道办事处的地位是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在群众和政府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织,本来是没有人事权及直接管理社会的权力。但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街道办事处已越来越像一个综合性机构,同时兼具社区服务、市场主体、社会管理等多重功能。 3.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色彩不断淡化,而行政色彩却在日益增强,使得社区居委会越来越倾向于“机关化”。 (二)社会中介力量薄弱具有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社会中介组织是社区发展 的主导力量之一,行之有效的社会中介组织能够在市场和政府之外发挥极大的作用。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往往直接包办社会事务,忽视对社会中介组织的扶持。因此,社会中介组织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社区社会组织力量的不足、服务内容不全面等相关的问题的产生。考虑如何帮助社区志愿者组织、民间团体等非盈利性组织参与到社区日常的管理中来是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少数民族居民参与意识薄弱,社区参与机制有待健全 少数民族居民由于受语言、生活习俗等原因的影响,使他们在对社区参与上显得明显不足。这种参与不足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身权益的维护,由于很少参与社区相关的活动,使得他们与社区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更有甚者,逐渐被社区边缘化。因此,改进社区的参与机制是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社区更需格外注意加强少数民族居民更多的融入到社区的日常生活中来。 (四)社区宣传方式单一,居民缺少便捷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宣传的方式时通过社区宣传栏,但这种传统的社区宣传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社区居民的需求,特别是少数民族居民更是无法接受这种信细宣传方式。所以,改善社区相应的信息宣传渠道变得十分迫切。此外,据调查,在社区生活的少数民族居民对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知之甚少,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更好地让社区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居民了解更多的维权渠道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社区举办的培训活动较少,无法满足居民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也由从前追求物质生活的提高转变为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上来,所以这也就要求社区从传统的管理型组织转变为向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的服务型组织上来。但在社区管理的实际情况却是社区提供的相关培训类服务较少,根本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少数民族聚集区社区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构建合理的社区组织结构,明确社区的职责定位 社区科学化管理的基础是发展具有差异化的基层自治组织,因此,社区居委会首先一定要明确好自身的职能定位与工作内容。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的组织者,可以帮助居民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它的作用主要是协助政府处理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办理社区有关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居委会应该把目光集中在社区的事务上,并且要逐渐的明晰自己与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 (二)支持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1.积极培育和鼓励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 将社区的相关服务转移给具有资质条件的社会组织,使其逐步承接从社区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承办各类社区服务项目,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需求。 2.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合理、有序地组织志愿者为社区提供相关服务可以有效缓解社区“人少事多”的困境。 3.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社区组织的发展。 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发展,为其发展提供法律、制度和物质支持,给予奖励措施或者减免税收的优惠待遇,搭建服务发展平台。 (三)健全社区参与机制,调动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日常事务的积极性 1.积极培育社区居民参与意识,鼓励少数民族居民切实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来。 首先,社区需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从社区居民迫切要求解决和关注的问题入手,办实事,重实效,使居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尤其是要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居民的一些特殊需要,是他们在社区得到更符合自身需求的服务。其次,要把社区利益与居民利益挂钩起来,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并不断完善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动员更多的社区居民关心社区工作,参与社区治理。 2.加强社区相关的制度建设,保障少数民族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 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保证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约束;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和社区听证会制度,切实保障居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对社区的少数民族居民要给与更多的关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区的大环境中来,为和谐社区的构建创造有利的环境支持。 (四)改变社区传统的宣传方式,拓宽社区居民维权的渠道 传统式是社区宣传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今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今天,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需要看到、听到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便捷、快速、高效的。因此,社区的宣传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采用更多方便居民了解的途径来进行传播。比如,采用户外广告式的宣传方式就要比传统式的在社区张贴宣传单快捷、简单的多,并且也便于社区居民阅读。社区居民对自己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不是十分清楚,这一问题在少数民族居民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加强宣传对社区管理意见反馈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健全了与有关部门的联系,社区居民才能更切实地维护好自身的权益。 (五)社区应增加培训活动的数量,并保证培训活动的质量,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社区的培训活动是丰富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培训活动甚至可以帮助一些居民学到一种谋生的技能。在我们调查中,大部分社区居民对许多培训活动是有一定的需求的,比如对就业培训、社区安全培训、医疗保健等这些与社区居民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培训活动。所以,在不断提倡建立“服务型”社区的今天,更应把这些群众呼声高的培训活动加入到社区日常的生活中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作者:李如意 谭晓玉 郎兆鹏 次旺桑珠 张馨宇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项目管理下的社区教育管理研究 一、项目制管理理论 (一)项目管理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不同,项目管理有自己独特的管理对象、管理活动、管理方法和工具,并且对项目的工期、成本和质量进行集成管理。在管理机制上,项目管理团队紧密围绕项目而组成,是一种临时的动态组织形式,成员可以跨部门、跨组织,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在领导方式上,项目管理强调个人负责制,项目团队的领导者,同时也是是项目执行者,参与项目的需求确定、项目选择、计划直至收尾的全过程,并在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管理目标上,项目管理坚持效益最优原则,项目团队需准时、优质地完成全部工作,在不超出预算的情况下实现项目目标。在管理手段上,项目管理有比较完整的技术方法,可以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项目管理可以帮助组织机构处理需要跨领域解决的复杂问题,并实现更高的运行效率。 (二)项目管理过程及知识体系 为便于项目的有效管理与控制,项目团队大多把项目过程分为多个阶段。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编写《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四版)》,项目管理过程按照时间维度分为五步。[1]1.启动:包括发起项目,授权启动项目,任命项目领导者,组建项目团队,确定项目利益相关者。2.规划:拟定、编制和修订一个项目的工作目标、计划方案,确定项目范围,配置项目人力资源,编制项目经费预算表,制定项目质量保证计划,确定项目沟通计划等各方面的工作。3.执行:组织和协调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组织和协调各项任务与工作,激励项目团队完成既定的工作计划,生成项目产出物等方面的工作。4.控制与纠偏:实施、跟踪与控制项目,制定标准、监督和测量项目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差异和问题、采取纠偏措施等管理工作和活动。这些都是保障项目目标得以实现,防止偏差积累而造成项目失败的管理工作与活动。5.结束:也叫收尾,制定一个项目的移交与接受条件,项目成果的移交,从而使项目顺利结束的管理工作和活动。包括项目移交评审、项目合同收尾、项目行政收尾。项目管理过程各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和交互。紧密围绕项目最终目标的实现,项目各个阶段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甚至在实践过程中,因为项目管理各阶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必要对项目的最终目标做出权衡或优化。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把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结构概况为九大管理领域,即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1]项目管理知识领域非常系统全面地涵盖了从事一个具体项目所需涉及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政府主导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现状 模式,即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即在社区教育管理行为和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标准形式或具有极高借鉴价值,可在一定区域内推广运用的标准形式。目前,政府主导推进社区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三级管理模式”,并得到了社区教育实践工作者和业内专家认可。该管理模式由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构成第一级管理,区社区教育学校(学院)管理、其他相关部门配合构成第二级管理,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习中心具体推进构成第三级管理。即“一级规划、二级管理、三级推进———政府部门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其他部门配合、各级社区学校组织推进、社区广泛参与”的模式。[2]当然,受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社区教育管理的模式也表现出了多样性,在“三级管理”的基础上衍生出“四级管理”、“三纵三横模式”等。[3]虽然管理模式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是以各级政府机构的推动为核心。特别是在经费等各类资源的分配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在社区教育管理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二)特点及优势 1.政府在社区教育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可以有效联合社区内各类资源成为一体,形成职能部门、社区学校、学习中心各司其职的社区教育管理网络。2.政府作为最大和最具权威性的公共组织,有坚实的权力作后盾,其行为具有权威性和统一性,可以对社区教育规模和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整合,从而达到社区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3.政府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监督等方式开展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注重管理的效能和效率,能统筹兼顾,掌控大局,把握社区教育发展方向,达到社区教育应有的社会效果。 (三)面临问题 1.政府精力有限,社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政府主导型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随着社会发展,政府管理业务越来越多,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区教育尚属于新兴事物,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处于边缘地带,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管理难以投入更大精力,从而表现出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发展重视不足,管理力度不够。2.政府统筹难度大,难于有的放矢社区政府成立专门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对全区社区教育进行统筹管理。这种临时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设置往往统而不筹。在资源、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极容易形成吃大锅饭局面,按居民户平均分配资源,难于有的放矢。社区内各街道、居委会放任自由开展五花八门的社区教育活动,各搞各的,难以形成社区特色、打造社区教育品牌。3.行政部门间协调困难,成本过高现行“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职能部门配合、各级社区学校推进、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运行模式中,教育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困难很大,成本过高。职能部门的配合也只保留在文件材料中,社区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有教育部门主管推进,职能部门的实际作用并不高。4.社区教育经费有限,投入不足虽然各地方均出台专门文件,按照人均标准,由政府财政专门划拨社区教育经费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没有形成有效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导致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有限。各社区教育学校开展工作均面临投入不足的问题,影响优秀社区教育活动的扩大覆盖和创新社区教育项目的正常启动开展。 三、社区教育项目制模式及运行机制 (一)社区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 结合各地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管理经验,现行政府主导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与项目制管理相结合,实施社区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即将社区教育的工作具体化,转化为社区教育项目,并运用项目制管理理论,实施社区教育管理,建立以社区教育项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打破现行以政府行政层级为网络,层层通报的直上直下管理方式,建立以社区教育项目为中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职能部门、各级社区教育学校和社区教育中心相关人员组建项目执行团队,围绕项目目标开展工作,项目团队直接向政府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的管理模式。社区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即能保障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其统筹管理的优势,又能有效避免现行管理模式下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切实推进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对各级政府响应十八大精神,实施简政放权,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对推进重点社区教育项目,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切实实现社区教育的社会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区教育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 1.职责划分政府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社区教育的统筹规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区教育局。具体负责社区教育项目的启动立项、过程督促、项目结尾验收及评估,结合社区教育项目的大小、侧重,对社区教育财政经费进行分配。各级社区教育学校和社区教育中心,联合项目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团队直接向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负责项目的具体推进,项目过程的控制,结合项目目标进行及时纠偏,项目结尾及经验推广,项目后续工作等。 2.项目实施流程结合项目制管理理论,及实施社区教育持续性、长期性的特点,社区教育项目实施流程按照时间维度分为六步。 (1)项目规划与启动社区教育项目的规划与确定,要严格遵循社区发展的长期规划,服务于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最终目标。区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通过自上而下的深入调研、广泛征集和自下而上的自发组织、需求申报两个渠道,认真梳理,在听取专家意见和基层意见基础上,确立社区教育项目。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根据项目的特色、创新性、对社区发展的贡献价值、可推广性等条件,将社区教育项目划分为重点项目和普通项目,重点项目在政策、资源、经费支持上给予侧重。 (2)项目规划及目标项目目标应明确,计划切实可行,实施方法科学,措施得力,经费预算合理。项目最终成果要对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切实解决社区内居民的教育需求,对创建学习型社区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项目团队必须由各街道、区办事处主管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或从事各类相关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员、各项目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组成。并且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真正起到承担、组织、指导作用。项目团队必须依托街道、区社区教育学校或培训机构等具有专业力量的机构,具备项目实施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保障条件。 (3)项目执行项目执行阶段由项目团队自行实施,应紧密围绕项目目标,协调好人、财、物各方面的资源,按既定计划和实施方案,分步骤、分阶段推进项目具体工作,并及时总结,形成项目阶段成果。 (4)项目控制及纠偏项目控制阶段由项目团队开展过程控制和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开展中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重点是项目团队在项目过程中实施的跟踪与控制,实时监测项目工作的进度,分析与项目最终目标实现存在的差异,及时查找问题,采取纠偏措施。领导小组的中期检查工作也应当高度重视,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调控、监督职能,及时发现项目团队推进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必要干预,提出项目后期实施意见,对推进力度不够或违反有关规定的项目可以给予警告或取缔。 (5)项目结尾总结项目结尾由项目团队向领导小组提交项目总结材料和结题申请,领导小组组织专家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审来完成。从项目计划目标完成情况、过程实施步骤及阶段成果、最终取得成果及表现、经费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开展总结与测评。对于完成情况优秀,最终成果丰富、效果突出、具有极高推广价值的项目,应给予额外奖励,并扩大范围推广。对于推进力度不够,没有完成项目目标或实施过程不当没有有效实施的项目,应当采取问责机制,并给与一定惩罚。 (6)项目经验总结推广开展社区教育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因此社区教育项目的结尾总结,并不是项目的终结,特别是对于取得优秀成果、具有极高推广价值的项目,应及时扩大范围推广,切实为建设学习型社区发挥积极作用,只有这样,社区教育项目实施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取得优秀成果的项目团队,要继续围绕项目开展工作,推广项目实施的经验。通过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协调与配合,在更大范围实施优秀社区教育项目。 3.经费投入社区教育项目的实施,要努力构建政府教育经费拨款、项目团队自筹、教育对象承担等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社区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社区教育经费的划拨分配,支持项目的开展,并针对重点项目、普通项目、自筹经费项目,实施不同的经费支持政策,切实保障重点项目的有效开展。另外,经费应分阶段划拨,结合项目具体推进情况和阶段评估结果,分启动经费、后期经费等进行划拨。为保证经费的专款专用,结尾验收时,对项目经费开支情况要开展审计工作。项目团队可以争取依托单位的配套资金、社会募捐、吸引风险资金投入等方式,筹集经费支持项目的推进。个别社区教育项目,例如成人学历教育培训等,可以对教育对象收取学费,由社区教育受益人承担部分成本的方式,筹集经费支持项目推进。 作者:高建 梁艳萍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数字化社区管理方法研究 一、目标的设定与实现的思路 1.社区资料的数字化 数字化是实现管理与服务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基础。这就要求对社区管理与服务所涉及的地理信息资料、三维模型资料、专题业务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之成为能够被调用或入库的电子数据,包括与社区管理和社区地理位置相关的各类数据。数据内容上包含描述区域地表形态、地表要素信息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表达社区专题业务及环境、资源等方面参考信息空间分布的专题数据,以及与专题业务相关的各类文本、照片资料;数据形式上有空间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文本数据等。 2.社区信息的可视化 可视化是社区管理的新要求,主要通过三维建模来实现。建模的内容包括:①地形的建模,采用DEM和遥感影像数据,使用Skyline软件家族中的TerraBuilder构成地表模型;②建筑单体的建模,在3dsMax中,通过创建建筑模型和建筑纹理贴图,创建出单体建筑模型;③环境小品的建模,主要用二维的模型结合透明贴图来创造出三维的环境小品模型效果。三维模型建好后,还要按要求建成三维模型数据库。 3.社区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智能化管理工具,其通过智能化管理来实现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和信息利用。本项目主要通过对数字化处理资料的数据库建设来实现社区管理的信息化。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三维模型数据库建设、社区业务信息数据库建设三方面。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是将准备好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建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数据分层组织,并通过统一的坐标系统,实现数据空间位置的对应;基础地理数据采用国家系列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的分层组织规定并命名,整个区域范围内分层不分幅;专题地理数据按照专题内容分层组织。三维模型数据库建设是以商用软件(Skyline等)为主、3dsMax为辅的方法进行建模的。建模的内容包括地形的建模、建筑单体的建模、环境小品的建模等。模型建好后,按要求建成三维模型数据库。社区业务信息数据库建设是对社区管理和服务所需要的单位、住宅小区、人口、房屋、商业、服务业、超市等专题信息进行分析、组织和加工入库,形成社区业务信息数据库。 4.社区服务的集成化 集成化是通过开发信息系统来实现信息的集成管理与应用。开发三维社区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用户提供强大快捷的各项功能,包括基础查询功能、空间定位功能、三维飞行功能、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维护功能等。一个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最终要将三方面的内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三维模型数据、社区专题业务数据集成在统一的运行环境中,实现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同步显示与查询,以及二维、三维场景的无缝切换。Skyline平台提供了二次开发的功能,笔者以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和Dreamweaver8为开发工具,并利用Skyline平台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接口及相应的功能模块实现系统的开发与集成。 二、项目实现关键技术 1.系统总体构成 (1)技术标准与规范 系统建设遵循有关的数据库建设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为共享交换、后续扩展奠定基础。 (2)系统数据库 数据库是系统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本系统将收集社区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基础地理数据、专题业务数据、各类业务资料,包括空间数据、文本与多媒体数据等不同形式;系统数据库建设将实现上述资料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为各项应用服务功能的实现打下基础。 (3)系统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整个系统面向用户的应用层,各项功能的合理设计与实现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应用效果。本系统根据需求分析设计各项功能,以为用户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工具,真正实现“统一管理、便捷查询、辅助分析”的系统建设目标。 (4)软硬件环境 软硬件环境是数据处理、存储、应用、输出,以及软件功能开发、运行等全过程的软硬件设备的有机组合,是系统开发实现和运转的基础设施。 2.三维数字社区信息系统的开发 (1)数据层 该系统基于SQLServer数据库平台,将电子地图数据、影像资料数据、三维模型数据、社区业务数据进行加工和入库,分别存放在相应的基础数据库、三维模型数据库、社区业务数据库中,并在“空间属性数据库”与“业务数据库”之间建立绑定,如哪些业务要融入到GIS中,地图需要标注哪些对象,对象如何描述等。 (2)平台层 该系统主要基于Skyline平台予以实现,即以Skyline软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平台层代码采用JavaScript脚本编写,开发环境为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在网页代码中添加<script>标签,引用JavaScript脚本程序,并在程序中引用Interop.TerraExplorerX.dll动态链接库,调用TerraExplorerPro接口函数。平台层也同时实现了数据管理的一些功能,如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等系统权限管理,以及信息查找、信息录入、信息导出等系统信息管理。 (3)组件层 该层将一个个的业务逻辑封装成易部署的中间层业务组件,为应用层提供服务。在网页代码中嵌入<objectid="sgWorld"classid="CLSID:3a4f91b0-65a8-11d5-85c1-0001023952c1">控件,可实现TerraExplorerPro所有接口函数,通过sgWorld变量调用TerraExplorerPro中已封装好的属性(Properties)和方法(Methods)。 (4)应用层 应用层面向最终用户,并为其提供服务。系统在该层上规划专业应用,具体实现图形界面及用户所需求的各项功能。该层采用Dreamweaver8+CSS样式表构建,并在页面中添加ActiveX控件,以显示TerraExplorer3DWindow窗口和TerraExplorerInformationWindow窗口。 3.多源数据的整合 所有的模型建立好以后,通过Skyline软件放置于特定的交互的3D环境中。Skyline软件是根据专业需要而设计的既直观又易用的3D环境观察和交互接口,主要用于虚拟现实、实时视景仿真,以及其他可视化领域的应用软件环境。运用Skyline软件进行地形、模型数据的整合,就是将生产好的三维地形(包括影像)和3dsMax生产的模型数据进行整合和调整,具体过程如下:1)地形数据导入:将数据准备阶段生产的地形数据导入系统。2)模型数据导入:首先,将3dsMax中进行模型加工和纹理贴图处理而生产的格式为*.x文件的模型在Skyline软件中转换成*.xpl文件;后将转换的*.xpl文件加载入Skyline软件中,并调节属性。3)场景调整:各种模型都存在与DEM表面的衔接问题,即所在系统中对相应的模型图层进行矫正和调整,实现模型底部与对应位置的DEM紧密衔接。同时,对于道路、草地等场景,笔者选择Skyline软件自带场景纹理贴到地表,以展现其逼真的场景。4)数据调用:在客户端,运用TerraExplorerView对生产的二维、三维数据进行调用、访问和查询。 4.系统集成 作为一个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本系统最终将前面所提及的三方面的内容:三维建模、虚拟场景、GIS集成在统一的运行环境之中,实现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同步显示与查询,以及二维、三维场景的无缝切换。Skyline平台提供了二次开发的功能,笔者以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和Dreamweaver8为开发工具,利用上述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接口及相应的功能模块实现了系统的集成。 三、结束语 本文应用上述技术方法,在昌吉市揽翠社区建成了昌吉市首个三维数字社区信息系统,并及时投入应用到了揽翠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该系统实现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集成化、自动化,实现了各类资料的高度集成和信息关联,使查询、检索、统计非常便捷;同时,提高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社区民众提供了一个基础、全面、及时、准确、直观的三维可视化的科学工具,为推动社区管理信息化和标准化、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减少政府重复开资、减少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和理念。 作者:王克峰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测绘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训模式研究 一、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开拓实训路径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拥有社区管理和运作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社区专业的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社会工作方法学习,初步掌握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方法和技巧。学生社区虽是一个特殊的社区,但也具有社区的一般特征。学生作为同伴辅导,具有教师并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学生居委会若能够借助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力量,可以进行专业化运作。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而言,也可以借学校社区的平台,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专业服务与管理的能力。基于此,社区专业通过与公寓管理中心多次沟通,很快达成合作意向,学生公寓纳入社区专业实训基地,社区专业承担起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的专业化管理和运作。 二、实训模式新探索:通过托管学生居委会,完成仿真社区管理实训 通过合作双方的协议,在原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基础上,建立大学生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学生居委会),由社区专业托管,社区专业负责学生居委会的管理和运作,公寓管理中心将年度计划与任务传达给社区专业,由社区专业教师根据年度计划制定实训课程的授课计划,将学生公寓管理和服务的任务融入到实训课程的教学中来。在双方合作过程中,涉及学生专业实训所需场地、设施、资金等,均是双方共同申报和申请。涉及管理问题,也由双方共同解决。 (一)建立并托管大学生社区居民委员会 在管理方式上,社区专业托管学生居委会后,对全校公寓进行了重新规划,将学生公寓分为楼层、单元(门栋)、幢、片区。模拟当前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合理划分网格,明确责任,指定学生居委会的成员参与到公寓管理中去。社区专业大二、大三的学生共100余人全都加入到学生居委会,每个学生的服务期为一年。选拔社区专业优秀学生进入学生居委会管理层,其余学生分别入驻各个公寓楼相应的责任片区分组开展工作。在机构设置上,学生居委会借鉴现实社区居委会的部门和人员配置,结合高校特点,将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进行调整,建立学生居委会,设社区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下面再设秘书部、卫生安全部、公共服务部、文化生活部、心理健康部、公共关系部。各部均设部长,相当于各个社区委员,各部部长在社区主任的协调下各司其职。在人员分工上,学生居委会也是参照现实社区,具体分工如下:社区主任负责协调管理整个学生居委会的运作,副主任协助社区主任开展工作,并分管两个部门。秘书部负责居委会工作档案保管、文件起草、收发、会议通知、会议记录、学期工作计划、总结等。 公共服务部协助公寓管理中心做好分寝、入住登记、调寝、退寝、水电后勤服务协调等工作;卫生安全部负责寝室卫生创建、安全工作,包括防火、防盗、防骗等安全教育、检查;心理健康部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生活部负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公共关系部负责宣传、外联,招募、管理学生志愿者。在工作方法上,学生居委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实施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常规社区管理事务采用网格化管理,由居委会—片区负责人—楼长—门栋长/楼层负责人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任务。通过走访、座谈、检查等及时发现风险,评估学生服务需求,制订服务与管理的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效果。例如走访居民、召开居民代表会、社区卫生创建、社区安全创建、社区邻居节、文体活动组织、志愿者招募、培训和管理、心理咨询服务、纠纷调解、社区竞选、文档资料整理等,促使学生应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 (二)开设对应实训课程,确保良好实训效果 1.针对学生居委会开设对应实训课程 社区专业学生入驻学生居委会后,为了保证教师的指导力度与学生的工作效果,专业专门开设一门实训课程:社区管理综合实训。本课程开设后,安排在第四、五两个学期,贯穿社区专业学生在学生居委会一年的实训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修完专业基本的理论、实务课程,有着相对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学生居委会工作的效果。同时,连续一个学年的课程实训,既保证学生社区服务的延续性保证了实训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又确保学生实习的系统性和深入性。 2.课程内容安排贴近现实社区 为了使学生的实训更贴近现实社区,更有效果,并使学生居委会的服务更全面更深入,课程根据现实社区的工作内容,结合学生社区的特点进行选取,主要有以下方面:①社区选举。模拟居委会选举,制定选举方案、选举规程,实施选举。②居民会议。选择一个主题召开居民会议,如学习问题、就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住宿问题等,召集学生代表座谈,形成会议纪要,并提交公寓管理中心,公寓管理中心要给出处理办法和意见。要求议题选择有现实意义并为广大学生关心,居民代表选择合理,居民会议流程设计合理。③社区人口管理。对宿舍人口进行清查登记,核对寝室名单与床位,调查学生性别、年龄、民族、地区分布、家庭状况等并输入义乌工商学院社区管理系统。④社区文化管理。建立居民BBS及微博,策划实施“桂•竹”大学生“邻居节”活动。⑤社区服务管理。针对社区不同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项目,如贫困生服务、残疾学生服务、女生服务等。通过与公寓沟通,选择最优方案实施。⑥社区安全管理。对公寓“居民”进行安全防范的宣传、社区安全隐患排除。⑦社区环境管理。对公寓内部及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整改方案。⑧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策划并实施社区志愿服务项目。⑨社区办公系统的应用及社区资料整理。在开展其他实训项目的同时,将局域网内仿真社区办公系统的资料添加完整,同时将社区相关书面材料根据不同工作内容整理归纳成册。以上这些内容基本囊括了现实社区的绝大部分工作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施,现实社区所需的管理与服务技能基本都可以涉及,保证了实训的深度、广度与系统性。 三、专业实训新模式的收效 社区专业托管学生居委会一年以来,收到了较好的实习效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专业的实训困境,还为专业及教师的成长提供的平台。 1.有利于学生完成全面、深入、系统的实训 社区专业托管学生居委会,模拟现实社区进行长达一年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处理各种社区事务,是社区专业学生是进入社会前的一次集中演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有一个质的提升,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对于学生进入社会起到很好的提升和过度作用。社区专业托管学生居委会,将学生社区作为实训场所,使专业在实训过程中拥有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可以根据实训需要,自主安排实训内容。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专业优势与特长,进行专业技能的实操和演练。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专业实训场所缺乏,实训内容不够深入、系统、全面的问题,为其他专业解决实训问题提供借鉴。学生居委会在实训的同时,社区专业的师生也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校园、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专业服务社区的理念,体现了社区专业的社会价值。 2.有助于教师提升实训指导水平和专业素养 在以往社区实训中,由于缺乏自主性,校内指导教师很难实现对实习学生的有效指导,不利于教师自身实操能力及实训指导能力的提升。托管学生居委会后,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训中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创造性大大增强,对于其实训指导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较大推动作用。 作者:张鸣宇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社区管理机制革新研究 本文作者:邱玉婷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公共管理系 思路 综观我国目前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有的城市试点撤销街道办事处,如北京、深圳、长春等地区陆续在小范围内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改革探索;有的城市对街道办事处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围绕着街道办事处的“虚”与“实”提出自己的观点,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三级政府、三级管理,变街道为一级政府 针对目前街道办事处存在着“名不副实”的现状,即其名义上不是一级政府,却承担着一级政府的各种繁重的职能,而各种职权和资金又不到位,导致街道办事处在实际的工作中行政效率低下,超负荷地运作。有的学者指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街道办事处建立成一级政府,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形成“三级管理、三级落实”[3]的格局。但是,将街道变成一级政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首先,纵向的政府管理层级太多,不符合提高行政效率的客观要求。其次,如果要把街道转变成为一级政府,就必须要通过全国人大修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相关条文,从法律上承认街道办事处一级政府的地位,并还需要按照法律程序,在街道设立一级人大。再次,在街道政府的职能部门设置上,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公共管理职能,根据辖区内经济结构、社会事务结构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工作机构,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一级财政,为街道政府的正常运行和职能的实现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转变街道为一级政府的改革操作难度太大,从根本上需要触及目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制度变革的成本过高。 (二)虚区实街 鉴于区政府所管辖的范围比较广,职能上与居民相关的公共事务联系比较少,有些学者指出把区政府变成派出机关,通过合并街道办事处,在扩大街道管辖范围的基础上,把街道办事处改为基层政府,构建成新的“两级政府”。[4]这种“虚区实街”的做法虽然可以减少行政管理的层级、集中行政权力,又可以实现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下移,更贴近居民需求和社区发展,但是,和“三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一样,由于需要通过大量的法律修改和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整个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也是较小。 (三)两级政府、两级管理,撤销街道办事处 为了缓解区政府的职能部门与街道办事处的权责配置上的矛盾,有的学者提出撤销街道办事处的设想,即实现区级直接指导社区建设,面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建立“两级政府、两级管理”[5]的体制。这种体制适当调整了政府的管理幅度,使区政府的专业部门得到恢复并强化了其专业职能,把政府的公共服务直接提供到社区。同时也通过减少管理层级,有效地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因此,笔者认为,撤销街道办事处这一思路是具有科学性的。但是,撤销街道办事处后,如果不转变区政府的职能,只是在减少行政层级的基础上把部门职能转移到社区,不仅无助于降低行政成本,还会导致社区行政化。因此,要实现“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就必须要立足街道办事处职能的“上承下接”,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并且还要制定一系列的保障配套制度。所以,撤销街道办事处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放权并帮助整个社会实现自治才是最终的目的。要真正实现“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并广泛的推广,在短期内也比较难以实现。 (四)多元管理体制 无论是将街道办事处变革为一级政府,还是把区政府定位为派出机关,撤销街道办事处,都存在着利弊得失。现阶段,可以尝试结合各城市、各区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推行渐进式改革,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实行多元化的城市管理体制,在试点成熟的情况下再逐步推广。随着社区建设试验在全国范围的展开,各地在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如出现了“上海模式”、“江汉模式”、“沈阳模式“和“青岛模式”等各具特色的社区建设典型。对于全国不同的城市而言,多元化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将更为科学和合理,同时,也标志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入全面转型时期。 方向 新时期社区管理体系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寻找社区建设的突破口,理清思路,摆脱社区建设的困境,把提高社区自治能力作为改革的立足点,探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重心下移,立足基层”,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 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使社区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定位,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现政社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重心下移就是将社区的管理职能下移至社区,增强社区自身的管理职能;其核心是政府向社区放权;其目的是解决在原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全能型政府管理的弊端。在建立社区管理新体制中,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全社会广泛参与为原则,将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职能、社区组织与社会团体的服务职能相分离,政府只承担宏观调控职能,进行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 (二)明确社区管理主体的权责体系,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所谓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是指在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中,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与基层政府的综合管理相结合,以基层政府的综合管理为主。首先,要明确条块之间的权责关系。具体要求街道办事处在辖区内,既要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结合,以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为主,又要统一协调,加强社区内各职能部门的专业化管理,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其次,要进一步规范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职责,理清它们之间的权责关系,使得彼此权责有分工,这样才能在城市管理、服务群众和稳定社会中各负其责,实现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的提高。最后,赋予街道办事处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要求市、区政府权力下放,赋予街道更多的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权力。只有赋予了街道办事处一定的行政职权力,才能有利于改善目前因为条块分割而导致的基层工作难以落实的现状;才能有利于发挥街道办事处的综合协调能力,促进社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加强法规政策配套,使社区各系统运作和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要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必须要使社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完善社区管理的立法。制定一系列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的社区管理法例,保障社区建设在法制化的轨道上有序运行。目前亟待解决的就是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如重新对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地位、规模、功能和组织等作出原则性的修定,淡化社区的行政痕迹,明确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应有的义务,允许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建立不同形式的执法体制,实行不同形式的社区管理体制;其次,是使社区建设得到制度上的充分保障。目前,要以建立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并使其制度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把社区建设的规划纳入到城市发展的总规划体系当中。可以尝试在政府机构中建一个具有协调职能的法定性权威机构,承担社区建设的宏观指引和调控责任,并且由它来制定一个协调决策的程序运作制度。 (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强化居民的社区自治参与意识 社区自治组织和广大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社区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自治组织能客观、及时地反映居民诉求,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也使居民参与到社区自治中;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可以缓解街道办事处所面临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短缺的困境;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可以拓展社区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政府首先要转变职能,将微观的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社区福利组织、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等社区自治组织,这不仅可以使得社区自治组织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发挥服务社区的作用,同时也促进我国基层社会民主建设的发展。只有提高了社区的自治水平,实现了自治主体多元化,政府才能从社区建设的掌舵者逐渐地转变为监督者、服务者、协调者的角色,还可以提高政府自身的宏观调控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社区管理协同论创新研究 协同学理论的核心内涵与运行机理 协同学(Synergetics)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共同工作。协同学理论由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协同学发展与完善了系统论(System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Theory)、信息论(Infor-mationTheory)与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StructureTheory)等现代科学理论,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综合思维方式,揭示了各种复杂系统与现象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更为有序转变的规律。哈肯认为,协同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即是研究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自身如何在内部的非线性作用下、自发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或由有序状态走向更为有序状态的途径问题。这种有序状态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开放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与信息等的交换。第二,远离平衡态。系统处于非平衡态。第三,存在序参量。序参量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主导作用,并对系统演变的最终状态或结构起主导作用。第四,竞争与合作。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第五,控制参量。除了系统内部协同机制的作用外,还需要外部环境提供适当的控制参量,为系统自组织结构的形成与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第六,反馈机制。任何一个开放系统要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实现自身目标都离不开反馈,它是系统实现有序的重要保障。 国外社区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管理都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过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根据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目前国外的社区管理有以下三种模式,即自治型管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有其特点,归纳起来,西方国家的社区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第一,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明确。社区作为基层的管理单位一般都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社区内建有自治性的委员会、社区董事局等组织机构,并且都订有自己的宪章或法规,对各机构的组成和权限做出明确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第二,依法治理。西方发达国家在实施社区管理时十分注重依法治理。第三,非营利组织高度发达,在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欧美各国在实施社区发展计划过程中,社区发展的各项服务性工作一般是由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具体操作实施的。西方国家都比较注重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扶持。一方面政府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资金上的支持。第四,市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工作。 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区管理是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产物。从社区建设提出至今,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社区建设中都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模式。但由于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上缺乏经验,因而这些模式其本身并不一定全面、完整和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未转变在基层社区的职能 受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区管理体制影响,我国社区大部分采取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仍然是社区管理的行政核心,通过社区居委会来传递信息,代替本来应该由企业、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管理的事务,其他管理主体不能发挥其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往往不能处理好与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城市基层政府组织的越位和缺位以及社区组织的功能错位。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掌握着过多的资源,这可能加剧社区成员原已养成的依赖心理和社区参与意识淡薄的状况。而其他社会组织均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威,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代替政府部门组织居民管理公共事务,居民缺乏自组织的意识,社区参与度低。 (二)社区高度组织化而自治性不够 社区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社区治安、园林绿化、社区党建、房屋维修、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文化、娱乐等方面,政府不能成为社区管理的单一主体,其主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社区的具体管理工作要由相应的社会企业、社区自治组织等来进行,不是单一管理主体能够实现的,需要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建立社区居民自治为主的多元主体民主参与的管理体制。尽管我国政府已将相当部分的权力下放到社区,但行政权力在动员社区居民和社会资源上存在着内在的局限,社区自治组织甚至是居民都对政府存有较大的依赖性。 (三)社区管理相关法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政府行政号召、行政协调与督促直接构成了社区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基础。但现行的有关社区管理和居委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立法上的空白,法制还不完善。政府的政策没有变成相应的法规,对居民、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约束力受到限制,导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致使居委会的工作经常处于两难的困窘境地。另外,也缺乏支持社区工作的法定措施。社区管理各主体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社区各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把社区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协同论视阈下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现出社会化、基层化、综合化、互动化的趋势下,政府、市场、社会都可以成为社会管理主体。因此,根据协同论的核心内涵以及国内外有关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国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地构建新型社区,实行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模式将是我国社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因地制宜地构建富有特色的新型社区 新型社区是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成的社区组织体系,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新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社区服务实行网络化和产业化,做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当前,应努力建设的新型社区主要有学习型社区、自治型社区、服务型社区、“绿色”社区和“数字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是指以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能保障和满足社区各年龄段成员的基本学习权利和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学习型社区的意义在于使学习成为社会的一种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自治型社区是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社区自治的内容和宗旨是:通过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自治组织机构管理本社区事务。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从而增强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带领社区居民发展各项事业,努力创造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服务型社区即从整体社区区域功能上进行服务整合,形成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联动,使之成为一种社区功能的动态。服务型社区建设遵循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基本的绿色环保要求。“数字型”社区也称为“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是指实现了信息数字化的社区,即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便捷,而且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 (二)实行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模式 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是指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的公共事务由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协作来推动,通过政府引导、协调、支持,由市场和社会共同来建设社区,从而达到政府、社会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赢。具体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理顺社区管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由于政府、市场和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在发挥政府、市场和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时,又必须规定其各自作用的边界,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在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完善社区管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以保证社区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 2.提升居民社区民主意识。政府应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管理,从政治生活和社区事务两个方面为共同切入点,不断推动社区管理的有效性。社区建设的趋势是实现居民自治,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就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原则,其实质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社区管理重心下移,使得居民拥有自我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此外,实行社区居民自治,也有利于改变许多社区存在的物业管理公司主宰一切、居民被动适从的异常现象,确保社区居民(业主)的权益。社区居民自治主体是非盈利性的组织,应当机构精简、办事高效。 3.加强社区多元管理法治建设。社区管理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无章可循或有章不依,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就应该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法律法规,对于社区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律约束,以法律条文形式规定社区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社区管理工作都应该遵照法律程序进行,避免出现遇到纠纷事件时无法可依、无法可查,事情得不到有效解决,相关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其次,加强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保证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符合法律程序和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得社区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总之,要提高我国社区管理质量与效率,应当以协同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各具特色的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把社区作为一个组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协调社区各管理和服务主体,为社区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为社区管理和服务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个协调性空间,使得各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可以充分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和配合,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能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实现所有管理主体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实现社区和谐、文明。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考察与研究 xx作为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在迈向21世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快实现“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发展目标,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过程中,应当从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市市容和卫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尽快实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重大跨跃。从地域空间角度来看,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应成为环境卫生整治的战略重点地域。 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带”(urban-ruralfringe)、“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乡连续区域”(urban-uralcontinnum)、“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zone),“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刻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国内学者对城乡结合部的涵义和划分方法有不同的看法。规划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将成乡结合部认同为城市近郊区,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成区的拓展区域,在地域上表现为不边片、不完整的空间;地理学者认为城乡部是典型城市与传统乡村之间出现的城乡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事例,兼有城乡双重特征的独立地域实体;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区和郊区分管的接壤地带。从xx市的实际情况看,按不打破乡镇和街道的原则,则可将城乡分界线两侧的街道和乡镇划入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即xx的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环绕城区,连续的、宽窄不一的环地带。 由于受城市与乡村的双向辐射,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逐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户籍管理问题:鉴于城乡结合部与老城区在就业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动迁户凡是牵涉到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多数保持人户分离;而农村劝迁户则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试,也不愿意农转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行政区划问题: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较突出的跨区的管理矛盾。外来人口问题: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虽然给这一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带来环卫、治安、计划生育等许社会问题。农民的出路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多数被预征完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撤队、撤村后集体资产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土地开发问题:按现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开发的坚决加收。然而,现实情况是,土地逾期完不成开发的较为普遍,有的竟长达10年左右。物业管理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而出现了众多的住宅小区,由于一些牧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引发新迁居民的不满,增加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复杂性。 上述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使这一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的特殊社区,土地开发支离破碎,原有的道路、水系等被打乱,垃圾成堆,排水不畅,违章搭建十分严重,环境卫生恶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无论是在社区景观或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与市区形成强烈的把差,成为全市创建卫生城市和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难”地带。 显然,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上述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应当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充分认识这一地区包括环境卫生的内的各种问题的特点、规律与解决的难度,以便从战略高度,从机制、体制上研究解决的对策。 首先,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等诸多问题的产生,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成市大规模建设改造并不断向边缘区推进,乡村――城市急剧转型过程中形成“都市村庄“这一特殊类型的社区所出现在的可避免的现象,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引来大规模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使大量高新技术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向结合部集中;与些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原始的、并对城市市容有严重影响的城市产业――如城市垃圾回收业(闵行区虹桥镇虹四村)以及为外来人口的服务业在这里“见缝插针”地滋生与发展,再加上原有的乡镇和村办企业,各类性质不同,差别很大。难以事例的产业聚集在城乡结合部,是导致这一地区环境卫生等社会问题十分复杂的产业因素。 第三,被城市乌黑的“都市村庄”社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和“见缝插针”式的乱搭建,以较低廉的房租对外租赁,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从而形成包括导入的城市居民、原住农民和外来人口在城乡结合部混杂居住、十分复杂的社会空间。这是这一地区市容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十分突出的社会因素,也是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第四,城乡土地所有制的差别和“都市村庄”社区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卫生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位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土地制度仍属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乡镇以下的村委会又是自治组织,因而在都市村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纳入城市管理的情况下,村民和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较少考虑限制某些影响环境卫生和容貌的产业的发展,如虹四村,外来人员在些经营了27家废品收购站,1996年的财政收入中,仅从包括乱搭建在内的各类房租收入即达210万元,占全村全部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第五,体制不顺,管理薄弱是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变化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如果说前述三个方面带有客观规律因素的话,那么体制和管理则是一个主观性因素。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地两府”和“一地多主”的现象。“一地两府”指一片土地内由一个城市政府和一个乡村政府兼管,如虹桥镇虹四村的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在徐虹铁路支线以北的长宁区地盘上,5个在铁路以南的闵行区地盘上,早在10多年前,位处铁路以北的3个居民小组的土地即已被古北开发区所预征,从而形成较长时期的“一地两府三方”的格局,即长宁区、闵行区和古北集团,由此而产生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所谓“一地多主”是指一片土地上有多个主人。如浦东新区的钦洋镇,已规划为大型居住区,随着土地不断开发,辖区范围越来越小,并被“多主”所分割。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城区和郊区的政府部门,还包括开发区和众多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形成“一地多主”的管理局面,在工商业行政、税务、卫等方面存在着交叉管理或管理空白。收费、罚款等有经济利益的事情争着办,而对治安工作、环境卫生的综合管理、外来人口的管理等要承担责任和尽义务的事情则相互扯皮、推诿、拖延不决。 第六,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也是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一个制度因素。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许多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的特殊性,应有特殊的法规,特殊的执法机构采用特殊的手段实行管理。目前大多数采用与市区相同的行政手段整治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容貌,只能起到暂时的治表作用,无法实现现长产管理。 因此,正确处理城乡结合部城市规划建设、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卫生的相互关系,在社区规划建设与整治环境中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加速城市形态建设的同时,实施社区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 首先要制定高起点的结合部社区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包括环境卫生整治、绿化、生态建设在内的综合规划,并将社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畴,使之与总体规划、开发区规划相协调,与区域经济发展计划相衔接。第二,在结合部社区形态建设实现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同时注意实现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正确引导现有乡镇企业、低层次的城市产业、租赁业的规范经营和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结合部社区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三,要及时解决传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转换问题。对于人均土地不足2分的村,及时撤销村建制,变农民为市民,实行土地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第四,帮助新市发和外来人口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另外,还得借鉴城区环卫管理改革试点的先进经验,从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具体条件出发,改革社区环卫管理体制。一是在市区广泛实行的由街道办事处挂帅、环卫所负责,居委会等部门配合的街道监察队的“环卫全覆盖”作业法,即小区保洁队日常管理由环卫所统一归口负责,进行“专业对口”管理,社区内实现“环卫全覆盖:。另一个是杨浦区殷行环卫所成建制划归街道的改革,即环卫所实行属地管理,在组织改革思路上服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在业务上接受环卫部门的指导。这两种改革思路的共同点是实现社区内环卫工作的统一领导,前者将环卫管理集中于环卫部门,强调“专业对口”;后者则由街道统一领导实行属地管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总之,我们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对实现xx市21世纪城市卫生现代化管理的重大意义。当前,组织政府主管部门志业工作者与专家相结合的研究队伍,深入结合部社区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调查研究,提出切实有效、可操作的对策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严格执法,加强管理,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工作。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电子政务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社区功能单一、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阻碍了社区的良好发展。提升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居民认同感,也有助于稳定社会。因此研究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社区管理模式问题,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宜兴市宜城街道为例,对宜城街道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最后就健全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政务;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完善,对社会生活的安定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时,社区所要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而当前一个良性的社区管理模式也必须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颇多,很难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改善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存在的街道办和居委会关系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以宜兴市宜城街道为例,尝试提出完善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促进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宜兴市宜城街道社区基本情况概述 宜城街道是由2006年10月宜城镇撤镇建街而成。宜城街道地处沪、宁、杭交汇的三角地带,水陆交通便利,一直以来都是宜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现仍为宜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现辖荆东、岳堤、荆溪、新华等30个社区,4个行政村。辖区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26万。宜城街道以建设新型现代化社区为目标,以开展“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按照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思路,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强化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不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2010年,宜兴市宜城街道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2014年,城镇社区100%达到了扁平化管理示范社区标准。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宜城街道社区管理的问题 1.政府对社区管理干涉较多经过对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抽查和访谈,了解到虽然社区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但上级政府部门仍然不太适应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给社区派发的工作也比较繁重。专为社区扁平化管理服务的社工站也是如此——作为街道办在社区的派出机构,常常被要求进行各种检查和考核。同时,社区活动及办公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政府,需经街道办核发,其自主性受到影响。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其人才的选用应由社区居民进行选举产生,但现实情况是由街道办来负责。2.社区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在调查过程中,可发现社工站是扁平化管理模式实施的主要载体,其工作人员也都做到了持证上岗,社工站工作人员的素质基本得到保证。但在社工站工作人员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工作岗位集中在社区居委会。这些人员中女性偏多,年龄较大,学历参差不齐。在社区扁平化管理改革之前,这些人员就已经在社区工作。他们对社区信息化接受起来比较困难。3.居民社区管理参与度不高经过调查,只有小部分居民愿意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归结起来有这几点原因:社区提供的平台有限、上班没有时间、社区管理活动只是走走过场等。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许多关心社区管理的老人不会使用电脑,而会用电脑的年轻人却不关心社区事务的管理。这就导致了宜兴社区服务网站、社区微博、社区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所提供的服务无法有效展开。 三、健全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 1.政府要转变职能,理顺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应减少对社区委员会的过度干涉。应借鉴美国社区自治模式,把行政导向转变为以服务、指导为导向。现阶段,社区委员会和第三方组织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政府要对社区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社区事业的稳定良好运行。街道办作为基层政权组织,也应该分清与社区居委会的差别,应将计划生育、社会团体等职权交由社区,真正做到各司其事。同时,政府也要对社区进行一定的监督,可从弱势群体扶持、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工作和社区就业服务等方面来评估社区是否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 2.政府要完善社区培训制度,促进社区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社区工作人员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社区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社区管理效能,就必须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必要的培训,以增强他们的专业化水准。要通过各种培训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帮助他们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要对社区领导或骨干进行专业化培训,为社区发展注入新能量。 3.社区应建立一体化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为适应电子政务环境,国内许多社区已经建立了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信息服务平台,其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居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方便快捷地搜索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宜兴市社区服务网为例,该网站首页设社区动态、通知公告、快捷入口、个人办事、互动交流等模块,比较全面,达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居民有什么问题要交流除了通过传统的渠道,还可以在网上进行留言,社区工作人员会及时快速地解决问题。 作者:蒋淑芳 何虹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本文先介绍了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又分析了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分析的问题来提出对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型城市社区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 社区管理这一概念内容很丰富,近些年来被使用的较多,较频繁。它是指社区里面的各个社区基层职能部门、团体(组织)和社区居民在在特定的社区地域范围内,对社区的正常秩序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日常事务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二)社区管理的特征 我们从社区管理的定义和具体内涵不难看出,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多样性和自治性的特征。 1、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 社区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围绕一定范围内的社区进行的,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范围局限在社区范围内;从管理方式上看,主要发动社区内的各种管理主体,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自我组织、服务和管理。现在的城市管理主要是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为带头的社区管理,他们将工作中心放在本社区,调动社区内的积极力量和可利用资源对本社区内的环境、卫生、文化等给方面协调管理。通过开展各项社区活动来提高小区内居民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来加强小区内居民的精神文明教育,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2、社区管理具有多样性 这里说的社区管理的多样性指社区管理主体日益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内有街道办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也包含了政府职能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他们种类的多元性,共同构成了社区的多样化。他们每天在社区内活动,共同在本社区党工委和街道办主导下对社区进行管理,共同促进社区的发展。 3、社区管具有自治性 自治性是社区管理的性质,它强调社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功能使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社区内居住的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居民,社群各项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因此,社区管理具有自治性。 二、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街道办事处内部结构不合理,自我认识不清晰导致职能定位模糊,社区内居委行政色彩比较浓厚 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社区内第三部门人员和居民。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一般不愿意下放权力,而且社区内的党支部建设处于失衡状态,政府往往自己独揽大权,不利于社区的管理。在行政与自治的管理中更多突出行政意志。总是以行政意志为主,自治意志为辅助地位。 2、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共同体意识不强、素质不高、管理结构也比较单一 社区居民在社区中参加活动少,有的邻里之间还陌生,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进而对社区公共管理方面的事物的积极性也不高。好多居民由于工作没时间,自身维权意识也不够,每次参加活动都费事、费时和费力等原因,他们喜欢有问题直接找政府,这跟之前的管理模式分不开(之前政府是“管制型”),各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意识淡薄。过去社区组织的运作及居民的参与大多 3、社区公共服务缺乏社区内公共服务开展缺乏,政府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不够 社区公共服务活动往往由政府承办,在开展活动时很少结合居民实际需要。之前,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把大量资金投入社区内的设施建设中去,对这区内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共服务要求条件较高。居民较少参与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中。 三、构建城市新型社区的对策 1、完善社区结构体系 加强社区各主体协同管理社区,政府认清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有时候也是有限的,社区建设不能单靠某一种力量去推动和实施。调动社区内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为社区建设所用。发挥社区中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 2、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社区自治管理效率 在社区管理中要想建立一支服务能力高的队伍,就要面向社会广泛吸纳人员。可以通过正规的考试招聘,也可以进行民主选举的办法从社区中选出优秀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对于新录用的人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对考试。 3、加强社区公共管理服务 在社区管理中应该区分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和社区内部的公共管理。鼓励社区内开展公共管理服务,并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和金钱的奖励。对于社区内部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可交由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来完成。 总结 城市社区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仅谈谈作者对社区管理的一点认识。社区管理离不开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共同参与,政府需要调动社区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居民进行自我管理。找准社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并针对性实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鲁翠翠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机构养老不堪重负,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安享晚年,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亿万百姓福祉。当前“十三五”时期,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与既有住区老龄健康居住环境危机交织下,解决既有住区高龄、失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的居住生活问题及其老龄宜居环境建设成为亟需破解的社会难题。本文试在行政管理视角下探讨社区养老模式的主要困境,提出对策思路。 关键词:行政管理视角;居家养老;行政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均寿命延长,死亡率逐年下降,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养老问题在老年人群体中始终占据着较高的关注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家庭和社会机制为主的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人们比较认可社区养老模式。在当前养老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科学地摆脱“未富先老”的现状,对我国来说已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社区养老模式概述 在国内,通常以居委会或街道为单位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聚居着许多老年人的社区几乎承载了老年人全部的生活和日常活动。利用社区进行养老服务具有其可行性和优越性。社区养老,是指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质、设施、衣食住行方便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1.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 (1)社区养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去机构养老所遇到的亲情淡薄、环境不适、习惯不同等问题。(2)区别于以往大型养老机构选址和规模特点,社区养老模式本身就更符合国人传统的养老不离家的观念,借助二次开发再利用城市既有建筑,通过介护型养老设施为城市中心区注入创新服务业态,对于塑造宜居养老居住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社区养老模式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包括小规模、社区型、多功能、广覆盖、低成本、高效能、专业化等,它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功能有机融合起来,把国家、市场、家庭、志愿者等多元主体都调动起来,分担压力,取长补短。因此,融合式养老模式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层次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社区周围的各种资源,最终可以实现老年人就近养老的愿望。 2.社区养老模式的开展思路 (1)开展社区养老模式是政府的职责。开展社区养老模式是项新工作、新课题,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应对其高度重视,有长期规划的目标,投入经费积极开展实施,给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及若干优惠政策。(2)开展社区养老模式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社区养老在我国还是一种比较新的养老模式的尝试。要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就需要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固有机构养老及相关理念的基础上,率先转变观念,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为居家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里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3)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目前,政府对于社区养老服务保健基金的补偿和投入不足,使社区养老难以巩固和形成规模,给发展社区养老模式带来很大困难。为促进社区养老模式的开展,需要制定同社区养老服务制度相衔接的相应经济政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逐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基金的水准,另一方面,还需制定相应的收费和免费项目的标准政策。 二、我国社区养老的困境 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管理改革,社区养老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一系列新的困境。下面就几个主要方面作简要地分析。1.资源匮乏的困境。首先,资金方面存在不足。社会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对于我国来说,这部分资金主要是由社会集体进行筹款或者政府财政拨款的形式。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障事业由于存在比较大的资金缺口,这一事业的发展非常的落后,尤其是服务设施比较老化,更新速度非常慢;其次,还比较缺乏从事这一行业专业的服务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就社区服务行业来说,其经济效益与社会地位都比较低,很难吸引社会人员投入到该行业中。现阶段,社区或者街道的领导人员,严重缺乏养老服务的管理经验,在社区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临时工或者下岗职工等。此外,社区还比较缺乏养老设施,在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对于一些新的社区,主要是为年轻人服务,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养老需求,也只能为老年人提供比较少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老年人实际的需求。2.参与社区养老的意识淡薄。在以往,人们对于养老的认识主要是靠自己的子女或者依赖单位进行养老,缺乏社区的概念。社区养老实际上是由政府主导的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项目。实际的调查发现,民众对此普遍缺乏认识,很多老人对此并不了解服务机构的具体性质。所以,民众对于这种形式的养老也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3.政策法制保障不健全。目前,社区养老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该养老形式的法律等还不够完善。对于很多社区来说,其养老任务主要是由上级部门下达,在社区中再就这一问题进行展开。在具体的管理方面还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也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情况也使得许多工作很难进行开展。 三、中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思路 就社区养老来说,我国的特色主要是却白社区服务的同时,比较重视政府职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社区养老的落实与进一步发展。要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由政府进行推动,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能够充分利用养老资源的养老模式。通过对上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政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突破点。其中包括老年人的思想意识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和老年人对风险的应对能力等。对政府来说,要牢牢把握老年人参与居家养老的影响因素,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而提升行政的效率,最大限度的推进服务模式的创新。 1.在计划方面,政府要充分考虑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首先,要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战略规划,并且据此制定出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要确保组织的目标统一与力量统一以及资源统一等,进而确保在运作过程中组织的连续性。其次在赌气你规划方面,还要注意灵活使用政策,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2.组织是社会行政管理的基础 在国家发展体系中,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所以,政府应为此设立专门的机构,并且还要在各个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主要用来对居家养老的问题进行处理。在对各个职能部门进行设置时,还需要明确各方的权利,确保各个机构都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办事。此外,还要设置参谋机构,并聘请资深的专家对该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3.在对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进行管理时,还要做好社会分工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领导,以此来确保组织的协调和统一。要实现对其的领导,就需要各个部门加强组织上的配合,并且完善信息沟通的渠道,并优化资源配置,防止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现象的出现。 4.控制。在进行控制时,要注意合理使用监督和评估的手段 在实施居家养老政策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监督机制进行规范,并加强对经济运作等行为的监督。此外,还需完善评估机制的建设,确保其具有科学性,并评估居家养老的政策。 四、结语 我国未来的养老模式将以居家形式为基础,并且依托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等,来对养老体系进行完善补充。在对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进行满足的同时,还要注意强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所获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等,提倡采用文化的方式进行养老,并将其与物质供养有机结合,以满足当前时期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并挖掘老年人的潜能,从根本上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林 单位:大连科技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研究分析 摘要:文化与旅游是不可分割的,社区是文化的主要源地,社区建设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保障及地区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也为实现区域经济腾飞,解决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问题提供途径和方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入手,分析其运行机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使目的地社区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受益,并为加快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方法指导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社区建设;生态旅游产业;管理措施 根据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机理分析,解决现阶段各地区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系统间的矛盾与冲突,需要将两者的和谐统一与共同发展作为理论基础,将发展生态旅游、保护自然资源作为有效手段,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和生态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问题,不仅可以完善社区建设,还有利于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 1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概况 1.1社区建设要素 社区建设系统的主体要素包括:社区居民、社区企业、社区团体。社区居民指在社区长久居住的居民,一些不具备这一特征的群体即不具备社区建设要素的属性。社区居民间的合作以及与旅游者、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协调是生态旅游产业社区建设的重点,决定着各项事业能否顺利开展。社区企业多指与居民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业,如酒店等服务行业。社区企业、居民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只有保障其投资收益,才能确保社区建设的有效进行。社区团体是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组织团体,对于社区的各项事业有着直接的表决权,是影响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生态旅游强调生态的保护和旅游地社会的发展,社区建设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项,社会团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生态旅游产业系统分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资源环境影响不大、对旅游目的地负责的旅游模式。生态旅游产业系统的主体要素包括:投资机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部门,生态旅游相关服务企业三大类。投资机构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商业银行等,以获得商业利益为目的参与到生态链才有产业中来,其提供的资金将作为生态链才有产业建设的流通成分,为资金回流系统运转提供动力。生态旅游和规划部门是对外沟通,对内协调的中间部门,同时承担着规划、开发、和管理生态景区的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获得税收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也承担着构建合理的法律环境、信息环境以及人才供给环境的任务,在生态旅游产业中不可替代。生态旅游相关服务企业构成了旅游产业的服务主体,除了为顾客提供服务,还对于各种民俗产业的推广、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起到媒介作用,是生态旅游产业系统的重要组成。 1.3社区生态旅游产业运行机理 社区生态旅游系统需要将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两者相结合,通过其紧密互动实现产业复合和集中。社区群体间由于居住位置相近,有着共同利益,因此具备发展旅游社区的基础条件。生态旅游以景观、环境、特色文化为开发对象,与传统旅游相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间通过资金等要素连接起来,社区建设主体和生态旅游发展主体则通过利益追求、政府的作用联合起来,并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动力。其中,利益追求是产业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生态旅游产业作为投资回报率高的绿色产业,其本身的优势对于投资主体、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有效的推动作用。而政府作为协同方,通过直接资助、税收减免等政策手段为产业建设进行引导和干预,为社区生态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2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措施 2.1法律与保障机制构建 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合作与竞争过程中的市场秩序对于保障系统主体的投资收益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需要在完善生态旅游立法的同时,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引导区生态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立法部门可以以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制度为参照,如澳大利亚《国家生态旅游促进计划》等,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政府需要在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立法体系的基础上,对相关监管作出明确要求。例如,补充诉讼程序的遗漏,使环境公益诉讼有法可循和环保行为有所保障,赋予普通居民提出符合自身诉求的权利和自信,从而推进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应该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这就要求政府妥善处理经济活动中的关系,解决其中存在的矛盾。以土地补偿为例,对于征用社区和居民的土地,政府要引入相关的生态补偿机制并督促财政部门贯彻执行,为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做出的利益牺牲进行补偿和调整,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引导,以保障居民分享旅游收益成果的权益。 2.2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技能 为了避免社区建设主体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内容陌生,以至于难以参与生态旅游发展项目,相关单位应注重生态理念和知识教育,培育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技能。建立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通过粗放型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分析和研究,将新型环保的生态发展模式进行普及,并以社区发展为载体,使其在动态发展中得到传播,给生态旅游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居民意识到其经济收益与社区的环境意识的直接联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旅游产业,并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去。除了环境保护意识外,对于社区居民旅游技能的培训也至关重要。政府和旅游企业可以协商出资,邀请当地高校教授、旅游局专家等走进社区为居民授课,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并使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2.3建立社区居民旅游服务体系 建立社区居民旅游服务体系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人才的引进。为了打造高水平的的员工队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需要对人才结构比例、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提高高素质高业务能力人员的福利待遇,使其参与到日常旅游设施维护、环境保护、安全保障、人员调配、利益协调等工作,为良好居民旅游服务体系打下基础。其次,发展居民旅游服务体系可以与地区的文化内涵相结合,鼓励居民开展农副产品经营、特色旅游活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内容,加深居民的参与度,并使其真正获得效益。此外,还可以通过发展服务性旅游志愿者协会来使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中。借鉴其他先进的社区参与旅游的经验,可以发展有志愿者参与进来的民间组织,这些志愿组织由于与利益相关性小,因此更加客观、公正,有利于社区自治和共管的有序进行,同时,其良好的服务特性也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提供了便捷和帮助。结束语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地社区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社区是生态旅游的内涵之一,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全面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全过程。本文构建了社区保护地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从法律保障、环保意识、服务体系构建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以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的整体发展。 作者:杨柳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养老服务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养老的一种新途径,但是,在其发展迅捷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隐忧,法律风险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而产生这些风险的成因,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等有着密切联系。研究其中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营造良性宏观的法律环境,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完善社区养老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层次、广互动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这对促进我国城市养老体系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法律问题;对策 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其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掣肘,尤其是法律层面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亟待解决。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基本理论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与优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口基数大、增加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困难老人数量多、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先于工业化等基本特征,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养老服务体系也造成了极大冲击,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异军突起,其服务模式一方面能够减轻传统家庭养老的人力负担,又能解决养老机构数量不足,门槛较高,老人身处其中感觉亲情日渐淡漠的问题,获得了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的青睐。本文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是老年人不需要离开家庭,而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延续原有的社会网络,享受养老服务;第二层次是政府积极主导,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整合互联网+在内的各种资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专业化和公益性服务,满足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其服务内容应包括日间护理、家务服务、医疗保健、应急救援、文体休闲等综合性服务。目前,我国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北京、上海、青岛、宁波、武汉等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服务形式方便多样化,服务内容丰富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记载,截至2015年,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比上年增长36.8%,互助型的养老设施6.2万个,比上年增长55%,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①2016年10月,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根据数据显示,老龄产业市场不断升温。一是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二是社区为老服务中上门看病需求居于首位。2015年,城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②。这些调查和统计充分说明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既能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又能缓解传统家庭养老的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其根本的目标在于通过良性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在法理层面其归属于社会分配法律关系,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于建立与运行实质公平价值,有效分配养老资源,促进社会养老资源成果的公平分享,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福利经济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与需求层次理论。首先,福利经济理论追求的重要的社会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率、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价值,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法理层面构建其制度体系的本位思想。每个社会成员都期待幸福和安定的晚景生活,老年人的利益实现程度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有重大影响,不局限于个体单一受益,实现利益的普遍化才是根本,整体利益不是个体利益的机械叠加,而是个体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只有尽量逼近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并在不能实现最优的情况下尽量促进最小受惠者利益,才是实现了个体利益向社会整体利益的初步进化。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现阶段,政府和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必然主体和主导,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才能理性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制度,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与资源分配效应。其次,社会保障理论体现了国家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是社区居家养老制度体系设计的关键。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政府应维持与促进市场自治与国家干预间的平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的供需平衡,建立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间的良好互动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需求层次理论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石。依照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一种开放型、多元结构的服务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家庭和社区的双重依赖,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不同层面的需求。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制度现状 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发展社区服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社区配套建设规划,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该法包括了“社会保障”、“积极养老”、“法律援助”等主要内容,是我国社会在当前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相关体系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近2年来,我国众多省市都先后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法规,继北京市于2015年1月正式颁布《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来,江苏、河北、乌鲁木齐、合肥、苏州等省市相继于2016年制定了地方性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上述《条例》基本都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体现乡镇街道、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社区的基础性和支撑性特点,规范了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内容。还有在部分省市,如上海市、湖南的郴州市,天津市,已经由民政部门等相关机构先后制定了地区性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此外,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面,民政部和财政部两部委于2016年7月19日联合下发了《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的要求,全国部分地级市(含直辖市的区)将逐步推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如前所述,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有:1.从立法角度,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体现在立法较为滞后,数量不足,尚未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且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不健全,缺乏统筹兼顾,各项配套制度也不完善,很多没有落到实处。从规范的层级而言,目前,在国家法律③一级,我国尚未存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门立法。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社会服务、社会优待、法律责任中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有新增一定的内容,但不够具体,较为笼统,法律责任也不清晰,如其中第82条规定,“对养老机构负有管理和监督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没有明确规定给予何种处分,可操作性较差。在地方层面,各地区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地方性规范或条例起步较晚,为数较少。有的刚刚颁布,尚未实施,有的条文过于原则性,细化程度不高,缺乏制裁规定,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界定不清晰,法律风险较高,能否落到实处还有待检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有些地方的社区对开展日托服务顾虑重重。在有关部门层面,曾经制定的一系列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方案等如今有些已经搁浅乃至出现荒废,如2001年6月,民政部在制定了名为“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的工作方案后,在全国启动了这一计划,而如今这项历时3年耗资134个亿的资金建成的老年活动室,如今大部分已经难觅踪影,很多甚至已经“面目全非”④。此外,与社区居家养老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服务支撑体系还不完善。比如非营利性组织在提供公益性和专业性服务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由其法律地位至今没有得到明确认可,扶持其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国家现在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但其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最后,当前依托“互联网+”,以智能化手段为支撑,创新养老服务手段,搭建起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经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新趋势,而相关规范标准尚不明确,无法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2.从执法角度,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够,很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徒法难以自行,有了好的立法,如何突破现实中的执法难关,将法律政策落到实处,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内的一大难题。当前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还不够,运营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将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已经是现行立法中居家养老经费保障的一般模式,传统的经费补助模式侧重于补助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而忽略了补助运营服务,造成部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成后面临后续资金运营匮乏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严重挫伤基层积极性,也使养老服务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完善。2013年7月30日,民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目的在于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目前有些地区正在展开试点,制度化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处在逐步的完善中。不少地区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的内容、工作体系建设、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设施的质量、满意度都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管理的混乱和监督 评估体制的缺失已经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亟待完善。第三,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居家养老的地方性立法中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养老服务专业团队,开展“智能化养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设施建立,机构组建还基本处在政府推动主导的阶段,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针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扶持力度还不够。3.从司法角度,当前居家养老纠纷中老年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妥善保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首先服务机构和老年人之间是一种特定的消费者和服务者的关系,服务组织应当与服务购买人、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其人订立养老服务合同。但是由于当前养老服务合同尚缺乏统一规范,居家养老护工的职业标准和规范管理问题依然处于探索之中,再加之老年人自身属于弱势群体,普遍缺乏法律知识,经济能力也有限,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或者遭遇暴力护工事件,面临着举证难、诉讼维权难等一系列难题,如何最大限度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法律问题的建议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社区养老服务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坚持福利性、社会保障性的指导原则,紧密结合我国老龄化的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层次、广互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完善立法及相关配套制度 从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避免制度碎片化,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就社区居家养老的地位,政府、家庭、社会的责任,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标准,资金来源、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训等做出规定;从地方层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地方化色彩,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立法和规章。在地方性立法中应注意建立社区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细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明确监管制度。在有关部门层面,应整合政策,协调联动,改变目前有些部门在社区层面各成体系,缺乏整合,造成政策碎片化、资源和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避免“星光计划”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制定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如改登记制为备案制,取消挂靠制,保持独立性,加强监督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结构转型,完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政策环境,保障用地需求,落实税收、财政、信贷、土地、规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第三,各地民政部门应就“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出台标准,明确提供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准入门槛、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采取多地区联合的方式,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壁垒等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第四,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开展居家养老护工正规化制度建设,加强如养老服务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总之,应循序渐进,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项制度与配套措施衔接得当、统筹兼顾的社区居家养老法律体系。 (二)在执法层面,明确政府定位,加强政策 引导和政策落实在执法层面,政府应处于主导地位,从规划统筹、资金保障、设施配置、产业培育、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搭建交流平台、信息网络建设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具体开展居家养老执法的方式上,可采取综合运用议案督办、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等多种形式,依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落实,以条例落实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具体而言,主要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为避免养老相关设施建成后运转困难,挫伤基层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应保证财政配套资金及时兑现,另一方面,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一方面,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营积极性,另一方面,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山区农村加大补助力度。第二,建立系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在评估内容上,首先是对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高龄、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补贴。其次针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成效,具体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中的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管理制度、服务成效、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开展评估。在评估方式上可以采取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内部评估主要包括各地根据具体评估指标准备相关材料并开展自我评估和民政部门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建议各地区民政部门可以建立类似社区低保评定的服务监察和绩效评估机制,设立养老服务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被服务对象,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外部评估主要是委托第三方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评估,结合老年人的满意度调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星级评定,并与运营奖励补助经费挂钩,促进服务质量改进,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第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走向社会化、推行信息化、提高专业化、扩大规模化和鼓励竞争化”的思路,通过政府购买、协调指导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服务机构,支持其采用PPP、股份制等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第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政府应当做好配套制度建设,搭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合作交流的平台,将这一政策落到实处,共同培育一批示范性智能化居家养老社区、共同完善智能化养老服务内容,广泛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媒介,为老年人提供内容更丰富、更满足个性化需求,更方便的产品。 (三)加强司法保障与普法宣传 在司法层面,人民法院系统应当继续坚持对涉老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三优先制度,落实对特困老年人投诉案件实行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制度,对较复杂、易反复的追索赡养费、养老金的案件实行“回访制度”。应加强针对老年人养老纠纷中的法律援助,开辟养老权诉讼的法援绿色通道,可以借鉴成立少年法庭的经验,设立老年法庭,专门审理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使占比较重的涉及老年群体养老纠纷的案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同时在审理涉老案件时吸收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为人民陪审员,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各地政府及民政部门应鼓励、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和公益性的社工组织,创造条件举行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以期达到增加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法律知识,增强养老组织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护个人和他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四、结语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尽管我国起步较晚,但在政府的积极主导、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下,相关法律、政策、制度正在不断成熟,各地实践也在不断深化,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一定能获得长足发展,成为缓解我国严峻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 作者:彭进 单位:湖南商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社区管理下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摘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相应的城市治理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选取城市管理中很小的一部分———社区管理进行探析,而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当前我国城市治理方面一个重要理论支撑。本文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特征的介绍,以及当前社区管理存在问题的探析,从中揭示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我国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治理;新公共管理理论;社区管理;启示 究竟什么是城市治理呢?不同的学者观点是不一样的。第一类认为治理是一种统治方式,其手段是运用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第二类强调治理的过程特征。这种治理是“一种综合的全社会过程”,它强调以“协调”为手段,而不是协调和控制。第三类认为城市治理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包括国家和公民、执法者和守法者、政府与可控性的关系。第四类则认为治理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是为了应对政府自身无法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时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城市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治理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手段,它的实施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理论,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城市治理从宏观层面来讲,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政府的运作效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从微观层次上来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对于我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对传统行政的批判和吸收基础之上,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导向,要求政府必须对社会公众作出回应。[1]。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公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政府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存在,积极与公众互动,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第二,新公共管理消除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采取企业管理的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将一部分职能转移到私人部门,从而实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第三,新公共管理改革强调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即倡导企业型的领导者,从而提高管理的绩效。第四,新公共管理认为授权或分权的方式是政府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政府应当像企业界一样,将权力下放到各部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自我管理和相互合作。第五,新公共管理强调绩效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第六,新公共发挥管理重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功能,要求其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以促进社会进步。 (二)特征 新公共管理与传统的公共管理不同,具有自身比较明显的几个特征:(1)公共性。这种公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其次,新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性,在管理的过程中,,其他公共管理的主体会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因此,政府部门不再是唯一的公共管理者。最后,公共管理总离不开公共权力。公共管理的权共管理的过程具有公共性。力是公民及社会成员赋予的,其运用必须服从公共利益,否则将失去权力的合法性。(2)公平性。新公共管理强调逐步以公平正义与管理效率并重,而不是像传统行政理论那样过分注重效率。(3)合法性。合法性即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遵循宪法和法律。4)效能性。效能目标的确定应该体现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5)适应性。任何一个公共管理系统都需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新公共管理理论则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彼此的相互竞争性,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6)回应性。回应性实际上强调的是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良好互动;一方面要求公共管理的主体要积极加强对公民或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要求公众参与到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中来;同时要求切实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权利。 二、社区管理 (一)社区管理 社区是人们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生活共同体,人们的生活要有序地进行和开展,必然要求对社区内的事务进行管理,也就是所谓的“社区管理”。在我国,社区管理是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而提出来的。社区管理是指社区职能部门对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二)社区工作和管理的现状、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经济待遇以及改善社区办公环境,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社区体制的问题,社区资源利用问题,社区建设资金没有保证,社区队伍素质不高,社区服务的服务范围和方式有限,服务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社区工作的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化现象突出。社区作为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宣传教育,办理居民相关的公共事务,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并及时反应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然而,实际工作中社区承担的却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社区居委会实际履行的职能很多都是与党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一对应设置的,其中包括劳动保障、民政优抚、城管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社区党建等六大职能。 第二,社区建设工作投资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建设缺乏计划性,社区建设没有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因此缺乏自身发展的专项基金;二是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除了来自政府拨款的专项资金外,社区在建设的过程中,经要自行筹集资金。 第三,社区服务工作弱化。当前社区服务工作还不够完善,除一部分大的社区社区工作开展的比较好外,许多社区存在社区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备等问题。此外,在社区管理方面,我国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管理混为一谈的现象。 三、新公共管理对于社区管理的启示 针对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管理理念,我们认为做好当前的社区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改革社区现行管理体制。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一要实现自己的功能: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的功能和完成行政管理工作任务的功能。其二,在协助政府工作方面,政府应赋予社区足够的权力和提供相应的资源来处理问题,并且这个协助性工作不能是工作任务的转移。总之,做好社区管理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做到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同时又要密切合作,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群体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同时要增强广大居民的参与。 (2)健全社区考核和激励机制。新公共管理认为社区管理应当确立明确的绩效目标,既包括组织的目标又包括个人的目标。对于目标的实现程度,要进行测量和评估。首先,要加强对社区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培训主要是培训社区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政策理论等等。与此同时,要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过程中来,充分发挥民主。其次,可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经济待遇的基础上,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社区工作人员应当给予提拔和奖励,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实现社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进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除了政府的拨款以外,应当吸引其企业、社会组织的资金,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状况。 (4)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活动。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取向,社区居民作为顾客,通常会有多种多样的需求,那么社区的管理者就应当给予居民的需求以回应,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在传统行政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更好地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基于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挥他们的特性。政府不能调节的问题尽量交给市场,对于市场无法调节的问题,政府也应当充分自身的作用来调节。在回应公众需求方面,政府要坚持顾客导向,公众也应当提升自己管理社会事务的参与度。总之,新公共管理理论克服了政府传统管理的弱点,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效率,对于我国的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意义重大。在平常的工作和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借鉴和运用,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作者:陈玲 罗杭春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高职院校参与社区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质活力城市,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地方性高职院校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参与社区管理创新。笔者以共青团志愿服务品牌工作为重点,以在社区创建“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为载体,组织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创新,让青年大学生深入社区接地气,勤学笃实长才干,为全面建成小康永州作贡献。 关键词:地方性高职院校;社区管理;志愿服务;培养人才 湖南永州正处在科学赶超的关键期、转型发展的加速期、开放崛起的机遇期,市委提出了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质活力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笔者认为社区是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上,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社区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提高了,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对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满意了,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参与永州市中心城区零陵区的社区管理创新,让青年大学生通过参与和服务社区管理创新深入基层接地气,勤学笃行长才干,培养青年大学生要有社会担当和为国奉献,是笔者探索思考的主意。 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高校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有明确要求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和服务社会的本领。基于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及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发挥青年大学生自身的优势作用。 二、永州职院立足永州服务永州,参与社区管理创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 高职院校要以培养社会应用型技术人才为重点,在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上成为教育和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载体,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引导和组织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创新中去,让青年大学生接地气,长才干,作贡献。这也是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永州、服务永州;坚持产、学、研、训、推“五位”一体化,实行学业、就业、创业、产业“四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好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群众、繁荣一方经济”办学“四个目标”的体现。 三、永州市中心城区零陵区社区的现状和社区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参与社区管理 根据笔者走访调查了解到零陵区城内共有徐家井、七里店、南津渡、朝阳4个办事处,27个社区,城区人口27.71万人。当前,每个社区有工作人员10名左右,其中青年人甚少,其余都是见习生。每个社区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3岁,平均学历为高中。社区设有民事调解、社会治安、劳动就业、卫生医疗、计划生育、青少年教育、外来人员管理等业务工作。目前,永州市正处于以创建国家级卫生成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为工作总抓手,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质活力城市的关键时期,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最为关键,社区的工作变得更为繁重和重要。从社区工作人员结构现状看,社区年轻工作人员紧缺,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质活力城市工作中,涉及到社区工作内容有方方面面,反映出年轻工作人员紧缺的现象更加明显。特别是在很多网络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工作中体现出对年轻工作人员的更多需求。例如日常办公、文件资料的处理和归档、社保医保养老等网络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方面的工作,年纪大的老同志虽然有工作经验,工作阅历也丰富,但在信息化数字化办公的今天,年纪大的老同志工作开展起来就有很大困难。另由于老同志年纪大了,在投入工作的精力上、创造创新上和接收新事物能力上都没有青年人易学熟用的优势,这给社区管理创新、长远发展和社区居民服务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社区急需一批能吃苦善学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青年人参与到社区管理创新和社区业务工作中来,这就需要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和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地方性高职院校组织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创新是解决社区目前青年人力紧缺等诸多问题和困难的最好办法和途径。 四、对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组织青年大学生参与和服务社区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精神,根据永州市中心城区零陵区27个社区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并结合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永州,服务永州,“四业贯通”和“四个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院共青团应在永州市零陵区的27个社区建立服务社区发展的长效机制,成立“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将每一个社区成立的“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都作为学院共青团下属的一个组织机构,设立组织机构,要像学院学生会、共青团委员会一样进行换届,引导和管理好“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的学生一届接着一届传帮带,让学院学生干部和青年志愿者一级接一级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学院学生干部兼职社区业务工作,全方位地参与社区管理创新。这为社区工作人员欠缺特别是年轻工作人员紧缺问题提供了新的人力资源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对社区管理创新、社区综合服务、和谐发展以及对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学院共青团的学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来服务社区,以所学专业知识奉献社区,为创建和谐社区作贡献。“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的学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可充分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学校资源参与社区的管理创新和发展。积极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区居民、服务社区弱势群体,通过青年大学生在社区内开展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积极带动社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为社区树立新风尚,增添和谐新活力。“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的学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正处于信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对信息化、网络化办公和新媒体的应用方面具有基本的素质和技能优势,能够很熟练地开展网络信息化业务咨询和综合业务办理工作。让“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的学生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兼职社区工作,从而大大提高社区居民来社区办事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也提高了社区的综合工作绩效效能。“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的学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来自学院12个系部34个不同学科专业,涵盖有医学、农学、经贸、理工、信息、建筑等方方面面的人才,可为社区开展民事调解、社会治安、劳动就业、卫生医疗、计划生育、青少年教育、外来人员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工作创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创建和谐社区作贡献。二是学院共青团的学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在参与服务社区管理创新和社区建设中,能深入基层接地气,勤学笃实长才干。学院共青团的学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和兼职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多更快地了解社会、了解基层,可以从社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实干家和能人的身上,学到为人处事的成功经验和扎实巧干工作的敬业精神,体验到做好基层工作所具备的人格魅力。社区的居民有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有临时暂住和长期居住务工的流动人口,社区人员关系非常复杂,社区的工作也涉及到民事调解、社会治安、劳动就业、卫生医疗、计划生育、青少年教育、外来人员管理等方方面面,做兼职社区工作是青年大学生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好平台。青年大学生服务和参与到社区管理创新中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笃实做人做事和勤奋好学,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和社会的阅历;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青年大学生就业和服务社会的本领;能更好地为创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奉献智慧,为永州市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质活力城市,全面建成小康永州贡献青春力量。总之,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的精神指导下,深度结合永州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品质活力城市的战略实际。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创新,让青年大学生通过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兼职社区工作的实践,既有服务学生培养人才的作用,又有服务永州科学发展的现实价值和意义,还能为全面建成小康永州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张宜剑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社区管理研究论文: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管理建设也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的核心。但是在我国现行的社区行政管理体制中,却仍存在关系不顺、职能错乱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针对社区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以此加快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关键词:社区;行政管理;改革创新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革的今天,如何深化社区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之一。只有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管理模式,加强社区管理,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以实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1.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1.1社区办事处职能越界 根据我国法律条文规定,社区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其拥有对社区居民日常相关的公共行政事务的处理和管理权,对居委会工作行使指导职能,以及完成上级行政职能部门安排的其他任务。但是,就国内目前社区办事处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与法律规定的机构性质大相径庭,其职能性远远超出了法律的范畴,职责范围扩大,接近于一级“准政府”,负责社区内大大小小事务,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治安管理、社区计划生育、社区民政福利、社区管理建设、社区经济管理、社区劳动就业等,远远超过了政府赋予社区办事处“有关居民工作”的范畴。 1.2社区办事处职能错位 社区办事处在社区行政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方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倪娜(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4)面存在严重的交集,造成了二者之间职能错位的现象。社区办事处的主要职能是从事有关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但是,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社区办事处则额外承担了更多涉及经济方面的管理职责,如针对社区内部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对社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社区内部个体经营户进行经济管理等。社区办事处作为政府下属机构,则会通过社区办事处的职能干涉企业日常经营制度,如通过管理企业内部决策、经营模式等获得相应的经济利润。因此,随着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社区办事处的自主权逐渐扩大,与企业保持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造成了社区办事处职能错位等现象。社区办事处职能错位不仅会使自身消耗更多精力处理其他事物,造成本职工作的疏忽,更会因为涉及企业经济问题造成内部经济的贪污腐败。 1.3社区行政管理过程权责不一 随着城市管理任务的加重,市政府、区政府等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增加,管理层次划分细致,各项工作任务都在社区办事处中进行派达。如市政府规定交通、环保、工商、公安、税务等职能都需要依靠社区办事处为依托,设置了各类派出机构,对社区内部人员进行管理、宣传,但最终还是需要依靠社区办事处完成职能的分配。政府规定的社区办事处的行政管理职责有限,因此造成了各类派出机构与社区办事处之间在社区管理过程中的权责不一现象。社区办事处由于不具备具体的执法职能,因此只能对社区内的基本生活秩序进行管理,而各政府派出机构具备行政执法权,但是却没有与社区居民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也不能够将法律政策等进行落实,经常会出现各类行政机构与社区办事处之间出现胡乱推卸责任的现象。 1.4社区群众组织关系不明 就社区办事处而言,其与居委会是属于两种不同的组织。居委会是社区内部群众自己推选的组织模式,居委会主任由每家每户派代表选举而成,不被政府认可,也没有行政经费给予补给。而社区办事处是由政府排除的行政组织机构,定期发放行政经费。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指导、支持、帮助与协调开展工作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但是,就国内目前的社区而言,居委会已经逐渐替代社区办事处,成为社区的“代言人”。居委会相关管理人员也是由社区办事处进行指派,仅代表少数居民的利益,不能为居民提供生活上的基本服务。因此,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办事处与居委会等组织模式普遍缺乏认同感,对组织举办的各类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有甚者,很多社区居民生活在社区内部却不知道社区办事处的地址与管理人员,这种不明确的关系,也就造成了社区办事处与居委会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下降。 2.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仅是对旧体制的推翻,更是要从根本上进行创新,加快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解决社区办事处行政管理体制的各类矛盾与问题。 2.1社区办事处的性质和职能的科学界定 社区办事处应针对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科学界定社区办事处的性质与职能,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社区建设,使社区办事处成为整整意义上的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心,对社区内部的精神文明状态、社区治安、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进行组织协调,落实监管职能,正确行使执法权。 2.2社区办事处职能的科学规划 社区办事处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社区文明建设,改善社区行政管理体制在居民心中的不良形象。社区办事处应根据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模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社区内部各组织之间的关联。如在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过程中,注重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成立社区党组织委员会,令其成为政府派出机关的总部门。利用其行政管理权合理监管社区内部居民的生活秩序,建设社区精神文明、管理社区综合治安等。 2.3社区行政管理过程权责统一 社区办事处应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调整社区办事处内部组织结构与权力的格局,针对社区办事处规模进行调整,真正落实社区的行政管理到实处。与此同时,社区行政管理的改革重点在于权力的下调,强化权限的处理,包括社区综合协调权、社区管理权、社区规划参与权以及分级管理全等。创新推广多元化的组织模式,缓和社区办事处与居委会等组织模式各自为政的矛盾点,使社区办事处成为社区行政管理的核心。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针对社区办事处的行政管理权进行监督,还应成立社区居民管理委员会,对社区办事处的各项事务处理进行公正、公开的监督。 2.4社区群众组织关系的统一 社区办事处与居委会之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助关系,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模式,真正的放权于民,令社区成为居民自主管理的主体,居委会依法从事对社区的管理权,而社区办事处则是对社区行政任务进行有效治理。创新的社区行政制度体制改革就是需要将社区办事处从繁杂的社区事务中进行转移,积极落实社区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和谐构建社区办事处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社区办事处在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加强对居民委员会的组织规模调整,令其可以对自身工作进行协助,共同服务于社区居民。创新的社区行政管理体制通过一种全新的居民自治方式替代传统的居民委员会,建立一整套全新的社区组织体系,使其加深居民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联性。 3.结论 就目前国内城市社区而言,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旧没有落实到实处,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如传统社区行政管理体制与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更替;社区办事处、委员会与社区居民三者之间的管理关系;社区自治格局形成后政府下派部门的职责分配等,都是一种全新的突破与改变,需要通过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进行完善与创新。只有社区内各类组织与居民和谐共处,才可以为使社区的发展更加和谐、稳定与繁荣。 作者:倪娜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高中美术论文: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摘 要】高中美术教学要求教师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让学生因为有“美术”而快乐。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美术课教学进行了反思,以求今后加强自身教学水平,为新课标的实施增强信心。 【关键词】美术 欣赏 反思 传递情感 激励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因此,普通中小学美术学习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一 高中艺术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 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和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工夫,而在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兴趣点却有所不同,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差别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在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否,全由教师组织调度;整齐与否,决定其最终的教学效果。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多种美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合理运用尤为重要,适当设置并提出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激励学生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 二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蔽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要求和体现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高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三 美术艺术课需要学生的介入和意志的投入 艺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教师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持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心”找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喘不过气来。到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艺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艺术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四 美术课要增加实际操作练习,增强学习兴趣 从现阶段来看,高中艺术课,尤其是美术教材缺少让学生“动手”的教学内容,实地考察参观当另论。但在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多一部分实际操作的练习,教学内容活而丰富,更能满足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初中有了动手实践的基础,大学里有相关部分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却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实际技能训练不是少部分参加艺术高考学生的专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因为真正的知识,它本身的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纲鼓励教学形式灵活多变,但这也必须注意尺度和纲要,否则又容易走形成“专业”课了。 当前,艺术课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过它仍然是“调味”课,不可缺少,又不能将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师在很多时候充当的是类似“变脸”一样的角色。许多教师认为,反正学校也不重视,评职最后,待遇最低,上艺术课也没人会看得起。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前几年,地理、生物课也非应试科目,教学境况和艺术课相差无几,但自从加盟理科综合考试科目起,成绩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师也摇身变成升学考试举足轻重的显赫人物。而艺术课呢,还是那样……更多时候只能服从教学需要,为主课让路,在主课与主课的磨合中客串“润滑剂”、点缀物。最终主课丰收了,艺术课却未能实现“丛中笑”的初衷。显而易见,艺术教师在这当中的“色调”关系非常微妙。 高中美术论文: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使用整合式教育 美术课不是一种单纯教授艺术的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美术课,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不是单纯地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的技能交给学生,而是更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只有通过一种健康的价值导向,使美术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融合多种知识于美术课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整合式教学的优势。只有这样,美术课才能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不断追求人生的完美化。为了完成这种价值导向,美术课经常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世界各种文化是如何通过艺术而形成,它们又是如何受艺术影响的,在当代人的生活中,艺术作出了哪些贡献和影响。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美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我们必须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造、研究以及综合解决问题,融美术与其他学科为一体。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各科知识结成一种互补互利关系,弥补各种学科的不足之处,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条块分割式教育,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分离,学科内部也是泾渭分明,各种学科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这种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得本应完整的经验成为支离破碎的、零散的知识,只有采用整合式教育,才能使每个人构建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 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自我娱乐的形式,而且是解决科学以及其他问题的最好方式,反过来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美术创作的源泉,通过美术与其他学科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转化,常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所以美术课力图与艺术和非艺术学科建立一座桥梁,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美术的创作水平,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其他学科内容,发展转化、类比、抽象、相信和创作的能力。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学生在完成一项美术活动中,要设计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例如在一节围绕风筝的美术课中教师给予学生的任务是设计、制作和放飞风筝,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运用特定的艺术知识技能和美的原则,把风筝设计的美观、新奇,而且必须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才能把风筝放飞起来,多大的风筝才能飞起来,如何飞得更高等,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学生需要掌握很多领域的知识,如空气动力学、工程设计等知识。只有将美术与这些学科完美结合,才能制造出既漂亮又飞的高的风筝。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学习,才能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比较全面的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利用美术课来表现其他学科的内容 美术课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一个重要平台,它涉及的种种创造活动,最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其中包括多种结果的预期、反复尝试能力等。美术课不仅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群体的创造智慧。 例如: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民间故事、寓言故事改编成剧本,按照剧情分工合作,设计每个角色的形象,用各种材料根据剧情加工设计服装,利用废报纸、废塑料袋、绳线、颜料等材料,加上适当的布料、围巾、帽子等饰物,有创造性的设计制成“服装”、“手袋”等,再配上设计音乐、化装、布景和灯光,另外还有动作设计和海报设计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艺术节的文艺表演等活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集体创作的智慧,既改变了单纯美术分科教学的习惯,又可以寻找美术各个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精神,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整合式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领域的设置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色,特别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用美术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多,而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需要通过中小学美术知识来获得。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通过建立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的并联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了解各学科的共通之处和相异之处,理解美术对社会学会的独特贡献,使它们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和其他学科知识技能,解决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高中美术论文:高中美术课程要艺文并举 【摘 要】素质教育的实施,促使高中美术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美术教师要美术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现状,构建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实行科学、理性的管理。 【关键词】美术课程;艺文并举 毋庸讳言,素质教育的实施,促使高中美术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美术教师要美术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现状,构建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实行科学、理性的管理。 1.构建专业化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学美术专业班的开设一般是在高一年级确定美术专业学习,然后学校组建专业的美术教学班开展专业定向培养。首先组建管理队伍,根据学生人数合理划分平行班,配一适当的美术专业和文化课老师,统一开展高中文化课程和加大美术教学力度(一般均为针对高考内容、形式的美术基础教学)。相对于散点式美术教学模式,专业班具有绝对优势,具体表现在: 1.1 学生集中 便于教管。散点式教学的弊端,前文所叙备亦。学生集中于一个班级,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形成,加强凝集力,班主任和教师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个性差异,把握教学指导和心理疏导,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学与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艺文并重 全面成材。美术专业班文化课和美术课分开教学在时间上更利于合理分配。既不影响专业进步,也不耽误文化课学习,达到双管齐下,艺文并重的目的。上文化课可以根据学生普遍水平把握教学深度开展教学,达到学生文化课成绩的低起点、缓起步、快提升,从而确保学生大面积顺利实现理想升学。同样专业课教学也可以在统一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把握教学进度和难易程度,进而把握美术教学数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创造出美术和文化课同等重要的教学格局,避免美术生教育教学的缺失。 1.3 形成合力 不断壮大。目前全国范围内普通高级中学大多数采取美术专业班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可以形成一定规模。散点式教学学生一盘散沙,形成不了强大阵容,没有较强的战斗力。有位美术教师说:“散点式美术教学的力量好比一只小舢板,专业化美术班或美术年级好比航空母舰,在高考大军作战的大海上,小舢板与航母比拼实力,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组建艺术班、艺术年级部是美术教育壮大发展的必经之路。 2.专业化教学模式的组织 所谓专业化教学是指把美术生合理编成美术班进行教学。美术班专业化教学分文化课程教学和美术专业教学,这就需要合理配置文化课教师和美术专业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合理利用教学条件。 2.1 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有人说:管理人才是当今社会最奇缺的人才。在任何一个专业化、精细化运作的团队中,一般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高端人才,而是管理人才。对于学校教育,尤其是较其他学科复杂的美术教育中,因其工作性质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其管理人才尤显重要。作为学校美术教育管理人才首先要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有敬业爱岗精神,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确保学校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才能肩负开疆拓土的创新事业,其次要有良好的处理复杂事务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有良好专业能力,要有良好的业绩和美誉度,要有智商和情商的相得益彰等。物色和培养管理人才是一个晦涩艰深的复杂工程,需要决策者们理性分析和科学决策。人无骨不立,鸟无头不飞,选拔好特色教育管理者,对于特色教育的壮大与发展至关重要。 2.2 文化课教师的合理配置。文化课教师分为文科和理科各科教师,鉴于美术高等院校一般为文科性质,所以美术专业化教学班以开设文科美术班为主,理科班为辅的方式。为了使理科美术班文化课教师有足够的课时量可以结合理科体育班教师的配置予以合理安排,或者可以让理科美术专业班文化课由普通理科班文化课老师兼任等方式予以解决。文化课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敬业心态,良好的教学业务素质和教育管理能力,能正确看待学生学生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能正确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和合理引导能力。 2.3 班主任的合理配置。美术生在很多文化科老师的印象中是意志品质脆弱、学习基础薄弱,个性特征张扬的难教难管学生,是学校班级管理的老大难,是问题学生的代名词。很多文化课老师甚至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上拿美术生没办法。针对这种普遍现状,必须在美术班选择班主任上下功夫,要选择那些做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思想先进、教育手段多样、教育方法灵活且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教师。或者采取正副班主任的配置方式,即一名专业教师任班主任,一名文化课老师任副班主任(或称助理班主任),达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总之,无论什么样的配置都必须要是管理学生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教师来任美术班班主任。 3.专业化教学模式的发展 专业化教学班的组建可以扩大学校特色教育的规模,使一个学校的美术教学从美术生数量和美术生升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美术形成学校教育的特色。 美术专业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可以 满足目前美术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还可以提升学校品牌,是当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普遍采取的教育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发展生存空间。部分学校在专业化教学班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艺术教育部(以音乐、美术为主的组织机构,相当于一个规模较小的艺术学校)或体育艺术教育部(相当于年级部)。有的学校因其特色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甚至直接在艺术教育部或体艺教育部的基础上成立体艺分校。 由此可见,普通高级中学在实施特色教育中,艺文并重的美术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十分适合有基础,待发展的普通高级中学。 高中美术论文:探讨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三维目标的确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成为新课标改革的一大亮点。那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美术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高中美术;价值观;教学 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确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那么,究竟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白色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每天全球消费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无法降解将会成为永远的垃圾。长此以往,地球的未来是令人担忧的,而实质性受影响的就是人类自己。针对这一问题,北京有一些超市就已经撤销了塑料袋的使用,为消费者准备的是可多次使用的环保袋。在高中美术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的也不是设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树立这种环保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环保意识是设计意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制造设计品时对原材料的利用、使用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使用完之后的回收都应尽量地考虑到环保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环保意识的典型设计作品给学生欣赏,比较同类产品中环保意识较强的产品给社会带来的好处,还可以让学生从环保的角度针对目前自己使用的产品提出看法,并鼓励他们在自己做设计时加进环保的因素。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会理解环保意识在设计时是需要重要考虑的方面,同时也会潜意识地影响学生在购物时注重选择环保型产品,甚至还很有可能让环保意识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之一。 二、通过美术作品欣赏去品味生活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画中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观赏者得到视觉上的快感,而且可以从其内容上体验到作品中内在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使学生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并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了学生热爱生活与创造生活的意念与激情。如,我们在欣赏罗贯中的油画《父亲》的时候,当学生看到画中人物形象的那一刻的时候,无意识的就与自己现在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学生当时的那种震撼与触目惊心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不由自主的就要追述画中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概况,而且要与现代人的生活差异作一对比,进行原因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种触景生情、潜移默化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 三、通过美术教学健全学生人格修养 1.充分挖掘并发挥教学内容中每一个有利于学生情感升华、情操陶冶、人格完善的方面。比如“爱”、“关心”、“自信”等,并把它们与培养美术素养、创新能力等结合起来,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孩子的全面关心,防止教学倾向专业化、学科化,忽视情感、情操、人格等因素的培养。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的,技术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同时,学生个人良好的情感状态和人格魅力也会使他们笔下的作品更加生动,更具有审美价值。 2.关注学生情感的升华。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都是心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情感的高级阶段。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来说,因为儿童还不能完全理解人生的价值观、社会的道德观等,他们许多的是非观念都还比较模糊,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完全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因此,情感培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孩子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极易被感情所打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与世界中丰富的情感,感受爱,感受付出、关怀、尊重、理解、宽容等,并在感受与表现中学习生活、学习做人。 3.注意情操陶冶、人格培养的方式,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教学中少作枯燥的讲解分析,而要充分的利用作品、图像以及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比较、分析;要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让学生产生兴趣和表现的冲动;要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进行培养,可以平面创作,也可以立体表现,可以利用美术媒材,也可以开展游戏活动,也可以综合音乐、戏曲、文学、诗歌、表演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艺术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培养空间。 如在欣赏凡高《星空》这幅作品时,站在单纯的认知角度将会看到,《星空》是后印象派画家利用蓝与黄的强烈对比,多变而富有生气的绘画技巧将零碎的色点和急促的线条组成旋涡状的各种图案,强化绘画的表现力, 表达画家内心强烈的激情。而站在人文的角度将会看到多组对立物之间的融合和对话。不管是教堂还是村庄,不管是树木还是炊烟,都统统被卷入一个个巨大能量的旋涡中,这能量传到柏树身上,使柏树旋转升腾,扶摇直上,形成天地之间的大循环,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一切都处于变化和流动之中。牙状的新月和圆形的满月,分别代表着开始和圆满,新与老,缺与圆融为一体。在这里,前者看到的是画的表象,而后者看到的是画中更深的内涵,从中悟出人世的哲理。 四、结语 高中生阶段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是高中生走好以后人生道路的关键,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以及家庭幸福的追求。 高中美术论文:从“双钩填墨”开始——高中美术书法模块教学初探 【摘 要】:书法模块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新增设的一个选修模块。在书法模块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书写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学习书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双钩填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调动了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书法 教学 实践 教学背景 书法模块是我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新增设的一个选修模块,课时设置很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有所成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教师除了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因为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书写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实践证明,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对于初学者来说,临摹古人留下来的经典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而一般的“对临”往往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如刚接触书法的学生不善于读帖,在临帖时往往看一笔“描”一笔,而不注意对原帖的用笔和结构的分析和研究,最后导致只能用毛笔简单的抄袭对象,而这样写出来的字也往往溃不成型。书法对用笔、结构、章法都非常讲究,学生往往顾此失彼,注意了原帖用笔的特点,而往往又忽视了结构和章法等等,不一而足。传统的对临方法很难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效果,帮助学生寻找一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乐趣、树立信心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古代,在法帖尚未广泛流传之前,古人为了保存书法的原迹,采用双钩填墨的方法来制作副本。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他的很多手札大多都是后人双钩填墨而来,非常完整的再现了原帖的风貌。为此,我们尝试了“双钩填墨”的教学方式,直入书法精髓,让学生避开上述问题,在书写过程中有目的的探究,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循序渐进,从而提高书写能力。 “双钩填墨”及其价值 什么是“双钩填墨”?就是先用比较透明的宣纸蒙在所临范本上面,用铅笔或圆珠笔进行双钩,然后再对照原帖在双钩的副本上填墨书写的一种临摹方法。 这种方法把传统的临摹方式拆解成易于学生操作的两个步骤可以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对书法中的要点各个击破。 新课程标准下,书法模块同美术课程的其它模块一样也只有18个课时,况且在目前高考升学压力的情形下,学生不可能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书法,所以每一节课的书法训练都必须有针对性。“双钩填墨”的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初学者易上手。第一步双钩,这可以促使学生认真读帖,在双钩的过程中熟悉字的间架结构和点画特征,为下一步填墨做好准备。此举化“读帖”为“钩帖”,一石二鸟,学生在无形中克服了书法学习不喜欢读帖的难题,同时,“双钩”已经把字的结构和章法安排停当,在下一步临写时就无需再考虑其结构和章法问题,所以第二步的“填墨”就变得比较单纯了,学生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笔法研究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一来学生便不会再无所适从、顾此失彼了,而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效果不会比原帖差得太远,经过反复练习便可接近原帖。写得像了,学生就有成就感,就愿写、想写,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大大提高。可以说“双钩填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领会书法的技巧,充分感受书法之美,成功之乐。 “双钩填墨”在高中美术书法模块教学中的实践 我所在的高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除极少数学生有书法底子,大多数学生对书法仅限于“耳闻目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初次接触书法的学生充分感受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特性,我们在书法模块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双钩填墨”的教学策略,强调笔法、结构、章法这三个要素在书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据此,我创设了《笔法游戏》、《不完整单字双钩看结构》、《字距与行距》等课程,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尝试,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书法美的探索与发现。同时,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书法名家在学习道路上的奇闻轶事或播放一些当代名家创作视频,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又有砥砺作用。 孙过庭《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初学者宜从隶书或楷书入手。古代流传下来的楷书或隶书的经典作品大都为碑刻作品,所传拓本之笔画轮廓大多清晰完整易于双钩。学生通过双钩了解所选字帖的笔画特征(包括每种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笔画的粗细、长短等),通过对笔画特征的观察想象古人书写时的动作,并在下一步填墨时尝试这些动作,完成后通过观察所写笔画与双钩笔画的相似情况检验这些动作是否正确。学生在双钩而成的笔画里进行笔法的操练,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探究意味,要在受限的情况下用笔,一不留神墨就外溢,学生会为了写出特定的笔画形态而认真思考、反复试验,并乐于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用笔的方法。高中学生心理敢于面对挑战和战胜困难的一面被充分激发出来,而经过探索,填墨成功,更使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自主学习理念逐渐养成,在不断实践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由此增进了他们对于书法的自信心,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也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们乐在其中。 “双钩填墨”在书法模块中的成效与思考 经过一个学期的“双钩填墨”的训练,学生书法技巧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产生不少优秀习作,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果,不少学生不仅书法学习颇见成效,钢笔字也大有改观,卷面整齐美观多了,得到了家长,其他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肯定。而我们将学生的作品定期展览,也激励了更多的同学选修书法,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然“双钩填墨”只不过是我们学习古人碑帖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它仅仅是我们书法学习初级阶段的一根拐杖,并不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一定阶段后,要及时扔掉这一拐杖,过渡到对临、默临和独立创作。 高中美术论文:浅析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渗透 在人类文化中,美术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同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联。每件美术作品都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融合了生活与生产知识,反映了社会文化、经济、思想,展现了自然环境、社会伦理道德、宗教、人物等精神形象。同时对人类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心灵净化,品质提升。随着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流失没落,继承与重构传统艺术文化成了现代教学者的重要教育部分。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引导学生明白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价值,使其关注传统艺术文化,珍爱美术遗产,珍爱民间文化。 一、充分发掘美术教材,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高中美术教材中,本身就有不少传统艺术文化,教师应对其充分开发与利用。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单元,就包括陶器、青铜器、织绣 玉器 漆器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古代雕塑欣赏陶塑》单元中,包括石陶塑、石头雕彩塑、彩塑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绘画欣赏》单元,就包括古代人物画、古代壁画 、古代山水画、古代花鸟画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建筑艺术 》单元,包括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民间美术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些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体会到艺术文化的无限魅力。例如:教学《民间美术》,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桃花坞年画、双面绣、北京风筝等制作过程,使其在美术欣赏中认识民间美术与民间美术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民间美术,以丰富学生知识,并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美术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二、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把握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若想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那么首先应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融于课堂教学中,认识到美术的价值,理解并喜爱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从而主动承载与传播传统艺术文化。而若想激发学生热情,在则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创设一定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意境中。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把握时机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欣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素材,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可以获得直观感知,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赏析,学会正确认识传统艺术文化。如教师可呈现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图片资料与美术作品。如秦长城、秦陵兵马俑、青铜器、帛画、石雕、彩陶、壁画、版画、汉画像石等,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术家及他们的美术作品。在图片展示的时,教师可适当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这样长期熏陶,学生能够更好地意识到文化对国家、对地区的意义与作用,并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保护意识。 三、加强学生实践体验,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美术实践体验的机会,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培养美术艺术文化情感。院校或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邀请民间文化家或艺术家来校传授知识,亦或建立民间工艺兴趣班,如美术理论课与手工制作课。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不但能够学会艺术品的制作技巧与方法,还能够认识民间与民族美术,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美,增强文化保护意识与情感,学会积极传承与弘扬传统艺术文化。例如:学习版画,教师可通过纸板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创作版画;学习民间美术,教师可要求学生尝试着制作风筝、年画、泥塑、剪纸、编织、刺绣等。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以及教师的指导讲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及意义:剪纸,利用纸上剪刻,借助一把剪刀,则可创造出多彩丰富的生活;风筝,我国民间玩具,具有悠久历史,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经过加工制作,成为了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双面绣,正反一致,针法灵活,生动形象等。 四、将现代艺术与传统美术相融合,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自20世纪开始,中国就处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接点上。由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强烈冲击,现在的学生在价值标准与观念形态有了很大变化。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正确看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真正艺术潮流则结合了现代科技,同时充分发挥了民族传统艺术,以形成富有现代感与民族传统艺术元素的艺术。因此,在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将现代艺术与传统美术相融合。实际上,不论是现代设计,还是现代绘画,借鉴传统艺术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列举。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火炬的设计灵感则源于“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中的“祥云”图形。在中国,祥云文化概念具有几千年的时间跨度,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而火炬造型,其设计设计灵感则源于我国传统的纸卷轴。中国四大发明中,其中一项就是造纸术。随着纸的出现,人类文明得以传播。同时,火炬上还运用了源自汉朝的漆红色,可以与往届奥运会火炬进行明显区别。火炬上祥云图案与立体浮雕式工艺设计,让火炬整体看上去华丽高雅,具有厚重内涵。可见,传统艺术文化对现代艺术的还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应关注与重视传统艺术文化。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明白传统艺术文化对国家,对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高中美术论文:浅析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抽象美术 【摘要】抽象美术是教学中的难点。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设计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认识和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抽象美术;艺术观念;美术教学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抽象美术作品。学生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总是以像与不像来评判,或者说看不懂,难以理解和接受。故而抽象美术一直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最感莫名其妙,又最需要解惑的问题,也是大家争议较大的课程内容。下面谈一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画教学。 1.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l、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2、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3、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4、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 2.抽象美术的特点 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除了要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点。 2.1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2.2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点、线、形、色依情绪随意作画,挥洒自如,使人产生运动、奔放、热烈不安等情绪感受。如产生某种情绪,获得某种狂热、高亢等视觉感受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也称为热抽象绘画。属于冷抽象的欧普艺术以形的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出奇异的流动、变幻的感觉。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2.3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线将它们分开。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如同一首音节长短起伏,但却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2.4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3.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加深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 3.1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国外现代的抽象画时,许多学生会说看不懂,如果把中国的草书拿出来与之对比欣赏,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不认识其中的字,却能欣赏它的形式意味。中国的草书,特别是狂草,由于其语义的可识性程度降低,欣赏者更注重它的节奏变化及虚实浓淡的笔墨效果。实质上,抽象美术作品中夸张的线条和刺激的色彩与变幻莫测的中国草书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引起某种情绪感受。抽象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把两者对比起来欣赏,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此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形式意味。 3.3打散组合法。 打散组合的练习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对抽象画的审美表现力。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观察要画的对象(如花、草),将花草的原形平面处理类似剪影,然后根据画面需要或个人的审美趣味将其分解、组合,使其构成一个新的形态。也可将小组或全班学生的作品重新组合成一幅抽象的美术作品,最后画面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抽象的艺术并不是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创作抽象画的艺术家对自己的符号解释有时也是模棱两可,作为欣赏者完全不必耗费心思去破解。我们对抽象的美术作品要去了解、认识,而不是对它过于肯定或完全否定。西方的抽象艺术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它仅仅只是学生了解世界文化艺术的一面镜子。 高中美术论文:浅谈高中美术新课程 美术鉴赏 的有效教学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实际,应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新课程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本文探讨了当前湘版美术鉴赏课中的教学新思路,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有效教学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然而面对目前竞争仍旧激烈的高考,在艺术类院校的召唤下,传统的高中教育和高考模式依旧影响着几乎所有学校,使高中美术课堂忽视了美术学科的本质与特点,并且由于对美术的“轻视”,许多学生依旧在美术课堂做着其他科目的作业、看其他书籍,更有甚者直接在上课时间睡觉。长此以往,将导致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名存实亡。 二、构建高中美术鉴赏的有效教学 1.教师方面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难免对非必考科目有所轻忽,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鉴赏课程,使其了解美术不仅仅是画画、赏画,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对其审美的一种提升,对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鉴赏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对所鉴赏的作品有正确认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鉴赏作品,以免学生误入歧途以及被提前利益化。 (2)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善着教学方式。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的直观感受,直接的视觉刺激更能使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课堂变“静”为“动”,使学生更加了解色彩世界的神奇,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教学难度。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使美术与音乐相结合,实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深化其对作品的理解。 (3)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教授理论与技巧,引导学生欣赏好的作品,更应该组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绘画实践。同时,安排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鉴赏,互相交流,或者组织学生参观画展等,使他们不仅能掌握美术鉴赏理论和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能真正理解怎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值得鉴赏的作品。 (4)开发特色美术鉴赏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学校情况的差异,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以及自身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美术鉴赏课程。 2.学生方面 (1)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了学生的配合,老师的授课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美术鉴赏课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问题及讨论环节等,与学生形成积极互动,使学生真正了解、接受并喜爱美术鉴赏,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课堂积极互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诠释、用心体会、动情甄别,真正理解并爱上美术鉴赏,抛却偏见,发自内心地理解并欣赏美术之“美”,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养。 (3)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老师多以理论授课为主,教给学生鉴赏理论、绘画技巧理论,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新课改后,在美育教育的指导下,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当有所改变,要教导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生、参观画展、进行鉴赏交流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实践方式。 (4)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美术鉴赏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因此,高中美术鉴赏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教育,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使其能够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美,能够深入发现并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内蕴,进而提升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判断力和鉴别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德智体美劳成了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对于高中美术鉴赏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成绩,我们有目共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就是要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与欣赏,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让学生通过对美的体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中美术论文:高中美术《书法》模块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就高中美术新课标中的选修模块《书法》的内容编排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状进行了剖析,并运用后现代课程范式的课程观和师生观提出了改进建议,同时用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范式 课程观 师生观 书法选修模块 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增设《书法 篆刻》内容的意义: “书法·篆刻”是我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新增设的一个选修系列,这在以前的《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中是没有先例的。书法、篆刻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它不仅对陶冶学生的情趣具有巨大的作用,给学生带来愉悦和满足,而且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使学生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鉴赏的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形成人文素养、理解美术文化。 二、广州市高中美术课开设“书法、篆刻”模块的情况: “书法·篆刻”模块推出后,目前开设此模块的学校很少。据了解,广州市一百多所中学中,2004——2005学年下学期开设高中美术“书法·篆刻”模块教学的不过三四所学校。究其原因,简而言之两点:其一,教师不愿教或不能教;其二,学生不愿学(兴趣不大)。 笔者在开设此模块之前曾对我校2004届高一年级学生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现将部分内容和摘录结果展示如下: 问卷 选该项人数(人) 所占比例(%) 1、你学习书法的经历: a、一直坚持不断地学 4 1.97 b、只在小学阶段学习过 173 85.22 c、只在初中阶段学过 26 12.81 d、从未学习过 0 0 2、你学习书法的原因 a、自己从小有兴趣 2 0.98 b、开始是父母或老师要求学,后来自己渐渐产生兴趣 3 1.48 c、看到别人学,自己也跟着学,无所谓兴趣可言 34 16.75 d、自己毫无兴趣,是父母或老师强迫学习的 164 80.79 3、你是在哪里学习书法的? a、在家跟父母或祖辈学的 3 1.48 b、到青少宫参加书法班或请家教 7 3.45 c、在学校参加课外书法班 192 94.58 d、在家自学 1 0.49 从问卷中发现,本校该届高一学生真正热爱书法而且一直坚持练习书法的同学寥寥无几。而且大部分学习过书法的学生都是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书法不感兴趣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曾经的书法热在我国退潮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这十年是中学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学习书法的热潮席卷全国,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书法家,他们的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影响了广大青少年。但90年代以来,由于电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使用对书法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们新生代的书写能力在不断地被削弱。以至今天我们很多老师都在感叹在一所学校里找不出几个能写一手好字的同学来。 三、人教社《书法》选修模块的编排特点: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求我们的新教材的编写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内容要丰富、要新颖,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引起我们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人民教育出版社此次把“书法”作为独立的选修模块,其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结构编排特点如下: 第一部分:字体源流与赏析 第二部分:点画、结字训练 第三部分:整体临摹训练 第四部分:创作训练 第五部分:综合实践部分 第一至五课:汉字与书法文化、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源流 第七至十课:点画特点分析与练习、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一、二、三。 第十一至十三课:整体临摹训练一、二、三 第十四至十六课:创作训练一、二、三 第十七至十八课:综合知识考察实践 该模块教材内容是按照书法学习的常规步骤来编写的,即: 作品赏析 点画、结字 临摹 创作 该编排方式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比较合理。但如果在教学中按以往常规书法教学模式(即现代课程范式),即以教师为中心、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然后是学生练习的模式,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很好的书法功底,否则就无法完成示范等教学工作,这也是我们很多高中美术教师不愿开设此模块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广州市高中美术教师当中,书法专业毕业或专门学习过书法的教师不多;其次在这种课程实践模式中要求教师“准确”地把这些实现的书法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课程知识的刺激,只是课程的接受者而不是建构者或创造者,这样课程只反映了一种单一的方法、一种单一的知识选择和组织方法,它没有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知识成了客观的商品,由专家传递给教师,由教师传递给学生,教师与学生就成了由课程设计者操纵工具。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课程实践模式可能最终导致学习失去学习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力推广“书法”模块教学,我们有必要引进新的理念、新的课程实践模式,即后现代课程范式。 三、把后现代课程范式的课程观和师生观融入“书法”模块的教学当中。 (一)后现代课程范式的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不仅是由一系列材料组成的静态文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工具,而且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建构与创造文化的过程。其中,开放、互动、探究是后现代课程观的关键。 (一) 后现代课程范式的师生观。 后现代课程范式的师生观强调教师与学生要通过不断沟通与对话来探究未知领域,认为课程即为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至关重要。后现代课程论者多尔曾说:“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保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并要求学生与教师一道去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内容。”这样,教师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作为平等者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得以重新构建,从外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中。”因此,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发挥其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转变后,在“书法”教学模块中,不一定要求每位老师都是书法专业的科班生或权威专家。教师只作为合作者、参与者、开发者,为学生把火把点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书法、教材等方面的要求降低。相反,教师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相关的书法理论、搜集充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当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它不一定要求教师人人都会写,当然会写更好,但它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写。 (三)引入后现代课程范式这种新的课程实践模式,清晰了我们的教学思路。我们在教学当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或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即运用抛锚式教学设计(也称情境性教学设计)。 3、注重协作学习。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如何运用后现代课程范式这种新的课程模式来组织教学。 (四)案例——人教版“书法”选修模块第四课“行书的源流与赏析”。 教学思路设计: 由古至今谈论行书,没有不提到王羲之的,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更是必不可少的范例。 本课以《兰亭序》作为切入点,叙述行书的源流和讲解行书的特点。课前提供充分的与《兰亭序》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排舞台剧表演。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通过小组的形式协作进行。以学生表演舞台剧的形式创设一个相对完整、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研究性学习和表演中归纳总结出行书的产生、特点、推广、辉煌等内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教师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和内容展示,引导学生深入赏析《兰亭序》及其它行书代表作,从中感受到书法的美,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陶冶和升华。 教学流程图: 课前准备 教师提供部分有关《兰亭序》的背景资料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任务和要求:编剧当中要体现行书的产生及特点等知识点。 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查找有关资料 学生按照收集的资料以小组的形式编排一个和《兰亭序》有关的小舞台剧。 教师引入 学生汇报和表演 小组1:《兰亭序》的诞生 师生共同总结:行书的产生 小组2:萧翼赚兰亭 师生共同总结:行书的特点 小组3:唐太宗与兰亭 师生共同总结:《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以及行书的发展与推广 师生共同评价,并投票选出最佳剧本和表演。 教师提出问题:《兰亭序》中有20个“之”字,请学生找出来并观察它们的写法有何不同?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进一步总结明确行书的用笔与章法特点等 教师出示一些历代行书名家的代表作,并设问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其风格特点。 教师总结拓展 课外实践活动:将《兰亭序》中相同的字剪出再帖到一起,然后欣赏与临摹。 后现代课程范式的课程观和师生观不仅对〈书法〉选修模块的教学有指导意义,其实对其它模块的教学同样有借鉴意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将是新课标教学的发展方向。 高中美术论文: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很多高中学生的视野都比较狭窄,部分高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也相对落后,因此,很多高中生都没有认识到美术鉴赏课的重要作用。本文就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美术教学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 一、美术鉴赏课需要发挥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高效的素质教育,这就让美术鉴赏教学有了全新的意义,同时也让高中生的艺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起来,因为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成长平台。在美术鉴赏课的开展过程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并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从这个角度来讲,美术课程应当发挥学生兴趣爱好的主导作用,也就是充分运用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主动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美术教师们需要逐步引导学生表达自我,并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与美进行充分观察和体会,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让理解更加深刻。 二、美术鉴赏课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教学领域,教师也应当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鉴赏教学。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工作,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并就具体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美术鉴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即兴发挥,因此,教师可以对高中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他们找到学习知识的捷径,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将大有裨益,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最终达到了美术鉴赏课程的目的。在运用网络实施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积极融入网络之中,与学生进行充分的网上交流,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指导,让美术鉴赏变得更高效。除此之外,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来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让自己的灵感与想法得到表达,设计完成之后,可以在班级内部组织作品评选活动,选出艺术性高的作品,然后让全体学生观摩和学习。 三、美术鉴赏课需要寻找到自身的特色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探寻美术教学的特色,并且要把这种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建立起具备个性化特点的美术教学课程。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需要教师进行钻研和分析探讨,从而形成个性化的美术鉴赏教学,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帮助。当美术鉴赏课程变得更加个性化后,美术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就能够为审美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特色美术鉴赏课程必不可少。 四、美术鉴赏课需要运用创新型作业 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也需要重视课堂之下的教学,也就是作业的布置。作业对于学生们的成长而言意义非凡,这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师需要充分理解作业的用处,并且思考如何让作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这就需要对作业进行创新。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美术作品的艺术范畴进行讨论,可以探究手套、书包甚至是一张纸是否属于美术作品,为了让学生的探讨更加深入,理解更加深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产品会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融入其中,进行相关的角色扮演。为此,教师应当对全体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在每一个小组之中选出一名代表作为美术作品的设计人员,然后让其余的学生作为会的参与人员,设计人员的目标就是把作品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告知参与人员,不但包括作品的造型,也包括颜色和功能,等等,在这个介绍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而且他们能够对所要表达的要点进行详细思考,从而深入理解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内涵。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活动,这包括介绍语言的有效组织和要点的充分思考,要尽可能用精练的语言来进行相关表达。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介绍美术作品的时候,应当充分融入自身的思想和观点,并对主题进行充分思考和讨论,这样一来,他们就在无形之中提升了自身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审美情趣。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下,教师们需要充分发挥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主导作用,并对美术鉴赏课程实行整体化思考和改革,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善教学质量,为提升高中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个人素质而不断努力。 作者:董啸岑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 高中美术论文:高中美术教学主观能动性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也在与时俱进,而学校是创造培养人才的摇篮,于是人们对于教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重视。美术教学是高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伴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与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渐渐从被动转为主动,不再局限于以教师为整个课堂的主体,而是赋予了学生主动去学习、思考、探索、发现的权利。高中美术课程作为表达学生自我思想的一门创作性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要注意发掘、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主观能动性;重要性 一、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与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曾对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做出了一个明确的分析,他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人的身上具备有动物身上所没有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自觉有意识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活中主观能动性更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人们想要取得成功,想要在这个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能有自己的建树,就必须在努力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学习,去行动。有一句话叫做:“通过现象去看本质。”可见本质都隐藏在现象之下,如果一个人想要通过事物的现象去揭示事物的本质,那么他必定得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来达到目的。因为事物从来不主动满足人的要求,而是要通过人的主观行为去改变与创造。而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书本知识和教师授课只是一个渠道,学生想要真正地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就需要通过主观能动行为去提升和改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在其他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行动的习惯。 二、主观能动性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所体现的重要性 (一)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新时期的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德、智、体、美、劳”,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名社会型人才。而美术教育在高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学科,还是一门提高学生素质和情操的必修课。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舍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打破教师直接传达知识而学生直接接受知识的固定模式。鉴于此,可利用主观能动性去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美术这门课的过程中从被动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转为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在主观能动性的推动作用下去重新发现美术的魅力,发掘美术的价值。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兴趣 合理放弃原有的旧式教育方式,鼓励学生跳到格子外面来,大胆的创新。因为创新意味着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那么学生会因为创新而产生需求,有需求就会主动去摸索、研究,从而在内在需求和主动摸索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教师安排学生完成一幅山水画,就不一定非得要求学生用单调的水墨来完成,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选择色彩、色调,也不一定非得要求山水画中只有山水,不能有其他,也许在山水中添一处茅屋,加一个采药的童子,都会使这一幅山水画更加的灵动而有生机。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给教师的教学开拓一个全新的教育方式。 (三)与时俱进,树立正确而崭新的教学观 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学生的心智发展得都很快,也较成熟,接收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与时俱进,不主动更新完善自己的教学观,就很难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树立一个正确而崭新的教学观,进而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定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人体素描”时,不要只摆设一个人体模型就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也不要因为学生是一群十六七岁的高中生而羞于表达。因为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构造,如果教师不讲解清楚,学生就无法理解,而根据模糊的概念创造出来的东西只会是形似而神不似,所以教师应大胆仔细地为学生讲解出人体的各种构造、组成名称等。这样,学生在对人体熟知的情况下就能很好地完成画作。可见,教师运用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新的教学观念,不仅使自己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还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结语 高中美术是一门具有崇高美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去发现、创造、鉴赏,是从自我需要出发的且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目标性,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承担了教授美术知识的重任,还承担了引导学生创造学习的职责。可见,主观能动性对师生来说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通过自身知识和修养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意识;而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然后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作品。由此可知,主观能动性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教师与学生、旧知识与新知识更替发展的一个桥梁。 作者:李默文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高中美术论文:高中美术鉴赏情景教学法探析 纵观所有高中美术教学情况,高中美术课程普遍存在形同虚设的情况。其原因是教师尚未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形成足够的认识,进而导致学生对美术教学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这对实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目标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尤其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如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中美术教学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当前高中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创设情景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具备鉴赏能力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目前,高中美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课程形同虚设,即使有小部分高中院校开展了美术课程,但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对教学内容侧重点掌控不到位,使得美术教学无法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新形势下通过融入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美术鉴赏教学水平,需要教师掌握创设情景的技巧。以高中美术湘教版教材为例,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从基础部分开始,首先使学生可以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然后是讲美术的礼仪和教化,最后列举出高中美术课的鉴赏系列。以第一课时中的“我们怎样用自己的眼睛”为例,本课时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审美的观念,并对审美形成一定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教学的重点则是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怎样产生的,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产生美的感受。某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时候,提前准备了一些教学辅助道具,如一枝花、一个花瓶,也让学生准备了一些自认为很美的事物。花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这也说明了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播放了一段有关自然美的短视频,视频中呈现出来的内容是一朵花盛开、一只蝴蝶化茧成蝶的过程,以及一只蝴蝶停留在一朵花上的画面。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我们发现,学生全部投入到教学情景中,学生眼睛中呈现出来的是对大自然的感叹和欣赏。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融入欣赏美的情景,适当应用教学辅助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利用画面、声音的方式对学生形成直面冲击,促使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感受,逐步使学生融入教学情景中,为展开后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融入情景 融入情景的前提是创造情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征,创设符合教学主题,且具备趣味性和冲击性的情景,才能促使学生真正融入情景中,从而实现促使学生融入情景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的。以高中美术湘教版第一课时中的“我们怎样用自己的眼睛”的教学内容为例,在正式开始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利用教学辅助道具和短视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景,且通过观察学生的状态,发现学生基本全部融入设定情景中。这个时候,教师开展了正式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从短视频中得出结论,对美形成基本的定义。从一开始的教学辅助道具中,学生对美的感受处于初级阶段,仅仅以直观的感受认知美,而视频内容则是对美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通过融入情景,与大自然仿佛处于同一境地的感受。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美就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和漂亮的花儿,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美就是蝴蝶破茧而出的瞬间,以及花朵绽放的瞬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融入情景活动,与情景进行了心灵的感受,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导致在认知美和鉴赏美中出现了偏差,这就是学生融入情景的魅力。学生真正融入美术课堂鉴赏教学中,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情景 传统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堂局面比较混乱,课堂教学中沿用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美术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参与讨论为辅。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难以达成。素质教育背景下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创设情景、融入情景以及评价情景,评价情景主要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分析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并积极做出调整,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奠基。在高中美术湘教版第一课时中的“我们怎样用自己的眼睛”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即学生对短视频的认知和感受,发现学生对美的感受不同,鉴赏水平也处于不同的层次。学生通过短视频对美的感受产生了误差,有的学生仅仅观察到表面的美,如彩斑斓的蝴蝶和漂亮的花儿,而有的学生则可以观察到生命蕴藏的力量美和内在美,如蝴蝶破茧而出和花朵绽放的美。在学生鉴赏结束之后,教师针对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认知做出了评价,并深层次挖掘出了美,对学生形成美的意识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师详细讲解美的内涵之后,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对美的含义进行拓展和延伸,这是一个学生评价情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陆玲 单位:江苏建湖县第一中学 高中美术论文:高中美术选修课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 2015年11月22日,在沁源县教育局和沁源一中领导的统一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赴上海、杭州的观摩学习活动,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建平中学、杭州二中、杭州江南实验中学这四所名校的校容校貌、办学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触颇深,特别是在高中美术选修课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下面我结合美术学科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这次考察学习的一点体会和一些想法。 【关键词】 个性;美术选修课;校园文化 一、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江南实验中学的黄校长在介绍他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时,特别谈到初中开设了跆拳道选修课,跆拳道文化已经影响到学生的礼仪文化,学生见到师长会深深的鞠个躬;杭州二中让每一个孩子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让孩子在体育课中树立规则意识。充分体现了音体美课程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审美能力以及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杭州江南实验中学注重学生专长的发展和学校的学科特色建设,开设了个性特长类课程和素质拓展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条件,使每个学生有可能自由地发展他的才能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朱永新在《新教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怎样区别于别人,一个人怎样做得更优秀,个性是很重要的。个性张扬的人能在此基础上做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针对我校美术学科开设选修课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拓展美术课程,开设各类美术选修课,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校园艺术教育品质。 1.结合我校美术教师的专业特点和课程的可操作性,在高一、二年级可开设鉴赏类、绘画类、书法类、设计类、工艺美术类、特长类专业类等课程,可以由美术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选修课程,也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开设有特色的选修课。 2.选修课的内容设置要体现美术学科的可操作性的特点,并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艺术表现能力、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学生普遍不具备专业基础,因此教学内容设计要适应学生,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每一课要设计针对性的美术活动,有完整的作品呈现;在作业评价上以学生的创意和表达的含义上作为评价重点,在绘画造型方面可适当降低要求。 3.结合我校美术教育资源条件,每门选修课程可尝试招收30人左右,由学生自由选择美术选修课程;由于美术选修课的开设需要大量的工具材料和固定的教学用具,所以应当提供专门的美术工作室,由学生走班进行选修学习。 4.定期进行选修课程学生作品的汇报展,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能够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完善;并选择优秀作品装裱布置在我校的教学楼内。 5.美术选修课的开设也为特长生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中及早地发现自己的专长;我们美术组多年来把很多精力投入在特长生的训练中,忽略了拓展美术课程,忽略了培养整体高中生的艺术修养方面。我认为在我校开设美术选修课程,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本身,选修课的开展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需要什么工具材料?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最后呈现什么样的作品?这都需要我们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设计,其实,对我们教师个人成长、专业发展也能够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 三、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1.美术社团活动 组织美术社团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通过社团活动既可以引导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又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08、09年我在咱们学校团委工作,曾组织学生绘制迎新晚会、运动会、演讲赛等主题海报,这些活动都由学生独立完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而且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2.校园画展 校园画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美术教育功能的一种立体呈现。我们走在四所名校的校园里除了感受江南的园林艺术之外,我们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楼道里、长廊里随处可见师生的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过去我们美术组也组织过迎新、五四、特长生汇报展,但是没有把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很好的整理装裱,这是我们需要进行学习和改进的,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当逐步完善校园的美术作品展览,为校园增添丰富的审美文化。在此,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让我解读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获得了许多教育改革的信息,也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的鞭策。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力争使自己做的更好! 作者:胡剑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第一中学 高中美术论文:高中美术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一、什么是地方美术资源 地方的美术资源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在学习地方美术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地方的文化有所了解,进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高中美术作为一门新课标的课程,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在枯燥的物化生史地政中能够丰富一下自己课程的多样性,而且能够使学生在通过学习美术过程中的方法,能够将其利用到平时的学习中。更多的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学生相对于枯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对于美术的学习会更加感兴趣,显然,地方的美术资源和课程中的美术资源是截然不同的。课程中的美术资源比较官方,教学所用的材料也是全国统一,很少可以将地方的特色纳入进去。而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不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让学生进行表面浅显的了解,而是要求学生通过体会地方的特色技艺等,从中汲取营养,来完善自己的素养。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不同,地方美术的指导学习也不同,学校和教师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制定不同的美术指导,让学生在美术中尽情发挥自己的长处,感受美术所带来的乐趣。在课改实验中,高中美术教师也意识到通过地方资源来丰富教学是必要的,但是缺少一些引导及推动力。毕竟,地方资源美术指导并不是很普及,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此多下功夫,多去创新,在创新中发掘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地方资源开发 地方美术课程显然更具有丰富性,以及更加的原生态。这样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正因为地方美术资源选择面很广,各类资源参差不齐,也就导致许多资源都缺乏专业的验证。这样一来,确定下来的资源也就所剩无几,可以用到课程中的资源也就少之又少。这也造成了学业指导不专一,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统一,这对于一些对于美术感兴趣的学生,甚至要终生学习美术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弊端。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加的严格,在讲解这门课程时,需要仔细研究地方美术资源,选择适合用在课程教育上的方面来给学生进行详细辅导。根据当地的特色,把美术融入生活,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将地方资源的开发运用的教学当中,得以将传统更好的传承下去。地方美术课程的优越性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对于地方的学生,他们对地方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课程的学习上也会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学生从小在这里长大,对于文化型的美术更是印象深刻,但是,地方美术的指导却不是很普及,所以对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是急需要实施的。高中美术教学加入地方资源,其利是大于弊的。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美术领域来对地方特色进行了解,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去创新,以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也给枯燥的高中生活带来一丝乐趣,学生也会利用这短暂的美术时间,更加刻苦的学习,了解美术的博大精深。通过研究不同的地方资源,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研究到传统美术,对学生的审美及美学素养都有很大的提高。高中美学教学加入地方资源,这样才是对美学的挖掘,对美学的敬仰。相信通过地方美学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不断深刻。 三、高中美学教学中的地方资源的教学设计 高中美学教学中的地方资源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将传统美学教学和地方的美学资源融合在一起,其次,在教学方面也要有所改进。更详细一点来说,既要和全国美术教材相统一,又要将地方的文化凸显出来。既然是融合地方美学资源,就需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探索。所以这门课程在设计上不能局限于课堂内,更多的是要走出课堂。在课堂内,可以通过看视频、听演讲等方法来先对地方美学资源的知识理论有所了解;接下来就是要在课堂外,有目的性的组织一些活动,使学生能更直观生动的了解地方美学资源,通过其对地方文化的探究,来完成这门课程的相关作业。举个例子来说,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教师可先讲解某一个地方资源的理论课程并留下相关作业,再安排小组在地方进行详细的探究,再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进行小组展示其作品。这样一来,学生对地方美学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收获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总结 通过对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地方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教学不仅对学生的接受上是一种挑战,更是对教师在美术领域的研究及教学的模式上有极大的挑战。这不仅是在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也是对在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道路上的一种创新。地方美术资源涉及的领域极为宽泛,美术、历史、地理甚至理科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在学习地方美术资源的同时,可以对其地形地理环境有所了解,可以对其历史发展有所掌握。不仅如此,在学习地方美术资源时的探究及创新意识,对理科的学习上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高中美术教学中加入地方美术资源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门课程会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作者:柴青 单位:天水长城中学
教育信息论文: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 陈猛 摘要:本文阐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六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 改革 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由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从掌握计算机这个"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来看,同学习语言、文字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关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 一. 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中国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 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 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教育信息论文:谈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影响着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的各个方面。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伴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与挑战并存。事实上,中职教育现代化及与跨越式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中职教育的信息化。 1 我国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然而距离职业教育目标还比较远,目前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数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实效,成本,就业者就业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 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相对于其他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无论建设规划,经费投入还是在队伍建设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推进,即使在目前实施基础能力建设,骨干专业建设等工程中,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也不明确。中职教育信息化教学中对于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等硬件建设非常重视,而对于网络课程,媒体课件等软件重视不够,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不能满足中职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1.2 中职教育人员专业素质有待于提高 中职教育信息化教学需要专业人才开发资源,对成果进行评价,对政策进行研究。而目前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广力度不够。计算机教学信息化建设人才素质不高,不能满足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规划,管理,指导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中职教育专业课程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需要。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1.3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普遍存在着盲目,随意的问题。建设层次不高,标准不明确,无疑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的浪费。包括中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政府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发展的资金需要,因此,需要通过相应政策的制定,扩大职业学校建设资金的来源。 2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不但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并且也为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经过不断发展实践,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和市场信息化的要求相差较大,因此,基于信息化的背景,结合中职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改革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 2.1 构建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就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因此,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就业。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应该构建基于专业为主的教学方式,适应市场发展,为社会服务。基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人才培养层次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为市场培养初级的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充分发挥远程教学,虚拟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教师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为学生学习营造互动交流的平台,从而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获得。 2.2 构建科学的中职教学课程体系 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发展依赖于企业。实际上对职业教育起指导作用的是生产活动规律。基于此,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企业的需求,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中职教育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加大对计算机信息化课程的改革力度,使得专业课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 2.3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对中职教师素质的培养 当前,中职教育师资在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实践能力,操作技术等方面已经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了影响。中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中职教师不但专业课理论基础扎实,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基于此,中职学校需要构建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利用政策引导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中职学校要为教师进修提供条件,通过培训工作,强化教师对新技术掌握应用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4 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信息化技术加快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应该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使用,构建校园网,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使得学生自学能力以及网络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按照教学实际,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和网络课程,使得教学效率提高。 2.5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理论而对实际应用重视不够的问题,造成了学生不能适应市场实际工作的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及时变革计算机专业设备,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强化对实验和实训的教学,同时,通过教产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 结束语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无疑一方面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另外一方面,也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为了彻底解决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不断改革探索,不断进行创新教学方式,积极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从而实现中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教育信息论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探析 论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艺术教育 整合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 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教育信息论文: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浅谈 2001年11月19日,江西省首届信息技术教育优质课在临川二中拉开帷幕。来自全省各地的一百多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者欢聚一堂,这是我省信息技术教育的一次空前盛会,大家首次就新兴的信息技术教育共同进行学习交流。在交流座谈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看法和感受。在此我也不甘寂寞,谈了我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和所思所想。现将大家争论最多的问题摘录如下,与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和内容 首先,信息技术教育课是在教室里上,还是在机房里上?我认为,这是不应该具体化、程式化的,而应该视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大家一致认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跳跃性大、更新快。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教学科目,其内容的变化是极为频繁的,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继之而来的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更新,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无论对施教者,还是对受教者都存在一个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潮的重新认识与提高的问题。为此,在教学地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取舍上,我们应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上理论课时,我觉得在教室中配合实物的观摩,就比在机房中面对着计算机强;而上实践操作课时,则可在机房通过上机演示、现场实践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并优化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身份,积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勇于实践,建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顺利步入不断更新的知识海洋。 2.技术性高、实践性强。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特别是软件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比如讲WORD2000制表这一节“建立并设置表格”的内容时,如果仅用口述或老师演示,那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与不断反复调试才能把握要领,真正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3.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学生可通过对信息技术这一新鲜事物的深入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如通过运用各类工具软件的制作或编程的设计,可把构筑于脑海中的想像呈现在屏幕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讲网页设计时,在启动FrontPage2000,指导学生建立网页结构之后,任由学生去自由组织与选择各类素材,完成各网页间的超级链接,并根据网页创作主题来让学生相互间进行学习与评比,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并通过知识与知识交融、思想与思想碰撞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空间,从而达到由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 人们常说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学无成法”,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有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观感知法。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让他们看得清楚,弄得明白。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 2.对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教师的电脑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如讲述中文录入,可先用拼音码、五笔码、区位码录入同一个汉字,然后调用高级程序语言自编的机内码换算程序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无论何种输入法,在同一个标准汉字库下其机内码是唯一的,从而打消了有的学生在录入汉字时,因录入错了编码而抱怨电脑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各类汉字输入法,无外乎就是音码、型码和数字这几种而已,从而打消他们对输入法难学的畏惧心理,并通过自己的练习与老师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很快选定各自喜爱的汉字输入方法,更快进入到文字录入的学习状态。 3.自由作业法。数学作业同一个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计算机作业也一样,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也可以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在讲述粘贴、复制和移动命令后,进行练习时,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4.讲授与练习相结合。传统的课程教育是在教室中用“粉笔”+“黑板”这一固定模式,便可达到教学目标,然而,信息技术教育传授者却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在机房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对受教育者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不仅让学生可以学到真知,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友情,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三、对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点思考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是其中一项重大举措,这对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次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者,更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宣传者,是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开设活动课、选修课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纳入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中,不同课程承担不同教学任务。 通过活动课、选修课的延伸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2.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与高新技术联系紧密,具有不同于任何学科的特点,应避免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普通学科的老办法来讲、学、考,绝不能搞满堂灌,而应当建立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在教材编写、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成为基础教育各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3.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材不统一的问题。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并应处理好课程内容参差不齐所带来的各学段课程的衔接问题。 4.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单纯技能培训的倾向,切实保证规定的课时,全面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5.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料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探究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独立发展服务。 四、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 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共同努力。 教育信息论文:略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有些内容学生在不了解涵义的情况下只是“死记硬背”,教师却只是一味地将知识以主导者的身份传授给学生。而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磨灭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而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讲课,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这就大大地强化了学生的主导意识。 二、当前社会形势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对文盲的界定已不仅仅限定在知识的层面,当你不懂计算机操作、不会计算机技术,那你已是“主流文盲”大军中的一员,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教育要以培养新世纪全面性建设型人才为目标。现在计算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在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势必要自己操作计算机,若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必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上,计算机的学习与操作更会促进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拓展。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图片的处理与加工后,可以让学生利用现有资源,如数码相机拍照、购买素材光盘等将语、数、外等其他学科的课程图片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添加文截取图片等加工处理,创造出一幅有主题、有内涵、有创意的作品。尤其是在学习了网络应用后我们知道,因特网是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库,通过因特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和下载所需要的图片资料,并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三、学习信息技术,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在 上一学年,我们邻校就曾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位学生连续几天下午放学后就泡网吧,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他告诉家长在学校上晚自习,而在学校则跟老师说在家温习功课。就这样连续3天后,一天晚上下雨,家长到学校送雨具,这才发现在这几天时间里,每天晚上5点到10点之间,他既没在家又没在学校。理所当然,家人跟老师冒雨寻找,在网吧找到他时他竟浑然不知,还在忘我地游戏。最后只因家人跟老师说了几句重话,第二天回家后竟想不开早早结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这些鲜活的生命用血的代价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那一节时,应给学生讲解,网络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优质的服务,通过网络我们搜索资源、上传资源、共享资源。但同时网络也有弊端,网络上有很多垃圾资源,我们要进正规网站正确合理的下载使用有利资源,摒弃黄色网站与网络游戏。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上网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我们应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四、改革考核模式,加强师资建设有些通过了全国一级的学生,但实际应用能力却有限,有些理论得高分,但上机操作却很生疏,有些操作很熟练的学生,连简单的数制转换都不会。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既不能纯粹地以考证合格率来衡量,也不能以一卷定终身的方式进行。比较好的做法是将平时作业、作品设计、上机考试、理论考试、考证率等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比例综合评估,既考核过程又考核结果。 四、小结 平时作业是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作品设计是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作品,机试是考核学生的上机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考试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考证全面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同时也作为初中学生的就业“本钱”。所以,建立健全、合理、全面的考核评价模式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初中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研究和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教育信息论文: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以素质教育为本的理念在中学教育中的落实 厦门集美中学 刘卫平 刘千方 陈艳昌[内容摘要] 自主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素养、大综合素质、研究能力将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我校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大综合素质。 [关健词] 自主、协作、信息素养、研究性学习、大综合、大综合素质、信息技术实验班、多功能网络教室、超文本、超文本资源库、学科式综合性课件、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主线式综合性课件 一.案例--《渭城曲》信息技术实验班教学过程 1、 教师导读 设置教学重点、难点、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学习问题,指导分组,提供部分网站、网址、文本。以一组为例: 王喆、王 皕:落实"浥"、"进"的音、义;查王维其它的作品及赏析、评论。 颜力、傅倩雯:查王维的生平及边塞诗派、田园派;查柳的有关生物知识。 严倩、叶好秋:查王维的画及《阳关三叠》音乐;查"阳关"、"渭城"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分头找资源(从网上、光盘上、词典等文本上),设计相应的测试试题,制成个人网页。 2、相互交流、讨论(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留在记事本上,求助老师、专家、网友或作为研究性课题留待日后解决)。同时,反馈、完善,提出新的问题,提供新的文本、电子资源。 3、以网页形式建立以《渭城曲》为主线的综合性资源库课案课件-超文本。包括课文导读、有关资料、自主测试、拓展学习、大综合、研究性课题、电子路径七大块。 4、资源放入相应的知识结构图中,构建语文资源库及王维资源库、边塞派资源库等。 二.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学习特点和办学意图 上述《渭城曲》的网络教学过程,是我校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的一次教学活动实录。 《渭城曲》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信息技术实验班学习的五个特点: 1、自主的学习;协作的学习;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电脑为工具开展交互式的学习 3、提出问题,搜寻材料,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4、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通过以上五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五大素质: 1、自主能力; 2、协作能力; 3、信息素养; 4、研究能力; 5、综合素质。 这正是我校举办信息技术实验班的意图。 三、信息技术实验班开办的必要性 1、e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2、高考大综合的方向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大综合素质。 高考已经开展了"理化生"、"史地政"小综合的考试,正在向大综合的方向发展。"大综合"的理念,与技术、知识和通讯的大爆炸相适应,一场学习的革命也是一场考试的革命。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系统地基、详尽地学习掌握。人们更多的是以问题或课题为主线,运用相关的知识理论综合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的革命》告诉我们,终身学习成为必要。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又是终身学习的必要方式,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 四.信息技术实验班理论依据 1、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学与教的转变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以课本为纲,进行自主学习,课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 师生充分互动,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媒体的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建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2、依据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过的两个著名心理实验。 根据这两个实验,教学应该尽量大限度的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学习,获取更多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获得最持久的记忆效果。 3、人们偏爱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学应同时满足多种学生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学习方式偏差对学习效率的负影响。 五。实验班的构建 包括学生、老师、学习空间、课程四个方面。 1、学生的构建 96人,分成2个班,每班8个小组,每小组6人,每人一部电脑,以圆桌式围坐,以利相互讨论,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实验班学生的构建,充分考虑到自主、协作。学生自愿报名,自愿参加电脑夏令营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大综合素质、信息素养的检验和培养。 2、老师的构建 先在全校开展有关网络知识的讲座,学习有关理论,介绍学校信息技术实验班的构想。再由老师自愿报名,组成教师网络兴趣小组,开展进一步的培训学习。 老师的组成,我们同样注意到了信息素养这一点,特别强调了反主导式、反填鸭式教学,提倡自主式、协作式、研究式、大综合式的学习,从而保证实验班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3、学习空间的构建 信息技术实验班的主要教学都在多功能网络教室。 配备具有现代意义的多功能网络教室(附图),将液晶投影仪、实物展台、VCD等设备制作成多媒体小车,两间教室共用,教室的功能将由纯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功能网络教室转化。在教室中设置图书角(文本、电子图书),教室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布局:6人一小组,一人一部电脑,一小组围成一个圆,总共有8张圆桌坐48人,学生不再统一面向黑板。这种布局具有跨时间、空间的意义,便于学生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学生将真正体验到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交互式学习(网络画板、联机讨论、电子邮件)为辅的学习乐趣。 4、课程构建 ㈠信息技术实验班的课程由校本教材、课外活动两部分组成。校本教材的建立是课程构建的重点。 我校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由传统的文本教材和全新的电子校本教材组成。在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初期,决不排斥传统的文本教 材,而且保持与文本教材即课本的对应。㈡电子校本教材,利用网络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网页的形式将信息组织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图形、图像、声音等其他媒体信息)。主要由电子教材、课程资源库两部分组成。 ①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教材,包含教学多媒体素材如文本、影像、图片、课件、录音等、网络资源表、自制视频库、优秀的学生作品、学生自建资源库等内容。 ②课程资源库,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库(含课件库)包括学科式、问题式两种课件资源:A课程资源库要求以单科为主线,其余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学科式综合性课件;B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相关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以上两种合称为主线式综合性课件。所有资源(含课件)以网状结构互相关联。另外,还有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图(即知识结构树)。 换个角度说,课程资源库由教师电子教案、学生超文本资源库两部分组成,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教件、学件。 同样,其他学科的知识树由相应学科的教师指导构建。值得提醒的是,这些学科的知识树与学科式综合性课件、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三方面组成一个丰富的资源库----超文本资源库,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较之传统的知识树、资料、笔记,何止天壤之别。这是网络的优势,这一切将极大的改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自主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综合素质、信息素养。 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5大素质 1、教师的备课决定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教师备课,要求各学科组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每个学习单元至少安排两种信息源,教案由信息源和知识结构图组成,按搜索流程图编写;信息技术实验班采取集体备课制,目的是打通各学科知识间的界限。主线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写出知识结构图,标明知识要点及难点,同时制定大综合的内容,指出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让学生用各学科的知识帮助解决。 这种备课方式,决定了学生要开展自主学习、大综合的学习,必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综合能力。 2、学习过程必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实验班的班级构建及教学与普通班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任务和兴趣进行自主、自立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很专注,除讨论外他们需要安静的环境,长此以往将在课堂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纪律性自然得到了加强。因而,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培养。 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Word、PowerPoint、电脑美术、电脑音乐、收发e-mail、网上浏览、网上查询资料、网上讨论、制作网页、参加读书活动、写读书心得并做成网页等等的学习活动中,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拓宽知识面,思维方式更加开阔,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发挥,处理问题更有条理、有目的。可见,学生的信息素养、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由于整合课网页的学习和制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特别是音乐、美术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审美层次提高。这是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布置任务、提供资源素材和资源路径;随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不断增长,学生资源库中的材料将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其它地方自己搜寻完成,而教师只提供方法,不再提供材料,课程资源库特别是超文本资源库的建立工作将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或由小组协作完成。这一切必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素养、研究能力、综合能力这五方面的素质。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库(课件库),课程资源库要求以单科为主线,其余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综合性课件。各学科每月至少完成一次综合课、安排综合课的公布以及对综合课的评价,让每一个学习小组在评价其它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全面掌握资源库中的知识,落实"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核心思想,落实信息化、大综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教育是未来5至10年内逐步推广的先进的教改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教育发展潮流。 总之,我们的信息技术实验班对传统教育的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最富冲击的挑战,我们的实验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综合素质、信息素养5大方面的素质,切实实施素质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教育信息论文:信息技术教育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要求极高,同时这也是这门应用型学科本质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实践精神的培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 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在进入到小学学习之前并不是对信息技术完全陌生,甚至有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非常精通的掌握,这就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非常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个体差异,这其中包括兴趣、基础以及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要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对于基础好、兴趣高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教学难度,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而对于基础较差、兴趣不高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巨大的魅力,改变他们既有的态度和认识,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要进行必要的改进,要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分量,以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对于这门学科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或者是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等等,多重教学方法的结合必然会全面地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 三、合理使用教学评价,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较多,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就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关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通过对教师评价的听取能够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逐渐地建立起来,这不仅对于学生眼前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学生在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中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四、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多媒体视频、动态图片以及互联网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兴趣点极高的信息技术,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的这些兴趣点加以充分的利用,并且在这些兴趣点之上进行有效的拓展,例如,可以教授学生制作视频和图片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势必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些较为复杂的信息技术都是课程内信息技术知识内容高度的浓缩和升华,因此,这种教育方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全面的信息技术能力。总之,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努力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这门课程的教育,提高教育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有力的基础。 教育信息论文:信息技术教育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有益尝试 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必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手段,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整合,运用,效果 在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教学工具有了划时代的突破,数学教学从单一的教学逐步入声、图共存的多媒体教学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快速走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它必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手段,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着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 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象“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教育信息论文:关于“信息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信息教育”的几点思考 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 陈律严 一、信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广义的说信息教育是为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如果限定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则是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 信息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知识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已不是各种计算机软件产品的使用训练,而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工具的教育,它必须具有教育功能。简单的说,信息教育是一种概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实施信息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这四种形式:课外活动、活动课、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从理念上讲计算机是工具、计算机及网络是教育资源和环境,计算机教育是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运用计算机为目的,它是一种技能培训,是一个知——行过程;而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资源和环境的应用,是知、行、情三者的交互过程。 现在,人们提起信息技术教育,就想到计算机,其实,现行的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实施信息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实际中,没有计算机,同样可以将信息教育的观念传授给学生。一个外出旅游的人,想要得到目的地的详细资料,这些资料(如当地的地图、人文介绍等)的获取,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互联网搜索,也可以到书店购买,到图书馆查询,还可以询问到当地旅游过的人……总之,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而这正是信息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信息教育要融合在各科教学中 在最近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发达国家很注意让信息教育有计划地出现在各个科教学中,要求各科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机会,让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接触一些专门软件,学会利用新的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是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是极好途径,我们千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学生的创造精神。
数学文化论文:数学文化中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1.提升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需要教师注重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数学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将产生概念的背景介绍给学生,努力营造一个需要形成概念的情境,学生就可以自己将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完整地概括出来,并通过恰当的词语来进行表述. 2.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有所启发 在数学史中,任何一项伟大的成就都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例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利用刘徽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计算到第七位有效数字.数学家这种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够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大有启发,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待挫折坚忍不拔,对待困难迎难而上,不畏挫折,不惧失败.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处在不断的改革完善中,对人才的培养也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严格.目前而言,“应试教育”已经明显存在缺陷.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明显是被需要的,这时学会如何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也许说思维是不可碰触的、无形的,但是一旦形成就是一种能力,它不会戛然而止,它是一种会伴随我们一生的素质. 二、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讲述数学史,展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数学成就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巨大作用、数学家探求真理坚持不懈的精神、思想方法的应用、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大厦建造伟大而精彩的历程.例如,在讲解完“合数”与“素数”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介绍.除此之外,教师应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时间,适当地减少考试以及机械的解题练习,而腾出一定的时间用于讲解数学史.例如,在讲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介绍曹冲称象的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欣赏数学美,展现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 数学美是一种抽象的美,能够体现数学文化,使人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是含蓄的、内在的、理性的,并且无处不在.在很多美好的事物背后都会隐藏着一些数学的奥秘.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公式、数学逻辑、数学符号、数学图形等的简洁美、统一美、奇艺美、对称美来陶冶学生情操,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例如,和谐统一美可以在相似三角形中体现出来.相似三角形,不论其大小,都被看作同一类几何图形.简洁美则在命题表述与论证、数学符号、数学逻辑体系中均有所体现.发挥数学的美学价值不仅仅是将其展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热爱数学.高中数学教师也应提升自身美学修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美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数学的文化教育的目的. 3.在问题情景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常常被枯燥而又复杂难懂的公式弄得苦不堪言.若是能在教学的时候从历史的角度介绍数学公式产生的背景,或从现实的角度阐述数学知识的现实经济意义,或是用图形等数学知识进行推导,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做到事半功倍.好比圆周率π,一个出现于公元前950年的数字,自有记载而来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我们现在知道的π的值已经是非常精确的估计值,但它的发展历程是非常坎坷的,从古至今,从国内到海外,从珠算到计算机,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为了最大限度地求其估计值而努力,即使如此,数学家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 4.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学习的环境是广阔的,它不该局限于课堂.数学的学习方式也是灵活的,它不该局限于做题.老师们可以通过组织竞赛、演讲等形式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亦可在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丰富课余生活,同时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5.在研究下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 现在社会越来越主张和提倡独立和创新,鼓励人们大胆地质疑和探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它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它的开放性、创造性等独有的特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他们常借此方式来渗透数学文化.经过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教会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所思所想化为实际行动.这是一次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自我增值的过程. 三、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成为热门话题.本文对高中阶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进行了详细探讨.从讲述数学史,展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数学文化的应用价值;欣赏数学美,展现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几个方面提出了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几点有效策略。 作者:李长松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数学文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论文 一、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好地渗透数学文化,重要的一点就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端正的态度对待数学文化,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要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紧贴实际生活,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储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阅读中外数学名著,为将数学文化渗入小学数学教材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方面要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应用价值、数学教学目的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够保证在渗透数学文化的过程中保持其中心思想不变。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自我提升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自身教案研究设计的能力。如湖北某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利用在小学数学教浦祝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措施研究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为中心主线,平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览了多部数学名著,比如《数学的发现》《爱丽丝漫游数学奇境》等,在此基础上大大提升了自我的数学文化认识。 二、充分将数学文化和小学数学教材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其中往往会增设部分与数学有关的趣闻等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利用一个奇妙的故事首先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再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世界,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着许多的数学历史,以数学历史为主线可以让学生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归纳、类比等都是较为常见的数学方法。教师在进行课前备课时,要充分理解教材编纂的用意,要运用最恰当的数学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文化素养。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认识万以内的数》中就增设了算盘的相关内容,介绍了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在2600多年以前我国人民就利用算盘进行记数和计算,并且陆续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这不仅加深了小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还潜在地提升了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教师在讲《数一数》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拿出一张动物园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归纳,图片中有多少种小动物,都有哪些种类的小动物,让小学生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对回答得又快又准确的小朋友进行及时的表扬。在结束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时,教师告诉学生在进行数数时,可以从左往右数,也可以从右往左、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数,这样在数数的过程中就不会有遗漏了。整个课堂小学生不仅认识了各种小动物,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数学的意识。 三、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展现数学文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增设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够较好地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教师通过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现小学生的兴趣导向,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顺利进行数学教学。各种数学小游戏、数学趣闻故事、智力游戏和竞赛都是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活动的开设都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苏教版第三单元《分一分》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七巧板等,通过比赛的形式看哪位小朋友能够最快、最好地将不同形状的七巧板进行分类,通过分类的小游戏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有规律地进行分类。又如小学数学教师播放《拍手儿歌》让学生认识前、后、左、右,然后提问“你前后左右的同学都是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还培养了小学生合作意识。 四、考试内容中融入数学文化 在考试内容中融入数学文化不仅能够较好地反馈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够进一步升华小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在考试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对数学知识点的考查,更多的是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提升,帮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设计考试内容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比如在试卷中设计这样一道题:“小明帮助妈妈去买菜,白菜每斤2元4角,妈妈要求小明买两斤,小明应该付多少钱?”这种贴近生活的考试题目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提升,才能够较好地开展教学。在每堂课中充分融入数学文化,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作者:浦祝志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 数学文化论文: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 1引入数学史,感受独特的数学史文化 1.1利用数学史引入我国的考据文化 数学讲究的是逻辑严谨合理,这与我国历史上清朝的乾嘉学派比较相似。乾嘉学派对我国史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考据。考据讲究的也是严谨、合理,用证据说话,而不是哪个权威说了算,在这一点上,考据学派的思想与数学思想有相通之处。当然,数学的要求更高。 1.2利用数学史把爱国主义引入课堂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不间断地文化,其中当然包括数学文化。在我国古代,我们有许多数学方面的成果是领先于世界的。用这些数学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孙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机》等10部算书,被称为“算经十书”。其中阐明“盖天说”的《周髀算经》,被人们认为是流传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既谈天体又谈数学的天文历算著作。当然,我们还要告诉学生,我国的数学成就,在整体上是落后于同时代其他文明古国的。 2引入著名的数学家,感受名人的情感与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 高中数学中许多定理、公式的发现者都是著名的数学家,这些数学家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天赋之外,个人的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师把他们的成果及事迹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讲一讲高斯的故事:高斯是德国人,世界著名的四大数学家之一,3岁能指出父亲帐本中的错误,10岁独立地发现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19岁名满欧洲。他在纯数学与数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他证明了可以用尺规做出正十七边形。但他一生也历尽坎坷,出身贫穷,在做数学研究时,不得不织布以谋生,后来妻子逝世,国家被法国占领,面对种种不幸,他一直坚持数学研究,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从高斯的故事中让学生们知道: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学生们在惊叹高斯的天赋同时,也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高尚品质的养成。其他如阿基米德的故事等都可以引入课堂。 3利用著名的数学问题或猜想引入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中,有许多成果,也有许多被证明和未被证明的猜想,我们教师可以用这些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学生不只是满足于学习教材中的知识,还有可能去探索未知领域,当年的陈景润就是这样成功的。陈景润在福州读书时,陈元给他们上数学课,陈元给学生们讲了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陈景润,他立志一定要解决这一猜想。此后,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历尽千辛万苦,学习了六国的语言,在六平方米的小屋中日夜钻研,虽九死其犹未悔,终于提出了“陈式定理”。我们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们,也许在我们的学生中间,就有陈景润式的人物。(本文来自于《学术论坛》杂志。《学术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4引入文学知识来学习数学知识,增加知识的底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数学属于理科,是自然科学,语文属于文科,是社会科学,两者若圆凿方枘,格格不入,其实不然,若用好了,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们在讲数的极限时,可以引用庄子的名句: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学生们很容易理解,用这样的例子来讲,要比举数字明白的多。其实在我们的古代数学书中,有许多这样的问题,都是用文言文写的。用这些问题来考查学生,既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知识,也考查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让问题显得有文化内涵,有美感,学生们是愿意进行这种训练的。 作者:袁素华 单位:河北省武邑县第二中学 数学文化论文:经济数学与数学文化的融合 1经济数学教学融入数学文化的意义 1.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需要 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并且是满堂的数学定义、定理及证明,在学生的意识中,数学课就是讲授某个数学概念,某数学知识有关的定理,证明过程,然后就是举例求解,至于数学的应用、数学的思想等都未提及,这样的程序似乎已经成为数学课的模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样的教学程序已经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是厌倦。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寻求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习主动性,而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是一个有效的兴趣点。 1.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需要 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能力,在理性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学生认为,学习高等数学,除了应付考试,比如考研,此外并无多少实际用处。虽然数学公式以及定理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少涉及到,但事实上,受益于终身的这种无形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会让他们更加适应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数学思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3经济类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是当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迫切需要。于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便成为了高等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在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融入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感受数学史中数学发展的魅力,领悟数学的思想,来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高校培养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而能够促进学院自身的发展。 2数学教学融入数学文化的实践 2.1融入数学文化的备课阶段 在授课准备阶段,参考有关数学史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材,充分挖掘所讲授内容的文化内涵,潜心研究本授课内容所适合融入的数学文化,以及合理安排融入数学文化的时机。 2.2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对于数学概念及数学定理,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而如果在讲授这些数学的概念及定理时能够增添些新的元素,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1数学史的引入 根据所授内容,适时地引入有关的数学史,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轶闻等史料。数学家获得发现的思想记录,使学生理解数学发展的渊源,了解这些概念定理背后的数学家们探索成果的那份执着。比如在讲授函数的微分时,学生应掌握函数微分的形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微分符号,可以适当地介绍微分符号的不同的使用形式。对于微分符号的使用历史上有两派,一派是牛顿及英国的一些数学家,他们所使用的微分符号是x,y,另一派是莱布尼兹及德国数学家,使用的是dx,dy,两派针对微分符号的使用问题各不相让,因为考虑到dx,dy表示更高阶的导数和微分时比较适合,后来数学界使用了dx,dy,即是我们今天所给出的微分符号。在讲授微分中值定理时,可以引入罗尔、拉格朗日、柯西三大数学家的简介及定理产生的背景,比如罗尔定理产生的有趣之处是:该定理是罗尔无意中发现的一个结论,没有经过证明,这个结论却出现在微积分教材上,而罗尔却是微积分的强烈攻击者。由此使得学生对定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加深了对定理的记忆及理解。 2.2.2数学与现代生活结合,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另一新途径。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呈现出数学与现代生活零距离感,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娄亚敏编著的《数学与现代生活》一书中,从娱乐、文化、日常生活、理财、政治、数学与混沌世界六大方面阐述了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种应用价值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 2.2.3第二课堂的开设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数学文化的氛围,可以开设第二课堂,比如举办数学文化讲座,或是开设数学文化课,也可以是数学文化课程的在线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化成轻松自然的主动学习行为,也很好地解决了学习与工作、生活之间的矛盾。数学文化课中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数学思想、数学史典故等,都能给学生呈现出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都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讲,在扩大学生的视野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可以提高其数学素养。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经济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过程,势必存在着一些问题。 3.1课时偏少方面 由于目前经济数学的课时一再压缩,课时偏少,数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针对数学知识无法展开来讲,所以有时不得不放弃有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以至于出现满堂的数学概念定理,数学的魅力完全被抹杀,学生自然就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无从谈起。 3.2教师的科研压力比较大,教研时间少 数学教师一般承担着全院校的数学课,所以教学任务比较重,再加上教师的科研压力比较大,为了评职称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论文上,所以很多数学教师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比如教学效果如何,教学方法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课产生兴趣等等的研究上花费的时间很少,势必导致了劣性循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热情。 3.3数学文化融入的时机方面 教师在数学教学融入数学文化时,只是单纯地举几个有关数学史的例子,而没有深入地挖掘其数学文化内涵,对于怎样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融合在一起,都没有进行课前设计,这对学生来讲有时是比较唐突的,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针对课时少的问题,需要数学教师针对学校及学生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进度,比如经济类院校的经济数学课,一些定理证明可以舍弃,适当地渗透数学文化,给学生呈现出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范例等,以此来制定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 针对数学教师的教研时间少的情况,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来制定政策,比如应用型大学,就应以教研为主,鼓励教师多做教学方面的研究,把科研放在其次,这样数学教师就会把做研究的时间放在教学上,从而会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拓展数学的广度,挖掘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去领悟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的魅力无穷。为了能使数学文化有机地、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水平及数学文化素养的同时,要明确数学史只是传播数学文化的一个载体,应选取合适的渗透数学文化的材料,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多做思考,在课后认真反思,总结每节课的不足,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文化的美妙。 4结语 在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文化,可以改变定理-证明-例题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适时地融入数学文化,展示数学与现代生活的相互结合,开设第二课堂等,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氛围及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 作者:王红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 数学文化论文:一元一次的数学文化内涵探索 作者:陈克胜 董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史研究院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反映数学文化,作为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或“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并要求以渗透的方式有机地融入数学课程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教学却不尽《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意愿,并没有形成为教师的教学自觉。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外在原因,如考试不考,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只要将数学知识学好了,数学文化是“软”指标,以后慢慢去体会。还有一些内在原因,如数学文化的教学内在特点制约着数学文化的教学;数学文化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厘清。数学文化怎样才能真正地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这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我们以《数学通报》2007年第12期登载了崔佳佳老师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文章为例[1],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剖析并进行改造,旨在探索数学文化的一种教学途径和方法,并由此提出“数学文化”设置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文化内涵 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文化内涵可这样思考: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为数学文化的显性载体,在其显性载体的背后承载着丰富的隐性内涵,即方程作为人类思想的一次飞跃,是继算术思想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折射出人类的智慧;方程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多元文化特征;方程体现了符号化的思想,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方程所解决的问题是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态度、价值观和数学观;现实问题大部分又是源于社会,反映了数学的社会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推动数学发展的作用。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文化教学的特点 数学文化的隐性内涵决定了数学文化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体参与性将数学文化隐性内涵进行“显化”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学”出来的,而是学生主动地“悟”出来的,强调主体参与。主体参与分为主体接受性参与和主体体验性参与。主体接受性参与使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懂得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等量关系。当然,主体接受性参与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经过观察、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数学知识。主体体验性参与指向学生关于一元一次方程背后隐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思想方法等非智力因素或精神层面或隐喻性的数学文化,这些因素尤其重要,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学生并从中获益。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气氛,利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心理契机,给予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时间,而且要求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给学生“悟”的情境。 (二)过程性从方程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最早用算术方法来解决人类当时生产、生活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后来发展到采用方程的方法,以至方程成为早期代数学的主要研究问题。由算术方法提升到方程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一次飞跃,如果学生没有经历体验过程中获得方程的思想,那么学生往往对方程的认知障碍很难突破,这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印证:教师发现学生解应用题总是喜欢算术方法,使用方程的思想存在一定的障碍,总要教师不断地重复强调,慢慢地才被学生机械地接受。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方程时,没有感受到方程思想的魅力。因此,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方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方程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优越性,并且这种体验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只有经历这个体验过程作为基础,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就显得自然,而且成为学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和自觉。 (三)差异性柏拉图曾说过这样的名言:“同样的风在刮着,然而我们中间有一个人会觉得冷,另一个人会觉得不冷,或者一个人会觉得稍微有点冷,又有一个人觉得很冷。”意思是风冷不冷不决定于风的客观存在,而决定于人的感觉,决定于主体。就教学而言,教师教得好与不好不完全决定于教师的教,而部分决定于学生的学习情感、意志、习惯、能力等。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参与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认识或感受,必然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体验一元一次方程,必然出现不同学生主体对一元一次方程不同的认识。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文化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上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文化内涵及其数学文化教学的特点,我们不妨对崔佳佳老师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作为案例,剖析或改造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反映数学教学实质上数学文化教学。 (一)情境导入,回顾概念 崔佳佳老师通过“猜猜老师的年龄”、“日历中的方程”、“比较算术方法和方程”和“方程小史”四个教学活动来进行。其中,我们不妨对两个教学活动进行改造:“猜猜老师的年龄”改为“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年龄设计一个问题。”“日历中的方程:请学生圈出日历中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告诉老师,教师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改为“请同学们看看日历,你能提出一个与方程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彰显的数学文化:其一,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背景,教师引导、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主动地从生活中挖掘、体会数学,更深刻地感受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真正感受数学的社会需求这种数学文化内涵,改变日常教师问答的方式,学生被动地忙于解答,无法、也无暇体会数学的情趣。其二,让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建构,这是一个充满学生智慧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所带来的快乐。这种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知识为载体,在学生逐渐建立科学的数学观过程中发挥其文化价值的作用。教学建议: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方程,对方程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编题已有一定的基础。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采用层层递进的设疑方式进行。教师重在引导、组织,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让学生经历体会、体验方程的建构过程。至于“方程小史”这个教学活动,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去完善、丰富。历史上,早期人类文明古国很早使用了方程思想,都是用文字的方程表达,但没有现代符号形式,如古巴比伦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古希腊数学。12世纪左右,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专门研究方程而编著了《代数学》,这时的代数学还是专门研究方程领域。到了17世纪,欧洲数学家韦达完成了数学的符号化,经过后来的数学家如笛卡儿不断地对符号进行改进,才有我们今天“方程”符号化系统。而中国在研究方程中也产生了符号化的思想,我们现在所说“元”,其来源于中国数学家研究方程所创用的符号,相当于今天的未知数,据文献记载,有关研究方程的数学家有李冶、朱世杰,其使用的工具是算筹来进行方程的布列和演算。到了明清以后,引入西方的方程之后发现中国早已研究过方程,于是翻译时,很自然地将方程的未知数称为“元”对应起来,也就有了今天的“一元方程”、“二元方程”等。简要介绍李冶的生平情况和故事。彰显的数学文化:其一,让学生从数学史的角度领略方程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方程原初形式以及现代符号表示区别与联系;其二,从数学史角度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元”字的由来,反映东西方关于方程的多元文化。其三,了解数学家李冶的生平,体会李冶被元世祖所器重的一个原因,反映社会与数学的关系。教学建议:初步介绍方程的发展过程,建立方程发展的整体脉络,了解方程的来龙去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介绍中国用算筹布列方程的思想及特点,这部分内容可以视课堂教学具体情况进行弹性设计,可以调整到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之后。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崔佳佳老师引用3个实际问题列出方程:例1有关手机计费方式的比较;例2有关足球黑白皮块个数确定;例3有关光盘面积与半径问题。数学文化剖析:其一,让学生学会如何积累前人的间接经验,以课堂讲解实际问题的方式打开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等与数学的关系;其二,学生科学的数学观在潜移默化中要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构建起来,从而引起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也就是说在以后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会主动地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而不会被动地以解出问题的答案为目的;其三,让学生探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从中体会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探索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有所提高。教学建议:讨论、交流这些实际问题,列出方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发挥其主体参与性。之后,教师在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如何评价应用题的提问内容或方式的价值,如何提炼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熏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于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崔老师采用联系前面所举的实际问题的办法,用数学符号列出方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这些方程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数学文化剖析:其一,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其二,体现符号代数的思想;其三,符号化的简洁美。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归纳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之外,教师还应向学生适时表明方程符号表示的数学意义,体会符号代数的科学和人文价值。 (三)巩固交流,拓展思维 崔佳佳老师安排了3组练习,达到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其中“根据方程2(x+3x)=40,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并进行交流。”可改为:学生根据方程2(x+3x)=40,设计一道应用题并进行交流之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交代早期的数学应用问题及解答的情境。历史上,早期人类流传下来的数学应用问题是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实际的典型问题,是经验的总结,具有代表性,而且其表达方式是语言文字;在解答时由于没有创造数学符号,往往也是用语言文字来叙述。彰显的数学文化:其一,“让学生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的认识。”[1]其二,让学生体会方程早期发展历史,人类对方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才有今天的这种形式,联系了前面的“方程小史”,从而进一步感受早期数学发展过程;向学生提出假设:如果掌握了方程概念及其思想,那么你们任何一个人回到那个时代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起到激励作用,体现其人文价值。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崔老师安排了3个步骤:回顾知识;总结方法;提炼思想。最后布置作业。其中,布置作业,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例子,请学生去观察,或者提供李冶用算筹方法布列方程的思想的例子,请学生尝试用现代数学符号进行解释。彰显的数学文化:其一,利用所学方程观察学生现实生活,进一步去体会方程的思想以及方程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二,用现代数学符号解释李冶用筹算布列方程,感受中国数学家李冶的创新精神。 四、思考与建议 上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是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内容的数学文化教学,尝试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教学包含于数学文化教学之中,将数学知识作为数学文化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将数学文化有机地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以至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容易将数学文化看成可有可无,没有重视数学文化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尝试可以说凸显了数学文化,避免了数学文化教学的偏废。由此,《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的数学文化的教学建议:“数学文化尽可能有机地结合数学课程的内容,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2]应重新定位:数学教学是数学文化的教学;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思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学文化”的设置问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设置“数学文化”的专题,以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2]归纳起来,有以下七个方面:其一,反映数学的历史;其二,反映数学的应用;其三,反映数学与社会;其四,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其五,反映数学的美;其六,反映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其七,反映数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由此可知,数学文化承载了数学所反映的多方面、多角度的内容,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有血有肉的、立体的“面孔”,而不是冰冷的数学公式、定理等数学知识。但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其他基本理念,我们发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理念涵盖了其他基本理念,如反映数学的历史与“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反映数学的应用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与“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这一提法虽较为笼统,但数学文化的内涵还是基本上涵盖了课程的其他基本理念。基于此,不妨对“数学文化”的设置进行调整:由原来的基本理念之一“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提升到“总的基本理念”的高度,其他基本理念是其具体的体现。这种调整应该说更加体现了数学教育实质上是数学文化教育[4,5],数学教学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数学文化教学,这样才能切实关注到学生的理性培养和心灵的成长,关注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关注到学生的终生意义、生命意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数学文化论文:初中数学与数学文化研讨 作者:邱文杰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光明学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不仅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更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体验数学文化,实现数学文化育人功能的需要,是我们广大数学老师的责任和义务。笔者对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探索,提出以下一些看法: 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简洁美 一般来讲,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将现实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将复杂问题转变为简单问题,实现复杂问题的简洁化,反映了集中明了的数学思维,以及简明扼要的数学形式。复杂的文字语言以简练的推理和算式表达出来,起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给人以视觉方面的美感。“黄金分割(黄金律)”一直受到历代建筑学家、雕塑家以及艺术家的高度推崇,成为生命科学与美学的重要规律,并且与勾股定理一并被誉为几何中的“双宝”,例如,芭蕾舞的优雅姿态、蒙娜丽莎的微笑、向日葵的完美排列,都使得黄金分割不但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与科学结缘。我们在讲解“黄金分割”的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切身感受黄金分割的具体体现,如:人的肚脐就是人身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而人的膝盖则是从肚脐到脚后跟的黄金分割点;一般门窗的长和宽的比也是1∶0.618;从植物学角度来讲,如果一颗植物中两张相邻叶柄的夹角恰好为137028’,这就表示圆周被分割为1∶0.618的两条半径。据研究显示,这种角度最适合植物的通风与采光;尤其是建筑师,对0.618这个数字特别偏爱,不管是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还是古埃及的奇迹金字塔,又或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都与黄金分割有关,都与0.618这一组数字有关;近年来,很多人发现,一些著名的油画、雕塑、摄影等作品的主题处,基本都位于画面的0.618处;如果将琴弦乐器的琴马置放于琴弦的0.618处,则可以使得琴声更加柔和、悠扬;悉尼歌剧院的视觉与音效效果极佳,也是因为充分利用了黄金分割的原理。当我们将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转化为数学模型时,就得到了黄金分割的比例为:姨5-12,这一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简洁美。 二、让学生在拓展想象中感受创造美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创造的基本前提,想象力甚至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基础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后,一定要加以运用和表达,这些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善于挖掘知识本质,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在努力探索、合作讨论中获得结论,才有助于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情,并在快乐中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他们在自主动手中唤醒原有的思维意识,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将这些杂乱无章的知识有层次、有秩序地串联起来,使其形成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被激活了,而且还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创造美。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2002年中国举行的数学大会上的会标“弦图”,并向他们介绍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的《周髀算经》中就记载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定义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然后,要求学生自制4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以及自制的“五巧板”,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拼图游戏,使其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验证勾股定理内容,并实现数与形的相互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想象、创新的品质与精神。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创造美。作为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数学中的美,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来展示数学知识的美,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使他们对数学更感兴趣。 三、结合数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际上,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有趣的,像一位光彩照人的美女,但是由于现行的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的拓展,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以至于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既枯燥又乏味,掩盖了数学知识的本质。为了还原数学的本来面目,教师要善于追溯数学学科的发展历史,通过搜集真实的历史素材,来挖掘数学中的人文精神。例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从小就喜欢阅读数学与天文方面的书籍,通过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了一代著名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并提出了闻明世界的圆周率。魏晋时期伟大的数学家刘徽提出了著名的圆周率计算方法———割圆术,即:利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计算圆周长,最后内接到正96边形,才是最接近正圆的图形,并求出π的值为3.14,并由此提出: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π的值就越精确。而祖冲之就在这一计算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演算,最终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当祖冲之得出这一结论后一千多年,国外的数学家才探索到这一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名人故事,有助于让学生体会数学文化的人文因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我们的初衷并不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伟大的数学家,但是著名人物的故事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以后的应用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精心设置“数学与文化”专题活动,以“数学之博”丰富数学文化 教师应该好好利用数学教材载体并适当延伸和扩展。以八年级教材为例,在上这些课之前,笔者都会布置学生预习,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上课的时候,笔者以主题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师抛砖引玉,学生走向讲台,各抒己见。通过这些专题活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了数学在生产实际中的巨大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加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使数学文化深入了学生心灵。总之,我们只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渗透数学文化,才能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数学文化,使学生获得数学文化的滋养,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并对“数学文化”进行开发,则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数学文化论文:数学文化进入课堂的路径探究 作者:王芳 单位:浙江省义乌中学 “数学文化”于2003年以单独的版块同时出现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后,激起了中学一线数学教师的共同关注.目前正以较快速度在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展开.然而,相对于其它模块,数学文化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不少教师对数学文化抱着观望的态度.在一些公开课上,‘数学文化’仅仅是教案的装饰、教学的点缀”[1].阻碍数学文化走进课堂的主要障碍,一是没有在数学课程与数学文化之间建立有效的文本对接,渗透途径狭隘;二是没有认识到数学文化在培养能力中的重要作用,阈限了数学文化与数学解题、数学探究等的联系;三是固守于惯有的“纯理科”教学方式,缺乏行为上的同化与顺应.在此,将从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教材、教室与教师三个方面出发,探讨数学文化走进课堂的实施过程. 1教材维度———数学文本的文化诠释 1.1以数学应用为链,延伸数学触角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数学的触角几乎伸向了一切领域.尽管如此,很多学生并不苟同———也许他们正在运用数学,但不认为这属于数学的范畴.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在传承经典数学应用题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增设的“函数应用”、“算法”、“框图”等章节,开发与学生生活、实践关系密切的应用案例.基于学校学习这一特殊条件,我们还必须特别关注“友邻学科”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数学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数学课程向‘友邻’课程提供知识和智能方面的储备工具,又从‘友邻’课程那里获得需求信息、实证材料、强化运用数学智能的场所.”[2]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彼此的关系已经从知识层面上升到能力层面,并继续衍生至思想与方法.“每年的高考都很重视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试题涉及到了数学中的一次线性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三角函数、圆周的集合知识、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函数的极值问题等等”[3],《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会“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4],在生物实验数据分析中,大量使用了比较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数学模型分析法等[5].此外,数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在中学阶段也日益明显,如诗词语言的对仗与函数图象的对称,矛盾对立统一观与数形结合思想,乃至英语的句式结构与集合表示方法等.一旦教师以“大学科观”俯视高中课程,必能捕捉到数学与“友邻学科”的密切联系,打开数学应用新视野. 1.2以数学语言为渠,品尝文化韵味 数学力求以简洁、严谨的方式描述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但学生也因此望而生畏.实际上,数学语言虽经形式化改造,却仍然源于日常语言.前苏联教育家道洛费耶夫认为:“数学教学语言中使用着不属纯数学语言的术语和语句,它们往往不具备数学语言所要求的确定程序和精确程度.”因此,教学用语既要遵循数学语言的科学性,还可以根据情境适当加工,添加能够体现数学“真、善、美”的元素,使学生在愉悦中感受数学文化.在知识表述上,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妨借鉴文辞修饰的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整合当代流行文化,赋数学知识以生动活泼的面孔.如依函数y=x+1x之形称其为“耐克函数”,表达双曲线与渐近线之间“有缘相见,无缘相交”的爱恨情愁.在解题教学中,既要凸显模式识别、方法抉择及困难解脱中理性思维的魅力,也要让学生明悟解题智慧,体验理智与情感交织的韵律,让学生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在数学审美上,从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入手,总结已有教学经验,提炼各个模块的核心规律,并予以反复的运用,突出数学的方法之妙、规律之美,以学生自有的学习经历加深美感体验. 2教室维度———文化意义上的“做”数学 在文本诠释中,教师“传”的成分较多,目的是扩大学生的数学文化感知面.“由于学生主要是通过在教室中获得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文化教育的中心场所应在教室”[6].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因此,我们一方面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提供给学生,另一方面又将现成的数学转换成做出来的数学,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得文化遗产. 2.1在协商中建构数学知识 这里的数学知识特指数学课程中包括数学概念、数学命题等在内的“硬件”部分.一般来说,它们在教材中比较稳定,不会受外部环境的过多影响.但这些知识一旦进入教学过程,势必受到相关因素的作用.可见,所谓的“硬件”特点是就其内容而言的,教师对它的处理可能因时而异.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师调整知识呈现方式的主要依据,在集体学习的条件下,这些情况未必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应该承认,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思维水平、认知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会导致一定差异的解释,从而在个体“不同”认知图式向“相同”数学知识过渡时出现了分歧.例如,在“等比数列”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数列1,2,4,8,16,…得出了两种规律:“前一项乘以2得后一项”与“后一项除以2得前一项”.两者看似相近,但对概念建构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而学生又无法解决这些分歧,很多时候会被硬性地消灭在沉默之中.相反地,如果教师让这些分歧表达出来,就容易在冲突中引发学生对话.当对话功能在课堂活动中占统治地位时,学生会把自己和他人的话语作为思维工具,进行协商.学生在辩解中指出,如果采用“乘”的说法,将导致:(1)削弱研究的针对性.由于a1与q可能取0,会夹杂特殊数列0,0,0,0,0,…及a1,0,0,0,0,…;(2)表述繁琐.当一个数列是有穷数列时,得加上条件“到这个数列的倒数第二项止”.因此教材中的“等比数列”定义显得更加科学、简洁,并揣测数学家可能先确定了等比数列的定义,才类比出“等差数列”的定义.虽然最终结果与教材一致,但在协商意义上的解释让学生发现:正是我自己的解释、我自己的看法,引导我形成某个问题,并决定哪一种数学描述和运算是符合目的的、合理的,从而在日常体验和数学手段之间形成亲密的的关系,并成功地把兴趣发展成自己的数学工具. 2.2在合作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课程中的“软件”部分.它的统摄性和概括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其导向性和迁移性又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数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它并非直露于教材,仅凭学生个体的能力,难以洞察其中的玄机,更谈不上发明一种数学思想.在此情况下,“同伴合作”可以集结学生智慧,进行数学思想的“再创造”.根据知识体系的层壳理论,概念、定理是球形壳体内部的“知识硬核”,数学思想则在球壳外部“知识气圈”的“思维势场”中.这里充满了人类智慧的各种波动和闪光的思想火花,包括灵感与直觉、观念与推测、判断与推理等,它们彼此叠加、干涉,互为消长.高中数学课程中“所选用的软数学知识往往处于流体幔层中智力浓度最大的部位”[7],因而能积极地引发学生参与.实践表明,学生间的差距要小于师生之间的差距,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比教师讲解来得有效.尽管他们表达的言语未必流畅完整,但恰恰驱使同伴去竭力地理解,对不同的声音做出判断.例如,在“求以点C(1,3)为圆心且与直线x-2y=0相切的圆的方程”时,学生给出了三种解法:法1是用过圆心且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找出切点进而求出半径;法2是设圆的标准方程并与直线方程联立后令Δ=0得出半径;法3认为只须求出点C到已知直线的距离即可得半径.最后达成共识:无论直线与圆相交、相切或相离等问题,都离不开“数”与“形”,合理地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可见,合作学习能使教室演变成“百家争鸣”的学术场所,通过“剧场效应”,使数学思想被潜移默化地嵌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锻造为“学习共同体”的公共信念. 3教师维度———文化向度的数学教学观 在实施数学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数学文本的文化诠释,抑或文化意义上的“做”数学,教师的行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数学教学观.“通过采取文化的观点,我们就可更为清楚地认识教学和学习情景中所包含的这些‘看不见的成分’对数学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有着怎样的影响”[8].数学文化视野下的数学教学观至少应包含:?以学生为中心,集中于学习者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是学习的载体,人们使用现有的知识去建构知识,学习高度依赖于产生它的情境.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教师采取民主平等的方式,高度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强调在“做数学”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内化.?数学学习建立在共同体成员互动的基础之上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社会互动的解释中进行建构的,对个人影响最大的学习是那些作为实践共同体成员进行的学习.它在文化取向上,把课堂理解为一种“文化”,文化只有通过人类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存在[9].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教师提倡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同体各成员之间的协商实现客观对象的“数学化”.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数学的教与学,可以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着关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 ?教师应该持开放的学科视域“我们不应把数学看成一个完全自足的封闭系统,而应清楚地看到外部力量对于数学发展的决定性作用”[10].既然数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那么数学学习就需要开放的人文环境,数学交流需要开放的民主气氛,并且学生的见解也需要教师的宽容———包括那些非数学的解法或念头.例如对于问题:A,B两地位于平行河岸的两侧,BC=1km,AC=4km.今从A地沿河岸AC安装一段电缆到D后,再由水下安装电缆到B.如果地下安装费为4万元/km,水下安装费为5万元/km,问如何安装电缆才能使安装费最省?通常设CD=x,安装费用y=4(4-x)+5槡1+x2将是一个繁琐的函数最值问题.但若将电缆的安装路线看成是光的传播,根据物理学“费马原理”所指“折射定律的光线有最短的光程”[11],不妨把水下安装看作折射率为n1=1的介质,则地下安装相当于折射率为n2=45的介质,由sin∠DAM=sinisinr=n2n1=45得CD=BC•tan∠DBC=BC•tan∠DAM=43.作为新课程理念之一的数学文化教育,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育教学行为的颠覆,而是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把数学文化的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全过程,用系统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的各要素,构建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态课堂,才能发挥数学文化强大的教育功效. 数学文化论文:数学文化与宇宙理念探索 作者:刘鹏飞 徐乃楠 周巧姝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长春师范学院 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马里奥•里维奥(MarioLivio,1945-)撰写的科普名著《IsGodaMathematician?》中提出一个疑问,并指出这个疑问曾令那些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先贤们苦苦思索了几个世纪:数学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这些正会让人们联想到神的特征[1]。数学似乎不仅是描述和解释整个宇宙最有效的工具,而且可以用来解释最复杂的人类活动。 1数学何以有效 古希腊时期,数学作为一种神秘主义信仰而存在。直到中世纪基督教时期,数学逐渐促使人们从盲目的信仰转向理性。随着数学理性的发展和希腊学术的复兴,一批具有理性主义的学者们提出宇宙的设计主要是数学设计,上帝成了数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数学设计成为最神圣的事业。随着文艺复兴后科学理论、科学公式的定量化、演绎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方式为人们所把握,人们终于抛弃了世俗的上帝,开始走向无神论和泛神论。对因果关系的信仰,宇宙统一理论的理想,世界合理性和可理解性的信念,成为支配科学家工作的基础。数学的确定性、一致性和对因果关系的把握,已经深深融入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成为人们的一种观念,对近代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6-18世纪的西方数学家,对于在宇宙体系构建上为什么数学奏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直截了当的。深受大自然是根据数学设计的这一古希腊信念的影响,并同样受上帝根据数学设计了世界这一中世纪信条的影响,他们将数学看成通过自然界的真理之路。通过将上帝看成专注、至高的数学家,就有可能将对于大自然的数学规律的探求看成宗教追求。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家们坚信世界的和谐是上帝的数学安排。上帝将严格的数学秩序给予了世界,而我们只能费劲千辛万苦才能理解[2]。一直到爱因斯坦所信仰的“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的坚定信仰”的斯宾诺莎式的上帝概念[3],自然神论———泛神论才成为爱因斯坦以及之后很多西方科学家的科学信仰和感情的基础。非欧几何诞生后,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数学的真理地位丧失了信心,对非欧几何提出了众多质疑,它能描述我们居住的物质世界吗?但当它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得到回答时,数学这种神奇的有效性又使众多数学家陷入思考,有些人开始认为数学是原本存在的,我们只是进行不断的发现而已,有些人坚持认为数学只是我们的一种创造,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然而数学何以这么有效呢?爱因斯坦也惊叹:“数学,这个独立于人类经验存在的人类思维产物,怎么会如此完美地与物理现实中的物质相一致”[1]?爱因斯坦在《我眼中的世界》(1934年)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迄今为止,我们的经验已经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自然界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最简单的数学观念的实际体现。我坚信,我们能够用纯粹数学的构造来发现概念以及把这些概念联系起来的定律,这些概念和定律是理解自然现象的钥匙。经验可以提供合适的数学观念,但是数学概念无论如何都不能从经验中推导出来。当然,经验始终是检验数学结构的实用性的唯一标准,但是这种创造的原理都存在于数学之中。因此,在肯定的意义上,我当然地认为,像古人所梦想的纯粹思维能够把握实在”[4]。 非欧几何在相对论理论上的成功,使人们对数学的观念逐渐地发生转变。对非欧几何的确认,实际上就已经意味着从古希腊以来的、以数学为代表的“绝对真理观”的终结。但不管怎么说,尽管数学失去了其在真理堡垒中的绝对位置,但它与物理世界很相契。无可回避的而且仍有无可估量的重要性的事实就是,数学是探究、发现和描述物理现象的最佳方法。在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数学都是有力的知识工具,即便是被赋予神学意义的时候仍认为上帝是按照数学规律设计这个世界的。 正如我们在近现代物理学的某些分支中见到的,数学是我们关于物理世界的知识之精髓。尽管数学结构本身并不是物理世界的实在,但它们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通向实在之门的钥匙。“非欧几何学的创立非但没有毁掉数学的价值及对于其结果的信心,反而———非常吊诡地———增加了其实用性,因为数学家能够自由地探索全新的概念,发现其中有些可应用。事实上,自1830年以来,数学在组织和控制大自然中的作用以几乎不可相信的速度扩展了。此外,自牛顿时代以来,数学家描述和预言自然的过程的准确性大大增加了。[2]”黑洞理论是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情形之一,在没有任何观测到的证据证明其理论是正确的情形下,作为数学的模型被发展到非常详尽的地步。的确,这经常是反对黑洞的主要论据:你怎么能相信一个其依据只是基于令人怀疑的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的对象呢[5]?尽管数学因为非欧几何的出现失去了绝对真理的地位,以及哥德尔定理导致的数学家们对数学基础论争的失败,让人们对数学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但是,正如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的:“也许人类的数学仅仅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也许自然本身更为复杂或者并没有什么固有设计。但是,数学仍不失为一种探索,是掌握自然的一种方法。在那些数学行之有效的领域,它是我们的全部资本;如果它不是现实本身,它就是我们所能达到的与现实最接近的东西。……就知识的确定性而言,数学是一种理想,我们为这一理想而奋斗,尽管我们也许永远不会达到。确定性也许只不过是我们在不断捕捉的一个幻影,它是如此无止境地难于捉摸。然而,理想具有力量和价值,公正、民主和上帝都是理想。的确,也有在上帝的幌子下被谋杀的人,审判不公的案件也臭名远扬,但是,这些理想是千百年来文化的重要产物。数学也是一样,尽管它也仅是一种理想。也许细想这一理想将会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任一领域,我们该选择什么方向才能获取真理”[4]。 爱因斯坦相信人类的数学只有一少部分由实在主导。他在《相对论的意义》(1945年)中说道:“观念的世界看来不能用逻辑的方法从经验中推导出来,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心智的创造,没有这种创造就没有科学。尽管如此,这个观念的世界程度很小地独立于我们的经验的本性,正如衣服程度很小地独立于我们身体的形状一样”[2]。对于数学为什么有效,那些较早世纪与宗教有关的信念在现代被抛弃了。不过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著名物理学家詹姆斯•金斯提出的“宇宙似乎是由一位理论数学家设计的”这一问题,他认为“基本的事实就是这样:科学现在给大自然所描绘的图像(看来只有这些图像能够与观察到的事实一致)是数学化的图像……大自然似乎精通纯数学的规则……不管怎么说这一点几乎是无可争辩的:大自然和我们的有意识的数学心智根据同样的规律来运作。”著名数学家齐民友先生有力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既然是科学,它首先关心的当然还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数学的探索意义究竟何在?就在于它对认识宇宙的本性上有重大贡献。我们不赞成狭隘的近视的看法,认为一切数学研究都必须有某种具体的目的,或者用现行的说法叫做“有应用前景”。其实所谓的“前”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眼前”固然是“前”,“前瞻若千年”也是前,区别在于人类社会在文化和物质上的发展程度。发展向上的社会,具有更高的文化、科学和物质生产水平,同样也就会更认真地考虑各门科学的前景。但是,从根本上说,如果数学的研究不能在“认识宇宙”上开花结果,数学研究还有多少价值呢!“认识人类自己”其实也还是为了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去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否则数学也就成为一种宗教式的内省了。在这里我们没有用“改造自然”的说法,因为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什么关系,是不是简单地按人类的需要来“改造”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代科学的发展使我们懂得了人必须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其实也还是为了找到正确的相处关系。我们一再强调过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端抽象的、甚至有时被误解为“毫无意义”、“脱离实际”……的数学研究,可以根本改变人对大自然和人类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人们很难回避一个结论:数学是人类全部技术的最重要的基础[6]。 2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按照数学模式来解释世界、构造天文理论,从其初始的一种宗教式崇拜,后来演化成上帝用数学设计世界。蕴含于其中的数学理性,最终把西方天文学导入了现代科学的数学理论框架之中。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空有辛勤准确的观测记载,而始终未能形成一种明确可遵循的理论体系。例如,哈雷彗星在中国古代天文史上有30多次之多的记载,但中国的天文学家却从来没有人想到去构造它的运行轨道,结果这个发现被18世纪英国的天文学家哈雷获取。因为哈雷发现每隔76年出现一次的记载,恰是彗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的周期。这个史实足以表明,在经验和知识充分积累之后,如果没有深层的理性构造就必然导致科学停滞不前甚至倒退[7]。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对宇宙问题有过思考,《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庄子•天运》中记载:“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华夏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对天文学非常依赖,很早就注意观测和记录各种天象。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已有了日食、月食的记载。有关流星、彗星、太阳黑子等异常天象,中国古代也都有记录。春秋战国时期,由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所著的《甘石星经》已有115颗恒星的坐标位置。可以说在天文学史上,中国人的经验知识以及观测记载堪为世界第一。著名的科学史学者李约瑟先生在把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其它民族的天文学成果相比较时认为:“中国人在阿拉伯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测者。有很长一段时间(约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0世纪),几乎只有中国的记事可供利用。现代天文学在许多场合(例如对彗星,特别是对哈雷彗星重复出现的记载)都曾求助于中国的天象记事,并得到了良好的结果”[8]。 中国很早就创立了干支记法和二十八宿的独特测天方法。战国时代已有五星记载(金木水火土),在汉代时测得更为精密。中国古人把整个天空分成四宫,就像将一个苹果切成四大块那样,而每一部分都有一种象征性的古代动物代表,苍龙为东方和春,朱雀为南方和夏,白虎为西方和秋,玄武为北方和冬。而紧围着天帝极星的北拱极区,按照类似于五行的象征性关系又被认为是独立的中央黄宫。而这种五行观念贯穿在整个中国的自然哲学之中。从远古以来,中国的赤道(与黄道相对)被分成28份,即每宫七宿,每宿由一特殊的星座标定,从其中某一特定的定标星(距星)起算,因而每一宿所占的赤道范围又有很大差别。中国古代信守“天人合一”的理念,历代帝王治国安民,无不求端于天,传说自三皇五帝开始就有历法。三统历、四分历、乾象历等所测得五星的度数以及会合周期的精确度已经相当高。根据天文学家陈遵妫先生统计,中国自古以来历代的历法共有104部之多[9],经历了准备时期、古历时期、中法时期、中西合法时期和公历时期五个发展阶段。其中准备时期以《夏小正》历法为主,古历时期从春秋到汉武帝期间主要是《颛顼历》,中法时期从汉武帝开始的《太初历》和直到明朝的《大经历》,中西合法时期是以明徐光启主持的《崇祯历书》和清朝《时宪历》、《癸卯元历》为代表,公历时期是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开始实施的公历,也即格里高里历[10]。 3基于中西文化史的思考 中国最初在天文理论构思方面(盖天说、浑天说)也不逊于西方天文鼻祖托勒密。而且从实际上说,托托勒密构造的“地心说”,并不具有比“浑天说”更多的经验支持。有人曾把托勒密的地心说与同时代汉朝天文学家张衡的天文理论作过比较,发现两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依据张衡的假说所绘制的天文图与托勒密的地心说天文图几乎没有什么两样[11]。遗憾的是张衡并没有明确提出像托勒密那样的地心说理论模型。李约瑟曾评价说:“把中国的星表和伊巴谷、托勒密的星表对照来看,是非常有意思的。后者不仅年代较晚,所载的恒星也少三分之一,……周、汉之间中国人在方位天文学方面的工作应在科学史上占有远为重要的地位,这是毫无疑问的。现代世界通用的天球坐标系基本上是中国式的,而不是希腊式的,这一点似乎也值得强调”[8]。从中西方数学文化史比较的意义上看,以托勒密为代表的古希腊天文理论模式是以数学崇拜为基点建立起来的,而中国古代天文理论的构思却是建立在《周易》衍生出来的阴阳五行解释系统之上的。作为一种理论的构思,作为一种理性的追求,中国与古希腊天文理论在数学理性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未来的发展前途。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早在17世纪30年代就被写入《崇祯历书》,但后来还是被否定,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唯有地静说才是公认的观点。 天文学是离不开数学的,确定日月星辰的位置,观察记载它们的运动,寻找季节变化的规律都必须以数学的计算为手段。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在这种应用的层次上当然也是依凭数学的,尤其是在历法计算方面,唐代的僧一行运用的插值方法与西方相比非常高超。但是,当涉及整个天文学理论模式构造,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实际都是把观测经验和计算数据容纳在一个按《周易》思维方式构造出的模式之中。有的学者评述时说:“查阴阳五行与天文历法,有的部分是巧合,有的部分是勉强牵强”[12]。其实巧合也好牵强也好,这些理论构造在其当时是有其合理性的,致命的危机潜伏在它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上面。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序中说:“昔在包牺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术,以合六爻之变。”显然,刘徽是在《周易》解释宇宙万物的指导下来建立“九九之术”的。显然,作为一种理性,中国古代数学在它构成第一本数学著作时,就成为《易经》的“婢女”,而不是像《易经》那样获得在中国文化中解释宇宙万物的地位。齐民友先生曾指出数学理性精神、数学探索精神“其实只是西方文化中所表现的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把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作为永恒的主题这只是西方文化的特征;把进行这种理性的探索看成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也只是对西方人而言的。中国人生活在天人合一的至高无上的和谐中,精神生活早已得到满足,哪说得上要什么思想解放呢”[6]?中国以阴阳五行、《周易》八卦为表象形式,形成中国整体相关、整体互补的辩证思维方式。并在以农耕生存、家庭和血缘关系为主体的,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价值取向中[13],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特定的理性精神,而这种理性精神中不像西方那样以数学理性为主导。 中国古代天文学理论建立在《周易》和阴阳五行的理性结构之上,这一点严重阻碍了它后来进一步的发展。李约瑟曾指出,中国天文学“缺少理论是缺少演绎几何学的不可避免的结果”[8]。其实还应进一步说明,中国天文学缺少的不是作为操作手段的演绎几何学,而是缺少作为深层理性结构的数学理性思维。在中国历史上,天文学在发现盖天说的解释困难之后,浑天说或者宣夜说也没有像欧洲天文理论那样形成逐步淘汰的竞争态势。这其中的症结在于,这三种理论都是建立在《周易》阴阳五行这种直观表象的同一模式上。因为《周易》阴阳五行的理论模式不具备更新或竞争的内在动力,它们也就无法竞争高下了。东汉末年,蔡邕在《朔方上书》中早就指出盖天说的计算错误,认为“惟浑天近得其情,今史官候台所用铜仪则其法也”[14]。但实际上,在中国天文学史中,盖天说、浑天说与宣夜说并存,而且各自都在发挥自己的理性解释功能。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在中国人的信念中,对于宇宙及历史是否体现一种确定不移的神圣计划,与其说有一种确认的信仰,毋宁说持一种未知或不知的敬畏之心。这也是对于超越界的一种信仰情怀,但独具中国民族的性格。其特点是并不确信或深究神圣意志的结构,并创造了一个严整的象征、仪式、观念系统来表达人与神圣意志的交通,以此反复加强对神圣意志的确认和信仰。这正是中国文化心理对世界的根本态度:既信仰一个超越的世界本原(天、道、理、太极),又不以人可确证交通的方式深究其结构,而满足于敬拜(古代天帝崇拜及民间信仰)、冥思(道家)、敬而远之(先儒)、敬而用之(墨家及董仲舒派)、思而修身(理学及心学)”[15]。 数学理性作为一种民族理性中的重要因素,它会在不同文化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特征。这种特征形成了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天文学理论,也影响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民族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理性从古希腊的数学神秘主义,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数学理性的吸纳,直到牛顿、爱因斯坦确立数学理性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数学理性伴随着圣经的浸染一直是西方文化理性的主导。而中国传统数学虽与《周易》共同起源于原始的数字神秘主义,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陷入了实用主义泥潭,而《周易》则逐渐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理性主导地位。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西方文化无论怎样发展,都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圣经》血统,东方文化无论再怎么现代化,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易经》血缘”[16]。如果在以往中西文化分离状态时考虑上述问题,这些数学理性所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并不会被人们所关注。但在今天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进程中,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中西方数学理性开展文化史意义上的对比分析,会加深我们对中西文化的理解,从而推动中西文化的有效融合。 数学文化论文:数学文化渗入网络文化 作者:史悦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 一、引言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一方面从互联网的诞生、迅速普及到网络文化的逐步形成,网络文化的触角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延伸,由于网络和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自由性、自主性及互动性满足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摆脱束缚,驰骋思想,发展自己个性的重要空间,因而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语言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学习方式。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已经被提高到专业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高度,受到极大的重视。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文化的内涵包罗万象,其中科学技术和知识是当代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数学科学作为科技文化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地位。而伴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数学文化就构成了现代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的数学就没有现代的文化,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因此在各类院校中普及深化数学文化,不仅可以普遍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修养,也是全体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那么如何在校园中普及深化数学文化,就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与思考。借助网络这种现代信息的重要传播工具,结合各院校正在建设的网络文化及多年成熟的网络教育经验,使数学文化融入网络文化中,成为网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数学文化在网络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般来讲,数学文化狭义上指的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层面上的数学文化更多的通过数学具体的知识而体现,如数与数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具体学科。因此要认识和普及数学文化首先就要学习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即数学文化的内涵;而数学文化广义上则指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即数学文化的外延,这个层面上的数学文化从宏观上揭示数学的意义,数学不仅是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一种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的特殊语言,它的内容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深入了解和学习数学文化这两方面内容,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一种思维的力量,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掌握从数量角度研究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能力,同时又能够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培养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既懂得人文价值又掌握科学方法的高素质群体。而数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数学文化是网络文化在技术上的坚固根基。 网络文化产生于网络,即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网络,所以网络文化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层面,另一个是文化层面。从技术层面上,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存在、发展和创新的物质后盾,网络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依赖于网络技术的支持,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和发展,就没有网络文化的发展,更不可能有任何一项网络文化的创新能够实现。因此要发展网络文化,本质上必须进行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只有这种技术的进步才能充分拓展网络文化的发展空间,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开发出更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例如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基于Internet网络多媒体课件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不仅使教育技术实现了一次根本的飞跃,也改变了全民的教育观念,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拓了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引导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同时在这种虚拟的校园环境下,使得校园网络文化迅速成长,学生们迫切需要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和高层次的网络文化产品,这种需求极大促进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使得网络教育迅速成为网络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是网络文化发展的技术安全保障,例如有了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发展,才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我国优秀文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并抵制部分不良群体和不良信息的侵蚀破坏。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现代数学这一根本工具。因此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就必须意识到数学文化本身蕴含于网络文化中,网络文化根本的技术发展平台是数学和数学文化,发展网络文化更深层的内容是学习、认识和普及数学文化。其次数学文化是网络文化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入和完善。从网络文化的文化层面上,网络文化要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就要提供充足的、高层次的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产品。而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智慧发展的最深刻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其精神产品能够极大地深化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容。数学文化不仅可以从专业上给所有学生提供其工具价值和应用价值,还可以给人文学科的学生通过相对简单的数学内容体现数学在思想、精神及人文方面的作用,提供他们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例如通过深入研究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经济、数学与文学、数学与史学、数学与语言的关系及数学与这些学科成功结合的案例,掌握数学思想的精髓,体会马克思的“一种学科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程度”的意义,从而满足各个层次上不同发展方向的大学生的需求。因此,网络文化中的数学文化可以深化网络文化的内容,避免网络文化结构的浅层化,娱乐化倾向,引导学生对信息作出充分的分析、思考、筛选、创新、思辨等科学理性认知的习惯。同时,网络文化中承载的数学文化为数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数学文化的普及根本在于数学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而网络文化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功能提供了更广泛传播数学文化的有效途径。网络对精力充沛、渴求知识的大学生来讲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知识及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改变了传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网络学习已经充分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而且各种知识,思想的碰撞,使得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知识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更容易形成个性的思想,有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因此通过网络更有利于在各个层面上传播数学文化。 三、数学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具体实现的一些想法 数学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是利用网络技术提供足够的承载数学文化的信息并提供充分交流这些信息的平台。随着近几年网络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引导,以及网络学院的建立,高校中一般已经具有了相当多的关于数学课程的资源,初步建立了较完善的各门数学学科的网络学习系统,例如教学系统、数学实验系统、自测答疑系统等,这些资源的建设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和学习数学,特别是在系统资源中普遍提供了相关学科的历史发展背景资料、趣味问题、最新学科研究进展等,这些优质的教学内容和资料事实上极大地推动了数学文化的普及和深入,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容,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数学文化活动的兴趣,促进了网络文化内容的深入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同时我们看到,对这些资源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及提高学习兴趣的角度而建立的,还没有提高到数学文化的层面来认识,因此进一步改革网络数学资源的内容,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各个数学学科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可以起到开拓、引导网络文化技术基础内容深入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在数学文化的文化层面上,其本身的内容和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目前网络上涉及不多,因此应该加快数学文化理论的建设,并加强数学文化网站、网络课程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在数学文化的学科观、社会观、哲学观、美学观、方法论上进行多层次的学习和讨论,发挥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理解数学文化、数学思想及其作用,使理工科的学生具备足够的人文精神,使文科的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角度,对于基础课和公共课的数学网络资源应加强开放性,特别是高校间应加强协作,扬长避短,实现优秀网络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共同构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此外,通过前期社会热点问题的发生与讨论,引发了人们对微博、博客强大信息传播能力的认识,因此,期待有更多有影响力的数学科研以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数学大家、教育家建立微博与博客,及时发表他们对数学的感悟,从不同层面上潜移默化地传播数学文化的理念。在网络平台上,除提供给大学生数学文化的广博信息外,还应该提供足够的、新颖的数学文化互动活动,目前这种活动仅限于小部分院校开展的数学文化节活动,能否有更多的院校联合起来,开展这方面以致全国性的网络数学文化互动活动值得尝试,亦可以借鉴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网上社团并开展丰富的网上社团活动。例如结合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数学文化等课程组织网络学习型社团、学术科技型社团,在网络文化中注入新的科技的内容,同时引导和支持校园其它类型社团的网络化。 总之,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步,它更是构成现代文化及其重要的因素,数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两个层面恰相辅相承,可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并且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化中一种年轻的文化形式,只有融入了数学文化才能够反映当代最优秀的文化,才能够成为一种深刻的、理性的文化。因此将数学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深化和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 数学文化论文:探讨数学文化的特征和定义 作者:靖新 金岩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作为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学既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又是一种文化的形态。但是数学教育在培养人的素质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数学教育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解题训练。数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过分强调逻辑化、专门化和过于抽象的趋势,使得数学的重要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从哲学层面上来讲,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数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应该使数学成为人们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针对大学数学教育僵化、孤立的现状,在高等学校开展数学文化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今后10年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定位为实施素质教育。把数学与文化结合起来研究,是揭示文理交融内在联系的一个重要视角。加强数学文化课程建设,开展教学改革,是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数学文化综述 1.数学文化的特征和定义美国著名数学史家M•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论述到:“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1]文化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广义地说,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积淀。概括地说,文化是包含了人类的知识、思想、信仰和行为的一个整体。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细分为精神文化、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等基本方面[2]。数学是具有普遍性的特殊语言和思维方式,是基本的人类活动,是知识体系,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其发展的早期,数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处理和解决人类社会生活及各种活动中的实际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数学作为一门科学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数学的应用逐渐扩展和深入到更一般的技术和学科领域。近代以来,数学和人文科学的关系日益密切,人文科学数学化也呈现出了一种强大的发展态势。数学与人类文化的许多重要方面有着重要的、卓有成效的互动,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今天的数学已不再单纯地是一种工具,而是解决许多重大问题和科技创新的关键性思想和方法。其在发展中所体现出的高度的想象力、创造性和理性精神,在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进程的各级人才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作为一个概念,“数学文化”至少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具有文化概念的特征;第二,具有数学独特的特性。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方法、观点和精神,以及数学发展中的人文内涵、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联系,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也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等[3]。美国学者怀尔德在其著作《作为文化系统的数学》中指出:数学是一个文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其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共同相互作用,并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数学文化是由数学传统及数学本身所组成的[4]。齐民友教授认为:“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自己。”[5]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一般来说,数学文化指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6]数学文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运用文化学的视角和方法,以数学史或当代数学发展的案例为基础,研究数学的本质、核心要素、发展历程、价值,及其与社会文化诸因素之间所产生的互动关系的系统[7]。 2.数学素质和文化素质数学素质或者说数学素养,是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的数学能力通过各种活动的综合体现和反映。数学素质就是指对待问题善于从量的方面进行辩识、抽象、归纳和总结;应用数学的意识、兴趣和思维;具有逻辑性、严谨性、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互动性;较强的计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善于实践、理性精神和敢于创新等。大学生虽然学了多年的数学课程,但是,其中的许多人却以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会解题,在考试中拿高分。而无从体会“数学的理性思维”具有的重大价值。如果学习数学,却不理解数学所具有的思想性,数学文化与诸多文化的交汇,以及数学对创新的重要意义,那么这种学习是毫无意义的[8]。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从而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数学素质。数学文化已经超越了数学学科,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文化积累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才能够逐渐形成文化素质。 3.数学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从古希腊开始,数学就与哲学建立了密切联系。在逐步发展中,数学作为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种符号语言,有着严格的形式演绎体系。今天的数学学科具有典型的公理化特征,形式的证明是纯逻辑的和演绎的。数学的每个概念都要求以明确的、绝对单义的方式进行定义。然而,数学活动同任何智力活动一样,是受动机、情感、想象、语言以及需求等大量因素影响的。在数学中,经常采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生为熟”的手段,这个“化”字就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就是这个过程的总结和记录。数学文化使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状态中更多地和实际发展过程相互联系。和所有文化现象一样,数学文化对人们的行动产生支配的作用。“数学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的。”[1]在所考虑的文化系统中,数学文化包括以下基本问题:数学家为什么研究数学;有哪些实际问题是需要用数学研究的;开展数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对于研究成果的直接影响;数学问题和方法以何种方式彼此相互联系和发展[2]。 二、数学文化在文化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数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它可以使人从哲学的意义上易于理解各种差异和结论。数学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通过了解和认识抽象概念的实际背景,探索数学概念形成和抽象出来的过程。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都有两个出发点,一是要基本合理,二是要有实际意义。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在人类生活、特别是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从文化教育的角度开展相关的活动。只有理解了数学的概念体系所建立的背景,了解数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启发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活动,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也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和复杂性。数学文化教育同样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内涵。数学文化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数学是一种科学模式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对模式的提炼、处理和运用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内容。严加安院士的悟道诗“随机非随意,概率破玄机。无序隐有序,统计解迷离。”生动地刻画了随机性问题的内在规律和处理模式,看似无序其实隐藏着有序的内在联系。数学文化贯穿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具有抓住事物的本质的能力。数学模式给予人们的是会用统一的方法去解决和处理各种看似无关的事物,把握事物的共性和相互联系[2]。 2.数学语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和语言。学习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处理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万无一失”,比喻“有绝对把握”,同时,这句成语可以联系“小概率事件”进行思考。“指数爆炸”、“直线上升”等数学语言已经成为日常用语,表明这些术语可以与事物的复杂性相联系。 3.数学和文学具有相通性数学与文学的思考方法具有许多相通之处。数学启“真”、文学启“美”,而真和美是不可分割的。数学中存在“对称性”,文学中则有“对仗”。数学中的轴对称,即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依对称轴对折后都保持不变,而且保持某些性质不变。文学中的对仗则是指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保持不变,词性不变。变化中包含着不变的性质,在数学和文学中都广泛存在着。数学概念和文学意境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对极限概念的一种美妙的描绘。 4.数学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诗歌的简洁和概括有异曲同工之处。数学家从数学研究中寻找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诗人从诗歌里抒发人生的感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名句,从数学角度理解就是时间和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一种描述。天可以视作平面,地可以视作平面,时间的两头是无限的,若以自己为原点,时间恰可作为一条直线,一个人就生活在这悠远而空旷的时空中。数学的精确化、形式化、符号化、几何化,都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特殊方式。因此,具有诗人一样的想象力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数学思维能力。 5.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的理性精神是指敢于批判、敢于否定、敢于怀疑、乐于奉献等思想境界,以及求真、求善、求美。而求真、求善、求美,也是人文精神的追求,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融合与升华。数学在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条理性等方面是任何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加强数学理性精神的培育,避免犯“专注迢迢河汉之间,而忘却近在脚旁之物”的错误,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和实验科学培养学生注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产生了重要的互动关系。数学在理性精神的培育方面发挥着更加独特的作用,因为从评价标准来说,数学的评价标准往往更加具有准确性和唯一性。 6.数学美数学和美学有密切关系。数学的许多公式都是和谐的、美的,把函数差商和导数联系起来的拉格郎日中值定理很美,“黄金分割”蕴涵了恰到好处的美,三角函数和音乐,立体几何与绘画,计算机画出的分形图,都是数学美的表现。数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其艺术性、科学性和应用性。艺术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品质;科学性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应用性在于培养学生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善于用数学的手段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作风。 三、大力开展数学文化教育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至少应该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占有1/4的比重。这不仅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而且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1.数学文化课程的意义“数学文化”课程已经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之一。作为理解数学的一种方式,数学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数学文化课程和其他的数学基础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种对数学的印象、对数学的“感觉”和“知道”。与要求学生完全理解与掌握的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及其应用的教学目的不同,数学文化教育更看重学生对数学的喜好程度、基本态度和看法。定理和公式可以慢慢淡忘,但思维的力量和思想的火花却会长久地存在[7]。数学文化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发挥数学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 2.数学文化课程的内容在高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程,应该既有数学文化课的共性的内容,又有体现学科专业特色的内容。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的需要开设不同的讲座。例如“建筑史中的数学思想”、“数学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绘画中的数学思想”等。目前国外许多建筑设计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如“科学建筑(sciencearchitec-ture)”、“绿色建筑(greenarchitecture)”、“生态建筑(ecologyarchitecture)”等,挖掘现代设计中的数学思想是更新建筑设计理念的重要途径。 学习数学文化一定要学习数学史。通过介绍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古今中外著名数学家的优秀品质及历史功绩,学生能够了解数学思维形成的脉络。既要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引入数学概念的合理性、重要性进行解释,又要使学生学会数学符号语言的建立和表达,从而揭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展示数学文化的深刻内涵。经过数学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形成“在欣赏回味、自主探索与思想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与方法的氛围,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培育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以人为本”、启迪创新思维的文化素质教育土壤。提高对于数学文化的认识,揭示数学文化层面的思想和内涵,不仅要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方法、理论中展示数学的文化底蕴,也要多侧面、多角度、多手段地展现数学文化,通过丰富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培育理性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情感体验,提高大学生对数学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力。 数学文化论文:数学文化远程教学探索 作者:胡晶 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为了强化素质教育,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于2009年为开放教育本科各个专业开设了通识课——数学文化.由于电大开放教育对象的成人化、业余化,要求教学方式采用远程化、开放化,使得教学模式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其一,基层电大数学教师难以胜任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其二,大部分成人学习者对数学都有一定的惧怕或厌烦的心理,再加上成人业余学习,工学矛盾突出,很难对数学文化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然而,广泛应用的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可以搭建交互交流的平台,满足数学文化课需要学习者广泛博览学习资源,感悟其思想内涵的要求.于是,研究者依托“河北电大在线平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思想和多种教学策略,对数学文化课程进行了基于网络的三位一体在线教学模式设计及教学环节的实施. 1在线教学模式的设计 1.1教学内容模块化数学文化课程以数学史、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等为载体,主要讲授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将课程全部内容分为4个模块.在“河北电大在线平台”数学文化课程主页三十余个学习资源,供学习者学习、阅读,实现人与学习资源的交互.通过栏目设置,明确区分每一模块“重点学习”和“学了也好”的内容. 1.2课堂设置虚拟化运用网络异步交互方式,每个模块在“BBS论坛”建立在线虚拟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下,组织模块主题讨论,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实现师与生、生与生的社会性交互. 1.3考核方式过程化不设期末考试,全方位地进行模块化的过程性考核.对每一模块所选专题重点学习,重点考核.每个学习者每一模块以提交帖子的方式参加在线BBS主题讨论和提交一篇自主选择主题、题材的平时作业,展示自己对重点学习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1.4学习评价开放化省校责任教师指定有关教师在网上公开评价每个学习者在网上提交的有效帖子和平时作业,给出相应的课程考核成绩.2在线教学模式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创新 (1)各种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建设以学习者为本,在“精”字上下功夫,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够“吃饱吃好”,深受学习者的认可和欢迎,点击率远高于其他课程. (2)虚拟课堂上,针对不同模块内容,围绕主题开展生动、有趣的在线讨论,赋予每个学习者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学习者积极地将自己学习的认识呈现给大家,感受到了机会和地位的平等,让本来对初等数学学习已经产生惧怕和反感的学习者重新找回了自信,调动了远程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在解决远程教育教学交互难题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3)许多学习者重新认识了数学,感到数学不像原来印象中的枯燥,不仅从以前惧怕数学到能够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或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还有一部分学习者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正感受到了数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数学的美. (4)在线主题讨论和网上提交作业展示学习成果和效果的异步网络交互活动的展开,学习者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完成课程“考核与评价”,在考核与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升华,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让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5)通过课程的教学设计带动了课程教学改革和考核改革,促进了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使较为丰富的数学文化课程学习资源产生满意的学习效果,促使各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还达到了相互学习、有效监督的目的,对课程考核的过程化、科学化、公平化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有益于形成好的考风、学风.数学文化课程在线教学实践证明,数学文化课程在线教学模式适合远程学习者的需要,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收益最大化. 数学文化论文:数学文化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作者:庄中文 单位:安顺学院 数学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和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功利思想盛行,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往往只看重数学的计算方法和具体结论,很少关注数学推理证明和思想,没能很好地体现数学的文化和教育功能,这无疑背离了数学教育的应有目的。国内在数学文化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且大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思想和方法,以期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能够从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受益。 一、数学文化和教育概览 “数学文化”,狭义的解释,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则是除这些以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数学文化教育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改变数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现状、提高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数学文化教育在其中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数学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数学哲学、数学史的研究之中。最早系统提出数学文化观的是美国学者R•怀尔德,在他的著作《数学概念的进化》和《作为文化系统的数学》中从文化生成的理论、发展理论等方面提出数学文化系统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将数学文化研究推向高潮的当属哥廷根学派著名的数学家M•克莱因,在其传世之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自序中写道“:在西方文明中,数学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数学在工程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宝贵的、无可比拟的人类成就,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以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克莱因的另一巨著《古今数学思想》被誉称是“就数学史而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书中着重论述数学思想的古往今来,努力说明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各门数学之间以及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尤其是和力学、物理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克莱因的继承人,同属哥廷根学派的德国数学家R•柯朗与哈佛大学的著名拓扑数学家H•罗宾合著的数学名著《什么是数学》是探寻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完美之作,爱因斯坦评论说:“本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清晰的阐述。”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西方数学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国内较早从事数学文化理论研究的是著名数学哲学家、教育家郑毓信教授,在数学•哲学•文化•教育系列丛书中的第一部著作《数学教育哲学》中就已经开始用其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数学教育的哲学基础,提升了数学教育的理论地位。另一力作《数学文化学》从数学的文化观念、数学文化史的研究和数学的文化价值这样三个方面构建起了数学文化学的初步理论框架。郑毓信教授在他的《数学文化学》中指出,西方数学并不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可能的数学形式,中国古代数学与古希腊数学很不相同,数学文化的研究也必须有中西数学文化的差异与比较性研究的内容。最近几年,关于数学文化的研究专著也越来越多,比如游安军、黄秦安、齐民友等,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给数学文化以新的解读和发展。笔者也曾对我国现阶段高校数学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和实施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给出了粗浅的分析。 进入21世纪,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渐渐地渗透到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特别是2003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数学史、数学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着手把数学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推向全国,随后国内一些大学陆续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在本科生数学文化教育中开展较早的应该是南开大学的顾沛老师的课题组,并且得到了听课学生的广泛认可,数学文化课程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课程组后来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是公选课,受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在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渗透文化思想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二、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实施文化教育的措施 囿于当前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课时普遍不足的现状,完全将数学文化教育的重任纳入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数学教育规律的。所以,在数学公共基础课开课之前有必要根据各校的实际课时数,合理安排好课内和课外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期达到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渗透文化思想的目标。 (一)课内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措施课堂教学是大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如何通过数学文化观下的课堂教学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是摆在高校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的课题。 1.增加数学科普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数学科普知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特别是数学史和数学应用方面的知识,挖掘数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背景,精心挑选内容健康、形式多样、贴近授课内容的科普素材(比如数学名家、数学典故、数学名题、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想等),恰到好处地插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进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引入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阶段工科院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很难对接,学生在学习物理、几何或经济学时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囿于课时限制被教学计划删除。因此,可采取与专业教师交流或合作的方式加深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认识,根据学生专业性质,合理调整授课内容,将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遇到的需要用数学知识解答的问题,作为案例直接引入课堂教学,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联系更加紧密。 3.增加数学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开设数学实验课,以学生的亲身参与为主,基于某些具体的数学问题以计算机为工具,让学生通过数学软件或自编的程序进行自由的探索,从中发现、总结出可能存在的规律,然后加以论证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由于受到师资和实验中心机房的限制,数学实验课只能从部分专业试点,实验的内容和学时需要根据学生专业性质合理规划。 4.课堂教学施行问题解决型和小课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研究能力。突破纯应试教育的数学教学思维模式,变传统的“定义———定理———例题———习题”授课方式为“实际问题———数学化问题———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也就是将教材中相关的若干内容加以组合、整合为一个个有明确探究目标的小专题。比如在刚开始学习高等数学时,让学生研究“高等数学在本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在学习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时,让学生探究“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在日常生活的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在学习曲线的参数方程时,让学生探究“曲线的参数方程的应用”等,并由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法。 (二)课外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措施大学数学教学模式客观上减少了师生之间的直接接触机会,只依靠每周一两次的课堂教学时间是很难完成大学数学教学的所有目标的,通过数学文化观下的课外辅助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弥补课时不足、师生接触不多等实际问题。 1.指导学生成立数学互助小组。大学和中学很大的区别在于,师生之间的接触明显减少,中学里的高强度练习和考试也一去无踪,此时最容易出现在监管缺失和答疑不便情况下造成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鼓励部分同学成立数学互助小组,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助的平台,也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相互监督和鼓励的机会。教师可与小组成员协商制定细则,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活动章程,避免流于形式。 2.撰写数学实践论文。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学习、生活、现象等进行观察、分析,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小论文的形式把这一过程体现出来。数学小论文对培养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创新、求实的精神,提高数学素养,都是很有益处的。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开展写作:首先是选题,题目要小,范围要窄,便于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问题说清楚;其次要有详细的写作提纲,要能够围绕选题准备充分的材料;第三,表达要尽量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准确就是运用数学语言,选用贴切的词汇、合乎逻辑的句式确切地表达主题思想。鲜明就是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给人以清晰的印象,生动就是语言、文字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力求科学、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 3.开展相关的主题演讲。演讲是一个人面对大众表达思想的口头传播方式,是演讲者智慧、口才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好的演讲对演讲者自身学习方式的转变,自学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增强等无疑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听者也具有激励、鼓动的积极作用。在笔者以往的教学中,对开展数学主题演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活动的开展都是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的前提下进行的,时间可以选择放在内容相对较少的课内也可以在课外集中举行,内容的选择也可与数学实践论文结合起来。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力争做到:充分地准备,循序渐进地展开,恰当地点评和鼓励,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演讲活动中表现出自己闪光的一面。数学文化的观念确立了数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联系,并赋予了数学越来越多的在非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价值。数学公共基础课作为高校基础必修课之一,担负着较主要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责任,如果在数学课程中忽视数学文化教育,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莫大损失。只有将讲授数学知识与传播数学文化、传授解题技巧与培养数学思想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数学的精髓与美,也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数学文化论文:成人教育数学文化的价值 作者:蓝梅 王岳 单位:南职业学院基础部 1数学文化的内涵 中国最早“文化”一词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用文化来对译英文中的“culture”一词,始于日本学者,含耕种、养殖、驯化内涵之义,将文化视为一定的生活方式。英国著名文化学者雷蒙•威廉斯将文化的定义从艺术实践扩大到人类日常生活方式,给当代的文化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国文化学者詹姆斯•凯瑞借鉴了威廉斯关于文化的这一定义,并把威廉斯关于文化的指涉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他看来,文化是人类实践的全部。从这个意义上,任何科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数学自然是文化的一部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表达。数学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西方对数学的研究很早,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已经把数的物质属性推演到了非物质的属性,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基础;爱情、友谊、正义等也是建立在数之上的。 到了笛卡尔,更是把数学看作是哲学的典范,一生致力于追求“数学所特有的那种确定性”,在他看来,不仅物理世界、人类所有的知识都遵循数学的逻辑。2000年世界数学年发表里约热内卢宣言称:数学是理解世界的一把主要钥匙。一般认为,数学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学文化,其范畴是指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而从狭义上说,数学文化即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作为一个现代人,人人都应接受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必须担起传播数学文化的责任,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文化,真正认识数学文化的涵义和价值,从而提高文化素质,创造出更有内涵、更有意义的人类文化。数学文化不仅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精神、思想和创造力,比数学本身更有价值,更加具有宝贵的内容。数学文化的价值主要是指数学对人们精神、思想和创造力所做出的贡献,能使人类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培养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人类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得到进步,并提高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因此,数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重点应放在数学文化育人方面。数学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应该是数学文化的传播者。 2成人数学教育的特点 “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广为流行的教育理念。1970年,法国的保尔朗格朗出版《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终身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社会”(针对学历社会)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完成了《学会生存》的报告,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虽然朗格朗本人并不同意把成人教育等同于终身教育,但在我们看来,目前我国方兴未艾的成人教育无疑为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成人教育与普通全日制学校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成人学生的特点是:1)成人教育的生源来自不同工作岗位,学习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个人生活经历不同,学习的目的和态度也不同。同时由于要兼顾工作、学习、家庭,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出勤率较低。2)成人学生的学习具有实用性、目的性强的特点,大多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态度来学习的:有的想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学历,向更高层次发展;有的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以适应现在的工作,想通过学习相应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正是基于这一点,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 3数学文化在成人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成人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基础的参差不齐,加大了我们的教学难度。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个体的差异、扬长避短针,针对成人学员的特点进行教学。由于成人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文化价值理解具有一定的基础,对数学文化的接受和理解就更加容易。因此,我们要把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局面。具体而言,数学文化在成人数学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语言精确、抽象性、逻辑性极强的学科,也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作者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数学课感到枯燥,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如果只满足于教学教材的内容,只讲授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让学生做题解题,的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另辟蹊径。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漫长悠久的数学史,著名数学家感人的故事,辉煌的古代数学题,数学与人文、社会以及哲学的关系等,这些都为拓展教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素材。把数学文化嵌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就能把抽象理论和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极大地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创造力激发出来。 其次,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方面,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凝聚并积淀了一代代人的创造和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某一时代的文化特征又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新世纪尤为突出。因此对成年人进行数学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数学的普及与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它有多姿多彩的数学方法,深邃的数学思想,简约抽象的数学美,在教材中,有更多的内容蕴含着数学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是学生后继的数学或其他学科课程所必须具备的。教师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一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感觉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正如加里宁所言,数学可以使人的思想“纪律化”,教会人们合理、敏捷、正确地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三,有利于实现终身教育目的。进入新世纪,知识更新更加迅速,人们吸收新知识、接受再教育的渴望更加迫切。开展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人的终身教育,其作用是扩大受教育者范围,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让人们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中自我完善。这也正是成人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查尔斯赫梅尔所言:“终身教育是唯一能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上和生活中的人的教育。”正由于数学的广泛性、通识性、应用性的功能特点使数学文化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及个人的学习需求。成人数学文化教育在成人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终身教育不可缺失的基础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因需施教”的原则,立足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提高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和职能,致力于解决人们工作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最新的知识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传授给大家,以达到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社会”的目标。 数学文化论文:数学文化下课程创新的意义 作者:申玉红 杨启祥 周长军 单位: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数学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还在于它对学校教育的现实作用和价值。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如各种几何图形、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平移、全等形、相似形、度量衡、数列等等,结合少数民族数学文化与民族儿童实际开展因材施教,促进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如编写乡土教材等[1],具有现实的意义。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要与之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土壤[2]。梳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诸多方面所涉及的数学元素,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文化中蕴藏着有利于民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的“民俗数学”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3]。 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元素 (一)几何图形少数民族的传统数学几何知识,产生并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几何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表现和运用,如在建筑、服饰、日常用品等方面的诸多表现。(二)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日常用品中有着丰富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图8是彝族刺绣,图9是壮族织锦[6],图10是傣族服饰上的图案,这些图案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图11是苗族刺绣,其图案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图12是水族的马尾绣[6],图13是傣族剪纸,它们是轴对称图形。(三)全等形、相似形与平移在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中,有丰富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这些图形通过平移等构成整齐、美观、富有装饰风格的几何图案。(四)代数知识 1.度量衡 少数民族的度量方法来源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德宏傣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用到一些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容积单位、重量单位等,在度量单位的换算中用到数的二进制、三进制、十进制以及四十进制等[7]。羌族、西盟佤族等图14中,左边是苗族织锦上的图案,上面有一些全等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一个正方形通过平移得到的。中间是傣族筒帕,傣语意为挎包,通常称为民族包,它上面的图案是由正方形共点平移得到的。傣族的筒帕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它织工精细、图案丰富、美观大方,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右边是傣家妇女筒裙上的图案,它是由菱形共点平移得到的。图15左边是傣族男士包头上的图案,其上有两种全等形;右边是土家织锦,其上是由全等的六边形构成的图案。图16中的每个单独纹样是由一些相似的正方形或菱形构成的,单独纹样平移得到连续纹样。 2.数列 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数列的踪影,如云南德宏州傣族的龙亭[10-11]、侗族的鼓楼[12]以及彝族的日常生活和毕摩宗教活动[13]等。在前面图4傣族的龙亭中,龙亭的顶部有三层结构,从上至下我们分别记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每一层结构都有花边装饰,其中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一个侧面上花边上花的个数分别为9、15、21,也就是一、二、三层结构的一个侧面上花的个数构成以9为首项,以6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每一层结构总的花的个数分别为第一层36个、第二层60个、第三层84个,则每一层总的花的个数构成首项为36、公差为24的等差数列。 三、民族数学文化对数学课程开发的启示 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少数民族学生从一入学就面临“文化偏向”问题是其中之一。国家课程因课程内容的限定性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学生难以通过正规课程系统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对民族数学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就是把主流数学文化与民族数学文化整合到数学课程中去,它已成为数学新课程适应本地区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美国阿拉斯加土著学区的“文化数学项目”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并有机整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明显提高了学生数学成绩,体现了一种“针对文化的学校教育”理念[14],它对于我们重视文化适切性和本土内源性,并与现代知识有机整合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国内数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对于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课堂传承以及少数民族数学文化对民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并提出了见仁见智的措施与办法,如有研究者提出的“渗透说”。渗透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策略,是直接渗透少数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与间接渗透少数民族优秀物质文化,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走出学习数学的困惑[15]。 当前,国家提倡大力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而少数民族的数学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对于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角色的转变,对于建构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等,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 第一,边远民族地区教育科研机构应重视少数民族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与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形成一支“三结合”队伍,即:由高校教师牵头,以中小学教师为骨干,教育科研系统密切配合、辅助,围绕民族地区不同文化数学教育开展研究,将源自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不同数学文化的素材纳入到课程之中,使教材真正体现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从而对所有学生的文化背景做出正确评价,增强所有人的自信心,并学会尊重所有的人类和文化,这将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环境”[16]。这样的“三结合”队伍做研究,以中小学课堂作为研究基地,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既可带动高校的教学和专业建设,同时又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第二,构建地方数学课程资源开发模式。采用切实可行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取得实效性的关键。罗生全博士认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促使了课程权力的合理转换与分配,提升了地方的文化品位,对有效发挥地方课程资源的作用和培养地方性人才有重要的意义,并提出了地方课程开发的4种基本模式:补充模式、审定模式、招标模式和再开发模式[17]。有研究者提出的“调查收集素材、整理和发掘数学文化、开发数学教学案例、形成地方数学课程、开展课堂教学实践”5阶段操作性模式[18]也值得借鉴。 第三,在将本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于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克服“日常数学”的局限性,更好地实现由“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的转化,并有效解决民族学生数学学习路上的“拦路虎”,是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传承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和要求下,值得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的现实问题。 数学文化论文:数学文化公选课的价值 作者:罗成广 刘爱超 单位:黄淮学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已成为时代必然,而数学素养的提高需要我们从数学的观念、知识、技能、能力、思维、方法、态度、精神及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开展适当的数学文化教育。因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普通高校中开设数学文化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藉以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数学素养乃至文化素养。 1数学文化的理解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数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史学家M.克莱因在其著作中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刻的阐述,这以后,人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出现了诸多看法。本人在梳理后认为他们对数学文化的认识,虽然提法不同,但都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①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观念和价值等的高度概括。②数学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观念、态度和精神等有着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③数学文化体现着更多的人文精神,它对于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个性品质起着重要作用。由此笔者认为数学文化是指由数学的知识系统和数学的观念系统相互融合的整体,它重在对人们的行为、观念、态度和精神等所产生的长远而深邃的影响上。 2数学文化的价值 2.1认识价值数学并非直接研究客观事物或现象,而是以“量化模式”这个抽象思维的产物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因而数学规律所反映的就不仅是个别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这就使得数学成为了人类认识世界强有力的工具。在语言方面,数学有特制的符号语言,这使得数学语言能对科学现象和规律进行精确、简洁的描述;在思维方面,“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最主要体现为逻辑思维,此外还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思维形;另外在思想方法方面,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本质认识,是对所使用方法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它一旦形成,便可以运用到一切合适的场合之中,它已成为研究数学理论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2.2智力价值数学是人类智力的创造物,因而学习数学就成为训练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智力水平最为有效的途径。实事求是地说,就培养人的智力的功效来讲,就培养人的思维的深广度以及系统性而言,再没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能与数学相比了。什么才能使一个人的智力得到发展而具备这样的素养呢?因发现X射线而享有盛名的物理学家伦琴认为:“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还是数学。”足见数学在发展人的智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 2.3精神价值数学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还能够不断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推动社会更加文明和进步。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数学为人类精神最精致的花朵之一。”数学的精神价值集中体现为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而理性、求实、创新对于人们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美学价值在常人眼中,数学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智力游戏”,事实上,数学并非仅仅是一种“智力游戏”,它还是美学四大中心建构(史诗、音乐、造型、数学)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但由于数学的极端抽象性,也决定了数学之美是一种内在的、深邃的和理性的美,“美的易见度”难以显现。不像艺术美那样直接、袒露和鲜明。 3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的必要性 3.1促进大学生对数学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了事实上,数学自萌芽开始,就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结伴而行,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一方面,数学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处不体现着数学的工具作用,这就是很好的例证。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也有力地促进着数学的发展,并成为其主要的原动力。由此可见,数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的确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可使大学生们意识到数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以及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社会需求,从而能使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社会责任感。 3.2培养大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我们知道,数学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描述,而是采用极为抽象的方式对要认识的对象所进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因而,可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指运用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并对其中所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从而去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问题,也就是说要培养大学生的数学意识,这已成为判定一个大学生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日常生活有关,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积极情感,由此强化他们的数学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3扩展大学生的数学视野这里所说的数学视野,是一个广泛意义下的数学视野,不单指数学知识层次的方面,还有数学观念层次的方面。我们知道,数学是一个多元、多维度,并不断发展的复合体,它不仅有着极为广泛的知识体系,更有着蕴涵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以及数学观念等。然而,目前大学生在对数学的认识上常呈现出某种片面性,譬如把数学等同于计算、把数学看成是一堆概念和法则的集合、把数学问题只视为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以及试卷上的考题等。这种对数学的片面认识必将扭曲大学生对数学价值的正确理解,他们往往认为学习数学的用处就在于考试,而不是为了全面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可使大学生克服他们对数学及其价值认识的这种短视目光,以此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及深化对其价值的体验,进而可以更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探求数学的愿望并增强他们的数学创造力。 3.4发展大学生求真求实与创新的精神数学不同于其它科学,它的真理性须受逻辑和实践的双重检验。它的这一特点:①决定了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真求实历程必然充满艰辛;②磨练出数学人所特有的求真求实精神,即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不随波逐流,不轻率盲从,敢于对他人的、书本上的甚至权威的观点质疑,甚至提出批判性的意见。③数学没有语文那样贴近自然情感与社会生活,没有物理、化学那样有趣的实验与操作,没有历史、地理那样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音乐、美术那样的赏心悦目,只有抽象的符号推演。对此,决定了数学学习必然是一项艰苦复杂、受意识支配的脑力活动,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数学学习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课程的学习更需要大学生具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以及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心。而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可以发展大学生的求真求实精神、探索创新意识以及其它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3.5提高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会产生力量,兴趣和自信可以引领一个人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得到发展,并游弋于知识的海洋中,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事实上,人们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力,由动力而去积极探索,进而在积极探索中通向成功之路,并在成功之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推动数学学习不断成功,数学自信不断增强。而数学的丰富内容、深刻思想、巧解妙法和数学史实等之中无不蕴涵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可以说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使他们更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应用数学,更愿意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现象。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文化视角下的行政管理 摘要: 大学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社会组织,因此,其行政管理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组织文化视角下的行政管理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高校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文化视角;大学;行政管理;分析 大学管理主要存在两种模式,即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其中行程管理主要强调集中领导和统一规划,按照系主任、学院院长、校长等职务分布,进而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而学术管理则是大学中所有师生共同参与和民主管理的决策活动。当前,在我国大学管理中,到底哪种管理模式更加合适,长期以来都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实行行政管理,那么大学所需要的学术气氛就会降低,如果实行学术管理,那么大学的领导权无法有效集中,导致组织涣散。因此,大学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进而促进大学健康以及稳定的发展。 一、相对学术自由和有限行政化 当前,我国大学行政机构庞杂而臃肿,高校特点和管理职能严重脱离,行政管理照搬政府模式,大学管理失去了学术意味,高校逐渐演变成为特殊的政府机构。但是高校与政府具有明显区别,如果长此以往,教师地位会受到严峻挑战,甚至还会导致教师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在这种缺乏学术气氛的环境下,大学的学术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教师如果不在热衷于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高校发展的动力就会逐渐削弱,丧失高校的管理价值。行政管理是具有普遍性的组织模式,而学术管理更加倡导个体性,关注个人的发展,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导致管理趋向自由发展。因此,学术自由和有限行政化,要贯穿于高校的发展,进而和谐共存、彼此依赖。 二、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充分结合 行政管理要推动业务和学术的开展,在管理的布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保障和服务功能。同时,高校还要强调学术权力在管理部门中的地位,其权力限度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当前,一些研究将学术权力和行政管理相对立,但是在实际中,两者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行政管理在确保高校各种管理工作有序以及规范开展的同时,还要给予学术管理以充分重视,发挥其管理意义,让学者和专家在高校管理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充分参与到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将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充分结合,需要管理者发挥自身能力,当前,一些具有管理才能的学者担任行政管理人员,行政和学术双肩挑,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是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者。 三、大学组织中的结构功能 大学是一个松散的系统,组织的无序性是大学的主要特征,但是无序和松散是在情感和信念充分整合的此基础上,在无序中存在一种非组织化、非设计的以及自然的秩序,秩序来自学术共同体以及学科逻辑的各种成文约定、非成本约定以及价值规范,尤其是组织内部的学术权威、情感归属以及价值认同,这是确保大学研究、学习以及教学自由的基础。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要形成科学的制衡机制。 1.开展有序的行政管理 行政权力具有自上而下特点,高校经过长期的发展,行政管理逐渐呈现无序状态,例如管理陈旧、制度落后,由于高校改革主要由政府主导,因此,管理规章也是照搬政府的规章,规章制度与高校管理发展不适应,岗位职责模糊不清,经常在工作中出现推诿以及扯皮的情况,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不重视,工作中容易出现有法不依以及无法可依的情况。高校内虽然指令多、文件多、会议多,但是却没有对高校科研教学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各自为政,教学资源被浪费,进而导致学术权力不能充分发挥效应。因此,高校一定要注重开展有序的形成管理,保证行政管理可以有效推动高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推进。 2.开展无序的学术管理 学术权力是大学运行的客观要求,学术权力依靠高校学者和专家的权威性,民主管理和学术自由是发挥学术权利的前提,学术权力是大学权力的重要基础,大学的行政管理要为学术权力提供服务。同时,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力在作用范畴方面也不相同,大学要通过合理分工,形成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合作以及相互分工的关系。当前,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权威权力,尚没有建立对其的保障机制。大学想要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和权威性,一定要建立和健全相关保障机制。 四、大学组织中的决策程序 在大学中,民主管理具有一定的缺陷型,但是专制管理更不适合大学发展,因此,在大学中根本不存在适用于所有组织的管理模式,专制管理和民主管理需要合理选择、相互融合。 1.专制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大学专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专制管理的决策权集中于大学领导层,民主意见很难向上传递,导致行政决策不透明、不公开,学校事务容易受到一定的影响,家长、学生以及高校三方难以开展有效沟通。第二,呈现专制特征,专制特征是专制管理的重要特点,在管理中容易出现统一的制度和政策,例如统一评价考核体系、统一教学大纲以及统一管理模式等,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十分容易导致机构臃肿、政教部分以及政事部分,体现了专制管理的弊端。第三,工作质量效率低,虽然专制管理权力更加集中,但是由于决策权集中于管理层,在制定和传达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会议作为支撑,同时,在管理层和执行者之间也存在信息遗漏和信息不全的情况,导致管理工作质量效率低。 2.不断完善民主管理 当前,高校在完善民主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民主决策机制,通过完善大学对重大事物的集体决策、专家咨询以及决策评估等机制,确保决策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以及专业化,对于涉及到高校未来发展以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并且广泛争取学生家长、师生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建立以及健全问责制度、纠偏制度以及反馈评价制度,针对决策中的问题采取科学的纠偏措施,防止决策失误。第二,高校要建立以及完善双向沟通制度,加强对学生家长和广大师生多沟通,促使行政部门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愿望和诉求,高校还要建立回应机制,对师生的愿望和诉求给予及时回应,尽量满足失衡的合理要求,解决师生提出的问题,在信息时代下,高校要搭建网络回应和沟通平台,进而提高回应和沟通的质量。第三,高校要加速实现校务公开,进一步实现行政办公透明化,涉及到师生切身利益的决策,要通过学校文件以及学校网站的形式,准确及时的传递给相关人员,保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总而言之,将高校行政管理与组织文化模式进行充分联系,可以从高校日常运行中探寻潜在的文化特质,进而为高校的良好运作提高文化阐释和理解。 作者:杨军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探讨 摘要: 数学文化作为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阐述了数学文化的内涵,分析了数学文化对大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并且就数学文化如何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数学文化;大学数学;融入 近年来,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抑或者是大学,在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数学文化的作用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但是,就大学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其中,这已经成为大学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数学文化的基本含义 对于“文化”大家都不陌生,“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也在逐渐发展扩大。数学文化是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家怀尔德提出来的,他提出了“数学———一种文化体系”的哲学观念[1]。当前,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观点已经被广泛认同,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数学,数学包括的内容将不仅仅是数学概念、知识和方法等静态事物,还包括数学活动创造的动态过程,体现出真、善、美的内容,也体现出数学家的品质、价值观、思维观念等内容。静态和动态内容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数学文化体系[2]。 二、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增加数学底蕴。在很多人看来,大学数学无非就是一些数字、公式以及定理等,通过各种数字的组合构成深奥的数学知识,语言表达直接、清晰,没有文化蕴意可言。然而,数学文化的融入,改变了人们对大学数学的看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认识到大学数学中的文化底蕴。其次,增加学习兴趣。大学数学教学如果生搬硬套地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逐渐降低,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如果将数学文化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延伸,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背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增加学习动力。数学文化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将数学案例和相关的数学文化结合起来,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改变传统大学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数学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当中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数学文化教育观 大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期间,除了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之外,还要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播。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必要的知识内容,此外,还要让学生获得数学文化的熏陶,养成数学文化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观念等方面的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强调数学文化观念的树立,并不是要求抛弃数学知识。 (二)深化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文化内涵 大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了解哪些数学知识蕴藏丰富的数学文化,哪些数学知识蕴含丰富的数学价值观,哪些数学知识能够具备文化传递功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文化的内涵。首先,数学史的教育。数学教师要想将数学文化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教育不可或缺。在实际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适当地引入数学历史,将重点集中在划时代学科的诞生与重要概念的发展上,考察数学学科的演变,给出合理的评价和展望[3]。其次,数学方法的传播。数学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数学科研者研究数学的方法,另一个是采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数学科研者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公式的提出等;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包括推理法、判断法等。再者,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同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在进行极值的应用、微方程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物理、化学或者生活中的现实模型。 (三)增强情感教育,促进数学学习 数学文化的融入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将数学文化合理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解概念性或者理论性知识点的时候,找准时机将该理念的背景知识引出来,如该理念的提出者、提出的年代、发展过程等,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美妙。 总之,数学文化融到大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增加数学底蕴,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因此,大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情感教育,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作者:黄君 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研究 摘要: 为了解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情况,笔者对某学校100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本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80%)的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的过程中非常吃力,也就意味着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极度匮乏中国文化,以此为背景,笔者就大学英语内的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就文化的组成来讲,语言是其中比较特殊的部分。因此,自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国内英语教学对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特别重视,强调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进行培养。这对国内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有效的提升。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进行透彻的解读,然后用实例分析了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实情况,最后就把中国文化渗透进英语教学中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1中国文化与中国英语 Widdowson(1983)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对语言的学习尤为重要,交流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特别应该学会跨文化进行交流。交流不是单向的行为,从一开始交流就意味着产生吸纳和传播。跨文化的交流更是如此,这种双向的行为比相同文化的交流更难,从整体上来看,语言的学习不可走一方倒向另一方的模式。国内学习英语的人总想学习地道的英语,对英语国家传统文化深入的了解,我们作为交流方,也肩负着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当前,英语逐渐成为国际性的语言,而中国要想走向世界,让世界上的人们了解中国,用英语向外国人们进行讲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作为能接触到其他国家的人来讲责任重大。目前国际上使用国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就是英语,实际上英语也被世界不同的文化所影响着。在1986年托德和汉考克对影响英语的各地特点和文化进行了总结,其中国内地区的英语作为实际上英语分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实,“中国英语”早已出现,其特点是英语为载体、本土文化为内容,也越来越多的被语言界和翻译界所认同。笔者文中所述的中国英语和具有贬义意味的“中国式英语”有很大的不同。汪榕培对中国英语的定义为:在国内本地使用的,以标准的英语为参考,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的英语。我们无法确切的下结论中国英语己经成为英语的变体,但是,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征或者中国特有的情况必须有特定的英语词汇进行表述,缺少了这些词汇,在国际交往中会处于被动的局面。那么,国内独有的物质、精神文化怎样用英语去表达,国内英语学习的主体———大学生的处理方式是怎样的,这就回到了上文的笔者调查。笔者在本文中以此为基础,就大学英语内的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途径。 2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现状 2.1教材内容: 目前,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大专类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其中的内容大都是介绍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而国内文化的内容极少或者没有出现。教材中以英语国家为环境,对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进行介绍,国内的传统文化却很少涉及的实际情况不禁让人惊讶。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这本浙江大学负责编写的教材,全书共有不到40篇文章,其中作者是美国或者英国的文章有29篇,在这29篇文章中,背景完全是英美国家的有28篇,仅有一篇是关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的事实让人哑然无语。 2.2各类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内容: 在校大学生都会参加CET-4或者CET-6考试,而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是命题的主要素材来源。以2010年CET-4考试试题为例,写作是第一部分,写作的主题是“拼写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快速阅读为第二部分,其内容为美国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听力为第三部分,前8个小对话出现英文名字3次,在长对话中第一个主人公名字是英文名字,第二个长对话对英国儿童的零用钱进行讲述,共有四篇短文理解和听写,出现英文名字的有3篇;仔细阅读为第四部分,第一篇文章讲述的是美国的绿色建筑,第二篇对飞机的黑匣子进行介绍,后边还有关于外国的心理学研究;完形填空是第五部分,讲述的电子商务。虽然文化迹象不明显,但是其讲述的年代国内根本没有出现该概念;句子翻译是第六部分,出现英文名字的有1句,其余4句没有明显的文化倾向。为了更详细的论述大学等级考试中中国文化现象失语的普遍情况,笔者对2010年-2012年的全国CET-4和CET-6考试试题进行分析,近些年来由于CET-4和CET-6考试采取多卷的措施无从统计,经过笔者的统计发现,以文化的角度而言,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是CET-4和CET-6试题的主要来源,也就意味着该项考试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进行考察,但是,却没有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考察。 2.3教学过程中对“文化”概念的误解: 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英语的学生以及老师认同文化,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开展语言的学习,也就是说建立在文化上进行的语言学习效果更佳。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上,对“文化”的概念老师和学生普遍出现误解的情况。他们认为英语的学习和或者授这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化应该是英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出现中国文化亦或者中国历史将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所以,这就导致老师卖力的对欧美文化进行深入的介绍,学生则卖弄自己所掌握的英语文化。他们经常把英美等国家挂在嘴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一知半解甚至认为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3教学建议 经过笔者的实际研究发现,被测试的人员在讲述中国特色文化(事物)的时候,出现严重的英汉转化问题,就笔者列出的具有突出特色的话题或者词汇,百分之八十的同学用英语表达的不恰当。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和英语课堂有很大的联系,如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很少出现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的各类教材中很少出现中国文化,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英语形式的中国文化,这就导致我们熟悉的中国文化却无法用英语进行表述。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把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有效的提升国内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1大纲制定: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国内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体现了对文化的重视,只是没有着重强调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这一点着实欠缺考虑。笔者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并和国内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相结合,认为教学大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大学阶段,在教学计划中纳入中国文化,在大纲词汇中纳入出现次数较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对教学人员在宏观上进行指导,让他们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自觉地提升课堂教学中英语文化所占的比例,让英语教学围绕中国文化来开展和进行,国内英语学习者在论述我国文化的过程中不至于出现窘迫的局面。当然了,在英语教学中不可能仅仅围绕中国文化,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入国外文化,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同时,我们要着眼于开设英语课程的各个阶段的学习,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指导,确立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3.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对教学大纲内容最直观的体现。目前国内的现实情况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进行介绍,如英国、美国的概况,欧美文化等,但是在英语必修课程中很少对中国文化进行介绍,仅仅有极少的学校在英语选修课程中讲述中国文化,丁往道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就用英语对中国的文化进行讲授,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反观外国学校,诸如哈弗大学在内的很多名校都有讲述中国文化的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历史和传统的哲学。国内与此形成了显著地对比,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和课程开设上有待加强,很多的高校没有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国文化的英语课,这也是导致笔者在本项研究刚开始进行调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由此可知,把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引入大学英语课程中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怎样对课程进行设置,怎样在英语课程中引入我国传统的文化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3.3教材编纂: 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实现的是编写的英语教材。如今通用的英语教材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比较重视,编者也知道文化对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英语教材中融入很多欧美国家的文化。但是,就中国特色文化在教材中文化介绍来讲,不仅占得比例少而且缺乏系统性,这让学生怎么用英语对我国文化进行描述,直接的导致中国文化的英语失语情况的出现。对于这种情况,要想很好的解决,就要求教材编纂人员在编写大学英语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把对中国优秀文化进行反应的文章纳入阅读类教材的范围;对听说类教材进行编纂的时候,设置的听力和语境应该多以中国文化为主,对涉及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材料要让学生多读、多看。让学习英语的人员可以流利的用英语去表达我国的特色文化。这给教材编写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教书育人本来就是百年大计,需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进行。 3.4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渗入中国文化,我们要格外注意两点。其一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老师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的特色文化,带领他们对我国的文化和欧美国家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对英语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吸收,还要对用英语述说中国文化的方法进行领会。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学生用英语论述我国的传统文化,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作文或者口头论述。其二,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不仅要翻译课本中的文章对中国文化进行反应,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一些翻译的技巧向同学传授,让同学掌握翻译中国特色文化的技巧。不可否认,用其他国语言去述说和翻译本国的文化特点非常的困难,这也是英汉翻译界公认的难题,有些物体或者概念由于没有实物,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翻译甚至会出现不能够翻译的情况。中外翻译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给出了丰富的技巧和方法。就翻译来讲,大学英语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对翻译的技巧进行系统的讲授,让学生学会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翻译等方法,当学生遇到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的中国文化的时候可以充分的使用这些方法,让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被最大程度的传输。 4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基础和前提,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世界。如今,每一名大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播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英语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传播我国文化的主要工具。所以,将中国文化渗透进大学英语教学中,让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方法熟记于心,这不仅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求,这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扬光大极为有利。 作者:廉莹 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研究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本文简要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内容和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体现文化与语言交际间的重要关系。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文化渗透 目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交际也日益增多,所以现代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语言交际水平;让学生成为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化人才也是高校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2012年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全新版大学英语里编者的话:结合词汇及上下文的学习使学生接触到大量活的语言现象,理解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扩展他们大脑中的知识图式,促进中西交流。所以学生要想正确运用语言,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语言,还必须对不同文化具有足够的了解。在教授语言知识之余,课堂上的教师,还必须适时适度地讲解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英美教育,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等,提高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1.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现状 在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都处于一直被忽略的位置,因为中国的英语教学主要是迎合应试教育的,一般更重视笔试成绩。传统语言教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等也普遍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胡文仲,2011)。结果是教师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四六级考试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学生也只关注教师教授的东西,学习方式死板,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所以学生的交际能力从来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例如学生经常用汉语式思维方法来表达,以至于经常被误解,从而使交流的双方都觉得河南来理解对方,失去了对彼此的兴趣。因此给予文化教学足够的重视应被提到日程上来。 2.文化渗透的内容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概念非常广泛。就英语教学而言,它即指课文所涉及到的作者的生平简介,也包括文章中一些词所涉及的地域风土人情、国家制度以及一些专有机构的来历等等。甚至还有和文学艺术等有关的内容。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重点一般被放在以下几个方面:词汇所暗含的文化知识、文章作者的生平背景知识;语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之外的一些文化内容。 2.1让学生理解词汇包含的文化知识 在词汇教学和学习中,词汇里包含的文化知识都是难点。这些文化包括括词语的代指范围,联想意义和情感色彩等。日常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学生最容易出现词语运用不当,因为在选用语言形式时,我们总会因为不理解一些文化内涵而感到困顿,可见讲解词汇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有些词形式上极为简单,对学生来说,尽管发音拼写都不是问题,但学生还是理解不来整个句子的意思,原因在于词汇本身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教师的重任就在于,不仅把这些文化内涵一层一层的剖开,使学生完全明白这些词的表面意思以及它的引申义,从而达到对整个句子以及语篇的理解。 2.2充分剖析语篇的文化信息 大学英语学习材料大部分都是语篇形式,每篇课文都充满了文化信息。单词,成语和其它的固定结构有时都需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信息。单词、成语和其它的固定结构有时都需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信息,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豁然开朗,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得积极性。例如在英语中,tomeetonesWaterloo意思是获得致命的失败,反映的是拿破仑1815年在滑铁卢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从而使整个战局得到改变。Dunkirk是仓皇后退,局面艰难的意思。在传达语篇信息时,通过文化的导入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得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英语中,“downandout”意思是“彻底的失败”,这个词组的来源是指在古罗马的竞技场上斗士被打倒时为down,如果在规定时间内站不起来叫做out,指彻底倒下了,即失败。给学生解释清楚之后,他们就好像恍然大悟,用起来得心应手。 2.3讲授语言之外的文化知识 英语中有各种各样的形体语言。手势也是形体语言的一部分,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会被理解成千姿百态的意思。曾经在杂志上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乘机到达了向往已久的美国,因为行李太多需要运送行李的车子,于是问一个美国人机场有没有这种便利服务,这个美国人就用了一个他自己认为非常简单常见,人人都明白的一个手势“A-OK”(有!还是是免费的),结果这个中国人因为不熟悉那个手势的文化背景,就用中国的文化背景套用,导致他理解的意思是“收取大笔钱”的意思,于是就非常不满地背起行李走了,那个美国人也很纳闷。可见,我们必须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不然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文化渗透的方法 文化语言相辅相成,语言是现象,文化是本质。文化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语言交际。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化渗透能大大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的整体印象和兴趣。对于文化导入渗透,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的教师会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搜区相关的背景知识,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进行小组讨论。有的教师是自己搜集好做成生动的幻灯片,给学生详细讲解,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去习得新文化。 3.1标注讲解法 在英语教学中,语篇中涉及到的好多词汇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学生一无所知的,为了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彻底理解,主讲教师在课件中应先把这些文化含义很深词重点标出,在通过链接形式,把这些词所涉及的文化意义声色并茂详细解释,特别是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描写要加以特殊的标注,以免学生一头雾水,失去对整个英语的学习兴趣。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第1课“MrDohertyBuildshisDreamLife”一文中出现的“whenitwas95below”这个句子,被译成“当气温达到零上98度时”,好多学生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汉语里这不符合事实,因为这几乎是沸点。这时就必须清楚地给学生讲解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区别和换算方法。 3.2表演法 大学英语课文会涉及戏剧节选。目前全国大学英语教学都是大班教学,平时进行课堂活动很难,学生因为班大,同学之间也不太熟悉,对课堂活动积极性不太高。对于那些被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的课文,教师应积极鼓励学努力排练。通过反复排练以及教师对细节的指导,学生会逐渐自然而然的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例如外国剧本当中人物的穿衣打扮、谈吐举止等,同时还让同学们不断地联络感情,增强对英语的兴趣。如:杨立民等编写的《大学英语教程》第二册第二课“FatherknowsBetter”文中描写到:父亲为了孩子,总是做一些让孩子非常尴尬的事情。从文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方人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但西方的父母也是和中国父母一样爱自己的孩子,也会做一些弄巧成拙的事情。类似这种课文,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知识,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最有效,只有这样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才会从文化知识过度到文化意识。 4.教师终身学习,提高自身中西文化素养 现在的世界日新月异,需要每个人来终身学习。教师应熟练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不同层面的相应意义,例如语言层次的、体式语等方面的的对比意义。文化渗透的策略和技巧对于教师而言同样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中西方文化的桥梁作用。只做“教书匠”的时代已过时,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增强自己的中西交际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的榜样。只有具备了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教师才能真正使学生心服口服,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5.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文化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重组和整合,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也比以往更加频繁和活跃。首先,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变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交流的内容不仅局限于文化范畴,还涉及政治、经济和其它专业领域。英语教学要摆脱商业目的,要和各种各样的高雅交流相结合,和发展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长远之计(刘润清,1996)。因此,要想使外语教育实现最终目标,文化渗透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被真正贯穿到外语教学中来。 作者:余丹 单位: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文化建设探微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亦如此。如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功能是一所大学外在体现的话,大学文化就是其内在精神的体现。通过对一所大学的文化进行解读,可以对其办学特色之精髓、价值追求之导向有更好的了解,因此建设富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尤为重要。 1、国家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既依赖于经济、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的竞争,也取决于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的博弈。我国曾在十七大精神里特别强调“软实力”的问题,大学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大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教育和学术水平,大学文化则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放眼世界各国一流大学,其文化无不彰显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质。中国的民族文化需要对世界彰显魅力,中国的大学是其重要载体。中国的大学有着自身民族文化的烙印,应当成为充分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场所,自觉承载起自己的文化使命,在坚守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体现出自己的担当。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可以锤炼大学文化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将西方大学文化的精髓与优秀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实现大学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共赢。因此积极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大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大学文化建设最基本的目的在于为大学营造特有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的健康良好发展。当前的教育体系延续的是近代以来的“新学”传统,是模仿西方大学制度建立起来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只进行技术、方法或制度层面乃至文化建设方面的模仿,而不注重自身的发掘和建设。大学文化照搬照抄对于彰显大学自身特色、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等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国大学应当自觉地在已有的教育体系下从大学文化建设三要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寻找切入点,明晰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发掘自身的文化品格与核心价值追求,建设具备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 1、凝练大学精神,梳理并发掘大学特色文化 首先,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最能诠释大学的特色和个性。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群体意识。通过凝练大学精神,可以更好地践行、提炼和升华大学办学理念,形成独特的价值判断,从而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和群体凝聚等一系列功能。其次,通过凝练大学精神能够掌握大学文化的主脉络。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特征都是伴随着大学的发展长期积淀而成,同时又受到地域、改革以及制度各方面的影响,所以大学文化无不带着各种各样的烙印。要想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必须对本校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通过回溯与凝练来理清自身文化生成、发展、创新的脉络,剥丝抽茧般挖掘自身特色。以淮海工学院为例,作为一所立足于港口城市,以海洋专业为依托的综合性大学,由于所处地域文化、大学自身改革发展过程的特点,淮海工学院逐渐积淀下来自身在制度、理念、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化追求,比如崇尚海洋文化等,这些是淮海工学院独有的,需要透彻掌握大学精神,分析自身特色并进行梳理,形成具备淮海工学院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 2、全方位互动,保障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大学文化是复合的、多元的,更应该是绵延不绝的。随着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发展,要想使大学文化时刻体现特色,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共同努力,不断赋予大学文化以时代精神,保障大学文化传承创新。首先,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过去在文化传承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师生单方面的继承,然而通过对知名大学的大学文化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要想让大学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经久不衰,就必须要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使大学文化在被继承的同时也在被创造、被更为广泛的传播。这就要求师生在继承传统大学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保持创新,使大学文化成为每一位师生的文化,使大学文化在保持特色的同时也能够紧跟学校发展的脉搏。其次,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立体化的传播。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一定的平台媒介来进行传播。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传播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传统渠道和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文化传播的需求。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在渠道上需要借助于网络、新媒体等更加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在形式上也力求多变,借助于影视、歌曲、诗文、演讲等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更加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大学文化。以淮海工学院为例,学校有自己的报刊,同时也建立了微信平台和官方网站。2015年5月曾通过网络、官方微信等形式就新时期“淮工精神”表述语进行了征集,在校师生、毕业校友、热心网友纷纷参与,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对淮工文化进行了宣传。 3、确保文化特色鲜明,具备品牌效应 在系统深入地发掘和传承大学文化的基础上,大学文化应该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并逐步构建一个完整、全面、具备品牌效应的文化体系,创造品牌价值。首先,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凝聚特色人才。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形成一个完整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再通过传承创新传递给公众,这将增加公众群体对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升大学的美誉度,吸引更多的特色人才。其次,大学文化在凝聚人才的同时也被这些特色鲜明的人才改变着。注重校园文化创新的大学,将凝聚更多善于思考与创新的人才,同时也引导着学校的师生创造出更多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化产品。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建立这样一个文化体系实现文化和人才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真正起到品牌效应,创造品牌价值。 三、结语 大学文化建设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国家和学校自身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每一所大学都应明晰自身的文化品格与核心价值追求,同时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媒介,通过每一代师生的努力保障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最终通过系统建设构建一个具备品牌效应的文化体系。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淮海工学院立足苏北,以海洋专业为特色,一直致力于深化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以确保高质量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学校结合自身特点,精准定位,形成了富有“海洋特色”的淮工文化,同时始终能够与时俱进,引领淮工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全面推进加大学校文化品牌建设力度,切实做到用多彩文化吸引人、用品牌文化影响人、用特色文化引领人。 作者:岳桂林 单位:淮海工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数学教学文化论文 一、数学文化及其认识 可以肯定地说,数学是一种为人们所承认的文化现象。数学文化的传播载体首推数学文化史料。研析数学文化史料,就可以直接获取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直观认识获取数学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大学数学教学中开始涉及的“极限”概念,对于这个大学生首遇的抽象概念,教师们通用的施教方法一般始于数学文化史料的介绍,在渐进的过程中定义出“极限”概念。大学的数学教育实践要领,首先应该推崇和学习数学逻辑原理的产生缘由,还原基本数学原理的历史背景,以此为背景,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大学生对数学学习爱好,增强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发力量,启迪大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智慧。诚然,数学自然是一门兼具抽象与具体、逻辑与计算、演绎与推导、想象与实现的学科,数学发展的历史渊源曾经极具挑战性。而现代大学的数学教育教学内容一般都涉及到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数学学科,其特点之一是数学知识体系传承涵盖面较为广泛,其特点之二是传统数学课程实质性内容基本保持恒定。这对于研究能力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讲,如果采取抽象经典数学理论引入为主的“速食数学”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初入高校后,产生对数学的困惑和厌学心理。而重视数学教学的文化理解,对数学概念、方法等的历史演进,以此为基础的数学定理和公式的推理教学,才能教授给大学生数学的系统化、完备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其逐渐倾向于关注抽象经典的理论结果,建立起演绎严密、推导细致的数学课程自我学习的思维范式,完成抽象理解的升华。如此明理于数学危机及其成长过程,理性看待数学分支的由来与曲折,从而智炼出深厚的数学底蕴、精髓思想、理性思维等学生个体成长科学思维方式。我国数学家王浩也认为:数学的本质是它的抽象性、精确性、确定性、广泛的应用性以及丰富的文化美。因此,可以将大学数学教学设计为以直观、形象地掌握基本数学概念为起点,通过增强大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按照这样的数学教学变革,彰显出强大的大学数学教学文化教育意义。 二、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数学文化具有普遍的区域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逐渐形成了教材、教学形式基本统一的数学教学格局,造就了数学教学的繁荣。但如果审视数学教学的文化属性,就会发现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教育发展不均衡,加之国内各民族聚居区域有别、人口不一造成了全国各地人文文化的巨大差异。以数学文化的视角,显而易见,上述的两个统一是不满足协调关系的,基于此,数学教学组织的顶层设计是不合理的,故需倡导大学数学教学的层次性,满足数学教学的基本文化属性。通过数学教学的文化属性组织教学,通过区域性融入民族文化的教学,通过协调区域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多模式存在,实现匹配的针对性数学文化教学实践。同时,也要注意数学文化作为文化范畴需要匹配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不能盲目追求数学文化的文化属性,必须要将数学文化作为教学实践工具应用形式紧密结合抽象理性思维模式,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思想具有广泛的应用实践性和纯粹理论的抽象逻辑性的双重特征。 三、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首先,高校的数学教学应该充分体现数学文化思想。数学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倡导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思想自由和敢于表达的公民”。因此,大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意义是在于培养大学生一种数学文化思维习惯、一种数学文化思维模式,不仅仅是为了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才教授大学生数学知识。其次,树立适应社会文化背景支持的数学教学观。通过创新大学数学教学理念,重视数学文化的创造启迪性特征,让学生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前后反复论证和长篇抽象演泽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发展的渐进性规律,理解全面的数学知识,逐渐培养起大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创造性精神,培育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数学教育培养方式,因为数学文化的切入点、方式和程度的迥异,一定是多元化多层次数学教学才培养的基点。第三,明确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大学数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使大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数学思想应用的广泛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明确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艺术学的关系,可以讨论函数的奇偶性与对称美、极限与抽象美、恒等式与和谐美等等。第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启发与传播。数学思想方法包括数学研究和数学思维方法。前者专指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如公理化方法、统计归纳、数学归纳方法、演绎推理方法等;后者泛指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思想方法。比如数学建模,这种思想方法能应用到各种学科领域,强调的是思维模式运用。 作者:丁晓红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差异下中西文化论文 1基于文化差异导入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首先,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离不开文化单独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是依靠语言来传播的,学习语言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导入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的过程。而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其次,英语语言结构不但包括单词、短句,还包括词组、句型以及语法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用记笔记、背笔记等学习方法,比较枯燥,从而极其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文化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如果把相关的历史、地理、价值观念以及人文风俗等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另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的文化知识,将中西方文化精髓结合起来,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就业打下基础,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能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掌握了一种技能,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的自身发展。如:翻译、接待、对外汉语教学、对外贸易等只要与西方人交际有关的工作,学生都可以大胆的尝试,从而在择业的时候,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2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 2.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拓宽教学渠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资源的稀缺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指出了:“由于我国可利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等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获得结果,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校应该拓宽教学渠道,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普及多媒体应用,以多媒体传播西方文化为主,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设多种西方文化课程,如:经济、军事、信仰、礼仪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广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来学习西方文化,要有计划性、阶段性、重点性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鼓励学生听一些英语广播,看一些影视资料等。通过绕口令、猜谜语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外语,并且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英语讲座、小品演出等活动,从而为学生学习好语言打好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2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强教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作为语言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具有系统性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上,把西方文化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才能基于文化差异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交换引用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意见,不断沟通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不但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了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和乐趣。 2.3重视英语语言的教学,注重文化的导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个单词、句子的含义。而引入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是对学生加深学习语言的记忆,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避免学生语言错误,规范学生跨文化交际用语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避免语言的错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英语的应用技巧,也应该注重文化的导入。近几年来,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加强了考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为了准确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要将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结合起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加深对语言的掌握,加深对目标英语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点,巧妙地借助汉文化为整书添色不少。 3《源氏物语》与《红楼梦》 3.1取材相似 参照史实,两部作品讲述的对象都是宫廷上层人。《源氏物语》描述的是平安王朝时期的贵族社会,当时是日本的全盛时期,上层大官贵族奢靡之风严重,整个社会太平和混乱参半,复杂而且矛盾。藤原依靠皇室外戚,逐渐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并开始干涉政事,掀起了同族间的争权大战,皇室为了保全政权,通过大寺院设置了“院政”,极力抵抗藤原的反派势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中下层贵族几乎没有任何晋升的机会,从而在其他地方找寻突破口,促使不少地方贵族势力云集,庄园百姓此时也遭受了巨大的苦难,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的热潮,激化了社会矛盾,太平盛世面临了空前的危机。《源氏物语》选取这段历史作为故事背景,讲述主人翁源氏的生活和爱情经历,从侧门反映了当时贵族社会的骄奢淫逸,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极度不满。 3.2表达了对妇女的同情 《源氏物语》中虽然作者着重向读者描绘了源氏的爱情故事,但是并没有局限于描述爱情故事本身,而是借助对源氏爱情和婚姻的描写,展现出当时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的惨痛经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男女的婚姻经常伴随着政治色彩,很多政治上的明枪暗斗都通过男女的婚嫁来解决,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妇女担任了政治交易的工具,也成了这场交易下的牺牲者,紫式部对该现象毫无遮掩地描写,勇气可嘉。紫式部笔下的女子社会地位不尽相同,有的身份高贵,有的则低贱到微不足道,虽然如此,这些女子却遭受着同样的处境,都充当了政治交易的有效工具,最终沦为贵族男人手中的棋子,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饱受欺凌。《红楼梦》同样借助凄美的爱情故事表现出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在故事中表现出的是男人对女人的残酷,但是追根溯源,摧残妇女的不是男人,而是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决定了男人就是拥有大男子主义,男人高于女人的思想根深蒂固,男人很自然地会把女人当作手中的玩物,这点和《源氏物语》不谋而合,女性的卑微在两部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文字体现。决定男人对女人看法的是制度,是社会风气,从中日文学在这一观点上的高度一致可以推断出中日文化的高度相似性。毫无疑问,《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受到她所处时代的束缚,通过文字表达出她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感慨贵族阶级的衰亡,但是并没有从根本去否定社会和阶级制度。紫式部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妇女命运的凄凉,表现出对妇女的同情,但是另一方面却认为源氏是妇女的坚实庇护者,将源氏高度美化,也表现出对源氏的同情以及肯定。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将封建社会里公子哥对女性的玩弄表现得生动形象,突出表现公子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但是却把贾宝玉的形象不断美化,并从全书的视角表达了对这个善良、慈善化身的公子哥的歌颂。《源氏物语》中还植入不少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这一点和曹雪芹的作品又一次不谋而言。 3.3艺术表达形式的一致 上一节已经详细说明了《源氏物语》中和歌受中国诗词的影响,和歌包含了各类日本古典诗歌。日本文学中的诗词源于中国,所以当时的诗多由汉字组成,代表的意义也大多可以用汉字的意思来解释。但是这种文学上的借鉴并不是抄袭,日本人写完诗之后十分注重吟唱,所以把这种充满了日本特点的诗称为和歌。和歌与我国的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有众多相似之处,无论节奏还是格律都和唐诗类似。众所周知《红楼梦》中出现了至今流传甚广的诗词猜谜酒令,通过大量的诗词对细节部分进行描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阶级的精神面貌,这点在《源氏物语》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红楼梦》中作者通过采用不同的预测形式,大多以隐写的方式,描绘主人公的未来命运,这一点在《源氏物语》的文字里也能发现类似之处。 4小结 日本古代文学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日本人凭借着聪明才智,创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学,在历史的长河里蓬勃发展。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深远渊源,注定着中日文化在形式、思想方面都呈现出高度一致性,但是两个民族都会因为自身发展需求,或者由于社会状态的改变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这正基于此,中日两国在文学上的差异愈来愈大,但是追根溯源所有人都应当承认,日本古典文学无处不透露出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息。 作者:张海云 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研究论文 一、研究意义和研究视角 (一)研究意义 教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外延宽泛,但只有深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切实发挥育人功能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特征。教学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客观需要。在高校的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多来源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型高校是其基本定位。建设符合自身类型定位的教学文化势在必行。教学文化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主体是师生,关键在改革。研究表明,教学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如果不积极引导教学文化由学术型向应用型变革,就会成为影响高校转型发展的一大阻力。 (二)研究视角 理论借鉴。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借鉴新时期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终身教育、实用主义等教育成果。如,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上,要求将“人”的教育与“人力”的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要突出实践性特点,而且要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体现全面性、技术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在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亲近自然,注重全面性、多样性、实用性、建构性;在人才培养的评价上,对本科技术人才进行专门性评价,由偏重教育内部评价转向教育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并重,等等。经验汲取。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办学经验。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索中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汲取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本土转化。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办学经验的产生总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重视本土传统文化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深远影响,努力实现引进的理论、经验与本土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的有机融合。 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探析 (一)重学崇术的教学思想 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与传统大学“不同类型,但等值”的全新教育类型。适应地方、行业、产业需要,既重视理论的探索与习得,又重视技术的实践与转化,这是应用技术大学师生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高擎“技术本科”教育大旗,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在行业,定“性”在技术,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取得人才培养极大成效。宁波大红鹰学院在准确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和“培养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应用型人才”等办学定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二)多元融通的教学主体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主体主要由既有学术教育背景和科研能力,又有很强的企业实践经验的校内外教师以及多样化的生源构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包括全职教授、来自业界的兼职特聘教师和实验工程师。全职教授须获得博士学位(艺术类专业除外),具有不少于5年的实践经历(包括3年以上高校之外的工作经验,外语和数学专业除外),任教期间每4年享受一次为期半年的“研究休假”;特聘教师数量较多,承担大学约25%的教学任务;实验工程师须毕业于相关专业并取得工程师资格,主要在实验室教授实验课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多样,不受年龄限制,但入学的资格条件有一定要求。如,普通高中毕业生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必须有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实践经历(一般为3个月)方可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职业高中毕业生须补习普通高中课程1年,达到高中毕业水平,方可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 (三)应用生成的教学内容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内容强调紧密贴近行业、岗位实际,人才培养方案由学科教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用人单位专家、有关的实验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毕业生共同参与编制;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应用技术大学以结构主义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层状”转向“网状”,以“意义建构”来组织课程,建设知行融合的教材体系。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体系凸显两大特点:一是高度的应用性。以阿亨应用科技大学为例,该校所在区域是德国核能科学研究基地,其机械工程系必修课程有39门,其中能源系统工程、人力资源再利用、环境污染等近20门课程都凸显了“核”及“环境保护”的地方特色。二是高度的生成性。通过师生紧密合作,将当前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引入教学,共同建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渗透型课程结构。整个课程体系按认识实践———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流程形成完整链条,在理论学习阶段又含有不少实验、项目制作等实践性环节,体现理论与实践双元循环递进的特点。 (四)开放合作的教学方式 应用技术大学特别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政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作用。一是以学科、专业、课程群为载体,通过校内外教师、工程师与管理人员合作,联合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共同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共同开展应用性技术研发,共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国内外科技竞赛为载体,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团队,寻求企业赞助,自主完成项目的策划、设计、建模、制作、调试、运行全过程;三是开办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鼓励支持学生海外实习。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制订招生标准、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建设师资队伍、协同参与定制培养、协同推动就业创业。如,在风电与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上海电机学院先后与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电气输配电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一批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由企业技术主管和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联合组成专业学位教育教学团队,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该学院与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等共同设立为期3个月的“风电与创新”海外实践项目。 (五)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多样,除理论讲授外,还广泛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互动性较强。近年来,汕头大学工学院探索建立EIP-CDIO培养模式,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相关核心课程群以及单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成团队,共同完成项目,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项目教学中,教授们主动面向企业承担应用性科技研发任务,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实习多结合教授提供的项目进行,在实验室做得较多的是“三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在企业做,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应用技术大学不仅重视教师的“教”,而且重视学生的“学”,教学相长,互促互进。如,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位课程要求修满180-240个转化学分(ECTS),每一个转化学分共含25个学时,即5小时的课堂授课、12小时的课后作业和社会实践、7小时的教师辅导及1小时的考试。可见,学生自学与教师课后辅导时间占有较大比重。 (六)实践能力导向的学业成就评价 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学业成就评价的标准、方式也有所不同。应用技术大学学业成就评价重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应用技术大学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形式多样,如考试、鉴定、答辩等;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考核,将日常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列入课程成绩的评定范围,并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汕头大学工学院在实施EIP-CDIO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学生学习评价增加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将口试与笔试、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逐步改变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技能。 (七)人本延展的教学空间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空间体现了人本化、延展性。一是传统教学空间充分满足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如,设置备有大量活动课桌椅的教室,以便师生开展案例教学和团体活动;实验室与教室合设,以便实施“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实验室与教师工作室合设,以便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二是新型住宿式书院的兴起。近年来,一些新建本科高校仿效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住宿式书院”制度,变学生宿舍为住宿式书院,内含学生宿舍、教室、自习室、小型图书馆、团体活动室、饮食驿站等,师生经常共膳与交流,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文体活动,形成一个学习、生活共同体。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辟新的教学空间。最近兴起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全部针对高等教育,无学校学籍的学生也可以免费使用,对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终身教育服务(如社区教育)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此外,教师或是通过教学网站向学生课程介绍、讲义与课件,提供参考资料,布置和提交作业,并在网上展示优秀作品;或是开设个人博客,撰写教学日志,促进教学反思,增进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与理解等,大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空间。 (八)融科技、人文于一体的校园特色文化 应用技术大学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习得,而且努力挖掘学科资源、校史资源等优势,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伦理以及生态文明素质的教育。如,黑龙江工程学院提出“工程文化教育观”的育人理念,突出工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融合,构筑起工程文化课程、工程文化基地、工程文化环境、工程文化活动、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研究等“六位一体”的工程文化体系。福建工程学院传承百年学府的历史文脉,在校园内竖立林纾雕像,在图书馆门厅及教学楼宇间刻印林纾代表作和林纾名言;出版《林纾研究专刊》《林纾书画集》等,持续推动林纾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编写通识教育教材《林纾读本》,开设全校性公选课;举办林纾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展“林纾文化节”学生社团活动等,努力发挥校园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总结 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作为高校亚文化系统,其形成、发展与大学内外部环境特别是大学制度变革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分类发展、分类评估的政策氛围逐渐形成,高校内部科研评价、职称评聘、人事分配等体制机制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为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必将有力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 作者:李志鸿 单位:厦门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文化视域下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一、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的建设原则 1.公共性和公平性。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受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说明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是普及性的公共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公平享有受艺术教育的权利。 2.导向性和内发性。 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通过发挥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开发智力、健康心理,提升境界、陶冶情操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合格公民的优良品质,具有鲜明的正面导向。与此同时,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采用诱导和情境渗透的方式,使受教者通过微妙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达到精神滋养、情感熏陶、知识积累和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这种情感的转变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内隐性和渐进性。 3.适宜性和实效性。 高校的大学文化是艺术教育的源泉,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特色化必须实现与大学文化的对接与融合。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更要结合财经类高校大学文化的内涵,根据当代财经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合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脱离低级的物质功利需求,升华为生命情感和价值需求。 4.传承性和创新性。 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其长期历史积淀的思想精华,具有异质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同样反映在财经类艺术教育过程中。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当反映出自身的历史积淀和价值取向、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群体意识和情感气质等,做到以“美”为核心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二、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制度化僵硬,忽视协同教育。 调查发现,我国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艺术类课程短斤少两、师资失衡、教学设施匮乏、相关研究不能深入等问题普遍存在。高校管理者仅仅把艺术教育仅当作开设几门艺术类课程或者通过鼓励文艺类学生社团举办活动来应付,不能有效地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 2.专业化过度,忽视普及教育。 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一是随着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调整,很多财经类高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特别是2011年3月教育部的《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中,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了出来。有些高校将艺术教育的任务放到了艺术专业教育相应院系,但是艺术专业院系的重心在于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工作,基本处于应付状态。二是有些高校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手段和门面,艺术教育的氛围表面上看好像十分浓厚,实际上是成了“特长教育”。 3.功利化严重,忽视内涵教育。 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财经类高校更为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一些财经类高校从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的角度评估和调整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艺术教育类课程基本被作为通识选修课来对待,其正源清流的示范功能得不到发挥,导致学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平庸化和世俗化。 4.承续化越轨,忽视创新教育。 艺术教育是启迪人的艺术潜能与创意的教育。有些财经类高校对艺术教育过程省略化、成果凸显化的要求,导致艺术教育的负责人为多出、快出成果,照搬、篡改已有的一些大众作品或一般层次的艺术作品,不能创作出体现财经特色的高品质作品。 三、基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化路径选择 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借用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保持文化的审美高度;加强与专业教育的密切联系,创设特色显著的教育模式;通过大学文化视域的路径选择,构建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艺术教育模式,推动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科学化、特色化、长效化。 1.科学规划,将之纳入高校文化竞争战略。 财经类高校要把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物来看待。财经类高校立足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异质独特性,把握社会发展潮流和机遇,将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文化竞争战略,体现在大学文化具体化的内容层面,如观念、品牌、制度等领域;要设计和规划艺术教育内容如何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系统进行,如何实现与专业教育的对接,如何对学生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全方位覆盖,如何实现教育的全员与全过程的对接,如何展现和反映财经类高校和“经济人”特有的品位、气质和神韵等。 2.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目标责任。 高校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可以从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专门教学管理实施机构、健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入手,优化和完善教育模式。组织领导机构结合学校财经管理类特色,立足全体学生,明确管理体制、工作目标及任务措施,统筹协调第一、二课堂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兼副校长牵头,下设专门的教学管理部门和实施院系,辅之以相应的学生团体为支撑实现三级联动。 3.创新教育载体,完善教育模式。 财经类高校只有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开辟新载体,拓展新形式,才能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化、特色化发展。一是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要合理设置艺术教育课程门类和学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二是加大师资培养引进力度。在校内要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在校外要与社会相关艺术团体衔接,邀请有关艺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艺术素养高的艺术教师队伍。三是加大教学硬件投入。要建设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的文艺活动中心,配备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设备。四是积极开展各类校内艺术实践活动。聘请校内外艺术家担任指导老师,组织各类艺术表演和比赛。五是加大对外交流,加强与国内外艺术团体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六是按照艺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环节、学习环节到课外活动、实验实践环节、创造环节,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专项监督考评机制。 4.建立CI系统,注重实体文化的熏陶。 关于大学文化的认识,有“泡菜理论”和“熔炉理论”之争。但无论何种理论都表明,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不仅体现为艺术理论教学和实践等直接的教育活动,标识美和建筑美也属于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范畴。一是校园形象标识系统要实现与艺术美的结合,其品牌形象设计必须考虑到大学历史背景、学科特点、地域文化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经过艺术的再加工,才能体现学校实质。二是校园环境及建筑设计要体现财经特征。校园内雕塑的设立、文化墙的建设,要与学校的传统、人文、建筑、环境相契合,兼有合适的艺术形式、艺术表现和校园特色。 四、结语 世界范围里的文化融合愈加迅猛,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必将在大学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财经类高校在大学文化视域内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必将促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人才培养和高校发展的根本目标。 作者:周亚芳 陈燕 魏善春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大学文化论文: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 1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1.1大学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党建工作的内涵 1.1.1将党建工作扎根于大学文化的肥沃土壤 十八大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嘹亮号角,坚定走文化强国之路,同时着眼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新时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对高校党建工作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校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高校和谐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是“文化强校”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把党的宗旨和核心价值观落实在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及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之中,将党建工作扎根于大学文化的肥沃土壤,融党建于文化建设中,是高校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文化品格,其核心和灵魂表现为传承与凝聚其中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它们始终引导着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激发着每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悄无声息地感染着、温润着、影响着校园中的每个人。大学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其覆盖了学校工作的条条脉络,也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点点滴滴;大学文化的历史积淀与创新发展,能为党建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因子”和“营养液”,使党建工作的内容与形式更加鲜活,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更加明显,从而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有力助推党建在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1.1.2以先进文化全力打造“凝聚力工程” 高校历来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它既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担负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转型发展、改革创新及内涵提升,需把党建工作和大学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的辐射和渗透,把党的理想信念铭刻在每位师生员工的心中,渗透进每位师生员工的血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大力增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爱校荣校情结、凝聚力和向心力,全力打造“凝聚力工程”。高校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他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来大力提升师生员工的理论文化素养,使他们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髓,不断拓宽人文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科学水平,以促使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党员师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创造者。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堡垒,要依托大学文化建设平台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树立党员干部队伍良好形象,以组工文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将服务发展、服务一线、服务师生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关心师生、相信师生、尊重师生,为师生排忧解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骨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领头人作用,把广大师生紧紧吸引、凝聚、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从而有力地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崭新的成果。1.2大学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 1.2.1从文化信仰上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 信仰是共产党员的生命,是当前党的建设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只有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永葆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党员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迷失,将使党建工作成为空中楼阁,易于倾覆。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冲击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巨大挑战,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观裂变,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社会结构系统来看,信仰不仅与政治有关,也属于文化的价值观层面,关注人的情感,为其精神找到寄托与归宿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高校在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表层的物质文化建设和中层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更要注重抓好底层的信仰建设、价值观建设等精神文化建设。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度挖掘信仰源泉,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仰,坚守信仰,充分发挥信仰的无形力量,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1.2.2在文化创新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文化创新是大学创新的引擎,大学必须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通过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来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与每位高校师生息息相关,以大学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为重点,以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的党建工作新路径,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新一轮党建工作的战略选择。为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高校应从组织建设实际出发,在文化创新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培养党员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及工作载体创新中激发党组织的“正能量”。 2高校党建工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坚实保障 党建工作是实现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需要。坚持以党建工作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凝聚人心,党建催生动力。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建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党建工作主导、保障、服务、参与、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应借助大学文化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党建思想、党建内容、党建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载体有机地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从而实现两者间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共同达到引领人、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塑造人的目的。 2.1党建工作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引领 2.1.1以党建工作指明大学文化建设的航向建设怎样的大学文化,怎样把握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正确航向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激流纷繁复杂,如何引导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分清是非,辨别好坏,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显得尤为重要。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以党的思想建设引领高校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能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思想引领,确保大学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高校党建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教育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消化吸收学习借鉴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抵制各种不良文化思想浪潮的猛烈冲击,从而保证大学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稳步航行。 2.1.2以党建工作匡正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大学文化的内核,支配着人们的信念、观点、态度和行动,价值取向的错位将使一所大学偏离正确的发展道路,难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高校党建工作能运用党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融入大学文化内核中,提升现代大学的文化品格,塑造高层次的大学精神,通过精神的力量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科学、高尚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使广大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业,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学习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世情、知晓国情、认知社会,自觉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执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弘扬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践行者、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积极推动者,用实际行动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助推“教育梦”“强校梦”“育人梦”和“学子梦”的实现。 2.2党建工作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2.2.1以党的组织建设带动文化建设组织机制创新 组织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高校党组织是大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组织支撑和政治核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和监督者,通过党组织的有效工作,能确保大学文化建设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党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创新,使全校上下各部门之间多角度、全方位、多维度高效协调配合,形成健全严密的组织网络,汇集成强大的整体合力,全面引领和推动大学文化建设。高校师生党员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是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中的先锋队和佼佼者,他们在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都始终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并时刻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师生党员能够通过自身良好的素质修养,在各种党建活动与文化活动中发挥人格魅力,传播优秀文化,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2.2.2以党建文化构筑“红色磁场”,铸造“红色品牌” 高校党建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篇章,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实践的过程,一种文化传承与创造的过程。高校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主题教育活动”“服务师生创先争优活动”“党员活动日”“党员示范岗”“党员帮扶计划”“七一建党主题活动”和“党员之家创建”等党建活动,都是党建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党建文化建设能为大学文化建设扩充文化人才队伍,高校党委、总支、支部三级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齐抓共管,构筑了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红色磁场”,凸显了党员干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促进和谐的“吸铁石”作用。党建文化铸造出校园文化“红色品牌”,红色基地、红色电影、寻访红色足迹、“红色旋律”师生大合唱等校园文化“红色品牌”,以其独有的感召力,传播与推进了党建文化,营造出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邓小平理论读书会等红色组织的兴起,为红色文化注入了年轻的血液与力量。 3结语 高等学校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要继续坚持好、贯彻好、执行好正确的指导原则,就必须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党建工作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引领性和求真性,只有站在一定的制高点,才能有效引领大学文化建设,以文“化”人,较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只有不断推进党建工作与大学文化的有效融合,使党建紧紧携手大学文化,党建工作才能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大学才能成为真正的思想高地。总之,高校党建工作和大学文化建设间的互动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与载体,从文化视角认识和加强党建工作,能不断丰富党建工作的内涵,促使党建工作改革创新;另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坚实保障,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引领和组织保证。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也承载着党建工作的理念与精神;大学制度文化与党的制度建设紧密相连,能促进高校组织机构的不断完善;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具体显现,引领着党员干部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奉献聪明才智;大学物质文化则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基础环境和物质载体。因此,在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党建工作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统一与协调发展,把握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加强党建工作,全力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郑非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浅析 1、冲突与融合:中国近现代大学文化从外在接入到内在生发的历程 1.1从十九世纪的五十年代到二十年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我国大学文化的初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时期中外大学文化不断的碰撞和交融,中国大学文化不断去吸纳西方大学文化,并且逐步的从“中体西用”的大学文化观转变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文化观。 1.2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大学文化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是我国文化从“破旧”到“立新”的转折过程,在这个时期中国现代大学文化还有了创造新社会的使命。因此,大学文化中包含了很多对“民主”和“自由”的期望和诉求在里面。 1.3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新中国的成立以后,原来很多种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被统一与整合。在“”以前,中国大学一直在学习和模仿苏联教育模式,这种情况使得我国大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一个统一的文化内涵,各个大学缺乏自己的特色。目前中国大学文化在不断关注知识创新和传播、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以及更好的服务社会,在这些方面大学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虽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逐步形成的,但是大学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能够看到中国大学文化不断向着世界化方面迈进,中国大学文化的现代化始终是和世界大学文化一起发展的。 2、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最近这些年我国大学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同时中国大学文化在大学人的不断努力下,也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总的来说,我国当代大学文化发展获得的成就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大学文化建设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大学文化是当今时代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大学文化应该能够体现我们人类的希望和理想。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大学为了能够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更加重视对大学文化的建设。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制定了一个十分详细的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希望通过推进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学术文化以及形象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使得自身大学文化建设取得一个比较大的进步。 2.2大学文化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大学可以说是社会精英最为重要的聚集地,是一个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有用人才的地方,大学文化是我们时代先进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大学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氛围,它是一种能够引导和鼓励人的内在动力,它能够凝聚人心和催人奋进,其对广大学生的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的,将对大学里面的学生的道德品格和伦理规范以及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2.3大学文化在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直以来,大学在培养人才和进行知识创新以及为社会服务的三个最重要的职能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随着我们人类开始步入以信息和知识作为最主要生产手段的时代,知识开始慢慢变为一种权力,衍生出了支配财富力和政治力的发展方向和质量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大学的第四项职能开始慢慢凸显,大学开始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逐步在引领社会和文明进步担负起了更多的责任。大学文化作为一个大学非常重要的根基与灵魂,在引领和指导社会文化发展的问题上面的作用开始日益突出。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文化在建设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引领社会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大学文化建设对增强每一个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利的,对更好的去引领社会和谐文化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2.4大学文化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目前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政治向多极化发展、文化向多元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国家化,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不断变得频繁,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文化传播,使得世界各国人民间的交流与对话不断增多,对加强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方面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其作用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我国国内大学文化在目前和世界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这会导致大学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批判,然后再吸收这些先进文化,并且和这些文化进行融合,从而推动我国大学文化加快发展并且形成一些新的特质;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的大学文化在和其他地区的大学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又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他们,促进世界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总结 大学文化是一种对真理进行追求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抱负的文化,是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的文化,是具有比较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大学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文化的作用开始日益增强。 作者:梁可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大学文化论文:党建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实效性 一、我国高校党建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1世纪的现在,随着我国高校经过从计划到市场化、人才培养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高校党的建设似乎在党员流动性大、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失去了着力点,党组织日渐虚无化;大学出现更注重经济上投入与产出的正比关系,相对轻视学生个体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随着大学由封闭到开放化的发展,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在高校蔓延,大学更重视排名和经济效益,曾相对难以顾及大学精神的传承、坚守与发展,制度变迁迅速,相对缺乏成熟性,难以很好体现科学与人文精神。1990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明确党在高校的地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调党在高校的地位、作用和党建在高校的重大意义。自此学界开始重视高校党建和大学文化研究,反思大学应该坚守怎样的精神与灵魂。2003年10月召开第十二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15%,进入到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现实,强调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措施,突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迫切性。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倡导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界开始研究我国大学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关系,思考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中的地位价值作用。在2012年1月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开始强调精神内核。十八大修改丰富了党章,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应对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写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新内容,提高了党建的系统性、科学性、现实针对性。2013年1月高校第二十一次党建会议强调: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高校党建文化的价值取向。以高校要坚持的精神内核为核心,强调抓好理论武装、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切实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切实保证高校和谐稳定;通过群众路线学习讨论,进一步提高在决策施策中师生参与度;不断完善党内制度规范,如修改《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完善制度,明确所要坚持的价值和精神才能够健全科学的制度,制度才能不会因人而变,大学的使命任务才能实现,从而促进依法治校和民主参与。通过高校党建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健全了党为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等现代大学制度;提高大学管理民主法治化和科学化水平,强化大学科学与人文精神,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了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了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所以,加强高校党建对引领和促进大学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和大学的价值精神的关系 学界曾对此进行了一些不同视角的探讨。常亮等在《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间的“双辐射”机制研究》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文化的根基和导向并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全过程,二者相互依存、作用、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是对党组织提出的一项全新课题,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也为高校党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增添了丰富的内涵。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必将不断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郝晓玲在《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反思》中指出:大学文化建设成就。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达成共识,以校训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体系基本形成,以校园公共艺术为主的物质文化初具规模,以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品牌为战略的特色文化建设蔚然成风,以名师为楷模的人才文化建设成果深入人心;同时也指出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盲目跟风,没与实践结合喜新厌旧,制度文化建设滞后,缺乏系统性、民主参与性,可操作性差,人性化差,文化建设未纳入到大学建设全过程,学生文化建设热,教师文化建设自生自灭,有的院系重视有的不重视,校园文化学术性、创新性、特色性不明显。因此,要通过弘扬理念,制度贯彻,以人为核心全员参与,强化特色文化,探析中国特色大学文化评价体系,来深化大学文化建设。但是,这些探索都没有清晰揭示二者的内在关系,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是由于没有很好解决大学价值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系而导致的。笔者认为,作为我国当代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的大学精神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我国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一定是当代我国大学所追求的价值。因此,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就是通过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弘扬我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完善反映现代大学精神的大学制度,促进管理科学化、科研服务社会化、人才培养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21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对现代大学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虽有分歧,但更有共识,尤其对现代大学精神:科学、人文、创新、民主、法治等具有高度共识。科学、人文、创新精神是大学使命、任务和发展规律所内涵的灵魂。这些大学精神内核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相互统一,因为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就是研究客观事实,探求本质与规律,追求真理,这正是大学科学、创新精神的应有之意。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因此尊重人民,使人们更加平等、有尊严的生存是其不懈的追求。因此,我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通过走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了解群众期望、解决群众的困难、关心人、尊重人等,这无疑与当代人文精神的相一致。文明、爱国是我国现代意义大学追求的历史传统,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大学制度中民主管理、教授治校、依法治校等与十八大倡导的民主法治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因此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同时,而二者又有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内涵上大于大学精神。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寄托了我国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而大学精神是社会的特定组织大学的价值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公正、平等等价值是社会主义的价值,但不一定是世界上所有大学的精神价值,但应当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追求,这样大学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我国大学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了我国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主线。因此,高校党组织通过高质量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通过理论学习、直面问题,促进制度建设、行为引导等,使大学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下,进一步明晰和感受现代大学精神、健全体现大学精神之大学制度,发现记录自己的人文标杆和践行大学精神的行为典范,积淀属于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自己的文化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大学文化丰富发展。即依据党的建设核心价值理念和高教自身特点和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组织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明确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构建完善与其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通过制度和自身行为作风引导高校主体践行其制度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大学精神,积淀和形成大学特色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通过党建,促进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创新,促进追求科学与真理之风形成,促进马克思主义有效传播与实践,引领社会思潮;弘扬我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完善反映现代大学精神的大学制度,促进管理科学化、科研服务社会化、人才培养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从而实现加强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 作者:朱凤荣 单位:石家庄学院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文化理念辨析及务实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王洪斌 赵玉娟 单位:大连大学 自有大学以来,大学就是知识的圣殿、文明的使者和高尚的化身,大学之所以神圣和高尚,就是因为大学有精神,大学精神文化与大学同在。人,需要有灵魂有精神,大学同样需要有灵魂有精神,这种精神是文明的、高尚的、巨大的、隐形的、弥散的:它滋养着人的理想、品格和气质,孕育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文化所设立的精神价值尺度,可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内涵,集中体现在每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面貌、办学水平、办学特色以及其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之中。[2]具体表现在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情感品格之中,难以用文字、符号或程序化的方式显现于外。大学精神文化客观存在于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思维特点、行为准则、学术风范和行为方式之中,构成了不同大学不同的人格、气质特征和价值追求。实践证明,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精神文化,越是历史悠久的大学,它所蕴藏的精神文化内涵越是丰富。一所大学所具有的精神文化底蕴越深厚,所反映的精神文化特征越明显,所发挥的精神文化影响越深远。大学精神文化的假性存在大学精神文化一般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自然生成,即文化自在和传承;另一种是自觉追求,即文化自觉和创造。从自在到自觉,体现了大学精神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如果说过去的大学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自在和传承,那么现在许多大学则更注重文化自觉和创新。 大学精神文化的自觉创新是积极和进步的,但目前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和虚假倾向。如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外在表现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校训、校风、学风等,许多大学雷同甚至于相同,而各个大学真实的精神文化和办学特色得不到充分体现。在一部分大学中,人们“自觉创新”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校训、校风等大学精神文化的文字表述变成了虚设的花瓶,既与实际不符,又没有创新性。以校训为例,据国内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56所大学中,有192所大学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有8所大学的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有27所大学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在256所大学的校训中,包含“团结、勤奋、严谨、求实、创新”5个词语之一的有147个。[3]大学师生对一些同质化、标语化、流于形式、过于华饰等假性存在的精神文化表述没有认同感,同质化精神文化建设形不成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更无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特质性辨析大学精神文化并不是一个文化巨筐,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内容都可以装。我们必须正确区分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的特质和非特质。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特质关于大学精神文化,学术界的表述多种多样,我们较倾向于以下定义: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表征,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是人类文明和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虽然十分丰富,但其特质则只有两种精神:即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其核心是文明高尚、追求真理、正义善良、批判守望。 大学既是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的标志,更是文明的使者。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还有对社会良知的守望和社会不良的批判。正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之道”,反映了中国古人为教、为学的大学精神文化特质,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使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自由教育”也是以发展理性、陶冶心灵、享受生活为目标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4]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基本上是由精神、观念、习俗三部分组成。其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核心。“科学精神追求真理,是求真”,“人文精神追求和谐幸福,是求善”,求真与求善的结合就是求美,也是对社会责任和使命的追求和担当,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的本质是真善美和社会责任。这也是建立大学价值、大学品格、大学风尚的基石。大学精神文化的非特质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情况下,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包括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品格、大学价值、大学风气、培养目标、发展战略和办学思想等等。大学精神文化内涵不等于大学精神文化特质。大学精神文化特质具有稳定性、非功利性,一切与人才培养,一切与终极关怀,一切与大学使命无关的性质都是假性特质。比如“追求卓越,建设一流”等是一些大学的奋斗目标,但并非大学精神文化特质;再比如,“勇于创新、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等是大学文化品格之一,但却不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特质。 大学精神文化的根本使命性辨析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精神文化建设。大学需要教学,但教学不等于教育;大学需要学问,但学问也不等于精神,大学需要发展,但发展也不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是心性修养、精神守望、文化创新和社会批判。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培育心性德行。纽曼认为:大学是“教育场所”而不是“教学场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是使学生养成“一种以自由、公平、冷静、克制和智慧为特征的心性习惯”,同样,洪堡等人也提出,大学的目的就是“修养”,即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心性的修炼,德行的养成,人生价值的实现。坚守高尚精神。大学文化对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的传承功能,决定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高尚特质。大学诚然不能脱离现实,但又必须和世风流俗保持一定的距离,远离尘嚣,保持纯洁、冷静与清醒,时刻关注、守望社会道德和良知。创造先进文化。大学的使命是站在时代的前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先进制度和先进的实践模式,特别要着力创新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和文化模式。要以时代的特征和实践的动力彰显大学创新文化的内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大学既要用传统批判现代,也要用现代批判传统。当我们拥有了更多辩证、开放和豁达的批判精神,社会才能更快发展、科学才能更快进步。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忧虑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学精神文化弱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惟科学主义、惟技术主义、惟市场取向的价值观充斥于高等教育领域,大学已经不再是高尚精神的殿堂。世界各国都在谈论大学危机———大学经费危机、大学质量危机、大学道德危机、大学自治危机等等,然而,这些还只是浅层次的危机,而真正深层次的危机是大学精神危机。[5]因此,人们呼唤:大学精神,魂兮归来!但是,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上,也有令人忧虑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不足。一些同志对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大学是搞教学科研的地方,教学科研是硬任务,精神文化建设是软性工作,看不见摸不着,做好做坏甚至于做不做都无碍学校的发展大局。重视不够。一些高校干部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有人认为,精神文化建设是那些曾经有着辉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牌大学的工作,一般高校没有资格谈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建设不力。一些高校比较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愿意把钱花在大学文化环境建设上,栽树种花塑雕像,也愿意进行大学制度建设,认为这些是实在和有效的,而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上则显得力不从心,无规划、无思路、无办法、无措施。目标不明。一些高校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目标不明,思路不清,不知道本校需要和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大学精神文化。有的高校简单地把校训、校风、学风建设等同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层次不高。一些学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层次不高。把大学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甚至于大学生社团文化,把大学精神文化等同于政治文化、稳定文化,一讲精神文化,似乎只有政治理论入脑入心入课堂,而不能上升到人文和科学精神层面。#p#分页标题#e#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大学精神文化是不是可以创新进行过学术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文化只可以积淀和继承,而不能创造和创新,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文化包含大学文化传统,又区别于大学文化传统,大学文化传统需要积淀和继承,而大学精神文化中的大部分内涵都是可以设计、建设和创新的。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的可创新性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相辅助相成、相互依存的,传承是创新的条件,创新是传承的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也谈不上创新。大学精神文化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建设既是一个历史的筛选、积淀过程,也是一个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过程。就是说,大学精神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内核,是需要也是可以创新的。创新有两种,一种是偶然性创新,一种是设计性创新。大学精神文化既然具有创新性,就必然具有可设计性,也就是说,大学精神文化是可以设计的。不同的大学完全可以创新设计出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先进的大学精神文化模式与内涵。 大学精神文化中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品格、大学价值、大学风气、培养目标、发展战略和办学思想都可以创新设计,同时是应该认真建设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有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大学品格和大学风气。同时,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还决定着办学思想、发展战略、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要不要进行大学精神文化的设计,能不能进行大学精神文化的设计和怎样设计,要依据各个高校自己特定的历史和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大学精神文化的设计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按照设计思路持续地进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务实性大学精神文化是可以设计和创造的,但又是不可以随意设计和创新的。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独特的精神风范、文化气质、价值取向和区别于其它大学精神文化的隐性文化。在大学精神文化设计时,既要考虑本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又不能拘泥于历史和传统;既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和教育感召力,又不能脱离本校实际,随意做假大空的设想;既要学习借鉴外校的大学精神文化设计思路和成果,又不能抄袭外校的精神文化设计与表述。 大学物质文化、景观文化可以委托有关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而大学精神文化则不能由大学之外的单位和个人来进行设计,也不能由上级部门来定调定格,必须由本校的校长和全校师生共同设计、创造和选择。大学精神文化设计一旦形成就不能随意改变,而要持之以恒地一以贯之,要使大学精神文化设计深入人心,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变成真正的大学精神、现实的大学风气、优秀的大学品格和全校共有的价值取向。久而久之,当人们一走进这所大学,与这所大学的师生一接融就会有一种别样的精神风范和人格气质隐隐显现,这就是大学精神文化。大连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实践大连大学的大学精神文化设计基本可以用“一个核心,二项突破,三大建设”来概括。一个核心文化理念。一所大学,没有先进的大学文化,就不能成为优秀的大学。大连大学在长期存在的办学实践中感受到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于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感受到大学是最应该最需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地方。大学中的以人为本,其本质与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为本。因此,我们在2000年前后提出了“让每个人都成功”的文化理念,后来,又修改成为“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 这一文化理念现在已经成为大连大学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文化理念。在这一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大连大学的校园呈现出和谐向上,共同发展进步和共同享受工作快乐的局面。二项突破性设计。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实现了二项突破性的大学文化组织设计:一是在2000年成立了大学文化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全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工作。这是我校开展群众性大学文化建设,提高大学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组织保证。文以化人,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传承创新先进文化。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传承创新文化的主要场所。经过研究和论证,我们于2007年把“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确定为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必修课,把对大学文化的理论研究、大学文化课程教学和学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这在当时是二项重要的突破性设计,这两项设计,对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提高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大连大学的大学文化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大文化体系建设。一是现代大学文化理论和CUI形象体系建设(包括大学文化建设纲要、文化建设指南、文化理念体系、文化模式和价值体系、大学文化形象体系等);二是大学文化风尚、制度和活动体系建设(包括校风、学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文化活动);三是大学文化的组织和物质载体体系建设(包括成立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各种学生文化社团和工作室,也包括音乐厅、博物馆、纪念园、希望墙和校园景观等等)。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大学文化建设,使学校成为一个吸引和培养人才的文化高地。十年前,大连大学只有两项国家科研课题,46位博士和88位教授,通过大学文化建设,使大连大学的软实力不断增强,学校透射出一种独特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目前,大连大学已经拥有430多位博士,180多位教授,每年获得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科研课题,有4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学生在国际和全国各项大赛中有180多人次获国家和国际大奖。大连大学的快速发展不能完全归功于大学文化建设,但可以肯定地说,与大学文化建设的成果是密不可分的。 大学文化论文: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摘要: 文章阐述了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学文化的重要意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战略地位,并对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重要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 大学既是国家教育、塑造、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组织,更兼具着引导与创新社会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艰巨任务。因此,大学文化能够具象反映出大学的思想浪潮和精神理念,并能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及未来人生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为了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品格而进行的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影响人们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标准的教育实践活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文化紧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于文化性方面有助于大学文化的塑造和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因此,积极探索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它是大学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长期发展的基础上继承、积累和创造的总和。具体来说,大学文化是把大学作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继承和发展,不断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是以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作为核心内容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学校这一特定组织层面下的微观文化。大学文化具有综合性、启发性等特征,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活动而树立起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操守、管理制度、文化品位、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最为先进的思想成果,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也是高校科学运行的保障,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一)大学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文化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的总结与概括,又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1.大学文化的熏陶塑造功能。大学文化的熏陶塑造功能意味着大学文化对培养大学师生的情操修养、涵养道德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文化能使大学师生沉浸到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中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受到熏陶并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文化品德。这种熏陶塑造功能缓和而又具有隐蔽性,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所使用的显性的灌输方式。2.大学文化的思想引导功能。大学文化的思想引导功能意味着大学文化能够指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理想。全球化浪潮下,最容易接收新鲜事物的大学校园群体被各种思潮、观点所淹没,大学生面临着多样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因为大学文化本身具有群体性的心理基础和共识,在长期的沉淀和积累中能够不知不觉地渗透并影响大学生去选择和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3.大学文化的凝聚功能。大学文化的凝聚功能代表大学文化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大学师生迈向共同的前进目标。全体大学师生共同创造了大学文化这个群体性意识,这带动他们形成了一个强劲的整体并体现出大学人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这种力量下大学文化能够迸发出强大的归属认同感,促使大学形成自己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这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强大的集体意志,使大学师生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能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4.大学文化的规范功能。大学文化的规范功能是指大学文化能积极地赢得大学师生认同并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大学文化以大学物质、精神、制度、环境等各种实体层面的形式,通过学校教育的过程发挥自身巨大的德育行为规范作用。大学精神可以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引导,使其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行为方式,甚至对其今后的人生产生长远的影响。大学文化的丰富多彩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师生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旨趣;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能够规范大学师生的自身行为,长此以往还能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制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保证 大学是国家人才资源的“摇篮”,国家“人才安全”和“文化安全”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是大学文化健康积极发展的重要保障。1.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文化的生命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作为文化传播机构的大学,是国家、阶级传播一定政治意识的机构,同时也是各种文化都想占领的意识形态阵地。“生命线”是对大学文化建设进程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文化的熏陶之下,学习、感悟、体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为建设大学文化担负着方向定位、精神动力、舆论先导、理论支持、思想保证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重要作用。2.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学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中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有效手段,作为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的重要方法,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有协助大学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够通过理论宣传、说服教育和沟通交流等方式在社会同大学师生和大学师生内部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积极主动地调控、引导大学人构建平等、尊重、互助、和谐有爱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3.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大学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大学文化理论基础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构成了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大学文化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的源泉,推动了大学文化的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着大学文化建设中全局性、战略性的统领地位。强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能够增进大学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有效调动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的创造和创新;能给大学文化提供精神动力,促进及提升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增强大学师生的价值认同感,为大学文化提供主流价值观念,建立大学师生共同的心理需求基础,树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共同价值取向,加强凝聚力和荣誉感,引导形成团结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对大学文化的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大学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大学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将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