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开设探讨 1力学课程在建筑工程分支研究方向的作用 建筑工程分支(土木类本科专业)专业除了开设通识课与技术基础课(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外,还开设建筑施工设计、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的学习和进一步研究总是以力学类课程为基础的,主要涉及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等。如常见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脚手架,其强度和刚度问题都与各部件的可靠安全工作紧密相关。结构设计、工程地质等专业课也都涉及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问题,这些正是工程力学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2力学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开设探讨 在考虑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研究方向的力学类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其专业特征,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安全学科与土建学科的关系。为深入贯彻落实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思路,切实做好安全工程与土建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交叉糅合工作,该研究者深入企业和相关高校开展了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安全方向人才需求和该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随着安全事业的发展,建筑行业急需安全工程的专业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包括: (1)由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紧缺,建筑企业中安全员岗位目前往往不是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担任,可能是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取得安全行业资格证书后担任。这些安全员安全专业技能缺失,对建筑施工等工程的安全评估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2)从事建筑安全工作的安全工程专业学生,虽是安全工程专业毕业,但缺乏土建类相关专业知识。比如施工和结构设计方面知识的缺乏,对工地现场危险源的判断与工程安全评估处理就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该类学生在从事该方面工作时必须补充施工和结构设计专业知识,但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开设无论从学时还是深度上都少于土建类本科专业,导致在进行施工和结构方面知识补充时出现了极大的困难。此外,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一般不开设结构力学,而结构力学是土建类专业必开课程之一,这也是结构类专业知识在补充学习时出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理论课程学时压缩的情况,因此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开设力学课程存在一定困难。综上所述,该研究者认为在安全工程建筑工程分支人才培养方案中,力学课程的开设应注意针对性,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具体而言,该方向力学可开成建筑力学(包括理论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学时在72~98之间。 3结语 随着建筑工程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安全方向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将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题,作为培养建筑安全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任重而道远。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应加强力学课程的开设力度,鉴于地方本科院校目前理论课程严重压缩的情况,可以对力学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传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大传统力学开设成建筑力学,分为理论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三个模块,学时在72~98之间,同时优化力学课程知识点,使其更具针对性。 作者:郭远臣 牟奇建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1.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结构 常熟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以学校已有的化学、材料类专业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化工行业背景的安全工程特色专业,但与老牌工科高校依托传统采矿、冶金等专业发展起来的安全工程专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实践教学有多个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等内容。本文在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化工行业特色的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四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构成。 1.2基础性实践 基础性实践包括工学基础实验、实训和专业基础实验,工学基础实践内容是指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工学通识类实践课程,例如大学物理实验、热工学实验、电工实训、金工实训等。专业基础实践内容是指立足化工行业的基本要求的化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和立足安全工程学科基本要求的基础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燃烧与爆炸基础实验、安全人机实验等。基础性实践课程的作用是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1.3专业性实践 专业性实践是培养基本专业技能、拓宽专业视野、带领学生初步进入专业角色的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实训、实习。例如消防安全实验、安全监测与监测技术实验、应急救援实训、化工过程见习、专业认识实习、安全管理实习、生产实习等。 1.4综合性实践 综合性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例如防火防爆课程设计课程是通过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和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和理解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化工安全课程设计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以化工安全设计为主的一次工程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化工安全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查阅技术资料、选用评价方案、用简洁文字和图表表达设计结果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全面训练;安全工程仿真模拟是应用挪威船级社开发的SAFETI风险评价软件或其他安全评价软件对石油、化工等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区域进行火灾、爆炸、泄漏等多种灾难事故的叠加风险分析与定量计算,是以虚拟仿真案例综合培养学生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由于安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毕业设计提倡真题真做,要求学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解决较为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所以选题应以实际安全设计或安全评价项目为主,需要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加深并具有一定的创新。 1.5创新性实践 创新性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或者学生自己组建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拓宽视野,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问题,增强学习兴趣。 2.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引进和培养两手准备,由于近几年安全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新建了安全工程专业,都迫切需要引进新教师补充师资队伍,而国内安全工程博士学位点较少,所以本专业科班毕业的博士生非常稀缺,新教师引进难度都比较大,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引进具有安全工程专业背景的科班教师,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相近专业的教师转型到本专业任教。对转型教师可以多举措提高其工程素养,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双百工程”和江苏省“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积极到相关企业甚至安监局等职能部门挂职锻炼,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加安全生产审核、安全风险评价等相关培训,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等资质并努力为企业服务来丰富工程经验。 2.2实验室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课程的需要,对专业实验室进行了科学规划,在学校的重点扶持下先后建设了安全人机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监测与检测实验室、工业安全实验室、应急救援实训准备室和安全仿真模拟实验室等七个实验室,在满足教学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社会服务条件。 2.3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在校内依托已有的应用化学工程训练中心、材料工程训练中心进一步建设完善了安全工程相关实训项目;同时在校外建立了常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苏州市相城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常熟市永安安全技术咨询公司、常熟三爱富中昊新材料化工有限公司、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等十多家稳定的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各类各层次的见习实习需要。 2.4实践课程建设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各个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由于行业属性不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所以缺少成熟的实验实训讲义,所以要鼓励专业任课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探索,及时修编整理实践课程讲义,形成一套能较好满足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讲义教材;另外在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能够提升学生研究、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实践项目,并制定出新的实验指导书与实践讲义。 3结语 安全学科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安全人才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技能外,还要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特点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综合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所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定要能满足以上多层次的训练需求。 作者:刘龙飞 邱竹 杨春海 李爱英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教务处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专业特色实验安全工程论文 一、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设置概况 1.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目前全国高校设置的安全工程专业方向覆盖了矿业、化工、核工业、交通、能源、土木、经济等各个领域,专业培养方向一般都与高校的行业背景紧密相关。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当前一个相对成熟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各高校之间被广泛采用,即把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前者通常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电子电工学”“可靠性工程”“燃烧爆炸学”“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法规”等课程;后者一般以该校所依托的行业背景、学科优势和就业方向为依据,设置以应用为主的特色课程。如南华大学以核安全为特色开设了“核电安全工程”“核与辐射防护”“原子核物理”等课程;以建筑安全为特色开设了“建筑安全”“建筑消防技术”“基坑与土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同时考虑学生就业,还开设了“起重机械安全”“压力容器安全”“电气安全”“职业卫生与安全”等课程。 2.实验课程设置概况 通过调研、文献查阅以及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主要由四种类型构成,即公共基础实验课(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课(工程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电子电工实验)、专业通用实验课(安全监测与监控实验、安全人机实验、防火防爆实验、电气安全实验、机械安全实验)以及专业特色实验课(矿井通风实验、岩石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工艺实验、人因失误实验、建筑消防实验、辐射剂量测量实验、交通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实验)。 二、专业特色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的调查以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发现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公共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基础实验课的教学都已形成规范化的体系,有系统性的教学方案、教材、考核体系等,但是专业特色实验教学普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材不规范 目前由于各个高校所依托的行业背景以及优势学科不同,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出版的且系统性较强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材,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使用的实验教材大部分是由理论课教师自行编写,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实验项目受限 安全工程专业一般牵涉到燃烧爆炸、有毒有害等方面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的开设往往受制于实验室的场地条件,同时也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危险性,从学生安全方面考虑,很多高校也都刻意避免开设以上实验项目。为满足必要的实验课时,多以模型参观和演示性实验代替。 (2)实验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探索性 实验项目大多是采用相关仪器直接进行系统中物理化学参数的检测,如可燃液体闪点燃点的测定、粉尘含量的测定等,综合性、探索性实验偏少,导致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除此之外,验证性实验步骤的编写过于详细,类似于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学生可以按照实验教材上的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这种实验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抑制了其对实验课的兴趣,导致学生心理上抵触实验课。 2.实验教学开展效果不佳 (1)实验教学计划不科学 理论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安排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内容,没有同其他专业教师从专业培养计划的层面上去共同商讨实验项目的设置问题,使得各个实验项目在实验内容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2)实验教学考核标准不合理 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实验课都是与理论课共同组成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例如:一门2个学分的专业课程总计32个课时,一般理论课占28个课时,而实验课只占4个课时,实验课没有独立的考核机制,其成绩以作业的形式作为专业课程的平时成绩折算计入总分,导致学生主观上不重视。教师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完全依据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的参考性比考试显然要低很多,学生相互之间存在抄报告的现象。 3.实验室建设管理不当 (1)实验室建设定位不清晰 很多高校对于实验室的建设没有合理的规划,实验室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经费一般的非重点高校,实验设备的配置是一个“添砖加瓦”的过程。实验室建设若没有长远规划,没有统一的思路,势必造成采购实验设备时没有针对性,所购置的仪器设备不成体系。导致很多综合设计性实验没有办法开展,而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2)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 同时,很多实验室课程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共同完成,两者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实验管理存在盲区。 (3)仪器设备管理不当 随着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实验室建设经费也在逐年增加,很多高校只管购买仪器,而不管仪器的维护,对仪器设备也没有实行档案化管理,导致设备重复购置,保修期内的设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同时大部分高校对大型仪器设备没有设置共享平台,导致其利用率较低,造成设备闲置浪费。 4.实验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 很多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存在偏见,主观上认为专业教师比实验技术人员重要,造成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中的地位低,在实验室工作缺少荣誉感,这主要体现在晋升职称以及人才配置方面。在很多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允许晋升的最高职称是高级实验师,类似于副教授,同时在人员配置方面,往往将年龄较大、学历较低或者职称较低的人员安排在实验室,从而导致实验室师资队伍不稳定,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同时导致实验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5.实验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安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在很多高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建设经费少,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实验仪器设备。一方面,安全工程作为一门工程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很多实验的开展需要比较先进的进口仪器,比如便携式α、β气溶胶监测仪,测氡仪等,这类仪器一般价格较高,若没有资金购买仪器则相应的实验课没有办法开展;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实验仪器的台套数不够,因此实验时,分组数少,每一组学生的人数过多,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因个体而异,有些学生根本不动手实验,等到同组同学的实验做完以后,直接照抄实验结果,其实验能力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效果。 三、专业特色实验课程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1.加强实验课题体系建设 实验项目是实验教学的载体,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应由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以及综合设计性实验有机构成,其中以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以演示性实验为辅。综合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考虑到目前国内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综合设计性实验数的比重应适当提高。在开发设计实验项目时,可以由教研室牵头,集合各门理论课的师资力量,充分考虑相关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在整个专业的层面上进行宏观设计,尽量让实验题目能够涉及几门课程的知识,增强其综合性。 2.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验课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目前很多高校都把实验当做理论课的一部分,实验成绩类似于课堂作业成绩,直接作为理论课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理论课总分,且所占比例很少。这不仅降低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鉴于此,针对专业特色实验,各高校应该设置独立的实验课时和实验学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包括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实验创新等全方面考核的成绩考核体系。 3.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 实验技术人员的配置,应该根据实验室的层次、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室的规划发展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定编,采用公开招聘、平等竞争等措施,建设一支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以及知识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此外,学校人事部门还必须根据实验室的发展制定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内部自我提升与外出培训相结合的能力提高机制,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奖励制度和年度绩效考评标准以及职称晋升制度等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实验室建设主要是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就是资金投入问题,只有保证了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保障实验项目所需的仪器设备。近年来,教育部通过“特色专业”“卓越计划”“综合试点改革”等项目向高校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国家下拨的专项经费科学合理地用于实验室建设;另外,高校应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资金充足、理论水平相对缺乏的特点,采取“企业出钱,高校出力”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以此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水平。部分高校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如重庆大学与美国利宝集团共建重庆大学利宝互助职业安全研究生中心,中国矿业大学与神华集团、中煤科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建设实验室、研发及现场实践基地。 四、结论 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一样,是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可缺少的部分,实验教学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特色实验课程教学不能依附于理论课,而要设置独立的实验课时和实验学分,以此提高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责任心和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专业特色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应着重从硬件(足够的资金投入)和软件(包括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队伍建设以及实验教学管理)两方面提高。 作者:谢超 叶勇军 王淑云 李向阳 蒋复量 单位: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摘要:简述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化工方向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专业基础薄弱问题,分析出其原因为,一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设置比例较低、二课程授课效果较差。并针对性提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包括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模式改革等,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教学环节[1-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利用、沟通及总结能力,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设计环节尤为重要。以工学-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文献检索、数据调研、论文写作及严谨逻辑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化工生产和工艺设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向化工类工作岗位起到良好铺垫作用。 1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近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来自高校内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呼声和方案较多。我校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增设两类题目,一是以企业运行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题目,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以达到检验学生利用知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校科研项目子课题为题目,以学生参加项目组工作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可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形式,亦可同步检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目前来看改革效果较好,但也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以安全评价化工类毕业设计方向为例,分析2013-2017年化工安全评价毕业设计情况,反映出学生应用能力较好,但专业基础欠缺。具体见化工方向安全评价毕业设计内容框架体系(详见图1),学生在定性、定量安全评价、对策措施部分完成较好,说明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能够为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奠定必要基础;而系统情况简介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部分,则普遍反映出学生对化学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化工设备情况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依据掌握不足,这直接影响后面定性定量评价、对策措施完成质量,导致整体毕业设计完成欠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化工类基础课程开设数量少。目前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化工类方向只开设了一门化工安全工程,基础薄弱。该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方面主要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虽然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但也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此外,近年来听课效率低,课堂授课质量不好也是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少,课堂授课质量不好的情况下,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可想而知。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针对化工类毕业设计反映出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笔者建议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大体分为行业型培养模式和通用型培养模式[3-5]。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建议进行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将行业基础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直到专业选修课均强调行业性;例如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强调化工行业特色。既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普通化学,又在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开设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还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开设分析化学[3]、化工安全。该培养方案能很好地凸显行业特色。同时针对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基础学科知识面窄等问题[6],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同时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改革后培养方案既可满足学生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又能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达到行业专业基础能力强,学生就业适应面广,较快适应安全工作的目的[3]。 2.2教学模式改革 2.2.1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解决大学课堂听课率低问题[7],可依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用优质教材,思考教材符合哪些人用,达到什么样计划。提倡精英教育,学生适应课程;而非普及大众化教育,课程适应学生。考虑教材不仅是知识堆垒,还要考虑教与学,以前少数人上大学为了求知,现在人数众多上大学是为了工作。不要纠结学术、专业和应用职业,教育在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中徘徊,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定制,重视技能和能力,在知识不再垄断时代,技能和能力仍需通过学校培训才能获得。理论知识和直觉知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看你更强调谁,目前这种传输性教学+教师权威性占大学主导的学习模式应该改变,联合国教改组织目前提倡:①参与式学习,学生积极学习者,而不是旁观者,目前好多学生都是旁观者;②个性化制定学习,人文主义教育核心,教材应体现个性化;③项目/问题导向化学习,项目问题和课程目标相关,引领精神、学习地点应灵活,不局限课堂;④兴趣引导式学习;⑤友爱式教学(最高端的),正确的师生关系。教授对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培养转向技能+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技能和人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并非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应转化成技能才可以服务人民生活,培养后大学生具有以下能力:①批判性思维能力(审辩思维求真思维);②解决问题能力;③协作能力;④沟通领导能力;⑤创业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包括不依赖,惯性思考,敢于冒风险,创业心理,高阶思维能力);⑥高阶思维能力;⑦数字化公民;⑧多元文化。2.2.2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育多元化已成必然性,中国也将走入这一天,云课堂,无黑板教学,云终端、微课,慕课都终将走入大学课堂。以后的教学将实现教学综合平台,学术综合平台,学生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平台等多平台结合,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使更多大学生享受其他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可以避免个别优秀生学习能力强,全体学生授课情况下知识量吃不饱情况,满足他们学习主观性,成为精英教育途径。2.2.3《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课堂+课后+文献-论文提交-小组评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案例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网络在线式、微课式、翻转课堂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听课率。 2.3考试模式改革 近段时间常有网络微博讨论大学课堂考试成绩该严该松问题[8-9],似乎厌学弃学大学生居多,考试成绩分数低劣,关于应该继续要求还是放水通过的言论此起彼伏。笔者认为导致考试成绩低劣的原因之一还有考试模式问题,目前很多课程都在临近考试前画复习题,考试内容多是记忆名词解释、简答题多半为记忆内容。既然高校教育中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灵活应用,培养技能和能力,那么考试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事实已经证明人的记忆能力远远不如计算机,可目前还有好多教师强调学生背诵定义,这种做法只会事与愿违,学生在手机上、电脑上轻松搜到名词解释,他为何要听课,在教学模式改革重在培养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考试模式也应进行改革,重在考核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考试内容不再局限名词解释,而重在分析试题,计算试题,应用试题上,甚至可以效仿国外论文考试办法,使学生课下完成考试,在完成论文、完成课题的时候督促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考试内容由记忆类型向应用类型的转变,考试形式由课上考试向课下论文的转变可很好的配合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听课率,提高学习热情,促成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化。例如《化工安全》考试模式改革,考试为平时考试+期末考试+应用考试三部分之和。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日常测试;期末考试包括计算试题+应用试题;应用能力以近期发生事故(例2015.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调研分析报告作为考试题目。平时+期末+应用三部分成绩总和作为最终考试成绩,避免“一试成败”现象,重在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相互呼应。 3结语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调研及对一些高校常见的听课率低等问题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作者:魏春荣 孙建华 张迎新 张锦鹏 王亚军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分析 引言 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给出了参加认证的专业必须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要求。安全工程专业在中国正处于逐步发展的过程,但是该专业的教育方案尚未成熟,在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面也缺乏足够的量化证据的支撑。同时,民航安全工程专业同其他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民航大学作为中国民航首个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所在院校,其在民航安全领域发挥着先锋作用。因此,本研究以中国民航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研究民航安全工程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对提高民航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调查 依据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国际视野、计算机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危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10条毕业要求设计此次调查问卷,考虑到民航安全工程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于2007年,此次调查选取2007年-2016年已毕业的学生,以及在校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用以调查毕业要求达成度,此次调查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 二、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指由专业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使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评价自己负责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再经过对所有评价数据的分析、比较、综合,得出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方式有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两种。本文选取间接评价的方法,通过256名已经毕业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与108名在校大四学生的调查结果,了解其毕业要求达成度。民航安全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分别按2004、2008、2012版培养方案执行,因此将毕业生按照培养方案的不同划分为三组,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已毕业学生以及在校大四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对比结果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毕业要求整体达成度存在不均衡性10项毕业要求中,平均达成度超过65%的有3项,平均达成度高于50%的有5项。平均达成度高于65%的要求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3项要求;除上述3项,还有专业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达成度均高于50%。(2)毕业要求主要在国际视野(25.27%)、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35.71%)、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32.69%)等3个方面达成度较低(3)不同分组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4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存在明显差距(a)在计算机能力方面:在校大四学生的达成度(31.48%)明显低于已毕业学生(46.5%);(b)在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方面:16届毕业生(63.27%)与大四在校学生(59.26%)的达成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生(38.6%);(c)在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方面:07-11届毕业生的达成度(41.2%,29.4%)明显低于其他学生(55.3%,38.1%),16届毕业生的达成度(61.2%,46.9%)明显高于其他学生(49.8%,34.0%)。 三、结论 通过对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调查分析发现,其毕业要求整体达成度呈现不均衡现象,但主要在国际视野、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等3个方面达成度较低,且不同分组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4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陈芳 郭娜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将CDIO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优化设计、教学方法的转变及实验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结合专业需求及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设计,增强了与安全工程专业的契合度;以问题学习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注重各知识点的衔接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与拓展;实验教学中通过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现代工程活动中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团队精神、交流能力及系统掌控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CDIO;流体力学;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1引言 “流体力学”作为理工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它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作为力学分支,其在安全工程专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泄漏、火灾、爆炸、通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后续工业通风、消防工程等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流体力学学科发生深刻变化,对流体运动认识加深,测量手段更为先进,对流体运动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空前强大,与工程应用结合更加紧密。然而“流体力学”这门课程概念抽象、数学公式多,在以往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等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借鉴国际流行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拟对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理论知识服务于后续的安全知识学习及工作实际,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地更好地融入之后的安全工作中。 2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的简称。“C”构思指系统性的构想、思考,明确产业需求。“D”设计是把将要被实现的计划通过视觉的形式描述出来的活动过程;“I”实施是执行、施行实际的行为,指把设计转变为产品的过程;“O”运行是指产品实现之后(即实施之后)使用其来达到想要的价值的过程。从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的全过程就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用它来代表工程的范畴[1]。CDIO教育模式提倡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符合产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并重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学生,这种模式在安全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CDIO强调在系统和产品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使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3基于CDIO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实施 3.1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时,教材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一本好的教材,然后围绕教材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内容设计。湖南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选用的教材为蔡增基、龙天渝主编的《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该教材详细介绍了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的基础知识,并配有丰富的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巩固,另围绕教学大纲,每章设置了思考题。但教材内容多是从供热通风空调类专业角度出发,内容较多。按照安全专业职业能力与素质需求为导向,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对该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学生文科生多,理科基础薄弱的特点、安全工程专业需求及其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1)流体静力学。掌握流体平衡的规律,对其中与安全工程关系不大的小节进行删除。(2)流体动力学。研究流体在运动状态时,作用于流体上的力与运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流体的运动特征与能量转换等。(3)有关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孔口与管嘴恒定流、管道恒定流等。注重与工业通风、消防、安全工程中常见的泄漏等问题相结合。(4)泵与风机工作原理及运行知识,重点掌握如何选择泵与风机。由于课时有限,其他知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内容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因课时少而删除其物理背景、力学建模和求解过程等方面的学习,只讲授结果、计算公式、图表等这种短视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现成公式的计算机器,面对新的问题将束手无策,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基本概念和流体运动一般规律,才能认识特殊规律,才能有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正确应用和处理流体力学商业软件。 3.2转变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思维、系统思维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以问题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基于问题学习。(1)首先要讲授该门课程的性质及作用,让学生掌握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价值,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生的整体知识架构中建立起清晰的课程逻辑联系[3],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2)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先由老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完之后让学生思考学了什么,有什么用;除了基本的教学过程外,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小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对知识的应用,学生通常将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目标而专注于记忆考试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相应知识点的讲解的同时,注重对各知识点的应用和拓展,各知识点多方面地与安全工程专业相结合(如在讲述孔口管嘴出留时与危险化学品物质泄漏进而导致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相结合;讲述流动阻力时与工业通风管道设计、消防水管道设计相结合),强调其对专业的支撑作用,要求理论知识必须服务于安全工作实际,将知识教育和工程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3.3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环节是CDIO模式下教学环节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此环节[4]。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建设流体力学实验室,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实现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模块分为基础验证类实验模块、综合性实验模块和开放性实验模块。基础验证类实验主要包括雷诺实验、能量守恒验证实验、沿程阻力实验、局部阻力实验、文丘里管实验、流量计实验、离心泵实验等[5]。这些实验过程简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但缺乏创造性,没有与安全工程专业实际相结合。综合性实验如与工业通风课程相结合,设计一个通风除尘管道模型,学生通过流体力学知识制定实验方案,使用仪器测量风速、压强等相关参数计算通风阻力。让学生把流体力学知识更好地与安全工程专业相结合,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综合类型的实验相对较复杂,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通过互相交流讨论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散思维,实验结束后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开放性实验模块通过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自主实验、参与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实践平台。如学生可进行计算机虚拟流体力学实验、利用flunet软件模拟火灾发生时烟气流动过程。开放性实验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4结论 1)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其教学改革应以专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引入CDIO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大工程观。2)基于CDIO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用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除了基本的基础验证类实验外,组织学生做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易玉枚 王秋衡 黄俊歆 黄宏格 单位:湖南工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教学问题及建议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越来越严峻,安全工程技术人才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指出了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大家交流学习。 关键词:安全工程;高校;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安全生产事故也在频繁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在国家的重视和关注下,使得社会对于安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1]。2002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开始实施,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安全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可[2]。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安全人才的需要的大幅增加,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安全学科的发展。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使得安全学科正式成为一级学科,成为工学门类中38个一级学科之一[3,4]。在高校开展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安全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截止2011年,我国已经有110多所高校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到2014年,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层次院校(包含独立院校)已达154所。随着社会对安全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在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 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涉及理、工、管、文、法、医等多种学科,涉及覆盖面宽,实践性强,并具有“复合型”的特点,因此要求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既要懂专业,还要拓宽知识面,融合多学科、避免知识结构的片面化和单一化;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下,出台了《安全生产法》,明确要求相关生产企业必须有安全工程专业管理人才。由于安全专业管理人才的大量需要,使得安全工程专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缺乏规划。我国目前市场上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种类有很多,但是由于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缺乏系统规划问题,很多教材之间存在内容存在重复,明显的转抄现象,有些基本概念在定义和理解上也存在混乱现象。因此,需要以学科体系构建为指导,合理规划教材建设。(2)实习基地不稳定。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学校一般要安排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习效果并不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实习基地不稳定,不联系,涉及的范围比较窄,实习的类型比较单一,学生实践活动不够全面系统,且实习时间不能保障。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多,能够接受实习生的单位的数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多数学校的实习基地都是靠专业的老师的私人关系联系取得,实习基地缺乏稳定性与连续性,学生的实习时间也就无法满足了。(3)教师队伍薄弱。由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比较晚,造成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教师也较少,一线教师就更少。很多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背景不均衡,年轻教师偏多,很多教师都是学校接到学校,理论功底扎实而实践能力不足,因此使得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3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1)加强教材建设。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体现的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应集中全国高水平的教师参与编写,对教材内容进行完善和优化,出版高质量的统一教材。为了使学生能学到本专业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在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安全工程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优秀成果融入教材中。另外,为提高教学效果,各高校在选用专业教材时,尽量应选用高质量教材,如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等。(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由于各种原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要求。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内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增加经费投入,拓宽实习基地领域,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良好平台。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拓展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多类型的实习基地,涵盖安全工程专业所涉及的主要学科,同时要保障实习基地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各高校只有建立与学生数量规模相当的多类型的实习基地,才能使学生接触到安全工程不同的领域,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实践教学能否切实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各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人才来学校教书。另外,要鼓励青年教师上进深造,应要求他们多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安全生产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积累实践工作经验。 4结语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社会对安全工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安全生产事故仍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工程人才需求旺盛,同时也对安全工程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当增加学科建设资金投入,加强特色教材建设,改善教学设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对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培养符合安全生产需求的人才,增强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竞争力。另外,各高校应依托行业背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当地,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出满足地方需要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只有这样安全工程专业才能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作者:封华刚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矿业工程系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调研与考察,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题目一般按照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选取,即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及知识体系、结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及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目前,我校毕业设计选题实施与学生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实习单位具体情况拟定设计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坚持做到一人一题。但是,通常毕业实习单位一般是由院系联系指定的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缺乏多样性。如我校安全工程2015届毕业生中,矿山方向实习地点均为唐家山煤矿,造成该方向的21名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该矿的通风系统设计,所不同的只是专题设计部分。而且,由于历年实习单位固定,往往会造成毕业设计题目陈旧,学生抄袭现象严重等问题。同时,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因与就业方向不吻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影响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 1.2学生投入精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进行,该段时间正是学生就业、公务员考试及考研复试的关键时期。由于近几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面临就业和择业的压力,使其无法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的撰写中,而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寻找就业单位、准备公务员考试或研究生复试。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够清晰,重视程度不够,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对指导教师布置的设计进度安排不以为然。部分学生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东拼西凑,或复制其他同学的设计,甚至从网上抄袭别人的论文滥竽充数。同时,由于态度不够端正,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格式、计算过程及CAD绘图不符合规范要求。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由于学生投入精力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难以使毕业设计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CAD绘图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效果。 1.3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够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与监督。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过于集中,而指导教师大多承担有部分科研项目,有时需要出差,与学生的联系交流较少,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延续原来的矿山特色,指导教师中70%以上主要从事煤矿安全相关的研究,不具备系统的建筑、消防及化工行业安全相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以至于指导该领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够理想。另外,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比重较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由博士研究生毕业直接任教,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生产现场及规范规程认识不够清晰,不能很好地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 2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为了满足专业发展与服务社会的需要,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在原煤矿安全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目前共设置了煤矿安全技术及管理、工业技术安全及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根据毕业生就业服务行业,我校本科毕业设计共分为三个小组,即矿山组、建筑组与化工组,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方向或兴趣自由选择。近些年,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已开展了系列改革,如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根据学生选题方向进行分组,并使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在成绩核定上采取毕业指导老师打分(30%)、评阅人评分(30%)与答辩成绩(40%)相结合的多环节质量评价体系;毕业设计答辩分组采取导师回避制度,使答辩成绩真正实现公平公正。通过调研与比较,发现我校安全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与考核工作制度方面相对比较完善,上述这些举措也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上述所列举的诸如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学生不重视、指导教师投入精力太少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近几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历与亲身感悟,结合我校安全工程特色与条件,对毕业设计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2.1因材施教与科学选题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热情,可依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合理拟定毕业设计题目,使其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能够为将来的工作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对于已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或者理论成绩突出的学生,主要可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作铺垫。如笔者指导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有1人考上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计划从事矿井粉尘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经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其毕业设计题目为“煤矿井下高压喷雾降尘的实验研究”。目前,通过近几年的尝试已证明该模式可以增强读研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的竞争力,很多高校如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均反映我校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较为突出。对于确定参加工作的学生,一般要求学生到工作单位实习一个月并选择相关的毕业设计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通过因材施教与科学选题,使得毕业设计的内容形式多样化,并且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新环境。②③ 2.2强化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是一个长时间、多环节的实践教学过程,为确保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强化过程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校实行以指导教师为主体,实现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与过程监督,院系最终通常只以答辩成绩作为考核指标,而缺乏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指导教师首先按照各位学生的设计具体情况,制定详尽的毕业设计计划,并组织落实计划实施。院系应该加强对毕业设计开题与中期检查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并将完成情况归档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考核指标。学生应在选定题目之后的四周内完成开题报告,安全工程系应该组织指导教师进行开题答辩工作,了解学生选题情况,并对研究思路、方案给予指导。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出勤、进度及设计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并要求学生每周进行一次汇报,指导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与纠正。第八学期10~11周期间,安全工程系组织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工作,检查的项目包括学生考勤记录本、指导教师工作记录本、毕业设计原始资料、已完成设计部分、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等。④⑤ 2.3实行“导师制”和导师组相结合,延长毕业设计时间 按照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我校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正值学生就业、公务员考试及考研复试的时期,学生真正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对较少,影响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为保证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建议将毕业设计提前至第七学期,并实行“导师负责制”。在本科学习的第七学期一般设置有专业方向的主体课程,此时让学生提早接触指导教师并选定设计题目,有利于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学习。按照时间工作表安排,学生要在第七学期内完成文献检索、选题及开题报告等工作。指导教师应提醒学生按照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进行自查,并督促学生按时、按量的完成相应内容。在第七学期开展文献检索、选题与开题报告的工作,有助于学生充分收集资料,为第八学期开展毕业实习与设计方案的实施做准备。通过延长毕业设计时间,缓解了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为学生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提供时间保障。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推行导师责任制和导师组相结合的办法,由2名青年教师协同资深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本组毕业设计,并以责任导师为中心。该方案既增加了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的学习交流机会,同时让本组学生能够可以接受几名教师的指导,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⑥ 3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种集学习、实践、探索及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环节,也是一次对本科教育的综合性考核。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存在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学生不够重视及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够等问题,从选题、过程管理及指导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使得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做好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王鹏飞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 1.引言 本科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信息交流能力和翻译能力,所以专业英语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专业英语课程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一直是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课题[1]。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每届有近百名本科学生,绝大部分同学经过本科的基础英语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同学都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而也有部分同学因入学时的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等原因导致英语水平低,因此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处理好上述问题并取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迫切。对此,我们进行了多方探讨,结合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英语水平和专业英语实际需求,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和实践。 2.专业英语学习的作用和目的 在一个知识经济、信息等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知识信息的掌握和竞争信息的获取能力[2]。在目前国际一体化的国际化大环境下,用英语进行国际化交流也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技能。目前我校进行了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已经开始教学国际化。本科专业英语学习是为了巩固基础英语阶段获得的知识和掌握学生专业英语能力,这里的英语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能力和文字交流能力。 3.我院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作为大学学习阶段的重要课之一[3],我校对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但从目前来看,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分析,专业英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重点不突出。大部分同学认为,教学内容及其安排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重在专业词汇及翻译的讲授,而忽视了一些普遍常识的引导。②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采取阅读与翻译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中心,课堂教学以翻译、阅读为主,听说为辅。这种教学方法互动性不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③专业基础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前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了解甚少。④学习积极性差,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将来在国内工作,也不考研,即使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科技论文和文献只要看国内的就足够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但大部分同学意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目的性很强,他们认为专业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献检索与阅读原文以了解把握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动态,能够进行专业写作,为将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4.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作为一门比较独特的课程,既不同于安全工程专业课,也不同于大学基础英语,它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①有大量的专业词汇,且组合词和缩略词较多。一部分是通用英语中常见的普通词汇。一部分是具有专业含义的词,这些词汇仅出现于专业文章中,但其所占比例较小。②句子结构复杂,长句较多。由于专业英语用来传递客观事实,拒绝主观性和臆断性,消除歧义;在表达上要求准确、客观、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因此大量使用含有很多限定和修饰成分的复杂长句及非谓语动词。③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把英语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具有用词准确、语气正式、专业术语性强的文体风格。这就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习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背景。 5.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英语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通过对调查结果及访谈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并能进行专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提出了“以本专业为基础,以英语为工具,使学生能够准确获取本专业乃至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并进行专业交流”的教学宗旨。 (2)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宗旨,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与科技文献检索技术的交叉[4],培养学生的专业交流能力与信息素质;因为安全工程的专业方向较宽,所以教学内容应分为矿业方向和工业方向进行,把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外文文献的检索及翻译工具的运用、英语论文的阅读、专业知识的交流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3)教学资料。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根本没有接触过本专业的专业词汇,词汇量不够,据此选用《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英语》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工业方向)作为教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常用的专业词汇。此外,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本课程所使用的材料主要选自于国外的外文期刊、科技报告、使用手册、相关的网站、网页等。同时,一些国际会议的现场视频及英语科普讲座也融入了教学过程中。 (4)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的阅读理解和翻译材料的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尽量使用国际英语的通用说法和用法,避兔出现误解。 (5)教学组织。为了减轻教学压力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团队意识,采用集中教学、分组讨论的模式,并注重授课内容与学生专业方向相结合。根据培养方案,专业外语有32个课时;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可行性原则,整个课程分8次完成,每次4个课时,每次上课分为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两个部分,其中交流环节至少占用1个课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设计若干个讨论话题。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课前布置交流话题,以组为单位进行准备,课堂上进行充分探讨,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并根据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6)课程考核。本课程以考查为主,考查环节采用模拟国际会议形式进行,主要检验学生应用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要求每位学生按照期刊论文的具体要求翻译论文,然后制作成幻灯片,最后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视翻译质量、幻灯片制作情况、表达情况等现场评定成绩。 6.结论 结合湖南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对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本专业为基础,以英语为工具,使学生能够准确获取本专业乃至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并进行专业交流”的教学宗旨”的教学改革设想。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同学们普遍反映教学内容丰富实在,体验了真正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强化了师生互动的听说交流,在专业学习和英语应用等方面大有收获,为考研入学考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对研究生的科研也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叶青 施式亮 田兆君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一、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安全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安全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各高校相继设立了安全工程专业。我国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校由最初的15所发展到现在的152所,作为首批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山东科技大学从199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目前总共招收了16届学生,已有千余名毕业生工作于国家的各条生产战线,充实了各行各业安全专业人才队伍。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来看,毕业生总体情况良好,但普遍存在学生刚工作时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缺乏在工程意识平台上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应用的能力,缺乏从书本知识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能力及创新性思维。分析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我们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应用脱节; 3.学生实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实验仪器设备更新慢,无法满足企业使用的新设备、新技术的需求; 4.学校与企业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持续,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基本都流于形式。以上几个方面问题导致目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欠缺,从而影响着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二、构建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山东科技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该专业2006年获山东科技大学特色专业,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在山东省内单独招收煤炭企业定向安全专业本科生,2012年通过专业认证,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标准,针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对卓越计划进行了分析,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不仅在于校内实践环节,更重要的在于在与企业合作,要变单纯的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为了更好地强化卓越计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遵循“校企合作、形式多样、重在现场”的原则,加强联合培养,并遵循认知及教育规律,坚持实验、实习、科技创新相结合,明确各阶段实践教学重点,构建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在纵向上相互贯通、在横向上相互关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 三、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目前,我校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校企全面合作协议,强调双方共建利益共同体,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都有企业的深度参与,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1.突出实践环节,改革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为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尤其是在企业的学习时间,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将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与“3+1”煤炭企业安全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按照企业标准培养安全技术人才。学生三年时间在校重点学习通识课程、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一年到协议单位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方案改革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工程教育脱离现场的现状,突出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还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一举三得。 2.产学联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山东科技大学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的全面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不仅为学生,也为教师的现场实践提供了可靠的基地,目前安全专业每年将安排2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其次,从企业、科研部门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安全工程专业已聘请了10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安全工程专业兼职教师,承担《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水害防治》、《工程爆破》等专业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担任本科生的现场指导老师,承担毕业设计指导等任务、他们也不定期举办一些与现场结合紧密的专业讲座,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如今大学与企业间兼职通道的打通,使更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能够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使学校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真正做到了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 3.校企共同参与,改革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由于卓越计划中学生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锻炼。因此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企业的参与与指导,因此这些环节的成绩考核也将由现场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评定,毕业答辩委员会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共同参加毕业答辩。各个阶段的实习和工程训练的考核过程也将传统单一的笔试、实习报告考核方式改为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多种方式共同评定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上改革有效提高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近几年学生全部积极参加“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校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11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课题比例100%。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均为100%;企业一线就业人数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8.73%。 四、结束语 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让企业参与全过程人才培养,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要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必然途径。我国安全工程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安全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因此应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安全工程专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安全技术人才。 作者:刘音 刘伟韬 黄冬梅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理念探究 一、趋向功利主义,缺乏正能量 不管是安全工程专业还是任何专业,大学毕业后就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一员,纵观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高校教育,一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大机器的运行,我国高校教育模式中的问题也渐渐的显露出来。从近年来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对单位家庭和社会注入的正面能量趋于减少,负面能量越来越多。我们绝不可以将这个责任推给任何人和事,作为一个教育人,作为一所高校,引导国家的青年学习和发扬真善美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这仍然关系到我们自身的能力。 二、转型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自主提高能力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关注个人修养对个人成功以及社会风气造成的影响,这也是中国古代并不注重专业教育的原因,在当代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就是自主提升的意识,具备了主动提高自身修养水平、处事能力、抗压能力等等各方面素养的大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重大问题的。但纵观此前的普通高校教育,是非常缺乏此一方面的引导的。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是非常希望能真正的学到东西的,但因为缺乏引导,大部分的学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正确的方向,反而在迷茫与放纵当中越来越多的被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采取措施,抓住大学生四年具有学习提升意识的宝贵机遇进行正确引导,把没有方向的乱流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文素养共同的提升。 2.自利与利他的关系,服务社会与自身成功的关系 受整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自利这个问题上已经偏离轨道太远,个人的成功从来都建立在利益他人的基础之上,作为学校领导如果不能尽心尽力的为学校谋发展,是无法长久的在这个岗位上立足的,作为学院领导也同样是这样,乃至于我们社会当中的每一个岗位都是这样,如果不能让别人得到利益,是不可能得到成功的。而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之后在岗位上越来越多的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缺少反思和反省,无法客观的看清岗位所需要的付出,只看到个人得失,可恰恰因为这样,个人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个人的职位无法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个人的利益和成功了。所以高校转型发展想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讲明白自利与利他不可分割的关系,才可以让我们的毕业生到了岗位上真正的付出,为单位做贡献,自然也就可以实现自身的成功与社会的进步了。 3.安全工程专业素养提升 虽然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与专业无关的行业,但当代社会的专业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合适的引导,充分认识到矿山行业的艰苦条件,必须认识到参与到一线生产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对矿山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了解清楚,才有可能做好安全管理的本职工作,而想要对所要管理的生产安全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就必须在参加工作的前期到生产一线,这时也就用到了专业教育所传授的知识。这就要求高校专业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上课时做好方方面面工作。尤其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践类课程,要避免形式主义,切切实实的把实习实践的教学目的落到实处。 三、转型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 1.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修身类课程 课堂从来都是教育的主战场,将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推给课外是极度不负责任的。在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课程设置当中,应针对以上所述问题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在人类历史上真正能解决上述问题而又满足条件可用的文化莫过于以“儒”、“释”、“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2.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 从教师的聘用到教师的提升培训,尽量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最重要的是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明白教育的根本目标,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教师个人对教育事业自发的热爱,从而实现整个高校教育的升华。 3.政策的支持 虽然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但这个政策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近年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显著成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学习《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高校教育中把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融合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4.教育环境的净化 虽然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大有势不可挡的势头,但作为祖国花朵的培训基地,学校的教育环境需要进一步的净化,才能给“灵魂”教育争取更多的条件,从校内网络的净化,到整个社会的网络环境的净化,包括影响学生和社会作用非常大的电视剧和电影审核,都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净化。 5.安全工程专业软硬件设施提升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硬件方面应该满足教学需要,比如我校针对矿业类学生实习实践地点难解决的问题正在修建的模拟矿井,可以从根本意义上解决大学专业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软件方面应抓好专业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做好教学环节的管理。从硬件到软件,从教学管理到学生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齐心协力,把力量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和凝聚力,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学到最想要的,最需要的,最实用的文化和知识,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口号落到实处。 作者:张辉 魏艳敏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1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安全是确保企业生产的根本 对于企业而言,安全与生产管理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生产设备和劳动工具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两种物质具有非常典型的双面性,它们既能造福社会,同时又会危害到人类,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当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物配合不协调,便很难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近年来,随着生产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安全隐患已经被基本消除,但是产业的变革、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导致了新的安全生产问题再度出现。可以说生产的发展其关键在于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若是企业连最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条件都不具备,则很难实现顺利生产,想要确保生产顺利开展,企业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并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借此来消除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简单来讲,就是安全才能促进生产,生产也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 1.2安全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保障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只有搞好安全生产,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赢得市场,获得更多的经济任务,这对于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企业采取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生产顺利进行,并尽可能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几率,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企业而言,一旦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不但会给当事人的家属带来痛苦,而且还会给企业自身造成非常巨大的损失。通常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伤亡事故都会成为新闻媒体追踪报道的热点,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彻查的重点,这将会使企业的社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为此,企业想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赢得市场,就必须安全生产放在首位。 1.3安全是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前提 现如今,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就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大量的实例表明,为了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而罔顾安全第一的原则,其结果都是得不偿失的。可以说企业的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势必会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为此,只有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使每一名员工都在最安全的环境中创造经济价值。换言之,企业想要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目标,就必须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从而形成以安全求效益,以效益促安全的良性循环。 2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对策 企业在进行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安全意识教育、劳动保护政策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培训等等。(1)安全意识教育培训。这是企业安全培训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之所在。一方面通过安全意识教育能够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能够使全体员工都树立起敬业精神,有助于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从而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2)劳动保护政策与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教育培训。主要是对企业的领导干部和员工进行党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通过该项培训工作,有利于提高政策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法律观念。(3)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培训。该项培训可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一般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具体是指对员工进行最起码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如一般的安全要求、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现场急救技术等等,借此来使员工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安全常识;另一方是专业培训。主要是对各工作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如安全生产技术、工业卫生、专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等。 2.2强化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一项最为基本的制度,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安全生产,企业必须对安全检查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应按照车间、班组的不同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其次,应当进行经常性安全检查,同时企业每年最少应组织不少于四次的定期安全检查工作,并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同时还应按照季节和上级领导的要求对各车间、各部门进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最后,应开展群众性安全检查。可以广泛发动员工群众,以查隐患、查制度为重点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并结合检查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教育。通过安全检查工作的开展,企业能够对当前的安全状况有所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及时发展各种不安全因素,有助于安全事故隐患的消除,这对于确保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2.3加大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 为了给一线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应当不断加大对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具体内容如下:现场定置管理、安全文明生产、消防设施管理等等。通过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随时提醒并激发员工的个人安全意识,有助于避免因人为失误造成的某些危害。 3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想要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将安全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要用安全保生产,用安全促效益。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当不断加大安全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使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这有助于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衣志国 单位:宾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探讨 摘要: 安全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存在课时数较少、教学内容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问题。根据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本文分别从筛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优化教学手段等角度进行探讨和实践,以期全面提升该专业化工原理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化工原理;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是综合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等理论知识来系统介绍石油化工、金属冶炼、轻化工业等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同特点的各类操作。[1]其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作为核心课程,在制药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等非化工专业中也作为必修课,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要性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分析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工程安全问题的系统性思维与创新性潜质,能够胜任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由于化工生产过程经常涉及到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质,且很多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的苛刻条件下进行,因此安全问题至关重要。针对化工而言,安全工程专业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1)化工厂的地址选择、图纸设计、施工安全;(2)产品生产中涉及的危化品、易燃易爆品等危险化学品以及高温、高压等生产工艺的安全性;(3)化工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安全,主要包括高压容器、机电与特种设备等的安全防护技术;(4)产品生产操作以及产品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安全防护如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等以及特种作业安全技术防护措施。[2]学生只有掌握好化工单元操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才可能具备解决相关工程安全问题的能力。然而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化工原理课程学时少,而涉及的知识面又很广,各单元操作都自成体系,设备类型多种多样且结构复杂。因此,如何针对安全工程专业特点调整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系统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该专业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并初步树立工程观念,值得思考。在经过充分研究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专业培养特色之后,本文从筛选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两方面出发,结合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系列实践活动,对面向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内容多但是所安排的课时数较少(48学时),涉及到的部分单元操作包括传热、蒸馏、萃取、干燥、吸收等。对于我校化工专业来说,该课程采用多学时(128学时),用一学年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基于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特点对化工原理教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是目前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理论课教学讲解部分。(1)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同时按照其培养目标和特点,对教材各章节进行精炼并合理分配教学课时。考虑到“三传”原理(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统一了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将“三传原理”作为教学主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如传热、吸收、精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而其他章节如过滤与沉降、干燥等仅做简单的介绍。同时在讲解过程中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与目标,重点讲解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实际应用中的潜在危险及相关典型设备的构造、操作原理、安全注意事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2)在教学内容中除了给学生讲解“三传”基本理论外,也要适当介绍革新的生产工艺,新型的容器与设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使学生视野和时代同步。化工原理实验和课程设计方面。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课程,仅仅从课堂上的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结合化工原理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挑选的化工原理实验有:离心泵性能测定、换热器传热膜系数测定、精馏等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实验相关安全知识,比如防火、防触电及相应的应急措施;加强关于设备故障,管线和设备布置等相关安全技术知识的介绍。通过实验中配备的远程控制软件和通用监控系统,引导学生来分析和监测相关化工设备,提高其动手能力;并借此机会学习操作过程的危险性分析方法和设备常见故障的判断、处理方法,培养其安全意识。课程设计方面我们选择典型的精馏塔作为设计对象,根据给定的设计任务,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训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化工原理、机械制图等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训练学生工程设计以及解决工程安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化工原理课教学过程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的单一模式,即“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化工原理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和互动教学法等。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3]教师启发是主导,教师通过针对性的点拨、引导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流体输送机械这部分的离心泵时,我们先问学生:离心泵为何采用后弯叶轮?学生给出不同答案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何不用扬程大于后弯叶轮的径向叶轮或前弯叶轮?通过一步一步追问,引导学生逐步接近准确答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争论。而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主要起一个引导和总结归纳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讨论的部分,甚至部分授课内容直接采用翻转课堂,让学生上讲台来授课,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讲解给予鼓励,并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单边教学转变成双边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可以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具有信息量大,表现形式丰富,节省板书时间等众多优点。而安全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授课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时数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另外安全工程专业侧重对化工生产设备的安全技术介绍,如果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设备,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矛盾。它通过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将化工生产中各种反应和分离设备、机电设备等的构造、操作原理、安全注意事项快速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当然对于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例如流体流动中的柏努利方程、精馏中的操作线方程,若只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推导过程中这些公式容易造成学生视觉疲劳,有时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翻到下一页,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些教学内容更适合利用板书边推导边讲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从而加深对传递过程的理解和重要公式的记忆。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正所谓“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运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之外,我们以实验装置为基础,研究开发了包括“离心泵”、板框“精馏”、“过滤”、“吸收”、“传热”、“干燥”、“流体流动阻力”等多套装置的3D虚拟实验室平台。该实验室集3D展示、多媒体授课、数据处理于一体,可以使学生灵活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该虚拟实验室平台进行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三、总结 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中,我们针对其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在初期教学实践中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学习兴趣,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观念及创新能力。此外,该教学改革研究对于其他专业化工原理少学时教学改革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我们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针对其他非化工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研究,并在本校积极推进相应的教学改革,以期全面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徐荣 韶晖 单位: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安全工程类人才需求的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新环境。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工程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其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也必须不断改进,以符合新形势下的就业要求。针对不同专业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对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实践。例如李晓东等人提出了车辆工程专业的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曾惠丹等构建了具有综合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的阶梯式实验教学体系;王德利等新建了科研、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相融合的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钱红萍等建立了“一主线、两平台、三层次、四模块”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新体系;尹自斌则根据轮机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了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在推动高校加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鉴于近几年日益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我国安全工程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150余所高校开设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且多数高校为省属院校(见图1),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或特定行业需求培养安全类专业人才。实验教学作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不断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议各院校应基于自身优势、经费和学生就业方向等条件设置实验课程;南京工业大学从本科专业教育认证及国家对注册安全工程师知识结构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工业安全方向的实验课程设置及具体实验教学内容;中南大学建议应加强安全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开设。鉴于安全学科的交叉特性与办学基础薄弱的现状,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实验教学条件差,仪器配备不足。安全工程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许多高校都是在最近几年才新开办该专业,可能面临实验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从而导致实验仪器数量偏少、实验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实验空间有限等问题。尽管部分高校科研经费充足,但主要是用于科研实验平台建设,而非本科教学。2.实验教学模式陈旧,过度依附理论课程。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验,仅仅将实验教学视为完成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大部分专业实验仍以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独立设计、综合分析的训练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部分实验内容分散,各环节相互独立,缺少有机联系。3.实验考核不严谨,学生积极性差。实验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质量,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由于许多实验实行分组操作,导致部分学生不能亲手实验与独立思考。4.实验课时有限,开放性实验偏少。大部分高校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设定专业实验教学课时及内容;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普及率较低,成效不显著;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体系,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影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5.实验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从事本专业实验教学的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甚至专业不对口;一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本实验岗位工作时间不长,就会通过各种办法调换岗位,这也导致了实验师资极不稳定。6.实验室管理欠规范。实验室用房与配套设施未及时更新,陈旧落后,学校的安全设施投入不足;部分实验员工未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制度,或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学生实验前的安全意识较薄弱,操作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 二、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福州大学是福建省与教育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大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确立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高校。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的主体,拥有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筑建材、林业、水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因此,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主要采用“通才式教育”的培养模式,即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12]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校积极借鉴其他专业的实验教学经验,紧密围绕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本校依托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四大平台,拟采取“自主实验、团队协作、教师指导”协同运作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性质将实验教学内容区分为基础认识型、实践技能型、综合设计型、科研创新型四个层次;[4]结合福建省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重点建设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检测实验室、火灾爆炸实验室、模拟仿真实验室。新构建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见图2。 (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验室作为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本校的大学物理实验室、普通化学实验室、电工实验室、机电实践中心、现代测试中心等资源可以作为本专业学生的公共实验平台。其中,福州大学现代测试中心购置了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全省仪器设备最齐全、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精密仪器公共服务基地,可从事物理、化学、材料、安全、环保、机械、电子技术等多学科的研究和测试工作,具备多方面综合测试分析的能力。我们鼓励本专业学生通过定期申请该中心的共享基金,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专业结合福建省事故多发的区域性特点,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动计划、2011协同创新中心、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校级重点学科等专项经费重点建设四大专业实验平台(见表1),并结合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本专业部分教师以各自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中。目前,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已经在紫金矿业集团、中海福建天然气有限公司、福建省防雷中心、福州市城市地铁有限公司、福建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闽侯县消防大队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借助诸类平台进一步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教学。基于学校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四大平台,本专业将采取自主实验、团队协作、教师指导的协同模式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4]自主性指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选择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施、分析数据,不受实验课时限制;团队合作指学生可以自由组建一个项目小组分工合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学生还可以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参加各类物理实验竞赛、材料创新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结构设计竞赛、安全实践创新作品大赛等。 (二)实验教学内容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可依据其性质分为基础认识型、技能操作型、综合设计型、科研创新型四个层次。基础认识型实验旨在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行为,加深专业认识。如让大一学生深入专业实验室参观,通过演示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通风系统模型等,让学生对安全工程的专业方向有一个全面了解。技能操作型实验是为了强化专业知识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一般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开展。主要包括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等。综合设计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科学问题。科研创新型实验是本专业实验教学的核心。学生可以自发组成项目研究小组,围绕各类竞赛活动、各类创新实验项目和教师科研课题,通过检索文献、搭建实验平台、分析数据等,主动进行实践训练和科学探索。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已被教育界所公认,其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握学科前沿等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各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开放性实验室不仅可以用作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而且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查阅、实验问题解答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本专业已从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动计划”中提取了专项经费作为实验室开放的专门基金,用于支付开放实验耗材、小型设备维修及开放工作量补贴等开放运行所需费用,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开放项目的具体实施、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安排落实、开放基金的使用与管理等。此外,我们拟建立专门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推进实验课程网络化建设,以便于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借助网络进行实验项目的预约、答疑。 (四)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离不开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本专业正在尝试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安全工程师兼职本专业的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鼓励一些在职实验教师前往兄弟院校学习深造,在职称评聘、岗位定级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稳定和提高现有实验员工的质量。 (五)实验安全管理本专业实验内容较多,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触电、微生物感染、化学腐蚀、物理伤害等多种类型的事故。此外,开放性实验不受时间限制,实验对象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实验内容不确定等,使得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涵盖组织机构、制度保障、宣传教育、安全检查、技术防范、应急预案等建设内容。 三、结论 为实现新形势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改革本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已迫在眉睫。1.我们将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认识型、技能操作型、综合设计性、科研创新型四个层次。其中,研究创新型实验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在学生自主、多人协作、教师指导等协同教学模式下展开。2.福州大学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结合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我们拟重点建设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检测实验室、火灾爆炸实验室、模拟仿真实验室。3.依托学校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四个平台,我们全面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实验时间与实验内容方面向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大力扶持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作者:阳富强 陈伯辉 杨健 单位:福州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专业课教学的安全工程论文 1根据专业课特点确定学习课程顺序 对于具体专业的专业课程内容讲,由于专业不同,其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不同的。当然很难有一本课程能够满足某个专业要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相关课程知识。而专业课课程学习顺序应是我们考虑的重点。只有合理地选择学习课程的顺序,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学习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不可拔苗助长。以《安全工程》专业为例。主要专业课有《矿井瓦斯防治》、《矿井火灾防治》、《煤矿安全规程》等等。从各专业课内容来看,专业课授课的先后顺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假如,首先开设煤矿安全规程,然后再开设《矿井瓦斯防治》、《矿井火灾防治》等课程,其教学肯定不会很理想。因为我们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课程内容可知,其内容主要包括煤矿生产过程中怎样避免各大灾害对人类和生产的威胁。而规程的每一条都是总结事故的经验编写而成的。是用鲜血的代价换来的。《煤矿安全规程》是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综合应用,要想将专业课内容综合运用,必须将各个专业课程学好,这样才能做到综合应用。如:瓦斯是什么?怎样生成的?为什么会发生煤与瓦斯突出?这些都没有弄清楚。试问怎能制定出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各项措施呢? 2专业课理论教学应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存在很大差异,中学主要是基础理论教育和应试教育,而大学生所学知识是为日后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归根结底是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决定了专业课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介绍给学生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等,让学生们了解教师的科研内容研究方向,同时为学生搭起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桥梁,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兴趣,无疑对专业课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如在《煤矿安全规程》学习关于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规定时,教师授课的重点应该是各条防突规定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规定。这就需要分析大量现场事故案例,事故案例分析生动逼真,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了亲近感,产生了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兴趣就能更好地学好专业课,从而提高了专业课教学质量。从目前的学生特点来看,很多专业的大学生都没有在厂矿实习的经历,在专业研究方面缺少实践经验,以至于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不透彻。学校如果在讲授理论知识前,组织学生到厂房或车间实地参观学习,让他们带着学习任务到一线生产去体验工作环境,在实践过程中,针对理论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从而透彻理解各种理论性的概念和学说。回归课堂后再继续学习一整套理论知识,学习效率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改善。这也是各高校设置大学生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目的所在。 3注重教师自身专业修养 不同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教育智慧、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本科院校应该秉承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建立每个教师师德档案,制定师德管理办法,把师德表现同行政奖惩、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竞争上岗等挂钩。另外,作为教师,也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修养,要利用各自差异这种资源优势加强交流,激活教学智慧,积极探索教育内容、方法、先进教育理念崭新的呈现方式。要懂得运用教课技巧,不断提高教课水平。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专业学习,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掌握行业动态,力求为学生传达行业前沿的技术和理念。 4教学反思摸索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伴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普及,专业课教师的创造性和教学能力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捕捉、活化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赋予实践意义。专业课教师应寻找有效途径达到授课目的。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授课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自己讲授的每个知识点都要全面反思,寻求最好的方法将专业知识在轻松的氛围中传授给学生。反复思考具体知识点相关扩散知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深厚地积淀专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才能使自己根基更稳,从而加强自我的教学效能感。如在《煤矿安全规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分别解释各规定的依据,若教师在授课时不断反思:怎样恰当地引出这些依据?怎样达到趣味学习知识的目的?这也许就是教师能否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不断反思才能真正把握制定规程时的真正的用意。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既使学生充分掌握规定的依据和意义又使得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总之,作为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就应该以教育为本,时刻钻研如何改进教学质量以提高本科生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注重自身的专业修养,深入研究探索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学活动。热爱自己的专业和事业,将教学作为一项平生最重要而又最光荣的工作来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勤学苦练,相信一定能使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为科技腾飞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作者:胡祖祥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泛北部湾经济区中小外贸企业网络营销创新 摘 要:针对全球互联网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商机,以及广西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利用的不足,文章提出广西中小企业如何以围绕客户的需求为载体,以新的或现代的网络营销模式为发展重心,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贸易的增长。 关键词:泛北部湾;中小外贸企业;网络营销;模式;创新 我国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据亿邦动力与一达中小企业外贸研究中心联合的数据显示,2012年2月中小企业原材料成本同比上升20%左右;而该月用工成本增加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65%,而且其中有15%的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度增加。由此,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橄榄枝”伸向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拥有的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个性化、即时性等功能来再造企业的营销过程。然而,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特别是广西中小外贸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与效果可圈可点。 1 当前广西中小型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1.1 广西上网企业数增加,网络营销多局限于国内市场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统计:我国网站注册的总数为1193.1万个,而以.cn和结尾的网站数达到822万个。而由于中小企业占据了国内企业99%的比重,故中小企业网站数量的庞大可想而知。而且,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利用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网络营销——纵观2002年~2012年,我国中小企业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数量逐年增加,预计到2012年,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企业总数将突破4100万家。除此之外,根据艾瑞咨询集团的预测数据,我国中小企业2008年~2012年这五年的b2b贸易总额依然保持12%以上的年增长率。因此,可看出国内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站在微观的区域上看,对于广西,当前的中小企业也逐渐在向网络营销靠拢。据笔者走访,南宁市华西路34号副食品批发市场进行网络营销的中小经营业主已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购进一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某越南特产批发企业的总经理告诉笔者,“因为现代计算机设备及其系统可以准确看到进货、库存和销售的量,还可以及时观察与预测市场的行情”。然而,其中也显示出一些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由于广西是西部待开发地区,外贸水平和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致使该区中小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企业数量不多;其中,进行网络营销的企业瞄准的是国内或者更进一步说是某一区域市场。相比而言,进行网络营销的更多的是像玉林玉柴机器集团、柳州钢铁工业集团等这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国营或私营企业。 1.2 进行网络营销的观念模糊,运作方式单一 网络营销的观念模糊往往表现在具体的网上销售的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多数企业网站的建设都很鄙陋,它们仅仅借助一定的平台一些简单的信息。据笔者在批发市场的调研所得,该区域多数中小企业将竞争的重心放在实体市场,而在网上虚拟市场上,我们搜到的更多的是介绍某一产品的图片、价格、种类、厂址和联系方式。这些网站缺乏与有意向购买的顾客的互动、深入的商品展示与品牌推广等网络系统。其次,网上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外文网站。泛北部湾经济区首先包括十个发起国,而各国语言文字各异。据笔者在网上的粗略搜索,广西中小外贸企业的网站能涉及到外文极为罕见;如果有外文的话,那就是以英语为主要贸易语言。再次,一些网站信息缺乏长期的维护和更新。在有限的批发商自有网站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营业推广的信息是一年以前的,长的甚至能达到时隔五年以上的。最后,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利用一些知名的、有保障的网络平台进行商业推广。比如,利用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知名网站来宣传和推广自身的产品,或者用支付宝这一免费的支付系统来进行销售结算。 1.3 缺乏进行网络营销的资源条件 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人才、品牌等资源或条件的限制,企业很难引进相关推动网络营销的设施、人才及其运作系统。首先,进行网络营销是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决定的。广西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学历素质不高、网络营销知识不足的民营或私营老板,他们对于网上产品销售与推广的知识与技巧所知甚少;而对于企业的中基层管理者,正如彼得原理所揭示的,素质低的经营管理者会寻找比自己素质更低的下属 来经营企业;另外,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网络营销人才急缺,该区域的大中型企业尚且难于寻找合适的人才,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人才引进面对的困难就更多了。其次,企业资金的充裕度是网络设施与人才引进的关键一环。引进一套计算机设备及其系统,少则动用企业资金二十万元以上,多则上百万。同时,对于计算机设施及其运作系统的维护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再次,中小企业的品牌形象不够凸显,故而期经营管理者更多地通过业务员来推广实体产品的销售。相对而言,由于生产非知名品牌产品的中小企业数量总多,国内外消费者往往不相信网站上的信息。 2 构建新的广西中小型贸易企业网络营销模式相 应对策 2.1 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放眼国际市场 20世纪50年代,国内国际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站在顾客需求的角度来开展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上的网络营销。企业要抓住分析、归纳显在和潜在的消费者需求,实行差异化网络营销战略,具体表现为:经营管理者要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消费者需求——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市场需求进行间歇性的调研,着重从产品的实体与售后服务两方面进行个性化设计与销售。然后,进行针对国内外消费者需求的差异(突出商品题材、展示效果)进行网站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在网络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并将设计的产品与售后服务进行试点,以充分匹配东南亚地方地理环境与消费者习俗各异等因素。 2.2 提升网络营销的能力 网络营销的一个焦点就是网站的建设,因此,广西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经营管理者要树立整体的网络营销观。要以个性化设置的产品实体和售后服务为中心设计网站,设计的内容包括网站的配色、题材和产品特征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将网站设计成一个可以互动的沟通桥梁。其次,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中小企业可以借用或委托第三方专业的网络营销服务商来提供服务。比如,中小企业可以在阿里巴巴、亚马逊或者淘宝网这些跨区域网站或全球网站上注册以建立网上商铺;也可以自己建设网站,而借用淘宝网的支付宝系统等来进行收支账款;也可以借用政府提供的免费网站来进行网络营销,例如借用中国中小企业网或者2010年广西刚成立的广西渠道网等来进行网络营销。最后,还可以加入或形成网络营销联盟。即加入现有的国家和本地政府、本地行业协会成立的中小企业网站,或自发联合建立同行业营销的国内外网站。 2.3 整合网络营销的配套资源 建立、管理与维护网站都需要专门的人、才、物。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而言,他们需要放宽眼界,规划网络营销的短期和长期发展战略;同时,他们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参与更多的相关的网络培训班以及时汲取网络营销的知识;此外,应该设立专管此网站的负责人员,同时引进相应的外文翻译人才,或者直接将网站的翻译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机构。对于资金的支持,不仅是经营管理者提升素质的必备要素,也是合理分配企业资源的关键。因此,经营管理者要有计划、分阶段、逐步地划拨建立、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设施及其系统的专项资金。最后,对于计算机设施的放置地等方面的物的配备,经营管理者亦须进行规划。 广西中小外贸企业的网络经营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实体营销与人员推广为主,笔者认为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放眼全球市场,以顾客需求而非企业已有的产品为出发点,建立与完善虚拟的、高效低成本的网络营销设施以代替门店销售的传统营销方式,以分阶段、有计划、逐步完善的人财物配备而非急于求成、冲冲上马的经营方式来进行网站建立,将是未来广西中小企业走向东盟十国消费市场的必经之路,也是廉价之路。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摘要:在当代中国,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实行农产品的深加工且运用网络的模式销售也随之诞生。这种营销模式在市场中可以提升其竞争力度,且事半功倍。各个企业也只有通过这种有效方式来让自己在竞争中站稳脚根。 关键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网络营销;研究策略 中国地域辽阔,农产品类别相当丰富;又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有着很大的消费潜力。以前的销售模式很落后,造成消费者对其越来越不认可。所以企业要生存,要适应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所以,农产品的深加工就悄然诞生。下文就怎样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和怎样实施网络营销进行解析。 1实行农产品深加工及企业网络营销的意义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就是借助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在网络平台基础上,收发和配送农产品。这种方式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其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行网络营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快速而高效地获取市场信息;有助于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为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发挥品牌优势;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新时期,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仅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上获取所需信息,同时还能利用互联网进行新产品的宣传推广,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效果显著[1];可以和客户建立良好的网络营销方式,使产品营销一体化,也使消费者更好地享受服务,达到双赢的目的。 2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的网络营销产生的问题 2.1企业自身的问题 在进行网络营销时,没有很清楚的认识。最初,大家都会觉得网络具有虚拟性,与传统营销模式不同,投资就会有一定的回报。所以,即便国家力推网络营销,其产品的网销模式在本质上也没能得到改变,使其效果不理想。 2.2网站的管理还不完善 在初始阶段,对网站的管理还不完善。尽管企业利用网站了自身产品的信息,还作出了宣传,但网站不具特色,所以在体现产品价值方面不全面,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再就是网站应用不全,未能达成和消费者的良好沟通,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所以降低了消费者的积极性。还有就是做推广时策略的不健全。 2.3外部的环境问题 对于我国的网络营销,在发展技术上的问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国才开始以网络的销售方式运营,所以大多数企业都在观望。又由于较多的农产品及深加工的位置都较偏远,这虽有利于产品的加工,但偏远问题的确会造成交通运输的极大不便,而多数农产品的加工者不熟悉网络营销,从而在利用网络销售的模式上没有积极性,因此要达到网络营销目的有很大的难度。 3新时期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 3.1提高网络意识,更新营销观念 企业需要加强对企业网络的舆论宣传,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公信度,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还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充分利用企业的官方网站,改变消费者传统的购物观念,让其接受网络消费这一购物模式,以此来确保企业网络销售渠道的畅通;企业领导层或决策者应该正视网络营销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加大对企业网站运营及网站广告的重视,以发挥企业网站的应有功效。可以说,只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了对网站的高效利用,那么它就可以将网络营销真正地变成推动企业发展的一大利器。 3.2构建良好的网络营销环境 为了建立完善地网络营销环境,促进相关企业更新现代化营销模式,就需要改善网络营销的环境,其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增强网络基础建设。想要良好的网络运营必须有较好运营环境,所以这方面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责令相关管理部门进行配合,与此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和管理部门维持良好关系,确保推动网销的顺利发展。建立安全的网络营销类法律体系。进行网络营销也需要法律的保护,这样才能确保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因此,法律类的监管部门就应出台相关的保护策略进行配合维护,以促进农业产品深加工及企业的发展[2]。 4结语 通过对我国目前网销模式的分析得出,传统销售会被网销取代,它能够很好地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让深加工企业的营销有良好的循环模式。所以企业应该从不足中吸取经验,更新销售模式,为其深加工行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秋松 管香玲 单位: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德市分校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探究 摘要: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越加完善成熟情况下,经济活动也开始逐渐向网络化发展发展,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互联网市场重要性,借助大数据发展建设,相互开始进行网络营销。但是企业网络营销活动在相继开展内,企业也开始逐渐认识到网络营销难度,人才及资金等方面的问题越加突出,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进而网络营销战略在落实上更加艰难,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理念之后,大部分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全部以失败告终。因此,本文就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网络营销在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内重要性,结合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所存在的问题,为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提出针对性意见,希望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内进一步发展建设。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中小企业;网络营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数据大爆发时代,也可以说二十一世纪是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内,为人们提供了更好发展机遇,人们在数据收集上面速度显著提升,可以为今后发展建设找到针对性方向,有效减少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任何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内都具有相同发展机遇,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综合实力有限,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无法清晰认识到自身定位,改革历程缓慢。这些问题都造成中小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内发展艰难,因此对大数据时代内中小企业网络策略分析研究,在中小企业发展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作用 1.获取更多数据信息 在大数据时代内,信息产生及更新速度更快,信息传播及整合效率显著提升。在这种大体环境之下,中小企业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数据信息,借助自身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提前预测自身今后发展趋势。中小企业要是掌握更多网络营销数据,对于市场今后发展建设也就更加了解,十分精确的市场分析,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对自身发展建设趋势进行调整完善,保证中小企业营销策略制定科学合理,提高中小企业营销质量,推动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建设。 2.提升网络营销针对性 在基于电子商务背景之下,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的网络影响几乎是遍地撒网,在通过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便可以切实的达到实现大规模的营销宣传,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业自身网络影响的实际成本。并且,所产生的营销效果却并不良好。但是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一些中小企业来讲,合理的通过获取以及分析大量的市场动态数据信息。那么,就会使其在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对一些指定客户群体所提出的需求不断进行完善,对其所需要的产品也是能够重新进行分析设计,以此确保,所制定得到的价格是最具有合理以及科学性。此外,这样做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整个网络实际营销过程中,承担较大的成本支出现象。网络营销在落实内,有效突破了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约束。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可以有效借助大数据时代所提供的便捷条件,通过最少经济成本及资源,换取更加广泛宣传空间,提升宣传力度,有效将自身发展理念及产品销售出去。中小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身客户群体特征制定营销策略,体征营销策略针对性,严禁出现广泛撒网,营销大投入问题,加剧中小企业运营负担。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在开展过程中,借助大数据时代,可以有效提升网络营销针对性,降低网络营销经济成本,提升网络营销经济效益。 3.提高客户满意度 我国现阶段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企业在市场内发展中,需要将客户作为核心,进而开展营销活动。客户是否对企业产品满意,是企业在市场环境内发展建设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由此可知,提高客户对企业产品满意度,可以有效改善中小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中小企业获取客户反馈意见途径更加广泛,可以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客户对于自身产品满意度,中小企业在了解到客户意见之后,才可以按照客户实际要求对自身发展方向进行调整,有效减少由于产品满意度所出现的客户流失,提升中小企业所具有的客户数量,提高中小企业在市场内竞争力。我国一些中下企业完全可以利用通过数据分析的形式,与广大客户群体之间进行交流以及沟通,充分的了解到来自不同客户群体对产品评价以及使用的状况,然后在对客户的满于度进行预测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便于,中小企业及时找出自身产品或是服务当中,所存在着问题现象。在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进以及调整,最终切实的提升广大客户的满意程度。以此有效加强中小型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所存在的问题 1.对大数据时代了解程度不够 大数据时展十分迅速,不同领域内具有远见性企业都已经认识到大数据时代在自身发展建设重要性,进而借助大数据时代对自身市场营销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机遇,转变自身发展模式,推动自身发展建设。但是部分中小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尚未认识到大数据时代重要性及影响力,错误认为自身发展建设与大数据时代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依旧采取原有市场营销模式建设,即便是采取网络营销,但是网络营销投入比例较低。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小企业需要受到传统市场及网络环境一同影响,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建设。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对于大数据所带来的影响,认识程度上明显不足,认为处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自身网络营销的并没有过多的影响,仍然采取依靠于使用一些较为传统的营销模式以及方式,这样就会导致在实际营销的过程当中,出现难以合理充分利用大数据所带来的诸多发展契机。因此,使得我国一些中小型企业在自身的网络营销收益方面甚微。 2.网络基础设施缺失 网络基础设施是在整个处于大数据背景当中,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网络影响的实际发展基础,一个完善的基础设施,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相关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后续的顺利展开以及实施。不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中小型企业的营销成本,还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营销收益。想要开展网络营销,就需要具有十分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不仅仅包含互联网设备及计算机,同时还包含针对的改革完善能力。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是网络营销顺利开展落实的基础条件,可以有效降低网络营销落实内所出现的问题,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就现阶段中小企业来说,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资金及技术水平等方面因素影响,进而网络基础设施尚未完善,造成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无法顺利开展落实,增加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上面的资金投入,加剧中小企业运营成本,并且网络营销落实也受到显著影响。 3.营销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最为显著的问题为营销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由于网络营销所具有的营销内容及手段存在一定差别,进而造成客户在网络营销环境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传统市场营销之间存在一定差别。网络营销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网络营销保障制度缺失,非常容易造成网络营销内出现漏洞,并且这些漏洞得不到中小企业重视。 4.专业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人才,是现代商业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竞争中的主要竞争优势,同样也是作为保证大数据时代持续、健康发展下去的主要核心条件。网络营销属于一种新型营销手段,进而在营销观念及策略等上面都存在自身特征,不应该应用传统营销方法实现,需要网络营销方面专业人才对网络营销进行指导。但是现阶段中小企业在发展建设内,网络营销方面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也不要说构建专门网络营销团队,人才上面的短缺,造成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无法顺利开展。网络营销落实在落实内,缺少专业团队作为保障,对中小企业网络营销顺利发展建设造成严重影响。由于缺少人才方面的保证,造成中小企业在发展内无法跟上时展速度。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高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措施 1.合理市场定位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手段,由于具有良好营销效果,进而得到了中小企业高度关注及依赖,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建设希望。虽然网络营销效果显著,并不十分任何产品都可以通过网络营销方式宣传。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之前,需要对网络市场进行全面并且细致评估,对网络营销原则及目标有着整体性了解,按照行业发展趋势,明确市场定位,进而保证自身产品与网络营销相吻合,进而开展网络营销工作。网络营销在大数据时代内落实,大数据可以为网络营销提供多种营销手段,客户在大数据时代内具有主导权,客户对于企业网络营销提出了更加严苛要求。中小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内,必须具有精确合理的市场定位,在保证网络营销市场水平情况之下,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质量及效果。 2.建立专门网站 网络营销落实根本就是建立网站。网络营销活动在开展之前,建立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网站,是营销活动落实重要内容。具有良好宣传效果网站,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经常浏览观赏该网站,这样才能够保证网络营销效果。一旦网站无法吸引到消费者,消费者就不会再次浏览该网站,网络营销也就无法顺利落实。中小企业在构建专门网站内,需要及时对网页进行更新,提升网站新鲜性,进而提升消费者新鲜感,增加再次浏览网站可能性。中小企业建立专门网站内,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精巧的网络背景设计,保证网络背景空间布局合理;第二,网站内容在设计内,需要采取多元化建设形势,为消费者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服务;第三,网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应该积极与浏览者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浏览者意见,结合浏览者实际需求,对网站进行更新改善。中小型企业要在实际开展网络营销的过程当中,提高对网络平台建设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可以与一些大型的企业之间达成某种合作,共同建设网络营销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我国政府部门也要大力的帮助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济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投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各项网络基础设施,是能够真正的实现于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这也是作为我国目前,各个中小企业在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中,切实实施网络营销手段的重要前提保障。 3.进行品牌传播 网络营销在落实内,最为显著优势就是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自身品牌进行宣传。网络营销在品牌宣传上面与传统营销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网络营销所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内容宣传迅速;第二,网络营销并不需要向传统营销一样租赁,并且对于人力资源要求较低,经济成本更加低廉。在大数据时代内,人们每天会接受到大量数据信息,进而人们在消费内,会借助数据价值,选择具有良好品牌效应产品,通过大量数据对品牌深入了解,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品牌本质内涵。因此,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内,可以借助大数据时代内大量信息,进而提升自身品牌宣传范围,进而树立良好品牌形象。首先,在离线领域内开展营销活动,其次构建专门网站,二者之间相互结合,在最短时间内推广企业品牌,提升网络营销质量。高水准网络营销活动,可以有效帮助中小企业宣传品牌,企业品牌在被消费者了解之后,就会借助专门网站对企业内产品进一步了解,进而对企业品牌深入了解,有效提升品牌优势。 4.树立正确网络营销观念,提升网络营销管理机制 现阶段,网络营销是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相互争抢的主要市场,而网络营销在落实内,中小企业严禁内网络营销看做提升自身经济效益主要途径,中小企业应该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及自身特征,转变营销理念,增加网络营销投入成本,按照有关法律规章制度,秉持正确发展心态,树立正确网络营销观念。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借助大数据为营销所带来的便捷性,借助大量数据对自身管理机制与管理技术进行创新,通过大数据提升网络营销水平。就中小企业来说,应该充分借助大数据时代网络营销的便捷,积极对自身管理技术与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更新,进而保证网络营销效果。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内,借助大数据对网站内消费者浏览次数、时间、喜好等数据进行统计了解,进而及时掌握市场发展趋势,了解消费者消费需求,进而对自身网络营销模式进行更新。 5.培养网络营销专门人才 一方面,我国一些中小型企业要对现存有的营销人员进行培养以及教育,以此在最大限度上帮助其提升对大数据时代的重视程度,进而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营销能力。另一方面,我国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讲,还需要积极、主动与各个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机构之间产生紧密的沟通和合作。从而不断的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逐渐将企业自身的网络营销团队完善、强化,以具有较高专业化的人才团队,来切实促进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发展进程。网络营销在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我国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专业人才上面所存在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因此,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内,应该积极招聘网络营销方面专业人才,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并不了解情况下,应该将网络营销工作交到专门负责网络营销团队的受众,在借助网络营销团队帮助之下,才能够保证网络营销活动有序并且顺利开展。中小企业在招聘网络营销专业人才情况下,也应该增加在网络营销方面的成本投入,通过高福利待遇吸引网络营销专业人才。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应该积极对企业内营销人才进行培养,帮助营销人才对网络营销模式及手段进行了解,定期对营销人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综上所述,按照中小企业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营销所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今后网络营销活动在开展中,需要从重视度、网络技术设施、品牌宣传、管理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发,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有效提升网络营销活动有效性,掌握大数据时代为中小企业发展建设所提供的机遇,规范网络营销行为觉知,提升网络营销针对性,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需求,帮助中小企业及时对消费者反馈意见收集,提升中小企业在市场内竞争力。 作者:郁榕睿 单位:阳光学院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摘要: 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人们身边所有的事物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最为明显。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电子商务在短暂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并迅速的渗透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企业的销售模式也必然发生巨大的变革。本文以手机产业为例分析企业应该如何进行网络销售。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营销策略;手机产业 电子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普及提供了契机,同时衍生出了支付宝,网上银行等各种网上支付平台,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心仪的产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传统的产销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企业需要创新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销售模式,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这样信息爆炸的数据网络中存有一席之地。手机作为连接互联网发展的新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手机企业的竞争更是残酷,每一年手机产业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品牌的网络销售策略就成了各大商家角逐的关键。 一、手机品牌网络营销策略的现状分析 (一)线上的饥饿营销模式 小米在初创品牌时,主打网络销售,消费者只能通过网上的预定购买,在实体店里根本购买不到。这一策略成功地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和购买欲望,消费者都愿意掏腰包去抢购,而且如果慢了一步消费者就要承担有钱也买不到的后果。这样独特的销售方式使小米在创立仅三年的时间里创下了国产手机销售第一的好成绩。然而这种营销模式并没有给小米带来持久的辉煌,两年时间小米的销售量逐渐下降,其他手机厂商纷纷追赶而上。可以说饥饿营销抓住了电子商务刚刚普及的好时候,人们对于网上销售的新鲜感推动了饥饿营销的成功,但是随着人们对于网上购物的适应与熟悉,网络购买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饥饿营销的方式便不再被人们买账。 (二)线上加线下的营销模式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是现在各大手机厂商应用最为广泛的营销手段,加强线上的宣传和线下的服务,也是消费者最为接受的方式。VIVO和OPPO都加大了广告费用的投资,在各种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中都能看见他们的广告身影,爱奇艺、搜狐、腾讯也被他们包揽;再看实体店的规模,各种大街小巷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蓝绿小人甚至走上了国际,这种疯狂的销售方式使VO两兄弟在风云变幻的互联网时代站住脚跟,创下了国产手机新的销售纪录。这种销售模式能够被人们所认同是因为它既利用了互联网信息渗透广度、深度和速度的优势,又避免了人们对于网络销售的低服务质量,低信任度的问题。 二、网络营销模式下提高手机销量的策略 (一)积累人脉 在网上积累人脉就是通过微信,论坛,百度贴吧,电商评论等平台宣传产品的优势,通过产品用户实际体验后的感受,增强更多观望者的购买欲望,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可能性。很多电商通过“返现”等优惠手段希望购买者能够给予好评,就是想给自己的网上店铺积累人脉。 (二)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电子商务颠覆了传统的“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营销方式,直接使消费者与生产商接触。但是这样就产生了空间的虚拟性,消费者无法触摸到商品质量性能的好坏,所以销售环节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为了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让消费者体验到企业真诚的服务,vivo和OPPO推出了线上购机,线下服务的营销策略,只要是购买的vivo和OPPO手机均可以在各大实体店享受到售后服务。相反,努比亚和锤子手机,单单看产品性能,和vivo和OPPO不相上下,但是在销售上,努比亚和锤子很难在街头看见他们的实体售后店,而且在网上购买也常常出现货源不够等问题。这也是销售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提高物流速度 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新型物流产业的产生,同样物流产业的发展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物流产业链条的分布范围决定了电子商务的普及率,物流产业的工作效率决定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所以物流的速度也是影响产品销售的客观因素之一,京东的物流速度一直都得到消费者的好评,很多消费者在同等条件下,都会选择在京东的自家快递上购买产品。如果各大手机厂商能够在官网上推出自己的物流线路,保证送货的速度,也必定能引起一阵购买狂潮。 (四)多样付款方式 为了加快消费者的购买速度,将购买欲望变成实际购买,企业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付款渠道,现在最常用的就是分期付款,商家纷纷打出“零利息,零首付”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还有通过以旧换新来抵消价款,这样也使得二手手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一举两得。 (五)采用明星效应 一些厂商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人群,在手机的某些特定的机型上主打明星定制版或者邀请一些大腕代言手机产品,并配合广告宣传迅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这样的营销策略是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心理喜好来进行的,确实能够有效地吸引该部分人群。 (六)插入人文主题 作为明星效应的扩展,将每个手机机型赋予人文主题背景,比如以父母亲情,高贵商务,江南水乡文化等各种形式的主题为背景,从烘托情感诉求,彰显社会地位,表达文化精神等角度出发,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并通过自己的产品表达出消费者的需求,定会吸引消费者来购买。 (七)扩大宣传力度 从VIVO和OPPO的成功销售经验来看,扩大产品的宣传是直接提升销量的最佳选择。企业加大广告费用的投资,提高了成本,但是在这个信息的时代,消费者更愿意购买知名度高,信息量全面,性价比高的产品,VIVO和OPPO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本产品的手机性能上不断向苹果手机靠近,而价格仅为苹果的一半,再加上高强度的宣传,在知名度上也与苹果抗衡,就是这样的进步之下,VIVO和OPPO的销量赶超了苹果手机。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可以一夜暴富也可以一夜破产的时代,企业必须走在时代前沿,管理者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洞察力,销售策略也要不断更新,所有的策略都有其时间和时代的特定性,企业在产品销售策略上的推陈出新是企业持久发展的保障。 作者:杨子怡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文管学院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企业网络营销策略探寻 摘要: 当前企业的成功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世界级的品牌,能够适应外部市场变化的内部组织结构,网上营销能力。由此可见,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今后企业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网络营销的应用也成为当前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技术。从目标市场的选择、营销商品的选择和网络营销方式的选择三个方面,对当前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策略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企业;互联网;网络营销;策略 1根据网络营销对象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就是企业要进入的某一个市场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产品的消费群体。传统营销的最终市场定位的选择是属于单向的,可以拿着自己生产的产品去寻找客户,也可以选好客户群之后再去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而网络营销的目标市场的选择是双向的,一方面,营销者一定要充分了解上网用户的各项信息状况,做好市场细分的工作。另一方面,营销者还要详细了解自己产品是不是真的适合网络营销[1]。目前,网络营销对象一般具备以下特征:A.中等收入阶层市场。消费者能够上网是企业发展网络消费的前提,而上网是需要成本的,需要向网络服务商提供服务费等,所以低收入消费者的收入大多数很难去网络消费,而中高等收人者收入较高,能够维持网络消费。B.具备高文化水平的职业层市场。在网上进行消费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消费者需要一定的计算机能力、网上消费能力和英语能力,来完成网上消费。据不完全统计,在上网者中,80%以上都是高中以上文化。除此之外,性别特征也非常明显,参与者大部分为男性。因此,一个企业想要将自己的产品投入到网络这一大市场中从而获得利益,就一定要做到吸引男性消费者的眼光。C.青少年阶层市场。虽然青少年的购买资金较少,但是在互联网的使用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仍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个消费群体,利用青少年在消费中追求个性、时尚的心理,制定相应的网络销售策略。D.白领族阶层市场。白领族喜欢追求时尚,追求自己喜爱的事物,来提高自己的品味,他们有相对安稳的工作,压力较少,不需要担心房租水电等问题。他们的思想较为成熟,因此在消费方面较为理性,他们大多数消费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所以网络消费对白领族的吸引力很大,也是企业需要抓住消费心理的群体。由于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企业在网络环境下选择目标市场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以及网络营销自身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身的目标市场,从而开发出合适的商品。 2根据网络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特点选择营销商品 一般来说,消费者上网进行消费,所选择的物品基本上与逛街所购买的是一样的,最主要是为了方便和便宜才会选择在网上购物。在物品的选择上,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是首要的选择,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渐渐上升到精神类物品的选择。由此可见,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合在网络营销的产品,这关系到企业最终在网络营销上的成败。目前,在网络营销的商品中,主要有以下几类商品[2]:A.数字商品。这类商品的受欢迎程度非常高,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游戏软件、图像以及声音等数字产品。这类产品之所以会如此受欢迎,主要是其迎合了广大男性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大多数男性消费者非常喜欢电子产品和游戏,他们会为了一个游戏买下大量的装备,而这些装备都是从网上进行购买的,而且重复消费情况也非常常见。B.时尚商品。时尚商品的消费群体一般是女性,这部分群体非常喜欢潮流的东西,因此时尚商品的消费量也相当可观。最主要的是时尚商品的消费跨越了消费群体年龄的界限,只要是时尚的东西,它对人们的吸引力就高,因此时尚商品在整个网络营销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C.中高档商品。中高档商品虽然看起来是客户很难购买的商品,大多数人对于高价格产品的误区在于高价格会增加销售的难度。客户在高档商品上的犹豫不决的原因,首先是支付能力,其次是支付意愿。只要在客户的承受能力下,强化客户的支付意愿,这样成交的机会就能变大。D.日常用品。这类商品是当前需求量最大的一部分,因为这类商品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虽然购买的商品都是一样的,但网上购物要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也可以同时对多家产品进行比较,消费者更容易选择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这也就造成了人们网上购物的趋势不断增大。 3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择网络营销的方式 网络营销的技术手段是非常先进的,企业要结合自己产品的优点,合理地使用这些先进技术,选择最适合企业的网络营销方式,将网络营销的效果最大化。现在,主要的网络营销方式有如下几种。 3.1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是指客户想要在搜索引擎中搜索企业的基本信息,企业通过网站会尽可能将营销的信息传达给用户。搜索引擎营销主要又分为SEO(搜索引擎优化)与PPC(付费推广广告)两大类。SEO指通过对网站结构、内容及外部链接进行优化,从而改进网站在搜索引擎检索结果中的排名[3]。PPC是指购买各大门户网站的广告位进行推广。对于产品的种类较多,没有形成垂直的电商平台,或者一些追求一定曝光度的企业,非常适合搜索引擎营销方式。 3.2电子邮件营销 电子邮件营销是利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将自己的信息传达给客户的营销方式。电子邮件营销是一种有历史的营销方式。但对于那些需要维护老客户,进一步抓住客户意向,加强客户忠诚度及信任感的企业,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3.3BBS营销 BBS营销也称为论坛营销,是指企业利用论坛网站平台,与企业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让目标客户了解自己企业的产品优势及服务,从而达到宣传自己企业产品的目的。对于有一定用户基础,具备专业论坛管理团队的企业,可以利用论坛庞大的客户群体,开展用户感兴趣的活动,提高营销效果。 3.4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是指通过企业的微博平台开展的营销活动。在微博这个平台下,每一个观众都可能是营销的受众,企业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及时、迅速、有效地产品及服务信息,并可第一时间收到客户反馈,从而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品牌知名度高,资金强大且关注度高,或者面向个人消费品的企业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3.5微信营销 这是在即时手机通讯软件微信得到广泛普及后,所诞生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通过点对点、朋友圈、公众平台等方式,企业可以利用微信强大的功能以及庞大的用户群进行营销活动。这种营销方式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可以采用,门槛较低,是目前最为流行且快速、高效的一种营销手段。 3.6O2O立体营销 O2O立体营销是一种线上和线下的全方位立体式,全媒体深度整合的营销模式[4]。这种方式可以将传统行业企业与互联网完美结合,打造一个由线上到线下的立体式营销网络。对于一些急待转型的传统企业来说,O2O立体营销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线上营销的特点,以及传统行业企业线下活动的优势,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成功转型。 4结语 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和消费者需求的改变,网络营销也会做出适当的改变来适应市场,将优势发展到最大。企业要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营销方式,这样消费群体才能更加方便、快速的在网络上进行消费,更加依赖网络营销的消费方式。 作者:阎红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13级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小微企业网络营销探究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带动了一大批小微企业的成长,并且正逐渐地成为市场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时代地到来,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的不断发展实质上也助力了小微企业的迅速发展。小微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存在数量大且竞争力较弱的现状。在这样的环境下,与互联网融合,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宣传和推广就成为了小微企业迅速发展的一条明路。本文通过对小微企业与互联网融合进行营销的模式进行探究,并针对所涉及问题提供建议,以此来促进小微企业在我国的加速发展。 关键词: 小微企业;网络营销;问题及对策 一、小微企业利用网络营销面临的问题 1.营销意识薄弱 小微企业受到企业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小等条件的限制,由于其竞争力的薄弱,就导致了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不足,无法发展壮大的问题,如今信息社会环境下,互联网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的,互联网也正在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承担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前途。尽管情势如此明朗,小微企业也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畏首畏尾,不敢利用网络营销的方式来发展壮大自己,仅仅局限于竞争力正逐步下降的实体经营方式。小微企业想要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放弃原有的以实体经营方式为主的营销模式,选择网络营销来推动小微企业的发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2.网络营销方式单一 信息时代下,利用互联网营销的手段也越来越得到小微企业的青睐。由于缺少网络营销方面的相关知识,也没有接触过这种新的经营模式,对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也知之甚少,他们认识的网络营销,仅仅是将公司基本信息放在网络上。网络的复杂与多样的特点,使得网络营销的手段也也愈加的丰富。但是从相关调研的数据上来看,小微企业利用网络营销的手段目前大多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简单的方式来完成,推广的方式也仅仅是百度、搜狗等平台。这实质上是网络营销方式过于单一的一种体现。 3.策略过于局限 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来推广小微企业的形式实质上与实体店面的经营知识形式上的不同,小微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策略上应该注重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人群与客户。大多数小微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模式认识不清楚,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深层次的推广,小微企业对于顾客方面也没有过多的注重,顾客对于产品上有疑问与困惑的,小微企业并不能很好的进行解答,这样的情况极大的影响了企业对于顾客的吸引力,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渐渐失去稳定的客户,使得顾客对于企业渐渐失去信心。 4.网络营销具有风险性 利用互联网推广企业实质上和实体店是相同的,顾客对于商家很注重的一块就是顾客的口碑,但是在面对真正的企业营销时,卖家却只是将产品的销量作为主要的指标却忽视了顾客对于其他指标的认可程度,顾客不能真实有效地将了解到产品信息,则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顾客的购买积极性。网络营销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口碑,让顾客从评价上面了解到商品的真实信息。摒除网络营销的风险性,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营销手段。 二、网络营销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策略 1.增强小微企业网络营销意识 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信息化时代下,原有的营销理念已经逐渐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小微企业改变原有的营销策略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原有的营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市场开拓的需求,只有通过网络营销的手段才能解决目前小微企业的困境。小微企业在利用网络开展营销活动的同时,需要对网络营销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要牢牢把握网络营销的特性,网络营销不仅仅是将信息摆放在网络上,而是将网站作为推广企业的工具,要充分利用。网站上不仅仅是标注公司的基本信息如地址、电话等,还要详细罗列出产品的细节,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创新网络营销方式 网络销售实质上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普及来提高用户对于产品的认知。网络营销与线下实体店的销售规则实质上是相同的,无论是销售什么样的产品,都需要在对产品进入市场前进行市场调研。网络营销的方式具有多样化,电子商务平台的营销方式只是其中一种,微博、微信以及各类社交软件的普及也是一个极好的办法。随着信息世代的到来,大数据网络的饰演为网络营销在市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提供了机会。 3.采取科学合理的网络营销策略 小微企业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只有做好营销,才能让企业在社会上获得稳定的地位。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络营销其实才是企业发展的一条道路。小微企业在要想更好的运用网络营销来推销自己,就必须要明确定位,并且要利用网站设立明确的企业策略。企业要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由于网络营销不受地域与环境的限制,企业应当合理地运用互联网的这一优势,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跨地域的性质,有购买意向的客户将通过互联网向企业表达自己的疑问与意向。不同的企业要制定不同的企业政策,不同的企业也拥有不同的客户群体,要充分了解客户群体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网络营销的作用。 4.重视与客户的互动,确保信息真实性 客户的数量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拥有了大量的客户,小微企业才能够真正的立足。因此小微企业在网络营销的过程当中,与客户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与客户的沟通是培养客户的核心环节,客户的好感就是在企业与客户的交流中建立起来的,只有对客户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客户之间的影响力是相当普遍的,这样的方式可以发掘更多的潜在客源。与此同时,企业产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使用户对企业产生信感的关键因素。 作者:蔡葵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饲料企业网络营销问题及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以及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中国的各行各业网络营销爆发式发展,尤其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后,消费者的消费心里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作为饲料企业在网络营销涉足很少。饲料企业在这一方面落后于其他行业,本文简述了饲料企业的官网、搜索引擎营销、社会化网络营销和网络广告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饲料企业网络营销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对饲料企业网络营销带来一些启示。 一、中国饲料企业产业现状 饲料企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发展,经过1993~2000年这个阶段,饲料企业如雨后春笋,也是养殖户对饲料一个初步的认识;2000~2009年基本是调整期,很多小型的没有研发能力的饲料企业被淘汰。到目前为止,主要以正大、新希望、通威、六和等为主。从下表可以看出2009~2012年增长率还是比较高,到2012~2014年是以个位数增长,增速缓慢。虽然饲料企业的产量一直上升,但是饲料企业的营销策略还是比较滞后,目前主要的还是通过传统的营销方式。当前网络营销已经非常普及,各个行业都在寻求低成本的营销方式,相对来说饲料企业营销方式还是比较落后。 二、饲料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1.饲料企业官方网站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新希望、正大、通威、双胞胎、大北农等饲料企业官方网站的调查,这些企业网站结构布局都比较合理,信息更新速度比较快。企业的概况、产品介绍、企业文化、企业招聘、企业联系方式等主要内容都有,但是唯独没有实现顾客官网订购,也就作为顾客进入企业网站,了解了饲料企业相关产品,想进行订购而没有办法下单。而中小企业网站更新信息很少,有些中小型饲料企业网站信息还处在上一年度,这些都不利于饲料企业进行网络营销。 2.饲料企业很少运用搜索引擎进行营销推广 利用对各主流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狗、360等),使用关键词“饲料”进行搜索,这些搜索引擎搜索出来的结果除了360有正大饲料的推广链接标志外,其他饲料企业在各搜索引擎中第一页都找不到,第二页中一些不知名的中小饲料企业排名比较靠前,这些情况可以说明饲料企业基本不重视搜索引擎营销推广。目前关键词搜索引擎广告来说饲料企业没有利用。 3.饲料企业社会化网络营销简单并运用较少 社会化网络营销是指利用社会化网络服务网站开展的网络营销活动,例如可以利用博客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论坛营销等。通过百度来搜索“饲料论坛”,结果显示排列在前3的是中国畜牧人网站饲料论坛、中国畜牧论坛及百度饲料贴吧,里面内容更新都很少,基本还是2014年和2015年的一些资料。在微信营销方面,饲料企业做的相对也比较少,查询饲料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查询的结果主要集中在饲料信息方面的网站,例如,中国饲料信息网、饲料行业信息网,饲料市场等信息公众号,在知名饲料企业里,除了正大饲料和大北农饲料公司有公众号外其他饲料企业很少有公众号,对于博客、微博使用就更少了。 4.饲料企业网络广告运用很少 对于网络广告,饲料企业应用的也非常少,通过对于各个饲料信息相关网站的调查,这些饲料信息网站做的广告主要是饲料器械,饲料加工方面的广告,有少量饲料企业的广告,如广东饲料信息网上显示的是“双胞胎”饲料企业广告,中国饲料养殖信息网上除了正大、大北农、普瑞纳等知名的饲料企业外,其他上十家饲料企业都是一些小型不知名的饲料企业,饲料企业在网络广告方面做的也特别少。 三、饲料企业网络营销对策 1.构建合适的企业官方网站 企业的官方网站是饲料企业网络营销的核心,合理的企业官方网站为企业的其它网络营销方式奠定了基础。因此饲料企业要想做好网络营销,应先该做好企业的官方网站。饲料企业的官方网站要有明确的目标,具备基本的网络营销功能,网站的机构应该符合主要搜索引擎的收录规则,网站内容信息要具有一定的价值,网站后台需具备网络营销的基本技术要求等。对于饲料企业的网站应该构建在线销售平台或者引流至饲料企业第三方销售平台,从而有利于用户在看到有价值的信息时,方便直接转化为购买。对于中小饲料企业,需要积极更新企业网站信息,特别是要及时添加一些对养殖户来说有用的信息。 2.饲料企业合理利用搜索引擎营销 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大多数专业养殖户都配有电脑,这些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搜索引擎营销在这个时候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各大饲料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饲料企业尽可能发挥搜索引擎推广的效果,应制定有效的搜索引擎推广策略。搜索引擎网络营销模式基本分为4种,免费登录分类目录、付费登录分类目录、搜索引擎优化和搜索引擎关键词广告。饲料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一般可以选择搜索引擎优化和搜索引擎关键词广告,这两种方式简单易行,很快就能见到效果,饲料企业应该关注搜索引擎营销。饲料企业在选择搜索引擎工具时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搜索引擎规则是不一样的,目前养殖户基本上使用的是百度和360搜索引擎,饲料企业要利用好百度和360搜索引擎。 3.饲料企业可以积极的利用社会化网络营销策略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出现,网络营销模式也发生着变化,从搜索引擎营销、网络广告和论坛等形式到目前的博客营销、微博营销、维基百科和微信等营销方式。社会化网络营销具有互动性好,信息便捷等特点而被很多行业认可。对于饲料企业来说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一些社会化营销,博客和微博农业生产者用的比较少,但是论坛、维基百科和微信都是可以利用的媒体。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一些生产中的问题,其可以通过论坛平台、维基百科等获得信息,而这些平台都可以作为饲料企业的网络营销平台。微信营销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甚至可以实现微信购买和支付。这些网络营销方式,需要饲料企业根据企业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利用。 4.饲料企业网络广告策略 网络广告也是最常用的网络营销推广方式之一,主要体现品牌推广和产品促销方面的价值。网络广告由于自身一些特点而被许多企业所采用,特别是广告成本较低而被中小企业所利用。饲料企业网络广告需要结合其他的网络营销方式以及传统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品牌推广、网站推广、销售促进、信息调研等方面。饲料企业需要合理的利用网络广告达到自身的目的。饲料企业需要确定目的,根据饲料企业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站,再根据企业自身和网站的要求制作网络广告,最后在合适的网站上网络广告。对于网络广告的网站选择非常重要,要选择合适的网站进行饲料企业网络广告的。饲料企业在中国发展了二十多年,其营销方式基本没有多大变化,还是处于传统的营销方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营销方式也要随之变化,只有充分利用好网络,才能跟紧时展的步伐。 作者:张党利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电商企业网络营销现状分析 摘要: 在互联网环境中,消费者手中掌握的信息异常丰富。然而,一些电商企业网络营销定位模糊,营销成本增加,营销支持不足。电商企业成功的因素包括:确立清晰的网络营销目标,加强营销内容建设,强化消费者的营销体验。 关键词: 电商企业;网络营销;电子商务 面对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企业以及其营销策略应该针对新环境进行改善,其中营销体系的重构和转变营销思维是第一步。电子商务的产生对于市场来说,不仅意味着技术的革新,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和经营方式。据商务部消息,2015年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随着移动、社交等新营销方式的不断涌现,电商企业都在竭尽全力去找到最佳的营销策略。 一、互联网经济时代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在互联网环境中,消费者从以往追求保险、稳定的产品改变为追求新奇的概念和独一无二的产品,并且对于产品的量身打造有着不可忽视的需求,对于传统营销手段中最重要的因素即价格,消费者也因为有了快速查询的平台,要求全球范围内的最佳性价比产品,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使得消费者手中掌握的信息异常丰富。搜索引擎让网络消费者在但电脑前就可以实现“货比三家”,现代消费者已经养成了习惯,在购物前通过搜索引擎或者其他信息搜索渠道进行大范围的选择和比较,以求最后购买的产品是具有最佳性价比且最具个性化。其次,若所购产品不符合需求,网络消费者会主动且及时向企业反馈信息,这又同传统市场中的受众被动接受产品不同,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通过便利的多渠道信息通道主动搜索产品,这种行为也使得电商企业节省了营销成本,通过用户的主动搜索确定真正的目标市场,使得电商企业的营销活动更具有针对性,避免了不必要的营销耗费。 二、电商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 1.营销定位模糊 为了提高电商企业的利润率,很多电商扩充了其主营的品类经营,纷纷向综合性品类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出现品类快速扩张了,但是到了营销层面,往往因为现实的很多压力,比如为了尽快清货、减轻库存压力,或者为了追求大而全,什么都想赶快卖,这时营销定位往往就会变得模糊了,导致营销活动难免出现彼此打架的现象。 2.营销费用占大增 互联网的营销本身以精准和数据说明一切而著称,但是为了争抢市场份额和地盘,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不惜血本来海投广告。甚至拼命融资来加大营销的投入,导致营销费用占比一再加大。在这样厮杀过程中,为营销推广所投入的成本也在与日剧增。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近两年看到在各大媒体渠道的电商广告也铺天盖地。2014年和2015年618的电商大战、双十一、双十二电商日等等,都无不印证着电商行业对营销推广力度的加大。 3.营销支持不足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中心时,有时会有这样的经历,活动才刚上线两小时,某些选品就卖断货了;或者消费者选购的是年货,但是系统提示快递会在两周后才能送到货,那时基本上年也已经过完了,为此消费者取消订单;或者营销活动引流进来,消费者发现网页加载速度很慢,甚至还有网络拥堵的现象出现,购买兴致大减;或者出现已经成功下单,但是无法正常支付的情况;或者发生已经下单并成功付款,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后台自动将此订单取消,同时告知消费者此商品无货了。 三、电商企业网络营销成功因素及其策略 1.确立清晰的网络营销目标 清晰的营销目标可以在大型综合性电商实施营销活动之初,就有了清晰的方向,指导其展开具体的营销方案,同时可以有据可依地客观评估营销效果。没有清晰的营销目标,往往会导致营销活动没有重点,无章可循,不是在推广渠道上花费不该花的成本,就是消费者不买账,起不到好的营销效果。面对激烈的营销环境,电商如果要想自己的营销活动被消费者所知晓,能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有好的营销创意,使其能在一开始就被消费者所感知,进而有更多的互动。从消费行为和消费路径上来看,营销目标和营销创意都是最为重要一个首要环节,其决定着后续整个营销的成与败。 2.加强营销内容建设 好的内容,才能让消费者在感知营销活动的同时,真正对营销活动产生兴趣、形成互动。比如某电商企业营销内容是一张图片,文案设计清晰而不乱,人物手中拿的纸盒上进行了清晰地标注,让消费者一下子就可以明白到图片想传递的信息,“不光低价,快才痛快”的文案已经精炼地提示好了消费者;“快”字的设计,让人能感受到速度的果;正文中一行字虽小却非常有力,“双11,怎能用慢递?”,阐述了此次营销活动的定位,“双11”,我们和你比拼的就是快,快过其他家的竞争对手。当然这张图片可能最终会用于广告视频中的某一帧,也可能会应用在社交媒体中进行传播,甚至有可能作为主画面应用在网站页面上,在不同情境下,配合图片的相应的更多创意文字,也是作为营销内容的一部分,考验着电商企业的内容为王的功力。 3.强化消费者的营销体验 消费者体验和可扩性是电子商务最重要的两个成功要素,消费者体验是一个综合的考量,涵盖商品和服务的丰富度和质量保障、价格实惠的内容,也包括搜索商品时是否容易、商品信息描述是否准确、商品展示是否直观,购买流程是否明晰简单等内容,更包括付款是否多样和方便、送货是否及时和快捷、顾客信息是否安全、退换货是否便捷、售后服务是否温馨快速、问题解决是否合理等可扩性的细节。具体从服务的窗口界面上,一方面可以从消费者最为直接接触的购物界面入手,在购物的整个过程中,确保准确的搜索结果,提供完整的商品介绍描述,为消费者进行同类商品比较提示,促销信息可以多但能保证不复杂,各页面之间的连接跳转合理、方便,各窗口之间的开环和闭环流程设计周全合理,购物流程简捷方便,支付环节便捷等等。 四、结语 在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电商网络营销自身模式的不断优化、用户体验的不断改善,移动、社交等新营销方式的不断涌现,电商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特点,其营销定位和目标人群是不再是最初的窄众,而是要根据营销活动而应运而生相应的营销策略。 作者:李明华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企业网络营销钻石模型研究 【摘要】 网络的发展已经彻底的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网络营销成为21世纪营销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向,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砥柱,掌握网络营销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本文用波特钻石模型探寻网络营销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分析找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网络营销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网络营销;影响因素;钻石模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营销浪潮的兴起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在近年来虽然发展比较迅速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企业在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的意识和手段方面较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小企业是我国的主导企业,是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相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探寻符合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网络营销策略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平衡具有现实而又重大的意义,也为我国今后中小企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意义 国外在电子商务方面起步要比我们早,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细致。比如西奥多•莱维特(1983)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一篇名为《全球化市场》的文章,提出了“全球营销”的思想,呼吁多国公司应该向世界市场提供统一的产品;朱迪•斯特劳斯在《网络营销》中提出了竞争性经营战略,以此来帮助企业创造收入和提高客户价值。国内学者也提出过一些比较实用的理论。田慧(2010)曾发表文章认为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网络营销创新;咎辉(2009)在《网络营销密码》结合实战案例详细阐述了网络营销实用的策略。虽然国内很多学者都对网络营销都有过研究,但是侧重的研究方向不同,且都比较适合于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对于资金薄弱的中小企业似乎不太适用。因此,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现状进行网络营销研究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二、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中美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竞争力 钻石模型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但事实证明。钻石模型对于分析企业竞争力优势同样有效。该模型中有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决定因素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这些因素构成了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本环境;两个辅助因素分别是机会和政府。 (一)网络营销的生产要素分析 波特指出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其中,基本要素是指先天拥有的或不太复杂的私人和社会投资就能得到的要素,比如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非熟练、办熟练的劳动力等要素;而高级要素必须经过大量、持续的对于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投资才能得到的要素,比如现代化的网络基础设施、专业化人才、充裕的资金等。依据模型理论,提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竞争力主要是通过高级要素的培养和发展。 1.现代化的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到互联网性能的提升,进而影响到企业网络营销的效果。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也是最早进行网络营销的国家之一。在目前的美国,半成以上的企业利用网络营销销售自己的产品,据美国《财富》杂志2010的数据资料显示,全球五百强基本全部在用网络营销开展业务。早在90年代,美国就在全球率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这一计划,美国政府更是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推动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备,培养人们的信息通信技术素养,据《联合国2014年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美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了27%。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高度发达的网络基础设施。 2.专业化人才。专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网络营销必不可少的支撑。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互联网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普遍偏低,而引进专业人才的成本大多企业不愿意投入,这就造成众多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运营水平迟迟无法提升的现状。美国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企业也积极吸纳高素质的网络营销人才,对以后公司网络营销的发展壮大打造了坚实的基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只有48.3%的企业设有专门的团队接听电话或在线咨询,35.4%的企业设有独立的网络销售团队,而只有23.3%的企业制定独立的产品线,有40%以上的企业连最基本的电话咨询或在线咨询人员都没有配备。企业在网络营销中的人员投入、运营投入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网络营销的效果,企业支撑的力度越大,网络营销的效果才会越好。人才之困催生企业的营销运营外包。 (二)网络营销的需求条件分析 对于市场要素,波特认为竞争力来源于苛刻的市场需求。主要指国内的需求状况尤其是国内消费者的成熟度及其对产品要求的复杂度。美国作为网络营销起步早、营销范围广的国家,由于其国内市场的有限性,美国的中小企业一开始便定位全球营销的战略,使其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国家或地区市场的需求,这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据Remarkety数据资料显示,在2015年,美国网络销售总额达到3417亿美元,相比2014年增长了14.6%,成为全球第二大网络营销市场。据艾瑞网2015年的统计数据,美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高达620亿美元,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突破300亿美元。 三、基于钻石模型对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符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网站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资金较少的特点,应选择低成本的网站建立方式,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用有限的投入在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另外,不断更新网站和网站内容,加大对网站的宣传力度,借助于互联网,进行搜索引擎推广、BBS推广、网站导航推广以及网络广告的投放。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广告成本,而且还能把有限的广告费用进行最大化的宣传。但是无论是那种推广方式,企业都必须得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立足于实践,不断更新。 (二)利用网络营销扩大中小企业的销售渠道 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可知,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而不能获得较大的经营绩效,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使营销突破时空限制,创造大量的市场机会。另外,企业可以建立不同的销售模式,比如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的商业模式等。企业可以开拓传统营销所不能到达的新市场,不仅可以适应消费者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还可以有效的引导消费者、创造消费者需求。 作者:杨蕾 张冰如 贾倩倩 顾铮 赵一琳 戴越单位: 江南大学商学院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研究 提要: 我国中小型企业还停留在网络营销浅显的应用阶段,由于资金、人力的短缺,在我国网络营销应用发展比较缓慢。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营销现状,发现中小型企业运用网络营销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营销目标不明确、营销组合杂乱、营销手段不适当、网络营销破坏品牌问题等方面,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四点策略。未来网络消费将占据消费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小型企业应借此不断完善网络营销,以最终取得市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营销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普及以及网络市场不断扩大,网络消费者愈加明显不同于传统消费者的网络购买行为,市场的变化导致营销模式的变化,在此形势下发展成网络营销。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使用网络都比较低层次,没有战略性的进行网络营销,这样可以在短期内使销售增长,但是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去引导中小型企业合理地应用网络营销呢?然而,中小型企业专业人才缺乏,产生网络营销短期行为、片面行为,因此导致中小型企业在网络市场中品牌信誉度低;由于网络市场的特点,将缩短进入价格战时间,最后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这样将产生一个恶性循环。怎样将网络营销发展成传统营销一样的系统型营销行为将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研究。 一、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现状 (一)网上人口环境。 随着网络的普及,移动设备的升级和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加强,使得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剧增,网民的年龄层结构从原来的年轻化趋于平衡,网民学历也从高学历向大众化转换。网络平台为网络营销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例如淘宝举行的“双十一大促”,淘宝的交易额迅速攀升,刷新了人们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更有网民自嘲到“我们都是站在马云身后的女人”。 (二)法律和政策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市场调节之外,还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网络营销虽然具有传统营销的优越性,但在本质上还是受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中小企业更应该积极响应和支持国家政策,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规避风险,赢得机遇。 (三)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经营主体现状。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不强烈,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营销都停留在低层次运用,甚至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网络市场的重要性,没有进入网络市场,还停留在传统市场中竞争。据统计,到2011年底,我国网站数量达229.6万,相对于2010年底增长20%;国家顶级域名.cn的注册量也由2010年的350万增加到353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网络营销企业并不是很多,并且其实部分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小型企业也没有完整地进行网络营销。 二、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营销目标不明确。 网络营销方式具有跨时空、高效性、经济性等特点,因此中小型企业选择使用网络营销方式时并没有像使用传统营销方式时进行深入分析,使用的机会成本比较传统方式而言小很多。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管理层在广撒网的思想指导下,对网络营销的各种推广方式进行使用,对网络市场广泛覆盖。这样是没有战略性的,对不同网络市场没有侧重,对产品消费对象定位模糊,网络资源没有集中到目标市场中来。例如,某汽车销售公司在湖南地区内有不同品牌汽车4s店6家,近期选择网络营销方式,首先它建立公司官方网站,然后投入费用进行各种网络营销推广,基本采取的是广撒网方式。但是,效果不显著,推广力度的增大没有带来销售额的增长。该汽车销售公司虽然在网络营销投入较大,但是细细算来,其实它在对它本身有重大影响的推广方式投入较少,它选择各种方式推广,平摊到有用的推广方式上其实资金比较少了。就汽车产品市场来说,汽车是深介入产品,很多宣传对汽车销售影响不大,但是像腾讯门户网站中汽车模块、网络论坛、汽车微博、搜索等对汽车销售效用明显。该汽车公司并没有对网络市场中的消费者进行分析,消费对象模糊,没有制定明确的网络营销目的,所以对网路营销采取均等宣传,分散了大量资源。 (二)营销手段不适当。 很多中小型企业以为网络营销就是单纯地建立一个企业网站,投入大量的资金,建成后却不用心经营管理,不会在创建初期就根据客户调研来设计网站,网站没有特点进而吸引不了客户浏览网站,网站的内容也没有新意,相关企业人员也没有认真分析,同时也没有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进而市场竞争力也得不到提升。中小型企业本身经济实力不强,为了节约成本大都会选择寻找商为其进行网络建设与推广,但是在选择商的同时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在设计网络广告时没有充分考虑广告质量,大部分都是通俗的广告形式,例如弹窗,这类广告方式不仅达不到企业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消费者感到反感,其自身的口碑也得不到提升。 (三)网络营销组合杂乱。 现代企业进行营销不只是单个销售,而是通过市场营销思想进行有条理、有战略的营销,并取得成功。网络营销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市场营销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只是为了多个渠道进行销售而已。但是,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进行网络营销只是很简单的应用网络资源,并没有形成企业自己的策略。因此,很多中小型企业盲目采取各种手段,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市场营销组合基础: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现代中小型企业运用营销组合基本是以4ps为基础,分层次进行组合。网络营销组合相对于传统营销条件不同,从而引发不同的组合因素。但是,80%中小型企业没有完善的网络营销组合,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选择将网络平台作为其线下销售渠道的补充。在淘宝平台前期,90%以上商家采取线下产品搬运到线上平台,产品、价格、促销等方式都是以线下实体店为基础应用到网络销售中,在网络营销推广这块就直接外包给淘宝平台,这样大多数产品与推广是不相符的。同时,中小型企业选择各种网络渠道进行产品宣传,在各种平台的宣传中活动时间不一致,导致消费者迷茫对待网络产品。杂乱无章的网络营销组合不但浪费了大量资源,还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四)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营销破坏企业品牌。 正确的网络营销将维护和加强企业品牌,不合理的网络营销破坏企业品牌。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营销破坏企业品牌体现为以下几点: 1、消费者角度,消费者选择网购愈来愈重视商家评价。 早期网络营销企业通过网络渠道虚假信息来获取业绩;部分企业过于重视网络营销的发展速度,忽视了对服务水平的提升;某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营销行骗等行为使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更倾向于关注企业诚信,企业品牌的消费影响因素。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因为企业网络营销破坏了企业自身的品牌,所以消费者消费时更注重品牌(相对于传统营销)。 2、企业角度,网络上各种负面信息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不管是竞争对手设计还是企业本身缺点,很多负面信息被放大地放在网络上,展现在消费者眼中就是企业的各种不是。这是个事实,各种负面信息严重破坏了企业品牌形象。 3、平台角度,各个平台严厉打假。 例如,淘宝平台打假行为。淘宝网平台打假本身就是因为平台上商家卖假导致企业品牌受损严重引起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正面维护企业品牌形象。 三、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对策分析 (一)明确网络营销目标与对象。 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很多企业直接将线下营销搬到线上来,导致网络营销目标与对象模糊。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网络营销的目标市场定位:第一,识别竞争优势。进行差异化分析,通过产品差异、服务差异、人员差异和品牌差异四个角度细分市场,并选择符合企业的优势目标市场,避免劣势的目标市场进入。(表1)第二,选择合适的竞争优势。企业寻找许多相对于不同企业的不同优势,选择突出的共同优势进入其对应的市场,以此为基础确定核心竞争力,建立起市场定位战略。第三,市场定位的传播和送达。可以采用网络和传统相结合的方法,将企业的市场定位传递给目标消费者,维护原有目标市场,培养潜在目标消费者。 (二)整合网络营销。 根据网络营销影响因素,在传统市场营销的4ps基础上制定网络营销组合。网络营销组合的缩略词公式:4Ps+P^2C^2S^3。其中,字母P代表了产品、价格、销售渠道、营销推广、个性化以及隐私。C代表客服及组织;S代表场所、安全措施以及促销。通过网络营销内部能够控制的因素来构建图示。 。第一内部控制因素:产品、价格、促销、渠道。第二内部控制因素:个性化、隐私、客服、组织、场所、安全措施。第一内部控制因素是根据传统市场营销理论产生的,网络营销是不同形势下的市场营销,因此首先服从市场营销基础理论:4p。第二内部控制因素是根据网络营销的特性需求产生的,这个本质是围绕顾客为基础。在网络营销环境中,顾客突出关注个性化产品、个人隐私保护、安全措施;在传统营销组合中,顾客关注客服态度、组合、网络促销、场所。所以,总结网络营销组合内部控制要素为:产品、价格、促销、渠道以及个性化、隐私、客服、组织、场所、安全措施、促销。 (三)加强企业网站建设和多样化推广。 一般中小型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第一点就是创建企业网站,网站是企业营销的发展平台。网站的创建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主要负责网站维护,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创建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企业网站。网站创建好之后便可以进行产品的推广,应该组织一支专业的网络营销队伍,高度重视产品宣传的力度,根据企业发展的现状选择合理的营销手段、制订实用的营销方案。不能与大企业进行直接竞争,改变以往传统的宣传方式,采取实用的效率高的网络宣传方式,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全面推广,大力宣传别的企业产品没有的特点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四)加强中小型企业的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一直是中小型企业的重要项目,尤其是进行网络营销的企业。怎样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不破坏企业品牌更加维护加强企业品牌呢?第一,选择合适的品牌元素。品牌元素,即能鉴定并且使品牌具备差异的那些可识别的图案。网络营销过程中,一家企业销售一种产品,因为信息的快速传递,其他企业快速复制这种产品进行销售,导致同质化产品竞争。这样怎么去差异化其他企业销售呢?品牌无疑是唯一出路。第二,坚持打假,维护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础,质量好才能让消费者重复购买,网络营销时代更加不能忽视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例如,淘宝网打假行为,这就是在提高其平台下商户的质量,从而吸引消费进入淘宝平台消费。第三,完善售后体系,增强售后服务。很多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在销售时,售后服务跟不上,从而导致品牌受损。例如,某手机的网络营销,其网络推广得很火热,但是其产品生产跟不上,导致发不出活,同时售后网点布置不够,消费者退货、维修都很困难。如此的线下服务自然不能让消费者信任,直接导致其品牌受损。第四,多方位宣传。企业建立网站,知名度不是很高,网民不会大量进入网站去关注企业。因此,多方位对其进行宣传,从而提高网站知名度。例如,通过搜索引擎导入网络消费者。第五,利用公关造势建立网上品牌,这对新兴网站非常重要。中小企业所具有的灵活性特征是非常适合网络营销的,中国网民正在不断增多,中国消费者也在不断接受网络消费这种行为。在网络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中小型企业只有认清局势,顺应网络商业的发展,从而提升品牌形象、增加企业竞争力,才能在信息化社会争取一席之地。 作者:孟佩琳 单位:渤海大学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微信在企业网络营销的应用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了微信营销模式。企业借助微信向用户推广一些信息,便于用户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相关的信息。文章主要阐述了企业微信营销的优势、企业微信营销的模式以及企业微信营销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关键词: 微信 网络营销 应用 腾讯公司于2012年推出了微信这一软件,该软件集语音、视频等功能于一身,因此微信这一软件获得了用户的青睐。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微信这一软件被用户下载下来使用,并且也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应用。 一、企业微信营销的优势 从相关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微信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中最主要的入口,不断增加的用户给微信带来了发展商机。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微信作为营销工具。其中企业微信营销的具体优势如下: 1.低流量、低成本下蕴藏着丰富的媒体功能。 使用微信软件是免费的,所产生的流量费都是通过运营商来收取的。与发短信费用相比较,发送微信的费用是比较低的。通过不断的升级,微信已经具备了以下三种功能:通信、网络娱乐、定位,其中通信沟通中包括了语音、文字以及图片等;网络娱乐中包括了游戏、手机通讯录等;定位中包括了扫一扫、摆一摆等。通过微信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连接起来,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平台。 2.以网络平台为依托,范围较广。 微信用户可以直接使用QQ号登陆,并且也可以通过QQ号来搜索好友,这就将微信、微博QQ真正的连接起来。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腾讯已经将QQ用户积累起来,并且借助网络游戏、QQ、电子商务等平台形成了关系链营销网络。所以企业要利用关系链营销网络,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该企业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3.定位准确,真正实现精准营销。 在定义微信社交圈的时候,可以从远近亲疏出发,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熟人交际圈;第二层次,中距离千米交际圈;第三层次,陌生人交际圈。近距离交际圈是指QQ好友以及手机通讯录中的好友;中距离千米交际圈是指利用微信中的“查看附近的人”而查找到1千米以内的用户,并且也可以对该用户的头像、基本信息进行查看;陌生人交际圈是指是通过微信中的“摇一摇”功能来摇到同一时刻摇动手机的用户,这就将微信的社交圈扩展到陌生人。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交际圈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且也扩大了营销范围。 二、企业微信营销的模式 1.内容推送型。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2年8月推出的,企业也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将企业的产品信息、促销活动等咨询到微信上,然后让更多的用户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的信息。腾讯公司所推出的微信公众平台,细化了企业利用微信的营销渠道。企业还可以分组以及控制顾客,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比如:美容院会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将新品展示出来,让其粉丝及时了解到其所需要的化妆品是否已上新,同时美容院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发一些保养皮肤的小常识以及养生保健的一些信息。还有一部分企业让员工利用自己的微信号来一些信息,在员工的微信账号上一些优惠信息、店铺所处的位置等,借助这些方式可以大大获得公众的青睐。 2.获取粉丝型。 微信营销的基础就是“粉丝”以及“关注”。微信不同于微博,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微信粉丝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企业利用微信来推广品牌是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看企业的粉丝数量,但是企业怎样才能增加粉丝的数量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用户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企业要设定属于自己品牌的二维码,借助促销打折等活动来获得用户的关注。比如:在邯郸美食林超市中推出了“扫描二维码”活动赢取免费观看电影,这种活动提高了企业的关注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该企业。 3.简单互动型。 微信借助手机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这就为企业营销提供了条件。用户利用微信可以与企业进行沟通,企业也可以借助微信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最终增加了微信与用户之间的联系。由于微信还具有语音、视频等功能,用户与企业可以展开对话,便于企业及时了解到用户的实际需求。 三、企业微信营销应该遵循的原则 1.坚持内容为主的原则。 企业在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的时候要坚持内容为主的原则,虽然用户关注企业微信平台是一种主动行为,但是用户接收企业发送的信息属于被动接收。如果企业发送的信息内容不合适,这就会丢失一部分用户。因此企业要发送一些用户比较感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吸引用户的眼球。企业要先通过信息来获得用户的信赖,然后再去考虑销售这件事。 2.把握好微信推送的次数以及时间。 企业利用微信营销的前提就是不打扰到用户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人们使用微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与朋友进行交流,因此企业如果一味的向用户发送信息,这就让用户越来越讨厌,最终促使用户取消了对企业的关注。企业在利用微信推动信息的时候,要增加一些互动,吸引用户的眼球。比如:饭店可以在中午十一点的时候利用微信将中午的菜单给用户,如果用户这个时候收到了信息,就会觉得这信息太有用了。 3.从线上到线下的原则。 企业借助微信的线上推广来获得更多的粉丝,但是要想一直获得这些粉丝的关注,就要借助线下面对面的沟通。企业要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培养出忠实的粉丝,增加了企业的亲和力。 4.企业公众平台与员工微信相结合的原则。 通常情况,企业会定时向用户发送信息,但是企业却没有与客户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不能了解到用户的实际需求。因此企业要让员工利用自己的微信号与客户进行及时沟通,了解到客户的想法,这一种模式虽然效率是比较低的,但是却能够做到精准营销。在微信营销过程中,企业要将公众平台与员工微信号结合起来,及时了解到客户的需求,为每一位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作为新生事物逐渐发展起来。微信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也为企业的营销开拓了新的模式。虽然利用微信营销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微信营销会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同时企业要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与微信营销的特点充分结合起来,制定合理的微信营销策略。 作者:夏俊鹄 单位: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餐饮企业网络营销思考 一、餐饮企业网络营销监督势在必行 积极推进餐饮文化和餐饮企业的管理与创新,充分发挥网络工具的优势已经成为餐饮企业发展的共识。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进一步发展餐饮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前提。新媒体环境下,微信以及微博是新型的企业与民众的交流平台,与以往的民意沟通渠道相比,更具透明性和开放性。网络媒介的出现,对餐饮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网络时代充分运用微信和微博更好地沟通民意,使新型的媒介平台起到上情下达,转“危”为“机”,从而发挥民众“口碑”的作用是当前网络餐饮企业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就餐饮企业网络管理创新发展机制而言,需要借助于网络平台,加强餐饮企业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深化企业管理职能,提高餐饮企业管理效率,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缓解餐饮企业矛盾,改善企业形象,构建餐饮企业主义和谐餐饮企业。当下进行网络餐饮企业管理创新发展机制的探索,适应了餐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 二、用企业微博与微信公众号沟通民情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宁波市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以及微博、微信的重要性,积极完善餐饮企业管理,有效探索企业微博的民意沟通机制。为适应“微”时代的网络舆情态势,进一步提高网上监督能力。餐饮企业微博群的总粉丝量已经突破200万。长沙市的企业微博与公众号已经成为新品、沟通民情,引导网上舆论、服务民生的重要平台。具有、时效性高、覆盖面广、工作量大、餐饮企业影响大等特点。 (一)明确定位,发挥企业微博与公众号功能 餐饮企业微博与公众号主要起到“三个注重”的功能:一是注重公开信息,提升形象。吸引了大量吃货积极关注我市餐饮文化发展建设。二是注重权威,引导舆论。针对突发事件和餐饮企业热点问题,及时准确权威信息,主动引导网上舆论。指导通过微博与公众号及时权威检测信息进行辟谣,有效消除了网上负面影响。三是注重沟通民情,服务民生。通过微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妥善回应网民关切的食材安全问题,餐饮企业从业人员素质问题等。 (二)扩大影响,增强餐饮企业微博与公众号实效 餐饮企业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努力扩大餐饮企业微博影响,取得了明显实效。一是借助日常运营机制。“每天更新10条以上的有效信息。同时,适当转发相关部门或区地方微博的民生类信息。为畅通网上沟通渠道,提高工作实效。 三、打造主流媒体舆论场 为提高餐饮企业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借助现有的网络平台,餐饮企业微博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提交、归类到该平台的各个相关部门部门,部门在论坛进行权威答复后,以促进服务型企业建设,及时准确地权威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构建餐饮企业与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服务民生为宗旨。网上发言人制度及其平台建设是促进餐饮企业公开透明的重要抓手,是建设和谐餐饮企业、实现营业额增长的有力举措。例如,可以要求餐饮企业部门网上发言人针对网民的问题以部门名义在24小时内给予受理,3个工作日内给予回复,最长不超过10天。涉及本企业的突发事件,要求在事发后4小时内予以在网上进行新闻信息,充分发挥了网络在线互动的功能。以求最大限度发挥网络信息面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优势。打造主流媒体舆论场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一)促进餐饮企业公开透明,打造服务型企业形象 为促进餐饮企业公开透明,打造服务型企业形象而努力。网上作为网络监督和网上民意的表达平台,将上万家餐饮企业对网民所反映问题和意见的受理回复,置于企业、网站、民众的三重公开监督之下;既有利于促进餐饮企业企业部门服务意识和管理创新的切实改进,提高服务效率,提高食品质量;又通过反映意见和回复信息的透明传播过程,在问题和疑惑得以解决的同时,促进了企业和网民之间和谐互动关系的生长,为逐步构成一个常设、透明、广泛和互动的餐饮企业信息分享交流机制,促进餐饮企业公开透明,打造服务型企业做出了贡献。 (二)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构建和谐网上环境 关注餐饮企业热点、难点,搞好网上舆论监督。作为网络有餐饮企业责任与舆论监督功能。微博上曝光某些餐饮企业的不文明现象与违规操作现象;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争取让这些问题能早日得到解决。 (三)反映网民诉求,服务民生排难解忧 利用互联网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及时反映网民诉求,服务民生,网民们在网上反映的问题投诉包括方方面面,大到食物中毒,小到碗里吃出一块石头,都可以及时的转给企业及相关部门进行受理回复。这可以使餐饮企业认识到:有些“小事”或“具体事”,虽然不都是事关宏旨的大问题,但是现代餐饮企业和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却会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提问、监督、回应和反馈中,得到实在的锻炼和提升,并逐步化为餐饮企业规则成为常态运作。 四、综述 长沙市积极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从而通过餐饮企业微博和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了餐饮企业信息公开,注重权威,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提升了企业形象;建立起了企业与网民沟通的桥梁,化解了餐饮企业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应在微博和网络平台日常维护的基础上,继续健全餐饮企业微博机制,完善餐饮企业微博体系,通过平台建设、制度建设促进餐饮企业微博有效管理,同时做好餐饮企业微博管理员队伍建设,不断地推进餐饮企业管理体制创新,完善企业服务,建立起高效有序的餐饮企业服务管理体系。 作者:杨名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企业网络营销方案构想 一、大数据时论概述 大数据是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的IT产业发展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变革,其出现将对一众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然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就此为止,其庞大的数据量还将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如“IDC”公司对此就曾预测,未来全世界范围内的数据量将会以每十八个月就翻一番。比如,淘宝网每天新增加的交易数据就可以达到10TB,每天eBay分析平台将会处理超过100PB的数据量,亚马逊每秒钟平均处理近70笔订单。不难看出,当前电子商务网站的数据就是非常典型的大数据。具体来说,电子商务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基于用户数时代,基于销量时代以及基于数据时代。在基于数据时代,电子商务公司通过收集、整合以及分析消费者的大量数据,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商业价值,从而个精准化以及个性化营销的开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蕴含的价值越要越重要,在这一背景下,电子商务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二、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营销的主要特点 当前大数据分析已成为行业里的“明星问题”,其也正在以更为多元化的方式创造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度大数据直接或者间接拉动全球960亿美元的IT支出;至2013年度时,这一数据已经达到1200亿美元;而发展至2016年时,这一数据将会达到2320美元。分析这一时代下网络营销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消费者的行为更容易被分析,从而能够制定更有针对性、更精准的营销策略,还可以及时控制和调节市场营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帮助企业获得更全面的市场资讯,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作出正确的引导。其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敏感话题。具体地说,大数据时代的安全问题包括了国家信息安全、个人隐私安全、黑客病毒对网络攻击安全、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以及意识形态安全等。其三,企业营销成本已经由库存、物流等固定资产逐步转化成售前售后服务水平的竞争。而伴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将其缺点也逐步带出,尤其是产品线下体验以及后期跟踪服务已成为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目前网络市场客户基数和需求量不断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上一年度使用网络进行交易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7.9亿,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手机终端,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意味着网络营销潜在的巨大价值。 三、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营销的常见策略 1.夯实企业网络营销的诚信基础。 就目前而言,网络营销中的信息安全、网上结算以及配送物流等环节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违法行为,对网络营销的信誉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作为政府部门不仅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健全,还需要对毫无诚信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确保在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处于一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环境中,同时明确交易各方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职责,合理、公平交易,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市场交易氛围,将违法交易的行为降到最低。此外,大力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面对违法行为时要勇于斗争。如某些珍珠粉生产企业在生产珍珠粉的过程中,掺加大量的贝壳粉,鱼目混珠,通常情况下,消费者是无法辨别其真伪的,导致珍珠粉的网络营销失去诚信,陷入困境。对此,为恢复消费者信心,肃清市场中的歪风邪气,政府部门需要对其制定相关的国家标准,并推行严厉的打假行动,同时,部分正规的珍珠粉生产企业也对鉴别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推行了一系列积极的营销策略,从而为恢复网络消费者的信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2.拓展企业网络营销的信息渠道。 首先是加大资本的投入力度,对网页页面进行合理规划,在视觉上提升吸引力,从而提升客户的网页浏览速度;其次是健全客户关注的商品特征、折扣信息、售后服务以及快递等方面的商品信息;再者对互动式渠道建设予以高度关注,比如电子邮件、在线论坛以及售后评价等内容,对客户需要进行及时了解,提升服务水平;接着引入竞争机制,提升网络利用效率,科学实现网络的普及化;最后是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养,全面推动企业网站建设和发展。 3.加速企业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 提升网络信息安全,对于发展网络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应切实执行和完善下述几点:一是政府部门要增加财政扶持,对企业或者信息安全研发部门予以全面支持,借助科学来实现国家关于网络安全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的自主研发,从根本上确保网络营销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二是全面强化消费者的网络营销安全观念,大力推广和普及应对网络营销中不安全因素的网络技能,将网络安全危机扼杀在源头上。以“淘宝网”为例,其采用的支付安全保护系统在当前技术领域算是比较完善的,但仍存在“支付宝”密码被盗等问题,可见安全问题不仅在于技术层面,还存在于安全意识层。因此,在交易时,消费者必须提高自身警觉性,对计算机的木马和病毒予以及时查杀,以防交易信息被盗的情况出现。同时,企业也要注意对客户信息的保密,注意安全信息技术完善,一面让客户了解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从而打消客户的信息安全顾虑。另一面也要提醒客户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最大限度的破解各种信息安全隐患,从而扫清网络营销的瓶颈以及阻碍。 4.企业对口客户定位必须确保其精准。 企业网络营销开展中需要准确进行客户群体的分析,通过目标群体的进一步细分,来明确客户定位,进而针对目标群体来进行具体营销内容的设计,塑造一个比较鲜明品牌形象,从而“准确”吸引到目标客户群体的关注,而不是盲目的进行营销。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网络营销的针对性,将企业有限的营销资源集中在目标客户群体,最大限度改变营销无效率的情况。 5.组建高素质的网络营销人才团队。 网络营销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传统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同时通晓互联网信息技术、国际经济发展规律等,因此,企业必须注重营销团队的队伍建设。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和网络营销工作开展的需要,一面从外部招用优秀人才的加盟,另一面强化内部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大对网络营销方面的知识、能力培训,制定系统的营销人才培养计划,这一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充裕的人才支撑。 四、结语 当前,网络营销虽然目前处于一个发展阶段,但其势头迅猛。换言之,如若企业能够在网络营销方面能够抢占先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筑,将发挥极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营销,在把握好营销实质和特点的基础之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切实推动网络营销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推动营销效果的不断提升。 作者:娄昕 肖茂生 单位:淮海中联水泥有限公司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企业网络营销探究 一、网络营销概述 Internet又称网际网路,根据音译也被叫做因特网、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使用互联网可以将信息瞬间发送到千里之外的人手中,它是信息社会的基础。本文所指网络营销为利用互联网来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完成市场调研、品牌传播、产品促销、完成交易、售后服务等营销环节,从而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法。 二、网络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的区别 从市场运作上看,无论网络营销还是传统营销都属于市场营销,都包含了产品、企业、价格、促销、文化等多种元素;都把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不仅停留在现实需求上,而且还包括引导和开发潜在需求。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通过组合结合才能发挥功效,任何一种单纯的方法都无法取得最佳的效益。虽然网络营销和传统市场营销有着极大的共性,但二者也存在许多的不同之处。传统市场营销观念强调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而网络营销则更追求现代营销管理的顾客、成本、方便和沟通原则。网络营销改变了传统营销的固有观念;网络营销改变了传统营销渠道,大幅度降低了中间商层次,组建了新型营销渠道网络;网络营销使企业价格策略更易面对全球市场,有利于打造国际化品牌;广告传播更加便利与低成本;与客户的联系与交流更加顺畅;调整了企业营销组织结构,使企业更加容易投入市场竞争。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并不是一种取代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利用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无空间限制优势等来弥补传统营销上的不足之处,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三、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至2014年,中国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二十年间,中国骨干网、宽带网络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IP数、域名数、网站数等互联网基础资源数量均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此外,中国网民数量在2008年6月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根据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现阶段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特点如下: 1.独立企业网站比例较低,网站建设专业水平不高 与我国庞大的注册企业数量相比,企业拥有独立网站的比例还比较低,而且企业网站数量增长也较前几年有所放缓。这是由于近年来企业网站建设速度过快,而专业水平未能跟上,导致企业网站未能够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影响了其他企业继续投入的积极性。 2.网络营销在服务市场增长迅速,新产品不断出现 网络营销服务市场规模与实体产品市场相比规模还较小,但是增长一直在继续。包括营销管理服务、专业咨询服务、营销培训等市场增长都较为突出,此外还不断有新产品涌现。 3.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和需求都在提升 经过几年的网络营销市场教育阶段,网站优化已经成为网络营销经营策略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具体运用上更愿意获得完整的网络营销推广方案而不是仅仅通过网络营销推销某一个具体的产品。 4.新型网络营销概念和方法受到关注 随着各种网络营销营销手段的层出不穷,新型的网络营销概念和方法也越来越引人注目,网络广告、博客营销、微博营销、搜索引擎优化等新型营销方式使企业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效益,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四、网络营销时代企业所遇到的问题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企业的网络营销水平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水平任然较低,依旧停留在发展的开始阶段。主要体现在: 1.客户方面 网络营销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前提条件是供需双方的互相信任。目前我国还存在某些企业和消费者对网络营销认识不足的情况,这些企业认为建立一个信息的企业网站就是网络营销,而对于网络营销在营销、调研、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则有所忽略。当企业在网上提供的信息不足,附加风险较高的网络营销对消费者就是一种高消费行为,所以很多消费者缺乏的是消费信心。此外网络不能够直接了解产品的实际情况,消费者又担心网上购物的风险、售后服务保障的完善程度等因素,结果造成市场形成不了规模。 2.企业自身 信誉是一个企业的外在形象,现实的商品交易活动中还常常出现失信的情况,何况是在虚拟的网上市场中购物,所以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持谨慎的态度,甚至更多的是望而却步。除此之外,制约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企业互联网应用专业程度差、企业管理水平底下、经营方式落后等等。浏览本企业网页的量少,互联网给企业创带来的效益就减少,企业就缺少网络营销再投入的动力,形成恶性循环;企业的组织结构没有调整为开展网络营销所必需的结构,这也很不利于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 3.物流与供应链方面 网络营销对于企业的物流与供应链水平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指对于消费者的商品供应,还有对于企业本身的原材料供应。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全国物流能力,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还是依赖于其他物流公司与快递公司等第三方公司来保障自己的货物通畅。而我国快递和物流行业公司众多,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能力与质量参差不齐。所以物流能力弱,效率不高,不能及时与网络用户进行实物交割,已成为阻碍其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因素。 4.人才保障方面 人才是互联网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由于目前网络营销的火热,使得同时懂得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营销人才成为各家企业竞相争抢的对象,绝大多数企业还缺少这些人才,企业原有人员不熟悉网络营销的运作方式,不知得如何应用互联网技术来改善企业经营。所以,这方面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网络营销时代企业的营销策略 互联网经济已经是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更好的适应这个趋势,企业必须在市场营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1.企业应树立全新的网络营销观念 企业应该意识到,以传统营销观念与方法去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企业必须适应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网络时代,以互联网革命为契机,顺应时代,改变观念,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借助互联网开发新产品、开拓新渠道,提供满足顾客个性化要求的服务与产品;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优势和跨地域性,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 2.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网络消费首先是一个信用消费的过程,所以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信用,更加用心的去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要遵循网络礼仪,实施软营销,让顾客充分了解企业与产品信息,解除对于产品信息以及售后服务的戒备心理。其次,要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让消费者在网上敢于消费。 3.完善企业的物流服务 网络营销时代,所有的营销过程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但是除了少数虚拟商品之外,其他商品都必须通过物流才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所以物流服务也是赢得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要求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把商品交付到消费者手中。除了少数拥有自己物流的大公司之外,其他公司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就不得不和国内正规的物流和快递公司合作,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 4.加快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网络营销需要大量紧跟时代的高科技复合人才。他们需要精通计算机、互联网,又要精通市场营销、物流、贸易等专业知识。没有他们,网络营销无从进行。为此,企业必须要充分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引进一批素质优秀的网络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企业者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着市场营销新的趋势,企业营销方式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网络营销的需要。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也使得企业的营销方式得到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蒙宁 单位: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网络营销论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刍议 一、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 根据科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绝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占据中国企业数量的99%,但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却并不长,平均周期是4年到12年之间,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人力、财力、信息技术并不占绝对优势的中小企业如果能够抓住网络营销这个机遇的话,也许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会有另外一番景象。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网络营销起步较晚,仍然处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另外,制度与法律并不完善,所以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我国的中小企业尚未意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还大部分停留在实体市场上,没有足够重视企业未来发展对于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依赖。其次,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的力度不够,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营销都停留在简单层面的网络广告上和网络宣传促销上,宣传效率低,没有特色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再次,网络营销的物流问题一直得不到可靠的保证和解决,网络营销在客观上要求有强大的物流体系作为后盾,目前中小企业的困境之一就是物流的发展跟不上,物流成本高等。另外,法律和制度方面的保证也并不是十分健全,也是有待于进一步针对性解决。 二、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抓住机遇,科学利用,一定能够借力于网络营销从而与大型企业抗衡,为自己争取进一步的大的发展平台,同步竞争,获得更多的平等的机会。领用好网络营销也能够达到节约中小企业运营成本的目标,从而减轻中小企业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一旦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那么中小企业也能够实现无时空的沟通,从而低成本地扩大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这是没有网络营销的之前的年代里,想都不敢想的美事儿。网络营销的推广和发展也能够促使中小企业在现有的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一对一”模式的个性化服务,达到和大型企业一样的服务目标,实现细致化、针对性化服务,提供自己最高品质的服务保证,这个是在之前难以想象的。服务成为了当今留住顾客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果真正做到服务质量有保障,按照以往的发展模式,必然要付出大量的成本代价,高质量的服务就意味着昂贵的成本,之前的这种发展困境,因为中小企业应用网络营销而得最终得到解决,因此,网络营销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挑战还是机遇,就看中小企业如何灵活利用这把手里的利剑。 三、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科学范式的探究 1.准确进行网络市场定位是基础。 任何营销都要建立在对于市场的科学准确的定位,要确定企业网站在网络市场的地位是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基础,我们要根据市场、顾客的具体需求,来具体合理定位,其中重点包括服务定位、网站类型定位、服务半径定位等等。在进行网络营销之前,具体定位好自己的服务细节是应用好网络营销的最重要的前提,中小企业如果能够根据顾客的需求明确定位好自己的位置,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服务,从而设计独特的网络营销方案,不能说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如果根据服务项目占的比重的多少,中小企业可以适当来确定网站的类型以及宣传比重;中小企业根据自己的服务半径的不同,可以将网站的服务范围具体定位为国际范围服务型、全国范围服务型、地区范围服务型等。中小企业如果能够准确进行网络营销市场的地位,采取最为有利的网络营销竞争方案,那么这样才能够让自己体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更加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样对顾客来说,也更加具有服务性,更加具有吸引力,从而直接提高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效果。 2.科学地建设、维护和推广是保障。 进行网络营销的建设、维护和推广,是一项具有着较高的技术性的工作,中小企业相对都比较缺乏人才,尤其是要具备专门化的网络型技术人才,更是难上加难,那么综合考虑下,完全可以将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工作外包给专业性较强的网络公司,从而得到可靠的技术支持,从而有较强的更加完备的竞争方案,在网站设计中,可以得到更加可靠的持续性的技术支持,从而实现网络营销的最终的目的。在网络营销的网站建设中,要尽量避免网站规划和设计的不合理、信息处理不完备、网页信息量不够大、栏目层次不够多等技术问题,要重视网络的功能性建设,提高服务品质,比如说提供免费的信箱服务、会员服务、评价服务,从而更多途径让客户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对症下药,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非常有效地解决了服务的质量问题,在增加和客户服务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这一系列的建设、维护和推广工作,都是需要中小企业找专人负责的,因此可以指定给专业的公司进行外包,以保证网络的高品质运行和及时更新,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网络营销的目标。因此科学地建设、维护和推广是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保障。 3.打造网络营销的高素质人才是动力。 在这样一个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小企业要想借助网络营销长足发展,即使是可以工作具体外包,但是最根本的动力是要打造自己的网络营销的高素质人才团队。具体引进和培养人才的途径是多样的。中小企业可以培养内部有潜质的高素质员工,也可以从高校直接招聘或者在社会上进行认真的筛选和聘请。或者中小企业也可以与高校或者是咨询工作进行合作,共同培训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营销高素质人才团队是一个企业借助于网络营销发展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长足的动力。至于具体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对网络客户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以及提高员工的基本服务素养,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员工要学会与客户共同,进行良好的网络沟通。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的之后,还是需要这些网络营销人才具有较好的电子商务知识、物流配送知识、支付结算知识等等,具备了这样素质的人才,才能真正成为为企业带来发展动力的高素质的网络营销人才。 四、结语 在这样一个网络占有绝对主动权的新经济世代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已经掀起了网络营销的热潮,这次挑战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我国的网络营销发展相对于国际而言,稍微缓慢些,但是近些年来,竞争也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中小企业从中应该怎么去抓住机遇,促进自己的长足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阶段,中小企业团体已经有了很多科学的发展范式,摸索出了自己的网络营销道路,积累了部分的经验,这对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络营销的效能对于中小企业的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必将会在发展中,给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 作者:曲心慧 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浅谈医院药房的药学服务质量:建立优良专科药房,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摘要] 目的:探索提高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的方法。方法:通过设立专科药房,改进药房调剂,提高调剂水平,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结果:药剂科成立皮肤科专科药房后,通过加强药师在皮肤专科医学和药学知识互动学习后,其专科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改变了专科药房的设置,改进了药物调配方法――实行日平均数调剂法后,大大提高了处方调配速度。加强了药师与医师、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扩展咨询服务的内涵,实现了药师与医师的互动,在医患当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结论:本方法简单易行,医院患者越多效果越好,为医院药剂科门诊药房的建设提供了一条新道路。 [关键词] 专科药房;药学服务;服务质量 我院作为江西省九江市的三级医院,日门诊人次早已达到1 000人次以上。尤其我院皮肤专科作为江西省内最大的皮肤性病科,湘、鄂、赣、皖等周边省份患者云集于此,日平均门诊人次达到500人次以上。故我院从2000年开始成立皮肤专科药房,在皮肤科门诊实行一条龙服务。在不断摸索和改进的过程中,得出了一种快速的调剂方法――日平均数调剂法,大大地加快了药物调配的速度。在加快药物调配速度的同时,大量的药师从一线发药当中解放出来,从事药学技术服务工作,其也深深感到有必要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提高药学服务质量,这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1]第十条指出,药学部门在医疗机构负责人领导下,负责本机构药事管理,按照《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监督、管理本机构临床用药和各项药学服务。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保健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药物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 1 设置优良专科药房 我科根据《药品管理法》和《医院药剂管理办法》制定了专科药房药师完整的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并非常重视在岗药学人员的培训。同时改进专科药房的设置,大大减轻了调剂人员的体力劳动,加快了药物调配的速度,提高了药品调配的准确性。 1.1 专科药房的设置 在普通药房设置的基础上,增加“n”字形药架,前面有2人、2张电脑桌。两人负责收方、审方,然后把处方交给调剂人员调配。调剂人员调配好处方后交给前台人员核对,交待用法、注意事项并开展药物咨询服务。一位调剂人员坐在“n”字形药架当中,负责调配所有药品。“n”字形由左右两个药架和前面一个带药架的调剂桌构成。每个药架有50个大小不一的窗格。前面放口服制剂,左面放注射剂型,右面放外用剂型。 1.2 日平均数调剂法 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过程中,根据每日95%的处方所用的药品,计算每日的平均用量,得出了调剂方法――日平均数调剂法。 1.2.1 各类制剂在专科药房的品种数在专科药房中,专科药品较多,使用专科药品亦较为集中,因而必须把皮肤专科医生所用到的几乎所有药品都要考虑进去。我院皮肤专科药房现有的各类制剂在专科药房的品种数中,口服制剂123种,注射剂型95种、外用剂型135种。 1.2.2 各类制剂在处方中使用的概率根据药品在专科药房处方的用量排名算出其使用的概率。我院各类制剂在处方中使用的概率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到,根据各类制剂在不同用量排位使用的概率,取口服制剂、注射剂型、外用剂型各前五十位,就可以调配96%以上的处方。几乎不需要移动就可以坐在“n”字形药架中间快速、自由调配药品了。以往药品分散在不同区域的药架上,一天平均要移动500张处方×2次/张×10 米/次=10 000 米。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体力、劳力,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大大地加快了调配的速度。最快每小时可调配处方400张,日调剂处方数可达到3 000张以上,即一人调配完全可以达到一般三甲医院专科药房的标准要求。 表 1 各类制剂在处方中使用的概率(%) 1.2.3 药品陈列把药品按不同的剂型分类排放在“n”字形口服制剂、注射剂型、外用剂型药架上。同时注意把最常用的药物放在最易取到的位置。如皮肤科使用的药品当中,抗变态反应药物应用最多,因而把这类药物放在与调剂人员桌面平行的位置。药品陈列一般只需由药房工人完成即可。每天下午下班前由药房工人按窗格标签把药品摆满所有窗格。 1.2.4 药品陈列的数量从电脑中计算出前五十种药品的月用量M, 得出每天药品陈列的数量S。计算公式为S=M/31×110%。 2 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2.1 改变药师的思维方式 首先是改变传统的认识,以为药师只要给患者发好药就行了。要实行从简单的发药到提供药学服务的转变。其次要实行从药学思维到药学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的转变。药学思维是指在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注意药物本身的性质,特别是药理学、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内容的思维过程。临床思维是指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注意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特别是通过对患者直观的分析,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的一种思维过程[2]。药学思维往往注重药物的精确而缺乏与病因临床症状结合的灵活性。当患者出现症状时,药师一般缺乏鉴别能力,首先考虑药物治疗,而不会分析患者病情,就容易出现用药不当的现象。因此药师只有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才能理解医师的临床思维方法。 2.2 提升药师医药学基础知识[3-4] 由药剂科主任及年长药师对药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每星期抽出一个下午对工龄在十年以下的年轻药师进行全面的培训。药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是有效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基础。药师在临床开展工作时必然会用到医学、药学、药物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律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医学知识当中,内容相当纷繁复杂,医学生尚需要五年的医学知识教育,药学人员不可能再经过如此长期的教育,但理论学习仍是重要阶段[5]。而药师对于某些专科医学来说,如皮肤科学,需要补充的医学知识范围缩小,就更有针对性,学习起来可能更容易深入领会。比如在皮肤科药房,一名药师平均每天要接触荨麻疹患者50例左右,每个医师的用药习惯都不相同,但治疗方案大同小异,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治疗效果。从中药师能得到许多的启发,增长了很多医学知识,实践为药学服务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同时学会药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比如说通过同行了解到某三级医院乳腺科某专家治疗乳腺增生效果非常好,其专家门诊时门庭若市,每天不少于50人来求医。通过研究得知,他一般极少用手术方法来治疗,因为手术方法复发率很高,使用的主要是药物治疗。通过研究处方,知道主要用两种药物龙血竭加他莫昔芬,龙血竭活血化瘀效果非常强大,加上他莫昔芬抑制雌激素,故而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后来把他引进到我院来,效果非常明显。因此,药师必须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加强薄弱环节的提高,科室也应加强培训,通过系统培训逐步调整药师的知识结构。长此以往,药师的医学、药学知识才会有一个长久的进步。 2.3 提高专科药房药物咨询水平[6] 专科咨询的优点:有利于咨询药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掌握专科药物药动学理论与知识要点。药师在专科药房开展咨询前,必需预先熟悉该科的常见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药物方案、所用药物的知识,才可能在坐诊时更好地理解医师的诊疗思路。咨询药师具备的知识结构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必须掌握患者及医务人员咨询的常见问题。 患者及医务人员咨询的常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药事询问,如是否有药、价格规格、厂家、医保自负比率等问题;②药品的成分及保管方法;③药动学特点、英文名称及说明书的翻译;④合并用药的安全性;⑤药物的选择、使用方法、作用、不良反应,特殊人群的用药、疾病的相关知识,常见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药物治疗知识。 2.4 随同医师坐诊 选派优秀药学人员随同医师坐诊,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咨询药师每周抽一上午定点在皮肤专科药房随同一位有学术专长的主任医师在专家门诊处坐诊。听医师的问诊,看患者的病历、报告单以及医师的病历书写。及时将重要的知识点和疑惑先简单记下,回科室后对典型的常见病历和知识点以门诊病历的形式记录,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知识,寻求答案,疑问处与医师交流,以促进知识积累。把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带回科里与大家分享,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其他药师进行临床药学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2.5 加强医师、药师之间的沟通 我科编制《皮肤科专科药品集》,为皮肤科医师提供最急需的临床用药参考;及时向皮肤科医师介绍最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专业的药代动力学数据,深受皮肤科医生的欢迎。加深了科室之间的交流,融洽了科室之间的友谊,为医师、药师之间的协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6 加强药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据调查,有61%的患者表示需要向药师进行用药咨询[7],也表明患者对药师工作的需要、信任及肯定。在药师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药师还应注意总结咨询中患者提出的共性问题,并印制成宣传册无偿提供给患者查阅。同时印制各种常见疾病的用药治疗宣传单,应简单通俗易懂,患者容易接受,因而也提高了治愈率,患者大多表示非常满意。 3 讨论 总之,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药师走向临床提供药学服务是必然趋势,也是国内急需解决的问题[8]。我院通过建立专科药房,优化药房设置,运用日平均数调剂法提高调配效率,使大量的药师解放出来,为培养临床药师提供了人员保证。培养专科临床药师,是实行临床药师制的起点和突破口,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前还处在实行临床药师制的起步阶段[9],还存在许多缺点,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一方面大多数患者已形成有药学问题问医师的习惯。在药师提供药学服务时,如果没有较全面的临床知识,可能导致工作失效且可能影响医师、药师、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发投诉甚至纠纷,使临床药学工作得不到认可和支持而裹足不前。另一方面,药师掌握的专科临床新知识和药物治疗学新经验知识跟不上,迫切要求补充医学、药物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律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浅谈医院药房的药学服务质量:重视药房发药窗口,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摘要】 目的 探讨药师如何站好药房发药岗位,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方法 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药房发药窗口的工作特点,发药交代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从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服务态度、语言艺术等方面着手,同时配合专业知识做好发药交代工作,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 发药交代;服务态度;服药时间;药物储藏 药房发药窗口是医院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部门,发药窗口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形象。药师是药学服务的直接实施者,有责任和义务强化自身素质,提高业务能力,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充分发挥其在药物治疗和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1]。而发药交待作为调剂工作的最后一环对患者的正确用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杜绝差错的关键环节[2]。 1 以患者为中心,端正服务态度 1.1 热情有礼,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发药交代时注意调整好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战胜疾病、恢复身体健康有重要的作用[3]。在工作过程中,保持友善的微笑,使患者在见到药师的第一时间留下好的印象。 1.2 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 在发药的过程中,取药人常常会提出一些药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或常常重复的问同一个问题,需要药师重复回答。这更需要药师耐心、认真的解答清楚。因为,患者不明白才会询问药师,问药师,是因为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认为简单的问题,是因为药师的专业。患者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可能是患者还不能了解药师回答的意思,那需要药师更详细地去解释清楚。 1.3 严肃认真,把好药房发药安全关 站发药窗口的药师,必须有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因为这是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人身安全的工作。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处方管理办法》,第五章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①规定必须作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②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③剂量、用法的正确性;④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⑤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⑥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⑦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发药窗口岗位的药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审核处方,然后还需核对配药员调配的药品是否正确,然后做好发药交代工作。 2 精通专业知识,做好发药交代工作 发药交待是指药剂人员在调剂工作中综合应用药学知识,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所调配药品的用法、用量、用药禁忌及其他注意事项准确详细地告诉患者,科学指导患者合理用药[3]。要做好发药交代工作,除了有专业的药学知识,还必须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新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时俱进。 2.1 交待药品名称和用法用量 我院已使用不干胶标签,标签上标明了药品的通用名、商品名,用法用量。但是在发药时,药师还需告诉患者,认真阅读标签内容。对于口服外的其它用途,药师还需特别提醒患者,防止患者误服。 2.2 交代服药时间 药品的服用时间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非常熟悉各种药品的最佳服用时间,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降糖药的服用时间是非常讲究的。如:磺酰脲类宜饭前30 min服用,包括的甲磺丁脲和氯磺丙脲格列本脲、甲磺吡脲、吡磺环己脲、甲磺冰脲、喹磺环己脲和唑磺脲等;双胍类宜饭后服用,包括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两种。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宜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利波糖和米格列醇三种。而空腹服是指饭前1 h或饭后2 h服;饭后服是指饭后即服;餐时服是指同前几口饭一起服。这些都是药师需要交代患者的。 2.3 交代药物的注意事项 当患者需要服用催眠药和抗抑郁药时,应交代患者用药期间禁忌饮含酒精的饮料。当患者服用可能引起眩晕、倦怠、嗜睡、视物不清等不良反应的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普萘洛尔、扑尔敏等)时,应交待患者服药期间不要驾车,操作机器或高空作业。 2.4 交代药品的保管 药品的保管不当,可能会使药品失效,甚至产生有毒物质,危害服药者的健康。虽然药品说明书标示了药物的保管要求,但非药学专业人士一般不会明白其准确含义。所以药师必须交代患者如何妥善保管药品。如药师需要告诉患者:常温是指0℃~30℃;室温是指25℃;阴凉处是指不超过20℃;冷处是指2℃~10℃;遮光是指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密闭是指将容器密闭,防尘和防异物;密封是指将容器密封,防止挥发、吸潮或异物进入。 发药窗口的药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专业知识水平,才能在发药的同时,给予患者正确的用药指导,才能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合理和经济。这是医院药房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 浅谈医院药房的药学服务质量:如何提高门诊药房慢性病的药学服务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多,老年人的慢性病症越来越突出,糖尿病、高血压、风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等,这些慢性疾病不仅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但是就门诊药房现状来说仍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医院的门诊药房还是让患者感觉距离较远,门诊药房服务不到位,如何提高门诊药房的药师的服务质量,针对不同的患者讲解与其病情相关的药学知识,使患者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治疗,保证药物治疗效果,有效避免不良反应,是是当前医院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就现阶段慢性病就诊患者在门诊药房用药咨询中遇到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如何提高门诊药房慢性病的药学服务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门诊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质量 引言:门诊药房是接触患者的最前沿,特别是针对那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来说,更是接触密切,门诊药房的发药工作是药物从药学工作人员转运到患者手中的终端服务过程,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和声誉。为此,相关医院应该加强对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强化门诊药房的服务流程,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采取新的服务模式,同时提高药师的药学专业知识、改变服务理念,端正服务态度,同时还应提高药剂工作的技术含量使慢性病患者在门诊药房的服务中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为患者或患者家属做详细的用药指导,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门诊药房用药学服务现状 就目前门诊药房用药学服务现状分析,无论是门诊或是药房都在医院整体药学服务链条中存在很多薄弱环节。门诊药房由于工作量大,门诊药师疲于工作,与病人的接触很少,缺乏专职的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从而没有良好的门诊服务环境,影响了药学服务的开展。医院没有为患者提供主动宣传的机制,无法让患者尽可能多地提供相关药物的信息。对于门诊药师自身来说,其个人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提高,这也是导致药学服务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很多医院的药师大多缺乏临床医学知识,这使得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无法结合临床分析判断,连参与合理用药指导都勉为其难,更谈不上指导门诊合理用药。缺少对门诊医护人员的培训,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更多的还要注重在服务上培训,让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及时关注慢性疾病患者的内心情绪,积极的加以沟通,让患者放心、轻松的接受治疗。同时门诊的药师并没有积极与慢性患者的主治医师配合,确保合理用药,根据患者在主治医师检查的病情程度合理配药,才能加快患者病情的康复。 二、提高门诊药房慢性病的药学服务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门诊药房服务工作流程 强化服务流程门诊药房各项制度的完善是完成门诊药房调剂工作的根本保证。要树立服务品牌理念,门诊药房要通过良好的服务和有效的公共传播来获得患者对品牌的注意和认可,培养患者对医院长久的忠诚感。在履行服务程序时,要严格审核处方,药师要和慢性疾病患者的主治医师积极沟通,对病情发展情况做以及时的了解,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判断处方用药是否合理,同时门诊药房还可以设一些便利性设施来满足患者要求,提供更多便民服务。 (二)开展门诊药房咨询服务平台 药师发药时正确的用药交代,是门诊药房服务的关键,避免出现慢性疾病患者对药物不详导致病情反复的情况,开展药物咨询工作,可以满足患者的药疗需求。药师可根据患者的提问,有针对性地给予详细指导,从而使患者深入了解到更多的药物知识,及时把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用药时间与方法等合理用药内容告之慢性疾病患者,给患者更多的好感,提高了药师的地位,同时门诊药房咨询服务平台还可以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及时的补充和纠正,解决患者在取药时出现不必要麻烦,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门诊药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门诊药房慢性病的药学服务不仅要求药师能够有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要有为患者服务的精湛技术和知识底蕴。这就需要药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掌握更多的药品信息、药效和安全性优劣的评价、用药方法和贮存条件以及相关的临床知识、经验。医院要定期给予对药师的培训,还要对药师的工作进行评估进行奖赏,更好的调动药师工作的积极性,以促进和强化药学人员服务行为。 (四)拓展服务范围,展现医院特色 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不仅要在门诊药房工作中加强服务质量,更要做好善后的服务,如开设药学服务热线 热线面向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开放,回答讲解临床用药的相关问题。慢性疾病通常多发于老年人,行走不便,门诊药房也可通过电话或上门服务进行问候,可以加深联系,促进友情,特别对一些特殊病、慢性病患者用药后的情况进行反馈,及时了解用药问题和药品潜在的不良反应。 结语:门诊药房慢性病的药学服务至关重要,并非一件容易的服务项目,需要各个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在新的医药市场形势下,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门诊药房慢性病的药学服务质量,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相关服务质量提高的对策提出,可以看出,我们对门诊药房慢性病的药学服务要格外重视,为门诊药房服务模式开辟了新的局面,让慢性病患者不再为用药不懂而烦恼,减少不必要的医患冲突,促进现代医院门诊药房的健康发展,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为人民服务。 浅谈医院药房的药学服务质量:略谈服务中心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 摘要:探讨通过加强服务中心门诊药房药学服务水平来促进合理用药的方法与途径。方法:从服务中心门诊药房药学服务实施现状入手,对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影响因素主要有与药学服务相关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不能有效发挥执业药师的作用,公众对药学服务认识不够等。结论:可从完善管理体制、提高药学工作者业务能力,以优质、高效、有特色的药学服务来促进合理用药。 关键词:服务中心门诊 药房药学 服务质量 服务中心药学是一门涉及面广、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药学分支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医药体制的逐步健全,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医疗服务和药品的管理。特别是新的《药品管理法》实施及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国家强调:凡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的单位均应配备相应的执业药师。并以此作为开办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必备条件之一,并对药师的管理、培养、考核、职责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为确保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提供有力保证,从社会的角度更强化了临床药师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了药学人员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提供安全用药信息的工作职责,这就要求药师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以及临床医学知识,应与医师一起参与制定和设计患者的用药方案。搜集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采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对患者进行药物监测。目的是对一些治疗指数比较低,安全范围比较窄的药物实行个体化给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避免药源性感染。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治疗效果。我国在当前及未来服务中心药学的发展的重点应该是临床药学和药学服务。药学服务是以服务患者为宗旨,全程化药学服务模式也是服务中心药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药师与触患者在服务中心门诊药房发生直接联系,在医疗市场异常激烈的今天,优质的药学服务将极大地影响着服务中心生存与发展。 一、药学服务的界定 纵观药学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传统阶段和过渡阶段,发展至今天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阶段的漫长过程。理论界多数专家学者对药学服务的界定是:“药学服务是本着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提供恰当的药物治疗,使患者的健康得到最大保障。”可见,药学服务是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目的,而药师直接提供与药物治疗有关的服务。 二、服务中心门诊药房药学服务影响因素 2003年2月25日,中国非处方药协会GPP,作为实施GSP基础上更强调药学服务的行业自律性规范,它促使服务中心门诊药房经营管理目标从原先的单一销售药品快速向提供药学服务的转变,对促进药品分类管理和公众小病自我药疗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1.药品的管理理念: 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机构的管理观念,将直接影响着其产品与服务质量。同样地,对于药品的经营与管理只有做到为患者着想用心服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用药安全。这就要求药剂师对不同品种的药品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才能够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合理用药,为患者提供科学的药学服务[1]。 2.药学咨询服务: 药学咨询是药学服务的前提和拓展。无论是服务中心门诊药房还是社会药房,都应该先对患者提供药学咨询,这是指导患者用药的前提,同时也是患者用药后续服务的依据。一方面,对用药资料的掌握,有利于使患者掌握科学的服药方法与用药知识。另一方面,药学咨询还能帮助患者加强用药过程的自我监控,极大地减少了不合理用药行为。 3.有关患者用药档案管理: 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应有相应的完整购销记录。随着GPP的推行,我国一些药企与药房也已经开始重视消费者用药档案记录,消费者在服务中心门诊购买药品,其消费记录与用药反馈信息会在购买过程得以回馈。因而用药档案的建立,有助于药师为患者提供更合理、更科学的用药方案与建议[2]。 4.药师业务能力的影响: 服务中心门诊药房的药师作为药学服务的执行者,其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药学服务的水平。但目前我国医疗行业药师整体资质偏低,并不能满足提供高水平药学服务的要求,因此服务中心门诊药房有必要通过不同方式加强员工培训或再教育来提高药师的业务水平。同时,由于药师专业知识基础比一般的药学技术人员更扎实,对产品的理解力更强,因而通过集中的培训,药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会相对更快;另一方面,这种药学服务的集中化,可使药学服务人力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化,可见服务中心门诊将培训资源集中化与提高药师知识、服务水平的目标是一致的。 三、提高服务中心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的对策 1.贯彻药师的责任制: 切实落实责任制,是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的第一要素。特别是在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医药模式受到冲击的新形势下,药品市场的拓宽和医药产品供给越来越丰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患者对药学服务质量越来越高。可见,药师在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指导合理用药中,要树立责任意识;在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要求药师从照方抓药到临床药学服务意识的转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服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将责任意识时刻铭记在心。 2.切实加强服务实践: 药学服务质量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因此,药师在通过面对患者服务的过程中,患者在得到医务工作者服务的同时,药师也能随时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掌握用药信息,向患者进行宣传合理用药。通过耐心细致的指导,药剂人员自身素养、职业道德不断得到患者的认同,也为宣传合理用药提供了相应的服务。 3.树立优质高效服务理念: 药学服务作为一种服务性工作,需要药学工作者从点点滴滴做起,在具体操作中树立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比如,药师在窗口发药时必须向患者详细交待服法用量,尤其是针对老、幼、妇、残疾人用药的有关注意事项,包括药品储存、效期事项,药品潜在的不良反应与禁忌;服务理念作为一种观念,或许会受到工作实践的削弱,因此需要不断强化,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工作,体恤患者的难处,强化自身的责任感,才会真正树立牢固的优质服务理念。 综上所述,随着服务中心药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完整规范化、人性化的药学服务将成为药房工作的服务理念;特别是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医药市场新形势,药房药学服务将定位以临床药学为主,以药品管理为辅,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模式,力求使药学服务质量更加完善。 浅谈医院药房的药学服务质量:加强门诊药房管理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摘要:目的:探究如何通过加强门诊药房管理以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方法:对我院近年来门诊药房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有针对性的加强管理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确保药房的管理工作。结果:想要提高门诊药房管理需要改变自身的服务理念,服务需要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提高药师的专业素质以及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等。结论:面对当前社会竞争以及患者对健康的高要求,医院需要从各个方面调整自己,其中门诊药房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有突出意义。 关键词:门诊药房;管理;药学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以及完善,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医院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受到的考验也是无比严峻。门诊药房不但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代表着医院自身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否健康积极直接影响到了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门诊药房工作不但要对医生进行监督以及指导,也有负责患者的安全,使其应用药物更加合理有效,不断更新医生的药学知识,介绍医学界新出药品,协助医生选药,如患者对药物存在疑问则认真解释。严格监督不合理用药现象,收集记录患者服用药物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上述内容都要求药学服务质量需要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这也使得门诊药房的工作职能范围在不断扩大,专业技术性也不断提高,所以门诊药房管理需要满足当前医学发展的需要,门诊药房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工作。在此就如何加强门诊药房管理提高药学服务质量进行综述。 1 健全工作制度 医院管理想要保证有高质量,就需要制定具备有规范性以及科学性的规章制度,确认门诊药房管理各个岗位的相关职责并对其进行详细记录。确保部门的运营能够井然有序,这首先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适应部门本身的管理制度,以更好的促进该部门发展,主要内容包括:(1)完善统一管理。医院的所有药品还有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纳入对应科室的管理范围之内,确保药房本身的规章制度能够在医院内确实实行,更好的配合医院的整体工作,体现药房工作对于医院的重要性;(2)实行专人负责。对于药品质量管理的负责人需要直接明确,对于各类工作人员的责任还有义务明确规定,主要有以下岗位的工作人员:药房主管、药品调剂人员、药库报关员以及药剂科主任等,只有责任义务都清楚才能够保证工作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门诊药房作为医院的窗口工作单位,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在清楚自己工作职位的前提下将医院优势更好的显示出来,提高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这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3)加强管理力度。工作展开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面取决于管理是否合理有力,而对于门诊药房管理来说,主要需要重视的管理如下:药物购进、验收、存储、养护以及人员出入药物复核制度;事故与差错处理与报告制度;药房奖惩制度;药品质量信息收集制度等;(4)规范记录。工作人员以自身岗位职责还有相关制度要求做好记录。最为主要的有库房药品养护记录;药品出入库房复核记录;验收药品记录;贵重药品每日消耗记录;特殊药物购进与使用记录等[1]。 2 提高药学人员专业素质 对于药房工作质量来说,药学人员本身专业素质是否过硬有着直接的影响。药房药师应该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忘吸收与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对于当前药学的发展状态有所了解;除了掌握药物的相关知识之外还应该对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让自己的知识面可以不断拓宽,这样不但能够对药品有合理管理,还能够为患者提供准确的用药咨询,让药学保健更加突出;对心理学还有沟通技巧有所了解,这样是为了更清楚的指导患者心理,让用药服务质量提高,确保用药能够达到安全高效、经济合理的效果。对于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使用有关于经济学的原理还有分析方式,对于药物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有效果进行了解,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所以药学人员专业素质提高对于医院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3 加强药房药品管理 3.1普通药物 根据给药途径,药物能够分成以下几种: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注射液药物,根据药物的作用在特定的地方进行定点存放,将药品的名称、包装还有规格标清楚。排放需要整洁规范,要找的时候能够马上找到,如果是抢救类药物的则应该集中存放。如果需要通过特殊方法或者环境存放的则应该严格按照规定存放。对于药物量需要通过使用药量来进行衡量,做到数量不缺乏也不积压,对于抢救药品需要经常收购备用,对药品有效期要严格检查。 3.2贵重药品管理 较为常用的贵重药品要设立专门使用的账册,对其日常消耗详细登记,工作人员需要每天对其使用数量进行电脑数据的统计,对于药库存放记录数量还有实际药物存在数量进行清点,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找出原因并解决。除此之外对于使用频繁或者是容易混淆的贵重药物,在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3.3效期药品管理 对于药房工作来说效期药品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在药品请领的时候工作人员对于药品的各项属性要清楚掌握,诸如药品品名,规格、质量还有有效期等均要严格检查,如果使用期限较短的则要对请领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在药物摆放的位置上面设置卡片等进行预示,及时对该药物进行相关处理。药品的摆放要根据其使用期限进行。对于效期药品管理需要专人进行且建立相关内容表格,对药物进行定期检查,如果发现失效药品则应该立即对其处理。 4 小结 随着医疗体制不断改变,医院的药学需要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融入人性化的服务,让以人为本贯穿在管理过程当中,这也是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实力的一个必要内容,关系到医院的生存还有发展。门诊药房作为医院极为重要的服务窗口,在管理方面更是需要注意,只有不断的改善自身的药学服务质量,让临床药学工作更加科学,贯彻合理用药的服务核心,这样才能够提高服务的效率还有质量,让患者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满意[2]。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社会竞争以及患者对健康的高要求,医院需要从各个方面调整自己,其中门诊药房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有突出意义。
生物医学工程应用特色分析: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是高校的重要特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高校科教融合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与特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依托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优势科研资源,凝聚老师与学生的科教相融的共识,将老师的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过程、学生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探索并实施科教融合的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不断拓展人才培养资源与渠道,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2]。科教融合是指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的优势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高度融合与交叉的学科,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生物医学、电子技术理论基础以及医学与电子信息相结合的工程技术能力,能在医疗器械、医疗卫生等相关行业从事工程技术开发、服务、管理和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3]。全面推进科教融合,可以有效地培养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其专业基本能力与素质。但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往往没有得到很好地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提升高校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学校可以获得更多地经费、吸引大量地生源、获得更高的声誉。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年终考核,甚至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以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的情况等作为考察重点,而授课内容、课时量甚至教学方式和效果仅仅作为参考方面不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老师往往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工作。部分老师教学热情不够,为教学而教学,没有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去教学,由于科研任务繁重,占据了大师的工作时间,在教学上面所花的时间与精力相对较少。三是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相对较少[4]。一方面大学期间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比较大,很难有地时间参与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本科期间在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高,基础还不扎实,在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甚少,老师更希望研究生来参与科研项目。针对当前高校科教融合所存在的普遍的问题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与特色,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利用广西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八桂学者岗位、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相关的优势学科研究平台,以及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主要的重大科研项目和以广西八桂学者为带头人的高端师资队伍为主的科学研究资源,积极制订相关措施与政策,将学科平台和科研资源带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定期举办以科教融合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凝聚专业老师与学生的共识 科教融合,思想先行。不仅要让专业老师认识到科教融合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科教融合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为学生是科教融合的主体,只有学生愿意参与,老师愿意参与指导,才可能实质性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定期举办学院层面的专题讨论,围绕科研服务本科教学的模式与途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甚至将一些典型案例在会上进行分享。在讨论会上,除了专业老师参与外,学生代表也应出席,通过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逐步凝聚大家对科教融合模式的共识,还可以让老师与学生进行相互地了解,为更好地贯彻科教融合专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科教融合对于老师与学生双方面都是受益的。一方面,科教融合可以让学生接受到最新的前沿专业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或者不可或缺的补充。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活跃,跳跃性较强,老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获得新的科研思路。科教融合的实施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和动力源泉。 二、将老师科研成果引入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专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要求任课老师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实施课堂教学和专业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的课堂教学效果[5]。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生物医学电子仪器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老师围绕这一核心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结合老师的科学研究,充分体现解决医疗器械产业关键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式的探索、学生成绩的考核等方面,增加科教融合方面的内容。比如在有限的课时内,改革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算法与数据结构》的授课内容,增加与生物医学仪器研制直接相关的算法方面的知识点,如插值、拟合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老师在生物医学信息检测方面的科学研究组织教学内容。又比如在《传感器原理》、《医学仪器原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经历,并在医学仪器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成果。改革实验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要求教师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作业布置与评改等环节与领域贯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特别鼓励专业老师结合科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设计实验项目,在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实现科学研究与学生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 第二课堂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课堂的开展必须遵循适应性、创新性和主体性原则,即第二课堂应当与大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过程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老师的科学研究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融合,对于提升学生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6]。它既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由于科研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实质性地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具有重大地促进作用。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围绕学生参与生物医学传感与仪器、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等方面科研项目的研究。第一,定期向学生公开教师科研课题,让学生选择参加老师科研项目。要求老师认真指导学生专业科技活动,让学生实质参与。要求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阅读文献、参与学术讨论等方式参与课题,大三和大四学生可以参与科学实验、数据分析等项目研究过程。第二,鼓励老师从科研项目中凝练大学生创新项目由学生承担,除了承担国家级和广西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外,学院还设立专项经费,定期支持一批院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并明确鼓励学生结合指导老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组织申报。第三,鼓励老师从科研项目中根据毕业设计的要求,拟定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承担。在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题目中,有超过50%的题目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有关,还有20%左右的题目与学生承担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关。第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协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依据我校《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学生参与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通过学校的考核后可以替代部分课程设计、实习甚至毕业设计的学分。一方面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给了学生一定的责任与任务,同时也可以协助老师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第五,依托生物医学电子领域的企业和大型医院建立完善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地来自于生产实际的科研资源,依托合作企业或医院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专业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医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医院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派出学生到企业或者医院通过实习、做毕业设计等方式实质性参与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 四、扩大学科科研平台的开放,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对接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一工科专业来说,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工程实践创新人才的基础平台。学科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机制,切实增加学生专业工程实践的机会,是实施科教融合过程,保障科教融合效果的重要手段[7]。学院立足专业办学实际情况,加强实验平台硬件保障,构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办法》,完善了学院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规范了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管理,既为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专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方便,也加强了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以及实验室的有序管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经构建并形成了符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的学生进实验室模式与制度。在周末、在晚上都会有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专业老师经常在实验里直接指导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总之,通过近几年鼓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融入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活动中,取得得了良好的成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地提高,直接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还有大约40%的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形式参与了科学研究。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近3年,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申请各类专利15件,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20余人次,而且这些本科生研究成果在逐年提高。 作者:陈洪波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应用特色分析:浅探问题驱动法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技术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无法与专业特色相关联的问题,本文提出将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探讨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问题驱动 1 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技术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1]。多学科的交叉使得生物医学工程不同于那些经典的学科,也有别于生物医学和纯粹的工程学。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工程技术为主,医学知识相结合的专业,以培养能在医疗仪器、医学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研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人才为目标。电子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和医疗仪器开发中有着重要作用,任何一台现代医学仪器或设备中都需要电子技术完成信息检测与处理、系统控制等核心功能[2]。 “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主要课程,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和基本技能,同时相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设计的基本能力[3]。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电子技术理论和实验课程都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关联性不突出; (2)偏重于理论教学为主,实验为辅,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 (3)实验内容固定,验证性实验过多,缺乏学生自主创新的设计性实验。因此,探索切实可行的适合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成为提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2 问题驱动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很多教学人员的关注,在众多的课程中得到了应用[4-5]。百度百科中定义:问题驱动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区别于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LBL)[6],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方法。 问题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与教师转变在传统LBL教学中的固有地位,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和知识构建者,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加工信息、构建知识的引导者。问题驱动教学法大概分为四个步骤:(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解决问题;(4)结果评价[7]。教师在教学前期,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执行方案,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相互讨论和交流。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实践。最后,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可以看出,问题驱动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参与程度减少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引导能力。 《电子技术》课程作为是工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其课程内容、基本概念、技术术语、电路种类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其中问题驱动法就是选择的新教学模式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驱动法的理解、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等,基于问题驱动法的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电子技术》又有其特殊性,其课程的教学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面向生物医学及医学仪器的电子技术,如果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关联性不突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在专业上的应用不甚了解,就会影响到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将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因此,有必要研究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的电子技术课程的问题驱动法。 3 问题驱动法的实施 进行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有效掌控和恰当引导。下面,主要从教师的角度来阐释需要注意的问题,对问题驱动法的四个步骤进行分析。 (1)提出问题;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制定问题,需要其具有全局的概念,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教学大纲、培养方案、授课教材等。在问题的选择上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8]: 1)问题是否和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相关; 2)问题是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3)问题实施的时间和硬件条件是否能够保证; 4)问题是否联系实际,是否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应用相关; 5)问题之间是否具有连续性,是否具有系统性; 为了突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点,问题设计必须贴近专业应用。问题之间最好具有关联性,由小的模块小的问题,最终组合而成大的模块大的系统,解决与专业相关的问题。 举例说明:在模拟电子技术中,所选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童诗白、华成英主编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9]。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生医专业应用,可以围绕心电信号检测仪的各个模块展开,设计以下问题:微弱生理信号放大、信号滤波、非矩形波整形为矩形波、直流电源设计。下表1中显示设计问题与教材章节的知识点对应。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第九章的内容没有体现,其他章节的知识在问题中均有涉及。由于学时的限制,教材第九章的功率放大电路目前并不在本校生物医学工程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大纲中。 在布置问题的时候,加入情景带入,首先向学生讲解人体心电信号的特点,心电监测的临床意义,再提出心电监测仪的采集、放大、滤波、整形、供电问题。其中在信号放大部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要对前级放大和后级主放大进行分开设计和说明。随着课程内容不断深入,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之后,可以将各个模块组合,并加入右腿驱动电路或50Hz陷波电路,实现简易的心电信号检测电路。最后的整体电路进行实际人体测试,用示波器观察信号,这样学生在学习模拟 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还能与专业应用结合起来,了解电子技术知识在生医专业中的用武之地,一举三得。 (2)分析问题;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按照进度向学生一一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进行分组,任务分配; 2)引导学生对问题内容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将问题与所学知识相关联; 4)引导学生文献查阅资料; 由于学生的基础有限,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遇到以下情况:对问题的分析存在偏差,无法与知识点相结合、查阅获取文献的能力不足,教师要及时的提供帮助,在学生为主导的前提下,掌控整体过程。 (3)解决问题。在问题分析完成的前提下,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具体实施。教师需要考虑的是: 1)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学生所提出的方法是否合理正确。对于存在问题的方案,是放手让学生尝试,还是进行适当的干预提示其改正,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操作。 2)方案实施是否顺利;方案的实施需要时间与精力的付出,《电子技术》中的问题解决往往需要实际的电路焊接和调试环节,课程的学时如何安排,硬件实验环境如何保证是教师需要考虑和协调的。此外,对于初次进行电路制作的学生,教师运用经验为学生提供元器件选择和购买、电路焊接及调试训练等实践方面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教师不可代办,但是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能够提高完成效率,保证进度。 (4)结果评价。对于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需要比较客观的评价。常用的方法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方面相结合。 自我评价是学生回顾和反思过程中的得失,对自我形成清楚客观的认识。小组互评是组间成员根据参与度、贡献度、工作表现、沟通能力等对组员同学进行分析点评。 虽然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但是并不意味教师的地位和重要性降低了。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状态和表现,最终对其进行评价。为了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公正,也不忘因人而异;对待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客观中肯,但是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小组中的分工不同,贡献度有区别。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评价不能采用单一标准,而是应该多元化,从合作精神、交流能力、文献收集、电路制作、文字编写等各个方面入手,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2)评价能力,也不忘评价态度;对待学生的评价不光要考虑其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他们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表现。课程内容的学习只是一个方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之外的情意发展,有助于其更长远的进步和成长。 3)评价结果,也不忘评价过程;教师的评价不应该过分关注最终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否正确,而是要侧重于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态度和情感。学生在过程中的提升和收获,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4)评价个人,也不忘评价团队;教师的评价除了针对学生个人,还要涉及到团队。强调团队的分工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沟通,与人协作的能力。 4 结论 问题驱动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教学模式十分适合《电子技术》此类工程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许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中得到应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要与学科特点相结合起来,因此问题驱动法的实施既有与其他课程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在问题的设计环节,要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电子技术应用,让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专业发展及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打下基础。 生物医学工程应用特色分析:生物医学工程学在医院的应用 1医学工程学发展历史 从17世纪列文虎克(Leewenhock)用自己研制的光学显微镜发现微生物开始,医学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留下了工程技术的痕迹。200多年前Galvani和Volta两位科学家在电生理方面的先驱性研究,常为追溯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时提起。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孕育于19世纪,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历史还不过数十年时间。1985年X射线发现后,X光机很快进入医学临床,开创了医学图像学。以后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等高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研究和改善生命运动过程开辟了新的前景,工程技术与医学更加广泛深入地渗透结合,于是逐步形成了多学科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学科领域,60年代崛起发展。1953年,德国在ILMENAU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生物医学工程系。1964年,世界性的生物医学工程联合会(theInternationalFederalofMedicalandBiologicalengineering,IFMBE)成立,到1991年已举办九届世界生物医学工程大会。1979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A.M.Cormack)和英国的电气工程师亨斯菲尔德(G.N.Hounsfield)发明了用电子计算机将X射线穿透人体形成重叠影像展开技术,无创伤地取得人体横断面图像,创造了X射线CT,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更成为工程技术与医学交叉融合而对医学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标志。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许多著名大学都开始了生物医学工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代表了全世界生物医学教学和研究的前沿。美国生物医学工程从基础教育到研究生培养,从理论教学到行业训练乃至职业培训,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从而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长盛不衰。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1978年由国家科委正式确立的,1980年成立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1986年正式加入世界生物医学工程联合会IFMBE。截止2003年,我国已有48所综合或理工科大学、18所独立医科大学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各层次专业人才,另有9所专科院校开设了医疗器械专科教育。 2国外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 在国外,医学工程专业已经深入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医疗设备研发、医疗设备管理、医疗设备维护以及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方面。 2.1医疗设备研发 各种医疗设备的研发均源于医学临床实践,国外的医学生经过4年的理工科大学学习,其医生均为生物医学工程和临床医学的双学士。因此,国外医疗设备的研发速度和思路远大于国内,许多最新的医疗设备发明均源于国外临床实践[2]。 2.2医疗设备管理 医疗设备管理主要是通过科学化管理更大效能地发挥医疗设备的作用,为医疗机构创造更大的效益。其中包括医疗设备的采购、医疗设备的监控及医疗设备的效率评价等。 2.3医疗设备维护 医疗设备使用过程当中维护、保养异常重要,因此医疗设备的维护是医学工程专业在国外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能之一。 2.4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 医疗设备若保证其诊断治疗质量则必须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包括计量检测、周期检验、强制检验和维修后计量修正等,确保医疗设备的性能和准确性[3]。 3国内医学工程发展情况 国内医学工程专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军队主要有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现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每年全国招生40人左右,主要方向是:放射医学专业和医学影像专业,突出的成就是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X刀放射治疗系统。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每年全国招生20余人,主要方向是:电子工程与计算机智能化,突出成就是全国第一次研制人体阻抗断层成像。地方大学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有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及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4]。地方大学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部队有差别,军队主要是以医科大学为基础,毕业生的医学理论基础较好,但是理工科稍微欠缺;地方大学主要是理工科为基础,基础医学有所欠缺。因此,之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时则结合了双方的优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医学工程专业的人员不深入临床是无法获得创新灵感的[5]。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分布流向而言,主要是去往大型国外医疗设备公司做销售、售后服务;去往国内医疗设备公司做研发、销售;去往各类医院的设备科、信息科、网络中心等。 4医学工程专业在医院的发展 医学工程专业是医院发展的主流方向,医学工程在医院虽然属于辅助科室,但对于医院的发展实属不可或缺,其主要工作是设备管理、设备维护、质量保证和设备计量。 4.1医疗设备管理 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的先进的医疗设备。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设备的作用和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医疗设备管理的主要目标[6]。(1)设备的购置论证。以购置何种医疗设备最有利于医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为目的,每采购一种医疗设备均需进行严格的购置论证。(2)设备的购置管理。设备的购置需要调研、论证及招标等多个环节,购置管理需要采用科学化的方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及避免商业腐败。(3)设备的档案管理。医疗设备使用和后期的管理必须进行科学化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目前网络化、电子化档案管理是发展的趋势[7]。(4)设备的发放储存。设备和耗材的发放和储存是物流管理的范畴之一,如何降低库存减少资金积压、提高储存的质量等需要进行科学、精心的研究[8]。(5)设备的使用监督。医疗设备能否有效使用需要监督和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加强设备的使用监督是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6)设备的报废回收。设备使用一定的时间需要报废,何种设备符合报废的标准、报废的设备如何处置等是医学工程人员的重要研究范畴。(7)设备的效益评估。何种医疗设备可以继续购置、何种医疗设备购置后会亏损等是对医疗设备的效益评估,同时也是医院领导对医疗设备采购决策的主要依据。(8)设备的租赁管理。有些医疗设备没有必要每个临床科室都去购买,设备租赁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的好办法。做好医院内设备的租赁管理,合理高效地调整设备是医学工程科室的重要管理范畴。4.1.1医疗设备管理目标和原则(1)医疗设备管理目标:设备检查收益是医院最大的利润增长点,应围绕新技术、新设备开展医院的新业务,设备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得设备在医院收益中发挥最大的作用。(2)医疗设备管理原则:科学化管理,科学化决策,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设备进行科学化评估和决策,避免设备的闲置、浪费、重复性购置,把设备的效益发挥最大化。4.1.2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现阶段医院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设备采购盲目,事先的评估不足或者评估误差大;②采购的设备其发挥效能低下,无预先的盈亏控制体系,无法发挥设备的效能;③设备管理混乱,使用率、开机率不足,无法有效调动临床使用科室的积极性;④设备的监控体系缺乏,无法对具体设备的效益做出定量评估,致使再次采购缺乏依据。(2)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对策:①医学工程科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职能,配合院领导做好设备购置的科学决策;②设备管理是科学,决策的原则是效益,围绕效益做好医院的设备统筹;③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购置、监督、报废、评估,是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是医学工程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向;④因地制宜发挥医疗设备的最大效能。 4.2医疗设备维护 设备维护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率和效率的关键[9]。现在的设备维护不同于过去,设备维护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①设备维护从过去的简单修补到设备的效益保证转变,能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益是核心;②设备维护从简单的元件维护,到整机的保障,着重强调时间和经济效益的比例;③设备维护从简单设备的维修到复杂大型设备的工作保障;④设备安全维护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⑤医疗设备维护应该从以往的集中统一维护逐步过渡到专人保养维护,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将设备的故障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⑥医疗设备维护应该从以往的等待设备随机故障发生后的紧急随机维修逐步发展到对设备预防性维护保养,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 4.3医疗设备质量保证 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是发挥医疗设备作用的前提,医疗设备的精度和准确度直接关系到诊断和治疗的结果。因此,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国外的大型医疗设备有严格的治疗控制流程和管理人员。医疗设备的保证已经逐步成为医学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必须进行定期的周期检验和质量监控。为此,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程师应运而生,成为医疗设备发挥作用的“保护神”[10]。 4.4医疗设备计量 医疗设备计量是保证医疗设备诊断治疗准确的前提。设备计量包括:设备使用前的计量检定;设备维修后的计量检定[3]。设备的检定类型:国家强制计量检定(强检);周期性计量检定(周检)。《计量法》是医疗设备计量工作的依据。军队计量体系规定军区总医院建立三级计量站,为医院医疗设备进行计量的强检和周检。医疗设备计量是医学工程科的重要职责。 5结语 每一次的医学进步都与工程学息息相关,因此作为医学工程师应该要深入临床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真正的临床工程师。只有理解了临床的问题才能有新的思路和新的科研方向。科研创新应该从基础做起,把握科研发展的方向。应用于临床诊断数据的获取、分析的单片机技术以及在医学中应用的计算机技术是医学工程飞速发展的基础;设备管理的自动化和科学化、检测设备的无创化、小型化及家庭化是科研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张虎军 张超群 张楠楠 蔡峰 顾建文 工作单位:成都军区总医院医务部 生物医学工程应用特色分析: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研究及应用 摘 要:3D打印正在引发全球制造业革命性变革,它与生物技术结合,可以仿生与个性化地制造、特别是有生命的人体组织与器官,成为支撑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生物材料科学与产业颠覆性变革的关键技术。文章综述了3D打印技术的分类,三维仿生重构建模技术的发展,以及3D打印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3D打印;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 前言 三维打印(Three Dimension Printing,简称3DP)属于一种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简称RP)技术,它由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数据通过成型设备以材料逐层堆积的方式实现实体成型。“三维打印”在技术界也叫“增材制造”、“自由成形”、“快速成形”或“分层制造”等[1]。三维打印起源可追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4年查尔斯・赫尔发明了将数字资源打印成三维立体模型的技术,并于1986年成立了3D Systems公司,开发了第一台商用立体光敏3D打印机,1988年,斯科特・克伦普发明了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并于1989年成立了Stratasys公司,随后在2012年合并以色列3D打印公司Objet。3D Systems和Obje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两家3D打印公司。我国清华大学颜永年教授于1988开始研究3D打印成型技术,华中科技大学王运赣教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等,纷纷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涉足3D打印成型技术的研究。 1998年,清华大学的颜永年教授又将3D打印成型技术引入生命科学领域,提出生物制造工程学科概念和框架,并于2001年研制出用于生物材料快速成型的3D打印设备,为制造科学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生物制造。生物制造的一个重要手段即是生物3D打印。生物三维打印是以活细胞(living cells)、生物活性因子(proteins and bio-molecules)及生物材料 (biomaterials)为基本成形单元,设计制造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器官、植入物或细胞三维结构,是制造科学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它是目前3D打印技术研究的最前沿领域,也是3D打印技术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方向[2,3]。 1 3D打印技术的分类 目前比较典型的3D打印快速成形技术主要分为三种[4]: 1.1 粉末粘结3D打印光固化材料3D打印与熔融材料3D打印 粉末粘结3D打印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3D打印技术,其工艺过程如下:首先,在工作平台上均匀铺洒单位厚度的粉末材料;其次,依据实体模型离散层面的数字信息将粘结剂喷射到粉末材料上,使粉末材料粘结,形成单位实体截面层;再次,将工作台下降一个单位层厚;最后,重复第一步至第三步,逐层堆砌,形成三维打印产品。其存在缺点是,通过粉末粘连成形的零件精度和强度偏低,一般需要后续工艺提高其强度,但后续处理工艺会导致零件体积收缩,变形严重。 1.2 光固化3D打印(光敏三维打印) 该技术使用液态光敏树脂作为原料制作零件模型,光敏材料三维打印成形基于喷射成形技术和光固化成形技术,喷头沿X方向往复运动,根据零件的截面形状,选择性喷射光固化实体材料和光固化支撑材料形成截面轮廓,在紫外光照射下光固化材料边打印边固化,层层堆积至制件成形完毕。但其应用于骨骼类产品打印的主要缺点是,当前具有生物活性的骨骼类材料如羟基磷灰石,生物玻璃等材料自身不是光敏性材料,需与光敏材料混合使用,因此影响产品的生物活性在打印后将受到很大影响。 1.3 熔融材料3D打印成形 熔融材料三维打印成形基于熔融涂覆成形(FDM)专利技术,分别加热两种丝状热塑性材料至熔融态,根据零件截面形状,选择性涂覆实体材料和支撑材料形成截面轮廓,并迅速冷却固化,层层堆积至制件成形完毕,其原理与光敏材料3D打印成形类似 [16]。目前熔融材料三维打印成形,可采用由磷灰石和骨骼所需的有机盐配置而成的骨水泥,不需要额外添加紫外光照射固化所需的光敏介质,有利于保证材料后续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但由于挤压式喷头的喷嘴处压力大,容易造成阻塞现象,因此对喷嘴和材料浆料的粒径要求较高。 除三维打印外,应用比较广泛的商业化快速成形工艺还包括立体光刻成形(SLA)、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形(SLS)堆叠、实体制造(LOM)、熔融堆积成形(FDM)等,但这些工艺大多需要配备价格昂贵的激光辅助系统,且成型工艺实质上还是类似于上述三种材料叠加-固化技术。因此,三维打印技术被认为是最具生命力的快速成形技术,发展潜力巨大,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其推广应用将对传统的医疗产品生产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2 三维仿生重构建模技术的发展 基于医学图像的三维重构建模技术是生物3D打印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3D打印生物构件的实现首先需要在计算机环境下有效重构和建模,生成可用于驱动打印喷头的指令数据进而操控成型设备实现产品成型。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人体组织的二维断层图像数据可以方便地获取以进行医学诊断和治疗。但是,二维断层图像只是表达了某一截面的解剖信息,医生可以凭经验由多幅二维图像去估计病灶的大小及形状,“构思”病灶与其周围组织的三维几何关系,可三维打印设备却无法根据这些断点数据进行立体三维成型,因此,基于医学图像的三维重构建模技术是生物3D打印技术的重要前驱步骤。 由于CT或MRI等检测设备扫描得到的二维图像信息不能直接用于快速成型,只有通过专用软件将二维断层图像序列重建为三维虚拟模型,并生成为快速成型机可以接受的STL(Stereo Lithography)格式图形文件,才能最终制造出生物产品三维实体模型。近十多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对于医学图像三维重建的研究十分活跃,其技术水平正从后处理向实时跟踪和交互处理发展,并且已经将超级计算机、光纤高速网、高性能工作站和虚拟现实结合起来,代表着这一技术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市场应用领域,国外已经研制了三维医学影像处理的商品化系统,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的Mimics、美国Able Software公司的3D.Doctor和VGstudio MAX。在国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医学影像研究室自主开发的3D Med是基于普通微机的三维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系统,系统能够接收CT、MRI等主要医疗影像设备的图像数据,具有数据获取、数据管理、二维读片、距离测量、图像分割以及三维重建等功能。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发的人体断面解剖图像三维重构系统能给外科手术中的影像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中国科技大学在应用Delphi开发三维重构软件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国内企业也研发了一些三维医学影像处理系统。如西安盈谷科技有限公司“AccuRad TM pro 3D高级图像处理软件”于2005年4月投入市场。它能对二维医学图像进行快速的三维重建,并能对临床影像的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可视化和智能化挖掘和处理,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但目前国外优秀软件如Mimics、3D Doctor、VGStudio MaX等的价格非常昂贵,且其技术严格保密。国内的产品大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成熟的商业应用模式。 3 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应用广泛,其应用领域大致包括:体外器官模型、仿生模型制造;手术导板、假肢设计;个性化植入体制造;组织工程支架制造;生物活体器件构建以及器官打印;药物筛选生物模型等。如图1所示为3D打印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各种应用情况[5-7]。 3.1 体外器官模型、仿生模型制造。该类应用主要用于医疗诊断和外科手术策划,它能有效地提高诊断和手术水平,缩短时间、节省费用。便于医生、患者之间的沟通,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直观、能触摸的信息,从而使手术者之间、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 3.2 手术导板、假肢设计。该类应用便于订制精确的个性化假体,实现个性化医疗需求。根据患者缺损组织数据量身订制的假肢,可提高假肢设计的精确性,提高手术精确度,确保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患者的痛苦。 3.3 个性化植入体制造。人体许多部位的受损组织,需要个性化定制。如人类面部颌骨(包括上下颌骨) 形态复杂, 极富个性特征, 形成了个体间千差万别的面貌特点。人类的头颅骨,需要准确与颅内大脑等软组织精确匹配扣合,人体的下肢骨、脊柱骨等会严重影响患者今后的步态及功能恢复。因此这类修复体可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个性化订制和精确 “克隆”受损组织部位和形状。 3.4 组织工程支架制造。如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和制备具有与天然骨类似的材料组分和三维贯通微孔结构,使之高度仿生天然骨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特征,赋予组织工程支架高度的生物活性和骨修复能力。 3.5 生物活体器件构建以及器官打印。此方面的应用大多涉及活体细胞的生物3D打印技术。细胞三维结构体的3D构建可以通过活细胞及其外基质材料的打印构建活体生物器件。如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和一家干细胞技术公司合作,首次将3D打印拓展到人类胚胎干细胞范围。这一突破使得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来“打造”移植用人体组织和器官成为可能。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在其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称,他们利用牛耳细胞在3D打印机中打印出人造耳朵,可以用于先天畸形儿童的器官移植。 3.6 药物筛选生物模型。药物筛选指的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可能作为药物使用的物质(采样)进行生物活性、药理作用及药用价值的评估过程。作为筛选,需要对不同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做大规模横向比较,因此有研究人员指出通过3D打印技术,精确设计仿生组织药物病理作用模型,可以使人们开在短时间内大规模高通量筛选新型高效药物。最近,四川大学联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科研机构,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了一款肝组织仿生结构药物解毒模型(如图1-c),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受到3D打印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3D打印在生物医学工程中应用:(a)3D打印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 (b)3D打印细胞、活体器官构件;(c)3D打印肝组织仿生结构药物解毒模型。 4 结束语 三维打印技术正处在蓬勃兴起的阶段,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以及发展现状表明:3D打印在体外器官模型、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个性化医疗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抓住生物材料及植入器械的三维打印技术新一轮发展浪潮,发展我国生物三维打印技术,对发展我国生物材料医疗器械产业步入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煤矿废水处理论文:煤矿矿井废水处理回用工艺比较研究 摘要:介绍了污水、废水处理资源化的最新技术和工艺,分析比较了三种工艺方案处理煤矿矿井废水的系统投资和运行成本,并探讨了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在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煤矿矿井废水处理回用的综合运行费用为:2.185-2.465元/吨。其中膜法的处理费用最低为:2.185元/吨。这样的价格对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是很有吸引力的。对矿井废水进行回收再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废水排放量,又可以使废水资源化,应该说,它是一种水资源再生的希望方法,也是我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反渗透 电镀废水处理 回收利用 我国人口众多,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的不断增长又使水资源需求量逐年上升,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水污染愈加严重,因此造成水资源缺短和水环境污染现象日趋严峻。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全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14个城市严重缺水。21世纪我国水资源供需形势非常严峻,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惩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除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优化配量之外,充分发挥高新科技手段在水资源利用中的作用也是十分关键的。 近年来,我国每年排污水量约400-500亿M3,经处理后排放的仅15-25%,由于污水到处横流,使我国各大水源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严重恶化[4]。所以,加强污水深度治理,使之不仅达标排放而且还可大量回用,非常必要,这对改善水环境、缓解水资源的不足,节约宝贵的水资源都是十分重要的。城市及工业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可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景观、市政绿化、生活杂用、地下水回灌和补充地表水等方面的应用[8]。传统水处理技术能够消除部分污染物,将COD、BOD以及重金融等污染物指标降到安全排放标准或杂用(中水)标准,但无法完全消除排水中所含的微量溶解性污染物。采用反渗透膜技术可彻底去除这些污染物,实现严格意义下的污水再生。用传统处理工艺和膜技术集成,可将污水或废水变成不同水质标准的回用水,或使之循环回用,这样即缓解了供求矛盾,又减少了污染,还可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6]。 1 污水废水资源化技术及应用简介 水环境质量的严重恶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迫切要求有相应的污水废水资源化的技术。在这一领域中膜分离技术占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膜分离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在近40年来迅速发展成为产业化的高效节能分离技术过程。40多年,电渗析、反渗透、微滤、超滤、纳滤、渗透汽化,膜接触和膜反应过程相继发展起来,在能源、电子、石化、医药卫生、化工、轻工、食品、饮料行业和日常生活及环保领域等均获得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的需求使膜技术应允而生,也是社会的需求促使膜技术迅速发展,使膜技术不断创新、技术进步,完善,成为单元操作,成为集成过程中的关键[1] [9]。 1.1连续膜过滤技术(CMC) 中空纤维膜由于比表面积大,膜组件的装填密度大,所以设备紧凑;这种膜因纺制而成,工艺简单,所以生产成本一般低于其它的膜:由于没有支撑层均可以反向清洗,特别是一些耐污染性好,对氧化性清洗剂耐受性好的膜的出现,使得在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工程中,中空纤维膜的应用有独特的优势[1] [7]。 CMF技术的核心是高抗污染膜以及与之相配合的膜清洗技术,可以实现对膜的不停机在线清洗清洗,从而做到对料液不间断连续处理,保证设备的连续高效运行。 CMF目前主要用于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生水的深度处理回用,海水淡化或大型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地表水地下水净化、饮料澄清除浊等。 1.2膜生物反应器(MBR) 膜生物反应器是膜分离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的新工艺。用在污水废水处理领域,利用膜件进行固液分离,截留的污泥或杂质回流至(或保留)在生物反应器中,处理的清水透过膜排水,构成了污水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系统,膜组件的作用相当于传统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二沉池[4]。 MBR中使用的膜有平板膜、管式膜和中空纤维膜,目前主要以中空纤维膜为主。 生活污水经MBR处理后,生水水源已达到很高的水标准。此方法不仅限于处理生活污水,MBR技术也广泛地用于染色废水,洗毛废水、肉类加工污水等水处理系统。MBR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规模可大可小,小装置可用于一个家庭,大型装置日处理量可达数万立方米。 1.3反渗透技术(RO) 反渗透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压力为驱动力的膜分离技术。该技术是从海水、苦咸水淡化而发展起来的,通常称为“淡化技术”。由于反渗透技术具有无相变,组件化、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占面积小、投资少,耗能低等优点,发展十分迅速。RO技术已广泛用于海水、苦咸水淡化,纯水、超纯水制备,化工分离、浓缩、提纯,废水资源化等领域。工程遍布电力、电子、化工、轻工、煤炭、环保、医药、食品等行业。 废水资源化是有开发增量淡水资源与保护环境双重目的。无机系列废水处理与海水苦咸水淡化采用同类装并具有较多共性工艺技术。RO可使废液中的铜、铅、汞、镍、锑、铍、砷、铬、硒、铵、锌等离子脱除除90-99%。 目前,反渗透技术在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一些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方面的应用受到了高度重视,包括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经初级处理后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制取优质淡水。中东不少缺水国家,在大量采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同时,引入反渗透技技术处理二级污水,出水水质可达TDS ≤80mg/L,扩大了淡水资源。如中东地区、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都有这方面的大型工程实例[9]。 1.4集成膜过程污水深度处理方法 集成膜过程是将超滤/微滤与反渗透(或纳滤)结合使用,形成能够满足各咱回用目的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超滤、微滤可以作为独立的高级三级处理方法,也是反渗透过程理想的预处理工艺,抗污染能力强、性能优越的超滤、微滤单元代替了复杂的传统处理工艺,而且出水品质远高于三级出水指标,不但完全可以去除污水中的细菌和悬浮物,对COD、BOD也有一定的却除效果。在超滤、微滤之后使用的反渗透膜,其清洗周期由采用传统预处理工艺的3-4周增加到半年以上,膜寿命可延长到达-6年。膜集成污水再生工艺具有系统稳定、维护少、占地小、化学品用量少、流程简单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新一代中空纤维超滤(微滤)膜与传统产品相比,具有机械强度高、抗氧化、抗污染、高通量等特点,在运行工艺上,采用了低压操作、反冲清洗、气水冲洗等新技术,使得超滤膜装置能够在污染倾向极强的污水介质中保持稳定的性能,超滤膜的使用范围因此扩展到了能适应于多种复杂的介质环境,同时大大扩展了反渗透技术的应用范围,新一代的超滤膜及其系统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新一代的超滤膜及其系统应用技术将膜技术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彻底改变了膜法水处理技术必须依托于复杂、精细的预处理系统的形象,使膜技术应用于二级出水、三级出水以及多种原废水等许多复杂的水质体系的深度处理。 1.5 传统处理方法 传统污水三级处理工艺,主要的工艺单元有石灰澄清、重碳酸化、絮凝、沉降、过滤和气浮等。根据具体污水排入物质的成分的不同,处理方式有所差异。传统处理工艺存在着工艺复杂、水利用率低、化学品消耗量大的弊病,而且由于无法彻底去除生物絮体及胶体物质,致使清洗频繁,影响了出水水质。 2结论 (1) 煤矿矿井废水处理回用的综合运行费用为:2.185-2.465元/吨。其中膜法的处理费用最低为:2.185元/吨。这样的价格对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是很有吸引力的。 (2)用膜法处理煤矿矿井废水并回用在技术上是完全可靠的,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 (3)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污染日益严重,缺水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将会提到议事日程。 (4)从环境保护方面讲,对矿井废水进行回收再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环境意义。 (5)对矿井废水进行回收再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废水排放量,又可以使废水资源化,应该说,它是一种水资源再生的希望方法,也是我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6)膜法处理煤矿矿井废水并回用,不但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都非常显著。 煤矿废水处理论文:煤矿污废水处理论文 1煤矿污废水处理 1.1矿井水处理 煤矿矿井废水主要指煤炭井工开采或露天开采过程中涌出的地下水,以及采煤生产过程中洒水、降尘、灭火灌浆、消防及液压设备产生的含煤尘废水。矿井水主要分为含悬浮物矿井水、酸性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含铁锰矿井水四类。含悬浮物矿井水指悬浮物(煤粉、岩粉)≥50mg/L的矿井水,这类矿井水中含有较多煤粒(粉)、岩(石)粉等悬浮物,一般呈黑色,但其总硬度和矿化度并不高;酸性矿井水指pH≤6的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是指矿化度无机盐总含量大于1000mg/L的矿井水,也称为苦咸水。含悬浮物矿井水的主要处理工艺为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工艺,根据处理后矿井水的回用途径,后续工艺可选用超滤、反渗透工艺。磁悬浮矿井水净化技术、微砂技术属于科技创新技术,近年来逐渐开始应用于部分煤矿。酸性矿井水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湿地法、微生物法、中和法,其中人工湿地法与微生物法在国内应用极少,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中和法为石灰乳中和法,基本工艺流程为中和、曝气预沉、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工艺分为净化处理和深度处理两个部分,净化处理技术与含悬浮物矿井水处理技术相同,主要采用混凝沉淀(澄清)过滤工艺,深度处理主要指反渗透脱盐处理。为防止反渗透膜降解和膜污堵,进水中的悬浮固体、尖锐颗粒、微溶盐类、微生物、氧化剂、有机物、油脂等污染物必须进行预处理。除铁方法主要有空气氧化法、化学氧化法和接触氧化法,除锰方法宜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法,同时除铁除锰可采用化学氧化法或接触氧化法。井下采空区过滤净化技术指充分利用采空区矸石作为过滤、净化污水的载体,将井下排水直接注入采空区净化处理后,复用于井下生产,减轻了地面矿井水处理设施的处理压力,提高了矿井水处理水质,节约了污水处理费用。 1.2生活污水 煤矿生活污水主要来自矿区食堂、冲厕、洗浴等,污染物成分与市政污水类似,以洗浴水为主。矿区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方法主要是活性污泥法,包括CASS工艺、SBR工艺等。SBR法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工艺简单,调节池体积小或不设,无二沉池和污泥回流,运行方式灵活,结构紧凑,占地少,基建、运行费用低;反应过程浓度梯度大,不易发生污泥膨胀;抗负荷冲击能力强,厌氧(缺氧)和好氧交替发生,同时脱氮除磷而不需额外增加反应器。CASS工艺的特点如下:CASS池对水量水质变化的适应性和操作的灵活性较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较高;周期内反应器以厌氧—缺氧—好氧—缺氧—厌氧的方式运行,有比较理想的脱氮除磷效果。针对矿区生活污水的水质和水量特点,选用以上两种方法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2.3洗煤废水《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业》(HJ446-2008)要求煤矿选煤水闭路循环,即洗煤水中的煤泥全部厂内机械回收,洗水全部复用。偶发排放要求执行《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煤矿洗选厂根据洗选煤量建设煤泥浓缩池,通常一备两用,煤泥水进入浓缩池浓缩沉淀后,上清液复用于洗选车间,沉淀煤泥由压滤机压滤。 2煤矿污废水综合利用 提高煤矿污废水综合利用率,减少煤矿外排水量、或实现污废水零排放,是解决矿区水资源缺乏、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煤矿污废水综合利用途径主要包括煤炭洗选、井下生产用水、消防用水、绿化、防尘等用水;煤矿污废水经处理符合相关标准后,可以用于灌溉周边农田,进一步通过反渗透深度处理后,可用作居民生活用水。企业间用水优化协调工程是提高矿井水综合利用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矿井水处理后作为矿区周边企业的工业补充用水,能够有效缓解整个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水源水与地下水开采使用。 3存在问题 3.1矿井水处理工艺设计、设备选型问题。 部分煤矿矿井水处理工程在设计阶段对矿井涌水量及水质分析不足、设计参数直接参考地表水水质参数;设备选型不当,集中体现在煤泥压滤设备压滤能力不足、故障频繁;过滤设备过滤材质多采用塑料滤珠,容易吸附油脂结团堵塞,造成滤料更换频繁,运行成本高。 3.2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采用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处理工艺运行效果欠佳。 煤矿生活污水以工人沐浴冲洗水为主,生活污水中COD浓度较低,约在100mg/l~150mg/l,有时甚至低于100mg/l,因此微生物经常出现养料不足,生物膜脱落的情况,出水水质达不到设计要求。 3.3污废水综合利用率偏低。 《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业》(环境保护部HJ446-2008)中对矿井水的回用率有明确要求,在水资源短缺矿区,清洁生产一级标准要求100%回用,二级标准要求≥95%,三级标准要求≥90%,目前很多矿区污废水回用水平偏低于清洁生产三级标准。尤其是部分煤矿矿井涌水量较大(超过10000m3/d),仅靠矿区自身用水无法提高污废水综合利用率。区域内企业间水资源协调利用较少,主要受限于周边企业分布距离,用水水质等原因。 作者:王莉娜 谢震震 单位: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山大能源环境有限公司 煤矿废水处理论文:煤矿各类废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的途径 摘要:对煤矿各类废水的处理以及综合利用的工作主要包括矿井废水以及生活废水等几个方面。本文阐明煤矿各类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以及在工作期间所存在的问题,以加强煤矿各类废水治理和再利用的水平。 关键词:煤矿;废水处理;综合利用 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也是煤矿的主要聚集地,据统计,我国86个重要煤矿区有70%的煤矿处于缺水状态。长时间以来,水资源得不到保障,矿水没有有效的利用一直是困扰煤炭行业的难题。因此,加强煤矿各类废水处理及综合利用途径便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 1煤矿废水处理 1.1矿井水处理 煤矿开采期间,容易出现矿井废水,或者因使用灭火灌浆、降尘等设备所形成的煤尘废水。其中,含悬浮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等是矿井水的主要类型。通常情况下,含悬浮物矿井水中具有很多的煤粒、岩粉,而且它们的含量均≥50mg/L,颜色以黑色为主,硬度及矿化度较低;而pH值≤6的矿井水,则为酸性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也被叫作苦咸水,通常无机盐含量不会低于1000mg/L。1.1.1含悬浮物矿井水在进行废水处理的时候通常采用混凝沉淀工艺,通过对矿井水处理结束后所使用的回收形式,随后采用反渗透工艺。其中微砂、磁悬浮矿井水净化等相关技术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净化技术。1.1.2高矿化度矿井水净化以及深化处理是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的最主要方式。前者所采用的处理技术和上面所提到的含悬浮物矿井水一样,也是利用混凝沉淀工艺,同时进行反渗透脱盐处理。而若想避免膜污堵的情况发生,就一定要对悬浮固体、氧化剂等能够造成污染的生物采取预处理的方法。1.1.3酸性矿井水的处理方法人工湿地法、中和法等是此类矿井水的重要处理形式,人工湿地法在我国较少使用,当前使用比较普遍的废水处理方式主要是中和法,它的工艺流程则是曝气预沉、过滤消毒等。1.1.4其他处理方法空气、化学以及接触等氧化法是除铁普遍所使用的方法。在除锰的时候,主要使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法,该方法同样适用于除铁工作。 1.2生活污水 通常,矿区食堂、洗浴等地方容易形成生活污水,污染物构成和市政污水相同,都是主要来自于洗浴水。活性污泥法是煤矿生活污水的主要处理形式,主要有CASS工艺以及SBR工艺两种。和过去活性污泥法所采用的工艺不一样,SBR法显得更为简单,不用对调节池进行设置,无须很大的占地面积以及过高的运行经费;由于浓度梯度较大的原因,因此很难出现污泥膨胀的情况;另外,还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功能。CASS工艺的特点为:水质变化适应能力强;操作系统非常稳定;脱氮除磷功能较强。 1.3洗煤废水 在有关煤炭清洁生产标准的条文中,明确规定了煤矿选煤的时候要采取闭路循环,也就是说用于洗煤的水要进行回收,然后经过处理后再进行复用。如果一些用水不得不进行排放,那么则要参照相关的排放标准合理排放。在创建煤泥浓缩池的时候,一定要通过洗选煤量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决定,不过一般情况下,会采用一备两用的策略。在煤泥水经过浓缩池的沉淀之后,要用上清液进行清洗,沉淀煤泥则由压滤机进行压滤。 2存在的问题 2.1矿井水处理工艺设计、设备选型的问题 一些矿井水在被处理的时候,相关人员对水质情况不是很了解,设计参数主要来自地表水水质参数;没有选择合适的设备类型,在使用煤泥压滤设备工作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压滤效果;在过滤工作中,塑料滤珠是主要被使用的材料,这种材料很有可能会对吸附油脂结团造成堵塞的情况,导致滤料经常需要更换,最终造成运行经费过高。 2.2生活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利用生物膜法处理生活废水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沐浴水是煤矿生活污水形成的最主要原因。由于COD浓度在整个生活废水中的比例不高,造成微生物养料不够充足的情况,直接影响出水水质无法满足设计需求。 3煤矿废水的综合利用 加强煤矿废水的综合利用效果,降低煤矿的排水量,能够使矿区水资源匮乏以及水污染现象得到极大的缓解。其中,对煤炭进行清洗、在井下进行水生产、对用水进行绿化等工作是煤矿废水进行利用的最有效方式;煤矿废水的处理情况如果能够满足标准要求,那么就可以将它们使用到农田的灌溉工作当中,如果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就能够用作生活用水。每个单位之间如果能够做好协调工作,就能够加强煤矿废水的综合利用效果。在矿井水得到完善的处理以后,可以将它们作为周围企业的工业用水,解决煤矿区水资源匮乏的情况,同时还能够降低地下水的过度利用。对矿井水的综合利用,一定要从源头抓起,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水资源政策,降低矿井的涌水量;大力推行废水沉淀过滤方法,在矿井水经过处理后再用回到井下生产。另外,在工作期间,还要降低矿井水的地面处理量。在对矿井水进行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里面含有的悬浮物粒径差别较大,沉降速度并不快,因此一定要正确的设置沉淀池的停留时间参数。在处理矿井水的工作中,处理煤泥水始终都是工作的难点,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把煤泥水放入洗煤厂的废水处理系统,然后和其他废水一起进行处理。而在使用板框压滤机的时候,一定要对煤泥水的特点和煤泥量有充分的了解,并且优化设备选型。充分利用所能用到的全部用水,并与煤矿废水的综合利用相结合,在需要的时候要充分的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合理地进行废水利用。在进行利用期间,不但要确保矿区能够得到用水,同时也要确保附近的企业也能够得到经过处理后的用水,这样就能够完成矿井水代替地表水的工作目标,企业还可以利用矿井水改善当地水资源的状况。 4结束语 目前对煤矿废水的处理以及综合利用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想要更好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一定要降低煤矿的排水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水资源的政策,充分利用所能用到的全部用水,与煤矿废水的综合利用相结合。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认真探索,争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煤矿废水的处理以及综合利用的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林昊 陈晓艳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 煤矿废水处理论文:分析煤矿环境污染与废水处理技术 我国是采煤大国,能源的发展依赖于煤炭的利用。采煤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许多化学物质,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如何在平衡环境的过程中,妥善处理煤炭开发与废水处理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煤矿企业问题的发生和分析 1.1采煤企业的环境状况 我国能源主要依赖于煤炭的开发,煤炭作为一种资源对于环境有许多方面的影响,如气体、废水、噪声、废石等方面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采煤大国,煤炭成为我们的主要能源,煤炭产生的环境也是令我们较为头痛的一个重要问题。煤炭在生产、运输、利用等各个环节之中都产生了许多废水、废气,如SO2等问题,这些废水、废气排放到河流之中、大气之中,造成环境污染,也会造成我国环境的恶化,这种恶化很难逆转,所以对于煤炭的开采和处理之中,环境保护一直是个重大的命题。 1.2煤矿地表水的分析 我国煤矿企业中70%都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我国煤矿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这里煤矿资源丰富,同时水资源缺乏。对于如何在不破坏水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煤矿企业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种严重缺水的现象能够导致水资源的缺乏,也能够促使水资源在一定情况下都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在选择挖掘场地上,一般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因为地势较高,水资源的采集较为便利。因为水资源得不到良好的利用,加剧了西北部地区水资源的进一步匮乏,这种趋势不能够使中国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反而走向了恶性循环,造成环境进一步被破坏。 1.3煤矿地下水的分析 煤矿地下水问题,主要包括井下水污染,这种井下水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影响自不必说。因为许多井下水都会流经地下水,井下水会带走许多煤矿中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给井下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也污染了地下水,并且这种污染由于地下水治理的困难,非常容易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煤矿废水处理技术的价值 中国作为一个能源大国,煤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能源,但是煤炭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略的。而且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水,对于废水的处理是一个棘手而且紧迫的问题,如果不能改善废水处理技术,造成带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流经河流,污染了饮用水,对于环境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煤炭开采过程中需要水资源,但是煤矿丰富的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煤矿的开采如果对于矿井水没有有效利用,对于矿井中产生的废水没有及时加以处理,对于环境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严重破坏。合理有效利用矿井水,对于煤矿中产生的废水及时处理,不让这些废水流向河流,污染环境,可以提高矿井水资源的利用率,也能提高矿井的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矿井水嫩巩固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为矿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也能够让这些矿井中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水环境得到净化,实现了良性循环,对于中国环境治理问题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意义,所以煤矿废水处理技术有着极高价值。 3探究矿井水处理技术的步骤 为了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我们应当选择合适的矿井水净化处理系统。例如应当对于矿井水采用曝气系统,由于矿井水有别于其他水,矿井水具有有机物质,所以采用曝气系统能够使矿井水中的有机物质发生氧化作用,能够将这些物质及时进行氧化,避免进入河流系统。还有采用混凝沉淀法,矿井水中拥有许多沉淀物,这些沉淀物都是一些固体物质,采用混凝沉淀法,能够让这些物质沉淀出来,避免污染河流。并且我们还可以进行消毒处理,对于矿井水中含有的有毒物质进行一定程序的消毒处理,这种消毒处理能够让有毒物质沉淀出来,才能保证矿井水的净化。出于对环境的重视,我国一直在提倡对于煤矿问题应当开发与保护同时并重,才能共同治理环境问题。所以对于煤矿企业的治理问题已经和环境保护同时并重,共同重视来保护环境。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并且逐渐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都是解决煤矿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对于这些举措,我们应当不遗余力的支持,因为水资源污染不可逆转,一旦被污染,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问题,所以我们应当重视煤矿企业中的废水处理问题,才能促进环境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煤矿环境的改善,促进采煤企业的良性发展。 4结语 煤炭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煤炭是我国能源的重要来源,对于煤炭问题而言,应当及时加以改善,否则,对于环境的破坏逐渐增大,这也会造成我国环境污染更加严重。所以,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发展,我国改善能源结构,改善煤矿企业的环境保护措施,促进我国环境的发展。 作者:高宏峰 单位: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煤矿废水处理论文:高密度沉淀池用于煤矿矿井废水处理 摘要:本文简述了煤矿矿井废水污染因子和高密度沉淀池工艺的特点,分析了用高密度沉淀池工艺处理煤矿矿井废水的优点。采用高密度沉淀池工艺处理E矿区矿井废水工程实践表明,在PAC投加量20mg/l和PAM投加量1 mg/l条件下,处理后废水稳定达到悬浮物(SS) 关键词:煤矿矿井废水;高密度沉淀池 1煤矿矿井废水特点 煤矿矿井废水包括煤炭开采过程中地下地质性涌渗水、巷道为安全生产而排出的自然地下水,井下采煤生产过程中洒水、降尘、灭火灌浆、消防及液压设备产生的含煤尘废水等。矿井废水的特性取决于成煤的地质环境和煤系低层的矿物化学成分,其中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充水因素对于矿井开采过程矿井废水的水质、水量有决定性的影响。[1][2][3][4] 煤矿矿井水主要有以下特点: (1)悬浮物浓度高:通常高达200mg/l以上,若井底预沉降处理不好,可高达1000mg/l以上; (2)矿化度高:一般在1000mg/l以上,含有硫酸盐、重碳酸盐等; (3)硬度大:一般在25德国度以上,总硬度中永久硬度大于暂时硬度; (4)含有一定量COD。 几个典型矿井废水特性如表1: 表1煤矿矿井水水质特性表 从表1可知,煤矿矿井水主要特征污染物为悬浮物、COD和pH值。 2煤矿矿井废水处理工艺 因煤矿矿井废水主要特征污染物为悬浮物、COD和pH值,对煤矿矿井水的处理为对上述特征污染物的处理。 煤矿矿井废水中的COD主要由其悬浮物中的煤屑中碳分子的有机还原性所致,可以随悬浮物一起去除,不需要进行生化处理。构成矿井水悬浮物的主要成份是粒径极为细小的煤粉和岩尘,其特点是:含量不稳定,波动大,且悬浮物粒度小、比重轻、沉降速度慢,矾花形成困难,混凝沉降效果差,难以靠自然沉淀去除。 煤矿矿井废水处理目前主要采用沉淀、混凝沉淀、混凝沉淀+过滤和微絮凝过滤等工艺。一般处理后达标排排放时,采用沉淀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后回用作生产用水或景观水时,多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或微絮凝过滤工艺。 微絮凝只适用于悬浮物小于50mg/L的极少数矿井废水处理,当悬浮物含量大于50mg/L时,即会产生处理效率下降和出水不达标的情况。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处理矿井水时,混凝反应设施有涡流反应池、 穿孔旋流反应池、机械搅拌反应池等;沉淀设施常用的有平流式沉淀池、斜管沉淀池以及将混凝反应与沉淀结合在一起的机械加速澄清池、高效澄清池、一体化净水器等。 各种处理工艺均有其优缺点。“反应池+沉淀池”具有运行能耗低,设计灵活,操作管理简单等优点,但占地面积大,沉淀污泥易堵塞、耐冲击负荷小。机械加速澄清池出水水质较稳定、占地面积小、并能自动定时排泥的优点,但运行能耗高、机械设施多、设备维护量大。一体化净水器集沉淀和过滤为一体,具有设备体积小,安装方便等优点,但设备沉淀区容积小,单体处理量小,日常维护量大,设备寿命短,耐冲击负荷小,难以满足大水量矿井废水处理要求。 3高密度沉淀池废水处理工艺 高密度沉淀工艺是在传统的平流沉淀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动态混凝、加速絮凝原理和浅池理论,把混凝、强化絮凝、斜管沉淀三个过程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常规混凝沉淀技术无法比拟的性能。 加速絮凝技术是高密度沉淀池核心技术,其原理是在混凝阶段投加高密度的不溶介质颗粒(如细砂),利用介质的重力沉降及载体的吸附作用加快絮体的“生长”及沉淀,故又叫该技术为载体絮凝技术。加速絮凝技术通过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如PAC),使水中的悬浮物及胶体颗粒脱稳,然后投加高分子助凝剂和密度较大的载体颗粒,使脱稳后的杂质颗粒以载体为絮核,通过高分子链的架桥吸附作用以及微砂颗粒的沉积网捕作用,快速生成密度较大的矾花,从而大大缩短沉降时间,提高澄清池的处理能力,并有效应对高冲击负荷。 典型的高密度沉淀工艺有OTV―Kruger公司(威立雅水务集团的工程子公司)开发的Actiflo 高密度沉淀池和法国Degremont(得利满)公司开发的DensaDeg 高密度沉淀池。 Actiflo 高密度沉淀池工艺原理见图1。 图1Actiflo 高密度沉淀池工艺原理图 DensaDeg 高密度沉淀池工艺原理见图2。 图2DensaDeg 高密度沉淀池工艺原理图 4用高密度沉淀池处理煤矿矿井废水 煤矿矿井废水的特性决定了其处理关键为混凝沉淀工艺的选择。各种沉淀工艺用于煤矿矿井废水处理的优缺点对比见表2。 表2煤矿矿井废水处理各种沉淀工艺对比表 从表2比较中可见,从处理效率、造价、占地等方面综合比较,高密度沉淀池用于煤矿矿井废水处理有着最大优势。因煤矿矿井废水中含有高密度煤粒,高密度沉淀池用于煤矿矿井废水处理无需额外投加高密度的不溶介质颗粒,因此高密度沉淀池用于煤矿矿井废水处理比用于其它废水处理流程更简单、运行和维护成本更低。 5高密度沉淀池处理煤矿矿井废水实例 用高密度沉淀池处理表1中E矿区废水,处理前后各项指标对照见表3。 表3E矿区废水处理前后指标对照表 用高密度沉淀池处理E矿区废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处理水量300m3/h,采用2座钢制DensaDeg 高密度沉淀池; (2)反应区容积40 m3,停留时间15min; (3)沉淀分离区设备尺寸ø5100×5000,沉淀分离区水力表面负荷7.5m3/m2.h; (4)PAC投加量20mg/l,PAM投加量1 mg/l; (5)吨水处理成本0.28元。 调试运行过程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①矿井废水进水悬浮物浓度对处理效果影响大,进水悬浮物浓度小于100mg/l和大于1800mg/l时,出水悬浮物浓度均变大,主要原因是进水悬浮物浓度影响废水处理过程絮体的形成与沉淀,进水悬浮物浓度过高时可通过增设初沉来解决,过低时可通过回流部分污泥来解决; ②应根据废水进水悬浮物浓度调节PAC和PAM的加药量,尽可能地降低药耗,获得较好的沉降絮体; ③反应区的搅拌效果对出水水质影响大[5],吨水搅拌功率小于2KW时处理效果无法保证。 ④流量突变对出水悬浮物浓度影响较大,应尽量在合适的水流量下工作。应缓慢调整流量,以防止流量突变可能造成的污泥上浮。 6结论 煤矿矿井废水的特征污染因子为悬浮物、COD和pH值。悬浮物浓度高及部分悬浮物密度大的特点决定了高密度沉淀池特别适用于处理煤矿矿井废水。工程实践表明,采用该工艺处理E矿区矿井废水,在PAC投加量20mg/l和PAM投加量1 mg/l条件下,处理后废水稳定达到悬浮物(SS) 煤矿废水处理论文:煤矿废水处理中Al2O3 / PVDF复合膜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摘 要] 目前国内主要能源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主要运用聚偏氟乙烯复合膜加以治理。本文主要针对聚偏氟乙烯疏水性加以改进,通过在PVDF铸膜液加添加纳米Al2O3,对其作用机理加以研究,发现复合膜的水通量、截留率等均得到提高,从而拓宽了PVDF复合膜在煤炭废水中的应用。 [关键词] 煤矿废水; 聚偏氟乙烯; 复合膜; 制备; 机理 在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到70%以上。而煤炭开采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多半以上的煤矿未对产生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对环境、尤其是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煤炭废水治理尤为重视,许多新型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尤其是膜生物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是膜分离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的新工艺,在废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膜生物器中要用到各种材质和形状的膜,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因此,PVDF膜的研制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关注。对于其他膜材料,PVDF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疏水性强,是膜蒸馏[3,4]和膜吸收[5]等分离过程的理想材料。但是,也正因为其强疏水性而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分离过程需要较大的驱动力;二是容易受到蛋白质的污染而使膜通量快速下降。为了降低膜污染,延长寿命和提高通量,使其得到更广泛应用,PVDF膜的亲水化已成为其改性的主要内容。PVDF膜亲水化改性方法可概括地分为表面改性、共混改性和化学改性等。 本文报道在聚偏氟乙烯制膜液中添加纳米氧化铝对所制PVDF 中空纤维膜机理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 聚偏氟乙烯,上海三爱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N,N-二甲基甲酰胺,中国联试化工试剂有限公司。聚乙二醇,分子量6000,中国福利企业华东公司。纳米氧化铝,浙江舟山明日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量67000,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1.2 分析测试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VARIAN公司,型号CARY 100)对Al2O3/PVDF复合中空纤维膜和纯PVDF膜进行牛血清白蛋白的截留率的测定;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公司,型号JSM-6300)对复合膜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用 等温氮气吸附仪(美国Coulter公司,型号SA3100)对膜孔径及其分布进行,利用泡压法测定膜的最大孔径;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天津港东科技,型号FTIR)对纯PVDF膜和Al2O3/PVDF复合膜进行分析。 1.3 中空纤维膜的制备 将60克Al2O3添加到1000ml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加入一定量的聚乙二醇,经超声波分散,加入PVDF溶解后,得到铸膜液。经静置脱泡,制膜液经过滤后, 由计量泵注入喷丝头,在芯液的作用下,经喷丝头挤出的中空纤维膜在凝胶浴中固化成型。用水浸泡一定时间,经适当后处理,取出晾干待用。将所制得的Al2O3 / PVDF复合中空纤维膜记为样品A,采用相同的纺丝和后处理条件制备纯PVDF中空纤维膜,记为样品B。将所得的中空纤维制成膜组件,进行膜性能测试。 2 添加无机粒子对膜性能的影响 2.1 无机粒子对膜性能的影响 添加无机粒子对膜性能的影响。 表1为Al2O3/PVDF复合膜和纯PVDF膜的性能指标。可以看出,复合膜的最大孔径几乎是纯PVDF膜的最大孔径一半,而孔隙率却比纯PVDF膜低。这主要跟制备过程中在铸膜液中添加的无机纳米粒子Al2O3有关。采用干-湿纺丝法制备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时,微孔的形成是由于铸膜液中的溶剂和凝胶浴中的水进行交换时产生的应力引起,而Al2O3粒子的加入会有助于应力的消除,从而避免了大孔和缺陷的产生,因而表现为最大孔径减小,孔隙率下降,进而使复合膜的截留率提高。同时将Al2O3粒子引入到PVDF体系中,由于粒子表面富含羟基,会改变中空纤维膜的亲水性能,因而表现为水通量的显著提高。 2.2 Al2O3 / PVDF复合膜的微观结构 从图a可以看出,Al2O3 / PVDF复合膜的结构是由外表面和内表面的两层指状孔和夹在中间的一层海绵孔组成,在膜的内表面上还覆盖了两层极薄的皮层。厚度约为1um。外表面的指状比较疏松,而且,内外两层指状孔的厚度也不一样,原因是在成膜的过程中,膜的外表面首先和空气接触,然后进入凝胶浴,铸膜液中的溶剂有了一个挥发的过程,而内表面却没有这样一个过程,溶剂直接和芯液进行交换,导致了内外孔结构的不同。从图b可以看到氧化铝粒子的痕迹,分散状态良好。在成膜的过程中,当溶剂进行交换时,在膜的内部会产生应力。由于添加了Al2O3纳米粒子,所产生的应力可以在未完全固化以前得到减小或消除,从而改变膜的孔结构,导致了膜的孔隙率变大,力学性能得到了提高。 2.3 纯PVDF及Al2O3 / PVDF复合中空纤维膜的FTIR分析 为考察氧化铝在聚偏氟乙烯基体中的存在状态,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对纯PVDF及添加氧化铝的纳米颗粒的平板膜进行分析。 图2.1为纯PVDF膜的红外谱图,1073cm-1处的谱带为C-F键引起的,1177cm-1处的谱带归属于F-C-F键的振动,1275cm-1为CFn的吸收峰。而且它们都是发生了C-F伸缩振动。 图2.2为Al2O3 / PVDF复合膜的红外谱图,查Al2O3的标准谱图可知,585.27为Al2O3的吸收峰值。同样可以看出其它的吸收峰值都为PVDF的,这说明在该复合膜中氧化铝和聚偏氟乙烯也只是通过物理作用结合在了一起,没有发生任何化学作用。因此,我们所制备的复合膜既具备PVDF耐高温、耐腐蚀等优点,又可以提高其亲水性能。 3 结论 在采用相转化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过程中,由于在铸膜液中添加了氧化铝无机粒子,对膜孔的结构有了较明显的影响,其各项性能指标与纯PVDF膜相比有了显著的改善。最大孔径从0.75um减小到0.35um,截留率从3.36%提高到93.89%。复合膜的孔径分布窄、分离效率高。此外亲水性氧化铝粒子的引入,对于改善膜表面的抗污染性能。改性后的PVDF复合膜处理煤炭废水中的铜、铅、汞等重金属效果极佳,这样不仅拓宽该复合膜在煤矿废水处理 中的应用,更是给我国水资源保护提供宝贵的技术手段[6]。 煤矿废水处理论文:浅谈煤矿废水处理的现状及污水处理设备的应用问题 【摘 要】本文分析了煤矿废水处理的现状,并就煤矿污水处理工艺特点、设备工作原理及污水处理设备在煤矿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煤矿;废水处理;污水处理设备 引言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到70%以上。在煤炭开采过程中,要排放大量的煤矿废水。在排放过程中,由于受到煤粉、岩粉、有害物质及其它杂物等的污染,而成为煤矿废水。如果直接排放,会污染矿区环境。在煤矿水资源极为匮乏的条件下,矿井水直接排放,也是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结合沃力环保在高悬浮物、酸性煤矿废水的回用技术优点,为煤炭开采行业量身定做煤矿废水回用解决方案。 1 煤矿废水处理的现状 一般来说,不同煤矿对出水的要求差异较大,应根据我国环保部门的要求确定处理程度,以确保出水水质。煤矿污水水质与一般城市污水性质类似,但不同于城市污水(城市污水中常包括部分工业废水)。其特征可概括为:水质水量变化较大,污染物浓度偏低,污水可生化性好,处理难度小。 煤矿污水处理厂设计时在80年代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的较多,由于污水中有机物含量太低,在运转过程中微生物得不到最低限度的营养物质,形不成活性污泥,运转不起来。氧化沟污水处理工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回流活性污泥回流不起来,致使原氧化沟系统变成了附加曝气的带状平流沉淀池,达不到要求的处理目标。 (1)目前部分煤矿工业场地和居住区各建一座污水处理厂,两处征地,重复建设,投资增加,运行能耗高,管理费用高,技术力量分散,吨水处理成本高。一般来说,矿井工业场地和居住区相距不是很远,合建一座一定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更合理,考虑从居住区向工业场地排水,管道埋设太深,可在中间设置污水提升泵站,或者在工业场地与居住区中间地段征地建设污水处理厂。采取合建方式,不但可节省投资,且可大大降低运行成本。 (2)目前许多新建矿井设计中根据规范及全员效率,劳动定员数量较少,而实际建成后煤矿招聘大量的劳务人员,以及随着煤矿的发展,涌进大批的外来人员,使得煤矿的用水量增加,污水量也随之增大。因此,对于新建煤矿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在建设规模时应考虑予留系数。 (3)由于煤矿污水水质水量变化较大,合理地确定设计的污水水量和污水水质,直接涉及工程的投资、运行费用和费用效益。生产污水与生活污水通盘考虑,不使留余地过大,避免增加投资、使设备闲置或低效运行。 2 煤矿污水处理设备在煤矿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1 工艺特点 煤矿废水设备运行稳定:对于矿产生产企业来说,生产设备都是24小时连续运行的。而作为与生产相配套的水处理设备,这点极其重要。本系统设备均采用PLC控制,减少人为干预因素。使设备故障率降到最低,保障生产设备的连续运行。 出水水质优:针对煤矿废水的特质。本系统出水浊度低,悬浮物含量少,色度低,出水都能达到回用的要求。完全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的要求,感官可与自来水相媲美。 运行费用低:平均吨煤矿废水处理费用为:0.40~0.5元,远远低于自来水的取水费。 占地面积小:是传统的加药混凝沉淀工艺占地面积的1/3。 操作简单:本设备采用集成化控制系统,避免异地操作的发生,操作简便易行。 2.2 煤矿废水处理设备工作原理 转鼓与螺旋以一定差速同向高速旋转,物料由进料管连续引入输料螺旋内筒,加速后进入转鼓,在离心力场作用下,较重的固相物沉积在转鼓壁上形成沉渣层。输料螺旋将沉积的固相物连续不断地推至转鼓锥端,经排渣口排出机外。较轻的液相物则形成内层液环,由转鼓大端溢流口连续溢出转鼓,经排液口排出机外。本机能在全速运转下,连续进料、分离、洗涤和卸料。具有结构紧凑、连续操作、运转平稳、适应性强、生产能力大、维修方便等特点。适合分离含固相物粒度大于0.005mm,浓度范围为2-40%的悬浮液。 煤矿废水处理工艺特点:(1)卧螺离心机利用离心沉降原理,使煤矿废水固液分离,由于没有滤网,不会引起堵塞;(2)离心机适用各类煤矿废水污泥的浓缩和脱水;(3)离心机在脱水过程中当进料浓度变化时,转鼓和螺旋的转差和扭矩会自动跟踪调整,所以可不设专人操作;(4)在离心机内,细小的污泥也能与煤矿废水分离,所以絮凝剂的投加量较少,一般混合污泥脱水时的加药量为:1.5kg/t(干泥),污泥回收率为95%以上,脱水后泥饼的含水率为40%以下;(5)离心机每立方米污泥脱水耗电为1kw/m3,运行时噪音为小于85db,全天24h连续运行除停机外,运行中不需清洗水;(6)离心机占用空间小,安装调试简单,配套设备仅有加药和进出料输送机,整机全密封操作,车间环境好;(7)离心机易损件为轴承和密封件,卸料螺旋推料器的维修周期一般在3年以上,进口名牌轴承和密封件可保证设备长时间高强度运行,正常的保养后可大大延长维修周期。 2.3 煤矿废水处理专用脱水机: 煤矿废水处理分离专用离心机,主机有柱-锥转鼓,螺旋卸料器、差速系统、轴承座、机座、罩壳、主付电机及电器系统构成。在离心机高速旋转而产生强大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得煤矿废水进行每天24小时的连续脱水。主电机通过三角皮带转动转鼓,通过行星齿轮差速器与付电机产生转鼓与螺旋差速实现煤矿废水分离和推料功能。离心机具有二种自动控制功能,即差转速控制和力矩控制,由于煤矿废水进料含固率可能会有波动,采用差转速控制系统是保证差转速稳定,达到泥浆干度恒定,采用恒力矩控制使离心机负荷处于稳定状态,使得分离效果或同絮凝剂使用时处于最佳状态,很好地保证离心机可靠安全运行。离心机具备优良的密封性能,煤矿废水分离处于全密封状态下工作,使得环境清洁干净。 2.4 离心分离法处理煤泥水 转鼓与螺旋以一定差速同向高速旋转,物料由进料管连续引入输料螺旋内筒,加速后进入转鼓,在离心力场作用下,较重的固相物沉积在转鼓壁上形成沉渣层。输料螺旋将沉积的固相物连续不断地推至转鼓锥端,经排渣口排出机外。较轻的液相物则形成内层液环,由转鼓大端溢流口连续溢出转鼓,经排液口排出机外。本机能在全速运转下,连续进料、分离、洗涤和卸料。具有结构紧凑、连续操作、运转平稳、适应性强、生产能力大、维修方便等特点。适合分离含固相物粒度大于0.005mm,浓度范围为2-40%的悬浮液。 煤矿废水处理论文: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中混凝沉淀过滤技术的应用 摘 要:阐述煤矿矿井废水处理回用的必要性及处理技术,重点介绍了某矿区矿井水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及其特点。通过进行工艺及效益分析,认为该矿矿井水净化处理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矿井废水 过滤技术 回用 我国矿井水净化处理技术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煤矿矿井水处理工艺主要有:沉淀、混凝沉淀、混凝沉淀-过滤(混凝澄清过滤)等。构筑物有预沉调节池、反应沉淀池(或澄清池)、过滤池等。净化处理后出水可作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通常出水直接排放的采用沉淀或混凝沉淀处理技术;出水做生产其它回用的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混凝澄清过滤)处理技术;出水作为生活用水则过滤后须经过消毒处理。有些矿井水含盐量较高,处理后作为生活饮用水必须增加淡化处理。 1 工程概况 某矿区投资建设矿井水处理厂一座,主要处理煤炭行业的采煤废水,总处理水量52800 m3/d,工程总投资2318.342万元。设计悬浮物浓度:1000~2000mg/L,实际运行浓度:1000~1500 mg/L。 设计要求:总处理水量2200m3/h ,其中:900m3/h废水经处理后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后直接排放;1300m3/h废水经处理后进行深度处理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作为当地生活饮用水。 2 工艺流程 本工程的主要处理对象是采区矿井涌水,主要污染物是悬浮物,这些悬浮物在一般自然澄清条件下无法实现固液分离,应选用物理化学处理工艺,采用物化处理也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物化处理一般均采用混合、反应、沉淀、过滤处理工艺。 矿井通过明渠自流进入格栅井,在格栅井内去除水中大块漂浮物,再进入预沉调节池内进行预沉淀。预沉后的矿井水通过提升泵提升进入高效斜管沉淀池反应区,投加絮凝剂和混凝剂后,通过一级混合、两级絮凝反应后经过沉淀区沉降,使污泥沉降于池底,通过桁车式吸泥机输送至污泥浓缩池,出水(900m3/h)直接达标排放,其余(1300m3/h)进入中间水池待进行深度处理。 深度处理部分:将可达标排放的矿井水提升进入无阀滤池内进行过滤处理,出水经消毒后储存在清水池,作为生活饮用水供水水源。这样经过“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工艺处理后的出水达到生活饮用水要求。滤池反冲洗后水返回预沉调节池内进行再处理。 工艺流程框图如下: 3 项目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存在问题: (1)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每天处理水量达52800m3/d,峰水季节每天处理量高达64000 m3/d,在煤矿行业也不多见,SS浓度达2000mg/L。 (2)污泥量大,污泥易板结,污泥的抽排及输送困难。污染物主要成分为细碎的煤矸石和煤粉,流动性差,稍微沉淀后即可板结,板结后污泥层可以载人。 (3)投药量大,加药点多。 (4)排泥点多,设计、管理困难。 解决方法: (1)矿井水主要水量为井下排出的地下水和消防、降尘洒水,来水流量主要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时变化系数低。设计中尽量减小预沉调节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并采用边刮边排泥的方式,尽量减少污泥在预沉调节池内沉降时间,沉降的污泥通过连续的刮泥机刮入污泥斗并通过渣浆泵及时抽走,保证污泥在高效斜管沉淀池反应区内进行污泥改性后在沉淀区沉降,防治污泥板结。排泥泵采用矿山宜采用专用渣浆泵,吸水和出水管路须加设高压水冲洗系统,防止管道堵塞。 (2)混凝系统宜采用三级机械搅拌反应池,可根据来水量和浓度调整水力反应强调,增强混凝效果,节省加药量,运行管理方便、灵活。 (3)药剂消耗量大,宜建立集中溶药系统,便于操作和药剂贮存。加药泵宜与对应加药点的供水泵联动,自动调整加药量,实现精确投加,节省能耗和保障运行效果。 (4)沉淀池宜采用高效斜板(管)沉淀池,减少占地面积。由于污泥量大,必须采取稳固的支撑措施,防止填料坍塌或变形。出水宜采用均布出水,增加沉淀效果。同时采用桁车式吸泥机排泥系统,通过虹吸和排泥泵两种方式排泥,虹吸连续运行,排泥泵定时开启,保证沉淀池不积泥,便于工程管理,节省电耗,降低运行成本。 (5)宜采用无阀滤池作为过滤系统,利用水力原理自动运行,降低操作管理和自动控制要求,并无需设立反冲洗水泵,出水水质好。 (6)必须防止预沉调节池和斜管沉淀池积泥,因此排泥量大,污泥浓度低。宜设立污泥浓缩措施,有效减少污泥量,可大幅度减少污泥脱水设施,达到降低工程造价或日常运行成本,降低操作管理难度。 (7)消毒剂宜采用二氧化氯,现制现用,高效快捷。余氯检测仪表自动控制消毒剂加药量,保障用水安全。 4 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混凝剂的投加计量设备宜采用电磁流量计,可以随时调节投加量。混凝剂的投加量过大,混凝剂粘度大,不利于胶粒相互絮凝,影响混凝剂的混凝效果。 5 运行情况 该项目于2008年4月批准建设,2008年8月破土动工,2009年6月完成工程建设并投产,2009年12月份通过工程验收,运行情况良好。 验收监测结果:2009年7月1日~2日,环境保护局监测站对该项目验收监测,2009年12月15日监测报告结果表明: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硫化物类等指标均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2009年12月2日,省疾病控制中心对生活饮用水进行检测,于12月11日出具HJ2009-0295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结果表明: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 6 效益分析 运行成本:排放水单位运行成本为0.21元/m3,生活饮用水单位运行成本为0.35元/m3。 年实现水资源回收利用1140万吨/年,按当地水价2.0元/吨计,年节约水费约2280万元;年回收煤泥约3.5万吨(含水率约80%),要以煤粉为主,返回矿区洗煤厂进行回收,可年创造收约450万元。 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对改善当地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此举,不但实现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重大突破,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矿区职工生活用水的困难。在2010年云贵川桂特大干旱的磨难中,该矿井水处理厂提供的饮用水成为了矿区及周边群众的基本用水保障。 7 结语 煤矿矿井水既是一种具有行业特点的污染源,又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目前我国很多煤矿一方面严重缺水,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直接外排,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煤炭生产和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将煤矿矿井水处理后作为煤矿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不仅解决了矿区缺水问题,而且充分利用了矿井水水资源,节省了地下水资源,具有明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煤矿废水处理论文:煤矿环境污染与废水处理技术探究 【摘 要】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是伴随着对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开始的,煤炭对人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煤炭的需求日益加大,这也给矿区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开采煤炭时采取怎样的措施对环境的伤害减到最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清洁开采是新型的开采煤扩的方式,本文就着重对矿井水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进行介绍,通过具体剖析,努力推广新的采矿技术。 【关键词】煤炭;环境;污染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世界的职责,同时保护环境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这符合我国的国情。保护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也是不清洁能源,煤炭的开发和使用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1、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1废石污染。开采煤矿时煤矿生产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半煤岩排出的矸石、煤矿筛选过程的洗矸等,但有些矿物质在露天时会散发出大量的烟尘、或者有害的气体,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也有着极大的危害。有些矸石甚至会放射出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不仅对矿区土表造成污染,还对矿区周围的水系污染。由于对矿区没有完善的保护措施,泥石流的地址灾害时有发生,不仅对矿区,还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 1.2气体污染。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不时会听到瓦斯爆炸的消息,我国瓦斯矿井占矿井总数一半左右,在矿井下作业过程中会有部分气体产生;井下机械作业时柴油动力机械也会排放尾气;以及煤炭本身释放的气体。总的来说井下混合着许多气体,这对矿井而言是不安全因素的来源。通常是将矿井下的气体排出井外,但即便如此,这些气体对大气环境也是有着严重污染的。井下的气体会有随时爆炸的危险,这样会造成矿工生命和财产安全。而排入大气中的气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对井下的气体治理是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 1.3废水污染。煤炭开采由于是在地下进行,就避免不了有地下水的渗透,矿井水主要由地表水、地下水层中疏放水及为了避免开采煤矿产生粉尘使用的水等。这些矿井水都地表水系产生很大的威胁,由于煤炭本省含有矿物质,所以矿井下的水也含有有毒物质。再有矿井水在开采过程中,煤尘、粉尘等杂质混入矿井水中,致使矿井水不仅有害物质而且还很污浊。 1.4地表塌陷。煤炭事故发生的原因不止是瓦斯爆炸,还有一个常见原因就是地表塌陷。我国重点煤炭开采矿区主要就是长臂式开采,基本上是采用顶板支撑,以巩固地面。但开采煤炭会改变地质的构造,地表会有位移的可能,一旦地表受到大的变动就很容易造成地表塌陷的危险。据有关数据显示,一旦地表塌陷,煤矿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会有很大的危害。 1.5粉尘污染。煤炭开采挖掘工作都会产生许多粉尘,在矿井下这些粉尘有气体混合不仅有着极高的危险性,随时有爆炸的可能,还会污染井下的环境,影响工人的生存环境。如果将这些粉尘排出地面,也会对大气造成直接的污染。 2、处理矿井水的主要技术 我国是个依赖煤矿的大国,我国的能源主要使用煤炭,对煤炭的开采已有一段历史,对于煤炭开采过程产生的废水,如没有有效的处理废水的技术必定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也会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其实开采煤矿会有大量的水,但这些水却不能直接使用,因此在我国有近半矿区是属于严重缺水的地区。这不仅影响了我国矿区人民的生活,也制约着煤炭的生产。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大,开采煤炭的量也在不断加大,因此矿区地下水被人为过度开采。但是这些水在开采之后并没有很好的进行开发和管理,这对水资源是种严重的浪费行为。如果能采取措施对这些矿井水加以回收做净化处理,那么不仅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也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对矿井水处理的意识比较晚,由于对矿井水处理的意识不强,我国矿井水处理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对矿井水进行全面的治理。然而如果对水资源还不加以保护,那么势必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治理矿井水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对矿井水的主要处理方式就是沉淀处理,处理之后的水按用途分,还需要其他后续处理方法加工。如果是作为日常生活用水,那么还要经过化学处理,祛除有害的矿物质,只有这样才会合理利用水资源。 3、矿井水回收处理的前提 矿井水的形成特点可分为几类,包括煤矿开采过程地下水渗透到矿井中,为采矿而排出地面的地下水;也有机械生产时用于液压生产的煤尘废水等。矿井水水体复杂,不仅有原生态的地下水也有人们开采煤矿而使用过的废水,因此矿井水回收利用的难度也很大,由于本身水体含有的矿物质,矿井水的水量,所含的污染物性质等都影响着对矿井水的处理方式。其中混凝沉淀过滤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4、矿井水处理技术的主要步骤 (1)曝气。由于矿井水含有复杂的杂质,其中有少许的有机物质,通过与空气接触,氧化有机物质。 (2)混凝沉淀。矿井水由于收到人为污染,会有一些悬浮的物质,这些悬浮物质需要使用化学物质综合反应,使之沉淀。废水沉淀通常在管道容器进行,使用化学物质产生沉淀后,将水进一步过滤,从而得到清水。 (3)活性炭吸附。之所以只用活性炭吸附是因为矿井废水复杂的成分决定的,有一种物质叫酚,它可以通过皮肤、口腔进入人体,只要少量便可危害人是健康,人一旦长期接触此类物质导致中毒,因此需要活性炭吸附。 (4)消毒。矿石废水虽经过多道工序处理,但如果是回收作为生活用水,必须要经过消毒,因为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只有经过消毒杀菌,水才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开采煤炭虽然事关经济的发展,但开采煤炭过程产生的废水是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的,这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煤矿废水处理论文:浅谈煤矿环境污染与废水处理技术 摘要:煤炭的生产与利用在给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矿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清洁开采就是在生产高质量煤炭的同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使煤炭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本文着重介绍了矿井水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及其特点。通过进行工艺及效益分析,认为该矿矿井水处理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环境;污染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煤炭又是“不清洁能源”,在开发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 1 煤炭开采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废石污染。煤矿生产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井下开掘岩巷、半煤岩巷排出的矸石、露天矿剥离物以及原煤洗选过程中的洗矸等。有些矸石山在自燃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烟尘、S02、CO、H2S等有害气体,对矿区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个别地区矸石中还含有重金属以及放射性元素,污染了周围土壤和地表水系及地下水;有些地区因暴雨导致矸石山滑坡,甚至矸石山爆炸等事故,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环境污染,矿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1.2 气体污染。我国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约占40%左右,在井下作业过程中还产生部分有害气体,如井下使用的硝胺炸药在放炮过程中还产生CO、NO和NO2;柴油动力机械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NO和NO2;煤炭自燃产生CO、CO2等。为了井下安全,通常采用通风方式将井下的有害气体抽出矿井排入大气中。CH4及CO、CO2、NO、NO2、H2S等是造成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的有害源,严重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它们同时还是煤矿井下开采的灾害因素,由它引起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占矿井事故的1/3左右。因此,无论是从环境保护方面,还是从煤矿安全生产的角度,都迫切需要解决井下有害气体的治理问题。 1.3 废水污染。矿井水是煤矿排放量最大的一种废水,它对地表河流等水资源产生较大的污染。大部分矿区吨煤排水量为2-4m3,少数矿区吨煤排水量达数10m3,矿井水主要来自地表渗水、岩石孔隙水、地下含水层疏放水以及煤矿生产中防尘、灌浆、充填污水等。矿井水由于受开采、运输过程中散落的煤粉、岩粉、支架乳化液等杂物的混入以及煤中伴生物的分解氧化等,导致水体混浊。 1.4 地表塌陷。我国煤炭开采以井工开采为主,国有重点煤矿采用的采煤方法基本都是长壁式开采,全部用跨落法管理顶板,由于采动造成上覆岩层移动、变形、跨落,直至地表塌陷。据测定,缓倾斜、倾斜煤层开采,地表塌陷最大深度一般为煤层开采总厚度的0.7倍,塌陷面积是煤层开采面积的1.2倍左右。 1.5 噪声污染。我国矿井生产中普遍使用局部扇风机、风动或电动凿岩机、地面空气压缩机和矿井主扇等。这些设备都是矿山的主要噪声源,其噪声级达90dB以上,有的高达120dB,远远超过国家工业卫生标准,这不仅污染井下工作环境,而且易造成事故,地面噪声则污染周围的生活环境。 1.6 粉尘污染。井下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及运输转载点和卸载点产生的粉尘,不仅污染井下工作环境,而且给井下安全带来威胁,同时粉尘排至地面后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极大地影响了矿区周围的生活环境。 2 矿井废水主要处理技术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70%以上,煤炭开采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势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无法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据统计我国40%的矿区严重缺水,已制约了煤炭生产的发展。随着矿区对煤炭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为大幅下降,开发、管理、利用好煤矿水资源,对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矿井废水经治理后综合利用,不仅能起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也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我国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大多污水治理工作都只停留在为排放而治理。然而回用才是当今污水治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将防治污染和回用结合起来,既可缓解水源供需矛盾,又可减轻地表水体受到污染。现国内使用的处理技术主要有:沉淀、混凝沉淀、混凝沉淀过滤等。处理后直接排放的矿井水,通常采用沉淀或混凝沉淀处理技术;处理后作为生产用水或其它用水的,通常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处理技术;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过滤后必须再经过除酚等对人体有害物质及消毒处理;有些含悬浮物的矿井水含盐量较高,处理后作为生活饮用水还必须在净化后再经过淡化处理。 3 矿井水处理回用的条件 矿井废水的产生及特点:煤矿矿井废水包括:煤炭开采过程中地下地质性涌渗水到巷道为安全生产而排出的自然地下水,井下采煤生产过程中洒水、降尘、灭火灌浆、消防及液压设备产生的含煤尘废水。因此,它既具有地下水特征,但又受到人为污染。矿井废水的特性取决于成煤的地质环境和煤系低层的矿物化学成分,其中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充水因素对于矿井开采过程矿井废水的水质、水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矿井废水处理要考虑开采过程中水质、水量的变化。以下介绍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中混凝沉淀过滤技术的应用。 4 矿井水处理技术主要处理单元 4.1 预沉池曝气 矿井废水中含有少量的有机物,通过曝气接触氧化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另外,井下液压支柱等设备产生少量油类,通过气浮除油,使废水中油类达标。 4.2 混凝沉淀 煤矿矿井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处理悬浮物主要采用混凝沉淀法,用铝盐或铁盐做混凝剂,混凝剂混合方式采用管道混合器混合。混凝沉淀装置采用倒喇叭口作为反应区,水流在反应区中流速逐渐降低,使废水和混凝剂药液的反应在反应器中逐渐全部完成。完全反应的废水流出反应区后开始形成混凝状物质,经过布水区进入斜管填料,由于斜管填料采用PVC六角峰窝状填料,利用多层多格浅层沉淀,提高了沉淀效率。将絮状物沉淀到底部而被去除,清水从上部溢流排出。 4.3 砂滤净化 矿井废水经混凝沉淀后,水中还含有较小颗粒的悬浮物和胶体,利用砂滤设备将悬浮颗粒和胶体截留在滤料的表面和内部空隙中,它是混凝沉淀装置的后处理过程,同时也是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过程的预处理。砂滤罐为重力式无阀滤池,采用自动虹吸原理达到反冲洗,不需要人工单独管理,操作简便,管理和维护方便。砂滤罐通常采用不同等级的石英砂多层滤料。 4.4 活性炭吸附 该煤矿矿井废水主要含有挥发酚,酚类属于高毒物质,它可以通过皮肤、粘膜、口腔进入人体内,低浓度可使细胞蛋白变性,高浓度可使蛋白质沉淀。长期饮用被酚污染的水源,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和凝固,引起头晕、出疹、贫血及各种神经症状,甚至中毒。处理中水用作生活饮用水,必须用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可达800~2000m2/g,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该装置采用连续式固定床吸附操作方式,活性炭吸附剂总厚度达3.5m,废水从上向下过滤,过滤速度在4~15m/h,接触时间一般不大于30~60min。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活性炭吸附了大量的吸附质,达到饱和丧失吸附能力,活性炭需更换或再生。 4.5 消毒 废水中含有一定的病菌、大肠菌群,处理后回用于洗浴时,若不经过消毒,对人体皮肤伤害严重。所以矿井废水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本工艺采用二氧化氯消毒,现场用盐酸和氯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无毒、稳定、高效、杀菌能力是氯的5倍以上。 煤矿废水处理论文:煤矿井下废水处理工程实例与浅析 摘要:煤矿井下废水含有较高的悬浮物,采用水力循环澄清池+无阀滤池组合工艺,能有效的降低悬浮物,达到出水标准。 关键词:煤矿井下废水;悬浮物;水力循环澄清池;无阀滤池 1.概述 陕西某煤矿每天排放的废水量最大为9600 m³(每小时400m³)。原有的处理系统仅有一座集水池,有效容积为1254m³,作为沉淀池使用。池内也无排泥系统,日积月累,池内沉积大量煤粉后,集水池沉淀区域逐渐缩小,达不到沉淀效果,排放的废水严重污染周边了环境。 该公司为保护周边环境,响应国家环保节能的政策,决定对原有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使排放废水达到环保要求。 2.进出水水质 根据环保要求,改造后的废水,执行《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排放标准,考虑到《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06中的污水排放要求,具体标准如下: 表1进水浓度及出水标准 检测指标 CODcr(mg/L) SS(mg/L) 石油类(mg/L) PH 进水浓度 出水标准 ≤100 ≤80 ≤1200 ≤50 ≤18 ≤5 6~9 6~9 3.改造工艺流程及简述 利用原有的集水池,将其改造成初沉池,初步去除废水中的部分煤粉,增加刮吸泥机,加强排泥措施,并回收煤泥;采用水力循环澄清池+无阀滤池的组合工艺,使废水最终达标。 图1改造后的工艺流程图 煤矿井下废水进入初沉池,大颗粒的煤粒沉淀至池底,上清液自流进入絮凝反应池;在絮凝反应池中加入混凝剂,通过机械搅拌使药剂和废水混合均匀;然后在提升泵的出口加入助凝剂,让废水中的细小煤粉絮凝成团,再通过高效沉淀池、无阀滤池,让废水澄清、过滤后,最后达标排放。 无阀滤池的反洗水收集至絮凝反应池,做循环处理; 初沉池煤泥通过刮吸泥机,将池底沉泥排至煤泥浓缩池;高效沉淀池沉淀的沉泥,通过静压排泥至煤泥浓缩池;最后煤泥由板框脱水机脱水后,煤泥回收利用,滤液回流至絮凝反应池,做循环处理。 4.主要构筑物及设备设计参数 (1)初沉池。原有集水池改建,尺寸:19.6m×16.0m×4.5m,分2格;增加排泥渠;增加刮吸泥机2台,跨度8米,行走功率:0.75kW;泵吸泥功率0.75kW。 (2)絮凝反应池。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尺寸:6.0m×6.0m×3.5 m;有效水深3.0m;停留时间16分钟;潜水搅拌机1台,功率:1.5kW;叶片转速980r/min;叶片直径260mm。 (3)水力循环澄清池。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尺寸:Φ12.0m×8.2m;2座;静压排泥系统每池各2套。 (4)无阀滤池。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尺寸:4.0m×4.0m×4.85m;4座;承托层200mm;石英砂400mm;无烟煤300mm;长柄滤头2600个;现浇滤板4套。虹吸反冲洗装置4套。 (5)清水池。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絮凝反应池合建。尺寸:6.0m×6.0m×3.5m;有效容积108m³。池中设回用泵2台,1用1备;供无阀滤池强制反洗、脱水机房、加药间等地方用水。 (6)煤泥浓缩池。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尺寸:Φ8.0m×5.0m;浓缩机1台,功率:0.55kW,周边线速度,2~3m/min;污泥泵2台,1用1备。 (7)泵房。新建,框架结构。尺寸:6.0m×3.0m;H=3.5m;卧式离心泵3台,2用1备。 (8)加药间及仓库。新建,框架结构。尺寸:6.0 m×6.0 m;H=3.5m;PAC、PAM加药系统各2套。 (9)控制室及值班室。新建,框架结构。尺寸:6.0 m×6.0 m;H=3.5m。 (10)脱水间。新建,框架结构。尺寸:9.0 m×6.0 m;H=5.0m;板框压滤机2台,过滤面积80;功率:2.2kW;房间内设置冲洗管。 5.系统调试及运行 5.1系统的调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剂的投加 控制好药剂投加量及加药点,既可以达到较好的运行效果,也能节省运行费用。在试验小试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运行,调节加药量。PAC加入絮凝反应池,通过搅拌机和废水混合均匀;PAM则加在提升泵的出口; (2)水力循环澄清池喉管的调节及排泥 水力循环澄清池调试前应注意喉管调节是否灵活,其喉管与喷嘴间距一般为2倍的喷嘴直径。 水力循环澄清池排泥方式为重力静压自动排泥,由泥位计反馈信号,控制电动阀门启闭;在调试中,通过在不同水位的取样管取样检测,确定合适的排泥泥位;每次的排泥时间控制在3min左右。 (3)无阀滤池 无阀滤池在调试运行过程中,主要通过监测水质,观察反洗系统是否正常;观察虹吸系统管道气密性是否完好。 5.2 系统运行 5.3 经过长时间运行后,发现系统存在一些不足: (1)初沉池 初沉池的泥由刮吸泥机排至排泥渠,然后通过管道流至煤泥浓缩池。但是污泥渠的污泥并不能完全的排净,部分煤泥沉积在渠中。因此在排泥渠中增加了冲洗装置,不定时的冲洗下排泥渠,会改善排泥效果。 (2)无阀滤池 无阀滤池的虹吸系统有时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反洗功能,系统中的强制冲洗系统此时就应该启动;否则就会影响出水效果。 (3)煤泥浓缩池 煤泥浓缩池的煤泥要及时的进行脱水处理。不能因为板框压滤机的操作强度比较大,而减少煤泥浓缩池中煤泥的干化处理,从而造成回流的上清液悬浮物增加,增大了处理成本。 5.4 运行成本分析 该系统的运行成本主要为电费、药剂费、人工费;其系统的的用量在1230kW /天,电费按0.6元/kW计;药剂费按981元/天;人工费按60元/人.天(共按6人计算);其运行成本为:0.22元/吨。 6. 小结 (1)该工程总投资583万。系统利用原有的构筑物进行改造,并利用地形条件,使水流自上而下,减少提升次数,节省建造费用及运行费用。 (2)该工艺的主体系统为水力循环澄清池、无阀滤池,工艺成熟可靠,其结构形式也可参考标准图集进行建设;无阀滤池的滤板安装质量要求较高,可选择成套设备,由专业人员进行安装。 (3)经过调试和运行后,在水量稳定的情况下,PAC、PAM的加药量分别控制在34.5mg/l、1.2mg/l左右,出水效果较好。 (4)对于该系统的运行管理相当重要,特别是初沉池、水力循环澄清池和无阀滤池的运行管理;要经常检查无阀滤池的虹吸管道是否严密;时常检测出水水质,确保出水正常。 (5)对于重要部分的仪表,像泥位计等,尽量选用质量较好、精度较高的产品,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6)煤矿井下废水悬浮物含量较多,污泥量很大。在污泥脱水上,采用板框压滤机,劳动强度较大,建议采用其他的劳动强度较小的设备。 (7)该工程运行正常后,出水达到排放标准,不仅保护了周边环境,而且回收了大量煤炭,也创造了一定经济效益。 煤矿废水处理论文:高密度沉淀池用于煤矿矿井废水处理 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详细论述了煤矿矿井废水污染因子和高密度沉淀池工艺的特点,分析了用高密度沉淀池工艺处理煤矿矿井废水的优点。采用高密度沉淀池工艺处理E矿区矿井废水工程实践表明,在PAC投加量20mg/l和PAM投加量1 mg/l条件下,处理后废水稳定达到悬浮物(SS) 关键词:煤矿矿井废水,高密度沉淀池 1煤矿矿井废水特点 煤矿矿井废水包括煤炭开采过程中地下地质性涌渗水、巷道为安全生产而排出的自然地下水,井下采煤生产过程中洒水、降尘、灭火灌浆、消防及液压设备产生的含煤尘废水等。矿井废水的特性取决于成煤的地质环境和煤系低层的矿物化学成分,其中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充水因素对于矿井开采过程矿井废水的水质、水量有决定性的影响。[1][2][3][4] 煤矿矿井水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悬浮物浓度高:通常高达200mg/l以上,若井底预沉降处理不好,可高达1000mg/l以上; (2) 矿化度高:一般在1000mg/l以上,含有硫酸盐、重碳酸盐等; (3) 硬度大:一般在25德国度以上,总硬度中永久硬度大于暂时硬度; (4) 含有一定量COD。 几个典型矿井废水特性如表1: 2煤矿矿井废水处理工艺 因煤矿矿井废水主要特征污染物为悬浮物、COD和pH值,对煤矿矿井水的处理为对上述特征污染物的处理。 煤矿矿井废水中的COD主要由其悬浮物中的煤屑中碳分子的有机还原性所致,可以随悬浮物一起去除,不需要进行生化处理。构成矿井水悬浮物的主要成份是粒径极为细小的煤粉和岩尘,其特点是:含量不稳定,波动大,且悬浮物粒度小、比重轻、沉降速度慢,矾花形成困难,混凝沉降效果差,难以靠自然沉淀去除。 煤矿矿井废水处理目前主要采用沉淀、混凝沉淀、混凝沉淀+过滤和微絮凝过滤等工艺。一般处理后达标排排放时,采用沉淀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后回用作生产用水或景观水时,多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或微絮凝过滤工艺。 微絮凝只适用于悬浮物小于50mg/L的极少数矿井废水处理,当悬浮物含量大于50mg/L时,即会产生处理效率下降和出水不达标的情况。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处理矿井水时,混凝反应设施有涡流反应池、 穿孔旋流反应池、机械搅拌反应池等;沉淀设施常用的有平流式沉淀池、斜管沉淀池以及将混凝反应与沉淀结合在一起的机械加速澄清池、高效澄清池、一体化净水器等。 各种处理工艺均有其优缺点。“反应池+沉淀池”具有运行能耗低,设计灵活,操作管理简单等优点,但占地面积大,沉淀污泥易堵塞、耐冲击负荷小。机械加速澄清池出水水质较稳定、占地面积小、并能自动定时排泥的优点,但运行能耗高、机械设施多、设备维护量大。一体化净水器集沉淀和过滤为一体,具有设备体积小,安装方便等优点,但设备沉淀区容积小,单体处理量小,日常维护量大,设备寿命短,耐冲击负荷小,难以满足大水量矿井废水处理要求。 3高密度沉淀池废水处理工艺 高密度沉淀工艺是在传统的平流沉淀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动态混凝、加速絮凝原理和浅池理论,把混凝、强化絮凝、斜管沉淀三个过程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常规混凝沉淀技术无法比拟的性能。 加速絮凝技术是高密度沉淀池核心技术,其原理是在混凝阶段投加高密度的不溶介质颗粒(如细砂),利用介质的重力沉降及载体的吸附作用加快絮体的“生长”及沉淀,故又叫该技术为载体絮凝技术。加速絮凝技术通过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如PAC),使水中的悬浮物及胶体颗粒脱稳,然后投加高分子助凝剂和密度较大的载体颗粒,使脱稳后的杂质颗粒以载体为絮核,通过高分子链的架桥吸附作用以及微砂颗粒的沉积网捕作用,快速生成密度较大的矾花,从而大大缩短沉降时间,提高澄清池的处理能力,并有效应对高冲击负荷。 典型的高密度沉淀工艺有OTV―Kruger公司(威立雅水务集团的工程子公司)开发的Actiflo 高密度沉淀池和法国Degremont(得利满)公司开发的DensaDeg 高密度沉淀池。 Actiflo 高密度沉淀池工艺原理见图1。 图2DensaDeg 高密度沉淀池工艺原理图 4用高密度沉淀池处理煤矿矿井废水 煤矿矿井废水的特性决定了其处理关键为混凝沉淀工艺的选择。各种沉淀工艺用于煤矿矿井废水处理的优缺点对比见表2。 从表2比较中可见,从处理效率、造价、占地等方面综合比较,高密度沉淀池用于煤矿矿井废水处理有着最大优势。因煤矿矿井废水中含有高密度煤粒,高密度沉淀池用于煤矿矿井废水处理无需额外投加高密度的不溶介质颗粒,因此高密度沉淀池用于煤矿矿井废水处理比用于其它废水处理流程更简单、运行和维护成本更低。 5高密度沉淀池处理煤矿矿井废水实例 用高密度沉淀池处理表1中E矿区废水,处理前后各项指标对照见表3。 用高密度沉淀池处理E矿区废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 处理水量300m3/h,采用2座钢制DensaDeg 高密度沉淀池; (2) 反应区容积40 m3,停留时间15min; (3) 沉淀分离区设备尺寸ø5100×5000,沉淀分离区水力表面负荷7.5m3/m2.h; (4) PAC投加量20mg/l,PAM投加量1 mg/l; (5) 吨水处理成本0.28元。 调试运行过程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①矿井废水进水悬浮物浓度对处理效果影响大,进水悬浮物浓度小于100mg/l和大于1800mg/l时,出水悬浮物浓度均变大,主要原因是进水悬浮物浓度影响废水处理过程絮体的形成与沉淀,进水悬浮物浓度过高时可通过增设初沉来解决,过低时可通过回流部分污泥来解决; ②应根据废水进水悬浮物浓度调节PAC和PAM的加药量,尽可能地降低药耗,获得较好的沉降絮体; ③反应区的搅拌效果对出水水质影响大[5],吨水搅拌功率小于2KW时处理效果无法保证。 ④流量突变对出水悬浮物浓度影响较大,应尽量在合适的水流量下工作。应缓慢调整流量,以防止流量突变可能造成的污泥上浮。 6结论 煤矿矿井废水的特征污染因子为悬浮物、COD和pH值。悬浮物浓度高及部分悬浮物密度大的特点决定了高密度沉淀池特别适用于处理煤矿矿井废水。工程实践表明,采用该工艺处理E矿区矿井废水,在PAC投加量20mg/l和PAM投加量1 mg/l条件下,处理后废水稳定达到悬浮物(SS)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自动控制论文:浅谈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教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 对当前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教学方法与实验仪器进行分析,提出教学方法和教学仪器的改革措施。通过开设新的实验内容和研制新的教学仪器,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共同规律,为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提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该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测控类专业的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前续课程联系紧密,知识面广,学生不易理解掌握[2-3]。学好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为后续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在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时,直接运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实验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当前实验教学的不足 长期以来,传统的实验教学被一种固定的模式所束缚,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激情,没有体验过从失败中自己寻找成功之路的经历,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 1.1 实验内容固定 传统的实验主要是按章节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仪器功能固定,实验只能按照实验指导书设计好的步骤进行, 学生被束缚在验证性实验中,对出现的相关问题缺少系统、多角度的分析,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实验时间限制 一般的实验都要求在实验室2个学时内完成,学生很难全面深入地把握实验主要内容和方法,对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无法理性地理解,更别提实验中出现故障的排解分析,限制了学生的设计和创新,不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1.3 实验仪器制约 实验仪器过于固化,仪器设置上未给学生留下设计性和探究问题的空间。仪器组成以理论验证为主,缺少实际控制系统各环节,特别是反馈部分的传感部分,更不具备跟随学科发展而开拓新实验的延伸性。 1.4 实验方法落后 实验技术水平和内容更多地满足于基础性实践环节,缺乏系统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环节,以及缺少在利用多种现代实验手段、方法和工具对实验过程中的结果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方面对学生的引导。实验过程主要完成连线操作、数据记录等简单的工作。 2 实验教学改进 针对目前实验教学的现状,摒弃以往按部就班完成指定实验步骤操作验证形式,按照学生对科学的自然认知进度设置灵活变换的实验内容。对实验设置按多层次,从简到难,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逐步走向从问题出发的探究、创新。同时,研究新的实验教学仪器,开发配套软件,保证实验硬件满足新环境下的要求。结合灵活的教学仪器改变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引导其创新。 2.1 实验内容设置 开设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既要满足实验教学的验证、演示等基本功能,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基础实验:根据给定实验任务、方案和步骤,选择并完成一定数量基本实验;同时,通过调整实验参数得到不同结果,增加思考空间。 综合实验:将各个基础实验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各课程之间关联内容综合。 设计实验:以任务的形式,给定实验题目,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思路选择设计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和研究的方法。 创新实验:自行命题实验,将学生的构想通过仪器现有功能模块来实现,在探究式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 实验仪器的改进 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开发适合本专业的教学仪器。仪器具有控制系统需要验证的各种典型环节模块、信号发生器模块等基本功能,还结合工程实际将传感器引入反馈环节,增加执行器件,构成完整的闭环系统。避免教学仪器箱只能完成信号源作为激励,控制环节构成系统的不足。同时,仪器上的控制效果通过便于观看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控制过程可视化。仪器要预留出扩展接口,便于在实验中添加新的模块。仪器在结合计算机完成实验的同时,又能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实验配套软件要能对硬件平台对的实验内容进行仿真和虚拟实验。学生可以根据测试参量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传感器,完成非电量到电量的转换,对信号进行处理,结合控制理论完成创新性、设计性的实验。 2.3 实验方法的转变 1)以学生为主体,开辟新知识领域,重视实践能力的锻炼;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科学知识和实验能力培养上,建立系统、科学且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结合开发的教学仪器,在实验方法上除了基本的验证性实验,其他实验按任务的形式给出,不对学生做过多的限制,留出学生思考、动手、创新的空间。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分析功能以及仪器配套软件(采用数学工具matlab编写的程序)在实验前完成必要的仿真分析,让实验有的放矢,理论指导实践。实验既做到软硬精密结合,又能相互独立,两者相辅相成。克服当前实验中仪器平台不能脱离计算机,配套软件不能独立工作,学生只能在实验课中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的不足,让实验内容通过软件可以在任意计算机上完成。 3 总结 对当前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从实验内容设置、实验仪器、实验方法3个方面提出改进方法。自动控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5]。结合当前人才培养的趋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自动控制论文:细论钢厂行车自动控制系统的改造 摘 要:行车作为物料搬运机械,应用十分广泛,钢厂物料搬运尤其依赖行车。对钢厂中行车的应用及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后,利用 plc 在行车的运行控制系统中对继电接触器的代替,以及变频器对调速系统进行改造,提高工作效率,取得预期效果。 关键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变频器 行车 1 前言 行车作为物料搬运机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行车制造厂和使用部门在设计、制造工艺、设备使用维修、管理方面,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造,推动了行车的技术进步,但在实际使用中,结构开裂仍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频繁的超负荷作业及过大的机械振动冲击所引起的机械疲劳。因此,除了机械上改进设计外,改善交流电气传动,减少起制动冲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传统行车的电控系统采用交流绕线式转子回路串接电阻进行有级调速,致使机械冲击频繁,振动剧烈,因此电气控制上应采用plc及平滑的无级调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2 改造前设备现状 一炼钢行车主钩起重15t、副钩3t,现因该设备使故障率较高对其进行电气改造,行车机械配置: 主钩:起重量:15t;电机型号:yzr315m-10,63 kw; 副钩:起重量:3t;电机型号:yzr250m-10,30 kw; 大车:电机型号:yzr180m-8,7.5kw两台; 小车:电机型号:yzr160m2-6,3.7kw。 3 存在的问题 传统桥式起重机的控制系统主要采用交流绕线式电机转子串电阻的方法进行启动和调速,继电-接触器控制,这种控制系统的主要缺点有: (1)由于起重设备工作环境相对差,工作任务繁重,电动机及所串电阻烧损和断裂故障时有发生。 (2)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可靠性差,操作复杂,故障率高。 (3)转子串电阻调速,机械特性软,负载变化时转速也变化,调速不理想。所串电阻长期发热,电能浪费大,效率低。 4 改造需求 采用行车控制上使用成熟且先进、稳定、可靠的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能延长电机使用寿命,对电网波动小,启动调速平稳且启动力矩大。 采用plc集中控制,可根据工艺及时调整控制方式,布线精简,维护方便。 采用文本显示器,能实时监控行车运行状态及故障指示,便于迅速检修及排除故障。 该系统备件通用性强, 不需储存特殊备件。 5 改造方案 根据上述现场设备实际情况及改造需求,本方案采用技术先进可靠的西门子plc作为主控制器,abb变频器作为主提升、大小车的无扰节能调试控制单元,同时在操作室配备西门子文本显示单元实时显示行车运行状态和故障信息。图1为行车改造示意图。 图1 行车改造示意图 说明:图中控制柜布置西门子plc控制器和主提升、大小车变频控制器;电阻柜放置应急旁路时主提升、大小车的电阻;操作室操纵台为对主提升、大小车、电磁铁控制;监视屏箱为操作室操作员对行车状态及故障检测的信息指示屏。 图2 行车的plc控制系统 说明:行车的plc控制系统主要负责主提升、大小车的控制,限速保护,行走限位开关等。 主提升电机的采用变频控制及应急旁路控制,正常情况下由变频器控制主提升电机的升降功能,应急情况下由旁路接触器控制主提升电机的升降。 大车行走采用变频控制及应急旁路控制,正常情况下由变频器控制大车电机的行走功能,应急情况下由旁路接触器控制大车电机的行走。 小车行走采用变频控制及应急旁路控制,正常情况下由变频器控制小车电机的行走功能,应急情况下由旁路接触器控制小车电机的行走。 6 改造措施说明 本方案以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器件配置经济、操作简单实用为原则,对原有行车进行改造,具体的安全保障及设备器件改造方案如下: 增加主钩、大车、小车行走进行变频器。带应急旁路,电阻器配套不锈钢电阻,平衡切除。使用操纵杆(操纵杆四个方向都为三档),操纵杆每移动到一个档位,都送出一个开关信号(干接点)到s7-200的plc系统,plc根据不同的输入档位来控制大车或小车的运行速度或方向。操纵杆分左操纵杆和右操纵杆;左操纵杆有前后三档控制主提升的升降,按照操作手柄的前进 或后退控制提升机逐级提速下降或上升,左右档控制电磁铁,手柄的中间位置为停止档。右操纵杆分左右三档和前后三档,左右三档分别为大车左右行走三档速度,前后三档为小车前进后退三档速度,中间位置为大车和小车的停止位。 为了提高该行车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在驾驶室内便于驾驶人员观察的地方安装一台西门子的文本显示器,可以更直观的了解行车运行情况及故障情况。当行车运行异常或出现故障时,文本显示器通过文字的方式来提醒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进行故障判断,减少了维护人员查找故障时间或系统带故障运行。 由于现场环境比较恶劣,为了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稳定性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控制柜体采用全密封方式设计,电缆进出线采用下进线,进线采用电缆锁头对进出向电缆进行密封,使柜体防护等级达到ip43以上。考虑到行车设备需要维护时,维护人员需频繁对控制系统进行电源分合闸操作,在配电柜门上安装总电源断路器的操作手柄,维护人员不必打开柜门便可对系统送电或断电,可减少由于频繁打开柜门而导致太多灰尘进入配电柜内;在检修柜内器件时,只有在断路器断开的情况下才能打开柜门,防止柜内带电检修或检修完成后,检修人员忘记关上柜门而离开了现场,因为只有关上柜门后才能合上断路器为行车送电运行。为了提高行车操作的合理性,在驾驶室的操纵台上配有类似于机车启动的电源启动钥匙开关,当钥匙拔出取走后,非专业人员将不能启动行车电源,保证了行车操作的专业性。 在行车桥架两端焊接大车左右限位的行程开关,开关采用机械动作开关的常闭点,然后在行车轨道两端极限位置处各焊接一个斜面档板,当行车导轨方向行走到左端或右端的极限位置时,行程开关触碰到限位挡板后动作使大车停止,防止大车左右行走超出限位后造成机械碰撞。 在行车小车桥架两端焊接小车前后限位的行程开关,开关采用机械动作开关的常闭点,然后在行车小车桥架轨道两端极限位置处各焊接一个斜面档板,当行车小车桥架导轨方向行走到前左端或后端的极限位置时,行程开关触碰到限位挡板后动作使小车停止,防止小车前后行走超出限位后造成机械碰撞。 为了保证提升机安全运行,防止由于电气控制上的失控而造成提升物体超速下落,在提升机的电机上安装限速开关,当提升电机失控或受外界重物牵引导致电机转速超过1000转/分时,提升机限速开关动作并发出报警信号,plc停止提升电机的运行状态,同时提升电机制动器抱闸,防止电机超速或物体掉落带来的危险。 在提升机提升重物时,提升高度是不能超出钢绳的提升上限,如果由于操作人员操作失误或上升控制失控,到达上限后未能及时停止提升,提升卷扬机将继续对钢绳收卷,而钢绳下端的抓斗受机械卡住停止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将钢绳拉断造成抓斗及提升重物下落。为提高生产安全保障,在卷扬机末端安装钢绳收绳限位开关,限位开关是根据钢绳卷筒的变比一般为80:1,当抓斗和重物提升到上限位时,设定好的收绳限位开关动作,提升机停止提升,提升电机制动器抱闸,防止提升机继续提升造成的安全事故。 在行车桥架上两端的检修门上各安装一个限位开关,防止行车有相关人员在行车桥架上对行车检修或维护时,驾驶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行车进行操作。如果行车桥架上有人在工作,桥架两端的门打开,此时大车电机、小车电机和提升机将不能运行,同时制动器处于抱死状态。 在驾驶室的门上安装限位开关作为行车可驾驶操作的前提条件,用于防止由于操作员不遵守操作规程或粗心大意造成安全事故。例如防止驾驶员进行工作交接时,一个驾驶员准备上下驾驶室而另一个驾驶员在操作大车,容易对正在上下驾驶室的人员造成伤害,或者驾驶室的门没有关好也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如果驾驶室门限位开关动作,行车将停止运行,大车电机的制动器将自动抱闸,为驾驶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为保证系统操作的有序性和可靠性,所有主回路的接触器继电器都通过plc的do点输出控制,这样可完全杜绝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或误操作。主回路中采用正反转接触器实现电机换向,实际操作中操作者为了对吊件准确定位,频繁采用反接制动(俗称打反车),切换电流大,接触器和电机工作状态恶劣,设备检修维护费用非常高。 7 效益分析 变频改造后因变频节约电费计算:每天行车运行于变频实际约15小时 变频器节电为40%即:节约电费=0.5元/kw·h 自动控制论文:燃气锅炉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与应用 摘 要:武汉钢铁集团鄂钢公司富裕煤气发电项目新建两台150t/h燃气锅炉控制系统采用浙大中控dcs控制软件实现了设备维护及生产操作人员的远距离访问和监视。本文介绍了燃气锅炉燃烧控制系统、汽包水位控制系统、锅炉送风自动控制系统及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等的主要特点和控制流程。实践证明,该系统达到了锅炉燃烧工况良好、节能降耗的工艺要求,且运行稳定可靠。 关键词:锅炉自动控制;燃烧双交叉控制;fsss控制系统 1 概述 锅炉是一种产生蒸汽的热交换设备。它通过煤、油或气等燃料的燃烧过程释放出热能,并通过传热设备把热量传递给水,将水转变为过热蒸汽,过热蒸汽直接供给工业、生活等生产中所需要的热能。武汉钢铁集团鄂钢公司富裕煤气发电项目新建2台150t/h燃气锅炉,锅炉燃烧产生的过热蒸汽部分送至汽轮机用于发电,部分送至外网满足其它用户生产、生活需要。 锅炉控制系统分为燃烧系统、汽水系统、烟风系统及减温减压系统,控制系统主要完成设备操作、设备状态及生产参数的监控功能,汽包水位自动控制调节功能,炉膛负压控制调节功能,锅炉送风风量控制调节功能及热风烧嘴和煤气烧嘴控制调节功能,锅炉上位系统实现了画面显示、设备操作、报警、历史趋势记录及报表打印等功能。 2 系统介绍 2.1 燃烧系统 锅炉燃烧介质由高炉煤气及焦炉煤气组成,分三层,每层四路进入锅炉本体混合一定量的热风参与燃烧过程。每个烧嘴处设计有火焰监视器,共12个,用于监视炉膛火焰的持续性及大小,在上层及下层各烧嘴处设计有点火器共8个,每条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及热风管道上均设计有气动调节阀,通过调节调节阀阀门开度来控制炉膛温度,并在锅炉本体设计有热电偶用于监测炉温。 2.2 汽水系统 锅炉汽水系统流程如下:除氧器高压给水泵省煤器预热锅炉汽包生成不饱和蒸汽i级过热器i级过热器集箱喷水减温器ii级过热器ii级过热器集箱生成饱和的过热蒸汽用户。 2.3 烟风系统 空气由送风机送至空气预热器进行预热成为热风,热风送至烧嘴与煤气混合燃烧,生成高温烟气,烟气由引风机牵引经过过热器、省煤器、预热器至烟囱排放,并将锅炉燃烧产生的不饱和蒸汽加热成高温高压饱和蒸汽。 3 系统配置 锅炉控制系统分为上位和下位两类系统组成,下位控制系统实现了l0级(现场控制设备级)与l1级(基础自动化系统级)间的网络连接,并预留l2级(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级),上位控制系统实现现场显示、储存、报警、打印等功能。 4 控制功能 4.1 燃烧控制系统 锅炉燃烧自动调节的基本任务,是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适应蒸汽负荷的要求,且要保证燃烧经济和锅炉运行安全,为此合理的风煤比才能维持汽包内或出口蒸汽压力在需要的范围内。 4.1.1 对空气和燃料的控制 锅炉用水经省煤器预热后,注入锅炉内,在进水管道内,进行流量、温度、压力测量,送至调节器。在这一调节器中,通过减法器计算出温度差,将前面所测得的流量乘以温差,即可求得进水管道中所注入的水所需的热量。而出口测的热水温度信号送给温度调节电路,温度调节电路将它在与人工设定值水平sp之间进行控制计算,将输出信号作为结果输出,将前面原料加热所需要的热量加到该输出信号中,作为燃料流量的设定值,与燃料流量这一小闭环所检测出此时燃料的流量值,做一差值计算,从而调节燃料控制阀的大小,进而进行热量控制。 4.1.2 燃烧双交叉控制 双交叉燃烧控制是以维持合适的空气、燃烧比值为手段,达到燃烧时始终维持低过剩空气系数,从而保证了较高的燃烧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排烟对环境的污染。 双交叉燃烧控制实际上是以炉温调节为主回路,以燃烧流量和空气流量调节并列为副回路的串级调节系统,加上高、低信号选择器组成的带有逻辑功能的比值调节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当炉子负荷变化,以维持炉温在给定值上,而且使燃烧工况始终处于低过剩空气系数的经济合理状况。 4.2 汽包水位控制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常用的有位式调节和连续调节两种方式。位式调节是根据汽包水位高、低两个位置进行控制的,适用于蒸汽量小于4t/h的燃气 锅炉。本锅炉采用三冲量水位自动调节系统。汽包水位三冲量给水调节系统由汽包水位测量变送器、蒸汽流量测量装置及变送器、给水流量测量装置及变送器、调节器、执行器等组成。汽包水位信号是主信号,任何扰动引起的水位变化,都会使调节器输信号发生变化,改变给水流量,使水位恢复到给定值;蒸汽流量信号是前馈信号,其作用是防止由于“虚假水位”而使调节器产生错误的动作,改善蒸汽流量扰动时的调节质量;蒸汽流量和给水流量两个信号配合,可消除系统的静态偏差。当给水流量变化时,测量孔板前后的差压变化很快并及时反应给水流量的变化,所以给水流量信号作为介质反馈信号,使调节器在水位还未变化时就可根据前馈信号消除内扰,使调节过程稳定,起到稳定给水流量的作用。 4.3 炉膛负压调节 炉膛负压自动控制是通过调节引风机入口风门开度,保持炉膛负压在-20~-10pa的微负压状态,保证锅炉安全燃烧。引风机停止后,其风门执行机构需自动关闭。 4.4 锅炉送风自动控制 送风自动控制的目的是:使锅炉所投入的燃料在炉膛中燃烧时,自动投入合适的风量,以保证锅炉的经济燃烧。通过煤气压力调节送风压力,进而达到最高的锅炉热效率,烟气含氧量作为总风量的修正值,通过调节送风机变频器频率来调节送风压力。 4.5 锅炉过热蒸汽温度自动调节 过热蒸汽温度自动调节的任务是维持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在允许范围之内,并保护过热器使其管壁温度不超过允许的工作温度。锅炉过热蒸汽温度调节采用自制冷凝水喷水减温装置,通过调节减温水调节阀门开度来控制集汽集箱和减温器出口蒸汽温度,保证集汽集箱中蒸汽温度在430~450℃范围内。 4.6 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 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fsss)是锅炉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设备,负责燃烧器管理和燃料安全。它能在锅炉启动、停止和正常工作等运行方式下,对锅炉燃烧器的主要参数进行连续监测和管理,通过联锁程序使燃烧设备按照既定的合理程序完成必要的动作以保护锅炉炉膛及燃烧系统的安全。 4.6.1 炉膛吹扫 在任何燃料点火发生以前(冷启动或锅炉燃料跳闸指令发出之后),锅炉吹扫是必须完成的。要开始炉膛吹扫,必须满足和维持下列许可条件:a.风量 30%额定负荷风量;b.系统电源正常;c.汽包水位正常;d.任一送风机运行;e.任一引风机运行;f.火检无火;g.所有燃气阀关闭;h.无锅炉跳闸指令。 当所有的炉膛吹扫许可条件满足后,吹扫允许指示灯亮,按下炉膛吹扫按钮,将开始5分钟吹扫。如果在吹扫过程中有任一个吹扫条件不满足,吹扫自动停止,吹扫中断指示灯亮。如所有吹扫许可条件一直满足,则5分钟后炉膛吹扫完成。一旦吹扫完成后, mft信号复位。 ①主燃料跳闸(mft)及首次主燃料跳闸原因指示 当下列任何一个主燃料跳闸条件(严重且紧急的情况)出现,发出的锅炉主燃料跳闸指令, 将所有锅炉燃料切断。在crt监控画上将有首次燃料跳闸原因显示。a.引风机全停;b.送风机全停;c.手动紧急停炉;d.炉膛压力高-高(三取二);e.炉膛压力低-低(三取二);f.汽包水位高(三取二);g.汽包水位低(三取二);h.全炉膛火焰丧失;i.燃料丧失。 ②全炉膛灭火 全炉膛灭火是指给燃气停止供应5s后,且下列条件均满足:a.底层:火检没有火焰(4取3);b.中层:火检没有火焰(4取3);c.顶层天然气层:火检没有火焰(3取2)。 ③燃气母管快关阀开关控制 在正常点火前,或当mft跳闸继电器复位后,在程控方式、燃气压力正常、所有燃气角快关阀以及角点火快关阀全关闭的前提下,可以开启燃气母管快关阀。在下列条件下,将取消“开燃气母管快关阀”指令,并且自动关闭燃气母管快关阀:a.mft跳闸;b.按下“关”按钮;c.燃气压力低超过5秒且有燃气角快关阀开。 ④燃气点火允许条件:a.燃气母管快关阀开到位;b.无mft;c.燃气压力正常;d.燃气角快关阀关位;e.点火快关阀关位;f.火检冷却风压正常。 5 监控功能 该工程上位控制系统通过浙大中控dcs控制软件实现,在画面上可显示锅炉生产设备的温度、压力、流量,历史趋势,报警、完成各阀门、设备的操作,完成煤气、助燃空气的调节阀的操作,各系统的手自动切换、操作。 6 应用效果 通过本系统的成功投运,有效的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出水温度稳定,升温速度快,调节及时,超调小,波动小。 自动控制论文:试析PLC在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城市供气系统的枢纽,天然气调压站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将会直接决定调压站的供气水平。为了有效应对经济发展对天然气的巨大需求量,做好天然气调压站的用气量管控工作,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成为了天然气调压站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简要介绍了天然气调压站的运行原理,而后重点探讨了plc在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系统;plc;系统设计 1.前言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大范围推广天然气已经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但是日益复杂的供气方式和用气方式使得天然气调压站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管控系统则很难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在天然气调压站中积极应用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实现天然气调压站控制和调度的自动化、值守的无人化以及供气的安全化,不仅能够缩短应对突发事件的反映事件,而且能够有效减少能源和资金的浪费,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提升。 2.天然气调压站功能与调压回路自动切换原理分析 2.1 天然气调压站功能简介 天然气调压站是天然气管网监控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除了调压站之外,天然气管网监控系统还包括调度中心计算机管理系统、数据通信网络系统以及区域调压站等。天然气管网监控系统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统一性,它能够对处于各个位置的下属功能单元进行分散控制。中高压调压站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监控并管理站内的各种智能仪表、工艺设备,向调度控制中心传递各种信息,执行调度控制中心的各种指令。在具体实践中,中高压调压站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平衡控制管网负载、依照用户用气情况调节供气量、调节管网远程压力、数据上传、指令执行以及限流等。 2.2 天然气调压站调压回路自动切换原理分析 调压回路自动切换原理,简单而言,就是利用了各个调压器的压力设定差异。具体来讲,如果主回路的工作调压器的压力设定为3.33 mpa,那么,监控调压器的压力设定应该比主回路的工作调压器的压力设定稍微高出一些,一般设定为3.46 mpa,相应地,备用调压回路的工作调压器的压力设定应该比主回路的工作调压器的压力设定稍微低出一些,一般设定为3.25 mpa,即,监控调压器压力设定(3.46 mpa) 主回路工作调压器压力设定(3.33 mpa) 备用调压回路的工作调压器压力设定(3.25 mpa)。 天然气调压站在常规工况之下,压力调节的职责由主回路工作调压器完成,其出口压力被设定为3.33 mpa,主回路的监控调压器则保持着全力开放状态;假设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主回路工作调压器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那么工作调压器会处于全力开放状态,其出口压力被设定将会在短时间内提升至3.46 mpa,压力传感器会感知该压力设定变化并将压力信号传输给监控调压器,此时监控调压器开始对压力调节负责;假设同样因为某种原因导致监控调压器出现故障,也无法正常工作,下游压力将会继续升高,一旦压力提升值超过了主回路切断阀门的压力设定(一般为3.83 mpa),则主回路切断阀门会对供气进行切断处理,而此时的下游用气仍在继续,会逐渐降低主回路的压力设定值,并降至备用调压回路的工作调压器压力设定(3.25 mpa),压力传感器会感知该压力设定变化并将压力信号传输给备用调压回路工作调压器,此时备用调压回路工作调压器开始对压力调节负责。为了确保天然气安全管控的万无一失,备用调压回路工作调压器也配套有监控调压器,如果备用调压回路工作调压器因为故障等原因无法正常工作,则监控调压器也会依照预设程序接手压力调节工作。由此可见,各个调压器的压力设定差异能够使得调压器在故障情况进行自动切换,当然,这需要可靠的控制系统。 3.plc在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1 硬件方面 为了确保天然气调压站能够在经济、可靠、安全的最优条件运行,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必须要能够有效担负起实时动态监控、采集、处理调压站各个关键部位参数,并能够及时作出正确决策的使命。我们知道,天然气调压站所涉及的各种控制参数非常之多,例如,电动球阀、切断阀、回讯器、气体泄漏警告、进出口压力差和阀门位置、进出口温度、进 出口压力等等。以上这些数据都需要中心控制系统进行认真地分析和对比,确保数据精准可靠。为此,在plc控制器的选择方面必须要坚持参数修改灵活、使用维护简便、具有较强抗干扰性和执行功能的原则;此外,为了确保系统功能的完善有效,在功能模块的配置方面应该科学合理。总而言之,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应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cpu、plc、i/o处理功能模块、电源、执行机构、信号变送设备、液晶触摸屏。 3.2 软件方面 本系统通过对调压站参数进行实时采样,经plc 进行运算处理,来判断系统的状态。当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上传并实时显示调压站参数,通过对现场阀门的自动控制实现对天然气出口压力的动态调节,保证了天然气的稳定供应;当系统出现异常时,经声光报警和显示屏字幕闪烁两种方式发出报警信号,并作用于相应的执行机构,实现天然气调压站的自动运行。系统软件设计主要是模拟量的采集处理和与智能总线仪表的通信两大部分。模拟量的采集处理部分包括压力、温度和压差经过变换器输出的电流信号。虽然模拟量输入模块内部自带有模拟量滤波功能和采样数值设置,但是为了使显示值更加稳定,程序设计时使用了算术平均滤波法,以实现对一般随机干扰信号进行滤除。 智能仪表采用 modbus 协议通过双绞线与 plc通信,modbus 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常用协议。控制器能设置为两种传输模式(ascii 或rtu)中的任何一种在标准的 modbus 网络通信。本系统根据仪表的要求,选择了 rtu 方式。通信接口为半双工接口程序的关键是避免在通信端口上同时发送和接收。按照本系统中通信采用的这种编程模式编写自由口通信程序可以有效避免因同时发送和接收造成的通信冲突,从而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 4.结束语 总体而言,先进的天然气调压站自控系统应能实现调压站的合理调度,无人职守,保证安全供气,节约能源与资金,加快紧急事件反应时间,减少不应有的损失,实现现代科技与科学调压的有机结合。实际应用实践经验证实,本文所设计的天然气调压站自控系统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型、稳定性、可靠性、抗干扰性,还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作者简介 刘垂祥,男,江西萍乡,江西省投资燃气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 从事城市燃气运营与管理 自动控制论文:发电厂自动控制系统(装置)Y2K问题测试探讨 【摘要】 针对发电厂 计算 机自动控制系统(装置)2000年 问题 (y2k问题),阐述相应的测试 方法 、步骤及分类,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测试对象,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和步骤;无论测试对象如何,一些测试方法是基本的,具有一定的共性。 【关键词】 发电厂 自动控制系统 2000年问题测试 发电厂y2k测试所涉及的对象一般有:(1)计算机自动检测装置或检测系统,包括测量仪器仪表和有关的检定系统等;(2)计算机控制装置或系统,包括plc、单回路/多回路调节器和监控系统;(3)其它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如分散控制系统(dcs)。对于不同的测试对象,应根据其具体运行情况及相应功能,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和步骤,才能最有效地测试不同对象的y2k问题。但无论对象如何,有些测试方法是基本的和共性的。本文从发电厂y2k问题测试方法、步骤、需选时间点段及发电厂y2k问题分类等几方面进行讨论。 1 测试方法 对于发电厂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装置)y2k问题,一方面要测试系统能否顺利跨越2000年,能否识别非法和无效日期,所有日期显示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更要测试系统在2000年前后能否稳定运行,功能是否正常,会不会引起误报警乃至保护误动作等。对于不同测试对象,应有不同的测试方法。 1.1 自动检测仪表 对自动检测仪表进行y2k问题测试,一般最好用离线测试法,即用备品备件外接信号源来对其进行测试,以免在测试过程中产生干扰信号, 影响 整个系统运行。 1.2 plc和控制器 首先应根据该plc或控制器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决定进行离线还是在线测试。但有相当一部分plc和控制器可能没有日期和时间设置功能,无法进行直接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应分2 步进行:第一,若该设备有源代码,应对源代码进行 分析 ,确定 应用 软件何处用了时间功能,如定时器等;判断这些时间功能是由实时时钟或系统时钟产生的,还是由计数器或脉冲产生的。若是由实时时钟产生的定时,可能有y2k问题;若是由计数器产生的定时,软件本身应不会有y2k问题。第二,应对该控制器的硬件电路进行分析,确定硬件电路是否有备用电池和实时时钟rtc芯片等。若没有这些芯片,硬件本身应没有y2k问题。如果以上2 步都有明确结论,就可确定该设备是否有y2k问题。 对于类似单回路/多回路调节器的控制器,可直接测试其控制功能是否正常,也即对控制器硬件和应用软件同时进行y2k问题测试。对于由 工业 控制计算机构成的控制器,应首先对工控机本身进行测试,再对应软件(如控制软件等)进行测试。对于plc,先用编程器对plc本身进行测试,再对应用软件进行测试。需注意的是,用编程器修改的是plc本机的日期及其时钟,而非编程器日期。 1.3 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由上位机和下位机构成,或由人机接口mmi加plc构成。首先应根据该监控系统对整个系统的影响程度决定是进行离线测试,还是进行在线测试。监控系统的y2k问题测试分2 大部分,即下位机测试和上位机测试。先对下位机进行测试,方法与1.2节所述类似;再对上位机测试,包括上位机本身和应用软件测试;最后,对上位机和下位机同时进行测试,测试系统运行有无异常、功能是否正常。 1.4 dcs系统 dcs是整个发电机组监控的神经中枢。为保证安全,在进行dcs测试前,应确保机组已停运。对于dcs,应首先进行单项测试,再进行系统测试,确保整个dcs不受y2k问题影响。(1)dcs单项测试。先进行单个控制站、工程师站操作站的硬件和操作系统是否存在y2k问题及其严重性,再对工程师站、soe、控制站的各种应用软件及其功能进行测试,如工程师站组态功能是否正常、soe事件记录功能是否正常、控制站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功能是否正常。(2)dcs系统测试。单项测试后,为确认dcs控制站、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等单元间的接口、dcs数据库(包括实时数据库和 历史 数据库)、dcs监控和保护系统等的y2k问题,应进行dcs系统测试。测试前,先找到dcs主时钟,通过修改主时钟时间对dcs进行系统测试,在各个关键时间段上考察dcs功能是否正常。必须进行测试的功能模块有:保护、控制、操作、显示、事件记录、报警、打印、趋势、组态、报表和上载/下载等。 2 测试步骤 为尽可能减少对整个系统运行的 影响 ,保证设备安全,测试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安全措施,包括现场安全措施、测试设备软件备份和系统设置备份等。(1)测试前,准备好系统启动盘和软件安装盘等;(2)测试 过程中,记录所有测试数据和过程;(3)测试完成后,恢复系统及其设置,包括恢复系统日期和其它设置到测试前状态,如电气、执行机构等。 2.1 测试前 在实施测试前应做好以下工作:(1)确认被测试系统的相关资料和台帐的正确和完整性;(2)验明所有的日期输入、输出、显示和内部时钟;(3)做好被测系统软件和数据备份;(4)记录被测系统的设定参数;(5)测试前排除或记录异常现象;(6)找出被测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接口参数;(7)编写测试作业指导书或测试规程;(8)开会审核测试作业指导书或测试规程;(9)做好被测系统的现场安全措施。 2.2 测试中 在实施测试时应做好下面工作:(1)严格按测试作业指导书实施测试;(2)遵守测试程序的顺序;(3)准备应急人员以应付意外事故;(4)输入测试数据进行测试;(5)记录所有测试情况和数据。 2.3 测试后 完成测试后应继续做好如下工作:(1)将系统时钟回调到正确的正常时间;(2)在测试前,如被测系统与外部系统断开,则恢复系统连接;(3)删除所有测试文件,并将系统恢复至测试前状态;(4)重新启动被测系统,观察系统运行是否正常;(5)准备支持任何测试后的生产启动;(6)保证可用于审核和复阅的详细测试结果。 3 需要选择的日期 无论发电厂y2k 问题 的测试对象如何,以下日期是必须测试的:(1)特殊日期测试。以往软件设计时,常把99/9/9作为特殊日期标志。在这种系统中,若输入99/9/9,系统功能可能会发生异常,甚至不能执行系统功能。因此,必须测试1999/9/9。(2)世纪跨越测试。对于世纪跨越1999-12-312000-1-1,这是必须测试的日期。这时,要判断系统能否正确跨越世纪、系统正常运行且现有功能是否不变和系统在21世纪时能否正常处理日期数据。(3)闰年测试。在设计软件时因未考虑到2000年是闰年,因此若需处理与日期相关的功能时,系统可能会出现异常,导致不能正常处理日期数据。所以2000-2-282000-2-29,2000-2-292000-3-1是必须测试的日期。(4)人为设置日期测试。系统应承认有效的日期测试,包括:1999-9-9,1999-12-31,2000-1-1,2000-2-28,2000-2-29,2000-3-1,2000-12-31,2001-1-1,2001-2-28,2001-3-1,2004-2-28,2004-2-29,2004-3-1;系统应拒绝(无效)的日期测试,包括:2000-2-30,2001-2-29,2004-2-30,0000-00-00。(5)其它日期测试。如2000-12-312001-1-1,2010-1-1,2038-1-1等。以上日期,对于任何对象都应测试,且为更全面地测试对象的y2k问题,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其它日期测试。 4 问题分类 根据北仑发电厂(1999/1/25~2/3)和嘉兴发电厂(1999/2/16~2/26)的 计算 机自动控制系统(装置)y2k问题测试情况,y2k问题对发电厂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的影响可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 4.1 没有实时时钟芯片或时钟功能的控制系统(装置) 这部分设备虽然属于计算机或单片机控制器,但因没有实时时钟芯片或时钟功能,设备中没有日期和实时时钟,因此不存在y2k问题。如小汽轮机控制器505、rotork电动头、pmc轴封控制器和dfs火检等。 4.2 “y2k ready”的自动控制系统(装置) “y2k ready”是指在通电或断电状态下,系统(装置)的时钟存在y2k问题,但系统功能不受影响,能照常运行。如:(1)不能顺利跨越2000年,需要通过人工设置到2000年,但系统功能不受影响,可正常运行。如在世纪跨越时,年份变为1900,因有些操作系统最早年份为1980年,因此系统显示1980年,需人工设置为2000年,如新华deh使用的工控机、西门子dcs编程器pg750、soe等。(2)无法识别或拒绝非法日期的设备,但不影响其功能,如某电厂的质量流量计,接受了2001年2月29日。(3)闰年问题。某电厂的废水系统plc,2000年2月28~29日测试,实测现象为3月1日,但系统运行正常。(4)日期显示问题。某电厂2号灰控plc,2000年2月28~29日测试,实测现象为2月28日,即时间变化,日期不变,但系统功能正常,运行稳定且无异常。 4.3 “y2k ok”的自动控制系统(设备) “y2k ok”是指在通电或断电状态下,系统(设备)时钟不存在y2k问题,且系统功能正常,运行无异常。这类设备有:某电厂的网控闭锁装置、电除尘中央管理机及炉内加药系统等。 4.4 “y2k not ok”的自动控制系统(设备) “y2k not ok”是指在通电或断电状态下,系统(设备)时钟存在y2k问题,且系统功能不正常,运行异常,如某电厂的硅表。 5 结束语 通过y2k问题的测试,一方面可掌握发电厂自动控制系统(装置)y2k问题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可借此制定y2k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各种应急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所提出的测试 方法 、步骤、选择的时间段和分类等几方面问题,可供发电厂同行 参考 ,希望共同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为保障机组安全、 经济 运行,顺利跨入21世纪打下良好基础。 自动控制论文:井下排水PLC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摘要]井下自动控制排水系统在开采的过程和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plc可编程控制系统技术在自动控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以煤矿井下作业为例,从影响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的主要因素出发,提出了抗干扰的措施,阐述plc技术在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的设计原理。 [关键词]自动控制 排水 plc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地下水流入巷道或工作面,形成矿井水。矿井水的形成一般是由于巷道揭露和采空区塌陷波及到水源所致,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地表水、断层水、含水层水和采空区水。采矿活动造成采动区域及其周边区域水文地质系统和单元隔水构造的破坏,改变了水径流方向和途径,最终在采空区或采动场所汇集,并在汇集过程中因物化作用与时间效应遭受污染的,交替性差的水体。 一、井下排水的重要性 在煤矿的原煤开采中,我国平均每年将有20~4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被抽排到地面且绝大部分被排放掉。但是,煤矿生产抽排的地下水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才被污染的,而并非本身就是污染严重的水。所以,在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环境中,这些水被浪费掉实在是有点可惜,如果在水质较好的地方,对井下水进行适当的处理,就完全可以达到 工业 和生活用水标准。另外,井下水对矿井的危害很大,在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中,以瓦斯爆炸和水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如果矿井水排放不畅,水在井下放任自流,将势必造成水灾,更严重的造成设备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矿井坍塌等灾难性的后果。 我国在优化排水方案、改造排水设备及巷道合理布置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监测技术和手段还处在摸索阶段。随着煤矿安全问题的要求的提高,井下水的检控要求也随之提高。目前井下水的排放主要的人工管理的方式,具有低效率、高劳动量,且容易造成高劳动量的弊端。因此,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plc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 1. plc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的技术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 电子 系统,向用户的“ 自然 语言”编程,使不熟悉 计算 机的人也能方便地使用。plc是通过在存储器中的程序实现控制功能,且同一台plc还可用于不同控制对象,通过改变软件则可实现不同控制的控制要求,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通用性。plc的输入、输出电路一般用光电祸合器来传递信号,有效地抑制了外部干扰源对plc的影响,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性强的特点。此外,plc的i/o接口可直接与控制现场的用户设备联接。 2.影响plc控制系统稳定的干扰因素 plc作为一种自动化程度高、配置灵活的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装置。因为其本身的高可靠性,它的应用场合越来越广,环境越来越复杂,所受到的干扰也越来越多。在plc控制系统中,就plc本身来说,其薄弱环节在i/o端口。来自电源波形的畸变、现场设备所产生的电磁干扰、接地电阻的祸合、输入元件触点的抖动等各种形式的干扰,都可能使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研究影响plc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对于提高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 对plc的干扰的产生过程主要有三个因素组成:(1)电源引入的干扰。雷电冲击、开关操作、大型电力设备启停等,都有可能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plc系统故障。(2)i/o信号线引入的干扰。在使用plc组成控制系统时,要连接大小设备和各种通信线路,这样就有可能会发生各种个样的电磁干扰环境,影响plc系统的运行。(3)接地线引入的干扰。若接地线处理混乱或是电线上的电位分布不等,则会电路的正常运行,有可能在成数据换乱,信号失真。 3.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对plc的干扰的产生过程主要有三个因素组成,相应地对抑制所有电磁干扰的方法也从这三个要素着手解决。(1)最大限度地抑制干扰源。电源系统的抗干扰措施是为了抑制电网电压的波动及畸变对系统电源产生的干扰,可采用使用隔离变压器或者使用低通滤波器的措施来解决。另外,也可以使用交流稳压电源来增大抗干扰能力或使用在线式不间断供电源(ups)来作为plc控制系统的理想电源。(2)阻隔祸合通道或衰减干扰信号。输入端有感性负载时,在交流信号输入负载两端并联rc浪涌吸收器或压敏电阻rv;在直流信号负载两端并联续流二极管vd或压敏电阻rv或稳压二极管vx或rc浪涌吸收器等。在使用多芯信号电缆时,要避免i/o线和其它控制线共用同一电缆。(3)降低系统本身对电磁噪声的灵敏度,提高自身抗干扰能力。 三、plc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分析 在plc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动控制,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需要开发电器控制系统,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系统代替传统继电器控制系统。 (2)在开发plc控制系统的同时,还要选择可靠的控制器及附属电气元件,以更好地适应井下环境。在符合矿用设备的安全标准的同时,还要在设计和开发时能充分考虑和利用井下的条件,使控制简便可行。 (3)在设计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排水控制的要求,进行plc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以达到自动轮换工作,使水泵房工作更加高效节能的目标。 (4)还可以把感应式数字水位传感器用于煤泥水水位的测量,在开发中使用新型的电量监测模块对水泵电机的电源输入进行监测,并建立plc与该模块之间的通信,可以使plc根据各个水泵电机的电量监测数据判断它们的运行状态,做到有故障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可编程控制器本身就有很完善的可靠性设计,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能。但是, 工业 控制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极大的 经济 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所以还应该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可靠性设计,以更加有效的保障工业控制的安全。 四、结论 井下排水技术在煤矿的开采中的重要性和井下水资源的缺乏利用以及人工控制井下排水系统的种种弊端决定了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基于可编程控制技术的煤矿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是利用当前优秀的工业控制技术精心研究与开发而成的,它具有许多传统控制系统无法比拟的优点,plc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具有广大的 发展 前景,但是plc系统在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这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并最终解决问题。 自动控制论文:浅析分散控制系统在热电厂自动控制上的应用 摘要:分散控制系统(dcs) 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发展的结果。本文结合新沪热电厂新建三炉两机采用分散控制系统(dcs) 实现自动控制的工程实践, 介绍dcs 系统特点和功能, 并根据dcs 系统的运行情况,结合实际维护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dcs 系统 日常维护 热工控制 一、硬件维护 1.过程通道。i /o 模块故障的一般判断与处理是通过系统诊断, 用更换模块的方法处理。至于其内部元件老化等内部因素造成的模块不正常, 一般热控人员不好判断。原则上i /o模块的检修应由厂家处理,目前我厂的热工检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这种水平, 不能象检修常规仪表那样得心应手。并且现在的仪表厂家的技术保密也不容许客户知道他们的核心技术, i /o 模块基本趋于一体化设计, 因此i /o 模块的备件一定要充足。具了解这种i /o模块的故障大多出现在调试和运行初期, 其原因有设备本身质量不过关, 也有维护人员素质差等。一般经过一个大修周期后会稳定下来。 2.就地设备。就地设备故障的诊断与处理同常规的故障没有区别, 只是一次元件或控制设备出现故障时不能被操作员及时发现, 这并不一定是运行人员不认真, 主要是因为画面较多不能全部显示。只有异常或报警后才能发现。这样对检修人员和运行人员的素质要求就相应提高, 因此运行人员要详细介绍故障前后的状态便于热工人员快速、准确地处理缺陷。热工人员应了解热力设备的原理, 结合运行人员提供的情况分析处理故障点。dcs 系统的模块大多都支持热插拔,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插拔, 在操作时必须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操作员站死机。无论是哪种dcs 系统, 操作员站死机都是会出现的, 其原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硬盘或卡件故障, 冷却风扇工作异常等都可能引起操作员站死机。有时也会发生人为操作员站死机现象, 一般在修改控制逻辑、下装软件、重启设备时, 最易发生操作故障, 轻则设备异常, 重则造成设备停运。因此热控人员在工程师站、操作员站操作中要引起高度重视, 防止人为操作故障的发生。 4.鼠标及键盘操作不正常。多数操作都是由鼠标操作完成的, 鼠标的消耗是很大的, 因此备用鼠标必须是专门备用的, 不能随便替换。当发现鼠标操作不正常时应进行一次重新起动计算机, 如仍不正常, 要立刻停止操作该鼠标, 及时通知维护人员检修, 以防止出现误操作。键盘操作不正常大多是数据线出现问题, 可相应处理。 5.电源。现在的dcs 系统电源故障不多, 但在运行初期较多, 比如保险配置不合理等。在运行中也可能出现备用电源不能自动投入, 电源插座接触不良等现象。因此不能保证插座非常可靠的情况下, 最好采用端子排。长期运行后有可能会出现空气开关整定值变化, 因此应定期校验空气开关。 三炉两机的dcs 系统, 其操作员站, 电源配电柜通过专用的电源冗余切换装置供电; 对于服务器, 由于它在系统运行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互为冗余运行的两台服务器分别由ups 和厂用电供电;对i /o控制站, 是将ups 电源和厂用电分别送给互为冗余的两个电源模块, 经过冗余电源输出的24vdc/48vdc供给主控单元或i /o模块使用。实际应用中, 如果现场系统没有配备电源柜或不能提供双路电源, 为了保证dcs 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应至少提供一路ups 电源。另外,dcs系统电源应当单独由供电电源段引来, 不应再为其它高负载设备供电, 尤其不能为大的感性负载供电。 6.干扰问题。对于干扰主要是接地问题, 备用电源的切换和大功率的无线电设备如手机, 对讲机等, 还有来自dcs 系统自身的干扰信号。对于dcs 系统的接地,dcs 系统厂家要求非常严格, 也相应的引起了重视。dcs 系统接地是为了保证当进入dcs 系统的信号、供电电源或dcs系统设备本身出现问题时, 有效的接地系统能承受过载电流并可以迅速将过载电流导入大地。还能够为i /o信号提供屏蔽, 消除电子噪声干扰, 防止设备外壳带电或静电积累, 以免对人的触电伤害和设备的损坏。据了解,dcs 系统的“死机”, 大多是因为系统接地不良存在问题所引起的。因此完善、可靠、正确的接地, 是dcs 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7.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引起的保护误动大多是由于热工人员走错间隔、看错端子排接线、错强制或漏强制信号、万用表使用不当等误操作等引起。 二、维护管理 dcs 的维护管理包括系统的巡检, 保护的投退, 软、硬件的监督管理。 1.应用软件应及时备份, 极小的改动可做记录; 如修改数据库除应同时保存在工程师站, 还要有其他备份盘。 2.软件检查与功能试验, 要试验全部软件的功能并检查各级权限。规范dcs 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管理, 软件的修改、更新、升级必须履行审批授权及责任人制度。在修改、更新、升级软件前,应对软件进行备份。未经测试确认的各种软件严禁下载到已运行的dcs 系统中使用, 必须建立有针对性的dcs 系统防病毒措施。 3.热工保护的投退应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检修某一运行设备时, 要采取正确隔离措施, 以防发生相关设备的联锁反应。这就要求热工人员了解dcs 的控制逻辑。 4.当部分操作员站出现故障时, 由可用操作员站继续承担机组监控任务( 此时应停止重大操作),同时迅速排除故障, 若故障无法排除,则应根据当时运行状况酌情处理。当全部操作员站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停炉。 5.调节回路控制器或相应电源故障时, 应将自动切至手动维持运行, 同时迅速处理系统故障,并根据处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dcs 系统的监视检查, 特别是发现cpu、网络、电源等故障时, 应及时通知运行人员并迅速做好相应对策。 6.温度、湿度、灰尘及振动对热控电子设备有很大影响, 所以控制电子间的环境条件, 可以延长热控设备的使用寿命, 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就地设备工作环境普遍十分恶劣, 提高和改善就地设备的工作环境条件, 对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设备检修管理, 及时发现设备隐患, 使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做好日常维护和试验。停机时, 对保护系统检修彻底检修、检查, 并进行严格的保护试验。尽量采用技术成熟、可靠的热控元件。随着热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对热控元件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采用技术成熟、可靠的热控元件对提高dcs 系统整体的可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热控自动化的要求, 热控设备的投资也在不断地增加, 切不可为了节省投资而“因小失大”。在合理投资的情况下, 一定要选用品质、运行业绩较好的就地热控设备。以提高dcs 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和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 自动控制论文:一种简单实用的水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本文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水箱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通过对该系统组装测试,达到预期效果,正式应用于乡镇供水系统中。实践证明,该水位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合理,运行效果好,具有低成本、高使用价值的优点。 关键词:水位 自动控制系统 0 引言 近年来对城市供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塔水位控制自动化系统被不断地改造,以适应社会的 发展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及时、准确、安全和保证充足供水。目前水位自动控制系统有很多成熟的产品,控制手段主要有单片机监控、比较电路监控、利用plc和传感器构成水塔水位恒定的控制系统等,运行可靠,可实现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在许多偏远地区,特别是居住相对分散的 农村 地区,供水问题也待解决。如果仍然沿用人工方式,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安全性难以保障。本文针对乡镇和偏远农村家庭供水的特点,设计一款简单实用、符合要求的水位自动控制系统。 1 水箱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针对偏远农村分散居住,取水不方便(包括从水井取水)的特点,考虑到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不高,设计的供水系统必须是既方便农民的生活,又 经济 实惠等特点的水箱水位自动控制系统。水箱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由图中可知,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电路主要由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两大部分组成。主电路是一台抽水水泵,由220v交流电源电压供电。控制电路由包括整流、滤波、稳压电路、感应电路及限流限压电路组成。 2 水箱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设备 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设备只需选用价格低廉、安全可靠的设备。 由设备表可知,所有的设备都是简单而常用的小型设备,价格低廉,控制和维护简单易于掌握,对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非常适用。传统的水位控制系统通常使用传感器进行上、下限控制,以保证水位在上、下限之间。此设计中只用三根导线来代替传感器放置在上、下限水位之间,利用水的导电特性完成上、下限水位的自动控制,节省了购买传感器的费用,也不必考虑传感器的故障,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常见的生活用水供应系统工作形式是由外来补充水源(一次水源)向一个高位水塔和一个低位水池补水,再由高位水塔和低位水池(二次水源)向各用户供水。此设计主要考虑针对家庭供水系统(或者某些单独取用水之处),因此只需用(储)水箱而非水塔供水。系统供水是由水箱直接供应,不用考虑由位置高度所形成的压力来进行供水,不用气压供水,不必在屋顶上设置水箱,也不用单独建筑水塔,仅在厨房或需用水的地方放置一足够大的(储)水箱即可满足供水要求。 3 水箱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该水箱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结构简单,控制原理如下:系统上电后,交流电源经整流、滤波、稳压后,由电位器调节获得12v直流工作电压。当水箱水位低于下限时,接触器线圈失电,其常闭触头使水泵接通工作,抽水到水箱中;当水位上升到上限时,接触器线圈得电,常闭触头断开,常开触头闭合,水泵停止抽水。 v1、v2用来保护lm317输出端电压为安全电压,使其免受短路电流的影响;v3用来保护三极管,同时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水位的上、下限可通过调整三根导线的位置设定。 4 测试应用 该设计经安装调试,结合实验室给排水系统进行测试,效果良好。正式应用于某乡镇几个家庭的日常用水装置中已将近两年,至今未发生故障。该系统在运行期间稳定性高,完全符合预先规定的标准,只需将控制电路稳压输出调整在10v-12v之间,可投入使用。可用交流变压器供电,也可以用直流供电。 5 结束语 设计的水箱水位控制系统因价格便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易发生故障,可用于要求不高的给排水系统中,特别适用于城镇及偏远山区取水装置。 自动控制论文:智能型住宅自动控制与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化建筑在世界应运而生。智能小区在智能化大楼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出来的,人们通过对小区建筑群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管理)进行优化考虑,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舒适、温馨、便利以及安全的人居环境。为适应我国加快住宅建设发展,增强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的要求,我国 在继“解困”、“安居”工程后,又加大了小康工程的力度。“智能型住宅家庭设施自动控制与管理系统应用研究”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项目??“2000年小康城乡科技产业工程”的专题,就是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智能型住宅家庭设施自动控制与管理系统应用研究”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承接的项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德达数据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该项目采用lonworks技术开发研究并在住宅示范小区工程中试运行。1、对住宅居住环境(湿度、湿度)及设备进行监控;2、住户三表(水表、电表、煤气表)远传;3、住户三防(防火、防灾、防盗);4、厨房设备监控;5、卫生间排风控制。这些功能用lon总线一节点实施,即每一住户为一lon节点,然后再用??服务器管理各个用户的节点构成lon总线系统。该项研究已在北京翌景嘉园示范小区通过试运行,下面对其自评估如下: 一、攻关的任务、考核目标及主要技术指标: 经过论证,我们在专题合同中将各种指标定位在: 本专题的攻关任务:研究智能型住宅家庭设施自动控制与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两项任务,其一是开发家用管理软件,其二是开发家庭智能控制装置,实现对居室温度、湿度进行自动调节;对厨房用具进行时序控制;对卫生间的排风进行控制。而家用电脑管理软件要对家庭设施进行管理并提供若干家政服务程序。 本专题的考核目标:提供具有居室空调、厨房监控、卫生间自动排风功能的微机控管装置一套;提供家用电脑管理软件一套;住宅温、湿度等参数应满足智能住宅规定标准;在示范工程中应用该项成果。 本专题的技术经济指标:温度、湿度等主要被控参数应满足智能小康住宅标准(温度18℃~28℃,湿度30%~70%);系统运行可靠。 在进行该项专题的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当前先进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智能住宅发展状况,在原有的合同的基础上,我们对家庭智能控制器又增加了三表远传、安防等功能。 二、专题执行情况评价 本专题按两个部分实施,即家庭智能控制器和家用电脑管理软件的研究: 1、家庭智能控制器 (1)功能 本专题所开发的家庭智能控制器即智能节点具有4路模拟输入,12路数字输入,12路数字输出,其所实现的功能如下: 通过对室内温度监测,得到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比较:当实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一定值时,在夏季关空调,在冬季开暖气;当实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一定值时,在夏季开空调,在冬季关暖气。温度控制达到智能小康住宅规定标准:18~28℃。 通过对室内湿度监测,得到实际湿度与设定湿度比较:当实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一定值时,关加湿器;当实际湿度低于设定湿度一定值时,开加湿器。湿度控制达到智能小康住宅规定标准:30~70 %。 对三表实行脉冲计数,并发送到上位机。 当门磁或红外报警时,在设防状态下,声光报警和自动拨号器启动,并有报警信号传到上位机。 玻璃破碎报警时,声光报警启动;在设防状态下,自动拨号器启动:有报警信号传到上位机。 紧急按钮报警时,自动拨号器启动,并有报警信号传到上位机。 排风扇按钮控制排风扇,排风扇运行一段时间自动关闭。 烟感探头报警时,煤气闭阀器关闭,声光报警和自动拨号器启动,并有报警信号传到上位,此外,通过判断烟感探头输入信号可识别探头是否有故障。 煤气泄漏报警时,排风扇启动,煤气闭阀器关闭,声光报警和自动拨号器启动,并有报警信号传到上位机。 探头复位输入控制火灾探头掉电复位及开启煤气闭阀器。 通过上位机运作,可以控制厨房设备按一定时序启动。 温度的设置可以通过上位机或者设定按钮实现。 湿度的设置可以通过上位机或者设定按钮实现。 与本专题预期目标相比,我们在设备监控的基础上,增加了安防功能,三表远传功能;我们经过认真研究,考虑研发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我们单片机来完成这些功能,而是采用了先进的现场总线??lon总线。 (2)应用的lonworks技术特点 本专题采用了lonworks技术进行开发,该技术有如下特点: 开放性:网络协议开放,对用户平等; 通信媒介的多样性:可采用任何媒介进行通信,如双绞线、电力线、光纤、同轴电缆、无线电波、红外等,并且同一网络可以有多种通信媒介; 互操作性:其通信协议lontalk是符合iso定义的osi 模型,任何制造商的产品都可以实现互操作性; 网络拓扑:有星型、总线型、环型以及自由型; 网络结构:主从式、对等式或客户/服务式结构; 通信的每帧有效字数可从0至228个字节; 通信速率可达1.25mb/s,此时有效距离为130m;78kb/s的双绞线,直线通信距离可达2700m; 其技术核心器件??neuron芯片内部装有三个8位微处理器、34种i/o对象和定时器以及lontalk通信协议等。该芯片具有通信和控制功能。 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外的智能建筑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其开发工具平台强大,开发者在短期内就可以完成开发工作;在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已经利用该技术完成多项工程;并且,总体来看,该技术适用于 同时,也应将节能的概念引入智能住宅中。在本专题中,我们对卫生间排风采取实时控制,使其在满足室内排风要求的同时做到节省电能;我们通过对室内温度的设定,在不同季节内对空调或供暖设备进行控制,使其在一定的条件下工作,当达到预期要求时,立刻停止工作,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模数转换通信匹配问题:在本专题中,我们利用max186芯片对采样的温湿度信号进行模数转换。max186芯片具有12位精度,其与lonworks技术的neurowire方式进行通信需要匹配,本专题解决了这个问题。 本专题所开发出来的家庭智能控制器比较成熟,可作为产品投入市场,并且,该家庭智能控制器已经在北京翌景嘉园使用。与目前国内同类产品相比,其性能价格比是最优的(具体情况见效益分析)。 2、家用电脑管理软件 家用电脑管理软件是在delphi5.2平台上开发而成,其功能、设计特点如下: (1)功能 提供家庭生活服务信息。主要有:医疗保健知识、家庭菜肴、点心制作方法及饮食科学知识、女性美容装饰常识、花鸟鱼种值饲养方法、旅游知识、保险知识及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常用信息等。 提供家庭事物管理手段。这部分主要内容有:家庭财务、亲友通讯录、个人档案管理。 该软件通过网卡直接对家庭设施进行管理:三表计费、设备状态显示、厨房设备时序控制、温湿度设定。 (2)软件特点: 是软、硬件技术成功结合的典范:考虑到“小康住宅”的特点,将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相结合,通过lon 控制模块成功地实现了对住宅内的环境监测及设备监控。 实用性强:在本软件中,我们以科学实用为原则,从医学、美食、旅游、保险、美容装饰、花鸟鱼种植饲养、财务管理、通信录管理等方面为用户提供了及其丰富的生活服务信息,以便为用户的工作、学习提供更多的方便。 易学易用: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我们在不影响功能及生动性的前提下,尽量使界面简洁、直观,并具有逻辑性,从而使得用户容易掌握软件的思路及操作方法。 三、成果应用前景及效益分析 建筑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住宅建设占总房产建设投资的80%左右,国家十分关注住宅建设,继“解困”、“安居”工程后,又努力实施“小康”工程。为了加大“小康”工程力度,国家把“2000年小康城乡科技产业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可见,投身于住宅小区智能化以及相关产品的研发,既有利于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又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国内智能小区市场预测 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延伸,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小区是智能大厦的基本含义中扩展出来的。以1999年为例,国家在99年对住宅的投资1700~1800亿元人民币,根据建设部对小区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划分,小区智能化为住宅小区总投资的1%~3%。以此比例计算,则仅99年度对小区智能化的需求就达17~54亿元人民币,而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人们对住宅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该数值还会将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小区智能化市场前景广阔。 2、本专题的实用性及前瞻性 “智能型住宅家庭设施自动控制与管理系统应用研究”作为2000年小康城乡科技产业工程“的一个专题,该项研究应用lonworks技术开发并在住宅示范小区工程中试运行。该家庭智能控制器具有很强的灵活必一,根据用户需要,可以进行灵活配置,例如:如果用户不需要该模块中的模拟输入,我们就会在设计硬件电路时预留同端口,而不焊接模数转换模块,这样可为用户省下投资,也为其将来扩展做好准备;12路数字输入点被开关量或脉冲信号来触发,其可以配置成电表水表煤气气输入,可以配置成安防信号输入,也可以是二者结合;12路输出只是一个开关信号,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配置。总之,该家庭智能控制器即适合现在智能住宅的要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将来发展的需要。 我们开发的家庭智能控制器再加上各种传感器构成的控制系统,其价格为4000元左右,即每个住户用于智能化投资在4000元左右,与当前国家制定普及型智能住宅价格(5000元)相比,相对价位下降20%;而从长远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智能控制器各类相关器件价格的下调,大多数用户对智能化的投资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其所带来的各种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4、本专题的社会效益 本专题是以小康住宅智能化宗旨,旨在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环境。这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为人们的高效率快节奏提供了条件。 智能住宅设施的自动控制和管理,既需要相关行业的支持,也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智能住宅建设的兴起,将使许多相关企业投入建筑市场,又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此外,对于生产智能控制器的厂商来说,他们在推广应用这项成果中,将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专题调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后评估 本专题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反映出来: 1、专题在智能小区的地位 智能小区在智能化大楼的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出来,人们通过对小区建筑群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管理)进行优化考虑,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舒适、温馨、便利以及安全的人居环境。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人们通常提出的智能大厦的3a(建筑设备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或5a(在“3a”的基础上加上安防自动化和防火自动化)也适合智能小区,所以智能小区的“智能”很大一部分都体现在其自动化的程度。此次国家制定的该课题与以往课相比,其对智能建筑的功能定位更加合理(功能多而必要),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厨房设备的自动化以及模拟量的引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也将会被人们接受)。总之,本专题对智能小区“智能”的研究,在智能小区的整体研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未来市场走向 笔者认为,建筑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住宅建设将占房产建设投资的80%左右,其中对智能小区投资占总房产建设投资的8~24%,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大对智能化建筑的投资。由于智能小区的概念是近几年才形成的,单个功能或系统如抄表、报警功能在一些住宅小区中已经有些应用,但是还没有哪个厂家能够推出从总体上设计和规划成熟的智能小区网络化综合管理系统,目前的市场还处于群龙无首阶段。此时,国内市场急需一种性能价格比较高的智能化产品,这时研究智能型住宅家庭设施控制和管理系统将有更重要的意义。 3、用户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们对住宅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外表的装饰,人们对住宅的智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的城市中已经出现智能小区并为人们所接受。此时研究本专题开发出适合人们要求的智能化产品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科技含量 可以说智能小区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等的发展而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智能小区的“智能”也可理解成为其科技含量,其科技含量的高低反映了智能小区智能化的水平。 本专题所采用的lonworks技术是最近几年内流行的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运用该项技术研究本专题并开发出基于该技术的产品,将更有利于该产品的推广,并且随着lonwork技术本身的改进和提高,智能化产品也利于更新换代。 总之,“智能型住宅家庭设施自动控制与管理系统应用研究”专题的完成,一方面,为家庭设施智能化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制定家庭设施智能化规范提供了参考。并且,本专题开发出来的成果正在转换成产品,这进一步证明了专题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自动控制论文:斜井架空乘人装置的自动控制 【摘 要】现有斜井架空乘人装置大都没有设置紧急停车装置,利用本系统可实现煤矿斜井架空乘人装置正常停车、自动停车、紧急停车功能的全自动控制,从而保证煤矿斜井架空乘人装置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斜井架空乘人装置 自动控制 工作原理 一、问题的提出 斜井架空乘人装置主要由机头驱动装置、机尾拉紧装置、牵引钢丝绳、乘人吊座、托轮装置组成,俗称猴车。 为了保证猴车的安全运行,2001年版《煤矿安全规程》中第368条规定:架空乘人装置的驱动装置必须有制动器;在其下人地点的前方,必须设有能自动停车的安全装置。全国各煤矿的猴车大部分都有制动器;对于自动停车装置,到目前为止,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设置;而对于紧急停车装置,由于《煤矿安全规程》没有要求,其在猴车上的应用就很少了。因而研制具备正常停车、自动停车、紧急停车功能的猴车自动控制系统很有必要。 二、硬件选择 1.制动器 制动器是实现正常停车、自动停车和紧急停车的前提,制动器选择是否合理是关系到猴车能否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制动器有手动制动器、电气制动器、电磁铁制动器等。 (1)手动制动器,发生事故时不能及时停车,造成挤伤乘人的事故不止一次发生。因此,不应采用手动制动器。 (2)电气制动器。当猴车断电停车时,取自矿用防爆照明变压器的127v交流电,经半波整流输送到电动机两相绕组中,实现电气制动。这种做法在正常情况下可采用,但全矿井下突然停电情况下,电气制动就不会起到制动作用,这时猴车吊座就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加速运行,越来越快,从而造成乘坐人员的混乱。在混乱中乘坐人员就会慌不择路,匆忙下车,因而就难免受到伤害。这正是电气制动的致命缺陷。 (3)电磁铁制动器。电磁铁制动器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当电磁铁有电时,制动闸松开制动轮,从而使电动机运行;当电磁铁断电时,制动闸抱紧制动轮,从而进行制动。由于猴车运行速度很低(《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架空乘人装置的速度不得超过1.2m/s),即使猴车突然停车,也不会造成事故,因此没有必要控制制动速度与制动距离。 电磁铁取自猴车的电源。当猴车开车时,电磁铁迅速打开,电动机运行;当猴车停车时,电动机停止运行,同时电磁铁断电,进行制动。如遇矿井下突然停电,电磁铁由于断电同样可以安全制动。某矿井下采用电磁铁制动器多年,至今运行状态良好。 2.自动停车装置 自动停车装置,有多种控制形式。根据所选用的传感器的不同,所形成的控制电路也不同,相关的机械部件也不同。 (1)由永久磁钢和干簧管组成的传感器。以永久磁钢和干簧管组成传感器,形成控制电路,分别布置于斜井坡头、坡底的上车、下车地点,从而实现了无人乘坐自动停车、在下车地点人未下车自动停车的功能。 (2)红外线传感器。由于红外线传感器没有电接点,因此其具有灵敏、可靠、使用寿命长的特点。红外线传感器布置于斜井坡头、坡底的下人地点的前方。利用红外线传感器,可以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控制电路,形成独特的自动停车装置。 3.紧急停车装置 猴车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事故怎么办?这就需要紧急停车装置。根据实际情况,可在斜井的左侧和右侧各设置一条控制用钢丝绳,也可在上行与下行钢丝绳的中间仅设置一条控制用钢丝绳,高度以乘坐人员伸手能抓住为标准。钢丝绳每100m分成一段,在每段中间可设置几处钢丝绳滑轮。每段与其它部分截开,每段一端用弹簧拉紧,并有一常开电接点。在巷道内设置与控制电路相连的多芯电缆,多芯电缆与这些接点相连。当发生紧急情况时,乘坐人员可及时拉这些钢丝绳,使接点闭合,从而实现紧急停车。 4. 计算 机 计算机是实现自动控制的核心。从性能价格比考虑采用intel公司的mcs-51系列的8031单片机。该机有以下特点:具有功能很强的8位中央处理单元(cpu);片内有时钟发生电路(6mhz或12mhz),每执行一条指令时间为2μs或lμs;片内具有128字节ram;具有21个特殊寄存器;可扩展64k字节的外部数据存储器和64k字节的外部程序存储器;具有4个i/o口,32根i/o线;具有2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具有5个中断源,配备2个中断优选级;具有一个全双功串行接口;具有位寻址能力,适用逻辑运算。这种芯片集成度高、功能强,只需增加少量外围器件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微机系统。 由8031单片机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硬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三、软件设计 软件采用汇编语言设计,模块化结构。软件主要由初始化模块、显示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程序监控器复位程序、中断服务程序、数据处理及数字滤波等通用子程序组成。系统软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四、工作原理 系统在工作时, 计算 机不断在检测开车信号、自动停车信号、紧急停车信号。 本系统在斜井坡头、坡底的上人地点,设有开车信号按钮。在上车地点前10m处设置一传感器,当乘坐人员通过时,发出电信号。此信号做为开车信号处理。如此设置是为了防止在猴车运行过程中,有人忘记按开车按钮,坐至坡中间而停车现象的发生。人员在乘车地点上车前,按下开车信号按钮。此信号传到计算机进行处理,指令执行机构动作,猴车开动,同时计算机进行延时处理,当延时完成后,计算机发出指令,猴车停车。延时时间的长短以大于乘人单程运行时间10-20s为宜。 在猴车运行时,如果在下人地点有人未下来.设置于下车地点前方的传感器发出信号,经计算机处理,指令猴车停车。当此信号消失后,如果行车延时还未完成,则猴车继续运行。 在猴车运行过程中,如果有紧急停车信号,则计算机指令猴车停车,并发出警报。在此种情况下,开车信号不再起作用,只有等有关人员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对计算机进行复位后,系统才能重新开始工作。 五、结束语 利用本系统可实现煤矿斜井架空乘人装置全自动控制。较人员操纵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安全系数高,减少了设备的无效运行时间,从而减少了设备机械磨损,减少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又节约了人员与电能,降低了生产成本。因而,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自动控制论文:浅谈对PLC自动控制系统可靠性的认识 摘要:对plc自动控制系统可靠性问题进行7较深入研究,提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运行的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采用对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可靠性;plc自动控制系统;研究 引言 可编程控制器由于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编程简单,性能价格比高,在 工业 控制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 工业年月机作为中央控制单元,配有组态软件,选用大屏幕实时监视界面,实现各控制点的动态显示、数据修改、故障诊断、自动报警,还可显示查询 历史 事件记录,系统各主要部件累计运行时间,各装置工艺流程图,各装置结构图等。中央控制单元和下位机plc之间采用串行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交换,通常距离在1000m以内选用485双绞线通讯方式,较常距离可选用光纤通讯,更长距离也可选用无线通讯方式。下位机选用plc控制,根据控制对象的多少,控制对象的范围,可选用一台或多台plc进行控制,ple之间数据交换是利用内部链接寄存器,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由于plc对现场进实时监控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且编程简单、灵活,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一 控制系统可靠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虽然工业控制机和可编程控制器本身都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如果输入给plc的开关量信号出现错误,模拟量信号出现较大偏差,plc输出口控制的执行机构没有按要求动作,这些都可能使控制过程出错,造成无法挽同的 经济 损失。 (一)影响现场输入给plc信号出错的主要原因有: 1 造成传输信号线短路或断路(由于机械拉扯,线路自身老化,特别是鼠害),当传输信号线出故障时,现场信号无法传送给plc,造成控制出错。 2 点抖动,现场触点虽然只闭合一次,plc却认为闭合了多次,虽然硬件加了滤波电路,软件增加微分指令,但由于plc扫描周期太短,仍可能在计数、累加、移位等指令中出错,出现错误控制结果。 3 现场变送器,机械开关自身出故障,如触点接触不良,变送器反映现场非电量偏差较大或不能正常工作等,这些故障同样会使控制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二)影响执行机构出错的主要原因有: 1 控制负载的接触不能可靠动作,虽然plc发出了动作指令,但执行机构并没按要求动作。 2 控制变频器起动,由于变频器自身故障,变频器所带电机并没按要求工作。 3 各种电动阀、电磁阀该开的没能打开,该关的没能关到位,由于执行机构没能按plc的控制要求动作,使系统无法正常工作,降低了系统可靠性。要提高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必须提高输入信号的可靠性和执行机构动作的准确性,否则plc应能及时发现问题,用声光等报警办法提示给操作人员,尽快排除故障,让系统安全、可靠、正确地工作。 二 设计完善的故障报警系统 在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应设计3级故障显示报警系统,1级设置在控制现场各控制柜面板,用指示灯指示设备正常运行和故障情况,当设备正常运行时对应指示灯亮,当该设备运行有故障时指示灯以1hz的频率闪烁。为防止指示灯灯泡损坏不能正确反映设备工作情况,专门设置了故障复位/灯测试按钮,系统运行任何时间持续按该按钮3s,所有指示灯应全部点亮,如果这时有指示等不亮说明该指示灯已坏,应立即更换,改按钮复位后指示灯仍按原工作状态显示设备工作状态。2级故障显示设置在中心控制室大屏幕监视器上,当设备出现故障时,有文字显示故障类型,工艺流程图上对应的设备闪烁, 历史 事件表中将记录该故障。3级故障显示设置在中心控制室信号箱内,当设备出现故障时,信号箱将用声、光报警方式提示工作人员,及时处理故障。在处理故障时,又将故障进行分类,有些故障是要求系统停止运行的,但有些故障对系统工作影响不大,系统可带故障运行,故障可在运行中排除,这样就大大减少整个系统停止运行时间,提高系统可靠性运行水平。 三 输入信号可靠性研究 要提高现场输入给plc信号的可靠性,首先要选择可靠性较高的变送器和各种开关,防止各种原因引起传送信号线短路、断路或接触不良。其次在程序设计时增加数字滤波程序,增加输入信号的可信性。 在现场输入触点后加一定时器,定时时间根据触点抖动情况和系统要的响应速度确定,一般在几十ms,这样可保证触点确实稳定闭合后,才有其它响应。模拟信号滤波可对现场模拟信号连续采样3次,采样间隔由a/d转换速度和该模拟信号变化速率决定。3次采样数据分别存放在数据寄存器dtio、dtii、dtl2中,当最后1次采样结束后利用数据比较、数据交换指令、数据段比较指令去掉最大和最小值,保留中间值作为本次采样结果存放在数据寄存器dto中。 提高读入plc现场信号的可靠性还可利用控制系统自身特点,利用信号之间关系来判断信号的可信程度。如进行液位控制,由于储罐的尺寸是已知的,进液或出液的阀门开度和压力是已知的,在一定时间里罐内液体变化高度大约在什么范围是知道的,如果这时液位计送给plc的数据和估算液位高度相差较大,判断可能是液位计故障,通过故障报警系统通知操作人员检查该液位计。又如各储罐有上下液位极限保护,当开关动作时发出信号给plc,这个信号是否真实可靠,在程序设计时应将这信号和该罐液位计信号对比,如果液位计读数也在极限位置,说明该信号是真实的:如果液位计读数不在极限位置,判断可能是液位极限开关故障或传送信号线路故障,同样通过报警系统通知操作人员处理该故障。由于在程序设计时采用了上述方法,大大提高了输入信号的可靠。 四 执行机构可靠性研究 当现场的信号准确地输入给plc后,plc执行程序,将结果通过执行机构对现场装置进行调节、控制。怎样保证执行机构按控制要求工作,当执行机构没有按要求工作,怎样发现故障?可采取以下措施:当负载由接触器控制时,启动或停止这类负载转为对接触器线圈控制,启动时接触器是否可靠吸台,停止时接触器是否可靠释放,这是最让人关心的。 当开启或关闭电动阀门时,根据阀门开启、关闭时间不同,设置延时时间,经过延时检测开到位或关到位信号,如果这些信号不能按时准确返回给plc,说明阀可能有故障,做阀故障报警处理。 结论 在许多油田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中采用了以上方法,经过几年的运行,证明这些方法的采用对提高系统可靠性运行是行之有效的。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 摘要:由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施行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它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良好健康发展,我们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便推进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策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我国实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政策是一种顺应当前环境形势的明智选择,而且这一制度的推行也促使我国企业严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同时还满足了其他利益者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为了推动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顺利推行,我们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意义 环境会计信息是企业环境行为和环境工作及其财务影响的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按照不同的形式,环境会计信息分有定性与定量,也有货币、实物和技术指标表示的信息之分。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这也是揭示环境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情况的有效手段,是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首先,企业负有有效利用环境资源的责任,企业应通过改善生产工艺,优化技术,更新设备等方式达到最优化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其次,企业负有污染治理的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发展,提升企业价值的同时,也应对企业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企业应注重污染治理技术的不断改进,同时也应该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再次,企业负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企业在做好本企业的污染治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积极参加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公益活动;最后,企业负有向公众报告环境信息的责任,企业应及时向社会公众报告企业环境资源利用的信息,以便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估。 (二)有利于反映环境会计核算的客观性 会计信息的核算必须要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项程序。环境信息的核算也应经过这四项程序。首先,环境信息需经确认其属于会计要素的一种才可以计入会计信息系统;其次,环境信息应当以确定的货币价值计量;再次,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计入会计信息系统;最后,经过一定的会计分析,然后对外公布。 (三)有利于弘扬绿色发展的理念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引起企业的重视,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发展和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追求绿色发展。环境会计信息是揭示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治理污染的一种手段,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维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就会切实地履行起企业应肩负的环境保护责任。 (四)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给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了一种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方便快捷地获得有关企业在资源使用和环境治理方面较真实的信息,从而使相关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不成熟,相关的环境会计法律还不完善,所以,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实行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办法》等法律法规中的很少一些章节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空白,这就会使一些企业“钻空子”,以一些要求低,内容少,规定不明的法律条文为依据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正是由于这一制度缺陷,致使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一套完善的规范体系,从而导致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 (二)审计监督体系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审计监督体系还很不健全。没有良好的监督体系,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施就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企业会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而不完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降低。现阶段,我国的审计监督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不能够强有力地保证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各个环节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而且,目前我国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还不健全。而且,由于监督力度不到位,一些企业就会在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两者中选择后者,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价值。 (三)环境会计研究不深入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变得越来越重要。环境会计作为连接会计学和经济学的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却没有受到来自社会公众应有的重视。相比较于国外而言,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施的时间还很短,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理解环境会计的内涵,而且对环境会计与会计学、经济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另外,关于环境会计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不深入,理解不深刻,必然会在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 (四)执法力度不强 我国在环保法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环境会计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的执法力度不够,而且还存在保护和包庇的现象,以致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障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环境会计发展时间短,缺乏经验,这就导致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这也是限制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改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针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解决对策。 (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了降低企业利用法律漏洞的可能性,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我国政府应制定出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各方面应遵循的规定。同时,相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使企业容易理解和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使环境会计信息在制度的保护下做到真实有效的披露。 (二)健全审计监督体系 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审计监督体系有利于环境会计信息完整有效的披露,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一些企业做出有损信息披露有效性的行为。由于国外的环境会计发展的时间比较久,具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不断促进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合规化、合法化发展。 (三)深入对环境会计的研究 为使环境会计良好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只有从深层次上理解环境会计,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它。在对环境会计进行深入研究时,我们需要摆脱只对其自身进行研究的狭隘做法,我们应该将其与会计学和经济学联系起来研究,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另外,我们应该明白,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说说而已,我们还应该制定一些可行的措施,从行动上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只有深入理解环境会计,我们才可以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四)加强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关于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已经很完善了,但是环境会计这方面的执行力度不够,我们需要加强环保的执法力度。一方面,我们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使他们加强对环保方面的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经济手段减少企业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为了环境会计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要求企业,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总之,为了应对企业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环境会计是一种必然选择。环境会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深入研究了环境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环境会计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同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作者:耿超丽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盈余管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摘要:一个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多由企业管理层的社会责任认识与态度等决定,盈余管理主体是管理者。分析盈余管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期指导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盈余管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 我国证券市场加速向国际化进发展,备受西方重视的盈余管理问题引入我国[1]。以盈余管理视角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体现一定实际意义:为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提供指导,促使信息更加合理与规范,产生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形成了良好的披露效应。便于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压缩盈余管理空间,使披露的信息更加透明,构建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观,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首先,分析盈余管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一、盈余管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不对称,为其提供条件 分析盈余管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首先要对盈余管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能性件做出分析。缺少这一前提条件时,盈余管理是不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构成影响的。该前提条件是,企业管理者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把握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信息不对称性为企业管理层操纵盈余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环境会计信息选择性披露的坚实基础,也让盈余管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变成可能。 二、盈余管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财务报告,为其提供平台 在对盈余管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上,环境会计信息对盈余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信息不对称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财务报告是不可缺少的途径。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多出自政府补贴与管理费用科目,这些科目均为正常损益类会计科目。盈余管理利用政府补贴与管理费用等对盈余进行操控,所以,企业通过非正常损益类科目管理盈余管理时,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构成影响。可认为,财务报告搭建了盈余管理与环境会计信息的平台。总之,企业管理层主要担负盈余管理的职责,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管理层为谋求利益,对盈余管理实施操控,接着针对性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均衡了盈余管理正面信息与反面信息。 三、盈余管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同一性,为其提供动机 盈余管理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相同的企业管理层。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审视,企业管理层担负向外界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的责任。考虑到自身利益,管理层针对性地披露企业会计信息;以社会视角审视,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管理层担负着向社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责任;以委托视角看,企业管理层接受投资者委托,负责公司经营与管理工作,需要向投资者阐明受托责任情况,定期汇报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等;盈余管理,企业管理结合自身利益,针对性地选取会计政策、方法等。盈余管理是为了资本市场动机与税收动机等。在企业看来,盈余管理起到一定正面作用;对盈余做出适当调整,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使企业产生良好的形象与声誉等。盈余管理会产生负面影响,当负面信息被债权人、股东等发现,会有损企业信誉。股东与债权人可能提前解除借款合同,相关政府监管部也会对其进行干预与惩戒。为消除这种负面影响,产生积极效应,要求企业主动将环境会计信息公布出去。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有助于打造企业爱护家园的形象,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企业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担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使得利益相关者更愿意与企业开展合作,企业获得的融资也会更多。披露企业更多的环境会计信息,塑造企业爱护自然环境的良好形象,有助于避免盈余管理对企业造成的危机与个人危机。盈余管理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统一性的目的,使盈余管理具备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机。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规。对我国上市公司,要想提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务必构建起健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法规,如此,促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有所改善。相比西方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缺少完善的环境准则制度,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章制度较少,并不详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少可以依赖依据。所以,要想改善这一情况,必须做到下述几点:(1)构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提供指导依据。(2)我国缺少明确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及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所以,在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上,应明确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达到规范化,这点很重要。确保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较高水平,将部分环境项目适当添加至企业披露报表中,要求企业把与环境有关的说明备注到报表中。建立与之有关的法律与法规,当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有所明确后,让企业管理者树立良好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为具体工作的执行提供法律依据。(3)编制相关的审计制度与监管制度,强化对此审计与监管[2]。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为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使环境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客观性得到降低。所以,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规制定时,一定要强化企业的环境审计,在监管方面,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较为完善。如在企业环境信息方面,一定要有第三方审计提供支持,确保环境审计报告的客观性与独立性。政府、社会与独立第三方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共同监督,使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有所改善,保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较好的水平。第二,规范盈余管理,提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随意使用盈余管理,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会计信息真实性,而且也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造成影响。所以,一定要优化盈余管理,使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所改善。以盈余管理进行审视,提出以下建议,以此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完善。首先,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压缩盈余管理操纵范围。会计规范体系用来对会计主体进行规范。会计规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主体对会计政策与方法的选择。盈余管理,企业为了一些私利,有意识地对会计政策与方法做出选择。企业管理层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实施盈余管理,在会计政策与方法选择时,均不会超过会计规范范围。所以,会计规范体系的健全,无疑对盈余管理的操纵程度与范围有所限制,可使盈余管理情况得到改善。在开展具体实践过程中,吸收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逐步修正并健全会计规范体系,使盈余管理情况有所改善,产生较高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其次,强化盈余管理外部监督。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对上市公司,要求注册会计事务所与证券监管部要强化对其的监督,避免管理层出现盈余管理。证券监管部强化监督企业会计信息,针对随意使用盈余管理行为的,要加大惩罚力度。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也要对这种行为进行披露,部分盈余管理行为影响环境会计的真实性。对此,要给出非标准审计意见,可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进行正确决策与评价。再次,强化盈余管理内部监管。(1)加强独立董事职能。提高独立董事会所占比重,要求独立懂事大力度监管管理层,独立董事与股东担负起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管职责,对企业管理者环境会计信息公布情况较好的,给予鼓励,使企业管理者正确认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2)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层以操控盈余的形式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构成影响,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并不完善。只有使环境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化,实时监管企业环境内部控制落实情况,树立企业管理人员高度的环境责任意识。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对环境会计披露开展定期审查与监督工作,如此,将盈余管理控制在合理范围,维持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3)加大员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的力度,在公司内部治理改善方面,鼓励员工提建议,使员工主动融入公司结果治理改善工作中。第三,强化对社会公众的环保教育与宣传。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完善方面,一定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环保教育,在公众层面,也要强化环保教育与宣传,让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形成认识。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企业多在环保补贴与设施方面有所体现,还停留在传统会计理念认识层面,也就是对企业财务与盈利数值的反映。为在社会范围内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需要做到下述两点:一方面,政府重视、关注环境保护,表扬较好履行环保职责的企业,对企业隐瞒环境污染信息的行为,要加大惩戒力度,对企业积极披露环境污染信息的,提供帮助,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政府强化对环保的宣传与教育,从整体上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使所有社会成员切实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人人担负起环境保护的意识。第四,强化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环保教育与培训。环境会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为此,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计量与核算环境会计信息工作前,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使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得到改善,将会计人员组织起来,开展环境会计方面的培训,让环境会计人员形成高度认识,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对企业管理层,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对会计人员,要强化教育与培训工作。环境会计信息由企业管理层进行披露,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环境保护意识,对管理层实施引导,对环境会计信息做出披露。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环保教育得到强化时,将从整体上产生较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五、结语 盈余管理根本上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3]。针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会计学者做出了许多研究,研究内容集中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等。以盈余视角进行审视,有关盈余管理与环境会计披露关系并不多见。在盈余管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上,开展了尝试性探究。 作者:李晓艳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意愿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揭示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和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当前治理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公众、投资者、企业管理者及国家进行决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文章对我国环境信息披露进行了动因分析和现状分析,同时通过对当地企业的调查研究,针对目前贵州省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和措施,以促进和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关键词:企业;环境会计;政府 贵州省作为资源大省和旅游大省,旅游业和工业是其主要的发展行业。然而近年来,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加快,是其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国民经济主要部分的非上市公司不但是导致环境问题的最主要责任者,其自身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也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了解目前贵州省内非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愿和影响因素,针对其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在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早上中国。Lev-entis(2004)对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进行了研究,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分为公司环境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和财务信息,而Agca nder(2007)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划分为战略性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LeaneWard(2008)对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公司更倾向于选择网站来披露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年报中披露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十分有限。C.M.Tam(2012)研究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国外学者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揭示内容包括:会计和财务方面的信息、环境诉讼方面的信息、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其他方面的信息;其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受公司规模、公司绩效、行业类型和公司负债程度的影响。与国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比,我国还处十初级阶段,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缺乏明确的指引,并缺乏刚性要求。孟凡利(1999)提出了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魏素艳和肖淑芳(2002)研究了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之后的学者主要研究披露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张俊瑞(2008)研究认为,上市公司社会环境意识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关注有所增强,受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压力,大型企业和盈利能力较好的企业更倾向于自愿披露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此外,由于缺乏强制性披露规范,企业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状况不理想。 二、理论研究及必要性分析 1.理论分析对于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非常多,本文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效益理论来对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1)可持续发展理论。传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范围非常广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只企业的发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从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来考虑,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企业必须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进行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根源,也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也是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目标。(2)效益理论。效益理论是指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社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和资源,同时也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企业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正是为了实现这三种效益的统一。2.必要性分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企业消耗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消费品,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对社会环境予以关注,既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为了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需求的多元化和市场商品多样化,企业为满足社会需求,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既是社会公众和政府的要求,也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要求。众所周之,非上市公司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上市公司是否愿意披露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是否愿意接受社会的监督、管理是值得研究的。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环境保护对于贵州省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贵州省的非上市公司是否愿意披露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是值得研究的。因此,本文将以贵州省非上市公司为例,对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意愿进行研究。 三、我国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对于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企业是部分特定的主体,并且大多数企业只需向政府及环保部门进行报告,对于环境的修复支出及相关成本的记录也不完善。此外,社会公众对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并不了解,而且对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支出并不关心。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面,国家的政策法规在其披露内容方面的规定较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披露方式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是体现在会计报表附注。我国企业进行环境风信息披露的公司主要是上市公司,且主要是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披露。国内对于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意愿主要以上市公司为对象进行研究,对构成国民经济主体的非上市公司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大部分文章仅集中在关于披露内容与披露方式的理论探讨上,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以及非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愿研究的文章非常少。 四、问卷调查结果 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上市公司为调查对象,了解贵州省非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愿。通过对这些公司的在职员工的调查研究,用以说明贵州省非上市公司在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影响因素和意愿。1.企业对于相关环境支出的项目及是否单独立账。62.4%的非上市公司设立排污支出,57.3%的企业设立按现行法规要求对原有设备的改造支出,51.9%的企业设立信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47.8%的企业设立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43.3%的企业设立因违反环境法规而被处的罚款,40.4%的企业设立绿化支出。贵州省部分非上市公司对环境支出进行计量,对其或有账项设置科目,公司对于环境会计的计量有一定的意识,但不全面。2.企业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看法。73.9%的非上市公司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方面的会计信息,71.0%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企业环境治理政策方面的信息,66.6%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废弃物利用情况的信息,70.7%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污染排放和治理情况的信息,53.5%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环境投资方面的信息,38.9%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环境收入方面的信息,12.1%认为没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必要。贵州省大部分非上市公司认为需要披露环境管理会计信息,但是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内容并没有一致的意见。此外,还有少数公司认为企业没有必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可能是基于对贵州省内环境质量较好,并没有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原因,所以其意识不强烈。3.企业认为披露环境信息的原因。27.1%的非上市公司认为是迫于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35.4%的非上市公司为树立良好的环保工作形象,12.4%的非上市公司迫于公众或环保组织的压力,33.8%的非上市公司认为企业应当自觉披露环境信息。贵州省内非上市公司对于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因没有产生一致的意见,原因不明朗。4.环境对企业的影响。78.7%的非上市公司职工认为环境治理可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86.3%认为可改善企业的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61.8%认为可减少企业的排污费支出,51.3%认为环境治理会提高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32.8%认为认为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较小,主要是社会效益。贵州省内大部分非上市公司能够意识到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响,但仍然有部分公司认为环境不产生经济效益。需要了解的是环境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认为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前提。33.8%的非上市公司认为是政府的强制命令,49.7%认为需要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环保教育,30.9%认为应该加大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5.7%认为是其他。贵州省非上市公司对于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前提较为清楚。据调查研究可知,贵州省非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愿较强,整体披露情况一般,对于部分环境会计信息单独设立账户,但是其信息披露的动力不足。 五、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监管职能,健全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于环境管理力度大的企业采取奖励措施。贵州省作为资源大省,也是空气的自然净化器,保护省内的自然环境刻不容缓。作为公司主体的非上市公司,在贵州省内的生产活动对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部分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往往采取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进行披露或者披露不全面,甚至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政府部门应健全会计制度,强制企业披露部分与环境相关的重要信息,同时将环境会计纳入会计准则,使企业有法可依,有制可循。2.提高管理层环境管理意识,强调环境对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在采取强制措施的同时,应同样强调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响。贵州省作为资源大省和旅游大省,大部分企业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资源,此外,也应注意自身的生活环境。因此,政府应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意识到环境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自觉保护环境。3.加大环境宣传力度,让民众意识到环境对于自身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在消费上支持实施环境保护的企业。企业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民众的消费,民众的支持会使得企业的经营业绩更好,反之,则会使得企业的经营业绩下滑。民众作为消费的主体,更应关注当地企业对本地环境的影响,在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应注意环境保护。 作者:廖莎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究 摘要:本文以淄博东大化工为例,综合分析我国化工医药产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总体现状,发现了诸如“环境会计不规范”、“披露信息不完整”、“主动披露意愿低”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监管”等改进建议,为环保部门实施专项督导和化工医药类企业改进自身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化工医药产业 一、引言 众所周知,“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治理保护”二者的关系并非二律背反式的矛盾冲突,只不过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以往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资源往往采取掠夺式的发掘利用,不可避免地严重影响到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最终又反向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北京日益加重的沙尘暴和2017年新年前华北地区持续半月之久的雾霾,再一次为我们敲响警钟:环境保护与治理已迫在眉睫,“重发展轻环境”、“先发展后治理”的认识谬误和有害实践,必须尽早予以摒弃和修正,否则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既然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们生存与发展中不得不面对和重视的课题,那么就必须善于在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寻求平衡点,变“环境换取增长”为“环境优化增长”,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本文结合环境会计理论研究,选取淄博东大化工为案例分析对象,发现化工医药产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办法和对策,力求从方法论上帮助化工医药类企业全面完整地做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二、化工医药产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一)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概述 环境会计又被称作“绿色会计”和“环境保护会计”,最早的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会计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的综合产物。环境会计作为应用性学科,可以反映和控制企业与环境相关的各类经济活动,督促污染企业主动进行有效治理,并自觉对外进行披露。我国于1989年颁布施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全国人大修订通过最新的环保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环保法的颁布和实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兼顾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为我国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政策规范和法律约束,也对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要求。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而这些问题的始作俑者无疑是形形色色的高污染企业,其中化工医药类企业就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是本文选取化工医药类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化工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医药作为化工的下游产业在区域GDP贡献方面的作用也举足轻重。以淄博市为例,该市2015年化工医药类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965.2亿元,是该地级市税收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化工医药产业可以细分为很多类别,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污染、强腐蚀和强毒性,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到储存运输甚至是污染物处理的每个环节,都存在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可能性。各级政府对于这些高污染企业的环保治理必须立足于从源头抓起,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对其与环境相关的财会信息进行严格督查监管,督促这些企业如实完整地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加大环保专项投入。 环境会计对外信息披露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众多化工医药类企业所选择的披露方法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我国A股市场262家化工企业和188家医药企业中选取40家,对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进行抽样统计分析,其中包括泰山石油、神马股份、上海莱士、恒瑞医药等龙头企业。通过抽样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化工医药产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规模以上化工医药企业均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迫于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压力,加之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近十余年来,包括化工医药产业在内的所有重工业污染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至2009年,规模以上化工医药类企业已全部做到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二是披露方式上存在瑕疵。从表2可见,在披露方式方面,“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是绝大多数化工医药类企业在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的首选,直接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则很少。表明大多数企业并未单独设立环境会计信息科目,更谈不上单独核算,只是将其融汇贯穿于其他相应会计科目的明细之中,科学性和直观性不够,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三是披露内容尚不够完整全面。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多涉及已发生的环保投入(比如排污费和绿化费等),以及变废为宝、节能降耗的额外收益,以体现自身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对于能够反映当下和未来潜在的可能危害自然环境的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往往被多数企业所忽略或绕过。 (二)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分析 (1)法律法规的客观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了企业的环保责任,从立法高度督促企业树立环保意识,在共享环境保护红利的同时,对自身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企业环境会计体系应运而生,监管部门要求企业环境会计要如实反映企业在环保方面所产生的成本费用,真实记录企业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所衍生的经济效益,并及时、完整地对外进行披露。 (2)有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形象和声誉。无论所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是正面抑或负面,只要企业致力于完善环境会计体系机制,坚持真实对外披露环境污染所产生的相应成本,以及环境保护所衍生的相应收益,自然会在信息使用者和广大民众心目中树立起有良知、负责任企业的形象,进而影响社会舆论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有利于企业的永续发展。在新经济和移动互联迅猛发展的当下,只追求自身眼前利益最大化而不能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企业,是难以负重行远、做大做强的。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已经唤醒了民众的环保意识,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已超过以往任何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下,企业只有重视环境会计披露,勇于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获取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永续科学发展的不竭原动力。 三、淄博东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案例分析 (一)公司简介 淄博东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大化工)长期致力于离子交换树脂的研发和生产,年产量3万吨规模,为行业内国内重点骨干企业。目前已开发生产强酸、弱酸、强碱、弱碱和螯合、吸附树脂等九大系列百余个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电力、冶金、化工、医药、制糖等行业领域,产品获得中石化、国家电力等系统的入网许可证,畅销全国并出口欧美日和东南亚地区。从东大化工的产品结构不难看出,该企业为典型的化工企业,且在离子交换树脂生产的两个主要工序(聚苯乙烯磺化和转型)中会产生大量含酸废水废气,另外1台75t/h、2台35t/h和1台15t/h生产锅炉会产生烟气污染物排放。因此,按照环保法规定和政府环保部门要求,东大化工必须定期对外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科学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生产经营的关系,立足防范杜绝乱排乱放,为缓解淄博乃至鲁中地区的环境压力贡献力量。 (二)公司环保机构运作情况 东大化工专门设有环保处,由一名分管副总兼任处长,现有专职环保工作人员7名,其中环保专业本科毕业生4名。主要职责是起草制订公司环保管理条例,组织、指导、协调公司涉及环境治理的各项事务,对口联络省及市区政府环保部门,监督公司各部门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配合其他部门组织员工进行环保培训,负责公司环保设备的日常巡查维护,定期向公司财务部门提供环境会计一手资料和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多年来还无偿为淄博市张店区环保局“东部化工区环保监测站”提供半层楼的办公场地,环保处与之相邻办公,变被动接受监管为主动参与环保治理,成为该市首家勇于在监管部门眼皮底下治理环境问题的化工污染企业。 (三)污染物处理情况 (1)废水处理。自建了含有两套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站,1号设施设计处理含酸以外工艺废水和办公生活废水,处理规模260立方/d;2号设施专门处理含酸废水,处理规模260立方/d。 (2)废气处理。1台75t/h锅炉采用两电场静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外加半干法炉外脱硫和低氮燃烧法(SDA)进行除尘脱硫处理;2台35t/h锅炉采用三电场静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外加半干法炉外脱硫和低氮燃烧法(SDA)进行除尘脱硫处理;1台15t/h锅炉采用多管旋风除尘器除尘后送75t/h锅炉合并脱硫。 (3)固体废物储存。东大化工共建有5个钢筋水泥防渗漏全封闭固体危险废物储存场,总面积800㎡;另建有燃料棚、灰仓、脱硫渣仓、炉渣棚等一般固体废物暂存场地若干;此外,内部还预设了总容量3000立方的3座三级防控应急事故水池。 (四)环保投入情况 如表3所示,东大化工近三年的排污费、水资源费、绿化费、环保罚款和环保设备购置费,这些明显属于环保投入的费用均未单独列入环境会计科目,其他间接涉及环保的人工费、电费、维修费和资产减值更是合并列入了制造费用科目。反映出东大化工在逐步加大环保力度的同时,环境会计体系建设尚有待加强,对外披露方式也有待改进。 (五)年报摘要分析 东大化工的年度报告一般于次年3月初披露。本文只能摘录分析其2015年年报涉及环境会计信息的部分(包括重要事项、财务报表等),综合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列入议程,摆上位置,企业高层高度重视环保问题。随着环境污染公众事件的增多,政府环保部门对于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东大化工作为典型的化工污染企业,面临的社会舆论压力可想而知。在此背景下,东大化工高层在年报中披露风险与价值时,特别将环境保护摆上关键位置,表现出应有的环保意识和决心。 (2)改善工艺,创新技术,最大程度降低环境污染。从东大化工2014年经营情况回顾中可以看出,公司着力于工艺改善和技术创新,力求通过研发绿色环保的新产品,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污染危害的美好愿景。 (3)调整战略,把握机遇,以转型升级提升环保成效。从东大化工企业发展战略和未来趋势描述中可以看出,公司已将战略性化工新材料作为未来转型升级的目标重点,在光学级聚合物材料用树脂、改性环氧树脂和丙烯酸树脂等方面都将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决心以企业产品升级转型推动解决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问题。 (4)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确立绿色发展长远目标。从东大化工年报中还可以看出,公司对于已经发生和潜在的环境风险都采取了勇于面对担当的态度,不回避、不遮掩,让信息使用者和潜在投资者都能一目了然,全面掌握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环保压力,有利于他们行使舆论监督权力和做出相关投资决策。对于公司未来发展规划,东大化工立足“绿色化工”发展愿景,表现出较强的敬畏自然、尊重环境的环保意识。综合上述,东大化工在环保治理方面还是有所成效,基本做到了机构组织有保障,环保投入有保证,污染物处理有措施,未来规划有目标。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也作了积极探索,能够将自身的环境问题和风险在年报中如实反映,并在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中给予环境问题较多笔墨,制订出了可行性较强的环保规划和蓝图。应当引起公司决策层注意的是,年报“三大件”资产负债、现金流量和利润中并未专门单列环境会计科目,相关环保费用开支都融合归类到了其他子科目,有的甚至界限不清,使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显得还不够专业具体。 四、案例揭示问题及改进对策建议 (一)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问题分析 (1)环境会计信息对外披露意愿低、主动性差。从对东大化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案例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披露的主体是化工医药类企业公司,而该类企业的特点往往是规模体量较大、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很大,相较其他类别企业而言环保投入挤占压缩利润空间的几率也更大。然而当下环境污染源来自各个方面,既有工业污染,也有生活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既来自化工医药企业,也来自其他类别企业。因此,化工医药类企业普遍认为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环境恶化的现状和趋势,出于保护未来经济利益和规避环境风险的考虑,往往主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愿都不高,多为迫于法规和监管压力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导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差的根本原因之一。另外,部分化工医药类企业面对环境问题存在侥幸心理,自以为应付好环保部门的例行检查即可、不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污染事故就好,对待环保事务能应付就应付,能规避就规避,喜欢避繁就简、能省则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显然没有得到高层应有的重视,自然缺乏应有的专业规范性。 (2)披露内容不全面、不具体。环保法是国家层面的立法,虽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进行了规范,但不可能具体到为某类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出详细要求;证监会虽然要求上市公司中的化工医药企业必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又很难提出类似会计准则般的规范细则;而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的相对滞后,也让绝大多数化工医药类企业的财会人员缺乏必要的环境会计业务知识和技能,更遑论对外披露方法和技巧。以上原因综合作用下,造成了企业在选择采集环境会计信息时主观随意性很强,报喜不报忧,乐于体现自身的成就和对环境的正面建设作用,不愿真实反映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有的甚至玩弄数字游戏虚增环保投入费用,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此外,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关联性不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效果,常常将非报告期内的环保投入挪移添加,而对于报告期内发生的环保罚没则作隐形处理,笼统地归入营业外支出等其他科目,甚至干脆不对外披露。总之,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具体、不充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3)披露信息定量性不强、科目划分凌乱、可用性差。调研中还发现,化工医药类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选择文字描述型的不定量性信息多于数字直观型的定量性信息。例如,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放在“重要事项”中连同领导批示一起作文字描述披露;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这两处被最多化工医药类企业选择用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地方(见表2),对涉及环境事宜的解释说明也多采用文字描述,鲜见具体数字比对。信息定量性不强、笼统模糊必然造成可用性差的后果,让信息使用者难以作出纵向和横向比较,影响判断和决策效率。此外,即使有的企业作出了环境会计定量性信息披露,但在科目划分上不够规范科学,都没有单独形成报告和单列种类,而是将环境会计信息视作普通财会信息,归于二级子科目下记录了事。比如,废水处理设备、绿化设备等都笼统归类于固定资产,专门从事污染物处理工作员工的薪酬都归于整个工资支出等,都未单列科目或者清晰界定,势必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效果。 (4)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不科学、不标准。目前国外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固定模式,理论研究也处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起步更晚的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和方法就更不成型,理论界和实务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企业作为披露主体选择披露模式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很大,加之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和化工医药行业自律组织在这方面都没有作硬性规定和要求,企业出于逐利避害的本能对环境问题多采取逃避态度,使得各个企业在年报中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所选取的模式更加不统一、不标准,横向比较无坐标,纵向比较无关联,致使信息披露效果不佳。在披露形式方面,企业选择的披露载体也是千差万别,让信息使用者一头雾水,降低了信息使用的便捷度。此外,在披露内容、格式、科目设置、在年报中位置等也没有一定之规,常常出现内容重叠、格式杂乱、表达模糊等问题,使整个化工医药产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显得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二)改进对策和建议 (1)政府层面。改进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首先需要政府强力推动。政府部门负责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法监督,因而也是改善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最有力的引导者和监督者。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范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方式和方法,让化工医药类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和实施督导,对于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不守规矩的企业,要依法整治查处,加大它们的违法违规成本,维护增加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威慑力。第二,定期出台指导文件和规范指南。对于法律难以穷尽的地方,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及时出台政府文件和规范指南进行引导约束。在文件和指南的起草酝酿阶段,要充分发挥化工医药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他们了解行业现状、熟悉工艺技术、摸透企业心理的优势,更多地征求他们对文件、指南的意见建议,邀请他们参与到起草和讨论工作中来,确保指导文件和规范指南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三,完善细化会计准则。环境会计毕竟是会计的一个细分门类和专项分支,必须遵循会计准则的统一规则。因此,改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首先要完善会计准则,尽快为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制定统一规范的准则。具体到化工医药产业会计信息披露,则需要政府部门紧紧围绕化工医药企业的行业特点,制定合理实用的专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第四,营造良好的环保社会氛围。环境保护与治理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政府有责任督促新闻机构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反过来督促企业改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移动互联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注重网络舆情动向的把控和引导,借助热点公众事件处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巧妙地将环保宣传工作寓于其中,使社会各界都成为环保工作的志愿者、践行者和监督人。 (2)企业层面。化工医药类企业既是大量污染物的制造源头,也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在调整环境会计信息、控制应计项目和完善改进信息披露模式方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根源性作用,必须顺应潮流在政府的监管之下作出如下改变:第一,将环保理念寓于企业文化之中。环保理念是先进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环境污染较重的化工医药类企业而言,更应该在自身企业文化构建中积极植入环保元素,以此凝聚包括自己员工在内的社会人心。要善于利用例会和各类教育培训等平台和机会,把环保理念作为永恒主题进行宣讲灌输。要把环保作为各类奖励和职位晋级的硬性条件,让环保与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挂钩,确保企业文化和环保体系的正向融合、同步发展。第二,建立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在财务预决算审计、公司领导离任审计等各类审计中,设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专项,真正给危害环境的经济行为戴上紧箍咒;成立环境会计部门,可以内设于财务部门,也可以单列于董事会下,从组织机构方面保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实施;借助第三方审计,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时,必须要有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评价内容。第三,强化专业培训。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决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要强化现有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确保他们知晓掌握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法规。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真正把精通环境会计理论和富有实务经验的专门人才吸引到企业中来,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新形势的要求和需要。 作者:周海娟 单位: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海峡两岸造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摘要】随着科学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于环保的需求日益增大,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热点。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群体,应该自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陆和台湾地区同时引进了“环境会计”这一概念,两岸环保部门也都致力于各自环境会计披露体系的建立。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大陆相比,台湾已逐渐形成一套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信息披露质量较高,披露内容更加丰富。以造纸业这一高污染行业为研究对象,对比两岸造纸业近三年的披露现状,探究造成两岸此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建议,试图为大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提供借鉴。 【关键词】两岸;造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一、引言 2014年11月,APEC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北京空气清新、质量优良,城区被久违的蓝天所拥抱,交通顺畅。在APEC会议上,主席表达了对环境的深切关注:“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人们渴望留住绿水蓝天,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对于环保的需求都日益增大。近年来,国家对于环境保护愈加重视。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这次修订中,政府和企业进一步明确了二者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及责任,不仅如此,此次修订取消了原有50万元的处罚上限,代以倍数类的惩罚标准。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群体,政府要求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良好展示,也成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途径。在大陆,环境会计这一概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科学发展理念的引领和推动下,环保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一系列文件用以指导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但是总体来说,大陆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上尚未形成规范的体系,披露内容具有随意性,多数企业只披露对自己有利的环境信息且披露内容多以文字形式呈现,缺少量化信息。台湾的环境会计同样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构建出一套企业环境会计的体系,企业披露行为更加自主,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较为丰富,因此,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台湾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选取高污染行业中的造纸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近三年两岸造纸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对比两岸的披露法规、披露内容及披露形式,试图探究造成两岸此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求为大陆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两岸造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比较 (一)披露法规比较 海峡两岸上市公司都存在环境信息的强制性披露,而强制性主要来自于证监会等管理部门的法律法规约束。早在1997年,中国证监会就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其中就已经提及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应当披露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随后,相关部门又陆续出台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主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号——定期报告披露相关事宜》等文件。此时的台湾,也深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台湾于1997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和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关系密切的规定,涉及水污染防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环境影响评估等。为方便比较两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笔者选取两岸较典型的环境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并整理汇总。目前,两岸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上,均采用强制披露与鼓励披露相结合的做法。 两岸都在积极推动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披露更多的相关信息。但是从的文件内容来看,大陆更多是起到了宏观引导的作用,虽然大陆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年报中披露与环境相关的信息并描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对披露信息的具体内容、质量并没有进行规定。从台湾的相关规定中,不难发现,其在指引台湾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规定更为详细,比如《产业环境会计指引草案》《上市公司编制与申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作业办法》中,不仅规定了企业需要披露的具体内容,还根据行业的不同,具体规范了各行业的企业在披露时的做法。不仅如此,在2000年时台湾就已经开始着手建立系统的产业环境会计制度。为了推广这一环境会计制度并保证其实施,台湾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及标准。到2007年,台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制度,明确了环境会计制度的架构和内容、环境信息的分类项目和常用的环境会计科目、环境成本的计算标准、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等内容。可见,台湾的相关披露规定对其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披露方式比较 大陆企业多在企业年报、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有些企业也会出具单独的环境报告书或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选择性披露,在披露方式上台湾与大陆大致相同。为了方便统计比较,笔者选择两岸造纸业的上市公司,其中大陆企业23家,台湾企业7家,收集其年报、招股说明书、董事会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整理了两岸造纸业近三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大陆的披露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向好趋势,但是仍旧会有企业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而信息披露在台湾得到了很好的普及,笔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台湾环境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比如台湾在规范其董事会年报格式时,就要求在企业营运概况中披露环保支出资讯,这样具体的规范做法是台湾高披露比例的关键。从独立报告的披露比例来说,2014年时台湾披露情况较好,但总体来说两岸的披露状况相差不大,甚至在2013年时台湾低于大陆的披露比例,因此仅从是否采取独立报告形式披露并不能很清晰展示两岸披露方式的差异。 环境成本分为投资额及费用额,将二者加以区分披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披露企业的环境成本意识。此外,是否采取物量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结合的方式披露,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披露的质量。环境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所作的反映和控制。但是环境活动不同于大部分企业活动,并不是所有环境活动都能直接以货币形式计量。对货币计量反映不出来的,主要集中在环境负荷消减量等数值,可以使用物量来进行计量,称之为物量效果;对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使用货币计量,称之为经济效果。不难发现两岸在环境会计披露方式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台湾企业在披露时更为注重区分环境投入和环境费用,多数企业也能采用物量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结合的披露方式,在披露方式上相对更为成熟。而大陆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已能更自主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是还亟须在披露方式上有所创新。 (三)披露内容比较 环境会计信息分为定量及定性信息两类,定性信息包含了与环境披露相关的规章制度及环保理念等文字性描述信息,而定性信息则应当涉及更多财务信息,例如环境收益、环境成本、环境资产及负债。目前,随着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是披露内容却未形成规范,披露较为随意,且大多数企业披露内容为定性信息,较少披露定量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笔者根据造纸业上市公司近三年的披露内容,将多数企业披露的常见内容整理。大陆企业的披露内容中,既有定量的信息,也有定性的信息,但是定量信息,如环保投资、环保成本、污水处理量等披露较少,大多数企业虽然也会披露废水、废气、固废的处理情况,但仅限于定性的说明,披露信息并不具有可观性、可比性。在大陆,多数企业会披露节能减排行为和一些公益活动,这是企业愿意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表现。但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局限于当前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应放眼未来,为社会节约资源、创造资源。企业的环境披露内容不仅应包括目前的污染治理状况,还应涉及未来可能面对的环境风险,以及企业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废弃物的排放。 大陆企业在这一方面的表现仍有所欠缺,这点可以从“环保目标”及“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披露情况中得出。台湾在披露内容方面做得就较为出色。披露内容丰富,且披露信息多为定量数据。不仅如此,在台湾当局的新政策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披露体系。为了方便比较,笔者也将台湾造纸业上市公司近三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进行了整理。台湾企业的披露内容较为规范,例如董事会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都会有较规范的披露格式,因此企业的披露信息不仅丰富,且多为定量信息,可比性较强。此外,由于对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RI)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GRI作为披露规范,这也使得台湾的披露质量呈现较高的状态。难能可贵的是,台湾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不仅局限于披露能源消耗、三废的排放及处理,也十分重视对未来环境的保护。不同企业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再生能源,例如育苗育林、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在重视环境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未来环境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因此总体看来,台湾企业的披露内容丰富,多披露定量数据,环境成本及环境投入区分披露且对未来环境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披露质量较高。 三、两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差异原因解析 (一)政府推动 在上文披露法规比较时,就可以看出,两岸相关部门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环境会计信息制度建立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陆十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也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总体来说政府扮演着宏观引导的作用,在监督企业披露信息的同时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并没有对披露内容及格式作出详细的规定,这也导致披露质量良莠不齐。而台湾相关部门在指导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更多地从微观层面出发,于1995年成立了“台湾永续发展委员会”,并制定相关指引、计划帮助规范企业披露内容,使得从环境信息的分类,到环境会计科目的设立,再到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的计量都有据可循,政府在台湾环境会计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二)民间组织推动 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受到的外部压力,外部压力分为法律法规等直接压力以及社会舆论等间接压力。其中,企业的自主环境披露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团体及媒体的压力。在台湾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中,民间组织这类社会团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7年5月,台湾成立了企业永续发展协会,此后,各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诞生。台湾的民间组织不仅会披露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及社会责任报告,还能辅导企业ISO体系的升级,帮助企业编制环境报告书。如2003年成立的民间组织“台湾环境管理会计协会”,是目前世界上四家环境管理会计协会之一,其成立宗旨就是“推动企业环境财务信息的规划及建立,辅导企业披露完整的环境财务信息并环境报告书及永续报告书,进而推动环境财务信息之第三者认证制度。同时透过企业、政府与本协会的努力,对产业环境财务的推动及发展有所帮助”[8]。而大陆也有着许多的民间环保机构,如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等,但是多数民间机构都依附于政府而存在,由于依附性较强,这些民间组织只能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起督促作用,无法灵活地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无法像台湾民间机构一样促进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 (三)学术界推动 1992年,葛家澍教授在《会计之友》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的文章,这成为了大陆学术界环境会计研究的开端。之后,百花争艳,学术界各位学者开始从宏观、微观,从学术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等各个角度展开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大陆环境会计方面的研究成果。随后,中国会计学会还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这也成为了大陆环境会计研究的强力支柱。但是相比较台湾,台湾学术界则不仅限于提供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还致力于台湾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推动。这其中较为出色的要数台湾交通大学,2003年,台湾交通大学成立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室,沈华荣教授着手研究了环境会计在台湾的推行及台湾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等。此外,台湾的高校十分重视与外界的合作,且研究成果更注重实际应用意义,通过研究环境会计制度建立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企业的意义而使企业能更快接受“环境会计”这一概念,也激发企业自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积极性。 四、对大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完善环境披露法律法规,形成规范披露体系 台湾与大陆同时引进环境会计,但是目前台湾环境会计制度已基本形成,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我国企业众多,政府在宣传环境会计时具有更大的难度,但是深知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一直致力于环境信息披露的推动。但是政府的推动作用可以从宏观引导深入到微观的指引,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详细规范披露内容、披露方式,制定披露细则指引,设置分类环境项目及环境会计科目,提供物量效果和经济效果的不同计量方法,从源头上加紧大陆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 (二)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提供披露技术支持 由于大陆民间组织多数依附于政府组织,因此迄今为止民间组织并未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政府可以将民间组织作为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一方面,赋予民间组织监督披露的权力,一方面允许民间组织提供技术支持,详细指导企业如何编制环境会计报表,并帮助完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书的出具。 (三)重视学术实务研究,加强学界企业交流 学术界的研究,除了丰富其理论意义,更应注重其实务意义。目前大陆学术界还未有参与法律法规制定的机会,但是在未来,可以尝试让学术界参与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目前随着MBA及EMBA的发展,学术界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沟通交流,这将是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建立的一个契机。一方面,学术界了解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及其原因,在制定相关法规指引时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术界也可帮助加深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让企业了解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社会及企业自身的意义,消除企业在披露方面的疑虑。 作者:徐光华;钱冰莹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摘要: 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能满足企业、政府、国家等相关者的利益需求,还能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本文在分析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基础上,探讨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企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状况之间的联系受到广泛关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已成为促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主要有社会责任报告、量身定做的环境报告、年度报告等。然而,因为政策不统一,揭示的信息实用性不强,无法让利益相关者据此作出科学客观的决策。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环境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学基础上,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企业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所做的核算与监督。传统会计核算包含了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但以前的核算仅着眼于企业的盈利性质,却忽略了它是对环境具有重大责任的社会性组织,未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环境信息包括环境资产、负债、成本、绩效报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没有被普遍认同的形式,主要为环境报告书、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年度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或财务报表附注等。 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善我国现阶段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制度和与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问题的要求不全面,约束力不大,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之间披露的质量相差很大。披露内容上存在企业对当年环境信息不披露或披露很少且不具体状况。例如,三废治理情况及支出、排污权、环保投资等都是较重要的环境信息,但大部分企业只对排污费做了具体的数据披露,其他则不披露或简单披露。披露形式上,有些企业采用量身定做的环境报告或可持续报告,有些企业借助社会责任报告、年报等,而有些企业则只在年报的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中简单披露几个数据。无论内容还是形式的披露都缺少统一的规范。有些企业年与年之间披露的情况有所不同,直接导致了环境会计信息从纵向和横向上都缺乏一定的可比性。 2.披露内容不完整不够明晰以环境成本为例,环保设备的折旧费、维持费、厂区绿化费、环境管理部门的费用等都是较重要的成本支出项目。大部分企业只对厂区绿化费、环保设备折旧费有所披露,对其他重要的环境成本支出项目予以披露的很少。有些企业披露的内容不够详细,只是一带而过。披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环境信息的定性描述,定量披露情况很少。例如,就节能减排而言,大部分企业会在环境信息中提到公司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直在改进节能减排技术,收效不错。但真正将节能减排的收效以表格或单纯数据形式加以披露的较少。从所调查的60家上市公司看,比例不超过50%。有些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较简单,字数非常少。总体说来,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可概括为:定量信息定性化,定性信息简单化。这对利益相关者来说,所得到的信息不太实用,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信息使用者帮助较小,失去了披露的意义。 3.环境信息反映的负面问题较少调查研究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在年报或环境报告中披露过环境污染影响情况等负面环境信息,一般只在报告中简单说明报告期内无污染事件发生。但却不敢保证完全没有出现过环境污染事件。信息使用者较关注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状况,而所披露的内容只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无任何影响的普通信息,几乎没有任何负面信息。对利益相关者来说可谓“报喜不报忧”,对信息使用者造成很大误导,使信息使用者无法了解现状和预测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让信息使用者无法做出准确客观的决策。 4.行业之间的信息披露有较大差距从已有研究来看,各行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侧重点都不一样。有些行业倾向用环境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全面详细披露环境信息,而有些行业由于污染小或节省资源等,只在社会责任报告或年报中简单披露。由于行业特点不一样,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也有很大差距。从所调查的60家上市公司看,化工业和造纸业这两个对环境污染较大的行业在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节能减排和环保新技术等方面披露的企业比例较大,而医药行业在资源税这个项目上披露比例较其他行业高,钢铁行业则在企业环境制度、是否通过ISO环境体系认证等非货币计量的项目上披露比例较高。除本次调查研究的几个行业外,其他行业也各有侧重,差距略大。 三、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原因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规范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法律法规,政府尚未制定出具有权威代表性法则。环境信息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环境问题的发生有多重因素,每个企业的经营特点不一样,导致环境会计信息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这就要求有相关的法规及规范进行约束。目前无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还是内容,各企业只能按自身行业特点和对环境信息的主观认识披露,具有一定主观性。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较晚,落后于欧美国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像传统的会计核算披露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框定好形式与内容,短时间内要让环境会计信息像传统会计核算那样有统一的报表形式缺少法律依据。 2.政府宣传不够,公司社会责任感不强国家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宣传还不到位,再加上缺少严格的法律约束,导致企业未认识到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由于更重视的是目前的利益,忽视了环境信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的积极性不高,对一些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不够,较担心披露出环境污染事件会影响自身形象和声誉,投资者会改投其他公司,影响公司的发展。另外,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缺少基本认识,国家鼓励政策力度不够大,致使企业没有披露积极性,使得环境保护成本偏高。 3.国家宏观管理力度不够各行各业有其自身特色,生产经营模式不尽相同,难以管理,导致我国政府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短时间内难以出台一针见血的法律政策,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相关的法律约束力。政府和管理当局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不大,管理部门对这一内容并没有作出统一规定和硬性要求。企业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时缺乏积极主动性,不愿意将其最真实的环境信息公之于众,而是有选择性披露。 4.社会公众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督不到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社会公众的利益考虑,是为了让社会公众对企业经营引起的环境问题有所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实时监督能较大程度改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使企业积极完善这方面工作。然而我国对环境法律宣传不是很到位,社会公众意识不够强,对环境信息披露起不到监督作用或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工作做得不到位。 四、解决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对策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信息披露规范化我国在环境会计领域缺少规范,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无法放在同一层次比较。要使信息披露可比,政府首先要制定环境会计披露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使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形式和内容一致。其次要完善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让上市公司有据可依,全面具体地反映环境会计活动。同时,应将环境会计涉及的内容编入相关法律法规,使环境会计像传统会计一样有专门的报表格式进行披露。 2.加强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部分会计学者开始研究环境信息与会计的相关问题。我国环境会计信息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相关理论还不是很成熟,相关人才比较稀缺。我国可在高校多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多培养环境会计人才。环境会计是一门新兴科目,具有新颖性和复杂性。国家通过定期对相关人才进行专业考核,敦促环境会计人才不断进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还要鼓励企业进行定期培训,让环境人才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3.加强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责任感环境保护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教育等方式,加强对环境会计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让公众了解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知识,增强这方面意识。企业的生产活动会给环境带来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污染。为防患于未然,政府要敦促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自觉主动披露。鼓励他们在内部设置专门负责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部门,负责企业与环境有关的问题,让企业认识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构,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督环境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能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事实上,在环境信息问题上全部依靠企业的自愿披露是不现实的。过去的案例充分说明,只有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才是最适当的。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在环境保护与信息披露上都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些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想法,对有些环境问题不披露或少披露,以致造成环境信息披露不完整或实用性较低等问题,难以对信息使用者有太大帮助。所以,政府与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就显得极其重要。综上所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我国经济增速、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常态”下,更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动摇。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既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更要吸取西方国家经验,走出一条适合并有利于中国环境保护的道路。 作者:吴震 单位:江苏亚太轻合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摘要: 文章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本文对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生态文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 环境会计,实质上是绿色会计的别称,是用货币为主要单位来记录各类环境污染、防治及其开发的成本费用,并对保护环境形成的效益进行计量和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和环境行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新兴学科。对经过确认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公开的过程,被称作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以通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了解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互关系 2.1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企业既是环境资源的消耗主体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角。相关专家和学者对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环境的污染物大约有80%是由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既然企业是我国环境污染主要制造者,那么企业必须为治理污染负主要责任。为了把我国建设的更加美丽,为了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及时披露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 2.2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之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手段。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是为了向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实现这个目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必须全面客观、真实可靠。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它既可以监督企业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又可以监督企业是否做到了良好的环境保护,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环境管理手段,被称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第三次革命浪潮。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可以知晓企业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情况,也可以有助于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3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缺乏相比西方来说,中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保护环境的法律10多部,相关法规20多部,约束了企业的污染的一些行为,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颁布的这些法律法规基本上没有提及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梁杰与刘金彬等研究发现,中国至今仍无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指南》。杜婕也指出:“尽管有些企业已经将环境会计的应用开始逐步推行,然而现在环境会计的成本费用核算以及基本理论仍然存在许多分歧和争议,更没有将环境会计写入到相关法律法规中,这让企业在真正建立环境会计体系中无法可依。”因为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大多数企业从不主动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即使披露了一些信息,也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影响了披露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3.2缺乏环境会计信息监督为了确保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客观真实性,需要专门的监督机构独立审计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由于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并且与此相对应的环境审计准则也未出台。因此,我国审计机构缺乏对环境审计监督的有效武器—环境会计准则及环境审计准则,致使环境审计无章可循,寸步难行。卢少青(2013)选取46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选取的公司审计报告中都没有提及有关环境方面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更没有相关部门或机构出具企业环境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从而导致了企业披露虚假环境会计信息的可能性,进而不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有效监督,信息使用者也无法据此做出合理的决策。 3.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范围狭窄,信息价值低由于我国缺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政府监管薄弱,惩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不能够主动自愿披露环境信息。秦声(2010)对1581家上市公司搜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从分析数据可看出进行有关环境方面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只有517家,披露所占比重32.7%。并且,这些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出现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只披露一些政府的环保奖励、企业的环保支出、企业的环保投资等环境受益的信息,享受的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国家拨付的专项治理资金等;而对企业环境污染形成的诉讼,违反环保规定而给予的罚款等不好的环境会计信息则不加以反映。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时披露内容经常流于形式,披露的内容太简单、范围太过窄,不能客观反映环境绩效,环境会计信息价值较低,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在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情况。 4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主要对策 4.1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准则为了使企业能够真实、可靠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正确反映企业污染及能源消耗等问题,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比如可以借鉴日本的《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指南》等,对象由大型企业扩展到中小型企业。我国也可以完善现有的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把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相关要求充实到现有环境法律法规中,在《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新增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将环境会计信息纳入《信息公开条例》中。在《环境会计准则》中明确强制环境会计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等相关要素,明确环境审计的范围及程序。 4.2实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第三方审计为了使企业所出具的环境信息报告、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更加真实,注册会计师应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计更合适。因为政府部门人员对环境会计缺乏相关的认识和了解,不能很好地做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有效监督和管理,而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丰富,客观性强,他们可以依托第三方会计监管机构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可以审计企业披露的独立的环境报告,并可以通过企业环境绩效报告来判断企业的环境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作出相应评价,进而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支持。 4.3制定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措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由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保局等部门进行监管。监管部门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库。监管部门可以联合工商管理部门为企业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库,及时公布重污染行业及其污染企业的名字,来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二)监管时要奖惩结合。我国可以借鉴英、日两国的做法,分别设立“环境报告奖”、“环境报告书奖”。对能够主动、全面、真实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给予降低排污费、税收优惠、环保项目补助等优惠。同时,对于未能披露规定的环境信息或者披露虚假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应进行严惩,可以根据轻重程度,给予警告、罚款、行政处罚、停业整顿、强制关闭等惩罚措施。提高政府监管,将激励与惩罚相结合,希望能够提高企业的环境披露质量,改善我国企业低质量信息披露现状。 总之,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国家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加强第三方监督和增强国家监管等措施,使企业主动、真实、全面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更多企业能源消耗与企业环境污染等客观信息,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进而保障整个社会保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 作者:苗玲娟 宋俊儒 刘康伟 单位:临沂大学物流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摘要: 环境会计对加强环境管理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由于环境资源越来越受重视,环境会计的发展也随之受到重视。近年来,环境问题一次次地被推到风口浪尖,这些发展现状引起了人类的思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上市公司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上市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依赖,因此企业对环境污染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反映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环境事项,有利于促进企业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转变,增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更好的完善企业形象。在环境会计披露的企业中上市公司是信息披露的主体,因此本文将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文章首先,通过对环境会计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的介绍让大家对环境会计有进一步的了解;其次,以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揭露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发展模式 一、环境会计的相关信息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人们生活的环境却受到严重的污染,并且环境污染正逐渐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兴职业,环境会计。他能够使外界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持续发展的状况,环境会计对企业发展中信息的披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了环境会计的披露信息,加强了外界对企业的了解,无论是企业对环境的保护还是破坏,我们都更加一目了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环境污染者应加大处罚力度,迫使企业放弃高耗能的生产方式。反之企业在环境保护中所付出的努力,在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中也会展现,这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最佳时机,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对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有推动作用。现如今的环境保护是关乎民族未来命运的,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模式,对推动社会公众以及相关部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 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而企业也开始重视自身环保形象,这就需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帮助。但目前我国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内容零散;毫无规律可循;信息质量偏低等等。具体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很多信息的披露过于敷衍,披露内容过于简单,有些上市公司所提到的信息仅仅在年报中简单的提及环境问题,这些根本算不上会计信息,对于环境会计的实质并没有反映。还有在企业信息披露中,很少对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对企业因环境污染而受到处罚的信息更是极少披露。其次,由于没有健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披露的方式不固定、形式不规范。在进行信息披露时,环保部门只注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于披露信息、时间等没有明确要求,这些都造成了各个上市公司在面对披露环境信息时的随意性。造成各个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存在差异,无法形成上市公司之间的比较。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要在年度报告结束后的3-4个月才对外公告,这造成了披露信息有明显的滞后性,时效性不强。最后,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披露环境信息时,会出现连续性不强的问题,例如:一些上市公司在开始披露时对投入的环保设备信息进行介绍,但是对该设备的后续的问题并不提及,使得会计信息失去了该有的连续性意义。 三、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从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来看,目前没有形成广泛的环保意识。绝大多数的企业在开展环境报告都是基于政府管理机构强制性管理的结果。这表明企业自身对环境会计的认识不够,而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得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对于环境会计视而不见。而投资者对这方面的信息也并不关心,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与否并不影响他们的投资决定,对此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急需完善。我国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这将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任务,想要更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政府应该担任起一定的主导作用,而相关的管理部门、人民群众、企业自身都应该相互配合。面向未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迫切的需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现。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环境效益当然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我国开展环境会计之前许多发达国家已有前车之鉴,对于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们要结合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借鉴,既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也不能等污染出现才治理。在以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中,我们要加强对环境会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让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有据可依,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未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需要理论体系的建立健全,并细化各项细节制度等等,因为只有理论研究全面形成统一的体系,才有可能会在实践中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作者:马冬妮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抽取属于制造业的10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影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各显著因素进行研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得出可靠结论,发现重污染企业与规模较大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更高,并据此得出结论,望能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造业上市公司;影响因素 1引言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有意忽视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在可持续发展目标逐步向社会推广的大趋势下,实现绿色生产是目前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将有效地把企业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及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传达给社会各界,从而对企业形成监督作用,达到治理严峻环境问题的目的。目前,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如何?有哪些因素影响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从哪些方面入手可以提高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与质量?本文以我国制造业500强中的1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的数据真实可靠且具有时效性;收集范围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拓宽到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来源更为广泛,数据更具客观性;笔者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以及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到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据此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参考。 2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有过一系列的相关研究。Orlitzky和Benjamin(200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负债程度与其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汤亚莉(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董事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蒙立元、李苗苗、张雅陶(2010)将我国制造业中属于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产生重要影响。谭庆美,徐华敏(201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董事会独立性,以及企业所有权结构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正向影响,而盈利能力则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负向影响。 3实证研究 3.1研究假设 3.1.1制造业上市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制造业企业规模越大,所雇佣的人力资源、消耗的资源也会相应增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会越大。公司为了维持自身良好的形象,获取公众的信赖,争取更为长久的发展,企业势必会更加重视环境披露这部分内容。 3.1.2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持股比例代表着股东的表决权。如果一个公司的股权过于集中,这就意味着公司决策权实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企业的行为更多地体现了大股东的利益,忽视了小股东的利益,则大股东可能更倾向于控制信息披露情况。 3.1.3制造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设立的目的是监督公司管理层。一个公司如果设有足够的独立董事,可以认为这个公司在这方面监督力度有力;如果独立董事比例过低,则极有可能造成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信息披露不充分。 3.1.4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企业盈利能力表现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收益水平。当企业盈利能力高,获取的收益高时,会有额外的资本投身于环境改善,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会更主动。 3.1.5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财务风险增大时,利益相关者都迫切需要知道公司更多的信息,企业也会更有动力披露相关信息以获取信任。 3.1.6制造业上市公司控股性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国有控股公司相对于普通企业来说,会获得社会更多的关注,经营目标也更多地与中小投资者相一致,因此也会更多地重视相关信息(包括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也会相应更高。 3.1.7企业类型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成正相关关系就企业所处的行业而言,可分为重污染和非重污染两类。重污染企业受到政府的关注和约束,且其造成的污染切实关系到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因而其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将更多。 3.2研究设计 3.2.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本文从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推出的201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单中随机选取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为降低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剔除掉以下两类公司:(1)发行B股和S股的,因为B股、S股与A股的发行存在较大差异;(2)ST与PT类,此类公司财务方面存在异常波动。为保证研究结果的时效性,最终确定以1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12~2014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本文的样本公司数据来源于各上市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巨潮资讯网、新浪财经网等网站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 3.2.2研究变量根据本文研究目的,本文所确定的被解释变量是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根据国际通用标准,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nvironmentalAccountingDisclosureIndex)来反映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变量符号为EDI。由于我国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尚未作出统一规定,本文分析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并以此为根据归纳出相关条目包括公司年度资源消耗总量“、三废”治理情况、绿化费、排污费及置弃费用、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环保诉讼罚款、赔偿与奖励、环保拨款、补贴与税收优惠、公司环保方针目标及成效、公司面临的环境风险、公司环保技术开发情况。评分体系为无相关描述的记0分,定性或定量描述的记1分,定性并定量描述的记2分。根据前文的研究假设选取7个解释变量——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代表公司规模(LOGAT),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代表股权集中度(CR),独立董事比例(IND),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代表盈利能力(NCGR),资产负债率(DAR),是否国有控股代表控股性(NSH),是否重污染代表企业类型(W),是则记为1,不是则记为0。 3.3实证分析 3.3.1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分析经统计,2012~2014年度内对环境会计信息各评分指标进行披露的样本公司数目如下:公司年度资源消耗总量各年为28、28、26“;三废”治理情况各年为62、67、69;绿化费、排污费及置弃费用各年为49、53、52;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各年为26、27、39;环保诉讼罚款、赔偿与奖励各年为29、42、40;环保拨款、补贴与税收优惠各年为52、66、57;公司环保方针目标及成效各年为77、85、85;公司面临的环境风险各年为71、75、79;公司环保技术开发情况各年为69、79、8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企业自身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意识,也能做出一定的实际行动,有些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得非常全面,但是,有的企业仅仅只对其中的某个或者某几个方面进行了略微的描述,甚至不披露。 3.3.2相关系数检验为了避免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对模型分析结果产生影响,先对各自变量之间做相关性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自变量之间最大的相关性系数为0.385121,从统计学上分析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可能会引起回归方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故自变量间可以不考虑相关性。 3.3.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虑到一些不随时间变化的非观察因素可能与误差项相关而导致内生性的问题,建立如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Hausman检验的检验统计量为0.880557,伴随概率为0.9897,远大于0.05,因此接受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不存在系统差异的原假设。则参数估计和检验的结果为:=0.262723+0.039595L0GAT+0.183031W+;SE=(0.098817)、(0.010905)、(0.183031);t=(2.658682)、(3.630928)、(0.036726),R2=0.1495;F=7.3310;n=100。根据对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的观察可以看出:R2为0.149,拟合优度并不算大。但是,本文认为这与100个样本公司之间的差异以及时间序列数据(跨度仅为3年)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本文有理由说明该模型对样本拟合较好。公司规模(LOGAT)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对应的伴随概率值为0.0083,因此认为公司规模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为正向且显著;从股权集中度(CR)、独立董事比例(IND)、公司净资产收益率(NCGR)、资产负债率(DAR)、控股性(NSH)对应的伴随概率值分析可认为这5个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无显著影响;企业类型(W)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对应的伴随概率值为0.0000,因此认为企业类型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为正向且相当显著。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通过上述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不论各公司披露的内容详实与否,就样本数据显示情况来看,2012~2014年度的披露比例较高且逐年上升,说明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已有所提高;其次,规模较大的企业与重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较高,因其消耗的资源更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更大,造成的污染切实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约束。公司为了维持良好的形象,获取公众的信赖,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更为长久的发展,会更加重视环境会计信息这一部分内容的披露。最后,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独立董事比例并不存在显著关系这一结果,本文推测可能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不够完善有关。独立董事目前主要是由上市公司自主选派,存在由内部人提名的问题。另外,独立董事多为兼职,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相关信息做出清晰判断,从而导致决策仓促。 4.2研究建议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通过立法途径加强惩治力度,促使企业积极执行环保措施,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由个体行为向社会行为过渡,提升全社会的环境质量;其次,规范披露方式,独立报告披露的量化信息更多,定性信息的描述也更全面,信息质量远高于其他方式,本文建议对重污染企业应当采取独立报告形式,将环境信息披露放在重要位置单独列出;最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我国独立董事目前仍然缺乏足够的独立性。我国的独立董事委员会虽已成立,但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议完善独立董事委员会的技术准则体系与道德准则体系,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与专业素质,加强其社会群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发挥职能,降低企业信息保留程度,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作者:谢宇 胡双 朱思晓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思考 摘要: 外部、内部及中间利益相关者群体或组织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群体,如政府、债务人、顾客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度对管理层意图施加强大的影响;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群体,如股东和职工对公司诉诸额外压力以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作为企业中间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环境保护组织与会计师事务所,明显地影响企业环境披露的管理决策。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预期;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环境披露研究已解释了大量股东群体或组织提议企业加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这些研究表明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并有义务满足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需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展现社会责任的一个途径[1]。然而,目前为止,大多数文献仅仅讨论了个别利益相关者群体与环境披露的关联以及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预期。本文试图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来测量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分析政府、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股东与职工的影响,进而阐明多种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本文还提出两个中间利益相关者群体:环境保护组织与会计师事务所,他们也有可能关注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前利益相关者理论尚存在明显的争议:公司需要通过确保生存并持续盈利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抑或面对利益相关者的负面抵抗[2]。如果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理论结合,会发现每个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形成或隐或显的契约关系[3]。据此定义,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向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拥有法定的要求权,企业必须评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以期达到战略目标。据此,企业应与利益相关者保持合作对话关系[4]。鉴于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不断增加以及企业社会责任需求的扩大,企业不再局限于关注满足股东需求,企业也需要考虑关于环境改善活动和环境状况等其他问题。最后,企业应向利益相关者披露充分的环境会计信息以保证其行为合法并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做决策。本文坚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受经理层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驱动。信息供给应该满足信息需求,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经济利益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信号[5]。而如果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增加了环境会计信息的价值,那么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需求就会增加,管理层将可能致力于披露更多的环境会计信息以提升其感知环境的合法性。 二、文献综述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Freeman等使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解释了公司的具体行为,关注于利益相关者如何通过利益竞争和责任认知被组织管理[6]。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赌注”从而承担了“风险”,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股东与经理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价值,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相互作用形成互惠关系,利益相关者提供重要的资源,或者为企业做贡献,同时企业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经理主要负责安排企业的活动,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需求冲突。DonaldsonandPreston表明,除满足股东和债权人的显性需求,公司不应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隐性需求[7]。利益相关者可通过信息传递或对外表达从而影响公司业务,以表明他们的意图和态度。当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施加影响,企业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调整行动缓和利益冲突。社会责任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应对利益相关者的方法,构成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交流的手段。企业在战略规划时,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否则将面临丧失利益相关者支持的风险。因为利益相关者特别关注企业的环境策略、投入和态度,他们期望看到企业在没有破坏环境的前提下的经济利润和经济状况。 (二)社会政治理论与环境信息披露社会政治理论包括政治经济学理论、法律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人类活动包含的各种各样的政治与经济活动,其中,社会、政治与经济相互交织。社会的不同群体相互合作以分享资源,他们又相互竞争以获取各自的利益,合作与竞争的结果是社会稳定。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当企业的价值表达与社会规范相悖,那么他的合法性将受到潜在或实质性的威胁[8]。社会契约的结合力是利益相关者允许或否定企业经营的权利,企业的合法性被外部组织人员控制,因此,企业通常试图实现某种战略来改变利益相关者的观念或转移他们对某一问题的注意力达到改变他们对企业的业绩预期[9]。换句话讲,当公司感受到社会或公众的压力时,就会采取系列行动来缓解压力以获得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这些行动包括公布年度报告和决策活动以更好地为公众所知。未来,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将超越严格的环境规范和法规,减轻企业源于利益相关者的压力[10]。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代替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影响[11]。在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环境问题突出的公司,管理层改善环境策略或社会行为,可以降低政府的干预。对管理层而言,隐藏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背后的动机可能是避免减少未来的投资机会。企业采用更积极主动的环保策略说明企业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的感知。Ullman认为,企业使用环境信息披露工具来保持与利益相关者的友好关系,由此说明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反馈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的渠道[12]。 (三)利益相关者背景下的环境信息披露大量的研究指出,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影响企业的社会策略和环境披露策略。研究强调社会和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受多个利益相关者群体需求的影响。罗伯特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测试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管理层的社会责任披露决策的影响,发现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企业的战略态度、经济效益与公司的社会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性。Hossain等研究公司的具体特征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贡献,结果表明公司规模、财务杠杆以及国外上市地位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有积极的正相关性[13]。HalmeandHuse探讨了环境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变量、行业变量、国家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行业变量是解释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14]。不同行业的公司中,传统的高污染企业,比同行低污染的企业更重视环境信息披露。如果企业是跨国经营,则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水平各有差异。Cormier通过评估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策略反映出经理层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15]。他发现,环境管理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存在关联,管理者通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来维护其社会合法性。另外,规模大、负债少、所有权分散的公司更可能进行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性。上述结果和理论论证了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和满足多个利益相关者需求。通过接受社会责任,阐释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并付诸行动,通过披露环境信息展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企业对三类利益相关者,即外部、内部和中间利益相关者的反应,来分析企业如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阐明促使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动机。 三、研究假设 (一)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1.政府基于合法性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管理层必须与不同的群体交流达到合法性。在外部利益相关者群体中,政府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政府机构可以对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进行处罚甚至责令关闭。Walden进行了一项关于年度报告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调查,调查发现在1989年阿拉斯加游轮泄露事件以后,源于事件影响和公共政策压力,阿拉斯加的环境信息披露明显增加[16]。Deegan等同样发现因违反环境法规受惩的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积极的环境信息[17]。很明显,当企业的形象遭受负面影响,环境信息披露有助于树立更多的正面形象,同样有助于向利益相关者证明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将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以提升合法认同度[18]。政治成本假说认为,由于大公司的知名度较高,其一举一动都受到公众的关注,更容易受政府干预[19]。考虑到政治成本,公司越大,政治敏感性越强,越有可能披露环境信息。因此,大公司肩负更多的来源于社会和环境组织的负担(如社会舆论的压力、社会责任、环境要求等)。在这样的压力下,大公司可以增加环境信息披露,作为与加强政府沟通并取得合法性的手段。2.债权人高财务杠杆的公司能看到债权人对公司政策的影响,因为债权人能收回贷款或阻止企业进一步的信用扩张。因此,管理层更愿意披露关于企业社会活动的信息来满足债权人。企业的财务杠杆越高,债权人的影响越大,企业对环境需求的反应越迅速。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当企业的活动产生了负面的环境影响,企业将会面临处罚或罚款,其结果也损害了债权人的权益。因此,债权人高度关注企业的活动。他们呼吁更多的企业诚信,要求企业充分披露以保证他们揭露最新的情况并防范机会主义行为。否则,债权人会寻找新的东家,甚至收回贷款。3.供应商和顾客把供应链看作一个整体,当企业的年度报告披露了环境信息,信息的目标观众是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然而,环境信息同样为客户和供应商服务。客户在做出采购决策之前,企业形象和声誉自然是一个决定性因素。Park使用广告费用作为替代变量代表客户关系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良好客户关系的企业更加积极披露在环境保护上的投入并提供高质量的披露内容[20]。公司形象和声誉已经成为关键因素,鼓励顾客再次购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利益相关者为企业提供重要的资源,作为回报,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需求。因此,在整个供应链上,当企业不能满足供应商的需求,后者将会寻找其他更可靠的合作者,甚至报复不当行为(如暂停供应)。这些结果都会对企业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当企业的存货周转率较高,它将会主动满足供应商的要求以免发生供给短缺并失去销售机会。为避免企业声誉受到负面的环境绩效的影响,供应商需要看到更多透明的环境信息,使自己在新的企业环境中调整战略。4.竞争者竞争产生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企业之间。因此,当谋划战略时,多数企业会考虑他们所属的行业及行业中的竞争水平。企业的竞争环境真实地存在,由于较高的行业退出率,企业需要采取更多的行动确保在行业中的地位。Gale认为拥有较高市场份额的公司可能施加重大影响控制市场[21]。这一观点表明企业将更多地被外部世界关注,为保持优势,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包括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上述文献和关于外部利益相关者集团的推论阐明了企业提高其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背后动机和可能性。由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H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期望和需求正相关。 (二)内部利益相关者与环境信息披露1.股东Keim认为,内部利益相关者构成分散的所有权结构,对企业相关活动的透明度提出更多元化的需求[22]。尤其是企业的社会活动,极大地得到股东的关注。当股权分散,必须加强监控,企业将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由于股票多样化,股东会更加关注企业的社会活动和环境行为,从而促使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也表明,企业往往披露更多的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另外,公司股权结构越集中,披露的信息越少,节约的披露成本越多。2.员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遍提升,员工开始关注到企业的环境绩效。企业员工认识到消极的环境策略会导致负面的环境绩效,带来处罚或破坏企业形象,甚至损害职工的权益。员工尤其关注企业对待环境策略的态度,因为职工的权益与企业前景密切相关。大公司的员工通常组织工会或某些特殊的公司机构(例如,一个专职部门负责处理环境相关事务)来确保他们的意见为企业管理层接纳。在内部员工的压力下,企业积极实施环境策略和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员工数量越大,对环境政策的影响越大。员工可能需要更高透明度的环境信息以免损害其权益。基于上述文献和关于内部利益相关者集团的推论,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H2:环境披露与内部利益相关者期望和需求相关。 (三)中间利益相关者1.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的上升促成环保组织的产生,环保组织自愿执行日常的环境保护任务、协助政府监管污染源并加以改进。环保组织动员组织力量,对企业施加压力,这些企业呈现出很多不良的环境行为,迫切需要一个更为有效的环保生产工艺,环保组织推动企业披露有关环境影响的产品信息。Deegan采访了一些环保组织、挑选一些最受关注的行业,测试他们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在环保组织的压力下,环境敏感度较高的企业经理层会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这些敏感企业比其他企业受到环保组织更严格的监管。石油、化工、有色金属、造纸工业,往往比其他产业更加敏感,环境披露信息更加充分。2.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的监管作用影响信息披露的质量。现有的研究表明,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比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更卓越的质量保证,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影响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度。为维护其知名声誉和避免诉讼,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往往要求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当一家公司由一家具备实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分析人员就容易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确认为更好。会计师事务所实力越强,顾客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越高。基于上述文献和关于中间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推论,本文得出第三个假设。H3:环境信息披露与中间利益相关者预期和监管呈正相关性。 四、变量设置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设置在研究中,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共有变量9个,与上述的假设相对应。控制变量为盈利能力。相关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二)模型构建为检验前述假设,本文采取打分技术测量法,采用内容分析,通过信息披露的“数量”变化来推断“质量”变化,以确定环境信息披露的程度。这一研究使用Wiseman的分类法和分项法来识别年报中环境信息披露程度。在具体实践和预测过程中遇到困难,对原方法做适当的修改调整,从而设计出记分板,在记分板上的环境信息分为四大类:经济因素、诉讼、降低污染、环境管理,如表2所示。对年报披露内容分析的分数,我们给定每一块的货币性或定量性的披露赋值2分,定性披露1分,指定的项目不予披露的不得分。因此,环境披露的总分数范围是0到24分。除了总披露水平,也分别对自愿性披露和非自愿性披露构成情况打分。企业披露的法律、法规指定的项目属于非自愿披露,其余的披露内容属于自愿披露。 (三)样本选择近年来,中国环保部启动中国上市环境责任评价活动,调查对象是深沪上市公司,而相关评分模板则是依据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本文选用201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的636家企业解释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决定因素。通过收集以上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报告附注中环境信息披露情况,相关资料来源于巨潮咨询网和国泰安数据库。 (四)环境信息披露打分表2列示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打分评估情况。在打分测度时,环境披露内容由四个方面12个项目组成,包括自愿性披露水平。结果显示鲜有企业披露有关环境治理设备和设施的财务资源。关于环境诉讼内容,研究发现仅有几家公司披露有关环境惩罚的信息。这一结果可能是源于对于未决诉讼的裁定较为困难,也揭露了这些企业试图隐藏相关信息规避公共监督。至于其他信息,属于环境管理范畴,在很大程度上被有效披露。然而,主要采取的是非量化的披露方式。从而可得出这样的推断:公司更倾向于解释环境政策,例如,我们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形式的污染,我们将继续投资、改善和执行回收以实现环保理念等。对于总的披露分数,本文分别列示了非自愿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分数。自愿性披露分数明显偏低,这一事实与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环境报告分析结果不谋而合,也从侧面验证了我们的数据是有效的。除了自愿性披露不足,强制性披露信息同样不充分,主要源于缺乏有效监管和相关部门未能履行监管职责。总的来看,强制性披露的平均分数高于自愿性披露分数的事实反映出管理层对环境披露的消极态度。隐藏在这一态度背后的原因是企业总是将环境信息视为机密,因此不愿公之于众;或者信息公开产生的成本大于带来的收益。 (五)描述性统计表3提供了本文使用的先决变量(外生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强制性披露有4项指标,自愿性披露有6项指标。样本公司最高披露得分是14,最低得分是0,平均得分是3.487,表明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不尽如意。自愿性披露的平均值为1.456分,而强制性披露的平均值是3.452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平均分为0.801,即超过三分之二的样本公司被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表4中列示了外生变量之间的联系。环境披露与惩罚正相关(r=0.1),与公司规模正相关(r=0.39),与市场份额正相关(r=0.32),与员工数量正相关(r=0.32),与大股东利益负相关(r=-0.1)。 (六)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解释了等式1中利益相关者与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见表5)。关于外部利益相关者,自变量的系数表明环境违规行为与三类环境信息披露有重大关系(0.125,P 0.072;0.081,P 0.018;0.100,P 0.004;总体披露,强制性披露,自愿性披露)。这一结果与法律理论一致,或者说,接受惩罚的企业回避环境惩罚相关的负面消息而倾向于披露积极的环境信息。企业规模与三类环境披露具有强正相关(0.340,P 0.001;0.247,P 0.001;0.387,P 0.001;总体披露,强制性披露,自愿性披露)。大企业肩负较高的政治成本,更依赖于政治及社会支持,更加为政府及消费者所关注,因此,大企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财务杠杠与总体披露和强制性披露呈强正相关性(0.062,P 0.046,整体披露;0.076,P 0.031,强制性披露)。结果表明当企业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时,债权人会要求企业提供更多的环境信息以确保了解企业最新的发展及相关的经济决策。此外,广告费与三类披露形式具有强正相关性(0.132,P 0.001;0.057,P 0.063;0.207,P 0.001;总体披露,强制性披露,自愿性披露)。企业的广告支出能提升市场关注度、提高环境披露水平,以达到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关于内部利益相关者群体,大股东及主要股东与总体披露水平及强制性披露水平呈负相关性(-0.086,P 0.025,总体性披露;-0.187,P 0.003,强制性披露)。这类企业了解股东的需求,必须提供企业经营信息,特别是最受关注的社会和环境活动信息,因此,它们将尽可能地披露较好的环境信息。很明显,企业员工的数量与三类披露水平呈正相关性,企业员工会要求企业提供环境业绩信息,员工人数越多,环境披露水平越高。关于中间利益相关者群体,很明显,环境敏感的企业与总体披露和强制性披露呈正相关(0.142,P 0.001,总体披露;0.121,P 0.001,强制性披露)。由于环境敏感的企业对社会环境影响更大,环保组织更加关注这类企业。因此,它们将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然而,这一变量与自愿性环境披露水平并没有强相关性,主要在于罚款和环境惩罚及未来的环境支出属于强制性披露水平,也是环保组织所关注的内容。被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与自愿性披露强相关(0.081,P 0.008,整体性披露;0.037,P 0.006,自愿性披露)。这类企业的非自愿性披露程度较低,可能是因为这类披露本身是强制性的,并且相关企业的实际内容的确很少。尽管中间利益相关者不直接受益于企业,由它们充当监督角色,能确保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不受损害。 五、研究结论及不足 持续发展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但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企业能切实地认识到他们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提集中于如何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而后依靠利润缴纳税金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然而,当今的社会责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要求企业为股东谋求最大利益,更要求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的诉求。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可以看成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群体有效沟通的方式之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更加关注大公司和受过环境惩罚的企业。在政府检查之下,这类企业披露较多的环境信息以确保其合法性。此外,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企业重视企业的环境绩效,主动向社会公众披露环境信息。员工数量大的企业和股权结构分散的企业的员工和股东十分关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另外,中间利益相关者极大地影响企业的环境披露的管理决策。然而,被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与强制性披露没有强相关,原因在于这一方式本身是刚性的,相关企业实际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本身就很少。财务杠杆、大股东、环境敏感性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没有明显的关系,是因为管理层在制定有关环境管理策略时考虑到其他的方面,如成本效益原则、谨慎性原则等,因此这些特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无法影响某些企业的自愿性披露。企业披露透明的环境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创造经济附加值,提高企业形象,从而获得持续健康发展。本文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研究样本采用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2014年主板公司,涵盖数量为636家,环境会计信息统计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零散,缺乏系统性;某些变量(如监管机制)与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程度相关,但缺乏可量化指标,限制了定量研究的全面性。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研究策略,扩大研究样本,结合中国环保部组织的上市环境责任评价活动,依据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评价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 作者:卢秋声 干胜道 单位:四川大学 商学院 会计与财务研究所 湖北民族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重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 一、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环境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不健全。眼下,多数的企业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进行披露环境信息的,这就造成环境会计相关的准则对其披露质量有了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在企业环境会计的信息方面所做的研究起步较晚,最重要的是突出在关于重污染的企业方面。虽然目前我国对企业的环境会计应该披露的信息给出了相应的规定文件,但由于对企业在强制性方面的规定比较少,同时也没有正式的规定信息披露的内容及形式,所以就导致了企业在进行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缺乏环境会计披露的会计准则。目前,企业大多是通过自愿的原则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大部分的企业在披露有关的环境会计信息时只是略有出现或根本没有。就算在招股说明书中出现,到后期也会回避其对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根本不会兑现当初所做的承诺。尽管政府的环保部门已经了一些获得了一些成果的关于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法规和制度,但其主要针对的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而对于重污染的企业政府部门还没有做出相关规定。 (三)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的第三方审计。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单单是企业自身的事情,还应该加强利益无关者对其的审计工作。自我国执行单独的执行审计准则以来,就开始对规范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以及其质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就促使我国的审计标准更制度化与完善化。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在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方面披露的审计时,还没有一个具体的细则对其进行规范;按照现有的审计体系来看,也没有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审计业务进行全面的规定。因此,就很难保证位于第三方的审计在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审计的质量了,同时也导致了第三方审计整体的职业能力的降低。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所占比重较小。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没有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占的比重较少。这是因为,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管理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比较弱,他们以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为工作重点,从而忽视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没有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有关的、规范的披露。从外部因素方面考虑:一是相关的利益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比较少,这样的话就削弱了企业自主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想法和动力;二是我国关于强制性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规比较少,而且政府的有关部门其监管也不到位,以致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作为。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上文提到过,虽然我国有一部分的企业进行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但是其内容不够完整,不能满足信息需求者的使用。这是因为,一是在关于信息披露的企业中,其中大部分、在其年度财务报告中的附注部分进行了相关说明,但也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几乎没有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二是企业出于利益考虑,在进行相关的信息披露时只会披露对自己有利的,对自己不利的或有损公司形象的均隐瞒不报;三是在企业的年度报表中对关于环境会计信息连续披露的部分比较少,致使信息需求者不能进行相关的分析。 (三)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知识结构还较低,特别是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是来自于财会方面的相关的专业或自学的,他们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而环境会计是一门涉及了众多学科的综合学科,其信息披露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有多元化的、专业的知识结构和高质量的素质。这些制约了企业关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同时也制约了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三、我国重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完善对策 (一)提升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要提升公众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应从企业和公众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做好对于企业的环境会计的宣传工作。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使其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能够自觉的进行环境保护和自觉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二是要做好对于公众的环境教育工作。积极地开展环保教育,使其了解污染行为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影响,提醒公众重视企业的环境效益,以增大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动力。 (二)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要想规范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进行:第一,为了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披露信息的可比性,要统一披露信息的计量方式,加强对企业披露信息的内容进行强制规定。同时,进一步地促使企业有正确的披露意识,使企业运用定性披露与定量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公正、完整的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第二,要使企业关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规范化。要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学习西方的两种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流披露形式:一是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二是补充的环境会计报告。要对不同的企业、相同的企业不同的污染程度分别规定其披露的模式。 (三)注重企业环境会计人才培养。当前,我国要充分地做好环境会计人才的相关培养工作开设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培训,要让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充分了解关于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环境信息的披露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除此之外,企业在以后的招聘人才中要特别注意招聘一些环保与会计方面的复合人才,改变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单一的知识结构的现状,加快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步伐。 (四)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作用。应该加强第三方对于企业环境工作的审计,来保证企业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除此之外,我国的有关部门,例如环保局、财政部等,应该联合对重污染的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及他们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综合的评定,对于违规的或不达标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处理、惩罚,树立环境会计的严厉性和严肃性。 作者:刘宇洋 单位:西京学院会计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目前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导下,引导企业推行绿色生产,让消费者多消费绿色商品,将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而这必然需要企业主体具有内在和外在的压力和动机去处理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成本问题,需要有相对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督促企业尽快将环境支出和收益科学纳入其核算体系,并确保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一、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不全面、不真实,缺乏主动性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企业在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在追求个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我国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会计制度、法律制度的建设步伐相对滞后,所以企业在平时往往缺乏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积极性,即便是已经向社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也常常存在不全面、不真实的情况。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自身的社会形象,存在扩大自身环保费用支出与社会贡献的嫌疑;而对于对企业不利的环境会计信息,则会很少披露或者不披露,能够自愿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也是非常少,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良好氛围。 (二)缺乏有效的会计审计和监督由于我国当前在很多方面对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没有严格、细致的规定,所以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常常缺乏有效的会计审计和外部监督,导致很多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徒有其表,未能促使企业更好的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由于我国一些地方财政部门人员对企业环境会计审计监督的业务还不是很熟悉,缺乏高素质的会计审计人才,所以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难以进行有效的甄别;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监督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外部监督体系还么有完全建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违约成本比较低,这就为企业的徇私舞弊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例如,有的会计事务所在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时,审计重点多是集中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会计处理方法是否得当,会计业务流程是否规范等,而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则是相对忽视,所以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监督引导作用。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关于企业环境会计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滞后,在社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过程中,对于环境污染等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所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关注也非常少。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政府和会计界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重视程度和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但是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建设却是相对滞后,很多政策规定和制度标准过于笼统,使得企业在披露信息时存在很大的自由度和弹性,也就很难确保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平。 (四)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会计学体系中,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融合发展而来,所以属于会计学中的一个新分支。由于环境会计在我国的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所以现代有的财会人员对环境会计方面的知识掌握很少,难以胜任环境会计岗位的需要。对于现有的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说,很多高校还没有专门开设环境会计的相关课程,学生主动学习环境会计知识的欲望不高,所以环境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处于较低层次,很难完全满足当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需求。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完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增强企业环境会计披露质量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披露不主动、不积极、不真实、不全面等各方面的问题,政府部分要加强关于环境会计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定期组织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接受环境保护和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学习,增强企业的绿色生产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让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具有自觉性。同时,政府等主管部门要加强环境监管,密切关注企业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督促企业及时全面、真实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于瞒报、虚报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要予以行政警告和经济处罚,增强企业的违规成本,从而让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具真实性和全面性。 (二)加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与监督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有效披露,除了要增强企业的自觉行为外,还需要构建有效的外部监督体系,逐渐建立起单位内部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立体化监督体系。首先,企业自身要增强环境会计信息主动披露的意识,通过会计手段对自身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进行会计核算和规范化的会计信息披露。其次,政府部门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及环保部门依法的监督与执法职能,加强执法部门之间的联动与合作,政府财政部门可以重点执法和检查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环保部门则是重点执法和检查企业的日常生产行为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再次。对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社会监督而言,则是要重点发挥社会公众监督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尤其是在审计监督方面,要进一步拓展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范围,把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纳入到审计职责范围之内,扩大对企业会计信息审计的范围。 (三)完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与披露制度要想有效改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需要加强环境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相关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这是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参考标准,也是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法》以及相关配套法律,增加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违法行为处罚的内容,从而使我国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企业的哪些环境会计信息要进行强制性的披露,哪些环境会计信息可以进行自愿性的披露,都应当在法律上予以明确。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等制度规范,逐渐增加环境会计披露方面的相关内容,从而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四)重视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基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需要,我国需要加大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贴近社会发展之需,解决我国高素质环境会计专业人才短缺的当务之急。对此,我们要首先发挥高校在环境会计人才培养上的优势,这是因为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更有保障,高校可以先在财经类专业开设企业环境会计方面的课程,从环境会计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讲起,结合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逐步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导向作用,在考试内容上增加环境会计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提前接触和学习环境会计知识方面的内容,为将来从事企业环境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此外,对于在职会计人员而言,则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三、结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绿色生产代表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企业赢得社会声誉和竞争力。因此,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真实的披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出发,不断完善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重视审计检查与监督工作,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引导,加快企业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而实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不断改善。 作者:王雪婷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铜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策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层出不穷,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形势日益严峻。相对铜业企业这种会产生一定污染的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环境责任,也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思路,多措并举,促发展升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企业发展升级之路。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为铜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好的保证,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 一、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的环境会计研究比我国要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比蒙斯发表《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发表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的论文,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后来的几十年里,会计研究的学者们在此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环境会计成本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的成就,但在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的内容和格式等方面仍存在争议,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和环境会计信息报告体系还不够完善,更没有形成一定的准则。近年国内的学者也在环境会计与信息披露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林小华(2005)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案例,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至少应该包含环境政策、环境目标、环境治理、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内容。李迎春(2009)从企业规模和环境污染度两方面来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分析讨论。刘海英(2010)认为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受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行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环境活动的媒体曝光度、环境游说团体的关注度等因素影响。张素蓉、孙海军(2012)分析了国内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提出了钢铁企业的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并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角度设计了相关指标,对四家钢铁集团进行了环境绩效评价。 二、铜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铜业企业环境意识淡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自觉性不高目前,除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企业,中国还没有相关法律和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必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企业只有一小部分的上市公司,且所占比例较小。铜业企业管理者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识非常淡薄,披露信息的自觉性不强,很多铜业企业管理者,只重视企业的损益情况,忽视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且环境保护在经济方面所产生的收益有时候可能大大小于企业发生的支出,所以很多企业就不愿意对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披露,没有做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优化,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不全面,且倾向于有利信息当前铜业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反映的是历史性信息,如过去对环境治理进行的投资、排污费、资源利用、绿化费、税收减免等信息,并且大部分是文字性说明,很少有财务数据的分析,缺少关于环境活动情况的定量信息描述。而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环境信息及可能对企业未来产生一定财务影响的不确定性信息,尤其是负面的环境信息披露较少,如环保投资、环境活动奖罚、环境诉讼等事项;对于重大的环境投资项目没有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于环境活动事项可能产生的影响缺少必要的解释说明,导致信息使用者无法借助已披露的环境信息全面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对未来进行预测。且出于对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的考虑,企业普遍倾向于披露有利于自身的信息,这违背了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原则。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随意性较大,缺乏连续性、可比性和有用性环境信息披露规则的缺少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公司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存在相同的问题———随意性大,公司差不多是根据自己的偏好自行选择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有的采取报表附注形式,有的采取董事会报告形式,环境信息分散在会议记录,附注财务报表及董事会报告,上市公告书,招股说明书,缺乏固定的、标准化的形式。由于环境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企业不能进行连续性的披露。因为这一点,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和实用性。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且可操作性差由于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复杂化、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核算内容不易界定及环境资产和负债难于计量等原因,我国环境会计发展进程相当缓慢,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亦是障碍重重。目前,针对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对公司的规定也过于笼统,没有可操作性,仍未形成具备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要求。 (五)铜业企业缺乏环境会计专业人才由于环境会计包含环境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这些学科相互交叉、互相关联,在具体操作中要用到多门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而传统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基本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熟练掌握财务和会计技能,熟悉生产经营知识。但环境会计的专业要求更高,面对环境会计问题,无论是处理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还是环境绩效问题,绝大多数的会计因缺少环境会计专业知识结构,无法达到环境会计的要求,从而阻碍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 三、铜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铜业企业的环境意识应该继续增加环境保护宣传,加强对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训,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促使企业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环境,提高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自愿性。另外,政府可以通过运用行政资源,通过采取教育推动、宣传倡导推动,提高公众的自我环保意识,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形成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压力。 (二)完善有关环境会计的法律建设,促进铜业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为了保证铜业企业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我国必须加强相关法律建设。首先,政府应该鼓励自愿性信息披露,并对公司信息披露要求的最低水平做出明确和令人信服的规定;其次,制定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及制度,明确环境项目的确认、计量、核算与披露方法,规范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使环境会计具有统一性与实际可操作性,保证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再次,将我国的《会计法》与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的各项环保法律和各省市制定的环保法规、条例相结合,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确定环境会计的法律地位,使政府和企业都更加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经济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明确企业环境会计和报告方面的要求,统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标准,提高实际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三)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会计涉及会计学、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知识,需要会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能力。通过学校和后续教育,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胜任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并履行职责。其次,在会计学科领域中增设环境会计方向,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设置环境会计专业课程,加强环境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最后,注重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作者:项育民 单位:江西铜业集团铜材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高污染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如今,高污染已成为了我国的代名词。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2013年频繁席卷中国的大范围、高强度的雾霾。这些情况的出现,对我国的高污染企业提出了新的考验,若继续采用传统会计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发展协调,从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抬上了高污染企业的桌面,必须实施严格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同时,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进一步表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必要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媒介,将其在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支出及相关收益定期向社会公众用第三方利益群体进行公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也是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以促进市场公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展协调。 一、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是实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管理对象。中国相对于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其他欧美国家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起步较晚。至今,中国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方面依旧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探索模式,实践经验不足。反观美国、日本及其他欧洲国家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已经发挥了相当的作用。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主要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法及构架核算体系方面进行集中研究。但仍然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来明确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环境成本以及环境效益。我国现行的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主要是从处理排污费的要求和鼓励加强污染防治两个方面来对上市公司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管制。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有年度财务报告、财务报表附注、董事会报告、单独的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方式。披露内容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描述十分罕见。上市公司披露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影响、相关环保投资、ISO环境认证、节能减排、环保拨款与补贴、税收减免等。反观欧美发达国家,政府、企业与民众都十分重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政府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环境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这些法律法规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了专门规定,对企业各方面的经济活动进行约束。同样也制定了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对应的环境会计准则,这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普遍性,也提高了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主要的披露形式是单独的环境报告,采用以定量形式为主、定性描述为辅的方式且自愿披露。环境信息披露内容主要是环境政策、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三个方面的内容。只要与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都会进行披露,还将环境投资和环境费用分别做了列示,在研究、再利用、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描述,定量地披露与环境有关的可能债务。一些公司还将政府对实施环境保护措施而给予的鼓励予以披露。 总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属于法规披露项目,尤其大规模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需要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企业,制定出合理决策的同时也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二、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结合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来看,能明显看出两国在环境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会计相关会计准则、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正是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所在,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不完善,监管力度弱虽然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企业环保方面先后颁布了各种法律法规,例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并不具有完全的强制性,使得这些环保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漏洞。环境监管力度薄弱导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透明性差。 (二)我国企业、群体和公众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度和了解度,关注度差我国目前的原则是结合强制性和自愿性披露,国有上市公司及重度污染的企业是强制性披露环境信息的主体,而其他类型的公司则有自主选择权,这就导致了披露水平和方式差异较大。即使是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也没有在财务报表中单独设置环境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只有极少数企业的主要的经营业务目标和社会责任是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出具独立环境报告。我国企业、公众对环境方面的重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并且披露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单一,有局限性,价值含量低一般披露内容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描述十分罕见,缺少数据支持,并且缺乏完整性数据,以历史财务信息为主,难以反映现实环境问题对企业经营现况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对外部信息使用者制定有效决策作用有限。大多数公司披露环境信息时,对公司总体的环保方针政策和节能减排的内容进行集中描述,而较少披露涉及货币计量的项目和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的环境信息。企业有选择地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而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不利信息一笔带过甚至不予披露。这些不完整的环境信息质量水平低,有用性很差。 (四)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缺乏可比性一方面,环境会计仍处于探索模式,实践经验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对环境会计准则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也没有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使其与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相协调,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差。大部分公司采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作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少数公司采用社会责任报告形式披露。仅个别大型企业会出具独立环境报告,反映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披露形式是各企业自主选择,即使是同行的企业所出具的环境报告也是不具可比性的。 三、完善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大力发展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环境会计的相应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制定合理的假设、核算等方面内容。健全环境会计法律体系,制订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进行强制规范,有效监管,制定统一的信息计量口径,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的可比性。同时,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实现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有效监督。 (二)加强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激励制度和公众群体的环保意识对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实施激励机制,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保证信息的真实有用和可靠,从而,加强相关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进行财经法规培训的同时加强遵法守规教育,以此来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起到减少对环境法律法规实施成本和促进环境信息披露发展的作用。 (三)培养环境会计专业型人才我国应学习发达国家人才管理方式,根据环境会计的要求,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环境会计综合性知识体系,能应对环境会计实务的能力。具体实现方法是:将各财经类高校现有的会计专业下新设环境会计课程,使其成为会计必修课程,同时对现有在岗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掌握环境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约束力和环境监管力度首先,立法机关应该制定有关环境会计和相应标准更全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对应的准则,以提高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约束力。其次,各环保局应充分发挥其对于上市企业的监督作用,提高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最后,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建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审查制度,使其真实、正确、可靠。具体实现方式:第一,可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扩展注册会计师的相关职能,使注册会计师可以对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第二,可以以政府部门设立的社会环境监管机构为主,并聘请会计人员参加,实现监管。 (五)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管企业应树立有关环境保护的企业文化,企业环境文化可以起到引导、凝聚、激励和规范、约束作用,对企业持续长期发展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同时针对企业环境问题制定保护规章,建立独立的环境管理部门,加强企业环保的执行、审核和监督作用。在企业的高层建立相关董事和委员会,强化企业高层的监督权提高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与约束力度。 作者:董丁丁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农田水利论文: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和管理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促进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进行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保证播种插秧时的供水,还可以起到防老抗旱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小型农田水利的施工与管理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供同行业的研究做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 农田灌溉 施工 管理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和农田灌溉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一般来说投资是比较小的,另外还可以得到国家的大额补助。如果水利工程的规模较小,建筑物的等级应该在五级或者五级以下,一般来说这种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也是比较低的。但是这种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普遍缺乏一定的质量监控,另外,因为工程的规模比较小,很难收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所以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是不达标的。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在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科技应用严重脱节 现代水利发展到了今天已经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管理工作和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据相关统计,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转化的科技成果非常少,甚至只占到了实际措施的20%到30%,与其它行业相比属于较低的水平,随着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视逐渐加深,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推行先进科技的前景非常乐观。对于一些干旱非常严重的地区,农业生产几乎完全依赖于灌溉,所以先进科技手段在农田水利灌溉建建设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体制普遍不健全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规范,优秀的工程计划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不会取得相应的效果,对于农田灌溉有利的水利体系很难形成。各地的水利建设部门应该针对这种情况积极的推进相关组织机构的建设,国家在建设与管理上进行大力的扶持,我国的很多农村经济并不是很发达,很少有资金会投入到水利建设中来,因此很多相应的建设并没得到有效的落实。如果没有配套的资金管理体制,再加上找不到适合不发达地区的水利建设制度,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不会落到实处。 三、关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1.管理措施 1.1在建设中狠抓重点,做好相应的规划 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事先制定一个总体规划,在水利建设中如果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程的质量。这个总体规划的关键点应该放在建设方向的确定上,只有明确了建设的重点才可以将建设的方向定下来,进而对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对规划进行重点选择的时候要想到水利工程的具体环境,对需要改进的项目进行确定,通过对重点项目的实施使水利建设得到推动,进而更好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国有很多干旱地区,这些干旱地区的干旱现象非常严重,对于区域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应该对抗旱水源工程狠抓,使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相应的改善,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提高,更好的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建设。 1.2扩大投资 水利建设资金应该哦在区域内做到合理的分配,对现有的工程进行积极的维修和改造,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一定的保证。在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的政府也应该加强行政领导,推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在建设中杜绝挪用专项资金的想象发生,要建立起专门的财务管理单位,还可以在重点工程的建设中建立起监察团队,保证专项资金可以落到实处。 2.关于农田水利建议的一些建议 2.1推广新技术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目的是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相应的水利建设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及时的解决农民的困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如果要使农田水利建设发挥出高效、高产的作用,就应该多依靠新技术与新方法。 在现阶段“湿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高效节水。这种节水灌溉方式可以对水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使粮食的高产得到保证,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广泛节水的一种经济体系。2)保护地下水。这种灌溉体系可以使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使一些农药失效的情况得到相应的改善,对水源的改善有效的保持,同时还使地下水位的动态平衡得到了保持。3)改善水质。国家与人民意志在关注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这种节水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标准的、安全的生活用水。与以往的农田灌溉系统相比,这种灌溉系统更适合用于冲击平原中,比防说我国新疆的一些冲击平原,属于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这种灌溉体系在这些地区的建设主要是利用了当地的塘、洼地等,将这些天然的塘、坑、洼地改造成“人工小型湿地”,主要利用了植物的生长作用的原理。 这种技术使农田中的磷、氮含量得到了保持,结合了国外的成功经验,经过这种系统净化后的水更加洁净环保,水质与灌溉标准是非常符合的,这种节水系统探索了节水的新出路,是油田灌溉的一次有效的创新。 2.2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如果要重视水利工程的技术开发,那么 ,我们首先要注重人的开发。据农业用水协会的相关人士介绍,水利施工人员在上岗前一定要接受相关的技术培训,保证施工建设人员的素质可以促进施工建设的开展。要定期选拔人才对新技术进行学习和深造,搞好相关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岗位的需求,还可以选拔相应的人员到国外进行学习,建立一些关于水利项目建设的技术培训班,增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另外,还要及时的更新施工建设人员的知识面,拓宽相关人员的视野,水利工程建设人员对于工作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防止一些不必要的职工质量问题的出现。 2.3在管理上实行问责制 在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应该使监督制度得到相应的完善,将工作内容细化,将相应的监管计划制作出来。将监管人员的实际工作内容落实下来,相关的人员就应该对管理责任进行分担,如果是在谁的管理范围中发现了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由谁来负责,严格杜绝监管人员“放水”现象的发生。 四、结论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的对新技术进行开发,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保证工程建设的效果与质量。对于管理方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要做好总体的规划,使资金的使用额度得到多角度的开发,使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拓展出全新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农业用水协会在水利工程建设上也是功不可没的,协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水渠的畅通,对于村镇的用水矛盾给予了相应的解决。 农田水利论文:探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管理问题 前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面对恶劣的地质气候,健全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然而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水毁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溃坝、放水洞(闸) 毁坏,造成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损毁严重。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水库、塘坝、蓄水池水井和中小型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 组) 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这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在部分市县表现的相当突出。 2工程技术不全面,设计标准偏低。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 世纪50、60 年代,有相当部分是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设计标准偏低,且至今已运行40 ~ 50 a,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维修配套没有跟上,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 3 投入不足,工程建设缓慢。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 程项目的难度。 4 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工程质量差。受诸多因素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监控措施及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5工程管理不到位,工程效益衰减。因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一卖了之,收了钱就不管工程管理的好坏; 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不重视工程管理; 有的业主不履行合同义务甚至违约,弃置不管; 还有的工程运用不合理,造成了水质污染,引起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体系,完善工程管理措施,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有的效益。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措施研究 1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措施 (1) 做好总体规划,狠抓建设重点 水利工程的管理要有明确的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水利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对建设方向的确定,有了明确的工作重点才能将水利工程建设的方向确定下来,然后再对一些次重点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规划重点工程的时候要考虑到区域环境,以确定目前急需改进的工程项目,通过重点项目的启动和实施,推动水利建设,才能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对要开展的大型水利建设工作可以先设立示范基地,探索建立水利工程的效果,在示范基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示范性演示,以确保工程项目的成功,很多省份早已建立了节水示范基地、水保示范基地、冻土研究示范基地等。这些基地建设有利于基层单位参观和考察,对进一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推广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2) 扩大投资 为了合理地分配水利建设资金,做到区域内的平衡、和谐建设,水利建设管理部门可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扩建和改造,以保证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应农村水利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调动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村民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以节省人力资金,避免出现由于资金短缺使得一些重点工程一直的延误下去。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田水利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单位,并在重点工程依情况设立监察团队,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周期性的资金账目总结,保证资金使用方向有迹可循。 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 1推广水利工程建设新技术 从根本上讲,农田水利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农田的灌溉问题。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水利建设应与时俱进,立足创新,为发展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农田水利系统要安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就要依靠新技术。目前得到认可的“湿地”节水灌溉的优势有: (1)高效节水。能够合理地取到适合的水量,保证粮食的持续高产,是广泛节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种经济体系。 (2)有利于保护地下水。该体系能够保护环境,特别是能减轻由于灌区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农药失效的后果,能够全面地保持对农业水源的改善,保持了地下 水位的动态平衡。 (3)改善水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深受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节水体系能够为当地提供安全的、标准生活用水。 以往的湿地农田灌溉系统主要在中国南方平原和浅丘陵地区进行建设,因为其间分布着洼地、塘堰和荒沟等。新疆阿瓦提县的阿克苏河冲积平原由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和田河的河谷平原组成河漫滩地、河心滩、河曲极为发育,其上多古河道,形成众多近南北走向的湖泊及河间洼地,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区,类似于这些的西部河滩洼地就是建设“水利湿地”的重要资源。湿地农田灌溉节水体系主要是利用这些天然的塘、坑、洼地等,将其改造成“人工小型湿地”,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生长作用。将排水沟略加扩宽,种植对降污作用强的植物,形成沟渠湿地。将这些小型湿地、生态沟与原有沟渠相连,形成“排灌沟渠—人工湿地”的综合系统。这样一来,从农田排出多余的灌溉或雨水,可进入下游邻近的小型人工湿地或生态沟。经过湿地净化后,水从另一端排入生态小沟,排入下游小型水库或湖泊等。 结束语 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更好的帮助农村地区更好的进行农田的浇灌和饮水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在各个农田灌溉区域修建水库、水电站和塘坝等蓄水或者引水的工程。农村水利建设的根本是质量问题,要确保建设优质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农田水利论文: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策略 一、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府管理力度不足重视度不高由于政府以及相关管理单位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做不到有效地管理,并且意识不到相关的灌水工作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产生了很多问题,例如,没有完善的管理农田水利的机构,这就会产生农民在浇灌农田时用水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由于管理力度不足而引起的个人垄断问题导致农民用水的权益遭到迫害。所以相关部门必须要将农田水利建设重视起来才能有效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起来。2、水利设施的老化问题目前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资金的投入并没有规范的标准制度,这就会发生农田灌水设施不能得到及时的保养和只将设施建好却不组织人员进行管理的问题。但是,在对农田进行防旱、灌水和储水等工作时,必须得需要能有效工作的水利设施,那么也就是说完好的水利设施是保证农田用水的关键。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有434个大型的灌溉区,中小型的灌溉区有4万多个。但是却因为水利设施的老化而导致能正常工作的设施只占全部的40%左右,这对于想要很好的解决我国的18.26亿亩耕地的用水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国应该在建设完水利设施之后还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老化的设施应该做到及时的修理并且还要定期的做好保养工作。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措施 1、政府加大管理措施和资金投入政府在建设农田水利方面要以“三农”经济为主要前提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以及建设我国全面的小康经济发展为前提条件。一方面在经济上政府的资金投入是水利建设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资金有限还需要广大农民一起组建集资体系,以保证能在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时资金方面不出现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政府的管理力度问题,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水利管理机构,坚决打击一些独自垄断水利的组织和个人,使农民都拥有公平用水的权利。政府还要积极的出台管理措施以及建立管理机构并且做好宣传工作,并且运用一些奖励制度和利益激励等让一些企业和个体农户都能按照条例进行用水。这就可以解决有些地方浪费水资源而使一些水资源不足的地区还得不到用水的问题。2、有效的普及灌溉技术农田的水利建设还是要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之下进行的,那么这就会发生农民在灌溉技术方面产生缺陷,也就不能将水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例如,再喷灌带就要利用其水压不需过高、投资较少和方便管理的优越条件有效地减少资金的开销以及节约水资源的利用。对于农户普及灌溉措施不仅仅能可以节约用水最重要的就是能更合理的灌溉农田,是产量达到最大化提高。但是只是普及灌溉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对于节约用水技术不能自觉的实施。因此,就需要相关部门也要尽快出台管理措施,对于节约用水的奖励制度及其相反的惩罚措施。3、农田水利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利用首先,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建设队伍是保证水利建设的重要前提,目前农业发展的竞争趋势尤为严重。那么就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对新技术和新科技加以运用,并且该管理队伍还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最终将农田水利的建设工作做好。其次,就是国家要积极组织人员开展水利建设的科学研究工作,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技术,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开发出符合当地的灌溉技术。这不仅能保证水资源利用率提高还能最大化的增加粮食产量。 三、结束语 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我国有很丰富的历史经验,并且还可以受到农户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的水资源不足以及农业基础薄弱而导致农村经济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得不到有效地发展。因此政府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要根据解决“三农”问题为关键,充分的解决水资源和农民意识的问题。坚持开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农田水利论文:市区农田水利建设新思路 1农田水利的灌溉排涝能力较弱 在亳州市的茨淮新河、涡河、芡河、北淝河、西淝河等农田灌区的灌溉系统中,很多灌溉机电设备都不够齐全,田间工程也不配套,当前的机电排灌泵站的整体排灌能力也较差,以现在的排灌能力来讲,仅有13.5khm2的农田能够保证满足灌溉需求,53.5khm2的农田能够进行正常的排涝。机井灌溉能力不足,全市可用的机井仅有4.41万眼,29.2%的机井都已经报废而没有进行维修或更换,这些问题都极大的影响了当地农作物的灌溉需求,降低了当地的农业经济效益。 2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由于各种历史原因 亳州市的农田水利建设水平较低,多个河流的排灌能力较低,使得当地的旱涝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在当前途径亳州市的77条大小河流中,有65条出现排水不畅的问题,极易出现内涝现象;涵闸分布不均匀,水库蓄水能力较弱,在雨季过后水资源短缺现象明显,排灌设施建设不到位,农业灌溉问题难以解决,桥涵不配套,为当地农民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大影响。基层农田水利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不合理,行政管理不够协调。目前在亳州市,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较为混乱,多龙治水,很多水利技术不能得到有效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规划设计不完善,不尽科学,使得农田水利建设不够科学合理、不够系统到位。 3亳州市农田水利建设新思路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备受关注,这就给亳州市的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时展潮流,促进亳州市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我们必须要调整思路,改变观念,开拓创新,加强亳州市农田水利的建设。在此,笔者提出可以按照下述的几点思路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工作: 3.1创新工作思路。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农民直接受益为出发点、以效益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3.2创新组织形式。要严格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逐步建立农民自愿参与、村社自行组织、政府协调服务的组织形式,改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统揽包办、农民群众集资投劳的过时办法。 3.3创新投入方式。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投入、谁所有”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大力支持民投、民建、民营工程,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社会力量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3.4创新建管机制。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大中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推行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对小微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推行政策公开、投入公开、奖补公开和账务公开等群众监督机制。在工程的经营管理中,要逐步建立产权明晰、利益直接的经营管理机制。 3.5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干部心中要装着群众,引导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把党委政府的工作意图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注重发现和培育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并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媒体报道等途径加以推广。 4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 4.1提高认识,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地位。各地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要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意义所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加强领导,转变作风,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4.2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各地应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发建设规划,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规划要符合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划。从资源的合理配置入手,正确处理好工程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开发之间的关系,真正加强农业的基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3全面治理,突出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题。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工作,在抓好传统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同时,突出时代的特点。一是搞好水源抗旱工程建设,主要是水闸、河道工程和机井工程;二是做好节流工作,发展节水农业;三是面对新形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已是当务之急,要配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水利建设工作力度;四是农业的发展不能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抓好水土保持工作。 4.4发展民营水利,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改革现有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是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主要方向。工程建设要创新思路,以新机制换取大投入,放开开发建设权,搞活经营权,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招商引资、部门扶持、政府补贴等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等筹措建设资金,以大的资金投入带动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结束语总之,为了能够更好的的发展亳州市的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生产能力水平的提升,就必须要改变思路,积极发展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修补加固现有的病害水工,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保证亳州市的农业用水需求 农田水利论文:浅析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建立原则及措施 一、尽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必要性 农田水利建设是以改善人们生存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为目的, 以治水为中心的国土综合整治活动。现代新型农田水利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 通过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 运用综合手段, 使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我国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 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配套率低,欠账较多,对现有灌区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尽快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认真组织试点,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面临的问题 1、“一事一议”操作难度大 “一事一议”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进行农田水利等村内公益性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事一议”缺乏规范的操作性程序和管理办法,绝大部分项目因缺乏引导资金,事难议、议难决、决难成,效果不理想。 2、管理体制落后,水利发展动力不足 从近年来改革的实践看, 以公益性为主的灌排沟渠、渠首建筑物、桥梁等,一般无人承包经营,使得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逐渐丧失原有功能,水利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即使改制了,也存在经营短期化,不投资维修养护等问题。 3、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群众参与积极不高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更加困难:农民投资能力小,地方财力有限,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风险大,回报少,社会融资困难。农民对水费承受能力低,水管单位不能保证工程设施正常维护,使得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开展难度大。 4、农田水利设施生存难度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建设占地占用灌排设施的现象日益增多,给农田水利建设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5、法律体系不完善,执法规范程度低 虽然我国已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的国家法律,但是各级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法律法规,使得水执法无法可依,违法行为得不到合理严格处罚 三、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 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 防止人对水的伤害, 当前主要是防止人对水的伤害。不仅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更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 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变一味“深挖沟、高筑堤”、人与水争地的做法, 给水以出路; 改变竭泽而渔、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做法, 还水于生态; 改变饮鸩止渴、随意排放污水的做法, 造福于后代。 2、民主决策、群众自愿的原则。 要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以政府加大投入为契机,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要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程序,控制筹资筹劳标准。 3、农村与城市、工业互补共进原则 农村特别是郊区要自觉当好城市、工业的水源地, 农田水利建设要越来越多地搞一些恢复自然生态、涵养保护水资源和生态水环境的项目。城市、工业要自觉做好培植农业的工作, 建立对农业的补偿机制, 以城补乡、以工补农, 形成城乡一体、良性互动、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 4、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的原则。 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四、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 一是加强领导, 建立责任制。应建立各级目标责任制, 并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 将工作任务层层落到实处, 将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作为各级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部门团结协作, 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部门很多, 各部门应积极参与, 团结协作、各负其责, 形成合力。三是转变组织方式, 改进工作方法。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 各级政府要转变角色, 由从前的直接用行政手段组织农民搞农田水利的传统方式, 转变到重点抓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宣传发动、资金扶持等, 从单纯的行政命令转变到行政、法律、科技、民主、教育相结合, 由过去的组织推动转变为政策引导、典型示范、优质服务。积极探索“两工”取消后新的组织方式, 大力扶持发展 民营水利, 适合个人兴办的微型工程放手让农民自己建; 完善“ 一事一议”“一事一批”制度, 有计划地搞好一家一户干不了、公益性较强的工程; 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用水合作组织,承办较大的工程。 2、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每个县都要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3、增加投入, 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政府财政部门应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 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改革部门应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应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投入和财政预算,逐步形成适度规模。 4、实行分类指导, 推广新典型, 探索新路子 一是根据地区差异, 确定主攻方向。山东省多年来形成的三大区域的治水路子被实践证明是符合当地实际的, 应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 并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调整完善。二是根据“先急后缓、长短结合”的原则, 确定工程重点。三是根据结构调整的要求, 确定工程布局。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农田水利建设在布局上必须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的前提下, 按照高效优质农业的要求来考虑。 5、坚持依法治水, 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规 在认真贯彻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法律的基础上, 加强配套法规政策的建设, 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 严肃查处和打击农村水事违法案件, 规范水事活动,保障水事秩序。依法足额征收各项水利规费。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分级负担、受益负担、分级管理、收益补偿等政策, 划分事权, 明确责任。以水资源管理为重点,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6、深化水利改革, 增强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坚持创新, 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建设, 强化水利行业管理职能。按照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部分协同作用的改革思路, 调整提高城市工业水价。水价改革的难点是农业水价问题, 重点是大中型灌区等供水工程水价。农业水价的改革要按照成本核算、群众负担、财政补助的原则,计算包括工程折旧、管理、运行、维修等费用在内的供水价格, 向用水户收取一定的水费, 不足部分按照工程的管理权限, 由同级财政承担。 7、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 一是明确资金投向。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助粮食主产县。二是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可以是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完善补助方式。主要用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四是制订补助标准。根据工程性质、农民在限额内筹资筹劳情况, 制订不同的补助标准,筹补结合、多筹多补。五是健全申报程序。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主体的申请进行审查、公示后联合上报。需要农民筹资筹劳的项目,应经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查。 农田水利论文: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的改革路径分析 改革的目标 为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并以“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为总体规划目标。将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实现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节水、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建设有组织有制度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核算供水成本、计量征收水费,推进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大大提高农业水利用效率与效益,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改革的具体措施 1明确工程管护制度 在加强主管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力度与技术指导的前提下,首先做好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划为村集体所有,明确产权。其次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因地制宜地把护路、护树、护井、护电、护管道、护桥涵沟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用水户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的方式,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保本微利的经营方式,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将工程管护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做到以水养水,循环发展,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落实工程管理主体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三级管理模式,注册成立“兖州市农民用水协会”,设在兖州市水利局,会员由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专家、各协会负责人和农民代表组成,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体负责对全市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和工作指导,负责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经验交流,同时监督镇村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各项管护工作;成立各镇级农民用水者协会分会,设在各镇政府,服从市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和工作指导,同时指导监督各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工作;成立村级用水者协会,设在相应的村委会,具体负责本村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各项管理工作,负责各项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的落实,负责水费征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这是该项管理模式的最基层,也是完成该项管理任务的最关键的环节。市、镇、村三级用水者协会都要严格遵守与执行章程以及用水管理办法。三级用水户协会都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用品、量水设备。要有专门帐户,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可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水利工程管理,市水利、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每年对镇村用水户协会负责人、收费员、会计及操作手进行3~5次培训,以提高协会执委会成员组织协调、业务技能等综合素质,确保工程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规范水费征收管理 灌溉水价的提出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一大改革,有利于转变农民“浇地不花水费”的思想,有助于农业节水意识的形成。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根据农民承受能力科学测算水价,完善计量设施,推行计量收费,制定征收制度,合理征收水费。水费由协会人员统一收取,直接收费到用水户。除协会人员外,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收取。在收取水费时开具水费专用收款收据,严禁擅自加价,搭车收费。水费开支只能用于本工程,支出符合有关规定,任何人不得挪用。同时,农民用水协会的水费收支实行公示制,接受用水户的监督。 4加强用水服务制度建设 有了明晰的产权、责任制度和明确的管护主体,还要注重管理服务问题。农民用水者协会依据水资源调度方案制定灌溉用水计划。灌水期间,管理人员根据各水源控制的灌溉面积及用水户多少、各户的作物类型及面积确定灌水时间,然后按地块顺序排队,并预先通知各用户,以便施肥管理。管理人员与用水户共同测量灌溉水量、灌溉面积、灌溉时间、灌溉用工、灌溉用电等,并做好现场巡查工作,确保正常供水和避免水资源浪费。 农田水利论文:莱西市多措并举谱写农田水利建 多年来,莱西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事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加大投入,开源节流,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每年市政府都专门出台文件,统筹安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工程、投资办法,极大地促进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健康发展。 多渠道投入———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保障在国家对农村进行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后,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难点。为此,该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顺利实施。一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2004年以来,抓住国家对水利投入加大的机遇,积极争取青岛市以上资金9745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凡国家、青岛市公共扶持的项目,市财政均予以配套,两年共配套5618万元;共征收水利规费4500万元,并实行专款专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地方配套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奖励基金。二是采取村级“一事一议”。取消“两工”后,为调动农民自愿投资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村办、跨村办农田水利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积极用好“一事一议”政策。两年多来,全市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共投入资金8750万元,投劳160万个,建设村级水利工程650项。三是变存量资产为可用资产。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本着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的原则,采取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型式,对全市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建设与管理制度改革。截至2005年年底,该市完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4650处,回收资金8000万元。四是积极发展民营水利。3年来,共发展投资50万元以上的民营水利大户30个,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15个,会员人数达到1600人。市级财政共拿出以奖代补资金1100万元。五是积极利用国外资金搞水利。近几年来,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发展节水灌溉,先后共贷款200万美元,缓解了水利工程规模大、发展快而资金缺乏的矛盾。开源节流———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好基础近年来,该市始终贯彻科学治水新思路,围绕“开源、节流”两条主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一是在开源建设上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 先后投资6200万元,完成了北墅水库、高格庄水库两座中型水库和马连庄、大河头、黄汶头、姜格庄等14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保证了蓄水安全并增加蓄水量。同时,争取国家立项,投资1.37亿元,对产芝水库分3年进行除险加固,今年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投资160万元新建了大青山小型水库,增加蓄水量20万m3;根据河流多的实际,先后投资4200万元,在大沽河、洙河、五沽河上新建了7座拦河坝,拦蓄量达到380万m3;新建小型河道拦蓄工程25处,塘坝191座,扬水站17处,机井634眼;将产芝、北墅、堤湾3座大中型水库串联贯通,实现水资源跨区域、跨流域调节调配。二是在节流改造上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和节约用水。 通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改善输水干支渠34km;大力推行“大田管灌、喷灌化;果菜微喷、滴灌化”技术;提高供水价格,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3年来,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33.3hm2。积极改善农村人畜饮水问题,自2003年以来共投资4600万元,兴建大小水厂15座,使全市村村通上了自来水。 农田水利论文:农田水利工程的对策及路径 1加强监管和审核,提高工程质量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统一规范招标、工程建设、工程验收标准。在施工过程中,监管部门要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工程及时勒令停止,保证施工的质量,并要求相关工程建设完善后进行验收报告,将工程质量与对施工单位的考核挂钩,进行有效监管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提高工程质量。在工程审批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完善审批制度,从源头上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工程的保质保量完成,提前规划审核好施工的地址、修渠排水等工程建设情况等,聘任一些专业人才对参与工程建设单位的资质、权利、质量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成立专门的招标部门,设立规范的招标标准和规范,通过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合理竞标,避免不规范和没资质的单位介入,并设立专门的监督人员,保证工程质量。 2加强管理,明确产权,落实责任 针对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应明确工程设计及施工标准,在权责和利益方面应明确使用者、所有者的不同和直接关系,明确地管理制度,避免出现无人负责的状况,将责、权、利相统一。针对小型的集体所有的水利设施设定专门的管理人负责,对于使用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并明确使用者的责任,出现问题时由使用者负责并追求专门管理人员的责任;针对经济效益较高的工程,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方式来选择专门的承包商,通过以上方式将产权进行转让并促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出现问题有承包商自行负责维护并由工程主管部门进行监督,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进行水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建设。对于正在建设中的农田水利工程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于工程建设问题和施工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并设立专门负责的小组组长,明确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责任,并进行县乡村三级责任机制的建立,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身上,负责人要根据工程进度进行跟踪汇报,出现问题追求责任人、施工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避免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3加强资金投入和相关人员培训 资金是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要鼓励民间资本的介入,设立专门的市场筹集、农民集资、国家及地方政府补贴制度,通过三方的协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策指引和规范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要将此种款项纳入财政预算的范畴之内,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安排到位并保证专款专用,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来避免挪为他用现象的发生。针对农民和相关水利工作者进行技能培训,通过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再教育等形式让他们了解最新的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维护保养技术、新设备配套技术等,提高他们的工程设计、施工、工程维护等整体素质,让他们及时地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的要求,对老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维护使用,对新水利工程进行有效地管理建设,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循环和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 农田水利论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构与管理 一、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a.完善灌溉网络,保障农田灌溉。已经建成了一个以大型灌区为主体,小型水库、机电井提水灌溉为辅助的农田灌溉体系。初步形成以水源工程建设为主体,田间渠系工程相配套的小型农田水利灌溉支持系统。 b.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了加强水利设施管理主体建设,法库县积极组建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协会主要负责渠道的建设、农田灌溉和水费收缴等事务。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使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有了明确的责任主体,良性循环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管理态势初步形成。 二、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一直是农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法库县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中,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相关问题: 1原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先天不足 法库县原来所具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大多修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比较低,质量较差,并且老化和破损的情况较为严重。那时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要是依靠农民群众投劳修建,设施的建设过程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没有统一的工程建设标准、质量标准,因此造成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先天不足”,同时也为后期的正常运行维护管理带来极大的障碍。 2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法库县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重建设、轻管理。在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而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和条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是集体组织建设、集体负责管理的管理模式,从而造成只用而不管的现象,权责不清,管理困难,水利设施老化破损而得不到及时修复的现象随处可见。 3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资金短缺 自从2001年开始,我国农村开始实行税费改革,农民可按规定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及附加税,这个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法库县村一级的筹集资金和调配劳力的能力缺乏,普遍存在农民们主动参与水利设施养护和维修意识淡薄、缺乏积极性、无法有效组织的情况。此时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仍属集体财产,维修资金短缺,设施覆盖面比较广,无专门人员管理,破坏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4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服务功能弱 自从农村租赁、承包等方式改革实施后,法库县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被一些团体和个人租赁或承包,使得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经营性变强,而服务功能却弱化。一方面,农村的水库、水塘、水利设施的承包,只拥有养殖权或使用权,无法实现有效的协调。另一方面,小型的泵站租赁、承包给个人后,由于单体灌溉的农田面积小,反而使灌溉成本上涨,农民的水费负担不断加大,抑制了农民农业生产和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三、法库县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对策建议 经过对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依据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有效保障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设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公共事业化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对保障农田灌溉,以及促进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田水利设施受益面较广,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应该被列为公共服务事业。由于法库县水、土等农业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对水利设施的依赖程度不同,市财政应该积极发挥调节作用,给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足够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使之实现公共事业化管理。 2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法库县政府应该建立稳定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财政投入机制,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归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并且保障地方财政投入及配套资金到位,保证持续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并持续进行有效的水利设施管理与维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专项资金应首先用于急需的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的灌溉工程和小型水源工程。 3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 法库县应该不断完善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得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有章可循。并且同时要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并与其他规划相互衔接。a.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如何管”的问题。b.深化制度改革,资产清晰,切实解决“责任主体”的问题。c.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切实解决“管理方法”的问题。 4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发展 法库县应该推广农业水利技术,开拓市场的扶植力度,使农业水利技术有用武之地。要以专业技术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进而促进水利产业化进程。 5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法库县要确保每年财政用于水利设施管理与维护的专项资金,调整和完善末级渠道终端水价政策,管理与维护资金妥善使用。积极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管理模式,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内部管理机制,构建良性运行的管理长效机制。 四、结语 强化法库县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科学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海城区域农业综合实力,农民的收入能够得到有效保障而持续增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科学建设,能够建设高效农业,节约农业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法库县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田水利论文: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灌溉规划是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灌溉规划计算,选择合适的灌溉设计标准,正确地决定灌溉工程的布浚,并进行灌溉工程的设计,对于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灌区的经济开发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设计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灌溉规划成了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它也是农村水利工程规划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从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切实为农民做实事,对农村水利工程灌溉规划的设计分析势在必行。 1 设计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世界气温正在以每年增加1℃的趋势上升,随着气候的变化,干旱问题出现变得频繁了。为了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必须对灌溉技术进行规划。 灌溉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也必须加强灌溉规划,灌溉技术的设计工作要设计出一些高效、省时、省力、合理的水利灌溉规划,以促进农业发展。 2 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及分析 2.1 进行灌溉规划前 要观察所在地区的水文情况,地形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 2.1.1 在进行灌溉设计时,也要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比例,考虑灌溉的收益性,如果采用的灌溉措施所耗费的成本加大,则可以取得的收益甚少,那这种灌溉措施不就值得执行,否则就会造成“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 2.1.2 在规划前,也要分析所在地区的可供灌溉的水源面积和需灌溉地区的比例问题。要做好一份灌溉规划,必须要综合所有可参考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需要分析的因素就有农田的需水量,供水区的供水量,2者如何达成平衡的关系等等。 2.1.3 进行规划还需注意节水,尽管灌溉本身用水量大,仍然要让每一滴水得到充分的利用,以节约水资源。毕竟谁都不希望世界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这种悲剧发生。 2.2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然需要建设许多设施,也要对很多东西进行整合改造。要科学蓄水,在雨水较多的时候或汛期季节,将适量雨水存储起来,以便干旱时使用;还需建设好疏通灌溉用水的通道,清淤河道,以方便水的流通。在设备齐全的情况下,就可以有效的解决灌溉用水问题。 2.3 实施灌溉技术的过程中 在实施灌溉技术的过程中,有许多注意事项需要在规划中体现出来:对于灌溉出现问题的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工作,如果发现有运转不好的设备,运转速度少于一半的,就把它拆除:对防涝设备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防涝标准的,要及时拆除,拆除后还要马上进行重建工作。 2.4 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规划的意义 对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进行规划,可以实现很好的社会效果,也能够很好地迎合国家对农业问题的相关政策。建立方便灌溉的水利设施,也可以改善环境,避免因为很多农民不懂得灌溉的规划,便胡乱开垦取水而导致的土地结构破坏严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规划区内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灌溉设施的建立,也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减少水土流失。农民从事农业工作变得更轻松了,收入增多了,社会贫富差距就会缩小,社会矛盾也会减少。这些灌溉设施的建立也可以有效的防止内涝发生,达到保护环境,降低人民受到灾害侵犯的可能性,也净化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对实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5 为对灌溉设施进行更好的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 现在国家设立了水利工程合作所,以便加强对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它的职责主要有:制定年度灌溉用水计划以及用水应急方案;对所有的灌溉农户进行登记,并制定出每年灌溉用水的收费标准,负责收集农户的灌溉用水的水费,这些收集起来的费用,都用于水利灌溉的修理和重建;负责协调所有农户的用水工作,以免在干旱时节灌溉需求较大,灌溉设施供水速度有限,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加强与用水者协会的沟通工作,为灌溉农户谋福利。所谓用水者协会其实是一个公益组织,它的存在主要是为农户解决灌溉用水纠纷以及提供灌溉知识,在农户出现灌溉困难或灌溉设施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提供专业人员协助维修工作。总之,用水者协会应该做好辅助水利工程合作所工作的义务,2者相互配合,共同为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努力。 3 保障规划顺利进行的相关措施 3.1 由于水利灌溉设施使用度越来越广,所以需要我们研发出更多新的灌溉技术,当然,在研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所使用地区的经济承受力,如果所研发的新技术符合成本低、价格合理、实用性强等功能的话,就可以很好的运用在实践当中。 3.2 为使水利工程灌溉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政府需加大介入力量,加强监管工作,可以派发改委等部门对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进行管理,并且须提高政府官员对这一技术的重视程度。 3.3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实施时要切实推行现行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实行项目法人制度,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投标制,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在工程改造建成运行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按照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和管理,成立用水户协会,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农村水利产业的经济效益,以确保工程建成后的可持续运转。 3.4 应加大对水利工程灌溉技术的投入资金,收益的农民也应该出一份力,对工程建设投入一些资金,毕竟受益的人始终是农民。当然,对于收集好的资金,也要做好运用的规划,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形式,争取将每份资金运用到实处。 4 结语 对于农业、农村、农民利用的工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和实行,用正确的管理方式,管好、用好、保护好水资源,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应以惠农民为基本指导方针,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安全的水利灌溉工程。通过强化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有协调性的、有效率的水利运行体制。 作者简介:顾红(1971-),女,汉族,博乐农五师全新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农田水利规划。 农田水利论文:对农田水利建设中灌渠整治优化设计的思考 摘 要: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要求建立新的农田水利机制。在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农田水利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灌区整治优化中运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生态设计理念,可以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程度和水资源的浪费,进一步的促进农田水利生态化的建设。 关键词:农田水利现代化;渠道整治;渠道渗漏 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还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少,水资源比较的贫乏,所以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水利的建设显得尤为的重要。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水利之后,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了更多的关注,并且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田水利工程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由于时代的限制,当时的施工的工艺和农田水利设施的设计理念与现在的施工工艺和设计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的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改进。 1 我国农田水利现代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当前的农田水利无法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一次性的投资比较大,有较大的公共属性。在当前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政府对农田水利的投入严重的不足。由于我国市场的发展。农田灌溉的规模不断的增加,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灌溉的需求。 1.2 农田水利工程缺乏必要的维护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业水利工程的管理和运行关乎到民生,关乎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管理除了对一个地区的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的平衡也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有政府出资修建,在管理和维护方面主要靠政府。但是长期以来水利设施都是由农民进行义务维护的。在当前经济体制的改革下,农民群体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的投入量与其自身的而收入不成正比关系,从而导致农民对农田水利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不断的减少,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效率和可持续性显著的降低。农田水利工程由于其自身特殊性,需要定期的维护和长期的管理。农田水利工程一旦缺乏管理和维护,则导致工程效率严重降低,重则酿成事故。 1.3 管理体制不完善 农田水利工程由于有公共属性,需要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受益群众共同管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去管理,政府无法管,受益群众不愿意管,这样会造成工程遭到自然或者人为的破坏,无人修复的局面。在现阶段的农田水利灌溉的系统中,传统灌区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政府所拥有的水资源不考虑投资的回报率,对水权的问题不做出详细的规定,这样一来使得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对农田水利管理的投入相对的减少。水的所有权归政府给民间资本参与供水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建立水资源市场机制。国家法制环境发生变化,组织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难度加大,基层政府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取消两工前,各级政府依靠组织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国家当前的法制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水利建设和管理增加农民负担成为不敢碰的高压线,使得水利建设、管理困难重重。 1.4 气候对农田水利的影响 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改善农田水资源环境和地区水利条件, 促进农业的发展,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但是由于各个地区气候条件的差异,农田水利发展的条件和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有所不同。气候主要影响的是降水量和蒸发量。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总水量较为丰富,但降水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总的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 整治灌区优化的具体方面 对于上述提到的在现代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要适当的避免,灌区作为农田水利建设中重要的部分,其运行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农田水利的建设,影响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再灌区的整治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的优化,具体措施如下: 2.1 从用水量方面进行优化 农田水利工程,顾名思义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业。我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近几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自然条件的变化,种植业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所以在 灌溉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原来的用水量来进行灌溉,要适应农作物的需水量,提倡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的设计中,某某地区农作物的种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增多,但是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设计中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按照旧有的农作物的比类进行设计,这样等工程修建完后,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造成了水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种植物的种类,不仅根据现阶段的作物进行设计,而且还要能够准确的预见到未来增加的作物的种类,预留一定的水量空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设计,合理应用,尽可能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避免水资源和水利资金的浪费。 2.2 从防渗漏方面进行优化 我国大部分的农田水利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修建的灌区大部分为土渠。在灌溉的过程中由于水在渠道中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流动的距离长,所以出现历渗漏的现象,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率严重降低,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加剧了盐碱化土地的产生。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技术上:在灌区的整治过程中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防渗的目的。 (2)材料:现代水利建设过程中用的最多的建筑材料是混凝土,由于混凝土比较坚固,不易受到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防渗性比较好,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3 从优化断面方面进行优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土地资源的短缺现象,这就需要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土地的利用,缩小有效断面面积,减少蒸发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用水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一般优化断面的主要方法有:渠道内壁采用粗糙率较小的材料;采用较优断面;增大渠道过流能力。 3 结束语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家的命脉。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广大人名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灌区进行适当的优化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使得农田水利建设更加的科学化,生态化。发展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对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农田水利论文: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点和质量控制探析 摘 要:农业现代化发展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而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扶持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已经逐渐新建并利用起来。但是,农业水利工程施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对施工技术和施工人员都提出较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难点,针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应该如何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建议。希望通过本文分析能帮助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技术难点;质量控制;策略 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都是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因素,并且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本身具有一定的特点,其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在施工中需要处理的情况很多。在政府的扶持下,相关人员也越来越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施工技术研究,如何解决农田水利工程中施工难点,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所以,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研究中,不断从自身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解决施工技术难点的最佳方法,以提高施工质量,确保人员安全。 1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点 1.1 地质条件 农田水利工程一般都是软土地基,其地质条件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方面。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地基一般都比较潮湿,如果地基结构的渗透性能不够好,在后期土方开挖或施工中,就会出现地基沉降或者变形等问题。地质条件及其他自然环境的勘查非常重要,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人员安全。 1.2 基坑施工难点 基坑施工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和关键的环节,基坑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后期工作的顺利开展。农田水利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基坑变形或者积水等,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或者大面积的塌落。基坑施工是工程的基础,在施工中对技术人员也提出一些要求,施工基础人员一定要按照施工设计标准要求,做好基础加固施工工作。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关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管单位,一定要重视质量控制,制定科学的方案。 2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存在一定的难度,施工中难免会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加强质量控制研究已经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质量控制的建议和措施。 2.1 做好土方开挖前地质勘查工作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最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工程施工环境,尤其是施工现场的地理特征和水文条件。我国很多农田地形比较复杂,以山地 、丘陵、盆地、高原等地形为主。不同地质条件将会影响施工质量,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前一定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做好地质勘查工作,根据当地实际自然环境,认真制定详细的、科学的施工规划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方便施工工作顺利开展。自然环境的控制与管理是施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清楚施工现场环境,才能避免后期施工不会出现严重地基变形问题。自然环境监管是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工程施工前一定要认真做好勘查工作。地质勘查工作是确保土方开挖施工安全和效率的重要保障,在基础开挖中,施工人员只有清楚掌握地质条件和环境,才能确保开挖过程中不会对原有土体造成严重的损坏,才能避免后期地基沉降等问题。 2.2 加强施工队伍建设 一支综合素质水平高的施工队伍,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施工单位应该定期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参与集体学习和培训。技术人员发表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由集体讨论和总结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进而不断丰富技术人员的二手资源。要定期进行实践监督和检查,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中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施工,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非常多,并且每一种技术设备的操作方法均不相同。这就要求施工技术人员能准确掌握每一种不同设备的参数和操作技巧。施工单位应该利用具体机械模型,让施工技术人员现场操作或者识别,针对有问题的操作进行指正,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技能培训不仅能提高施工技术人员工作熟练度,也能缩短工程工期,并且能推动施工技术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升工程 量管理水平。 2.3 慎重选择施工材料,提升基坑和堤坝的施工质量 混凝土施工中,原材料质量和配合比例直接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混凝土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材料包括水泥、砂浆以及添加剂等。这些原材料的相互配合一定要科学,经过精心地配制并均匀搅拌混凝土施工材料。由于施工材料质量非常重要,施工单位在采购和选用材料时,一定要注重加强市场分析和筛选,慎重选择材料供应商,深入市场做调查工作,不仅要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还应该尽量降低施工投入成本费用。在购买施工材料时,施工管理部门应该提供一份详细的采购清单,根据实际需求选购材料。材料进场之后,应该加强材料管理,确保材料质量,保证施工时,材料能完好储存。材料配合比例需要根据施工实际情况确定。只有对施工材料进行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才能确保最终的施工质量管理质量,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比较特殊,因此,对施工技术和人员要求也比较高,必须要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技术研究人员重视和思考,施工质量监管单位只有加强质量控制与管理,才能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后期使用寿命。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重视工程质量控制,不断通过实践探索,完善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并且认真在实践中落实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推进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事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农田水利论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对策探讨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村发挥的主要功效就是排水和灌溉,保证农作物用水。工程建后管理工作对工程的正常高效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工程建后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本文探讨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问题;对策 前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而水作为重要的生命资源,除了对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之外,同时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条件,因此,农作物的丰收与否与水资源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基于此,我国逐渐在各个农村地区建设了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借此来保证农作物的用水需求,但是在当下的工程建后管理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制约了其功效的发挥,进而也就抑制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中存在问题 1.1 工程建后内部服务不到位、管理不畅 目前,我国已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人才的指导,使得内部管理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并且为将相关的管理机制明确和建立,使得在管理的过程中本末倒置,各项规章制度未严格的执行,并且在运营方式上具有单一性,再加上不合理和不科学的机构设置,使得当下的农田水利工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使农民对该民生工程的实效性也存在一定的疑虑。甚至部分地区的小型水利工程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导致设备失修、老化等问题的发生,甚至在农民迫切需求水资源的情况下,得不到保障,对农业的发展不能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或者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大量的水资源在运输的过程中因管道破裂而流失,亦或是出现串灌和漫灌的情况,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率严重偏低。 1.2 农民参与管理程度不高且未建立相关管理体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与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民作为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应该鼓励其积极的参与该工程的后期管理过程中,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来服务于建后的管理工作。但是就实际的情况而言,政府和集体多为该工程的主要管理者,农民的参与度几乎没有,这样就使得工程的产权具有模糊性,而作为管理者也不能及农民之所急,进而使得农村的水利工程不能得到很好地管理和维护,农民也不能对管理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 1.3 管理者轻管理、重建设 在部分农村地区,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并未突出体现它的作用和功效,而是以面子或政绩工程的形式存在,按照地区的规划,将该工程在短期内迅速完工,但是集体和政府在事后却为对其引起足够的管理和重视,再加上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层级和利益主体较多,使得管理的实效性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发挥。 1.4 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 农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与管理的成效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但是在农村地区,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工作责任心不强、年龄偏大、技术含量不高、文化层度偏低、服务意识不强、人员的配置不齐全等,这样就对该工程的实际管理成效起到了巨大的抑制作用。并且对于管理机构的定位也具有模糊性,非事业单位也非企业单位,再加上在管理福利上的严重缺失,如社保或医疗保险等,也严重影响了管理者的工作热情,不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2 改善和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措施 2.1 加强资金投入 这是保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主要用于工程建后的运行、维修和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并且对管理的模式进行有效的调整,在传统的政府或集体管理模式中,加入农民的参与,在农村地区根据村组的大小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实现管理模式的民营化,缓解和解决水力资源建设的资金压力,使农民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主体,使该工程的实效性得到最大化的展现。 2.2 明确管理责任 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可以引进企业管理模式,也就是分级管理制度,将各级的责任与任务逐级落实,保证事事有人管,具体主要包括农户用水管理、村级管理、乡镇管理以及行政部门管理,促进管理成效的显著提升。 2.3 建立完善监管机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质功效就是服务于农 ,即农民和农业经济,因此,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与农村金融相衔接,并对其实施动态的可持续性监管,具体主要为关联交易、风险评估和预防、内部调控、资本情况等,并对监管的资源实施合理的分配,保证监管力度的充足性。 2.4 提升管理者专业素质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农民也成为了管理者的一员,基于其文化程度、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严重不足,必须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当然也包括了一些政府或集体管理者,促进把整体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并将管理的成效最大化的发挥。 2.5 建立健全的提拔和资产分类制度 对资产进行准确分类的目的是保证农田小型水利工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它能够对资金的盈亏进行准确地评估,将风险及时的覆盖。而提拔制度的建立就是激发管理者工作热情和提升管理成效的关键。 3 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一项亲民工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因此,广大的管理工作者必须逐渐的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探索保证水利工程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将其建立和健全,为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农田水利论文: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摘要: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水资源存在利用不当、严重缺乏等问题,为了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本文对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引言 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决定了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水资源分布对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带来了影响。目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某些区域严重缺水等问题,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采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特征概述 纵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我国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工程本身、责任者、建设思路、投资形式等4个方面。 1.1 农田水利工程特征 农田水利工程自身的特征有如下几点:工程建设规模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单一的农田水利工程已不适应生态建设要求;工程建设要求少而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侧重农业生产灌溉。 1.2 由政府主导变为以农民为主体、政府指导 过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是由政府牵头,实现层层分解责任制,按地区平均安排工程项目,这种建设模式忽略了农民自身的意愿,缺乏各自的开发建设特色。而现在,农田水利的建设常常需要首先考虑农民的意愿,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讨论。 1.3 由单独考虑经济效益变为统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随着生态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建设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由单独考虑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转向统筹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整合,注重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1.4 由国家出资、农民出工的投资方式转向社会出资为主、国家补助为辅 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以往以国家拨款为主的方式,实现了以企事业单位、社会经济实体和个体等为主的社会共同出资的投资形式。这种投资方式有利于真正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2 常见节水灌溉技术分析 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分为工程性节水技术,非工程性节水技术2种类型。工程性节水技术有灌溉输配水技术和地面灌溉技术,非工程性节水技术有完善的节水灌溉制度和节水灌溉推广服务体系。 2.1 灌溉输配水技术 灌溉输配水技术是重点以水渠运输为媒介,对水渠渗漏、冷冻、受热等问题进行防护的节水灌溉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运用在对水资源从源头到农田的配送过程中,主要对象是水渠。灌溉输配技术大大减少了水资源调配过程中水量的渗漏和蒸发,提高了水源的利用效率,保障了渠道输水的安全性,降低了灌溉的成本。 2.2 地面灌溉技术 地面灌溉技术主要有膜下滴灌技术、覆盖贮水灌溉技术、膜孔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免耕及膜垄沟灌技术等。免耕及膜垄沟灌技术是对地面灌溉技术进行完善的重要措施。影响地面灌溉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条件、地形条件、畦田长度、入畦单宽流量等。 3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3.1 依据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确定各类农业灌溉节水技术 根据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即压缩耕地面积扩大林草面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确定各类农业节水技术,从而有效提高单方水的经济产出和效益。 3.2 依据作物类型和水土条件,因地制宜选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应根据种植的作物类型和当地的农田水土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对产出效益相对较低的大田粮食作物,在采用农业节水技术中,应重点考虑以改进地面灌溉方式为主体的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对资金投入较小的减免冬灌机械化免耕秸秆覆盖技术和膜垄沟灌技术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适当选用投资相对较高的喷灌和滴灌技术。大力发展高效益节水型农业,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推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逐步消除大水漫灌的现象,维护良好的用水秩序,进行科学的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全面提升节水科技管理水平,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建立健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体 系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应结合当地的特点,探索不同形式的推广服务组织,使节水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逐步由零散分散型向专业化、系列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以地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主导、基层水利和农业服务组织(水管站、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实施主体、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地方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允许地方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服务、转让、承包的效益分配,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扩大掌握节水农业技术的农民技术队伍,带动广大农民把发展节水农业和增加收入结合起来。 3.4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农民节水意识 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农民节水技术水平,加快水费改革步伐,树立水商品的观念,实行有偿供水,对超定额用水要实行加价收费,节约水量要给予奖励,提高农户的商品水意识,使农户树立节水意识。 农田水利论文: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反思 摘要: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地球上大部分国家的气候条件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于全球变暖现象日益严重,世界气温正在大幅度上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干旱问题愈加严重。为了有效的减少干旱问题对农民的经济财产损失,我国大力发展水利工程灌溉计划。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国家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乡村水利工程灌溉规划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灌溉规划设计是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工作,对水利工程的效益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水利工程灌溉技术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关乎到农民自身的经济来源,更有可能使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影响城市人口的工作和生活。为了积极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乡村水利工作负责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在工作中科学合理的设计水利灌溉工程,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1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的原则 1.1继承性原则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当地农田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前,一定要亲临施工地点的现场,对现场的情况做到细致的观察,根据农田的实际结构和土壤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宜当地环境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方案、保证当地农民在进行生产和生活时能高效快捷的使用水资源,并且尽可能的做到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针对农田水利利用的现状、结构以及存在的其他的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同时以分析的结果作为水利工程方案规划的基础。 1.2整体性原则 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具有生态服务既建设用地等多种功能。由此可见,在开展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在布局和数量上做到统筹兼顾,继而更好的从事农业生产等工作,确保不会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 1.3动态性原则 农田水利作为一个经济和生态有效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继而它的规划工作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其中一项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更,从而维持经济和生态都能和谐稳定的发展。 2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2.1规划建设规模的分析 规划建设规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建设都必须满足当地灌溉面积的要求,当地工作人员和政府部门应该切实保障好粮食的安全性,积极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稳固灌溉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政府部门应该积极以灌溉区实际的灌溉量为基础领导农民确立生产的目标。第二,耕地资源的大小要根据该地区现有的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应过度的开采现有的土地资源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应该在耕地上进行。第三,灌溉区的灌溉面积和实际的供水量应该在当地水资源管理局能承受的用水量以内。有关部门要明确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并且确定一个合理的灌溉数据。最后,小型灌溉区要根据上面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分配状况建造合理的节水小型水源工程。 2.2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内容 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小型水库设计一定的去水枢纽,固定水源流动的渠道续建配套设施。第二,小型灌溉区的水泵和涵闸等建筑物的建设,以及对已经建成的渠道应特殊情况而进行一系列的改善。第三,例如提水设施等水源工程。第四,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最后,排涝泵站的建设。 2.3经济效益 小型水库在建设完工后能给该地区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一系列水源工程的建设,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困境,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不但给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有效的改善了土地的结构和土壤条件,有效的保护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减少了泥石流等此类灾害的发生,保护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更保护了全体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更净化了当地的空气,让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而污染环境,更有效的保护了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对环境建设带来的益处,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保障规划顺利进行的措施 3.1水利灌溉设施使用度越来越广 由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对水利灌溉工程的要求也逐渐增加。水利灌溉设施使用度越来越广,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尽快研发出新的灌溉技术。工作人员在开展研发活动前必须亲临施工现场,对该地区的环境有一个了解。在研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此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能否承受住后期所要面对的经济压力。 3.2促进水利工程灌溉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 为了促进水利工程灌溉工作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该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工作。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派人对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进行管理,并且须提高政府官员对这一技术的重视程度。 3.3建设时和建设后的运行管理 有关部门在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在建设工作时,应该严格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监督项目的建设工作,严格的把关好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最终质量。工程建设完工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按照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和管理。 4结语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工作的同时,保护好我国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工作人员也应该积极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方案,建设出更为高效的水利灌溉工程。 作者:刘嘉 单位:乌鲁木齐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阿克苏分公司
工业安装论文:智能建筑及工业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中的接地问题 摘 要:在建筑物的施工和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接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建筑工程和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的接地系统安装工艺进行探讨和研究,对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和故障电流的检测方法进行探讨,并就几种专用设备的接地系统安装进行了学习和探讨,以便工程施工时作为参考。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业电气设备;工程安装;接地问题 0 引言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和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接地系统的合理、有效的安装不仅可以保护建筑物免遭安全因素的损害,还能够保护施工人员和相应人员的人身安全。虽然接地系统的安装步骤简单,看似比较容易,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非常繁杂。目前,我国现存的接地工艺适用于传统的简单的电气设备,但已经不适用于新兴的智能化建筑物和复杂的大型设备该工艺系统,常常给建筑物埋下隐患。对此,我们就安装工艺中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1 接地系统对土壤性质的要求。 在电气设备的实际安装过程中,良好的接地系统能够为故障电流和雷电感应电流提供一个流入大地的导体通道,从而保证电气设备在遭受上述电流影响时能够安全运行。这就要求电气设备的接地系统安装必须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对相应的材料、连接方法以及土壤条件进行严格筛选。研究表明,接地系统的安装中对土壤性质的要求如下:首先,土壤的含水量要足。通常情况下,土壤的含水量越多,其电阻率越低,其导电性能越好,更能将电流导入到大地之中;其次,选取合适的温度层。一般情况下,若土壤的温度过低,对其电阻率将明显升高,不利于电流的导入,因此,若在寒冷地区安装该系统,必须要将其安装到冻土层以下,以保证系统的要求;最后,土壤的类型对接地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黑色土壤以及有机物含量丰富的土壤就有更好的电解性能,也能够保持住较多的水分,其电阻率较低,相比之下,沙土地不能维持住水分其电解性能也非常差,因而电阻率非常高。因而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筛选土壤的类型。 为了保证接地系统的正确安装和运转的有效性,在安装之前工作人员首先要用电阻测试仪器对其电阻率进行测试。通常采用的方法为:四点测量法、三点测量法和两点测量法,其中四点测量法的实践效果最有效,三点测量法适用于不同深度土壤层的测量。在测量完土壤的电阻率之后,要想方设法降低其不符合要求土壤的电阻率,我们通常用增加土壤的含水量的方法进行操作,普遍的做法为:在土壤层中加入电解质,比如硫酸铜和氯化钠等物质,该方法虽然档次成本较低,但需要反复操作,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损失;采用接地增效剂,该法的性能较好、效果稳定,不需要进行后期维护,此法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2 接地电阻的测量 在接地系统安装完成后,要注重工程的验收工作,在对其进行验收时,必须要应用准确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仪器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能应用万用表对接地位置的电阻进行测量,因为该方法的测量结果不准确,主要是由于无法消除因瞬间电流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 (2)方法的选择。接地电阻的测量中有测量电压和电流的两个回路,用相关公式和方法可以测量所选位置的电阻值。该方法的突出优点就是能够摆脱瞬变电流的于扰,得到准确有效的测量结果。 (3)环境因素的限制。大地作为接地极,其电阻性取决于土壤的种类、接地极的形状以及电气工程的要求等多种因素,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合理的排查环境因素,使得环境条件满足施工要求。 (4)正确安装辅助的接地极。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必须要准确安装辅助接地极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测量时,我们要多加测量,分别选取吧不同的点进行测量,从而筛选出最优、最准确的测量结果。 3 几种特殊设备设施的接地工艺实例分析。 在生产实践中,对于一般的常规建筑物和工业设施,在遵循合理的设计原则以及注意接地问题的基础上,其建筑物的接地效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但对于接地要求高,建筑复杂的工程来说,更多需要考虑的则是技术问题。 3.1 电信基础设施的接地问题 在电信设施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充分保障设备的可靠运行,且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为接地系统配备相应的等电位系统。实践表明,在电信设施中,电线进线设施采用的是经由电信主干接地母线的单点接地。对其安装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三个等电位的链接,以供其他设施作为参考。 一般情况下,电信室内都会加用电涌防护器,在安装该种设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接地线的长度问题。施工中将其布置的最短最直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因为过多的地线长度会增加线路的总抗路,从而影响该设备的正常动作。二是接地线的相关路径问题。安装时避免线路走直角。三是必须注意电涌防护器的接地线要远离无屏蔽电缆。因为接地线与无屏蔽电缆会产生电容藕合,从而影响原本正常线路的正常运作;四是最好采用多股绞线而不要使用单股铜线做接地线。因为应用多股绞线能够加大使用面积,减轻设备的阻抗力。 3.2 发电机的接地问题 在发电机的施工安装过程中,建议使用四级自动转换开关,即ATS,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安装多台发电机。同时注意安装时要保证中性线到接地线环路在四极 ATS 处断开的有效性。如果发电机中性点接地不适用上述设备,则会形成并联的接地线以及中性线环路。如果将发电机的中性点也接地了,那么会构成接地线-中性线环路,从而导致电流的流失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作。这时,即便系统内没有出现故障,也会因为接地继电器动作而使电源总断路器或发电机断路器跳闸,因此要加强上述问题的关注和安装。 工业安装论文:工业厂房在钢结构安装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摘 要:钢结构是建筑施工中性能较强的结构类型,其跨度与强度较大,而且自重较轻,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使用的安全性。近年来,我国科技以及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这也增加了建筑行业的发展空间。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影响着建筑的整体质量,所以,设计人员一定要增加专业知识与技能,结合建筑功能要求以及工程实际,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工业厂房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安全性要求较高,所以,工业厂房中应用钢结构比较多,本文对工业厂房在钢结构安装过程中的控制措施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厂房;钢结构;安装;控制措施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工业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工业的发展可以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工业企业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对厂房的安全性有着较高要求,所以,施工单位一般采用钢结构作为厂房的结构设计类型。钢结构厂房在安装与施工的过程中,周期比较短,而且投资收益比较高,其相对于传统钢筋o结构,自重比较轻,而且施工的质量以及安全性较高。本文对钢结构安装过程中控制措施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并保证建筑钢结构在施工的过程中更加安全。 1 工业厂房钢结构安装工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1.1 设计质量的控制措施 在工业厂房钢结构安装工程施工前,首先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设计,要采用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设计图纸的准确性,也要保证连接的合理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在建筑行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设计人员,都应用Xsteel三维软件对设计进行规划,这一措施可以提高设计的质量,也有利于对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在工业厂房建筑中,构件的种类以及数量比较多,而且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设计人员不能处理好构件之间的关系,则会使钢结构设计方案存在较大的漏洞以及弊端。所以,控制好钢结构设计的质量,有利于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业厂房在钢结构安装工程中,各个连接点,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设计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程度也比较了解,有助于优化节点连接。另外,施工人员要与设计人员做好沟通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设计效用的最大发挥。 1.2 构件质量的控制措施 工业厂房的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包含的构件比较多,所以,工程监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监理工作,对所有构件的外观进行仔细检查,还要对其性能进行严格测试,只有符合设计要求的构件才能投入使用。针对有的较为重要的构件,监理人员还要做好复查工作,其具体的步骤是:首先,工作人员要对柱子的肩梁到底板的距离进行测量,必须掌握钢柱的长度,还要对肩梁的角度以及柱长进行测算。其次,要对吊车梁的长度进行测量,还要对吊车梁安装孔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了解其端部到截面的长度。再次,要对桁架的长度、安装孔直径、截面的高度、孔径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最后,要对安装工程中,小型构件截面的尺寸以及安装孔的距离进行准确的计算。 2 提高工业厂房钢结构安装工程中管理控制水平的措施 2.1 规范设计与技术 我国工业行业发展越来越好,工业厂房的建筑工程也越来越多,在对钢结构进行安装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提高设计的质量,对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进行规范,这样有利于对钢结构安装技术的统一管理。对那些参加施工的人员们也不能忽略专业培训以及专业考核。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各种施工规范和检测时所需要的各个检测工具都牢牢掌握,具有审阅图纸的能力,检查工作工程项目时要严格,这些都是关系到工程好坏的准备工作。 2.2 加大安装工程的监管力度 工厂厂房钢结构的安装工程需要认真的质量管理人员,把工程和项目之中全部的原材料都进行较为严谨的质量把关。在这方面一般含盖了材料的检验、验收,以及必要的那些材质和化学性或者物理性能的试验,其目的是为了让工程项目所应用的各个原材料能够全部合格。一定要加强关于工程项目的原料的划线和下料等方面质量的相关检测,比如说大型钢结构件类的放样尺寸,一定要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让他们进行复核校对。 2.3 提高安装施工的技术水平 钢结构的结构件在生产和制作的过程中,一般都是拼接、锚固以及焊接和钻孔等几个步骤,工作人员一定要仔细把好在工厂厂房施工中的钢结构制作的质量要素。尤其是在焊接方面,一般会出现应力变形,这样的情况更要求专业焊接技术队伍拟定出合理的、详细的焊接工艺。质量人员们要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认真检查每一个工序质量,对于不同程度的变形采取适当的校正,使它们都达到合格的标准。 在我们安装钢结构的前期,应该做好提前组装的工作,这都是关于钢结构安装的工程项目施工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前组装,能够很直观的表现出钢结构中存在的偏差和质量问题,这样做可以很大程上的使经济效益和生产率得到提高。 钢结构在被使用的时候,涂装质量也同样存在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刷漆可以起到防止腐蚀的作用。钢结构在各种场合下的使用都有着各种异同程度上的腐蚀,那些钢结构件被腐蚀以后,它的作用和寿命都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削弱,它的年限和承载能力以及剪切能力、抗拉能力、抗弯能力都会大大的降低。而那些腐蚀程度比较严重的也会为重大事故埋下不定时的炸弹,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发生事故。很多施工的单位对于这个环节不重视,只是注重了外表的质量上,内在的管理和质量也不够严谨。 2.4 加强对设计的规范,做好自检工作 我们在对工厂厂房钢结构的安装上一定要做好各种准备,无论是施工准备还是各要素,都应该谨慎对待,除了做好安装工程的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方面以外,还要严格的按照设计的规范以及行业的标准做好来自各个工序之间的互检、专检和自检的相应记录,并且要定期召开质量研讨分析的会议。也不能忽略施工建筑中的各个技术资料,让工程项目一切的步骤稳健施行,让工程得到最有力的保证。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钢结构在工业厂房设计中应用比较广,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构成工业厂房的构件比较多,为了提高钢结构安装的质量,相关工作人员一定做好细节工作,对安装过程中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工业厂房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质量以及安全性要求比较高,施工单位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与管理,要保证每一项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还要按照设计图纸,规范操作,不能随意对设计图纸进行更改,施工部门要与设计部门做好沟通工作,这样有利于及时解决钢结构安装工程中的突发状况。 工业安装论文:工业厂区自动化消防系统工程的安装研究 摘 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促进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主要产业。但是工业厂区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往往存在一定的消防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工业的安全生产,很多厂区都非常重视消防系统工程的建设。现本文就主要探讨了工业厂区自动化消防系统工程的安装施工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工业厂区自动化消防系统工程的主要组成,继而从安装要求和施工安装两部分对其安装施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工业厂区;自动化消防系统;准备;安装 消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工业企业重视的一项安全工作,尤其是一些生产材料或产品具有易燃性的厂区中,更是将消防系统工程建设作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自动化消防系统在工业厂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是由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自动通风排烟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并以独特的优越性成为现代工业厂区消防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合理安装自动化消防系统,才能确保其能正常运行,才能在发生火灾时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以下本文就重点谈谈其安装施工的相关问题。 1 工业厂区自动化消防系统的组成 在现代工业厂区的建设中,所采用的自动化消防系统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综合消防联动系统。这是因为工业厂区中一旦发生火灾,形势就会变得很紧张,很多问题都无法控制,若要充分发挥自动化消防系统的功能作用,就要实现一系列的消防措施,包括火灾初期的报警、广播,到灭火和通风排烟等。正是因为如此,现行工业厂区自动化消防系统一般多是由自动报警联动系统、火灾事故广播系统、消火栓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湿式系统、自动通风系统、自动排烟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每个子系统都会在消防联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控制火势,降低损失做出巨大贡献。 2 工业厂区自动消防系统工程的安装要求 自动化消防系统要想在实际中发挥最大的功能作用,前提条件就是自动化消防系统工程的安装质量得到保证,其各项子系统都能够正常运行。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自动化消防系统工程安装时满足以下要求: 2.1 施工准备要求 这里所指的准备工作包括很多项目,手首先要对安装施工图纸进行严谨的会审,要求所采用的施工方案、设计图纸是经过施工单位、建立单位、设计单位审核并通过的图纸方案,尤其施工单位必须要充分了解设计意图,这样才能在施工中更好的达到预期要求。其次,要对安装施工中所需要使用的材料和设备都进行检验,确保材料质量合格后方可允许其进场。所有机械设备都要确保能够正常使用。第三,要落实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明确各个施工小组的工作职责,做好现场安排和管理工作。第四,要保证所以的施工人员都具备熟练的技能,尤其是一些特殊工种还需要持证上岗。加强人员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2.2 施工质量要求 工业厂区自动化消防系统工程的安装施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所有的施工人员都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施工中的一些隐蔽工程应该进行验收,确保合格。另外,消防系统安装完成后,要进行相应的调试和检验,确保所有的施工环节都符合消防工程安装质量要求。并落实各项施工责任,做好相关质量评估记录。 3 工业厂区自动化消防系统工程的安装要点 3.1 自动报警联动系统安装 3.1.1 对系统进行接线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电气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接线、布线等工作,应符合接线的规范要求,在布置好导线后必须进行绝缘电阻测试;进行接线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在线槽内的接线必须是完整的,不能出现接头、打弯等;可以使用导线连接器对接线盒或终端连接进行焊接完成;对于系统的建设,要以隐蔽工程的方式做好验收。 3.1.2 在自动报警联动探测器内的导线连接,正方向(+位置)的接线应该连接到红色的,而负方向(-位置)的连线应是蓝色的。对于其他的颜色的接线,就按照剩余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的用途并进行相对应的连接,探测器在即将调试时方可安装。 3.1.3 在厂房内进行控制柜地而的安装,底部应该是高于地面一厘米,而供电主电源必须要于消防电源连接,一旦出现火情可以立即报警。 3.1.4 自动报警联动安装完成后,为保证系统的止常,要进行调试。在系统通电之后,利用控制器对自动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的自动控制功能和联动自动报警功能进行测试。对自动控制的探测器应该使用专用测试设备,还要对主电源和备用电源进行充电和放电的自动切换测试检查。 3.2 自动喷水灭火湿式系统安装 3.2.1 自动喷水灭火湿式系统对使用的系统组件质量要求的较高,这就要求对使用的管材、管件、阀门、等设备和材料进行现场检查和测试;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并应具有出厂合格证;主要系统组件应经国家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使用。 3.2.2 消防泵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的有关规定;消防水池建设及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消防水泵和水井安装应按照有关监管要求进行安装。 3.2.3 系统建设完成后进行系统调试。对供水系统、电源设计按要求进行操作,使系统真正进入准工作状态;对水质检测消防泵、报警阀、排水系统联动调试测试。 3.3 自动化通风防排烟系统安装 3.3.1 玻璃钢风管及配件整体成型生产,采用的原料合成树脂、玻璃纤维布及填充料等应符合设计要求;法兰和管道或管件应作为一个整体,成直角轴管;支架形式、宽度和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连接法兰螺栓应在两侧加镀锌垫圈。 3.3.2 在这个系统中,防火阀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安全设备,它应该是容易溶化件,并且是消防部门认可的标准的产品,其熔点的温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在方向位置的安装要朝向空气流的方向,对可熔元件在安装后应做测试。 3.3.3 管道风机包括轴向和混合必安装前应检查安装叶轮之间的间隙,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套管、油管的支架、隔振装置应安装牢固。 3.3.4 管状内衬材料与消音器应均匀的分布,拼缝应密实,表而应平整光滑,保证不易脱落,做好消声捕获;安装支架应分开设置,否则管道的重量承受会有压力。 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工业厂区的建设过程中,消防系统工程建设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建设项目。对于当前所使用的较为先进的自动化消防系统工程安装技术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在安装该系统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好安装施工设计工作,严格遵守消防相关规定进行安装施工,以保证自动化消防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保证厂区的安全生产。 工业安装论文:浅谈工业机电工程安装技术 【摘要】工业机电设备所涉及的专业较多,工业机电设备型号较多。机电设备线路复杂程度大,对于一般的装修人员的知识水平很难达到安装工艺的要求,加大了机电设备安装的难度。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工业机电工程安装技术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机电工程;安装;问题 一、机械设备 从大家所学知识,日常经验上都知道对机械设备基础常见质量通病无非三点:1.设备基础上平面标高超差;2.预埋地脚螺栓位置、标高及露出基础长度超差;3.预留地脚螺栓孔过浅。但有一种情况,在此需阐述,某建筑安装施工,在化产回收车间硫回收厂房二楼硫磺结片机基础,因设计失误,造成基础长度及宽度均小了200mm,经与业主协商,要求我方使用H型钢改造即填补空缺部分。在这里考虑H型钢施工可能方便,但对于有震动的设备来说,混凝土基础是目前传输承载力、传导振幅最好的方式,显然业主要求的做法并不提倡。 二、管道工程 随我国工业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安装利润逐年萎缩,成本节流就成为项目管理在施工方面最重要的手段。但成本节流却往往体现在施工过程的细枝末节中,下面我们就简述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管道防腐层的施工应在管道安装前进行,能够减少高空作业,降低施工成本,有利防腐质量控制。看似简单,但往往现场能做到这点却不容易,问题多出在管理不到位,可作为几个问题之一重点抓落实。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纵观近几年施工项目,对复杂的冶金机电安装来说,又有几个项目得以做到?做不到即属需加强部署之问题。要清楚其必要性,包括对施工进度极大的促进性,节约时间就意味着节约成本。 施工中伴热管经过主管法兰、阀门时,应设置可拆卸的连接件,此项施工,施工图纸中往往不明确写出,只是相关施工中予以提到,而恰恰在本地市场上大多队伍对此细节予以忽略,小问题往往体现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能给业主、建设单位留下良好印象。其实这样的工作量也只是信手拈来,施工中随手便可完成,倘若上升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印象方面,我们做一做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电气工程 工业机电设备安装电气工程包括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接地,电缆的铺设等等。电缆是电气工程的基础,本文这里重点对电缆工程进行分析。电缆属于电能输送的载体,因此如果电缆的质量过低,那么在输送过程中就会出现差错,比如说频繁引发火灾等。在建筑工程中普遍使用的电缆都是沿着桥架、竖井及沟道进行铺设的,因此过于集中、数量也较大,一般的规格为三芯至五芯不等。在实际的操作中,若不进行严格审查,往往会导致电缆的型号出错、施工混乱等,这样往往会使得电缆在运行中过热,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电缆安装质量的控制。 四、静止设备 我分公司多年从事冶金机电安装,拿焦化厂化产回收车间举例,卧式储罐盛水试漏以后,罐底及罐壁强度及严密性符合要求后,往往忽略对储罐固定顶强度、严密性以及稳定性试验的试验要求。 而按照相关施工程序有(引述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P123)固定顶强度及严密性试验:充水至最高设计液位下1m,将所有开孔封闭,缓慢充水升压,升至试验压力时,暂停充水,在罐顶涂以肥皂水检查。试验后立即将罐顶孔开启与大气相通,恢复到常压。合格标准:罐顶无异常变形。固定顶的稳定性试验:充水至设计最高液位(请注意是设计液位,此处需认真审图),将所有开孔封闭,用放水方法进行试验,缓慢降压,达到试验负压值时,停止放水,观察罐顶。试验后立即将罐顶孔开启,与大气相通,恢复常压。合格标准:罐顶无异常变形。 对诸如以上一气呵成,相互叠加的工序,会对项目成本节流起到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应予以考虑的问题。 五、防腐保温 关于防腐,现场往往怕费事每次都使用钢管或道木支撑管道,无论在翻滚亦或装运过程中都会使已防腐管道面目全非,这会增加返修率,增加成本,使人工降效,如此,我们应该从制度上节制不良行为,果断抉择,统一采用沙袋支撑管道。 在蒸汽管道波纹补偿器是否保温的问题,我方在施工过程中同样遇到,为此本人专门进行了网络搜索,由于线上众说纷纭,根本无法确切的定义是否应该,有说需要保温,有说不需要保温,且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内并无详实述说,也即图纸没有提及,在此需要施工单位在图纸会审中一并提出,并需表明合理建议,以显示本单位技术的娴熟。如下,采用防滑脱软质保温结构。 结束语 以上只是本人在一线施工中体会得到的一些看法,有诸多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势必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善于总结,将最先进的技术娴熟的运用在日常施工的方方面面。并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便利,在施工中要学会举一反三,并为以后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带来帮助。 工业安装论文:工业厂房0.4kv低压电气设计与安装的相关探讨 摘要:现在低压系统不仅运用在工厂中,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人们带来方便。所以,应该对该系统进行管理,保证其能安全运行。如果发现不安全的地方,及时上报并进行处理,保证安全。本文主要对工业厂房0.4kv低压电气设计与安装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工业厂房;0.4kv低压电气;设计;安装 引言 如果一个工厂的电气化装备不好,就可能出现一些安全事故;或者是由外界原因引起的,比如由于长时间运行产热过多引起的;或者由重击引起的,导致设备破损,易漏电,发生事故。所以在工厂中要对电器化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工作,以确保低压用电安全。 一、工业厂房0.4kv低压电气系统的组成分析 低压电气系统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经常应用于电的传输方面。它由配压设备和电压设备以及发电设备和备用电压组组成。开关、电缆、接地组成、支架灯有两重身份,它们应该属于变电压设备,同时又属于配电设备。其中电容器和变压器属于配电设备,内燃机则属于电源的一部分。不同的装置有不同的功能,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但又通过合作共同协调工作,如果有任何一个环节的设备出现错误,那么整个电气设备将会出现非正常运行,对工作人员以及整个设备构成威胁,所以在它的运行过程中要实施监管和维修工作,防止出现意外,管理好低压电气系统的组成分析。 二、工业厂房0.4kv低压电气设计 1、正确进行计算负荷 计算负荷是低压电气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概念,是一种假想式的设计,通过假想设定持续恒定的负荷,它是与实际的负荷等效的负荷,计算不等于实际存在。从热效应的角度出发,计算负荷能够有效判断不同负荷对电力系统产生的压力大小。常用的计算方法是:二项式法、需要系数法、利用系数法、单位指标和单位面积法等等,其中较为常见的是需要系统法、二项式法,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在为选择变压器而进行计算时,负荷的计算不包括备用设备的容量,备用设备一般不会与工作设备同时运行,它是工作设备的备用机,例如水泵、机电盒等,将其纳入计算中会造成负荷重复,影响整体设计效果和合理性。(2)检修设备和消防器材通常也不纳入负荷的计算中。因为在使用检修设备和消防器材时会将一部分设备的供电停止,并切除消防用电部分,只要除去的用电负荷超过了检修和消防用电的负荷就不必将其算入整体的负荷计算之中。(3)在计算负荷时要综合性的考虑所有的用电设备,尤其注意用电设备较少的情况,如果总的用电设备在3台一下,则就可以按照每台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之和作为分组的负荷计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用电设备中存在大量负荷,这时必须考虑存在负荷对分组负荷计算的影响,一般选择二项式法进行运算。 2、低压电气系统的接地 低压电气接地系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tn、tt、it,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分电力系统的工作接地,另一种是用电设备外露导电部分的保护接地,其中运用较普遍的是tn系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tn-s、tn-c-s、tn-c,设计人员对于tn-s系统的认识是只有在变压器室内将变压器n接线柱接地才能构成这种系统,而在变压器用电开关柜处进行接地则就构成了tn-c-s系统,实质上讲,在变压器室与低压电气室紧邻的情况下,并且中性线截面积足够大时上述两种系统就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在两个房间紧邻并且中性线截面积大于相线截面积的一半时,接线柱上的任何一点都是相同的电位点,所以,低压电气室总开关处接地与变压器室变压器n线接地几乎是相同的。构成接地的系统仍然是tn-s系统。从便利性来讲,低压电气室受电总开关处进行系统接地为相应的施工和零序电流互感器的安装带来便利,也大大减少了变压器到低压电气室之间铜材料的使用,节省了资源。 3、软启动器选择和电路设计 软启动器在工程建设中普遍使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软启动器和电路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一下几点:(1)从软启动器的各种功能和轻重分别负载的不同性质出发,正确选择配套的软启动器。一般情况是轻载符合可以选择标准型的软启动器,在容量规格的选择上主要依据电动机的容量;对于重载符合来说,要选择重载型的软启动器,也可以选择标准型软启动器,不过要在其容量上进行调整,一般至少放大一级才能选择使用。(2)软启动器一般都会自身携带过载保护功能,在电动机结束工作之后便可通过旁路接触器切换至旁路回路中,在切换至旁路回路之后,如果软启动器的过载保护功能仍然继续保持正常作用,就不必外加过载保护热继电器设备。如果不能正常发挥保护功能,则必须要在旁路回路中外加过载保护热继电器设备,进行必要的过载保护。(3)一些设计人员在软启动器旁路接触器的选择上,往往会按照笼型电动机的启动和运转的分段规律进行选择,由于选择的接触器规格偏大,往往会造成浪费。从本质上分析,旁路接触器只有在软启动器启动之后才进行接入,同样在软启动器完成工作停止后旁路接触器才分段开,所以,从科学的角度讲,旁路接触器的选择应该遵循ac-1工作类型的原则进行选择。因为选择与这一工作类别相配套的接触器在使用中的额定工作电流与其额定发热电流相等,电流通过的能力比ac-3类型的要大,按照这种标准选择旁路接触器能够有效减小接触器的电流规格。 三、工业厂房0.4kv低压电气安装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配电装置以及配电箱施工策略 低压电气工程的中枢为配电装置。配电装置是分配电能的电气设备的总称,它包括线路及绝缘子,控制设备自动开关,配电箱,保护装置,自动装置,接地装置及补偿设备等。低压电气装置决定着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一旦出现问题,将使整个系统瘫痪,影响供电可靠性以及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配电装置的安装调试要尤为谨慎萁验收工作更要按照相关规范严格执行。在实际运行中,配电装置最常出现的问题是设计整定电流与开关实际动作电流不符的现象。若设计整定电流过小,开关经常跳闸、停电,影响正常使用;若整定电流过大,在系统出现电流过载或短路时,保护装置不起作用,极易造成安全事故,危机人们的人生和财产安全。 配电装置的施工中最重要的是配电箱的施工,包括配电箱中配电盘的安装,各元件及内接线的安装以及箱体开孔。配电箱中配电盘所处环境决定了其材质必须是由不可燃材料,并且安装位置正确,高度和间距符合相关规定。配电箱内各元件要严格按施工图配置,保证元件齐全线路整齐有序。配电箱开孔应与管线直径相符。另外配电装置的金属外壳必须接地或接零处理,用铜线连接并加以标识,以提高安全可靠性。配电箱开启应灵活,动静触头应紧紧联系在一起且中心线一致。配电箱(盘)内线路整齐无交接无序现象,导线间应紧密连接连接紧密,无断股、伤芯线现象。另外还要注意'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不能过大或过小,尤其不应大于30mA,以免引起安全事故;动作时间不能太长,不大于0.1S;垫圈下螺丝两侧压的导线截面积一致;同一端子上导线连接数小于等丁2根。 2、协调作业施工策略 2.1当低压电气与土建协调作业时,毫无疑问,安装工程进度绝对受控于土建工程,因此两者协调作业时,必须分清主次,做到以土建进度为核心,全力配合土建工程。当然,必须明晰电气安装与土建工程两者必须相互合作的施工工序,在跟着土建节奏的同时,核对预埋管件的位置、数量、尺寸。预埋工作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后期的安装进度以及材料的预算,在预埋工作顺利完成后,各种安全接地、防雷引下线的焊接也必须按土建节奏来进行有序安装。 2.2当与给排水协调作业时,首先必须对正方面的图纸进行详细对比研究,因为很可能两者图纸有出入,比如电气线管道与给排水等管道有冲突,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各个管道的安装,确定先后顺序,一般给排水管道必须在电气管道下方所以确定两者施工工序。加强协调,得以保证两者工作顺利进行。 结束语 随着现代低压电气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功能和结构日趋复杂,对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当从负荷的分析、元件的选型、保护措施的制定等各个环节入手,充分把握低压电气常见问题及产生机理,切实有效的提升配电的电气设计水平。 工业安装论文:工业电气设备安装对策及维修方法 【摘 要】工业电气设备安装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材料尺寸不合理、入口井布置不合理、孔洞密封不严实等方面。为应对这些问题,今后应该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确保材料质量合格、合理布置入口井、确保孔洞密封严实、重视施工图纸会审、加强材料质量控制,并做好电气设备维修工作,使其更好运行和发挥作用。 【关键词】工业电气设备;安装;维修;材料质量 一、引言 对工业电气设备来说,要想促进其作用的有效发挥,预防设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做好设备安装工作是前提和基础。为实现上述目标,安装中应该把握每个技术要点,采取有效的安装对策,并重视设备维修,使其处于良好的性能和工作状态,预防质量缺陷出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工业电气设备更好运行和工作。 二、工业电气设备安装出现的问题 由于一些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电气设备试验和维修不及时。目前电气设备安装施工中仍然存在问题与不足,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材料尺寸不合理。忽视对材料质量的检查和性能测试,材料采购时的质量控制措施不到位,制约电气设备运行效率提高。也容易导致电气设备安装质量不合格,影响设备性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入口井布置不合理。在入口井布置时,忽视对其质量进行控制,孔洞预留不符合施工规范要求,影响电气设备安装效果提升。 (三)孔洞密封不严实。施工人员对该项工作不重视,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孔洞密封,影响设备运行质量提高。 (四)其它相关问题。例如,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电气设备安装管理制度不完善,施工图纸会审不合理,技术交底没有落到实处,对电气设备施工材料的控制不到位等,也容易影响电气设备施工质量。 三、工业电气设备安装对策 为应对电气设备安装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有效的应对措施,推动电气设备更好运行和发挥作用。 (一)确保材料质量合格。这是确保电气设备施工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对此足够重视。做好材料采购工作,施工过程中,应该重视对设备供应商基本情况的调查,从质量可靠的供应商采购施工材料。做好设备性能试验工作,保障设备性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对变压器、电缆、断路器、隔离开关等都要加强质量控制,使其更好运行和工作。 (二)合理布置入口井。全面考虑工业电气设备施工需要,合理布置入口井,为管线敷设创造良好条件。施工前要全面做好规划设计工作,施工中严格遵循规范要求进行,确保入口井位置准确,为施工效果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三)孔洞密封严实。土建工程施工前就进行孔洞的预埋和预留,为电气设备施工创造良好条件。但需要注意的是,施工完成之后不能忘记孔洞封堵工作。施工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孔洞的封堵工作。当管线穿设完成之后,一定要做好孔洞密封工作,确保密封严实,实现对工业电气设备施工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四)重视施工图纸会审。施工前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等进行图纸会审,明确施工要点和任务,为施工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当发现施工存在问题与不足时,应该及时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对电气设备安装施工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安排。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严格遵守规范要求施工,把握每个技术要点,促进施工质量提高。 (五)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实际需要,对工业电气设备安装施工进行有效的规范。建立电气设备安装施工责任制,为设备安装水平提高奠定基础。并加强执行力度,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有效落实。 四、工业电气设备维修方法 除了做好电气设备安装工作之外,还应该重视设备维修,及时处理和应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效保障设备处于良好性能和工作状态,促进电气设备工作效率提高。 (一)进行设备检查。在日常工作,要建立完善的电气设备检修制度,明确检修流程、目的、频率等,有效规范施工人员的各项工作。确立检修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推动他们更好从事自己的工作。工作人员应该以检修规章制度为指导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存在的故障,推动电气设备更好运行和工作。 (二)做好设备修理工作。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应该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维修,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电气设备修理水平提高。工作人员要掌握修理技巧,总结和丰富自己的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高电气设备维修质量,确保设备运行质量。 (三)重视设备日常维护。提高思想认识,做好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及时修理存在的缺陷,加强设备养护,使各项设备处于最佳性能和工作状态。同时在电气设备日常维护工作中,还能有效预防各种问题发生,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工业电气设备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四)落实设备维修原则。坚持预防性维修原则,重视设备日常巡视和检验,提高对故障的预见性,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有效预防各类设备质量问题出现,实现电气设备运行效率的提高。 五、结束语 在工业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应该认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实际需要,综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装质量提高。同时还要重视设备维修工作,掌握正确的维修方法,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高设备综合性能,使其更好运行和发挥作用。 工业安装论文:浅谈工业设备电气安装 【摘要】电气安装工程是保证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的关键工程。工业设备电气安装工程就是依据各类施工文件以及图纸中的具体规定,按照特定的线路保护和敷设方式将电能合理分配,然后输送至已安装就绪的用电设备及用电器具上。在对已安装就绪的用电设备及用电器具进行通电以前,要注意对其进行测试、调试,确保试验合格。本文结合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业设备 电气安装 前言: 社会快速的发展,使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也逐渐要求高了,因此建筑物作为生活中衣食住行中不可缺少的住,人们对其安全性以及舒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就需要从建筑电气施工图设计环节和电气设备施工安装环节严格把控。随着电气安装工程在工业工程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技术更新快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安装技术越来越复杂,杜绝安全隐患以及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的重要一点就是保证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安装电气设备时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提高电气安装工程质量。 一、工业设备电气安装现存的问题 1.进行电气安装的人员素质有差距 电气安装人员是进行电气安装的人员,在电气安装施工中是关键的环节。但是现在我国民用的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队中的安装人员虽然有较丰富的施工经验以及操作工艺但是普遍素质都不高,由于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在面对具有专业性技术内容的设计文件以及施工图纸时就会对其理解不足,从而降低施工质量,这与现代电气化工程的要求不符。 2.安装时所用设备及材料存在问题 在建筑电气安装时所用的设备存在无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技术说明书和检测试验报告等文件资料等问题,材料存在导线电阻率高、熔点低、机械性能差、绝缘差、温度系数大;电缆耐压低、绝缘电阻小、抗腐蚀性差、内部接头多;几何尺寸达不到要求;电线管壁薄,强度差,耐折性差等问题。 3. 室内线路的敷设存在问题 (1)原材料不合格。(2)上下防火区之间留有空隙。(3)暗配在混凝土的配线管,拆模时外露,保护层不足,管子不畅通;三根及二根以上导管在同一处交叉。(4)薄壁管代替厚壁管,黑铁管代替镀锌管,PVC管代替金属管。(5)穿线管弯曲半径太小。(6)金属管对口焊接时管口毛刺不处理,直接对口焊接;金属管丝扣连接时其连接处和通过中间接线盒时不焊跨接钢筋或焊接长度不够,“点焊”和焊穿管子现象严重;应该用丝扣连接的镀锌管和薄壁钢管不用丝接,而用焊接。(7)钢管不接地或接地不牢,管子通过结构伸缩缝及沉降缝不设过路箱,留下不安全的隐患。(8)明暗管进箱进盒不顺直,挤成一捆,露头长度不合适。(9)避雷带只采用普通的元钢敷设,带间及引线下线采用对焊或单面焊接,搭接长度不足,焊接口锈蚀现象严重;(10)屋面金属物未作防雷接地,以金属管代替接地PE线等电位联接支线、桥架跨接地线线径不足。 二、工业电气安装步骤以及技术要求 1.步骤 安装准备管路预制加工箱盒定位管路连接穿带铁丝扫管带护口穿线托盘安装电缆敷设配电箱安装设备接线照明器具安装系统调试。 2.技术要求 (1)强化安装人员的素质 要想强化安装人员的素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队就应紧跟技术发展的潮流,引进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以及理论知识的专业安装人员,将整个队伍的人员知识化、专业化。 (2)严把常用设备及材料的质量 解决常用设备、材料存在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电气设备及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保管员、材料员、质检员应协同监理工程师对其进行全方面的检查。针对设备应检查其外观、说明书、合格证、型号、规格、零部件是否与实际一致;针对材料,也应对其的合格证或者质量证明书进行检查,如有必要可以现场取认为有问题的材料,到相关检测部门进行检验,确保其合格,如不合格,坚决不能投入施工现场。 (3)做好室内线路敷设施工。①钢管暗配安装的要求。在多尘、潮湿等场所敷设钢管时,应对电线管路、管口管子做密封处理;埋入地下的电线管路如要穿过建筑物,应加保护管对其进行保护;敷设可挠管超过30m、20m、15m、8m时,中间应装设分线盒;盒、箱应开孔整齐,管孔不得开长孔,应采用孔径与管径相吻合的手电钻或液压开孔器进行开孔,严禁使用电气焊进行开孔。②PVC电线管暗配要求。应选择最近线路对线管进行暗敷,敷设过程中应注意减少弯头的数量,如果弯头数量多则会导致管内穿线时阻力增大,增加施工难度;暗敷线管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管外径的6倍,采用专用弯管弹簧对其进行弯管,弯头上严禁有折皱、裂纹;在砌体内暗敷的PVC电线管,应确保填充水泥砂浆的厚度不小于15mm以及其强度不小于M10;进盒的电线管应一管一孔,用锁扣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保证没有线管进入的盒面上的敲落孔应完好无损。③金属软管敷设。金属软管用于钢管与电气设备、器具间的电线保护,注意金属软管的长度不应超过2m,软管中间不应有接头、退绞、松散等问题,与设备、器具连接时,应采用专用接头,保证连接处密封可靠;与嵌入式灯具或类似器具连接的金属软管,其末端的固定管卡,宜安装在自灯具、器具边缘起沿软管长度的1m 处。④管内穿线安装要求。首先应对各个管口的护口整齐度进行检查,防止有遗漏、破损问题的出现;管路较长或转弯较多时,可以在穿线的同时往管内吹入适当的滑石粉确保穿线顺利;穿线时,同一交流回路的导线应穿入同一管内,不同回路、不同电压以及交流与直流的导线,绝对不得穿入同一管内。穿入管内导线(包括绝缘层的总截面积)不应大于管子内截面积的40%,且应保证日后能够维修更换。导线在管内严禁有接头和扭结,也不得将导线接头埋入箱底板后的墙体。⑤电缆敷设要求。进行电缆敷设前应认真检查电缆型号、规格与设计是否相同,绝对不能有扭绞,压扁,保护层断裂等缺陷;高压电缆敷设前做耐压及泄漏试验,低压电缆要用500 兆欧表测量其绝缘情况,合格后方可敷设。低压电缆敷设时在终端头及接头附近要有余留长度。温度低于0℃时,不许进行敷设。敷设时电缆应排列整齐并加以固定,及时装设标志牌。⑥防雷接地安装要求。防雷接地安装工艺流程:接地体接地干线引下线暗敷均压环避雷避雷网电阻测试自然基础接地体安装。对接地电阻测试时应用专用电阻测试仪对所有断接卡分别进行测试,如接地电阻未达到设计要求,可在室外增设接地极(镀锌钢管或角钢均可)进行调整。 三、结语 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就是要保证工业电气安装的质量,这就需要在施工前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防,并制定预防措施,将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电气安装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大至时间空间问题,小至人力、财力、物力问题,因此电气安装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在施工时,应注意各个环节,不放过一点细微的问题,使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从而使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工业安装论文:探析工业安装测量及检测技术要点 【摘要】为了保障工业安装的质量,在安装过程中需要重视设备安装的精度要求。对于高速运作、长距离或大跨度施工的设备而言,安装的精度要求更高。工业安装测量各检测能够使工业设备运作的安全性更高,并且满足工业发展效率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工业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各种复杂的工业工程纷纷涌现。这些工程的兴建,对测量手段、测量精度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工业设备具有不同的安装特点和精度要求,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和设备,研究有效的工业安装测量与检测技术,开发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工业设备安装过程为出发点,展开对精度测量和检测技术的介绍。 【关键词】工业安装;测量;检测技术 一.工业安装测量方法 工业设备的安装是一个复杂、精密的工程,其精密程度将直接影响设备的运作和使用。在进行工业设备安装过程中,需要进行检测,以保障安装的效果。测量和检测工作贯穿设备安装的全过程,精密设备的安装相较于普通设备更加复杂,其设计和施工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在工业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设备形状、种类不同,因此需要进行测量的对象也不同,在针对某个设备进行测量之前必须要事先进行反复调试,在保证精密度合格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检测。安装测量与一般的工程测量相比,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设备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安装测量内容多;(2)设备位置特殊,测量方案设计与实施受限;(3)设备之间连接密切,绝对和相对精度要求高;(4)初步安装后反复调试,复测量很大;(5)重要设备安装到位后,其空间相对关系需要检测。本文将选取部分工业设备的安装作为代表,展开对安装测量和检测技术的分析。 1.行车梁与行车轨道的安装测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行车在车间生产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行车,一种重物移动工具,已经成为重工业生产所需的重要设备。尤其是在钢铁生产中,半成品、原材料等重物都需要利用行车来进行装卸,由此可见行车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之高。由于行车梁外形尺寸较大,车间安装空间较小,因此安装难度较大。行车梁和行车轨道的安装要求很高,行车梁的中心线、轨道中心线、牛腿面中心线需保持在同一竖直平面上,行车梁面与轨道面需保持在设计标高位置,位置稍有偏差则会对行车安装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2、工业设备安装校验测量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会因为工艺要求,设备需安装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保证安装位置的精确,需要在安装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检测和校准测量。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建立精密微型安装测量控制网,控制网的建立对多种型号设备都适用。小型设备安装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只需要设立几个参考点,但大型设备则需要分时段、分区建立,其参考点的数量也更多。一般常用的安装控制网有直伸三角形网、环形三角形网、三维控制网、微型高程网四种。每一种控制网的用途和测量计算方法都不同,在对工业设备安装测量时可以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3、高大烟囱施工测量 在工业生产中,烟囱是大多数产业生产都需要的设备。烟囱的形状大多为圆台形,由于其稳定性较差,底面积较小,因此在搭建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垂直性的测量来提高其稳固性。烟囱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筒身的中心垂直偏差,将其顶部中心与底部中心的偏差控制在15毫米内,其高度一般要控制在110米内,如果烟囱无法达到精度要求,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存在安全隐患。 二、工业安装工程的特点 工业安装工程和建筑工程、装饰工程一起都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工业安装工程的特点,对于工程顺利开展和施工技术的良好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覆盖范围广 工业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大的概念,涉及到的学科和专业较多,包括工业、民用、公用工程中的各类设备、给电气、排水、通风、消防、采暖、通信及自动化控制等系统的安装。虽有它的固有特征,但其通用性也很强,其施工活动从设备采购开始、涉及到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竣工验收各个阶段,最终是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 2、技术要求高,工程量大 工业安装施工过程中,涉及施工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新兴技术。大型工程对吊装、装配、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不断更新施工技术及施工设备。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与建筑构筑物相比较,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对质量评估方法、工程验收和售后服务手段的区别。但由于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技术工种、材料的多样性和工艺的复杂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各施工单位及相关工程单位有丰富的施工经历和经验。 三、工业精密检测技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经常需要对设备进行精度检测。如果设备未满足安装和生产精度要求,则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工业生产中,一般对空间相对关系精度要求很高,尤其是对特定的精密仪器,不能采用常规的检测方法。因此为了满足不同产品生产的要求,需要采用不同的生产技术,并对产品采用相应的检测技术来进行检测。 1、短基线精密检测 在进行短基线精密检测时,需要将两台检测仪器设置在合理位置上,并且确保其精确整平。两台设备能够自动记录检测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便携电脑或连接接口电缆等设备中。该设备还能用空间测角前方交会的方法测量,测量数据能直接传输到连接的电脑中。数据获取后只需要进行相关处理,就能够得出检测的最终结果。在检测时,常用的现场便携设备为电脑、联接接口电缆、测量目标反射片等,两台检测仪器可以采用空间边角前方交会的测量方法,将测得数据用间接平差原理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进而得出最终测量结果。 2、建筑平整度检测 在对建筑平整度进行测量时,需要应用到坐标转换、平面拟合等数据分析方法。将测量各点的坐标转换为墙面坐标系的坐标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出墙面的平整情况,墙面坐标系一般以墙面的左下角作为原点,将墙面与地面交线作为X轴,垂直于X轴的交线作为Y轴,将过原点垂直向上的交线设为Z轴。在坐标系中分析数据时,至少需要选择三个公共点,根据坐标转换原理求出坐标与坐标之间的转换参数关系,进而得出墙面坐标系中要测量的最终参数。在墙面坐标系中的点不会完全处于同一平面,因此为了控制墙面平整度,需要利用拟合方程进行数据的精准计算。 综上所述,工业设备安装测量和检测会因具体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实际应用中,设备的检测是保障其运作的关键因素。在进行测量和检测之前需要先了解设备运行的基本流程,并掌握其工艺要求,只有熟知测量对象的性质才能开展正确的测量。设备的测量和检测需要贯穿设备安装和使用的始终,如果设备没有及时进行检测,一旦出现问题则会造成巨大的后果。检测时要合理应用测量技术,严格控制测量和检测时的准确性,确保测量的精确度,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设备整体运作的效果。 工业安装论文:工业建筑外窗安装的防水处理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业建筑的发展出现井喷之势。尤其是仓储、物流、工业标准厂房的建筑,在全国遍地开花。出于工业建筑中的节能、采光、透气、消防、美观等要求,窗户的合理布置和正确安装,成为了工业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经历一两个冬季和夏季的交替,窗户洞口的渗水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何在初期安装中,从设计、加工、安装三大环节中减少或者杜绝此类质量问题,成为了每个建筑商提高建筑质量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窗户安装;防水处理; 1 窗户的作用 窗户,由窗框、玻璃和五金活动构件(铰链、执手、滑轮)等三部分组成。它在建筑物中,担当着多重角色和作用。首先,它是建筑物室内与室外的隔离,挡风避雨,使室内空间成为密封的一个独立空间;其次,它具有节能保温、隔热透气的作用,遮阳隔音,隔绝任何来自外界的因素侵扰;第三,为室内固定空间提供足够的采光条件;第四,合理的设计布置,使整个建筑物提供外墙或者室内的整体形象更加美观、舒适;第五,在整个使用功能角度上,能够满足消防要求等。 2、窗户的类别 窗户,根据其材质、功能、结构等不同要求,有着不同种类的窗。 根据窗的开启方式,可以分为推拉、平开、上悬、下悬等; 根据窗框的材质不同,可以分为木窗、铝合金窗、塑钢窗、特种窗等; 根据窗的外形,可以分为屋面天窗、玻璃窗、落地窗、百叶窗等; 本文,主要以工业建筑外墙上的断桥铝合金推拉窗为例。 3 窗户安装的规范要求 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中,针对门窗的安装,明确要求如下: (1)建筑门窗进场后,应对其外观、品咱、规格及附件等进行检查验收,对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核查。对门窗框与墙体接缝处的保温填充做法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并应有隐蔽验收记录和必要的图像资料。 (2)建筑门窗每个检验批应抽查5%,并不少于3樘,不足3樘时应全数检查;高层建筑的外窗,每个检验批应抽查10%,并不少于6樘,不足6樘时2 应全数检查。 (3)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保温性能、中空玻璃露点、玻璃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建筑外窗进入施工现场时,应按地区类别对其气密性、传热系数和中空玻璃露点、可见光透射比进行随机抽检和复验。气密性试验,必须在安装完成后,进行随机现场检测。 (4)外门窗框或副框与洞口之间的间隙应采用弹性闭孔材料填充饱满,并使用密封胶密封;门窗扇密封条和玻璃镶嵌的密封条,安装位置应正确,牢固,不得脱槽,接头处不得开裂,应接触严密。 4窗户洞口渗水问题的防范 针对窗户洞口的渗水或漏水,需要在设计、采购、施工、成品保护等方面,控制每一个环节,方可杜绝和减少此类质量问题。 (1)建筑物的节能、保温、美观等特性,需要从设计或初步设计中,进行充分考虑和讨论。根据《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检测办法》(GB/T7106-2008)和建筑物所在当地的地方规定,必须明确标明中空玻璃的材质规格、窗框面积占比、传热系数、外窗遮阳系数、抗风压等级等热工性能和气密性要求,且此类检测必须由第三方负责进行现场抽检。 (2)外窗加工制作的材质选择、型材规格、品牌、玻璃厚度等,在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的条件下,必须明确注明铝合金窗加工标准,如《铝合金窗》(GB/T8479-2003),并在采购环节进行严控。 (3)窗体安装过程中的垂直度、平整度、四周的间隙偏差,必须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控。窗户安装的垂直基准、洞口尺寸偏差、四周的填料、固定方式、窗台布置等每个施工工序环节,必须跟踪控制。 (4)窗体四周的具体做法,详图和设计,更为重要。窗体四周的收边、打胶、彩钢内外墙板、檩条等相对位置和安装节点,每个企业的做法稍有出入。 首先,铝合金窗是凹进结构的,窗顶一定要做滴水鹰嘴收边,防止雨水的毛细现象发生和回旋风带毛细雨进室内。具体做法可见下图(图示1):3 图示1:1-彩钢外墙板;2-彩钢内墙板;3-窗顶压顶檩条;4-窗;5-自攻螺丝;6-窗顶内收边;7-窗顶外收边;8-鹰嘴收边;9-窗顶外打胶;10-窗顶内打胶。 其次,窗体底部窗台,是窗户最易渗水和漏水的地方。因为窗体上部的雨水或外部雨水,通过外部的风向吹打在窗户玻璃和窗顶部分外墙上的雨水,均有可能落于外侧窗台处。窗体底部的施工,必须掌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窗体安装尽可能居中布置或者稍偏向外侧布置;二是窗体底部外窗台,尽可能保留不小于4%的坡度,以免内积水,增加底侧渗水的可能性;三是窗台底部与结构墙体或钢结构檩条空隙,必须要填充均匀严实,不可留有空鼓现象。尤其是要注意下图自攻螺丝处,窗台外收边6必须要有一个向上的折边(即混凝土压顶梁结构中的凸台),以免细小的渗水通过收边件往内渗。具体做法可参见下图(图示2): 图示2:1-彩钢外墙板;2-彩钢内墙板;3-窗台底檩条(或墙体现浇混凝土梁);4-窗;5-自攻螺丝;6-窗台外收边;7-窗台内收边;8-窗台外打胶;9-窗台内打胶。 5结束语 由于建筑物的设计单件性,使得各种建筑外形、节能设计、外窗设计布置、外窗安装节点详图等关键控制环节,每个建筑商的做法不尽相同。又由于目前建 筑行业的作业工人的技能参差不齐,企业的管理方法也层出不穷,导致外窗安装的质量通病,也尽不相同。在实际施工当中,如何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优化设计详图,提高现场施工管理水平,加强作业工人的技能培训,使之此类质量通病能大幅度地下降。 工业安装论文:工业管道安装技术的创新及要求探析 摘 要:工业管道以其优良的物理性能,耐腐蚀、使用寿命长,以及强度较高等优势特征,迅速成为工业生产领域的热门管材,在很多行业内都获得了普遍的使用赞誉。此外,当前工业管道的安装技术已经较为成熟,而且管材本身的安全也十分快捷、便利,很好操作。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工业管道安装技术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工业管道安装技术的核心要求与相关要点,阐述了工业管道安装中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趋势,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与看法,希望对相关实践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工业管道;安装技术;钢塑管材;石油化工;抗腐蚀;自动化技术 工业管道的安装涉及到化工行业的相关技术、质量规范和要求,同时也与市政工程建设密切相关,与建筑施工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复杂联系。所以,新时期工业管道安装从技术角度而言存在创新与应用的空间,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践价值。简言之,工业管道安装技术的创新可能涉及到化工专业化知识以外的技能与技艺,对于人员素质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在此基础上,研判工业管道安装技术的应用、创新及相关要求,从现实角度看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工业管道安装技术的概述及基本要求 工业管道即钢塑工业管道,是一种应用范围大、强抗腐蚀与使用寿命长的新型管材,可以在-269度至+80度的区间内正常工作,一种较为理想的应用型管材。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升级转型以及安装工艺的逐渐成熟,工业管道的应用更具普遍,同时也对安装技术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顾名思义,工业管道的安装技术指的就是安装工业管道、管材的一切技术方法、技艺思路及应用手段。在安装工艺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工业管道的应用才能更加广泛和普遍,才能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优势,造福于经济社会发展,在化工、染料、医药、农药、冶金、稀土、机械、纺织等多个领域发挥功能性的作用。 要针对工业管道的安装属性、使用A范畴、技术标准及施工现场的情况,做出明确的安全技术要求与规定,从而确保安装工作扎实有效的推进。例如,在石油石化、机械生产等领域中,工业管道安装就必须面临防腐蚀、抗高温、管段制作等难题,其中抗腐蚀的技术操作十分繁杂,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安装工作的停滞与反复。按照正常的施工程序,管道试压完成之后,防腐保温工作才可以随之进行,而其间使用的抗腐蚀安装技术应该经过专家、技术人员的充分分析和论证,才能采用。 总的来说,由于石油化工厂所处地区的土壤中含有各类有机酸、碱、盐,容易对管道产生严重的腐蚀,因此必须埋地敷设的金属管道外采取防腐措施。具体的安装技术操作是这样的:在安装前必须通过喷砂除锈处理,为了防止二次生锈,除锈后24小时内,在管道表面涂装底漆,等表面干燥后,在涂面漆,在这里要保证涂刷均匀;涂好后,开始缠绕厚度为0.1mm或0.12mm玻璃布,要保证玻璃布表面平整,然后再涂下道面漆,保证玻璃布所有网眼应灌满涂料。这样一来,防腐蚀技术及材料的使用可以确保工业管道的安装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尤其是面对石油化工高腐蚀的情况,这样的技术更显其实用性和创新性。 二、当前工业管道安装技术的实际应用现状 不难看出,工业管道的安装技术应用是基于工业管道的应用而存在的,技术是为实体工业的发展服务的。当前工业管道应用的实际情况则是,工业管道安装技术要符合管道自身的材质、成分与应用的技术要求,同时结合管道安装所在地的情况,制定有效的安装策略,采取合适的安装技术和工艺,以确保工业管道的安全与完整,为管道作用体现奠定基础。 比如,在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工程项目中,工业管道的应用极为普遍,而由于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大多处于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苛刻条件下,又导致工业管道的安装工程技术极其复杂,而且建设难度很大。对于安装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来说,以科学、有效的安装技术和思路为指导,是确保管道顺利安装的重要抓手。 此外,工业管道安装技术在石油化工、机械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也体现了工业管道安装的必要性。当前的一个时期,工业管道安装技术以高压管道安装、与转动机器连接管道的安装、阀门安装、仪表部件的安装及安全阀的安装与调试等为主,形成了完整的安装技术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作用十分突出。 三、工业管道安装技术的创新及趋势分析 随着工业管道应用的日益拓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都把这种“功能强大,成本低廉,使用便捷,高强高耐”的管材作为相关工作的首选,也就自然激发了工业管道安装技术的不断创新。所谓的工业管道安装技术创新,其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比如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机密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与工业管道安装的结合,可以大幅度提升安装的工作进度,同时确保安装工程的质量。 例如,自动化安装技术是运用计算机调度手段与安装施工相结合的新技术,可以大大节省安装工程的劳动强度,同时加快安装的进度,缩短工期,确保安装更加精确、有序;智能化安装技术可以快速分析安装所在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分析土壤腐蚀度及土壤风化情况,给安装工人提供有效的指导。此外,网络技术可以对现行的工业管道安装技术进行汇总、类比和分析,帮助安装技术人员掌握技术动态,同时筛选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安装技术,确保安装工程的有序推进。 综合来看,新时期工业管道的安装得以工业管道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安装技术的进展、创新和应用也引发了业界的关注。众多新技术的引入和运用,能够确保工业管道安装始终保持高精度与高度的稳定性,确保安装工程顺利、有序的进行,同时为工业管道功能的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工业安装论文: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下的全过程造价管理 【摘 要】目前我国应用较为普遍的招标模式即工业安装费率招标,这类招标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是在造价方面也存在一些较为难以控制的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的优缺点,其次介绍了该模式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基本途径,最后提出了该模式下强化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全过程造价管理 一般来讲,对于具备较短工期的项目,在招标时适宜采取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虽然该招标模式操作起来较为简便,但是在工程总造价等方面的缺陷却表现的较为明显。然而,随着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工业安装费率招标发展的也越来越成熟。在发展过程中,只要积极的借鉴并吸收全过程造价管理这类管理模式中好的一面,扬长避短,就能够将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的优点充分的发挥出来。 1.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的优缺点 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即投标方首先要对安装工期及质量做出承诺,然后再以安装工程利润、管理费等间接费用在工程直接费用中所占的比重为依据来选择投标方式。也就是说,投标时不能依据工程总造价,而招标方在对投标企业的以往业绩和施工设计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之后,再来确定中标方的这种招标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该模式同样也存在较大的缺陷。 1.1 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的优点 第一,采用该招标模式,可以省略直接对工程总造价进行确定的这项环节,使我国工业安装工程中“预算超出概算以及结算超出预算”这类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第二,一般来讲,工业安装工程持续时间往往相对较长,在这个过程中,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工程造价也会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该招标模式能够方便进一步准确的核算工程造价总额。第三,该模式使招投标流程得到了简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避免工程腐败现象的发生。因为工业安装费率招标只是确定了一个比例,简化了评标过程,而最后计算工程造价时则是以工业安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该招标模式确定的比例实质上是一个量化指标,投标方通常会降低比重来提高自身的中标概率,从而对工程中各类腐败问题产生了一定的规避作用。 1.2 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的缺点 第一,采取该招标模式大大的增加了工程竣工结算这一阶段的工作量,因为在招投标阶段,预算和概算进行的都不是非常全面,不能为竣工结算阶段所要编制的结算书提供更多详细的参考,从而增加了该阶段的工作量。第二,该招标模式主要是针对间接费用而言的,而在确定直接费用时,还是需要根据套算定额来计算。因此,为了使工程造价得到良好的控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比如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就可以明确定额计价的参考标准和基本原则等相关内容。 2.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途径 2.1 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一方面,应该对招标形式进行合理的确定。采用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进行招标时,建设单位可以进行邀请招标。这样一来,就能够选择那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和较高信誉的承包单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具有较差信誉的企业在中标后为了提高工程造价而做出的各类违规行为,实现了对工程造价良好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在评标方法中对工程造价管理方法进行适当的引入。虽然难以实现对总价的直接控制,但是在确定中标对象时,可以以一样类型的建筑项目的费率为参考依据,提升招标的客观性。同时,对投标方技术标编制的合理性可以进行适当的分析,要求投标方尽可能详细的说明工程各类消耗以及工程总体造价,这些措施都能够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2 通过合同文书实现工程造价的控制 在将中标方确定下来之后,工业安装工程的建设单位会与承包单位签订合同。一般来讲,合同条款也是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合同文本中,可以通过对工程造价调整的范围、原则及计算依据等内容进行明确,从而为规范工程造价的变更行为提供合理的依据,避免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使工程造价受到严重的影响。 2.3 施工阶段的全过程造价管理 采用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时,工程直接费用会受到施工阶段成本的直接影响,继而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总体造价。在施工阶段,要想进一步推进全过程造价管理。首先就需要加强施工的现场管理,降低其成本。施工时,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来对施工流程进行优化,对各环节人力物力的投入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使施工成本得到降低。其次还要加强对施工所用物料的管理,减少物料的损耗,有效提升边角废料的利用率。最后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签证的管理,明确各项签证的流程,从而为最后阶段的工程结算提供有效的依据。 2.4 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 在工程的竣工结算阶段,要对工业安装工程进行实地考察,以实际施工情况和设计图纸为依据来对工程造价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业安装工程总造价的准确度,尽量避免出现错误计算或者重复计算等行为。此外,在确定最终的工程造价时,应该严格按照合同所列条款进行,严格遵照并执行招投标文件或者合同中已明确的事项,决不允许随意的变更。 3.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建议 3.1 营造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环境 一方面,强化项目管理者和造价管理员关于节约成本等方面的意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树立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造价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并在施工会议及招投标等工作会议上进行积极的倡导,从而使全过程管理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个施工环节中去,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为积极落实全过程造价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3.2 制定完善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案 第一,对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案进行细化,包括合同文书、招投标文件等,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比如在合同文书中,明确结算时所需要依据的标准,从而避免结算时发生争议,同时为全过程造价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制度支持。第二,对全过程造价管理进行量化,包括各种能够用来量化的数据。比如评标时,对于较为宽松和存在较多不利因素的环境,可以明确下浮百分率,这就使评标方法得以量化,从而在控制工程造价时能够获取有效的数据支持。第三,对全过程造价管理进行实化,避免各类空洞条文的出现,合理的制定出针对性、指导性较强具有足够实践意义的条文。 3.3 完善全过程造价管理监督体系 根据工业安装工程建设的关键步骤和重点环节来制定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监督体系。比如单位纪检部门能够对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全程跟踪,避免监管过程中出现漏洞。此外,要采取积极措施将监管人员的积极性有效的调动起来。监督过程中,尽量使工程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其中,包括设备供应商、承包单位以及工业企业等,使监督网络立体化。同时,还要对监督手段加以创新,充分利用监督信箱以及互联网等信息化平台,使监督渠道得到充分的完善,从而便于监督行为的有效实施。 4.总结 总而言之,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在最终造价总额的控制方面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在采用工业安装费率招标模式时,应该根据合同文本、招投标、施工以及竣工结算等阶段的特点,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案,完善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监督体系,使全过程造价管理意识和理念深入到施工的每项环节中,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业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工业安装论文:浅议单层钢结构工业厂房的施工与安装质量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单层钢结构厂房越来越受工业建筑厂商的欢迎,因为单层钢结构厂房投入成本少,建设周期短,回收快,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环保而且又节约资源,施工效率高实用性强的优点越来越倍受青睐,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厂房。本文主要详细研究了单层钢结构工业厂房对的施工与安装的质量控制,为更好的加强单层钢结构厂房的安全性提出一些意见。 【关键词】单层钢结构;厂房;施工与安装;质量控制 单层钢结构厂房是指工业厂房中结构形式为钢结构,建筑层数为一层的,适用于各种大型的机械设备或有重型起重运输的设备的厂房。为了满足建筑工程或者其他生产用的需求,有些工程需要有厂房专门放置尺寸大,较重型的生产设备及其他辅助设备。单层厂房就是为了适应不同类型的生产需求,用方便灵活的单层钢结构构成空间大的厂房来满足生产需求。随着钢结构厂房在建筑行业中应用的越来越普遍,施工的质量也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保证单层钢结构厂房的质量安全与稳定性,下文对钢结构厂房施工与安装过程中提出几个要点要着重控制,就钢结构厂房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与相关专业人员共勉。 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是整个施工项目的开始,原材料的选用直接关系到厂房的质量好坏,所以要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坚决抵制不合格的原材料流入建筑工程中。单层钢结构厂房的建设原材料主要包括钢板、型钢、钢管、高强螺栓等。相关施工人员应该根据厂房的设计要求和其他规范要求选购原材料,选购原材料的第一步就是对合作厂家的相关资格进行考察,不能和无施工资质的生产厂家合作,更不能贪一时的便宜而选择不良的厂商合作,这样万一发生事故非常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是非常得不偿失不明智的选择。 选好资质合格的合作生产厂家之后并不是就一劳永逸了,还有后续工作以保证钢结构厂房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首先应该要求合作的生产方有生产合格的相关证明,和产品的各项规格说明,生产方保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才能允许原材料入场。其次,是自身公司的质量检查,由于原材料是关系到整个系统工程的重要源头,我们自身要加强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进场验收质量检查工作,公司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生产规范要求建立完整的材料入场质量检查流程标准,以提高质量检查的工作效率,更能保证原料质量控制。 在验收过程中,要着重针对钢结构原材料的钢材型号、焊接材料、防火材料、防腐材料、固化剂、保温材料、各类橡胶材料、稀释剂等进行检查。以上相关材料必须具备使用说明、规格型号、检测报告、合格证书等等。为切实保证厂房的安全性我们还应该对某些材料进行反复的抽查,有需要的还要按要求进行分批次复检,以确保原料没有任何问题进场。 2 钢构件的质量控制 单层钢结构的钢构件主要包括:吊车梁、钢梁、檩条、墙架等各种支撑构件。这些都是由专业钢结构厂家制作生产,出场后直接运到工地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组装。钢构件的组装可是说是整个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钢构件的质量控制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钢构件的分项工程的检验,二是检验保证各项质量检验报告的完整性。我们要特别注意加工厂出具的产品合格证明并不代表产品就能免检的,我们要有完整的质量检验报告和钢构件的合格证明是保证钢构件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钢构件质量控制的要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证好第三方检测工作。 3 放样工作质量控制 钢结构应进行深化设计,放样工作是钢结构制作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是根据设计图纸标注尺寸和加工制造的工艺要求,在电脑中进行线形放样和机构放样,并出图交与车间加工。放样尺寸的精准度关系到钢结构构件的加工和安装的精确度。施工放样中应控制以下几点:一是,要熟悉图纸,核对无误之后才能按照设计的要求和比例制作样板。二是, 下料制作的样板上必须要标注上构件的相关说明、材质、数量、名称规格等吊牌。三是,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四是,根据设计的要求合理组装各个下料样板,尽量节约资料,减少浪费。 4 构件防腐的质量控制 在钢构防腐施工之前要对表面进行喷砂除锈处理,将构件表面的氧化皮、锈斑、铁屑、防锈涂膜、油脂、灰尘和固体污染物等彻底除净。钢结构涂刷第一遍底漆应在除锈完成2小时内施工,以防发生二次锈蚀,第一遍底漆施工前,必须压缩空气吹净工件表面。高强螺栓连接副连接处和现场焊缝处,不能进行防腐,要等到安装工作完成之后才能进行防腐。单层钢结构厂房整个工程完成之后如果有需求还要后续对个别构件进行防腐工作。 5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安装的质量控制 对于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安装的质量控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安装应该在出厂日期后的六个月内进行安装。②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在使用时禁止乱放,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用科学的使用方法随取随用,当天没有用完的螺栓连接副要按照说明书上的保养方法放回原处进行保养,并作记录,禁止随意放置。③在处理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表面时要用细钢丝刷去掉表面上的尘土和浮锈。④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安装时如果接触面有间隙,要保证螺栓接触面面积不得低于70%。⑤为了避免螺纹损坏,扭矩洗漱发生改变,高强度螺栓不能用作临时螺栓使用。⑥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安装的环境要保持整洁,保证摩擦面的干净,还要注意防止螺纹的损伤。 6 钢结构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钢结构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安装施工前要对所有到场的构件,原材料进行清点,检查,确保符合设计规定需求。对运输过程中造成的变形的构件要及时汇报记录,抓紧时间及时做好补给工作。②经过预组装的钢构件要做好标记和记录,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明原因,分析原因,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不得擅自修改设计的规格。③在施工安装整个工程完成后,应该进行质量检查,对单层钢结构厂房的连接结构和支撑处要特别固定,以加强其稳定性与安全性。 7 结束语 以上六点是单层钢结构厂房施工与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强质量控制的几方面,目前钢结构厂房在建筑行业中使用越来越频繁,市场前景一片乐观的同时,我们也要特别做好质量工程,只有保证施工与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厂房的质量。钢结构的技术会越来越推广,在科学技术时刻更新的时代,相关工作人员也要与时俱进,应该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关注钢结构厂房动态,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树立好质量观念。 工业安装论文:当前的大跨度工业厂房的钢结构施工与安装技术 摘要:本文以大跨度钢结构概述为基础,着重分析了钢结构的发展趋势,以实际为出发点对大跨度钢结构主要施工技术与工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安装技术 前言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钢结构施工与安装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如今,大跨度工业厂房的钢结构施工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因此,我们要加强先进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不断进行钢结构施工与安装技术的研发和探讨,使钢结构施工与安装技术更加适用、可靠与经济。 一、大跨度钢结构概述 从建筑造型看,为了迎合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钢结构建筑的造型日趋多变。从结构形式看,大跨钢结构从比较单一的网架、网壳逐渐发展至各式组合杂交体系,甚至很多其他领域(如桥梁)的结构形式也移植到大跨钢结构中来,结构体系呈现出变化多端、不断创新的格局,这都得益于钢材质量均匀的特点。在有限元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钢结构建筑的性能可比较准地进行分析控制,建筑师天马行空般的概念设计能得以彻底的实现。与此同时,大跨度及空间钢结构的施工技术也得到跨越式发展,先进、创新的施工方法层出不穷,不少技术方案及措施思路巧妙,令人赞叹。大跨度钢结构的施工技术,一般主要包含安装技术及卸载技术(若有临时支承),这里主要谈谈安装技术,对于卸载技术只结合具体工程(深圳湾体育中心)作简要探讨。根据结构受力和构造特点(包括结构形式、刚度分布、支承形式等),在满足质量、安全、进度及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应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和设备机具等资源落实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安装方案。 二、钢结构的发展趋势 1、低合金等优质高强钢材的研制和应用 目前,除了Q235钢、Q345钢、Q390钢以外,在新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又增添了Q420钢,但后者应用于钢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钢结构发展需要,今后在钢材的研制和应用方面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研制强度更高、综合性能更好的低合金新钢钟。提高低合金钢的产量和在钢结构中应用的比率,改善和提高低合金钢的质量。 2、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为了充分发挥钢材的作用,更合理的使用钢材,还应该深入研究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使结构和构件的计算方法更能反映实际工作情况。有待研究的问题有:压弯构件的弯扭屈曲问题、薄板屈曲后强度的利用问题、钢结构的塑性设计问题、残余应力对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影响问题及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体系的整体稳定和结构的空间工作问题等。 3、钢与混凝土组合构件的研究和应用 钢与混凝土组合构件充分利用了钢材抗拉和混凝土耐压的特性,且使一个构件多种用途,因此是一种非常合理和经济的结构,目前在桥梁和房屋楼盖中已有应用。例如,房屋楼盖中应用的钢梁与钢筋混凝土板组合结构;用压型钢板作为底模,再用抗剪键(常用电焊钉)与混凝土板相连而使压型钢板与混凝土板成为整体工作的组合板;用于地下建筑结构中的钢管混凝土结构等。组合构件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构件形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4、高层钢结构的研究 近十几年来,我国沿海各大城市建造了大批高层建筑,其中有些采用了钢结构体系或钢结构框架与钢筋混凝土筒体相结合的混合结构体系。但这些建筑物基本上都是引进外资建造的,由国外承担设计,在国内加工制作和安装,完全由国内承包设计的高层钢结构工程很少。因此,我国至今尚缺少高层钢结构的实际设计经验,在理论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今后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5、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应用 网架结构、网壳结构、张拉结构体系等均属于空间结构,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减轻结构自重、提高结构的承载力,节约钢材等方面效果十分明显。 另外,在普通钢结构中施加预应力后形成的预应力钢结构,能增强结构的刚度,提高承载能力,从而节约钢材。预应力钢结构可应用于桁架、梁及框架等结构或构件,但目前应用较少,有待研究和发展。 三、大跨度钢结构主要施工技术与工艺 1、高空散装法 将结构的全部杆件和节点(或小拼单元)直接在高空设计位置总拼成整体的安装方法称为高空散装法。高空散装法分为全支架法(即满堂脚手架)和悬挑法两种。全支架法多用于散件拼装,而悬挑法则多用于小拼单元在高空总拼。该施工方法不需大型起重设备,但现场及高空作业量大,同时需要大量的支架材料和设备。 高空散装是将小拼单元或散件( 单根杆件及单个节点) 直接在设计位置进行拼装的方法,有全支架法和悬挑法两种。全支架法多用于散件拼装,而悬挑法则一般用于小拼单元在高空的拼装。由于小拼单元或散件是在高空进行拼装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无需使用大型的吊装设备,但由于高空作业量大,需要大量的支架材料和设备。而对于大悬挑的空间钢结构,则可以进一步减少甚至不用临时支撑,就在高空悬拼安装。 2、分条(分块)安装法 分条(分块)安装法又称小片安装法,是指结构从平面分割成若干条状或块状单元,分别用起重机械吊装至高空设计位置总拼成整体的安装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分割成条(块)单元后其刚度和受力改变较小的结构。分条或分块的大小应根据起重机的负荷能力而定。由于条(块)状单元大部分在地面焊接、拼装,高空作业少,有利于控制质量,并可省去大量的拼装支架。 分条( 分块) 安装是指将结构分成条状或块状单元,然后分别由起重设备吊装至高空设计位置就位,最后再连成整体的安装方法。分条或分块安装方法中大部分的拼装和焊接工作是在地面进行的,从而可以提高工程质量,同时也可以节省大部分拼装支架。该方法适用于分割后的单元具有足够的刚度并能够保证自身的几何尺寸不变的结构施工。 3、整体吊装法 整体吊装法是指将结构在地面总拼成整体,用起重设备将其吊装至设计标高并固定的方法。 用整体吊装法安装空间钢结构时,可以就地与柱错位总拼或在场外总拼,此法一般适用于焊接连接网架,因此地面总拼易于保证焊接质量和几何尺寸的准确性。其缺点是需要大型的起重设备,且对停机点的地耐力要求较高,同时会影响土建的施工作业。 4、整体提升法 整体提升法是将结构在地面整体拼装后,起重设备设于结构上方,通过吊杆将结构提升至设计位置的施工方法。这种施工方法利用小机(如升板机、液压滑模千斤顶等)群安装大型钢结构,使吊装成本降低。其次是提升设备能力较大,提升时可将屋面板、防水层、采暖通风及电气设备等全部在地面施工后,然后再提升到设计标高,从而大大节省施工费用。 整体施工方法是将结构在地面整体拼装后,利用起重设备逐步把结构安装至设计位置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整体提升、整体顶升和整体吊装 3 种方法。整体提升与整体顶升类似,区别在于提升设备的位置不同,前者将起重设备放置于结构的上方,后者则一般利用支柱作为滑道并将千斤顶安装在结构的下面。而整体吊装适用于中小型空间网格结构,结构在地面整体拼装完成后,用大型起重机在高空平移或旋转吊装就位。 结束语 通过对新时期下,大跨度工业厂房的钢结构施工与安装技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钢结构施工与安装技术的方向,为大跨度工业厂房的钢结构施工的优化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提高钢结构施工与安装技术水平的提高。 工业安装论文:论工业机电工程安装技术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水平不断提高,工业机电工程安装技术的制约已不再是我国由农业发展成工业国家的首要问题,而成体系的中西结合、文化渗透也能够让众多技术为我所用,也促成着现如今改革才会决定着我们是走向天空还是太空的唯一出路。本文根据本人从业的经验就工业机电工程安装中的机械设备、管道工程、静止设备、防腐保温等施工工艺中一些重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机电工程;安装;问题 前言 工业机电设备的安装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例如:在地势平坦的工业地区在安装机电设备时,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但对于地势崎岖的地区,在对工业机电设备安装时,地线的安装便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并且对于设备的稳定安装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工业机电设备所涉及的专业较多,工业机电设备型号较多。机电设备线路复杂程度大,对于一般的装修人员的知识水平很难达到安装工艺的要求,加大了机电设备安装的难度。 我公司自上世纪60年代组建至今历经沧桑,曾经的辉煌也随国家各行业的全面市场化残喘至今,为适应大环境,公司领导深化改革,坚决实行两长承包制,这必将有力促进工程无论从质量还是安全、效益等方方面面的提升。但同样,任何改革必然以前车之鉴为基础,以总结促经验,以总结促改革,以总结促发展。我公司是省属国企,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当前区域性(河北省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下面我们需要对以往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一、机械设备 从大家所学知识,日常经验上都知道对机械设备基础常见质量通病无非三点:1.设备基础上平面标高超差;2.预埋地脚螺栓位置、标高及露出基础长度超差;3.预留地脚螺栓孔过浅。但有一种情况,在此需阐述,例如,2012年我单位承建安钢焦化建筑安装施工,在化产回收车间硫回收厂房二楼硫磺结片机基础,因设计失误,造成基础长度及宽度均小了200mm,经与业主协商,要求我方使用H型钢改造即填补空缺部分。在这里考虑H型钢施工可能方便,但对于有震动的设备来说,混凝土基础是目前传输承载力、传导振幅最好的方式,显然业主要求的做法并不提倡。 相比较,2007年我单位施工的张家口煤气气源工程,在化产回收车间硫铵工段厂房三楼一台长方形设备基础浇筑失误,导致本应南北长、东西方向宽变成了东西长、南北方向宽,因属于钢筋混凝土基础,如果改动并不轻松,但设备也同样不能换向,最后采用凿除部分原钢筋周边混凝土,露出原钢筋,利用楼板、原基础壁植筋后,捆扎、支模、浇筑的方式顺利完成改造。此方法虽较利用H型钢改造麻烦,但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基础原本功能,亦对事后投运不造成任何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植筋技术已在2009年成为一种新型的加固技术,现如今已经广泛应用到我国路桥、涵洞、工业改扩建施工中,这也应当作为我单位未来更加关注的技术,并且要运用的更加娴熟。(植筋的详细施工工法详见《植筋理论和混凝土加固规范》) 二、管道工程 随我国工业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安装利润逐年萎缩,成本节流就成为项目管理在施工方面最重要的手段。但成本节流却往往体现在施工过程的细枝末节中,下面我们就简述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管道防腐层的施工应在管道安装前进行,能够减少高空作业,降低施工成本,有利防腐质量控制。看似简单,但往往现场能做到这点却不容易,问题多出在管理不到位,可作为几个问题之一重点抓落实。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纵观近几年施工项目,对复杂的冶金机电安装来说,又有几个项目得以做到?做不到即属需加强部署之问题。要清楚其必要性,包括对施工进度极大的促进性,节约时间就意味着节约成本。 施工中伴热管经过主管法兰、阀门时,应设置可拆卸的连接件,此项施工,施工图纸中往往不明确写出,只是相关施工中予以提到,而恰恰在本地市场上大多队伍对此细节予以忽略,小问题往往体现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能给业主、建设单位留下良好印象。其实这样的工作量也只是信手拈来,施工中随手便可完成,倘若上升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印象方面,我们做一做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电气工程 工业机电设备安装电气工程包括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接地,电缆的铺设等等。电缆是电气工程的基础,本文这里重点对电缆工程进行分析。电缆属于电能输送的载体,因此如果电缆的质量过低,那么在输送过程中就会出现差错,比如说频繁引发火灾等。在建筑工程中普遍使用的电缆都是沿着桥架、竖井及沟道进行铺设的,因此过于集中、数量也较大,一般的规格为三芯至五芯不等。在实际的操作中,若不进行严格审查,往往会导致电缆的型号出错、施工混乱等,这样往往会使得电缆在运行中过热,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电缆安装质量的控制。 四、静止设备 我分公司多年从事冶金机电安装,拿焦化厂化产回收车间举例,卧式储罐盛水试漏以后,罐底及罐壁强度及严密性符合要求后,往往忽略对储罐固定顶强度、严密性以及稳定性试验的试验要求。 而按照相关施工程序有(引述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P123)固定顶强度及严密性试验:充水至最高设计液位下1m,将所有开孔封闭,缓慢充水升压,升至试验压力时,暂停充水,在罐顶涂以肥皂水检查。试验后立即将罐顶孔开启与大气相通,恢复到常压。合格标准:罐顶无异常变形。固定顶的稳定性试验:充水至设计最高液位(请注意是设计液位,此处需认真审图),将所有开孔封闭,用放水方法进行试验,缓慢降压,达到试验负压值时,停止放水,观察罐顶。试验后立即将罐顶孔开启,与大气相通,恢复常压。合格标准:罐顶无异常变形。 对诸如以上一气呵成,相互叠加的工序,会对项目成本节流起到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应予以考虑的问题。 下面我们谈另一个问题,应提起重视的是,因设备与管道非属于同阶段建成,必先有设备安装后有管道制安,往往在试验方面造成单独考虑,设备及管道很少能协同操作。殊不知管道与设备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试验无论从进度、技术、经济性方面都是非常可观的。这要求项目技术负责人要认真识图,做好前期策划,必将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下面简述(引用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P109):管道与设备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试验时,当管道试验压力等于或小于设备试验压力时,应按管道试验压力进行试验;当管道试验压力大于等于设备试验压力,且设备试验压力不低于管道试验压力的1.15倍时,经建设单位同意,可按设备试验压力进行试验。 五、防腐保温 关于防腐,现场往往怕费事每次都使用钢管或道木支撑管道,无论在翻滚亦或装运过程中都会使已防腐管道面目全非,这会增加返修率,增加成本,使人工降效,如此,我们应该从制度上节制不良行为,果断抉择,统一采用沙袋支撑管道。 在蒸汽管道波纹补偿器是否保温的问题,我方在施工过程中同样遇到,为此本人专门进行了网络搜索,由于线上众说纷纭,根本无法确切的定义是否应该,有说需要保温,有说不需要保温,且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内并无详实述说,也即图纸没有提及,在此需要施工单位在图纸会审中一并提出,并需表明合理建议,以显示本单位技术的娴熟。如下,采用防滑脱软质保温结构。 结束语 以上只是本人在一线施工中体会得到的一些看法,有诸多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势必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善于总结,将最先进的技术娴熟的运用在日常施工的方方面面。并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便利,在施工中要学会举一反三,并为以后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带来帮助。 工业安装论文:工业电气设备安装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 摘 要:随着国内工业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工业企业对相关电气设备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加。电气设备的安装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顺利的进展,其安装质量是否合格与整个工程正常运行紧密相关。因此,如何提高工业电气设备安装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性是现如今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当今对工业电气设备的安装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及管理措施。 关键词:工业;电气设备;安装问题;应对措施 在工业工程的建设中,相关的电气设备的安装是极为重要的。电气设备的安装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对于整个工程的运行以及工程本身的质量要求都有很大的影响,工程的本身的质量问题与电气设备的安装密切相关。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电气设备的安装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将导致后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工业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必须要抓好质量问题,同时要落实质量监管工作,确保电气安装的工程安全。 一、工业电气设备安装中常见的问题 电气设备的安装可分为两点,一是强电,二是弱电,区分强弱电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忽视。设备安装过程中需遵循安装图纸,因此必须要充分掌握图纸要求,然而在电气安装以及无尘室安装的两者的图纸往往区分不清。在无尘室的施工图纸上的插座的位置与电气安装施工图的插座位置图纸上未有说明,这样会很大的影响安装的准确性。 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会采用焊接的一些技术焊接某些点,引下线、均压环以及一些避雷带的相连接处可能存在虚焊、脱焊的情况。由于引下点的间距较大,工艺水平不能达到要求,引起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很多电气设备的安装施工中,采用金属管代替 PE 线,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些设备安装过程中,接地排和接地干线采用直接连接方式,很容易出现电化腐蚀的影响。对于水厂的电气设备安装时,若安装不得当,产生的电化腐蚀现象很容易导致水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厂的水质量。因此,在设备安装后需仔细检查各个设备的情况,及时对虚焊、脱焊的情况进行处理,检查设备的腐蚀情况,定期进行维修检查。 现如今,电气设备的安装材料存在很大的问题。有很多企业在选择电气设备材料时只考虑价格而忽视质量,产品没有合格证书、技术说明书等相关证件,影响整个安装质量。在安装中未使用合格的安装材料,为节省成本用薄壁管代替厚壁管,用黑铁管代替镀锌管,使用不符合规范的电气设备和安装材料,导致各方面性能指标低于标准值。因此,在选用设备的安装材料时需严格按照标准选择,各项指标必须符合安装要求。 为了防止小动物进入设备中啃咬线路或器件以及防止外部渗入水腐蚀电气设备,一般会在沟道出口和电缆孔洞采取封堵的措施。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个措施的重要性,一般由于电缆的孔洞以及沟道出口都在地下,不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因此不受到重视。在电缆铺设完成后,一般会遗漏该问题。 二、工业电气设备的安装应对措施 (一)发电机接地电气保护。若在安装施工中安装了几台发电机且有各自的 ATS,那么可采用独立发电机发电。若有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且给多线路供电时,可将这些发电机的中心点接到公用的接地装置上。安装时要在发电机的出线端子处接地,将避雷针安装在出线端子处且其接地线保证尽量的短直。 (二)接地故障电流的监测。电气设备性能的要求逐渐提高,对于安装过程中接地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电气设备的安装需要注意接地故障的电流检测。故障电流的存在会引起电气系统内部的噪音,从而导致电气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产生很强的磁场影响电气设备的工作。监测故障电流,在相线和中性线中加入一个电流互感器,监测相线与中性线电流的瞬时向量和,若系统无故障电流,那么电流互感器监测的电流值应该接近为零。 (三)电气设备可靠性诊断。电气设备的可靠性诊断主要是对电气设备的故障以及检修停运的统计评价,并且做好可靠性指标的预测。将预测和评价相结合,根据数据分析出影响可靠性指标的关键因素,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措施改进。 (四)可靠性维修。以可靠性为基准进行可靠性维修,对整个电气设备进行功能和故障的分析,明确系统内的故障的后果。可靠性的维修用于电气设备在其运行环境下的维修需求的方法,通过开展可靠性维修可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行安全性能,减少维修成本,同时可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 三、工业电气设备安装中的管理 工业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其技术工艺的要求,同时也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设备安装过程中,保证安装施工中保证施工环境,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在选择电气设备以及材料时,必须要经过审查、验货,查看是否满足标准,核查其性能参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材料,必须要严格检查,对质量有问题的设备与材料,需再进行检查。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时时检查线路的铺设情况,查看各个设备的规格、型号是否满足要求,查看各个连接点的焊接是否焊实。有效管理施工人员,使得具体施工的技术人员水平有所提升,使电气安装施工人员变得更加专业化。电气设备的防雷措施也需注意,检查电气设备的防雷接地问题。检查焊接问题,对不达标的焊缝进行及时的补焊。 四、小结 对于工业工程来说,电气设备的安装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包括设备材料的选择以及线管铺设的问题等,应尽快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在电气安装施工中最重要的即是其安装施工的质量,其安全性能以及可靠性能都是评价该质量的标准,采用高水平的施工技术人员、选取满足要求的设备以及材料、严格按照安装图纸进行施工,提升设备的使用性能。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问题的探讨 主权是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概念,要对其精确论述,都不得不从这几方面入手。时至今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国家主权的传统制度急剧嬗变,西方学界立足于此背景的主权“弱化论”、“过时论”以及“消亡论”甚嚣尘上,并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维护产生不良影响。本文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主权的制度与本质层次进行剖析,然后又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制度变迁的内在根源进行探究,从而揭开主权在通过传统制度变迁方式在根本上得以强化的真相,据此实现对西方学界近年盛行的主权弱化论、过时论以及消亡论的有力驳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家主权辩证唯物主义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新一轮否定国家主权思潮甚嚣尘上 时序更新,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伴随冷战结束,在经济全球化不断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组织急剧膨胀,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条约大量签订,国际合作日益广泛,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国际新干涉主义肆意横行,民族自决与国际人权保护愈演愈烈……凡此等等,皆似乎在不断地“限制、削弱、侵蚀”着国家主权。 而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硬碰硬”与“软侵蚀”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侵蚀”主权的最为突出表现。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硬碰硬”是指国际组织限制国家主权的行动与措施没有经过东道国的事先允许,如前南斯拉夫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崩溃先后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共体的强行介入,这显然与国家主权的本质相抵触,结果是导致前南斯拉夫作为主权国家的快速崩溃。不过国际组织这种对国家主权公然侵犯的行为比较少见,而且其对国际法的违背性一直遭到尤其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谴责。而国际组织事先征得有关国家或当事方的同意的“软侵蚀”的事例却是与日俱增,主要表现是有关国家将部分主权权利持久的转让给国际组织,或甘心让国际组织暂时行使主权权利。 立足此背景,西方学界新一轮的否定主权思潮甚嚣尘上。1992年托马斯·魏士和贾拉特·乔普拉提出,“主权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1995年特里戴贝尔进一步认为,“禁止干涉内政已成为国家主权基础上的旧制度。”美国路易斯·汉金教授发表的言论最为惊世骇俗,其扬言:“主权是个有害的字眼,这不仅是因为它效劳于各种可怕的国家神话,而且在各种国际关系中,甚至在国际公法中,其往往成为一种时髦用语,取代了深思熟虑和谨慎行事”;因此,他强调:“对于国际关系来说,特别是对于国际公法来说,主权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必要的,最好避免使用”;他甚至鼓吹:“我们该把主权一词作为旧时代的残余遗物摆放到历史的陈列架上去。” 另外,英国的詹克斯、阿诺德·汤音比、艾德礼等几乎一致认为,造成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和国际法无法发挥作用的根源在于“危险的、陈腐的、荒谬绝伦的、具有破坏力的政治教条——国家主权”,因此,国家主权概念应该抛弃或代之以新的字眼。 这些西方学者的观点往往是迎合本国政治、经济扩张,排除发展中国家主权之屏障的产物,但在冷战结束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全新的国际环境中,“主权概念确实从来没有要象现在这样谨慎的重新考虑了” 。总之,各国主权的篱笆是否是正在加速撤除或应该加速撤除?主权的原则和观念是否已显陈旧,并且正在弱化和或淡化,或应该弱化或淡化?——这是当代国际社会出现的新的现实问题,也是摆在国际论坛上颇有争议的一大理论问题。 二、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由现象与本质组成,现象与本质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分,两者辨证统一。具体的讲,本质和现象是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表现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前者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的现象所表现的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后者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将现象与本质这对哲学范畴引渡到法学研究领域就产生相应的法的现象与本质概念。法的现象是指法的外部表现形态,即法的具体存在形式,包括法律、法令、条例、规范性决定、指示、命令以及判例、契约、条约、被认可的习惯等。对法的本质的认识复杂得多,法律思想史上有学者将其看作国家权力的象征,有学者认定其是永恒正义的体现,有学者将其与理性、人性或者民族精神相联系,但这些都只把握了法的某些外部特征或单方面的属性和联系,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法的本质所在,即“法律是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意志表现,归根到底,法律是从产生这种阶级意志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中引申出来的”。 同样,主权作为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或基础概念,一样可以拿现象与本质范畴对其进行层次性的分析。诸如对独立、平等、自卫、属地管辖、属人管辖、天然资源永久主权、国有化、对国内政治、经济的永久管理权等方面的相关具体制度设计皆为主权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主权的“现象”。这是其表面层次即制度层面,特点是丰富多彩,纷纭复杂,并多变,易逝。但其对主权的变化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而本质与现象相比是稳定的,制度层面的演变并不意味其本质也已动摇或演变。事实上本质与事物与生俱在,只有事物消失才意味本质终结,“非本质的东西,外观的东西,表面的东西常常消失,不象本质那样扎实、稳固,比如河水的流动,泡沫在上面,深流在下面”。 当然,主权的本质与现象存在紧密联系,缘由主权的本质要通过主权的现象表现,主权的现象又表现出主权的本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正如列宁所说:“辩证法特别是研究自在之物、本质、基原、实体跟现象、‘为他存在’之间的对立的,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互相转化,往返流动,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 对于主权的本质我们还可按照列宁有关事物有多层本质的思路,笔者以为主权的本质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应该是各国的国家意志,即各国对内政治、经济领域的管理或控制与对外国际事务的参与所愿意采取的方式或制度的选择意愿,属主观范畴,如其对于自身与外国投资者发生的争端的解决方式是选择“用尽当地救济原则”还是“国际救济方式”的主观意向。第三层次也是最深层次是物质需要性,即维护经济独立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属客观范畴,其对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意志与具体制度层面具有最终决定性意义。如当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后面临着引进外资的全球性竞争时,为不使自己处于竞争中的颓势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即使其在自身与外国投资者的争端解决中主观上仍然强烈排斥选择国际救济方式,但经利弊权衡后却很可能会选择能够换取外国投资者信任的国际救济方式。主权本质的第二层次是作为第一层次与第三层次之间的连接枢纽,其指国际法赋予国家行使主权时的行动自由,这既是对国家主权的合法确认也是对其范围限制,诸如 国际组织章程、行动及双边条约、多边条约的大部分内容实际是在赋予成员方权利的同时又是对其主权行使的限制。事实上主权本质的第二层面对于第一层次与第三层次的沟通至关重要,只有在这个法定界限之中才能使主观赋予客观,客观升华为主观,从而实现第一层次与第三层次之间的相互转化。如美国国会通过制裁古巴和伊朗的“赦伯法”和“达马托法”之所以遭致各国一致抵制,便是其实施凌驾于别国主权之上的本国主权的做法已严重超出国际法赋予主权行使的自由范围而难以如愿以偿。 经济全球化论文:制约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十大因素 许多人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正在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把全世界的生产、贸易和金融等联系起来,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在逐步走向互相渗透、横向联合、广泛合作、利益共享的新阶段,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也就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举世瞩目的旨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西雅图世贸组织部长会议历时4天,未能达成任何协议,不得不草草收场,这一事实清楚地告诉世人:经济全球化并未达到人们想像中的水平,经济全球化还不是那么名副其实。因为经济全球化毕竟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这些矛盾和制约因素直接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一 市场经济与国家职能的矛盾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核心要求超越部分国家职能,即国家对经济管理的职能。而国家对经济管理的职能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国家职能是不能被市场经济完全超越的,这对矛盾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市场经济和国家职能的矛盾自它们诞生之日起一直就存在。众所周知,私有制的产生不仅导致了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形成,而且造就了作为管理市场经济的机构——国家。国家在推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曾经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但是,市场经济崇拜自发力量,经济全球化也要求自由与平等,而国家职能决定了国家的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市场经济这种本性的束缚,只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管理所起的推动作用大大超过了其隐含的制约作用。因此,市场经济在国家管理下缓慢发展。但是,它们的矛盾随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变得日益尖锐。跨越国界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矛盾随之激化,市场经济要求跨越国界,国家职能决定了主权国家不愿放弃管理市场经济的权力,即不愿放弃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注:许多国家虽然让渡了部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但这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差甚远。)从法理上讲,国家并没有权力将经济主权转移或让渡。经济是基础,经济主权是至关重要的主权,是全体人民赋予政府的神圣权力,是用来造福于全体人民的。这就形成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二 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虽然有很多,但基本内容却大致相同,那就是资本、贸易、生产过程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这就要求自由贸易成为现实。然而,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 新的贸易保护主要不是靠关税,而是靠非关税壁垒、汇率战和组建区域性经济集团。以美国为例,其非关税措施种类繁多,设置精巧,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直接扭曲贸易流量的措施,如进口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自动出口限制等;另一类是属于间接扭曲贸易流量的措施,如广告限制、报关手续干扰、技术等级、卫生标准等。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涌动的大背景下,1999年上半年爆发了美欧之间的香蕉大战和牛肉大战,这标志着贸易保护主义跃上了新高度。西雅图会议的失败是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的表现。因此,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受到了严重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之间有着天然联系。主张全球化的舆论认为,民族国家已经过时,国家不再应该、也不再有能力承担经济生活调节者的角色,各国调节经济的主权应该移交给国际经济组织。它们声称,这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避免。随着这种趋势和跨国公民对外投资的增加,东道国就能增加就业,提高技术水平。然而,事实恰恰与之相反。 在美国管理下的日本最早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开放了金融市场,被迫同意汇率大幅度升值,结果沦入长期萧条;东南亚响应美国的号召,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结果一场金融风暴导致银行、大企业纷纷倒闭,美欧财团乘势收购,国家经济主权丧失殆尽,几十年奋斗成果付之东流;俄罗斯实施了美国设计的休克疗法,想和全球化接轨,结果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和政治动荡,其经济结构从技术型转为资源型。 由此可以看出,当人们呼唤全球化、谴责贸易保护主义时,却没有想到,正是全球化的推进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使贸易保护主义一浪高过一浪,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绊脚石。 三 政治因素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当今世界虽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经济交往中,常常掺和着政治因素。 冷战结束前,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世界经济客观上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发展不平衡的平行市场。冷战结束后,这种平行关系在形式上已不复存在,但在内容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使世界经济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跨越一个又一个政治壁垒。 以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为例,众所周知,中美是世界上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彼此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贸易额逐年递增,但同时又是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经济领域虽然有许多共同利益,但美国在与中国进行经济交往时,往往附带许多政治条件,如对于所谓“人权”、“民主”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利用其科技和资本优势达到奴役中国的政治目的。在2001年4月1日中美撞机事件处理上,美国一批国会议员又企图用取消2000年通过的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和阻止中国“入世”迫使中国让步。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关系常常受政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得不考虑政治因素的制约。 四 经济体制问题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完全开放国内市场,拆除各种贸易壁垒和障碍,市场规律成为经济活动的准则。然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内经济状况使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未必尽如人意。 开放本身不等于一定能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两者不一定存在正比例关系,其中涉及国内的经济体制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各项配套制度越完善,其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能力越强;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其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能力就越低。当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体制问题,必须慎重对待经济全球化。尽管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鼓吹开放,认为发展中国家越开放越好,只有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中,才能解决国内存在的经济体制问题。但是,在某些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如果造成金融开放早熟,而国内的银行、政府、企业的问题又没有解决,开放就可能成为掩盖国内矛盾的一种方式。如在泰国和韩国,当国际游资进入这些国家市场后造成股票和 房地产市场的表面繁荣,但隐藏在背后的巨大风险导致了后来的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影响,使不少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认识到国内经济体制健全是开放的关键;而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五 文化差异矛盾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行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孕育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各国之间文化差异导致的矛盾对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不小的制约。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伴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投资、生产和经营,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上渐渐丧失了本身的个性。“今天,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之间的紧张关系。”面对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强大的文化同化力量,如何保持个性,避免被文化霸权吞噬,已经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国家生存的重大问题。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文化渗透,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威胁,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国民的抵制。印度在今年的情人节(注:西方把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之日,爆发了大规模抵制西方文化侵蚀活动。前不久,又呼吁禁止麦当劳在印度的经营,以保护本国文化。 由此可见,悠久的历史和宝贵的文化是一国民族精神的凝固,是不容排斥的。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渗透与反渗透必然会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六 经济全球化本身条件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信息化——各国的交往频繁、方便,世界变成“地球村”;市场化——世界市场统一,各种人为的阻碍、分割被打破,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遍以市场为导向;自由化——各种壁垒拆除,经济开放,商品、资本、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畅通。 市场化、自由化的实现,如前所述,受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政治、经济体制、文化因素的制约。再看信息化。信息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的兴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不是难事,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则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挑战。 兴建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需要庞大资金,资金从何而来,成为不发达国家改造落后基础设施的最大障碍。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宣布,它将在非洲建立第一个大功率海底光纤数字网络,全长35万千米,通过41个非洲国家等。功率为每秒25亿比特,(注:bite为字节单位,一个字节为一个比特。)安装费用将近20亿美元。美国公司提供一部分资金,另一部分资金需由非洲国家自己筹划,而且非洲国家还需要提供大量的配套资金。这对非洲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兴建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还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不发达国家有很多还是农业国家,工业不发达,让它们短时期里培养出大批能掌握高科技和利用电子计算机的人才,是难以想像的。因此,对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来说,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在相当长时期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七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法规和规则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在形式上的平等下面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向全球推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所制定的国际经济法规和规则,往往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这些法规和规则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的,执行它们,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民族经济势必造成冲击,使其国家作用减弱,甚至牺牲部分经济自主权与决策权。而且,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一方面要求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却不想接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西雅图会议上,美国坚持把劳工标准(注:美国以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环境的名义,要求各贸易国达到劳工和环境标准,否则就可以拒绝其产品出口。)与贸易制裁挂钩,就是为了抵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防止本国纺织、钢铁等传统工业受到冲击,增加失业人口,影响社会稳定。 八 经济差距和发展空间的矛盾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环境纠纷日益增多。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标准不严格,执法力度不够,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和出口上都占有成本优势,而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这类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加,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所承受的压力增大,从而使它们的企业利润锐减,甚至难以为继,造成一部分工人主要是非技术工人的失业和工资下降。这一结果意味着今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此外,在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领域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冲突。西方发达国家及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和就业量,目前均已超过了工农业产值和就业量的总和,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形之下则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一方面,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地要求扩大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保护国内幼稚服务业的发展,想方设法阻止国外服务业的大量输入。 实质上,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它们脆弱的新兴民族工业根本经不住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冲击。例如,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一些发达国家较少顾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的脆弱地位,坚持让中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这显然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 以此看来,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发达国家不愿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当的经济技术援助和优惠政策,是它们之间产生分歧和对抗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们难以全面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九 国际债务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国际债务关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掣肘经济全球化的重大障碍。债务关系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世界经济关系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额相对减少。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和接受外国投资已几乎成为欧洲、美国、日本以及少数发达国家的专门领域,它们不仅是大量投资的主要来源,而且还是外资的接受国。在90年代中期,全部新增外国投资只有不到20%(注:数字来源:《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5月24日。)流向发展中国家,非洲和大多 数南美洲国家吸引外资能力下降特别明显。东亚和南美一些国家一度是发达国家投资者的目标。但自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向东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经在减少。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从绝对额来看,确实已经增长,但与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相比,其绝对数和增长幅度仍然有限。所以,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调动资本流入的惟一有效手段仍然是举债投资。这一手段虽然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操作不好就会加剧当代国际债务关系的复杂程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难以融合及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与债务关系这一经济机制的畸形运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国际债务关系的存在和由此引发的经济水平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十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的形成把世界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在这种新格局下运作的国际贸易同样显示出时代的新特征,即贸易保护的区域化。 经济集团化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形成区域经济的共同市场。这种共同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烈排他性的组织。因此,排他性是其特征。就发达国家而言,它们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对内虽是开放、自由和协调的,而对外却带有不同程度的封闭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它们积极建立起自己的共同市场,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则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这表明在当代国际经济生活中,各国都意识到为了自己的利益,决不能立即消除必要的封锁和排他的色彩。 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说明了区域化贸易保护存在的必要性。现存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在世界经济贸易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必将奉行不同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通常是,发达国家以其所具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和优越的贸易条件,强调贸易自由化和更开放的贸易政策。但在不利于其经贸活动时,则每每设置一些非关税壁垒或其他保护措施。至于发展中国家,以其经济实力脆弱和贸易条件恶劣为由,则往往采取内外有别的政策。对内强调自由、开放、合作、协调,对外则运用干预、闭关、抵制和保护的手段。因此,在全球区域集团化组织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无论其范围大小还是其发展水平如何,都在奉行着区域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构建区域经济结构,形成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分工,达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而获得区域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内成员国家间的交换就变成了一种内部交换,而与区域外部的交换则受到内部交换的制约。如果与外部交换不能实现区域经济效益,则这种交换就将受到抑制和排斥。从世界经济贸易演进的过程来看,欧共体与美国、欧共体与日本之间存在的长期、尖锐、激烈的贸易摩擦以及各集团所采取的各种排他性的贸易壁垒足以证明这一点。 伴随着经济集团化而出现的区域贸易保护的直接后果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增长的不稳定和不均衡。发达国家仍居世界贸易之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论是通过增加它们同工业国家的贸易,还是扩大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都没有能够加强其在世界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只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能够跟上世界贸易的发展。而中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许多国家由于受欧洲联盟区域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已在制成品和服务贸易中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由此看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只能使区域贸易保护化更加严重,而由此所导致的世界经济贸易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这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显然有很强的制约力。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了全球纵横联系的特点,但由于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的存在,经济全球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矛盾,不可操之过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持久动力,竞争力的源泉。创新发展战略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特别是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企业制度创新,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品牌管理创新,加快企业文化创新。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我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导致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使高新技术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要求高技术企业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根据复杂多变的新环境,新情况,适时地、科学地确定、调整战略思想、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并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必须注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制度创新,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品牌管理创新,加快企业文化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应对经济全球沦,加速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深化制度创新 1)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客观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高新技术企业制度与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新环境、新情况严重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首先必须在企业制度上与国际接轨,特别要在企业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市场机制等方面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新变化相适应。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进行了转换经营机制,落实自主权,股份制改造,实行了公司制,但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流于形式,距离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很难与国际经济搪轨,融入经济全球化,无力参与全球化竞争。高新技术企业深化企业制度创新,建立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首先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它不仅决定着企业性质和方向,而且影响着企业其他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方式。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它涉及到为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积极性而设计的一整套利益机制,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在实行了“两权分离”的基础上,明晰产权,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3)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必须对治理结构、激励机制进行规范、整合、变革、更新。核心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确定股东会、董事会、监理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关系体系。最终实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只有深化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有效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持续技术创新 1)持续的技术创新是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科学技术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更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参与全球化科技竞争的重要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力所在,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后劲。 2)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体系应是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环境保障体系等组成的互动体系。高新技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能够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开展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活动,有助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科学规划,有助于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3)优化技术创新的软、硬环境。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创造良好的金融、法律、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持续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形成技术创新平台;必须把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科技资源整合起来,集中攻关,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问题;必须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使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重大关键技术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与交流;必须瞄准国际标准,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技术创新国际化;必须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引、创新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国际惯例和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优势条件。 5)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①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在日益强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走自主研发创新之路,拥有原创性的 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③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这样的企业充满朝气和活力,正在进入不断增长的科技领域,它们往往在得不到风险投资关注时也乐于被兼并。④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⑤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3.强化创新人才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是竞争的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实持是人才竞争的全球化,人才竞争全球化的核心是创新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优秀管理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管理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在我国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被列为重中之重。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重在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 1)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是强化创新人才管理的核心。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真正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创新队伍。就是要集聚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是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的核心。 2)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关键是强化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是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与有效的创新管理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和大无畏的敢于承担风险的气魄。企业持续创新与创新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家充分发挥其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创新的潜能,确保创新目标的实现。面对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全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而实施这一战略最大的障碍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开拓国际市场,通晓国际惯例,懂得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要成为国际化企业需要有大批国际化优秀人才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当务之急就是培育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各级政府、社会必须把大力培养、造就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实,为优秀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必须支持国际化标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人才培养、选拔、使之市场化、国际化。 3)强化创新人才管理,重点是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 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良性运行机制,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为获得科技竞争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供人才保障。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重视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充分发挥潜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良好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平台。强化高层科技人才管理,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成为拔尖的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要在政策上保证科技资源配置突出重点,使科技资源向高层科技人才集中、倾斜。要完善和发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建一流的科研机构,创造一流的科研环境,在事业发展中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要重点引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具有科技开发能力,特别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要正确处理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规律配置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高层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要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科技支持。 4)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必须强化创新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必须强化创新人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通过建立和强化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价值,充分调动优秀企业家和高层科技人才的培养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就要大胆进行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前提。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应是实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环境激励、权力激励、能力激励等相互交融的激励机制。包括:高薪、年薪制、产权激励、股权激励和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多种激励形式。强化创新人才管理,按照国际化的人才标准,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从世界经济形态的演变来看,还是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进程都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竞争成为国际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形态之一,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取得竞争优势依赖于包括知识产权在内良好的法制环境,依赖于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的创新管理。 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已成为世界潮流,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各国的管理地位日益增强。特别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已成为发展高科技,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争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锐利武器。总理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吴仪副总理说:“我国经济能否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是否能够加快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强化,以及保护能力;取决于我国企业是否能够尽快提高、掌握知识产权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尽快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知识产权的增长点和辐射源。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策略,是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2)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我国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身竞争优势的能力很差,知识产权屡遭侵权已成为困扰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高新技术企业要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抢占科技制高点,必须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从战略高度重视从技术的研究、开发到技术的转移、扩散以及市场维护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不断提高知识资本的运营能力,以核心专利技术为依托,培育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必须注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并有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制定和加强以专利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转化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现科技成果,技术在市场机制下的规范运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确保知识产权保值、增值。尽快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环节。3)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策略。 重点是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有利于智力知识成果的产生,有利于知识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就是要对知识产权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使知识成果成为企业重要资本。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就是发挥知识产权在知识转化和技术转移中的资源配置作用,遵循知识、技术转移的规律,建立技术转移的机制和方式,达到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和保值增值的最终目的。 5.实施品牌管理创新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以品牌和资本来实现的,通过品牌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动,各国经济相互交融并互为制约。在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竞争全球化,市场竞争全球化最突出的就是品牌竞争全球化。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品牌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正视面临国际资本和国际品牌强烈冲击和巨大挑战的现实,必须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企业就无法参与全球品牌竞争。目前,我国的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公司、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都创造了自己企业的国际品牌、强势品牌。但是,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创新、品牌保护、品牌战略意识淡薄,没有品牌创新,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国际品牌,品牌的竞争力不强,这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品牌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品牌竞争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高新技术企业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知名品牌、强势品牌是一个复杂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获取品牌竞争优势,推进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品牌创新制度及品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品牌的保护意识、品牌国际化意识;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制定、实施品牌管理的创新与有效的品牌竞争策略;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发,整合品牌资源,全面提升品牌质量和价值;必须瞄准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把自己的品牌打造成为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市场份额、获利高的国际品牌,全球性品牌;必须加速品牌的有效传播,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迅速增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品牌国际化进程,使企业在全球化的品牌竞争大战中占据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6.加快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加快企业文化创新。目前,我国除少数企业已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提高阶段外,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表现在对内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升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相对熟悉,对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经营理念、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较为满意;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强调企业文化中的顾客导向,同时也重视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制度标准化等方面。企业经营者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多数企业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制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未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经营者的主要工作,社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充分。 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文化创新一方面应努力形成内部共识,增强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期望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文化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必须随着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全球化经营环境的变化适时是调整、不断地创新,实施动态管理。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的极化效应与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在漫长的过渡时期中,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任务是保证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格局和平转移的热和平方式应综合考虑国力、制度和认同三大因素在格局转移中的作用。西方大国的国力竞争主要表现为权力竞争。过于专注权力竞争,冲突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增大。如果把注意力引向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就会大大削弱大国对国力竞争的过度关注,即使不会消除也会大大减少对立大国间的威胁意识。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所以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元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系的。 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的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已有学者指出[1],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间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简言之,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于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性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惟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间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的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二 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21世纪挺进,自然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1999年2月26日克林顿的旧金山演讲强调要以全球化作为美国外交战略的立足点。4月7日他又强调全球化在21世纪给美国外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美国看来,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为它推行全球战略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在上述活动领域抢占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的优势地位,并且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注重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高踞于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顶端。美国力图凭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技术形成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主导全球化进程,锁定大国力量对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在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收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克林顿认为全球化趋势会使美国更加繁荣。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美国刻意利用这一进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过其占优势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力,传播甚至强行推行其理念、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布热津斯基就说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上外部世界通过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而施加的变革压力,也许能导致中国体制的逐渐民主化。”[2-P279] 总之,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治下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的两种走向何去何从,决定于主要世界大国的战略取向和他们在各种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层次的力量对比结构。 三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格局进行了近十年的观察,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单极格局,多极化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科索沃的炸弹彻底埋葬了多极化的幻想。有人认为,现在是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多极格局,它将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性格局。笔者的看法是,现在处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3-P24-P25] 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格局的终结,就意味 着另一个世界格局的诞生,如维也纳格局取的。战争在摧毁旧格局的同时,迅速建立起新格局,因为新格局是战争结果的展示,是武力对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及利益的断然分割。然而,这并非是世界格局发展的普遍规律,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格局的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的。 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导致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全球中心结构就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萌发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因素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性时机以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的发展舞台,制定战略,调整相互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身的世界格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和平方式和战争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用武力实现世界格局的“瞬间”更替和突变,它是一种渐进或缓进的方式,避免了战争灾难,却大大延长了世界格局转换的时间。由于这一转换是渐进的,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很多,规律性现象时隐时现,一切均难以迅速把握。世界大国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世界形势的重大转折及走向作出判断,进行战略与政策的重大调整。它们的结构调整与改革正处于重大的整合期,它们的战略取向和相互关系远未基本定位,它们的力量变化与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处于迅速变动之中,尚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大体上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代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凡尔赛格局先是代替维也纳格局,后又让位于美苏两极格局。回顾世界格局演变史,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格局转换的重要标志,上述世界格局的转换就是通过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完成 人们往往把处于变动之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力量对比状态,混同于世界格局所应具有的稳定的结构。实际上,格局的转换都需要时间,只是长短不同而已。何况这次世界格局的大变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的,其涉及面之广,变化之深刻,影响之久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变迁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相对来说需要较长的转换时间。 在这一漫长的过渡时期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是保证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核心问题是在何种条件下,通过何种路径和机制确保向多极格局过渡的和平实现。核威慑下的格局转换具有冷和平的起点,仅仅有这一点是非常不够的。格局和平转移的热和平方式是目前学者们十分关注的。 热和平转移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和平方式,应综合考虑国力、制度和认同三大因素在影响格局转移中的作用。格局转移是国力竞争、制度竞争、认同竞争的综合竞争的过程。 综合国力竞争是最古老的竞争,也是基础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决定了全球层次上的结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西方大国的国力竞争主要表现为权力竞争、霸权争夺,没有对权力的追求就没有对权力结构的争夺,也就无所谓格局转移过程中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了。如果过于专注于这种权力竞争,冲突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很大。应当使这种恶性竞争回归到正常竞争,即相互攀比、相互争胜、相互追赶、相互超越,抑制其转化为冲突与战争的可能性。从目前的综合国力竞争态势来看,一方面竞争正在加速向经济与高科技转移。全方位的经济、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建立以高科技为龙头、经济力为基础、政治与外交为保障、军事力为后盾、政府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大国综合国力发展有趋于均衡化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国力竞争重点的转移,以及大国国力的均衡化,有利于格局的和平转换。此外,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兴起的大国,也打破了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她并不扮演以追逐霸权为目标的挑战国的角色,而是以和平手段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如果我们很明智地把注意力引向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那么这两种竞争和磨合会大大削弱大国对国力竞争的过度关注,它们即使不会消除也会大大减少对立大国间的威胁意识。换言之,制度和认同在软化安全竞争方面举足轻重。因此,解释世界格局和平过渡问题,就必须研究在何种条件下对立大国能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形象、共识与信任,从而有利于共筑彼此间可以接受的世界秩序与制度的问题。 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导致世界格局和平转移。 第一,对立大国经过长期的战略克制和相互调整,最终将对方视为具有良好形象的国家,这个互构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双方不再把对方视为威胁。因此,国家特征的观念转化与认同,是世界格局和平转移的中心环节。促使两者形成相互间的良好形象的办法有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着全局或局部的多种共同外部威胁;二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三是求同存异,对歧见进行开诚布公的机制性磋商,克制、大度和不强加于人,这大大有助于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良好形象。 第二,大国尤其是对立大国成功地就国际新秩序基本达成一致,使之与新的多极化的国际形势相适应。这对于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极为重要。和平转移不仅仅取决于出现一个稳定的国际新秩序,更取决于这个秩序形成与维持的民主方式。如果秩序是一方强加于人的,它就不能长久。真正的和平转移须是各方合作和满意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威慑和威胁的结果。最关键的是美国明智地承认其霸权的终结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与其他大国就多极化达成共识,放弃对国际空间的垄断,代之以共享,并就国际秩序和安全管理的规则制定取得一致:如在何种情势下、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国际干预特别是使用武力是合理且合法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如何规范等。 第三,必须使达成的世界秩序合法化。合法性也是世界格局真正和平转移与否的重要因素。秩序来自对行为规范和治理制度达成的一致。合法性能强化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认同,因而也就能使这些规范和制度建立起牢固的基础,更加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经济全球化论文:中国政府怎么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根据前面的研究,可以把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作用提出的主要挑战,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产品市场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形势下,通过进口替代扩展产品空间,实现纵向增长及产业结构、出口结构的升级,其关键是政府如何帮助国内企业进入新产品部门并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问题。 第二是在金融市场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形势下,如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使之免受资本流出流入波动的影响,其关键是政府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理、保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以及建立稳健的国内金融体系。 第三是外部冲击(如贸易条件恶化、外部需求锐减、国外利率和汇率的不利变化等)的存在,增强了政府履行收入再分配职能的必要性,其核心是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以及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外部冲击对低收入阶层的不利影响,防止该阶层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让更多的人从国际竞争中受益。 联系中国实际,政府在今后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过程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从经济现状出发确定政府的经济作用 探讨中国政府的经济作用问题,一个逻辑前提是正确认识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中国由于尚未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市场经济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国无论是在20年前开始改革时,还是改革20年后的今天,都具有不同于大多数前苏联和东欧“转轨经济”的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人口所占的高比重及总的人口规模上。象世界银行(1997)那样用“双重转型”(“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的转型”及“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来描述中国经济的现状,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样是转型,不仅有的起点与起点不同、有的终点与终点不同,而且相同的起点和终点之间还有着宽阔的“中间地带”。对中国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定位需要更详细的特征描述。下面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这一工作:一个是经济循环的状况,一个是中国所处的经济增长阶段;前者是从横截面看的,后者是从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过程看的。 1尚未进入国内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 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只有一种,就是与市场经济原则相一致的循环。在现代,这种循环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企业在各种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并进行有效配置,居民用其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自由地选择消费品,所有储蓄有效、顺利地转化为投资,企业之间的交易也遵循自由选择的原则,经济活动成果的分配能被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①。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起这样的良性循环,主要依据是: ·从微观主体看,(1)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消费者选择大部分消费品(含服务)的自由已经实现;非国有单位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也比较自由,但国有单位劳动力仍占城镇劳动力的50左右,且缺乏流动性;作为最重要的储蓄主体,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比较单调,仍以银行存款为主。(2)非国有企业进入了越来越多的行业成为产品供应者,但国有企业仍在铁路、邮政、民航、电信等行业占有几乎100的市场份额,在金融、保险、电力、石油等行业占90以上市场份额,在冶金化工等行业占80左右的市场份额;并且在进入要素市场时,除外资企业外,其它非国有企业在获得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时与国有企业相比,常常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3)国有企业在利用生产要素及对要素进行再配置时,不仅通常不象非国有企业那样关心效率和产品竞争力,而且遇到多种约束(如在房地产转让、设备出售出租、人员辞退、企业转产等方面),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得不到贯彻。 ·从市场发展看,产品市场日趋完善(除粮食、棉花及一些垄断性的服务外),许多企业开始建立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大部分产品跨区域流动障碍逐步减少(相对较高的、通常带有歧视性的道路通行费仍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障碍)。但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受市场调节的范围还受到很多限制,现有市场的进出入自由、价格决定、竞争方式、全国一体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不完善之处。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不均衡发展,还带来了一个严重后果:低效率企业的退出普遍困难,高效率企业难以扩张,新企业诞生也遇到障碍。 ·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威胁不仅来自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也来自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中的障碍和低效率。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居民成为最重要的储蓄供应主体,但大量储蓄经过国有银行体系流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转化为低效率的投资,不仅银行体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而且这一恶性循环还在不断地继续,构成对金融体系稳定的严重威胁,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以上三个环节的问题都可以说是由经济市场化不完全、不彻底带来的。从收入分配环节看,则目前既有市场发展不充分、按贡献分配得不到贯彻的问题(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尤其是劳动力跨区、跨城乡之间流动性缺乏使之难以成为缩小收入差别的力量,行业、企业垄断带来的诸多特权和高收入,与政府官员影响资源配置权力相伴的个人寻租行为,与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相伴的“公款消费”及不公平的“化公为私”等),也有政府缺位、对高收入阶 层征税不够和对低收入阶层转移支付不足的问题。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增加,不仅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激化,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良性循环的最后一环无法实现,而且对经济增长还有直接的不利影响:大多数人的消费将因收入越来越集中在富人手中而增长缓慢,而富人对进口高档产品特别是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费对国内产业成长的贡献“微乎其微”。在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裕起来,并且收入分配显着恶化后,政府将收入再分配问题置于更突出的地位,对低收入阶层给予特别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活动的成果,防止“富者愈富,穷人愈穷”的局面,目前显得十分迫切②。 2由资本积累驱动的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阶段尚未结束 无论是从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看,还是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最近几十年的经历看,经济发展从收入水平较低,人均资本量也较低的乡村社会启动,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乡村人口和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城镇人口和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比如,到1913年,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到8,德国为24,美国为32;1985年,日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为9、35和56,而美国分别为3、28和69(国家统计局,1995)。作为新兴工业国的韩国,1965年城市人口的比重为32,1989年上升到71(世界银行,1991),短短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就实现了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1985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已降到25,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为31和44,1990年三者的比重分别为18、35和47(国家统计局,1995)。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无论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因而从经济增长的来源看,资本积累的贡献表现得最为突出。 对过去近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考察表明,中国已开始了这样的过程。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8上升到1997年的30,19年间上升了12个百分点(而1952-1978年的26年间,只上升5个百分点)。城镇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相应地由24上升到30;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分别占71、17和12变化为50、24和26。乡村劳动力从农(及林、牧、渔)业中撤出来实现非农化,特别是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是中国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突出特征③。对增长源泉的众多计量分析同样表明,资本积累是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比如据胡永泰(1998)的计算,1979-1993年间中国资本存量年均增长9.8,资本积累使GDP每年增长了3.9-5.9,劳动力扩张使GDP每年增长1.1-1.6,全要素生产率使GDP每年增长1.1-3.6;并且1985-1993年间,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流向生产率更高的二、三产业,是支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基本力量。 但无论是与世界银行(1997)统计的1995年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的城市化水平(75)、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60),还是与世界平均的城市化水平(45)相比,中国今后城市化的潜力还很大,第二、三产业吸纳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扩展二、三产业的余地也很大。换言之,从理论上看,中国仍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处于由资本积累驱动的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阶段。在此期间内,并不排除全要素生产率由于改革导致的激励的加强、伴随技术进步和城市化而来的聚集经济,会有显着的提高并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从而使经济仍处于可与前20年相比的高速增长阶段。在此期间之后,才是主要依赖生产率增长带动经济增长的较低增速的阶段。 中国过去近20年高速增长的实现,与一系列改革措施修正此前的错误,为乡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城市化扫除障碍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是农村改革放松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管制,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打破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为他们的职业流动、跨地域流动创造了条件;紧接着在80年代中期,政府长期通过户口、口粮、城市招工、住房及其它福利分配等措施实行“城市化抑制”的政策,在小城镇层次松动,使农村多种生产要素向小城镇的非农产业流动,乡镇企业飞速发展;在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城市粮食销售体制改革、房地产市场的初步建立、户籍管理的松动以及城市企业招工体制改革等措施,为乡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的流动扫除了一些障碍,新增城镇人口集中到聚集经济更明显的大中城市。也就是说,即使不从经济良性循环的角度,而是从长期增长源泉的角度看,这些改革也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适应了中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把潜在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释放了出来;较为广泛的增长的受益面反过来证明了改革的“合法性”,使改革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这是中国不象许多推行激进改革措施的转轨国家陷入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类似于“为改革而改革”的国家),而能够实现平稳转轨与高速增长相结合的关键所在,也是过去改革真正的经验之所在。 但今后政府在继续推进乃至完成以上改革并保持以前的高速增长方面已经和将要遇到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 ·随着城市国有部门(含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隐性失业”的公开化,国有部门转化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净供给者(其“下岗”人员超过新安置的劳动力),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迫使各级政府采取限制和歧视乡村劳动力流动的措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能形成,城市劳动力(特别是国有部门)相对高工资的现象继续维持,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顺利和充分地为长期增长作出贡献。 经济全球化论文: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 随着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不断加剧,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各国经济的依存性变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剖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1985年由T.莱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指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它又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了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和技术的发展,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全球化的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 理解经济全球化应该弄清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谈判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经济全球化则不同,主体由国家变成个人和企业,个人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谈判机制的。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的谈判只是为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个人和企业竞争力量的不均衡,国家和国家之间必定存在财富分配的不均等。虽然分配不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总体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全公司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再次,一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教育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选择和实践检验,人们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自我实现。最后,不论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有机会获得来自全球的最先进最廉价的,同时还是最切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消费。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就经济全球化本质而言,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可说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投资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所有的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它们吸引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由80年代的25%逐渐上升,1996年就已经达到37%。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经济最大化为目标;而各国的经济努力,包括对全球化目标的认同,归根到底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下,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程度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它们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以跨国公司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施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不公平分配,致使南北差距继续拉大。当今世界贫富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悬殊:最富有人口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人口人均收入的74倍,大大高于1960年的30倍。一份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则显示,1998年,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86%,包括58%的能源总量、84%的纸张、45%的肉类和水产品,他们拥有74%的全球电话、87%的汽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最穷的20%的人口仅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1。3%、肉类和水产品的5%。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部分地区消费有显着增加,非洲的消费却减少了20%。 综合起来,是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到不利影响,拉大了贫富差距: (一)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看,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在金融领域实行开放是不行的。但是,金融业最难管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易受冲击;第二,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有利投机;第三,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空子可钻。另一方面,金融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首先,金融业的增长率远远高于贸易、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第二,金融交易量大而且创新快。当前世界金融交易量达到每天1.5万亿美元左右。金融衍生工具日新月异,品种已达上百个。人们大多对其性质、功能认识模糊。发展中国家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规则来 规划和管理金融业的发展。 简而言之,由于市场发育和宏观调控机制不完善,如果金融市场在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开放,发展中国家必将面临金融风险的扩大。正如保罗·肯尼迪指出:“当今的全球性金融和通讯革命比以前更加广泛深入,将造成不稳定,破坏国家间关系。现在很难说我们更加复杂的政府控制是否能够应付金融动荡的风险。这种风险产生于每天24小时电子计算机化的交易,而交易额已超过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额”。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通讯技术极为发达的情况下,资金的可交易性大大增强,国际资本根据利率变化调整资金流向也更容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差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但是一有任何细微变动,这些资本就可能在一夜之间撤离,造成这些国家的支付困难,从而出现金融危机。目前世界上存在高达1.5万亿短期资本。它们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到处投机造市: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看,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承受非公平待遇 毋庸置疑,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和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多数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有的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时候制定的。往往某种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充分发展此产业的时候就制定出来了,如信息技术产品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必须要遵守它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的确不公平。 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有强制力,更有主导权。马丁·舒曼在其 (三)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看,发达国家收益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一直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资源配置向其有利的方向发展,成为最大受益者。据统计,1960年,最穷的46个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例为1.4%;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比例下降为0.6%;到1995年再下降为0.4%。全球资本流动也是类似情况。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主要在经济增长较快的东亚地区。对于经济极度落后的非洲来说,资本净流入额几乎是零。 这种不均衡的要素流动,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联合国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富国比穷国富30倍;到了90年代,差距却扩大到富国的收入比穷国高150倍。这种贫富越来越悬殊的现象同时也发生在穷国内部,从而加剧了穷国内部的社会矛盾。联合国还公布报告指出:消费基本上是有钱人的特权。有10多亿人得不到基本必需品,如食物、水和适当的住宿。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四)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损失看,发展中国家承受得更多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市场发育不成熟,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对其民族经济的压力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竞争力不够引起的损失。经济全球化把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扩展到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跨国公司的晶牌和产品充斥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民族品牌面临贸易条件大大恶化、甚至被吞噬的危机。二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包括直接投资和外国贷款)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及更大的汇率风险,还债付息的包袱越背越重。更隐蔽的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发育不全,政治决策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可能造成贪污腐败现象。三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外流,特别是熟练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跨国公司利用高薪优势,雇佣东道国的现成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双重损失:既损失大批教育费用又不能使用经历数十年培养出来的人才。 四、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包括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墨西哥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例证。10年前,墨西哥经济是典型封闭式的,1994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大量的美国企业进入墨西哥。墨西哥经济却并没有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呈现出自主发展的巨大活力。1999年其出口额达到了1200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从签约前的第26位上升到第8位。这充分证明,发展中国家能否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关键看它是否能抓住机遇,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龃联系内外市场、内外经济的职能。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更应该慎重。急于开放金融市场,必然给国际投机势力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存在着重大的风险。无视这些风险,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 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i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力量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正在被推入一个无国界竞争的时代。国际竞争方式除传统的国际贸易外,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竞争对手分别在对方国土上投资设厂,一国国内的自然禀赋资源成为本国民族企业和外国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竞争要素。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困“极化”现象,导致经济结构转型失败和社会不稳定;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居民收入普遍提高。 全球经济收益的分享———对国家层次的考察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之前,1960年—1990年的30年时间里,发达国家和非石油输出国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增长,而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的石油输出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根据美国宾州大学罗伯特·萨默斯基于购买力平价(PPP)方法的计算,尽管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有兴起者也有衰落者,但全球的收入分配状况并未发生剧烈变动,全球的基尼系数基本保持不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的基尼系数相当高,在测算开始的1960年全球基尼系数为0.54,这一数值大大高于一般国家的基尼系数水平。以PPP方法为基础的测算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因为它们认为此种测算方法高估了其国民收入。若考虑这种意见,则全球基尼系数会更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的基尼系数发生了剧烈变动。根据世界银行专家布兰科·米兰诺维奇基于各国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使用PPP方法进行的测算,全球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625上升到1993年的0.659,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而在对基尼系数进行分组分解以后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各国国内居民收入的差异。该项研究同样可能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整个世界缺乏足够多的以国家为单位的“中产阶级”,造成了世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严重后果。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前至迄今为止的时期,全球收入分配在国家水平上始终存在巨大的差距,但在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发达国家和一些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总体社会福利得到较大改善,少数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和多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总体社会福利改善不大,甚至出现恶化趋势。而各国国内的差距均低于国家间的差距,换句话说,整个世界巨大的收入差距更多地是由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造成的。但具体到不同时期,则全球增长的收益分享存在明显差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前的时期,由于较多的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使得整个世界的收入差距基本保持不变;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则改变了利益分享的格局,发达国家从中获得了比以往更高的收益,只有很少的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未能从中受益。受益者和受损者———从个人的角度考察 根据米兰诺维奇的计算,在1988年—1993年间,全球的居民收入增长5.7%,而收入分配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收入最低的75%的人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始加快以后属于受损者,其收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只有25%的较高收入人群的收入获得了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物质资本的流动更为自由,收益率提高,因而高物质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尤其是来自资产的收入大大增加,他们成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主要受益者。高人力资本拥有者(高学历、技术拥有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他们收入提高的原因在于新经济条件下迅速变化的技术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前,这种需求使他们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中占得先机;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国内,而且来自国际社会。来自发达国家的需求进一步拉动了高人力资本拥有者的市场价格,这种拉动效果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价格的上升上,而且体现在高素质人才可以在世界范围寻找更高的报酬上。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主要的受损者来自那些既不拥有很多物质资本也不拥有高人力资本的人群。低素质和低资本拥有者在世界范围出现相对供给过剩,就业竞争加剧,总体报酬水平下降。当然,一些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国家,通过劳动密集型工作岗位的创造,使其低人力资本和低物质资本拥有者的收入上升也是可能的,但这需要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进行调控,而且这种成功往往以其他国家同样竞争的失败为代价,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相对落后的经济都能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中受益。 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人群收入的影响可总结如下: 在发达国家,高人力和物质资本拥有者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收入快速增长。而相对较高的劳动力价格和一些鼓励性政策(如技术移民条款)使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其他国家的高人力资本拥有者,严格的资产保护又使其吸引了其他国家的高物质资本拥有者及其资本。但在这些国家,非熟练技术工人因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而受到损害,只是由于其财政方面强大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才使得收入差距不至于迅速扩大。 在那些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国家总体福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改善,但不同人群对增长的分享存在结构差异。高人力和物质资本拥有者同样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其收入在较低的起点上得到快速增长。在这些国家,由于劳动密集型战略的引入,国内的一些技术和非技术工人也可能由于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收益。但农业部门一般很难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加上相对较弱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收入差距扩大就不可避免。 在受损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前的时期,其经济发展速度就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后,其经济虽然仍保持增长,但整体社会福利很难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改善。即便如此,经济全球化对其国内不同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影响也与其他国家类似,从而导致内部收入差距扩大。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收入分配: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可能改善分配状况,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分配两极化问题,而且国家对经济和分配的调控力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可能被削弱,因此合理建构劳动和分配政策体制非常必要。 最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这既得益于改革,也得益于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世界贸易排名中,我国由1989年的第十五位跃升到2002年的第五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显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从个人的角度看,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推动出口的重要动力,同时出口改变了我国经济结构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增长,带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打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我国居民收入和分配得到双重改善。我国居民普遍分享了对外开放的好处。 随着加入WTO,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这不仅指贸易,而且包括投资、产业开 放、人才流动等一系列非歧视的经济全球化规则的引入。从国家的角度看,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而从分配的角度看,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是多方面的:(1)我国具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一优势可能会进一步增强,从而有利于扩大就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2)由行业垄断导致的收入差距将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而被拉平;(3)宏观要素配置和劳动力市场配置的机制趋于合理,过多的行政配置资源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将得到改善;(4)加快非市场性的歧视政策的修正,形成平等的竞争机制。挑战也来自多方面:(1)劳动力市场的分层化速度加快,高素质劳动力的收入增长快,低素质劳动者收入水平停滞,在产业调整中失业的可能性加大;(2)沿海和内地、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将拉大;(3)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加大;(4)产业保护等政府调节政策将受到限制,国际分工会加大就业结构的变动,引起摩擦失业。 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发挥比较优势,改善就业和资源配置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居民普遍受益。未来如何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同时警惕和避免一些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分配两极化,进而引起经济动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经济全球化论文:怎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增强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国际贸易增长趋势已经超越了自身生产经济的增长趋势,这给全球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都带来了不同水平的增长,包括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凭借着国际贸易的增长态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宏观经济评价体系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国需要把握好全球化经济发展带来的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也是走向国际上的必然选择,更是国际贸易的需要。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际贸易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全面抓紧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基于,提升改革和开放的速度,为国际贸易的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中的最大受益国。当前无论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还是国家外汇储备和外贸利用数量,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我国在亚洲范围内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在世界范围内帮助亚洲经济实现国际贸易的增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下图展示了我国在近些年来的对外贸易走势: 图1 1978年-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情况 如今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逐渐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格局,资源格局和市场格局,我国也将进一步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战略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和开放的政策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同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我国的国际贸易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深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对外贸易中也需要不断地突破壁垒。只有这样我国的国际贸易才有可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好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与要求。 1.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 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国际贸易在全世界的贸易格局中处于交底的产业地位,同时从事相关产业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局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具有较快的增长幅度,但是相对应的国民收入却没有得到增加。我国的国际贸易应当在传统的产业基础优势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努力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改善贸易条件,在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进行渗透,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处于更好的地位。同时我国也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拓宽国际化贸易空间,扩大贸易规模,从大国逐步发展为强国。 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从我国的经济实际出发,国际贸易的改革需要完善市场体质,宏观调控体质和法律等等,推进改革中我国的国际贸易需要注意同时兼顾国内外的市场,发挥好两房市场的共同作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数量增长,但是在当前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制约,因此我国必须深化改革,在全球化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良好的位置。 3.打破贸易封锁壁垒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全球许多国家都开始逐渐取消了国际贸易的相关税金,因此在贸易壁垒上减少了大量的非关税壁垒,早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我国就规定了在15年以后拥有市场经济地位,并且同时也承诺了如果我国能够提供市场经济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改变。我国可以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机遇,以积极地态度和高效的工作加速经济产业的升级发展,壮大传统的优势产业,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规避风险能力。例如我国的广东沿海地区可以申请电器市场,青岛沿海地区可以申请饰品市场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我国形成在未来国际贸易中的优势点。 4.适应国际贸易竞争 我国在参加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按照市场经济来建立和帮助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稳步推进,全球格局中逐渐出现了地区集团化的现象,同时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也加大了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难度。 三、总结 总的来说,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要发展自己的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不能够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一方面自身发展还不够成熟,还需要更多的提升和进步,另一方面我国还在适应世界竞争的过程中,还需要利用国际竞争和经济市场来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中国的市场在国际贸易中也要注重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起形成集团,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也是增强在世界竞争力的必由选择。 经济全球化论文:浅论经济全球化使非洲国际商法统一的论文 一 .经济全球化是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根本原因 正如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一样,法律的统一化与协调化运动是当今国际社会法律发展的一大趋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成因是多方面的,而经济全球化是其根本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深入发展,各国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跨国民商事关系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发生,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吸纳国际资金、技术和人员,无不在改善其国内法律环境,这样就需要各国法律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这有利于各国法律消除差异,趋向统一;而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要谋求共同发展,保证国际社会正常的经济贸易活动的安全,进一步推动国家经济贸易交往的扩张和深化,则需要制定更多的国际条约来规范国际商事关系,努力建立起反映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国际法律环境。法律的统一化与协调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世界范围内法律的统一化、协调化首先表现在民商法领域。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家商人交易增多,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商人之间的跨国交易设立规则,进而推动世界范围内商法规则的统一。 因为“协调化的法律规则能降低交易成本,并因此促进国际贸易和商业的发展” 。数十年来,国际商法的统一化进程已取得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商人通过自己的机构如国际商会等创设或统一了大量的商法规则; 各国通过国内立法制定出与多数国家相一致的法律规范,从而使商事法律规范趋向统一。 国际社会通过制定大量的调整有关国际商事关系的国际公约,推动了国际商法的统一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这就意味着,处于边缘化状态的非洲国家根本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非洲国家积极推进市场的联合与扩大,而“市场的联合总是与努力对有关金融和贸易方面的法律进行协调的活动相伴而行” 。非洲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商法的统一化与协调化运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潜在好处,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中,避免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 二.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直接原因 消除法律的多样性,是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直接原因。法律的多样性在非洲尤显突出。非洲法律的多样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单一国家内部法律的多样性。在一个非洲国家内部,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习惯法。在殖民时代,一些外国法被强加于非洲本土法中,且二者继续存在。独立后,许多非洲国家采用联邦政体,使一国内部各地区具有依据本地情况进行立法的权力,而各地区的立法并不必然是统一的。 非洲国家之间法律的多样性。伊斯兰教在非洲广大地区的传播使伊斯兰法对一些非洲国家的法律也产生巨大影响。此外,当今一些非洲国家的不同地区在历史上曾被不同的国家占领,造成现在一些非洲国家的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类型的法律。因此,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把当代非洲国家分为普通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及混合法系国家。它们之间的法律必然存在巨大的不同。3?非洲国家和其他大陆国家之间法律的多样性。尽管非洲国家的大部分法律制度源于欧洲,但不能就此认为非洲国家的法律规则等同于它们所采用的欧洲国家的法律规则。即使法律制度同属一个法系的不同国家,在处理同样事情所适用的规则上也常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此种状况的原因诸如:各国法律发展或改革的步伐不同,各国的社会文化因素对法律的影响有别;现在许多国家乐于从其他国家移植一些法律规则和概念,这些国家并非总和移植国同属一个法系。非洲国家接受欧洲法后,欧洲国家法律的发展并非总在接受国中得到反映,而另一方面,非洲国家本身也经历着内部的法律发展,这包括新的本土法的制定,对立法作出的新解释,以及对其他国家法律的移植等。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运动探析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趋势,它也是一种复杂的演化过程,它充满着矛盾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内在矛盾,又是这种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更好地把握其规律,就必须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运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反映本质特征的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整合与分化以及有序与无序等基本矛盾。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始终。 1.竞争与合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行为主体是在有限空间、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的边界条件下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当时空边界和资源容量在最初阶段可以相对满足各自主体的基本需求时,它们就可能处于与外部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较弱、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状态。但是,一旦各自的基本需求超出了时空和资源边界的容量,它们为了争得各自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向外扩展并相互展开竞争则是必然的,“全球化过程使竞争的作用从一种手段、一种经济行动的特殊方法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变成了为了继续生存以至于谋求霸权统治而积极追求的一个目标。”[1](P4)这表明,竞争是世界经济运行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动力和活力之源。然而,所有主体所共处的空间和资源是以地球为其边界的,而且由于不断进化,不仅人类社会自身的关系结构日趋复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也更趋复杂。这种条件下,由于自发的竞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经常引起国际的经济冲突和世界系统的动荡;不仅如此,还日益受到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失衡的严重威胁。这就使它们在竞争的同时,又强烈地意识到对于许多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并在努力实现共赢的情况下才可能得以解决,才可能有生存与发展得更好的出路。所以,它们又有着强烈的合作欲望和倾向,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采取合作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当今世界经济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努力寻求相互间合作的客观现实。即“在一种意义上全球化被看作自由的全球范围的合作;在另一种意义上则被看作畅通无阻的竞争。”[2](P95) 2.开放与封闭。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共处在同一个地球的时空、社会及自然生态系统内,各国和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融入到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中,才可能使自身系统获取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才可能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尽管融入此进程的主体有的是“先知先觉”,有的是“后知后觉”,甚至有的还是“不知不觉”。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各经济主体在总体上是不断地趋向自由和开放,如今这已逐步成为各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与此同时,交通、通讯手段的惊人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更是强化和加速了这一趋向。但是,各国、各经济主体在某种方面和领域不断开放的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它们在另一些方面又在不断强化自身的边界和主权意识,力求增强自身系统的独立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以保持自身系统质的存在和特征。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本土化”[3](P206-218)倾向就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即使发达国家在高唱贸易自由化、要求别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往往采取合法、合理和创新手段进行贸易保护。”[4](P23)这些实质上都反映出封闭性的倾向。此外,全球化竞争中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组织及联盟,企业组织间的兼并、联合和战略联盟等,也都体现出开放与封闭的双重特性。它们在体系内相互间表现出更加的开放性,而对于体系外则表现出体系边界的相对封闭性。所以,这种双重性既存在于同一个体,又存在于不同个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或针对不同的事物,就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总之,作为经济系统单元,开放与封闭本身就是相对的,因为边界标志着单元子系统的存在和个性,它是封闭的界限,又是开放的边线。所以,每个经济主体都会根据各自的利益自觉选择开放与封闭的程度和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曲折道路也正是这种矛盾作用的集中体现。 3.整合与分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不断整合与不断分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就整合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是通过自组织机制以“无形组织”和“有形组织”两种方法进行的。首先,世界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种经济要素间通过自发、自主的行为,自组织地形成并扩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经济系统,这种方式与过程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加速演进,这是“无形组织”的整合。同时,各经济主体、特别是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减少系统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又自发地通过谈判和协商在一定区域和全球范围,不断整合成具有一定约束力并能有效协调的有形组织和体系,这是有形组织的整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类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及形式不断涌现,高潮迭起。比如,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以及区域性的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先后形成的数十个这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是典型的例证。就分化来说,主要体现在主体层次的不断分化、经济因素及要素的不断分化,和由此导致的系统结构层次的不断分化,这些就如进化之树不断分化和展开。比如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最初是以国家为单一层次主体,以后逐步向上和向下分化为包括国家、跨国公司、国内企业,以及国际性的区域或全球经济组织和机构等多层次主体,它们共同参与并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和发展[4](P22)。与此同时,经济领域也在逐步分化为贸易、生产、金融等各方面,并且它们又在各自的领域进一步不断分化展开。正是如此,经济全球化的构建和演进才不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极性。总之,“在整个历史上,整合与分化的动态相互影响伴随着生长与发展的过程”[5](P137)。 4.有序与无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通过自组织和它组织过程的会聚和整合,使世界经济体系不断形成有序的层次结构和有序协调的经济运行秩序,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关因素依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运行和演进。正如经济全球化历程中所表现出的那样,全球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类经济要素相互间通过市场的自组织和政府及国际组织或机构的他组织,使得有序的结构和秩序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外在到内在不断扩展和深入。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这种有序性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既体现在静态上也体现在动态上;既体现在微观上也体现在宏观上。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从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和分化,经济的各部分、各层次、各领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更加复杂;又由于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自发性和随机多变性,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在非线性作用机制下,这些会使系统结构和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断增加,因而时常会由于某个偶然局部失衡因素而导致整个系统的“蝴蝶效应”而产生金融或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各要素间相互结合与作用所导致的系统有序性与无序性并存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经济发展演化过程中有序的运行和危机的时而出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现象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并非是偶然的,既有内在的根源,又有外在的影响。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它是各参与主体的微观行为、它们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组织机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它是经济全球化参与主体自主自利行为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中不论是哪类、哪一层次的参与者,都是独立的自主行为主体,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并谋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各主体的行为和倾向必然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条件下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意味 着在微观层次,无论是某一主体的个体行为和倾向,还是所有各类主体的群体行为和倾向,本身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重性。即它们的行为,不仅包含着竞争意识,也包含着合作的需要;既存在着对外的开放意愿,又存在着防外的封闭倾向;它既是有序之源,也是无序之因;既是整合的凝聚力,又是分化的推动力。总之,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过程矛盾性的微观基础,也是所有各类矛盾性的根源所在。 其次,它是经济全球化自组织演进内在机制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先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1](P8)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性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它的矛盾运动也不例外。这是因为各类主体、各个要素相互组成不同类型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子系统,尽管这些子系统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系统,但它们作为子系统的行为及演化趋势仍是各异的。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的行为,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正是这种自组织的秩序和机制才使系统更具有不断进化的活力和动力。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运动,既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过程的体现和结果,也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要求。 第三,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分化与整合”、以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现象,表面上看仅仅是世界经济系统内在矛盾和内在运行机制的反应,但从更广、更深的意义上去认识,它们是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演进客观规律的反映。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系统在一定阶段演化的表现,而世界经济系统进化又是一定阶段人类社会系统进化的一个方面或组成部分。所以,经济全球化“一直是人类生存状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展现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动力都是长期的过程。它们涉及人类的基本需要,即全球化的动力产生与人们扩大它们自己创造的秩序范围,以便为它们的福祉增加货物、服务和观念的需要。因此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3](P212)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构成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环境,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必须自觉适应这个环境,随其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影响并制约着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相互作用的机制、乃至整个进程。科学的理论及历史进化的过程已清楚表明,以上分析的种种矛盾运动,本身就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它们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生态系统运行及演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世界经济系统的演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必然遵循和体现这一客观规律。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深层根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的本质特征,它伴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始终。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发展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及其运动产生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的微观自主行为,运行及演进的宏观自组织机制,以及所处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的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约束。所以,它是客观的存在和必然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些矛盾运动的发展也将按照自身的演化轨迹和规律进行下去。但矛盾的某一方面成为主流趋势或具有主导地位是在转化和发展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演化趋势。 1.竞争与合作的矛盾运动中,合作将逐步取代竞争成为主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阶段,过去竞争一直处于主导的方面,决定着进程的特征和性质。但合作因素也随着不断在增强,它与竞争的相对地位在不断发展着转化。特别是在人类社会面对地球资源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冲突导致的系统风险日趋增大等各种威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实现各经济主体自身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中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是今后必然的选择。“一个有效的、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要在各民族之间建立一个协调合作的全球框架,……只有通过把各种不同范畴内的许多社会——经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以共同目标为取向,人们才能比较现实的希望实现社会公正、经济效率、生态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民主,从而避免一场(经济、宗教、政治或伦理的)全球自我爆炸的危险。”[1](P11)因此,竞争与合作在今后虽然仍将并存,但合作的倾向和行为将更趋强烈,最终将取代竞争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流,这必将成为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 2.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运动中,开放将继续保持其主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开始阶段是封闭倾向占据主导,开放因素却是微弱的和受支配的,随着进程的发展,开放与封闭因素此消彼长,封闭倾向在不断减弱,而开放倾向却在不断增强。发展到现在,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尽管两者在政治、经济与军事形势出现大的动荡时经常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一些经济主体会依据暂时的形势更强调封闭性。比如在几次世界性的战争、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冷战时期,各国各经济体制间的封闭与割据就曾相当严重。但不管经济全球化演进道路如何曲折,开放相对于封闭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如今,开放已逐步成为这对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和主流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也不会改变。 3.整合与分化的矛盾运动中,整合将逐步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分化与整合的矛盾运动随着进程演化一直在延续,“但是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并非总是和必然平衡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一种趋势或另一种趋势往往会占上风。”[5](P137)特别是整合将会随着这种进程成为主流趋势,决定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化过程更多的是自发自组织过程;而整合过程,由于经济活动中人类社会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除了自发形成“无形组织”的整合外,各国各层次经济主体通过自身组织扩展和联合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组织,从而使有形组织形式的整合过程也愈加明显地增强。具有表现在,国家主体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整合过程,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演化中的一种潮流;同样,在企业经济主体这一层次,“我们可以把工业化社会过去200年的历史理解为:随着大型组织不断从先进技术中获得优势,我们设计大型组织的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极大地拓展了组织存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组织比市场更为有效。这个结论既适用于政府组织也适用于商业组织,因为后者遵循的是类似的设计发展轨迹。”[6](P59)所以,这种有形组织的整合过程今后还将得到更大发展,整合过程也将容纳并决定着分化,主导着这一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是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演进中,有序与无序始终处于对立转化、相辅相成的运动过程。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世界经济系统的结构层次更趋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乃至无序性也在增加,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各类主体乃至人类社会是理性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会不断做出相互合作、不断形成与扩展各层次组织、更加开放和协调以促成一体化过程等各种努力,这些都会促使这个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目标的要求有序运行和有序演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作为主导方面和主流趋势,过去和现在是如此,今后仍将如此,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经济全球化中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使我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还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使我们能以科学的态度遵循和把握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与特征;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复杂性,使我们能以系统演化的观点和方法,不断探求和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而趋利避害,努力寻求各主体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更佳途径。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发生了某种质变。根据摩尔法则,信息技术革命使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每一代新产品(主要指“新芯片”)的生产成本降低一半。信息产业创造的产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不但会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会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近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一高两低”的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在总数已达7万亿美元的庞大基数上,连续123个月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平均失业率为4%、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创造了世界奇迹。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世界生产力的质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特征。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优先快速增长会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几千里甚至几万里以外的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这就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全球化的质量和水平。世界资本市场的资本金借助国际互联网能以“光的速度”从地球的一方转到另一方,国际资本可以迅速流入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迅速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流出,这就加快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当前,全球流动资本已达8.2万亿美元,全球证券市值高达29万亿美元。信息传播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在全球的迅速流动使国际贸易领域掀起了一场新革命,电子商务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优秀成果。人们坐在电脑屏幕前,就可以进入各种商店,销售或购买商品。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的领导者坐在办公室里,利用国际互联网管理、组织、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小规模厂商也可利用互联网向遥远的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使各国各地区各大洲都处于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商贸、信息和通讯网络之中,迅速消除着经济的区域性,促使资本重新组合,“流动空间”正在取代“地域空间”。换言之,地域正在被网络取代,网络不再对应于某一具体区域,而是被纳入世界市场之中,不再受任何国家的政治限制。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历史上第一次开始分离。这种分离与跨国公司、国际资本、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等)等日益扩大和强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各国经济政策和法规越来越受制于外部世界的框架条件即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迅速融于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巨大洪流中,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不仅规模迅速扩张,而且质量也日益提高。国际化的内容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而且包括信息、知识、技能与制造技术等。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影响越来越大,掀起了大规模资本流动浪潮。 对于生产力质变导致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甚至否认这一事实的存在,认为这是某些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媒体的有意炒作。然而,不管某些人承认不承认,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认识世界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特别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生产关系的巨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市场化把全球各国、各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纵深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表现形式。追根溯源,经济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国际化于19世纪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经营能力,冲破国界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生产经营者“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经济国际化的精辟论述。但是,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国际化的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近4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纷纷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经济国际化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局面早巳被打破,它不再受国家的生产关系、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文化差异、国土面积大小的限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潮流,即经济国际化已发展为经济全球化。 在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里环境好、回报率高,资源就向哪里流动,谁也阻挡不住。资源的流动要靠市场。市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因此,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市场经济,都在开拓国际市场。市场化使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逐步融合,使跨国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形式日趋多样化,使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有市场就有竞争。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使全球性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复杂。思想理念竞争、制度竞争、机制竞争、政策竞争和产品竞争、技术竞争、资本竞争、人才竞争交织在一起,使竞争呈立体化趋势。竞争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全方位激烈竞争促进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全球化不断上新台阶。日趋激烈的竞争有可能激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就更需要各大企业之间、各国政府之间加强合作,更需要国际机构发挥越来越多的协调作用。现在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经济组织越来越多,区域化、一体化经济机构也越来越多。例如WTO、IMF、OPEC、APEC等,其国际政策协调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各主权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加入WTO,积极参加APEC的活动,适应了这一要求。 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结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原来曾是竞争对手的跨国公司结成联盟,以对付新的竞争对手。如美国IBM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电脑记忆芯片,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欧洲第二大汽车厂商菲亚特公司相互成为对方的销售,欧洲跨国公司每年缔结的合作协定成倍增加,许多中小跨国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竞争对手。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结盟也日趋活跃。目前,跨国公司广泛结盟已成为企业经营国际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反映丁跨国公司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在跨国公司广泛结盟的同时,全球跨国并购如火如荼。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测算,在过去10年里,跨国公司的全球跨国并购增加了4倍。其中,美国、欧盟的企业跨国并购最为迅猛,电信、医药和化工产业是主力军。全球跨国并购使一个个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应运而生,因而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凭借最先进的技术进行的竞争称之为“超强竞争”。“超强竞争”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谁最大胆、最迅速地打破旧秩序,谁就能获胜。用迅速大胆的行动打乱竞争对手的心态和阵脚成为获取市场份额、提高利润总额的重要途径。对手越茫然不知所措,“超强竞争者”就越有时间在对手明白过来或作出反应之前赚钱。“超强竞争者”主要在对手处于惊愕莫名或陷于瘫痪的时间内保持其优势。当对手明白过来并作出反应时,“超强竞争者”原有的优势就可能丧失。“超强竞争”的日益加剧迫使竞争各方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实行最科学的管理、利用最佳手段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增添了巨大的新动力。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不平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平衡—相对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相对平衡”的互动史。每一个周期从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都使世界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使世界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产生一次新飞跃。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正让位于一个由全球参与者构建的世界经济。”(注:王烈、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任何国家、组织和个人都无法回避。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信息技术的“数字鸿沟”在加深,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公的加剧,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全世界20个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是20个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的37倍,而40年前仅18倍;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人均收入为最穷的20%的人口的98倍,而40年前仅30倍。不少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历程中,却更加相对贫困,有的国家陷入极端贫困。在全球经济市场化的大趋势下,世界资源的配置和收益分配主要靠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所关心的是“利润最大化”,不是“社会公平”。收益分配多寡的要素排列顺序是先资本、技术和知识,后土地、资源和劳动。发达国家掌握着庞大的资本、垄断着高新技术和新知识,必然获得巨大收益,发展中国家只能靠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获得微薄的收益。这是收益分配严重失衡、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世界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他的《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循环和积累的因果原理”,以新的视角解释了地区间、国家间收益分配失衡问题。他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而不平等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平等和水平差距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并且有积累性。地区间和国家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就是由这种“循环和积累的因果关系”造成的。在国际贸易中,完全靠市场的力量无法摆脱这种“循环和积累”,只会扩大差距。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管理先进,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好、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发展中国家很难在竞争中获胜。在进行自由贸易时,发达国家依靠巨大的竞争力抢占和扩大国际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进而形成向上的、越来越强的“循环和积累”。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企业和产品缺乏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市场不断被挤占,工农业生产逐渐衰落,从而形成经济发展下降的、越来越弱的“循环和积累”。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扶强抑弱”的作用,必然导致收益分配的严重不公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不平衡。 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竞争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相同制度下不同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日本式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之间的竞争。美国经济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它强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放任,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达到充分就业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它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发明、个人创造、个人价值的重要性,鼓励创造、发明和创新;它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这种模式充满生机和活力、创造性和创新性。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则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控,主张实行混合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与私有企业并存,政府调控与 自由竞争相互补充,效率与公平兼顾,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辅相成。尤其是日本,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企业决策进行诱导和干预,依靠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官民协商、政企交流扶持财团发展;强调工人个人利益与企业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相结合,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趋于市场化、自由化的条件下,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处于优势地位,其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而强调政府主导和调控的国家包括西欧国家、日本等国则长期处于经济低迷状态。美国模式的创新性使其抢占了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大发展,从而拉大了与日本和许多欧美国家高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差距,连续数年雄居国际竞争力排名之首,日本等国的位置则大大后移。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测算,美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从20世纪30年代的3%提高到90年代的4%;同期,日本GDP的年均增长率从4%降到1.4%,欧盟15国中荷兰、丹麦、芬兰、瑞典的GDP增长率有所提高,而德、法、英、意等国都在下降。这使发达国家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有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如东欧诸国;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国家、拉美国家等,它们都坚定地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改革开放的政策各异,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中国、印度、智利、韩国等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菲律宾、巴基斯坦、阿根廷、非洲国家、东欧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有的国家还呈现负增长,因而差距在不断拉大。 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参加反全球化运动的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有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成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愿望,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有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和质变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及矛盾运动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如果我国不参与经济全球化,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断送改革开放的成果。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及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对性、有限性和多样性。如果我国五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可能受制于人,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同样会断送改革开放的成果。据此,我国必须有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战略和策略,趋利避害,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发展自己。 (一)深化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参与经济全球化,必然参与日趋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企业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的综合国力还比较弱,与世界上的大跨国公司比,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强。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必须把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作为主要战略任务来抓。其中,在国家层次上,主要是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法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还应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为企业科技进步奠定稳固的基础。在企业层次上,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搞好信息化建设、经营管理和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目标是创建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依靠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 (二)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的质量。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我国许多省市和行业都已制定和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今后,应坚持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的质量。观念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先导,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不但企业应树立全新的观念,而且政府也应树立全新的观念。制度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抓制度创新,重点抓好宏观制度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既要符合中国实际,又要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管理创新是全面创新的灵魂,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永恒课题,必须实行科学管理、全面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技术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和内动力,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机制,搞好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技术扩散。产品创新是全面创新的载体,是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必须不断改造传统产品,研究开发新产品,培育和宣传名牌产品,依靠名牌打天下。市场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归宿,必须确立自身的科学创新模式,实现从适应市场到创造市场的转变。 (三)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意味着国际分工更细,更细的分工要求更紧密的合作。我国已经成为WTO正式成员,应遵循WTO的法律框架和基本原则,与WTO其他成员加强经济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四)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认真贯彻实施。但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最主要的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学会灵活运用经济全球化的规则特别是WTO的基本原则和有关条款,发展和保护自己;二是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贸易体制和灵活高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机制,卓有成效地化解和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五)保证经济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经济全球化从许多方面损蚀着国家经济主权,给诸多国家带来了经济安全问题。特别是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观念和主权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信息战愈演愈烈,直接危害着国家安全和经济主权。经济主权是国家对本国经济所拥有的最高领导权和决策权,是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最高权力。而国家经济利益又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所谓保证经济安全,实际上就是保证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不受侵害,保证国民经济正常有序运行。国家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国家、任何集团、任何个人侵犯;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紧密相连,不允许受侵害。我们必须制定和实施科学完善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和策略,切实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主权。 (六)努力发展科教事业,积极培养优秀人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控制高新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越战越强。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衡,主要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强弱差距,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差距。因此,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的策略是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努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人才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当前的急需,因此,在积极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积极从国外招聘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比培养和招聘人才更重要的是使用人才,应深化改革,强化竞争机制,健全激励机制 ,创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才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经济全球化论文: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再次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这次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越了以往。本轮经济全球化与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建起一套对全球市场开放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包括WTO的多边经贸规则体系,IMF和世界银行主导的金融开放与援助发展的全球规则体系,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跨境制度规则体系。其意义在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初步建立全球(地区)通行的国际市场规则和行为规范。 本轮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经贸联系的共同基础。从全球范围内看,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亚、中东欧等国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战后经济发展经验的反思,开始了由国家动员和配置资源以启动发展的体制转向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体制改革;即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赢得全球竞争优势,也开始对各自长期实施的市场管制、干预和保护体制进行体制结构调整。正由于世界各国对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市场化改革达成了广泛的共识,经济全球化才可能得以顺利发展。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现有的以国际组织、多边协定、非政府组织和地区组织构成的国际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但冷战后形成的一霸多强的国际格局,使和平的国际环境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9·11”事件之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成为一项主要议题,使全球多极化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出现了新的转机。在促进全球发展方面,冷战结束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已明显不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要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就必须建立全球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约束机制(制约以实力替代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等问题),就必须确定危机发生时的全球调整责任和解决机制(全球预防危机的政策协调等问题),就必须管理和协调全球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稳定增长问题(全球的宏观调控),就必须建立促进发展和保护弱者利益的再调节机制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全球经济协调体系。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早解决,一旦各种矛盾交织激化到一定程度,全球化进程仍可能会出现逆转和倒退。 目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谁来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过去全球利益矛盾的激化往往导致武力和战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今的全球利益矛盾和冲突应更多采取谈判与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即使如此,当今的全球市场机制和规则,并不能有效解决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国际合作问题;也不能有效解决全球发展机制中的政策协调问题。如果全球贫富不均的“马太效应”日益扩大,被边缘化的国家、组织及弱势群体势必将成为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一个主要根源。因此,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要逐渐形成一套国际通行的市场开放规则和规范,另一方面在新规则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同时制约用实力誊代规则的不良倾向。中国入世后,将在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建设和新规则制定做出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现有体制的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全球开放,这就必然加剧全球竞争,改变现有的国际分工和交换格局,形成对世界各国现有体制的激烈冲击。这种冲击和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它不仅要求世界各国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和开放市场,而且市场开放的范围从传统的货物市场扩大到服务市场、农产品市场、知识产权市场、金融市场、电信市场以及各类要素市场,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市场开放;不仅要求有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以便利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要求各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财产结构对外开放,以适应企业跨国并购,建立全球生产和经营网络的需要;不仅要求开放贸易、投资和生产等经营性活动,而且要求开放各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通讯和金融基础设施,以适应IT革命、物流革命、组织管理革命以及推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需要。同时,经济全球化还要求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必须是开放透明的,实行非歧视原则,并接受国际监督。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正面临着重大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综合国力的较量已取代军备竞赛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的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贸易体制、科技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形成改善供给效率,挖掘增长潜力,建立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平台;就要求各国调整本国的企业制度、企业组织管理、企业创新机制,形成适应全球化的微观基础;就要求开放本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电信、物流等领域,发展全球竞争力。 在现阶段的全球竞争中,金融创新和跨境金融联系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全球化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展全球生产和经营网络,已成为全球化中“超国家”的重要力量;提升全球综合物流的运作能力,重视人才、知识管理和创新活动,已成为现代企业取得竞争能力的关键。这一系列变化,对各国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两个方面对民族国家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是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逐步让渡给“超国家”的组织和机构。这包括:(1)国际多边协议和规则要求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部分让渡。如WTO规定的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实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多边贸易协定;IMF规定的实行货币可兑换、资本账户开放以及健全国际金融监管机制等规定。(2)各种国际机构规定的经济主权部分让渡。如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劳工和妇女权利保护等,都会制 约本国政策的实施和有效范围。(3)地区一体化组织规定的自由贸易协定、经济一体化协定以及各种跨境宏观政策约束等项规定。在欧洲,已明显出现了各民族国家融合为大邦联经济体的趋势。另一方面,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正面对着微观组织变化的蚕食。如跨国公司、非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微观组织形成的对民族国家政府作用的影响和制约等;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的跨境扩散及影响,对民族国家的传统管理方式也带来诸多的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从历史上看,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在当代,一方面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化为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如美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欧洲大陆的福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其他国家实施的各种混合体制的市场经济;同时,全球化也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大拓展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也通过市场化改革,走向市场经济。在全球化时代,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制度竞争成败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必然是各种不同的市场体制相互混合、相互竞争,各种体制同时并存、不断变革的时代。只要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存在,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就不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此,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种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各国经济管理体制能否适应未来的变化,能否通过体制创新创造出更有生命力的新体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制上。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客观上迫切要求加快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 本轮经济全球化仍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这就必然涉及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同时,如何保持和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性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既处于全球化的上升阶段,同时其固有的内在矛盾也不会消失,而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激化和爆发。因此,从长期看,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中获得复兴而不是终结。 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一是加剧了制度竞争,必然形成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压力。在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模式和发展经验的情况下,就迫切需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制度创新。 二是加剧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竞争,必然形成综合国力较量的压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加快调整束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机制和政策,建立与中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能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中国科技创新的重点:一方面是把国外和本国自主开发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并应用创新科技改善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另一方面,则迫切要求提高中国的全民族文明素质,包括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 三是加剧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必然加大社会经济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压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微观基础和产权结构的改革,培育和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扶持和提升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的实力及能力。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及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尤其是建立和完善覆盖城镇与农村地区的全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健制度、扶助贫困地区及弱势人群的社会自愿援助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等。 在中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从实际出发,把富民强国放在首位,充分利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和发达国家创造的先进生产力来发展自己。同时,要在全球体制竞争中保持、发展和完善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性。 (二)经济全球化对完善中国市场体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新变化,势必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扩大丁市场配置资源的边界,使大企业有条件在本国、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选择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微观规制改革,放松政府管制巳成为各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重大政策调整;股东资本主义正替代法人资本主义,促使各国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势必对僵硬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重大冲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不仅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开放,而且要求中国未来的体制对全球变化趋势有更灵活的反应能力和调整弹性。 二是将对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将导致国际经济环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国内经济,从而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国际作用机制主要包括:(1)周期的影响。如全球经济减速甚至陷入衰退,将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股市、汇市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渠道对国内经济增长和发展前景产生严重影响。(2)政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占世界经济总量大的发达国家,根据本国宏观经济形势而采取的货币、财政收支、利率、汇率政策以及对外经贸政策,都会通过国际传递机制对中国宏观政策产生影响。(3)外部冲击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外部冲击主要影响中国宏观增长态势。而在中国结构转型和大的体制调整过程中,外部冲击很可能加剧国内经济的不稳定。(4)产业的影响。当国际上出现大的结构转换时,国际产业新分工体系及产业转移,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调整及创新浪潮,都将对中国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产生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及早建立适应全球化变化的新调控体系,从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短期稳定与长期发展、需求变化与增长潜力等方面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抵御和消除国际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三是对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化环境中,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占据主体地位。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就要创造更便利的企业创业环境,更宽松的企业创新体制条件,更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平台,以及以完善市场竞争环境为中心的微观规制制度。现阶段,西方跨国公司的竞争力重点已转向了服务经济、知识管理以及发展全球运营和管理网络体系的阶段;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跨国公司,其竞争力重点也开始转向高增值制造业、应用和创新科技产业以及为大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的制造、营销与研发等领域。发展中等技术、中等增值含量的制造业,发展精细、高效,特色的多元化现代农业,发展金融、电信、物流和专业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中国下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将转变为全球化的综合战略。这将对中国传统的微观经济管理体系提出更大的挑战。 四是将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当前,金融一体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动力。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贸易全球化规则体系,正在向建立在后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方向转变,由此将引发全球经济体系的根本变化。在金融、技术和服务成为国际竞争的新手段的条件下,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包括金融衍生工具在内的风险管理市场体系,发展与国际连接的信用、结算和信息网络体系,有效打击网络诈骗和犯罪,加快金融和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新的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影响 本轮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传统的进口替代体制或出口导向体制开始转向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无疑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基准。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建立一个对内外资、内外贸、内外企业都适用的非歧视性的、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和市场体制,既是WTO规则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从国际的一般发展规律看,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首先要求国内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包括:运作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都共同适用的竞争政策,比较完善的市场秩序管理规则体系。国内市场经济的一体化程度越高,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才能更有效。而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则是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推进的,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全球化环境中发展开放型经济,比在国内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加入WT0后所面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和难度,甚至超过了1979年的改革开放。 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规则的基础上,要及早研究和制定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和长远目标的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战略。这包括:一是始终把握住市场开放不能损害中国根本利益的原则;在短期内不能形成对中国主要产业、企业、就业和国际收支的过度冲击;不能危及中国的金融安全、产业安全和制度安全的底线,做好应对预案。二是在全面履行市场开放承诺的基础上,下大气力从体制上解决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创造更加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制定以供给效率为中心的税收、外汇、信贷、研发支持等激励机制,完善定位明确、廉洁高效的政府职能。三是研究和制定开放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扶持和保护政策体系。充分利用WTO的例外条款、特别保障条款以及发展中国家特殊对待的相应条款,在履行承诺和重守诚信的条件下,通过立法、行政和社会力量,扶持和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基础产业和敏感产业。同时通过立法制定相应的扶持和保护措施的执行、终止、奖惩、修订及监督程序,以及这些措施有效性的评估机制。四是要建立宏观预警、监控和保障机制,把可能发生的外部冲击、内部不确定性扰动以及中长期结构转型时期的风险,控制在可预期的范围内。同时,进一步完善微观的风险管理体制,包括建立抵御外汇风险、资产风险、价格风险等风险的管理工具。 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在全球化竞争中,体制竞争是第一位的。要建立有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体制软环境,政府职能转变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我们以加入WTO为契机,把企业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尽快地归还企业;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加快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和完善。目前,中国现行的政府管理方式和政策手段,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这个要求。包括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一些地方、部门保护主义比较严重;政府职能定位不够清晰,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行政管理体制、方式在许多方面不符合应对全球化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法律规范和保障,经济运行和管理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调整、清理和解决,将严重制约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竞争压力的能力。因此,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建立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在未来5-8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其次,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建立新的产权结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求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要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现阶段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又要求所有制结构是开放的,在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到国内来投资办厂,并且会同更多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合资企业。因此,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持所有制结构的开放性,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外国企业到国内投资的需要。实际上,包括外资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有利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也要有利于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个体以及外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为各类企业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环境。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要由国家控股外,鼓励非国有制企业、个人和境外投资者以适当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 再次,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建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全球化环境中,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及相关立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避免无序恶性竞争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更大、范围更广、任务更加艰巨,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确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宏观调控手段,防范和化解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国内经济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的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促进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参与经济全球化还要求建立和完善同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使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有利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的差别,主要在于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除了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其他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而且要按照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建立同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规则,便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五、完善中国的涉外经济体制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的涉外经济体制,在外贸体制、利用外商投资和扩大对外投资,汇率制度和形成机制,以及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和人民币可兑换等方面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进行改革和完善。 首先,在外贸体制改革方面,要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降低关税、减少数量限制和规范配额管理,按照非歧视原则对外国产品和服务实行国民待遇。同时要借鉴和采用国际标准,推进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有效实施健康、安全、卫生和环保等方面的检查检疫和疫情监控,防止有害物质和生物通过贸易渠道入境。针对当前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等手段,加强对外国反倾销、反补贴的磋商和应诉,维护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合法权益。实行外贸经营资格登记制度,逐步实现放开各类企业的外贸经营权,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对外经济贸易体系,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增大对外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中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 其次,在利用外资方面应继续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政策, 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对外国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有步骤地开放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制定统一、规范、透明的外商投资准入政策。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企业外,取消对其他企业外资持股比例限制。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型企业,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探索利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和投资基金等各种方式来促进利用外资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鼓励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发展等。继续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用好银团贷款、融资租赁、出口信贷等国际商业贷款。强化外债的全口径管理,加强外债的监测和短期资本监管,保持合理的外债规模,优化债务结构,健全责权利统一的借用还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再次,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发展跨国经营,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促进国内成熟产业和过剩生产能力向外转移,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提高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通过在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在体制上和政策上予以保证和支持。重点是建立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相关领域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同时,也要完善境外投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外投资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资本外逃。 最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及汇率制度,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同时,逐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为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的可兑换创造条件。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外国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也会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而国内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也为扩大利用资本投资创造了必要条件。逐步开放资本项目下的资本流动并最终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既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必然要求。当然,资本项目的开放也意味着中国的金融市场最终将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动的风吹草动会更加迅速地波及国内,从而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监管,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经济全球化论文:再度审视21世纪经济全球化问题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认识与了解这个过程中的特点、将产生的冲突、矛盾,以及我们的付出和所得,是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选择适合我国特点的发展策略的关键之所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趋势 代价 冲突 策略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清楚地呈现出五种趋势: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自由化与市场化。信息化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正在带动世界经济步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信息传递和世界金融与贸易市场的运转速度。自由化主要是指世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1995年1月1日WTO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的建立及全球有组织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APEC在促进亚太和全球的贸易与投资自由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市场化则主要是指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在经济转轨中的市场取向。尽管这些国家在经济转轨方面采用的方式不同,成效也差别很大,但经济市场化程度都有所提高,从而有利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进程在21世纪将进一步加快。这是因为:其一,科技革命正在迅速发展,许多科技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生命工程、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等正在取得不断的突破,并应用于生产。由于各国的优势领域不同,客观上要求加强全球经济技术合作。其二,冷战后,妨碍各国进行经济合作的政治樊篱正在逐渐消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都在推动市场经济改革,妨碍全球经济合作的经济体制性障碍大大削弱。其三,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大量问题,要求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进行这种合作提供了越来越完备的手段。从2O世纪,9O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将在21世纪里以更加迅猛的发展速度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 9个方面。 1、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全球性的科学技术竞赛将进一步加剧。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科技发展模式,是各国在新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新世纪的领先者仍将是掌握先进科技者。这其中网络技术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加强各国经济联系的新纽带,互联网将不断提高金融、贸易、企业全球经营的效率和质量。知识将成为新世纪生产要素中的一个独立成分。哪个国家能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国家就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 2、国际贸易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比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高一倍以上的趋势,在新世纪将继续延续下去,这一趋势的长期的量的积累,已使国际经济关系乃至国际政治关系发生了某种质的变化。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际分工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这一趋势,将随着金融全球化而不断得到新的推动。此外,国际贸易在新世纪将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继续发展,国际分工将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将维持较高增长速度。 3、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将继续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将持续推动企业的跨国兼并浪潮。企业的跨国兼并是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规模经济的需要。企业的跨国兼并也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壁垒,模糊民族国家的经济界线。各民族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生产的主要组织者。 4、金融业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①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资产证券化对投资者来说增加了投资机会,多了选择种类;对金融机构来说,改善了资产流动性,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对整个市场来说,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加了市场活力。证券市场对全球资源配置所起的支配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②金融全球化,资金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交易的币种和范围超越国界。具体包括:市场交易的国际化、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共同增长。③金融自由化,是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逐渐放松对金融活动的管制甚至取消一切管制措施。自由化极大地促进了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在各国间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活跃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资产证券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得金融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占据主导地位。 5、世界经济组织的作用日益加强,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WTO、OPEC、APEC等。此同时,改革世界经济秩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各国际组织的内部或外部的斗争将非常激烈。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该遵守和维护现存国际经济组织的权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打破少数大国对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权的垄断与控制,积极推动对现存国际经济组织的改革与发展。 6、全球范围内的收入不平等将进一步加剧,人类社会还将面临严重的贫困问题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增长应成为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然而,如何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仍是各国政府所未能解决的问题。 7、区域性经济合作与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世界经济区域化(或称区域集团化)的进展自80年代中期以来也明显加快。1984年4月,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联盟国家提出了建立“单一欧洲经济区计划”。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即按1985年6月的协议如期在1992年底建立了实行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的内部统一大市场。 1991年12月欧共体还决定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并从 1999年1月1日起发行欧洲统一货币--欧元。2002年7月1日欧元的惟一法币地位最终得以确立。在北美地区, 1994年1月已在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吸收墨西哥加入而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在亚洲,东盟已建成具有10国的“大东盟”。现在东盟正计划到2003年前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并已决定将原先的18个成员增加到21个。亚洲金融危机所提供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很难独自抵挡实力雄厚的国际资本的冲击。而现有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难以或不愿意对受到冲击国家提供及时的帮助,或这种帮助的条件无法令人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地域上接近的国家不可避免地把希望寄托在邻国(或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帮助上。 8、经济风险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加快了这种经济风险的传播速度。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防范各种可能的风险,缩小其对全球经济的破坏程度。金融风险的防范,将是21世纪国际合作的一大主题。经济霸权主义和经济利己主义有可能使一部分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这是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风险。防止这种风险的惟一正确途径是实现国际经济交往的民主化和国际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9、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社会影响。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的不断深化,将不断加深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使各国间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加,这样,必然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领导人和政府的政策选择余地缩小,这必然有利于形成国际关系的民主与合作气氛。最后,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从积极方面看,外来文化可以丰富本国的文化,带来更健康、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从消极方面看,外来文化中的颓废主义、黄色文化、利己主义甚至邪教也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在一个国家里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破坏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如何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趋利避害,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则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成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国际游资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风险制造者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60年代的美元危机,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汇率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每次都令人震惊地表现了国际游资的巨大破坏力。自60年代起,尽管各国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对国际游资实施控制和监管的方法,许多深受游资冲击之苦的国家也曾努力加强资本管制。但总体而言,这些探索和努力收效并不明显。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在全球经济、贸易迅速一体化的环境下,资本管制的有效性正在不断下降,国际游资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方便地绕过或躲避资本管制。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其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合法避税已为世人熟知,通过这种手段或其他渠道在国际间进行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难以让人忽视。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各国资本帐户的逐渐开放,不少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严重挑战。在资本流动日益自由化的形势下,这些国家感到了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和维持汇率稳定之间的激烈冲突,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保持货币独立性的艰难和巨大代价。1992-1993年导致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泰国汇率危机、以及巴西汇率动荡、2002年年初阿根廷的货币危机,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冲突和由此产生的连带反应。在上述危机过程中,几乎每个国家最终都勉强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同时在汇率动荡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事实上,对于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一国能否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个问题,早在6 0年代初,马库斯·弗莱明和罗伯特·蒙代尔曾在各自的论文中先后谈到,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一国将面临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稳定两者之间的明显矛盾。他们认为,一国政府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下列三项目标中的两项:完全的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制。上述结论被后人称为“蒙代尔三角”。这个分析框架清楚地显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的自由流动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种基本经济现象,因此,一国要想保持汇率的稳定,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向跨国私人资本让渡货币主权,或者必须以汇率的经常性动荡换取货币主权的独立。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工业化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为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我们已经说明,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导权,不可避免地会使它们在与处于边缘地位、作为劳动主要拥有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二,是名义汇率下降导致的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的减少。在过去10多年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名义汇率出现了不少程度的下降。在一些发生危机的国家。货币的名义贬值自然使国民生产总值的名义值减少。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高达20%-50%的货币名义贬值,就使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倒退了10年(贺力平,1998)。况且,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代价之四:是人类居住环境的退化和恶化。市场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基础上的市场扩张)、城市化、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传染”、“普及”效应,是地球环境退化和恶化的主因。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劳动分工和布局的大转移,发达国家已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识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了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密集实物产品的主要产地,成了全球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许多发达国家和全球性公司不但没有为地球环境恶化承担更多责任,反而自私地推卸责任。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观念价值冲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各种各样的价值与观念的冲突,甚至尖锐的利益对立。 其一是经济价值的冲突。经济全球化进程存在着一个悖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愈推进,民族的经济利益问题愈突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通过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更新产业结构,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而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拓展新的市场,利用廉价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缓解了发达国家面临的生产相对过剩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虽然存在着这种互补互利的一面,但也存在着经济利益尖锐冲突的一面。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收益不均现象十分严重。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发达国家以每年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毒或危险的废物,把发展中国家变成自己的“垃圾场”。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世界上绝大部分有毒污染是发达国家造成的,20多个发达国家生产了占世界95%的有毒垃圾。全球化的“污染转移”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资本的全球性流动,加剧了各民族之间的竞争。民族利益是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联系在一起的。世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这势必引起民族利益的冲突;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弱小或落后的民族在其经济发展中必然要受到严峻的挑战。幻想经济全球化会带来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放弃自我保护,只能导致毁灭性的灾难。如若不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及管理制度,迅速发展本国的经济,增强竞争能力,就难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再度落伍。 其二是政治价值的冲突。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利益的冲突决定了政治利益的冲突,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资本的扩张导致政治的扩张。少数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最大限度地拓展世界市场、攫取别国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必然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充当霸主。由少数经济和政治大国挑起、操纵或发起的名为捍卫“人权”或“道义”的国际争端、侵略战争闹得全球不得安宁。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本国或本民族的利益,对霸权主义发出了“不”的抗议。二是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原则产生了冲击。高科技手段、市场经济和资本扩张超越了国家的疆界,超越了民族相互隔离的界限、个性、差异,增强了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与此同时,民族国家原有的稳固地位受到了挑战:跨国活动和跨国主体的急剧增加,超越了国家传统意义上的主权和边界。一些西方学者以资本无祖国为前提,推导出国家无主权的结论,鼓吹“国家主权过时论”、“国家主权消失论”。这种观点为少数发达国家干涉别国内政、肆意践踏别国主权提供了辩护。事实上,各个民族国家都拥有自己的主权。在一定范围内与世界经济接轨,对外开放,并不是放弃国家主权。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导致国家主权的弱化。越是彼此尊重各个国家的主权,加强协作,就越有利于国际争端的解决。相反,如果不尊重别国的主权,或者不注意保护自己国家主权的安全,就会对别国或者本国利益带来危害。 其三是文化价值的冲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文化的广泛而迅速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学习。但是,经济全球化没有也不可能造成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事实上,在一些生活方式、文化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同时,某些文化上的民族差异性乃至对立不仅没有被消除,反而比以往更加明显或突出。文化观念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的冲突上。西方的意识形态反映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要求。一些发达国家试图把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念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仅搞经济和政治的扩张和侵略,而且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从而强化而不是削弱了觉醒的民族文化意识。文化的发展具有特殊的规律,它同一定民族的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越是具有民族性特点的文化,往往越具有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因而也就越能走向世界。民族隔阂的消除,不仅不会削弱文化的民族性,反而会大大地加强全人类文化的“差异性”,使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的对策。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及其作用的两重性和现实中的种种价值冲突,我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善于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给我们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积极利用外来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我们的经济,增强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尽量避免和减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消极影响和危害因素,努力保护和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保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优势。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下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分析 【内容提要】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是决定其经济安全的内在因素;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举措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会的深层因素;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环境因素。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进行探讨。 【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 正 文】 一、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是决定其经济安全的内在因素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竞争力随即上升至国家安全的优先位置,国家经济安全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首先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上去把握。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起始条件既是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决定其经济安全内容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起始条件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通常具备如下特征:市场结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市场竞争充分、公平并有统一的规则;价格信息充分;市场活动主体的产权明晰。对照上述特征,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目前市场经济具有很大的不完全与不完善性。以中国为例,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各地区自给自足现象十分严重,国内市场被分割为许多狭小的封闭性地方市场,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缓慢,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各种要素市场放开的程度和完善程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规则缺乏公平性与统一性,不同经济成分发展条件不平等;地方保护主义使区际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仍在探索之中,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极为不利。按照经济学理论,在一个竞争不公平且不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体系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价格信号的失真会使价格失去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作用,其后果是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场竞争的不公平还会抑制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的明星企业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尚不能满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一个发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从目前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尚有两大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不畅,部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不能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致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全社会筹集到的社保基金难以满足其承担的义务要求。二是社会保险机制的覆盖面过窄。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业剩余劳动力仍被排除在社保机制之外,包括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低收入人群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3、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在外债负担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过快等三个方面。以墨西哥和韩国为例,1992年墨西哥外债达1060亿美元,1994年墨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1997年10月底,韩国外债总额达1100亿美元,其中2/3在一年内到期。外债负担重是造成这些国家汇率低估、货币贬值的重要因素。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的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1995年底,中国国有银行总贷款为4万亿元,其中9000亿元是呆账,约占总贷款的22.3%。高不良贷款率使中国银行系统显得脆弱。此外,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墨西哥)金融市场的过早开放客观上为国际金融投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数量庞大的国际游资始终是威胁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 二、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举措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层因素 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优势竞争地位。发达国家战略意图从本质上看具有“争夺性”和“霸权性”两种属性。争夺性表现为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不断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加快进行经济渗透以此来争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市场。“霸权性”是指巩固和提高发达国家在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霸权”地位。发达国家推行这项战略的政策举措有:维护现有的“中心”与“外围”的国际分工体系;技术封锁;把持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在维护和加强“中心”与“外围”的国际分工体系上,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阶梯位置,以此来形成能使国际分工利益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倾斜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极其不利,它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利较少,而且还在事实上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性,这会严重削弱发展中国家抵挡发达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在技术封锁上,发达国家严格管制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统计,世界最大的569家企业(基本上属于发达国家所有),只有10.6%把技术创新放在国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一直把持着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如世界贸易组织的“绿色会议室”小圈子商议制度,能够“入室”商讨制定游戏规则的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制定和修改游戏规则的发言权的决策权。因此,现行国际游戏规则一直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和不合理性,它偏重照顾的是发达国家利益,而忽视或损害的却是发展中国家利益。 三、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环境因素 经济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环境,当代世界市场变得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更为便利。世界经济的联系方式已从过去以国际贸易为主,转向以资本跨国界流动为主、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新的发展态势。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挑战。这种来自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挑战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下降两个方面。这种推断基于以下两点: 1、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为生产要素所有者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为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提供了利益诱因。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是资源所有者做出的经济选择行为,这种选择行为是建立在成本——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上的。对资本而言,规避风险,寻求收益的最大化是其进行跨国界流动的决定因素;对人才而言,是否进行跨国界流动取决于其流动的预期收益与流动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当人才由跨国界流动而获得的异国就业收入远远高于其在流出国工作收入和流动费用时,人才跨国界流动的现象便会增多。由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则为资源所有者的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从现实情况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生产要素收益水平的悬殊,会为发展中国家稀缺生产要素流向发达国家提供利益诱因。由此可见,市场力量的作用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受到削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政策因素看,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和保护市场的能力均面临着严竣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市场开放压力越来越大,开放市场的时间表已基本确定,发展中国家通过政策的作用来达到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越来越显得无力。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于2001年12月11日开始生效,根据议定书的规定,中国承诺:关税减让的实施期最长可到2008年;逐步取消400多项产品的数量限制,最迟可在2005年1月1日取消;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在加入后1至6年内逐步实施。又如: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政府承诺自1994年1月1日起,墨西哥将在10年内完全取消彼此间的农产品关税;在7年内取消对美、加银行及保险公司的限制,在10年内取消对证券公司的限制。韩国的市场开放程度本已很高。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为解救危机,韩国更是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如取消对外汇、资本流通和利率的所有管制,逐步允许外国接管和收购部分韩国金融机构,开放国内汽车市场等。 2、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的下降是影响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讲,它显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部稀缺生产要素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上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和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从消极意义上讲,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增多也会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比如,短期外资的大量流入极易产生泡沫经济,而短期外资的大量撤走则会导致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就是由于短期外资大量撤走而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的例证。泡沫经济破灭后最终承担损失的是发展中国家。可见,伴随着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与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与萧条的更替,萧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此外,由市场开放而带来的外国长期资本、技术和商品的大量流入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在外资企业、外国产品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人才流失、失业增多及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会逐渐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加重社会负担,但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从历史的、系统的、动态的角度去理解。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没有实行开放政策时,自然不存在经济安全问题。但由封闭而带来的落后和贫穷从长远看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既有来自国内、国际的因素,同时又有国内、国际因素的互动影响而产生的新因素。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置于经济全球化中去系统地研究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安全问题、解决经济安全隐患所应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其次,经济安全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有,发达国家亦同样存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低梯度层次的发展中国家是最易遭受危机冲击的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通过贸易和国际分工链迅速向世界扩散,发达国家亦不能幸免。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存在绝对的经济安全。正视经济风险的客观存在,努力消除威胁经济安全的隐患,不断增强自身抗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再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还是一个长期性、多变性和可控性的问题。当前的经济安全并不代表永久的经济安全;某一时段出现经济危机并不等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会一蹶不振,振兴无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不消除来自内部的威胁经济安全的因素,其经济安全问题便会失去立身的基础;如不善于化解来自外部世界的不利因素,则其经济安全问题也得不到保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计,解决的出路在于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提高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发挥自身潜在优势。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程度的大小与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是正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受益程度的大小与其抗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也是正相关的。所以,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安全的当务之急。提高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能靠保护的办法去实现,积极的态度是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政策把民族企业推向全球竞争的行列。 最后,还应看到,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能力,无论是从市场因素上看,还是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上看,都明显受到削弱。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波动性大、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能力等同于其具有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稀缺生产要素(长期资本、技术、人才等)吸纳能力、引导能力、控制或减少稀缺生产要素流出国境能力以及对国际游资的控制能力等方面。发展中国家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出路并不在于其政策是如何优惠,自然条件是如何优越,而主要取决于市场的有效性和公共环境水平。因此,努力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与维护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良好的公共环境,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监管模式的两难选择 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门研究人们在既定约束函数下为达到某种目标函数而作出行为选择的科学。保险监管模式其实质是研究保险监管机构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为达到保险监管的某种预期目标而作出的监管行为的选择方式。其监管模式的初始选择取决于其初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限制。而其模式的动态变化则是保险监管机构根据初始目标函数或约束函数的变化乃至两种函数的同时变化而作出的动态调整。 一、经济全球化下西方保险监管模式的转换 从世界范围来看,150多年前,现代保险监管模式诞生便选择了严格的保险监管模式,并一直朝着正向强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保险监管出现了改革势头,逐步放松了对保险业的管制,其保险监管模式逐步由严格向宽松转化,主要表现为集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监管于一体,成立统一的金融监管部门,使保险监管受益于银行、证券监管的技术和信息优势;放宽对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管制,支持保险企业上市和兼并,推动金融混业经营;放松对保险条款、费率的管制,以保险人的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集保险业的监管与服务于一体。 西方保险监管模式的转换与经济全球化下保险监管的约束函数和目标函数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第五次并购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席卷而来,以银行业、保险业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产业是这次全球并购潮中的重中之重。外部竞争环境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种外部约束条件的变化诱导了西方金融业的金融创新,导致金融业务的相互交叉,使得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三者的行业边界逐步淡化。但遭到了建立在唯一的稳定性目标之上的严格的监管模式(即银行、保险、证券业分业经营,保险企业内部寿险、产险不得同时经营以及三者分业独立监管)的强约束限制。西方发达国家保险监管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持续近一个半世纪的保险监管的稳定性目标函数,并对保险监管目标函数加以修正,由一维的稳定性目标转为多维的目标函数,即稳定性目标、效率目标(改善本国保险竞争环境,推动本国保险业的新一轮发展)和扩张性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保险市场,并为发达国家组成更为强大的金融保险跨国公司进行新一轮兼并创造条件)以及其他目标。其中,效率目标是第一性的,它是实现保险体系的长期稳定性目标和长远扩张性目标的前提条件。因此,放松保险管制,建立密切配合的保险监管模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各保险监管机构的必然选择和努力方向。 二、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的特点、假定前提及其效用分析 与西方现行的宽松的保险监管模式相比,中国现阶段保险监管从整体上仍然属于较为严格的监管模式,其独特性表现为:(1)单一的分业监管机构。1998年成立的中国保监会为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独立行使保险市场的监管职能。(2)直接的实体监管方式。着力于对单一保险企业的直接监管,即通过一系列法规条文严格规定了保险企业的经营准则,如保险企业的创设制度以及业务监督、财务监督、人事监督制度等等,并由保险监督机构(保监会)贯彻执行。而对保险业整体的间接的中介监管指标——偿付能力要求不高,采用单纯的固定最低资本额模式,监管力度不够。(3)严格的监管内容。对保险企业的监管内容不仅涉及范围广,并且限制性很强。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对保险企业的组织监管,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我国《保险法》规定内资保险企业创设的开业资本最低限额为2亿人民币,且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这一规定不仅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相关要求(如英国为10万英镑,日本为3000万日元,法国为500万法郎),也远远超出了我国对一般股份有限公司开业资本100万人民币的要求。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则规定了更为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而对保险企业的组织形式仅限于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第二,对保险企业经营活动也作了严格的限制。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人在经营范围上不能兼业兼营;商业保险的主要险种的基本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由保监会制定,其他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监管机构备案;保险人的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券方面。 中国现行严格的保险监管模式,当且仅当在下述假定前提条件下发挥效用:(1)完全封闭经济或次级封闭经济环境,即在一国经济下,假定不存在外部保险力量的竞争或外部保险力量薄弱,对内资保险企业的竞争性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内部保险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保险市场主体不完全、保险市场客体不完全,尤其是保险市场结构呈现出强垄断性,即一国国内保险市场结构为完全垄断型或寡头垄断市场模型,并且保险市场容量很大,保险需求量强大于保险供给量;(3)计划机制在一国保险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在保险市场中基本上不发挥作用,即便发挥作用,效果也不明显;(4)保险业为一国的幼稚产业,其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保险业处于一国的初级发展阶段;(5)资本市场不成熟,资本市场自身的投机性风险很大;(6)保险监管体系处于初级形成阶段,包括保险法规体系不健全、保险监管机构、保险行业自律组织不成熟;(7)保险市场缺乏信息传导机制,信息不对称现象尤为严重;(8)保险监管技术落后。对保险业的监管尚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更难以建立起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全国性保险监督预警系统;(9)社会宏观经济稳定,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并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10)国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保险知识和保险识别能力。 根据上述假定前提条件,我们将中国保险业步入经济全球化之前的保险监管模式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分析其适用条件和效用状况。其中,第一阶段为1980-1991年期间。这一时期先后仅有英、美和日本的16家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和联络机构,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几乎处于完全封闭的经济环境之下;而中国保险市场上仅有四家保险公司,截至199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占当年全国保费收入的98%,中国保险市场近乎处于完全垄断市场模型;1991年保费收入仅为239.7亿元,保险深度为1.11%,保险密度为20.93元。(注:周骏、朱新蓉、李念斋主编:《2001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第208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保险业是中国新兴的幼稚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保险资源完全通过计划机制配置;资本市场几乎不存在;保险监管体系尚未形成,保险监管机构为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机构管理局的保险处,并仅有一部临时性的、行政管理性的保险法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对保险企业的设立及其经营、财务等方面均无具体规定,法律效力不明,保险监管乏力;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垄断,缺乏透明度;宏观经济尽管出现过两次较大的经济波动,但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仍为8.7%。(注: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整理。)上述现实条件与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的假定前提条件基本吻合。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在这一时期的效用较大。主要表现为:保险体系的稳定性强,保险企业经营性风险很小。然而,由于存在对保险企业的过度保护,保险管制费率过高,保险企业获得巨额垄断利润,使得保险供给量难以达到社会最优需求量,垄断势力造成的无谓损失大。从整个社会效用来看,这一时期保险体系稳定性大于效率,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政府失灵。相对而言,其监管模式使这一时期的政府有效高于政府无效。 第二阶段为1992-1996年,这一时期是中国保险业迅速成长的时期,保险市场开始实质性地对外开放,自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分公司开始,这一时期出现了12家外资保险公司,1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但外资保险力量未能构成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威胁,可以说中国保险业仍处于次级封闭的经济环境之中;中国保险市场由四大家保险公司扩大到9家保险公司,但四大保险公司垄断着中国保险市场,尤其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占绝对垄断优势,中国保险市场处于寡头垄断甚至完全垄断阶段;由于外资保险力量的介入和国内新生的保险供给主体的加入,这一时期保费收入由 1991年的239.2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77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7.72%,保险深度由1.11%上升到1.14%,保险密度由20.93元增加到110.65元,(注:周骏、朱新蓉、李念斋主编:《2001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第213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在中国保险领域验证了"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理。尽管如此,整体上讲,中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保险资源仍主要依靠计划机制配置,市场机制开始引入保险市场,但存在严重的缺陷;保险监管体系处于初步形成阶段,1995年中国第一部正式的保险法规《保险法》颁布,保险监管机构由原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处升格为保险司,专门负责保险市场的监管。这些均为保险监管的法制化、正规化铺平了道路;中国资本市场初步形成,但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其运行缺乏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投机性很强;保险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阻隔,信息传导机制尚未形成;宏观经济虽出现过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仍高达11.58%。(注: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因此,这一时期的现实条件基本符合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的假定条件。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在这一时期的边际效用和总效用均较大,一方面体现为存在着较高的相对效率,中国保险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保险企业获得了远远高于世界保险平均利润率的报酬。另一方面,保险体系的稳定性并没有因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而受到影响。主要是因为:一是这一时期保险企业数量不多,市场竞争程度不高,保险公司能获得高额的利润,因而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未受到保险业高速发展的冲击;二是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实际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1.58%)有力地支持了中国保险业的稳定、发展;三是这一时期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注:1993-1995年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高达13.3%、21.7%、14.8%。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不仅没有对中国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产生了较强的正面效应。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存在着较严重的效率损失,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现行保险监管模式未能及时有效地引入规范的市场机制,导致中国保险市场无序竞争的开始,规范中国保险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管目标几乎化为乌有,为后来低效的保险监管留下了"后遗症"。第二,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管制,使得保险费率仍大大高于边际成本,投保人的一部分消费者剩余为保险人侵占。第三,1993-1995年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投保户保单的现金价值贬值,既严重侵蚀了投保户的经济利益,又影响了保单的保障性。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现行保险监管模式的正面效应大于其负面效应,政府监管相对有效。 综上所述,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在1980-1996年间取得了预期的监管目标,即实现了保险体系的稳定、微观层面丰厚的利润以及宏观层面民族保险业的高速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保险业所处的现实环境与其监管模式的假定前提条件基本吻合所致。 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监管模式的两难选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保险监管面临的现实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中国保险业的封闭经济环境已为中国保险市场较大规模的对外开放所打破。截至2000年6月,外资保险公司的分公司有11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0家,1家外资保险公司正在筹建,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的代表处有202个,其中一百多家外资保险公司提出申请,等候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伴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近5年内中国保险市场将对外资保险公司全面开放,中国保险业即将置于开放经济环境之下,国内保险市场的国际竞争程度将趋于白热化。与此同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重大的调整,自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7次银行利率大幅降息,年利率由调整前的 10.28%降为现在的2.25%。在这样的现实状态下,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必将受到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计划机制配置保险资源在实际运行中遇到障碍。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而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计划管制,诱使保险企业通过提高保险佣金和变相回扣提高市场竞争力,长此下去,其结果是保险成本不断攀升,加之资产运用手段单一,资产收益得不到保证,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保险企业的实际费率已到了危险的边界,最终会导致某些保险公司破产,投保人的利益也无从保护。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使得中国保险体系呈现出严重的危机。中国现行保险期限结构的不对称,我国保险公司多以长期负债为主,资产运用却以短期的银行存款、国债为主,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央行的七次降息,导致寿险公司的资金盈利能力日趋不足,出现严重的利差损失。加之1992-1996年中国保险业盲目的数量扩张,年均保费增长率29.6%,使得中国保险业在现行保险监管模式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偿付能力压力,中国现行保险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危机。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国内外竞争的加剧,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现行保险监管模式的某些重大的假定条件不能有效地得到满足。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不仅效率目标难以实现(保险企业盈利逐年下降,保险业发展速度逐年放慢),而且初始目标一稳定性也无法达到(内资保险企业的长期偿付能力和国内保险体系的稳定性均遭到严重威胁)。实践证明,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至少是不完全适用的。 然而,经济全球化下,也存在着现行保险监管模式适用的其他诸多假定条件。主要有:(1)内部保险市场的不完全性。一是保险市场结构的高度垄断性,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两家的市场份额仍高达70%。二是保险市场主体的不完全性,不仅表现为现有保险主体资格存在问题,而且保险市场中介主体残缺不全,保险公估人缺位。三是保险市场客体的不完全性,表现为97%的再保险市场为国外再保险公司把持;(2)计划机制在保险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严格的产品报批制度使保险公司缺乏充分的产品设计、开发自主权,保险公司未能成为保险市场的经济主体;(3)保险市场缺乏信息的获取、加工、披露、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保险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显然,中国保险市场的微观基础仍很不健全,存在较严重的无序化竞争行为;资本市场尽管有较大的发展,但尚不规范成熟,其投机性风险仍很大;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尽管近20年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的保险深度仅为1.7%,保险密度为110.65元,而1998年世界平均保险密度为271美元,瑞士则高达4654.3美元,保险业发达国家宣扬保险深度都在10%左右(注:周骏、朱新蓉、李念斋主编:《2001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第212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现行保险监管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保险法规不健全,保监会1998年才成立,保险行业自律组织极不完善;保险监管技术落后,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指标体系,全国性保险监管预警系统更难以设立;国民文化素质仍然较低,尤其是保险知识普遍缺乏,保险判断能力很差。这些现实条件仍然适用于现行严格的保险监管模式而不适应于宽松的保险监管模式。因此,从近期来看,不能完全放弃现行保险监管模式,经济全球化下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也使得中国保险监管机构不敢轻易放松对保险企业的管制。 以上静态地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约束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目标函数(稳定性、效率),中国保险监管机构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动态地看,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业的既定约束条件下,两种保险监管模式的目标效用的比较为(图 1): 图1 两种保险监管模式的目标效用比较 附图 显然,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监管模式的两难选择既取决于目标函数的难以确定,同样也取决于时间维度的考虑。某一阶段的保险监管模式的具体选择在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长期均衡和可能导致的短期失衡之间的权衡,其监管的具体模式必然处于上述两种模式的边界之内。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长期来看,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监管模式应逐步向国际通行的宽松的保险监管模式过渡,其前提是必须改变不符合宽松保险监管模式的现实约束条件,并随着其约束条件的变更,对现行保险监管模式进行渐次的边际调整,以避免短期严重的失衡,最终形成完善的宽松的保险监管模式,以实现保险监管的稳定性、效率以及适度保险民族保险业的目标。为此,中国保险监管应致力于下述几个方面: 1、理顺国内保险市场的微观基础,如明晰保险公司的产权,健全保险市场的主、客体,建立和完善保险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逐步放开保险费率的管制,引进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确保保险市场的稳定有序的竞争环境,以达到当前规范性监管的目标。 2、进一步规范中国资本市场,变短期的投机性市场为长期的投资性市场,从而为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建立稳健的投资环境创造条件。 3、健全保险监管体系,尤其要根据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业的现实环境变化适时地调整过时的保险法规,并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完善现行保险监管机构和保险行业自律组织,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 4、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培育国民的保险知识水平和保险辨别能力。 5、根据中国保险业的国情,借鉴西方先进的监管技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偿付能力指标体系,逐步将一年一度的年终检查式的事后监管转变为以信息传导机制为基础的日常监管,最终向风险监管模式过渡。 6、在当前坚持"分业经营"原则的同时,加强在某些金融产品经营和金融业务领域的交叉试点,尽快建立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监管部门的协调、对话制度,为最终混业经营、统一监管打下基础。 经济全球化论文:浅谈经济全球化下的跨文化广告传播 论文关键词:经济奎球化;中国广告业;跨文化传播;正确对策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它给我国广告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国际跨国公司的进入.民破品牌的振兴,要求中国广告融入全球.进行跨文化传播,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采取相应的对策,迎接挑战。 2000年9月7日,中华入民共和国主席在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上指出,“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现代科技的进步、先进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产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这一精辟论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广告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也在顺应这一潮流,参与全球竞争,融入到全球中去。为振兴民族经济服务。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对我国广告业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历来学者对其定义有多种说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界的说法为: “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成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靠性增强。”一般认为,全球化最早开始于15世纪末的航海大发现,那时英、法等西欧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继而在全球范围内拓展殖民地。进行经济掠夺。同时也摧毁了亚、非、拉众多的文明古国,把西方的一套社会制度、文化制度、价值观强加给这些经济落后国家。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全球化注入了强大动力,它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广告业的影响 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巨型跨国企业为了更多地打入市场,要求和鼓励广告公司兼并国外的一些独立广告公司或同国外的一些规模相等的公司合并,从而获得广告业全面、准确、快速的世界性服务。与此相伴的是广告业的国际化和跨国广告公司经营活动的全球化越来越明显: 1986年,萨奇集团先后兼并巴克基斯波尔沃格、特德公司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广告集团,年营业额达成114亿美元。1987年。英国跨国集团WPP以5.66亿美元购并智威·汤普森公司:同年,英特帕布力克集团与林斯顿·坎贝一爱华合并。1989年WPP又以$.6亿美元兼并跨公司奥美集团,营业额猛增至于60亿美元,超过萨奇而成为全球广告公司的“‘巨无霸”。国际广告业也进入了全球化的时期。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步确立,投资环境不断完善,许多国际广告公司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截止到1997年6月。我国的合资广告公司已达433家,世界上约有250家跨国公司都在华设立了分公司、我国广告公司按广告营业额所排出的前50名中,合资或外商独资的广告公司占到了22家。跨国公司凭借其所拥育技术、品牌、资金上的优势严重地冲击着国内广告公司。 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过程中。需要塑造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名牌。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外贸出口猛增,也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外向型企业,它们能制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但品牌知名度不高,所以在国际上许多“MADE IN CHINA“的产品就意味着‘“一流产品、二流服务、三流宣传、四流价格”,严重地削弱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树立品牌,要求我国广告的积极介入,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进而强化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提供多方位的策划、宣传服务。.这也是广告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二、跨文化广告传播所应采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文化的全球化,广告传播即是信息传播,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它是在一定的文化区域里进行的。因此广告的信息必须适应当地文化特点。从广告内容上看,广告的目标是向特定的公众推销产品、眼务与观念。这些特定的公众都是受该文化区域文化传统影响的,理解这些差异的广告制作犬将会取得成功,而忽视它们的将会失败,当中国广告要参与全球竞争,进行跨文化传播,这就要考虑世界各地区的文化特点,让他们能够了解中国广告人制作的作品,而我国广告在戛纳国际广告节上屡屡受挫,在国内深受好评的作品却在国际上倍受冷落,说明在跨文化传播方面,要求我们必需积极地寻找对策。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粗浅的看法。 (一)立足传统文化、保持特色 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并不是包袱,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对待传统。现代广告调查表明:国际公众在消费活动中,极其重视商品的文化色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即在商品宣传和营销过程中,越是有文化、民族色彩的东西,就越容易得到国际公众的认同。 五千年的文化史,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精华,与现代先进的制作理念、制作技巧相结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一些优秀的广告公司利用古典文化作品作为素材,制作出来的广告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受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西游记》里,蜘蛛精在盘丝洞百般引诱唐僧。而唐僧却“坐怀不乱”。使其未能得逞、台湾华懋广告公司在《西游记第七十二回孙悟空吸尘除垢盘丝洞纤尘难容),孙悟空成了“打黄”卫士、从‘“怀中取出国际牌(NAT10NA1.)吸尘器,启动四百三十瓦无人能挡的超大吸力。遇法则吸,逢丝便清大型防撞条游走四方灵活运转,刹那间盘丝洞寸丝难容,一尘不染,蜘蛛精自知无处存身,识相离去”。这则广告利用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很快受到观众的认可,从而打开了销路。 (二〕面向全球、尊重各区域的文化特点 中国广告欲走向全球,就要求把目光投向全球,尊重各地区的文化传统,使我们的作品超越本民族的文化视野而融入到销售的本土文化中去,符合各地区受众的捎费心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对商品和服务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与他们的传统观念相适应、与他们行为模式相吻合,便能较容易被接受,反之,则会令他们难以接受,那种在不了解对方文化观的前提下就进入国际市场是十分危险的举动。在跨文化传播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适当调整广告诉求点 由于各地区文化传统不一样,他们对同一广告信息的理解也不同,这就要求广告诉求点必需与该区域受众的期望和抱负能产生共鸣,如:富豪( VOLVO )汽车公司针对不同地区的受众心理,提出不同的广告诉求点,如针对法国人追求高雅、浪馒的民族特性,诉求的是地位和休闲;在瑞士因其是山区国,道路弯曲不平,诉求的是安全可靠;在象墨西哥这种发展中国家,则诉求价格的实惠·;烟草巨头万宝路公司1996年初在中国策划了“万宝路贺岁锣鼓比赛”,震天的鼓声和鼓手鲜红的装饰,红色象征着吉祥、幸福.与新春的喜庆气氛相融合,既符合中华民族的特点,易为中国受众所接受,又不失万宝路广告中西部牛仔渲染的雄壮、野性的阳刚之气的本意。在香港,为了迎合追求雅致的都市情调,把西部牛仔的形象换成了衣着华贵的、拥有轿车的成功年轻人,从而取得成功。 2、广告信息不能触犯当地的禁忌 首先,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对当地的居民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企业在该地区拓展业务之前,务必要了解当地特色的风俗习惯.育的放矢地做市场促销,否则将受到抵制,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穆斯林国家禁食猪肉、印度教徒则不食牛肉。精工钟表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广告中用了这样的主题:“人类创造了时间,精工表使之完美。”马上接到观众的投诉,因为马来西亚人大部分是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他们认为是真主.而非人类创造了时间。后来广告语改为:“人类创造了记时法,而精工使之完美。”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井拓市场时,在广告诉求中一再强调它有助于增白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反而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都有他们自身的特点.我们制作广告前应充分的了解。 其次,要遵守当地的法规,法规是在一个地区和民族文明的产物,各个国家也育不同的特点。在许多欧洲国家.如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对比广告是非法的,1996年,菲利浦.莫利斯公司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欧洲广告活动、它利用的一份科学研究报告指出:被动吸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非吸烟者造成危害,该报告还认为被动吸烟比吃饼千和喝牛奶还要安全,结果该公司因为广告中把烟草和其它产品相比较另外还有做烟草广告的嫌疑而被禁止播出,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语言的翻译要慎重对待 语言是广告信息的载体,选用恰当的词语才能在该区域有效的传播信息,否则会引起误解,如我国的白象电池翻译成英文为“white elephant",而该英文词还有“无用而累赘的东西”之意;“帆船”牌地毯直译为英文“dunk carpet",而Junk在英文中另一意为“垃圾、破烂”。这种带有令人反感的译名,怎么能指望受众接受你的产品呢?为避免类似间题的影响,可以通过聘用当地的机构进行操作等方法。 (三)理智地对待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 全球化的过程中,在西方文化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怎么办,中国广告全球化是否排斥本土文化呢?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笔者认为,全球化与本土化并非存在着根本矛盾,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排斥民族文化的兴盛,而各民族的繁荣也利于推进文化的全球化,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文化的特质,真正优秀的面向全球的广告是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到不同文化区域共通的契合点。通过这样有效的沟通,民族文化也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从中汲取营养,也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 可喜的是,我国的一些广告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并取得了成功。2002年2月8日,广州九易广告公司选送的“中国广东移动通信沟通从心开始(牵手篇)”荣获第三十届莫比广告节影视类第一名,该节是全球最具权威的三大广告之一,实现了中国广告“零的突破”。在作品中,选择“牵手”来作用为表达理念符号,而载体是儿童,因儿童是纯洁、真诚的标志,儿童是未来的希望:“一种来自中国的声音。引发全球的回应,在童声合唱《欢乐颂》旋律伴奏下,来自美国、法国、印度、马尔代夫,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突破心灵屏障穿越地域的界限,奔聚在一起,手牵着手连成一体……”。这种对和平、团结的追求,对儿童的关爱之情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所共有的,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祟尚和平、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相一致的。本土化和全球化二者很好地融为一体。 总之,广告毕竟产品宣传的一种手段,任何好的广告作品都是以优良的产品为前提和基础的。正如美国著名广告人奥格威所说:一个非凡的创意必然来自一种出色的产品。随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科技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优秀企业也将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好产品。"MAIZE IN CHINA”的产品在世界上越来越有竞争力,也必将越来越受到各国用户的喜爱。借此良机,中国广告业也将插上腾飞的翅膀,把我国的优秀产品推向世界。广告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优秀的文化为依托,这样广告才更有内涵、更有生命力。著名的广告制作人傅杰曾说:面对全球化,要不断地开放自己,追求积极的变化,而最后不变的就是我们根植的传统文化。正是凭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开放的全球化思维,使其制作的作品在国际广告节上实现“零”的突破,为我国广告走向世界进行跨文化传播树立了很好地傍样。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交往与人的发展 [内容提要] 人的发展与社会交往有密切的关系,交往的方式和水平体现了人的发展的程度。而社会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社会交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交往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对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为了人类的共同发展,消除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个人发展的畸形状况,人们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社会交往的水平。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社会交往 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过程中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除了生命本质外,还有社会本质。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人的各种潜能获得不断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不断完善,人的劳动能力得到不断发挥,人的社会关系不断趋向和谐完美,人的个性不断彰显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而呈现不同的阶段。当前,人类已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新的时代使社会生产、社会交往等都具有不同特点,也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一 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着,“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而一切社会关系不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在交往中所形成的所有关系的概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交往”(Verkehr)有较全面的概括。就一般意义而言,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互相沟通、相互作用、彼此了解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过程,是人们之间实现了的社会互动。 马克思把交往与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揭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关系时,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因此,一个人若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多种领域和世界范围的交往,就会同无数其他个人甚至同整个世界进行普遍的交往,使个人摆脱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实现自身的发展。 交往的方式和水平体现了人的发展的程度。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交往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必然推动人的发展进程。人们的交往形式同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存在与发展状况相适应。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改变,原有的交往形式必然或迟或早地得以改变,从而形成了有一定特征的交往形式的序列,“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决定了人的发展的过程性、上升性。人类的交往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交往。“虽然个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较明显的人的关系,但他们只是作为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交往,如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农奴等等,或作为种姓成员等等,或属于某个等级等等。”这种交往“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规定性”。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交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交往充满了物化、异化情形,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商品货币关系表现出来。市场经济又使社会交往日益普遍,伴随着普遍的物质交换,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关系得以丰富,为实现人类真正的普遍交往创造了条件。然而,商品经济时代又是产生“孤立个人的观点的时代”。第三个阶段是真正的自觉的普遍的自由的交往,是人类理想的交往形式。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普遍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是人的个性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总之,社会交往有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也反映了人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 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历史划分为民族的、地方性的历史和世界性的历史,而且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所导致的普遍交往的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而“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但他们总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思考社会生产、社会交往和人的发展。 社会交往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社会交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全球化,社会交往包括交往主体、交往内容、交往手段等方面较之以前都有很大不同。 经济全球化使社会交往主体多元化。有社会主体、民族国家主体、集团主体、个人主体;有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有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交往除了个人之间、组织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有个人与组织、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组织与组织、民族与国家、国际组织与民族或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交往,等等。总之,经济全球化使社会交往主体更加复杂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使社会交往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全球化由经济交往拓展至政治交往、文化交往,还有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交流与碰撞。 而且,人类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使人类的交往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进而使得人们的交往范围、交往方式、交往水平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为全球性社会交往提供了实质性的基础,从而把人类的交往实践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了。长期以来,时空一直是限制人们交往的主要障碍。信息社会消除了具体的时空等天然的物质屏障,将不同时段、不同行业、不同民族国家的人 们带到电子空间里进行交往,人类交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尼葛洛庞帝说:“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而且,人们的交往方式进步了。以前,人们受时空限制只能进行直接交往,而且只能是近地空间的即时交往。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凭借高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克服种种限制,一个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而“随心所欲”地进行交往,真正实现了全方位的交往。 总之,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天然的时间地域的限制,客观上造成了罗兰·罗伯逊所说的“世界的压缩”、安东尼·吉登斯所说的“时空压缩”、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保罗·维里利欧所说的“地理终结”等结果。由此,不同群体间的相互依赖和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人们即时地进行着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的交往,人也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然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交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交往中具有不平等性。目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控制着强大的资本和交往的主动权,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高科技,一直占据世界经济的中心位置,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交往中往往处于边缘和次边缘的地位,无法摆脱贫困处境。而且,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世界政治单极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想借助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实现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政治野心。同时,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与融合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再如,网络交往有其负面效应。由于网络空间是一个人化而虚拟的空间,不存在时空限制和现实利益冲突,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倍感压力的人们就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网络虚拟交往中,这是不利于人的社会关系的正常发展的。因为,“作为人,我们需要可接触的存在来建立完整的联系,我们需要看到彼此的脸和手势,闻到彼此的呼吸”。“但是,简单的连线不会弥合任何东西,我们可以架设我们想要的任何桥梁,但如果我们不穿越它们并四处摸索,这样建立起来的联系将没有任何意义。” 三 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普遍交往对人的发展的意义是双重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普遍交往冲破了狭隘的民族地域的局限,使人从地域性的存在转变为全球性的真正普遍的存在,大大加速了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进程。“世界历史性个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普遍交往促进了人的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全面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为经济基础的。在前市场经济阶段,人类生存于彼此隔绝的狭隘空间,人的普遍社会联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人的社会关系也没有真正丰富起来,人的发展受到狭隘人群共同体的局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和交换的扩大,人的活动的普遍性、独立自主性才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人在其现实性上才具有了世界性普遍联系的类特性。同时,普遍交往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特征,也是人的有效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因为交往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往,人们就可获得不同的社会关系。而且,不同的交往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特性怎样发展为多方面的或是地方性的,它们超越地方的局限性还是仍然受地方局限性的拘束……决定于世界交往的发展,决定于他和他所生活的地区在这种交往中所处的地位”。只有开展普遍交往,人才会拥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普遍存在,人们逐渐摆脱了民族文化的局限,在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中接触、了解甚至吸收各民族文化,使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人是文化的动物,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而且,“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塑造自身,用不同的经历来拼凑他们的身份特征,他们依赖的不仅是自己本民族的,而且包括他们从大千世界获得的知识、体验及对他们有用的信条”。 其次,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普遍交往在积极推进人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生存发展困境。拉兹洛认为:“我们慢慢地接受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那些引人注目的不公正,而这些不公正不可避免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因为,经济全球化在带来普遍的全面的经济联系的同时,造成了具有异己性的物化社会关系的全球扩散,这种异己的物化关系是支配人、控制人、统治人的强大力量,导致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造成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在当今世界,货币拜物主义盛行。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唯一纽带,成为生产的唯一目标,成为物质财富的唯一代表。 经济全球化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人们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世界,其负面结果则是人生活在一个“网络虚拟社会”中,人们只是借助于抽象的数字、符号建立起各种社会联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与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联系,导致人的抽象化。而且,信息的变动性,人际交往的间接性也将使人们在心理上体验到新事物的强烈易逝性和瞬间性,历史感随之淡漠或消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离化,情感逐步淡漠。 而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普遍的经济联系并没有使所有的人有均等的受益机会,贫富悬殊使得每一个人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处在不平等的起点上,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的发展空间与机会明显要大于发展中国家的民众,而有些人因此而成为“边缘人”,即使在今天,在某些经济落后的民族国家,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一些人尚未从饥饿和贫困中摆脱出来,其基本的生存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个体、群体与类之间的关系复杂化。经济全球化使个体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也使整个人类的科技实力、生产能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有根本性的提升,而且使个体与类具有强相关性。在当代的全球化阶段,个体与类直接相关,加强了个人与整个世界的互动关系。个体已经开始跨越群体的中介,直接地和整个世界的人们直接发生着关系。特别是在网络世界里,个体的能力、个体的主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个体对类的影响力增强、局部事件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力增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个体与类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包含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问题。由于个体的行为使类遭受的危害加大,并且难以预知。而且,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中,个人发展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增强了,人们的命运得极其不稳定,似乎有瞬息万变之感,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往往使人很容易迷失自己。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四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交往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顺利推进经济全球化,使历史顺利地向世界历史发展;为了人类的共同发展,消除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个人发展的畸形局面,人们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社会交往的水平。 第一,提高人们的社会交往品质和能力。 社会交往品质是人的品质表现之一,是人们对于社会交往内涵、实质、地位、作用等方面认识和实践程度的根本所在。交往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交往思维和交往实践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人们的社会交往水平,开展积极的自觉的交往活动,抑制消极的自发的交往,必须提高人们的社会交往品质。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高级动物,人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有可能,而且,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运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们之间的交往方便而快捷,社会的普遍交往已成为一种趋势,任何个人、组织和民族国家都无法也不应该阻挡它,因此,应主动地参与到普遍交往中来,在普遍交往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遇。同时,要有正确的交往理念,如:在各民族、国家、集团之间的交往中要培育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意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何消除这些矛盾和冲突,使人类朝着共同发展的目标前进,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任何国家要想生存和发展都无法拒绝经济全球化。而且,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国家、集团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共同利益日益增加,人们的活动具有了极强的相关性,人类真正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霸权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全人类的和平共处,不利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更不利于本国的发展。由此可见,正确的交往态度、交往意识、交往理念都能体现人们较高的交往品质,都能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创新社会交往规则。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适应全球性社会交往的需要,原有的规范和准则体系已经不可能发挥正常的功效了,必须实现变革创新。因此,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规则创新,无论是对各个国家而言,还是对人类社会整体来说,都是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问题。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也是一定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交往实践活动有了质的飞跃,这就需要有新的规则来调控。 当前,由于不公平的经济规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交往中矛盾和冲突加剧。因此,同志指出:“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共存的目的。”目前国际社会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不仅影响着全球交往的顺利开展,而且也表明全球交往规则存在着很大漏洞。当然,全球性的规则创新已经开始了。如多种多样的国际公约不断产生,纷繁复杂的国际规则不断制定,各集团之间的条约不断增加,各国内部的制度改革不断进行,等等。国际规则无非是国家间游戏的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规则是在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它与游戏参加者所处的历史条件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国际规则的调整势在必行,不仅包括全球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规则,也包括信息世界的规则。如:信息化时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如果各地区、各民族都只遵循自己特有的习惯和规范,网络信息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行。因此,人们必须构建彼此都能理解并遵循的规范,才能形成合理有效的信息社会,也才能真正对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发展中国家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交往的发展,反过来讲,要提高社会交往水平必须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在与发达国家的交往中往往处于边缘和次边缘的地位,致使其贫困处境仍然存在。为了在世界交往中取得平等地位,把握主动权,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人们只能利用它。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为了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也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为了在这一进程中把握主动权,各国纷纷进行国内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国内传统的经济制度、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生产经营观和发展观,树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观念。同时,发展中国家纷纷进行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以及其他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有更快更大的发展。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驶入快车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经济全球化论文:浅谈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初探国家经济主权 [论文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国家经济主权 让渡论 发展中国家 [论文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国家经济主权仍然是研究的重心。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对国 家经济主权造 成冲击 的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在经济全球 化进程中出现的国 家经 济主权理论 进行剖析得出了国家经济主权 的 让渡 论具有一定 的合理性的结论,进而指出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经济主权实现的途径。 引 言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0世纪的最后十年 ,整个世界呈现出一个不可阻挡的全球化发展的新态势。而在几乎所有领域的全球化进程中,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始终走在最前面,它在成为其他领域全球化基础的同时对主权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诸多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使各主权国家在相关领 域的依赖度越来越大,而各主权国家间用以实现诸如环境、经济、惩治犯罪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的方式无论是加入各种国际组织还是缔结各种国际条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授权于国际组织 以相关权力,或者相应的通过对国际条约的转化或采纳制约自身权力的行使。由此,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不可分割、不可放弃或绝对不可侵犯的国家经济主权受到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而这是否意味着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或衰弱?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 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应当如何看待国家经济主权?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在经济 全球化的热潮中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国家经济主权。 一、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 济主权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 势,从经济学角度看,它主要涵盖贸易 、金融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劳动力的自由跨境流动以及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比进而实现 国际经济体系的高度融合 (或一体 化),因而要求各民族国家的政府放宽或解除在国家间经济交流上的种种限制,这就使各民族 国家的国家经济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 (一)国际组织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日益增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各种世界性、区域性经济组织大量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 ,全球范 围 内建立 的 国际经 济组织 多达 109个 ,包括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等一系列对 国家 经济 主权 有 重要影 响 的 国际经济 组织 。一些综合 实力较弱 的国家(尤其是要加入 这些组织或 者是 向这些组织寻求帮助的发展 中 国家)由于在 资金、技 术等方 面对拥有雄厚实力的国际组织具 有一定的依 赖性 ,而且 近些年来某些 国际经济组织 已逐 步带上 了国 际政治 的色彩 ,其利用所具有 的职权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 主权 。此外 ,一些区域性经济组 织如欧 洲联盟 、东 南亚 国家 联盟 、北 美 自由贸易区等也都以部 分经济 管理职能公共化 的形式 ,在有 限的范围内“攫取”了原属于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权力 。 (二)跨 国公司及其经济扩张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冲击 正如美 国学者惠特曼所指出的“就对 民族 经济 主权 具有巨大威胁性和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来说 ,没有哪个组织比跨国公司更为有利了。跨 国公 司对主权 国家 ,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的冲击不容忽视 ,主要体现 在如下 几个方面 :第一 ,跨 国公司执行全球生 产战略 ,往往视 国家 经济主权为其障碍 ,因此其超 越国界 的经济 活动总是力 图逃避 国家根据主权原则对其进行 的监督 ,从而模 糊了 国家 的管辖权 也冲击了国家的经济主权 。第二 ,跨 国公 司腐蚀政府 官员 的非法活动,使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行政决策权和国家最高权威面临挑战。第 三 ,跨 国公 司在金 融市场利用 转移价格而逃避转移利润、通过买卖股票和证 券等 逃 避外 汇管制 、利 用 国与 国之间的汇率差价把资金调入调出等等的投机行为,直接影响主权国家的货币财政政策 。 (三)非政府组织对 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 首先 ,从国内的 角度 看 ,随着非 政府组 织 涉足领 域逐渐增多 ,作为独立于政 府 的组织 ,它越来 越体 现公众 的意志从而得 到越 来越 多的公 众支持 ,这就无形 中使 政府在经济领域的管理行为不得不得到非政府组织 的支 持才 可能有效 运转这就需要政府不断下放 权力于非政府组织 。 其次 ,非政府组织由 于独立 于政 府 ,可 以越 过政府 直接卷入 国际 事务 ,但在很 多 情况下 ,非政府 活 动进一步 打破 了国际关系 中的国家“垄断”,造成“官 、民”之间 的紧张,给国家关系带来不快甚至冲突。如某些人权组织的活动就是如此。 再次 ,虽然非政府组织 不具 有 国际法 的主体资 格 ,但 他们是当代 国际社会 中不 可缺少 的重要角 色 ,通过 他们 可以听到民间代表的呼声,由此使联合国与其保持着特殊的关系,从而通过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举办的重要会议上的发言等对国家经济主权间接产生影 响,并且其 在联 合 国的作用和地位已从经济和社会领域逐渐扩大至其他领域。 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国家经济主权理论及剖析 经 济全球化在许 多方 面都 对 国家 主权构成 了一定的 冲击 ,这是不容否认 的客观 事实 。但 在经 济全球 化进程 中,对于国家经 济主权的 理论 主张 ,学 者们 出现 了不同 的声 音 ,归结而言主要有 以下几种 。 (一)国家经济主权“销蚀论” 持这 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促使 了许多国家在制定经 济制度 、贸 易规 则方 面趋 于相 同或者是类 似 ,特别是在严格按照 WTO、世 界银 行等 国际组 织规则进 行交易 的时候更是强化 了统 一的规则和制 度 ,这 样从 客观上会使国家在非 自觉 、无意 识 的情况 下做 出一些 行为 ,而导致 国家经济主权遭受“销蚀”。 尽管经济全球化会对 主权国家 的法律带来一定 的冲击 ,但“国际法律制度走向一体化”的提法从根本上说是不科的,“如果说 国际法律一体化成为可能 的话 ,那 也只能是纯代表极少数 国家意 志 的法 律 ,国 际经 济法 此 时也就 失去‘国际’这一独 特的 法律 属性 了;国际社 会 也就 不能 再称‘国际社会’了,而且从部分经济主权由民族国家 向国经济组织让渡的角度看,如果就单个民族国家而言,这无是国家 主权 的销蚀 ,但如 果从所 有 民族 国家 的整体来 看 ,种主权让渡的结果是 ,共 同让 渡,共 同享有 ,国家 主权并没销蚀 。从部分经济主权 由政 府 向本 国企 业或 非政府 主体让渡 的角度看 ,即表现为本 国企业或 非政府 主体 对政府 主事务的干预 ,其实质是 国家经济主权在 民族 国家 内部 的重分配 ,即由政府的“惟我独尊”转 变为政府 和非政府 主体 的权。则从单个民族国家的整体而言。并没有发生国家经济权的销蚀 。[6] (二)国家经济主权“模糊论” 这种理论反对传统意义上国际法 和国家关 系理论 ,认在经济全球化下,国家将不再是基本的主体。经济一体化致了各国政府没有 能力独 立地 对本 国 的经 济进 行有效 的理和控制,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在给各国经济带发展的同时也迫使政府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从而 限制了最终模糊国家经济主权。 事 实表明,主权国家并不是 完全被动 的卷人经 济国际进程 。经济国际化与主权国家之间有着 复杂的互动关系 ,家不会让经济国际化扮演终结国家及其 主权的角色 ,国家会做出适应性的反应。他们主动进行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强化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有效干预 ,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和 国际机制 的建立 。调整运作.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国际条件,千方百计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和 国际竞争提供安全保 障和加大支持 力度 。换言 之面对经济 国际化 的挑 战 ,国家会 奋 起做 出各种 适应 性调 整把挑战视为机遇 ,变压力 为动力 ,其结果 往往 是增 强了综 合国力和国家行使主权的能力。 (三)国家经济主权“废弃论” 以美 国国际法 著名 学 者 路 易 斯 ·亨 金 为 首 的 学者 认为,[8]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等词汇的高频率的出现,国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经济全球化 的普及 和扩展下 ,与其相关 的政治、文化 、法律等 领域也 应 当 同步实行 全球化 和体化 ,这是 一种 不 为人 意 志所 转移 的 客观 规律 和 客观 趋势 。突破原 有的国际法体系 。废除 国家 主权 是充分表达 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大变革。国际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正是可以推翻国家主权原则不可侵犯 的重要依据 。 经济全球化尽管对国家经济主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它不可能导致国家 主权的消亡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就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而言还必须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企图以所谓的“世界政府”来取代各独立的民族国家政府如同南柯一梦,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这一点 。米夏埃尔 ·齐恩 、克 里斯 ·哈曼 等学者 已经作 了专门的论述 ,这里 不再 进行 论述 。由此 ,废除 国家 主权 失去了其在 理论 上 的必 要 性 ,也 就难 逃 为发 达 国家插 手 别 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事 务而 削弱 别 国主权进 行开 脱的嫌疑 了。 (四)国家经济主权“让渡论” 该主张为欧盟成员 国所提倡 ,他们坚持 欧盟是一个具 有超国家性质的 国际组 织 ,随着 经济 全球化 的发展 ,为 了全局利益 ,让渡部分 国家 主权并 不会 损 害主权 的完 整性 ,其结 果会形 成欧洲统 一市 场、统一货 币和欧洲大经 济区 。欧洲 一体化的实践表 明国家 主权是可分 的 ,这样 对于增强 欧盟 的总 体实力 ,加速其各方 面的发展 是 非常 有利 的。可见 ,该理 论是 欧盟 的形式视为 国家经济 主权让渡 的理想化状态 。虽然 国际社会至今 尚未就此观点 达成一致 ,但 它具有 国际法上和实践中的合理性。 就国家经济主权的让渡论来说,其理论基础就是承认主权 的可分性。而至于主权是否可分 ,一直以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之一 ,但正如《奥本海 国际法 》所说 的,“看来 比较 可取的意见是 ,坚持切 合实 际 的认 为主权 是 可分的 ,尽管这 种意见是不正常 的而且 可能是 不合理的 。 主权的让 渡不同 于 主权 的割 让 ,而 是 国家 问 的主权 共享 。“主权让渡是 为了解 决 国际组织 的授权 问题 而产生 的概念,即成员国转让部分主权的形式权力并 由一个共同的组织来行使。这 种部分主权实行成员 国共享的方 式 ,说 到底主权的所有仍然是 国家的 ,所 以,让 渡不是 割让 。只要国家是自愿加人 国际组 织并保 留退 出的权 利 .主权 国家所 有的底线就不可能突破 ,因为 国家在理论 上有 可 以收回让渡 的主权 的权利 。至于在实践 中权力 的收 回是 否可行的 问题 ,关键还在于 国家 的战略选择和权力 行使 ,因为主权让渡 和受限也是 主权 国家行使 主权 的结果 。 至于国家经济主权的让镀是否导致了如有些学者声称的国家经 济主权弱化 的结 果 ,笔 者认为 ,国家经 济 主权 的让渡是 国家基于 自身某种利益 的考虑 所做 出 自主意识 的选 择从 而在新 的国际环境下更好地维护 和获取 国家的根本利 益而并非是国家主权被弱化的表现,国家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其自主性。即便欧盟这 样 高度 一体 化的 区域 联盟 的结成 也是从属于 国家利益这一前 提下的 。而事实 上 ,正是 主权国家本身推动 了全球化不断地 向纵深 发展 。就 国际 社会整体而 言国家通过参 与经济全球化 ,对机 制化组织适度 地让渡一部分主权 ,恰恰是一 国权 力的延伸 、变通 和扩展 ,是对 国家利益的拓展。 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经济主权的实现 经济全球化对 于广大发展 中国家 来说 ,无 异 于一 把“双刃剑”。在为发展 中国家 带来 追 赶上 发达 国家的新 机遇 ,促进其经济发展 的同时 ,也不 可避免地对 发展 中国家 的经 济主权提 出新 的挑 战。面对这种形势 ,发展 中国家应 当如何对待国家经济主权 ?如 何协调处 理 国家经 济 主权 与加强 国际相互合 作的关系?这些 都是当前 摆 在发展 中国家面前 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注重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 (一)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坚持和发展国家经济主权 经济主权能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保障,也是 逐步摆脱不发达 的锐 利武器 。一 国的经 济主权需要维护 ,而其经济也 必 须发展 ,两 者不 可偏 废 。因此 如何处 理好经济主权和经 济安全 就成 为发 展 中 国家必须认 真思 考的战略问题 。笔者认 为 ,发展 中国家在 理解 经 济主权 时 ,应将其理解为各种“权 利”的具体 体现 ,而避 免理解 为纯粹 的、抽象的国家“权力 ”。它的 实现体 现 为 国家 所行 使 的各项 具体经济权利 .这些 国家经济主权权利 可以分 为核心经 济主权权利和可让 渡的经济 主权 权利 。核心 经济 主权 权利要 始终 不渝 的予 以坚持 ;而对 于那 些可以让渡 的经济 主权权利则可 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只要在符合本国及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也可适量开放。 (二)积极参与制定经济全球化的新规则,促进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形成 历史和现实表明。发达国家在过去、现在 以及将 来都不会自动放弃经济霸权、主导权和控制权,不会善意地主动让发展 中国家享有国际经济事务 的参与和决策权,尤其是在国际投资领域中国际立法不平衡趋势甚为明显,如TRIMS取消了发展 中国家用以对付限制性商业惯例的手段,而约束限制性商业管理的国际规范却未能出台;发达国家竭力将劳工标准纳入多边贸易体系,但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流动问题却采取回避态度。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动的接受游戏规则,就应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规则的制定过程;在致力于创建一个既能适应全面的国际市场竞争,又能有力地保障民族经济安全的现实主义的国内法律制度框架的同时 ,促进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 法律 新秩序 的形成 ,使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仅体现西方的价值理念,同时也使得发展中国家 的利益得到应有的尊重 和照顾使得全世界各国均得以充分的进步和发展 。
生态论文: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 (1)对地表地质的破坏。 在建设中,必须对地表进行挖掘,让水利设备牢固地安置。因此地表植被破坏,蓄水能力降低,如果在风沙大的地区则会导致水土流失。另外,地表植被破坏,土壤碎石裸露于外,如果在雨量充沛的季节里还会引起泥石流。而水利水电的建设,对地表的破坏是最初的,而后紧接着的是对地质造成的影响。大坝的修建最体现着地质破坏,大坝需要在险峻狭小的山口修建,此过程中会对山体进行挖掘建基,如果遇到断层或者岩性松软的山体时,对其进行开凿则是致命性的。而顺利开凿成功的山体随着时间的推逝,加上风沙等外力因素的压力,岩体会逐渐磨损,到一定时期后出现崩塌、滑体等现象是很有可能的。在建设前期,对地质的勘探和对建材特征的把握一定得是专业严谨的。 (2)对湖泊河流水位的影响。 水利设施中的水坝建设,具有拦截泥沙的功能。在进行泥沙拦截时,河道内泥沙减少,流速增快,对大坝的发电具有一定利处。而另一方面,水库的修建,原本流动的水因为水库的围栏,水流变缓,水温上升,水质变差,引起水库内水污染现象,甚至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并且水库修建后,由于流速减缓,区域内的水面起伏小,水面扩大,蒸发量增加,致使水蒸气聚集,空气内湿气增大,降雨量增大,河流水量增大,容易引起水库内的泛洪。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以江河内的淡水洄游鱼类为例。每到秋末,它们要到江河中下游度过季冬,而次年的春天它们再原路返回,到中上游产卵。而水利工程的建设阻碍了洄游生物的正常运动,它们的生命活动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更对鱼类繁殖造成迫害,这就是生物物种越来越少的原因,以致生物的灭绝。 (4)对降雨量的影响。 降雨量的增加,是由于水库修建后,库区大面积的蓄水,蒸发量会增加迅速。降雨在地区分布上的变化,水库蓄水后会对库区和周边地区的降水量有着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库区和近库区的降雨量会有所减少,在库区外围的地区降水量增加。在地势高的地区,且是迎风,降水量会增加。相反的情况,降水量则减小。 (5)对气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让下垫面有所变化,使原本的陆地变为水面。而之前陆地比水的比热容小,再将陆地变为水面后,比热容上升,所以气温总体上来说是升高的。 (6)对湖泊的影响。 湖泊对生态的调节起着非常有利的作用:净化空气、防沙除尘、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氧气等,在生态系统中如一个净化器,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湖泊也有着两面性的影响。一方面,在湖泊区建水库,能够加大对湖泊内泥沙的拦截,为湖泊周围的农业生态发展提供着大量的肥料来源,间接促进着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湖泊内本身流动性较差,水电设备在此建设,继续减少了湖泊水流动性,泥沙沉淀后也为湖内有机生物的繁衍提供饵料,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生物,久而久之会对水体造成富营养化现象。 (7)对人群生活的影响。 人群的居住地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地点时,大量的人群移民状况也是十分严峻的挑战。人类长期的居住,用时间和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较为和谐稳定的体系。而水电设施取而代之,人类不再成为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消费者,这些设备也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构成了新的威胁。而人类作为生物中的一类,对环境的依耐性也是靠时间来磨合的,人类迁移也对迁入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两者的融合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2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的建设过程是一个耗时长,任务重,范围广,参与人员多,参与设备种类繁的庞大工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各个细节都会制造出污染。在施工过程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都是亟待注意的问题。除此之外,机械占地、土料占地、废物堆积、建设营地等活动再次对地表进行了破坏。这种形式的地表破坏也是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加上其施工时间之久,对地表的损害程度远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程度,所以尽管在搬除机械设备、恢复好植被、清理掉垃圾后,环境的承载力也会大大降低,对整个生态系统仍然会造成巨大损失。施工中,废水渗漏、油污的产生、生活废水的排放,加上生产中烟尘、灰沙的侵蚀力度进一步扩大,也大大加重了整个施工区域的土地、空气、水质的污染。废料在堆砌时,随着时间的长远,有些金属、碱性物质和空气产生的化学反应制造出的一系列有害气体,不仅给大气造成染污,也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基于这些,施工过程造成的不利影响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水利工程工程量巨大,且施工时间长,施工人员也较多,对整个施工系统,不管是操作还是人员生活,都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考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不论是施工还是施工滞泄物,都得做到生态环保。在施工人员的管理方面,也要做到以人为本,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有所改善,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实践。 3结束语 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方面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而在水电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在水利水电的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本着生态发展观来设置好每一个施工环节,包括选材和保护措施。而在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小其对生态造成的损害,例如河道的清淤、植被种植、大坝所接触的岩体考察等,施工人员的参与也不仅仅限于工程修建中,要充分运用专业技术水平高操的人才,对工程进行预测和检查,避免不必要灾害的发生。 作者:王俐 单位:石家庄市水利通讯站 生态论文:毛腿鸡原生态养殖技术论文 1不断加强良种选育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广德毛腿鸡是一个长期自然环境选择和人工选择培育的优良品种,在外型上它具有毛黄、皮黄、腿黄“三黄”特点,另毛腿是它的主要特征,它具有体型小,体格紧促,均匀、毛色光亮,善飞翔,喜上树梢,林中觅食等特性,成年公鸡体重在2kg成年母鸡体重在1.5kg,120日龄开产蛋,年产蛋150枚左右,蛋呈桃花红色,每枚蛋50g左右,仔鸡肉质鲜、脆、香中带甜,口感极佳,老母鸡汤油而不腻,香气四溢,长期以来是我县百姓招待客人之上品,在百姓中流传“到我家来玩玩,杀个毛腿鸡给你尝尝”。因此,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品种,长期坚持本品种选育工作,杜绝乱交乱配,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2选择良好的养殖场地 养殖场地的选择要求,以林地、山场养殖为先,要求森林覆盖率高,以济林、毛竹林较好,要求有一定的坡度,水源充足,最好有山中矿泉水,种蛋鸡要求每羽鸡活动面积在50m2以上,仔鸡在10m2以上,养殖场饲养群不宜过大,一般一个养殖场饲养不宜超过5000羽,每个养殖场均要有围栏,围栏可根据养殖场状况和经济情况自行设计,建议最好使用生物围栏。 3鸡舍建设 鸡舍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毛腿鸡喜登枝,善飞翔的特点,可采用高架繁殖,即在离地面50cm左右,架一根根树木,供鸡休息,也可采用发酵床养殖,但40日龄内小鸡还应采用地面平养,鸡舍建设一定要注意通风,因为毛腿鸡在通风不好的情况下,宁可在室外淋雨水,也不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休息,很容易导致疾病发生。40日龄以上鸡按15~20羽鸡/m2计算鸡舍建筑面积。 4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4.1养好雏鸡 毛腿鸡初生很小,体质较弱,因此育雏非常关键,目前,我县合作社均采取雏鸡共育,然后发放给农户饲养,在21日龄内全部使用全价配合饲料,21~40日龄由全价料过渡到原料饲养,40日龄以后全部过渡到原料饲养,养好雏鸡的关键是温度、湿度的控制以解决保温和通风的矛盾 4.2制定免疫程序 一日龄鸡马立克氏病,7日龄新城疫传支,14日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20~25日龄禽流感,40日龄禽霍乱,70日龄禽流感,100~120日龄,鸡减蛋综合症,150日龄补免禽流感。 4.3补饲育肥 毛腿鸡的养殖在我县均以原生态养殖为主,但野外放养的食物还是及其有限的,补饲育肥户蛋仍然是主要的,补饲育肥的关键是定时定点定量饲喂优质原料粮,以玉米、稻谷、小麦为主,每天按每羽鸡补给50cm饲料,保证长期供应充足清洁饮水,饮水最好引用山中矿泉水,即省工省力,又清洁卫生,还能供应优质微量元素,通过这种固定条件反射,即防止粮食浪费,又能检查出鸡状况。 4.4疾病防治 通过免疫接种精心饲养管理,“毛腿鸡”的抗病能力是很强的,但疾病防控还是要放在重要的位置,我县合作社的社员们总结出一套利用中草药防治技术,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不定期的投喂青蒿,半边莲,鱼腥草,水花生,辣廖子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既防止了抗菌素的污染残留,又能保证鸡只得正常生长,使用高架和发酵床养殖也很大程度地降低疾病感染,另外,寄生虫病,农药中毒、鼠害、天敌等危害鸡群安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4.5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 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看似小问题,但可引进大事故,笔者见过这样一个鸡场,因夏天围网中缠死了一条蛇,腐败生蛆,被鸡群采食后,造成鸡群大量死亡和眼瞎,损失极其惨重。因此,我们要求,所有放养的山场饲养员每天必须巡山,发现病死鸡只,立即回收焚烧,消毒,做无害化处理。 4.6轮养 林下养鸡,林牧结合,相得益彰,但如果长期在一处饲养,鸡不但易发病,还造成环节污染,影响林业生长,因此,轮养也是养好“毛腿鸡”的重要环节,一般我们要求种蛋鸡养2年休养一年,仔鸡养半年,休养半年,使鸡场自然净化,鸡粪被林植物自然吸收,即利林又利牧。 4.7信息化管理 产出=“遗传+环境+营养”×管理,这是养殖行业颠覆不破的定理,管理永远是“毛腿鸡”养殖效益的成败首要因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管理可大大提高养殖效益,在我县“皖南竹乡”、“老竹翁”、“凤鸣歌”、“凤达”等合作社“毛腿鸡”的原生态养殖场均实行全监控,场主随时可查看自己养殖场的鸡群饲养情况,网上销售也成为现实,加上县农委的“物联网”建设平台,我县“毛腿鸡”的养殖、销售将得到更大一步的发展。 作者:汪任农 敖明华 单位:安徽省广德县畜牧兽医水产局 生态论文:旅游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论文 一、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问题 纵观我国各个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基本上都是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来进行发展,虽然这是一个发展的基本路径,然而通过“圈地”等方式强占农田进行不合理开发,加上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就会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对于环境的破坏性大,二是项目自身的竞争力有限,生存期限有限。按照国际惯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我国多个生态农业旅游是小于这个规模的,项目鳞次栉比、林林总总,不仅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效益低下,更是导致单位面积内环境的过载。除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本身对于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之外,一个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之后,纷至沓来的游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是目前项目所难以承担的。国人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加上旅游期间疲劳等问题,导致每逢节假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都会留下诸多生活垃圾、餐厨垃圾,这些垃圾的存在本身就加大了地域的环境压力。我国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多数都是由农民转化而成,在兴办起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时,他们自身对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根本不甚了解,造成在建设时期就缺失环保措施。而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起来之后,又往往更加重视盈利而忽略环境保护,不注重保护环境,甚至为了满足游客需求盲目引进外地物种,这种思想与行为造成了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外部物种入侵等环境问题。 二、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归因与对策分析 (一)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归因分析 生态农业旅游导致环境问题,直接原因在于政府对于生态农业项目的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都缺乏合理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通常是在政府的提议下,在市场的催生中,由当地的农民自发的发展起来的。这种规划、建设通常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也没有进行环境评估,地方政府和农民本着“先搞起来再慢慢发展”的理念,先从资源下手,进行野蛮的开发,全然不顾环境承载力。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关键还是在于生态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环保意识不足,以及其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诚然,我国近年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发展使得部分农民转业从业人员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这种经济利益并没有转变其思想,向环境要效益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而没有取得很好经济效益的项目管理者就更缺乏环保意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是能够主动牺牲环境的。归根结底,还是从业人员自身眼界与素质的问题,从业人员准入机制、环境评价体系的缺失也纵容了这些思想的蔓延。而我国游客本身的综合素质问题,也是导致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特定时间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导火索。节假日比较集中、游客行程紧张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都是使得这一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游客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仅仅是游客单方面的事情,同样需要多方面来综合考量与处置。 (二)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对策分析 要解决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必须针对问题的原因来对症下药的解决。生态农业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其牵涉到社会公德问题、政府管理问题、行业准入制度问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等,需要各个击破。 1.我国政府需要切实的对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问题负起责任来。 在前期规划上,一方面,要加强对于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前期规划,保证其在建设初期能够考虑到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要将生态农业旅游划在环境保护区的红线之外,形成对于环境的有力保护。另一方面,要剪辑健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准入机制,出台对于生态旅游项目的环境保护标准,隔绝一批不达到标准的企业,拒绝其进入本行业,同时要在准入机制的基础上加强追则,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关项目不符合准入机制标准的,要一家家查并关停。如此,从事前和事后进行规范,则能够使得政府的调控功能发挥完全,形成有效的环保屏障。除此之外,为了给予从业人员提升环境保护硬件设施的空间,政府还应当在别的层面给予具有环保思想的项目以一定的政策、资金上的支撑。如日本制定了《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政府在硬件配套设施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大大解决了休闲农业建园的资金成本;意大利对给予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开辟通路,使其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我国政府可以政策和支撑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环保建设,帮助从业人员解决切实的困难。 2.针对生态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环保意识不足的问题。 政府需要负起责任,对于从业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在意识上对于其进行指导。而最为关键的是,从业人员需要从自身的角度来扭转思想,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要意识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不是靠消耗环境来进行的,而是要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才能够实现的。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占全台面积50%以上的森林资源,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等,在亲和自然的同时实现了很好的盈利。这一案例对于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启事是,相关从业人员还需要开拓眼界,要将具体的发展策略作更为细致、科学的判断,要主动降低自身项目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要逐步实现靠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效益,靠独特的旅游文化分为和旅游体验项目来实现效益,要真正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向服务业转化,拜托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收”的思想理念。实现以上两点,最为重要的还是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学习和思考,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提升环保意识和发展意识,对于自身企业的发展也会有很有效的提升。 3.从目前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直接原因———游客旅游导致的环境污染这一问题来看,解决需要的也是多方面的支撑。 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规划时,就需要在硬件设施上考虑到普通消费者的需求,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合适的地点放置足够的垃圾收纳器具,使得游客能够轻松的完成垃圾的分类、丢弃,不会因为客观原因导致对于环境的勿扰。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以及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本身,都要注重对于旅游文明、生态文明的宣传工作,例如,在环境周期间集中宣传旅游文明,或者在景区的导视系统、大屏幕上进行旅游文明、生态文明的宣传,要使得游客在出行的时候能够有一盏保护环境的明灯在于心中,在不断的提醒中加强对于自身的自律。在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数十年的当下,主动去污染环境的游客数量还是少的,只要景区服务到位,应当能够有效的环节游客旅游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结论 生态农业旅游本身就有“生态”二字,这种旅游项目本身来源于环境,同时也需进一步亲和环境,才能够实现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初期,出现一定的环境问题也是正常的,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为生态农业旅游本身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论文认为,生态农业旅游的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管理问题,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政府、从业人员乃至大众媒体、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方能够使得生态农业旅游环境问题逐步减少,使得生态农业旅游真正回归“生态”本源。 作者:刘传营 马丽卿 单位: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生态论文:生态旅游创新模式下农业科技论文 1以创新为突破口,提升农业科技生态发展新价值 1.1以科技为先导,探索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 农业科技园体现的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并不仅仅体现于表面,更重要的是其应用价值不断增强。通过对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对科技园区内生态环境构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为农业科技与生态之间形成有效的融合,这样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才会有效拓宽,从而使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成为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点,成为我国农业经济面对时展潮流所产生的全新发展理念。 1.2以艺术创新为理念,提升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 从艺术层面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运用,使园区内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更为理想的创建,这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为其带来较大的旅游经济。这是我国生态科技园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创新理念,使得农业科技园自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不断提升,而农业科技园的科技创新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促使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具有较强的艺术色彩。 1.3追求服务新观念,增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价值 从发展角度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相应的服务作用,而生态旅游是将农业科技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对科技园生态效果进行更为有效的完善,提升农业发展所具备的旅游经济增加值。这是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所进行的必要补充,也是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性”的重要体现。为此,应推动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其内在价值,为农业科技园发展成生态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满足新时期我国农业创新发展的要求。 1.4以品牌效应为基础,带动农业科技与生态一体化发展 品牌效应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企业经济不断实现突破的重要手段。农业科技园品牌效应的形成主要在于大力发展其相关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是基本途径之一,为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出巨大贡献。坚持农业科技园所具有的特色,使其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在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发展中得到有效应用,促使农业生态化发展新思路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其农业科技园品牌效应就此形成。这样对于传统农业科技发展思想而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促使农业科技园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发展价值达到最大化。 2我国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 2.1以区域农业特征为基础,体现生态发展新模式 区域特征是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切入点,是使生态旅游自身特点能够得到有效体现的关键因素。结合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将农业科技与之相融合,并对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科学技术进行价值最大化挖掘,使其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有效的优化,进而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遵循农业科技园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也是将农业科技园经济价值最大化挖掘的充分体现。实现农业科技与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农业经济整体发展脚步,使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全面性”由此增强。 2.2提升农业科技新价值,展现生态发展新目标 科技创新是为了带动经济增长,对传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促进作用。而农业科技园则应对科技创新思想给予有效的应用,使其为相关产业发展链条的形成提供有效的支持,为农业科技与生态发展之间形成良好的纽带作用。而生态旅游则是将这一方面更好地融合,以生态旅游模式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进行有效检验,同时带动农业科技发展领域实现道路拓宽,使科技与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为紧密,对其所具有的价值与内涵进行最大化挖掘,使得农业科技生态化发展目标由此形成。 2.3立足生态旅游新潮流,打造生态农业科技园区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这也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新潮流的出现。因此,农业科技园的构建与发展总体思想应与之相吻合,对生态旅游思想进行全面树立,发挥农业科技园所具有的优势,为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思路进行有效改进,使其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发展有机统一,从而打造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体现出农业科技园总体发展思想所具有的时代“先进性”。 2.4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思想,强化农业科技生态化发展新思路 传统农业科技园总体发展思路放在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方面,而忽视了时展的新思路,这与时展步调并不能统一,最终的结果则是逐步脱离市场经济发展主体模式。而生态化农业科技园打造的是将生态环境与农业科技之间紧密融合,对农业科技的推广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产生推动作用,这样才能与我国社会发展方向保持高度统一。这样的发展思路无疑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同时能够有效应对时展所带来的全新挑战。从时代进步角度而言,农业科技园发展模式应逐步形成创新。而生态旅游与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之间具有较强的紧密联系,因此要结合各区域农业特征,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立足生态旅游新潮流,结合农业科技园发展与生态旅游之间所存在的“创新性”进行具体研究,使其农业科技园发展道路与生态旅游之间有机融合,探索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新模式,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性”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常国辉 单位: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生态论文: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化发展论文 1巫溪县人口与城镇化的发展特征 巫溪县位于秦岭褶皱系北大巴山褶皱带之南,县内地形以山地为主,绝对高差2657.4m,属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东部神农架原始森林山脉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m,是重庆最好的风电开发地区;县内有红池坝森林公园、白果林场、关山林场、朝阳坪林场、猫儿背林场等多处经济开发区和国有农林场地。目前生态环境存在土地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胁严重,经济总量小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在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方面受生态环境限制,呈现以下特征。 1.1本地就业吸纳能力弱,人口呈外流趋势 根据国家层面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要求,巫溪县内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县内产业不发达,现状工业园创办于2007年,建成规模仅1km2。受地域及交通条件制约,企业生产运营成本高,不少实力强的意向企业不愿来园投资,截止2012年仅有二十多家中小企业入驻园区。入驻企业生产项目以资源密集性产业为主导,如煤矿开采、石材加工、木材加工等。企业对本地就业吸纳能力太弱,不能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更难以对农民增收起到支撑作用。在此发展条件下,每年逾10×104人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但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仅1×104人左右,人口呈外流趋势。 1.2人口梯度转移,县城首位度高 为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敏感区的环境破坏,改善人居质量,巫溪县近年来实施了“扶贫移民、高山移民、生态移民”等一系列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县域人口的迁变呈高山区人口向集镇转移,集镇人口向县城转移的梯度发展态势。县域北部高山区内的小城镇在逐渐地萎缩甚至凋零。县城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其他各乡镇的人口增长速度,首位度远高于其他中心镇。 1.3城镇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2012年,巫溪县城镇化率为28.65%,根据诺瑟姆曲线,巫溪尚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均不高。县城城镇化率为69.64%,中心镇与一般镇城镇化率仅10%~30%,特别在设施建设方面,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均集中在县城,城镇建设严重滞后,呈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主要原因是北部高山地区生存条件较差,场镇规模小,导致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低,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难以发挥带动农村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效作用。 2巫溪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的策略 基于以上人口与城镇化特征分析,现提出几点发展策略。 2.1极核发展 县城是巫溪县的经济主要载体及重心,对城市经济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人口总量少、经济总量低的巫溪县,很难形成比较完整的“金字塔”形的城镇体系结构的情况下,县城的发展则显得至关重要。巫溪今后城镇化道路应选择以极化县城为主要方向,积极鼓励县域腹地人口向县城聚集,以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同时应积极培育重点城镇,调整、合并弱小集镇,充分发挥资源集约效应,大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并根据重点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与中心城市形成链式联结,形成二次辐射,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整体带动县域城镇化发展。 2.2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道路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转型为路径,以城带乡、共同繁荣的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城镇化的发展应强调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的转型为路径,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 2.3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城镇化发展需要强大的产业做支撑,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有利于拓展就业空间,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有助于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作为生态敏感区,巫溪的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是旅游业及生态工业的发展。 2.4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控制城市无限扩张、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转变人口转移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粗放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要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二是城镇建设中应以“基础设施先行”为指导目标,区域统筹考虑,避免资金投入的浪费。 2.5制度创新 多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调控手段。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与劳动就业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加快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其次,深化农地流转制度改革;再次,建立城乡建设投资多元化机制,采取多种模式,吸引民间投资进入城乡公共产品生产领域。 3结论 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一个区域中生态环境敏感且重要的地区,不仅制约着城市发展规模及空间形态,还对城镇体系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城镇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及环境承载力,采用分类控制的原则进行建设,即现状发育程度低,且用地条件、交通条件受限,生态环境敏感的城镇,应限制其发展,并逐步迁出人口,以保护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好、环境承载力高,且现状发育程度较好的城镇,应鼓励适度发展,以承接周边农村地区人口转移;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应极核发展,保持中心城市在区域中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还应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开发,鼓励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的发展,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只有正确认识人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保证生态敏感区内城镇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张晓梅 单位: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生态论文: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论文 一、生态文明概述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型态,生态文明产生的重要现实背景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工业文明虽然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但同时也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开始反思工业文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循环经济、低碳发展,从而减少各类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赖的关系,而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经济的发展壮大,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行不通,没有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必然会严重受阻。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二者并不存在所谓的冲突,这是实现二者和谐发展的基础所在。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颇多,这些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之间存在冲突与相悖,对于未来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巨大威胁。 (一)发展理念落后 我国县域经济在发展理念方面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在政绩考核重心为GDP的情况下,各县级政府都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提升,忽视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质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举例而言,一些县级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往往不顾本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一味引进三高一低的产业,给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 (二)生态经济滞缓 生态经济发展滞缓是很多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态经济本身属于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广义层面的生态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经济。县域经济在生态经济发展方面重视不足、基础薄弱,生态农业、生态观光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缺少新的增长极。 (三)发展模式粗放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粗放,只重视经济总量,忽视经济质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相悖,容易导致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粗放还表现在低水平重复性建设、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科技水平整体偏低、生产设备落后等方面,这些经济问题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更多的环境污染,会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更大的阻力。 (四)人力资本不足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力资本不足,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发展更是严重依赖于人力资本。当前我国县域在人力资本方面储备不足,不仅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流入,同时本地区一些优秀的人才资源也不断流失,给地区经济发展转型、产业升级、生态产业发展等带来危害,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重点从多个方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更新发展理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要更新发展理念,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理念,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金山银行”,更要“绿水青山”。在政绩考核模式方面,政府要将绿色GDP纳入到政绩考核中去,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坚决不能突破的底线,在生态保护方面进一步发力,力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 (二)发展生态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要将生态经济作为一个重点,将生态经济打造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高科技新兴产业等,壮大生态经济规模,发展生态经济的带动及辐射作用。在生态经济发展中,政府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经济发展环境,从财税、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生态经济更好地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三)转变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摒弃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集约经济模式。经济模式的转变要从产业布局、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方面着手,从产业布局方面来看,要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引入高附加值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要依托技术创新来提升生产效益,减少污染;在设备更新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发展模式转变。 (四)加强人才引进 县域经济发展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意识到人才在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构筑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的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要在公共产品服务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不仅要依靠薪酬待遇来吸引人才,还要给人才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等,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才的工作满意度。在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不断彰显的时代背景之下,县域经济必须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和谐并进,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旭霞 单位:山西省长治县委党校 生态论文:生态文明背景下经济法论文 一、经济法理念的现状 (一)经济法理念的含义 “理念”实际上代表一种形象,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专业用词。法律理念是指法律的含义和现实化。经济法理念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对经济法发展规律的掌握、对经济法本意上的认识,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理性建设。经济法理念表现的是经济法规划和实施的最高准则,它与经济法领域的其他含义不同,它的社会地位高于法律意识、法律表象、法律观念。 (二)经济法理念的作用 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来源于实际的参与,同时认识又会对实际的参与起到指导作用。经济法理念来自经济法律的实践,是经济法的理性认识,它对于经济法的计划和实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经济理念能够给经济法法律的制定确定了一个大致方向,有利于实现经济法的价值,同时可以帮助工作者整理归纳各项经济规章制度的概念和内容,营造一个合理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经济法理念可以对经济法的效果有一定预测作用,它能在经济法制定时贴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具有超前性。经济法理念能从整体法律的角度分析经济法的计划和实行,指引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法的发展方向。经济法理念还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由于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社会,我国传统封建的思想影响着很多人,使得部分群众的法律意识弱,法制观念低。经济法理念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真实性,它能够消灭传统落后的思想文化,增加人们群众的法律素质,营造一个科学的法制社会,最终将创造出一个进步与文明的社会。 (三)经济法理念遇到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经济法在我国逐渐兴起,直至90年代我国提倡经济行政法后把经济法纳入了行政法的范围内。当时大多数学者因计划经济思想的干扰,普遍的以为经济法是国家干扰经济的产物,所以将经济管理关系作为行政管理的一小部分。这样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经济法自身的独立性和实践性,妨碍了行政法与经济法的分开管理,使得经济市场中常常发生行政垄断的状况。由于我国行政法的法律权利在经济法之上,部分地方政府和经济管理机构就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利来影响经济,导致了市场经济的不公平竞争。经济法最初兴起时在学术界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甚至有部分学者以为法律机构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现代经济法根本毫无作用。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对经济法理念意识的薄弱所引发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经济法理念的调整及重构 良好的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调整及重建经济法理念,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传统思想的解放。传统观念的创新、国民思想的解放是促进经济法建设的基础。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后,在社会形成了思想解放的热潮,邓小平同志先后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的讲话更是进一步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加快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热潮。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生态、社会、资源和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还应从思想根源入手。思想的解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措施,经济法理念的调整和重建离不开观念和思想的创新。 (一)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经济法理念的调整 首先,要改变我国经济法理念的落后思想。经济法理念近几年来已经开始完善化,逐渐成为了具备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经济法理念。经济法理念包括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五个大类:经济安全理念、公正公平理念、经济效益理念、整体发展理念、注重效益理念。五种理念与我国的政策目标、经济规律相适应,有着一定的法律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多新的理念、要求,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这五种理念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我们要改变我国经济法从前的旧思想、旧观念,不断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法理念的发展。其次,要注重经济法中的效益理念。我国经济发展中,获取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目的。经济利益会使得部分经营者过分的注重眼前的局部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把环境成本计算于经济效益理念中,拟定经济法时应该将经济行为对自然环境的耗损也考虑其中。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 (二)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经济法理念的重建 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群众的积极参与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生态文明背景下重新构建经济法理念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准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强调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是经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支撑点。在传统封建时期,以人为主体的意识不强,造成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低。因此,我们在生态文明背景下重建经济法理念,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人们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也能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时以法律的方式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作者:张颖 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生态论文:塌陷区生态景观设计论文 1矿区塌陷地带的情况 在对资源型城市边缘地带进行景观恢复与设计时,首先要对当地的生态情况、地理条件以及具体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设计出合理方案。如,邢台煤矿位于邢台市的南三环两侧,南北部分地势较高而东西部分较低,属于一般的平原地势。而邢台煤矿的两大塌陷区位于的李村乡年降水量丰富,约为533毫米,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当地土壤结构复杂,由种植层、粘土层、砂石层和卵石层组成。全市及周边地带总居住人口为2911人,耕地面积不到8平方千米,人均占有量较低。 2塌陷区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与分析 2.1塌陷区生产适宜性分析 2.1.1发展绿地系统以及耕地系统 因矿区塌陷地带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并且具备一定不稳定因素,故并不适合房屋和道路的建设,所以在进行生态景观的恢复与再造时,就要着眼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治理措施。首先就是根据市区的风格有规划的进行当地植物的种植与培养,这样既美化了矿区环境也呼应了城市主设计主题;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塌陷区进行土地人工改造,恢复其耕种的功能,发展当地特有的农作物,既为边缘带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来源,又提高了人均耕地面积;最后,适当的开展养殖业,拓宽发展平台。 2.1.2进行产业景观的规划 资源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为了完成生产目标、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要求员工加班。长期的高负荷工作,使工人身心受到影响,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在作业过程中会埋下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生命财产安全。而在塌陷区进行适当的景观设计,可以为紧张工作的工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有助于他们缓解疲劳。 2.2塌陷区景观再造地质条件分析 研究资源城市边缘地带地质真实情况,以邢台煤矿为例:地矿邢台地质工程勘察院研究和评测了研究区的地质,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该地区拥有70~105m的标高和4%以下的平均坡度,基本上都属于比较平坦的地形;开采活动大部分都集中在该地区的西部,频繁的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东部地区只拥有少量开采工程,所以地质环境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是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状况较好,也就是说采空塌陷区的地质灾害在西部地区比较严重,在东部地区相对轻微一些。通过1996年和2004年这两年的该区域地形图分析,可以得出塌陷前后的地形数据,发现地面塌陷最为严重的地方已达到了7.4m的深度。我们根据开采年限将塌陷区划分为了三个区域进行系统、整体的研究分析,将开采年限在5年以下的区域定义为Ⅰ区,由于开采年限较短,具有继续塌陷可能性最大,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不适合建设项目的开展;我们将开采年限在5年以上的区域定义为Ⅱ区,但是如果该地区开采年限不足10年,则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塌陷可能,也不适合建设项目的开展,而开采年限在10年以上的区域,虽然也存在塌陷的可能,但是几率较小,一般情况下能够满足物流和市场等项目的建设要求;我们将下组煤不再进行开采的区域视为Ⅲ区,这部分区域几乎没有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通常情况下可以开发多种工程项目。 3邢台市边缘带塌陷区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3.1进行仓储物流和市场用地设计 根据设计规划,将此地区开发成为了龙岗钢材城、建材城和物流园。其中在邢煤电场路的北面以铁路为轴线,东西两侧分别为建材城和钢材城,钢材城以南是邢煤路,以北是南三环,用来储存钢材和运输钢材,该园区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满足钢材存储和交易的销售区,第二部分是商务中心,第三部分则是中心公园。建材城的南面是邢煤电场路,北面也与南三环相邻,用来各式各样的建材的存储和交易,该园区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经营区,第二部分是展示区,第三部分是物流仓储区,最后一部分是商务中心。除此之外,还设计构建了龙岗物流园,其西面与西北留村接壤,东面是邢台煤矿,北面临南三环,主要作用是促进当地物流产业和工业的发展,由四部分组成:物流园区、商品集散区、物流加工区以及服务于物流产业的配套区。 3.2规划绿地景观———“四园两带” 对于规划绿地景观,不仅要考虑景观和生态因素,还要做到以人为本,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提升。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建筑规划在塌陷情况趋于稳定的区域,而建筑周边不稳定的地方则用来建造公园绿地,也就是所谓的“四园”,然后根据现有道路规划,沿南三环和钢铁路两侧建造绿地景观,即常说的“两带”。以形成“斑块”和“廊道”相结合的生态景观。 3.3保护农业生态景观 在塌陷区,一般情况下都存在着拥有塌陷隐患的区域及划拨到开采范围的区域,在这些区域我们会构建农业生态景观。以邢台矿区的塌陷区为例,它被大片的园林和耕地环绕,这些资源均能够修复其农业生态系统,如果政府给与资金支持,则生态恢复的程度和速度将会大大提高。 3.4进行塌陷区边缘住房建设 滨江路以西基本上属于塌陷稳定区,通过南水北调管理机构的认可和批准,我们以南水北调干渠为轴线,于其东西两侧建设居民住宅,即东西两个金牛集团阳光苑小区,再加上李村居民区,这个区域形成了较具规模的居住区,妥善安置了因为土地塌陷而需要搬迁的居民。 4结论 因为矿区长时间无节制的开采导致的地面塌陷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复杂。其不但涉及地质结构的改变,而且对地表生态环境更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损坏。所以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与改造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的问题,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解决:首先,改造第一步就是充分了解当前塌陷区的地质情况,对已经形成的灾害进行权威性的评估;其次,从距离城市最近的边缘地带进行规划设计;然后,选择环境、设施较为敏感的地段进行一一突破,尤其是电厂等重要部门;最后,尽量从耕地面积较少的区域开始,解决他们用地紧张的问题。 作者:祁焱华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生态论文:建造生态建筑设计论文 1生态建筑的内涵 以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为基础,协调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建筑、自然、人类和社会四方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建造最适宜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生态建筑。把建筑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生态建筑是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提出的科学的战略思想,生态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减小人们主观愿望与客观行为对环境所形成的影响之间的距离,努力促进生态环境朝良好的趋势可持续发展。采集和使用自然资源,减少建筑建设和运行的能源消耗,科学处理废弃物是研究生态建筑的主要内容。 2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 2.1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有效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方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保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维护建筑物体周围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充分开发利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水能和风能。在设计建筑物时应该结合考虑建筑周围的环境光、热、水,以及建筑视野、建筑风和建筑阴影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设计建筑绿化规划要与建筑附近的绿化体统一起来,成为系统网洛。建筑物通过窗户进行自然采光;通过在适当位置开口,用来通风,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绿化配置,减弱人工化的建筑环境:通过建设喷泉或是观赏水池等亲水设施来降低环境温度,调节气候。 2.2节约能源 建造建筑物必须以建筑物的功能性为出发点,努力减少使用能源物质,尽量不超量使用能源物质,不造成能源浪费,更加不要建造对于建筑整体结构或是使用功能没用的东西。不要过分地崇尚奢华、贵气、宏伟、奇特,等建筑风格理念。建造感性空间需要使用的材料与非结构的部分,则应该有效大力控制能源物质的损耗与消耗不能大于必要非消耗的能量物质的标准。并且大力推行通过使用自然材料或是人工制品来展示建筑的艺术性和人文情怀。尽可能建设生态建筑应该遵循的价值观是坚持使用用材料与能源的合理设计、建造的价值。 2.3广泛利用新技术 在生态建筑中,为了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使用环境保护型的材料以及无污染洁净的施工措施,提高对对能源的使用效率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建设中使用安全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采用施工措施应是能够最大化的减弱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生态建筑的设计法则是以日照的强弱程度为依据,自动调节室内的蓄热和照明系统;强化对二次能源的使用;使用节约水资源系统,根据恰当的水温,水压进行水资源回收,建筑材料要选取耐久性能强、易于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在建造中多使用经过安全加工处理的再生材料,以不损害自然再生系统为基础来最大化的使用自然材料,倡导工厂化作业生产,尽量减少现场作业量,以防造成环境污染,提高建筑工人的施工效率与材料的使用效率,尽量不造成浪费,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对于建筑的维修保养的便捷性。 2.4倡导健康舒适的理念 生态建筑要能体现建筑物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这就是建筑师对于使用者的人文关怀,通过建筑物加强使用者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交流沟通,让人们能够建筑物中生活和工作都能享受到健康,感觉到舒服在健康、舒适。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生态建筑一定要确保创造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保证建筑物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系统的健全,创造良好的的视觉、声音环境以及心理感受。 3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是最大化的存留建筑物中具有价值的生态元素,保持生态的完整性不受人为破坏,建筑物体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人类的建造行为杨改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与破坏,并且通过生态建筑中的人为生态方式对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有两种,一是整体设计,二是单体设计。 3.1整体设计 在生态建筑设计时,就必须把需要建造的建筑物融入到整体的城市中,任何建筑物都是城市大建筑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筑物作为城市整体建筑的一部分,在其设计规划时,就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在需要建造的建筑物所在的周围区域为设计目标,考察建筑场地的地貌地形,地质河流,天气气候等一系列基本自然条件,的基本条件、通过对这些自然因素做综合分析之后再设计切实可行的经济高效的设计方案,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建筑的整体设计。首先,生态建筑必须继承城市与地域的传统的景观特色,建造出能代表城市新面貌的新景观。生态建筑设计在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布局模式、重新划分的区域、完善资源配置的同时生态建筑设计还要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的自然地理。其次,正确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到生态建筑工程项目如何能创造出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生态建筑中怎样才能这些相互关联或是相互矛盾的元素综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的,高效的,全局的来考量,整体设计在生态建筑中的地位特别重要。 3.2单体设计 生态建筑物从构建成建筑的各具体要素来分类,可以把建筑物体划分为地面,屋顶,内墙,外墙,门窗,楼梯等等,基础、从建筑物的设计元素来看,可以把建筑分类为次要空间、主要空间、结构、秩序、交通等等:从建筑设计图纸所要表现的内容来看,则可以划分为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从建筑所要实现的实用功能和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角度来看则需要考虑的是建筑物的牢固程度、承重程度,采光、保温、隔热等等。这些因素都在设计生态建筑必须要涉及的单体问题,由单体构成整体,只用把每一个单体设计好,才能建造出一个优质的生态建筑。 作者:李伟 单位: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态论文:民间工艺品生态包装设计论文 一、生态包装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传统包装设计属于一种开环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包装的最初功能,它的运作模式是包装材料→包装产品生产→包装产品使用→包装废料弃入环境。很明显,这种包装设计几乎不考虑包装的环境属性,往往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与传统包装设计明显不同,生态包装设计主要强调以系统集成观点凸显包装的环境属性,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核心,在考虑包装基本功能要求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系统安全的生态设计,因此,生态包装设计属于一种闭环设计,其运作模式是包装材料开采→包装材料生产→包装产品生产→包装产品使用→包装废料回收→二次材料循环再利用。 二、在民间工艺品中应用生态包装设计的意义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民间工艺品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民间工艺品,往往会使人回想起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因而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在以前,民间工艺品基本没有特定包装,只是简单的一块布或者一张油墨纸而已。在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的有力支持,民间工艺品市场日益繁荣,直接带动了民间工艺品包装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逐渐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毋庸置疑,成功的包装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商品的魅力,产品包装虽然没有声音,却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一方面,包装可以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成为地域文化的解说员,将当地文化大力弘扬出去;另一方面,包装还能提升产品的艺术欣赏价值,使商品更容易地被大家所接受。所以民间工艺品要重视包装设计,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当然,民间工艺品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仅仅依靠自身特质是远远不够的。“地方特色”是民间工艺品的不二特色,除了在内容、题材等方面苦下功夫,民间工艺品在包装方面还要与时俱进,不能囿于传统的藩篱,要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包装风格。生态包装设计在21世纪已经成为主流设计趋向,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新兴价值观已被逐渐接受。民间工艺品是民间艺人创造的智慧结晶,在响应生态包装设计理念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而积极应用生态包装设计理念,与民间工艺品的内在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在民间工艺品中应用生态包装设计,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民间工艺品凸显产品价值,焕发生命力的要求。 三、在民间工艺品中应用生态包装设计的策略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社会变革、每一项科技发明,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包装的形态和性质产生巨大的影响。纵观包装设计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毫无疑问,包装设计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文明中的一种文化印记。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于生态包装设计这一本原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民间工艺品中积极应用生态包装设计,已经成为业界的普遍呼声。具体而言,在民间工艺品中应用生态包装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民间工艺品在选择包装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包装材料必须实现其保护功能,还要强调包装材料的生态影响,只有使用生态包装材料,才能体现出生态包装设计理念。鉴于包装材料生产会对自然资源产生消耗,在包装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废料,所以民间工艺品在选择和使用包装材料时,要充分了解包装材料的性能,尽量选择可以回收再生、能够重复使用或者能够自行降解的包装材料。同时,要选用单一包装材料,这样可以减少包装材料种类,节约资源。实在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包装材料时,要使包装材料易于识别,不能喧宾夺主,减弱了民间工艺品的自身价值,甚至可能产生“买椟还珠”的尴尬现象。另外,尽量不使用原材料短缺的包装材料以及废弃后需要特殊处理的包装材料,否则会违背生态理念。其实,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态包装材料随处可见,比如棉、麻、丝绸等,这些材料具有浓浓的民族气息,将其应用于民间工艺品包装,可以产生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2、设计合理的包装结构 民间工艺品在设计包装结构时,要在确保产品在运输、销售和消费过程中不会因为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变形、损坏的基础上,以减少包装材料消耗为目标,坚持“简而美”的设计原则。一方面,民间工艺品要实现包装结构组合和拆卸化设计,即包装的不同材料以及各个零部件之间要容易拆卸、组合和维修,这样才能尽量延长民间工艺品的生命周期,也有利于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新包装材料的消耗,体现生态设计理念。另一方面,民间工艺品要实现包装模式化结构设计,即提高包装结构零部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促使各个零部件容易快捷更换,或者在同类产品中可以重复使用,以此延长生命周期。另外,民间工艺品还要重视包装结构零部件的环保设计,尽量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与类型,即实现整体化设计。在我国,诸多材料可以实现合理的包装结构,比如饱满的葫芦有着流动的线条,坚挺的竹节有着笔直的线条,这是任何人工雕琢所无法实现的。民间工艺品可以从自然形态的材料中寻找设计灵感,运用天然的包装结构提升民间工艺品的独特魅力。比如葫芦外壳坚硬、保护性佳,不仅外形美观,而且便于携带,可以积极应用于民间工艺品的包装设计中。 3、采取适宜的包装装潢 产品的包装装潢设计即指用文字、图形和色彩等视觉元素美化产品表面,以此吸引人们的眼光。在生态包装设计理念的指引下,民间工艺品的包装装潢设计不仅要考虑画面装饰以及产品信息的审美传递,还要注重包装装潢需要的原料、废料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种种影响。鉴于民间工艺品的本质特征是“本真”,所以在包装民间工艺品时要避免过度装潢,在色彩、薄膜、电镀材料等方面要加以一定的限制。一方面要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的油漆、染料等有毒物质包装民间工艺品,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可以使用不含有毒成分的、分离时易于分解的粘合剂,提高工艺品的使用寿命。在色彩方面,可以运用与工艺品本身相近的色彩,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在文字方面,要选择能够凸显工艺品本土地域特色的字体,比如楷体、篆体、隶书等;在图形方面,要将民间艺术的元素提炼出来,并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既体现地域特色又凸显时代色彩。 四、结束语 在世界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间工艺品如何创造出既有本土特色又符合生态设计理念的包装,是业内人士必须不断探索的问题。随着回归传统、保护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民间工艺品生态包装设计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 作者:洪婵 冯正未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生态论文:环境伦理视角下生态旅游文化论文 一、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构建之意义 (一)生态旅游文化是对图瓦民族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喀纳斯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被纳入国家“人与生物圈”网络,同时还是我国图瓦人的主要聚居区。图瓦人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被外界关注的族群,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被称为蒙古图瓦人。图瓦人历来有着保护牧场的强烈意识,形成了环境伦理观中的选择牧场的观点——即把畜牧业的发展限制在自然界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种传统观念控制了牲畜不断扩张给有限的草场带来压力的状况,也维护了整个喀纳斯生态圈的整体平衡,有利于草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背景下,图瓦民族得以顺利开展自己的畜牧业并长久的发展下去。图瓦民族的传统环境伦理思想是现代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保护喀纳斯生态资源,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急迫性 据课题组调查:诸多影响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现象反映出喀纳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旅游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现实反差;反映出生态旅游教育普及度和教育深度与喀纳斯生态旅游发展的不相适应,具体反映在旅游开发、管理和宣传等各个方面。据课题组调查:喀纳斯村、禾木村和白哈巴的村居民普遍表达了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态度,分别有86.4%、85.7%和86.5%的居民表示支持旅游业发展,并对旅游培训和就业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意愿。但不支持者在原因上毫无例外地集中在对旅游开发“会”或者“可能会”毁坏他们既有的生态环境的顾虑上。现实说明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急迫性。 二、环境伦理的演进与现代环境伦理内容的重塑 (一)传统环境伦理概述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与作为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理论基础的机械自然观相比,它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性而非机械组合性,它强调人与自然的血肉相依与和谐统一,而非为了人类的一己之私肆无忌惮地血腥屠戮其他生命物种甚至毁灭生命栖息的生存环境。“天人合一”思想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它与人文主义精神及后现代生态思想中的科学精神相互补充,给现今的我们在面对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这些问题上给出了很好的启示作用。西方环境伦理学开始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功,人们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酿成了灾难。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失衡,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在1915年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是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本质。保尔•泰勒在《尊重大自然》(1986)一书中表达了自然生物都有自己的权益,他提出的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和补偿正义原则成为捍卫西方环境伦理规范的典范。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攫取型经济”的生活方式,对自然地依赖性大。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看,受信仰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地崇敬,敬畏之情尤为显著。例如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生态伦理观念,其内容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与我们当今贯彻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可持续发展观下环境伦理的内容重塑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注重社会综合发展的新型发展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的“敬畏生命”伦理以及西北少数民族崇拜自然并强调自然生态平衡的观念对于环境伦理内涵的重塑具有重要价值,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支撑。课题组认为:可持续发展观下环境伦理的内容至少包括两方面内涵——其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关注眼前的利益,更要关注长久的利益,要将生态利益,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提到同样的高度;其二,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中遭到破坏,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生态资源的修复与再生利用,维护生物多样性,这时候生态利益高于社会利益,更高于经济利益。 三、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构建 1.生态环境法制教育。 一方面,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保障是公平执法。对景区从业人员开展生态环境法制教育,目的是使其在执法过程中能正确制止不规范的行为或破坏景区自然资源的行为,维护景区的旅游资源,使他们的环境执法的效率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监测制度不断完善,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在喀纳斯旅游景区中,在限制游客数量的同时应该规范游客的旅游行为,加大自然资源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游客以及潜在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具有环保意识的游客们能自觉自愿的维护环境的整洁,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又使环保意识较差的游客能规范自身旅游行为举止。 2.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的标志是实现经济利益,生态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喀纳斯从一个无人问津的游牧山区到现在的景区人数过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是始料未及的。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这种现状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的教育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3.环境科学知识教育。 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景区动植物的精心呵护都是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环境科学知识作支撑,教育先行是保障。 四、完善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的运行路径 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具有明显的素质教育、文化教育、普遍教育的特征。通过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可以建立起一个尊重自然、各方和谐发展的旅游新环境,进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就喀纳斯景区的旅游发展来讲,旅游伦理教育、保护生态环境教育要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有序而超前地进行。 1.师资力量建设。 首先,打造一支固定的高素质的讲师队伍,学科背景应涵盖环境科学、生态伦理、环境法治等方面,应当足够了解和熟悉喀纳斯人文历史和喀纳斯自然风貌。其次,开展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项目之一是宣传环保知识。而环保知识的宣传必须要有较庞大的讲解员,培训中应把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志愿者看成是培训的首要对象。 2.教育资金上政府应给予支持。 政府对环保事业的态度决定了环保事业发展的效果。政府应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环保事业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把环保教育的发展认真落到实处。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招募专业的教师和组织宣传活动的工作人员,以及置办基础的环保设施和印发环保教育的材料。这些准备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以确保环保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丰富教育内容与手段。 环境教育内容上分为环境科学知识教育,环境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环境道德原理知识教育,手段上可以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展开。通过具体的环保活动,在不破坏景区环境和谐的情况下,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公益广告宣传,使讲旅游伦理、讲生态保护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习以为常的行动。开展环保教育的宣传活动,通过印发材料对居民进行专业系统的环境知识普及,提高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环保教育活动的多元化。 4.构建定期进行教育效果评价的机制。 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的成效评价应有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进行教育效果评价,既对教育活动起到了监督作用,也可根据评估的结果对今后的教育活动给予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教育内容也要及时更新,以确保教育实效性并能顺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生态旅游文化蕴含着生态文明理论和环境伦理思想。随着环境伦理的演进,以传统环境伦理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支撑。喀纳斯生态保护区构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关键在于,通过长效教育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伦理植入每一个生态旅游参与者的内心,以内心自觉指引旅游行为自觉,最终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性。 作者:杨晓萍 杨勇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法学系 生态论文:生态旅游茶文化论文 一、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 1.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 从目前学者们对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以及对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各种论断中,可以初步归纳总结出关于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一是旅游目的地一定是名山,或正在形成的名山,而且必须产茶、经营茶,并有茶农社区和经营主体茶农;二是旅游内容一定要有将茶叶生产、加工、消费的全过程并化解为种茶、采茶、制茶、观光茶、品茶、购买茶以及欣赏茶艺、体验茶道等旅游者可参与可体验的旅游活动,而且形成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茶叶生产社区与茶文化旅游者双赢的协调和谐局面;三是既强调对名山自然生态环境和茶文化景观的保护,又要保证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茶文化环境中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享受中国博大精深茶文化的美;四是旅游者一定要有强烈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对中国政府关于建设“两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有深刻认识,是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2.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的意义 中国的名山尤其是南方名山,一般都具山美、水美、林秀的特点。按照传统的审美观,一般都具有雄、奇、险、秀、幽、旷等美的形象特征,而且具有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故而“自古名山僧占多”;也是学者盘桓、文人墨客登山和游山抒发胸怀的重要对象,也就有孔子的“仁者乐山”之说,以及“陶渊明性本爱丘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徐霞客一生与山结生死盟”之举,旅游业也就成为了现代名山开发建设的主导产业。茶文化生态旅游所提供的是农旅结合、“禅茶一味”而最富生机和活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从而丰富了名山旅游活动的内容。中国的名山旅游特别是中纬度地区的名山都具有淡季、旺季之分的弊端,而茶为多年生常绿作物,即使冬季,仍可形成“冬雪初雾吐白花满川谷,弥望新粲,异香拂人,寒蝶冻余,迎距宛转如春日”(清王船山《莲峰志》)的活力,亦可充分利用其景区旅游淡季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名山景区多有发达的前山和相对落后的后山之分,茶产多集中于后山,一般保持着原始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扶持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就成为了缩小名山景区区域差异、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南岳衡山景区茶文化生态建设的特点 1.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一直受到珍重 五岳之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五岳独秀”是对南岳衡山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结和概括。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72峰间终年云雾缭绕,清泉涌流,瀑布跌水棋布,河水四季丰盈。并有烟云异彩、雾松冰雪、日出奇观、海市蜃楼等特色天景现象。南岳之秀关键在于其林,有林则山青水秀。南岳衡山的森林植被率高达94%,构成特有的“林海”、“竹海”、“花海”奇观,还保持着十多处寺庙周境的次生原始森林,并有金钱松、绒毛皂荚、银杏、红花油茶、云锦杜娟、白玉兰等稀有珍稀品种,而其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于其多方面的关注重视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地大山深的南岳衡山,历史时期多为无主公山,其山林容易受到人为破坏,但其保护和建设历来受到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贤达,仙道名僧的呼吁保护和积极倡导。如在那“襄劝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旧唐书•地理志》的唐代中后期,南岳衡山就曾受到畲瑶先民的斩伐烧畲,其时居住于南岳衡山的玄泰禅师特作《畲山谣》呼吁保护山林;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担任潭州刺史时,为南岳衡山禁止毁林垦荒而了《约束榜文》。在名山建置上,最早五岳各设岳牧,宋代诏五岳各置庙令,明代设永寿司,清代设僧纲司、道会司,乃至民国初年到建国前夕,官方先后在南岳衡山设立了“小林区管理局”、“林垦局”、“管理局”等林管机构;建国后山林一律收为国家所有,并先后设计了南岳林场、南岳园艺场、南岳树木园等管理机构,对其山林进行了统一管理和开发,有力推动了南岳衡山的生态环境建设。 2.茶叶生产的种植历史悠久 南岳衡山七十二峰连绵,又正好处于世界“绿茶黄金纬度”(北纬25-31度)地带,其茶叶生产的历史始于汉代,但识茶、用茶的历史更为久远。据清代黄本骥《湖南方物志》载:“湘中产茶不一其地,佳者有衡山之钻林,盖极高岸磴所产,日色不到之处,往遣捷健樵者缘木采之”,实际上这是一种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的野生茶种,至今尚遗留有20多个品种。茶叶最早称为“萘”,湖南的茶陵(包括现今的炎陵县)古称“萘乡”(景阳山)、萘水(繲水),《汉书•地理志》的萘陵即“茶陵”。唐陆羽引《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可见茶陵一带西汉或更早就种植茶叶了。而茶陵古代曾一度属衡州府管辖。繲水中下游即流经衡州府,并于衡山县境注入湘江;在南岳衡山一带至今留有众多的炎帝及其弟子的遗存遗迹。“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还有陆羽茶经也有关于“衡州茶,生衡山山谷”的记载等,由此可以认定南岳衡山识茶、用茶、种茶的历史不晚于汉代。但其大规模种植和加工始于唐代中期,而且是其时重要产茶区,也是著名贡茶之一,《茶经》还将衡州列为全国产茶四十三州之一;在宋代的南岳衡山仍然是全国重要产茶区,而且其茶叶大量销往北方,乃至明清仍然是“沿山皆茶……,满川谷”(王船山《莲峰志》),足见其古代茶叶生产长盛不衰的历史。 3.名山茶文化积淀深厚 南岳衡山茶文化根基深厚,茶诗、茶文、茶歌、茶楹联文化得天独厚。“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自云凌烟硝露,采摘春山芽”(唐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小园茶树数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尝。虽无山顶烟岚润,亦有灵源一派香”(朱熹《夜得岳后庵僧家园新芽》);“浮瓯雪色喜初尝,中有祝融风露香。径欲与君同晤赏,短檠清夜正相望”(宋张磘《上封新茶》;“荆楚腊将残,江湖苍莽间。孤舟载高兴,千里问名山。雪浪来无定,风帆去是闲。石桥僧问我,应寄岳茶还”(唐齐己僧《送人游衡岳》;“深山三月雪花飞,折笋禁桃乳雀饥。昨日刚传过谷雨,紫茸的的赛春肥”(清王夫之《摘茶词》);“破门破屋破沙锅,住在溪边煮月多。挑担柴米来一捆,拾象橡粟老烟波”(清破门僧《摘岳茶•志之以诗》)等咏茶名章佳句炙烩人口。唐代杜荀鹤、杜甫,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诗文大师也都有咏颂南岳衡山茶的诗篇不少。仅朱熹、张磘的《南岳唱酬》一书中就有咏茶诗7首,明未清初著明哲学家王夫之竟达10首。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南岳衡山日记中也有关于“中立(僧)以芽茶馈”的记载。现代,咏南岳衡山景的新作仍然不少,如“路陡山高险,心愉步缓松。茶叶层绿绿,树树傲冬隆“(陈兴琰《重登南岳》),“大寨精神辟地才,银锄挥地岳云开。新茶叶展春仍驻,华盖峰高客数来”;烟霞峰下夏禅鸣,雨过茶山满眼青。昔日诗僧留妙句,三杯淡绿醉心灵“(谢洪治《烟霞峰品茶》)”。还有湘潭大学杨春秋教授的南天门茶联:“到南天门歇歇脚,喝杯茶去;到祝融峰看看山,携朵云来”,以及著名歌唱家何纪光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等,都极为传神,共同形成了南岳衡山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宝库,为其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 三、南岳衡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构想 1.强化南岳衡山有机茶的品牌建设 品牌,是信誉的保证和对消费者的承诺。美国著名广告专家茉利莱特曾说:“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第一核心要素应该是优质的品牌有机茶。众所周知,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食品。有机食品是中国一般绿色农产品的最高层次,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位的环保安全食品。有机茶就属于有机食品之列,而且我国第一个有机食品产品就是由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浙江省进出口公司于1990年联合开发的有机茶。。因此有机茶本身就是品牌。南岳衡山的“南岳云雾茶”即属于一个有机茶品牌产品,并以其“香高、色绿、味爽、形秀”等特征,而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和中国优质名茶,其茶多酚、氨基酸氮水浸出物、儿芽数总量等方面的指标值与“龙井”、“碧螺春”等国内名茶相比均不相上下。其龙池茶场就是获得湖南首家有机茶认证的生产基地,2005年至2007年获得欧盟和美国颁发的有机茶证书。就是这么一个产品,种植规模不上万亩,产量不上万斤,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都相对很低,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产品优势。为此,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加大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内部整合,外部联合,做大做强南岳云雾茶这一品牌,不仅要有质高量大的南岳云雾茶保证市场供应,而且要在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中,让旅游者看到的是茶园,闻到的是茶香,听到的是茶歌茶调,吃到的是放心茶饮料,欣赏的是茶文化,带走的是品牌南岳有机云雾茶。 2.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无论是发展生态旅游,还是进行生态有机茶的生产,都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生态环境的本底极有利于优质的机茶的生产。经国家环保局有机茶发展中心对其茶园的大气、水体、土壤等10项环境指标进行严格监测和检验,被认定为一切均符合发展有机茶生产条件。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其茶园1979年以来就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和利用其天敌,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使茶园天敌与无害虫种类比例至1996年便接衡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认定,其有害物质理化检测明显低于国家现行水平,但其大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所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超常增长,且季节分配的极不平衡。如1980年所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为25万,至1985年近100万,5年增长4倍;进入21世纪增数仍然不减,2010年为420万人次,至2012年达608万人次,而又一直集中分布于南岳衡山约80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的8月至10月,使得前山南岳古镇至祝融峰一线每当旅游旺季更是人满为患。目前南岳衡山的主要茶园又多分布此线的两侧,给茶园环境无疑带来一定影响。其次,在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原有京广铁路“107”国道公路基础上,已是高铁客运线、高速公路线纵横交错,不仅促进了其景区人流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景区周边古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会给景区及其茶园带来影响,其环境保护和建设就显得到十分必要和紧迫。唯有办法,一是精确测算出其环境承载量,限额接待年进山游客数量;二是调整优化茶园布局,在“南岳云雾茶”品牌建设前提条件下,将新建茶园尽量布局于后山及其周边适宜地带;三是进一步加速其生态环境建设。 3.重点发展养生长寿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 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力增到2020年建立基本覆盖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这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立小康社会的具体落实,也反映了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行为意识普遍由“小康型”向“生态型”升华时代,对健康长寿渴望和追求的心声。特别是当代城市居居向往清新雅静自然生态环境,吸取绿色有机精华,以调节生理机能,这就催生了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发展。而南岳衡山山峦叠嶂,云起峰流。林深竹茂,瀑布跌水遍布,清泉涌流,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空气负氧离子的浓度最高可达2.6万个/cm2,植物精气也极为丰富。深入其境,可春看百花争艳,夏观烟云异彩,秋望红日东升,冬赏雾松冰雪,一年四季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在林海里游戈,可听林海松涛清迈,观岩影溪声清越,五里不同景,十里不重天,景色清幽雅静,正是怡情养性的最佳旅游胜地,更令人向往的是南岳衡山还是皇帝钦定的“寿山”、“寿岳”,也是民间祈福祈寿心中的“圣山”。唐玄宗曾派朝廷要员及道士专程到南岳朱陵洞投放祈福求寿的《金龙玉简》;宋徽宗赵佶在南岳金简峰皇帝岩顶御笔大书目“寿岳”摩崖;清代康熙帝在《重修南岳大庙碑记》中说:“南岳上应北斗于衡,亦名寿岳”;雍正帝上渝“南岳皇上主寿之山”,每年数百万向南岳衡山祈福求寿所唱“十愿歌”的第一愿就是“一愿父母登寿城,寿比彭祖八百春”。当代辞源亦明释:“寿岳即为南岳,上承天象,下承地脉,聚精结气,护国佑民,延年益寿,吉祥无限。”遍观南岳衡山有“寿”字石刻数千处,寿文化建筑景观如延寿亭、寿佛殿、寿宁宫、寿间桥等数百处,还新建有万寿鼎、万寿广场以及寿文化主题公园。南岳衡山还是一个名至实归的长寿之乡,10万人口中的百岁长寿人比例符合“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地处后山的岳林乡杉湾村还被湖南科协命名为“百岁健康村”,这些都与“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日本高僧荣西《吃茶养生记》相契合,因此重点发展养生长寿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其最佳选择。概括起来,南岳衡山所产“南岳云雾”名茶、只有依托其“五岳独秀”、“中华泰岳”的品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发展其养生茶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应是其最佳选择,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这也是一般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共同课题。但各有其特色和优势,也很值得研究。 作者:刘秋菊 杨载田 单位: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与衡阳师范学院 生态论文:生态化策略作文教学论文 一、生态化作文教学内涵 (一)基于生态视角的作文教学 生态系统(ecosystem)最早由英国泰勒于1935年提出,是指由生命有机体(或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典型的生态系统由生命有机体和非生物环境组成,而根据生物有机体在物质与能量运动中的作用,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将教学置于生态系统之中,即教学生态系统,其生命有机体是从事指导活动的教师和从事学习活动的学生,教师与学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向系统输入能量,同时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为能量的输入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教室及其与教学有关的环境,在生态教学系统中,非生物环境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学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作文的活动即为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教师的指导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共同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活力,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而由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一同组成了恢复力。激发师生活力,优化系统组织结构,提高系统恢复力,是维持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三大要素。 (二)生态化作文教学解析 生态化作文教学,就是基于作文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作文的教学活动。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学会指导学生作文,学生按照教师的作文指导在作文实践中学会作文,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写作效能是激发系统活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指导作文的过程与学生学习作文过程的适合度,学生与学生学习作文过程的适合度,集中体现了师生、生生关系的融洽度,而提高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融洽度正是优化系统组织结构的有效策略。由系统活力和系统组织结构组成的系统恢复力承担着系统协调功能,教师与学生活力的激发度和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融洽度决定着作文教学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强弱或大小。生态化作文教学要求在舒适的物理环境和愉悦、和谐的心理环境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及作文教学规律,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现有教育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研究教师、学生、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文本以及生活世界等因素构成的作文教学生态系统诸要素及其关系与功能,探索序列化、跨学科的作文教学有效途径与方法,解决当前作文教学难题。生态化作文旨在激发和唤醒学生展示对生活、自然、社会和自我生命的感受与思考,指导学生用作文去表达自我、剖析自己、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的审美力、领悟力、思考力和探究力,提升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与效益,构建共同写作体,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健康生态人格的形成。生态化、整体化、开放化与发展化是生态化作文教学的重要特征,而真实性、生命性、自主性、主动性、体验性、自然性、多样性与生活性是生态化作文的基本特点。 二、生态化作文教学策略 (一)系统活力激发策略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活力要素,发挥着动力功能,是生态化作文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作文水平,而教师只能在自己的作文实践和指导学生作文的实践中学会指导,提高指导能力。因此,教师作为作文指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加强文学底蕴和知识素养;同时,更要认识到自己的写作行为会持久地为学生作文起着示范作用,对学生作文发挥着有效的指导功能,并向学生传递着人人都能写好作文的讯息,从而向作文教学机体大系统不断输送正能量。可以说,学生作文立意平庸、内容空洞、文体单一、构思平淡等不良现象大都是与教师的指导不力有关。生态化作文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生态化特征,确立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并“适时改变学生的生态位”,使作文教学活动“符合每个不同生态位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从而调动“学生释放能量和创造力的热情”。同时,还要驱动学生的内部写作机制,了解学生的需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情感,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我,敢于彰显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这一活力要素的主体性作用,为学生提供体验作文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为每个学生寻找最合适的资源去促进他们发展的最大化”,“最大化地拓展心理发展空间,丰富人生体验”。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自我能量的释放,也是对自己内在热情与感受的承诺,而表达对自然、社会、自我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的文章,作文主体一定不会缺失,语言一定不会乏味,情感也一定不会虚伪。 (二)组织结构优化策略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师生与环境的关系,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要素,发挥着协作功能。在作文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间的指导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其本质上是协商性共生合作关系。教师是指导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做好指导学习工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要竭尽全力地去履行自己的学习权利。生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协作学习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个体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学生个体在学校生活的软环境。应当指出的是,师生与环境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群体共同营造的文化环境、精神环境与心理环境。基于对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组织结构要素的分析,优化组织结构才能保证系统诸要素和谐动态平衡发展。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打通师生写作能量输送渠道,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疏通能量信息的渠道,引导学生为作文打开吸取材料的仓库,这个仓库就是自然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以学生的角色身份去感受所见所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宽感受源。另外,师生本身就是珍贵的写作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自己和学生已有经验,并善于设置调动已有经验的触动点,引领学生自主作文,培植学生的自我话语,倡导个性化写作。团结友好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发挥生态系统“群聚效应”,构建学习共同体。学生与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群体的交往与互动,使学生在同龄人那里汲取能量,刺激创作欲望,在群体中建立自己的坐标系,并在与同伴的作品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和谐的作文环境有利于师生活力的激发,营造民主、和谐的作文情景和温馨、舒畅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教师要注重作文情景的创设,指导学生走进内心,走进生活,走进历史,加强语言组织与表达训练,掌握作文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促使学生能够以读者的身份去审视自己的作品,从而能够采取适当的方式围绕着主题去表达自我。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作文主体缺失、内容空洞和情感虚伪等问题。 (三)机制恢复增强策略 恢复力的作用是维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常运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其师生与环境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恢复力要素,起着协调作用。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主要体现在备课、课堂教学和教师帮助三个方面,而影响教师输入系统能量的主要因素是时间量、自主性、主动性、专注度和关注面;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求助教师和同伴互助,影响学生输入系统能量的主要因素是时间量、主动性和专注度。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分别体现为教与学的关系、学与学的关系,而适合度是有效发挥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促进系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适合度主要包括目的适合度、内容适合度、方式适合度、态度适合度。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铸就了课堂生态系统的文化环境、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而师生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环境。生态化作文教学要提高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首先,教师要强化备课意识,优化教学流程,寻求其他教师的协作,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并肯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与设计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程序,积极主动地去指导学生作文;其次,要明确告诉学生写作目的和写作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选材组材,并作为组织者和表达者的身份明确写作内容、确定最佳立意,构思文章架构;第三,师生与生生之间要适时交流讨论,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去展示作品、研究范文,为学生提供写作借鉴;第四,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构建读写生态链,掌握作文基本知识,并能够按照写作主题及时有效地提取生活经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脑去思考,倡导个性化写作,力求作文具有时代气息和生命特征,有效解决学生主体缺失、立意平庸、情感虚伪等问题;第五,要给学生积极反馈,提倡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时间和机会;第六,为学生创设作文情景,激发学生现有资源,使作文既定场景触动学生的感受点,使物质环境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明示教学,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思路,让学生知道专家们常用的成果的写作策略,减少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 三、生态化作文教学保障机制 (一)建构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 协作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是指建构并推行跨学科写作教学体系,加强各学科教师的联系与协作,将写作教学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造实效课堂。研究发现,写作并不仅仅在母语教学中运用,在数学、科学、社会、应用学习等学科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写作可以有效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兰格和爱朴里碧(Ap⁃plebee)也强调写作与学习的关系,研究支持写作促进学习的观点,写作形式、写作目的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并描述了对写作功能的理解:强化学习新内容;为新学习活动勾画出相关知识经验,强化和回顾想法和经验,形成和扩展知识;评价知识和技能。美国的“跨学科写作”推行了多年,各学科教师都可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情景进行写作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美国有一支庞大的作文教师队伍,致力于传播作文教学思想,推广作文教学事业,协助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写作教学。而我国的作文教学只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的一部分,其他学科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写作对促进本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没有应用写作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更没有专业的作文教师队伍去推动作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的作文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有利于改变我国作文教学的窘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教师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对学科教师的培训,让学科教师认识到写作对促进本学科教学效果的功能与作用,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协调学科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强学科教师间的团结协作,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重要因素;提高学科教师运用写作来促进本学科知识内化的能力,掌握在本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写作来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关键因素;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明确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中心工作;使写作成为学科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学科教学内容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成为一种常态,是构建协 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重要任务。 (二)建构规范化作文教学机制 规范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是指构建合理有序的作文教学环节,为教师提供作文教学的一般步骤,为学生搭建作文的支架,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国外有人对此进行过系统研究,如美国作文专家安东尼•海恩斯(AnthonyHaynes)研究发现,写作是一个重叠交替的过程,包括酝酿、计划和准备、起草、修改草稿、表达和修改、展示和发表等6个环节,“当然,并不是每个作品的完成都必须经历这样完整的过程”,关键是要考虑以下两点:“在课程的哪个阶段应该清晰地讲解每一个写作步骤”;“对于不同的题目,什么样的步骤最合适”。[9]另外,美国“RAFT”母语写作程式,以角色(role)、读者(audience)、方式(format)和主题(topic)为作文要素,为教师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框架,也为学生学习写作搭建了一个值得依托的支点,旨在帮助学生对写作者的角色、作品的阅读对象、不同的写作方式以及所期望的写作内容予以理解和把握。我国明清时期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等8部分组成,为士人写作提供了一个框架,给予士人一个写作的“文本结构”,同时,八股文之训练的苛刻,使士人练就了一身写作硬功夫,在当今作文教学中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同时,要研制开发学生写作能力表现标准,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依据。结合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构建规范化作文教学机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以下10个环节:(1)明确写作目的,了解写作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更是为了运用和巩固学科知识;(2)命题并提出相关要求,命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学科教学需要,写作要求要明确具体并提出相关活动示例;(3)提供例文并做相应说明,提供的例文应该具有代表性,切忌提供同一命题的相关例文;(4)小组讨论例文,重点讨论例文的组织结构和表达形式,把握例文的重要特点,掌握例文的行文思路;(5)个人撰写提纲,根据命题结合例文由个人撰写出写作框架,明确文中的自我角色、读者对象、文体选择和主题表达;(6)小组交流提纲并进行修整,揣摩写作提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重点讨论文章立意、结构安排、材料选择、语言组织等,个人再根据小组讨论修改个人写作提纲;(7)独立写作,根据提纲作文,按照选定的文体围绕主题构思、选材,尤其注意结尾的写法,突出个人主体地位,抒发个人真情;(8)展示并修改作品,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之间相互批阅作文,并且根据同伴建议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9)教师协调学生批阅作文,重点从知识运用、立意选材、结构安排、构思谋篇和语言组织等5个方面审阅,突出文章中的自我意识;(10)个人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审阅意见,对文章再次修改,将修改之后的文章交付教师进行评估,教师根据写作能力表现标准判定等级,并将文章发表在相应的网站或自办期刊,使学生作品接受更多人的评阅以期进一步完善。 (三)建构序列化作文教学机制 序列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首先是指按照作文教学规律以“听”“读”“说”“写”“修”循序学习作文。“听”“读”“说”“写”“修”是学习作文的一般步骤:(1)学会“听”话,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明确作文命题和要求;(2)学会“读”文,读出作者的写作主旨和写作方式,明确作者作为组织者和表达者的双重身份;(3)学会“说”话,“说”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感受,“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某件事的当事人、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4)学会“写”文,重点是运用想象和思想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并且做到行文规范;(5)“修”改文章,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建议,结合文章选定的文体、读者对象和主题“修”改文章,做到立意准确,结构合理,构思合情,选材合适,语言合口。“修”改完文章之后,就到了文章的发表阶段,将文章公之于众,既是对自我风采的展示,也是接受更多人批阅的方式。序列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还可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层加强作文训练要求,使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的作文训练衔接有序,与“听”“读”“说”“写”“修”的循序学习作文相结合,构建双线交叉性的序列化作文教学体制。除了学前阶段主要是“听”“说”训练之外,其他学习阶段都要首先贯彻“听”“读”“说”“写”“修”的作文循序策略。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对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如小学5—6年级的写作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美国K12教育,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各科课程教学已经形成一个序列化的体系,我国各学段的要求尚欠具体,各学段的衔接有待加强。构建我国课程教学序列化机制体系,成为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四)建构现代信息化作文教学机制 构建现代信息化作文教学机制,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作文教学是今后作文教学革新的一大趋势,也是平衡教师、学生、文本以及生活世界诸因素及其关系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势必对生态化作文教学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多功能工具,信息处理工具和合作工具”等三方面,“将有效的教学策略、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写作过程结合起来”以实现“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写作策略”的有效结合。为此,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计算机辅助技术如Kidspiration儿童教育软件和KidPix启蒙学习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注意到比较对象的相似点和不同点;(2)学生如何学习和组织知识?灵感公司的Rapidfire程序、微软文字处理系统、Notestar等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过滤信息,方便学生对所需信息进行总结和记录;(3)学生如何练习、使用和复习所学知识?只有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如教育集团高原地区科技(HPR•TEC)公司研制的在线工具能为学生提供课后练习,便于扩展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或进行独立研究;(4)教师如何知道学生学习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想象学生已知知识和所需知识,并给提供有效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自己与目标的差距。同时,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激发学生思考,触发学生灵感,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起草文章、指导修改,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电脑软件编辑文章,充分利用QQ空间、博客、BBS、微博、微信等工具发表自己的文章及思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内驱力。 四、结语 生态化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生态系统,其复杂性决定了构建生态化作文教学机制的艰难性与长期性,需要聚集诸多因素形成合力,使作文教学成为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的重要形式与手段,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有效机制;借鉴国内外有效作文教学思想和策略,研制开发作文教学的有效程序,为教师与学生提供适用性较强的写作环节,使师生在迷茫中有一个抓手,构建规范化作文教学机制;重新定位听说读写的功能,打造“听——读——说——写——修”写作链,实现各学段作文教学的系统化和有机衔接,构建序列化作文教学机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实现计算机辅助技术与写作策略、写作过程的有效结合,构建现代化作文教学机制。生态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作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树立“人在情景中”和“情景塑造人”的观念,关注作文教学情景的创设,重视以家庭为主的微系统、以学校为主的中系统、以社区为主的外系统、以社会为主的宏系统的生态化建设,激发系统活力,优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恢复力,增强系统抗挫力,实现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发展,从而促进生态化作文教学的革新,革除传统作文教学弊病,促进各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作文指导能力,实现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尹达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生态论文: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论文 1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生态系统特征 1.1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生态系统内涵 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结合,环境是生态群落的物质基础,其条件优劣影响生态群落的物种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生物系统是有限时间和空间中散落于环境中某一生态位的各种生态种群的集合,既是环境的适应者,也是环境的改造者。知识生态系统中的员工、团队和组织等知识载体是知识生态系统的基本骨架,系统中的各种知识库、信息库、数据库构成了知识流动的物质基础。知识生态系统存在着由不同层次(员工、团队、组织)与不同性质(技术、经验、流程)的知识群落,这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存在相似的地方。知识在这些知识群落中的转移流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2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构成 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与此类似,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也可以划分为知识成分和非知识成分两种类型。包含知识的成分可以概括为知识本身及知识主体,非知识的成分可以概括为知识生态环境。 1)知识。 从知识资源的角度来看,转型企业的知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面临淘汰的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部分知识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已经过时或者不再涉及;另一方面是这部分知识与新进入的知识领域相冲突或者不符合转型发展目标。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及时摒弃这类知识,有助于避免企业知识冗余,提高转型效率。②可重用知识:这类知识是适应新进入领域,在新进入领域可以被重新挖掘再利用的知识。这类知识的再开发再利用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转型成本。③关联知识:这类知识是可以直接应用于转型新领域的知识,是企业为转型实施所做的知识储备。④已学习的新知识:这类知识是在转型新领域中出现的知识,与企业已有知识相近,企业较快掌握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关联知识在新知识领域的延伸。⑤待学习的新知识:这类知识是新进入领域的全新知识,是企业转型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一般来说,能否顺利掌握这类知识是企业转型成败的关键,也是决定企业形成新核心能力的基础。 2)知识主体。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照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个体、种群、群落3个层级,个体组成种群,种群构成群落。知识生态系统按照知识载体的层级可以划分为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知识个体是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指企业内拥有特定知识能力的员工。员工的智力水平、工作态度、学习能力等指标是影响知识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个体要最大化发挥自身作用往往需要依附于一定的群体,即知识种群。知识种群是企业中具有相似目标或关联知识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而知识生态群落是由多种知识种群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种群集合,是企业中完成某类功能的生态功能单位。知识群落嵌入于组织制度与组织运行机制中,具有路径依赖性和高转移障碍的特点。任何一个知识种群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知识种群一起形成知识群落。 3)知识环境。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环境是指为生物群落提供生存条件的外在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对于知识生态系统而言,知识环境是企业 为知识个体、知识种群、知识群落提供支撑的软硬件平台。知识生态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生态环境与外部生态环境。内部生态环境包括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硬件环境和技术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直接环境(客户、同业对手、供应商)和间接环境(社会经济水平、国家政策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在知识环境的支持下,企业中各层级的知识主体形成完整、复杂的知识生态链和生态网络。在生态网络中,不同层级的知识主体进行知识转移的内容和目标不尽相同。知识个体的知识转移侧重于知识交换,依据自身工作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交换;知识种群的知识转移则侧重于知识整合与知识分布,保证了完成特定目标时所需知识的完整性;知识群落的知识转移则体现为知识部署与知识巩固,协调不同知识种群完成企业战略层面任务。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主体与知识环境不断进行信息、知识、人员的交换。一方面知识环境向知识主体提供了成长、成熟与创新所需的各项资源;另一方面知识主体通过知识创造活动反向影响知识环境。企业知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企业转型是企业改变原有的知识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在此环境中的生物群落需要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外部市场需求进行衡量,找出存在的知识差距,通过建立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等活动,寻找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 2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特征 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稳定运行在于能量在系统不同层级间的循环更迭。生态系统不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旧物质转化为新物质。企业知识系统也存在着新陈代谢规律,企业转型的实质是新知识代替老化知识的动态演变过程。与企业其他时期的状态不同,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内部知识生态系统存在着以下一些特征。 2.1知识多元 物种多样性是环境选择和物种进化的前提。企业知识的多元性是企业转型的结果又是企业转型的前提。当企业进行转型时,企业知识的多元化是其应对转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必要条件。知识多元性对企业转型成功的保障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为企业提供与转型中不确定性因素相对匹配的缓冲区;二是增加了企业对转型不确定性因素的适应程度,提升了企业完成转型的能力。当转型过程中出现预期外的情况,企业的储备知识如果仅与不确定性因素相当,显然存在巨大风险。企业储备的知识需要涵盖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才能使企业转型顺利实施。因此企业知识的多元性对于企业成功实施转型是非常重要的。 2.2知识冲突 在自然界中,环境变化及资源的有限性迫使物种之间不断竞争与优胜劣汰。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得以保留,不适应变化的则被淘汰。通过这样的机制,生态系统实现更迭演化。对于转型企业来说,不同类别、不同特征知识间的竞争与优胜劣汰是企业知识创新的进化机制。就如能量需要某种物质作为载体一样,企业中的知识也是嵌入或依附在不同知识主体上的。因而,知识的竞争与优胜劣汰表现为个体知识的差异,即知识个体的异质性。在基于还原论方法构建理论体系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所有个体都是同质的,个体之间不存在互相影响、相互交流的基础。而经济演化研究认为,个体是具有异质性的。而异质性正是来源于个体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的特征,表现在个体认知、惯例、互动模式、规则、文化差异。正是由于个体间异质性的存在,使得知识的演化、个体间的互动以及耦合至企业层面的演化具有了发生作用的基础。 2.3知识价值流转 在自然界中,植物利用太阳能获得能量,草食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得能量,肉食动物则需要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能量。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物种间进行流转交换。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之间通过知识联结为一个有效运作的整体,不同层级的知识载体通过知识链实现知识价值的流转交换以及知识的更迭演化。对知识优势方而言,这种流动是一种选择性“推”的过程,而针对知识需求者,则是“拉”的过程。当二者达到平衡状态时,知识转移以“流”的形式持续稳定地运行下去。从静态视角看,知识流包括了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取得、知识的存储及知识的应用4个主要的活动环节。在实践中,无论知识是在企业个体成员间的有效交流与转移,或是在不同部门、不同团队间的流动,都是知识流的一种展现与拓展,可以视为分布在企业各个层面的知识节点、知识源、知识库与知识平台之间的知识流动。通过不同的知识节点,知识源、知识库、知识平台被连接在一起,企业的知识就可以跨层级进行有效的流动和运转。从动态视角看,当知识载体间形成较高程度的互动、沟通与信任时,知识载体间的知识交流能形成有效的运转与流动,加速各个层级的知识在企业内部流动,完成新旧知识的交替更迭,实现企业转型。 2.4知识重组 在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竞争是为了占领更多资源和占据更好的生态位。竞争的结果是物种间在新的稳定系统中获得各自新的生态位,完成了新的物种组合,形成了新的互利共生关系。企业转型是企业改变原有的知识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在此环境中的生物群落需要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外部市场需求进行衡量,找出存在的知识差距,通过建立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等活动,寻找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在这个过程中,转型企业一方面完成了知识的重新组合,另一方面完成了知识的累积与创新。企业知识的重新组合并不是企业中个体知识或团队知识的简单、机械相加与组合,而是按照完成特定功能形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知识的累积受到企业已有知识存量的影响,同时受到知识路径依赖特性的影响。企业原有知识的存量越大,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反之,则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越弱。企业知识存量增加是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的结果,当企业通过对知识进行选择的同时,更多知识也在产生着变异,知识在转移过程中达到组织和个人共同进化。 3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演化 3.1企业转型中知识生态系统选择机制 物种进化理论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物种多样性有可能产生繁殖过剩的现象,所有的生物都必须为生存而战斗,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存活下来,这就是环境的选择机制。为适应环境变化,物种通过变异机制来追求适应环境的新的生存能力,并且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通过遗传机制在种群中得到复制。同样,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也通过物种进化的选择机制、变异机制和遗传机制对内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种类进行优胜劣汰。 1)选择机制。 在企业转型初期,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如国家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等)的影响,企业在生态位受到挤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状体被打破。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此时会有大量的知识被引入,同时也会有大量的知识因没有正确选择而盲目进入,造成与环境的不适应而死亡。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知识的发展和演化在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共同作用下,以“新生”—“淘汰”—“新生”—“淘汰”的形式交替出现。经过一定时期的“磨合”(这个时期的长短由企业知识缺口的大小决定,如果“知识需求”大,知识缺口大,则企业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等一般较大,此时“磨合期”也就较长,反之“磨合期”则较短),知识的发展和演化趋于稳定。 2)复制机制。 在企业转型中期,转型企业必须根据转型目标对企业知识进行合理选择,推动新一轮的知识进化,为最终产生新的知识成果如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专利发明等服务。这一时期是新知识生根发芽的核心阶段,新知识并不是立即就能被转型企业消化吸收,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其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企业知识生态环境的优劣。在健康的知识生态环境中,企业学习文化浓厚、制度完善、员工交流频繁、关系融洽,相关的配套设施能够满足新知识生根发芽的需要,新知识就能迅速地为企业所消化吸收,实现知识复制。反之,新知识不能尽快落地生根,并且还要消耗转型企业的有限资源,造成不吸收—再消耗—再吸收—再消耗的恶性循环。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一种由“被动”状态向“主动”状态转变的过程。 3)变异机制。 在企业转型后期,企业知识完成新一轮的进化,新的知识种群逐渐占据企业中的优势位置,主导性的知识渐趋形成,而那些已经过时或者不适应企业转型需要的知识将被逐渐摒弃。企业的知识生态系统由原有的状态“阶跃”到一个更高水平的理想状态,实现知识的变异。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一种“主动”探索待开发知识领域的状态。 3.2企业转型中知识生态系统演化过程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以及社交网络平台等新兴通信渠道的涌现,企业内部关系网络不断得到强化,知识环境、内容、载体及渠道逐渐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呈现出类生态学特征。这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知识生态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转型过程是企业协调内外部资源进行知识搜寻及组织学习,寻找到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达到动态适应环境的目的的过程。通过对国内外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转移成功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演化始于企业原有的知识生态位受到挤压,即新知识的入侵,最终结果是企业内部知识生态系统回到新的稳定。本文将这个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 1)入侵阶段。 入侵阶段是转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演化的初始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知识缺口的发现、知识的比较和筛选以及确定知识源等活动。环境变化是企业转型的开端。突变和不连续的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在原有的生态位已不能获得足够的生产空间,环境的压力降低使得企业认识到改变的必要。此时,企业将启动组织学习过程去辨认需要做出何种类型的改变。通过与外部市场需求的比较,企业发现自身的知识缺口并开始搜寻目标知识源,完成相应的知识比较和筛选之后引入新知识。 2)竞争阶段。 在这个阶段,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在转型企业生态系统中共存,转型企业需要完成对原有知识的转移实施,即对原有知识的再利用,还需要完成对新知识的转移实施。在企业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知识载体中,由于新知识的引入,与已有知识的生态位重叠不可避免。在竞争排斥法则的支配下,生态位重叠的结果只有两个,即生态位的分离或其中一方的灭亡。 3)稳定阶段。 知识进化阶段是转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演化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转移知识的整理与摒弃以及知识的整合与创新。首先,转型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引入新知识,激活并挖掘原有知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整合,促进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知识存量是企业在某个时期内不同知识载体承载的知识资源总和。丰富的知识存量对企业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次,新旧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相互作用为企业知识基因变异、知识进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4)进化阶段。 企业外部的组织学习过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过程,以及在这两个过程的复杂作用下所导致的创新增加了企业知识存量,更新了企业知识。知识存量的调整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当企业主导性知识发生改变时,对企业转型的推动就持续升温,并将被逐渐加强。随着知识调整过程的深入进行而到达一个临界点时,由企业的历史累积和路径依赖所形成的主导性知识将被更加适合环境变化的知识所取代,企业完成知识资源的转型。通过以上的分析,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归纳为5个关键阶段:①知识识别。企业需要辨别出潜在的、具有不易交易、难以模仿的新知识,这类知识将构成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基础。②知识搜寻。企业转型所需要的知识不会自动送上门来,需要通过一段探索和搜索的过程。③知识转移。企业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利用和对新知识进行快速扩散。④知识整合。企业淘汰陈旧知识,整合可用知识。⑤知识创新。企业运用知识创造新规则、新技术、新产品,构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4结论 1)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系统构成、内部结构、演化机理等方面存在相似性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理论能够有效解释转型企业内部知识系统的演化规律。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是构成知识生态系统的3个不同层次,知识个体是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构成的基本单位,知识种群是具有关联知识能力的知识个体的集合,而知识群落则是完成某类目标的生态功能单位。 2)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通过选择机制、变异机制和遗传机制实现对知识的筛选。 从知识生态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源的有效性和知识承载能力的约束,当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无法达到环境的要求时,其所能够获得的生存空间将被逐渐压缩,最终的结果是企业知识生态系统重新达到环境的要求或者企业被环境淘汰。如果某种知识能够为企业获得新的生态位,那么这种知识将被选择进行转移,如果相反,则这种知识将会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被摒弃。 3)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演化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知识演化的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状态演化类似于自然界新物种入侵时本地生物物种的改变适应过程,即由入侵阶段的系统不稳定,到竞争阶段的系统混乱,到稳定阶段的系统新平衡,最终达到物种进化。 作者:陈佑成 郭东强 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煤矿企业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煤矿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煤矿企业的竞争实力要求越来越高。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长久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加强和优化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针对企业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分析加强企业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煤矿企业加强管理经济效益 管理是每个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提高企业活力,增加企业效益,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一、加强企业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 1.优化企业管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 煤矿企业在生产环节当中,经常会出现人员不足,缺少劳动力的情况。这时如果再出现生产和操作过程的人员过多,大于岗位需求的情况,企业的生产效率将会大大降低。强化企业的管理系统,对生产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优化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样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岗位将会对每道生产工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1]。 2.优化企业管理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费用 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费用,当成本预算固定时,企业消耗的成本费用越低,企业将获得的经济利益就越大。优化煤矿企业的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的各个部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成本费用的使用情况,有效管理生产成本,节约成本费用,企业经济效益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3.优化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化煤矿企业的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在宏观上对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有更准确的把握。全面管理预算,协调各个部门与环节的工作,使各个部门之间可以更好的相互配合,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顺利有效的进行,提高企业生产活力,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如何加强企业管理 1.优化企业预算管理 在煤矿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让企业管理者树立科学的管理意识,从根本上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对于预算的管理工作要全面细致,所谓全面的预算管理,是通过预算对企业的各个部门的财务或者非财务的资源进行非常合理的分配、考核及控制,有效的协调和控制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完成企业既定的生产经营目标[2]。 2.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很繁琐细致的工作,煤矿企业在人员管理调配上,可以实行人员的定编、定员、定岗制度,合理分配和利用员工,精化、细化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对员工工资有效合理的分配,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和人员作息制度,对员工实行绩效考核制度,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3.强化企业设备的管理 煤矿企业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设备的检修情况,树立预防维修的意识,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职员可以根据原有的故障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存在故障隐患的设备,及时做好保养和维修工作,不要等到严重故障或设备瘫痪时才想到维修[3]。企业要严格执行设备普修计划,做好设备的日常检测和维护工作,对设备的性能和状态进行及时的保养和优化,避免和减少由于设备瘫痪造成停工和更换设备,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4.强化企业成本管理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强化管理者和员工的控制成本意识,将节约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之中。同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适时转变煤矿企业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旧思想,将传统的短期成本管理逐步转变成长远成本的管理。时刻强调节约意识,将成本支出控制在最低水平,使企业经营效益获得最大值,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加强企业物资消耗的管理 为了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强化企业的日常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和物资消耗。根据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合理安排企业的用水用电、办公用品及其他物资的消耗。严格控制企业的用水用电,进行相应的计量和考核制度,科学管理水电成本输出,避免浪费加大生产成本。 6.加强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管理 企业应该制定合理高效的绩效考核方法,精细的考量预算和实际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才能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考核标准要系统化,精细化,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在员工薪酬方面也要建立合理公平的考核制度,使员工有一个科学、合理、明确的奖惩制度,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将企业的发展变成每个员工的共同责任。 三、总结 煤矿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综合管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消耗。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相互配合,紧密联系,保证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健康有序的进行。通过企业管理的优化,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使煤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基于Ajax的煤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随着计算机技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系统慢慢进入了煤矿企业,在煤矿生产中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安全系统和矿井生产的控制、监视与监测,从而改善了企业的安全状况、大大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效率。本文首先介绍了Ajax技术的应用,然后讲述了煤矿企业管理系统的设计,最后详细介绍了基于Ajax技术的煤矿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Ajax 煤矿企业 管理信息系统 设计 实现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煤矿企业的地域比较分散、工程环节繁琐、信息源多样等特点,我国的煤矿企业管理手段和技术都比较落后。在现代煤矿企业生产中,带式输送机的控制系统对煤炭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所介绍的采用计算机Ajax通信技术实现了煤矿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这样一来能够达到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1 煤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Ajax的应用 1.1 煤矿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 对于实现煤矿的各种信息管理数据集成和专用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煤矿企业计算机技术应用发重点和方向主要是综合的运用集成技术、软件工程技术、数据库技术、Web技术、网络技术,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与规范、生产信息的可视化与集成、安全监测信息的处理以及。在以上基础上,企业通过对信息化的集成,从而实现了煤矿集团企业在财务、销售、生产、物流等多个环节上的全面的信息管理,使得煤矿企业在商务流、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和数据流等方面得到共享与集成。 1.2 Ajax技术在煤矿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Ajax是“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的缩写,即异步JavaScript和XML,是一种基于web网页的开发技术。Ajax的核心是JavaScript对象XmlHttpRequest,通过 Ajax,计算机系统中的JavaScript 可直接运用XMLHttpRequest对象与服务器的数据进行快速交换,而且可以跳过重载页面的环节。将Ajax运用至网络技术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多余命令,即减少了用户的刷新和重载时间,也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尤其当服务器有大量的数据要进行交换时,运用Ajax技术可以将服务器部分的工作内容通过P2P协议转移到用户的客户端上,然后调用客户端的闲置处理能力对数据进行处理,客户端不需要下载任何的插件,在不增加数据传输量上进一步促进了页面处理速度。 Ajax技术可以运用在管理系统中的注册,审核数据,统计数据,数据填报等功能。在用户名注册的环节中,Ajax技术可以高效地检验用户名是否重复。另外,数据的填报,数据的审核和上传,客户端数据与服务器的传输都大大减少了处理时间,而这些功能节省的时间可以很容易地反馈给客户端用户,增强了用户体验。 1.3 新型的Ajax引擎 传统的Ajax引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Javascript应用程序,主要用于处理用户的命令,服务器数据的读写和远程客户端数据的更改。新型的Ajax系统基于传统的Ajax引擎,采用全新的 Javascript库,实现不同的模块来完成服务器数据的交换。全新的模块的主要功能有:页面显示控制、数据通信功能、数据类型转换、数据异常处理等。 2 煤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建立的初步构想 煤矿企业的生产运行依赖于煤矿的生产系统,为了迎合企业的生产需要,一个科学的煤矿生产系统应该注意如下几个地方:(1)系统工具和平台,一般来说,煤矿的生产系统是各种工具和平台的集成体,企业有必要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以及合理地利用平台资源,发挥出生产系统的作用。(2)和旧系统的兼容性,普通的煤矿企业都已经有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所以重新构建新的系统就十分有必要考虑与旧系统的兼容性,使得信息转移或者信息的转化都能顺利进行。(3)生产系统的安全性,凡是涉及到网络信息的管理系统,都会面临很多安全性的问题,如何保护生产系统中的重要信息是企业面临的大问题。基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构建安全的煤矿生产系统为目的,我们选择XML浏览器技术作为客户端系统,以Web技术作为开发技术,用C语言执行简单的基本操作。 2.2 煤矿生产系统分析 煤矿生产中的计算机智能监控网络系统的硬件环境主要有web浏览器、工作站、监控系统、服务器和信息网络等。其具体的硬件环境模型如图1所示。 由图1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只能的监控网络系统,其主要由主服务器和工作站前端组成。主服务器是所有数据管理的枢纽,可以说是整个监控系统的心脏,关于涉及到整个工作站前端的任务可以由主服务器发出命令,然后通过网络路线传递给各个前端。工作站前端的任务是采用面对对象的软件,直观地与主系统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交互任务。其主要内容有报表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图像地传输、结果计算等。该监控系统功能如图2所示。 2.3 系统主要功能分析 此计算机智能监控网络系统中一些对煤矿生产至关重要的功能,以下是对这些功能的具体分析:(1)传输数据图形功能,该功能主要是用于实时上传各矿井通风口的图像信息以及相关的巷道数据。(2)企业信息化的共享,构建该生产系统之后,主系统服务器的资源可以随时下载到任一前端客户端上,并且进行修改或者转化成其他的资源格式,除此之外,前端客户端上的文件可以通过住服务器连接系统的打印机进行打印,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3)生产中监测数据的实时显示,系统中的专业分析软件可以根据上传的数据与图像,能够计算出矿井巷道的温度和湿度、通风口的风速、井下的一氧化碳、瓦斯等有毒气体的浓度变化。通过系统的显示系统将实时监控的数据显示出来。(4)系统对用户的集成管理,此功能主要用于管理企业用户的登录,用户名及密码管理。 3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过程 3.1 系统硬件的组成 整个煤矿生产系统的硬件系统主要由大量的下位机组成,其在现场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实时数据煤矿生产系统中的下位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实时数据,下位机硬件的主要由语音电路、数字转化电路、传感器、报警器电路、工业级单片微机等等组成。传感器可以作为整个煤矿生产监控系统中的基石,所有的原始数据都是由传感器获得:比如张力传感器可以接收到输送带的实时拉力值,然后通过数字转化电路转化为电信号,通过数据传输电路及时反馈给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受到数据后即可以给出相应的命令。系统的各个硬件组成缺一不可,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3.2 系统通讯方式的选定 煤矿生产系统的网络监控系统一般采用一对多的通行模式,系统中先分配一定量的上位机,然后每一台上位机控制多台传送机的运行。任一台下位机和上位机的通讯都必要安全顺畅、可靠有序,这种一对多的控制模式容易引起紊乱,这就有必要设计出一种优化的通信方式。新的煤矿生产检查系统采用了两级通讯模式,与传统通讯方式的差别是,上位机并不是直接连接下位机,而是连接到现场的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作为中转枢纽,可以连接八个下位机中断。而一台上位机可以连接四个现场控制中心,所以每一天上位机最多可以连接三十二个下位中断。采用这种模式,减少了上位机与下位中断的连接数量,大大提高了煤矿生产监控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性。该系统中的上位机是直接与现场控制中心进行通讯,而现场的控制中心则直接与下位中断进行通讯,这种通讯方式的劣势在于上位机的信息在通过现场控制中心后容易造成信息不精确。 3.3 基于Ajax的煤矿管理系统的实现过程 在煤矿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有大量有关项目记录的数据需要管理,在数据管理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保存和修改的时候,避免不了数据字段冗繁等特点。例如用户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如果要一边输入一边保存,这时会出现频繁刷新导致页面刷新速度变慢,而且数据传输出现重复的情况;如果在输入全部数据之后再保存,则在断电或者死机的情况下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入Ajax新引擎技术,就能实现自动增量保存的功能,从而改善用户体验,提高工作效率。自动增量保存客户端的实现算法具体如下: (1)对Ajax引擎进行初始化,并设置好UserDats缓存空间的大小; (2)修改数据或者输入数据,并触发OnUserData方法; (3)采用OnUserData对UserData的缓存状态进行判断,在缓存满的条件下执行(4),否则返回到(2); (4)将闭缓存的数据装配之后形成XML,使用XMLHttpRequest异步发送数据,请求服务器进行处理; (5)修改标志并设置序号,将缓存清空; (6)如果用户没有数据输入则转到(7),否则执行(2); (7)将页面提交,保存现有缓存内容。 根据上述算法,我们可知只有发生修改变化的数据和新输入的数据才会被缓存并发送至服务器。而服务器在对客户端数据进行处理时并不会对数据的编辑和录入产生影响。很多系统的页面中,会有数据关系复杂和记录项目过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加入提示的功能则能减少出错率。在此解决方案可以采用在自动输入提示页面加入Ajax实现功能,用ashx文件在服务器段处理页面段的提示请求。 4 结语 总而言之,该系统主要是为煤矿企业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网络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为用户和各个部门都提供了一个数据信息共享的平台。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充分考虑到人性化、易用性、科学性和人性化的原则,以给使用者提供最大方便为目的进行设计。用Ajax技术对系统客户端进行相应的改进可以达到提高系统易用性,并且减少服务器负载、访问次数、和网络流量的效果。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煤矿企业管理中降低材料消耗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 摘 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困扰当今煤炭企业多年的问题,实现这一目的通常是利用降低煤炭企业成本来实现。煤炭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来降低耗材,从而实现低成本运营,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战略目的,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煤矿企业 降低耗材 科学管理 1、通过制度奖惩控制原材料的消耗和鼓励回收 从管理上降低耗材,首先要确立责任人制,从材料的发放开始,经过使用和信息反馈,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材料验收入库登记制度可以增加员工对材料的节俭意识,并且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杜绝了人为浪费的现象。 通过将软底和软顶的支护控制方式应用到回采工作面,想要减少材料投入,就应该在掘进巷道除锚喷巷道之外,在两帮原则下使用塑料网,锚喷巷道使用金属网。采用旧皮带、钢管、钢丝绳等等锚带护帮,可以减少一定材料投入费用。对旧材料应该提倡回收再利用,对新材料加强维修保养。支护材料的利用率应该在五分之一以上,对于回收利用的旧材料,可以算作新材料费用的若千分之一,如果旧材料没有合理复用,那么没有达到再利用的部分应该按照原值处罚。井下回收物料应该严格验收入库,通过按照对材料品种和规格进行记录,实时掌握井上和井下材料情况,如果旧料足够使用则不应该继续添加新料。确立回收计划,根据每个月的工作进度和支护形式进行科学统计,主要统计对象为采区上下巷物料回撤情况,最后给予考核结算和制定当年回收和复用价值的具体指标。井下维修站应该充分发挥作用,道轨和铁管以及工字钢等等类似物品应该就近在井下修复,这样就减少了升井运输的资金消耗。公司应该积极组织回收再利用活动,并且确保回收物品尽快修复和投入使用。另外应该注意自助开发加工新品种,尽量减少外购和外委的资金消耗。 2、设计成本的控制 不同的工艺设计对煤矿企业的成本影响差别是巨大的,比如:综采顶煤一次采高新工艺就比综采分层开采工艺的掘进所消耗的材料、人工以及电力成本低了一倍以上。如果想要有效的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就应该强化设计成本的控制。因为煤炭企业的产品是天然形成,由于产品不存在设计阶段,所以制造成本的高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工艺水平有关。煤炭的生产制造成本来源于方方面面,从矿区的设计到企业的开拓布局这些宏观部分,到采区巷道设计和工作面的合理布置等等,都会从不同程度影响煤炭的生产成本。当今煤矿企业对制造成本也比较重视,但是对于设计成本控制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于安全性的过量考虑和对经济性的不够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开拓和布局方案技术作业规程之中。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对其所设计的方案承担经济责任,而只负责对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的技术责任。这样技术和经济责任就被人为的分割开来,导致企业在成本核算中往往容易忽视对设计成本的核算而只是对生产和销售成本作常规的统计。所以,应该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和了解成本管理。同理,企业管理人员也应该适当了解生产技术的一些基本常识,并且最好参与到技术人员的技术讨论和决策中去。通过充分结合技术和经济,就会产生巨大的潜在效益。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考量经济效益,从单纯的技术设计过渡到适应市场经济,从而达到在合理的成本下,最大限度的提高质量和设计精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该把单项工程的设计成本同该设计所达到的经济效益与技术人员的工资紧密联系起来。让设计单位和项目单位共同承担风险与利益。这样做的目的是促使企业管理人员重视设计成本的控制。同时,企业管理部门应该改进工作方式,加强事前调查研究的力度,从过去被动的出现问题后调查总结到通过主动的调查研究发现潜在的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企业管理部门工作可以分成几个模块,分别为核算、调研、成本分析和业务学习。成本管理人员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为决策者提供正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3、管理中降低材料消耗的策略 降低原煤成本的一个主要部分就是降低材料消耗,降低材料消耗的方法有两方面: 首先,应该完善材料消耗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浪费,节约材料,降低材料损耗,从而降低施工成本。具体做法是把工资和材料消耗共同捆绑交付施工单位,这样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就会对材料消耗非常重视,并且会对回采的设备和材料进行验收和清点,统计丢失率。 第二,是开展回收再利用活动,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指定专人负责材料的回收工作,对于可以重复利用的材料应该清点数量,合理保存,并登记在册,如果材料回收后使用率达到了90%,那么就比完全使用新材料的成本下降了一半以上。 第三,应该奖励节约,惩罚浪费。在管理中,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惩罚和奖励制度,对于在工作中节约使用材料的人员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并鼓励大家要本着节约不浪费的工作思想来施工,同时对一些故意浪费原材料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做到赏罚分明,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材料的损耗。 4、结束语 总之,要想从管理中降低企业耗材的成本,就应该注意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并且注意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相互了解和配合,积极开展回收再利用的活动,认真做好基层员工工作,使其爱惜材料和工具。通过确立科学有效的制度让成本概念存在于所有工作人员头脑中,而不仅仅是领导所考虑的事情。这样,从方方面面都有考虑到运行的经济效益,认真把纸面数据变成决策者的依据,把制度落到实处。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浅析劳动定额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劳动定额综合了企业管理学、劳动心理学及数学等多个学科,是合理利用劳动规律,提高劳动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笔者就煤矿企业中劳动定额起得作用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劳动定额 煤矿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生产合格的单位产品或工作量应该消耗的劳动量(一般用劳动或工作时间来表示)标准或在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或完成工作量的标准。在煤矿企业中劳动定额同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煤矿企业劳动定额的特点 1.煤炭企业具有广泛性,工种多、生产关节多。因此,必须按照劳动定额配备设备以及人员,使之协调配合,协调生产。 2.在煤炭采掘生产过程中,劳动强度的大小决定着工人的劳动成果。因此,煤矿企业的劳动定额必须科学合理。 3.煤炭企业在进行井下作业的时候,场地经常变动而且比较分散,管理非常复杂。因此,劳动定额是煤矿采掘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4.煤炭企业职工人员多、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也不高。因此,劳动定额可以促使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及技术水平。 二、劳动定额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可以规范职工的劳动时间 法律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个小时,用人单位不得强迫劳动者加班。根据法律规定的劳动定额标准,合理规定劳动者的工时消耗,包括作业时间、结束时间、休息时间以及个人特殊情况休息时间,保证职工在工作地点的工作时间内,规范合理地进行准备、生产、检查以及工作的交接。根据工时消耗,合理制定劳动定额,在遵守安全生产、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将作业时问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规范具体的工作量,包括移支架、清浮煤等施工工序,不仅可以规范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护了职工的职业健康。 2.可以使企业合理编制定员 劳动定额的制定,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制定的,条件不同,劳动定额水平则不同。这些条件包括生产条件、技术条件以及企业的组织条件,还包括管理人员与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劳动者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根据具体的条件制定劳动定额,可以对定员人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确保安全生产。 3.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煤矿企业通过增加职工报酬,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必须重视劳动定额对企业生产的推进作用。劳动定额为衡量职工的劳动提供了尺度,管理部门应该按劳分配,按工序工作量进行分配,使定额工作促进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基层单位也要重视劳动定额,根据不同的生产工序,配置不同的熟练工人,加强劳动纪律,提高操作技术,提高劳动者的工时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4.可以衡量职工的贡献程度,改善薪资制度 对于煤矿企业来说,计件工资等于计件单价乘以产量,通过劳动定额,可以杜绝工资分配只与产量有关,而忽视了劳动消耗量以及生产工序的难易程度,可以提高职工的劳动积极性。通过劳动定额,可以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改善劳动组织,合理分配人员。劳动定额为衡量劳动者的劳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科学地将生产责任以及经济责任落实到每一位职工。根据这个尺度,企业可以检查哪些员工尽到了责任,哪些员工没有尽到责任。而且,劳动定额也贯彻了“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特点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5.可以促进职工全面素质的提高 劳动定额可以促使工人为了完成和超额完成劳动定额,努力学习先进生产技术,改进操作方法,提高生产率,提高熟练程度,节约工时,提高工效。劳动定额还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劳动纪律,改善工人的技术素质,促使工人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增强工作责任心。 三、加强煤矿劳动定额管理至关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劳动定额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1.强化劳动定额管理意识 劳动定额管理是企业其他管理的基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劳动消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作为劳动定额标准的实施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定额管理的重要性,并转化全体员工的观念,确保定额管理下作的正常实施。 2.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 聘请专职定额管理机构以及专职人员,根据市场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定额管理制度。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各个工序的特点以及职工的技术水平以及职业素质,全面把握劳动用工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确保定额管理制度科学严谨,符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 3.加强日常劳动定额管理,使定额管理规范化 将劳动定额管理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巾去,让工人掌握劳动定额并完成和突破劳动定额,最大限度地调度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劳动定额管理的作用,促进生产的发展。举办劳动比赛或者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生产技术水平。通过考核,鼓励职完成并突破劳动定额。逐步完善劳动定额管理体系,保证劳动定额管理的规范性与权威性。 总之,煤矿企业的劳动定额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劳动定额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成果。所以,煤矿企业应该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完善劳动定额管理工作体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降低劳动消耗,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现代煤矿企业管理浅析 【文章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既要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又要探寻符合本土国情特质、企业现状的经营之路。当前国有煤矿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外部市场行业竞争也日益加剧。因此,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是煤矿企业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做好煤矿企业管理工作,如何提高煤矿企业竞争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 煤矿;经营;管理;效益 近年来,就煤矿整体行业而言,虽然全行业的形势大有好转,但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特性,决定了任何产品都不可能永远是抢手货。煤矿企业应该也必须须紧紧抓住当前较为有利的时机,居安思危,把企业做实、做强。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强化管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 注重制度建设,增加企业效益 按照党的十八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企业要为职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所有同志都能够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人的心情是愉悦的、舒畅的,人的潜能也能得到尽情发挥。这是人性化管理的一部分,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全面展开,中心业务也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制度不完善要修改制度,程序不科学要改进程序、流程,这些都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基础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制度、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它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分工和协作的要求制定的,规定了企业每个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所应承担的任务、责任以及相应的权利。建立岗位责任制是基础,通过这一制度的实行,可以把企业的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人,从领导到基层,专人专岗,专人专责,有了良好的生产秩序,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实现也就有了保证。 2 加强成本管理,努力实现降本增效 煤矿企业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降低成本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要健全完善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科学制订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对工艺流程、生产进度、过程质量、物质消耗、生产成本等进行全面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优质产品率,降低成本。各区队在强化成本控制方面要坚持“总额控制、单项限额、当月考核、不准突破、上下对口”的原则,对全矿生产成本进行封闭式管理,注重降低成本效果。形成全方位的控制体系,做到全矿成本始终受控。把成本控制纳入到全矿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中去,在全矿范围内形成全方位、封闭式的成本控制体系,确保全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3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煤矿企业应该优化生产布局,科学开采煤矿资源。从煤炭分布储量情况出发,积极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合理配采开采,扩大生产能力,保证煤炭质量。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生产设备的生产效能,提高单产单进水平。还可以运用采掘新工艺,提高煤炭落地质量。 4 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管理 在煤矿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5 打造企业文化,创建诚信企业 煤矿企业应该强化全员质量意识,现场管理保煤质。从现场抓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环节、逐工序规范操作,严格把关。还要注重煤产品的深加工。一方面满足了不少行业用户对煤炭品种的需求,另一方面合理配备了煤炭,极大地提高了煤炭的综合售价。煤矿企业要诚信服务用户,抓住机遇促进增收。随着煤炭行业形式的好转,我们要紧紧抓住各种机遇扩大市场,扩大销售,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6 拓宽项目开发,发展非煤经济 非煤产业经济虽然是以煤矿企业为根基,但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走出矿区、走向市场,积极面对广阔的外部市场,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参与市场积极的激烈竞争。发展非煤产业,一是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矿业集团的扶持资金。充分利用好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招商引资政策、鼓励发展非煤产业的优惠政策,发展优势项目,围绕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开发非煤产业新产品;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非煤产业。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技术进步,不断更新设备,提高员工业务技术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并有效地消化人力和原材料涨价因素,节约成本,促进企业达到高产、高效;三是要进一步整合资源,轻装上阵。剥离不良资产,减轻社会的负担,是煤矿企业非煤产业从安置型、社会型转变为经营型、企业型,对现有厂点进行升级改造,消灭小规模、低效益的小厂点和潜亏网点,扶持发展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厂点;四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对非煤产业现有的一些市场销售好、发展前景广阔、有市场潜力和有一定声誉的厂点产品,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努力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要顺应环保对非煤产业的要求,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改变煤炭主业强、非煤产业偏弱的现状,大力扶持煤电一体化、煤化工和建材等非煤产业的发展,筹建一批技术含量高、环保节能强、经济效益好的新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环保经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总之,当前煤矿企业只有逐步推进精细化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转变观念、强化责任、严格考核,建立健全人本管理机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煤矿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煤矿企业管理精细化探析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我国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火的市场竞争,也使企业的利润率不断降低。在这个大背景下,煤矿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精细化管理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必然选择,是确保企业基业长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煤矿企业;精细化管理;加强措施 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效率相对低下,生产过程中也难免存在各种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那什么样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呢?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管理模式无疑更为科学有效,也对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以及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的改善都是大有裨益的。下面就对煤矿企业如何开展精细化管理展开深入探讨。 1.精细化管理是煤矿企业以管理促发展的必由之路 煤炭资源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是由我国支持当前经济发展的能源结构所决定的。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着70%左右的比例,而且预计至2050年,支持经济发展的能源中,煤炭仍将占据50%以上的比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而且在今后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矿工业仍将是最为主要的能源支柱产业。 虽然煤炭资源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我国煤矿企业面临的外部条件却越来越严峻了,来自环保、资源、安全、节能、劳务等方面的政策和税赋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在因美国次贷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随着世界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煤矿企业也不例外。前一时期在国内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煤炭资源的价格不断攀升,如今却掉头向下,价格一路下滑。同时,在国内煤矿市场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煤矿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格局,加之我国资源税赋征收方式改革的推进,以煤矿为产业的资源性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只有不断通过加强管理内部挖潜,走精细化产业发展模式,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精细化管理推行过程中常见的误区 精细化管理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效的精细化管理,不仅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最为有的途径,更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但在实践运用中,由于理解上的差异,以及不合理运用,难免会使之陷入误区。 2.1不顾企业实际状况盲目推行 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与企业的发展阶段有着必然的关系。并不是所有企业在任何时期均需采用取精细化管理的。一个企业的经营决策层应该以企业自身发展实际为依据,对企业的管理方向做出正确而合理的选择,寻找最适合本企业当前最重要的管理需求,才是真正管理之道。企业的经营决策层,首先应该了解国际和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然后针对所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和企业管理精细化所处水平,采取切合实际的管理决策和方向,而不是盲目推行。 2.2过分追求数据化 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更多是以数字依据,但一味沉溺于数字,往往就会被数字假象所迷惑,而导致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决策并不是一个透明的过程,往往面临的问题是数字太多,但数字的真实性、有效性问题突出,往往是一些相互矛盾的数字同时出现,如何取舍、如何平衡,就是一门艺术。推行精细化管理一定要避免唯数据论,而应将所得数据与企业经营实际和相结合,才能使精细化管理的推进更加科学,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3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足 许多人认为精细化管理会导致管理内容越来越繁杂,过程越来越复杂,手续越来越繁琐,会降低效率。有时为了追求精细化,的确使一些可以跳跃的步骤变得不可缺少,但不断改进的精细化管理,正是管理流程和过程不断简化的过程,简洁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趋势。 3.提升煤矿企业精细化管理效果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对精细管理的认识 煤矿企业精细管理的实践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煤矿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推行,涉及每一位员工和岗位,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就必须统大家的思想,使每位员工都能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推行与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只有认识提高上去了,在精细化管理的推行过程中,才能形成合力,使精细化管理发挥最佳效果,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愿景提供有为支持。 由于煤矿企业的生产环境相对复杂,危险系数相对大,吸引人、留住人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关注员工的实际需求,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是调动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因此,管理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自觉地、科学地利用各种管理要素,利用精细化管理为企业搭建发展平台,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煤矿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 3.2实施精细化管理关键在制度的健全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经营管理运转正常的保证。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制度的健全是关键。 首先,应做好重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不断完善。一是抓住经营管理的主要矛盾,通过取长补短来解决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要对风险予以有效控制,即针对可能造成重大风险的主要因素,通过合理授权与强化监督,有效控制和化解风险,提高综合管控能力;三是应按照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的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的原则,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其次,对管理制度进行持续而有效的改进。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外在表现和保障条件。制度建设一促而就是不可能的,企业必须建立制度完善机制。一是企业应明确管理制度制修订的责任部门,由该部门负责管理制度制修订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改进。二是企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或方法,以保证制度修订、改进的质量,使改进后制度能更好地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 3.3精细化管理想要取得预期效果,执行力的强化是重要保证 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虽有好的制度,但因执行力不足而使制度流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问题经常性地反复发生,这无疑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严重不良影响。要保证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解决好制度执行力问题是重中之重。首先,要强化执行力意识的培养,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让员工牢记执行力就是企业制度发挥作用的保证;其次,企业决策层要以身作责,才能使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再次,培养企业执行文化,用文化努力营造执行光荣的良好氛围;最后,还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工作。检查是保证执行的重要环节。加强执行情况检查,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员工要严格处罚,以切实达到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目的。 4.结语 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煤矿企业,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升煤矿企业精细化管理效果,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更优的经济效益,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煤矿企业持续稳定经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浅析“三标一体”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 国内很多煤矿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重视并积极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随后,部分企业又相继通过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但是在实际推行中,这些企业普遍感到组织实施的工作量很大,不同认证体系的要求各不相同,甚至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因此,在煤矿企业通过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单独认证的基础上,进行“三标一体”的整合,具有客观需求,能够帮助煤矿企业增强综合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质量。 [关键词] 三标一体; 煤矿; 管理 1 煤矿企业整合模式的确定 质量管理体系是以过程管理为基础设置的,煤炭的不可再生性必定带来其稀缺性,而这一特点也使能源成为各个国家奋力力争的财富,因为它能扼住国民经济发展命脉,在发现占有现有资源的情况下能有效地开发利用也是能源处理问题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欧美发达国家,煤炭企业的能源回收率高达70%~80%,我国目前的资源回收率约为40%,而小煤矿更是只有15%。乱开滥采,无计划开发,对煤炭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其造成的社会消耗也是触目惊心的。把能源开采集中到有实力、有技术、安全有保障的规模性煤炭企业手中,对提高能源回收率和使用率无疑是有效的、可行的。 1.1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一体化管理体系应做到协调统一、简捷高效、优化实用。应用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中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及基于事实决策的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强调预防为主,从管理结果向管理因素转变,因素受控,从末端治理、关口前移、从源头做起,超前管理。强调体系同时满足顾客、社会、员工及组织内相关方要求。强调质量、环境、安全与效益的统一,优质高效、污染预防、减少风险、提高效益、提高效率。 1.2 对环境(安全亦同)管理体系标准要素的分析调整 从3种管理标准的结构上分析,3种标准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尤其是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有较大差异。所以有必要在不影响标准整体性的前提下对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顺序做出调整;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4.2/4.3.1/4.3.2/4.3.3/4.3.4要素为“方针及策划”,4.4.1/4.4.3是“职责和权限”,4.4.1/4.4.2是“资源管理”,4.4.6/4.4.7运行控制与应急则属于“产品实现”,环境绩效检查与评价与GB/T 19001第八章“测量分析改进”整合,这样就使得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结构与GB/T 1900l标准一致起来。 2 煤企“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建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需要通过认证的体系越来越多,各种体系之间的接口,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随着时间的动态变化,会越来越复杂,矛盾会越来越多,解决会越来越困难。一个企业的管理功能和效率发挥的好坏,不能只靠某一个或某几个体系的有效性,而是靠企业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的发挥。这是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 2.2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 用一套体系文件进行统一控制,使所有的活动和过程都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通过一体化审核,一次审核,获得多张认证证书,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较少的时间,达到多个目标,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2.3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面临严酷的国际市场竞争,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多方面的,需要多种认证,只有涵盖多种认证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才能满足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各种市场需求,才能取得参与多元化市场竞争的通行证。 3 “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在煤企的实践 3.1 制定满足标准要求且适宜的体系方针和目标 我煤矿的一体化体系方针体现了满足标准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关注顾客满意度、承诺科学防治、全员监管、减少直至消除安全与环保风险、保障员工健康,确保持续改进企业整体绩效。在建立“三标一体化”过程中,我煤矿将原有分散的、阶段性的方针、目标,重新策划制定出经过全员奋斗能够实现的更高目标,提高了员工士气,激发了工作热情,持续推进了各项工作的阶段性、跨越式发展。 3.2 有效识别、评价控制环境因素和危险源 ① 立足煤矿行业特点,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侧重于老矿遗留问题的治理、改扩建项目环境管理和水、气、声、渣控制等,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侧重于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以往发生安全事故和应急事件隐患风险、新改扩建项目预先危险源识别等; ② 充分发动全员参与,按照员工—岗位—班组—区队—管理部门—专业的识别程序,采用座谈、现场观察、查阅记录、编制调查表等方法全面、分类识别,按照标准正确评价,分别制订有效控制措施。 4 结 语 在煤矿企业整合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既是实际工作的客观要求,又具有可行性。实践证明,企业通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对自身管理水平、管理过程有了更为深刻、更为系统的认识和识别,内部职能部门的设置更加合理。职责分工更加科学,部门接口更加严密。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均会得到提高。从而能帮助企业的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的轨道。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浅谈煤矿企业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 【摘要】煤矿企业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面临着转向集约型的转变,总结实践经验发现,加强煤矿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煤矿企业 管理 经济效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如果把企业的经济效益比作是“九层之台”,那么有效的企业管理就是这九层之台的最关键的“累土”。没有正确企业管理观和经济效益观,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失去了根基,企业的健康发展就会受阻。我国煤矿企业市场竞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加剧,因此通过采取有效的企业管理措施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资源消耗,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十分重要。以下将通过几个构成企业管理的方面简单阐述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 2009年山西焦煤集团,“2·22”屯兰矿难使我们78名井下作业者失去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矿难同时还造成经济损失高达9500多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3776.3万元,间接经济损失5780万元。这样一组数据告诉我们只有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才能确保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又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一个整体。安全就是效益,有效的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是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障,良好的经济效益却又离不开严密有效的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只有严密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只有严密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吸引和留下大批人才;只有大批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只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才可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安全防范和教育。 二、煤矿企业成本管理与经济效益 煤炭产量的增加以及价格的增长使得煤炭经济形势的好转,但是从煤炭产量结果以及经济运行的质量上看,并没有相应的提高,煤炭企业发展的道路十分严峻。所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十分必要。成本控制管理是煤矿获取利润的关键所在,但在我国企业的管理中,成本管理还有众多问题,诸如:领导的管理意识很薄弱,成本管理良莠不齐。但是市场形势好转的现象使得人们看不到管理的漏洞。 煤矿企业生产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而隐性成本一般比较难以发现且不在财务账簿中彰显出来,给煤矿带来的损失却难以估计。煤矿生产的复杂和特殊性使得隐性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难度更大,能否成功地降低隐性成本关系到煤矿企业的盈利水平。 回收榜样、金牌矿工—平煤集团一矿矿工吴如,自1984年至2006年,22年来吴如升井从不空手,回收物资折价110万元。可回收利用物资作为隐性成本可见数字之大,煤矿企业在注重显性成本的控制的同时,也要重视隐性成本的控制,对可回收利用的物资及周转品要更加重视,重视成本消耗的有用性,可以尽量避免无效成本的发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隐性成本对于煤矿企业成本管理的可呈现方面还有很多,比如说管理者对煤炭采掘方案的决策、对生产工艺的决策、对产品筛分的决策、对矿井工程的决策、对管理方面的决策等产生失误时,隐性成本就会巨额增加。又比如说煤矿工人工作的环境差,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行为反常,不顾企业形象的现象。最终导致他们不讲究生活卫生,破坏财产设备,故意设置障碍,小事故影响大生产,小事故积累大事故,增加了隐性成本的产生。 三、煤矿企业设备管理与经济效益 煤矿企业的机械设备的先进程度决定了企业的成产成本。所以有效的设备管理对企业成本管理是有利的。对于煤矿设备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生产率应该与企业经营方针、工作规划、生产计划及运输能力等相匹配,片面的追求生产率,可能导致设备投资大、耗能高、维护复杂等,增加企业的负担,提高了生产成本。同时如果相应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还可能导致生产率不能提高,发挥不了设备的效率。第二、经济性迫使煤矿企业要求设备的投资低、生产效率高、使用年限长,同时维修与管理费低、并且在使用中节约能源和人力。第三、合理利用设备,合理安排工作流程,避免出现设备闲置的现象,保证生产效率。 总之,保证生产设备具有统一性与互换性,同时具有适应性与灵活性。在煤矿企业中,除了购买的设备还有一些设备需要租赁的,对于这部分设备,应该合理选择,保证对对设备投入及运行成本的控制是行之有效的。 四、加强煤矿物资管理 煤矿企业的物资管理应该实行精细化管理,合理的配置材料,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不浪费材料。对于煤矿物资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考核、结算、奖惩制度,责任到人,避免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脱。第二,单耗及材料目标管理实行双向管理的方式。第三,资源利用要合理,避免生产浪费现象,使得企业的整体成本降低。第四,建立整体清查对账制度,确保合理使用材料,合理调剂材料,实现材料的最优配置。第五,对现场管理应该加强,及时进行材料以及设备的回收利用,避免因浪费和丢失追加成本,避免企业利益损失。第六,对于煤矿企业的水、电的使用,以及工资的标准均应该和生产经营计划结合,建立考核制度,实现定额管理,改善计量装置,在生产生活中合理用电用水,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煤矿企业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同时配合成本、人力、设备以及物资等多种管理,降低不必要的消耗,节约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煤矿企业效益最优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浅谈煤矿企业管理的科学决策 摘要:煤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加强煤矿企业的管理非常重要,除了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进行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和人性化的管理之外,煤矿企业的决策的科学性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出发,浅析科学决策在煤矿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煤矿企业管理 科学决策 分析 煤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政策法规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相关的领导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对于煤矿企业的未来和当前所出现的问题也要进行科学化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煤矿企业的发展动向,以及如何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决策,直接地关系到煤矿企业未来是否能够健康长足地发展。因此在煤矿企业的管理中,依据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实现科学化的决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煤矿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下面笔者就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1.企业管理的产生 煤矿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是由人们在从事交换过程中的共同劳动所引起的。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一切规模较大的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进行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通过对整个劳动过程的监督和调节,使单个劳动服从生产总体的要求,以保证整个劳动过程按人们预定的目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产品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煤矿企业管理就显得愈益重要。 2.科学决策的概念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根本是实事求是,决策的依据要实在,决策的方案要实际,决策的结果要实惠。 3.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煤矿企业管理的决策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所以在制定相关的决策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且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只有这样的决策才更加严谨,也才符合当前煤矿企业管理和经营的需求。 3.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1] 所有决策工作的步骤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所谓问题,就是现实的情形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应该看到,问题常常不是一目了然的,发现问题并不容易。为了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从而保证有效的决策,决策者应当培养自己从资料的海洋中采集重要的信息的技能和对于围绕着的各种有关事物的警觉,并学会寻找问题的方法,如例外原则、偏差记录、组织诊断等方法。问题一旦被觉察到之后,管理者需要进一步做的就是界定问题、确认问题。所谓的界定问题就是要把问题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对本组织的影响和需要解决的迫切性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等方面摸清楚,以求全面地把握问题。 3.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目标确定之后,就是要从多方面寻求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这就是拟定方案的过程,这一步做好了,目标的实现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一不是目标实现的重要步骤。因此在拟定方案的阶段,领导一定要发扬民主作风,和研究人员、有多方面知识的人、有实践经验的人,平等地、民主地讨论问题,广开思路、广开言路,充分发挥各方面人员(特别是参谋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施展自己的才能,从各方面寻求通往目标的正确途径,拟定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只有拟定出多种可选择的方案,才能比较鉴别,一选择最佳方案。 3.3分析评估,方案选优 方案的分析评估和方案选优是决策全过程的关键,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方案评估是方案选优的前提,方案选优是方案评估的结果。 所谓方案评估,即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已经拟定的、可行的方案进行效益、危害、敏感度及风险等方面的分析评估,以进一步认识方案的利弊及其可行性。 3.4经验判断和科学的数量分析相结合[2] 煤矿企业的管理要进行系统化的决策评估,这就需要我们在可行性以及有效性的基础上对相关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行有效的筛选,从而进一步的缩小选择的范围,充分的利弊进行选择。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煤矿企业的选择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科学的数量分析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得决策更加精确和科学。 4.结论 对于煤矿企业管理的科学决策来说,必须进行全面的权衡和分析,在实际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进行,在决策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科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片面性,科学的决策关系到整个煤矿企业的发展以及实际工作的开展,所以一定要严格审慎地进行,要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分析和讨论,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论煤矿企业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 【摘 要】煤矿企业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面临着转向集约型的转变,总结实践经验发现,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煤矿企业;管理;经济效益 煤矿企业属于管理密集型企业,煤矿的生产工艺流程连接紧密,工序间无空隙,每道工序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因此称之为“密”;煤矿企业集地质勘探、施工安装、洗选加工及运输等各专业之大成,属综合性较强的企业,称之为“集”。我国煤矿企业市场竞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加剧,因此通过采取有效的企业管理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资金、资源消耗,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 (1)煤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意义。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成本进行管理是有重大意义的。第一,煤矿行业的经济形势的需要。煤炭产量的增加以及价格的增长使得煤炭经济形势的好转,但是从煤炭产量结果以及经济运行的质量上看,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可以说,煤炭企业发展的道路十分严峻。所以,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第二,煤矿企业的内部管理的需求。强而有力的管理手段和基础是企业规模扩大的根基。成本的高低是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所在,但是在我国企业的管理中,成本管理还有众多问题,诸如:领导的管理意识很薄弱,成本管理良莠不齐。但是市场形势好转的现象使得人们看不到管理的漏洞。企业内部管理急需加强成本管理。(2)煤矿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对策。企业的成本管理贯穿于整个生产活动中,实践表明,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第一,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预算管理的全面控制,具体包括:生产预算、材料预算、工资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等。对预算管理实现系统化管理的主要环节是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以及考核和分析预算等四个环节。通过预算管理,形成财务工作重点为事前预算管理机制,事中为监督控制,事后为全面考核的新型管理模式。第二,加强地质勘测工作。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的依据之一是有效的地质勘测的结果,有效的地质勘测结果可以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地质勘测工作应该分步展开、按时间保证勘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生产工艺可以提高工作的技术水平,降低其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第四,实现企业管理整体精细化。成本精细化是实现企业资源配置,协调统一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全面的成本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制定的生产经营计划,逐层细化成本,全方位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第五,全面管理企业生产阶段。通过成产阶段的全面管理,保证企业成本合理化得以实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同时结合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行成本控制,并且落实到实际生产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煤矿企业的设备管理 在煤矿企业的机械设备的先进程度决定了企业的成产成本。所以有效的设备管理对企业成本管理是有利的。加强煤矿企业的设备管理,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生产率。生产率应该与企业经营方针、工作规划、生产计划及运输能力等相匹配,片面的追求生产率,可能导致设备投资大、耗能高、维护复杂等,增加企业的负担,提高了生产成本。同时如果相应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还可能导致生产率不能提高,发挥不了设备的效率。(2)工艺性。企业的设备应该满足生产工艺的需求。不仅设备在操作上应该轻便、灵活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即要求设备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在选择设备时,应该保证设备出现故障的间隔期长。(3)经济性。这就要求设备的投资低、生产效率高、使用年限长,同时维修与管理费低、并且在使用中节约能源和人力。(4)成套性。即要求生产设备和辅助生产设备、动力设备相匹配。(5)定期维护设备,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应该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和检修。(6)提高设备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要求安装、操作以及维护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证书,持证上岗。(7)合理利用设备,合理安排工作流程,避免出现设备闲置的现象,保证生产效率。总之,保证生产设备具有统一性与互换性,同时具有适应性与灵活性。在煤矿企业中,除了购买的设备还有一些设备需要租赁的,对于这部分设备,应该合理选择,保证对对设备投入及运行成本的控制是行之有效的。 三、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煤矿企业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其生产过程中,常出现违规违章现象。某些煤矿企业的机械化程度低,采掘作业中人力劳作的比例较高,但是这些工人多数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同时流动性较大,不易管理。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煤矿企业的工作人员的队伍,制定管理措施,具体包括:提高协议工人的养老保险与工伤保险提取的比例,签订长期用功合同等。(2)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制定并选择与实际相关的培训材料,将培训落到实处,不仅仅是形式,配合相关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宣传安全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员工是安全生产,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降低人为失误发生的概率,预防突发事故的发生。(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岗位的需求,安排工作人员,保证人人有工作,工作有人做,避免人员过剩以及某些工作没人做的现象。 四、加强煤矿物资管理 煤矿企业的物资管理应该实行精细化管理,合理的配置材料,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不浪费材料。对于煤矿物资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考核、结算、奖惩制度,责任到人,避免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脱。第二,单耗及材料目标管理实行双向管理的方式。第三,资源利用要合理,避免生产浪费现象,使得企业的整体成本降低。第四,建立整体清查对账制度,确保合理使用材料,合理调剂材料,实现材料的最优配置。第五,对现场管理应该加强,及时进行材料以及设备的回收利用,避免因浪费和丢失追加成本,避免企业利益损失。第六,对于煤矿企业的水、电的使用,以及工资的标准均应该和生产经营计划结合,建立考核制度,实现定额管理,改善计量装置,在生产生活中合理用电用水,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五、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 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贯彻执行标准以及督查标准的执行情况。实施原则为:首先,管理层首先执行,起表率作用。企业领导加强标准化的学习,加强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带动员工实行标准化。其次,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加标准化工作,由于成产设备和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进行标准化工作。再次,加强宣传工作,强制执行。通过大力的宣传工作,使得标准化工作深入人心,保证其顺利执行。 综上所述,煤矿企业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同时配合人力、物力、以及设备等多种管理,降低不必要的消耗,节约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煤矿企业效益最优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统计知识与煤矿企业管理 [摘 要]如何改进煤矿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是企管科需要不断进行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就统计在煤矿企业管理中所进行的工作,以及运用统计这一工具,取得的成绩,并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煤矿 管理 统计 应用 “管理就是决策”。要在较复杂的环境下制定适合于企业的决策,首要的第一步就是必须制定决策目标,确定决策目标过程即决策机会的寻找过程。为此,就要进行情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 完善基础,不断提高统计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分析能力即运用统计工具以适应企业决策者做出重要决策的需要。 参加工作一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日益上升自己的统计业务能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在工作中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科学研究,思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断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统计专业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当中,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2009年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以来,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统计知识,独立编制完成了内部市场化制度汇编;参与完成三大标准的修订和区队工资的结算核算;并参与信息化系统的录制工作。 2011年参与完成内部市场化的集团级验收工作。主编的《“五位一体”绩效考核促进内部市场全面升级》被企管部作为优秀管理创新送中煤协会。此后,为保证员工队伍稳定,对各地面及机关单位进行定员定编,运用统计知识,采用2011年1—5月份平均工资水平做为基数,节假日工资采用传统的整体控制方式,单项工程单独计算收入,鼓励各单位主动找活干以增加收入。单位内部依据员工贡献大小,进行二次分配,使有能力的员工在工资收入上得到实惠。严格执行“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充分利用收入杠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重新对地面单位工资重新进行结算汇总,为2012年应用的地面单位和机关工资结算方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企管科运用统计知识,结合鹤煤五矿生产实际情况,对井下部分材料进行分色管理。新掘巷道失修率高,修掘巷道复修率高,支护巷道使用寿命短,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重复投入,加重了五矿成本负担等,。 进行分色管理后,经过统计,矿井支护用品消耗明显下降,2011年,我矿塑料网消耗132万,塑料绳13万,合计145万元,较2010年183万元(其中塑料网166万,塑料绳17万)降低38万元,降幅21%。 经过对支撑钢、塑料网等支护材料分色管理后,避免了工程质量低劣、大量巷道前掘后修、修了又修等情况的发生,自支撑钢分色和署名工程实施以来,巷道返修率经过测算降低了50%以上,巷道寿命明显延长。由于巷道的服务年限增加,带给矿井的收益和成本的长期下降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并且撰写的《井下部分材料分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获公司管理创新二等奖,这其中统计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统计分析,既是统计工作参与管理实践的成果,也是统计工作的总结与提高过程。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每月对矿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并报鹤煤企管部审核。 我矿开启了瓦斯区域治理专业市场,对抽放队全员工资实施市场化结算,在2011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打钻进尺、瓦斯抽采在结算单价中的比例,将区队的工作重心建立,为各项收入项目制定了结算单价标准,进一步提高我矿瓦斯抽放区队和班组层面对瓦斯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瓦斯发电站及相关人员工资与发电量挂钩结算,将瓦斯发电站、地面瓦斯泵站员工、机二队和抽放队管理人员工资,纳入与发电量挂钩考核结算,按定岗定员,运用统计知识,结合历史数据,测算结算单价及相关单位、人员的挂钩比例等,进一步扩大了内部市场化管理覆盖面,增加了瓦斯发电站人员和地面瓦斯泵站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了瓦斯发电站的发电量和经济效益。 统计在定额、供车、全面预算等企管科负责的方方面面的工作的作用也突显。 2012年,运用统计知识,我矿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煤化集团、鹤煤公司内部市场化工作部署,从“三项买卖制”入手,以十一个专业市场为载体,强化“三级核算、四级主体”的基础建设,在企管科的带领下,建立健全了五矿内部市场化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结算流程等,充分运用统计知识,大大调动了区队、科室、地面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踊跃投入内部市场化管理,构建了许多亮点和闪光点,为全矿安全管理、稳产高产、质量达标、降本提效提供了有力保证。 结语:做好统计工作重心的转移。 企业统计人员要与时俱进,既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宏观经济的形势,更要研究企业微观经济状况,分析研究自己接触的、熟悉的工作,提供具有价值的统计分析和可实施的改进措施。特别是这几年,我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接触,既要看到企业不断发展的喜悦,也要透过数字了解问题存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使自己更好的做统计工作。 作者简介:王妤若,女,汉,漯河人,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本科,现在河南煤化集团鹤煤五矿企管科负责内部市场化管理工作。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发挥劳动定额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以煤矿企业管理为研究对象,围绕劳动定额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这一中心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顺利开展劳动定额在进一步提升整个煤矿企业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劳动定额,煤矿企业 , 管理 , 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发展与城市化建设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下,煤矿建设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关键。煤矿企业管理在确保煤矿企业各项生产运营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过程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点:在经济建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矛盾与需求突出的背景之下,企业所开展的劳动定额管理基于了多方面的因素:①.整个国家政治形式及经济结构的客观性制约;②.国家政治安定团结以及经济稳定发展的迫切需求,这对于新时期的煤矿企业而言同样如此。据此,如何充分发挥劳动定额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整个煤矿企业的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已成为当前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那么,新时期煤矿企业管理应如何将劳动定额的企业管理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呢?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发挥劳动定额的定员作用,杜绝煤矿企业的超定员生产 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各个采区独立式回采作业面以及掘进面的工作定员应当严格控制在100人以下。这一规范当中涉及到了各个回采工作面应当如何确定工作人员限额的问题,这一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也正是劳动定额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何为劳动定额呢?从理论上来说,劳动定额就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劳动定额所发挥的定员作用对于煤矿企业在当前生产建设过程当中频频发生的超定员生产问题是有着极为显著的遏制作用的。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煤矿企业劳作人员的劳动态度及劳动积极性能够在劳动定额的推进背景之下得到二次激发;②.劳动定额作用之下相应的劳动定额标准能够将煤矿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包括支架、运煤、巷道超前支护、防尘以及落煤等多个工序所需的定额基础有效落实,每个循环工序的定额用工也能够得到合理确定,各个班组的计划定员人数也因此能够得到合理且科学的配置。 二、确定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以此规范煤矿企业职工劳动行为 我国劳动法相关规章标准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个小时,平均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个小时的工时制度。这正是劳动定额在职工劳动行为中的明确体现。劳动者在从事企业各项生产经营行为的过程当中不能处于非个人主观意愿的加班。对于煤矿企业而言,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在劳动定额时间之内制定科学且合理的工时消耗设计。这里所提到的工时消耗设计可以理解为企业劳动人员在工作班内以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为主要目的,包括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在内工时消耗的统称。具体到煤矿企业而言,其所涉及到的工时消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作准备及结束时间(主要共包括煤矿企业生产职工在从事生产活动之前围绕工作地点所进行的一系列质量检验、安全检查、交接及准备工作);②.作业放宽时间(所谓作业放宽时间,主要是指职工在从事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短时间延误性消耗,主要包括煤矿采掘过程当中各个工序之间的必要等待时间、各部门职工进行工作问题的交流时间、业务部室人员必要的业务检查时间等);③.个人需要放款时间(这一类型的工时消耗主要是指职工的个人性生理需要工时消耗,例如喝水、洗手等);④.休息放宽时间(这一部分的工时消耗主要是指以确保煤矿生产保质保量完成,消除职工在作业过程当中的紧张及劳累情绪为目的而设计的必要性短暂休息时间)。对于煤矿企业相关工作人员而言,将以上四个方面的工时消耗在企业生产管理当中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划分,将作业时间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不仅能够规范煤矿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劳动行为,同时对于提升煤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而言也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与意义。 三、以定额标准设计薪酬制度,加速煤矿企业与工会之间的工资协商 劳动法当中同样明确规定:对于计件工资作业模式之下的劳动者而言,相关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所确定的工时制度对职工在作业过程当中的劳动定额以及计件报酬标准予以明确确定。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点: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推行科学化建设生产的基础与核心。对于煤矿企业而言,职工所执行的计件工资标准乘以综合定额的所得值既为计件工资单价参数,该单价参数乘以职工在一定工作时间内完成的产量即为计件工资额。受企业对于职工工资分配的权力性影响,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经营发展成果之间的关联性不大,单薄的职工协商能力无法在企业与职工之间达成平衡。工会与企业之间对于工资的协商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在劳动定额协商作用之下,职工能够按照科学的劳动标准进行工作,职业健康得到了可靠保障,传统意义上工资分配只与生产数量相关的局面得以打破,这无疑极大的促进了职工主动性创新能力以及自觉性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与职工收入增加的兼赢。 四、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完善,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煤矿建设事业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煤矿企业作为煤矿建设事业的核心支柱,应当在经济社会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加大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力度。劳动定额在这一过程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本文针对劳动定额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这一中心展开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探究标准工序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煤炭采掘生产工序是煤炭产品形成的基本环节,工序质量对煤炭产品质量、劳动安全、生产成本、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企业要寻求质量、安全、成本、效率的改善,提高工序质量是关键,而工序标准化作业对工序质量起着关键保证作用。 关键词: 煤炭工序;标准化;应用 赵固一矿从采掘工艺项目着手,对采煤、掘进、机电等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解细化,制定标准工序,在各工序推行“标准流程+工具+单价+责任人”操作法,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使煤矿真正发展成为安全高效、科学发展,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企业。 1推行标准工序的背景 煤炭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经过国家对国有煤炭企业进行改制后,规模化、多样化、国际化已成为现代国有煤炭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也对赵固一矿各项工作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新的战略目标下,面对领导更换频繁,新进员工增多,青年员工工作经验少,各项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不规范的现状,矿井管理模式急需完善,各项工作亟待规范。针对此问题,赵固一矿从建立一套完整的、统一的、规范的操作标准入手,创新管控模式,推行了标准工序管理,为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撑。 2标准工序管理的内涵 标准工序管理是在市场化管理基础上实行的精细管理,具体内容包括:①提高每个工人、每个岗位的劳动效率。把以往的经验、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探讨并归类成规律和条例,并成为指导工人实际工作的指导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②把内部市场化工作真正落实到班组。让每个班组长明确每道工序的成本,包括工具、材料、人工等,让一线管理人员按照成本安排生产,提高工效,避免浪费。③让每名员工明白自己每班的工作量和成本与标准的差距,做到算着干、干着算,真正成为经营者。④通过细化作业工序,制定合理工序结算单价,给“交接分制”提供指导。一方面实现了隐患排查治理有偿化,提高了员工排查隐患的积极性;一方面由于工序价格的执行,未完成的工作根据工序价格进行买卖交接,提高了工人作业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工人井下无谓的作业时间,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避免了某一作业地点人员密集的情况,实现了正规作业循环,实现了安全生产。⑤让区队管理人员站在全局的高度,明白自己的工作在整体中的位置,不仅安排好本区队的事,也要为下道工序(其他区队)打好基础,提高矿井的整体效率。 3标准工序实施的过程 在实施的过程中,赵固一矿首先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生产矿长、安全矿长、机电矿长为副组长,各生产科室和区队负责人为成员的标准工序管理小组,提出目标,细化责任,明确各个时间节点的工作内容,保证标准工序的制定和顺利实施。 3.1 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阶段在这个编制过程中,小组人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深入井下一线,组织有经验、有技术的熟练工人现场模拟工序,现场测定时间,现场测定最佳施工方案,现场测定备品备件和材料消耗,现场提出工序的安全和质量要求。通过现场测算和总结历史经验,将标准工序的基础数据收集结束。 3.2 初稿的成型阶段编制小组将基础数据收集、整理结束后,经管理小组讨论、研究后,形成标准工序的基本模板:要求横向覆盖到采煤、掘进、机电管理三大专业口;纵向包括了每个工序的具体内容、施工准备、施工顺序、安全要求、质量要求和工序成本。共细分为160多道工序。对于基础数据不完整或不准确的由编制小组重新现场测算。 3.3 试行定稿定型阶段为了确保标准工序的科学合理性,企业可以专门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来企业指导工作。经过专家组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探讨,把理论和矿井生产经营实际结合起来,编制出符合矿井生产实际的标准工序。 3.4 推行阶段推行阶段采取以点带面来推行标准工序管理方法。首先在赵固一矿综采区队、掘进区队推行标准工序管理,进而在全矿区队进行标准工序推广,然后,接着在兄弟煤矿单位进行标准工序推广。 4实施标准工序的效果分析 煤炭企业标准工序管理的出台和推广,可以使每位员工有统一的工作标准,即使是新员工,也可以通过学习标准工序直接上手工作,使得职工能很快了解设备的运行和使用,缩短培训周期,让每个人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熟练工,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生产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也给矿井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潜力。下面举例赵固一矿在区队实施标准工序后的效果做简要分析。 2011年,矿区综掘一队通过确立使用综掘标准工序,使操作工序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当年3月份,在11111工作面轨道顺槽(16.92m2断面、锚网支护)掘进时,实现了单头月进尺716m,刷新了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单头月进尺的最高记录。 2011年,矿区综采二队通过推行标准工序管理,使大采高综采工艺流程更加优化,工人操作更加熟练,新进工人能更快地融入到区队工作中,产量、质量逐月提高,在3月份完成单面煤炭产量28万吨。 2011年6月份,在11071工作面安装过程中,矿区机电队和准备队通过严格按标准工序进行操作,合理安排劳动组织,精确配备和使用工具材料,实施了多项岗位创新,安装效率与上期工作面安装相比提高了15%以上。 5结语 标准工序的推行,有力地推进了市场化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把标准工序融入市场化管理中,使区队、班组和员工在工作中干着算、算着干,不自觉地对照标准找差距,想尽办法超标准,岗位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涌现,不断促使标准工序的改进与提高。每一项工作结束后,我们都认真总结,分析实际工作与标准工序的差距,找出亮点和不足,完善和修改标准工序,促使赵固一矿安全高效的发展。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煤矿企业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研究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在日常经营、长期发展中,越发重视了对其成本消耗的管控,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本文就煤矿企业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作简要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煤矿生产;企业管理;经济效益;成本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煤矿行业的市场竞争,而现代企业若要从中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在不断提高各项业务活动效率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降低不必要的资金、资源消耗,最大限度的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效率。 以下,本文针对煤矿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的成本管理进行分析、探讨,同时简要阐述其他几种有利于提高效益的管控措施。 一、煤矿企业的经营、生产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首先,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预算体系贯彻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效实现对生产预算、材料预算、工资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的全面管理,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考核与分析四个环节整体实现体系化管理。其中财务管理是预算管理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应进行重点管理,将财务工作重点转移到支出前管理,从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管理,形成事前预算管理机制,对事中进行监督控制,事后实行全面考核的管理方式,整体实现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其次,加强前期生产设计阶段的地质勘测工作,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生产设计阶段应有效的加强地质勘测工作,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整体勘测工作要分步开展,保证月度、年度及远期勘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将其运用到生产当中去,实现采矿工艺及技术水平的提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第三,实现企业整体精细化管理。为更好的实现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协调统一,在制定生产规模及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实现成本要素的细化。将全面成本管理及精细化管理有效结合,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将成本逐层细化,全面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最后,在企业生产阶段,要进行全面管理,实现企业成本合理化。通过全面预算及计划管理制度,整体实现资金事前控制,将企业成本进行细分,根据企业及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经济、政治形式,科学合理的实行成本控制,将其根本落实到生产过程中,逐步实现企业管理细化,并逐步形成良性发展,从根本上提升煤矿企业的竞争力。 二、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的其他管理事项 1.组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将工资总额控制在合理范围。合理制定井上与井下,直接生产环节与辅助生产环节比例,并根据各个环节职能及技能的要求,合理进行岗位分配,避免人员缺失及过剩造成成本增加,将工资总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结合煤矿生产进度、组织工作面,实行循环作业,以保证开采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提升开采效率,制定劳动规范,合理压缩人工成本。企业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加强流程管理,明确工程单价,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鼓励员工积极性,提升生产效率,保证企业合理的成本支出。 2.加大煤矿物资管理力度 整体加强企业材料管理,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加强材料及配件的合理配置,细化管理内容,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材料的精细化管理。针对单耗及材料目标管理实行双向管理,全面控制。通过考核、结算,制定奖惩制度。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产生,整体降低企业成本。整体实行清查对账,保证材料合理使用,也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材料实行合理调剂。同时加强现场管理,对材料及设备进行回收,降低浪费及丢失造成的成本增加,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失。 3.对资源消耗的管控 全面加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对企业用水、用电、工资标准与生产经营计划相结合,实行考核制度,并实行定额管理,完善计量装置,整体控制企业水、电成本,避免浪费。在生产过程中,科学用电,实行合理调度,整体遵循躲峰填谷的原则,避开使用高峰期,缓解高峰期负荷。加强车辆管理并合理利用,避免“大马拉小车”的现象产生,整体提升使用率,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4.加强重视机械设备管理 合理租赁生产设备,实现对设备投入及运行成本有效控制。煤炭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机械设备使用,设备的先进程度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整体进行设备管理有利于企业成本合理化。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保证设备正常使用,并进行日常维护。将设备故障问题降到最低,做到及时解决,避免设备大修造成成本增加。设备使用过程中,合理选择设备型号,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安装,操作及维护人员要具备上岗证书,进而提升设备使用率,实现产量增加,成本得到控制。加强生产现场管理,及时检修设备,并保证设备合理利用,避免出现设备闲置的情况,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5.认真做好预算的分析、考核 提升预算分析能力,实行预算考核制度。针对每月预算进行合理分析并建立分析制度,全面贯彻预算执行,合理制定修改方案,全面保证月度、年度预算顺利执行。加强企业内部考核,并保证贯彻实施。整体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合理控制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企业若要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就必须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基础,加强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种资源消耗的协调管理、监督控制,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支出,扩大利润空间。 煤矿企业管理论文:浅谈煤矿企业管理中的成本管理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管理也朝着现代化发展。尤其在当今的煤矿企业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主要论述煤矿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提出的问题,阐述几点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煤矿企业;管理;成本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市场逐渐的开放,企业的在管理,在理念上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尤其是在成本管理上,管理的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在煤矿企业中,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是提升煤矿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但从实际情况看,其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煤矿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在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合理的规范成本管理是加快我国煤矿企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二、煤矿企业在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随着煤矿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其在成本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成本管理的理念陈旧。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开放,企业的经济发展不断与国际接轨。然而,我国在企业的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管理理念。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在煤矿企业领域,其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进而其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是片面的对成本进行管理,对部分的项目,存在人为臆断的控制管理。虽然,在成本上降低了成本输出,但却疏于对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得煤矿企业的事故频发。这种重“表面”,而忽视“实质”的管理理念,严重制约着煤矿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同时陈旧的管理理念反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输出。 (二)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我国煤矿企业,在实际的成本管理中,缺乏合理的成本管理机制,进而使得煤矿成本管理领域的混乱局面。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管理项目不全面或漏算的情况出现。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对成本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审核、复查等机制,这就更加使得管理秩序的混乱。在管理报表的形成中,过于的追求低成本的输出,而忽视了管理中的实际约束。使得成本管理的数据价值不高,也就是说,当今的煤矿企业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含有太多的“水分”。企业基于这种管理数据,是很难以得到本质性的发展。反而,会造成企业在重大决策上存上出现严重的方向性问题。 (三)缺乏合理的成本预算。煤矿企业在成本预算的环节中,缺乏合理的成本预算。煤矿企业在成本的预算阶段,对于预算的项目费用不够明确和具体。而且在预算的过程中,缺乏全面性。进而使得预算的结果与实际的预算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预算的过程中,对于关键领域的预算,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查。 (四)我国煤矿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成本运营形式,严重制约着成本管理的创新性发展,也就是说,当今的煤矿企业的管理目标过于的短浅,缺乏有效的管理眼光。因此,现在的煤矿企业过于的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同时由于注重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所以,这种成本利益化的管理模式,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的现代化建设,使得我国的煤矿安全事故过于的频发。 (五)煤矿企业的管理方式过于呆板。我国的煤矿企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成本管理的方式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数据平台的单一化就是其关键性的问题。并且管理的过程中,数据的处理平台也比较的落后,在对于复杂的成本预算时,平台的运行效率不高。而且,在一些小型的煤矿中,甚至缺乏真正意义上成本管理,进而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煤矿企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成本管理模式就存在较大的缺陷。 (六)管理人才的缺乏。我国煤矿的成本管理,在管理层就缺乏合理的管理人才,而且现在很多的煤矿成本的管理者,往往是凭经验对成本进行管理。这就使得我国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有力的基础支撑,也就是出现形式大于本质的问题出现。因此,我国的煤矿企业在成本管理上,管理的形式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合理的管理人才。 三、加强煤矿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优化管理机制。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要求企业要有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的机制,进而更加规范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避免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管理误差。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合理化管理的流程,尤其是过于冗长、陈旧的管理模式要逐渐的运用新的管理机制来代替,进而可以加速煤矿企业的现代化建设。 (二)优化管理的方式。传统的人工的成本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煤矿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优化自己的管理方式。尤其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好的便于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而且基于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呀,可以很好的实现管理数据的资源共享,进而使得管理的流程更加的科学化。这种现代化管理平台的建立,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实质性的便捷。 (三)加强成本预算。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成本的预算,可以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然而,实际的成本预算过于的粗糙,没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因此,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成本的预算,同时可以预算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审核。因此,在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成本预算这个环节。而且要规范好成本预算这个环节。 (四)加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立。我国煤矿行业的管理人才比较的缺乏,有爱是对于成本管理的人才。因此,在实际的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加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样可以为成本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我国的煤矿企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成本管理的有效性是其发展的关键。然而,我国煤矿企业在实际的成本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进而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建立,是加速煤矿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互联网金融论文:浅析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公有领域的保护问题 摘 要:近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金融信息服务业呈现出知识产权入侵公有领域的迹象,一些公司将行业内部分公有领域的信息进行计算机软件登记保护等。本文将从知识产权法的公有领域的界定出发,论述这些行为是否属于知识产权侵占公有领域的行为,提出加强保护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公有领域,维护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的平衡的建议。 关键词:公有领域;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限制 一、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公有领域保护中的问题简述 近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传播,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互联网以其技术上、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优势,给金融信息服务业注入新的血液,带动了金融信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一时之间,互联网金融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然而,行业的迅速发展刺激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其中,一些企业利用行业内共同积累与创造的成果进行软件登记等,阻碍了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公平竞争,具体而言: 其一,对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及行业内的公司而言,目前国内金融软件产品的功能模块以及信息的组织形式是由整个行业内的各个公司共同努力总结、创造,并根据客户的意见和需求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而形成的。近来,部分汇集了大家共同努力的信息成果被某些公司进行登记,这对其他公司是极大的不公平。而且,这也严重削弱了行业各种创新成果产生的基础,阻碍创新的竞争产品的推出,不利于行业内公司集中精力进行技术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其二,对上游数据供应商而言,在金融信息服务企业使用的数据和信息中,证券信息主要来自上交所、深交所等单位,行业信息主要来自统计部门。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对这些数据并没有独创性,也即没有对这些数据享有著作权的基础。 其三,对金融信息软件用户而言,某些公司利用行业内共同积累与创造的成果进行软件登记,通过设置知识产权壁垒而排斥市场竞争,限制金融信息软件用户的选择权,会损害广大用户和整个资本市场的利益。 二、知识产权法对公有领域的界定 关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对公有领域的界定,需要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考量。 (一)理论上公有领域的界定 关于公有领域的含义,在我国学者之间存在非常广泛的争议,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是指原来受法律保护但后来因过期而不再受保护的知识产权客体。这种解释主要是从保护期限的角度论述了公有领域的特征,并强调处于公有领域的智慧成果是不受保护的。广义上的公有领域则不限于此,还包括其他内容。例如,有学者认为,公有领域是知识产权法不予保护的思想及其他智慧成果。比如,政府文件等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作品中不受保护的思想内容,不符合双边条约或多边条约规定的保护要件的外国作品等等,都处于公有领域。在我国,学者们比较倾向于广义的解释,如有学者认为,“公有领域基本上指不受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保护或者知识产权效力所不及的材料方面”,还有学者认为,“公有领域是从专有权中剥离出的可以为公众自由利用的部分”。 因此,在对“公有领域”这一概念作解释时应注意把握如下特征:第一,从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角度而言,公有领域是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领域;第二,从公众的权利角度而言,公有领域是社会公众可以自由利用的领域;第三,就客体而言,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是针对智慧成果而言,而不是针对土地、房屋等有形财产;第四,从范围上而言,公有领域包括已超过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的智慧成果以及不符合法律保护要求的智慧成果等。因此,在此我们可以将公有领域定义为:公有领域是指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可以为社会公众自由利用的智慧成果的集合。 (二)实在法上公有领域的界定 在立法上,我国对知识产权法的公有领域的界定在不同的法律中有不同的表现,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著作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法不适用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规定著作权的保护“延及表达 不延及思想、过程、原理、数学概念、操作方法等”。这些规定将法律法规等纳入著作权法中的公有领域,并且思想、原理等也被界定为著作权法中的公有领域,公众可以自由利用。除此之外,超过著作权法保护期限的作品也即进入了公有领域。 第二,专利法中的公有领域。我国专利法规定,对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不授予专利权。因此,在专利法中,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动植物品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不能获得专利权而不受保护;超过保护期限的发明专利不受保护;不符合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等条件的发明成果不受保护;不按规定办理专利申请手续的发明不受保护;不符合国际公约或双边条约规定的保护条件的发明不能受到保护。这些规定都属于对专利法中的公有领域的表述。 第三,商标法中的公有领域。我国商标法第十条规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国歌、军旗、军徽、军歌、勋章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的名称、标志、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国政府同意的除外,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旗帜、徽记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组织同意或者不易误导公众的除外,与表明实施控制、予以保证的官方标志、检验印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授权的除外,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第十一条规定,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其他缺乏显著特征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但以上标志经过使用取得显著特征,并便于识别的,可以作为商标注册;第十二条规定,以三维标志申请注册商标的,仅由商品自身的性质产生的形状、为获得技术效果而需有的商品形状或者使商品具有实质性价值的形状,不得注册。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中规定的不得注册商标的情形,其原则恰恰是因为侵犯了商品或服务的公有领域,如果对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等注册,则除该注册商标持有人外的其他企业被剥夺了使用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等的权利,有悖于法律的公平正义理念。因此,未注册的商标一般不受商标法保护;不具备显著性的或者后来显著性退化的普通词汇及图形不受商标法保护;未依法办理注册手续的商标不受商标法保护;不符合国际公约或双边条约规定的保护条件的商标不受商标法保护;超过保护期限而未续展的商标不受商标法保护。 此外,在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其他领域,法律也对公有领域作了具体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法律对公有领域的界定是列举式的规定,必然存在一些法律漏洞或随着社会发展出现法律空白。因此,在判断特定标的是否属于公有领域时,还需结合公有领域的概念、特征等理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对于上述软件登记行为是否构成侵占公有领域的分析 如前所述,公有领域是指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领域,处于该领域的智慧成果可以为社会公众自由利用。公有领域是社会公众可以自由利用的领域,它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一般包括已经超过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的智慧成果以及不符合知识产权法保护要求的智慧成果等。 判断上述利用行业内共同积累与创造的成果进行软件登记的行为,是否入侵了知识产权法的公共领域,首先要看是否属于法律明确规定不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表面上看,该种软件不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的不具有著作权的客体。但是,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是作品,而构成作品的核心是具有独创性。而该金融软件产品的信息组织形式和功能模块是由行业内各公司共同努力总结和创造,根据客户的需求长时间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并不是某些公司独立创造的结果,所以并不 具有独创性。如果其进行登记的软件的某些功能模块、软件表现形式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作品具有差异,并且系其独立创造的结果,那么可以就该功能模块、软件表现形式进行保护,而不应就软件整体进行著作权登记。否则,将限制行业内其他公司的使用权,是对其他公司的不公平,这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构成障碍,也不利于保护软件的消费者即证券、信托等中介机构以及个体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目前,部分公有领域的知识和信息被某些公司进行著作权登记、计算机软件登记,严重削弱了行业各种创新成果产生的基础,阻碍创新的竞争产品的推出,不利于行业内公司集中精力进行技术和服务创新,也不利于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对整个行业发展构成了极大阻碍。 四、关于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公有领域保护的建议 在互联网与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由此催生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知识产权法的公有领域,维护整个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公共利益,达到公有知识与知识产权的平衡,这些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公有领域的保护 作为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智慧成果可以为社会公众自由利用的领域,公有领域的保护,是保护人们的创作之源,以及保护社会公众的文化权利的基础。维护公有领域不受知识产权法入侵,方能使社会公众能够合理利用社会文明成果,从社会文化的进步中分享福利。尽管在知识产权法中公有领域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显示意义,但目前在国内外的相关事件中,侵占公有领域的行为比比皆是,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下转第54页)(上接第52页)益,使公有领域陷入空前的危机。因此必须明确公有领域与知识产权的界定与界限,维护公有领域与知识产权的平衡。 (二)维护公有领域与知识产权的平衡 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是针对人类的智慧创作物而言的两个方面。知识产权就是由智力劳动者在公有领域的元素上施加智力劳动后产生的具有新价值的成果,而依法获得的专有权利;公有领域则是公众依据法律规定可以自由使用的智慧创作物所组成的集合。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领域。正确认识并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知识产权制度能否得到更多支持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知识产权制度如何完善的问题。一方面,知识产权是从公有领域中分离出来的,就是对公有领域的圈占,知识产权所有人从中获得独占利益,就是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侵占。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对公有领域的贡献减少了,使许多本应当为公众共享的智慧创作物在很长的时间内被私人独占。 长期以来,我国比较侧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比之下,对公有领域的关注则比较少。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保护确实更加重要。但是公有领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权利、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对公有领域的保护是万万不可忽略的。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公有领域更加容易受到知识产权入侵,金融信息软件登记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保护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中的公有领域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信息服务业,呈现出公有领域更易遭受知识产权入侵的特点,因此更应加强保护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中的公有领域,维护公有领域与知识产权的平衡。 第一,在理念上,纠正长期以来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而忽略公有领域保护的观念,重视对公有领域的保护。之前只强调保护知识产权,没有保护容易被知识产权入侵的公有领域。由于知识产权是私权,权利人必然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公有领域是公共利益,没有特定的受益人,因此,在公有领域受到侵犯时一般很少有人会站出来施以维护。 第二,在立法上,进一步地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限制或者减少人们将公有领域的元素直接地或者只是作少许加工后获得知识产权,以排除普通社会公众使用而达到独占利益的目的,平衡保护知识产权与维护公有领域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司法上,从司法观念上纠正片面强调知识产权的“强保护”理念,切实根据现行法律进行案件审理,不随意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的解释,维护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的在司法上的平衡。 作为我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信息技术业,与作为率先开始数字化的行业的金融业,信息服务行业在金融业具有明显的优势,金融信息服务业产业的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在此背景下,在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中,平衡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的利益,既能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行业内的公共利益,才能形成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的良好氛围,使行业内企业各尽其能,公平竞争,锐意创新,切实提高用户满意度,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和服务投资者。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业的应对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等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战略、客户渠道、融资、定价以及金融脱媒等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但从长远来说商业银行应大力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以获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基本问题 (一)概念 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为现有的金融模式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形成一个既不同于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体制,称之为“互联网金融模式”(internet finance model)。谢平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从融资模式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但与传统直接融资模式相比,互联网融资模式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借助技术的手段使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让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传统信息中介失去存在意义,从而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 (二)特征 1、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强。当前经营模式下,传统商业银行无法高效应对小微企业和部分个人客户的业务要求,导致对某些客户的金融排斥(人们在金融体系中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包括社会中弱势群体缺少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困难和障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缓解金融排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2、交易信息相对对称。传统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获得投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收益与成本不匹配。互联网金融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任何企业和个人的信息都会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能够较全面了解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和信用情况,降低信息不对称。当贷款对象违约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公开违约和降低评级信息等方式,增加违约成本。 3、资源配置去中介化。传统融资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信息经常不匹配。资金需求方无法及时得到资金支持的同时,资金供给方也不能找到好的投资项目。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不再需要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撮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去中介化作用明显。 (三)分类 模式一:互联网企业或传统电商直接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企业或电商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提供金融服务。早在2000年,沃尔玛就开始在增值服务,特别是金融服务领域寻求突破。沃尔玛先与有资质的金融服务公司或银行合作,为消费者办理可充值的预付借记卡,利用购物返现刺激用户办卡。由此获得的大量现金沉淀充实了沃尔玛的运转资金,降低了财务成本。沃尔玛还设法向消费者提供转账、支票兑现、账单缴付以及小额商业贷款等金融服务,从中获得服务费收益。成立于2010年的阿里小贷是中国首个专门面向网商放贷的小额贷款公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巨大空间。2012年11月11日,淘宝光棍节促销日当天交易额达191亿元,是全国最大单体百货商场新光天地年销售额的2.9倍。 模式二: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展的网络借贷。p2p(peer to peer)网络借贷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直接信贷模式。是借款人在网站上展示资金需求额、用途、期限以及信用情况等资料,放贷人选择提供一定借款。全球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zopa于2005年在英国运营。我国第一家p2p网贷平台宜信成立于2006年,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50万。国内的p2p网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目前已经有几百家,具有代表性的是拍拍贷、陆金所、信而富、红岭创投等。 模式三:众筹融资(crowd funding)。众筹融资是项目发起者在网站上展示项目,投资者根据相关信息选择投资项目,其快速发展使互联网金融具有了传统投资银行vc/pe的融资功能。于2009年4月成立的美国kickstarter公司,通过网上平台为设计、音乐、电影、游戏等领域的创意项目融资。截至2012年,已为2. 4万个项目筹资2.5亿美元,共吸引了200万名投资者。我国第一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网”成立于2011年5月,截至2012年7月已为150个项目融资300万元。受法律等因素制约,我国还没有股权类众筹网站。 模式四:传统金融业通过电商平台做金融。银行或贷款公司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批量获得优质的客户资源,实现信贷全流程的网络化和集中化操作。2012年,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为代表的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有别于信用卡商城的全程综合电商平台,产品种类涵盖了金融类及非金融类产品。依托自身的客户资源和品牌资源,让个人或企业客户在平台上自由完成电子商务交易,为银行带来新鲜的用户、客户的金融信息和金融消费。 二、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带来的挑战 首先,银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随着新金融势力涉足并不断蚕食银行的业务领域,金融替代效应日益显现。银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表现为客户流失严重、中收渠道受到挤压、资产业务竞争加剧等。从本质上来说,风险的根源在于新金融势力凭借平台的优势垄断了客户的“三流”信息,银行对客户信息获取的渠道被技术性阻断,从而无法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创新。 其次,银行面临着优势被蚕食的风险。长期以来,银行在政策红利、资金成本、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四个方面相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新金融势力凭借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近乎零成本的平台信息获取方式,逐步占据了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方面的主动。如果新金融势力能够取得金融牌照,具备政策红利,即使没有吸储权限,仅凭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沉淀也可立即转化为资金成本优势。 最后,银行存在着转型发展和拓展中收的需求。当前银行存贷利差日益收窄、转变盈利方式、发力中间业务的需求也日渐紧迫,下一步转型的重点是发展轻利差业务和拓展中间业务,以摆脱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和降低业务风险。借助电商平台,银行希望改善客户体验来加强拓展中收的客户基础,并培养客户在平台消费或交易的习惯,来丰富拓展中收的渠道来源。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注意的问题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速度虽快,但交易量相对较小,短期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四点: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自律,业务发展不能钻法律空子和监管漏洞,应以支持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其次,互联网金融企业应积极创新,不断嫁接金融服务与信息科技功能,探索新业务领域,与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形成互补。再次,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利用自身资源,打破地域界限,吸引更多客户,操作尽可能“傻瓜化”。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系统安全建设,保障交易者的资金、信息安全。从社会环境看,人们应给予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加开放、宽容的态度。保证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可以考虑突破地域、行业限制,鼓励金融业竞争,维护好社会金融生态环境。 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仍有优势。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认知和诚信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实体银行可建立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传统商业银行除提供存贷业务、财富存管业务和为支付结算提供媒介外,还为社会提供流动性保险,支持正常经济活动。一些金融业务需要专业人士经验判断,信息技术无法完全替代。面对互联网金融公司业务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向,转变发展观念,积极调整战略。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渠道,提高业务水平,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的冲击,获得新发展。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为股东创造价值。 互联网金融论文: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公共选修课程的探索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开设互联网金融课程的目的与意义,介绍了该公选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以及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还指出了在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课程所要克服的困难。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课程内容 综合素质 金融学课程是理论性、时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经济和金融快速发展,社会上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了解金融发展现状、掌握金融技能的人才,解决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稳定的问题。在高等院校中开设公共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是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必然要求,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各种技能,发挥个性优势,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起到积极作用。 现阶段金融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借鉴先进国家的课程设置,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通过开设前沿创新科学的金融学课程,重视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在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程,系统地、有侧重地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案例模式,比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异同,介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让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整合金融市场信息,与金融市场发展步伐保持一致,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系统的习惯。 一、开设《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网络社交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风起云涌,余额宝、p2p、网络金融社区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机构正在迅速崛起,互联网和金融业强强联合对传统运营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对传统金融的挑战,必然推动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开设《互联网金融》公开课课程具有如下目的与意义:一是为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学生普及知识,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外延,讨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让学生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走势。三是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理解互联网金融贷款模式、第三方支付、众筹等模式的创新与挑战。四是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介绍金融大数据分析与互联网金融,发挥学科交叉教学的作用。五是培养学生用思辨的思考方式分析新时期下金融市场风险,完善市场监管,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平台。 二、《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体系设置 (一)教材的筛选 互联网金融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尚未有系统的教材可以直接采用,本课程的教学材料由相关的专著和市场信息整理而得。本课程使用三本相关专著:一是罗明雄、唐颖、刘勇合著的《互联网金融》,二是盛佳编写的《互联网金融第三浪:众筹崛起》,三是芮晓武和刘烈宏合著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版)。这三本专著较为系统全面地诠释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所取得的成就与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二)教材内容的安排 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教学内容:第一章互联网金融的概况、内涵和外延,第二章互联网金融浪潮回顾,第三章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第四章p2p网贷,第五章众筹兴起与发展,第六章大数据金融,第七章互联网金融机构模式分析,第八章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课程内容介绍上以中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兴起与发展为主线,重视与美国互联网金融业模式做比较。 (三)教学手段的利用 在教育思想上,本课程强调创新性、实用性、研究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以期对传统金融教学系统做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一是课堂讲授,以生动精辟的语言讲述互联网金融知识,启发学生多做前瞻性思考和研究性探讨。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纪录片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声、光、色,更强烈地刺激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观点,并通过项目讨论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考核最 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等组成。各部分成绩均以百分制单独记分,加权平均记为最后成绩总分,各部分权重分别为总成绩的35%、65%。平时考核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在学习本课程期间要求学生写课程学习心得、课堂作业、课堂考勤。期末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以论文的形式考核。为确保论文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确定课程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 三、《互联网金融》课程开设所面临的难点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两个原本不相干行业之间的合作、融合,互取其长。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提供了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的特点:金融服务高效化、便捷化、低成本化、长尾化和大数据化。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出现了第三方支付、人人贷、电商+信贷、众筹、传统金融信息化、直销银行、互联网金融门户和虚拟信用等多种模式。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案例可谓目不暇接,日新月异,如何精挑细选,如何精辟生动地讲解,紧密联系实际,需要授课者做大量细致的学习和准备工作,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这样一个新兴边缘课程,必要时请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士客座讲授,有利于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最新动态,增强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使任课教师获益匪浅。互联网金融课程本身主要体现了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金融学与金融创新、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的交叉互补应通有机结合。多学科的内容要求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虑现代金融实证和实用性,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推广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方式,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好知识的持续性与变革性的关系,教学内容既保持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又不断吸纳新知识、新信息,对该领域发展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升级。 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学科交叉的特点对选课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课程对多个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的特点,在选修本课程前,对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监管等课程要有必要的了解和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开设课程时可以考虑此公选课程主要面向大三和大四具有一定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的学生授课,保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达到教学质量要求。 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对公选课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尤其是对于课程涉及的教学资料和工具的购置应予以支持,对于优秀的公选课要给予适当的褒奖和奖励,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打造精品课程。高校应重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做兼职教授或讲座讲授,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现代金融形式,其并不仅局限于为传统金融所忽视的市场,而且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核心服务领域。其作为一门与金融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学生按照兴趣选择一个跨学科课程,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培养综合素质,加强对金融市场信息的反映。本课程的开设有必要顺应现代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甚至是超前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学习新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力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互联网金融论文:浅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务公司的启示与应对 摘 要:互联网金融在去年引起了社会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关注,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何在此背景下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出发,分析其2013年受到热捧的原因及对商业银行、资金需求方所带来的影响,最后从财务公司的行业特殊性出发,通过加强内部建设、夯实资金归集、紧抓市场转型机遇等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独特价值链,进一步发挥财务公司价值,协助实体经济更好地做好资金管理工作。 关键词:财务公司;互联网金融;金融改革;价值链 随着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也在不断深化,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其实并不能称为新产品,但在2013年,这种金融模式在“宝宝”们的带领下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也对传统金融行业发起了挑战。 央行公布的2014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在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创新高的同时,人民币存款减少金额达9402亿元,与之对应的是互联网金融等理财渠道规模的激增,存款搬家现象已得到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重视。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1月货币基金规模大增2054亿元,增幅高达27%,总规模逼近万亿元大关,虽不能与我国百万亿人民币存款总量相提并论,但无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步伐已较想象中的快速。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具有存在形态虚拟化、运行方式网络化的特点,而这也正是与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上的本质区别。从业务的开展渠道及实质来看,无论是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金融服务,还是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向金融机构渗透,都可以算作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 很多人把2013年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但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出现,根据发展的速度可分为两波浪潮——第一波浪潮以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的出现为标志,网上银行、网络证券交易、网络保险便属于这一行列;第二波浪潮以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为代表,比较常见的有支付宝等第三方交易、金融机构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以及p2p网络借贷。 二、“宝宝”们红火的背后 从上述描述可知,互联网金融其实早已渗透大众生活的多个方面,但为什么直到2013年“宝宝”们的出现,公众才给予那么大的热情和追捧?我们认为这里包括了两方面的原因——较高的收益率和较大的投资欲望。 1.高收益的吸引。从社会舆论、产品宣传中不难发现,“宝宝”们主打的是流动性与收益性的优势,其能给予客户相当于活期存款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利息收益,在不设交易金额门槛、流动性好、甚至给予保本承诺的情况下,大众没有理由拒绝这一产品。 但上述收益的实现是以下面的三方面因素为基础:第一,2013年金融业资金面较以往收紧,拆借利率整体上扬,余额宝等产品以货币市场基金为投资对象,其价格与同业间利率有直接关系,由此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收益提升;第二,互联网金融的发行成本及运营成本上较商业银行低,为提高投资者收益创造了空间;第三,在跑马圈地战略下,互联网公司愿意提供相应补贴,这里包括了可计算的及过往积累客户所花费的不可量化投入。 2.公众增值保值的需要。公众理财意识的提升,使互联网金融受到热捧:首先,货币市场基金与银行活期存款利差较大,在目前公众的认知中,货币市场基金的安全性基本等于存款,投资互联网金融不仅相当于购买货币市场基金,还多了电商的一层保障;其次,公众投资渠道有限,针对零散金额的金融产品更是稀少,大众对提升闲置小额资金的需求较大,“宝宝”们的出现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再次,经过多年的客户培育,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受到了大众肯定,为大范围的互联网金融推广打下基础;最后,在社会物价攀升的背景下,大众增值保值的需求激增,特别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年轻一族,其与父辈相比经济压力更大、金融风险接受能力更强,愿意主动改变“负利率”的现状,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80%余额宝参与者为30岁以下人群。 三、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给 业银行带来最直接、最严峻的挑战是推动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及服务水平的提升。过往,“二八法则”使商业银行在客户服务资源配置上有一定的倾斜,而现在,受互联网金融“长尾效应”的影响,商业银行有必要提升一般客户的服务能力及其资金议价能力,这里除了常规的存款利率外,还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及整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控制和减少“存款搬家”现象。从贷款的角度来看,虽然目前p2p网络借贷受投资者对其潜在风险的担忧,可接受程度比不上存款及理财业务的推广,但在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互联网金融文化的成熟,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也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2.财务公司无法独善其身。受监管条例限制,财务公司客户范围仅为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但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无论是市场还是企业的金融选择都将发生变化。对企业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其对投融资渠道的接受程度,未来融资工作将向更为多元化发展,同时,由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独立开发和运作能力有限,其部分收益的实现将通过金融机构转嫁到资金使用者身上,带来融资价格的提升,上述这两点都将会对财务公司的服务水平和资产运作水平带来更高的要求。同时,互联网金融未来对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的渗透也将更为深入,倒逼金融机构提升业务发展、运营管理、产品服务、风险管理等水平。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务公司的机遇与应对 1.加强自身建设,跟上市场发展步伐。目前,外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需要及动力十足,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内部银行,出于竞争的考虑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必要通过勤练内功、提升实力来巩固自身优势及作用,一方面是针对集团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好新产品研究和储备,尤其是涉及新增业务范围的业务(例如去年红火的货币市场基金属于有价证券投资类业务,需要经营范围核准),以适应市场发展步伐,享受业务开展所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加强外部新产品研究及员工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对市场新动向的敏锐度,适时开展产品引入与衔接。 2.价格、服务两手抓,夯实资金归集基础。财务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加入到市场竞争当中,在外部资金运用收益率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如何巩固已有资金归集规模进而实现资金池的进一步扩大将成为工作的核心。 一是构建差异化利率定价模式。在资产负债定价方面,财务公司大多采用“跟随”及“让利”策略,差异化定价比例较低,但随着市场利率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必要对系统内不同单位进行差异化的评级及定价,发挥价格导向对成员单位融资选择的引导作用,提升自身资产的安全性及资金运用的效益性,增强集团公司对其资金管理能力的信心和认可。 二是努力提高客户粘性。一方面加大系统开发建设及推广力度,提高成员单位财务人员对系统的依赖性,巩固结算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加强资金安全监控与资金信息分析,作为财务公司与外部商业银行相比最大的业务优势,能通过给予集团公司外部金融机构无法复制的资金监控服务和资金流管理,从另一个角度发挥财务公司的功能,以“有为才有位”的理念争取资金的进一步归集。 3.紧抓市场改革机会,完善自身独特价值链。目前利率走高的情况,我们认为从长远来看,随着存款保险等制度的建立,刚性兑付的神话将会破灭,公众、企业将会重新审视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各类金融产品风险性,整体市场向更为理性的状态靠拢。对金融机构而言,出于风险与收益对等的考量,除了会逐步推出更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外,在项目选择上也会向稳健、成熟的项目倾斜,这对财务公司成员单位而言将是有利的融资因素。 为此,财务公司应紧抓上述机会,一方面扩大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把产品引入作为渠道拓展的一种方式,并在过程中探索开展自身的投资业务,进一步发挥金融平台优势;另一方面运用金融人才及熟悉集团情况的有利条件,与成员单位建立战略合作框架,提供一揽子金融方案,协助单位更多更好地选择除传统银行业务以外的金融产品,使财务公司的金融介入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还能参与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协助其更好地开展资金融通、资金管理及财务公司工作,提升在此当中的独特价值。 互联网金融论文:浅谈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本文结合当今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三种主要模式即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论述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对互联网金融一个做出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机遇 挑战 模式 在中国平安中期业绩会上,董事长马明哲宣称将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合作,“三马”联手共同建立合资公司,合作试水互联网金融,引发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笔者试图从理性的角度探讨一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三种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从服务的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是一种广义的互联网金融。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乃至手机银行都属于这类范畴。在这一模式下,传统金融服务从线下扩展到线上,在时间和空间上外延了银行服务。从狭义的层面,互联网金融只包括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前者典型的应用模式有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信贷、众筹网络等,后者是网络形式的金融平台,包括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基金、保险销售平台等,这一模式多为电商向金融行业的渗透。p2p信贷的概念p2p信贷是一种个人对个人,不以传统金融机构作为媒介的借贷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在发展空间方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可通过两类中介进行:一类是商业银行,对应着间接融资模式;另一类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应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这两类融资模式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交易成本巨大,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利润、税收和薪酬。互联网金融能够替实体经济节约这部分交易成本,那么其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在获取客户能力方面,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有更强的集聚效应,更容易传播和扩大影响力,针对客户的需求有更快的响应能力,互联网企业若有一定的客户交易数据还能为金融交易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支持。 在成本方面,互联网金融同时具备成本优势,还不受限于区域发展,像腾讯、百度、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若从事金融业务,将会比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在用户拓展上更有优势,更容易展开零售批发型金融业务,比如基金、理财产品的购买与交易,互联网企业的流量入口优势比传统金融公司会强许多倍。 中国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也验证了这种预测。 首先,网络小额贷款发展迅速。2010年成立的阿里小贷已累计为13万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规模260多亿元。其次,2007年8月中国第一家p2p信贷公司——拍拍贷成立。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p2p信贷公司总共超过300家,行业交易总量高达200多亿元;各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则已将财付通做得风生水起,新浪的支付科技公司已尝试发行“微博钱包”。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传统金融业会抵制这种新兴产业的发展。马云这种明星企业家针对金融业的攻击性口号,让传统的金融巨无霸会对互联网企业产生敌意,让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过早面临本来不必要的竞争威胁。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相同点都是资金的交易,都存在风险,都需要掌握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这方面,传统金融公司往往有更好的经验积累和团队优势。 其次,金融行业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就是,各类金融业务一般都有特定的牌照和准入条件,这方面的限制性政策与互联网的自由创新特点有着天然的冲突,互联网企业如果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从事这种受限的业务,需要更灵活的适应力。金融毕竟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金融的管制都非常严,准入门槛也非常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如何逾越一些准入门槛的障碍,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现实难题,一方面需要与监管机构有更好的沟通,另一方面也会考虑从业者的耐心和智慧。 另外,互联网金融本身也有诸多问题,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这一模式由于行业本身的不确定性一直处于非监管的“真空”状态,也成为互联网金融最突出的风险。我国在这些方面尚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外部监管及法律 范缺失,行业自律不完善。目前,我国在监管制度及法律规范方面尚不存在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容。不但监管处于缺位状态,行业自律也极为松散,仅有少量机构加入中国小额贷款联盟于2013年1月25日颁布的《个人对个人小额信贷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行业自律公约》。二是信用信息交换较困难,违约成本低。国内的信用环境和信用信息系统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为不利。目前,互联网金融公司尚无法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各公司之间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完全依赖各公司自身的审核技术和策略,独立采集、分析信用信息。三是技术存在潜在风险,平台安全面临考验。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对接虽然大大提升了业务的便利性,但同时也带来了较为突出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即使是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正规金融网络化平台,也还存在着较多的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业态,其发展时间虽短,但发展势头迅猛,对于该业务的运行特点、面临的风险、发展趋势,特别是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短时期内尚难以定论,还需时日加以观察分析。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摘要: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展开研究。首先,对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进行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与建议。希望相关策略的提出有利于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共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冲击;共生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日益发展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问题。其中,涉足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这些企业积极借助自身原本的平台优势,以迅雷掩耳之势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造成了冲击。面对这种冲击,商业银行不能视若无睹,应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应对。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展开探索、研究。 一、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概述 互联网金融具有如下典型特性,成本低廉的扩张优势;受众广泛的普惠模式;开放性的服务平台;以客户体验为根本的发展理念;自由透明的信息交互。互联网金融为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的结果,为互联网企业亦或是金融机构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向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原因如下,1.获得了政策上的鼓励及支持。在“克强经济学”的影响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市场的地位不断得以提升,而市场地位的不断提升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2.随着网络技术、支付技术及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开始相信互联网金融,并选择使用互联网金融。3.我国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供需失衡现象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提供了重要契机。4.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互联网精神向金融领域拓展、延伸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有人断言,商业银行即将被颠覆,互联网金融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巨大冲击。更有人断言,假如互联网金融进一步持续发展,那么它必然会取代目前的直接融资以及间接融资形式。商业银行、交易所等一系列金融机构均将不再会起到任何作用,甚至是连中央银行目前的货币发行功能也极可能被取代。上述断言到目前为止也只能是一种猜想,但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金融确实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严重冲击。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也必须积极做出应对。 二、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一波又一波冲击,商业银行不能坐以待毙,应在现实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加强电子银行建设,应对互联网金融 电子银行对银行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的影响显著。电子银行是信息时代抢夺市场的必要措施和手段。电子银行是弥补城商行跨区经营网点不足的重要手段。电子银行有利于增加客户粘性和拓展销售渠道。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电子渠道方便、快捷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应不断加快个人金融部传统产品向电子渠道的迁移,扩大电子渠道支持传统网点交易的覆盖范围,积极推动电子渠道从交易接入向互动式综合营销平台转型。商业银行应制定电子银行的发展战略规划,丰富电子银行的服务手段和提升服务能力,调整架构,成立电子银行部,加强人才建设。在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下,其电子银行必然会得到更好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电子银行才能更好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有学者认为,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需从如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提高电子银行产品的创新能力,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电子银行产品;解决好安全与效率的关系;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电子银行产品;积极参与电子商务。 (二)加快自助渠道建设,提升ATM市场份额 商业银行的自助渠道虽然无法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但其快捷性及方便性是互联网金融所无法取代的。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建议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快自助渠道建设,积极提升ATM的市场份额。继续加大ATM、BST设备的投放,在增加依附式设备的同时,继续抢占市场,加快离行式设备投放进程,充分发挥自助设备的业务分流作用,弥补物理网点不足的现状。每新建一个重点物理网点,配套建设2个离行式自助银行。一方面,要加大依附式设备投放。单台日均超过120笔的网点,要考虑将原自助区内的BST调整为壁挂式,腾出机位增设ATM,如自助区内没有空间,要考虑在大堂内增设大堂ATM。新建或新装修网点,600平米以上网点,应配置(或预留)5~6个机位,600平米以下网点应配置3~4个机位。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大离行式自助银行、离行式设备的投放,实行项目化管理。县支行确保设立1家离行式自助银行,城区设立4家离行式自助银行。各行应在客流量大、交易量大、大型社区、专业市场、城乡结合区等区域设置离行式自助银行,必要时可考虑建设大中型离行式银行;在客流量大的居民区、核心商业区、大型超市、百货商场、高校连锁超市等区域设置离行式ATM;在大中型社区、证券公司营业厅、人流量大的超市、高档写字楼等区域投放BST设备;同时要注重打造社区金融服务站,通过社区银亭投放ATM和BST,全面延伸商业银行的渠道触角,宣传商业银行的自助渠道功能,弥补网点不足的短板。 (三)加快物理网点软件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还应切实抓好物理网点的软件工作。这也是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网点转型要继续加快、突出抓好网点软件转型,真正将网点打造成业务发展的“桥头堡”和“主阵地”,提升网点效能和整体竞争力。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进一步转变观念,夯实网点转型思想基础。通过对各网点的一对一辅导、座谈和网点转型通讯等平台,提高全辖网点转型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者主动转型意识,更多关注网点队伍建设、功能完善和流程整合等机制转变,确保业务指标的稳定性,保持转型的成果。2.加快新线流程整合,完善网点服务功能。根据商业银行工作安排,加快推进新线流程整合,提高业务处理电子化、集约化程度,改进内部操作和服务流程,有效释放人力资源到销售服务一线,增强网点销售服务力量。在人员素质、业务流程等方面,应加强对机构的指导与帮辅,完善网点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结售汇业务、消费信贷业务在基层网点的开办,提高基层网点竞争能力、盈利能力。3.持续落实网点销售服务流程,提升网点服务质量。加强对辖内网点人员全员服务销售流程学习督导和考试考核工作,对各网点销售服务流程落实工作进行严格评估、验证、总结,根据省行制定的服务销售流程落实情况验收方案,进行突击检查验收。4.强化网点个人金融队伍建设。一是强化个金队伍专业职能。大堂经理作为网点服务销售流程运转枢纽,应着重于厅堂营销及厅堂服务的组织、管理、实施;理财经理定位于依托网点、理财中心,负责销售全产品线个金产品,着重维护中高端客户;消贷经理定位于以个人贷款产品为抓手,对外拓展客户资源,同时负责营销其他个金产品,如存款、中间业务、银行卡等;二是加大送教上门力度,组织业务、产品、营销专家直接面向网点进行培训,持续开展政策宣讲、交流座谈、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实现网点个人金融业务培训的全面覆盖,重点从操作技能、服务意识、业务能力、营销技巧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训,快速提升网点业务水平。5.进一步深化公私联动,带动个金业务转型发展。深化与公司板块联动,共享三级财富管理体系资源,深入推进客户互介营销模式,为个人理财、薪等业务带来目标客户。设定关键联动指标,例如客户群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公司业务沟通优势,协调公司条线联动承担薪、公务卡、个人中高端客户发展等指标。 (四)谋求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起步得益于银行的合作。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丰富了投资渠道。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储户的无形流失。商业银行支持互联网金融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商业银行协助P2P平台降低违约风险。商业银行参与监控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二者在未来不应选择敌对,应在共生的基础上进行和谐发展。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两者是系统内的共生单元,两者包含同一的共生要素和利益诉求,两者作为共生单元相互间存在质参量兼容。两者的共生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为促进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良性互动发展,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入手,1.致力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立两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大方向。2.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构造公平有序市场。3.融合新兴模式,提高商业银行信息化和平台化水平。4.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专业实力的培育和提升,做好对商业银行市场职能的补充。5.合力共建征信平台,促进行业内评估方法标准化。6.以合作为基础分别推进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必然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在做好传统金融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加快加强电子银行建设,应对互联网金融;加快自助渠道建设,提升ATM市场份额;加快物理网点软件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谋求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唯有如此方能继续保持商业银行的优势,与互联网金融产生优势互补。 作者:陈泽茵 单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浅析 摘要:企业战略与主营企业是互联网金融的价值源,为了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市场竞争能力,本文针对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分析的研究,将以GEM模型构建为基础,以互联网金融竞争力指标分析为框架入手,根据该类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与计算结论,对GEM模型下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展开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视角;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GEM模型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商业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以中国新经济增长驱动力存在。从另一方面看,在互联网商业领域中,无论是存款支付,还是理财结算,都达到了互联网与信托与消费的融合,使传统缺失的金融业市场成为现实,凸显出强大的竞争实力。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从互联网基础设施、企业战略主营业务、国际市场等方面建立DEM模型,以此对互联网金融技术升级,以及创新性金融服务等进行分析。进而对互联网金融商业精神进行塑造,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化的演进。鉴于此,加强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GEM模型构建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分析框架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一种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实现的金融业务的模式。该模式中包括许多功能,比如资金融通、理财服务、支付投资、信息中介服务等。与此同时,根据产业竞争力中的基础、企业、市场等三个要素,建立GEM模型[1]。其中,这几项要素中,还包括两个小要素,从而构成要素对。第一个要素对是基础要素,主要包括互联网资源,金融基础设备两个部分。其代表的是金融业领域发展中的资源池和创新源。第二个因素对,指的是企业要素,该项要素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营业务,该项要素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业生产效率。第三项要素对是指市场要素,包括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以及国际互联网金融市场,体现了互联网金融业市场前景和市场需求量[2]。GEM的模型构建,其优势在于采用了数据量化的形式进行分析,将互联王金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六部分。建立GEM模型后,其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可信度高。GEM模型数据分析法的运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资源、设施资源、主营业务、战略结构、国内与国际市场等六个影响要素进行赋值。如表一所示,第一,根据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咨询结构的因素指标,做出关于主观与客观的级别评定。第二,统计好各个因子的最终得到的分数,并将二级指标与对应权值作乘法运算,进而计算出相对应的单因子得分数值[3]。第三,统计三个因子对应的得分数值。第四,将因素对分值相乘,转换为线性分值。可见,互联网金融市场一旦在六个因素上出现短板,都会削弱整个企业竞争力。 三、GEM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与计算 GEM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包括两种方式,分别为互联网网民电子邮箱中的调查问卷,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数据。根据调查的相关数数据,DEM模型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DEM的得分为468.53。互联网金融市场不同影响因素的得分值如表二所示[4]。各因素得分值在8分左右,那么GEM的分值在640分上下波动,互联网金融业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因素得分值接近10分,DEM的分值接近1000分,其竞争力处于国际领先。本次调查的分数,处在六级与七级区间,说明目前国内的金融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是与国内拥有较强优势,仍有一段差距。 四、基于GEM模型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分析 (一)资源竞争力分析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互联网金融资源包括劳动力公给自已,以及技术人员资源,二者的水平超过金融业劳动力,以及技术人员平均水平,。其发展于互联网形成之后,依靠网络平台进行交易。互联网金融的创业周期不长,并且就业门槛较低。因此,吸引大量的人才选择金融行业。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其能够降低社会的就业压力,金融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得到公司的专业培训,从而去提高专业技能,有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5]。通过财金通的有关报告可知,其对新生的行业与政策十分关注,其中表面90后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求职意向较强,较多的90后大学生选择进入金融行业。据相关调查,毕业大学生选择进入金融行业的人数达到13.28%,由此可以看出,金融行业的人才储备充足,并且市场发展前景良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薪资待遇十分优厚,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互联网金融的从业人员,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计算机的使用技能,网站构建能力,新技术、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以及对于金融风险的管控运行能力等,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6]。互联网金融人员,可以通过后台进行操作,从而去简化金融交易的流程,节省交易时间,高效的对客户的资金进行和搜集、分析、处理等,需要同时进行征信类产品销售,以及金融业务的整合,从而去拓展新的客户,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设施资源竞争力 我国的经济市场在不断变化,互联网金融设施资源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其具有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互联网金融未设置物理网点,无需大量的柜员,从而去节省大量人力成本,此种轻资产、无边界的金融模式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并且拥有较大的开拓空间。通过设施二级指标可知,金融行业的支持系数较低,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依靠互联网经济而发展。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宏观调控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行业协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仅在指导与服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较大,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能够提高金额的操作效率,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7]。互联网金融能够补充传统金融行业的不足,扩大销售市场,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节约人力资源,能够快速的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增强我国金融行业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据调查可知,2014年我国的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的营业额达到1238.5亿,通过手机进行金融交易的营业额达到33.2亿,通过第三方网络交易的营业额达到80863亿,相对于上一年而言,交易数额明显上涨。2014年的互联网金融交易金额,包括移动支付59996.5亿,P2p网络借贷2546亿,以及权益众筹4.5亿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活性远高于传统金融的活性,其客户群体范围巨大,但是同时具有一定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高收益,成功的吸引大批投资者,扩大了金融市场的规模。 (三)互联网金融主营业务竞争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行业的主营业务不断增加,同时市场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强。互联网金融产品包括第三方支付、金融、理财、P2P网贷等,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具有高效性与时效性,弥补了传统交易方式的不足。第三方支付业务,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促进了商品的买卖,体高了交易的方便性,使得用户不用出门便可进行购物,给用户带来极大方便。我国于2015年3月颁布第三方支付正是进入互联网金融业,而在2015年双十一,支付宝的营业额更是取得震惊的成绩,成为不可超越的目标。而支付宝属于第三方支付的代表,主要应用于网络购物、金融活动交易等方面。P2P网贷发生于2007年,其是由国外引进,其能够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信贷服务缺乏,并且市场供给不足。P2P网贷主要包括信息中介模式、平台服务模式、债券转让模式等。P2P网贷经过九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简单的模式,逐渐转型为本土化发展模式,已经完全适应了我国市场,以及社会发展形式。P2P网贷属于高收益的业务,截止到2014年,网络用户已经达到397.2万人,从网民的总体数量分析,其具有较大的未来发展前景。我国的互联网P2P网贷平台越来越多,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例如,人人贷互联网金融公司,旗下业务关系29个省,并且在省内开展下属门店,促成的交易达到796万次,成交的借贷金额超过100亿,人人贷的注册用户超过200万人。根据微信公众号平台显示,我国的众筹平台已经超过250家,并且综合类金融平台的融资规模占全部融资规模的百分之八十五。网络众筹的项目规模占比较大,主要有智能科技、影视娱乐、音乐书籍等,都属于网络众筹的项目。对于综合类的众筹平台,其发展国模较大的平台都具有强大的电商背景。例如,淘宝众筹、京东众筹等,其都拥有强大的电商背景,综合实力较强,融资能力较高。 (四)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力 社会的发展,网络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金融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金融企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投资难、融资难的困境,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意的进行转账、缴费、借贷等,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为互联网用户带来极大方便[8]。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引进全能型的互联网金融人才,运用高科技去促进企业发展,从而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时刻观察金融市场的动态,设置合理的产业结构,打造能够长期发展的金融战略,从而去促进企业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战略目标是,建立科学的企业产权结构、理性的进行市场竞争、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较高、传统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在可控范围之内,从而去保证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战略结构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能够解决诸多困难,从而去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与设备,相对于传统金融较为完善。第三方支付的形式进入金融交易领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平台,引入大量客户,从而去扩大市场份额。(3)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交易,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服务渠道,客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产品选择,从而去实现金融交易的实效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金融产品、销售、服务、交易流程的相互连接,从而去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4)互联网金融,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技术流程更新、创新服务产品、改善销售模式,从而去促进金融交易。例如,各大银行的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工行的电商平台、交行的交博汇等。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金融市场,具有较大的竞争力,主要是由于网络平台的无界性与快速性,快速的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及时的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从而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拓宽销售领域,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需要引进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人才,企业需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通过网络高效的进行操作,从而去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金融企业发展。 五、结论 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功能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而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力源,为了降低互联网金融业的高风险性的同时,提升其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效率与市场占有率,本文针对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分析的研究,是从基于GEM模型构建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分析框架入手,结合了GEM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与计算结论,对GEM模型下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展开了论述,分别包括互联网金融资源竞争力、互联网金融设施资源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主营业务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力、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力、互联网金融国际市场竞争力等重要内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份借鉴,进而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的协同发展。 作者:孟令超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 摘要:“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在现今,每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高频出现的一个词“互联网+”,同时,“互联网+”这种基于互联网的运行和发展理念,衍性出许多交换型的经济形态,互联网金融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经济学中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加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金融活动;金融市场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经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其实,互联网+主要是基于互联网上的一种交换型经济形态,它主要包括:创新理念、制造行业、生态农业、智慧科技、高效物流、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等等,几乎是涵盖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要提出“互联网+”这个发展理念,甚至于几乎每年都要有的放矢的制定出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的行动规划,“互联网+”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广泛的深入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的一种细分形式,体现了“互联网+”所有的共同属性,但互联网金融在本质属性上还是金融,既有其特有独立的属性,也有属于经济的交换范畴的特性,它依附于“互联网+”的模式存在,又和“互联网+”的其他模式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互为补充。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在于实体经济,一旦离开实体经济,互联网金融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所以,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依托于实体金融经济而存在的,它是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在互联网上的高度融合,所以,毫无疑问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格局下,金融加互联网的结合有着其独有的优势和潜能的,那么,如何发挥好互联网金融的这种功能,其核心竞争力到底在经济学领域中有哪些优势,都是需要我们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金融发展的三大支柱 我国要作为经济强国就必须有强大的金融做支持和后盾,一位伟人曾经说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其中也包括经济和金融领域,而且业已成为其重要的支撑力量而存在,那么,自从互联网技术从产生、推广再到应用以来,在金融包涵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革命式的影响,使得金融在理念、形态、制度、产品、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转变和飞跃。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形态的存在,也成为金融发展的一种源动力,它与金融信息、金融制度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发展的三大支柱,在金融业中,信息是关键,更是核心;技术是动力,更是趋势;制度是基础,更是根本。做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三大支柱,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有着现代金融发展的所有必备特征和属性,互联网就是一个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产生信息的大平台,信息作为金融的关键,互联网就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的方式,成为了传递金融信息的高效平台,金融领域的每次创新发展始终离不开技术革新的支持,互联网作为当代技术革新的主要产物,无疑也极大的促进了金融领域的物质技术结构,成为了一种推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关键性技术力量。除了互联网技术上的特有属性外,互联网金融在制度上也有了许多创新和发展,如:监管制度、支付制度和运行制度都有着革命性的改变。总之,现代金融是在信息、技术和制度这三大支柱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这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建设。 二、互联网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技术基础 (一)互联网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 刚才谈到了技术是金融发展的动力和趋势,可以说,任何时期的金融模式的转变和发展都是与物质技术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而从互联网到“互联网+”,再到互联网金融,每发展一步,都是靠着产业技术上的革新所打牢的基础,在特定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就是直接建立在特定条件下的物质技术结构之上的。那么,物质技术结构实际上是金融业的一个基础,而互联网技术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和根本,已经完全改变了金融的发展模式,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式的变革。 (二)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技术;二是大数据应用;三是云计算模式,这也是互联网技术的三个大的分支,同时也构成了互联网影响金融发展的三大核心技术。互联网技术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平台,运用于金融领域,主要是通过网络生成和传播金融信息;对金融信息的组织、处理和检索;资金和金融产品的供需信息的直接匹配;以支付形式为基础,对资金进行转移和支付等功能。所以,互联网金融主要运用了“互联网”的交互、关联及P2P等技术。 三、经济学中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被广泛定义为第三种金融模式,主要还是要为实体经济所服务的。所以,在金融服务中的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大难题,同时也是互联网金融所遇到的难题,要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难题,我们必须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组成。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组成 交互性、网络性、平台性、平等性和可选择性是互联网本身的多重属性,其中主体还是人与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技术只是供给服务的一种方式,最终这种应用的可行性关键在于人,是人的思想意识支配了在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所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更要有一种约束和控制人的思想意识的契约精神,也只有实现这种约束与控制,才能更好的解决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其实,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加上在监控制度上的制约,就会大大降低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促进并推动金融业向更大的空间和更广阔的领域迈进,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应,所以,互联网金融不仅是金融业在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基于互联网思想上的一种突破,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形态。 (二)互联网的核心功能应用价值 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为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产业功能价值。1.服务成本大大降低。在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如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业务都已经上网运行服务,极大的降低了服务的时间、人力、物力的成本。2.服务领域的扩展。互联网金融是基于网络的一种金融形态,它拥有网络的一切属性,自然也传承了网络的突破空间、地域和营业固有模式的限制,可以无限制的扩展空间和领域;3.服务工具种类繁多。自主移动理财终端和移动自媒体金融服务终端等,都是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为主的一种互联网金融工具,尤其是手持终端云端化,更是安全快捷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根据国际监管规则,运用云金融风控系统,对风险系数和风险概率进行预判和计量,避免发生系统性较强的风险;资源配置上的创新。降低了因中介导致的成本、时间等方面的损耗,使需求双方突破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制约,以更快捷和更低廉的成本对接。4.交易方式上的变革。传统交易模式都是以现金交易为基础的,而互联网恰恰可以完全颠覆这种模式,以电子支付的形式完全取代现金交易模式,传统模式中支付终端都在银行,而现在的支付终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在各个互联网用户的手中,达到移动终端的要求和标准。5.衍生出多种金融产品。“长尾效应”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广阔的平台效应和巨大的客户资源优势,将数以万计的闲散资金,通过网络平台汇集到一起,进行理财的一种模式。再比如:“碎片化理财”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没有地域限制的优势,使个人手中细微的资金以“碎片化”理财的模式进行理财,达到支付方便、成本低廉的目的。6.互联网金融信誉体系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功能,大力发展小额融资服务,建设金融融资服务机构,制定相关融资服务制度,加速打造中小企业的互联网融资平台,提升中国经济的信誉和创造能力。七是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不断创新。这种创新打破了现有监管机构的不兼容状态,在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服务上进行了金融革新,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进行了创新改造,促进限互联网企业与金融领域的良性竞争。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互联网+”的一切共同属性,虽本质上还是一种金融的表现形式,但它的优势和特点已经广泛被人们所认同和接纳,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发展迅速,业已成为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一种便捷安全快速的交换手段和形式,为使大家更好的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方便大家以后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对其理念、形态、制度、产品、服务有一个更完整和详细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张涛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摘要: 互联网金融是新时展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产生在当代社会乃至今后将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拓宽了融资渠道,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有助于经济的增长。但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给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文章就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作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宏观经济;影响 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环境下,互联网逐渐成为市场各大主体经营发展的方向,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型行业也逐渐成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对于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型的产业形态,以融合了互联网的优势,借助互联网工具,有效地实现了社会资金的快速流通,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在融合互联网优势的同时,也结合了互联网的劣势,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兴的意识形态,要科学、合理的利用,要趋利避害,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互联网金融可以造福群众,真正地服务社会。 一、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介绍 所谓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开展金融业务往来的一种新型业务模式,这种业务模式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需求,符合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以及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它突破了传统金融的束缚,借助互联网技术,金融业务双方可以实现快速的资金服务,极大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现行社会发展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所带来的效益也越来越大,在我国宏观经济中产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积极发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避免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在现代社会里,市场各大主体纷纷将目光转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金融行业的竞争,有助于金融业务模式的转变,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风险问题,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有利影响 1.推动经济的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是反映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不可否认,这种产业形态的出现促进了金融行业的竞争,使得金融交易成本下降,大大地提高了金融业务交易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拓宽了金融投资理财渠道,以往,从事金融服务的机构只有银行、证券以及保险三种,由于从事金融服务的机构比较少,使得社会资本的投资、理财服务渠道比较狭窄,使得大量货币沉淀到银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拓宽了金融服务渠道,人们选择从那与社会投资、理财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使得社会消费活跃度不断提高,从而带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资金持有者可以直接选择或组合选择需要的金融产品,并直接完成交易,节约了交易双方的事件,为企业、个人提供了更便捷的融资渠道,为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2.活跃市场经济 互联网金融是社会发展大势所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企业作为我国市场主体之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这个平台来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从而活跃市场,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而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获得了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二)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 对于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型业务模式,利和弊是共存的,在互联网金融带来有利一面的同时,同样也潜在着许多问题,威胁到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监管工作存在很大的漏洞,使得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及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也威胁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如违约风险,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在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往来时,交易双方之间会存在较大的违约风险,一旦出现违约,意味着受害方资金受到威胁,从而挫伤他们的投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 现代社会里,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趋利避害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我国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来看,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较大的漏洞,而要想推动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首先,相关部门要积极构建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为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确保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的高效开展;其次,要成立专业的专业监管机构,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来执行监督,从而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必须加大互联网金融监管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二)强化风险管理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风险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而要想规避风险,就必须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在利用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时,金融机构必须全面做好风险评估工作,要全面评估该项金融业务风险系数,并制定风险紧急预备方案,同时,要强化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从而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加大信息安全宣传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是通过一个虚拟平台来完成的,然而在这个虚拟的平台环境下,交易双方在业务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很容易被窃取,从而造成利益损失。而要想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大信息安全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对于金融机构,要定期维护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系统,杜绝一切潜在安全风险存在,在开展业务往来时,要主动告知客户谨防上当受骗,要利用各种途径宣传互联网金融需要主义的一些事项,从而提高信息安全性。作为客户,要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不要在公共环境下泄露自己的隐私,要注意保护好隐私,尽量避免在公共环境下使用隐私信息。要在计算机系统中安全杀毒软件,定期杀毒,从而保障网络系统安全。 (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违约问题的存在会阻碍互联网金融发展步伐,从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现行社会发展形势下,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实际,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全面、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央行要完善个人征信,互联网金融机构要加强信用跟踪,要全面了解客户信用,从而有效地规避信用风险。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金融覆盖广、效率高,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当下,互联网金融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而要想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结合互联网金融环境来有针对性的加快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使得互联网金融真正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作者:纪国栋 单位: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快速发展。从当前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对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提供了许多的帮助。本文主要从小微企业融资的特点从发,浅析一下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意义,希望可以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融资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来看,小微企业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小微企业的存在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模,同时也会增大地方的就业几率,减轻地方的就业压力。但是我国小微企业在融资方式和途径上存在许多问题,一度给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不过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互联网对小微企业进行融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也为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小微企业融资的特点 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源性融资,另一种是外援性融资,本文以外援性融资为例,来分析一下小微企业融资的特点。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不管是刚刚起步的还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的,企业内部资产少是显而易见的,也正是这个原因,促使小微企业不得不通过融资来维持企业的发展。由于小微企业的规模小,所需的融资金额也不大,大约10万左右,然而小微企业的资金流动特别快,只能通过短期的资金自主来维持企业的发展,时效性特别强。除此以外,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是有限的。由于大多数小微企业缺乏必要的抵押资产,比如少甚至没有的固定资产,企业自身内部还没有完整的财务核算体系和管理运营体系,对外承受的风险也大,因此,在银行进行贷款很难,只能去寻求其他高成本的融资渠道比如民间借贷的方式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使得企业得以运行[1]。所以,综上所诉,规模小,短贷、成本高、时效性强、风险大等就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特点。 二、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意义 1.提高了小微企业和投资者信息透明度 在传统的企业融资的模式中,通常在信息传递这一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小微企业需要融资的信息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中进行传递。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运用,尤其是在金融行业。众所周知,开放性,信息量大、高效性等是互联网最突出的几个特点,所以,我国的小微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这个网络平台快速地将自己需要的融资信息传播出去。而且,在互联网金融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快速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金融产品的所有信息,也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获得相关的信息的不便之处,提高工作效率和投资者的信息透明度;还可以让投资者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来详细的了解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等多方面的信息,让小微企业的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给小微企业提供资金帮助,最大限度的整合我国社会中的闲置资金,进而让小微企业经济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2.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从金融学的角度来讲,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交易成本,一部分是贷款利率[2]。首先,小微企业的交易成本。互联网支持小微融资时,可以将小微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通过互联网金融这一个平台清晰直观地显示出来,比如小微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状况,以及信息情况等,间接将投资者和小微企业之间的评估考察环节省略掉,既让借贷双方的信息实现对称化,也对小微企业相关的融资流程进行了简化,节约了双方的融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其次,就是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在我国传统的金融模式里,小微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的产品相对较少,因此,为了让企业可以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正常的运转,不得不选择那些具有高贷款利率的金融产品。但是,在小微企业有了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以后,小微企业在金融产品的选择方面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小微企业可以通过比较多家的贷款利率来选择最适合企业现状和发展的产品,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3.促进小微企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与我国的大中型企业相比,我国的小微企业不管是在企业的运营管理方面,还是在内部的财务统筹和风险应对力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企业经营管理上的规范统一性,风险控制力差等。即使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带来了许多的便利,这也并不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信贷没有差别,至少,在融资企业的信用状况这一方面的要求还是相一致的。因此,小微企业为了得到大量的资金需求,就需要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这样一来,小微企业为了能够及进行改进和改革,比如说完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应对企业风险的力度,加大监管监察的强度等,以此来提升企业的信誉,防止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从而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路径 为了进一步提供小微企业创业环境的稳定性,借助互联网金融体系,升级实际金融管理效果。要积极发挥贸易融资的优势,避免小微企业由于资金链条的断裂而产生影响。因此,在应用互联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深度分析和整合,从而提高管理控制措施的完善程度。不仅要对市场风险进行全面预估,也要对管理体系和金融运行结构予以有效认知,建立更加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提升小微企业融资项目的整体水平。第一,要正确评估小微企业市场风险,从而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融资机制和路径。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的优势,高度整合数据和信息,升级审批流程的基础上,也能进一步提升风险把控的效果,从根本上提高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项目的实际效率,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为整体管理工作的全面升级创造有利条件。第二,要积极规范网络金融结构和管理体系,伴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小型企业融资平台和载体也逐渐增多,网络渠道作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新型管理机制,要在优化借贷行为的同时,对合理化定价机制和风险可控措施展开深度整合,建立健全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服务新格局,稳妥推进管理进程。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的集聚、扩散和管理机制,为融资结构的全面升级奠定坚实基础。第三,要积极优化融资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利用创新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全面优化,也为提升经营管理者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准提供保障。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和经营者的现代化融资理念,才能更好地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提高投资、经济以及财务管理实效性,用更加长远的眼光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全面升级。 四、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方式不仅突破了传统融资方式的枷锁,而且互联网金融的信息量大、成本低、效率高和普及快等优势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变得更加便利。除此以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给小微企业融资的途径、选择空间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因此,我国要大力推行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为我国的就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帮助。 作者:刘东明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互联网金融论文:高职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 文章分析了社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能力需求,指出了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文章详述了高职院校应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四方面来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进而提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路径,如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组成,专兼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夯实基于“双导师制”的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高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互联网金融主要利用互联网、信息通信等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并提供中介服务。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专业人才的大量短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联合课题组2016年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指出,在未来5~10年内,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将达百万人以上。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金融人才已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互联网金融具备金融和互联网两种属性,这就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既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对业务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常见风险有较强的防控能力;又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技术知识。因此,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也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创新。 二、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规范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按照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来设置课程,促使课程结构与岗位能力相匹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1.夯实基础,强调能力。高职院校应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的基本原理、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在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交叉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实践,突出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三、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行业,教育部2015年才将互联网金融专业新增在高职高专目录中,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只有及时关注行业需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高职院校应将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第一,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现代金融基础、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高等数学、商务礼仪、互联网金融概论、金融市场调研、经济、金融法规与案例等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其互联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第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金融数据分析、网贷与众筹、互联网金融支付、移动应用开发、互联网金融营销、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征信知识与实务、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及法规等课程。这类课程设置的学分相对较高,通过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互联网金融的专业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在互联网金融营销、金融数据分析、系统运营、移动开发、征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能力。第三,专业实践课程分为实验课和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应独立设置,如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互联网金融市场调研、IT综合技能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可采取“工作室”或“小组制”进行,教师通过分组的形式,安排学生到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业务体验,从而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由理性认知转向感性认知,教师将实践活动引入课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第四,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也叫专业方向课程。职业院校应设计模块化的能力拓展方向,如移动应用开发、互联网金融营销、互联网金融系统运营等方向。互联网金融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行业迫切需要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能力拓展,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互联网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培养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相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合理分析、科学规划,高度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实践等模块之间既相对对立,又相互补充。只有学科之间、行业之间互相渗透融合,才能共同促进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第二,体现技术性和信息化特色,突出金融科技的应用性。在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金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降低了金融创新的成本和难度,扩展了金融创新的想象空间和覆盖领域。互联网金融主要提供新渠道,将传统的各类金融互联网化,没有从根本上变革金融业的生产方式;金融科技则通过技术的创新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打造新的生产方式。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技术性、信息化的课程,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应用性,促进科技与金融从分立走向协同共赢。第三,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在互联网金融专业中独立设置实践课程,如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和IT技能综合实践课程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体验应安排在学生进入订单班之前,由订单企业进行对接,为期1~2周。学生在行业师傅的带领下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提前体验未来的工作,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指导未来的工作选择。IT技能综合实践主要以“工作室”和导师制的形式进行,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参与技能考核,从而有效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路径。第一,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组成,专兼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入名师(高校名师)补充师资力量,引入名家(企业骨干)充实专业实践力量,引入名生(知名高校高材生)完善师资专业方向。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由学校和行业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工作由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完成,其中,50%以上的订单班课程教学由订单企业一线专家承担。第二,夯实基于“双导师制”的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和混合所有制形式下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第一,加强校企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第二,每月常态化走访行业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第三,持续吸引更多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并大量引入企业最新技术和案例充实课程教学内容;第四,深入探索“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大二阶段按照专业方向推行“校内导师+行业导师”的学生专业、职业发展指导机制;第五,在优化订单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与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保障学生的优质就业、对口就业。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第一,教师应根据课程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如合作式学习、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角度扮演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教师应充分利用立体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授课,如课程网站、案例、项目实例、视频教程、微课、阅读材料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教师可通过“工作室”或“小组制”等多种途径,采取生产性实训、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形式,指导学生完成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应用开发、金融产品营销方案设计、推广方案设计、客服流程设计、网站开发等任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四、结语 在构建科学的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高职院校对接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人才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明确了学校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目标和定位,也促进了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高职院校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这不仅可以培养企业满意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也为学生提供了对口就业的机会,从而促使互联网金融专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熊建宇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优化 摘要: 本文以阿里小贷为案例,阐述其交易结构、风险收益及风险管理措施,发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启示,以期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阿里小贷;资产证券化 一、引言 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2013年3月在时任国家总理的大力推行下才有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阿里小贷联合上海东方证券推出了国内首单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扶持走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道路。然而该创新性的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缺乏、各项制度的不完善、整个经济环境和投资者落后的经营观念,都给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放缓了该创新项目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阿里小贷案例,为我国其他行业或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提供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为我国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信用评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资产证券化开展的必要性及发展现状 (一)必要性分析 我国资产证券化在2014年得到了跳跃式的发展,并在互联网金融的强势推进下,资产证券化市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升温,存在着巨大的创新性发展空间。因此,对于开展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必要性分析非常有必要。 (1)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能有效盘活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优质小微资产。近年来,我国的电商平台在所有交易平台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中的龙头企业有京东、阿里巴巴、苏宁易购和腾讯等。仅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国际在2015年11月11日当天的总成交额就达到500亿元人民币。这些电商平台上主要是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其小额贷款的需求非常大。而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则以互联网的大数据为依托平台,为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充分盘活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优质小额资产。 (2)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能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杠杆。中国现阶段的企业中有95%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但由于自身资质的影响获得融资的难度很大,难以从传统的银行贷款渠道获得融资,限制了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恰恰能为中小企业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3)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有利于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电商平台中的中小企业由于各种监管政策的融资规模的限制难以发展壮大,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进行间接融资,但这样的融资方式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且入门标准较高。而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能为这些企业提供一种直接融资的渠道,有效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下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展现状 2013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在两会上首次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成功揭开了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大幕。2014年,国家正式大力推进经济体制转型,金融财富重点由原先的房地产开发逐渐转向金融市场领域,“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利率的市场化也传来了利好消息。这些都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不断增长,且涉及更多非传统的领域。同时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体制改革,进一步使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且互联网金融下资产证券化项目能将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散,充分保证小额投资者的利益。 (1)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于2005年被确定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试点,并分别开展了住房抵押贷款和信贷两方面的资产证券化。该阶段我国主要应用资产证券化的主体为银行、证监会合作并主导的部分企业,但由于监管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曾停止过一段时间。直至2012年《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的颁布,资产证券化项目才由试点转变为常规业务。2015年起,国家层面对资产证券化项目大力扶持,各种利好政策不断推出,刺激了国内该项业务的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5年底,我国共发行资产证券化项目1386个,涉及金额近6000亿元。 (2)互联网金融下资产证券化项目发展现状。政策方面:2005年确定建行和开发银行为第一批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发展试点;2014年颁布《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为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提供充足有力的法律依据。市场发行方面:2013年7月,阿里小贷与上海东方证券联合推出国内首单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产品“东证资管———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首次将互联网金融与资产证券化进行有效的融合;2015年9月,京东京东白条,成为国内首例以个人消费小额贷款作为基础资产的互联网金融下资产证券化项目;2015年12月,新兴电商发行“嘉实资本分期乐1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资产支持证券,为国内首单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互联网金融下资产证券化项目,主要面向年轻群体。 三、案例分析 (一)项目简介 “东证资管———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由阿里小贷和上海东方证券于2013年7月份联合推出的国内首单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产品,是响应同志“互联网金融”的领先企业。该项目共注资16亿元人民币,但因国家证监部门的融资杠杆不得高于金资产一半的规定,特利用证券化项目进行了五十亿元的融资,解决了资金的缺口问题。截止2014年7月,该项目累计循环贷款额达400亿元,参与接待人员数量超过160万人。 (二)阿里小贷资产证化的收益分析 (1)优先劣后的分层收益分析。根据资产风险和利益的不同,专项管理者采取优先劣后的利益分配模式,并将投资者分为优先级、次优先级和次级投资者,其认购分配比例为0.75:0.15:0.1。在这种利益和风险均分层级的分配机制下,当回收资产只达到总发行量的六成时,次优先级投资者的本金将得不到保证;回收资产达到总发行量的110%时,优先级和次优先级投资者的本金与利益均能得到保证,并能保证阿里小贷的本金支出。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阿里小贷选择的证券化项目一般要将不良率控制在2%以下。从中也可以看出,阿里小贷和投资者双方保证共同利益的关键是获得稳定且高质量的基础资产。在20%-50%的借贷利率环境下,所有收益中要有6.5%和11.5%的利益优先分配给优先级和次优先级投资者,再加上3%左右的管理等其他费用支出,会使得资金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因此,阿里小贷的资产证券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阿里小贷的资金周转率和循环利用率,从而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成本。 (2)不良率的压力测试。根据前文所述,不良率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基础资产分别在理想和悲观两种极端状态下对不良率进行压力测试。其中,理想状态是指资金的使用率为98%,利率为18%;悲观状态是指60%的资金使用率和10%的利率。理想状态下,当不良率达到9.2%时,次级投资者的收益将得不到保证;达到40%以上,次优先级投资者的利益才会受到损害。在悲观状态下,即使不良率为0,次级投资者的本金也不会得到保证,不良率达到8%时,其本金将全部损失;当不良率超过36%时,次优先级投资者的收益会见损;不良率达到54%时,次优先及投资者的本金将全部损失,同时优先级的收益也得不到保证。但在实际的项目发行中,这两种极端状态出现的几率很小。阿里小贷通过对基础资产不良率的动态监控,会随时对基础资产进行调整。当不良率超过5.5%时,会及时调整项目的入池最低标准;当不良率超过8.5%时,将进行不良基础资产的催收工作;当不良率超过10.5%时,将停止项目的发行,并提前回收款项并进行利益的分配。 (3)相应的风险管理举措。资产证券化运行中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因素主要有信用风险、现金流预测风险和利率波动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阿里小贷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一是严格审核基础资产,对平台上的阿里巴巴、天猫和淘宝等的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的检测,充分了解借款人的资金动向,详细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程度,从源头上遏制风险。二是信用的双重增级,该项目在内部采取优先劣后的层级制度,次级投资者只能进行最大10%比例的投资,且只能是阿里小贷定向发行,从源头开始注重基础资产的高质量性和稳定性;在外部由专业担保公司作为担保和资金的补充支付方,优先保证优先级和次优先级投资者的利益。三是基础资产的实时监控,阿里小贷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并对超出设置的预警的部分进行资产的重新整理,同时还有充足的风险拨备资金作为预备保障。四是投资者准入门槛的逐步提高,优先级、次优先级和次级投资者分别对应不同的证券投资认购的起点,优先级的认购起点为500万元人民币,次优先级投资者的认购起点是2000万元人民币,次级投资者的投资只能由阿里小贷进行定向发行,不同层级的投资者匹配不同的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 (4)阿里小贷成功实施的意义。阿里小贷实施的意义总结起来有四点:有利于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互联网金融市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创业者融资困难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充分发挥了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以及盘活了互联网金融市场中优质的个体和小微企业的沉淀资金。 四、案例揭示的问题及创新启示 (一)揭示的问题 (1)监管制度尚未完善。阿里小贷基于互联网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依据是《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中将资产的证券化正式转为常规业务,而不再只是试点业务。但是该项管理规定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下的资产证券化并没有较为完善的详尽规定,同时阿里小贷作为国内第一单资产证券化的成功试点,是以小额贷款作为基础资产的。由于小额贷款存在极大的特殊性,监管制度更应完善。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推进,资产的证券化项目会越来越多,更需要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引导资产证券化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2)信用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现阶段的资产证券化项目针对的目标群体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企业,他们的信用评价对基础资产的质量有关键影响。但是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起步晚,并且不完善,这使主要的目标群体在传统的融资领域中很难获得发展。而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则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目标,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信用的评价机制。 (3)基础资产的“数据+客户”化程度较弱。数据及其分析运用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内容,对互联网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了解基础资产的信用等级,完成高质量的融资网络模式。对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其自身发展相对较晚,并且受众范围较小,缺乏足够的基础资产,合适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工作很难开展。但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数据+客户”的模式指日可待。 (4)产品流动性不足。互联网金融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创新性高,随之而来的就是高的未知风险。阿里小贷优先级投资者仅为国内信用良好的投资者,且只能在深交所进行业务交易,产品的流动性大大降低。这就需要投资者不断更新互联网金融风险意识,理性投资。 (二)阿里小贷成功的创新启示 (1)小额贷款作为基础资产。我国传统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大多由信贷资产组成,如信用卡业务、住房抵押贷款及高速路回收款项等,其周期较长,资金周转率和使用率都较低。而阿里小贷则开创了以小额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先河,其资金周转率和使用率相对较高,能有效盘活互联网金融平台中的优质的小额贷款。 (2)交易结构为循环购买模式。阿里小额贷款为债权性资产,其周期相对较短,为方便客户随借随还,和传统的长期性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很难匹配。因此阿里小贷的交易结构为循环购买模式,即有回款时再经审核通过后继续为基础资产进行循环使用,以此来保证基础资产总额的相对平衡,方便投资者的频繁交易。以小微个体为主要目标群体的互联网金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范围广、单位量小和流动性较强,因此互联网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中会产生限期错配的现象,阿里小贷的循环购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证券周期长而还款周期短的错配现象。从另一方面讲,同质性的基础资产有利于标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资金的使用率和周转率。 (3)业务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阿里小贷通过自动资产筛选系统进行常规管理,对不良资产及时反馈并进行处理,充分保证了基础资产的安全性,并通过支付宝平台进行归集和支持服务。此外,“互联网+大数据”也应用到基础资产的信用评价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方便快捷地列示出借款人的订单情况,诸如历史交易记录、资金使用记录和信用评价等信息,对借款人的借款信用和还款能力有着较为直观的感受。阿里小贷的成功也对风险管理有所启示,例如应将参与项目的基础资产的不良率控制在2%以下;应对投资人和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进行具体详细的评价;必须重视整个环境中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平衡的重要影响力。 作者:李佳珂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风险隐患与机制 内容摘要: 本文在总结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进行梳理,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旨在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风险因素;风险防范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其业务模式经历了数次创新,已从单一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发展为集P2P网贷、股权众筹融资、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等多项金融功能在内的多元化模式,并对整个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产生了显著影响。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规模在持续增长。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的主要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代替商业银行成为支付业务的主体,但在支付清算领域,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未摆脱对传统支付清算体系的依赖,因此该模式下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由包括电商在内的互联网公司以及传统商业银行构成。然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大批诸如余额宝、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范围与参与度都有了显著提升。以P2P网贷平台为例,《2015年P2P网贷行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突破4900家,贷款余额达到5800亿元,成交额更是突破万亿大关,实现了同比258.6%的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也在不断攀升。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在电子支付领域的业务规模增长迅速,其中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业务涨幅最为明显。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5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生电子支付业务748.53亿笔,金额1919.7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3.15%和93.26%。其中,移动支付领域累计发生业务82.04亿笔,金额84.7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3.88%和485.82%。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 (一)经营主体风险 金融市场风险。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因素的波动极易对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运营产生影响。以第三方支付的财富管理平台为例,较高的收益率是此类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获取稳定资金来源的根本保障,因此此类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金融市场因素的敏感度极高,一旦金融市场因素发生变化,此类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资金来源就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因素的波动通常较小,因此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面临的金融市场风险隐患通常不大。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主要依赖大数据、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获取金融市场信息,然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通常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因此,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在向个人或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过程中,容易因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设计不当而造成信用审核结果失真、信用风险不断积累的不良后果。信用风险一旦爆发,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破产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即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取充足资本应对到期债务或资产增长而形成的风险。造成流动性风险的因素通常是多方面的,就我国互联网金融而言,其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等业务模式均存在诱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投资者都是具有较高风险厌恶倾向的个人投资者,因此资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将直接影响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资金链。充足的资金保障是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持续经营的根本保障,但是金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任一风险隐患的出现,甚至是任何不利消息的传出,都极有可能引发投资者大规模的挤兑,进而导致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法律风险集中体现在第三方支付以及P2P网贷等业务上。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本质就是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担保,进而在业务平台积累大量可用以投资盈利的在途资金,这一点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极为类似。然而,《商业银行法》已将吸收存款明确规定为商业银行的专有业务,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业务显然超出了其界定。再者,作为民间借贷网络中介的P2P网贷业务也存在与之类似的问题。我国现有的《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等一系列与贷款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均未对个人对个人的贷款进行法律界定,因此P2P网贷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很难得以明确,该类业务也缺乏必要的金融管制,加上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此类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隐患十分突出。 (二)消费者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即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通常具有较高的风险厌恶性,资金的安全性与收益率通常是影响其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现如今,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理财意识普遍有限,加上监管法律的缺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资金安全通常得不到必要的保障。近年来,包括“网金宝”、“淘金贷”等在内的多家知名网贷平台非法集资问题的曝光,更加突出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的严峻性。信息不对称。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以缺乏专业投资意识的普通民众为主,在监管法律缺位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信息透明度普遍不高,因此消费者通常难以掌握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真实风险信息。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创新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平台极易通过信息技术的包装,赋予互联网金融产品更高的资产收益率与风险率,以吸引更多资本的流入,进而加剧互联网金融产品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将加剧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消费者风险。信息泄漏隐患。为了确保资金来源渠道的合法性,互联网金融平台通常会要求消费者进行实名注册,部分平台还会要求消费者将账号与个人银行卡进行绑定。如此一来,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者的身份信息、资金状况、账户信息等私人信息便会实时上传至网络,在缺乏必要信息保密技术的前提下,消费者的私人信息极易被盗用或篡改,甚至还有被卖给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机构的可能。然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保密技术提出的要求极高,普通互联网金融平台难以具备足够的技术实力确保消费者信息的绝对安全,一旦发生信息泄漏,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者将面临的风险难以预估。法律空缺。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具备有效约束力,因此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大多缺乏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业务操作不合规现象十分常见,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资金安全风险隐患显著。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有效监管法规的缺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通常还面临较高的资金追偿风险。不同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没有纸质凭证作为依据,消费者的投资金额也通常较小,因此,一旦遭受不当损失,消费者追回损失资金的机会较小,只有在追偿金额远高出法律诉讼成本的前提下,消费者才会通过法律手段追回损失。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难度将越来越大,因为监管法律空缺造成的消费者风险隐患也会逐步扩大。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 发达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走过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其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已相对成熟,各国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方面也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其中,加强个人信用体系与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已成为各国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共同策略。以美国为例:一方面,美国金融市场已经构建了包含多家权威商业化评级机构在内的个人信用体系,在包括P2P网贷在内的多项互联网金融业务中,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只是作为中介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个人对个人的直接融资模式,而并非充当民间借贷平台参与其中,有效降低了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法律风险,同时也降低了消费者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美国早已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其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制定了严格的金融法案,有效保障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基于此,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一)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风险防范机制 创新互联网经营主体担保模式。现阶段,为了保障充足资金的流入,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通常会采用担保经营的模式,为消费者的投资进行担保,进而积累了大量信用风险隐患与流动性风险隐患。因此,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必须创新其担保模式以实现风险转移。以P2P网贷业务为例,其经营主体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保险机构、风险抵押物等形式改变原有的担保经营模式。一方面,P2P网贷经营主体可以与第三方保险公司合作,通过为消费者购买资金安全保障险、信用证保险等保险产品,用保险替代担保,将自身积累的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另一方面,P2P网贷经营主体还可以通过引入风险抵押物的形式,要求贷方根据借贷规模提供相应抵押物作为担保,同时约定P2P经营主体有权处置贷方抵押物以支付贷款本息,以此实现担保风险的分散。需要注意的是,P2P经营主体要合理规避贷方一物多押现象的出现,及时为抵押物办理抵押登记。搭建风险联合防范体系。我国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发展至今,已达到接近5000家,其业务也已逐步渗透众多传统行业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经营主体共同积极构建风险联合防范机制早已成为降低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助力互联网金融行业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各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需要合作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共建消费者黑名单,从整个行业的角度降低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各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还需共同搭建行业信息平台,并聘请专人对该平台进行维护,在定期行业动态的同时,积极对可能造成流动性风险与金融市场风险的事件与消息进行回复,以实现风险的联合防范。 (二)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机制 制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律缺位是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扩大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复杂程度与风险隐患远高于传统金融产品,现阶段由于我国现有的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内的各项法规均不能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因此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频频遭受侵害。为了构筑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机制,必须首先制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信息披露义务的同时,针对侵害消费者知情权、隐私权的行为制定严格的处罚条例,确保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公平性。建立消费者培养机制。互联网金融对于我国广大金融消费者而言仍是一个新鲜事物,广大金融消费者普遍缺乏必要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其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建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培养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消费者培养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相应监管部门加大教育投入,更需要相应监管部门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监督,确保相关金融产品风险信息的充分披露。唯有如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投资风险才可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陈伟 博士生 付丽娜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学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 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必须牢牢把握金融市场变化规律,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具备互联网工具的运用能力、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以及更强的沟通和创新能力。因此,本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的大环境下,应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提高教师自主性、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实训教学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及移动通讯技术实现资金高效、便捷、安全融通的一种高效率新型金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将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业务由金融机构专用内联网延伸到社会公用互联网,更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而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不仅包括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还包括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互联网基金、互联网消费金融、股权众筹融资、网络借贷以及互联网倒逼传统金融而形成的产业升级等方面。金融学专业是一个与市场紧密相连、应用性极强的社会学科。毕业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必须牢牢把握金融市场变化规律,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创新的不断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本科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如转变教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比例等,但收效甚微。随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人才缺口的矛盾日趋激化,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应届毕业生在学历和能力上无优势 金融企业一般不重视基础人才培养和储备,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在短时间掌握所有必备技能,带来客户资源,创造岗位价值。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本科应届毕业生在技能掌握及资源方面远低于研究生和已有工作经验的低学历者,就业压力较大。 2.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严重滞后 本科生教学大纲的修改一般为5年,有的甚至时间更长。对于普通社会学科,这种改革或调整时间能够满足学科发展需要,但对于呈几何级数发展和变化的金融市场,这种调整速度远远滞后。并且普通高校一般教学管理严格,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安排课程,灵活性较低,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变化需要。 3.传统实训教学形式单一僵化 目前,普通高校实训教学一般有两种形式:模拟操作和公司实习。模拟操作是利用软件进行模拟外汇交易、模拟炒股,仅为交易系统简单运用,基本不涉及互联网金融服务内容。而公司实习一般选择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实习内容一般为资料整理、产品面对面推销,很少涉及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创新的内容。这种实训教学形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要求 由于高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环境的差异,本科生毕业时与真正社会需求必然存在一段距离。但毕业生必须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便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创造价值。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对金融学专业人才而言除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外,还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 1.互联网工具的运用能力 互联网金融的直接工具包括电脑、移动设备等互联网工具的运用。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包括网上证券交易、网络理财保险业务、网上银行、网络信息沟通等,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相关软件。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编程、投资建模等知识技能。 2.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可以挖掘企业运营环节中的各种潜在价值,提高运营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大数据为金融行业提供信息基础,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也使得动态的风险评估成为可能。因此,要求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具备深度数据挖掘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筛选和分析能力。 3.更强的沟通和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从业人员与客户从面对面的直接沟通转变为网络平台的间接沟通,沟通形式的根本性转变要求从业者具备更强的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自我推销能力和对客户的吸引力、通过已知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及信用水平的判断力、对客户购买和投资欲望的激发力等等。另外,学生在毕业时需要打破传统金融思维模式,不仅具备对新事物获取和接受的能力,还需具备自主创新意识。 三、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的大环境下,本科院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整合现有资源,体现互联网金融特色。在人才培养中以提高学生互联网金融实践能力为目的,提高教师自主性,将课堂讲授、校内实践、校外拓展相结合,培养学生金融实践综合能力。 1.提高教师自主性 在本科教育的规范化发展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要求任课教师严格按照已有教学大纲授课。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变化创新速度较慢的诸如理工科、文学类专业来说能够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但对于金融学这类创新发展速度较快的专业来说则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本科院校应该给予金融学专业任课教师较高的教学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金融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飞速发展的金融市场。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为提高本科毕业生互联网金融实践水平,本科院校应不断优化金融学基础课程。金融学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两部分。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统计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计算机基础与编程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基础课程的实训优化主要体现在对于每一门专业课结构的设计和优化方面。比如,在数学和统计学中增加以网络为手段的数据搜集、整理及分析的内容,培养学生深度数据挖掘和信息筛选、处理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与编程等相关课程中增加网络平台运用、投资建模,以及金融网络平台建设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在管理学中适当增加管理沟通内容,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在金融学中增加虚拟货币发行内容,提高学生对货币管理的认知;在金融市场学中增加金融产品设计、营销方案策划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证券投资和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中增加现有互联网金融产品投资及风险分析内容,提高学生风险评估能力;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增加典型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案例分析内容,也可由学生设计相应产品,初步培养学生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中的营销投资能力。 3.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专业实训课程优化包括校内实践课程优化和校外实习优化。校内实践课程优化可以从手段和内容两方面入手。从优化课程手段来看,可以从传统的实验室固定场所固定设备教学向实验室外非固定场所固定设备转变,借助手机移动设备终端,提高教学互动性。从优化内容来看,除了传统的模拟股票投资外,还应加入多种教学内容,如投资理财方案的设计。可以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理论,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分别从银行、券商、贷款公司角度为个人、家庭、企业等设计投资理财与资金运用方案,强化计算机运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金融大赛,参加国内各类型金融模拟大赛,如模拟炒股、模拟期货、模拟外汇交易大赛,参加银行组织的金融产品创新大赛,提高学生实盘操作及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校外实习优化主要从实习内容入手,学校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尽可能增加与互联网金融相关实习内容,增加学生互联网金融工作体验感。 作者:段文博 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探析 摘要: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进行介绍,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因素,并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建议,希望对未来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其逐渐的渗入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去,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十分迅猛。放眼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亦促进了金融行业进入国际互联网金融的时代,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较之前而言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互联网金融的这种迅猛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亦是需要面对非常之多的风险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分析,进而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应对。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实现网上支付、信用中介、资金融通的金融形势。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安全、高效的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进行创造性变革。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点在于包容和开放[1]。互联网金融运用社交网络等媒介,将人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为每一位参与者提供开放、自由、平等的平台,资金的供需双方能够充分获取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由过去的网上银行向第三方支付、企业网络贷款、个人网络信用贷款等方面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具有创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向市场。 2.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未知性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大量行业政策还有待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政策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余额宝和专车服务为例,余额宝是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还能随时将余额宝内的资金用于消费或转出至银行卡,这是与传统货币基金最大的不同之处。余额宝已经推出即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但当时的余额宝尚处于金融监管的灰色地带,一旦央行禁止该类型产品的存在,余额宝很可能成为非法金融产品。随着央行正式宣布鼓励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余额宝才有幸获得了继续发展的机会。于此相比,专车服务则在市场急速扩大的时候被各地交通运输部紧急叫停,专车市场瞬间被推翻。由此不难看出,政策未知性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对政策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2.2监管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政策主要是基于传统金融体系制定的,尚未覆盖至互联网金融领域,而互联网金融快速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监管漏洞。首先,互联网金融尚游走在法律与监管的灰色地带,还是以余额宝为例,虽然其在问世后便引爆了市场,但余额宝仅是中介平台,自身不留存任何资金,消费者的资金在购买余额宝后直接对接天弘增利宝基金。余额宝的规模现在已经突破数千亿人民币,如此庞大的资金一旦出现问题,会对社会安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2]。其次,P2P网贷平台跑路现象屡禁不止,仅2016年1月就出现了106家问题P2P平台。P2P网贷平台的跑路潮和提现困难正式监管措施不到位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的。 2.3传统金融业的反击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扩张引起了传统金融业的高度警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金融业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予以反击。从银行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互联网金融体系。从证券公司角度来看,各大证券公司开始推行网络开户,保险公司也开始采取网络销售的方式推广保险产品。我国对传统金融业的管制较为严格,造成银行等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时力不从心,但大型传统金融企业在社会形象、顾客口碑、营销方式等方面具有互联网金融平台难以企及的巨大优势[3]。同时绝大多互联网金融企业是轻资产公司,资金总量的限制使他们不可能大规模设立网点与传统金融机构进行直接对抗。随着未来银行利率管制的开放,银行存款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利率差会进一步缩小,从而加剧金融业的市场竞争。 2.4信息安全性有待提高 互联网金融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然而互联网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网络安全问题是制约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互联网用户。计算机病毒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有限,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所有交易都通过网络完成,一旦运行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受到计算机病毒攻击,很可能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系统瘫痪。(2)软硬件设施水平差。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大多为小型公司,这些公司在规模、资金总量等方面极为有限,为了降低成本,软硬件设备的水平相对较差,这就造成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安全方面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首先,当交易量集中至某一时点时,服务器会因信息量过大发生瘫痪。其次,交易平台无法抵抗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客户信息存在被泄露的风险。 3.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识别 3.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互联网金融业造成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发展阶段,各项政策法规正在紧锣密鼓的中[4]。一旦某项政策或法律法规禁止互联网金融某个分支,将对这个子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实际中,传统金融业仍是金融政策制定和监管的主要对象,这些规范、监督制度对互联网金融的兼容性有限,因此互联网金融处于法律与监管的盲区,政策与监管措施的不完善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刺激了行业内不负责任现象的发生。 3.2信用风险 信用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互联网金融而言,其经营主要是依靠互联网,相比传统金融业,它并没有实体网点,这既是巨大的优势也是明显的缺陷。完全网络化经营能够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但同时也更难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问题尚处于空白,行业门槛低,这就造成了大量互联网金融公司存在诈骗、跑路等行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隐瞒交易过程、结果与直接窃取客户资金两个方面,然而无论哪个方面都会给客户造成巨大损失,进一步加剧行业混乱。 3.3经营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首先,行业内部竞争呈现白热化。互联网金融业市场容量巨大,越来越多资本正在进入这个行业准备分一杯羹。截止2015年12月31日,我国P2P借贷平台共有3657家,是2014年P2P借贷平台总数的两倍以上。其次,来自传统金融业的反击。传统金融业在中国有数十年的发展时间,对金融市场的熟悉度更高,且客户基础更强大,这是互联网金融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匹敌的。 3.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没有遵守操作规范、系统故障、网络安全受到威胁等问题造成的潜在损失风险[5]。互联网金融对计算机和互联网具有较高的依赖度,数据安全和网络稳定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然而互联网随处可见的病毒或木马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隐患。同时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是由传统金融行业跳槽而来,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适应新技术、新功能,因此很可能因操作失误造成损失。 4.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建议 4.1完善行业法律法规 虽然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时间较短,但是其影响力和影响面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完善行业法律法规迫在眉睫。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大量技术问题,因此制定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需要互联网监管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完成。现行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尚未能覆盖所有子行业,这不仅会增加消费者损失,还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既要对经营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也要注意不能扼杀了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充分听取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意见,并实时掌握该行业的发展状态[6]。 4.2加强行业监管 从本质而言,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行业的组成部分,只是与传统金融业相比具有了互联网属性。所以在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中必须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互联网金融在优化金融体系中具有突出贡献,对其监管力度必须适当,过松则无法达到预期监管效果,过紧会造成活跃性下降。互联网金融涉及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互联网货币基金等,虽然国内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措施,但总体而言还是偏少,这就要求监管部门紧跟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潮流,密切关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防止出现失控。 4.3加强行业自律 互联网金融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这极大提高了监管难度,这也是造成监管政策迟迟难以出台的主要原因。外部监管不完善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加强行业自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P2P借贷平台发生跑路潮后,消费者对P2P网贷的信任度大幅下降,造成真正有实力、有信誉的P2P借贷平台难以吸引消费者,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必须尽快成立自律协会,实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相互监督。自律协会定期组织自律协议,安排专门人员对成员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通过航悦自律协会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外部监督的漏洞,净化市场环境,还有有效避免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5.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不是对原有金融体系的破坏,而是促进中国金融体系良性发展的必要推动力,只有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财务战略论文:论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及其实施策略 摘要:本文依据生命周期理论,以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反向搭配的思想为指导,从投资、筹资、股利分配等方面,为处于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调整期(再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集团进行财务战略定位,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财务战略 生命周期 财务策略 财务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最适当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且有效管理这些所筹资金的使用,包括企业所创盈利再投资或分配决策。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最典型的企业一般要经过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集团具有不同的经营特征,应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同时为了使财务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辅之以相应的策略。 一、初创期财务战略 1、初创期财务战略定位 由于初创期企业集团的财务实力相对较为脆弱,为了更好地聚合资源并发挥财务整合优势,客观上要求企业集团必须采取规范的一体化财务战略。另外,从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互逆关系看,较高的经营风险必须以较低的财务风险与之相配合,从而在财务战略上保持稳健原则。初创期财务战略管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稳健与一体化。 (1) 权益资本型的筹资战略 在集团初创阶段,负债筹资的风险很大,或者说债权人借贷资本要以较高的风险溢价为前提条件,从而企业的筹资成本很高,因此最好的办法不是负债筹资,而是采用权益资本筹资方式。对于权益资本筹资,由于这一时期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是很高,甚至是负数,因此风险投资者将在其中起很大作用。风险投资者之所以愿意将资本投资于企业,不是看到它现在的负收益,而是看到其未来的高增长。从财务上考虑,由于这一阶段企业并无或者只有很少的应税收益,因此,即使利用负债经营也不能从中得到任何税收上的好处(无节税功能)。 从稳健策略考虑,初创阶段权益资本的筹措应当强调一体化管理的原则。这意味着企业集团应在相对较长时间内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如不高于40%),以此作为集团负债融资控制之最高限制;任何子公司不具有对外负债的权利,由集团母公司统一对外负债。这样做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利用贷款规模优势来降低负债成本;二是限制子公司的融资权利,从而保证集团整体融资管理的有序与一体化。 (2)一体化的投资战略 强化一体化投资战略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本效率。企业集团组建初期,往往因为资本的匮乏而无力对外扩张,也没有足够的财务实力与心理基础来承受投资失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项目选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基于各种因素考虑,初创期的企业集团应当实施一体化的投资战略。对于企业集团而言,一体化投资战略则更具其特性与意义,它表明:投资决策权全部集中在集团总部,所有子公司不具有投资决策权;母公司提出未来投资发展的方向,它类似于产业政策,由母公司对未来将要投资的领域提出优先级,以给子公司项目所需的资金,在经过管理总部审批确认后,由总部负责资金的分配;项目所需资金的分配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资金预算的数额确定,由母公司负责预算的审批与资金的拨付。 (3)无股利政策 由于企业在初创期收益不高,且为稳健考虑需要进行大量积累,因此,这时的分配政策应是零股利,若非发放股利不可,也应主要考虑股票股利方式。 2、初创期财务战略实施重点 在制定财务战略的基础上,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落实该战略,即实施财务战略。从总的原则看,战略实施遵循以下原则与程序: (1)全方位落实财务战略意图。即要让股东和投资者、公司高层管理者,甚至于员工(包括财务人员)都充分认同公司财务战略意向与内容,并达成共识,付诸于行动之中。 (2)制定财务战略实施计划,包括近期与未来三年的财务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一是在公司发展规划基础上,确定近期与未来三年的资本支出项目计划;二是针对资本支出规划,确定企业的融资规划包括何时融资、融资方式选择及融资金额量的大小;三是慎重对待股利发放,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积累,惟有积累才使公司具有后劲与实力,因此不主张发放任何形式的股利。 (3)财务管理以生产与研究开发为依据,财务管理人员配合生产与研发部门开展工作,发挥对企业经营的支持、参谋与协调作用,力图保证生产导向与市场导向等战略重点的落实。 二、发展期财务战略 1、发展期财务战略定位 发展期资本需求远大于资本供给能力,而且负债筹资在此期间并非首选(高经营风险会导致较高的负债利率,从而导致高负债成本)。在经历了强制性集权的初创期后,企业集团财务战略方向日渐明朗,子公司等成员企业对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战略的认知共识度、执行的自觉能动性和投资能力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及其风险特征,要求处于该阶段的企业集团应当采取稳固发展型的财务战略。它具有以下内容: (1)相对稳健型的筹资战略 由于资本需求远大于资本供给能力(即可容忍的负债极限和能力),而且负债筹资在此期间并非首选(高经营风险会诱致较高的负债利率,从而导致高资本成本),因此,资本不足的矛盾仍然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一是企业投资者追加投资,二是将大多数收益留存于企业内部,这两条途径都是权益筹资战略的重要体现。 (2)适度分权的投资战略 企业内部各部门由于对其自身的收益追求提出议事日程,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投资能力,因此,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在项目的决策上视不同情况而趋于分权。包括: 一是项目投资视其金额大小和对公司整体利益影响大小而确定不同的决策权层次; 二是严格中小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在特定情况下,对于大型投资项目,可能是基于扩充生产能力而进行的,因此其决策风险并不比中小型投资项目大,也就是说,中小型的投资项目可能是出于战略调整角度而进行的试探性的投资,其投资决策风险可能比大型投资项目还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型投资项目可能会采用分权式的审批或备案制,而中小项目可能要采用更为集权式的直接决策制; 三是采用灵活的项目资本供应方式。对于大型企业(如企业集团),其投资项目所需资本,可采用自主供应与集中供应相结合。 2、发展期财务战略的实施 发展期是企业集团生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风险四伏的时期,因此,强化财务战略的实施并保持有效的监控对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发展期的财务战略实施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合理测定集团的发展速度。企业集团的发展受制于两方面:一是营销能力及销售增长率;二是融资能力。 (2)主动谋取市场机会,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积极融资。在发展期,企业集团所面临的财务问题大部分集中在资金短缺上。而弥补资金缺口的市场机会在这一时期会更多、手段与方法显得更为灵活。 (3)充分规划投资项目。融资的目的是为了项目投资,而投资项目从立项、审批到落实,都要在战略上做出充分的考虑。 (4)积极推进商业信用管理,为全面落实财务战略服务。商业信用管理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尤显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通过强化商业信用管理,可大大减少为销售增长而增长的盲目性,从而将营销至上的战略意图置于严格的财务考评基础之上,从而做到营销与财务管理的互动,提高经营战略实施的综合实力;第二,大大减少坏账和收账费用,并加速应收款的回收,从而加强资产的流动性,补足资本短缺,降低借款额度和利息支出;第三,为以后的规范经营、强化制度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成熟期财务战略 1、成熟期财务战略定位 竞争者之间具有挑衅性的价格竞争的出现,标志着成长阶段的结束,这时,销售高而稳定且利润空间合理的成熟阶段开始出现,经营风险会再次降低。在此期间,战略重点转移的一个方面是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和提高效率,此外,正的净现金流量使得借款和还款成为可能。伴随着当前每股的高现金净利比例,股利支付率必然提高。与上述经营风险和财务特征相对应,此阶段的财务战略主要包括: (1)激进的投资战略 激进是相对于保守而言的,此阶段的激进是对前两个阶段保守战略的“能量”释放。其含义可概括为:可采用相对较高的负债率,以有效利用财务杠杆;市场相对稳固的子公司,较高的债务率意味着对母公司较高的权益回报。 (2)积极利用市场资源,置换企业资本 成熟期的企业集团在财务上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自创现金流入量及市场所提供的融资机会较多。激进的融资策略主要有:第一,股东借机转让股本。第二,企业集团借机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财务杠杆的利用效率。第三,条件成熟的企业集团,可以某一部门、分部、分公司或子公司的经营为依托,通过财务运作,走上市募股之路。 (3)灵活多样的投资战略 以技术改造为重点,开展投资活动。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集团,其投资战略主要解决现有生产能力满足市场的问题,如何满足市场需求、降低成本,并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应对环境变动,一方面考虑未来投资方向,一方面还要立足于现实。 (4)拓宽投资视野,着眼于未来投资方向的定位 成熟期是企业集团日子最好过也是最难过的阶段。之所好过,就在于它有现存的现金流作保障,没有信用危机,没有经营风险,没有更大的市场压力。之所以难过,是由于对集团的未来走向需要从现在开始考虑,未来不确定因素需要管理者进行分析并决策。 (5)扎实的成本管理战略 成熟企业集团要想获得市场份额,取得盈利,在市场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只能借助于内部成本管理来取得盈利。因此,在这一阶段,财务管理比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重要。 (6)高股利支付率的分配战略 投资者的投资冲动来自收益预期,而收益预期的实现反过来又推动新的投资热情。成熟期企业现金流量充足,投资者的收益期望强烈,因此适时制定高股利支付率分配战略,利大于弊。 2、成熟期财务战略的实施 步入成熟期的企业集团,不仅因为在其市场上所占份额相对稳定,而且还由于其管理技术也日臻成熟,因此,财务战略实施的重点不是让管理者去关心具体操作与实施,而是让他们对集团目前所采取的战略在管理意识上保持认同。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首要问题是解决管理者的忧患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相对等的角度出发,完善公司治理,理顺管理者的管理激励。 (2)规范制度,控制风险。 成熟期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总体趋于激进型,财务杠杆利用率高,财务风险也较大。但是,总部采用这种战略意图并不是想将集团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境地,不是人为地增加风险,而是积极稳妥地利用负债经营的优势。 四、衰退期财务战略 1、衰退期财务战略定位 企业在成熟期创造正现金流量的能力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除非它能创造巨大的市场,并能无限制地持续),因为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最终将逐渐衰退。这时,与之相关的经营风险仍然比成熟期有所降低,所以仍然可以采用高负债融资,在此期间,企业不需要为再投资而筹资,负债经营的潜能应用于产生现金流,而产生的现金流量要尽快支付给投资者。企业所制定的财务战略涵盖以下内容: (1)财务资源集中配置战略 企业集团在此阶段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在管理上采用分权策略,从而使得在需要集中财力进行调整时,由于财务资源的分散而导致财力难以集中控制与调配。面对这一情形,本着战略调整需要,在财务上要进行分权基础上的再集权。 (2)高负债率筹资战略 对于进入再生期,企业集团还可以维持较高的负债率而不必调整其激进型的资本结构,这是因为:一是再生期是企业集团新活力的孕育期,它充满风险,在资本市场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如果新进行业的增长性及市场潜力巨大,则理性投资者会甘愿冒险,高负债率即意味着报酬率;如果新进行业市场并不理想,投资者会对未来投资进行自我判断,因为理性投资者及债权人完全有能力通过对企业集团未来前景的评价,来判断其资产清算价值是否超过其债务面值。因此,这种市场环境为企业集团采用高负债政策提供了客观条件。二是如前所述,再生期的企业并不是没有财务实力,而是说它未来经营充满各种危险,当然也充满再生机会,因此以其现有产业作后盾,高负债战略对集团自身而言是可行的,也是有能力这样做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衰退期的负债融资必须注重资产的变现价值,才能降低未来财务危机的成本。 (3)高支付率的分配战略 出于经营结构调整的需要,更加之未来股权结构变动与调整的可能,因此,再生期企业集团必须考虑对现有股东提供必要的回报,这种回报既作为对现有股东投资机会的补偿,也作为对其初创期与发展期“高风险——低报酬”的一种补偿。但高回报具有一定的限度,它以不损害企业集团未来发展所需投资为最高限,即采用类似于剩余股利政策同样效果的分配战略。 2、衰退期财务战略的实施 衰退期财务战略是防御型的,一般步骤是先退后进,或者边退边进,因此,财务上既要考虑扩张和发展,又要考虑调整与缩减规模。为了有效的实施退与进相结合的财务战略,必须在财务上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强化财务的再集权,从制度上保证战略的实施。 (2)改善与加强现金流量的管理,其方法可以是:消减费用或改善企业总部的现金流量,将资本投入到更需要资金的新的行业或领域中去;调整股权结构,出售分部的股权和部分资产( 此为财务放弃战略);对不能出售但其存续有损于集团现金流的分部或子公司,主动实施财务清算战略,终止其业务经营,以减少更大的财务损失。 (3)评估进入新领域的财务可行性,提出或解决实施过程中的财务问题。 五、结束语 财务战略与成功的竞争策略相比所产生的整体价值大有不同,竞争策略必须随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而调整,而财务战略必须适应于企业的发展阶段,并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及收益特征相联系。很显然,财务战略主要关注的是战略决策的财务方面,但不能孤立地看待财务战略问题,财务战略如同企业的其他次级战略一样,应该放在企业制订和实施的合作与竞争总战略中才能评判其是否恰当。 参考文献 [1]路正飞.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英]卢斯•班德、凯斯•沃德著,干胜道、张庆昌、王黎华译.公司财务战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财务战略论文:论公司购并活动中的财务战略管理 公司收购与兼并是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它公司控制权,以增加自身经济实力。实现自身经济目的的一种经济行为。放眼当今世界,几乎每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就是进行购并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说,这些大公司所取得的市场优势地位就是它们在过去进行购并活动的结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购并活动也越来越多,国有企业也开始注重通过外部扩张的方式来迅速扩大企业的规模,来抓住有利的市场时机,实现快速发展。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 财务战略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围绕着这个目标,企业使用各种财务手段和方法开展工作。具体说来财务战略管理主要包括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这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都是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服务。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明确企业理财的基本方向与思路,提高企业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 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其联系是必然存在的。首先,企业的投资规模取决于自己的融资能力。投资活动往往表现为对资本的需求,企业通过内部融资解决一部分,剩余的部分企业必须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融资能力的大小影响着企业对资本需求的满足程度。其次,投资活动的结果,又是企业现金流的重要来源。投资活动的收益通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红利分给股东,另一部分留存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企业的内部资本。而内部资本的多少,又决定着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因为内部资本是权益资本,在企业目标资本结构的要求下,权益资本与负债是按固定比率同时增加的。 二、公司购并的财务战略规划 购并活动的财务战略规划是指在实施购并前,对目标企业的发展前景及技术、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策划筹资方案,从而决策和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财务战略规划应该同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确定融资结构及购并后的一体化管理。 1.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分析 外部环境要重点分析收购者目前所处产业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了解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以及产业变动和经济发展趋势对本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在购并活动中侧重研究公司外部成长的机会,并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筛选这些机会,确定对企业最有利的发展机会。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在于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重点应该研究企业如何利用外部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劣势。如考虑是否能从实际规模经济,技术转移中得益,能否通过购并活动来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此外,对企业进行内部分析时,要了解企业的各方面的能力,如企业的融资能力、目标资本结构的灵活性、管理能力和反收购的能力。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充分了解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企业才有可能选择合适的购并对象。 2.目标公司价值评估 首先,收购公司应利用所有可以公开获得的信息和目标公司提供的资料,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目标公司进行评估。价值评估是整个收购活动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它是收购公司在谈判中出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它决定着收购者可接受的收购价格范围。 对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折现现金流法、市盈率法、重置成本法等等。在具体的购并活动中应根据目标公司的客观状况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而且通常应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来估 计目标公司的价值。如收购者看中目标公司经营状况很差,收购者采用重置成本法会更加合理的反映目标公司的价值。 3.确定融资结构 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关键性的因素有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大股东对企业控制权的要求,以及购并完成后企业现金流量的均衡。企业在购并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对融资结果的制约,确定相应的最佳融资结构。 目标资本结构是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负债价值与权益价值之比。它要求企业的融资结构应符合目标资本结构的要求,即融资对资本结构造成的影响,应保持在目标资本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其次,应该考虑企业控制权的问题。企业发行普通股筹资,拥有控制权的股东持股比例下降,此时有可能造成公司控制权旁落。因而通过普通股筹资数量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融资决策要考虑企业购并后现金流出与流入的平衡。如果企业购并规模较大而且大部分资本需要融资解决,这样收购者将支付大量的利息,而目标企业可能处于购并后的调整阶段,其现金流入有可能下降,现金流出与流人就存在不平衡,这将极大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4.一体化阶段应着重考虑企业资产的调整 企业完成购并活动后,必须依照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要求,调整企业内部现存的资产,将不符合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资产出售或者分离。此外,在杠杆收购中,收购者通常会将企业内部的某些资产出售,它们的价格现金流比率高于公司整体的相应比率,而将获取现金能力高于收购价格的部门保留,这样,能满足公司偿债的要求。此外,购并过程是各种资源的整合过程,资源整合的目标是要求公司拥有的各种资源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这样对于公司闲置的资产可以出售以便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 三、公司购并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问题 财务战略管理在购并活动中的重点问题是购并价格的确定、资本结构的管理及购并后的资产重新组织整理。之所确定这三个核心问题,是由于财务战略管理的对象——购并活动有不同于其它企业行为的特殊性引起的。 1.定价问题 购并活动中收购者的投资额就是购并的成交价格。要做一笔成功的交易,你就要找到合适的价格,找到买方能支付的最高额与卖方能接受的最低额之间微妙精确的价值。交易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它是指目标公司对收购者而言的价值。目标企业的价值对于收购者和原公司股东来说是不同的。对原公司股东而言,目标公司的价值是由公司未来预期盈利能力决定的,包括公司未来获得发展的机会价值。对收购公司而言,目标公司的价值是由公司未来价值加上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协同创造的新价值。收购机制配置,能更大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显然,目标公司对于收购者的价值要高于对原股东的价值。 对公司未来价值的不同预期是公司进行购并的基础,而且也是交易价格的确定基础,交易价格的上限是收购公司对购并活动价值的判断,其下限是目标公司价值加上一定的溢价。由此可见,交易价格是由企业价值决定的,定价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对企业进行价值判断。 购并活动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根据具体的购并活动采取合适的评估方法。在进行估价时,要考虑收购公司的目的和特殊能力。如对某一特定行业中的企业来说,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收购者的收购目的是不同的,因而他们对目标公司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行业内部收购者是为了获取目标公司的生产设备,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行业外部收购者出于多角化经营的目的进行收购,他会考虑通过购并克服进入障碍,出价会高于同业收购者。 价值评估体系要求对多种对象进行价值评估。评估对象包括目标公司及其业务部门、收购公司和购并后的整体公司。 购并活动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应该建立完整的价值评估体系来进行分析研究。使用单一的评估方法容易将评估引入歧途,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评估方法对所有的购并活动都适用。就最常用的折现现金流法来说,它的迷人之处在于逻辑上的严密和完美,当然它有非常严格的假设,但是它让人失望的地方也在于前提假设过于严格,如它没有考虑投资被推迟的价值,而且它认为投资过程是可逆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其增长率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因为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那些所处市场环境波动比较大的企业,对其进行预测更加困难。因此,只有使用多种评估方法才能全面的认识目标公司的价值。其次,收购者对目标公司的价值判断,是将目标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对于拥有多业务部门的公司来说,有些企业由于协同经营效果差,公司整体的价值只是分离的业务部门的价值简单的相加,有些部门的价值甚至比整个公司的价值都高。如果使用清算价值法能更合理的反映企业各部门的价值,这样收购者能更加明确自己的购并目标,增加企业的潜在价值。价值评估体系能从多个方面综合反映公司的价值。 2.资本结构的问题 购并活动往往需要进行外部融资,筹集足够的收购资本。在确定融资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融资结构。而融资结构是由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决定的。这样问题就归结到对企业资本结构的管理层面。我们通过对购并活动中资本结构的研究,最终能确定合理的融资渠道及其结构。 首先,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在不同行业中是不一样的。如美国医药业中企业的负债比例为9%,电力工业为53%,电子工业为15.8%,资本结构的差异较大。如果企业通过购并活动进入新的行业时,其目标资本结构也应相应变化、其次,企业完成购并活动后,应该保留适当的负债筹资能力,以满足后续追加投资的要求。因为企业在进行一体化整合时,往往要追加投资,才能消除企业合并的障碍,充分发挥合并的协同效应。第三,企业购并结束后,往往要出售一些次要的和过剩的资产,来重新调整资产结构。出售资产的收入可以抵补一部分债务,企业最终目标资本结构应当是收购整合完成后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管理的基本思路:以目标资本结构确定外部筹资中的债务比例和权益比例。获得公司控制权是收购者的主要目的。如果普通股筹资数量过大,将威胁到大股东的控制权,因而权益融资部分是由目标资本结构和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要求共同确定的。最后,剩余筹资部分由债务融资来补齐。如果债务融资超过了目标资本结构的许可范围,这时应对购并活动进行重新考虑。 3.一体化阶段的资产调整 企业的资产具有整体性,在购并活动过程中通常以企业为单位进行交易。这样收购完成后,收购公司内部的资产配置往往不能突出公司的战略意图。另外,许多资产存在重复,这是由于企业整体对不同资产需求的数量是有一定比例的,如企业中不同零部件的规模经济产量是不相同的,这时应将富余的生产能力出售套现。企业通过对资产进行调整,将闲置和不符合公司战略要求的资产出售,以换取现金,增加企业的流动资产。如果出现了好的投资机会,企业有能力进行投资。资产调整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有些时候,企业的债务融资往往要突破目标资本结构的约来才能满足收购者对资本的需求,如果轻易放弃收购,收购公司有可能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会。这时收购公司应认真研究目标公司的资产情况,确定哪些资产可以出售,能获得多少现金流入。这样债务融资额能够适当扩大,企业购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财务战略论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一种构建方法 摘要:战略管理在集团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财务管理战略是集团战略的一种重要支持性战略。通过对企业集团与集团财务管理的关系、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整体战略的关系的分析,再结合实战经验系统地提出了一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集团;战略:“三步六分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卖方市场已一去不复返,企业间由低级局部的产品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上升为品牌竞争、企业形象竞争,竞争逐步升级。现在企业间的竞争已全面升级为整体长远的战略竞争。尤其是一些名牌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已经把战略提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位置,如广东科龙公司高薪聘请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中国董事宋新宇博士出任战略总监,在企业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在这种市场背景下,企业战略问题成了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目前的探讨主要是集中在集团经营战略方面,而对各种支持性战略(如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探讨显得不够充分,无法满足对集团全面战略咨询和集团战略管理工作者的要求。我们通过对战略咨询实战经验的总结,归纳出集团战略中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一种新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希望能为实际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企业集团与集团财务管理的关系定位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若干个大型企业或大型公司为核心,通过协作、联合、兼并等方式,把具有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各个独立的法人单位,以资产联结和契约合同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规模、多种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企业法人联合的组织形态。判断一个企业集团是否属于本质意义上的企业集团,主要的不是看在形式上是否由多个法人构成的联合体,而在于这种联合是否能够遵循集团组建的宗旨:实现资源一体化整合效应与管理协同效应,并借此确立集团整体的市场竞争优势。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作为管理总部的母公司必须能够充分发挥主导功能,并通过集团组织章程、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的制定,为集团整体及其各成员企业的协调有序运行确立行为的规范与准则。而集团财务管理是实现上述功能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它与集团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等其它重要职能一起构成集团管理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集团总部所控制的中心职能。作为集团重要职能之一的集团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公司法人的财务管理,其特征主要是由其治理结构———即企业集团的多级法人制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1)在财务管理主体上,对应于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呈现为一元中心(集团总公司)下的多层级(各子公司和孙公司)复合结构特征;2)在财务管理目标上,企业集团呈现为成员企业个体财务目标对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在战略上的统合性,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对成员企业目标的指导性;3)在财务管理对象上,企业集团体现为多级理财主体(各级法人)各自资金运动系统的一体化复合结构特征;4)在财务管理方式上,企业集团体现为高度的全面预算性和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管理制度的一致性。集团财务管理与集团管理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依据之一,而集团财务管理的特征是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 2企业集团战略与财务管理战略的关系 定位企业战略是对处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之中,企业的过去运行情况及未来运行情况的一种总体表述。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是集团总部对实施企业集团全局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对集团未来几年所做的科学预测与合理规划。企业集团不同于一般的法人企业,这是由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所决定的,由此决定了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与单一企业法人的战略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最主要表现在内容上,集团战略所要包括的内容更多更广泛,不但包括母公司的发展战略,还包括各成员企业的战略定位与选择,由此集团战略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从操作实务(一般指战略的制定过程)上来分,集团战略可以分为经营战略和支持性战略,支持性战略也可称为执行性战略,执行战略隶属于经营战略,对经营战略起支持作用。 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对集团的经营战略从财务管理方面进行全面的支持,是集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财务战略是为适应企业集团总体的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金、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运用这些资金的方略。而财务管理的规划是为了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需要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主体所进行的组织设计、制度设计等一系列规范性建设。两者一起构成集团的财务管理战略规划。一个企业集团的成败,最基础的因素在于能否确立起两条交互融合的生命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线与高效率的管理控制线。我们在制定集团的战略时,一般侧重于构建企业的产业发展线,属于集团的经营战略,经营战略是全局性决策战略,它侧重于从竞争对手的分析中来确定自己的经营定位。而要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各种支持性战略的配合实施,即构建集团的支持性战略,以从资源配置和管理控制的角度充分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基本作用表现为它从财务的角度对经营战略起全面支持作用,它与技术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一起共同构成集团经营战略的支持系统,而经营战略对各支持战略的规划起指导作用。集团经营战略与各支持性战略的关系可以从集团战略规划结构图(图1)清楚地看出: 1)集团经营战略对各执行战略的指导作用关系;2)各执行战略对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经营战略和执行战略一起构成集团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战略与集团战略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依据之二,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定位是集团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二。 3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 一般来说,财务管理的主体涉及到三个层面,集团总部决策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门和成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应该是集团总部(母公司或集团公司)最高决策层站在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层面,对企业集团财务活动所实施的整体性战略规划、政策指引、制度规范与决策督导,而不直接涉及各种日常性的、琐碎的、技术操作性的财务管理事宜,甚至可以不涉及到财务部门的具体建设。它与集团的成员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同层面上的两个概念,与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的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同的两种操作,集团的财务管理战略也可以由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提出方案,由集团的高层决策层进行决策,但两者的执行主体不同,所以也是不同的两个层面。 同时,还值得指出,我们这里所指的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和一般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咨询存在很大的区别,财务管理咨询通常受企业集团战略与财务战略的指导,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严格的诊断分析,侧重于企业集团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内容。而我们所进行的财务战略规划通常和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步进行,并对战略起到一个支持性的作用,侧重在第一层面上的内容,通常成为企业集团发展和财务部门发展的规划性文件,所进行的分析侧重于外部环境分析和集团整体的经营状况分析(当然对财务管理本身同样需要进行诊断分析),其内容侧重于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财务管理战略的定位等内容,而不对部门的建设,具体的财务操作制度与规则的制订等进行策划。这样总结出一套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即“三步六分法”,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企业集团或集团公司所进行的战略管理咨询)推广运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三步”是指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三个步骤,即从分析到设计到实施:“六分”是指它的六个组成部分。可用图2表示。 “三步六分法”是我们在从事集团战略管理咨询过程中针对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以及财务管理战略与集团战略的关系而创造的一种战略规划的方法,它不但对从事咨询行业的工作者有很大帮助,也适合集团内部发展的战略管理,是一种比较系统而实用的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方法。“三步六分法”的“三步”中,每一步的运作都包括许多的方法,在进行环境分析时,通 常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充分把握影响集团财务管理的因素和财务管理的趋势,对内部环境更要进行充分的诊断、分析,以充分了解集团的现状。在进行设计阶段的步骤时,同样离不开充分的调研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集团战略是落脚于集团第一层面的职能,但在调研时,一定要对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进行适当的调研,以实现一次自下而上的过程,保证战略的可实现性和科学性。设计是“三步”中的关键,是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重点。在进行执行计划的规划时,同样要充分考虑内外条件,对战略实施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议或规划,切不可脱离集团实际而制定过高的目标。“六分”是指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六个组成部分,每部分都包括一系列内容,实际工作者应该根据需要有所侧重地对所包括的内容进行分析,再构建符合集团战略发展需要的财务规划、财务战略和财务实施计划,以充分体现财务管理在集团战略管理中的应有地位。 财务战略论文:论公司财务成长类型与成长战略管理 摘要: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司财务成长可分为公司销售成长与公司盈利成长。由于受到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制约,公司财务成长存在可持续成长极限。讨论了公司财务成长的9种类型,并对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财务成长类型;成长战略管理;销售可持续成长;盈利可持续成长 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原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它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已被普遍接受。然而,有大量的案例表明: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造成许多公司盲目高速发展,超越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资源的约束而遭致破产或产生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公司失去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因此,研究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公司销售可持续成长与盈利可持续成长 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和环境的支持,如果资金枯竭和市场环境遭到破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失去基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称为公司可持续成长。 在研究公司可持续成长(有时也称可持续增长)时,美国经济学家RobertC.Higgins教授将公司可持续成长率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2];而另一位财务学家J.C.VanHorne教授则定义为保持与“公司现实和金融市场状况相符合的销售增长率”[3].可见,西方经济学界一般将可持续成长定义为销售收入的可持续成长率。他们认为,一个公司销售收入的成长在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公司资产的增长,而公司资产的增长必须等于公司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增长之和。因此,若不考虑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增发新股筹集资金且不改变公司财务政策,则公司的销售成长率应等于资产的增长率也等于公司权益增长率。 在市场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公司销售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资金投入的增加、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资金投入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留存盈利、增发股票或增加负债。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等方面。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则主要表现在公司分配政策的改变、资本结构的优化、财务杠杆的改变等方面。通过改变公司成长动力的影响因素,虽有可能使公司实现一时的快速成长,但很难保证公司可持续成长,更难保证公司健康快速成长。例如,公司增发股票筹资很难长期维持,美国增发股票的公司平均每年不到10%;增加负债必须受到资本结构的限制;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潜力有限,因而,这些因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成长因素。真正的可持续成长动力来自于公司留存盈利的增加及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引起的相应的负债增加。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就称为可持续销售成长率。文献[2]和[3]分别讨论了不考虑资金投入和管理效率改变的公司可持续销售成长率的PRAT模型和SGR模型。 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公司价值最大或股东财富最大。根据公司价值的股息定价原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公司盈利及其成长能力[4].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盈利能力及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而公司销售成长并非公司盈利的成长。从长期来看,由于公司资本结构保持不变,销售成长率可能等于公司盈利成长率。但从短期来看,由于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的作用,公司盈利成长率可能大于销售成长率。因此,有必要将公司销售成长与公司盈利成长区别对待。 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公司外部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技术进步、相关政策等)的持续优化和公司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效率、经营战略、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提高与竞争优势的维持。在外部环境不变时,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动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而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最终将体现在公司财务核心能力即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根据PRAT和SGR模型,若考虑公司资金投入的变化和管理效率的改变,文献[5]从财务的角度提出了盈利成长的E模型和EPS模型。由于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同样道理,公司盈利成长也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我们称之为可持续盈利成长率。 在公司战略管理中,人们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等具体战略管理,而较多地忽视了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在公司财务管理实践中,盲目追求高速成长,高估自身可持续成长能力而造成公司内部资源无法配套,从而陷入财务危机;过分追求销售高速成长,忽视公司盈利成长,在“做大”的同时未能“做强”;过分强调短期盈利成长,忽视公司可持续成长潜力而坐失快速成长良机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国企业在成长战略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资本依赖、过度负债、管理弱化、创新停滞和成长失调陷阱[6],因此,正确处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是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的核心课题。 2、公司财务成长类型与理论分析 在对公司盈利成长和销售成长及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进行总体描述时,我们可以将上市公司销售成长和盈利成长各分为高于可持续成长、可持续成长和低于可持续成长3种类型。将其组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9种财务成长型公司组合,见表1. 公司财务成长类型在现实中均存在,并有众多的上市公司案例支持。我们感兴趣的不是现实是否存在,而是这些公司能否长期持续地保持这种成长。因此,有必要对9种公司财务成长类型进行简要分析。 双高成长型公司(Ⅰ)。从短期看,上市公司中,双高成长型公司并不少见。但分析该类公司均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有较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这是其高速成长的基础;第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至少符合配股融资条件,并且公司在上市后持续不断地进行配股(或增发新股)融资;第三,公司内部管理效率较高,公司财务结构与资本结构较为合理,公司内部资源能够支持公司的双高成长;第四,配股价格均远高于公司净资产,而同时又能保持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水平;第五,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较低或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远小于配股增发股票筹资数额。理论上说,只要公司能够维持并满足这些特点,双高成长可以在较长时间得以维持。但实际上,由于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效率的变化以及行业成长生命周期影响,长时期维持双高成长是不现实的,现实也极为少见。 持续成长型公司(Ⅱ)。理论上说,该类型公司可以在不利用增发或配股筹资时而长期实现销售和每股税后利润的可持续成长。从较短时期来看,由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作用,公司销售持续成长而每股盈利以更快速度持续成长,但从长期来看,两者的成长速度将趋于一致。持续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和公司发展均处成熟阶段,市场容量较为稳定;第二,公司具备持续成长的条件即税息前资产利润率大于利息率与资产负债率的乘积;第三,公司分配政策、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从公司发展来看,持续成长型公司持续成长期较长,成长较为稳健,容易受到投资者认同。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高成长型公司(Ⅲ)。一个公司要维持可持续销售成长速度,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资源)的支持,否则这种高销售可持续成长是难以维持的。理论上说,销售以高于可持续成长速度的高速成长,其每股盈利成长也应高于持续成长的速度成长(短期内尤其如此),但实际上,该类公司只注重公司规模的“做大”,而没有相应地“做强”,因此,这类公司成长的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这类公司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属于高速成长阶段,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广阔;第二,公司采取了增发新股或配股或改变公司资本结构获得了较多的现金资源,使公司销售得以迅速高速成长;第三,公司在销售高速成长的同时忽视了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公司盈利未能同步高速成长。所以,该类公司在其销售成长高于盈利成长的同时隐含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如果内部管理效率未能短期内改善,其灾难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公司在这方面犯了极大的错误,甚至遭受破产命运。销售高成长、盈利低成长型公司(Ⅳ)与这种类型相似,只是问题更为严重罢了。盈利低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Ⅷ)则居于两者之间。 盈利高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Ⅴ)。理论上说,这种类型公司的盈利成长主要受益于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因而这种成长在短期内因营业杠杆与财务杠杆效应而存在,但在长期内却难以持续。该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注重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少依赖公司外部资源;第二,公司所处行业较为成熟、稳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公司资本结构较为合理、稳健;第三,公司没有利用或极少配股增发股票筹集资本,分配政策较为稳定。因而该类公司可视为稳健型公司。随着时间的变迁,该类公司可能向持续型公司(Ⅱ)转变。盈利高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Ⅵ)则注重于内部资源的利用,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效应取得公司短期盈利的高速成长,但是,该类公司面临的市场压力可能更严重一些。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Ⅶ)。销售成长决定盈利成长,因而销售低成长而带来盈利持续成长也只能是短期的,难以持续维持。这类公司一般有3个特点:第一,公司较注重公司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好地利用了经营杠杆作用;第二,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公司销售持续成长压力加大;第三,公司分配政策较注重现金股利,而对股本成长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类公司最终将向双低成长型企业转变。 双低成长型公司(Ⅸ)。该类公司销售与盈利均处低成长状态,说明该类公司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公司筹资困难,同时也说明该类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内部资源利用也不理想,因而该类公司前景难以被市场看好,正在不断萎缩之中。 3、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公司财务成长管理的核心是树立可持续成长的战略思想。而公司可持续成长战略要求公司既注重成长本身,更要注重公司成长与公司内部资源、公司财务政策及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它强调公司财务的协调成长和可持续成长。 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中,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存在大量的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在这类案例中,既有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协调持续快速成长型公司,也有以上海汽车为代表的协调持续稳健成长型公司;既有清华同方为代表的双高成长型公司,也有众多PT、ST为代表的双低成长型公司。分析这些公司,成功公司的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至少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1)将协调成长与可持续成长放在首位。一个成功的公司其财务成长战略管理首先应强调协调成长。协调成长首先是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协调。短期出现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不同是正常现象,但长期出现成长差异则容易产生问题。其次是公司成长与内部资源的协调。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必须有公司内部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支持,缺少内部资源的支持,公司的成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再次是公司成长与市场环境的协调。公司成长必须得到市场认可,没有市场的认可,其成长就难以持续。协调是可持续的前提,没有协调成长就没有可持续成长。因而公司成长管理必须将协调与可持续放在首位。 (2)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每股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一个公司的销售成长不等于公司每股盈利成长。销售成长是手段,盈利才是目的,也就是公司必须在“做大”的同时“做强”。而现实生活中,“做大”与“做强”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两者难以协调成长。而当两者成长出现不一致时,有必要进行战略分析,抓住管理重点。公司实际成长也可能不等于可持续成长。当公司实际成长率高于可持续成长率时,必须避免“成长幻觉”,不能为一时成长而得意忘形,而必须审查成长的可持续性及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性。当公司实际成长率小于可持续成长时,必须审查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3)外部市场环境与容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内部资源与管理效率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保证,符合可持续成长的条件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关键。没有较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容量,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调整公司所处行业和产业结构,提高公司科技含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十五”期间,公司必须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夯实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公司内部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决定公司能否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很多公司失败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没有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或只注重成长而忽视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或超越公司内部资源条件的制约而盲目追求高速成长。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有条件的,因此具备可持续成长条件是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只有具备条件,即有保留盈余,公司才有成长动力。而一个公司要想提高可持续成长速度,就必须借助于增发或配股实现资本的高速增加。因此,高科技公司要实现高成长,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一有利优势,在其它条件具备时迅速壮大,实现双高成长。 4、基本结论 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时刻审视盈利可持续成长与销售可持续成长的关系,协调公司财务成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增强为核心,以持续成长型公司为目标。财务持续成长型公司必须确定以销售持续成长为手段,公司盈利为基础,盈利成长为目的,可持续成长为关键的战略指导思想,将销售、盈利、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有效协调销售与盈利、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财务战略论文:论财务战略的本质和范畴 现代财务管理不仅要有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想。本文借鉴战略管理的思想,对财务战略的本质和基本范畴作以下探讨。 一、财务战略的本质 对财务战略的本质,目前理论界虽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是达成了共识。譬如,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整体性决策,其着眼点不是当前,而是未来,是立足于长远的需要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发展所作出的判断。但在对财务战略的目的、范畴、依据等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分歧。笔者认为,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它既具有一般战略的某些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性。科学地界定财务战略的本质,既要反映其“战略”共性,又要揭示其“财务”个性。 (一)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 1.全局性。财务战略是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根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它是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所作的描述,是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行动纲领和蓝图,对企业的各项具体财务工作、计划等起着普遍的和权威的指导作用。 2.长期性。制定财务战略不是为了解决企业的眼前问题,而是为了谋求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财务战略一经制定就会对企业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3.导向性。财务战略规定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内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它是企业一切财务战术决策的指南,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其实施和开展; 4.风险性。由于企业的理财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任何企业的财务战略都伴随着风险。财务战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一旦实现,会给整个企业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使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反之,则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5.适应性。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财务战略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注重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给企业财务管理可能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因而大大增强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6.动态性。战略是环境分析的结果,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战略的变化。一般来说,当理财环境变化不大时,一切财务活动都必须按原定财务战略行事,充分体现财务战略对财务活动的指导性;当理财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财务战略就应作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 1.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体系中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战略具有多元化结构的特征,它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而且包括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作为企业职能战略之一,其相对独立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内容;②财务活动并非总是企业的“局部”活动,而是有着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 2.财务战略地位的从属性。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尽管它有其自身的特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必须服从和反映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应该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并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提供资金支持。 3.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一种谋划,其目标是谋求企业资金运动最优化。财务战略要解决风险与收益的矛盾、收益性与成长性的矛盾、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的矛盾、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矛盾等,这一系列矛盾都是由财务战略谋划对象的特殊性引发的。 4.财务战略实施主体的全员性。从纵向看,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是企业经营者、财务职能部门经理、基层财务部门三位一体的管理过程;从横向看,财务战略必须与企业其他战略相配合,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并最终由经营者负责协调。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实际上是以经营者经营战略为主导、以财务职能部门战略管理为核心、以其他部门的协调为依托而进行的全员管理。 通过以上分析,财务战略应定义为:为了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根据企业战略要求和资金运动规律,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决定性的谋划。 二、财务战略的基本范畴 财务战略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项要素的构建出现失误,都会影响整个战略系统的运行。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应该是一个各种战略要素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完整体系。财务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范畴: 1.财务战略思想。财务战略思想是企业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的总体指导思想,它由一系列原则、方针和理念构成。财务战略思想是财务战略的灵魂,它贯穿于财务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是决定财务战略成败的关键。 2.财务战略目标。财务战略目标是根据财务战略思想及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在分析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基础上制定的未来较长时期内财务活动的总体目标。财务战略目标是财务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企业未来一定时期财务活动的方向和任务。制定财务战略目标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统一。财务战略目标只有具有先进性,才能激发职工士气,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但财务战略目标又必须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使各部门和职工通过主观努力,有能力实现目标。②要注意长期、中期、短期目标的衔接,保证三种目标的连续性和继起性,避免出现目标链的脱节。 3.财务战略重点。财务战略重点是指对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作用的重大而又薄弱的环节、项目和方面。企业在确定财务战略重点时,要分析主观条件,将自己的优势力量集中起来,通过“点”的突破,推动企业整体经营活动向最好的方向发展。财务战略重点的确定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①明确财务战略目标。只有认真分析财务战略目标体系,明确其任务要求,才能正确地确定财务战略的重点。②寻找投资报酬率最高的项目和业务,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财务战略措施。财务战略措施是指企业为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是财务战略行动方案的具体化。制定财务战略措施,应突出财务管理的特点,体现资金运动规律和财务活动各阶段的特征和要求,以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 财务战略论文:现代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 摘 要:在预算起点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现代企业应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这一新观点对于密切预算与战略财务计划的关系,执行战略财务计划,实现财务战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预算;起点;战略财务计划 关于预算起点,目前学术界存在着生产起点观、销售起点观、利润起点观、不同阶段不同起点观。这些观点是与过去不同经济环境相适应的。立足于当今已经发生变化的经济环境,现代企业的预算起点是什么?对此,本文提出一个新观点:应以战略财务计划作为现代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 一、各种预算编制起点观点评述 关于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观点:(1)以生产为起点。约20年前,我国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和企业管理教科书中,在谈到预算编制时,一律主张从生产开始。(2)以销售为起点。1980年以后,我国引进的西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企业管理的教科书,一律主张销售是编制预算的起点。这种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3)以利润为起点。2000年,杨雄胜教授组织的关于中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63.5%的企业以目标利润为预算编制的起点。(4)认为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编制预算的起点不同:初创期以资本为起点,增长期以销售为起点,市场成熟期以成本控制为起点,衰退期以现金流量为起点。 预算观念的形成有赖于经济环境,有赖于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第一种观点是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所有制相适应的。1980年以前,我国国家代表全民拥有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之间的供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供需是通过国家计划部门统一调配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企业只是执行国家指令的“生产车间”。在供给短缺的条件下,生产的产品都能销售出去,生产决定销售。因而类似于预算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编制的起点是生产。 第二、三种观点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市场的约束。销售决定生产,生产决定设备、材料采购和人员聘用,进而决定筹资与投资,因而第二种观点认为预算编制的起点是销售。销售起点观基于两个重要假设:销售是利润的唯一限制因素,销售与利润的增减变动是一致。但是,销售并非利润的唯一约束因素,二者变动有时也不一致。现实中,存在着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情况,如外贸企业亏本出口;也存在企业成本费用因控制不佳而造成利润偏低或亏损的情况,因销售起点观隐含的假设是不准确的,销售起点观亦不科学。第三种观点主张以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是基于销售起点观的假设在现实中不成立而提出的。笔者认为,作为预算编制起点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从起点出发按照内在逻辑性进行推导,应该能涉及经营预算、专门预算、财务预算等所有的预算。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以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只能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由于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不影响当年的利润,所以以利润为起点的预算无法将这两种活动的预算包容进去。也可以说,以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基于没有筹资、投资活动的假设。笔者认为这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生活节奏还不够快,企业的筹资、投资活动不多,假设不存在筹资、投资活动还大致符合现实。另外,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环境变化慢,产品生产周期短、更新换代慢,所以在管理中多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可以将当期利润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而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在以销售作为利润的唯一约束因素时,可以销售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因此可以说,利润起点观、销售起点观都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关于第四种观点,笔者认为,在相同经济大环境下,同一企业预算编制起点只有一个,然而不同起点观将预算管理的重点与起点等同起来,实际上二者具有很大的差别。起点是预算编制起始点,而重点则是预算管理中的重要或主要的部分。 二、现代企业预算编制应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 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更新加速,企业所处环境变动剧烈,企业投资活动日益增多;在发达资本市场条件下,带动企业的筹资活动也日渐增多,再假设企业没有投资、筹资活动则是脱离现实的。当年投资、筹资活动的安排分别通过投资预算、筹资预算进行。预算起点应该站在包括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的所有预算整体角度考虑。以利润作为编制预算起点是基于没有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的前提下而提出的。而在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的情况下,预算编制的起点显然不能再是利润。从现实情况看,现代企业不再看重眼前利润,而日益重视长远利润,有时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利润,甚至忍受眼前的亏损。因而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再是利润,而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再以利润作为出发点编制预算显然存在缺陷。 那么,现代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到底是什么?预算是一个财务控制系统,它与财务控制的其他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为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应将预算置于整个企业财务控制大系统中考察其编制起点。预算是企业财务控制动态模式中的一个环节。 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动加剧,产品更新换代频繁,企业不得不从长计议,注重战略管理。首先,从财务角度考虑,企业需要制定财务战略,而后根据财务战略制定战略财务计划,以保证财务战略的实现。其次,战略财务计划是执行财务战略而决定实施的、主要对未来项目投资做出的安排。如果说财务战略是财务控制的总体方向,那么战略财务计划便是朝这一方向前进的路线,没有这条路线,企业就像航海的船一样容易迷失方向。战略财务计划的时间是3年、5年、10年等,具体年限可根据企业集团具体情况确定。第三,在战略财务计划的时间框架内,可编制责任中心预算。如果没有战略财务计划的时间框架,而直接编制预算,则会强迫企业在预算阶段考虑大量的战略问题,这样可能产生信息过载、对战略方案考虑不周、忽视一些选择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资源分配决策的质量,因此战略财务计划不可缺少,每年预算编制必须从战略财务计划开始。所以笔者从财务控制动态模式角度考虑,认为战略财务计划是编制预算的起点。企业应根据战略财务计划中投资、筹资长远安排,编制投资预算、筹资预算;根据战略财务计划中对经营活动的长远安排,结合现实情况,确定下一年度目标利润,编制经营预算;最后根据投资预算、筹资预算和经营预算,编制财务预算。 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可以从国外有关学者的论述中得到印证。美国的罗伯特N·安东尼、维杰伊·戈文达拉扬在合著的《管理控制系统》一书中写道:战略计划在预算编制之前,并给每年制定预算提供一个框架;预算的目的之一是为战略计划作进一步的安排。 强调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密切预算与战略财务计划的关系,真正执行战略财务计划。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人具有满足目前需要的冲动,表现在财务方面,则倾向于当前利益,特别是在事务繁忙的情况下,往往忽视更为重要的未来计划。强调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则可以强迫企业做出长远计划,通过预算将战略财务计划落到实处,避免战略财务计划成为空中楼阁的情况发生。二是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在现实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已经转移到战略的竞争,谁的战略正确,谁在商战中获胜的把握就大。我国已经加入WTO,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企业必须重视财务战略、战略财务计划。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可以促使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战略财务计划,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三是可弱化经营者的自利行为。从战略财务计划开始编制预算,将经营者预算行为约束在战略财务计划的框架下,可防止其为了私利而突破战略财务计划,从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能够某种程度地约束经营者的自利行为。 财务战略论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摘 要:文章首先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是合理确定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基础,随后提出了两种思路以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关系,并对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之间的协调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最后分析了平衡计分卡综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进行战略评价的优点。 关键词:财务战略 核心能力 平衡计分卡 一、核心能力与财务战略目标的确立 财务战略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财务战略的制定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或者企业整体战略不是建立在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这就导致财务战略目标不合理,不具有稳定性。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源泉,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因此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应当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潘汉尔德(Prahalad)与哈默(Hamel)首先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他们将企业组织描述为“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业务单元的组合”,三者的关系如同一棵“树”,核心竞争力处于根部,企业若要使处于树冠的业务单元维持长期盈利能力,就必须要有雄厚的核心能力作为根基。 要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首要的是对企业进行SWOT分析,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优势(S)、劣质(W)、机会(O)、威胁(T),然后依据以下三条标准来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 1.核心能力必须具有延展性,即能够不断创造新产品,可以使得企业进入一个潜在的广阔的新市场。 2.必须具有独特性,即难于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3.能为顾客实现其价值做出关键性的贡献。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并且长期保持不变,因此依据它建立的企业和财务战略目标比较合理,并且相对稳定。 二、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关系 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即如何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如预算)的关系。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详细和程序化,与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不能过于紧密,以避免财务战略管理成为日常控制的系统,违背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空洞,与企业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过于模糊,导致财务战略不具有可执行性。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难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将企业财务战略分为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和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安德列·A·德瓦尔认为企业战略应当分为战略发展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其中,前者是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其主要的行动包括新市场的开拓、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以及新分销渠道的建立,它将对企业未来赢利能力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后者是以企业当前利润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现在经营的改善,其主要行动主要是在现有产品和分销渠道的基础上减少成本,增加销售,它将有助于企业当前业绩的提高。 为配合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的重点亦应一分为二,一个是以发展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发展计划的实现;另一个是以利润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运营计划的实现。依据与日常经营关系的清晰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有助于其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协调。 2.将企业财务战略规划系统分解为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和短期财务计划三个部分。为避免企业财务战略过于空洞导致的战略不可执行性和过于详细导致的短视行为,可以在长期财务战略和短期财务计划之间设置一个联系两者的桥梁即中期财务规划。其中,长期财务战略是整个战略规划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中期和短期计划具有战略指导作用,它应当是在对企业未来环境和核心能力进行全局性和长期性思考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提出原则性和方向性的目标;中期行动计划则是依据长期财务战略,在对近期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在最近几年中的具体财务规划,它是长期战略在近期的具体实施方案;短期财务计划(如年度预算)是对中期规划的分解,提出企业在短期(例如一年)的具体计划,其目标一般用具体的财务指标描述,从本质上而言,短期行动计划是一种控制和运行系统,与前两者所具有的战略规划性质不同。 三、协调财务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关系 由于资金运动贯穿于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要达到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的目标,财务战略就必然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战略配合,但传统的以职能划分部门的方式导致了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现实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设立战略协调委员会,为各种职能战略的开发提供指导。该委员会的成员应是来自被协调的各职能部门的代表,这有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充分沟通,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战略的有效实施。 2.由总经理或由他任命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负责各职能战略之间的相互协调。这一方法由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协调,其权威性很强,有助于战略的有效执行,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没有参与战略的协调,有可能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导致战略管理的官僚化和程序化。 3.为了有效地协调各职能战略,企业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职能战略只能由该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制定,而不能完全由企业单一的战略规划部门统一制定,这既可以保证各职能部门参与战略规划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减少各部门的冲突。(2)由于各职能战略之间的关联度不同,所以只应整合那些必须协调的职能战略。试图将所有的职能战略完全协调到一份整合的计划之中是有局限性的。(3)除经理人制定企业整体战略外,某一职能部门的计划不应包括其它职能部门的活动,这有助于把职能部门的责任划分清楚,从而保证战略有效执行。(4)各种职能战略应当只包括最重要的问题,应不含过多的细节,这既可以减少各职能战略的冲突,又使得战略协调人员只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 四、战略评价中协调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关系 平衡计分卡是把非财务的、先导性的指标和财务的滞后的指标合并在一起,得出公司平衡的绩效,从而检查公司战略执行情况是否误入歧途。平衡计分卡的中心工作是开发一套财务和非财务关键成功因素(CSF)和关键绩效指标(KPI)。一个关键成功因素(CSF)是对公司擅长的、对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某个战略要素的定性描述;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定量分析。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以下优点: 1.相对于财务指标所提供的历史的滞后的财务信息,非财务指标能够提供未来的先导性的信息,这有利于企业预先采取措施以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 2.由于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根源,它不但能提供定量的信息,而且还能提供定性的信息,因而可以使得管理人员看到问题的本质。 3.非财务信息不但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包括外部信息,因而管理人员可以将内部业绩和外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五、结论 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管理的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以核心能力为基础有助于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将企业财务战略重点分为战略发展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以及将财务战略系统分解为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短期财务计划,有助于解决长期战略和日常经营的矛盾;财务战略与其它职能战略之间的协调应当遵守一些指导性的原则;最后分析了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的优点。 财务战略论文:论财务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运用 摘要: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种重要支持性战略。中小企业如何适应环境,保持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加强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更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财务战略的思想。 关键字: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基本思路 据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共同主办的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高级研讨会披露,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到企业总数的99.6%,截至200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达360万家,个体经营户2351万家。中国GDP的58%、工业新增产值的74%、社会销售额的59%、税收的48%和出口的68%由中小企业创造。可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体,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消除贫困、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的经营活动既蕴藏着极大的生机,也潜伏着很大的危机,中小企业如何适应环境,保持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加强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更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财务战略的思想。 财务战略是指为了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根据企业战略要求和资金运动规律,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决定性的谋划,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战略。可以说,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财务战略既从属于企业战略,又制约和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 现在很多企业开始关注战略管理,谋求制定和实施一种既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又能够对多变的环境作出快速反应的有效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对中小企业的成功来讲是很必要的。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来说,明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诸如:财务管理基础普遍较弱,财务控制松散;企业资金积累能力较弱,营运资金缺乏;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率较高;内源融资困难,外部融资渠道不畅;投资缺乏分析论证,资金不能有效利用;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都说明中小企业当前迫切需要实施财务战略。以下试就财务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运用的基本思路加以探讨。 一、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注重财务管理的大局,提升财务管理的层次是很有必要的。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配备专职财务管理人员,加速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让懂得财务管理知识的人才进入企业,使企业的财务工作走向规范化,提高管理效率;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财务管理也更加复杂,有的中小企业所缺乏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可以借助社会上的专家系统、咨询系统,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二是加强财务控制,建立完备的财产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比如要规范物资采购、收发、销售的操作程序;不能把财务管理、记录、审核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人去做,财务资料要定期整理分析和不定期检查;查出问题要及时处理等等。 二、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合的财务战略模式 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借助于对企业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否则,制定出背离企业实际的财务战略,非但不能促进企业成长,反而会给企业带来可能是致命的失败。在进行财务战略环境分析时,不仅要了解战略环境的内容,还要了解它对企业资本流动及财务运营影响的性质和特点。一般地讲,财务战略的环境分析包括对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所处的发展周期阶段可以有—个正确的界定,然后再选择符合自己的财务战略模式:是扩张性财务战略、稳健型财务战略还是防御收缩性财务战略。 扩张型财务战略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往往需要在将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张,也往往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实施扩张性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会表现出“高负债、高收益、少分配”的财务特征。 稳健型财务战略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稳健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这类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实施稳健型财务战略的企业的一般会表现出“适度负债、中收益、适度分配”的财务特征。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财务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实施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会表现出“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的财务特征。 中小企业在进行分析时,还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各项因素虽表现出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它们又是作为一个整体对财务活动起作用的,因此在战略的环境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资本流动、营运资金管理影响的综合性、联系性,不能只考虑个别因素的影响。二是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集合体,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财务活动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任何企业无法对全部环境因素及其对财务活动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只能设法找出与本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密切的因素。 三、合理规划、有效使用,做好财务战略中的营运资金管理战略 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外部筹资能力和内部资金调度余地,因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虽然在内容上与大企业并无太大区别,但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上应有所区别。从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特征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战略规划:一是加强现金管理,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做准确的分析。在资金运用上,要维持—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运用的周转灵活,预防市场波动和贷款困难的制约。二是加强存货管理,建立科学的库存储备,缩短库存周期,对库存呆滞积压物资,采取灵活方式快速变现。三是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采取科学的方法对风险予以识别和控制。要掌握对方企业的基本情况,收集其基本状况和经营状态,了解其信用状况,判断其还债和信用履行能力。在应收账款政策上,既要通过现金折扣和缩短收账期促使对方早日还款,又要将收款责任落实到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身上。 四、增多筹资渠道,适当负债,做好财务战略中的筹资管理战略 筹资管理战略就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状况和趋势,对筹措资金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谋划,旨在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和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筹资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如何做到完善自身、增多筹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自身,以积极解决“贷款难”问题。中小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低,担保主体又无法确切落实,使得银行不敢轻易放贷。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应以更长远的眼光完善自身,除了努力提高自身收益水平之外,还要努力树立好的信用形象,按期偿还贷款,积极和银行取得联系,增进双方了解。有条件的话,企业可以自己建立独特的内部信用评价体系,以诚信为基础,自己提供有关信用评价的信息,解决现今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困难。目前,中小银行尤其是一些地方商业银行正在成长之中,中小企业可以同它们增进交往,共同商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力争取得银行的理解和长期的支持。此外,应按银行规定使用借人资金,取得银行的信任。 (二)创造条件,争取从社会募集资金。通过向社会集资募股不仅可以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减轻竞争压力,还可以打破原有的权益结构,突破家族式管理的约束,增强公众的了解,提高知名度。目前,中国证监会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了重大改革,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股份制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创造条件争取在中小企业板市场发行股票融资,另外,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进入创业版的方式融资。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允许投资者以厂房、机器设备、材料物资、无形资产等方式参与投资。 (三)向职工集资,扩大资金规模。内部职工集资不仅为企业发展进程中扩大资本规模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能进一步密切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四)适当负债,优化资本结构。中小企业受规模限制,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较低。为此,中小企业在资本结构方面应处理好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的关系;负债融资中又要处理好经营性现金流量与还本付息的平衡,做到“适当负债、结构合理”。中小企业应经常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否则,急需筹资时就缺乏能力。为此,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创立时根据投资规模筹集必要的资本;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选择能达到的投资规模。二是中小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应尽可能多积累,充实资本。三是要努力改变过度负债的局面,尤其是经济衰退期切忌过度负债;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应有一个适应企业规模的均衡。 五、稳健投资、适时扩张,做好财务战略中的投资管理战略 投资管理战略要解决的主要是企业的投资方针,即投资的重点、强度、速度,以及投资效益的最低限和投资风险的最高限。中小企业应本着“稳健投资、适时扩张”的原则,制定投资方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小企业投资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稳健理财,切忌盲目扩张。中小企业在寻求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常犯的错误:一是将营运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中小企业营运资金周转一般比较紧张,但若经济形势较为景气,也有可能实现较丰厚的利润积累。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往往会对营运资金周转不甚关注,而急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导致营运资金周转新的紧张。二是分散投资。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产品单—情况下过大的经营风险,力图通过多样化投资和多角化经营分散风险。然而,分散投资很容易导致原有经营项目上营运资金周转的困难,而新的投资项目上又不能形成一定规模,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必须首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以确保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不因新的投资受到影响。 (二)积蓄财力,适时实现规模扩大。中小企业实现发展的关键在于:—是日常要作好积蓄财力的准备,二是要抓住有利时机实现发展。当然,财力的积蓄和规模的扩大不可能一次完成,只能是分次实现。初步的财力积蓄为初步的规模扩大提供基本的资本保证,而规模的初步扩大又可为新的财力积蓄提供条件。 六、规范制度,控制预算,做好财务战略中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财务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提是要树立起成本观念。中小企业首先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灵活性较强、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难度不过高的特点,建立规范的成本控制制度,确定成本费用会计处理的原则和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制定明确的成本费用核算的会计业务规程,科学地选拔和任用成本会计人员。其次,应加强成本预算的执行力度,实现预算控制。再次,利用“船小好调头”的特点,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等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后,应积极采用目标成本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目标、组织、运作和考核四大体系,不断完善企业目标管理制度,明确企业成本管理的责任,使成本费用得到有效的控制。 七、发展优先、稳健分配,做好财务战略中的收益分配管理 中小企业应采取稳健的、适度偏低的收益分配政策,在日常做好积蓄财力的准备。这样,有利于抓住时机,实现发展。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中小企业在收益分配前,必须对企业的内外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如债务条款、现金流量、筹资能力、投资机会等,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考虑以后的发展,制定收益分配政策。第二,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只有留住企业的优秀人才,才能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动力,所以在分配时,还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如何通过制定适合的分配政策来激励企业员工、留住优秀人才,也是中小企业应该研究的课题。 财务战略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项要素的构建,都会影响整个战略系统的运行。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应该是一个各种战略要素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完整体系。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保护,中小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学会在困境中求生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并以此指导自身的财务活动,稳健理财,积蓄财力,适时寻求规模扩大,求得更大发展。 财务战略论文:财务战略的管理对象探析 一、传统财务战略理论对管理对象的界定及其存在的缺陷 财务战略的管理对象是财务战略工作的直接作用对象,它的界定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财务战略工作的效率与效果,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管理绩效的优劣。传统的财务战略理论对管理对象的界定是以资本以及围绕资本产生的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为核心的。这种界定方式突出地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分工,强调了财务战略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有利于提高财务战略工作的整体效率。但是,随着财务环境的变迁,传统财务战略理论对其管理对象的界定逐渐暴露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与矛盾,存在着以下一些缺陷。 1.以资本、财务活动及其财务关系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是一种被动的机械式的管理活动。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人员这样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基本上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2.传统财务战略理论对管理对象的界定是建立在分工观念的基础上,过分强调了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这一特点容易导致财务工作与企业其他管理工作之间产生权利、利益等方面的冲突,从而引起内部交易费用上升与企业整体绩效下降。 3.从理论的角度看,对财务战略的管理对象这样的界定与一般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对象有较大程度的重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般财务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还未形成充分的融合状态,从而导致形成的理论带有浓厚的基础理论特色。现代战略理论是以企业的资源与能力为管理对象,资源与资本等简单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能力则是专业性、独特性更强的管理对象。培育企业独特的资源与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对简单的生产要素的管理则是企业基础性的工作。如果财务战略没有自己独特的管理对象,一方面容易造成工作的重复,另一方面则容易使管理人员对财务战略的价值产生怀疑,因此不利于财务战略理论的发展。 总之,传统财务战略理论对管理对象的界定容易导致企业财务战略工作停留在基础性层面上,同时也导致了财务战略理论研究的滞后。 二、新时期对财务战略工作的要求 1.人们对企业的认识正在从职能观向资源观与能力观方面转化,企业必须对它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源及其各项职能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资源的专用性以及各职能之间的协调性,以促进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形成。财务虽然不能直接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但它对核心能力的培植、形成、维持及发展均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财务也可以培育自己的职能性能力,发挥自身的优势。 2.企业内部治理问题成为决定企业经营效率和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因素,企业必须处理好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利益安排,形成合理的制度,确保企业理财活动以及其他各项管理活动的制度效率。由于资本代表着一定的控制权,因此财务管理从这一角度看也是研究控制权合理配置的一门学科。随着资本内涵的扩大,人力资本也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所以财务管理必须处理好实物资本所有者之间以及实物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权利的安排。 3.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企业理财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企业必须具有高效应对理财环境变化的能力。环境变化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机遇,也可以带来危机。企业能否把握机遇和处理危机,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能力越强,企业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生存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原因与趋势的认识会更加透彻,管理人员可以主动地采取策略有效地适应环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环境的变 三、财务战略的管理对象——财务资源与财务能力 1.财务资源的概念与内容。 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专用性资产,包括企业独特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分析与决策工具、健全的财务关系网络以及拥有企业独特财务技能的财务人员等等。财务资源与资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资本。财务资源比资本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首先,财务资源包含资本,资本是财务资源中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形态,其他财务资源的形成均是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资本具有最强的同质性,因此,在独特的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资本的作用只是基础性的与支持性的,而不是决定性的。 其次,企业与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建立的财务关系也是财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资本相比,财务关系的差异性与专用性有所提高,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特点的财务关系网络,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特点。 第三,企业独特的财务机制与具有优秀的特殊素质的财务人员(严格地说是财务人员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是企业财务资源的高级形式。由于企业的财务机制与财务人员的发展要受到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文化、领导风格等多种因素长期的影响,因此其差异性与专用性在所有的财务资源中是最强的,对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与相应的财务能力的形成也具有最强的影响力。 从财务资源的种类及其特点中可以看出,资源的同质性越强,越便于流动,但其专用性则越低,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也越低;反之,资源的专用性越高,其流动性越低,但对核心能力的形成却具有更强的作用。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财务资源的专用性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企业的初创期,生存的风险很高,因此必须确保财务资源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而不能过分强调其专用性;在企业的成长期与成熟期,一方面由于企业已经拥有了比较充足的资本,另一方面,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企业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因此企业必须注意逐渐提高财务资源的专用性,以确保形成自身独有的财务能力。 2.财务能力的概念与内容。 财务资源只是企业发展的必需之物,拥有了一定的财务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形成以及总体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具备较高的支配、驾驭这些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果,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这种能力就是财务能力。从狭义的角度看,财务能力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在财务资源的获取与使用、财务关系的协调、财务危机处理等管理活动中的若干过人之处。从广义的角度看,财务能力不仅包括上述所讲的狭义的财务能力,而且还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的能力的价值体现,其价值体现要比竞争对手具有更高的市场吸引力,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 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财务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会形成不同特点的财务能力。从大体上看,企业的财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财务创建能力:该能力在企业的初创期最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企业能否成功进入自己的目标市场,在财务创建能力中又以投资机会的识别能力与资金的供应能力最为重要。 (2)财务维持能力:当企业进人成长期后,对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各项资产、成本的管理、企业规模的有效控制等等,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与发展前景。 (3)财务创新与发展能力:在成熟期,由于企业内部各项事物都处于一种僵化的状态,危机已经开始生成并潜伏,所以企业此时必须在内部采取创新,同时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在该阶段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财务制度创新能力、业务评估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等。 (4)财务危机识别与处理能力:由于在从企业初创期到衰退期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危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危机便会爆发,从而对企业的生存产生威胁,所以企业必须具备识别与处理财务危机的能力。 从能力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包含多种类型能力的综合性体系,财务能力是其中的一种。财务能力与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等其他能力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其基础性和支持性上。财务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性、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以及企业多角化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广度与深度。企业拥有了强大的财务能力,有助于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企业当前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扩大规模,保证企业多角化经营战略的成功实施。财务能力的这些重要性从国内外著名的跨国企业的发展史上均可发现。总而言之,能否建立起较高水平的财务能力并将其不断巩固与发展是战略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最终表现。 与财务资源相比,财务能力不仅仅是财务资源的集合,它更是财务人员之间、财务人员与财务资源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的互动关系,它是企业拥有的关键的财务技能和隐性的财务知识,具有更高的不可模仿性。但是财务资源与财务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有效的财务能力的应用依赖于企业内部财务资源的长期储备;另一方面,财务资源的取得依赖于企业固有的财务能力。因此对财务资源与财务能力的管理是财务战略的核心内容。 财务战略论文:以价值为核心调整战略 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管理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服务等过程的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与分销,直至最终消费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和利润分配。 公司治理是价值链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在一个连续统一的系统之中,各行为主体介于完全市场和等级市场关系之间,对价值链各行为主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的非市场性的协调管理,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其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背离所有者的利益。 广义的公司治理不是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通过对企业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价值链的内部结构关系,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握市场竞争以及利润分配的动态格局,使政策制定者获取更多关于不同增值活动在不同区域的分配和转移的信息。根据价值链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协调能力的高低,价值链治理模式被划分为以下五种形式:市场型(Market)、模块型(Modular value chain)、关系型(Relational value chain)、领导型(Captive value chain)和等级制(Hierarchy),其中市场型和等级制分别处于价值链中行为体之间协调能力的最低端和最高端。 不同治理模式下产业空间转移进程和结果是显著不同的:模块型治理模式中,各主体是优势互补的关系,而非控制关系,其市场适应能力较强,投资的专用性程度较低,具有很强的空间转移能力;关系型治理模式中,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凭借信誉、相互信任而聚集,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同构性、空间临近性、家族和种族性等特征,由于各个经济行为主体规模较小,对市场需求的识别能力较弱,其市场适应能力的强弱是以空间集聚为前提的,相比之下,其空间转移能力较弱;领导型治理模式的显著特征是众多中小厂商依附于几个大中型厂商,这些大中型厂商对中小型厂商具有很强的监督和控制力,这种依附关系的改变需要较高的变更成本,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厂商市场适应能力是不均衡的,空间转移能力也是不同的,中小厂商一般是跟进转移,基本没有空间转移能力。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该模式下的主导企业要在全球空间重新配置资源,而与其匹配的配套企业体系若无法适时在空间上跟进,其企业绩效将受到不利影响。 与价值链治理模式相应的 财务战略调整 众所周知,财务已经从过去的数据汇总、整理和记录转变为公司战略的支持者、决策者和公司变革的积极推进者与主导力量,财务从后台走向前台承担更多的管理和战略决策、价值管理的责任,公司的各种决策将更多的依赖财务提供的支持,但是这种伴随价值链管理的财务转变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即便最知名的CFO也会面对两难境地。 以甲骨文公司(Oracle)为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甲骨文向遍及145个国家的用户提供数据库、工具和应用软件以及相关的咨询、培训和支持服务,是全球知名的“财富500强”企业。自1977年在全球率先推出关系型数据库以来,甲骨文在利用技术革命来改变现代商业模式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直以通用软件见长并稳健发展的甲骨文公司最近在市场中频繁大手笔,其中2005年9月出人意料地以58亿美元收购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供应商及该行业典范西贝系统公司(Siebel Systems Inc.)让支持专业软件公司的人都大吃一惊。其间引发的两届CFO相继离职,令财务界人士对企业战略转型,对CFO提出的挑战倍加关注。 从甲骨文所处的产业环境看,长期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决策能比购买昂贵的商业应用软件更让公司高层操心的了,财务总监一直困惑于应该选择从同一个供应商那里购买一批集成的应用软件,还是该从一批专业软件供应商那里分别购买应用软件。 西贝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西贝(Thomas Siebel)1990年从甲骨文负气出走,三年后创建自己的软件公司并不断壮大,几年间就有与甲骨文分庭抗礼的势头,一度让业内人士对独立专业软件信心满满。不过,最近几年软件业的不景气令西贝公司开始走下坡路。据分析人士说,这次甲骨文收购西贝允诺的税收好处可能会让西贝系统的创始人西贝难以抗拒。不管怎样,西贝出售的事实让一些观察人士相信甲骨文最近的收购狂潮,以及最近席卷商业软件业的合并浪潮,已经让人们怀疑:在软件业突然间对通用软件声势渐强的情况下,专业型软件能否还能长期存在。 分析人士认为,Oracle从20世纪80年代的高速增长企业蜕变成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的过程中。大量的收购业务对CFO提出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战略定位、价值再造、风险管理多重责任的压力或许是两届CFO相继离职的原因之一。 价值链再造中的财务战略 调整内涵 Oracle的大规模并购,外界看到的只是一场资本的重组和市场资源的整合,但其背后反映的是企业价值链的再造和衔接,更深层的反映企业组织中财务战略的调整和博弈,是对企业CFO管理使命的最严峻考验。从Oracle的发展历程上看,在企业价值链形成过程中财务战略调整是多方位的,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财务及经营数据的管理者 财务部门不只是为满足政府及相关的社会机构而进行财务信息处理,而是为了满足相关的权利关系人(stakeholder)而进行财务处理,比如债权人、股东、供应商、客户等,这些会计处理的信息将直接用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调整。除了财务信息以外,经营信息也成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我国一般认为财务和统计的两条线,缺一不可。在信息化比较普及的今天,我们一般会采用一些财务管理软件来实现这个目标。但在财务信息的归集方面还有需要遵守的就是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要求,比如财政法规、税务政策以及本国的会计政策。 公司价值及业务风险的维护者 从财务管理价值链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整个财务管理将从核心业务和流程改进过渡到决策支持和风险控制。在公司价值建立过程和业务风险中,财务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会强化业务风险的控制,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减少公司内部舞弊、流程混乱所导致的管理风险的增长,内部控制的开展可以参考COSO给我们提供的框架。在公司价值的创造过程中,财务通过关键业绩指标(KPI)、管理驾驶仓(商业智能软件)、数据追溯和财务报告等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将有效的监管战略执行过程同时在制订战略计划过程中通过财务预测、财务敏感性分析等的运用将有效的建立战略计划,寻找公司价值增长的最佳途径,并且为这种路线图的实现提供最好的决策机制。 战略及业务计划的制订与调整者 1. 清楚价值动因; 2. 确定价值增加或减少之所在; 3. 以价值为基础进行决策; 4. 植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系统。 以上四个步骤将价值管理引入到了公司财务管理中,同时在战略计划的制订过程中,适当的将价值管理和战略计划结合起来,将为公司未来的价值增长和战略计划实现提供良好的保证(这里所说的价值是以财务凭证反映的企业资产数据)。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依赖财务数据集合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实施战略管理过程。这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我们所需要的是将技术手段所获得的信息运用于我们的管理实践中。通过对数据收集、差距分析、标杆分析等具体管理工具的使用,可以有效的进行战略管理,这是一般意义上企业CFO在不突破公共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对企业存量资产的合理调整,目的是帮助企业按照自己设计的战略路径来运行。 变革管理的设计和实施者 “财务管理中不断面临种种挑战,这些挑战中贯穿了一条主线:达到外部投资者的目标 ——把它与内部管理改革统一起来——并以最佳的财务管理实践来推动这些改革”(PWC《首席财务官:公司未来的建筑师》),实际上在一个公司内部一般都将变革管理赋予财务总监或财务部门,原因在于财务部门作为公司的信息和资源中枢,汇集了公司各种优秀资源,这种资源的掌握必然要求财务部门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财务部门在组织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关键业绩指标、作业成本法等管理工具的使用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公司的业务流程改进、组织结构调整等重大的管理变革,而且这些变革都是和公司战略目标共同联系起来的。 公众形象的维护和保持者 或许很多人都认为公众形象的建立和维护是公司公关部门的责任或只是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责任。实际上,财务部门在职能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将有效的维护公司的公众形象,体现在: 维护在小股东及公众股东中的公众形象。通过适当的股利政策、财务政策及资本运营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将有利于公司公众形象的维护。中国很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造成的惨痛教训已经给我们很多警示;政府及相关利益部门的公众形象,采用合理避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调整可以让社会公众认为公司是一个负责任的公司,能够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比如客户和供应商的良好信誉,采用适当的信用政策将有助于维护公司的长期战略关系及社会形象。 财务职能调整目标 首先,要确定财务战略定位,一般而言,在整个公司战略执行过程中财务战略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成为公司战略的有效执行者和决策者; 2. 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和处理机制; 3. 公司业绩考核或管理的重要实施者,比如KPI或平衡积分卡、全面预算、EVA等管理工具的实施; 4. 内部业务流程的改进和调整,比如BPR或业务流程改进; 5. 成为公司信息化的关键实施成员,比如ERP或商业智能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6. 在确定了财务职能战略目标的前提下,任何形式的实施行为都可能有效率和成果,很多的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都采用战略研讨会,小组讨论以及商业调查等各种形式来达到目的,一些重要的战略管理分析工具也将得到运用,比如鱼骨图分析软件、问题树等,这些工具都有助于我们的逻辑或思维过程的形成; 7. 在该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小组团队的构成,需要来源于不同的专业领域,不要认为财务战略就是财务一个部门的问题,实际上是公司的整体战略问题,因为任何财务职能或财务政策的调整对于公司的影响程度都是全面和深远的;国外的咨询公司一般是以辛迪加小组(syndicate team)的形式来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的,有时候这也比较实用。 财务职能实施和调整 建立公司战略和职能战略目标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这个目标实现。前期的准备包括技术储备、人员储备、行动计划和计划执行,这个过程中的反馈和调整包括以下工作: 1. 行动计划的制订:在该阶段的行动计划制订将由公司财务总监和顾问小组共同完成,而且这个阶段的沟通和研讨会将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并且这个阶段必须获得必要的资源支持; 2. 预算制订:各个阶段的预算费用将成为我们获得公司高层或股东会议通过的重要环节,实践中预算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 3. 前期准备:行动计划必须获得其他部门的支持,包括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等的支持和协调,才能够获得最终成功; 4. 计划实施阶段监管措施的同步实施,虽然我们制订了详细的计划,但如果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没有良好的监管或信息反馈机制,将无法发挥计划的作用。无论什么重要的方案在实施之前管理部门必须将监管和信息反馈机制首先建立起来。这个阶段我们必须借助技术部门,比如IT信息管理或其他部门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以便于我们调整;在这个阶段就体现出了技术的影响力; 5. 调整及反馈:定期或有规律的沟通会议或沟通机制能够有效降低执行过程中的风险,企业价值链管理和财务战略调整的有效结合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财务战略论文:试论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实施战略。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发展、成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小企业为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国中小企业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研究和解决,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问题。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财务战略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文将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的实施进行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战略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也逐步向财务战略管理方向发展,企业财务战略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中小企业也逐步实施和运用财务战略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实施长远、健康的财务战略,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更需要将科学的财务战略进行成功的实施。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意义 企业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财务战略应该是整个企业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财务战略的内涵,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可是财务战略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共同点:1、企业资金的均衡的流动;2、实现或加强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3、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4、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5、既反映了企业战略的共性又有财务战略的个性。本人认为以下定义比较全面:财务战略是为了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根据企业战略要求和资金运动规律,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决定性的谋划。这一定义既反映了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又勾画出了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 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关系到企业的投资、融资等多个领域,财务战略能否成功对企业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务战略过程包括财务战略制定、财务战略实施、财务战略控制与评价。财务战略的实施在整个财务战略过程中作为中间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1、财务战略的实施是财务战略制定的延续。只有财务战略的实施,财务战略的制定才有意义。2、财务战略的实施是财务战略控制与评价的对象。财务战略的控制与评价是对实施过程的总结,给予修改和完善。3、财务战略的实施实施操作性强,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将增加成功的难度。因此,就需要对财务战略的实施进行科学的研究。 二、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战略的实施作为财务战略过程的一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的实施过程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相关战略,也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注意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财务控制观念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县铝型材、不锈钢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但由于财务战略实施存在缺陷,企业中普遍存在资金管理不严的情况。有的企业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或者增加不必要的管理开支,造成无法应付经营急需,陷入财务困境。有的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从而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增大经营风险。有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甚至任用一些毫无财务管理知识的人进行管理,造成资产浪费严重。 (二)企业缺乏战略意识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机制的特殊性,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是由创业者直接经营,多为家族式、作坊式的企业,领导者想法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权力过分集中,决策过程简单。企业家往往在信息收集和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对于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计划轻易下结论,对于财务方面的决策也同样如此。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市场竞争加剧,己经无法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企业战略制定 目前,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我县中小企业大多数是非国有企业,而且大多数属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从银行贷款较为困难。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国家有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提供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等资金支持,向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扶持力度仍然较小,难以满足多数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环境因素 从我国加入WTO以来的数年时间来看,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县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本和技术水平较低,自身实力有限,受到更加激烈的新一轮市场冲击。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保证, 而财务战略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完善、高效的财务战略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经济环境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战略目标不明确,财务战略实施混乱的状况,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财务战略的实施必须考虑到以下的因素: (一)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后逐步放松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范围和区域限制,使得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这将对企业筹资投资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资金供给的增加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另一方面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我国金融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也将进一步规范。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在金融市场都将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只能凭借其良好的经济效益、良好的市场前景与持续高速的增长而获得资金。因此,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合理的争取资金支持,将成为中小型企业制定财务战略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我国及世界的产业结构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必定会影响到我县中小企业资金运动的方向及规模,而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冲击不同,面临的机遇也不相同。位于传统产业当中,以小作坊式进行生产、资产素质较差的中小型企业将逐渐被淘汰。一些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为了强化其竞争优势,将会对企业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或产业转型,甚至采取并购、重组等方式实施外部扩张。这些都将迫使各类型的中小企业对包括财务战略在内的管理战略做出重大调整。 四、促进中小企业财务战略有效实施的途径 实施财务战略是加强中小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小型企业应当迅速提升财务战略管理水平,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战略思想,更新企业财务观念 树立财务战略思想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财务,有效的财务战略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中小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着忽视财务战略管理的现象,在制定各种决策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财务决策方而只是考虑现有资金的多少,很少有一个长远可行的财务规划。 由于资金的使用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应当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入世后,我国市场逐步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财务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合理制定企业长期和短期财务战略,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深化财务管理内容,实施企业财务战略 实施企业财务战略,不仅仅是事后算账、做账、统计、结算,而是把财务资金的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使之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中小型企业财务战略实施工作处于较低水平,管理手段落后,在财务方面无法从大局上对企业经营状况子以把握。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实施财务战略,就必须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层次。 企业应当以财务战略部门为核心,扩大财务管理的内容。除传统的资金管理和财物管理外,还应向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方面拓展。将财务战略渗透到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通过不断改进财务战略,挖掘生产活动中的潜在价值,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企业财务战略不仅要制定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使企业产生应对变化的机制,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变被动为主动。 (三)改良财务管理手段,为财务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中小企业应当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战略实施中的消极人为因素。目前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规范现象,财务战略具有随意性,资金管理存在较大漏洞。今后中小企业应当改善财务管理手段,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管理、集中调度的资金使用制度。建立业务规范,使各项业务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减少工作的随意性。适当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企业所获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企业资金运作的透明度,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为财务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财务战略论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一种构建方法 摘要:战略管理在集团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财务管理战略是集团战略的一种重要支持性战略。通过对企业集团与集团财务管理的关系、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整体战略的关系的分析,再结合实战经验系统地提出了一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集团;战略:“三步六分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卖方市场已一去不复返,企业间由低级局部的产品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上升为品牌竞争、企业形象竞争,竞争逐步升级。现在企业间的竞争已全面升级为整体长远的战略竞争。尤其是一些名牌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已经把战略提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位置,如广东科龙公司高薪聘请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中国董事宋新宇博士出任战略总监,在企业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在这种市场背景下,企业战略问题成了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目前的探讨主要是集中在集团经营战略方面,而对各种支持性战略(如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探讨显得不够充分,无法满足对集团全面战略咨询和集团战略管理工作者的要求。我们通过对战略咨询实战经验的总结,归纳出集团战略中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一种新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希望能为实际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企业集团与集团财务管理的关系定位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若干个大型企业或大型公司为核心,通过协作、联合、兼并等方式,把具有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各个独立的法人单位,以资产联结和契约合同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规模、多种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企业法人联合的组织形态。判断一个企业集团是否属于本质意义上的企业集团,主要的不是看在形式上是否由多个法人构成的联合体,而在于这种联合是否能够遵循集团组建的宗旨:实现资源一体化整合效应与管理协同效应,并借此确立集团整体的市场竞争优势。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作为管理总部的母公司必须能够充分发挥主导功能,并通过集团组织章程、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的制定,为集团整体及其各成员企业的协调有序运行确立行为的规范与准则。而集团财务管理是实现上述功能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它与集团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等其它重要职能一起构成集团管理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集团总部所控制的中心职能。作为集团重要职能之一的集团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公司法人的财务管理,其特征主要是由其治理结构———即企业集团的多级法人制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1)在财务管理主体上,对应于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呈现为一元中心(集团总公司)下的多层级(各子公司和孙公司)复合结构特征;2)在财务管理目标上,企业集团呈现为成员企业个体财务目标对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在战略上的统合性,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目标对成员企业目标的指导性;3)在财务管理对象上,企业集团体现为多级理财主体(各级法人)各自资金运动系统的一体化复合结构特征;4)在财务管理方式上,企业集团体现为高度的全面预算性和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管理制度的一致性。集团财务管理与集团管理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依据之一,而集团财务管理的特征是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 2企业集团战略与财务管理战略的关系 定位企业战略是对处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之中,企业的过去运行情况及未来运行情况的一种总体表述。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是集团总部对实施企业集团全局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对集团未来几年所做的科学预测与合理规划。企业集团不同于一般的法人企业,这是由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所决定的,由此决定了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与单一企业法人的战略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最主要表现在内容上,集团战略所要包括的内容更多更广泛,不但包括母公司的发展战略,还包括各成员企业的战略定位与选择,由此集团战略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从操作实务(一般指战略的制定过程)上来分,集团战略可以分为经营战略和支持性战略,支持性战略也可称为执行性战略,执行战略隶属于经营战略,对经营战略起支持作用。 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对集团的经营战略从财务管理方面进行全面的支持,是集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财务战略是为适应企业集团总体的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金、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运用这些资金的方略。而财务管理的规划是为了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需要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主体所进行的组织设计、制度设计等一系列规范性建设。两者一起构成集团的财务管理战略规划。一个企业集团的成败,最基础的因素在于能否确立起两条交互融合的生命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线与高效率的管理控制线。我们在制定集团的战略时,一般侧重于构建企业的产业发展线,属于集团的经营战略,经营战略是全局性决策战略,它侧重于从竞争对手的分析中来确定自己的经营定位。而要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各种支持性战略的配合实施,即构建集团的支持性战略,以从资源配置和管理控制的角度充分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基本作用表现为它从财务的角度对经营战略起全面支持作用,它与技术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一起共同构成集团经营战略的支持系统,而经营战略对各支持战略的规划起指导作用。集团经营战略与各支持性战略的关系可以从集团战略规划结构图(图1)清楚地看出: 1)集团经营战略对各执行战略的指导作用关系;2)各执行战略对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经营战略和执行战略一起构成集团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战略与集团战略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依据之二,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定位是集团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二。 3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三步六分法” 一般来说,财务管理的主体涉及到三个层面,集团总部决策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门和成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应该是集团总部(母公司或集团公司)最高决策层站在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层面,对企业集团财务活动所实施的整体性战略规划、政策指引、制度规范与决策督导,而不直接涉及各种日常性的、琐碎的、技术操作性的财务管理事宜,甚至可以不涉及到财务部门的具体建设。它与集团的成员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同层面上的两个概念,与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的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同的两种操作,集团的财务管理战略也可以由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提出方案,由集团的高层决策层进行决策,但两者的执行主体不同,所以也是不同的两个层面。 同时,还值得指出,我们这里所指的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和一般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咨询存在很大的区别,财务管理咨询通常受企业集团战略与财务战略的指导,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严格的诊断分析,侧重于企业集团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内容。而我们所进行的财务战略规划通常和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步进行,并对战略起到一个支持性的作用,侧重在第一层面上的内容,通常成为企业集团发展和财务部门发展的规划性文件,所进行的分析侧重于外部环境分析和集团整体的经营状况分析(当然对财务管理本身同样需要进行诊断分析),其内容侧重于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财务管理战略的定位等内容,而不对部门的建设,具体的财务操作制度与规则的制订等进行策划。这样总结出一套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构建方法,即“三步六分法”,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企业集团或集团公司所进行的战略管理咨询)推广运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三步”是指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三个步骤,即从分析到设计到实施:“六分”是指它的六个组成部分。可用图2表示。 “三步六分法”是我们在从事集团战略管理咨询过程中针对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以及财务管理战略与集团战略的关系而创造的一种战略规划的方法,它不但对从事咨询行业的工作者有很大帮助,也适合集团内部发展的战略管理,是一种比较系统而实用的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方法。“三步六分法”的“三步”中,每一步的运作都包括许多的方法,在进行环境分析时,通 常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充分把握影响集团财务管理的因素和财务管理的趋势,对内部环境更要进行充分的诊断、分析,以充分了解集团的现状。在进行设计阶段的步骤时,同样离不开充分的调研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集团战略是落脚于集团第一层面的职能,但在调研时,一定要对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进行适当的调研,以实现一次自下而上的过程,保证战略的可实现性和科学性。设计是“三步”中的关键,是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重点。在进行执行计划的规划时,同样要充分考虑内外条件,对战略实施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议或规划,切不可脱离集团实际而制定过高的目标。“六分”是指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六个组成部分,每部分都包括一系列内容,实际工作者应该根据需要有所侧重地对所包括的内容进行分析,再构建符合集团战略发展需要的财务规划、财务战略和财务实施计划,以充分体现财务管理在集团战略管理中的应有地位。 财务战略论文:论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及其实施策略 摘要:本文依据生命周期理论,以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反向搭配的思想为指导,从投资、筹资、股利分配等方面,为处于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调整期(再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集团进行财务战略定位,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财务战略 生命周期 财务策略 财务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最适当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且有效管理这些所筹资金的使用,包括企业所创盈利再投资或分配决策。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最典型的企业一般要经过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集团具有不同的经营特征,应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同时为了使财务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辅之以相应的策略。 一、初创期财务战略 1、初创期财务战略定位 由于初创期企业集团的财务实力相对较为脆弱,为了更好地聚合资源并发挥财务整合优势,客观上要求企业集团必须采取规范的一体化财务战略。另外,从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互逆关系看,较高的经营风险必须以较低的财务风险与之相配合,从而在财务战略上保持稳健原则。初创期财务战略管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稳健与一体化。 (1) 权益资本型的筹资战略 在集团初创阶段,负债筹资的风险很大,或者说债权人借贷资本要以较高的风险溢价为前提条件,从而企业的筹资成本很高,因此最好的办法不是负债筹资,而是采用权益资本筹资方式。对于权益资本筹资,由于这一时期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是很高,甚至是负数,因此风险投资者将在其中起很大作用。风险投资者之所以愿意将资本投资于企业,不是看到它现在的负收益,而是看到其未来的高增长。从财务上考虑,由于这一阶段企业并无或者只有很少的应税收益,因此,即使利用负债经营也不能从中得到任何税收上的好处(无节税功能)。 从稳健策略考虑,初创阶段权益资本的筹措应当强调一体化管理的原则。这意味着企业集团应在相对较长时间内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如不高于40%),以此作为集团负债融资控制之最高限制;任何子公司不具有对外负债的权利,由集团母公司统一对外负债。这样做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利用贷款规模优势来降低负债成本;二是限制子公司的融资权利,从而保证集团整体融资管理的有序与一体化。 (2)一体化的投资战略 强化一体化投资战略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本效率。企业集团组建初期,往往因为资本的匮乏而无力对外扩张,也没有足够的财务实力与心理基础来承受投资失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项目选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基于各种因素考虑,初创期的企业集团应当实施一体化的投资战略。对于企业集团而言,一体化投资战略则更具其特性与意义,它表明:投资决策权全部集中在集团总部,所有子公司不具有投资决策权;母公司提出未来投资发展的方向,它类似于产业政策,由母公司对未来将要投资的领域提出优先级,以给子公司项目所需的资金,在经过管理总部审批确认后,由总部负责资金的分配;项目所需资金的分配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资金预算的数额确定,由母公司负责预算的审批与资金的拨付。 (3)无股利政策 由于企业在初创期收益不高,且为稳健考虑需要进行大量积累,因此,这时的分配政策应是零股利,若非发放股利不可,也应主要考虑股票股利方式。 2、初创期财务战略实施重点 在制定财务战略的基础上,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落实该战略,即实施财务战略。从总的原则看,战略实施遵循以下原则与程序: (1)全方位落实财务战略意图。即要让股东和投资者、公司高层管理者,甚至于员工(包括财务人员)都充分认同公司财务战略意向与内容,并达成共识,付诸于行动之中。 (2)制定财务战略实施计划,包括近期与未来三年的财务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一是在公司发展规划基础上,确定近期与未来三年的资本支出项目计划;二是针对资本支出规划,确定企业的融资规划包括何时融资、融资方式选择及融资金额量的大小;三是慎重对待股利发放,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积累,惟有积累才使公司具有后劲与实力,因此不主张发放任何形式的股利。 (3)财务管理以生产与研究开发为依据,财务管理人员配合生产与研发部门开展工作,发挥对企业经营的支持、参谋与协调作用,力图保证生产导向与市场导向等战略重点的落实。 二、发展期财务战略 1、发展期财务战略定位 发展期资本需求远大于资本供给能力,而且负债筹资在此期间并非首选(高经营风险会导致较高的负债利率,从而导致高负债成本)。在经历了强制性集权的初创期后,企业集团财务战略方向日渐明朗,子公司等成员企业对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战略的认知共识度、执行的自觉能动性和投资能力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及其风险特征,要求处于该阶段的企业集团应当采取稳固发展型的财务战略。它具有以下内容: (1)相对稳健型的筹资战略 由于资本需求远大于资本供给能力(即可容忍的负债极限和能力),而且负债筹资在此期间并非首选(高经营风险会诱致较高的负债利率,从而导致高资本成本),因此,资本不足的矛盾仍然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一是企业投资者追加投资,二是将大多数收益留存于企业内部,这两条途径都是权益筹资战略的重要体现。 (2)适度分权的投资战略 企业内部各部门由于对其自身的收益追求提出议事日程,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投资能力,因此,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在项目的决策上视不同情况而趋于分权。包括: 一是项目投资视其金额大小和对公司整体利益影响大小而确定不同的决策权层次; 二是严格中小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在特定情况下,对于大型投资项目,可能是基于扩充生产能力而进行的,因此其决策风险并不比中小型投资项目大,也就是说,中小型的投资项目可能是出于战略调整角度而进行的试探性的投资,其投资决策风险可能比大型投资项目还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型投资项目可能会采用分权式的审批或备案制,而中小项目可能要采用更为集权式的直接决策制; 三是采用灵活的项目资本供应方式。对于大型企业(如企业集团),其投资项目所需资本,可采用自主供应与集中供应相结合。 2、发展期财务战略的实施 发展期是企业集团生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风险四伏的时期,因此,强化财务战略的实施并保持有效的监控对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发展期的财务战略实施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合理测定集团的发展速度。企业集团的发展受制于两方面:一是营销能力及销售增长率;二是融资能力。 (2)主动谋取市场机会,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积极融资。在发展期,企业集团所面临的财务问题大部分集中在资金短缺上。而弥补资金缺口的市场机会在这一时期会更多、手段与方法显得更为灵活。 (3)充分规划投资项目。融资的目的是为了项目投资,而投资项目从立项、审批到落实,都要在战略上做出充分的考虑。 (4)积极推进商业信用管理,为全面落实财务战略服务。商业信用管理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尤显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通过强化商业信用管理,可大大减少为销售增长而增长的盲目性,从而将营销至上的战略意图置于严格的财务考评基础之上,从而做到营销与财务管理的互动,提高经营战略实施的综合实力;第二,大大减少坏账和收账费用,并加速应收款的回收,从而加强资产的流动性,补足资本短缺,降低借款额度和利息支出;第三,为以后的规范经营、强化制度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成熟期财务战略 1、成熟期财务战略定位 竞争者之间具有挑衅性的价格竞争的出现,标志着成长阶段的结束,这时,销售高而稳定且利润空间合理的成熟阶段开始出现,经营风险会再次降低。在此期间,战略重点转移的一个方面是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和提高效率,此外,正的净现金流量使得借款和还款成为可能。伴随着当前每股的高现金净利比例,股利支付率必然提高。与上述经营风险和财务特征相对应,此阶段的财务战略主要包括: (1)激进的投资战略 激进是相对于保守而言的,此阶段的激进是对前两个阶段保守战略的“能量”释放。其含义可概括为:可采用相对较高的负债率,以有效利用财务杠杆;市场相对稳固的子公司,较高的债务率意味着对母公司较高的权益回报。 (2)积极利用市场资源,置换企业资本 成熟期的企业集团在财务上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自创现金流入量及市场所提供的融资机会较多。激进的融资策略主要有:第一,股东借机转让股本。第二,企业集团借机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财务杠杆的利用效率。第三,条件成熟的企业集团,可以某一部门、分部、分公司或子公司的经营为依托,通过财务运作,走上市募股之路。 (3)灵活多样的投资战略 以技术改造为重点,开展投资活动。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集团,其投资战略主要解决现有生产能力满足市场的问题,如何满足市场需求、降低成本,并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应对环境变动,一方面考虑未来投资方向,一方面还要立足于现实。 (4)拓宽投资视野,着眼于未来投资方向的定位 成熟期是企业集团日子最好过也是最难过的阶段。之所好过,就在于它有现存的现金流作保障,没有信用危机,没有经营风险,没有更大的市场压力。之所以难过,是由于对集团的未来走向需要从现在开始考虑,未来不确定因素需要管理者进行分析并决策。 (5)扎实的成本管理战略 成熟企业集团要想获得市场份额,取得盈利,在市场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只能借助于内部成本管理来取得盈利。因此,在这一阶段,财务管理比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重要。 (6)高股利支付率的分配战略 投资者的投资冲动来自收益预期,而收益预期的实现反过来又推动新的投资热情。成熟期企业现金流量充足,投资者的收益期望强烈,因此适时制定高股利支付率分配战略,利大于弊。 2、成熟期财务战略的实施 步入成熟期的企业集团,不仅因为在其市场上所占份额相对稳定,而且还由于其管理技术也日臻成熟,因此,财务战略实施的重点不是让管理者去关心具体操作与实施,而是让他们对集团目前所采取的战略在管理意识上保持认同。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首要问题是解决管理者的忧患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相对等的角度出发,完善公司治理,理顺管理者的管理激励。 (2)规范制度,控制风险。 成熟期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总体趋于激进型,财务杠杆利用率高,财务风险也较大。但是,总部采用这种战略意图并不是想将集团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境地,不是人为地增加风险,而是积极稳妥地利用负债经营的优势。 四、衰退期财务战略 1、衰退期财务战略定位 企业在成熟期创造正现金流量的能力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除非它能创造巨大的市场,并能无限制地持续),因为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最终将逐渐衰退。这时,与之相关的经营风险仍然比成熟期有所降低,所以仍然可以采用高负债融资,在此期间,企业不需要为再投资而筹资,负债经营的潜能应用于产生现金流,而产生的现金流量要尽快支付给投资者。企业所制定的财务战略涵盖以下内容: (1)财务资源集中配置战略 企业集团在此阶段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在管理上采用分权策略,从而使得在需要集中财力进行调整时,由于财务资源的分散而导致财力难以集中控制与调配。面对这一情形,本着战略调整需要,在财务上要进行分权基础上的再集权。 (2)高负债率筹资战略 对于进入再生期,企业集团还可以维持较高的负债率而不必调整其激进型的资本结构,这是因为:一是再生期是企业集团新活力的孕育期,它充满风险,在资本市场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如果新进行业的增长性及市场潜力巨大,则理性投资者会甘愿冒险,高负债率即意味着报酬率;如果新进行业市场并不理想,投资者会对未来投资进行自我判断,因为理性投资者及债权人完全有能力通过对企业集团未来前景的评价,来判断其资产清算价值是否超过其债务面值。因此,这种市场环境为企业集团采用高负债政策提供了客观条件。二是如前所述,再生期的企业并不是没有财务实力,而是说它未来经营充满各种危险,当然也充满再生机会,因此以其现有产业作后盾,高负债战略对集团自身而言是可行的,也是有能力这样做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衰退期的负债融资必须注重资产的变现价值,才能降低未来财务危机的成本。 (3)高支付率的分配战略 出于经营结构调整的需要,更加之未来股权结构变动与调整的可能,因此,再生期企业集团必须考虑对现有股东提供必要的回报,这种回报既作为对现有股东投资机会的补偿,也作为对其初创期与发展期“高风险——低报酬”的一种补偿。但高回报具有一定的限度,它以不损害企业集团未来发展所需投资为最高限,即采用类似于剩余股利政策同样效果的分配战略。 2、衰退期财务战略的实施 衰退期财务战略是防御型的,一般步骤是先退后进,或者边退边进,因此,财务上既要考虑扩张和发展,又要考虑调整与缩减规模。为了有效的实施退与进相结合的财务战略,必须在财务上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强化财务的再集权,从制度上保证战略的实施。 (2)改善与加强现金流量的管理,其方法可以是:消减费用或改善企业总部的现金流量,将资本投入到更需要资金的新的行业或领域中去;调整股权结构,出售分部的股权和部分资产( 此为财务放弃战略);对不能出售但其存续有损于集团现金流的分部或子公司,主动实施财务清算战略,终止其业务经营,以减少更大的财务损失。 (3)评估进入新领域的财务可行性,提出或解决实施过程中的财务问题。 五、结束语 财务战略与成功的竞争策略相比所产生的整体价值大有不同,竞争策略必须随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而调整,而财务战略必须适应于企业的发展阶段,并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及收益特征相联系。很显然,财务战略主要关注的是战略决策的财务方面,但不能孤立地看待财务战略问题,财务战略如同企业的其他次级战略一样,应该放在企业制订和实施的合作与竞争总战略中才能评判其是否恰当。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摘 要: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公文处理、计算机操作、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是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可以通过科学确立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不断加强实践教学、逐步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培养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核心能力;培养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较为广泛,“主要是流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外大中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行政相关岗位的工作”[1]。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从业要求,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公文处理、计算机操作、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构成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能够从管理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使该专业毕业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在与其他专业竞争中会显现极大的优势,迅速提高就业率”[2]。行政管理本科教育要注重本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准确定位,科学确立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社会需求,结合区域发展情况,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对所办行政管理专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相应的培养目标,避免专业设置上的“趋同性”。 (一)审视专业发展定位 在知识架构上,应以管理学、行政学为基础,不应过于强调政治学和法学;在人才适用领域上,应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主体,不应过于强调党政机关;在从业岗位性质上,应定位于基础管理工作,而不应过于宽泛;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而不应过于笼统,如高素质人才、高水平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因此,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具备管理学、行政学方面知识,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 (二)合理设置专业培养目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明显,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且高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高校应认真研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同时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确定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民族地区高校可着重培养能够从事民族地区事务管理的行政管理人才,政法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司法体系的行政管理人才,医学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卫生行政方面的管理人才。 二、突出特色,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尽管“各高校拥有的资源不一,条件优劣不等,但同一专业所开课程基本雷同,并且一成不变”[3]。合理设置能够支撑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是问题的关键。 (一)突出管理学特色 尽管行政管理学已被纳入公共管理学科,但“当今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尚没有摆脱政治学对它根深蒂固的影响”[4],在课程设置中政治学类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管理学取向,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管理理念、良好的管理能力为中心来搭建专业课程体系,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二)突出实践性特色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但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倚重理论学术类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实践应用技能的传授与培养”[5]。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实践性特色,不断增加管理定量分析、文书写作、办公自动化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模块化特色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着明显的政府管理偏向,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以政府管理为中心的单一化特征。但从目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分方向设置课程模块,如政府管理模块、企业行政模块、社会管理模块等,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四)突出专业化特色 “各地各类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办出有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避免与其他学校同一化”[6],如农林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林业行政、土地行政方面的课程,医学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卫生行政方面的课程,财经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经济行政、财务行政方面的课程。 三、重视应用,加强实践教学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共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增加实践类课程内容的比例 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中,除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增设实践类课程,以及在一些课程中增设实践环节:不仅要增加如社会调查与统计、管理定量分析、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还要在本专业的课程中增加实践性环节,特别是传统的理论性课程,如行政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等。 (二)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 专业实验室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应立足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开设如电子政务、管理定量分析、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与处理、人力资源测评等课程实验,为学生搭建模拟锻炼的平台,促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 (三)加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对实践教学而言,“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专业意识”[7]。各高校应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观摩和实习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接触,了解不同组织行政管理工作的环境和要求,熟悉行政管理运行的步骤和程序,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从业能力。 四、强化师资,优化教师结构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实教师数量,还要不断优化结构,逐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一)充实教师队伍的数量 课程是开展专业教育的载体,类型和数量众多的课程需要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来承担,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由于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突出特征,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构建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不断改善教师队伍职称、学历、专业等方面的结构。注重引进具有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的现状;多引入一些高职称、高学历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提升教师队伍发展的潜力;多聘任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从业者担任兼职教师。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 注重团队建设,强化制度保障,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结合。当前高校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社会实践匮乏,对实际行政管理过程缺乏认识和了解。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专题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使教师积累行政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五、创新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出优秀人才。 (一)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宗旨,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联系中外行政实践,积极引入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努力实施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考核内容和方式 要改变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偏重理论识记的传统做法,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考核内容上,立足专业基础知识,突出专业核心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在考核方式上,可引进面试、口试、行政案例分析、行政专题调查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学生第二课堂 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途径。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第二课堂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通过参加辩论赛、课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等,加强对自身能力与素质的认识,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寒暑期社会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促进理论知识和现实实践的结合。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基本任务。在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准确定位核心能力,有效地进行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行政管理本科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浅谈信息时代民办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现代化”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在信息背景下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民办高校也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参与进来。但相对于公办学校来说,民办高校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信息时代;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也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直接服务于教学、科研,在学校管理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作用。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的深化,行政管理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工作任务日渐繁重和复杂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民办本科院校的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行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问题显得越发重要。 一、提高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管理的效率,同时也是保证高校管理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作为民办本科院校,在办学规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学投入等都与公办学校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的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都是体现高校管理质量和水平的基石,为高等院校实现、优化其教学科研、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等职能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持作用,因此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尤为重要。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行政管理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管理事务的内容、难度迅速增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管理模式从传统的手工模式向半手工半自动或者全自动的管理模式变革,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成为高校管理发展的制约因素,提高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的根本,对于民建本科院校来说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链中最重要的一环,承担着综合协调、检查督促和后勤服务等多种职能,在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民办本科院校中,行政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硬件设施投入大于软件设施投入 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民办本科院校的经费大多数是自给自足,没有政府作为投入和支出的支撑。教育经费的投入更倾向于有形资产,如校园面积、教学大楼、图书馆、运动场、实训室等,校董对软件设施的投入较少,在观念上更倾向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发现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对信息化的行政管理方式有一定的需求,也在逐步缓慢完善,但在行政管理运行的过程中,依然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依赖性较强,手工或者半手工半自动的管理方式为主。 (二)管理系统功能单一,不全面 以前的民办高校在日常行政管理中,信息传达手段主要依赖电话、QQ、飞信,这三种方式虽然有着快速、及时、跨越地域空间的优点,但却不能简化行政手续的办理,在具体事务的办理过程中一样要到各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尽管当今的民办高校一般都配备了教务、协同OA系统,但因为费用投入不够,在功能上不是根据民办高校自身特有的特点进行模块设置,导致系统功能不够全面。同时,教务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经过跟后方管理人员协商之后才能逐步完善功能。很多时候因为系统功能的不完善,同一项行政工作重要反反复复,导致行政管理效率的低下。 协同OA系统从字面理解“协同”应该是协助、共同参与的意思,但目前民办高校的协同OA系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大多数用来公告、通知等,如请假手续不能通过OA系统完成审批手续,需人到各部门完成审批手续。 (三)观念落后 信息化对高校行政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作为一线的行政管理人员,对于行政管理方式、内容的变化,不能主观上做出调整去迎接,有时甚至还带有抗拒情绪。许多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秉着多做多错不如少做少错的观念开展工作,缺乏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他们在较大程度上仍受惯性思维的影响,高校行政工作处于消极状态。 (四)不重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1、行政队伍素质不均衡 在民办高校中,高层管理人员认为行政人员是负责学校琐碎事务的一群人,可有可无,或者是认为行政管理工作是任何人都能做的,工作内容无难度,机械上传下达。在岗位招聘过程中降低了对行政岗位人员的要求,从而让一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人员加入到行政队伍中来,他们中有年老的离退休人员,有刚刚踏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也有从其他单位转入教育行列的外行人员,这样的畸形组合使得行政队伍总体素质水平偏低。 2、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奖惩不当 在日常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强调的更多是奉献和惩罚,奖惩不得当。民办高校的行政人员工资待遇较低,加上在重教学轻管理的体制下,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工作热情不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没得到发挥,行政管理工作效率自然没办法得到有效提高。 3、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低 现实中部分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和管理者为了节约成本,减少开支,在工资薪酬、福利待遇、劳动保护等方面重视不够,导致民办高校的教职工总感觉低人一等。长此以往导致包括教职工对民办高校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无法把学校的兴衰与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加上领导和决策部门在职务评聘、进修深造等方面都大幅度向教学倾斜,更是极大挫伤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提高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建议 针对目前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解决: (一)注重管理系统投入、功能的开发和完善 管理系统的投入、功能的开发和完善必须在综合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整体规划高校信息化建设。同时,注重培养学校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为管理系统的开发、后期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二)设置合理的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在许多民办本科院校中,实行的是校一院二级管理,在参照公办行政机构设置的同时,应考虑民办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把大部分权利下放二级学院,使得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明确校级和院级的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的工作职责,科学分工,避免出现同一个事情各部分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三)更新管理观念 在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新型行政管理模式变革的背景下,行政管理人员应该主动做出调整,主观上接受改变,主动学习信息化的管理方式,遇到新问题主动交流和学习,把新式的管理方式作为提高自己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利手段。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内化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摆正自己的姿态,不要高高在上,不要把老师和学生当作是物一样来管理,要多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建立归属感、认同感 管理的关键是人,一支高质量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在民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重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首先应从观念上改变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附属品的观念,给予行政管理人员应有的尊重;其次改革原有的管理法规和工作制度,明确划分权利和责任,做到奖罚分明,从而充分调动行政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再次,建立多渠道的晋升、交流、学习机会,缩小与教师的差距,以达到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目的。 最后,允许行政管理人员在一定范围能轮岗,体会不同的工作岗位,意在找到自身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岗位。 当前如果民办本科院校不能解决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问题,那势必高校员工流动性大这个头痛问题将会成为制约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关心和解决行政人员的生活和待遇问题,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缩小等级分化,建立学习和晋升的平台,让员工自觉把自己与学校的荣辱与共联系起来,让每一位员工乐于奉献、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行政管理视角下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摘要]本文借助行政管理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人才引进、学生管理、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行政管理 民办普通本科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以下简称民办普本),是由独立学院经过借助母体高校办学的“依附”期、增强办学自主性的“独立”期、向民办普通高校“转设”的过渡期等三个时期近十年才完成的。 在十年高速且独特的发展同时,产生了人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一、人才引用问题 人才是21世纪最为珍贵的东西。在学校内人才的引进大致分为教师和行政人员,但这两类人才的内部需求却有很大的不同。 (一)教师方面的引进 作为学校里授课的基础,在教师方面,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已是功成名就,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不为金钱所动;还有一方面,作为民办普本,大部分的经济来源是靠当年的招生及学生的学费为主。没有更多的资金用来雇佣更多的成名大师,而教师上出现问题,就出现教而不好,学而不成的现象,久而久之,生源就成为问题,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在教师的引用上,应以老带新。建学初期,应该用中低资金聘用兼职教师,把学校的立项课题给资历经验较老的教师,带领一个年轻教师组成团队来完成。这些教师大多对于金钱都不是很在乎,他们更看重的是学术成就,这样就以最少的资金,得到了最大的收益。 (二)行政人员方面的引用 学校里的日常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防止人员的流失。在行政人员方面,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金钱、职称或各种奖励等方法留住优秀的行政人员。 二、学生管理问题 在任何学校,学生都是学校的基础。作为学校的根本,学生的管理问题是所有学校中最大的问题。 1.日常管理 当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起,他们在学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学校有着密切关系。加强日常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沟通管理 沟通的力量是伟大的,作为学校的任何一分子都应该重视沟通的力量。第一,领导和下属的沟通;第二,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第三,教师与学生沟通;第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3.重大事项(突发事件)管理 重大突发事件,应做到及时上报,不隐瞒不避讳。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就在于及时和冷静,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 三、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对于任何一个单位、企业、学校乃至整个国家都是不可缺少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今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中,制度问题却成了一个大问题。 1.日常性制度 日常性制度不健全,常规工作无制度可言。 2.周期性制度 周期性制度不明确。例如每学期开始上课就应该看到本学期上课的所有课程、时间,本学期什么时间考试,什么时间放假,什么时间做档案整理等。这些周期性的工作是每个高校每年都应该做的工作。 3.突发性制度 建立健全突发性制度体系,就是所谓的防患于未然。而现在很多高校是把每次的突发情况做案例,做分析,但没有做好下次再发生同类事情的准备。 作为民办普本,硬件建设上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可以达到教学要求。但在软件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加强。不光在人才引用、学生管理等方面,想要在现在生源大比拼的时代里,得到更好更优的生源,就要在更多的方面进行加强,为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提要]中国行政管理教育自恢复重建十几年来,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教学模式改革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在简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该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路径。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在1996~1997年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并命名为“行政管理”。由此可见,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发展史并不长。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社会与政府机构的转型与改革,一方面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意义 首先,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有助于增强该学科的活力。截至2011年5月,国内共有34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行政学类的本科专业,由于该学科在中国起步晚、发展历程短,目前只有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有限的高校在该专业师资配备、教学方面走在前列,相比之下,其他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平衡,参差不齐。所以,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入手,能够促进该学科与国外教研的对话与接轨,使之适应于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诸领域的发展要求,最终有助于推进其自身学科体系的完善。 其次,对于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本科生而言,该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如果能够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把实践性与创新性结合起来,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激发其时代使命感与职业责任感,又有利于加强在校本科生的行政管理修养与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的要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再次,对于全国高校而言,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模式创新,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从表面看来,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好像已经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探索一种兼具创新性与针对性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有助于使高校行政管理学科由当前的“注重理论”向“注重实践”转变,推动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合理化、师资配置科学化、学生培养专业化,逐步与国外接轨。 最后,对于政府与企事业单位而言,在政府机构改革与企业流程再造的背景下,探究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新模式的着眼点在于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日常行政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人事选拔与机构重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以更好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企业的绩效水平。 二、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路径 1、依据行政管理专业属性,推崇案例教学与“情景仿真模拟”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准确定位行政管理专业,依据学科特点授学是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其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法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通过这种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等学科领域,跨度非常大,可以说“行政管理专业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体”。行政管理学专业本是一门实践性与适应性较强的专业,然而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理论性过重,而理论性较强的科目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笔者建议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辅之以“情景仿真模拟”。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从某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中解脱出来,接触活生生的案例,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应聘请有关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当地政府机关中的公务员现场进行“模拟企业招聘”或“公务员模拟面试”等,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角色的扮演,并能针对疑惑问题当面请教企业或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 2、改革教学内容,按照市场与政府的需求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广,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管理学类、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社会学类、法学类共六大类。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通常意义上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定位是为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然而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各专业在报考政府机关职位时基本上都站在同一起跑线,因而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丧失优势。此外,当大中型企业在招聘经济、秘书、法律等专业的职位时,行政管理专业自身庞大的学科体系导致该专业针对性不强,缺乏自己的特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什么都懂一些,但又不是很精通,往往处于尴尬境地。笔者建议可将行政管理专业细分为企事业单位方向与政府管理方向,同时灵活地增设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行政管理企事业单位方向中,整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学等课程;在行政管理政府管理方向中,设立市政学、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行政管理学等课程,这样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学科的实用性与适应性。 3、改变“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方式,减少对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过度依赖,适时改变师生角色。长期以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教法”轻“学法”;整个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与课后。在课前,教师认真备课;在课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教材内容;在课后,教师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以充当学习成绩。教室中的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一方面极大地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师生容易沦为这些教学设施的“奴隶”。教师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全盘搬到投影仪上,学生不假思索地抄课件,做笔记,省略了问题的思考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大脑思维的惰性因素增强。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应该以人为主,以机器为辅。在讨论案例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扮演主导角色,教师点拨答疑。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头脑风暴”,在课堂上掀起一场热烈讨论的学习氛围,并适时地抓住机会与学生尽可能多地互动,启发学生的心智。 4、突破传统的行政管理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实践教学。高校对于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往往重视知识理论的传授,忽略心理素质,智能结构的培养。国内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校外的实习基地少,不能满足学生岗位实习需要。相反,国外公共行政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例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有一半时间在校外学习,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的学生有70%的时间在课堂外。行政管理专业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类似的人文科学在国外地位较高,不少国外顶尖大学成立专门性研究院,如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等。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笔者看来,高校一方面应重视起课外实行基地建设,申请专项资金搞好学校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以及企业文化与战略研究室;与此同时,也可将研究生教学运用到本科生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定期定量组织学生到行政机关、公司企业等实际部门,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实习,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具体方法,以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官员来校作专题报告,营造该专业领域的学术与实践氛围。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提高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从自身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出发,总结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对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问题提几点建议,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 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 我国自在改革开放后恢复了行政管理学科以来,全社会对其建设和发展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各类教育机构尤其是综合型大学纷纷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人才培养的质量上看,其人才输出尚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水平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这暴露了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的缺陷。本文从教学和科研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对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问题的原因做简要分析,着重提几点建议。 一、注重师资培养和教育资源整合 师资培养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当前,国内很多大学都积极探讨新形势下行政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并不断应社会需求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其教育方法和手段也逐渐趋向成熟。但从总体上看,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一些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从学校到学校”的就业路径使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学内容单调,科研素材匮乏,整体效果不佳。 因此建议:首先,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引进计划中注重实践能力,即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高校应为在职教师创造更多的再学习条件,鼓励教师到政府机构挂职锻炼;第三,与政府机构进行各类合作,聘请具备教学能力的政府工作人员做兼职教师,并定期为教师做实践技能培训;第四,把实践工作经验和实践教学水平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要求之一。总之,就是“引进来、送出去”,使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整体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科学地制定和完善培养目标 国内很多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中,提到要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即注重学生要在达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素质高等一般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对社会的适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阶段不能定位过高、过广。要求学生通过几年的本科学习,学生就担任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高级管理工作,显然是不够现实,因为,没有一定的实践积累,理论的东西是不能一蹴而就地转化为“生产力”的。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有必要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笔者认为,本科阶段还是以知识和理论普及为主,同时,有效地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充分地了解社会的机会,在实践中修更多的学分。而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则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保证实践教学的长效性 针对社会需要,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体系逐渐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基地,或有了对教学实践平台的经费投入却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长效机制,产生不了实际效益,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行政管理教育应是需求导向型的,不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会导致就业困难,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 因此建议,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以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为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上取得新的突破性发展。首先,不能忽视实验室建设,在注重资金投入的同时,做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横向考察和学习,引进先进学习软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验室教学,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个教学平台。其次,加大对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积极与社会相关机构联络和合作,为学生拓展实践学习场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安排。 四、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科理念落后与前沿思想、学科体系不科学、课程设置单一、特色不突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因此,为了避免这些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问题,必须在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实施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几年来,我们不断摸索和研究,总结了几个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第一,以时政要闻为主题的课前演讲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评,演讲内容也可以作为本课教学案例。这种课堂学习形式不仅能丰富教学的内容,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第二,类似“Seminar”形式的双向互动研讨课,即学生和教师平等参与某一话题,双向自由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观点总结和理论归纳。这种方式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以特定教学章节为主题的“Team Work”活动,即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角色模拟,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们普遍反映这形式很好,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并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力。 总之,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在探讨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需求,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不断探索和思考,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公共经济学》学习兴趣激发探析 摘要:公共经济学在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公共经济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针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为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建议。第一,要科学设置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该体系与其他课程的衔接;第二,教师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同时要把现实的例子应用到理论中,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相关的课程内容,可以应用“小组专题讨论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合理的设置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习兴趣 引言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学科,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同时,和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都存在交叉领域,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其学科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国外,随着凯恩斯主义的逐渐兴盛,政府广泛地干预经济,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经济时代和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诱使经济学家们从过去单纯研究政府收支本身,转变到从更广泛、更深层的角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部门的体系要重建,职能要转变,行为方式要调整,效果评判标准也要发生变化。这样,客观上要求有一整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对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因此,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学生进行公共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尚不深人,对于该学科的许多问题也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认识,因此,造成公共经济学教学的定位还比较模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也阻碍了该学科的健康发展。 在国外,公共经济学虽然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但由于语言上的原因,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在英语国家广泛流传。在国内,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为人所知。目前,在中国开设公共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大多在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政策)学院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共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因此,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要求必修该课程。众所周知,不同学院培养学生的定位和目标是不同,因此,有必要区分不同专业本科生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在这个基础上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每一个公共经济学教学和研究者必须明确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给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教授公共经济学课程,试图说明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说明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中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各个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明确规定要把基础课程的学科导向与专业课程的就业导向结合起来,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使得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严谨和科学。公共经济学一方面对政府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了解政府在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使政府的决策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体系,以提高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说,公共经济学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积淀和能力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政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来源于文科生,数学基础不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凡涉及到数学公式、数学推理和图形就感觉困难,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具体政府经济行为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公共经济学要求先修的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不像经济学院本科生接受过严格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思维的熏陶,加上公共经济学教材涉及的许多理论涉及内容广泛,综合性较强,这也无疑降低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公共经济学教学,应该与传统财经类经管类院校所应用的方法和体系方面有所区别,应该更加注重把现实的案例融入课程理论中。 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大致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第一,没有运用经济思维去分析政府经济行为。在给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公共产品、公共选择、政府收支等相关理论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理解和思考政府经济行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并要求学生强行记忆知识点,对于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却涉及很少,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着重熏陶经济思维习惯,脱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也淡化了课程的现实魅力。第二,从教学手段来看,过于单一,从书本到书本,所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不少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思维与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为应付考试而学,最后考完就忘了,纯粹是为应付考试在学习公共经济学。教学手段的缺陷造成不能达到公共经济学课程应有的教学目标,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造成上面两个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任课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对于达到教学目的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一些老师总认为公共经济学理论性强,大多借助多媒体以课堂口授为主,偏重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讲解而脱离实际运用,造成学生只跟着老师翻PPT的感觉,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灌输教育,而学生参与法、案例教学法等实践教学的方法运用甚少。教师没有充分给学生主动权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发言上面,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大多数偏好实践性和趣味性强的课程,对枯燥和空洞的理论性太强的课程体系缺乏兴趣,学生也难以理解。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对课堂要求的差距造成学生不喜欢公共经济学这门课程,因此,公共经济学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2.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单一和考核方式不当。目前,公共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基本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对动手和实验能力的考察体系,也缺乏在课堂上让学生具体分析现实中政府经济行为及其评价,这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而这是不符合教学目标多维化发展趋势的,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政府经济管理人才。在单一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公共经济学期末考核不当。现存的考核方式大多以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综合成绩折算期末总成绩,而且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得比例较大。而与此同时,期末考试卷面知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反而可能助长平时懒散、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甚至“作弊”等不良倾向,既不符合教学目标,也有违公平规则。老师这种长期不良的考核方式,在一届届学生中形成认知,也极大地降低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整体课程设置衔接不恰当。学习公共经济学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但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只简单了解浅显的经济学概论,缺乏一定的经济学思维训练,还有的学生没有预修过经济学基础就来修公共经济学课程,这从根本上增加了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相关知识理解的难度。现行教学对所有专业采用同样教案,显然是不合理的。另外,公共经济学与其他课程必然会有知识点的重复,虽然一定的重复能起到学习迁移的正向作用,但重复过多或授课体系设置不当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或轻视学习的心理,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公共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建议 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如果一门课程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体会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师上课过程索然无味,这门课程的设置和建设是不成功的。在分析了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定位,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低和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后,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纠正这种教学局面,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兴趣。 1.要科学设置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该体系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增强学生的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减少公共经济学知识点与其他课程的重复。在学习公共经济学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学习过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应鼓励要在大一和大二安排学生修完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课程,再修公共经济学课程。另外,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可以少讲或不讲地方公共经济一章,以免与地方政府学课程内容重复,另外,对公共选择理论方面的知识点也要有所侧重,免得与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课程内容重复太多。也就是科学设置公共经济学的前期课程和后期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有根据前期和后期课程的设置,作相应的调整。 2.教师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同时要把现实的例子应用到理论中,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相关的课程内容,可以应用“小组专题讨论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公共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性较强,涉及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与收入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知识包含了现代经济学的应用。在讲授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切忌教师只照搬书本、给学生读PPT,而是要把现实当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和政策融入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些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课程内容当中,可以引用“小组专题讨论法”。所谓“小组专题讨论法”是指把公共经济学抽象理论的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部分并分别设置不同的“学术专题”,将这些学习专题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人数与课时总量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五人一个小组),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每个学习小组最终必须把学习成果向全体学生展示,让学生在快乐中品味学习的幸福,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对公共产品理论这一章,分别设置讨论专题:(1)中国某一种公共产品(公共医疗服务、自来水等)的运行和供给效率问题专题讨论,(2)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公私合作制问题专题讨论(交通领域等)。在对公共支出理论一章中,可以设置讨论专题:(1)中国公共支出不断增长趋势的探究,(2)国际上类似国家公共支出增长的比较研究。在对税收理论这一章中,可以设置讨论专题:(1)中国税收结构优化问题探讨,(2)美国与中国税收结构的异同研究。在政府规制理论知识一章中,可以设置专题讨论:(1)中国政府规制历史发展及其原因讨论,(2)某一行业政府规制的国际比较研究(食品业规制等)。总之,在“小组专题讨论法”过程中,大约给学生三个星期的时间完成,原则上要求每个小组开三次碰头会。专题讨论需提交一份研究报告,约3 000字左右,同时每个小组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演讲课题。讲完之后有5分钟时间互动交流,可以有三名左右同学向小组主讲人提问,然后教师总体作评述,最后教师结合课题报告、演讲效果评价该小组专题讨论的综合成绩。 3.教师要合理的设置公共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考核体系相互影响。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考核体系的设置,良好的考核体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公共经济学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内容设置上面,要多增加课堂学生发言分析具体问题,应用“小组专题讨论法”给学生机会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性强的章节,也可以应用试验课程。 期末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公共经济学考核习题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最终评定学生的成绩。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和日常考外,还在教学中用“小组专项讨论”及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另外规定每个学生选择一本公共经济学领域的名著选读,在学期末完成所选读名著并写一份2 000~3 0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时也作为期末平时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权重,要求把公共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所选图的明著结合起来,选读书本大致在奥利弗・威廉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亚当・斯密、哈耶克和大卫・李嘉图等著名经济学家的作品。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在具体评定各种考核形式权重设置方面,要多增加“小组专项讨论”结果和课堂中具体问题的发言的权重。通过这种多种手段的综合测评外,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在学习公共经济学过程中,学生切实得到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加。 总之,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公共经济学课程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相关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还应该强调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实在问题的能力培养。目前,上海海洋大学正在向有特色一流水平大学迈进,一流大学离不开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拓展建设,也离不开相关重要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一所在海洋、水产和食品方面有特色的大学,公共经济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把公共经济学课程真正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用性课程。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是全面实现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但在许多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却非常薄弱。本文重点论述了该类课程实验教学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意义,剖析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为例,对实验教学环境进行设计,提出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 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培养愈益重要,但定量分析类课程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甚至实验教学缺失,在许多高校是一个常见现象,这极其不利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培养目标的达成[1]。 一、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意义 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设计,对实验材料(数据)进行操作处理,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2]。它对培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一般是文科生,定量分析类课程理论教学中的一些公式、定理对他们而言,常常显得晦涩枯燥[3],而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据处理和计算机操作中,看到分析结果,容易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2.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定量分析的理论知识对多数文科生而言是深奥的。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强记硬背,是一种机械式记忆,并没有很好的理解、掌握。通过实验教学中的实例分析,结合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4]。 3.有助于收获新知识。课堂讲授的知识往往来自教材,而将知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实验教学,常常会让学生学到一些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点[5]。例如,统计课程教材主要介绍一些公式和推导过程,但实现统计分析的实验教学软件往往拥有更多信息,会让对知识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进行补充性学习,获得课本外的知识。 4.有助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定量分析过程诚然可以按照理论通过手工计算得到一些分析结果,但这在大数据时代越发显得不具可行性。实验教学一般是借助一些数据处理软件来分析实际问题,有助于将研究设想变成现实,对学生论文报告的撰写和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有巨大帮助[6]。 二、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环节缺失。据笔者对所在城市八所部委属高校的调查,只有两所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个别定量分析类课程开设了实验教学,其他学校都是理论讲授。由于地方高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相对薄弱,可以预见其他高校该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难以令人满意。 2.实验教学所占课时比例过低。本地区开展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一些学校,其课时量最多占该课程整个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在和同行交流时,笔者发现,多数教师认为实验教学课时量不足,很难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 3.实验教学内容随意。目前,管理类定量分析教材较多,也有一些分析实例可供学生操作学习,但结合某一专业针对性较强的实验教学内容却非常缺乏,由此导致准备一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 4.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行政管理专业定量分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往往安排在机房,由于机位有限,为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常常会安排一个专业的学生集中在某一时段上机实验,容易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并不连贯,出现所学理论几乎忘了时才被轮到上机实验的尴尬情形。 5.缺少对实验教学学业表现的有效考核。由于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难以简单地采用笔试方式来考核学业的表现。一些教师对这一环节的学业考核要么忽略,要么简单化,如完全依据出勤率来评定,不能准确地衡量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6.实验教学并未延伸到知识运用环节。定量分析类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检验这类课程学习效果的指导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考核,都难以真正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在课业评定时,到实验教学考核就算结束,难以督促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形成定量分析能力,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三、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实验教学设计 1.教学计划中科学设定实验教学课时比例。为了让实验教学有稳定且充足的时间,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要设计一定比例的实验教学课时。一般而言,至少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2.准备好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在开课之前须充分备课,根据单元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有关素材和实验数据,形成一个与理论知识匹配、与专业联系紧密的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3.在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单元后及时开展实验教学。教学时间安排上,避免前期集中理论授课、后期集中实验教学“两张皮”的教学计划。在排课时,应统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度,做到理论学习后尽快实施与之相关的实验教学,保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连贯性。 4.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学业表现评价办法。实验教学学业表现既要看结果,但更要看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学生出勤、实验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果主要看编写的实验报告,它们在实验教学学业评定中所占比重分别是20%、40%和40%。 5.完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考虑到“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实际调查研究能力三个方面,其成绩评定应由对应的理论考试成绩(闭卷)、实验教学成绩、调查实践成绩(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构成,分值分别占到40%、30%和30%。 四、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保障措施 1.严格对教学计划的执行进行督导检查。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如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就如同一纸空文,因此,学校应健全教学督导检查制度,对实验教学和日常课堂教学给予同等重视程度的督导,保证教学计划全面落到实处。 2.加强实验教学硬件建设。实验教学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对实验室的资源要求较高,这需要学校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3.建立促进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激励机制。实验教学一般是小班制,所以在计算课程工作量时,要将大班制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区别对待,适当提高实验教学工作量核算系数,激励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研究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中国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困难重重,其中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关键。通过借助双因素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如下:完善保健因素,稳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加强激励因素,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而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这一理论是当今管理学领域的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已经被广泛运用,对创新高校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出现职业倦怠 新建本科院校人员编制不足,行政管理更是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抢抓国家高校大扩招的机遇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普遍从三五千人扩大到了一万甚至两万人以上。在办学规模翻番的情况下,师生比是办学的硬性指标,教师数量一定要保证,而行政管理人员数量没有标准,因此几乎没有增长,但因为学生和教师数量翻番带来的各项事务性工作也必然大幅度增加,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因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干部队伍建设缺少规划,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也较为落后,这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人岗不能相适应、人员内部流动不畅不能人尽其才、绩效考核方法落后不能实现奖优罚劣,导致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工作动力不足,职业发展期望渺茫。不管是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的升本前的老职工,还是年龄一般在35岁左右的升本初期聘用的新职工,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职业倦怠。 (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路径狭窄 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年龄分化严重,50岁左右和30岁左右的占了绝大多数,其中30岁左右的多是升本初期规模扩招之后录用的。随着规模稳定之后,人员更替日趋缓慢,特别是因为年轻人多,每年退休的人越来越少,同时上升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不少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也加入到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的竞聘中来,使本来就有限的中层管理岗位更加稀缺。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职员制在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没有实行,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只有职务晋升一条发展路径,但处级和科级岗位都很有限,行政人员的发展路径非常狭窄。一大批工作年限在10年左右的研究生还是普通工作人员的情况在新建本科院校很常见,职业发展受阻不仅影响了工资待遇的增长,也导致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或离职现象。 (三)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发展路径不畅 自从新建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不断提升之后,新进的人员一般都是硕士,偶尔也有博士(包括一些人通过在职进修获得博士学位)。相对于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专业性比较强,因为毕竟接受了至少6年以上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但现实中,新建本科院校在招聘行政管理人员或辅导员(不少行政管理人员是辅导员转岗的)时并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导致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专业众多,五花八门。而比较对口的专业,比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人员比例较低,一般不足30%,并且存在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情况;另外大量专业不对口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有专业发展的要求,希望在原有的专业上有提升、有建树,但存在需要阻碍因素。比如读博,许多学校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结合工作需要;比如评职称,行政管理人员(“双肩挑”的除外)只能评教育管理研究系列的,成果也需要以教育管理研究为主,这就让那些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园林、计算机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们非常为难。同时,高校的不少行政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低,属于简单重复劳动,对不少博士、硕士来说没有挑战性,也很难有成就感。 二、双因素理论视域下的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策 根据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抱怨,减少消极懈怠和职业倦怠,这也是保证每一个组织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对高校来说也是如此。这些保健因素包括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政策,如绩效考核、薪酬待遇、岗位调整、进修深造、轮岗挂职等;也包括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如上班地点的便捷、办公室的舒适度、办公设备的现代化、校园环境的整洁、同事关系等。而激励因素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因素主要涉及工作本身,包括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成绩的认可、工作的自主性和职权以及职业发展等等。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会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效率和工作表现。 高校要有一流的管理才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否则再优秀的教师与科研人员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甚至会不断流失。许多国有企业的衰败就是最好的证明,它们不是缺人才、缺技术、缺品牌,而是缺管理,特别是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而高校的内部管理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快推进综合改革,积极创新内部管理的体制机制。 (一)完善保健因素,稳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保健因素是稳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高校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的情况下。保健因素旨在给予员工归属感和安全感,也就是使员工愿意留下来工作而不跳槽,因此要体现“以人为本”和“一视同仁”。具体来说,首先,高校要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改革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现法治性、竞争性和公平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破除编制管理的歧视性和打破绩效考核的平均主义。核心工作是建立体现工作业绩导向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待遇制度以及职务晋升制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当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突破分别是实现编制管理备案制和实行职员制。其次,高校要积极构建安全、稳定和舒适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长途奔波的教职工提供交通班车和临时宿舍。再次,高校要为教职工提供专门餐厅、托儿所、哺乳室、健身房、心理咨询室等,建立提供培训的员工学校和丰富业余生活的俱乐部等,也可以借助自身优势与政府部门共建幼儿园、中小学,方便教职工子女入学。最后,就是针对青年行政管理人员收入低而房价高的现状,积极向政府争取廉租房或者经济适用房,或者提供集体公寓作为过渡。 (二)加强激励因素,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激励因素是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的关键,也是提升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利用效果如何,是许多复杂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管理的激励作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激励,就是充分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就是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工作人员比例越来越高,他们是知识型管理者。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最重要的激励因素是自我实现,即通过工作获得成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赢得应有的社会认可,这些是超越物质需要的更高追求。在高校,普通行政管理人员不仅工资待遇比专业教师低,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也比专业教师低,而且专业发展和职业选择也比专业教师狭窄很多,他们更需要自我实现的平台和机会。为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制度性激励,给予行政管理人员更多的工作自主性和工作岗位的选择性。 新建本科院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对各个行政管理岗位进行职责梳理,编制岗位说明书,特别是要依据工作需要明确学历、专业要求,避免一刀切,特别是本科生能做的工作就不应该非要硕士、博士来做,否则既是人才浪费,也会让招进来的新员工很快就产生厌倦。高校的行政管理岗也要进行轮岗,一方面涉及人财物的关键岗位必须轮岗,一般5年要轮岗一次;另一方面一直从事同样工作,包括从科员晋升为副科L或副主任科员等但工作职责变化不大的工作人员也应该轮岗,轮岗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一般8年左右,不超过10年为好。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体系建设,及时对做出贡献、业绩突出或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同时,及时了解行政管理人员的诉求和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了高校领导者对普通工作人员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此外,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也是自我实现的关键问题,尊重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选择和进行适当引导是最好的方法。给予行政管理人员平等的发展权利,在职称评审、进修深造方面给予和专业教师一样的机会,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当前最好的政策选择。 三、结语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加快进入普及化阶段,重点大学无论在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还是在内部行政管理上都比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很多,而新建本科院校要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必须依赖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此情形下,不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水平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更加紧迫和重要。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要:鉴于目前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重视不够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入手,积极探索引入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包括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法、换位教学法等,同时对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模式 从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实际竞争力。而目前社会层面需要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既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注重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方面,我们应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20世纪20年代运用于哈佛商学院。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应用和推广。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行政学院资深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指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因此,案例教学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问题为起点,以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为主线,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思考和应用为载体,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共同构成了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堂主体,案例则成为教学的客体。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通常成为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和学生享有共同的控制权,甚至学生的控制权更大一些,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处于次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可以扮演“导演”的角色,不采取直接讲授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观点和看法作出评价,并且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实践中,美国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在美国高校案例教学和模拟案例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治学院有1400多个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教师精心选择、精心制作的,这已成为肯尼迪政治学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典型的案例,最好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案例。案例的选择应紧扣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围绕具体案例的特定情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导入具体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和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进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讨论法。除了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专题讨论法。教师可以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列出一些与理论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们可以自行组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广泛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各个小组形成讨论稿。在教师专门安排的课堂讨论中,由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阐述观点,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的课程讨论一般每门课可进行2~3次。在培养公共管理创新人才中,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式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知道什么”到“怎么知道”转变。在这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导读”小班课程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见下表。 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了解到在1999至2000学年,斯坦福大学总共开设了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21%为只有1名学生开设的课程,52%为只有8名及不到8名学生开设的课程,75%为只有15名及不到15名学生开设的课程。这种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创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所喜欢学科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教学课程。而在我国的许多高校,小班课程常常因为教育投入和成本的原因被取消。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教育部门反思。 3.“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之间、客体与客体之间的换位思考。具体表现为:教学中的主客体即师生间的换位;教学客体之间即学生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换位。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着去扮演老师的角色,从实践中去体验接受知识的乐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因此,目前国内外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专业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目标,国内许多高校从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的筹备、实验室的建设等各环节入手,为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实践环节的学分须达到总学分的30%。学生的实践教学集中在社会调查、电子政务实务、人才招聘模拟训练、大学生心理和性格测评、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模拟、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实习等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借助实验平台来进行电子政务等模拟实验。由于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提高学生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府事务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购买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的相关软件来实施操作。通过模拟体验,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政府电子政务的具体运作流程,同时也能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给政府管理流程带来的便利和高效。 2.倡导双循环教学模式。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双循环教学方式。“走出去”是指专业教师可以到政府部门、企业、公共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生动教案,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见习、教育实习等方式参与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然后在实践中带着具体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这样会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在这一点上,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鼓励教师结合所讲授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比较政府》课程的主讲教师带学生到厦门市监察局开展调研,实地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流程,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有一些高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邀请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授课,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向学生传授政府组织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学校也可以就目前专业培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政府、企业部门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使学校未来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开展适合专业需要的社会调查活动。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用到实处。如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先后组织学生围绕“转型时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变”、“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等课题先后在厦门市、福建省、广东省及其他相邻省份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写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实地调研收获很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国外,无论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自称是“三无”学校――无文凭、无教材、无专职教师。该校强调为用而学,学生在2年零2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一半时间是在校外学习。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更强调实践教学,其中30%在课堂内,70%在课堂外,其教学原则就是培养会做事的人。英国伯明翰大学在长期的公共行政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更强调实践导向,更注重政策实施的管理和评估,由重视知识到强化技能的特点。由此可见,高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业的积极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理论,又能迅速把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就无从开始。对专职教师也可根据需要选送一部分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去进行挂职锻炼。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和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的大学访学,也可以去国外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进行实地的调研,使教师既通晓理论又能增加实践经验,这样即可更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教育的角色正在被逐渐弱化。由于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许多教师忙于科研项目的申报、忙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因为如果这些科研硬指标完不成,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岗位聘任,最直接的结果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不能得到晋升。而被我们认为教书育人的真正角色定位反而出现错位。如果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专业培养造成影响。以下表格数据或许能让我们看出一些其中的端倪。通过对上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与他们的学历水平、职称高低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真正应该扮演的教书育人的角色正逐步被过渡到边缘地带。这种角色错位最终可能会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当前我们应积极促进高校高学历的优秀杰出教师、知名学者、教授向教育者角色回归,使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科学研究的角色实现融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当我们把目光投入国外的公共管理本科教育时,确实国外的一流大学都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美国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师,由在研究、教学和行政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担任。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美国著名大学中,教师中有的当过白宫顾问,有的曾担任过政府部门长官或州政府行政长官,有的至今还是联邦政府某个改革委员会的委员等。这些教师既对公共管理理论有着很深的造诣,同时又有非常丰富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这一切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实践教育的理念和逻辑,将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采取有效的整合方法,把实践教育纳入培养方案中,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师资配备、资金支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唯有此才能逐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顾铮铮,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的需求,对本科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尽快适应学校的发展及需求。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个人素质亟待提高。本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建设的现状与目标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本科院校;行政管理;素质提升;策略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在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上都在不断适应社会新需求,如亲产业化、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培养等。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1]高校的行政管理是实现其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质量和办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如今,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育改革正向较大规模和较深层次转型,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在此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以适应这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队伍建设也成为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建设的现状与目标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改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的需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也需要与之匹配。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2]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对高校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的实现影响更为重要,是支撑学校发展的支柱。在当前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如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和政治素质,需要具备新理念和掌握新的信息管理工具。而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发展基础薄弱,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参差不齐,影响到高校工作运转的效率和执行力,甚至影响到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水平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现代化进程。[2]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在高校教育大目标下,立足于高校办学目标和行政管理要求,以效率、质量、专业为目标,以业务、服务为导向,构建开放性、特色型、服务型、专业性行政管理队伍。 二、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与原因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时间短,发展之后又面临着办学困境,在科研能力方面难以和研究型大学相比,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方面难以和高职院校相比,在办学质量提升、特色凝练、人才培养、教工队伍建设、转型升级等方面面临许多现实性问题。在新形势办学目标下,应不断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改革,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办学理念和创新理念,紧跟时展和办学目标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竞争力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 1.管理方面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管理队伍建设水平低下,管理效率低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招揽人才,纷纷打出解决人才家属的招聘条件,将人才家属放置在行政管理岗位,导致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科研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贯彻执行。 2.观念方面如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理念滞后,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制约了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企业相比,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薄弱,业务专业化程度不够,服务意识改革和理念更新相对比较落后,这与高校的竞争环境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心态有关,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机构,高校和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很大不同,也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变革,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发展和需求 3.激励问题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待遇与贡献不匹配,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工资细化程度不够,行政管理权力泛化、存在双肩挑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待遇与教师差距较大,与新的办学理念有差距等等。这些问题客观上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改善的动力。 4.业务问题如行政管理人员缺失专业系统学习和知识培训,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业务技能不足等,影响了高校整体办学目标的发展。 三、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办学理念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是世界各国高校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今的高校办学,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在不断上升,因此,新建院校的办学初期就应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以提高办学管理水平和办学的经济效益。 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该系统涉及目标层、建设层、实施层和评价层。其中,提升策略对应实施层,是一种带有具体操作的提升策略,受到目标层和建设层的指导,应以评价层为依据和信息反馈,使提升策略更加有成效。 依据图2,本文提出具体的以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1.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 以办学目标为要求,以分类管理为出发点,构建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当前,新建院校在薪酬激励机制方面都沿用高校的旧体系,导致对行政管理人员激励不足,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使薪酬体系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能力、责任和贡献相挂钩,注重行政管理服务薪酬水平与学校发展水平、地方政绩的协调增长,对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分类分系列制定岗位责任、业绩、贡献挂钩的绩效薪酬,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尝试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薪资体系并存的工资体系,增强薪酬待遇的吸引力,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2.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保障机制 黄剑青指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存在的困境有:“行政管理工作本身缺乏吸引力、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不高以及考核机制不健全。”[3]保障机制的构建应立足长远,强调行政管理人员的长远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升,因此,前期投入成本可能会大,这就对高校提出了一些新要求,要制定长远计划安排,以保障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如带薪培训、绩效福利等,甚至脱产学习,从而为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提升解决后顾之忧。 3.引入企业式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应以企业为师,不断增强竞争服务意识,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可以逐步推行资格要求和岗位证书制度,如轮岗制、带薪培训、资格认证考核,对优秀贡献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以企业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4.加强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制度建设 以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为基础,加强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机制等改革,突出业务服务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以岗位职责为核心实行目标管理,树立以业绩、成果、贡献、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考核意识,采取差异化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方式,建立岗位适应的多系列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分级流转、优胜劣汰的动态聘任管理机制。慎重引入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外,新建本科院校还应该重视对行政管理岗位的资格要求,严格考核新聘行政管理人员,而不是将行政管理人员简单地作为一种招聘教师的附属搭配,从而降低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总体素质。 5.加强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满足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 当前,信息管理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应不断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水平,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实施岗位轮换和业务交流,加强行政管理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和实施量化管理,提高信息化能力,适应高校信息化管理要求,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能,建立多目标的激励和管理发展机制。 6.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 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考核是激励机制的关键,应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分系列管理制度,明确各系列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择优聘任,竞争上岗,实行不同内容的支持模式,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岗位作用。 四、结论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需要从激励机制、培训方法、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性改善和提升才能取得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企业式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相结合、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保障机制等多方面,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归因与解决策略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其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给高校正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列举了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行政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从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高校相比,发展历史短暂,经验不足,而且同类院校数量很多,一起步就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环境,竞争日趋激烈,既要逐渐缩短与老牌高校的距离,又要在与同类院校的比拼中取得先机,不落下风,因此,必须在办学资源、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文化底蕴、行政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加大改革力度。[1] 其中,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首当其冲,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又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这一切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群体的心理冲击较大,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调适或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归因 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特指高校专职从事行政工作的并不包括“双肩挑”的校领导或校部机关、二级院系中层领导(因这些人本身就具有专任教师职称)。[2]新建本科院校基层管理人员在学校跨越式的发展中,工作超负荷运转,心理压力逐渐增强,由此产生了种种的心理健康问题。 1.1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一般是指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的情绪消沉、焦虑、恐惧、人格障碍等心理状况。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倦怠心理、焦虑心理、压抑心理、压抑心理、吃亏心理、嫉妒心理、依赖心理。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自我价值感弱化,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难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因为自己的岗位带有明显的服务性、从属性、辅助性,认为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自我价值”无法实现,自惭形秽。 (2)倦怠心理。倦怠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枯竭。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从事简单、繁琐、枯燥的事务性行政工作,使得无法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疲倦感,具体到工作中,表现为常常会抱怨有干不完的工作加不完的班;会抱怨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会觉得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2] (3)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烦郁,甚至出现易激动、爱发脾气等过激的心理反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拍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而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工作量大,时间长,工作质量要求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极易产生焦虑心理。 (4)压抑心理。压抑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态度冷淡,工作缺乏主动和热情,长此以往则可能发展为郁郁寡欢,使人变得颓废、沮丧和消沉。新建本科院校枯燥乏味、循规蹈矩的基层行政管理工作限制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体自由和创造性,极易产生压抑心理。 (5)吃亏心理。有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看到同等学历、同时参加工作的同志因从事专任教师工作或从事其他岗位很快就晋升高一级职称或提拔了职务,而自己则是“原地踏步走”,经济收入微薄,生活清苦,认为自己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吃了亏,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平衡感,进而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工作缺乏积极性。 (6)依赖心理。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习惯于长期形成的“按部就班”、“惟上是从”的工作方式,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被动与主动的辩证关系,依赖领导,一味地顺从、盲从,即使有不妥之处也不提出异议,工作毫无创造性。 (7)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多半是自己与周围环境失衡,某种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迁怒与自己年龄、文化、能力和地位等条件相似,而在某些方面却优于自己的人的消极情绪。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嫉妒大都发生在同事之间,如同事取得成绩,受到表扬,得到提升等,不是见贤思齐,而是把自己的过失与不利归咎于同事,进而产生嫉妒的心理。 1.2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消极影响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工作效率、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发挥个人创造性、保持个人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反之则会对个人的工作、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 (1)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工作质量。非正常的心理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发挥。心境不好,人的思维活动就会凌乱无序,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工作热情,失去内部动力,工作处处被动,不仅工作质量低下,还容易给单位工作造成重大的失误。 (2)影响个人与其他同事的关系。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容易自我封闭,把自己围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与周围环境“隔离”起来。遇到困难和失败不能冷静对待,不能认真地剖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而经常迁怒于他人。不能正确、诚恳的接受领导的批评,误以为领导求全责备,对待自己极尽苛刻,长此以往,必将形成一段“离心力”,损害自己与同事、与领导之间那种真诚的情谊。 (3)影响个人创造性的发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是琐碎、繁杂、程序性强,长期从事这样工作的人会处在既紧张心理压力又大的环境中,如不能及时缓解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就很容易对工作的厌倦和怠慢,逐渐消退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期望,导致工作创造性不足。 (4)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一个人如果整天沉闷在焦虑压抑、忧郁愤懑、自轻自贱之中而不能自拔,不仅精神上萎靡不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会趁虚而入,最后结果必然是身心俱衰,越来越不适应于工作需要,既是对个人事业的损失,也是对单位发展的损失。 1.3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归因 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工作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有着诱发各种群体心理问题的共性因素,也有新建本科院校特有的客观环境因素,同时也有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这一特定人群自身的因素。 (1)队伍构成复杂,人际关系复杂。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多校多层次合并升格的地方院校,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地方性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升入本科院校后以教师教育为主;二是由多个高职、专院校合并后组建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基本上为合并前各类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些行政管理人员结构复杂,有的是原大专层次学校的行政人员,有的是原低层次办学实体的内部员工,有的是教学岗位的转岗人员,有的是引进人才的随调家属,随着学校的扩招,还有一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跻身行政管理工作队伍行列。[3]这几种类型的行政管理人员自然而然的分成几个群体,因学校合并、升格后的利益调整不自觉地割裂了上述几个群体,人际关系复杂,带来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不和谐。相对而言,原办学层次较高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占据了较大部分的中层干部岗位,脱离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岗位行列,而一些原来办学层次较低的行政管理人员本来是原学校的中层干部,但合并升格后却成了一般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以上种种使得部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滋生了吃亏心理、嫉妒心理和压抑心理,懈怠消极地对待工作中常带有不满情绪,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官本位意识较强,职位晋升较难。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在地方政府行政扶植下组建的,特别是属于“省市共建,以市管为主”管理体制的学校往往被当地市委市政府当作是一个工作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管理中保留了比较浓厚的政府机关行政管理痕迹。[1]对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而言,他们晋升科级、处级职位与专任教师晋升讲师、副教授的道理一样,是解决待遇的唯一途径,许多老牌高校都建立了科学化的制度,使行政人员晋升职位规范有序,充满人文关怀。但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干部选拔机制忽略了高校的特点,按照地方政府干部任用的理念及方式选拔任用学校的干部,使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晋升难度增大,变数增多,同时,部分学校由于干部职数问题没有与地方政府理顺或是学校组织工作没有常态化,有的学校居然数年时间里没有一名科员晋升科级职位,有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尽管工作出色,但由于组织耽搁,到了准备提拔的时候已经超龄,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使他们产生了压抑失落、愤懑倦怠的心理。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等级分明,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上投下了“上尊下卑”的阴影,没有争取到一官半职的觉得低人一等,导致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另外,由于自觉位卑言轻,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教学轻管理,缺乏认可与尊重。新建本科院校“重教学科研轻管理”倾向较之老牌高校更明显,一些人认为行政管理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人人都能做、会做,甚至认为只有无法胜任教学、科研的人员才去做行政,对行政管理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缺少认可与尊重,从而使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认为自己在高校里只是附属品,不过是服务于人的配角,缺乏职业认同感、工作安全感和满足感。 (4)分配政策不均,工作地位与薪酬待遇低。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学校在分配制度上向教学人员大比例倾斜,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提高专任教师待遇的政策,教师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社会上,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如专任教师和中层管理干部;在学生眼里,他们的地位和专任教师也大不一样的。这使得他们心理不平衡,难以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5)体制改革步伐加大,工作压力大。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步伐较大,原有的人员结构已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对机构、人员进行了精简,推出竞聘制度,实行双向选择,优胜劣汰。一方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极易产生焦虑心理,另一方面,有些人不能正视现实,保持良好心态,就会情绪低落、失落迷茫,注意力分散、工作热情减退。[2] (6)岗位考核不合理,挫伤积极性。新建本科院校许多都处于制度建设中,由于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许多高校关于教学、科研的奖励办法或条例不断推出,却难看到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相关的奖励制度。行政管理岗位考核上长期以来一直延用着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察,过于单一笼统,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存在着“大锅饭”或“轮流坐庄”的现象,考核效果大打折扣,严重挫伤勤勉工作的行政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吃亏心理和倦怠心理,整体工作效率降低。 (7)重使用轻培训,工作能力欠缺。新建本科院校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自于不同层次的学校,许多人没有系统地接受高校管理方面的教育,而学校的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的重心都放在专任教师身上,普遍不重视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和进修。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既不能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4] (8)角色认知不准确,自我调节能力低。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对行政工作的服务性、从属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个人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有的人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当自己的某种需要(如尊重需要、待遇需要、名誉需要等)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心理落差。部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自我调节能力低,不善于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分析,不够淡定,对诱惑的东西缺乏免疫力,心理容易被影响,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及时调节心理以适应客观环境。 2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领导层面必须充分重视、寻找根源,制定对策;同时,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要立足于自身,在不断增强政治理论水平、完善知识储备结构、增强办事能力的同时,努力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健康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发展大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2.1学校层面的解决策略 (1)优化学校环境,畅通晋职渠道。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是多所多层次学校的整合,因此要兼顾多群体的利益,平衡好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相互尊重、彼此关心、增进了解、共同成长的良好学校环境。建立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干部队伍实际的干部选任机制,畅通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晋职渠道,以人文关怀的精神解决干部选任工作的历史遗留问题。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心理压力。学校要发挥高校在心理学科方面的优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适时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举办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宣泄渠道,让他们正确认识压力,学会一定的解压技巧以及策略,让其不良心理得以化解。 (3)合理提高经济待遇,改革考核制度。新建本科院校的分配制度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也在不断的完善中,新的分配制度改革要顾及到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这个群体,合理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缩短与专任教师的距离。在干部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应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职级制,逐步向专业技术系列靠拢,淡化以官为本的思想。学校要依据工作性质、工作层次、工作特点的差别制定明确、具体、量化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体现岗位与职责挂钩,业绩与待遇挂钩。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管理人员结构复杂,层次参差,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抵抗心理疾病的免疫力。 2.2个人层面的解决策略 (1)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增强职业认同感。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许多来自较低层次的学校,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熟悉的过程,因此,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认清自己的角色位置,深入认识行政管理工作的性质、职责和任务,增强职业认同感。 (2)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多样,利益诉求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因此,要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缓解心理障碍和压力。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的摩擦、误会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应该表现出一种宽大的胸怀,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要团结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相反的人一道共事,以锻炼自己求同存异的能力。 (3)科学调节不良心理,保持良好心态。不良心理一旦形成,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调控和转化。一是转移弱化法,即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令人愉快和高兴的心情上来,弱化、淡化不良心情;二是娱乐对抗法,即适当参与一些唱歌、跳舞、体育活动等娱乐性活动中来,促使不良心境自然消失;三是超脱升华法,即跳出原有的圈子,以更高、更广、更远的角度对导致不良心理的心情做出新的理解,使自己的精神得以解脱,并利用新的情绪冲动,把它引向积极有益的方向;四是自我宣泄法,即合理宣泄、自我安慰,及时把自己从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氛围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相对处于组织的底层,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在正视现实中学会放弃,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善于把握自己的情感心态,学会在竞争中生存。[5] (4)广泛汲取各种知识,形成健康情趣。常言道:无知滋困惑,有识养精气。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通过学习充实自己,增长才干,开发潜能,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博学多采,广泛汲取知识营养,培养各种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较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挑战,才能树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康的情趣。健康合理的情趣一旦形成,就会对自己起着定向和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对工作产生积极、稳定、持续的影响。 3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的发展,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有必要更多地关注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学校要及时出台合理有效的措施,以此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其缓解和消除压力,使其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有效地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和质量。而行政管理人员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认知,增强职业认同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独具魅力的个性和坚强的心理品质,以开朗、稳健、幽默、自制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去迎接和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力地推动学校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 要:在高校各项专业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变化的形势下,笔者主要阐述了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改革中出现的培养人才目标及课程设置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模式可行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行政管理;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国家教育部曾经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定性为:培养具有行政管理能力,具备政治、法学理论的专门人才,能够在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多以理论教育为主,轻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1]。 2.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差 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办学方针较为一致,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而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在进入社会后针对具体的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这就让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3.课程设置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中80%是理论类教学课程,而技术培养、操作能力类课程不到20%,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而忽视实用。课程设置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如此比例不协调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对理论知识掌握不错,但是动手能力极差。 二、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优化教学内容 教育内容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教育目标进行,积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精选主干课程,保证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优化课程设置有利于完善教学内容,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会出现强调课程设置改革却忽略教师授课内容方法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及经验水平制定有重点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讲授课理论与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学到更专业的知识;结合国外优秀教学理论,及时向学生讲述国外科研最新动态;并且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 2.改革考核方式 以期末考试作为每学期的学习成果考核往往存在着偏重考核书本基础理论的问题,这样的考核办法不能对学生学习成果起到真正的检测作用。 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2]。完善期末考核试卷的试题内容,强调试卷考核的信度以及区分度,试卷考核应综合涉及认知、理解、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各方面内容。平时考核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作业布置设计要具有科学合理性,尽量布置具有实际性和研究探讨价值的论文。 3.创新教学方式 采取案例讨论法以及专题谈论法开展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案例讨论法是要基于基本原理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在充分讨论中促使学生对具体问题深入挖掘,对知识熟练掌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专题讨论法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讨论结束之后老师要对观点给予总结归纳,巩固课堂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制定实践课程计划,联系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实践提供平台;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后让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聘请机关工作人员举办专业讲座,讲述在企业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和通过何种途径解决问题的具体案例,普及实践知识。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因此现有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从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目标出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作为专业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和实践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是制定专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式的前提与基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也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思学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最早开展公共管理教育的美国,将现代公共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也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并更名为“行政管理”。这不仅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①。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国际通行做法,抑或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作为我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二)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所在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较快发展。然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教学型院校,受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源质量等历史及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和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因此,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不同,又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不同,体现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中国行政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处境,与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处境基本相似,这也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必须遵循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围绕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展开。 (三)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扩招以及高校合并潮后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量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不断攀升,而市场上的行政管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供需矛盾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就业压力日益显现的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知识基础薄弱、适应能力不够、应用能力较差等成为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通病。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令人担忧的学生就业能力,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议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拥有的,别人不具备或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包括学业、技能、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态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衡量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当前市场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是那些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和其运作程序,能够针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根据“需求决定教学”的思路,行政管理专业应从社会需求考虑,构建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比重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以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比较优势。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还没有形成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导向不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为适应计划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其表现之一就是高等学校实行统一的专业目录和人才培养目标,导致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严重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应用性导向不明,其与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无二致,即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界定如果说对一些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话,那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则显得十分模糊、空泛。实践中,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虽然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是照搬了教育部和一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做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专业特色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设计和全盘思考,存在课程设置单一趋同、体系庞杂、层次混乱等问题,导致其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1.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在国家的专业设置目录里,行政管理专业被安排在法学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在1997年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取向转为管理取向,但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在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延续性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还是以政治学理论为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管理类、经济类、定量分析类课程比例较低,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戴着“管理的帽子,却主要学习的是政治学方面理论知识”的尴尬状况。2.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尽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立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课程设置中大量增加了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却使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大而全”的局面,在几乎相当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定位下,知识杂而不精,缺乏专业性,直接表现就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类课程所占比例为50-60%,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专门化知识技能课程不到20%,明显偏小,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②。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甚至出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政治学专业学生,管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如其他管理专业学生的困境。3.课程设置趋同且随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虽然拥有的资源不同、条件不等,但基本都遵循原国家教委统一的专业规范甚至照搬某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地方本科院校之间以及与重点大学相比,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雷同,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作相应调整。而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受制于师资条件,其课程设置甚至视师资情况而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 (三)教学方式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不足 教学方式是学科建设的具体手段,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显然不利于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1.教学方式单一,以“灌输式”为主。长期以来,在“以校园教师为环境、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以强制灌输为手段、以试卷考试为结构”的教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采取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理论的系统性,忽视了该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不重视案例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的运用。2.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特征,“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实践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如果不能从实践中发掘课题和解决课题,行政管理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③。同时,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被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加之教学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和课时较少,实验教学开展滞后,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现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求其必须立足于自身特征与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我国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且每年公务员招录数量有限,明确要求只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报考的职位更是少之又少,竞争异常激烈,仅有很少部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幸考入公务员队伍。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就业市场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注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更多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在企业里从事执行性综合管理与专门服务的行政管理人才。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行政助理、文员、秘书、公关人员等;二是培养能够胜任市、县、乡镇、街道工作的公务员或城市社区人员、村官,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所需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执行性综合管理、应用写作、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操作、办公自动化应用、公共关系、会议活动组织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使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办公软件、财务和统计软件,熟练处理文件、报表等相关事务,能够作为得力助手有效地辅佐领导实现科学管理。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自主性,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使课程设置与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目标相符。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宽基础”就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活模块”就是以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基础模块和几个方向模块(如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公共事业管理方向模块、公务员考试方向模块等)。同时,课程设置要体现动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降低政治学类以及管理学基础方面课程所占的比重,增加与当前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课程,如增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电子政务、公共部门预算管理等技术性课程和一些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等方法类课程。2.课程设置应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突破传统的统一设置课程的思路,除了按专业性质要求和学科发展规律设置课程外,应结合地域特色,整合优势学术资源,突出自身的课程特色和办学优势,确立不同的学科取向。如财经类院校突出政府经济管理,理工类院校突出电子政务管理,农林类院校突出农林管理,海事类院校突出航运管理,矿业类院校突出矿山安全管理等。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应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一些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逐渐形成不同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生存。如管理学取向的院校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概论等课程;经济学取向的院校突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学、政府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 (三)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弊端,必须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1.丰富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首先,要取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加强启发式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要特别注意案例教学在教学方式中的运用。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被视为是未来大学教改的重要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要加强案例教学的理论探讨,抓好案例库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案例教学室和案例实验室等。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可采取的措施有:(1)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必要的实践课程和课时量。要鼓励教师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2)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软件建设,如推进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决策分析模拟实验室等建设,并购置相关课程管理、应用软件。(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推进“校府合作”、“校企合作”。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学生岗位实习、挂职实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因此,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应凸显对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教师通过挂职、实习、交流等方式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参与政府行政管理相关课题研究和企业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丰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素养的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讲学、专题讲座等活动。 作者:张玉磊工作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与实践相脱节 狭义的行政管理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保障公共利益、满足公共需求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而广义的行政管理则指一切社会组织,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在职能范围内所进行的一切组织活动。目前从学科角度而言,将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具有普遍的共识,即将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机关的管理行为。但我国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即公务员的选拔制度却与此专业定位有着严重的滞差。无论是2005年的《公务员法》还是2007年的《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都明确了进入公务员系统只能通过统一的考试制度。以目前的考录比例,绝大多数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从事专业以外的工作。因此,许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较为悲观的态度,因找不到努力方向而迷茫。由于不能深刻领会专业的学科内涵及涉及领域,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亦不高,甚至认为专业理论只是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学校品牌对生源及就业的影响较大 行政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在中国高校恢复设立的,其学科体系相对而言并不成熟。而各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近十几年从地方政府所属的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其知名度及社会认可度均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又多为新设专业。这些因素导致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考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考生报考不积极。以笔者所在的金陵科技学院而言,其行政管理专业的多数生源来自于校内调剂。而在就业时,多数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还是倾向于录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毕业生。严峻的招生及就业形势,使得这些院校的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缺乏足够的实践环境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单纯来自教师的讲授。实践是学生消化、吸收及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实践的地位及形式不明确。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十分强调实践性,但从课程的设置而言,理论类课程所占比例较高,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比例则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形式亦比较单一。课内实践主要体现为案例分析,虽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入案例,但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课内实践。而所谓课外实践,由于受到实习基地等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并不能在实际岗位中真正得到锻炼,社会调查也不能充分展开,只停留于利用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完成实践报告的阶段。 4.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行政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该专业绝大多数均为教学型或研究型的教师,并未有行政机关的实践经验。对于不以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而言,似乎问题并不是太大。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存在着不少的困难。由于专业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的经验和能力,不能了解行政管理的现实,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方面捉襟见肘,从而导致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实习制度不健全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遍现象。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合理设计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而评价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则为就业率。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必须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如果仅从学术角度对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将以考公务员为主,这就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而现实中的情况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极少数在行政机关工作,而大多数却在企业中工作。根据这一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既能胜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中公共行政管理的工作,又能在企业中从事企业行政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企业行政管理属私人部门,政府行政管理属于公共领域,因此企业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则是充分协调企业与公共部门(政府)之间的关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要求在专业定位中,除了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夯实,还要突出公文写作、信息处理、组织协调、政策分析等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培养。 2.重视专业的品牌建设 专业品牌的提升在于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及对外开放的程度。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起点较低,绝大多数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在校园内进行封闭式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学术活动的参与和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因此,一方面要积极进行学科的人才建设,大力引进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及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努力增加专业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逐渐积累专业教师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3.强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一方面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力求课内教学实践的成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判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在课堂中多引入一些具有时效性、积极意义的案例,如以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组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中国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以美国政府的“停摆”事件组织学生讨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特征与功用,使学生认识到行政管理并不空洞,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一门学问,从而重拾对专业的兴趣与热爱。但案例毕竟还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酌情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更加逼真的手段,增加学生对行政实践的感性认识。这有赖于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完善,如电子政务实验室及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等,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进行模拟实践,模拟政府机关的运行和操作流程,熟悉和掌握常用的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将学生的课外实践落到实处。课外实践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保障课外实践的效果,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时间是必须的。不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将实践安排在大四,并采取“放羊式”的自主实习方式,这造成了学生的就业、考研与实践相冲突,影响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接纳程度。因此,课外实践的安排应该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为宜,且应由学校组织正规的专业实践,多联系实习单位,由实践指导教师带队实习,并进一步明确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教师要积极与实践单位沟通,鼓励引导学生去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包括批发文件、操办会议,甚至独当一面地协调部门关系等。对学生而言,从这样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既提高了行政管理机能,又了解了当前社会的用人趋势,发现自己与实践所需能力的差距,提早认清就业形势,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还要将课外实践常态化,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利用假期做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总之,这些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体验是校内学习不能得到的,学生要通过一切实践机会使自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4.不断优化实践型师资结构 优化的途径就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走出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公共部门的联系。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有计划地聘请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资深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实现行政理论与行政实践的对接;教师应有意识地参与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过程。目前,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民主化的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各级政府亦应积极为此创造条件,重视决策过程中专家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让行政管理的专业教师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如此,既为社会服务,又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此外还要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积极承担公共部门的横向课题。因为这些研究项目最直观地反映了我国行政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教师通过研究,为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学校还应有计划地派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去行政部门挂职锻炼,或联系相关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将实践成绩纳入教师的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体系。 作者:刘霆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模式分析 摘要: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习与专业培养体系相脱节、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师资缺乏与实习评价无效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整合实验课程,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拓宽实习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及加强考评制度的反馈功能等系列有效方案,以优化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效果。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模式探讨 毕业实习是培养高校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专业知识应用到临床起到很大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中,由于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学生最终的实习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分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1.实习与专业培养体系相脱节。实习是专业培养体系的实践环节。专业培养需要与毕业实习相结合,专业培养是学生实习的基础,实习是学生专业培养的进一步提升。如二者没有有机结合,则会导致实习的低效率。学生的专业培养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课程安排。当前大多数学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相对重视基础课与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的利弊也很明显,一方面这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这种培养方案不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这就使得毕业实习过程在模式上脱离专业培养体系,与专业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不一致[1]。第二个因素是教师。应用心理学是一门针对应用的学科,因此像心理咨询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由有经验的老师任教。然而当前许多学校存在师资紧张的现象,造成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经验不足的教师担任。这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深度和广度,严重影响积累实践技术的经验,最后造成实习低效率。第三个因素是实验设施。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心理设备不足及心理设备差的问题。这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2.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基地不足主要会在两个方面带来不好的影响:一方面,实习基地不足意味着只有一部分同学可以在学校提供的实习单位实习,还有一部分同学必须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在这方面会面临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有些需要自行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或者是找到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可能与专业联系不紧密。这使得实习效果不佳。第二,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学生的实习很难被监督和评价,致使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效果反馈仅仅依赖实习报告及其他实习材料的填写。第三,对选择学校提供的实习基地的学生来说,由于实习基地学生数量较多,可实习资源又严重不足,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实习基地不足间接导致实习内容单一,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目前应用心理学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方向,如精神病院、心理健康学校和中小学校等,致使实习只能使一部分学科知识得到检验[2]。与此同时,实习内容单一说明学生可能不能选到自己预期的实习方向,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抵抗情绪,这也是造成实习低效果的一个因素。 3.实习师资缺乏。在毕业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也是影响实习工作质量一个很大因素。在指导教师这方面存在如下几点问题:第一,目前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这表明每一位老师需要指导多位学生,使得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大大缩减,影响学生的深入学习。第二,实习指导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其中大部分并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使得指导老师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指导,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第三,青年教师有较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使得自身在实习工作中投的时间与精力非常有限。这严重影响毕业生实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及带教老师对学生实际指导,由此也会使得实习的低效率[3]。第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味着教师只对某一方面精通,这会影响学生的实践应用。当涉及学生实习方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不一致时,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专业性指导,使得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3]。 4.实习评价无效性。有效的实习评价是实习过程中的重要反馈环节,它可以让学生综合了解自身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做到取长补短。但目前的实习评价不能真实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实习效果。具体原因有:一方面,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仅由指导教师完成。尽管指导教师在做具体评价时会结合实习单位的评价,但是两个评价结果往往相差无异。这只根据指导教师这一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实习,显得实习评价太片面化。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带有主观性。由于学校实习基地资源不足,导致实习学生的参与程度不深,因此实习单位只能依据第一印象和出勤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监督不够,教师也只能片面做出评价。自主选择单位实习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及带回来的单位评价意见带有主观性,使得对其评价的真实性很难确定[2]。 二、提升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质量的应对方案 1.整合实验课程,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养。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让心理学专业实验课程得到优化,心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必须包括多层次、开放式及综合性的特点,实验教学体系主要以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及研究性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组成。该体系需要多多开设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及自主设计性实验[5]。第二,提倡学校制备更多及更好的心理实验设施,有了实验器材的支持,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类实验,进而能大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第三,授课老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心理咨询实操训练、心理测验的应用等课程的教授。第四,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技能得到较大培养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5.25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及朋辈咨询员和校外心理辅导等。[6] 2.拓宽实习基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适应应用心理学多种专业发展方向的需要,单位应拓宽渠道、积极联系具备专业实习资质的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的模式,形成稳定的实习基地。对反响好的学生自选实习单位,学校可与之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加强与社会事业单位、企业机构的联系,拓宽毕业实习的发展方向。如工业领域、幼儿园、福利院、社区等,为学生毕业实习提供更优质的选择。这也是毕业实习能够达到多口径、多元化、转化专业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增加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经济补助,由于心理学很多实习单位建设规模有限,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保障所接纳实习学生的正常生活要求,例如住宿条件、餐厅等的缺乏。学生在所在单位的实习过程中很多都是自己租房,这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生活经济压力,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实习的意愿和积极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于这类学生的实习经费补助力度,为学生提供以日计算的交通住宿费、餐费等,这些费用可以由所带队的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专人进行集中管理和发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学校可聘请部分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切实负起指导学生实习的责任。并要求多分配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实习效果更佳。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质量,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会对学生的实习态度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指导毕业实习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多实践知识。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可以通过参加较新的实践技能培训得到提升。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基础上,让教师到相应机构进行锻炼,逐步建立一支能满足需要的师资队伍[4]。 4.加强考评制度的反馈功能。建立一个三维实习考评体系,即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评价及服务对象评价三个维度,实现全方面反馈。考评工作应突出反馈功能,以此促进激励、监督作用的实现。服务对象评价,即如咨询心理学实习,应包括来访者对实习学生的评价。三个维度的评价应各有侧重点,如实习指导教师应的重点是实习生的实习整体思路与实施模式;实习单位人员应主要评价实习生在单位的各项人事表现;实习服务对象应评价实习者具体行为上的效果。实习结束后,学校应鼓励通过交流会、分享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毕业实习工作总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完善自我,又有利于改善实习中存在的问题[1]。总之,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中存在诸多问题,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建实习基地、加强师资建设及完善考核体系等方面,达到优化实习效果的目的。 作者:王叶飞 段雅玲 张斌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应用心理学原理设计论文 摘要:为了使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辅助功能,本文就如何把感知、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规律运用到历史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以适合中学生的成长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件;心理学原理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能使教学内容单用语言描述很难达到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活生生地展现在同学面前。从而,课件的设计与运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以学习者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依据而设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中学历史课程具有真实客观性、思想教育性、情感启发性等多方面要求。本文试从感知、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规律与历史学科课件制作要求的关系上进行初步探索。 一、遵循感知规律,实现感官整体交互,激发学习兴趣 (一)遵循对比规律,显示教学主体 显示物应形成色彩对比以便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感知。例如,在显示历史地图时,铁路用黑色,公路用红色,河流用蓝色,通过色调对比,使差别增大,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课件设计时一般选择冷色调或中间色调,适当应用暖色以保持学习者稳定的学习情绪,增强其情绪和心理暗示,也体现了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沉重感。显示物要突出主体。例如设计“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时,可用显眼的红色(暖色彩)指代根据地范围,使其他地区成为背景。主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容易了。 (二)注意图像与声音的搭配使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课件中的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必须与文件、图像、动画、视频协调搭配。最好用中音中速,平缓语调,在平静中领会;背景和过程阐述有关历史意义、作用、影响时,可用激越、抒情的语调,以增强感染力,以体现历史学科的情感价值。合理地加入一些音乐,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吸引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音乐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重点内容处要选择舒缓,节奏较慢的音乐,以增强感染力;过渡性内容要选择轻快的音乐,给人以轻松感。但不能用得过多,否则将成为一种干扰。总之,音乐的配置应成为“点睛之笔”。适当的历史题材音乐可增强历史学科的时空穿透感。 二、创设美好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优美情景,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寓教于乐,增强感染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设计课件时要将历史教材上描述的知识用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方式形象直观地再现或模拟出来,让同学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设计历史上有关战争题材的课件时,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条以动画方式展示双方的军事意图和行军路线,战争地点可设计爆炸影像并配以适当的爆炸声,随即显示与之有关的动态录像资料,如此能较为全面地展现战争的全貌。同时,还有历史人物的相关活动情境,让学生有从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认识。 三、运用注意规律,策划教学内容与环节的处理 课件设计中,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显著,就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印象。特别是一些正面历史人物形象以及重点史实的展示。由此,应尽量防止引起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物的干扰,以求整体风格的统一;要紧紧围绕主要教学信息选择背景,插图,避免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界面色彩反差不要太大,避免不适的视觉冲击。课件不要过于追求动态效果。同一画面色彩数量,以不超过三种为宜,尽可能避免对表现内容无益的花边、彩框。不必制作华丽的片头,内容的跳入转出采用淡出淡进,以“切入式”为宜,避免花哨动作,以突出历史学科的客观性。四、渗入记忆规律,提高课堂知识掌握率CAI的定位是“辅助”,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知识的保持主要是通过记忆来实现的,关键是记忆效果。1.课件设计中要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文字内容尽量简明,突出重点,以提纲式为主。在有限幻灯画面里,要求观点明确,一目了然。2.要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的规律设计相关内容,激发其兴趣和感情。例如,在设计中共成立历史背景时,录制影像资料中的列强两尊大炮对准课堂,立即给学生震撼感,无意识地会记住我党成立前我国的沉重灾难状况。又如在设计中共诞生历史意义有关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内容时,交互出现“星火燎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锋火”“百万雄师过大江”“开国大典”画面。学生立即领会了中共成立后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正内涵。3.要充分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在设计中的处理。历史知识具有时段性,系统性特点。由此在教学内容后,必须设计历史课堂小结、知识网架,再认和呈现课堂内容,可条理、结构化,让师生合作完成,归纳的内容最好用“切入式”或“飞入式”显示,争取有规有矩,因为此时师生的思维正处于高度焦躁中之时。语言简洁,不设背景衬托,以利记忆。 综上所述,CAI历史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应注意人的诸多心理现象、心理过程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割裂的特点,把这些心理学原理都归结起来,体现在历史学科课件设计中,有待向更高更新的层次探索。 作者:彭武毅 单位:新化县第一中学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服务能力,有利于高校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围绕学生的专业成长和成功就业,重视传授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争取培养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重点论述了如何构建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当前,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在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做到“一个中心、二个基点、多层次、多渠道”,一个中心就是开展的一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在设置所有实践环节时,都要首先考虑到学生的成长与就业。二个基点就是依靠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依据社会不同领域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不同需求,来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就是指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学期中的专业调查部分、实验部分、专业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存在于毕业论文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利用节假日学生参加社会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实践部分、学生在社团中的专业实践活动等,利用各个层次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多渠道就是利用校内和校外的不同专业实践资源,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践机会。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为了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利用大学四年时间,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参与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利用专业学习掌握为社会服务的基础性能力,主要内容有心理学实验、设计、处理各种实验数据的能力,可以自行完成实验报告,对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可以利用分析软件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自行完成对心理学专业文献的检索等。专业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进入工商企业、社区、教育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后,利用自己掌握的应用心理学知识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咨询治疗工作、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工作、市场营销工作等。社会服务参与能力就是指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在上述部门中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依靠自主就业,可以提前掌握社会就业信息、就业渠道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需求,在心理上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科研创新与综合设计能力就是在掌握上述所有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社会需求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重视自己的专业兴趣出发,提高科研设计、社会调查、设计问卷、完成论文的能力。在笔者提到的四个能力当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上升为专业实践能力,学生要想具备综合设计能力则需拥有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参与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二、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方法 1.开展专业意识教育 将专业意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分离开来,这在教学中不但是一种创新,而且属于学生的需求。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就用心理学专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专业,在进行实践学习时要具备严肃的学习态度,更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心理疾苦和心理生活,要同情人们的各种遭遇,要有极大的爱心,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依靠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此项内容的教育主要内容有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学生自行检索心理学知识、学生真正领悟人生、形成高尚品格等,属于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环境形成的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进入大三学习后明确主攻方向。 2.开展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基础课学习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应用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方法,同时认真编写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应用合理的考核方法等。学生进入大三以后,专业课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心理辅导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心理辅导课的主要内容有学校心理学、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开发、绩效管理、工资管理与设计等。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在二个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主要内容有情绪心理学、认知疗法、艺术与音乐疗法、精神分析原理、家庭心理学、创业管理、环境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3.开始短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积极组织社会服务与社团活动 短学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主要集中于学生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时,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大一的专题调查、大二的实验设计、大三的专业见习、大四的心理辅导、毕业前的实习内容等。社会服务活动与社团活动是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发组织,带有明显的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时开展的勤工助学、社会领导的宣传心理知识、在社团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创办的报纸类与杂志类、联合其他大学生共同开展的心理学知识比赛、心理学内容的戏剧表演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基于完善理论的、不断发展的长期工程,在创建过程中,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动态的、创新的实践过程。 作者:陈奕运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原因 摘要: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成就取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反思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学生 当前,由于教学设备设施缺乏、师资团队实践不足、教学内容设置欠缺和教学方式的陈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很难满足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积极的进行教育教学革新,树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新思维,才能培养出合乎发展要求的新型应用型心理学人才。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成因 1.教学设备设施的缺乏 当前,随着经济状况的提升,大部分高等院校都为心理学专业增添和配置了一定的实验教学设备设施,根据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通过老师教授、课堂模拟和学生实际操作等进行实验教学,以培养和强化广大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高校客观情况的差别,高校心理学教学设备设施的配置和增添状况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些学校在心理学设备上的增添和置换是十分有限的,给心理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和约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将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循环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在分组教学中,不同的小组进行内容不一的实验教学,而后循环交换,这种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设备的缺乏,但是心理学的很多实验在时间上是不具有同等性的,这会导致教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导致教学课时和实验教学的矛盾和冲突。 2.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据调查,当前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上普遍注重理论基础的教学,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相对比较忽视,致使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的职业需要,进而导致他们毕业后对学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普遍不认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心理学专家对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技能训练,特别是对高校心理学专业基础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比较不满意。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培养的缺乏是心理学研究者们目前所反映的主要心理学教学问题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学业终结步入社会后,他们对相关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的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学,特别是应用心理学要注重教学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这是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学的职责所在。 3.师资团队实践能力的不足 中国有句老话“师高弟子强,名师出高徒”,由此可见教师水平的重要性。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在从事高等教育应用心理教学的教师当中,存在很大比例的教师是没有心理专业学习背景的,而且对应用心理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对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理论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学习,比如教师对“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引导”、“SPSS基础与应用”、“心理测量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异常诊断与矫治”等课程的驾驭和掌握不足,他们只是经过短暂的培训或者自学,硬着头皮走上讲台,导致他们对学生应用知识掌握的把控严重不足,进而不可避免的产生很多差强人意的结果,让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完全流于形式。尽管存在一些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设置了一些相对比较有利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但是,也因心理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缺乏而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严重缺乏,学生眼高手低。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1.专业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中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具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与理论,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能力;掌握必备的心理实验技能技巧;掌握心理测量、心理统计方法,具有心理统计数据处理和操作技能;拥有优异的心理教学手段和心理教学方法,具有心理教学管理和心理教学能力。 2.基础能力 主要涉及,具有查阅和翻译心理学专业知识英语资料的英语能力,辅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备基本的现代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学生要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具备一定的网络问题处理能力;同时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要不低于二级,具有通过文献检索、信息查询及资料获取手段进行必要信息获取的能力。 三、提升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策略建议 1.强化师资团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关键就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但是,在当前的心理学教育教学中,很多心理学教师只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他们从事心理理论教学一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处理经验的缺少,使得他们从事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在这方面只是进行空洞、空虚的教学,即便是通过其它教学手段,他们所讲授的东西也是比较缺乏体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教学中的实践知识收获也必定不会太多。例如,“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教师不但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营销理论知识,能够对市场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因此,广大高等教育院校要定期为从事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提供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和实践感知的机会,让教师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能力,进而才能实现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来讲,专业化的实践师资团队是不可或缺的,高校需要构建一直具有丰富实践操作经历的专职化实践教师队伍,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学规律研究,专职化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并全面对实践教学水平负责。 2.构建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 根据应用心理学的教学规律和社会需求,第一,构建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培养方案,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具体方式、具体途径和根本目的进行详细的策划。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应用心理学主要包含五个专业实践部分:理论实践、社会实践、技能技巧实践、创造性实践和学业终结实践。在制定实践培养方案时,要注重教学教学的突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制定具体的专业实践培养要求,所制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体系即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第二,优化应用心理学教学体系,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适当减少理论教学课时,针对性的进行技能训练课程设置,让应用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占比基本一致。 3.完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验性的学科,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对培养技能型心理学专业人才具有十分直接的影响。想要培养和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高校就必须进行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所谓应用心理学实验课程体系是指应用心理学学科中所包含的实验组合群体,从结构体系上来说,可以区分为应用性实验、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而实验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则是实验心理学,因此,在实验框架构建时,要以实验心理学为中心;认知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中实验是主要的验证性实验课程素材,验证性实验内容的筛选要紧紧围绕这两门课程进行,既要注重建设专业性实验课程,又要搞好实验心理实验课程的建设。 四、结语 我们之所以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由于他们是学生个人和职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因此,高校必须改变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实践本位的教育新思维,只有这样,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作者:韩雨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应用心理学毕业生去向综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存空间和发展的压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心理健康的被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早在20世纪末,国内外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心理学在21世纪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心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也一致预测应用心理学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专业之一[1]。近十年来许多高等院校包括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我们网上查阅,从2001年开始,全国中医药大学中,有16所大学已经开办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我校属于非师大类较早招收应用心理专业的学校之一[2]。在我国,最早只有师范院校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即便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师大系列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或者人力资源的管理。而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我校开办这一专业的初衷是为医疗临床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才。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个体心理生理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理论上医学院校创办应用心理学专业应该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生去向分析 我校从2005年第一批学生毕业至今(2009年6月),已向社会输送了5届毕业生,共计199名学生。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几年本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就业行业分散。许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联系不大。据笔者具体的了解:最初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职业的的24人中,因心理咨询机构的不稳定,平均在岗时间不足8个月。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15个人,他们从事的是学生的课堂知识教学、学生的管理,有10位一直没有更换工作单位。34位读研的学生中3位改换专业。与非医类专业西北民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相比,我校只有近20%的毕业生在从事心理学、心理健康咨询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3]。从我们的统计来看,不在教育领域的咨询岗位,本专业的稳定性极差。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与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劣势和失业风险,原因在于大学生实践技能训练过少[4]。而从我校这5届学生的去向来反思的话,笔者认为这个专业生存和发展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看。在全国16所中医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中,除了贵阳、陕西和河南中医药大学三所大学授予的是医学学士或者说可以授予医学学士之外,其他的因为教育部的规定所限,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即便是以医学作为第二学位,也不可能获得医学学士的学位,虽然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临床心理方向上,希望能够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工作,但是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平台为取得理学学士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安排职位,从而限制了这些毕业生向医学领域发展的可能。本科专业教育的价值亟待认可。尽管有调查表明,中国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的患者达1600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有3000万。我国心理工作者的缺口很大,但事实上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只是一个虚假的市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繁荣。而且,国家对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认定的门槛低,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一,市场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大大减低了专业本科生价值的含金量。况且,作为心理咨询人员的晋升,也不象医生、工程师等行业那样,几乎不需要业务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经历的沉淀,通过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得,不同级别的资格没有实质意义的差异,资格本身就无法在社会上得到认同。因此,我们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整理心理咨询队伍,严格规范专业人员的标准。 (二)从学校教育本身的角度来看。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的新学科[5]。而我国自2001年以来,医学院校才开始设置心理学专业。经验和现有模式的缺乏,导致开设该专业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甚至是移植师范院校的办学模式,或是将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教育模式与医学生教育模式的简单相加。又因为医学院校承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并没有凸显出自身的特点。计划在医学领域发展的毕业生又无法进入医学领域。也就促使了大学本科教育又回归到了师范院校教育的模式和轨道上,丧失了作为医学院校承担心理学这个专业的原本意义。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思考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尝试[6],虽然有了一点点经验,但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问题值得商榷: (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需要核心竞争力打入市场,占领市场。应用心理专业需要核心竞争力生存发展。与师大院校相比,我们的生命力应该是“应用”,有医学为依托的心理学专业,应该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让他们不仅仅是从心理的层面,而且能从生理的层面了解服务对象;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相比,我们能够有系统、有计划地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和相关的医学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心理咨询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应该是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生的重头戏。诸如催眠疗法、意象对话技术、箱庭疗法、音乐艺术疗法等技术性操作较强的心理治疗技能,应该走进我们的讲堂,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错位发展才能使我们生存和发展。 (二)双师队伍的建设。现在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都面临着师资的缺乏。因人设课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可能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学科中必须有一支不仅有扎实的理论根底,同时还具备丰富的临床咨询和治疗技能的团队。这个高要求团队的形成和建立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与学校和教师自己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投入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人才的引进及教师的培养方面,医学背景和医学知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相关课程的设置。因为心理学专业生没有资格获取医学学位,所以简单的医学与心理学相加的模式并不能适应医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的同时突出中医特色。具体来说与药相关的中、西药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神经症、精神病的药理及用药在精神病学了解或掌握即可。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对健康评估的方法、手段对学生医学思维的形成、心理健康评估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需重点掌握。这样学生才有时间有精力在4年时间内,即完成相关心理课程的学习及医学基础理论掌握,同时又有时间有精力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摘 要:现阶段,很多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心理专业毕业生们的实践能力不足,同时在岗位适应的过程中周期较长,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根据相关的研究提示,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加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不协调,出现了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将分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相关的提升策略,结合现阶段的教学进程分析,为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现状;提升策略 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始终坚持着以理论传授为主,所以并未过多的重视实践教学,很多地方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将实践的环节写进教案,但是介绍的相对笼统,并没有真正的投入到实践的行列,还有些常规性的实践环节,例如实习和见习等,虽然定期的实施,但是组织力度不强,在没有规范的督促、评估体系下,使得实践教学的收效甚微,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足是影响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很多高校开始重视聘请并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策略,这是今后此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分析当前各个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明确了影响该专业学生实践水平提升的相关因素,如教学环境差、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态度差和教学评价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们在校期间,无法及时的参与到模拟实践中,以至于影响了后续的见习和实习成果,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提升策略 (一)制定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实践能力,这将对人才起到激励作用。教育部开始重视应用心理学专业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向,如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等。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需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导向作用,强调专业建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学专业技能培养除了开设相关的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等课程,还可以定期的开展大型的心理情景剧,促使学生们掌握学以致用的技巧,让他们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提升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创新实践方面,还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们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任课教师的课题研究中,从而使他们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更好的运用至创业活动中,不断的积累创业及科研经验。 (二)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最为重要的人力因素,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对开展实践教学具有极大帮助。现阶段,需要不断的提升教师们的实训能力,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的引进双师型教师,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地参加培训与进修,通过不断的拓展知识和技能结构,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重视高素质实践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探索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积极的提升学历层次,特别是到心理学专业实力强大的名校进修,学校还应该经常组织名校专家和学者做学术报告,不断的拓宽教师们的视野。实践基地就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稳定的实习平台,让他们及时的得到实践机会。学校还需要关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便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纵向的了解。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并探索实`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属于实践教学过程评估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变革。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重视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出相对独立且完善的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大多体现出实验性,所以体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断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主要是由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等构成。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重视教学有法的指导思想,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建设目的和实际情况,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启发并鼓励学生们树立积极的心理学专业思维。 三、结语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非常严峻,需要高校各部门及教育工作者重视正确的解决措施,努力的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们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也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环境、教学设施等息息相关,因此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现阶段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应该及时的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正确的实践能力本位教学思维,推动教学改革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要,培养出众多的心理学专业优秀人才。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探索 [摘 要]医学院校开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办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办学模式。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课程设置条块清晰,重视基础理论与技能培养,强调实践操作,突出了心理咨询特色。但其没有很好地将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有机融入,课程设置有待优化,需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关键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高等医学院校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1],目前已有多所医学院校开办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最初开办时,为了突出医学特色,利用医学院校优势资源,医学院校大多采取医学课程叠加心理学课程的培养模式,医学课程与心理学课程各占五成。[2]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确了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学位属性为理学或教育学学位。面对毕业生无法取得医师资格,无法在医疗机构开展工作的现状,各专业开始反思并改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一、ο中腥瞬排嘌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一)培养目标及反思 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的重点是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本科阶段,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行有利于学生就业或深造。 在医学院校中,医药类专业是主流专业,非医药类专业是辅助性专业,这是总的前提,必须正视。非医药类专业如何借力医药专业的优势资源帮助本专业发展,发挥非医药类专业的作用支撑医药专业更好更快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非医药类专业需要探讨的课题。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和“中医文化特色”。如何使其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中体现出来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及反思 1.课程设置及特点 专业类必修课有专业导论、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心理统计等21门课程,共计68学分,1224学时。主要方向类课程模块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课程模块(40学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课程模块(21学分)、教育心理学课程模块(16学分)、管理心理学课程模块(13学分)以及创新创业课程模块(6学分)五类。专业限选课程学分共计56.5学分,须选择28.5学分以上。毕业总学分为181.5学分。 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精简了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医学类课程。课程设置注重凝练自身特色,深挖内涵建设,形成以临床心理咨询为主的专业特色。根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未来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卫生为主。[3]为避免与传统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应心专业争夺就业岗位、重复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体现医学院校的特色,深挖心理咨询方向成为理性选择。 其次,从平台建设及经费保障两方面保障心理咨询类、治疗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提供了实践平台。教师到“中心” 中任兼职咨询师,积累临床经验,代入教学过程。除此之外,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解决教师经费上的后顾之忧,学校专门下拨了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及进修。 第三,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营造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意识。通过科研方法类课程,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有所涉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成绩优秀的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了解研究过程,承担基础性工作;设立学生类科研课题,鼓励学生申报,培养其科研兴趣,加强科研能力训练。 2.对于部分课程模块的反思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课程模块”缺乏咨询伦理、督导类课程。咨询伦理是心理咨询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心理咨询中会涉及多方面伦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咨询伦理,学习如何进行伦理决策,有助于学生执业素质的提高。督导是咨询师个人成长、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让高年级本科生接触督导课程,可以让他们对于咨询师的工作环节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的课程设置尚处于探索中。该模块与心理学专业的衔接度不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是通识类课程、素质类课程,与心理学专业关联度不大,需进行整合。 (三)实践及实习 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方案中可将实验分为以下几个课程实验模块:实验心理学实验、普通心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实验、生理心理学实验、生物反馈实验、心理统计实验、发展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实验。要将课程实验纳入课程教学大纲,并且在教学大纲里安排相关实习。 本专业建立了十余家实习基地,包括医院类、学校类、企业类,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本专业培养所需。 本专业虽然非常重视实习、实践,但是规范化不够。虽然有实纲,但是大纲所规定内容比较宽泛,导致实习组织松散,不同实习基地实习效果的不均衡。比如,中学类实习基地管理比较规范,学生去了之后会有专门的老师带教,实践中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的实习管理则相对松散,有的公司只是让学生参与简单的行政管理,未能达到实习目的。 除此之外,实纲对于实习要求的规定过于宽泛,只有质性评价,没有量化考核形式,从实践情况看,所有学生的考核结果都是“优”。这样容易使得毕业实习这一重要实践环节功能弱化甚至被架空,无法起到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效果的作用。 二、讨论与展望 如前所述,在社会需求变化、国家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应当积极进行反思和调整。 (一)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 很多国内外心理学专家认为,未来心理学科发展前沿将是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3]对此,我校引进了神经生物学专业省特聘教授,尝试从神经学、生物机制角度对于人类心理过程进行研究,探索神经生物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目前已成立情绪心理研究所,开设情绪心理学等课程。 中医治病提倡身心共治,“身”与“心”是有机整体,“身”、“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平衡才能躯体康健。这种观c为心理学的有效融入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我院有教师积极探索心理因素在疾病预防“治未病”中的作用,未来可作为有效整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特色”的尝试。 心理治疗方法与中医教育发生碰撞,能产生出怎样的火花?我院有教师开始研究中医师承教育与心理咨询师督导制度的关系,对比二者相似之处,尝试构建中医临床督导制度。这些都可以发展成为应用心理学与中医学科融合的方向。 (二)推进教学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学时较多,学分要求高,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缺失仍是一个问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不应满足于课堂教学,应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消化吸收学习内容并付诸实践。 现在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讲授型为主,教师是课程教学主体。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转变教学主体,让学生变为“主角”,教师变为“配角”,教师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教学行政部门配合,完善教学管理方式,做到“内紧外松”,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比如,现行的“教学日历”制度强调时间、地点、讲授内容需提前报备,一旦报备再行更改的手续非常繁琐,这对于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有一定益处,但是也限制了教学过程中部分弹性内容的实施与探索。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值得研究。 (三)加强实习管理 对于实习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必须规范实习文件管理,实纲的内容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具体化、细化。第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提出不同的实习要求,分类管理。第三,加强考核管理,改进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目标制订考核方案。考核时要注意量与质的整合,既要有数量要求,也要有质量要求。第四,鼓励本院教师与实习基地带教老师双向交流。创造条件鼓励本院教师深入实习基地进行带教或者指导,同时鼓励带教老师到学校参加业务进修与培训。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如何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应用心理学技巧 摘要:小学是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方面能否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心理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协调好班级管理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利用心理学来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管理;心理学;应用技巧 在班级管理中,很多方面都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合理有效的策略去管理班级,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之间更好的沟通。教师在班级管理上可以运用心理学的技巧,增加学生集体荣誉感。在学生管理方面,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摈弃一些不良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和谐相处,互助友爱。用心理学去管理班级,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发育更为健康,有助于学生身心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1.运用心理学管理班级的优势 心理学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而在班级管理制度中进行心理投入则是教师应该注重的方面。它的优势有很多,其一,教师可以民主化心理管理,对于班级的一些活动,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一切活动的策划与完成等工作都教给学生去做,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心理想象力的发育,既完成了班级管理,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和谐。其二,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班级团结向上,而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良好的发展,班主任可以通过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方式去管理班级,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人人都当班干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心理。其三,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班主任必须要做好学生学习心理的引导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教师可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去指定班级管理的方案,让学生们参与讨论,自发的总结出班级管理要求,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好的让学生爱上班级,爱上学习,提高班级整体水平。通过这样的心理学技巧去管理班级,发挥学生们的能力,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2.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现今很多学校的班主任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很多优秀的学生成为老师的宠儿,学习较差的学生则成为班级的"后腿"。例如,班主任会给好学生安排较前的位置,给差生分配靠后靠边的座位;再如,教师会给好学生多讲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而对差的学生则强迫其补课,利用学生休息的时间安排他们学习。这样两极分化的教育模式在很多小学学校中较为普遍的存在,也是现今很多小学生成绩分化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3.合理应用心理学技巧、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效率 3.1 平等对待学生、深入了解需求。班主任每日的工作较多,除了基本的课程之外,还要紧抓班级的管理工作,往往就忽了学生的发展情况。因此,班主任要多付出时间去了解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对优生差生平等相待,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关爱。例如,班主任可以让好学生与差学生坐在一起,让优生带动差生学习,让差生带动优生去活跃思维,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再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定期的安排时间去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要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尊重学生对于班级管理安排的见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达到了平等教育的密目的,又深入的了解学生,真正的为学生发展做出努力。 3.2 人性化管理、民主化沟通。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应该与时俱进,实施人性化管理方案,采取民主化的沟通方式。例如,班主任可以事先列出班级管理条框,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去讨论,填写这些条框,最后,在课堂上,对这几个小组条框中填写的内容集中讨论,最后制定出同学们满意的管理条例,真正做到人人参与管理,人人尊重管理。再如,班主任可以采取民主化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选出班级干部,这些干部可以自我推荐,也可以同学们去推荐,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让同学们充分民主,选出他们认为最为合适的班级干部。班主任让这些班干部去管理班级的纪律、卫生等方面,借助于同学们心目中最为满意的干部去管理他们的日常学习,相信这种管理会得到全体学生的尊重,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为轻松,符合学生的心理愿望,提高学生的心理发育水平。 3.3 营造和谐气氛、执行心理管理。班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不能忽视的对象,而班级的气氛是否合理将会决定着学生们未来的发展走向。班主任要管理出一个类似于家庭的班级,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伴们的互助。班主任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班级管理。例如,班主任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气氛,喜欢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方案,喜好哪些班级活动等等,从学生的心理去分析整个班级的管理状态,从而充分利用心理学的优势,创造出一个更为和谐、更加符合学生满意的班级。利用心理学去帮助学生学习提高、能力提升,养成较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的为他人服务,更好的为自己学习,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善且和谐的管理方案。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是很完善,教师要做好指引的工作,为学生营造良性的学习环境,积极健康的心理发育氛围。小学班主任要熟识心理学知识,利用心理学的相关技巧,去处理好班级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相应合适的策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抓住学生的弱点,给予积极地教育,从而形成德育与学习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班主任把心理学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可以更好的体现时展对于学生的德育要求,满足学生未来发展所具有的心理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和学习共同发展。 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各种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研统计能力不是短时间可以获得的,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通过适当的课程教育和大量的练习才能具有。本文结合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特点,阐述了课程的设置,并指出在实际工作面临的问题,强调在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上,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重点,灵活施教。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科研统计能力 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1]。可见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特别重视这两种能力。统计是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科学。数据无处不在,作为一门和数据打交道的科学,统计学已被应用到各个科研领域。科研统计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并为以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统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数据[2]。但不同专业教材倾向使用不同的例子,如心理统计多使用问卷、量表的例子,同时侧重于统计思想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增强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笔者是日常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一、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应用心理学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生,尤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聚合与发散、正逆则反、联想类比的固化思维模式[3]。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安排高等数学的内容。同时文科生缺乏推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没有数学基础的学生,接触统计学,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例为主,结合上机练习,适当补充课后作业。而对于原理的讲解不是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在教学中应该重实践而轻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类似真实的研究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锻炼统计应用能力。这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数据、理解研究设计,以利于学生将统计思想融入生活实践和专业知识中。 二、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基于医学院校的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负担比较繁重。如我校开设《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三门课程总课时为304学时。但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分析》为113学时。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学习医学课程对于突出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特色,促进学生的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十分重要且必须。但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多,较难理解,课时相对不足,这是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不需要把过多时间花在计算和公式推理上,而应该重点讲解研究设计的思路和软件的操作,同时结合课后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统计方法间的差异和关系。努力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会方法。 三、选对教材,事半功倍 高质量的教材有两个基本要求:知识脉络清晰完整,反映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好的教材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目前在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使用的是《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教材。这些教材并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存在符号公式多,很多概念难以直观理解,或者案例、术语、符号和概念与心理学专业的表述不相符的情况。这类问题的存在,不仅为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心理学专业考研制造了障碍,也不便于追踪国外期刊,获取最新研究信息。特别是教材中的医学案例与心理学专业联系不紧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注意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结合,增加调查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的内容,也可以从心理学核心期刊中选择一些经典文章,组织学生讨论,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灵活,提高质量 利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撰写辅助教学。针对科研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我校在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请学术造诣深厚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始,导师对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教学形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得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实际科研中普遍运用统计软件。计算机虽然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变得快速、简单,但也不能因突出上机操作而忽视原理的教学。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认识到思维比计算更重要。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软件完成的只是数值计算,但如何设计实验,选择那些样本,应用何种统计方法,如何解释数据都需要人去决定。如果对统计思想一无所知,就会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现象。另外,一些新出现的统计方法未必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 五、强调思想,掌握内涵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估计、相关、拟合、检验、均值、变异[4,5]。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用统计的观念及思想,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应该先谈谈估计思想:我们做实验的方法常常以样本推测总体,这是对同类事物探索其规律采用的由此及彼的认识方法。一般样本必须与总体具有很多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里强调置信区间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再谈谈相关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千差万别,在这千差万别的事物中中能找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普遍联系中总是可以找到一些事物共变的情况。总体和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能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再谈一下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拟合的成果只是个模型,这种拟合思维方法反映的是一般趋势,而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反映的是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而以。然后谈到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是归纳性的思维方法,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所以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统计出来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然后谈谈均值思想:均值思想是指人们从总体上看问题,往往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尽量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求出事物的均值范围,也体现了思维的总体观。另外,最后谈谈变异思想:统计学研究同类事物、同种现象的总体特征,但是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总是存在着差异的,统计方法的使用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最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我们强调以上几个思想方法,真正掌握其中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特色发展,发挥优势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复合竞争力和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实施了学生复合竞争力提升暨“五个一工程”计划项目。主要措施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统计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专业外语》等核心课程为抓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组合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科研统计的认识,特别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能体会到提倡组合式教学法是十分有利并有效的。按照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尚不能满足组合式教学法的需要,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探讨。能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推行组合式教学法已有“文献选读报告和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我们指导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在一起研究探讨,互相启迪,同时结合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这样可能比较有收获。今后在教学研究中更要注重指导学生统计学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对继续要读研的同学,指导他们本科高年级学习阶段就奠定一定基础,重视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指导他们注重特色发展,尽可能发挥优势,提升专业方面能力与实践动手的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教学能力要得到提升,对心理学专业教师们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心理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相当娴熟的心理学知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能熟悉目前流行的各项统计软件,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们的科研统计能力。
浅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采油厂安全生产管理研究 摘 要:采油厂作为我国石油生产的主要业务单元,主要从事石油勘探、开发、运销和井下作业等业务,其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油田开发效益、质量、成本控制、安全环保责任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起一套适合于一般采油厂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模式,挖掘管理潜力,切实保障好采油厂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保证采油工业的平稳发展,是提升我国采油厂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1]。本文将从采油厂安全生产的要求入手,分析采油厂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采油厂 安全生产 管理 策略 一、前言 我国的石油生产业务中采油厂属于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负责运销、开发、井下作业、石油勘探等业务,油田的质量与成本的控制、安全环保、开发效益等方面是否能够快速的发展取决于采油厂安全管理制度的好坏。因此,构筑采油厂安全管理有效的制度,提高采油厂安全管理的水平,对采油厂业务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2]。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职工在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防止各类事故发生,保护财产不受损失,确保生产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转。对石油企业来说,安全永远是石油石化系统的薄弱环节,坚持保安全就是保全局,保安全就是保稳定,保安全就是保效益。 二、采油厂安全生产 1.采油厂安全生产的意义 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生产的一项常规性检查指导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采油厂来说,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显得更为重要。采油厂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搞好采油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好采油厂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如果安全生产工作不到位,就会引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受到危害,生产就会遭受巨大损失。可见,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做好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 2.采油厂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生产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采油厂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存在一定的漏洞,首先表现在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但是大部分采油厂为了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将安全生产作为一种口号,没有认真的贯彻执行下去,且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规范缺乏执行力,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2.2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 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是采油厂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采油厂安全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采油厂没有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些单位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相关条目过于笼统,缺乏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并且没有相关的责任人,所以执行起来偏差较大,安全生产活动中安全事故依旧频发。 2.3安全生产监督不到位 安全生产监督不到位是采油厂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安全生产监督对于安全生产制度的贯彻执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及时发现安全生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准确的处理偏差信息,是安全生产活动能够持续的进行下去。但当前,我国的采油厂安全生产管理监督体制不健全,缺乏常态化的监督管理。 3.采油厂安全生产的相关要求 采油厂安全生产活动与其他的生产活动既有相同点,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其自身的相关要求。首先,必须严格执行工艺规程,禁止超温、超压、超负荷运行。工艺指标不得擅自更改,更不能在系统上进行试验性的操作。必须严格执行生产厂区严禁吸烟的规定,禁止将烟火带入生产区。生产厂区内不设吸烟室,加强对仓库及生产车间的火源管理,严禁使用明火和不防爆的电、热源。健全安全生产指挥系统。各级生产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巡回检查制和交接班制。指挥人员的职责要明确,指挥要正确有效,杜绝违章指挥和盲目指挥。生产工人要坚守岗位,精心操作,服从调度,听从指挥,有权拒绝违章指挥。禁止脱岗、串岗、睡岗和做与岗位无关的事。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按规定配备,并参加专门的培训,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具备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三、采油厂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1.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 采油厂安全生产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对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安全教育,使员工在工作中时刻树立安全意识,养成安全的习惯。通过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使员工掌握基础性的安全技术和安全常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采油过程中严格按照安全规范操作,采油过程中必须身穿紧口工作服,脚穿防滑鞋,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带,各项安全防护措施必须做到位。此外,注意恶劣的环境条件对施工的影响,遇到大风、大雾、大雨天气时应及时的停止作业,确保人员安全。要保持施工作业范围内的清洁有序,对于暂时用不着的施工工具及时进行整理和归类,随用随取。要注意对随身携带的施工工具的管理,防止掉落砸伤路人。 2.严格安全规范,加强监督检查 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作业安全防护规范,从而进一步细化管理流程,使得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要进一步加强对采油厂安全生产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工作的监督监察工作,把安全防护工作落实到采油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采油过程中的每一个人明确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并且要使安全防护工作常态化,要定期不定期的对于采油厂安全生产现场进行监督监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把危险消除在源头上,落实责任制度,以确保整个采油厂安全生产作业流程中的安全性。人员上下脚手架应走专用通道,禁止攀爬脚手架杆件上下。在脚手架上作业或行走要注意脚下探头板。禁止在阳台栏杆、钢筋和管架、模板及其支撑杆上作业。禁止沿屋架上弦、檩条及未固定的物件上行走和作业。上、下梯子时,必须面对梯子,双手扶牢,不得手持物体攀登。作业人员应从规定的通道上下,不得在阳台之间等非规定的通道攀登、翻跃。 3.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的考核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各级领导应身体力行地把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根据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星级考核办法”,改变过去发生事故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评价模式,将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评价。把安全生产目标纳入年度经营考核指标,且与单位评优评先、领导班子政绩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每半年一次检查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严考核、硬兑现。 四、小结 采油厂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事关重大,我们必须从采油厂的客观实际和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的考虑出发,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和执行,确保采油厂的工作平稳、顺利进行。 浅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谈采油厂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摘要: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是采油厂安全管理的基础,更好地进行安全生产管理,避免发生各级各类的安全生产事故,才能保证采油厂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搞好班组的团队建设,激发班组成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采油班组的工作任务,为完成油田生产任务贡献力量。 关键词:采油厂;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引言 采油厂的安全生产关系到油田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采油厂的生产安全,对基层班组进行管理,增加班组的团队意识,强化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层班组长的作用,带领班组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高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素质,完成油田生产任务。 1采油厂班组的安全生产职责 采油厂是由若干个基层班组组合而成,采油厂的生产班组,是采油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采油厂的基层生产单位。基层的工作比较细微,通过班组长的鼎力工作,能够提高班组的管理水平。采油厂班组的安全生产过程中,保证班组的设备正常运转,完成采油生产任务。及时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排查设备的安全隐患,并对隐患进行处理,保证采油设备安全平稳地运行,完成采油任务。杜绝各级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从基层班组做起,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才能实施安全的操作,更好地完成班组的工作。在采油生产岗位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避免各种违章指挥现象的出现,杜绝违章操作,减少设备的故障率。积极开展班组的争先创优活动,班组成员团结协作,更好地完成班组的日常工作。积极开展班组的安全检查工作,不违反采油厂的安全管理规定,切实安全平稳地完成采油工作。 2采油厂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采油厂的安全生产才能达到采油生产的目标,完成采油生产任务。采油厂的任务指标分解给各个采油班组,通过强化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提高班组的运行效率,是完成采油厂生产任务的关键环节,促进采油厂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采油厂生产的经济效益。 2.1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班组是采油厂的基层生产单位,个别单位不重视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导致生产班组的工作不认真,生产效率下降。没有明确的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班组成员互相推诿扯皮,出现安全事故,无人问津。导致班组的工作不达标,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到班组的安全生产。对于采油厂的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没有明确的班组安全生产任务。班组长的表率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的班组长还不如一个班组成员的积极性高。严重制约班组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不断改进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采油厂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满足采油厂安全生产的需求。 2.2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为了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合理控制采油班组的风险,保证采油厂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采油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机械设备,避免机械伤害事故风险,对采油厂的机械设备加强维护保养,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或者检修期间,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避免人为的违规操作而引发安全事故。防止原油泄漏事故的发生,及时检查和管理生产工艺流程,避免发生跑冒滴漏的现象,减少油气的泄漏,防止发生火灾、爆炸及中毒的事故。加强对密闭集输流程的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避免发生更大的安全事故。防止压力容器爆炸的风险,合理控制采油生产过程的各种压力容器,及时观察和记录液位及压力,防止压力容器超压运行,而引发爆炸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及财产的损失。2.2.1落实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班组长是班组的第一责任人,通过班组长的组织协调,完成班组的各种工作。对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考核,建立考核制度,实施奖惩分明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生产岗位的职责,提高班组成员的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的习惯,练就真功夫,熟悉岗位专业技能,能够处于采油班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有效地排查安全隐患,保证采油班组安全平稳地完成采油生产任务。确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制定采油厂及采油生产班组的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岗位员工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明晰自己的岗位职责,尽善尽美地完成本职工作。2.2.2强化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为了达到班组管理的目标,实施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对采油班组管理的安全生产风险源进行控制和管理,如采油班组的计量站、油水井、油田中转站等,实施安全风险管理,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点,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对班组成员进行定期的安全风险演练,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将损失降至最低。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工作,建立安全隐患的排查制度,及时检查安全隐患,记录造册,并将安全隐患进行处理,防止发生更加严重的安全事故。对班组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不留死角,发现安全隐患问题,立即进行处理,自己解决不了的安全隐患问题,逐级上报,需要得到上级部门的帮助,才能排除安全隐患。避免由于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不够,而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给采油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2.2.3加强班组的团队建设增加班组的团队意识,提高班组的竞争力。通过五星班组的建设,在采油厂内部进行优秀班组的评选。激发班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班组成员发挥正能量,不断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促进班组的安全管理上水平。班组是个有机的整体,无论班组成员的原始条件如何,形成一个班组,所有的成员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完成班组工作任务。增强班组的凝聚力,一个好的班组长的作用是巨大的。班组长能够带领班组成员完成班组的所有工作,不断提高班组工作水平。通过班组建设的规划,组织班组成员共同完成油田生产任务。如一个计量站的一个采油班组,需要管理计量站的所有的油水井和计量站,当油井出现跑油等事故的时候,需要班组成员一起处理,而不是个人管理的油井,自己一个人去工作,不仅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而且心里也不舒服。如果在班组长的带领下,全班组的人员一起出处理跑油的事故,大家觉得是个小集体,心里特别温暖。采油厂为了提高班组的工作水平,优化班组的组合,以高素质的班组长,带领班组成员完成采油班组的工作。因此,班组的组成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对班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提高班组工作的积极性,不能将互相之间矛盾冲突大的成员安排在一个班组工作,使班组的团结成分受到限制。经过班组长的耐心工作,使班组成员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采油班组的生产任务,保证安全生产,促进采油班组的健康成长。2.2.4提高班组成员的素质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不断提高班组成员的素质,使其掌握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知识,提高安全操作的专业技能,学习班组管理知识。提高班组协作精神,在班组建设过程中,发挥个人的优势,将班组成员的特长发挥出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提高班组的竞争力,在采油厂的班组中占有一席之地。为采油厂的班组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的机会,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安全知识,而且学习班组建设和管理的知识,不断提高班组成员的素质,建立一支作风精湛的高素质的采油生产班组队伍,提高班组的凝聚力,使采油生产管理水平上台阶,不断提高班组的生产效率。2.2.5强化采油厂班组的生产工艺管理在采油厂生产过程中,管理好油水井、计量间、转油站等设备和设施,实现油水井井场的规格化管理,班组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管理目标。如抽油机井的管理,对抽油机井进行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得到解决和处理。实时录取抽油机井的生产数据资料,确定抽油机的正常运行状态,通过对抽油机井的测试,得到动液面及示功图的数据信息,以此判断井下抽油泵的运行状况,确定检泵周期。加强对抽油机系统的维护保养,每天都要进行紧固、润滑、调整及防腐处理。及时检查抽油机的各部紧固螺栓,避免发生抽油机翻机等重要的安全事故。对抽油机进行操作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停机后,拉紧刹车,避免平衡块伤人。 3结论 通过对采油厂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的研究,强化基层班组的安全管理,提高采油厂的安全生产状态,不断提高采油厂的生产效率,满足油田开发的需要。分析采油厂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不断提高班组成员的素质,增强责任心,强化安全生产的意识,提高操作水平,及时有效地排查安全隐患。增加团队意识,提高采油厂班组的凝聚力,以基层班组为单位,积极参加采油厂的各项活动,促进采油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沈莉波 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招安作业区 浅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浅谈如何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保障机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的建筑队伍。建设的高潮一浪高于一浪,而安全生产管理滞后,甚至流行于表面形式,导致了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地位不断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关心和维护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一、影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因素 安全生产是一项从细节上抓起的工作,包含着诸多因素,如人为因素、施工机械设备因素、方法因素、施工环境因素。 (一)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导致各类安全施工频发的首要因素。众所周知,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诱因,安全事故也不例外。人的行为是靠大脑来支配完成的,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如果忽略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脑子里没有了生产必须安全这一重要意识,就势必引导行为向错误方向发展。比如,工人在高空作业时,假如安全议事淡薄,存在麻痹思想或者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不系安全带无关紧要。也许这次是没事,可是又有谁能保证下一次就一定不会出事呢?因此,做好人的工作,对杜绝事故发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上到管理层,下到施工操作人员都要有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培训。从事施工一线的工人大多数是农民工,农民工现在已成为建筑业劳动力的主体。由于文化素质较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平时主观能动性差,不太注重对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学习,大脑空白,相关知识匮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加之一些分包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平时应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和培训。 (二)施工机械因素 某些施工机械设备年久失修或带“病”作业,加之施工中超负荷运转,加重了设备的老化程度、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要避免因为机械的原因对人体造成伤害就要做到无重大机械事故、人为机械事故为零、机械标准化管理90分以上。 (三)方法因素 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对建筑施工安全也有很大影响,树立了牢固的安全生产意识,机械设备和安全防护用品也没什么问题,并不能说就万事大吉或高枕无忧了,未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责任制,没有很好地以制度约束人,只是一味地凭口说,遇见“三违”现象(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就束手无策凭主观意志去处罚,没有明确处罚、处理的依据,很容易造成事故或隐患的扩大化,同时也很难使责任人口服心服,达不到最终解决问题的效果,给实际工作造成很多不便。 (四)施工环境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不利于施工的恶劣天气,此时如果进行施工就很不安全,尤其是高空作业更危险。在外界环境作用下,工人在操作时很难做到思想高度集中,加之因风速过大导致架体或高耸的机械设备产生晃动,使操作者产生恐惧心理,或一些电线经过日晒雨淋后产生开裂,内芯裸露,雨淋后极易漏电伤人,业内因漏电造成死亡的案例已不胜枚举。所以平时应多检查电线、设备等是否完好无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等,以确保在施工时的安全。 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保障机制 (一)制定有效可行的安全政策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安全政策和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结合在一起能够确保员工对工作的责任心、兴趣以及福利。安全需要投资,安全也具有成本。用于安全方面投资的直接效益是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当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候,这方面的投资带来的效益往往比直接用于市场和销售方面的投资更好。有效的安全政策会对企业的战略和社会责任、财政、人力资源、市场、设计和责任、生产环节、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等各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安全的组织管理 安全的组织管理是设计并建立一种责任和权力机制以形成安全的工作环境的过程。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能形成一种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组织管理的措施分为以下内容:企业内部的控制方法;保证安全员、班组和个人顺利合作的方式;企业内部交流的方式;员工能力培养。上述因素互相联系并互相依赖,为控制、合作、交流和能力培养所采取的行动都与管理层的意愿和理念有关。通过上述每一个方面的不懈努力,方可建立积极的安全文化并实现安全目标,而积极的安全文化是安全的组织管理成功的基础。 (四)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要符合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内容要齐全、针对性强,体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指导企业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能让全体人员体会并理解透彻,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安全生产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中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也是企业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治理制度的核心。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务必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安全教育制度 安全教育是预防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措施,而且应该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安全教育一般包括对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管理人员重在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安全意识。对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操作技能和预防事故的实际能力的教育培训。对企业全体员工应建立企业、项目、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必须坚持不懈、经常不断地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采取多种多样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激发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热情,促使员工重视和真正实现安全生产。 (3)安全检查制度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是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促进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对检查中发现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现象应当立即制止,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隐患的扩大,能当场解决的要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做到“定人、定时、定措施、定验收人员”予以整改,整改完毕要及时组织人员复检。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相关制度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和处罚。 (4)安全监察制度 安全监察制度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实施职业安全监察,以政府的名义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单位在履行职业安全卫生职责和执行职业安全卫生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和惩戒制度。 执法监督管理机构要强化法律观念,转变思想,改革细化安全管理监督程序,全面落实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安全监督检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施工企业落实各项安全法规、治理事故隐患、降低伤亡故,重视安全生产。另外,安全监督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丰富自身的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结语 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条例,要认真落实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安全生产,积极探索,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才能保证安全生产正常进行,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浅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创新研究 摘要: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要从施工中的每一个人做起,树立起安全生产的意识,才能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本文分析了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现状,探讨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创新理念。 关键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现状创新 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由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指导方针,可以看出:安全就是基石,安全就是生产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考核工作,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方可保证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现状 据《2007 年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中建筑施工事故统计分析显示,目前全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类别仍主要是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触电、起重伤害等。另外,随着项目日益高层化,近年来塔吊等起重设备事故多发,必须引起足够地重视。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公布的2010 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显示,2010 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627 起、死亡772 人,同比分别下降8.33%和3.74%。全国有31 个地区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其中青海、河南、宁夏、新疆建设兵团等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少,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多。全国有12 个地区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其中宁夏、河南、湖南、安徽等地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较大。有11个地区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上升,其中天津、内蒙古、黑龙江、陕西等地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上升较大。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较大及以上事故29 起、死亡125 人,同比分别上升38.10%和37.36%。 可见,当前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仍然比较大;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出现反弹;部分地区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上升。这也表明我国仍正处于建筑施工事故频发的历史时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创新理念 1、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关怀观 传统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理念更多关注的是项目本身的安全状况, 安全工作的重心放在对项目实施结果的物的层面的监督和管理。对参与项目的人员的安全有所忽视, 从而出现“轻事前管理, 重事后处理”的现象, 安全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到建设细节中, 安全宣传教育走过场, 安全管理方式缺乏人性化。从人“机”环事故致因原理来看, 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关键在于建立人、机和环境协调工作的系统。由于事故多发于人“机”交互界面上, 其中, 人的因素和人的过失是酿成事故的主导因素。人本安全事故致因理论更尖锐地指出, 事故并不是随机分布的, 人为因素与事故有着紧密联系。2010年上半年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 从表面上看是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出现问题,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企业忽视“人本管理”, 重效益、轻文化; 重效率、轻关怀所致。以项目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使被管理者在项目安全活动中长期处于约束、强制、紧张的状态, 形成“被动安全、服从安全、要我安全”的结果, 进而导致压抑、逆反的心理出现,不利于安全管理活动的展开。推动“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其一就是要一切管理活动以人为本展开, 即在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活动的制定和实施中, 站在项目建设者一方考虑问题, 以建设者作为管理主体, 对建设者投入感情, 既讲原则又讲人情味, 一切安全活动围绕建设者的安全展开。当人身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安全。每个项目安全制度的确定、措施的落实,生产环境的优化, 生产设备的使用, 劳动条件的改善,职业疾病的防治都应围绕着怎样使得建设环境中建设者安全展开。推动“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其二就是要运用激励手段, 充分调动每一位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让一线建设者成为安全管理的主角,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引导建设者在建设安全活动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形成“我要安全”的主动型管理氛围。进而将“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安全文化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 激发建设者安全管理意识。例如, 定期开展“安全个人”、“安全班组”等评选活动; 组织职员定期演练自救互救、逃生应急技能, 提高个人处理突发险情的能力; 定期组织各种轻松、健康、愉快的休闲活动, 减少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而产生的冷漠、恐惧和压抑, 树立爱岗、互助、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2、从隐患局限性与危害全局性认识“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观 建设项目安全隐患和事故均具有局部性, 然而一旦隐患酿成事故, 其影响不仅涉及企业, 甚至整个行业。例如, 2005年北京西西工程4号地项目模板工程垮塌事故, 不仅影响工程工期,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 责任人、责任企业受到刑事、行政处罚, 同时, 事故处理期间, 当地所有建设工地停产整顿, 并迎来建设监理行业监理工作内容的重大变革, 安全监理成为建设监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安全事故造成人身伤害的社会属性看, 安全事故不仅造成对事故工程建设企业人员的伤害, 而且,还会造成对非事故工程建设企业的人员伤害, 如2008年10月10日, 山东淄博刘家村住宅楼工程发生的塔吊倒塌事故, 造成工地临近的一幼儿园5名儿童死亡,2人受伤。 在建设工程生产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时空距离越来越小的情况下, 建设工程自身存在的安全风险, 已不仅是建设工程企业的风险, 而是全社会的风险。形成“全社会、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理念, 是当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 3、认识安全风险的时变性, 形成安全“动态管理”观 建设工程的安全风险或安全隐患, 伴随建设工程活动、环境的时变而不断发生变化。风险因素不仅种类、数量、性质可能发生变化, 而且安全风险量也可能发生变化, 如施工技术风险, 即具有明显的阶段变化特性。建设工程的安全风险或隐患随施工进展或时间而变化的特性, 说明安全风险或安全隐患具有时变性。只有跟踪建设进展, 实时进行安全风险评价, 才可能全面了解、控制安全风险。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动态管理, 就是要在整个建设过程中, 对建设过程安全风险进行事先预测评价、事中安全风险再评价与监控, 由此实现每时、每班, 每个环节和部位的安全生产都得到保证。通常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制度建设。制度是基础, 实施动态安全管理,首先就要完善和充实规章制度, 建立一套符合项目自身特点的动态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包括建立工程建设安全生产预评价制度, 建设过程安全风险再评价与安全风险监控制度等。 (2)安全生产预评价。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预评价, 是在工程施工开始前, 针对项目建设环境所作的有关安全风险的事先估计及其控制策略。 (3)建设过程安全风险的再评价。针对建设过程的实时环境条件, 进行建设工程后续实施过程的安全风险评估, 是对安全生产预评价的补充和完善。 (4)建设过程安全风险监控。建设工程生产安全评价的目的是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风险作为客观存在, 必须把生产流程与安全风险监控有机结合起来, 准确判断安全风险因素的未来演变趋势, 处理好监控参数设置与报警限值, 重大安全风险因素与一般安全风险因素的关系, 适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使安全风险的后果尽可能减小。安全事故的突发性、隐蔽性和时变性, 决定了发生过程的动态性, 决定了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针对安全风险的时变性特点, 做好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各阶段的工作, 才能有效控制安全风险。 4、从工人教育培训到技术人才培养全覆盖的高等安全教育 据国务院研究室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2006), 目前76. 4% 的农村劳动力没接受过技术培训, 建设行业农民工, 参加过培训的仅占从业人数的10%, 并且建设工程领域从业者, 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而同期美国、英国等工业化国家农民工不仅文化程度高, 而且接受职业培训的比例也都在70% 以上。统计发现, 我国矿山、建设等高危行业安全事故中农民工伤亡人数占75% 以上。建设工人文化程度低、职业安全教育培训不足, 是造成我国建设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竣的深层原因之一。 建设安全生产理论与技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当前从政府到企业均强调“安全教育培训”, 但仅强调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而为建设领域培养管理与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 并没有纳入到安全教育培训环节, 使得建设工程人才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技术先天不足, 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建设管理人才队伍中, 安全管理经验愈加欠缺。因此, 需要在强化建设安全生产适用性教育的同时, 对建设人才队伍实施和普及安全管理理论与技术系统知识的高等教育。 浅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论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摘 要:为了减少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文章提出通过全面贯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和安全监察制度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来实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 关键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我国建筑业的事故发生率仅次于矿山行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已经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了有效遏制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施工企业要全面贯彻国家、 行业和地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提升全体员工的安全法律意识,使其明白“安全才能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道理,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基于对安全的认识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 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制 建立健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制,全面贯彻《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已有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八字方针,以法制的权威来规范建筑市场。通过教育逐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意识,激发安全责任感,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明确安全责任,严格政府安全监察,加强保护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约束不重视安全生产的行为,惩办忽视安全生产,导致安全事故的失职人员。 二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要搞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施工企业必须设定包括为制定、实施、审核和确保“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和安全管理目标所需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应体现高效精干,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法律意识又有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有较强的责任心。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有较强的安全责任意识,能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负责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亲自抓安全生产工作。项目安全生产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配备专职安全员,承担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同时,还要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列为干部考核、职工奖惩、评比竞赛、经济承包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 三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要符合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内容要齐全、针对性强,体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指导企业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能让全体人员体会并理解透彻,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安全生产责任制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专职管理人员,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建筑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的具体体现。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规定了企业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应做的工作及应负的责任。施工企业要坚持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安全教育制度 安全教育是预防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措施,而且应该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安全教育一般包括对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管理人员重在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安全意识。对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操作技能和预防事故的实际能力的教育培训。对企业全体员工应建立企业、项目、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必须坚持不懈、经常不断地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采取多种多样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激发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热情,促使员工重视和真正实现安全生产。 3.安全检查制度 安全检查是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落实整改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及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检查能发现企业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以便有计划地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各级安全生产组织必须配置较强的力量,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各方位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特别是要深入生产现场,主要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条件、生产设备及相应的安全卫生设施和员工的操作行为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进行检查,决不能敷衍走过场。通过查制度、查思想、查管理、查现场、查隐患、查整改、查事故处理使安全管理自始自终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4.安全监察制度 安全监察制度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实施职业安全监察,以政府的名义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单位在履行职业安全卫生职责和执行职业安全卫生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和惩戒制度。执法监督管理机构要强化法律观念,转变思想,改革细化安全管理监督程序,全面落实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安全监督检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施工企业落实各项安全法规、治理事故隐患、降低伤亡事故,重视安全生产。另外,安全监督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丰富自身的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条例,要认真落实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安全生产,积极探索,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才能保证安全生产正常进行,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浅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浅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几年,随着各种建筑行业的构造形式.立面造型多样化,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出,这些因素都给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使其成为高危行业,每年发生大量的工伤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搞好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建设工程;安全;培训 建设工程施工多为露天,高处作业,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较差,不安全因素较多,历来属高风险核事故多发行业之一。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还直接关系到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并建立施工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机制。 一、建设工程安全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人的不安全因素 1.1个人的不安全因素 包括人员的心理、生理、能力中所具有不能适应工作、作业岗位要求的影响安全的因素。 1)心理上的不安全因素有影响安全的性格、气质和情绪(如急躁、懒散、粗心等)。 2)生理上的不安全因素大致有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体能、年龄、以及疾病、疲劳和酒醉或感觉朦胧不能适应作业岗位要求的因素。 3)能力上的不安全因素包括知识技能、应变能力、资格等不能适应工作和作业岗位要求的影响因素。 1.2人的不安全行为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是人为地使系统发生故障或发生性能不良事件,是违背设计和操作规程的错误行为。 (1)不安全行为的类型如操作失误、忽视安全、警告,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以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在机器运转是进行检查、维修、保养、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未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不安全装束等等。 (2)产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 1)系统、组织上的原因。 2)思想上责任性的原因。 3)工作上的原因。 4)工作知识的不足或工作方法不适当。 5)技能不熟练或经验不足。 6)作业的速度不适当。 7)工作不当,但又不注意警示标志。 2、物的不安全状态 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包括机构设备或环境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3、组织管理上的不安全因素 组织管理上的缺陷,也是事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作为间接原因共有以下方面:1)技术上的缺陷;2)教育上的缺陷;3)生理上的缺陷;4)心理上的缺陷;5)管理工作上的缺陷;6)学校教育和社会、历史上的原因造成的缺陷。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指对企业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安全文化.安全技术.管理.技能等方面,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教育培训,已全面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如何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操作技能,规范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杜绝或减少在生产活动中的各类不安全状态,关键是通过对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来实现。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企业为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技术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而进行的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基础工作。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搞好企业安全生产发挥重要作用。安全教育培训是企业培训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是预防事故的主要途径之一,他在各种预防措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安全教育培训的基础原则: 1)保障安全生产的原则。安全生产要本着“教育为本”的精神,教育先行,培训先导。 2)管产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原则。 3)人人有责的原则。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 1)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2)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管理知识。 3)提升员工的安全技能。 4)增强全体员工遵纪守法的观念 3、安全教育培训范围、时间 1)企业法定代表人.主管安全副经理和项目负责人: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0学时每年度。2)企业专职安全人员:不得少于40学时每年度。 3)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得少于20学时每年度 4)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在取得该位操作证后不得少于24学时每年度。5)企业新进场的工人必须进行三级安全培训教育。 6) 企业待岗转岗换岗职工:重新上岗前必须接受安全教育不少于20学时每次。 7)企业其他职工安全培训教育不得少于15学时每年度。 4、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本要求 1)建筑施工企业应按照建筑主管部门或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审定的教育培训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保证教育时间和教学质量。 2)从事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人员,应具备中 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五年以上施工现场经验,或者从事教学等 方面五年以上。经过建筑施工安全监督机构资格认证,取得培训资格证书。 3)企业应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经费,经费管理有专门机构负责。 4) 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严格按进行教育培训对象的登记、培训、考核、发证.资料存档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坚决做到不经培训考核或考核不合格者,没有安全教育部门签发的合格证者,不准上岗工作。 三、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 为了防止施工企业施工现场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在工程项目发生事故状态下,迅速有序地开展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抢救伤员,减少事故损失,必须建立施工安全事故救援机制。 1、 组建应急救援组织 企业一把手是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指挥工作。成员分别由公司副经理、公司总工程师组成。项目经理是应急救援第一执行人,担任副组长,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工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就迅速、有效投入抢救工作,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救援工作重大作用 2、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救援组织必须配备有担架、急救药品、氧气瓶,设置单间卫生室等设备及医所,发生一般事故应具备紧急救援条件,同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3、救援报告及应急响应 当事故在紧急情况发生后,应由项目部领导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向公司报告,以便公司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急救援组织参与救援活动,同时有效配合公司救援组各项工作,做好施工现场保卫工作,维护好现场秩序,与此同时启用项目部配置各项急救工具及临时药品投入救援工作,配合公司救援组做好事故处理工作。由项目部以书面形式写出事故发生原因及经过报公司审批,上报主管部门,听取处罚意见,落实整改内容,待验收合格复工。 4、定期组织演练 自身业务素质是关键,为了更好地提高业务水平,针对工程项目均会有着几种不同事故发生,首先要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普及消防知识,对不同的预案要有计划地组织救援人员培训,公司规定每半年一次,演练以使配备的应急救援物资人员符合实战需要,在演练中符合要求人员均可上岗。 5、做好上报工作及事故处理 按国家有关规定,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后,应当立即向当地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如实报告,在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发时间、地点、工程项目、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及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对发生安全事故,按照企业有关事故处理的制度,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保护事故现场,因抢救需要移动现场部分物品时,应作出标志,绘制事故现场图,并详细记录,妥善保管有关证物,为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提供真实的证据。 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管理,其管理的内容涉及建筑生产的各个环节。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制定安全政策、计划和措施,完善安全生产组织管理体系和检查体系,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建筑施工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确保施工安全生产,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建筑企业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浅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建设工程中安全生产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巨大进步,建筑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加,也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工程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更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效的加强安全管理,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现状,探讨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创新理念。 关键词: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 管理理念 创新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促进了建设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对于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就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由于建筑工程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容易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加大安全施工管理,使工程成为优质工程十分重要。我们要找出工程安全施工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它。下面先对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施工团队安全意识薄弱 工程在进行施工时,一些施工单位对施工安全管理重视不够,不能把施工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的位置上,工程领导或者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安全施工管理责任重大,在现场施工时不能很好的落实建筑工程规章制度中的施工安全制度。 2.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可以体现出施工团队的安全管理水平,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依据。而目前关于工程安全施工管理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早先制定的《安全施工法》、《工程施工管理条例》不具有微观的可操作性。也缺乏相应的施工安全配套制度。 3. 缺乏固定的安全人员 很多企业对安全管理的投入过少,主要表现在缺乏安全人员。有时整个合作企业内部,都存在安全人员严重缺编,屈指可数的安全人员无法覆盖整个工作面,施工现场出现大量安全监察死角。同时,大部分项目部的安全人员多由其他技术、管理人员兼职,这样,安全员无牢靠职业素质,无法切实展开安全教育训、隐患排查及安全检查等具体工作。此外,施工单位的安全防护设备配置不全,这些设备配置不全就很容易造成施工人员发生安全施工事故。 4、加强施工各元素控制,确保各项元素的有效性 除了专项性的安全管理方式外,对影响安全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管理,是提升安全管理的重要条件,在现场施工管理中,要强化各要素的分析,并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处理。其一,材料、设备、技术等质量问题。要选择质量合格、与施工标准相适应的原料,保证原料质量合格,施工中要对材料适应性进行抽查与管理;选择型号、规格、标准符合相应要求的设备,并且保证设备质量;对技术进行分析,确保施工技术指导作用的发挥,以技术保证质量的同时,实现安全施工。其二,施工场地和施工环境问题。加强安全设施建设,确保施工现场符合文明施工要求,保证施工环境安全并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5、提升员工素质,保证安全施工 安全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对一线作业人员的管理上,在安全管理中,必须要通过多种手段来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与宣传,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安全培训与安全技能考核,提升员工的安全技能,规范安全操作;实行安全评估和激励措施,促使员工实现自我安全监督、相互安全监督,创建安全施工安全环境。 二、强化安全管理,促进施工持续化发展 1、重视安全管理,将安全管理统一于施工建设中 要实现施工安全管理,必须从建筑活动一开始就进行安全管理强化,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方案管理等各方面统一起来,突出施工安全管理独立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如在工程方案设计阶段,将安全管理定位并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目标,确保安全管理有充足的技术、经济保障;在施工管理阶段,加强施工安全设施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和宣传;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深入施工管理工作中,将保障建筑质量、人员财产安全、文明施工作为建筑效益实现的终极目标,规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为安全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安全管理机制具有约束性管理的作用,对于高危性、规模性以及人员众多,流动性较大的建筑行业来说,必须以有效的机制保障来实现对人员的控制。其一,建立基本性安全机制。建立并完善专职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业务水平高、安全管理经验丰富、职业道德素质高的专职性安全管理人员,促进安全管理机构独立性职能的发挥;完善各项与安全管理相关的制度。其二,进行制度精细化规定。安全无小事,尤其是对规模巨大、分工多样、任务繁杂的建筑行业,在进行安全管理中,一定要队安全进行细化管理,如要求员工进场必须佩戴平安卡、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施工作业必须佩戴相关防护用具、设置提示性标语、禁止靠近危险区或危险物、明火操作要报告、操作程序要符合规定要求等,以各个方位的控制与规定,来保证安全施工。 3、进行安全责任定位,实现权责统一 安全责任定位是安全管理有效实现的一个有效条件,也以责任制约的方式规范着工作人员、总承包商以及分包商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有效避免了事故责任取法追究或是责任确定不明现象的发生。其一,明确合同管理,将承包主体、转让主体以及委托主体的责任进行明确,尤其是建筑施工主体的责任进行定位,促使他们保证施工安全。其二,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环节,乃至每个施工人员身上,提升施工作业人员和各部门的安全责任意识,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在事故发生后能够以有效措施进行安全问题处理。 4.定期进行安全巡查 在工程施工期间,要派专人定期进行安全巡逻和检查,每天做好详细的巡逻记录,对于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隐患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做及时的处理。同时,要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的内容,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分别做好安全指导工作,保证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于施工现场标牌的检查要求做到:施工标牌摆放在正确的位置,还要具有针对性。 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的创新 1、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关怀观 传统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理念更多关注的是项目本身的安全状况, 安全工作的重心放在对项目实施结果的物的层面的监督和管理。对参与项目的人员的安全有所忽视, 从而出现“轻事前管理, 重事后处理”的现象, 安全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到建设细节中, 安全宣传教育走过场, 安全管理方式缺乏人性化。2010年上半年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 从表面上看是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出现问题,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企业忽视“人本管理”, 重效益、轻文化; 重效率、轻关怀所致。以项目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使被管理者在项目安全活动中长期处于约束、强制、紧张的状态, 形成“被动安全、服从安全、要我安全”的结果, 进而导致压抑、逆反的心理出现,不利于安全管理活动的展开。 推动“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其一就是要一切管理活动以人为本展开, 即在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活动的制定和实施中, 站在项目建设者一方考虑问题, 以建设者作为管理主体, 对建设者投入感情, 既讲原则又讲人情味, 一切安全活动围绕建设者的安全展开。其二就是要运用激励手段, 充分调动每一位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让一线建设者成为安全管理的主角,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引导建设者在建设安全活动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形成“我要安全”的主动型管理氛围。进而将“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安全文化中。 2、认识安全风险的时变性, 形成安全“动态管理”观 建设工程的安全风险或安全隐患, 伴随建设工程活动、环境的时变而不断发生变化。风险因素不仅种类、数量、性质可能发生变化, 而且安全风险量也可能发生变化, 如施工技术风险, 即具有明显的阶段变化特性。建设工程的安全风险或隐患随施工进展或时间而变化的特性, 说明安全风险或安全隐患具有时变性。只有跟踪建设进展, 实时进行安全风险评价, 才可能全面了解、控制安全风险。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动态管理, 就是要在整个建设过程中, 对建设过程安全风险进行事先预测评价、事中安全风险再评价与监控, 由此实现每时、每班, 每个环节和部位的安全生产都得到保证。通常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制度建设。制度是基础, 实施动态安全管理,首先就要完善和充实规章制度, 建立一套符合项目自身特点的动态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包括建立工程建设安全生产预评价制度, 建设过程安全风险再评价与安全风险监控制度等。 (2)安全生产预评价。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预评价, 是在工程施工开始前, 针对项目建设环境所作的有关安全风险的事先估计及其控制策略。 (3)建设过程安全风险的再评价。针对建设过程的实时环境条件, 进行建设工程后续实施过程的安全风险评估, 是对安全生产预评价的补充和完善。 (4)建设过程安全风险监控。建设工程生产安全评价的目的是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事故的突发性、隐蔽性和时变性, 决定了发生过程的动态性, 决定了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针对安全风险的时变性特点, 做好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各阶段的工作, 才能有效控制安全风险。 有生产的地方,就会有安全问题的出现。这种现象要正确对待。要在组织生产的同时组织抓安全工作。任何事故的发生,事前都有征兆,发现了苗头要及时整改。对工程建设项目做好危险点辩识分析工作,并切实落实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安全时刻处于“在控和可控”状态。学会在事前抓安全,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发生。 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都促进了建筑工程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应当将施工安全管理放在最重要位置,对于工程施工中的特危环节要单独处理,定期进行安全巡查,加大对施工安全管理的投入力度,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尽量降低工程现场出现安全事故的几率,促进建筑业的持续发展。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实训教学创新实践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运转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不科学 科学的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训教学中,准确和灵活地运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可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学专业实训的认知程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但在实际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不科学,没有根据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调整,而是按照财务管理学教材来制定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体系偏离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财务管理职业敏感性差、专业判断力弱,实际财务管理的实践能力仅限于会计操作技能,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无法适应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需求。 2、实训课程教学方式不切实际 实训教学环节目前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践环节的授课方式一般采用老师讲解、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学生到校外的各类单位进行实习,包括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内实践教学方面,实训的内容更多地偏向于会计或是经济金融类,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内容涉及极少,即便涉及到财务管理专业方面的内容,但实训资料的素材普遍缺乏“真实感”,内容更多地偏向于验证性实验,过于“书本化”,实训过程也仅仅是在已经设定好的程序基础上的数据验证,显然这种“实验”与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实践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校外实训教学方面,实训效果难于实现“使学生感受企业理财环境,参与或协助企业财务筹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有些校外实训的环境也不理想,往往会出现一二十学生挤在同一单位实习的情况,使学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未能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均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特色。 3、实训教材以及相应教学软件与理论教学不配套 由于各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不同,其设置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也不一样,使用的实训教材有差异,各实训教材对于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范畴划分不明晰。如有些实训教材的教学内容较为零乱,与理论教学未能实现很好衔接;有些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更多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为出发点,未能充分围绕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体设置整个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还有些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受学术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深刻影响,在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的教学研究。另外,通过对与会计、财务管理有关的实训软件进行调研,大部分财会类的实训软件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的实训,如财务会计、税务、审计的各种实训软件,针对财务管理的实训软件比较少,即使有些软件名义上是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训,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中真正运用到财务管理知识的比较少,这也是造成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好的一个原因。 4、实训教学指导教师缺乏,实训效果欠佳 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实践教学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本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能否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因此,要培养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就需要“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目前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甚至有相当部分老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对一些细节不甚了解,由于没有实践经验,指导实训课的效果也不甚理想。从企业到学校的这类老师,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教学方法欠缺,以致教学质量不甚理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导致其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甚至指导实践教学呈现“虚拟化”状况,流于形式。 二、财务管理学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1、注重对学生实训认知意识的培养 高校要提高对实训教学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实训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把实训的理念纳入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之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对实训的认知意识,学生才能了解教学目的,跟着教师的授课节奏参与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强化学生们参与实训的意识培养:首先,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入学教育。为加深新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初步认知和理解,新生入学时,由专业负责人介绍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计划,为新生详细介绍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和理念,为新生未来四年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其次,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社会调查。大一结束后的暑假,学生分组由专业指导教师带领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考察,让学生融入各种现实场景,亲身感受企业的各类财务管理工作,从宏观层面对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账务处理有所认知,使学生会产生许多深刻的感性认识,带着问题再去进行未来的专业课学习,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加强对学生校内实训阶段的指导教育 开展财务管理模拟实验活动是实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职业观点、技术观点角度来设计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内容,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掌握财务数据的处理技术,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财务事项、分析财务报告、应用财务政策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确定实训教学内容。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训教学环节,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时代需要,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成教学系统。针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设计相应的“投资实践模块化”、“融资实践模块”、“资本运营模块”、“现金流量管理与计量模块”等几大实践教学模块化内容,对于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选择以“实践性、实用性”为标准进行模块集成。其次,在模拟实验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来制定科学的学习流程,制定出多个不同板块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板块。财务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在实验基地中进行,也可以采取举行全校性的财务管理模拟实验活动方式,如每年一次的财务报告分析大赛。 3、强化实训教材和实训教学软件的针对性修订与研制开发 适当的实训教材和针对性极强的实训教学软件是实训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载体,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效果,首先,在编写实训教材时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财务管理的流程编写,站在企业最高决策层、站在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层面,对企业集团财务活动所实施的整体性战略规划、政策指引、制度规范与决策督导进行编辑,甚至可以涉及到财务部门的具体建设,起到具体指导作用,而不直接涉及各种理论叙述,造成实训教材更多停留于文字或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或办法,呈现出“虚渺化”之态势,难以保证这些实习实训的有效运行,更谈不上借助此平台实施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其次,编制切合实际的实训软件。以管理单元和组织单元作为单位元素,设置组织单元属性维护,清楚各个业务属性的含义以及联系,利用EAS软件对基础资料的辅助数据录入和总账业务系统操作,最后利用网络化形式将各实训单元“集结”起来,对实习实训全过程实施“网络化管理”,从而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4、提高实训教学专业教师技能水准 目前各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显然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已成为提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要素之一。首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岗位培训、创新职中培训新模式与新内容,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等,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岗位培训,自觉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各高校在组织实践教学中,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其次,利用寒暑假展开专业社会实践,以企业实习作为一种“亲验式”实践性教学体系构成,不仅可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强化教师的专业意识、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通过参加企业岗位实践,还能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融合,从而提高其指导学生今后独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并为其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综合素质和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平台和为学生创造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重要载体。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能力的培养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改变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紧密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培养机制,在企业和社会实践中提高认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学校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提高教学和培育人才的质量。 作者:宋保胜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初探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调查情况,分析了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J为,可以用毕业实践调研论文代替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撰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探讨了关键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有意义的对策建议。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都出现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总体下滑的现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尤为严重,出现了内容抄袭空洞、语言表达不顺畅、创新不足、答辩流于形式等很多问题。现以黄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2届至 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如表1)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表1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五届论文成绩中,优秀率在逐年大幅度下降,由15.83%降到3.06%,而良好率、中等率和及格率都在增长,这就说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在下降,而这一结论也和目前其他同类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符。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堪忧。本文选取了黄山学院2016届98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并从论文的选题、论文的撰写等维度进行了分析。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在进行选题的时候,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涉及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在对黄山学院2016届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汇总分析中发现以下问题:一是选题范围太宽。此次调查的98份论文选题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涉及到了国内外经济管理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营改增、创新创业背景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相关问题的探讨,此类选题在论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最大缺陷是选题理论性过于强,很难与实际相结合,比如论文带有“我国”、“中国”、“上市公司”字样的就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论文也没有实例说明,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就很难把控,很难抓住重点,论述只能泛泛而言,内容缺少深度。通过调查发现,也有一部分选用的是实践性选题,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论述,而实践性选题必须通过实践调查、搜集一手资料才能写出质量比较高的论文,但是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评价发现,实践调查所得资料有限,只能选用网络和书本上的案例,对案例的分析也是搬用已有的观点,这样就缺乏创新性。二是选题缺乏主动性。2016届黄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基本上是老师拟定选题,学生进行选择,这样虽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培养不出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选题其实就是学生思考的开始,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选题阶段多下工夫,就可以对论文写作过程有全局性的把握,论文任务也可以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 2、论文撰写过程中的问题 (1)形式上,论文的形式要求是对论文的结构框架、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等方面所作的要求。虽然在论文结构上,因为有指导教师把关,一般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出现了引用格式不规范、数量不够、引用的文献和论文选题不相关等问题;在语言的表述上出现了大量的语句不通,段落和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语句,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此外,由于在撰写财务管理专业的论文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会绘制大量的数据表格,但是表格形式五花八门,不能按照要求进行绘制。 (2)内容上,在对98份本科毕业论文仔细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首先逻辑性不强,比如在论文中引用案例说明的,案例本身和论文阐述的论点没有很大的相关性,得出的结果也未必是建立在对案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其次存在大量的抄袭,目前各个高校在制定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开设和毕业论文相关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在写论文之前很少甚至没有阅读过本专业的学术论文,所以在资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写作技巧上有很大的欠缺,他们为了尽快地完成论文,也不进行实践调研,大量引用他人的知识观点,没有自己的观点,东拼西凑完成论文。 三、影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在对98名论文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因素 (1)学生重视度不高。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此时所有课程都已经结束,学生也已经离校去找工作、毕业实习或是准备研究生考试,毕业论文被认为无关紧要。在对这98名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一个形式,“走走过场”就行了,学分肯定能拿到。这些学生认为找工作也不需要查看自己的毕业论文,所以不重视论文写作。只有个别少数同学认为毕业论文还是比较重要的,是对自己大学专业能力学习成果的体现,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2)学生分析、研究及阐述能力比较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研究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是不一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面向具体专业实务操作的能力,比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主要是为将来能够走上实务操作岗位做好准备,所以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突出专业实务性和强化动手能力,而在分析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就比较薄弱。这就必然使得该类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上的能力不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能力较弱、归纳总结和文字组织能力较差、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力偏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论文写作的能力,从而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2、指导教师因素 首先,根据调查,此次作为研究对象的98名毕业生,他们的毕业论文选题绝大多数都是由指导教师提供,然后由学生进行选择。教师提供的选题往往会受到教师个人知识水平和研究经历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选题存在范围比较宽泛、内容较为陈旧、理论性太强等问题。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都比较多,基本上都超过15人以上,这样教师很难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论文指导工作。一般而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包括论文选题的确定、论文任务书的下达、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进行开题、初稿修改、中期检查、二稿修改直至论文定稿、答辩前指导、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资料整理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工作量不言而喻,而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本来教学工作就比较繁重,科研任务也比较多,再加上如此多数量的论文指导工作量,这就使得论文指导往往流于形式。一些指导教师为了应付论文检查,往往重视的是论文的表面形式是否规范,比如字体、字号、行间距等,恰恰忽略了论文核心的内容。 3、学校管理及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高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考核主要是通过答辩进行。由于大学最后一个学期面临实习和就业,许多学校对论文答辩的要求就比较低,只要论文写作的结构形式没有问题,答辩就基本通过,就算第一次答辩不通过,在二辩过程中肯定能够通过,在这种环境下,就使得许多学生以就业实习为借口更加不重视论文的写作,从而影响论文的质量。 四、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可以用毕业实践调研论文代替毕业论文 实践调研论文不是调研报告,是学生对实践过程中和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真相,形成自己的认识或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资料和撰写调查研究论文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必须有实践的过程,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具体的实践过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就会很容易地去完成实践调研论文。其次还可以把毕业实习报告的部分内容并入到实践调研论文里来,做到一举两得,大大地减轻学生的写作难度。此外通过实践调研论文的撰写,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财务问题,一方面可以较好地改变写毕业论文基本流于形式的现状,另一方面还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2、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 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首先在论文选题上,就可以将论文选题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是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其外延进行的一次研究性工作,是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汇总,所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就可以有意识的去考虑论文选题方向,不用等到最后一年再来仓促地选择。其次我们可以将论文写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比如:可以在专业方向和学科平台上进行一些关于某个知识点和研究方法的小论文撰写,提前进行论文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论文写作的直观感觉。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论文教学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比如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尽可能和毕业实习挂钩,毕业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进入到基层单位了解情况,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为我们的毕业论文提供了写作素材,有实践基础的论文写出来就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创新性很强,内容不会空泛、不会东拼西凑。 3、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应该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去评价毕业论文质量,这对检验和提高论文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维护老师和学生的学术操守,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对论文质量的评价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从选题质量、写作质量和答辩质量对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评价。首先是选题方面,可以从选题的范围和内容评价该选题符不符合专业方向、能否反映专业当前热点、学生能否驾驭、有没有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其次是写作质量方面,可以从论文结构、论文逻辑、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和格式进行评价,考察论文结构是否合理、论点是否明确、论据逻辑性强不强、写作方式运用是否得当、格式是否正确等。最后是答辩过程。答辩情况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理解和熟悉程度,还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答q可以从内容表述及问题回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增加论文淘汰率,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原则,对那些不重视论文撰写的学生起到威慑作用,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基于过程控制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目前高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考核教师轻管理学生的阶段,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有限。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文基于过程控制理论提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成立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小组、筛选指导教师、选题开题、制订任务书、撰写与指导过程、中期检查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和成绩评定程序。 关键词:过程控制 毕业论文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理念起源于理工科实验室。但是,理工类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方式,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一致性。经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去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就成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中一个最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是其他课程无法完全替代的,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状况以及质量监控问题,是推进教育部启动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现状与问题 自2011年起,全国高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实施了本科教学工程,推动了本科教学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形式趋于完备,但是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效果低于预期。2012年5月7日、8日,《光明日报》连续刊发两篇文章,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为题进行了讨论。舆论的导向开始明确,本科生毕业论文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改革。许多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问题(邵军,2012;魏琦,2013)。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现状。高校毕业论文一般按照“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递交、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定”五部分逐一进行。与之前相比,毕业论文的程序化管理已经规范。但是,何玲、王西平等(2014)认为毕业论文集中表现为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完善,对毕业论文实施中的各个环节监控不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厉敏萍、熊璋琳(2013)也提出近年来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不断下滑。经过前期改革之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时间进度控制。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多集中于第八学期找工作,而毕业论文的撰写也主要于第八学期进行,时间上的冲突使得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难以按照学校制定的任务书来执行,毕业生的精力大多集中于找工作,在就业压力的驱动下,指导教师很难强制要求学生,致使时间进度方面的控制效果不好。 2.毕业论文内容。毕业论文的内容大多由指导教师拟定,所拟定的课题可能偏重理论,不能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对于论文的内容缺乏双向选择,学生可能对毕业论文所研究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对于所研究的内容只停留于理论形式上,缺乏实际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等,致使撰写出的毕业论文内容空洞,这是对毕业论文内容方面控制的漏洞。 3.毕业论文抄袭。由于学生自主择业与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冲突,同时其对毕业论文内容也缺乏了解或兴趣,致使毕业论文存在大量抄袭的情况。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开展了毕业论文工作,但是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依然严重。而学校或指导教师又难于进行严格的检查和严重的惩处,致使毕业论文的质量大幅度下降。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分析。 1.问题解释。在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参与的三方主体均有相应的责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也分为三方面原因:学生原因、教师原因、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学生自身方面。一是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由于近年来全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致使生源平均质量有所下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不同,一些学生理论分析能力较差,文献资料搜索能力较差,专业性水平低,联系实际能力薄弱。二是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恰好处在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出国期间,致使学生所投入的精力不多,应付了事。三是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生普遍认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仅仅是毕业前的一项任务,其重要性和找工作无法相比,甚至远不及一门理论课程重要。近年来,企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撰写财经文章的能力、财务分析能力日益重视,财务管理毕业生到了单位才发现其专业分析能力、洞察能力的不足,工作中的需求反过来促使毕业生意识到毕业论文是理论通向实践的一座桥梁。 其次是教师方面。一是教师指导任务过重。由于扩招导致学生大量增多,而各高校由于岗位限制,教师数量并没有成比例增加,导致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有限的精力无法和繁重的指导工作相协调。二是指导教师不重视。指导教师本身可能科研压力较大,或者是本身责任心有限,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三是指导教师提供的论文选题有限。一个指导教师关注的专业领域毕竟有限,相应地提供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的需求可能出现偏差。在选择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从中随便选择一个题目,无法激发学生的撰写兴趣,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升。 最后是教育管理方面。一是毕业论文的时间设置不太合理。大多数高校将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要求学生系统地完成选题、查找文献、搜集数据、撰写论文等工作,时间较短,难以实现毕业论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比较松懈。学校方面对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和监控的力度也不足,缺乏过程控制,只注重最终结果,论文撰写的过程流于形式,缺乏中间监管,最终使论文内容出现偏差或其他问题而不能进行修改或弥补。 2.问题思考。尽管影响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三方主体均有责任,但是通过对于学生的调查和座谈,发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两个方面: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 (1)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囿于传统毕业论文的认知习惯,财务管理专业把“毕业论文”定位于写一篇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导致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单一。由于毕业论文与实际联系薄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较短,专业性水平较低,大多数研究不出新的成果。因此学生对于毕业论文所研究的课题不感兴趣或了解甚少,精力投入不足,仅仅是对前人的想法进行总结,进行“剪刀+浆糊”式的复制,失去了毕业论文阶段的教学设计初衷。未来不妨调整“毕业论文”为“毕业设计”,为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求构建一个大的平台,可以融入更多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环节。例如,可以在学生入学后,分配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撰写文献综述,四年期间分阶段逐步完善,大四时作为毕业成果上交。也可以增加案例分析,由专业教师指导整理某一方面的经典案例,使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有深刻认识。 (2)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只是为其质量提升提供了一个充分条件,而要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需要最后的监管作为必要条件。在就业考核的压力下,相当多的高校在毕业论文环节对就业工作进行了让步。虽然实行了弹性学分制,但是鲜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而被延长学业。一届学生由于滥竽充数、浑水摸鱼而蒙混过关,会通过学生之间届届相传,以至于学生之间达成共识,只要工作确定了,学校并不会因为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做出处分。恶性循环不仅没有被遏制,影响反而扩大化。高校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就业率指标导向下,相对于庞大的需要就业的“分母”,鲜有高校愿意主动去缩减本就在逐年下降的“分子”。在短期的、功利性的就业率评价指标的约束下,高校如何强化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二、国内部分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过程控制 源于社会的压力和自我提升的动力,针对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国内部分高校尝试进行了相关改革。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新出台的《学籍管理规定》和《素质学分制暂行规定》新政策规定,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大三开题并开始搜集资料,大四上学期要完成初稿的撰写,大四下学期进行结题答辩。该方案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学校、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论文写作需要制定更加详细、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否则也难有所成效。杭州师范大学日语系2010年开始实施的《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索》教改项目,对人才培养学业评价进行了改革与尝试。这个项目的内容主要为:设立论文和非论文两个可选项,即学生可选择写论文,也可选择不写论文。选择不写论文的学生可选择冲抵形式及可量化的指标;选择写论文的,系里优化和简化论文文件名目,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和教师的精力提高论文质量。该方案找出了一条较现在唯一以论文来检验学习成果、进行学业评价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类本科提出构建“以论文撰写阶段为时间维,以监控内容为层次维,以监控手段为方法维”的三维并存的毕业论文质量保证系统。该方案把社会实践融入到三个维度,要求所有的学生均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确定论文题目。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基于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总体原则,提出了调研型毕业论文的要求。经管学部实施的调研型论文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性论文。调研型毕业论文不是调研报告,而是结合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大量的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仔细研究,分析事实真相,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材料和撰写调查研究论文的能力。北京工业大学实施“四维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长效机制。“四维”即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课程与教学发展、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学质量监控四个维度;“一体”是指由“四维”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是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审核评估,构建了学校毕设(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本科毕业论文运行模式的改革,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指导教师、学校软硬件环境、管理水平等多个环节。总体来看,各个高校不同的做法或许能够带来一些启迪。 三、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 毕业论文质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呈现下滑趋势,甚至引起了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相关争论(黄春梅,2007;时伟,2010),自然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关注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对关于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者赞同将过程控制理论融入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付晓茹(2013)提出将全面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上去,从选题、中期到最终的答辩,学生、教师、学校的职能部分在整个阶段都参与到其中,只要各尽职责,在各个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相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即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做好从开始毕业论文形式设计到最终组织毕业论文答辩以及成绩评定监管的每一环节的工作,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目前各高校采用较多的过程管理主要有以下环节: (一)设立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小组。由学校成立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学院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要求制定出契合本科教学要求的《毕业论文手册》,详细规定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组织领导、过程控制、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以及成绩评定,使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在整体上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保证。 (二)严格筛选指导教师。选择指导教师有三点要求,一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二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三是要有责任心,善于因材施教,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偏多,对于每一位学生的指导都比较少的问题,应该允许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毕业论文形式,把集中的、繁杂的毕业论文工作逐步分散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三)科学规范选题开题。在学生选题之前,由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的候选题目,院系初步筛选确定。候选题目应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及研究价值,题目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候选题目应该持续更新,避免题目陈旧,结合本系本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最终确定出每个指导教师的候选题目,供学生选择。尽量规避多个学生选择一个题目,最终成果有太多交叉的现象。题目选定后,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课题来源、所要达到的目标、论文思路、模型建立等方面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对学生选定题目的初步把关,是看学生对于该题目的理解程度,是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开题管理,做好学生毕业论文的初把关。 (四)师生有序完成任务书。毕业论文任务书是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规划,也是指导教师指导内容的详实体现。任务书的工作量与难度应该适中,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任务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具体的规定,内容包括:文献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进度要求、主要参考文献等等。根据时间和任务进度,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分阶段完成任务书。任务书一经制定如无特殊原因不得更改,有特殊原因需要更改的应向院系进行报告,院系同意后才可更改。 (五)组织中期检查,加强过程控制。应加强过程控制,进行中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中期检查着重检查指导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是否存在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否充足,学生的毕业论文进展是否达到了任务书的要求,学生的态度是否端正,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存在问题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不定期检查大多集中于毕业论文的中后期,抽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对于进度缓慢的学生院系给予督促,要求其配合指导教师及时追上进度,学校院系也要组织专家对最终毕业论文成果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各专家写出评估意见,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以便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六)规范答辩程序,科学评定成绩。严格审查答辩资格,毕业论文完成后先交由指导教师审查判定,再在成立的论文小组中选出任意两位对该论文进行盲评,最后交由答辩论文小组进行最终评判。若三次评判都认定该学生具有答辩资格,则可以进行答辩。对于没有答辩资格或是论文没有按照进度完成的学生延迟答辩。各系应成立由5―7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其中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答辩委员会的主席,答辩过程中由答辩秘书对答辩过程做详细记录。对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采取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给出平时成绩,占毕业论文总成绩的10%,结合指导教师的评阅成绩、盲评的评阅成绩以及答辩委员会的评阅成绩,分别占比30%、20%、40%给出总成绩。 四、基于过程控制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管理方面、教师方面以及学生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各责任主体也应基于过程控制理论,针对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积极参与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与提升工作环节。 (一)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创新。高校应该允许毕业论文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既可以体现为毕业论文,也可以体现为调查报告,或者体现为国家与省级的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根据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允许学院适度提前组织毕业论文,延伸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给学生预留出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筹备项目的时间。指导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明确毕业论文与组织课堂教育同等重要。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尽早与学生确立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的分析与选择辅导。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提供多样的毕业论文组织形式,满足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同时,指导教师主观上要重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按照毕业论文的进度要求,及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和帮助。 (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高校根据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开发设计网络平台,各个相关责任人按照进度及时登记相关工作,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审批指导,通过数据记录监管毕业设计的过程。高校在开题报告后应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检查,中期查看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按照内容任务书的进度要求进行,是否出现未按进度要求完成的情况,答辩前对完成后的毕业论文进行。同时,高校应该更重视人才的质量培养,答辩后按照一定比例抽查毕业论文成果,严格把关。教师针对不同的论文组织形式,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要求,上报院系相关部门。在后续指导中,严格按照评价指标和标准要求学生。同时,根据不同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的进度要求,配合学校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毕业论文能够提高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对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因此,学生应该在思想上重新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选取恰当的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结合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严格按照任务书的规范和进度要求,协调安排找工作与撰写论文的时间。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大工程观引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契机 近年来,我国本科教育大多是定位在应用型上的,其任务是向社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但目前输送的是大都要经过社会“再加工”的“半成品”,想成为“产成品”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究其原因是我国本科教育重学术轻实践、教学与实际脱节,虽然知道症结所在,但要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又难以找到突破口。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充分考虑到该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需要,开创性地主张将大工程观融入到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这是一次将工程教育模式融入到我国管理学科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模式中的有益尝试。 一、大工程观概述 (一)大工程观内涵 大工程观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完善的工程概念,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的新型教育理念。20世纪40年代前,美国工程教育采用“技术模式”,侧重掌握单一专业技术知识,重视工程经验和工艺技能。但随着工程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工程教育开始越来越强调科学化和学术化,转变为非工程化的“工程科学”教育模式。这一改革虽然在初期使美国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均获得快速发展,但后期却严重威胁到美国的竞争力。在此后开展的“回归工程运动”中,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莫尔提出的大工程观概念,使美国工程教育得到划时代性的发展。大工程观倡导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和实践,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后最终重构了工程教育体系并获得成功,至今仍倍受推崇。 (二)大工程观解读与评价 大工程观力图实现多元价值观的整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这一特征与阿什比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内在逻辑是一致的,这也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相契合。内涵式发展就是在数量和规模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而大工程观的引入恰恰是为了适应我国新形势下的战略转变,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是我国高等教育追赶世界平均水平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工程观的先进之处还体现在它主要是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但着力培养的不仅仅是工程实践能力,还有蕴含人伦道德的工程意识和职业素质。它不同于以往教育模式――并不仅以工作需要作为教育的风向标,而是以“实用”为度、拒绝“功利”、以人为本、尊德重道,这恰恰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所要实现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教育理念。 二、大工程观引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契机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程教育以美国科学化的工程教育为标榜,强调理论和分析,削弱了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训练,而我国其他教育类型的高校中也大都存在这种重学术轻应用的现象。虽然在1996年我国开始接触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但是直到2006年6月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才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教改的共识,而今已有了不错的改革成效。显然在应用型工学本科教育中借鉴大工程观是符合历史规律的。目前,我国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也急需改革,真正实现应用型教育以扭转这种毕业生难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那么,将大工程观引入到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中是否可行呢?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工科院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也有很多工程类职业资格考试将财务管理专业纳入可以参考条件,国内一些财经类高校也正尝试着按工程教育培养理念来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财务管理专业具有工程专业的特点,但在教育模式上能否借鉴大工程观,就必须通过对中央高教司颁布的最新文件的解读和对现实情况的分析才能做出论断。 (一)国家政策的契机 大工程观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相契合。大工程观的培养目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的高等教育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是十分相符的,这为将大工程观引入到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提供了契机。 (二)专业目录中的契机 2012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其中,财务管理专业仍被划定为管理学门类。但是,在该门类下可授予工学学士的专业数量呈上升趋势,这种管理学门类与工学门类的交叉与融合为尝试着将工程教育中的先进理念――大工程观引入到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中提供了契机。 (三)专业介绍中的契机 在1998年的专业介绍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在2012年的专业介绍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中可以看出现阶段的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有以下四点变化及契机:(1)在新的培养目标中不仅提出了对“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的培养,还把这种人文、道德、素质教育排在了首位。大工程观的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等价值观整合为一体的特征正可以满足这一新的培养目标。(2)在知识能力体系里用“财务管理”取代了原培养目标中的“理财”与“金融”;同时,在工作岗位上将“财务、金融管理”这种较模糊的表述更改为明确的“财务管理”。这两处变化是为了避免大家将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金融、理财混为一谈。虽然现在财务管理被单独作为一项知识与能力,但它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它是多学科的融合,这与大工程观的“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思想”有很多的相似之处。(3)扩大了就业范围,使其不仅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还能在其他行业的企业工作。而描述的方式也由行业及性质列举型转变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的这种全面概括型,这对财务管理专业在各行业中的适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各行业是包括工学范畴的,在进行工学知识的传授时将大工程观运用其中势必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4)“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定位由更明确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取代。应用型人才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是指不仅在本专业领域内有突出的能力,在其他相关的领域也具备较高技能的人才。简而言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是博学、多能、精技的专业精英,这与大工程观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市场需求中的契机 笔者于2012年12月对各大招聘信息网站的财务管理专业招聘单位所的招聘信息采取随机不重复抽样的方法,获取了样本数为69的大样本,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分类统计,在略去单位名称后得到图表。 (1)学历与行业经验要求中的契机。据笔者统计,九成以上的财务管理专业招聘单位(以下简称为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下限是本科,其他的为专科,研究生的要求数为零。可见,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并不高,本科学历即可满足市场需求。但对于应聘者是否具有行业经验,八成以上的招聘单位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如图1所示,需具备的行业经验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但和工程相关的第二产业也占了近两成。根据统计数据的显示,行业经验的平均工作年限是近七年,除极少数招聘单位要求10年甚至是15年以外,大多集中在5年至6年这一区间。这就要求应聘者除了在财务管理专业是精进的以外,至少还要熟悉某一种行业的相关专业内容。 从上述分析可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过程应该是将学生塑造成社会人、职业人的过程,让学生一毕业就具有较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显然,大工程观的培养目标符合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对考虑在工程类行业里工作的学生而言,这种先进的工程教育尤为重要。 (2)职业素质及岗位职责要求中的契机。以下指标均按照所提要求的招聘单位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由于招聘信息的内容在表述上并没有统一的口径,所以在整理数据时只能通过人工分析分类,准确率在现有条件下得到了最大的保证。同时剔除了极为个别的要求,使统计数据重点突出,数据有效。 一是专业知识要求中的契机。位于财务管理人才专业知识要求首位的是财务会计专业知识,但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专业特点还是有差别的:财务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更加全面,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管理。值得注意的是,有近八成的招聘单位对从属于财务管理知识范畴的投融资专业知识又单独提出了要求,这说明招聘单位对投融资专业知识的重视度很高。投融资专业知识与金融、会计等专业都有交叉与融合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与大工程观主张的“多学科综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相一致。通过上述分析与引证,基本可以得出将大工程观应用于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是有据可依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结论。显然,这种教育改革的有效程度主要与对大工程观的理解程度及其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中的应用深度和执行力度有关。 三、结论 在具体应用方面,笔者认为将大工程观引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可以先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教学与考核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改革思路可以简单表述为:课程设置满足德才兼修,博专相济;以双导师制保证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学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考核以能力形成为评价标准。显然,大工程观在我国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希望本文能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新的途径与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关思考 【摘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的内容,由于教学条件和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有一些问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问题;措施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新增设的,归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从教育部设立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该专业,在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中,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定位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应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社会贡献价值,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在进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突出专业特点,在培养目标、方向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一、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对于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我国有一个不成规定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院校,在研究型和高职中间的部分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地方院校居多,大多数都是从地方高校教育整合后成立的本科院校,一般的发展历史较短,学术研究实力较弱,而主要以培养就业人才为主要目标,这恰符合了国家增强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本科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目标,因此充分发挥地方院校在本科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促进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以及本科人才实践性的要求,在国家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和要求下进行一定调整,更突显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突出实践能力强,职业能力强的优势特征,比如可以将财务管理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财务管理、财务规划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二、当前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经济管理中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对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开展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这影响着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历史短、经验不足 虽然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而且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也是一个国家设立较晚的一个本科专业,这个专业本身的发展历史久比较短,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上本身就存在着历史较短,学科建设经验较少,实践教学模式等不健全等问题。而地方本科院校很多都是从多校合并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全新的本科专业,与综合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相比——综合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金融、管理等相关学科基础雄厚,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在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培养本科应用型的财务管理专才方面经验较少。 2.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虽然国家教育部规定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但是在具体课程的开设上,地方院校虽然按照教育部的课程要求开设了主干课程,但是在其他相关课程的开设上相差较大,特别是对于高级财务管理研究和应用性财务管理不同方向的选修课程的开设比较欠缺,而且课程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实践性强的专长培养,因此专业课程的开设是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但是目前的课程现状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要。 3.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较弱 教师队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力量,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师队伍整体力量比较薄弱。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师,很多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都是从会计、金融、管理等方向转行而来,对财务管理专业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其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具备金融、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综合知识和实践应用经验,而大多数财务管理教师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较差。再有,财务管理专业要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有专长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但是目前的专业教师队伍普通不具有双师资格。 4.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大多延续了传统理论教学的方式,主要以掌握课本内容为目标,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普遍缺乏实习、实验、模拟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活动的模拟操作和系统软件的实践更是鲜见,学生参加的财务管理专业比赛普及面也十分狭窄,但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旨是加强本科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大投入。 三、地方院校加强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改进措施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应用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从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内涵上看,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地方院校要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本科学生智力能力、交际适应力、生活适应力、竞争适应力、职业道德适应力等非智力适应能力,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具体到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改进。 1.改进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技能课程设置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学术课程和职业证书课程相结合,用型人才能够被社会承认并发挥作用的起点主要是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必须将职业证书制度变成本科教育中的一部分,进入本科教育的轨道。因此,可以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课程设置改革,引入职业证书方面的课程,进入教学计划,比如理财师、注册会计师课程内容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安排到财务管理的方向选修模块中。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摘 要]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是连接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的重要纽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文件及江苏省教育厅的抽检要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实行了一些改进措施,以其财务管理专业2010届和2011届学生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一、引言 2007年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意见》(2007)1号文件,文件提出要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教育质量上,要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2007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教高(2007)2号文件,文件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包括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已经成为本科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是以本科教学为定位的教学型独立学院,从1999年成立以来,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招生人数剧增,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从2005年的90人上升到现在的209人,新增会计学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在倡导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大环境下,毕业论文质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衡量标准,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提高论文质量的措施。本文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和2011两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质量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 二、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届的90篇和2011届的112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类,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选题层面 1.选题相似度较高 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管专业学生的选题较为狭窄且重复率较高。如2010届90名学生中有12人选题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且题目仅仅是一两字之差,这与教育部提出的“一人一题原则”相去甚远。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诸如“家庭企业财务管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民间融资”等相关题目。选题相似度高是因为此种选题参考文献较多,资料容易搜集。 2.选题陈旧、缺乏新意 如前所述,高相似度的选题则已说明学生在选题时缺乏主观判断和创新意识。此外,有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领域的发展现状缺乏了解,致使选题陈旧,甚至选题已失去研究价值。如“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该选题既不切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又非常陈旧。 3.选题范围不当 一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从而造成毕业论文的选题较为盲目。有些学生选题过大,已经超过了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有些学生选题狭窄、缺少研究价值,致使写作过程中被迫换题。如2010届的一名学生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为题,题目过于宽泛,加上受字数及知识水平的限制,致使论文只能泛泛而谈。还有学生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为题,选题过于狭窄且缺少研究意义。 (二)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层面 1.缺乏统一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2004年,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育部下发了教高厅2004(14)号文件,指出各高校要把高等教育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要充分认识毕业设计(论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统一的“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各系只能分别制定自己的论文写作规范。 2.没有明确的本科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目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尚未出台统一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使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分时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在答辩环节,会出现某些答辩组分数普遍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学生在写作时也会比较盲目,不知如何提高论文质量及分数。因此,学院应从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各个环节着手,结合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三)指导教师层面 1.指导教师精力不足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教师主要由两类构成,一是本院专职教师,二是外聘兼职教师。本院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在承担着繁重的校内教学任务同时,又需要兼顾科研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充实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还有些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从而缺乏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论文指导工作中。外聘教师是来自其他院校的专职教师或其他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士,这一部分指导教师既要做好其本职工作又要兼顾指导论文,其时间和精力更是难以保证。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所指导学生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个别组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率超过50%的情况。 2.指导方式单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得知,指导教师多数采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指导,在2010届的毕业生中,有40%的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从未见面指导或电话指导,超过60%的学生反映写作过程中只与教师见过一次面。论文指导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且持续周期较长,从选题、提纲到初稿、定稿,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仅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不足以充分沟通和解答,导致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意见难以充分理解,从而影响论文的写作质量。 3.对论文质量把关不严 指导教师除了对学生论文进行全程指导外,还肩负着监督论文质量的重任,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前,需要指导老师对其论文质量进行最后的把关,判断其是否符合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是否具备参加答辩的资格。但从目前参加答辩的学生情况来看,指导教师在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最终评判时,未能善尽义务,无论质量高低都允许参加答辩,从而造成部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较差,论文答辩变成论文修改,无法按照正常的答辩程序进行。 (四)参考文献层面 从目前的论文写作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阅读且不甚了解参考文献和文献综述,在2010和2011两届学生中,超过半数学生的论文中没有文献综述一项,即使有,质量也差强人意。具体体现在:1.在2010届学生中,有90%学生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仅为10篇左右,没有达到15篇的要求,参考文献数量在20篇以上的仅有1人。2.有些学生为凑齐参考文献数量,将根本没有阅读过的文章也罗列其中,而且存在有些参考文献与选题关系不大、与论文相关度不高的现象,而根据参考文献所阐述的文献综述又存在着不匹配、不相关的情况。3.参考文献质量不高。很多学生缺乏熟练的文献索引能力,不了解如何搜集高质量文章,参考文献多数来自一些质量不高、发行量不大的普通杂志,有些甚至把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网络文章都作为参考文献。低质量的参考文献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创新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构建原则,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围绕一个中心,建立五个系统,强化两方监控”的创新运作模式。 关键词:财务管理 本科教学 实践性教学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都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突破口,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过硬实际操作能力的具有竞争力和独特个性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和教学实践中,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实践、与主干课程相对应、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原则,建立了“围绕一个中心,建立五个系统,强化两方监控”的创新运作模式,即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建立课堂实践教学子系统、实验室实践教学子系统、实习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及毕业设计(论文)子系统等五个系统,对学生进行渐进的系列实践培训与锻炼,通过强化教学管理部门和专家组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和指导,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实践教学系统 课堂实践教学子系统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根据课程特色和需要进行了“焦点式”教学、案例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原理讲解+讨论与案例分析+操作与见习”、课程论文与设计、模拟学术会议讨论、辩论会等诸多教学方法的探索,并充分利用了电子课件、视频材料等形式新颖的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查阅、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缩小了课堂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提高学生的现实适应能力。 二、与主干课程相对应的实验室模拟实践教学子系统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了与主干课程相对应的模拟实践课程如下:①会计手工和电算化“双轨”模拟实习:会计手工模拟实习软件是我校教师与专业计算机公司合作研发的成果,从原始单据的填制,到报表的编制的过程,完全模拟会计手工做账流程;会计电算化实验可运用金碟K/3企业管理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为分别建立一整套凭证、账簿、报表。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②财务管理模拟实践:可运用金碟K/3企业管理软件进行财务管理、运用EXCEL进行财务分析和预算管理等模拟实习。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是财务分析报告、单项和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和预算表等。③项目评价模拟实践:可运用项目评价专业软件进行模拟实习。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是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技术经济学、项目可行性分析等。④审计实务手工实验: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践指导书和所给的审计实例在会计模拟实习室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为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审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等。⑤证券和期货交易模拟实践:证券与期货信息通过卫星天线接收器接收深圳金中讯财经资讯公司证券和期货的实时行情,推荐学生使用wind金融分析数据库、天相证券投资分析系统等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在机房进行与在证券交易所完全相同的各种操作与分析。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为实验报告,报告内容为证券、期货投资的操作步骤、操作理由、事后反馈和投资总收益等。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证券投资学、期货与期权市场等。⑥统计模拟实践:运用SPSS或SA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和案例分析,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是实验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统计学。这些模拟实习课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习子系统 实验室模拟实习虽然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模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工作环境有一定差距。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以保证校外实践能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一是,建立大学本科阶段全过程的实习子系统。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实习内容,建立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完善的实习体系;二是,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我院与衡阳探矿机械厂、水口山矿务局、株洲冶炼厂等企业、商业银行等单位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保密条款的实习合同,明确职责,履行手续。每年按计划、按比例、按照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实施实践教学。这样不仅给实习单位带来了效益,也节约了教师联系实习单位上的时间、精力和实习经费。在实习指导上,安排经验丰富的学校教师及实习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学生实习,探索出课题式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并且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介绍该企业财务管理业务。 四、社会实践子系统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和课外技术服务;②结合我院正在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公开发表的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③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通过竞赛不仅可以发现、选拔优秀人才,还可以锻炼、培养优秀人才;④鼓励学生在学好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参加社会认可的资格考试,提高就业能力。实践证明,这些科研和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个人才智有机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得以充分发挥。 五、毕业设计(论文)子系统 毕业设计(论文)坚持学用结合,毕业论文教学要坚持将产学研相结合贯穿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论文题目要求来源于企事业、科研所,鼓励学生直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参与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实际工作。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选题、申报、审核机制,成立毕业论文评审小组,具体过程如下:①选题。通过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选题、开题申报、下达任务书、两次专家选题审查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②毕业设计(论文)形成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重视研究和解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配备专人监督和检查论文质量,并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和学生,同时采取延缓毕业设计(论文)时间、聘请专家实施论文抽检和公开答辩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创新探索 一、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创新 从目前我国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看,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专业课过多过细,重复现象严重。如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都开设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门课,它们在课程体系上彼此交叉,内容重复过多,既浪费了课时资源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整合重复课程,拓宽基础课程,强化实践课程,从而创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结构如下: 1.公共理论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通过公共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较高的写作水平、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较高的现代科学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力,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形势与政策专题等课程。公共选修课为任选课,由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学艺术类和综合类等若干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可根据学生兴趣灵活设课。 2.学科理论课,包括学科必修课和学科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应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兼及金融、法学等学科领域。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 (微观与宏观)、管理学、会计学、经济法、统计学、国际贸易与金融等。学科选修课应为限选课,包括:财政与金融、货币银行学、财政与税收、市场营销学等。 3.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必修课包括:金融市场学、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投资学、跨国公司财务、项目评估、衍生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要体现“活方向”的特点。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和特长、社会需求的差异来设置不同的选修方向, 如目前可设置跨国公司财务、战略成本管理、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集团财务管理等方向,不同方向的课程可灵活设置,并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殊要求的变化而调整。 4.实验教学,包括独立实验课和理论教学中的实验课。开设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实验课可开设会计手工模拟试验、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实验、ERP信息平台模拟实训、财务制度设计、财务案例研究等。 二、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1.适当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首先明确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填鸭式地讲授教材、传授知识。对于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给出思路,先引导学生自行学习,再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予点评的形式;或者也可由教师给出思考题,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形式。采用学生自主研讨的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其求知欲,使他们自主地去深入探讨一些问题。 2.注重开展案例教学。由于财务管理学科极强的实践性,使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案例的模拟训练可使学生更为切实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案例教学应全面引入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之中。案例教学从内容上应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案例分析,即由教师搜集相关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最后由主讲教师进行点评。案例分析的目的主要是考察财务管理中投资、融资、股利政策等理论的实践基础。另一类是案例设计,即根据一定的背景资料设计出决策方案。 3.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加快财务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利用校园网进行校内网上教学,让师生在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宿舍甚至家中对精品课进行观摩、学习、交流,推行广泛的互动式学习,实现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利用方便的网络进行学习、辅导,既可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师的重复劳动,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财务管理教学配套环境的创新 1.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试是检查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学校把财务管理考试的重心集中在对知识的记忆考察上, 要么考试以主观题为主,要么即使以客观题为主,也是以计算题为主,只要记住公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样只会误导学生更严重地脱离实践。因此要把考试重心转向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考察,如逻辑能力、语言能力、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大大减少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及时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需求是该学科迅速、持久发展的根本动因。要树立教学服务于社会、企业需求的观念。财务管理实践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是教学环节的延伸和提高。为保证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潜在创新能力,应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大实验室硬件与软件建设,运用先进的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实务界交流,通过与企业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再者,可以请企业家走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只有实践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体系才能落实,学生的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3.加强国际交流。国际交流的开展状况在决定高校教育的质量高低方面将越来越重要, 应把增强国际交流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事项来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加快高校联网速度,发挥网上交流的潜力,对师生提供必要培训并及时掌握相关教学和科研信息。 另一方面,增订高校英文版和其他国际通用文版的学术期刊,进行国际学术、教育交流。再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大学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走出去”指学校派出教师到国外高校访问、进修、讲学等,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请进来” 是指请外国著名专家、教师到中国来讲学,参加学术讨论;并且可以和国外大学、企业等加强合作,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资格认证重要依据的毕业论文,其质量的保证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各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往往全盘照搬适合所有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忽视了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而且将研究视角定位在毕业论文本身,忽视了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因此只能用来发现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谈不上解决质量问题。本文基于系统原则、专业原则、操作原则和公平原则,明确了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由目标、管理、学生和教师四个子系统构成,分析了每个子系统质量评价的具体内容,以期为财务管理毕业质量论文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质量评价体系 一、引言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不容乐观,普遍存在财务理论支撑不够、与财务实践脱钩、内容空泛、抄袭严重、没有创新精神、写作不规范等现象,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取舍就成了当前争论的热点。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的理论成果较多,而专门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则少见。李三乐、肖政宏(2009)从选题质量、文献综述与文献翻译、研究水平与实际能力论文撰写质量、学术水平与创新五个方面构建了本科毕业论文指标体系。赵肄江、李章兵、刘建勋(2009)从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两个主体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师主要从课题难易程度、所做工作量、设计过程中学生表现、课题完成情况、毕业论文结构以及毕业论文文字表述与图表等要素评价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阅教师主要包括从课题难易程度、所做工作量、课题完成情况、毕业论文结构以及毕业论文文字表述与图表等要素评价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同时列出了各要素包含的等级数、等级分值及其权值。黄猛、雷银生、刘小红(2009)基于全过程管理的研究视角,从开题小组、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四个主体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评分要素及其权重,并将评分要素分为必备要素和备选要素两大类。杨文超(2009)提出了学生对本科论文教学质量总体评价以及满意程度测量体系,认为影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维度有: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院系、指导教师、学生)的管理、院系领导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院系领导对本院下属专业及教师与学生的管理、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学生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其中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对本科论文教学质量总体评价影响最大。在实践方面,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往往应用自己学校教务职能部门制订的适合所有专业的通用性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南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包括6个方面,即论文选题文献资料、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格式规范化。长沙理工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估分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其中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的评阅指标为文献阅读和外文翻译、学习态度或工作量、撰写规范及文字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答辩环节的评阅指标分为内容、答辩和创新。中国民族大学、武汉工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与长沙理工大学基本类似。吉首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一级指标4个,即选题质量、能力水平、成果质量、评阅与答辩;二级指标18个,其中重点指标共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级,评价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级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综上所述,各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基于毕业论文本身,而没有跳出毕业论文本身、基于系统的视角;评价内容往往是适合学校所有专业的抽象化、概念化的模糊语言,而不是体现专业特色的可观测的具体语言;评价者往往是教师,而被评价者是学生。这种没有跳出毕业论文和体现专业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审体系,既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成绩,也不能反映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往往只能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事实上,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也各有特色,只有在系统论视角下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一个科学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科学的构建原则和具体的评价内容。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系统原则 系统概念已普遍运用于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中,系统论方法,就是发掘事物本身存在的系统性特征,着重从系统和要素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关系中把握考察对象,达到客观认识、准确把握、最优处理问题的方法。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适用系统分析方法。由于本科生要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本身没有错误,专业目标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学生认真不够、教师不重视等才是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系统应由目标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构成,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应包括这四部分的内容。 (二)专业原则 评价目标设计得好和差,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传统特色高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各所高校在设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区别对待,让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特点、本专业的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传统特色,从而指导评价者对该专业毕业论文作出有效的价值判断,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判断的准确性。为了减少评价体系的数量,又不降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高校在综合各方面要素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大学科的原则,按一级学科来制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因此财务管理也可以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来设置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 (三)操作原则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部分应是依有关评价目标逐步分解而成的一个个指标,一条指标就是一个评价项目,指标和指标之间不相互重叠,多级多条指标就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具有联系的指标群。一个易于操作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可测性、客观性和完整性。因此,指标系统的末级指标内涵不能太含糊,应该比较明确,用可实际观测或考评的语言加以描述,一些模糊的、难以量化的指标应放人到综合评价中去。为增加指标体系的操作性,我们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目标设计完整的本科毕业论文指标群,同时赋予各指标相应的量标和权重。事实上,操作性好的指标体系,往往可以抹去评价者的主观价值取向,避免靠印象给分的现象,缩小现实分值与实际分值的偏差。 (四)公平原则 一个好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其结果能体现公平,能客观反映各个相关主体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优劣。公平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保证的首要条件是同一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有同一目标、统一的考评 内容、考评量标和考评方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只有按照同一目标、统一的考评内容、考评量标和考评方法进行质量考评,其结果可才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共同属性。要使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结果公平,还需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因为无论选取的指标如何客观,权重和计算方法如何科学,由少数几个评价者垄断得出的结果往往难以抹去评价者自身的价值取向色彩。通过设计适合教育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大学教务管理部门、院系教务管理部门、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社会新闻媒体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评价的指标体系,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实行全评与抽评、互评与自评、校内评审与校外评审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从而强化评价过程的开放透明和评价结果的公开公正。 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结构内容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质量评价子系统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目标的设计应服从于自身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培养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季宝成说:“大学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培养人才。”钱伟长则提出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矢志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J3-培养质量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不同专业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不同,培养的人才也应不同。中国财务管理本科本科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部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定位确定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鉴于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微观层面的实际工作,则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以应用型为主,即培养应用型的财务管理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才能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大学培养的学生应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李培根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钱伟长认为大学应从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开始,否则培养的人才是“费才”、“庸才”,甚至可能是“坏才”。可见,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是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每―所高校为发扬传统特色,还应在国家、社会人才培养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自身传统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体任务。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目标定位是否明确具体、是否与国家和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培养任务相符、是否体现高校的传统特色等内容。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高校职能部门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到位情况,能否有效地组织、指挥和监控该专业毕业论文主要活动。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高校职能部门通过管理能规范和约束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学生的行为并对其论文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分为校级管理和院系级管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校级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资金和人力的保证程度、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设计的完善程度、学校对下属院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落实和主要毕业论文环节开展的监控程度、学校对下属院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程度等内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院系级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资金和人力的保证程度、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具体管理措施的制订情况、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及其教师与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工作管理的到位情况等内容。 (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行为是否符合学校和院系的相关制度,是否满足该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直接受学生专业写作态度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影响。心理学家Upmeyer(1989)等人甚至认为行为是潜在的态度的表达。学生的写作态度是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写作态度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生遵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的积极程度、学生完成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量的饱满程度、学生撰写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主动程度、学生在撰写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中对良好学术风范的认可程度、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价值的认同程度等内容。能力是主体智力和体力的总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及实际本领,是主体内在创造性力量的外化活动和水平体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写作能力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生查阅财务管理相关文献技巧高低、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的认知水平、学生财务管理实践经验多少、学生基本写作能力大小等内容。 (四)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否符合学校和院系的相关制度,能否指导学生完成合格的毕业论文。教师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承担指导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其专业指导态度和指导能力高低直接影响论文质量和层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态度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时间和精力的充裕程度、教师领会和贯彻落实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的认真程度、教师解答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疑问的积极程度等内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能力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教师财务管理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经验的丰富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方法的灵活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意见的针对性大小、教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主要环节的监控程度、教师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公正性等内容。 四、结论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目标、管理、学生和教师四个子系统,其质量是这四个子系统质量的函数,系统、专业、操作和公平的质量评价体系也离不开这些内容。上述研究结论不仅为我们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我们从高校决策者、职能管理部门、学生和教师四个视角分析与解决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提供了 坚实基础。对高校决策者而言,一定要树立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高校只有拥有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该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才有可能得到保证。而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必须满足国家、社会的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和体现高校的传统特色。对高校各级职能管理部门而言,一定要有效组织、指挥和监控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活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规范的学生和教师行为,而规范的学生和教师行为又离不开职能管理部门的科学组织、指挥和监控。科学的组织可以保证我们拥有实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所需的必要资源,科学的指挥可以引导我们有序地开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科学的监控可以约束我们始终围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开展工作。对学生而言,一定要端正专业论文的写作态度和培养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完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直接主体是学生,学生专业论文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决定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端正的专业论文写作态度有利于学生在撰写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时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服从管理、消除急躁。专业论文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有通过系统的财务训练才能培养这种能力。当这种专业综合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能轻松、顺利、高质量地完成财务管理类的毕业论文。对教师而言,一定要树立良好的专业指导态度和具备丰富的专业指导能力。财务管理本科生通常由于财务视野狭窄,对财务理论与实践认识不深、不透,在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往往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是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其专业指导态度和指导能力直接影响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师指导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的态度不仅影响自身的教学实践行为,也影响学生的论文写作情绪。财务水平高、专业指导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帮助学生开拓财务管理视野和启发写作思维,最终将前期学习和积累的财务知识恰如其分地外化于毕业论文中。任何一篇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写作背后必然有位态度良好和专业能力强的指导教师。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摘要】 文章选取国内一些重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力图勾勒出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状况,发掘其中的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优化课程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 本科; 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按层次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仅限于理论课程),发现各个模块的划分标准、包含范围、学分、课时安排等差异较大。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一)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 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任意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为46%,31%,23%,0;64%,22%,10%,5%;39%,29%,22%,10%(见表1)。公共基础课占比最高,近40%以上,三个院校之间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模块的学分占比差异较大。此外,英文与数学课程在公共基础课模块中占比最高,接近或超过50%。 从表2可以看出,全国工商管理类学科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育人指南(2008)就学科基础课程设定了管理类、经济类、法律类三个基本模块,东北财大加入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上海财大把计算机、数学、社会学等划入学科基础课;对外经贸只选择了一些管理类、会计类、财务管理类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将初级会计(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基础迁移至学科基础课,而把大量相关的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务、审计学、资产评估等课程都设计进入学科基础选修课体系(见表3)。 (二)专业必修课程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必修课多采用会计与财务管理两个模块,会计模块的课程门类基本一致,一般为基础(初级)会计、财务(中级)会计、管理与成本会计(有些院校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设在学科基础课模块中)。但对于本专业的主干课程――财务管理课程模块设置的方式、门数、课时安排,各个院校间差异较大,由此导致专业必修课的设计有很大不同。 1.专业必修课程的门数、学时与模块设置 上海财大的专业必修课分为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方向课两个模块(见表4),对外经贸与东北财大在学科基础课外,只设立专业方向课,考虑学科基础课里设置的有关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课程,三个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包含的门数相差两门,学时数相差近50~160学时不等,学分相差9分。专业必修课会计模块相差50~60学时、2~4学分;财务管理模块相差近30~130学时,5~8学分,较会计模块的差异度大。上海财大的其它模块为税务筹划(51学时,3学分);对外经贸为证券投资分析、投资银行业务课程(共72学时,4学分);东北财大为资产评估原理(48学时,3学分)。三个院校会计课程模块学时数占专业必修课总课时分别为36%,44%,35%;财务管理课程模块为54%,39%,52%;其它课程模块为10%,17%,13%,相比较而言,东北财大的会计课程与其它课程模块学时最少,上海财大财务管理课程模块学时最多;对外经贸的财务管理课程模块学时最少,会计课程模块学时数超过其财务管理课程模块,其它课程模块学时最多。 2.财务管理课程模块的设置方式与门数、学时 总体来看,很多高校对主干课程按照财务管理的层次、环节、主体进行混合选择,课程内容重叠、交叉较多。 从表5可以发现,对外经贸公司财务课程的学时仅达到上海财大与东北财大的一半,财务工程与财务分析的学时均低于另两所院校。教育部《育人指南》(2008)推荐的该模块课程为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财务工程、跨国公司财务,这三所院校基本采用此模块,课程名称有所区别,并增加了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但很多院校仍然设立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而对于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工程、计算级财务管理或财务软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等课程是否设置在必修课中没有达成一致。 (三)专业选修课 设计专业选修课时,各个院校一般都会尽可能地使选修课门类广泛,以满足学生志趣的需要与就业、升学所需的知识补充。《育人指南》(2008)推荐的专业选修课达到20门,东北财经大学将专业选修课分为研究型与应用型两大类,每类各10门左右,需修满20学分,上海财大只设置了9门,需修满12学分。 二、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刘淑莲(2005)指出,“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需特别重视“宽口径”内部各课程之间、“活模块”内部“大模块”与“小模块”课程之间、以及“宽口径”与“活模块”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从而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上的优势互补,使各种类型的课程真正形成实现培养目标的合力。但从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来看,这种横向联系远远不够,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 (一)提升公共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 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如前所述,公共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已经较高,尤其英语与数学在公共基础课中占比最高,在削减课时总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各科教学内容都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公共基础课必须从授课内容组织、授课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提倡因材施教,提升有效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作好铺垫。比如:可以采取课堂+网络+实践的多元教学,实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农村社会调查、城市社会调查以及专业调查等活动相结合;大学英语与大学计算机采用分级教学,并将考级引入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下大力气研究大学数学、语文、计算机等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其专业针对性,使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有效衔接。 (二)加强学科基础课的学科特性 目前,高校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的学分、课时、课程之间的差异较大,究其根源,各校还是对财务管理学科定位意见不统一,个别高校仍然有按人授课的倾向。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都是财务管理学的上游学科,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以及公司管理的相关功能学科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其旁侧学科,所以学科基础课中需设置诸多模块。除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外,从近几年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来看,财务管理需要纳入战略与组织的框架中,需要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流程,有必要将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等加入必修课,管理相关功能学科的课程可以列入学科选修课,而数学、社会学、计算机等纳入公共基础课中。 有调查显示,三类课程成绩总体属于优秀水平的学生,其学科基础课的优势更加突出;而三类课程成绩总体较差的学生,其学科基础课的成绩在所有课程成绩中是最差的。因此,要充分挖掘各类学科基础课的特点,合理规划课程安排,特别加强与其他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以便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公共课到专业课的过渡。比如:数理统计课程是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对现实数据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分析技能,现实案例数据完全可以取自财务报表、市场调查、宏观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从统计学的角度初步了解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三)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按照专业方向整合 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通才”目标已成为各院校的共识,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分、学时占比一般都接近70%,30%的专业课则承载了反映各院校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的任务。教育部规定了专业核心课程,并不能任意更改,但一些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还是各有侧重,另在专业选修课中设计不少相关领域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学分、学时难以整齐划一,但包含的内容应由教育部或财政部统筹规划,以体现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比如在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中,专业内容应涵盖哪些核心知识点,这些知识节点又如何前承基础课内容,如何顺应后续课程内容,必须保证核心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稳定性,避免交叉重复,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脱节。这样才能保证本专业特有的技术知识的学习,体现专业学习的深度,而不是通才名义下的“万金油”。 专业选修课侧重于对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深入与强化,学校不是简单地堆砌课程,应将其与专业方向课进行匹配,确定相应的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根据目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可以开设企业财务管理、个人理财、资本运作等模块,并明确各自模块中的课程组合。为避免学生在选修时更多地依据个人兴趣,随意性较大,可以根据财务管理第一门课程的导读以及与专业老师的交流,同时安排专业调研或实习类课程,让学生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在本专业中的志趣与特长,由此选择今后职业的方向。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原则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一些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问题,并提出了5条关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才。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应突出专业特色 很多本科院校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历史较短,对这一学科的定位尚不明确,常常混淆这一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会计学的学科定位混淆不清;金融学的学科定位混淆不清。这种学科定位的不明确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同小异,毫无专业特色。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同的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职能,从而应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即应有不同的课程体系。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应该有其特定的学科定位,而不应该将其与会计、金融等相近的学科等同或混淆。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围绕其特定的职能进行,突出其专业特色,主要是指在开设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多开设财务管理系列的课程,并增加课时量。如将财务管理分成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分别在3个学期开设,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围绕这几门核心课程开设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案例、财务管理模拟实验、财务管理电算化、专业英语、资本经营、投资学、财税实务等课程。由此可使得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财务管理的专业特长,而不是与会计专业和金融专业的人才大同小异。 二、应重视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教育 过去,由于过于强调“对口教育”,强调教学内容与职业和岗位的对应性,一些高校除了少数公共课程外只是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是开设会计系列课程和财务管理系列课程,其他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政学、金融学、运筹学、博弈论、专业外语等则不开设或课时很少,由此产生的课程体系专业壁垒森严。近年来,由于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种问题有很大程度的好转,但是仍然有一些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偏科现象。如重理论课轻实践课;重专业课轻基础课;重文轻理或重理轻文;重文化理论知识教育,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如重理论课轻实践课,可能导致学生经纶满腹,实践动手能力却很差;重专业课轻基础课可能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很差;重文化理论知识教育,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财务管理是一项较为综合性的工作,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来说,在重视会计、财务管理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应当重视经济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的开设,并适当地开设一些模拟实习课程、案例分析课程、研究学科前沿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理解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与研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此外,还提倡开设诸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期货理论与实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演讲与口才、财经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等方面的课程,并多举办相关讲座,多组织课外活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促进其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普通本科高校均应当开设一门诸如“课外阅读”的课程,指定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要求其就每一本书籍写出读书笔记,并写出一篇学术论文。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以初步锻炼其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为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其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两大方面。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可以指定阅读关于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书籍;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可以指定阅读政治、历史、思想道德修养、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书籍。学生可以从大一开始 准备阅读这类书籍,但统一要求在大四第一学期提交读书笔记和论文。 三、应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 一些课程体系表面看来很完美,可一旦在教学中实施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从横向来看,课程与课程之间很多内容交叉重叠,如在管理会计中讲过的内容又在财务管理中讲,在财务管理中讲过的内容又在财务分析中讲;从纵向来看,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即衔接两门课程的内容可能被漏掉了,或者课程的开设秩序颠倒,致使某些课程很难学懂或学起来特别吃力。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在课程设置时,必须合理选用课程,并适当编排各门课程的内容,使得该学的内容全部包括在所选课程中且没有重复问题,特别应注意成本管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内容的协调安排。此外,还应注意课程排列的秩序和衔接问题,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大体逻辑顺序为:应先开数学、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接着开设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概论、财税实务等专业基础课,然后开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 第二,财务管理类课程应先开初级财务管理,然后开中级财务管理,接着再开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电算化、财务管理案例等课程。会计类课程应先开财务会计,再开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与管理会计等课程;专业英语应在学完一定的专业课之后开设,通常应在学完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之后开设。 四、应合理设置课程类别及其考核方式 大学课程大致可分为必修课、必选课和任选课。一门课程究竟是设为必修课还是必选课或是任选课,应当采用何种考核方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基础英语、英语听力与口语、计算机基础、体育课等应设为必修课。除英语听力与口语和体育两门课程外,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应为闭卷考试。 第二,重要专业基础课与重要专业课,如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务会计、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案例、成本与管理会计、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分析、金融学、投资学、专业外语等应设为必修课。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也应当为闭卷考试,个别可采用开卷考试如财务管理案例和运筹学。 第三,对个人专业素质或综合素质有较大影响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如经济法概论、财税实务、计算机课网络、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财经应用文写作、资产评估、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电算化、资本经营、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专题、经济形势与政策专题等应设为必选课。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查。 第四,与专业工作有一定关系,有助于拓展学生专业知识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可由学生凭其兴趣爱好选择的课程如第二外语、生产管理、统计学、博弈论、国际贸易、期货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演讲与口才、物流管理等课程应设为任选课。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也是考查。 五、应合理均衡各学期的学习负荷 为了均衡学生各学期的学习负荷,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合理均衡各学期的课时量与学分。一般四年制本科总学时量为2300-2500,总学分为150-170。由于第8个学期要留给学生写毕业论文及应聘求职,故通常不正式排课,即所有课程应在前7个学期开设完毕,各学期的课时量大致为360-420,各学期的学分大致为20-25分,其中,第7学期的课时应相对较少,以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好求职前的有关准备。 第二,应注意合理搭配选修课与必修课。由于必修课通常都是比较重要的课程,学习难度比较大,考试要求比较高,因此,应合理搭配选修课和必修课,不要使必修课过于集中在某个学期或某几个学期。若某个学期高难度的课程较多,则应适当地调低该学期的总课时量。此外,应尽量将重要的课程集中在前6个学期,第7个学期主要是开设任选课程。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关键词: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质疑声也越来越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当今“网络时代”,毕业论文已经更多的成为了鼠标点击中的游戏,并且极少有学生因为论文质量而拿不到学位,毕业论文既达不到其设计之初的教学目的,也难以对学生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因此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毕业论文是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是由于论文质量管理不力和考核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应着眼于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完善毕业论文考核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取消毕业论文。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发现新视角、新论题的敏锐度,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是锻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非但不应取消,而且应成为本科生取得学位的一个重要依据。应结合不同院校的特点,认清毕业论文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和考核体系,以便使毕业论文发挥其应起的作用。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 截至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已达到多数国家所认可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经处在由精英式向大众式,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过渡的阶段。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我国的独立学院大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此,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将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应当全程贯彻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这样才能使得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也能让学生真正在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中有所收获。 三、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不合理。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基本保证。目前很多学生不懂正确的选题方法,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大题小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家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加入WTO后我国财务管理问题研究”等大而空的选题比比皆是。过大的选题使得学生无法深入地对所选内容进行研究,所谓的写作,最终成了鼠标和键盘的游戏。 2、选题重复。由于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不同,多数学生喜欢选择热门的研究问题,因为这种选题容易搜集资料,可以很轻易的拼凑出一篇文章。这种选题方式造成了学生论文重复率高,有的甚至会出现内容雷同。 3、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由于理论性文章搜集资料的空间较大,无需亲自调研,容易达到字数要求,且优劣较难评判,容易通过最终答辩,所以大部分的学生更愿意选择理论性的选题。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一手的实践资料,人云亦云,没有任何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二)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弱,进而造成了其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在论述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专业性语言表述,用语不够科学规范,且前后文逻辑也不够清晰。对于论文的写作背景、意义、目的和摘要等项目区分不清,经常混为一谈。 (三)参考文献不足。目前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参考的文献数量不够,很多学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只有三五篇,只阅读了这几篇文献,是如何洋洋洒洒写出了近万字的论文呢,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参考文献质量不高,很多学生不了解如何检索高质量的文献,其使用的文献来源多是互联网、报刊、教科书和国内一般期刊,很少阅读如研究生毕业论文或CSSCI收录期刊等质量相对较高的文献。由于其阅读的文献水平一般,学生也就很难接触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也就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四)教师方面。教师方面主要体现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指导论文责任心不强等方面。由于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学校存在着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或者需要从校外聘请兼职指导教师的情况。专职教师要承担教学工作,如果指导学生数量过多,必然会由于精力不足而放松对论文质量的要求。而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更是难以对其进行约束,存在着较高的道德风险。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几点,就业压力大、教学过程中训练不足等因素也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了目前毕业论文的“鸡肋”现状。 四、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既然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只能从改善论文质量方面着眼,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控制,以提高论文质量,使之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一)选题环节控制。改变传统的单一由教师指定选题的方式,做到学生自主选题与教师指定选题相结合,尽量达到学生的研究兴趣与教师的专业领域相匹配,以保证后续论文质量。同时,对教师指定的选题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增加选题的实践性、缩小选题范围、保持选题的前沿性。 (二)指导环节控制。指导环节的控制主要应从教师队伍建设着眼,配备足够数量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专职教师。一是对缺乏指导经验的青年教师,可以采取以老带新,成立导师组的方式,以便青年教师能够迅速成长;二是对指导教师数量确实不足的院校,可以外聘同领域的教师或研究人员,但一定要加强对指导过程的监督,避免由于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论文质量下降。 (三)成绩考评环节控制。成绩是毕业论文的关键控制环节,但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的成绩考评系统都流于形式,考评环节的缺失使得学生从心理上就对毕业论文缺乏重视、敷衍了事并且在学生中代代相传,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逐年下滑。因此,各院校应当加强答辩考评环节的控制,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探讨 [摘 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查,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着选题不当、论文写作能力差和抄袭严重等诸多问题。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学生通过四年学习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是对教师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1 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选题失误 选题失误主要表现在:一是论文题目不能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偏离专业方向。如有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为“论企业文化”、“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思考”、“论产品责任”等。二是所拟论文题目过大。例如“并购企业资产价值评估”、“盈余管理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知识,作为本科生掌握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有限,是难于驾驭的。三是选题重复性高。有很多学生选择相同的题目,且由于没有调研,资料来源有限,导致大量论文雷同。例如2008年我学院毕业论文写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占到10.2%,写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占3%,写企业成本管理的占2%。四是论文题目太小。例如“对徐工集团偿债能力分析”,涉及的专业知识太窄,论文内容没有深度,同时也缺乏普遍意义。 1.2 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写作能力弱。论文的语言应讲求学术性、严密的逻辑性。但学生在论述中缺乏专业的学术性语言,许多学生普遍使用描述性语言,用语不够科学、规范,且前后逻辑也不甚清晰。摘要和英文翻译也不规范,将摘要的内容写成论文的意义和目的,英文翻译大多是利用网上的免费翻译而成,语法错误严重且缺乏准确性。 (2)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弱。许多学生对论文中论述的问题只能进行简单的描述,不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和提升。 (3)实用性差。许多学生在论证中多采用主观推理,缺少实证支撑。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完成论文,并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而是闭门造车,完全脱离客观实际。因而在论文中提出的建议、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是不切实际,缺乏实用价值的。 2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 2.1 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数量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扩招后,有些专业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教学任务加大,一个教师需要带的学生太多,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 (2)教师的业务水平差。有些教师对理论课程十分精通,但对相关的实践课程却不很熟悉,甚至连最基本的规范条文尚未搞清楚。有些教师平时很少写论文,实践经验也较少,缺乏指导毕业论文的素质和能力,这样就无法胜任指导学生撰写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工作。 (3)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有些指导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论文指导上,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从选题到学生交稿流于形式,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就得不到细致指导。 2.2 学生方面 (1)思想认识不正确。学生们普遍认为毕业论文的好坏与是否能毕业和就业关系不大,只要及格能毕业就行,对毕业论文只是敷衍了事,这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 一。 (2)就业压力大。学生撰写论文过程正是人才招聘会开始的时候,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因此,它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毕业分配中。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在第七学期忙于考研究生,还有的学生需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时间补修其他课程来完成学分要求,这样造成了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与精力严重不足。 (3)写作能力差。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撰写提纲的层次不清,结构混乱、不完整;在撰写论文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都较差;因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缺乏造成论文没有深度;平时缺乏论文的写作训练,论文格式也不够规范。 2.3 其他方面 (1)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高校扩招、师资力量紧缺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得专业论文训练环节,如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报告、认识实习报告、生产实习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等被忽视,没有从管理制度、师资力量和评价方式上予以保证,导致学生缺少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大都在开始毕业设计(论文)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而在毕业之前必须完成论文答辩,学生实际完成论文的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撰写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论文),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2)教学硬件资源存在问题。高校扩招后,不得不举债进行校园区扩建和校舍建设,学校的内涵建设相对趋缓。因此,导致了毕业设计(论文)所需实验研究仪器设备不完备,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经费投入不足,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基地不能很好落实。 (3)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存在问题。有些学校存在着从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到最终的答辩全过程中教学管理文件不健全现象,而有些学校尽管文件健全,但在管理过程中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对责任心差和强的教师无法判别,对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与低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良莠难分。 3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配备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有效改善指导教师结构。一是整合和提升校内资源。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验师和富有指导经验和熟悉专业的退休老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制定师资培养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性环节的锻炼。二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关系,从科研院所和企业聘请相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担任导师,建立起合作指导机制。 3.2 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各教学环节 (1)科学选题。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因为选题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选题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体现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点。②要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科研项目。③要体现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④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 采用公布题目,双向选择,院系调整的做法,这样可以尽量满足学生个人选题意愿,并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题目适宜于第七学期张榜公布并完成选题。 (2)加强开题监管。学生通过对开题报告的撰写,可以看到论文的脉络和基本观点,完成开题报告就等于完成了论文的总体构思、设计。开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查阅国内外对论文涉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料,从而掌握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前沿文献资料,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掌握实际的数据,为将要撰写的论文做一个很好的铺垫,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开题过程的监管,可以对论文的完成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 (3)在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将平时对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写成论文,并将其对外投稿,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提高了撰写论文的能力。 3.3 强化全过程管理 一是要完善毕业设计环节的组织管理。学校、院、教研室应协调分工,明确职责。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监督,并不断修订和完善毕业设计文件和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具体工作由各院系组织领导,由专业教研室教师承担指导任务。二是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方法。制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论文的质量、写作过程平时表现、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对学生已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学术论文,经学校学术委员会或答辩委员会审定同意并报教务处批准后代替毕业设计(论文),并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奖励,使得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不流于形式,而具有真正的内容和价值。而对于毕业设计(论文)不及格的学生将不能按期毕业,对指导教师将被扣减当年的教学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银行经济论文:国有银行经济危机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顶梁柱。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他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都在担忧,中国很快就要加入WTO了,国有银行能不能经受得起外来的冲击? 国有银行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坏帐累累,[2]缺乏创新机制和市场竞争能力,根本就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革开放打破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的垄断局面,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唯独国有银行对金融行业的垄断,谁都碰不得。 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金融体制改革,也不知道下过多少文件,作过多少决定,反复强调加强领导,精简机构,端正作风,整顿金融秩序,加强金融监管,反对贪污腐败,督促加速金融体制的改革。这些经年年念,月月念,天天念,念到了今天,金融业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了。确实,国有银行的改革是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二)国有银行的历史包袱 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当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历史包袱。这部分不良资产问题和国家当年的“赶超”战略有关。在建国初期,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工业国家,政府提出“以钢为纲”的方针,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赶超”战略给我们留下来一大批背负着政策性负担的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战略性政策负担。另一类是社会性政策负担。 许多国有企业属于能源、交通、原材料和基础产业,由于国家长期以来压低能源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使得这些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为了实现“自力更生地建设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目标,一大批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不符合我国资源的比较优势,没有生存能力。还有一批国有企业在“备战”的口号下,钻进了深山老林,不具备正常的生产条件。这些企业背负了战略性政策负担,很难摆脱亏损。 在“赶超”时期,国家把大量资源投入了资本密集型行业,没有余力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由于资本密集行业不可能大量提供就业机会,为了保障城镇居民就业,政府只好按“计划”叫国有企业安排就业。在许多国有企业中冗员比例甚至超过二分之一。除此之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必须承担职工的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福利。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越来越重。这些社会性政策负担把许多国有企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些政策性负担必然增加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本,导致利润低下,甚至亏损。国家只好采用各种方法扶持国有企业,其中包括直接对国有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在实行了“拨改贷”之后,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扶持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的。[3]国有企业亏损的“责任归属”非常模糊,无论是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负责人都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因此,往往没有谁需要为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具体承担责任。毫无疑问,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必然转化为国有银行的政策性负担。一方面,政策性贷款可能直接造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这种政策性负担同样加剧了银行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从而加速了国有银行内不良贷款的累积。 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当中另外三分之一来自于宏观金融政策的变迁,还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以及银行自身的决策失误。[4] 如果西方的商业银行出现了不良贷款,处理方法比较简单,可以直接追究银行管理人员的责任,直到让这家银行关门倒闭。可是,很难处理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甚至找不到需要直接承担责任的肇事者。既然谁都不必为此负责,那还着什么急?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一年又一年地拖了下来,越积越多。 (三)国有银行改革的症结 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症结是体制问题,说到底只有两条: (1)政企分开 (2)通过市场竞争选择金融人才。 只有政企分开才能避免各级政府过度干预造成贷款坏帐。只有让优秀金融家来主持银行才能保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这两个条件是改革国有银行的前提条件。第一条是政策环境。如果政府官员不停地干预银行业务,哪怕就是再优秀的金融专家也难以施展身手,甚至会被恶劣的经营环境逼走。第二条是说人的因素,在正常的经营环境下人的因素第一。尤其是在现代金融行业,千万不能让外行来领导内行。 有人说,那么多的经济学家都主张开放民营银行,为什么不先帮助国有银行搞好改革?经过好多年反复研究讨论,多数经济学家终于认识到,改革国有银行要比创建民营银行困难得多。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做到上述的两条。 政企不分使得国有银行的改革格外困难。国有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本身就是政府官员,无论是在组织上、人事上和心理上,国有银行的经理人员都必然高度依赖于各级政府。一方面他们忠实地执行政府的各项计划和意图,另外一方面,一旦国有银行遇到困难也必然会要求政府提供支援。政府提供的担保从根本上削弱和瓦解了国有银行改革的基础和需要。例如,如果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政府发国债筹资用于充实银行的资本金;[5]如果国有银行不良债权过高,资产质量低劣,国家则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在帐面上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6]正因为有政府的干预和担保,国有银行养成了相当严重的“道德危机”,补充资本金以后资本充足率又不断下降,债转股以后不良债权又迅速积累。政府的担保一方面破坏和瓦解着国家信用,另一方面则阻碍着民间信用的建立和发展,是债信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巨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国有银行商业化是化不了的。因为,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和国家财政是一家,政府、银行、企业紧紧地捆在一起,国有银行的改革没有需求,没有动力,没有基础,也没有条件。 如果国有银行能够找到优秀的金融企业家,并且他能够得到上级充分的信任和授权,顶住各种压力,政企分开,拒绝政府过度干预,那么,即使维持国有产权,也存在着办好国有银行的可能性。 可是,金融人才从哪里来?众所周知,只有通过金融市场的公平的竞争才能培养、识别、挑选金融人才。目前,国有银行的行长是由组织部挑选,由各级党委决定的,最后还要经过当地政府发个任命状。在这种体制下就很难避免双重扭曲:首先,组织部难免按照政府官员的标准推荐一些庸才。其次,就算凑巧蒙上一个人才,如果人事权控制在上级政府手中,怎么能够要求行长们做到政企分开? 在组织部推荐的人选中,就是按照概率分布,也会有几个比较好的人才。在这些人才当中,也会有几个能够和上级领导保持良好的关系,得到上级的支持。因此,国有银行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尽管大部分有问题,总可以找出几个较好的典型。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好的案例,使得许多人仍然对办好国有银行抱有很大的期望。可是,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有规则地选择合格的金融家来管理国有银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在现有体制下,要做到这两条非常困难。即使偶尔出现几个比较成功的典型,也不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 要搞好国有银行的改革,必须改变过去选拔干部的程序,通过公平竞争,从真正懂行的专家当中来选拔银行行长。行长的任命权必须交给银行的董事会,而不能由政府官员或者党委来决定。从理论上讲讲似乎很容易,真正做到,非常难。 由于目前没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很难鉴别谁是金融人才。银行的董事会形同虚设,变成了退休老干部俱乐部,没有监督管理的能力。改变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挑选规则必然会涉及到许多既得利益集团。如果试图做到政企分开,必然会遭遇许多政府部门的反对。如果不做出重大的突破,想要让国有银行改革取得较好的成果是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四)国有银行改革受制于国有企业改革 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金融体制有两个特点是不会改变的:以现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格局不会改变,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也不会改变。因此,国有银行改革取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和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 国有企业由于缺乏自我积累的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更加依赖外部资金的扶持。如果国有银行按照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来运作,经济效益普遍不景气的国有企业将遇到极大的融资困难。目前,国有企业占用了80%左右的银行贷款,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绝对优势。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体系,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难以满足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国有银行作为国有企业外部融资主渠道的地位。国有银行必须承担着整个金融体系的大部分功能,它无法完全按照自身改革的需要调整运作方式和业务范围。因此,国有银行能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能否顺利走向商业化经营模式并生存下去,首先取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否顺利。 如果国有银行希望降低不良资产,无论是通过国家财政还是通过资本市场,只要一有动作就势必牵涉到国有企业。例如,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来减轻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这原本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在西方工业国家中也经常这样处理企业债务。“债转股”的结果是让国有金融机构持有一部分,甚至相当大的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权。假若国有企业的资产状况良好,那么持有这些企业的股份并不是一件坏事。银行可以定期分红,如果不想要了,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把股份转化为资金回收。可是,偏偏那些国有企业几乎都是老大难企业,往往早已资不抵债,连年亏损,哪里谈得上什么利润分红。既然连各级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改造都一筹莫展,让银行持有一些国有企业的股份就能拿出什么办法来吗?各级政府见了这些国有企业就头痛,银行作为政府的下属单位难道比政府的本事还大?倘若国有企业继续亏损下去,银行手中的股票早晚会变成“垃圾”。虽然在短期内银行的坏帐换了一个方式,作为整体来说,坏帐还是坏帐,国有银行肩上的坏帐负担并没有减轻。 国有银行正在推行股份制改革的试点,无论其产权无论如何变革,政府必然保持其主导地位。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必然要同时照顾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政府在处理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矛盾时,必定会从自身利益出发,确定优先顺序。对于那些经营状况比较好的国有企业,政府会站在银行这一边,执行金融纪律。但是,当一些国有大企业出现资金流动危机时,为了维护本地区的稳定,政府就不能不站到国有企业一边,干预银行的运作。如果不挽救国有企业可能马上就出乱子,弄得不好,各级官员要丢官罢职。对于各级政府官员来说,假若能够说服银行给企业一笔新贷款,就是出问题也不会在眼前。拖一天是一天。贷款到期之日,恐怕已在自己的任期之后了。出问题也是下任官员的麻烦。 如果国有银行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出发,力图减少资产呆滞和被拖欠的风险和损失,势必会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国有银行收缩传统信贷业务将意味着整个社会融资总量的减少,大量储蓄沉淀在银行中而不能转化为社会投资。而银行自身在不能开展投资业务的情况下也同样难以发展。 无论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是着眼未来的发展,国有银行改革都受制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制于直接融资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国有银行的改革在面对复杂的产权变革时,还要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程度和整个社会投融资体制的发展状况来调整自身的改革进程,从而增加了改革的难度。事实上,由于金融改革的一再拖延,国有银行已经大量聚集了来自于国有企业的风险。国有银行的改革难度越来越大。 (五)国有银行的产权矛盾 明晰的产权结构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前提。 国有银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成为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市场经济主体。银行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首先要解决国有银行自身的产权问题。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独资的。国家作为抽象的、非人格化的所有者,事实上无法行使所有权,这就出现了产权主体虚置的问题。由于政府作为国家的人,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权,于是,在实践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将银行看作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从构筑现代商业银行所需的产权结构出发,为了实现政企分开,股份制改革是无法回避的选择。 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能否通过资本市场引入非国有资产?这受制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在资本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国有银行上市必然会与国有企业争夺资金。如果国有银行大规模地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必然会增加国有企业直接融资的难度,反过来又增加国有企业向银行贷款的要求。因此,国有银行的产权变革必须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相适应。 国有银行的产权变革还要面临现存的大量不良贷款问题。作为一种历史遗留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去十几年改革的成本。在银行产权变革中必须决定如何分担这种改革成本。显然,由国有银行单独承担巨额改革成本既不合理也不可行,银行没有能力予以消化。比较可行的做法是通过社会化来消化这些不良贷款,这就必须通过资本市场来运作。这一过程受制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 (六)敷衍应付还是彻底改革 看到金融当局的困惑,不由得使人想起了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人物,清朝的李鸿章。他在满清王朝的末年出将入相,职掌大权。办洋务,练海军,办外交,也曾风光过一时。在他手上创建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开办了北洋水师学堂等新式学校。他在临死之前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罢,海军也罢,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流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以何术能负其责?”[7] 李鸿章的这段话还有几分自知之明,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裱糊匠的心态。李鸿章把自己的所有作为都定位为一个裱糊匠。发现了窟窿,就拿张纸糊上,从表面来看似乎还挺漂亮,但是,只要风雨一来,就马上分崩离析,不可收拾。 不知道怎么搞的,我们的某些金融官员的所作所为,也象是一个裱糊匠。在嘴上天天叫喊要改革金融体制,但是实际上只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金融体系和满清王朝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情。满清王朝病入膏肓,不可挽救。但是,中国的金融体制还不至于到那个地步。更何况,金融官员可以换了一茬又一茬,缺了谁,银行都一样要开张。金融体系的安危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绝非儿戏。 国有银行中的某些官员们已经习惯于垄断特权,他们甚至希望把金融改革也垄断起来。他们口口声声要改革金融体制,每年都提出一些改革方案。前几年,人们还很有兴趣,关注官方提出的各种改革金融体制的建议和计划。可是,一年又一年,金融体制的改革趑蹰不前,问题越来越严重。看起来,官方的某些研究机构也“江郎才尽”,提不出什么好主意来了。这些金融官员们在口头上也欢迎海外学者回国效力,欢迎懂得现代金融的专家参与改革,但是,当专家们提出改革金融的建议时,马上就暴露出他们“叶公好龙”的真面目。他们自知理亏,不敢就金融改革的政策正面展开研究讨论,于是,某些金融官员采取了拖延战术,千方百计,回避争论。当许多学者建议刊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实现对内开放,通过建立民营银行实现金融体制的制度创新,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通过公平竞争逐步提高国有银行的竞争素质。实现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任务。本来应当动员更多的力量,齐心合力,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案。可是,有些金融官员只想当“裱糊匠”,尽量不要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只求得表面上过得去,根本不考虑长治久安的制度建设。 银行经济论文:城区银行经济发展论文 一、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对银行发展的影响 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要实现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就必须加强区域金融的更紧密合作,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区域资源流动和产业合作分工中配置导向和市场调节作用。加快城区银行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优势互补,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对培育我国金融经济新的增长极,促进城区银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形势 1、区域经济的亮点 如果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以说,在高位增长中促进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及大力度地进行经济转型,是我国区域经济的亮点。目前,这种协调与转型出现以下特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十分突出。但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区域经济正在转型与互动中促进协调,在各区域主体功能逐渐明确、到位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整体发展水平。中央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协调发展的政策正在一步步完善。其推进思路是:东部地区在“率先发展”基础上,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应该说,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对于整体的发展来说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推动局部区域的超常发展,到注重总体协调,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站在这一角度理解新时期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观察2006年以协调发展为基调的各区域发展呈现出的不同走向与特色,我们认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逐步清晰。 (二)分析探讨区域经济对银行发展的影响 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对城区银行金融发展也产生了影响。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性问题更加突出。由于贷款审批权限小、贷款项目少,在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下信贷人员责任大、个人承担风险高,加之上级行采取下达存款考核任务、提取二级准备金、对上存资金给予优惠利率等政策,这些因素促使欠发达地区基层行日益“重存轻贷”,直接导致欠发达地区资金的严重外流,资金供求的“剪刀差”逐渐加大,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日趋加大。二是降低基层银行的资金利用效率和盈利水平。严格的规模限制,不仅不利于银行资金效应的最大发挥,而且造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后劲的明显不足。三是弱化了城区银行在县域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导致地方政府对银行给予地方经济的支持逐渐失去信心,由此可能使地方政府对银行的支持力度减弱甚至存在工作协调障碍。 二、银行怎样借助区域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树立全局意识,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城区银行在经营战略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经营对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大行业、大企业和高效益的项目上,这无疑符合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但是我们不能片面为强化这一战略而忽视了我国的国情、经济金融的发展过程和当前的经济现状。在当前不发达区域迫切需要金融支持而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又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作为金融主体的国有城区银行,在实施集约经营过程中,应特别谨慎市场的“取舍”,况且,现有的区域经济与企业状况也只是相对的,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支持力度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与企业的强弱态势也会发生转换,这已被经济发展实践所证实。城区银行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妥善、合理的配置信贷资金,为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对地方经济的支持,获得地方党政部门认可,使之正确认识、看待、支持城区银行改革,理解、尊重城区银行按市场经济规律、金融法则办事,主动关心重视金融工作、帮助解决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为金融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树立发展意识,处理好集权与放权的关系,合理确定贷款权限,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城区银行在推行“三大”战略的同时,应完善内部授权授信及比例管理制度,城区银行二级分行应妥善衔接信贷授权和统一授信,不能忽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应根据县域城区银行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实事求是地合理配置信贷权限及贷款比例限额,适度下放信贷权限给县级城区银行。 三、银行发展规划需要注意的事项(应对区域经济变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城区银行业的发展核心是银行和政府的关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银行若想经营好,必须重在机制改革,尤其是传统体制下转型而成的银行,更需要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苦练内功,完善银行的制度,改进技术水平,改善管理方式,要明确银行是做什么的。客户需求多样化也是影响城区银行发展的一个因素。自从银行业的发展从产品层面上升到客户需求层面后,金融产品和服务都是围绕客户需求来创新的,城区银行需要在客户需求的挖掘上多下功夫,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创新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业态竞争对于城区银行来说要定位准确,大银行做大银行的事情,小银行做小银行的事情,城区银行要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进行约束,极大的改进城区银行的管理和人才的问题。城区银行要改进体制问题,要注意在银行经营中,依法经营、合规操作是银行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银行员工应尽的基本职责。合规文化建设是促进城区银行各项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合规文化建设,重点在于把合规经营理念贯穿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使之成为自觉的习惯;重点在于把立规建制的工作做实、做细,把操作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真正细化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节点。城区银行在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产品方面要有一定的产品约束。要创造出了解客户特点的产品。使产品能够根据业务发展的状况能够较好的提供客户服务。城区银行要注重内外兼修,重在修炼内功。从银行的信贷工作着手,逐步完善城区银行的信贷调查流程,使信贷调查能够真正的为城区银行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规避企业吃亏、银行吃亏、政府吃亏、信贷调查有问题、未形成良性的体制等一系列问题,避免城区银行成为“孤岛”。 个人客户是各城区银行涉及面最广泛的群体。城区银行在进行个人银行业务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这一业务领域的经营管理、市场拓展、营销组织和质量成本控制等工作进行规划,认真分析市场现状和预测发展动向。在保证传统业务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银行卡、个人消费信贷、个人住房信贷等业务。建立完善的个人银行业务,对业务发展战略、机构建设设置布局、新产品的开发与业务拓展方式等都要作出具体的规划,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个人银行业务成本监控体系,要认真落实国家的有关利率管理规定和财务管理政策,严格成本控制,增强安全经营、有效经营的自律性,提高市场盈利水平。城区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现代城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包括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外的结算业务、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项目评估、财务顾问、信息咨询、建设监理等综合性的服务。随着城区银行转轨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间业务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各城区银行的普遍重视,因此在制定城区银行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做好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各城区银行都有其自身特点,都有自己的优势业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突出其特点,以促进其他业务的发展。例如建设银行在制定中间业务发展规划时,就应该依托长期从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这一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宗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中间业务体系,不断丰富业务种类,把建设银行的金融服务从项目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延伸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确保传统银行业务与中间业务双轮驱动,全面推动城区银行业务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是城区银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区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按照中央关于城区银行要“强化集中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核算、统一调度资金、分级管理的财务制度”的精神,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以达到建立以综合业务经营计划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资金统一调度,资产负债合理安排,财务资源合理配置,监管有力的计划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制度统一、集中核算、集中管理会计信息、有效监督的会计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快捷的清算汇划体系,强化清算系统的市场服务功能。 四、银行怎样抢占区域市场份额 城区银行市场呈现六大特点,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迅猛随着城区银行积极推进,银行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城区银行实现业务创新、提升品牌形象,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主要方式。二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各城区银行纷纷将金融创新列入银行新的发展战略,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成为许多城区银行实现金融业务创新的首选。三是,市场集中度偏高,银行和招商银行为主体的几家金融机构,市场集中度很高。四是,客户需求逐渐多样化,客户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网上交易类业务已成为满足部分客户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试办网上小额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授信业务。 五、银行怎样巩固区域市场的地位银行巩固区域市场的地位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1、市场细分:市场如何细分?各细分市场的规模、增长率和毛利率如何?各细分市场的集中度如何?各细分市场的产品生命周期处于哪个阶段? 2、客户需求:目标客户群体有哪些独特的需求?目标客户群体中谁是行动决策关键人?目标客户群体有什么样的行为特点?如何通过客户需求制定适合的产品、价格、渠道和品牌战略? 3、关键成功因素:行业中有哪些不同的成功模式?这些模式各自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哪个是最有利的成功模式?服务、创新还是效率?价值定位与盈利模式是什么? 4、竞争力分析:与竞争对手在关键因素上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要培养什么核心竞争力?要建立什么样的竞争优势?如何规划核心竞争力?总之,城区银行的发展任重道远,尚需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城区银行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市场增长潜力较大,抓住机遇将占据市场竞争主动权,但是,如何有效地抓住机遇,首先必须实施城区银行业务战略规划。 六、银行在区域市场中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快金融创新和改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在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过程中,增进区域经贸往来需要金融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这就为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外在动力。城区银行和金融机构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这一要求,继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大力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积极发展区域票据交换系统,开发扩建本地银行卡网络,为区域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发展提供支持平台。大力发展信贷业务,鼓励创新产品,探索开办跨市场金融工具,积极提供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加快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转型,对重大项目,提供以中长期项目融资为主的开发性金融服务,更持久地支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跨区域收购、兼并、重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其重组改造,从根本上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机制,保证地方金融的健康发展,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第二,加快金融业开放,支持边贸经济发展要积极实施“引进来”策略,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前来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入股境内金融机构,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与发达省份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前来开设分支机构,形成构建区域性的经济金融平台。重视金融业在促进边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经济发展的战略考虑,城区银行要灵活创新机制,逐渐冲破以前的政策框架,在本币结算、双方货币直接兑换、甚至在贸易融资等环节,研究和创造条件进一步支持边贸发展。第三,加强城区银行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维护城区银行金融稳定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为区域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保障。随着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各地区间经济金融交往日益密切,经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由于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缺乏有效地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金融监管信息交流共享,将难以防范和抵御区域金融风险。要加快建立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客观分析判断区域整体金融风险,定期区域金融稳定评估结论,制定完善区域金融业应急预案,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促进环区域经济区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区银行作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加入到社会的经济活动中来,作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银行不能只盯着自己的资产质量,城区银行为了生存并不断发展,就需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济增长论文 一、关于金融支持作用的相关理论 1.金融约束理论 1.1金融约束理论的起源 金融约束理论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金融约束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对城市经济的干预约束作用。产生这种理论的基础在于,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问题、经济行为、经济活动的道德约束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干扰下,城市经济规划之中的资金难以得到有效的分配。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政府职能部门给予适当的干预作用就显得很有必要。根据上文对金融约束作用的产生的理论的分析,不难看出,政府职能部门对城市经济进行的经济约束的主要目的就是规范城市经济运行过程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为城市经济的各个组合部分创造发展的机会,减少可能出现的城市市场经济内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2金融约束理论的适用范围 相比较于发达国家,金融约束理论更加适合于发展中国家。该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发展的初期,很容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帮助羸弱的国家经济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运行制度,保证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对国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初期阶段,采用金融约束理论的指导,往往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在应用金融约束理论的过程之中,也要注意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防止政府职能部门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行为,提升市场经济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3如何通过金融约束理论促进商业银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 金融约束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政府职能部门要控制好城市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将这两者的数值控制在一定的数值范围之内。通过这样的方式,政府职能部门就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有效的控制住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减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帮助商业银行更好的发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其次,将城市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有效的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保证商业银行更好的发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最后,对城市居民将银行存款转换为证劵等类型的理财产品的行为加以限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有效的保证城市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额,保证商业银行更好的发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 2.金融中介理论 2.1金融中介理论的起源 金融中介理论主要介绍的是金融行业在促进城市经济行业发展之中发挥的重要媒介作用,金融中介理论还包括有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产生金融中介理论的依据是对上世纪七十年展中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过多的干预行为所引发的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的研究所得出的。 2.2金融约束理论对社会经济发挥的作用 金融中介理论认为,政府职能部门所制定的金融发展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存在关联的。从一个方面看,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正确的金融发展制度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有效的将资金投入到社会所需要的部门之中去;从另一个方面看,通过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有效的提升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水平,进而有效的提升人民群众向商业银行存储的数目。但是,如果政府职能部门过于重视对经济市场的干预作用,就很有可能会导致金融制度难以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对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促进国家储蓄率的提升,帮助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3如何通过金融中介理论促进商业银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 金融中介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不断进行对城市金融行业的创新,找寻出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体制,根据城市经济的变换,找寻出可行的金融行业发展突破点,形成新的商业银行融资方式,并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完善对城市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制度,持续动态的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制度,保证城市的金融制度可以满足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 二、金融支持作用和城市经济的关系 1.城市商业银行与城市经济的相互促进关系 第一,通过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可以通过更好的经济来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金融行业的不断完善又为城市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第二,如果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就会限制金融行业的完善,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这就需要城市商业银行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为城市经济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的运作情况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有效的调节银行资金的流向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可以有效的吸取人民群众的闲散资金,将这些闲散资金投入进城市经济急需发展的部分,形成一套流畅的城市资金流动体系。如果这套体系难以流畅的运行,就很有可能导致城市的经济运转受到阻碍,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如何有效发挥商业银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 1.完善城市商业银行对城市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机制 1.1完善授权体制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几乎已经覆盖了我国所有的城市,这就给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根据具体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对各个分支的商业银行的授权活动,积极支持城市经济发展。 1.2调整现有的信贷政策 城市商业银行要根据城市之中各企业在商业活动之中体现出来的信用进行对信贷政策的修正,重视对城市中小企业的扶持。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国家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城市商业银行要改变自身观念,敢于支持城市中小企业,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3灵活调节对城市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利率 为了保证能够适应城市市场经济的变化,城市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对银行贷款利率的调节。对于那些在城市经济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着较为光明发展前景的中小型企业,要适当的酌情降低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鼓励这些企业贷款;对于那些依托于大型企业或者国企的企业,也要适当的予以贷款利率的照顾;对于那些短期内有着较大利益,但是长期发展不明确的企业,要适当的调升贷款利率,不断通过优化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提升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技术创新能力 为了有效的发挥商业银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就需要不断进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此同时,进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又离不开对金融科技和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能力的依赖。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在商业银行运行管理的过程之中,不断提升银行的业务管理水平,提升商业银行管理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具体的来说,就是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保证商业银行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的商业信息,了解到最真实的第一手信息。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商业银行内部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系统,建立大型的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对金融信息的科学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金融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金融行业能够和城市经济之间确立一个良好的关系,两者就可以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循环,在金融业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如果城市经济不能和金融行业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就很有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城市经济裹足不前。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城市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和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具体的介绍了通过完善城市商业银行技术支持和帮助城市中小型企业的方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方针,进行了对商业银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的探讨分析。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作者:辛超 单位: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银行经济论文: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创新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时间的快速发展,经济制度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并且发展方面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在此之间在经济制度的更加完善的条件下,经济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对于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使得经济方面的收益变得更加的明显,经济资本管理使得我国能够清楚的预测到我国日后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到资本管理应用方向的正确性,因此,以维持我国银行经济制度的正确性与协调性作为目的,就一定要把银行的管理方案彻底的与银行资本管理问题融为一体,这种方法才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必然决定。所以,要想使得我国的问题得到解决与进一步的提升,一定要及时的发现管理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结合银行本身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1、银行对于经济资本的管理开展的意义 对于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指的是在考虑到银行风险的同时,还要根据合适的银行管理方法来帮助银行的经济得到提升,将风险与价值的管理进行统一化,使得管理模式方便使用和实现,在以前的银行进行经营时总是会遇到各种难题无法得到解决,使得银行的收益下降,银行的信誉程度降低,而且长期下来银行将会面临着破产倒闭的风险,所以必须要针对这一情况作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时就需要探究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创新模式,使得我国的银行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并在实施后可以迅速提高经济水平,使得经济资源管理创新模式变成银行管理手段的核心。 2、日前我国的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2.1银行工作人员的经济资本的管理意识不够强烈 对于银行的工作人员来说,首先一定要锻炼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问题,只有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得到提高,才能够保证工作人员在工作时拥有足够的热情,在对经济方面的管理上拥有一定的积极性,不会因为个人都疏忽而损失了银行的利益,工作人员一定要自己对于自身有一个严格的要求,在遇到的不懂得地方时,及时的问领导人员,不掩盖自身的过失,不将自己的错误涉及到银行的收益,真正做到员工与银行一体化,尽管现在的银行之中许许多多的员工还是不能够完全的做到以上几点,但是相信在实施银行经济资源管理创新模式以后,一定会使得以上情况得以全面开展。 2.2经济资本的管理制度不够全面 这些年以来,尽管我国的许多银行都在使用经济资源管理模式的制度来改善银行,但是一般情况下,经济资源管理制度还是在上级部门或者总行之间使得的较为广泛,相较于这些来看,基层的工作人员在知识和管理理念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与认识,严重的来看,许多基层人员根本就不重视这些理念,因此也就看不到实质的表现,但是,经济资源管理制度应该广泛使用在银行的各个过程之中,因此更离不开所有员工之间的相互配合,但是,根据现在的银行经济资源制度来看,经济资源管理不完善,使得银行自身的工作的稳定进行受到极大的挑战,对于银行以后的发展也有了很不利的影响。 2.3风险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为了我国银行的未来得到更加有力的发展,在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我国必须针对银行制度的不完善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使得风险的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健全,并且有效的建立管理政策。然而,如今的银行现状表明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政策还未得到完全的改善。比如:在风险组织管理问题的方面,许多的银行采用的是以信用风险的建立为基础,却使得市场上的风险受到了忽视。除此之外,许多银行经常将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作为重点,忽视了风险制度的重要意义,缺乏健全制度的意识,所以,导致了银行的发展现状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一定要改变现状来提高经济水平。 2.4经济资本的成绩和效率丧失科学性 根据现在的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成绩与效率来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体系仍然较为粗糙,尽管许多银行已经开始实施了成绩与效率的考核,但是没有贯彻到实处就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效率,如果将经济资本的回报情况和经济的提高的水平作为核心来进行考核,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使得适用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考虑到成本的核算管理受到一定的限制,最终导致银行的计算结果缺乏必要的合理性,而且,在我国银行中,因为成绩与效率的考核体系尚且得不到有效的保存,也使得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各个员工之间的执行过程受到局限,更使得银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3、银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性 3.1实现了风险精细化计量的目标 因为经济资本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规格,在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使其和账面上的资本与监督资本的管理模式相互比较,还是在自身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银行的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风险性的意识,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就使得资本的配置不能够有严格的有效性,因此,在银行中的各个部门中以及在各个银行之间,把经济资本的风险预测和计量目标带入到其中,能够更加准确的计算出应该需要的资本。在此之间,对于经济资本的管理模式来看除了要监督控制资金的流动之外,还必须想到资金的流动性存在的内在风险和法律风险,才能够使得银行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3.2使得银行大大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以及定价能力 对于银行日后的发展,为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模式能够对具有的物品量化,为银行找到了支撑的有利条件。银行在制定经营工作的预测以及评估经济资本的同时,能使用资源配置以及系数的制定等方法来对银行自身给予一定的支撑,引进一些新的技术,使得银行可以推算出物品预测的回报率,而且对于提高银行的决策能力和定价能力十分有帮助,一定要对银行实施适合银行本身的方法,使得银行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基础上,更快速的提高收益与工作效率。 4、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创新模式探索的有效策略 4.1充分认识到经济资本的管理 对于银行来说,拥有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对于银行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而且还要不断地对模式进行创新,不断地更新。要想使得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在银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定要让银行的工作人员对其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与理解,这是一个银行管理效率好坏的基础,这样可以使得经济资本的理念在工作人员的心中更加的深化概念,也能够把经济资本管理带入到银行的整体管理战略之中,使得风险的承担能力降低,自身的资本状况升高,为银行带来进一步的发展,使得银行拥有更光明的前途。 4.2制定一套全面有效的经济资本配置体系 如果想使得银行能够设定一个完备的经济资源配置的模式,就一定要全方位的对于银行所要承担的风险展开一系列的分析,而且在此之间也要详细的对公司面对这些风险时所要承受的各方面的亏损做出预算,制定详细的资本项目,然后再根据这些找出一些详细的解决方案,达到亏损最小化的目的,在对各方面进行评估时,不仅仅要根据这些外在表现,还要根据其内在联系,从根本上解决,对银行的各方面做出详细的经济资本配置体系的制定,按照思路和步骤进行,保证银行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使得配置资源更趋于合理化。 5、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整体而言,在我国的银行之中经济管理模式正在被普遍的使用,这个新型的实施方法,不仅仅使得银行之间的各部门的风险实现了计量化,同时还在自言配置的问题上给予了合理的保障,尽管最近几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金融发展的灵活化的开展,使得市场上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但是我国仍然会克服一切困难,将竞争力提高,使得我国的经济水平变得更加的完善,为我国的银行的前途埋下有力的发展道路,让经济资源管理模式贯穿于所有使用的金融企业之中,不断地完善与加强,争取保证我国的所有方面全部实行经济资源一体化的模式,克服人员管理意识不足,银行管理制度不全面以及风险过高等困难,勇于迎接各种的挑战,使得我国的银行发展拥有更加美好的前途。 作者:李晓 单位:郑州银行 银行经济论文: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融合 摘要: 近年来,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履行了加强干部管理、强化业务监督的重要职责,对推动银行改革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事实上,当前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与自身的经营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以往的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对企业高管考核监督的要求,需要将绩效审计理念引到经济责任审计中来,以科学客观地评价银行高管人员任期履职情况。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始终履行着加强干部管理、强化业务监督的重要职责,对推动银行改革发展起着至关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事实上,当前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与自身的经营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以往的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对企业高管考核监督的要求,需要将绩效审计理念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来,以科学客观地评价上市银行高管人员任期履职情况。 一、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一)绩效审计能有效控制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目前来看,传统的审计方式主要是真实合法性审计,仅对高管人员遵守各项金融法规、规章制度的程度做出客观评价,但这显然不够,经济责任审计还需要关注高管人员的经营决策是不是具有科学性,其在管理方面是否能力突出,最终给予其客观的评价结果。在绩效审计的方式正好对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做了很好的补充,即通过高管人员在任期内业务的发展状况和各项资源的投入产出效果,可以发现经营决策和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判断出预定目标实现程度,揭示出业务经营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绩效审计之下,审计分析工作被进一步细化,并带有预警功能,促进管理者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银行内部资源配置的效果,从整体上为决策提供服务,突出其降低风险的作用。 (二)绩效审计使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更具针对性。在审计的过程中主要针对于一定时间段内高管人员的各项工作状况进行全面而严格评估,其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内容也相当丰富。能否在这些繁重的内容中确定审计目标是影响到整个审计工作的关键部分。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内在审计精神也要求必须将工作与人结合在一起,全面反映出高管人员的经营成效,这一点与经济责任审计是相似的。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可以从项目的关注程度、审计难度与成本方面入手,在合乎法律要求的情况之下,找出症结的所在之处,并根据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明确审计目标。所以,有效地利用绩效审计工作,确定科学的审计目标,能够在最小的审计成本之下获得最大的审计效果。 (三)绩效审计提高了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责的效果。第一,其使得整个问责过程更具有实践性。两种审计方式可以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可以将审查的重点倾向于各种资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上,从而拓展了以往的审计范围。通过关注资源配置与管理的方式和效益,可以评定相关的重要决策与资产管理是否到位。将总结出的各种问题进行细化分析,探究问题的根本所在,从源头加以治理,实现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第二,这种审计方式能够将整改工作与服务工作融合在一起,提高工作效果。在现有的审计工作中融入绩效审计,围绕高管人员的经营决策、管理和资源配置效率,使审计问责有较为具体着力点,有利于审计人员从体制、机制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实现审计的预防式控制和审计效益最大化。第三,有助于规范化高管人员合法合理地使用权力。其较以往的审计方式来说,更侧重于重大决策与项目的分析工作,从根本上来探究高层管理人员是否具备科学决策与经营的能力。整个过程中,突出权力部分的控制,能够提升高管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其认真行使权力。所以,这种审计方式应进一步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效融合,逐步将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为一种跨部门、兼容审计、监察、人事管理及监督多种职能的更高层面的综合监督形态,可以有效促进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上的不断完善,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二、当前影响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有效融合的问题 (一)思想理念有待转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传统经济责任审计重在揭露问题、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对如何把握高管人员任期经营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缺乏科学、宏观、精确的定位,对如何更新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完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工作缺乏有效尝试。同时,部分审计人员习惯于从审计工作中来寻找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从银行的整体方面进行考虑,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带有片面性,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两者的不同之处认识不够。 (二)审计方法运用不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受托关系,要求高管人员对受托付的资金、财产、人员等资源进行完整、有效的经营管理。但如何对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合理经济测定、效率测定和效果测定及评估,则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并进行广泛的调查获得有效信息。除了这些以往的方法之外,其还要使用多种经济学分析办法,借助各种数学模型,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但这些审计办法在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中还不能全面应用。 (三)审计体系尚未明确。在经济审计责任中融合绩效审计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高管人员任期内经济事项的效益进行评价,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审计评价体系。目前,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只是将高管人员任期内的财务考核指标与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综合比对分析,难以进一步深入,无法全面反映出该高管人员在内控制度、经营状况、重大事项决策和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具体经营管理情况,并且在划分经济责任时,各种责任种类繁多,且都缺乏权威的标准化界定。 (四)审计分析准备不足。在经济责任方面的绩效审计过程中,其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大,所审计的对象与内容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对象与内容所依循的标准也不同,所以参与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并深入了解审计工作的实质,能够准确、全面、高效地完成审计工作,并形成书面的审计报告。同时,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往往时间紧、任务急,审计机构无法事先制定工作计划,审计人员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审前调查、详细研究制定审计方案等,审前准备不充分,项目实施中又抢时间赶进度,很难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因此,审计人员工作任务繁多、理论基础薄弱和实践经验少等众多因素,都影响了经济责任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导致审计资源与审计目标脱节。 三、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有机结合的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绩效审计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补充和推进作用,加快实现两者有效融合,需要从五方面入手: (一)转变审计理念是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两者快速结合的基本条件。经济责任审计从根本上讲是绩效审计,应该用绩效审计的理念重新界定经济责任审计思路。要探索将绩效理念引入经济责任审计目标,通过审计评价被审计高管人员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总结出其在管理与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管人员在履历期间内的管理水平、绩效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评价。通过这些,能够有效改善高管人员的工作水平,促使其强化内部管理能力,加强决策能力。对于高管人员的评价结果将成为其考核与奖惩的重要依据,促进审计目标的提升,从而实现审计管理模式向服务性审计、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的宏观审计、制度效率和内控管理效能的效用型审计等模式转变。 (二)深化审计内容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有效融合的关键。用绩效审计的理念重新界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思路,进一步深化审计内容,针对主管不同工作的高管人员对审计内容作相应调整,科学地确定审计内容是两种审计办法有效融合的关键。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依照传统的审计模式,对被审行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还要结合被审计行的实际情况突出绩效审计的内容,关注对被审计高管人员所在行各项金融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不仅要关注经营活动中有无违法违规问题,还要关注经营发展能力、资产安全、资产流动和经济效益等情况;针对高管人员决策方面的审计,应从程序、机制、内容等全面进行,判定其决策是否具有合法性。除此之外,还要探究其所作出的决策是否落实到位以及其是否产出预期效益;在针对内部管理与控制方面的审核,既要从机制与制度方面入手,审计其是否完善,还要从这些现有机制所产生的效果方面入手,确定其能否提升绩效水平。 (三)转变审计方法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有效融合的必要手段。在绩效审计目标的引领下,经济责任审计应进一步改进审计方法,切实解决“怎么审”的问题,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一是加强经济指标比较分析。针对主要的经济指标,采用环比、类比的方法,对高管人员任职期间内各项经营指标进行比较,通过对增长率和变化情况的比较,寻找变化趋势,也可以采用列表、曲线图等方法进行反映。二是积极推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采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数据的处理速度,可以节约审计资源,减少传统手工审计下的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深度和质量。三是采取分析性复核和重点抽样的办法。在审计的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包括各种数学模型、统计学分析、技术经济论证等,配合各种调查问卷与实地考察方式,科学地确定审计目标,划分抽查的范围,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必然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要想不断得到提升,应切实解决“谁来审”的问题,以不断促进经济责任和绩效审计的质量,实现审计方式和职能的转型。一是加强专业培训工作。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可以选择多种培训方式结合的办法,如讲座、案例分析及读书等,重点在于掌握各种审计知识与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抽调部分工作人员到发达地区实地学习。这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学习广泛的审计理论研究成果,而且还要重点突出绩效审计实务的培训,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提高其分析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重点提高审计人员实战能力。二是改进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等平台,将重点骨干培训工作与全员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绩效审计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学习,使得学员的理论知识能够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便于实际工作中及时查处不良问题。三是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更侧重于实效。考核对于审计工作的最终实效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推动整个审计工作良性发展,特别有助于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间的结合。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侧重于这两种审计方式的结合程度,加重其在整体考核中所占的比例,从而引导审计工作人员积极探索这两种审计方式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五)转变审计评价方式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有效途径。经济责任审计应进一步转变评价方式,切实解决“怎样评”的问题,从而对高管人员任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绩效评价。在以往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体系,科学利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历史指标与未来价值指标、高管人员的业绩指标与素质指标、客户指标与内部流程指标、学习成长指标等评价指标,对制定的政策和重大经济决策的效益、效果进行评估;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包括存款、贷款、资产流动性、中间业务、流程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绩效进行评价;对高管人员管理决策权和其执行权的行使情况、内部职能的履行情况和效能、政策执行能力等业务行为的效果性进行评价,以全面反映被审计高管人员经济责任的工作成绩,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作者:黄波 单位:审计署长沙特派办 银行经济论文: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一、前言 金融业界对经济资本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一直困惑于如何将这个概念与金融实务紧密联系起来。自经济资本概念提出伊始,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使这个概念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超越定性的层面,定量地、具体化地度量经济资本,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经济资本指标来深化金融企业的业绩管理。这些努力总结起来,其实质就是如何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工作。 经济资本指用于承担业务风险或购买外来收益的股东投资总额。经济资本=风险资本+商誉。如果没有购买外来收益计划,经济资本和风险资本的差别可以忽略。而风险资本是指抵补一定时间段内,给定置信区间内资产和其他头寸价值的潜在损失金额,即指能够令损失超过资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资本要求。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资本能力大小决定了银行的规模增长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银行机构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科学。 二、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中国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以完善资本充足率框架为主要内容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国家正式实施。中国政府为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设定的最后期限为:拥有大量海外业务的大型中国银行须在2010年前实施。2007年2月27日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规定:“银行经批准可以申请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同时,中国银监会督促大型国内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规定的高级内部评级体系,开发最复杂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要求中小银行借鉴新协议所代表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逐步朝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靠拢。 新资本协议提出的信用风险的初级和高级内部评级法都要求有5年的违约概率数据,高级内部评级法还要求有7年的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数据。因此,国内银行最迟需要从2008年1月开始收集数据或者推迟使用高级内部评级法,或者从开始收集数据起7年后再使用该方法。今日,国内银行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号角已经吹响。 管理风险的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其实质体现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新资本协议要求精确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信息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何依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识别金融风险,利用金融风险技术建立风险模型,难确计量与完整披露银行的风险,如何以“资本约束下盈利能力最大化”为目标,实现流程银行等管理激变,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如何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于引人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识别和计量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水平,从而用经济资本定量表示全行总体、各业务品种、各分支机构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水平,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对客户的风险定价,使绩效评价和利率定价更为科学,进而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适应资本监管要求。目前在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还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建立资本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引导和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确保风险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稳定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 三、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 1.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是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运用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 2.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全面计量和监控风险状态是银行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当经济资本总量接近或超过监管资本时,银行应通过某种途径补充资本金、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在战略上受到威胁。 3.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监测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同时,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够实现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匹配。 4.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的评价,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5.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为银行市场营销提供指引。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的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银行应保留和发展较大资本回报的业务和产品,否则应予收缩或退出市场。 四、如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具体特点,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需要考虑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 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股东、经营管理层、监管当局等不同角色对资本管理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第一,评价银行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银行的董事会须综合考虑监管当局规定、股东收益和经营中承担的风险,并对所需资本的总体水平做出评估;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须就其风险偏好所要采用的风险结构做出决定。第二,合理配置资本资源。银行根据既定的资本总量和资本回报要求,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等不同层面进行有效配置。第三,最优化可用资本。在风险结构和预计的资本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平衡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关系,运用内部风险资本模型度量最优化可用资本水平,确保可用资本与规划资本需要一致,并使资本成本达到最优。第四,衡量资本使用和收益。银行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计算实际资本收益,当环境变化、业务超过原定目标或原定目标无法完成时,银行有必要对资本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加快研究制定经济资本管理配套制度 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运用到银行所有业务流程中,并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一整套经济资本分配管理办法,从而更全面、更扎实、更有效地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三)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 依据内部风险资本模型计量的经济资本应与监管当局要求的监管资本保持总体平衡,商业银行应分别计量相应经济资本抵御以上三种风险。 (四)合理选取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主要有三种:资产波动法、收入波动法和系数法。这些方法的复杂程度不同,技术上也各有优劣。从各国银行的实践看,资产波动法正在成为普遍接受的计量和配置经济资本的方式。 (五)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评价体系 国际先进银行主要采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综合考核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该指标不仅能够将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直接挂钩、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经营目标和绩效考核的内在统一,还能够促进银行建立良好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能够激励银行自觉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创造利润,实现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最大化,从而实现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经营目标。 (六)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处理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还可以对账面收益水平进行调整,得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真实反映银行资本是否实现增值目标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现状 自2004年3月银监会颁布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后,银行监管机关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银行资本约束意识普遍增强,经济资本管理逐渐纳入银行管理之中,并逐步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中国建设银行最先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开创了资本管理的新局面;中国农业银行在全行正式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办法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绩效考核办法。这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对经济资本管理已经从研究探讨阶段进入具体实践阶段。交通、招商、兴业等股份制银行也积极拓展、改进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通过调整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使经济资本计算口径逐步与监管资本接轨,在合乎资本监管要求的同时,反映银行战略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导向,将经济资本占用的事后考核转变为事前配置,增强经济资本占用约束,并取得一定成效。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方法上,国内多家银行虽然实行了经济资本管理,但是由于理解深度不够,操作不规范,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更多地关注表内贷款管理,管理幅度不能涵盖银行全部风险;与财务和资产风险的管理衔接性不够;注重对风险资产经济资本的事后定量计量,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的功能,没有形成对风险资产和资本回报的有效约束机制等。 (二)分配方式上,额度确定主要依据年初确定的利润计划和新年度的经济资本目标收益率,未充分考虑一定时点上银行下级机构实际实现的利润差别,可能会造成下级机构经济资本额度松紧不一,在额度调整尺度上较难把握,难以平衡协调,进而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经济资本在全行范围充分而适度配置和高效使用。 (三)考核方式上,目前多家银行通过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强化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对业务发展模式由资源投入型向资本约束型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经济增加值考评办法与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资本的要求存在资产分类不一致、资本比例要求不一致的差异,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事后考核机制仍然不是刚性的资本约束,粗放型规模扩张的冲动依然存在,银行面临资本补充压力仍然较大。 三、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工作的突破 (一)工作原则设定 由于环境和条件的不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不可能完全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模式,而需要从实际出发,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思路。 1.“双量管理”,区别对待。 资本管理受到资本约束的限制,根据目前国内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情况,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遵循区别对待,以增量管理为主,同时加强存量管理。在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未达标情况下,经济资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增量上,优化增量资源配置,控制增量资产风险,使其与监管资本的增长相协调;已达标银行的资本管理则继续改善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业务占比,降低存量资产的经济资本,实现存量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 2.加强回报约束,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国内银行现状,以资本回报为约束指标,以风险和回报率水平为依据配置经济资本,优先配置到经济资本系数低、并有适当回报水平的资产业务上,将资源投向低风险、高回报的区域、行业、业务、产品和客户,大力发展如贴现业务、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等低风险业务。 3.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经济资本管理是国际银行业新兴的资本和风险管理工具,但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国内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而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使经济资本管理深入人心,化被动接受为主动管理。在实施步骤上先易后难,初期以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管理为主,待条件成熟后,再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管理范围。 4.统筹兼顾,自上而下。 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应在整体统筹管理的框架下,贯彻自上而下的原则,范围上先局部分行、重点分行,然后整体银行推行;先在一级分行层面实施,分行对各支行继续实行信贷计划和综合业务经营计划管理模式,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在各级机构中全面推行。 (二)经济资本管理新思路 1.运用新的管理模式。 目前商业银行多采取“一次核定总量、分步下达数额、年中进行调整”的管理模式。为进一步完善资本管理,强化经济资本的刚性约束,强化资本占用的成本意识,将可操作的资本刚性约束落到实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需要对这种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加以改进。具体模式可为:年初预算、年终核定、年终考核、超额占用对应超额回报。 年初预算指年初确定各分行新经营年度的经济资本目标收益率,这是增强刚性约束的关键所在。目标收益率确定后,根据分行新年度利润计划,年初核定经济资本预算额度。该额度为指导性额度。 年终核定指一个经营年度结束后,年终根据分行实际实现利润和年初确定的目标收益率,核定本经营年度经济资本的刚性额度。该额度为考核额度。 年终考核指一个经营年度结束后,年终统计分行实际占用的经济资本额度,并与考核额度相比较。实际占用额度控制在考核额度之内的,说明分行较好实现了本经营年度的目标收益率;实际占用额度超过考核额度的,说明分行未达到本年度目标收益率。超额占用对应超额回报指超过考核额度的,对超额占用的部分收取超额回报,最终将刚性约束落到实处。 2.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 第一,评价银行总体风险承受能力。商业银行须综合考虑监管当局规定、股东收益和经营中承担的风险,并对所需资本的总体水平做出评估,并就其风险偏好所要采用的风险结构做出决定。 第二,合理配置资本资源。根据既定的资本总量和资本回报要求,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等不同层面加以配置。 第三,最优化可用资本。在风险结构和预计的资本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平衡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关系,运用计量模型度量最优化可用资本,确保可用资本与预算资本需求一致,并使成本最小。第四,衡量资本使用和收益。银行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计算实际资本收益,当环境变化、业务超过原定目标或原定目标无法完成时,及时对资本计划进行调整。 3.做好经济资本回报率管理。 经济资本回报率是经济资本配置的主要依据,也是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我国银行应从实际出发,找准业务发展着力点,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4.合理选取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运用先进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参考国外银行的实践,把资产波动法纳入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范畴内。5.出台经济资本管理配套措施。把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与银行业务流程相结合,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形成全面、有效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三)管理措施 1.建立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办法,必须在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按照各个单位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分配经济资本,建立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总量约束和价值创造引导的双重机制,促进信贷资源和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大对业务结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的调整力度。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不同部门的风险偏好,计算特定业务战略所需的经济资本数量。根据所需经济资本数量建立相应的授信限额体系,并通过控制授信限额体系的执行,将业务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确定的风险偏好内。 2.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量化机制。 计算经济资本的前提是必须对银行的风险在有效识别的基础上进行模型化、量化,才能计算出各个业务部门所需要的经济资本,所以风险的识别和量化是计算经济资本的基础。风险识别要求度量风险前,要区分主营和非主营业务的风险;度量市场风险时,通常使用风险状态图、VaR、压力测试法和场景分析法;还要以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及极值等方法度量操作风险。 3.进一步做好经济资本计量工作。 由于大部分银行现阶段尚未建立内部评级法、不具备以模型度量风险的能力,因而主要参照巴塞尔协议的标准法设计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但因目前信息系统暂不完全支持标准法的资产分类,不能获取信用评级、风险缓释等信息和数据,因而农业银行设计的“内部系数法”值得借鉴。这种方法以现有信息系统的会计和统计项目为基础进行业务分类,并参照国内外资本监管中规定的风险权重,结合政策导向和实际的资产风险状况,对每类业务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以此引导银行的资金投向,树立追求风险剥离后真实利润的目标,树立资本约束和资本回报的理念,促使资本充足率状况不断改善、水平不断提高。 4.做好经济资本分配和调整工作。 在实行经济资本增量计划管理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和配置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分配的核心和宗旨是建立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增长的机制,控制业务风险。银行可分配经济资本额度的确定按如下程序进行:根据《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新增监管资本主要来源于利润留存、公开上市和次级债券发行等,由此可以确定下一年预计新增的监管资本规模,以本年度全行经济资本占用总量和监管要求的资本总量,从而确定经济资本占用总量和监管总量比;测算下一年经济资本可分配新增额度;经济资本分配额度的确定应充分考虑资本充足的要求以及下一年度全行综合经营计划的安排,以利润计划和业务计划为主体进行综合平衡和调整。 经初步分配经济资本后,银行将按以下原则进行适当调整:充分考虑各分行本年度经济资本的实际占用水平、经济资本收益率情况及下一年度业务结构调整的要求,根据下达各分行下一年度的利润计划和初步分配的经济资本额度,测算下一年度各分行经济资本收益率,对分配额度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正。全行可分配的经济资本规模是经济资本分配的总量约束条件,依据以上标准对各分行配置的经济资本总和不应超过全行可分配总规模。 5.做好激励措施和绩效考核措施。 将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有机结合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并将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这种方法将能改变银行传统的盈利考核指标只考虑账面收益不考虑风险的做法,强调风险衡量在银行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各级机构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效益,实现内涵式增长,解决追求利润与控制风险之间的矛盾。 6.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针对国内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信息化差异,可以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做法,形成经济资本信息管理系统,对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加以整合,用以处理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对账面收益水平进行调整,得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真实反映银行资本是否实现增值目标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银行经济论文:新经济形态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由于掌握大量的客户的信息,具有信息优势。由于拥有庞大的营业网络,具有成本和网点优势,而一些大的银行由于在客户中长久形成的信誉,也是其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银行在零售业务的拓展方面非常的容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许多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经向一个金融超级市场方向发展,银行同时可以提供包括存款、基金、证券、保险等多种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的拓展是没有障碍的,因为这些产品和服务和存款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特定金融需求,不存在冲突,而在批发业务方面,银行的业务拓展主要是在传统的属于投资银行业务的领域,为大的企业客户提供融资、证券发行、并购、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这实际上就是引起广泛探讨的分业与合业问题的核心。在过去之所以不允许银行介入投资银行业务,是因为银行的介入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在银行不能顺利承销证券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通过欺诈的手段向其存款客户推销。但是现在这种风险却减小了,关键就在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更重要的是,由于金融竞争日益激烈,银行的信誉对于银行的生存非常重要,这制约了银行的行为,而介入投资银行业务的好处就相对突出了。通过介入投行业务领域,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与企业建立起更为“广泛”和长期的联系。这种银企关系的加强使银行通过观察企业与更多种金融工具有关的行为,对企业有更深入的了解。银行能够利用收集到的信息,以多种业务形式而不仅仅是贷款的形式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管,在设计金融合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使用更多的工具,对企业的管理决策施加更多的影响,从而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同样,商业银行在和企业接触中获得的信息有利于银行向非银行业务领域拓展,这是信息的横截面优势。资产管理业务是银行可以拓展的另一种业务,在前面的零售和批发业务中,银行也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那实际上是代客理财的含义,银行提供的产品是由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银行只是一个中介。本文所指的是指银行通过直接发行基金等产品,将汇集来的资金用于多元化的投资的业务,并不限定于面向银行的传统客户。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整合 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拓展后,还需要整合这些业务。因为从事不同业务所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不能有效的整合,银行经营的范围太广,超过了自身的能力,随着业务间相关性降低,风险反而加大,利润下降。 传统银行业务主要是面向市场的,产品统一规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向零售业务拓展没有太多问题,银行保险的大力发展就是这个原因。但是投资银行业务则主要是面向客户的,针对具体的客户设计具体的方案。这是截然不同的能力。能否将两种能力有效的组合起来是银行能否向批发业务拓展的关键。一般认为,投资银行和银行业务之间的收益相关关系与银行规模有很大关系。一些研究者通过考察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假设性兼并,对商业银行向投行业务扩展的风险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商业银行与区域性投行兼并往往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但是,商业银行与较大投行的兼并则会增加新组织的倒闭风险。现实的情况也表明如果在商业银行内部同时成立投行部门,往往是不成功的。同样,资产管理业务所需要的能力和银行零售、批发业务也是不同的,后者主要是将产品、服务进行组合和向市场推销的能力;前者则需要专业的投资技能。从现实的情况看,商业银行内部发起设立基金来进行投资管理的,其经营业绩往往都不是很好,在全美的十大业绩优良的基金中,只有花旗银行管理的基金人选,其他大银行的都业绩平平,这说明了将资产管理业务整合进银行业务范围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业务的整合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全能化和专业化。全能化是指银行全面介入上述的业务领域,由于业务能力之间存在的冲突,银行的全能化是通过集团化来实现的,也就是成立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集团,在这个集团之下分别有不同的部门或公司提供零售业务、批发业务和专门的资产管理业务。在零售业务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非常明显的,银行在市场上信誉越好,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就越大,而在市场上银行的规模往往是实力和信誉的象征。因此,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这时就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并购,巨型银行的出现。而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则被整合在金融集团下,而不是放在银行内部,银行成为金融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国际上大的银行往往都是某一个金融集团的组成部分,就是集团化的典型表现。 专业化指商业银行专门致力于某一方面业务的发展,许多银行越来越专注于某一个或几个环节或业务的开发,成为整个金融产品服务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如一些银行专门从事证券化业务,专门提供关系融资等,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提供这种服务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从而也能够获得充分的盈利。这些银行往往是那些规模不大,向全能化方向发展没有可能的银行。正是金融体系的深化使得专业化的服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的组织形式能够灵活多样,对市场快速反应,这方面未必是大银行占优势,那些集中在某些业务环节上进行专业化运作的银行也是获取优势的一个方法。 两种方向是互相促进的,大规模的银行也需要某方面的专家专门从事某些业务,将这部分业务外包出去有利于发挥核心竞争优势。金融产品的分拆过程已推动了金融产品生产方面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大银行在契约的基础上将金融产品的零配件生产分包给其他金融机构承担。通过这样的分拆和分包,小银行可以获得他们本来自身难以实现的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银行的发展也使业务的空间拓展,资金效率提高,有利于大银行进一步发展规模。毫无疑问的是,中型银行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 (三)新的经济形态对银行业务拓展与整合的影响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影响外,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和整合还受到一些新的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的提高使银行的内部组织成本下降,使银行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银行的组织形式向虚拟化、网络化方向进一步发展,拓展了银行传统意义上的边界,提高了银行竞争的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银行向其他业务领域的拓展更为方便,通过网络的形式拓展业务大大节省了拓展的成本,形成鼠标+水泥的稳固的组合。更重要的是,网络金融业务的大力发展使银行寻找到了新的业务经营方式,成为新的增长点。 第三,新经济对于银行的国际化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新经济推动下,竞争越来越全球化,这也推动了大银行国际化的进程,全球银行的并购加剧。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使银行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成本大幅度的下降,便利了这种国际化进程。 最后,从本质上,新经济就是信息经济,而商业银行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银行的信息优势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推动了前述的银行业务整合。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论文关键词]资本管理;经济资本;体系建设 [论文摘要]资本管理涉及金融产品布局、资源优化配置、风险合理规避和经营回报最大化等诸多层面,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是完善风险管理,促进银行业务持续发展的有效约束工具。本文从经济资本管理的实质内容入手,积极探讨如何有效构建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1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 2007年开始逐步实施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由三大支柱构成;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要达到两大目标,即提高监管资本的风险敏感度和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准。实现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监管当局以银行内部测算的“经济资本”作为监管资本的基础。 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它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的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它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是“算出来的”的数字,在数额上与非预期损失相等,它是风险资本和商誉之和,忽略商誉,经济资本则等同于风险资本,它是信用风险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非预期损失和操作风险非预期损失之和。 对经济资本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经济资本反映的是风险,主要揭示银行非预期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大小,通常在既定的置信区间和一定期限内进行考虑;二是经济资本或者说非预期损失大部分时间小于预期损失;三是预期损失通过定价和损失准备金提留来弥补,非预期损失一旦发生则由银行资本来抵御的,银行资本是经济资本的“准备”;四是经济资本成本一般不予考虑,但当非预期损失发生而需用资本去抵偿时,考虑经济资本成本就有意义了,它和用于抵偿的银行资本成本相一致;五是经济资本是银行确定风险边界的基础,以此为基础确定的风险边界,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充分考虑了业务发展和资产扩张。 总之,经济资本是一个新出现的统计学概念。它是描述在一定的置信度水平上,一定时间内,为了弥补银行的非预计损失所需要的资本。它是根据资产的风险程度计算出来的,计算前提是银行风险的模型化和量化。经济资本的重要特点就是:它是指所“需要的”资本,“应该有”多少资本,而不是银行实实在在已经拥有的资本。 2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法定资本管理是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经济资本管理是在法定资本管理充分实施基础上的发展。在做好法定资本管理的基础上,清醒地分析和认识现状,确定合适的资本管理方法,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合理选择。旧协议提供了测量资本的简易方法,即标准法:资本=∑(资产×风险权重)×最低要求的资本充足率。这一方法对数据的要求不高,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统一衡量风险的标准,并将测量结果从法律的角度定义为“监管资本”,也叫法定资本。法定资本的计算按照监管机构设置的参数来计算,无法有效反映银行资产的风险特点,虽然新协议的“标准法”有所改善,但风险敏感度仍较低。经济资本的计算以“内部评级法”为基础,大大提高了风险敏感度。如经济资本可以根据复杂程度不同,对风险敏感性不同的风险资产进行不同的计算;允许银行选择用内部违约经验数据与外部数据配对的方法预测风险因素;认可风险缓释手段更多样化,承认信用风险衍生工具等。 从以上描述看,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在计算方法和风险敏感度方面有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隐含着对银行的不同管理要求。 首先,经济资本管理与法定资本管理对银行管理流程有不同的要求。经济资本管理要求用量化技术精确测算现有资产将来一段时间的非预期损失,据此衡量业务的风险成本和股东价值增值能力。贷款决策前,管理层要先确定可接受的客户违约率上限、授信业务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RAROC)的下限等。如整体资产经营结果不能产生正经济利润,股东价值增值难以达到,就需要通过降低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敞口偏离预期水平的幅度来降低经济资本成本。如无法降低经济资本成本,就要能够增加业务的净收益。法定资本管理没有前者精细,风险的衡量与控制和贷款分类在同一个维度进行。风险权重按监管当局的标准只分为四档:0%、10%、50%和100%(或新协议标准法按外部资信评级对应五档:0%、20%、50%、100%和150%),这比由客户违约率(PD)、授信工具的违约损失率(LGD)和贷款交易的违约敞口(EAD)决定的风险权等进行衡量还要简单,在资本成本核算上也就相应简单了许多。 其次,经济资本管理与法定资本管理对银行管理体制有不同的要求。经济资本的作用是帮助银行计算经风险调整后的绩效和做到股东价值增值。为保证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各种模型工具得到合理使用,银行需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和业务流程。经济资本计算所依靠的内部评级包括客户评级和授信条件评级两方面,据此可提供客户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敞口(EAD)、预期损失率(EL)和非预期损失率(UL)等指标,并将其应用到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等基础信贷管理中以发挥决策支持作用。所以,经济资本管理需要有效的企业管制、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配合。具体而言,需要强大而完善的IT体系、信息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相配合,才能确保经营策略受到股东价值增值的导向约束,且在短期规模增长和风险成本之间主动寻求平衡。而法定资本管理资本计算简单,风险敏感性较弱,对银行管理体制的要求不是很高,它可在现有IT基础上,整合管理信息和财务信息,通过拨备调整后的法定资本回报进行绩效考核,并据此实现法定资本限额的风险管理。 最后,经济资本管理与法定资本管理对银行资本额度有不同的要求。经济资本根据非预期损失确定,较细致地反映了不同风险水平的资产对资本要求的差异。由于经济资本的风险敏感性高,对拥有大量不良资产的银行,用经济资本计算出的资本要求会高于用法定资本计算出的资本要求。法定资本根据监管当局给定的风险资产权重和最低资本充足率来确定,它假设相同风险权重资产对资本的要求是相同的,对同一类借款人的风险暴露采用同一风险权重,而不考虑每个借款人信誉和风险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 资本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而经济资本管理是其核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资本在银行管理的各个层次、各环节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使得这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一个完整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包括计量、分配、管理、监测与考核等内容。准确计量风险和计算经济资本是基础;对不同的分行和条线配置经济资本,进行限额管理,并定期监测,体现经济资本的风险约束功能;利润中心在限额内根据经济资本回报率安排业务结构,取舍客户,体现经济资本的回报约束功能;根据经济资本回报率的高低,在不同的条线、产品以及客户之间配置信贷和财务资源,体现经济资本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在内部绩效考核中,经济利润和经济资本回报率是重要的考核指标。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经验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推进经济资本管理的思路: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构建高素质的运营管理团队、建立经济资本考核体系、进行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积累数据加快评级模型开发。 一、引言 从现代银行的经营理念来看,银行表面上是经营货币,但实质上是经营风险,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正是基于对银行资本与风险之间关系的理解,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领域出现了经济资本的概念,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银行经营管理体系。然而经济资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目前看来,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在此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而国内商业银行尚处于经济资本管理的初级探索阶段,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所采用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也只是最简单的做法,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资本管理是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本文认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资本实施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历史沿革 1990年代之前,中国商业银行基本没有资本管理。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规定了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有国有信用的隐性支撑,普遍存在资本概念的缺失,并不重视资本管理。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的金融企业也开始了要同国外优秀的金融企业的同台竞争。按照1988年《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经营必须符合8%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规定,所以商业银行一边学习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和经验,一边补充资本金,并开始了资本的管理。 2004年2月23日,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同年6月23日巴塞尔委员会了《新资本协议》,实际上,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是根据中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以1988年资本协议的资本计量为基础,借鉴新资本协议的思想制定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从监管的角度提出了商业银行必须对资本进行规划和管理,商业银行开始重视资本的管理,并开始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体系和方法。其间,国家也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或者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 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上市,开始了国有银行上市的安排,也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中国商业银行真正开始以企业法人的身份承担风险和经营风险并取得收益。中国银监会也明确提出到2010年有条件的银行要基本实施新资本协议。如何更好地适应股东的要求,为股东和投资者带来增加值,实现银行业务持续、稳定的增长,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商业银行一方面加强风险的管理,研究并尝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一方面完善业务流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制,适应市场的竞争,再一方面强化绩效考核,尝试引入经济资本的概念,建立资本约束下的业绩评价体系。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 尽管我国现阶段并没有实行新资本协议,但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理念已为很多商业银行所接受。中国银监会明确鼓励商业银行逐步确立以经济资本为风险管理的核心。目前,部分国内银行(如工、农、中、建以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行)已将经济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管理工具,开始进行研究、探索和逐步引入经济资本管理方法。 (一)建设银行 建行是国内最早推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国有商业银行,该行于2002年初步建立起经济资本分配办法,但主要是对各分行经济资本的事后计量,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功能。2004年建行出台了《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以确定的年度经济资本增长率目标和经济资本回报率目标为年度预算的逻辑起点,据此确定和分配增量经济资本额度,再安排年度业务计划和其他财务收支计划。在确定全行经济资本总额和当年经济资本增量的基础上,测算全年可扩张的风险资产数量。然后根据资产性质和资产损失特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不同区域、行业、产品和企业间分配经济资本,引导各级行调整业务和产品结构。同时规定各级行占用经济资本的期望回报率必须达到13%,试图据此硬化约束,推动各级行权衡效益和风险,改善资源配置和经营绩效。总之,中国建设银行的经济资本计量范围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资本性占用四个方面,其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结果以经济增加值为主要依据,并以经济增加值作为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工商银行 工行于2006年在全行范围内实施经济资本配置方案,初步形成了经济资本管理框架。该行借鉴银监会《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标准法,结合现阶段信息基础和管理现状,通过内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通过银监会标准法计量市场风险经济资本,通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基本指标法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由于计量口径的差异,信用风险经济资本需要通过监管资本转换系数与监管资本数据保持平衡。工行的经济资本配置计划是资本充足率控制计划在系统内部的分解,根据一定的分配原则将经济资本计划向各级分行、业务部门配置,同时根据经济资本的实际分配额,通过经济资本总量结构、分配系数和回报系数进行转换,提供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财务收支等计划的参考值。 (三)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于2005年年初制定并下发《中国农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暂行办法》,力图以此加大业务调整力度。农行设计了“内部系数法”计量经济资本。该办法以农行现有信息系统的会计和统计项目为基础进行了业务(资产)分类,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风险权重,结合农行的政策导向和实际的资产风险状况,对每类业务(资产)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即资本需求比率,据此在各类业务(资产)中分割经济资本。 (四)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2004年引入了经济资本的概念,2005年《中国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管理办法(2005年版)》,经济资本计量对象只涵盖信用风险,将经济资本管理同信贷计划管理流程相衔接;经济资本指标考核由指导性过渡到指令性,并成为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行以预期收益率作为资产组合管理的核心指标,该指标分为度量和优化两个阶段,在度量阶段,根据资产组合在地区、行业、产品、客户分布状况,度量一年之内各维度资产组合产生的净利息收入与占用监管资本之比;在优化阶段,以风险暴露的增长额和监管资本的增长额作为约束条件,对下一阶段经风险调整的预期收益率进行优化,在全行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设定地区、行业、产品和客户的风险限额,以此约束各级机构、各类业务按照全行最优结果扩展业务。该指标最大的特点在于根据全行监管资本虚拟分割结果,把它作为各级机构业务发展的硬约束,制约了各级机构的盲目授信行为;同时在业务的当期收益中扣减了风险成本,风险暴露的滞后性在当期业绩度量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有利于建立自我约束,稳健发展的风险管理机制。 (五)其他商业银行 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浙商银行等也开始意识到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手段的必要性,并试图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2006年招商银行出台《全行经济资本管理方案》,提出经济资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为:总量控制、全面管理、战略主导、回报约束、区域调节、结构优化。根据年度经济资本总额,确定风险资产增长规模和业务计划安排。按照市场价格和股东期望确定经济资本回报率,要求占用经济资本必须达到最低回报要求。在经济资本计量中考虑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采用系数法,以该行战略调整为重点,对重点业务、重点产品、重点客户在经济资本分配和风险资产系数上适当优惠,并根据区域进行调节;市场风险根据VaR的3倍计算。结合业务发展计划和可供分配经济资本总额进行配置。根据经济资本成本计算EVA,并以之为基础,开展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 浙商银行于2006年开始在全行全面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彻底摒弃了存贷款任务考核等做法,在同行中率先迈出坚实的一步,并为今后提高资产风险定价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浙商银行主要针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进行了细致的规范,在设计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时,更多地实行了多因素综合计量的思路。一是风险计量范围涵盖全行表内外所有业务;二是设立多维经济资本风险系数标准;三是按系数法逐笔计量各项业务占用的经济资本。 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开始研究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和管理体系。石家庄市商业银行结合自身的现状和实际,制订了经济资本计量分配办法。根据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的监管规定,设定全行在经营过程中需分配的经济资本总量,计算公式为:全行经济资本总量=信用风险分配经济资本+市场风险分配经济资本+操作风险分配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计量主要采用标准法和初级的内部评级法相结合的方法。市场风险计量采用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年第2号令)中规定的标准法。操作风险的计量和经济资本分配采用基本指标法。 四、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有以下特点: (一)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本依据。新巴塞尔协议经过几年的讨论,2004年6月,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协议,但由于它反映了国际先进银行管理水平,同时也由于它的成员在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使得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发达国家和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纷纷援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相应的调整本国相关的金融法律、政策、措施。2004年2月,我国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也借鉴了新巴塞尔协议的精神,从此资本约束和经济资本的理念得到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重视,并开始建立自身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二)将经济资本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工具。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资本管理时要么涵盖三大风险,要么主要是指信用风险(如中国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但它们在管理总则中,都认为经济资本管理的内容基本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风险。 (三)充分发挥资本作为风险约束边界的作用。根据新巴塞尔协议,银行承担的风险应当严格限定在自身资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了针对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1996年的资本协议修正案进一步提出了对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2006年实施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资本要求又进一步扩大到操作风险。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明确区分“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规定经济资本是银行承担非预期损失的度量,使我国各商业银行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部分商业银行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四)重视资本约束,同时重视资本回报。其中,“约束”是条件,“回报”是结果。我国各银行都充分认识到,必须长期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水平和资本回报,才能决定规模扩张的边界和业务发展的方向。资本回报的水平构成了商业银行业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趋向相同。通过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实践的分析可以知道,他们在未来经济资本管理的以下几点认识相同:(1)国内银行界把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作为有机的整体来看待。(2)国内银行界尊重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并不迷信资本充足率,大部分商业银行期望保持较高的资本水平。(3)开始意识到应将账面资本、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结合起来统筹进行银行资本的全面管理。(4)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是经济资本计量、配置与应用,即如何合理、有效地计量配置有限的经济资本资源与如何对经济资本的使用结果进行考核。(5)应用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isk-adjustedPerformanceRateofReturn,简称RAROC)和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简称EVA)作为评价经济资本回报率的核心指标,能更加真实地反应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 五、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从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说,经济资本管理体系还远远没有成熟,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计量和配置的模型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突出表现在经济资本计量与分配公式远没成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基本上都采用“系数法”,可以说还是处于标准法的思想体系时期,并不能建立高级计量评级模型计量PD、LGD,进而得到非预期损失和经济资本,因此在精确度方面也是不符合真正的内部评级法要求的。 (二)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新巴塞尔协议着重研究了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性风险,经济资本所覆盖的主要是这三类风险。国外银行依据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将经济资本的涵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利率风险和商业风险(例如荷兰银行),而我国银行的经济资本要么涵盖三大风险,要么主要是指信用风险(如中国银行、浙商银行)。甚至对信用风险,国外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分别计量基于交易对手的信用价差风险和违约风险。可以认为,为了提升经济资本管理的效果,目前国内银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范围——风险计量的范围还有待扩大。 (三)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薄弱。经济资本管理基础的工作是建立符合业务实际的风险计量的模型,由于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缺乏风险管理专家、金融计量人才,而且银行内部关于贷款质量的数据库不系统、不完整,因此就无法直接使用各种计量模型来进行参数估计等,只能采用简单的系数法来计算经济资本,但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技术能力不足,数据积累有限情形下的无奈之策。 (四)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体系不够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经济资本管理,使银行业务风险的增长与资本承受能力相适应,风险增长与收益增长相协调。这个总目标又可进一步细化为两个具体目标:第一,保证银行的资本能够达到监管要求和自身需要,它涉及银行经济资本的计量、监测,最终用以解决经济资本的数量约束问题;第二,充分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创造更高的业绩价值,它涉及对现有经济资本的配置以及业绩考核,用以解决经济资本的质量约束问题。而从上面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经济资本管理的实践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在这两方面的建设都不完善。 所以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各家商业银行虽然均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经济资本管理的方法,但是应用的范围有待扩大,应用的程度有待加深,应用的技术水平仍有待于提高,经济资本的管理体系需要完善。 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思路 国外商业银行的实践证明,经济资本引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后,将极大地促进银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在管理模式上,关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更加科学地构建运营机制、考核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有了提高的技术基础;二是在业务增长上,重视多元化的业务增长模式,重视业务的持续增长,业务增长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有了一致性的评价基础;三是管理结果同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树立公众的信心。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正在陆续进行改革,包括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发展模式等,希望借鉴经济资本的管理思路解决问题。但是,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在宏观层面需要监管部门的支持与引导,在微观领域需要各家商业银行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快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深化经济资本管理。 (一)在银行内部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树立经济资本管理文化。意识的深化和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的,也是最根本的。因此,要使银行上至管理层,下至一线营销人员都清醒地认识到,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不单是规避风险,而是要依靠先进的风险度量和配置技术,承担那些能够管理好、并能够对其给予充分补偿的风险,从而提高银行股本价值,让股东获得高额的资本回报。同时,经济资本的管理应该是一个专业化的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要走出一条资本节约型的发展新路,就必须在银行内部强化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理念。这样,银行才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协调风险与发展的平衡,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积极构建高素质的现代银行运营管理团队。我国商业银行要顺利进行战略调整,就应吸收和培养一大批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素质过硬并精通现代银行运营规律的高素质人才,由他们组成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团队。同时,还应加大资本和风险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采用多种方式吸引风险资本管理方面的人才,提高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岗位人员的素质,使一批真正理解风险管理意义,熟悉经济资本计量、配置的专家能在经济资本管理战略框架内加快推进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 (三)建立科学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随着发行次级债、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如果依然单纯追求总量而忽略结构优化,不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规模特别是信用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就必然会导致资本金的急剧消耗,陷入资本金不足的困境。因此,能否建立符合监管规定和本行发展战略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是商业银行走出一条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由此,商业银行考核体系中需要包括:一类以经济增加值、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贡献能力考核指标;一类以分支行市场占有率、营业收入总量、税后利润为核心的竞争能力考核指标。对贡献能力考核指标,先确定不同区域或类别的经营单位的目标值,考核时,将实际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将超过目标值贡献的一部分用于内部激励,这种“自我供给”的激励措施,有利于促进资本绩效的提高。对发展能力考核指标,按照区域同业水平比较确定。这样就可以鼓励分支行向风险权重低、流动性强、资本占用少的项目发展,并关注在区域内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有利于全行上下增强风险、效益、发展意识,促进资产结构的优化整合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四)进行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正如一套先进的管理软件,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必须与之适应,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商业银行要以获取在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方面显著性的改变为目的,对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再造。由于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是风险管理,国内商业银行一方面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明确分离业务营销与风险管理两条线;另一方面,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契约理论推进银行组织架构的再造,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形成更好地面对市场、面对客户并拥有强大后台支撑的矩阵式结构。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应当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明确其发展战略,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经济资本约束和配置的战略目标,在制度上落实整个经济资本配置和管理的方法和流程,从经济资本的预算、配置、监控以及绩效考核机制等各方面对不同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做出相应的具体要求,使得实际工作有章可循,把银行的经济资本配置政策体现在实际业务过程中。 (五)完善基础数据建设,加快内部评级模型开发。内部评级法中的初级法要求具备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高级法要求具备7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显然,在目前的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尚不具备建立高级计量模型所需的数据基础;对新巴赛尔资本协议中提到的很多内部评级方法和风险计量模型,我国商业银行也不完全具备实施条件。所以,商业银行应尽快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基础:不断完善内部评级体系,提高评级覆盖率和准确性,优化各类评级模型。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计量模型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据积累与信息处理系统的完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实现各层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的集中,积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损失数据,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逐步建立起全面综合的数据系统;同时,应不断熟悉和掌握各种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找到国际先进理论和方法与我国银行实际情况的结合点,选择并形成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的方法。 经济资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要办成真正的市场化的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根据中国的发展实际,不断创造条件加快推进。 银行经济论文:开放经济中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论文关键词:开放经济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论文摘要:加入WTO后的中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实现全面开放,面对虎视眈眈的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如何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以适应新的挑战已成为决定未来中国金融业格局的关键。文章分析了西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三个突出的特点和趋势,以及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与国外同行的差距,提出中资商业银行应当从战略的高度着眼,通盘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为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一块生存空间。 商业银行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西方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全方位的服务及完备的管理体系是其他任何类型的金融机构都无法替代和比拟的。特别是最近十多年间,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掀起一浪高于一浪的兼并浪潮,其规模成倍扩大,对各经济部门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以几何级数增加,已成为现代经济运行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入WTO后的中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实现全面开放,国外商业银行的进入和竞争已成为中国银行家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面对虎视眈眈的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如何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以适应新的挑战已成为决定未来中国金融业格局的关键。 一、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特点与趋势 近二三十年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也因此而变化。为适应这一系列的变化,保持自身的市场地位,商业银行主动进行了经营策略的调整,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式上表现出三个突出的特点和趋势: 1.金融服务电子化、网络化趋势明显。1995年10月18日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在美国诞生以来,全球网络银行业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在其发源地美国,1997年有400家银行及存款互助机构开通网上银行业务,1998年增加到1200家,1999年又猛增至7200家。到2000年,网上银行已覆盖了除现金以外的所有零售银行业务和部分投资银行业务。美国现有排名前20位的网上银行拥有了70万个银行往来账户。另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目前有超过40%的美国家庭采用网上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网上银行利润占银行利润总额的比例达50%以上。在西方其他国家,网上银行也同样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北美,加拿大丰业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在欧洲,英国和瑞士率先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瑞典的SEB银行和荷兰银行则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跨国兼并收购。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多家银行提供网上金融电子交易。网络银行之所以能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它作为一种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而兴起的新型银行服务,与传统商业银行服务的方式相比在成本控制、资源共享和服务个性化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西方商业银行得以大范围的拓宽和开辟新的服务领域,积极开拓包括证券、保险、信息咨询、家庭理财等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便捷的网上双向交流使银行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主动行销,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客户经理做一对一的交流,获得投资理财分析甚至还有专门为自己设计的新式金融产品。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加剧了银行业的兼并重组,许多西方大商业银行为获得规模效益纷纷走上相互合并和全面合作的道路,它们已把眼光瞄准全球,希望通过网络将触角伸向全世界。 2.零售业务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按客户划分,银行业务可分为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前者是指对个人客户提供服务的业务,后者则以公司为服务对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批发市场始终是金融机构最大的利润来源,也是银行家们追逐的重点。然而随着证券业务的发展,直接融资比例的逐步提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批发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有限的增长前景,迫使银行家们重新审视零售银行业务,希望从零售银行业务中寻求利润的扩张。传统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吸收居民的私人储蓄来扩充资金,然后放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但是近年来这一情况已有了明显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银行与私人顾客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存储关系,而且是一种全面金融服务的关系,这种关系集储蓄理财、消费贷款、委托咨询于一身,涵盖了储蓄、融资、投资等各个方面,这种变化不仅有助于银行资产及客户结构的优化,还能为银行自身带来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私人客户对资产管理形式也不再满足于单一储蓄,而是渴望更全面、更高回报率、更具挑战性的投资方式,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他们期望能以更加灵活的方式管理现金。为适应这一系列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做出了全力扩展零售银行业务的战略选择,无论是在新产品的研发、市场的拓展,还是在组织机构设置、人员培训方面都主动向私人业务倾斜,对个人的金融服务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质量方面,商业银行对ATM机、POS机以及网络银行等技术的普遍使用使零售业务更加方便、快捷、成本低廉,客户倍感方便。针对顾客特别要求和市场特点设计的“包裹式金融产品”将不同的金融产品“打包”成一个产品推销给客户,不仅满足了客户多方面的要求,为银行建立起了长期的客户服务关系,还通过创新在客户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品牌印象。在数量方面,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使西方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零售业务收入为主的非利息收入比重不断提高,2003年美洲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3.3%,花旗银行为46%,摩根大通银行高达47.2%。同时,利息收入中来自私人客户的部分也在不断增多,目前美国消费贷款已占银行信贷总额的20%以上;在加拿大,银行普通贷款中1/3是向个人提供的。能够为私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便利的金融超市在西方各国已经成为一家银行形象的标志。 3.扁平式的组织机构逐渐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普遍选择,“银行再造”工程风靡一时。完善合理的管理体制是任何一家企业在市场中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外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了扁平式的组织机构。以英国的标准渣打银行为例,其业务部门划分为对公、零售和资金三大块,三大业务都设有管理总部。从管理体系上看,总行主要通过三大业务总部对分行实行分权管理,分行基本上实行独立核算,但在业务发展上接受三大业务总部的指导。这种组织结构通过分行和专业线的双重管理,一方面发挥了分支机构地的经营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总行对各级机构的监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负债管理、资本金管理、表外业务管理、金融新产品营销等成熟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建立了严密的风险管理内控制度,各项业务操作手册化、规范化,聘任、分配、晋升等制度科学化,充分发挥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优秀人才的创造性。为了重振银行业,国外商业银行在实现管理体制扁平化的同时,在其内部进行了“银行再造”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过去按职能型分工的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建立了“客户中心型”业务操作流程,根据客户的类别,按照最有利于客户价值的营运流程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了传统的“分工”概念,有效地适应了市场需求,使得顾客能够获得完整和迅速的银行服务。据统计,美国部分银行再造之后,平均资产收益率上升0.5%,平均资本收益率上升6%,平均成本收益比率下降8%~13%。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与管理方面与国外同行的差距 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的经营管理权越来越大,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为了缩小与国际大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使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特点纷纷仿效国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了自发的改进,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仍与国外同行存在较大的差距。 1.成功的网络银行需要有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而这正是目前我国银行业所缺少的。服务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客户导向”,一切营销策略的目的都是追求“客户满意”。这些在发达国家网络银行营销战略中已居于主导地位,而目前我国网络银行多数依然是“银行导向”的理念,认为“雄厚的财力+最新技术=优秀的网络银行”,产品技术的开发也过多注重于银行同业竞争以及树立银行科技化形象的层面,真正落实到“客户导向”方面经营理念的非常少。再从管理体制来看,网络银行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通常采用信息产业中常见的扁平式管理模式。而现阶段我国的一些网络银行却继承了其母体——传统商业银行——等级严格、层次较多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无形之中加长了从市场信息反馈到经营决策调整的信息流传递路径,钝化了网络银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长此以往势必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2.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金融消费意识的增强,我国的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一个庞大的需求方正在迅速形成。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将个人金融业务列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同时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拘泥于“为客户提供什么”而不是“客户最需要什么”,因此,普遍缺乏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品牌意识较差,客户只能被动地接受各商业银行雷同化的金融产品和经营方式。(2)各商业银行只注重单方面的产品研发,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服务严重滞后,更没有一套完整的竞争性营销策略和品牌发展战略,营销的组织体系也显得较为松散。这一方面造成了客户对私人金融业务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失去了大量的潜在客户和发展机遇。(3)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各商业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这种不健全的个人社会信用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的深度和广度。仅从国内网上银行业务的使用情况就可以看出,趋同的业务发展模式和营销策略使网上银行的使用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业务上,真正能够体现网上银行业务优势的高附加值业务却发展不足,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树立独立的企业形象和业务品牌非常不利。 3.管理体制落后,机构庞大、低效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通病,也是妨碍我国商业银行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大多仍实行金字塔式的垂直化管理体制,一般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多级经营管理机构,在每一级机构中还有部、处、科、股等部门,在组织机构上呈现很长的纵向管理链条。在这种组织体系下,管理效率受到管理成本、信息沟通和管理者能力、员工素质的多重制约难以有效提高,而管理效率的低下又直接造成了国内商业银行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无法准确跟踪客户需求方向的转移。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按部门设立,形成职能群体,虽然每一个职能群体只从事整个业务流程的一部分,但对这些部门来说却是工作的全部,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例如,目前信贷业务按品种分工、本外币业务按部门分工等方式相互独立,使得客户的需求只有在许多部门的共同协力下才能满足,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员,也使得客户的满意度大为降低。在金融产品单 一、业务强调规模的情况下,这种业务流程的危害还不明显,随着竞争的加剧、金融产品的增多及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其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危害将越来越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的对策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虽然无法解决国内商业银行的面临的根本问题,但对其在竞争中谋发展却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借鉴的意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战略的高度着眼,通盘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以合作的方式争取时间,多学习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一方面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土优势,尽可能地扬长避短,才能摆脱坐以待毙的被动局面,为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一块生存空间。 1.国内各商业银行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应转变经营理念,打破行际壁垒,谋求共同发展。网络时代,银行业以获取信息能力、拥有信息量及分析处理信息为客户提供及时、便利优质金融服务的能力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客户资源具有了超国界性和无极限性,这使得国内各银行有可能摆脱低水平的相互竞争进行互利合作。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合作集中有限的资金、技术资源,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研究,尽快取得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网络银行核心技术,以减少我国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选择风险,跳出“追赶陷阱”。另一方面,在网际互联网的建设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在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建立起能够共通共享的强大技术平台,为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较高的技术起点。 2.中资银行应开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思路,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个人金融业务营销机制,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个人金融产品。个人金融业务面对的是众多不同背景的单个客户及其差异需求,设计开发新产品时银行应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具有个性化的个人金融产品。银行可将所有客户分为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两大类:对于重点客户可以提供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业务;对于一般客户则应进一步发展收付等低费用、低风险的实用性金融业务。同时,银行还必须注重金融产品的全程维护和售后服务的质量,加强品牌建设,推出有竞争力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牌。银行在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时,营销策略和手段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应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组合策略,根据客户的消费能力度身定做金融套餐,实现存款、贷款、支付、汇兑、结算、投资、保险、理财等“全程式”服务。 3.加快个人金融业务网络化的进程。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多而分散,如果没有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快捷、安全的个人通信系统支持,个人业务的开展相当困难且成本较大,当前网络、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好为私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网上银行业务与私人金融业务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以“客户为导向”,将每一个客户从大众消费整体中分离出来,并为之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利用网络技术银行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打破传统的部门局限,综合客户信息,分析客户消费习惯、投资偏好,从而在低成本条件下为客户提供极具个性化的高附加值金融服务。同时,网络技术也有助于银行间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减少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除银行开展私人金融业务的后顾之忧。 4.改革银行管理体制,整合内部流程,重塑国内商业银行形象。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的进度,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成功的经验,改革管理体制,进行“银行再造”。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应建立以客户为主的管理体制,推行扁平式的组织机构,减少管理环节,重新划分业务部门的职能,将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综合化,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银行再造”的过程中,首先要从业务流程着手,打破常规思维,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着眼于业务流程对客户贡献的大小,删除不能创造附加值的流程。同时,对银行运作过程进行科学梳理,把各部门的生产要素按最自然的方式重新组合,实现真正科学的集约化,达到让客户满意的目的。对大量盈利能力不佳的经营网点要进行压缩,留下的网点也要根据各自所处地区的不同特点改造成各具特色的金融超市,以极具品牌特色的金融产品服务社区居民。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运用分析 一、经济资本的含义 (一)相关概念。经济资本是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用来吸收因风险造成的非预期损失的资本。经济资本是市场及银行内部对风险管理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是银行在抵御风险时所需要的资本,对银行的风险特征进行全面反映。账面资本,又称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享有企业的经济利益。监管资本是与经济资本所对应的概念。监管资本包括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两个方面的内容。核心资本是指实收资本或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附属资本是指重估储备、一般准备等。(二)内涵。经济资本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资本是银行涉及银行管理的方方面面。经济资本在计量风险、衡量业绩、调整银行未来发展规划等环节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经济资本最重要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并为价值创造指明方向。经济资本是银行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是在缺少完善的市场监管和内部监管环境下,通过经济资本的计量,银行仍能够稳健的开展各项业务;三是经济资本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进行计量,它是以市场价格计量的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差额,是银行的真实净值;四是经济资本具有永久性和随时可变现性。经济资本是银行为了抵御突发风险而事先准备的资金。通常情况下不能作为银行的流动性资金,因此经济资本只能用于购买安全性和流动性最强的政府债券。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应用 (一)现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应用方面的起步相对较晚。在1995年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然而,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国家信用是商业银行的重要隐性支撑,因此经济资本的重要性没有能够被国内各大商业银行所认知。随着世界经济贸易联系的不断加强,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逐渐呈现出白热化状态。首先,外资银行对国内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使国内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其次,外部市场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在提高资本覆盖率,满足外部市场监管机构要求的同时,不断强化资本管理工作,尤其是经济资本方面,使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二)存在的问题。目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经济资本的因素主要包括:1、未形成全面应用体系。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当前经济资本主要运用于绩效考核与资源分配等方面,在其他内部管理环节的运用相对较少。经济资本的应用领域较广,同时各个领域间存在一定的互动性,但是国内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应用率较低,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经济资本难以提高商业银行价值。2、传统理念影响较大。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对经济资本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然而并未能完全抛弃过去传统的经营理念,尤其是部分基层银行对经济资本的认识较浅,这些银行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时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实践经济资本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同时部分银行在表面上应用经济资本,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仍旧走“以存定贷”的老路,存款增加量仍然是制定信贷计划中最主要的依据,使经济资本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3、计量方法过于单一。我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和市场风险经济资本中分别采取系数法与标准法。这种初级的计量方法程序简单、工作量小,然而它在计量过程中的主观性较强、定量水平不足,造成商业银行经济资源数据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使经济资本应用的准确性大幅下降。我国银监会等监管机构鼓励商业银行采用高级计量法,但是高级计量法对相关历史数据的要求较高,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和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应用的时间较短,历史数据的量尚未达到高级计量法的要求,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在计量经济资本时仍以初级计量法为主。4、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经济资本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准确、科学的计量结果。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资本应用方面的起步较早,计量工作依托于先进的信息系统。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多方因素的限制,在计量方面仍主要依靠手工计算,数据量和重复计算量过大,容易造成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足。5、经济资本应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1)完整的价值预算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编制预算中,以资产或利润的提高为最主要目标,并分别编制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与决策预算。这种预算编制方法过于注重经营效益,未将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纳入考量范围,因此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但将经济资本为出发点的预算模式能够帮助银行有效规避风险,然而目前在我国价值预算体系仍然受到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完全确立;(2)考核模式单一。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经济指标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员工的薪资待遇有直接联系,然而主要运用于对单位及部门的考核,未能进一步细化至每一位员工。同时,在计量方面,参数确定和价格生成方法过于简单,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间分摊费用计量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不足,使经济资本在考核运用中效率较低;(3)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中未能广泛运用经济资本。在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中仍然使用以利润总额为基础的传统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与经济资本指标有关的配置机制。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存在极为严重的缺陷,最主要表现在容易造成银行盲目经营,片面增加贷款投放量。以经济资本指标为出发点的资源配置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资源配置机制的问题。它能够帮助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将市场风险对银行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经济资本与银行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内部管理环节有紧密联系,而在这些环节,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未将经济资本有效地运用。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运用经济资本的措施 (一)完善考核机制。经济资本能够帮助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实现资产定价分析、提高资产质量等。商业银行在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应当重点考虑风险成本与各项经营业务的经济附加值,提高在对分支机构盈利能力考核中的全面性、综合性。完善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考核机制,能够将经营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商业银行的集约化、持续化经营。(二)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基层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中应用最为薄弱。为确保经济资本管理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同时,经济资本在我国仍属于较为新颖的概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对各项监管指标进行及时调整。除了建立监督体系,商业银行还应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引导各级商业银行贯彻经济资本的理念。(三)重视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在应用经济资本中应当对各项风险资产进行有效控制,促进资产结构转型升级。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定期存款、大额协议存款等负债成本较高的业务,重视零售业务,进一步提高负债业务的稳定性。在发展资产业务中,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水平的不同调整贷款收益水平。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对信用贷款、担保贷款进行有效控制,增加国债等风险低、收益稳定业务的比重。商业银行还必须加强业务创新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各大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经济资本的应用,需要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与熟悉现代银行运营规范的团队。各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深入培训等措施,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的人才,加强对基层分行的经济资本的教育和指导,加深基层分行对经济资本的理解,确保经济资本管理能够得到落实。(五)建立健全经济资本的相关配置程序。第一,商业银行应当对董事会的风险偏好以及风险容忍度进行全面的调查,并根据结果确定准确的风险承受能力;第二,各大商业银行的总行在保证资本报酬率的前提下,深化各部门的资源配置改革。根据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风险水平,对经济资本的占用比重进行准确计量,并根据计量结果对各项业务的资本报酬率进行调整;第三,经济资本必须与市场监管机构的要求保持一致;第四,将各项业务及各级分行的经济资本占用率与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考评,确保经济资本与经济效益二者的一致性。 作者:刘剑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银行经济论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应用分析 提要: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对经济资本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应用经济资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应用 一、经济资本的含义 (一)相关概念。经济资本是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用来吸收因风险造成的非预期损失的资本。经济资本是市场及银行内部对风险管理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是银行在抵御风险时所需要的资本,对银行的风险特征进行全面反映。账面资本,又称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享有企业的经济利益。监管资本是与经济资本所对应的概念。监管资本包括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两个方面的内容。核心资本是指实收资本或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附属资本是指重估储备、一般准备等。 (二)内涵。经济资本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资本是银行涉及银行管理的方方面面。经济资本在计量风险、衡量业绩、调整银行未来发展规划等环节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经济资本最重要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并为价值创造指明方向。经济资本是银行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是在缺少完善的市场监管和内部监管环境下,通过经济资本的计量,银行仍能够稳健的开展各项业务;三是经济资本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进行计量,它是以市场价格计量的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差额,是银行的真实净值;四是经济资本具有永久性和随时可变现性。经济资本是银行为了抵御突发风险而事先准备的资金。通常情况下不能作为银行的流动性资金,因此经济资本只能用于购买安全性和流动性最强的政府债券。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应用 (一)现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应用方面的起步相对较晚。在1995年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然而,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国家信用是商业银行的重要隐性支撑,因此经济资本的重要性没有能够被国内各大商业银行所认知。随着世界经济贸易联系的不断加强,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逐渐呈现出白热化状态。首先,外资银行对国内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使国内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其次,外部市场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在提高资本覆盖率,满足外部市场监管机构要求的同时,不断强化资本管理工作,尤其是经济资本方面,使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目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经济资本的因素主要包括: 1、未形成全面应用体系。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当前经济资本主要运用于绩效考核与资源分配等方面,在其他内部管理环节的运用相对较少。经济资本的应用领域较广,同时各个领域间存在一定的互动性,但是国内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应用率较低,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经济资本难以提高商业银行价值。 2、传统理念影响较大。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对经济资本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然而并未能完全抛弃过去传统的经营理念,尤其是部分基层银行对经济资本的认识较浅,这些银行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时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实践经济资本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同时部分银行在表面上应用经济资本,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仍旧走“以存定贷”的老路,存款增加量仍然是制定信贷计划中最主要的依据,使经济资本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3、计量方法过于单一。我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和市场风险经济资本中分别采取系数法与标准法。这种初级的计量方法程序简单、工作量小,然而它在计量过程中的主观性较强、定量水平不足,造成商业银行经济资源数据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使经济资本应用的准确性大幅下降。我国银监会等监管机构鼓励商业银行采用高级计量法,但是高级计量法对相关历史数据的要求较高,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和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应用的时间较短,历史数据的量尚未达到高级计量法的要求,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在计量经济资本时仍以初级计量法为主。 4、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经济资本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准确、科学的计量结果。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资本应用方面的起步较早,计量工作依托于先进的信息系统。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多方因素的限制,在计量方面仍主要依靠手工计算,数据量和重复计算量过大,容易造成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足。 5、经济资本应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1)完整的价值预算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编制预算中,以资产或利润的提高为最主要目标,并分别编制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与决策预算。这种预算编制方法过于注重经营效益,未将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纳入考量范围,因此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但将经济资本为出发点的预算模式能够帮助银行有效规避风险,然而目前在我国价值预算体系仍然受到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完全确立;(2)考核模式单一。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经济指标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员工的薪资待遇有直接联系,然而主要运用于对单位及部门的考核,未能进一步细化至每一位员工。同时,在计量方面,参数确定和价格生成方法过于简单,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间分摊费用计量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不足,使经济资本在考核运用中效率较低;(3)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中未能广泛运用经济资本。在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中仍然使用以利润总额为基础的传统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与经济资本指标有关的配置机制。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存在极为严重的缺陷,最主要表现在容易造成银行盲目经营,片面增加贷款投放量。以经济资本指标为出发点的资源配置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资源配置机制的问题。它能够帮助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将市场风险对银行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经济资本与银行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内部管理环节有紧密联系,而在这些环节,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未将经济资本有效地运用。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运用经济资本的措施 (一)完善考核机制。经济资本能够帮助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实现资产定价分析、提高资产质量等。商业银行在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应当重点考虑风险成本与各项经营业务的经济附加值,提高在对分支机构盈利能力考核中的全面性、综合性。完善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考核机制,能够将经营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商业银行的集约化、持续化经营。 (二)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基层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中应用最为薄弱。为确保经济资本管理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同时,经济资本在我国仍属于较为新颖的概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对各项监管指标进行及时调整。除了建立监督体系,商业银行还应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引导各级商业银行贯彻经济资本的理念。 (三)重视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在应用经济资本中应当对各项风险资产进行有效控制,促进资产结构转型升级。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定期存款、大额协议存款等负债成本较高的业务,重视零售业务,进一步提高负债业务的稳定性。在发展资产业务中,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水平的不同调整贷款收益水平。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对信用贷款、担保贷款进行有效控制,增加国债等风险低、收益稳定业务的比重。商业银行还必须加强业务创新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各大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经济资本的应用,需要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与熟悉现代银行运营规范的团队。各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深入培训等措施,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的人才,加强对基层分行的经济资本的教育和指导,加深基层分行对经济资本的理解,确保经济资本管理能够得到落实。 (五)建立健全经济资本的相关配置程序。第一,商业银行应当对董事会的风险偏好以及风险容忍度进行全面的调查,并根据结果确定准确的风险承受能力;第二,各大商业银行的总行在保证资本报酬率的前提下,深化各部门的资源配置改革。根据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风险水平,对经济资本的占用比重进行准确计量,并根据计量结果对各项业务的资本报酬率进行调整;第三,经济资本必须与市场监管机构的要求保持一致;第四,将各项业务及各级分行的经济资本占用率与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考评,确保经济资本与经济效益二者的一致性。 作者:刘剑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银行经济论文:“大数据”时代人民银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研究 摘 要:本文以人民银行构建“大数据”需求为出发点,分析构建“大数据”的基本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借鉴国外央行成功经验和做法,探索人民银行利用“大数据”构建前瞻性、科学性的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框架和模型。 关键词:大数据;经济金融;理论研究 IBM执行总裁罗睿兰认为,“数据将成为一切行业当中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最终数据将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麦肯锡给“大数据”的定义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亚马逊的“大数据”定义: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量;维基百科的“大数据”定义:“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大数据”定义:“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大数据”的显著特点是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及由此产生的价值(Value)。“大数据”提供给人们新的观察世界方法,并用数据化思维和先进的处理技术去探索海量数据之间的关系。 一、构建“大数据”是人民银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的现实需要 受“大数据”驱动,依托信息共享、高度集成的数据仓库、先进的数据挖掘分析模型,“大数据”将改变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管理与决策的方式与方法。 (一)构建“大数据”,强化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管理的智能化。人民银行“大数据”实施后,人民银行业务将从传统的手工处理向全信息化处理转变,业务基础工作重心将从手工或半手工采集数据转换到灵活运用人民银行“大数据”,依托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聚类和清洗,优化人民银行综合管理模块数据自动采集功能,实施宏观预测分析,对社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实时掌控全国经济金融变化动态,实现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智能化处理。 (二)构建“大数据”,夯实人民银行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的坚实基础。随着人民银行各类数据处理、管理和交换进一步集中,经济金融数据共享渠道的进一步畅通,“大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度将出现质的变化,人民银行将成为国家调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数据的枢纽。充分挖掘和运用人民银行“大数据”,为我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执行、监测、决策和实施,提供快捷、全面的数据支撑和信息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有利于人民银行及时掌控、跟踪金融风险。通过深度挖掘人民银行业务数据,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模型,实施人民银行调控手段的规范化管理,动态跟踪、管理资金流的异常监测,实现人民银行风险控制、内部业务风险控制、外部业务监督管理的智能化处理。 二、人民银行初步具备建立“大数据”的基本条件 人民银行数据是指人民银行在履职过程中所获取的具有分析、研究、决策等功用和价值的数据,包括调查统计、货币信贷、征信管理、财务会计、国库等结构化数据,以及人民银行经过积累的统计、货币分析资料库、图表、文字资料、影音视频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 (一)建立了较为全面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经过多年探索,人民银行目前已构建了包括货币供应量统计、信贷收支统计、现金收支统计、对外金融统计、金融市场统计、人民银行专项调查统计(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景气调查指数)和资金流量统计等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为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服务,着力提高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12月,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8家单位签署信息采集合作文件,标志着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方面迈出新步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建立了规模较大的人民银行数据库。一是建立了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2013年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近8.4 亿自然人和1919.3 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信息; 个人、企业信息全年查询量分别达3.5 亿次和1.04 亿次;全国累计补充完善小微企业信息近243 万户,累计已有35 万户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72318.90 亿元;全国共为1.51 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10143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贷款余额2万亿元。二是建立了国库数据库。国库数据汇集了各级政府财务数据和各级国库管理数据,包括各类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以“3T”系统[指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 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现代化国库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基本形成。2013年,全国通过TIPS成功处理各类业务20798.5万笔,金额136911.25亿元,通过TCBS办理收入业务38070万笔,金额109574亿元;办理实拨资金支出业务621万笔,金额118694亿元;办理退库业务153万笔。2013年国库系统共办理国库收支41.18 万亿元,2013年11 月,国库管理基础信息模块在全国正式上线,国债管理模块与38 家储蓄国债承销机构正式联通。 (三)金融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人民银行推出《银行业标准体系框架》,《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2 0 1 0版)等1 4项金融行业标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建设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国首个金融机构名录库,囊括23万多家金融机构信息。2011年3月,人民银行颁布《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启动我国银行磁条卡向IC卡迁移战略。2012年《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3.0),组织建设国家金融IC卡安全检测中心。先后《证券、期货、保险、印制、银行业标准体系》;修订《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综合规范(2013 版)》,《金融机构代码证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8月,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与元数据交换(SDMX)》标准,规范了我国金融统计信息的处理、交换和对外流程等内容。2014年11月,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用户管理规范》和《征信机构信息安全规范》。 (四)人民银行数据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通过分析研究存贷款及其变动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对货币政策进行适时适度调整。财政部等部门从人民银行提取数据并加以利用,也会影响其宏观决策的变化。地方政府通过使用国库部门提供的预算收支数据,加强对预算收支情况、地方财政投入等各种管理工作。 三、制约人民银行“大数据”构建的主要因素 当前,存在一些技术、法规因素制约了人民银行“大数据”的建立、分析和利用。 (一)技术操作层面上,数据采集和挖掘仍较为落后。1、数据采集和挖掘较为落后。与阿里巴巴等电商动态的数据采集系统相比,人民银行数据挖掘和采集方式仍较为落后,数据录入处于原始状态。人民银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利用好系统数据,系统利用率大概不到20%。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企业在“大数据”处理经验、产品创新能力、市场灵活度等方面都拥有明显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银行更应激活利用内部的“沉睡数据”。 2、数据整理缺乏标准化设计。人民银行数据交换过程中缺乏标准化数据模型,且存在语义区别和数据源的不一致问题,不少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的统一设计,直接导致“大数据”二次开发难。 3、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人民银行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完整和安全作出了具体要求,人民银行数据的利用仍以报表、报告等传统方式为主,对数据的分析仍集中在结构化数据,但对图片和影音视频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尚未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规定,缺乏多维度智能分析、展示,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 (二)法律制度层面上缺乏明确的法规依据。人民银行进行“大数据”挖掘,涉及到法律制度建设、系统开发等多方面原因。 1、个人信息采集的合法性问题。《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因此,对信息主体的通话的语音信息、营业网点或ATM机的录像信息等,这些数据信息采集如未得到信息主体允许,进一步分析开发是否合法、侵犯个人隐私尚未定论,影响了人民银银行数据采集的拓展。 2、“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大数据”是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大数据”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增加了“大数据”的风险隐患,若处理不当可能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动态数据安全监控机制等亟待加强。 3、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如共享信息的名称、内容、质量、数量、更新频度、授权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共享期限、共享依据、实现进度等事项,以及信息共享相关标准规范等尚未建立。 四、国外央行“大数据”运用比较分析及借鉴 以下主要介绍“定向算法文本分析”(简称DATA)、XBRL分析框架在国外央行的运用情况,以期对我国“大数据”利用提供借鉴。 (一)欧洲央行(ECB)和美联储运用“定向算法文本分析”(简称DATA)的新方法和统计手段。在2014年11月份的报告中,欧洲央行描述了基于“大数据”的经济预测方法。DATA是基于文本数据集内的特定术语搜索,该搜索是以信念叙述理论为指导。信念叙述理论不仅表面上关注人们对经济的感性预期,如“积极/消极”,“乐观/悲观”等,而且深入分析经济决策背后隐藏的人类情感,包括情感的性质及程度。通过采用DATA方法来直接地、透明地构造情感转移的相关性指标,评估这种相关性是否显著。如将相对情感指标(BROKER)定义为一个月之内兴奋类关键词和焦虑类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之差,这个差值除以文本中的总字数即是标准化后的指标。密歇根信心指数(MCI)主要用于衡量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指数以至少500次电话采访,询问大约50个问题,为期两周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构成。指数每月两次,其中初步数据在每月第二个周五,最终结果在每月第四个周五。研究表明,初步指数和最终指数间高度相关,因此,关键是预测T+1时点初步指数较T时点最终指数的变化,这个变化值用DIFFPRELIM来表示。 按照“大数据”预测方法,DIFFBROKER对DIFFPRELIM的回归。DIFFPRELIM=初步指数(T+1)-最终指数(T),DIFFBROKER=BROKER(T)-BROKER(T-1),T为2010年7月到2012年3月中的任意某月。将两者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2012年5月的密歇根指数预测值,如此逐月推进重复此项运算,直到估计出2013年7月的指数。从2012年5月到2013年7月期间的预测结果看,运用基于“大数据”的DATA,对代表消费者信心减去其焦虑的净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对这15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预测准确的有12个月。继续用“大数据”方法来预测更远期的MCI值,结果显示即使预测4个月后的情况,BROKER数据仍然显示出预测功能。就预测的正确性而言,预测期为2期时,15个月中有11较准确;预测期为3期时,15个月中有8个较准确;而预测期为4期时,有7个月较准确。 (二)XBRL分析框架在国外央行运用概况。XBRL是“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缩写,意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主要用于商业和财务信息的定义和交换,让在不同系统间共享数据成为可能,被设计成能够适应最复杂的金融报告形式。 XBRL在日本央行的运用。日本央行从2003年中期起开展XBRL试验。2006年2月,日本的金融服务公司每月使用XBRL向日本央行报送数据。日本央行认为,每月使用XBRL报送资产负债表大大减轻数据验证等工作负担。XBRL简化了报送流程,特别是能够通过提交前的验证功能发现报告中的问题。 2、XBRL在南美央行的运用。巴西央行积极研究XBRL(巴西资产负债表注册项目的一部分)的应用。2008年10月,阿根廷央行担当建立XBRL阿根廷临时地区组织的组织者,并向XBRL国际组织申请直属成员资格。阿根廷央行实施资产负债表注册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根据公司规模、市场知名度等标准分阶段实现财务报送的XBRL化,主要目标是对阿根廷各类公司进行清晰的信用评级。 3、XBRL在西班牙央行的运用。西班牙政府了JUS/206/2009号法令后,XBRL已成为西班牙年度数字化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每年,2,743个实体向西班牙央行报送109,554份XBRL报告,XBRL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数据验证的自动化,提高了数据质量。同时,可以通过对内容严格定义来控制风险。西班牙央行的职责之一是收集、处理和保存西班牙非金融性公司的财务信息,增加对西班牙各分支行业的了解;收集本国金融机构信息,履行其监管国内银行业体系;收集统计数据,向欧洲央行(ECB)报送所有公司数据的职责。西班牙央行正在推进XBRL应用扩展计划,在偿付能力信息、财务报表、互保、外币兑换处和评估公司中增加运用这些公式。 (三)快速预判宏观经济形势。英国央行以前通过统计部门的房地产销售数据、就业数据等,判断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变动趋势,但统计部门的数据一般有数日乃至数周的时滞,不利于对形势的快速判断。目前英国央行现已运用“大数据”对英国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趋势作出快速判断,通过对一些网络搜索关键词的监控,如“按揭”“房价”“职位”等,获取最新的经济运行情况,分析预测客户及交易对手行为。加拿大央行利用“大数据”分析并跟踪宏观经济的变化。 五、相关建议 欧洲等国外央行的探索表明,“大数据”在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等领域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人民银行利用“大数据”进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 (一)适应“大数据”要求,规划人民银行“大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大数据”研究机构。在总行层面设置专门研究“大数据”机构,建立数据管理决策机制和内部协调机制,制定“大数据”工作规划,形成管理数据、使用数据和推广数据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明确“大数据”发展重点。规划明确“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推动和改善与“大数据”相关的收集、储存和分析工具及技术,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加大对基础研究的“大数据”获取方式、组织与管理、关联与发现、分析与可视化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以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加快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基础技术研发,并推动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加强网页搜索技术、知识计算(搜索)技术、知识库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与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为提高人民银行金融调控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构建覆盖从数据访问、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隔离到数据销毁各环节的云端数据安全框架。建立“大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严密维护信息安全(包括滥用、篡改、损坏、窃取、失泄密等)。 (二)结合人民银行履职特点,科学构建人民银行数据库。借鉴“大数据”理论,建立以总行为中心、分支机构为补充的分布式数据库(见图1),人民银行数据库实行总行统一规划建模,分级管理推进,上下协调一致;本级业务数据由中心统一分发,非业务数据逐级上传,借助人民银行内网“云计算”1技术,提升数据流转、计算分析能力;运用“雾计算”2技术,对人民银行敏感数据进行保护,甄别、控制窃取和滥用数据行为,确保人民银行数据安全。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结构由经济金融数据库,分析、预测模型库和分析、预测体系三部分组成。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金融活动进行分类、量化、数据收集和整理及进行描述和分析,反映经济金融活动规律,为经济金融制度的设计和理论研究以及金融调控机制的实施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 (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构建人民银行“大数据”平台。建立与银行、保险、证券等监管机构以及国家统计局、电商、数据公司、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合作机制,构建共享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将金融宏观调控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融合,提高内外部数据信息的整合能力。构建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大数据”平台,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信息化基础架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金融经营管理数据,建立标准化、系统性的数据体系,搭建“大数据”平台,为金融业发展和监管提供基础性的网络支持和信息服务。 (四)借鉴欧洲等央行经验,构建人民银行“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借鉴欧洲等央行经验,改进和优化统计范围、工具分类、部门分类、信息披露、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统计体系。尝试建立人民银行决策知识库和预测、分析模型。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出的一些关键性指标,构建前瞻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的宏观计量模型,对未来一个时期可能发生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升人民银行宏观预测能力和运作效率,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决策参考。 (五)探索挖掘数据结构新方式,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大数据”挖掘与应用体系。结合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等职责需要,积极探索挖掘和利用数据结构新方式,如可将传统的银行家调查问卷改变为对银行家情绪的搜集,利用DATA预测银行业机构运营情况。围绕深化经济金融改革、金融宏观调控等需求,统筹好历史数据和当前采集数据的关系,充分挖掘历史数据的潜在价值,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提升分析现实数据的能力,形成具有人民银行特色的数据挖掘与应用体系,推动人民银行数据利用向智能化迈进。 银行经济论文:基层商业银行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经济运行特征进行介绍,其次对基层行业银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提高基层银行经济运行能力的建议,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基层商业银行;经济运行;问题;建议 “商业银行”是英文CommerciaI Bank的意译。在给这个概念下定义问题上,中西方提法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的定义应包括以下要点,第一,商业银行是一个信用授受的中介机构;第二,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企业;第三,商业银行是唯一能提供“银行货币”(活期存款)的金融组织。综合来说,对商业银行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这个定义方法实际上是把中西方学者对商业银行所下定义做了一个概括。基层商业银行顾名思义就是服务于社会基层的商业银行。 1 商业银行具有如下特征 1.1 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也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它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目标。 1.2 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于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一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服务。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是工商企业经营的条件。同一般工商企业的区别,使商业银行成为一种特殊的企业――金融企业。 1.3 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相比又有所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经营一切金融“零售”业务(门市服务)和“批发业务”,(大额信贷业务),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而专业银行只集中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和提供专门服务。随着西方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专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与商业银行相比,仍差距甚远;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上具有优势。 2 基层商业银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商业银行网点的设立,对促进基层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意义。但是基层商业银行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却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2.1 非正常信贷资产所占比重比较大 我国早已经制定了相关规范,对基层商业银行非正常贷款比重做了上限规定。但是部份基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已超过规定要求。逾期贷款或呆滞贷款主要产生于一些倒闭企业、翻牌企业或者多年未能获得经济效益的企业,这些企业已经无力偿还贷款。而有些企业并不具备担保能力,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未能经过公正的情况下进行互相担保。贷款风险非常大,一些基层商业银行由于不良资产较高,自保尤有困难,更谈不上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 2.2 贷款占用形态不真实 贷款占用情况能够直接反映出基层商业银行经济运行的健康情况。无论是那一级别的商业银行,都应该认真的分析贷款占用形态,不能有任何的虚假,也不能借助非法手段,篡改贷款形态。现如今,有一些基层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中存在着逾期或者呆滞贷款。有些贷款已经确定无法按时归还,就应该将其视为非正常贷款,及时进行披露,以便于金融机构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及时做出政策方面的调整。正常贷款中所占有的逾期、呆滞贷款越多,则越无法反映出贷款占用形态。虽然商业银行每年都要进行贷款检测考核,但是由于正常贷款中的水分非常高,监测考核的价值也随之降低,这对商业银行的信誉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2.3 贷款会计科目核算缺乏规范性、科学性 贷款会计科目核算不够规范,科学,这就是导致信贷倾斜政策无法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贷款科目需要根据借款单位性质来进行详细的核算,而不是根据贷款科目是否有规定性的限额来进行核算。因为如果按照贷款科目进行核算非常随意,缺乏规范性,使得商业银行无法显示出正确的资金投入比例,往往会出现投入量夸大的情况。如果国家按照这一情况进行调查投资,很有可能会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2.4 基层商业银行体制比较落后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真正的商业化运营时间较晚,而基层商业银行无论从技术到人员素质再到硬件设备都较落后,这就造成了基层商业银行整体服务能力欠缺。尤其在人员上,基层商业银行员工很多都学历较低,没经过系统培训,对真正的商业银行运营不了解,主要靠多年的从业经验在工作,这就造成基层行服务能力差,操作风险较突出。 3 基层商业银行经济运行的建议 首先,要卸掉不良贷款比率高这个沉重的包袱,让基层行轻装上阵,以获得最佳的经济运行效果。在具体操作上可采取对逾期贷款限定期限进行消化,银企协作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把逾期率降到规定比例内;对催收贷款,特别是关停企业占用的催收贷款,要积极同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搞好协调,本着财政贴补一块、银行核销一块、企业收回一块(拍卖企业财产或通过兼并企业重新落实债务)来消化催收贷款;对经营效益不好的企业,通过与税务部门协调,采取在税前还贷或减免税收的办法来解决一部分,以此来达到逐步消化不良贷款的目的。其次,对基层行的贷款发放,要根据国家的政策限定投向,并制定相应的监督考核配套措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贷款发放与监督考核两条线,确保贷款科目的真实核算,对今后乱用贷款科目的违规行为要追究经办人员和主要领导的责任,以维护商业银行信誉,对已经形成不良的,要结合违规经营清理工作全部入笼真实反映出来。第三,基层行的主管部门,要针对各行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在其总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施办法的总体框架下,制定基层行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指标,不搞一刀切,即让基层行感到有压力,又不能让基层行可望不可及,在总体存贷比例的基础上,对借差行采取逐步收回借款和积极组织存款自我调节等办法,逐步使借差行达到整体存贷比例的要求,从而提高基层行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渐向商业化经营靠近。第四,基层行要不断加大设备和技术投入,从硬件上改善形象,提高公众信任度。要在人员上,加大培训力度,尤其在合规经营及法律风险等方面强化培训。要逐步引入专业人员,引入新鲜血液,做好新老更替。更要在经营理念上创新思维,虽然服务基层,但要从全球金融市场的角度引入新的先进理念,高标准高规格的自我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基层商业银行是否运行正常,关系到我国基层经济发展是否正常。我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上述存在的各项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商业银行依然要具有风险管理意识,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经营,控制非正常贷款比重,适当放宽基层商业银行权限,以此发挥出基层商业银行的潜力。 银行经济论文:浅谈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分析 摘 要:一国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为金融,对于我国来说稳定、健全的金融体系的存在是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业,其高效稳健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体系高效运行的前提。对于银行业来说,其本职工作就是管理和经营风险,因而,如何才能提高银行管理和经营风险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经济资本管理理论即:把银行业在运行过程当中遇到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进行全面评估的理论体系,它象征着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和方向。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运行会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大大提高。因而,研究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银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现在,完善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还未成立。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风险管理理念落后、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数据缺乏、经济资本计量方法较简单及评级机构缺乏公信力等。面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主要如下:健全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机制、使信息搜集和共享的机制更加完善、建立量化经济资本管理风险的计量体系及使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更强等等。 一、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经济资本管理理念需强化 国内外研究证明,随着经济资本的不断涌入,商业银行增长方式和经济模式将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使银行从原来的业务驱动转变为价值驱动。但是在现实的实施过程当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于人们来说,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抽象,因而在银行培训和实施过程中还不十分深刻;许多部门的员工对经济资本管理理解甚少,同时商业银行整个的资本管理体系还不十分完善,因而存在在考核指标上添加了经济资本约束的要求,但是在实施过程及向总量规模要效益的整体思想上还比较落后的问题,普遍追求发展速度及扩大业务规模、争夺市场份额等。 使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能够良好实施的前提是理念的强化和统一。使商业银行必须落实资本约束理念,即:以资本的价值取向决定资产结构的组合,以资本的多寡确定资产规模的大小。在确立跟经济资本约束相一致的发展战略时,必须推进实施系统化的理念和方式,同时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全行也要形成统一,使银行内部经济资本节约的发展思想得到强化,树立全面良好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2.数据基础薄弱 经济资本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准确计量银行经营风险,其中直接影响计量真实结果的就是数据基础。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同时信用体系及信用制度也没完全建立,在企业的相关违约统计数据当中更是存在诸多缺失的问题。从国内商业银行整体数据状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由于银行宏观数据的获取受多方面影响,因而数据的全面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还存在问题。同时由于我国现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机构数量的缺失,业务水平的落后及公信力水平较差,即使是在国际上较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业务,也会因为数据基础的薄弱而不能进行较大规模的评级,这样一来便会使我国在评级过程当中运用的数据更加缺乏;关于银行自身经营风险方面的数据要求,相关部门没有直接提供的来源,银行数据整理任务相对繁琐,数据的准确性便难以得到保证,因而,银行在设计计量模型时只能以标准法为基础,造成计量方法分类较粗,不能准确的计量经营风险。 微观上来说,相关企业个体财务数据存在质量不高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伪造报表、粉饰报表等现象较为突出。同时,在商业银行内部系统的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数据共享、业务独立及系统整合能力不足等等,内部审核、外部监管及服务系统和信贷系统虽然长时间积累了许多对研究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由于银行在经营过程当中的“条块分割”,使得数据都是以关键业务的纬度来归集,这样一来,丰富的数据资源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运用,便大大影响了银行非预期损失计量的可靠性。 二、经济资本管理应用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1.强化风险经营战略理念 与国际上一些先进银行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资本管理有着起点低、起步晚的特点,同时有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意识还没有真正建立,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与快速发展的商业银行业务不一致。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时没有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来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及法人治理结构,不能使经济资本管理在实施过程当中一帆风顺。同时在机制及体制上,资本约束的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在战略转型当中便会困难重重。因而应该把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提升到战略理念的层次,这样才能在商业发展及协调风险当中起到主导作用,最终使即有的资源得到最合适的配置,使商业银行系统业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该运用培训及宣传等方式,让全行人员能够充分的理解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作用及积极意义,使其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及意义得到完善,由理论转为行动,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银行的顺利战略转型,使银行能够迅速发展。 2.多方面着手完善数据基础 目前,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数据深度、广度的问题。因而,一个完善的银行数据库不仅要涵盖债项和客户两个方面的信息,还要包括中观行业、宏观经济及区域。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加强系统日常维护,使数据质量得到提高;加强数据整合,使数据基础得到丰富;加强宏观、中观方面经济研究,使微观层面的管理应用得到有效指导。这样才能更好的反映出经济资本占用,同时使外部监管要求得到满足,使商业银行发展更加的稳定及快速。 3.培育先进经济资本管理文化 提高全行人员的内在价值对推进经济资本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在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时采用优越的条件及开放的态度,从而加快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上的发展。 三、结论 本篇文章分析了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的出路。我们相信,随着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金融措施的不断深入,经济资本管理终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最大动力。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浅谈《形体训练》课程在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摘 要】随着民航业的迅速发展,广泛的社会需求,使得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高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以及优雅的言行举止等,都是一个航空服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形体训练作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形体训练课程 航空服务专业 意义 随着民航业的迅速发展,为适应人才的需要,我院新开设了“航空服务专业”。作为一门新专业,对其办学思路、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航空服务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宽泛的专业,它涉及旅游、酒店、商务、物流等专业领域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广泛的社会需求,使得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高的要求。形体训练对于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美的形体,优雅的仪态等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形体训练的概念 形体训练,指的是形体美的训练。它是外环境对机体的一种刺激,以身体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手段,通过各种方法来塑造健康优美的形体。不管是从事空乘、地勤工作还是旅游酒店等辐射领域的工作,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优雅的言行举止,给人们带来的是稳重、成熟的感觉。从形体教学的实践表明,科学系统性的形体训练对于增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体魄,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稳定性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文明仪态及综合能力水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形体训练课程的内容 形体训练是个循序渐进、合乎规律的练习过程,一般从地面形体训练开始,再到扶把形体训练,中间形体训练、舞蹈形体训练、瑜伽形体训练、形体仪态训练等。 (一)地面形体训练 地面形体训练主要是对身体各部分及关节的柔韧性和弹性的训练,一般采用坐、躺、跪等姿态进行头部、腹部、背肌以及呼吸等训练,例如:盘坐上身伸展,勾绷脚,吸、伸、抬腿及环动练习,压腿,踢腿等,其目的是为了能充分展示人体各种动作的幅度和线条,以及身体所具备的软度、开度和力度,为进入把杆练习和中间练习做好准备。 (二)扶把形体训练 扶把形体训练是形体训练的核心部分。它的主要要求是“开、绷、直、立”,这四个基本元素始终贯穿融汇在整套训练之中。这部分的训练内容是借助把杆的支撑力量,单手或双手扶把,完成身体部分机能的训练。通过把杆上对头、肩、胸、腰、腿等,身体各部分的分解训练,使全身肌肉、关节、韧带等得到全面的锻炼,逐渐形成一种由静止到运动中的向上提升、线条优美的完美形态。这部分训练是过渡到中间形体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中间形体训练 通过地面训练和扶把训练后,就可以进入到中间的组合训练了。中间形体训练主要是学生脱离把杆后在中间完成把上的动作和造型以及各种舞姿的训练。在学习中,掌握手位、脚位、跳、转和舞步组合的技能技巧,从而训练出协调、优雅的站姿和舞姿,改善胸、腰、髋三个围度的比例,提高人体在运动状态中的稳定性。 (四)舞蹈形体训练 舞蹈形体的训练,是个全面的、综合的练习。通过舞蹈组合的训练,可以掌握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表现性,增强动作运行间的连接性和流畅感。这部分训练可以是简单、简短的舞蹈小组合,也可加入较大的成品舞蹈,例如古典舞、民族舞、交谊舞等。在各具特色的音乐中,展示每个民族或者舞种的优美舞姿,体验轻舞飞扬的感觉。舞蹈由浅至深、由易至难来展开,达到纠正学生的身体毛病、练就高雅气质的目的。 三、形体训练课程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体质,净化心灵 形体训练具有强度低,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通过科学的训练,身体的肌群、韧带、关节等处于合理的运动负荷下,对增强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等产生良好的效果。形体训练从表面上看是一般的健身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艺术化运动。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伴奏下,充分感受到自我的形体之美,力量之美,既增强体质又净化心灵。 (二)修正不良体态,塑造优美形体 人的形体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是社会生活中最丰富多彩、最怡心动人的美。通过地面形体训练,扶把训练,舞蹈训练,瑜伽训练,以及站、走、坐仪态训练等,使学生的身体各部分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形成了正确的身体姿态。在大学阶段,学生对自身美感的追求是越来越强烈,形体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弥补先天体形的缺陷,改善身体的不良体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形体训练,塑造出美的形体、好的形象。 (三)陶冶情操,培养优雅气质 气质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通过形体训练课程中的各种练习,塑造了优美的体形,练就了优雅的举止,提高了学生高雅的气质。优美动人的体态和举止,让人从外在的形态直至精神内涵都能得到愉悦和陶冶。 (四)提高职业素养,综合发展 形体训练既符合航空服务专业的职业要求,也使学生认识到美的道德情操和美的仪态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影响。学生掌握形体训练的技能并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其端庄优雅的仪态,得体的表情和礼节,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通行证。形体训练培养学生追求美、塑造美,对提高学生自身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对于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形体训练课程越来越被大家喜欢和接受。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发展形体训练课程,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使学生的体魄更加健康,形态更加优美,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服务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探究 摘要:为了能够培养高技能型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各高等职业院校探索了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研究了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在航空服务专业中如何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航空服务 双导师 培养模式 1 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民航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逐年降低,如何培养出专业功底深厚,职业素养高的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问题。通过最近几年的毕业生跟踪调研,当前的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自我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所学知识与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工作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适应和岗前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尽早地接触企业导师,把职业文化和职业技能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 2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在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和航空服务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2-4-6”即2名行业专家,4名技术能手和6名兼职教师的作用,在践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四阶递进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入校一个月内,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校内校外导师。校内外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校内外导师的职责见表1。 表1 航空服务专业“校内外导师”职责一览表 [[导师\ 职责\ 校内导师\ 1.全面关心与指导学生的学业与成长。 2.指导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和专业实践计划并督促其实施。 3.承担学生理论课程教学。 4.参与学生专业实践指导和成绩考核。 5.指导并督促学生按照专业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确保论文质量。 6.加强与校外导师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学习情况,协商学生的指导工作等。\ 校外导师\ 1.参与学生培养过程指导。 2.参与学生个人培养计划,特别是专业实践计划的制订。 3.负责协调学校与所在实践基地的关系,协调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 4.指导或协助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并进行考核评定。 5.结合专业特长为学生开设理论或实践课程。 6.与校内指导教师及时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并提出培养意见。 7.开展就业指导。 而企业导师主要对学生的实践和职业进行指导。依据学生职业成长的四个阶段,分别设立岗位认知导师、单个项目实践导师、综合项目实践导师、顶岗实习导师,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加、能力不断提升、素质不断拓展。具体实施过程见表2所示。 3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注意的问题 3.1 双导师的合理选聘 在选聘校内外导师时,应从德能两个方面去选聘。校内导师应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知识扎实,学术功底深厚,对学生认真负责。在选聘校外导师时应把真正的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选进来,还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五年以上企业相应工作经验。 3.2 建立双导师约束机制 要建立一定的校内外导师评价与约束机制。校内外导师要全方位参与学生的培养,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承担部分教材的编写任务;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还要参与学生各种校内外活动,以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学生进行职业养成教育。 3.3 建立双导师激励机制 要建立校内外导师激励机制,鼓励导师参与教学、科研及各类学术活动。对在实施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导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 结束语 在航空服务专业中实施四阶递进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地选聘校内外导师,建立一定的双导师约束和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加、能力不断提升、素质不断拓展,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家间的交流活动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也使得社会对航空服务人才、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上,如何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且具备优秀外语应用能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教学焦点。本文即从航空服务专业日语课程实际出发,探讨相关问题,以期就提升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质量提出相关有益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外语教学 1 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教学的不足 现如今,航空行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不断深入、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航空服务专业学员仅仅掌握英语已不足以满足需求。高校航空服务专业语言教学中,应当对英语、德语、日语、法语,乃至闽南语、粤语等常用语种都给予一定重视,从而培养真正高素质航空人才。随着中日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深入,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课程以主修、辅修等多样形式在高职院校普遍开展起来。语言能力作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技能受到了学校和学员的重视,如何合理开展相关日语教学课程设置,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日语应用型人才值得深入探讨。以下将分析航空服务专业先行日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1.1 相关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航空服务专业中的日语课程设置,普遍停留在基础教学范畴上。基础日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员语言基础,却缺乏对行业日语实际应用中听、说能力的支持和培养。另一方面,依照航空服务实际需要而开展的日语课程中,却缺乏语言基础知识的支撑。这种两头独立,缺乏有机结合的日语课程现状,大大制约了学员日语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另外,相关课程设置和开展中,还存在课程模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学员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 1.2 学员日语能力评价体系相对落后 语言是以应用为最终目的的学科,然而就目前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课程的开展情况看来,对学员的日语学习成果的评定仍旧呈现严重的“应试化”倾向。这样不合理的能力评价模式下,日语教师被潜移默化地被异化成“应试能力培训师”;而学员的语言学习行为,也成为死记硬背的“填鸭”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应用能力。高职学员航空服务专业以培养适应性、高素养职业人才为教育目标,职业观念、个性差异,乃至各科学习成绩的分布都可能成为学员毕业后职业方向的判断依据。因此,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更需要制定更为完整合理的日语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学改革,造福学员整个职业生涯。 1.3 对航空服务专业日语定位不合理 高职与本科是两个并行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向是完全不同的,语言教学也应当从需要出发,分别对待。一般本科日语教学中,更注重培养阅读能力,夯实基础,从而为学员后续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而准备;而高职性质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则应当以“实用”作为根本出发点。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现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课程中,无论是学校的课程制定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变成了本科教学的“缩减”版本,极度缺乏航空服务职业特色,缺乏特定工作岗位中日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形式下,即使学员通过日语测试顺利毕业,也很难获得需要的日语应用能力,达不到高职教育培养的目的。甚至可以说,目前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课程的弊端,本质上是因源头上认识的偏差引起的。 2 对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具体的改进建议 从广义上认知问题所在,再以狭义、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扭转航空服务专业中对日语教学的认识偏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有实际意义的则是在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改进建议下,不断完善日语教学方法,继而量变引起质变,实现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以下就航空服务相关专业参考、实践提出一些日语教学的具体改进措施。 2.1 从课程需要出发,选择适宜教材 现阶段看来,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中,教材不合理是比较明显、突出的一个问题。首先,市面上符合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培养目标的教材不多;其次,市面上的教材种类繁多,难度各异,难以选择。高校在选择教材时,应选择难度适宜,以实用性为主,精读、泛读、听力、会话等实践操作练习内容较多的教材。教材必须与时俱进,根据行业发展而改变,也鼓励各个高职院校联合起来,共同开发真正适宜的教材。 2.2 基础课程,实训课程(听、说)的合理整合 日语本身虽说发音较为简单,但实际的词尾、假名、字尾、汉字的语法变化极为繁琐。因为这样的语言特点,日语教学中,长时间一知半解的状态极易使学员丧失信心,最终半途而废。日语基础课程整合上,要突出航空服务专业“综合性”,将听力、会话、日常语法、辨析等不同特色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员学习兴趣,提供多角度、多方位的认知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实训课程中,建议将视、听、说课程的边界模糊化处理,视、听、说结合,使各项实际应用能力互利互补。其次则是要依据日语教学特色,开展多元化的日语教学模式。最好的语言教学,就是亲身深入到语言的实际使用环境中去,从语言思维、理念、使用习惯等全面提升、改进,让语言扎根在脑海里。现在网络技术发达,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日语的影视作品、报纸、漫画等,也可以依据航空服务专业的特色,在课堂开展情景剧形式模仿日剧片段,既逐步熟悉日语的日常使用,又能体会日式生活,锻炼学员礼仪形象,一举多得。 2.3 增加校园与日企的合作,重视国际化师资力量的引入 增加校园与日企的合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鼓励日语教师在本职工作外,积极利用业余的时间到外企中去学习或者培训,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日语使用能力;二是利用学校的资源,与当地的日企展开合作,为学员安排短时间、多频次的企业实习,如兼职秘书等。这种职业模式,较之课堂模拟更进一步,对学员日语学习很有裨益。重视国际化师资力量,学校可以选派教师赴海外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或是与日本院校“结盟”合作,争取引进日本本土教师来校指导工作。中方教师侧重语法教学,日方教师则负责口语教学,在双方的共同授课中,学生将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2.4 在日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日本文化教学 语言不是单独存在,语言是在文化的土壤上生长的,学习语言,本质上而言,就是对文化的学习。航空服务中与顾客交流,不仅是沟通、了解其需要,更应当在文化习惯、地域禁忌上表现到位,体现优秀航空服务人才应有的职业素养。因此,航空服务专业中,必须在日语教学中融入日本文化普及教育,了解日本人的思维特点,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语境与思维模式,使日语学习更高效。另外,文化教育的历史性、趣味性将大大提升课堂活跃度,激活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 2.5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日语课程学员成绩评价体系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以最优就业为最终目标,而考核评价体系则会推动、促进日语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我们追求的,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中,最终的成绩考核应当包括课程表现成绩、日语测试卷面成绩、实习单位评定成绩等多方面因素。因为航空路线的差异性,我们有机会与航空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对学员更加精细的成绩评测,全方位展示学员的能力和特色,从而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日语以及其他语种的教学工作。同时,对于学会参与相关校内活动、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的行为,学校也可以通过评定成绩的形式加以表现,最终形成全面、合理的日语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3 总结 高职院校是一个平台,培养拥有一技之长并拥有较高职业综合素养人才的平台。航空服务专业的日语教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注重语言学习和专业语言应用的综合提高。日语教学中,必须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教材、设定课程,培养学员航空服务行为中日语践行的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如何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摘 要: 本文从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并论述了职业素质对学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 航空服务 职业素质 培养策略 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中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每个人在工作后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多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和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来说,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航空服务专业是培养适应民航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于民航与管理第一线,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及专业素质的机场运营服务与管理的人员。通过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民航运输生产和机场运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能够为民航机场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 专业主修课程:航空服务实用英语、民航英语口语教程、民航客票销售、值机与行李运输服务、航班运行服务、飞机载重与平衡、机场运营与管理、航空运输地理、航空服务礼仪概论、民航服务心理学等。 专业特点:两好、两高。两好是工作环境好,发展前景好。两高是工作层次和接触的人员水平高,工资报酬高。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航空服务专业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依照民航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系统化、综合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作为后备民航企业员工初步形成符合未来工作要求的职业素质和修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礼仪素质的学习 主要进行礼仪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操作技巧的训练。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在“掌握知识、强化能力、养成素质、善于实践,具有较高礼仪修养的民航服务人员”的整体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既强调扎实的服务礼仪理论基础,又着重培养优秀的民航服务礼仪技能;既注重培养良好的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形象的塑造;注重学生纪律性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注重课堂内外相结合。 2.性格和品格的培养 航空服务工作是一项与人直接打交道的工作,每天在机场、飞机上要接触上千名旅客,随时需要与旅客进行沟通,没有开朗的性格就无法胜任此项工作。同时,航空服务员的工作其实承担了人们所想象不到的辛苦,国际航线时差不同,国内航线各种旅客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在学校里,教师要通过各种班级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活动多采取分组方式进行,小组组合采取轮流组合的形式,没有固定的小组成员,让学生学会与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在此过程中,形成开朗、坚强、容忍他人的性格和关心他人的品格。 3.亲和力的培养 亲和力指的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内心相融的一种感觉。对于亲和力的培养可以从微笑开始,微笑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营造温馨和谐的气氛。人们把微笑比做人际交往的润滑油。微笑能表现你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让他人感到愉快和温馨。微笑能反映自己的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使人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自然轻松,不知不觉地缩短心理距离。微笑看似很容易,可是要求在校大学生对每一位同学都做到这一点却相当不易,他们往往是对待自己不喜欢的同学“横眉冷眼”。航空服务的职业要求学生对各种各样的人都友善。在教学时,老师应该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英语能力的培养 外语主要针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特点,教学时更应侧重于听和说的能力,也就是交谈能力的培养。航空服务口语有别于普通的英语交谈(可以通过身体语言补救),它更加强调航空服务人员在今后的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技巧。例如把普通高校口语课所注重的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观点的培养转化成对某些民航服务岗位紧急情况的处理和解决上,或者在进行口语操练的时候,将侧重点放在一些常见的民航英语问题上。具体可以由专业英语教师给出机场的一些假设性的场景和情况,如订座、值机、对机场发生的紧急情况给予合理解释等情景让学生进行操练。此外,英语教师布置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在课堂上用英语向同学表述某个国家或城市的概况、人文地理、名胜古迹等,在丰富学生知识之余,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要通过系列化的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为民航机场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在参加岗位实习和面临企业招聘时,更要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职业素养,做好职业规划,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努力成长为合格的航空人。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浅析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情况,通过分析民航业及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的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对策,对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民航高职 航空服务 就业现状 对策研究 一、民航高职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高职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出现了高职毕业生与普通院校毕业生争抢就业机会的局面。高职院校培养的面向生产一线、技术一线、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熟练型劳动力,适应当今社会职业要求不断更新、永久性职业减少、经济转型等就业形势的需要。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的用人观念比较理智,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名牌院校,而是特别看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高职毕业生受到了青睐。 通过对民航相关企业的实地走访、以及对民航相关企业负责人和在民航相关企业就业的毕业生问卷调研得知,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在民航相关企业就业中主要存在于两方面问题——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同时还出现以下几方面的新趋势。 (一)毕业生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依然拘泥于传统 90%的毕业生在就业地区选择方面依然局限于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东部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诚然,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机会比较大,人才政策相对更加灵活,生活条件也比较便利,但航空类专业毕业生未将目光投射的更远,仍没有理性分析中、西部城市良好的人才政策,宽松的创业环境等利于职业发展的因素,一味地遵循传统就业地区选择观念,即一线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始终是就业的最佳选择。 (二)毕业生在薪酬待遇的定位上不太理性 在薪酬待遇的定位上,毕业生虽然会结合人才市场的行情、自身价值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实力三方面来对薪酬进行综合评估,但是毕业生在对用人单位提供岗位薪酬的考虑上呈现出不太理性地趋势,对我校前几届毕业生调查中发现,有23%的毕业生选择了1001-1500元的水平,有20%的毕业生选择了1501-2000元的水平,有20.1%的毕业生选择了2501-3000元的水平,选择3000元以上水平的学生比例占到了40%左右,而根据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2010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本专科)》,其中显示:广东2010届本专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6.41%,与2009届基本持平;去年广东大学生的平均月薪为1699元/月。由此也可以看出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对求职薪酬的定位有的高,有的低,未很理性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显得举棋不定。 (三)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能力逐步提高,但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通过调研可知,所有企业都认为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总体精神面貌上积极乐观,符合时代要求。超过7成的企业负责人认为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的相关工作(实习)经验,完全符合企业用人需求。 但是中国民航业在近一两年已进入快速发展期,用人需求量也逐步攀高,且民航业属于朝阳产业,在薪资待遇上收入较高,因此企业在用人方面会提出更高要求,毕业生由于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等因素,企业认为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有待提高,70%的企业认为毕业生需进一步提升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80%的企业则认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亟待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毕业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日趋合理 民航高职航空服务类专业学生接受的是2+1的教育模式,即前2年进行专业课程的在校学习,第三年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完成。通过在在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完成,让学生接触到了行业、企业的用人机制、岗位需求等内容,很好地规避了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缺乏工作经验等老大难问题。70%的民航高职航空服务类毕业生在民航相关企业就业时,已经把关注的重点由良好的薪酬福利、稳定的工作岗位转变为注重吸取企业的从业经验、良好的专业技术,积极获取该行业前沿知识信息,培育广泛的人际关系这四个方面,再加上民航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以及民航总局对外航开辟中国航线的政策逐渐放宽,这些都让毕业生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时站得更高了,看得更远了。同时,超过7成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碰到困难时,乐于接受去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民航单位就业,将所学专业知识回报社会。 二、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在过去的十年间,西方国家政治经济联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5%,而我国仅为15%;发达国家技术工作构成中,高级工占技术工人比例通常要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而我国城镇企业共1.4亿职工,高级技工仅占4%,中级技工占3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在高技能人才的数量高出几倍到几十倍。从这一形势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扩大了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有专家预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100万个就业机会。另外,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都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多,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将提出更高要求。根据以上新趋势分析,提出以下有一定可行性的对策、措施。 (一)基于行业标准,扎实推进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毕业生 2010年中国民用航空局提出了“民航强国的战略”,并确立了这样的工作目标:到2030年,要拥有一个以上全球知名品牌的航空公司,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5名;形成一家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货运公司,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5名。建成3个以上国际枢纽机场,10个以上全国性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机场;机场数量及布局将满足全国95%以上的县级行政区、95%以上人口能得到航空运输需求,所服务区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总量的98%以上。 另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预测,中国将会成为民航业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国家,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未来20年中国将需要2400架新飞机。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是100:1,而我国民航业这一比例为200:1。这意味着,以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如果以我国的民航水平计算,则需48万人。显然中国民航业已经迎来新的高速发展期,同时也就需要更多的航空服务人才。因此作为中国民航局唯一直属的高职院校,作为本校航空服务专业群的教师、管理人员更应基于民航业标准,扎实推进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内涵建设,使得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 1.更加注重航空服务专业培养目标的技能性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所培养的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应具备的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纪律和职业能力,职业心理能力和岗位角色意识较强,能具备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的工作特征。因此,作为航空类的职业院校,它以培养能胜任各大机场、各类航空公司等基层或者高端服务岗位工作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具体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实际经验,强调以应用性职业能力的需求和提高为依据,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方法技巧的运用程度。重在求实求用,动手能力强,工作见成效,特别是能够使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所进行的设备改造、设计修改、技术革新、方法改进等都能符合工作需要和收到显著效果。 2.更加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航空服务专业人才 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对人才的适应能力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必须具备覆盖面较大的基础性知识、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种复合型人才除了掌握岗位对应性专门知识外,还要能通晓两个以上所属职业服务岗位的一般知识和常规技能。同时由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的需求和职业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变动性。这样,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由专精向广博发展。而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类型、多规格的,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进行技术应用、技术开发工作,而且同时也要能进行一定的组织管理工作。 根据调研得知,55%的民航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所获得技能证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航空服务专业人才时,须重点做好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两者的有效结合,不仅要求精通本专业学识,同时还应要求取得该专业就业趋向岗位所需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比如民航运输类的国际客运员、货运员证书等等。 (二)将行业需求融入办学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融合,培养适应用人单位的毕业生 1.充分了解民航类相关企业需求,提高“软实力” 具体说来,民航类的相关企业比较看重毕业生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应聘者专业知识和学习水平这些硬性条件来说的,它通常包括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求职者所具备“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第一,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的能力,它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在求职择业时会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参加工作后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因为在工作中时刻与别人进行信息交流:向上司汇报工作、向同事提出建议、向客户介绍情况等等。所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一般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一个方面。第二,实际操作能力。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全国高职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我国所要大力培养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也称为“银领”,即知识与技能都要具备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指动手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生产第一线,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才能和作用的发挥。所以高职学生必须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注意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第三,创新创造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一个人综合性、高层次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各行各业也都开始重视创新的作用,用人单位也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带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实现更大的价值。然而,我国不少高职学生既缺乏创新的观念又缺乏创新的欲望,既没有创新的毅力又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所以在这一方面还应加强。第四,组织管理能力。现代社会不仅要求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对其他专业人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每个高职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以科技人员为例,随着现代科技的综合化、社会化,科研规模日益扩大,科研中的协作趋势日益加强,一个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将无法胜任工作。实践已经证明,纯“书生型”的人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论什么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第五,与人合作能力。很多企业的招聘人员在谈他们选择员工的标准时,都提到了团队精神这个方面。由于现代分工越来越细,一个项目通常会由几百乃至上千人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已不足以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因此,用人单位也越来越看重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一个不能与别人进行很好合作的人,将会极大地影响工作的进展,势必会被淘汰出局。因此,自觉地培养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三) 加强融合,培养适用型人才 相比于其他行业,民航业的人才引进是相对独立,甚至是闭塞的。按照传统,机场、航空公司的首选是各对口学校。以往90%的人才通过定点培养、定向就业,行业外人士很难参与,直到今天还仍然保持着这个传统。故应积极倡导合作办学,提高办学层次。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的合作办学模式,并不是简单、常规的学校培养、企业接收的关系,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机场、航空公司建立委托培养关系或者委托培养班级,即利用校方和用人接收方双方资源,共同教育、管理,培养出民航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合格人才。其次,在学生生源上,学校应完全按照民航业标准要求,聘请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参与面试、考核,保证行业对生涯的基本要求,也能保证生源质量。最后,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由校方、用人单位方共同依据该行业岗位技能标准,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专业技能实习、模拟用人单位方工作环境,使得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完全依照岗位标准去做,因此按照此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必然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赞扬,同时学校也进一步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充分信任。 (四)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拓宽就业途径 当前社会技能型人才紧缺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每一次新科技革命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都会引起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同时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我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但在技能型人才培训方面仍属薄弱环节,常常见到“高级技师断层”、“高薪招聘高级技师竞无人应聘”的消息见诸报端,这些都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我国劳动力结构失衡,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以教育部等六部门日前确定的四个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领域为例,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10至20年。这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企业普遍缺乏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有关调查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从事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体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工作的高职学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 据资料记载,目前全美航空公司从业人员超过70万人,而我国的从业人员不足20万,有近50万人的缺口。这个数字也许会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员工配置而有所调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航空人才都将处于短缺状态。另一方面,除了国内航空公司、机场的人才需求,近几年,随着国内民航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各大航空公司纷纷进驻中国,各大外资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民航业衍生的航空服务企业等都有人才需求。随着近年来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开放,加上人才紧缺危机不断袭来,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已无法填满人才缺口,民航招聘也越来越社会化,每年各大航空公司如南方航空、海南航空、深圳航空、厦门航空、东方航空等国内航空公司都会举办大规模的社会招聘活动。 以上多方面的利好消息,无疑成为航空服务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此,对于航空服务类毕业生而言,虽然在工作经验、人际沟通与交往、压力承受等方面稍显稚嫩,但应积极主动改变以往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稳定,收入丰厚的传统就业观念,化劣势为动力。摈弃以往单纯依赖校方推荐就业的方式,主动拓宽就业途径,即积极、高效利用校方提供资源,比如通过我校每年春季和秋季两次有针对性的校园招聘会;校方与部分机场、航空公司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又积极、大胆参与国(内)外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民航业衍生的航空服务企业举行的社会招聘,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石,为就好业积累更多的经验、教训。同时,航空服务类专业毕业生还做好几点: 首先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中国人向来视稳定为生活的重要条件,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经过历史的积淀便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就业心理,是目前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绊脚石。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铁饭碗”和“大锅饭”被打破,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个人的才能往往也是在职位的变动中得到不断的开发。高职学生不必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在最初没有令我们满意的岗位时,不要局限于所学的专业,先从事一种相对容易投入的职业,在帮我们减轻生活压力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稳步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点。事实上,许多成功者都是在不断与工作相磨合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的。因此,毕业生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其次应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是否具备竞争意识已经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一条标准。全国每年都有上百万的大学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集中就业,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把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主动参与应聘的行为,显然是很难顺利就业的。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中获胜,仅有竞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雄厚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等,是在大学生活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塑造的,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下,竞争实力是个人实现择业理想的资本。就业竞争是现实的,有时也是无情的。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尤其要注重提高遭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竞争受到挫折后的颓废情绪,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争取新的机会,决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最后应树立发展专业特长与注重素质提高并举的观念。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里,常常会有不少毕业生为了种种原因盲目放弃专业。比如为了留在大城市,让干什么都行,盲目追求热门职业而忽视专业特点等等。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主干,是知识体系的主体,知识结构的主干决定了就业的适应范围,虽然我们不提倡绝对的专业对口,但是应该考虑所掌握的主体知识的适应性及所具专长的拓展面。因此,高职毕业生择业时应该首先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发挥专业优势,想放弃自己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权衡利弊。但是由于受到“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的影响,用人单位,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四方都信奉专业对口的原则,结果导致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多,划分越来越细,许多学生专业口径很窄,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味强调专业对口并不现实,高校也在逐步减少专业设置并积极拓宽专业面。因此,高职毕业生要善于把握这样的机会,树立发展专业特长与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并举的观念。 (五)进一步发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统筹规划、管理教育作用 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客观问题。也是据劳动部门的数据统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而需要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际上是全社会就业压力传导的结果。同时,通过对14个民航相关企业的问卷调查,我们得知,超过半数以上的民航相关企业负责人认为目前大学生的总体发展趋势符合时代要求,都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同时,他们也认为大学生目前在就业方面最欠缺的素质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在关系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也得知,现今民航相关企业的录用偏好大多已经从“唯学历”的观念上转变过来了。虽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适应性强,但是稳定性较差,做不了多久就会跳槽。从稳定性上考虑,民航相关企业更青睐高职毕业生,他们更加适合现代服务业的素质要求。高职毕业生在英语能力、服务意识、问题处理成熟度上比中职学历的毕业生更占有优势,进入岗位后虽然起点相同,但是以后晋升的机会较多,发展速度也较快。 同时,在调查中74%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有要求,其中28.3%的企业要求英语达到六级水平,15%的其要求达到四级水平,28.3%的企业要求英语达到四级水平,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没有拿到国家英语六级证书,只有少部分同学通过英语四级,再加上扩招后毕业生增多,就业形势严峻,他们的要求就更难满足。在对学生卷问卷的调查中,45.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面试中缺乏求职技巧,32.3%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今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用人单位与学生要通过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认可的过程达成最后的协议。学生决不是靠一个纸文凭就能就业的,他们需要了解掌握求职择业的程序,收集用人信息,学会用各种方式和渠道来宣传自己、推销自己例如怎样制作求职简历,怎样接受用人单位面试,怎样准备笔试内容等,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都应在这些环节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甚至在仪表包装、言谈举止等细节上都有一定的技巧。 因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应适应企业、行业需要,发挥统筹规划及管理作用,进一步加大在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创新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方式,如可邀请企业、行业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不定期进行指导,并增加实践类、讲座类课程,对应聘技巧、用人单位信息、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进行重点引导。 (六)毕业生应进一步摆正就业心理,积极调整就业心态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毕业生要摆正择业心理,客观地评价自我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为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毕业生,应首先正确认识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就业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事业是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本职工作,事业是人们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为达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劳动。一个人在就业过程中做出职业选择,进入工作情景后,依据工作经验,就会找到一种能满足自我的长期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中那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就是事业的体现。职业和事业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矛盾的。当职业和事业矛盾时,人们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源于自己的拥有和归属的矛盾。如果你能在职业中找到归属感,就解决了事业和职业的矛盾。有工作的职业人是快乐的,有事业的人是幸福的,当职业和事业一致时,人是既快乐又幸福的。高职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实现就业、职业与事业的完美结合,实现人与职业的完美结合。当然,就业之初所从事的职业,可能并非你所想、所愿,这就需要树立“立足当前职业,才能成就事业”的信念,在适应职业过程中逐渐解决职业和事业的矛盾。如果你意识到当前的职业并非你的事业,那就要在对职业负责的前提下向你的事业方面转移。即使已经错过了精力充沛的年龄阶段,也不要放弃自己的希望、梦想和事业追求。 其次辩证看待当前社会就业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就业的能力和需求影响明显下降,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而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增多,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导致就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这就增加了就业的供求矛盾,增加了就业压力。高职毕业生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辩证地认识社会就业问题,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应当看到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了,个人的境遇也会好起来;社会状况不佳,个人发展也将受到制约。因此,高职毕业生应当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发展,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每个高职学生都希望毕业以后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各地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和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学生个人的愿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此外,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人才,毕业生理应对口就业,但是由于有的专业设置还比较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经济建设的需要。所以,高职学生在择业时要注意把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适当降低择业期望值,面向基层,面向乡镇企业,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去,职业技术人才完全可以在那里大显身手,实现自身价值。 毕业生在做好这两方面的认识后,则应树立就业信心,培养竞争意识;面对挫折做到泰然处之,提高心理承受力;主动调整就业心态,促进自身人格完善,同时,还可以向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专业老师、辅导员、家人、亲戚朋友寻求支持与帮助。毕业生做到以上这几点,定能在就业之路上越走越顺利,就业竞争力也将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影响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几点因素与对策 【摘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学中应该尊重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同时,增加语言输入,督促学生积累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 【关键词】高职英语;听说;对策;航空服务 近年来,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的追捧。在航空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行业对航空服务从业人员的语言、技能、形象等要求不断提高。无论是机场地勤服务人员还是客舱乘务人员,语言能力包括外语能力是服务技能的核心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一能力的提升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成为制约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短板。经过几年的航空服务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几点思考与对策 一、尊重学生实际能力,搭建自信的平台,解决开口难的问题 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不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航空服务专业由于其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特殊性,这一情况更加明显,而行业与学校对学生英语听说水平却有较高的要求。进入高职学习阶段,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训练的力度大大加强。不少学生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并不明显,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自信,怕听不懂,不知道该怎么说,怕说出来的词句有错,出现这样那样的焦虑,直接造成学生“开口难”的现象。 除却学生自身英语水平这一因素,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其性格、爱好以及学习风格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语言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一定是在不断的运用实践中实现的。不开口讲,听说能力永远停滞不前。为帮助学生摆脱困境,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多观察、交流、分析,找出引导学生自信的突破口,让学生意识到“我能”,为不同的学生创建不同的情境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航空服务专业男生G,入校英语摸底成绩为42分,平时上英语课很少主动开口加入交流。但该生对NBA十分着迷,打得一手好篮球。某日,同学在做值日报告时提到了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我请G与大家分享他对NBA的了解。他对球队名称、篮球规则甚至美语解说词精彩讲解得到大家热烈的掌声,并且在说的过程中展示出了不错的语音面貌。自此之后,G同学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愿意开口练习并踊跃参与课堂活动,迈出了英语学习重要的一步。当学生的能力有了释放的平台,得到承认和鼓励之后,这种愉悦的经历会使其逐渐建立信心,从而提升听说水平。 二、先听后说,积累语言输入,帮助语言产出 听不懂所以说不出——这是大部分学生为“开口难”现象给出的解释。影响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语言输入不够。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绝对不能忽视的原则之一即是“先听后说”,只有在学生通过多听,积累大量的语音、词汇、语境之后,才会有语言的输出和正确的输出。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因为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听说练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便是一些读写水平不错的学生,到了高职学习阶段也发现听说问题难以突破。这些学生平时积累较多的都是阅读词汇(reading vocabulary),而缺乏听力词汇(listening vocabulary),即可识音的阅读词汇。这些学生尚且如此,英语基础薄弱的大部分学生问题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多花一些心思,在进行日常教学的同时,多为学生提供能唤起学生兴趣的、优质的、原汁原味的听力材料,做好引导并监督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听力输入。对时下学生们热衷的一些美剧、英文歌曲可以进行筛选加工,作为学生们磨耳朵的好帮手。即便只是单纯的听,也能辅助提高学生对英语信息捕捉的灵敏度,对语音语调的提高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同杜甫的那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样,量的积累才会带来质的改变。 三、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丰富知识,丰富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语言的学习无法脱离对文化的了解。航空服务从人员接触到的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乘客。在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文化的渗透。飞行途中得到美国乘客对机组人员优质服务的称赞,空乘人员应该高兴地表示感谢,说一声“Thank you.”,而不是谦虚谨慎的回答“哪里,哪里”。这就是文化的不同。机上餐饮服务中涉及各种特殊餐食,如穆斯林/清真餐 Muslim Meal ( MOML )。学生对伊斯兰教的常识了解不够,在语言产出上肯定会受到影响,说不出或说不好。如果教师能因此进行一些简单的引入和铺垫,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记忆也会更加牢靠。好的英语老师不仅会教授英语,还会为学生传授广博的知识与文化,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另一方面,笔者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过分依赖网络,知识面狭窄。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文化的积累与语言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英语老师也有义务督促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益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语言内容的积累,帮助语言的输出,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起到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表率作用。 另外,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曾经反复纠结——“我愿意说了,开口说了,可说错了怎么办?”“怕犯错”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学生问自己的同时,期待的却是老师正确的对待。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不打断,不过度纠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在学生听说的过程中打断学生进行纠错或采用指责的语气与态度对待学生,不但会影响学生的思路与发挥,还会为学生带来心理负担,瓦解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果。教学也是一种情感交流,师生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学生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老师的角色是导师而不是领导。老师的所作所为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教师本人的看法,更会在情感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担当好教师的角色,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形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势必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推动学生的英语学习。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优化 摘 要: 近年来,社会上空乘服务人员招聘场面火爆,而高校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招生情况却不容乐观,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从招聘与招生现状着手分析,得出实践性教学在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该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优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 实践性教学 人才培养 优化 一、空乘服务人员招聘与航空服务专业招生现状 (一)空乘服务人员招聘现状 近年来,媒体对各大航空公司招聘空姐的火爆场面不乏报道,下面是相关的一些新闻: “15日上午10时,‘中国亚运空姐招募大汇’北京选区的海选在新东安广场揭开帷幕,这是此次‘招募大汇’的第六站,活动一直持续到16日晚上。截至14日下午5点,已有6000名有飞翔梦想的女孩报名参加北京选区的招募,争夺拟招聘的40个空姐岗位。” “中国亚运空姐招募大汇广州赛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因为广州赛区是本届招募大汇招聘名额最多的赛区之一,共有80个名额,所以活动刚开始就达到10800人次的报名人数。海选现场不得不出动数十位警察和保安员维持秩序。除报名人数创历年之最外,选手的学历之高也是少见,其中不乏在读博士、研究生以及国外知名大学的留学生。此外,还有不少其他赛区落选的选手来‘冲刺’广州赛区。” 由此可以看出,空乘服务这个职业的第一特点:非常受追捧。 粗略地看看招聘的条件也没什么太高的要求,除了婚姻状况、身高、年龄外,还有就是“晕车、晕船”,与高星级酒店招服务员的要求差别不大。但是,当6000:40和10800:80的比例出现的时候,这个职业的招聘就变成了“选美”。 但是,招聘的评委们不会忘记自己挑选的是服务人员,对于航空公司来说需要的是秀外慧中的人才。所以,各大航空公司在海选的时候先对选手的外观进行考核,而之后的笔试、复试则是专门考核参选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由此可见空乘服务招聘的第二个特点:对外貌、气质等要求很高,所谓的“秀外慧中”之中的“秀外”。 从招聘还可以看到空乘服务的第三个特点:对于是否有航空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任何的要求。即使是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人也没有任何优势,而不是航空服务专业的也可以被聘上。 这样的招聘导致空乘服务这个职业从本质上是服务业,和大酒店的服务人员是一样的。作为服务行业,对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是有一定要求的,并非任何气质的人都适合做这一行。外貌的过于强调和竞争,忽视了服务行业从业者应有的心态,无法判断所招聘来的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是否愿意沉下心来练就较高的职业素养。 (二)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招生现状 与空乘服务人员招聘的火爆场面相对应的,是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招生出现了大幅度的萎缩。南京旅游职业学院2009年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现场报名的第三天,看着校园内稀稀拉拉的报名者,空乘专业委员会总监郭文一脸愁容地说:“到现在才来了100多人,是往年的1/10。”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遇冷并不是这一所学校的个别现象。如外省一所民航大学来江苏招生,该校在东北招生时已经发现了生源下滑的苗头。该校招生办负责人介绍,往年网上报名人数比现场报名少,今年东北地区网上报名人数是460多人,现场却只来了400人;而江苏前期网上报名人数是700多人,在该校近10年的招生中,江苏报名人数都维持在千人以上。 联系空乘服务人员招聘的特点,很自然地想到,既然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有更多的优势,谁还来学这个专业?航空公司需要的空乘人员,是具备“三好”条件的人员:面容身材好、个人修养好、职业素养好。所以,高校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面临着两大难题:第一,如何让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在对口的行业应聘中具有优势;第二,没有在对口行业竞聘成功的毕业生,如何成功地转向其他行业。 二、实践性课程在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高校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从招生到制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航空公司招聘的要求,一切围绕“三好”运作。把航空服务专业课程的设置分成四大块。 一是关于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知识,属于必修内容。一般的学校开设的是《民航概论》,中国民航大学的《飞行与航行》、《空运地理》也属于这一类的课程。二是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比如《播音与主持》、《客舱服务》、《客舱安全》、《服务心理学》等课程,由于高空服务的特殊性,还必须会一些卫生保健与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有些院校还开设了《空中医学》。三是关于气质方面的培养。一般需要开设礼仪、形体、游泳等课程。形体课与游泳课除了培养良好的气质外,还能强身健体,有利于将来职业生涯中的不测发生后实施救援与逃生,有些院校为此开设了《游泳与水上救生》课程。四是与空乘相近行业的相关知识。比如酒店管理、导游、营销、文秘等专业。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竞争如此激烈和残酷,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得不为将来学生在空乘方面应聘失利后另辟一条出路,做好铺垫。 所有这些课程的设置,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航空公司的招聘、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航空专业院校的生存三者的难题。这些课程的重中之重,就是包含在每一部分中的实践性课程。 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要学会两样东西,一是专业知识,二是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可以在理论课的学习中获得,而职业素养(所谓“秀外慧中”当中的“慧中”)其实是在招聘中比外貌更为重要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性课程教学质量。就目前来看,一般高校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对职业素养没有特别关注;相反,因为招生时候的特殊要求,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一般都是以漂亮女生为主,导致班级风气普遍比较骄傲,学生个性十足,缺乏团队精神,少有服务意识。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因为纪律、学习态度等原因,这个专业的课比别的专业难上。 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培养学生的亲和力与服务意识?只有一个办法:还原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明白,航空服务就是一个普通的服务行业。学生在校的学习就是要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练就高超的服务技能。高校开设的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除了要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教学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强化服务技能,明白这个专业要培养的是能动手、会服务、敬业的空乘人员。 三、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穿插在理论课中的实践性课程 1.空乘服务概况的课程。一般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都开设了《空乘服务概况》这门课,不少学校把概论一类的课全部作为理论课来对待,实际上,就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来说,这是一个实践远大于理论的课,如果仅仅拿着书空谈理论,则其教学效果可能还不如一部电影,比如《紧急迫降》。 2.心理学的课程。空乘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密度地与各种乘客打交道的服务性职业,具有特殊性。“这种职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空动态作业,具有一定风险性;二是服务的对象来自全世界,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性格和职业等,因而对服务水平要求较高;三是工作环境和性质有一定的特殊性,如高空低气压和缺氧、时差的影响、作息时间不稳定、飞行工作任务繁重和飞行事故的应对等。所有这些都使他们经受能力、体力、耐力、应变力和心理的考验。因此空乘人员所承担的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工作,工作压力也远大于其他服务行业”。职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广泛的社会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健全的人格。高校开设最多的课程名称叫《服务心理学》,一般也是把它当作理论课来上,需要学习两方面的心理学的知识:从一般的心理学角度了解自身的心理,从服务行业的心理学角度去了解乘客心理,让学生确立服务意识,同时为将来化解服务危机和化解空乘人员的心理问题打下基础。其实心理学也可以设置一部分实践课,比如中国民航大学除开设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外,还开设了相关的拓展训练,有专门的身心素质拓展训练场。 3.礼仪的课程。礼仪有其理论性的一面,重点和难点却在实践这一部分。比如最简单的“微笑”,理论上讲起来很简单,但是,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要求,同样的,站姿、坐姿、下蹲、走姿等,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4.空中医学的课程。高空交通工具不像地面的交通工具,气温、气压、高度等都比较稳定,所以容易引发一些疾病,而在高空的特殊环境,病人又不能及时送往医院,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到生命的安全。对于航空公司,则会带来飞机因机上乘客的病情返航或迫降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所以,空乘人员必须了解一些易诱发、突发的疾病的症状及缓解、急救措施。有些急救措施,是必须通过训练才能掌握的。如中国民航大学就设立了一个心肺复苏(CPR)训练室。 5.播音与主持课程。语言是空乘服务的基础。关于语言的提高,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训练,练发声、练表达、练表情,让乘客通过甜美的声音感受到服务人员的亲切和周到。 (二)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1.客舱服务的课程。客舱服务是空乘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航空公司打造自己的优质服务的形象的窗口,以及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这门课程按照上岗前的培训要求对硬件要求非常高,一般院校采用的是空客模拟舱。因为模拟舱的造价昂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在学生的管理、模拟舱的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为了培养学生的气质、服务意识及严肃模拟舱内纪律,所有进舱的学生包括教师,需着制服、黑色皮鞋,女生盘头、化妆,严禁喧哗。否则在狭小的模拟舱内容易产生混乱、嘈杂的感觉,影响实训效果。 2.客舱安全的课程。乘机安全是乘客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门课的实训内容主要是关于客舱内部安全管理、安全问题出现后的应急措施,以及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应急能力是空乘人员必备的安全文化素质之一。在遇到异常情况时,冷静地判断,科学地选择对策,并正确、果断地采取应急措施,将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责任心,对客舱有足够的熟悉、敏锐的观察力。同时,训练时也要用到模拟舱。 (三)全部为实践课的课程 1.形体训练的课程。应聘的时候,体态的健康与美丽是一项重要指标,这个必须通过实践训练得来。 2.水上救生的课程。水上救生和游泳是相关的,游泳是水上救生的基础,但是,水上救生又很大地不同于游泳,要熟悉救生器材及其使用方法,必须加大利用腿游泳的方法的训练。 高校课程设置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旅游及航空服务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宽泛的专业,涉及酒店、导游、商务、公关、文秘、形象设计等领域的知识,应用性非常强。作为高素质的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提供优质的服务才是旅客最需要的。高校应将学生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整合在一起,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为适应航空业对人才的需要,许多院校都开设了“航空服务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和分析该专业的办学特点和优势,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认真分析专业办学思路,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促进该专业健康良性发展。对航空服务专业的办学思路、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模式的创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航空服务;特色建设;专业发展 航空服务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宽泛的专业,它涉及旅游、酒店、物流、商务、形象设计等专业领域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故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今天,它无疑有着强烈的市场吸引力。据统计,我国目前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院校多达百余所,仅武汉地区就有十余所,其中高职就占有7所(湖北省2008年公布的招生信息资料统计),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由此说明,该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各大航空公司大规模的招聘人才,更是将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向高潮。 1 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社会交往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对交通运输的选择也越来越重视,对航空运输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武汉地区作为国内首个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中部经济的中心、高等教育的密集地区,航空服务专业的规模和水平都需要不断提升。根据中国民航局测算,“十一五”期间航空运输年均增长保持在14%左右,为国民经济增长的1.5倍左右,机队年增长达到100-150架,到2010年将达到1400-1500架,2020年将达到3000架。机场将由 2005年的133个增到2010年的190个,2020年的230个。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是 100 :1 ,而我国民航业平均的人机比是 200 :1 ,这意味着,仅以过去民航水平计算,未来 20 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 24 万人,而如果以我国现在的民航水平计算则需要人才 48 万。可见,航空企业每年需要航空服务专业人员数以万计,尤其是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的航空服务人才更加缺乏。这些都为航空服务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在我们对武汉地区航空企业的走访调研时发现,目前武汉地区航空业空乘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占15%左右,大都只是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是甚少。航空企业表示,随著我国航空业的发展,今后将不再聘用未接受专业院校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航空服务专业正是适应这个社会潮流于2006年兴建的专业。该专业立足于现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既懂理论知识,又具有多种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本专业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创新,面向社会,放眼世界,积极寻求与国际接轨,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和发展自己,为培养出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掌握多种先进技术方法的高素质、高质量航空服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的前进,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我们可以预见该专业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 2 航空服务专业培养目标及办学思路的思考 培养目标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是理论指南,也是质量标准、评估标准。它决定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鉴于高职主要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性质,为武汉地区培养合格的航空服务人才是我们办好该专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目前,随着航空市场的蓬勃发展,整个航空业自身也将演变成集民航管理、机场物流、机械机务、航空气象、空中服务、地面服务、流程派签、票务销售多元化复式行业。针对武汉地区航空业需求的各类人才,结合我院办学的实际,我们把培养人才的目标锁定在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两个方面。即建立航空服务专业和开设航空服务(空乘方向)。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我院2008年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计划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如下规定: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掌握航空服务职业岗位群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航空服务工作技能,能从事机场航站楼内辅助服务、航空业务及航空业相关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明确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必将对办学思路进行思考。我们对新建航空服务专业的办学思路是:“重积累、创特色、求突破”。 重积累,由于航空服务专业是新开办的专业,我们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积累经验;创特色,依托我院酒店管理的专业优势,力求创造出新的专业优势与特色;求突破,在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工学结合三方面寻求突破,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考虑到目前该专业存在的关键问题集中在“基础薄弱,整合不好,实践不足”三大方面。因此,我们对其提出对症的解决方案是“二证二结合”:一是引进职业资格证培训课程的内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此为目标进行培养,要求学生参加考证,使学生的航空服务基本理论和服务意识增强,从而达到知识积累与服务技能的有机结合;二是建立顶岗实习经历证的教学管理制度,即根据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经过第三学期的教学顶岗实习和第六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的锻炼,取得相关实习单位签发的实习经历证明,使学生的职业经历和岗位能力得到认可,毕业时能够顺利谋到岗位,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从而达到毕业与就业的有机结合以此形成专业特色。 3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我院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特色,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其主要思路是: 3.1 体现培养目标突出实用价值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目标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整个职业,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整合在一起,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航空服务人员是对顾客进行服务,考虑到目前航空企业的对人才形象上的高要求,我们对教学计划中加大了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的比重,如开设了航空礼仪、形体训练、形象设计、播音技巧等课程。一是满足航空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二是使部分学生毕业后也可以从事单纯的礼仪服务和形象设计工作。另外,由于空乘人员是在空中作业,对于他们的培养就是要既管理知识又具服务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在企业和顾客之间起到组织、协调和沟通的核心作用。为此,我们开设了职业道德、民航服务心理、民航旅客运输、民航公共关系、民航法律、沟通技巧等课程。但专业培养目标仍是培养以技能为主,管理为辅的技能性人才。 3.2 强化实训比例,突出动手能力 由于航空服务专业的应用性很强,纯理论的课程无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了课程实践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有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除此外,还有专门的教学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还给出了四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供学生选修。使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比例达到54.8%。同时,还帮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2007年的“女足世界杯”礼仪服务、“六城会”颁奖礼仪服务,首届湖北省礼仪大赛等,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将课堂所学灵活应用,逐步形成职业能力。 3.3 增大选修课程突出个性培养 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适应不同方向的社会需求,结合我院现有的师资情况,我们在修订教学计划时,进一步加大了选修课程的比例,进一步增大了跨专业的比例。如增加了武汉市市情、中西文化鉴赏、酒店督导管理、导游实务等选修课,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4 加入资格考证突出办学特色 为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达到高素质与高技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服务应用能力技能上比中专学生技高一筹,在职业综合能力素养上比本科生服务意识更强,我们为此提出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证,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除了加大了有关职业技术课程的比重外,还专门针对《南太平洋国际航空公司乘务初始培训课程》所包括的六大知识模块,职业道德、旅游常识、机务知识、形象礼仪、救护处理,客舱服务等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航空职业道德、旅游文化、航空运输地理、空乘服务概论、乘务礼仪与训练、客舱运行及管理、舞蹈与形体训练、乘务员化妆技巧与形象塑造、机上急救医护常识与训练等对应课程。将航空企业的职前培训下沉到专业教学中,做到专业与职业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我院办学的特色。 3.5 加强师资建设突出双师结构 为保证航空服务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我们对教师队伍加强了建设,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2人,100%具有“双师”资格,其中:2人取得民航业资格证书、6人具有相关的形象设计、化妆、营销策划等资格证书。专业教师的知识、年龄结构合理,为专业教学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根据高职的性质和培养人才的要求,从民航企业中聘请了3位兼职教师,(其中:高级乘务考评员1人、高级乘务安检员1人、高级人力培训师1人)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通过两支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了教学课程的质量。此外,我们还通过选派教师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加强合作研究,到企业实践或兼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才等模式,尽快建设一支学风严谨,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4 结语 航空服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虽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其专业体系并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我院来说,该专业的建设时间短,办学经验少,必须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建设,通过武汉地区该专业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问题进行探究,逐步形成品牌专业,成为学院办学的特色。并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力图将武汉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航空服务专业特色建设纳入一个科学、健康的轨道。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特色探究 摘要:基于工学结合的航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成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相互区别的显著特点,有利于降低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主观性,增强了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工学交替重构课程体系新内涵。 关键词:工学结合;航空专业课程体系;特色 航空服务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极具特色的专业之一,要系统论证航空服务专业专业面向和定位,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切入点,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有效形式,必须重构课程体系。笔者就“工学结合”的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谈点浅见。 1 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呼唤开发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伴随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民航客货运输及旅游服务产业链已成为最活跃、吸纳劳动力和专业人员最多的行业群之一。中国民航2008年旅客运输量一亿八千八百万人次,排全球第二。“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计划增加运输飞机136架,预计到2020年运输飞机总量增加到4000架。保守估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企业至少需要增加技能型人才约7.6万人,每年对空乘人员的需求将达到3000人左右。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空中乘务、地面服务、航空货运、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现代服务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航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民航运输企业深化体制改革、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航空企业数量变得越来越多,急需一批懂得航空服务业务的新生力量。另外,近几年随着国内民航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各大航空公司也纷纷进驻中国,各大外资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民航业衍生的航空服务企业等都有急需大量的外向型的基层管理人才和操作型人才。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未来20年我国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若以每架飞机需30名左右的空乘人员计,加上相当数量的自然减员,未来20年我国空乘人员缺口将超过10万,市场呼唤大量高素质的民航服务管理人员。 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发展,今后将不再聘用未经接受专业院校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中乘务员,“大学专科”将成为主要的学历要求。业内企业期望本专业高职毕业生集必备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项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于一体。懂技能、会操作、通外语,的空中乘务高技能人才已成为热门人才;业界专家预测,武汉地区空乘人员缺口接近1000人/年。这些都为本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空乘服务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业依托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航空服务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虽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其专业体系并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对于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来说,该专业的建设时间短,办学经验少,必须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建设,通过武汉地区该专业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问题进行探究,逐步形成品牌专业,成为学院办学的特色。并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力图将武汉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航空服务专业特色建设纳入一个科学、健康的轨道。 从区域内开设同类专业的院校来看,武汉市内有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湖北省旅游学校、武汉工商职业学校、武汉市财经学校等7所,年输出学生约1200人。人才培养数量基本吻合空乘人才需求,但由于院校培养条件的差异,导致人才质量“良莠不齐”。针对企业旺盛而迅速“升级”的人才需求,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空乘高技能人才成为各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相关院校对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已开始起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航空专业在校企结合上对航空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已取得了成果,但对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还缺乏整体的调研与推广性的成果,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构建“工学结合”的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也需有关专家、学者共同研究。 2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特色 按照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全面、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各阶段、各方面工作,努力争取达到或接近评价体系,构建适合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能力要求的核心课程体系。 2.1 本课程设计特色 2.1.1 设计理念特色 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以学生职业意识引导、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1.2 设计原则特色 (1)行业“零距离”。在本课程体系设计的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商讨确定行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构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情境,选择与序化教学内容等。 (2)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真实(仿真)工作情境,聘请行业一线管理人员作为课程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训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四位一体”,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仿真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第二课堂与项目活动相结合。制定严格的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标准,提高实训教学课时量,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凸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特色。 (3)职业生涯可持续。课程体系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养成“严以律己”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修养身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气质,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3 职业岗位特色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带动服务业活动频繁,各种会议旅游、会展等活动的增加,航空服务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也对航空服务专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根据人才需求调研,本专业既立足于当前行业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际,又兼顾到了未来专业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因此,职业面向包括:航空乘务、地勤服务、候机服务、机场餐饮及宾馆服务、民航运输企业客货运输组织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2.1.4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特色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下,深化和完善航空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素养,形成阶梯式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工学结合,采用情境教学。 根据航空服务专业对应的岗位,深入岗位工作第一线,通过对完整工作过程的跟踪调研,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对其工作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及能力的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以此归纳出工作岗位群的行动领域,建立起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础开发平台。 2.2 实践教学体系特色 2.2.1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特色 重点是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能力培养,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比例,占到全程教学计划的50%以上。通过民用航空法、航空概论、航空旅游地理、民航职业道德、民航乘务英语、民航旅客心理学、空乘服务礼仪、客舱设备运行与管理、民航旅客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导游业务、形体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同时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已基本形成体系,各种类型的实验室正在紧张筹备之中,校外实习训练基地也正在积极筹划中。 2.2.2 实施双证教育特色 为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达到高素质与高技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服务应用能力技能上比中专学生技高一筹,在职业综合能力素养上比本科生服务意识更强,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证,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有关职业技术课程的比重,包括的六大知识模块,职业道德、旅游常识、机务知识、形象礼仪、救护处理,客舱服务等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航空职业道德、旅游文化、航空运输地理、空乘服务概论、乘务礼仪与训练、客舱运行及管理、舞蹈与形体训练、乘务员化妆技巧与形象塑造、机上急救医护常识与训练等对应课程。将航空企业的职前培训下沉到专业教学中,做到专业与职业的有机结合,突出了办学的特色。 2.2.3 创新教学模式特色 本课程体系针对来源于企业实践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紧紧围绕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和行动导向原则进行教学模式设计,在培养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服务专业的职业素质体现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各大航空公司来我院进行的航空空乘与地勤面试过程,就各航空公司对空中服务员的职业要求以及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教学内容、训练体系及如何改进今后的相关教学活动。 【关键词】航空服务 职业素质 性格 亲和力 近几年来随着武汉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武汉航空市场也快速持续升温,客货流量呈现迅猛增长势头,尤其是去年10月武汉成为国内首个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又设立了航空发展引导的专项基金,更使武汉航空市场成为了各家航空公司眼中的“焦点”,纷纷在武汉增大运力投放。但目前武汉地区航空业空乘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占15%左右,大都只是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非常少。随著我国航空业的发展,航空企业表示,今后将不再聘用未接受专业院校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本文综合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在我院进行的专业面试过程和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要求展开讨论。 一、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面试状况 众所周知,面试主要是测验应试者的社会意识和反应能力。从理论上讲,面试可以测评应试者任何素质,但由于人员甄选方法都有其长短,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则事半功倍,否则就很可能事倍功半。因此,在人员甄选实践中,业内人士并不是以面试去测评一个人的所有素质,而是有选择地用面试去测评它最能测评的内容。各大航空公司对航空服务学生的面试,在程序上基本都达成了“共识”。对航空专业的面试主要分初试和复试。一般来说,初试阶段,主要对应试者的身体(身高、体重)、身体姿势进行目测,评价应试者的总体印象。评价应试人员的站姿、走姿要求。站姿高雅,两眼永远凝视对方,走时身体挺直,面带微笑,保持与考官的距离。航空公司面试人员根据参加应试者简单的几个动作,对应试者的身体比例、气质、五官进行测试,挑选出符合要求的应试者,进入下一轮的面试。每轮面试后,应试者都要求在考场等候下轮面试通知。在第二轮面试时,面试官会要求应试者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姓名,特长等,对应试人的声音、吐字是否清楚做出判断。第三轮面试,由考官对应试者发问。面试内容包括英文对话以及和行业相关的问题,内容较为详细。考官根据考生的回答衡量应试者的亲和力、说话技巧、应变能力、求职动机和英语能力等。 二、航空服务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 从各航空公司考察应试者的面试过程直接反映出航空公司对于航空服务员这一职业的要求。首先飞机客舱服务是民航运输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直接为旅客服务的空姐的形象和工作态度,对航空公司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回头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民航地勤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仪表仪容、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基础、服务语言应用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群体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也体现了服务质量与展示企业形象的作用。作为一名专业的航空服务人,职业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杨虹女士曾说过,航空服务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当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的空姐生活被现实工作的辛苦打破后,要能一如既往地主动、热情、周到、有礼貌,要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好工作,面对任何环境的诱惑,依然能坚守岗位。 2、有较强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是服务的竞争。民航企业最关心的是旅客和货主,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旅客,就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是经过训练后逐渐形成的,是不能用规则来保持的,它必须融化在每个航空人的骨子里,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 3、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空姐在人们的眼中是在空中飞来飞去的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承担了人们所想不到的辛苦,飞远程航线时差的不同,飞国内航线各种旅客的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 4、刻苦学习业务知识。一名航空人,需要掌握许多的知识,比如,在飞往美国的航班上,空姐首先要掌握中国和美国的国家概况、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基本内容,还要了解航线飞越的国家、城市、河流、山脉以及名胜古迹等,还要掌握飞机的设备、紧急情况的处置、飞行中的服务工作程序以及服务技巧等等。可以说,空乘服务人上要懂天文地理、下要掌握各种服务技巧和服务理念,不但要有漂亮的外在美,也要有丰富的内在美。 5、学会沟通。语言本身代表每一个人的属性,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影响每个人的说话习惯,作为一名乘务员要学会沟通的艺术。不同的服务语言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服务结果。如对老年旅客的沟通技巧、对特殊旅客的沟通技巧、对发脾气旅客的沟通技巧、对重要旅客的沟通技巧、对第一次乘飞机的旅客的沟通技巧、对航班不正常时服务的沟通技巧等都要掌握。在空乘服务中,一句话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三、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侧重方向 根据航空公司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课程要素,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并召开企业专业顾问和校内教育专家参加的岗位工作分析座谈会,详细讨论与分析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由此分析得出的工作过程特点,显示了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职业区别,为后续学习载体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确定提供了指导。企业专家指出,在地面、空乘各岗位,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确保安全、提供服务和展示企业形象。公司对员工有较高的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为此要求工作人员在个人形象举止、礼貌语言运用、服务行为、异常和突发事件处理时符合公司服务标准中的职业要求。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航空服务专业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依照民航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系统化、综合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以使学生作为一名后备民航企业员工初步养成符合未来工作要求的职业素质和修养。 1、礼仪素质的学习。主要进行礼仪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操作技巧的训练。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在“掌握知识、强化能力、养成素质、善于实践,具有较高礼仪修养的民航服务人员”的整体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既强调扎实的服务礼仪理论基础,又着重培养优秀的民航服务礼仪技能;既注重养成良好的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的塑造;注重学生纪律性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注重课堂内外相结合。 基础训练部分以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个人礼仪为主。例如个人礼仪中的仪容仪表要求、着装要求等。在这部分的训练中,主要通过礼仪规范、行为规范、专业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具备民航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树立服务意识。模拟实训部分主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服务礼仪技能水平,在礼仪规范、行为规范、专业形象、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等各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对民航服务的正确认识,培养满足服务对象的个性以及对问题和事故的处理能力,以满足服务性行业职业活动的特殊要求,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2、性格和品格的培养。航空服务工作是一项与人直接打交道的工作,每天在机场、飞机上要接触上千名旅客,所以她随时需要与旅客进行沟通,没有一个开朗的性格就无法胜任此项工作。同时,空中服务员的工作也是在实际工作中承担了人们所想不到的辛苦,飞远程航线时差的不同,飞国内航线各种旅客的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在学校里,教师要通过各种班级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教学活动多采取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小组的组合采取轮流组合的形式,没有固定的小组成员,让同学学会与其他各种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完成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开朗、坚强、容忍他人的性格和关心他人的品格。 3、亲和力的培养。亲和力指的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内心相容的一种感觉。对于亲和力的培养可以从微笑开始,微笑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气氛。于是人们把微笑比作人际交往的润滑油。在面试中,微笑能表现你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能够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让他人感到愉快和温馨。微笑反映自己的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轻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微笑看似很容易,可是要求在校的独生子女们对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做到这一点却相当的不易,他们往往是对待自己不乐意的同学“冷眉冷眼”,连正眼也不会多看一下,但航空服务员的职业又要求他们对各式各样的人都要真情友善,让人感到愉快、温馨。在教学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不容忽视。教师应该做到言传身教,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对在校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主要针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特点,教学时更应侧重于听和说的能力,也就是交谈能力的培养。空乘口语有别于普通的英语交谈(可以通过身体语言来补救),它更加强调航空服务人员在今后的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技巧。例如把普通高校口语课所注重的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观点的培养转化成对某些机舱内紧急情况的处理和解决上来,或者在进行口语操练的时候,侧重放在一些常见的面试英语的问题上。具体的做法可以由专业英语教师给出机舱里的一些假设性的场景和情况,如换座、和生气的乘客进行沟通、对机场发生的紧急情况给予合理解释等情景让学生进行操练。此外,英语教师布置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在课堂上用英语向同学表述某个国家或城市的概况、人文地理、名胜古迹等,在丰富学生知识之余,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每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内在修养、行为习惯也不同,航空人要以个人良好的文化素养、渊博的学识、精深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形成一种非凡的职业素养。良好的风度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养和锻炼,在校期间应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本身性格的培养和自身的修养,使他们将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相结合形成航空人特有的气质。特别是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要通过系列化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来锻炼自己,在参加岗位实习以及面临企业选聘时,更加要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职业素养,实现自己的蓝天梦。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服务专业产学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思考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训室建设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章对如何建设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化实训室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航空服务专业;产学结合;一体化实训室 一.加强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民航运输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对各类民航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民用航空公司和机场的从业人员中,对航空服务人员(包括客票销售、问询服务、值机服务、行李运输服务、航班运行服务、行李查询、民航国内货物运输、危险品运输、安检服务等)的需求更是增长很快。产学结合、培养大批高素质的航空服务高技能人才,是民用航空业发展中对航空类高职学院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 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任务导向,学做合一”为模式,专业课程内容主要依据岗位工作内容设置。在教学实施中,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减少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构建产学一体化实训室是其有力保障, (三)学生学习的需求 学生希望在校期间学习依据岗位工作内容设置的课程,并能获得相关的职业岗位证书,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实现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零距离转换。因此,建设航空服务专业产学一体化实训室尤为重要! 二.专业实训室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专业实训室现状 在示范建设期间,我院航空服务专业新建了电子客票销售实训中心、机场地面服务实训中心、化妆室、语音训练室四个校内实训室;在体育部形体训练室的基础上改建了形体训练室;2011年,新建民航货物配载实训中心。目前共有六个实训室用于专业教学。 (二)专业实训室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建或改建了六个实训室,为航空服务专业教学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硬件方面问题 场地问题。受场地条件限制,有的实训室在建设中未达到规划面积,导致无法安放完整的实训设备,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实际操作内容较多,且很多都是完整的服务流程,需要较大的实训场地去实施,而目前由于场地限制和实训设备不完整,无法设置与岗位一致的工作场景,也不能设计与工作内容一致的实训项目,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部分过少,教师不能正常完成服务流程的演示,给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设备问题。近几年,学院为各实训室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但本专业一些实训室在设备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如机场地面服务实训中心,因资金不足,导致设备不完善,安检实训布局与机场真实的安检通道布局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真实完成旅客通过安检通道工作任务的学习,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耗材问题。实训过程中需要各种耗材,如登机牌,行李条、乘机申请书、行李运输事故记录单等,这些耗材目前在市场是无法直接购买的,只能依靠民航企业提供。这些民航运输工作实训的耗材,存在成本较高、损耗过大的问题。从2008年至今,航空服务专业的实训耗材基本依赖设备供应商提供,虽能保证正常教学,但存在耗材过旧、与行业规定不相符、数量不足的问题,给课程教学及实训环节带来很大阻力。 (2)管理方面的问题 综合管理存在缺陷。目前实训室都是由专业老师负责,受上课时间限制,实训室的开放程度不够,学生只有在上课时间才能进入实训室学习,完成岗位工作流程的演练,课堂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岗位工作任务的操作只掌握了表面,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导致实训室的利用率较低,实训设备成了摆设,利用程度不够。校企合作存在瓶颈。虽然目前已经和西安航旅票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西安德纳达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等民航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合作仅停留在表面,校企合作关系中只是企业单方面的为学院提供着教学、师资、校外实训基地等资源,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只是被动的接收,不能主动把握合作关系,合作的发展受企业的牵制较多,校企合作未实现双赢。 这两方面的问题限制了航空服务专业产学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发展,同时也给专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如何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实现校企双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专业实训室建设构想 本着“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化”的原则,贴合民航服务岗位实际和发展要求,加强专业实训中心的建设,强化人才技能培养,促进我院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型民航服务人员。 (一)指导思想 (1)完善实训室功能 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岗位的综合实践应安排在企业进行,但目前各大机场和航空公司以没有经验为由,拒绝接收学生实习。在解决航空服务类专业学生的岗位实践上,我们只有尽可能的建立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一致的实训场所,保证学生学习与工作场景的一致,同时,完成在校期间取得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培训,在就业时,实现学生角色与岗位角色的零距离转换。 (2)充分发挥实训室综合效益 本专业实训室建设,资金投入大,不能只单一的用于教学,还应考虑实训室的效益。实训室的收益可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开展校内职业岗位证书培训,收取一定培训费;另一方面可考虑与企业共建实训中心,解决校内教学实训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实训校企合作双赢局面。 (二)建设要点 (1)硬件建设 针对各实训室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学院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完善实训室的建设,构建完整的产学一体化的实训场所建设。 ①电子客票销售实训中心:购买服务器一台,完善实训条件建设; ②机场地面服务实训中心:寻找面积适合的实训室搬迁,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再增加两个值机柜台(含配套设备),托运行李X光检测机,手提行李X光检测机,机场广播系统,机场航显系统,行李发放转盘,完善实训中心的硬件条件建设; ③民航货物配载实训中心:引入标准的民航货物运输系统软件,货物运输相关单据等其他设备,完善硬件条件建设; ④贵宾休息室:新建贵宾服务休息室一个,完善贵宾服务实训条件。 (2)管理建设 和企业一起设置合理规范的实训室管理制度,保证实训室的正常运行,保证教学的正常实施和校企合作的正常发展。 同时,提高实训室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模拟实习环境。航空服务类实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实训教学在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实训室的开放程度,保证学生对实训室的利用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使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校企深度合作 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经过前期调研与协商,企业开展以下合作项目,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企业不再单向被动地付出,专业发展也不再被动地受制于企业 (4)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 目前,民航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都是由中国航协负责考核发放,为了均衡资源,一个城市只设一个培训点。我院申请时间较晚,因西安的培训资格已授权给别家单位,因此不能直接建立培训中心,可考虑和有培训资格的相关单位合作,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 四.结语 按照以上四个要点,改进和完善航空专业实训室建设,建设成产学结合的一体化实训中心,这样既能保证我们正常的教学需要,又能满足民航企业的相关培训,还能实现实训室的创收,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以实训课程改革提升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航空服务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我们降低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主观性,消除课程设置的学科化痕迹,增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使实训教学直接贴近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这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本专业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结合武汉商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建设的经验,分析了目前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一条符合企业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训课程改革与发展之路。 随着“天空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目前正处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伟大转变过程中,国家已经把航空产业作为我国最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按照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100:1,我国民航业人机比200:1来计算,未来20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48万人。可见,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的航空服务人才缺口巨大,这些都为航空服务专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一、航空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一)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1.良好的敬业精神 空乘服务工作具有高收入、高风险、高付出、高规范、高封闭的特点,工作时间不固定,突发事件较多,服务对象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服务人员面对任何对象,都能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坚守自己的岗位。 2.较强的服务意识 现今的航空公司竞争早已演变为了服务竞争,员工的服务意识是要逐步培养的,它不仅仅是一句机械化的“您好”,“再见”,而是存在于对客服务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高质量的服务并非是用僵硬的条款规定出来的,应该是融入到员工的身体里,形成一种本能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航天人。 3.沟通技巧 旅客与航空公司之间频发冲突,究其原因常被解释为互不理解,其实也就是沟通不畅的问题。沟通不单指语言,也要求服务人员通过肢体、倾听等相关技巧,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心理学知识,达到对不同群体,如老年旅客、初次乘机旅客、重要旅客等特殊旅客的有效交流。 4.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强调成员的共同贡献。航空服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个成员不可能单独完成所有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协同配合,创造性的解决工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让乘客满意的服务。 (二)航空公司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行动能力是从岗位能力要求中提取归纳的,在职业情境中相互关联的,具有完整过程的任务集合,是便于进行教学实施的内容归纳。普通教育以学科体系为特点,注重知识的逻辑联系和承接关系,注重概念。而职业教育是以岗位要求为依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文化基础教育、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基础上,以协调性的操作技能,程式化的服务技能,规范化的管理技能为培养目的。 1.民航客运员 主要工作任务为订座、客票销售及异常问题的处理,要求员工能够处理各类订座业务及客票销售,并妥善处理退票、遗失、变更等相关业务。 2.民航货运员 主要工作任务为收运、运送、交付货物,要求员工能够进行检查、称重、清点、填单、计算运价、理货、表价、装卸等工作,同时能熟练交付货物,进行费用处理及异常问题的处理。 3.民航地勤服务员 主要从事值机、行李、安检等服务工作,应熟练掌握客票查验、座位安排、问询、引导、特殊旅客服务、民航客运、货运安检等技能。 4.空中乘务员 主要进行客舱安全、问询、播音、餐饮服务及紧急事件的处理工作,要求员工熟练掌握各项服务流程、紧急安全救护及设施设备的使用,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处理各项突发的异常问题。 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构建 (一)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现状 当前,我国专门培养空中乘务乘务人才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已有百余家,在航空服务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各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依托不同的专业学科基础,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建设走势;其二,依托不同办学环境和地域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此蓬勃发展的格局下,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航空服务专业在学科建设上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学生接受的理论教学比实践教学课时量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在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在职业素质上的需求等严重问题。 以武汉商学院为例,我院航空服务专业按照民航客运、货运、地勤、客舱服务等工作要求,开设了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民航地勤服务、民航计算机订票操作、民航职业素质修炼、民航乘务英语、民航旅客心理学、空乘服务礼仪、公共关系学、形体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从总体上看,实训课程的开设与推进在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结合其在整个专业设置中所占的分量,仍然是有所欠缺的。 (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实训课程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实训教学都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教师常常在讲述大量理论后,通过极为简短的演练作为实训教学环节,根本无法达到深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由于实训课程在考核方式上更为随意,实训教学环节考核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实训课程的学习,在分组训练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造成实训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较慢的现象。 2.实训操作方法单一 空乘服务的工作特点是现场的服务与沟通交流,这需要员工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随机应变、善于临场发挥。如今,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一年已超过2亿人次,仅今年夏季因航班延误而产生的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恶性冲突就有数起,除了制度原因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实不尽相同。在实训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择某一情境作为当天实训的基础,由教师进行现场示范或讲解,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练习。但单一的情境会导致各小组模拟操作过程基本相同,在一两个小组演练结束后,其他的学生就会产生倦怠心理,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如何在同一情境下设置多种可能性成为大多数教师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3.实训设备投入欠缺 作为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空乘专业,需要大量的实习教学条件,如模拟客舱、模拟飞行环境、水上救生设备、各种应急设备甚至各种机型的飞机等。但是购买这些设备,不仅要求学校有能力承担,还要求学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如果学生数量规模较小,投入显然是不划算的。因此,当前很多开办该专业的院校并不具备必要的师资和办学设备,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实践教学训练,有的甚至连飞机都没有上过,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市场的需要。我院航空服务专业已投入大量资金建有航空模拟舱,能满足40人同时进行模拟实训,同时建有形象设计室,礼仪实训室,并配备具有特色的航空公司制服若干套、化妆品等,营造职业氛围,满足相关课程的需要,力争塑造符合航空标准的职业形象。然而,这些设备依然无法满足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如民航计算机订票操作课程,由于所需的正版计算机订票软件价格昂贵,购置计划一再搁置,使得学生的实训操作不能良好进行。 4.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行业需求及专业发展的限制,目前国内少有航空服务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因而,现阶段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由旅游管理或其他一些专业转行过来的,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相关的行业背景,他们经过短暂的培训或者自学就上岗任教,有些甚至连客舱设备都没有接触过,更谈不上实践操作经验了,从事实训教学便显得力不从心。而一些外聘的行业人员,由于空乘服务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通常只能进行短时间集训或讲座,不能长期按课程安排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这些都成为实训教学发展的瓶颈。 三、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思路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 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的培养,对学生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实现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变、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 根据专业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核心技能,确定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并列出专业核心学习领域的教学情境,整合如职业素质修炼、形体训练、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程,空乘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民航客票销售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客舱技能综合实训、航空保健与急救等专业拓展课程,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从而应改变过去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二)确立科学的实训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是否能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做到“学”与“用”的无缝对接,是衡量一个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其中理论与实践能否在工作过程中得以高度结合,实训课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训课程除了可以在专业课程内部进行横向融合外,也可与其他基础课程进行纵向的整合。以《空乘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课程为例(如图1所示): 这样,一方面将空乘服务播音技巧与普通话相整合,避免了课程讲授过程中对语言基础发音的重复练习;另一方面与民航交际英语相结合,能更好的针对空乘服务过程当中容易遇到的各种沟通场景,进一步突出工作实用性,从而减少重复教学带给学生的厌倦感,提高学习质量及效率。在中英文语言基础之上,再对学生进行播音训练、用语技巧训练及特殊情况的沟通训练,则能更系统的根据不同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市场链条上航空公司这一重要环节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等有利条件,征询行业专业人士的要求与建议,依据瞬息万变的行业发展及时对实训课程设计作出调整,甚至聘请专业人才为实训课程进行合理的设定,让校内实训能真正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让学生离开校园就能真正成为符合行业要求的合格员工。 (三)建立新的实训考核体系 目前的实训课程考核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在课程完成之后进行一次总结性的考核,这种方式教师往往只看到了学生最后一次的课堂表现,不能很好的检验学生在各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情况;其二是按不同的技能单元,当日学完当日考核,这种方式注重了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但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态度,到期末结束时已把前期所学的知识遗忘了。因此,新的实训考核体系不仅应对每次的实训课程设有明确的量化达标标准,同时还要在课程完成后进行综合考核。这种全程参与的实训考核方式,不仅能让教师在成绩评定时兼顾到考核的公平性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实训教学的开展。 (四)完善教师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安排专任教师定期进行业务进修、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专任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考试,掌握基本技能,参与实践教学。同时,积极寻找合适的在职人员,利用武汉发展临空经济区的优势,积极与武汉南方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天河机场等民航企业合作,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将他们引进学校专事教学,满足教学的需要。在行业人员无法切合学校课程安排时,推行“师徒制”,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了解第一线需要,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的优势,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办学水平的探索 【摘要】本文结合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航空服务专业的办学实践和成功经验,通过对教学体系建设的剖析,对航空服务专业如何改进教学以提升办学水平、如何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适应航空企业需求的人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 【关键词】航空服务;职业素质;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航空服务是服务行业的一个特殊门类,是高端服务的代名词。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航空服务尤其是空中服务和地勤服务往往代表了一家航空公司的营运水平。所以,各家航空公司都十分注重员工的职业素质,尤其是服务素质,分别力争树立起带有自身特点的服务理念。世界知名的航空公司,首先引起大家共鸣的是他们的优质服务口碑,如新加坡航空公司就是世界公认的服务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空乘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对于航空公司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客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着这家航空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院校很多,有些取得了成功,但整个行业的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旅)自开办航空服务专业以来,就致力于建立整套行之有效的、贯穿航空服务教学体系的模式,围绕着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教学,以满足航空公司对人才的需求,适应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市场目标。所以,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自成立以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对诠释如何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观点。 一、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一)以航空服务职业能力需求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航空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强、分工明细的高端服务,涵盖航空售票、候机楼服务、客舱服务等多个具体的专业方向。随着全球航空业的蓬勃发展和激烈竞争,各航空公司无不从提升服务入手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一方面航空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航空服务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对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数量的要求,更是质量的要求。基于对这种市场需求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山旅对传统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建立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减少理论课教学,以实践课带动理论教学,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把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项能力,按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内容,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来完善专业体系。这样做的效果是使课程内容及各个教学环节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建立起更直接、更清晰的对应关系,突显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技能性和针对性特征,突破了传统教学过度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视实践课,忽略能力培养的弊病。 (二)优化课程设置的要点 1.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落实技能本位。即培养方向就是在航空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淡化知识的理论性,而是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课的教学形式来获得,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是通过实践教学在环节上的系统性、完整性、渐进性来实现。突出了人才培养注重专业能力开发的特点,以适应航空服务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 2.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把专业教学需要和岗位知识需求结合起来,强化对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理论基础课的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理论知识和基础性课程在职业活动中的应用性特征,弱化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强化理论课程的职业指导性价值。在满足专业课学科理论需要的前提下,克服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倾向,强化专业教学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3.在专业课教学上,立足岗位能力培养,注重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建立“一专多能”的航空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不仅具备航空服务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从事其它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一)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法,注重引进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形式。利用山旅先进的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航空实训中心等),引进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得知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素质培养的需求,引进模块化教学。如引进企业案例教学模块。通过知名航空企业成功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忠诚守信、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素养;引进职业心理学知识模块,使学生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多种非智力素质方面得以提升,更好的追求职业发展;引进管理学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领导力素质和创新思维,以贴合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 三、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通过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近年参加各大航空公司招聘面试的经验,总结提炼出企业面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内容,聘请业内专家讲授面试技巧课程。该课程的核心是通过相关技巧培训,能够顺利赢得面试官的好感。“面试技巧”由航空公司资深乘务长授课,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信心和面试心态,并通过技巧运用把自身职业素养和优点展示出来,达到最好的面试效果。其中模拟面试环节,通过营造真实的面试氛围,使学生在多次反复训练中掌握面试技巧。通过围绕面试技巧的教学和培训,引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最新用人标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一)企业需要爱岗敬业的员工 航空公司面试官往往会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到航空公司工作?”应聘者的回答可能是类似“待遇好”、“体面”、“有发展前途”等等。这些可能都不是企业想要的回答,因为企业在选择员工时,除了看上员工的能力是否胜任外,更希望其是因为喜欢热爱这个工作而选择它,这样员工才会真正理解这个工作的辛苦、风险,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在任何情况下热情服务、爱岗敬业。空乘服务人员在人们的眼中是在空中飞来飞去的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承担了人们所想不到的辛苦,国际航线因时差的不同,国内航线因旅客的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 所以,航空服务专业的教学,对于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个人修养的培训,就应该成为重要的一环。 (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服务意识的员工 对于航空公司的面试官而言,良好的仪表不过是增加了印象分,并不是最重要的。毋庸讳言中国的航空公司在招聘时还是比较青睐外表,而我们看到的空乘人员也是如次。但是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招聘规则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是服务的竞争。当然具备良好的仪表仪态,又兼具服务意识的应聘者是最受欢迎的[1]。很多时候,那些长相最好的应聘者不一定被录取,而外表稍差但表现出很强服务意识的应聘者却往往如愿以偿。这体现在教学方面,就是要把服务意识培养提高到核心的位置。 (三)员工的礼仪修养、细微服务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 航空服务是一种高端服务,其表现形式包括外在的举止行为和内在的服务细节。首先,空乘人员彬彬有礼、优雅大方的举止,甜美亲切、热情友好的微笑就是航空服务最佳态度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航空企业对客人的尊重,同时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而细微服务表现在服务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服务态度的亲和力,主要表现在服务环节上既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又动作娴熟热情周到。在航空公司面试时,面试官往往要设定一个服务场景,来考察应聘者的服务素养和礼仪修养。 (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航空服务的必备能力 航空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会通过一些现场环节来测试应聘者的这几项能力。如设定场景,要求应聘者通过语言表达来解决问题,根据其普通话或外语是否标准、流利,是否善于沟通,是否善于解决问题等来打分[2]。在课程设置上,将沟通技巧作为必备能力,根据乘客服务要求,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很强的培训,如对特殊旅客的沟通技巧、对发脾气旅客的沟通技巧、对重要旅客的沟通技巧、对第一次乘飞机的旅客的沟通技巧、对航班不正常起飞时服务的沟通技巧等都要求掌握。外语主要针对空乘人员的职业特点,侧重于听和说的能力,加大口语课的分量,并由外国专家任教。同时还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还经常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将普通话和外语训练结合到机舱内紧急情况、乘客与空乘人员之间发生的一些棘手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上来,由教师给出机舱里的一些假设性的场景和情况,如换座、和生气的乘客进行沟通、对机场发生的紧急情况给予合理解释等情景,让学生进行操练。 (五)空乘人员需要有较高的知识修养 作为一名空乘人员,尽管不要求掌握高深的学问,但知识面必须宽广。比如,在飞往美国的航班上,如果空乘人员能掌握美国的国家概况、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情况,如果能掌握途中飞越的国家、城市概况、河流、山脉以及名胜古迹等,在为乘客服务时就能游刃有余。空乘人员还要掌握飞机的设备、紧急情况的处置、飞行中的服务工作程序以及服务技巧等等。可以说,空乘服务人员上要懂天文地理、下要掌握各种服务技巧和服务理念,不但要有漂亮的外在美,也要有丰富的内在美。这就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融入大量的相关知识讲座,也要求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学习积累和个人涵养的提高。 四、注重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航空服务的根本目标是为民航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适应航空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加强实践教学,一是要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抓好模拟操作、实训等实践性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环境中加以应用。二是要走出去。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到航空服务行业一线去实地考察、实际操练,在真实环境中学习操作本领。三是要请进来。在教学过程中,把民航业的专家请到学校,传授职业知识、开办专业讲座、进行就业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四是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已经和航空公司联合成立了教学基地。学生在教学基地边实践、边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提高了岗位实践技能,学生就业后立即就能顶岗,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五、“校企结合”办学模式是山旅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成功的保障 注重与企业的合作,教学要与行业发展同步,师资素养要与时俱进。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一直坚持走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路子,一直坚持引进行业人士参与教学,坚持师资以各种形式走进企业充电并反馈教学的模式,保证了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同步,人才培养能充分反映市场需求。 (一)与金通航空服务公司的合作模式 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在2003年创立前,经过了大量的市场调研,由此发现山东省的航空业虽然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时机正确恰当。到2006年,山旅每年专业招生人数为60名左右,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并积累了办学经验。航空服务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对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时仅仅依靠学院自身的力量已很难做到专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形势要求山旅必须寻找更好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经过多次交流和洽谈,山旅与金通航空服务公司建立了联系,通过大量前期工作和务实协商,最终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从此以后,双方的校企合作之路就越走越好。借助企业在市场宣传、专业培训、实习就业和雄厚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专业建设迅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山旅先后与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扩大了航空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伴随着就业渠道的拓宽,专业吸引力越来越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资金投入的加大,专业教学硬件设施条件也逐渐提高,新建的航空实训楼及其内部设施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随着合作的发展,专业实训渠道和实训岗位不断得到拓展。双方的合作还体现在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上,始终贴合市场需求,随时调整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始终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获得了长足发展。合作办学的第一年,招生人数就扩大到172名,2008年又增加到200名,目前有航空服务专业(空乘方向)在校生500多名。山旅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渠道也拓展到国航、南航、东航、山航、深航、厦航、大韩航空等各大航空公司,以及民航管理局、北京首都机场、济南国际机场、深圳机场等。 (二)与济南国际机场的合作模式 在校企合作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取得显著成效后,山旅更坚定了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的方针。2008年,山旅与济南机场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即每年为济南机场定向招生航空服务(安检专业)一个班,教材使用和课程设置均为量身定做,专业课程由机场安检部门派出专业人士讲授,学生实习和就业由机场以订单的方式全部承担。这种合作模式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崭新的实践和研究领域。根据航空服务专业几年来合作办学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是指导山旅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发展的正确道路。山旅与济南机场的合作最大的亮点是引入专家教学机制和相关安检设施的引入。一方面,利用企业投资引进的设备,使课堂教学可以做到实景化,提高了实践课的现场感,同时机场安检的主管和一线员工定期亲临授课;另一方面,学生有机会到机场进行短期实训,亲身体验机场安检的真实过程,进行职业岗位的体验。2009年9月第十一届全运会在济南举行,济南空港迎来空前的运力高峰。在此期间,山旅航空服务安检方向的学生有机会到济南机场安检部门的一线岗位参加实训工作,从安检员助手做起,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工作,并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实习安检员。学生的收获颇多,他们的实践技能、服务理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优异表现也得到机场方面的高度赞扬[3]。 六、结束语 中国航空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数量和质量的双重需求,这就向专业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的高素质航空服务人才的要求,以满足航空业发展的需要。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育中转变思路,改革教学,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机制来提升专业竞争力。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旅游业发展对空乘服务人员专业化的影响 航空业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旅游业同时又反作用于航空业,随着航空业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一个新的行业――航空旅游业正在诞生。本文研究了航空旅游业发展背景下,空乘服务人员就业的新影响,和空乘服务领域的专业化。 随着低空领域的开放和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航空旅游业将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航空旅游业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就给了空乘服务人员一个新的就业机会,对于空乘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在我国航空旅游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是目前航空业和旅游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空中服务人员面对的大多数顾客都是旅游人群,因此研究本文不仅对于未来扩大空乘服务人员就业机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对于提升空乘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还有积极的意义。 一、航空旅游业的概念和发展 1.航空旅游的基本概念。要了解航空旅游,首先要了解通用航空,IOAO给国际航空下的定义是:“通用航空是指除定期航班和除用于获取报酬或租金以及空中作业的不定期航空运输外的任何民用航空活动。”一般认为,通用航空指包括除了军事和定期航班活动以外的所有飞行。 航空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狭义航空旅游,指人们以获得愉悦为目的而前往异地所进行的,依托通用航空器的,与通用航空相关的短暂活动经历。广义的航空旅游实质上是通用航空游憩活动,即人们基于愉悦、放松、学习、挑战等游憩目的所进行的依托通用航空器的,与通用航空相关的包含旅游、娱乐、运动等在内的游憩活动。 2.航空旅游的发展。早在2500年以前,中国人就尝试使用木鸟飞行,后来发明了风筝,之后旋翼机和扑翼机开始问世,1783年法国蒙哥尔费兄弟(Montgolfier)的载人热空气气球和法国科学家夏尔(J.A.CCharles)的氢气球相继研制和实验成功,之后热气球成为了航空旅游的主要飞行工具。在莱特飞机发明之后,航空表演开始成为休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战以后,航空企业开始推广航空旅游业。目前航空旅游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加拿大,欧洲和澳洲的航空旅游发展也较为迅猛。 而我国目前航空旅游业还没有发展起来,航空器主要应用于航空作业,目前私人飞行还没有大众化,航空旅游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目前航空旅游形式主要包括航空主题旅游、飞行体验、航空体育等项目。 3.航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未来大型商务旅游和休闲娱乐活动,比如航空公司组织的大型商务机旅游,这就对于空乘服务人员的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低空领域还没有大规模开放,航空旅游业还在起步阶段。大型的航空旅游一体化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是随着航空业的发展,笔者相信,未来航空企业组织大型的航空旅游,飞机上配套各种休闲、娱乐和健身设施是一个必然趋势。比如德国一家航空公司组织的同趣爱好者旅游,A380飞机上已经逐步提供健身房、赌场和spa服务等,墨尔本一家航空公司的飞机上还提供了卡拉OK和空中酒吧等服务,其实这都是航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二、航空旅游业发展背景下空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项2013年的调查表明,在201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3.6%,而空乘专业则高达80%。虽然,空乘专业我国当前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但是必须要看到目前我国各大院校空乘专业都在扩招,而且其他专业报考空乘服务人员的毕业生也逐渐增多。因此,未来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将会逐渐增大。 航空旅游业的发展给立志从事空乘服务专业的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这对于缓解当前空乘专业的就业压力有着积极的意义。使空乘服务人员能够从事更多的空中服务工作。 航空旅游业的发展给空乘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就业机会,在未来,他们不仅仅是从事于一般的客舱服务,而是会提供更为广泛休闲、娱乐和旅游服务,比如空中导游以及其他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未来航空旅游业将会把传统旅游服务逐渐引入高空和相关旅游,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三、航空旅游业促使空乘服务人员专业化 传统的民航客舱服务强调的空乘服务人员单一技能,其中以空乘礼仪为主,以优秀的服务质量来响应客户的要求,跟客户进行沟通,打扫机舱,为客舱提供咨询等服务。简言之,在本质上,民航客舱服务人员和酒店行业服务员、列车服务员并没有本质区别,还属于“服务员”。 但是航空旅游业的发展要求空乘服务具备专业化的技能,能够响应旅客不同的休闲娱乐需求,而不是从事简单地端茶倒水、打扫磕碜等工作。比如在设有赌博娱乐设施的飞机上,就要求空乘服务人员具备验牌发牌等专业技能;在进行低空游览和比较刺激的体育活动的飞机上,一方面要求空乘人员充分保证乘客的安全,另一方面空乘服务人员具备专业导游技能;在设有健身娱乐设施的飞机上,空乘人员应该具备健身教练和裁判的技能,比如飞机上设有斯诺克桌球,就要钱空乘人员熟悉斯诺克规则,还应该具备摆球技能;在设有电玩设备的飞机上,空乘人员还应该熟知电玩游戏;在各种地面航空博览园内,空乘服务人员还应该具备地面服务技能。 概括之,航空旅游业的发展使空乘服务人员出现了专业化分工的趋势,空乘服务不仅仅是过去的客舱服务,而是发展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根据航空旅游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根据旅游类别的不同,逐渐培养空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技能。这不仅使空乘专业学生就业的范围变得更加广阔,还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硕士教育教学培养管理思考 【摘要】分析现有艺术硕士教育教学培养管理模式的现状,结合我校的主流办学特色,借鉴国内及国外目前艺术硕士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对我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方式进行重新构建,建立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配套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方式,将通识教育传承发展,使我校的艺术硕士教育站在高起点上开展起来,这对提高我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识教育;艺术硕士教育 一、高等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 艺术硕士是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1次全体会议通过并批准而设置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在规模和数量方面都有所扩展,但是相随的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问题也日显突出,特别是由于教育观念、培养方式、办学条件限制等原因,导致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影响了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所以说,高等教育一直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而且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以至于同在一个大学而在不同学院、或在同一个学院而专业不同的教师交流沟通很难。这种学科单一性,专业单一性虽然有利于深入地进行某方面的研究,但它不能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对我国现行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问题应该加以反思,对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评价等等都需要重新定位。虽然我国艺术硕士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来看,我国艺术硕士教育起步晚,面对培养更多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客观需要,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中问题日显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艺术硕士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 二、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紧密相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博雅教育是适合劳心者的教育。劳心者就是不做他人的奴隶,也不当工资奴隶的劳力者。博雅教育应追求自我而受教育,而非追求外在的需要而受教育。博雅教育是以训练一个有思想、文雅的人为目的。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的概念相关而理念不同,通识教育的涵义比博雅教育更为广泛。通识教育的英语名称可译为“GeneralEducation”,早期多译为“通才教育”。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通识教育指的是现代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既包括现代通识教育,又包含传统自由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其重点在课程的建设,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打破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宽广的视野与人文气质。就课程开设而言,通识教育就是在大学开设通识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理解模式”来认识现象、获得知识,使学生的视野开拓,了解与人生相关的知识与原则、方法,由人文科学的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中,建立共识,发展出高层次的学识,掌握与沟通信息,了解他人及社会化的能力。学生经过通识教育,其心灵将会更开放,思维更为广阔,适应能力更强,在变迁剧烈的社会,更具包容才能,从而个人的整个人生更为清新活泼并得以健全发展。 三、通识教育的研究思路 (一)加强学校特色课程与选修课程 大学是培养学生的圣地,毕业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能力、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还要具备创新精神。而这必须靠通识教育来完成。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已经形成了“崇德、务实、求是”的办学特色,依据太行山精神,是所有师生员工和睦相处、共同学习的生动写照,是通识教育的源泉。为此,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要加强选课引导,将我校学校特色与选修课相结合,使学生对学校及我校雄厚的历史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使他们清楚作为该学校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充分体现课程的引导性作用和特色。 (二)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教师尤其是名师积极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授课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开课教师之间的联系与科研合作;此外还要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与第二课堂的结合,重视加强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各种专业比赛对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并以学分的形式给予肯定,使学生拥有大量的选择余地,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三)充分重视专家教授的参与,加强通识教育的管理 倡导资深专家教授的参与,使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步入规范化与专业化的健康轨道。因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既涉及到社会科学,又涉及到自然科学等各类学科知识的融合,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结构的适用性、发展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而专家教授在这方面拥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及学术智慧,他们参与通识教育的讨论到决策的整个过程,会站在全校的高度,站在高等教育的高度,科学的规划,严格的论证,并在实施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条件许可时还可以成立一个类似于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等等的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通识教育。 四、结论 依据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结合各高校学科建设基础与特色,我们制定详实科学的课程计划,是艺术硕士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其中涉及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队伍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通过了解历史的变迁,通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充分的反思;而通过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所以,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对客观对象进行更高境界的把握。 作者:喻珊 卢国新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类硕士生教学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力度,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与此相适应,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英语教学得到了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艺术类硕士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收获颇多。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的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下面就这些问题做一探讨,以求教于广大的同仁及学友。 二、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研究生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各地各校都不太统一。有的学校用的是《大学英语》①及其相关辅导教材,有的用的是《新概念英语》②,还有用的是公共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材,如《研究生英语》(上下册)③,有些学校则自编教材。而专门针对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材目前还未出版。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大学英语》三四册,共学习一年。由于采用的是普通大学的公共教材,内容程度偏低,专业性不强,于是教师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做到因材施教,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此外,目前市场上虽然也有一些艺术类的英语辞典,但普遍缺乏权威性,不够规范。例如《英汉汉英艺术辞典》④2、《英语音乐基础知识》⑤、《美术英语》⑥等。因此,有一些专业术语很难查得到,如广西壮族音乐中有一种体裁叫“尼的呀”,词典中根本就没有。此外,一些专业词典则不具备艺术类专业英语学习的功能,如(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⑦。缺乏有效的词典工具更增加了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 由于许多艺术院校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招生,所以在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当中,很多艺术院校在师资力量及相关的培训上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注意到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实际英语掌握情况,以及专业英语教学上的特殊之处,教学方法单一,存在着“灌输式”的简单教法,有的学生就称自己被老师当成了小学生来对待。老师在课堂上只管讲自己的课,很少注意到下面学生的学习动态,缺乏双向交流与沟通。这种僵化而保守的教学模式自然引不起研究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经常是沉闷而又乏味,学生学习得非常被动而吃力。同时,很多艺术院校在图书馆建设中也很容易忽视英语学习读物及英文核心期刊的配置,也给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与学习带来了很多不便,他们不得不自己掏钱到外面书店购买,甚至到大城市去搜集资料,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三、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一,普遍底子较差。为了照顾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考生的特殊情况,国家在录取时降低了艺术类的分数线。另外,学生来源广泛,有些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有些是工作了好几年才考取的,还有些则是没有接受正规大学教育,靠自学成材的。还有很多学生,他们已经结婚生子,年龄偏大,更增加了学习英语的难度。因此学生入学时英语普遍较差,且差别很大,听说能力也不强,要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的英语要求还存在很大的难度。笔者在本校曾进行了一次统计,2001级研究生共11人,第一个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学生只有2人(我校要求,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是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2级17人中只有3个通过,2003级24个人中也只有9人,比例相当低。许多学生考了好几次才拿到四级证,甚至以前还出现过因没有四级证而拿不到硕士学位证书的情况。至于六级证,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人拿到。 第二个问题是学而不致用。很多艺术类硕士研究生都感到,学习英语纯粹是为了应付,用不到自己的专业学习当中,收获不大(例如美术学中的国画专业研究生,此种情况更为明显)。为了学好英语,他们要花 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难免与专业学习相冲突。有的人甚至戏称自己要变成英语专业的学生了。为什么是这种情况?关键就在于学生的专业英语程度差,所学的英语到最后很少能用得到。长此以往,他们就很难接触并了解到当代国际最新最权威的学术成果与动态,因此也就很难跟上、甚至超越相关学术研究的步伐。 四、结语 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材的建设,尽快出版一批针对艺术专业特点的教材与配套辅导资料和读物,组织相关专家编纂出版一套具有权威性的艺术类英语学习辞典。第二,建议有关部门将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集中培训,重点是改革艺术类英语教学教法,突出专业性与实用性,加强艺术院校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管理。第三,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自己也要调整英语学习的态度与心态,认清英语在研究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刻苦学习,学以致用。只有如此,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与学习才能获得新的提高与发展。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教学艺术硕士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当中,其中课堂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备受关注,而教学的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就目前情况看,教学艺术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学艺术未受到重视。我们完全可以说,不具备教学艺术的艺术教学不是真正的艺术教学,因此,在艺术课程改革中解决艺术教学中教学艺术化的问题刻不容缓。 教育教学必须具备艺术性往往是许多人所忽视的,而在具体教学中对教学的艺术化问题的思考更是淡漠的。在艺术教学领域里,对于教学的艺术性问题,可能思考得多一些,但是常常有这样一个误解,想当然的认为在艺术领域中的教学由于所教授的内容是艺术本身,那么教学就自然而然、也毋庸置疑地具备了艺术性,艺术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这是一种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 艺术教学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艺术美的形式、传递美的本质,并和学生一起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因此艺术领域的教学更需要让教学遵循艺术审美特征,让教学审美化、艺术化。而艺术教学的艺术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内容是艺术的,而且教学的方式、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结果等都应该是艺术化、审美化的,是符合美的规律的,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的结果都是与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息息相关的。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艺术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艺术教学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存在的问题亟待我们共同探讨与研究。艺术教学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艺术审美特征,缺乏艺术性,教学的内容艺术含量不足,教学方式缺乏艺术性都是艺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的、突出的问题。在艺术教学中,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本质没有完全贯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也没有融入在教学的细节中,教学的内容、方法,都没有得到艺术性的深化、艺术性的整合和创新,或者,即便教学的内容是艺术的,但是教学的方法却是非艺术的,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本质只附在教学的表层,甚至完全脱离了教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很多艺术教师对艺术和艺术教学本身认识不足,同时缺乏教学艺术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导致教学理念、方法陈旧:一方面体现在艺术教学遵循传统教学模式,艺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乏艺术性,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艺术化形式教学的能力不高。 探讨艺术教学中的艺术化的教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必须从艺术谈起!对艺术和艺术的本质的研讨是我们阐述艺术领域中艺术化教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 艺术是人对真实世界审美认识、精神掌握之后的意识和表现,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物化的结果。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艺术通过人的精神动机和精神活动认识体验世界,展示所获得的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进行的创作和表现,同时将这个过程和结果物化。这种认识活动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个性化的精神和情感主动作用于客体对象,同时对客体进行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造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同时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艺术就具备了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等形象性的特点,同时所塑造的形象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艺术与美是密切相关的,美是艺术的灵魂,审美是艺术的核心本质。“一般地说,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审美特征: 1.实践性和主体性 2.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和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艺术概论》p102页) 7.自由性 8.真实性 下面我们简单阐述艺术的审美本质 深入全面地把握艺术的本质,是我们探讨艺术教学和艺术化教学的关键所在。艺术与美是密切相关的,美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来源于现实美,又形成一种高于现实的美,这种美是需要人的意识和精神去审视、感知、体会才能重现的一种抽象的美。艺术中所蕴含的美是我们无法用具体的言语和文字能够表达的,可以说是无法翻译的,这种不可翻译性使得艺术的美必须直接面对人的鉴赏和判断。“美”的面前如果没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一颗审美的心和欣赏美的情感,那么“美”的价值就会大大减弱,甚至不复存在。因此,审美是艺术美存在的依托,艺术美的根本价值是审美价值。“审美的问题是贯穿在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的认识是审美认识,艺术的创造是审美的创造,艺术的欣赏是审美的欣赏,可以说,审美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艺术概论》p78页)敏泽:“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转引自《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第72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恩寰也认为:“审美是一切艺术的审美本质,无审美也就无艺术。”(杨恩寰主编《美学引论》第161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审美是艺术美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现实美,又形成一种高于现实的美。现实的美如果没有审美的认识和创造,就只能永远是一种自然的、天然的美,审美先于艺术而存在,而后促使了艺术的形成,我们说审美是艺术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最根本的、无可取代的条件;同时,审美也是艺术得以传承的前提条件,艺术一旦形成就以凝练、完善的形式融集了丰富的艺术文化,汇集了深远的艺术意蕴,也不同程度地聚集存留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积沉,以及不同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情感。没有创造者的审美,艺术的美将不会存在,没有欣赏者的审美,艺术中所凝聚的艺术美将不可能再现。 审美是艺术的本质。一般说来,审美是主体通过对美的物体的鉴赏和体验,从而在精神上获得愉悦和享受。那么审美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或者说审美的过程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精神原则呢? 艺术不是为了直接满足使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上的影响。艺术的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给予人精神上的陶冶、愉悦和感染,这种愉悦是超功利性的,没有具体的、现实的目的。康德认为美学意义上的美是一种不受功利、概念、目的束缚的美,是一种用最纯真的眼光来看世界所发现的美,而审美也不是用日常的目光对事物进行美与丑的判断和褒贬,而是用最纯粹的眼光洞察事物本身。同时,审美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状态,在审美过程中主体是自由的,是解放的;审美也是一种充满着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状态,审美主体把自己投入到作品中,面对作品中最富孕育性、情感性的点,结合自己的阅历体验和价值取向进行联想和自由创造;审美还是一个饱含情感的过程,没有蕴含情感的艺术品是不可想象的,也是苍白无力的,同样,一个审美的过程没有情感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用情感才能感受到情感,只能用情感才能感动情感。 二〉突出艺术审美本质、体现艺术审美特征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艺术化教学 艺术与美有血缘般的联系,艺术和美始终是水乳交融的。美是艺术的真谛,是艺术的生命之源,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创作的领域,因此说到艺术,不能不谈美,而说到艺术教学,我们更不能不谈艺术和美。我们追求艺术化教学,就是追求美化的教学,追求突出艺术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的教学。不具备教学艺术的艺术教学不是真正的艺术教学,突出艺术审美本质、体现艺术主体性、形象性、创造性、情感性、自由性等审美特征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艺术化教学。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苏霍木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同时他又强调: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个性化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可以营造课堂教学生动鲜活的面孔和朝气蓬勃的生机,使课堂教学有了活的灵魂和永恒的生命力。教学艺术不仅将教学引入审美的境界,而且赋予教学无穷的魅力,焕发师生学习和创造的激情。艺术化的课堂教学必定是一幅“教师青春常在、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春意盎然”的绚丽画卷。 艺术化教学首先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示艺术的美和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东西、美的东西,如果不能用美好的方式和手段去展现,虽然内在的美本身不会被打折,但是美却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学生所领略到的美就不完全。其次,艺术化的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学方法达到最高层次,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学艺术是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甚至不增加教学的内容,就能优化艺术教学的效果的方法,同时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可以这样打个比方:教学的效果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的“乘积”,即便教学的内容丝毫不变,只要教学艺术化程度越高,值越大,则“乘积”(教学效果)就会(越)大。阎增武在《浅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中认为:“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 勿庸置疑,教学存在美。教学的美使学生愉快、激动、向上,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教学美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教学效果也会很好!朱作仁等编写的《教育辞典》中指出:“教学艺术是能够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其次,艺术化教学能够做到以美引入,以情感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让学生在美好的学习气氛中,获得学习的愉悦。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化教学必然体现美学特征,给人以审美感受。教师通过艺术作品的生动形象和艺术感染能力,使课堂形成一种感情和艺术气氛,创造最佳效果,学生则以主动愉快的心情,在审美中接受知识,并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感知生动的艺术形象中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和熏陶。凡是具有艺术性的东西总是具有美感的,即有非凡的魅力,能够感染人、愉悦人,能够让人倾倒、迷恋。艺术领域内的教学一旦具备了艺术性,经过教师的精雕细琢形成一种美的形象和手段,就能让学生由厌学变成好学、乐学,在课堂学习中乐此不疲,在愉悦的气氛中如沐春风。教师通过创设美的情景,酝酿美的情感,挖掘美好的感觉,置学生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中,使之感动、愉悦,从而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礼学*学记》中讲:“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这就是教学艺术的体现。而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艺术的教学,学生没有置于美好的学习气氛、没有受到感染、没有得到学习的乐趣,就失去了善学与乐学的基础和前提。与此相对,在艺术化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知、情、意融入教学中,构建创造了一个美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达到激情洋溢、生机勃勃、意象情思纷至沓来、愉快轻松的感觉不可遏止的最佳教学环境。 三〉艺术教学和教学艺术的关系 教学艺术和艺术教学是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艺术教学的主体内容是艺术,蕴含着美的作品,艺术教学是展示美,传播美的教学,艺术教学蕴涵着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元素如果没有最合适的形式,没有最佳的传播方法,就不能由教师的一端传向学生的另一端。而教学艺术是教师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教学,它用美的方式将美的内容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且将教学引入审美的境界,赋予教学无穷的魅力,实现艺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说艺术教学和教学艺术一个是目标,一个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艺术教学需要展示美,教学艺术的过程不仅展示了艺术的美,也展示了教学的美,艺术的美也在艺术化的教学中得到升华。 艺术教学和教学艺术的另一种关系,我们可以概括成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艺术化教学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教学领域中的艺术。从构词逻辑看,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教学艺术是归属艺术的。人们通常所指的艺术具有相对独立的自身形态,如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虽然教学艺术不是此种意义上的艺术,但是教学艺术同样具备艺术的特征,教学艺术是一种不能脱离审美本质的艺术,是一种具有个性、创造性、主体性等审美特征的艺术。展示教学的方式的美,本身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艺术教学的内容,而且,艺术教学中,教学若无艺术性,不但艺术的美不能展示,教学方式也就成不了艺术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艺术的困境 艺术领域内的教学艺术问题是不容乐观的,主要问题一是艺术教师对艺术教学本身认识不足,二是艺术教师缺乏教学艺术的意识和能力。审美本质是教学艺术的灵魂,艺术的审美特征也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当中。艺术教学当中,艺术的审美性质和审美特征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上都应该有所表现。而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对于艺术教学领域内的艺术化教学有许多种误解,这些误解散见在整个教学当中。比如有:误解一:想当然地认为在艺术领域中的教学由于所教授的内容是艺术本身,那么教学就自然而然、也毋庸置疑地具备了艺术性,艺术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即便教学的形式没有遵循美的规律、教学的形式没有贯彻审美的本质,教学的艺术性也丝毫不会有所减少。误解二:教学的内容具备了审美特征,艺术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就一定实现了艺术性,就符合艺术教学艺术化的要求了。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不需要考虑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心理特征,教学内容的艺术性不需要考虑整体内容的整合,也不需要考虑所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当中的最佳顺序和比例。误解三:艺术教学中必须注重艺术技能教学目标、可以忽略艺术欣赏教学目标;在艺术欣赏教学中,只需要完成对艺术形式的欣赏,不需要加强艺术精神的领略、人文知识的学习等等。 所有的教学都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为基础的,如果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研究滞后,那么教学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同样,艺术教学也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艺术教师对艺术教学本身认识不足,对艺术教学的目标和艺术价值的片面理解,直接导致了艺术教学没有突出艺术审美特征、缺乏艺术性!其主要的、突出的问题是艺术教学中只注重艺术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略艺术的内在价值和本质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艺术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思辨)而忽略审美体验(联想、想象、创造、情感),漠视艺术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方面所起到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艺术教学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方法陈旧,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上。在艺术教学中,一些过时的、保守的、封闭式的教学观念,严重的束缚着艺术教学的手脚。我国传统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弊病众多,在教学目标上偏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单一、高深、繁难的知识技能,没有向学生提供能够拓展视野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知识;在教学形式上长期停留在单一枯燥的形式上。长期以来,教学过分地强调整齐划一,强调共性,漠视个性,强调统一,无视差异,无形之中扼杀了许多颇具创新、颇有建树的设想;教学中处处充斥着刻板的程式、机械的灌输、单调的训练。我国传统教育基本是灌注式教育,在灌注式教育中,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对知识的掌握。艺术教育是与灌输式教育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由于人们缺乏正确的认识,艺术教学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灌输的俘虏,教师一味要求学生掌握技巧,耗费了学生许多时间和精力,却事倍功半。这种艺术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艺术本身的精神,学生在学习中领略不到学习的乐趣,享受不到美,感觉不到愉悦,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呆滞僵化,没有活力和生机。 缺乏对艺术教学的认识,同时忽略对体系中的新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方法的研究,直接导致了艺术教学的水平停滞不前。而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运用艺术化形式教学的能力不高,也直接导致了艺术教学的非艺术化。正确把握、运用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性,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艺术领域内,要求艺术教育者既是教育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艺术教学更需要艺术教师具备艺术家和教育家的双重素质,能够将教学和艺术两者融会贯通,将艺术的手段和形式融入教学当中。 我们都知道,一个专业技能很强的演员,并不一定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因为它可能缺乏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样,一个具备非常丰富的教学理论的教师,如果对艺术的本质不了解,对艺术的领悟能力不高,在艺术教学中也是不会称职的。因此,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两个部分:艺术化教学的能力和艺术能力。只有在教学中将这两部分相交融和才能共同构成艺术教师的教学技能。 本论 一〉艺术教学内容的艺术性 艺术教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审美教学,这就在本质上决定了在艺术教学中必须以艺术为主,艺术教学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审美价值,教学内容构成的主体应该是体现艺术审美本质和艺术精神的。艺术教学所选择的作品的内容必须是美的,只有美的内容,才能体现艺术的本质,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才能引导学生置身美的艺术境界,才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艺术品位,才能提高学生美的感悟能力,达到高层次的艺术鉴赏水平。 当然,并不是教学的内容具备了审美特征艺术,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就一定实现了艺术性,就符合艺术教学艺术化的要求了。我们举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中学课堂上的艺术教学,所教授的内容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艺术知识,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突出了艺术的美和艺术的审美本质,但由于不符合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心理特征,我们就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具备艺术性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学内容构成的主体应该是体现艺术审美本质和艺术精神的,所选择的内容要求是艺术的,同时内容的整合和组织也要求具备艺术性。在教学中,首先要选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艺术审美水平的艺术作为教学的内容,同时这些艺术的内容又必须经过筛选、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内容取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使其成为教学中适宜而经典的成份。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也必须具备艺术性。除此之外,组合这些适宜而经典的内容,让其在教学中具备最佳的顺序和比例构成也是教学内容具备艺术性的一个方面。 在艺术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上的把握,艺术教师必须同时把握好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教学内容的主题内容必须突出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特征。 突出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特征一方面可以来源于艺术精品,另一方面可以来源于自然和生活。 艺术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中外一切优秀的、具有经典性的艺术文化遗产,把经典的艺术引进学生的课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经典的艺术作品具有经典性和永恒性,在艺术形式上、技法上是优秀的,同时“它往往反映人性最深处、最本质的东西、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最高成就,所以能经得住历史的筛选和考验”。(《艺术课程标准解读》98页)因此,其中所内涵的精神是一笔不朽的精神财富。在艺术教学中,把古今中外经典的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并引导学生充分接触和感悟经典的艺术,细细体会,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生命力、所凝聚的艺术魅力,学生课堂和生活就有了重要的文化养分。 艺术教学的内容,可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把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引进学生的学习当中,既可以让学习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让学生更贴近艺术的源泉。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中的美经历了人类的高度概括与提炼,融入了人类鲜活的个性和充满智慧的创造,是高于生活和自然的。但是艺术的源泉是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色彩、声响、形状甚至动态等都是艺术形成的基础,都是艺术美赖以生存和提炼的源泉。一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摸过鱼,那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同”,他眼里心里的艺术形象也会更加鲜活和动人。现实生活中的美和大自然的美是艺术的有利根据和根源,在教学中引进大自然中的美,让学生扎根于艺术的源泉,学生形成的艺术感觉就会更真实、更鲜活,审美愉悦的实现就更容易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个方面:艺术教学尚未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无视学生心理与生理的需求,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中的心理顺序,这是教学内容缺乏艺术性的体现。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艺术审美发展水平,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认识规律,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审美的认知规律,提供学生感受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以及学习艺术文化知识的机会,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艺术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个方面:教学内容选择和整合的综合性。艺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创造实践,这种实践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经历着分化和综合的过程。每个艺术门类以及其中的各种样式,都是一个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各自闭关自守的领地。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们都会从其它艺术中吸取营养,甚至同其它艺术结合起来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品种,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并使得整个艺术体系得到发展。(《艺术概论》186页) 艺术教学的内容的组合要注意体现综合性、融合性的原则。艺术的多元化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为艺术教学追求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多样化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条件。而且“不同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能够相互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反映世界。这是他们共同的“基因”,是他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雷默提出了“综合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他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不一而足。每一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同时许多艺术又,还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 同样在《艺术标准解读》中所说:“由于社会对具有艺术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渴求,促使艺术教育自身也不断向综合的方向发展,形成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的大趋势。不仅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开始以生态的方式交叉和融合,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造等不同领域间也开始相互渗透。”美国部分学校的艺术教育采用了把各种艺术学科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教学形式,即利用绘画、音乐、舞蹈、刺绣以及其他不同的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去启发学生。 艺术教学内容上的融合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把握:一个是艺术和非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另一个是艺术自身各要素之间的融合。艺术教学要注意发掘艺术各门类的文化内涵,加强姊妹艺术之间和其他相关文化的联系。艺术教学是一个与姊妹艺术及相关文化相互联系与渗透的教学。艺术教学可以把相关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结合,进行知识整合;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霍斯曼曾这样说过:“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却能扩充艺术课程的方法”,就是使整个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这种教学强调所有艺术之基础的、共同的东西,即艺术的审美性、创造性、表现性的东西。艺术教学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 艺术教学可以同其他学科,或者是个艺术门类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样可以相互增强活力,否则艺术教学将是贫乏的。提倡艺术教学内容的融合和综合性发展,是对传统艺术教学观念的一大突破,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一大成果。 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舒曼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获益匪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雕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塑家雕塑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第148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在教学中,利用现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再组织一些延伸和拓展的材料,形成结构化网络化的教学知识。第四个方面:教学内容顺序和比例的合理设计。 在当前的艺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单线条的设置教学的程序,而并没有从多维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目标,立体的设计教学要包含的内容。 为达此目的,教师应当具备很强的分析教材和组织教材的能力,对所选择的内容能够控制有度,既要放得开,选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又要能收得拢,做到重点突出,言之有物。这样再根据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就能使课堂教学生动,特色突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学程序是教与学之间形式和内容安排的和谐组合。具备渐进性、创造性和突破性的组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然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的领悟美,并能触类旁通,富有创造力。 所以好的老师,要将教学内容合理搭配,给不同深度、不同方面的教学内容分配合理的比例,并使各部分内容保持合理的出场顺序,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艺术性和完整性。 二.教学方式的艺术性 在艺术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体现艺术审美本质的,教学的方式也应该遵循艺术的美的规律和审美特征,使得艺术教学本身艺术化、审美化,让艺术教学这一行为和过程具备艺术的美,同时也让其本身成为一种美的艺术。因此在教学实施中,艺术教学在具备各门课程教学所具备的教学艺术的同时,更应该强调艺术教学所特有的教学艺术。基于这个原因,本文从一般课程的教学艺术和艺术课程所特有的教学艺术两个方面来陈述。首先,针对一般课程所应具备的教学艺术,简单阐述了教学意境的艺术性、教学节奏的艺术性、教学空间的自由性;其次,阐述艺术教学特有的教学艺术:一方面根据艺术教育的审美规律,主要针对艺术主体性、形象性、创造性、情感性等审美特点提出了艺术教学的个性化、艺术教学的直观性、艺术教学的即兴创造性、艺术教学的情感艺术;另一方面遵循艺术美学原理,主要针对艺术审美心理特征提出艺术教学的距离美、艺术教学的移情美。 一 教学意境的艺术性 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在思想感情上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艺术教学中教学意境的营造能将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让学生置身在美的情韵和诗意般的境界中。具备意境的教学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这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充满激情,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审美愉悦。艺术从来就是一种充满情感和美感的东西,在艺术教学中,遵循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可以营造出艺术化的教学境界。具备艺术性的教学意境,应该是一种景真、情深、意切,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是一种以“实”情实景营造的教学意境。除此之外,在艺术中常用“艺术空白”的引导和启发下,我们以“空”代“实”,同样营造出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意境。 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 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在教学中处处洋溢着美和迷人的魅力,其实现的前提首先是有“情”也有“景”,然后再实现情与景的交融,构造出景真、情深、意切,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这种意境的实现,可以说是需要将视觉效果、听觉效果甚至触觉效果融合在一起方能达到。在艺术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去促使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的形成。在教学语言上,用散文化的言语去描述对象。散文化的语言是一种美丽的、富有诗意的语言,她能真切而细腻地表达出人内心美妙而短促的思绪和情感,同时其中蕴涵的袅袅流动的韵味和激情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获得美的愉悦和情韵;在教学表示上,用美丽的画面展示对象,画面是静态的、固定的、明晰的。流动的音乐是一幅流动的风景;流动的风景以线条、色彩的形式停留下来,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艺术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凝固,静态的图画展示着流动飞扬的情感。艺术教学把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融为一体,引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愉悦服务。美丽的图画、流动的风景、诗意般的言语融入着教师的情感,同时带动着学生的情感,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展示着美的空间和深远的意蕴,也将学生引入美的艺术境界之中。 “空白”的教学意境 空白艺术是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研究范畴,“空白艺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中的八个大字“达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无声是最美的声音,无形是最完美的形象。中国画家常常用“空白”来藏境,空白是构思立意的一部分,是集中、提炼、概括的结果,是创造意境必不可少的,它留下联想、想象的余地和空间,可以表达更多的东西。 在艺术教学中,运用“空白”来营造一种教学意境,是教学艺术化的表现。 艺术作品留下的空白,并非空无一物,它是以空显示实,由实而空,“空”正是情感充盈的艺术空间,是作品的艺术内含所在,清代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对艺术之“空”有这样的论述:“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空白艺术就是对那些能够引起激发人们想象的地方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通过暗示和隐语将真正艺术想象的空间及其作品所要直接表达的真正艺术内含和意蕴留给欣赏者,接受者,以最少的笔墨从侧面间接而不是直接地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艺术领域中,空白的运用是很受青睐的。空白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品的蕴涵和思想情感,驱动想象和情感的驰骋。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更应该尊重这种空白的存在,切不可枉自聪明地去填补。空白艺术正如道家的无为之无,这无并非空无之意,而是“无为而无不为”,突破了时局局限的“意无所制”,其范围更加广泛。在教学中运用空白营造教学的意境,以“空白”诠释“空白”,可成就一种超越的教学艺术。 有人把空白的艺术称作是“召唤”“空筐”的艺术,认为空白可以召唤学生发挥其潜在的创造力,空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个空筐,等待学生用自己的思索和想象去填充。艺术空白营造的教学意境可以让学生在空白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以获得完整的美感。不同的学生完全可以“各取所需”,在艺术的想象空间创造美妙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而教学中的“空白”因此可能变得非常的丰富和异彩焕发。艺术化的教学意境应该有意无意的设计许多境界空灵,意趣无穷的艺术“空白”,让学生去补充和创造,让其在自己的创造中获得最大的艺术享受。 在艺术教学当中,运用空白艺术营造教学意境可以学习国画中“计白当黑”之法,音乐之空白的“休止”之法,雕塑中断臂的维纳斯雕像,诗词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做法等等。除此之外,艺术教师还可以运用沉默来达到艺术空白美的效果,实现艺术化的教学意境。在教学中用来“布白”的沉默,不是没有内容、空洞无物的。空白,虽无,却有,似无,却又可见;沉默虽无声,却奔涌着情感。它能使人想到“象外之旨”“弦外之音”“境外之物”,它具有一种无限性。“沉默”这种无言无语的“空白”,胜过了明白直露的千言万语,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 教学节奏的艺术性 节奏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方式。音乐要有节奏,诗歌要有节奏,平仄相间,动静相间。美学家朱光潜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艺术。艺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教学的节奏性,体现了教学的艺术化。艺术教学节奏是指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变化,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在教学中,不能不追求教学节奏的艺术性。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需要遵循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因此不能不注意教学节奏的协调。艺术教学的教学过程应该像奏乐一样,按照主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相联。其次,追求教学的节奏美,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有秩序、有节拍、有动律的变化,会使教学节奏呈现出一种明快、生动的韵律之美、流动之美。这种美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又能这种美能够感染学生,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也有利于师生间思维与情感的沟通交融,达到优美和谐的境界。再则,教学中要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就不能不注意教学节奏的协调。具备节奏美的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生机勃勃,优质高效。实践证明:凡是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教师,必定是善于控制教学节奏,或有张有弛,张弛得法;或有密有疏,疏密得法;或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或新颖多变,起伏和谐。课堂教学能否具备鲜明的节奏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也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在把握教学节奏上,最重要的是教学的节奏应该遵循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和时间。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的认知节奏和生理节奏像潮涨潮落一样呈现出波浪式状态。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规律,以曲线式的节奏推进教学,设置课堂教学的若干“浪峰”“波谷”。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中这样认为:人脑接受刺激引起的兴奋点如果不断转移,那么相对来说人就不容易感到疲乏,反之,某一兴奋点持续活动,就容易由兴奋转入抑制,同时抑制还可以扩散,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人脑就会出现困倦乃至睡眠状态。教学中节奏的艺术性可以让学生解除学习的卷怠感和单调感,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回归精神的“自然保护区”。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而愉快。” 一堂课平铺直叙,没有起伏,没有跌宕是缺乏节奏艺术的表现;课堂上始终紧锣密鼓,不留一点空闲,不留一点空白实际上是一种没有节奏的课堂;课堂上教学气氛松散平淡,杂乱无章,课堂气氛压抑,沉闷也是没有节奏美的表现如此不一而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然觉得枯燥无味而昏昏欲睡,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如果40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 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艺术化的节奏呢?在教学中,通过动静搭配、张弛交错、疏密结合、起伏有致等多种对比和转化,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并和学生的心理节奏像切合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动静搭配:动,应该是有控制、有节律、有针对性地对问题的研究,而不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的;静,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思考,认真的钻研,而不是一潭死水般的沉寂,而是在酝酿一个成熟的见解,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恬静美。艺术教学中,教学的节奏应该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统一。 疏密结合:(空白)密的地方要求教学内容的容量较大,教学速度较快,用紧张的节奏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疏的地方要求教学的内容较少,教学的速度比较平缓,同时留给学生的空间大,自由思索的余地大。“疏可走马,则输出不是空虚,是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透风,换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让人感到窒息”,艺术教学中疏密结合要求是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慑的和谐统一。 张弛交错: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艺术教学中,教学节奏也应该是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的和谐统一。所谓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展、宽松,张与弛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张和弛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统一,教学中要么会显得平淡无奇要么,不能突出波澜和高潮,整堂教学就陷入没有弹性,没有张力的状况;只有有张有弛,张弛交错才会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相得益彰,韵味无穷。 三 教学空间的艺术性 艺术教学需要营造艺术化的教学意境,同时也需要给学生留一个艺术化的空间,一个自主、自由的空间。 1.自主的空间 人作为独特的、精神的主体,有形成自我的本能,也一直在成为他自己的过程中表现出自主性。人的自主性表现为他可以产生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思维、决定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在自知自觉中把握世界、形成个人主体生命的意义,在确定自己的行为当中主动积极的形成自己、完成自我。 德国的卡西尔用“人是符号的动物”来解释人的自主性,认为人是一种能以符号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动物。艺术便是符号中最生动的一种,人类在不断地通过艺术的形式体现着人的自主性、也发展着人的自主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因为艺术融入了主体的呼吸和生命,融入了生命主体完成自我、超越自我的行为和过程。“艺术作品之所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就是因为艺术创作主体对生活原料进行了创造性的选择、提炼、想象、虚构,并在其中渗透着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意愿、情感和审美理想。因此,艺术作品融入了主体的呼吸和生命,体现了对生活的新发现和审美的独特建构;艺术创作活动是凝聚了创作主体的全部心血的、个性化的、能动的、艰辛的创造性生产过程。”(--《艺术概论》第277页)在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之中,艺术家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 在艺术教学中,需要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一是由人的自主性特性所决定的,二是由艺术的主体性特征所要求的。在艺术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始终是艺术,只要有艺术存在的地方,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的特征就会毋庸置疑地跟着存在。在艺术创作全过程中,艺术家这个主体起着决定性意义,在体验艺术家这个主体所释放出来的意蕴时,学生这个主体毋庸置疑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教学可以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主体和学生的主体、作品包含的主体和学生的主体都应该处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之中。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并非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做任何变动的适应。人都有自己的主体性,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接受。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习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行动,离开了学生的这个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落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生认知的目标最终要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在艺术学习中,学生在欣赏、创造等过程中,感受、领悟、审美都是要通过自主的活动才能完成的,离开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传递出去的知识就得不到学生的接收和内化。 教学中,应该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其充分施展个人能力,由学习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这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教学艺术。 2.自由的空间 “在艺术活动中,人们并没有在主观上带着掌握世界的功利目的,但却足以在享受到精神自由状态所带来的愉悦和惬意中掌握了世界,可见,艺术是具有自由品格的。正是艺术的这种自由品格,使得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中,能够细腻而充分的体验自身的情感和想象,从而达到各种心理机能和谐统一的自由境界。”《艺术教育论》p3艺术是一种情感自由的、自主的表现,创造艺术、鉴赏艺术是人追求美、追求自由的象征。人在自由创造中发展了艺术,酿造了美,而美的根源也落在了人的自由创造之中,正如杨辛教授在《艺术美学原理新编》中所作出的结论:“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美学原理新编》第19页) 艺术教学作为一种以艺术为参照对象的教学,必须体现艺术的特征,自由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教学所应该突出和遵循的;同时教学作为一种自由活动,与其他各种艺术活动一样,需要体现出人类的精神、意志活动的自由性,必然要以自由性为其特征的;而且对于艺术主体来说,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是最高境界,将自身从自然和社会必然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精神世界的自由,是艺术家甚至全人类的追求。庄子就是追求自由生活的典范,他不断地以自由的方式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特性之一,也是艺术美的最终根源。康德认为,自由是艺术的精髓,各种“自由活动”或“自由游戏”均具有审美价值,美感是自由的结果,比如他认为诗是“想象力自由的游戏”,音乐是“感觉自由的游戏”,自主活动是解放人的手段,能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内在的全部能力的机会,这种自由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性,而且能给人真正的美感。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通过彼此真诚的自我表露实现相互的承认和接受。 在艺术教学中,审美是令人感到解放的,观照是自由的。课堂上给予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主体生命和自我得以实现。自由不是随意、任意,而是包含了一种解放,一种畅怀的宣泄。这种自由的情绪状态使人的感知、回忆、想象诸功能充分的调动起来,无障碍的运动,这种自由能够激起身理器官正常的运转。自由的环境才能让学生无尽地畅想,畅所欲言,自由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在不由自主当中解放自我,让生命的激情得以释放,让生命得以张扬。没有束缚,没有捆绑,因自由而舒畅,因自由而愉悦。因此在艺术教学中,以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来诠释、扩展艺术作品所包含的自由空间,是必然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艺术硕士论文:传统民间艺术的硕士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文章以传统民间艺术为出发点,分析了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而构建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将传统民间艺术整合到艺术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民间艺术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等环节中,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以期为高校艺术类硕士创新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 十八大以来,同志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认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等等。同志的讲话深刻揭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它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兴艺术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时代的浪潮中被人渐渐地遗忘,没有大众关注、没有观众去欣赏而无法传承,民间艺术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1-2]因此,要真正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高校育人是一个重要途径,从高等教育做起,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中,用教育串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珍珠,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与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是目前亟需研究的课题。 1构建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高校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艺术类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此背景下,一般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弊端,已经无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比如:人才培养体系门类比较单一、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等。[3]艺术类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表现为思维活跃、个性独特、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而在此人才培养体系下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的学习欲望与需求,逐渐表现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毕业生就业难或者就业适应期较长,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适应才能顺利进入工作状态。 1.2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中忽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西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艺术类硕士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偏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不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没有清理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因此,要真正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这要求我们从高等教育做起,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中,在教学、科学研究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1.3民间艺术的传承逐渐呈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民间艺术作品的完成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熬不过艰辛,等不及作品产生收益;许多人不了解艺术作品,认为手工艺品很简单的手工,民间艺术作品能带来的价值还未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现有手工艺人受客观条件所限,再创作力不强,不懂得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得民间艺术很难出精品,严重制约其长远发展。因此,民间艺术被渐渐地淹没,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普遍存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大量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正逐渐走向衰亡,急需要青年学子担负其这一重任。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少学生往往对我们传统民间艺术不屑一顾,认为民间艺术是“土”的东西,不如西方“洋”的东西,使得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中注重对西方文化技能知识的学习,而不愿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带有本民族设计的源头。 2基于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将传统民间艺术整合到艺术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民间艺术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等培养环节中,构建新型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类硕士人才。同时,利用高等教育提升并创作民间艺术作品,使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2.1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人物,直接影响到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艺术类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学历水平比较低、外语能力普遍较差,这些严重制约了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求教师在思想素质上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而且在技能上掌握现代的艺术类教育方法,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充足。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类硕士人才。 2.2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基础知识方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课外知识和交叉领域也需要广泛的涉猎和储备。所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改革课程设置,朝着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优化课程设计体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关键,充分认识和理解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探索课程体系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新途径。然后,通过汲取传统民间艺术精髓,增加传统民间艺术课程到学生专业基础教育中,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2.3丰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照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需要丰富教学方法,由于艺术类专业的个性化、独立性特点,上课方式多样,不拘于课堂,在专业学习、参加科研项目、外出调研、研究创作等培养过程中较为独立,宜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即:出外民艺考察;出外民艺实践;出外民艺调研。 2.4开展民间艺术活动 文化育人真正进入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领域,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民间艺术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能充分挖掘民间艺术遗产,使中国的民间艺术遗产在中国的大地上得到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活动主要包括民艺讲坛、民艺讲座、民艺实践、民艺创作等形式。学生受益面比较广的一种方式是在校内定期举办一系列民艺讲坛、民艺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民艺实践是指把最基层的民间艺人请进教室,让学生参与民间艺术创作,建立学生和民间艺术直面接触的体验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设计创作,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元素的专业应用能力,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间艺术设计比赛,增强对承载着民族情愫、民族灵魂和民族根基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鼓励学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用专业所长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同学们在民间艺术创作中受到艺术熏陶,在对传统民间艺术弘扬和传承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启迪。 2.5民间艺术融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受外部环境的熏陶而潜移默化的改变,民间艺术恰好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其形式具有美感,且饱含情感,同时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将民间艺术有效地融入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5]有利于唤起他们对民间艺术的记忆、了解和认同,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热爱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成为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2.6创建民间艺术创业实践基地 民间艺术作品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长久地存活下去,最好的办法是让更多学生去了解他们,喜欢他们,并把民间艺术作为创业就业的载体长期发展下去。作为高等院校,创建民间艺术创业实践基地,[6]帮助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见习岗位机会,多鼓励艺术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文化传承为主旨,发扬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精神,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在各自岗位上施展才华。总之,无论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还是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因此,将传统民间艺术纳入高校艺术类人才教育中,不仅能形成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更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这对培养艺术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同志所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作者:唐丹丹 张莉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硕士论文: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重庆师范大学以培养具有系统音乐专业知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音乐事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人文综合素养+专业理论基础+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为保障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学院制定了有效的音乐艺术硕士招生模式,为师生搭建了校内外艺术实践与艺术科研活动平台,同时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外联合培养硕士。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双导师制 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实现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标准的构造样式及运行方式。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又具有泛型性,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因为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所以它包含着一些固定的要素,即导向性要素(即培养目标)、组织性要素(即培养过程)、调控性要素(即培养考核)。因为培养模式具有泛型性,所以一经形成便可以为培养单位所遵循。但培养模式一经形成之后,同时也具开放性。也就是说,培养模式不是僵化不变的,培养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以开放和改革的态度探索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 一、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指导原则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密切与音乐行业接轨,注重音乐艺术实践,突出音乐职业导向。”在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注重培养模式与行业标准密切接轨。学院邀请了遵义演艺集团艺术总监王小平、重庆高戈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阎旭、重庆市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频道总监寇锦等业界精英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并参照相应行业标准设计课程模块。二是注重知识发展性与职业导向性的密切融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学术性的价值取向,这是艺术硕士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职业艺术教育的根本所在。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艺术行业精通技巧的从业者,而且是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三是突出艺术职业岗位能力和艺术职业素养的培养。着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学分权重。联合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基地的师资和硬件设施以及其他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 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音乐专业知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音乐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领域的专门人才。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培养目标的需求。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经过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人文综合素养+专业理论基础+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在这一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是导向性的要素,是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对培养工作进行检验的立足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是培养过程,也就是组织性要素。毕业环节则是对整个培养过程的最终考核,也就是调控性要素,通过这一环节检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面向社会、服务地方需求、促进音乐事业繁荣发展”的理念,构建了“2+1”的课程体系,即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行业实训,实践环节以课内实践、专题创作实践、作品展演、行业实训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完成。根据艺术硕士教指委颁布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导性方案),艺术硕士(音乐)的课程类别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选修课。重庆师范大学艺术硕士音乐领域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及所占比重可参见表1,公共课与专业必修课见表2。在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课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艺术原理、音乐艺术实践、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等课程属于理论课程。专业主课、高级视唱练耳、音乐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等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音乐艺术实践属于纯粹的实践性课程。学院要求这一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形式为音乐会或实践性成果的展示。比如,对于声乐方向的学生,培养方案要求他们必须开两场音乐会,方能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音乐艺术实践类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中,并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此处的实践课程同独立实践环节不同。独立实践环节侧重的是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最终检验。而必修课中的艺术实践类课程侧重的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实践类课程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贯穿于课外活动中;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的实践基地进行。为了增强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能力,学院开设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作品分析、视唱练耳等课程。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理念和美学观念,而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并没有接受到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基于此,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音乐美学课程。音乐心理学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应对音乐表演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比如,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演出中的怯场等。开设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方法的掌握,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在表演中呈现作品,在创作中把握好作品的风格特质。此外,学院还开设了一门视唱练耳课程,帮助学生解决音乐表演过程中的音准问题。除了必修课程中的音乐艺术实践课程,还有独立实践环节,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能力展示(毕业音乐会)三项内容。该校的培养方案要求在艺术实践基地的行业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一年,同时学位论文(设计)须建立在艺术实践基础上。该校艺术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学生修完培养方案所要求的课程,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同时还须通过艺术行业职业资格认定,方可毕业授位。“2+1”课程体系即两种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加上行业中的实习、实训,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为了更好地实现音乐艺术硕士培养目标,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以保障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1.探索有效的音乐艺术硕士招生模式音乐艺术硕士招生录取工作可以说是整个培养过程的起点,也是培养模式和社会大环境的中介。音乐艺术硕士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优秀生源的选拔。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我国艺术硕士(音乐)考试科目的设置和考试内容的安排已基本符合培养目标的需要。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本校情况的招生模式。学院在招生考试内容和细则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设计。首先是考试科目及内容的安排。初试除了英语和政治这两门国家组织命题的科目以外,还有两门学校自命题的专业科目。很多院校目前都考一门艺术学原理类的课程,有的院校考艺术概论,有的考查艺术学原理等。作为将来的实践性音乐高级人才,掌握艺术学原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安排在初试也比较合适。该校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名称为艺术基础理论,考查的重点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一般地方师范院校初试环节的另外一门专业课考试往往是安排一门音乐理论课,如音乐作品分析或音乐史论课程等。笔者认为,初试环节的另外一门专业课,应该安排音乐技能面试。艺术硕士(音乐)和音乐与舞蹈学的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前者的培养目标更侧重于音乐实践能力。在招生考试中,招生单位应该尽早地对考生的音乐技能有所了解,选择音乐技能优秀的考生通过初试,以便更好地保证生源质量。2.搭建校内外艺术实践与艺术科研活动平台学院加强原有的三春湖之韵演出季、研究生半月音乐会、缪斯讲坛、导师讲坛、研究生学术沙龙等品牌活动的建设,努力将其打造为音乐学术品牌,使其成为艺术硕士人才孵化基地和音乐艺术创新实践的平台。学院高度重视合唱团、行进管乐团、舞蹈艺术团等学院艺术团的建设工作,探索有效的乐团运行机制,吸收音乐艺术硕士加入艺术团。这些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实践团体为音乐艺术硕士提供了充足的校内艺术实践机会,大大提升了他们的音乐艺术实践能力。缪斯讲坛始于2012年,学院邀请校外知名教授、艺术家为学院师生在该讲坛讲授大师课或作专题讲座,迄今已经举办20届。学院组织校内导师在导师讲坛为学生作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研究生学术沙龙的学术研讨。通过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从事音乐科研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为进一步密切与行业的联系,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重庆市歌舞团、重庆市歌剧院、诗仙太白集团文工团、遵义演艺集团、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重庆武警总队政治部文工团、璧山县文化馆等十余家艺术企事业单位共建了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并长期保持联系。这些基地行业认可度高、设施完善、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可为艺术硕士音乐领域的师生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通过与艺术实践创新基地的合作,学院艺术硕士师生参加了多项文艺演出和艺术创作,为重庆市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与行(企)业合作,锻炼了师资队伍,同时也提高了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学院积极建设艺术实践管理制度,探索改革艺术实践活动的管理模式,努力将艺术硕士音乐领域师生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真正推向社会,主动参与到地方社会文化生活中,尽量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需求,加强校外音乐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使得艺术硕士的人才培养工作与服务地方社会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互动。3.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外联合培养和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作为专业学位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校和艺术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培养,同时应该大力推进双导师制度。根据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编著出版的各年度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和校外导师的情况并不乐观。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艺术硕士中较为广泛地推行了双导师制度,在校外艺术实践创新基地中选拔优秀的行业专家担任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齐江 艺术硕士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的思考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关系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多个层面的学科,“追本溯源”属于其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点和难点。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这一基本内容的结构框架,以传统图绘作为切入点对“追本溯源”进行了相关教学实验,并总结了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追本溯源;环境艺术设计结构框架;营造思想;传统图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建设正式全面启动,短短几十年间各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神奇的“中国速度”,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然而,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城市普遍丧失了视觉上的辨识性;乡村在城镇化的蚕食下沦为“城中村”;许多传统历史街区、古村落以保护之名,被简单粗暴地改造为喧嚣鼓噪的商业和旅游产品集散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忽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艺术设计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形成对环境营造的合理价值判断和哲学思考、创造符合中国现实和特色的优秀设计作品,就必须改变设计师“知今而不知古”的局面,扎扎实实地展开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 一、追本溯源是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本溯源,理解和探究其广博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不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且收效也较难立竿见影。与追求较高产业效益的设计机构相比,高校作为教育和科研的主要场所,应该也必须担负起这项基础性内容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追本溯源应该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积极展开。根据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专业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显然,与本科的应用技术型教育相比,艺术硕士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专业批判的精神以及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离不开对设计理论、设计模式、设计发展趋势的学习和理解,离不开对社会人文、技术发展与设计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和思考,而这也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基本内容。艺术硕士也正是追本溯源基础性学术研究的生力军。一方面,与本科生相比,追本溯源研究的参与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还要具备深入观察和思辨的视野和能力。作为本科生中的佼佼者,艺术硕士已经初步拥有了这样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现阶段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亟待展开全面的探索和补充,而该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对内容庞杂的传统营造资源信息的收集、梳理、统计和初步分析,以及对传统遗存进行实地踏勘和感官体验。这要求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时间,与研究任务繁重的博士研究生相比,艺术硕士研究生可更加有效地保证该项学术研究的投入和产出。 二、研究的结构框架 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进行追本溯源的教育和研究,应具有清晰的结构框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一个系统化的组织,囊括了人类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既各自独立,又具有某种关联性,共同构成了环境营造文化的内因系统。这一内因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环境营造文化发展与变迁的根源。不同时期的国家和民族,由于传统文化习俗、自然环境、技术能力等条件的不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环境营造思想。对不同时期的各个国家、民族的环境营造思想,尤其是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起点和基本路径。环境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环境类型构成元素的配置、空间安排多具有一定的惯常性,这种惯常性构成了特定的营造模式。但是,即便是同一种环境类型,由于某些具体条件的差异,在营造细节上也很难完全一致,由此彰显出了不同的空间价值和等级。认识不同环境类型的营造模式、更为细致地分辨同一环境类型不同案例之间的差异,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之一。教育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环境营造文化和营造模式,减少认知上的混乱,避免误解和过度解读,并寻找传统与当代营造的契合点,实现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城市现实空间发展的合理关联。 三、教学实验 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不仅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内容,还牵涉到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在有限的条件下,研究者很难以一己之力展开教育和研究,必须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具有明显的生长性和开放性。所谓生长性,指的是对于结构框架中的营造内因系统、传统环境营造思想以及种种环境类型和典型案例来说,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地进行,均可通过一般状况概括与典型案例分析并行的方法彼此促进。这就使得人们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选择关键的时间点、地域和一定的视角展开相关教学和研究具备可行性;而开放性指的是不同院校、不同教育和研究的主体,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搭建起开放性的协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逐步建设起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基于上述对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设想,笔者针对近年来艺术硕士呈现的特点,选择传统图绘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教学实验。图绘是指一切图画和图像资料,在古物大多不存的情况下,传统图绘中包含着传统营造的相关信息,弥足珍贵。与古典文献资料相比,传统图绘能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某些历史时期的真实环境(或环境片段)或当时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特定人群)心目中的理想环境,它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重要依据。但是传统图绘描绘的内容较为丰富,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和研究,笔者在教学中进一步限定出城市图、山水画两个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广泛收集不同专题的传统图绘,进行合理选择,并完善有效图绘的相关背景,建立专题图像数据库;第二步,对有效图绘中涉及到的环境营造按照当代设计图例进行绘制,包括环境营造的平面布局、构成元素的外部形态、装饰图样及细部构造等;第三步,对上述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统计、比较;第四步,对某些现象、结论的深层缘由展开探求;第五步,对传统营造智慧进行探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一是有效图绘的判定。许多传统图绘中虽然绘有构筑物,但有些仅画了建筑的一角,有些虽然描绘有单体构筑物或建筑群体的形象,但图绘本身却很模糊,使人们很难辨别图绘中的具体环境营造特征,这些图绘就不能作为有效图绘。二是对于传统图绘尤其是山水画来说,画家出于构图、意境的表达需要竭力避免对营构物的完整刻画,在辨认时一定要把握如实原则,避免主观添加和臆断。三是对不同的图绘专题和图绘的具体内容给予适合的关注点。比如在我国传统社会,人居环境营造以院落式为主,但院落式又可以细分为墙院式、廊院式和合院式,不同的院落形式所塑造的景观意象各有不同。因此,对图绘中涉及到的建筑群,必须细析其院落样式,对于城市图不但要梳理、辨认图绘中的山水关系、街巷体系、建筑群空间布局,还要特别关注街巷构成元素的类型和数量、界面的形态和尺度。可以说,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合理操作是保证教学和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其难点是对上述梳理和统计结论的缘由探索。该项教学实验中特别关注传统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对环境营造的影响,因为中国传统环境营造和建设在很多时候是制度性的活动,是造成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西方环境营造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传统人类生活方式的架构与变迁入手展开追本溯源式的理解和探究,更贴近中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本质,能够引领学生更加准确地认知各类环境的价值与意义、把握环境营造的规律、弥补以往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物质与情感之间的缺失,并避免学习和探究过程的过度抽象化。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此项教学实验普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不但提升了他们的美术专业素养,而且开启了他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发现和探索传统图绘价值的视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发现信息、统计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基本方法。在提交的研究成果中,城市图专题小组比较分析了三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对不同时期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理想中的帝都街道美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山水画专题小组通过对宋元以前图绘中的建筑布局的统计和分析,验证了在传统社会时期,廊院式是高等级建筑群惯用的院落格式,合院虽然早已存在,却一直是较为低级的建构形式,或是较低等级建构中作为廊院的一种变通形式。他们发现在唐代以前,廊院式格局及变体的使用区间较大,但宋元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廊院使用区间下移和合院使用区间扩张的趋势。有些学生更是通过该项学习,开始有意识地将发现的信息与现实传统遗存进行联系和比较,在项目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掌握到的研究方法开展探索。比如一位学生在对某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景观提升设计时,对于坍塌程度不同的民居和空地,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选择了保留或弱恢复院落格局的策略。以“片畦”为设计概念将坍塌的民居和空地转化为菜园、花园、蜂园等,既满足了当代村民、游客的需要,也表达了传统村落鸡犬相闻的景观意象。 该项教学实验以传统图绘作为切入点,改变了以往直接将环境营造本体“拿来”的教学和研究方法,符合艺术生的美术教育背景;制定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以偏概全、重点模糊的弊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在这项教学实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收集到的有效传统图绘的数量较为有限,部分图绘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对传统图绘中所包含的信息认知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厘清和细致辨认;对形成某种营造模式的原因探求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相关探索刚刚起步。不过,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坚定了笔者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长期开展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决心。 作者:宋鸣笛 单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硕士论文:中国动画艺术硕士培育形式 一、发现问题——高校动画人才与中国动画产业的错位 1.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动画产业,为了使产业健康发展,一系列大力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例如,《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等。各地政府也加大力度扶持当地动画产业,形式上推动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但是中国动画产业的观念滞后,体制瓶颈以及严重抄袭等问题尚在,现在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基本的产业链。但是,不成熟的产业也同时存在着很大的机遇,如何使中国动画产业良好、迅速的发展起来,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优秀的动画人才。 2.高校动画毕业生在动画市场中所面临的问题动画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素质的动画应用型人才,这批人是一部动画片的核心力量,决定了一部动画片的整体水平。而中国的动画人才正在逐步的流失。据报道,动漫前期规划和创作人才缺口非常大,我国目前培养的动漫人才以低端制作人员和高端纯研究人员为主,结构严重失衡,这也使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二、分析问题——高校毕业生难于适应中国动画产业 1.动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原创型人才培养匮乏中国动画市场沦落为动画加工工厂的原因主要是原创型人才的匮乏,一味地模仿国外动画,并不是中国动画的成功之路。如何培养原创型人才是中国动画教育的一大问题。许多专家表示:高校只是培养了不少动漫制作、技术人才,他们的教学方式过于教条,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形成动漫原创型、创意型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2)教学与市场脱节中国高校动画教学的普遍问题就是教学与市场的脱节,没有真正考察过市场,而是完全遵循课本的知识进行动画实验。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必然会使学生毕业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动画市场手足无措。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市场实践接触的最好机会,搞好实践教学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专业技能以及就业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大多数高校动画产业的实践教学开展的并不理想,缺少真正的与产业接轨的实践教学。 三、解决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中国动画产业的应用型人才 1.“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在中国动画高校教育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把产业动画的项目搬到学校里来实践。在学校成立产业教研室、工作室,可以联合多所动画高校,根据各自特长分配具体动画项目,让学生毕业之前就可以直接投入产业适应动画市场。并且与企业合作参与最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技能、创新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在达到专业制作水平后,对于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研究结论以实验短片制作的形式进行检验。最后对检验结果进行论文总结,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动画实践项目中去,形成教育模式的良性循环。 2.以动画产业需求制定课程标准对于新开设的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培养课程应该根据动画产业的要求制定一个新的课程标准,这样才能确保高学历的动画人才在以后的动画产业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能够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思考中国动画产业的长远发展。 (1)剧本、分镜头课程标准剧本与分镜头设计,都属于动画制作的前期流程,也是一部动画片的核心灵魂。这一部分是高学历的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必须重点掌握的课程。动画剧本的课程要求动画艺术硕士在结课时必须按照剧本特点以及动画产业对剧本的具体要求进行剧本创作,剧本要求主题明确,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深挖角色性格特点,制造合理矛盾冲突。动画分镜头是动画项目中所有工作的依据,它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手绘能力来表现镜头,更考验学生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握。这一课程对于高学历的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尤为重要。对影视动画作品的特性充分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进一步的专业知识。 (2)动画造型设计课程标准动画造型设计课程的标准是要求学生能够创作出符合角色性格,并遵从动画整体风格的动画造型。动画企业对动画造型设计的要求实用性高,要求每个动画造型都能流畅的按照运动规律进行表演。对于动画专业艺术硕士来说,在设计动画造型时既要按照动画企业的严格要求,又要重点围绕动画角色的性格特点来设计角色。 (3)动画制作课程标准动画制作是中国动画高校教育最为重视的一部分内容,但是由于运动规律课程的枯燥、复杂,再加上市场上的动画师大多是没有接受过科班教育的从业者,薪资待遇也并不优厚,所以多数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这一部分也是高校教育效果最差的一部分。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应该熟悉掌握运动规律的特点,把握好动作以及镜头的节奏感。掌握这一部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直接跟随动画项目制作,以商业标准作为课程标准,作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动画企业的一个突破口。 (4)后期剪辑课程标准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后期剪辑。剪辑与创意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有好的创意没有过硬的剪辑手段,就无法表达出自己的创意,反之再好的剪辑离开了创意,就只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特效手段了。该课程要求动画艺术硕士运用自己熟悉的软件对同一视频素材进行不同节奏,形式的镜头组接,并且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故事与情感。这样才能全面的掌握后期剪辑,适应动画企业对后期剪辑的要求。中国动画教育如何培养出真正的动画人才,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就业,培养有专业特色的动画人才,才能弥补当前中国对动画人才需求的缺口,从而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就业实力和专业特长。在开设动画艺术硕士后,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动画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定位好高端动画人才,制定科学的动画培养模式才能依靠动画人才提高国产动画的质量,带动国内动画市场。 艺术硕士论文:对中国艺术硕士教育模式的探究 摘要:自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来,我国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的数量逐年提高。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培养质量上。都有实质性的发展。但是在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对艺术硕士教育模式的现状为立足点,找出问题所在并对其进行反思,希望对我国艺术硕士教育模式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艺术硕士 教育模式 实践型 应用型 一、稳步前进的中国艺术硕士教育 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健全和完善国家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32所高等院校作为首批艺术硕士试点单位,开始了招生工作。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已经有102所院校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2012年,全国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经达到30%,2015年已经超过50%,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实践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处在探索中前进的我国艺术硕士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已经初步形成规模,招考体系愈加规范、培养体系也逐步完善。 二、中国艺术硕士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毕竟创立时间短,培养体系还不够成熟,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院校和招生人数大量扩招,体制保障未得到相应提高 2005年,全国首批招收艺术硕士的高校为32所,经过十年的发展,到2015年全国有200余所高校设立艺术硕士学位点,招生人数也直线上升,但相应的教学质量和保障体系并未得到提升。比如专业学位的导师队伍并不十分“专业”,在艺术硕士的培养方面,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型教学层面,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没有清晰的区分开。艺术硕士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这个目标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式。校外的实践基地也必不可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践基地的设立并未得到保证。在艺术硕士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学生越来越多,而相应的学科基础、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甚至还停留在原地,成为限制艺术硕士教育发展的短板。 (二)招生选拔制度不完善,“学术”与“专业”界限模糊 艺术硕士在招生和选拔方面,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要与学术型注重理论这方面相区别开。虽然现在艺术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考试科目如英语在初试中有了区别,但是在复试中,学术型和专业型的考试内容并没有区分开来,也没有一些规范性的复试内容库。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中,考生们一味的追求考试分数,于是就出现了初试分数高的考生,专业却很弱,而专业水平强的考生,却因为初试分数不佳而未能被选拔进来。所以在艺术硕士招生选拔制度方面,初试和复试,都该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将学术型和专业型考生的界限区分开来,这样才更有利于艺术硕士的选拔。 (三)培养体系不完善,管理模式陈旧 在艺术硕士培养方面,如何培育“实践性和创新性”高层次人才,与市场所需人才相匹配,是首要目标。但是目前在艺术硕士培养方面,各个院校少有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系统性的艺术硕士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对具体专业方向的定位不清晰,专业要求不到位,课程内容空泛都是培养体系不完善的表现。在研究生管理方面,一些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和本科生管理模式一样。高校艺术硕士数量上的盲目扩招使学生数大量增加,而很多高校的研究生管理人员都是兼职,缺少专职研究生教务管理人员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效率低下,这些都制约了艺术硕士的教育培养体系的发展。 三、如何改进中国艺术硕士教育模式 1.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我国的艺术硕士起步较晚。我们起步的同时,欧美一些国家,比如美国就已经形成了体系比较健全的艺术硕士培养制度,美国的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设立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对艺术硕士培养标准都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在培养方面十分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毕业标准和学位论文中十分注重设计作品和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创作能力。虽然目前我国艺术硕士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也逐渐规范,但是在熟练的实际运用方面还有路程要走。 2.培养过程中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加强对专业硕士理论素质的培养。艺术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并不是相对的,学术型硕士要求理论知识为主,但是艺术硕士也不是一味的以实践型为标准进行培养,艺术创作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艺术理论的支撑和熏陶,加强艺术硕士的文化理论培养,有助于艺术硕士在专业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长远。 3.搭建实践平台,实行院校和企业合作教学,大力发展校内艺术硕士实践基地,对艺术硕士的培养空间放至校外、省外、甚至是国外。学校和导师都可以将网络媒体运用起来,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教学等方式学习国内外一些先进的艺术专业课程,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的艺术专业比赛和各种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国门,感受不同文化和体制下的艺术硕士教学氛围,提高专业和实践水平。 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完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客观需要,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繁荣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加强对艺术硕士教育模式的重视,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践创新应用型高层次艺术人才。 艺术硕士论文: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社会对于高层次艺术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长,现有的人才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高级艺术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为扎实的艺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在发展中担起了培养复合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的重任,并在发展探索中逐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其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及时地进行改革,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级艺术应用人才,推动我国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探讨了改革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全日制艺术硕士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理体系的指导,在培养模式方面仍旧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应该构建完善的培养模式,以推进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1.发展规划目标不清晰,报考的动机不纯。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受传统中重学术轻实践的观念影响,导致很多考生的报考动机不纯,大多数考生报考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学历而谋求更大的发展,而只有少数的考生报考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这就违背了我国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复合应用型的高级艺术人才,以更好的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但是各个培养院校并没有明确发展观念,甚至没有制定明晰合理的培养规划以及发展目标,导致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不成熟,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很难得到文化艺术单位以及社会的认可。 2.课程设置安排缺乏科学性。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能够为艺术领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靠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来实现,但是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其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而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我国来说属于一种新生的事物,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而设置的学位,其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复合型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也正是由于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我国设置的时间不是很长,缺少相应的培养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主要采取传统的艺术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影响,培养课程设置上与艺术学硕士课程设置出现了雷同,这不仅会使全日制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缺乏职业特色,而且可能由于理论性课程设置较多,而使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无法实现培养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另外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计中某些课程内容未能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而及时更新,导致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即使掌握这些内容也无法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教学质量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3.专业导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原有的导师队伍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这给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造成很大的困难,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区别在于需要双导师进行辅导,既要有学术水平较高的导师辅导学生的基础理论,又需要艺术专业实践导师辅导学生的艺术实践,但是由于艺术院校导师人数不足、经费不足以及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原因,学校并没有专门安排或者较少安排校外具有丰富艺术实践经验的导师,再加上校内艺术专业导师基本上是直接从学生过渡到导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对于目前艺术领域的发展行情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所培养出的学生有可能由于脱离了实践而无法成为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改革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途径 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社会文化繁荣培养大量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以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程度,因此要逐步改革培养模式,使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1.明确培养的方向,确定科学的培养理念。明确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提升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目前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所招生的主要对象是全日制应届艺术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的实践经验以及工作经历并不是很丰富,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认识不够,很可能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专业与工作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是很明确,他们更加关心自身的学历与知识能够为自身今后的就业带来的实惠,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培养单位明确科学的培养方向,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既不能够偏离全日制专业学位所具有的特色,更要突出所具有职业特点。而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摒弃传统中的重学术轻实践的思想观念,根据艺术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确定发展的方向,促使培养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培养更多的复合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 2.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优化。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更应该主要突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当中可以适当地增加艺术实践类课程,基础性课程可以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减少,对于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其专业基础性内容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而且学生在本科阶段课程主要是基础性课程,而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很高。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攻读阶段有必要增加实践类的课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增强,从而实现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专业设立的最终目的,培养出优秀的艺术高级人才促进社会文化得繁荣发展。 3.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践基地是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尤为重要,各培养院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适当地增加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完善校内实践基地条件,并要完善实践活动制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氛围。其次逐步拓展校外实践基础,可以加强与校外对口行业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实践教学环节,比如说:音乐艺术院校可以与国家级或者是省级的大剧院、音乐厅以及专业乐团乐队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利用演出平台增加学生锻炼实际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高校与高校之间共同联合共建实践基地,从而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培养特色,提升培养质量。 4.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导师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院校要重视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培养院校要健全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可由培养院校直接培养,校外导师可以由经验丰富或者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文艺专业导师或者团体来共同指导,从而增强导师队伍的学术含量以及表演实践能力等。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主要有校内导师完成,比如: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学位论文、写作答辩以及专业技能等,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校内导师为主、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的局面,进而有效地提升培养质量,培养出复合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总之,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促进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这就需要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要明确培养的方向,确定科学的培养理念,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优化,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促使我国社会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硕士教育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摘 要: 艺术硕士专业的设立,为社会各界从事艺术生产和创作的中青年艺术家搭建了理想的平台。他们冀希望在艺术院校得到更有针对性系统教育,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艺术理解能力、艺术创作水平有一个新的突破。 关键词: 艺术硕士;人文素质;创新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教育,属于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的设立,为解决艺术领域内大量优秀艺术家,获得与其能力及贡献相称的文化身份,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作为文化艺术人才摇篮的艺术院校,利用其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艺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艺术硕士教育,对教学双方来说无疑是极好的机遇。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至今已招生三届,共75名美术专业学员入学,其中雕塑、国画、油画专业人员有50多人,此外还有版画、书法、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美术人员。在这批学员中从事美术教学的高校教师和文化部门专业人员占60%以上。他们有机会进入艺术殿堂接受教育,心中充满喜悦,有着非常明确的学习目的,迫切需要在理论修养、艺术实践、风格培养、艺术创新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加强,努力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审美和创作能力有一个新的突破,为今后的艺术发展之路注入新活力。 一、艺术硕士教育需要“广博至深”的人文素质 艺术硕士作为新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其所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各界从事艺术生产和创作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有比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需要多方面理论知识来滋养和充实自己。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徐悲鸿先生常说:一个画家,不仅要有坚实的绘画基础,同时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胸襟开阔,以洞察万物,研究事物的奥妙细理,理解客观的规律。这样才能做到尽精刻微地表现对象,达到艺术的极致。为此,艺术院校应当注重把专业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名合格的艺术硕士,必须具备综合的人文素质,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理想情操;广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艺术才能;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越高,获取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越强,抗拒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越强。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曾认为,受到完备的人文教育会使人“拥有受过教养的心智,精致的品位,正直、公平和冷静的头脑,以及生活行动中的高贵而又有理性的姿态”。我想每个学员都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使自己成为“具有一种经过训练的理智,一种文雅的举止,一种高尚的和谦恭的行为,能够把自身的美好散布到周围四方”。 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在培养艺术硕士上充分依托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深厚文学、历史、哲学背景,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重点培养学员的综合素养。学员入学之初,他们就比较系统地向大家介绍学校的历史、学校特色和影响,组织学员参观南京大学历史博物馆。把“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作为入学第一课,以增强学员的认知度、荣誉感和使命感。利用南大自身的资源优势,邀请相关学科的专业导师、教授进行讲座,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和创造能力。主动帮助每个学员办理图书借阅证,引导学员合理安排时间,实施有计划的阅读,使大家在阅读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认为,就艺术硕士而言,不是进行单一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而是侧重于培养学员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只有受到良好人文教育的人,思想才有超越意识,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专业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功能。 二、艺术硕士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的艺术实践 艺术硕士凭借多年专业岗位的炼就和成熟,他们对艺术实践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深度,但更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实践能力,一种在理论积累、心胸开阔、眼界拓宽后的实际运用。他们渴望借助艺术院校的平台,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渴望在艺术实践中通过智慧的双手,把握和驾驭艺术之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优秀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贡献。 毫无疑问,这对艺术院校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如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性”。德国包豪斯艺术设计学校创建初期,教学上采用“双轨制教学”,即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和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如今在高校系统出现的“理论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当说很有现实意义。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在培养艺术硕士实践能力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艺术硕士教育的实践性,有效地将传统意义的讲授课堂,由平面的教学形式改造成立体化,打破以艺术表现的单一教学模式。一是在课程设置上紧扣专业特点,强调应用性和广泛性,合理规划核心课程、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与集体训练、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把书画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浅出。授课教师不仅有校内高水平的艺术家和学术理论专家,也有在实践上有丰富经验的各艺术门类的领军人物。三是在师生关系上注重协调统一,老师个人工作室随时向学员们开放,使艺术教育更加完善、和谐和有效。学院着眼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千方百计地让学员们接触最新的艺术动态,把学习到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新鲜技能,吸收到创作实践中。积极鼓励学员除了集中学习之外,利用工作岗位之需或节假日参与社会实践,教学成果比较显著。就读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的艺术硕士杨振庭,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早已在美术教育界有了一定的名声,并且在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用他的话说,“很珍惜这样一个好的学习、交流和实践的机会,不仅提高了绘画技巧,绘画理念和情感也上了一个台阶”。 三、艺术硕士教育需要“张扬个性”的风格培养 个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没有个性的艺术品是没有感染力的。所以,追求作品的创造性成为每个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目标。当前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极大地丰富了学员的视角。要想在艺术殿堂成长进步,学员就必须在学习老师、名家、大师的同时,又能凸显自己的个性。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亨利•克劳德•古索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各种年轻艺术家,教授他们国际范围的艺术内容,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这些文化。最终,在共性文化圈下,年轻艺术家能更清晰地认识本土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文化个性。 优秀的艺术家不但能够全面地掌握绘画技术,而且在其艺术表现中有着十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往往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有专家认为,在绘画艺术领域里成为一个一流的画匠很容易,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就不那么简单了。若称之为大师仅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不够,同时还要建立起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理论,这就需要画家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才有可能登上大师的台阶。现代著名中国画大师陆俨少以书法线条入画,傅抱石的散笔皴法,李可染的大胆泼墨等等,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因此,如何才能将艺术硕士教育更好地定位于高层次的人才,必须善于发现和把握他们的个人风格特点或形成其个性特点的倾向,做到因势利导,在未来的艺术作品中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艺术个性是创新的起点,教学时应当尊重学员的个性,贯彻个性化教育。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针对学员来自工作一线,有一定资历和阅历的特点,在集中辅导的同时,还根据各个人不同专业、不同业绩、不同特点加以个别指导。每次集中授课都要求学员带来自己的习作,并适时进行点评,甚至启发大家共同讨论,允许各抒己见,帮助分析优势和不足,以促进其个人特色和风格的形成。 四、艺术硕士教育需要“超越自我”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所有艺术院校承担的历史责任。艺术院校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艺术硕士教育的核心与源泉;把崇尚学术、勤于实践,大胆质疑、敢于批判,突出个性、勇于求新,作为新时期艺术家追求的目标。当然,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难做到的是艺术家的清明意识,尤其是对自我局限性的超越。如何才能超越自我,唯一的出路在于创新。 营造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氛围对人的精神、气质、心理、行为有着启迪和影响作用。艺术的繁荣需要文明和谐的社会条件,需要没有人为的限制和禁忌,需要各种创新思维的艺术实践能够得到包容和尊重。因此,艺术院校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自由活跃、平等交流、和谐奋进、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文环境,引导学员坚持主流文化价值的认同、追求真善美,正确对待当前美术界出现的思想迷惘、人心浮躁、热衷炒作的现象。 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培养和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牢固的创新意识,这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先决条件。“其命唯新”是傅抱石先生的毕生追求。他不仅探索形式上的“新”,而且注意表现内容上的“新”,许多反映新生活、新建设的画幅,在他笔下清新隽永,寓于时代感。当然提倡创新绝不是丢失传统,只有立足于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基础上的创新,才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田渊敏男说:“现在艺术界都在朝创新发展,但不保留传统怎能走向创新?就如日本的动漫,虽然世界闻名,但这些优秀的动漫作品都是传统下的产物,在这些动漫作品背后都能发现日本‘江户时代’传统的影子。”艺术需要兼收并蓄,需要面向国际,但必须有民族性和本土化特征。 探索创新方法。没有创新观念和意识,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其创造潜力难以被充分挖掘。因此,创新必须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在创作中提高。南京大学美术学院适时组织学员到大自然中去、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行写生创作,师生一起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使学习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更有新鲜感、更能激发创新的智慧。 搭建创新平台。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依托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国画院等艺术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员参加一些重大的社会服务活动。学院及时通过各种渠道通报全省、全国和国际性的书画艺术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师生深入创作,以优质一流的作品积极参与。2007年,学院在江苏美术馆举行了名为“意象金陵”的教学汇报展,学员们的作品无论是在传统的继承上还是创新上,均呈现出新的气象,在江苏美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艺术硕士的培养带动了学院整个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使得学院的学术气氛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硕士教育课程设置与小剧场歌剧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体制和学位制度改革的深入,一批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学科先后引入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培养,2005年开始设置了该专业,其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学科领域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教学水准和培养目标上都更符合学科的规律,属于我国艺术学科自身的一个硕士学位,是与国际接轨的艺术表演与创作领域的专业学位,艺术硕士学位教育使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艺术;艺硕课程;小剧场;歌剧创作;排练;教育实践 艺术硕士声乐表演专业在欧美国家是一个发展得比较成熟的课程,在美国多数综合大学的艺术院系都有设置,课程注重以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创作技能和表现技能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即时修订最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毕业以作品展映和演出为主,结合演出再完成专业艺术分析总结论文给予学位。奥地利维也纳音乐表演大学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实践课占80%。我国从2005年开始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学科领域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全国各艺术院校的硕士点根据本校的软硬件设施,开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董卿、朱军、王宏伟、孙砾等目前活跃在舞台的年轻艺术家都是艺术表演专业的首批硕七毕业生。20t0年5月,教育部在国家大剧院举行音乐院校艺术表演硕士研究生展演活动,并取得了很大反响。 2009年底,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河北师范大学终于成功申请了艺术表演专业硕士授于点。如何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设置一套科学创新内容丰富开展新颖的声乐表演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课程设置 本课程内容设计原则均以能反映发展方向重点为目标最大特点为领域方向课和选修课,学时量非常大。声乐方向课程中还应设立中国音乐欣赏、外国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舒柏特等专家的声乐作品研究等等。 1、共同必修课。研一、研二、研三:马克思文艺理论、艺术概论、音乐表演美学、英语。2、专业必修课。研一、研二、研三:声乐技法、声乐与表演理论、声乐作品背景解析、意德法艺术歌曲演唱、中国民族歌曲演唱、音乐会的设计表演、外国声乐发展史、中国声乐发展史。3、选修课程。整场声乐演唱音乐会设计、音乐会声乐伴奏合练、声乐表演的录音录像、音乐视觉听觉研究、表演艺术化妆与服装设计、舞台形体训练。 研究生使用的专业教材为国内正式出版的权威性教材。课时安排为每学期38课时,第1、2学年主要倾向技法教学,提高其演唱能力,第3学年着重理论研究,辅导学生完成及论文写作。声乐演唱是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本文希望通过各种音乐技巧包括钢琴、听觉训练、合唱、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配器法、中外音乐史、音乐表演与剧场,特别是对本民族的音乐特点作深刻的了解,还要求学生具备广博的文艺知识和美学修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出合格的高层次艺术人才。 准确定位、规范管理、积极探索、稳步发展,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没需要的高层次类型、专业性演唱人才。大量设置方向性课程和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注重学生的专业修养和表演的训练,在以实践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系列课程的学习,提高个人的表现能力和创作研究能力,课程鼓励和教育学生在表演中应用创新举行不同方向的专业比赛,一些顶尖课程可聘请国际上享有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参与,通过对该系列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实践和理论能力,从而对表演艺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广泛搜索同内外本专业资料,整理出题纲后组织本系十位硕士生导师进行反复讨论、论证并加紧同国际、国内的同行进行交流,借鉴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既要保持传统的培养模式,技法实践课程占一半,又要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增加声乐作品演唱技能,创作表演和唱片录音,增加了对硕士生导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的更高要求,特别是舞台表演的经验。 新课程设置的创新点在于大量设置了专业方向课程和选修方向课程,知识能力统一,音乐性与技术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教育过程与教学效果统一。在部分专业巾推行工作室制,增强教师教育教学,作曲、演唱、演奏、表演等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是一个优秀的音乐人才并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素质。为了保证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借鉴国外院校先进经验结合本院实际,以立足研究,强化和满足利:会人才需求的三项原则,我们定期调整完善各专业研究方向的培养方案,加大艺术实践的学分,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讲学,指导排练等实践作品,定期举办研究生沙龙、给导师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与表演奖项,要成为学分,奖励表演类导师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强化全体导师的带教责任、有效提高研究生的表演能力。以上定为艺硕教育的新导向。 二、小剧场歌剧是表演专业艺硕实践的最新途径 与传统大歌剧相比,小剧场歌剧具有一种天然的活力和亲和力,演员近在咫尺的表演能够让观众更直观体验到歌剧的魅力。打造别致的小剧场作品,也是希望为观众展现歌剧艺术的多种可能性。小剧场歌剧,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大剧场歌剧而言的,其特点是表演空间小,二是演员与观众接近,二三是先进性强,经典故事“摩登”演绎。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涛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大型的完整的歌剧表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歌剧的故事情节和艺术特点。使人震惊。但是,由于大型歌剧在场景布局等资金方面投入太多的局限性,使得小剧场歌剧更适合我们艺术硕士生的接触和排练。 所谓“小剧场歌剧”,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兴歌剧样式,它与西方的“室内歌剧”和我国的“小剧场话剧”都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所谓“室内歌剧”,是20世纪上叶出现的、为较少演员和交响乐队而作的,适合在比大剧院气氛更亲切的小型场所演出的一种歌剧样式。它是在坚持西方传统大型歌剧的审美取向和创作原则基础上的一种变体,它和大型歌剧一样,离不开宏大叙事的话语系统,离不开复杂而具有高度戏剧表现力的音乐声响系统,且从不排除在大型场所演出。相比之下,小剧场歌剧则不然,小剧场歌剧有“角色少”、“乐队小”两个特点。剧中演员角色少,表演空间小,演员与观众近距离。在“小剧场”里,特定的狭小空间可以使舞台与坐席的界线模糊,可以使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拉近。因此,对于“小剧场”关于“小”的追求,导致创作理念的深层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将促使“小剧场”作品的戏剧结构、话语系统、音乐写法、舞台调度、演唱状态,以及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等等方面的相应变化。 艺术硕士排练小剧场歌剧表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演员表演上的要求。 (二)演唱表演形式。可以使用对话或旁白、或者可以彻底取消宣叙性吟唱,这样就更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展开、加快戏剧节奏、方便时空转换,使得观众可以彻底在狭小的空间里迅速适应场景的转变,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诵者。可以加入一个特殊的角色,即“诵者”。对于“小剧场歌剧”而言,诵者这个角色不仅可以弥合情节板块交替时可能产生的“结构缝隙”,同时也给戏剧结构和舞台呈现注入了有意味的变化。诵者在舞台上可以担负双重使命:或是上舞台扮作剧中的人物,或是在台上旁白,无论他在哪个位置都始终是只说不唱。他的作用有三方面: 第一,诵者的独白或角色性对话,可使主要角色以对话代替宣叙调的做法更为合理。第二,由于有了诵者,歌剧的开展获得了极大的时空自由。各种场景的转换,仅由诵者的寥寥数语就能很好地完成,短短几句话,就可以引出一个重要的事件或意义重大的背景,可减少场景布置的投入。第三,依照剧情的开展可使诵者变换身份,给同在舞台上的乐手能适时参与剧情找出了依据。诵者在舞台上变换身份的即兴表演,可以使剧情表现、发展得更自然。 (四)音乐的处理。音乐作品要尽可能争取更广泛的听众,是大多数作曲家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音乐在歌剧中发挥着到头生分的作用。在符合剧情内容和剧本风格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音乐效果与大众审美习惯间的距离,让歌剧也能成为更多人可以且乐意欣赏的艺术。 (五)人声技巧的运用。歌剧中,特别是以独唱、重唱为主的歌剧,人声的技巧处理运用是十分重要的。人声的处理要细致,包括节奏长短、气息转换,词曲结合、调性变换、密度变化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声或声乐技巧,有难有易,才能更广泛地被观众接受。 小剧场歌剧演出实践的优点一是在于它与学生近,易沟通,感染性强,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二是学生学习压力大,小剧场话剧节奏轻松,大都选材于现代都市生活,小剧场话剧小舞台制作,小投入创作,周期短,形式活跃,检验了成果,激发了学生对歌剧的浓厚兴趣,同时对于强化学生表演综合技能与创新思维的训练,为学生未来的歌剧表演打下基础。 艺术硕士论文:服装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对中国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加强对服装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以服装板型设计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出我国服装业急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板型设计;创新能力 当前中国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如何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还在于改革现有的培养制度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代科技和人才竞争的重要阵地。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要求研究生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独立担负专门研究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既具有国际文化视野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理论修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 一、中国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现状 在中国,服装设计专业进入大专院校是从1982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国内第一个服装短训班、1983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开设了服装教育的第一个本科专业开始的,她们引领了中国服装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20多年以来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的服装设计师和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服装企业中出自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优秀人才比比皆是,已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设计与技术队伍。设计教育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已成为服装产业迅速发展的生力军。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起步到发展,仅仅只有几年的时间。服装专业由于受美术教育的影响较大,服装设计专业教学重视服装画及其表现手法,轻视服装板型与工艺,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毕业生就业后不能直接进人生产的各个环节等一系列问题。加上研究生招生主要考核的是英语和政治,加试专业,导致所招研究生的专业水平普遍一般,专业水平相对高一点的本科学生,由于英语成绩不佳,而考不上研究生,因此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有的学生,根本不是服装专业的本科生,由于英语考试成绩不错,居然也考上了服装专业研究生。也就是说,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并不一定是服装专业中专业水平真正拔尖的人才。在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中,由于重复的多门文化课程的学习,没有能够让研究生静下心来研究专业,研究生毕业以后,还是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必须加快改革,打破原有的旧模式,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 二、研究生板型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二是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除了专业学习以外,全日制研究生一般都采用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第一个目的实现一般是通过课程教学来进行。因此课程教学依然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服装专业研究生而言,服装结构设计是一个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款式设计得以实现的结构基础,是服装立体造型的平面展开;另一方面它是服装加工制作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条件。因此,服装结构设计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服装成品的品质。正是服装结构设计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之被纳为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结构设计的理论,包括对人体及其与服装关系的研究、基本纸样、省、各部位结构设计。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数学、力学、人体工程学、造型学、美学、传播学、材料学、市场学等。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三大主干课之一,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原理、相关结构线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工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款式造型设计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工艺设计的准备和基础。它要将服装造型设计所确定的立体形态的服装轮廓造型和细部造型分解成平面的结构衣片,揭示出服装各部位的形状、数量吻合关系,整体与局部吻合关系,修正款式造型设计图中的不可分解部分,设计出各处的结构合理关系,从而使服装造型趋于合理完美。可以说,结构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服装的品质,所以很有必要对服装结构设计的难点进行归制版师必须从中理解设计师究竟想表现些什么 ,并把它变成技术性的图纸 ,使它最终成为立体的、动态的时装。即是说 ,服装制板师的责任是将服装设计师的理念转化为可现实操作的服装样式。一个成功的设计师身边 ,必有一个与他心意相通的结构设计师。从这个意义上说 ,服装结构设计师是服装设计与生产的桥梁。服装结构设计师在当今社会里人们俗称板师。20多年以来,由于受艺术教育的影响,从教师到学生对服装设计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服装板型的设计,导致我国的服装业高水平的服装板师奇缺。严重制约我国服装业的发展。服装专业研究生在板型设计方面知识欠缺。因此,加强对研究生板型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建立适应中国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针对性教育模式 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在1941年出版的《思考的方法》一书中提出创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点,创造力的探索;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创造型”人才的探讨。“创造型”人才知识面广,思路敏捷,预见性强,有胆有识,不守陈规,自信心强,有责任感,坚忍不拔。有的研究者指出,“创造型”人才应有敏锐的探索问题的能力,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经验移位的能力,侧向思维的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博闻强记的能力,灵活思维的能力,较强的评价能力,“联结”和“反联结”的能力,科学预见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善始善终的能力。服装专业研究生在读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手段是参加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报告,以及大量地收集和阅读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接受最新服装知识,掌握国际研究前沿最新动态,研究生若能从相关的论文或专著等文献中获取和整理出系统的知识,那么研究生的综合与归纳能力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服装专业研究生在板型设计方面的探讨研究,首先要定位。服装分类比较细,大至分男装、女装、童装、针织服装、内衣、羽绒服等几个类别。在板型设计要求方面,是大不一样的。除此以外,即使选择针对女装板型进行研究,最好在细一点,是女上衣、还是裙装、裤子类。选题尽可能小一点,把问题研究透彻,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很多研究生由于选题过大,导致无法展开,说不清楚,最后反复改选题,浪费了很多时间。最好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一个问题。很多国外的著名品牌的服装,市场卖价高,除品牌本身的价值以外,那就是服装板型好,消费者穿上身效果非常好,我们应该注意这个事实。 韩国服装专业研究生培养也有我国的类似问题,但是,他们在大型服装企业的支持下,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经验是,第一年跟着老师学习,第二年开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根据研究生的贡献,给以适当的报酬,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年,研究生就开始承接项目自己单独完成。研究生毕业以后,很多企业需要,有的甚至提前预定。笔者就相关问题考察过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他们看来,一件衣服有十几种方法可以裁出来,用什么方法裁,能够又快又好的打出优质板型,是需要深入细致研究的。他们的经验归纳起来有六点:一是培养目标明确。二是重视实践环节。关注教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聘请企业经理参与教学,由主讲老师给定讲课内容,企业经理则根据要求准备,他们的讲课直观,生动,形象,尤其是大量的鲜活案例和生产案例,比单纯的理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让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与企业进行联系。三是教学形式多样化。一般大课在阶梯教室授课,再进行小型的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体,教师做指导点评。四是互动教学与启发性教学相结合。五是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六是教学规范化。 四、结语 中国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步晚,有较多的问题需要探讨研究,对于选修方向是服装设计与板型研究的研究生而言,只有加强对研究生板型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少走弯路,才能更好地改变中国服装行业高级服装板师奇缺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服装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艺术硕士论文:德国MFA教育对我国艺术硕士培养的启示 摘要: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在MFA教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学位授予考核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创新,成为国际MFA教育的典范。解析其在MFA教育上的成功做法,不仅可以为我国艺术硕士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而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学位点评估等诸多方面提供有益经验及启示。 关键词:柏林艺术大学;MFA;教育 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其涵盖的范围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设计、电影、新媒体等诸多艺术领域。德国艺术院校协会(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对MFA的培养规格有着明文规定:“MFA,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专业硕士水平及能力的证明,在艺术教育领域,它却是一种最高学位,其含金量并不低于学术型的硕士及博士学位,因为MFA获得者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且还具备超越常人的艺术创新能力。”[1]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是位于德国境内柏林州的一所标准艺术类综合性大学。虽然学校规模不大,但是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96年。柏林艺术大学目前涵盖了绘画、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等多个艺术门类;人才培养层次较高,类型齐备;学科覆盖面广。MFA教育在德国开展最早,无论是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学位授予的考核环节上都非常有特色,考察并分析它在MFA教育上的种种举措,对我国艺术硕士教育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人才培养目标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对MFA的总体定位目标为“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在艺术各个领域中发挥个性”,“结合新时期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势,运用新的艺术理念来分析当下的艺术现象,推动艺术创新,探索未知的艺术世界”。具体而言,其总体目标可以分解成以下3个子目标。 (一)艺术创作 学会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使本人的作品不仅能体现时下艺术创作新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能体现新的观点与创作手法。如在美术设计领域,要求毕业生能够运用新的设计技术与新的制作材料,创作一些大胆新颖的艺术作品。而在音乐领域,尤其是作曲与音乐表演领域,则要求学生具备在专业音乐院校教授表演与音乐理论知识的能力,拥有编配本国及其他国家艺术作品的能力。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与研究,在表演、编配技术与音乐艺术性上都能达到职业音乐家的高度。 (二)代表作 柏林艺术大学MFA学位授予委员会规定,学员在获得MFA学位之前,必须创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个人代表作,代表作是衡量其获得学位与否的重要标准。代表作不仅仅是个人艺术观点、艺术创作理念与手法的综合体,而且还应符合柏林艺术大学的艺术学学科定位。柏林音乐学院强调MFA教育应该以“艺术个性、国际性、多层次性、实践性”等为导向,而代表作是体现其教育特色的最好载体。 (三)艺术创新能力培养 柏林艺术大学对学员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艺术洞察力的培养。如对创作的主题、理念能够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同时能够洞察当下艺术创作中的新材料运用、新创作手法的使用、新艺术理念的传递等等,能够运用这些丰富的艺术创作手段创造符合当代及传统艺术领域中各种艺术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其二,艺术批评能力及沟通能力的培养。艺术批评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是否能够坚持艺术的美学标准,理性地分析、评价各种艺术事项,包括艺术家的创作思潮、艺术发展史中历史事实的再现与分析、艺术家作品创作的新的发展趋势等等。沟通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与艺术经纪人、观众良好的沟通能力,如专业的作品展示能力,艺术领域中的学术讨论、分析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能力。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柏林艺术大学MFA培养的核心,其课程设置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每门课程保持在3个学分左右,总计在为期3年的培养周期必须完成64~100的学分数,另加上毕业时的代表作,方能申请MFA学位。[2]下面以列表方式对柏林艺术大学的课程设置予以分析(见表1)。 从表1不难看出,其课程总体设计考虑了MFA学生的特殊性――作为职业艺术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艺术修养。这些基本素质与修养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艺术创作与表现能力,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所从事艺术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整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比较教育・德国MFA教育对我国艺术硕士培养的启示 其一,课程设置讲究与其他学科的互补关系。这点在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上可以体现出来。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中,大多都突破了艺术门类各个领域的学科限制。从事音乐专业的MFA学员可以选修相关艺术哲学、艺术文化等相关人文素质课程,来提升自身的综合修养;而从事美术与设计的MFA学员也可以选择音乐结构类课程,可以在音乐的结构美中寻找到艺术的共同点,为自身艺术创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因此,课程设置的互通性进一步使MFA课程体系逐渐系统化、关联化,形成了较为严密、科学的课程体系。 其二,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占据了很重的比例,同时也注重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课表中可以看出,课程内容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音乐专业课程当中的声乐与器乐课程组模块,课程内容丰富,注重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每个课程考核的方式是以专案方式予以体现。这种专案一般都会让3~5名学生采取集体汇报的方式,通过集体创作的艺术作品(如作曲专业创作的作品,表演专业进行表演)提交给任课教师,作为课程考核授予学分的依据。完成专案的考核,学生则需要修毕大量的实践类课程,毕竟一个作品的完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在实践类课程中的学习效率。由于专案的考核大多并不是在课堂上完成,而是在大剧院、美术馆完成,考核组专家的组成不仅仅是教师,还有著名的乐评人、艺术批评家等等,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要求可谓相当高,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柏林艺术大学非常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开设。 其三,课程授课方式的灵活性与考核的规范性相结合。为了体现MFA授课的灵活性,柏林艺术大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如在专业技能课上采取的是个别课,学术研讨课程采取的是专题讨论课,而合唱类课程采用的是小组课方式。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使考核方式多样化,方式多样并不意味着放松考核要求,相反考核规范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如美术设计专业的MFA毕业生可以提交展览证明(含美术专栏作家的评论)、书面研究报告,而音乐专业的MFA的考核包括作品视听、专场表演音乐会、作品编配及相关乐评人对作品的评价等形式。为了使考核更加公平、公正,柏林艺术大学设有专门的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学生的课程作业、代表作、学位授予予以考核,委员会一般由7人组成,既有本校教师,也有外校教师,还有职业艺术家、艺术批评家。考核人员来源的多元化,也使考试结果更加公平。 三、MFA的质量监控与考核机制 在德国,高等教育质量考核与监控体系一般都是由高等教育专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市场反馈调研部门共同组成。[4]其中,高校自身及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协会组织的行业、内部评估,是其培养质量保障及监控、考核的主要手段。MFA也不例外,对其培养质量的考核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柏林艺术大学通常的做法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校自身的内部评估,也称之为“自评”。一般都是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学校的办学层次、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考核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之上,将相关评估结果生成有关评估报告提交到政府主管部门,然后要求进行第二阶段的高教专业协会的行业评估。第二阶段的主要评估内容有“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的措施”、“入学及毕业规定的年限、条件、学分要求”、“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师对考试的组织方式及教学质量的反馈”、“用人单位及市场的反馈”等等。作为第二阶段的评估主体――德国高等艺术教育评估委员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德国的高等艺术教育采取的是联邦体制,所以德国高等艺术教育评估委员会承担着高校与联邦政府信息沟通、反馈的中转作用。联邦政府、州政府、高校、专业协会在MFA质量监控与考核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共同保障MFA的高等教育质量。[5]其中,作为最高政府机构――联邦政府主要是负责全国性的艺术教育战略和重要的法律法规文件的起草、制定与实施。如明确法律条款规定:“高校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必须定期进行评估,学生与教师必须参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工作,对学校近期的专业、行业评估应定期向全社会予以公布。” [6]而作为协作方的州政府与实施对象的高校则是主要负责评估数据整理、人才发展报告、就业及教学质量反馈等等。另外专业协会负责的是具体的办学层面评估,如教学方法的改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等等。专业协会评估委员来自全德该艺术领域中的精英人士,他们负责对MFA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同时对学科的全国排名情况进行审核,在评估数据中,侧重借鉴CHE(德国高等教育发展评估中心)的分析数据,因为该数据来源较为客观,提供了较为直观的教育动态信息。 另外,在MFA入学与学位授予的审核环节,柏林艺术大学要求极其严格,把好了“出口关”与“进口关”。在入学申请审核上除了要求学生提供相应的艺术学学士证明之外,还应该提供所属MFA艺术领域中的个人作品。除此之外,还需提供本人未来几年的学习计划及著名教授的亲笔推荐信。柏林艺术大学尽量避免招生环节的“近亲繁殖”现象,尽可能招收来自于外校、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国籍的海内外学员,从而使自己的毕业生在未来就业时拥有更加广阔的艺术视野。在毕业审核环节中,除了考试委员会对代表作的投票之外,对毕业平均成绩也有一个较为严格的规定。其所修毕的课程中,平均成绩绩点不得小于2.0,一旦小于这个学分绩点,在毕业审核中将被淘汰。因此,较为完备的质量监控与考核机制确保了柏林艺术大学MFA的教育质量。 四、对我国艺术硕士教育与改革的启示 我国艺术硕士自2005年3月起,从最初的32个艺术硕士试点建设单位到如今的数百家之多的培养单位,艺术硕士发展的势头、规模在专业硕士教育中可谓是惊人的。在艺术硕士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如在2016年3月16日教育部公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中显示,共有50个博士、硕士和专业学位授权点被评估为“不合格”,涉及全国42所高校,还有不少学位授权点被要求“限期整改”。其中就有众多名牌院校艺术硕士点中招,不少“985”、“211”国家重点院校的艺术硕士点甚至被责令取消招生,5年之内不得申报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点建设工作。而对于“限期整改”的艺术硕士培养高校而言,两年之内不得招生,两年后接受评估组及艺术硕士指导委员会的评估,如果仍然达不到整改要求,则取消硕士学位培养授予权资格。[7]这是迄今为止,对艺术硕士评估最为严格的一次全国范围的检查,对不少在培养过程中暴露出问题的院校亮起了黄灯,而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集中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从这次检查中,我们也看到了与国外MFA教育相比,自身的许多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取以柏林艺术大学为代表的MFA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评估认证方法,对于我国的MFA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MFA教育的核心,柏林艺术大学对MFA的人才能力结构、人才就业趋势、人才的知识储备、人才的职业选择有着很明确的指向。如美术设计人才的定位是国际性的艺术家、艺术设计人才;音乐则是国际性的音乐创作、表演人才;戏剧表演是在世界各大戏剧节能够有突出表现的艺术家。因此,无论是美术设计、音乐亦或是戏剧、舞蹈都强调其培养的国际性。虽然不同艺术门类在培养目标上有所差异,但是其共性是培养出能在国际艺术界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在这样的人才目标定位下,柏林艺术大学的MFA课程内容、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职业发展规划都强调了这一特色。如在音乐专业MFA课程设置上(详见表2),不仅仅有本国的艺术课程和内容,还有其他各国优秀的、代表性的课程内容,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艺术视野,这个与柏林艺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密切关联的。相比较而言,我国近期被取消或者要求整改的艺术硕士授权点都是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缺陷。因此,如果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出院校的自身特色,避免“千校一面”的发展态势,需要我们研究生教育及管理者深思。 艺术硕士论文:绘画学科艺术硕士研究生(MFA)培养模式的内涵研究 【内容摘要】吉林艺术学院自2009年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以来,在不断总结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前沿性、当代性的MFA教学模式。学院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环境,注重学生艺术观念的养成和创作表达方式的自我生成。在创作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媒介、语言的认知和应用,形成以宽泛的文化滋养为教学背景、以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生成为目标、以培育学生艺术信念为核心的MFA培育模式。 【关键词】MFA 文化滋养 艺术实践 艺术信念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绘画类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自2009年起,吉林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开始招收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期间,研究生的培养层面所开设的方向均是以架上艺术为主。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之一是造就专业性和创造型的人才。就我国的艺术教育宗旨和实际社会需要来讲,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就艺术和艺术教育本身来讲,所涉及的实际问题似乎更加具体和复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绘画类艺术硕士(MFA)研究生培养做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打破形式界限,宽泛的文化滋养是当代绘画类研究生应该面对的重要课题。 绘画的形式特征与艺术本质之间始终存在着特殊矛盾。以媒材和手段来划定艺术种类的界限、区分艺术家的特征,亦或以这样的方式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培养,势必会造成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缺乏以及对技术、手艺的热衷。只有打破媒材的界限,突破形式特征的束缚,在技术的实践中给予文化精神更多的关怀,才会造就更为优秀的艺术家。 在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当代绘画各种艺术形态的有效构建和综合化探索,使学生在创作中多维度地考虑到艺术与物质文明、科技文明间的流通与结合,打破原有的形式界限,实现艺术观念的充分表达。这种培养方案不仅为学生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而且使艺术创作的表现力在多媒材的综合化探索基础上,体现出更具独创性的视觉表达。艺术的独创性产生源于丰厚的文化素养,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增加了创作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以创作实践类课程的个案研究为切入点,梳理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脉络,充实和完善现有教育教学体系的课程构架。学院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艺术本体理论课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文、史、哲的基础理论课,使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给予文化精神更多的关怀。绘画专业的学生将最终投身于艺术市场,为了让其明确学习目标,针对中国的艺术市场有相对整体的认识,学院在课程的框架中增加了艺术市场学、艺术经济学等相关课程。通过课程的改革和置换,有效地增强学生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彰显个性特征、寻找理性艺术实践途径是成就绘画的重要方法。 个性体现是衡量艺术家品质和特征的主要依据。这里所说的个性是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的一种习惯,是思维、行动和艺术表达综合在一起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质。艺术个性是文化视野、视觉智慧和娴熟技艺的总和。艺术个性的彰显表现在作品中,当作品背后人心与绘画作品的形式具有一致性才真实可信。 近年来,学院在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针对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以“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进行多方面引导,充分激发学生个体的创造力。尤其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三、四学期,学院着重安排了系列的创作课程。学生通过对自身感兴趣的题材、主题、绘画风格等方面的借鉴和整理,进行探索研究,同时梳理了创作思路和创作手法。通过学生们对于题材选择,可以看出其更注重内在精神世界的发掘。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院不仅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还在试图探寻一种新的理性精神,即艺术理性精神。艺术理性的自律性使得学生在不断批判、超越既定现实的同时注目未来,通过语言、概念、图像的内在转化达到审美转化的需求。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是每位艺术家不可忽视的问题。重视感性与理性在艺术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感性情感是构成油画丰富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是作品的血肉及灵魂;理性则是丰富情感的骨架,二者相辅相成。感性与理性情感的交织可使学生创作出具有伟大心灵感召力的艺术作品。 第三,坚持艺术信念,把握时间规律让艺术发生具有多种可能。 成就艺术的条件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任何一位艺术家的成熟都需要以时间作为代价。当然,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更多、更有效的尝试是提高品质的最佳办法。能以时间线性的考量看待自我艺术成长的艺术家,最终会获得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任何社会体验与尝试都具有丰富自我文化经验和艺术感悟的可能。随着社会发展加快,在国家提倡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艺术生态。 现今,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个人开始关注青年艺术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双轨并行机制,不仅在校内给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展览、讲座、研讨等学术交流平台,还鼓励学生体验和参与各种大型展览、评选、青年扶持项目等。在此过程中,学院更多地希望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磨练艺术创作能力,积聚艺术创作能量,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位置。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青年艺术家的要求有所不同。只有那些努力表达时代气质,愿意尝试更具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并且努力学习传统,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艺术家,才能够创作出代表时代的艺术作品。 吉林艺术学院自2009年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以来,在不断总结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前沿性、当代性的MFA教学模式。针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的特殊性,学院主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培养方案中强化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要根据培养目标正确认识自身与专业方向的差异,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制定有指向性和创新性的精学和泛学内容并付诸实践,促使学生艺术观念的养成和创作表达方式的自我生成。在创作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媒介、语言的认知和应用,最终形成以宽泛的文化滋养为教学背景、以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生成为目标、以培育学生艺术信念为核心的MFA培育模式。 (注:本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综合艺术院校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硕士论文:声乐表演艺术硕士(MFA)人才培养创新性研究 〔摘要〕通过对声乐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考察分析,指出实践性是专业硕士区别于研究型硕士的重要基点。声乐表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联合创新实践基地与校内导师结合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带有研究性质的实践基地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表演实践结合的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据此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创新专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性专业学位论文要求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创新性 近年来,随着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有了进一步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已逐渐成为我国现阶段艺术教育的重点,而各艺术类高校只有不断地对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创新,才能达到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符合时展的总体目标。 一、声乐表演人才培养原则 1、以行业需求为培养导向。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发展原则是供需平衡,在声乐表演的人才培养中也应遵循这一特点,达到市场的供求平衡[1]。现阶段,我国声乐行业就业不仅局限于文艺表演演员,同时还包含高校的声乐教学教师等行业,因而,艺术高校在对其进行培养时,应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对其进行目标结构整合,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不断促进开放式教学的发展,不闭门造车,逐步实现市场需求与教学供应的相互结合与统一。 2、以声乐演唱为教学重点,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是艺术专业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在艺术专业教育中,声乐表演能力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不仅是教学的课程要求,还是考核和评价专业学习的重要手段。因而,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使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同时还可以使其在其他教学活动中发挥积极效用,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专业的培养目标。声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将学生培养为现代化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内容,掌握演唱与表演专业技术,具有较强音乐认知度以及鉴赏能力的新型高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具体要求是在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同时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具备艺术教育的基础素养,掌握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拥有基础理论实践能力[3];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使自身拥有国际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二、声乐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标准设置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对声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人才标准的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改。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中各类型事业的发展都与市场建设发展有相应的关联性,声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也逐渐由艺术性慢慢变得市场化,因而现代艺术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其培养标准做了相应的调整。在对专业人才进行教授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其专职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还对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将声乐表演专业人才打造为综合性人才。 2、教育培养方式及手段落后等问题。声乐表演专业教学落后首先表现在教师职业能力与教育理念的落后,教师综合能力的欠缺导致声乐表演专业教学无法与时代需求相融合,而年轻的教师虽接受新教学理念的熏陶,但却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无法对学生实施高效优质的教育。同时,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往往传达给学生消极过时的教育观念,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会使学生过分崇尚外来声乐表演文化,轻视本土优秀的声乐内涵,这样不仅不利于我国声乐表演专业的发展[4],同时还对我国声乐文化造成相应的危害。 三、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研究 1、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实践能力。作为现代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性,以及对声乐表演专业的创造性,该专业的课程培训注重其实用性以及学术性,因此在对硕士生进行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知识体系的综合调配与各内容知识体系的衔接。具体教学方式如下所述: 导师在开展课程教授之前,应该对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进行细心准备,同时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按照相应的规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根据各个研究生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或者相关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自主性,避免将自己的思维观点强加于学生,尊重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一步一步实现并获取正确的观点,这样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2、建立“双师型”教学模式。声乐表演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各高校应重视教师的特色发挥,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双师制”形式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将教师与社会艺术团体相挂钩,聘请校外的资深艺术家或者其他高校的导师,外聘的教师可以主要负责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声乐表演艺术硕士生可以不定期地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参与演出,增强其职业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3、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硕士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层次、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其中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6],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现阶段,我国高校受到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教育模式基本是依照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对研究生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因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本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在培养模式中,艺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科生注重对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艺术研究生是艺术的研究工作者,因此,应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教师应强调专业知识的理论性与实际应用性相互结合,对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严格监控,注重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体现自身的创新理念。 同时,教师应该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专业的重点培养计划中,在教学中尽量避免传统硬性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相互探讨,这样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新观点的探究,掌握最新的艺术发展趋向。学校还应将促进该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作为学生的培养基点,在对学生进行招生调控与培养时,都应将地方文化经济作为发展重心,并在此大的发展环境下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不断促进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4、企业研究生研究工作站的建立。大学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主要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达成协议、共同合作建立的学生实践基地,该基地的建立有利于研究生艺术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创新,实现对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满足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艺术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分之后对企业工作站的相应职位与工作进行申请,之后在企业内开展工作并在完成基础工作的基础之上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研究生在完成自身的基础工作时,还可以对相关学位论文以及声乐表演专业展开研究。 结语 现阶段,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够高。因此,我国各艺术高校应该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究,完善课程设置、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责任编辑:杨建) 艺术硕士论文:浅析民办高校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 摘 要: 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学位,需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及艺术硕士的毕业评价等方面对民办高校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艺术硕士 培养模式 2011年10月,包括河北传媒学院在内的五所民办高校通过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垄断的局面。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校获此招研资格,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学校开始有资格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挑战则不言而喻,民办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是否正规,教育质量能否保证,就业前景如何,这些都需要用事实去证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则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关于培养目标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已经有了较长发展历史,如在美国,艺术硕士的教育宗旨一是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是强调艺术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与此相关,其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的标准主要在于对学生的创作技能和艺术想象力的全面评估①。 我国目前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两类,后者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在修学期间更多地学习一些理论课程和专业研究方法,最后疲于应付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客观来说,用于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相对很少。为了加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05年起开始在我国建立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并在《关于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是我们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根本保证。”其中培养“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即是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 对于首次获得招研资格的民办高校来说,应该深入思考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河北传媒学院来说,MFA的培养目标要在深刻理解国家关于艺术硕士培养目标界定的基础上,将“高层次、应用性”的特点加以深化和升华。河北传媒学院将招收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出在广电领域既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际操作流程,既具有本专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又熟悉相关领域知识,能够在广电行业驾驭整套制作过程的高端广电人才。 二、关于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专业学位中的一种,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与艺术类学术型硕士即文学硕士招生对象的不同和前边所述培养目标的区别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实现也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程设置直接相关。民办高校应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建设,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首先,不可忽视理论核心课的重要作用。艺术人才的专业成才周期长,相对来说文化底子普遍薄弱,这也是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专业层次不易提高的重要原因。艺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为他们提供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提高理论修养,“提高他们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②。由于已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容易自觉结合自身以往经验进行整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指导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为艺术硕士研究生提供实际案例操作课程。实际案例课程也可称之为专题课程,导师带领学生结合以往实际工作经验,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诸如案例分析、完成实际作品等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就广播电视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专项研究。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了艺术创作视野。 第三,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艺术硕士涵盖音乐、戏剧、戏曲、电影、舞蹈、广播电视、艺术设计、美术等学科领域,每个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广播电视专业,与其他几门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存在共性层面,也有不同之处,学生需要全方位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精通一两门相近学科专业。另外,对于攻读艺术硕士的研究生来说,入学前大部分忙于实际工作,缺乏高层次文化素养提升的机会,遇到问题不能融会贯通,这也要求我们不能忽视通识课程的建设。“学识修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提高创作的境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③。艺术硕士阶段的通识课程与本科阶段的通识课程是以艺术为主体,对本专业门类外的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课程,旨在提升艺术硕士研究生在艺术视野、自身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通识课程可作为专业选修课进行设置,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感兴趣的一两门其他专业门类的课程进行学习和研究,扩大艺术视野,与本专业融会贯通,为今后的创作开阔思路。 三、关于教学方式和方法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应围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展开。课堂讲授法虽然不再是当代教学唯一的模式,但是仍有自身优势,对于理论教学,还需要安排有造诣的名师进行系统讲解,学生通过参与讨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对于专题类案例类课程,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应加强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如可聘请校外知名的高职称高职务的广电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实践课程教师或顾问,为研究生提供典型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另外,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掌握广电领域各类工作的知识和流程。 在培养方式上,可以考虑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是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省内广电行业,学校可与相关广电单位建立合作培养的关系,一方面学校为广电行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广电行业为我校MFA研究生提供实践基地,使他们有机会走进行业第一线,切实动手参与工作流程,双方达到共赢的目的。 四、关于毕业评价 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通过两到三年的学习后,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的专门展示。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评价需要建立起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即必须有实际作品,毕业论文要以作品为基础进行撰写,在论文中对实践操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同时,在论文指导和答辩过程中,导师应积极发现好的作品,推广到社会中转化为生产力,增强艺术硕士在专业领域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环境问题论文:浅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摘要:本文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现存的环境状况,并从经济发展的政策、模式和资金投放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经济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健词: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之后评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后,本文研究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求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1 能源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进行的,而重工业企业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资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 2 大气污染。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中国是世界煤消费最大国,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3 水污染。中国城镇供水面临很多的问题,据统计,在660个大中型城市中,约有400个已存的各种各样的水问题;有1/4已达到警界标准。地下水资源已被渐渐污染,还有20%的水资源已无法再生为清洁水。而这所有的水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 劳动力污染。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种对劳动力的需要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其生产岗位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此外,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政府已经逐步消除人口移动的限制,使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业企业,中国的城镇人口增加,到2004年。中国城镇人口近总人口的42%。这使得中国城市人口进一步集中。这种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其代价是中国可耕种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同时还会产生粮食生产力的危机。城镇化的发展还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劳动力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选择一种更为高质而快捷的生活方式。这促使粮食生产部门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来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这会使更多的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土地污染也会更为严重。 5 垃圾污染。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全国有2/3的城市陷于垃圾围城。此外,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 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二 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虽然进入2003年后。新一代领导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予以解决,然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种种冲突却使这一问题的解决不容乐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开始就埋下了环境污染的祸根。一直以来,中国盛行“商人崇拜”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倾斜”,国内许多政策措施都体现出经济发展为首任的思想,在《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过程中,中方代表即表示“国的首要问题是消灭贫穷,发展经济,中国政府不可能执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除非是经济发展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任何浪费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借“发展经济”之名毫无阻碍地通行。错误的政绩观把“吸引外资”和“出口”当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指标,出口污染环境的产品受到优惠的“出口退税”的公然鼓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被奉为上宾。并得到低税率的优惠。在这种环境换发展的政策指导下,中国当然会面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 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资源储量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要想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治理资金与技术资金促使企业使用最能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有效利用资源。而我国各企业及政府部门对经济数量的追求往往让他们忽略或放弃了这部分投入,致使我国环境保护及相关资金支持和技术发展严重落后。我国在九五计划期间,政府拿出了360亿(约45亿美元)主要用于污染控制和防治,这是近两倍于六五、七五和八五计划986-2000)之和的环保投资,然而这一数据仍然低于1%的GDP数量。“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首次突破GDP的1%。达到1.18%。但这一投入并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基本需要。据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每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百分之四到八,再加上生态破坏带来的损失,总的占到GDP的百分之十三到十五。在《中国绿色 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指出。中国2004年全年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占全年GDP的3.05%,治理成本占GDP的1.80%,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这一切资金要求与我们现有的投人数额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资源短缺的约束,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的方式。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产生了一种资源约束的错象。而且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我国产品结构、进出口技术结构各方面严重失调,其发展的最终结果都将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如果我国有好的市场经济,转变了现在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就会促使技术的不断进步,能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时,资源约束的现象才会真正消失。 三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l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1 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来抓,加强各部门合作,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实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 2 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抓,分配更多的资金与技术资源给环保产业,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体系,将环境保护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 3 把循环经济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彻底放弃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与传统的回收利用不同,它不是依靠计划安排来实现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而是通过法规和标准的严格执行,通过市场运作来发展的。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建设过程当中,我国还需不断加强环境法体系的建设工作,并赋予相关工作部门有效的执行权力,在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框架下,有效推行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4 把国际合作视为解决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官方和非官方的各种渠道,通过政策讨论与对话推动我国在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在环境政策、管理、技术及方面的能力,积极引进环境保护资金和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提供动力与支持。 环境问题论文:浅论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摘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的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和认识所在城市中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分析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环境 生态设计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郑东新区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群交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 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着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环境问题论文: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法律分析 一、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与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环境案件,如云南的盗伐并出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珍稀树种红豆杉案、国外有害废物屡次非法进入我国港口案、城市污染工业向农村和落后地区转移案等,都反复表明在我国存在着日益严重但却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环境问题的社会转移,是指在经济不平等条件下,以抢占资源和转移污染为真实目的的贸易或投资行为所导致的环境问题的输出或空间转移现象,其中的“贸易或投资行为”,既包括国际领域的贸易和投资行为,也包括国内地区间发生的贸易与经济投资行为。日益增多的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逐渐导致一类新型环境问题,即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的产生。 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与非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即单纯由于人类科学认识能力的局限或生产技术落后而引发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具有直接的对比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法原则与制度的研究更多是以后者为对象的,而对明显具有“恶意”因素的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缺乏甄别和专门化研究。这种问题的“混同”不仅反映了环境法理论研究的疏漏,而且构成了实践中大量权利隐性受害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本文以权利的视角对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进行分析,尝试建构有助于预防和规制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的法律制度。 二、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现象中的权利隐性受害 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的实质是将一种“利益”或者风险在相关主体之间进行强制性分配。但这里所讲的“强制”,在行为外观上通常以招商引资、自由协商和缔约为内容,不具有强制的表象,但从利益交换的过程来看,由于利益的多样性和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并没有完全反映在上述过程中,所以,对于非参与方而言,利益的损害,尤其是某些非经济性利益的剥夺构成了一种实质上的强制。尽管经济学上的外部性理论已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种种对策。但从法学的观点来看,权利是法学最为重要的分析单元,而公正是权利的道德基础。如果换以权利的视角对环境问题的社会转移现象进行反思,不难发现环境问题社会转移过程中普遍存在权利隐性受害现象。 首先,权利体系的现实与应然之间的时间差距是导致在环境问题社会转移过程中发生权利隐性受害的关键因素。根据权利体系的发展史,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内容一直伴随着人类需求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而法律对利益关系的确认和调整却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例如,现行法律并没有对有关基因的提取和使用行为,做出有利于基因资源丰富地区居民利益的相关规定,而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的工具性价值和其潜在的巨大的经济利益正日益被社会所了解,这就使得于未来的某个时间创设一种基于属地原则的基因权利成为可能;又如,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或各地区在环境标准和环境管制方面存在许多具体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法定权利状况也在客观上妨碍了人们提出相关的利益主张,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曾被视为奢求的主张渐渐会转化为法律的基本保障。所以权利的空白和权利保障范围在地域上的落差为环境问题社会转移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得具有明显恶意因素的资源强占和污染输出行为,以各种形式合法性掩盖其加害行为的实质,造成权利的隐性受害。 其次,在环境问题社会转移过程中,缺乏权利的自觉和必要的救济手段往往也促成了权利的隐性受害。与普通的环境侵权行为不同,导致环境问题社会转移的一些投资和贸易行为,因取得合法形式而具有更加隐蔽的特点,加之特定时期社会舆论的烘托,使受害主体往往难以察觉到加害的存在;即便能够意识到侵害的发生,但往往在强调利益衡量和忍受限度的环境政策和社会背景下,淡化或放弃了自己对环境利益的主张;此外环境诉讼的操作难度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权利主体对相关权利的诉求。因此在法定权利体系内,处于休眠状态的权利也是权利隐性受害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后,在环境问题社会转移过程中,造成权利隐性受害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更广泛的受害主体实际上是接受转移方的未来世代。所以一些资源的强占和污染的输出行为,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以侵害接受方环境权的方式,损害了接受方的发展权。在主体不在场的情况下,利益的格局已经被强行调整,对于未来世代而言,这无疑构成了一种权利的隐性受害。 三、法律手段在控制环境问题社会转移中的作用 在普通的环境侵权案件中,权利受到的是一些显性侵害,可凭借环境侵权法追究责任。而在控制环境问题社会转移过程中,权利的隐性受害使得根据侵权法追究责任进行事后救济面临一定的法律障碍,并且也不符合环境法的预防原则,因此以法律手段控制环境问题的社会转移不能仅仅依赖消极应对的侵权法思维,而是应在立法环节对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社会转移进行事前防范。 首先,确立环境正义作为国家环境政策与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 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和风险社会中,法律应适时做出相应调整,一方面通过权利标准的不断提高,减小权利在种类和范围上存在的地域落差,从而在根本上防范环境问题的社会转移;另一方面对于暂时无法弥合的差距,可通过在新型利益关系中确立新的权利形态,以减小因环境问题转移而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 第三、在具体制度层面,应建立有关投资目的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部分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产生于投资合作项目,如向落后地区输出污染工业和以掠夺基因资源为目的设立公司等等。所以对投资的真实目的进行考察和判断有助于及早发现“投资者”的主观恶意从而遏制和预防环境问题的社会转移。 最后,在权利体系的完善方面,应补强程序性权利的作用,通过赋予公民广泛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创造信息平等环境,克服因信息不对称以预防社会转移型环境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完善环境诉讼制度,建立较为便捷的权利救济模式和可行的责任机制。 环境问题论文: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 论文 关健词] 经济 发展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本文从 中国 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现存的环境状况,并从经济发展的政策、模式和资金投放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经济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建议。 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之后评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后,本文研究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求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1 能源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 工业 发展为核心进行的,而重工业 企业 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资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 2 大气污染。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中国是世界煤消费最大国,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3 水污染。中国城镇供水面临很多的问题,据统计,在660个大中型城市中,约有400个已存的各种各样的水问题;有1/4已达到警界标准。地下水资源已被渐渐污染,还有20%的水资源已无法再生为清洁水。而这所有的水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 劳动力污染。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种对劳动力的需要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其生产岗位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使得环境污染问题 自然 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此外,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政府已经逐步消除人口移动的限制,使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业企业,中国的城镇人口增加,到2004年。中国城镇人口近总人口的42%。这使得中国城市人口进一步集中。这种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其代价是中国可耕种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同时还会产生粮食生产力的危机。城镇化的发展还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劳动力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选择一种更为高质而快捷的生活方式。这促使粮食生产部门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来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这会使更多的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土地污染也会更为严重。 5 垃圾污染。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全国有2/3的城市陷于垃圾围城。此外,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 过严格的无害化和 科学 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二 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虽然进入2003年后。新一代领导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予以解决,然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种种冲突却使这一问题的解决不容乐观。 我国的 经济 发展 一开始就埋下了环境污染的祸根。一直以来, 中国 盛行“商人崇拜”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倾斜”,国内许多政策措施都体现出经济发展为首任的思想,在《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过程中,中方代表即表示“国的首要问题是消灭贫穷,发展经济,中国政府不可能执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除非是经济发展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任何浪费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借“发展经济”之名毫无阻碍地通行。错误的政绩观把“吸引外资”和“出口”当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指标,出口污染环境的产品受到优惠的“出口退税”的公然鼓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 企业 被奉为上宾。并得到低税率的优惠。在这种环境换发展的政策指导下,中国当然会面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 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资源储量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要想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治理资金与技术资金促使企业使用最能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有效利用资源。而我国各企业及政府部门对经济数量的追求往往让他们忽略或放弃了这部分投入,致使我国环境保护及相关资金支持和技术发展严重落后。我国在九五计划期间,政府拿出了360亿(约45亿美元)主要用于污染控制和防治,这是近两倍于六五、七五和八五计划986-2000)之和的环保投资,然而这一数据仍然低于1%的GDP数量。“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首次突破GDP的1%。达到1.18%。但这一投入并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基本需要。据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每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百分之四到八,再加上生态破坏带来的损失,总的占到GDP的百分之十三到十五。在《中国绿色 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指出。中国2004年全年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占全年GDP的3.05%,治理成本占GDP的1.80%,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这一切资金要求与我们现有的投人数额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资源短缺的约束,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的方式。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产生了一种资源约束的错象。而且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我国产品结构、进出口技术结构各方面严重失调,其发展的最终结果都将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如果我国有好的市场经济,转变了现在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就会促使技术的不断进步,能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时,资源约束的现象才会真正消失。 三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 工业 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 自然 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l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1 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来抓,加强各部门合作,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牢牢树立 科学 发展观念,实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 2 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抓,分配更多的资金与技术资源给环保产业,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体系,将环境保护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 3 把循环 经济 的 发展 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彻底放弃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完善的 法律 体系的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与传统的回收利用不同,它不是依靠计划安排来实现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而是通过法规和标准的严格执行,通过市场运作来发展的。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建设过程当中,我国还需不断加强环境法体系的建设工作,并赋予相关工作部门有效的执行权力,在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框架下,有效推行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4 把国际合作视为解决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官方和非官方的各种渠道,通过政策讨论与对话推动我国在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提高 中国 在环境政策、管理、技术及方面的能力,积极引进环境保护资金和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提供动力与支持。 环境问题论文: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问题 【内容提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为谋求自身的生存的发展,在千差万别的生存环境下创造了千百态的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珍宝,是人类智慧的总库存。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宽松,对缓解目前已出现的生存环境恶化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有效地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多地并存源,人类21世纪的生存环境将仍然是美好的。 【 正 文】 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梦想彻底征服自然。开始是凭巫术,以后是凭信仰、凭人类的科学和技术及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人类经济秩序。其结果是人类在局部问题上使自然按照人类的意志发生了改观,但在总体上却不断地遭到了自然的报复。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协调还是控制,是利用还是征服,是依存还是对立?本文拟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加以分析。 人与其他生物物种不同,其他生物物种完全是凭借自身的生物属性,在生态区域内参与生态系统的协调运作,任何一个物种在其间失去平衡,该生态系统内的其他物种都会相应按生物规律做出反应,使之重归于平衡。人则不同,就其生物性而言,他与其他生物物种无异都得摄取生物能,消耗生物能,都得接受同一区域并存物种的生物性制约。而就人的社会性而言,人与其他生物物种就迥然不同,他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凭借文化结成社会,维系成个体集合——民族。用人类特有的手段——文化去摄取和消耗生物能,因而和人并存的生物,只能在生物性上层面上对人的生息和繁衍加以制约,而在生物层面之外对人类却无能为力,人类却能在生物层面之外凭借文化按自己的意志对于伴生生物加以控制甚至彻底征服。这样一来,矛盾酿成了,即人类超越于生态系统之外,它可以左右生态系统,却不受生态系统制约。终有一天人类这个脱控的生物物种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均衡运作,使所处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一天目前已经迫近了,这就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降临。 人类在生态系统内的脱控既然导因于人类的文化,那么要使之在生态系统中重归于平衡,也得惟文化是问。要使人类这一物种在生态系统内重归于平衡,当然得靠一种制约力。这种制约力只能是文化,文化又只有人类才有,因而不能靠其他生物种的文化来制约人类,只有靠人类自身的文化来制约人类自身。如果这个制约的方案能够行得通,人类这一生物物种在地球上的失衡也就随之得到解决。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问题也就彻底缓解了。 我们知道文化可以划分为具体的类型,类型之下又可以划分为具体的样式。要使文化对生态失衡发挥制约作用,当然不能靠文化的整体,而只能靠文化的不同类型、不同样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去实现。为此,我们得按照文化的类型一一分析,看看他们各自对生态系统失衡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如何去加以制约。 属于狩猎一采集类型的文化,由于是在伴生生物的运作中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这种文化类型也能够积累有限的代偿力,但是这样的代偿力仅作为转换生活区域、对付生存环境不测因素的变故之用。一旦所维系的民族成员个体数量超过所处地带生态系统所能承担的生物个体数,随之而来是该种文化在该区域内适应度的锐减。人们的反应只能是扩散或出现该种民族的分裂。在这种文化类型中,人类虽然超越生态环境的生物性,但是由于他们所拥有的文化仅仅用于人类转移生存环境和对付生存环境的不测变故之用,而不是在生态系统之外按自己的意志,迫使生态系统改观来适应自己,因而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阻滞,即生态环境运作仍能按其生物性正常延续。 斯威顿耕作类型的文化也是在所处生态系统中凭借伴生生物在该系统内的生物正常运作从中获取生活资料。在这种文化中可以积累较多的代偿力,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从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划分出由人严格控制的生产区,于是仅具有生物性的生态系统开始接受来自人类文化的强制性控制。这时所积累的代偿力已经可以使自然生态系统局部地改观,但却不会使这种改观延续下去,否则,人类在生存区域内所构建的生存环境,就会与其对应的文化失去平衡,导致适应度的降低。于是,在这种文化类型下的人们,为了避免适应度的降低,同样只能向新的生存环境扩散,去构建新的生存环境,使暂时的生态系统阻滞迅速得到恢复,而不能在使生态系统改观中找出路。因而在这样的文化类型下,人们仍然没有完全脱离生态系统中生物性特征的制约。由于代偿力的积累,人类可以局部地扰乱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正常运作,但那仅是处于构建生存环境的临时需要,并非以此为目的。因而在该类型文化下,人类对其处的生态系统造成的阻滞是暂时性的。 关于斯威顿耕作是否会造成生态危机,曾有过不少的偏见,处于一般进化类型较高的民族,往往指责斯威顿民族靠毁林烧畲谋生,是生态资源破坏的罪魁。这种提法,带有很大的民族偏见色彩,近年来很多切实细致的研究工作已对这种偏见进行了有力的匡正。尹绍亭在云南边境地区所作的研究工作,使这种带有传统性的偏见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在国外也有很多卓越的学者,同样地证明了这一点。拉巴婆特在对岑巴甲玛凌族的生计生态研究后,明确地指出,该民族的斯威顿耕作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呈相当和谐的平衡状态,并未造成生态系统运用的阻滞。 畜牧类型文化不是用代偿力去使所处的生态系统暂时改观,而是凭借控制大型的食草动物去谋求生存,其所控制的大型食草动物,是在其所处生态系统中按生物性参与生态运作,人类则在这一运作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该类型文化下,人们所控制的仅是饲养的动物本身,不是这些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因而这些人类手中的动物一直在接受着生态系统中生物运作规律的制约,一旦这些动物的繁殖超过该系统所能容纳的数量,造成生态运作阻滞,受到制约的首先是这些动物本身,依赖这些动物为生的人类则受到间接的制约。由于这种类型中,人类没有直接控制生态系统的运作,因而不存在人为的生态运作阻滞。生态系统规律却间接地控制着人类的过分活动。很多中亚和北非的草原尽管从局外人看来条件十分险恶,但是生存其间的游牧民族却得到长期的延续,这间接地证明了在畜牧类型文化之下,生态运行阻滞是极为有限的。 在历史上很多农业民族都曾蒙受过来自畜牧民族的威压,因而从感情上难以公平地对待处于这一类型文化的民族,总是谴责处于这一类型的民族破坏他们的生存环境。但是,这种内容的指责与畜牧民族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并不相关,因为畜牧民族一旦离开了他们的固有生存环境,必然被农业民族所同化,所谓畜牧民族专事破坏生态环境的指责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农业类型文化和以往的生产类型都不同,它必须积极地使生态环境改观。使生态环境按人的意志只适应特定的由人类驯化的植物生长,凡干扰该种作物生长的其他生物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一律从生态系统中被人驱赶出外。随着人类农业水平的提高,这种驱赶伴生生物的做法越来越彻底。这样一来,作物的生长不是靠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的自然运作而生存,而是在人的监护下以打乱生态系统正常运作为前提而得以生存。一旦作物生长越过生态系统所能容许的范围,人类所积累的代偿力又足以匡复,那么,长期性的运作阻滞就必然产生,随之而来的是文化在其生存环境内的适应度锐减。加上在本类型文化中,生态环境的改观是固定化了的,避免适应度锐减的办法就只能是靠强化代偿力投入来加以暂时的维持,于是长期的生态运作阻滞就可能诱发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性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终止人类的过分活动才能使生态环境重归于均衡运作。 在一些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人类曾经一度建立起高度的农业文明,但在一度的文明之后诱发成了局部性的生态危机,这些繁荣的农业文明,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之后就消失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大夏政权,曾经一度繁荣昌盛,而今却埋没在荒凉的沙漠之中。不过在农业类型文化中,由于它所要求的生态系统改观,并不是在人力的全部控制下实现文化运作,因而诱发生态危机的可能性并不普遍,只有生态环境自身较为脆弱地带,才可能出现局部生态危机,比如降雨量较少的地带,又比如土层较薄、坡度较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至于宽旷的平原、水量丰富的江河三角洲,人类通过文化的特殊进化也可以长期地保持文化的高适应度运作。汉族在长江三角洲长期稳定的发展并保持着人口的高聚合度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此外,在17世纪的西欧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特别是莱茵河下游的尼德兰族和佛来芒族就十分成功。 农业类型文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并不会导致大面积的生态危机,但是该类型文化可以积累大量的代偿力,可以诞生出强有力的稳定性大帝国,而这样的大帝国就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滥用积累起来的代偿力,比如为了增加财政的收入,可以迫使非农业民族接受涵化,迫使非农业民族向他们交纳农产品,其结果必将造成被它控制的弱小民族在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区域强行进行农业生产。这往往导致这些民族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的长期性运作阻滞,甚至诱发为生态危机。萨珊王朝时期的中亚、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马格里布和巴勒斯坦都曾局部地出现过类似情况。 工业类型文明与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文化都不同,它是立足于最终性地彻底改变所在地区的生态系统为其文化运作的基本前提。这种改变随着工业文明的成长而与日俱增。由于这是按人为意志凌驾于生态系统上而从事的活动,因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对它完全失去了控制,这种文化运作的本身就必须建立在生态运作阻滞之上,是靠人力来加以平衡的生存方式,一旦人力超出了生态控制的极限,必然酿成生态危机,这种状况在本世纪初已经开始在局部地区露头。比如北美的草原局部退化、莱茵河下游的海水倒灌、英伦三岛的环境污染,都是这方面的明显征兆。但是,由于该类型文化可以积累巨额代偿力,局部性的生态危机不足以从全面动摇该文化类型的运作,因而往往被掩盖下去,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直延续到了近年,人类才日益感到对自然的束手无策,生态危机的话题才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 工业类型文化由于伴随有巨额代偿力积累,还带来另一个生态恶果。为了维护本类型文化的运作,为了大幅度地提高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度,工业类型民族往往赁借其代偿力的直接投入,控制其他类型文化的民族,强迫他们提供廉价的原材料,成为接受工业产品的市场。也就是说,凭借实力推行全球范围内的涵化政策或同化政策,打乱其他民族文化运作的外部环境,迫使有关民族不得不按工业民族意志人为构建的外部环境去调适其文化。然而,工业文明自身的弱点导致了他自身生存环境的不稳定性,同时也必然造成他为其他民族人为构建的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这就必然导致有关民族文化运作调适上的混乱,迫使这些民族超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不考虑因此而造成的所处生态系统的运作阻滞,一旦工业类型民族不能维系他为其他民族所构建的外部环境,有关民族的文化运作阻滞就有可能爆发为大面积的生态危机。当前世界上已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征兆,而且这些征兆在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中更为严重。埃塞俄比亚全国性的干旱、撒哈拉沙漠的扩大化、亚马逊原始密林的破坏、印度和孟加拉的水患、巴基斯坦的干旱,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在这里我们必须严格地区分生态运作阻滞和生态危机两个截然不同的学术概念。生态运作阻滞是生态系统内有关物种的个体数比例失调而造成的生态运作暂时性失衡,一旦外来因素消失,生态系统的自身协调律可以使之重归协调和达成新的平衡。生态危机则不同,生态危机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变而造成的生态系统运作混乱,单纯凭借生态系统的自身协调律无法恢复正常。对人类总体的生存而言,生态运作阻滞并不可怕,其最终极的严重后果仅止于导致某些民族的兴盛衰亡,从人类总体而言,只需换用另一种文化去从事开发利用,同样可以使之趋于正常。 就农业文化类型而言,在其有效生存环境内,虽然改变了生态环境的原有面貌,打乱了原有生态运作结构,但这样的文化还必须接受生态环境适应度的制约,一旦适应度降低,有关的民族就只有暂时地部分地中断该种文化的运作,同样不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仅止于有关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民族的衰亡。这与生态危机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农业类型文化诱发生态危机不是在它的有效分布区内,而是在它的代偿分布区上。由于不是有效分布区,在出现危机时,可以轻易地退出,自然会促使原来的文化在该地区的重新启用,所造成的危害经过相当时间后,也能趋于缓解,都能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真正酿成祸患的倒是某些农业民族高度发达,人口聚合度极大,能够持续地积累巨额的代偿力,因而对已经出现生态危机的地区出于军事、政治的需要,强行投放代偿力,以维持该民族势力在该地区的存在,这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该地区生态危机的质变和扩大其规模。历史上汉民族在内蒙古西部和塔里木各绿洲的活动正是这种情况。要缓解这些地区的生态危机,惟一可行的办法是换用其他类型的文化代替汉族农耕文化的代偿性存在,才能救治这一地区的生态危机。 工业类型文化由于需要最终地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因而造成生态危机的隐患是人力的控制限度,而不是生态系统运作本身。换句话说,工业类型文化是造成生态危机隐患的根本原因。而这样的危机隐患又不能靠自然力加以节制,只能靠工业民族的自我约束,这乃是生态危机被人类注意到并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的文化背景。更为严重的事情还在于工业类型文化还把积累的巨额代偿力强加于其他民族,使之为其提供有利于本民族文化运作的外部生存环境,又无需为这些民族承担任何责任,以致于生态危机可以扩展为全球性的危机,并且把祸水泼向其他民族,这才是当代人类最大的灾难。这种损人利己的生态危机转嫁办法得以扩大推广,正是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本性的特征。 环境污染与资源危机一样都是世界统一经济秩序的派生产物,在世界统一经济秩序下,只容许一种经济计量体制存在,而不容许多种体制并存,因而处理污染物无利可图,不能纳入文化正常调适之中去加以解决,而最终诱发为全局性的环境污染危机。 在统一的经济秩序下,人口越密集,经济越有利可图,作为20世纪高度繁荣的都市化进程,正是这一不合理需求的表现形式。而高度都市化导致了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加上对资源的浪费性消耗,又促成了废物的超量排放,这是环境污染激化的另一个原因。 环境污染的激化还导致资源的单向倾斜消费。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整体,污染物的存在是早已有之的事实。只要对自然资源消费不过分地单一化,有限的污染完全可以凭借自然的运作去加以平衡,问题在于人类的消费高度单一化剥夺了自然力平衡的必需时间,从而构成了全局性的环境危机。 环境恶化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不是好事。而文化的可调适性本身具有对付恶劣环境的能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同样具有抑制不利作用的牵制能力。问题在于这样的调适从无序到有序得有一个过程。20世纪的超速发展和对资源超前消费,使不利因素的出现频率加大,从而加速了无序状态的延续时间,使各民族文化的调适难于形成定型的反馈,也使各民族之间的互动牵制力难以有序化,从而无法抑制环境污染因素的蔓延。 基于上述原因的并存,同时导致了同一的结果——全球范围的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针对环境恶化的症结,对待人类生存环境形势,如下一些认识应当逐步地建立起来: 第一,20世纪末,环境专家在评估污染危害时往往与短期的经济利益纠缠在一起,没有将短期的经济损失与人类长期的延续加以严格的区分。举例说,人们在评估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时就有如下几种相互关联的结论:一是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致使原先富饶的农业区会因为过热干旱而蒙受经济损失;二是温室效应的出现加速两极冰雪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造成足以代表人类高度繁荣的濒海城市彻底报废;三是温室效应会导致某些寒生物的生存危机,而这些生物具有经济价值或者具有生态价值,这些生物生存危机也会带来人类的经济损失;四是温室效应的出现将造成世界气候的震动,使很多原先有效的经济活动变得无利可图,甚至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等等。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些评估的背后,短期的经济利益在起着潜在的关键性作用。 比如说温室效应导致一些原先的农业区干旱,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局部问题不是全局问题。因为在同样的太阳能补给下,全球的水蒸发量应当趋近于一个常数,总蒸发的水蒸气结成雨时,回落到地面也应当接近于一个常数,因而局部地区的干旱的同时,在另一些地区又会有多的雨量,使原先不能耕作的干旱地区重新变得可以利用。因而雨量的重新分配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一个局部问题而不是全局问题,从全局来看,得失是相抵的。 又比如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这虽然会使一些已经高度繁荣的大都会,使一些极为宝贵的工程设施被淹没掉,但是凭心而论,这被破坏掉的仅是人类构建的经济产物,而不是人类本身。人类完全有能力凭借经济活动重新加以构建,经济损失是短期的,人类修复损失的能力是长期的。这同样不能最终毁灭人类本身。 气候震动和气象的超常肯定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但这并不足以造成全人类的创伤。得失相较,同样处于人类可以调适的范围之内。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对环境恶化的评估,必须将短期的经济损失、局部的毁损与人类长期的延续和全局性的威胁区分开来。关键的目标是要让污染的变动不至于太突然,以至于人类无法发挥文化的调适能力,也无法让各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并存发挥有效的相互牵制力去缓解环境恶化的速度。 第二,环境污染诱发的后果具有多重性。对环境质量的评估如果停留在线性思维模式上,就必然限制人类思维的正常发挥,使人们无法看到因果的多重性,进而把环境的恶化看死,无法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应对环境的变动。以上述的二氧化碳排放为例,目前学术界谈得最多的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的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对刺激植物生长的作用,却没有形成问题的热点。事实上,二氧化碳的浓度提高后肯定会加速植物的生长。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表面二氧化碳的浓度曾经一度较高,但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后,二氧化碳的浓度也就相应降低了。这样的过程虽然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却具有稳定的可持续性。而植物的快速生长对人类来说是具有长远经济效益的。此外,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也会诱发目前尚不显著的化学反应,进而较多地消耗掉二氧化碳。总之,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不光作用于人类社会,同样作用于自然,以至于自然的正常运作全为之而出现相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二氧化碳浓度的快速提高,这样的变动对人类来说同样得失参半,只有加以有效的扬长避短,环境的危机才不会像线性思维模式得出的结论那么恐怖。 第三,同样由于20世纪末对环境评估使用的是线性思维办法,所提出的对策也脱离不了线性思维的影响。这些线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片面地依赖于对污染物排放的硬性控制,而不在于诱导人类社会对此作出有效的调适,也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发挥各民族文化多样化的交互制约力上去有效地调控“三废”的排放。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说,这种评估是一种被动的评估,提出的对策也是一种消极的对策。 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后,我们就可以按照非线性思维的模式去讨论人类文化多样化与各民族文化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既然是族际关系多样化被忽视的必然产物,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对策就得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入手。 首先,应尽力维护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的并存,以缓解环境的恶化。在这一点上,对付环境恶化的对策与对付经济震动、资源危机的对策是同步的,只要解决资源消费的单一化,就能一举而三得。这从经济投入的效率上看,人类社会是可以承受的。比如说只要多渠道能源的获取能替代化石能源的消费,哪怕是部分地替代,化石能源的资源危机就可以得到局部的缓解,利用化石能源造成的污染也可以得到缓解,经济秩序单一化的弊端也可以得到解除。对付其他形式的环境危机在本质上与此相同,解决的思路也可以比照执行。 其次,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威胁具有相同性,但造成污染的直接责任在不同民族间却是有区别的。因而在族际关系互动过程中,各民族的利益和损害是有差别的。“三废”的排放,完全可以通过文化的互动去形成有效的制约力,以放缓“三废”的排放,事实上在20世纪后期这种制约力已经有所表现。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民族和国家已经遭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谴责,从而使“三废”的排放者和因事故污染肇事者受到应有的制裁。问题在于在统一经济秩序下,总是抑制这种制约力的形成,致使消除污染的效益并不显著,不能真正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举例说很多发达国家为了怕污染自己的环境,把那些高度污染的产业以资本输出、技术输出的方式移置到欠发达地区,又利用统一的经济秩序以低价吸收高污染企业的产品为自己赢得好处,这实质上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做法。如果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形成的制约力能够行之有效的话,完全能够抵制这一不合理的行为。遗憾的是统一的经济秩序在作怪,致使明知不合理,发展中民族也只好被迫接受。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出现,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肯定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随着各民族文化多样化抵制力的凝聚,这种转移环境污染的短期行为肯定会被最终制止。 再次,人类社会的调控能力也不容低估。20世纪环境污染的症结在于污染物排放的集中与污染物排放的超量,致使自然力无力在短期内消耗这些废弃物,重新使环境清洁。但是当“三废”排放达到一定的限度后,原有的生产成本必然会提高,比如说水质污染必然使用水的企业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去提高水质才能正常生产,这样一来,产品的成本就会提高,原有的生产秩序就会被打乱,从而迫使当前的人们极力地支持保持水体资源的对策,即使是耗费经济的对策也在所不惜。因此环境污染导致成本的提高,会反过来促使企业为治理环境而努力。有效的对策就应是及时地将治理环境的经济代价有效地分散到现有企业的生产成本中,迫使造成污染的企业参与到治理的行业中来。通过社会的调控让当事人合理地负起责来,环境污染问题就可以获得有效的遏制。 最后,20世纪环境污染的症结还在于污染物排放的速度超过了必需的调控时间,致使各民族文化对于污染的反馈长期无法定型,因而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同时抑制恶化的定型反馈不能稳定,有效的对策就应当针锋相对,利用环境监测的结果针对污染物的排放施加压力,有效地压低不顾后果的经济膨胀。一方面降低了强污染企业的增长速度,为各民族文化的调适赢得可贵的时间,再一方面又直接减少了对环境的压力,同时还使自然力的自我复原能力有发挥作用的可能。只要这种监测和抑制合理,就能够收到多重性的环境治理实效。 总而言之,环境危机是经济秩序统一化的派生产物,核心问题是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的调适能力是否发挥实效,只要这种调适能力有效地发挥其效能,同时又为自然界的复位能力创造一定条件——不言而喻,创造这种条件同样得依赖文化的调适,只要能兑现这些做法,人类的生存环境绝不会像线性思维模式所预言的那样可怕,21世纪的环境对人类来说同样具有光明的一面。 我们认为要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必须明确责任,依赖人类自我节制,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具体的解决方案,必须明确以下三条指导原则。 第一,多种文化类型、多种文化样式的并存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要前提。维护现有各种文化的合理并存是医治生态危机的根本大计,因而某些民族为了其文化运作需要,使用代偿力企图改革其他民族的文化运作的做法必须加以制止。 第二,代偿移置往往是造成局部生态危机的根源,因而代偿移置的规模和代偿移置所推行的地区,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应当保证代偿移置所涉及的民族拥有最大限度的发言权和最终的否决权,个别民族的需要必须通过民族间的协商解决,不允许强加于人,在这种情况下,被损害的民族有权做出强烈的反应,这是正当的,是维护人类总体利益的正义举动,应当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持。 第三,工业类型文化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高文化类型,但是对其必须一分为二。在承认其对人类所做贡献的同时,必须充分地注意到,其对人类生态危机应承担的责任,其他类型文化的民族应当动员起来,有效地限制其规模。而工业类型文化民族也应当自我节制,不应当把其他民族的限制看作敌对行动。事实上,人类的创造拥有巨大的潜力,其他民族的限制,虽然造成了外部环境的不利,但是却有利于促使工业类型文化民族向更高的层次更新文化。把这种形式下的民族关系理解为敌对行动,是民族本位偏见在作祟,不应当使之合法化。只有按上述三大原则达成各民族之间的谅解和相互制约,生态危机才能最终地解决,全人类的永世其昌才有希望。 环境问题论文:环境问题对民法的冲击与21世纪民法的回应 内容提要: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民法理论体系也产生了冲击,民法的价值、调整对象、民事主体制度、民事权利体系、物权制度乃至公序良俗原则等等都必须对这种冲击作出回应,以使民法在新的世纪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环境问题、民法、民事主体、民事权利 回顾人类民法数千年的发展史,是一幅人类不断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不断争取权利,寻求平等和幸福的历史画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民法经历了一次次的冲击与碰撞,从民事主体范围的扩大到财产权体系的重构,以及人格权、知识产权的确立,民法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挟其运用核能及电子科技的能力,将人类社会推进到科技时代。这波科技革命虽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文明,但对社会所造成的冲击也百十倍于过去的工业革命,特别是公害的频生、自然环境的恶化、物种灭绝的危机,不仅伴随而生,而且日趋严重。自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以《增长的极限》为题的报告以及第一次联合国环境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德召开以来,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甚至已被提升到至关人与社会生死存亡的高度。[1]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民法,与自然人的生存关系极为密切,自然不能对这些问题熟视无睹。但是,当民法试图帮助人们去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时,即发现很多现有的原则和规则却失去了应有的能力和作用。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也冲击着民法的传统理念和制度规范。在21世纪,民法如何回应这种冲击,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对民法价值的重新思考 法的价值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它指的是法促进哪些价值;第二,指法本身有哪些价值;第三,在不同类价值之间或同类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法根据什么标准进行评价。[2]我们考察民法的价值,需要将法的价值的三个方面的含义综合起来考察。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民法的价值在于对个体的尊重与保护,进而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种价值自罗马法以降,一直推动着市民社会的进步。私法最关乎人们的日用常行,私法来源于生活,其本身就是生活、最富有生活的品格。它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告诉人们为人处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术。私法配称人间指南、人生向导。[3]然而,在今天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人们不得不对这种价值重新进行思考。 传统民法所尊重与保护的个体,仅限于人类社会内部之间。[4]人域之外的自然界,一概被民法作为客体,人类可对其进行任意的支配。洛克认为,“土地和其中的一切,都是给人们用来维持他们的生存和舒适生活的。土地上所有自然生产的果实和它所养育的兽类,既是自然自发的生产的,就都归人类所共有,而没有人对于这种处在自然状态中的东西原来就具有排斥其余人类的私人所有权”, [5] 通过某种拨归私用的方式,这些供人类使用的自然产物就被不同的人类个体或团体所分别占有、处分、使用和受益。这种价值取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人处于支配和统治的地位,自然物处于被支配和被统治的地位,人与物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6]因此有学者指出,现代民法中,世界远不是人类的“家”,而是被“图象化”的等待人们去征服的客体,是一个可以计算、预测、消耗的材料。[7]今天我们认识到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护自然并与其和谐共存,但根据现行法律体系,似乎只有利用国家公权力,使用行政手段才能够实现对环境的保护。然而这种行政保护方式往往是效率低下的。于是人们开始试图运用市场手段和民法手段来进行保护。但首先,传统民法注重于保护民事主体特别是自然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对不属于民事主体范围内的环境的保护并不是其直接的目的。这种非直接性的保护往往会受到很多擎制,其效果也大打折扣。其次,当人的利益与自然的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按照传统民法的价值取向,无疑是要把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可见,单纯的“人类利益中心主义”的民法价值显然与解决环境问题的需要存在着冲突。[8] 当然,这种冲突并非是不可调和的。一方面,探究民法的价值内涵,其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法以人为根本,我们研究环境,治理环境,也正是为了解决因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的问题。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注重“生态利益”。从根本上说,民法要尊重生态利益,是为了求得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这也是新世纪全人类的愿望,21世纪的民法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 另一方面,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民法正在实现着一个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现代民法已经对绝对的“人类利益中心主义”有所修正,比如对所有权的限制,规定所有权的行使不能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乃至破坏环境。实践证明,这种修正是必要的、有益的。结合晚近出现的法律思想的变革,将民法的价值进一步加以发展与修正是可行的。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民法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人类社会本身的关怀,还应该考虑对自然界与生态利益的关怀与注重。也有学者将这种思想称之为“有责任的人类中心论”。[9]人类是生物共同体中的一员,要保证人类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持生物圈的完善和健康,就要保存人类与其他物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状态。法律既要保护人类的自身利益,又要保护其他并存物种和生物圈的存在与完善。“有责任的人类中心论”这种思想实质上是为人类利益与其他生物利益的冲突提供了一种新的协调机制。即在绝对尊重人类的生存利益的前提下,当人类利益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人类利益来保护其它生物的利益。这种牺牲的界限是:人的生存利益高于其它生物的非生存利益,其它生物的生存利益高于人类的非生存利益。[10]即人类的一切行为,必须考虑到对其他生物利益的影响。如果人类为了自身必要的生存而剥夺其他生物的利益或生命,这是民法等法律所允许的。但是,在不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利益的时候,人类的行为就必须尊重和保护其他生物的利益,特别是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私利而灭绝物种,破坏生态过程。 可见,面对环境的冲击,民法的价值有必要实现一些改变,从“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向“有责任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民法的价值要实现对人类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并重,探求环境保护的本意。当然,这种发展并不是要否认民法对人的终极关怀,而恰恰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人类的幸福! 二、对民法调整对象的冲击 与民法价值所受到的冲击直接关联,民法所调整的关系是否应继续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成为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 根据传统的民法观念,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11]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具体到我国,根据《民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则是平等主体之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也有学者认为: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法律地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关系。[12] 现代环境问题对这种传统观念最大的冲击是,当我们在滔滔洪水肆虐之后,在忍受着漫漫风沙之际,为了克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人类的生存,有学者试图把某些并非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纳入民法的调整范围。这又必然与民法的传统调整对象的理念发生了冲突。 一种观点认为,民法的调整对象应该扩大,应该扩大主体范围,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作为民法所调整的对象。但这种做法将是对现行民法体系的一种“颠覆”,而且理论上也存在着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例如有学者指出,法律关系具有相关性、对称性、可逆性和双向性,这“四性”是检验法律关系的标准。[13]相关性即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对称性即法律关系主体有基本相同或可以制衡的权利义务能力;可逆性即主体所居的关系项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可以相互转化;双向性即法律关系主体之间不是完全异己的对立,不是绝对单纯的“自我”或“自身”,而是通过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发生作用的。具体考察认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于其他生物和自然自身并,故人与其他生物、自然之间也不可能存在相互制衡的权利义务能力,不具备对称性;而且其他生物和自然无法通过“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这种方式来对人发生作用,实质上也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相互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尚不具备成为法律关系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判断法律关系的标准也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婴儿和无行为能力人具有法律人格,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一方,其只有权利能力而无行为能力,因此其自身同样无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也不具备对称性和相互性。对于这种情况,民法采用法定制度予以解决,由法定人代替其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可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究竟能否成为法律关系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下结论的问题,必须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我们试着换一种思路,民法体系是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体系。仔细分析这些新的关系,我们可以将人与森林的关系看成依靠砍伐森林为生的人与依靠森林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人之间的关系。如此也可将人与河流的关系理解为利用上流水源的人、利用中流水源的人以及利用下流水源的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看来,环境问题对民法调整对象的冲击,仍可以被民法体系自身所消化,尚不需要对民法调整对象进行全新的变革,只是对其解释方法与解释角度的发展,即我们在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必须努力探求在这些关系之后所隐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实际上就对自然有着不同利益之间人之间的冲突。 按照这种思路继续推导下去,我们可以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为对环境具有不同利益的人们(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些人可细分为对环境具有财产利益的人,与对环境具有人身利益(主要指健康、生存)的人。所以即可能发生三种关系:(1)对环境享有财产利益的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生产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配置深刻影响着人类的财产利益。有时候,对自然资源拥有的多少就意味着财富的多少。典型的如上下游人群对水权的需求冲突,黄河流域沿岸的竞相蓄水,致使下游断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家人群也存在着对水权需求的争端,由于中东地区水源的缺少,数次中东战争都是因争夺水权而起。(2)对环境享有人身利益的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发达地区将污染型工业转移到不发达地区时,则发达地区人群对健康的要求与不发达地区人群对健康的要求产生冲突。扩展到国际范围,则是发达国家纷纷将污染严重的生产基地建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垃圾倾倒到这些国家,因而产生发达国家人群与发展中国家人群对健康要求的冲突。(3)对环境享有财产利益的人与对环境享有人身利益的人之间的关系。如河流上游依靠砍伐森林,卖出木材为生的人与下游依靠森林防止水患、保护生命健康与生存的人之间的关系。典型的例子是长江流域由于禁止中上游砍伐森林,造成当地伐木工人的失业。[14] 可以看出,对上述三种关系的讨论,已基本上能够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纳入现行民法调整对象的体系中来了。目前来说,这是应对环境问题冲击的一个易行的方法。 三、对民事主体范围的思考 德国民法典第90条规定:“动物不是物。它们由特别法加以保护。除另有其他规定外,对动物准用有关物的规定。”[15]《牛津法律大词典》也认为,“从逻辑上讲,并非不可能将法律人格赋予动物、群体、公共机构、基金会、协会等其它实体。”[16]美国甚至有这样一个案例,普林斯顿市有一条狗,常欺负别的家犬,导致三位居民联名起诉到法院,经过陪审团两天的审判,这条狗被无罪释放。[17] 在菲律宾,45名儿童于1990年由他们的监护人代表安东尼奥为原告,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起诉讼。他们认为菲律宾政府环境资源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停止大规模的出租供采伐的森林特别是原始森林的行为。菲律宾法院确认了这42名儿童的诉讼资格,[18]这也实际上从司法上确认下一代人也是民事主体。更有学者认为,应该直接赋予非生命体以主体地位。因为既然法律可以赋予不能说话、没有意识的国家、公司、婴儿、无行为能力人、自治城市和大学以法律人格,为什么不能赋予自然物体以法律人格? 从民法的发展史来看,也是一个不断扩大民事主体范围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论,人类与其他生物权利平等,共同遵循着生态自然规律而生存,与万物和睦相处,并不认为人类有比其他生物更高的权利;相反,甚至崇尚自然神,认为某些自然物的权利高于自己。[19]此时,并不存在主体这一法律观念。主体这一法律现象的起源古罗马早期,此时,极少数贵族开始享有主体资格,法人制度也出现了萌芽。[20]经过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发展,民法赋予了全体自然人以民事主体资格。1804年《法国民法典》作为近代大陆法系第一部典型的民法典,在其第8条明确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21]经济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非人的组织体也越来越多的被赋予了民事主体资格,称为法人、国家、或合伙等非法人团体。[22]这样,民事主体的范围就演变成今天的自然人、法人、国家、合伙等非法人团体。[23] 从以上民事主体的这种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民事主体的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或是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权利主体都曾发生过质的变化。面对环境问题的冲击,我们有必要探讨民事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 目前,认为动物、森林等自然物质、后代人不是主体的主要原因在于认为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权利能力上说,既然公司、企业乃至合伙这些本来也不具备权利能力的社会组织体随着时代的发展都被赋予了民事主体资格,为什么动物、森林、后代人就一定不行了?可见这个“障碍”更多的只是人们的传统观念所造成的,并不具有绝对的不可逾越性。从民事行为能力上来说,尽管其不具有意思表示能力和承担义务、责任的行为能力。但也不能绝对的说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就不能成为民事主体。例如婴儿和精神病人同样也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其民事主体资格也并未受到影响。以上认识,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即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因而,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团体之所以具有民事主体资格,既不是天赋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法律赋予的,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取决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合伙成为民事主体的道路,便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24]所以,在当代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情况下,森林、动物等生态环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能否将其也纳入民事主体的范围,的确值得研究,尽管它可能打破现有民法的理论体系。 假设我们将动物(当然现在最好限定在珍稀动物)不视为物,技术上可以按照德国民法典“不是物,准用物的规定”。但是,动物、环境要作为主体,其必须克服的问题是由谁代表环境来主张权利。对于这一点,是否可以借鉴法人拟制的方法,将森林等自然环境视为公共财产的集合体[25],由公共受托人来代为主张各项权利,美国便有类似的公共信托理论。以大陆法系民法理论的角度来看,即运用法定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按通说,法定制度之实质在于起到对私法自治的补充作用。在一般民法制度中,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因为意志和识别能力的欠缺,使得他们的民事权利不能具体行使而形同虚设。法定制度则在法律上肯认了二者的民事权利由其法定人来行使,在制度上保证了他们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时间上的统一。这样,他们自出生以来,不仅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能力,而且可以借助人的行为实际体现其权利能力,规正和弥合了他们因缺乏意志和识别能力而导致的实体权利和行为能力的分离,从而实现意思自治的补充和取得制度的完善。[26]可见,法定制度在主体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相分离的“特殊”情形下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从而实现了民事主体制度在逻辑上的完整性。既然传统的被人——国家、法人和无行为能力及限制行为能力人能够依靠这种制度实现其行为能力,扩大被人的范围,将其他生物乃至环境纳入被人的范畴,由人来行使其他生物、环境的权利,在理论上似乎也同样具有可行性。但对于这一点,也有学者认为,为人类以外生命体设定这种法定权的制度安排,由于人类以外生命体的不可对话性,其无法做出自己的意思表示。因此,该法律制度所反映的公平和正义理性并不是一切生命体的本身的权利愿望和利益,而是经过人类意思处理的涉及其他生命体的利益和权利要求。[27]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实现人以被人的利益为上的这个法定制度的宗旨,甚至在人类生存利益与环境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发生作为人的“人”损害被人——其他生物和环境的情形,这更是根本违背制度理论基础的。因此,将其他生物及环境作为主体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在现在的条件下并未得到完全解决。 总之,对于民事主体的范围问题,既不应圄于旧有的思维模式,也要深入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循序渐进的审慎扩大,以期界定一个合理的民事主体范围,完善民事主体制度,更好的适应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趋势。 四、环境权与传统民法权利体系 在环境危机的严重威胁面前,人们迅速接受了环境保护的思想。在新的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之下,人们开始思考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问题就是公民对于环境有无权利。如果有,法律应该如何对其加以保护?60年代,联合国大会以决议的方式决定召开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号召全世界人民共同讨论环境保护的问题。经过世界各国多年的讨论,环境权这一概念被提出,并逐渐被一系列国际性宣言及有约束力的文件和各国法律所确认。 一般认为,环境权的经典定义是《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中原则一的宣告:“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可以看出,这一环境权既包括公法上的环境权,又包括私法上的环境权。当环境权的概念提出之后,人们首先试图将其写入宪法。这种入宪模式有两种,一是在宪法中具体明确的规定环境基本权;二是仅规定环境保护的国家目标,即仅宣示保护环境的政策。[28]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仅在宪法中规定环境权,即宪法位阶的环境权,并不能充分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有学者甚至认为,创设宪法位阶的环境权,只是政府一方面明白的表示他已经对环境问题有所行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无须为复杂的环境问题本身提出更加具体的解决方案。[29]因此,现在更加重视对环境权的非宪法规定。 具体探讨环境权的性质,其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权利,具有公权和私权的双重性格。其中通风权、采光权等,加害人和受害人容易确定,“私权性”最强;清洁空气权则很难确定加害人和受害人,“公权性”最强;至于清洁水权、宁静权等则介于两者之间。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实体性环境权和程序性环境权,[30]实体性环境权的私权性强,程序性环境权则更多的被视为公权。在这里,我们仅仅探讨作为“私权”的环境权对于民事权利体系的冲击。 对环境权进行民法保护,是民法应尽的义务。尽管民法不一定要成为保护环境的基本法,其手段也不可能是唯一手段。站在传统的民事权利体系里观察私法上的环境权,就会发现其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存在着公共性与私益性的强烈反差。要想将其纳入现有的民事权利体系大框架,就必须对原有体系进行一定的调整,为集公共性与私益性于一体的环境权留出位置。这种努力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因为,社会利益往往会由于人们追求私益而出现“公地的悲剧”,[31 在法律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可以有两种选择:公法手段和私法手段。在环境问题产生之初,人们更为推崇公法手段的运用,但公法手段作为一种典型的外部控制手段,其机械性、直线性扼杀相对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的运行成本高昂,地方、部门间的权力竞争导致解决环境问题时的效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回到“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思路,私法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运用受到重视。但是,此时人们所要寻求的私法手段已不是过去完全以个人利益为本位,权利绝对化的手段。它所要求的是既具有私法内在激励机制和外在表现形式,又有公共利益属性的“社会性私权”,权利是其外壳,社会利益是其内核。[32]对于这样地新型权利体系,其理论基础、权利本体、权利价值以及权利运行都必然有着不同于传统民法权利体系的特性,民法权利体系如何适应这种冲击,是民法适应环境问题冲击的重要方面,也是民法能否在环境保护中起到应有作用的保证。 传统的民事权利体系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与调整,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人身权与财产权二元体系。大陆法系的财产权体系又分为物权、债权,英美法系则是统一的财产权体系,现在也开始出现了两大法系的融合趋势。但总体上来说,也未脱出这一大的体系范围。[33]但是如果一旦将私权性质的环境权纳入民法,这种权利在民法中应该如何设置其位置,又是一个新的问题。有人认为可将其设置为人格权,也有人认为应该将其看成是财产权。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具体分析这一环境权的各项子权利,再确定其权利性质为妥。 虽然环境权的各项子权利都既与主体的人格又与主体的财产有关系,但正如人身权并非绝对不包含财产内容,财产权也不是都与人身无关一样。为了便于民法对其的保护,我们认为也有必要对环境权各项子权利划分为人身权与财产权两类,分别纳入民法这两大权利体系。 对于公民以环境资源的美学价值为基础的身心健康权这一类子权利,有学者称其为“环境人格权”,[34]可归于一般人格权体系。它是现代社会人真正作为社会成员存在所必需的权利,是对人所享有的具体的环境人格利益的高度抽象,是一定的社会生态意识对人的行为自由和人格利益的确认。在一个国家内,所有公民都普遍的享有这种“环境人格权”。对于其损害,可运用侵权行为法进行救济。 对于以环境资源的可利用价值为基础的一类子权利,可统称为环境使用权,其目的在于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协调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与保护,典型的如美国的排污交易制度、中国正在试图建立的“水权”制度,则应该将其归入财产权范围。在生态现代化思想中,“环境保护只会增加成本”这一传统意识已经让位于“防止污染有回报”这一理念。[35]即通过环境使用权这一制度设计,促使民事主体加强对环境污染的事前预防。目前世界各国的实践,也是这样做的。以市场的手段,达到环境资源的最合理使用,既发展了经济,又保证了环境保护的持续有效的实行。 五、物权制度的生态化 对物权制度的冲击的回应问题,即物权制度的生态化已经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物权法是与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和其他非经济价值直接相关的规范体系。但是,传统物权法并未将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和其它非经济价值融入其概念以及制度之中。在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环境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法律制度的物权法如果不对可持续发展作出必要的反应,并对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制度性安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实施将会因无法落实而大打折扣。在此意义上,面对环境问题的冲击,实现物权法的生态化也是我们考虑制定物权法,乃至21世纪新民法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所谓物权法的生态化,又称物权法的“绿化”,是指整合物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其他非经济价值,并将环境保护义务纳入物的概念之中的过程。[36]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然资源不同于其他物,它不仅是物权的客体,还是整个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且很多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对他们的利用,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自然资源,直至整个生态环境与可再生生态资源。所以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仅仅是权利人个人的事,而且是影响整个生态环境乃至全人类利益的事。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强化“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权利滥用禁止是指存有加害于他人目的的权利行使被看作是违法的,不被承认为正当行为。“禁止权利滥用”所包含的“不以损害他人财产之方式使用你自己的财产”、“不允许没有补偿的损害行为”等观念对于环境保护都是十分有利的。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确立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强调社会本位的结果。在我国其主要立法依据是《宪法》第51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以及《民法通则》第7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针对环境问题的冲击,我们必须加强“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运用,在判断是否“权利滥用”的标准中强化对环境的保护。例如,对土地的移用不得违反国家的土地规划,如果违反土地规划,可能造成环境的恶化,如耕地的破坏、环境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将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对这种利用土地的行为即构成权利滥用。另外,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74条的规定,因挖沙、取土、采矿等行为破坏耕地的种植条件或因开发土地造成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的,即使行为人拥有土地使用权,也构成权利滥用。对于这些危害环境或有危害环境之虞的行为,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所以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58条第5项的规定,违反公共利益的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 其次,必须充分发挥相邻关系制度与地役制度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维护环境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能,也就是说,公民或法人只能根据侵权行为之债直接向破坏环境者主张债权,而不能直接向破坏环境者主张物权,要想达到主张物权的效果,只能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再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要求破坏环境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我们不难发现,就维护环境而言,物权的保护方法比债权的保护方法更为有效,而且如果公民或法人可以直接向破坏环境者主张物权,那么比单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解决更为及时、有效。有鉴于此,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中,国家作为“卖方”可以为买方设定一种地役权,负担不实施危害环境行为的不作为义务。[37]这样,尽管以后土地使用权可能再转让,但这种为保护环境而设的地役权仍然存续,对土地使用权人的权利加以必要的限制。这种思想,在国外立法中亦有实例。在19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地役制度形式,即所谓限制性约据(Restrictivecovenants), 即类似于大陆法系的地役权制度,它是根据土地买卖合同而产生的,经登记而对任何取得供役地的人生效,供役地所有人负有不违反城乡规划、不实施有损环境的行为等不作为义务,地役权人有权请求强制执行。更进一步大胆的设想,如果我们将整个国家的环境都视为全体国民的供役地,设立全体国民都享有的地役权。那么,对于环境破坏者来说,他侵犯的是他人乃至全体国民的物权。这样,对环境利益享有者或者因为环境的破坏会遭受损害或有遭受损害之虞的民事主体来说,均可基于其物权提起诉讼,根据物权来获得比相债权更强和更有效的保护。当然,这种设想能否可行还需长期慎重的考虑,但至少在土地使用权出让与划拨中设定保护环境义务的地役权是可行的,有利于对整个环境的保护。 最后,还可设立环境使用权这种用益物权,合理的对环境进行使用。环境使用权是环境利用人依法对环境资源占有、使用和受益的权利,可以归于物权法体系中的用益物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把环境保护单纯看成是政府承担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而忽视了事实上它不仅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活动,更是一项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活动的实质。[38]我们保护环境,并非指对环境的不利用,而是要求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和谐。实践证明,在环境保护中引入市场手段,是一种能够保障环境安全的效率方法。如美国的“排污交易制度”,在国家允许的的一定的排污总量最高限额的前提下,允许将各个主体的排污配额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在我国,由于水资源的稀缺性,也正在尝试建立“水权”这个用益物权,建立水权交易市场,[39]以期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达到维护环境安全的目标。 六、公序良俗原则内容的扩充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得违反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和国家的一般利益。公序即公共秩序,是指“社会之存在与发展所必要之一般秩序”。[40]一般认为,公共秩序比法秩序的概念具有更宽的外延,除现行法外,还包括作为现行法秩序基础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理念。[41]良俗,即善良风俗,它是指“社会之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须之一般道德”,且须为“现社会所行之一般道德”,“应以社会所产生的文化之道德观为依据”。[42]关于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之相互关系,也有不同观点,[43]在此不作赘述。 公序良俗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民法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44]在于立法者不可能就损害国家一般利益和违反社会一般道德准则的行为都作出具体的禁止性规定,因而通过规定公序良俗这样的一般条款,授权法官针对具体案进进行价值补充,禁止现行法上未作禁止的事项,以求判决的社会妥当性。由此可见,基于公序良俗原则的这种实质精神,其内容必然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自其产生以来,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公序良俗以新的含义,它也以其巨大的灵活性、包容性处理着现代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各种新问题,在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保护弱者、维护社会正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功能。 当代社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形成剧烈的冲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许多破坏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空间的活动往往是通过看似“自由”、“合法”的民事行为来实现的,由于法律的滞后性特点以及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民法也无法对这些行为一一作出禁止性规定。因此,无论是对社会的妥当性考虑,还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公序良俗原则的含义都必须加以扩充。应当将可持续发展视为公共秩序的要求,将环境道德也作为现代社会的善良风俗。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使经济、社会、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发展。[45]所谓环境道德,环境道德,又称生态道德、地球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有关人类尊重、爱护、保护自然和环境的道德。[46] 在确立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道德亦属公序良俗原则内容之后,接下来需要具体考察其在公序良俗原则体系中的结构位置。按通说,公序良俗原则可分为政治的公序与经济的公序。[47]政治的公序以保卫社会主要组织即国家和家庭为其目的;经济的公序则是为了调整当事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从而对经济自由予以限制。经济的公序又细分为指导的公序和保护的公序。指导的公序是以贯彻一定的国家经济政策为目的,从个人间的契约关系中强行排除违反国家经济政策的东西。保护的关系则指对劳动者、消费者、承租人等现代市场经济中弱者的个人利益予以特殊保护的公序。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道德均属于事关全体公民利益的政策与道德准则,其应对民事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与约束意义,应属于经济公序中的指导性公序。 具体说来,对于民事法律行为,如以破坏环境为目的或有破坏环境之虞,即使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也应根据公序良俗原则认定其不生法律效力。公序良俗原则内容的这种扩充,不仅有利于更加完善民法对环境的保护,体现新民法对环境的关怀,也是21世纪新民法对环境问题冲击的一种必然的回应。 结 语 环境问题对民法的冲击是全方位的,除了以上论及的几个方面,其他的还有如继承问题,动物能不能接受继承?涉及环境的民事诉讼权利等等,这些都是亟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从民法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是体现民法学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是我国制定和完善21世纪新民法的一个重要理论准备。 环境问题论文:关于中国工业化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工业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中国工业化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与生产力,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保护、治理的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是以机器大市场代替手工劳动的机械化生产过程,是生产方式的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革命;它把发展领域从单一的部门突破到国民经济全局,工业化的实质是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作为社会演进的动因与结果,工业化使得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劳动力就业比重和生产要素消耗的比重持续增长。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繁荣的动力。 工业化发展离不开道路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主要体现在:提高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以及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强调统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的关系,实现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中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发展现状 中国从总量看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小。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占世界第7位,但人均值仅居世界人均值的第60位,其中可更新资源居世界第120位;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值居世界第80位;草地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10;森林总量占世界第7位,但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3%;煤炭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3;石油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8;天然气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20。加上自然资源在品种、品位、开发成本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短缺,许多资源已经向亮出“黄牌”警告,耕地和淡水资源则接近人均最低警戒线,已经出示了“红牌”。中国只有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在进口方面没有发挥利用资源密集和资本密集的比较优势。中国过去的发展是完全依赖国内资源供给来支撑巨大经济规模并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供养和满足10多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中国资源消耗和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现状 中国近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把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发展的方向。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的大国,实现工业化还是存在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现象,存在很多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问题,尤其是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缺乏有效机制。 中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出现矛盾,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过去的发展给环境带来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结构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根据专家测算,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增长,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 (二)土地浪费严重 中国是人口众多、土地有限的国家。由于中国的土地问题的模糊状态,导致制定土地供应政策和实行土地商品化时存在盲目性与浪费性。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和厂矿建设占用农业耕地现象,使可耕种面积减少。 (三)资源短缺,且重复建设 中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矿产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国内保障程度低。尽管资源短缺,但发展过程中受技术限制,资源消耗和浪费非常严重。此外,中国近年来重复建设或者说过度建设比较严重。 (四)人口总量大,剩余劳动力多 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城乡过剩劳动力比较大。受环境、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完全充分就业成为困难。 三、中国工业化发展与资源、环境建设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需要相应的资源提供支撑。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消费为基础,经济越是发展,能源消费就会越多。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近年来煤炭消费量已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以上。煤炭消费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能源不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石油供应短缺问题很突出。中国的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七位,而石油消费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近1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油气生产增量不足,但需求增长强劲。据预测,未来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年需求量在2.1亿吨的基础上,到2010年将达到3.5亿吨,将成为世界主要原油进口国之一。 (二)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度差 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中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可以保证或基本保证2020年需求的有26种,不能保证的有19种。特别是石油、铁、锰、铜、钾盐等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已不能满足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供需缺口持续扩大。 中国企业存在经营粗放、消耗高、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等现象。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每年可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和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中,没有利用的价值达500多亿元。据调查,中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 (三)环境破坏问题突出 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发展,总是要破坏环境。而环境是一种资源,并且是有限的资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同时他们将工业化阶段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这些产业一般是破坏环境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种产业转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将面临更严重的环境破坏,即环境资源的耗竭。目前中国快速发展的产业依然是传统型产业,发达国家都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或将原料生产基地设在中国,一定程度上将环境的成本附加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之中。 (四)资源开发与节约得到重视 中国一直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方面的投入,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缓解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从1995年到2000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1990年价)由3.97吨标准煤降到2.77吨,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4.1亿吨标准煤;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43%提高到52%。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如:2006年起,逐步对资源类产品开征“权利金、资源税和特别收益金”,以此来建立节约型社会。 四、决策依据与政策建议 经济全球化,要求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利用国际资源、资本、际市场和技术。全球化使得中国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为中国带来了强大的外部环境压力和环境建设动力,可以朝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新型发展模式方向发展。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重视能源综合利用 在工业化发展中,一方面要追求传统的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注意后工业化目标的实现,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制定对外经济战略,特别要防止发达国家的污染出口政策对中国环境的破坏。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应当着重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经济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不能只注重效率,同样需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中国政府制定的节能目标: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1995年2.33吨标准煤,降低到2010年的1.25吨标准煤,2030年的0.54吨标准煤和2050年的0.25吨标准煤。 (三)拓展国际市场 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经济发展不仅要立足于国内市场,而且必须遵循国际惯例,参与国际竞争。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一是可以通过贸易途径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二是挖掘资源开发和节约潜力,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等。 (四)发展高技术产业 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一方面,中国必须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扶持生物技术、新材料、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发展传统产业。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传统产业的改造一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 (五)发展信息产业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中国家,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将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即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注重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此基础上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加速工业化的进程,缩短工业化的时间和进程,提高工业化的内在质量。 在上述五个方面的工作开展中,重点是提高全民资源保护意识,改变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的模式,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战略指导,发展新型节能产业,以全球化的思想发展资源产业。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从中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论文: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该文简略叙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和几个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就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湖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以及三峡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改善长江流域水环境,提高长江水资源质量的对策和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关键词:长江流域 水环境 对策 一、流域概况 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干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km。支流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省区。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流域内湖泊众多,总面积2.2 万,占流域面积的1.2%。 长江水量巨大,多年平均径流量9560亿m3,地下水资源2463亿m3,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人均水量2460 m3。 尽管长江水量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单位面积年径流量鄱阳湖洞庭湖水系最大,金沙江、汉江水系及长江三角洲平原最小。水资源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75%,最大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12-20倍。 长江水资源总量约1万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本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担负着通过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开发与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因此,客观评价流域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几个主要水环境问题 1、水污染问题 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质良好,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生境。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已成为长江水环境的严重问题。据1996年度长江干流和26条支流及三个湖泊出口共82个代表河段,总河长1017km的全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Ⅱ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28.4%,Ⅲ类水占54.4%,Ⅳ和Ⅴ类水占17.2%;丰水期Ⅱ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39.6%,Ⅲ类水占47.2%,Ⅳ和Ⅴ类水占13.1%。主要超标污染物为耗氧、氨氮和挥发酚等。与1991年流域水质比较,枯水期Ⅲ类水体由20.7%增至54.4%,Ⅳ和Ⅴ类水体由11.0%增加到17.2%,有明显的恶化趋势。 长江下游的河网地区水污染防治措施滞后,骨干河道污染河长占73%,江苏垸内受污染河道为85%,上海达90%,而江南运河已被全程污染,并通过200余条平交河流向两侧扩散。多数城市水源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嘉兴、常熟等城市难以找到适合的饮用水源地。区内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并已上升为与洪涝灾害同样严重的突出问题。 长江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生存环境,危及人民的生活与健康 水污染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多种致病细菌、病毒及寄生虫通过污染的水体传播,使一些地区已设计控制的传染病又有抬头趋势,甚至造成局部流行。 水污染严重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目前城市江段选择一个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地日益困难,普遍呈现质量性缺水危机。据初步统计,长江干流共有取水口近500个,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若都改从江心取水,需比原投资增加数十亿元。 (2)经济损失巨大 近年来,长江流域水污染事故频繁,仅1996年不完全统计,干流重大污染事故就达100余起。1997年10月8日,装载460余吨国家一级危险品-工业纯苯的“赣抚油0005号”油轮在长江云阳段触礁,货舱受损,大量纯苯涌入长江,奉节县城被迫全面停止从长江取水,有人从梅溪河运水进城,水价高达每挑4元,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 (3)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 水环境恶化改变了生物原有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受到重大影响,许多动、植物数量大大减省,一些珍稀品种面临灭绝。 长江天然资产量逐年下降,水质污染是减产原因之一。如南京以下江段盛产的鲥鱼、刀鱼与七十年代相比已减少80%以上。干流四大家鱼产卵场和渔场规模缩小,一些严重污染的江段甚至鱼虾绝迹。 (4)水体功能失去原有资源价值 水污染影响了水的功能用途,使水的景观,娱乐功能减弱。许多天然浴场消失,一些风景区也因水污染大为逊色。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还影响到水的渔业和农业用途。 水污染的原因分析: (1)无节制地排放废污水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据水利部门最新调查资料,长江流域现状废污水年排放量达256亿吨,已超过80年代废污水量一倍以上,这些废污水80%以上未径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是造成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突起,成为流域内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它们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给乡镇环境特别是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以小造纸、小制革等“十五小”对水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 (3)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加剧了水环境问题 由于用水量加大和流域内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使长江三角洲和部分支流地区,供水日显紧张,再加上水体污染,成为当前污染型缺水地区,水网地区等无水可用的一种严峻的现实问题。 (4)流域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是水污染势头不能有效遏制的原因 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早在1986年已编制完成,并纳入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但由于没有进一步编制配套的区域规划,有些城市在编江段规划时又没有考虑与干流规划的衔接,其制订的原则和标准与总体规划不一致。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流域缺乏能统一管理、监督水资源保护规划实施的权威机构,也没有一个能确立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法律地位的法规,因而无法在流域范围内统一实施水资源规划和进行水资源保护管理。导污染从城市上游向下游转移,甚至是“以邻为壑”的现象时有发生,水污染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2、湖库富营养化问题 近年来,由于排入湖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不断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快。“九五”期国家重要点治理的“三湖”,即滇池、巢湖和太湖,全部都在长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目前维持在中营养水平,但磷、氮含量偏高,正处于向富营养过渡阶段;近城郊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普遍较高,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及武汉东湖等均达富营养化程度。 滇池一直是昆明市城市供水水源地,但水质一度全部超过Ⅴ类标准,原来占滇地面积3.5%的草海接纳了昆明市一半左右的废污水,使水体黑臭,失去利用价值。 巢湖每年7-10月出现“水华”,湖中藻类大量繁殖,从水面下0.5米发展到1.5米深处,腥臭难闻,影响供水,1989年,刚建成不久的合肥市四水厂因水华被迫停产23天,经济损失亿元。 太湖中营养化面积占全湖70%以上,富营养及重营养化面积占10%,90年代后,每年夏秋季均发生“水华”爆发,藻类数量10年增加了5倍,1981-1994年13年间就上升了一个半~二个营养化级别。太湖TP的全年均值由80年代0.005mg/l上升到0.10 mg/l;TN的平均浓度则由1.94 mg/l上升到2.72 mg/l,说明太湖水污染已十分严重。 湖库富营养化的原因分析: 我国人均含磷洗衣粉的净用量,80年代来为0.3kg/人.年现在已增到2.0 kg/人.年,据初步测算有的湖泊,洗衣粉带入的磷量,已占到入湖总量的20%左右。太湖流域化肥年施用量200-300万吨,亩均100-200 kg,农药用量5万-8万吨,亩均2.8kg,肥料利用率不足50%,随灌溉水或降水淋溶流入江湖并累积于湖库之中。 水产养殖和畜禽污染也是湖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流域内围网养鱼水面不断扩大,人工投饵量不断增加,而饵料利用率极低,造成NP直接污染,有的湖泊投饵量中的NP已占入湖NP总量的30%;此外,湖库区风景秀丽,旅游业发展很快,宾馆、饭店比比皆是,废弃物和污水直接进入湖库,导致流域内湖库水质急剧恶化。 3、水土流失问题 根据80年代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2万km2,年土壤侵蚀量15.68亿吨。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沱江流域、乌江上游及重庆至鄂西的三峡库区,上游宜昌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5.3亿吨,其中金沙江来沙占45.3%,嘉陵江来沙占27.4%。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破坏土地资源,制约可持续发展。长江上游山高坡陡、土层薄、雨量大而且集中,土层抗蚀年短,一旦发生水土流失,可很快造成土层变薄,地力减退,甚至发生“石化”和“砂砾化”,丧失农业利用价值。二是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泥沙淤积,生态环境恶化,洪涝干旱灾害加剧。三是水土流失淤寨河道,湖泊及水库等水利设施,对长江中下游航运,水利工程效益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防汛保安带来危害和不利影响。 从1988年起,通过10年的努力,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万km2,使治理区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初步控制,抢救了部分土地资源,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治理区土地的环境容量。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任务仍相当艰巨,尚有30万km2流失面积亟等治理,而且中游的汉江上游和洞庭湖的“四水”地区,也都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4、三峡工程对水环境影响问题 三峡工程在取得巨大的防洪、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对上下游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通过采取措施,一般能得到消除或减缓。三峡工程对库区水质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水位抬高,水流趋缓,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使现在排污染条件下的岸边污染范围扩大。水库初期正常蓄水位156米,对水质的不利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坝前至长寿县城附近,水库按正常蓄水位175米蓄水运行,对水质的不利影响范围将涉及整个库区。为此,三峡工程考虑了对水质不利影响的补偿措施。水库水环境保护仅靠工程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水环境的管理。三峡水库是长江的一部分,其不仅受到来自上游的污染,同时,三峡水库水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生活用水,因此,三峡水库水环境的保护,应从整个流域的层次上来考虑。 尽管目前三峡库区总体水质良好,但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开展的调查,重庆江段有直接入长江排污口79个,另有嘉陵江汇入,据1996年统计,三峡库区年均接纳废污水量超过10亿吨,其中重庆年排废污水量8.50亿吨;涪陵有排污口22个,年排废污水量1.35亿吨,万州有排污口22个,年排废污水量0.81亿吨,宜昌在库区排污口主要集中在巴东,年排废污水量0.06亿吨。大量未径处理的废污水排入库区水域后,使沿江城镇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岸边污染带。建库后,流速减缓,复氧和稀释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三峡库区水体污染。 三、对策建议 1、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制订长江水资源保护条例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境保护法制在实现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实行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确立了我国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 应当根据长江水污染的特征和流域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尽快制订切实可行的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以有效地歇制住长江水污染势头,保证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统一规划,逐步实施,防治长江水污染,保护长江水资源 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流域的跨行政区、跨部门的特点,由任何部门、地区来制定规划都会带有片面性。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应按照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由流域机构牵头,根据整个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目标、措施和要求,统筹兼顾、综合论证,统一制定流域规划。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流域统一规划再制定配套的区域规划。经批准的流域和区域规划是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应纳入流域内各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加强流域监督管理 建立完善以长江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实现中央、流域、区域三级管理。完善落实双重领导体制,充分发挥现有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作用,且赋予它们必要的管理与监督职权,在流域内行使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能。 加强流域监测管理,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对省界断面、水资源保护纠纷和其它水污染事故,以及城市入江排污口实施统一监测和管理。 4、建立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减少污水排放 随着水资源目益短缺,开发费用日益昂贵,为缓解水资源矛盾,有效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确定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长江流域经过多年水利建设,目前供水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但预计到本世纪末,长江流域城市和农业灌溉缺水仍将十分严重。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办法,除继续建设新的水源工程外,必须大力开展节水宣传,实行全面节水战略,农业、工业、城市都要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以减少污水排放。 5、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上行控制途径 富营养化湖泊的恢复途径除了采用常规的环境工程技术之外,更应重视和采取生态技术。对于点源污染,通过截污分流,建立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式处理等外部控制手段,湖内污染负荷通过营养物质沉淀,底泥疏浚和引清冲污等内部控制手段得以实施。对于引起湖泊富营养化主要因素的非点污染源,则可以采用加强水陆交错区及生态缓冲带建设的办法,使水陆交错区作为地表径流的主要载体以过滤来自陆地径流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化肥和农药等污染物。由于水陆交错区的景观界面效应使其中的生物种类繁多、生物量大、根系微生物活动强烈,径流中所携带的有机物较多地在这种环境中被降解,吸附、吸收。该方法已广泛在国外应用,美国明尼苏达州Roseville的Mccarrons湖泊上游修建了混合滞留/湿地雨水处理设施和日本 霞浦湖建立的生态缓冲带,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的资源。特别是长江流域水资源较丰富而忽略了对水资源的爱惜和保护。因此,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更新观念,提高全民对保护长江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提出倡导讲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齐心协力,加快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步伐,为当代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水环境和生存空间。 7、明确经费渠道,保证投入 为促进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保证水资源保护机构经费、正常业务经费和专项经费的开支需要。培训和造就一支高素质水资源保护管理队伍,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加强地区间、区域间、国际间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筹集和安排资金,保证投入。 为保证水资源保护管理科学性,有利于制定引导政策,应加大对水资源保护科研的投入,为实现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环境问题论文:城市水系综合整治规划与环境问题探讨 摘要:近年来许多大、中型城市将水系综合整治摆上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位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通过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的防洪除涝能力,改善了城市环境。本文针对安阳市城市水系综合整治规划与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充分利用现有水系,全面提高市区防洪、除涝能力,实施雨污分流,改善水系水质,营造城市水系景观,最终形成市区“两河、一渠、十沟、七湖”为构架的水系网络。 关键词:河道整治 环境 景观 近二十年来,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亲水的需求,景观和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希望居住在一个良好的亲水环境中。城市水系整治在注重防洪和水质等问题的前提下,更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建设,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当前我国不少城市水系环境问题令人堪忧,生态系统亟待改善,安阳市政府针对当前安阳市区水系环境存在的问题决定对城市水系综合整治,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塑造成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1水系现状 安阳市区属海河流域,市区水系丰富,分布较均匀,计有“两河、一渠、十沟、七湖”。两河为穿过市区的洹河及洪水河;一渠为万金渠;十沟为环城河、铁西排洪沟、安丰沟、御路沟、漳涧沟、聂村沟、婴儿沟、邱家沟、瓦亭沟、茶店坡沟及胡官屯沟;七湖为马莲坑、平府南坑、后仓坑、褡裢坑、小嘴坑、纱帽坑及三角湖。洹河是海河流域卫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林州市姚村镇西北清泉寺,自西向东穿安阳市区北部而过,在内黄县范阳口入卫河,全长164km,流域面积1920km2,距安阳市区西南35km的洹河上游建有小南海水库和彰武水库,上游小南海水库以滞、蓄洪水为主,下游彰武水库以调节径流、兴利为主,多年平均径流量2.45亿m3,多年平均可供安阳市工农业用水量1.9亿m3,两水库互相配合,联合运用,对控制洹河洪水和保障安阳市工农业用水起到了很大作用;洪水河是汤河流域?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龙安区马投涧乡的郭家村,到安阳县高庄乡的汪流屯入?河,全长32km,流域面积232km2,市区上游建有5座小Ⅱ类水库,主要用于防洪;万金渠是唐代形成的灌溉渠,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自洹河上游彰武水库引水,在市区老城西门北侧与环城河汇合,全长19.845km,经环城河分为北万金干渠和南万金干渠,北万金干渠长11.7km,南万金干渠长6.35km;环城河修建在安阳老城周围,古时主要承担防御和老城排水作用;其它沟均为自然形成,承担排水任务;七个坑湖分布在老城四周,均与环城河连接,担负着老城排水、调蓄洪水作用。 由于人口的激增、工业的发展、人为的破坏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日趋陈旧,致使曾经孕育过灿烂殷商文化的水系,目前大多已不堪重负。堤防溃毁,河床堙塞,渐趋枯竭,大量污水排入,使原本清澈的水体大都蜕变为臭水沟,水体周边环境日益恶劣,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极大地制约了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 2规划设计理念 2.1 规划目标 本次水系综合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为:以水系治理为纽带,充分利用现有水系,全面提高市区防洪、除涝能力,实施雨污分流,改善水系水质,营造城市水系景观,最终形成市区“两河、一渠、十沟、七湖”为构架的水系网络,实现“城水相依、水系相连、天人和谐、水清园绿”的美好城市家园。 2.2 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1、合理布局,体现点、线、面与水、景、绿的结合,使安阳市城市水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效发挥服务市民及美化城市的功能。 2、体现自然及地域悠久文化,重视历史古都面貌的塑造,强调局部景观与总体规划的协调统一,努力塑造生态而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态空间。 3、体现“以人为本、天人和一”理念,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与生活需求,着力创造高品质视觉景观及休闲、开放性的亲水空间。 4、重视绿化植物配植和建筑景点的协调处理,巧于利用现有的树木绿地和河流的自然景观,努力创造怡人的生态与文化氛围。 2.3 规划设计理念 城市水系规划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这是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水系自然景观。一切生物的生长与繁育都离不开土地和水泽,只有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水系景观环境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水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中弱化了的自然水资源系统进行补偿,并努力构建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这就需要人工塑造地形,以形成适应多种生物需要的人工小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 城市水系规划要注重水系形胜景观及自然地形的利用与改造。在满足疏汛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塑造自然式地形,尽量减少水工构筑物煞风景的负面效应。地形地貌给人以自然氛围的感染力是极为直接的,是滨河景观最基本和本质的要素。在蓝线和绿线的规划上,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蓝线应与绿线相衔接,河道顺其自然,逶迤生姿,切忌过于平滞和呆板的人工造作。在滨河带的竖向设计上,或籍壁延岗,或高下拉坡,或脊或谷,虚实相生。并在滨河两侧天际线轮廓设计上多加创作,在水一方的土丘自然回环、曲折起伏,可产生花草树木的俯仰效果和具有节奏感的绿色天际线的变化。滨水造丘也为增加城市绿量事半功倍的手段,尤其在河道地段,可局部扩大断面,挖湖造丘,以沉床地形处理,扩大水面,增设绿地,岸线为土丘且密植树林围合,虽土山和树木未必太高,但在用地内侧凸现四周自然山林和水生环境,甚至在视觉上由林木全部遮挡城市的高楼大厦,人在其中而淡忘身居闹市,以一方静土而悠然自得。 3总体布局 保护和拓宽现有水面,恢复原有坑塘,利用防洪排涝沟渠兴建城市绿色廊道,将洹河、洪水河作为安阳城市艺术构图的主轴,建设生态型带状绿地与桥头广场绿地相结合的城市景观带及滨水空间;利用现有湖泊或人工湖造园造景,兴建生态主题公园;重新筛选出新的安阳八景加以命名,并在景点适当位置,按园林小品的方式,置石题刻景名及相关的古今文人的咏景诗词及富于生活情趣的城市雕塑,营造深含意境之美的园林氛围及城市历史文化氛围,营造诗意的城市风韵。 4规划设计 4.1 工程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水系,全面提高市区防洪、除涝能力,实施雨污分流,改善水系水质,水系两岸规划控制蓝线,要因地制宜,一般5~50m。 4.2环境规划 4.2.1 拦水工程 结合地形条件修建闸、坝,蓄水形成水面。 4.2.2 自然景观塑造 滨河绿化带宽一般5~50米,沿岸河堤斜坡面上种植垂柳以及各种花卉和灌木,采用自然疏林景观种植方式,沿岸设休息坐椅。以自然式疏林草地为主要基调,以高大落叶乔木为主要树种。自然流畅曲折游览路线为交通联系。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间的自然生态景观风貌。 4.2.3 历史文化景观塑造 沿河节点景观设计要有鲜明的文化主题,以小型历史文化纪念广场为点缀展示。塑造历史与自然相结全、具有鲜明安阳特色的城区滨河历史文化景观带。 4.2.4 绿化设计 以松树、银杏、国槐、合欢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腊梅、紫荆、迎春、黄腊梅、芍药、牡丹、月季等灌木和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层次多样的鲜体生态群落。春季花开。夏季绿荫,秋季叶茂,冬季落叶,呈现四季景观多变的季相。绿化植被应是自然的形态,饱满茁壮。 4.2.5 道路设计 沿河临水设游步行道,绿地景区内插自然弯曲步道,宽度限在0.8~2m之间。路面采用自然块石、青石、鹅卵石等自然形态。 规划使游人能够观赏水面,适当地段设滨河游点道斜坡台阶,台阶采用块石等自然型材,忌用水泥堆砌。 4.2.6 园林景观和环境空间设计 规划后的河滨应该是生态型园林景观。因此,规划应注重整体环境面貌,力求通过游步道、园林小品、乔木、花灌木的群体组合,以及点缀在其中的景点建筑,形成连续的空间系列场地,最终构成城市河滨整体景观的环境特色。 规划采用规则式与自然式造景相结合构成绿化景观空间。规则式是沿道路两侧整齐的行道植树,而河坡绿化则采用自然疏密聚散式。 采用个别的建筑点缀加强绿化景观的文化内涵,使游憩线路与欣赏空间连成序列景观空间。建筑以中国传统风格为基调,尺度不宜过大,色形自然素雅。 4.2.7 城市滨河道路绿化 为增添街景的美观效果,考虑生态效应和环境氛围,规划在人行道上每间隔5米,修筑0.6×0.6平方米的种植地,树种选择应为“落叶大乔木”,种植选择七叶树、五角枫、马褂木、枫杨、刺槐、银杏等。春季生机盎然,夏季繁茂的树冠可为游人遮荫,秋季叶色变红,是缤纷的园林景色;冬季叶落归根,树干苍劲,为人们提供温暖的阳光。 规划将滨河路沿路防洪堤与滨河绿带进行总体设计,道路护坡亦采用不规则叠石、观赏性灌木与小乔木等地被植物相结合,采用生态绿化的手法和传统中国园林造园技巧,配合多变的景观小品与滨河绿带入口设计。在尺度上以空间的大尺度为主,以满足过往车辆的视觉要求,塑造富于空间变化的景观流线,形成连接城市建筑与滨河绿带的自然景观过渡带,凸显城市立体绿化效果。 5问题探讨 5.1 堤岸景观的性状与景观 堤岸兼有防洪、围贮、道路和观景的多重功能。岸边的形状、砌筑方法水陆交接的岸线走形等都与景观效果有直接关系。曲岸有流曲之美,直岸比较规整,凹岸构成港湾,凸岸形成半岛。驱逐的形势有自然式和几何式,池岸的造型,其自然形式有采用飘积原理构成的流曲、弯月、葫芦形,以及其他拓朴变形;几何形式则常用圆、方、三角、莲花形、多边形等闭合形状。 岸线性状的选择,对江河来说,一般顺其河流自然走向,稍加人工整治处理,首先应选择护岸的形式和组织沿岸的风景线;而有限的闭合水体,其岸线的形状应与环境相结合。岸线是城市风景线和步游道,以设置历史性景观和风景带以满足人的活动需要,最好创造停驻观赏的条件以便游客滞留,如条件允许,在主要的堤岸设置公共绿地和小型公园更符合市民的需要。 5.2 河道衬砌 由于城区河道担负着城市防洪排水的重任,而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硬地区面积不断增加,使城区雨洪量和峰值都加大许多,且汇流时间缩短。要解决新增雨洪安全排放,势必要扩大河道过流面积或采取加速加大过流措施,而中心区河道受相邻道路和建筑物限制,扩大河道宽度已经难以实施,为使雨洪畅通,保证城市防洪标准,唯一可采取的办法就是在河道断面设计上作文章,将河道设计成过流最好的又较美观的复式断面,并将水流通过的河底,河坡用混凝土衬砌起来,减小糙率使断面能通过最大流量。在河道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混凝土衬砌护坡护底受到了一些关心生态人士的质疑,认为这样做破坏了生态环境,隔断了水与土壤的生态交换过程,水草将难以生存,水的自净能力会降低。 岸边的构造形式,随环境观念的加强,人向自然复归的趋向已成为全社会之共识,所以护岸的形式也由原来封闭隔离向融合型发展,护岸的形式也由单纯的构筑,转向以绿化为主,如采用预制构件内种植草皮,采用阶梯状花池作为美化,采用土工塑料网垫上植草的新材料、新工艺,改变了以往用护坡砖的老模式。过去带孔洞的水泥护坡砖,虽然能起到保护土坡和在孔洞植草的功能,但水泥护坡砖不仅造价贵,而且由于水泥砖阳光下对所植草烘烤作用对植草生长很不利,改用土工塑料网垫不仅能固土,还能固草,而且对植草生长没有不利影响,网垫本身的绿色也美化了环境。可采用了分段衬砌的方式,来保证河道与周边环境的交流。同时,还将部分河段设计成葫芦型,以增加河边湿地、沙滩面积,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5.3 河道生态环境恢复对策 长期以来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时,只注重生产和生活用水,忽略了生态环境用水,从而使水资源逐渐丧失了其生态环境功能,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用水长期配置失当有重要关系。如何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障生态环境用水,这是当前人类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 河道生态环境用水即水域生态环境用水量,研究范围包括河道及连通的湖泊、湿地、洪泛区范围内的陆地。具体包括:(1)维持水生生物栖息地生态平衡所需的水量;(2)维持合理的地下水位,以保护河流湿地、沼泽生态平衡,保持和地表水转换所必需的入渗补给水量和蒸发消耗量;(3)维持河口淡、咸水平衡和生态平衡所需保持的水量;(4)维持河流系统水沙平衡和水盐平衡的入海水量;(5)使河流系统保持稀释和自净能力的最小环境流量;(6)防止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所需维持的最小径流量。 要恢复河流生态环境,保证河道生态用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河道最小环境用水通常采用非现场类型的Tennant法和7Q10法计算;也可根据实测的受人类活动较小、基本代表河流原有自然景观偏枯年份非汛期各河平均最小流量,作为维持河流不干涸所需最小流量的依据。根据Tennant法,现状年河流基本生态环境用水量为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0%。 要恢复河道生态环境,首先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以往用水安排是优先解决城镇及重要工业用水,再安排农业用水,不考虑环境用水。今后应将恢复生态系统用水提到与城镇生活及重要工业用水相等的位置;其次,加强河道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除水利工程措施外,还必须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第三,充分利用处理达标后的污水,是解决河道环境用水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第四,对于湖泊、水库、河道的水闸门前蓄水区等水体而言,一般为封闭性和非流动性的死水特征。水质更容易腐败发臭,而且水藻在静止的水体中也更容易疯长。要净化水体首先需要在水中造流,使死水变为活水,以强化水体的自净作用。 5.4 河道形式 如果其河道的形式是单一的话,河道中的水的流动也将是一样的,环境也十分单调,而且,这样形成的生态体系也是不稳定的。但是,河流一旦象自然的河流那样,具有结构方面的多样性,就可以创造出多样的、丰富的环境条件,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体系。在河道平面布置时,要尊重河道现状,一般不要裁弯取直,力求河岸线不规则,河道横断面宽窄不一,纵断面和横断面的坡度有缓有急,并形成浅滩和深水,在不同的河段,营造适应不同植物、动物的生存条件,以促进优美景观的形成。 环境问题论文:绿色建筑的环境问题 摘要: 所谓绿色建筑不仅要能提供舒适而有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 关键词: 绿色建筑 环境 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1 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之所以强调室内环境,因为空调界的主流思想是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的关系,而对内部环境,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1.1 温度问题(Thermal Problem) 首先热舒适明显的影响着工作效率。传统的空调系统能够维持室内温度, 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室内达到绝对舒适,容易引发出\空调病\问题,且消耗大量能源,增加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绿色建筑要求除保证人体总体热平衡外,应注意身体个别位如头部和足部对温度的特殊要求,并善于应用自然能源。另外,现在常采用的极大玻璃面建筑在夏季可能发生温室效应,而在冬季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应。因此,除了冬夏空调设计条件外,要分析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最好每个月每小时的变化对空调负荷及舒适性的影响。 1 .2 日光照明、声问题(Daylighting、Voice Problem) 不同的室内光环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绿色建筑中引进无污染,光色好的日光作为光源是绿色光环境的一部分。但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同时应包括易于观看,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眩光控制和照度均匀控制等,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从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另外,健康舒适的声环境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绿色声环境要求不损伤听力并尽量减少噪声源。这样,设计时通常将产生噪音的设备单独布置在远离使用房间部位,并控制室外噪声级。 1.3 空气质量(Air Quality)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满足人们对环境要求的程度。通常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包括空气流动(AIR MOVEMENT)、空气的洁净程度等。如果空气流动不够,人会感到不舒服,流动过快则会影响温度以及洁净度。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调节适当的新风量,控制空气的洁净度、流速使得空气质量达到较优状态。同时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也是室内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之一。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污染物有成千上万种。绿色建筑认为不仅要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公认的有害浓度指标以下,并且要使处于室内的绝大多数人对室内空气品质指标表示满意。 2 建筑与室外环境的协调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 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可持续的应用,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包括所需的周围自然环境,生活用水的有效(生态)利用,废水处理及还原,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2.1 绿色环境的地域主义(Bio-Rigionalizm) 绿色建筑要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份。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次级系统依存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绿色房地产都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域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社会水平及文化环境有关。 2.2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即利用自然能源或者不依靠传统空调设备系统而仍然能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的方式。 自然通风最容易满足建筑绿化的要求,它一般都不用外来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常常能节省可观量的全年空调负荷而达到节能以及绿化的目的。但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例如南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而夏季日照减少的方向,并且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向,所以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和减少冬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来讲,南向是建筑物最好的选择。另外,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高层建筑对其自身的室内自然通风有利。而在不同高度的房屋组合时,高低建筑错列布置有利于低层建筑的通风,处于高层建筑风景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旋涡流的作用,室内通风良好。 自然通风而且是环境绿化的重要手段,是引进比室温低的室外空气而给人凉爽感觉的一种节能的简易型空调。绿色环境常用的送风方式是地板送风暖通空调方式(Floor Supply HVAC System)。 3 提高绿色建筑建设效率的途径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 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 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具体措施包括:宽余的建筑设计;采用容易运行管理的机器及系统,便于维修及更新;选用具有耐久性以及耐振性的材料;适当的施工方法等。 环境问题论文:企业环境问题整治措施 一、整治重点 此次集中整治行动的重点对象包括: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而开工建设或生产的企业;未落实“三同时”制度的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不能保持正常运行,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受到群众反复投诉的企业。 二、整治措施 (一)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的要立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评编制单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并报市环保局审批。 (二)未落实“三同时”制度的必须限期完成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与施工,并报市环保局验收。逾期未通过验收的一律停产治理。 (三)污染治理设施不能保持正常运行,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要加大污染治理资金投入,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一律停产或关闭。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市政府将组织相关地方和企业负责人召开环境问题集中整治现场会。各有关地方要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指定专人负责,成立工作专班,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二)自查自纠阶段凡纳入此次集中整治范围的企业要针对存在问题,严格对照整治要求,迅速制订整治计划并报所在地政府和市环保局,保证人员、资金、技术方案“三到位” (三)整改督办阶段企业所在地政府和市环保局要对照整治要求,结合企业整治计划,对企业环境整治情况进行检查督办。 (四)检查验收阶段市政府将成立检查验收专班,对纳入集中整治范围的企业,对照整治要求,逐个进行验收。凡未按要求完成整治任务的企业,一律停产治理。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此次集中整治行动由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市环保局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和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其他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各企业所在地政府作为此次整治行动的主要责任单位,要及时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督促企业按要求落实整改措施,积极配合环保部门按照整治要求做好相关企业的停产整治和关闭工作。 (二)广泛宣传,强化监督。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和跟踪报道此次整治行动,定期公布整治行动进展情况和典型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活动。 (三)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市政府将成立督查组,定期对各地、各企业整治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对自查自纠不到位或整治工作进展缓慢的企业予以通报;对督办不力,致使企业环境整治工作流于形式的地方,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此次集中整治行动将纳入各地环保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环境问题论文: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措施浅析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提出农村改革发展六大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基本目标任务之一。 关键词:《决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有六大方面,其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基本目标任务之一。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1.废除,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2.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 3.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切实巩固了新时期工农联盟。 4.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加速发展,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5.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全面推进,有效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农村改革发展同时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等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如乡镇企业对农村空气及水质的影响,种植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化学制剂的投放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村镇的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建设工程不完善等问题。农村水、空气、噪声、垃圾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广大农民群众正面临着因生态环境问题而带来的生理、心理双重威胁,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二、现阶段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农村饮用水污染严重。由于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诸如乡村集中人口地区将生活垃圾倒入水里等一类陋习十分普遍,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农村个体经营户如个体豆腐作坊、畜禽加工作坊等在加工经营过程中污水随意流淌,对周边水体环境影响很大;另外,农村饮用水大部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监测,很多群众不能喝到达标的干净水。 2.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增产、推进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也很大;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所含化学元素比例失调,打破了原有平衡。 3.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无组织倾倒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垃圾以及生活污水中的洗衣粉磷的危害更是极其大的。塑料垃圾是很难降解的,且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堆放,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导致了垃圾填埋场封场速度加快,同时也给封场后的绿化和开发利用带来困难。而且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污水排放入河流后,在枯水期,污染物难以稀释,水质经常出现超标现象,导致水体恶臭发黑,丧失正常水功能。 4.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重。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很多的机遇,但同时,乡镇企业也是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主力军”。这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很大,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 5.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而使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农村,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污染加剧。目前中国城市环保力度在不断加大,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则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将企业转移到了农村,这样,其污染也就一起转移到了农村,这就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6.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开山炸石、乱挖乱采仍屡禁不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既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使其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失衡,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7.城镇化带来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但是由于环境意识的薄弱,加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城镇环保硬件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没有跟上,造成城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进而对其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三、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重视广泛开展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位的认识是尤为重要的。此外,农村是城市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三废”的消纳场所,也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因此,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像重视城市环保一样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二)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中国农村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总水平仍较低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仍是当前工作的中心。但同时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各级政府不仅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法规、办法,如结合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制定加强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农村生活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程度制定相应治理办法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发挥环保法规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三)制定有关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运用立法手段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以激励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推广成本低且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术 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指导思想,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参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运用科技力量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节水农业技术、污染防治配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等,大力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科学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技术,同时,加强监测力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使科研工作能够真正为生产实际服务,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造福子孙。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其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而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农业发展,关键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针对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具体措施有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的沼气燃料新能源,发展生态种植与生态养殖;通过对农村污染物较简单的污水进行利用,大力开展污水灌溉技术研究与利用;在对当地农村土地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后,因地制宜地实行科学生态的施肥等技术,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资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设生态示范区,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生动形象的生态教育,坚定各级领导及人民群众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信息,从而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更好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论文:对新农村建设中山西农村环境问题之浅谈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山西农村环境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是山西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文章在分析山西省农村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对策,旨在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一、改善农村环境在山西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山西省是资源型省份,并且是农业大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要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必须重视农村环境的治理。 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长期以来把重化工业作为其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给周边的农村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的破坏。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进行农村环境的治理。环境是农村能否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基。 二、山西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 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山西的农村环境有了些许改善,试点村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观。但这还不足山西农村总数量的4%,全省要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厕所卫生条件不尽人意。大多村舍的厕所卫生条件比较差,难以达到卫生厕所的要求。卫生厕所的一般标准是:有墙、有顶;厕坑及粪池无渗漏;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根据这一标准,水冲式厕所可能达到卫生厕所的要求,而旱厕或简易厕所根本达不到,与其标准相差甚远。根据山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在农村卫生设施的使用上,使用水冲式厕所的7.1万户,占1.2%;使用旱厕的498.8万户,占84.7%;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82.9万户,占14.1%。 第二,村内道路通行条件差。目前几乎全部村庄都已修建了进村公路,但村内道路却存在着难行的问题。在对山西省28171个村落的村内主要道路路面类型的调查中,村内主要要道有柏油马路的村庄仅有7.2%,低于11.1%的全国平均水平和11%的中部地区水平。其余村落的主要道路类型为水泥路面、沙石路面等,这些道路使用寿命短、轮胎附着力差,大都使用低质量的材料进行修建,而且长时间未进行再修建和维护,大都坑坑洼洼,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及出行造成了很大困难。此外,农户门前道路和田间道路的更差,连最基本的道路修建材料都没使用。这些道路一到雨季和农忙时节根本无法通行,有的连牛马车行走都十分困难。 第三,垃圾裸露堆放现象严重。山西绝大多数农村存在“垃圾靠风刮”的现象。在山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的28172个村落中,仅有18.0%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在这些村落中,处理垃圾的方法是把垃圾运往较为偏僻的废弃地或沟壕,进行没任何处理的直接填埋。农村垃圾大致分三类,即生活垃圾、固体废物垃圾和农药包装物垃圾。大多数农村没有垃圾池,农户将生活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树上挂满了各色的塑料袋随处可见。此外,随着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农户使用的农药量也有增无减,产生了大量农药包装物垃圾。这些垃圾的无序堆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环境优美”极不相称。 三、新农村建设中治理山西农村环境问题的具体建议 第一,选择适宜的农村改厕技术。针对山西省农村的不同发展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改厕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的卫生厕所。目前国内改厕建造的卫生厕所主要有三联沼气池式、双翁漏斗式和完整下水道式。其中三联沼气池式厕所建造沼气池时需要的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而且适合人口密集的村庄使用;完整下水道式厕所用水量则比较大;双翁漏斗式厕所易进行批量生产,而且造价低,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由于山西处于华北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因此考虑到山西的实际情况,建议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和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三联沼气池式厕所,便于集中管理,以发挥规模效应;在人口分散地区和贫困地区建立双翁漏斗式厕所。此外,每个村庄都要改善公厕条件,进行修复,达到卫生厕所的要求。 第二,提高村内道路建设质量并加强保护。加大对村内道路的建设力度并进行保养,做到又建又养。实现道路硬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应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由于村内主要道路反映着每个村庄的外部形象,因此应对沙石路和砖、石板路进行全面改造,较富裕的村落可以建设柏油马路,欠发达的村落建设水泥路。同时还要对农户门前道路和田间道路进行治理。为了方便农户出行和满足农忙的要求,应适当加宽乡间小道并修建农户门前道路,农户门前道路应最低达到砖、石板路的标准。此外,应限制超载车从村内道路通过,从而对这些道路进行保护。 第三,建立农村垃圾处理站。要切实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应对垃圾进行分类并进行处理。受山西各市县经济条件的制约,在每个村建立垃圾处理站不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因此,建议在镇或乡设立投入资金较少、能够简单处理垃圾的处理站,在县或县级以上的市设立功能全面的垃圾处理厂,并对镇或乡的垃圾初步处理进行彻底治理。 同时对各村送到镇或乡垃圾处理站的垃圾进行收购,在各村村民间实行轮流责任制,进行统一集中收购,加强村民的责任意识。另外,还要对镇或乡配备收购垃圾的专用车,主要负责对各村的垃圾进行统一收购和运往县或县级以上的市的垃圾处理站等工作。 总之,农村环境保护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新农村建设中,山西省应借鉴发达地区治理农村环境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自身情况有步骤地进行村容村貌的改善,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 环境问题论文: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原因探析 摘要: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及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米袋子”、“菜篮子”影响到城市的发展。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既有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健全的影响,还有政府环境管理行为不当与农村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投入严重不足影响。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现状;背景;原因 在城市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城市污染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染流向农村,农村一边自身产生的污染无法处理,一边却要接受城市的污染。可以说农村环境的恶化已经影响到农村人口的生存,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已成为社会和谐建设的一大障碍。如不妥善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将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也会阻碍发展的步伐,甚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1]。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原因的探析就显得十分必要。总的说来,产生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而谋取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目前农村生产主要有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生产。(1)农村乡镇企业生产方式落后。乡镇企业在为农村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也使农村污染变得非常突出。中国农村乡镇企业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以自然资源作为生产投入要素,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型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肆意掠夺和破坏;另一种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投入的农村非农业生产方式,但是由于规模小,无力建立相应的污染处理设施。(2)集约化养殖场造成的污染。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发展畜牧业、养殖场是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规模化养鸡场、养鸭棚、养猪场、养牛场等迅猛发展起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畜禽养殖的污染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开设养殖场,对饮用水源水质造成较大影响;二是个别地区畜禽养殖过于集中,大量养殖污染物排入同一水体,严重超出水体环境容量,致使水质恶化;三是个别养殖场选址不当,恶臭污染扰民现象突出,污染纠纷频繁”[2]。(3)中国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中国农业生产的特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的、原始的生产经营和传统的养殖与无节制地使用化肥、农药相结合的方式。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大量的农药、化肥投入到农田生产中,导致了土壤板结和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而农药化肥流失又造成水体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造成对人体的危害,以致农民不敢吃自己种的粮、养的鱼。温室大棚和地膜保温对农作物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残膜却会阻碍农作物生长,并对土壤产生破坏作用。 2.农业生活方式落后。农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较深,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考虑到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1)由于千百年来的习惯和农民自身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形成了多数农民守土恋家,居住分散,布局混乱,缺乏整体规划状况。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不利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2)个别村户生活垃圾到处露天堆放,任其腐烂、发臭,蚊子、苍蝇到处飞,厕所随意搭建,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里,严重影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3)靠山砍山,平原烧秸秆的“就地取材”的传统能源利用方式,造成水土流失的同时,造成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空气污染严重,极大地影响了人的健康,同时也威胁着交通以及输电线路的安全。(4)人畜混杂,一些农村现在仍然是人畜共处一院甚至是一室,大量的畜禽粪便在道路两侧、庭院一角随意堆放或随污水就近排进沟渠河道,对空气、水体造成严重污染。(5)“破家值万贯”的持家理念以及“够了就行”的农民消费观使农民生活节俭,什么都不舍得扔,破烂乱堆、乱放,不仅有碍观瞻而且也污染到农村的生态环境[3]。 二、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健全 1.相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中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1989年12月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4],但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中的立法空白。中国宪法立法过于抽象,原则性太强而执行性差,如宪法第26条中“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认为作为社会中的人,有获得良好环境的权利,但没有确切的通过法律对农民的环境权利加以确认。(2)《环境保护法》在制定过程中针对的主要是城市的环境保护,没有对农村的环保进行规范。《环境保护法》第20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5]。这些法律规定在条文上过于抽象,实践中难于操作,缺乏调整和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3)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虽然都涉及农业环境保护,并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出现各个法律规范之间有相互重叠,权责不明,效力冲突的现象,法律的协调性差。各行政部门之间缺乏权力上的衔接与配合,导致农村环境保护的规范性文件执行效率低下或者执行结果“无功而返”[4]。 2.农村环境执法力度不够。农村环境执法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各个部门,目前农村环境执法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建设项目管理力度不大,审批权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排污收费力度不大,存在人情收费、协议收费、随意提高或降低征收标准,执法的严肃性不够等现象;一些限期治理企业迟迟完不成治理任务,限期治理成了“无期”治理。 3.农村环境司法上存在问题。当农村环境污染事件造成公共环境、利益或者农村群众人身财产伤害时,公众多愿意选择向政府环境管理相关部门上访、投诉,通过调解、赔偿等方式解决问题,而不向司法机关提起环境行政诉讼或者环境民事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三、农村地方政府环境管理行为不当 农村环保工作经常出现“要么抢着管、要么无人管”的重叠管理或空白管理的“越位”和“缺位”现象。 1.农村地方政府环境管理中的“缺位”。“缺位”即“不作为”,该做的不去做。一些县乡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不闻不问。就是有所闻也只是走过场、搞形式,成了追求政绩的手段。具体表现为:政府对环保公益品供给不足;生态建设制度不健全;环境保护财力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环境宣传教育缺位;环保管理和监督缺位。“不作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常常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污染企业的利益有时就是地方政府的利益,企业的污染也就意味着政府的污染,所以,地方政府领导或者掩盖,或者隐瞒环境污染问题,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决定了污染者继续污染、受害者继续受害。 2.农村地方政府生态建设中的“越位”。“越位”即“作为过大”,不该做却偏要做。某些县乡政府出于追求政绩,大搞劳民伤财的“环境政绩工程”。由于企业的gdp就是政府的政绩,使得县乡政府往往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特别是当污染企业是政府官员们千方百计“招商引资”请来的,且能比农民提供更多的“产值”,并直接影响到官员们升迁的“政绩”和公开或隐蔽的“寻租”空间。政府领导要么公开为排污企业辩护,要么否认环境与污染企业之间的联系,要么对上级环保部门要求的“关停并转”企业网开一面。 四、农村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投入严重不足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投入严重不足。当前国家的环保投入和政策制定都是以城市为重心的,大量资金和优惠政策被用在城市的环境保护上,农村环保成了资金和法规政策供给的盲区。三十多年来,农村从财政渠道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当前,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号召力非常有限,很多地方出现农村公共环境无人管、管不了的现象。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严重滞后于城市,与大城市建设蒸蒸日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的日益衰败落后,城市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日趋完善,而农村基本上是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居住地附近,直接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此外,县乡环保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严重滞后,不能履行应有的职责,明知道一些企业污染严重,却视而不见,或者把一些污染企业当成罚款创收的对象,这样就使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流于形式。 环境问题论文:浅谈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摘 要】 自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环境就是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浅谈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首先探讨了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然后提出了几点保护环境的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了小结。旨在与同行交流,在不断提高新农村环境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建设新农村;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新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五大建设内容之一。因而处理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分析和探讨。 一、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很多农村的水体正遭受严重的污染,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农药和肥料的残留物渗入地下水,从而使其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进行污染水质,导致水质难以净化。二是碳铵和尿素的使用,导致水体中的氮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耕地退化,加上一些毒害性强的农药的使用导致植物与土壤的品质受到破坏;三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中的生活污染问题也正逐步凸显出来,例如生活垃圾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垃圾向农村蔓延,加上农村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得农村的生活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上述三点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环境问题,也是最难治理的问题,要想彻底根治这些环境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就笔者经验来看,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应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广大农民朋友的环保意识较低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以牺牲环境而换取经济利益的情况还较为普遍,亟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较为粗放,虽然我国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但很多地方还没有高效的运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得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和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各种破坏环境而谋求经济效益的现象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三是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组织机构,在乡镇、村等基层,环境保护大都缺乏机构与人员,职能缺位、管理弱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上农村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和适当的处罚措施,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控和管理惩治体系;四是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较为薄弱。国家对农村环保适应技术研究和推广较少,在畜禽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等非常严峻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上尚无认定的成熟技术和治理模式。适用性和实效性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效。 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对环境问题的几点保护措施 (一)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 为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应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农村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有林业、农业和环保部门,这些部门都具有一定的审批与调配资源的权利,因而必须对这些部门科学的划定职责,实现权责利统一,并建立相应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协调机制,例如,可以由农村所在县市的环保部门带头拟定相关的农村环保规划,并对涉及农村环保相关的部门审批必须实行环保备案机制。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确保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 为加快新农的建设,将各种环境问题尽快的解决,应在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职能的同时还应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例如可以在中心镇区建立农村环保站,若条件允许,也可以一镇一站,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聘请有经验的环保人士为环保协管员,与当地的社工团体联系,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相关环保知识讲座,将环保知识宣传进农村,以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三)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 作为直接管辖农村环境的县市环保部门,应把农村环境执法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执法力度,亦可与具有审批、执法、调配资金权利的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综合执法,加大对农村饮用水资源保护、畜牧 水产养殖业、自然保护区、乡镇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在确保农民环境权益的同时保证农村人畜的饮用水安全。 (四)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 环保部门应结合农村特点与需求,制定针对性宣传培训计划,加强农村环保知识义务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工作方法,力求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让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进村入户,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积极配合乡镇各级政府的工作,并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以不断加快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步伐。 三、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问题的分析,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确保环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济源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环境问题论文: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分析———以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为例 摘 要: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总称为轨道交通。未来10年,中国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里程将达到1200公里~1500公里,它意味着未来城市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主导客运方式,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和改善。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其噪声和振动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分析该行业重点环境问题,有效的控制轨道交通运营中的环境污染,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沿线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电能;轮轨;噪声;震动;沿线两侧 1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规划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之总称。”目前国际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用地省,运能大,轨道线路的输送能力是公路交通输送能力的近10倍。每一单位运输量的能源消耗量少,因而节约能源;采用电力牵引,对环境的污染小。噪声属集中型,人均噪声小,易于治理;乘客乘座安全、舒适、方便、快捷。 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形成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区人口密度加大。加上相当固定的流动人口,使得仅仅依靠传统概念上的公共客运交通即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已远远不够。目前,中国的城市公交基本上以常规的公共汽车为主,客运量小、速度慢、技术性能差、耗能大、污染也较严重。为了扩大输送能力,只好增加运输车辆的投入,而这又造成道路阻塞,使运行速度下降。投入车辆越多,阻塞就越严重,从而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 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新闻会上,中国交运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翊民介绍,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高潮,建设里程将达到1200公里—1500公里,而上世纪70年代世界轨道交通建设高潮期,各国建成的总里程不过1600公里。中国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的规模之大,将是世界轨道交通建设史上极为罕见的,这与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是互相适应的。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65年北京地铁的开工。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已建成18条轨道交通线路,营运总里程累计达到405公里。中国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也已开始上马。广州至佛山长约33公里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已经启动;总投资224亿元的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线即将动工,并将于2009年底建成。 中国城市交通的远景目标是“高效便捷、公平有序、安全舒适、节能环保”。它意味着未来城市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主导客运方式,出行的选择性增强,出行效率提高,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和改善。《中国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公共交通优先,大幅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实施区域差别化交通政策,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扭转交通结构逐步恶化的趋势,使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主导交通。由此可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 2 轨道交通项目环境污染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系指采用钢轮-钢轨导向系统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系统。按照运量及运营方式的不同,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跨座式单轨以及磁悬浮等形式。 对应不同工程类别的工程内容为土建工程包括线路工程、轨道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车站及建筑工程、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设备系统包括车辆系统、供电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给排水与消防系统。本文以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为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主要的环境影响。 2.1 施工期主要污染分析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社会影响、城市生态景观、施工噪声、振动、扬尘、城市交通、居民出行等,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环境影响主要为占地及动迁各类管线、各类用房、绿地对沿线区域的城市环境格局及动迁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工程实施期间,由于车站封闭施工及施工占地,将对原有道路的交通产生阻塞干扰,影响市民出行;对沿线居民及商服、休闲场所的影响;工程施工,尤其是车站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施工机械废气、粉尘、扬尘等污染物将影响附近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而影响区域内居民的生活质量。 施工期施工过程及拆迁对沿线及附近区域城市景观将产生不利影响。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车站挖掘、大型构件的吊装、混凝土拌和、站台基础施工时使用的钻孔、破除和修复路面时采用的空压机和压路机等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及振动将对车辆段、沿线各车站、控制中心及主变电站附近的声环境及振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建筑材料及残土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及振动将对运输道路沿线的声环境及振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地铁施工期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与施工方法密切相关。车站施工方法有明挖法、暗挖法与明挖法相结合的施工方案,对交通繁忙的重要路口,可选用盖挖顺作法施工,先盖后挖。后者施工成本较高,但对周围环境影响时间较短,前者施工成本较低,但对周围环境影响时间较长。区间盾构法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地面沉降,过量下沉会对地铁沿线周围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线造成不利影响。盾构机施工过程中,石油类污染物可能进入地层土壤中,随地下水流动(扩散),污染地下水水质。 总之,车站施工中,噪声与振动污染主要来自清场、拆除、破路、排水、挖掘、运土、回填、复路各阶段使用的施工机械和运载车辆,影响程度严重,涉及面广,而且施工周期较长,每座车站需24—30个月。地下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由于暗挖法作业在地下,则施工产生的噪声对地面影响较小,仅在下轨口或竖井及已建区间隧道与新建隧道的连接处为影响区。 综上分析可知,地铁建设施工中的噪声和振动污染问题主要发生在地下车站的施工过程中,影响区域远大于地下车站施工场地。 从不同施工方法与机械设备所产生的噪声和振动污染比较来看,施工中采用暗挖法,其污染影响程度和范围要比明挖法小得多,逆作法的挖掘现场其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时间比顺作法短,影响范围也小。 地下隧道施工均采用暗挖法,由于在地下深处掘进不破坏路面,不影响地面交通,则噪声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另外,重型运输车辆对敏感目标的噪声和振动影响不可忽视,应选择影响最小的运行道路。 2.2 运营期主要污染分析 2.2.1 噪声影响特点及源强 工程建成运营期间,列车高速行驶时轮轨之间磨擦和撞击,列车的发动机、压缩机、电刹车、传动系统以及通风、空调系统的运转产生噪声是敞开段主要噪声源;车辆段维修车间的机械运转和维修作业等,都会产生噪声;地下车站和隧道通风系统使用的轴流风机产生的空气动力性噪声,是车站风亭进、出口的主要噪声源;另外还有主变电站噪声。各种噪声源源强类比已建成的北京地铁项目监测资料,见表1。 2.2.2 振动影响特点及源强 运营期列车在地下运行时,轮轨相互撞击产生的振动,经钢轨通过扣件和道床传到隧道,再由隧道传向大地,引发隧道附近地面建筑的振动。影响振动的因素很多,包括车辆条件、轨道结构、隧道结构、环境地质条件、建筑物构造等因素。隧道振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隧道的结构与重量、行车速度、轮轨表面磨损程度及隧道周围的地层状况,据调查,隧道加重一倍,其振动加速度可减小5db,车轮表面磨损严重时,能使隧道振动加速度增加10db,并使高频振动成分增加。经测试,隧道地面的最大振动级发生在250hz附近,由于隧道周围地层对高频振动的吸收,所测得的地表振动频率以63.5hz为最高,地面段的地表振动是列车行驶时轮轨相互撞击产生振动的直接结果。轮轨撞击以振动的方式传向道床,再经道床传向大地。轨下振动源强类比国内已建成地铁振源源强给出,见表2。 3 城市轨道交通的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3.1 车站通风亭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车站风亭设计应合理选择风亭的位置,风亭与噪声敏感建筑物的距离应在10m以上,在文物保护建筑所在地段或特别安静的区域不宜设置风亭,风亭出风口应背向居民住宅。车站内通风系统的换气风机后端必须安装风机排气消声器,消声器的消声量不应低于25db(a)。车站通风系统通向地面风亭的管道还应采取进一步的降噪措施,在管道内加装吸声材料,风亭风道则采用3m长片式消声器。地面通风亭的进出风口必须安装消声百叶,风亭百叶风速一般控制在4m/s以内。 3.2 车辆段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哈尔滨轨道交通一期工程车辆段拟建地址拆除旧有棚户区,根据地铁车辆段周围及厂内布置,厂界北侧紧邻太平桥火车站,南侧隔平湖路为居民生活小区,东侧为新江桥街,西侧为红旗大街,车辆段内噪声源均为固定的点声源,根据设计规划,设备间均布设在北侧国铁一侧,远离居民区,选址较为合适。 车辆段车间或厂房的通风设备选用低噪声设备,并应安装排气消声器,空压机房内的空压机应选用低噪声设备,并安装隔声罩及减振设施;采取上述措施后,各设备间室外噪声在70db(a)以下,同时厂界南侧设有30m宽的绿化带及隔声屏的降噪,通过面声源计算公式可计算得到这些设备对居民点噪声影响声级均已较小,厂界处能够达到ⅱ类厂界噪声昼、夜标准。 本工程附属车辆段出入段线,在进入车辆段之后有约200多米长的线路为敞开段,其平湖街一侧规划有住宅,列车(空车)出入车辆段时,运行速度≤30km/h,最大声级估计可达75~80db(a)。在线路二侧20m~60m范围内环境噪声等效连续声级可达55~63db(a),这对线路二侧影响较为严重。为解决车辆段敞开段的噪声超标问题,从经济性及降噪性能考虑,本工程对外部敞开段采用半封闭型的隔声屏障,在线路南侧出口至车库及北侧出口至综合楼设置3m高、540m长隔声板,经过上述措施后,两侧地区处减噪10db(a)以上,从而达到gb1234-90中ⅱ类地区标准要求。 3.3 站台人流噪声控制 站台噪声虽然不是外环境,但其对乘客和站台服务人员的影响极大。目前国内新建的地铁站台一般都作内部吸声处理,但往往忽视了地下站台的活塞风带来的噪声。为控制地下站台的活塞效应产生的噪声,可以在站台的出入隧道口作壁面吸声处理,吸声隧道长度在20米左右,可以使进、出站时站台噪声持续时间分别减小40秒和15秒,从而使站台内的连续等效a声级降低2db。 3.4 振动影响控制措施 为了减轻地铁一号线建成后对周围地面和建筑物的干扰程度,结合预测评价结果,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拟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振动防护措施: (1)根据地铁振动的产生机理,在车辆类型、轨道构造、线路条件等方面进行减振设计,将降低轮轨撞击产生的振动源强值,从根本上减轻轨道交通振动对周围的影响。包括车辆采用弹性车轮振动控制、轨道结构在钢轨、扣件、道床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线路和车辆的维护保养等。 (2)超标敏感点振动治理措施 根据敏感点处振动以及东正教堂、基督教堂等单位的振动速度预测结果,对振动超标的一曼街90号居民楼、化工大世界、21中学、文化宫、南直路居民及东站广场等点位提出振动防治措施。 超标较大的点多集中在烟厂站至哈尔滨东站站路段。该路段相应的地面道路是沿一曼街、东直路、桦树街,路面较学府路、东西大直街(宽60~80m)相对窄(宽30~40m)。线路穿越化工大世界,该敏感点处振动采用金属弹簧浮置板道床(减振效果为13~25db),其余敏感点处采用弹性扣件、弹性短枕式整体道床。治理后各环境敏感点的振动影响可降至最小程度,做到达标排放,约附加投资788万元。 (3)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振动治理措施东正教堂和基督教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正教堂和基督教堂两点预测振动速度为5.7~6.7mm/s,已超过《机械工业环境保护设计规定(试行)》(jb16-88)中的建筑物振动容许值3.0~5.0mm/s的规定,对以上两处建筑将会有轻微损坏。因此,除采用一般建筑物的治理措施外,还应采取特殊振动控制措施。 由表中可看出,治理后东正教堂和基督教堂及秋林公司振动速度预测值为1.5~1.8mm/s,与振动现状值叠加后的振动速度为1.8~2.3mm/s,满足《机械工业环境保护设计规定(试行)》(jb16-88)中的建筑物振动容许值的规定,约附加投资2400万元。 4 综合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与城市环境有密切关连,一是环境对工程的制约,二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尽管地铁、轻轨、单轨、磁悬浮列车等模式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在节能、效率、安全、有害气体排放、噪音总量等一系列方面比其它交通形式有着明显优点,但由于它是庞大、复杂、诸多工种交叉的城市区域中的系统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对邻近建筑物的噪声及振动、地下线的施工影响、城市景观、人文影响、电磁辐射影响及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影响等,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设施的三同时建设。 环境问题论文: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工业发展尤为明显,但是由于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方式并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工业快速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变得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强调资源和环境的长期承栽能力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工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最终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业发展;资源;环境 一、资源环境问题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一)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 由于我国工业发展基本是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道路走过来的,可以说,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和环境负担加重为前提的。我国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能源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数据得到验证。 1、我国大气污染基本上属于煤烟型污染,并以降尘和酸雨危害最大。目前,我国北方城市降尘平均每月每平方公里为50多吨,有的地方甚至高达100多吨。我国每年有4000万亩农田遭受酸雨污染,造成2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2、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符合《地面水污染质量标准》一、二类的占32%,三类的占29%,属于四、五类的占39%,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 3、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利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问题。 4、我国森林覆盖率已不足12%,在世界上排列在100多位。由于过量采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等原因,每年还要减少森林面积3700多亩。 5、从1990年到2006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35%,天然气增长101%,钢增长156%,铜增长192%,铝增长390%,锌增长331%,10种有色金属增长276%。这样的消耗速度迅速耗损了国内的资源。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仪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如今,我们已经不可能仅靠国内资源来支撑今后的发展。从消费总量分析,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 二、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一)重视能源综合利用 在工业化发展中,一方面要追求传统的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注意后工业化目标的实现,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制定对外经济战略,特别要防止发达国家的污染出口政策对中国环境的破坏。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应当着重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经济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改变高消耗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大力节约能源。目前,中国主要矿产瓷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进口量逐年上升。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重要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 (二)发挥价格和税收的杠杆作用 工业企业是资源加工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主体,必须通过政府规制和经济手段使节能降耗减排成为工业企业自觉的行为,给以制约与激励。要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起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的价格机制,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方面的配置作用。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提高资源税税率,改进资源税的征收管理办法,强化对企业排污的征管,使企业把利用资源与环境的成本真正纳入成本之中。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根据西方经济学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允许排污许可证倒卖的话,会实现帕累托最优。因为每个企业处理污染物的技术水平不同,那么处理污染物的成本也就不一样,对所有的工业企业购买排污许可证实行统一的价格必定存在一些企业处理污染物的成本偏高,如果此企业购买排污许可证,而让处理污染物技术水平较高,即成本偏低的企业去处理污染物。结果会更好。同时要加强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在线监控。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和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三)利用国际市场促进我国工业发展 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工业发展不仅要立足于国内市场,而且必须遵循国际惯例,参与国际竞争。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一是可以通过贸易途径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二是挖掘资源开发和节约潜力,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等。中国加入wto掀起的外资投资高潮,需要我们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采取更加积极的开放环保市场及其相关产业市场的政策,大幅度降低环保技术及设备关税。吸引跨国公司进入环保与能源领域,既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又能缓解资源的过度消耗压力。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把发展循环经济做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要实现“减量化”,一是要解决技术问题,二是实现工业企业规模经济问题。实现“再利用”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是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实现。基于集群化的产业园区建设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循环经济模式创新的有效结合点。基于集群化的产业园区可以充分利用园区内的共同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链的延伸来发展循环经济。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具有获取规模效益特性,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循环经济中的规模经济问题。另外,还有降低交易成本和鼓励创新等优点,在国际上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也有先进经验,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具有明显作用。 环境问题论文:试论我国畜禽养殖业引致的环境问题及主要对策 作者:陈素华 孙铁珩 耿春女 论文 摘要:在阐述目前畜禽养殖业引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与可持续 发展 关系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学的角度提出应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开展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治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有效地保护和改善 农村 生态环境,以期促进畜禽养殖环境与 经济 的协调发展。 论文关键词:畜禽养殖业 环境污染 污染治理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从而导致了畜禽粪尿及废水的污染负荷超过 工业 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总和,成为城市郊区的污染大户…。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的污染,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特别是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控制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将其纳人环境保护规划中。因此,必须全面认识畜禽养殖污染的性质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l我国畜禽养殖业概况 因其丰富的 自然 资源和市场需求,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增大,分布比较集中。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公布的在全国进行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规模化养殖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河南河北和湖南等地。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80%集中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许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分布于居民区内,8%一1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当地居民水源地的距离不超过50m,30%一4o%的规模化养殖场距离居民或水源地最近距离不超过150m。养殖场选址不当不仅构成了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在许多地方造成了畜禽养殖场主与周围居民的环境纠纷。 过去一些地方将规模化畜禽养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途径加以鼓励,环境意识相对薄弱,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我国长期以来又把环境工作重点放在工业污染防治上,对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畜禽场的宏观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全国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另外,养殖场环境污染投资力度明显不足,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 由于上述畜禽养殖点多面广,污染物排放量大,处理水平低下等原因,迅速发展的畜禽养殖业严重影响了城郊环境和居民健康。 2畜禽养殖业引致的环境问题 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污染物主要有畜禽养殖场有机废水、病原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的抗生素、畜禽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转基因生物污染。目前,畜禽粪便集中、量大,同时污染治理没有跟上,造成城市郊区环境污染。畜禽养殖业对水资源、土壤和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相当严重。 2.1畜禽排泄物的污染 畜禽排泄污染物包括从畜禽体内排出的有害气体、粪便及其分解产生的臭气以及体表掉落的毛屑、绒毛(羽毛)等。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l9亿,是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河南、湖南和江西等地甚至超过4倍。 3.2通过营养调控降低禽畜排泄物的污染 为获得高生产性能而给畜禽提供过量营养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营养调控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地利用率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饲用酶制剂是一类高效、无毒副作用和环保型的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中应用饲用酶制剂既能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又能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磷的排泄量,保护水体和土壤免受污染。 3.3改善畜禽养殖业的饮水方式和粪便收集方式 采取清污分流和粪尿的干湿分离等措施,实现清洁养殖,可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改善畜禽养殖场的生产环境,减少畜禽的死淘率。同时可以减少对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养殖场还应给畜禽定下用水额度,如每头猪每天5kg水,尽量节省资源。建立粪便收集池,定点收集垃圾;设置畜禽废渣的储存设施和场所,采取对储存场所地面进行水泥硬化等措施,防止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恶臭气味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采用雨污分流、固液分离等污染防治措施,达到减量化的要求,做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3.4研制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畜禽养殖业污染严重,治理工程利润低,风险大,因此不能像 工业 污水、生活污水防治那样,走单纯治理的路子。粪便绝对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畜禽粪尿含有丰富的n、p、k成分,经合理处理后,可制成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而且还可经厌氧发酵成沼气作为能量来加以利用,因此,资源化利用是治理畜禽污染的首要原则。畜禽养殖场应采取将畜禽废渣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和制造再生饲料等方法进行综合利用。 应用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综合利用畜禽排泄物,通过厌氧发酵,走沼液、沼渣及沼气利用之路。在畜牧业高度 发展 的英国,畜禽粪便经过处理后,全部作为肥料,既避免了环境污染,又提高了土壤肥力。对于牲畜养殖场,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有两种基本工艺方案:一是高温堆肥;二是沼气发酵。 3.4.1高温堆肥。 粪尿厌氧发酵处理后,气体部分可提供能量,固体部分进行高温堆肥。许多有先见之明的养殖场已经走在前面,把畜禽粪便经过处理后卖给农户当肥料,取得了可观的 经济 效益。当前国内的堆肥发酵技术、粪肥还田实用技术等已经成熟,有的还超过国外。把污染物通过无害化处理,加工生产有机肥,这正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大方向。通过对粪便高温烘干灭菌及高压膨化除臭,添加n、p、k及多种元素,制成适合小麦、玉米、蔬菜、瓜果和花卉等高效有机肥。 3.4.2沼气发酵 防治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沼气综合利用。推广沼气处理技术,利用沼气对畜禽粪便进行厌氧发酵,发酵产生的沼气成为廉价的燃料,用于燃料、仔猪舍保温等;沼渣、沼液则成了优质肥料,不但保护了环境,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进行广泛的国际、国内沼气生产的技术、 企业 管理、项目开发、工程安装、系统设计及运行维护方面的经验等技术经济信息交流。许多实践与研究证明,猪、鸡粪厌氧发酵能使寄生虫卵灭活,减轻土壤污染与水污染,将沼渣与无机肥制成复合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tn及碱解氮、速效磷及土壤酶活性,使作物病害较少,降低农药使用量77.5%,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沼液含有17种氨基酸、多种活性酶及微量元素,可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此外,沼液养鱼,能提高鱼的成活率。 3.5畜禽废水的终端人工处理 当代生物技术完全可以将畜禽养殖废水处理到排放标准,但是,采用生物技术清除相当于数千万人口当量的废水中的有机物及n、p,其所需费用之巨可想而知。但是因地制宜地采用一些净化系统,如稳定塘、养鱼塘、水生生物塘及土地处理系统等进行处理,是非常经济可行的。 4结语 低投入、高产出是养殖业竞争的关键,然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点经济效益,无异于杀鸡取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将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畜禽养殖业所产生的污染减轻到最低限度,创造出高经济效益和最低限度环境污染的养殖业系统。
中职教育论文:对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讨 中职教育发展强劲。但发展的背后存在着理论体系不完善、思想观念落后、生源质量滑坡、制度建设滞后、经费投入不足、专业设置盲目、师资力量缺乏、教材建设滞后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为克服存在的问题,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扩大宣传、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制度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增强特色品牌意识、加强教材建设等。 一、 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理论应关注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垂听职业教育实践的要求与呼声,对新现象、新问题做出迅捷应答。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品格,既能够使理论研究尊重客观、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又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理论随实践变化而动态发展;彰显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鲜活的时代性。近几年,西方的许多职业教育理论思潮、流派、理论和方法蜂拥入境,职业教育研究者应努力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与外来职业教育理论科学结合的构架,这并不是指对中外职业教育理论进行简单的组接、拼贴,而要面向未来,立足当前实际,机智地吸纳其精华、壮己之筋骨,予以创造性的整合与发展。我们既强调理论的守成,更倡导理论的创新,不断创新、日益发展的活理论才会生命长久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更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要积极引导人们改变唯学历论英雄、鄙薄职业教育的落后人才观念,真正树立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现代人才观念。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就业前景非常看好。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工荒”、“高级技工荒”的现象,在沿海地区甚至是“千金”难求一高级技工。 二、 创新培养模式,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此,中职教育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下几种可供借鉴:1、实行校企合作,以订单式培养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中职学校短期内设置相关专业,学成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方式。2、、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3、积极推进工学交替,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4、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实行学分制。根据自己爱好特长和基础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完成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取得独立从事某种就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育模式和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质量评价考核制度,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2、实行专兼结合,积极聘用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3、制定科学的师资培训、培养制度,突出职教特色。政府师资培训机构应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总体要求,改革培养师资的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在职教师,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4、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近年来,我国的许多职业学校派出大批的教师到各地访问,进修,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有些学校还与外国的学校合作办学、办专业,把外国的教材、教师都引进来,产生了比出国留学还要好的效果。5、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考核晋升制度,以提高职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稳定职教师资队伍。 三、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推进各项制度建设 首先、克服无序招生。1、政府应出面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由省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所有中职学校包括社会力量办学的招生简章进行统一审查,统一向社会公布,以提高中职学校招生简章的可信度和严肃性,不允许中职学校自行招生简章;2、应建立起对中职学校重要办学指标客观公正的评估和公示制度,以增强老百姓对学校的知情权,增强考生分析选择的透明度。3、,建立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制度。对出现一些违规行为,实施一定的处罚制度,如限量招生、限期整改、媒体曝光等。 其次、贯通职业教育的纵向办学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满足学生进入高层次院校学习的需求。职业教育的作用和特色,决定了它不可能只是单一的低层次教育,而应为多层次、复合型教育。在职业教育系统内,不应该只有中职和大专两个层次,还应该有高职本科、应用性硕士、博士等各种层次。除学历教育外,还应该有非学历的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这些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之间不能是孤立的、割裂的,而应该是互相连接,上下贯通的统一整体。 再次、创特色教育,树品牌意识。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在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和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应显著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学校要树立自己形象的品牌,要有名专业、名教师、名学生。要加强科学管理,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验室及教学设施,有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更具竞争力。1、争取更多政府投入,改进教育教学条件。2、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尽可能多的职教学生得到受助,以提高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为更多的贫困学生提供学习和就业机会。3、建立开放性的适应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多元投入体制。政府应用优惠政策扶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解决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和教育用地相对紧张的困难,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学校要和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服务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争取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鼓励一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广泛争取国内外职教项目资金,促进中外合作和交流。 中职教育论文:探索中职教育教学模式 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 探索中职教育教学模式 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 中等职业学校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深化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学籍管理等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劳动者。 一、树立与中等职业学校相适应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一线员工。中职学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教育教学思路就是:先成人,再成才。 具体做法:通过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养成教育为手段,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为此,学校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学校在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德育课程之外,把学生学会生存、健康生活等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德育内容,纳入到综合素质教育中来。没有教材,学校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根据需要,自编校本教材。三年来,学校已经为学生开设“生活、健康、礼仪、安全、理财”等课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与本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校企零距离接触培养形式,让学生一边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一边在车间实训、掌握一技之长。 学校以“企业的满意,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评价办学质量的方针。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以考分为依据,应该以毕业生受企业欢迎程度、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胜任程度、职业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等综合评价,为此,学校改革中职教学考试制度,实行学校、企业、社会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不以分数论高低。 二、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使学生成长为企业的合格员工 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企业的需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通过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1.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 学校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来开展进行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是: (1)学分制。学校采取“复合型学分制”模式,即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学内容及学分;第二学期由学校安排必修课、限选课教学科目,学生按学分制选择选修课的学习科目;第三、第四学期采用学分制形式,完全由学生自行选择(必修、限选、选修)学习科目;第五、第六学期进行校外生产实习,学生到各自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2)学生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学校采取复合管理模式,即学校在班主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学校、班级、家长共同管理学生的复合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有: ①管理组织形式。以年级组长牵头,班主任负责,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的复合管理方式来管理以班级为单位的每位学生。 ②管理目标。按学期给予每学期的管理目标,使学校的管理易于实现,便于规范、检查。 ③管理过程。注重过程的检查与考核。教学即管理,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都包含着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学生档案,清晰记载学生在校成长轨迹。 ④学校与学生家长构成一张没有漏洞的网,一起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全面、更彻底。 (3)弹性学习制度。学校学生可提前或推迟毕业,也可开展半工半读活动。 2.开展半工半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 “专业技能是练出来的”。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必需在从抓“练”字上着手。练,不仅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 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半工半读试点学校,我们始终把与本地企业合作,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展半工半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主要工作有: (1)为开展半工半读定身打造相应的教学进程计划和教学计划。 ①学校自2010年起,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学校的教学计划做了重大调整,制定相应的“半工半读教学进程计划”。一是根据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分别制定各个专业的“半工半读教学进程计划”,具体明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下企业工学结合的时间,并向学生和家长公布;二是加强对促进半工半读在职业学校教学中起积极作用的宣传工作。通过政策解释、开办半工半读学生经验交流会、公布学校半工半读的实施方案、签订协议等形式,使学生和家长都能清晰地了解学校半工半读工作意义与措施,使半工半读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上的一个特色;三是以半工半读进程计划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总日程表。学校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都以此计划为指导,所有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进程开展工作。 ②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基本要求,以及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进程计划,分析和确定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教学中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以文化基础课为辅,以加大半工半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重点,设置课程和安排课时。同时,突出以“强化技能操、培训学生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做”为中心,使学生真正能掌握操作技能。 (2)加大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为半工半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半工半读工作的成败,管理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把半工半读工作开展好,就必须首先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会管理”的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为了做好这篇文章,学校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养并选拔优秀教师参与到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和企业密切合作,在企业中招聘既有一手“绝活”又具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生产经验的“师傅”作为半工半读实训管理教师,全面指导学生开展半工半读工作。 (3)密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使半工半读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学生在企业开展半工半读时,更需要精神生活。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密切联系起来,在学校半工半读管理教师的参与下,学校在半工半读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比如导入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民族节日晚会、宣传板报等,这些不仅缓解学生紧张工作的压力,延伸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而且也娱乐了合作企业的员工、丰富企业文化,让企业更充满朝气与活力。 三、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 学校实行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校学生采取多元化考核。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即从学生成人和成为合格员工两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每一个学生。成人的评价,以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来开展,即以校内评价为主,校外评价为辅。主要评价内容有日常行为表现,生活与适应能力,同学、教师、家长、社会、企业的总体评价。合格员工的评价,主要内容有资格证书、半工半读评价、顶岗实习评价、企业的评价等。 四、以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以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探索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2008年初,学校制订了“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五年规划”,鼓励全体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深入企业生产实践,促进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1.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2010年,学校选派教师15人,占学校教师的25.9%,2011年学校选派教师28人,占学校教师的48.3%。通过几年来的各类培训,学校双师型教师由2010年初的6人,增加到目前的34人,双师教师人数增加28人,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8.6%。 2.通过与企业合作、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来培训教师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培训。学校自2010年起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工作。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从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开始,将学校教师深入到企业第一线接受企业培训工作逐渐常态化、制度化。经过近3年的培训,学校已有33名教师接受企业培训,占学校教师人数的56.9%。 经过企业生产实际培训后,这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他们的教学也更贴近生产实际了。 3.选聘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 选聘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工作,我们不仅在开展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时,将企业中既有一手“绝活”又具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生产经验的“师傅”作为实训管理教师,也将这些技术人员之中的优秀者,直接选拔到学校的教职工队伍中来。 2010年,学校从企业中选聘实训教师12人,到学校任教企业技术人员2人;2011年,学校从企业中选聘实训教师16人,到学校任教技术人员5人。 中职教育论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中职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中职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2010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校企合作与七项重点建设任务均紧密相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成为中职学校创建示范校的重要环节。作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我经过近一年半的探索和研究,认为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使中职学校培养出对接市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中职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理论认识 (一)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虽然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我国仅占30%左右。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虽然在90%以上,但就业对口率平均仅能达到30-40%,三年就业稳定率也仅为50-60%,学生就业薪金也不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不高、岗位操作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不强是主因。 中职学校为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但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办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自拟实训项目、实施自我评价,根本无法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二)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无缝对接的关键 实训基地集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承接、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将日常教学实训融入企业产业链,使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学生与职业岗位“近距离”接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本质所在,它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与工作岗位无差别的实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实质性对接。 二、实践探索 ㈠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教学实训与生产(经营)同步,与技术服务同步,突出实训的生产性、岗位的真实性、技术服务的针对性。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拓展,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高层次培养,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 1、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按照投资主体,可将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划分为学校主导、企业主导、校企共建三种模式。 (1)学校主导模式。学校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人力资源和技术实力,建设所有权独立的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如:超市、网店、宾馆等。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实行企业化管理,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实训。该模式最大优点是生产过程、教学实训安排完全由学校掌握,自主性强,方便灵活。缺点是一次性资金投入较多,缺乏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与管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不充分,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不够规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007年,我校注册成立经贸超市,建立起经营性实训基地,满足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专业部分实训的需要。运营过程中,只有一名教师参与超市经营管理与学生指导,其它包括商品上下架、信息处理、商品营销、收银盘点等所有工作都由学生负责。根据教学内容分课程实训和经营实训,课程实训通常集中两周时间,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技能要点;生产实训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选择在课程实训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掌握技能。 (2)企业主导模式。学校提供实训硬件环境和学生实训管理,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组织学生进行实训和生产。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生入校后,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及教学实训实习计划,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来校,集中半年实践指导实训生产。该模式的优点是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强,节省教育成本,缺点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特点使技能培养不能得到全面落实。 我校日文数据处理专业与大连泰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确立了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由学校承担、专业技能提高由企业负责的基本思路,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实训实习计划,明确了日文录入、日文排版和日文制图岗位的基础和岗位技能标准,学校按企业要求配备实训生产环境,购买高配计算机和高端服务器。学校将前三个学期的教学与实训标准分解成阶段目标,贯穿于日常教学,坚持日练、周测、月考核、学期大赛的方式对师生予以奖惩,极大地促进了目标的达成。第四学期企业安排技术担当来校进行实训生产,通过专项强化岗位技能,学生就业稳定率达85%以上。 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取得的成效更为突出。该专业与大连动漫产业基地中的大连艺美数字有限公司、大连东方龙动画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实施教学与实训。坚持小班教学,探索校内师徒教学模式;以动漫产品为核心,突出素材及时性,将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引入教学;坚持企业技术骨干担当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技能学习;坚持6天教学时间,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术训练;坚持周测试和月考核,将过程性评价作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的重要依据,保证学生技术达标;坚持引企业真实项目入学校,实现课程内容和岗位任务有效对接。学生凭业绩表现顺利就业,高薪不再虚拟。 (3)校企共建模式。在设备购入、技术支持、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人员等方面,校企双方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共赢。该模式最大优点是降低了实训教学成本,企业能选派优秀人才投入实训,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缺点是学校安排实训的自主性降低,生产与教学会有矛盾。 我校船体焊接、船体装配两个专业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钢结构制作有限公司建立了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订单培养船舶制造技能型人才。到第四个学期,满18周岁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生产性实训。2011年该公司成立了两个“经贸班”,从班长到成员清一色经贸学生,“经贸班”的两位班长都仅21岁,是企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班长,月薪高达7000元。抓生产的副总经理以及工会主席负责在技术、管理、心理等方面跟踪指导,“经贸班”的健康发展体现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2、校外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有两种模式:一是基地建设资金完全由企业承担,二是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企业,其余部分由学校出资。这两种方式都由企业负责实训与生产,学校负责招生、教学和学生管理。最大优点是校在厂中、厂中有校,学生的实训环境就是将来的工作岗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升较快。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学生实训,大幅提高实践能力。缺点是学生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难度大;校企在追求教学效果与生产效率中存在矛盾;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与现行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间的关系难以理顺。 我校休闲体育、航空服务专业由于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的资金比较多,职业环境很难达到“真境”,因此,教学实训基地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设在企业内也是一条可行之路。我校航空服务专业主要与南航及国航合作,学生从第三学期进入航空公司的安检、总台咨询、票务服务、贵宾室服务等岗位上轮训,休闲体育专业按照健体教练和高尔夫球场管理两个培养方向分别派学生到大连韦德伍斯健身会所和大连红旗谷高尔夫有限公司进行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训后返校,进行理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提高很快。这种工学交替的实训模式,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以螺旋式提升。 日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高薪就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学校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上又推出了崭新举措。学校拟承包大连鼎雅会所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由教师与学生一道进行会所的日常运营,以经营实战实现教师、学生、学校三者共赢。学校还与大连全景阳光合作,将古书籍录入项目引入学校,让有文字录入专长的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熟练掌握技能,达到企业标准后“无缝”走上工作岗位。 3、区域共享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与生产实践共融的平台,区域共享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最佳契合点。它基于本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区域同类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逐步形成实训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该基地的建设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在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下,引入企业文化,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区域同类专业实训基地的重复性建设,以高水平的实训平台促进师资水平、实训质量的提高,促进校际、校企交流。缺点是教学实训安排比较复杂,要统筹考虑教学实训及其它功能的实现。运行过程中设备的折旧与维护保养、工具和材料消耗的费用较高,导致真正的持续共享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㈡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1、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现代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要使实训基地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必须将眼光放远放宽,才能保持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度合作。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支支持校企联姻;行业要主动指导校企合作,制定行业标准。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后,双方要制定章程和管理办法,成立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达成发展共识。 2、教学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均承担保障实训基地顺利运行的责任。学校和企业要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确定双方的责权利并签订相应协议,依据协议条款开展深层次合作。 对中职学校而言,要建立起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各司其职,中层干部和专业教研室主任贯彻落实检查考核的四级管理网络。明确教务主任和实训中心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分工,协同促进实训基地的运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建设、运行、管理、效益目标及规章制度;明确每个专业的岗位能力目标和项目教学实训目标,制定能力标准和实训质量评价标准;明确每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企业共同制定有效的生产性实训计划;引入行业和企业标准,执行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检验等标准,保证实训产品质量一流。 为保证生产(经营)性实训的有效运行,学校应设置“校企合作产业部”,负责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联营、技术开发、财务经营决策,协调校内教学、科研与生产等的关系,保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有效对接。 3、教学监督机制。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不能只由学校来完成,要按照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堂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坚持多方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模式,注重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训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产品评价、职业素养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有点评、有跟踪、有指导;产品评价要依据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严格评判,尤其对于特殊岗位的评价要采取关键环节不符合标准的一票否决制。 4、财务管理机制。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投入大,设备种类、性能不尽相同,在实训中产生的消耗和管理成本等凸显出实训基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设备的采购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的运转、维护保养有专人负责。生产性实训还要加强成本核算,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 使获得的利润更加切实地用于实训基地的运转、发展上。 三、思考与分析 目前,中职教育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正以多种形式迅猛发展,但由于经济环境、行业背景不同,校企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仍有不完善之处。以下仅就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思路。 1、因专业而异,选好建设模式。在2010年国家新专业目录中,中职学校开设专业涉及类321个专业927 个专门化方向,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都有其特殊性,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选择上要达到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就需要校企高层领导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出发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做出科学发展的决策。 2、科学解决校企双方开展生产实训的矛盾。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共赢,但由于校、企存在不同的利益目标,对学校学生、企业员工在生产实训中的管理、使用也会存在分歧。解决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换位思考,在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站在对方的角度,得出易于被双方接受的解决办法。 3、借助生产(经营)性实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论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只要有企业技术骨干参与,都是专业教师业务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好机会。专业教师参与实训,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训安全管理、纪律管理,协调校企关系,是校企合作长效运行的具体措施之一。 4、生产(经营)实训要开发多种资源。生产(经营)实训不应仅停留在产品和经营本身,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能力标准、实训教学计划、课程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等都应作为校企共同开发的资源。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一个全新而又复杂的课题,在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上,各地区、各中职学校都刚刚起步。我校在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等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这是通过办学实践总结出的成果。在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各中职学校唯有持续创新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真正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职学校的创新发展。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未来发展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校企合作是各种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道路已被世界职业教育证实。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但校企合作总体上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校企合作如何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和创新。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使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学校、企业、学生、社会互利共赢,就学校而言,其优势在于培育技能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同时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对企业而言,其优势在于可以储备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就业的渠道更加畅通和宽广;对社会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够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几种常见校企合作的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用人单位提出用人标准,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签订订单,然后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企业参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各种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及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2.“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每学年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接受技能培训。 3.“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办班,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组建管理团队,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基础文化可教学,企业负责专业教学、实习实践等。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得到了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得到符合自身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三、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今后发展模式的研究 结合当前形势,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努力创建“校内有企、企内有校、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新办学模式,实现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学习心理都发生变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会得以转变,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就业能力、职业技能及创新能力。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工学交替为手段、企业参与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创新模式。 1.校企互动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使学生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强化企业意识,让学生真刀真枪动起来,确保技能训练到位;学生、学徒合一,学生实习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教师、师傅合一,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理论、实践合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块化实训,在实训中学理论,在学理论的同时去操作;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育人、创收合一,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2.产学研模式。是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可以获得企业的适当资助,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和专业技师的指导,学到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教师也学到企业的专业技能,有效促进了双师素质的发展,同时使学校的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研发,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校企合一模式。即学校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自己创办公司或经济实体,公司的所有成员都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实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公司对外承接业务,专业带头人为公司法人代表,学生一进学校就从最基层干起,跨入校门后就有两个身份:学生与公司员工。学校自创的实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学生不是为了实习而实习,而是一种实战的训练,使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突破了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实现了就业“零距离”上岗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自创的经济实体也利用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多渠道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为学校的多元管理模式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总之,我们今后要在创新中不断总结经验,为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制定相关制度进行多层次交流,确保校企之间实行深度合作,学校、企业、学生均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和学校各方都满意,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会更好。 中职教育论文:浅析中职教育《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改革 浅析中职教育《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多元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即令其掌握“一技之长”,在我国尤以中职教育比较发达。所谓中职教育是在完成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实行的职业学校教育,形式有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等。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各种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风起云涌本文由收集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但当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涛声依旧”,没有多少实质的变化。以下本人就中职教育《机械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如何改革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中职教育《机械基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机械基础》课程具有涵盖面广、知识量大、章节联系松散、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等特点。一般传统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满堂灌。就算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把原先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上了屏幕,教学手段变了,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变化,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难以创造活跃的气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对工作原理理解不清、对应用特点产生混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现象。所以,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是《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迫切任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在教学中变革教学模式,学以致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势在必行。 二、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即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所以对中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首先,中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再次,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换言之,中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中职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 三、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 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 1、全面更新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 。 有位职教人士曾经感慨:“其实最有条件去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这在某程度上道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惟有这样,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请进来”和“走出去”才是理所当然;惟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能的结合,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有效”。 在教学中,我们将学生从教室带到了实验室(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室),把机械基础中涉及到的和生产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部融合到每一个实践课题中去。 2、革新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在备课中合理配置课堂各要素。 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是关键。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以能力形成为设计思路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作为备课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案设计至少应该包括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讲解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以及最后要达到的效果等,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课堂提问会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悬疑,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状态,从而吸引学生去探索这一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使之富有启发性,切合学生接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必须紧扣课文,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并有助于培养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解螺纹种类及应用时,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台虎钳中螺纹是什么形状?②自行车轴上螺纹是什么形状?③车床上丝杠螺纹是什么形状?④三种螺纹截面形状是否相同?为什么?再想一想,生产生活中,哪些场合用到螺纹?虽然螺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常接触到,但需要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后才能正确回答出。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自然引导他们得出结论:自行车轴上螺纹采用三角形螺纹,因而联接强度高,自锁性能好;而台虎钳和车床中传动螺纹采用梯形螺纹,因而其强度高,螺纹对中性好,传动效率高。通过合理设疑,然后举例验证,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动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兴趣是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深入浅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质疑对学生的学习是重要的,心中有了疑问,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只有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自信心,才能充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2)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实例来授课,比如从缝纫机踏板机构、汽车雨刮器、车门的启闭机构讲解铰链四杆机构及其演化形式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从自行车飞轮、家用晾衣架引出棘轮机构;从电影机卷片机构、六角车床的刀架转位机构引出槽轮机构。如此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利用实物、模型、挂图、参观等增加感性认识。 不能照本宣科,要利用现有的教具、模型等实物,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验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一定提高。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带着一种好奇心理进入学习中。如讲螺纹连接时,可以准备一些常用的螺纹连接件,如螺栓、双头螺柱、螺钉、紧定螺钉、螺母等。把抽象的知识点演变成生动的、易理解的具体形象,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主要研究机器的运动、受力、动态性能,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抽象的运动原理问题,陈述过多,课堂上花费较长时间又不容易完成的内容,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以解决一些口头语言难以表达清楚,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或是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或整堂课都需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需要推理、演算则还需要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互相结合更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指将文字、图像、动画、影视、声音等媒体结合起来,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感官世界。通常使用的多媒体投影机和大屏幕可以讲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给学生明显的视觉效果;配合视频展示台可以展示各类实物大小、颜色、形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演示光盘、网上教学,实现人机交互;电视、录像机、影碟机可以用来放映不同影像,使学生如同身历其境;加之配合录音机、功放、音响等设备可收到良好的听觉效果。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满足学生全方位感知信息的需求,使得教学直观易懂,学生认识深刻,记忆持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多媒体教学省去了大量板书时间,加快了课堂教学进度,增加了教学内容,教学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4、调整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1)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调整教学内容。 让学生更清晰的掌握所学知识,对有关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将知识重新组合。例如,理论推导和繁琐计算可以不做要求,只要记住结论,会用即可。对新出现的国家标准、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要及时补充到课程中来,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2)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的实质是全体参与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适当引导、点拨、鼓励学生去动手、去思考、去归纳总结,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 中去。例如联轴器的功用和类型,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可以安排学生自学。老师可以把有关问题写在黑板上,规定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查找问题的出处,也可查阅相关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由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再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大有裨益。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自学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学习惯的培养,教师应尽可能地多提供这种机会给学生。 5、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1)教师要经常自主学习和参加各种专业培训。 打铁需要自身硬,教师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尽可能地多去学习和培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应当不仅具有机械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设备的有关知识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成竹在胸,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起来,上起课来才会得心应手。 (2)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知识培训。 研究发现,中职学校里能够很好驾驭多媒体技术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实现数字化环境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性能和信息素养。学校应采用针对性、实用性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培训。 总之,在中职教育《机械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根据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堂有效”原则,全面、有效的进行更新传统课堂教学观念,革新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调整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中职学生走出传统课堂教学的陈旧模式,把中职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伴随“新一代”农民工成长 中职教育伴随“新一代”农民工成长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急速转型。从2010年起就在新闻中不断看到“用工荒”, 有的企业直接打出 “保证不加班”的横幅,还有的提出“钱多,人傻,快来”如此“雷人”的招聘广告,目的就是为了“抢人”。在这样的就业环境和背景下,中职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中职教育培养的很多“80后”、“90后”成为“新一代”农民工。 一、国家中职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中职教育的现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目前中职教育的现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人才目标,并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现在的中职教育是国家财政给予在校中职生每人两年3000元补贴,国家现在对中职教育又出钱又出力,这为现在的中职教育铺平了发展之路,也为中职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初中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这给中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源就是财源,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的中职学校,其健康发展是难以保障的。根据统计,近几年来初中毕业生数量将会逐年上升,这将为中职学校提供大量的生源。从原来的教育局压力招生,变成家长主动选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以2011年秋季招生为例,某校职业中专从原来的600多人的艰难招生变成招生2230多人,近4倍的成长。职校招生规模也呈逐年上升之势,原因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与政府的提倡引导有关系,也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有关系,因此中职生源与之前相比,转趋稳定,人数递增。 第二,对于农村在外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深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上中职学校学生入学的门槛低、教育的收费低和国家的补贴支持,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的父母来说,经济已经不是问题,更希望通过学校培养孩子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所以也容易被城乡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接受。不像原来一些人提起中职生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到一些符号或标签,诸如“中考的失败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等,他们用别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认为只要在职业学校里学生不犯大的错误,不扰乱社会,中职教育就等于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与学生自身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学生家长对自身子女的认识和对中职教育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就业率高,在不少行业还备受青睐。凭借着“用工荒”的东风,许多中职学校掀起校企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方式。在金融风暴后,次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的多数企业都陷入“用工荒”时期,因此中职学生到企业实习或顶岗的门槛降低了,加大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途径。如某校3000多学生,毕业生基本都去实习或顶岗。这是中职学校前所未有企盼不及的好事,解决了以往难以达到的实习、见习的难题。对于学校发展和对学生成长都有好处。 二、“新一代”农民工现状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呈“三高一低”趋势: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干不长,频跳槽,发展空间小,努力成效低。”根据该报告提供的数据,受访的农民工有66%的人换过工作,其中有25%的农民工在过去7个月内跳过槽,农民工一份工作的平均时间只有2年。在这之中,“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尤其突出,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一份工作的持续时间只有1.5年,而“90后”农民工一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更短,只有0.9年,与老一代农民工一份工作持续4.2年相比大大缩短。 出来打工的目的——当城里人、见世面、找机会。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有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样本总量的85%,构成主体。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224人,占近三成。这与第一代农民工以中小学学历者为主形成鲜明对比。新生代农民工视野更开阔,对城市文明和生活的认知和依恋远高于父辈。在问到“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时,选择把“希望过城里人的生活”、“出来见见世面”、“寻求发展机会”3个答案放在前两位的超过80%。 就业能力较差——单位都是学校推荐、老乡推荐。与城市同龄人和从农村考入大学的毕业生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明显不足,这导致他们的就业能力较差。关于“如何获得目前这份工作”,近45%的人是通过亲友或老乡介绍,自己主 动找工作的仅占三成。在问到“找工作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选“没有技术”的占31.6%;选“学历太低”的占31.12%;选“户口受限制”的占11.22%。 业余生活很“宅”——听音乐、看电视、上网。业余时间“减压”方式,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都很“宅”。其中30%的人选择听音乐,20%的人看电影或电视,18%的人上网浏览或聊天。选择其他途径的很少,把“户外活动”作为第一选择的仅11人,把“参加体育比赛或文娱活动”作为第一选择的仅6人,把“加入某个社团组织寻求帮助”作为第一选择的仅1人。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找“同乡或亲友解决”、“自己去解决或默默忍受”两类的占比接近50%,这意味着有近一半人选择在小圈子里解决劳动纠纷。 三、中职教育如何推动新一代“农民工”成长 第一、在中职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通过“新一代”农民工的现状了解,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并没有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稳定的工作。根据统计,目前新生代农民工90%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受教育水平比1980年前的老一代农民工大为提升,有85%左右的人都拥有高中或者是中职教育的背景。但即便如此,60%的人因为对上一份工作条件不满而提出主动辞职,38%左右的人在辞职后处于失业状态,而且失业状态平均持续半年左右。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位同学这样表述:“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都吃不了苦。我来到服装店以后受企业文化的影响,自己进步了很多。后来的也参与面试新来的年轻人,她们往往开始时雄心勃勃,但是最后落实到工作中又受不了束缚。就拿简单的穿高跟鞋来说,一天两天可以,好多人第三天、第四天就受不了。” 这样的就业形势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直接把培养的人输送到岗位就称为“就业”,怎样通过学校对在学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告诉学生这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何通过先有的就业状况,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达到理想的就业环境和就业目标。 第二、中职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真正培养学生拥有专业特长优势,可与所有人公平竞争。 用人单位方面,现实中普工需求量最大,但工薪低,无吸引力,因为现在的大企业基本都是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因而大部分普工都是生产线工人。这对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人,可以从基层干起也可以拥有专业技能,就现在的企业来说技术工需求方面需求,还是比较大的缺口,就以某企业的情况来说一般的普通月薪就在1800-2300左右,包括加班费用,但是同一批的学生有些同学拿到了电工资格证,加上对生产机械熟悉,变为专业技术人员底薪上调至3000元左右还不含加班费,这就给我们中职教育提了一个很好的醒,专业技术的培养,将成为中职学生进入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个方向。现在的大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对于动手能力强且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趋之若鹜。 第三、中职教育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 原来企业一味地追求利益,许多学生都从事终而复始的车间工作,在同一流水线上每天反复做同样的事情上百次,甚至几百次。这样的封闭式的工作环境,如果学生不会 自我调节,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就拿富士康发生自杀事件来说,领导的批评、工作压力、同事间的摩擦等等细小的事情,就演变成为“自杀”的导火线,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的陨落又一次给中职教育和企业敲响了警钟,要求学校和企业都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心身健康的学生和员工,社会、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关注“新一代”农民工的成长。企业不但要增加工资、改善环境,更要注重员工的心理成长。同样,学校在这里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在学校教育中,要让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文化、企业的氛围,快速进行角色转换,调整好心理状态,从容地进入社会;加强自我的心理建防,学会排放压力。这都对我中职教育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有上述几点缘由,可见,中职教育在促成“新一代”农民工成长时扮演着主要的角色,要把这个角色做好中职教育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就搞好“新一代”农民工服务工作提出几条拙见。 中职教育论文:我国中职教育财政保障政策的必要性与纵深研究 我国中职教育财政保障政策的必要性与纵深研究 我国中职免学费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我国中职免学费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在我国中职免学费相关政策出台的过程中,对于这项政策的必要性已有过很多研究论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共识。一是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来看,它既属于高中教育层次范畴,又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其作用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素养和劳动技能的初级应用型人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也是当前教育结构中发展最为薄弱、最需要支持的一种教育类型。二是从政府职能来看,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辅助社会弱势群体是政府的两个主要职能。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正是政府职能应该尽量涵盖的。三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民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仍是个农业大国,有约8~9亿的农民,他们的子女,也往往因经济条件所限,难以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常常在初中毕业后终止学习。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既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又有助于调整教育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问题。四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属性正在逐步上升,竞争性和个人收益有所弱化。因而,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免费也是合理的,它是中等职业教育产品属性演变的必然结果。它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 (二)国外中职教育免费情况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经费、教育制度建设、实习实训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职业教育对年轻人吸引力较高。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政策中,就包括免学费、发放生活费补助和实习补助等政策。在欧洲国家,高中阶段普遍实行免费教育制度。据统计,欧盟有22个国家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不收取学杂费,免费范围还包括生活成本及学费、材料费、交通费,甚至补助住宿费等教育成本。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的高中阶段也实行免费教育,各个学校的职业教育项目不需缴纳任何费用,而加入当地的“地区职业教育中心”(area vocational centers)更会享受到一些生活方面的补贴。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国家和地区,免费的公立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之中,加拿大等国甚至发展出了“免费学校教育权”的概念。被视为中国竞争对手的印度也宣布将在2020年前实施免费的高中教育,也包含中等职业教育。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也在实行免费的高中教育,如中亚的塔吉克斯坦。这说明,高中阶段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化完全有可能走在经济发展水平之前。 反观我国,重视和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是近十多年来意识到制造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技能人才紧缺已成为经济社会集约化发展“瓶颈”之后才开始的。有关中职教育免学费的政策,是2009年才开始逐步实施,且范围仅限于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远未惠及全体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从自身纵深发展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看,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从多个角度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其中经费投入必不可少。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广东珠三角地区,考虑到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工人数量和结构性的紧缺,大部分县市已开始给予中等职业学校“全免学费补贴”。 免费中职教育的政策、中职学生实习补贴等政策还只是开始,如何更好地降低中职学生的求学成本,还有待政策上的深入研究和完善。 (三)我国免学费政策的出台及其实施过程 200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从当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同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的要求。随后,一些省份开始了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举措,中职学校招生时,普遍对生源广泛宣传了国家的这一政策。 2009年12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要求“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我国中职免学费政策的效果分析 (一)社会反映 免学费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学生的中职求学成本,调动了很多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上中职学校的积极性。“我们农村来的学生上中职,国家有补助,我已经享受了国家中职生资助政策,每学期1750元,一年3500元,我上学家里不用掏一分钱,而且三年中职学习都不用掏钱,我还有实习工资,所以,我打算边实习,边考大专,争取学业有成”①,“免费政策让中职校起死回生”②等大量类似的报道说明,教育成本是很多中职生源家庭、尤其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选择是否继续升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第一调查网“中职教育免费提案应支持还是反对”的网络投票调查,明确投票表示支持的占71%。③中职免学费政策大大地解决了贫困学生读中职学校的困难。而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就是贫困学生!中职学校在招生时纷纷将“免费教育”作为“卖点”,提高了生源选择中职学校的“经济”砝码,进而提高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二)数据分析 自2007年以来,应届初中毕业生逐年减少。在生源逐年萎缩的情况下,普通高中为使在校生数不至于大幅下滑,纷纷降低录取分数线。很多中考分数原本只够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却上了普通高中。这一情况成为了影响中职学校招生重大因素,导致中职生源明显减少。但事实上,我国中职学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人数并未明显减少,尤其是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反而逐年持续增加。在全国开始实施免学费政策的当年(2009年),各中职学校纷纷打出了免学费的亮点来刺激招生,在初中毕业生源比上年减少70.25万的情况下,中职学校招生数却比上年增加了25.35万,在校生数比上年增加了67.72万。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这说明,我国中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对于中职学校的招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对中职学生流失问题影响的分析 中职学生流失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求学目的不明确、教学管理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学生身心状况不稳定、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影响等。其中,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而辍学者占一定比例。虽不是全部,但中职学生,尤其是农村中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比例较大,这是公认的事实。这种状况给中职学生的学业增加了负担,很多学生省吃俭用,还对要不要出去打工补贴家用而犹豫不决,难以专心学习。所以,免除学费减轻了那些有可能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学生的后顾之忧,减小了这部分中职学生的流失,并有助于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但这部分学生与因其他原因而辍学的中职学生相比只是少数。因此,不能期待实行了免学费政策就大大降低甚至消除中职生辍学问题,而应针对中职生辍学存在的各种原因,通过改善中职学校管理和师资水平,加大实习设备的投入,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使学生流失率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中职教育论文:浅谈网络游戏模式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现状 教学质量 网络游戏模式 [论文摘要]从中职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网络游戏的互动形式所具有的教育潜质,分别从专业理论知识、素质教育等方面分析网络游戏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指出人们对网络游戏所持的多为偏见,建议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引入网络游戏的因素 在很多中职学校里,学生对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不感兴趣,却把大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游戏中,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原本就处于就业劣势的中职生更加不具备竞争上岗的条件,前途不容乐观。于是,网络游戏成了家长和学校眼中的“精神鸦片”、祸害学生的洪水猛兽,必欲灭之而后快。但是,换个角度想想,既然网络游戏对学生具有这样大的影响力,能否把它应用在教学中,取其利而弃其害,使之产生令人满意的正面效应呢?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及教学现状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准备教育,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人才。这种人才的规格特性,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联系的紧密性。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在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达到相应的水平,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但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其一,中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弱,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对专业理论知识难以掌握;其二,限于成本,中职学校很难为学生准备齐全的、正在行业岗位一线使用的工具设备,学生一旦到了实际工作环境就手足无措,连设备都认不全,更不用说进行操作了;其三,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滞后于现实需求。职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从小就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习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心理脆弱,经受不住风雨和磨练,空洞的校园思想教育对他们很难起到作用;其四,团体意识教育过于死板。现有的校园生活虽然会尽可能的为学生制造集体活动的机会,课程实训也会要求小组完成,但是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用纪律强制参加只能走走形式而已,甚至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很难形成团体协作观念。相比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力持续疲软,网络游戏则迅速的俘虏了中职学生,让他们废寝忘食、乐此不疲,那么从“寓教于乐”的角度考虑,与其使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把网络游戏排斥在学生的生活之外,何不把网络游戏的优点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不妨进行一些分析和设想。 二、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的知识结构与游戏中道具的铸造和组合。当前流行的各种网络游戏中,某些道具如药品或武器,都需要玩家自己寻找各种原料进行制造或铸造,那些希奇古怪的原料和复杂的组合方式,玩家会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观察、试验或者向同伴咨询而掌握。在这个以掌握虚幻知识为目的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者会充满热情的去主动学习,最终大多能成为游戏中的行家里手。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最让学生觉得难以掌握的理论知识譬如:计算机专业软件设计的语法结构、建筑专业工程计算中的公式、机械专业零件制造的步骤、化工行业的方程式等如果能自然而然的融入网络游戏情境中,成为完成游戏环节的一个重要线索,这样一种知识载体在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方面,相信会远胜于枯燥的教科书和呆板的多媒体课件。 机械式的熟练操作与游戏的升级加分体制。在机电专业里的车工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实训操作部分,但在具体实施时,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足够数量的车床能提供给每个学生进行充足的练习。如果设计一个网络游戏,用键盘、鼠标和显示器模拟最新样式的实际操作设备,在机房里进行操作练习。既有直观生动的画面和音效引起兴趣,又可以在游戏中引入“积分升级”和“联网竞赛”的机制,当学生不断做重复练习时,根据他的操作效果,会看到经验分逐渐接近升级的限制,获得一种满足感,同时在联网竞赛的过程获得紧迫感。有了这种虚拟环境的刺激效应,即使再枯燥单调的重复练习,也可以充满兴趣的完成。 三、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行探索学习,在游戏者进入游戏那一刻,他便进入了一个复杂的学习环境。在某些游戏中,玩家往往要通过小心翼翼的侦察、试探才能开辟一片疆土;或者尽可能扩展活动范围,通过与系统设定的各种人或物打交道,获取行动的线索。在游戏中,玩家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学习状态中,而且游戏对玩家的行动都能给予及时的反馈,且这种反馈一般都能启发下一个环节,这样就富有成效的形成培养探索能力的良性循环。 挫折承受能力的改善。现在不少专家建议通过进行挫折教育来解决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说参加一些艰苦环境的夏令营之类。这种亲身体验的活动效果虽然很明显,但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不能安排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而在网络游戏中就可以很方便通过设置各种虚拟的闯关难度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获得坚强勇敢的生活态度。这种游戏中的精神打击与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挫折比起来程度当然差得很远,但有了类似的受挫经验再加上心理教师的相关辅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定会有所改善。 团队协作能力的增强。组队一起闯关是网络游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跟朋友配合去完成任务、攻城略地是游戏中的必须掌握的技能。要想在游戏中生存,就要融入团队,以整体利益为重。如果不能与团队合作,整天拖团队的后腿,那么就会被队友抛弃。为了避免陷入这种困境,同学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小结 通过上文分析,如果游戏开发公司、行业部门和中职院校能够结合各方资源、共同努力,按照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设计,结合现实的工作环境、岗位要求、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开发出适用于中职教育的网络教育游戏,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得到接近真实的感受。既可化害为利,把学生从网吧中吸引回来,又可以作为传统教育方式的辅助工具,让中职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中职教育论文:浅谈中职教育中物理学教材的改革 浅谈中职教育中物理学教材的改革 中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讲话中指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所谓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中学阶段的、正规的学校教育,以三年学制为主。当前,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迫切任务是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把文化知识学习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物理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有关理工类专业的基础类文化学科。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及物质基本结构的学说。具体地说,按所研究的物质运动形态和具体对象,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力学、声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以及对气体和液体的研究等。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中职生而言,物理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而对于中职的物理教师来说,不能从学生的基础与需要出发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脱节,让学生体验不到物理课学习的意义。其后果是,学生既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又不能发挥物理课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从而使物理课的学习成了枯燥无味的“鸡肋”。如何让学生从害怕物理学习到喜欢物理,如何让物理为中职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教材的改革。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降低知识难度 中职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差,教材的知识难度应有所降低,可以调整知识的广度。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却怎么也理解不了所学内容,例如电势能、电与磁的关系等。还要注意与初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并适当提升,以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引入专业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所谓课上的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针对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和对物理现象缺乏感性认识的实际,物理作为基础科目,在编写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遵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与专业课的联系,引入专业知识。这样既能降低物理的抽象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例如在讲力学知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何汽车的底盘质量都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汽车前进的动力是什么?(地面对主动轮的摩擦力)汽车拐弯时的物理知识有哪些?(①司机要打方向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乘客会向拐弯的反方向倾倒——由于乘客具有惯性)等。在讲声学知识时,可以介绍鸟巢工程等。在讲核能及其应用时,可以引入氢弹、原子弹的知识等。在讲电路知识时,可以引入数控专业、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较多的列举学生身边生活、将来工作中会碰到的实例,力图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注意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面向实际应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相关知识讲解后,多设置“广角镜”和“物理与技术”等栏目,更加突出职教的特色。 三、增加实验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规律多从实验中总结得来,并最终需用实验来检验其正确性。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问为什么。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对中职学生来说,大多数缺乏较高的物理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这也是造成中职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困难的原因之一。为突出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特点,多设置一些学生实验,以及设置“做一做”和“实践活动”等栏目来强化实践环节外。学生在学完相关知识后,能马上动手实践,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增强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并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即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取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生平事迹介绍。 物理学的定律、定理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出自实践的要求,并且与物理学家联系在一起,如卡诺定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但课本上有关这方面的介绍很少,有的只有几句话。大部分学生希望了解物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产生创新成果的过程与思路。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产生创新成果的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物理内容,吸取科学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运用等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职各专业的学生,虽然将来不大会做专门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所从事的职业,无不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赵凯华教授的话“一个民族只有普及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崇尚科学,才能告别愚昧,自立于今日世界的民族之林。” 总之,教材在编写时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注意通用性,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关注职业岗位和当前就业形势的需求,为中职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高中教育的推进,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教育实行分流,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九年义务教育的毕业生往往把普通高中作为第一选择,导致中职学校只能招收“后进生”。这种状况给中职教育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学生不仅学业水平较低,而且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普遍存在缺陷。因此,对于中职学校教师来说,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能只是对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应当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贯穿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好实现教育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抓住契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之道 下文以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教学情景为案例,阐述了教师应抓住契机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上午第一节课的铃声敲响,笔者和往常一样快步走上讲台,向安坐在教室的学生巡视一周后,目光落定的同时,一句“同学们好!”脱口而出。“老师好!”学生回应着笔者的问候。礼毕,笔者便拿起学生名册进行考勤。随着笔者念出的每一位学生名字,都会听到一声“到!”并看到学生高举自己右手。临近考勤结束,笔者对着名册念出“郭东涛”(化名)时,只听到教室里传来了一句“我在这里!干什么?”声音宏亮却透露着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有故意找茬的意图。 笔者循着声音巡视课室,找到了该学生。于是,心平气和对他说“以后考勤,念到你的名字时,应声‘到’并举你的右手让老师看到就可以了”。笔者的话刚说完,该学生就说“好!我以后就这样举手。”在说这话的同时,他把右手的中指竖起其他手指收紧掌心,做出不雅的手势,还把这一手势高高举起。片刻间,教室里许多学生在哄笑,这一幕,让笔者顿时感到人格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好好教训这个顽固的家伙,把他送到学生科给予他严厉的纪律处分,这是很多教师对这样的学生采用的常用做法。可是,这个念头刚刚闪现,笔者就否定了这种做法,因为采用这样的惩罚手段,并不能使学生因此得到很好的转化,因为学生只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代价,并没有明白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错误,实现教育的目的。教育要使学生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一定是学生心悦诚服并且有知错能改的觉悟和行动,这才真正实现教育的真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于是,一个新的主意涌现在笔者脑海:要抓住这次机会,对学生开展一次育人教育。于是,笔者平静了许多,面对嘈杂声四起的教室,略为提高声调对学生说,今天的考勤先到这里,我们下面先来讨论郭东涛今天考勤应到的“手势”问题。主要讨论清楚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个手势的意思,二是作为学生考勤时用这个手势合适与否。随后,课室安静下来了,笔者清楚其实安静代表的是学生们内心都明白,刚才该生所作的手势是粗俗的骂人手势,但谁都不敢站出来说,只好以沉默表示彼此的心领神会。经过短暂的停顿,笔者对着面面相觑的学生,说出了一番内心话:同学们之所以不好意思说出这个手势所表示的意思,是因为我们都是人,不是动物。老子说过,人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诚信之心。如果没有这“五心”,就会失去人性,和动物一样只有兽性而没有人性。我们来职校求学长本事就包括我们要不断修身养性,是修人性,而不是兽性,我们都在努力让自身散发迷人的魅力,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最后,笔者就学生应该怎样尊重老师的人格问题,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笔者的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来广州小聚,大家在聊天中得知这位朋友经过多年奋斗,已成为拥有400多位员工的董事长,资产过亿了。为此,笔者一方面为他的智慧和干劲所折服,另一方面也顺着话题恭维几句。就说,“当今社会像你这样的大老板真是人前人后都受人尊敬”。他却回答,“当今社会只有你们做老师的才能得到人们真正发自内心的尊敬。现在社会普遍都有一种仇富心理,对于老板大家都想一骂为快。当然,一方面是一些老板富裕后却为富不仁,该骂;另一方面,人们常会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做老板经常会被人骂,甚至自己公司的员工都会骂老板“坑爹”,给的钱少。但敢骂老板的员工顶多算是‘牛人’,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尊师重教已成为社会共识,谁敢骂老师那可不是‘人’了。”故事刚一讲完,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刚才还是异常得意嚣张的郭东涛站了起来说,“老师我错了,请您原谅我的无礼和冒犯!”笔者给了他一个下台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随后,笔者对学生说,你们都是好青年,将来要在社会成就一番作为,一定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学会做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立足社会,成就事业。未来属于你们,大家一起努力吧。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很显然,对待有过错的学生,惩罚并不是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只有以生为本,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实现育人的目的。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破除惩罚学生的桎梏 由于中职学校的许多学生存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缺陷,教师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强化德育的功能。长期以来,教师固守着“师道尊严”的观念,在学生违规违纪行为出现时,尤其是学生挑衅教师的权威和尊严时,教师常常采用惩罚的方式,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制裁,一方面是为了制止违规违纪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由于这些惩罚目的正义性的存在,人们很少对教师的惩罚学生手段进行质疑。但是,随着现代教育“以生为本”理念的确立,人们发现教育手段的运用,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得到有效发展,而对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仅用惩罚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因为教育即生长,它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一切教育,一旦没有保护好这种天性,没有唤醒主体的觉醒,没有触动学生的生命和灵魂,这种教育就是蹩脚的、拙劣的。所以教育要能深入人心,净化灵魂,就一定不能只用惩戒,而要讲究教育的艺术。说教不是教育目的,惩罚更不是教育的初衷。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通过引申圣人先贤的哲理和借用一些生活小故事,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和主动判断选择,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点燃人生的智慧,这是教育的真谛,是每位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实现中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艺双馨的技能人才目标,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同时需要做好育人的工作。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也是教育艺术的追求。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 中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 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稳步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很多中职学校都在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以建立起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但是,中职教育的改革不仅是教育目标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变革,且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革的需求,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因而在全世界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和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德国,此法是提倡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能力。这种模式不强调学习的系统性,不是简单的一种教学方法,也非几种教学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前提的指引下,由一系列的跨学科的、能组成体系的综合教学模式,老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而学生不再仅仅是接受者,而更多的是行动的主体,老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来学习,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总的来说,行动导向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一种新颖并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采取以小组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案例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自主制订计划和获取信息,然后实施计划,在此过程中与教师合作和交流,通过实践——认识的循环模式来达到处理问题、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行动导向”教学法总体的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因此,教师的活动制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兴趣为导向,能力为目标为原则。 学生为中心: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一个学习任务,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负责人,共同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充当学生的服务者和协助者,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由于学生是主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自主处理问题和积极主动学习能力。 兴趣为导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论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教学按照课本上的安排进行,然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教师设置学习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学习效果就会得到保障。 能力为目标: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具有实效性,它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实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去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环境下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 (一)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社会和企业需要不仅需要技能优秀的人才,也需要具备综合性能力的人才。在以 “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中,学生的技能不仅得到提高,其他的能力也逐渐形成。教师只是组 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中心,这就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其他人的协作,锻炼了团队协同力;通过自己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培养了决策能力。 (二)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校的长足发展 总的来看,由于现在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以及中职学校自身的问题,我国现在中职学校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这就导致中职学校仅简单地依靠做广告招生这种原始的方式来获得发展。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的主要工作都是集中在招生和就业上,教学过程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教学,教学过程中要么照本宣科要么草草了事,再加上中职学校教学资源也不足,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习得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毕业生的质量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学校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只有学校转变教学理念,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实行定点培养,以企业真实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中职学生的社会认可度才能提高,中职学校才能摆脱依靠广告招生这种简单的发展模式,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 最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增长,一些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技术性人才短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中职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不高。这种现象说明了现阶段的中职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学到的知识不能用到实际之中,学生的素质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因此,中职学校就要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毕业生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结论 在中职教育中,将“行动导向”教学法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目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提高,对中职教育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中职教育《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实训教学在电工与电子技术专业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位置。通过实训环节的实施,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锻炼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活学活用的技术水平。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将实践环节安排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原有基本模式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遵照教学大纲要求,按教师规定的操作程序,学生跟着老师来一步一步地完成规定的实验步骤。这种实验模式相对呆板、封闭的,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改革原有实验教学模式,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增强“趣味性”,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要注重对实践学习的主体——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课堂上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实践一体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实验实训教学是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应用体现的必备技能表现,《电工与电子技术》的系统理论比较抽象复杂,因此,不能仅靠“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与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必备教学方式,可以在其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实践应用的科学态度,这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2、实验实训一体化动手兴趣的培养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但由于电子技术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由于缺乏动手训练的机会,对实验课程有一种由惧怕、畏难到逆反的心理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先设计一些简易的、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趣味性较强的一些实用的小制作、小家电的维修等操作内容,从“紧密联系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软硬件建设 1、实验室建设要突出实训 在实验室建设中,学校一般都配备有实训教学的成套设备。这些设备都已设计好固定装配的电路模块,学生按图装配,往往数分钟内便可连接好电路,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效率。但由于学生本身对电路元件和线路的连接缺乏直观感和亲身经历感,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印象不深刻。所以,实验室的建设,不可一味追求成套设备的使用。且成套设备价格昂贵,属于“傻瓜”型,只利于理论原理的演示和学习,并不利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室的建设中,一定要注重能突出实训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训室及元器件库的建设和利用。 2、实验实训一体化教材建设 要求教师能结合本校学生和实验实训条件的实际,选择或编撰 撰出特色鲜明的实验教材,这将为提高实验实训教学的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系统的实验教材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详实(2)紧扣教材(3)及时更新和补充 三、从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环节中找质量 1、实验实训的预习与准备 要求学生在实践前充分预习和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效率。每次实践课之前,教师应提前布置实践课的内容和实践预习要求,并要求学生上交包括实践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总结等内容的预习报告,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实验实训一体化课程的组织与指导 实验实训一体化过程的组织与指导是整个实践活动的关键。应将动手能力有差别的学生三至五人,合理的划分小组,安排好组长,以方便小组活动(例如元件的分发、同学之间必要的讨论和问题的反馈等)。 面对难度较大,估计问题较多的实践活动时,为了避免混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安排几名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高实训质量。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中,既不代劳,也不放任。应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排除故障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成绩的评定 实验实训成绩的评定是督促和检查学生做好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验证性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检查学生的实验实训报告来完成。其主要内容为总结实验实训过程、提出问题和见解、分析或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4、实验实训的考核 实验实训考核是提高实验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通过对平时实验报告的评分及对学生独立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来最终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实训考核的实际是检查学生平时对实践活动是否认真对待和独立完成的重要手段,综合的实践考核应分为理论考核和动手操作能力考核,理论考核部分可包括全学期实验实训所涉及内容, 动手操作能力考核可抽查某一个实验实训活动中的表现并要有一定的变化。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重在思想修养教育 中职教育重在思想修养教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原本让学子为之向往的中等专业学校,一度报以冷门,学生毕业后工作不包分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建设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能力强的、创新型和实用型的中等职业建设人才,中央重新调整了职业教育政策,接着一系列教育大政方针的陆续出台、一项项教育惠农政策的颁布,中等职业教育再度成为热门,原本无人问津的中专学校一一转型,私办中等技工学校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他们担负起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历史重责。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包括中职生思想的转变、教育的方法、课程的设置、教书育人的标准等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中职生的生源 国家近年来的教育思路是:限制高中招生,增加中等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兴办中等职业教育设施,鼓励农民工的培训。这就决定了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的中考落榜者、社会青年和农民工。 中职生生源的现状 笔者就当地一县城职业中专调查发现:本校27个教学班,除了两个短期农民工培训班外,剩下的教学班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应届初三毕业生,百分之十五是往届初三毕业生,百分之五是社会青年,参差不齐的生源就决定了他们就读中职学校的目的各异。 早出社会早挣钱,减轻家庭负担 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孩子没能考上高中,本来学习就不好,即就是上了大学也不一样吗?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苦读四年,花费了大量的钱财,照样找不到工作,而中职生短短两年,,学校负责百分之一百的就业,早学一门手艺,早挣钱,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2.“读书无用论”,孩子在校仍可“茁壮”成长 如今的家长都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怕他冻着、饿着、摔着…….许多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就是提供最好的生活,提供优越的环境,宁愿自己吃苦受累,生怕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吃一点点苦,在学习上部分暴发户家长更是稀里糊涂,名目大胆的对儿女说:孩子,学不进去,就不用太勉强,有爸妈在,你过得一点也不比别人差。经常的误解,用钱堵塞求知欲,导致其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再加之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又保障了他们的“权利”,学校成为其保育院,教师成了义务的保姆,使他们长期养成好吃懒做、不求上进、不懂知恩回报、缺乏责任心的时代“低能儿”。中职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相似,学校仍可以全方位继续监护,再混几年,将来再说吧。不至于过早走向社会,学校毕竟是一块净土,再向大长点吧!“掉鼻娃能上个啥班呢?” 3.文凭、证书成为就业的“敲门砖” 相当多的社会青年,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流落街头,打架斗殴,一副“混世魔王”的姿态,其根源在于没有工作,缺少的就是这些所谓的知识文凭、能力等级证书。中职教育方便了他们,继而摇身一变成为中职生,自己坏习惯只要稍微收敛一下,就可混一中专文凭,何乐而不为呢? 4.躲避社会、家庭责任,享受政策实惠 不论何种目的就读中职学校,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初中毕业生暂时可逃避父母的唠叨,无事可做,中等职业教育学业较轻,不用劳神伤闹,再加之中等职业教育甘肃自2009年起开始实施减免学费政策,每年每生至少可享受1500元的生活补助费。 三.中职生良性的思想品德习惯亟待健康培养 大凡中职教育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用人单位感觉中职生相当一部分不是不能胜任工作,而是对工作不负责任,个人品德极差。诚然,每年有大批的毕业生奔赴岗位,然而工作有成就,事业辉煌者少之又少,很多毕业生在新的岗位上,短期内根固在大脑中的恶劣思想开始作祟,自认为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太远、工作乏味、收入待遇低、约束力强、受不得半点委屈等等。不是炒老板的鱿鱼,就是老板开除了他,过起了“啃老族”或者“急嫁族”的生活。但为了适应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必须先育人——次教书——再就业——后创业。具体点就是中职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尤为重要。治病先治本,教育先治根,根就是思想,思想观念不转变,教育产品只能是废品。正如批评家朱大可所言:“教养在所有财富中最昂贵,做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有钱的中国人更重要。”每届毕业生开学,先花大气力进行思想品德整改。且以后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就读期间应常抓不懈。 四、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应抓的几个方面 1.思想品德课设置的意义 2.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制养成,它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体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职业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成就 性格。习惯影响个人品德。习惯决定未来。 3.利用真实案例,重新认识自我,客观公正地自我评价,大声说出自己的优缺点。2009年4月10日大连一名高一学生在家自杀身亡,一封不到50字的遗书中错字连篇,究其原因就是富家公子死于精神“贫血症”。父母过渡的溺爱,在家养尊处优,不学无术,最终无情的社会促使他走向不归路。 4.强调劳动锻炼,应用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含辛茹苦,懂得感恩,知道回报。以下两份报告就能说明中国教育的问题;在发达的德国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被明确地写进了法律:6~10岁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的孩子要负责擦洗汽车和给菜园翻地。16~18岁独立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外一份各国中小学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仅仅12分钟。我们是一个农业发展中的大国啊! 5.选用名人事例激励,组织议题,专题讨论,如时下流行的一些观念,如“钱万能”、“知识无用论”、做社会负责的有用人才。 6.培养责任心、礼仪、团队协作精神。社会是有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和谐社会就是由以这些个体鼎立协作构建。学会欣赏,懂得尊重、宽容、平等、热心地对待他人。 7.有必要与家庭联袂举办发达国家流行的“交换生”活动,提倡节俭。优越的生活要懂得珍惜和向往,艰苦的生活可作为今后前进的动力,做有上进心的人。 8.确定志向,设定人生目标。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就像大海的航标,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就无存谈起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价值观和奋斗目标。通常目标可制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 五、中职教育的展望 无论何种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尊严,将来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无论什么样的成就大致是建立在个人能力、勤奋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祖宗荫庇,父母保佑为前提,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职教育要立于不败之地,劳动技能的培养不是重中之重,劳动技能一直在随时代的变化而不得不再学习,而良好的思想修养伴随一生,所以中职生思想修养教育是事业根基,打好根基,必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教育。 中职教育论文:浅谈中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 一体化教学 课程设置 [论文摘 要]文章从中等职业教育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重点阐述了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具体分析了现代物流管理教学的特点,并对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中国的物流业飞速发展,与之相矛盾的是物流人才的奇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有效地缓解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压力,但在办学过程中,仍存在着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企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技能操作不满意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适应行业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用人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活动课程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互脱节,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1.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 现代物流管理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如: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及信息处理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地把各子系统设置为各门学科课程进行教学,相互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不利于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若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将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符合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4.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专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因此,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用工不仅仅需要经验型、技能型、技术型的人才,更需要一批掌握多种不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物流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从上岗操作型转为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方法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集计算机网络、物流管理软件、现场物流设施设备的综合运用于一体,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物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想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突出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要坚持学以致用。使教学计划既有科学性又适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上,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目标,将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为将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职业技能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应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突出实用性。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的步伐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要。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市场导向。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更新课程,紧跟市场需求。 2.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中职物流主要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学校应配置一个大型的物流实训基地,内部设施设备应与一般物流企业基本一致,包括货架、叉车、传送带、pos机、打包机等,同时还应配备一个电脑实训中心,为运输仓储中的单证制作及传输提供技术保障。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 结合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领悟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特点,在实际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学中可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同时,结合物流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可推广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资格是劳动准入的重要依据。国家人力资源好社会保障部提出:要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和劳动准入制教育培训的实施。今后所有新增劳动力都将持证上岗。物流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应在教学中推进职业资格证,通过参加“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系统检验学生的技能,培养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中职教育论文:浅议深化教学改革 创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 原则 措施 论文摘 要:中职教育,是为了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技能型的专业人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的中职院校也必须积极的实施改革,并且主动的借鉴国外的优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的深化教学改革。 中职院校,是为国家、社会、人民培养以及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也是我国中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而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再满足于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要求。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的中职院校必须及时的、正确的认识到社会这个大环境,并且尽早的实施改革、贯彻改革以及深化改革,在借鉴国外或者是一些其他优秀中职教学优点的同时,还必须严谨的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而展开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目前中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职业素质教学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也是在不断的改变,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社会的需求了,最为明显的就是中职人才的职业素质。在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不够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的教师甚至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差异,而这样的教学模式,自然是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岗位要求的。 2.不重视实践教学 中职院校所重点培养的是技能型的人才,而这种人才在掌握好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实践能力,因为国家、社会、岗位所需要的是能够切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质人才,而不是只会说不能动手做的表面人才。然而,就我国中职院校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来看,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甚至忽略了对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直接影响了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脱离了现实 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口号虽然已经在耳边响了很久很久,但是大多数的中职院校仍然还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点,更不用说在行为上去贯彻。比如说一些教师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以自身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断地通过课堂板书、课外作业等等来完成对学生的教学。而这种过于落后、过于自主、过于封闭的教学模式,不仅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实施、贯彻以及深化,更直接地造成了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的现象,进而影响到中职学生的发展。 4.学生的文化水平低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家长只重视自己的事业、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业,甚至认为考不上大学也可以花钱继续读书,而越来越多的私立中职也应需求而产生。这些学生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甚至连学习态度也没有端正,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中职教育教学自然是难以顺利实施、成功实施的。 二、我国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制订原则 1.坚持全面培养与定向培养的统一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中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重要、最为沉重的任务是就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技能型的人才以及输送全面性的人才。正是因为这样,中职院校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着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在国外的同等教育中,校方往往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之外其他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有效地将其他能力的提高有机的转换、融入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从正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又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说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定向的培养并不意味着不能够展开全面培养,而全面的培养也并不代表不能够从中贯彻定向培养,只有坚持两者统一,才能够培养出适合国家、社会、人民以及岗位要求的人才。 2.坚持学科教学模式与职业能力教学模式的统一 中职教育存在着双重性,而正是这个双重性决定了中职教育教学模式计划、制订的特点,那就是既不能够完全的通过模块式来展开具体的教学,又不能够完全沿袭普通中等教育学科化的倾向。所以,应该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借鉴cbe教育思想,进行合理的、适合的教学模块设计以及切实的课程设置。必须在能够突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性。中职教育的职业性,还决定了中职教育教学的计划制订必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并且以职业素质为中心,正是因为这样,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借鉴cbe的教育思想,以模块教学为主要的课程设计方法。除此之外,中职教育教学还存在着多层次性,而这个特性决定了在展开中职教学计划制订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相对比较系统的职业训练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教学,从而建立完善具有稳定性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平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由于生产技术不断进步而产生的岗位迁移以及岗位扩展性的要求。 三、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1.建设、充实教学资源 要想成功的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必须先积极的、大力地引进并且培养中职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因为人才才是信息化建设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了人才这个重要的载体,即使拥有再多的资源或者是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够完全的、有效的发挥出作用。另外,就是要加强中职院校软、硬件的建设,就我国中职院校目前的形式来看,虽然大多数的教学设施正在不断的改善,但是却仍能够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所以必须更进一步地加强中职院校软、硬件资源的建设、完善,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中职院校中,教师不仅肩负着理论教学的任务,而且担当着实训指导、技术推广等任务,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中任教的教师是适应时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不失时机地推出政策,培养一些本身基础较好,且理解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在教师的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或到实训基地开展演示性教学,都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培养语言能力,掌握至少两门以上的语言,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双语教学,使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也可以适应国际人才的需求。 3.注重实践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和生活相结合,把生活中有意义的现象和实验带进课堂并进行改造和创造利用,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效果,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启发式创新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生无形的想法转换成有形的物品,这一过程就是创新。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如: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设计等。教师可根据自己和学校的情况举办各类课题研究活动,吸收感兴趣的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 总而言之,中职教育教学是我国教育机构的重要构成部分,而面对逐渐暴露的教学问题,中职院校必须及时地、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改进中职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深化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这样才能够从源头上消灭这些负面影响,才能够引导中职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中职教育论文:浅论中职教育电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电化教育 改革 论文摘 要:随着目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职教育对电化教育也产生了必然的需求。经验表明,电化教育不但可以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改善课堂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采用电化教育方法,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善效果明显。另外,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其中电化教育是重要的一环。因此,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达到促进中职教育整体发展的要求。本文简要叙述了中职教育电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电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中职教育电化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的中职教育中,为了满足课程需要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和重视程度不一样,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开展的并不充分,主要现状为: 1.多数中职学校都已经认识到电化教育的重要性,都开展了电化教育。出于中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电化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目前多数中职学校都开展了电化教育。虽然电化教育的开展程度不同,但是电化教育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已经被多数中职学校所认识到。 2.电化教育已经为中职学校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学获得了最直接的影响和提升。电化教育的开展,使中职学校丰富了现有的教学手段,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提高和进展。 3.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促进了中职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教学方法。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对中职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影响很大,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此外,电化教育也改善了现有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二、中职教育电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开展电化教育成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品质的必然手段,无论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还是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开展电化教育都是很有必要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职学校普遍开展了电化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为了中职学校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就成为了必要的选择。中职学校的电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方面: 1.为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电化教育对中职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了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因此,中职教育要想健康发展,改革电化教育成为了必然选择。 2.为了深化电化教育取得的成果,必须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当前中职学校开展的电化教育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对中职教育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要想适应中职教育的新形势,就要不断的探索,改革现有的电化教育模式,使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改革电化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品质。考虑到电化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成为了我们必然的选择。实践证明,改革电化教育,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电化教育的作用,对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品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目前的多数中职学校开展电化教育情况的了解,中职学校电化教育在开展实施和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进行妥善解决,将会影响电化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中职教育电化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没有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缺乏创新。目前多数中职学校为了达到自身发展的要求,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是:没有分析学校电化教育面临的形势,在电化教育开展的时候,缺乏创新意识,无论是理念还是手段都比较陈旧。 2.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需要及时更新。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成为了目前电化教育开展中的大问题。从理论上来说,电化教育理念是指导电化教育开展的理论基础,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理念陈旧,直接导致电化教育开展效果不理想,因此,陈旧的理念需要及时更新。 3.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虽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通过对这些学校的了解,有一些学校存在着应付的情况,只是象征性的开展,并没有真抓实干,并没有深入下去,学校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彻底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化教育取得积极地效果。对于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1.对目前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当前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和成绩,就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这不但是电化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2.对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的理念进行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的基础,对于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理念进行及时更新,用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使电化教育快速发展。 3.中职学校要明确电化教育的作用,要对电化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的电化教育对中职教育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因此中职学校要明确电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必须对电化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使电化教育能够在中职学校中得到广泛的开展。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中涂鸦元素的应用 一、涂鸦的图形的分类及特征 1.鸦图形按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法分为手绘涂鸦、喷绘涂鸦、纸模涂鸦、贴纸涂鸦、网络涂鸦。徒手绘是涂鸦最传统的制作手法,有炭笔、粉笔,甚至油画笔都可以使用,绘制需要较长时间,手绘涂鸦的视觉效果远比计算机技术产生的视觉效果更令人感到亲切和感动。喷漆罐和马克笔也传统涂鸦的主要创作工具,涂鸦艺术家用马克笔书写自己的签名,用喷漆罐制作大型的文本(tag)或图画(bumer)。各种颜色的喷漆和不同粗细的喷嘴使涂鸦作品呈现出多样性。纸模涂鸦(Steneil),主要利用割版技术,先在纸板上起稿,再将绘制的图案的轮廓镂空,最后用自喷漆将镂空部分喷漆,这种技术可以使图案、文字重复使用,不但可以制作漂亮简洁的图形,在街上复制速度较快,从80年代开始,纸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层和颜色创造出复杂的图像。贴纸的制作过程是,首先将图样手绘或是纸模喷制在纸张面,然后剪出图像的外型,再用胶将作品贴到街上。网络涂鸦即运用电脑屏幕,虚拟画板、鼠标或手写板代替喷枪画笔,直接在屏幕所显示的画板上,用鼠标或数位板进行涂画,在电脑上制作涂鸦图像的这种方式拓展涂鸦的势力范围。 2.涂鸦图形按表现内容可以分为具象图形、半具象图形、抽象图形、装饰图形等。具象图形包括动物、人物、风景等;半具象图形则主要以卡通人物、宗教与神怪形象及抽象处理的人物动物形象为主,抽象主义的创作手法产生的图形往往具有幽默、夸张、抽象的特点;抽象图形包括各种线条、箭头、对话气泡、烟缕等;装饰图形则包括王冠、镶条、斜纹、星形、圆点花样或西洋棋盘等装饰元素符号,这些图形装饰在文字或图形上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其中各种线条和箭头的运用是涂鸦的突出特点。比如直线代表着单调而坚定的情感,曲线代表着变化、运动的思维,无节奏的波浪线或经常处于改变状态的线条,则是警觉性、弹性和敏捷的象征等等。线条的虚实、强弱、流畅、抑扬等都体现了涂鸦的随意性,给人轻松的视觉感受。涂鸦中大量使用具有方向感和运动倾向的三角形箭头,多是弯曲、旋转、互相纠缠的形态,营造一种“爆炸”的视觉效果,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摄人的气势,对人的感观造成强烈刺激。 二、涂鸦的色彩 TAG和THROW-Up是最早出现的涂鸦风格,是一种不填色或者上单色调的简单涂鸦。两者的用色方式都比较单纯。白色和黑色最为常见。从色相的角度来说,黑色和白色都属于无色系。无彩色的黑色和白色是调和其它颜色的良方,能在众多鲜亮的颜色搭配中起到缓冲和隔离的作用。黑色常运用于涂鸦字体或图像的描边,在黑色的衬托下,有彩色的纯度和明度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烈。此外涂鸦作品中大量运用色相对比较强的纯色搭配,特别是补色或三原色的纯色搭配,具有跳跃、绚丽的效果。运用对比强烈的高纯度的颜色,不考虑色彩的调和关系,不用按照传统绘画所谓的“技巧”去考虑物体的固有色,环境色以及背景色等外在的因素,这种对色彩绝对自由发挥的作风与后现代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三、涂鸦的肌理 涂鸦使用的工具不同,被涂鸦的介质不同,产生的肌理效果也不同,不同肌理又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质与情趣。如在城市建筑、桥梁、高速公路的护墙或是地铁车辆等介质绘制的涂鸦,肌理也略有区别。涂鸦艺术家粗糙的、未经开垦的朴实笔法以及华丽眩目的萤光色彩被认为是现代艺术中原始主义的最新展现,它看上去也许是原始的、幼稚的、草就的、褶皱的、褴褛的、猥亵的、无意识的、废话一样的,但是只是外表看上去,也是以往美术界的艺术家们未曾提供的。涂鸦肌理运用在包装设计中,常常作为背景与上面的色块组合在一起,达到多与少、简与繁、深与浅的对比、烘托的效果。 四、涂鸦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演绎 1.整体运用 这种方法指将涂鸦字体、图形或肌理完整地运用于包装上,如图2限量珍藏版人头马VSOP涂鸦酒瓶礼盒的设计完美结合涂鸦手法与元素,外盒保留人头马VSOP的黑色元素作为底色,白色涂鸦字母吸引目光,经典黑白配尽显简约之时尚,纵身而起的潮流达人,正手持喷漆尽情挥洒,架势欲将引领时尚涂鸦潮流,动感无比。传统的经典与现代的潮流,和谐地展现于礼盒包装上。这种手法具有整体、和谐统一的视觉感受。 2.局部运用 局部运用一层含义指包装中局部选用一些涂鸦的图形、字体、肌理,增强了画面的活跃感,不至于使画面显得过于呆板和严肃;一层含义指将涂鸦文字或肌理的某些局部运用到包装上。由德国的包装设计师AxelPeemoeller设计的YSL新的香水包装设计,用油漆随意地涂鸦产生特殊的肌理效果,随意之余更彰显了个性。 3.混合运用(组合运用) 混合运用指不同的涂鸦字体相混合,涂鸦肌理与涂鸦文字相混合,复杂涂鸦图形和简单的涂鸦字体相混合,有时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相混合,有时不同作画方式创作的的图形相混合,或者是涂鸦与摄影照片相结合等。涂鸦元素的混合运用在轻松、随意、对比中拉近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 五、结语 现代消费者渴望个性和具有艺术魅力商品包装,包装在满足基本的保护功能外,人们更希望通过包装彰显自己的个性,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超越国界能更好地体现多元文化和设计的个性化、丰富性,增强商品包装的设计感,为包装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丰富了包装设计的表现手法及技巧。涂鸦艺术在中国发展一定要和我国文化结合起来,找寻本土化的表达方式,使商品包装更好的满足我国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作者:窦桂丽 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趣味性包装设计论文 一、趣味性包装设计的种类 为了更好地设计出更好的趣味包装设计方案,就需要充分了解相关的设计种类。在多种多样的设计方案中,这种包装形式一直是包装设计中的热门领域,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也颇受人们的青睐。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这种包装设计的种类,并对这些种类做出了详尽的分析与阐述,希望设计师能够更加了解这种设计理念,更好地进行包装设计。具体说来,这种包装设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新奇型。很多商品在包装时往往采取突破常规的设计收费,具有反常态的特征,利用新颖的表现方式,来达到趣味的效果。很多包装会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体验,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滑稽的感觉。总之,这种设计理念体现的是出乎意料,让人们体验超乎寻常的视觉体验,增强商品的吸引力,带给人们以惊喜,从而让人们内心萌生奇趣的情感。 第二,滑稽型。这种设计方式主要是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还可以利用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享受愉悦,从而减轻人们的压力,自然而然就会引起人们的好感,让他们获得趣味体验。这种诙谐的表现形式更能体现出商品的人情味,向人们传达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从而让人们感到轻松和愉快。另外,很多滑稽型的包装设计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喜剧因素,或者利用人们常见的游戏形式,来使人们的心理放松,进而使他们陶醉其中。 第三,生动型。这种类型的设计方案通常会利用各种诙谐的动物造型,或者是幽默的卡通形象,让人们感受到生动有趣的视觉图案带来的冲击。生动才能勾起人们的趣味心理,他们才能在商品包装设计上找到趣味所在,进而产生共鸣。例如,很多巧克力商品会将巧克力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如鲜花、动物、卡通人物等造型,让人们产生一种亲切感,这也似乎让这些商品焕发了生命力,更能激起人们的购买欲。 第四,情感型。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淡漠,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人们对情感非常渴望,希望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情感需求是所有人都渴望拥有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这方面,很多趣味性的设计方案从人们的情感体验出发,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和谐和温暖的感觉。例如,在很多副食品的包装上,很多设计师利用了生动可爱的动物形象,让人们产生一种爱慕的感情,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情感上的需求。 二、趣味性包装设计的要求 1.充分了解目前的趣味需求 每个时代对趣味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包装设计上也应当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潮流,要不断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更加开放的设计理念出发去设计商品包装,实现趣味性包装设计方案的推陈出新。此外,目前的趣味需求还有一定的时效性,只有抓住时机才能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包装设计的经济效益。为此,设计师应充分了解目前人们对趣味的需求,准确把握人们的心理,使商品设计能够符合当今的发展潮流,使这一设计方案能够在新时期彰显出它的生命力与活力。 2.应把握消费者的心理 在趣味性的需求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要求,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固定的标准。在对待趣味性的商品方面,每个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看法,这体现着个人情感的主观性。因此,商品包装的设计应当根据每个年龄段的群体,设计出相应的趣味性设计方案,因为很多商品都是面对主要的消费年龄段的。例如,如果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为年轻人,那么就应当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思维活跃、善于幻想的特点,另外还要表现出敏锐的感觉和冒险的精神,要满足这一消费群体对时尚和美的追求,使商品设计方案更能表现出时代特征,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这样就能激发出他们的购买欲。 3.应利用反常规的设计手法 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往往看重第一感觉,消费心理具有时效性,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吸引顾客,就容易被人们忽视,不能达到表达趣味性设计的目的。为此,在趣味性包装设计中必须在第一时间打动顾客,让产品与众不同。因此,包装设计就不能运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必须实现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与超越,要利用反常规的表现方式来进行设计,让顾客产生一种意外惊喜的感受,这样才能在视觉上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三、结语 在进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趣味性的设计手法可以使人们产生一种共鸣,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情感体验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消费的欲望。趣味性的包装设计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人们的关注,让他们产生一种视觉效应,让他们对这一商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及时传达商品信息,更好地对商品进行宣传,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作者:高立燕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绿色包装设计研讨 1如何判断绿色包装设计 为造纸企业提供原材料而砍伐自然林的报道屡见于报端,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砍伐的结果是地球沙漠化速度加快,人类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兼顾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改善。当造纸企业没有自建林木资源时,所谓从“第三方”购买原材料带来的将是异地森林资源的砍伐。政府相关部门在致力招商引资的同时,应该兼顾相应的监督、监管措施。纸包装材料加工制造过程还有环境污染的问题。首先在纸制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需要大量用水,造成的水体污染已经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最近南方某城市市民“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反映了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安全感加剧。 其次在国内一些地方造纸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由于运转成本问题往往只是摆设,仅仅在环保部门检查的时候使用,造纸企业基本上都是当地污染大户。而我国制定的一次性餐具标准,舍弃塑料餐盒而选择纸餐盒作为一次性餐盒,表面上看是使用了可回收绿色材料,但纸餐盒加工过程污染量大,而且需要大量砍伐森林作为原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远比塑料餐盒大得多。近期已经有相关专家对塑料包装与纸包装的加工过程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从加工过程中水电消耗、加工环境的友好性、以及后期包装运输储存综合来看,塑料包装都优于纸包装。可见,所谓纸包装的环保性只是从其材料本身来说。无论纸包装和塑料包装都要综合生产、使用、回收环节才能体现其是否绿色。合理利用包装材料,保证在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督和管理,以及如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才是解决环保问题,实现绿色包装的关键。 2无包装设计 “无包装设计”是绿色设计浪潮中一项有力措施,我们谈起无包装设计,往往有人片面认为是不给商品进行任何包装。但是在实际设计案例中,完全的无包装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也可以把采用天然环保无能耗的包装材料认为是无包装设计,这样的包装基本不耗费额外的能源、不会给环境造成任何的不良影响。比如现在只能在边远地区看到捆扎碗碟等瓷器的粗麻绳、包装糕点的草纸,包装熟食的晾干荷叶,草编的菜筐等。但是这样的无包装设计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不容易运输和贮存,主要还是用在短途运输和速食快餐业。此外还有个缺点是外观缺乏现代感,很难提高商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建议大型商场可以推广在糕点专柜用草纸袋包装,把包装袋设计得古典怀旧一些,能激起年龄层次偏大的消费者的购买欲,而年轻的消费者也会因为其环保方便而去选择它。特色餐馆可以考虑用竹杯、竹碗、竹筷来取代传统的玻璃、陶瓷、木制品。快餐业鼓励消费者使用和自带重复使用餐具,对自带餐具客户给予打折优惠。推广使用可以吃的以糯米或土豆为原材料制作的餐盘作为食物包装等。这就给我们设计师提出了新材料的运用和设计的新任务,不管使用什么材料,都要通过设计师之手转化成消费者乐于接受的商品包装。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政府制定的限塑令已经在2008年6月开始实施,中国境内所有市场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商家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来鼓励顾客自带多次使用的环保购物袋。先不说这些规定能否得到商家配合落到实处,但这也终究是无包装设计的一次胜利。 3再循环利用包装设计 “再循环利用包装”也是绿色设计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绿色设计的包装不会象发泡塑料餐盒那样,不易回收、不易自认分解而造成环境的白色污染。当前我国的包装回收率是很低的,以利乐为例,该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提高利乐包装的回收率,曾在2008年争取把回收率提高至26%;但在国内目前回收率还是极低的,更多的要看乳品企业的态度和消费者的相关环保意识的提升,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国内专门从事乳业包装回收的上海彩乐公司,该公司98%的原料来自利乐等公司的边角废料;其次是与部分学校挂钩,将“学生奶”的包装回收;或到废品回收站,一家一家讨价还价地购买。他们还开通了一条利乐包回收热线,但每天接到的电话不过三四个。还有杭州富伦纸厂,该公司可以将利乐包装环保处理生产优质再生纸浆和铝塑颗粒,处理回收乳品包装的能力为每月300吨,但目前每月只能回收10吨左右,剩余的产能只好用来处理常规废纸。 按照国内一年的乳品实际消耗量达到11万吨来计算,目前中国市场乳业包装的回收恐怕1%-2%也难以达到。这样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利乐包如果按照普通纸制品回收,会给回收设备造成伤害;如果深埋,它基本不能自然降解。现在欧洲的环保研究者发掘50年前的垃圾填埋场,连普通报纸都还没有自然降解。如果对利乐包进行焚烧处理,它的内层铝箔是不燃物。如此就形成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专门企业的专业回收设备闲置;而另一方面,大量的散落包装无法回收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给回收中转机构和回收企业一定比例的税收补贴,提高回收率;还要通过媒体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素质,国民能自觉地将垃圾分类并将可用废品送到回收站。这样就给设计师提出了新的问题,设计商品包装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它的实用性,美观性,还要考虑它是否方便再循环利用,绿色设计不能走形式主义。 4大力推广绿色包装设计 近年来英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广“再设计”观念,宗旨是使设计师认识到绿色设计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其鲜明个性和活力的有效武器。英国文化委员会举办了数次再设计展览,他们推出的所谓“优良设计”应该是低能耗、省人力、无污染的设计;推广使用的材料是可回收、可再生的材料。英国政府甚至在进出口方面推出了比较严格的限制,减少非绿色产品的配额并课以重税。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国民对绿色产品的认识,从而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行为。奥运会被认为是当今人类最为盛大的公共活动之一,也是各东道主国家展示自己综合实力的舞台,但是赛后大量废弃的一次性用品往往令东道主头疼不已。 在1988年首尔奥运会上,就使用了玉米塑料可自然降解的水杯;1994年冬奥会则使用了生物降解塑料托盘;2000年和2004年奥运会,也使用了新型的包装材料,较成功地解决了垃圾回收问题。“绿色奥运”是北京自申办之日起就提出的重要理念,绿色包装设计理念已充分体现到奥运的各个环节,在充分展示我们的设计软实力的同时,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了重大贡献。绿色包装设计是每一个设计公司和一线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设计师不但要从客户的要求出发,还要自觉地将绿色设计的要素贯穿到整个包装设计的每个环节。伴随着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类要携手为共同栖息的地球谋求生态平衡与新的发展。可以比较乐观地断言,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推广绿色包装会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这也许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真谛。 作者:李景顺 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茶叶的包装设计初探 一、茶叶的绿色包装——材料的运用 (一)减少茶叶包装材料的种类和数量 当今市面上的茶叶包装所选用的包装材料,大多以聚乙烯薄膜、复合薄膜袋等化学合成材料居多,而这些材料显然是不环保的,加之包装用料质量过高、装饰奢华过度,包装过剩,不利于回收。所以,在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减少包装材料的种类,强调材料的实用性,摒弃无用功能样式和纯装饰的样式,减少包装材料消耗,努力实现包装减量化,尽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高品质包装材料,避免过度包装,减少包装废弃物,这样更有利于节约能源,以及包装的回收再利用。 (二)使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茶叶包装材料 茶叶绿色包装设计的前提和关键是采用绿色包装材料。所谓绿色材料是指在满足一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环境兼容性的材料。在完成使用寿命之后,通过阳光中紫外光的作用或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作用,在自然环境中分裂降解和还原,最终以无毒形式重新进入生态环境中,回归大自然。在大部分茶叶包装中,聚乙烯薄膜袋和复合薄膜袋应用较多,这种材料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降解,回收难度很大,已逐渐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如果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直接使用天然材料,例如纸制品、竹盒等天然纤维材料,使用植物材料一般不会对环境、资源造成危害,不但节约资源和能源,而且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用后易于回收或自行分解回归大自然,还能减少环境污染的负担。广东有一种葫芦茶,就是直接应用天然植物竹叶为包装材料,把茶叶一节一节地以细草绳捆扎起来,颇似一个个葫芦,故名为葫芦茶。竹叶可以保留茶叶的香味,在饮用时将草绳解开,取出一部分后,剩下的仍然可以继续保存,是一个既方便、环保,又节能的设计。 (三)茶叶包装材料的再利用 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在考虑减少包装材料种类及使用可再生材料的同时,通过对包装材料的再利用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瓷罐就是很好的茶叶保存器皿。我国的陶器制品自古就广泛应用于生活之中。陶器取材于自然泥沙,质地坚硬易于盛装,便于使用与回归自然,并且可以长期使用,不但节省了材料,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是很好的绿色包装材料。将包装与工艺品相结合,将瓷器用作茶叶的包装,既是容器,又是一件工艺品,使用后可以用作其他用途,减少了材料的回收再生程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竹编材料包装是我国从古代传下来的传统包装形式,以小型精致竹篓作为包装器皿至今为人们所沿用。将竹材料制作成工艺品,既可以作为茶叶的包装,又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摆放欣赏,可以二次利用及时回归自然,在自然环境中也极易分解,废物在焚烧后可以用作植物肥料。在作为茶叶包装的同时,又可以作为一件工艺品欣赏。整个包装上面没有多余的琐碎细节,有一种自然材料特有的质朴美感。 二、茶叶的绿色包装——造型和结构设计 合理的包装造型和结构设计是实施茶叶绿色包装的前提和条件,而不同的包装造型使用的包装材料也不同,包装的造型与结构是互相制约又互相联系的,不同的包装造型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是不同的。优化包装结构,合理的包装造型结构可有效减少材料的使用。茶叶包装的结构设计应避免过度包装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还要避免不合理的结构对茶叶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包装造型和结构上尽量运用圆柱形结构,可减少材料的使用,并避免了包装功能重复、层次过多的现象,使整个包装看上去简约、大方,同时避免使用高档包装材料,选用天然的纸制品材料,可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能源,而且使用方便。俄罗斯贝瑞绿茶的包装运用最简单的纸、麻等天然材料作为包装材料,在包装的造型上也别具一格,将茶叶包设计成鸟的形状,有一种大自然的气息,更加贴近自然,提醒人们对自然的保护。贝瑞绿茶的包装在降低材料成本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造型来强调产品的视觉感受,同时强调生活与生态的和谐,使人们印象十分深刻。 三、茶叶的绿色包装——装潢设计 包装装潢是指包装的平面设计,是包装上采用的以商品为命题使用的装饰艺术,通过装潢设计来达到宣传产品、美化产品的目的。在包装上附上一些环保标志或文字,提醒人们不要乱丢废弃物,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包装的色彩和图形听上去对环保没有很大作用,但是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在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中运用一些大自然中的色彩,通过自然的色彩来刺激人们的视觉,使人们联想到要保护环境。如果作为一系列茶叶包装设计,包装设计整体应大致相同,但由于茶叶的种类不同,应匹配以不同的颜色设计,如浪漫的紫色代表薰衣草茶、清爽的墨绿色代表薄荷茶、热情的橙色代表野生橘子茶、清淡的绿色代表绿茶,在色彩上让人感觉到自然、花草的气息,体现生活与生态的和谐,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在整个包装的色彩设计上,不同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眼球,包装色彩的区分也使人们较容易辨认茶叶种类,让人一目了然。包装中的图形图案占据包装画面的大部分甚至于整个画面。所以,图形图案在包装画面中的位置十分重要。优秀的图形图案能传达产品信息,吸引人们的视线,更能表达出绿色环保的理念和主题。对于茶叶的绿色包装设计来说,图形图案设计可以采用简洁明了的图形,从而表现出茶叶的自然特色。茶叶的图形图案设计则应以体现茶文化及绿色饮品的特征为主。包装盒上的图形图案就是茶叶本身,使人一目了然,整个包装透出一股自然的气息,提醒人们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结语 人们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大量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相当严重的危害。绿色包装设计早已显现出对环保的积极作用,茶叶包装的现状让人意识到,绿色包装设计已经刻不容缓。对于茶叶的绿色包装而言,合理选择包装材料是实现绿色包装关键的一步,而材料的无污染、易回收、易分解和循环再利用、再制造极为重要,选择合理的结构,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浪费,避免产生大量包装丢弃物,从而使茶叶的包装设计达到绿色包装设计的要求,最终实现茶叶绿色包装的目标。 作者:尹杰 单位:德州学院美术系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服饰品包装设计的创新 一、服饰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 如,国外有一款短裤,其款式造型非常普通,但其面料图案被设计为新鲜的肥牛肉,于是其包装设计也极具趣味性地采用了状如超市包装冷鲜肉的形式,将短裤折叠后装入保鲜盒,并覆盖保鲜膜,这样的包装看起来就像一盒逼真的肥牛肉。它被摆放在服装店内的促销台上,引起了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年轻受众的强烈兴趣,从而使他们趋之若鹜。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我们对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受,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服饰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是一个特殊的视觉组织结构,它是由常识理性向超常理性的飞跃,是在诸如此类的正常与反常、正经与荒唐、现实与理想、有序与无序、真实与虚假的强烈对照中,在形式与内容的反差中,造成喜剧性意境,带有浓烈的情趣性,具有较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能量,使之内涵深化,外延扩大,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天地,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奇的审美追求。 二、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 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就是“为人考虑,与人合为一体,成为正是人们所想所需的设计。设计应该有亲切感、有情感、有生命和有利于自然环境,关爱所有的人。它包含人情化设计、个性化设计、人文化设计、绿色设计等内容”。包装的人性化设计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了,但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还很滞后,如果设计师多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多在服饰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方面做文章,也不失为服饰品设计的一条创新之路。下面笔者就从不同角度谈一谈这个问题。 1.以人为本的服饰品包装设计 一般鞋子的包装都是采用不透明的纸质的鞋盒,人们在居家收纳整理时经常会为找一双鞋而翻箱倒柜,现在有人发明了透明抽屉式鞋盒,透明的塑料材质使人对里面的鞋子一目了然,而且鞋盒之间有锁扣可以连接,使若干鞋盒可以连为一体,这样人们在取用时只需要抽出其中一层即可,非常方便实用。透明的塑料材质也可以有许多的创意和改良的空间,可供厂家传达相关产品信息。 2.服饰品包装的个性化设计 服饰品包装的个性化设计即更加注重品牌内涵的个性表达,从人与物的关系出发,对人的行为和本质需求进行研究,从而产生特定的设计形式。设计师应明确服饰品包装设计发展方向,努力做到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文为基础,实现有个性、有特点和有品位的服饰品包装设计。设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透露出个性意识和文化观念。如Society27的鞋子包装一反常态地不使用纸质材质,而采用了木质材料,同时还把品牌标志镂刻其上,这样的鞋盒既彰显了品牌内涵,而且可以作为储物箱使用。 3.服饰品包装的绿色设计 安全和环保是一切设计都应重视的首要元素,服饰品包装设计也不例外。如最近问世的根据从纸制鸡蛋盒包装得到的灵感而设计的鞋盒,其材质以廉价的纸浆为原材料,根据所装鞋子的摆放形状,做出完全吻合其形状的异型鞋盒,不仅节省了空间,而且由于材料可以再生,非常环保。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相对诸如月饼之类的食品包装设计、香水之类的化妆品包装设计而言,服饰品包装设计的确有些落后。如果设计师在服饰品包装设计上多下功夫,在服饰自身差异性愈来愈小的今天,谁说不可以有买椟还珠的神话出现呢? 作者:李泽静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中木雕纹样的应用 一、立体化的应用 徽州木雕展现给世人的是一个三维立体的具有较强质感的艺术形态。作为建筑部件,它可以是撑拱,可以是雀替;作为附属部件,它可以是门板和窗户,它的不同形态都向人们展示着它在不同用途上的特征。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与徽州木雕纹样的结合中,更应该考虑的是纹样在实用包装环节上的使用。在对地域性较强的商品进行包装时,根据商品特性选择木雕的纹样与结构,使设计更趋于针对性和艺术性。如茶具包装设计,可以运用木质包装,在上面施以徽州木雕纹样中读书诗文的题材内容,暗示茶具的古朴品质和购买人高雅的情趣,体现了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沧桑感,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商品的价值和影响力。在国际包装设计大赛中,往往崭露头角的就是这种将本民族文化巧妙融入包装设计的作品。这类作品都是在寻找古老与时尚,传统与创新上的一个平衡点。基于这个平衡点所诞生的作品,既是新时代的风向标,又是传承文明所依托的载体。 二、材料的借鉴 包装材料的应用严格说来,并不属于徽州木雕纹样的范畴,但材料对包装设计来说是必须要谈的因素。徽州木雕是以木材为原材料的艺术形态,只有木质材料与其纹样的结合才是这门古老艺术最理想的方式。而运用木雕纹样作为设计元素的包装,其产品绝大多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利用木质材料作为包装的原料,会更加增添产品原生态的气息。这种气息的传达,正好符合了现代人返璞归真的消费理念,使产品更好地抓住消费者的内心。一般说来,地域性较强的产品包装的原材料均会就地取材,这样既强调了产品与众不同的特色,又减少了包装的成本。包装材料的使用,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密不可分,很多新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客观上来说可以更好地为包装设计服务,但是材料毕竟只是手段,设计师的权衡主导了整个包装设计的产生。因此,这就更需要设计师既要了解文化传统,还要关注新型材料的使用,做到有的放矢。 三、文化精神内涵的传达 艺术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设计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现实事物的创造和改造,更好地完善人们的生活。因此,艺术的意义更侧重于精神层面,设计的意义更倾向于对于物质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一个所谓“好”的设计,首先它是向着美学的高度而改善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消逝,一些次要的因素被剥离掉,而设计初衷所表达的精神意义被人们所铭记。所以,对于徽州木雕纹样的利用,很大程度上要将其内在思想放在首位。在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中,强调整体意识,将人的情感看作是一个有机体,注重以情表意、以景抒情,注重表现而不是再现,而是强调气韵与意境。在将木雕纹样与包装设计结合的道路上,只有真正体会和领悟到徽州文化所蕴含的深层的内涵,才能抛开木雕纹样外在的、表面的形式,把握其内在的意义世界,将徽州木雕纹样的文化内涵了然于心,自如地运用到包装设计中来。 四、改造与创新 徽州木雕在历史沧桑的洗涤中不断地沉积,成为一门融入生命精神的艺术样式,在古老的年代里,它存在的实用价值远远大于艺术意义。而在今天,人们更加强调它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那么一个现实就是古老艺术在丧失了实用价值之后,就不再具有生命的强动力,而仅仅作为记录历史和文明的载体出现。因此,这些古老的艺术门类每天面临的都会是不可抑制的衰老与消逝。徽州木雕的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对此我们不能仅仅是感叹,而应是将这门艺术样式的文化内涵融入时代商品中去或转化为商业产品。只有改造和创新徽州木雕的实际用途,参与市场流通,才会被更多的人熟知和消费。徽州木雕纹样属于视知觉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洗练中,其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丧失,而成为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这就为与现代包装设计的嫁接提供了可能。其实,前辈设计师在对民间文化的探索中,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对古老纹样的解读和重构,裨益良多,诞生了一大批与传统纹样完美结合的包装产品。在借鉴徽州木雕纹样的过程中,本着大胆创新和小心求证的严谨态度,在古老与时尚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在吸收和阐释的过程中,熟知徽州木雕的历史与技法,以便在包装设计时,能够准确地选择和开发应用,使木雕纹样与包装设计整体上达到和谐与统一。 五、徽州木雕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徽州木雕纹样是否可以和现代包装设计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近些年一直热力不减的“中国风”设计,其实就是中国设计在深刻化历程上的一次很好的探寻。热衷徽州木雕设计元素的设计师也在默默地耕耘并汲取着这块沃土中蕴含的养分。徽州木雕典型的地域性特征,使其作为设计元素在包装设计选用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所以这类产品的包装大多是徽州特产。徽州特产的包装不仅在设计上突出当地文化,更要体现地域性,这就要求产品的包装运用应在木雕纹样和当地特产之间,找寻到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纹样不仅仅是点缀,还有可能是整个设计的主要元素或核心元素。 1.茶叶包装设计实例分析 徽州茶叶久负盛名,据《中国名茶志》收录的安徽名优茶有89种之多,主要集中于以黄山为主的周边各山脉。茶叶的品质决定其市场竞争力,但是茶叶的包装也是茶叶畅销的客观因素。优质的名茶,加上雅致的包装,对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徽府茶行”为代表的一些茶商,在包装设计上加大了投入,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产品美观大方富有徽州地域文化色彩,把握了消费者的心理,确立了自己产品与众不同的包装风格,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了先机。徽府茶行有着悠久的制茶历史,主要生产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皖南茗茶。徽府茶行的成功之路可以说是一个包装设计改变企业命运的典型案例。徽府茶行产品的包装设计中,运用了恰当的包装手法和材料,以徽州木雕纹样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将徽州文化中独有的美学特征加以放大,强调徽州的文化底蕴,与茶叶本身所传达的气质产生了呼应。 在徽府茶行产品的包装中,大概可以总结出四个特点。第一,包装形式的变化统一。在应用方式上采取了多重概念的串联,亦或是形式上的创新,使得产品的精神更容易通过包装手段传达出来,且整个产品包装又统一于徽州文化。第二,包装材料的多样化。依据茶叶包装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改进了包装的材料,采用金属听、纸盒、瓷瓶、铝箔复合袋、竹筒、木盒等对茶叶进行包装。材料的革新使木雕纹样的运用空间进一步加大,使之在不同材质上,所传达的质感和生命力得以升华。第三,包装色彩选择的针对性。色彩着力表现各类茶叶的特点与个性,同时依据汤色所反映出的特点,在包装色彩上加以巧妙的利用。第四,包装纹样的内涵性。茶的包装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强调慢节奏,自然和品味等。徽府茶行的产品包装中注重一个“品”字,多方位、多角度的选用一些内涵深邃、耐人寻味的纹样元素。 2.酒类包装设计实例分析 安徽拥有很多知名的白酒品牌,从其包装上分析,高炉家酒的一系列白酒包装很有徽州特色。高炉家酒包装中注重刻画了徽州民居的独特风貌,将马头墙等徽州代表性的视觉符号融入包装,增添了包装的层次感与美感。酒瓶采用了“陶”这种古朴的材质和以木雕的方式在瓶身上做的点缀,不仅突出制作酒的悠久历史和考究工艺,而且实现了整体包装呼应关系,不经意间透漏出酒产品的清新古朴,并暗示着饮酒人的文化品味和高雅情趣。设计师在色彩和形态的把握上展现了较为高超的设计水平。从包装盒到瓶身,将主要色调限定为灰色。这正是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徽州所拥有的颜色,使消费者可以感受到包装本身所传达的精神境界。另外,徽州木雕莲花门窗在包装中的运用,更凸显了设计的特色。此类包装从色彩到形态都与木雕纹样代表性的图形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加工和融合,把握了徽州的风情雅韵。在酒类的包装中,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突出本土特色,强调其与众不同的审美诉求。白酒,因其年代越久远,其口感就越上乘。因此,突出其文化性和沧桑感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徽州木雕艺术是一个较好的载体,它形式雅致,内容积极,而且富有文化意味和儒学特征。第二,讲究意境的传达。在包装中选用图形元素时,应考虑所做的借鉴是否符合产品本身的气质,其意境能否通过包装本身得以体现,这些在高炉家酒类的设计中都得以解决。 3.食品包装设计实例分析 “素饼食品包装”为虚拟项目,笔者尝试设计制作了徽州传统点心素饼的包装。素饼是徽州本土的特色点心,故此选用木雕纹样作为包装的设计元素是适合的。在材料上选用纸质,在造型上为长方体翻盖式结构,配色以中国红为主,深红作为辅助色。在元素的挑选上,除纹样外,还将徽州特色的莲花窗作为设计元素,凸显徽州意味。顶面的中间部分以书法“素饼”二字标明产品名称,文字的底纹施以木雕纹样作为依托与整体格调相契合。 六、结语 包装设计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的大舞台,就必须明白什么是自己特有的。将民族文化中的独特视觉语言融入世界大文化的范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木雕纹样是传统艺术形态的一部分,在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结合中,要跟进时展的潮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兼具传统文化、时代特色和商业价值的作品。强调文化因素使设计在艺术和商业中驰骋,在传统与现代中游弋,并完美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这样既丰富了现代设计的创作手法,又使徽州木雕纹样的符号体系重新具备了生命力,这才是保护地域文明、传承民族文化和发展现代设计的最好方式。 作者:杨成立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中的字体形态研讨 一、字体形态的形式美 字体的独特视觉审美性,能够最大限度的表达文字的精神内容。无论是汉字设计还是拉丁字母设计,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并通过特殊的方式表现自身的韵味,通过视觉传递带给人们一种愉悦感。确定了涉及范围,在迎合主题的前提下,对笔画和形态进行灵活运用和调整。字体做为包装设计中重要的设计部分,其形式美感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对称美是字体设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具有严谨、整齐和高度概括的美学特征。这种美感意识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开始萌发,尤其在后来的小篆中应用的较为明显。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仍常见具备那种左右笔画在实际数量和感观力量上相等的对称美变体字。韵律美是通过字体的笔画结构来表现的。重复的、流动的、扭转的线条是构成字体形态韵律美的基本元素。视觉上的律动使字体形态具备了独特的装饰性,方直和流转的不同线条形式所构成的字体形态具备不同的形式语言。字体形态设计同其他的设计相同,都讲究“空间、平衡、韵律”等因素,应用在包装设计中的字体形态设计,不应局限于字体本身的美感设计,还要注重文字的构成设计。 二、字体形态的意象美 所谓“意象”就是指通过客观物体的“象”表达主观思想的“意”,使人从客观物体的形象上,感受到除物体形象以外的特定象征意义。在具体的字体形态设计中。“象”是“意”的具体表现,“意”是“象”的情感升华,“意”决定了“象”的最终呈现形态。两者和谐统一,相互依存。因为“意”赋予的特殊情感,因此“象”便有了丰富的含义,在提升了自身艺术价值的同时与人们的认识产生情感共鸣。鲁迅先生说过:“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由此可见意象美的重要性。包装中字体形态的意象美体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1.文化内涵的体现 每个国家伴随着悠久的历史发展,都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特性。文字作为信息记录和传播的载体,在设计中富含的文化意象不但体现了产品自身的文化属性,而且能够更好的调动人们的兴趣。如今的包装设计中,赋有文化性格的字体形态设计更能体现产品的文化身份。例如,汉字的意象表达既追求神韵的表现,对于表现中国色彩的文化性情和审美意识具有非凡的意义。区域文化的字体意象表达主要表现在对各地文化形式的利用上。如同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风格,每个地区也会因为生活习惯、自然条件等而产生各具特色的文化性格。具有区域文化色彩的字形具有全新的面貌和更强的视觉表现力,更能展现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质。如今的字体形象设计更注重表现性,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字设计包含了流行文化的因素,流行文化具有快速、时尚、大众化的特点。现代文字设计多使用简单的线条和几何构成的手法,追求简单协调的平衡关系,展现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境美。 2.信息符号的体现 符号是在人类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代表信息和实物的记号。意象性、简单性、快速传播是它的主要特征。文字自古就是一种特殊符号的代表,他具有庞大的组成系统。符号对于在节奏快速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是我们快速理解信息,节省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从而提高生活效率。无论是生活中的哪种符号,都可以说是是信息的简洁化,例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图形符号时,会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而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图形符号时,就会有危险警惕性的感觉。人们也在思想意识中对一些符号有了固定性的认识,比如,我们看到“+、-、×、÷”这样的符号时,自然就会想到数学符号。可以说符号就是事物或信息的抽象图形象征。文字图形化的高度重视和应用,使字义的表达具备了视觉呈现的效果,同时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通过视觉和心理的交流过程达到信息交流和情感认知的双重功效。 三、总结 总的来说,字体的形态设计作为视觉感知的最直接方式,在信息化的今天具有较高的地位。根据文字的不同的属性特征,包装设计中的文字魅力主要通过艺术手法进行美化加工,使其在具备自身属性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包装中的文字不是商品的附属品,而是带有惊艳视觉效果的信息传递员。 作者:陈曦 王默根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增强课堂中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营造一种积极、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表达机会和设计空间,鼓励学生多交流、多参与、多合作,在互动中提出、接纳和整合不同的观点,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还需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颠覆以往的设计形式,引导其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进行主动创作,用新颖的理念和形式进行设计,从而使自己的设计作品更具创新力。当一件满意的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成功的喜悦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地钻研,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凸显包装设计教学的内涵,着力渗透环保理念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讲解知识、布置主题、完成草图、教师指导、学生修改、完成作品这条主线,学生一般都不太注重作品的内涵,从而导致教学与社会完全脱节,学生也会养成抄袭、模仿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包装的内涵部分是包装设计的核心,包装设计就是要反映出产品的不同内涵,从而折射出企业或品牌的文化形象。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领会包装设计的内涵表现,找准这个核心再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如,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完成茶叶的包装设计这个主题时,就需要学生把握茶文化的内涵,凸显出我国特有的茶文化特色,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产品战略的包装。 此外,教师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还应该注重绿色环保理念的渗透。特别是在选择包装材料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对环境无害的材料或者天然材料。在实际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对材料做到物尽其用,甚至是循环再利用,从而将环保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注重包装设计的原创性和创造性,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现如今,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能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如何在众多的商品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包装设计兼具原创性与创造性,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作品时要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要让学生把设计创意与市场、消费者联系起来,从而让独创的设计被消费者注意和接受,在市场中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转变只有一个标准、一个答案的评价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创新。如,在评价学生包装设计的作业时,教师应从作品定位、结构图案、色彩、文字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对于有新意的闪光点要给予肯定的鼓励。只要长期地坚持下去,包装设计教学必将焕发生机与活力,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必然高涨。 四、结语 包装设计教学的社会责任感在当前越发突出,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大胆创新,才能在积极探索中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包装设计人才,不断产生出更好的包装设计成果。 作者:唐亮 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食品包装设计的色彩表现 一、食品包装设计的色彩表现 色彩作为食品包装设计视觉语言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表达商品最直接有力的设计语言。由于视觉感受上得天独厚的优势,色彩较其他设计语言更具影响力。食品包装上的色彩应用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为企业间接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1色彩平衡 光的不同波段反射在不同的材质上所呈现的现象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色彩感,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对此做出视觉生理平衡反应。人脑对色彩的视觉要求是协调舒适性,即没有尖锐的刺激需求。人的大脑在视觉上对色彩的这种反应,称之为色彩的平衡。色彩平衡有三种形式。 ①色彩对称:对称是形式美的一种构成形态,有上下对称、放射对称、旋转对称等等。色彩的对称形式常常给人以端庄、大方、稳重、安宁、平静等感受。如:“一茗茶业”是一款国际顶级的茶叶礼品包装设计。而成年人多以茶叶作为馈赠礼品。成年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使他们更偏爱一些端庄、沉稳、不张扬的色彩。“一茗茶业”在色彩上选用的是白色、灰色,运用色彩对称中的上下对称形式进行包装设计,营造出复古、厚重的氛围和岁月的沧桑感,同时彰显出“一茗茶业”的悠久历史。 ②色彩均衡:均衡是形态美学的另一种构成形式。虽然不是对称状态,但是由于力学支点周围显示同量异形的状态以及由于色彩的深浅度、明度等差异,显示视觉生理和心理感受相对稳定。这种形式是活泼、丰富的,同时给人以多样化、自由、生动有趣的感觉,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平衡形态。如:“芳临沙棘汁”是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一款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饮料。沙棘属于胡颓子科的一种落叶性灌木,果实颜色主要呈橘黄色。该产品的制作者在设计“芳临沙棘汁”的包装时,充分考虑了沙棘本身的色彩属性和色彩均衡性。包装上半部分采用橘黄色的曲线画面,下半部分采用浅橘色的沙棘图案。果汁饮料包装的整体色调为黄色,图案的色彩由深橘黄色向浅橘黄色自然过渡,突出沙棘汁饮料纯天然的特点,。两部分橘黄色虽形状不同,但颜色面积基本相同,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产品的色彩在视觉感受上达到了均衡及视觉的舒适性,同时增强了画面的可视性。生动、活泼的视觉感受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同时成就了该产品的销量和企业的盈利。 ③色彩不均衡:在色彩空间布局中通过设计手段刻意使色彩达到一种不均衡状态的构成形式,称之为色彩不均衡。在对称轴左右或上下显示色彩的强度、重量、大小而存在鲜明的反差,表现出视觉心理的不稳定性和视觉的刺激性。由于其独特、新颖、极富运动感同时又趣味性十足的功能,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产品中被人们接受、认同并使用。如:“海达屋”的海苔包装首先被一种颜色大面积的覆盖,其次绿色的海苔以不规则的排列方式出现。产品包装颜色明快、绚丽,整体趣味性十足,正好迎合了作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儿童的活泼、灵动的特点,从而增加产品的销售数量。 2色彩比例 色彩比例是指将整个产品的色彩按照面积、纯度、明度等一定比例关系进行搭配。图案、纹样形态的变化、空间位置的转变使色彩比例应运而生,对包装风格和形式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色彩比例分为黄金比例和非黄金比例。由于色彩面积的大小、主次从属关系的不同,在不遵循黄金分割面积比例时,也存在一些其他形式的分割方法,统称为非黄金色彩比例。食品包装色彩比例大小不同,则会产生不同对比效果,比例较大的色彩控制整个色调,有明快、稳定的色彩感受;比例相对小的色彩则成为整个色调中的点缀,这样在整体上产生“大统一,小对比”,既有强烈的整体感又能在细节上产生相对突出的视觉冲击力。 3色彩节奏 色彩的节奏是指色彩在视觉上的运动性和体验上的时间性,视觉刺激的强度和体验、感受时间的长短可以像乐曲一样存在节奏的变化,是一种秩序上的美感。通过不同色彩间的重叠、分离、转换,在色彩的变化、交叉重叠中形成节奏的韵律美。例如:意大利香浓红烩味乐事薯片包装中用冷色调作为背景色,在点缀色上采用不同暖色调,通过跳跃带有节奏的暖色块联想到薯片的清脆可口,同时感受到商品画面上的视觉韵律之美。 4色彩呼应 色彩呼应是指通过设计手段,使整个产品的色彩达到整体和谐统一又能够在局部之间相互呼应,避免颜色间冲突。运用联系、重复的手法,充分发挥色谱上互补色、同类色间的丰富关系,从而获得趣味十足、和谐统一的呼应感。例如:2009年夏季版的可口可乐包装赢得2009Pentawards包装设计铂金奖。在其系列包装中有一款以红色作为主题色,白色星星以重复的形式分布在不同位置,既让可口可乐品牌既保持一贯企业形象,也表达了该款产品所要表达的快乐夏天的主题。 5色彩重点 色彩重点是指在色彩设计过程中,为了增强产品的活力感,去掉设计中单一、平庸、枯燥的感觉,突出活跃、力量等所要表达的特点的方式方法。通常做法是在作品或产品某个部位设计出强烈的色彩,突出其主体地位。为了抓住观者的眼球,一般来说画面中心或主要位置是重点色的地方。例如:2009Pentawards大赛中OkologiskeNorgarden品牌大胆的采用大量留白的设计,很好的突出了食品的口味同时又在视觉上达到充满力量的整体感。因此食品的颜色成为色彩重点,直观有效地向消费者传达该食品的信息。 二、食品包装设计的色彩象征 色彩象征,指通过产品色彩与人们生活经验和个人记忆中对事物印象的契合和呼应,从而达到象征感,唤起产品使用者和消费者记忆、感受的方法。例如金色、黄色、淡黄色象征香甜、味美的可口之感,一般用于面包、糕点、糖果、饼干等食品的包装上。如Tipo饼干包装设计,将产品饼干的主要颜色应用于产品的外包装,同时把产品的图片设计放在包装上,使消费者产生直接购买的冲动。红色象征太阳、温暖、热情奔放。例如可口可乐的包装,在使用红色的同时与白色组合,搭配具有韵律感的曲线,意喻青春无敌、活力四射的企业形象,其产品在行业里独树一帜。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包装色彩,也是以中国红作为基调,象征红红火火的美好寓意。白色象征纯洁、光明、充满生命力,依云矿物质水就是以白色为主,给人一种清凉,纯净的感觉。棕色象征温暖、沉稳、朴实。多用于咖啡、巧克力、碳酸饮料等的包装中。可见,色彩在设计中运用得当与否对食品和它的销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食品包装设计中要充分表现出色彩的和谐、舒适及美感,以此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增强品牌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于莹 蔡晟滢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包装设计与色彩分析 一、色彩的注目性与包装设计 色彩的对比能引起人们的注目。设计师在设计时,通过色彩的象征性和感情特征表现商品的各类特性,商品的华丽、高雅等。这种表现的关键在于色彩的确定,色彩是由色相、明度和纯度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通过它们形成明度、色相、纯度关系的对比。注目性是视觉传达的关键,没有关注度,信息就无法传递,设计师设计一个小的立方体包装时,会选一面作为包装设计的主页,在上面放上品牌标志和产品的名称以及商品的图案,在另外的面放上一些次要信息和说明文案,如果没有主色调,它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吗?当一个人从一块灰色的墙前走过时,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有人在墙壁刷上一块鲜色,像柠檬黄或粉红,这块墙壁很快会引起过路人的注意,也可能引起一些情绪的变化。在包装设计时,要利用色彩的注目性进行设计。色彩的注目性与色彩的纯度、明度、色相有直接关系,比较纯正的色相的关注度往往很高,明度高的,色彩倾向明确,比如粉红、粉绿、钴兰、群青关注度都很高,这些色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 二、色彩的选择与包装设计 色彩的选择必须根据商品的内容及商品的属性来决定,使色彩具有针对性,能表现商品。用色彩的注目性传递商品的信息。食品类的商品常以鲜明的、丰富的色调,如红色、黄色和橙色,强调食品的美味与营养,绿色强调安全健康及蔬菜,白色强调与奶味有关的食品,咖啡色强调与巧克力、咖啡、可乐有关的食品,冷冻食品常用白色和蓝色进行设计。药品类包装常以单纯的色彩或冷色与暖色表现。冷色适合于消炎退热,暖色用于营养兴奋强心类药品,大面积使用黑色、红色表示有剧毒药品。表现女性商品常用红灰、黄灰、绿灰等中性色彩。这类色彩纯度不高,有明显的色彩倾向,能表现女性的高贵和温柔。男性较多用黑色或纯度饱和的色彩表现男性的庄重与大方,低纯度的色彩不能表现男性的刚毅和力量。儿童用品常用鲜艳色或对比色、冷暖色、补色对比度强烈,表现儿童的天真和活泼。五金机械仪器类商品,常用单色,如蓝色和黑色,表示沉着坚实、精密或耐用的特点。 三、色彩的情感与包装设计 由于色彩的联想可以产生情感,也就可以用色彩表现商品的品质,可以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情感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作用,引导人们对包装商品产生兴趣,最后选择商品。一般的商品分高、中、低三个档次,为提高商品的档次,利用色彩的华丽感觉来充分表现商品的形象。感觉比同等产品高一个档次。另外要准确地表示商品的内容,也可以用色彩的冷暖变化设计包装,用冷色表示寒冷凉爽,如电风扇的包装可以选用蓝色,取暖器的包装可以用橙色,也可用冷色表现高科技的小家电和手机、相机等,因为冷色还能表示出科技、冷静和安全。不同人群对色彩的感受也有不同,中年人和儿童,男人和女人,设计包装要针对人群,这样更能引起该人群的兴趣。 四、色彩的识别性与包装设计 每一次的调色都可能出现色相的差异,色彩之间出现微弱的变化。一个管理不善的公司,它的企业用色、品牌用色都有可能出现每一次印刷的色彩不一致,每一次使用在不同的材料上的色彩都会有不同。要统一企业的色彩,实际上还要统一企业的色彩使用。企业每次的用色不统一,让消费者不能确定你的品牌,导致怀疑你的品牌真假和质量。可口可乐的标准色是红色,看到这种色彩就想起可口可乐,看到绿色的饮料就想起雪碧,这就是企业的色彩识别性。 设计包装时要注意色彩的识别性。如果要设计一个红色的饮料包装一定要区别可口可乐的红色,要有差异,让色彩巩固消费者记忆,识别你的包装产品。相同商品使用同一色的情况很多,别人能用,你也能用,在短时间里可能有一定效果。比如,大奇山矿泉水用红色包装与农夫山泉相近,但时间一久,消费者心知肚明,还是去买农夫山泉。从外观看本质,要对自己的品牌有信心,这样的品牌让人可笑,自己都不肯相信自己,消费者敢买吗?色彩代表企业的形象与文化。 包装设计能体现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包装设计要充分展示商品给消费者,色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色彩不仅能突出表现商品,还能充分表达色彩与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各种联系。 作者:朱伟忠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农产品销售中包装设计的影响 1品牌建设是推动农产品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包装设计要把吉林传统文化融入品牌包装,及早注入国际化品牌包装内涵,以便更快地达到产品先入为主的市场地位。农产品在相同的质量前提下如何打造品牌包装设计至关重要,包装设计在品牌推广上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方式。 近年来高端农产品消费日渐升温,要把高档的农产品推向消费者,就要抓好品牌建设。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礼品经济中的不少高端农产品销售萧条,如何让高端农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就要贴近生活,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包装设计和品牌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直接获得更多的高端农产品。 2解决农产品包装设计方面认识上的差距 吉林省大部分农产品给消费者的印象通常是低档商品,一些农产品生产销售者也这样认为,所以有的地方农产品包装没有被列入农业增收的主要内容来考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方面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的问题一直存在,农民通过种植农产品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多数乡村干部对于农产品包装重要性的认识在逐年提升,但还没有落到实际生产中,这方面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大力度,比如农产品包装设计技术没有被列入科技下乡内容,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包装设计内容很少等。要引导农民和经营者提高农产品包装意识,通过更多途径获得适合自己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作品,从而实现对产品的包装。 3农产品包装设计技术要满足农产品包装需求 吉林省有明显的四季更替,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品种多,品质优良,目前部分农产品包装设计落后于社会需求,包装设计缺乏创意,农产品包装设计技术瓶颈已成为农产品包装的重要因素。农产品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结构雷同等问题,根据目前部分农产品包装差,价格低等,可以选择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从种植、加工过程、食品安全、营养知识等角度拍摄专题片,结合包装设计进行宣传,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使用吉林省的农产品。 针对农产品包装设计专业人才短缺现象,可以在大专院校开设农产品包装设计课程,为农产品包装提供更多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以服务农业发展。吉林省农产品包装设计内容在一年一届的长春农业博览会上应有一席之地,让农产品种植生产经营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农产品包装设计方面的作品和现状。 加强改进农产品的包装是提高吉林省农产品档次,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农产品进行合理科学包装,能提升农产品的消费档次,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便于对农产品储存运输,能保护产品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保持其品质和营养。应正视我省农产品包装的优势和不足,围绕品牌建设努力打造高效农业,从农产品包装设计理念、质量标准、市场需求等方面研究农产品包装的思路和改进措施,经多方面共同努力使吉林省更多的农产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冯晶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礼品包装设计与民俗文化浅析 一、民俗文化影响之下,当代礼品包装设计的误区 1.外形结构过大 纵览中国的消费市场,商家为了让自己的品牌脱颖而出,过度追求“大”这一形式成为了包装结构设计上的主要误区之一。拿某高档茶叶来说,首先,在其最外层是一个皮质的手提袋,接着第二层是一个雕花木盒,掀开木盒盖子,里面是两个铁质密封盒“镶嵌”在红色的绸缎上面,而绸缎下面是用以固定商品位置的塑料泡沫。最后,揭开两个密封盒之后,里边分别仅放着6袋小包装的茶叶。同样,在近些年的月饼包装中也出现了过度包装的现象,繁杂的包装一层又一层的打开之后看到寥寥无几的月饼。由此不难看出:包装体积和产品含量的强烈反差,不仅为礼品带来了名不副实的负面影响,而且过于厚重的“铺垫”,也犯了“功能过剩、包装过度”的设计错误。而通观中国的礼品市场,诸如此类这番“层层叠叠”“、保护过甚”的礼品包装设计,可谓上是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2.高档材质大肆使用 除了包装结构上的“假、大、空”现象,包装设计的另一个主要现象便是大肆使用高档材质。例如,在琳琅满目的酒礼品中,实木、陶瓷、银帛等高成本材质已经成为了诸多高档酒的外衣。此外,在诸如工艺品、酒、茶等礼品的包装中,为了体现产品的尊荣品质,也不乏金银玉帛等材质的装饰性应用。 3.资源浪费 从消费心理和馈赠角度出发,强调精美的包装设计不为过错。然而,礼品结构过大以及高档材质的大肆应用,致使产品包装与产品价值成反比也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从宏观角度出发,此种行为既不符合低碳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总形势,也为社会带来了重重负担。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过度追求奢华的礼品包装设计,不仅会降低礼品自身价值,从而影响企业发展,同时它也不利于节约社会的建设。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恶性蔓延,2007年年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在这一法则的“保驾护航”之下,如何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内仁外礼”的文化理念,同样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二、礼品包装设计中恰当体现民俗文化的正确途径 古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不难看出,“馈赠”这一民俗之所以在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是由于它能够维持和规范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在当今社会,“和谐”离不开绿色、低碳、可循环等字眼。所以,以人为本、绿色环保,摒弃“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的传统奢侈式包装设计才是顺应这个时代的礼品包装设计。而为了做到这点,首先我们就应当从美学角度去寻求突破口(包装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实用美学),并结合包装设计的表现技法去探索创新性的礼品包装视觉元素,同时还应当加强无污染、易回收、可降解的材质使用。在这一系列的设计流程之中,配合不同的馈赠环境、节日以及对象,加入民俗文化理念,将其适当地融合其中。 1.视觉元素实现途径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每种艺术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民族。”而礼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实用与艺术共存的文化形式,同样如此。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国有着缤纷多彩的民俗文化,而将这些艺术因子充分应用于当代礼品包装的造型、色彩、图案等视觉元素之中,不仅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且还特别切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并产生共鸣。 2.造型实现途径 包装造型的设计首先要依据产品的要求、消费者方便使用为最基本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突出个性、具有强烈的视觉效应是造型设计的关键。礼品包装要兼顾视觉美感以及实用性和安全性。在结构上要保证包装内物品的完整性,并适当的对产品进行展示。牢固的内部结构可以使包装内的物品安全并完整地交到消费者的手中。在外部造型上出于消费者追求高档这一心理考虑,借鉴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艺术”是一个现下市场上较为普遍的办法,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给设计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这类素材所设计出来的礼品包装使受赠者可以感受到馈赠者的敬意。而世面上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也是数之不尽的。譬如,“汉帝茅台酒”的外包装造型就是设计者通过应用象征无上权利的“玉玺印”构造而成的,同时再配搭金碧辉煌的汉字体和金龙等雕刻图案,还为商品增加了“霸气天成”的高贵效果。另外,中国民间艺术自然婉约的艺术效果,也是值得借鉴的。诸如“,酒鬼酒”就是通过在古代酒瓶造型外加一层麻布,产生了悠然自得、古朴天成的视觉效果。北京烤鸭的包装则以北京天坛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来进行表现,充分体现了产品的产地文化并使其和同类产品得到有效的区分。中国民俗节日也可在包装造型上提供灵感,民俗节日背后通常都伴随着美丽的传说或是感动的故事,这些元素都可以运用到礼品的包装设计中来,例如,端午节的粽子包装就有以龙舟的造型出现的,巧妙精致并且使产品更加贴近节日的气氛。 3.色彩实现途径 有人曾说:“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经验告诉我们:色彩能够首先引起别人的注意力。在礼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上,首先应当体现商品的性能、用途,此外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审美观。自古以来,红色由于其热情、喜庆的色彩语言,深受国人爱戴;黄色作为古代帝王的专用色,也被国人看作辉煌、权威的象征;同时橙色作为红色和黄色的过渡色,并具有阳光、积极的色彩语言,也同样颇受国人喜爱。所以,使用红、黄、橙色是节庆礼品外包装不错的色彩选择。此外,由于道家“无色而五色成焉”的审美理念极为吻合当代男性和青年人的审美心理,故而在这一群体的礼品包装设计上,可以采用青色、黑色、白色等色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基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出的色彩搭配不但可以凸显民族特色,在市场上也会使消费者产生亲切感使之更具有亲和力,从而使得消费者较快地接纳该产品。春节是中国的一大民俗节日,人们在度过节日的时候张贴对联、放鞭炮、派发压岁钱,满眼看到的都是红彤彤的景象,这寓意着兴旺和吉祥,因此,在此时的礼品包装多以红色为主配以金色等热情的颜色。 4.图案实现途径 俗话说:“远看色彩,近看花。”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图案是体现礼品文化性的主要形式。在中国民间有“彩绘吉利、讨人欢喜”的民俗习惯。所以,将龙凤图案等象征吉祥的团形图案运用到节庆礼品中,是礼品体现民俗文化的途径之一。例如,西凤酒就通过“凤鸟”纹样作为其包装设计的主体图案和标志,不仅为该品牌增添了“雍容华贵”的质感,而且也向消费者诠释出了美满、和谐的真谛。同时,“祥云”图案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唐代的赵彦昭就有“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的诗句传达出吉祥平和的美好寓意。因此,“祥云”作为礼品包装的一种设计元素尤为适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出现。它在实际的运用中造型变化多样,可以适应各种包装的外形搭配。图形在礼品包装中的选择还应注意其所要馈赠的对象,针对年轻人群多以简约时尚的花纹、图案搭配,而对象是长者的产品则应多以稳重并附有一定内涵的古典纹样为主。具有亲和力的礼品包装往往更能得到消费者的亲睐。 5.文字的使用 文字的使用方法种类繁多,在礼品包装中大多选择装饰性文字,它通常以一种既是画又是字的形式出现。在设计中弱化了商品信息的传达和表述的功能,强化了对产品包装的装饰效果。在礼品包装中大量的应用在画面的底纹或是背景,通过字体的选择加强对产品风格的定位。例如:荣华老婆饼,传统美食的包装应用古典纹样搭配中国书法,文字以一种图片的形式与其他设计元素相呼应,是包装整体感觉亲切,富有人情味。在具体的设计之中,造型、文字、图案和色彩共同构成了每一个礼品包装的整体,它们四者是统一、和谐的关系。通常,造型设计应建立在了解产品类别、价值等特征之后,而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是为了体现产品价值和丰富造型。所以,成功的礼品包装设计中,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要为造型所服务,与此同时,色彩的应用还要准确传达出图案所要表达的意境。 6.环保材质的使用 毋庸置疑,造型、色彩和图案等视觉元素,是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途径。而将民俗文化延展到当代的礼品包装选材上,则要以保护自然环境、创造和谐社会为前提。例如,玻璃制品包装应当使用PKT或是可循环利用的玻璃材质。再如,在使用木制品包装时,可使用生长周期短、无毒无害、易回收的竹木。又如,纸品外包装应当舍弃无法循环利用的一次性纸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并结合个人经验,就民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礼品包装设计所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实现中国民俗文化的正确途径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自古以来,礼品一直是中国民众社交的必需品。礼品有别于一般的产品,通常消费者购买都会配合一定的节日和特定的时间,民俗节日是礼品消费的高峰,而此时的礼品必然要和节日有一定的互动才可以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购买,此时的礼品包装就担当着这一重任,因此,恰当地在礼品包装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是礼品包装设计的关键。同时,由于高档的礼品能够满足送礼人“送礼有面子”的需求,所以它一直被国民消费者热力追捧。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高档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文化。将这一观点影射到礼品包装中,舍弃高档材质,适度用材、科学环保,同时借助美学去突出礼品的特色,并通过造型、文字、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来传达诸如亲情、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或是配合节日的传统文化理念,才是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民俗文化的终极策略。 作者:袁琳 单位: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谈民俗文化在礼品包装设计中的可行性 一、礼品包装设计中恰当体现民俗文化的正确途径 1视觉元素实现途径 礼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实用与艺术共存的文化形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国有着缤纷多彩的民俗文化,而将这些艺术因子充分应用于当代礼品包装的造型、色彩、图案等视觉元素之中,不仅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且还特别切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并产生共鸣。 2造型实现途径 包装造型的设计首先要依据产品的要求、消费者方便使用为最基本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突出个性、具有强烈的视觉效应是造型设计的关键。礼品包装要兼顾视觉美感以及实用性和安全性。在结构上要保证包装内物品的完整性,并适当的对产品进行展示。牢固的内部结构可以使包装内的物品安全并完整地交到消费者的手中。在外部造型上出于消费者追求高档这一心理考虑,借鉴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艺术”是一个现下市场上较为普遍的办法,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给设计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这类素材所设计出来的礼品包装使受赠者可以感受到馈赠者的敬意。而世面上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也是数之不尽的。 譬如,“汉帝茅台酒”的外包装造型就是设计者通过应用象征无上权利的“玉玺印”构造而成的,同时再配搭金碧辉煌的汉字体和金龙等雕刻图案,还为商品增加了“霸气天成”的高贵效果。另外,中国民间艺术自然婉约的艺术效果,也是值得借鉴的。诸如“,酒鬼酒”就是通过在古代酒瓶造型外加一层麻布,产生了悠然自得、古朴天成的视觉效果。北京烤鸭的包装则以北京天坛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来进行表现,充分体现了产品的产地文化并使其和同类产品得到有效的区分。中国民俗节日也可在包装造型上提供灵感,民俗节日背后通常都伴随着美丽的传说或是感动的故事,这些元素都可以运用到礼品的包装设计中来,例如,端午节的粽子包装就有以龙舟的造型出现的,巧妙精致并且使产品更加贴近节日的气氛。 3色彩实现途径 有人曾说:“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经验告诉我们:色彩能够首先引起别人的注意力。在礼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上,首先应当体现商品的性能、用途,此外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审美观。自古以来,红色由于其热情、喜庆的色彩语言,深受国人爱戴;黄色作为古代帝王的专用色,也被国人看作辉煌、权威的象征;同时橙色作为红色和黄色的过渡色,并具有阳光、积极的色彩语言,也同样颇受国人喜爱。所以,使用红、黄、橙色是节庆礼品外包装不错的色彩选择。此外,由于道家“无色而五色成焉”的审美理念极为吻合当代男性和青年人的审美心理,故而在这一群体的礼品包装设计上,可以采用青色、黑色、白色等色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基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出的色彩搭配不但可以凸显民族特色,在市场上也会使消费者产生亲切感使之更具有亲和力,从而使得消费者较快地接纳该产品。春节是中国的一大民俗节日,人们在度过节日的时候张贴对联、放鞭炮、派发压岁钱,满眼看到的都是红彤彤的景象,这寓意着兴旺和吉祥,因此,在此时的礼品包装多以红色为主配以金色等热情的颜色。 4图案实现途径 俗话说:“远看色彩,近看花。”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图案是体现礼品文化性的主要形式。在中国民间有“彩绘吉利、讨人欢喜”的民俗习惯。所以,将龙凤图案等象征吉祥的团形图案运用到节庆礼品中,是礼品体现民俗文化的途径之一。例如,西凤酒就通过“凤鸟”纹样作为其包装设计的主体图案和标志,不仅为该品牌增添了“雍容华贵”的质感,而且也向消费者诠释出了美满、和谐的真谛。同时,“祥云”图案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唐代的赵彦昭就有“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的诗句传达出吉祥平和的美好寓意。因此,“祥云”作为礼品包装的一种设计元素尤为适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出现。它在实际的运用中造型变化多样,可以适应各种包装的外形搭配。图形在礼品包装中的选择还应注意其所要馈赠的对象,针对年轻人群多以简约时尚的花纹、图案搭配,而对象是长者的产品则应多以稳重并附有一定内涵的古典纹样为主。具有亲和力的礼品包装往往更能得到消费者的亲睐。 5文字的使用 文字的使用方法种类繁多,在礼品包装中大多选择装饰性文字,它通常以一种既是画又是字的形式出现。在设计中弱化了商品信息的传达和表述的功能,强化了对产品包装的装饰效果。在礼品包装中大量的应用在画面的底纹或是背景,通过字体的选择加强对产品风格的定位。例如:荣华老婆饼,传统美食的包装应用古典纹样搭配中国书法,文字以一种图片的形式与其他设计元素相呼应,是包装整体感觉亲切,富有人情味。在具体的设计之中,造型、文字、图案和色彩共同构成了每一个礼品包装的整体,它们四者是统一、和谐的关系。通常,造型设计应建立在了解产品类别、价值等特征之后,而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是为了体现产品价值和丰富造型。所以,成功的礼品包装设计中,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要为造型所服务,与此同时,色彩的应用还要准确传达出图案所要表达的意境。 6环保材质的使用 毋庸置疑,造型、色彩和图案等视觉元素,是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途径。而将民俗文化延展到当代的礼品包装选材上,则要以保护自然环境、创造和谐社会为前提。例如,玻璃制品包装应当使用PKT或是可循环利用的玻璃材质。再如,在使用木制品包装时,可使用生长周期短、无毒无害、易回收的竹木。又如,纸品外包装应当舍弃无法循环利用的一次性纸品。 二、结语 综上所述,并结合个人经验,就民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礼品包装设计所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实现中国民俗文化的正确途径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自古以来,礼品一直是中国民众社交的必需品。礼品有别于一般的产品,通常消费者购买都会配合一定的节日和特定的时间,民俗节日是礼品消费的高峰,而此时的礼品必然要和节日有一定的互动才可以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购买,此时的礼品包装就担当着这一重任,因此,恰当地在礼品包装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是礼品包装设计的关键。同时,由于高档的礼品能够满足送礼人“送礼有面子”的需求,所以它一直被国民消费者热力追捧。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高档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文化。将这一观点影射到礼品包装中,舍弃高档材质,适度用材、科学环保,同时借助美学去突出礼品的特色,并通过造型、文字、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来传达诸如亲情、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或是配合节日的传统文化理念,才是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民俗文化的终极策略。 作者:袁琳 单位: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白酒包装设计体现出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白酒包装设计的艺术特征 1、色彩的设计特征在白酒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风格运用,也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特征,传统的白酒包装中色彩的运用带有一定的阶级特征。传统的白酒包装设计比较注重对天然材料自身纹理和色彩的运用,不会添加任何装饰,表现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风韵。 2、图形的设计特征传统图形在白酒包装中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在传统白酒包装设计中大多会采用各种吉祥图案、文字或图腾等,并在这种传统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艺术再加工,从而形成一种寓意深厚的图形艺术,也形成了我国白酒文化所独具的民族特征。 二、传统文化在白酒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1、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对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比较广泛。在白酒包装设计中传统图案无论是作为底纹、主体图案还是作为边饰,都具有优雅、古朴与清新的“味道”。在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选择具有传统文化风韵的图形来加以运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设计手法。传统的图形纹样取自于民间文化,具有朴实、粗犷、乡土的气息,其中也会包含一些宗教文化色彩,构图严谨且想象丰富;同时,也不乏以诗词书画为题材和图形的设计。我们在进行白酒包装设计时,一定要意识到,对于传统图形纹样的运用不能生硬的照搬和模仿,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设计师自己的思想,将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与设计师自己的创作理念融合在一起,使作品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神韵,又具有现代文化气息,从而达到形与意完美搭配。 2、传统书画艺术的运用书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不仅吸收了我国传统儒家、道家等名家的思想和文化精华,还融入了更多的民间文化艺术风采,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我国白酒包装中的文字、图形设计,很多都是从传统的书法、绘画、诗词中演变而来的。酒可以说是很多诗词、书画大师的创造源泉,酒与书法的关系就好像诗人与酒的关系一样,包含了设计者无尽的感慨和情思。我国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很多书法大师,都对酒文化有着独特的感情,从而使白酒包装中的文字表象更具文化特色和审美意境。将书法应用到白酒包装设计当中,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使用的,应该结合白酒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历史、酿造方法及地域特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反复的推敲,将书法的形与意完美的呈现在包装上,不仅要为包装增添艺术气息,还要体现出白酒的品质特征。 3、传统色彩的运用色彩是白酒包装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是一种较为形象的设计语言,在包装设计的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效果,是白酒品牌与形象的重要标志。在白酒包装设计时,要熟练掌握色彩的工艺性质,对色彩的规律及信息进行加工与巧妙运用,便会达到非凡的艺术效果。我国不同的地域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喜好。而白酒与传统文化的渊源,使白酒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更加集中表现在对中国特色与地方特色方面。我国的传统色彩大主要以大红、紫红、金、明黄、蓝、黑、白等为主色调。在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结合色彩的传统审美思想,合理的运用与融合现代色彩理念,便可以设计出具有独特东方魅力的包装作品。 4、传统器物造型的运用中国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对“美食美器”的追求从未间断。尤其是饮酒之时更加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因此,酒器与酒文化同样具有厚重的历史情缘。在我国古代,酒器的造型丰富多姿。从材质上讲有木、骨、陶瓷、青铜以金银、玉器等。其中对于青铜器的运用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现代白酒包装设计中,在造型设计上可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利用现代造型的工艺及技术手法,将这些传统的酒器造型融入到现代白酒包装造型设计当中,不仅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沿袭;不仅拓展了白酒包装设计的思路,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 三、结论 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象极为丰富,凝聚着几千年来人们的聪明智慧与审美精华,而我国的传统酒文化更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传统文化与酒文化的完美融合不仅是一种文化倾向,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当然不能摒弃我们古老的文化力量,而应该积极的去接纳这种文化,并将其巧妙的运用在白酒包装设计中,使白酒的内在品质与外在气质相得益彰,使白酒文化与传统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作者:刘杰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 包装毕业设计论文:色彩语言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一、无彩色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包装设计色彩的运用中,经常运用到无彩色、黑、白、灰、金银色称为中性色。相对于有彩色而言,其没有明显的色相偏向,所以也称之为无彩色,它们中的任何一色与有彩色当中的任何色配合都是调和的。所以,在包装设计配色中,如两色发生矛盾冲突时,经常采用无彩色来使之达到互相连接,调和的效果。在无彩色中,黑和白是两个极色,黑色给人感觉庄重、肃穆,具有内向的积极作用,多数人对黑色保留着特殊的感情,它在包装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虽然一般不宜大面积使用,但又是色彩组合中几乎难以缺少的一套色。白色具有发射、扩张感,给人以明朗、透气的感觉,具有清静、纯洁、轻快的象征性,同时白色也存在着双重性。而灰色作为中性色,具有柔和多变的特点,平凡、温和的象征,有虚无、空灵、中庸等内在含义的暗示,还能起到互补、缓冲、强力、调和的作用。尽管灰调的处理比黑白处理复杂得多,但它从浅灰到深灰色调变化中,能增加画面的层次,使包装画面更加丰富,更具装饰效果。 二、彩色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众多的商品包装设计中,大部分以亮丽、醒目的色彩来吸引消费者注意,因为丰富的色彩传递着各种不同的情趣,展示着不同的品质风格和装饰魅力。但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造型活动,追求设计语言的纯粹是设计师孜孜以求的,他们想以独特的视角,去摆脱设计流行中的喧闹、繁杂、缤纷艳丽的手法,去积极寻找色彩设计的理性与单纯,而现代包装设计讲究用色在巧不在多,用色也日趋简炼,以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设计师在掌握习惯用色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破格用色,在画面上追求简洁、追求艺术性,是设计创新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从其他绘画、染织、陶瓷等工艺中提炼单纯的中性配色,从社会、宇宙存在的灵感下面得到色彩的创新启示来打破常规用色。充分利用色彩的属性,来体现出设计的卓而不凡。色彩的选择与组合在包装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是决定包装设计优劣的关键,追求包装色彩的调和、精炼、单纯,实质上就是要避免包装上的用色过多的累赘,五颜六色的艳丽繁华未必引人喜爱,反倒给人们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使人产生眼花潦乱之感[3]。单纯的提炼与运用无彩色,有助于强化商品特征,有利于提高商品的品质与档次,增强商品的时代感与个性魅力。无彩色与有彩色的相互作用,对丰富商品包装的色彩效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三、色彩的营销功能 商品包装不仅是商品不可缺少的外衣,起着保护商品,便于商品运输、销售和消费者购买的作用,而且也是商品制造企业的形象缩影。色彩作为商品包装的一大视觉元素,不仅起着美化商品包装的作用,而且在商品营销的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营销功能。商品包装的色彩,在企业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迅速拓开销售市场方面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色彩具有宣传商品、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广告作用。据有关资料分析,人的视觉感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而其造型只占20%;两分钟后,色彩占60%,造型占40%;五分钟后,各占一半,随后,色彩的印象在人的视觉记忆中继续保持。好的商品包装的主色调会格外引人注目,诱导消费者通过色彩和谐的商品包装,从而产生购买欲,精明的商品包装设计师会针对商品自身特点,在商品包装上设计出在市场上能迅速抓住消费者视线的个性化色彩,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精美的设计有利于销售,包装设计要想获得成功,设计不仅要好,而且要超凡脱俗,简单易行,非常特别。也许设计的抢眼之处在于传统的典雅高贵,也许成功之处在于五彩缤纷的环境中比较幽静、简洁、素雅一点的东西,也许独特之处在于一种全新的样式,有很多方面需要设计师来考虑。而包装设计,就在于孜孜不断地尝试与探索,追求人类生活的美好情怀。色彩是极具价值的,它对我们表达思想、情趣、爱好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把握色彩感受设计,创造美好包装,丰富了生活,更为时代所需。无彩色设计的包装犹如尘世喧闹中的一丝宁静,它的高雅、质朴、沉静使人在享受酸、甜、苦、辣、咸后,回味着另一种的清爽、淡雅的幽香,他们不显不争的属性将会在包装设计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作者:张文婧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摘 要】近年来,铁路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大规模铁路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采用了大量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展缓慢,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结合铁路工作实际,对当前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铁路 运输企业 人力资源 探讨 铁路运输企业是大型的国有企业,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之后,铁路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和铁道部的正确领导下,铁路运输企业创新科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在路网建设、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铁路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铁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展缓慢,甚至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就这一问题作肤浅的探讨。 1 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配置不科学 配置不科学、结构不合理、缺乏战略规划仍是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结构比例失调,高技能人才缺乏、“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的现象明显。截止 2007年,铁路企业管理人员总量为26.1万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12.7%,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为144624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7.1%;生产人员共计1450803人,占全部职工总量的70.8%,其中工人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29350人,仅占生产人员的2.0 %;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为142585人,占全部职工总量的7.0%;内部退养、长学、长休、外出劳务人员等长期不能上班的非在岗人员共有194807人,占职工总量的9.5%。在人员配置上,普通型的人员富余,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不足;在人员结构上,机关、后勤服务人员富余,生产岗位人员紧张,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和关键生产岗位人员更是不足。 1.2 缺乏吸引力 当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铁路运输企业作为“铁老大”的各种优势条件已然丧失,与非国企比较,收入偏低、用人机制不活以及激励手段乏力等问题明显。一是选人用人机制保守,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二是分配制度僵化,人才难以体现出其价值属性。三是工作内容单调,个人专长难以发挥。四是工作地点分散,工作条件艰苦,影响人才效能的发挥。五是就业渠道多样化,影响人才长期劳动关系的形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用工制度的变革,人力资源可以在更广大的空间里自由选择。近些年来,铁路企业吸引人才乏力,优秀大学毕业生往往不把铁路企业作为其就业和发展方向,有的大学生录用不到半年就放弃铁路工作,致使铁路企业人才匮乏。 1.3 凝聚力不强 虽然市场竞争激烈,铁路运输企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对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视,但由于机制不完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能人才和生产人员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经营的好坏与自己的收入没有直接关系。在管理上,企业为确保运输安全和生产经营任务完成,对职工又往往采取高压态势,考核得严,管理得紧,忽视职工对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忽视职工对丰富工作经验,提升灵活就业能力、实现心理成就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从而造成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能人才和生产一线人员缺乏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1.4 进取心不足 铁路企业实行了以撤消分局、撤并站段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为推行集约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奠定了基础。通过改革,减少了大量的管理岗位。但由于干部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未作相应调整,被精简的人员仍保留干部身份,占有干部名额,享受原岗位工资待遇,而工作能力强、表现优秀的职工却难以选拔到管理岗位,有的既使从事管理工作,却也因不是干部身份而不能享受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再如,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能人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铁路企业实行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岗位聘任制改革,但也只是略微提高了津贴标准,在工资、福利、培训、职业发展等方面没有实质性改变,反而受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岗位设置数量限制,致使有的职工取得了技术资格也不能聘任技术职务,阻碍了人才发展,削弱了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 2 对策研究 2.1 树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系统的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战略目标联系起来,通过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增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战略规划各阶段目标相联系,就要定期对人的技能、知识进行评估,制定培训计划,提供深入的绩效评价,准确判断各类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从而将人力资源管理渗透到企业运营流程中,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重要力量。 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及时掌握国家铁路发展规划,积极参与企业战略决策,要充分发挥监督、控制、反馈和调整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特别是当前铁路高速发展,大规模铁路新线投产建设的情况下,更要提前制定符合新线运营和客货运输工作量增长等因素变化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从而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发挥作用。 2.2 构建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传统的人事管理,由人事、劳资、教育等管理部门负责,是行政命令的“执行者”,是企业的“中介者”服务于其他部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改善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帮助员工发展,从而提高企业效益。要实现这一任务,人力资源部门负有招募雇用、培训发展、薪酬福利、员工关系、人事记录、健康安全、战略规划等职能,而且各个职能要相互关联,统一协调。 目前,铁路运输企业人事、劳资、教育、社保等部门各自为阵,自成一体,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模糊管理现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因此,应将目前的人事部门、劳资部门、职工教育部门、社会保险部门、劳动安全和卫生等部门进行合并,取消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改变培训、使用和待遇分家状况,从而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在管理方式上,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每个管理者都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者,人的管理应分散到企业中每个管理者甚至是每一个职工身上。每个领导者都要掌握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要懂得了解职工的需要、需求及其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发展。 2.3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要使企业发展,就必须有一个能让人才脱颖而出,让人才自由竞争的选贤任能机制,就必须建立一个公正、公开、透明、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首先要引入竞争机制,要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有公平的机会参与竞争。再则要明确用人标准,细化选人用人条件。对知识、技能、工作阅历、智慧水平、沟通决策能力等都要作出具体规定,使符合条件的人对号入座,不符合条件的人明确努力的方向。三是要公开选人用人的决定过程,杜绝暗箱操作,从而避免和消除人们的怀疑,并可以提高被任用人员的公信力。四是要建立定期评估和用人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要改变用人权力高度集中的弊端,减少用人上的失误。这样,不仅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也可以堵住任人唯亲、因人设岗的门径。 2.4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目前,人员流动困难、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弊端在铁路企业仍然存在。铁路企业职工普遍认为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仍然是“铁饭碗”,虽然工资收入不高,但只要不触犯法律,不发生重大错误,企业就不能与自己解除劳动合同,也不能对自己做出严重的处理,工作表现好不好、绩效高不高对自己的影响不大。因此,如何设置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铁路企业是一个大的联动机,实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管理方式,必须严格执行“铁的纪律”,各个工作环节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控制,因此,有必要建立日常工作绩效考核和特殊贡献记录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通过日常工作绩效考核,可以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确立相应的工作定额,根据职工完成任务、安全生产、“两纪一化”、路风建设、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定期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并将职工个人绩效纳入计算机数据库管理,作为工资分配、晋升、奖惩、劳动合同续签等方面的考核依据。特殊贡献记录考核则是将职工在科技创新、改善企业管理、防止运输生产事故、维护社会治安以及防洪抢险和救灾救援等方面作出特殊贡献的记录在案,作为对优秀职工个人能力的认可,作为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同时要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职工和提供给相关管理者,要让职工清楚知道自己好在什么地方,充分肯定职工的优点,明确指出差在什么地方,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铁路企业运输任务的完成存在着季节性、时间性差异,同时还受国家和地方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非职工本人原因影响绩效的因素,特别是在个人绩效与工资收入挂钩的情况下,不能将工作量不饱满造成的业绩下降全部转嫁给生产职工个人,而应由企业整体共同承担,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各类人员均应承受经营效益不良所带来的收入下降等不良后果,从而形成经营者、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利益共同体,以激励企业全体人员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2.5 建立一体化培训机制 全员性、终身性、多样性、计划性是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发达企业都十分重视职工培训,培训费用占到公司总支出的3%左右。铁路运输企业一直以来注重开展职工培训,而且也设定有专门的培训经费,但培训的效果却与铁路发展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其原因除了培训方案、方式方法等问题外,培训与使用、待遇没有做到有机的结合是一个主要原因。铁路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由人事部门负责,生产人员培训由职工教育部门负责,职工的使用和待遇的确定则由劳动工资部门负责,互相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常常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培训部门定方案,劳资部门抽人员,但由于岗位人员紧张,培训期间个人工资减少、企业工资支出增加,以及培训方法枯燥等原因,造成业务骨干单位不肯选派、职工本人不愿参加,而平时表现不好,素质不高,出工不出力的人员却经常成为培训对象,有的成为培训专业户,影响了企业和职工发展。为此,要使培训切实有效,还必须真正建立起培训、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将培训视为企业的义务和职工的权力,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增强职工对培训的认同感,激励职工自觉参加培训,使其积极、主动地提高技能水平,从而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3 结束语 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实现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必将为促进铁路企业现代化建设,推动铁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作出重要贡献。 铁路运输论文:煤矿铁路运输企业当前的治安形势和安保措施 摘要:煤矿铁路运输企业作为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的治安状况因为具有聚众性、集中性、突发性强、牵涉面广和影响力大等特点,对矿区社会稳定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煤矿铁路企业内部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或影响着矿区和谐和稳定。切实做好煤矿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对于构建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矿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煤矿铁路;治安;措施 煤矿铁路运输企业担负矿区煤炭运输和地方物质输送任务,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面临任务艰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人员繁杂等特点。铁煤集团公司铁路运输部有专有铁路220多公里,担负矿区八大煤矿的煤炭运输和调兵山市、铁岭县、康平县、法库县地方物质输送任务。特殊的企业性质,决定了的铁路运输部场点多、人员散、线路长、范围宽等特点。为此,铁路运输部武装保卫分处要结合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好治安保卫工作,做到治安保卫形势动态分析,治安保卫思路明确,治安措施得当,保证运输大动脉的畅通,促进矿区和谐、稳定、发展。 一、煤矿铁路运输企业当前的治安形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员、物资、资金、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大范围、全时空流动的同时,逐步向单位内部高度聚集,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相对单纯、相对稳定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环境,影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主导因素由单一性的治安因素,向政治、经济、法律、政策和治安形势等复合性的社会因素转变,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日益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恐怖袭击及“三股势力”带来消极影响。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发展速度的加快,企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矛盾聚集的焦点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侵害的目标,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复杂。 因此,矿区铁路大动脉同样存在着恐怖暴力袭击的潜在威胁,煤矿企业对安全保卫的需求质量在不断增加。 2、社会治安问题的诱发力有所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人财物的流动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进一步发展,导致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收入差距的拉大,使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铤而走险,抢劫、盗窃、诈骗等刑事案件向企业蔓延,企业内部案件呈上升趋势。煤矿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破坏生产案件以及报复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的围攻、谩骂、也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3、企业不安定因素趋于增多。随着经济模式的转换、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政企矛盾、劳资纠纷、刑事案件相互纠缠,使得企业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使得一些职工家庭生活困难,部分职工心理失衡,成为各种不安定事端诱发的隐患。特别是企业因劳资等问题引发的不安定因素的不时出现,造成部分职工上访围堵企业单位大门,给企业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4、重点要害部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价值指向下,部分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对要害部位安全保卫工作的人、财、物力的投入,使得企业内部的安全防范工作空隙大、漏洞多,造成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企业经济运行安全的煤、水、电、气、热、油、毒、易燃、易爆物品、核材料及高精尖设备、仪器等要害单位、部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企业由于要害部位地位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能否正常进行,也是当前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捣乱、破坏的主要目标,一旦发生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单位内部稳定,还会造成较大的社会政治影响。我们铁路运输部在铁路线路安全防护、防火、防盗、防破坏等方面还存在动态监控不到位,人员分工巡查不细、巡查目标不明确等安全隐患。 5、目前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与新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开放、人员大流动的新形势下,部分保卫干部队伍业务不专等原因,对企业保卫工作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仍然沿袭过去那种看门守院式、守门神式等方法办公,这些都导致了煤矿铁路企业内部安全防范工作基础薄弱,人防、物防、技防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物防、技防建设方面欠账较多,使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缺乏安全防范的威慑力和影响力。 二、煤矿铁路运输企业治安工作思路和措施 鉴于当前煤矿铁路运输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面临的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对企业治安保卫工作进行改革,做到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才能提高煤矿铁路运输企业保卫水平,确保煤矿铁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稳定。 1、加强组织领导。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企业内部安全稳定,对于保证企业改革发展尤为迫切和重要。煤矿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维护稳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要对保卫工作会议上常议、嘴上常讲、心里常有、平时常抓,坚持抓热点、抓难点、抓苗头。要强化企业预防职能、内部管理职能、协助职能、教育职能、服务职能等职能,通过建立和健全保卫组织、保安组织和多种形式的护卫队伍等途径,着重解决好单位保卫工作地位下降、职责不清、职权不明、保卫组织形同虚设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企业职工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群防群治,把安全防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把维护企业治安稳定工作做实。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煤矿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和保卫工作责任的具体落实。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要求,要坚决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健全完善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制定和完善各项内部安全保卫制度,落实完善科学治安防范体系措施,使企业内部不出大事、少出小事,努力实现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由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防范。要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特别是有关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事情,要加快建立与社会危机应急机制相协调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危机应急处理机制,适时组织演练,以应对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环境污染、流行疫病、恐怖袭击、群体性治安事件等引发的各种危机,切实维护单位和社会的稳定。 3、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煤矿铁路运输企业要依据《全面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国有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主动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与配合,研究制定单位的保卫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的行政规章、行业规定以及技术防范工作,形成比较完善的治安保卫工作法制化体系。特别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积极主动与公安机关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公安机关整治矿区周边治安问题。 4、加强技防设施建设。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矿铁路运输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调整职能,不断探索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新模式,关键是要加强单位技防设施建设,弥补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努力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要结合单位承受能力、安全现状、社会地位等因素,按照先易后难,分步骤、分阶段、多层次、多格局的方式安装切实可行、覆盖面广的电视监控系统、电子红外报警装置、门禁系统等技防设施。要加强技防工作专业培训,维护技防设施的正常运转。 5、加强保卫队伍建设。《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中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需要,设置治安保卫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治安保卫人员。企业要根据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实际需要,尽快建立健全保卫机构,选配政治立场坚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熟悉业务的人员来担任专职保卫干部,配备相应兼职人员,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任务落实,逐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权划分明晰、机构设置科学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保卫部门的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作风和业务建设,通过采取岗位练兵、在职培训、外出学习、入学深造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提高保卫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身的长处,真正起到维护单位内部安全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 铁路运输论文:探讨如何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效率 论文关键词:铁路运输 铁路发展 收入管理 论文摘要: 提高铁路的经济效益是加快铁路发展的有效手段,而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是提高铁路经济效益的最根本途径。本文从铁路运输管理的含义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出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积极意义,进而针对性地提出整体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水平和提高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后,我国铁路整体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铁路的发展水平较之发达国家还尚存一定的距离。所以,如何提高我国铁路的发展水平一直都受到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笔者认为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效率是加快我国铁路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铁路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含义 铁路运输收入是铁路经济发展中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铁路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中明确规定,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计划、票据、进款、运杂费核算、业务报表等方面的管理事项。其收入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运用专门的方式方法,组织、管理、监督铁路运输收入工作的全过程,保证及时、完整、准确地核算运输收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增运增收、堵漏保收,确保铁路运输收入的进款完整和缴拨及时。 二、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的发展,我国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现阶段,我国铁路收入人员的队伍建设存在不能满足收入管理体制要求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部分铁路局、站段的收入管理机构建立不完善,没有明确各级领导及专职人员工作职责。岗位责任制不明确,使得收入管理人员在工作态度上有时处于消极状态;第二,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人员不稳定,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二)管理技术和方法有待于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收入管理的各项内容已经逐步实现了电算化。但是这种电算化是针对于各个管理内容独立存在的,限制了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使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没有完全发挥其优势。同时,这种分散型的管理系统使各项数据较难整合应用到一起,使收入清算工作难以保证其公正性。所以,现有的收入管理的技术手段不利于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没有充分发挥收入管理在生产管理中作用 铁路运输收入来源于铁路运输生产,所以生产管理环节中的运输组织都应该以运输收入为核心开展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运输收入管理却没有围绕在运输收入这个核心,使运输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阻碍了铁路部门管理各项指标的实现。 三、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积极意义 (一)推动铁路的健康持续发展 铁路的运输收入是铁路业中的主要经济和资金的来源,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着铁路的发展以及铁路业的竞争能力,是铁路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提高铁路运输收入是铁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铁道部给各个铁路局下达的运输收入预期目标不断增高,伴随的是运输成本也连年增大,所以给铁路局完成收入预期目标带来了巨大压力。加强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是实现运输收入预期目标的有效途径,它在增运增收、提高收入质量、确保收入完整、强化收入管理制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 加强铁路运输管理是实施政府决策的体现,也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发挥交通运输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的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四、整体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水平 整体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水平,可以提高运输收入管理的能力和力度,使运输管理更为规范化、严格化、合理化以及公平化。要实现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收入管理的基础工作 积极开展对规范基础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收入管理人员遵规守纪的自觉性,树立收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把增收光荣、堵漏有功作为工作的基本理念。建立班组作业标准及岗位责任制,对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奖惩措施做出明确的规范。建立健全收入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严格监管作业程序,确保工作到位。 (二)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根据铁道部下发的《运输收入管理规程》、《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制定符合各个铁路局实际情况的各种补充规定及实施细则,使全局的收入管理工作在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对铁路收入基础工作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运输收入管理工作的过程控制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铁道部的相关规定,要从铁路局到站段都强化各项收入管理工作的控制力度。在运输收入的预算管理、会计核算、收入审核、票据管理、收入稽查等方面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五、提高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收入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与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收入管理各项政策、制度的执行效果,所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提高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效率的内在动力。首先,在进行人员配备的时候,选择高素质、高能力、具备财会知识的人员到管理队伍中来,明确岗位职责;其次,开展管理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收入管理意识,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再次,对管理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收入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输知识,以保证各项收入管理工作进行的规范化。 (二)提高管理的现代信息化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提高收入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建立计算机网络的集成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中的具体体现。这个系统可以使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这样可以杜绝人为工作的不自觉性,实行规范化的工作管理模式。计算机网络集成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完整的将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传送到需要此信息资料的管理层,充分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它可以整合原本各自分散的收入管理系统,将简单、孤立的数据处理纳入到管理信息系统中,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使铁路运输的人、财、物各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三)加大管理的监督力度 要提高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效率,就要加大管理的监督力度。一个有力的监督,能使工作人员更加努力的工作,减少和杜绝在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铁路管理人员都应该加强对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监督意识,确保收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总之,加强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提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效率,促进铁路运输事业科学健康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我们每个铁路人都义不容辞的使命。让我们每个同志都积极的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铁路事业跨越式大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铁路运输论文:试论基于 国富论 的铁路运输企业人本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 人本管理 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从《国富论》主要的人本思想入手,阐述了亚当·斯密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理论意义,指出其本质是回归劳动者的价值,体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和幸福,实现社会的“财富增长”。由此对铁路运输企业的人本管理进行了思考,思考并找到了铁路运输企业进行科学的人本管理的路径。 《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是十八世纪英国杰出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该著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该书中蕴含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以及经济学原理机制,由此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作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至今让读者和学者获益匪浅。本文拟从《国富论》的人本思想入手,分析研究其对当前铁路运输企业的人本管理的指导意义。 一、《国富论》闪耀的主要人本思想 1、“富国裕民”的思想 亚当·斯密把“富国裕民”视为政治经济学目标,他指出:“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者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而不是单纯追求gdp、追求“速度与效益”,追求“为发展而发展”的目标。现在人们常说的“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工资在收入中的比重”、“鼓励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关注民生”等思想正是这种理念的的体现和实践。 2、尊重劳动者的思想 亚当·斯密是一个很重视社会伦理建设的人,对劳动者富有同情心,在《国富论》这本巨著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在叙述社会上三大主要阶级(地主、资本家、劳动者)各自的优劣时,说道:地主阶级是社会繁荣的获利者,但他们不劳而获,是个无所作为、没有前途的阶级。资产阶级在社会上最受尊重,但个人利润与社会公益相比,即使最公正的资本家也要从私利出发而不顾公益。劳动者在社会繁荣时受益不多,在社会衰退时受害最重,所以只有劳动者与社会公益联系最紧,但他们又在社会上难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因此,他关注劳动者命运,主张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环境。主张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视为国民财富增进的必然结果,并提出适当改善工作条件、适度缩短工作时间的观点。在亚当·斯密时代有一种流行的见解,认为工资的提高将使得人们减少工作时间并导致懒惰和游散。亚当·斯密一方面以上述理论分析为工具,批驳了当时流行观点的成见;另一方面则从国民财富增进的长远利益出发,认为过度的劳动将妨碍国民财富增进的长远利益。 3、分工合作的思想 亚当·斯密认为城市与乡村是互补的。乡村向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和加工原料,城市向乡村返回一部分加工产品作为回报,两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提供市场,乡村用剩余产品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对从事分工中不同行业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通过分工合作与交换,双方的财富都有所增加,这体现了“财富的自然增长”和合作分工精神。 二、《国富论》的人本思想与企业的人本管理 《国富论》的人本思想对企业的人本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富论》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时间和地点,和劳动者具有同等价值。因此,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要尊重劳动者,提高劳动者工资,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对于企业而言,应将人看作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重视人本身素质的开发,尊重人的价值和主体意识;换位思考,理解人的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角度,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 分工可以分为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两种,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实际上在《国富论》中两者混淆不清,概念模糊),是财富的自然增长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合理的劳动分工也是提高生产、管理效率,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前提。分工不明,也就是职责不清,会造成工作推诿、效率低下、管理成本提高。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按职能划分劳动分工,合理、科学的分工是区分能力、水平、职业素养的必要条件。 因此,笔者认为《国富论》的人本思想在企业中的运用,其本质是:回归劳动者的价值;体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和幸福,实现社会的“财富增长”。 三、《国富论》的人本思想给铁路运输企业人本管理的启示 1、坚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积极为员工创造成才条件,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员工的特点和个性,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铁路人才队伍建设决定铁路发展的观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和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广纳人才放在战略位置,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 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保障机制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纳入企业管理的流程,进入企业大系统、大循环,甚至是社会大系统、大循环之中。建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铁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导小组,制定相应政策,促使铁路各项工作措施与铁路有关政策、法规相接轨,制定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方面相衔接。 3、完善铁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机制 (1)建立新绩效考核机制。传统的绩效考核机制属于非参与性的评价制度,员工被动地接受工作任务,责任不明确。工作完成后由上级采用有限的指标和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与考核,偏差较大,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新型的绩效考核则主要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为每位员工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增加上下级间的沟通。通过给每个员工确定明确的目标和不断地考核,使员工在企业内部合理流动。 (2)建立新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员工群体,通过完善工作绩效评价系统,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结合用工制度,建立有效的晋升、晋级制度与灵活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①目标激励。通过给各层次员工制定各时期的工作目标,从而构成企业的总体目标,再以企业发展的蓝图激励每位员工,使员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②管理激励。让员工通过民主管理,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从而激发员工的责任感。③人群关系激励。通过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④竞争激励。合理运用内、外部的竞争,使员工时刻保持危机感,从而激发其潜力。 (3)建立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机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是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重要环节。建立铁路人才库,加快人才的聚集与整合,充分利用各种组织体系来吸引人才。 (4)探索建立铁路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尝试建立铁路人力资源模拟市场,制定铁路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机制,推动人力资源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通过市场配置把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配置到最合理、最能创造价值、最有效率的地方,使生产要素配置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缓解低层次安置与大范围调剂困难、总量控制与结构性缺员的矛盾,实现人力供求的动态平衡。 总之,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精神的科学管理方式,如何在铁路运输企业内得到更好的运用是一个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课题,其实现的路径是:理念先行、机制保障、运作规范、循序渐进。 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成因与对策分析 摘 要 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加,其财务管理风险更是随着经营的多元化而成为了企业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而要应对财务管理风险就应实现全面的预算化管理,即利用预算编制与具体实施降低财务管理漏洞和风险等级,以此优化企业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关键词 财务风险成因 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强化 一、铁路运输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的繁荣,然而竞争的激烈导致了企业不得不面对来自多方面的经营压力与风险,铁路运输企业也不例外,分析其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外部环境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多元化,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主要 针对的是大量的货物集散,随着市场的繁荣所涉及到的业务也呈现出多元化,而此种外部环境的改变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增加,给财务决策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容易导致管理的失误,这就是风险的成因。此种外部因素包括了经济、法律、市场、资源等。 其次,财务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其风险程度的加大。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风险当然也来自内部,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对企业的各种经营项目进行监督与管理,而目前企业的多元化投资、货物集散、账款管理等都较以往增加了复杂了复杂性与难度,因此导致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当然就存在风险。 最后,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企业管理层与财务管理部门面对风险的出现与后果没有形成忧患意识,对风险的理解过于狭隘,缺乏将风险、预算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中的思想,忽视风险也是产生风险的最大诱因。 二、铁路运输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根本对策分析 1.全面预算管理作用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现实规划的方式,即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实现全面的预算与规范化管理,预算建立在对外部、内部环境的科学分析与预测基础上,用必要的制度来限定企业某个时期内的经营与财务管理目标,以此规范企业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从本质上看,预算管理不单纯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经营的理念,管理的机制,甚至是企业的文化。全面预算制度是公司内部的一个十分严肃的管理观念,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往往会出现矛盾,其中公司战略目标往往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财务管理的某些制度却制约此种支出,这就出现了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当然也就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风险。 从全面预算的角度看,风险就是一种无序化管理的后果,因为企业管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进而形成了经营的漏洞而导致风险。而预算正是利用有计划的科学控制来降低此种无序化的程度,将企业的资本运行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而此种控制不是完全消除了经营的风险而是降低了风险出现的几率与影响的范围,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通过预算推动企业有序的发展。 2.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的实现思路 首先,预算管理应是一个系统管理项目。预算管理涉及到的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多元化经营行为,因此预算管理应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管理机制。在运输企业预算中,应保证其全面而完善的管理特征,注重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之间的关系,将预算细致化并与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挂钩,继而以全面预算为主导完成对部门预算的责任下达,从而使得预算机制更加的有效而具体。 其次,将预算纳入到运输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铁路运输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中应将其纳入战略规划中,因为预算管理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不能起到真正的实效的。要实现企业战略与预算管理的对接,因为企业战略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而预算是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对企业战略发展进行规范与计划,是保证战略目标科学化的必要措施。 最后,利用预算降低风险时应保证其人本管理内涵得以实施。在编制预算与控制风险的时候应保证实现对每个人、每个环节的细化,尤其对基层部门的预算管理应做到一人文本,突出预算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到既能突出管理效果也能激发积极性,使得预算的执行更加的容易且主动,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降低风险的效果。 三、铁路运输企业预算风险的控制 1.控制编制 铁路运输企业在利用全面预算制度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的时候应注重对编制工作的控制,明确编制德尔参考依据、程序、方法等,并对其内进行规范,避免预算过程中出现指标性偏差。在采用基数增减算法进行预算的时候应对上一年度的预算达成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因为特殊因素造成的预算超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力求全面而科学的借鉴,同时对本年度可以预见的经济形式与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以此获得科学的预算目标。 2.控制执行风险 逐级实施预算管理,铁路运输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降低财务管理风险的时候应注意制度的执行策略,即应保证预算目标分解的科学合理,并可以落实到每个基层岗位,从而实现控制成本,防堵漏洞的效果,让各个岗位、环节都应成为执行预算的责任人。 3.预算与考核挂钩 将预算的达成与绩效挂钩,从而使得预算首先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得基层员工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并自发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同时也可反馈意见对预算的编制进行调整,使得预算区域合理化。 四、结束语 综合的看,应对财务管理分析的增加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进行控制,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预算管理来构建风险控制体系,因为预算管理单纯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管理的意识,即利用有规划合理的资源调度与战略规划来提高企业经营竞争力与发展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尤其是合理的预算与执行制度可以防止不合理的资源浪费与资源调度,可以保证铁路运输企业在市场中稳步发展。 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摘要:对铁路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种类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进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提出了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铁路会计电算化风险控制 1、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进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对整个财务会计工作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财务会计工作对会计电算化的依存度将越来越高,其潜在的风险也随之提高,其现实的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因某种原因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开展或中断,对财务会计工作造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进行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并将被提到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会计电算化过程中风险的种类 1.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决策程序。一个单位是否要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在什么时候开展,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中要实施哪些项目,这些都是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要进行决策的事项,决策程序是否合规,决策是否正确。 2.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使用的硬件设备。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开展会计电算化的硬环境,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等主机设备,也包括显示器、打印机、不间断电源等外围设备以及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计算机机房等。由于选用设备的不当,造成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断或不能正常进行。 3.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使用的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是开展会计电算化的软环境,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在软件的开发、研制过程中,由于研制人员考虑问题不全面,软件设计得不严谨,造成会计数据的不安全、不准确。 4.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进行操作的人员。主要包括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等。由于各级人员水平的差异,造成会计数据的不安全,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5.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制度建设,是会计电算化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由于制度建设的不到位,造成内部管理上的混乱、无序,使会计电算化不能高效、有序地进行。 3、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及时取得准确、有效的会计资料和数据,使会计电算化高效、有序地进行。围绕着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数据安全这一中心,如何有效地防范、控制风险,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规范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会计电算化是财务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各级领导都要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此项工作。单位负责人或总会计师应当亲自领导会计电算化工作,财务部门组织具体实施,对在什么时候开展、开展哪些项目都应仔细规划,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对会计电算化事项进行集体讨论,杜绝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 3.2 加强会计电算化硬件设备购置的管理 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物资基础,购置硬件设备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因此,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前期工作时,要做好规划,对选购计算机设备的数量、种类、安放地点以及网络拓扑结构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系统应采用服务器/客户机方式而不是单机处理方式,因为服务器/客户机方式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它能使直接操作人员的工作站计算机与存储数据的服务器在“物理”上隔绝,两者只通过网络连接,不经过授权,操作人员无法删除、修改数据,有效地避免了单机方式下操作人员对本地数据的误删除。为保证数据的安全,在配置服务器时,可采用双服务器、双硬盘等双工方式。此外,在购置计算机设备时,为保证设备质量,应签订合同,注明双方权责,并请专业工程师对设备进行验收。 3.3 加强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购置、开发过程中的管理 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会计电算化工作所运用的系统软件(包括部分应用软件)多是从外部购置,所购置的软件的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直接关系到数据的安全。购置的系统软件应是经过实践应用并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购置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必须是经财政部门评审通过的,并应有详细的操作说明。 单位自行开发、研制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的,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科学系统地分析和设计,开发、研制过程一定要规范,开发、研制出的软件必须符合财政部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开发、研制出的软件在投入运行前必须经上级有关部门的评审、鉴定,软件的有关文档资料必须齐全。在正式运用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转,对相关数据进行验证,防止研制人员由于考虑问题不全而出现的偏差。 3.4 大力提高会计电算人员的素质 会计电算人员的素质是搞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核心,主要包括政治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政治道德素质。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是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应结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干部日常理论学习制度,加强政治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会计电算人员的责任心,减少会计电算工作中的失误。 业务素质。在运用会计应用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前,必须对所有人员进行培训,包括掌握计算机设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方面的知识。只有经过培训并取得操作资格的人员才能上岗。 3.5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各项制度 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是顺利开展工作的有效方法,会计电算化工作也不例外。对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进行操作的人员,明确其岗位责任,理顺关系,有限防范风险。其中,会计电算操作人员不得兼任会计软件编制工作,不能负责会计资料入机后的审核、校对工作。电算审查人员要加强审查力度,特别是对银行对帐单与银行存款日记帐,一定要逐笔勾对,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 建立操作管理制度包括操作登记制度,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软、硬件管理维护制度。 应用系统软件启用时,电算维护与审查人员必须对系统进行初始化,并设置各操作员的工作权限及初始密码,各级操作人员在系统启用后应修改各自的初始密码并应定期修改。操作人员变更业务内容时,电算维护与审查人员应对其掌握的密码、口令进行修改。操作员对自己的操作密码、口令应严格保密,并定期更换。严禁使用他人密码或身份进入会计核算管理软件系统进行操作,严禁将口令泄露给他人或请人代替输入或做其他操作。 在对软件进行维护时,要加强对数据库的加密工作。现阶段“通用会计核算与管理系统”使用的是oracle数据库,虽然各用户都有密码,但其密码是公开和通用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必须予以修改。 操作员进入计算机机房时,必须经电算维护与审查人员同意。未经批准,不得进入机房,不得擅自动用计算机,不得随意调用会计信息资料。操作员离开机房前,必须退出会计核算管理软件。 为保证会计电算化硬件设备安全、稳定地运行,机房内的电力系统以及防辐射、防电磁波干扰、防雷设备等必须齐全,机房内的温度、湿度等条件必须符合要求。硬件设备维护人员在进行设备维护时,应填写有关的“硬件设备维护报告”,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进行软件修改、升级时,应填写有关的“软件维护报告”,并应附相关的技术说明。 建立数据和档案管理制度首先,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技术档案包括应用软件修改、升级的技术说明,必须妥善保管,这样,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查找资料进行处理。其次,完善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计算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及时更新。使用软盘时,须经电算维护与审查人员同意并进行病毒检测,对计算机病毒引起的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等重大事故,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有关部门和上级财务主管部门报告。为提高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能力,减少计算机病毒感染的机会,可拆除一般操作人员使用的软盘、光盘驱动器。最后,对会计电算化形成的各种帐务、报表电子数据应每天进行备份,为防止意外,可做双备份并对备份后的磁介质进行检查确认,以防介质满或错误;对备份好的数据应妥善保管,注意防潮、防尘、防磁;对备份数据的恢复应制定书面的操作方案,与备份的数据一起存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也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所面临的风险也将呈现多样性,出现一些现阶段无法预料的、新的风险,届时,我们的防范、控制措施也必将随之变化。 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变之探索 【摘 要】随着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在不断地改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薄弱环节也日益显现出来。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损失、资金管理的混乱等风险给铁路跨越式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笔者就是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铁路运输 审计 服务型审计 近年来,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非运输企业逐步剥离,医院、学校等政府职能及社会职能机构属地移交,优良资产构建专业化公司,生产力布局区域性调整,实行路局直接管理站段体制等等。 而内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查账纠错方面,未能充分发挥“一审、二帮、三促进”作用。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铁路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更好的适应铁路运输企业深化改革和跨越式发展对内部审计的要求。 一、企业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变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铁路运输企业公司化改造已指日可待,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越来越规范;企业内部审计揭示问题的整改力度加强,企业存在问题的数量在减少,问题的严重程度也逐步下降。这种情况下,审计既不能停留在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对象的、传统的职能型审计上,也不可像纪检部门那样把查处大案要案当作重点,而应该将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路拓宽,调整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面向管理层的职能型审计转变为面向被审计对象的服务型审计。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揭露问题并把查出的问题向管理层报告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掘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企业改进管理、完善制度、增加企业效益,进而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价值的最终目标。 在审计的日常工作中,有时候遇到的问题不一定是违法违规的,但明显是不合理的;有些问题可能给本企业带来了效益,但同时给其他企业乃至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或者损失;有些问题可能给企业增加了近期的利益,却使企业长远的利益受损。上述问题通常容易被审计人员所忽略或者回避,因为这些问题需要更多地使用理性思考和推断,很难用数字来表述;并且,在以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为重要工作成果的环境下,由于这些问题在定性上的模糊性以及在表述中说服力的有限性,很难出重大成果。服务型企业审计中,审计的目的是提升企业效益,因此,只要对提升企业效益不利的问题,审计人员都应该提出来。 企业的效益审计是要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为企业服务的重要形式是开展效益审计。影响经济行为的效益、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财务会计方面的,管理方式、内控制度、组织制度等,都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果。 二、服务型审计的涵义 服务型企业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企业价值。什么是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从量上说,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企业股权价值和企业债权价值的总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越强,也就是企业的后劲越足,企业价值就越高,反之,企业价值就低。服务型审计要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以查找问题为主线,以发现问题的症结为切入点,以提出改进建议为根本。服务型审计也要遵循“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的原则,即摸清企业长远发展能力的家底、揭示影响企业价值的不利因素、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提高企业价值。 服务型审计的成果体现在审计后提出的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上,审计建议成为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型审计必须注重与被审计单位的合作,本着为企业价值提供增值服务为宗旨,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审计过程中需要双向沟通,面对问题互相探讨。 实现服务型审计的目标,一是要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合作,帮助企业健全管理制度;二是要查找重大问题,如决策失误、国有资产流失等,重点是分析问题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开拓思路,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方面思考问题;三是要如实诚恳地向企业提出建议,审计的成果不能简单地用发现大案要案的数量和问题的数额来衡量,通常来讲,审计发现的问题都是企业以前的经营行为或管理活动所引发的,仅仅是揭露问题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不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而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改进管理,能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审计目标。 三、服务型审计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服务型审计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尤其是在铁路运输企业审计实践中的效果还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检验,服务型审计在实践中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做好服务型审计,需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观点,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工作效率作为审计的目的,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审计成果的落脚点放在对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上。 (二)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仍需完善 服务型审计不仅要关注财务方面的问题,更要注重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方法、决策机制等方面的审计,甚至要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提出改进建议,以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多种专业素质,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三)管理决策的效果存在时滞性 对管理决策的审计是企业审计的重点之一,管理决策的效果往往带有时滞性,也就是说,重大决策对企业效益的影响通常不是在当期就能够体现出来的,而且在不同的时期效益也不相同,效益在各个时期的不确定性使特定期间的审计认定和评价变得困难。 (四)被审计单位对企业审计的认识 被审计单位往往都认为审计人员就是来查处问题的,所以对审计容易产生抵制情绪,甚至可能发生阻碍审计的行为,使审计难以深入地开展。 (五)审计证据的收集及其完整性 与传统的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明细账等审计证据相比,服务型审计会更多地以审计人员自己分析、总结和收集的材料、对比数据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这些证据在客观性和完整性上比传统的审计证据要差些。 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提高管理层和加强企业对服务型审计的认识,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要建立互信合作关系。如果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对审计缺乏信任,那么审计就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为企业价值的增值服务的目的。服务型审计必须从企业的利益出发,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基础,融入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另一方面,要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使服务型审计的效果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不断体现出来。 铁路运输论文: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战略初探 摘要: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铁路运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我国的铁路建设虽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发展曲折、物质和技术基础薄弱,铁路运输行业更是成了近年来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结合自己的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和路情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铁路发展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在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致使国家损失巨大。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且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纵深和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致使运能短缺。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客货运需求一起压向铁路,致使铁路运能与运量的矛盾突出,因铁路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的后果更加一览无余。同时,我国铁路现状各地区间发展且不平衡。东部地区铁路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铁路比较落后,甚至一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这种现实状况将不利于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也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铁路运输业的属性未明,阻碍了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目前铁路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下,铁路运输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究竟是纯粹公益性行业还是市场主体是不明确的,其属性处于模糊状态。这种属性未明直接结果是人们不把铁路运输业当成企业看,认为铁路运输业要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铁路运输业即使经营入不敷出,政府也是应该财政补贴的。正是这种长期的属性未明,造成铁路运输业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失去降低成本、创造利润的激情和动力。目前,尽管随着不断的国企改革,铁道部给铁路运输企业下放了许多经营权和其他相关权利,但这只是名义上的下放。铁路运输企业还远未成为市场主体。 再次,高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和服务质量不高。虽然我国铁路运输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 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引导,在重复中耗费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后而收效甚微。企业国有资本的独占性未从根本上改变,相对独立经营的体系也尚未建立,仍属于垄断式国有企业。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扼杀了其竞争活力,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视而不见、反应迟钝,是造成铁路运输业效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铁路沿线小站安全管理上存在着管理滞后、缺乏持续性等弊端。铁路沿线小站的安全在铁路运输安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铁路运输业本身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对社会政治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基层站段对沿线小站的安全管理,存在着管理被动和“以罚代管”等现象。站段安全专职人员一般在事故发生后,在进行安全总结分析后,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而未进行各种安全业务指导和教育。这种单独“以罚代管”形式的效果,只能是暂时缓解沿线小站面临的严峻铁路运输安全,带来的后果却是铁路员工心理上产生的反抗情绪。这种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是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将会大大削弱了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 首先是实现铁路交通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可见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势必会严重制约着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也应被剔除出去。这些部门虽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 其次是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最后是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首先,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许多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其次,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积极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已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 统开发等。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 最后,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五大运输行业要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总之,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通过对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 铁路运输论文: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在研究铁路行业低碳发展对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1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1.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我国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我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1.3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发展新兴工业, 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 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 我国铁路行业低碳节能减排的现状和优势 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同时,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推行了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加快了基础建设的步伐,4万亿的基建投资将更加有利于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2009年11月25日铁道部统计中心1-11月份全国铁路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全国铁路运输经营继续呈现良好局面。全国铁路完成装车153962车,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2.1 铁路是低碳节能环保型的运输方式 据国家有关单位统计,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能耗约为公路的10.3%、民航的7.1%、管道的16.7%,与水运基本持平。双线高速铁路与6车道高速公路相比,铁路占用土地约为公路的1/3;铁路完成单位运输量所占用的土地面积约为公路的1/10。2008年铁路运输总能耗1820.9万t标准煤,占交通运输业用能总量的10%,完成了国内运输33.3% 的旅客周转量和44.2% 的货物周转量。 2.2 铁路低碳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效果 通过制定规划,加强管理,依靠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在客货运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列车运行速度提高、客运舒适度改善的情况下,能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能耗比2003年降低23.5%,取得节能减排的显著效果。 3 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铁道系统体制的完善,我国铁路行业这几年正经历跨越式的发展,这也为铁路低碳经济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因此根据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几项对策可以施行。 3.1 设立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与此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公众真正参与进来。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化的趋势如不扭转,那么生态系统崩溃、水资源缺乏、疾病肆虐等系列问题必将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的主轴,配以生态的要求,推动技术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从而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 实施内涵扩大再生产,提高运输效率 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充分利用六次大面积提速带来的技术进步,实施了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改革,对运输生产力布局进行了全面调整,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优化了运力资源配置;大力创新运输组织,推行长交路、车循环、轮乘制,最大程度地挖掘路网整体能力。2002—2008年,在路网规模仅增长9.5%的情况下,铁路运量实现了大幅度增长。2008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货运量、总换算吨公里,比2002年分别增长38.2%,61.6%,59.3%。货车周转时间压缩到4.73天,比2002年的5.07天压缩了6.7%,相当于每年增加货车4.6万辆。我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 3.3 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节能提效 批量投入运营的国产化和谐型动车组,采用交直交传动、再生制动等先进节能技术,以流线型车型减少运行阻力,以轻型车体减少自重,大大降低了能耗。据测算,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每小时人均耗电不足16kw·h,以京津城际铁路高速动车组为例,从北京—天津运营时间为0.5 h,每小时人均耗电不足8kw·h。 3.4 大力发展高速铁路 高速铁路在节能环保、防治噪音、节约土地以及降低外部成本等方面相对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和普速铁路具有很大优势。 首先,由于高速铁路使用动车组, 节能效果更为明显。比如, “和谐号”crh2型和crh3型动车组, 由于采用了流线型车体和轻量化技术, 重量比一般铁路客车轻30% 以上, 降低能耗效果显著。大致测算, crh3型“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每小时人均耗电仅15kw, 从北京南站到天津站人均耗电7.5度, 是陆路运输方式中最节省能源的。 其次, 高速铁路除了使用电力机车, 能实施“以电代油”工程外, 其新式的站房设计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实现了节能环保。比如, 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北京南站、天津站均设计了超大面积的玻璃穹顶, 在各层地面还做了透光处理, 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北京南站采用了热电冷三联供和污水源热泵技术, 可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该系统产生的年发电量, 能满足站房49%的用电负荷。此外,北京南站还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能充分的利用太阳能。 铁路运输论文:基于降低铁路运输成本的铁路物流优化管理 【摘 要】降低铁路运输成本,是提高铁路运输效益、促进铁路运输发展的重要途径。降低铁路运输成本,必须加强铁路物流管理,切实提高铁路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针对铁路物流管理部门遇到的这一难题,本文重点探讨了降低铁路物流成本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铁路运输; 物流成本; 物流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铁路运输行业改革迫在眉睫。 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运用,使铁路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为铁路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铁路运输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必然对铁路企业物流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采购 - 仓储 - 供应”模式已不能适应运输生产的要求,只有真正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全面提升铁路物流管理水平,切实降低铁路物流成本,才能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高物流成本影响运输经营效益的提高。 铁路运输生产物资供应传统的做法主要依赖库存供应,通过提前计划上报需求和准备较富裕的安全库存,长此以来形成较大的物资积压浪费和价值损耗,造成铁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提高困难增大。主要表现为: 铁路物资采购管理权限不明确,分散采购、多头采购现象严重,节约采购成本效果不明显; 物流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覆盖面小,不仅与财务系统没有实现有效对接,而且在物流系统内不能实现快速沟通和信息共享; 获取市场信息手段单一,掌握供应商信息资源较少,导致采购供应渠道单一; 计划大于实际需求,导致库存逐年积压,库存结构不合理,占用资金额度大,库存积压造成的物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大; 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物流保障在应对防洪抢险等突发事件方面,预案要求不高,响应速度不快,组织供应能力不强。 二、物资集采统供管理模式下物流管理的创新。 为控制物流成本,铁路物资应采用集采统供管理模式,并应该逐步尝试实施一些新的物流管理方法。 1、明确采供职责。 大力推行铁路局直管站,对物流部门进行整合,成立集中的路局直属物资供应站。物资供应站负责全局运输生产所需物资设备的仓储、配送和受路局委托物资的采购供应; 各生产站段由材料科负责提报生产用料计划、领取材料、仓储保管和发料配送及应急用料的采购供应; 物资管理处受路局委托,负责大宗物资和重要设备及关键配件的招议标采购,并对全局物资系统进行专业业务管理。 按规定程序推行物资设备批量采购和集招分供。生产单位按月将物资需求计划在物资信息系统上报后,物资供应段按照管理权限,将需物资处审批的计划进行转报。 物资处对需求物资进行汇总统计,单品种采购资金达到一定金额以上的,集中统一纳入招标采购,选择供应厂商,由其进行分头配送供应。 2、打造现代物流环境下的电子采购体系。 分别以铁路局局域网、互联网为载体,建立和完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供应商管理、信息、询价采购、招标采购和设备管理 6 大平台组成的电子采购体系,并融入路局整体运输生产,形成市场监督、采购供应和物资使用全过程闭环管理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和不断提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物资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工作环境,实现了物资与财务在局域网上的同级信息对接,将各系统的仓库资源和物资消耗在网上进行链接,把物流管理信息从路局物资处向物资供应段业务部门———站段材料科———材料使用车间班组 ( 最终用户) 延伸,扩大了信息共享范围。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实时跟踪控制,进一步保证各生产单位制定采购计划和物流部门实施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减少过量的安全库存,提高物资使用效能。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络手段提升招标质量。 3、优化物资库存结构。 路局加强物资成本的预算管理,对站段生产用料计划按月提报审批,需求预测按周调整,从而大大缩短了需求提前期。能有效消除了部分生产需要的“牛鞭效应”,物资安全库存得到合理控制。 对重点物资设备供应采取提前介入机制,通过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做到合理快速组织物资保障供应,有效压缩物资在库时间,加速全局库存物资周转。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可实行零库存物资供应品种范围,推行引厂入段储备模式,选择质量信誉优良的大型企业和区域定点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生产厂商代保管物资品类和数量,对全局物资消耗量相对稳定的产品实行厂家物资代储备保管,压缩自存物资品种和数量。 4、加强合格供应商管理。 培育铁路物流供应链体系利用路局品牌优势,完善外网电子商务功能,建立供应商档案,形成供应商资源库,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星级”诚信监测和综合评价等一系列动态管理。 与专业供应厂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直达供应的采供双赢模式。减少中间供应环节,节约成本费用,剔除不具备法人资格、产品生产资质的企业及商,对线路配件、牵引供电设备、接触网配件、通信信号设备等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重要件,取消供应商,直接与经过评审的生产企业签订协议。 5、建立有效应急机制。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针对铁路突发事件和防洪灾及冰雪等自然灾害,为应对可能对铁路运输生产造成的损害,确保及时抢险恢复,应逐级建立抢险应急预案,以抢险文件命令形式下达防洪物资设备明细。防洪备料除保持必要库存外,当地资源充足或厂商供应保障度高的品类物资,采购单位要与之签订代储协议,建立抢险应急物资供应绿色通道信息库。代储物资协议单位和所有抢险工作人员信息要做到公开,当值人员不得脱离岗位,相关人员手机24 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人员随时待命,机械设备预热检查,要求全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铁路运输论文: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战略初探 摘要: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铁路运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我国的铁路建设虽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发展曲折、物质和技术基础薄弱,铁路运输行业更是成了近年来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结合自己的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和路情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铁路;运输业;发展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在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致使国家损失巨大。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且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纵深和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致使运能短缺。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客货运需求一起压向铁路,致使铁路运能与运量的矛盾突出,因铁路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的后果更加一览无余。同时,我国铁路现状各地区间发展且不平衡。东部地区铁路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铁路比较落后,甚至一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这种现实状况将不利于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也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铁路运输业的属性未明,阻碍了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目前铁路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下,铁路运输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究竟是纯粹公益性行业还是市场主体是不明确的,其属性处于模糊状态。这种属性未明直接结果是人们不把铁路运输业当成企业看,认为铁路运输业要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铁路运输业即使经营入不敷出,政府也是应该财政补贴的。正是这种长期的属性未明,造成铁路运输业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失去降低成本、创造利润的激情和动力。目前,尽管随着不断的国企改革,铁道部给铁路运输企业下放了许多经营权和其他相关权利,但这只是名义上的下放。铁路运输企业还远未成为市场主体。 再次,高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和服务质量不高。虽然我国铁路运输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引导,在重复中耗费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后而收效甚微。企业国有资本的独占性未从根本上改变,相对独立经营的体系也尚未建立,仍属于垄断式国有企业。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扼杀了其竞争活力,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视而不见、反应迟钝,是造成铁路运输业效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铁路沿线小站安全管理上存在着管理滞后、缺乏持续性等弊端。铁路沿线小站的安全在铁路运输安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铁路运输业本身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对社会政治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基层站段对沿线小站的安全管理,存在着管理被动和“以罚代管”等现象。站段安全专职人员一般在事故发生后,在进行安全总结分析后,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而未进行各种安全业务指导和教育。这种单独“以罚代管”形式的效果,只能是暂时缓解沿线小站面临的严峻铁路运输安全,带来的后果却是铁路员工心理上产生的反抗情绪。这种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是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将会大大削弱了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 首先是实现铁路交通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可见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势必会严重制约着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也应被剔除出去。这些部门虽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 其次是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最后是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首先,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许多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其次,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积极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已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 最后,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五大运输行业要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总之,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通过对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论文:浅议铁路运输价格改革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已实现市场化调节,但还有一定的公用事业采用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格的形式。我国的铁路运输作为典型的公用事业之一,在运价方面基本上还处于计划管制的阶段。当前,铁路正在进行转变经营发展方式的改革,需要解决的最核心和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就是运价机制改革。 一、我国铁路运价机制状况。 自上世纪中期统一铁路运价以来,我国一直实行政府定价,政府定价主要体现在运价率的制订上,国铁的客运票价率和货运运价率由铁道部拟订,国务院批准。铁路运输价格根据运输对象、运输工具、运输成本等方面不同,分为客运价格体系和货运价格体系,下面分别进行简单的说明。 (一)客运运价。 客运运价包括客运票价、行李包裹运价和邮运运价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客运票价有以下特征:一是实行统一的基本票价率。我国铁路客运由国家发改委按照各运输企业的成本制定出统一的基本票价率,基本票价率一般是指硬座客票的票价率,其他的票价率均以硬座客票基价率为基准予以上下浮动,当硬座客票基础票价率确定后,其他各种票价率就按相应的比例进行换算得出,目前硬座、软座、硬卧、软卧的票价率比是 1:2.0:2.2:3.85,动车组按照高等级软座快速列车规定的基价进行定价。二是票价采用成本加成定价形式。客运票价包括基价及杂费等,而杂费包括附加票价和保险费,其中的杂费费率、保险费率、基价率的制定全部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定价依据不太明确,具有极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基本不能客观反映运输市场的供求变化,更不能及时反映出运输成本的变动,长期保持不变的票价,以及单一的票价计算方式,使得现有的客票价格形成机制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三是长期的低运价政府不补贴。我国铁路客运长期以来的平均运价率处于极低的水平,2010 年为每人公里 0.1534元,远远低于美国的每人公里 1.1615 元;铁路客运优惠政策条目虽少,但折扣很大,一般是50%,不符合符合市场运营的原则,且不享受任何的财政补贴,再加上客运价格本身就很低,又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价格,成为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 (二)货运运价。 目前,我国铁路货运运价主要由以下特征:一是公益性运量大且价格偏低。我国铁路货运中,必须保证的物资运输有煤炭、石油、粮食、化肥与农药、冶炼物资和棉花等,这些物资运输占到了运量的很大部分,2010 年,仅煤炭、粮食、石油、化肥农药占全国铁路货运的比例高达 64.09%,而整个运输市场上 85%的木材和原油、80%的钢铁及冶炼物资、70%的煤炭运输是由铁路完成的。二是采用固定运价号及运价率,计算复杂。货物运价率因货物种类不同而不同,还因铁路运输方式不同而不同,计算过程非常繁杂,鉴于笔者不是专业人员,此处不再赘述。三是执行统收统分、收支两条线的政府定价制度。我国铁路实行的是统一运价、一次收费、一票到达的方式,现行清算制度实行统收统分,即各铁路局将收入统一交至铁道部,由部清算中心对单位货运周转量制定出单价,再根据各铁路局管内完成货运周转量,相乘得出清算额,因为不同路段不同货物的运输成本也不同,只根据货运周转量进行清算不能完全反映出铁路局运输的实际情况。 二、我国铁路运价机制问题。 我国铁路运价虽处于管制阶段,但有走向放松管制的迹象,如 10 年前开始实行了政府定价听证会制度,快运运价、新路新价、春节暑运等季节性浮动价等灵活运价形式相继出现,但当前我国铁路运价机制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政府定价滞后。铁路运价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及运营成本的变化,运价的制定仅根据现行价格、财务报表和行业成本变化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这些依据是历史数据,且需经过很长时间才进行再次调整,不能真实反映现在和未来的成本变化,当前执行的普通客车(俗称绿皮车)票价率还是 1995 年的标准,货运基价也是几年才变化一次,政府定价难以时刻体现市场供需变化,也难以反映运输成本变化,呈现出极大的滞后性。二是企业无权定价直接影响融资和收益。我国铁路定价权在发改委,铁路企业甚至铁道部都没有定价的权利,铁路运输为保证公益运输的需要,运价按照成本加成、递远递减、微利的简单再生产原则确定,价格水平较低,基本不考虑市场供需变化、物价变动等因素,多年来,铁路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2009 年-2011 年分别为 53.06%、57.44%、60.63%,主要是基建投资成本高、利润率水平低、投资回报期长造成的;这种低运价导致收入不足以弥补扩大生产的需要,进而影响运输收益。三统收统分的清算制度有损积极性。现行的清算制度对运输周转量进行政府统一定价,不能反映不同货物、不同路段运输成本不同的实际情况,铁道部对各铁路局的清算存在内部交叉及补贴情况,实际收益较好的铁路局清算额和上交铁道部的收入之间有一定落差,甚至一度出现个别铁路局盈利弥补全路亏损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铁路局经营的积极性。 三、铁路运价机制改革建议。 针对铁路运价机制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转换经营机制、转变发展方式的改革大潮中,在运价机制方面提出以下改革建议,供决策者参考:一是给予铁路运输企业一定的定价自主权。要让铁路企业在较大范围内可自主浮动客货运运价,让运价能充分结合物价、成本、客户满意度和运输产品特点,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使运输企业获取更多的收益,提高热情和积极性;要让各铁路局掌握多样化的货运定价权,各铁路局可根据自身运力的安排情况,和大客户、长期客户签订运输合同,实行一定程度的价格优惠,促进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之间进行合理公平竞争。二是由独立第三方进行财务清算。目前铁路负责清算的资金清算中心隶属于铁道部,而铁道部同时肩负平衡预算职责,肯定难以避免交叉互补,因此应该建立独立的财务清算企业或部门,让运输清算真正成为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实现多劳多得的收入分配机制,以真正调动铁路局运输经营积极性,必要时可以开发相应的配套清算系统,甚至改进和完善各铁路局的财务制度。三是完善当前成本核算机制。铁路运价目前处于运价市场化改革的过渡期,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基本票价率、运价率、递远递减率的确定以及清算中的单位货运周转量定价都要依据运输成本来确定,因此在由政府定价转向市场定价的过程中,必须逐步完善成本核算机制,而完善成本核算机制,要形成定期财务公开和运营情况公开机制,让定价部门和旅客货主可以随时了解运输的成本变化情况,要逐步实现差别化定价的机制,尤其要依据运输企业的不同成本和特点来实现差别化定价,要选择发达地区试行自主定价,总结经验、分析可行性,进而大面积推广。 铁路运输论文:论当前铁路运输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摘要:铁路运输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目前,铁路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一批信息系统相继投入运用,信息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特别是《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铁路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铁路运输信息化、必要性、可能性 回顾我国铁路运输现代化的过程,五十年代的铁路运输信息主要是依靠一部电话来负担,铁路电话网是传输铁路信息的信息网络。当时,铁路信息资源尚未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信息传输速率也很低,在铁路运输中无法起到主导作用。直到八十年代末,我国铁路开始引进电子计算机,成立了铁道部和各路局计算中心,同时加强了对铁路通信信息网的建设,逐步以数据信息代替原来的电话通信。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我国铁路分组数据网的逐步建成,大容量的光纤通信开始启用,计算机开始联网,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实施。 由于铁路运输行业的特点,在客货运输的全过程中无不贯穿着社会和经济信息的产生、流动和使用,将它们有序和有效地开发和处理好铁路运输信息的资源和流向,会对扩能、安全和优质服务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给铁路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给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地便利。面对着庞大的铁路信息资源和铁路信息市场,加快铁路运输信息化的步伐,建设铁路运输的信息高速公路已是当务之急。 郑煤集团铁路运输处所辖矿区铁路网线全长百余公里,东连京广、西临焦枝、北靠陇海三大国铁干线,毗邻郑少高速,贯穿新郑、新密、登封三市、年发送能力千万吨以上,是郑煤集团公司煤炭运往中南和华东地区的主要通道。目前,郑煤集团铁路运输处始终把搞好信息化建设作为最关键的环节来抓,建立了完善的系统,改系统建成后,能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车流信息,有预见地组织车流,实现紧密运输、均衡运输,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充分利用通过能力而增加运输能力,从而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那么如何广泛开发铁路信息资源,建立全路性或局部范围的各类铁路应用信息系统呢?首先是全路行政信息管理系统,实际上是铁路运营信息系统的支撑系统,它包括全路科技项目管理、全路教育培训管理、全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等,通过全路电子邮件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及时查询有关信息、快速传递文件、提高办事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其次,铁路应用信息系统是运输安全信息系统,包括道口防护及障碍物检测系统、列车轴温检测及报警系统、自然灾害报警系统、桥隧监视及报警系统、区间及车站应急抢救通信系统等,它直接面向运输安全生产,保证铁路运输的正常秩序,因此要求及时、准确和可靠。铁路应用信息系统是面向行车指挥自动化的列车控制信息系统,它包括超高速控制系统、列车定位系统、列车自动跟踪系统、无线移动闭塞系统、地面信息传输系统等。该系统的目标是缩短列车运行间隔、增加行车密度、扩大运输能力、保证高速列车的安全。 最后,是全路多媒体通信系统,它具有数据、语音、 传真、图像等综合业务传输能力,可用于全路电视会议、区间应急通信、远距离车站监控、分布式信息库的资源共享等,它极大地增加信息传输能力和速率,最终与其它各种应用信息系统一起建成铁路信息高速公路。 世界将是一个信息互动的世界,铁路运输将会是一个日渐凸现优势的一种运输业,不管相隔千里万里,都会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提供资源,创造财富。综合上述观点,推进铁路运输信息化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当前,落实以下几项工作尤为重要。 第一,铁路运输系统的信息资源非常广泛,除了已经开发或正在建立的各种铁路应用信息系统外,还有许多铁路信息资源可以建立新的铁路信息系统,其中包括紧密为铁路运输生产服务的,也有为社会公众和广大旅客服务的应用信息系统。因此,广大铁路职工结合本部门业务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进一步开发铁路信息产品,开拓铁路信息市场,为铁路创造财富。 第二,铁路电务部门已从单一的电话业务发展到电话与数据业务并存的综合信息业务,并将逐步过渡到以集成语音、文本、数据和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相应地,随着铁路电话网的程控化和铁路分组交换数据网的建成,还将逐步过渡到全路数字数据网。开展窄带综合信息业务,并向宽带综合信息业务网方面发展。 第三,电务与机务、工务、车务等部门密切合作,尽快实现列车控制信息系统和运输安全信息系统,特别 是区间抢险救灾及车站实时监控系统等。道口、路基、列车等检测系统亦应该尽快联网运行。在各级调度中心应配置多媒体的显示、存储和告警设备。 第四,有必要在决策层成立铁路运输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公室,从统一规划到组织实施,始终都是统一指挥下进行,在先进的信息平台上进行,同时又充分发挥铁路的传统优势,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过程中起到先锋作用。
贸易论文: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论,并考察了中国的情况,指出了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关于投资和贸易相关关系的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名列世界前茅,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所以,了解已有研究对指导我国的引资工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基础是国际分工,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本质是国际分工深化,所以贸易投资一体化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虽然没有创立系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但其《资本论》中渗透着资本输出的思想。他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产生的“过剩资本”是资本输出的物质基础,资本输出是过剩资本的一条必要出路,追逐高额利润是资本输出的内在动力,接受资本输入的国家将成为资本输出国的经济附庸。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实际情况,发展了资本输出理论,允许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并提出应该利用外资改造国有经济。指出“剩下的帝国主义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可以让他们暂时存在,由我们加以监管,以待我们在全国胜利以后再去解决。”邓小平指出“‘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归根结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这些论述都说明利用外资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西方经济学者的论述 1 基于传统贸易理论的观点 投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投资实践有着密切关系。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投资理论都是经验性的不完善的理论体系。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资源禀赋论,之后各种投资理论在其基础上得到发展。 资源禀赋论(H-O定理)。俄林(Ohlin,1933)在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的生产成本的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变化。提出了“资源禀赋论”。该理论构建了一个2x2x2框架,认为各国开展贸易的直接原因是要素禀赋不同导致的生产成本的差异。结论是一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蒙代尔模型。蒙代尔(Mundell,1957)提出了贸易与投资的替代模型。从H—O定理的2x2x2框架出发,考察了贸易与投资相互替代的两种极端情况。结论是在存在国家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果直接投资厂商始终沿着Ry—bezvnski线实施FDI,那么这种FDI就能在相对最佳效率或最低的要素装换成本基础上实现对商品出口贸易的完全替代。Gruber(1967)、Hoist(、1972)、Adler和Stevens(1974)、Beldelbos和Sleuw aegen(1998)、Gopinath(1999)的研究证实了蒙代尔结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定理)。Samuelsonf19491和Lerner(1952)根据“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各国都以各自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差距为基础进行贸易,其结果是贸易前相对丰富的要素价格上升。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下降,并逐渐形成要素价格比率的国际均等化,资本流动成为贸易的一种替代。 2 基于跨国公司理论的观点 垄断优势论(H—K—C理论)。海默(Hymer,1960)创立的垄断优势论,强调了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和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解释了知识密集型产业FDI和发达国家之间的FDI。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和凯夫斯(Cayes,1982)对垄断优势论做了进一步扩展。形成了H—K—C理论。 贸易论文:提高商务英语工作人员在涉外贸易谈判中的沟通技能 摘要:今天的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与日俱增,中国的企业同国外企业间的商贸谈判日趋频繁,当前我国急需大量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的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对于很多有志青年来说有着广阔和光明的发展空间,现在的从业者和未来想加入到这一行业的人们,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掌握商务英语的沟通技巧,提高商务英语的沟通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国际贸易的成功率。 关键词:商务英语;国际贸易;沟通技巧 一、商务英语在中国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额在整个世界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英语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包括众多从事对外贸易的人所熟练掌握和运用,今天在中国很多的城市里从幼儿园和小学就已经开始了英语的教育和培训,英语的普及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都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与外国人进行有效地沟通。然而国际贸易中所使用的英语又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授的基础英语有着不小的差别,其专业性更强,涉及更多的交叉学科的知识,而进行日常交流的基础英语已远不能满足国际贸易交往的需要,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就诞生了一个新兴学科——商务英语。欧美等很多经济发达国家早就开设了专门的商务英语课程,并面向世界不同国家推出了商务英语考试,我国这些年来许多高校也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人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商务英语沟通障碍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同外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到了海外市场的竞争中,同时众多国外知名企业也看中了我国的广阔市场,纷纷在中国开店设厂。由此产生的众多商务活动中英语已经被不同语言国家的人们所广泛使用,由于贸易的专业性和多学科性,普通英语已经无法满足贸易交往的需要,贸易会议、贸易洽谈等活动都需要专门的商务英语翻译人员来参与,而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是众多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在沟通中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不同所造成的。因此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特色的文化体系,文化的差异经常反映在一件相同的事务不同的人却有截然不同的理解,这就容易产生歧义造成沟通障碍。在国际贸易中的商务英语交流中,只有弄清不同语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才能令贸易双方更好地进行沟通。语言作为承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翻译人员如果仅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而不能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就很难做出最合适和准确的翻译。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很多的词语在特定的环境下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如果译者不考虑词语所处环境下的文化因素,就容易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情况。例如受文化因素影响,中西方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熏陶,在语言表述上一般谦和委婉,而西方人在表述时往往坦诚直白。如果国际贸易中通过商务英语进行沟通中不进行文化因素的转换采取直接翻译,就容易导致中方认为外方傲慢,而外方认为中方心虚的问题,贸易双方就难以有效交流和沟通。同时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中国的企业往往讲求团结和谐,美国的企业多奉行利益和个人英雄主义,日本的企业则更重视团队作战。不了解不同国家企业的思维方式,在国际贸易中的商务英语翻译就很难沟通顺畅。 忽视文化差异的存在,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或贸易谈判中做不到文化融合,是对外贸易合作交流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天我国很多高校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很多从事对外贸易谈判的商务英语工作者也忽视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翻译中当出现不同文化产生碰撞后,他们往往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和转换,因而达不到理想的商务交流的目的。因此无论是教学单位还是商务英语翻译从业者,都应认识到语言的翻译其实也是文化的翻译,在国际贸易的翻译中,一定要正确地将双方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语言文化进行传递,才能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 三、国际贸易谈判中文化差异问题的解决 在对外商务谈判中,由于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语言表达、民俗习惯和历史背景存在差异,所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必须将这些差异充分考虑进去。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具备极高的翻译能力,从而有效化解因这些差异而带来的问题。不能向基础英语翻译那样简单地进行直译,译者不仅要掌握众多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还要深刻了解双方所处国家或地域的文化背景,在翻译中做到不仅要把双方所传递信息中的商务信息准确表达,同时也要把双方所表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信息也准确地传递出去,这样才能保证贸易谈判的顺畅和成功.它要求译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准确地分析词语在当时商务活动下具体语境中的实际含义,英语的词汇往往具有多重含义,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内容很可能差别巨大,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谈判中所处的具体语境,以及陈述方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正确地进行翻译。如果lection不加分析地简单直译,忽略了某些词汇在具体语境下的衍生意义,往往容易导致歧义和误解的发生。 其次是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者的文化意识,译者在提升自身语言翻译能力的同时,应时刻培养自己的文化敏感性,更多地去了解和熟知不同国家和地域人们的文化背景、历史知识和风俗习惯,知己知彼才能做到 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尊重对方的同时得到对方的尊重,从而有效地化解因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鸿沟。 还有就是能够熟练运用翻译工具,因为能力再强的翻译人员也会有知识的盲区,商务活动涉及的内容往往专业和繁杂,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掌握所有领域的学科知识。而搜索引擎、专业词典和翻译软件等工具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译者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来更新和完善自身的词汇量,从而能够有效的辅助自己更好的完成翻译工作。 最后就是要在翻译中尽可能的找到不同语言国家文化的契合点,因为商务谈判不仅仅是商务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同时也是贸易双方不同国家间文化的交流,译者既要保留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尊重和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在翻译中做到不同文化的有效融合。 今天的中国,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是既存在地理位置相隔很远,又存在着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的关系,我国同众多国家在WTO的框架下积极频繁地开展贸易互惠活动,各种形式的贸易谈判与日俱增。在这种状况下,就要求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与外方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恰当地处理不同国家存在的文化差异,在融洽的环境中做到有效的沟通。这样不论是我国的企业进行产品出口进军国际市场,还是先进技术、设备和商品的引进,都能在一个良好的商务交流环境下取得成功。 四、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的沟通技巧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存在着大量的专业词汇是商务英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因此能否准确的运用和翻译这些词汇,对译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商务谈判中常常会涉及金融、贸易、财会、法律、政治等等领域的专业词汇,就不能简单地按照基础英语中的词义进行翻译了,例如:balance在普通英语中是“平衡”意思,而在贸易术语中它是“差额”或“余额”的意思;reference在普通英语中具有“参考、查阅”的含义,而在商务谈判中它常常指的是“担保人”或“证明人”的意思。这样的词汇在商务谈判中数不胜数:agreement(条款)、collection(托收)、enquiry(询盘)、honor(承兑)、interest(利息)等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多加留意,同时在平时注意积累和掌握大量的普通词汇所具有的专业含义。在国际贸易谈判的过程中,商务英语的翻译者要根据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在沟通中运用相应的技巧,针对商务合同或法律文书等不同形式的文体,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翻译策略。在拥有大量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英语翻译能力的基础上,熟知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务英语的表述方式和语言特点,具备足够的商务合同和法律文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很多专业术语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因此翻译人员应不断地通过学习来完善自身的专业词汇量,通过互联网、最新的境外报纸杂志以及专业书籍来丰富和增加专业词汇,充实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从而保证翻译中的准确性,使商务信息能够被准确地传递给贸易谈判的双方,促进贸易活动的成功进行。同时,翻译人员应最大限度地消除因思维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跨越文化交际障碍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避免使用容易令对方产生歧义和误解的词汇。例如在中国代表吉祥的龙在西方的词汇中就有邪恶、暴力的含义;我们认为可爱善良的大象在英文的词汇中就有笨重、累赘的含义。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如果使用了这些我们认为好的,但外方认为不雅的词汇,就容易给沟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是翻译人员应该十分注意的问题。语境的准确把握也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巧,译者要准确理解对方使用词语所要表述的真实含义,了解对方是在何种语境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表述的,并依据现代翻译界公认的功能对等理论和我国着名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原则,保证原文信息和译文信息含义的等值,尽可能的让原文和译文在文体、文风、语言方式、文化以及社会因素方面保持一致,使两种语言实现等值的传递。在贸易谈判中合同和法律文书的翻译上,翻译人员必须做到运用的语言和行文方式符合现代商贸文献的标准和规范,保证专业术语、译名的统一和前后一致,使贸易双方得以顺畅的沟通。 五、结语 今天的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与日俱增,中国的企业同国外企业间的商贸谈判日趋频繁,当前我国急需大量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的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对于很多有志青年来说有着广阔和光明的发展空间,现在的从业者和未来想加入到这一行业的人们,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才能在这个舞台上大展拳脚,为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贸易论文:国际贸易游戏教学的作用 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及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中国和世贸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合作前景更加广阔,但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培养大量国际贸易人才,特别是培养同时具备国际贸易知识和外语知识的专业人才的紧迫性。国际贸易英语课程覆盖面广,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如国际贸易英语课程的专业词汇就涉及到很多的科学领域,就“margin”一词而言,在证券用语中可译为“保证金”,在经济领域中又指“利润空间”、“利润率”;kite在日常英语中的意思是风筝,但在商务上的意思是“空头支票”。国际贸易中的政策、贸易术语、贸易合同的签订、运输条款等都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记忆。因此,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大量术语的记忆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掌握复杂难懂的贸易条款、规则,是教授国贸英语课教师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但我国国内学者们至今没有找到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该课程。笔者通过自己的国贸英语课教授发现,将游戏适当的运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不但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游戏教学理论概述 所谓游戏教学方法[1],又称学习游戏化,是在学习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设计过程基于培养目标、学习者年龄、心理特征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和教学策略。其中,游戏化学习的重点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性。柏拉图说:“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雅斯贝尔斯宣称“: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不断通过各种实践去不断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规律的行为。”[2]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帮助人们学习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活动自古有之。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皮亚杰[3]强调在对儿童的教学中运用游戏形式,让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他认为游戏、竞赛等活动最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智力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展,以此为游戏教学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根据KrashenStephen[4]关于语言习得中“情感过滤器”的假设,语言习得是个体情感系统滤后的产物,那些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引起负面情绪或与个体不愉快情感经历相关记忆的语言和学习过程都会被过滤到个体语言记忆系统之外,过滤的产物越多,个体对该语言体系的接收、处理及消化得越慢,甚至完全排斥对语言的习得。KrashenStephen还提到,焦虑、紧张、无趣等均为“情感过滤器”的滤网。因此,教师在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降低“情感过滤器”的过滤作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激发学生的正面学习情绪,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下积极吸取教师所教授的知识。Hadfield[5]认为“外语课堂活动不仅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对语言操练具有一样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外语课堂活动能给语言习得者提供真实的交际机会,尽管仍然是在人为设定的范围内,进而将教室和教室外的世界连接起来。”这种鼓励自然交际的外语课堂活动将语言习得的过程转换成习得者自由交流的过程,将教室转换成准外部语言环境,将教师和学生的师生关系转换成平等交流的关系。当习得者的游戏意识和交际意识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不会再因为担心犯口头上的错误而不敢开口了。随着习得者作为外语教学研究对象的深入,教学的多样性对教学效果的迁移作用更加受到关注,外语课堂游戏无疑为外语教学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正如RichardAmato所说,“外语课堂游戏可以缓和紧张的有压力的学习气氛,可以引发新的语言点和新的想法,可以给传统的教室带来更多的选择。”[6] 二、国际贸易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开学初,笔者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上了国际贸易英语第一单元的课程,该单元结束后,笔者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测试,并记录成绩。之后对这两个班级进行了第一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65份,收回65份,所有问卷都有效。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以下三个问题比较突出。 问题一:你喜欢目前这种国际贸易英语课的上课方式吗?6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13%的学生表示一般,8%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剩下的10%的学生表示喜欢。 问题二:通过目前这种教学模式,你能记住多少新授知识?47%的学生选择低于一半,31%的学生选择多余一半,3%的学生表示完全记不住,9%的学生表示几乎可以记住全部所授内容。问 题三: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67%的学生选择完全有必要,15%学生表示一般,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剩下1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满意,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基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多数学生希望能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练,以便及时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不足并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而这些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较难实现的,所以希望授课教师能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三、游戏教学在国际贸易英语课程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 1.实验对象参加本次课题研究的实验对象为浙江海洋学院英语本科师范专业二年级学生,共两个班级。 2.实验采取的方法采用对比试验、问卷调查、单元测试等途径采集相关数据,选取《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中第8-16单元,采用游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 其他单元则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实验对比阶段 1.词汇游戏方法一:“单词接龙”游戏(以国际贸易英语中基本术语的教学为例)。在游戏之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堂上,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般每组5-6人。教师给出第一个单词,如freigh(t货物运输),然后要求每组学生写出以t开头的单词,如tende(r投标),然后再写出以r开头的单词,如ratio(比率),以此类推,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写出的单词在正确的基础上数量最多,则该小组获胜。这种游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并通过互相帮助有效地对单词进行了复习。方法二:“找搭档”游戏。由于国贸英语课程中看起来相近或相似的概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对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进行较好的辨析。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教师要进行一定的课前准备。准备好两个信封A、B。信封A中装有将要教授的概念性的容易混淆的词组,如:AbsoluteAdvantage(绝对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比较优势)、OpportunityCos(t机会成本)、averageCos(t平均成本)、CurrentAccoun(t经常项目)、CapitalAccoun(t资本项目)、CounterTrade(对等贸易)、BarterTrade(易货贸易)、EntrecoteTrade(转口贸易)TransitTrade(过境贸易)等,信封B里装有这些词组相对应的解释和例子。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前预习,对游戏中所要遇到的这些概念性词组及其含义进行一定的了解。课堂中,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偶数小组,一般7-8个一组。然后,将信封A、B发给小组学生,每组一半学生得到A里的纸片,另一半学生是B里的纸片,要求学生A根据自己手中的纸片去寻找相对应的学生B。如果所授班级学生的基础一般,教师在设计时,可以一词对应一个解释,如果学生程度较高,则可以设计一词对应多个正确的解释或相关例子、案例。如果学生对自己手中的纸条不是很理解,可以用英语向其他学生寻求帮助,相互探讨,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对概念性词组的掌握程度。最后,教师宣布正确答案并相应做出一定解释,并对最早找对搭档的小组给予表扬,通过这种游戏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点,并及时对错误的概念进行纠正。 2“.情境模拟”游戏所谓“情境模拟”游戏就是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当的行为环境,让学生就某个中心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表演的方式将讨论的内容和结果表达出来,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合理处理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合同执行过程中保险问题纠纷为例,笔者设计了下列情境模拟游戏。首先,给出学生一个案例背景。如:国外某公司(简称买方)与我国一公司(简称卖方)签订一笔食品出口合同,交易条件为FOB大连,付款方式为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随后,卖方收到了买方银行开来的信用证,即备妥货物,办好出口手续,按期将货物装上买方指派的船只,并向买方发出了装船通知。装船于凌晨2时结束,半小时后载货船舱出现火情,船长立即组织救火,先启用二氧化碳系统灭火,但发现该系统失灵,只好使用消防水系统灭火,才将火扑灭。经商检部门鉴定,该批货物因火灾和严重泡湿而完全丧失商业价值。卖方立即通知买方,征求处理意见。买方来电称,卖方应负责卸下毁坏的货物,重新备货装船,并声称将指示银行撤销已开出的信用证。卖方则认为,货物已装船,合同义务已履行,没有义务卸下损坏的货物和重新备货装船,并认为买方应该支付已装船货物的货款。船方则因货物已毁损而拒绝签发提单,并以火灾免责为由拒绝承担赔偿。然后将学生分组让其对此案例进行讨论,并要求他们根据案例及其讨论的结果进行角色分配,用表演的方式将整个案例和他们所讨论出来的处理方法展现出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特别是对最终案例处理方法进行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他们所讨论的案例处理方式是否正确,以此提高和巩固学生处理国际贸易中常见的合同纠纷问题的能力。此外,笔者还针对贸易条款的掌握,设计了一些不同层次的贸易谈判,让学生分别扮演贸易谈判、交易可能涉及到的各种角色,进行对话表演,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专业术语、谈判规则及其他可能涉及到的注意事项的记忆和正确运用。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游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皮亚杰认为,从认知的本质看,游戏的特征是“同化”超过“顺化”,也就是说“学生在游戏设计过程中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提高认知水平”。[7]调查问卷表明,有53位学生赞同“游戏能帮助自己对国际贸易知识加深了解和掌握”,49位学生认为“游戏能帮助认识自己在语言沟通和国际贸易谈判技巧方面有待改善”。这些数据都说明游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国际贸易的理论、原则并能将这些知识初步运用到模拟的国际贸易谈判场景中去。 (二)游戏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游戏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吸收知识过程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绝大多数学生(93.4%)表明喜欢这种国际贸易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方法,85.6%的学生认为游戏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92.9%的学生表示“通过游戏强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由此可见,游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 (三)游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游戏教学在课堂中提供了真实的交际环境,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使语言回归到了自然状态下交际工具的位置。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认为“通过游戏教学方式,自己比以前更愿意在课堂上开口讲话了”,96.6%的学生认为“通过游戏,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82.7%的学生赞同“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此外,在实验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游戏的展开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课堂发生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游戏教学也不例外,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 2.趣味性原则。游戏教学之所以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在于它包含了游戏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3.参与性原则。游戏教学的参与性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与他人合作共事的乐趣。 4.纪律性原则。在游戏进行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游戏规则,做到整个课堂次序张弛有序。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将设计合理的游戏运用到国际贸易英语课堂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速度和理论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当然,笔者所想到的这些游戏方法只是游戏教学具体应用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游戏教学方式等待我们去研究和开发 贸易论文:论比较中美服务贸易及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摘 要:中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双边服务贸易一直处于失衡状态,研究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中国服务贸易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依据最新的统计资料,针对中美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内部结构、地理方向和体制法规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提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美服务贸易;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汹涌的背景之下,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度变革,以金融及信息革命全球化发展为特征的科学技术革新浪潮正在推动世界服务业加速发展。如今服务业占各国经济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已达70%,中等收入国家接近60%,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随着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间的服务交换规模也在日益扩大,2009年,世界服务出口额达到了3.3万亿美元,数据来源于World Bank Database、BEA Database和中国商务部网站。 相比1970年的不足710亿美元增长了45倍,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贸易总出口额的1/5。同时,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服务贸易占比较大的国家在后危机时代较快地出现了复苏势头,其恢复速度快于依赖货物贸易的国家。由此可见,服务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趋势已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中美服务贸易比较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国,服务业高度发达。2009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15.4%,表现出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强劲优势地位。另外,中国服务贸易也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势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年均增长0.6%,但由于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服务产品竞争力较弱,在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双边服务贸易中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在整体服务贸易水平还是在部门结构等方面与美国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1.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发展持续稳定,国民经济贡献度较高 服务业对美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大,以2005年为例,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DP的70.93%,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2.47%。自1984年开始,美国服务业产值占当年GDP比重就已超过60%,可见,伴随美国服务业发展,其服务贸易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着。 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4 220.2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8 799.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3%。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1997—2003年间平均维持在28%左右,2004年达到30%并维持了4年,由于经济缓慢复苏,2009年小幅上升,达到33%。就服务贸易出口额总体而言,美国呈现上升态势,仅2009年有小幅下降。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97年的2 560.9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5 091.8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1.99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到15.4%,世界排名第一位。美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2008年间平均维持在16%左右,仅1997年、2005年和2006年在16%以下,其余均大于16%,2009年明显提高达到19.2%。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其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1 659.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 707.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2.23倍。2009年服务贸易进口虽有小幅下降,但其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达到11.9%,世界排名第一位。 (2)中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对中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小,以2009年为例,服务业产值占中国GDP的42.6%,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3.2%。中国经济结构中,由于第一、二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致使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其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522.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2 86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4.5%,是美国年均增长率的4倍多。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1997—2002年间平均维持在10%以上,2003年下降为9.57%并保持到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再次下降,降为8.7%左右,2007—2009年又小幅上升并维持在9%左右。就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而言,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仅有2009年相比2008年下降12.11%。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97年的245.0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 28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25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为3.88%,世界排名第五位。然而,中国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仅是美国的1/4。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2007年间由16.30%下降至11.91%,2008—2009年稍有上升维持在12%以上。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277.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 582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7倍。虽然2009年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前十位国家中,中国是惟一与2008年相比没有出现下降的经济体(德国和英国进口额分别为2550亿美元和1600亿美元排名第二、三位,美德英进口额同比均出现10%左右的降幅),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为5%,世界排名第四位,但服务贸易总量只占到美国的1/3。 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各部门发展比较平衡 美国服务贸易自1971年起持续保持顺差状态。其中,1986年服务贸易顺差仅103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较高历史水平,增至902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7倍左右。2007年服务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为1 296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5 048亿美元,进口1 296亿美元。2008年和2009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2009年服务贸易顺差额相比2008年虽下降了4%,仍达到1 384.2亿美元。 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出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运输和金融服务,其出口额各自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4.17%、17.63%、16.75%、15.65%和11.82%。同时,政府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通讯、建筑服务分别占比4.15%、3.18%、2.58%、2.09%、1.75%和0.24%,合计在15%以下。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保险服务,其进口额分别占服务贸易进口总 额的25.27%、21.62%、13.91%和11.31%。同时,政府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通讯服务分别占比9.64%、6.62%、5.01%、3.92%和2.09%,而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建筑服务比重较小,分别是0.45%和0.16%。综合美国服务行业进出口所占比重,各个服务部门发展符合美国经济特点,没有出现比重极大的部门,即部门间发展未表现出严重失衡现象。同时,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服务部门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突出,在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2)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各部门发展有所失衡 中国服务贸易在1984—1995年间保持小额顺差,1995年开始出现逆差,后进入持续逆差状态,并且自2002年开始逆差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更加显着。其中,2004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最高值95.5亿美元,2004年以后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小幅缩小之势。但2008年和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115.6亿美元和296亿美元,2008年服务贸易逆差额比2007年增长51.9%,2009年比2008年增长56.1%。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和旅游,逆差额分别是230、106、97和40亿美元。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旅游服务贸易占比第一,2000年达到53.34%,自2004年之后呈现递减趋势。运输服务贸易占比第二,且在2000—2008年间占比逐年上升[1]。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通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贸易占比最小。可见,中国一直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传统服务贸易相比差距较大。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呈现逐年缩减趋势,如旅游服务部门,而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占比逐年递增,尤其是咨询服务,2008年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12.33%。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分别是31.67%、22.75%和14.55%,合计70%左右。同时,咨询、保险与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分别占比8.52%、8.02%和6.49%,而建筑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占比2.75%和1.99%。通讯、金融、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占比较小,合计为2%以下。综合中国服务行业进出口占比,部分行业占比极大,中国服务部门出口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 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多元,涵盖多个经济体类型 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墨西哥、爱尔兰、法国、瑞士、中国和荷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出口市场,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55.19%。在前十大出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五席,包括英国、德国、爱尔兰、法国和荷兰,合计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27.77%。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百慕大、法国、墨西哥、瑞士、印度和爱尔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地,占美国服务总进口额的56.29%。在前十大进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四席,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和爱尔兰,合计占美国服务进口总额的26.45%。事实上,欧盟、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和瑞士分别是美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 欧盟是美国服务出口最大的目标市场,2008年,欧盟27国进口美国服务项目占全美服务出口总额的37.3%。同时,欧盟也是美国服务进口的最大来源国,从欧盟进口服务的增长率也高于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增长率。就地区性而言,西欧和中欧国家是美国服务贸易的主要伙伴,交易多集中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通讯服务。加拿大和日本是美国服务第二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分别占比8.71%和7.84%。加拿大与美国无论是地理位置、生活方式还是经济环境都有极大相似之处,因而加拿大不仅是美国服务输出的主要接受国,还是美国服务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方面体现尤为显着。近年来,伴随着美国日益重视亚洲和环太平洋服务市场的拓展,韩国从1987年开始逐步成为美国生产性服务出口的最大国家,同时,新加坡、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服务市场增速很快。据WTO统计,2008年美国与中国双边服务贸易额为2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7%。其中,美国对中国服务出口160.9亿美元,同比增长13.3%;进口99.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顺差额为6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 综合看来,欧盟、加拿大、日本、瑞士、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在美国十大服务出口目标国之列,也是美国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国的一部分。可见,美国服务贸易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同时也包括墨西哥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市场多元化特点。 (2)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集中,侧重发达国家和地区 2008年,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出口市场。香港地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进口来源地。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集中在香港及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东盟各国市场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才有所提升。 香港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因素等特点,一直是中国服务出口主要目标市场,在旅游、运输、建筑服务和咨询服务方面体现尤其明显。在旅游服务方面,中国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占比60%左右,其中香港地区是旅游服务中的最大进出口市场。在运输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占中国运输服务出口总额的33%。在建筑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也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东盟。此外,香港地区是中国咨询服务第一大出口市场,在咨询服务进口方面,香港地区和欧盟占据中国咨询服务市场50%的份额。近年来,伴随着东盟的日益强大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东盟不仅逐步成为中国货物贸易的主要市场,而且逐步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伙伴,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服务市场增速较快。与此同时,伴随中国经济增长,欧盟逐步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重要合作伙伴,在建筑、保险、咨询和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贸易联系日益紧密。 服务贸易体制法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较健全 美国服务业长期保持的比较优势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与美国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密不可分,表现为美国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的法律法规。鉴于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差异,不能通过关税措施对服务贸易实施保护,所以一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规范对该国服务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美国服务贸易管理机构主要是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2]。其中,商务部负责服务贸易的具体管理工作,如统计服务贸易数据、制定服务贸易政策等,贸易代表办公室则具体参与和负责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谈判和协调等事务。这种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强大的谈判能力不仅能将有利于美国自身的贸易政策贯彻到世界服务贸易体系中,还能加强美国对服务贸易的执行与监督能力。第二,实现贸易促进和贸易救济相结合,在积极促进和扩大服务出口的同时,能够快速针对服务进口及国外服务 企业对国内服务业带来的损害采取多种救济措施。 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方面,美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以国会和联邦政府行政命令为主[3],包括了对外贸易综合法案中的部分条款、对各个服务部门立法的相关条款和针对部分行业专门规定的市场准入制度等,但是各州也会单独对服务贸易立法,如保险业和专业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和限制法令就是由美国各州各自制定的[4]。此外,美国各州也会依据自身优势行业制定服务贸易支持政策,如针对证券交易、企业产权等方面分别制定了《证券交易法》、《商标法》等。 (2)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究其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存在失衡,配套的立法工作没有快速、全面展开,导致中国还未形成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所以,改革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服务贸易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战略和政策主要由商务部通过服务贸易司具体制定和协调,隶属于商务部的服务贸易司还承担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双边及多边国际谈判等事务。但在实际中,以上大部分工作是由中央其它部委及地方政府执行。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服务贸易整体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各有关职能部门相互之间衔接不到位,降低了服务贸易管理效率,不利于中国服务贸易与国际市场接轨。第二,多头管理现象导致中国对服务业的划分标准、统计口径等缺乏统一性,这与世界发达经济体间缺乏一致性,在贸易往来中易引发摩擦[5]。 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方面,中国服务贸易立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核心,以国家颁布的外资法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各部分制定的具体规定为支撑,具体规范中国服务市场。一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相比中国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中国虽然在近几年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海商法》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但互联网通讯、电子商务等许多领域仍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此外,在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之间,仍然存在有漏洞、有矛盾的现象,这严重削弱了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二、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综合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的领先优势来源于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间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具体而言,美国高度发达且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保证了美国服务贸易的全球持续领先地位。服务出口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国际更多资本和人才流入各个服务行业,这样既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各个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保证了服务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美国服务贸易在原来基础上逐步趋向于服务贸易方式的网络化、服务贸易内容的广泛化和多元化以及服务贸易区域的国际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简言之,就是“国内经济领先—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发展”的循环路线。当然,美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健全的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服务业立法是分不开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全球服务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就服务贸易本身而言,其受到世界和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货物贸易,换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了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搞活经济,增强经济的灵活性,这样能有效应对外界冲击,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通过此次危机,各国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产业结构将继续作用于服务贸易,驱动其快速发展。第一,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将持续扩大。一是服务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其转移重心将从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二是服务业发展有一定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转移重心更倾向于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金融、保险和咨询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些服务业也会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第二,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许多原本依赖于制造业的服务行业逐步独立出来,使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三,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这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服务贸易自身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度、吸纳就业人数多的特点正好符合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新动力。 因此,危机过后,伴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当前以货物贸易及传统服务贸易占较大比重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更加平衡。 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此次危机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使发展中国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并逐步开放各自服务市场,涉及旅游、运输、保险、咨询、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服务市场,吸引外国资本和国际人才注入本国服务业,通过提升行业资本构成和人力资本构成,全面融入到全球服务市场中。近年来,亚洲地区普遍的开放性政策为亚洲各国自身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机会,推动亚洲地区逐步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市场。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各国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开放服务市场,还是外部因素作用被动开放服务市场,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服务业将更加开放,各国将逐步实现“服务业—服务贸易—国内经济”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伴随着服务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逐步开放,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服务业竞争力差距较大,但这种差距最终会越来越小。为了扩大服务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服务市场上,伴随着服务提供者逐渐增多,出现同一市场存在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局面,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 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传统的货物贸易拓展到了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更广泛的领域。同时,伴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成为各国政府贸易保护的重点领域。第一,世界各国逐步开放相关服务业,服务业整体开放度不断上升,伴随全球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业各部门间融合度不断提高,新的服务贸易摩擦应运而生,这些摩擦不仅来源于发达国家,也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国际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复杂化、服务范围的广泛化,世界服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保护本国银行、保险、信息等敏感部门免受外来竞争纷纷设立贸易壁垒。第三,危机过后,在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缓慢复苏的进程中,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的差异性,部分国家为提高国内就业率和保护国内市场,贸易摩擦也从货物贸易各项产品向服务贸易单个部门及整个行业 扩散,这对未来产业遭受损害埋下隐患,由此进一步体现出服务贸易壁垒广泛化的趋势。 后危机时代,无论是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导致的服务贸易摩擦增多,还是由于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经济和国内市场设立服务贸易壁垒,其涉及服务业内容将更加广泛,服务贸易壁垒将更加普遍。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的背景下,中国应依据国情,加快国内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缩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在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同时,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提升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1.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强化微观主体竞争能力 中国无论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度,还是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拉动力度均不足,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出口方面还是进口方面均较弱。因此,中国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竞争力,缩小与美国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必须从提高微观主体竞争力着手,在加大服务业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重点关注服务业人才培养。第一,加大服务业各部门技术投资,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投资具体表现为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经济技术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等,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服务业不能一味引进而不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保证科学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结合中国自身经济特点,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再创新,真正达到“科学技术—服务业—服务贸易”三者的循环效应。第二,注重服务业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才能促使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一是针对中国现有服务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多渠道设立职业培训机构。二是依据中国服务业从业人数特点及其分布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适时调整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相应专业设置。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引进高级短缺人才。通过人才培训、人才培育、人才引进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专业服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缩小国内服务贸易逆差,把握服务业开放速度 服务业拉动经济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服务业只有个别部门如旅游、运输、建筑等发展突出,大部分行业及部门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和资讯类等新兴服务业表现尤为明显。所以,中国应以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为目的,积极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分层次、有重点地开放中国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6],并控制服务业开放速度。第一,维持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固有优势,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一是加大传统服务部门的营销力度,提升传统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提高传统服务部门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如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借助中国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二是重点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中的海运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来源,而海运服务贸易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2003年开始这一比重就已超过60%。伴随着中国海运运力的快速上升,积极调整海运结构,加大海运领域国货国运的比重,在遵循海运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政府通过引导海运企业联合与重组,提升中国海运乃至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适度开放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掌握服务业各部门开放速度。一是适度开放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开放的同时,完善这些行业的竞争机制,提高其在市场机制下承受考验的能力。同时,通过采用和引进国际标准,促进国内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相关标准的规范化。二是关注经济安全。服务业掌控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的流进流出,影响着国内市场的稳定。如果本国服务业尚未具备国际竞争能力,过快开放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服务业开放的问题上,做到履行承诺但不做出超承诺的让渡。 拓展服务贸易地理方向,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来源地都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呈现市场单一化特点,这对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寻求大发展极为不利。一旦贸易伙伴中个别区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中国服务贸易及相关服务业必定受到牵连,这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订的进程,有效扩大市场半径,并拓展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有效地分散服务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和单一的风险。第一,对于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强化其所涉及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如在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主要服务合作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和会计等服务业,因此中国要根据自由贸易协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效促进中国卫生医疗、教育和财务会计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对于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与海合会、澳大利亚、冰岛和挪威等,一是在谈判进程中,加强并拓展服务业合作领域,保障双方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做出重要承诺。二是积极推进谈判进程,争取早日实现自由贸易区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使双边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实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对于那些尚未与中国建立优惠制度安排的国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如在金融、保险、咨询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中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有诸多合作,且日韩双方在以上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所以,中国在积极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日韩具有优势而中国缺乏竞争力的相关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救济制度 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并不符合GATS要求。因此,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法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服务贸易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言,实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性,同时,在贸易救济政策制定方面,经过全球经济危机后,更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第一,从中国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出发,优先制定那些有利于环境、信息、能源、卫生医疗、交通物流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这些代表新经济的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无论是对现存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还是新制定相关政策,需要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政策推动这一进程。第二,完善现存服务贸易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一是针对服务贸易风险分布的主要行业,及时跟踪国外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中国某些行业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动向,迅速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从商务部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的顺利传递,同时实现预警信息从地方向中央政府的有效反馈。二是针对国外对中国服务企业贸易救济调查中的不合理、不公正做法,中国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 司法制度进行申诉。三是中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要求外国取消具有歧视性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和敏感性服务业制定具有保护性质的法律条款,达到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的目的。 贸易论文:国际贸易人才素质及能力构造探讨 [摘要]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是一般素质要求和特殊素质要求的总和,一般素质包括所有人才都应该具备的思维、知识技能、身心道德、创新特质等因素,特殊素质包括通识性知识、全面的素质和综合的能力。 [关键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结构 一、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素质(Competency)的概念,认为素质是指和参照效标存在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深层次特征包括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和浅层的知识与技能。陈仲庚教授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命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向人生成”为基本理论框架,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审美·思维、知识·能力、身心·素质这三项六款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而言,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充分的结构体系,这也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以此为基础,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思维、知识技能、身心道德、创新特质,其中思维是最核心的素质。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或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劳动,它是建立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的智能行为。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可塑性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科研、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等综合性能力等一般素质,而且应该具备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广的知识面、综合性的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养等特殊素质。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需要具备这样一些特殊的素质和能力。 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的共同作用便构成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鉴于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确定为:不仅要掌握“必要够用”的国贸专业理论知识、基本的国贸专业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和较强的道德意志力量等一般素质,关键是要具有通识性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素养等特殊素质。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和能力结构 1.思维。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中,思维是最核心的要素。思维能力虽然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心理学概念,但在人类活动中,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思维是人类从理性上认识世界的工具,没有思维,人类就不可能系统认识世界;其二,思维具有对其对象包括思维主体进行评价、调控与决策的实践作用。就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来说,必须具备清晰地认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的能力,能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并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包括哲学思维方式、一般思维方式和个别思维方式三个层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只有全面掌握并综合运用这三个层次的思维方式,才能使思维能力和思维效果真正得到提高,才能更加高效地处理各种国际商务问题。 2.知识与技能。对于任何专业的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技能是知识运用的结果,掌握知识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技能的运用,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知识准备更好的条件。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在该领域应该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为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和职责所应理解的东西,包括基础知识(基本常识)、专业知识和关联知识等。技能则是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例如,运用经贸理论分析解决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能力、商务谈判技巧、市场调查能力以及完成国际贸易各项业务流程的能力等,这些技能可以通过重复性的模拟实验、实训或其他形式的体验来逐步提升。 3.身心与道德。在人全面发展的各因素中,身体素质应该是最基础的载体,也是其他各种素质赖以生存和提升的基础。一个拥有健康体魄的人在组织能力、定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学习和竞争的能力方面都会更强。而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会有正确的信念追求、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正确地对待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道德修养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具有社会思想指导性。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每一个人成才的方向和目标,都应该是和社会需要紧相连的,脱离了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人的才干就会受到抑制。对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而言,以后主要从事的是与对外经济贸易有关的工作,面临的将是更加复杂的环境、更加复杂的工作甚至更加复杂的人群,所以拥有强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个性、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以及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4.创新与特质。创新能力是人们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和科学知识,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思想来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指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开拓创新,对外贸实践技能的创新,而不是指贸易理论研究的创新,也可以说,这是更高层的实践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在素质教育中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不断提高的。特质是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既然人们是根据他们的特质与世界抗衡的,那么人们的特质就要把各种经验组织起来激发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要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面对复杂的对象处理复杂的国际商务问题,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特质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随机应变、灵活有效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驾驭国际市场是非常必要的。 三、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特殊素质与能力结构 1.通识性知识。“通识”不仅仅要求知识的掌握面要宽,而且要求对知识的运用能够汇通、融通和变通。通识性知识有助于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应该单单只掌握专业知识或与从业相关的知识,而是需要掌握覆载人类知识主要领域的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将学习的重心从现成知识的接受,挪移到综合性的判断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广阔的视野和终身学习的态度的陶育上,才可以成为具 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级国贸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2.全面性素质。全面的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显性素质外,还包括身心、特质、职业素养等隐性素质,隐性素质支撑着个体的显性素质,并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个体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全面性首先就体现在更加全面的隐性素质上,而隐性素质又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的。因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首先得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可以增强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性和心理调控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挫折,必须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获得挑战挫折的勇气。 3.综合性能力。康德曾说:“人的目的是‘做人’。”因此个人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做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能力。对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而言,首先要具备“做人”的能力,良好的商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全方位沟通及带领团队协同作战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做事”的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驾驭能力、理性分析能力等,而且还必须具有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未来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育重点 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等显性素质上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在身心道德、创新特质等隐性素质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应该将重点放在隐性素质的提高方面。 1.道德境界的培养。柯尔伯格认为在“无律”“他律”及“自律”之后,还有一个“普遍性伦理学原则”阶段。黄富峰认为,在普遍性伦理学原则阶段的德育内容应该注重德育主体道德境界的培养。高校德育应该注重德育境界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社会思想和道德知识的体悟最终实现在行为上的道德和谐性。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培育是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作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的德育知识,更需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大气的人格。所以,除了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通过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等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真正把社会思想和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2.个性特质的塑造。个性特质的塑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它以尊重个体为前提,把握个体的个性特质,因势利导,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个性特质的塑造对个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以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基础,在这一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个性差异,开展自由联想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个体优势潜能。在这一过程中,自由教学体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由教学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的自由是教师选择教什么、如何教、何时何地教的权利,学的自由包括“选择学什么(选修课程)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自由教育是遵循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自由思维,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为满足自己对新知识的好奇而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境界,乃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3.心理素质的提升。心理素质的提升首先要从自我意识的训练入手,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观察,是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中发展而成的。因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心理素质的提升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重点应该放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各种标准化测试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第二,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心理素质训练的环节,引导学生体验自我内心情感;第三,通过模拟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工作团队中的地位及作用,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监督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不断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言行。 贸易论文:金融危机冲击与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变化 摘要:本文选取2000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在对常规的需求途径和汇率途径扩展之后,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对我国对美出口与美国GDP增长率、家庭净资产、个人贷款利率以及实际有效汇率、加权实际有效汇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对美出口与以上变量均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家庭净资产、个人贷款利率、加权实际有效汇率的弹性系数很高,这表明仅凭传统的需求和汇率途径已经不能很有效地说明我国对美出口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需求;汇率;家庭净资产;个人贷款利率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进出口贸易大国,是美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由于和美国经济互补性强,中美贸易对我国经济和美国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美国进口商品中有近1/6是由我国向其出口的,换一个思考角度,我国出口贸易总量的1/5是向美国市场出口的。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誉为国民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因此在危机背景下研究中国对美出口就显得很有意义。裴平,张倩和胡志锋(2009)基于月度数据做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失业率、股市总市值以及中国前十大出口伙伴的加权人均GDP度量金融危机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均GDP下降和失业率增加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很大。田苗(2009)运用VAR模型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冲击,最后得出美国 GDP的增长和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是拉动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动力。叶珊(2009),孙晓琴,黄怡伟(2010),金洪飞,万兰兰,张 翅(2011)也有类似的研究。 总结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在研究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传导的文献中,收入途径和价格途径是主要的传导途径。曾忠东,谢志超,丁巍(2012)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详尽,他们认为由于中美两国之间的互补型贸易关系,贸易溢出效应在危机的传染中作用明显,通过对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比较研究后发现,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溢出的价格效应显着,收入效应较小。但是很多文献一般就需求论需求,在建立模型时忽略了危机的内因以及美国需求的具体情况。本文考量了这些因素后,选取家庭净资产以及利率代表的信贷额度作为需求路径的补充。本文认为消费信贷和家庭净资产指标对于需求路径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一是做为本次危机的直接内因这个意义上来说的。二是因为这两个指标在危机前后最大程度地调控了美国的消费需求,乃至总需求。此外,这些研究大多只涉及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效应,即从价格变动对贸易影响的角度研究汇率问题,缺少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价格替代效应研究的文献。本文根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危机爆发后特殊走势,在对汇率问题的研究中加入了替代效应的研究。 二、需求和汇率途径的扩展分析 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概括为需求传导、汇率传导、价格传导和贸易政策传导四类。结合本文引言部分的分析可知,本文主要从需求途径、汇率途径做了分析。[论文网] 一、需求传导路径的扩展。需求传导路径是最直接的路径,一般一国发生经济危机,该国经济增长放缓乃至产生倒退,消费和投资的急剧下降抑制了进口,从而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带来影响。针对2007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我们更加需要关注此次危机中美国家庭资产存量的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金融证券和住宅构成了美国资产存量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危机前美国家庭净资产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从2004年第一季度的50188(十亿美元)到2007年第一季度的66724(十亿美元),短短三年时间就增长了33%,每年的增长率接近10%左右。做为美国家庭财富最主要组成部分的房产和有价证券在此次危机中的巨额缩水无疑是整个需求传导路径中的重点。此外,个人信贷利率高低做为消费信贷松紧的标准,也在很大程度上调控了消费需求的大小。美国是消费驱动型经济,消费支出占国民经济的70%。所以也有必要在需求路径中加入个人贷款利率指标以考察其对我国对美出口的影响。 二、汇率传导途径的扩展。危机爆发国货币的贬值是危机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贬值使得危机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挤压了其它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危机国的贬值使得其进口我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使得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该国进口市场的挤压,这也降低了我国的出口。为挽救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政策的又一后果就是引导资金流向高利率国家,我国就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利差再次制动了汇率机制,造成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此外,美元的贬值虽然是对全世界所有国家而言的,但是基于汇率制度和国家实情的区别,这种贬值程度的大小也是相对而定的。基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币近几年来的强势,人民币和美元的相对变动叫其他国家更大。由于竞争国的存在,需要也有必要考虑竞争国的汇率变动情况,正是基于此分析,本文选取了以下六个国家的有机有效汇率做为比较考察的目标,它们分别为巴西、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以及新加坡。选取这些经济体的理由是:与美国贸易密切、贸易额大、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同。 从图1可以看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其它对美出口国的加权实际有效汇率在危机之前一直保持着相同的走势,在危机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和黄线表示的其它出口国的加权实际有效汇率在走势上明显不同:我国对美实际有效汇率在危机爆发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降后迅速走高;其它新兴出口国的加权实际有效汇率在危机后也经历了一个下降的过程,但其始终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图1 实际有效汇率和我国对美出口总额 数据来源: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来自IMF数据库;对美出口总额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并以2005年第一季度为基期,单位十亿美元 三、模型的建立和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本文模型建立的前提是扩展的需求理论,在运用广泛的非完美替代品模型中,假定消费者具有同质性偏好,不考虑劣等品和进口国内互补品的情形,那么解决了消费者效用优化问题之后,可将进口需求表示为进口国收入水平、进口商品的自身价格以及其进口国国内替代品价格的函数。在需求函数具有同质性的假定下,可将出口需求数量改写为进口国实际收入和出口商品与进口国内替代品相对价格的函数(章艳红,2009)。依据前文的分析情况,本文在基本的需求价格模型加入了家庭资产存量和利率因素,并用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代替实际GDP。为了考察汇率的替代效应,在对美出口总方程中加入了新兴出口国的加权实际有效汇率,最后建立如下模型: (二)样本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笔者选取数据样本的时间段为2000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一季度,并均转换为以2005年第一季度为基期的实际值,同时对含有季节性变动的数据样本进行了X-12季节性调整。有效实际汇率数据jjr均来源于IMF数据库;中国对美出口总额数据(dmck);美国家庭净资产数据jzc、个人贷款利率数据ll均来自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美联储经济数据库。美国的进口数据dmck经相应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处理得到实际值;家庭净资产jzc的实际值有名义值除以GDP平减指数得到。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对美出口冲击的实证分析 1.ADF单位根检验 对相关数据进行平稳性单位根检验,只有各个变量通过ADF单位根检验,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协整分析。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如表1所示,通过 ADF 检验后可知,原变量在5%的水平下均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原变量是非平稳的,但在经过一阶差分以后,差分后的变量在5%的水平下均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差分后的变量是平稳的。原变量均为I(1)过程,一阶平稳通过ADF单位根检验,说明变量之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Granger因果检验 虽然逻辑上确定了汇率、经济增长率以及家庭净资产、个人贷款利率和我国对美出口之间的关系,但真正明确中美实际有效汇率、美国的经济增长率、美国家庭净资产以及个人贷款利率是否是导致我国对美出口变化的原因,我们需要用到“Granger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原理很简单,就是运用F统计量来检验变量X的滞后值是否对Y有统计意义上的显着影响,如果该影响是显着的,那么称X是Y的“Granger原因”。 按以上原理做Indmck与Injjr,Injzc,Inbeer,gdpzzl,ll 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汇总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下,Injjr,Inbeer,Injzc,Inll,gdpzzl都是导致Indmck变化的原因。这也证明了美国经济增长率、人民币有效汇率、竞争国加权实际有效汇率、家庭净资产以及进口国国内个人贷款利率的变化确实会对中国对美出口产生影响。同样,表4-2b的结果也表明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下,Injjr,Injzc,Inll,gdpzzl都是导致lnzjk变化的原因。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总路径各方程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与前文分析相符的逻辑关系。 3.协整分析 前面的单位根检验表明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可以对变量进行Jonhansen协整分析,并得到Indmck、Inzjk、Inbz的协整方程如下: 对其残差项的单位根检验表明方程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有效的协整关系,代表了各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从协整方程5-7可以看出,GDP增长率、家庭净资产、加权实际有效汇率和我国对美出口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家庭净资产的长期影响最大,其弹性高达2.06,加权实际有效汇率的弹性也高达1.51,gdpzzl的长期影响系数并不大,只有0.17。我国实际有效汇率和美国个人贷款利率和我国对美出口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其中个人贷款利率的弹性高达4.13,是所有因素中长期影响最大的。对于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很多文献有不同的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还是符合经典理论的,汇率对我国对美出口的影响明显,实际有效汇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也即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升值1个百分点,其进口下降0.66个百分点。 四、政策意见 为了应对目前并不明朗的美国经济变化和人民币的升值问题,确保我国对美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笔者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扩大内需,适度调整对外需的依赖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美国需求各部分冲击均会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危机使我们意识到片面强调出口并不能取得长远稳定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所以,今后的主要任务还是扩内需,内需才是一个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保障。如果国外需求的下降是我们掉转方向的制约因素,那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是内需扩张的有利因素。 (二)确保人民币币值稳定 从本人的研究结论看,我们更需要注意人民币汇率的替代效应带来的影响,警惕其它国家的低汇率政策。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并不乐观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人民币币值有很大风险也没有必要,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此确保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 贸易论文:论化工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 前言 当下风险管理研究还处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仅仅停留在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预算、金融方面的投资、生产经营风险等领域,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研究属于国际贸易之间的进出口能源的风险管理还在少数,大多数国际当中的进出口公司,在对待风险管理这一问题上,依然还在摸索探求阶段,只有很少数大的企业集团,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之后,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理论,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虽然技术还不成熟,但是风险却每天都在发生,对于所有的进出口公司来说,当务之急是找出一套切实可行、适合于企业运行的风险管理方式,从而解决现有的危机,从而提高公司的生存质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经验就化工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为主要探讨方向,从现状、类型、问题和解决方法入手,为大家细致的分析一下。 一、化工品进出口贸易特点 (一)化工品贸易形势良好,进出口高速增长 化工品贸易快速增长,2003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好的年份,之后逐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化工品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保持贸易逆差 化工进口规模继续扩大,进口数量增长是引起进口进口贸易用汇增加的主要原因。化工品出口额仍靠数量拉动,使得占半数以上化工产品的进口数量增加,同时一部分化工品进口价格下降,减少进口用汇,两相抵消,实际进口用汇净增长,进口产品仍集中在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上,这部分产品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大力发展。 (三)国有企业在化工品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 在化工品进出口贸易中,国有企业一直是最重要的力量,其出口额与进口额都占总额的一半,三资企业是进出口贸易的另一个主要力量,比重仅次于国有企业。从发展速度看,私人企业化工贸易增速成倍增长,独占鳌头,在出口方面,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增速高于国有企业,进口方面,国有企业增长速度居第二位。但目前化工品的进出口额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推动。 (四)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是化工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的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60%左右,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30%左右,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快于进料加工贸易增长速度。 二、化工品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贸易自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发展,风险因素也在这一过程中增多。贸易企业化工品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现状呈现除了四种特征:第一,贸易经营企业数量大,情况多变。其中国有大中企业、私营企业、集体所有制等不同经营模式企业,无法在管理上统一。第二,外贸行业风险管理没有专业机构做出规范和管理,我国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贸易中的工作重点都投放在贸易发展上,疏于风险管理问题,一直都没有法规、意见做出明确规范。第三,现阶段贸易企业的分析、控制、管理还都是由企业自身完成的,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运用的方式也不同,虽有针对性但缺乏统一规范。第四,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观性较大,科学性较低。在大部分的贸易企业中风险管理的部门、人员等都没有形成专业化,在进出口贸易业务时,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防范、规避、转嫁、管理上就存在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规则和制度不能够统一。 三、化工品进口贸易主要风险类型 我国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外贸企业贸易业务不断扩大,经营模式主要由合资经营、对外投资等组成,外贸企业就面临许多国际市场上的风险。在化工品进口贸易中风险主要有五种:1、由于外方违约造成的信用风险,国际贸易双方处在两个国家中,交易中交货与付款就不能同时进行,贸易中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造成信用风险。2、卖方供货不及时、无货等情况造成市场风险,贸易环境对交易的限制,卖方由于种种原因延迟或不交货,就会给国内的企业造成损失。3、卖方与用户串通欺骗商造成经营风险,外贸企业在没进行资质审查时就进行交易,通常第一单贸易都很顺利,建立了信用之后就会进行骗取,然后逃跑。给贸易企业带来风险,近年来时常发生。4、在贸易中多种付款方式带来的商业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一般为即期、远期、托收、信用证、预付、后附等多种形式,每种方式都存在风险。5、作为化工品来说,其自身的易燃易爆属性限定了其运输当中的风险性,同时也加大了仓储的风险性。 四、化工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化工品进口中风险管理不符合规范,每年的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合同签订时,条款不清晰明确,给履行时带来隐患。国际贸易中遵循的通则,在实际的贸易中不同国家的贸易买卖合同就会出现差异,矛盾主要是各国法律及对合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贸易中我国企业对外国法律体系不熟悉使得合同纠纷解决带来了风险。 2、进口贸易中另外两方的资信调查不清晰,将会增大信用风险。进口企业不但与外国的客户贸易进行国际买卖合同的签订,还同国内企业签销售合同,明确两家企业的资信情况就十分重要,然而外国的中小企业调查就十分困难。 3、国际市场的多变,化工品市场行情情况的把握就相对困难。自2008年石油化工品价格大起大落,即使资深专业人士也无法准确判断。判断时不仅要了解化工品本身,还有对整个产业链及有关因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4、在运输物流中控制有限,使得产品在运输中出现灭 失风险。贸易中流通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过程中风险较多,不好控制。流通中的准备货源、确认货物发货情况、货物运送接收、整理储藏这些环节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执行。当下外贸企业为了减少损失或保险转嫁,通常情况下会严格控制进口贸易当中的风险因素,做好对其流程当中的全方面控制,防备其在输送过程当中因认为火天灾等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损失。 5、缺乏对货控制权,经常在货权转移的过程当中发生风险。在现有的进出口贸易当中,货物的所属全,也就是货权是非常重要的事项,所以这一问题也是进出口贸易当中最为常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掌握货权的一方在进出口贸易当中占主动权的比重值较大,掌握好了货权,就可以在通常贸易当中无限的缩小风险。一般来说,为了保障货权的主动权以及进出口贸易的主动性,国际间的贸易网来通常会采取款到发货这一原则,而并非是通常情况下的货到付款,这就牢牢把握住了控制权利,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6、报关、商检这些规定的检查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问题。当进出口贸易成功抵达货港后,就面临着申报以及规定商检等必要流程。这时管理方如果申报不及时,就会造成货物停滞、违规处罚、附加货物港口管理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耽误了货物出港运输的时间,也造成了一定的现金损失。 7、在国际贸易当中,并非仅仅在细微处造成贸易风险,有时一些大的宏观控制环节也经常会出现风险,比如反倾销与汇率问题等。由于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国与国的交易,这时就会出现货币兑换的问题,而货币兑换往往会伴随着汇率风险。我国的贸易一般面对非欧洲国家时,一般采取的策略是美元报价,面对欧洲时则直接采用欧元报价,但在外币兑换的过程当中,常常由于拖沓、繁琐,经常会造成“等待”风险,即外汇结算值的变化。这一风险随着近期来人民币的不稳定增长,显得越发严重。 8、不可逆因素带来的风险,防范这一风险的最为有效途径就是产品货物投保。 五、应对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 对于上述化工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问题,基本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法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一)建立公司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和管理机构 应挑选进出口业务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组建专职风险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纳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范畴,并尽可能地提高该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度。 (二)实施客户资信调查制度,建立客户档案,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 特别是较大数额的贸易项目,在动态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还要考虑采用保险、担保甚至是国际保理等手段,将风险转移或分散。特别在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当外经贸企业使用自己的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户部分保证金必须到账。2、其余部分货款在信用证到期前几个工作日内必须到账。3、如用户逾期付款,外经贸企业对货物应有处置权。4、如是远期信用证,则必须是担保提货或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三)建立详细的用户来款台账制度 在财务早已经电算化的今天,为化工品进口用户建立用户来款台账制度是风险管理所必须的。进口业务的结算周期相对较长,用户的来款及结算都是滚动进行的;在某一时点上,财务的账务上难以直接真实反映用户货款收回的全部实际情况。 (四)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在公司内部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里,对逾期付款的用户,都应对其亮起黄灯,以提醒业务人员,同时提醒风险管理机构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为严重的则亮起红灯。 (五)将进口业务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 现在许多进出口公司采用的是一个业务人员“全程包办”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流程。这种作法弊端甚多。 六、结束语 从国际角度看,所有的进口贸易风险管理制度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多方面的协作以及共同研究。从国内角度来看,我们当务之急是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进口贸易与国际接轨的风险管理政策。所以在这里笔者呼吁,在面对进口贸易风险管理这一问题时,我们一定要从其根本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当下所处于的时期以及将要面对的问题,针对问题认真仔细的划分出风险类型,善于总结经验以及归纳风险处理方式,并最终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式,并将这些方式归类成型,形成一套适用于发展适用于生产的风险管理制度。 作者简介:孙治秋(1984-),男,汉族,天津人,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南开大学世界经济 贸易论文:对于贸易开放发展影响研究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成了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如图1所示,用各省人均实际GDP变异系数衡量的地区差距除了1996—1997年出现了从0.6078到0.6014轻微的缩小和2006—2007年从0.6754到0.5849较大幅度下降外,90年代以来一直在近乎直线上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地区差距最为显着的国家之一。而与地区差距变化趋势相对应的另一个现象是我国的对外贸易除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后出现回落甚至负增长之外,在这期间也一直发展十分迅速,从贸易总额来看,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增长了近30倍,而单从出口额来看,增长了30多倍,年平均增速分别23%和27%,如果除去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三个年份来看,年均增速可达30%以上;从贸易依存度来看,从1990年的30%上升到了2007年的67%,如图2所示。从以上简单的描述性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外贸易发展与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有着十分类似的变化规律,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吗?目前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献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已有的实证分析也明显存在一个不足的方面是对于贸易开放影响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机制分析的较少,尤其是定量的分析更是鲜有。大多数分析的是外贸与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外贸对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贡献度。因而本文认为尝试借用MarcelaGonzálezRivas(2007)的分析方法,从各个地区的要素禀赋与贸易开放相互作用的角度定量分析贸易开放是如何影响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依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意义。本文其余部分是这样安排的:第二部分是对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的简要回顾;第三部分介绍本文应用到的理论模型;第四部分是对变量、数据和方法的说明;第五部分是对结果的分析;第六部分是简要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二、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回顾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技术外生条件下,在资本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规律作用下,即使地区之间没有要素流动,没有贸易,落后的地区其资本增长也将会超过富裕的地区,从而最终会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收敛而不是扩大收入差距,因此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对外贸易发展往往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相伴相随这种特征事实,转而他们求助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之源,而贸易则是国际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同时认为,东道国的R D投入与人力资本状况是影响本国技术创新和获得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条件,也即存在“门槛效应”(EatonandKortum1996,YukoKinoshita2000,ReddingandReenen2000,Xu2000,CaseliandCole-man2001,Keller2002)。那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如何来分析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我们考虑到一国内部不同的地区其要素禀赋往往不是平均分布的,这样的结果是不同的地区从对外贸易中获益就存在不同,达到一定R D投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受益多,经济增长快,而没有达到条件的地区则受益少,因此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般预测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将是扩大一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于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KrugmanandLi-vasElizondo(1996)建立的三区域NEG(新经济地理)模型认为,在经济封闭时,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效应,一国国内的经济活动是趋于不断集中的,因而地区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然而当国家走向开放时,情况将发生变化,此时国内企业的投入产出更多地依靠国外,而与国内的联系减弱,也就是向心集聚力将减小,同时由于国内城市集聚成本的增大,导致制造业的分布从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地区收入差距将减小。而采用类似的NEG模型,Paluzie(2001),却得出了贸易自由化会促使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同结论。这两个模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源自于对农业部门所作出的不同假设。Paluzie假设农业部门的投入要素(如劳动力等)相对制造业而言的流动性要差,他还假设制造业经济活动的离心力来源于潜在的分散的农村市场,因此在经济封闭状态下,制造业经济活动是比较分散的,地区收入差距也较小。而当一国贸易开放,企业的投入与产出转向国外市场时,因为城市一般有着更加便利的接近国外市场的条件,企业为了获取规模效应和减少运输成本,制造业经济活动会更加集中在城市,又由于农村劳动力不流动,贸易收益将很难传到给农村地区,地区收入差距于是扩大。由于在理论上对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结论,故许多学者转而做了许多实证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有如Giannetti(2002)研究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成员国之间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却扩大了一国内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Rodríguez-PoseandSánchez-Reaza(2003,2000)、Hanson(1996,1997)、MarcelaGonzálezRivas(2007)等对墨西哥的研究认为,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其地区间收入差距;PerniaandQuising(2003)以菲律宾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也表明,贸易开放本身并不能带来地区的平衡发展,也就是说不能缩小其地区收入和贫困的差距;Marjit,DandKar,S(2007)研究了印度贸易自由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认为出口的州收入增长要快,而进口竞争州收入增长要慢,州之间的差距因而扩大。对于中国的研究,有如Jian,Sacks Warner(1996)分析认为因沿海地区有参与国际贸易的先天优势,结了1990年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和中国总体区域经济的发散;Hu,DapengandF(1998,2001,2002)通过模型和实证认为贸易自由化改革是1985—1994年间中国沿海与内地差距不断扩要原因;Yao,Yudong(2000)的研究结论是对外贸易扩大了中国的省际经济增长差距;XiaoboZhang KeZhang(2003)应用Shorrocks(1982)年提出的方差分解法计算出了各种增长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结果显示,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其贡献率达11.1%,仅次于资本因素;王丽娟(对贸易自由化和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高度相关;赵伟,何莉(2007)应用德特(DeLaFunente,2003)的趋同核算框架(convergenceaccounting),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对中国省增长趋同与差异的贡献,认为对外贸易是引致中国各省市劳均GDPσ发散和β发散的主要力量之一;张(2009)分析认为我国地区外贸差异与经济发展差距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贸易差异是地区差距的格因,并且定性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项卫星等(2010)研究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在整体上扩大了中间的收入差距,但同时又是低收入省区缩小与全国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张衔等(20 11)实证分析认为我国西部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差异是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三、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一个理论模型 本文设Cobb–Douglas生产函数有如下形式:itit-1it这就是本文的基本方程,为了利用这个方程来分析对外贸易与地区要素特征相互作用对地区发展差距所产生的影响,还必须对(3)式进行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把物质资本存量Lnkit分成两项,一项是直接参加生产的私人物质资本存量用C表示,另一项是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公共资本存量,相当于公共基础设施用I表示,因而:其中f和w为线性函数,对于f(LnC)函数可以表示三项,第一项为滞后一期的私人资本存量水平;第二项为收入水平和贸易开放水平O交叉相乘项;第三项为收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以分析地区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效应。这样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d、r、z为线性函数)(5)it-此外,为了分析公共基础设施I与贸易开放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把函数表示为其与贸易开放度O之间的交叉相乘项加上其滞后一项的基础设施水平,因而有:其中p、q也为线性函数,把(6)、(5)代入(4)得:最后我们考虑技术进步项LnAit,我们把它表示四项,第一项为贸易开放度O与人力资本h的交叉相乘项,以分析贸易开放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本文的研究变量;其余三项是依据前人的研究而引入的控制变量,一项人力资本存量,以反映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直接和独立的作用(Romer1986);一项是反映技术在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地区之间的扩散(NeslonandPhelps1966);一项是反映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Connlloy2003),这样技术进步函数可表示为: 四、变量、数据与方法说明 (9)式就是我们要估计的计量方程,因变量采用年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人力资本存量h采用获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如果采用在教育上的支出或入学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们代表的是流量。对于私人资本存量C应当采用的是全部企业资本存量之和,但我国这方面的数据,特别是分省数据无法获得,作为替代变量,本文使用分省物质资本存量总和,1997-2000年的数据采用张军估计的数据,2001-2007年的数据由笔者根据张军的方法自己推算得到。技术追赶项Lnh)中的A用劳均GDP来代替,因为劳均GDP与技术水平正相关,劳均GDP用地区总GDP除以全省总劳动力。虽然采用贸易量来衡量贸易开放程度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因为影响贸易量的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如运输成本、世界需求等,但是如果采用其他指标如关税率、配额等带来的是更多的问(RodrikandFernandez2001),因此本文贸易开放度依然用进出口总额除以GDP来表示,注意这里贸易开放度是全国的开放度,只随时间变化不随地区变化故采用Ot-1表示。对于公共资本存量变量I,我国同样没用直接可得的数据,本文根据以往研究的惯例采用公路密度来作为变量,公路密度等于各省公路长度除以各省面积。我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方程(9),以控制截面个体效应,由于所用的自变量都是滞后一期,故也可以较好地避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我国1997—2007年间的分省数据集,共31个省市区,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8》。表1是对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五、回归结果分析 从表2的模型(1)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贸易开放度与人均GDP交叉相乘项的回归系数是正的,且在1%水平上显着,意味着贸易开放使发达地区(人均GDP水平高)比落后地区(人均GDP水平低)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扩大地区差距。这一点是与Myrdal(1971)的思想相一致的,他认为贸易开放将使地理位置和条件都优越的发达地区更能发挥其竞争优势,从而扩大其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从单独收入项来看,其回归系数也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着,表明我国地区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发散现象,这与以前的一些研究结论相吻合(蔡昉,都阳2000,沈坤荣、马俊2002等),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增长越快。人力资本存量与贸易开放度交叉相乘项的系数为正,人力资本存量本身项也为正,表明在人力资本高的地区(发达地区),其在贸易开放中受益越多,增长也越快,具有扩大地区差距的效应,不过从统计显着性来看却都不显着。公共基础设施项和其与贸易开放度交叉相乘项的系数都为正,表明基础设施水平越高的地区(发达地区),贸易开放将促使其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扩大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虽然并不显着。私人资本投资项的系数都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着,说明私人投资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劳动力投入的作用并不明显,这可以从其回归系数虽为正,却不显着看出,这些都与大多数的研究结论是相一致(沈程翔1999,刘木平,舒元2000,沈坤荣2002等)。为了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我们还分别做了模型(2)、模型(3)、模型(4)的回归分析,模型(2)是利用高中学历以上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来作为人力资本存量指标所作的回归,模型(3)是利用铁路加公路的道路密度来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变量指标所作的回归,模型(4)是剔除不显着的变量之后所作的回归,从表2可以看出,其基本结论没有改变,表明回归结果是稳健的。以上的分析只是定性的让我们知道,贸易开放将使收入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公共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比在这三个方面都相对要落后的地区受益要多,经济增长要快,从而拉大地区收入之间的差距。利用上面模型(1)回归结果我们还可以定量地来分别计算出这三个方面的效应,表3是以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和人均GDP最低的贵州为例所得出的计算结果:表3中计算公式的意义是贸易开放对地区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贸易开放的直接作用s,它对所有的地区都是一样的;另一部分是贸易开放与各地区的收入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等特征相作用而产生的间接作用rLny。表3的收入效应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贸易开放度变化一个单位,经济增长所变化的百分点数,其他类似。从表3可以看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贸易开放通过收入效应、公共基础设施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分别可以拉动贵州在样本期间平均每年增长2.78、3.66、3.04个百分点,上海平均每年增长4.08、3.78、3.0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贸易开放的收入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公共基础设施效应分别使贵州比上海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低1.30、0.12、0.01个百分点,贸易开放的总效应使贵州经济增长比上海平均每年低1.41个百分点,其中贸易开放的收入效应是主要的,占95%以上。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贸易开放影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机制的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贸易开放对我国所有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效应,但这种促进效应的大小与各地区的具体特征相关。对收入水平高、人力资本存量高、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好的发达地区这种作用大,而这三方面都较差的落后地区这种作用要小,因此贸易开放在我国具有明显的“棘轮效应”,越发达的地区受益越多,经济增长越快,这是贸易开放导致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内在机制。(2)在贸易开放引起我国地区差距的收入水平、人力资本、公共基础设施三种效应中,收入效应是主要的,因此应千方百计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其能从贸易开放中受益更多。 贸易论文:我国贸易构造改变的波动性特色与途径转变 摘要:文章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将我国1985年~2008年贸易结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深入考察贸易结构演进过程中的波动性特征以及资源、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转换速度问题。分析表明,各类密集型产品份额的波动性和转换速度逐渐减弱,并且已经进入趋势平稳发展阶段。文章认为,已有的贸易结构演进路径提升空间有限,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双重弊端,贸易结构演进路径必须进行适时转换。然后,文章提出了一条新的贸易演进路径,指出各类密集型产品升级必须向着出口质量、技术的全面提升路径转换,并进一步分析了路径的实施渠道。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贸易结构;波动性特征;路径转换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模式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冲击。一是贸易壁垒、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中国很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来自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在对外贸易不断扩张的同时,中国已成为每年遭受反倾销调查数目最多的国家。二是虽然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量排名仅落后美国与德国,排名第三,但是中国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竞争力仅局限在不断压低劳动力成本上,而在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上却无法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贸易利益的获得已经不能仅仅取决于生产能力和生产量的大小,更要注重品牌及创新技术的提高。三是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必定是大势所趋。这间接的表明了我国不能再依靠能源、资源、劳动力数量的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上,必须开拓新的增长模式,贸易模式必须探索新的路径。此外,联合国贸发组织认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较低。 由华尔街开始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强烈冲击,这不禁要问我国现有的贸易模式是否仍然适用?面对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贸易演进路径应该怎样调整?本文首先对中国1985年~2008年贸易结构的波动性特征与转换速度进行分析,然后希望从深层次上获得中国贸易结构升级的转换路径。 二、中国贸易结构的波动性特征:1985-2008 传统文献中对贸易结构阶段性特征的分析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是从比较优势出发分析我国的贸易结构转换,另一种是基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阶段的考量。他们的分析都能够很好的解释贸易结构的趋势性特征,但是却回避了贸易演进中可能出现的“拐点”和波动性特征,并且对贸易结构转换速度问题也重视不够。本文着重从贸易结构的波动性和贸易模式转换速度角度进行分析。 按照SITC分类标准,将所有出口商品按照要素密集度标准分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并计算出每种类型产品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本部分的分析数据基于1位数的SITC数据。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通常将SITC0-4类定义为初级产品,也被称为是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5-8定义为工业制成品,其中SITC5和SITC7类制成品一般被粗略的认为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6和SITC8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本文的数据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1985年~1992年来自Sitc.rev2;1993-2008数据来自Sitc.rev3,对两类数据按照分类标准进行了适当转换。从图1中,可以明显的发现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仅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特征,而且各阶段的波动性特征也非常明显。本文按照波动性特征,将贸易结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1992年):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贸易结构呈现出“双升一降”的变化特征,波动最为剧烈,并且贸易结构切换速度最快。1987年和1992年出现两次“剪刀差”形状。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全部产品的份额各自上升将近一倍,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份额则迅速下降,由1985年的62%下降到1992年的18%,不及原来的1/3。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品份额都对资源密集型产品份额进行了超越,并且两者之间的转换速度很快。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明显呈现粗放式增长特征,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是资本存量的不足,此时的经济动力只能依靠资源的开采与投入来推动。但是,资源密集型产品比重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体现。中国是劳动力禀赋充裕的国家,而资源相对匮乏,根据静态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当出口其要素禀赋相对充裕的产品。所以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比较优势得以集中体现。 第二阶段(1993年~2002年):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双降一升”,贸易结构转换波动性减缓。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份额虽然仍然很高,但是出现拐点,进入下降通道。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仍然下降,但是在1998年~2002年间下降特征不再明显。而最为明显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份额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带动了经济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在这一阶段我国大力实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东南沿海城市不断开放,加工贸易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开放度的不断增加,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不断增加。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动态要素禀赋理论的体现,劳动力产品的比重的大力发展,使得我国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资本劳动比显着提高;再加上FDI在这个阶段的大力引进,导致了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的大幅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比重出现了拐点,在1994年达到了61%的峰值水平,然后不断下降,而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仍然不断攀升,并且在这一阶段,这种比较优势之间的切换速度很快。 第三阶段(2003年~2008年):“这一阶段波动性最弱,趋势平稳”特征得到明显体现。如果说前两个阶段劳动力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份额对资源密集型产品份额是强势超越的话,那么资本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密集型产品份额的超越则显得动力不足。三种类型的密集型产品的份额保持趋势平稳特征,三者的离差都在10%以内。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达到了最低,将近6%;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份额平均保持在42%与52%。在这一阶段趋势平稳的特征,还表现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比重向资本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转换逐渐减弱,这是动态比较优势走向低速发展的特征体现。其中的原因是我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甚至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贸易模式提升,不能只从数字角度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的增加,更应该关注贸易效率和质量问题。 通过三个阶段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近三十年来,我国的贸易结构不断升级,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断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先升后降,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份额不断升高。但是,从波动性特征来看,这种贸易结构转换的动力在逐渐减弱,三种份额已经进入趋势平稳阶段。依靠提升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降低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的空间已经不足,原来的升级路径需要进行适时调整,我国的贸易结构转换必须寻求新的升级路径。 三、中国贸易结构升级的路径转换 贸易结构升级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在发展。第一条路径是贸易结构由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向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转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结构的升级主要是沿着这条路径发展 ,并且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到,在这个路径上,我们的贸易结构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在这条路径演进过程中,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中处于比较低端的环节。并且,这种发展路径继续延续会存在两个弊端,一是中国出口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具有低成本、低市场进入壁垒的特点,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压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福利;另一方面,我国将很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来自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尤其是进来这些国家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申诉和仲裁措施急剧增加,使我国的出口形势面临恶化。因此,必须寻求贸易路径的转换。 第二条路径是在各类密集型产品出口质量、技术、品牌上的全面提升。我国贸易结构朝着这条路径转换才能真正实现二次升级,其原因来自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国际贸易理论界,异质性厂商、异质性产品贸易理论备受关注,贸易学家们已经把关注的重点从传统的代表性企业、同质性产品转移到异质性厂商、生产技术差异、生产效率与产品品牌的提升方面。在实践上,由于低价格、低质量、低技术的产品更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和贸易诉讼。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产品出口曾经面临严重的贸易壁垒,中国现在也面临者类似的问题。但是,随着跨国公司外包的盛行,国际生产网络在全球展开新一轮的布局,在加上我国近年来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我国的贸易发展可以抓住这个新的机遇,在第二条升级路径中寻求突破。 路径的转换可以通过两条关键渠道来实现。第一,资本技术要素禀赋质量的提升。根据动态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要素中资本和技术禀赋的增加是贸易结构升级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参与更高阶段的国际分工,参与高技术、高资本含量的产品的生产,从而提升要素的资本技术含量。现实情况是中国处于产业分工链条的最低端,经常出口的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此,在全球产业链的横向一体化延伸中,我国企业应该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加大产品的异质性来提升自己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在纵向一体化过程中,提高自身在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技术水平。第二,要素禀赋结构的合理搭配。目前,我国要素结构搭配存在严重扭曲。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资本拥挤在产能过剩行业、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本投入已达到了一定高度,适当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下转第113页)劳动者素质,以增加高质量劳动力要素投入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能源、资本投入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4%左右可以实现要素产出率最大化。 但是,资本、技术要素禀赋如何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如何合理搭配?从而提升中国的贸易结构层次。本文认为这两个问题可以通过产业的有效集聚、国际和国内分工等途径进行分析,以获取适合我国的贸易结构升级路径。一方面,产业集聚效应可以促进跨国公司FDI的使用效率和FDI的技术水平。我们知道FDI一般会携带相对先进的技术,尽可能吸引更多高质量的FDI是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层次的一个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产业集聚效应可以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产业合理布局之后,技术溢出效应,示范效应都会促使国内技术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当同类行业的公司聚集到一起生产的时候,这种无形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会使得技术溢出增加,同时也促使其它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此外,产业集聚还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这其中主要原因不仅在于集聚效应可以通过配套设施的提供导致成本的降低,而且产业集聚加速了资源的流动,尤其是使得携带知识与技术的资源快速流动,再加上干中学效应,从而会导致人力资本以及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 要素合理搭配的重要途径是积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合理配置国内的分工体系。中国目前的基本状况是:分工与专业化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整体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还向当低,并且我国国内分工以及参与国际分工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完善国内分工体系,才能使得我国的要素资源合理搭配,要素使用效率提升,从而升级我国的贸易结构。根据国际分工理论,跨国公司会根据所有权、区位等优势把生产网络安排在全球不同地区,进行外包生产。中国在全球分工结构中,从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移动是中国贸易结构二次升级的突出体现。此外,国内分工应充分发挥不同区位的要素禀赋优势,注意分工的层次性。一国国内分工越发达,那么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更容易接轨。 我国贸易结构的进一步提升不能只局限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的提高,而更有赖于资本技术要素禀赋质量的提升与素禀赋结构的合理搭配。通过产业的集聚,构建合理的分工体系,同时,加大高素质人力资本投入,使要素流动更加合理,要素的配置效率更高,所有这些因素是增强我国出口比较优势,优化出口贸易结构的基础。 四、结论 总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研究中国贸易结构的波动性特征与路径转换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从理论上看,不能仅局限于把握贸易结构演进的长期趋势问题,而更应该关注贸易结构的波动性特征以及各种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转换速度问题,进而去尝试研究一些诸如贸易结构的周期性等新的问题,从而在理论上去解释中国贸易结构应该进行路径转换的原因。从现实意义上看,虽然中国贸易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中国制造”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贸易壁垒、反倾销、非正常性关税等不公正待遇。这使我们看到中国的出口模式必须进行调整,去适应高端国际化分工的需要,那么相信本文依据中国贸易结构的波动性特征,提出的新的转换路径,对于未来中国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贸易论文:从文化视角审视中美贸易摩擦 中美贸易摩擦从现象上看呈现出的是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但从更深刻的层面看,中美贸易摩擦实质上是中美两国文化的冲突和摩擦,尤其是价值观的冲突和摩擦。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有意无意地左右和控制着中美贸易行为,因此,治理中美贸易摩擦应该从这一更深层次上展开。 一、一国文化决定着一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行为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由这个国家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思维方式、生存方式、民族人格心理等因素整合生成的。其中价值观起着核心作用。①一个国家的文化渗透到国家意志、国家利益、国家行为、外交政策之中,形成国家的整体形象。传统意义的国家利益是指国家的生存、权力、安全和财富,以及与之相关的疆界、人口、资源、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物质要素。但国家利益不是由物质界定的,而是由一国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界定的。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国家对其利益的界定取决于自己历史、文化和传统,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一定或不主要是来源于物质利益上的增减,而是来源于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差异。例如,从物质的角度就无法解释美国为什么害怕一个贫穷的朝鲜拥有核武器,而不怕英国拥有核武器。对此的合理解释只能从文化理念角度、从价值观念去寻找。因此,解决国与国之间矛盾,包括贸易摩擦的方法不是一方在硬实力上绝对压倒另一方,而是要更深入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尤其是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并通过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的交流与互动解决双方的矛盾与摩擦。 文化价值观不仅是界定国家利益的根据,而且本身也是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但是,国家利益中的文化利益长期被忽视了。在任何一国的国家利益中都包含着道义扞卫和目标理想追求,以凝聚国民的认同和支持,引领国家发展方向。因此,在目前的世界体系中,大国都高度重视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战略涉及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但一国在对其他国家展示本国文化理念与价值观的同时,应该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从而增进国家之间的互信,构建本国与他国的文化价值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与世界的认同感。 因此,我们认为,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以及受这样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支配的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的差异和冲突,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固有根源。中美两国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利益分别构筑了各自的贸易战略,牢牢地制约着中美贸易行为,并制造了贸易摩擦。 文化理念、价值观不仅仅界定着国家利益,而且还决定、支配和控制着国家行为。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各国为了扞卫本国的国家利益,实现本国的对外战略目标,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外交方式。纵观国际关系史,不同的外交方式的发展与演进无不打上了不同的国家文化理念与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印记。当今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对外交往政策,包括贸易政策,都是以本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为依据制定和实施的。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弗兰克·宁柯维奇(FrankNinkovich)指出:“在20世纪,美国几乎所有的重要的政治家都毫无例外地把文化因素考虑为其处理外交的组成部分;的确,文化在他们决策中起着明显的,常常是决定性的作用。”[1]目前,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把它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原则在全球推进。美国这种超级大国地位也使它的一些所谓国内法产生了强烈的国际冲击效果,而且这种单方面的霸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所向披靡,使不少国家忍气吞声,不得不俯首称臣。然而,美国在推行自己的这一套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时,忘记了另一个真理:当今的世界也是一个几种国际势力鼎立的世界。曾几何时,美国的这一套以霸权文化和价值观为核心的经济、贸易、军事、外交等等政策受到了对手国的挑战,尤其是受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挑战。于是美国把中国看成是它推行霸权文化与价值观的最大威胁,频繁制造与中国政治的、经济的、贸易的、军事的摩擦。 二、美国文化的霸权理念与中美贸易摩擦 奉天承运的“使命感”是美国文化理念的核心元素。而这一元素透露出的是霸权理念,其效果即是霸权行为。正是凭着这一“使命感”,早期的欧洲移民者开始了他们在美洲大陆的拓荒和征战,并建立了美利坚共和国,一个有别于旧世界的新社会,即所谓的“山巅之城”(a city upon the hill)。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他们设法使新建立的国家不仅在政府体制和社会结构上与欧洲国家不同,而且还要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与欧洲国家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就产生了不同于欧洲的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是一种宗教与世俗相结合的文化,是一种以个人为本位、表现出很强的个人主义特征的文化。 “扩张”是美国文化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的美国人从不讳言自己属于一个“扩张”民族,统治者更是受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扩张”的行为来自于藏匿于美国文化中的“霸权”理念。因此,当美国开始考虑它的外部利益时,“扩张”便以不同的形式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表现出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它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金融优势,取代英国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更是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样,随着美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美国文化表现出强烈的霸权性质。美国文化霸权表现为经济霸权、金融霸权、军事霸权、政治霸权。而从根本上说,美国文化霸权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的独特的个人主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舍我其谁”的世界中心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美国文化霸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契机,极力推行美国的价值标准,将适合于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强行推行到经济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对外文化交流及援助项目传播美国的意识形态,将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人权”上升为“普世原则”,要其他国家“亦步亦趋”地仿效;利用发达的大众传媒网络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美国的生活方式,以其优越的“使命感”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和价值观念,甚至自认为有道义上的责任“影响”别国的发展方向。 正是这种霸权文化或霸权价值观使美国在中美贸易关系中频频制造贸易摩擦。从经济的角度说,本来中美贸易关系是复合的相互依存关系。但是,在贸易领域,美国频繁制造的贸易摩擦使两国不仅没有形成依存关系,反而互相防范、互相排斥。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美国一些人对这一复合相互依存的理念、思维和战略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他们把中国与美国的经济贸易关系看作是美国对中国的单边施舍,看作是名为“接触”、实为遏制中国的政策手段,企图利用现有的优势地位压迫中国在某些领域做出一定程度的、甚至是重大的让步,而如果中国不从,甚至如果中国向美国的经济霸权提出挑战,中国就面临着美国强大的压力和严厉的苛责,以至于对中国实施贸易遏制、封锁和制裁,因而在中美贸易关系中,是美国首先打破了中美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原美国国务卿赖斯一语道破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我们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更多植根于共同的利益,而不是共同的价值观”。[3]罗能生等(2006)[4]认为,文化作为一套潜规则,反映了人们 权利关系的整套行为规则和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的变化和发展,是引致贸易摩擦的最深层诱因。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在国际交往中居于主导地位,制定并掌握着国际交往中的游戏规则。美国国际政治学家汉斯·J·摩根索(HansJoachimMorgenthau, 1948)在《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一书中曾谈到帝国主义对世界控制的三个方面,即政治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5]对美国来说,这三种帝国主义都植根于美国的霸权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之中。美国的霸权战略的根本动机和目的就是遏制挑战国。而正在崛起、并逐渐强大起来的中国在成为美国经济、贸易的主要对象之后,就必然对美国的霸权形成巨大威胁,于是美国把中国看成是它推行霸权文化和价值观的主要障碍。他们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终将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军事大国,届时将不可避免地威胁到美国的“利益”。因此,美国的战略就是对中国实施全方位、多领域、常态性的遏制;而在贸易领域则是频繁地制造各种贸易摩擦,使中美贸易摩擦成为常态,并使中美贸易摩擦阶段性地反复升级。 现阶段,美国对华贸易摩擦主要表现为利用每年两次的美国财政部的汇率调查报告迫使中国在汇率上让步。中美贸易失衡是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根源,而在探讨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时,美国国会一些议员、政府官员,甚至像克鲁格曼这样的学者都把中国的贸易顺差说成是中国人民币低估造成的,是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的结果。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抛出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的提案。“汇率操纵国”似乎成了一柄悬在中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似乎只要需要,他们随时都可以咬断悬挂“达摩克利斯剑”的马鬃,让锋利的“达摩克利斯剑”刺向中国。而如果中国不听从美国某些人的“意旨”让人民币按他们提出的标准升值30-40%,他们就要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征收惩罚性关税,甚至威胁将中美双边的贸易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虽然2010年美国已经两次推迟把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的汇率调查报告,但中美两国货币汇率之争并没有因此解决。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美国处于两难境地。美国出版的《世界日报》2010年10月23日社论《美国汇率报告延期公告》说:“美国深知中国已非吴下阿蒙,因此在行政部门透过种种明暗的沟通渠道得知中国只有在人民币汇率调整频率和幅度上稍作因应,而不可能短期内作出太大幅度的升值政策底线后,立即陷入两难的局面:若不将中国列入操纵汇率的‘黑名单’,那么将惹恼国会;然而若将之列入操纵国名单,则如何处置也将陷入为难地步。这是美国把国际事务纳入国内法管辖,一碰到国际强大对手必然出现的尴尬局面。” 在暂时不能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提起了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并对中国一些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惩罚性的反倾销关税。据中国商务部资料, 2010年1月到9月,美国对中国的“双反”调查和征收惩罚性反倾销关税多达8起,有的惩罚性关税甚至高达437%。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内,美国对中国提起的贸易制裁次数之多,超过了2001年至2009年的9年内每年的平均次数。在这9年时间内美国对华提起反倾销案件平均每年才7起(见下表)。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 2009年针对中国的13起反补贴调查中,有12起伴随反倾销调查。这12起“双反”调查中有10起由美国启动的,占比83·3%。② 美国就是这样:一方面压人民币升值(人民币也确实升了值),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美国也确实实施了),力图要中国既在汇率政策上让步,也在贸易政策上让步,双管齐下,斩尽杀绝,直至把中国商品撵出美国市场而后快。美国的所作所为把美国的霸权文化和霸权价值观在中美贸易问题上淋漓尽致地暴露无遗。 三、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与中美贸易 在中美贸易关系中,美国人不仅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去要求中国的行动和行为,更是严重忽视中国的文化或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核心信仰的重要性,结果自然会遭到中国的抵制和反抗,从而导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近年来,中国根据这一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在国内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内各民族的和谐共存,同时也向全世界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强调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共存。然而,必须明确的是,中国的“和谐世界”价值理念是“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即承认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差别,主张通过“存异”而“求同”,以实现“和谐世界”的理想。很显然,中国的这种文化观和价值理念是与美国的文化霸权的价值理念相冲突的,因而产生两国各种关系,包括贸易关系的冲突就是必然的。 中国历来认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产业国际转移:美国因把它的主要精力放在高新技术的发展,而把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能源耗费性等所谓“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德国等欧盟国家因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一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而把它们的这些产业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转移;由于地理条件所限,日本天然缺少生产发展的各种自然资源,因而把需要大量自然资源的产业向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开始发展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美国、欧盟、日本的注意力,成为了它们产业转移的接受国。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美国的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由中国向美国出口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消耗型产业的产品积累的,而不是中国刻意追求的,也不是人民币汇率造成的。中国一再强调中美两国经济是相互依存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中美两国在贸易上的理智态度应该是在和谐共存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而不应该是树起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 同时,中国主张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出路在于中美两国各自调整自己产业结构,即美国加大国内储蓄,中国加大国内需求。要解决中美贸易失衡,中美两国应该 首先“各人自扫门前雪”,而不应该以邻为壑。国际上一些有识之士也有同样的看法。美国国际商业理事会前主席托马斯·尼尔斯认为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问题不在中国,而在美国。美国的贸易赤字是美国与中国在人民币问题上发生争执的原因,但赤字本身是美国自身经济表现的反应,是美国储蓄率过低的结果。即使人民币再升值20%,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相当小,就业岗位绝不会重新回到美国。中国人深知这一点,因而一再提醒美国要再平衡美国经济。《华盛顿邮报》的一篇评论也认为,美国只有“先把自己的屋子打扫干净”,解决其长期存在的巨额赤字问题,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才具有公信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在2010年IMF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期间也说:“人民币币值重估不应当被他国政府当作掩盖本国问题的遮羞布。寻找替罪羊总是容易的。”③总之,在处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和贯彻“和谐世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求取中美贸易中的双方共赢。 四、从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认同的角度有效治理中美贸易摩擦 中美两国文化理念与价值观的差异,界定了中美两国不同的国家利益,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固有根源。因此,中美贸易摩擦的治理的根本在于中美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互相尊重、理解和认同,而不是互相排斥,更不能企图以一种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压倒、甚至取代另一种文化理念和价值观。 建构主义学者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y, 2004)认为,观念是定义国家利益的根本因素;观念是构筑国家认同(State Identity)的基石,并对国家利益和外交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国家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首先是构筑国家认同,不同的国家认同将导致不同的国家交往战略目标、方式、途径和结果。国家认同总是先于国家利益厘定。温特认为,不同的国家认同可以导致两个国家的关系成为敌对性的恶意竞争关系,也可以导致两国关系成为合作性的友好关系。 中美互信的基础是国家认同;而国家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认同(Culture Identity)。但是,中美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中美两国对彼此文化差异缺乏充分的、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如梅新育(2005)所说;偏见比争端更加可怕。[6]分歧乃至争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偏见、无知和单方面强加于人的作风,正是后者可能将我们引向无法挽回的冲突。从长远而言,中美之间的相互了解是高度不平衡的,中国民间对美国的了解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的了解,对中国的无知是中美许多争端的重要根源。中美两国已经深刻意识到这一“无知”状态带来的后果。两国官方已经认识到中美文化价值认同的战略意义,并开始从政府层面着手战略实施,从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角度治理中美贸易摩擦。为此,中美两国政府已经从文化价值观方面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自2009年起,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与美国联邦行政学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联合举办中美政府高级行政人员“全球领导”课程进修班。这个培训班是由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批准的一项培训美国国务院局级官员计划的一部分,是中国的大学第一次承担培训美国中高级行政官员的任务。2009年第一期的30位学员来自美国国防部、国家航空航天局、海军、陆军、空军、农业部、驻华使馆等美国多个政府部门,均为直接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局长级”官员,包括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局网络安全主管、陆军情报安全司令部特别行动顾问、国防部国防技术分析室部门主管、美国联邦行政学院首席运营官等。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政治体制》、《中国贸易与经济政策》等课程。同时,该项目还安排学员与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官员、媒体和社区工作人员座谈,访问工厂、智库、大学等机构。我们从参与受训的人员、级别、课程等各方面不难看出,此类培训的动机和目的就是增进中美两国政治文化认同,培育国家认同,构建互信。 2010年5月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创建了中美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标志着中美人文交流从此迈出关键一步。根据这一机制,在未来4年中国将落实接受美国10万名来华留学生、中方提供千人全额奖学金、实施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等。而中方未来4年将派遣1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④这一机制结束了中国向美国输出留学生的单项交流时代,开启了中美深层次交流的新纪元,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影响巨大。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也陆续派出各级官员至海外,尤其是美国,接受有关专业学术机构的中短期培训。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中国官员的“哈佛培训计划”。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签订的三方协议,在从2002年起的五年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为中国培训300名局级以上中高级官员。 我们相信,中美两国政府的这些活动必将增进中美两国文化理念认同、价值观认同和国家认同,构建两国的互信。从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人类最根本的意识形态上把国家误解降到最低程度,有效遏制和治理中美贸易摩擦 贸易论文:美国开国先辈们的自由贸易思想探析 一 自由贸易理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而产生的。法国重农学派最早提出了自由贸易的论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绝对成本说”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由贸易理论。其基本含义是,如果A国在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上拥有B国所不能相比的绝对优势,B 国就应该从A国购买,而不必自己生产。如果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彼此交换,国内的资源就可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进行贸易的国家都可从中获益。斯密的这种设想显然只有在商品完全自由流动的状态下才能实现,也就是通过自由贸易,实现世界资源的最佳配置,形成最为合理的国际分工。在这个基础上,任何国家都可花最小的代价获取所需要的商品。斯密的这一理论尽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不能解释不具有绝对优势成本的国家从事贸易活动的可能性,但它显然为国家间开展国际贸易提供了依据。大卫·李嘉图以“比较成本说”弥补了斯密理论的不足,进一步解释了在自由贸易基础上的国际交换可为所有参与国带来好处,不管这些国家在产品生产上是否占有绝对的优势。李嘉图与斯密一样,强调自由贸易将增加国家财富。他认为,“贸易的目的是增加生产”,因为在自由贸易下,资本将流向那些最有利可图的部门。单从理论上讲,通过自由贸易,国家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财富。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指出:“在经济学中,可能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专业主张是如此的一致,即绝大多数经济学专业认为自由贸易优越于保护主义。”(注:丹尼·罗德里克:《发展中世界向自由贸易的推进》(Dani Rodrik, "The Rush to Free Trad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Why So Late? Why Now? Will It Last?"),全国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第3947号,1992年,第1 页。)实际上,自由贸易理论的提出首先是一种设想,完全排除了外界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把国际贸易放在了由自由贸易所笼罩起来的“真空”状态下。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要求自由贸易的呼声尽管从未中断过,但古典经济学家在理论上描述的商品跨国界完全自由流动的状态却很难自动地成为民族国家的优先选择。 在美国早期领导人当中,许多人与亚当·斯密处于同一个时代,在追求政治民主自由的同时,在经济上倾向于一种以自由放任政府、个人主义、理性化和经济国际主义为基础的思想。他们的确受到了那个时代进步的经济理论的影响,“无不熟悉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有关自由贸易强有力的理论阐述。他们认为他的推理无可挑剔,合乎需要,符合他们的天性和愿望”(注:艾尔弗雷德·小埃克斯:《开放美国市场:1776年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Alfred E.Eckes, Jr., Opening America's Market:U.S.Foreign Trade PolicySince 1776),查珀尔希尔1995年版,第4页。)。他们也目睹了英国重商主义政策对殖民地发展与外部经贸关系的束缚,尤其是到了殖民统治后期他们对英国的这套政策深恶痛绝。乔治·华盛顿在1774年曾坚决反对英国在重商主义指导下奉行的这种只利于自己的贸易政策:“我们借此机会宣布我们最真诚的愿望是看到这样一种邪恶的、野蛮的和反常的贸易永远地停止。”(注:转引自斯坦利·科本等主编:《美国经济史解释论文集》(Stanley Coben and Forest G. Hill, eds. , AmericanEconomic History: Essays in Interpretation),费拉德尔菲亚1966年版,第123页。 )所以与重商主义相对立的自由贸易存在于他们的思想中丝毫不足为奇,其中一些人也曾大声疾呼在对外经济关系上推行自由贸易。美国学者多伦·本-阿塔指出:“自由贸易是整个早期立国时期美国外交家的一致呼声,象征着把世界从重商主义贸易壁垒下解放出来的意识形态承诺,与此同时允诺为美国剩余农产品打开市场。”(注:多伦·本-阿塔:《民族主义、新重商主义和外交:重新思考富兰克林的使命》(Doron Ben-Atar,"Nationalism,Neo-Mercantilism, andDiplomacy: Rethinking the Franklin Mission"),《外交史》(Diplomatic History)第22卷第1期,1998年冬季号,第103页。)实际上,在美国的开国先辈中,始终如一地坚持自由贸易理论者,大概只有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对美国脱离英国走向独立功勋卓著,他除了在独立战争期间奉大陆会议之命出使法国之外,因年龄过大并没有在独立后的中央政府内担任过任何要职,1789年第一届联邦政府运行不久他就去世。富兰克林目睹了美国在立国初期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但没有作为决策者亲自体验到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迷惘”。这恐怕也是他坚持自由贸易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殖民时期,英国为了垄断殖民地的贸易,对殖民地之间相互贸易往来也课以税收。富兰克林对这种不利于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做法毫不妥协地坚决反对,提倡在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往来上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他在1747年致贾里德·埃利奥特的信中强调殖民地之间应该进行自由贸易。富兰克林所持的理由是,如果一个殖民地对来自其他殖民地的进口品征税,后者将进行同样行为的报复,结果所有殖民地都受到伤害(注:参见弗格勒·格伦·威尔海特:《美国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奠基者》(Virgle Glenn Wilhite, Founders of American EconomicThought and Policy),纽约1958年版,第307—308页。)。 在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上,富兰克林也运用了相同的理由提倡实行自由贸易。他在《关于贸易的笔记》(Note Respecting Trade )中从理论上阐述了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实行自由贸易给参与国带来的益处:“假设拥有丝绸、铁和布料三种制造品的X国家,分别将三种产品供应给A国、B国和C国,但是X国渴望扩大出路, 提高布料价格以有利于自己的布商。为了实现这一点,它禁止从A国进口布料。A国反过来禁止从X 国进口丝绸。然后丝工抱怨贸易的衰退。X国为了平息丝工之怒禁止从B国进口丝绸。B国反过来禁止从X国进口铁器。然后铁工抱怨贸易衰退。接着X国禁止从C国进口铁。C国反过来禁止从X国进口布料。所有这些禁止的结果是什么?答案是,上述四个国家发现它们共同拥有的生活享受和方便大大降低了。”(注:转引自威尔海特:《美国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奠基者》,第308页。)因此, 只有在上述四个国家实现了各自具有优势产品的跨国界的自由流动,才可以使在国际贸易中参与商品自由流动的这些国家都从中获益。1776年,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书,奠定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其实,富兰克林在此两年前就,其中认为,“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之间,商业应该是自由的,就像英格兰的几个地区一样”。他进而指出:“任何国家从来没有毁灭于贸易,甚至在表面上最没有优势的国家。”(注:转引自小埃克斯:《开放美国市场:1776年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第2页。)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富兰克林从自由流动的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分析对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产生了影响(注:参见埃斯蒙德·赖特: 《费城的富兰克林》(Esmond Wright, Franklin of philadelphia),坎布里奇1986年版,第180—181页。)。富兰克林很大程度上不是以倡导自由贸易的先驱留名历史的,他也没有像斯密那样留下辉煌的巨著,更没有使他的理论体现在合众国的对外贸易实践中,但是,他在反对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斗争中形成的这些思想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弗格勒·格伦·威尔海特研究了富兰克林的自由贸易思想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富兰克林在其一生中,始终如一地提倡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实行自由贸易。他与日益流行的自由放任新说是保持一致的。大多数当代经济学家可能对像富兰克林倡导的这种企业的完全自由的效用表示怀疑,但是,自由放任仍然有其拥护者。富兰克林希望把进口税只限于为了岁入的关税。这不是这个新国家在其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所遵循的政策,但是‘保护’政策和通过高关税防止外国竞争的学说,使一个国家的繁荣非常值得令人怀疑。许多美国人和大多数职业经济学家认为,富兰克林在赞成国际贸易不应受到妨碍的主张上实质是正确的。”(注:威尔海特:《美国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奠基者》,第318—319页。) 在美国的开国先辈中,富兰克林可能是一个例外,他几乎没有参与过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自然也就没有经历从“理想”的自由贸易观向有助于实现美国现实利益的商业理念的转变。因此,他的自由贸易观只是反映出同时代美国精英所倡导的一种“理想”而已。 二 在历史上,自由贸易似乎与民主政治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有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由贸易的责任。然而,民主政治与自由贸易毕竟存在着地域上的区别,前者主要是在国家主权统辖的领土内,属于一种不涉及其他国家的单向行为,完全是本国的内部事务;后者却是超越国家主权范围,至少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单方面实行自由贸易显然与国家外部利益相悖,所以并不见得提倡自由贸易的国家就必然把这种理论在其对外经济政策中体现出来。在美国的开国先辈中,许多人无疑对民主政治情有独钟,所以自然也就倡导自由贸易。然而,他们直接领导或参与了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当他们无法把自由贸易的理念延伸到美国疆域之外时,只能根据其现实利益的需要来解释至少还保留在口头上的自由贸易。托马斯·杰斐逊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杰斐逊的经济思想受到法国重农学派的影响,认为农业是最富有生产和最理想的行业。他显然同时也接受了重农主义关于自由贸易的主张,提倡自由贸易应该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占绝对优势,“全世界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从事商业将会有所收益”(注:小埃克斯:《开放美国市场:1776年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第3页。)。因此, 杰斐逊在投身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后,自由贸易自然成为他向英国重商主义政策发难的一个有力武器。杰斐逊深信,在重商主义的指导下,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剥削性的。因此他比其他人更加强调英国重商主义的剥削本质,曾决心尽全力来使北美殖民地的商业运行摆脱英国重商主义所规定的模式。1774年8月, 杰斐逊在给弗吉尼亚第一批参加国会的代表的指示中指出,英国人“沉迷于各个方面的过度要求,这是受他们的贪得无厌所能左右或是我们的需要所能强求:(他们)把美国所需要他们的商品价格提高到他们获得独占特权之前所销售的两倍和三倍,是我们在其他地方购买同类较好商品价格的两倍和三倍”(注:罗伯特·塔克等:《自由的帝国:托马斯·杰斐逊的治国才能》(Robert W.Tucker and David C.Hendrickson, Empire of Liberty: TheStatecraft of Thomas Jefferson),牛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页。)。这种结果由英国商人对殖民地贸易垄断所造成的,直接损害了殖民地的利益。消除对贸易垄断的惟一方法就是让商品在一种不受任何干扰的自然状态下自由流动。杰斐逊的这种思想在他撰写和起草的相关著述和文件中充分体现出来。1774年杰斐逊在一份概括英属美利坚权利的备忘录中宣称,“与世界上一切地区进行自由贸易”是北美殖民地人民所享有的“自然权利”,任何法律都不能对之剥夺(注:这份备忘录的名称为《英属美利坚权利概观》,全文见梅利尔彼得森编:《杰斐逊集》(上),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11—128页。)。1775年2月杰斐逊在为大陆会议起草的一份重要文件中宣称:“我们认为,一方面要求殖民地责成自己做出捐献,而另一方面英国却垄断殖民地的贸易,这样是不公平的。这件事本身就使殖民地承担沉重的费用。所以,以税的形式要求殖民地对帝国进行附加帮助就等于要求殖民地双倍地负担其费用。如果我们和帝国其它地方平等地负担费用的话,那么我们也应当与他们一样平等地享受与世界其它地方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利。但是,他们一方面限制我们的贸易自由从而切断了我们财富的来源,一方面又让我们和那些财源对其开放的人们一样负担全部其它费用,这还有什么公正可言?”(注:彼得森编:《杰斐逊集》(上),第355页。) 与富兰克林所不同的是,杰斐逊在美国独立后就开始在中央政府内出任公职,先后担任驻法公使、国务卿和总统,直接参与了国家外交政策(包括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正如罗伯特·塔克等人指出的那样:“早期美国外交的中心人物是托马斯·杰斐逊。在实现美国独立后的期间,杰斐逊在对外政策的日常处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注:塔克等:《自由的帝国:托马斯·杰斐逊的治国才能》,第8—9页。)杰斐逊的自由贸易思想无疑会对决策过程发生影响,但他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他必须以实现国家根本利益为准则,如果前者与后者发生冲突,杰斐逊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1793年12月16日,作为国务卿的杰斐逊在《关于合众国的商业在外国所受优惠和限制的报告》中考察了外国对美国贸易和航运的限制,提出了解决的两种办法,一是“通过与实行这些限制的国家进行友好的协商”;二是“由我们的立法机构通过单独的立法措施来抵消它们的影响”。在这两种办法中,杰斐逊认为友好协商是比较合适的。“即使只有一个国家愿意同美国开始实行这种自由贸易的制度,和那个国家这样做也是可取的;因为只有一个一个地进行,这一制度才能扩展到全世界”(注:彼得森编:《杰斐逊集》(上),第475—476页。)。 这个应国会请求而撰写的非常重要的文件包含着杰斐逊的自由贸易的思想,但更多的是体现出了如何通过双边自由贸易来为美国剩余商品找到市场,打破英国、荷兰、丹麦、瑞典等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采取的禁止、差别对待和高关税壁垒的限制。到了这个时候,他的自由贸易观已经变成了有条件的,甚至包含着对那些违背自由贸易原则的国家进行强硬报复的思想。杰斐逊在对欧洲重商主义国家发出的警告中宣称,如果任何国家“设想通过继续禁运、关税和控制的方式来更好地体现出它的优势,那么我们应该通过反禁运、关税和控制来保护我们的公民、他们的商业和航海”。他反对做出单边让步,“自由通商和航行不能用来对限制和烦恼之事的交换;它们也不可能导致对限制和这些烦恼之事的缓和”。对那些“通过关税和禁运阻止我们的商业和航行的国家”,拒绝给予无差别对待。对此他提出建议,“公正和平地进入”外国市场不是取决于“节制和公正”,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独立的手段,取决于使用这些手段的坚定意志”(注:参见小埃克 斯:《开放美国市场:1776年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第13页。)。杰斐逊出任总统后,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他必须义无反顾地维护和实现合众国的外部利益。因此,当自由贸易不能使美国走出对外贸易的困境时,作为国家利益最高代表的杰斐逊绝不会固执地坚持这种具有“理想”色彩的说教。杰斐逊始终宣称自己是一个自由贸易的提倡者。其实,在他执政期间美国所执行的对外经济政策很少能体现出他的自由贸易思想,更多的是体现与自由贸易相对立的东西。杰斐逊告别政坛后,并没有因为离开了决策圈而致力于自由贸易事业。如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他大声疾呼国人购买国货,并特别要求自由贸易的提倡者“只要能够得到国内织物等价物就要与我一样不购买外国东西,而不管价格的差别”。他以身作则购买国货,实际是提倡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不过杰斐逊之所以没有成为经济民族主义者,主要在于他赞成美国的制造业应该是“自由”而不是“强行”的发展。尽管这样,这种做法明显与自由贸易的原则不相一致。对此,有人请他解释一下他的自由贸易观点。杰斐逊很不满意地说,批评者正在把他写的《弗吉尼亚记事》利用为“一种口实,掩盖他们试图使我们永久臣服于不友好的外国人的不忠诚的倾向”(注:参见小埃克斯:《开放美国市场:1776年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第19页。)。这并不能说明杰斐逊“口是心非”,而恰恰证明了任何理论只有在不与国家利益相悖,而且有助于在国家利益实现的前提下才具有指导意义,否则就只能停留在纸上或口头上,难以对决策过程产生影响,即使决策者赞成这种理论时也是如此。 杰斐逊的自由贸易观一方面体现了当时进步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美国社会要求打破对贸易的限制以扩大美国商品出口的一种倾向。然而,自由贸易毕竟不是一相情愿的事情,美国的经济力量也没有达到具有推行自由贸易的基础,所以他的主张没有也不可能在其所制定的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实践中体现出来,如果说起一点作用的话,有时仅仅成为反对过度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微弱的呼声。 三 美国有的学者认为,从殖民时期开始,“商业精神”就产生和形成了美国与世界的关系。在18和19世纪期间,美国对外政策的奠基者坚持开放市场(“贸易的自由”)和攻击国外重商主义的壁垒,以便支撑国内经济和保证独立。他们认为,美国船只和诸如棉花、大米和烟草等商品进入欧洲市场对国家的长期繁荣和增长是至关重要的(注:参见罗伯特·泰勒编:《约翰·亚当斯文件集》(Robert J.Taylor,ed., ThePapers of John Adams)第4卷,哈佛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24—125页。)。实际上,在美国第一代领导人中间,一些人既不是自由贸易者,也不是经济民族主义者,他们的思想可以说介乎于二者。他们最初在理论上毫无例外地赞成自由贸易,但在实际上又不得不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现实,最终放弃了自由贸易观,回到了与美国利益保持一致的思想。从美国早期对外经济关系史上来看,他们的主张随着形势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比较切合实际需要,因此对美国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具有较大的影响。约翰·亚当斯和詹姆斯·麦迪逊是这方面的代表。 约翰·亚当斯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先后出任过驻英大使、副总统和总统职务,是美国早期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之一。从信念上讲,亚当斯是美国民主自由的坚定信仰者和追求者。他的经济思想最早受到了重农主义学派的影响,认为欧洲大国不必担心独立后的美国将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因为几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兴趣只是集中在农业上。所以,根据重农主义的精神,美国的真正利润必须来自土地价值的提高。具体到商业问题,亚当斯与早期其他许多领导人一样,希望打破束缚贸易的一切锁链,“让人民的精神自主行事”。在独立战争期间,马萨诸塞人试图实施禁运,阻止私掠船,以抑制价格和得到士兵。亚当斯把这些措施谴责为对战争努力是毁灭性的。如果私掠船具有“公平的游戏规则”,即自由贸易,该州将得到许多战利品和数百名海员。他在1776年4月6日致詹姆斯·沃伦的信中指出,南卡罗莱纳由于在贸易中有优良的企业精神,以很便宜的价格得到了大量的商品,并能出口其大宗商品;至于商船,即使来自敌国殖民地,也能发现来这里有利可图。当其他州奉行一种类似的政策时,“贸易很快在除了马塞诸塞州之外的每一个州兴旺起来”。所以,征收进口税除减少了欧洲商品的市场份额外,将对自由构成了威胁(注:参见约瑟夫·多尔夫曼:《美国文明中的经济思想1606—1865》(Joseph Dorfman, The Economic Mind in American Civilization1606—1865)第1卷,纽约1966年版,第421页。)。 亚当斯在早期显然并不反对自由贸易,但他的思想更多地体现在贸易上的平等互惠。平等互惠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国家不分贫富强弱,只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国际贸易就可以相互带来实际利益;二是在同等条件下相互给对方产品开放自己的市场,使彼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能够在他国市场上不受任何歧视性的人为限制。平等互惠包含着自由贸易的因素,但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来看,平等互惠尽管是国家进行和发展对外贸易的首要之考虑,但由于经济强权政治的存在,一般只出现在互有所求的国家之间,至于弱国与强国的贸易往来,真正的平等互惠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通常又是弱国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强国的一种正义呼声。而自由贸易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互惠的,但在实际上由于受其他条件的制约,往往成为经济强大起来的国家为提高自己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一种武器。美国在立国初期,经济上比较孱弱,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而对外贸易所得又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自然会追求贸易上的平等互惠。1776年,在富兰克林和其他人的帮助下,亚当斯起草了一份指导美国谈判者与法国签署商业协定的标准计划,大陆会议在9 月略加修改后就批准了这一计划。这个条约计划首先提出了在商业事务上的互惠国民待遇,也就是签约双方的臣民在与另一国进行的商业活动中享受与该国公民的完全平等待遇。该计划第一条指出,两个国家的臣民都只交纳对当地人征收的关税或进口税,在贸易、航海和商业上享有当地人及其公司所拥有自由、特权、豁免权和豁免税额及其它权利。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一规定不是对双边自由贸易的要求,因为在各国政府依靠着关税收入来为政府支出提供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所以对美国而言,能够实现互惠国民待遇将会给美国商品打开欧洲的市场带来更好的前景。这个条约计划尽管是出自亚当斯之手,但体现了美国早期领导人对国际贸易认识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美国开始了与法国的谈判。由于法国另有想法以及美国在反英斗争中急于得到法国的援助,所以1778年2月在与法国签署的友好与商业协定中并没有完全满足美国对贸易上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的要求,只是笼统地规定将相互特许权让与第三国。此外,亚当斯与早期许多领导人一样认为,从理论上讲,自由贸易尽管是有益的,但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多少年的从政经验告诉他,美国必须让自由贸易原则从属于实际考虑。 詹姆斯·麦迪逊一生致力于美国的民主自由事业,在政治上提出过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美国宪法的形成与他的名字是密不可分的。麦迪逊对商业的认识受到他的政治哲学观的影响,包含着提倡自由贸易的因素。他认为,加给商业的桎梏通常都是不公正的、压迫的和不明智的。如果让工业和劳作顺其自然 地发展,一般来说,它们将导向最富有生产力的经济活动。“为了节省缝衣费用,鞋匠自己缝制衣服不具有任何优势的,缝衣匠为了节省从鞋匠那里买鞋的费用而自己做鞋同样不具有任何优势。更好的政策是允许他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发挥特长。”(注:转引自罗伯特·拉特兰:《詹姆斯·麦迪逊:开国先辈》(Robert A.Rutland, James Madison: The Founding Father),纽约1987年版,第55页。)所以国家通过限制贸易也不会获得任何利益,贸易的完全自由应该是一种最佳的理想状态。不过,麦迪逊对自由贸易的认识也就到此为止了。理想只是一种遥远的目标,毕竟与现实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现实的状况并没有为推行自由贸易提供充足的条件。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实行自由贸易,结果只会使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麦迪逊提出了“自由贸易的例外论”,认为在一些情况下,一种完全的自由竞争对一种公正的竞争将是致命的。例如,如果两个商业城市之间存在着竞争,一个拥有财富和长期的商业惯例,而另一个只在自然条件下占有优势,后者不能获得应占的商业份额,最后必须屈服。(注:参见多尔夫曼:《美国文明中的经济思想1606—1865》第1卷,第286—287页。)。麦迪逊尽管主张美国在农产品上比其他国家大大具有优势,美国应该大力推进其农产品占领或垄断世界市场,但他从来不忽视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他承认,保护关税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当其他国家限制美国产品进入时把美国港口大开,将是邀请他国在美国市场上倾销其商品。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对外国产品征收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显得非常迫切,“某些关税可以保护国内市场,尽管后者不应该过分地与前者混淆起来”(注:转引自拉特兰:《詹姆斯·麦迪逊:开国先辈》,第26页。)所以,在麦迪逊的经济思想中,国家出于某些特殊的目的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或保护无可非议,而且有利于国家实现其在对外贸易上的既定目标。1794年,麦迪逊提出对没有与美国签署商业协定的国家征收船舶和商品差别关税的著名决议案,旨在迫使英国解除对美国贸易和商品出口的限制。美国国会为此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辩论中,麦迪逊不仅重复了“自由贸易的例外论”理由,而且指出,区别对待将会与共和制的法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贸易关系(注:参见多尔夫曼:《美国文明中的经济思想1606—1865》第1卷,第304页。)。 麦迪逊从1801年之后就开始进入美国政府的最高决策层,上述这些关于商业的思想不仅对他提出一些相关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日益与实现美国的切身利益相吻合。他在出任美国总统后,针对国内制造业的现状,实际上是鼓励在国家的保护下发展制造业。在1810年12月5日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他把使用关税来维护国内“幼稚”的制造业说成是国会的“爱国主义的反应”(注:参见詹姆斯·理查森主编:《总统咨文与文件汇编》(James D.Richardson,ed.,A Compilation of theMassages and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第2卷,国家文献局1897年版,第470页。)因此,“每个深谋远虑的国家将希望在食品、服装和国防等必需品上不依赖于其他国家”(注:参见小埃克斯:《开放美国市场:1776年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第12页。)在1815年12月5日第7次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麦迪逊强调了对自由放任理论的“例外情况”(注:参见詹姆斯·理查森主编:《总统咨文与文件汇编》第2卷,第552页。)。麦迪逊没有像美国的早期经济民族主义者那样公开宣扬贸易保护主义,至少在口头上还没有完全放弃对自由贸易的信念,但在实际上,他已经把经济民族主义的倾向体现在决策过程中,把对美国制造业的保护提上了议事日程。难怪美国“新左派”史学大师威廉·威廉斯评论说,“麦迪逊的理论确定了美国重商主义的基调。那些想要实现自己帝国的商人们和制造商们觉得这种理论有说服力和比较方便”。(注:威廉·威廉斯:《重商主义时代:对美国政治经济的一种解释1763—1828》(William A.Willams,"The Age of Mercantilism: AnInterpretation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Economy,1763—1828"),《威廉和玛丽季刊》(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第15 卷第4期,1958年10月号,第425页。)。在美国早期历史上, 美国所谓的重商主义究竟与麦迪逊的思想有多大程度的联系,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像威廉斯对麦迪逊思想的这样评论并不多见。像早期许多美国领导人一样,麦迪逊的商业思想有着“理想”的色彩,但这种理想又很难解决美国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美国政府的一个重要决策者,在理想与现实的天平上,麦迪逊当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1785年7月6日和8月7日,麦迪逊在分别致理查德·李和詹姆斯·门罗的信中表示,理想的贸易体系是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在这一体系对美国成为可能之前,我们必须还清债务,在这一体系能够真正付诸实践之前,所有国家都必须赞成。只要其他国家把伤害强加给美国的商船和海员,我们必须要么在互惠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报复,要么放弃我们正当的利润和实现真正独立的希望”(注:多尔夫曼:《美国文明中的经济思想1606—1865》第1卷,第246页。)约翰·亚当斯1800年10月30日致国务卿马歇尔的信中说,如果“自由的船只所载的货物自由”的原则,“一旦真正确立和得到真诚的遵守,它将会永远地结束所有海上战争,也不会出现所有用于军事的海军”。出于这种原因,上述情况将从来不会成为现实,“无论这一点对人类是多么的合乎需要,无论哲学也许是怎样赞成它和基督教多么希望得到它”(注:塔克等:《自由的帝国:托马斯·杰斐逊的治国才能》,第56页。)。因此,贸易的“完全自由”只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至少在当时以及之后的很长时期无补于解决美国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所面临的问题,因为“自由贸易的黄金时代尚未到来”(麦迪逊之语)。 四 拿破仑一世曾指出,经济学家只是系统化者,他们的原则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却是错误的(注:转引自多尔夫曼:《美国文明中的经济思想1606—1865》第1卷,第390页。)。拿破仑这番话是针对他的“大陆体系”有感而发的,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将其绝对化,显然不能解释许多经济现象。不过这种观点用来说明那个时期许多人对自由贸易理论的看法,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系统地阐述了自由贸易理论之后,的确给当时重商主义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学界带来新的气息,许多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人把这种理论作为向重商主义挑战的一个有力武器。美国独立前后的那一代开国先辈们很少没有受到自由贸易理论的影响,他们希望国家之间的商业往来能够实现不受人为限制的“自由”,但当美国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开始与其他国家发生关系后,错综复杂的形势又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并不现实的自由贸易观,转而提倡或奉行与美国现行利益相一致的主张或政策。许多政治家经历了这一思想的转变,就连一些以提倡保护而著称的人物一开始并不是绝对地否认自由贸易。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广泛地阅读过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其经济思想实际上受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影响(注:参见拉斯·马格努森主编:《美国的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1822—1890:经济学历史上的关键概念》(Lars Magnusson, ed., Free Trade andProtectionism in America: 1822-1890,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History of Economics)第1卷,纽约2000年版,第13页。)。因此,汉密尔顿对自由贸易并不十分的反感,只是认为条件不成熟,“当美国没有力量迫使其他国家趋向自由贸易的时候,其他国家的保护主义将会损伤美国的利益”(注:转引自克里斯廷·哈伦:《对古典经济民族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重新评价》(Christine M.Harlen,"A Reappraisalof Classical Economic Nationalism and Economic Liberalism"),《国际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第43卷第4期,1999年12月号,第740页。)。积极倡导“美国体系”的亨利·克莱自称并不反对自由贸易,他在1820年4月26日的讲话中指出:“ 现在,我将只能说,我也是自由贸易的朋友,但它必须是完全互惠的自由贸易。”(注:亨利·克莱:《制造业与保护关税》(Henry Clay, "Manufacturing and a Protective Tariff"),《1797—1820年美国记录:国内扩张与对外卷入》(The Annals of America, 1797-1820,Domestic Expansion and Foreign Entanglements)第4卷,不列颠百科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614页。)所以,对克莱来说,实际经验表明,取决于自由贸易的两个条件“无一存在”。这两个条件即“永久的和平”和世界各地对自由贸易准则的尊重。如果没有“完全的互惠”,美国就不能单方面地奉行这种政策,外国也很难对它的政策无动于衷。 以上这几个人最后都走到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反面,成为美国早期历史上经济民族主义的著名代表。他们实际上与约翰·亚当斯、麦迪逊等人一样最后都放弃了自由贸易的主张,只不过是他们的思想转变得更为彻底,丝毫没有在以后的思想空间里给自由贸易留下一席之地。这说明了许多政治家放弃了自由贸易观并不是说这种理论存在着重大的谬误之处,而是在原则上可行但实践上又难以行得通。对早期的美国而言,自由贸易还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因为它尚不具备推行自由贸易的条件或力量,现实的选择是寻求能够更有助于实现美国外部经济利益的途径。不过,提倡自由贸易的呼声从来没有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消失,随着内外客观条件的变化,尤其是美国经济力量的强大,自由贸易的主张注定最终会对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发生重要的影响。 贸易论文:国际贸易中的商标产品平行进口问题法律的研究 我国立法在确定平行进口的合法性问题时,应从两大理论分歧入手,结合商标的功能,以及商标法的立法宗旨这两个方面,综合加以考虑。原则上禁止平行进口,同时有限制地适用商标权国际(或区域)穷竭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平行进口。 当代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贸易“攻防战”可谓此起彼伏。平行进口,作为一个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国际贸易问题,既是国际贸易竞争中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知识产权法学界长期讨论且颇有争议的棘手问题之一,在我国立法中尚属空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平行进口问题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由此引发的法律争议也会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所以,在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变刻不容缓。 一、平行进口的概念 平行进口亦称为“灰色市场”,我国学者对其定义有一定的差别。一些学者的定义是:一国未被授权的进口商“未经商标权人许可,进口并出售带有相同商标的商品”。[1]还有学者定义为:在外国商标权人授权国内商标被许可人(以下简称商)使用其商标制造或经销其特定商品的情况下,其他未经授权使用其商标的国内经销商(下简称非商)通过外国商标权人或第三人合法进口外国商标权人或其授权厂商制造或销售的同牌名商品并在国内销售,从而形成商与非商在国内市场因商标正面竞争的现象,对此现象称之为平行进口。[2]根据第二种定义,必须有被授权商的“先行”使用或进口的事实,才存在非商的“平行”进口问题。而根据第一种定义,则没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笔者认为,根据国外诸多国家的立法及实践,只要本国存在商标权人,第三人未经其许可将标有其商标的商品进口到国内就构成平行进口,不管事实上是否存在商标被许可人的“先行”使用或进口。笔者比较赞同第一种定义法,不过既无“先行”进口,何来“平行”进口?所以笔者认为使用“灰色市场”这个概念似乎更恰当些。 笔者认为,所谓平行进口,是指当某一商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注册获得法律保护时,一国未被授权的进口商直接或间接从外国商标权人手中合法购得标有其商标的商品并未经本国商标权人许可输入本国销售的行为。在平行进口关系中,有三方基本当事人,即:外国商标权人、本国商标权人、未经授权的进口商(非商)。 平行进口的上述定义表明:(1)平行进口商进口的商品必须是国外商标权人生产或销售的同牌名“正宗商品”。(2)平行进口以非商合法取得标的物以及进口的标的物合法为前提。若平行进口的商品系非法取得或为非法商品,则这种“进口”将因其明显违反国家相应的法律而受到制裁。因此,这种非法进口同牌名商品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已无讨论的意义了。 二、在平行进口问题上的两大理论分歧 在国际贸易中,出于经济和法律的考虑,有关平行进口的合理性、合法性问题,特别是合法性问题,即平行进口是否构成对进口国当事人商标权的侵犯,成为国际贸易领域及知识产权法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商标权地域性理论与商标权穷竭理论之争。 反对平行进口者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商标权地域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商标在哪国注册,其所有人的独占权利就应在哪国受到法律保护。因此,未经所有人或被许可使用人同意的平行进口是对进口国商标权人权利的侵犯。而且,商标权根据每一国家的商标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权利存在,其合法作用除了标示商品(或服务)的来源及其信誉外,在不同的国家事实上具有不同的意义。特别是当商标使用权发生域外转让时,商标权代表着被许可使用人开发出的独立信誉。为了建立这种信誉,被许可人做出了额外的努力,付出了相当的费用。保护这种独立的信誉,就是商标权地域原则之所以产生的基础,平行进口无疑将使被许可人的这种独立的权利利益受到损害。[3] 反对平行进口者还认为,从经济上看:(1)消费者对灰色市场的存在几乎一无所知,面对市场上价格悬殊而商标相同的商品,消费者会感到茫然。平行进口的商品通常只具备商家提供的服务和担保,不具备厂家提供的服务和担保,消费者通常并不知道或不可能注意到这些差别,特别是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即使同一商标的商品,在质量上也可能存在差异,因而,平行进口可能使消费者对同一商标但不同来源的商品产生判断和选择上的困难。如果平行进口商品存在质量缺陷,而又没有明确标示出商品来源,消费者就会因无从识别而遭受其害。(2)由于平行进口的货物在质量、售后服务以及担保方面和厂商提供的服务和担保不同,由此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将直接损及国内商标所有人或使用权人的良好信誉。 赞成平行进口者的理论依据则是商标权穷竭理论,该理论认为:只要商标权所有人或被许可使用人曾经同意将标有其商标的商品投入市场,那么该商标权所有人及被许可使用人就丧失了对它的控制,其权利已经用尽。任何人合法取得该批商品后再如何转销,商标权人无权干涉。因此,平行进口是合法的,不构成对商标权的侵犯。 赞成平行进口者还认为:(1)从促进自由贸易的角度讲,商标产品平行进口可以促使相关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自由流通,防止商标权人滥用自己的权利,造成国际市场的人为分割,从而有利于促进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2)平行进口商与授权进口商之间的竞争,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给进口国的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廉价的消费选择。由于平行进口商一般不需要库存及厂家售后服务的开支,不需要广告和公关费用,因此,灰色市场进口的商品在价格上会便宜很多。 三、各国有关平行进口的立法、判例比较研究 由于商标权保护理论不同,各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对平行进口的态度差异很大。 《英国商标法》第4条第3款第1项规定:只要商标所有人或其发出的许可证的注册使用人曾经同意过在某种投放市场的商品上使用他的商标,无论带有这种商标的商品怎样分销和转销,该商标所有人或许可证持有人都无权控制。《英国判例法》还进一步规定,如果经商标所有人或许可证持有人的同意而将带有其商标的商品销售到国外,他就无权阻止他的国外子公司将同样的商品带着同样的商标再返销英国。 贸易论文:试论我国国际贸易如何应对电子商务大潮 论文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它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国际贸易领域是最早感受到电子商务影响和;中击的领域之一。世界各国、WTO和世界其它一些经济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极为关注,探索我国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大潮中如何应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精密铸造厂 五金加工厂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对降低跨地区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益,最终改善全球的资源配置发挥积极作用。 在2008年“中欧企业与商会国际论坛会议”上,全球B2B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每年5.8万亿美元,即使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全球B2B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6万亿美元。2008年,随着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美国因次贷危机缩减进口等因素影响,使得国内众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处境艰难。而电子商务因其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内在特征显示出传统的贸易方式不具备的优势,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 据有关专家估计,2009年电子商务这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大大地增加了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机会、降低跨地区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益,最终改善了全球的资源配置,成为国际贸易的必要桥梁。 一、全面认识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一经诞生就以超常的速度发展,成为推动新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也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从微观主体的影响: 1.1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交易双方的新要求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式的商务交易模式,摆脱了展示柜与谈判桌,使商务交易变成了一种“点到点”“、站到站”的商业数据互动,但是,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并不是想象中由供应商建立起一个自己公司的网站,全世界买家就能搜寻到该供应商的产品,而后发出查询、询价、要求样品等直至签定合同、安排货运、收付货款等等如此简单。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家和供应商有各自独立的商业目的。只有把双方的目的有机地连接起来,贸易才能展开。同样,运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优化国际贸易进程也必须将买家和供应商各自独立的商业目的通过互联网,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软件,服务和相配套的流程将其相互连接,这样才能使双方达到各自的目的。因此,无论是供应商还是买家必须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产品及公司介绍展示在互联网上:而买家必须将供应商的信息收集、编辑成通用的形式以做比较,这样才能让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作出更好的贡献。 1.2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新的经营主体虚拟公司的出现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创新型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与“虚拟经营”采用了合作竞争的经营方式,揭开了信息社会公司组织及运作方式变革的序幕。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这种虚拟公司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2从宏观方面来看: 2.1电子商务要求虚拟市场——国际贸易新的运行环境的完善 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空间,这是一个开放的、多维的、立体的市场空间,它突破了传统市场以一定的地域为存在前提的局限性,在全球范围内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新型世界市场的形成。信息流动加速了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带动了全球“网络经济”的崛起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也大大加强。 2.2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营销模式和贸易方式改变 传统的营销模式是先有了产品再寻找顾客,卖双方基本上是用电话沟通、邮寄产品目录、各式各样的展览会等方式交流意见和建议。而电子商务引起市场营销的巨变,促进国际贸易营销,产生新的市场营销形式——电子营销,即采用电子手段的市场营销和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电子营销。而后者正在发展成为现代国际贸易营销的重要方式。 另外,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方式与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不同,主要表现为:(1)交易各方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通过直接面谈方式或当面交换方式来达成和进行国际贸易交易:(2)国际贸易流程改革。实现对以纸面贸易单据(文件)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改革,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流程方式。 2.3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管理和监管方式改变 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根据已有实践,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的国际贸易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口商品配额电子招标(2)网上申领发放进出口许可证(3)海关网络化管理(4)进出口商品电子化检验检疫管理(5)外贸企业全过程电子化管理。从监管方面来说,一方面要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同推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国际贸易的管理上加强电子商务的应用如出口商品配额的发放、电子报关、进出口商品检验等方面要尽快与国际接轨,使政府在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 二、我国发展国际电子商务的对策 对中国来说,如何更前瞻性地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变化,更好地利用国际电子商务这一新的方式来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大力推动出口贸易的增长,也是政府、企业界和相关各方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目前的环境下,中国发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鼓励信息技术发展,加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 继续完菩相关工程建设,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积极支持和鼓励公司或个人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适用先进技术,对从事信息技 术开发和经营的公司或个人给予税收的优惠积极推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民族的电子商务意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二,加强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 首先,应密切关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及时总结问题,为政策出台做好准备。其次,在政策的完善过程中应注重评估经济影响。再次,应注重和已有政策法规的衔接问题。最后,应和国际上对电子商务的政策接轨,使中国的政策、制度规范化。现行国际贸易法许多规定不适用于电子商务方式,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发展,围绕电子商务发展及相关的网络管理、信息安全、金融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应加快现行法律的修改步伐,及时制定、出台新的贸易法规。 第三,提高企业电子商务能力 企业是推行电子商务的重要主体,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保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具备必要的决策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资金能力。中国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不足,要继续推进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教育和培训,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建设,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断充实和提高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综合能力。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 面对电子商务带来的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业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各国加强了对话与合作。我们可以吸收学习国外发展成熟的相关经验,逐步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如针对我国通信基础设施薄弱,安全技术不够完善,可利用国外的电子商务技术及设施,发展国际业务。事实上,这些对话活动不但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条件下新贸易规则的制定,决定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加强了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各国电子商务的国际性。 第五,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为电子商务创造有利的运营环境。 解决跨国电子支付手段的安全性问题,加强管理维护必要的网络安全,减少网上犯罪行为,维护正当的商家对商家和商家对消费者交易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就成为当前现实而又必须的政策选择。 贸易论文: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带动了国际商事活动蓬勃迅猛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高校培养既懂国际商事活动又能运用国际商事法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符合这一要求的国际商法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在法学专业、国贸专业都相继开设,甚至发展成为国贸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然而,作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一门法律课程,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与法学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要根据国贸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活动均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①教学目标应该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法律人才。既包括适合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法律服务和企业法律实务等工作所需要的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又包括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因此,《国际商法》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而已,学习只是为了以后面对国际商事活动时,能够较快的进行法律事务的处理。但是国贸专业不同,国贸专业培养的结合贸易、法律、外语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那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为了使他们懂得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加强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为工作中订立外贸合同、预防和解决国际商事贸易活动出现的纠纷奠定基础,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让他们了解掌握规范国际商事主体及国际商事交往过程的各类法律。因此,只要是与国际商事主体、国际商事交往有关的的法律似乎尽可囊括,而不必拘于其法学部门的归属。从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国际商法教材看来通常包括商事主体法、合同法、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国际贸易结算与支付法律、国际商事仲裁法。不过,国际商法内容很多,但往往课时有限,在各类高校32-74个学时不等。如何使得学时和学习内容平衡,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用性。国贸专业中专门开设有国贸实务、运输、保险、国际结算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一些内容和国际商法的内容是相重合的,这时候我们应该突出国际商法独有应用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讲授。如《商事组织法》、《合同法》、《法》、《产品责任法》等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的使用: (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和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教育情况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1②法律课程的学习,有很大一个作用是为了解决纠纷。案例教学法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使得案例教学法成功呢?第一,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选典型性和时效性近的案例---在有限的可是和浩瀚的国际商法内容中选取符合具有典型性的综合性案例,激起学生参与、讨论、调查、解决问题的兴趣。社会在不停的发展,我们要注意选取新案例,不能选取早已经过时的案例。第二,案例准备阶段有的国际商法案例较为复杂,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当事人、标的、经济贸易关系,可能相关的知识面太广,为了不耽误课时,加大学生的参与面,在课前可以讲案例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查找案例的相关资料、课前讨论和思考。第三,课堂教学阶段,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做好引导工作。在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突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直接讲授法。国际商法课程中,依然还是有一些涉及概念、原则的理论性内容。我们不可能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能找到具体适用的案例。所以传统的直接讲授法依然有它存在的必要。例如国际商法的概念,发展历史,这些采用直接讲授的方法更能理解和掌握。只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和理解,在讲授时要采用比较生活化的语言,适当的结合一些小的例子和习题加深以便学生掌握。 (三)情境教学法。现在国家支持人们创业,国贸专业要培养创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商法课程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充分使用情景教学法。如何使得学生对国际商法的内容不觉得枯燥,不是死板的条文,在内容传授上引入情景教学法。比如在商事组织法中对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公司的注册内容的讲授上,我会带领他们实际模拟操作注册程序。在学习合同法时,我会将学生分为买卖双方,谈判和签订正式的外贸合同,让他们去解决谈判中的纠纷。在讲产品责任法的时候,会引导他们如何进行产品商标的注册,自身权利的保护等等。通过这些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实践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也使得国际商法的书面知识牢牢掌握。 (四)模拟法庭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国贸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使用也是非常适合的。通过学生对法庭审判、仲裁案件的全过程全真模拟,能够形象、直白的了解法律程序的相关知识。在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学生以扮演法官、仲裁员、人、原告、被告的方式,对不同群体的自我权利保护有深刻的认知与体会。通过国际贸易交易过程的模拟,学生通过对进出口企业外贸合同谈判和订立的,处理外贸的纠纷的谈判的演练,能够对国际商法中合同法和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比较学习法。国际商法涉及到世界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为了更好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学习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在两大法系知识的传授时,可以结合中国大陆法系的法律现象和中国香港的法律现象进行比较,能够使得学生对两大法系的异同有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在对公司法、合同法知识的讲授时,可以列举一个小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同一案例在中国、英美、国际条约等的法律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各自体系法律制度的特性和优劣。在使用比较学习的教学方式时,要注重学生用该种方式归纳、思考总结知识点。 (六)现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大学城、微课等校园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案例、作业等教学资源上网,方便学生查阅、学习、检测,同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实现开放性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解决了传统黑板粉笔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美观性、实用性等特点。在上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时已经写好的内容,不需要像传统的黑板写字,学生在课堂内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同时,音乐、图案等多种因素的穿插,使得学生在观看多媒体学习时兴趣高昂,参与度更好。 贸易论文:国际贸易惯例的法律属性 摘要:目前学界对国际贸易惯例的认识存在不足,本文以惯例的要义为基础,探讨其渊源,分析惯例与其它法律规范的区别,最后从其对国际贸易合同当事人约束力的角度阐述了惯例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公约;国际贸易合同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逐渐接轨“, 国际贸易惯例”一词的使用频率日渐增多。但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在国际贸易惯例的涵义、国际贸易惯例的法律属性等问题上认识都较模糊,分歧颇大。由于国际贸易惯例对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科和现代化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这一问题做了探讨。 一、国际贸易惯例要义阐释。 《辞海》“对外贸易”一词是这样定义的:“一国或一个地区与他国或另一地区之间的商品买卖活动,即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对外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亦称进出口贸易”,而国际贸易则是“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1 ] (P411) 如果认为商品分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则这一定义并无不妥。但在国际贸易学界,占主流意见的观点是,商品专指有形的物质产品,无形的产品即是服务。因此,国际贸易的对象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还包括无形的服务。长期以来,商品买卖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而所谓国际贸易惯例大多指有关商品买卖或与商品买卖有关的各类服务的惯例,这也是本文的讨论对象。具体而言,本文研究的是从买卖双方贸易洽商到最终履约(或未能履约) 整个过程的有关国际贸易惯例,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等所谓服务贸易范畴,因此源于有形商品的跨国交换,并为卖方交付商品和买方支付货款提供便利或保障的有关服务也属本文的研究范围。惯例是一个经常使用却又语义含糊的词,也是一个在我国学术界备受争议的用语(国外也有类似争议) 。学术界对惯例应用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但在涉及惯例的本质问题方面,则歧见颇大。 (一) 惯例是否需要成文化。 有学者认为,惯例需经过民间国际组织或贸易协会的编纂后才会有明确的内容,才能称之为惯例。而大多数学者则认为,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固然是国际贸易惯例的主要形式,但不成文的却又为人所知并广泛采用的国际商业习惯做法也是国际贸易的惯例。[2 ] (P13) 笔者赞同后一种看法。从国际贸易惯例的发展历史来看,国际贸易惯例常常起源于一些主要贸易口岸的大公司的实际做法。由于这些公司具有广泛影响力,以及这些做法本身也具有减少贸易障碍等方面的作用,这些做法逐渐成为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的共同做法。但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手法或对同一术语的解释不尽相同,这就难免造成地区间或行业间的贸易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组织担当了统一解释和编纂工作,这就形成了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国际商会编写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发展过程便是如此。但是也有一些做法由于早已广为所知并被普遍遵守或因其它原因而没有载入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如纺织界人所共知的一旦坯料被剪开即不能退货的惯例。 甚至还有一些做法曾经被写入一些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惯例,后因歧见消失、做法统一而又被撤出成文惯例。比如,国际商会在1980 年出版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关于CIF 术语卖方责任的表述中认为,卖方应提交清洁提单,但承运人在提单上对货物的内容、重量、尺码、品质等无所知的批注并不表明该提单是不清洁提单。但在1990 年实行的新的《国际贸易解释通则》里则没有这句话,这并不表明国际商会改变了看法,相反它正是显示了贸易界及相关各界已认同了这一点,从而无需再用文字描述了。也就是说,这并没有改变上述规定仍是国际贸易惯例的事实。[ 3 ] (P527 - 528)(二) 惯例的法律约束力。 惯例的法律约束力指的是不管合同当事人是否明示或默示甚至没有表示是否接受有关国际惯例的约束,惯例自动约束有关当事人,即惯例具有强制约束性。《法学辞典》持的是这一观点。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国际贸易惯例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国家意志的结果, 因而国际贸易惯例不是法, 不能对当事人进行约束。[4 ] (P7 - 8) 第三种观点认为,惯例分两类:一类是不需要当事人选择都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规范,一类是经过当事人选择才对其有约束力的任意性规范。[5 ] (P27 - 28) 其实,国际贸易惯例不是某国立法机关制定的正式文件,也不是国家间的国际公约,因而它不是法律;另一方面,由于惯例的广泛适用性和长期实践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国际贸易合约当事人对自身及他人遵守惯例的心理期望,惯例对当事人各方又有一定的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一般是在当事人明示接受惯例的情况下产生的,国际商会出版的《国际贸易条件解释通则》(1990)在导言部分表达了这一观点《,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第1 条也阐述了这个意思,有关国际贸易惯例的这一规定符合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但是在一项国际贸易的契约中,不可能穷尽所有成文和不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的规定,因此就产生了所谓的“默示”做法。《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9 条第2 款规定:“除非另有协议,双方当事人应视为已默认地同意对他们的合同或合同的订立适用当事人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惯例,而这种惯例在国际贸易上已为特定贸易所涉同类合同的当事人所广泛知道并为他们经常遵守。”签定该公约的国家同意,何为惯例由法庭来决定。该款规定反映了国际贸易惯例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约束性(自动生效) 的一面,但是这也没有改变惯例作 为任意规范的特点,当事人可以通过明示的方法排除对某一惯例或某一惯例部分条款的适用。 以上分歧的主要表现是学者们对一些英文单词的解释不同,特别是对custom、usuage 的理解差异。有人认为custom 有约束力,应译为惯例,而usuage 则没有约束力,应译为习惯;也有人认为custom 没有约束力,应译为习惯,usuage 有约束力,应译为惯例。还有人有其它的看法。其实,翻查一下国际商会的出版文件我们会发现,国际商会对惯例的用词并不考究,在不同的文件中可能采用不同的词,甚至在同一份文件中也可能使用不同的用语。比如,在《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中使用的是custom 和practice ,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使用的是usuage ,而在《托收统一规则》使用的则是rule 一词。可见,国际商会对惯例的用词并不看重,他们重视的是某一术语或某一做法在商业实践中的状况,只要这种术语或这种做法广为人知(widely known) 和被业者经常遵守(regularly observed) ,它们即是惯例,而不管在国际商会或其它组织的出版物中用何词来描述它们,或有没有见诸文字。至于惯例对当事人有无约束力,则要看当事人在合同中的约定。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国际贸易惯例定义为:在国际商品贸易和与国际商品贸易有关的服务实践中形成的,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广为人知并被经常遵守的任意性行为规范。 二、国际贸易惯例的渊源。 如上所述,国际贸易惯例有成文和不成文之分,也就是说,国际贸易惯例有两个渊源: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与不成文的国际商业习惯做法。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指的是经过某一组织编撰和公示的规范化文件。编撰国际贸易惯例的主体可以是一些有影响的基于国家的国际组织,如国际商会;也可以是民间的国际组织,如波罗的海黑海航运公会;还可以是能对市场起到主导作用的商事组织,如通用汽车公司,它们的产出物因而也相应地表现为具有一定法规性质的文件。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一般依据过去已有而且现在仍然流行的商业做法而作出,其主要行为特征是必须有一个宣示的过程,因为比制订规范文件更重要的,是它们必须广为人知。国际商业习惯做法之所以成为国际贸易惯例的渊源之一,原因主要是多数国际贸易惯例从本质上讲就是国际商业习惯做法的一个演进形式,而且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过去活跃在跨国或者说超国家或地区利益之上的国际商业习惯做法,通过编撰和公示之后变成了国际贸易惯例。今天的习惯性的商业做法还在重复着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我们不这样理解惯例的渊源,那么我们很可能会步入认识的误区,或者认为惯例仅表现为成文化的规范,或者认为只能从过去的国际商业习惯做法中寻找惯例。这两种僵化的认识不能反映现实,因而也不能指导发展中的国际贸易活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一国之内或地方性的商业习惯做法也有可能演变成国际贸易惯例,这主要取决于该习惯是如何整合(incorperated) 到国际贸易流程中去的。 例如,美国西海岸港口的码头工会为保护自身利益向集装箱货主收取近乎落地费性质的杂费,这种杂费被各国班轮公会列入班轮运价或班轮条款,因而这种做法就成了有关业者之间的国际贸易惯例。承认惯例的习惯做法渊源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因为从国际贸易惯例中体现的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大都可以从习惯做法当中找到源头。从商业道德的视角看,所有国际贸易惯例都来自于千百年来一直在支撑着川流不息的国际贸易活动的一套伦理体系,借助它可以形成关于对对方行为的预期;通过它的应用———即对己对人的约束,各方在此体系下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区分、履行和保障。这套伦理体系的强化就形成了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而未成文的惯例则归于国际商业习惯做法一类。 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商业习惯做法虽同为国际贸易惯例的渊源,以对现有的国际贸易惯例的贡献而论,由习惯而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后者在当今技术创新的条件下开始显露出重要性。 三、国际贸易惯例与其它法律规范的区别。 (一) 国际贸易惯例与国际贸易公约。 由两国政府或多国政府签定的有关国际贸易关系的规范称为国际贸易公约。从公约法律约束力的角度,可以将国际贸易公约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强制约束力的公约;一类是任意性的公约。前者包括调整国家间经贸关系的一般性公约及约束某一具体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公约,如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定、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制定的有关海上运输合同的《汉堡规则》。强制性的公约要求缔约方或接受公约的国家在本国的法律与公约冲突时,修改本国的法律,使之符合公约的规定;而且在处理国际贸易纠纷时以国际公约为准据法。既然强制性国际贸易公约的法律约束力大于国内法的效力,强制性国际贸易公约的效力当然优于没有取得正式法律地位的国际贸易惯例。但是,国际贸易惯例与任意性的国际贸易公约的关系则不同。 任意性的国际贸易公约主要指有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几个公约,即1964 年的两个海牙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及二者合并而成的《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这些公约遵循合同自愿的一般原则,允许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采用或排斥这些公约的规定,即可减损公约条款的效力。在同为任意性规范的层面上,国际贸易惯例与任意性的国际贸易公约十分类似,但是两者的法律地位不同,前者高于后者。对此《, 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均有明确的规定。《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虽未在这方面作具体规定,但它是由前两个公约发展而来的,据此也可认为该公约持同样的观点。由此可见,在国际贸易惯例与上述3 项公约的规定发生冲突时,应优先考虑采用惯例的规定。 (二) 国际贸易惯例与国内法。 一般而言,国际贸易惯例是在与本国利益无冲突的领域发展起来的,其所规范的领域大多与本国法律的适用范围没有重叠。从这个角度上讲,国际贸易惯例可以对国内法的不足起到补充的作用。但是,各国对国际贸易惯例拾遗补缺作用的态度是不同的。有些国家干脆把国际贸易惯例纳入本国的法律体系,使之成为国内法的一部分,如伊拉克和西班牙就把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解释通则》引入国内法。采取这种作法的国家不多,多数国家一般按照直接适用或间接适用的途径运用国际贸易惯例。直接适用指的是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示或默示接受国际惯例的约束,法院或仲裁庭依据当事人选择的国际惯例进行裁决。法国、丹麦等国家采取这种方法。这些国家一般承认国际贸易惯例独立于国内法律体系之外,国际贸易惯例可直接应用于国际经贸往来,无需国内法的指引。与采用直接适用的国家相比,采用间接适用的国家更多,我国也是采用间接适用的途径。间接适用指的是国际贸易惯例不能脱离国内法而独立运用,必须经过国内法的指引,而且国际贸易惯例的应用有赖于国内法对国际贸易惯例明示或默示的接受。明示接受指的是在国内法中明文规定,对特定的民事关系可采用国际贸易惯例处理。默示接受则是指在某国的国际贸易活动和法律实践中普遍采用国际贸易惯例,从而可以推断该国认可国际贸易惯例的。 我国采用的是明示的方法。《民法通则》、《涉外经济 合同法》、《海商法》等都明确指出,我国法律和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公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有人据此认为,我国法律的效力高于国际贸易惯例的效力。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国内法关于国际贸易的规定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国际贸易惯例不可违反国内法的强制性规范,但可与任意性的规范不一致。因为国际贸易惯例广为人知并被经常采用,只要当事人未明示拒绝惯例的适用性,国际贸易惯例就自动成为合同的一部分,尽管这部分并未以文字形式在合同中表示。然而,国内法中的任意性规范则没有自动成为合同一部分的效能。由此可见,国际贸易惯例虽然是国内法的补充,但其效力仍优于国内法中的任意性规范。四、国际贸易惯例对合同当事人的约束力这里所讲的合同,指书面达成的合同。对于口头达成的国际贸易合同,我国不予承认。对此,我国在1986 年核准《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时已表明了这一点。 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引用国际惯例的方法有3 种:其一,引用国际商会、国际法协会或其它民间组织的条款或术语,如买卖双方以CIF 价成交。普遍认为,采用了某一成文惯例的条款或术语,对该条款或术语的解释应以该惯例为准。多数情形下,对某一条款或术语的解释只有一个国际贸易惯例,但也存在对某一条款或术语的解释不只有一个国际贸易惯例的情况,并且各惯例的解释不一致。如没有对具体采用哪一惯例作出规定,这时候的解决方法一般是以与合同最有密切关系的国家所采用的国际惯例作为依据,而判断这一点往往是不太容易的。比如,对贸易术语FOB 的解释就有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和美国进出口商会等机构制定的《1941 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两个惯例,这两个惯例对卖方交货地点等方面的解释差异很大。为防止事后买卖双方当事人就采用哪一惯例产生争议,合同当事人最好在采用条款或术语的同时明确规定采用哪个国际惯例。其二,采用国际组织或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合同,如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制定的关于成套设备和机器的出口合同、伦敦谷物交易协会制定的关于谷物买卖的合同。标准合同对合同全部或大部分条款都作了规定,一般只留出当事人名称、货价等项目供当事人填写,当事人可通过协商对印定的条款作出修改或补充。这类合同试图囊括有关合同关系的全部权利与义务,包括从合同的签定到合同的履行、解除和违反合同的救济的整个过程。由于在大宗货物的买卖中广泛采用标准合同,标准合同事实上已成为当事人普遍遵守的权威文件,是国际贸易惯例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三,在合同中明确表示接受某一惯例的约束,这种情况包括以下几种类别: (1) 合同中采用了惯例规定的条款或术语,并且合同对这些条款或术语的解释与惯例的规定相同,或合同直接引用惯例条款或术语并未另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惯例与合同的规定并无二致。(2) 合同中某些条款与惯例的规定不一样,此时应按照当事人意思自愿的原则,以合同的规定为准。(3) 合同中对某事项未作规定,但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当事人会遇到这些问题。此时,当事人应按照惯例的规定履行合同或对合同救济。 在上述情形以外,即当事人未在合同中明示遵守国际贸易惯例约束的情况下,则采用下列两个标准:表示合同当事人真实意思的主观标准;以国际惯例为标志的客观标准。主观标准似乎体现了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愿的原则,但如当事人未在合同中以文字表示他们的意愿,以后在当事人发生争议时,其真实意思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举证或判断的。可以想见,在实践中应用主观标准进行操作的难度很大。因此,在大多数国家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往往采用所谓的客观标准,客观标准即是国际贸易惯例。采用国际贸易惯例这一客观标准甚至也不以合同当事人知晓为条件。这就是说,即使合同当事人没有表示接受惯例的约束,同时也未明示拒绝国际贸易惯例的适用,国际贸易惯例亦可自动地解释和补充合同并对合同当事人构成约束。 贸易论文:国际贸易发展形势调研对策 一、我市对外贸易现状 今年上半年,__市对外贸易继续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进出口总值达7.1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8.8%,高出全省平均增幅53个百分点,增幅继续位列全省第一。其中出口4.38亿美元,增长85.2%,进口2.73亿美元,增长69.3%。 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工业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势头,食品农产品出口增幅明显。铝矿砂、纺织品分别列进口和出口首位。上半年出口商品中纺织品仍保持较高增幅,轮胎、铝材出口成倍增长。进口商品以原料性商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其中铝矿砂进口1.37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一半,机电产品进口占进口总值的21.1%。 上半年__检验检疫局检验出口食品农产品1579批,货值6469万美元,同比增长32.2%和57.5%。特别是今年2月__恢复进口冷冻鸡肉以来,冷冻鸡肉又成为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新亮点。 (二)从企业所有制结构上看,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占主导,国营企业成倍增长。不同经济成分在进出口所占比重正在发生较大变化,趋势是外资和民营企业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国有企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三)从贸易类型上看,一般贸易超过加工贸易,比重逾八成,加工贸易比重进一步下滑。上半年我市一般贸易项下贸易进出口5.8亿美元,占总值的81.6%,加工贸易项下进出口1.17亿美元,占总值的16.4%,较去年同期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 (四)优惠制原产地证书签证量实现翻番。上半年__检验检疫部门签发优惠制原产地证书808份/6829万美元,同比增长36.3%和116.24%,共计为我市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减免关税达5000多万元人民币,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产品的出口创汇。 二、我市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 虽然我市进出口总值不断攀升,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当前国际贸易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设置越来越严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国外媒体蓄意炒作,中国商品声誉受到影响。今年3月以来,“美国宠物食品三聚氰胺事件”引发境外媒体对中国出口食品乃至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炒作,制造中国商品威胁论。他们以偏概全,从个别产品上升到中国制造,从产品质量安全质疑对华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借质量问题打压中国,已经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食品、玩具、机电产品开始采取严格检查措施,甚至取消合同,个别还被退货。 (二)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向我国施压的借口。在美国主导下,世界上要求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平衡贸易顺差的声音不绝于耳,使我们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 (三)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日益严重。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一些发达国家一手高举自由贸易论的大旗,一手借其优势产业和知识产权保护,为其自身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其不具有优势的方面采取种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通常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境、卫生标准和法规,设置重重壁垒以保护其本国产业。今年6月生效的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办法》使我国出口到欧盟的化工、纺织、服装、印染和玩具等3万余种产品受到严重影响,无疑给我市纺织、化工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增加了更大的困难和阻力。 (四)国内贸易政策的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市的出口创汇。一方面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20__年4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告规定,自20__年8月23日起,对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实转”管理。与原来相比扩大了限制类商品的目录,增加了“两高一资”商品的限制范围,扩大了保证金的征收范围。20__年上半年我市加工贸易项下进出口1.17亿美元,增长77.1%,根据上半年进出口数据统计,我市企业需新增交保证金约1150万元,新政策的实施使我市加工贸易企业较以往承担大量的台帐保证金,从而在资金流转上给企业造成困难。我市目前从事加工贸易企业31家,受此次调整影响的企业有21家,其中影响最大的6家企业:__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时风双星轮胎有限责任公司、__合盛化纺有限公司、__新奥利乳胶制品有限公司、__中奥毯业有限公司、____华润纺织有限公司。上述六家企业加工贸易项下进口值占到全市的81%。另一方面国家为了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优化进出口结构,自20__年6月1日起对142项商品加征出口关税。自20__年7月1日起,调整不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此次调整涉及我市的出口商品主要有:服装及衣着附件、橡胶轮胎、钢材、铝型材4类,上半年4类商品出口值1.03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23.5%。 三、促进我市外经贸发展的建议措施 面对当前的复杂严峻形势,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应对措施,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充分利用国家现有政策,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顺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做好我市的外经外贸工作。 (一) 积极研究对策,跨越国外贸易保护壁垒。一是成立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应对小组,组织技术人员广泛收集国外技术壁垒信息,分析反馈新出现的壁垒可能对我市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二是建立信息 通报制度,及时向企业通报信息,加强对企业的调查摸底,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提高自检自控能力,培训企业检验人员,指导企业实验室建设,确保企业具备发现产品问题的能力。 (二) 全面加强对出口产品的质量监管。一是认真从源头抓质量,围绕出口产品要符合进口国的标准和要求这个核心,从建立制度、落实责任、严格监管等方面加大质量监管力度。二是加强进出口产品检验检疫监督,加强查验部门之间的监管合作,对高风险、高敏感的进出口商品加强抽验抽查工作,确保检验监管的有效性。三是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把出口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组织相关部门加大对出口产品质量违法违规的打击力度,推行“红黑名单”制度,对诚信企业给予优惠和扶持,对违法违规的“黑名单”企业,吊销生产许可证和禁止出口,从而督促企业认真履行在保证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出口质量水平的责任,加强对不法企业的打击力度,坚决堵住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走出厂门和国门。 (三) 强化认证认可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引导帮助企业开展体系认证、产品认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档次,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我市不少获证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有的企业质量意识和诚信观念淡薄,不能保持认证效果,有关部门要不定期进行检查,检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能达到要求,认证机构是否能够执行各项规定,确保认证效果。 (四) 认清国家贸易政策调整趋势,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一是不管是扩大出口征税商品范围还是降低出口退税率都直接加大相关行业的出口成本、压缩利润空间,我们要认识到这种政策调整背后的趋势,针对“两高一资”商品,降低出口增幅,平衡贸易顺差,减少贸易摩擦,以实现我国整个外贸产业结构的改变。我们应该鼓励企业顺应趋势,加快我市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鼓励和支持企业尽快实现产品的高新化、品牌化,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缓解出口退税率带来的压力。二是引导企业加强出口产品竞价的核算。为了增强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不少企业把出口退税部分计入利润再对产品进行定价。从当前形势来看,企业应该及时加强出口产品竞价的核算,充分考虑出口退税率调整的影响,长期来看,要树立不依赖出口退税创利润的观念。三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快产品技术改造,降低产品成本。只有加大研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档次,增强企业竞争力才是外贸企业的长远之路。四是引导同类企业不打价格战。同类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不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力,要比信誉、比服务、比技术水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计算机毕业论文:大学生计算机毕业设计影响思索 本文作者:王宁 王子方 单位:沈阳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 由于全国高校近年来的扩招,教学设备的建设相对迟缓或维持原状,工科学生们毕业设计所需实验研究仪器设备是否具备,所需经费的投入能否充分,实验室场和图书网络资源是否齐全等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文档、动画和图纸是毕业设计成果的重要呈现的方式,尽管大学们都已经接受过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育,学生计算机素养也逐年进步,但调查对象对水工应用的基本软件实践来看,对office、CAD、3D等操作水平低,灵活性差,文字排版、图表编排、公式编辑、CAD操作命令混乱、精密运算不准确、三维动画多媒体演示障碍等方面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内容结构,不规范的命令操作和不熟练的技能运用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由计算机应用技术而影响到毕业设计质量的解决方案 学生要从自身提高对计算机技术对毕业设计质量影响的认识,了解这一实践环节的重要性,特别是专业的计算分析能力培养。建立研究团队,小组成员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不仅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专业领域中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指导教师必须规范选题范围,指导教师组织主导学生毕业设计全程,对指导教师而言,除了完成本职教学任务和高度的责任感外,更要加强工程科学知识和现代工程设计创新的引导,必要时也可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子课题的研究,对于毕业设计过程全面掌控,要结合学生自身能力科学选题,保证理论切合实际,适应时展,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专业高效整合的因素。目前国内各院校四年制本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水利工程计算机绘图,水利工程制图等课程,基本为每周2~4课时,考虑到学生基础差异和自主学习效果差异,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将计算机应用类基础课程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整合起来,使课程设置体系与时俱进,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以一个专业为整体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每种计算机技术在不同项目中的作用可能截然不同,例如:“90年代以来陆续开发的水电站地面厂房CAD系统、重力坝CAD系统、隧洞CAD系统等实例中包含了很广的专业技术知识,如:坐标画线、沿曲线标注、表格生成等,每种计算机技术在每个项目中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因此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为毕业设计各个方向的研究创建人才基础。 高校作为人才储备基地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结合课堂理论使学生掌握软件的选用、计算机技术的选择方法、软件的升级、怎样保证科学计算的准确性等,要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个弊端,作为学校和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极尽所能为学生创设实践基地,发挥计算机时代教育优势。目前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还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和客观,各位指导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也是一个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措施。拟定一个质量评价标准如下:选题。选题应当来自水工科学、工程建筑、社会实验、模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调研论证。通过查阅书刊文献和网络资料和实体工程项目考察等形式调研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具备分析问题、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顺便考查学生对外语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毕业设计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性。实施方案、数据、图纸以及对设计数据的分析、论证科学正确、反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和手段新颖独特、理论与实际结合,在某项研究上体现独创的见解、设计成果有实际价值。适当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不忽视手工计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倡计算机辅助手段和手工计算有效结合,对必要的技术提出手算要求,促进学生对算法切实体会和深入研究。毕业设计文档撰写质量。主要是主题明确、结构完整、精准的数据表述安全有效、原理引用得当、论据充分、推理缜密、逻辑性强、行文流畅、设计成果和结论科学合理,参考文献资料翔实,格式规范等。毕业设计成果应该包括设计计算书、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以及实践日记等,严格要求毕业答辩环节。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均应参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答辩,答辩组老师要严格把关,考查学生对目标实现和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的见解,客观公正打分。此外,评价标准可参考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结合实践的一体化评价等,注重评价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等。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努力可以探索出一系列有效解决计算机应用技术而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案来,使学生加深对毕业设计中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期待高校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案,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使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有效提高。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计算机普及教育 一、当前计算机普及的形势 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已掀起波澜壮阔的第三次全国计算机普及高潮。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高潮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计算机普及的历程。 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那以前,就全国范围来说,基本上谈不上计算机普及教育,只有少数科研部门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使用计算机,只是少数专家的事情。 80年代出现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198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普及委员会和中央电大联合举办计算机知识普及讲座,由我向全国讲授BASIC语言,当年收看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年起年年重播,收看人数超过300万人。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度里掀起这样规模壮阔的群众性的普及计算机知识的活动,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在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中,普及的对象主要是以下三种人;(1)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2)部分在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3)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学生。普及的内容偏重于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高级语言。通过十年的努力,己经在大学的所有专业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结束了大学毕业生仍然属于“计算机盲”的历史。大家取得如下共识:计算机知识是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当时的条件,普及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高级语言。 90年代出现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从9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全国性的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如果说第一次高潮的普及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那末第二次高潮的对象已扩展到广大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知识分子,包括所有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中的人员。涉及的对象范围比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广泛得多。这次普及带有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成为人们求职的重要条件,各地各部门都制定了对工作人员在晋升职务、职称和工作考核中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并要求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普及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以及常用的一些应用软件。 经过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我们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这十年在计算机普及方面的成果应当有足够估计。 新世纪初出现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 刚刚进入21世纪,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在我国己开始出现了一次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这次高潮的普及的对象是一切有文化的人。 下面举几件重大的事情∶ (1)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在21世纪的前10年,将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即∶2001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说,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以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有初步的计算机知识和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全国总工会决定在全国职工中普及计算机应用。争取在3年内在全国2.4亿职工中,至少有50%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职工自主择业和岗位竞争能力。 (3)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新世纪中,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4)全国所有领域将全面普及计算机的应用,所有公务人员和在职干部都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计算机的应用。 在这次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的切入点将是网络应用。 三次普及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学习计算机的人数成指数增长。如果在第一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百万计的话,那末,在第二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以千万计,在第三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亿计。 这样规模的群众性学习计算机活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我们当前开展工作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 面对这一大好形势,我们应当怎么办?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搞好规划。制订出既先进又可行的向各部分人普及计算机的规划。 落实措施。必须有落实的措施和政策,否则规划就会落空。 建立队伍。要建立一支数量巨大的、强有力计算机普及队伍。 改变观念。要改变不利于计算机普及的某些传统观念。 二、计算机普及教育中的误区 这个问题讲的就是改变观念的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是∶怎样使亿万群众更容易更有效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现在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向亿万群众普及计算机知识和应用,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人不敢学计算机,正在学计算机的初学者感到计算机难学。这就形成一个尖锐的矛盾,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在计算机普及教育中存在误区 有的同志要求计算机的初学者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学习不同数制间的转换,学习原码、反码和补码,要他们背诵几十条DOS命令,还要记住哪些是外部命令,哪些是内部命令。许多种考试都有数制转换的考题,例如1378.9876的二进制形式是什么?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些都是源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原理》课。 现在大家都比较重视计算机普及工作了,许多计算机专家也投入了这项工作,发表了许多意见,这无疑是好事。但是光重视还不够,还应该解决观念的问题。我认为有些同志愿望是好的,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混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区别、学校和社会的区别、计算机专业人员与计算机应用人员的区别。把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要求和内容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学校的模式搬到社会,要求计算机应用人员也像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系统学习许多理论课程。这些就造成一个误区。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普及。 应当看到∶在从事计算机工作的队伍中有两部分人∶(1)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比例不足10%,他们是理论研究、科研、专业教学、系统开发的骨干力量,是专业登山队。(2)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90%以上,他们遍及各个领域,是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主力军。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由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编写的。对这部分人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显然,这两部分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 计算机教育的三个层次 就整个社会来说,计算机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 (1)计算机入门教育。对象为原来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群。应当通过本层次的教育使他们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这实际上是计算机的启蒙教育,即“扫盲”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 (2)计算机技术教育。对象是那些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处理各种任务的人们。例如工程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和工程制图,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显然,他们需要具有比第一层次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个层次的特点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3)计算机专业教育。对象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他们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开发技术。 通常把前两个层次(计算机入门教育和计算机技术教育)统称为计算机普及教育,以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它的对象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人群,他们占全体人员的95%以上。 显然,对不同层次的教育,无论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各不相同,绝对不应混为一谈,否则将事倍功半。 应该从应用入手 有人认为学计算机应当从学习原理入手,有一位读者写信给我说∶他很想学计算机知识,心想应从原理学起,就到书店买了一本《计算机原理》,结果愈学愈糊涂。我对他说∶你的路子错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学计算机不应从原理入手,而应从应用入手。 有的人认为∶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不懂得二进制怎么生存?而且学了二进制和数制转换也没有什么坏处。我想,没有坏处的事多了,难道都要学吗?问题在于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使初学者容易入门。应该看到∶制造计算机的人和使用计算机的人所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例如不能要求飞行员和设计飞机的人具有相同的知识结构,同样不能要求开汽车的人先学习汽车的工作原理和构造。现在已经有了数字电视和数字相机,是不是也要求看电视的人和用数字相机的人先学进制原理呢?当然大学生学一点二进制知识是必要的,但对广大公务员和老百姓就显然是不必要的。 要多为初学者着想 不应当把计算机专家或大学老师自己的学习经历照搬到广大业余初学者身上。不能说自己学过什么就要求别人也要学什么,自己怎么学的也要求别人怎么学。我们要为初学者考虑,替他们找出一套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方法,使他们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跑他们。 有时在讨论问题时,有些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与搞计算机普及的老师看法往往不同,甚至谈不到一块去。有些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比较多地强调水平、理论、系统知识,而从事计算机普及的老师则更多地强调对象的基础、学习的规律、普及的特点。应该通过实践,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没有普及就谈不上提高,老百姓首先要的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我们搞计算机普及的人不要怕别人指责我们“水平低”,只要符合广大群众需要,我们就应当坚持,做出无私奉献。 在为初学者设计学习内容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要提倡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在方法上,要按照初学者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在学校中讲授理论课程时,传统的三部曲是∶(1)提出概念;(2)解释概念;(3)举例说明。我们在对计算机初学者介绍计算机应用知识时,采取了新的三部曲∶(1)提出问题;(2)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3)归纳出必要的规律和概念。 一般理论课程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认为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应当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是符合广大计算机初学者的特点的。 在教材编写上必须首先让读者看得懂,如果看不懂,别的都谈不上。现在市场上不少书是低水平重复,有的是直接从“帮助”搬过来的,按功能和菜单介绍软件的使用。这犹如靠字典学英语一样,好象很全面,但是看完全书以后还是不会用。我在20多年前学计算机时,曾经找过不少计算机的书看,结果发现许多书像“天书”一样,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我当时就想∶我以后要写一些让老百姓能看得懂的计算机的书,要把计算机从少数计算机专家手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广大群众手中的工具。 有一位同志说了这样一个顺口溜∶只有明白不明白的人为什么不明白的人才是明白人。我觉得很好,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这是一个学问,要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真正做到。 今年初,《计算机世界》报组织的“世纪评选”评出了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IT人物”10个人,我是其中之一(排在笫2位)。说我的功绩是把千百万群众带入计算机的大门。我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但是这件事对我很有震动和启发,广大群众对于看似平凡、默默无闻的从事计算机普及的人们是不会忘记的。群众需要我们,我们离不开群众。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计算机的普及工作,希望所有从事计算机普及的人能认清自己工作的意义,深入研究计算机普及的规律,把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三、关于计算机证书考试 近年来,各种社会考试风起云涌,尤其是计算机的考试更令人注目。我认为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出现社会考试的热潮不是偶然的,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学历在整体上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证书则在一个侧面反映持证者的能力。例如同一个班的两个毕业生,都有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但是一个英语通过了6级,计算机通过4级,而另一个英语通过4级,计算机通过了2级。显然前者在谋职中比后者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谘询会上,不少毕业生手中拿着四、五个证(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公务员考试证书、驾驶证等),以证明他的能力。只要有人才存在,证书考试就不会消亡,相反会更加成熟、更加规范。 目前计算机证书考试的种类有∶ (1)信息产业部主办的软件水平考试; (2)教育部主办的∶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 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少儿NIT) (3)劳动部主办的高新技术技能测试 (4)各地方、各部门举办的考试,如职称计算机考试、大学生计算机统一测试等。 以上几种考试对象各不相同,程度也有区别。 有人问∶计算机证书考试有没有含金量?通过以后有什么好处?我的看法是∶证书考试是一种社会考试,目的是提供一个科学的、公正的、客观的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但是通过了考试,不会自动增加工资或晋升职称或职务。含金量是有的,但不是由考试机关赋给的,而是由于考试得到社会认可,被有关单位赋予了含金量。例如北京市规定40岁以下的干部晋升科级以上职务必须通过等级考试一级B的考试,有些科技部门要求所有技术人员都要达到二级标准,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所有业务人员都要有通过NIT的模块测试,有些省市规定凡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NIT证书的,可以免考自学考试的一门计算机课程等等。这些都为计算机证书考试创造了很有利的环境,使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有人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NIT有什么区别?我认为∶等级考试是通用性的考试,它大致反映一个人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如同跳高的标竿,不论你的职业和岗位,你跳过一级的竿,表示你已有初级的计算机知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自94年开考以来,发展很快,至今已有40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NIT是应用技能型的考试,侧重培训过程,采取模块化的方式,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例如你想当秘书,可以学计算机基础、文字处理、Internet等模块,你想当广告设计人员,可以学计算机基础、图形图象制作等模块,拿这几个证书去求职,有针对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NIT都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是不同类型的考试,两者是互为补充的。不同的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考哪一种。 前一时期,社会上对计算机证书考试有不少议论,有褒有贬。我认为∶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具体说,它的好处有∶ (1)提供客观公正的社会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 (2)为应试者提供证书,有利于证明个人能力。 (3)不少单位借鉴证书考试的大纲和内容,作为教学和培训的内容,推动了社会的计算机的普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我们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有以下一些问题∶ (1)考试内容和大纲往往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例如有一个大城市的职称考试,今年还在考Windows3.1,机关、学校、企业都已用了Win95/98,为了考试,还要倒过去学Windows3.1。 (2)用标准题难以测量出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水平。 (3)有些学校和单位规定全体人员必须参加某一种考试,按这种考试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或培训。这种统一的要求可能难以照顾到各单位的特点。例如农学院本来可以结合农业领域的实际需要和例子进行教学,而为了参加统一考试,只能按统一的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举农业领域应用的例子,显然绕了一个弯,降低了效率。 四、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作用 大家都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也都多少知道为什么学习计算机知识,但是我感觉到在我们的宣传上有时讲得不是太全面,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供大家作宣传时参考。 学习计算机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无论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 (1)计算机是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在21世纪,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办事员,都不能离开计算机,因此,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计算机不仅是工具,而且是文化。工具是可选的,譬如我要敲钉子,就去买一个锤子,如果不需要敲钉子,就不必买锤子。而文化却是每个人所必备的。举个例子,在中学,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几何、三角和代数,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每天都要去计算多边形的面积、解联立方程式或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是这些课程却是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知识的基础。 当前计算机知识的作用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对计算机一无所知,以后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譬如去年报纸刊登了一消息说,在因特网上的域名中,中国许多著名企业的名字都被外国人恶意抢注了。我国许多企业的老总看不懂这条消息,他们说∶“我们已登记了商标,又申请了专利,现在怎么还冒出个“域名”来?到哪里去‘挂号’啊?”这就反映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中缺少了计算机的内容。 因此,虽然对不同的人来说计算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有的人的作用是直接的,有的人则是间接的;对有的人的作用是有形的,有的人则是无形的;对有的人是当前起作用的,有的人则是以后起作用的。但是对每一个干部、公务员、知识分子和大中学生,计算机知识是绝不可缺或的。计算机知识是当代文化的一部分。 (3)人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具体的科学知识,还学习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世界上的知识浩如瀚海,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晓天下成为万能科学家。比学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需要时能发展自己的知识,并且能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应用十分灵活多样,促使人们深入思考,掌握规律,举一反三,发展知识,因而普及计算机知识是当前科学普及的一个重点。 (4)有利于全面素质的培养。中央多次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而计算机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 ①启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向往; 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事实证明,计算机学得好的人一般不会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他们头脑灵活,思想活跃,有创造性,能动手,会学习。因此,在学校中开展计算机教育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新世纪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 为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和集成电路的发展,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国家实行“集成电路税收优惠、软件企业上市优先”的政策,国务院已于1999年7月印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打破几十年来,国内“硬件不做CPU,软件不做操作系统”的现象,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专家组日前以国家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联合攻关,这为新世纪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吹响了世纪的号角。 中国科技大学的金西老师,获邀参加了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863-306)专家组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自由软件发展战略研讨会,并作了演讲。现在我们将其在会议演讲文稿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发展动态综述出来,答谢读者多年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同时衷心祝贺我国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在新世纪蒸蒸日上。 1国家鼓励的主要产业政策 国家鼓励的有关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 第十条支持开发重大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国家科技经费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大型应用软件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属于国家支持的上述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应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项目承担者。 第十一条支持国内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外国企业联合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 第四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按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一)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 (二)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μm的。 2软件产业 2.1我国软件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软件将会成为突出体现一个国家经济优势的产业。我国软件业在1990年软件的销售额仅为2.2亿元人民币,1999年中国软件市场总销售额增加到176元亿人民币,增长79倍,每年的发展速度都在20%以上;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的销售额约225亿元人民币左右,较1999年增长27.8%。软件产业做为支柱产业的形象越来越明显。 2.2我国软件业与印度软件业的差距 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国外软件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独立自主开发的软件所占比例还很小。早在1998年的统计资料就表明软件产品市场销售额为138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世界软件市场份额的1%;软件产品出口约为6500万美元,而同期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已达到26.5亿美元,约是我国的40倍。2000年印度软件产业销售额达57亿美元左右,出口达39亿美元,这比我国2000年销售总额要多40%左右。 2.3我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态度 软件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各国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发达国家,软件业已超过钢铁、汽车和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在中国信息产业中,软件市场尚不及硬件的20%,软件产业发展的滞后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有志之士的高度重视。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谈到,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国际信息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战略调整。由以硬件为主导向以软件为主导过渡,软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软件产业方面,正在发生着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以Linus为代表的共享软件的出现,促使软件由垄断封闭型开发,向社会开放型的开发方向演化,这代表已在网络上合作进行研发的新趋势。这种趋势迫切要求不甘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软件开发实力,壮大自己的软件产业,在未来经济和产业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软件园在国家整个软件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牵引作用和示范作用都已得到体现,软件园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当地开拓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集中发展是实现软件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软件产业是以智力和人力为主要经营资源,以知识和信息为经营载体,以创新为主要经营特色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指出,软件产业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软件产业以人才为本,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软件技术人才队伍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软件产业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必须在技术、产品、市场和管理的不断创新中取得发展。 曲副部长还指出:我国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软件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 (1)尽快制定配套的软件产业政策,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2)通过设立软件专项基金等措施启动市场,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3)重视对软件的产业化、软件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培养。 (4)强化行业管理、严格质量控制。要在系统集成商与软件开发商中大力推广ISO9000和CMM认证及软件企业的资质认证,以及对系统集成工程要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5)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3CMM模型 3.1CMM的由来 软件是知识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是超乎想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过程。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N/SE)受美国国防部的委托,开发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为软件工程过程管理和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CMM主要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企业中的以软件能力为标志的软件活动。它能帮助软件企业改进和优化管理,在提高软件开发水平和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实现软件生产工程化。根据软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CMM框架用5个不断进货的层次来表达软件组织活动的行为特征及相应问题,其中初始层是混沌的过程;可重复层是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定义层是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管理层是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层是能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在CMM框架的不同层次中,需要解决具有相应层次特征的软件过程问题。因此,一个软件组织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然后才能针对该层次的行为特征解决相关问题。任何软件组织致力于软件过程改善时,只能是循序渐近地向相邻的上一层进化;而且向更成熟层次进化时,原有层次中那些已具备的能力还应该保持和发扬。 3.2CMM的国际地位 CMM已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并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可以通过对软件组织软件能力的评价、软件过程的评估及改进,提高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和质量,是我国软件企业走向世界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软件业和印度相比出口额差别很大,其中原因很多,就企业自身管理而言,我们比印度差得更多。从行业本身角度来看,印度软件行业导入CMM模型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已有72家企业通过了CMM4级和5级评估,其中印度就有24家,通过CMM模式的管理,印度大幅度提高了其软件开发能力及软件产品的质量,保证了向美国和欧洲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与此相比,我国软件企业2000年前只有北京鼎新公司通过CMM2级认证。 我国的软件开发整体水平是印度十年前的水平,软件生产方式普遍是手工作坊的软件生产过程,处于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混沌状态。外部环境的改善、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资金问题的改善,给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但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在我们抱怨资金缺乏、不堪税赋、人才流失等问题时,应该好好的反思软件企业的自身问题,用CMM作为一面镜子去发现、查找、评估企业在软件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我们缺乏的是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也就是突破CMM2级的问题。实施CMM是软件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素质,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是软件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3.3中国的CMM认证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2000年中国自由软件发展及应用战略研讨会上,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的经理在演讲中公布,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基于“软件能力成熟模型”(CMM)开展其业务的软件开发机构。CMM由五级组成,第一级为最低,第五级代表最高水平。目前,大部分软件组织通过的认证属于一级或二级。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已于2000年9月通过了顶级(五级)评估,成为中国首家达到顶级的软件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印度之后第三个拥有顶级企业的国家。那位经理特别强调整个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完全是由中国人组成,中国人也能做到CMM顶级。 会上,有不少软件开发商质询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说,CMM2级认证过程需百万美金以上费用,有没有这个必要吗?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用一组数据展示其在向争取高级别认证过程中的大幅提高效率作了肯定的答复,也就说明了,随着项目复杂度的日益增加,“软件能力成熟模型”已经成为及时和高品质软件产品的保障,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象征。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不仅在公司内部使用“能力成熟模型”,而且积极倡导并推广该模型的应用,同时为国内外其他软件组织提供软件工程方面的咨询服务。 CMM的思想、原理、工具、方法无疑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加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必将对我国软件产业的评估、认证、引导以及软件企业内部的优化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集成电路产业 4.1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已推进到深亚微米领域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进入深亚微米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加工微细化 微细化的关键是光刻。据研究,光学光刻的极限是0.12μm。通过开发短波长光源、大数值孔径镜头、变形照明、移相掩膜以及先进的抗蚀剂工艺技术等已将光学光刻推进到实用线宽0.25μm,可满足256MDRAM制造的需要。日立公司已用这些技术实现了0.13μm的线宽。 2.硅片大直径化 芯片尺寸随着集成度提高而增大,使圆片能分割的芯片数减少,导致成本增大。世界各大IC厂商集团经讨论决定将新世纪第一个主流硅片直径定为12英寸。 3.加工环境、设备及材料超净化 随着加工微细化、超净要求越来越高,如线宽为0.25μm时,要求硅片缺陷尺寸小于0.05μm,工艺气体>0.02μm的杂质每立方英尺少于1个,对生产环境、设备以及各种气体、化学品、原材料等的尘粒及杂质都有严格的限制。 4.生产线自动化、柔性化 加工的复杂性、精度和净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线自动化。 4.2新材料、新器件研究 除了Si和GaAs、InP等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之外,近年来SiGe、SiC和金刚石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SiGeIC在高速、高频、低噪声、低电压工作等许多方面其特性比GaAsIC更优越,而且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特别是与Si工艺兼容,可沿用成熟的Si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前SiGeIC技术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品生产。IBM已建立了SiGeIC制造线,1994年中已可商品生产。IBM已采用0.25μmBiCMOSSiGe工艺和HBT工艺进行IC设计。据报道SiGe器件能在高达125GHz的频率下工作。而且还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及其它光电子器件。AnalogDevices公司已可提供1GHz12位D/A转换器,据说其功耗仅为GaAsIC的1/4。SiGe技术将扩大市场,并经济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性能应用的要求。 SiC的材料性质使它适于制作高频、高功率、耐高温、抗辐射的器件,并可制作发光器件。近年来在材料和器件研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对SiC的MOSFET、MESFET、JFET(结型)以及双极晶体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还在进行实用化研究,在SiC衬底及外延层质量、肖特基接触、低阻欧姆接触、刻蚀技术及SiC/SiO2界面等器件制造工艺方面都还需做大量实用化工作。 作为Si器件后的新型晶体管的研究也在广泛地进行,如量子器件、超导晶体管、神经网络器件、单电子器件、塑料晶体管及柔韧型晶体管等等。 4.3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与投片 国内通过引进、吸收,已经有了可以投产0.35μm甚至0.25μm线宽的集成电路工艺线,正在建设中还有更小线宽的工艺线。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已具有几百万门级集成电路的前端设计能力。相信通过类似像CPU一类大型集成电路设计、投片试制,将对我国微电子事业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5信息家电的发展与动态 目前,最有量产效益和时代特征的信息产品应是与Internet上有关的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如Web可视电话、Web游戏机、WebPDA、WAP手机、STB(机顶盒)、DVD播放机、电子阅读机等。 5.1信息家电的定义 在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下,加上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一些产品的形态变得更加轻薄短小、简单易用且价格低廉,我们称这些产品为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IA)。一般可认为,那些低单价、操作简单、可通过因特网发送或获取信息,将逐步分割或替代PC的某些功能,并能与其它信息产品交换资料或讯息的产品可统称为IA。 5.2信息家电的分类 IA产品按类型可大致分为: (1)网络电视(NetTV)。(2)网上游戏机(Internetgamingdevice)。(3)智能掌上型设备(Internetsmarthandhelddevice)。(4)网络电话(InternetscreenPhone)。(5)ConsumerNCclient等。 因此,综合市场上对于IA产品的认知条件与需求要素来看,IA产品具下列4点特性: (1)处理器发展趋向低成本、高整合性与低耗能。 (2)整合数字与模拟处理的技术。 (3)较PC更强调通讯能力。 (4)利用软件增加产品的差异性(高附加价值的关键)。 5.3我国IA产品的应用情况 据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市场信息中心(CCID—MIC)分析和预测,到2003年我国有4723万人需要不通过计算机而实现联网,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信息家电的核心,仅机顶盒一种产品的市场容量就达2000万台,市场估值达到40亿元。其它家电如VCD、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如果都实现信息化,嵌入式操作系统每年将带来上百亿元的收入。 CNNIC最新统计我国上网人数1680万,每半年可增长100%,2000年底将达到3000万,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目前,机顶盒(Set-TopBox)是最接近家电的IA产品,从增加电视遥控选台功能,到配备MPEG解压缩功能、数字加密功能,未来可能整合在数码电视中,很可能成为家庭信息、娱乐中枢。 目前,国内有很多IA的开发厂商正加大投入、开发和研制新产品,特别是一些外资大公司积极和国内电器方面的大公司合作推出很具竟争力的IA产品。 5.4嵌入式Linux在IA上的应用开发前景 (1)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新世纪的智能设备已经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SOC系统(SystemOnChip)的发展就是这种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的明证。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可能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 嵌入式Linux的一大特点是:与硬件芯片(如SOC等)的紧密结合。它不是一个纯软件的Linux系统,而比一般操作系统更加接近于硬件。嵌入式Linux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地具备了嵌入式RTOS的一切特征:实时性、与嵌入式处理器的紧密结合。 (2)开放的源代码 嵌入式Linux的另一大特点是:代码的开放性。代码的开放性是与后PC时代的智能设备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代码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源代码可获得上,Linux代码开发就像是“集市式”开发,任意选择并按自己的意愿整合出新的产品。 对于嵌入式Linux,事实上是把BIOS层的功能实现在Linux的driver层。目前,在Linux领域,已经出现了专门为Linux操作系统定制的自由软件的BIOS代码,并在多款主板上实现此类的BIOS层功能。 嵌入式Linux技术的普及发展,为国内单片机工程师在软件功能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为软件引入了TCP/IP网络特性,引入了软件操作系统的健壮性,这都极大增加了系统的功能和极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3)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对于许多信息家电的应用来说,嵌入的性能指标是最难满足的,只有靠提高芯片的集成度与装配密度来解决。 嵌入式Linux与标准Linux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难点,也是嵌入式Linux技术的关键之处。嵌入式Linux和商用专用RTOS一样,需要编写BSP(BoardSupportPackage),这相当于编写PC机的BIOS。这不仅仅是嵌入式Linux的难点,也是使用商用专用RTOS开发的难点。硬件芯片(SOC芯片或者是嵌入式处理器)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代码开放的嵌入式Linux的成功。信息家电的发展,必然导致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在将来可能出现SOC片内的操作系统代码模块。 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应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很显然模块将具有安全性好、健壮性强、代码执行效率高等特点。着眼于未来的信息家电等智能设备的发展,我们基于对嵌入式Linux技术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嵌入式处理器以及SOC系统的深刻理解和研究,发挥对EDA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模拟数字混合集成电路芯片的深入研究,正在对SOC片内进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代码的植入研究。此类的研究有可能减轻系统开发者对BSP开发的难度要求,并使得嵌入式Linux能够成为普及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而大大提高嵌入式Linux的易用性,大大提高其开发出的高智能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也大大提高智能设备的计算能力、处理能力。 (4)解决好软件开发问题 目前,中国众多的家电厂商以制造业为主,当投身IA领域之际,首先面临了不擅长的软件开发工作,找到容量小、稳定性高且易于开发的操作系统对于大家至关重要,嵌入式Linux核心则扮演了一个很好的桥梁的角色,这是一个跨平台的操作系统,到目前为止,它可以支持二三十种CPU,众多家电业的芯片都开始做嵌入式Linux的平台移植工作,在网络方面一般要支持TCP/IP和标准的以太网协议,支持标准的X-Window和中文输入。建议开发商选择一个成熟的方案提供商,从而达到降低开发平台门槛的目的。众多的开发商在成熟的开发平台上可以较为容易加入用户的应用程序,形成个性化、系列化的应用产品。 (5)自身开发实力的评估 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有没有技术积累优势?有没有将待开发IA产品有关领域的整合能力?产品有没有可重用性、模块化?有没有成系列化的可能?有没有市场和售后服务保证?最终用户群的拓展范围有多大? 解决好这些问题后,关键就是开发人才梯队的建设,资金融入等运营管理问题。 6结束语 在21世纪,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时期中,加入WTO后的中国将迎来新机遇、新挑战,也随时有被抛弃的危险。我们认为软件产业应以CMM模型来规范我们的软件企业、软件圆区建设,将国家的“集成电路税收优惠、软件企业上市优先”的政策落到实处。集成电路从业人员要努力提高设计能力,找准市场需求,融入世界上最新有关集成电路的创新成果,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信息家电这样的热点,应紧紧把握用户的消费需求,迅速融入和整合最新科技成果,努力达到以具有高附加值的IC芯片和版本免费的嵌入式Linux方式来开发,并成为面向计算机、通讯与消费性信息家电领域的解决方案。我们期待着我国的厂商能够在信息家电的核心芯片设计以及软件开发中拥有自主产权和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定性仿真理论及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定性仿真的产生背景及理论发展状况,然后说明了定性仿真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对定性仿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定性仿真,定性模型 1定性仿真的产生与理论现状 定性仿真(QualitativeSimulation)是以非数字手段处理信息输入、建模、行为分析和结果输出等仿真环节,通过定性模型推导系统的定性行为描述。定性仿真是系统仿真的一个分支,是系统仿真与人工智能理论交叉产生的新领域。相对于传统的数字仿真,定性仿真有其独到之处:这种仿真能处理多种形式的信息,有推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初步模仿人类思维方式,人机界面更符合人的思维习惯,所得结果更容易理解。 定性仿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起步较早。70年代后期,美国XEROX实验室的JohndeKleer和SeelyBrown在设计一个电路教学系统时发现,以常规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方法难以使学生很快明白电路的工作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并不是先给出数学公式,而是先讲解电路的工作原理,采用定性的描述方法,那么是否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一方法呢?同样在许多的实际工作中,人们更多的是依靠这种对系统原理性的理解,而这种理解的基础就是定性知识。很多专家学者开始探索如何在数字仿真中引入定性知识。 1983年,JohndeKleer和SeelyBrown发表了有关定性仿真的第一篇论文AQualitativePhysicsBasedOnConfluence?[1],产生了巨大反响,揭开了定性仿真研究热潮的序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nnethD.Forbus则对定性仿真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2];1986年美国德州大学的BenjaminKuipers在QualitativeSimulation”一文中提出了动态仿真算法QSIM[3],使定性仿真接近于实用。1984年人工智能杂志第一次出版了关于定性问题的专集。此后定性问题的研究成为人工智能和系统建模与仿真领域的一个热点,许多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991年,人工智能杂志又出版了有关定性推理的第二本专集,标志着该领域理论研究逐渐成熟并且向应用领域扩展。90年代以来,该领域的研究情况可谓方兴未艾,在IEEE的相关杂志上和撊斯ぶ悄軘等国际刊物上经常可以看到定性仿真方面的研究成果。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从事定性理论研究的仅限于少数院校的少数研究者。 定性仿真产生之后,在理论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见解提出了各自的建模和仿真理论。目前,基本可分为三个理论派别,即模糊仿真方法、基于归纳学习的方法和朴素物理学方法。 模糊数学方法可以解决模型信息与测量数据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定性理论中一般用来作为一种描述手段。最初,系统的定性值是采用区间模糊数的行为来描述的,英国的QiangShen进一步将其发展到用凸模糊数来描述定性值[4],在数据表示上前进了一大步。此后,又有人在其基础上引入了概率论,来度量生成的多个行为的可信度。当前的模糊定性理论,在模糊数表示方面都存在一大弱点,那就是系统真实值与模糊量空间的映射问题,即如何确定描述系统的模糊量。 归纳推理法是定性仿真的一个新方向,它起源于通用系统理论,主要利用其中的通用系统问题求解(GeneralSystemProblemSolve)技术。输入尽可能多的行为,通过归纳学习的方式,构造系统的定性模型,进行仿真研究。归纳推理法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完全不需要对象系统的结构信息,不需要预先提供任何模型。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并处理和维护;而且,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保证归纳的完备性。 朴素物理方法在理论和应用上发展得最为成熟,它兴起于一些人工智能专家对朴素物理系统的定性推理研究。根据建立系统定性模型的方法,又可分为很多派别,比较有影响的有:SeelyBrown和JohndeKleer提出的基于摿鲾的概念的理论,K.D.Forbus的定性过程理论,B.J.Kuipers基于约束的用定性微分方程描述的定性仿真理论等。 2定性仿真的应用 现在,定性仿真技术与物理、化工、生态、生物、社会等学科相互渗透、结合,在系统监测、故障诊断、系统行为分析、解释以及预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外文献报导较多而且应用取得成效比较明显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工程和工业过程;电子电路分析和故障诊断;医药和医疗诊断;社会经济领域。下面有选择地按照应用领域介绍其中比较典型的项目。 2.1工程和工业过程 这里工程指传统的工程领域及一些工程设备,如蒸馏塔、高压锅炉、汽轮机等人造设备;工业过程指一些连续系统,如机械制造、发酵、化工过程和电站等。这方面的应用项目比较多见。 ARTIST是欧洲的ESPRIT计划中的一个项目[5],项目领导者是苏格兰的Heriot-Watt大学的Leitch.R,完成于1993年7月。此项目建立了定性动态模型,应用于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Leitch等人建立了一个基于定性微分方程(QDE)和模糊量空间的定性仿真器:Fusim,现已应用在输配电网络和化工厂蒸馏塔的过程监控、分析、诊断上。 ESPRIT计划中另一应用定性推理的重要项目是:TIGER工程-汽轮机的监测、诊断系统[6]。现已应用在Exxon化工厂的大型工业汽轮机以及Dassault航空中心的宇宙飞船辅助动力单元。系统应用定性仿真来预测汽轮机启动及负载改变时的可能行为。 2.2电子电路分析和故障诊断 定性仿真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领域便是电子电路分析和故障诊断。定性推理的先驱人物deKleer早在1976年便开发了使用定性知识研究电子线路的系统LOCAL,即根据电路部件已测知的正常行为和错误行为,分析实际行为和预测行为的不一致之处,然后指出电路的故障点。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了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理论(model-baseddiagnosistherory)。时至今日,由于定性推理和仿真技术的不断进步,该应用领域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这类项目中,最为典型的是Dague.P等人开发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工具-DEDALE[7]。Dague对该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声称:DEDALE系统能诊断出电路故障的75%,另外的25%故障没有构成对电路性能的显著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检测出。ElectroniqueSergeDassault继续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已推出一个名为“DIAGMASTER”的商业化产品。 2.3医药和医疗诊断 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尤其是医疗专家系统,为人工智能的振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定性仿真在医疗专家系统的应用方面也很活跃。 Bratko.I将定性推理应用在心电图的识别上[8],目的在于根据心电图辨识心律,判断病症。定性模型用来产生心脏工作状况,规则归纳系统用于产生诊断规则库。他给出了心电图诠释系统-KARDIO,澳大利亚的Telectronics公司已将此系统的部分成果应用于他们的心脏病诊治系统IntelligentPacemaker中。 Kuipers和Kassier给出了QSIM理论的定性推理和模型简化方法[9],并给出了在医学专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过程。该系统可以对肾脏的水份、盐份平衡过程进行仿真,作为肾炎综合诊治系统的辅助分析工具。 2.4社会经济领域 定性推理由于其处理不完全知识及模糊数据的突出能力,一直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业流通等领域的研究上占有重要位置。 Daniels.HAM,Feelders.AJ给出了一个商业行为分析定性仿真模型[10]。作为例子,他们对某个公司的销售量、商品价格、资金状况进行建模,分析其商业行为的变化,如为什么广告量的减少会带来销售量的下降,什么原因导致公司资产减少,是否存在经营危机等。对于银行贷款之前的商业调查,该模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荷兰的AMRO银行正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 美国的Farley.A,Lin.KB使用QSIM算法,研究市场预测的定性仿真模型,即当市场需求、供给、价格等诸因素变动时,预测可能引起的市场变化[11]。 3定性仿真的发展方向 定性仿真目前仍然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很多基础性的理论工作尚待完善和突破,因此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对于定性仿真理论,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仿真方法 由于定性模型中包含系统的不完全知识,定性仿真会产生一些虚假和二义的多余行为,当实际系统很复杂时,定性仿真产生相当数量的多余行为,如何有效地减少定性仿真产生的行为数,成为当今定性推理研究的主题。很多研究者纷纷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仿真方法。在定性仿真中加入相当的定量知识,将定量与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大大减少系统的预测行为数,增强定性仿真的生命力。 (2)采用模型分解方法 定性仿真走向应用时,往往涉及到规模较大的系统,即使省略某些细节,模型仍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定性理论中,必须有处理这种复杂性的手段。 模型分解方法将系统模型分为若干部分,称为部件(component),系统的联系紧密的变量将集中在一个部件中,并为部件建立状态,系统的描述将以这种状态为单位,若需要不同部分的变量的事件对应性,可以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连接来产生。并且,仿真算法上也作了相应的变动,以局部的部件描述为基础的仿真取代了以全局状态为基础的定性仿真算法。大大提高了模型建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并降低了仿真的时间和空间运行代价。 (3)采用并行定性仿真方法 当前定性仿真在减少冗余或虚假行为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始料未及的副作用:定性与定量知识的结合,使知识的表示和推理机制复杂化,数据量明显增加;由于信息不完备,系统的搜索空间增大,使得定性仿真在一定的情况下比定量仿真的速度更慢;再者随着定性仿真逐渐走向应用,参数数量的增长使问题的规模成指数增长,仿真的速度也明显下降。并行定性仿真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定性仿真的效率,因此成为一个新兴的发展方向。 鉴于定性仿真技术的诸多优点及巨大的实用价值,许多学者纷纷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各国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在研究经费等方面大力扶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性仿真研究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数控技术和装备发展趋势及建议 摘要:简要介绍了当今世界数控技术及装备发展的趋势及我国数控装备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新环境下,发展我国数控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性,并从战略和策略两个层面提出了发展我国数控技术及装备的几点看法。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如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产业)的使能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制造技术和装备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数控技术又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此外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不仅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而且在“高精尖”数控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和限制政策。总之,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即所谓的数字化装备,其技术范围覆盖很多领域:(1)机械制造技术;(2)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传感器技术;(6)软件技术等。1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4]。1.1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秒/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从EMO2001展会情况来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包括我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部分替代组合机床。美国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机床进给速度最大达60m/min,快速为100m/min,加速度达2g,主轴转速已达60000r/min。加工一薄壁飞机零件,只用30min,而同样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铣床加工需3h,在普通铣床加工需8h;德国DMG公司的双主轴车床的主轴速度及加速度分别达12*!000r/mm和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1.25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在EMO2001展会上,新日本工机的5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德国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装夹下5面加工和5轴联动加工,可由CNC系统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间接控制。1.3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如美国的NGC(TheNextGenerationWork-Station/MachineControl)、欧共体的OSACA(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ontrolwithinAutomationSystems)、日本的OSEC(OpenSystemEnvironmentforController),中国的ONC(OpenNumericalControlSystem)等。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ductionCenter”(智能生产控制中心,简称CPC);日本大隈(Okuma)机床公司展出“ITplaza”(信息技术广场,简称IT广场);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ManufacturingEnvironment(开放制造环境,简称OME)等,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1.4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1.4.1关于数控系统设计开发规范 如前所述,开放式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并进行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个最大的经济体在短期内进行了几乎相同的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预示了数控技术的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的来临。我国在2000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ONC数控系统的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1.4.2关于数控标准 数控标准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控技术诞生后的50年间的信息交换都是基于ISO6983标准,即采用G,M代码描述如何(how)加工,其本质特征是面向加工过程,显然,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数控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际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种新的CNC系统标准ISO14649(STEP-NC),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能够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统一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整个制造过程,乃至各个工业领域产品信息的标准化。 STEP-NC的出现可能是数控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数控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STEP-NC提出一种崭新的制造理念,传统的制造理念中,NC加工程序都集中在单个计算机上。而在新标准下,NC程序可以分散在互联网上,这正是数控技术开放式、网络化发展的方向。其次,STEP-NC数控系统还可大大减少加工图纸(约75%)、加工程序编制时间(约35%)和加工时间(约50%)。 目前,欧美国家非常重视STEP-NC的研究,欧洲发起了STEP-NC的IMS计划(1999.1.1~2001.12.31)。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来自欧洲和日本的20个CAD/CAM/CAPP/CNC用户、厂商和学术机构。美国的STEPTools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数据交换软件的开发者,他已经开发了用作数控机床加工信息交换的超级模型(SuperModel),其目标是用统一的规范描述所有加工过程。目前这种新的数据交换格式已经在配备了SIEMENS、FIDIA以及欧洲OSACA-NC数控系统的原型样机上进行了验证。2对我国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估计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到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 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4个5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了以下成绩。 a.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其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产业化。 b.初步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在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干数控主机生产厂。这些生产厂基本形成了我国的数控产业基地。 c.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 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现状与我国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对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估计大致如下。 a.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 b.产业化水平上,市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率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国产数控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信心不足。 c.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对竞争前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化能力较弱;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不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滞后。 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认识方面。对国产数控产业进程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市场的不规范、国外的封锁加扼杀、体制等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够。 b.体系方面。从技术的角度关注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多,从系统的、产业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少;没有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完善的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 c.机制方面。不良机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约了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且制约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往往规划理想,实施困难。 d.技术方面。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新标准研究不够。 3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3.1战略考虑 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即要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空芯”。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加工中心”和“组装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控技术和产业问题,首先从社会安全看,因为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不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保障社会的稳定;其次从国防安全看,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精尖数控产品都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质,对我国实现禁运和限制,“东芝事件”和“考克斯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3.2发展策略 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制造装备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选择能够主导21世纪初期我国制造装备业发展升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支撑技术、配套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内容,实现制造装备业的跨跃式发展 强调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数控终端产品为主,以整机(如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铣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数控机床、典型数字化机械、重点行业关键设备等)带动数控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数字化伺服系统与电机、高速电主轴系统和新型装备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产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就不会有高可靠性的产品;没有规模就不会有价格低廉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没有规模中国的数控装备最终难以有出头之日。 在高精尖装备研发方面,要强调产、学、研以及最终用户的紧密结合,以“做得出、用得上、卖得掉”为目标,按国家意志实施攻关,以解决国家之急需。 在竞争前数控技术方面,强调创新,强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我国数控产业、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摘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多媒体数据和空间数据;其次,在区域分析过程中,怎样实现多媒体播放功能.指出用扩充的关系数据模型作为多媒体数据模型较适宜;多媒体功能的实现则取决于多媒体数据的格式是否为RIFF格式以及对多媒体数据的应用要求.最后展示了多媒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区域分析,数据模型. 现今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都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软件中,势必大大增强GIS信息的表现能力,扩大GIS的应用领域.那么怎样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GIS软件中呢我们认为应从两方面来设计:其一是怎样将多媒体数据溶于GIS数据库中,并保证提供GIS软件的双向检索及各种分析功能;其二是在应用过程中,怎样实现多媒体的播放功能.以下就这两个内容及其应用前景谈谈我们的看法. 1多媒体数据的有效管理 通常,应用软件中的多媒体数据有两种生成方式:一种是媒体播放之前,将其数字化到数据库当中,播放时从数据库中取数据;另一种是播放时,边生成边播放.而GIS软件中的数据库又分为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即我们可根据媒体数据的特性或应用软件的要求将多媒体数据分别溶于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中. 1.1GIS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 1.1.1GIS空间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目前,多数GIS应用软件所能描述的空间目标都是静态的,实际上,很多GIS所要表达和研究的空间目标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此,GIS研究者已广泛关注能对时空过程和时空目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时态GIS(temporalGIS).时态GIS的组织核心是时空数据库,即设计一个合理的时空数据模型是建立时态GIS的关键所在.虽然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能支持时态GIS产品的时空数据模型,一但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有所突破,不仅能解决时态GIS的应用问题,还将解决空间数据库中动画数据的管理问题,即可通过使用动画技术来实现在屏幕上动态播放时空过程.如动态显示卫星云图的变化情况、地壳变动情况、森林沙化和城市化情况以及海岸或河滩的侵蚀或淤积变化情况等. 有关时空数据模型,张祖勋[1]提出使用分级索引方法来对基本修正法进行改进.这种方法就是不存贮研究区域中每个状态的全部信息,而只存贮某个时间的数据状态(称为基态)以及相对于基态或邻近状态的变化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分级索引,以便能快速找到所需的时空过程的数据. 要使用这种建索引的基本修正法,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建立索引;另一个是如何设计用来描述两个状态变化量的差文件. 关于建索引的问题,笔者认为:基态,亦a,b,c,d分别表示时态GIS的4个时期;T.时间轴;t0,t1,…,tn分别表示时态在GIS某个时期的n+1个时态,其中tn为基态,即“现在”时态一次数据状态——“现在”时态总是变化的,每产生一个新的现在时态,就应生成一个现在时态与前一次时态的差文件,同时根据现在时态所处的时间位置来决定是否产生新的索引差文件.以四叉树为例,如图1所示,当n为2i(i=2,3,…)的整数倍时,就需产生tn-2i~tn的索引差文件.相应地为了减少索引差文件所占的存贮空间,而又不影响对任一时态的检索速度,可将tn-2i+1~tn-2i的索引差文件删掉,所删的索引名文件个数正好比新建的索引差文件个数少一个. 关于差文件,笔者认为在设计中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由于差文件是通过对两个时态的目标信息进行异或而产生的,这意味着差文件包含有两类目标信息:一类是前一时态有而后一时态无的目标信息;另一类是前一时态无而后一时态有的目标信息.为了能根据差文件快速、连续地由一个状态到过去另一状态或最近另一状态进行检索,应在差文件中将这两类目标信息予以标识区分.(2)两个状态之间目标变化应是有对应关系的,即01(目标从无到有);10(目标从有到无);1N(目标从一个变成多个);N1(目标从多个变成一个),以及目标空间信息无变化,属性信息有变化;目标局部空间信息有变化等.为了能进行快速检索,在差文件中应将两类各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予以标明,当然,这会增加差文件生成过程的复杂性.(3)和所有地图数据库模型类似,差文件也由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和关系信息组成,差文件中应将每个目标这3种信息之间的关系予以标明. 1.1.2GIS属性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管理有些G IS的应用中,认为多媒体数据是一种特殊的专题属性数据.怎样选择多媒体数据的数据模型,使得既能遵循其自身特点,又能有效地建立起它与空间数据的联系,是多媒体技术在GIS应用中的关键所在. 目前,多数GIS属性数据库使用的是关系模型.为能将关系模型应用于多媒体数据管理系统中,就必须对现有的关系模型进行扩充,使它不但能处理格式化数据,也能处理非格式化数据.杨学良[2]就这个问题提出了3种技术策略:将多媒体数据文件名作为关系中元组某列(或属性);将每个元组作为一个完整文件保存;元组中存贮格式化数据以及非格式化数据的引用项,而非格式化数据单独存贮. 对比这3种技术策略,第一种技术策略方法简单、容易实现,适宜于对多媒体数据进行播放.第二、三种技术策略虽然能够实现并发控制和恢复,以及实现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编辑和拮取的应用,但由于此两种技术策略将每个元组所对应的空间目标的专业属性和多媒体属性混在一起,这既增大了应用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又不利于那些只需使用空间目标的专业属性的一些应用的实现.为此,我们认为,在第一种技术策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多个属性项,用于存放多媒体数据的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当我们需要对多媒体数据文件进行特殊应用时,可根据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对多媒体数据文件进行操作. 1.2GIS区域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 多媒体数据生成的另一种方式是在GIS应用中,边统计、分析运算,边生成结果数据——多媒体数据. 1.2.1空间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空间分析是一组分析结果依赖于所分析对象的位置信息技术[3],因此,空间分析要求获得目标的空间位置及其属性描述两方面信息.空间分析主要有:地形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网络分析等. 为了能更清楚地表示上述一些空间分析的结果,我们可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所谓虚拟现实[4]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级人机交互系统,即构成一个以视觉感受为主,也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的可感知环境,使用者通过专门的设备可在这个环境中实现观察、触摸、操作、检测等试验,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可用虚拟技术来观察地形分析或网络分析得到的空间效果,使用者可用交互操作的方式来控制自己与观察对象的角度、距离以及光照等,使观察对象随使用者的操作而动态旋转.此时以动画形式显示的媒体数据随使用者的操作产生并显示. 1.2.2统计分析中多媒体数据的生成统计分析就是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区域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有:统计特征值、研究两种或多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关分析,通过一组实际观测数据分析系统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回归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 为了更加形象化,我们可以将数理统计结果以直方图、曲线、曲面或区划图表示,甚至可以将重要的部分以醒目的颜色、特殊的符号或闪烁的显示形式来告诉使用者,还可以配上解说词,以增加系统的感染力,而表现这些现象的媒体数据是在统计分析之后由系统自动生成并播放的. 2GIS应用系统中多媒体功能的实现 在GIS应用软件中进行多媒体功能实现,首先是受GIS应用软件自身开发平台的限制.多数情况下,GIS应用软件的多媒体开发平台宜选择编程语言,如VC++,VB或BC++等,以利于和GIS应用软件相结合.一旦多媒体开发环境确定下来,那么怎样实现区域分析中多媒体功能 2.1空间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播放 由前所述,空间数据库中存贮的多是各期间的时空数据,这些数据的结构与MCI所能接受的多媒体文件格式RIFF(resourceinterchangefileformat)不同,所以应用程序不能直接调用MCI函数和API函数,必须根据时态GIS的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一个相应的动画播放程序来实现动态显示功能. 下面简述动态显示时态GIS中ti~tj状态的算法步骤(0≤i≤j≤n,其中n为现在时态).(1)由基态开始检索各索引差文件直到生成ti状态信息.(2)显示ti状态信息.(3)根据ti差文件,擦除ti状态有而ti+1状态无的信息,显示ti状态无而ti+1状态有的信息.(4)i+1i.(5)当i<j时,转(3);否则结束. 字4 如果用上述算法来实现动态显示时空过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设计.首先,在(1)步骤,从基态开始,逐级逐步检索,每检索到一个状态差文件,就需根据差文件来生成该状态信息,直到ti状态处;其次,在(3)中,需要用到动画技术,擦除前一状态信息实质为恢复该处显示内容,而显示后一状态信息之前,需保存后一处信息内容,再予以显示新状态信息. 性数据库中多媒体数据的应用 一般来说,多媒体数据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简单播放;另一个是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编辑和拮取.对于前者,只要使用MCI函数或API函数按属性数据库中其他属性的要求进行播放;对于后者,这就要求程序员熟悉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RIFF,根据多媒体数据的文件信息和数据流信息,通过调用多媒体文件输入/输出函数来实现多媒体的播放、编辑、拮取以及同步控制等操作. 3多媒体技术在GIS中的应用前景 (1)实现资源信息的科学管理,提供信息服务.GIS一改为用户管理提供单一的图表、数据信息形式,而在管理空间信息的同时,对图形、图象、视频、声音、动画等形式的信息进行管理和播放,大大增加了信息的表现能力.(2)家庭教育和个人娱乐.将多媒体和GIS溶于一身,会丰富教育、娱乐软件的内容及表现手段.比如有关地理、历史等课程的教学软件和娱乐软件的设计.(3)销售和演示信息系统.GIS和多媒体技术合为一体的这类系统会比以往的信息系统更具有表现力.比如房地产公司的销售系统,既能表明所售住房的空间位置,又能从中检索其住房环境及内部结构,而且可以动态地删去当天已售出的房子,给出不同价格等;旅游导游系统,可以在为观光游客制定导游路线时,就能对不同地方的景点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它会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思维方式,推动信息社会的前进.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变频调速器龙门抓上应用 厂输煤系统使用的是5T龙门式装卸桥,跨度为40.5m,抓斗的提升、开闭机构由二台45KW绕线式异步电动机驱动,小车行走机构分别由二台22KW绕线式异步电动机驱动,大车行走机构分别由二台11KW绕线式异步电动机驱动。在抓斗的提升、开闭,大车及小车前进、后退的传动控制过程中,为了确保机械设备运行的平稳性,采用了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接电阻的调速方式。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发现该控制方式中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调速性能差、接触器动作频繁致使经常更换接触器、串接电阻故障多、操作不规范造成电气回路及机械部件损坏等。 一、问题的提出 经现场实地查看,发现,该5T龙门式装卸桥的抓斗的提升、开闭以及小车的前进后退的调速性能均较差,而且使用按扭控制起停、主令开关设定速度段,这样就会有两种情况:1.绕线式异步电动机一起动很快达到设定的电机最大转速,速度太高以及变化太快容易造成电器、机械部件的损坏;2.如设定速度低则会延长等待时间,使生产效率降低。另外,针对抓斗的提升及下放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即:当抓斗提升,但在空中停车再起动时,有可能致使抓斗出现“溜车”现象(轻微下滑),这时电机工作在反接制动状态,但是制动转矩小于负载转矩,电机电流非常大。当下放抓斗时,电机在重力与电动转矩的作用下以极快的速度运行在第四象限,电机工作在回馈制动状态,转速大于同步转速,停车时(抱闸),由于抓斗的惯性及下降速度太快停车效果差,非常危险。针对上述问题,现要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予以解决。 二、抓斗的提升、开闭变频控制 抓斗有两台电机控制即抓斗开合电机、抓斗提升电机。抓斗抓煤时,仅有开合电机运转,抓满煤开始提升时,提升和开合两台电机均要工作,相互间需要有速度配合才可使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根据以往制作类似提升、下放重物变频控制装置的经验及查阅ABB公司起重专用变频器的相关技术资料,变频器采用制动单元和制动电阻后能够提供100%的制动转矩,使抓斗下放时,电机工作在制动状态,变频器的制动单元能够完全吸收掉这部分能量使电机稳定工作在第四象限,且转速连续可调。这些通过调整开合电机变频器及提升电机变频器的频率、 加速时间,使之相互配合,调整方便。 抓斗的提升、开闭机构采用SIEMENSS7-200系列PLC控制,其输入、输出均由继电器进行隔离。采用PLC控制后使系统的维护量大大减少,修改或调整控制关系灵活、方便。 三、大车、小车运行机构变频控制 该系统的大车、小车运行机构基本象似,都是由两台电机控制,只是电机的功率不一样,对两台电机分别采用两台相同的西门子MASTERDRIVES系列矢量控制型变频器进行起动及速度控制。由于两台电机是驱动的同一负载,为保证两台电机的同步运行,每台变频器均配置一块TSY型同步板来实现同步控制。每台变频器还需要加装直流母线上的制动单元实现四象限运行。 采用变频器调速时,每台变频器分别单独供电。设定一台变频器为启动变频器,另一台为工作变频器,两台变频器设置参数完全一致,在SIEMENSPLC(S7-200系列)的控制下,绕线电机的转子短接接触器吸合。在接受到起动按扭发出的起动命令及速度信号后,两台变频器同步工作,当需要快速停车或反向运转时,两台电机的能量回馈通过制动单元释放,达到快速起停的目的。 四、其它 原转子串接电阻调速方式的控制装置的电源和控制部分回路保持不变,变频控制与原控制系统可通过转换开关相互切换。四台变频器均采用矢量型变频器并配以制动单元、制动电阻以确保在机械失灵的情况下人身及设备的安全。由于变频器调速属高效调速系统,运行效率高,调速灵活、方便,系统反应速度快,所以采用变频器控制并没有影响龙门抓的抓煤量。 五、小结 该系统经改造后运行近一年来,未出现电器或机械部件损坏,操作简便,减少了操作人员操作强度,为我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需要补充的是如果有条件的话可在抓斗控制机械制动回路增加变频器故障跳闸联锁,变频器一旦故障机械制动立即动作,使之停车,这样龙门抓的运行可靠性将会得到大大提高。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PLC实现变频调速器多电机控制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PLC与变频调速器构成的多分支通讯网络,阐明了该网络控制调速系统与一般模拟量控制调速系统相比的优越性,给出了系统框图及PLC程序。 [关键词]PLC变频调速器多电机控制网络通讯协议 一、引言 以变频调速器为调速控制器的同步控制系统、比例控制系统和同速系统等已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等行业。以比例控制系统为例,一般的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工作时操作人员通过控制机(可为PLC或工业PC)设定比例运行参数,然后控制机通过D/A转换模件发出控制变频调速器的速度指令使各个变频调速器带动电机按一定的速度比例运转。此方案对电机数目不多,电机分布比较集中的应用系统较合适。但对于大规模生产自动线,一方面电机数目较多,另一方面电机分布距离较远。采用此控制方案时由于速度指令信号在长距离传输中的衰减和外界的干扰,使整个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同时大量D/A转换模件使系统成本增加。为此我们提出了PLC与变频调速器构成多分支通讯控制网络。该系统成本较低、信号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尤其适合远距离,多电机控制。 二、系统硬件构成 系统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由下列组件构成; 1、FX0N—24MR为PLC基本单元,执行系统及用户软件,是系统的核心。 2、FX0N—485ADP为FX0N系统PLC的通讯适配器,该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在计算机—PLC通讯系统中作为子站接受计算机发给PLC的信息或在多PLC构成n:n网络时作为网络适配器,一般只作为规定协议的收信单元使用。本文作者在分析其结构的基础上,将其作为通讯主站使用,完成变频调速器控制信号的发送。 3、FR—CU03为FR—A044系列比例调速器的计算机连接单元,符合RS—422/RS—485通讯规范,用于实现计算机与多台变频调速器的连网。通过该单元能够在网络上实现变频调速器的运行控制(如启动、停止、运行频率设定)、参数设定和状态监控等功能,是变频器的网络接口。 4、FR—A044变频调查器,实现电机调速。 在1:n(本文中为1:3)多分支通讯网络中,每个变频器为一个子站,每个子站均有一个站号,事先由参数设定单元设定。工作过程中,PLC通过FX0N—485ADP发有关命令信息后,各个子站均收到该信息,然后每个子站判断该信息的站号地址是否与本站站号一致。若一致则处理该信息并返回应答信息;若不一致则放弃该信息的处理,这样就保证了在网络上同时只有一个子站与主站交换信息。 字串4 三、软件设计 1、通讯协议 FR—CU03规定计算机与变频器的通讯过程如图3所示, 该过程最多分5个阶段。?、计算机发出通讯请求;?、变频器处理等待;?、变频器作出应答;?、计算机处理等待;?、计算机作出应答。根据不同的通讯要求完成相应的过程,如写变频器启停控制命令时完成?~?三个过程;监视变频器运行频率时完成五个过程。不论是写数据还是读数据,均有计算机发出请求,变频器只是被动接受请求并作出应答。每个阶段的数据格式均有差别。图4分别为写变频器控制命令和变频器运行频率的数据格式。 2、PLC编程 要实现对变频器的控制,必须对PLC进行编程,通过程序实现PLC与变频器信息交换的控制。PLC程序应完成FX0N—485ADP通讯适配器的初始化、控制命令字的组合、代码转换及变频器应答信息的处理等工作。PLC梯形图程序(部分程序)如图5所示。字串2 程序中通讯发送缓冲区为D127~D149;接受缓冲区为D150~D160。电机1启动、停止分别由X0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电机2启动、停止分别由X1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电机3启动、停止分别由X2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程序由系统起始脉冲M8002初始化FX0N—485ADP的通讯协议;然后进行启动、停止信号的处理。以电机1启动为例,X0的上升沿M50吸合,变频器1的站号送入D130,运行命令字送入D135,ENQ、写运行命令的控制字和等待时间等由编程器事先写入D131、D132、D133;接着求校验和并送入D136、D137;最后置M8122允许RS指令发送控制信息到。变频器受到信号后立刻返回应答信息,此信息FX0N—485ADP收到后置M8132,PLC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后结束程序。 四、结语 1、实际使用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PLC通过网络对变频调速器的运行控制、参数设定和运行状态监控。 2、该系统最多可控制变频调速器32台,最大距离500m。 3、控制多台变频器,成本明 显低于D/A控制方式。 4、随着变频器的增加,通讯延迟加大,系统响应速度低于D/A控制方式。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制造业CIMS工程实施和应用 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经验/施吉鸣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家电动工具制造行业骨干企业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CIMS工程实施与应用过程中的经验,为宁波市、浙江省制造企业实施CIMS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CIMS;CAD;PDM;ERP 1993年正式投产的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在我国电动工具制造行业竞争近乎白灼化的今天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实现了产量和销售平均每年递增35%以上的快速增长,人均产值及利润连续多年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各类中高档电动工具专业制造商,拥有员工2000人,年产值10亿元。中强公司的优势在于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立业理念,采用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集约社会资源,拥有产品市场和技术开发两大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背后则是拥有完善和强大的IT体系。 1CIMS工程概况 中强公司的CIMS工程主要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分系统、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包括: 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二维CAD绘图设计已完全普及,引进三维设计软件并逐步应用在新产品造型设计、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零部件设计及总体装配等工作中,大大加快了设计开发进程,并提高了设计质量,优化了产品设计,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 字串5 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采用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并由宁波联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实施的产品数据管理(SIPM/PDM)系统和图档管理系统EDM,有效地解决了设计流程、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技术信息传递、流转、反馈快速流畅,并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目前已运行在公司产品设计部门,实现了产品设计、工作流程的无纸化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采用宁波万通软件公司ERP系统,并分批实施了制造数据管理、销售管理、技术工艺管理、生产计划、车间作业、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计件工资成本管理、PDM接口等一系列子系统,此外还开发实施了基于Internet的订货管理子系统,作为销售管理子系统的上游子系统,为其提供数据。 系统集成:在基本完成各分系统应用后,对整个项目的系统集成进行了安装和调试,目前,整个系统已经可以集成运行,实现了CAD、PDM和ERP的信息集成。 通过CIMS工程的实施,中强公司在管理上已逐步形成一套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实现了产品销售、技术开发、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部门业务管理计算机化。 字串7 2软件产品的选择 在中强公司CIMS工程中,主要应用软件均采用了国产软件,如IntelCAD和PDM软件是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自主软件产品,ERP系统选用的是万通软件有限公司自主研究开发的ERP系统软件,国产软件费用占软件总费用的70%以上。选用国产软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2.1考虑中国国情。国外有许多好的管理软件,但是拿到中国后多数都不太适用,有些企业就是勉强用了也用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和现状很难与国外软件的标准管理模式融合。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花了很长的时间,实施的结果是弃之不舍,留之难用。中强公司选用的这些应用软件有较多的国情化处理,比较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技术上较成熟,在国内有广泛的用户,且软件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施经验,技术支持力度强。 2.2考虑投入产出。企业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投入产出,要考虑风险,国外软件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美元,对国内企业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软件实施的风险,还有软件今后的升级费用等问题,都需要企业认真考虑。目前,国产软件(如两维CAD、PDM、ERP等)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能够满足国内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字串6 2.3考虑售后服务。软 件特别是象ERP、PDM这样大型软件的实施都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企业应用咨询、软件原理培训、软件应用培训、软件客户化修改都是必不可少的,国外软件高昂的技术支持费用是国内企业难以承受的,更难长时间承受。同时国外软件的封闭性使国内企业的软件人员很难进行修改和变动。而国产软件则不同,尽管国产软件也要收取技术支持费用,但其收费标准国内企业可以承受,而且国产软件其源代码相对开放,较大的客户化变动委托给软件公司,一般性的修改完全可以由企业自己来解决。 当然,国产应用软件也不是十全十美,今后应该在专用界面、决策支持、特别是PDM软件在工程项目中的管理与控制、安全性管理、工作流的并发机制处理、多BOM视图形成等方面还须不断改进和提高。 3CIMS工程的综合效益 中强公司应用国产软件实施CIMS工程,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如表一所示。 表一:直接经济效益 响应市场的速度 提高了30%,对快速占领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字串3 新产品开发 开发速度加快25%以上,为新产品及早占领市场抢得先机。 生产率 提高生产率17%。 资金周转率 提高资金周转率0.2次,公司每年可节省开支90万元。 间接经济效益则表现在: l规范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使公司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了企业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使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科学合理。 l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了管理工作水平。 l提高企业的声誉,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中强公司CIMS工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显著的,一方面为宁波市、浙江省制造企业实施CIMS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为国产软件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机遇和舞台,树立了国内企业使用国产软件的信心,促进了国产软件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同时,实施CIMS工程,使中强公司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能以较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为加速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字串3 4结论 中强公司CIMS工程的实施与应用,使中强公司建立了高速、通畅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实现了CIMS各分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实现了公司内部的信息以及与Internet信息的集成,初步实现网上的供应链管理及售后服务管理,同时,为公司发展成为以宁波为管理、技术、销售中心,以各地的生产基地为基础,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实现对生产基地的营销、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实现与国内外客户和供应商的广泛联系与合作,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敏捷制造型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锡市制造业信息化ASP公共服务平台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宽带化电信发展必由之路务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通信网络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电信业务正在逐渐从传统的以电话业务为主的窄带业务向集语音、高速数据和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宽带业务发展。多媒体通信已成为建立公用宽带网的主要动力。传统电话网将不可避免要过渡到以数据业务、特别是IP业务为中心的下一代电信网,这些都对电信网的宽带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宽带网络就是依靠宽带技术为基础构建的网络体系。众所周知,多媒体信息的数据含量远远超过以前以单一形式传输信息的数据量,在传输速率不能降低并且同时信息容量增大的情况下,电信网络必须努力提高传输通道的容量和速度,否则必然不能保障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传递。因此,要实现社会信息的多媒体化,必须依靠宽带技术。 宽带网络按其技术结构来说可以分为宽带传输网、宽带交换网和宽带接入网三个部分。传输网是所有信息元素传输的基础通道,信息单元和数据就是通过传输网络实现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的转移。宽带交换网络通过对信息的接收、分拣和转发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接入网是整个宽带网络中与用户相连的最后一段,用户通过接入网连接到宽带网上。 宽带接入网 接入网的建设占全网投资的比例较大,是技术最复杂、实施最困难、影响面最广的一部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尽量合理地发展接入网。先进的光纤接入网发展既要考虑光纤接入网与原电缆接入网拓扑结构的兼容性,又要明确接入网的全光纤化方向;既要节省投资成本,又要坚持高起点、分期实施的原则。因此在接入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循序渐进,从低速业务开始,逐渐向高速业务发展。当前常用的窄带接入技术有频带Modem技术,V.90标准的Modem下行速率是56kbps;窄带ISDN接入技术能在一对普通的电话线上,通过基本速率(2B+D,144kbps)接口,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全数字连接的多种电信业务。目前,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基于电信网用户线的数字用户线(DSL)接入技术 DSL技术是一系列基于双绞铜线的用户线高速传输技术,包括HDSL、SDSL、ADSL、RADSL及IDSL等,统称为xDSL。 ADSL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其下行速率达8Mbps,上行速率达640kbps,能传输3~5km的距离。ADSL所支持的主要业务是因特网和电话,该技术接入速度可满足宽带因特网接入和部分宽带应用(如会议电视、视频点播等)。更重要的是结合ATM等宽带干线网络技术,可以支持广播级的视频分发和VoD。 利用ADSL技术开展宽带接入业务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电信网现有的铜缆资源,保护这一巨大投资,并充分发挥铜线的潜力。其次,用户随时可以上网,无需每次重新建立连接,而且不会影响电话的使用,每个用户都可以独享高速通道,没有阻塞问题。其主要缺点是对线对的要求苛刻,目前只有大约30%的线对可以开通ADSL业务。 目前一种简化型的、无分路器的ADSL标准已经问世,称为G.Lite。其基本特点有两点:第一是速率降低到1.5Mbps左右,第二是在用户端不用电话分路器,价格可以下降,安装更为方便。它具有自适应速率适配能力,抗射频干扰的能力比ADSL强,主要业务为因特网接入、Web浏览、IP电话、远程教育、在家工作、可视电话和电话等。 VDSL系统 有关ADSL系统发展的第二个趋势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下行带宽,即演变成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系统。这种技术在双绞线上下行传输速率可以扩展至25Mbps~52Mbps,同时允许 1.5Mbps的上行速率,其传输距离则分别缩短至1000m或300m左右。很适合光纤到小区(FTTC)的接入方式。由于它能提供高速接入带宽,且能满足高清晰度电视和视频点播的要求,所以是一种比较现实的、理想的宽带混合接入方案。 (二)基于CATV网HFC传输设施的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Modem)接入技术 有线电视网是用来传输模拟电视信号的地面网络,所有用户共享下行带宽,是真正的宽带网络。HFC(HybridFiberCoaxial,光缆同轴混合)技术推动了CATV网络的发展,HFC网不仅可以提供原有的有线电视业务,而且可以提供话音、数据以及其他交互型业务。CableModem方案是以HFC为基础的高速接入技术,CableModem用户共享下行数据带宽,而每一个子信道下行通道的数据吞吐量都可以达到25Mbps~40Mbps。 传统的有线网只能传输单向业务,必须升级为双向的HFC网络才能实现双向宽带传输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可开通VoD、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因特网高速接入及语音电话等多种新的增值业务。CableModem的开通率高,不存在ADSL因线缆质量和串扰引起的开通率低的问题,只会因为共享用户数的增多而降低每个用户的可用数据带宽。 (三)基于光缆的宽带光纤接入技术 宽带有源光接入 在各种宽带光纤接入网技术中,采用了SDH技术的接入网系统是应用最普遍的。这种系统可称之为有源光接入,主要是为了与基于无源光网络(PON)的接入系统相对比。SDH技术是一种成熟、标准的技术,在骨干网中被广泛采用。在接入网中应用SDH技术,可以将SDH技术在核心网中的巨大带宽优势和技术优势带入接入网领域,充分利用SDH同步复用、标准化的光接口、强大的网管能力、灵活网络拓扑能力和高可靠性带来的好处,在接入网的建设发展中长期受益。 SDH技术在接入网中的应用虽然已经很普遍,但仍只是FTTC(光纤到路边)、FTTB(光纤到楼)的程度,光纤的巨大带宽仍然没有到户。因此,要真正向用户提供宽带业务能力,单单采用SDH技术解决馈线、配线段的宽带化是不够的,在引入线部分可分别采用FTTB/C+xDSL、FTTB/C+CableModem、FTTB/C+局域网接入等方式提供业务。 宽带无源光接入网 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TMPON)是既能提供传统业务,又能够提供先进多媒体业务的宽带平台。PON的业务透明性较好,原则上可适用于任何制式和速率的信号。APON下行采用TDM,而上行采用TDMA技术,其下行速率为622Mbps或155Mbps,上行速率为155Mbps,可给用户提供灵活的高速接入。ATMPON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无源点到多点式的网络结构。光分配网络中没有有源器件,比有源的光网络和铜线网络简单,更加可靠,易于维护。特别是如果FTTH大量使用,有源器件和电源备份系统从室外转移到了室内,对器件和设备的环境要求可以大大降低,维护周期可以加长。APON的标准化程度很高,使得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成为可能。此外,ATM统计复用的特点也使ATMPON能比TDM方式的PON服务于更多的用户,ATM的QoS优势也得以继承。 采用波分复用技术是扩大光纤传输容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的无源光网络(WDMPON)用于接入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实现技术 摘要:本论文主要讨论基于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及其如何实施企业业务规则,并以SQLServer和PowerBuilder为例,介绍了数据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技术。 关键词:Client/Server,数据完整性约束,企业业务规则 DBMS已从早期的分散的一个个计算模型、网络/文件服务计算模型(针对文件)发展到现在的Client/Server计算模型(针对表中的一行)。Client/Server模型是非对等的(decoupled),客户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作出响应,提供服务,即所谓的"请求驱动"。DB的Client/Server系统由DBServer、客户应用程序和网络组成。DBServer(即后端)负责有效地管理系统的资源,主要负责数据处理、并发控制、数据安全性、数据完整性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客户应用程序(即前端)是系统中供用户与数据进行交互的部件,主要任务是提供交互式界面完成数据的录入、分析、检查和显示,向DBServer发出请求(SQL语句)并接收结果和错误信息。网络和通信软件是系统中客户和服务器之间数据传送的工具。 由于现在的数据库都是开放、多用户共享,因此维护数据库的正确性至关重要。数据库的完整性描述为数据库内容的完整性约束集合,其中完整性约束指数据库的一个状态是否合理,这是一组谓词。DBS检查数据的状态和状态转换,判定它们是否合理,是否应予接受。对一个数据库操作,要判定其是否符合完整性约束,全部断言无矛盾时才可以执行。完整性约束的形式化定义I=(O,P,A,R),其中O是完整性约束所涉及的数据对象集合,P是对象所满足的谓词,A是触发检查的条件,R是约束不满足时的反应动作[2] 一、常见的数据完整性约束 根据分类角度不同,可将完整性约束分为如下几类: ·域、元组、集合完整性 ·立即约束和推迟(到EOT)约束 ·状态约束和状态演变约束。 ·标准和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 实际的系统中,一般将数据完整性约束分为标准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和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标准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是DBS已经实现的内部规则,包括域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和引用完整性。 域完整性(FieldIntegrity)保证一个数据库不包含无意义的或不合理的值,即保证表的某一列的任何值是该列域(即合法的数据集合)的成员。方法是限制列的数据类型、精度、范围、格式和长度等。 实体完整性(EntityIntegrity)保证一个表中的每一行必须是唯一的(元组的唯一性)。为保证实体完整性,需指定一个表中的一列或一组列作为它的主键(PrimaryKey)。一个表中每行的主键必须确实含有一个值。一个表只能含有一个主键,如需要从其它列中除去重复的值,可以将一个或一组非主键列指定为一个候选键或唯一值键。 引用完整性(ReferenceIntegrity)定义了一个关系数据库中不同的列和不同的表之间的关系(主键与外键)。要求一列或一组列中的值必须要与相关的一列或一组列中的值相匹配。从属的一列或一组列称之为外键(ForeignKey)。被引用的列或一组列称之为父键,父键必须是一个主键或唯一键。外键属于子表或明细表,父键属于父表或主表。若父键和外键属于同一表,则称之为自引用完整性。子表某行的外键必须与主表的主键相匹配,只要依赖于某主键的外键仍存在,主表中包含该主键的行就不能删除。 由于每个公司的数据库都有自己独特的业务规则集,所以系统必须有一种方式来实现定制的业务规则即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定制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可由如下几种方法实施。 一种最原始的方法是将将每一个完整性约束编入要访问数据库的每个应用程序中,缺点是在每个相关的数据库应用程序中,开发者都要对相同的完整性规则进行编码、测试和排错。若某一规则变动,所有相关的应用程序都得改动。应用程序须向DBServer请求大量的数据,以执行该应用程序内部的数据完整性规则检查,这将阻塞网络。因而这是一种耗时、低性能的方法。 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User-definedDataType)是由标准数据类型导出的新数据类型,它比标准的数据类型更准确地限定了数据输入的范围。 约束(Check)用于限制列的值域,在数据类型限制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数据进一步进行限制。通过逻辑表达式来定义列的有效值。 缺省(Default)定义了一个数值,当用户向数据表插入数据时,若某个域未给定值,系统自动将定义在该域上的缺省作为输入 值,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合理性。 规则(Rule)是一个用来绑定域或用户定义数据类型的数据库对象,规则说明了哪些数据可以输入到域中。任何时刻,用户输入或修改数据(INSERT或UPDATE),DBMS都将检查该数据是否违反绑定在域上的规则。 存储过程(StoredProcedure)是由编译过的SQL语句、控制流语句、变量说明和赋值运算等组成的集合,由开发者创建并存储在数据字典(大部分DBMS叫系统表)中。我们可以通过存储过程中的语句来定义企业业务规则,特别对于复杂的表与表之间的饿关系,用存储过程来实现将变得相当容易。 触发器(Trigger)也是一个存储过程,该过程在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事前或事后由DBS自动激发(执行)。经常用于实现逻辑上相关的数据表之间的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触发器非常适合于实施企业规则,如果某个输入违反了其中的某个企业规则,触发器可以显示相应错误并中止正在执行的数据库动作。 计算机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相比有何优势 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强调个人化的营销方式 网络营销最大的特点在于以消费者为主导。消费者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满足品,不受地域限制。通过进入感兴趣的的企业网址或虚拟商店,消费者可获取产品的更多的相关信息,使购物更显个性。 这种个性消费的发展将促使企业重新考虑其营销战略以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作为提供产品及服务的出发点。但是,要真正实现个性营销还必须解决庞大的促销费用问题。网络营销的出现则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途径。企业的各种销售信息在网络上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可以以极底的成本发送并能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庞大的促销费用因而得以节省。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和要求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 网络营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是实现全程营销的理想工具 传统的传统的营销管理强调4P(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组合,现代营销管理则追求4C(顾客、成本、方便和沟通),然而无论那一种观念都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企业必须实行全程营销,即必须由产品的设计阶段开始就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意愿。 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往往难以做到。原因在于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缺乏合适的沟通渠道或沟通成本太高。消费者一般只能针对现有产品提出建议或批评,对尚处于概念阶段的产品难以涉足。此外,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也缺乏足够的资本用于了解消费者的各种潜在需求,他们只能凭自身能力或参照市场领导者的策略进行产品开发。 而在网络环境下,这一状况将有所改观。即使是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电子布告栏、线上讨论广场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以极底成本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即时的信息搜索,消费者则有机会对产品从设计到定价(对采用理解价值定价法的企业尤为重要)和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发表意见。这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企业的决策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网络营销能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 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已使消费者用于外出在商店购物的时间越来越短。在传统的购物方式中,从商品买卖过程来看,一般需要经过看样棗选择商品棗确定所需购买的商品棗付款结算棗包装商品棗取货(或送货)等一系列过程。这个买卖过程大多数是在售货地点完成的,短则几分钟,长则数个小时,在加上购买为购买商品去购物场所的路途时间、购买后的返途时间及在购买地的逗留时间,无疑是大大延长了商品的买卖过程,使消费者为购买商品而在时间和精力上作出很大的付出。同时,拥挤的交通和日益扩大的店面更延长了消费者购物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越来越珍惜闲暇时间,越来越希望在闲暇时间内从事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并充分地享受生活。在这中情况下,人们用于外出购物的时间越来越少。 网络营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诱人的场景,是购物的过程不在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有时还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让我们看一看网络营销是怎样简化购买过程的吧! 售前:向消费者提供丰富的的产品信息及相关资料(如质量认证、专家品评等),而且界面友好清晰,易于操作执行。消费者可以在比较各种同类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以后,作出购买决定。 计算机毕业论文:论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1.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与方便,虽然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主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了电脑控、手机控,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玩电脑、玩手机上,能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当需要写作时,他们就从网络上搜出一篇模板,修改完事,这样“写”出来的论文,质量难以保证,该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学生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致使学生掌握理解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不够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在校大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只有灵活掌握与熟练运用专业知识,才能写出好的论文来。而在校期间,大学生偏向参加一些不必要的活动、社团及协会,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了在解决问题时眼高手低的现象,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知识都理解不了。经过多年的知识累积,在毕业之际,学生竟然找不到可以研讨的专业问题,这也是教育者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3.就业形式严峻,使学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毕业设计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要进行毕业设计,又要参加各种就业考试,顾此失彼。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学位证,毕业设计应付了事,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的毕业设计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4.教学任务重,指导教师辅导学生的精力有限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精力、时间有限,不能经常给予学生指导,对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同时也没有充分把学生引入到科学研究中,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案及建议 针对前文分析的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本文提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分析模型,通过对学生参与科研情况、学生就业反馈情况、社会对毕业生技能需求情况等方面的调查,经过分析研究制定了解决方案,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1.学生参与科研情况分析 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精神。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他们能很快融入科研氛围中并能很快适应角色的转变,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出击,其动力和潜力能很快的释放出来。在理论知识变成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对自己研究方向范围内的知识有着较为深刻、透彻的了解,才能了解自己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同时通过不断总结知识和积累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这种求是精神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和保障。 2.学生就业反馈情况及社会需求分析 通过对学生就业反馈情况及社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无目的、无目标,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又很高,因此学生总在参加工作后才明白需要什么技能。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定期请一些毕业生作报告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学习目标更明确、更有针对性,从而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3.邀请招聘单位参与答辩 为了让学生重视毕业设计,更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毕业设计答辩时邀请一些用人单位来答辩现场观摩,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同意用人单位现场招人。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又能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制度的驱动下,学生就会精心准备,认真做好毕业设计,从而保证毕了业设计的质量。 4.创新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是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更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被灌输知识,却很少有时间去消化,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疲劳情绪,学习效果较差。因此,首先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随后提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分析模型及建议。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直是研究领域里涉及面很广又比较复杂的问题。毕业设计的管理规范如何有效执行和实施、如何让大部分学生参与科研或者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等问题都是将来研究的重点。 本文作者:陈纪龙、姚江河、高贤强、司春景、劳东青 单位: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高中毕业生留学坚实的基础教育+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 在国外考察访问时,我走访了国外高校的校长和老师,在谈到中国高中生留学话题时他们非常兴奋,认为中国高中生的基础知识一般强过他们本国的学生,特别在数、理、化等方面。经过语言(外语)的提高和强化,不少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深受学校的欢迎。一位多次到中国考察教育的加拿大大学校长这样说道:“中国高中留学生基础好,学习刻苦肯钻研”。在国外学习干扰少、投入的时间多,经过系统的大学专业学习和训练,不仅掌握了严谨的专业知识,而且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这方面,高中毕业到国外的留学生比起大学毕业后再到国外读研的留学生更具明显的优势。 在考察中,我分别接触了在国外完成学士学位读研的和在国内大学毕业后留学读研的中国留学生,对他们进行了比较,前者在语言和对西方文化的熟悉和了解以及学术方面的成果,较之后者可以说给人的感觉差距是不小的。 一位在加拿大完成学士和硕士的北京留学生告诉我,他的一位高中同学在国内大学毕业后由他帮助到加拿大读研,一年的语言强化,很难达到专业课题研究的要求,语言强化、专业学习、打工加在一起很吃力,这位同学很后悔当年未能和他一起来加拿大读大学。 在我的几次对到外国留学的高中生和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也同样是这样的情形,由于年龄上的差别,他们在外语的掌握、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所考虑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在国内外都有恋爱的朋友、或把朋友一起办到国外),为了生活等原因,在学习的效果和收获上便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不少国外企业在用人上对留学生的国外学习、生活的经历比较看重(这当然和留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有联系的)。 在工作中我有这样的感受,当今国际高等教育不仅有丰富和先进的教育资源,而且对中国留学生有很多优惠(如:入学申请、签证的办理、较高的打工收入、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等)。不少国家的留学总体费用(学费、生活费等)并不很高(3―5万元人民币/年)。特别是入世后的中国急切需要大量的海归派充实到与国际接轨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应当成为当今时代的领军人物,应该有较高的收入和待遇,更能实现人生追求与梦想。 一位还在办理留学申请的高中生家长兴奋地说:我的孩子很爱学习,但考试成绩不理想,又希望孩子成才,我们全家商量后,亲朋好友总动员,连送带借集中了出国留学的费用,希望孩子有所成就。还有一位家长说,我们想通了,只要孩子肯学,将家里的房产证抵押给银行,利息我们能承受。高投入、高回报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孩子的未来会更宽阔,前景会更美好。 这些朴素的语言和行动说明,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子理智地、认真地选择和思考未来,正在尊重和善待自己的人生,正在为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和个人小家的幸福美满而奋斗和努力着。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益与保护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伴之而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受损的问题日益严重,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今,大学毕业生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被称为“弱势群体”。在就业竞争愈演愈烈的压力下,许多大学毕业生因为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忽视了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甚至对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默认和接受,加强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应从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高校以及毕业生自身等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与保护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日益市场化,但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就业过程中合法权益易受到侵害。这不仅会严重挫伤大学毕业生服务社会的积极性,还会扰乱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大局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一个重要主体,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多方面的权益。根据目前就业规范的有关规定,大学毕业生享有的权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在择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一是录用单位给予的权利。 (一)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获取信息权。毕业生有全面、真实获悉用人单位信息的权利。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择业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才能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用人单位。 2、接受就业指导权。毕业生有权在学校接受就业指导,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职人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包括向毕业生宣传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对毕业生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引导毕业生根据国家、社会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择业。使毕业生通过接受就业指导,准确定位,合理择业。 3、被推荐权。高等学校在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毕业生享有的被推荐权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如实推荐,即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推荐时,应实事求是,根据毕业生本人的实际情况向用人单位进行介绍、推荐。不能故意贬低或随意捧高对毕业生在校表现的评价。 二是公正推荐,学校对毕业生进行推荐应做到公平、公正,应给每一位毕业生就业推荐的机会,不能厚此薄彼。公正推荐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也是毕业生享有的最基本的权益。 三是择优推荐,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在校表现,在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还应择优推荐,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也应坚持择优标准,真正体现优生优分,学以致用、人尽其才。这样才能调动广大毕业生和在校生学习的积极性。 4、自主择业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招生并轨改革的高校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因此,作为求职方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享有自主择业的权利,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去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家长、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择业意向方面的建议,但不能强迫干涉。任何将个人意志强加给毕业生,强令毕业生到某单位工作的行为是侵犯毕业生自主择业权的行为。 5、平等就业权。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的过程中,应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目前,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经常遭到侵犯,“就业歧视”现象屡见不鲜,它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待于各项配套措施的完善,就目前来说,更重要的是毕业生自身维权意识的加强。 6、违约及求偿权。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签订协议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毁约。如用人单位无故要求解约,毕业生有权要求对方严格履行就业协议,否则用人单位应对毕业生承担违约责任。[1] 7、择业期内档案、户口在校保留利。毕业生如在毕业当年未能找到工作,或只是找到非正规就业单位,该生有权在毕业后两年内将档案、户口保留在学校。两年期满后,学校无此义务。 8、毕业生享受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与就业有关的其他权利。 (二)录用单位给予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权利表现在三个方面 1、履行协议,并接收毕业生的权利。协议书是国家专用于毕业生就业的正式文本,具有法律效力,双方一旦签约就有义务严格履行协议,不得无故进行更改。用人单位必须依照协议接收毕业生,并妥善安排毕业生的工作,提供相应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保证毕业生的正常工作。 2、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提供毕业生各种劳动保障的权利。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应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3、追究用人单位违约责任的权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是双方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而达成的协议,双方均有遵守的义务。如果用人单位一方不能履行协议的内容,毕业生有追究用人单位违约责任的权利。 [2]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受侵犯的原因分析 随着近十年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成为困绕社会的难题。面对社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政府和许多高校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些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在逐年提高。然而由于体制、观念、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一)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现象蔓延迅速 如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非本地生源受到地域性歧视;因某些实际并不影响就业的疾病而受到歧视,如招考公务员淘汰乙肝病毒携带者;还有身材相貌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和血型歧视等。 (二)所在高校为提高就业率不顾学生利益 某些高校不为毕业生在择业期内保管其档案、户口,甚至违背毕业生意愿强迫其就业,出现“被就业”现象;学校没有及时、公开、公平地宣传就业信息等,都导致大学毕业生处于被动地位,其合法权益屡受侵害,就业质量不高。 (三)招聘单位和职业介绍中介的陷阱层出不穷 如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如利用大学毕业生提交的身份证复印件开银行账户进行非法勾当,将大学生当作“替罪羊”;招聘单位通过向应聘大学生收取风险抵押金、培训费、建档费等各种不合理费用骗取钱财,职业介绍机构提供虚假信息,假招聘,侵吞中介费及中介机构与用人单位联手坑骗求职者;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招聘时以高薪为诱饵,进入单位后却违背承诺;试用期陷阱,通过延长试用期盘剥廉价劳动力;签订“一边倒合同”来侵害毕业生的权益等。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 构建有效的毕业生权益保护体系,切实维护多方主体利益,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序建设的当务之急。现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 (一)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保护 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确定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并对侵犯毕业生权益的行为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予以抵制和处理。必要时可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揭露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和试用毕业生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公正行为,以引起社会或上层领导人物的重视,使一些就业问题得到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不公正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二)高校的保护 学校对毕业生权益的保护最为直接。学校可通过制定各项措施来规范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从招聘渠道上防患未然,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对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过程中存在不公平、不公正行为,学校应坚决予以抵制以维护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高等学校在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过程中应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协议进行阻止。 (三)毕业生的自我保护 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强调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背景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权益自我保护的指导和教育。毕业生要有效地做到就业权益的自我保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法律意识。市场化的就业体制,要求毕业生就业要依靠市场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毕业生就业也必须走法制化道路。因此,毕业生必须了解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了解劳动用工的相关规定,并且在学习这些法律、政策、规定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成一种用法律进行思维的意识,进而能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真正做到懂得法律、遵守法律、使用法律。[3] 2、树立维权意识。毕业生应具有强烈的维权意识,在碰到问题时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积极主张权利,是毕业生走出权益自我保护实质性的一步。 3、强化诚信意识。毕业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必须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应实事求是。如果毕业生故意隐瞒自身情况、欺骗单位,可能导致就业协议无效,并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同时还要求毕业生要信守契约,要充分重视就业协议的重要性,协议一旦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遵守、履行就业协议内容。二是要意识到用人单位是否诚信。这一点对毕业生的要求更高,因为要判断用人单位是否诚信,必然要求毕业生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并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4]然而一些毕业生在这方面做得欠佳,主要是因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毕业生不敢向用人单位问太多的问题、提太多的要求,许多初涉职场的毕业生认为单位说的都是对的,单位要求的就应该去做,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权益已经遭受侵犯。因此必须强化毕业生的诚信意识,特别是锻炼其中的第二种能力,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然,毕业生就业权益的自我保护不局限于此,还包括其他方面。比如自我心理调试,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心理的平衡,要端正求职心态,切忌浮躁和盲目求职。 总之,加强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应建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保护体系,还需要相应的就业主管部门、高校以及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维护多方主体的利益,保障毕业生的合法就业权益,从而建立和谐的就业关系,促进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内容摘要:自20世纪末我国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激增,导致“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舞蹈专业毕业生同样跻身庞大的就业阵容中,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共同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文章以问卷、访谈的方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从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期望了解目前我国舞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另一方面也从调查中归纳、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高等教育 舞蹈 毕业生 就业现状 自2003年至200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已从212万人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舞蹈专业毕业生跻身这庞大的就业阵容中,其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舞蹈类学生就业状况与我国舞蹈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关系密切,直接体现了舞蹈高等教育的成果。笔者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以期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舞蹈类高校学生所期望的就业选择 根据调查,并将普通高校(含师范类)和舞蹈类专业院校(图1)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普通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学生与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上存在一些差别,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各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标准来实施具体方案,不论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都会有其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也是不同学生最初选择该校的原因之一,并导致其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与院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据图1数据显示,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简称“普通高校学生”)和舞蹈专业院校学生(简称“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院校老师”“中小学老师”“专业演员”3个选项上差异最明显,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选择“专业舞蹈院校老师”“专业演员”是继“高校老师”之后第二选择方向,对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超出15%的人选择“中小学老师”(遵循普通高校〈含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类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培养基础教学人才),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历经至少8-10年系统的专业培养后,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很难从已形成的高精尖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选择同自己长期以来已适应的培养模式相关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高校的扩招政策同就业岗位的缩减所造成的就业紧张问题,造成在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不同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却竞争同一岗位的局面,明显表现在两者对于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国家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教师岗位的减少,使得大批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走向了普通高校,他们将多年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意识常不假思索地传授或重述给即将走上舞蹈普及教育岗位的群体,而面向广大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的岗位同样有限,加上四年来被培养的专业院校教育意识却又无法真正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种情况造成了择业错位。简言之,人才培养的趋同化始终是高等舞蹈教育事业的硬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舞蹈高校学生首选的就业地点和所期望的薪值 针对择选率较高的区域,毕业生首选的原因有:50%认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0%认为“生活条件好”;20%认为“薪水高”;10%认为“有良好的人才政策”。 根据“就业地点分布”(图2)显示,“北京、上海”“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是即将毕业的舞蹈专业学生最期望能够工作的地区(各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不仅是因为上述3个区域对舞蹈教育事业的开发及重视,同样也因为这3个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大中商业城市几乎聚集在此,生活环境较好,物质条件更加优越。尽管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毕业于西、北部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就近择业,这样的选择比其去大城市闯荡也许更加有利。但根据调研了解,凡从上述3个地区毕业的学生却无一例愿意去外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由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所造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大众意识的支配下就业定位较高(图3),在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多选择首都、省会和东南部沿海城市等大中城市,而在对择业的认识上, 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认为发达的城市就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人才政策”,不仅如此,生活条件好、薪水高也是其选择上述选项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对某师范类院校2005级舞蹈学方向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调查显示:该班级毕业人数29人,正式就业率为48%,毕业去向地点多集中于北京或籍贯所在地,东部地区及珠三角人数其次,仅有一人支援内蒙古。广大的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提升,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吸纳更多的人才。对此,政府和社会应对有意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加大引导力度、提供优惠政策,以平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部分地区特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影响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形势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原因大体分为4种(图4)。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高校舞蹈教育体制来说同样如此。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下,舞蹈专业学生对求职形势的看法同样不算乐观,调查显示,10%认为“乐观”,40%认为“一般”,41%认为“不乐观”,8%认为“非常困难”。 在被问到“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什么”时,不少学生表示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毕业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首先遵循自己的意志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面临就业单位减少、就业岗位逐年饱和的情况下,上述两项条件也成为了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的现实形势,因为期望值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了许多合适的机会。 四、学生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专业实习”(图5)都被选择,其中参与“社会兼职”“专业实习”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更是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学生非常重视学校提供的各类就业前的实习形式,舞蹈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应该得到足够的锻炼。 五、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前些年扩招政策实行之后,考研和出国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求职之外的两大热门选择,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和教育大省,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几率高达80%―90%。对于考研热和出国热的骤然升温,相关人士分析其中原因认为,由于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考研或出国于是成为了众多对择业前景感到悲观的学生的“缓冲地带”。大部分学生认为,找工作难度很大,不如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在拥有高学历的同时还能避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找份好工作自然就不是个奢望。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所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转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务员的大潮中。从图6可以看出,“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而这成为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很多学生发现在继续深造之后依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同时,激增的生源又刺激了我国舞蹈高校层次的盲目攀升,导致舞蹈专业学生更高学历层次的新一轮就业竞争。 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一方面是大量的舞蹈专业学生及家长为找到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需求趋于饱和。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家庭、社会、学校均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培养的舞蹈人才成为了闲置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且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国舞蹈艺术的长足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尽管当前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政策性措施也开始实施,然而舞蹈专业毕业生似乎难以看到冰雪消融的景象。结合上述调查分析,笔者以为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同舞蹈院校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各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招收舞蹈类专业学生的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对本校培养的舞蹈专业学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办学的局面。培养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舞蹈专业课程外,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实习等与教师素质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应该被纳入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中;而以培养演员为主的专业类舞蹈院校在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应该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设置艺术管理等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的课程,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就业。 (二)毕业生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除上述原因外,笔者认为舞蹈类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舞蹈类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图表中(图7),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一方面是舞蹈专业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专业水平与就业力的正比关系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依旧期望通过引进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和充足实践经验的人才,造成了学生学无所用、用人单位对舞蹈类院校教育质量质疑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人才”在21世纪已不只被定义为专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即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这一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已从过去只埋头练功、攀比技术而走在象牙塔的时代中解放出来,现在的学生已熟知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对综合素质的重视,从侧面却造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在薪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学生希望自身能力在单位中有所体现和提升,强调的是个人的“领导力”,而用人单位则更在乎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踏实勤劳的精神品质。二者之间似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社会单位、院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积极合作。 (三)舞蹈类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个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而对于面对严峻就业形势而无所适从的舞蹈类学生而言,校方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某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当被提及“您首选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的问题时,有超过63%的学生选择网络,其次是亲朋好友介绍、社会招聘、电视报刊媒体,而首选学校的就业信息的只占不到30%。这说明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学生择业时所能提供的信息还不构成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择业的盲目性。 而在回答“您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哪方面指导”(图8)的问题时,66%的学生选择了职业供求信息,这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急切需要。同时,还有42%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服务,13%的学生需要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相关内容,可见目前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是多元化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以下方面尽快尽力健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1.提供多元就业指导服务。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把就业能力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职业供求信息。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面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这就需要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服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实施。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及时更新岗位信息、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宣讲就业政策法规等多样化的指导内容,为舞蹈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就业乃至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力。2.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上要有延续性。本次调查的回收问卷结果显示(图9),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大三(研二)时开始接受就业指导,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大一、大二。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在毕业时开始,而是要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展,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在学生毕业后形成反馈机制,更好地为在校生服务。相信有科学的就业指导,舞蹈专业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多些自信,少些盲目;舞蹈专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能够得到凸显;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能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摘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情况,提出了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就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对策。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就业心理 对策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情况 从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波洛尼亚大学等中世纪大学的创立开始,历经近千年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二战前,欧美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但高等学校的大门并非向全体民众而敞开,其高等教育仍然处于尖子教育阶段,或称精英教育阶段。二战后,世界进入了科技革命新时代,高等教育也随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而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又为高等教育的扩张解决了生源问题,同时随着大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其要求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这些因素的结合,决定了世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几年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大幅度增加,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美国从1901年开始用了约40年才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日本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过渡。中国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走完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大量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现象: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现象并存。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但每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时间不同,统计数据所截至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年份是依据当年6月初各高校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方案(精确到每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软盘及表格)的数据统计,有的是截止到当年9月份的数据。据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的212万人增幅到2008年的559万人,与此同时全国普通高校平均就业率分别为:2003年70%、2004年73%、2005年72.6%、2006年71.9%、2007年70.9%,如果再对比1996年以来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普通高校平均就业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虽然稳定在70%左右,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却在逐年增加。(参见表一)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特点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化解相关危机。纵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存在以下的就业心理特点: 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环境和自我意识存在不正确认知,把社会环境看得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或者高估自己、低估环境,或者低估自己、高估环境,突出表现在自卑、自负、从众三个方面。自卑是指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极的主观体验。部分毕业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悲观地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埋怨家庭和环境,在求职的时候一味地选择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在求职失败后,他们又以为找到了证明“我不行”的根据。当失败一次一次发生时,便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不平衡感。自负指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高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具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找到好工作的保证,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在择业时,只选择条件较好的单位,不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在面试时,提出过分要求;求职失败后,又缺乏自知之明。自负的大学生在碰壁后,要么趋于理智,要么转而陷入自卑的泥沼。从众是指在群体的影响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志而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特点,大学生较少进行自我探索,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明晰自己适合做何种工作,在就业过程中,“月亮走,我也走”,便出现了从众现象。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情绪是焦虑。焦虑是指机体对环境中某些即将来临或者需要做出努力去适应新情况时,在主观上引起紧张、不愉快乃至恐惧的期待情绪。对于寻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加其就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加找到满意工作的成功率。但过度焦虑却会使人处于极度敏感的自我防卫状态,判断推理的能力下降,行为容易失控。毕业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对择业前景无法准确预期,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失控和失助,往往产生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情绪易激动,易产生过激行为;择业目标缺乏理性思考,行动上漫无目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每日坐立不安、心神不宁。 能力是人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它是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特征的总和。就业能力一般涵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包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等。目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能力缺乏。首先,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学校育人方式单调、呆板,只负责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缺乏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最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与我国应试教育紧密联系,大学生从小即以“考试”为指挥棒,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而能力的培养是与人幼年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的。 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对策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呢? 1.改革教育模式结构,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划,从低年级便开始相关能力的培养,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高年级学生则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广开渠道,注意知行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形式介绍一般知识,以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提升其综合素质。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 4.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工作、目光都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从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 5.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大学生与社会的脱节会造成他们不清楚自身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之间还有哪些差距,在校园内不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培养自己。应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使他们对国情、民情、社情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缩小他们的认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现实问题,成为一些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持怀疑、反对态度者的重要理由,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社会影响。因此,我们应具体分析造成这一困难的实际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迈得更为健康有力,也使我们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我们应该坚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随着新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体系、理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随着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在成功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一定也能解决好高等学校毕业生与市场之间的供需问题,使我国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也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陈万海万建(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人力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好这部分人才的作用,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人才资源中最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自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考试制度以来已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高校毕业生。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28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8万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又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20.71%。今后每年都将有超过350万人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研究和探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改革和完善的。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有了成倍的增长,同时也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导致一些高校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它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受,“就业难”的说法实际上应该是“择业难”。“就业难”是指就业经济形势不佳,毕业生过剩,社会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而这显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目前,我国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的不足,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依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总体上还是呈现上升态势。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结构有所变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需求下降,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需求基本稳定,有少量增长,而主要分布于中小城市的私营、民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与此同时,应改善就业服务,并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丰富和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推进“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构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首先要加快经济发展,拓展就业空间。据测算,通常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为社会提供80万到100万个就业岗位,今后5年,我国经济如果继续保持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将达到800万以上,这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机关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高校也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采取有力措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开拓能力的培养,以增强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因为毕业生的择业意识、就业观念问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每个毕业生的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批宝贵的人才资源能否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认清形势,增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专长来确定专业兴趣和今后工作目标。并通过认识自我条件和职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制定自己合理的求职计划,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从而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最终赢得就业的主动权。 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必然要求通过人才市场进行配置。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是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市场网络,进一步完善就业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信息库。将学生个人简历、考试成绩、获奖情况、特长、求职意向等情况收集起来,有针对性地将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能够尽快地找到合适用人对象提供便捷的服务。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仍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待遇较高的外资、合资企业或知名的大公司,对就业的心理期望值过高。这种择业观念与对大学毕业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择业难”产生的主要原因。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进一步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高校应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建立相关专业的用人单位信息库。及时更新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在学校局域网向学生公开,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兴趣爱好自愿联系。同时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大学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又有利于毕业生自由择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还是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还不能实现全面共享,专业人才市场还不成熟,没有建成统一的人才网络。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的“双向”信息库,在全国范围内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求职和招聘的信息化平台,将从根本上改善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环境,为促进各类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条件。此外,还要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及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出恰当的分析和预测,为制定就业政策和指导就业提供必要依据。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人才市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连接高校和社会的纽带。因此,强化人才市场作用,构建人才网络,进一步强化人才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功能,构建统一、共享、实用的人才网络系统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研究和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摘要: 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矛盾,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人才供求的矛盾,大学生职业选择与社会需求的矛盾等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原因也多种多样。为使在任一形式下失业的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就业,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因为它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必须积极顺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适时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高等教育 改革 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成倍增加,其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能否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1.职业素质低下。 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自身贪玩、缺乏长期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等,是造成一部分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缺乏实践经验成为职业素质低下的又一表现。 2.缺乏生存忧患意识。 一部分学生不思进取,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向往罗曼蒂克的爱情;没有生存的压力,很多人没有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因而他们的自立意识和能力都很薄弱,对他们说,毕业只是一种形式。 3.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当代大学生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较深,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一些学生不顾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他们满足的是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错误的精英意识使得他们对职业有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虽然有较高学历,却总也找不到满意的岗位。 4.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只埋头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学与用完全脱节,更不用说创新能力了。而今很多用人单位都改变了以往的只看学历的人才录用标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作为他们招聘人才的重要指标。 还有很多个人因素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比如心态不正确,抗挫折能力差,对自己定位不准等,这里不加赘述。 (二)国家政策、社会形势的制约。 1.宏观形势的决定作用。 落后的教育体制使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成为必然。另外,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而整体就业形势并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 2.学校主体功能缺失。 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和主体,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乐观的形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计划体制形式比较明显,很多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且对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够重视,很多大学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就业指导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对大学生就业有所帮助。 3.政府就业服务职能缺位。 政府服务职能缺位也是当前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我国在进行各种体制改革和大学扩招的同时,没有做好配套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就业市场管理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政府服务职能的缺位,成为造成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深化高教改革,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一)明确办学目标。 定位高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关键。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少数几所顶尖大学努力的方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方向是把教育与科研紧紧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开放式、综合型、研究型的高等教育组织模式。而普通大学应以培养实用技能教育的大众教育、通识教育为主,以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立以人才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目标体系。 (二)提高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大学生质量。首先,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校应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在校期间获得一种继续学习的能力,即使以后失业,在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上也能重新就业。其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学生应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以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调查,大学生毕业一般要在企业工作一两年以后,才能真正融入到企业中发挥作用。 (三)完善配套措施。 高校专业结构及学科结构必须做大幅度调整。在专业结构调整上,应适当减少专业知识课程,扩大专业知识面和加大基础知识课程,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吸取新知识的后劲。教材的编写要跟上时展,那种以不变教材应万变发展形势的做法,只能导致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落后于时代。在学科结构方面,应诱导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其成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当今社会经济,一方面现代科技向高度分化发展,另一方面又向高度综合发展。所以,学校应广泛地开设文理交叉的选修课,同时也可以采用主辅修制的方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攻读第二学位。 (四)控制扩招规模。 近年来,由于政策的鼓励,很多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这就意味着降低了入学门槛,意味着生源质量的下降,出现同一学历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一些高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扩招,投入的增长跟不上规模的增长,导致软硬件资源的配备跟不上办学规模的发展。生均经费的相对减少,使得不少高校不得不紧缩开支,减少必要的教学环节,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有的高校本来是理工科学校,却扩充为综合性大学,盲目增加社科专业,但是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师资力量却跟不上扩充的速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质量受到影响。 可见,高等教育应怎样扩招,每年增加多大比例,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应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的规模应与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相适应。适当减缓扩招速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等学校整合资源,集中有限的资源改善办学质量。 此外,高等教育扩招还有一个结构性扩招的问题。一方面,国家应当重点扶持和鼓励名校扩招,从而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国家要严格扩招门槛,对投入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高等学校要限制其招生的规模。另一个问题是哪些专业扩招?笔者认为,要从社会人才的需求出发来确定哪些专业可以扩招,哪些专业只能维持原有的规模,哪些专业应当调整、压缩,甚至停办、取消。 (五)更新教育观念。 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还有一个人才结构的问题,即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不一致、不平衡,从而造成大学生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同时并存的现象。为了解决因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需求的不一致而导致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高校要改变“我们有什么师资,就开设什么专业、提供什么课程”的传统做法,向“需求导向型教育”过渡,即将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与人才市场对大学生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的需求衔接起来,甚至面向社会需要实行订单式的培养。 (六)改革管理体制。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基本上还是在计划体制的框架内运行,高等学校法人至今仍然是名誉性的,没有足够的自主地位,大学的招生、专业设置等控制权仍然掌握在主管部门和其它政府机构手中,这大大影响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充分发挥――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有足够的权限去做! 可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教育问题,必须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政府应当放手,给高等学校“松绑”,切实赋予高等学校法人地位,扩大高等学校自主设置专业、自主招生的权利,这样才能使高校成为高等教育的竞争主体,才能使高校自主、自觉、自由地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面向社会发展、面向人才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办学,并且最终对自己的“产品”――大学毕业生负责。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中国高等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实务能力不足问题的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弱这一症结存在根源的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认识基础。 会计作为企业及其他组织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承担。这些企业及其他组织管理系统所需要的会计人员,主要来自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因此,高等学校会计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工作的水平。然而,很多企业家、经济学家和企业高层财务人员普遍认为:目前的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很难直接满足各层次的会计工作需要。甚至有人认为,高等学校仅完成了学生的一般基本素质教育,会计专业教育仅仅是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学生实际会计技能的培养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甚远。 企业及其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这个问题已有很多学者做过调查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结论。新华网2004年2月24日的文章:“会计专业为何遭遇‘寒冬’?没有经验被拒之门外”,从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动手能力要强。从有关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喜欢那些具备一定实践经验、能够合理运用税务法规、财务技术、会计准则与制度的会计人才。就这种需求而言,我国目前的高校会计教育基本无法满足,因为我国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普遍缺乏相应专业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 对于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差异和会计教育的缺陷,很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自我批评,需求单位更是认为会计专业的高校教育失败。笔者对此深有同感,但也认为应当辩证地分析这种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才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有: 一、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 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包括那些在国内国际上很有名气的专家级教师,很多人没有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大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院派”。他们对相关的会计理论非常娴熟和深厚,但其中很多人连起码的会计实务操作都不会,又怎么能教给学生实践经验呢?表1的调研结果就是很好的佐证: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调研数据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实务能力、责任心、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意见。如果详细考证对教育方式呆板的判断,恐怕还有很多学生基于教师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没有很好地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案例,来生动地讲解教学内容所致。因此,会计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这是很多学者研究得出的一致意见,也反映了我国会计专业教育的实际状态。由于论述较多且比较全面,在此不再赘述。 三、培养体制的缺陷 看看现在和过去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就会发现:我国的会计专业教育一般仅有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实习教学环节。由于某些原因,现在很少有企业或单位愿意接受毕业生实习,很多情况下要靠教师的私人关系和学生自身关系寻找实习单位。郭强华、邱云所作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见表2):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有教学单位安排的实习仅占32.19%,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的则占34.08%,高出了由教学单位统一安排。在实习环节中,除了实习时间短、实习单位落实不易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一)实习目的无法实现 主要表现在实习学生很难接触实习单位的实际会计操作。笔者是1986年毕业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实习时被分配到所在行业的一个处级单位,时间为45天。在当时的情况下,行业主管部门为了鼓励所属单位接收本部门院校学生实习,备有专门的拨款项目,名称为:学生实习经费。所以,很多行业内部单位大都愿意接受部属高校学生实习。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对会计凭证的取得、编制、审核、凭证流转、过账、对账、汇总、报表编制、文件归档等会计业务流程,都有较为完整的操作,且有经验丰富的实习师傅给予指导,因此,实习效果良好,基本可以满足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与此相反,目前很多实习学生即使艰难地找到了实习单位,也很难接触到所在单位的实际意义上的整个会计流程,不要说实际执行记账、过账、报表编制等核心业务,就连填写正式凭证的机会都很少。2003年,笔者为某高校指导毕业生专业实习40人,能够亲手执行凭证填写、记账、过账、编制报表的学生不过5、6人,仅占参加实习学生总数的15%;能够查阅公司今年会计记录资料的有18人,占45%。目前,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已不再欢迎,也很少配备较强的指导队伍,即使是拿非正式凭证、账簿、报表的训练,也得不到丰富经验的会计师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根本看不到所在单位的真实账册,仅仅是通过观察增加感性认识而已。如此实习,怎么能达到实习计划设定的目标与要求呢? (二)教师或教学单位对实习过程的掌握和控制不够 过去我们毕业实习时一般有指导教师随行指导,实习单位还选派较有经验的师傅给予随时点拨,能使学生学到现实的会计流程和业务处理要点;而现在多数实习很难有教师陪伴,因为现在会计专业的师生比严重失调,还有大量的教师承担非毕业生的会计教学工作,很多高校的专业实习学生是由专门的辅导员进行掌控的,学生得不到专业教师的合理指导。 (三)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认识和被动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对专业实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过程而实习,为了拿到必需的学分而实习,缺乏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沟通和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尽可能地参与实习单位相关会计业务或活动的欲望,为了度过实习时间而应付了事。 (四)实习单位的选择相对固定,可接触的业务类型单一 由于时间有限等原因外,一般地,实习单位基本贯彻“从一而终”的思想,不论实习单位规模大小、业务繁简、性质如何,仅在其确定的单位或会计部门完成实习。而在大型企业中,仅应收账款会计就有3至4人,如果仅在应收账款会计岗位上实习,其业务的单一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样一来,即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实习单位的核心业务及其流程,可能得到的经验和技能仍显单调、匮乏。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会计教学的实习环节效果不佳。这一点也可通过郭强华、邱云所作的调查分析得到合理的印证(如表3):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中可以看出,认为实习效果很好或较好的学生,仅占调查对象总体的31.82%,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占39.93%,认为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学生占28.25%。调查结果显示的状态虽然不是很差,但还是说明实习环节存在需要大力改进的方面。同时,应当注意的是:作为调查对象的是我国在会计教育方面比较先进的重点大学,这些高校的会计教育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该专业发展的顶级水平。如果将全国所有会计专业教育均纳入考察范围,笔者相信,这一水平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 四、实际需求和高校教育供给的矛盾 任何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从高等学校得到他们需要且能很快胜任岗位的人才,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这种需求心理存在偏差,也不现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高等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继续和提升,也是专业教育的基本环节。它所完成的专业教育到底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理论教育和实务技能训练如何协调?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要完全达到各种企业和组织的会计人才需求标准是很困难的 因为企业及其组织的类型和性质千差万别,各自的会计事项和财务规范以及组织目标也存在很大差距。就企业会计而言,尽管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但行业差别仍然存在。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要想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差异性需求是不现实的。 (二)高校会计教育,特别是我国专业教育仍然继续着素质教育的历程 不仅开展专业教学,还为学生的未来提升和全面适应社会教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不论是具体的财务管理、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会计专业,还是审计、注册会计专门化专业,都在素质教育、拓展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时间比以前有一定程度的削减,专业方向教育受到冲击。 (三)笔者认为,虽然会计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强调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绝不应该仅就会计技能而开展教学,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事业开拓能力的提高。表4显示的学生选择基本印证了笔者的观点。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表4的选择结果来看,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不完全统一,个人期望存在较大差异。高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不可能完全满足需求方的个别需求,高校教育还是要根据基本的目标定位把握教育方向和教育理念。 五、新需求、新矛盾 高等学校会计教育实务能力培养必须面对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管理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理念与原则、技术与方法以及管理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网络技术应用、管理手段智能化、系统化程度的飞跃性提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校会计教育实务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网络资源的投入、应用范围及其水平不断提高,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生成、财务信息传递等业务的处理介质、作业程序及关键控制环节与方式都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从而导致对会计人员需求的多方面变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要求组织成员的信息化水平必须跟上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在知识结构、实务技能等方面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信息技术和应变能力。据调查,某公司由于建设ERP系统,导致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部分管理人员被迫离开原来的岗位。分析得知,造成会计人员被大量分离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两点: (一)由于系统的引入,计算机智能化系统部分代替了原来由人工完成的工作 对会计来说,会计凭证录入、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生成等繁重的手工工作,已经大部分由智能化系统自动完成,对一般会计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某公司实施ERP系统后,会计岗位人员数量下降到原来的40%,一半以上的会计人员不得不离开会计岗位。 (二)现有会计人员的软件应用水平无法达到智能化系统要求的程度 据我们了解,现在有部分高校会计教育增设了信息系统课程,少数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教育水平还很高,对会计软件、ERP等基本原理和技能也展开了教学程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教育还没有进行满足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教育,有的仅仅是简单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育,连基本的实践环节都没有。这样的教育状况,如何能够满足现代管理的要求呢? 以上分析,是笔者根据有关调查和自己的工作体会,对我国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教育实务能力培养缺陷的总结和归纳。希望有识之士合理把握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改变高等学校会计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突出矛盾,提高高等学校会计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就如何发挥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指出加强毕业论文全过程指导,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训练平台,其质量又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综合体现。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4]。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指导教师的角度,结合自身在工作中的实际体会,就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指导教师应明确任务,端正态度,加强责任心 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一点,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学生是核心,而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者和领路人,教师首先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在指导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从毕业论文开始的命题、选题、开题、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到最后准备论文答辩,指导教师应参与毕业论文的全过程指导与监控。在整个过程中,要和学生多交流,对学生负起责任,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毕业题目,笼统地交代几句,就最后等着学生交论文了。 二、科学命题、合理选题 以材料类专业为例,工科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及其任务书是由指导教师命题和设计的,然后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加以实施。因此,一篇本科毕业论文的命题及任务书设计一定要科学适当,教师首先要论证所选题目的可行性和现实性,防止出现课题过难而使学生不能按期完成,影响毕业论文进度,或是课题过易而收获不大。命题要遵从两个原则:一是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课题来进行毕业论文命题,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及挑战性;二是选题要针对现有实验科研条件和材料专业实际,难度适中,过难则难以完成,过易则得不到充分锻炼,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命题结束,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选题,结合学生研究兴趣、所学专业、专业方向及毕业去向选题。比如针对考研的毕业生,引导他们选择结合纵向科研课题研究探索性较强的命题;针对即将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引导他们选择结合横向科研课题具有开发性、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引导他们选题,以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兴趣,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 三、坚持并加强毕业论文全过程指导,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1.坚持例会制度。为对毕业论文全过程指导与监控,指导教师在论文开始前要制订例会制度,提出要求,并坚持执行。如例会定在每周末下午进行,要求每个学生例会时有书面的过去一周论文进展的总结和下一周的计划安排。通过例会,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同时通过书面的总结与报告,让他们在平时对计算机文字处理与编辑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到锻炼,并对论文的文字与数据不断积累,为将来完成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因此坚持例会制度,是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的全程指导与监控,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举多得,实现了师生良性互动的有效举措。 2.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毕业论文的意义及对他们的作用,并树立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学生选完题后,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特点,结合所选命题,耐心讲解,让他们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对其知识能力的提高,对其将来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或参加工作都具有的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充分调研,认真完成开题。题目选好后,结合毕业论文任务书,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尤其是关于文献中如何运用基本的材料专业知识点来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如何做到举一反三,对自己即将开展的课题有何借鉴。在充分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绝不是记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流水账,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课题,有所分析、有所评价、有所借鉴;开题报告,应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要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与研究内容相对应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4.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创造宽松的实验环境和学术氛围,确保实验过程顺利实施。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得到科学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因此提高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非常必要。在实验开始环节,教师要加以言传身教,认真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注重细节,以免在实验操作上浪费太多时间。通过例会,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5.加强毕业论文撰写指导,开展毕业论文预答辩交流汇报。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建立在前期实验内容及取得数据结果的基础上,遵循学校制定的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仅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最重要的既要求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强,又要富有理论性和实践性,且文字通顺,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对材料类专业的毕业论文,切忌将毕业论文写成一篇大的实验报告,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科学得分析,要学会并善于总结。因此在学生开始撰写论文前,教师对如何撰写科研论文应给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找来一些例文供学生参考。写作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对论文进行认真批改,给学生讲解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使之成为一篇标准且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论文撰写完成后,在进行毕业答辩前,在本项目组教师范围内,组织学生预答辩,既是课题组内的学术交流,同时又为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答辩做好了准备,不断强化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及交流能力。总之,在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高等教育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输出至为重要的环节,很显然,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指导与答辩问题研究 摘要:针对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现状,指出充分认识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指导的重要性,通过改进论文指导和答辩环节,使毕业论文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指导;答辩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为适龄青年提供了难得的教育机会,为积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远程高等教育中的毕业设计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对全面提高毕业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远程高等教育实行宽进严出,学生入学门槛较低,又是在职学习,其工作和学习矛盾较为突出。随着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把关和答辩审核,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答辩大都采取指导教师或答辩小组写评语的方法,由于远程教育的校外学习中心、指导教师、学生之间的相关限制因素,论文质量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目前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加远程高等教育学习的多为在职人员,多种因素导致他们主动学习意愿不强,学习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取得文凭。远程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时间都较为松散,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简单比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只是将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在师生沟通不便、时间紧迫等不利条件下,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1.选题 一是学生主动性较差。虽然指导教师提供了论文题目方向,但是由于对学生的岗位和爱好不完全了解,所以提供的题目不能非常全面和具体。对此,一些学生不是根据职业特点或个人特长对教师提供的论文题目作调整,而是依赖老师给出的论文题目。究其原因是学生受传统观念的约束,盲目崇拜指导教师的权威性,或者因为工作繁忙,难于搜集资料等原因,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撰写论文较为被动。 二是选题不规范,表现在选题超出规定的范围,不能结合自身职业背景选题,专业相关性较弱。很多毕业生来自中小学的教学岗位,常常忽略专业要求,而是以自己承担的课程为研究对象,选择教学改革类的题目。另外,大多数选题存在“泛、大、空”的问题。 三是选题重复程度高,没有新意,多数都是“老”话题。不仅是远程教育教学点间重复程度高,跨年度重复程度也很高。比如中国四大名著、“李”、“杜”等文学大家,已经成为每年毕业生的惯例首选,能反映中文学科热点或者新观点的选题却较少。 2.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包括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是写好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和依据。阅读文献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逻辑推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写过文献综述,对文献综述的意义和基本要求知之甚少,对文献的辨析和综合能力差,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对多数学生来说,互联网变成“互贴网”,大量复制粘贴,写出来的文献综述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古典文献,很多资料学生还没有读过,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文献综述中还经常出现明显的事实错误。这些充分说明学生不重视文献综述对毕业论文的意义。 3.开题报告 它是毕业论文正文的框架,是开始进入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起结构谋篇、纲举目张的作用。但大部分学生很少有写论文的经验,常常理不出头绪,不知道如何下笔,开题报告往往缺乏逻辑性,人云亦云,有不少是东拼西凑,没有新意,只能依赖指导教师的指点多次修改。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1.调查学生情况 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毕业论文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水平、工作岗位和学习兴趣,从而明确学生最需要的指导内容,以便采用有效的方法,因材施教,确定毕业论文的指导计划。为此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作调查,了解学生在专科、本科学习阶段的成绩、工作环境、科研能力以及论文选题意向。 2.抓好论文指导环节 在毕业设计指导的过程中重点抓学生开题、中期检查、写作、定稿、答辩等关键环节。 “开题”工作是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召集全体指导教师和学生召开视频或音频“毕业设计动员会”。这样使全体参加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了解毕业设计的过程与要求。在此基础上分组进行师生网络间的咨询辅导,改变以往直接给学生提供题目的做法,帮助学生确定并审核选题。一方面体现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选题方向确定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双向选择,再正式确定题目名称,以利于学生个性化和独创精神的培养。 教师与每个学生交流,分析题目的研究价值、难易程度以及工作量的大小。鉴于大多数学生对学术论文的陌生,教师为他们介绍相关范文,指导学生借鉴、学习成熟的论文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论文的规划和意见,最终形成评价报告,及时向老师陈述选择的题目、意义、写作计划等。指导教师逐一点评,明确学生论文的题目和内容,给出开题成绩。 做好“中期检查”,保证写作进度。随时调整教学指导形式,利用网络和视频会议,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检查学生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指导。 按计划审稿定稿。每一次交稿都是一次验收过程,教师会指出文中的不妥之处,给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学生在拿到反馈回来的文稿后,也必须及时修改、充实论文,再次反馈给老师。改变以往“一锤定音”的做法,更好地检查了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成果,考察了学生的实际科研水平。这种系统的“修”、“改”,也有效地保证了论文的质量。 定稿装订后,按照统一标准,公平评判成绩。为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专门建立“评分标准”和“论文初评制度”、实行多位老师审稿制。指导教师给出自己所带学生的论文初评意见和成绩,并将意见、成绩和论文送交其他教师再次评审。明确学生论文的水平,给出能否参加答辩的通知。通过的学生,抽签进入以教师小组为单位的答辩组。答辩工作安排在期末进行。答辩工作要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匿名打分,指导教师回避制度。 3.加强远程教育的网络资源建设 在毕业设计指导的全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辅导资料。包括:开题报告样例、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点评报告稿、中期工作总结报告样例、论文写作格式与要求、写作指导、毕业论文样例、如何准备本科的毕业答辩、答辩注意事项以及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等。 论文指导教师还在答疑界面给出推荐书目和网址链接,帮助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学校的数字图书馆对远程教育的毕业生开放,为他们查阅文献提供便利。 4.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中之重。指导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具有技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以及高度的责任感等。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汇集各系(专业)精华,实行以老带青,重视不同专业方向的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目的在于将各系毕业设计指导的成功经验与远程教学方法相结合,应用于远程论文指导、探索,总结出适合远程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的教师组织模式。 5.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辅导学生写出有水平、有质量的毕业论文,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目标。毕业生一般都参加过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广泛调研、深入学习和严谨论述的写作过程中,着重训练、深化和提高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能力:综合运用专业课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能力;与同学老师协作的能力;写作学术论文等能力。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路还漫长,“授之于鱼,不若授之于渔”,能培养他们的这些学习能力更有意义。 从几届毕业生的情况看,优秀的毕业论文,一般都和学生的职业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由于题目相对具体,学生对论文的范围、深度较易把握,也较易体现创新性,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还为学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由于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得到教师的指点,从而实现了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个性化、探索性、协作性、终身化学习。 6.增加远程高等教育的辅助手段 实施一年两次的毕业论文指导、答辩以及存档工作,除了常规的在网上教学通知和教学辅导资料,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还可以通过E-MAIL交流及论坛互动,定期召开远程视频、音频会议。 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平台,在场所、技术和设备上都具有明显优势。高校都有成熟的数字图书馆,在学校网络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利用校园网的服务器,各个学习中心的每台电脑都可以作为远程高等教育的终端,帮助学生接受远程高等教育,他们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西南科技大学的数字图书馆,获得良好的资料支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指导。 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研究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TQM)原为企业管理中的专用概念。美国学者菲根鲍姆对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种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到客户充分满意的情况,进行市场研究工作、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质量开发、质量维持和质量提高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TQM概念是美国国防部1989年提出的,按照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的观点:TQM是一个组织的战略武器。另外,香港著名的质量管理顾问谢家驹博士给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它在高层管理的领导及参与下,通过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以具竞争力的成本,提供高质量且不断改进的产品及服务,在客户中建立优质及物有所值的良好声誉。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真谛是全面优质管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优质的,二是公司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包含生产、设计、采购、维修、人事、会计、行政等)是优质的。 二、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新理念 美国高等教育界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仔细控制的管理改革来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他们相信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可以成功地移植到教育中来。 将教学和全面质量管理有机地结合,就会产生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笔者以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同样可以运用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期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问题提升到成高教学发展战略层面上,以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为中心,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 三、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TQM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监控、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因此,该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质量体系策划、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形成质量文件三个阶段。 (一)质量体系策划 1.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三者相互衔接、逐步提高。 (1)近期目标,可定位在建立、健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严格控制、保证质量,确保其质量能顺利通过教育部授权的相关质量认证。 (2)中期目标,可定位在保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认证标准,为实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针和目标作可靠保障。 (3)远期目标,可定位在参与创建我国成高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估体系,主持或参与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及其相应的质量技术领域中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并能在质量评审、认证工作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在成人高教体系中的地位。 2.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的是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考察质量保障活动的各要素和要素关系。 (2)目标性原则:指在建立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围绕质量控制过程,合理选择要素,组织协调各种保障力量,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3)规范性原则:指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质量保障活动的进行要有依据,克服随意性,使教学和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4)持续性原则:指要从持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发展管理观出发,持续地管理和不断地改进,从体系的组织制度上确保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结构要素的确定与分析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精髓,笔者从教学的过程及多年工作经验来尝试构建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始于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策划并做教学输入,进而开展全员性的教学过程,期间不断地进行教学质量的测量与控制,并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和提出改进的措施,最后输出教学结果,让学生得到满意,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其中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彼此相连,相互作用,共同运动,从而构成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运动体系,使其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保障和持续改进。 1.学生。学生连接着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首末两端。学校管理者依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质量管理策略,并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作用于教学全过程。教学部门依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全过程提供教学服务和教学效果。 2.战略与领导。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战略主要包括学校需完成的任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战略对策四个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从视野宽到视野窄,从操作性低到操作性强,它们之间形成递进关系。领导主要指方针目标的制定者,在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对各层次的教学质量活动起着指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同时担负着教学资源的提供和保障作用。 3.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管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两个典型的动态过程,即教学全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运行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决策基础上,这种决策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因此,必须加强对成高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的周密设计、监控和调适,以保证各个环节的质量,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4.持续改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是为了不断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效益。由于成人教学的每一个层面都有可能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所以每个人、每个层次、每个部门都有改进的职责。它具有前瞻性,计划性。 5.全员参与。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追求全员参与的意图在于承认并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这里的全员包括教职工,也包括学生。具体地说,全员参与一般是通过授权和决策让教职工和学生为质量管理做贡献。 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 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重要一部分,又称其为“PDCA循环”。PDCA循环是一项工作从头至尾有效进行的保证,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流程,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相当大的适用性,它分别代表Plan,Do,Check,Action四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即代表着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总结处理),四个阶段。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是按照已经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结构和要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其运行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管理程序,不断循环,不断修正质量目标和完善质量管理的环节,也就是遵循PDCA循环的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P阶段(教学质量体系策划) 由教务部门制定总体毕业设计(论文)的策划方案,规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制订一系列管理文件,用于规范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订详细的质量检查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综合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是进行检查评估的依据,是指导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标准和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制定、完善教学文件。 2.建立监管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3.动员布置。 4.确定毕业实习地点和指导教师。 5.落实选题和毕业实习工作计划。 (二)D阶段(教学质量管理运行) 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二部分。 1.毕业实习。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毕业实习计划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收集、调研、测试、分析汇总等工作,同时,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日志、毕业实习工作总结、学生实习鉴定表和读书笔记等。 2.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对于大部分成人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可能是第一次,在学生眼里是不可及的东西。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规范、论文写作程序,为以后开展相关工作打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认识和体会。在撰写阶段,指导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撰写能力。指导教师从论文构思、拟定撰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到打印成册等环节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是否符合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保证按工作计划进行,是完成任务的前提。符合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方能参加评审和答辩。因此该阶段是质量监控的重点。 (三)C阶段(教学质量评审) 包括两项工作:一是由成立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评审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将检查结果与原“计划”比较,没有达到计划要求,是什么原因?需要采取的措施;形成阶段性检查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四)A阶段(总结与持续改进) 针对各阶段检查出的问题,出现的执行与计划的偏差,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纠偏,督促教师与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整改,完成各阶段的工作。这一阶段是对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环节结束后的情况进行评价性监控,一般地,主要有以下工作:评审;答辩组织及成绩综合评定;工作总结和意见反馈;相关资料归档,提出质量整改措施等。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 【摘要】施工项目现场管理非常重要。需要全方位的进行管理,要求对施工项目的安全,质量,成本。必须经过正规,制度化的管理。这样才能促进工程的发展,每天的施工过程,都离不开现场的管理,现场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核心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现场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经营。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强力抓市场,抓现场。与时俱进,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有效地优化现场管理。 【关键词】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 1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人为因素无法全面有效控制 施工现场操作工序比较多,投入的劳动力很多,所以,很难控制每个操作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很容易引起质量问题。对操作人员全面有效的监控,成为了承包商和监理单位遇到的难题。 1.2质量产品难以全面检查 施工现场的操作工序比较多。涉及施工产品比较广泛。采取全面检查很难完全实现,抽样检查就容易出现漏检。容易导致质量问题。怎样实现对操作工序检测成为了一个很难突破的问题。 1.3整体安全意识不强 在施工现场,安全非常重要,安全意识是安全工作的前提。施工安全影响到整个施工进度。很多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做得并不到位,认识度不高,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完全将现场安全工作做到位。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大意义。对国家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规范认识不足,不能融会贯通,彻底地落实到施工的现场。 1.4施工工序产品检测有偏差 施工现场工作量比较大,纠正偏差的浓度会升高,而且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实践过程中,操作型工序出现了问题,纠正的不及时,容易造成大面积的工程需要返工。不容易解决,会延长工期,也会消耗很多的费用,这对承包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纠正偏差的难度比较大。 2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 2.1优化人力完善职责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必须要严格要求。做到项目经理监管体制完善,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修养,要注意深入学习。项目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财务把控不严格。容易加大项目工程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流失,浪费资源,会造成项目的利润降低。项目经理经济观念意识淡薄,在施工过程中,会造成施工安全和进度受到影响。 2.2优化管理制度提高进度 施工现场管理必须要按照法律法规制定。做到任何事情都有制度可以约束,包括文明施工,安全管理,施工现场例会,施工用电,施工环保,施工奖罚,等等这些制度必须要明确,有效地提高工程的进度,让每个环节都有制度可以依据。 2.3优化施工方案严格执行 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包括工程的规模,结构,性质。按时完成工期,就必须要拟定一份施工组织设计。严格的按照合同要求完成,利用现场的人力,财力,物力。一份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工程的造价。采取不同的工程设计,造价不同。所以,在施工之前就应该对施工,质量,技术,材料,劳动人力,做一个施工编制,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施工,对设计进行优化。在设计明确方案之后,要严格的执行,这样可以提高施工质量。 2.4优化安全管理制度杜绝隐患 2.4.1全面提高安全意识 施工过程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要对全体成员进行安全意识培养。现场管理人员要重视安全,了解安全的重要性,让施工人员做到自我调节。领导者要对各个环节的安全做到位,严格的监管。 2.4.2建立现场安全体系 施工过程时间比较长,工序比较繁琐,施工现场安全,贯彻施工整个过程。关系主攻期的完成。因此要确保安全生产体系。确保各个管理部门能够做到位,达到管理目标。 2.4.3做到事前预防 施工单位会遇到一些危险的项目,在施工之前,要做好分析,进行部署工作。了解其危险程度,把工作做到实处,确保安全。安全时刻要在掌握之中,为了避免意外发生,要全面做好准备工作,提前进行预防,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2.5优化造价管理、降低成本 优化造价管理,减少资金的占用,有效降低整个施工成本。监管管理人员,要把管理落到实处。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科学地进行施工。 2.6优化材料管理制度、减少浪费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材料费用比例比较高,占到整个工程的60%到70%。所以材料的管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造价,投资方,施工单位,要提前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预算,采购合理,对材料和设备,要多加进行比对,选择成本较低,质量较好的材料,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种类比较多,新型材料应用比较广泛,必须要解决很多问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2.6.1材料供应 设计方确定工程所需的材料,规格,数量,然后组织材料商进行材料供应。 2.6.2采购到位 施工之前,应该仔细对材料采购单进行核对,尤其是数量,质量,品牌,产地。分析了解清楚之后,保证订购的材料质量,大小,尺寸,必须要一致,一次性到位,这样可以节省财力,劳力,不能因为材料订购影响进度。 2.6.3材料储存 采购材料后需要进场,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堆放。合理的每种材料进场,进行摆放。要对其质量进行抽样检查。 2.7优化成本管理理念、增加盈利 加强成本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任何的项目活动都需要费用。整体节约可以增加盈利。要加强管理制度,完善成本核算,有效的对成本进行管制,结合整个工程项目。可以保证花费的合理性,避免成本重复,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益。为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3结语 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制度,必须要完善。科学的分配工作,有效地改善各个环节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项目经理在建筑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角色,要统筹进行管理,可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随着国内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施工技术资料编制的工作要求更高。在建筑过程中,必须要对质量严格把控。有效的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监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既可以提升建筑质量。为我国的建筑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达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供电企业输配电工程的现场管理 0引言 供电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点企业之一,对于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推进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将电气带到生活和生产,各种产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国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步。中国也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追赶上了世界的步伐,重工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各种输配电工程也得以建设,正以一种良好的态势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由于很多原因仍然存在一些让人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配电工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前景。要想消除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根本出发,即进行现场管理,它可以立足于工程的全局,统筹进行考虑,从细节出发,从小方面掌握大局,以保证输供电工作正常运行,在以后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上述问题,尽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此类问题,不断提高我国供电企业的输配电工程的现场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1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2] 1.1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探析 为了对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形成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我们首先从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其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改善和提高我国现阶段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的水平和质量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途径。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相关的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分别是预算、施工材料材质和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我们接下来一一对其分析。首先来讨论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在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预算方面的问题时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对于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的有效进行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因为供电企业输供电工程的实际开展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直接依赖于预算的合理性,如果预算过多,则造成了成本和资源的浪费,而预算过少则很难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预算问题确实是我们供电企业在输供电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1.2施工材料质量的重要性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在输供电工程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预算、施工材料的质量和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前面我们已经对预算问题进行了论述,本段落我们主要对施工材料质量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毫无疑问,无论是在电力企业还是在建筑领域,施工材料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施工材料为电力企业的输供电工程提供了物质基础,是该工程能够顺利开展并持续进行的物质前提,如果没有施工材料,一切都是空谈,由此可见,施工材料的重要性所在。作为电力企业输供电工程的基础材料,其质量直接决定着后期输供电工程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着输供电工程的效率和寿命,因此,在保证施工材料的基础之上,我们更应该注重施工材料的质量的选择和检查,坚决避免一些腐烂、廉价、安全性能差的材料。 1.3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除了成本预算管理问题和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以外,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输供电工程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基础设施是保证一项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电力企业输供电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分,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企业顺利开展经营活动的有力保障,由此可见,和与成本预算、施工材料的质量一样,基础设施也是电力企业输供电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元素之一。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此大大相反,无论是从完整性、适用性还是从其合理性、高质性方面来讲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而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国电力企业输配电工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现场管理中实施的措施 2.1进行施工质量预控 在保证施工材料和基础设备的高质量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注重对于施工过程和施工质量的监控和管理,施工过程是整个输配电工程的核心过程,直接决定着输配电工程的成功与否,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极大地安全隐患,如果监督不到位或者管理不合理就容易对工程造成很大的破坏,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到员工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的,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有效防止由于线路问题而导致的安全问题,我们应该选用绝缘性能相对较好的绝缘线,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操作过程中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供电的质量问题。 2.2加大对材料的质量监管和控制 前面我们已经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输配电工程在施工材料的质量和基础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就二者对我国电力企业输配电工程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为了有效提高电力企业输配电工程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应该注重对于施工材料和基础设备的选择,在实际的原材料采购和基础设备购置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严格把关,严格控制二者的质量,使其达到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要求。当然,再算用设备和原材料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成本预算、施工条件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在减少和降低成本速算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高品质的、耐用的原材料和基础设备,为输配电工程奠定好基础。 2.3注重人员培养强化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除了做好原材料、设备和施工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控制工作之余,我们还应该注重对于电力企业输配电工程的的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及水平的要求,我们应该建立规范、科学、全面的人才审核和选拔制度,严格选拔和控制供电企业输配电工程的现场管理人员,宁缺毋滥,注重现场管理人员的个人水平和整体团队素质的培养,注重对于现场管理人员的后期培训和再教育工作,督促和鼓励现场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方法,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配电企业输配电工程的现场管理团队的整理水平。当然,这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将这种理念贯穿到现场管理人员整个的学习和培养过程当中,要定期举行一系列相关的讲座,定期对相应的现场管理人员进行绩效和业务考核,对不合格的人员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单独教育和学习,严重者可以视情节直接开除,总之,要极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现场管理人员团队。 3结语 供电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输配电工程作为供电企业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直接决定着供电企业的发展状况的好坏。[3]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做好供电企业的输配电工程的现场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对于现阶段我国供电企业的输配电工程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卢志华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东坑供电分局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纺织企业现场管理对策分析 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我国现代纺织企业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质量最为经营的中心,提高生产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而现场管理是在目前激烈的纺织品市场情况下最为科学的管理方式,对纺织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对人力、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科学的分配,有利于纺织企业生产现场人流、资金、物料得到完美的配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生产均衡、可持续。 一、现场管理的概述 (一)现场管理的含义 所谓现场管理就是利用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方法严格对生产现场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物料、人力资源、资金等各个方面进行协调和控制,达到高效、安全、优质、均衡、节能、科学生产的目的。现场管理同时也是第一生产线的综合管理方式,是生产进行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企业内生产系统之间的合理分布和补充,有利于对成品质量的有效保证,也是对管理模式的深化改革和完善。 (二)实施现场管理的方法 现场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而是包括计划、组织、检测、控制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复杂的管理过程。现阶段的纺织企业进行现场管理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其一,是对整个现场的整理和整顿阶段。在这个阶段现场管理的重点内容是针对生产现场环境的脏、差、乱等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使得现场的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并且能够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生产秩序。其二,是对生产各个环节以及具体工序的重点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就是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到生产的环节和工序中,加强对重点的环节和工序的现场监管和控制,集中解决质量问题。其三,是进行对整个生产活动全面优化的阶段。所谓全面优化就是要鼓励所有人员共同参与,从整个生产的过程以及全方位的进行改革和完善,将纠正现实生产状况与生产标准之间的差异为主要的改进目标。遵循PDCA循环,提高现场管理的效果。 二、7S管理 7S管理模式是现代纺织企业现场管理中最为常用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的管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7S管理模式进行生产现场的规范,能够营造良好的工作生产环境,有利于员工工作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 (一)实施7S管理的内容 7S管理是对5S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完善。5S管理是我国企业从日本引进而来,主要是对现场人员、机器、材料以及方法等的管理,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5S的管理缺乏对现场安全的重视,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故而在5S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成为6S,而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改革和转变,节约逐渐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故而在6S的基础上增加节约以控制成本,最终形成了7S管理模式,更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因此,7S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以及节约七个方面的内容对现场管理进行改善。其中,整理的重点是全面的检查生产现场,将必需品与非必需品向区分开,并将现场所不需要的东西坚决的清理掉,并且每天循环整理和检查;整顿是将必需品进行合理的分类,并选择科学合理固定的位置进行摆放,并且通过不同的色彩、标志等进行清晰的区别,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确保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的安全;清扫、清洁是对工作环境卫生的打理,确保工作环境的舒心、干净、整洁有利于提高工作的安全和积极性;素养是整个管理方法的核心和精髓,是全面的提高员工的品质,培养高素质的生产队伍,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安全是在作业的过程中注意人身与财产安全,建立“安全第一”的生产思想;节约是对资源的节约,减少浪费,降低生产的成本。 (二)现场管理的基本工具 施行现场管理的基本工具是7S管理有效的运行的基本保证手段。最为常用的有三种。分别是看板管理、现场作业标准化以及目视管理。1、看板管理看板管理是将管理进行可视化的处理方式,使得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信息等情况一目了然。其主要针对管理项目,使得管理透明化。主要的形式是在现场通过标语、电子屏、图表等方式将现场的情报和现状进行揭示,使得相关人员能够根据具体的状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故而,看板管理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观、有效的方式方法。2、现场作业标准化现场作业标准化就是通过制定作业标准书等形式将工序作业的各种要求进行明确,并且指导、督促操作人员严格的执行标准书上的要求进行工序作业。作业标准书通常包括执行作业标准、实施作业标准、质量要求以及标准工时四个方面。将工序标准化有利于员工不断完善技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对现场的把握,有利于对产品质量的保证。3、目视管理目视管理主要是将生产计划以及完成的状况图表化,将工作的标准以及制度规章公开化,将信息标准化,将生产设置控制直观化以及物品的放置标注化,通过这样的直观视觉来对事物进行感知和管理。这样的管理手段有方便员工明白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便于其遵守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提高其工作的自觉性,保证工作完成的质量。 三、结语 7S的管理方式能够有利于纺织企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提高纺织企业的生产效率,保证纺织产品的质量,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素养,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优秀的工作作风,从而使得企业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 作者:陈桂英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综述 1.整理:营造整洁的高效的车间环境 整理是指对车间的产品与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位置安排与规划。这也是做到“物尽其用”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车间物品繁多,若不及时进行整理,就会使得整个车间的环境杂乱不堪,将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情绪与工作效率。在对车间物品进行规划时,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当然,在吸收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结合本企业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落实新的现场管理模式。有相关有研究资料表明,人在整洁的令人舒服的相对宽阔的空间工作,工作效率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对车间物品进行整理,还可以节约车间的空间,从未为产品的扩大生产提供一定的场地。 2.整顿:对车间物品与人员的双重整顿 对车间物品与人员的整顿是指在车间空间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物品整顿方面主要是指加强对车间物品的借用和归还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保证车间物品能够物尽其用。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车间生产设备的维护,以保证设备的使用年限,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在人员整顿方面,首先需要建立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首先是上班签到以及生产奖励制度,在有惩戒有奖励的工作环境之下,工人的工作热情才会提高,也会加强对工作的饿责任感。此外,管理者还应当从人文环境的创设方面进行整顿。企业所要营造的宏观环境就应该是充满关爱的,能够提升员工对企业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只有基于这样的人文情怀与情感基础,员工才会积极配合企业的相关管理和工作的实施。 3.清扫:保证车间环境的清洁卫生 车间人员与物品以及生产设备都能够步入全新的现场管理模式的正轨之后,就需要时刻维持车间环境的清洁卫生。清洁的车间环境一方面能够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另一方面这也是为员工的生产创造一个相对优雅的环境。在车间清扫方面,需要有专员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清扫工作,以保证清扫工作的开展不会妨碍正常的生产工作。 4.清洁:对车间现场环境进行维护 对车间现场的环境进行维护是基于以上三点。车间良好环境的建设与实施之后还需要有一定的维护与监督体系。关于维护与监督人员方面,笔者建议在实施现场管理环节就应该选择合适的人员来完成这项专职工作,用以维护现场环境以及解决现场管理中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 5.素养:提高员工的个人工作素养 由于很多员工只是具有专业的产品生产技能,但是作为新时代企业的员工,仅仅具有这样的工作技能是远远不够,还需要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个人素养的体现。我们知道,员工的个人素养对于其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员工精神面貌对于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创建与企业形象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施现场管理时,员工的个人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可忽略的。 6.结语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早已成为“世界工厂”,“MadeinChina”的产品也远销时间各地。为提高制造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维护企业在当前市场中的销售份额,在生产车间实施现场管理将会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很大力量。笔者相信,在这样的创新理念之下,企业的发展定会越来越好。 作者:王安川 单位:南京市栖霞区中油恒燃石油燃气有限公司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策略 施工现场管理是科学管理思想指导下,管理组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施工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等,确保施工现场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文明的预定的目标。近几年,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这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对施工企业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又要保证满足质量、安全、进度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顺利实现各项目标。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人员管理问题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都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首要任务。然而,从目前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建筑工人文化素质偏低,流动性大,技能不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违章作业现象严重,成为制约建筑施工科学管理的的巨大障碍。据调查,建筑施工工人主要是农民工,他们来自农村,大部分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而且90%以上的农民工从未参加过技能岗位培训,拥有有关岗位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更是寥寥无几,用广泛流传的话说,就是“放下镰刀拿起瓦刀,放下锄头砌起砖头”。加之有些建筑企业管理不严格,缺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民工培训学校形同虚设,技术交底工作落实不力,势必造成施工无计划,操作无标准,纪律松散,效率低下,材料乱放,工具乱丢,施工现场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管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成为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的巨大隐患。 (二)材料管理问题一般来说,建筑施工现场投入材料的种类多,数量大。对建筑材料的管理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又一重要因素。实践工作中,也许工厂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合格,可以达到产品检验标准,也可以顺利通过试验产品质量测试,但也不排除许多材料,如砂、石、砖等质量较差,加之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疏漏,运进进场时不再严格检查检测,往往因此而造成施工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 (三)机械设备操作及成品、半成品管理问题建筑施工过程中除了建筑材料以外,还有大量建筑设备以及运输工具、各种配件、成品、半成品等等,这些材料、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人员的任何懈怠和疏忽,都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特别是在租赁机械和设备使用中,由于很多建筑企业机械操作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岗前培训,不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因此而酿成重大安全事故的事例屡见不鲜。 (四)安全意识模糊,责任不明确问题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整个工程进程的关键,但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此认识不到位,导致他们在管理工作中,不能把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首要位置。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只是停留在口头,没有根植于心。平时不能深入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及相关文件,上级领导也不能将文件精神及时传达和贯彻落实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贫乏。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安全责任制,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安全责任制,但落实上从上到下逐级减弱,有的企业责任不明确,不能按项目特点制定,不考虑时间、项目、人员变动等因素制定安全责任制,使得责任非常模糊。例如,不少施工企业这个工地的责任制和另一个工地的责任制一个样,几年前制定现场施工制度和现场施工责任制一个样,使得贯彻制度和落实责任制的时候,走过场,流于形势,对违反有关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无法按照责任制处罚。 二、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管理。研究和探讨如何加强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是管理人员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紧紧抓住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人的决定性因素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增强建筑施工管理者和生产者的责任感,培养主人翁的意识,提高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素质,避免人为的失误,是最根本的任务。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全员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强的基建队伍要充分认识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实现“管理出精品,管理出效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高瞻远瞩,将安全生产制度化、常态化;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开拓进取,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乐于接受新事物,努力掌握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施工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施工经验,熟悉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服从指挥,安全意识强。2.坚持目标管理,有效落实生产责任制要对施工中的人的管理和对物及环境因素状的管理结合起来,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事故隐患,实现保护劳动者健康与安全的目标。3.坚持全员管理在施工现场中的安全控制,不仅要突出一个“严”字,狠抓一个“细”字,更要强调一个“全”字。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安全机构的事情,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共同的事情,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任何一个人的失误,都可能酿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成效。4.实行全面控制结合每一个工程的特点,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人的使用,根据人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心理行为习惯掌控人的使用。特别是对农民工的管理,要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的摆在突出位置。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较差,流动性较大,工种更换频繁,安全意识淡薄,客观上给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带来许多困难。因此,必须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培训促使农民工掌握各工种操作规程,掌握安全技术规范标准。 (二)抓好材料管理,是实现施工现场管理安全目标和效益目标的重要任务严格把好材料关,在材料采购时不能仅仅考虑价格高低因素,更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严格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做到不符要求的材料坚决不购买,已经购买的不合格材料坚决清除出场。首先要加强采购人员和验收人员配备,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检测程序、方法和手段,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质保书、合格证、材料复试报告等资料齐全,未经检验的材料坚决避免在工程中使用,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请退出场。把对钢筋焊接半成品的质量检查作为重点,先从外观上对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等进行检查,再随机抽取焊接件检测。另外,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在工程使用最普遍、工程需要量较大,这些混凝土工程中的材料质量一定要满足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浇筑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程序,校核各种计量表具、量具,审核混凝土的配合比。严格按照进度计划组织施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实现安全目标和效益目标。 (三)建立健全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施工现场管理要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建立健全切合建筑企业实际的管理制度,包括施工现场考勤制度、施工现场例会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仓库管理制度、施工现场档案管理制度、机械操作制度、材料采购验收制度、文明卫生制度、消防制度等。贯彻落实这些制度必须做到定人、定位、定操作、定质量、定劳动定额,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并通过定期召开施工现场工作例会,收集各工种监管人员现场发现和反馈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的理方法。 (四)搞好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程序管理和成品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安全是保障,质量是根本,科学的进度计划和材料管理是效益的直接体现。要把施工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有机的生产系统,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文明的生产目的,就必须加强劳动管理,合理配置劳动力,精心维护和使用机械设备,改善施工技术,严格材料和成品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首先,要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明确工程的质量要求,完善质量保证措施及施工方案,组织好质量管理,使每项工作责任到人,努力实现优良工程、精品工程。其次,要加强质量意识,实行“三检”。施工单位的每一个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及有关工程施工人员要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意识,严格执行“三检”制,在经过质监部门质检员签字验收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再次,严把隐蔽工程签字验收关,发现质量隐患立即整改。严防施工单位质检员验收签字流于形式,监理方发现问题应及时以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待施工单位处理或返工完成后,还要再进行复检。 (五)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目的就是通过采取生产要素的科学管理手段和措施,针对生产活动的特点,有效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中相关要求,实行安全教育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做好每一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对每一位工人建立安全教育培训资料卡,一人一卡,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一般来说,培训内容主要实行三级安全教育,第一级是公司安全培训教育,主要是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规范、规程、标准和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等;第二级是项目安全培训教育,主要是施工现场环境、工程施工特点、工地安全制度、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第三级是班组安全培训教育,主要是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劳动纪律、事故案例剖析等。安全技术交底主要是施工项目的作业特点和危险点、具体的预防措施、安全事项、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发生事故后的应急措施等。要特别强调的是:①不同的施工阶段具有不同的不安全因素,如钢筋工,在围护结构施工和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安全隐患大不相同;围护结构施工阶段主要在施工现场专用钢筋加工及安装,但在主体施工阶段,重点安全隐患集中在支架、模板、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方面;②因季节或气温变化而产生的不安全因素,例如,雨季施工安全隐患危害程度要远远大于平时,高温天气施工安全隐患危害程度要远远大于常温条件下的施工;③不同工种之间交叉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要教育施工人员做到“四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被物体伤害;④消防、施工用电也要作为日常安全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时刻提醒作业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安全生产教育要制度化。例如:班前班后安全会、安全会议、安全活动日、事故现场会、安全技术交流、安全知识考核、安全教育陈列室、安全教育电影、宣传栏、宣传画、警示牌、横幅标语、安全操作规程牌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好安全管理细则并严格执行,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努力使工程项目施工成为达标工地、样板工地。 总之,进行科学的现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努力实现工程的高质量,将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引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只有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生存发展下去。 作者:孙武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后勤管理科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修船企业现场管理论文 1修船企业如何开展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高层领导是开展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的关键。高层领导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好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的顶层设计,以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推进企业全面建设。企业一是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现场管理星级评价工作。二是结合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召开各种会议,层层动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 2)学习标准,融会贯通。宣贯GB/T29590《企业现场管理准则》是开展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的基础。一方面,企业要邀请现场管理专家对全体人员进行导入培训,从标准的条款和评价要点等内容进行逐一讲解。另一方面,企业要结合自身案例,编制《现场管理手册》等教材,购买《企业现场管理》等书籍,利用会议、广播、厂报、网络等渠道以及内部培训师授课等形式,对广大员工进行宣贯,并组织考试,考试与晋级挂钩,掀起一个人人讲现场管理、个个懂现场管理的热潮。 3)现场诊断,目标明确。企业按照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标准要求,结合修船企业作业特点,对现场管理状况进行必要的诊断工作。一是高层领导深入一线,对厂容厂貌、码头船排、车间班组、库区现场、办公现场等现场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最终确定现场管理的整改方向、目标和具体要求。二是邀请现场管理专家对现场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借助他们丰富的现场管理经验,为企业现场管理把脉诊断,并提出整体的改进方案,实施全面的整改。 4)文化引领,战略导向。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文化进行重新梳理,构建具有修船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确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确立总体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各部门在企业总体战略的统领下,制定符合实际的部门文化、车间和班组文化。如:4801工厂,构建了“秉承优秀、勤奋创新、持续改进、勇攀高峰”的卓越文化体系,确立了“拓展新型舰船装备修造,立志做精做强做大企业”的总体战略,并延伸到部门。修船一分厂提炼了以“团队优秀、勇猛无畏、互助敢拼、战果卓越”为内涵的“狼”文化,部门战略与工厂战略实现无缝对接。 5)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企业要积极组织开展包括QC活动、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各类现场管理活动,使员工真正融入到现场管理工作中来,营造全员参与现场管理改进的氛围,实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的根本性转变。如:4801工厂,通过全员参与,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的分厂率先设计了脚手架、木墩等堆放区域标识;有的车间率先在每个零部件上悬挂了绿色(合格)、橙色(待修理)、红色(不合格)状态标识;有的生产线率先制作了机床多功能工作架;有的班组率先改进了拖把等清洁用具悬挂架;有的员工率先在工具箱采用形迹管理等,合理化建议一项项完成、管理格言一条条提出、QC小组一个个出现、技术能手一批批涌现。 6)建章立制,树立标杆。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现场管理规章制度,而且要量化检查验收标准,如:4801工厂,制定办公室现场检查验收标准59项、车间班组现场检查验收标准110项、船排码头现场检查验收标准29项、铲吊车现场检查验收标准45项、库区现场验收标准48项等,使现场管理有章可循。二是指定一些车间、处室、班组作为企业标杆率先进行全面专项整治,专项整治结束后,企业组织全体员工到标杆单位进行内部对标学习,查找差距并举一反三加以改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整个企业现场管理水平。三是到全国星级现场标杆单位进行外部对标学习,有针对性地对现场管理工作提出整改要求,使现场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7)保护环境,安全生产。企业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建立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如:4801工厂,投入了巨资,改造雨污分流管路系统;新建油污水处理站,中央电视台对工厂油污水处理站进行了专题报道;新建喷砂涂装车间,零部件打磨、喷漆等统一送喷砂涂装车间处理;与广州绿由公司签订合同,将有毒有害、危险固体废弃物合法转移。企业要积极开展“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达到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装备、安全作业标准化及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8)创新方法,精益求精。企业要对当前世界先进企业现场管理方法和工具进行梳理,科学灵活地运用定置管理、目视化管理、6S管理、标杆管理、防错法、全员生产维护、精益生产、因果图、合理化建议、QC小组活动等适合修船企业的方法和工具。例如:可以运用精益生产的理念,合理调配人、财、物等资源,消除7种典型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实现船舶修理按时或提前完工;可以运用目视化管理,对厂区、车间、库区、办公现场的所有物品统一进行定置和标识,利用看板、流程图、区域线、警示线等各种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视觉感知信号来规范管理行为;可以运用形迹管理方法,彻底整治班组工具箱,使用凹模放置工具,减少寻找工具时间;可以运用因果图,从“人、机、料、法、环、测”中找出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加以改进。方法和工具的运用,推进修船企业现场管理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9)绩效考核,稳步提高。绩效管理是现场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建立战略绩效指标体系,并将具体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现场管理的各个环节,定期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工作。如:4801工厂,每年制定《4801工厂战略绩效目标》,共制定了108项指标。每月组成8个检查组,按照职能分工对生产现场、办公现场、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安全、保密、绩效改进等8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与员工绩效工资挂钩。通过多年的检查考核,确保现场管理“定置准确,标识清楚,流程优化,管理规范,责任到人,检查到位”。 10)完善机制,持续改进。修船行业现场管理的特点是动态管理,今天整洁不代表明天整洁,上午安全不代表下午安全,难度很大,必须形成一个长效机制。企业一是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不断培养一专多能、素质全面的员工。二是要建立现场管理激励机制。例如:提出合理化建议给予一定的奖励;班组劳动竞赛第一名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现场管理标杆以员工姓名给予命名,如“张红工作法”“李旗先锋班”等,充分体现员工参与现场管理的价值。三是要完善检查考核体系,定期召开战略目标、绩效管理、质量、安全等形势分析会,定期组织内部审核及外部监督审核,及时查找管理短板,形成“事事有考核,考核有改进、改进有措施,措施有落实”的管理闭环,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稳步提高的效果。 2结束语 企业看管理,管理看现场,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和员工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现场管理搞不好的企业决不是现代化的企业。修船企业工作面广、工种复杂、专业性强、责任重大。GB/T29590《企业现场管理准则》是我国第一部原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标准,修船企业宣贯GB/T29590《企业现场管理准则》,开展现场管理星级评价活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创建诚信和谐的企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是中国修船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特色卓越之路的有效途径。 作者:肖万龙单位:4801工厂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企业现场管理分析论文 优化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优化现场管理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二是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定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三是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等。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内容的优化,来实现我们的优化目标。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建筑精品,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二是彻底消除施工生产中的浪费现象,科学合理的组织作业,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三是优化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四是加强定额管理,降低物耗及能耗,减少物料压库占用资金现象,不断降低成本;五是优化现场协调作业,发挥其综合管理效益,有效地控制现场的投入,尽可能地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六是均衡地组织施工作业,实现标准化作业管理;七是加强基础工作,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正常有序的可控状态;八是文明施工,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作业。 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是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二是以班组为重点,优化企业现场管理组织。班组是企业现场管理的保证。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工作对象也在现场,所以,我们加强现场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无一例外地通过班组来实施。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必须以班组为重点。 三是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效益。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的效益。任何时候市场都会只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需要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证。否则,企业将因为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而难以再开拓新的市场,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现场管理论文 摘要: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追求企业利润又要确保满足质量、安全、进度的要求,只有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达到目标的实现。分析了当前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现场管理;问题;原则;对策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施工企业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即要追求企业利润又要确保满足质量、安全、进度的要求,只有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达到目标的实现。 1当前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人的因素难以实现全面有效控制 现场施工的操作型工序产品一般均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故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怎样实现对操作人员全面有效控制对于监理单位及承包商均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 1.2质量控制过程中产品难以全面检查,部分质量隐患易遗漏 事实上,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型工序产品面广量大,采取全面检查是难以实现的,但采取抽检的方法,往往又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的遗漏。怎样实现对于操作型工序产品成果的全面控制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 1.3安全意识不高,责任不明确 安全意识是做好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的关键,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关系到整个工程进程的工作。但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文件等没有深入学习,而且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施工现场,导致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淡薄。 1.4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 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过程中,投入物料的面广量大,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实践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经常感到工业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离散性小,往往通过产品书面检验及试验测试产品质量即可得到评判及控制。但多数操作型工序所用地方材料,如砂、石、砖等的质量离散性较大,加之材料往往随时进场,如何实现对于材料的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也是一个困难的课题。 1.5对于现场施工工序产品检测出现的偏差不可避免 由于工作量巨大,纠偏的难度及损失相当大,纠偏措施的决策也较为困难。在实践中,操作型工序出了偏差若不及时发现往往造成大面积返工。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对于工期造成的损失已较难弥补,同时承包商也易受到较大的损失。事实上,纠偏措施的难度及损失较大,解决问题的关键应放在事前控制上。 2加强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2)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设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3)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3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3.1搞好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是决定因素 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主人翁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为的失误,以人为本。在这方面主要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对人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参加施工管理的员工懂得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即管理产生精品,管理产生效益;其次,当前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拥有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能搞好施工管理,整个工程施工中公司集中主要技术骨干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专门的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并由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整体管理水平加强,从而保证各个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第三,根据各个工程的特点,在使用人方面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素质等方面考虑,实行全面控制,根据人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的心理行为控制人的使用,量人所用,从而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 3.2规范生产施工,严格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项目质量控制好能有效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加强质量管理,就是要在符合项目功能、工期和费用要求的情况下,通过质量管理避免或减少损失和错误。加强质量管理必须明确该工程的质量要求,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质量保证措施及施工方案,使每项工序落实到人,责任到人,从而有效的组织好质量管理,使工程项目达到优良工程、精品工程。此外,必须向实施者落实质量责任,灌输质量意识,根据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经常进行考核、奖惩,防止追求施工高速度和低成本而牺牲质量。 3.3保护现场工作人员,做好安全工作 安全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加强安全管理必须对每个人做好三级安全教育,使之对安全生产有个清楚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意识和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施工安全无小事,始终把现场施工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中,作为最主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安全施工安全生产职责,加强对现场施工安全工作的管理,切实做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切实提高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同时,制定好安全管理细则,严格执行有关制度,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使工程项目达到达标工地、样板工地。 3.4合理使用材料和设备,做好保护工作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低材料储备。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认真计量验收,同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此外,由于施工现场的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受施工现场材料流动情况的影响,因此应将材料储存场地选在对施工现场影响最小并靠近安装地点的地方,选择好交货路线,以避免对施工作业造成影响。同样地,材料在安装前应进行适当保护。 在设备管理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进行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机械利用率在机械配套选型中,注意一机多用,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 3.5抓好进度计划的实施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效益追求 在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该保证项目及各个工程活动按计划及时开始,并在实施过程中监督项目以及各个工程活动的进展状况,在工程过程中记录各工程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及完成进度。在各控制期末将活动的完成度与计划对比,确定各工程活动、里程碑计划以及整个项目的完成程度,并结合工期,生产结果的数量和产量,劳动效率,资源消耗,预算等指标,综合评价项目进度状况,并对重大偏差做出解释,分析其中的问题和原因,找出需要纠正措施的地方,评价偏差对项目目标的影响。同时,应结合后续工作,分析项目进度趋势,预测后期进度状况、风险及机会,提出调整进度措施。项目正式开始后,必须监控项目的进度,以确保每项活动按计划进行,掌握各工作包所达到的实际状态,即完成程度和已消耗的资源,在项目每个控制期末对各工作包的实施状况,完成程度,资源消耗量进行统计。 4结语 作为施工企业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满足适用要求的工程项目,才能在预定时间发挥效用。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做到做一项工程创一项名牌树一块丰碑,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创造更大的效益。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动态环境下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构建研究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一场全球性的产业转移正在悄然进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广阔而富有吸引力的市场、日益开放的产业政策,吸引大批跨国企业抢滩登陆我国,中国正在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世界制造业的转移趋势显示了国际经济界将中国变成“世界工厂”的战略倾向。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想在此战略背景下得到更快发展,就必须抢占先机做好营建“世界工厂”的一切准备.然而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离世界工厂的要求相差甚远,现场管理在世界总格局中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截止目前,在我国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现场的重要地位,他们更多地关注市场而忽略了现场。即使是意识到了现场的重要性,但缺乏现场管理执行力。在我们最近调查的136家企业中,有制度、有标准,但执行难以到位的现象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探究提升我国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的保证体系已迫在眉睫。 一、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概念的界定 在管理理论界,对于企业现场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企业车间现场,对于现场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是从车间现场展开的。然而现今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使我们不得不扩大现场管理的范围,它应既包含作业现场又包含管理现场。在对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动态环境下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是极为必要的。因为,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构建是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 从管理流程的角度出发,执行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企业决策和经营的过程都是一个循环的圆,而现场管理执行力又是这个圆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关于执行及执行力的定义,理论界莫衷一是,执行战略论、执行完成任务论、变革执行力论等,每一个观点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执行力的内涵。对于执行力目前较权威的说法是三种能力,即企业执行战略的能力、不折不扣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部门之间良好协调的能力;影响执行力的三大流程(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似乎也已经成为理论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无论国内外理论或企业界对现场管理的执行力的研究却属空白。因此,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内涵界定仍然需要进行充分的检验和论证。在我们对不同企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管理者、员工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对于执行力的理解各有差异。现场管理者更多地把现场管理的执行力理解为现场员工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现场员工则将企业的现场管理执行力理解为管理者本身的执行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则更注重对现场各个方面的系统考虑,较为关注管理的规范化与人性化的结合,并试图找寻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结合理论界对执行力的理解,动态环境条件下企业现场管理的执行力应定义为:通过现场管理者发挥现场人员和组织的功效、调配各种有效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执行组织战略、完成组织任务和创造企业收益的能力。企业的成功与否与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企业是否有着强大的现场管理执行力并不能决定企业的成败。按照本文所给的定义,企业能否成功来源于企业内部各阶层的正确决策与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完美结合。 二、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分析 对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是有效地构建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前提。我们针对动态市场环境下,影响执行力及现场管理执行力的相关因素进行了两次企业问卷调查,即引导开放式和封闭式问卷。第一次收回问卷106份、二次收回问卷78份。通过第一次问卷调查,共收集到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因素达47种,按照影响程度的高低排序,将前14个重要因素列出(如图1所示),即考评体制的合理度、组织结构的清晰度、现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现场环境的好坏、管理作业流程的顺畅度、现场管理及企业管理的沟通机制是否完善、现场管理对外部的反应能力、现场员工队伍的稳定性、现场员工对信息的知情度、企业战略及生产运作战略的清晰度及可执行度、执行反馈机制的完善度、生产作业的控制能力、培训机制的完善以及量化管理程度。在开放式问卷中,被调查者还对其他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了补充,大致在企业文化、领导风格、人性化管理方式等方面作了阐述。 从图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考评机制的公正合理、组织结构的清晰度、现场环境的好坏,以及现场人员的综合素质四大因素对于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影响认同率均接近100%,除量化管理这一因素外,其他各类影响因素都占到了被调查者的70%—80%.通过对78家企业的二次封闭式问卷调查资料整理,将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因素归纳为七大因素,即战略、人员、现场环境、现场运营、管理机制、信息化技术与文化。 (一)战略与现场管理执行力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大约70%以上的现场管理者认为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不能够直接影响到现场作业层,对现场管理层的影响也是不太显见的,而普遍认为企业如果制定了明晰的生产运作战略,将真正地对现场作业及管理层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它是提升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环节。因为,生产运作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指导下而制定的职能性战略,它通过对生产运作系统的战略决策,改善产品生产的成本、质量、创新度、柔性、交货期等等,以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生产运作战略确定了产品市场及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的匹配关系,直接着眼于内部现场和外部市场的对接。因此,明晰的生产运作战略对于提升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人员与现场管理执行力如果企业不具备一种科学和完善的人员流动体系,将永远不可能发挥其潜力。人与执行力的密切程度无可厚非,人是执行的载体。90%以上的调查者认为,对于现场管理层面,与执行力最为密切的人员应包括战略制定者、战略传导者、战略执行反馈者以及他们与现场管理人员、现场作业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同时这些人员本身的素质、能力、专业技术等都是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三)现场环境与现场管理执行力现场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部分,软环境指的是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及现场工作气氛。在生产现场,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将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的高低,因为一个满腹牢骚、心情郁闷的员工是难以生产出符合用户要求的合格产品的,相应他的战略执行力自然难以到位。硬环境包括机器设备、物料、现场布置、温湿度等等。在调查中发现,赞同硬环境对现场管理执行力造成直接影响的比率较低,仅占到被调查者的27%,持反对观点者占到51%,保持中立者占到22%,显然硬件的配备水平对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值得商榷。大部分人认为现场定置管理、目视管理、5s管理、现场环境优化、机器设备及物流管理的完善是提升现场管理水平的最重要的环节,但对于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来说,体现不明显,相对来说它们是属于间接的影响因素,是现场管理执行力提升的源头工程。 (四)现场运营与现场管理执行力调查中得出,82%的调查者赞同企业现场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必然会对现场管理执行力造成影响,其中非常赞同的占到了19%,显然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考虑因素;另外4%的人对此持反对观点,认为现场中的非正式组织不会影响到现场管理的执行力。该统计数据表明,有必要对现场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工作团队来实现现场管理执行力水平的提升。扁平化组织被自然地认为是执行力提升的有效组织,然而在我们对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力的调查中还发现,有45%的被调查者对此观点保持中立,同时持反对观点的达到了19%,扁平化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提升有待商榷。国内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多是依靠各级领导的推动来完成工作的,如果上下级之间出现执行理解偏差,各部门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等,很自然地执行力将无法到位。在我们进行的调查访谈中发现,几乎100%的被调查者认为,繁琐和不合理的业务流程也会给执行带来障碍。因此,对于现场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提高现场管理执行力水平是尤为重要的突破口。 (五)管理机制与现场管理执行力1.绩效考核及监督机制在被调查者的回答中,100%的人认为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是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核心,显然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必然能够给现场的执行提供动力。因为,企业的执行力是由员工的执行力决定的。只有员工积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企业的执行力才会提高,而要想激励员工提高执行力,企业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执行力为重点的薪酬和奖惩制度。因此,如何针对现场管理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提升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助推器。 2.沟通和反馈机制在制定战略的会议上坦诚地沟通只是沟通的开始,要想保证最终决策能够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还必须保证每一个人都了解整个战略并明确自己所应担负的职责,只有沟通才能使最基层的员工明确战略目标,明确执行工作的起止时间,明确自己在行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的新任务和职责;再通过由下往上的反馈机制——第一线员工向基层领导作出承诺和反馈,只有通过这种双向的沟通,执行工作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3.培训机制在一个执行型企业里,不仅要求领导人有很高的执行能力,同时也要求每一个员工具有有效执行的能力。因为员工是最终完成工作任务的执行者。当今社会日益复杂多变,要想提高应变能力,就要求每个人不断地学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教育和培训员工是提升员工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有效提升执行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4.能岗的匹配度认为能岗匹配对执行力具有重要影响的占到了被调查者的91%.因人设岗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似乎显得很不科学,其中似乎还存在计划经济人情性的考虑,对于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来说,有时候在现场人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设岗似乎成为必需,不同的岗位需要的是不同的人。因此能岗的匹配程度自然成为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六)信息化程度与现场管理执行力信息能否顺畅地沟通,能否透明到现场,显然也是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问卷调查来看,其赞成比例占到了71%.信息与生产的同步化,实现生产过程的适时动态控制是生产管理人员期望达到的最佳状态,但在企业实际操作中,这一状态很难达到。无论是管理过程控制还是现场作业控制,信息化程度越高,执行越便利,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与企业成本的高低成直接的负相关性。信息化程度的增加无疑加大成本开支,如何在信息化程度与成本利润之间寻求平衡点,以求得现场管理执行力最大程度的提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执行力文化与现场管理执行力在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中,我们没有将文化因素作为必然因素而将其剔除在调查的范围之外,被调查者中34.7%的人在我们调查范围之外又加上了这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动态环境中,文化应该成为企业最为稳定的元素,文化的刚性是保证企业现场执行从强制走向自发的重要途径,保证体系的研究中显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企业文化在现场管理中的反应就是现场员工行动的一致性,这种现场执行力来源于企业的价值观思想和长期形成的规范,文化是现场执行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催化剂。现场管理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形成拥有强大现场管理执行力的现场执行文化。如何从根基上培育执行力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影响延伸到现场管理中是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的最终落脚点。 综合以上因素的考虑,显然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构建并非通过简单的现场管理能够得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把企业现场和动态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考虑,通过企业现场各个部分整体配合形成合力,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才能得到保证。 三、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构建 通过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动态环境下的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囊括了理论界已经形成的执行力的三大构成要素,即人员、战略和运营的内容。同时,拟创建的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还兼容了一系列基于现场管理的组织功能强化、管理方法系统化、各种流程改进和文化塑造等内容,使执行力在现场管理的作用得以放大,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动态环境下的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现场管理执行力的保证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将影响到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就像木桶原理中的“短板原则”。在我国的企业现场管理实践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某些国外的先进现场管理理论或方法,不同的土壤环境造就的生存原则必然不同。在我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现场管理执行力问题,必须结合国内企业实际,从保证体系的根基着手,在打牢根基的基础上逐步将国际先进的现场管理理论应用于企业实际,实现现场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电力企业班组现场管理中的5S 电力施工现场 5S来源于日语的5个词汇。分别是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规范)、Shitsuke(素养)首字母的缩写,各S的要义分别是:分开处理、定量定位、清洁检查、立法立规、守纪守法。5S的目的是改善现场,降低损耗,提高效率,提高质量。 5S直观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三个S定义实际操作行为,直接针对现场,其要点分别是:整理,将不用物品从现场清除;整顿,将有用物品定置存放;清扫,对现场清扫检查保持清洁。后两个S则从管理角度出发,重在规范化和提高人的素养,巩固活动效果。 实际推广5S取得很好效果的是日本企业,日企在实施5S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许多做法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要在班组推广好5S活动,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有关工作。首先,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树立在班组推广5S管理的信念,要把推广5S管理和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员工绩效考核等结合起来,形成推广5S活动的氛围,要对有关管理流程、考核办法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对现场管理实施5S活动的要求。 其次,要根据5S活动特点,结合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内容,制定具体操作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制定5S活动应达到的目标。 第三,对全员进行5S活动的意义及做法和要求培训,强调5S活动是一种群众性管理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形成良好的企业管理文化。 第四,选择示范班组,率先实施5S活动。可以考虑选择一至二个具有现场管理代表性强的班组率先开展,积累经验,完善补充,然后在所有班组进行推广。 第五,跟踪检查。经过每一阶段的推进后,由分管领导、职能部室不定期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监督整改,直至最后达到要求。 为促使5S更好的推行,结合班组“四个一”(制定一套有效的班组管理制度、建立一组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试题库、实施一个有激励作用的绩效考核办法、建设一支有团队精神的职工队伍)建设工作,开展5S活动,或通过班组升级评定,取得5S的实效,达到提高团队凝聚力、战斗力的良好效果。 细节决定成败,在实际实施中,应特别注重5S活动有关细节的处理。如前所述,前三个S涉及具体操作行为,因此要从员工日常行为抓起,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5S活动的第一步是整理。将工作场所的物品加以必要整理,针对班组现场作业特点,首先应确定现场需要什么物品,需要多少数量,整理归类。 第二步是整顿。整顿的重点是对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以便用最快的速度,以最简捷的流程完成作业,即实现定置管理。在现场作业中可结合实际提出要求,如要求物品摆放在固定的地点和区域,以便于寻找;根据物品使用的频率确定物品摆放顺序;物品采用不同的色彩和标记加以区别等等。 第三步是清扫。清扫工作现场的废料和污迹,保持施工现场清洁,工作结束后,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四步是规范。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作业指导书范本制定简洁、易懂、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具体作业指导书。并认真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评价、评估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 第五步是素养与纪律。素养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养成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各项作业标准的良好习惯与作风,这是5S活动的核心。结合公司技能培训,不断加强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 5S活动重点是改善现场,班组作为现场作业的活动主体,开展本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开展5S活动最直接的感官效果是环境的清洁与工作秩序的井然。而达标的工作现场是提高工作质量的保障。 通过5S活动促进各项工作规范化,包括设备管理、物料管理、仓储管理的规范化等。通过5S活动,明确了设备状态、物料定置要求;有利于设备的维护、保养;减少物料丢失浪费,有利于资源整合、节约成本;有利于规范设备管理制度,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和效率。 通过5S活动促进了信息的畅通。通过建立完备的作业流,每道工序和每个成员的信息指令准确,减少了信息传递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无效传递。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企业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 摘要:企业现场管理关系着一个企业的发展与效益,当前,在企业生产的现场,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加以改进。本文主要针对企业现场管理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探索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改进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问题分析;改进建议;现场管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企业普遍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来进行企业的发展和管理,重视企业的市场管理是应该的,但是当前很多企业有点偏离重心,过于重视市场管理,从而忽视了对企业的生产现场的管理。如果现场管理不好,也会导致很多严重的问题,所以说,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对现场的管理,这对提高企业的绩效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企业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产处于一种无计划状态 当前,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越来越少,国有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这使得企业都可以自由的决定自己的生产计划。但是由于确实对市场的调查和制定计划的能力,再加上很多企业缺乏一个长远稳定的规划,使得生产处于一种无计划状态[1]。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就是要么突然断货,要么产品积压严重,这些现象都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现场环境管理不善 虽然当前大多企业都比较注意自身的市场形象,但是还是有部分企业,没有过于注重企业内部生产现场的管理,导致现场的杂物堆积、物料乱堆乱放、地面脏乱不堪,有些通道甚至被物料堵塞,这些详细将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从而无法保障产品的质量。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中,尤其需要保持生产现场的干净整洁。 1.3 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 企业生产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浪费的现象。常见的就是员工将物料乱堆,从而被当做废品处理,员工工作不认真,导致的材料浪费,员工技术不合格导致的材料浪费,等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成本控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浪费的情况严重,还会增加企业的垃圾处理成本,所以说,企业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管理,提高物料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现象。 1.4 无效劳动的存在 无效劳动主要包含了两种,一种是前面说的生产无计划而导致的积压产品,这种产品属于无效劳动的存在,另外一种就是员工方面,由于现场管理混乱、无序,使得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没有秩序,经常由于去找物料或者生产工具而跑来跑去,这也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不仅员工的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效率还不高[2]。 二、提高企业现场管理的改进办法 在企业生产现场,对于物料、员工、生产等都需要进行合理配置,才能提高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在对企业现场管理的过程中,务必要精益求精,严格管理,目前常用的现场管理办法有“5S”活动、目视管理、定置管理等等[3]。这些管理办法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归纳起来,大概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2.1 加强对物料的管理 加强现场对物料的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现场的安全性都有很大的意义。在对物料的管理上,首先是分类存放,对于易燃易爆等具有危险性的物料要存贮于合适的环境,然后派专人进行管理,防治引起安全事故。对于生产线上的物料,要做到排放有序,一次不要堆e太多,也不要太过杂乱,要便于拿取。对于可以再次回收的物料,也要放置在固定的区域,然后由专人去处理,对于完全无用的物料,可以放置到废品处理区域,进行特别处理。在生产的过程中,这些堆放物料的区域最好都由专人管理,然后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各类物料的拿取和处理都采用专人造册登记,这样就能大大避免物料的浪费。 2.2 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 一个企业要想实现规范的管理,制定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措施。我们可以采取制定奖惩措施来达到管理员工的目的,但是仅仅依靠制度的约束还是不够的。在企业的管理中,我们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水平,让员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一份子,要自觉的参与到企业的现场管理之中,把工厂当自己的家一样来爱护,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4]。加强对员工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对生产资料的浪费。只有加强对员工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就能够从根源上杜绝各种浪费,提高企业的现场管理效率。 2.3 加强对现场设备的管理 机器设备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所以在现场管理的过程中,也要高度重视对机器设备的管理。在机器设备的应用和维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生产完成之后,要对现场进行系统的清洁,对设备进行相应的维护和保养。平时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点检工作,及时处理设备的安全隐患,以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突发故障而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5]。 2.4 加强对信息的敏感性 在目前的生产中,企业要具有一定的分析市场的能力,对于产品产量的把握要准确。尽量避免因为信息失误而导致的产品积压或者断货。另外,要加强信息的沟通,在生产现场,有很多生产线,每一条线上有很多的工序,员工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从而才能保证高效的完成订单。 生产现场与销售市场同样重要,企业在打开市场大门的同时,也必须要做好企业的内部管理,这样才能使内外协调,一同进步。生产与销售都是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企业一定要把握好之间的平衡。我国是一个生产大国,我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在新时期,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加强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振兴民族经济。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摘 要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企业之间人才争夺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加强人才培养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电机行业现场管理人才严重匮乏,这给行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客观上要求行业企业加强现场管理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发展对于现场管理人才的需求。本文对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意义分别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在对于当前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以期帮助企业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现场管理人才队伍,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关键词 现场管理人才 培养意义 问题 策略 一、引言 我国电机行业属于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因此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对于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现场管理是电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电机设备生产工艺复杂,现场管理难度很大,可以说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现场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岗位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对于企业来说,是否拥有一支能力突出的现场管理人才队伍,将直接影响现场管理水平。当前电机生产企业现场管理人才较少,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这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在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对于企业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之下,行业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现场管理人才的培养,制定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现场管理专业人才的内部供给,从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意义 现场管理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于电机生产企业来说,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升电机产品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产品质量、成本等息息相关。考虑到现场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唯有加强现场管理人才培养,为现场管理工作岗位输送专业的现场管理人才,才能凭借高水平的现场管理来实现上述目的。二是有助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现场管理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建设一般包括了两个手段,一方面就是引进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培养人才。相对于外部引进来说,内部培养的好处在于成本更低,同时培养的人才适用性更好、忠诚度更高。三是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现场管理毫无疑问是电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短板,τ诨电企业来说,强化现场管理人才培养,这是现场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性工作。在电机企业生存压力持续加大,竞争环境严苛的情况下,需要企业努力做好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从而帮助企业形成竞争优势,更好地应对来自于各方面的竞争。 三、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问题 当前电机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因为能力、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这一工作开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到了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具体阐述如下: (一)观念层面重视不足 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观念层面的重视不足,使得这一工作难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导致的后果就是现场管理工作人员在岗位胜任力方面普遍存在不足,这很大程度上拖累了现场管理工作水平。很多电机企业没有专门的部门、人员等负责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从公司战略发展层面来进行现场管理人才培养规划设计,同时也缺少现场管理培养方面的人才,在这一工作的开展方面投入不足,这导致了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面临众多阻碍。 (二)培养手段比较单一 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手段单一是很多电机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少企业简单地将现场管理人才培养理解为人才培训,培训固然是现场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但是仅仅依靠培训,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的。事实上除了培训这一手段之外,诸如师傅带徒弟、岗位轮换、脱产教育等也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电机企业在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手段过于单一,缺少上述手段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效果的走低。 (三)职业发展规划缺失 职业发展规划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不是科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人才培养水平。目前从很多电机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职业发展规划缺失,即企业对于现场管理人才的培养,没有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来结合这一工作开展的需要,结合企业发展需要,根据现场管理人员的特质、能力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结果导致了企业现场管理人员往往因为没有职业发展规划,使得自己在现场管理工作岗位上的更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同时也导致了企业难以获得所需要的高质量现场管理人才。 四、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电机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难度很大,要想做好这一工作,需要针对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做到统筹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层面高度重视 现场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电机企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把握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对于企业发展,对于员工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企业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负责现场管理培养工作,需要制定翔实可行的现场管理人才培养规划,明确培养目的、数量、方式等,并能够根据培养规划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推动这一工作的较好开展。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一定要做到持续推进,绝对不能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时还要注意这一工作的系统性,做到多项举措的相互配合。 (二)创新培养手段 企业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手段需要做到多样化,一般来说各种人才培训手段的优缺点并存,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手段,采用多种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手段,一方面可以解决培养手段单一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实现不同人才培养手段的互补。举例而言,除了传统的培训手段之外,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手段,可以更好地让经验丰富的现场管理人员将自己多年工作中积累的技能、感悟等传给新入职员工。采用脱产教育的模式,可以让现场管理人员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获得新的知识以及技能,掌握了解现场管理工作新的趋势,从而掌握做好这一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三)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机电企业在现场管理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重视对这一群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设计,引入各种评价手段来对于现场管理工作人员的特质、能力等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帮助每一个现场管理人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让现场管理人员明确自身职业发展路径,促使其在不断实现自身职业发展中,做到主动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各项技能,从而在完成工作方面能够做到游刃有余。现场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要保持适度动态性,能够兼顾企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变化,来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调整,提升职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 五、结语 电机企业对于现场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给予足够重视,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现场管理人才的培养。现场管理人才培养要兼顾人才培养数量以及质量两个层面的内容,数量层面需要未雨绸缪,确定好企业需要培养多少现场管理人才;质量层面需要企业注意培养效果,确保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岗位胜任力,从而满足企业经营对于现场管理人才需要,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电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对加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和技术措施的探讨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要想确保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的不断提升,抓好企业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所以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并且还要针对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与其相应的技术措施对其进行管理。文章主要针对如何加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以及技术措施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技术措施 前言 施工现场在施工管理中有一定的难点及重点,在施工企业管理中作为主要的管理内容出现。在建筑行业中,我国的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不断的加剧,所以要想保证建筑企业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处于优胜的位置,这样作为建筑企业一定要建设出高质量的建筑工程。因此,只有充分做好现场与市场两方面的准备,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现场建筑施工质量,确保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才有助于最终实现企业的市场效应目标。 1、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 1.1 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配合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精心测算所需材料的数量,组织材料商供货;面对品类繁多的材料采购单,必须将数量、品牌、规格、产地等分别标识清楚,尺寸、材质等按计划采购,根据实际现场情况及进度情况,合理安排材料进场,对材料做进场验收,抽检抽样,并报检于甲方、设计单位,整理分类,根据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指定位置归类堆放于不同场地;对于到场材料,清验造册登记,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并且需对发放材料进行追踪,避免材料丢失或者浪费;对于材料的库存量,库管员务必及时整理盘点,并注意对各材料分类堆放,易燃品、防潮品均需采取相应的材料保护措施。 1.2 施工现场进度管理 施工现场进度管理是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主要是通过完善项目控制性阶段进度计划,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计划,做好各项动态控制工作,协调各单位关系。预防并处理好工期索赔,以求实际施工进度达到计划施工进度的要求。通过对控制性进度计划的分解、细化、优化调整,加强对施工单位申报的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查,跟踪工程施工进展,对工程进度存在动态控制外,并开展内部业务讨论,有分管总监组织每周一次进度分析会,对进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办法,不仅对工程关键路线,而且对整体工程进展进行分析、评价,并落实解决问题的负责人。 1.3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现场质量管理是指以施工现场为对象,以对施工现场影响产品质量的有关因素和质量行为为控制和管理为中心,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点,制定严格的现场监督、检验和评价制度以及现场信息反馈制度,进而形成强化的现场质量保证体,使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工序质量处在严格的控制状态,从而确保施工现场能够稳定地生产出合格品和优质品。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质量指标体系,从工程经济技术指标到岗位责任制,从统计方法、考核的内容到奖惩制度都必须体现"质量第一"的思想;加强原材料和工序质量管理,杜绝不合格品和不合格工序延续到下一工序中。 2、 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管理工作比较复杂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同其它类型的管理工作相比有着更为复杂的制约性因素,它会受到许多不同的潜在因素影响。譬如施工现场的天气环境、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地貌环境以及噪音、粉尘、有害气体的污染都会使施工现场管理的可控性大大降低。 2.2 现场安全管理执行起来难度较大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包含着工程建设、工程监理、项目外包等几个方面,它们之间都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这就无形地使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 2.3 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无法得到保障 建筑材料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好坏的先决条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中有着很大的比重影响。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大的工程利润,在选择建筑施工材料时往往会使用品次较差的施工材料,甚至部分施工单位内部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牺牲工程质量来满足自身的私利都会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很容易发生建筑安全性问题。 2.4 施工人员的专业性不足 决定建筑工程质量好坏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施工人员。而当前大部分的建筑工程当中的施工人员都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其综合素质水平还有待增强,致使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过于松散,缺乏应有的凝聚力,降低了工程施工效率。 3、 加强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措施 3.1 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拥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在本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不但要加强对施工文明的检查,同时还要加强对建筑安全性的检查。虽然对工程建筑而言,努力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是重点,但是前提必须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3.2 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工作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在本工程的建筑施工过程当中,要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就必须对建筑施工的设计图纸进行充分了解,不断优化施工技术管理,推动先进的施工技术能够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得以认真落实。 3.3 合理控制施工进度 对施工期限进行预先合理计划并根据所制定的进度计划表来控制每一阶段的施工量、工程质量、和费用等等,使项目控制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在工程施工当中要实时将计划施工进度和实际施工进度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而完善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除了要充分协调控制好施工时间,施工当中所需要的人员、材料、施工工具和设备的安排也一定要考虑在内,尽量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整个施工进度控制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检查和调整等一系列手段来对施工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调控,调动施工活动中的所有相关的积极性因素,针对每个阶段不同的情况来确定阶段性施工目标并加以实施完成,从而确保整个施工过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3.4 提高施工人员队伍的素质 在工程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当中,必须要巩固对施工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在选用施工人员时,要尽可能地选择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要全面考虑到应聘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相应的岗位资格文件等因素。施工单位需不断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危险性较高的施工作业任务,要高度重视,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拥有强大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技能,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的安全,进一步推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完善。 结语 总而言之,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各项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整个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搞好施工现场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不仅仅关系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着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着广大人们群众的日常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合同履行率,确立企业信誉及保证企业的效益。同时,建筑施工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提高建筑施工现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遵循现场施工管理的工作原则,不断健全完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如期、顺利完成。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基于现场管理的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分析 摘 要: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企业中现场安全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容易发生危险事故的主要场所。所以说,只有在强化现场安全管理的工作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一般情况下,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选用定置管理方法、目视化管理方法以及防错法的管理方法。在对危险事故的判断中,绘制流程图,在实际中获得运用,就能够尽量的预防危险事故的出现。基于此,本文就现场管理的企业安全管理方法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现场管理;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分析与探究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现场安全管理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若是有问题出现,不仅会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对生产的产品质量也会造成影响。所以说,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更要对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加大投入,对这项工作提高重视,才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现场安全管理的方法分析 (一)定置安全管理方法 这种方法中的定置可能会被理解成为固定不动的方法,而实际当然不是这样。这种方法的含义指的是生产者在进行生产中要将实际的需要考虑确切,其中主要包括:生产活动的效率、空间的占用率等,对条件以及物品等进行区分,并将其防止在固定的场所,保证物品放置的状态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定置管理实际上就是对物的特定管理方式,也是其它生产管理此案场的运用和补充说明,主要是将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定置安全管理是通过对物品的定置和整理,将生产期间容易发生的安全问题的物品及时的处理妥当,为生产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场所空间,从而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通过定置管理,能够将人与物进行充分的融合,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的设备等使用便利,实现生产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目视安全管理方法 目视管理的作用是通过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将现场生产活动情况了解具体的一种方法,从而对劳动生产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目视安全管理方法中,是以视觉为主要手段,以安全信息作为主要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保证安全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人员的安全标准和方式、生产人员的安全责任等都能够让大家观察出来,从而实现自主管理的生产管理目的。生产人员也可以凭借目视化安全管理方法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在实际中充分的展现出来,实现现场安全生产。 (三)安全防错方法 防错法又能够成为防呆法,最早是由日本的管理学专家提出来的。这种方法的作用是,在操作者发生错误的情况之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抑制,是一种在生产期间利用自动警报、保护和分类的一种方法,避免在实际的生产中工作人员出现错误的举措。无论是在生产中,还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一切活动发生的安全事故都是不安全行为所致使的。安全防错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是针对可能或将要发生和出现的问题和事故及时的制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避免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出现严重的差错,降低出现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 二、现场安全管理方法的实际运用分析 (一)设计企业现场安全管理的思路 根据国家、各地方的相关安全管理准则以及装备保障企业现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为基础,从危险源的辨识出发,将场内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寻找出来,将现场安全管理的具体解决方法运用到实际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预防危险情况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要根据企业工厂生产工作人T的实际情况,强化培训和教育的力度,培养他们怎样能够将危险控制在最低标准,面对问题的解决措施等,强化安全责任意识的建立,才能够将整个生产线的安全得到保证。并且还要结合现场生产的情况将管理的方法进行分析,对出现问题的地方及时进行改进,不断的进行完善处理工作,才能够实现安全生产的主要目的。 (二)危险源的识别方法 危险源的识别就是潜在的危险还没有发生,对其系统的归纳进行是捏。对于危险源来说,辨识的方法有很多,而且每种方法的切入点也有所差异,各自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对于不同的危险源,识别的方法优缺点情况也有所不同。正常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专业以及专用间有一定的关联特点,对危险源的划分和识别也比较具体和清晰。 (三)现场安全管理方法的应用 在定置安全管理中,首先要从实际的情况考虑,再将具体作业场所中的人、物、场所情况和企业实际生产的特点完全的了解和分析,之后在采取行之有效的定置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定置安全管理需要所有人员全部参与进来,员工在工具等设施使用完毕后,将物品摆放在原来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持续进行。 在目视化安全管理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生产的质量水平达到标准要求:首先要将企业的安全色彩以及安全的符号等进行制作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其次是显示的信号要条理清晰,位置的摆放要符合标准;最后是各种安全的工具要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在安全防错管理方法中,最佳的方式就是在进行产品的设计期间将错误消除,保障安全性,但是实际上,因为技术等方面原因的抑制,安全技术不能够实现,这种情况下,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治理,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生产中,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就能够避免危险事故的出现,不仅能够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还能够避免问题的出现造成伤害。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作用浅述 摘要:在当前我国社会大力改革的新形势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政治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面临着新问题。当前,必须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管理中,顺应改革形式,在发展中强大、在传承中创新,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贯彻到企业管理中去,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与必然趋势。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必须要做到不断的创新,继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 前言: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各个行业及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下,各类新问题相继出现,这也要求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而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就目前而言,许多企业在自身的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做到伴随社会进步而不断更新,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思路及方法较为落后,以致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执行力不足,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管理的关系 1.1 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管理是必然发展趋势 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就企业现行的管理机制,包括企业员工的个人思想和主观能动性来说,都无法满足企业长足发展的根本要求。这些方面,不仅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加以解决,同样也是企业内部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内部管理中,除了能够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之外还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都旨在提高员工的素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两者区别则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比企业文化更为广泛,而企业文化可以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2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迫切需求 企业管理是一项包含实现对企业经营、生产的管理,并且将企业的建设与改革等诸多方面都纳入其中这两方面的统性的复杂事业。将思政工作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才能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能动性作用。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打破企业管理中,才会与企业员工的实际更符合,并搜集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精神财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从根本上解决员工问题。如果企业管理没有了思想政治工作,员工的思想问题就会纷纷出现,企业管理者如若不能正视员工思想,就不能解决存在的思想问题,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如果注意落实思想工作,制定积极有效的策略方案,就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健全规章制度的保证 在企业管理中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提高企业服务质量,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需定期对企业的制度进行改善,使其能与企业的发展保持联系。现如今,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企业在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之外,也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其中,实施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此外,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下企业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能够保持思想的领先性,能够体现企业的民主性,能够让企业员工自觉遵守,共同维护。与此同时,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需要员工的维护与遵守,但是想要从本质上做到这些,则需要依托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保证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才能避免员工出现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才能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的有效发展与进步。 2.2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建立现代化制度 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渐转移到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发生转变的整个过程之中,要积极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力,使企业在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实现企业员工思想上的觉悟,实现企业理论发展的统一。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帮助企业把握好发展机遇,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下,企业管理逐渐建立现代化制度,逐渐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2.3 思想政治功能有助于创建和谐的企业环境 在社会发展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人们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提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形态的彰显尤其重要。此外,在企业管理中积极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也逐渐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众所周知,企业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依托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发展基础,通过将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以及自身利益进行有机整合中,才能保证企业在行政管理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此外,在受到社会利益的驱动下,企业要想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在通过硬性管理模式中解决企业管理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道德问题、思想问题,创建和谐的企业环境。 2.4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运用的前提是“以人为本”,企业管理在联系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要贴近实际,积极做好人的工作。从整体角度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为企业的发展所服务的,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下,员工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形成比较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其形成良好的凝聚力以及情感交流的发展模式。在思想决定行为的社会中,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觉悟,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帮助企业形成良好的学习分为,方便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开展。此外,在比较复杂的社会影响下,企业员工的思想会受到影响,不仅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并且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工作中。 3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发展的对策 3.1 积极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本质的改变,要想从本质上改善思想政治工作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需要进一步增强民主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改善企业管理中的组织化以及主角化,保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下使企业营造和谐的关系,从而达到平等、沟通的基本目的。 3.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进行创新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社会经济矛盾突出,企业要想适应这一社会变化,则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下实现自身的改革。对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要进行理性的扬弃,并且要对制约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东西进行摒弃,将具有生命性、思想性的东西进行继承与发扬。此外,无论从观念还是内容、方法上,均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强有力的发挥,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推动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结语:想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就必须要将其融入到企业内部管理中。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融入思想政治政治工作,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巨大价值,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有关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研究 摘 要:企业内的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实现企业内部发展目标的必然需要,通过全面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与界定、因素与方式等,有利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度。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然后又围绕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措施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政策的完善,创新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战略。企业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大方面,其中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对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来说,开展管理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不恰当的管理创新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从而来指导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在新环境与新形势下,若没有创新则就没有生存空间,那么企业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做出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与稳步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知识经济、看齐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统一要求。 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无论是局部还是全局性的创新,企业管理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推动企业稳定的发展,从而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二、现阶段企业管理创新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企业管理制度起伏不定,它主要表现在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和市场的经济机制、不健全的法律法规等,这些特点加大了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成本,从而使得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很难有所突破,主要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创新的观念不强 一些职工只重视收入的提高,并且仍对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依赖,还是认为企业应该包办一切,与此同时对于企业进行改革产生心里抵触。总之,企业大多员工对生活和企业的现状十分满足,对企业的忧患意识不强,且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 (二)企业创新管理的体制不健全 我国部分大企业是从国有改制而来的,或多或少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痕,很多人心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很难消除,因此导致企业的管理体制不能彻底的进行改革,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制度的需要;另外,企业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幅度过大,制度规章繁多,责、权、利没有达到高度统一,人力资源不能合理的利用,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十分艰难。 (三)企业创新管理的激励性机制匮乏 我国大多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员工激励制度进行的效果不好,主要表现为:被动的激励多,主动激励的少;承诺的激励多,落实激励的少;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单位与部门之间缺少一条有效的联接纽带。 三、加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接轨,企业管理也在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以便顺应创新管理的新趋势,从而适应国际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加强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我们主要做出以下几点改变。 (一)转变观念,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 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的战略思想。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良好的新型管理观念;应用以服务型管理理念、学习型管理理念、团队型管理理念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有了这些先进的理念做后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进行,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有利于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有效机制,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当外部这些新的东西吸收到企业内部后,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并随时可以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因此,要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 (三)建立激励机制,实现管理文化的创新 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员工研究、提出管理创新方案的热情。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企业的期望,同时员工同样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所需要做得就是把创新的权利真正赋予每一位员工,给予员工持续的创新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自主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危机与机遇共存的时代下,我国企业只有根据我国国情、相关政策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了解掌握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趋势和特点,并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实施保持创新的动力与活力,才能在新时期快速多变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基于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企业财务管理关乎企业发展大计,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如何把握好企业财务方面的管理力度,是业界人士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企业财务管理方面需要有更科学,更全面的管理对策,这就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科学统筹企业财务管理,不断引进新的发展元素,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阳光化发展新模式。这对企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对策 科学统筹 发展新模式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元素,受到市场发展的影响和经济发展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企业财务方面的管理,其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发展效益的好坏。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企业的发展建设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程度还将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更加科学的管理对策。 一、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一)传统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处于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的发展较快,但是,受到传统经济因素的制约,不少企业在发展中,财务管理方面还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发展阶段之中。例如企业财务人员调整方面,得不到重视和更新发展,财务管理人员基础能力差,关系化人事调整程度较高,财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相对偏低,由此容易导致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的局面。再如会计核算方面,依然是传统的核算模式,低效率的会计工作效果和混乱的会计管理方式,导致财务管理还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中。 (二)财务管理处于新旧交替的滞后发展阶段 由于受到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程度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出现参差不齐的发展现象,亟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例如A企业,由于受到行业发展的刺激,在经济领域中发展的比较快,企业效益从表面上看发展前景一片看好,但是,从A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来分析,就大打折扣了,因为A企业属于综合性发展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审计部门权力相对较低,加之企业高层对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视度不够,财务管理控制度相对缺乏等因素,给A企业经济全面发展呈现疲软的发展状况埋下了不可避免的危机因素。久而久之,A企业将会面临经济破产的危险境地。正所谓“千里之提,溃在蚁穴”。而这种财务管理滞后于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现状的企业可谓数不胜数,亟待解决这一不正当的企业管理行为,为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全面繁荣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现行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经济方面总体发展较快,在繁荣我国国家经济的同时地方经济发展状态出现不平衡发展,从而导致我国东部沿河和西北内陆两个区域的企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更加明显的差距。例如地处浙江的某服装制造企业,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现阶段已经进入国际化的新型现代化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人才也引进国际一流高端财务专业管理人才,并制定最为科学和极具现代化因素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使企业在发展中洋溢着浓厚的现代企业文化气息,从而使企业在经济中具备了发展的先决条件,这样,会促进企业在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云南某地某服装制造企业的内部人事管理就远远落后于浙江某服装制造企业,其管理模式远远落后于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杂乱无章,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时候对企业财务方面的处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很严格的计划性和原则性。这样,不难分析出像云南某地某服装制造企业在经济发展洪流中很容易被淘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甚至将会面临倒闭破产的危险境地。 二、实现企业财务优化管理的对策 (一)创新和引进国内外先进财务管理模式 创新需要在对企业自身财务发展特点的原有基础上实现对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全方位地实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例如对某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务管理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具有现代化发展前景的新兴模式,从员工配备,人事调整,管理制度等方面全面创新管理,实现企业财务的阳光化管理。其次是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发展模式,实事求是地实现本企业的软着陆式的发展,使财务管理朝一个新的,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的方向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透视本企业的发展契机,成功地实现本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机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二)注重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发展因素,人才资源的竞争属于企业核心竞争之一,企业财务管理处于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不可偏废。人才的培养途径可以从两方面实现:一是加强现有员工的能力培训,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二是辩证地引进具备高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高级人才,例如从国家名牌高校引进具有真实的专业本领的财会专业本科大学生或研究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高度发展。 (三)国家政策倾向扶持和实现企业财务的信息化创新管理 企业是国家经济实现繁荣富强的重要因素,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所以,国家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支持与帮助,出台更多的惠及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相关政策,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减少政府对企业发展的行政干预政策,出台更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新政策等等。 三、结语 综上,企业财务管理无小事,必须加强相关制度的管理,净化企业发展环境,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得到源头活水,稳定企业自身发展的经济地位,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跻身于国际先进的现代化企业行列。只有实现企业财务的现代化管理,才能稳定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高企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才能实现企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国家经济的腾飞,实现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的美好的明天。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管理模式方面研究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均迅猛发展,与此同时,高碳成为每个国家与城市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下,企业纷纷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低碳模式,本文通过到北京市云和泥・龙凤山庄、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三家主营低碳产品企业的实地调研,对三家公司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并进行异同点的比较,总结归纳出低碳经济下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低碳;企业管理;低碳经济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低碳经济这个名词似乎已经成为网络上、书籍中,甚至于百姓口中最热门的词汇。随着低碳经济浪潮的扑面而来,市场中的各种大小企业都制定了应对这种趋势的发展策略。我跟随我们的社会实践团队就这一主题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调查与研究。其中我的个人探究重点在于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管理方面。 1云和泥・龙凤山庄 我们的实践第一站是云和泥・龙凤山庄。云和泥是一种同时结合现代化与低碳的“绿色”新兴企业,“云”代表网络,“泥”代表基地,客户在基地租用土地,并在节假日栽种自己的蔬菜瓜果,倡导使用绿色有机无农药蔬果,除此之外,客户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远程操纵,由员工进行实地操作。龙凤山庄作为云和泥的首个基地,在山庄管理方面也很好地结合了低碳的理念。 1.1人员管理 云和泥总公司共设四名总管理人员,其中包括两名总经理,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其他公司董事长作为股东投资的股份。在龙凤山庄基地的正常运营时段内,高层管理人员设办公室于市区内的总公司,调配一些基层员工进行山庄的日常工作,并且在山庄有外来人员来访的时候赴基地进行交流,负责公司运转的策划和总管理。龙凤山庄基地内则设大批的基层员工,基层员工分为山庄的林业和农业管理人员,动物饲养员和厨师等,长期居住于山庄之内。基层员工多为郊区附近的农民,实行短期的合同制管理,员工均不进行长期雇用。不定期的员工雇用内在是符合云和泥公司的这种运行方式的,因为会员顾客均可通过网络来操纵栽种自己租用田的植物,不同植物的收成时间不同,而且一般的蔬菜长成一季即可成熟全部收割,顾客按照植物生长的季度租用田地,而不会长期进行同一植物的栽种,而且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播种管理技术,单个的农民通常不会掌握全部植物的栽种技术,所以山庄并不需要长期雇用同一技术的特定批次员工,这样会造成山庄运行的局限以及公司在人员雇用方面不必要的花费。为了解决农民缺乏专业知识的问题,公司还会请专门人员进行员工的培训,以增强员工对于山庄的熟悉度。 除雇用外,公司还对山庄的高层和基层人员采取激励措施。凡属龙凤山庄内部的合同员工均可成为山庄会员,参加管理的同时也参加公司的运营活动。凡是员工内为公司带来新的会员客户或者为公司作出贡献者,均可得到工资上的提成。这种做法就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增强公司在社会各阶层中的知名度,为公司取得长期的利益打下良好基础。 1.2山庄运营管理 龙凤山庄的运营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它包括农业、林业、动物养殖业、鱼塘开发、烧烤以及球类、KTV等娱乐设施的一体化。其各方面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山庄内的农田开垦用于会员的个人租用地,山中的果树用于如举办大型亲子活动时的水果采摘,大片的杨树林为白领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烧烤场地,而已挖坑的鱼塘已经栽种了大量的藕,为日后会员进行钓鱼休闲打下基础。龙凤山庄的低碳特色在山庄管理上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园中的果树、蔬菜的生长均不使用无机化肥,取而代之的均为有机肥,且种植原料均为有机产品,即使是肥力较差的田地,在开始使用肥料之后肥力也会逐渐减少,最后发展为有机农田,有机产品的成本较高,且生长周期长,产量不如无机产品高,这对于公司扩大运营也是一大挑战;②山庄内各种植物动物的生长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绿色生态循环系统,那些农田生长不好的蔬菜就用于鸡、羊等动物的饲养,而动物的粪便则用于生产沼气等,由于有些动物处于散养状态,它们的粪便就可直接用于农田,森林中植物生长的有机肥料,这样园内各生物即形成一个天然的生态圈,且这个生态系统进入运营后可以长期地自然维持下去,以至于庄内生产各种纯天然蔬菜等农产品和农副产品。③龙凤山庄内的资源配置问题也利用低碳方式进行解决,植物的生长完全符合不同海拔生长不同植物的自然规律,如低矮的山地多种植葱、蒜等低矮的植物,而山坡上多种植杨树等高大植物,园内按梯度自然地形成某一特定的植物群,人员方面也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划分管理,很少进行强行的种植安排。此外,庄内的植物管理方面也实行完全低碳化,就两天的观察来看,园内很少能看到拖拉机等机械设备,也很少进行人为的介入管理,植物通常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生长,这也是非常符合绿色低碳理念的,机械和人员的介入就会引发生态圈内的高碳,从而破坏自然形成的生长模式。所以,以上三方面则足以体现山庄管理的低碳运行。 2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 第二站,我们走访了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生产一种名为硅藻泥的绿色生态泥,用于室内装潢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并且具有吸附功能。硅藻泥的发展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刚刚开始抬头,在未来不久的日子里,了解硅藻泥的人数将会暴增,所以,公司的产品也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供应,中端则为今天所介绍的德美生态泥,而低端则为深入百姓的市场路线。目前,硅藻泥的应用多在于国家的重点工程,国内已经利用硅藻泥完成了两个博物馆的建设,这个首先由国家开始树立的低碳理念,正在慢慢地深入人心,相信有一天,硅藻泥也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 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队伍的挑选也具有一定的知识性,硅藻泥属于此公司自己研发的专利产品,结合了与高校合作的研发和与美院合作的雕刻等艺术,公司对人员的技术要求就自然而然相对较高,公司雇用的员工均为具有这个方面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并且公司会在员工投入正常工作之前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掌握专门的技术,在人员的要求方面,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与云和泥・龙凤山庄有着很大的共同点,龙凤山庄要求员工在林业、农业或动物养殖业方面有专业知识,并会定时进行专门培训,这与硅藻泥生产员工需要在研发,生产方面的专业技术上进行培训的想法不谋而合。 除了技术与培训方面,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与云和泥・龙凤山庄都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且因为均走低碳的运营路线,还未被普通百姓所熟知,公司人员规模较小,所以员工采用人勤管理,在调配方面较为灵活。不同的是,龙凤山庄在管理方面是以低碳为主要理念,而硅藻泥公司是以关爱文化为主要理念,这也符合公司六大核心文化之一“达到清新健康空间,关爱呵护每位居中成员”的标准,他们重视员工的服务反应速度,让客户感受到十足的亲切与关爱。公司对员工也同样实行提成的奖励措施。 3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相对于前两个企业都着重于产品本身的直接低碳性,我们的第三站则更着重于产品所带来的间接低碳性,那就是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位于北京中关村这样一个科技枢纽地带,是一个新兴的高科技公司。公司的业务方向主要为图像增强项目,高清视频项目,物联网项目,其中图像增强项目主要是将摄像机图像进行清晰化,适用于多种用途。由于云加速技术属于高性能运算,一台机器一天便可完成100台普通计算机一个月完成的计算任务,这就大大减少了机房的耗电,节约了时间,从而达到科技与低碳的完美结合。 公司的目标是用资本推助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这就规定公司在员工雇用方面更加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公司的学历构成中,博士方面人才占30%,研究生方面人才占40%,博士后方面人才占10%,本科方面人才占20%,公司共有52名员工,其中博士就有12名,公司员工多来自于北京各大高校或者中科院,主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员工要求自身的专业化,这就类似于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他们都是在产成品方面贯彻低碳的理念,公司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不同的是,北京德美瑞通科技有限公司集研发与制造于一体,而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与生产是分开的,公司仅仅产生设计方案,具体实施由其他工厂承包,所以公司内部并不包含生产车间,也就大大减少了流水线员工的数量,这也符合低碳的理念。 人才对于研发高科技产品的公司来说很重要,北京云加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研发需要较高成本的设备,他们的技术完善过程多与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实验室合作。要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就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高端人才员工队伍,在员工管理方面,公司有着不菲的薪酬与福利,并在员工激励措施方面自成一套。公司采取将员工纳入股权分配,并让员工参与年终分红的方式来提高公司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员工一旦在公司内部拥有股权,一般就会在利益分析之下长期为公司工作,从而达成公司人才固定的条件,此外,公共注重于营造和谐文化和高设备的优良工作环境,使员工觉得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希望。因此,公司得以保持稳定、基本完善的部门结构。 4结论 三个企业内部所有数据资料均为实地调查所得,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绿色与环保,但是共同点都是遵守低碳理念,无论是产品的低碳,管理方式的低碳还是对社会的影响。在企业管理模式方面,三个企业也在各自的领域有着突出的代表性,并且互相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他们对于员工的技能专业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有对人才的专门培训。对于员工的管理都采取自上而下的部门管理,并且对于员工薪酬和福利等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在尽力的精简员工,减少人员的高碳涉入,这些就是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模式方面的重要条件。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浅议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摘 要:在今天,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已经意识到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以及发展中的重要性,不管是生存还是发展,电子商务均是各大企业进行优化管理的不二选择,因为电子商务直接涉及到企业经营成本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等。将电子商务运用于企业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商务 管理成本 风险管理 一、概念界定 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抑或是管理机构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的动态过程。企业管理是社会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当社会的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有规模较大的共同劳动就离不开组织的指挥以及协调,以确保整个劳动过程能够正常地运行。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产品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企业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且迫在眉睫。 二、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一)提升服务的个性化水平 运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手机大量的数据信息,并能依据商务数据的处理系统对企业客户的信息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秀的服务,从而提升企业服务的个性化水平。 (二)提升决策水平 在对数据进行相应分析的过程中,依据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及市场的最新动态,企业的电子商务站点能够快速地提供独具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帮助企业更成功地占据市场。同时还能够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对客户需求以及市场发展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帮助决策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提升企业的决策水平。 (三)完善并优化网站 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电子商务的站点能够对其网站的消费者抑或是浏览者的交易数据、浏览信息等进行分析,促进企业网站结构得到持续的完善,从而使企业的结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设置出独具人性化特征的链接以及布置网页,并依此将网站的浏览量提高。这样一来,企业的广告商以及客户都会给予这种设计人性化的优秀网站较高的评价。追根朔源,企业强化运用电子商务,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熟悉客户的消费习惯,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更多、更广泛的营销渠道的打开起到促进作用。 (四)提升客服水平 电子商务具备一个主要的站点功能,即客户的数据信息等是实时的、动态的,且能够进行智能分析,从而得到最后的客户群体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偏好等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企业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帮助企业实施针对性强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三、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一)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建立创新型管理理念 目前的企业均是处于信息时代这一大环境下,促使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以往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形式、手段均不能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未来,企业必定要建立创新型的管理理念,否则只会被时代、被社会所淘汰。这就要求企业要在管理理念上进行转变,加以创新,致力于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电子商务正是当下创新型管理理念的代表。企业将电子商务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持续做出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战略创新等,及时制定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当中融入数字化的创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市场的中和分析的时候,需要将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的、合理的加以运用,从而确保能够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做到准确无误。通过运用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做出及时反应,并采取相应对策,为企业创造出不可估量的价值。 第二,电子商务是最新型的管理模式的重要载体,它成功凌驾于产品以及技术的范畴之上,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以及经营要素,帮助企业将更多的知识积累起来,不断地完善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电子商务促使企业面向世界,优化企业管理 作为现代化的企业,想要将企业面向于世界,首先需要将企业标准化的经营理念保持下来:将企业的产品标准化实现的过程中,需要确保产品的质量能够是英语国际要求的规范标准,能够做到实现实现的产品障碍的规避,防止不良影响到企业的口碑。第二,作为企业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国际通行的苗裔的管理以及规则,从而不必要的障碍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三,对于相应的组织推行出来的政策以及开展的活动等,企业应当积极响应,并主动参与其中,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三)电子商务节约企业的采购成本及经营成本 首先,电子商务使企业的采购成本有效减少。传统的企业采购方式是通过见面会、订货会等途径确定好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但是如此会占用企业内部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但是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有效使用,就能够克服这一个缺点。当企业通过自身专业的网站以及远程等于合作商进行业务方面的探讨的时候,也能够将企业使用的调查、研究的费用、差旅费等,使得企业的采购成本大大减少。 其次,企业运用电子商务能够在系统里进行最大范围的供应商的选择,从而在庞大的范围当中选择出最适合企业自身快速发展的合作商,从而使得在价格的谈判之上,采购人员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且也能够为企业建立出相对较稳定的联盟,促使企业能够共享信息资源,用最少的支出就自身企业希望能够购买到的部件、材料等,从而将执照产品与原材料的采购相互结合,最终降低采购花费的成本,企业的经营成本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 最后,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对自身原材料的短缺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制定出相应的需求计划,防止企业发生重复进货抑或是货物短缺的情况,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浪费支出,有效改善企业的采购效率,确保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四)电子商务促进企业建立专业队伍 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人才是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电子商务的相关专业人才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人才、自动化及通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等。企业可以采取聘请、培训等方式对优秀的人才进行选拔,而培训的方式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因为培训能够使企业的人才巩固,协调企业的人员管理。根据实践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这一技术在我国具备相当良好的发展前景。伴随着持续发展的信息时代,现代企业应当如何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建立自己专业的人才队伍,并对其运营及管理进行充分融合等均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电子信息技术在中国的起步较晚,因而在使用过程以及推广进程当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我国的企业正在不断地努力,有效运用电子商务,并借鉴发达国家应用电子商务的先进经验,全面推进我国的企业管理,促使企业取得全面、持续的发展。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可以优化企业管理,节约企业的采购成本以及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以及实施风险管理。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可以提升企业服务的个性化水平、决策水平,完善并优化网站,提升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浅论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摘要: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商业活动,一出现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发展着,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节约了投资成本,为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市场空间,它是企业从传统经济迈向网络经济的必经之路,本文将谈谈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 管理 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相伴而生,随着Internet发展而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在全球发展起来,虽然最初只是少数的几家大公司通过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开展商务活动,并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局面,但是随着1996年XML问世ing快速应用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应用发生了质的飞跃,真正超越大公司的应用范围而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电子商务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互联网应用的飞速普及,大量的中小企业开始使用这一快捷方式,电子商务正在全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飞速发展着。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指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商户及消费者的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及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商业运营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商务包括基于WEB的全部商业活动,称作电子商业;狭义的电子商务是主要利用WEB以文本、声音、图象的处理和传输在网上进行交易,称作电子交易。电子商务是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并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各国政府、学者、企业界人士都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对电子商务的参与程度,对电子商务加以解释和界定,因此电子商务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无论是何种类别的阐释,归纳来说都必须包括两个方面:即电子方式和商务活动,二者缺一不可。 二、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一)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建立创新型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若个企业仍旧运用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形式进行管理势必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这就要求企业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创新性管理理念的代表,电子商务独具优势,电子商务可以助企业的管理者持续做出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战略创新等,及时制定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电子商务促使企业面向世界,优化企业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面向的绝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因此,现代的企业面临着一个十分现实且严峻的问题,即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企业现代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先进的文化模式、企业现代化的管理组织、企业现代化的管理者等,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企业管理现代化直接关系着企业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否可以更好的生存发展。这个时候,电子商务就能体现出其重要作用了。电子商务能够为企业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提供保证,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的现代化。 (三)电子商务帮助企业节约成本 电子商务使企业的采购成本有效减少,传统的企业采购方式是通过见面会、订货会等途径确定好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占用企业内部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电子商务的有效使用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谈判、交易,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企业用最少的支出就自身企业希望能够购买到的部件、材料等,从而将执照产品与原材料的采购相互结合,最终降低采购花费的成本,企业的经营成本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自身原材料的短缺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支出,有效改善企业的采购效率,确保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在市场营销管理方面拓展了销售市场 电子商务的电子营销方式借助于网络技术进行产品的宣传、销售等,大大拓展了销售市场的空间。 1.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销售,节约了大量的营销成本 通过网站展示等网络技术,企业可以不通过任何中介进行销售,直接和客户对话,把客户整合到整个营销过程中来,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及时与客户进行交流,不仅降低了交易费用和流通费用,而且提高了信息流动速度,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对公司产品进行宣传,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促销成本。 2.全面展示产品,节约销售成本 通过网络互动营销全面展示产品,使交易虚拟化,客户可以在网上浏览、挑选并下订单,理性的购买该产品。企业利用网上销售产品,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性能全方位的展示产品的内部结构、质量、价格及付费方式等,这样顾客不用出门就能更多的了解该产品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企业节约了销售成本,而且这样企业将以前支付给中介的费用折扣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合理降低库存,提高企业库存管理水平,增加企业资金的利用率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为了保证履行供货合同,积压了大量库存,导致企业运费、租金、管理经费明显增加,无形之中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效益。在实施电子商务后,企业管理系统中合理运用电子商务的计算机系统准确清点库存,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时间,使库存总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它利用电子传输手段,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使资源超越时空的整合到了一起,企业间可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为实现零库存做了铺垫,从而大大节约了企业的开支。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人才招聘,通过公司网站可以全面了解应聘人员的详细资料,筛选出能力强、品德高、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不仅大大节省了人才招聘的费用、时间,而且提高了招聘的效率。企业员工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工作经验,分享信息、知识,共同增长技能,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子商务缩短了研发与生产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研发与生产一种新产品都与一些固定的开销相联系,这些费用与时间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时间缩短,那么自然每件产品的固定开销就随之降低。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大缩短了研发及生产的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时代人们对服务的要求也随之上升,电子商务活动可以及时了解顾客的需要,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竞争对手的最新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对自己的产品作出适当的调整,提高产品在竞争中的抗冲击能力。(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在施工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 摘要:要想使得施工企业中的技术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要将企业中传统的管理思路打破从而构建出新的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将企业中的技术管理思想和观念能够跟的上时展的步伐,从而将企业中的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深入。在分析了施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之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施工企业在管理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措施。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问题;措施 1施工企业在管理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引入了企业项目管理方面相关的概念、组织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手段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与不断的进步,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可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企业的项目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管理环节就是企业的信息管理。到目前为止企业中多数的施工方和业主方们在信息管理的方面还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对于企业信息管理的理解和组织的方法和手段方式上基本仍然停留在较为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上面。 多数企业对于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对单项程序的使用上面,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大系统,使得企业中信息化的管理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而企业中信息化的管理优势主要就是体现在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方面。 如今对于多数企业的发展而言,基本上实现了硬件的办公,很多企业还为此组建了局域网络,使得计算机的软件操作代替了很多传统的手工操作工作,可是工作的效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还仅仅只是对于企业中信息化单项程序的运用不到位,至于实现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就更加谈不上了。 2施工企业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的特点以及相关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施工企业中应用信息化软件实现了从单一向综合的转变,施工企业中信息化技术主用运用的范围也从企业的劳资到企业中的管理各个方面,施工企业中从事相关计算机应用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工作人员的操作和工作经验也逐步的走向成熟,使得人们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也从过去的怀疑态度转变为如今的积极参与。可是就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与国外的一些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有很多不足,部分施工企业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仍然处在发展的阶段,对于企业中计算机所管辖的范围比较小,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也比较简单。我国现阶段部分施工企业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 2.1施工企业中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与运用还有待于进行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一个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就是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企业施工的辅助管理。在国外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计算机早已经渗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同时也早已成为企业进行事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我国,人们对于计算机促进企业科技技术的进步和提高改善企业管理水平的思想观念没有明确树立。部分部门和单位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仍然缺少统一化的管理和运用,并且各个部门之间没能够做到统一的协调,企业中有的部门仅仅把计算机当做一个打字的机器,从而使得计算机失去了宝贵的管理价值和意义,浪费了资源。 2.2施工企业中对于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推广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部分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工作仍然没有摆脱重复性,比如一些网络计划方面的文章和进行概预算,这其中存在有重复的工作,这样对资源造成了浪费同时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并且进行结果的处理效率很低。施工企业中对于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还存在有通用性差的问题,并且其水平比较低,比如说缺乏相应的施工图的概预算到施工的组织与设计的软件,缺乏基于知识网络结构的人工神经的网络施工管理的专家系统。对于施工企业中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仍然没有满足日益发展和变化的施工企业的管理要求。 2.3施工企业中的计算机应用管理人员其技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对于施工企业中对于计算机应用的专业化管理人员队伍来说,其队伍的建立时间不长,严重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施工企业中对于人员的搭配不够合理。管理人员中有部分人懂得计算机的应用但是却缺乏企业施工管理方面的知识,部分管理人员懂得企业专业的知识但是却不懂得计算机的应用。而对于施工企业来说,管理软件的开发工作既需要懂得管理技术又懂得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这方面的人才会通过软件的工程学对企业中的软件进行研制和开发,从多方面入手,搞好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工作。 3加强施工企业在管理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措施 (1)努力的加强施工企业中信息技术方面多层次和多层面的推广工作,从而实现企业中各类功能性的信息技术软件能够被施工企业在进行技术管理时得到广泛的应用。 就目前的施工企业信息化技术在其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仅仅停留在了企业管理的层面上,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企业施工管理的效率,促进企业的创新化和科学化的发展,我们就必须要努力的将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渠道拓宽,大力加强计算机控制软件在企业施工过程中的创新与应用。 (2)深化施工企业中技术管理人员与企业的领导人员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理解,从根本上推动施工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和企业的良性发展。 由于施工企业中领导和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思想和意识观念比较差,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普遍认为,全面的运用信息化的技术对企业的施工技术进行管理,也就是购买一些计算机的相关硬件设备,并搭建起一个企业的互联网沟通平台和对企业施工数据的管理系统,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一些必要的维护和管理,也就实现了施工企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建设了,施工企业中存在有这样的观点是很不正确的,可以说这种观点是肤浅的表面性的信息化建设。因此而言,施工企业应当加强企业中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充分的使领导们认识到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建设能够为企业的施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和财富,也就是说施工企业应当依据信息化的管理资源对整个市场的定位和走向作出正确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根据信息化系统的辅助作用对投资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决策,有效的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使得企业最终发展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3)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实施网上办公系统的推广和建设,构建并完善基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信息化的平台。 伴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高速发展,很多具有大规模的建设施工的项目成为了施工企业进行主要建设的发展对象,而在这些施工的项目当中都会涉及到比较多的建筑施工中各个方面的管理,主要包括施工的进度安排和审核的标准以及施工图纸和设计的变更等方面,这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面广以及所包含的信息量大是难以估计得。因此切实有效的构建出施工企业技术管理的信息化共享的网上办公系统和平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简化信息的传递功能,有效的促进企业信息化共享的建设成为整个施工企业技术管理的有力工具。 4结论 总之,在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和熟练掌握,从而从分的掌握主准确真实的建筑市场动态和信息,这是关系到整个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所在,只有不断的加强施工企业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才能够更加切实有效的提高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试论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新进展 摘 要: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有着极有力的指导作用,为企业的长足发展乃至整个管理学系统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催化剂成效。在时代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学和管理学等交叉学科不断发展,当代激励理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姿态,有了更大程度上的进展,本文将对此进行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关键词:激励理论 企业管理 经营者 经济体制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鼓励员工的行为,为追求的目标得以实现而奋斗的一种心理因素。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进入复杂多变的全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化、信息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成功的关键越来越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企业要想占据更多有利的市场份额,就要注重从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入手。激励作为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途径,从激励理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来看,激励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日渐清晰,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也逐渐的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平台。通过对激励理论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为企业实现长足发展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以下几点将对激励理论的新进展进行较之详细的说明。 1.倾向于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的约束和有效性研究 激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通过外部和内部刺激的结合,激发人们去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的内驱动力。已经存在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组织行为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和分析的,而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分成以人的动机和需求为研究出发点和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为出发点的两大研究类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激励过程理论体系比激励内容理论体系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合理性,但归根到底都是以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为出发点的。随着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心理发展趋势和特征越来越难以把握,与此同时心理因素会自然而然受到外界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原先的激励理论因不能一直持续作用于人的心理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使得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的有效性和约束成为一大难题。因此,要想真正促使激励在企业经营管理者发挥着更大作用,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的约束和有效性研究成为激励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企业经营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激励工作的真正科学性在于以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性质和规律为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的设置和完善,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地约束和激励,才能使得企业在保持高效运转的情况下获得更旺盛的发展生机。 2.激励逐渐倾向于企业经营者 从传统意义上的角度分析,在企业采取激励措施的时候,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员工,认为只要把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工作做好,所有工作就能够在顺利的轨道中进行。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轨迹有着很大程度上的指导意义,在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方面有着很大程度的工作欠缺。实际上,对于普通职工的激励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和普遍的,企业每个员工的的具体工作表现为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在对员工采取激励措施之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等,从而为员工工作素养的整体提高和整个人力资源系统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企业经营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决策,像诸如指令、制度、目标和规范等无形的直接成果很难用简单的量化考核区衡量,其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影响企业整个系统的顺利运作和长足进步。 3.从激励方法的研究转向对经济机制的研究 在管理系统中,人处于核心的位置,因此,激励的真正任务就是使得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起来,发掘出更多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使得人的认识与所处的客观世界相协调。以信息资源的掌握程度举例来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者有着更强的信息优势,掌握企业内部和外界的信息都远远超于企业员工,这可以为企业拥有科学合理的决策以及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然而这其中也凸显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对称性,即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员工所能掌握的只是局限性的信息资源,所对应的激励的方法和手段虽然可以暂时的调动员工的主动积极性与热情,但不是长久之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机制的设计理论,通过对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企业本身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朝着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细节性的完善,让激励机制融入到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去,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以及利益挂钩。这种朝着经济体制研究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不仅是激励理论得以更加时代性的具体体现,更是企业经营管理达到科学合理局面的必要途径。经济体制的设计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机制的设置、政府运作机制的设置以及企业制度的设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激励方法的研究就显得不重要,而是要注重结合实际,在确立和完善良好的经济机制的情况下,为激励方法的不断创新提供强而有力的催化剂成效。 4.结语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激励理论是调动人的情感以及内驱力等的积极性艺术,为企业实现长足发展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进程中,通过对激励理论发展新进展的研究,不断地根据最新时势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激励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才能促使激励模式真正地发挥出重要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ERP系统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摘要: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本处于国内安稳环境的企业也被推向了国际竞争的风口浪尖。如何改变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成为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问题。本文就ERP在企业管理中的优势和不足做出了分析,并针对ERP成功实施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不足之处请予以斧正。 关键词:完善ERP;企业管理;优势;不足 1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优势 1.1 准确定位和制定ERP实施战略 ERP的实施对于企业运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企业的经营战略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搞好并且形成供应商、客户和销售伙伴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思索的课题。第一,在某些至关重要的业务环节中,认真推行ERP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企业在实践中的成效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另外,个别的运行经营战略只能借助于ERP才能实施。第二,要认真研究企业的业务流程,深刻理解ERP的内涵和本质,找准ERP和企业业务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最大限度给顾客带来产品或者服务上的价值,凸显自身的竞争优势。有鉴于此,企业必须找准自身定位,运用ERP落实、改进有助于自身竞争力提高的相关流程和环节,搞清楚企业价值链和ERP的相关性。 1.2 企业组织结构要适时调整 企业的任何变革都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在其中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只有不断加强业务部门和经营单位问的信息沟通和交流,采用同ERP相匹配的方式方法,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成本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ERP,职能各自不同的经营单位被组织到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中来,如果有一个高层次的组织结构从中发挥作用,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的一致就基本可以实现。为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企业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职能布局和组织机构,实现更高水平上的机构变革。同时,要将组织变革的目标向企业全体员工说清楚,更正那种仅把ERP视为计算机系统的错误观念,加大信息技术在组织变革领域的分量和作用。 1.3 在电子商务发展潮流中有效推进ERP项目 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商业贸易活动广泛开展和网络环境迅速成长的时代语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我们必须认识到,电子商务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向。从ERP和电子商务的关系来看,电子商务的基础和前提正是ERP,而ERP的不断扩展必然导致电子商务的发展,二者存在内在的关联性。因此,ERP的发展必须要从不同侧面适应电子商务这一未来发展趋势的特点。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 1.4 要充分利用性能优良的ERP供应链管理工具 ERP的应用的确可以有效地促进现有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要求,这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体现得尤其明显。首先,精心选择高性能的供应链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企业职能性仓库的调整和完善缩减供应链管理的费用。其次,采用性能优良的供应链管理工具可以密切企业供应链和供应商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关系,大幅度降低企业原材料的运转成本,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2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不足 2.1 企业高层领导对ERP思想认识程度不够 企业高层领导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决策性的地位,在ERP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说企业高层领导对ERP实施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ERP的成功实施。对于ERP的重要性,不同的企业存在不同的认识。尽管很多人意识到ERP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发挥作用很大,但仍有部分人将ERP的实施看作一个简单的目标,对于ERP为企业发展提供的效益认识不足,在实践中也没有认真研究ERP的价值。如果仅只将ERP当成是一个自动化的工具使用,势必造成ERP实施观念和实施方式上的错误,当然不能发挥ERP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效能。 2.2 企业流程与ERP流程不相适应 作为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的根本作用就是对企业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处理,以便提炼出可以供企业管理者直接使用的信息。ERP系统流程代表了同类企业最优秀的流程,在企业管理中实施ERP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企业现有的运作模式进行再造,使其与同类企业最优秀流程相一致。如果不能在企业流程与ERP流程之间取得最优平衡,排除矛盾使之融合运作,那么ERP的应用必将以失败告终。 2.3 企业缺乏ERP的实施指导 ERP系统并不是单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而是一个涉及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管理系统,其实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企业在ERP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还得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毫无实施经验的企业来说,要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优化企业现有流程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必须要借助专业的ERP实施技术指导,否则企业在ERP实施过程中将会处处维艰。 2.4 企业管理ERP实施存在盲目性 在将ERP系统引入企业管理的时候,很多企业都认为自己很明白使用ERP系统的目的,知道自己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很多ERP实施顾问也存在着这样的想法,认为企业清楚自己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使用需求,盲目的根据企业决策者的想法来制定ERP系统,这种认识导致企业和实施顾问在ERP的实施上都存在盲目现象,缺乏对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成为导致ERP应用失败的重要因素。 2.5 企业在ERP实施上准备不足 ERP作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其实施需要企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各类数据的准备、实施方案的编制等。企业没有做足准备就急急忙忙的购买ERP技术解决方案,在企业中上线应用,对ERP的成功实施将会是致命打击。任何一种ERP解决方案都不是万能的,有其独自的特点和局限性,企业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险性,在实施前,企业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3 结语: ERP系统是一场全球性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的变革,在短短时间内便引领了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管理的潮流。近年来,ERP系统以其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的特点,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但由于受传统认识影响等方面的原因,ERP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ERP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应用。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ERP的内涵和本质,在实施ERP项目前认真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最大限度的发挥ERP对于企业竞争优势提高的作用。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及时总结,ERP在企业发展中的效益必将不断提高。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浅析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摘要:从目前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来看。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电子商务方面的运用上。文章以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为切入点,详细探讨了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管理;成本;风险管理 在今天,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已经意识到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以及发展中的重要性。不管是生存还是发展。电子商务均是各大企业进行优化管理的不二选择。因为电子商务直接涉及到企业经营成本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等。将电子商务运用于企业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 电子商务,即Electronic Commerce,通常简写为EC,它是指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生产、销售以及流通的活动。然而,它不仅仅是指在Intemet上进行的交易活动。还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产品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另外,利用电子邮件进行贸易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 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抑或是管理机构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的动态过程。企业管理是社会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当社会的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有规模较大的共同劳动就离不开组织的指挥以及协调,以确保整个劳动过程能够正常地运行。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产品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企业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且迫在眉睫。 二、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一)提升服务的个性化水平 运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手机大量的数据信息,并能依据商务数据的处理系统对企业客户的信息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秀的服务,从而提升企业服务的个性化水平。 (二)提升决策水平 在对数据进行相应分析的过程中,依据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及市场的最新动态,企业的电子商务站点能够快速地提供独具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帮助企业更成功地占据市场。同时还能够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对客户需求以及市场发展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帮助决策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提升企业的决策水平。 (三)完善并优化网站 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电子商务的站点能够对其网站的消费者抑或是浏览者的交易数据、浏览信息等进行分析。促进企业网站结构得到持续的完善,从而使企业的结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设置出独具人性化特征的链接以及布置网页,并依此将网站的浏览量提高。这样一来,企业的广告商以及客户都会给予这种设计人性化的优秀网站较高的评价。追根朔源,企业强化运用电子商务。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熟悉客户的消费习惯,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更多、更广泛的营销渠道的打开起到促进作用。 (四)提升客服水平 电子商务具备一个主要的站点功能,即客户的数据信息等是实时的、动态的,且能够进行智能分析,从而得到最后的客户群体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偏好等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企业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帮助企业实施针对性强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三、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 (一)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建立创新型管理理念 目前的企业均是处于信息时代这一大环境下。促使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以往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形式、手段均不能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未来,企业必定要建立创新型的管理理念,否则只会被时代、被社会所淘汰。这就要求企业要在管理理念上进行转变,加以创新,致力于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电子商务正是当下创新型管理理念的代表。企业将电子商务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持续做出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战略创新等,及时制定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第一,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当中融入数字化的创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市场的中和分析的时候,需要将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的、合理的加以运用,从而确保能够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做到准确无误。通过运用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做出及时反应,并采取相应对策,为企业创造出不可估量的价值。 第二,电子商务是最新型的管理模式的重要载体,它成功凌驾于产品以及技术的范畴之上,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以及经营要素,帮助企业将更多的知识积累起来,不断地完善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电子商务促使企业面向世界。优化企业管理 作为现代化的企业。想要将企业面向于世界,首先需要将企业标准化的经营理念保持下来: 第一,将企业的产品标准化实现的过程中,需要确保产品的质量能够是英语国际要求的规范标准,能够做到实现实现的产品障碍的规避,防止不良影响到企业的口碑。 第二,作为企业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国际通行的苗裔的管理以及规则,从而不必要的障碍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三,对于相应的组织推行出来的政策以及开展的活动等。企业应当积极响应。并主动参与其中,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同时,现代的企业还面临着一个十分现实且严峻的问题,即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它跟企业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有着直接关系。甚至跟企业的生存、发展均有联系。企业现代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先进的文化模式、企业现代化的管理组织、企业现代化的管理者等。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个时候,电子商务就能体现出其重要作用了。电子商务能够为企业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提供保证,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的现代化。例如已经被我们所熟知的淘宝,它就是运用电子商务对企业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促进淘宝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优化了企业管理。 (三)电子商务节约企业的采购成本及经营成本 首先,电子商务使企业的采购成本有效减少。传统的企业采购方式是通过见面会、订货会等途径确定好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但是如此会占用企业内部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但是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有效使用,就能够克服这一个缺点。当企业通过自身专业的网站以及远程等于合作商进行业务方面的探讨的时候,也能够将企业使用的调查、研究的费用、差旅费等。使得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关于某小企业管理方面的建议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与采用各种舞弊手段逃税的大企业相比,小企业在人才技术等限制条件下,成为了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小企业在管理方面、制度方面、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着各种弊端,所以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小企业在各方面都存在欠缺与尚待提高的情形,针对某企业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建议列示如下: 一、领导方面 领导者是一个企业的领头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具体有以下几个要求: (一)言必信,行必果 在道德上要做一个企业的表率,说到的一定要做到,在向别人制定各种规章时,自己首先要遵守。这样的领导才能使员工敬畏,才会更好的使员工信服。 (二)帮助主管树立威信 一般不要当众指责主管,因为主管需要管理下属,以便让主管在下属面前有一定的说话力度。否则难以为继部门的任务与计划。平等固然重要,但是要有级别职务之分。 (三)学无止境,洞察漏洞 加强财务知识的学习,否则难以监督下属的工作,学会分析,学会看报表,及时发现问题,在企业中,经常有人会有侥幸心理:“等经理发现的时候再解释吧”,可是忙碌的经理一般发现不了,所以事情会进一步的恶化。我觉得经理一定要做到监督约束的威信,一旦发现立即严惩,杀一儆百,以儆效尤,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做到按照原则处事,绝不姑息。 加强管理理论的学习,比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区分激励员工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适度的授权,激励员工,信任员工,也可以轻松自己,用更多的精力关注重要的事情。 (四)站得高,望得远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爱惜人才之心有情可原,可是一定要掌握好适度的原则。假如一个员工已经递交了辞职报告,就不要再找借口去挽留,因为心猿意马、归心似箭的工作认真性、可信性、负责性都会变成一个未知数。 二、制度方面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制度是灵魂,一定要不断完善,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 (一)多组织团体活动 如果有条件和机会的话可以组织员工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素质能力拓展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使员工间加强协作,在一些需要群策群力的考验下,他们会发挥集体的力量,经历过这些后,在大家的心中都会留下难忘的回忆。或者开展一些友谊比赛、让大家发挥各自的优点与长处。 (二)完善奖惩制度 很多企业习惯采用优秀员工评比的活动固然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如果某些员工在最起初一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误,就取消了他的评优资格,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会彻底放弃这个评优的权力,我想,这种情况是领导不愿意看到的。 员工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出现工作失误,一定要承担相应后果。制度就是制度,不讲人情,该处罚就处罚,绝不留情开恩。这样就会在公司形成一种严谨慎重细心的工作风气,敢于承担责任,维护公司的财产安全。 (三)加强财务管理 一个企业也就是人财物的管理,但是财务部门却是重中之重,有人认为:销售部门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兵,而财务部门就是保家卫国站岗放哨的那个兵,销售固然可以提高业绩、利润,但是只有完善的财务制度的约束与管理,才能确保资金的安全,确保自己的财产不受损失,假如没有财务准确的往来对账,怎么样把自己应得的货款收回,怎么与各个供应商及时沟通,避免自己资金无的故流失。比如:公司的每月库存盘点,这本来是为了保证账实相符的一个好措施,防止库管舞弊,可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会计人员对存货不了解,库管只查数账面上有的,所以会给企业的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四)鼓励员工参加技能培训 由于小企业的员工的起点一般会比较低,这就制约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如果想得到长远的发展,一定要逐步的完善自己,加强学习新知识与新的法律法规,缩小与上市的大公司的差距。尤其是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英语口语能力,以及专业的财务技能,这样会提高工作的效率,使自己的各项工作变的轻松简单,把自己从以前繁琐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使自己拥有更多的自我空间。 (五)内部提拔与外部激励,双管齐下 企业对内部晋升员工的文化状况、专业技能、交通路线、家庭背景都有所了解,安全系数比较高,而且可以为企业相对的降低激励的成本。 从外部招聘来的员工有崭新的、大胆的视角,新的管理方式、制度、规章引进过来,从而产生“鲶鱼效应”。当然,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 (六)如果员工对企业的各项业务内容或流程有建议,应该主张书面的递交,言之有物,建设性的建议要有凭有据。 三、人员素质 每个员工是公司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家整体优秀和努力,才可以为公司带来荣誉和效益。 (一)加强个人修养 增强应变能力,承受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平时注意说话的语气。坚持自己的工作原则,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违反公司的各项规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贵在坚持。比如:擦玻璃的时候,只有把整个玻璃都擦的非常干净,才能让人看出你的劳动效果,即使你努力的坚持了很久,付出很多努力,但是只要上面还有一个污点,那么也会在人的心中大打折扣。 (二)注意同事间的沟通 语言是一门艺术,同样的一个事情,如果不同的人去用不同的语气去陈述,会带来迥然不同的效果。说话客气点,语气委婉点,相信事情一定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讲究工作效率 不主张员工一直加班,偶尔的加班会显示出员工的无私奉献,积极进取,为公司的发展而牺牲自己的宝贵休息时间,这当然是值得学习与嘉奖的。可是,如果一个人一直需要靠加班加点的忘我工作,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一下这个员工的能力问题,看一下是否胜任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或者是不是在工作分配与安排上出现了问题。要偶尔去接近大自然,去感悟一下生活,从而得到激发与启迪,换一种心情,把紧张放下,眺望一下遥远的前方,然后再以饱满的热情回到自己的岗位。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生态位概念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企业生态位的概念,阐述企业生态位的特性,企业生态位宽度识别以及不同企业生态位的竞争关系。阐明企业生态位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提出实行生态位经营的决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生态位 生态位经营 企业生态位宽度 企业生态位的现实意义 生态位,特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在时间上、空间等上占有的地位。生物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但是,许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物种,并没有因为残酷的竞争而灭绝,反而与处于强势地位的物种“共存共荣”、绵延至今,其原因就是“生态位”规律在发挥着作用。正如生物体一样,企业也深深统一于它所处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企业与环境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企业要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冷静而慎重地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态位”,这样才能避免过度的恶性竞争,使自己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形成生态位经营。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并没有考虑和尊重这个直接关系到企业命运与前途的客观生态经济规律,他们热衷于搞“一窝蜂”,哪种经营领域能赚大钱,就一拥而上,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一哄而起,一哄而落、特产不特的现象一再发生。由于企业生态位选择不当而导致过度竞争,频频出现的价格战就是如此,其结果是:市场秩序混乱,劣质企业混水摸鱼,优质企业反而因资源浪费、利润滑坡而影响其健康发展。 企业生态位概念 效仿生态学中生态位的定义,企业生态位是在一定生态环境里的某个企业在其特定时期上,所具有的功能和地位。一个企业的生态位既反映该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特定环境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也反映该企业在该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企业生态因子所形成的梯度上的位置。研究企业生态位就是要研究某企业在一定层次、一定范围(即一定尺度)生存发展时,需要何种条件以及能够发挥何种作用(即对该层次、该范围内的“企业生态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企业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生物的生态位是被动的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而企业生态位则是主动选择和竞争行为所决定的,且经常发生变动。企业在行业中的生态位是企业在行业内竞争实力的标志。 企业生态位宽度识别 企业生态位所涵括的全部内容称为企业生态位的宽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承担的系统功能。企业的生态系统功能是为最终用户提供价值。任何企业都难以独自完成某个系统的全部功能,往往仅承担该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子功能。同时,系统的子功能也有重要与次要之分。 2、企业的位置。包括地理位置以及企业在价值网中的位置。通常企业的地理位置与企业的可利用资源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例如,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一般是以企业所在地为中心的一个区域,雇员大部分来自于周边地区。企业在价值网中的位置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处于哪些价值链的交点上,二是企业在一条价值链的哪个部分。一般说来,企业能力范围内所参与的价值链越多,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就越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小。在一条价值链中,每一部分的利益都不相同。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价值链的两端获取利益最大,而处于中间区域的往往只能获得较少的价值。 3、企业的控制资源。由四个元素构成:(1)消费资源,指企业已经掌握的用户群体,包括市场份额和品牌忠诚度;(2)供应资源,指企业的供应商群体,包括供应商的数量、供应产品的质量以及与供应商的关系;(3)智力资源,指企业可以获取知识的来源,包括知识来源的范围和知识来源的质量;(4)资本资源,指企业的资本来源。包括出资者的范围和出资者的稳定性。 企业生态位在经营管理上的应用 高斯(Gause,1934)原理说明,生态位差异大的企业,彼此之间的竞争就小,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反之,生态位越近似的企业,相互竞争就越激烈,生存压力就越大,选择压也越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解释了迈克尔・波特为什么将差异化战略作为一种基本的公司战略而加以强调,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一定要营造一种差异化的优势,通过自己的创新活动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与竞争者分占不同的生态位,保持个性,从而才能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借鉴生态位的理论和实践,企业应重新在功能、产品和时空上给自己进行科学的定位,并尽快从恶性竞争中解脱出来,因而企业要有“生态位经营”和“共存共荣”的理念。当前,绝大部分商品都供过于求,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任何企业都难以满足市场的所有需求,因而任何企业都不应试图在整个市场上争取优势地位,到处与人竞争,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对企业最有吸引力的,可为之提供有效服务的市场部分作为目标,实施目标市场的营销战略,从而在目标市场上确定自己适当的竞争地位。 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因此,要对自己的经营目标、经营品种、经营规模等进行认真的调整,必要时还要勇于“忍痛割爱”,“以退为进”。只有这样,才能避开恶性竞争,为自己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垄断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占据垄断地位,原因之一就是能提供竞争对手不能提供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了强有力的位置,也就是实行生态位经营。 1、空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的差别是企业最常采用的竞争对策。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存空间:有的可以在市中心站稳脚跟,有的可以深入居民小区,有的可以到郊区开辟阵地,有的还可以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老、少、边地区进军。例如,肉鸡营销以出口为主,而生猪以内销为主。 2、时间生态位。动物对觅食时间的选择很值得借鉴,有在白天行动的“昼行性动物”;有在夜间行动的“夜行性动物”;有在拂晓和黄昏行动的“拂泛性动物”,其选择不同时间生态位的最大意义在于减少觅食上的激烈竞争,减少与天敌相遇的机会。如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和快餐厅就是利用时间生态位的区别与大型商场和饭店进行竞争的,而农业企业所经营的反季节蔬菜更是利用了自然界的时间生态位差别。 3、营养生态位。动物生存需要找准自己的营养生态位(功能生态位),也就是说,选择适宜的取食对象,而企业则必须对自己的目标客户进行定位。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采用“目标客户生态位经营”策略,选择生产某档次的产品,或者细分品牌,实行不同大类的专业分工,使产品分别针对于高、中、低收入客户,或者仅针对某一层次的客户,扬长避短,创造自己的经营特色。 4、规模生态位。根据当地购买力的不同,采取大、中、小规模相结合的合理布局,选择适合自身的“生态位”,避开恶性竞争。 5、业态生态位。更新经营业态以避免恶性竞争是现代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的经营已具有多种业态,除了我们熟悉的批发市场外,还有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连锁商店、百货商店、品牌专卖、品牌折扣等。每个行业都应该有众多的业态,才能维持整个行业圈的共存共荣。 实行生态位经营的决策建议 1、生产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生态位经营必须立足于市场,并依据市场细分而采取经营决策,如果脱离市场的需求而片面追求与众不同,就会被市场所摈弃,产品价值得不到补偿,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因此,不管企业选择何种经营方式,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是真理。 2、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创新的产品要取得市场优势是很困难的,企业的创新诸如企业设计、技术、功能、结构、外观、造型等方面的改进、提高、完善,或者企业经营策略、方法、方式等方面的大规模改变或提高,都会造成新产品个性突出,造成一种“生态位差异化”的优势,从而创造新的市场生态位。而且企业要不断创新,将这种“生态位差异化”固定,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3、避免发展非优势项目。企业应牢牢把握核心竞争力,避免发展力所不及的项目。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妄图在非优势项目上再创辉煌,往往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4、生态位合作形成共生。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关但又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价值系统中一个价值链。合价值链所要求的生产要素互不相同,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每一个价值链上生态位相同,只能是此企业在这一价值链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彼企业业在另一价值链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优胜,避免被共同劣汰,企业就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展开合作,企业间形成共生。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浅析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 摘 要:互联网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类原有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交流方式,也催生了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当前,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已形成规模,对全世界范围内原有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冲击。传统的产业经济模式也在不断适应新变化,运用电子商务新模式。主要对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介绍,阐述应从哪些方面运用电子商务对原有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最后提醒企业管理者电子商务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管理者合理运用规避风险。通过以上论述总结出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如何运用电子商务,二者如何协调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管理;运用;创新;变革 电子商务给予企业发展的机遇,使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仅将现有格局打破,同时还加速商品流通,通过互联网构造的虚拟市场,为企业扩展市场,降低成本,降低企业库存量,缩短生产周期,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提高了企业的服务能力,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电子商务的应用也日益深刻而广泛。电子商务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衍生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电子商务是通过三大技术即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过程中的三化,即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1]。简而言之就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买卖产品及提供服务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这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具有无限的潜力和生命力,目前已成为工业社会中产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过渡的纽带。电子商务相较于传统产业经济具有其无法赶超的天然优势。 1.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交易全球化。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进行沟通咨询,订货发货。原有的产业经济大多针对某一区域某一市场,而电子商务扩大了市场范围,打破空间地域的束缚,促使全球各地资源互补,实现交易全球化。 2.无须当面交易,交易虚拟化。通过互联网进行贸易往来,双方从沟通咨询,洽谈,谈判,达成共识,签署协议,支付等各个环节都不需要当面进行交易,整个交易过程全程在网上进行,构成了虚拟的市场环境。 3.事物交由计算机处理信息,成本低廉化。电子商务改变了原有的商店、产品、订货、购买等原有产业链条,使之成为能在互联网上处理的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方式来处理相关的商务事物,不仅节约了信息成本,也节约了交通成本以及中介成本等花销,使整个商业往来活动成本降低。 二、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中进行管理创新的对策 电子商务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是企业不能回避的现实形势。只有根据自身企业管理情况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促使企业科学有效管理,为企业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转变原有企业管理观念,树立新型企业管理理念。传统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将注意力关注于人、财、物、供、产、销等环节[3]。而电子商务的典型特征是以市场和服务为中心。当前,人类已进入到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种海量信息,促使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为买方提供了更多选择,绝大多数的行业都已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因此,了解客户资讯,分析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灵活的个性化服务,及时调整自身战略成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核心环节。所以,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认识到电子商务和原有产业经济的差异,加深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提高对市场和客户的重视度,树立应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型管理理念。 2.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机制。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和功能的充分实现离不开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4]。当前在我国企业中大多存在信息化建设滞后的情况,这一现状已成为中国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改革的限制因素。应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专业计算机人才对整体通信设施进行建立和优化,随时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升级,确保电子设施运行的流畅。加快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将使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的商务往来更为高效便捷。 3.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建立新型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原有的企业组织机构多为金字塔形,这是因为原有的沟通模式下,不能有效地对每个企业员工进行管理,因此为了政策贯彻执行,采用层层传达的方式,加快企业信息的传递执行。不可避免的,这种塔形组织结构也存在相应的弊端。比如各层级之间职能交叉互相推诿,机构臃肿政策传递不畅等情况多有发生。电子商务的运用,极大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数量,使信息传递的壁垒被逐步消除,有利于原有金字塔上层的决策者和底层的执行者进行直接沟通,削弱了对于中层传递组织的依赖度。这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一方面便于一线职工销售工作的展开,为一线职工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对企业决策者也进行了监管,一线职工对于企业销售情况更为敏锐,因此对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政策也可以便捷地与上层决策者进行交流,帮助企业上层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市场情况,制定合理的战略部署。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得一线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政策的可操作性、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以及企业的活力都得到了提高。 4.加大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吸纳,为企业培养更多符合电子商务需要的人才。由于电子商务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因此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各行各业都出现了紧缺情况。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大对国内外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吸纳,另一方面企业也应通过网络猎头公司等渠道对拥有长期电子商务工作经验的员工高薪挖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对于电子商务有着系统化的认识,对相关理论、相关案例有着深入了解;而从业多年的电子商务员工则贴近实际操作,对于电子商务的现状及运营有着丰富经验,这两种人才对于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运营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只有为企业发展储备更多的电子商务人才,才能为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5.加强客服管理,培养客户忠诚度。当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对企业而言如何留住老客户,开发新客户是各个行业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管理,并及时反馈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交易成功的客户应建立相应的客户信息档案。这对企业来说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不断扩充的客户数据库。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可以便捷地查阅客户的个人信息及交易情况,有利于销售人员进一步了解客户的需要及偏好。另外,也可以针对客户不同的需要,为客户提供专属的个性化服务。在客户数据库中,对于有合作意向的客户应及时进行沟通,引起客户对产品的兴趣,提高客户对产品的购买欲,进一步拓宽客户群。 6.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配套服务系统,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衔接。电子商务无法独立存在,需要相应的支付系统、物流系统等环节的共同配合。对企业来说,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准确认识,明确自身的发展需要。加强与相关系统的合作,获得所需行业和服务体系的支持,加大对相关配套系统的投入,引入与之配套的体系,促使各个环节衔接流畅。与电子商务发展相匹配的服务体系是发挥电子商务优势的基础,同时也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优质客服,提高企业盈利提供了保障。 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这种新型商业运作模式暴露出了与时代不相容的缺陷与问题[5]。企业管理者在运用电子商务对原有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只有全面地对原有管理系统进行变革才能使企业真正进入到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的阶段,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程度。 三、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运用时需注意的问题 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电子商务是时代的要求,但是电子商务本身亦存在缺陷。引入电子商务对企业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需要对电子商务进行合理的运用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防。第一,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安全问题一直广受诟病,对于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来说,信息安全问题不可忽视。无论是植入病毒还是受到黑客的攻击,对企业内部的机密信息及客户的个人信息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一旦出现机密外流的情况会对企业发展造成有形和无形的损失,若事态严重则有企业倒闭的风险。因此,聘请专业计算机人才,对企业系统实时监控、进行防护,同时对企业信息及用户信息进行加密措施,并及时处理过期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其次,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对于服装配饰类的商品,顾客无法试穿试戴,客户体验效果不佳。因此,应加大研发力度,进行技术创新,可采用客户提供照片及个人身高体重等个人信息的方式,为顾客提供上身的效果图,帮助顾客进行选择。同时,在运用电子商务时应注意对产权的保护。当前网络交易制度并不完善,监管系统仍不成熟。电子商务无法亲身感触,大多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销售,因此假货仿货层出不穷,一方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形象受损,并使企业深陷价格战,难以盈利。因此应及时对企业的产品专利、商标等进行保护。对于市场中销售假货的厂商利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引导消费者购买正品,抵制仿货。电子商务虽然存在漏洞,但是长远来看,电子商务仍是未来经济竞争中的主要模式。预防运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对企业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四、结论 电子商务从网络经济中诞生发展,利用其自身特点,为现代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市场。本文从电子商务的概念出发,浅析电子商务的特点,为企业在运用电子商务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并对电子商务的缺点进行分析。只有从多个方面利用电子商务对原有的企业管理机制进行变革创新,并规避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引导企业不断适应市场发展新情况,提高自身实力。 企业管理方面论文:试论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行为 摘要: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经营决策与人事决策的核心人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与决策行为关系着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企业中,多数的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这部分的企业管理方式上采取的是家族式的管理,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是同一人,因此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往往是能够主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企业管理过程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如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提升自己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行为的科学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分析其各个方面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从而提出提高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科学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管理者 经营管理 决策行为 一、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概述 (一)决策行为的含义 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罗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决策行为是管理者对于企业发展方向的一个规划与决定,企业的管理者每天面临的事情就是如何针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而做出最优的企业决策行为,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决断的过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及时、正确、有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所必须注重的,决策越科学合理,其就越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失误的决策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经营的决策是一个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如何运用自身的素质能力去识别企业经营管理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制定科学的决策,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最为关键的。 (二)决策行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行为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根据决策问题的性质与重要性可以分为企业战略决策行为、管理决策行为以及业务决策行为。其中企业战略决策行为是对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经营的方针等关系着企业长远发展的事项进行的决策。管理决策更多地表现为对企业日常经营的事项的决策,如人员的调动、资金的运用、年度生产计划等方面的决策。业务决策行为是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决策,如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成本的决策,企业的日生产计划的决策。 按照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又可以分为重复性决策行为与一次性决策行为,重复性决策行为是针对一些突发的新问题,是一种非程序化的决策;而一次性决策是一种程序化的决策方式,是针对重复性的问题制定一套常规的处理程序。 (三)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企业的管理者一旦出现决策失误,不但难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很有可能因为失误的决策而错失企业发展的良机,导致竞争实力的下降,很有可能会引起企业的破产。因此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如何提升决策的水平,减少决策的失误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管理的过程,是要通过信息的搜集,制定企业的发展方案,并对企业的决策进行执行。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对于影响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的因素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品德 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科学性,在中国传统的管理文化中,如“以德服人”,“德高望重”等思想都体现出一个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个人品德素质。在古代的管理中,往往伴随着权力的压迫使下层不得不服从,但是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企业存在管理是维系企业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品德对其决策行为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是否具有海纳百川的容才之心,是否具备优秀的个人品德,都会影响其决策行为,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容忍其管理的员工比他优秀,其在人事决策上往往会压制优秀的员工,使得整个企业的工作氛围变差,难以留住人才。拥有优秀个人品德的企业管理者,能够使其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信服。 (2)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中,领导者的个人经营能力占据重要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包括企业经营者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协调能力、说服能力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要具备多项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将员工组织起来共同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组织能力对决策行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企业管理者如果缺乏组织能力,其决策是难以执行的;其次,要具备判断能力,要从千变万化的市场中找准市场的热点与关注点,从而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判断能力是企业经营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的经营者只有敏锐的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地针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再次,要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企业的经营者不可能“事必躬亲”,但是企业的经营者又必须对企业的各项事务都要有全局化的了解,要关注企业的发展状况,了解企业的运营,针对出现的状况进行协调,从而能够协调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生产,促进企业的发展。最后,说服能力。企业的经营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威信,能够让员工对其产生尊重、敬畏的心理,使企业管理者的各项决策能够得到员工的服从,并有效的执行。 二、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上存在的缺陷 (一)不善于对下级进行授权 我国的企业经营者多数不是科班出身,一些企业家往往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凭借的是多年的经验。因此在对企业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企业的员工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导致企业的经营者事事关心,事事亲为,这些现象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尤为突出。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组织结构简单,企业的经营者对于企业的掌控度比较大,员工对于经营者过分的看重,导致任何事情都要企业的经营者亲自下达命令,而企业的经营者也习惯这种任何事情都希望员工前来询问。 (二)企业经营者的决策缺乏科学的论证 我国的企业中,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企业家的素质依赖性比较强,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多数是依靠企业家强大的市场敏锐力以及高超的经营管理技巧而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但是有的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却是一时的兴起,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论证,而且对于员工的意见与建议,有的经营者往往是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导致经营决策失误,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受行政因素影响大 在我国的企业经营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政府行政指导的影响大,导致决策行为存在较大的失误,如某城市一个食品厂处于繁华地段,该市的政府领导为了有效地解决该厂的下岗员工安置问题,对厂长做出指示,要求该厂改造成为一个副食品批发市场,然而外地的一个开发商早已经在该地不远兴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市场,导致厂长的决策进入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将项目推行,则面临企业破产的境地,而如果不继续推行,则前期的建设投入资金就会变成泡汤。该案例充分说明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决策行为上存在行政指导的现象,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权受到干扰,导致决策存在盲目性。 三、完善我国企业经营者决策行为的对策 (一)企业经营者要适当地放权 任何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在企业的决策行为中,企业家个人的素质固然重要,但是企业的各项事务都十分繁杂,单纯依靠一个人的能力掌控企业的各项事务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在决策过程中要学会适当的放权,特别是国有企业中,高层领导者要适当地加大中层管理者的权限,使其能够对企业的一些突发事件拥有决策权,能够及时地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防止问题的扩大化。 (二)提升企业经营者个人素质,加强决策的科学性 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上,企业家的个人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民营企业中企业家的个人素质往往决定企业的生死,一些企业家不愿意听从他人的建议,与下属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论证,导致决策上出现失误,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困境。因此,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提升个人的素质,从个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说服能力上不断地进行完善,使得企业的团队能够团结在经营者的周围形成优秀的经营团队,并对团队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及时的协调与管理,保障企业的所有资源能够朝一个方向进行努力,合力解决问题。 (三)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在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中,企业的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容易受到行政因素的干扰,一方面是行政权与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尚未完全分离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的文化上存在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且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受到行政干扰,也是因为政绩的因素影响。企业的经营者要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必须要具有打破常规的魄力,通过不断地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权责相统一的责任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决策要具备统筹大局的能力,通过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地加强内部的控制制度,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协调,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营销道德论文:广告营销道德问题及措施 1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研究意义 王文俊先生在其著作《论营销道德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中认为,广告营销道德的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营销道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广告营销道德是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第二,广告营销道德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要求;第三,广告营销道德是指导市场经济运作的政策导向;第四,广告营销道德是市场营销主体的行为导向;第五、广告营销道德为市场营销管理机构的运行提供理论依据。一直以来,中小企业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产品,为经济和民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有些中小企业为了片面追逐短期利润最大化,置广大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利益于不顾,推行严重违法违德的广告营销宣传。宣传不正当价值观广告;采取不正当的对比广告;制作及播送虚假广告等,严重违背法律与道德原则,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及社会的利益。总体上我国学术界对广告营销道德的研究刚刚起步,众多企业的营销道德观念还很淡薄,制定广告营销道德标准的企业为数很少。因而,深入开展对广告营销道德的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营销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以广告营销道德为切入点,讨论提高中小企业的广告营销道德水平的对策。 2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存在问题 2.1广告社会责任意识薄弱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负责的原则,要求中小企业对消费者、对社会负责、对生态负责。不少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广告营销道德意识的薄弱,他们将大部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产品的增产和市场的扩张,忽视广告宣传的规范性。增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广告营销道德意识,是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建设的首要问题。 2.2广告内容失范①非法广告。近几年被称为“城市牛皮癣”的非法小广告,在大街小巷的墙壁上泛滥,大部分张贴“牛皮癣”的组织为中小企业,如:家政公司、小型建筑施工单位、小型医疗单位等。中小企业的这种行为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城市整体形象,损害市民的利益也损害了企业的形象。②虚假广告。诚信是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首要原则。不实广告是指工商企业者以刊登或散发虚伪不实广告,使消费大众信以为真,而从事价格、品质不相称的经济交易。夸大事实是虚假广告最主要的表现形式。③低俗广告。很多小广告语言低劣、粗制滥造,甚至色情污秽。如:某洗衣粉广告“:泡了吗?漂了吗?”,非常卑琐浅薄。有些中小企业表现出玩物丧志的格调。有些使用语言暴力,强迫消费者认同其观念。④价值观误导广告。为迎合某些人的不健康观念如:崇洋媚外、帝王情结、物质主义,对这些观念通过广告进行放大,有损主流社会道德规范。 2.3广告不正当竞争在中小企业当中,不正当竞争广告普遍存在。比较广告是指在广告中采用对比方法,比较不同产品的特点和优劣为消费者购买选择提供参考。比较广告本身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却往往利用比较广告的反面性来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有序竞争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2.4广告新闻化诚信是企业广告营销道德要求,广告新闻化是指一些广告主体为增加广告的可信度,体现广告的份量,采用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广告宣传。与普通广告相比,新闻化广告欺骗性更严重,更容易让广告受众上当受骗。2.5广告渠道混乱中小企业囿于企业财力的短缺,往往不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可以在电视、网络、报刊、户外广告等媒介购买大量的时间段和版面,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于是他们采用在街头和住宅区投递、散发、张贴小广告;通过骚扰性的短信广告群发等不正当渠道。这些广告渠道虽然减低了中小企业广告营销的成本,但却是以牺牲广告营销道德为代价。给消费者造成不良影响,对社会环境造成视觉和文化污染。 3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提升策略 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行业、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真正促进中小企业营销道德水平的总体提高。 3.1中小企业自身建设①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广告营销道德观念。中小企业虽然有一定的资源贫乏,但这不是阻碍其广告营销道德建设的借口,增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广告营销道德意识,是建设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②理顺广告渠道。广告给消费者的印象不仅仅由广告内容构成,广告的媒介和渠道也占重要地位。不合法街头和住宅区投递、散发、张贴,骚扰性的短信广告群发均不合理。可以采用低成本的媒体进行信息,如购买报刊、杂志的小篇幅版面;使用邮递广告;或与图书、杂志结合的附带广告。③协调产品生命周期与广告营销道德关系。表面上看中小企业忽视广告营销道德基于成本,但从根本上看是中小企业管理上缺乏广告营销道德诚信、负责道德意识。因而要求中小企业无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应该遵守广告营销道德诚信、负责原则。④重视广告内容和广告美学。中小企业广告内容常表现为非法广告、虚假广告、价值观误导广告、广告新闻化、不正当竞争广告等。企业应该增强自律管理,破除广告中的夸大成分,宣传文明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诚信的原则消除广告新闻化的欺骗成分,用正当的方式制作产品的对比广告。 3.2行业自律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越发达,行会组织的作用越重要,服务的范围越宽泛。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深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经济活动与国际惯例的迅速接轨,建立中小企业行业协会自律性运行机制将提上议事日程。①建立行业准入认可制度。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要负责依法确定市场准入,对一些不属于法律调整范围的行业状态和行为却不便直接干预,如经营者的素质水平、信誉可靠度、职业道德等,这些既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又可能会给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造成影响的行业因素,只能依靠行业自律加以解决,由各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对中小企业经营者进人市场前进行必要的审核和培训,取得业界认同,以减少进人市场后的纠纷。这样就有利于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建设的预防。②实施行业资质评审。通过对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广告营销道德进行量化考核,综合评审,按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一方面向社会广泛推荐介绍优秀者,以便消费者依据不同的素质决定消费,另一方面通过评审拉开经营者之间的档次,使作业层面得到优化,推动行业资源向优势企业整合。③重视行业纠纷调整。针对违背广告营销道德的比较广告之类的纠纷通过行业中介组织居间协调,可以使大多数可能激化的矛盾冲突和利益磨擦及时得到化解,增进和谐的行业气氛。④履行行业公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广告营销道德的情况,通报严重违反广告营销道德的行为,表彰遵守广告营销道德的模范,开展行业广告营销道德指导,使行业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行业广告营销道德的建设和社会影响力。⑤建立合理的行业激励模式。要树立良好的广告营销道德风气,有必要运用激励机制,培育一种个个奋发向上、人人争先创优的行业氛围。通过多种多样的激励形式,如建立“广告营销道德奖励基金”等,定期评选出业界杰出贡献者,向社会推荐和宣传行业先进人物和优秀成果,促使中小企业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⑥建立信誉档案制度。按照国际惯例,这项工作一般由中小企业行业协会来承担。要将中小企业的广告营销道德方面的清况纪录在案,向社会公示,并以备查询。 3.3政府执法监管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建设必须具有一个系统且稳定的法律环境,必须创新广告营销道德建设机制,提高广告营销道德建设水平,通过规范管理和指导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平等、自由和公开竞争的公共条件,创造健康有序的广告市场环境。①重新界定虚假广告的定义。广告的真实性涉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甚至涉及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广告真实性的维护是世界各国的广告营销道德管理的重点。我国现行的《广告法》虽然一再强调真实广告的重要性,却未明确界定虚假广告。有必要重新界定虚假广告的定义。②进一步限制比较广告,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公正。目前,关于比较广告不当引起的法律纠纷日益增多。为防止出现不正当竞争广告,应对广告主利用比较广告形式开展市场竞争行为做出更明确的界定,在原来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限制,如哪些广告允许比较,允许采用的比较手段,允许比较的范围和程度,应该指明比较商品必须是同类同级的对比,对比资料是权威的、可以检测的,必须负法律责任等。③从强调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营造良好的广告市场环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良好的政府服务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要比优惠政策重要得多。作为政府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广告业发展的研究和指导,制定广告业发展规划,指导行业协会开展广告战略运用培训,帮助企业塑造良好形象,培育品牌价值。④从行政管理为主向行政与司法管理并重转变。在我国广告立法和执法中,突出了行政处罚,过多地倚重于行政控制,而弱化了司法处罚和司法主导,司法机关对广告的管理是滞后、被动和缺乏系统的。但在西方国家广告营销道德问题大都寻求法院解决。因此,作为行政部门应当与司法部门的沟通,逐步引入司法管理,进一步完善广告营销道德管理体系。⑤从单兵作战为主向综合监管转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如药品监督、卫生、规划、市容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协同努力,共同规范广告市场。还可以借鉴国际惯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发挥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之间新型的合作关系。 3.4社会监督 中小企业广告营销道德的社会监督,就是消费者自身或通过消费者组织,依据《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对广告宣传及广告行为的道德行为实行的监督。①信息披露分析和比较。消费者组织通过比较实验、评劣选优、劣迹档案、舆论监督等方式,要求企业给社会公众提供完整、全面、准确的信息。②社会直接援助。通过要求广告主停播、媒体公开批评、要求政府介人、代表消费者向法院控告等方式,给社会公众提供维护合法权益、免遭不法侵害的有效而权威的渠道和手段。③行会规范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独立的行业协会致力于制定行广告营销道德的标准,根据行业特点制定规章,规范会员经营行为,并解决涉及行业的消费者纠纷。④媒体和舆论监督。消费者受到侵害后,在于厂商协商未果情况下,可集合起来采取召开新闻会、记招会等形式,扩大正义社会的影响。 广告每时每刻都在将一种给定的价值观念诉诸大众,狂轰滥炸的广告传播已使其成为人们认知的一部分,作为价值判断的模具深植在我们头脑里。广告多方面、多层次地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的成长、心理的成熟和变化,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任何广告都不应该突破传播伦理的道德底线,造成对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弱势群体”事实上的侵犯。改善企业广告宣传的质量,提升广告作为媒介的社会宣传功能作用,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营销道德论文:保险营销监管与道德教育综述 一、前言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保险法,并于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保险法》最核心的三大变化是突出了保护被保险人,突出了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突出了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对保险业的依法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更强调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人寿保险作为一种以人的生命为保险标的,以生、死为保险事故的人身保险,它与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息息相关。如何对于人寿保险进行良好的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保险公司和客户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概念 良好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是寿险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寿险营销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搞好寿险营销管理工作,才能使寿险企业的商品迅速不断地销售出去,保证企业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 1.寿险营销管理的概念。寿险营销管理的概念可以分广义和狭义两种。所谓广义的营销管理是指寿险企业为实现市场营销职能的有关经营活动所进行的管理,它是以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为管理对象的。狭义的营销管理,是指寿险企业对有关市场营销活动之一的销售活动的管理,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制定销售计划,建立销售组织,选定招聘销售人员.组织培训销售人员及销售业务管理。狭义的营销管理就是综合地组织销售活动的管理工作。在绝大多数公司里面所要涉及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就是狭义的营销理。 2.人寿保险职业道德的定义。保险作为社会经济补偿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实现经济补偿、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的职能作用。保险职业道德作为社会职业道德部分,是适应保险职业活动的要求,在保险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与保险职业行为密切相关。保险职业道德具有它自身存在的客观基础、基本特征和类型特点,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国际的共同性、鲜明的行业特色。保险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事保险职业活动的人必须要认识的基本问题。可以说,每一个从事保险职业工作的人都要有科学的保险职业道德观。保险职业道德,是指保险从业人员在履行其职业责任、从事保险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普遍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对从事保险工作的人们的一种特殊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在保险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三、良好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1.合理组织生产力。管理职能的发挥,体现为营销管理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作用,寿险企业中的营销员以及各种设备和手段,是寿险营销活动的人身条件和物质条件。营销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职能把业务员和各种经营手段组织起来,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营销管理的首要任务和作用。 2.提高人寿保险营销员思想水平与业务技能。通过早会、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营销员精神、心理和感情的培育,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造就一种向心力、凝聚力,使一种精神将所有的员工联系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有效地激励每一位营销员自觉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技能,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充分调动人寿保险营销员的积极性。在用人制度管理上,做到人员经过考试、培训,择优录用,持证上岗,优胜劣汰。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在业绩考核面前人人平等。优秀人才受到重用和及时提拔,充分体现动力与压力、风险与机遇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把寿险企业经营目标溶于员工个人具体行为的管理机制。从而使寿险营销员队伍充满活力。有效地调动全体营销员的积极性。 4.能够更好地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通过为保险从业人员提供行为规范,使保险从业人员坚持以人为本、以诚取信、以和为责的基本理念为保户提供最专业的服务及最优的产品,为保户服务。并且在现有产品和服务笨础之上升发新的保险商品、拓宽服务的领域,开拓新的服务渠道。 四、良好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过程良好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过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制定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计划。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开始的,计划是管理的基础和首要职能。所谓计划,就是为企业的未来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的过程。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计划为整个营销活动设计了一个行动蓝图,各种营销活动都应围绕如何实现这一蓝图来进行。 2.建立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计划仅仅是一种设想,一种文字性的东西。要将这种设想变成现实.需要做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营销组织工作。此项工作应按照“因事设人”的原则进行。切不可“因人设事”地在没有业务发展前景的地区设置机构。营销组织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机构设置后的业绩。 3.招聘(配备)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人员。有人才有业绩。人寿保险公司招聘合适的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人员应按照“不缺、不烂”的原则。既要大胆吸收,又要严格把关,以保证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4.对营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和指导激励。招聘了合适的营销人员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如何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激励的问题。所谓指导和激励,就是对下属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引导下属朝着组织目标努力工作,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充分调动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指导和激励是与人打交道,是通过有关工作去影响和改变下属的心理与行为。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寿险营销员,受到内在和外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营销管理人员对营销员的指导和激励是一项非常困难但同时也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5.对营销活动全过程加以控制。对营销活动全过程加以控制主要指营销管理人员对整个营销业务活动从展业、核保、签单、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管理,并随时加以监控。对业务活动中发现的偏差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这就是营销控制活动,营销控制是营销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职能,离开丁营销控制,就难以保证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 五、结语 良好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这是一个很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新趋势,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营销道德论文:市场营销中道德资本的意义 一、道德资本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价值 道德资本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把道德作为资本,即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东西,这本身似乎与传统经济学中对于资本的定义是不相一致的。但是,主张道德是资本的学者,又认为资本在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完全脱离道德这一因素的,因此道德也在参与剩余价值的创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资本形态。支持企业进行道德资本投入的理由主要有:公众支持企业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道德责任;具有道德责任感的企业更容易获得稳定的收益;承担道德责任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承担道德责任有助于解决社会难题,会导致较少的政府管制。反对企业进行道德资本投入的理由主要有:进行道德资本投入淡化了企业的基本使命,企业追求经济利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承担道德责任;企业缺乏处理道德问题的必要技能,承担道德责任所需的成本得不到补偿;追逐道德目标将会使企业的权利泛化;企业与道德建设等社会行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笔者认为,道德资本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德资本是基于一定的核心价值观念而进行投入与运营的,它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能够帮助营销渠道成员基于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而有效地开展经营管理 道德资本投入主体能够以有形的资本投入形式支持营销渠道成员针对产品流、信息流、促销流、文化流、所有权流、资金流、收益流等不同的经营内容和经营层面进行物质创造与精神提升的系统性改造,使营销渠道成员管理行为能够通过建立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尤其是一种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价值观念而统一起来,进而使营销渠道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和管理冲突降至最低水平,并为整个营销渠道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市场营销作为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过程,它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而独立存在,因而以道德资本形式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避免在核心道德价值观念迷茫以及商业文化观念对核心道德观念构成较大冲击的社会发展阶段出现的严重对立和冲突,这对解决核心价值观念不稳定、核心价值元素缺失、经营管理道德失范、价值观念冲突等问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二)道德资本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能够带来覆盖面广泛的间接经济利益 一般而言,市场营销活动中除了渠道成员参与者,还应当有非渠道成员参与者,例如从事金融、保险、运输、仓储、广告、咨询等业务的企业,因而一个完整的营销过程需要依赖于非渠道成员参与者的有效参与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营销有时会突破营销渠道的空间限制而发展成为一种合作边界较为模糊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且作为渠道成员主体的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经营管理规模越大,这种边界就会变得越模糊,此时它们需要借助于“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道德传播工具与经济领域中不同类型的经营实体即非渠道成员开展广泛接触,依据市场价值、道德价值等标准对其他参与者的行为作出一致的观察与判断。道德资本投资于营销活动能够从本质上提升非渠道成员参与者的道德水平,消除渠道道德空白、道德障碍和道德观念冲突,从而为所有渠道参与者(包括渠道成员和非渠道成员)带来间接的经济利益。 (三)道德资本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 道德资本投资于营销领域会带来并不完全属于营销渠道参与者的社会利益。因此,加大在营销领域的道德资本投入,不仅会使营销活动中的各类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而且会通过道德资本效益扩散所形成的“外部化效应”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社会越是进步,营销活动越是频繁,社会大众就越是受营销活动的影响。因此,道德资本投资于市场营销能够使那些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无法完成的道德建设任务,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营销渠道来完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营销客观上承载了道德建设的使命和任务。道德不论是被作为最终目的,还是被视为一种赢利工具,它都会产生一种有助于改进社会风气的作用。“因为,以赚钱作为人有义务要达成的目的本身,作为‘天职’,这样一种观念是与任何时代的道德观感相背反的,这几乎无须证明。” 符合道德的生产经营比不符合道德的生产经营对于社会发展更有益。作为目的性的道德投资和作为工具性的道德投资,尽管在理论上可以进行划分,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区分。尽管道德资本在市场营销中具有以上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但是企业营销道德资本运作是否一定会产生价值增值效果,这不仅需要考虑企业所处的道德环境,同时还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经营运作资本的能力。道德资本不仅是带来生产过程价值增值的工具,它同时也是联结企业与消费者的重要纽带。强调道德资本在营销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是为了让企业从单纯地追求利润的逻辑思维中走出来,进而能够从长远发展角度着眼来审视自身的或者所在群体的行为,使企业成为合乎道德规范的组织。 二、市场营销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产品策略中的道德问题 主要表现为:企业所生产产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存在严重的物理性能层面的缺陷和道德文化层面的缺陷,有的企业甚至专门生产一些低级趣味的产品,消费者在消费这类产品时会产生不健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意识,逐渐形成不良的生理、心理反应,最终导致对于生产企业的不信任和强烈不满,进而危及到整个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的基础。企业过于强调产品外在形式的奢华特征和过于强调产品核心内容的经济性,都将使产品的生产制造严重脱离普通大众消费习惯进而步入误区。这种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时存在的过度生产和生产不足,而不是如西方伦理学强调的走“中道”,势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消费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价格策略中的道德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价格制定过程中缺乏公开、透明的定价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严重脱离成本地制定超高价格,对于消费者这一相对处于价格谈判弱势地位的群体实施价格欺诈。价格决策直接决定利润利益的分配,因此,针对普通消费者制定超出其消费能力的高价格,事实上是直接将消费者剩余压缩到了尽可能小的空间之内,进而极大地减小了消费者由于消费产品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在顾客满意度下降的同时,使生产与消费之间由于价格扭曲而产生尖锐矛盾。而针对竞争者所采取的竞争性价格策略,在以低价格引发价格战时,又会导致竞争伦理发生变化,参与竞争的企业会以本能取性,进而误导社会资源配置,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出现极大的非理性成分。同时,围绕争夺市场定价权产生的激烈竞争,也会使“生存意志”伦理思潮盛行,最终导致道德伦理核心元素“同情心”“公平”“正义”的持续减弱,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全、秩序与和谐运转。 (三)渠道策略中的道德问题 主要表现为:中间商未能站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渠道设计和渠道经营,而是单纯地追求渠道整体系统的利益最大化。比如,为了提升渠道竞争力而扩大经营规模、拓展经营领域,压缩中小竞争者的生存空间,以大量减聘雇员的方法来提升竞争力,以增加顾客的自选活动范围而大量减少一线服务人员,以及为赢得竞争优势地位而大量经营品牌产品,不经营适合普通大众消费的一般产品,提高产品进入商场的门槛和提高铺货费用等,这些做法都严重地恶化了社会就业和生活消费环境,导致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下降。 (四)促销策略中的道德问题 主要表现为:不择手段地制作和传播专门针对竞争者的攻击性广告,用以提高本企业及其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制作过度夸大产品功效或隐瞒产品缺陷的广告诱惑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使用含糊其辞的广告宣传词句误导消费者。促销人员缺乏基本的道德培训和道德素质,利用公共社会资源即人们长久以来彼此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的善良心理,在营销活动中设计专门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促销活动和针对亲戚、朋友、同事的促销活动,有的甚至将这些促销活动演变为非法传销,在组织结构上发展成为“金字塔”诈骗和“老鼠会”。促销策略中的各种不道德行为及非法行为,已经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有时营销道德缺失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上述某一个具体方面,而是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或者全面的道德缺失。例如,近年来普通消费者比较关注的药价高的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价格方面道德缺失的问题,它是涵盖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各个层面,包括在生产、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或全面的营销道德缺失问题。有的药品生产企业,其产品生产成本很低,比如只有几元钱,但是在市场上却标价上百元。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有的药品企业甚至在具有大批量生产能力和经销能力时,也只是少量地供应市场以保持价格和产品的优势地位,为此在营销渠道选择上也会作出符合企业利益的经营安排。这种不顾患者消费需求的生产经营行为本身就存在着营销道德缺失的问题。为此,消除营销道德缺失现象必须重视道德资本的重要价值并增加道德资本的总量和比例,同时要强调道德资本在营销环境改造方面的具体指向性。 三、道德资本在市场营销中的具体运用 在营销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各种道德缺失现象,其重要原因除了人们对于道德规范重要性的认知水平较低之外,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对于道德环境改善所投入的道德资本不足或者是使用方向不正确所致。因此,在当前以家庭投入为主的个人私德品质教育和以纳税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公共道德统一建设的现行道德教育体制下,强调企业对道德资本的应用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企业道德资本的投资与使用主要应当是针对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一)道德资本投资于企业内部环境改造 1.个体因素和道德培训。营销人员的言行举止、价值判断、道德观决定了企业营销行为的道德与否和道德水平的高低。规范企业的营销行为,必须在营销人员选择上作出准确判断,即雇用有道德的员工,解雇不道德的员工。因此,企业应当设定合理的道德标准和采用科学的甄选技术,并将其运用于营销人员的雇佣和评估过程之中,特别是对于营销管理者的甄选和评估。营销道德培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强化营销道德的一个有力手段,它能够使营销员充分了解营销道德的重要性,当他们真正面临营销问题时,就不至陷入道德迷茫之中。通过设立研讨会、专题讨论会和类似的营销道德培训项目来鼓励有道德的营销行为,这是提升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把自己的营销道德期望与营销人员对于本身工作的理解进行有益的沟通。 2.组织关系和组织结构。营销道德的选择不仅受个体因素影响,而且受组织中上级与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的影响。科学合理、准确明晰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形成营销者的道德行为。正式的规章制度中的职务说明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可以形成营销行为的一致性。企业领导者的行为对个人在道德与非道德行为的抉择上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员工之间在营销道德策略中也会相互影响。绩效评估系统评价标准影响着营销者的道德性策略选择。明确而现实的营销目标的设定,对于营销人员的激励与绩效考核至为重要。如果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不切实际,即使再明确的目标也可能引起道德争议。目标切实可行,就会使这个方面的压力降到合理的程度。绩效评估既要关注营销人员的业绩,同时也要关注他们所使用的营销方法的合理性。一般而言,雇员面临的工作压力越大,就越有可能在道德标准上妥协。 3.企业文化和道德准则。高强度、高标准的企业文化会促使营销者制定道德的营销策略。企业文化通过员工行为规范、工作习惯、业余活动及趣闻逸事等细节表现出来。倡导优秀的企业营销文化,首先要强调社会责任感,营销行动要兼顾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自身利益;其次要以人为本,营销目标设定合理可行;第三要帮助营销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其关注的重点从眼前经济利益转到长远发展上来。营销道德准则的制定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内容应当详尽具体,对应当鼓励的行为和不应当从事的行为,以及雇员各项行为所依据的基本思想,都应当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第二,企业推行的营销道德准则应当有一定的伸缩空间,以便于员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自由、灵活、恰当的判断;第三,企业不能孤立、静止地制定和应用营销道德准则,应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适时对其作出调整,并不断向营销人员传递企业的营销道德期望,各级营销管理人员应当支持并不断重申这些准则的重要性。 (二)道德资本投资于企业外部环境改造 1.社会环境。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和政府来完成,而企业组织和社会群体并不承担主要的道德教育义务。这种教育状况使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产生了严重割裂,道德规范对社会大众行为的影响程度渐趋下降。道德资本形成是一项系统工作。因此,现阶段要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塑造注重营销道德的社会氛围。鼓励个人、家庭、企业、媒体等都参与到良好社会氛围的构建中来,树立并褒奖道德典范,披露并惩治不道德行为,使诚实守信、公平公正、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每一个人理所当然的道德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企业管理者、职工、营销人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企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道德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引导企业具有战略思维,兼顾社会整体利益、消费者利益和自身长远利益,寻求可持续发展。 2.行业环境。建设和完善行业协会,强化行业协会各项职能。行业协会介于政府与企业、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是同行业企业之间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具体履行沟通、监督、自律、协调等职能。行业协会促使整个行业的所有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因为,如果一家企业出现道德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商业信誉以及整体利益。行业协会应当对本行业营销道德准则作出明确规定,树立道德典范企业并予以多种形式的褒奖,如宣传、帮扶、政策优惠等,引导其他企业追随、效仿,对非道德行为实施处罚。行业协会应通过加强行业间的沟通协调,解决行业中出现的营销道德难题,通过多种措施并举,充分发挥协会的多种职能,最终提升行业整体道德水平。 3.在鼓励企业进行道德资本投入方面,政府部门也可以发挥关键作用。比如,可以明文规定企业用于营销道德建设的资本投入数量、比例以及投资对象和具体项目;在企业利润分配中,明确规定用于道德资本积累的比例和数量;对于道德资本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可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在营销道德资本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表彰,扩大有道德责任心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加大对于破坏道德环境的企业的惩罚力度;从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秩序的角度出发,加强道德资本筹集力度,监督道德资本的使用,加强对于该项资本使用效益与效果的研究力度,通过政府引导企业道德资本投入方向,进而把家庭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企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营销道德论文:营销渠道道德建设发展 摘要营销渠道道德是规范渠道参与主体行为的标准。通过分析渠道道德系统,指出其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同时构建了渠道道德建设模式,指出社会、政府、企业在其中的作用。 营销渠道是企业实现产品转移的重要环节。斯特恩认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赖的组织,邓胜梁认为营销渠道是一种完成产品分配活动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营销渠道的参与者是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产品流、信息流、所有权流、促销流等,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必将产生道德性问题。渠道道德是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的标准,在产品分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倡导营销渠道中的道德,不仅使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认清在渠道中的责任、义务及道德规范,提高各参与主体的道德觉悟,而且能协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分销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能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本文从营销渠道的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营销渠道的道德内容系统,并构建营销渠道道德控制系统,为认识渠道道德关系和渠道道德构建提供参考。 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 1.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构成 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参与者一般为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直销除外),这三者在营销渠道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些参与主体两两之间的道德关系,构成了整个营销渠道道德内容系统,如图1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由两两之间的九种关系组成,构成了以下六种道德关系:①生产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供应道德关系(Ⅰ),指生产商在建立渠道时,在渠道的选择、渠道设计(长度、宽度)、渠道目标等方面与其他同类产品或互补品生产商之间产生的道德性问题。②生产商与中间商的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Ⅱ和Ⅱ’),指生产商与中间商在谈判及合作全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性问题。上游道德性关系是双向的,既有生产商对中间商的道德问题(Ⅱ),又有中间商对生产商的道德问题(Ⅱ′)。③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Ⅲ和Ⅲ′)。企业建立营销渠道,是为了实现其营销目的,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生产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及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构成了营销道德关系。④中间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Ⅳ)。与供应道德关系类似,指中间商之间在、销售竞争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道德问题。⑤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Ⅴ和Ⅴ′)。中间商不是产品生产者,它只是产品的推销者。在产品推销过程中双方行为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推销道德关系。⑥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消费道德关系(Ⅵ)。不同消费者之间在购买产品时产生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消费道德关系。 另外,社会是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的组成部分。首先,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对渠道道德有重要影响;其次,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后,社会环境对于渠道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1.2营销渠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2.1生产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生产商与其他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其他生产商主要是指与之有渠道竞争的中间商,如同类产品、互补品生产商以及对共用渠道有控制或影响的生产者。其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渠道的选择、渠道目标冲突、渠道设计(长度、宽度)等;与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定价、质量、库存、供货合同、促销、交货时间、账款支付、技术支持等相关的道德问题,损害中间商的利益;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选择、价格(价格虚高和歧视价格)、质量、分销目标、渠道设计等方面的道德性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如产品质量低劣、不方便顾客购买、不及时分销、售后服务跟不上等。 1.2.2中间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间商与生产商、其他中间商及消费者有道德关系。与生产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的恶性窜货、库存、分销不力、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损害生产商的利益;与其他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争夺经销权、窜货等道德性问题;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在产品推销过程中的虚假广告、服务态度恶劣、隐瞒产品缺陷、价格虚高等道德问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1.2.3消费者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消费者与生产商、中间商及其他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与生产商和中间商的道德问题是消费者恶意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表现为恶意索赔、漫天杀价、虚假宣传而损害企业声誉等;与其他消费者的道德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抢购、商业投机、内部购买等行为,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利益。 2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 2.1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构成 营销渠道中的矛盾和冲突,不能仅靠法制来解决,即使有健全的法律体系,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仍然需要道德来维系。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营销的扩展,需要大力加强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构建完善的营销道德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如图2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建设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以及渠道道德控制。 (1)渠道道德认知。根据营销渠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问题的成因、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对营销渠道中的道德问题的准确认知。 (2)渠道道德标准。根据对渠道道德的认识以及社会中普遍的道德观念,制订渠道道德的评价标准和渠道道德规范,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操作。 (3)渠道道德评价。对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渠道道德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整个渠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二是对渠道的某一主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道德评价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适当的方法。 ⑷渠道道德控制。对渠道道德的研究,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因此,渠道道德控制是最终的目的。渠道的道德控制主要从文化引导、赏罚机制、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四个方面进行。 2.2社会、政府、企业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在营销渠道道德构建过程中,社会、政府、企业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全方位推进营销渠道道德建设。 (1)社会的作用。社会环境是营销渠道的重要环境,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理应发挥作用。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标准、道德控制上。首先,道德问题出现在社会中,需要社会中的人、组织、机构对道德问题进行认识和研究;其次,社会的价值观、善恶观是制定渠道道德标准的重要依据;最后,社会的价值、文化引导是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环境。 (2)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体现在道德标准规范的制定、道德评价、道德控制上。政府首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标准及后赏罚机制,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各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政府在道德控制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建立相应的道德培训机构,广泛教育和宣传,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企业不道德行为的后惩罚成本高于其收益。 (3)企业的作用。企业是渠道的重要主体,在渠道道德建设中首先要加强自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坚持等价交换原则,互相理解,共享利润,做到义利统一,寻求长期合作关系;其次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性水平。 3结论 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供应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和消费道德关系构成了渠道道德系统,并分析了各主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②渠道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和渠道道德控制。社会、政府、企业都应发挥自身的作用来提高渠道道德水平。 营销道德论文:营销道德复杂性及其衡量标准 营销道德的复杂性 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公平、自愿、诚实和守信。公平是指买卖双方互惠互利,平等交易;自愿意味着消费者有自由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力,企业有自由买卖的权力;诚实要求买卖双方在交易中要互通真实信息,消费者对商品有充分的知情权。然而在企业的营销实践中,一些企业不时的违反上述基本要求,侵犯消费者或社会公众的利益,引发了各种营销道德问题。 一方面,影响营销道德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市场、政府的因素,又有企业文化、企业领导个人的因素;另一方面,企业营销道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营销实践中的不公正、弄虚作假的现象,又有浪费、污染环境等问题。同时,一些营销行为的不道德性表现明显,而有些营销行为是否道德却存在争议,呈现出复杂性。 (一)影响营销道德的因素 市场因素。当市场趋势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格局,企业产品不愁销路,市场缺乏竞争,这将驱使某些企业凭借其对某些产品的垄断地位,采用某些非经济手段参与市场竞争,侵害社会及消费者的利益。当市场趋势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在竞争中的行为越是受到其他企业和消费者的监督和制约。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制约企业营销道德水准的又一重要外部因素。任何企业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生存和发展,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政府因素。政府因素是影响企业营销道德水准又一重要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立法调控体系健全程度,政府对企业违法及违德行为的态度。如果地方政府对企业非法与非道德行为采取严厉的态度进行制约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这将有力地限制非道德行为的泛滥。反之,如果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违法与违德行为持纵容或包庇、保护态度,这必然会加剧本地区企业的非道德行为。 企业领导者个人因素。企业最高领导者是企业的人格化,其个人道德哲学必然会融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中。企业领导者个人哲学对营销决策的道德水准起决定作用。领导者具有正确的经营哲学,在制定营销决策中,才能既考虑企业的利润同时兼顾消费者及社会利益,而体现出企业营销决策的道德性。反之,如果企业领导者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不惜损害消费者与社会利益,营销决策必然会偏离道德的轨道。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是直接影响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指处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企业风格习惯及传统,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而企业价值观引导着企业的经营行为,规定着企业领导者及广大职工的决策动机。 以上因素对营销决策的作用不是孤立地发生的,它们相互交错、彼此渗透交溶在一起共同起作用,其中企业领导者起主导作用。 (二)营销不道德的表现形式 营销道德是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行为规范与标准,其实质是解决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妥善解决企业利益同消费者利益、自然环境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关系,强调营利与道德的双重标准,在谋取利润的同时,也要满足消费、引导消费、传递新的生活标准和新的价值准则,引导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实际生活中,企业营销中不道德形式多种多样,具体来说主要有: 市场营销中的不公平:产品生产或服务中侵害消费者的健康与人身安全,如有潜在危险性的玩具;满足大多数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忽略了其他少数人的利益,如香烟满足了广大烟民的需求却导致了许多被动人吸烟,间接损害了被动吸烟人的利益。 营销中的弄虚作假:经常出现的欺诈型的特价、减价广告促销,即欺骗了消费者,又影响了其他企业合理减价销售的正常开展;过分夸张的广告能够增加广告的吸引力,诱使消费者购买,而消费者作出错误的购买决策但购买后发现实际利益小于期望值,无疑使消费者受到了伤害;滥用质量标志。如产品中滥用“纯羊毛”、“纯棉”标志,给消费者判断产品的质量档次带来困难。 营销中的浪费现象,如计划废旧,过度的包装,过高的广告、宣传费用等,既浪费了资源又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环境污染,一些企业在努力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如汽车尾气排放、塑料制品废弃后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 上述营销行为有些易于识别,其不道德性一目了然。但由于个人价值观及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对道德与不道德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有些营销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在很多情况下要判别清楚并不容易,如:夸张性的广告宣传,产品宣传广告都带有夸张的成分以便增强其吸引力,然而过度夸张实际上诱使消费者上当。 营销道德的衡量标准 营销道德是用来判定市场营销活动正确与否的道德标准,即判断企业营销活动是否符合消费者及社会的利益,能否给广大消费者及社会带来最大幸福。要对企业的营销行为进行有效的道德约束,首先就必须有一套道德评价标准。 西方国家伦理界对营销道德的判断存在两大理论。一是功利论,主要以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二是道义论,主要从处理事物的动机来审查是否道德。 按照功利主义的观点,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而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这就是说,一种营销行为道德与否主要看这种行为产生的结果,与其他方式相比这种行为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最好的就是道德的。 而按照道义论的观点,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道德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道义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如果善被与某种条件,例如结果联系起来,那就不能被认为是真正善的。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道德上正当的,关键是看它的动机。相同的行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行为准则作用的结果。道义论,主要从处理事物的动机来审查是否道德,并从直觉和经验中归纳出人们应当共同遵守的责任和义务,以这些义务的履行与否来判断行为正确与否。 存在于企业和社会间的契约意味着企业必须感激他们生存在社会里,这个社会期望他们关心他人的福利和普遍的社会利益。因此,企业在确立自身营销行为的道德标准时,必须兼顾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结果,纯粹的功利主义原则和纯粹的道义论原则作为指导都是不可取的,这是两种极端的标准。现实中,人们通常把功利论与道义论结合起来评价营销过程中的道德问题。 营销道德论文:国外营销道德理论 一、国外营销道德理论与保险公司营销活动 国外评价营销道德的一般理论主要有功利论(U-tilitarianTheories)、道义论(DeontologicalTheo-ries)、相对主义论(Relativism)。所谓功利论,是指判断某行为是否有道德,主要看其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如何。当某行为能够为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便是道德。反之。便不是道德。如何界定功利?一般都认为,功利是指事物的内在价值或者内在的善,而不是外在价值或道德上的善。内在的善是指健康、快乐这类非道德意义上的内在价值。外在的善是一种手段的善。某事物是否具有外在善,是需要通过它能否获取“内在的善”的能力来证明。道义论认为,某些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不是由行为结果,而是由行为本身内在特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只需要根据本身的特征可以确定,而不一定要根据行为的“善”、“恶”后果,即符合义务原则的要求时,便是道德的。义务论从人们在生活中应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角度出发,根据一些普通接受的道德义务规则判断行为的正确性,是有现实意义的。事实上,诚实信用、公正公平、不偷窃、不作恶和知恩图报等品行已经被大多数人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义务并付诸于行动,而且这些义务准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法律、公司政策及贸易惯例等方面。相对主义论是指事物对与错及某行为恶与善的判断标准因不同社会而有异。这是由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在某一国家考虑的道德及道德标准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使企业伦理教育与伦理原则很不相同。如在商业经营活动中,某些国家对贿赂行为深恶痛绝,法律上是禁止的,而有些国家则容许贿赂,认为这是开拓商务不可缺少的方法。可见,对同一行业道德性的判断,在不同国家是有区别的,从而产生了道德的相对性。 从以上三个理论来看,营销道德与保险公司营销活动的营利性并不矛盾。营利性是指公司的存在以营利为目的,力争在一定投人的条件下收益最大或在一定收益的条件下投入最小。营利性是公司“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性质,是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公司的营利活动并不意味着对顾客和社会造成危害。按照对顾客和社会是否有利。公司的营销活动可以分为三类:利他活动,损他活动。害他活动。即公司营销活动=利他活动+损他活动+害他活动。其中,非道德的营销活动=损他活动+害他活动,因为非道德营销或多或少地要损害顾客、社会的利益;符合道德的营销活动=利他活动。保险公司在营销道德的规范下,通过创造顾客满意,推动社会进步来实现自身营利和发展。 二、保险营销道德陷阱及成因分析 (一)保险公司的过度包装 根据《保险法》第三十条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也就是说。作为保险公司,在理论上,并不存在为投保人设置陷阱的条件!然而,在现实的投保和理赔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形成道德风险的存在,却往往充斥着很多保险人设下的、合法的温柔陷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险公司险种设置和宣传上的过分夸大。主要表现在:表述避重言轻。模棱两可。2.保险条款中相关内容的复杂化表述。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在保险条款中对于可以简单明了说清的问题做复杂化表述,使保险合同条款让许多人觉得不知所云、不知所以。有时甚至让人产生种种错觉。3.投保容易理赔难。由于投保人自身的保险知识欠缺、保险公司相关合同条款的模糊化表述及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保户感觉理赔很难。 (二)保险营销员道德陷阱 保险商品是一种劳务商品,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直观的外界对象客体,不能以某种物理属性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正因为保险商品的无形性使得顾客不能凭五官感觉来判别哪一种险种适于自己,也很难读懂保险合同,这就要业务员做深入浅出的介绍,并能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同时,从保险公司的运作机制上进行分析,其结论是:保险业务员一般都会“站在客户一边”。最大限度地挖掘保险责任,客观公正地解释保险合同,为客户争取最大的保险利益。然而,在现实的保险实务中,却并非如此。有些消费者对“拉保险的”非常反感,其原因是认为保险业务员“素质差”。为了说服人们购买保险,一些保险业务员往往“王婆卖瓜”。极力夸大保险责任,过度渲染保险保障利益、推荐高比例返佣险种等,而对于保险的除外责任避而不谈。与此同时。部分保险业务员缺乏专业知识,本身对保险条款一知半解,不能正确理解保险的条款及其相关法规,从而使客户的保险利益无法得到最大化保障。如:对新推出的各投资类保险不能根据不同客户需求相应介绍不同的险种,甚至客观上误导客户选择不合适的险种。理赔时又不按规定办理。加之保险业务员频繁流动,对于这些违规者行业内缺乏禁入机制。所以业务员违规现象屡禁不止。误导、欺诈客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特别是近年热销的投资连接险,这本是一种与股市关联、客户自担风险的险种,但一些营销员为拉保单拿提成,对风险避而不谈,对回报夸夸其谈,结果往往导致客户“期望有多高,失望有多大”,进而引发退保纠纷,影响保险公司的声誉,大大损害了保险业的形象。 三、保险营销道德建立的办法 (一)进一步修改完善保险法 保险公司在营利性和安全性的双重约束驱使下,往往表现出“寻缝行为”,即寻找国家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漏洞、社会舆论的盲点和其他市场环境因素的可乘之机,以实现安全性,增加营利性。如果法制不健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非道德营销行为就会泛滥。许多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立法来保证营销行为与社会利益相一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开展营销道德观念教育 营销道德首先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只有被包括保险公司和公众在内的全社会广泛接受,才能成为保险公司的自觉行为。为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进行营销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使保险公司和公众深刻认识到营销道德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伦理在公司营销活动中的延伸,是公司行为约束机制之一,是对法律规范的补充。从保险公司方面讲,公司文化建设应以营销道德规范的树立为核心,形成“重道德、讲责任”的氛围,把营销道德规范渗透到全体职工的意识中去,把执行营销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从社会方面讲,政府有关部门或社会有关团体应广泛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使公众意识到抵制非道德营销行为是自己的基本权力, (三)充分发挥保监会的作用 由于个别保险公司的非道德营销行为会损害全行业的商业信誉和利益,保监会应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道德准则以及对非道德营销行为的处罚规则,规范全行业的营销行为,维护全行业的利益。 (四)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对于保险公司的非道德营销行为应借助新闻媒介的作用予以监督和约束,唤起群众抵制其产品,引起国家执法部门的注意,增加这类公司的经营风险和“投机成本”,通过舆论的力量使其回到道德营销的规范中来。 (五)建立专门的保险消费者协会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就爆发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运动,涌现了许许多多消费者组织。这些组织揭露出企业种种非道德的营销行为及其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采取各种方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把保护消费者权益运动推到了高潮。我国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保险消费者协会,保险消费者协会迫使其保险公司接受某些共有的道德原则,放弃某些非道德原则,从而弘扬优良作用,监督抑制某些不良行为和作风。 (六)丰富市场保险品种的供应。强化竞争机制,运用经济规律淘汰非道德营销行为 在本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非道德营销行为泛滥的现象。这与当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我国目前保险险种少,无特色,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保险公司之间缺乏竞争。广大保户没有选择余地,非道德营销行为乘机猖獗。公司之间竞争激烈,遵循营销道德规范的保险公司维护了保户和社会利益,将受到市场欢迎而蒸蒸日上:违背营销道德的保险公司损害保户和社会利益,将受到市场抵制而被淘汰。 (七)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建立不良记录名单 为了保护投保人的利益,各地根据实际建立保险系统的信用体系。保险信用体系建立一个“不良记录名单”。主要对三类人进行记录,首先是保险公司的总经理、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不良记录可分为直接取消资格、警告等。第二类是保险公司的一般员工。第三类则是针对保险营销员,如果某营销员有着严重的误导行为,将被记录在案。 (八)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品质素质,重塑诚信形象 营销活动是一项塑造形象、建立声誉的崇高事业。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诚实严谨、恪尽职守的态度和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的作风。同时。保险是以“最大诚信”为原则的职业,保险关系的发生,以保险人的信用度高、声誉好而得到投保人的信任为前提条件,保险关系的确立。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形式为基础,合同当事人都承担了讲信用的法律责任,保险关系的维护和实现,以严格履行承诺为条件。所以保险服务人员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自觉地、坚定地毫不动摇地、完全彻底的重合同守信用,遵守承诺,履行义务,增强维护保险和保险执业群体的信用和声誉的自觉性。 营销道德论文:国际市场营销道德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国企业市场营销的范围不断扩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一样会遇到各种道德问题。同时,国际市场营销面临的道德问题因各国文化差异而使其更加复杂和多样。所以,基于全球化视角,探索国际市场营销道德行为及其评价,并思考国际市场营销道德建设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其现实意义。 一、国际市场营销非道德行为 1、国际营销贿赂 国际营销贿赂是指跨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营销活动时,通过提供、给予有价值之物,以达到影响政府官员或企业人员履行其职责时所作所为的目的。国际营销贿赂目前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在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中,美国多家企业卷入了营销贿赂丑闻之中。 2、国际营销胁迫 国际营销胁迫是指用暴力或威胁达到营销目的。使用胁迫手段的目的是让某人(或企业)做违背意愿的行为。国际营销胁迫经常表现为跨国公司强迫一个零售商要得到其想要的产品必须经营某种特定产品,或零售商经营跨国公司产品时提出诸如赞助费的额外条件。 3、国际营销欺骗 国际营销欺骗是指通过误导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的。这些不诚实行为是违反营销道德的最经常形式。欺骗包括对研究数据或会计数据进行歪曲或做假,做误导性广告,以及不真实地描述产品。它的表现还有篡改花销报告,剽窃其他产品的性能鉴定证书,以及不真实地描述财务状况。 4、国际营销歧视 国际营销歧视是指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企业或个人开展营销活动时采用带有歧视性营销策略或战略。例如在定价方面,国际上仍然存在价格分级问题,表现在国内、国际两个价,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不同价。国际营销歧视是国际政治歧视在经济领域的延伸。 二、国际市场营销道德评价理论 目前,国际市场营销道德的一般评价理论是目的论和道义论。 1、目的论 目的论(teleology),是指判断某行为是否有道德,主要看其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如何。当某行为能够为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便是道德。反之,便是不道德。这种注重结果的伦理观点,最受指责的是只强调决策的后果,而不重视行为过程;只偏重组织权益,不重视个人的权益。 目的论理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杰米里•边沁(Bentham)和约翰•穆勒。迄今为止,目的论已经形成多种流派,尽管这些流派存在分歧和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基本的,都是以目的和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衡量什么是善,什么是最大的善的问题,并依此判断行为的道德性。 功利理论强调行为的后果,并以此判断行为的善恶。一种行为在善恶相抵后形成净善,该项行为才是符合道德的。西方学者韦斯和弗里切等人认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出发点是利己或功利的。由此曾提出利己主义(Egoism)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道德观点,前者是指结果对个体(包括企业等个别组织)有利,后者则指后果对受行为影响的所有人有利。 2、道义论 道义论认为,某些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不是由行为结果,而是由行为本身内在特性所决定的。道义论重视决策过程,重视这种过程中的个人权益与个人原则。也就是说,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只需要根据本身的特征可以确定,而不一定要根据行为的“善”、“恶”后果,即符合义务原则的要求时,便是道德的。例如,企业之间签订经济合同,他们必须履行合同义务,否则经营活动便会瘫痪。 道义论还强调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善恶的道德价值。例如,有三个企业都进行同一工程的投资(如希望工程),甲企业为了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以便今后打开其经营之路;乙企业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丙企业为了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很显然,丙企业投资行为是来自尽义务的动机,因而更具有道德性。 3、目的论与道义论在国际营销中的作用 目的论和道义论在国际营销中有广泛的应用,但也有一定的缺陷。目的论只重视行为的结果,而不顾此行为的手段与动机。所以它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忽视个人权益,只重视整体权益,体现在国际营销中只注重本国利益,而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第二,忽视正义与权利原则,忽视平等与分配的精神,即只重视幸福的总和,而不考虑幸福怎样分配,这就造成不公正的结果,体现为国际营销中的发达国家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第三,忽视公平,尤其不重视行为的过程,就可能导致欺骗、说谎、不公正等非道德的行为发生。在跨国经营中,这一点表现的很突出。 道义论从人们在生活中应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角度出发,根据一些普通接受的道德义务规则判断行为的正确性,是有现实意义的。事实上,诚实信用、公正公平、不偷窃、不作恶和知恩图报等品行已经被大多数人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义务并付诸行动,而且这些义务准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法律、公司政策及贸易惯例等方面。总体来说,道义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强调个人权益、公正与道义,忽视组织的整体利益。第二,忽视企业盈利性,跨国经营的利益取向更明显,利润导向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接受。第三,过多地考虑人类福祉,事实上很难做到,缺乏实用性。道义论在国际营销中应得到提倡,应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国际市场营销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1、跨国公司应将营销道德建设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对于道德价值观的认识差异体现在企业文化中。日本、韩国的经理往往将贿赂作为一种商业活动的入门费。日本、美国的经理更关注环境污染的合法性和风险性。亚洲的经理对道德的回答不如美国经理的回答肯定。日本和台湾的经理在道德上的妥协性较大。可见,对于道德的认知和行为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并深植于企业文化之中。 我们通常理解的企业文化有两个层次。深层次的文化包括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浅层次的企业文化包括指导企业员工日常行为活动的规范。将营销道德建设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就要在两个层次上予以体现。在深层次上要树立符合文化的道德观念,在浅层次上要制定诸如《业务行为指南》(波音公司于1985年制定,缔造了波音经营良好、成功而且道德良好的公司形象)的道德行为规范。 2、理论界应构建国际性营销道德体系 对于什么行为是营销道德行为,什么行为是营销非道德行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公司对此的认识差异很大。在政治领域,现已存在诸如《国际法》、《国际人权宣言》等用以调整政治冲突的理论依据。同样,在经济领域,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也应构建国际性营销道德体系。 国际性营销道德体系应贯穿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即从营销调研活动开始,到针对目标市场特点,制定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公共关系,政治关系策略等。在这些营销活动中的道德性问题涉及到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在构建上显然存在很大难度。但这一体系一旦构建成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国际营销行为,会极大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3、国际经济组织应进行基于诚信的营销道德测评 可以设想,如果有一家国际性组织,诸如WTO,世界银行,每年度公布全球公司营销道德状况排名,这将会引起不次于《财富》500强的商业效应。就目前而言,展开基于诚信的营销道德测评在理论上已经可行,只是还没有进入实践层面。 如果展开了基于诚信的营销道德测评,会在两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一是促使更多企业认同国际营销道德标准,将其营销行为纳入到国际营销道德规范中来,这将掀开国际营销发展新的一页。二是在开展国际营销活动,寻求合作伙伴时,会在信息搜集难度大,国外情况不了解的现状中更有效地选择合作伙伴,降低国际营销的风险。 4、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在国际营销中,消费者维权的成本更高,而消费者维权的意识也较淡泊。由于文化的差异,亚洲消费者多奉行传统文化,讲究息事宁人,在商品价值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一般不愿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对簿公堂,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国际企业的不道德行为。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消费意识较强,消费者起的作用也较大。从总体上讲,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可以削弱国际经营企业的不道德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营销道德建设。 5、制定相关法律 虽然法律与道德不是一个范畴,但当经营者的道德意识不能提升到一定的层次时,法律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目前,国际经营企业在境外经营主要受所在国法律的限制,而本国法律一般不予以关注。笔者认为,基于国家形象和国家经济利益的长远考虑,世界各国应考虑制定相关法律,或在已有法律中体现对境外营销行为的约束。以我国为例,虽然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多,但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在境外经营的专门法律,如《境外投资法》等,所以我国应加紧修订相关法律,并本着树国际良好营销形象的原则在相关法律中引入国际市场营销道德问题的处置办法。 营销道德论文:营销渠道道德系统 营销渠道是企业实现产品转移的重要环节。斯特恩认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赖的组织,邓胜梁认为营销渠道是一种完成产品分配活动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营销渠道的参与者是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产品流、信息流、所有权流、促销流等,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必将产生道德性问题。渠道道德是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的标准,在产品分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倡导营销渠道中的道德,不仅使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认清在渠道中的责任、义务及道德规范,提高各参与主体的道德觉悟,而且能协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分销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能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本文从营销渠道的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营销渠道的道德内容系统,并构建营销渠道道德控制系统,为认识渠道道德关系和渠道道德构建提供参考。 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 1.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构成 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参与者一般为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直销除外),这三者在营销渠道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些参与主体两两之间的道德关系,构成了整个营销渠道道德内容系统,如图1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由两两之间的九种关系组成,构成了以下六种道德关系:①生产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供应道德关系(Ⅰ),指生产商在建立渠道时,在渠道的选择、渠道设计(长度、宽度)、渠道目标等方面与其他同类产品或互补品生产商之间产生的道德性问题。②生产商与中间商的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Ⅱ和Ⅱ’),指生产商与中间商在谈判及合作全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性问题。上游道德性关系是双向的,既有生产商对中间商的道德问题(Ⅱ),又有中间商对生产商的道德问题(Ⅱ′)。③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Ⅲ和Ⅲ′)。企业建立营销渠道,是为了实现其营销目的,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生产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及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构成了营销道德关系。④中间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Ⅳ)。与供应道德关系类似,指中间商之间在、销售竞争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道德问题。⑤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Ⅴ和Ⅴ′)。中间商不是产品生产者,它只是产品的推销者。在产品推销过程中双方行为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推销道德关系。⑥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消费道德关系(Ⅵ)。不同消费者之间在购买产品时产生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消费道德关系。 另外,社会是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的组成部分。首先,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对渠道道德有重要影响;其次,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后,社会环境对于渠道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1.2营销渠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2.1生产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生产商与其他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其他生产商主要是指与之有渠道竞争的中间商,如同类产品、互补品生产商以及对共用渠道有控制或影响的生产者。其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渠道的选择、渠道目标冲突、渠道设计(长度、宽度)等;与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定价、质量、库存、供货合同、促销、交货时间、账款支付、技术支持等相关的道德问题,损害中间商的利益;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选择、价格(价格虚高和歧视价格)、质量、分销目标、渠道设计等方面的道德性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如产品质量低劣、不方便顾客购买、不及时分销、售后服务跟不上等。 1.2.2中间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间商与生产商、其他中间商及消费者有道德关系。与生产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的恶性窜货、库存、分销不力、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损害生产商的利益;与其他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争夺经销权、窜货等道德性问题;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在产品推销过程中的虚假广告、服务态度恶劣、隐瞒产品缺陷、价格虚高等道德问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1.2.3消费者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消费者与生产商、中间商及其他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与生产商和中间商的道德问题是消费者恶意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表现为恶意索赔、漫天杀价、虚假宣传而损害企业声誉等;与其他消费者的道德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抢购、商业投机、内部购买等行为,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利益。 2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 2.1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构成 营销渠道中的矛盾和冲突,不能仅靠法制来解决,即使有健全的法律体系,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仍然需要道德来维系。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营销的扩展,需要大力加强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构建完善的营销道德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如图2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建设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以及渠道道德控制。 (1)渠道道德认知。根据营销渠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问题的成因、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对营销渠道中的道德问题的准确认知。 (2)渠道道德标准。根据对渠道道德的认识以及社会中普遍的道德观念,制订渠道道德的评价标准和渠道道德规范,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操作。 (3)渠道道德评价。对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渠道道德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整个渠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二是对渠道的某一主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道德评价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适当的方法。 ⑷渠道道德控制。对渠道道德的研究,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因此,渠道道德控制是最终的目的。渠道的道德控制主要从文化引导、赏罚机制、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四个方面进行。 2.2社会、政府、企业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在营销渠道道德构建过程中,社会、政府、企业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全方位推进营销渠道道德建设。 (1)社会的作用。社会环境是营销渠道的重要环境,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理应发挥作用。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标准、道德控制上。首先,道德问题出现在社会中,需要社会中的人、组织、机构对道德问题进行认识和研究;其次,社会的价值观、善恶观是制定渠道道德标准的重要依据;最后,社会的价值、文化引导是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环境。 (2)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体现在道德标准规范的制定、道德评价、道德控制上。政府首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标准及后赏罚机制,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各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政府在道德控制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建立相应的道德培训机构,广泛教育和宣传,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企业不道德行为的后惩罚成本高于其收益。 (3)企业的作用。企业是渠道的重要主体,在渠道道德建设中首先要加强自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坚持等价交换原则,互相理解,共享利润,做到义利统一,寻求长期合作关系;其次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性水平。 3结论 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供应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和消费道德关系构成了渠道道德系统,并分析了各主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②渠道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和渠道道德控制。社会、政府、企业都应发挥自身的作用来提高渠道道德水平。 营销道德论文:国际市场营销道德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国企业市场营销的范围不断扩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一样会遇到各种道德问题。同时,国际市场营销面临的道德问题因各国文化差异而使其更加复杂和多样。所以,基于全球化视角,探索国际市场营销道德行为及其评价,并思考国际市场营销道德建设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其现实意义。 一、国际市场营销非道德行为 1、国际营销贿赂 国际营销贿赂是指跨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营销活动时,通过提供、给予有价值之物,以达到影响政府官员或企业人员履行其职责时所作所为的目的。国际营销贿赂目前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在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中,美国多家企业卷入了营销贿赂丑闻之中。 2、国际营销胁迫 国际营销胁迫是指用暴力或威胁达到营销目的。使用胁迫手段的目的是让某人(或企业)做违背意愿的行为。国际营销胁迫经常表现为跨国公司强迫一个零售商要得到其想要的产品必须经营某种特定产品,或零售商经营跨国公司产品时提出诸如赞助费的额外条件。 3、国际营销欺骗 国际营销欺骗是指通过误导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的。这些不诚实行为是违反营销道德的最经常形式。欺骗包括对研究数据或会计数据进行歪曲或做假,做误导性广告,以及不真实地描述产品。它的表现还有篡改花销报告,剽窃其他产品的性能鉴定证书,以及不真实地描述财务状况。 4、国际营销歧视 国际营销歧视是指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企业或个人开展营销活动时采用带有歧视性营销策略或战略。例如在定价方面,国际上仍然存在价格分级问题,表现在国内、国际两个价,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不同价。国际营销歧视是国际政治歧视在经济领域的延伸。 二、国际市场营销道德评价理论 目前,国际市场营销道德的一般评价理论是目的论和道义论。 1、目的论 目的论(teleology),是指判断某行为是否有道德,主要看其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如何。当某行为能够为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便是道德。反之,便是不道德。这种注重结果的伦理观点,最受指责的是只强调决策的后果,而不重视行为过程;只偏重组织权益,不重视个人的权益。 目的论理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杰米里•边沁(Bentham)和约翰•穆勒。迄今为止,目的论已经形成多种流派,尽管这些流派存在分歧和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基本的,都是以目的和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衡量什么是善,什么是最大的善的问题,并依此判断行为的道德性。 功利理论强调行为的后果,并以此判断行为的善恶。一种行为在善恶相抵后形成净善,该项行为才是符合道德的。西方学者韦斯和弗里切等人认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出发点是利己或功利的。由此曾提出利己主义(Egoism)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道德观点,前者是指结果对个体(包括企业等个别组织)有利,后者则指后果对受行为影响的所有人有利。 2、道义论 道义论认为,某些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不是由行为结果,而是由行为本身内在特性所决定的。道义论重视决策过程,重视这种过程中的个人权益与个人原则。也就是说,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只需要根据本身的特征可以确定,而不一定要根据行为的“善”、“恶”后果,即符合义务原则的要求时,便是道德的。例如,企业之间签订经济合同,他们必须履行合同义务,否则经营活动便会瘫痪。 道义论还强调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善恶的道德价值。例如,有三个企业都进行同一工程的投资(如希望工程),甲企业为了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以便今后打开其经营之路;乙企业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丙企业为了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很显然,丙企业投资行为是来自尽义务的动机,因而更具有道德性。 3、目的论与道义论在国际营销中的作用 目的论和道义论在国际营销中有广泛的应用,但也有一定的缺陷。目的论只重视行为的结果,而不顾此行为的手段与动机。所以它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忽视个人权益,只重视整体权益,体现在国际营销中只注重本国利益,而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第二,忽视正义与权利原则,忽视平等与分配的精神,即只重视幸福的总和,而不考虑幸福怎样分配,这就造成不公正的结果,体现为国际营销中的发达国家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第三,忽视公平,尤其不重视行为的过程,就可能导致欺骗、说谎、不公正等非道德的行为发生。在跨国经营中,这一点表现的很突出。 道义论从人们在生活中应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角度出发,根据一些普通接受的道德义务规则判断行为的正确性,是有现实意义的。事实上,诚实信用、公正公平、不偷窃、不作恶和知恩图报等品行已经被大多数人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义务并付诸行动,而且这些义务准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法律、公司政策及贸易惯例等方面。总体来说,道义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强调个人权益、公正与道义,忽视组织的整体利益。第二,忽视企业盈利性,跨国经营的利益取向更明显,利润导向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接受。第三,过多地考虑人类福祉,事实上很难做到,缺乏实用性。道义论在国际营销中应得到提倡,应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国际市场营销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1、跨国公司应将营销道德建设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对于道德价值观的认识差异体现在企业文化中。日本、韩国的经理往往将贿赂作为一种商业活动的入门费。日本、美国的经理更关注环境污染的合法性和风险性。亚洲的经理对道德的回答不如美国经理的回答肯定。日本和台湾的经理在道德上的妥协性较大。可见,对于道德的认知和行为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并深植于企业文化之中。 我们通常理解的企业文化有两个层次。深层次的文化包括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浅层次的企业文化包括指导企业员工日常行为活动的规范。将营销道德建设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就要在两个层次上予以体现。在深层次上要树立符合文化的道德观念,在浅层次上要制定诸如《业务行为指南》(波音公司于1985年制定,缔造了波音经营良好、成功而且道德良好的公司形象)的道德行为规范。 2、理论界应构建国际性营销道德体系 对于什么行为是营销道德行为,什么行为是营销非道德行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公司对此的认识差异很大。在政治领域,现已存在诸如《国际法》、《国际人权宣言》等用以调整政治冲突的理论依据。同样,在经济领域,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也应构建国际性营销道德体系。 国际性营销道德体系应贯穿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即从营销调研活动开始,到针对目标市场特点,制定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公共关系,政治关系策略等。在这些营销活动中的道德性问题涉及到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在构建上显然存在很大难度。但这一体系一旦构建成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国际营销行为,会极大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3、国际经济组织应进行基于诚信的营销道德测评 可以设想,如果有一家国际性组织,诸如WTO,世界银行,每年度公布全球公司营销道德状况排名,这将会引起不次于《财富》500强的商业效应。就目前而言,展开基于诚信的营销道德测评在理论上已经可行,只是还没有进入实践层面。 如果展开了基于诚信的营销道德测评,会在两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一是促使更多企业认同国际营销道德标准,将其营销行为纳入到国际营销道德规范中来,这将掀开国际营销发展新的一页。二是在开展国际营销活动,寻求合作伙伴时,会在信息搜集难度大,国外情况不了解的现状中更有效地选择合作伙伴,降低国际营销的风险。 4、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在国际营销中,消费者维权的成本更高,而消费者维权的意识也较淡泊。由于文化的差异,亚洲消费者多奉行传统文化,讲究息事宁人,在商品价值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一般不愿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对簿公堂,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国际企业的不道德行为。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消费意识较强,消费者起的作用也较大。从总体上讲,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可以削弱国际经营企业的不道德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营销道德建设。 5、制定相关法律 虽然法律与道德不是一个范畴,但当经营者的道德意识不能提升到一定的层次时,法律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目前,国际经营企业在境外经营主要受所在国法律的限制,而本国法律一般不予以关注。笔者认为,基于国家形象和国家经济利益的长远考虑,世界各国应考虑制定相关法律,或在已有法律中体现对境外营销行为的约束。以我国为例,虽然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多,但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在境外经营的专门法律,如《境外投资法》等,所以我国应加紧修订相关法律,并本着树国际良好营销形象的原则在相关法律中引入国际市场营销道德问题的处置办法。 营销道德论文:我国企业营销道德建设论文 一、营销道德与顾客忠诚度 顾客忠诚度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反应了顾客对企业的某产品或服务在态度上认可、行为上重复购买的程度。最初,顾客忠诚度主要被理解为顾客重复购买的次数,不考虑顾客是否真心购买,只考虑顾客的购买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开始考虑顾客的情感因素与心理因素,并将其作为考察顾客忠诚度的变量因素。时至今日,学术界对顾客忠诚度比较一致的定义是行为重复论、态度取向论和综合论。行为重复论是指消费者重复购买某一品牌某一产品的频率、购买比例以及忠诚度持续的时间长度等,主要表现在购买行为上,不考虑消费者的情感因素。态度取向论是指某企业的企业文化、营销行为、品牌个性等与消费者之间有某种情感的契合点,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愿意长期、持久地拥护此产品、此品牌、此企业,并且愿意将其推荐给其他的顾客。综合论认为顾客忠诚是顾客对某企业、某品牌、某产品既有较高的态度忠诚,又有较高的行为忠诚。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响顾客忠诚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品质保障。无论是实体产品还是服务类产品,质量将影响顾客满意度。二是顾客满意度。这是顾客忠诚度研究的关键因素,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都证实了在竞争激烈的营销环境中,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呈正相关的关系。顾客满意的程度越高,忠诚度就越高,重复购买的意愿就越强烈,反之,则会产生不满,不仅自己不愿再次消费,而且会在熟人圈中进行负面传播,给企业造成损失。三是顾客的信任。这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以及企业文化的认同,是对企业放心的一种态度表现,是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情感承诺。四是转换成本。它也是影响顾客忠诚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货币成本、心理成本、服务成本等。营销道德是企业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判断企业营销行为是否符合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道德评价标准的总和。企业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道德建设,尤其是营销活动中的道德建设,以道德营销为指导原则,不是将完成营销业绩作为最高目标,而是将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等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将有助于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一是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建设,道德地进行营销活动的企业能保障自身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将增强顾客的直接的消费体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二是企业注重营销道德建设,加强道德营销的力度,使消费者感知到企业的德行、德性,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公共形象,增强顾客对企业的情感承诺,提高心理认同感,从而进一步促进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三是企业注重营销道德建设,将有助于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在信任的关系中,消费者相信企业的行为对自己是有利的,所以愿意与企业保持持久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延续到其熟人圈中,进行口碑宣传。 二、评价标准 要通过营销道德建设实现顾客忠诚度提高的目标,首先需要知道营销道德的评价标准。营销道德作为企业伦理的核心内容,其评价理论既有功利论与德性论两大基本理论,又有三大营销评价理论,即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功利论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以边沁、穆勒等为代表,基本思想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要考察行为的结果是否给大多人带来幸福或效用,不考虑行为本身是否具有道德性。德性论主要以康德为代表,基本思想即某一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不在行为的结果,而在于人们是否出于自己的自觉遵守神圣义务,强调行为的动机。显要义务理论是罗斯于1938年提出来的,主要是指智力正常的人,不需要推敲就能意识到的一种道德义务,包括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和不作恶的义务。相称理论是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来的一种判断营销行为是否符合道义的营销道德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营销行为的目的、手段及后果综合起来分析判断,如果某行为没有相称的理由就放任“小恶”或“大恶”发生,那么这种行为就是不道德的。社会公正理论是罗尔斯于1971年提来的,罗尔斯在《正义论》中通过对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的构想,试图建立一个公平自由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事先对自身以外的情况都不了解,为了自己获得公平的机会,就需要对别人公平,但社会中又确实存在弱势群体,因此不能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它没有直接涉及到营销道德,但对企业建设营销道德判断具有指导意义。根据自由原则,在营销活动中,企业应该尊重顾客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利;根据差异原则,企业不得损害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利益。我国学者也从4P的角度对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甘碧群从诚信度、诱导性、公平竞争、公平交易、顾客价值、社会责任和强迫性等七个方面对营销道德进行评价。本文结合西方学者及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从4P的角度构建营销道德的评价标准: (1)产品领域,诚实守信,从原材料到加工生产、成品,不偷工减料、不奢侈浪费、不损人利己、不以小恶谋大利,以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有品质保障的产品或服务为企业之根本。 (2)价格领域,定价公道,不得进行欺诈性定价、垄断性定价、歧视价格、暴力价格、恶性价格竞争等。欺诈性价格、垄断价格、歧视价格、暴力价格主要是针对消费者的,而恶性价格竞争主要指竞争者之间的。无论是对竞争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3)渠道领域,无论是供货商还是中间商都应该诚实守信,并以一种感恩的心相互协作,快速、便捷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渠道成员不得挟持、操纵对方。 (4)促销领域,不得进行广告欺诈,误导消费者,不得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促销产品,不得强买强卖,同时还应该考虑消费者的价值,公开告知消费应该知道的信息,尊重消费者货比三家的权利,尊重消费者选择的权利等。总而言之,判断企业营销是否道德的标准就是企业的营销行为是否是道德的营销行为,不能简单地只考察销售这一个环节,而应该对应4P策略每一个环节,考察这些环节是否有违背法律法规、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是否做到了诚实无欺、公平竞争、回馈社会,否则就是不道德的营销行为,企业就是不道德的企业。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前文的论述,企业在4P营销策略过程中,通过加强道德建设,进行道德的营销活动,提高顾客满意度、强化顾客的情感承诺,强化顾客的信任度,将增强顾客对企业的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企业如何进行道德建设,笔者有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企业的二重性(社会性、经济性)决定了企业不仅是道德的主体,也是经济的主体,经济人的本性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不仅可能寻找法律法规的漏洞,来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甚至可能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做出违法乱纪的事。随着我国的立法日趋完善,违法成本将日趋提高。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道德的底线,道德的最低要求就是不违法,即认识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合法经营。这不仅是法律的强制性使然,也是道德的习惯性使然。企业经营者道德水平越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就越强,法律的效益就越明显。因此,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仅可以规避法律风险,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而且还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企业道德营销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以共同价值观为指导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文化系统。它主要通过企业宗旨、企业战略规划、企业行为标准、企业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实质上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共同恪守的信念,是指引企业决策者和员工行动的指南。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来强化企业道德营销,也就是营造一种道德的经营文化、一种既考察市场需求又能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不仅仅考虑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还考虑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长远发展的问题。企业将这种经营理念通过文化建设内化为企业的伦理价值观,外化为全体员工的习惯行为。 (三)在企业营销战略中贯彻实施道德营销 营销战略属于企业战略中的职能层战略,但对于希望取得卓越表现的企业来说,不仅是实现企业总战略的业务性战略,还是伦理性战略。即对于追求卓越表现的企业来说,不仅要在营销过程中实现优秀的业绩,而且要体现优秀的道德品质。即在营销过程中将道德营销作为企业价值观的指导,秉承“负责任”的态度去获得营销业绩。一是制定道德化的营销目标,即不将营销业绩看得高于一切,而是优先考虑消费者、社会的利益。二是将营销目标加以细化,逐一分解到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环节中,在每个环节中都考虑消费者、社会的合理利益是什么,企业的义务是什么,并制定以道德营销为基本原则的营销战略,并予以贯彻执行。 (四)完善监管体系,把好营销道德关 企业要有效地开展道德营销,不仅要有道德原则,还必须有正式的组织保障。一是以道德原则为基础,制定道德评价准则;二是明确整个营销过程的道德责任主体;三是完善监管体系,在组织结构上设立监管部门,隶属营销总裁,主要负责营销道德的监督管理工作;四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设置奖惩措施。 作者:李吉艳单位:太原学院经济贸易系 营销道德论文:企业道德网络营销论文 一、网络营销相对传统渠道的优势 (一)网络营销的优势 1、降低了企业营销成本 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可以通过互联网商品信息和商家信息,利用网络工具广告进行宣传,所耗费的成本相对于传统营销活动而言要少很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包括通信成本、采用成本、促销成本、广告成本等。 2、增进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 互联网平台拉近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它提供了一个活跃的信息传输渠道,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有关商品和企业的各类信息,将商品和企业推广给消费者,并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询价或者了解订购信息,同时提出对商品的改进意见,实现互动双向的市场销售流程。 3、突破了时空限制 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企业利用网络可以开展全天候的销售活动,随时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网络营销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把企业的销售渠道建设到网络存在的地方,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销售机会。 二、企业网络营销道德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缺失的表现 网络营销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在电子商务中将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融合为一体,网络营销道德涉及的范围也较为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这里从企业网络营销流程结构示意图可以窥见网络营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图1)。 1、资金流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目前,我国网络交易的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健全,由消费者、网络商家、银行和认证机构参与的信任体系仍然存在不足,安全的电子支付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完善,商家在交易过程中往往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为了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商家往往无故取消订单或者以种种理由要求消费者增加支出,扣押来往的货款,导致消费者财物两空,降低了网络营销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2、物流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商家一般会通过自建的物流体系或者借助第三方物流配送将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的商品发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也标志着一次网络营销活动的结束。商家往往为了自身利益,无故延迟发货,而商品一旦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发生损坏,商家与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则相互推诿,拒不承担责任,给消费者的利益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3、商流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根据销售的阶段性划分,网络营销过程中商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售前环节,商家采用虚假宣传,在网店中所描述的产品质量和功能与实际不符,过分夸大产品质量和功能,以次充好,消费者在网站上看到的商品信息和图片大多数都是经过美化和夸大的,与商品本身存在一定的区别;售中环节,商家为了达成销售,在利用网络客服与顾客商讨交易细节时往往作出无法兑现的口头承诺,比如顾客拍下商品后给予一定的折扣或者返款,诱导消费者尽快购买商品,当销售目的达成时却拒不兑现承诺;售后环节,商家承诺的售后服务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或者商家要求消费者为原本应当免费的售后服务支付费用等,原本在“三包”期限内的产品或者赠品出现质量问题,商家以种种理由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信息流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信息流中的道德问题主要涉及信息的安全性、私密性、真实性、数字化产权和信息竞争等。信息私密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即便是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许可,企业也很容易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姓名、联系方式、家庭地址、职业、收入、个人爱好甚至银行卡密码等私密信息,这些信息被不法企业当做商品出售给有需要的商家,这种私自公开或者出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权;信息的安全性。虽然目前网络营销过程中采用多种安全加密技术和安全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但是目前的信息安全机制和加密技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不法分子仍然可以利用系统和商家网站的漏洞,窃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甚至银行卡号和密码,增加了网络营销的风险;信息的真实性。在商家利用互联网商品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部分商家利用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在网站上虚假的广告、不健康或者违法的商业信息,部分消费者难以甄别信息的真伪,难以选择合适的商家和产品或者被恶意引导而受到侵扰,这给消费者带来了相应的损失,也有违公德;数字化产权。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版权意识的提高,数字化产权问题在网络营销活动中日趋受到关注,数字签名、数据的所有权、电子合同、信用记录、数字商标等新型道德问题开始不断浮现,成为对商家网络营销道德的拷问;信息竞争。企业为了提升知名度、美誉度,获取商业利益,往往在网络中采取不正当的广告竞争,如在网络平台设置弹出式广告和浏览器插件,或者利用网络工具恶意捏造散布不利于竞争者的信息,混淆视听,侵扰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自主权。 (二)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网络营销的道德意识缺失 网络营销建立在一个开放虚拟的互联网平台之上,在交易的过程中买卖双方没有直接的接触,交易的虚拟性强、可追踪性较差、监管难度大[1]。为了短期内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利益,部分企业虚假的商业信息、以次充好,道德意识缺失;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且网络维权成本较高,因此许多消费者在网络消费过程中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往往忍气吞声,对企业道德缺失的行为不予追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实施不道德商业行为的成本,助长了企业不道德行为。 2、网络营销的立法缺失 目前针对我国网络营销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当消费者遭遇不道德的商业行为时往往难以从现有的政策法规中找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近些年来,我国网络营销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网络营销中新的道德缺失行为形式更加多样,原有的政策法规中缺少对这种新行为的判定和约束条例,更谈不上如何对商家采取惩罚和追究,网络营销的法制建设急需改善。 3、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虽然网络营销大大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和商家的了解,但是信息不对称现象仍然严重,消费者依旧处在信息弱者的地位[2];网络营销过程中的监管、追踪和事后取证难度大、成本高,消费者网络消费遭遇侵权的事件较多,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却比较少,导致消费者在网络营销中处于弱势地位。 4、道德监管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网络营销的商业环境、信誉体系、诚信档案建设尚不够完善,再加上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跨时空性,造成一旦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出现道德问题很难真正有效地进行监管,这也是网络营销中出现不道德商业行为屡见不鲜的根本所在。 三、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缺失的影响 (一)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缺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企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随意侵犯,不仅会给消费者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二)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尽管企业在短期内可以通过不道德商业行为,如:欺诈、误导消费者可以获得眼前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的不道德商业行为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和美誉度降低,一旦这种行为被大范围披露,势必会对企业的声誉和信誉造成极大的破坏,企业将会遭受来自消费者、社会的谴责和监管机构的追责,难逃失去顾客和市场的命运。 (三)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在正常的市场秩序下,企业处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相应的合法利益,这有助于市场环境的健康发展。但是,有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打击竞争对手、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竞争中采取不道德的商业手段,比如虚假宣传、诋毁竞争者、窃取商业机密、欺骗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等。这些行为对整个市场的竞争秩序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破坏了市场的公正公平,严重影响了其他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危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破坏整个社会道德秩序 当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实施不道德行为造成部分消费者上当受骗时,由于消费者具备相应的外部连带性[3],他们会将上当受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的消费者,考虑到信息的扩散效应,这些虚假信息将会在短期内以几何级数在信息源周围扩散。虚假信息将会驱逐真实信息,会造成消费者和社会对网络营销的不信任,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信任机制,导致全社会道德秩序混乱、诚信水平下降。企业泛滥的网络营销失德行为不仅会对整个网络的诚信水平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会严重败坏整个社会的风气,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四、网络营销道德建设途径研究 (一)建立健全网络营销法律规范体系 为了建立网络营销诚信机制,加强网络营销的立法建设是必经之路[4],要想把对网络营销的监管落到实处,就必须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将网络营销行为纳入到法律法规可控的范围之内。对于网络营销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电子商务立法。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问题还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解释和约束,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必须加快电子商务的立法,利用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营销中的商业行为。二是修改广告法。网络广告已经成为“第五媒体”,但是针对网络广告制定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现有的针对传统广告媒体的法律法规也不能完全适用于网络广告,因此必须强化针对网络广告的立法建设。三是完善电子合同法。随着网络交易的兴起,电子合同作为一种新型的合同形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采用,而电子合同作为一种电子凭证,它与传统的书面合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电子合同、电子单证的认可、电子证据的有效性等问题尚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这势必会影响到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对网络隐私保护的立法。网络隐私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一旦网络隐私权被侵害,极有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损失。但是目前我国关于网络隐私保护的立法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必须对现有网络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补充完善,切实保护网络营销消费者的隐私。 (二)加强社会监管,提升企业网络营销道德意识 对于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出现的不道德商业行为,应当加强社会监管,利用全社会的力量配合政府机构一同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管,增加企业违德经营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的网络营销道德意识,规范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实施:一是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监督,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将不道德的企业暴露在广大消费者的视野下。二是充分利用消费者的舆论监督,网络为消费者之间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公告栏、论坛等等,消费者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购物心得,将自己在网络消费过程中遭遇的商家不道德的商业行为通过各种网络途径进行曝光,引起其他消费者的共鸣。只有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抵制市场中的不道德商业行为,才能抑制整个网络营销过程中的不道德商业行为,迫使企业提高自身的网络营销道德意识。三是利用行业的监督,行业监督是整个社会监督的重要环节,行业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同时也应当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约束行业内企业的道德规范。 (三)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鉴别能力 在目前我国网络营销法制尚不健全、管理还存在不足的现实情况下,政府机构及各类社会团体应当利用各种传播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鉴别能力等。市场中的每一位消费者都有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与不法商贩做斗争,减少受骗上当的可能性、避免遭受损失。 (四)提高企业的道德自律意识 提高企业的道德自律意识,是加强企业网络营销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当充分考虑网络营销的特点[5],在保护消费者隐私权、商业信息等多个方面加强道德自律工作。主要来说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企业全员道德意识教育,引导企业内部广大员工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营销道德。二是建立网络营销道德规章制度,当企业自身或者员工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出现不道德行为时,做到有根有据,将企业网络营销道德伦理落实到日常的规章制度中,并通过制度建设防范网络消费者遭遇道德风险。三是严格执行道德规章制度,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来负责企业网络营销道德制度的执行情况。 (五)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减少企业网络营销过程中不道德问题的发生几率。网络营销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技术的完善,政府应当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各类信息安全技术的建设与应用,从技术层面上减少企业网络营销不道德问题的发生。 作者:刘放工作单位: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营销道德论文:浅析我国网络营销中现存的道德问题 摘 要:网络经济时代,网络营销俨然成为大众营销模式,由于互联网自身的虚拟性特点,各企业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道德问题。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网络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改善网络营销环境。 关键词:网络营销;道德问题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市场营销突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入到了网络营销时代。然而,在提高了营销效率的同时,网络营销也导致了部分企业的网上行为出现偏差,出现了一系列违背道德良知甚至是违法犯罪的现象。这些现象所反映的道德问题,具体表现在网络营销活动的各个阶段: 一、网络市场调查阶段 企业在网络营销之初,一般都会做网上的市场调研,这个阶段里最突出的道德问题就是侵犯隐私权。细分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表现: 1.非法获取消费者信息。在网上开展的市场调查过程中,个别企业在未经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可能会利用大数据等网络技术锁定消费者的位置获取浏览记录或手机通讯录,从而攫取到消费者的有效信息,甚至包括个人银行账号密码等绝密资料。互联网+的大数据,在方便了公众生活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权无形中受到了侵犯。 2.非法公开或使用消费者信息。大多数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时,会要求消费者注册成为网站或网店会员,并承诺对消费者所提供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但事实上,有些企业往往为了获取私利或是为了与相关企业实现业内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违背保密承诺,私自公开或出卖消费者个人信息给其它企业,从而导致消费者邮箱或是手机里时不时会收到具有商业广告性质的邮件和推送信息。 二、网络营销产品策略阶段 这一阶段的道德问题主要集中在数字化产权上。具体表现为: 1.版权。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复制和修改数字化作品、上传及下载各种带有知识产权的信息变得简单。一些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未经允许,私自采用版权所有企业的网页背景图案、图片或者外观设计,或是任意转载其它媒体上的信息资料,严重违背了商业伦理道德。 2.商标权。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注册商标是通过网站的域名来表现的,这个域名具有一定的商业识别功能,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标志。但就是这个标志,经常被一些不法分子拿来做文章。个别企业会欺诈性地注册与现有企业实体或竞争对手域名及商标相似的域名,从而混淆消费者的视听,败坏正规企业的声誉,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商业原则。 三、网络营销价格策略阶段 为积聚人气、提高市场占有率,营销企业往往利用消费者爱贪便宜的心理,开展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一些不诚信经商的企业就会利用信息欺诈来误导消费者。具体表现为: 1.或传播免费虚假信息。在营销活动中,有些企业会承诺满足一定条件的参与者有机会通过抽奖得到免单惊喜,但实际上许多时候,这些承诺得不到兑现,或者是低于承诺值的兑现;还有些企业会在网上免费领取产品的信息,但当消费者点击免费领取后,常常被要求在收费网站注册后才能领取,或者,要求消费者先交押金,待使用完产品给出满意的评价之后,企业才会把押金退还消费者。 2.虚假促销信息。有些企业网络营销价格政策不透明,开展的促销活动大多是先涨价后再打折,乍看之下是便宜了,但实际上消费者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还有一些企业参与团购网站活动,当消费者团购商品后进行线下体验时,并非能够按照商家既定的承诺进行,需要另外支付一定的价款之后才可享受。目前这种信息欺诈问题,在较大的团购网站和网络购物网站非常常见。 四、网络营销渠道策略阶段 由于网络交易中商流和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得消费者取得商品所有权的时间与得到实际商品的时间不一致,这就为一些不道德的营销者提供了欺诈的空间,使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可能性加大。其具体表现为: 1.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消费者在网上获取商品信息的方式来自于大量的图文介绍。而就目前的图文处理技术来说,任何文字和图形都可以进行美化处理,这就使得消费者在网上看到的商品和真实的商品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别;另外,部分网店打着具有网络特许经营权的幌子,发售非正规渠道得来的商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使消费者以为买到的是企业正品,更有甚者会利用非正规渠道价格优势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2.虚假交易、骗取货款。网络交易中,买卖双方不再像传统交易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参与来完成交易。因此,有些企业可能会发空快递、假快递,并把消费者无法获取满意的商品归咎于物流一方的工作失误,反复拖尾扯皮之后强行完成交易,使消费者钱款受损。 五、网络营销促销策略阶段 网络营销促销策略中,较为普遍的道德问题就是违背他人意愿强行商业信息。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部分企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邮件搜集软件大规模地搜寻散布在网上的邮件地址,然后发出数以百万计的具有商业广告性质的垃圾邮件,轻则侵扰消费者个人的生活安宁,重则利用伪基站和钓鱼软件套取消费者的真金白银。有些企业通过网络技术强行在消费者浏览网页时设置弹出旗帜广告;有些企业混淆软件下载地址,强行推送其它软件下载信息;更有些企业为了博取关注和点击量,在网站上一些内容与形式不健康甚至是违法的色情信息,严重威胁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当然,目前我国网络营销中的道德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更多时候,是以上多个问题的组合。要解决网络营销中的道德问题,营造出良好的网络营销环境,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才行。 作者简介:康博涵(1981- ),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网络经济、电子商务;赵杰丽(1972- ),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外贸英语 营销道德论文:营销道德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在整理出涉及营销道德的已有研究基础上,将已有的营销道德研究划分为三个类别,即: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营销道德的组织层面、营销道德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层面,并对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与组织层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文献回顾,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 【关键词】营销道德,非道德行为,文献综述 一、引言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非道德行为研究的逐步深入,营销,与企业的另一个运营职能――会计,共同受到了学者的普遍关注。企业的营销,由于集中了企业对内对外的各种关系,是一个利益冲突高度集中的领域。同时,大量实践中出现的非道德行为,也促使学者们更加关注这一领域。 从1961年到1981年的20年间,根据Murphy和Laczniak的统计,在营销中的道德问题这一领域,已经出现了接近100篇学术文章。根据研究者的观点,这些研究可以分为以下6个方面: (1)从哲学上的一般性道德理论与营销领域的相关性角度:例如Robin在道德相对主义上的研究;McMahon在情境道德上的研究;(2)发展营销中的道德决策模型的角度:例如Bartels提出,影响道德决策的因素包括:对经济的影响、组织的期望,以及不同的支持群体对决策的影响;Pruden提出,影响道德决策的因素包括:个人的道德观、组织的道德观,以及职业道德;(3)检验营销中特殊领域的道德问题并试图找出道德与非道德的判断标准:这一方面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营销研究、营销管理、营销人员、广告、社会营销,等等。这一类的研究包括:Crawford对市场调查公司总裁的研究;Dubinsky等人对假想的销售行为的研究;Krugman和Ferrell调查了广告从业者的道德认知;Lusch等人研究了社会营销中的道德问题;(4)营销研究机构与其客户间的相互责任关系:例如Bezilla等人的研究;(5)营销研究者对他们的调查对象和调查项目间的责任关系:例如Tybout和Zaltman的研究;(6)研究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能让下属更有道德地决策的行为有哪些:Coe和 Coe提出道德准则;Kaikati和Label提出迅速地对道德违规行为进行惩罚;Murphy和Laczniak提出使用咨询顾问和道德研讨会。 在此之后,后来的学者们对营销道德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多年来若干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理论与学术贡献。 综合来看,已有的对营销道德或营销人员非道德行为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营销道德的组织层面、营销道德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层面,下面将根据这一分类,对营销道德方面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二、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 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是指研究者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组织中个体的营销道德及非道德行为,根据每一项研究的重点与着眼点的不同,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1. 营销经理或营销员究竟面对何种道德问题以及这种道德压力的程度:这方面的研究例如:Chonko和Burnett发现道德所引起的冲突是所有三个类别的样本群体都认为引起冲突最多的来源;Chonko和Hunt对1076位营销经理在营销中是否考虑道德问题作了研究,结果显示,贿赂是他们遇到最困难的道德问题,且高层管理者的行为的确影响下属的非道德行为。DeConinck和Good的研究结果表明,销售经理对营销人员非道德行为的认知的确随道德问题情境的变化而不同,该项研究的重要之处在于,道德问题情境影响了销售经理是否开除这个营销人员的意愿;Chung和Khan将非道德行为的研究引入到了管理信息系统(MIS)领域,并运用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对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非道德行为进行了分类与评价;Harding对于一个工程学学生的学术造假状况是否与将来在专业领域的非道德行为意愿相关作了一项探索性研究,数据说明,工程学学生在学术上造假的参与度,完全可以预测将来在专业领域从事非道德行为的概率。 2. 哪些因素影响了营销经理或营销员,使得他们更容易面对道德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包括:Dubinsky等人的研究发现,允许主观选择是可以创造道德困境的,营销人员因此希望管理层能够给出详尽的面对道德困境的行动指南;Dubinsky和Ingram的研究结果显示,营销人员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都与道德冲突的相关性不显著;Verbeke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组织的内部沟通状况与控制系统共同影响了道德决策制定,且这一影响由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来中介影响道德决策制定;Vitell和Davis的研究结果显示,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士是能够感知存在着从事非道德行为机会的,但是他们很少参与。同时,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人士被认为是道德的。最后,当公司的道德准则缺乏的时候,高层管理者被认为是更能够影响员工的道德标准的;Gregory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当面对陌生人时,个体更有可能采用非道德手段来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女性、更倾向于合作而不是竞争的个人、有规律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更不倾向于使用非道德手段来谈判。 3. 组织应该采取何种对策,才能有效缓解或降低营销非道德行为的压力: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包括:Levy和Dubinsky的研究显示,31种情境中的13种营销人员认为是不需要公司政策来解决的,该研究结果向我们表明了在哪些领域可能产生道德冲突,并进一步指出在这些领域,需要管理者制定政策以降低道德方面的压力;DeConinck的研究表明,销售经理在面对下属的非道德行为时,实施什么程度的惩罚措施是受到该营销人员绩效水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该非道德行为后果严重程度的影响;Valentine的研究表明道德训练(Ethics Training)对于个体对上级和同事的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同时道德训练也通过正向影响道德情境(Ethical Context)来正向影响对上级和同事的满意度。这意味着,在从道德训练到对上级和同事的满意度上,道德情境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从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上出发的研究,拓宽了学者们对营销道德问题的认识。但是,逐渐增多的影响因素,使得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角度来对营销道德展开研究。 三、营销道德的组织层面 将个人的营销道德决策置身于组织/企业内部的情境下进行考察,导致学者们在营销道德的研究上,具备了更为广阔和整体性的思考空间。这一层面包括大量企业营销道德决策模型及相关研究启示,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之前道德决策模型的检验 例如,Mayo和Marks运用Hunt和Vitell于1986年提出的市场营销道德通用理论模型,采用一个较小的样本,实证检验了市场营销道德通用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发现,因为对于后果的优先考虑,大多数的道德选择可能不会作出非道德行为;同样的,Singhapakdi和Vitell的研究部分支持市场营销道德通用理论模型;Donoho等人同样基于此模型进行了一项跨文化的模型检验研究,在Mayo和Marks所做的检验基础上,运用路径分析方法,跨越美国、加拿大、荷兰和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的不同文化,成功的验证了市场营销道德通用理论模型核心思想的正确性; Jones和Kavanagh基于Jones于1991年提出的道德决策整合模型与问题权变模型的基础上,对于个体的非道德行为意愿展开研究,实验结论为,仅有2种交互状况是显著的,即管理影响与同伴影响、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控制点的交互状况是显著的。Bellizzi的研究结果显示,非道德行为与受害者的状况以及销售团队的激励方式相关,同时发现,如果是一个即将离职的同事,更容易发生针对她或他的非道德行为。 2、与组织相关的整体性变量对非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 Granitz和Ward的研究说明组织中的群体边界像所想象的一样,实际上也建立起了一个共享道德推理与道德意向的边界,同时个体表现出低估与群体外成员间的道德推理与道德意向的共享,并高估在群体内成员间的共享。基于此结论,研究建议管理者应当致力于消除或者模糊组织内部的内部群体边界。该项研究对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引入起到了指引作用,虽然研究采用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角度,但是也引起了后续研究者的注意。 四、非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营销道德的个人层面和营销道德的组织层面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伴随着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手段的逐步发展,在营销人员非道德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上,涌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对于营销人员非道德行为的理解。在这一领域,有三篇综述性文章,分别是:Ford和Richardson的《道德决策制定:一个实证文献的综述》,Loe等人的《商业道德决策评估的实证性研究综述》以及O’Fallon和Butterfield的《1996―2003的道德决策实证研究文献的综述》。这三篇文献中,集中对涌现出的大量道德决策实证研究文献的总结和回顾,为我们更快捷的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提供了方便。因已在笔者的另一文章中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五、研究结论 综上,从上述三个层面上对营销道德的研究回顾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哪些因素影响营销道德及其决策过程,学术界仍然在持续的关注与研究中。 但这三个层面上的研究数量却有着一定的区别,感兴趣的研究者可以在本文的文献回顾基础上,继续寻找本研究方向上可以进一步深入之处开展研究,也可以在某些研究缺失上展开后续研究。本研究有序进行的同时,笔者欣喜地看到在营销人员间非道德行为的研究上,出现了一系列较突出的研究进展,这进一步确证了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营销道德论文:浅谈有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 摘要: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利用德育课程中的相关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是我们德育教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笔者以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为例,谈谈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学法。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 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教学法 各种工作,都有各自不同的职业道德,这也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市场营销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维护市场环境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销职业道德要求营销人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协调处理好企业利益、客户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三者关系,以及在遵守道德规范前提下,去获得个人的经济利益,树立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市场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不能仅仅依靠在工作中和用人单位的培训中培养出来,更不能用一线工作实践中碰壁后得出的“血”的教训,这都容易让社会、企业和个人付出沉重的成本。职业教育是为就业和生产一线服务的,职校学习期间,学校就应该加强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下面笔者就围绕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状况,谈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实际,浅谈提升该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法。 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 结合社会公德,用人单位对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主要有遵纪守法、自律守节;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忠诚可靠、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平等待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奉献社会。而目前中职校培养出来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不同程度的缺失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很多学生不知道职业道德是什么;学生眼高手低,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学生以自我和金钱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和和谐共处的精神;诚信不足,借口有余,不少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找出各种借口去欺骗师长;心术不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缺乏礼仪知识,有待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等。 缺乏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道德,是不利于该专业学生求职就业的,也不利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职教工作者应该积极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寻找机会,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 二、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中的作用 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我们有不少课程可以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笔者以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作为中职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的核心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要求的文明素养、道德修养、诚信品格、敬业精神、责任理念、法律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为较好地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目标,中职德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求职就业要求出发,采取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学科内容特点的教学策略,突出教学的时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 为达到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目标,并从中汲取有利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内容和教学法,必须结合现代学生的心理和专业实际,采用有的放矢的教学法,事半功倍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三、有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法 面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活泼善于表现的实际,面对市场营销专业须要有更高的交际能力和更高的职业道德这些事实,笔者认为,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须要运用好情境、案例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一)创设营销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其中的职业道德,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适时创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富有感染性和启发性的营销教学情境,有效触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考市场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提升职业道德的意识,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在讲“恪守职业道德――我诚信,我公道”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给学生提供了不诚信营销的情境,学生模拟不同层次、能力和性格的消费者采取的不同措施,以及市场营销人员应对这些措施的策略,并演绎双方博弈的最终结果,让学生从情境中认识到不诚信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给营销者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强化认识不诚信只有损人损己,反证了诚实守信对营销者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该情境,充分展示了以诚实守信为主的市场营销专业应有的职业道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给自己给他人及社会带来的益处,增强了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的意识和行动。 (二)展示营销真实案例,让学生品味营销行家的道德,激发学习情感。职业道德是不可能完全通过学习教材中总结的职业道德,就能完成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它是须要将理性的知识,用符合学生感性认知的材料,学生容易理解,并能轻松地接收。例如,可以通过营销的行家里手的具体案例彰显其职业道德,让学生有感触,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营销行家里手的真实案例,尤其是他们成长成功成才的典型案例,将书本理论的职业道德知识与现实人物的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展示职业道德素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例如,在讲“恪守职业道德――我奉献,我快乐”时,展示这样的真实案例,日本著名推销之神、毕业于营销专业学校的原一平,他在取得巨大成就后仍然不忘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和职业道德――练坐禅、练笑容,并让身边的朋友、顾客来指出他的缺点不足,更好地提高他的服务质量,让更多顾客满意。最终,原一平在提升自身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素养的同时,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道德的提升让他的职业生涯大放异彩。通过该案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个人素养,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典型案例不仅增强了学生提升职业道德等个人素养的意识,也激发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的兴趣。 (三)引导专题合作探究,让学生营造争鸣的求学氛围,转变学习方式。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在教学上,推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变革,潜心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引发共鸣的、有关职业道德的内容,开展个人扩散思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热烈而有序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理性、全面思考,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观念。在讲授“践行职业道德,反对职业腐败”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探讨市场营销专业存在的职业腐败及其危害,探究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道德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和辨析。由于问题有较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学生思维活跃,据理争辩,真正把“讲堂”变成了“学堂”,使学生在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过程中更爱学习和探究,并在探究中认识职业道德的力量,萌生践行职业道德的信念,能更好地认识职业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提升职业道德,为职业生涯添彩。 职业教育应时刻关注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自觉提升职业道德。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课堂上,用鲜活、精彩与灵动的教学法,来吸引学生对该专业职业道德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该职业道德,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稳步提升,努力构建有专业特色的德育课堂教学。 营销道德论文:企业营销道德的有效构建 [提要]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国内一些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为此企业不得不采取增加营销力度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然而,就在营销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时,营销道德的各种不良现象也就随之而来。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企业营销道德的有效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营销道德;构建 为了能够迎合我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很多企业都相继的加入到了战略营销模式的队伍当中。但由于很多企业过于重视经济收益,所以将工作重点都放在了战略和战术的制定当中,从而就忽视了营销道德。然而,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的是,战略战术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需要建立在合乎市场规定以及营销道德的基础之上的。基于此种情况,在未来的工作中企业必须要将构建科学、系统且高水平营销道德的任务上升到首要位置当中。 一、建立具有社会性质的营销理念 在开展营销活动之前,企业首先需要完成的就是树立一个具有社会性质的营销理念。其中,企业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放在与自身利益相同的水平当中,并且尽可能的实现一个共赢的营销氛围。具体的要求如下:首先,企业需要改变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观念,赋予自身一定的社会性营销使命;其次,企业需要面向社会尽可能多提供一些有益的产品;最后,企业需要坚持“绿色营销”的生态准则。为了能够保证社会性营销理念的有效建立,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更为准确的身份应该是“社会组织”。社会性营销的理念就是保证经济收益的整体性,其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就是适度营销和低营销的管理原则。这种高水平的营销道德体现不仅能够降低社会整体的消费成本,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增加客户同企业之间的情感指数,继而达到提高客户忠诚度的目的。 二、正确处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同企业组成商务链条的包括设计商、制造商、分销商、货运方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等等。为了能够更好的维护企业与其他商务盟友之间的关系,应该要按照如下两个原则来相处:首先,相互合作原则,其中的内容包括踏实守信、相互平等、互敬互利、合作稳定以及实现共赢等;其次,平衡相互依存与相对独立的原则,通过正确的处理方式让企业同其他商务链中的成员能够更好的形成合力,避免出现供应链条断裂的现象。 (二)正确处理与所有者、管理者、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能够随着管理模式的改变而出现各种差异性。管理者对于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他就是企业发展道路中的指路明灯,但是同所有者相比,管理者却缺少了应有的执行权利。为此,企业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的处理企业所有者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科学化的方式来明确的制定出所有者和管理者所拥有的各项职能。同时,所有者还应该对管理者实行奖励机制的方式,从而更好的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此外,企业内部的普通员工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为此管理者也需要对他们实行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同企业之间能够真正形成一种鱼水难分的状态。 (三)正确处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维权意识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净化我国的市场环境。维权意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建议权以及维护环境的权利等。而作为供应商品的企业一方来说,其不仅需要坚持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同时还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具体包括三个坚决和三个坚持:坚决不提供假冒残次的商品;坚决不谎报商品的安全等级;坚决不欺骗消费者;坚持消费者权益高于自身权益;坚持虚心接受消费者的意见;坚持提供绿色环保类商品。 (四)正确处理与竞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是我国经济市场的组成部分,所以它是无法脱离市场竞争的。为此,各个企业需要将严于律己作为基本理念,在坚持平等的原则中处理自己同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出现恶意商斗的现象。 三、加大企业道德营销的监管执法力度 约束道德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它同道德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是鱼和水一般难分难舍。当前的社会经济体系最为重视的就是法律,所以加大监管企业道德营销的执法力度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如今,国家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约束,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却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针对工商、物价、计量以及相关的技术部门来说,由于它们缺少应有的执法意识,所以让营销道德问题屡见不鲜。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国家仍然需要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继而形成一个能够对道德问题进行接受和处理的良好制度。其次,企业也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将监督执行主体的范围扩大到社会当中,通过群众和党政机关的力量来对自己的营销道德建设工作进行督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营销道德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它不仅能够让企业的营销活动更具规范性,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维护企业同社会、客户以及其他主体之间的融洽关系。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需要在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同时树立一个引导消费的道德新风尚,继而让我们的社会、环境以及国民的消费理念都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中,从真正意义上构建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经营氛围。
大学体育论文:浅析大学生的体育恐惧心理和克服方法 由于“应试教育”、场地和器材、地方体育文化等原因,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缺乏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品质。进入大学后,参加体育必修课,当运动量和强度较大时,部分体质较差的学生,吃不消,对运动项目产生了厌倦甚至畏惧。 1.体育恐惧心理 体育恐惧心理是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一种障碍性的心理反应。这中心理反应一般是指由于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遇到技术难度较大且复杂,又带有危险性的项目时,产生一种畏惧艰难,极度不安的恐惧心理。学生运动时出现呼吸紧张、面色苍白、冒冷汗,进而反应迟钝、四肢运动失调,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课堂安全,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大学生体育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差、动作结构复杂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自身的条件不能满足运动需求和心理无法满足自己的安全防卫心理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焦虑。如当身体笨重的人参加技巧性的运动项目时,那种缺乏自信的心理紧张;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参加中长跑,在极点临界出现前;这种身心上的折磨,简直令他们痛苦得不愿继续活动下去。 2.2 意志品质较差,缺乏自信 学生心理认识和自我群体定位偏差,缺乏自信,总是认为自己体质、素质差,运动技术不如人,练习时畏首畏脚、不敢迎难而上,力不从心、夸大动作技术的难度,产生怯场。运动场上各种注视的目光、并无恶意的说笑,都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这中情况在对抗性项目中较常见,如篮球、排球、毽球等集体隔网对抗项目,学生容易表现得不愿上场参加运动,出现恐惧心理,以至于反应迟钝、动作僵硬,对回忆运动技术产生障碍表现。 2.3以前失败的经历情景再现 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危险性或运动本身的特点,学生间接受到该运动项目的危险事故影响,强迫性地接收了这样的经验。当他们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类似的内容时,心理上便会被动夸大其危险性,而引发该项运动的恐惧心理。例如,大学生参加游泳课时,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过游泳事故的事实现象,或者亲身体现过该种危险性经验的原因,使得他们对游泳产生一种夸大性恐惧心理,在水中无故颤抖、面色苍白。 2.4 运动负荷过大造成恐惧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除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外还需要一定强度的运动刺激,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而运动负荷过大是造成运动心理障碍的常见因素。例如篮球课中的体能训练、田径课中的短跑达标、游泳课中的达标考核,对于身体素质较差,平时缺乏运动锻炼习惯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理挑战。当运动刺激相对过量时,心理上便开始产生抵触障碍。每当参加该项运动,便产生不必要的过度紧张和运动恐惧感。 2.5教材难度较大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辅助性练习和过度性练习,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的矛盾,或者学生个人锻炼心态期望程度与实际掌握程度的矛盾,学生练习时可能感到非常吃力、觉得自己付出了努力还是没能掌握,自信心被动摇,产生运动恐惧心理。 3鼓励大学生克服体育运动恐惧心理的可行措施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纠正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反应,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更有利培养学生刻苦耐劳、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品质,将来毕业走向社会,积极挑战各种人生困难。 3.1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的学习环境。对正确的行为要及时表扬、对错误的行为要及时批评和制止。团结集体,对身体素质较差、完成技术动作有难度的同学要关怀与帮助。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练习时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团结和友爱精神。。必要时候,分组练习,缓解焦虑,鼓励互助练习,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激发练习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3.2 精炼教学语言 体育教师讲解技术动作时,要抓重点,发挥想象力,力求用形象、简洁的语言来讲述动作要领。。例如篮球的三步上篮动作,分为一跨、二跳、三着地;游泳呼吸手臂动作,双手分别画椭圆,简化动作原理。让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要点,心中有数,明白应该怎样做,有效的做,避免不必要的挫折感影响学习积极性。 3.3 做好课堂示范 正确采用示范法,使用清晰、轻松、优美的示范,做到动作规范,动作优美,使学生看后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注意示范的速度与幅度,对技术较难又不宜分解的动作,在不破坏连贯性的前提下,放慢速度、加大幅度,如跳高时最后四步的起跳技术,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表象。 3.4 降低教材难度,科学安排练习 对于一些危险性的动作技术,我们可以变换练习方式,来降低难度,避免产生恐惧心理。在练习游泳身体滑行练习时,我们可以采用双人水中牵拉练习,互相扶助;在跳高练习时,可以先用用橡皮筋来代替竹竿,跨栏时降低栏架的高度等,降低练习时残生的恐惧心理。 3.5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练习动机 加强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勇于展现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在困难与逆境中勇敢、顽强拼搏的斗志精神品质。 首先,发挥班干部、体育尖子的带头作用,互相协助,鼓励练习,帮助那些有运动恐惧心理的学生走出阴影。其次,激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真挚的友爱精神,使得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再接再厉。只要发现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和祝贺,慢慢的消除他们自卑的心态。把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4 小结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产生体育恐惧心理在学生中时有发生。体育教师必须认真对待产生体育恐惧心理的学生,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教学方法上做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大学 校园育人的职能,通过体育教育的途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发挥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参加锻炼的同时,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大学体育论文:大学生融入体育活动的方式略析 1、活动量、活动频率、强度的变化活动量 活动强度与平均单次活动时间:男生女生活动强度有所区别,男生更趋于活动强度高的活动,同时男生的平均活动时长较女生也长,这在一定范围内说明男生更热衷活动,更注重身体的强健程度。 2、项目选择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课外体育参与项目具有倾向性。其一选择简便易行、实效性强的活动项目,如跑步,排序为第1;其二,选择健身、娱乐、交往、竞争多功能为一体的球类项目,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以次排序为第2、3、4、5、6。男女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男生喜欢参加活动强度大、对抗性强、具有新颖刺激的一些项目;女生则选择非直接对抗、活动强度较小、动作优美的活动项目。如健美操与舞蹈。在调查访问中,还有不少学生希望把一些娱乐体育、生活体育、保健体育引入到课外体育之中。学生体育项目选择特点与要求,为高校课外体育项目开设提供了依据。 3、课外活动的目的、效果 课外活动是娱乐的一种,在部分人眼中,他们愿意玩些更有意思的东西,比如电脑。他们没有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适量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强健体魄,增进快乐,调节情绪,还能起到其他放松方式起不到的以下效果: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成就感。总之,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得以锻炼,它还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是一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活动目的直接决定着我们是否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决定娱乐方式。值得欣慰的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活动目的是锻炼身体。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女生来说,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迫于体重的压力,不得不通过活动达到减肥的目的。这样是不利于从活动中体验乐趣,形成对活动的兴趣。 大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活动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唯有通过活动得到强健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我们对大学生们不活动的原因作了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学生们认识到了活动与学习、生活相辅相成,但大学生们大多却不能处理好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大学生们掌握活动方法,形成活动规律,让我们看一下大学生们是否做到这一点。大多大学生的活动并没规律,这就直接导致了活动与学习的矛盾,同时这也影响着大家的活动效果。由此可得到要想得到好的活动效果还要拥有有方法、有规律的活动。 大学体育论文:大学体育文化教养的应对措施 当代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 马宏霞对河南省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体育素养(注:调查问卷涉及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品德、体育行为四个维度)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普通高校教育学专业大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体育意识较强;体育品德整体水平相对较好,欣赏体育比赛意识不强;从事的体育活动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体育消费水平普遍偏低;体育行为缺乏科学性并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总体来讲,整体体育素养偏低,且学校间、年级间、性别差异显着。 调查分析揭示,造成大学生体育素养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各个院校开设体育理论课的情况与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成正相关,学校理论课规范,教学时数饱满,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越好;反之对体育教育功能认识滞后,体育课重技能、轻知识,学校体育传承体育文化知识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体育与自己的关系认识比较清楚,对体育的存在状况有着较正确都认知。男生较女生更爱好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中对体育的认识更加客观,体育体验丰富,体育意识较女生更强。但由于高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少场地、器材,影响和制约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和积极性。(3)大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意识不强,体育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在体育时间和空间的利用上,每周锻炼1次或2次者居多,体育行为缺乏科学性。体育文化修养低、体育文化意识淡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锻炼的主动性,表现为随意性等特点。(4)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不太清楚、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都目标不够明确,整体体育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水平。狭义上讲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群体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思想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从广义上讲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产物与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密不可分,其体现出的核心价值不可低估。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对策 1规范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课程设置更科学高校应当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顺应时代要求,重视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大纲中对体育理论课比例、授课时数明确规定,严格按计划执行。体育部专门组成教学小组,出体育理论课考试试题库,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状况进行测试。同时通过公开课的方式对教师的理论课教学水平进行考核。 体育理论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更科学、更全面。教师在讲授各专项理论知识的同时,其教学内容还应涉及体育发展史、体育欣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等各个领域。通过对体育教育功能的宣传,使学校体育传承体育文化知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改变传统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传统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教师将熟练掌握整个套路作为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以示范为主,学生单纯模仿。 由于忽视对太极文化内容的讲授,学生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特点、独特的健身价值、攻防技巧及与美学、哲学、医学等相关知识领域缺乏了解。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大部分学生为了考试成绩而练习。太极拳教学随着学期结束而终结,与培养学生将太极拳作为“终身体育”项目,通过学习太极拳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3重视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 教师是最直接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内容的设计者和课程实施的参与者。教师的体育文化素养、态度是一个关键因素。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能否具备足够的优质教育资源储备,帮助学生甄别真伪,对学生进行科学性指导非常必要。教师必须重视职后教育,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才能与高校教育改革相适应。学校管理部门也要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为教师职后教育提高支持。 4提高体育资源利用效率,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实行体育经费融资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推动高校体育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发外围资源-体育赛事,例如CUBA“、飞利浦”足球赛等,进一步激活体育参与性消费。同时也可以通过俱乐部与企业商家拉赞助的形式,承办校内各项赛事。如我校的“红箭篮球俱乐部”、“火红舞协”、“跆英社”、“龙狮协会”等体育社团通过向企业、周边社区 组织、商家、校友等筹备经费的方式,成功举办了多项校园内体育比赛。作为回馈俱乐部通过义演、商演的途径走向社会、企业进行互动。我校的“跆英社”在中山公园演出,受到楚天都市报的追踪报道。校园体育赛事精彩纷呈、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5加强体育文化硬环境的建设 体育场馆、器材设备是体育文化建设的硬环境。学校在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建设力度的同时,要增强对体育文化环境的投入。要充分合理利用学校空间,合理开发体育场馆,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体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支持俱乐部开展余暇体育,倡导大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广场体育等大众健身活动。建立校园体育文化宣传网站、培养体育骨干,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等措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蓬勃开展。 大学体育论文:对大学生体育权利之实现途径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分析体育权利的概念及内容入手,概括介绍了各专家学者对于体育权利的认识及内容,并探讨了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保护现状,进而提出实现大学生体育权利的三个途径,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健康消费,达到健身和实现学生体育权利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 体育权利 大学生 途径 一、体育权利的概念及内容 现代法学的核心是权利,着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法学即为权利之学,作为一门法学学科的体育法,也必然会涉及体育权利这一核心概念。体育权利是体育法学的一个基础问题,而具体何为体育权利,其概念界定出现在各种文献中,各种观点均有。比如陈华荣在《我国体育权利概念认识:困境与发展》一文中,对体育权利做了如下界定:“广义的体育权利包括所有在体育运动中产生或与体育运动相联系的权利。狭义的体育权利是指社会认可或法律承认的,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参加体育竞赛、接受体育教育、享受体育生活的资格和可能性。”方燕在其硕士论文《体育权利及其法律保护研究》中指出,体育权利可分为明示的权利和推定的权利,前者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所规定的优先录取权等,后者则是由宪法等法律所规定公民所享有权利的推定或引申权利。刘毅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也对此做了描述,这三位学者在其论文中详述了各个专家学者对体育权利的看法。此外还有很多学者都以自己的观点对体育权利做了认定,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在众多对体育权利的界定中,笔者认为胡冠佩等在《体育法的权利制度及其完善》一文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部已经颁布17年的法律中的规定来限定体育权利更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体育法》在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了了发展权、管理权与参与权三项基本体育权。其中,第二条指出国家要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第三条进一步说明除国家自身要发展体育事业外,还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这是体育发展权;第四条则指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需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此为体育管理权它属于公权力范畴;体育参与权是指权利主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三种权利中,可以说体育参与权是《体育法》立法之重点向所在,因此除在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明确体育工作应全民参与之外,接着在第二章至第五章中又进一步详细规定了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社会团体中的体育发展权和参与权等权利内容。 二、大学生体育权利保护现状 大学生的体育权利应当是一种能力或资格,即大学生依照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事务中,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主要体现在《体育法》第三章的学校体育中,在这一章中,规定了学校应当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要开设体育课,学校应当为学生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创造条件;为使学生的体育权利能够实现,学校要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配备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还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加强对学生体质的检测。体育权利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体育权利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的自主意识,而我们目前的现实是,学生对自己体育权利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我曾经问过我所教授的某一班的学生这一问题,知道大学生有哪些权利吗?学生能够回答出我国的教育法中所规定的权利,但当我问什么是体育权利吗?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不知道。由此可知,体育权利在大学生中间仍然是一个新名词。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愿意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课很无聊,没有自己喜欢的运动,也不会自觉地从事课外体育活动。 目前各高校都按照体育法的规定安排有体育课来保障大学生的体育权利,也有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来保证体育课程的开展,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第一,体育课只是运动课,却没有学习体育法律法规的课程,包括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内,都没有意识到学习体育也有法律的保障;第二,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配备不够齐全,只是用于体育课教学,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第三,因为学生意识的缺乏,没有学生感觉自己的体育权利受到了侵犯,大部分学生不认为自己有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而是服从 老师的安排,而且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很少。要想解决这些缺陷,需要加强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对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管理,转变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使他们的体育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推动体育权利实施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三、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之途径 如何能够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我认为,除了各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体育课来加以保障学生的体育权利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如下几种途径: (一)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目标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目的是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并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社团多种多样,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社团的建立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组建学生社团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空气,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引导学生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以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每年可以根据学生社团情况组织一些社团比赛,提高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使学生社团成为保障大学生体育权利的有力武器。 (二)合理利用学校体育馆,加快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举行。这些体育赛事仅仅是一个短期事件,但为了使体育赛事能够完满举办完成,每一次的体育赛事都会建设一些保障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目前几乎各个高校都有了自己的体育馆,而赛事结束后,体育馆的使用问题就成了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社团以及学生兴趣找出能够合理利用体育馆的方式和方法,使学校的体育馆不至于闲置下来,而且也能够使大学生的体育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场馆,在奥运会赛事结束后,就得到了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目前农大的体育馆已经成为了体育与艺术教学的重要课堂,可以说除了周日外,每天的课程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 (三)加强与校外体育俱乐部的联合,扩大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范畴 由于高校体育课时间分配有限,课外体育活动就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需求打下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课外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实现途径是学校的社团,还有专门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活动手段,而且因为有及时、专门的引导者,可以提高活动锻炼的质量,并且能够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但因为学校体育老师的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不能满足校内俱乐部的课外活动模式,因此学校可以考虑加强和校外体育俱乐部甚或健身房的联系,引导学生健康消费,而非盲目的听信某些健身俱乐部的广告,结果白花了钱,却没有达到健身和实现自己体育权利的目的。 大学体育论文: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摘要: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该文针对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经试证实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进而提出通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本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无心理疾病,并具有完整的一套心理调节措施,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优良心理品质.人的成长过程,大学阶段是心理波动最大的阶段,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的特点是朝气蓬勃、富于理想、积极向上、接受新事物快、情感丰富、乐于与人交往.但近几年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医学论文 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2004年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女生存在问题的比例为17.34%高于男生的16.07%,低年级心理健康问题高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为17.56%,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城市学生,其中边远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学生比例最高为19%.[1]“郁闷”如今成了许多大学生挂在嘴边的字眼,心理疾病已经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焦虑、紧张状态较严重,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大学生正处于半依赖半独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他们许多心理的冲突、苦恼或被自我掩盖,或被忽视.以致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任其折磨自己,从而诱发心理问题. 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同志对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感,又足以强意志.”这就是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能发挥积极的影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古代也有许多此方面的论述,《吕氏春秋·尽数》中描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说明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互相依赖.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体育锻炼是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在体育锻炼中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体育锻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并且能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等高尚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能预防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持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可以为人的活动提供宝贵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使人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网上我们曾有幸阅读到俞春民老师的一个资料,受到启发,在他的基础上我们也做了一组实验检测,就是选择一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实验前后与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对比的数据如图1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通过体育锻炼实验学生与对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平均值有显着差异,实验学生各因子平均值明显下降,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说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留学生论文从本质上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可以及时地调整心理状态,使各项心理指标达到健康. 3 通过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认为以下途径与方法可有效的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1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启发诱导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坚持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2 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 宣传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教育学生要忘却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健身运动中尽量轻松,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和自己的朋友一齐参加健身运动,创造欢乐的气氛,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根据生理、心理状态,及时调整锻炼计划,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3 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3.4 面向全体同学全方位关爱体育锻炼弱势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心理脆弱、失调,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及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类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应给予表扬.其次,在下课后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增强主动精神,积极投入体育锻炼,逐步扭转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5 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计划 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等有关知识、并掌握具体的操作原则.让教师认识到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毕业论文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体育论文:浅析现代大学体育课程建设 [论文关键词]现代大学 体育课程 课程建设 [论文摘要]与我国大学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大学体育的现代化进程明显缓慢的多。大学体育是大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水平。建设与发展“现代大学体育”体系,加速我国大学体育的现代化,对提高我国大学教育水平,从而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关键而深远的意义。 一、前言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进入了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无疑会在知识创新和传播过程中充当空前重要而必要的角色,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对主动适应并推动时代和社会发展而负有重大使命的大学教育,就必须在超越传统、锐意改革中积极面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作为大学教育一部分的大学体育,其发展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学教育的目标、教育过程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实施、完成。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虽然在体育学科建设、硬件及观念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比,其发展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现代大学体育”体系,是提高我国大学教育质量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在“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热潮的推动下,“大学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人们倍加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从体育教育与“大学教育现代化”关系的角度,提出建设适应现代化大学发展的“现代大学体育”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二、大学教育现代化与“现代大学体育”体系 1.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首先,在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封建传统的影响,人们对“体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造成了大学体育在改革开放前的发展极其艰难而缓慢。其次,我国大学体育的发展也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第三,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较,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学实施形式多变,教学模式多样化;体育运动素材量很大,筛选教材较困难;体育目标的内容过于抽象、宽泛,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具体。体育学科的这些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体育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活动的实施等方面的难度。也是体育学科的这种特殊性造成了体育学科的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大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第四,近十年来世界各领域都在飞速变化,大学体育的改革步伐却显得过小,没有改革与创新就没有进步,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面对如潮而来的现代化趋势,只有建设和发展较完善的“现代大学体育”体系,加速大学体育现代化的进程,才能使“大学体育”这一特殊而重要的学科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作用。 2.大学体育现代化与建设“现代化大学体育”体系 “大学教育现代化”是大学为主动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教育水平而由传统大学教育向现代大学教育整体转换的变迁过程。“现代大学体育”是为了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实施的一种特定的教育过程,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子系统。“现代大学体育”体系是包括现代大学体育观念、现代大学体育制度、现代大学体育硬件和现代大学体育环境因素等在内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结合的系统的整体。“现代大学体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大学教育现代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大学体育积极配合大学教育,应对我国社会体制转型和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的发展而在观念、价值取向、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体育设施和技术等方面改革和优化的改善的过程,是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充实、更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改进大学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健康型人才的发展过程。 三、建设与发展“现代大学体育”体系的内容 发展和完善“现代大学体育”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物质层面的建设、制度层面的建设、观念层面的建设和环境因素方面的建设,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四个层面建设的有机结合与整体推进,构成了“现代大学体育”建设的总体。 1.物质层面的建设 物质层面的建设是指大学体育在场馆、设备、技术手段、质量评估方法、经费等方面的先进程度。场馆、设备和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是现代大学体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体育的发展程度。 2.制度层面的建设 制度层面的建设,就是建立适应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有力保障,是实现我国教育战略目标,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关键因素。当前,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实现体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3.观念层面的建设 观念层面的建设,是指确立与现代教育、现代体育以及社会生产、生活、世界文明相适应,甚至是超前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现代大学体育”体系从观念上说就是国家、社会、团体或个人适应社会、教育现代和大学体育现代化的要求所确立的对整个大学体育活动的较为系统的、理性的认识,以及直接参与大学体育诸活动的师生员工和管理人员对大学体育本身迈向现代化的看法、观点和态度。观念的确立有助于制度、物质层面的确立,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指人的观念的现代化,观念的现代化是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的前提。 4.环境因素方面的建设 环境因素包括校园体育人文环境、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以及校园活动气氛。环境因素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和不同的环境和气候生长不同的植物和种植一样,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和氛围会给大学生以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四、“现代大学体育”体系建设的途径 1.从传统和历史中学习借鉴 我们要研究历史并从历史传统中学习。这个世界无论有多新,她都扎根于过去,过去是我们赖以生存、生长的土壤。我们既不要固守传统,亦不应全面摈弃传统,而是充分利用传统。历史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前人的不断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所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否定传统,割裂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会延迟大学体育现代化的进程。 2.不断的吸取国外的先进成果 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和迟发达国家,应正确看待先行者所具有的“示范效应”,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先行者的做法,持一种客观、求实的态度和平地看待迟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和吸取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但要避免冒进带来的发展失衡和资源浪费。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他们的优点或缺点,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3.学科间的横向借鉴 我们要多借鉴其它学科的经验与方法。体育学科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落后于其它多学科的发展,在理论上又落后于自身实践的发展。各学科间又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地方,横向借鉴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快速发展。 4.加强体育科研工作 体育科学研究过程就是揭示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过程。高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是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对于全面深入的了解揭示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规律,更好的运用客观规律,加速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体系和全面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五、结论 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大学体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深层次的大学体育改革已迫在眉睫。建设全新的“现代大学体育”体系,以加速大学体育教育现代化进程,是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大学体育论文:试析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论文关健词:高校大学生 健康意识 课外体育活动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山东省部分高校普通专业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和选择内容均呈多元化趋势;体育设施缺乏及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等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低,在一定程度土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持久性。 本文旨在对山东省部分高校普通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研,找出问题,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山东经济学院、聊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800人。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文献,查阅相关材料,对30篇主要文献进行全面分析。’ ②问卷调查法。统一指导用语,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对山东经济学院、聊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13个院系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92份,其中有效问卷786份(男324份,女462份),有效率为99.24 %,问卷经18位专家进行评价修订,并对问卷的信度与表面效度进行检验,皆符合要求。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目的) 表1显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不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追求身心健康仍然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旋律,这种内在的需要积极而主动,它保证了广大青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持续性。此外,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多元的。在男学生中,增强体质、满足兴趣需要、调节生活是主要的活动动机。女生除增强体质、调节生活为主要活动动机以外,塑造形体也是重要的因素。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大学生与时俱进、打造完美个性的体育价值观,多元化的活动需求,有助于良好思想品格的形成。 2,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上,体现出兴趣广泛、选择面宽的特点。除男生偏爱篮球,女生衷情于跑步和羽毛球外,跑步、乒乓球、羽毛球、广播操、足球也成为相当一部分男生的首选项目。女生紧随跑步和羽毛球之后的便是广播体操、篮球、室外健身,这与八十年代男拳女舞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不难看出,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男女生均对篮球、跑步情有独钟。跑步是最传统的健身锻炼方式,为中外老中青年人所青睐,它是一项最朴素、最经济,使人受益终生的运动内容。球类项目符合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它能够满足广大学生争强好、斗志斗勇、协同合作、发泄剩余精力等多种需要,在青年大学生中大有市场。 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 ①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 调查表明:男女生在活动时间段的安排上有明显的不同,男生一般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和周末时间,女生则主要是在早晨和晚上进行锻炼。其它时间按百分率由高到低,男生依次是早晨、晚上、时间不定(其它)、课间操;女生依次是周末、下午课外活动、课间操、其它。男女性别上存在的差异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长期以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的主要活动场所如篮球场、足球场等多被男生“霸占”着,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心理的影响,女生的运动表现欲远不及男子,甚至还有一部分女生因为动作不规范怕招致别人讥笑而限制了其运动动机,女大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之外得不到张扬,不利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②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每周活动次和每次的持续时间可以用来衡量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和运动量,它也是界定体育人口标准的指标。一般认为,成年人每周锻炼超过三次,每次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者即为体育人口之列①。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下者占32.06%,每周锻炼3次以上(含3次)者接近40 %。另外还有近30%的学生没有规律,也即近三成的学生每周活动次数少于3次,甚至还有少数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从普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看,男女生存在较大差异,锻炼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男生占73. 89%,而女生只有37. 92%,从整体上看,活动时间大于30分钟以上的学生只占半数。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真正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大学生不足40%,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健身意识并不强,导致其健身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达不到理想的状态,60%的大学生经过十几年学校体育的系统教育,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人口,即使区区40%的现体育人口,本科毕业后也将因工作压力的加大,又难以确保其成为永久性的体育人口,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的悲哀!女生问题则更严重,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健身意识的教育,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非常必要。 4.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见表2) 统计表明,有近z2%的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小于2次,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影响百分比由高到低,男生依次为场地器材不足;学习紧张没有锻炼时间;缺乏技术指导;不喜欢体育活动。女生依次为场地器材不足;不喜欢体育活动;学习紧张没有时间;缺乏技术指导。不难看出,因扩招而导致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尽管各高校增加了体育设施,但生均占有场馆与器材量的比率仍严重不足,更何况各高校的主要场馆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被高水平运动队占用,而且多数高校早已取消了课外活动时间向大学生无偿提供运动器材的制度,这更进一步削弱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美国运动与健康理事会的专家们认为,人的健康状况10%取决于医疗,而90%取决于生活水平和从事体育运动的条件②。”因此,广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 5.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高低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了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在调查的786名大学生中,到过收费场馆进行体育消费的不足20%。其中按一学期为单位计算,学期消费在20元以下者占绝大多数,尤其女生比例更大,接近90% ,并且还有一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为零,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可能受家庭条件的限制,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健身意识不浓,消极的体育价值观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需要体育主管部门或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引导。 三、结论 1.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和选择内容均呈多元化趋势,应象体育课尸样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织与指导,确保其健康发展。 2.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在校大学生远不足半数,本科生考研及就业压力抹杀了其参与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终身体育”任重而道远。 3.体育设施缺乏、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等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时代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 4.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低,不足以满足健身生活的需要,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应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学生的消费水平。 大学体育论文:试析公共体育课程的元认知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论文关键词:元认知教学 社会适应 公共体育 论文摘要: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元认知学习理论是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新的教学理论,必将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考察了元认知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教学中实施现有的提高元认知水平的方法、措施可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情况处于基本适应状态,与相关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元认知体育教学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0前言 现代社会发展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信息化、快节奏、高压力和高竞争等特征,这就对我们的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具备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劳动者。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体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4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体现为个体认知性知识的积累、深化,更体现为个体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的改变等方面,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特点,因此学校体育课程在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将承担重要的责任。籍此,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一,并进一步提出“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元认知学习”是现代学习理念的一种新观念。这种新的学习理论在教育观念上强调的不仅仅是“学会”,而更主要的是“会学”,以及对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的调节与监控。元认知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是学生个体自身对学习的监督和调控及学习过程结束后的自我反馈,要求每个学习个体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元认知学习理论指导高校体育学习将彻底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并使每个学习个体对自身学习进行调节和监控,这也是元认知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体育的元认知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而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社会适应教学目标的实现寻找一条可行途径。 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并进行综述研究之后,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①元认知教学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②元认知教学是达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社会适应目标的有效途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学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公共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样本为某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程的大一、大二部分大学生,共75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39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掌握了有关元认知和社会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次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本文采用国内研究者根据Gregory .Schrawd等人编制的元认知意识量表(Meta一cognition con-sciousness questionnaire)翻译修订而成的中文版量表。该量表采用10等级记分法,从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三个维度测量了被试的元认知水平。马建锋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信效度,适合中国背景下的大学生。 根据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课堂教学实际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自编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卷,该问卷采用5等级记分法,并主要从对活动的规则、纪律的遵守、活动中的人际互动、活动中的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团队意识(竞争、合作、集体荣辱感)等社会适应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考察。该问卷的重测信度:=0.94(时间间隔为3周),另外就问卷的内容效度对多所高等院校的心理学、体育学专家进行了访谈,最终的反馈结果表明该问卷内容效度良好(每个条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 31-0.66之间),能全面、有效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为本研究服务。 1.2.3实验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等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方法并随机选取对照组与实验组(分组时对其元认知水平和体育社会适应水平进行了均衡化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相同,时间共16周,并由同一教师教授(实验组接受元认知教学培训)。对照组按教学计划学习,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组在按教学计划学习的同时,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元认知的方法进行学习,二是实验者在学习现场进行言语指导,让学生注意采用元认知的方法进行社会适应训练。最初和最终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社会适应水平由同一教师按同一问卷进行调查。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到了教师及学生主观期望效应可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加以控制。 1.2.4数理统计法。本研究测量所得数据均运用SPSS for Window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实验组进行的元认知教学培训说明 2.1教学目的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另外的元认知能力培训,以提高其元认知能力。 2.2教学方法 一是采用课堂教学法对实验组学生讲授元认知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二是在公共体育课堂上采用现场言语指导的方法提示学生注意使用元认知有关的技能进行学习活动(主要是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 2.3教学内容 2. 3.1有关元认知理论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的基本含义、实质和要素。元认知与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体会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元认知知识是指对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认知的知识,即学生对自己的体育社会适应认识活动过程与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个人、任务和策略。体育的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体育认知活动的体育认知体验或体育运动的情感体验,它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体育的元认知技能是指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活动进行调节的技能。 2.3.2培养、训练元认知的一般方法。自我提问法:在元认知训练中,通过提供给学习者一系列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不断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相互提问法:让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自我提问的问题单,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根据问题单相互提问并做出回答。这种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竞争,提高元认知水平。 知识传授法:通过传授元认知理论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元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于学习中,以提高学习效果。 元认知培训和训练的各方法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主要与大学生体育课程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相结合而开展)。 2.4元认知理论教学进度安排 利用体育课程以外的时间,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训,培训共4次课,每次30min,并布置课后作业。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课次1:元认知理论知识的培训。 课次2;元认知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课次3:训练、提高元认知的方法的培训。 课次4:对所培训内容复习,巩固所培训的知识。 3结果与分析 3.1元认知教学效果考察 实验组经元认知培训后,其元认知水平较对照组呈现下表所示变化(调查数据统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 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经过元认知教学后,整体元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实验组整体元认知水平实验前后比较P- I) . 046,达到显著差异),且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水平也都有显著性提高,而对照组无论整体元认知水平p=0.446),还是分维度水平前后测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实验结果说明元认知教学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元认知水平,证实了研究假设。这进一步说明个体的元认知能力不仅是在个体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元认知能力是可以教授的,即经过系统、专门的教学培训,个体的元认知毙力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提高。该结果可解释为:通过提问、讲授等元认知培训方法的实施并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可使学习者个体更好地掌握自我的元认知知识,加深元认知体验,增强元认知技能,进而提高个体整个元认知水平。 3.2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考察 实验前对普通专业103名大学生(大一、大二)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2显示大学生体育社会适应情况:规则适应方面相对较好,达到基本适应水平,且个体差异不大;人际互动、自我调控、团队意识方面表现较差,且人际互动、自我调控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整体水平与我们的基本培养目标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由于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环境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缺乏足够的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因此较难采取统一的培养措施。 对性别变量进行考察(表3),发现:男生在人际互动、团队意识方面好于女生,在规则适应、自我调控方面差于女生。除规则适应方面,女生显著好于男生外,社会适应其它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另外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45,为中度相关,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变关系。 3.3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考察 实验组接受元认知培训和元认知教学及相应体育教学,对照组接受相同体育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水平前后呈现表4所示变化。 表4表明,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组别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交互作用不明显,即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较实验前有显著性改善,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改善。统计结果说明元认知体育教学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体育社会适应水平,结合对元认知教学效果的考察,这一结论可理解为元认知教学提高了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而提高的元认知水平又在个体的体育社会适应实践方面发挥作用,即在体育活动实践中通过比较、反馈、自我暗示、自我调控等手段,逐步提高自我的体育社会适应水平。元认知体育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社会适应的教学中,学生不再处于从属、被动的“他控”地位,他们的社会适应是主动的,并对适应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对自我的社会适应具有高度的自控,因而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本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教学中实施现有的提高元认知水平的方法、措施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情况处于基本适应状态,与相关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元认知体育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4.2建议 元认知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紧密相关,并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元认知教学手段,必将为体育教学的各学习目标的实现提高一条可行性途径。 4.2.1因本次实验条件的局限,还应进一步考察实验效果的外部效度,为其应用、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4.2.2应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元认知教学措施的渗透,如反馈、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与调节等与个体元认知水平提高有关手段的运用。 4.2.3进一步考察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其生活中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迁移作用。 4. 2. 4进一步考察体育元认知教学对高校体育教学其他培养目标的促进作用与应用,如运动参与、体质、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等目标。 大学体育论文:试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学校体育活动重要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有了显著变化,所以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各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因而学校应正确处理好它与各素质之间的关系,摆正体育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 综合素质 社会适应能力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发展愈加迅速,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了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了全面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才可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身的立足之本。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纵观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待业学生人数也相应上升,2008、2009两年学生就业率甚至不足七成,尤其是在剔除了读研和单位试用人数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社会的知识储备迅速增长,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与交叉综合并存,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各职业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每一种职业的内容也不断更新。这所有变化都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需要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对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等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上进行良好适应。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缺点,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强健学生身体,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拥有四根支柱,即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know)、学会生存(earning to be)、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体育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手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体育活动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一)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人的品德是在持续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自我约束作用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这其中,既有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这种主要由外因影响的准则,又有思想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自身影响占主导的规范。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进行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高尚的责任感,形成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良好道德观。同时,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以及平静的心态。保证学生在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下学习生活。 (二)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才智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个人的才智是其智能和才华的综合体现,包含智力素质、科学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社会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参与体育活动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因为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谁能想到一个没有积极体育活动情感的人却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强化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身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全的评定有了新的标准,健全的身体素质需包括运动机能素质、抵抗疾病素质和心理适应素质。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近30%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人格适应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通过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备的健康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二、体育活动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体育竞技活动当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活动,如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调节,以及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直接的互动关系,因此,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主动解决情境中面临的问题,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一)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因为体育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远远比其他科目多,它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体育运动以及各种体育竞赛中,由于人员之间交往频繁,这不仅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交往,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融入集体、接触社会。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帮助师生更好地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社会角色 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游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学生在游戏中个体角色的不同扮演,参与者同时体验了各种角色的义务、责任、技能与心理。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此种经历对于个体体验社会角色,促进个体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育活动,很多时候正是以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规则、环境,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得以继续发展。 (三)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受各种挫折,耐受挫折也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心理调适的过程,个人只有具备了抵抗挫折的能力后才可能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比赛具有其鲜明的竞争特征,有竞争就会有胜利和失败,对于失败的一方来说,这种体验就是一种挫折体验锻炼过程。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这种情景引发的挫折感,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炼。个体承受挫折并通过自我调整重建信心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调适的过程,这种自我调节、重建信心的过程就是个体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四)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自我控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课堂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行为起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种种教学要求和规范对学生也有具体的掌控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既要通过自我控制服从于教师的组织,还要服从课堂纪律以及相关的行为规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控制与自控是同时存在的,教学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服从,学生的自控是对这种要求正面的回应。无论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对课堂纪律、行为规范的限制,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控能力,就是学生逐步实现自我调整,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与此同时,体育活动中的竞争行为也在不断发生,随着竞争目的、参与者群体大小、参与者年龄性别特点的改变,竞争行为也会有相应改变。学生如果想在竞争中获胜,就要学会遵守规则并与同伴相互配合,通过协调合作来解决问题,养成团队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知,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性所决定的。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体育活动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需重视体育教育作用,提升体育教育地位,这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急需重视的问题。 大学体育论文: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因素探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课堂训练;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体质健康 论文摘要:公共体育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课堂训练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甚至全面发展。但是,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分析并把握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有助于提高公共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公共体育是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体系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甚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专业课程相比较,公共体育课具有更明显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技能性,更加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训练比重较大,课堂训练效果直接决定教学效果。课堂训练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从课堂教学过程分析,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的主导因素,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因素,教学的双主体作用及互动相长是以课堂为基本载体和中介的;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因素。 1教师的教学主导因素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外因,即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的主导性因素。 1.1教师的讲解示范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论讲解和动作示范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动作概念的重要手段,理论讲解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动作示范力求准确、熟练、优美。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尽快领会动作要领,并产生一种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训练冲动和激情;反之,如果教师的理论讲解含糊不清、罗嗦重复、不得要领,动作示范不准确、不熟练、甚至出现失误,必然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的积极性。 1.2教师的教学方法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的积极性。比如,当学生训练成功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训练动作不到位时,教师应持续给予鼓励;当学生训练反复失败时,教师应及时安慰、并耐心纠正和点拨,直至训练规范。这些方法的采用都可激发大学生课堂训练的兴趣,对于学生课堂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应热情帮助、耐心辅导、以正面教育为主,靠善意和爱心来增强学生训练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相反,教师如果表扬不当、言过其实或板起面孔大声斥责,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而影响课堂训练效果。 1.3教师的关心保护 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具有快速、连续、多变等特点,学生在课堂训练时稍有疏忽、犹豫、身体不适或技术掌握不够好,都可能导致训练失误、失败甚至受伤。因此,教师的关心和保护,对学生完成训练动作和解除后顾之忧非常重要。要根据学生训练的不同情况正确地运用“接、抢、托、顶、送”等保护方法来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引导、关心和保护可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训练的安全感,使之充满信心并大胆地训练;反之,学生就会产生犹豫、害怕和不安全感,以至训练起来动作僵硬、不协调、无法进入状态,不可能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1.4教师的教态情绪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态情绪的好坏对大学生课堂训练的情绪产生诱导性作用。课堂上教师应自始至终情绪饱满、声音洪亮、口令准确、热情耐心、进入状态,言行举止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体现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展现出教师的职业精神,这样才能增进学生课堂训练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情绪消极、敷衍了事、有气无力、不在状态,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情绪爆躁、反复无常、随意发脾气,这样,必然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更不用说还有训练积极性。 2学生的学习主体因素 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内因,即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2.1学生的性格特征 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不同,往往对公共体育课堂训练所持的态度也不相同。例如,性格内向型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意志坚强、有自制力、情绪稳定、对动作要领理解能力强;性格外向型的学生,则表现为兴奋、活泼好动、爱自我表现、情绪激烈而波动大;性格抑制性的学生,表现为胆小、反应慢、动作迟缓、怀有爱面子怕同学耻笑的心理、甚至可能产生失望和自弃的消极情绪。因此,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性格外向型学生,要相对少表扬、多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去铸就坚韧不拔的意志等优良品质;对性格抑制型的学生,应注意多表扬,鼓励他们大胆训练、增强自信心、克服胆怯心理。 2.2学生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随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逐渐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目的和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大多数都能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公共体育课堂训练及其它体育活动。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体育课的认识带有偏见,认为“只是玩玩而已”,甚至认为体育课是副科、没有专业课重要,以至上课凭兴趣、课堂训练劲头不高。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加强对其学习目的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练就一副强壮的身体就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工作。 2.3学生的体育特长 大学生因各自的体质差异,会有不同的体育特长或爱好。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在参加自己擅长或爱好的项目训练时,表现积极且效果较好;在参加自己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的项目训练时,不仅训练效果不好,还有可能出现失败,由此失去训练的信心并产生懊丧情绪。因此,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广泛兴趣,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的训练动机,这样,才能有助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及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的中介因素 课堂是教学的载体和中介、是公共体育训练项目内容、空间场地、情景建构和教学过程的组合,即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关键性因素。 3.1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大学生的训练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深受广大青年喜爱的球类项目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训练积极性,而单调乏味的田径项目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在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时,除大一开设普修项目外,大二就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质等不同情况,分班开设如足球、篮球、排球、兵乓球、体操、游泳、武术、田径等专项竞技体育课和棋牌等保健休闲益智体育课(为身体较弱或有疾病学生开设)。这样,既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又能使其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地参与训练,切实起到锻炼的作用。 3.2课堂的教学过程 大学阶段的公共体育课时为两节连堂,教学过程中项目训练的难度、强度、节奏及教学手段的安排是否合理,都会对学生训练的兴趣和情绪产生影响,对大一的学生更是如此,因为课时比中学阶段增长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上述因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使学生自始至终精神饱满、生动活泼、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训练。 3.3课堂的空间场地 体育课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学生的情绪不仅受季节、气温、风力、阳光等气候条件的影响,而且也受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一般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和训练应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对于教学条件的利用,教师应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进入舒适、安全的教学环境,带着兴奋的情绪投入训练。 3.4课堂的教学集体 教学集体对学生个人课堂训练的积极性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当某学生训练失误或失败时,其他同学对其不是理解和鼓励、而是嘲笑,就容易加重该学生的心理负担、降低训练的兴趣,有的甚至还会放弃训练;相反,如果教师和同学们给予热情鼓励、并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就可增强其完成训练的勇气和信心,全方位的调动集体积极性,形成一个友善和睦团结的教学集体。 总之,分析、认清和把握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积极性的教师教学主导性因素、学生学习主体性因素和课题教学中介关键性因素及其影响,有助于提高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大学体育论文:浅论大学生公共体育选项与个性完善 论文摘要:人的个性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但个性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可以改造的。体育运动以它固有的方式,鼓励个性的正当发展.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本文以体育舞蹈为例,对体育运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 个性完善 体育舞蹈 一、前言 当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都是自由选项,很多大学生在选项时一是选自己喜欢的科目,二是避免日晒的室内运动,因此室内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火爆,而室外排球、足球、田径、武术等项目明显不足额。大学体育的目的是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建立现代社会健康观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提高体育观赏和休闲娱乐能力,培养学生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的健康意识,以及协调体力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踏上健康之路,提高生活品质。这和现代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 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增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和现象的伟大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改造和创造着人类自我的个体生理环境.并为这一身心环境不断地、永恒地创造着新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大学生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个性心理行为.鼓励个性正当发展和个性完善。本文就如何在体育教育和对体育锻炼活动中自觉发展和完善个性这一问题作以下探索。 二、个性与个性完善 什么是个性?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为表示所扮演的角色而戴的面具。现在心理学中“个性”一词沿袭了它的含义,以说明个人在人生舞台所扮演的角色。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这是一个人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心理过程和自我意识等。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人们存在着差异,这就是个性差异,即每个人独具一格的心理特性.如有的人听觉感受性强,有的人思维逻辑性强.有的人思维灵活性强;有的人待人热情,有的人表现冷漠;有的人意志坚强,有的人意志薄弱,等等。个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体现了一个人一贯和经常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个性又是可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的改变、教育的作用和自己的主观要求,个性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可以改造和消除的,如性格是个性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心理特性,它对能力和气质有显著的影响。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例如,一个在严酷生活环境中养成了高度自制力的人,会善于控制自己暴躁而易于冲动的气质特点:一个在集体生活中养成了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性格特点的人.会加强自己与别人的交往,使自己比较内倾的气质得到改造。即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一定手段的干拢和主动能动作用下,大学生完全有条件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完善个性。 如何促进个性完善?可以从气质的改造开始。性格是个性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心理特性,气质影响到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胆汁质与多血质混合的气质比粘液质有助于培养勇敢、果断、主动性等性格意志品质,而粘液质比胆汁质有助于发展忍耐、自制力等性格特点。气质又是表现在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力特点,它影响到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在学校中.学生的气质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情感表现、动作状态,还影响到他们上课和完成作业时的表现,而且影响到他们注意的稳定、注意转移的速度、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作业的效率、对事物的评价和在集体生活中的协调关系等。因此,在学校中,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中的消极特点,例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提高反应的速度,帮助胆汁质的学生克服不稳定、易激动的缺点等。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气质优缺点,并激发他们改善气质特点的愿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优缺点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这对气质的发展和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三、不同个性特点类型的大学生可选择的运动项目 青年期是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学校体育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体育具有增强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的作用,同时体育运动又以它固有的方式,鼓励个性的正当发展。体育锻炼能使人们情绪稳定、动作灵活、反应敏捷、意志坚强等,因而能够改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在体育选项时除了要考虑体育运动的直接价值:增强体质、利于健康,还要考虑体育运动对人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作用,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养,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乐观精神,发扬个性心理特征的长处,控制短处,提高心理活动的效果。以下五种个性特点类型的大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运动项目。 1.紧张型。这类学生具有满腔热情、朝气蓬勃的个性品质。但遇事会过于紧张、惊慌失措,特别是在考试、面试甚至是教师课堂提问时紧张、焦虑。这类学生应选择开放性技能项目,如足球、乒乓球、篮球、排球等,这些项目场上形势多变,紧张激烈,要求个体必须对环境有整体认知,对外界变化情况有预见能力和应激处理能力。这类学生若能经常在这种激烈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能沉着地应对,学会坚忍、自制,并习惯于平稳而镇定地学习。 2.胆怯型。个性具有内倾性的大学生生性胆小.做事谨小慎微,动辄害羞脸红、腼腆,但具有工作踏实待人诚恳、坚忍顽强等优良个性品质。这类学生可选择游泳、滑冰、体操、跳远、投掷、跨栏等闭锁性项目。闭锁性运动技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依靠内部的本体感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调节运动,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这类学生胆子会变大,为人处事也就显得从容自然了。 3.孤僻型。这类学生的个性极显内倾性,具有认真细致、自尊、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但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乐意参加集体活动,缺少竞争力。这类学生应选择足球、篮球、拔河、排球接力跑等团队运动项目和常需与人交流、勾通、默契合作的体育舞蹈。这些项目要求参与者发扬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相互帮助、彼此鼓励、竞争向上的精神,以达到预期目的。坚持参加这些项目的锻炼,这类学生能增强自身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合作.使自己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完善个性。 4.多疑型。这类学生常常多疑.对他人缺乏信任,处理事情不果断。这类学生可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击剑、跳高、跳远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要求参与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立断,长期进行这些活动将有助于学生走出多疑的思维模式,形成敏感、机智、勇敢前进的良好个性品质。 5.急躁型。这类学生坦白、直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易冲动急躁。这类学生可选择下象棋、健身气功、长距离散步、游泳等项目。这类活动属于静态、单独的运动,不会带来情绪的过于波动,有助于调节神经功能,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这类学生尤其适合选武术和瑜伽这两个项目,练习武术,一招一式都要求规格化.需要有爱心、恒心、耐心去练习,不能浮躁和急功近利;在轻松舒适的瑜伽音乐的伴随下练习瑜伽,可以轻柔地舒展肢体,促进血液循环,摒除杂念,心灵获得安宁,让心胸宽广、豪放爽朗的个性中又多几分从容恬淡。 四、体育舞蹈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作用 在体育选项中,国际标准舞(又称为体育舞蹈)以其内容丰富、音乐形式多样、风格典雅和舞姿优美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大学生建立友谊、陶冶情操、健身美体的极好形式。体育舞蹈以其多元整合的教育功能.在塑造和提升人生境界,教人求真向善尚美,培养高尚情操,完善个性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舞蹈能使人优雅,“人要是学会了跳舞,连走路都会美观和文雅些”,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经常参与体育舞蹈活动,对人的形体进行改造雕塑,人的形体会逐渐符合一定的健美标准,男生体格魁梧挺拔,身材匀称.四肢细长有力,形态体现楔形,宽肩腰细,显示一种阳刚之美;女生身材苗条,四肢柔软,形体富有曲线美。体育舞蹈的锻炼效果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体格健美、体态优美、体形匀称的要求。同时又能培养大学生高雅的文化气质,对于男生,跳舞的过程,可以让他学会更加尊重女性,提升高尚气质;对于女生,则可以在舞蹈中学习淑女风范,修身养性,培养自重、自信心,提高内在文化修养。 体育舞蹈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舞蹈,摩登舞彬彬有礼、风度翩翩,其中的华尔兹舞音乐妖娆,舞态雍容华贵、典雅大方,舞步流畅,有“舞中皇后”之称;拉丁舞中伦巴舞态柔媚、热情,步法婀娜款摆;体育舞蹈的多种风格使各种个性得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种,在舞蹈中释放自己,得到精神的享受。同时又使个性得到完善:紧张型的人可以踏准音乐节拍,从容地跳好每一舞步;胆怯型的人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情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孤僻型的人在舞蹈中能够增进与人的信息交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增强集体意识、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多疑型的人能在音乐中忘掉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冷漠与隔阂.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互动和团结,互相沟通,与朋友们一起享受优美的舞蹈,提升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虚荣型的人在舞蹈中不再一味表现自己而要求舞伴追随自己.能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良好的态度,耐心有礼貌地引带;急躁型的人在舞蹈学习中不可贪多求快,要跳好不同风格的舞蹈,必须练好基本功,把握技巧和节奏,每一舞步都得用心体验,历经磨练,从而调节浮躁的心态,并感受自身的情感与他人情感的交流。体育舞蹈是一种身体教育,不仅能作用于人的外表,塑造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形体,培养高雅的气质,而且能作用于人的内心,教人求真向善尚美,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除了要有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情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青年学生必须重视个性结构诸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避免个性的畸型发展,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这一具有特殊魅力的活动,制定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计划。自觉用自我意识调节个性的健全发展。 大学体育论文:关于武术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优势以及改革途径 论文摘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武术可以说是一门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它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外在美,同时也是因为它的内在美。另外,武术教学发展过程也出现了较为滞后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相关的问题。为了研究武术教学课程的优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武术的道德观、大学武术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武术的若干个作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分析与归纳武术教学发展较为滞后的原因,就如何进行武术课程改革提出一些见解,以推动高校武术又好又快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武术;大学体育课程;优势;改革途径 一、武术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优势 (一)武术的文化特征 1、技击性。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原则形成的各外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虽然各门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原因。 2、健身性。武术训练不仅重视内在"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能够达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3、独特性。中国武术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是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家学说的精髓,突破了搏击中力量决定胜负的传统观念,突破了主要由四肢作为攻击手段极限的搏击术,蕴涵着一种东方古典的礼仪道德和修养,是一种阳刚阴柔完美结合的美学理念,它体现了一种武学中完美的艺术性,它从一个更高的境界上符合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 (二)大学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势 1、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育实数框架的新标准。它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 2、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类。在当代大学的实践教学中,套路运动教学占据内容。 3、优势。一般的体育运动效果都仅仅是对外在表现的强健,然而武术确实一种壮内强外内外兼并的健身运动。武术强调的是内外俱练,身心双修。通过练习对外可以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特别是太极拳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锻炼对调解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气养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武术的改革途径 我国武术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策法规不健全,多头审批现象突出;内部机构设置不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秩序不是太乐观;轻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文化课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办学物质条件较差,收费标准不一等。面对此种现象,结合当前武术教课情况,就这些问题本人提出一些微薄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武术课堂教学中,基本功的练习时间要适合学生体质状况,采用控制单个动作练习时间,多个基本功动作轮流练习的方式,并结合小组合套路的练习学习和复习基本功。同时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特别是力量素质的训练,并提出相应的考核标准要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基本功的学习,并为学习套路做好体能准备。另外,在套路的学习上,除了加强对套路中每一个动作的攻防意义的讲解,还要注重精选适合大学生学练的套路,以增加课堂上同学们的活跃性,使大家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武术这门艺术之中。 (二)加强师资力量 新的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推出对高校各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校武术教师教学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发出新的挑战。但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师资现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及实施有密切的联系。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各高校因扩招而后带来的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的状态突显出来。因此,加大场地、器材建设的投入是摆在各高校面前刻不容缓的工作。场地、器材的增加滞后于高校扩招改革的步伐。应加大经费投入,以保证武术教学的正常开展。可喜的是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许多院校的场地、器材严重不足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四)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播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代表了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要改变当前只重视武术技术而忽视武术文化的现象。在传播武术技术的同时,也应把传播武术文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中华武术所蕴涵的文化内容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比单纯的武术技术要大得多。因此,大学生学习武术,学的不仅是攻防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的发展,加快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是武术得以发扬光大,甚至走进奥林匹克运动会打下牢固的基础。而高校武术课的改革和发展正是将武术文化传承下去的一个重要途径。 大学体育论文:浅论大学女生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女生体育教学改革应从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成绩考核几个方面入手。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课;对策 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高校学生连续的扩招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现行的体育教学不适应新的教学的需求,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女生体育课程的改革非常紧迫。笔者就结合我校情况,就目前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对策进行探讨,为高校女生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高校女生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1.1 针对女生特点和女生构成的研究不够 普通高校女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身体发育基本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皮下脂肪增厚,体重增加,相当多的女生偏胖,而肌肉力量偏弱,尤其是肩带肌、腹肌、腰部肌肉力量差。由于多年来中学的“应试”教育,考试科目支配的时间严重倾斜,忽视了学生体育课和进行课外身体锻炼,再加上高中毕业升如大学也把这种不重视体育和体育参与习惯带到大学来。就笔者所在的的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来自农村偏远山区学生较多,由于农村寄出教育条件薄弱,这部分学生几乎没有体育概念,基础素质差,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信心严重不足、胆小、不爱动、怕被同学笑,常常借故逃避体育课,这类特殊群体的女生在体育参与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2 教学内容重复单一,教学场地设施缺乏 高校体育课基本上沿用中学已经学过的教材,在教学形式上与中学差别不大,对女生体育教学感受的调查研究不足,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是女生不喜欢体育课。兴趣是学习和参与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是关键。例如在目前女子足球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加上很多女生喜欢看足球联赛,喜欢偶像等等因素,往往在大二开设选修课中,常有一部分女生报填足球,因人数少而不得取消的局面。又例如:也有一部分女生对艺术体操感兴趣,相通过学习加深对艺术体操的了解,同时使身体更健美,所以在开设选项课时,填报的人数较多而因选项课中没有艺术体操而取消。这两项在我校二年级的选修课中矛盾突出,这非常不利于女生个性的发展.往往造成这些课程无法开设的原因出选的学生教少外,更多的是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 1.3 在高校因扩招学生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如何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充裕的体育参与是摆在每一个教学管理者难题。 教学形式多采用“标准化”竞技技术教学训练方法在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以竞技动作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追求动作教学的规范化和考试动作的标准化和达标化,忽视了体育项目所特有的健身属性,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习惯的培养,这种过分的强调动作教学本身的做法是严重违背体育教学的,直接表现的结果:体育教学单调、枯燥,再加上要求较高,使得一些寄出较差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 1.4 考试内容和形式不能真实反应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进步情况 由于受教学师资、场地和选项人数比例影响,我校女生基本上同男生一样参加上课,还有极少数体弱多病的学生也被分在一班进行力所能力的锻炼,这即加大了教学的教学难度,又使得部分学生有意见。而考核的时候采用统一的标准考核,往往对那些体质较差的学生不公平。 2 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改革现有教材,根据女生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对普通高校大学女生而言,因个人条件和学时限制,在教学中应该打破以“竞技动作”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女生的体育课应该考虑体育课程学习的健身性和终身性。同时增加女性生理卫生、运动与卫生、饮食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与减肥、休闲与健身等理论方面知识。在实践课中,出了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外,针对女性比较薄弱的肩部、腰部腹部力量通过编入健美操、艺术体操和体育舞蹈等动作,配以音乐,是女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增加比较时新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项目,如:健身健美操、瑜伽形体艺术体操、普拉体等,其次是是运动量较小,比较普及大众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和毽球等项目也是女生比较受欢迎的。这些项目特点这符合女生生理心理和审美观念。因此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她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她们今后利用大学所学体育项目作为终身健身锻炼的手段打下基础。 2.2突出女生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根据体育课程特有属性,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利用体育课程教学培养女生自信、自强和吃苦耐劳,敢于客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心理素质。客服女生中存在的“娇气”,为毕业进入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3改革教学方法手段,采用现代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单一的“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如:小群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启发探讨法、游戏法、目标学习法和学导式教学法,同时结合先进的科学设备,如多媒体、视频录像等,使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直观和优美的感受印象。通过合理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想的目标。 2.4采用更合理的考核模式 在考核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人因素来进行成绩鉴定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都有收获,都得到提高。考核评价是应该注重学生体育参与过程和平常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通过该课程学习,自身体育素质是否进步来考核,避免一刀切,从而避免“有的学生以前体育基础好,不学也能通过考核;体育素质起点较差通过体育课程努力学习,仍达不到要求”的情况的发生。同时在评价方式方面,采用教师评、师生互评和学生互评,打破传统单一教师评价的模式。 大学体育论文:试析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论文关健词:高校大学生 健康意识 课外体育活动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山东省部分高校普通专业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和选择内容均呈多元化趋势;体育设施缺乏及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等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低,在一定程度土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持久性。 本文旨在对山东省部分高校普通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研,找出问题,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山东经济学院、聊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800人。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文献,查阅相关材料,对30篇主要文献进行全面分析。’ ②问卷调查法。统一指导用语,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对山东经济学院、聊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13个院系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92份,其中有效问卷786份(男324份,女462份),有效率为99.24 %,问卷经18位专家进行评价修订,并对问卷的信度与表面效度进行检验,皆符合要求。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目的) 表1显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不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追求身心健康仍然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旋律,这种内在的需要积极而主动,它保证了广大青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持续性。此外,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多元的。在男学生中,增强体质、满足兴趣需要、调节生活是主要的活动动机。女生除增强体质、调节生活为主要活动动机以外,塑造形体也是重要的因素。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大学生与时俱进、打造完美个性的体育价值观,多元化的活动需求,有助于良好思想品格的形成。 2,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上,体现出兴趣广泛、选择面宽的特点。除男生偏爱篮球,女生衷情于跑步和羽毛球外,跑步、乒乓球、羽毛球、广播操、足球也成为相当一部分男生的首选项目。女生紧随跑步和羽毛球之后的便是广播体操、篮球、室外健身,这与八十年代男拳女舞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不难看出,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男女生均对篮球、跑步情有独钟。跑步是最传统的健身锻炼方式,为中外老中青年人所青睐,它是一项最朴素、最经济,使人受益终生的运动内容。球类项目符合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它能够满足广大学生争强好、斗志斗勇、协同合作、发泄剩余精力等多种需要,在青年大学生中大有市场。 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 ①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 调查表明:男女生在活动时间段的安排上有明显的不同,男生一般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和周末时间,女生则主要是在早晨和晚上进行锻炼。其它时间按百分率由高到低,男生依次是早晨、晚上、时间不定(其它)、课间操;女生依次是周末、下午课外活动、课间操、其它。男女性别上存在的差异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长期以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的主要活动场所如篮球场、足球场等多被男生“霸占”着,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心理的影响,女生的运动表现欲远不及男子,甚至还有一部分女生因为动作不规范怕招致别人讥笑而限制了其运动动机,女大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之外得不到张扬,不利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②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每周活动次和每次的持续时间可以用来衡量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和运动量,它也是界定体育人口标准的指标。一般认为,成年人每周锻炼超过三次,每次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者即为体育人口之列①。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下者占32.06%,每周锻炼3次以上(含3次)者接近40 %。另外还有近30%的学生没有规律,也即近三成的学生每周活动次数少于3次,甚至还有少数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从普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看,男女生存在较大差异,锻炼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男生占73. 89%,而女生只有37. 92%,从整体上看,活动时间大于30分钟以上的学生只占半数。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真正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大学生不足40%,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健身意识并不强,导致其健身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达不到理想的状态,60%的大学生经过十几年学校体育的系统教育,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人口,即使区区40%的现体育人口,本科毕业后也将因工作压力的加大,又难以确保其成为永久性的体育人口,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的悲哀!女生问题则更严重,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健身意识的教育,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非常必要。 4.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见表2) 统计表明,有近z2%的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小于2次,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影响百分比由高到低,男生依次为场地器材不足;学习紧张没有锻炼时间;缺乏技术指导;不喜欢体育活动。女生依次为场地器材不足;不喜欢体育活动;学习紧张没有时间;缺乏技术指导。不难看出,因扩招而导致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尽管各高校增加了体育设施,但生均占有场馆与器材量的比率仍严重不足,更何况各高校的主要场馆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被高水平运动队占用,而且多数高校早已取消了课外活动时间向大学生无偿提供运动器材的制度,这更进一步削弱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美国运动与健康理事会的专家们认为,人的健康状况10%取决于医疗,而90%取决于生活水平和从事体育运动的条件②。”因此,广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 5.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高低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了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在调查的786名大学生中,到过收费场馆进行体育消费的不足20%。其中按一学期为单位计算,学期消费在20元以下者占绝大多数,尤其女生比例更大,接近90% ,并且还有一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为零,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可能受家庭条件的限制,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健身意识不浓,消极的体育价值观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需要体育主管部门或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引导。 三、结论 1.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和选择内容均呈多元化趋势,应象体育课尸样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织与指导,确保其健康发展。 2.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在校大学生远不足半数,本科生考研及就业压力抹杀了其参与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终身体育”任重而道远。 3.体育设施缺乏、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等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时代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 4.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低,不足以满足健身生活的需要,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应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学生的消费水平。 大学体育论文:论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 对策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及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概括、分析和总结,力求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掌握,并从中找出尚需改进和值得借鉴之处,进而为后继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引言 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的研究不但涉及到实际的经济效应,而且还有利于体育市场的良性运行。它一方面可以使商家更深入地了解体育消费者和体育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成熟度,从而促使消费者进行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另外,体育消费的研究也有助于国家制定宏观的体育政策和法规,有利于国家政府机构对体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他们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大。从体育市场的角度讲,他们既是巨大的消费群体,又是体育市场的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脑力劳动繁重与兴趣爱好广泛并存,无论从减轻学习负担的角度还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他们都有可能诉诸于体育消费。中国高校比较多,有着巨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所以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恩格尔系数的相关原理可知,人们的消费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时实物型消费要占主体地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就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来论述一下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消费结构的问题。 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消费质量就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设想结合所产生的质的规定性,它反映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消费质量越高,反映消费水平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高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购买水平多集中在100元~300元之间,而且是以耐用品为主;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和不同省份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近些年,随着一些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以及大学生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对器材、服装、鞋类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有所递增。 就目前检索到的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理论的文献而言,大多数论文仅仅从消费者支出的一项指标来反映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体育消费水平不仅包括体育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包括体育消费的质量。我们要用许多不同的相关指标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问题。至此,本文认为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还仍然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领域。 2.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根据鲍明晓、左新荣等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划分方法:第一种:直接性体育消费与间接性体育消费。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特征为经济上的投入。其中主要包括运动服装鞋袜的消费、去多功能场馆、参加健身辅导班、买体育明星画像与体育书刊。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情感上的投入。其中包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和书刊、观赏班级比赛等[3]。第二种:概括起来基本上将体育消费结构分为下面两个方面,三个层次。第一类实物型体育消费。第二类,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本文倾向于第二种分类标准,因为在体育产业研究中,体育消费种类主要是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来划分。而且这种划分方法界限比较明晰、通俗易懂。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呈现出消费倾向递增的规律。在何敏学对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校所做的调查中表明,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总额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6.4%多。体育劳务消费占19.3%.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在黄小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时,所选择主要内容为,体育服装、鞋类,观看比赛,体育器材,体育书籍、报刊,租用体育场地,旅游,运动保健。并且男女生在消费内容的比例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在体育消费总额上高于女生。许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体育实物型消费与体育劳务型消费的比例明显存在失衡现象。这种结果主要受大学生的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条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目前经济状况下的体育消费选择与经济状况许可时的体育消费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怎样提高体育劳务消费份额的问题,以及怎样开发女生体育市场的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物型体育消费应该占主流,但是体育劳务消费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体育劳务消费的比例可以加大。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以及体育产业学理论,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体育消费环境,体育消费品价格,消费者的兴趣、闲暇时间和收入水平等几个方面。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环境 消费的环境包括消费自然环境、消费的社会环境、消费的文化环境。下面我们就目前体育消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现状分别探讨一下。(1)有利因素: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逐渐关注高校的体育工作。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将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发展,为大学生体育的“终身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其次,校内体育消费以福利体育为主,商业体育为辅。利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最后,体育消费对象的相对稳定性特征。(2)不利因素:首先,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场馆设施比较差,完整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设施不足。由于现在各个高校学生的人数的大量增加而学校场馆的数量增幅较小,场馆数量与人数的不协调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相对下降,特别是一些对场馆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而过于单纯的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学生各种体育项目的爱好,所以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市场缺乏完整有效的体育法规政策体系,实施力度不够。再次,许多公共场馆管理机构臃肿,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公共场馆的各项指标都很差,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再其次,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文化环境都很差,必要的体育消费氛围没有形成。另外,目前体育消费市场内的服务意识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市场主体的营销意识不薄弱,缺乏战略眼光。最后,信息不畅(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对体育旅游、体育比赛等都较有兴趣,但由于未能及时得到信息,从而抑制了消费欲望。 2.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经济来源 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体育消费价格高低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体育消费品本身的问题。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这使学生处于两难境地。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考虑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此外,在健身领域和竞赛表演市场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兴趣较大的体育项目费用较高,如: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等。学生喜欢看的关键赛事,门票又十分昂贵。这非常不利于巨大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经济来源少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又一障碍。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在读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资助,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和体育消费观念。学生在经济来源受限制时是很难进行体育消费的。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知,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呈负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从体育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我们可知,目前大部分体育产品都打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价格定的较高(价格与成本并不成比例)。大部分体育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的性质。这种状态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大学生体育兴趣与闲暇时间 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必须带有肯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兴趣的产生和提高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劳务产生需要时便会对该商品或劳务产生兴趣。当人们对体育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兴趣浓的学生,其体育消费除购买体育磁带外,各项指标均挺高,在报刊杂志、体育彩票两项消费上体现尤为突出。调查中发现普通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这样两个极端:一方面,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学生对喜欢的服装、运动项目,以及其他体育商品等,能够不考虑其他因素,而积极选择,有时还愿意花高价、甚至借钱进行体育消费。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偏好程度有较大弹性。另一方面,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体育消费时间少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另一因素。当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这样学生真正用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就会相对的减少。有关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看新闻、与朋友交流甚至逛街。这样造成真正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不到10%。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要比其他一些社会群体多一些。然而,他们的体育消费时间却很少,这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非常薄弱的问题。我们要想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必须首先解决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不强的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目前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充分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其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第三,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技术全面,而且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后,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媒体传播体育信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激发起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需要,进而产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客体与环境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细分体育市场,注重开发的层次性。其次,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再其次,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切实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真正为大学生着想,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第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消费和体育消费投入。第五,加快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使高校体育课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主要探讨了通过开展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补,同时对发展学生的体育消费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学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记卡、俱乐部会员卡的形式适当收费。以解决学生经济来源少与进行体育消费的矛盾。第六,提高体育消费品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有关对策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成体系的、实践性强的却很少。我们在提出一些对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与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适合于一切领域与时空的对策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对策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对策的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到对策的完整性与实用性。 五、结语 目前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较多,大多数论文主要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特尔斐法等几种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的涉及面较广,但一些文章研究深度不够,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这一领域仍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
机电专业论文:试析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教学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高专教学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以“学生能学以致用”为教学指导思想,围绕企业的需求,采用多样性、互补性的教学方法,实施柔性教学模式,完善柔性管理体系,进行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教学实践,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柔性化;教学研究;教学模式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为了紧跟世界经济和技术的步伐,我们当今社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还要有很好的继续自我学习能力,有很好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作为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适应社会对应用人才不断更新的需求,其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随之调整和优化,应该在重视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其教育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上。相对而言,高职高专院校过去那种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老师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 “学与练”的有机结合,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理论和劳动技能的严重脱节,另外一方面,学校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往往更新不及时,这些都导致了高职高专院校满足不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就必须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要有新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柔性教学的背景 柔性教学是基于柔性教育理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内涵是: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以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适应能力为宗旨,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可组织性、可选择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教育,其强调是教育的弹性和灵活性,注重开发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培养学生对客观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适应岗位变化能力。 要实现柔性教育理念,高职高专院校在教育实践中上,就必须是以学生为本,实施能力教育,其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内容选择、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管理和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强调教给学生是可转移的技能,是实践动手能力,这些能力具体包括学生的知行能力、适应能力、自我驱动能力、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会影响着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从而直接影响受学生的一生。在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强调学生发展性的评价,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柔性化的评定方法,对学生的评价管理,不仅仅是要看重他的各项成绩和相关学位证书、技能证书,还更应该看重学生的个人档案。学生的个人档案记录了学生大学期间的所有事件,这些包涵了学生在课内课外的思想行为、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对自己评价态度、学生参加和组织的活动和可转移技能实践等等方面,这些都是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应该具备一定的柔性,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有许多教育机构和众多学者在关注和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柔性。可以说,柔性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高职高专柔性教学研究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也暴露出了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教育模式、教学设施、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再加之高职高专近几年的快速扩张,学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个人素质差异增大,学生将来毕业的去向的多样化,这些种种都对现有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冲击较大,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质量也出现明显的下降,这些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众所周知,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教育质量,要保证教育质量,学校就应该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素质的学生要有区别地对待,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各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对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要全面,要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原来那种局限于某一专业的专才教育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同时,社会对应用性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高专教育的差别化、个性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高职高专教育就是要把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技能教会给学生,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出的学生是能较强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高职高专的教育发展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其发展的动力,所以,高职高专教学更应该注重的是传授给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的,高职高专院校就应该根据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制订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定时更新的开放式的弹性的课程体系,科学地设置课程,实施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多样化的功能,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与我国相比,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就紧密跟随着社会的科技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对传统教学进行革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进和探索。 目前,我们高职高专教育很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出现了诸如专业设置没特色,课程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缺乏“细分市场”的概念,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才市场需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教师的教学受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模式理念的束缚,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单一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刚性的,没有柔性,使得高职高专教学无法跟上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胜任现实岗位,无法让用人单位满意,也使的我们的高职高专教育处于十分被动的地步。 高职高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高专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学好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应对此问题,高职高专教育就必须要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来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克服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这种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弊端,高职高专教育只有通过柔性化教学改革,使其在建设教学制度、设置与选择专业、构建教学内容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柔性,使得其教育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更能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在柔性教育中,学生的能力开发被注重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学生应对客观环境变化的能力培养被着重强调,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被树立,这样学生具备了将来适应岗位变化能力,这些都将大大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显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优势。 三、柔性教学在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机电类专业应用领域广、专业种类多、社会需求大,学习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多,因此,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就在机电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机电类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很有代表性的,所以我们就通过对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教学研究与实践,来探索柔性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的应用。机电类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涉及面广,课程内容概念性强,知识点繁多并且十分抽象枯燥。针对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教学的现状,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柔性教育的改革。我们把“学生能学以致用”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着重清理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教师授课与教材选用、学生学习与选用教材等种种关系,建立了机电类专业的柔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习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实用性技能,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和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我们培养出的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完全适应现在社会需求;我们制定了柔性化的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柔性课程体系,完善管理体系的柔性,教师采用并加强了多样性、互补性的教学方法,在现有的课程学习内容多而课程学习学时少现状下,通过种种措施,来化解矛盾和克服困难,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在学校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进一步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对学生因利势导,实行柔性教学,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我们的高职高专教学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 实施柔性化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培养计划有一个充分了解,能够掌握和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市场动态和从事本专业行业发展趋势等各种信息。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地利用各种有关的信息,采用柔性化的教育手段,有效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观和就业观,才能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树立起适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的目标,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实施柔性化教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设置柔性课程体系 “应用为主、理论够用、研究提高”是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理念,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我们遵循这些思路,来构建柔性的课程体系和设置教学内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把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的教育作为我们的培养重心,进一步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高职教育才能为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我们采用的主要措施总结为:根据课程在学生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把课程分为三大类: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和讲座课程。基础公共课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根基,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是整个课程教学的基础,必须要加强加厚;专业模块课程包含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课程,其又可再细分成了相关的专业单元和专业模块,这是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专业基础,必须要强化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学习,并进一步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并且要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对此,我们采用专业单元和专业模块的不同组合,及时地调整专业课程,我们还通过以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的选修课,克服专业细分方向的局限性,以更好的适应不同发展方向的专业。这样,我们建立了合理的基础课内容体系,并同时使整个课程体系具备了较好的柔性。在注重学生的学习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密切跟踪专业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及时地更新调整专业选修课,从而使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适应性。讲座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讲授一些例如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需求状况、相关相近可从事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可从事行业动态和新兴行业发展方向及职业需求、从业人员的岗位结构和职业能力、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等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将来才能做什么。这类讲座课程必须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柔性,只有这样,讲座课程才能达到其真正应有的教育效果,以很好地满足现代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实施柔性课程教学 为了培养能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潜能”的教学思路,实现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运用现在先进的教学设施来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通过设计和创造出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充分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自己通过观察和反思,从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另外,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采用刚柔并济的课程内容和课堂管理。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作用,把教学内容分为刚性教学内容和柔性教学内容。刚性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一般为那些已经形成了完善理论体系的那一部分知识内容。柔性教学内容主要讲授一些该课程当前的研究发展趋势、该课程和行业,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掌握专业课程。对于这两种不同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发挥学生潜能为教学目的,我们实现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管理柔性化。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理解学生心理,通过合理地使用激励措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在具体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让教师和同学通过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的互动,来共同分享学习的收获和经验,共同进步。对于不同层次学生所取得的学习进步,我们要充分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建立起正面思维,增强学生自信心,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经常根据所讲授的课程特点,采用诸如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在学习某法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案例,让学生在模拟法庭里,分组模拟不同的双方,从事与法律课程学习相关的行为,进行诉讼和辩护。先由学生互相讨论,再不同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样,大家一起加深相关法律理念的理解和学习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变枯燥的法律条文学习为生动的法律教育,学生充分理解法律理念,再通过教师的总结,就进一步掌握了相关法律理念的内涵。学生经历了一个清楚法律条文——认识法律——掌握运用法律——全面认识和理解相关法律的过程,从而对相关法律概念有了一个深入的、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2.加宽加厚基础课教,适时更新专业选修课。基础课是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根基,我们要适当地加宽加厚其的教学。例如我们加大诸如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基础、电工学、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着重点协调这些基础课和后续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去掉其中的一些重复落后的内容,并根据现在专业变化及时地更新调整补充教学内容,适时调整基础课的课程和学时,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基础课内容体系,实现基础课课程教学的柔性化。在加宽加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我们也适时地更新专业选修课。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甚至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所产生的结果,新兴学科在不断产生,相关相近学科也在不断地交叉渗透,所以我们要充分掌握专业教学最新的发展动态,了解清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更新专业选修课,另外还要通过在专业课中开设综合性课程的选修课,以克服专业方向细分对人才培养的局限性。总之,采用加宽加厚基础课教学, 适时更新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措施,使得我们的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又不乏对本专业、本行业发展的眼光。 3.强化技术基础课,加强实践性环节。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是一种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职业,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所以,我们一直在强化技术基础课,加强实践性环节。诸如机械设计、机制工艺学、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PLC控制与应用、传感器测试技术等技术基础课是机电类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相关职业的技术基础,我们不光是要不断的强化其理论教学,更要积极地更新实验设备和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其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构建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创新训练+工程应用”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我们要求技术基础课的授课教师要熟悉掌握本专业、本课程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该课程的专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重点,并根据当前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时引进新的实践环节和方法,加大和改进实践环节。 (三)完善管理体系是实施柔性教育的保障 要确实有效地实施柔性教育,真正有效的达到柔性教学的效果,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与之配套相适应的柔性管理体系。反之,也只有在建立了一个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的前期下,柔性教育的各项措施才能够顺利实施,柔性教育才能有序地运行,柔性教育才能达到的其良好目标。我们在注重学校学生的规章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应该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我们建设完善了学生的柔性管理体系。例如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的信息平台,我们为专业学生提供了相关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模式、从事行业动态、人才交流市场、学生管理制度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引入了适当的竞争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把学生管理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我们建立了柔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对学生进行灵活、规范、动态学籍管理,采用适合柔性的学生专业评价体系,更加重视对学生发展性的评价,评定方法是多元化、柔性化的,这样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动态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这样就促进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同时,我们还注重建立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机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及时的引导,保证学生能够沿正确的方向发展,等等这些都是柔性教育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遵循“必需、够用、实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现阶段高职高专教学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以“学生能学以致用”为教学指导思想,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目的,改进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实施柔性教育,建立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下高职高专教学的新要求,满足社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使学生能为之胜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机电专业论文:论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双师型”教师;机电一体化专业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高职院校要依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素质以及特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外,更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一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还应该具有本专业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具有指导本专业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能力。 具体地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素质川:(1)应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验、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2)应具备“三动手”—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3)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如操作人员的“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维修人员的“不怕苦、不怕脏”的品质等。(4)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方面(1)知识结构。高职教育的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熟悉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术、技能,并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2)素质结构。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必须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必须具有敬业精神。(3)能力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了“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重任。 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原来主要从事开放本、专科和普通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研究生占83%,都具备讲师以上职称,还有教授和副教授,具有较强的理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学院成立之初,已意识到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要求,及时选派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或到国内示范性高职院校学习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部分教师基本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但还有不少教师未达到要求,他们所缺乏的主要是实践经验与动手操作能力,这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也将影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形成,对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尽快地帮助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提高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师,除了要具有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与制造、信息技术与控制等三个方面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机电设备、机电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笔者提出建设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议。 (1)鼓励更多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 虽然“双师型”教师要注重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为重要。学院应在政策上更加宽松,鼓励并支持更多的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促进教师学历水平和学术水平全面提高,使教师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提升“双师型”的含金量。 (2)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同类学校进修学习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方向,选派骨干教师去发达国家或国内示范性同类学校对口专业进修学习,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学习如何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 (3)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理论素质是必备的条件之一,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作为高校教师必修的四门课程的岗前培训,以便具有一套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同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建议新招聘来的应届毕业生,必须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实习锻炼一年以上,以积累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并在两年内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4)直接到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对未经过基层实践锻炼的在职青年教师,也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安排他们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单位进行锻炼。要求他们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研制和老产品的技术改造,在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与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 (5)利用实习、实训机会,进行传、帮、带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实践性环节较多,教研室可以安排已达“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帮助未达“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利用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传、帮、带。 (6)加强校企合作,聘请工程技术、管理等一线兼职教师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与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合作已成为共识。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直接聘请企业中的工程技术、管理等一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为用人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正在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商谈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室事宜,这为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了积极的准备。 (7)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 对于具备“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如增加校内津贴等。 (8)尽快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学院还没有较为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系列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职称仍用“普通本科标准”。其实,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对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可以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做出的许多相关指示和规定,从经济发展趋势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组织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可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标准。 (9)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要求的合格学生,教师必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能力,掌握最新实践技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前瞻性。而要实现和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当专业课程发生变化时,才能胜任新任务的要求。 ( 10)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肩负着开放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利用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开放教育手段,培养合格人才,已取得成效。而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对我院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学院应该积极鼓励教师认真研究和实践,使教师成为能利用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 机电专业论文:浅谈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措施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这种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实习教学管理,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看作是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应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学的环节管理 1、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 实习计划应根据实纲并结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合理安排制定。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1、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2、机床数控技术应用;3、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对主要基础实习教学作相应的调整。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基础实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要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实习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的操作水平;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加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电工的操作水平。在制定实习教学计划时,采用分阶段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即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四周的阶段实习,进行钳工、电工的有关基本操作入门实习;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结合专业课教学,每周安排一天半到二天实习课,进行车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达到初级车工操作水平;在三年级安排顶岗实习,通过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逐步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操作水平,并能赴工厂生产实习,使学生接触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实际,并将所学专业技术运用于生产中。 2、编写针对性较强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习包括入门实习、提高实习、强化实习。目前,机电类实习教材尚不能与当前的实习教学需要相配套。因此,为加强实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组织教师编写具有本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要体现实习过程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渐进性。各实习阶段要有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等。 3、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 实习教学具有生产性的特点,完全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是指对实习教学过程中影响实习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使实习教学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实习教学管理包括对对实习教学设施设备工具、对学生的管理和对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中对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实习教学不是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工厂交待一下实习课题、示范一下操作过程就可以了,要严格按照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的实习教学程序要求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巡回指导,是实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4、严格实习考核要求。 实习考核要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能够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实习考核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步地达到考核要求。对于少数在规定实习课时内不能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实习教师要适当安排其他时间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使其达到实习教学目标的要求。实习考核要求应与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接轨,达到中级工职业技能水平。 二、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实习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职业学校要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实习教师队伍。目前,一些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实习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的现象。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确实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1、 建好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 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机电专业论文:试论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初探——以机电类专业为例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高职教育 机电类专业 教育资源 优化整合 论文摘要: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共性,使得两类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硬件资源、教学辅导资源和教师资源等方面的整合。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观念的转变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政策的支持是资源整合的有力保障,师生的努力是实现整合的根本所在。 一、两类教育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两个重要途径。近年来,由于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机电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给两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教育目标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都是强调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机电类相关专业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保证学生理论学习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大量优秀的实践性人才作为教育目标。而远程开放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知识储备。可见,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共性。 2.教学内容的共性 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目标制定的,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使得两类教育在教学大纲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更适合自学,高职教育则更适合课堂教学,但两类教育的教学内容都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够用、实用。 3.教学资源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中,机电类专业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讲义、教学录像、参考文献、阅读材料、自测练习、教学辅导等,同时还包括实验的实施方案、演示课件、现实的和虚拟的实验设备以及辅导教师的实验指导等;另外,一些学校也增加了实验的硬设备供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辅导资料、讲义等理论教学资源不断完善,还购置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在2003一2007年间建成了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其中包括很多优秀的高职课程。因此,两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两类教育可以共享重复的教学资源,互用教师、教学设备、教学场所和网络资源。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远程开放教育具有覆盖面广、学习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教育设施先进的特点;而高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得比较扎实,一般具有相当规模的校园,其师资力量相对比较稳定、数量比较充足。两者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以弥补高职学校办学层次单一、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学生学习时间相对不灵活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远程教育实验实训硬件欠缺、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弱点,从而促进两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都在推进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资源共享与整合,实现学分互认,建立高等教育的“立交桥”。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高职学校提供了很多资金和设备的支持,因此高职学校通常都有大量的先进设备。然而,数控机床、汽车、三坐标测量仪、实验台等机电类产品设备的成本通常比较高,维护费用也相当可观,如果这些硬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就会浪费国家大量教育资金。另一方面,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由于系统大、分校多,各级学校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校实验实训的设备较少,实践性环节的质量有待于提高。利用当地高职学校的一些资源,可以使远程开放教育更加完善,办学思路不断拓宽;同时,也可以提高职业技术学校设备的利用率,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 二、两类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主要途径 1.教学硬件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可以互相利用设备资源,实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共享。例如,把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安排在当地的一些高职学校或其校外合作的企业完成,既可以节省购买设备的资金,也可以帮助开放教育的学生开阔眼界,学到更多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也可以共享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及资源,培养高职学生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目前,一些远程开放教育学校与当地的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或高职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一部分远程开放学员已经在这些高职学校完成了一些实践性环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中央电大的汽车(维修)专业起初是中央电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联合开办的,随后逐步在全国各省级电大开设。该专业开办伊始,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与北京电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办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把电大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硬件资源的力量及优势集聚起来,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正在全国电大推广开来。又如,中央电大的数控技术专业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数控自动编程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等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通过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有些电大的市县分校缺乏实验资源,建立这些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系统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许多高职学校的机电专业都设有这些实践性环节的实训室,利用率并不高。远程开放大学可以与附近的高职院校合作,使用这些高职院校的场地和设备完成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工作。 2.教学辅导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更注重网上教学辅导资源的建设,机电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很多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必须提供大量的教学录像、生产加工录像、多媒体动画等教学辅导资源,帮助学生深人理解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固定,课程的实践性强,但学生基础较差,很多教学内容只靠教材讲解很难掌握,课后复习有一定难度,也需要增加必要的网络辅导资源,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在网络教学辅导资源上可以合作共享。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多,更容易完成教学生产录像等辅导资源的建设;而远程开放大学,则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网络平台支持。例如,两类教育中负责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跨校合作,通过视频会议和聊天系统等先进的工具在网络平台沟通,共同商讨优化整合教学辅导资源的方法。两类教育的学校可以建立公共的教学辅导平台,并将教学中都能使用的一些优秀教学辅导数据(如教学录像、生产加工录像和多媒体动画)上传至公共平台,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和高职院校学生都可以取得权限登录网站下载和使用教学辅导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自学资料,对于课堂上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好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些辅导资料进一步学习和巩固。 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如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利用电大系统的远程教育资源、国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it at远程培训教育资源以及本校教师自行开发的远程教育资源为高职的学生开设了一些网上选修课程。这种网络选修课程可以使高职学生自由灵活地运用学习时间,也可以缓解学校师资力量紧张、教学场所和教学时间安排紧张等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费用相对紧张,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学辅导资源上的整合可以充分发挥远程开放教育弹性学习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高职教学和实践性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 3.教师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交流合作。例如,两类教育的教师可以组成教研小组,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互相建言献策,取长补短。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可以深人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能力,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学习网上教学的先进经验。以江苏电大为例,其机电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本科)专业、数控技术(含机电方向)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每个专业都建立了教研组,教研组成员包括江苏电大各分校和高职办学点的一些骨干教师。这些教师通过定期的qq群讨论、网上bbs讨论和全省视频会议等一些交流平台,共同讨论专业的发展。目前,这种整合已初见成效,一些教师通过江苏电大省校责任教师将自己整理的优秀教学资源上传至江苏电大在线平台,与全省师生共享优秀资源。 两类教育师资可以相互兼职。由于两类教育近年来生源都大大增加,因此都出现师资短缺的局面,许多学校都聘用兼职教师来弥补师资的不足。目前,很多电大的教师到高职院校兼职,同时也有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到电大担任兼职教师。教师的相互兼职,使两类教育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为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此外,教师的素质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如果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只在学校建立教学资源,思路必定狭窄。近几年,很多远程开放大学都安排机电类的教师与高职教师一起出国进修,进行高职课程体系的培训,或参加一些专业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将高职教育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融人开放教育,如在一些实践性环节中融人项目制教学的元素。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素质,同时也为开放教育注人了更多新鲜的元素。 三、优化整合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体系,重新打破原有的体系,将教学资源优化整合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所以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长期性;而将两类教育重新整合涉及的内容广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相互合作的学校能够以诚相待、互相监督,具有一定的艰巨性。两类教育进一步有效的优化整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观念的转变 首先,从内部整合来看,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由上至下的系统办学,强调纵向联系和发展,忽略学校间的横向联合。因而,优化整合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这个观念,加强各个学校间的横向交流。其次,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一直是平行发展的两类教育,必须使两类教育在发展中既坚持自己的特色优势,又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合理利用共同的资源,搭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实现共同发展。这种改革势必会影响到两类教育各自原有的教学体系,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接受。因此,观念的转变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 2.政策的支持 两类教育的深人融合发展,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相应政策和法规来协调规范,统筹兼顾,合理调配。政策的支持是资源整合的有力保障。远程开放大学和高职学校的领导应该加强合作,在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教学工作量的统一协调、合作的资金形成一定的共识,并拟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合理的政策和领导的有力支持,可以充分调动相关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资源共建的工作顺利进行。 3.师生的努力 机电类远程开放教育的资源整合,必须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长期不懈的实践探索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完成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手段共享和校园文化氛围的互相渗透。因此,各个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层面的支持是有效整合的根本所在。师生经过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正确看待改革中出现的得失,才能获得更适合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方法,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优化整合。 机电专业论文: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技术知识的传授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从课程体系的设计、实践环节的采用、教学模式的选择、考评方式的改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职业能力;教学一体化 机电专业是机械、电气、计算机控制等学科的高度融合,机电技术是各种高新技术的基础,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与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产业转移,沿海地区航运、造修船等机电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电制造业迅速崛起,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尽快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人了解现代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及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的变革。首先明确高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现代制造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但不能满足于仅在第一线充当劳动力,其工作范围主要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设计工作。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职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为了突出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探讨了高职机电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并试行了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为适应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机电专业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是在原有机电专业教学框架下完成的, 即专科层次的教育只是将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课减少一些,并降低部分课程的难度,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表明,现有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伴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改之前,曾经有学生反映:“进校快一年了,家里的日光灯坏了都不会修。” 3.专业特色不明显 各科实训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尤其是缺少工程实际案例,无法形成专业特色。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这里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而且指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适应市场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课程设置上处处体现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学生技能训练。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纵向为主的框架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目标。但其毕业生出了校门并不能马上独立工作,需要一个见习期,有个师傅带一带才行。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其毕业生离开学校,只需一个短暂的适应期,就能迅速上手,顶岗工作。机电专业课程设计应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为核心,采用核心技术课程设置一体化(以专业核心技术为中心设置相关课程)和“四层一贯穿”(四层:公共课、专业理论、实训模块、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及“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向专业、专长到实际应用方面的发展,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以机电专业下的数控技术方向为例,来图加工要求先看懂产品图纸。来样加工则需要进行产品测绘、图纸设计,接着进行机械制造的工艺设计,再将毛坯通过数控机床的成产品,随后进行产品质量检测。为了保证这个生产过程的顺利完成,应该在产品设计环节开设机械设计基础、模具设计及制造课程:在机械制造工艺环节开设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及应用课程;在数控加工环节开设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解决数控加工的操作与应用的问题,在产品质量检测环节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等课程。大部分课程应该在数控实训中心进行,采用“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边讲边做边学,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以往主要沿袭普通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主要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所授知识,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围绕一线生产和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针对性不强。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具有专业技术能力,还具有职业关键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师和管理者要树立新的观念: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学生由被动听变成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主动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教师可以少讲理论知识,但要带学生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到了知识,真正提高了能力,这就是好课。故而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既要能讲又要会做。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学一体化”模式。灵活地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做短期的认识实习,由于高职生大多不是源自企业,感性认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接着的课堂讲授主要在设有实训设备的教室进行.面对实物现场教学,加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做中学,主要进行机械、电工电子以及微机控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等内容的教学。这些知识通用性强。适用于装备制造、汽车、船舶、飞机等各机电行业。为学生将来的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在“电机拖动”等课程采用这个方法之后。学生分析搭建典型控制电路时增强了自信,教学效果良好。 (2)项目教学法。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比如机电专业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信息,并独立进行复杂回路的分析,同时在实训台上进行元器件的选取、回路的搭建、调试运行、故障分析等,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方案实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环节,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顶岗实习。到关系紧密的企业,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安装调试,比如电控箱、船舶配电板等,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3.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这一标准,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标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学生的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者把某项国家认证引入正常教学程序而取代相应的学科教学。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元件的安装与调试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2)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元件工作原理、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4)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后递交的报告作综合评分,知识目标方面则主要通过考试或通过回答教师给出的与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核。 4.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为重点。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的培养优势,扬长避短,明确校企分工合作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良好的合作教育,实践教学的经费、实习场地。乃至课程和毕业设计的题目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企业能对学校的建设提出良好的指导,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学校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同时。企业还能获得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产学结合可解决高职教育实训室建设资金不足、设备更新淘汰快、实训教师不足等问题.又使高职院校有了造血功能。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中,注重开发和经营,创办与专业设置相联系的经济实体和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与作用,通过自身积累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创办经济实体,学院可以采用灵活的资金政策和运行机制,鼓励教师自己设计、制造与改造教学实训设备,加强研发能力,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结束语 机电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工程意识的技术人员,学习理论知识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因此,必须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更新调整,逐步完善;切实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把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课程知识与实践的贯通,缩短岗位适应期,成为企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机电专业论文: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职中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所从事的工作是操作设备、查找故障和排除故障等一线工作,在学校学的知识相当一部分用不上,而现场工作所必需的工作能力又不具备。为此,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改革 特色课程 一、改革的思路 1、制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省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1)关于"机电一体化"内涵的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它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而不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的简单组合体;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果或最终体现来看,它则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系统。(2)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岗位,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掌握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2、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authorware、powerpio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时,结合变频空调原理和特点,来分析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之间的区别,从而阐述变频调速的优点,学生增加了生活知识和学习的趣味性。(3)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把它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把课教好。 3、改革优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2)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取得数控工艺员或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3)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 二、建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三、对学生的培养 机电专业教学中必须坚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要做到: 1、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学生能根据一般的设计要求和动作流程完成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 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实验和设计中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从一个目的、两个原则的教改思想出发,抓好课程理论、实践、考核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而且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教改的积极性,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教学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使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机电专业论文: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培养高素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探究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高职 人才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双证融通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整体规划,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本文对其专业人才需求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方案。在本文中,确定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总结了“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也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山东省大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暨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均进入了快速膨胀期。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最显著的标志是采用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可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入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加速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一方面,企业难于招聘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相应毕业生感叹就业困难,工作难找。分析原因是供非所需,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应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 根据半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胶东半岛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包装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带动了食品灌装、包装设备的飞速发展。自从我省做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群的重大决策以来。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对灌装生产线人才的大量需求早已初见端倪。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的核电和风电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山东在半岛沿海地区规划了海阳、荣成、乳山三座核电站,并计划在“十二五”末全部投产发电。同时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各大发电集团竞相在山东沿海地区修建风力发电厂。这使得山东省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山东核电、风电产业发展的推进将需要大量掌握核电、风电相关知识的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应用技术发展的不断需求,电子组装技术在真个电子整机装配加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胶东半岛在发展电子信息与家电产业集群的同时,电子组装技术备受关注,据调查分析,电子组装技术产业的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在未来需要众多电子组装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我们通过以上市场调研,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2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胶东半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构建“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中两年半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最后半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为地方企业量身打造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人才。因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1.5+0.5+1”正是贯彻分方向教学并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教学新模式。1.5是指在新生入学后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技能核心模块,在这样一个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电类岗位的基本能力。0.5是指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学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自行选择三个就业方向的一个,进行该方向一系列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1是指在最后一年,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专业方向到对口的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并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2.2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分方向教学的课程学习中,部分课程专业性强,如没有合适的实训载体,学生难以实际掌握该专业技能,因而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建设了两个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这里实现了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实际操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有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了“零距离”接轨。 2.3 实行“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国家在长期对各行业生产一线和生产过程职业技能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所以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双证书”为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和机电一体化技能认证。 3 结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通过对胶东半岛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培养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契合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而且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机电专业论文:浅析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设计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电 课程 论文摘要:高职机电类专业其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体现职业性、高等性、一线性和技术应用性等特征,高职院校机电教学在结构上要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状况,提出了机电类专业教学要求 一、机电类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 (2)具有良好的基本文化素质。 (3)掌握满足本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 (4)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理论,其有较强的机械制图、识图能力,具有机械制造中的工艺、工装设计方面及—般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的能力。 (5)掌握机床的结构、原理,具备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能力。 (6)掌握以电工电子技术、设备控制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为主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调节、维护、技术改造、数控设备的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有阅读和应用本专业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获得中等技术等级证书。 (8)能通过有关部门考试取得下列证书: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或b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以及专业职业技能证书。 二、机电类专业教学要求 1.开展机电类专业社会调研和国内外比较研究。 2.按机电类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3.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4.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5.提出师资、实验、实训基地、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规划。 6.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三、机电类专业教学设计 1.归纳和总结适合实践教学的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项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小组教学法:是根据教学任务、目的,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讨论、实训,体现各小组特点的一种方法。 实例教学法:又称为产品教学法,是以制作实际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讨论和设计各环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加工方案。 模拟教学法:是旨在营造人为环境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据此还可获得重复训练机会,以及随时进行评价的可能性。 2.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这一标准,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标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学生的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者把某项国家认证引入正常教学程序而取代相应的学科教学。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元件的安装与调试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2)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元件工作原理、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4)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后递交的报告作综合评分,知识目标方面则主要通过考试或通过回答教师给出的与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核。 3.注重机电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机电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专业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机电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作者单位: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机构,它以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为中心,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以及手脑并用的能力为目的。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人才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制造业飞速发展,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面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英文资料,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技术人员要有一定专业英语知识和翻译的能力。 1 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在校几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大部分都能够独自进行某个或某些工种的操作。但是当学生走入到工作岗位后,有些用人企业要求职员除了能够熟练进行操作外,还要会使用企业提供的机器设备。而能够读懂设备的中文或英文使用说明书、用英语流利的表达技术操作过程以及阅读相关的英文专业资料则成为新时代职员的必备素养。因此,市场和企业都更加青睐于既懂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英语课程是工科院校英语系列教学中最后的一个环节 ,它对学生把所学基础英语转变为工程实践的应用工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机电专业英语课程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为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企业培养具有阅读、翻译英文文献,具备一定的涉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学会查找和利用英文资料和工具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2.1 学生英语素质普遍较差,良莠不齐。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固,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中学的英语基础没打好,一看到英语或听说要学习英语就头疼,产生厌学情绪。而这些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后,更注重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对英语及专业英语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这些都不利于开展正常的专业英语教育。 2.2 师资力量薄弱,相关教材较少。 机电专业英语作为一门科技语言,是要求用英语传达机电行业技术知识的学科。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很难做到专业技能与英语技能两全。 而目前大多数的专业英语方面的教材,程度过深、针对性不强,不能贴近实际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3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甚微。 目前相当多 高职专业英语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的学习始终被动的处于枯燥的讲解和应试中,语言的应用型、交际性本职特征无法实现,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 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3.1 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机电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必须要把专业英语教学必须同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以专业课题设计调动学生查阅外文资料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因此,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对机电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改革。 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我们打破了以往的按教材教学的方式,而是引入了“专业课题”做为教学内容。“专业课题”就是教师根据专业课学习的内容选择相关的英文文献做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内容,再根据专业课题设计相对应的英语教学活动,比如相关专业词汇和术语的学习、语法的学习、翻译技巧的学习。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和自己查找资料的学习,达到学习和掌握的目的。 采用“专业课题”作为教学内容,首先是把专业英语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起来,即学生在专业课中学习到的知识在专业英语课上的体现和强化。然后再根据确定好的英文文献研究确定究竟要教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技能。最后还是要落到学生的自我学习上,即通过老师所教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查阅一些辅助用书或者借助网络,自己完成翻译和应用文的写作,以及口语的练习。 本课程重在实践应用,除了掌握必要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外,对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是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必须鼓励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和一切资源来进行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翻译,并且具备一定的涉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专业课题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来源于专业课知识,来源如下:(1)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2)机电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知识。 3.2 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教师在讲课方法上应尽量做到内容生动活泼,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采用网络化教学平台,也可以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讨论课堂,让学生在不断地听和说中掌握所学内容。 教师也可以选择现有的资源和资料进行教学。例如,一般学校都有机电实习设备,其中大部分都有英文操作说明书。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英文材料当做上课材料。因为学生之前都动手操作或使用过这些设备,所以学时接收的效果会更好些。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英语活动,可以巩固和扩展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建立浓厚的英语学校氛围,扩展学以致用的空间。 综上所述,专业英语教学要从专业特色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和学生自身素质,改革教条式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不适应时展要求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努力构建优质的英语教学环境, 以期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 机电专业论文:探索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却严重缺乏既懂机电又懂英语的国际贸易人才,因此,如何改革我国高校的英语培养模式值得大家探讨,基于此,指出了我国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探索性意见。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而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占据总贸易额的一半以上。然而,在我国的很多高校中却没有开设机电英语等专业或课程,造成了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要么懂英语但是对机电产品却一点也不知道,要么熟悉机电产品却不懂英语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这里仅谈谈对机电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目前机电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课程认识不够,兴趣不高 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或者正在学学英语,而机电专业英语往往是考查课,学校给予的重视程度又不够,同时,自己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和机电设备打交道但是用到机电专业英语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很多学生对机电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机电专业英语学不学无所谓。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时对机电专业英语没有任何兴趣或者兴趣不高。 (二)课程衔接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及相关专业都开设有机电专业英语课程,但是在其中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机电专业英语课程都开设在第五或者第六学期,而作为基础的大学英语主要开设在第一和第二学期。这样,学生在学完大学英语后要间隔很长时间再去学机电专业英语,就会破坏英语学习的连续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三)没有合适的教材 现在机电专业英语的教材有很多种,但是有一些教材比较枯燥无味,而且很多教材侧重于词汇教学,还有一部分教材的难易程度掌握的不好,要么太深使学生难以掌握,要么太浅显,对专业知识涉及不多,从而使学生感觉和大学英语差不多。这样的教材不仅不能够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可能会使学生讨厌专业英语的学习。 (四)缺少既懂英语又精通机电专业的教师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教师队伍在过去十年中在不断地壮大。但是就专业英语教学而言,教师的数量仍然不足,特别是缺少既懂机电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教师。我们现在的机电专业英语教师绝大多数都是英语专业的老师,这些老师的英语水平毋庸置疑,但是他们对机电专业知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就比较吃力。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几乎是一样的,即老师先就一些专业的词汇进行讲解,然后对课文进行逐句解释翻译,最后给学生讲解一下课后习题,教学手段不外乎就是传统的“粉笔+黑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会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 (一)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本课程前,要帮助学生纠正从前的错误观念,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本课程是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要告诉学生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未来发展的好处等等,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 我们选择教材的原则是:所选教材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水平,内容翔实,同时,教材中的主体内容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所选材料能够反映机电产品的最新发展方向。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选择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由胡庭山主编的《新职业英语——机电英语》这本教材。该教材的特点就是以机电行业主要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来组织内容的,而且内容较新。学完本课程后可以满足机电行业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交际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讲授机电专业英语课程时,我们没有完全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授课,而是加入了多媒体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我们把课堂搬到实训室和企业,给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而任课老师则根据教材上各个模块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知道该去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去学。 更重要的是,这样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专业英语教师 我们非常注重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针对多数英语教师机电产品知识匮乏的特点,每年的暑假,我们都会派遣一些英语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让这些老师深入企业,了解机电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维修等各个环节的专业知识,了解机电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另外,我们还定期从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企业邀请一些专家来我系给专业英语教师讲授机电产品的知识。通过这两种途径,我们培养了多名机电专业英语的骨干教师,完全能够胜任我院机电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机电专业英语是继大学英语之后,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门主干课程,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不断地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机电专业论文:高职机电专业技能养成系统建设初探 摘要:人的技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通过实践中反复的训练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从而养成技能。要培养合格的机电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养成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教改课题(机电专业技能测评工程的初建)的研究,对机电专业技能养成系统的建立作了实践,进一步探索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方案,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电专业 技能养成 反复训练 教学方案 0 引言 人的技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通过实践中反复的训练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从而养成技能。要培养合格的机电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养成尤为重要。 从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来看,机电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技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具备较强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工程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电工应用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维修技能;具备一定的机械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基本技能等。 通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本专业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机电专业学生技能养成的教学体系,我们将其定名为“专业技能养成系统”,具体方案介绍如下: 1 专业技能养成系统的组成 专业技能养成系统主要由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第二课堂、技能测评四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为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专业实习为钳工、金工、数控等各工种实习;第二课堂为兴趣小组、技能比赛等;技能测评为职业资格考证或其他考证及 企业 级试题的测评等。具体组成的形式如下图所示。 1.1 课堂教学安排了为本专业技能培养所必备、必须的课程。基础理论课以“适度,够用”为度,要强调教学以技能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如本专业中对机械制图、识图能力(技能)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针对制图、识图能力的要求开设《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加上必要的实验使学生的相关能力、技能得到了初步训练,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 1.2 专业实习,即工种实习。以06级机电专业培养计划来看,工种实习的安排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中分别安排如下: 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 教育 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教学形式,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训教学搞得好不好。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实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以上的工种实习,可对学生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工程基本能力、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维修能力、机械加工制造能力、生产管理基本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养成。 1.3 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和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其中兴趣小组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学习兴趣小组,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尖子生和技能骨干为主,安排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新性,可安排在校内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工或副教授、教授进行指导,也可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如本专业和宁波东睦公司合作的安排学生双休日实习,就是在各班中挑选学习、工作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组成校外实习兴趣小组,学习该公司一些先进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另一类兴趣小组则以学习互助的形式进行,针对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一般安排任课教师进行指导。“第二课堂”作为高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对改善学风,培养尖子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技能比赛包含三种情况,一种是专业内部的技能比赛,一种是院级技能比赛,如学院技能节时安排的相关技能比赛,还有一种是参加市级以上的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赛,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进一步促使专业技能的养成。 1.4 技能测评主要有考证和 企业 级试题测评为主。考证是指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职业资格证的报考工作,通过考证促使学生在相关技能上的突破和养成。如本专业中安排的数控操作工中级考证、cad中级、pro/e高级考证等。企业级试题测评是指用企业所提供的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可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模拟面试的形式进行,也可对收集的企业级试题通过整理后在校内进行。由于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所以企业所提供的考核内容应该作为整个专业技能培养的指导意见。 2 技能养成系统的实施 有了以上对系统组成的认识后,可以对具体的技能养成进行针对性的实施,现结合06级培养计划,介绍部分技能养成的实施方案。 2.1 机械制图、识图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2.2 机械制造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2.3 电工应用基本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3 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3.1 师资保障 在整个系统的实施中,教师是关键,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为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必须进一步加大实践指导教师的理论进修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应积极实施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引进教师的方针,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委派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实现所有专业课教师全部具有相应职业资格或考评员资格的目标,使理论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都熟悉职业技能考证内容和训练要求,围绕职业技能鉴定这一中心任务,完成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3.2 经费保障 一切活动都需要经费的保障,专业应对系统的实施,拟定一个经费预算表,并报学院教务处批准,确保经费的合理、正常使用。 4 结束语 通过专业技能养成系统,对本专业所要求的任何一项技能的培养不再孤立,而是一个整体式的养成,类似于“反复训练、直到精通”的教学方式,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机电专业论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探索与实现 【摘 要】高等职业 教育 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但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是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为此,要求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本文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程特点,从高职 电子 教学实际出发,在高职电子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 现代 化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根据课程内容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项目教学;应用 为进一步落实 科学 发展 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 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新课程实施的原则是要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探索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1.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协作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每人参与的实践与创造活动,它的价值体现主要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2.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的设计原则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具体来讲,要遵守下面的五项原则: 2.1 项目教学的科学性。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与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还注意把教师和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控制在合适的程度,以防师生负担过重。 2.2 项目教学的系统性。项目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职高学生来说,要很快具有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但是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能够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除了学科的整合,另外还与教师培养、设施设备条件关联,项目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2.3 项目教学的实践性。项目教学和现有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不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这才是设立项目教学这一课程的最根本的目的。如果说,其他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那么,项目教学则强调让学生得到实践能力的训练。 2.4 项目教学的层次性。项目教学的开展,决不是为了取代学校现有的学科教学。因为职校学生还处在长知识、打基础的阶段,学科教学中的知识、能力训练是他们成长所必需的。不具备一定的从学科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开展项目教学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项目教学”的开展非但不取代,相反还有赖于学科教学的质量。 2.5 项目教学的自主性。项目教学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项目教学”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3.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依据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现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作为实施研究的对象,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大致可以分为: 3.1 典型的切削加工项目:可以构建以《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基础》等形成的项目课程,作为第一个学习领域; 3.2 典型的 电子 装配项目:构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操作技能》等形成的项目课程,作为第二个学习领域; 3.3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控制项目:构建以《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作为第三个学习领域。 3.4 典型的机电产品装配、维修服务项目:构建《单片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自控控制系统》、《plc可编程控制器》作为第四个学习领域。 这些从一到四的学习领域,按照学制及认知的 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般到特殊展开项目教学过程。每个项目的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项目任务。组织教师分析项目涵盖的跨学科的知识及涉及到的专业科目,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详细编写《项目(课题)任务书》。 (2)布置项目。分发《项目任务书》,讲解项目要求,使各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 (3)各工作小组拟订活动计划与方案,教师审核计划。项目小组拟订课题实施计划,设计一份详细的《项目活动计划》,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成果汇报任务,各小组都要有成果汇报.在计划书中学生可随时记录项目进展情况,以便教师随时检查和指导。 (4)项目小组的活动实施,学生动手实践。根据计划,各小组成员开始分头执行各自的任务。学生通过翻阅、取舍、整理资料,进行项目任务的设计和验证,通过解构单元实体、到实验室做实验验证相关结论、在实习室进行实际装接操作和调试等实际环节,不断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请教教师等途径解决问题,最终完成课题任务。 (5)项目答辩与师生评价。在此阶段,通过“项目成果汇报、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组别互评、教师点评、师生共同 总结 ”等程序完成对各小组课题任务完成的评价。并将项目任务完成的评价结果列为项目学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6)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教学总结,并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 企业 和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去,以使项目工作的结果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指导后续工作。 各种教学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优劣之分,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因此,“教学有法,教无常法。教学法选用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适合”为宜。总之,职业 教育 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能力,在发挥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调动学的主体作用,既重视理论学习又要倡导动手实践,只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思想,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就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 发展 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关于铁路运输安全的主要问题分析 摘 要:铁路运输安全是铁路工作的重中之重,铁路运输安全问题频出。针对铁路运输安全问题,本文研究了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存在的不足,从“人”“机”“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影响,提出了铁路安全管理的举措。 关键词:铁路运输 安全 问题 引 言 铁路运输安全是铁路运输系统的核心目标,是铁路运输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铁路运输必须始终坚持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近年来,随着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和广泛提速,并且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给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对铁路运输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铁路运输安全形势波动较大,重大、特大事故常有发生,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其不适应。 1.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存在的不足 我国铁路安全面临巨大的压力,形势十分严峻。根据调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快速的工业化进程给铁路运输造成沉重的压力 我国在逐步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实施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加快,危险货物的运输量不断增加,潜在的安全隐患增多。同时,城市化带动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人员交流频繁,铁路运输的客流量显著增加,运输负荷较重,铁路运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2)地质灾害频繁造成众多事故 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近年来的灾害较多,如洪水、地震、山体滑坡造成路基坍塌、桥梁断裂、线路中断。这给铁路运输安全造成重大隐患。自青藏铁路运营来,如何保证在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多年冻土、雷电频繁、常年风沙下稳定安全的运行,也是铁路安全工作的一个难题。 (3)管理体制改革给运输安全带来诸多挑战 自2005年铁道部实施全路撤销铁路分局,实施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和运输生产力布局大范围调整以来,安全基础建设要不断深化,新体制下的安全管理体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的安全检查监督制度要尽快建立和健全,这些都是新的命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4)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铁路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当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时,安全工作隐患重重。 2.铁路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铁路运输中“人”的影响分析 铁路运输系统人员子系统中的“人”是指作为工作主体的人(操作人员或决策人员)。在整个运输生产的组织和指挥,运输设备的操纵和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作业计划的拟定和下达,以及环境的适应和优化,都要靠人来完成,人在整个铁路运输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 2.2铁路运输中“机”的影响分析 铁路运输系统中的“机”是指人所控制的一切对象(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总称,如铁路行车系统的线路、车站、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等。铁路运输存在的设备种类多、数量大、整体性强、延伸面广,配置分散、连续运转、冲击剧烈、自然力影响大、设备有形损耗严重,运用中设备监控难度大、故障处理时间紧等不利因素。 2.3铁路运输中“环境”的影响分析 铁路运输系统环境子系统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作业环境三个要素构成的,由于人和机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工作,环境不断地对人和机产生着各种影响,进而影响着运输安全。 3.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举措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建立高效、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安全监管的责任 要针对铁路快速发展的实际,认真分析当前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具有超前思维的安全管理体系、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机制,进而把握安全主动性,向路内、路外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 (2)预防为主,提高预警,完善安全监管的考核评价机制 要坚持“预防为主,提高预警”的原则,将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扼杀于萌芽。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安全监管考核机制,逐级开展安全监管职责的履行情况的考核,从而促进安全责任的有效落实。要健全和完善安全监管考核评价机制。 (3)依法构建社会公众和地方政府参与铁路运输安全监管的途径和制度 铁路运输安全关系到沿线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社会公众有对安全保护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管权。如发现有危害铁路运输安全的行为,应该向监管机构或者政府部门报告,铁路部门应该依法接受社会公众对其安全工作的监督。 (4)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不搞形式主义,确保每项工作落到实处。从实际出发,完善、补强安全管理体系,并做到适用、可操作。要认真研究各个岗位、作业环节的关键点,同时对关键点实施有效的对策措施。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待不同时期、不同情况要把握方向,不能一概而论,避免走向两个极端。 同时,要加强职工业务学习,对职工业务进行有计划、分步骤定期培训考试,使职工业务素质稳步提升。并且,要坚持优胜劣汰原则,通过竞争上岗、职工评议等各个方面综合评定职工,实现优胜劣汰,增强职工危机感,促进职工业务素质提高强化其安全意识。 4.总结 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要取得并保持其优势,就必须在改善服务质量和保证安全上下功夫,其中安全是基本前提。我国铁路运输虽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并在工作中存在不足,但铁路系统自上而下的工作及改革不可磨灭。本文针对铁路安全的分析和建议,可以为铁路安全运营提供一定的参考。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浅谈铁路运输安全 摘要:铁路运输是目前我国采取主要的运输方式,因此,它的运输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经济利益,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切实采取可行措施提高我国铁路运输安全。本文以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为基础,提出了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对策 一、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 铁路运输是一项受到铁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行业,但是,所以从铁路的内部和外部两个主要部分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一,铁路从业人员的个人原因影响铁路运输安全。铁路运输从业人员的个人过错是造成铁路运输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从铁路运输的综合情况来看,从业人员的个人原因对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主要是,铁路的管理者对于铁路运输管理并不严格,而且对运输过程中一些细节事物也不予以重视,而且管理人员对铁路运输的管理不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以致对运输中的所有人员的工作实施细则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人员也缺乏铁路运输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素质,使得在运输中出现突发问题无法给以技术解决。最后是对铁路运输中的安全问题与经济问题的谁是主体的问题给以混淆。使得人员的主观原因严重威胁到了铁路运输安全。 第二,铁路运输设备陈旧或更新影响铁路运输安全。铁路的修建和铁路列车的设计都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同样,他们的使用时间也一般较长。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这些运输设备没有经过及时的维修,难免出现失控的现象而出项安全问题。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型的铁路运输设备不断的出现,而面对这种情况却往往缺乏高技能与素质的人员,而原来的使用、维修规范无法适用于新型的铁路运输设备而导致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会导致铁路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完善的解决,进而影响到铁路运输的安全。 第三,铁路运输相关的外部因素影响铁路运输安全。上面的两种影响因素都是从铁路的内部角度进行分析。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铁路运输的自然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主要是指铁路在运输的过程中遇到的天气问题,其中隐含的因素就是自然环境导致铁轨出现故障进而导致铁路运输没有安全保障。而社会环境就是在投入铁路及列车建设时的投入资金和技术原因,这些从根本上影响着铁路运输的安全。此外,还包括铁路和火车在使用过程中的检修和维修。这种影响因素是影响铁路运输的外部因素,同时也是从客观角度而谈的。 二、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安全所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后,伴随着我国大量铁路的修建,也发生了很多大型的铁路安全事故,其中还包括了铁路客运运输,而且从我国对铁路运输安全的调查数据中我们也可发现,我国在铁路运输安全的保障方面还很薄弱,存在着很多影响运输安全的隐患。 第一,铁路运输安全意识淡化。不仅是铁路,很多运输方式中都存在着安全意识淡化的问题,在人们的认知中,都是认为铁路修建技术是先进的,而设备也是最新型的,所以不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人们在行车运输途中在思想上和心中并不存在过度的安全意识。进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也会有所简化,甚至根本没有安全保护措施。最为严重的是一些铁路的从业人员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也不加以重视。这种现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就会导致在铁路运输真正出现安全问题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自保。 第二,对铁路运输事故等安全问题处理不及时。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常常见到,都是在危险真正出现后才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然后派出大量的人员进行事故调查,暂时性的引起了重视。而且在对安全问题的处理也都会随着事故的发生而延后,而且在善后的过程中对相关人员的处罚也不到位,以致他们今后仍会对安全问题松懈。因此,对铁路运输事故的处理不及时的长期发展会使一些员工对安全问题产生麻痹,即使发生事故也漫不经心,导致安全保障滞后。 第三,对铁路运输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在铁路运输中,往往都是采用形式单一,操作简单的管理方式,但是随着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也不再适用。因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现代铁路运输管理使得信息传递滞后,而且对于管理目标缺乏考核标准所以无法切实落实管理制度。 第四,缺乏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相关奖罚制度。任何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都要从人的角度入手。而对于目前我国的铁路方面却缺乏严格的强制制度,致使人员松懈。尤其是对相关事故处理人员实施的惩罚不到位,使得这些人员很快就会忘记自己所受到的处罚而无法充分意识到安全的隐患问题。 三、解决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对策 面对铁路运输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要积极的采取措施给以解决,以下就是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几点对策。 第一,提高铁路运输安全的安全理念。尽管制度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强制作用,但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就要从人的角度入手,即是提高人们对于铁路运输安全的理念。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首先可以对人们进行适当的安全指导,使铁路从业人员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乘客,要加强他们的安全乘车意识,将他们的安全意识与道德行为及逆行那个统一,以对铁路运输安全起到最基本的保障。其次,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法律,用强制性的手段来为人们进行安全教育,但是在实施法律的同时并不提倡忽视情的作用,因此要做到寓情于法,在以“法”为主的安全教育中,融入情的本质特征,这样才能够将群体的氛围相互融合。 第二,实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有了安全制度作为指导,还要有先进的管理方法,将安全问题充分的融入管理方式中,不仅使铁路运输的从业人员和乘客意识到安全保障,同时也能够对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而实施安全管理机制就是要对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打破旧的管理观念,指导铁路人员能够积极的融入到铁路安全的保障中,同时要建立全方位的信息传递模式,使铁路运输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到上层管理人员中以便进行解决措施的制定。 第三,提高铁路运输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铁路安全建设同时也是人文素质的建设,而铁路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铁路的服务质量,所以只有从铁路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入手,才能够使铁路安全素质的得到全面开展和建设。同时,铁路人员素质的提高也会转变为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动力,而且专业而素质高的工作人员在面对铁路事故时也能够从容面对,在保证自己冷静的同时帮助乘客冷静下来,再进行适当的自保措施。 第四,重视已发生事故的相关信息。铁路的个性工作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对于以前发生的事故的相关信息可以为今后避免出现相关的安全问题提供信息。对事故发生的相关数据也会为事故处理技术的提高提供依据,并能够将事故发生的责任分摊到事故的直接人员。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以指导铁路运输提高相关方面的管理,使事故的发生原因更加准确而客观,以减少出现类似的问题。 总之,铁路运输要有安全方面的保证,在运输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只有效率及速度是不够的,只有在此基础上将铁路运输的安全服务提高上去,才能够保证铁路运输快速发展。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我国铁路运输安全问题分析与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影响因素;安全分析;解决建议 一、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运输从业人员主观过错的影响 运输人员主观过错方面的影响因素,是造成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最大隐患。目前,铁路运输从业人员主观过错影响安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管理者抓安全工作管理不严、作风不实;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较为普遍;人员素质不高,思想、情绪不稳定;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没有摆正。 凡事都应遵循法规、准则,安全也不例外。幸福和痛苦,仅在一念之差,只缘于你触碰了那本不该碰的“高压线”。安全关乎你、我、他,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有可能以你、以我、以他,甚至更多的无辜生命为代价,在岗一天,就要尽职一天。岗位上的一时疏忽,也许留给你的是一世的苦痛与不幸。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纵观历往,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事后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取得教训,大多都是因为人的安全意识未到位、物的隐患未消除系列问题所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不管是什么,但都不是大家所愿的。 既然发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放任问题而不顾,一味地追究责任,急于惩处责任人。对于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不能推诿卸责,相反地,应该理性面对,有所担当,敢于担负责任;遇到问题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尽可能的将伤害减至最小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将伤害和损失减至最小范围内。 从以往发生的事故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出或者看到当下发生事故的身影。我们无法做到未卜先知,却可以通过事后所总结的经验教训,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防微杜渐,确保我们日后不再重蹈其覆辙。 安全问题要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重复讲,坚持用常态化的教育牢固人的安全意识,用铁一般的制度保证安全弦紧绷,用刻不容缓地执行保证安全责任的落实。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当我们有时听到看到工作和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因偶尔一次疏忽而瞬间消逝的时候,无不为他们感到惋惜。如果他们在工作是能注意一下,旁边有谁提醒一下,也许,许多事故可以防范,悲剧就不会上演。然而,没有也许,一次的疏忽将会让你后悔终身。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些惨痛的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那么事故也许会在某天不期而遇。 责任重于泰山,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在于制度的缺失,而是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在于管理安全工作的不到位,将责任落实工作作为主题,可谓是切中要害。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应着力完善安全责任制,保障安全责任传递到岗、落实到每一个人,同时,努力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强对外协队伍的管理,强化组织绩效考核促进责任落实,深化安全思想保障工作。 总之,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对自己的安全责任做到心中有数,实时掌控,那么安全就一定有保证。 (二)运载工具和运输设备失控的影响 是指铁路运载工具、运输设备和铁路行车设备,在非正常情况下发生的危机铁路运输行车安全的情况:铁路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较快,运输设备更新较大,而现场人员的技术素质跟不上,同时,一些新上设备缺乏相应的使用、管理、维修制度,责任不落实等;一些行车设备失修,维修费用不到位,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线监控技术的成熟,真正意义上的设备问题越来越少,而从业人员问题、管理制度落后等因素则成了安全失控主因素。 (三)铁路运输外部环境突变的影响 铁路运输企业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比如高速、重载给铁路运输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衍化出一系列的课题;再比如青藏铁路的高寒、高原环境等也给铁路安全运营带来许多可变因素。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危及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情况:一是自然环境的影响。所有这些异常的自然环境都会危及铁路行车安全,并诱发安全事故。二是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提高铁路运输安全的建议 (一)安全目标责任制度 每年初制定年度安全管理工作安排,确定全年安全目标并下达全年安全工作要点及制定实现安全目标的推进计划和保证措施,层层分解落实到班组、岗位和个人。 (二)岗位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1、“一岗双责”,即各级行政(业务)干部和班组长,在负责抓好安全管理的同时,负责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2、“一班全程”,思想工作制度,即班前看情绪,思想工作做在先;班中作业看表现,互相鼓励多提醒;交班看小结,找准问题有措施。 (三)安全教育制度 各站段每月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季节性防范、违章违纪分析等安全教育活动。 (四)安全信息反馈分析和通报制度 各站段根据事故的种类建立信息的反馈途径,将信息及时快速准确地传送到领导手中,以便做出及时处理,应对突发事件,事后要有安全通报。 (五)干部职工技术业务培训考核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强化作业标准化的落实,增强干部的管理水平,干部以科室为单位组织业务学习。 (六)班组管理制度 由车间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班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双达标”一体化考核办法及班组长考核办法;针对行车工作的季节性特点提前进行各工种的专题培训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双达标一体化考核”,竞争上岗。 三、建设贴合实际的铁路安全文化 (一)提升安全管理理念 1、通过安全文化的引导,使各岗位工作人员把安全生产的价值与自身的 劳动价值和人生价值统一起来,建立起崭新的安全伦理道德和行规范,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 2、提升“法情并重”的安全管理理念。“法”与“情”都有着其本质的文化特征,以法为重心的管理,反映的是“个人本位”的文化特征,而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其文化特征是“人伦本位”,是以道德精神为背景,讲究群体氛围和群体关系,重视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个体对群体的义务和奉献。 3、提升“无为而治”的安全管理理念。“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强调自我管理,主张人在法规条文的规范下,尽情地、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二)创新安全管理机制 有了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作保证。机制创新的关键是转变观念,突破思维定势,引导职工们积极地为企业的安全工作献计献策,从而形成一个富有实效性的、多元化、立体化、全员化、自约化的安全管理机制。 (三)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就是铁路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建设。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促进铁路安全科学技术的繁荣。铁路安全科学技术要转换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第一生产力,就要利用安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提高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唯有不断提高铁路安全科技水平,才能不断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 (四)营造安全的氛围 要在工作的各个部门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建立起职工共同的安全需求和价值取向,使每名职工将自己的行为自然地用安全文化进行规范。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要注重抓好3个环节:日常性的安全文化活动要以班组为单位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要与车务段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安全文化建设要用发展的眼光,面向未来,着眼持久。 四、研究结论 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要取得优势,就必须在改善服务质量和保证安全方面下功夫,其中安全是前提!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淮北矿业集团铁路运输处车务既有线施工安全管理 摘要:文章就淮北矿业集团原有的站场、线路、信号等设备的新换代施工情况,论述如何在保证生产施工两不误的前提下提高安全管理系数方法。 关键词:既有线 施工 安全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大投入、大开发、大跨越”战略的实施,淮北矿业集团原煤的产量与运量不断提升,矿区铁路原有的站场、线路、信号等设备已渐趋老化,有的设备已进入淘汰期,需更新换代,行车调度指挥系统尚需进一步完善,矿区铁路运输能力已不能满足运量的需求。这些问题制约着矿区铁路的发展,从长远利益来看,既有线技术设备的施工改造是为了扩充运输能力,改善行车和运输环境,施工与运输二者的出发点及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既有线上大量的技术设备改造施工,影响到一定的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给铁路运输的安全生产构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干扰了铁路正常的运输组织秩序,对铁路安全控制,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既有线改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对矿区铁路原有的站场、线路、运输设备等进行改建是在运输不间断、车流不断增加、任务不断加重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则凸现出施工与安全、施工与运输生产的矛盾。为保证施工与运输生产顺利完成,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强化施工与安全生产的组织协调工作。施工与运输、施工与安全、施工与效益矛盾突显出来。分析施工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一下两方面: 1、运输组织方面 车站站场技术改造工作持续时间长,单线区间封锁施工都会造成铁路通过能力下降,影响运输生产。作业人员对新设备操作方法不熟练,影响设备能力的发挥,装运施工材料的车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卸空,占用部分线路,影响着运输生产和机车运用能力。 2、运输安全方面 在站场技术改造未全部竣工前,车站不可能制定出完善的《车站行车工作细则》,新旧设备作业办法造成作业方法不完善或不断修改、新旧设备同时会交替使用、作业办法变更频繁,易造成作业人员麻痹大意,甚至错误操作,增加了人为的不安全因素,从而影响安全生产。 二、施工前期的组织准备工作 在运营线上进行改造施工不同于修建新的铁路线路。施工现场的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机械,长期处于作业的动态中,对行车安全构成的危胁很大,一但放松管理,侵入列车运行线的限界,就会造成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所以既要考虑工程自身的质量要求、工期要求,又必须考虑施工对运输效率、运输能力的影响,施工对货运组织、行车组织的安全,严格限制机械作业区域,加强对操作手的安全教育和相关培训。 编制一个安全系数大、对运输效率和能力干扰小、充分发挥施工单位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力,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的最优施工组织方案,是既有线上施工的首要任务。在研讨优化施工组织方案的过程中,车务须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严格把关,施工单位应反复与使用单位协商,使用单位在关键技术改造工程要提前介入,从安全的角度,从运输效率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即在施工方案设计前,就与施工和设计部门联系共同商定施工方案。全面了解施工方法以及时间为序的具体安排,掌握参加作业的人员情况、机械情况,从而了解对行车、客运、货运组织的影响范围。根据施工项目影响安全运输的范围及不利因素,按轻重缓急安排施工项目,拟订出最优作业方案。对参加施工作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特长进行分析,采用最佳配置,实现分工负责制,定人、定项目、定工作量。为缩短每次施工作业时间。安全顺利地完成施工任务,根据施工特点和施工中发生的问题,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反复演练,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变能力,为顺利施工打下基础。平衡好施工、安全、运输三者的关系,在保工期、保工程质量,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对运输干扰,效率服从安全、工期服从质量,以安全为核心。 三、既有线施工安全管理 有了优化的施工组织方案以后,就等于明确了施工对运输的影响范围,接下来车务部门须经分析影响范围,结合有关办理行车的命令和货运业务办理的具体情况来确保安全的安全防范措施。 1、行车安全组织措施 因施工的影响,站内列车或调车信号部分或全部停止使用,有关道岔的操纵和加锁的方式的改变,即站内联锁条件的变化;因施工的影响,区间信号部分或全部停用,列车放行方式的改变,即闭塞方式的改变,由此带来了大量的非正常行车。 对于大量的非正常情况行车应从以下作业环节上,为保证规章、制度得到落实而制订的细化措施。首先,在施工前施工领导人必须办理要点手续,并将双方必须将施工的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在得到行车调度员的同意施工的调度命令后,方可施工。其次,确保接发车进路正确的措施。进路简言之,就是列车站内运行的径路,在非正常情况,列车进路上的道岔都处于或部分处于失去联锁的状态,即道岔的开通方向,道岔尖轨是否密贴,列车经过时是否会中途转换,从设备本身都不能保证列车运行安全,需要用人工控制的方法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这就要求我们有严格的组织措施。我们主要的做法就是“双确认制度”和“站务人员跟班制”即一人作业,一人监控。在扳倒员进行作业的过程中,站务人员现场进行监督确认。进路上出问题必是车毁人亡,轻则也是脱线、掉道,后果十分严重。 2、现场管理组织措施 施工现场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要环节,如果施工现场出现任何问题那都将给我们的安全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和事故。抓好现场组织管理,严格监控现场施工作业不超越区域,不超时限,不论机械作业,还是人力作业不得超出影响行车运输的预定作业范围,必须设有现场负责人进行防护,现场负责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认真负起责任。在我处站改过程中充分发挥值班站长负责制。由值班站长以及处段质检小组人员组成的现场负责小组,能够确保关键岗位、关键作业环节有人监控。 努力保证夜间照明。为了减少施工对运输组织的影响,经常会组织夜间施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证良好的夜间照明。但是有的时候由于施工的原因常常会出现照明停用,要做好临时照明的超前准备工作,照明要充足,在这方面要舍得必要的投入。要做好各方面的应急预案。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和车站设施,货流的具体情况,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以外伤害的隐患,做好应急处理和预案。 3、 现场监控安全措施 强化现场监控力度,这一环节是确保安全的关键中的关键,是个核心环节。施工前必须做周密、细致的调查,认真核对图纸、配线;施工中严格按计划施工,不扩大影响范围;未联系登记好绝不动线;施工后必须做好全面试验。施工人员必须能随时与行车部门保持联系。有的施工单位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这是安全观念淡薄的表现。这就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十分重视抓好安全方面的指导和监理工作。引导接车就是在进站信号机停止使用的情况下,改为引导信号或引导手信号接车。在有计划的施工中,通常采用引导手信号接车,一般引导员的岗位在进站信号机外方的适当位置。监控人员到岗后,要履行以下监控职责:(1)监控备品是否齐全。(2)坚控引导作业出场及时。(3)监控引导员站位准确。(4)监控及时规范显示引导手信号。 小结 安全生产是天字号的工程,一切作业都必须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这个中心,而铁路运输安全涉及到车、机、工、电等各个部门多个行业。因此在行车工作中必须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坚持集中领导、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原则。各部门必须加强联劳协作,协调动作,组织均衡生产,充分挖掘运输潜力,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努力完成煤炭运输任务。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体制及综合监控管理系统的探究 摘要:在经济体制改革、运输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对铁路运输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分析了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改革管理工作方式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监督体制;监控 引言 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的主要运输形式,其安全性不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还决定着铁路运输与其他的运输方式间的竞争力及声誉等,可见提高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水平的意义很重大。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漫长的工作。 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铁路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大,铁路的运输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对铁路运输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铁路安全运输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法律法规不健全 为了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输、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维护国家利益,我国前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名共和国铁路法》和《中华人名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4年12月22日国务院第74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施《铁路运输安全条例》。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施行对降低铁路事故,保障运输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现行的相关法律体系中,仍存在内部规章多,但法律法规少,法律约束效率低的弊病。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等虽说也对铁路运输安全起到一定的制约,但其存在普遍适用性低、法律效力不强的缺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铁路运输中约束、协调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仍应该是法律。然而现行的铁路相关法律法规大多数还是最初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很多条款与市场经济下铁路运输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不利于对铁路安全运输的管理。 监管体制不完善 我国对铁路安全运输的监管,是由铁道部制定并下发铁路运输安全的目标、任务及安全法规等,对铁路安全运输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各铁路局设立专职部门相应负责安全管理,具体操作则是由各铁路站、段来完成。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铁路安全监管是由铁道部、各铁路局及各铁路站、段内部设立安全监管部门,通过自我监管的模式来完成,这些监管部门具有行政管理和监管控制的双重职能,但铁路安全运输缺乏外部监管机制。铁路事故发生时,有些部门顾及到内部经济损失及不良影响,经常不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为铁路运输埋下安全隐患。 安全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铁路安全管理体系朝着“逐级负责制、领导负责和岗位权责”的方向改革,将对铁路的安全监管与基础建设相结合,强化管理制度,并取得了初步效果。但目前我国的铁路安全管理仍存在着管理与落实不同步、设备的购置及维修资金不足等问题。很多时候,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下达却很难落实。 铁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各国铁路专家普遍认为,技术设备故障、调度指挥失当和司机缺乏警惕是造成铁路事故的主要原因,可见铁路运输系统内部上至管理层,下到基层各职员都与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息息相关。但目前我国铁路部门的内部管理水平仍需加强,铁路部门的职工责任意识、工作态度等方面仍有待提高。有些干部安全管理意识不够,有些职工文化水平低、不按章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形成障碍。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的安全法律法规,规范安全生产及运输行为,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维护铁路企业合法权益的最基本手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运输市场全面开放,运输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备受重视。首先,应从我国铁路的安全运输的各个层面入手,制定健全、清晰、细致、覆盖面广的法律法规,删除旧的法律法规中内容陈旧过时甚至矛盾的部分,补充涉及不全面地部分,使铁路运输的相关法律法规能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促进铁路运输业的更好发展;其次,要强化各铁路部门的法律意识,以法律为基础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体系,加强各铁路部门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 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 我国的铁路部门具有行政管理和监管的双重职责,但缺乏外部监管机构,导致出现重大事故后,铁路部门的处理常有不严格依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情况。为维护铁路运输各项法规的顺利实施,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进行,应设立代表政府的专门的铁路安全监督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铁路运输进行监督。专门监督机构应不设立决策权及实施权,它对铁路运输只监督不干预。 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实施从管理层到基层职员的逐级责任制度,让安全运输与每位铁路工作者的工作密切关联起来,明确每个职位的权责范围,同时还应建立起安全管理落实机制,将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其次,可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引入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长效机制,对职工的工作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并予以奖惩,实行岗位竞聘制,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端正工作态度,保证安全运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应该定期对安全运输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安全管理制度;最后,还应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培训和实践等方式向路内外人员普及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常识等。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很多铁路运输事故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司机警惕性不高、设备故障未及时排除、调度指挥不当等人为因素都是导致铁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铁路职工的工作能力和职业修养等是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可通过职业培训和引入绩效考评制度等方式,提高铁路职员的工作能力和主动性,从而整体提升铁路职员的素质。 安全监控综合管理系统的构建 为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必须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不断进行安全技术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建立起一个网络化的铁路运输综合监控管理系统,该监控系统应属于综合调度系统的范畴,它是以运输安全为核心运行的,不涉及专业技术及施工安全等问题。安全监控系统应由三部分组成,安全监控的基本单元、安全监控网络和综合监控管理中心。构建安全监控基本单元,包括对货车安全技术装备、客车安全技术装备、机务安全技术装备、工务和电务安全技术装备、车辆安全检测技术装备及抢险救援技术装备等的监控;构建安全监控网络包括,安全数据测报点与监控中心的网络连接、铁路局与站之间的安全中心网络连接、系统服务对象与铁路局及站的安全监控中心的网络连接;综合监控管理中心负责存储及处理信息并提供信息服务,对运输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我国铁路运输安全问题分析与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 关键词:影响因素;安全分析;解决建议 一、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运输从业人员主观过错的影响 运输人员主观过错方面的影响因素,是造成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最大隐患。目前,铁路运输从业人员主观过错影响安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管理者抓安全工作管理不严、作风不实;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较为普遍;人员素质不高,思想、情绪不稳定;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没有摆正。 (二)运载工具和运输设备失控的影响 其是指铁路运载工具、运输设备和铁路行车设备,在非正常情况下发生的危机铁路运输行车安全的情况:铁路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较快,运输设备更新较大,而现场人员的技术素质跟不上,同时,一些新上设备缺乏相应的使用、管理、维修制度,责任不落实等;一些行车设备失修,维修费用不到位,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等。 (三)铁路运输外部环境突变的影响 铁路运输企业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危及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情况:一是自然环境的影响。所有这些异常的自然环境都会危及铁路行车安全,并诱发安全事故。二是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提高铁路运输安全的建议 (一)安全目标责任制度 每年初制定年度安全管理工作安排,确定全年安全目标并下达全年安全工作要点及制定实现安全目标的推进计划和保证措施,层层分解落实到班组、岗位和个人。 (二)岗位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1、“一岗双责”,即各级行政(业务)干部和班组长,在负责抓好安全管理的同时,负责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2、“一班全程”,思想工作制度,即班前看情绪,思想工作做在先;班中作业看表现,互相鼓励多提醒;交班看小结,找准问题有措施。 (三)安全教育制度 各站段每月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季节性防范、违章违纪分析等安全教育活动。 (四)安全信息反馈分析和通报制度 各站段根据事故的种类建立信息的反馈途径,将信息及时快速准确地传送到领导手中,以便做出及时处理,应对突发事件,事后要有安全通报。 (五)干部职工技术业务培训考核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强化作业标准化的落实,增强干部的管理水平,干部以科室为单位组织业务学习。 (六)班组管理制度 由车站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班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双达标”一体化考核办法及班组长考核办法;针对行车工作的季节性特点提前进行各工种的专题培训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双达标一体化考核”,竞争上岗。 三、建设实际的铁路安全文化 (一)提升安全管理理念 1、通过安全文化的引导,使各岗位工作人员把安全生产的价值与自身的劳动价值和人生价值统一起来,建立起崭新的安全伦理道德和行规范,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 2、提升“法情并重”的安全管理理念。“法”与“情”都有着其本质的文化特征,以法为重心的管理,反映的是“个人本位”的文化特征,而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其文化特征是“人伦本位”,是以道德精神为背景,讲究群体氛围和群体关系,重视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个体对群体的义务和奉献。 3、提升“无为而治”的安全管理理念。“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强调自我管理,主张人在法规条文的规范下,尽情地、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二)创新安全管理机制 有了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作保证。机制创新的关键是转变观念,突破思维定势,引导职工们积极地为企业的安全工作献计献策,从而形成一个富有实效性的、多元化、立体化、全员化、自约化的安全管理机制。 (三)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就是铁路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建设。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促进铁路安全科学技术的繁荣。铁路安全科学技术要转换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第一生产力,就要利用安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提高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唯有不断提高铁路安全科技水平,才能不断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 (四)营造安全的氛围 要在工作的各个部门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建立起职工共同的安全需求和价值取向,使每名职工将自己的行为自然地用安全文化进行规范。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要注重抓好3个环节:日常性的安全文化活动要以班组为单位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要与车务段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安全文化建设要用发展的眼光,面向未来,着眼持久。 四、研究结论 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要取得优势,就必须在改善服务质量和保证安全方面下功夫,其中安全是前提! (作者单位:王博,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陈森,齐齐哈尔铁路车务段)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铁路运输进款资金安全浅析 摘 要:铁路在运输收入进款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但是在风险分析上不够系统和全面,在应对策略上不尽合理,因此,如何确保铁路运输进款资金安全是一个急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铁路运输收入;进款资金;资金安全 一、铁路运输进款资金风险点分析 铁路运输进款资金风险存在的关键点在于运输进款的收取、存放、送存、上缴及支付等各个环节之中。 (一)运输进款资金收取、存放的风险点 1.收取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括:收取的现金是否是假币,收取的支票是否是空头支票或作废支票,经允许后付费用的企业其信誉是否良好、所欠款项能否收回。 2.存放处所的风险主要包括:存放的进款是否存在被抢、被盗的风险,是否存在内部人员携款潜逃的风险。 3.收到的现金是否及时送存银行,库存现金增加是否存在保管风险。 (二)运输进款资金在递缴、送存过程中的风险 由于运输进款收取的特点是点多、线长,每一个移运过程都存在风险。 1.收款处向存放处所送存及从车站向银行送存时是否存在被抢的风险。 2.通过列车车递运输收入进款时,是否存在被抢、被盗风险。 3.在送存过程的各交接环节是否存在因交接手续不清而造成运输进款资金短少丢失的风险。 (三)运输进款资金上缴及支付过程中的风险 1.上缴进款是否存在上级运输收入专户不能及时收到的风险。 2.退还旅客货主运杂费是否存在多退、重退的风险。 3.支付是否经过授权审批,是否存在未经审批而窃取资金的风险;银行支付款票据是付存在流失而造成进款资金被转出的风险。 二、铁路运输进款资金安全分析 目前铁路运输进款资金安全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尚不完善,不便于实际操作。一是部分运输站段建立的内控制度上下一边粗的现象依然存在,完全按照路局的模式,不便于各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二是作为内控制度组织部分的安全控制流程,未及时更新,不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三是个别站段流程设计无法反映实际情况,更谈不上落实。 2.日常执行力不强。即便是内控制度中明确规定的,仍有个别环节和岗位仍未按规定执行。 3.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明知道其他单位已经发生了类似事故,但仍是有制度不执行,总抱有侥幸心理。 三、确保铁路运输进款资金安全的有效途径 (一)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实践证明,铁路运输进款资金风险控制,内控制度建设是基础。 1.源头控制,加强硬件投入。以运输收入进款资金的源头收款处所为控制点,对货币资金收入进行控制,按需配备多种防范设施设备,确保存储和保管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强化检查考核,促进制度落实。(1)严格执行账户检查制度,站段收入科对运输收入专户的检查,每月必须达到两次。(2)要加强对支票、印鉴的检查,印鉴是否落实分管制度、支票是否建立登记簿并在使用时及时登记。 (二)进一步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人员素质 1.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1)加强对单位负责人为首的单位管理层的教育,增强管理层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减少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运输进款资金风险。(2)加强对进款人员、收款人员的教育。通过正面教育和对违纪违规案例的分析解剖,增强具体经办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预防职务犯罪。 2.加强专业技能教育。(1)坚持抓好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使经办人员熟练掌握收入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防止由于错办、误办而造成的进款资金风险。(2)要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培训教育,使经办人员知道每一环节都有什么制度要求,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执行,防止制度流于形式。 (三)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风险意识的缺失,往往是造成资金安全事件的直接诱因,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是要领导重视。其次是形成制度。最后是要坚持长抓不懈。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探讨与分析影响矿区铁路运输安全的心理保障因素 摘要:当人的心理想象处于积极状态时,感知快速、思维敏捷、动作可靠,运输安全就能得到保证;否则人的感知、思维和反应机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差错增多,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大。通过分析研究影响安全运输中人的几种心理因素,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心态对安全运输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矿区铁路运输的安全系数。 关键词:安全运输 心理因素 不良影响 提高 安全系数 此课题通过心理学原理,研究运输生产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遏制不良因素,从而减少行车事故的发生。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人的操作过程主要有三个环节,即接收信息、操纵控制设备、观察调整运行,所有这些行为均受心理现象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使人的心理现象处于积极状态,就能减少一些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从而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系数。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矿区铁路设备系统的更新与完善,安全运输有了一定的保障。如何从另一方面把好安全运输关,这就要从人的因素进行着手分析。当人的心理现象处于积极状态时,感知加快、思维敏捷、动作可靠,能保证运输安全;否则人的感知、思维和反应机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差错增多,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大。通过分析人的心理因素,把由消极的心理现象所产生的侥幸、麻痹、惰性、烦闷和好奇等心理倾向引发的事故找出它们发生深层次的原因,探讨出心理保障因素,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从而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 2、研修过程 通过对近几年我处发生行车事故案例的分析研究表明,人为事故发生率占85.3%,主要表现可归结为人员素质偏低。针对人的因素造成行车事故重点研究分析。 2.1运输安全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按照心理学原理,心理现象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方面,而且各自都包含一些复杂的心理要素和具体表现形式。通过调查、研究影响运输安全的心理要素,主要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和疲劳等。 2.2感觉和知觉与运输安全 感觉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属性的直接反映。知觉是客观事物的各种表面现象和诸多属性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在大脑中的综合反映,知觉不仅依赖现实的感觉,而且也依赖于以往感觉在大脑中的积累,二者密不可分,通常称之为感知觉。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一些事故是由于人的感知觉发生错误(如误认信号、误听或误传命令等)而造成的。 2.3记忆和思维与运输安全 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的人和事的识记、保持和重现,思维是大脑在感知和记忆基础上对客观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心理过程。在运输工作中行车人员忘记将计划变更内容及时准确地通知作业人员,或因情况变化,不能立即分析判断、采取措施,就会因贻误时机而直接危及行车安全。 2.4注意和情绪与运输安全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或是否符合自己的愿望和观点而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体验。注意是保证运输安全的基本心理条件,如果作业人员的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能及时转移注意力,都有可能导致运输事故的发生;而情绪不稳、心态不佳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 2.5疲劳与运输安全 疲劳是人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体力和精力消耗超过正常限度所出现的生理心理机能衰退的现象。铁路运输工作中,列车运行速度快、噪音大、职工连续工作时间长,耗费的身心能量多,因此研究和减轻疲劳,对保证运输安全有重要意义。 3、成果主要内容(运输安全心理的保障条件) 通过分析影响运输安全的心理要素,探讨出减少和防止一些消极因素发生的保障条件。 3.1增强安全意识 意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维和方式等心理活动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的心理沉淀。意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具有客观现象的作用,牢固的安全意识是运输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增强个人安全意识可确保安全自控,增强群体安全意识可实现安全互控和联控。其主要途径有: (1)坚持正面教育。不定期举办安全培训班,使广大职工正确认识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个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安全与自控、互控、联控之间的关系,使安全意识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2)通过典型事例。在班组中树立典型示范,使班组成员学、比有榜样,赶、超有对象,牢固树立遵章守纪光荣,让标准化作业成为自觉习惯。 (3)利用从众心理。在职工中充分发挥优良作风和集体荣誉感,加大制度和纪律的约束力,增强群体一致向上的凝聚力,形成“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的良好氛围。 3.2激励安全动机 激励是指运用精神和物质手段去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激励手段呈多元化趋势。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长期实践证明,竞赛与奖励相结合的方法是激励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举办一年一次的技术比武活动和各班组之间的信号操联手对抗赛,从而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3.3提高技术业务能力 知识和技能是人的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促使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人的记忆能力。为了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能力,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坚持开展全员业务知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强化非正常情况下的作业应变能力,进行系统超前培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对职工教育坚持“重现场需要、重实际操作、重实际成效”,改进了培训方式好方法,在全段开展培训、演练一体化的模式。 (3)经常在各班组中开展“学标、对标、达标”活动,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组织各工种所有在职职工按照作业标准反复学、反复练,提高了职工的业务技能。 4、效果效益分析 通过发现研究了影响安全运输中人的几种心理因素,采取了几种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了人的心理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心态对安全运输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了矿区铁路运输的安全系数。今年和去年相比,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行车事故降低了68%,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加强矿区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 摘 要 预防与控制矿区铁路行车事故的发生,是铁路运输部门所要加强的重要工作内容。矿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影响矿区铁路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员、管理和设备以及部门和工种之间分工等,加强矿区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有效措施是健全和完善铁路运输安全的综合管理体系、强化业务培训提升职工技术业务素质以及严格安全检查制度并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 关键词 矿区铁路 安全管理 影响因素 铁路运输是一个设备联网和生产联动复杂的大系统,由于各个生产环节之间和各个工种之间高度关联,所以对于管理、装备以及作业都有很高的要求,可以说,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任务非常艰巨。矿区铁路专用线相比国铁来说,因为设备比较落后,职工的业务素质比较低,安全管理的体系还不够健全,从而造成事故频发。近些年来,许多矿区铁路运输企业都加大了安全管理的力度,对于运输设备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和改造,虽然使运输安全的控制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预防与控制矿区铁路行车事故的发生,依然是铁路运输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一、矿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特点 矿区铁路运输和其它的运输方式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即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性要求,其生产系统可以说是由多工种组成的“大联动机”。各个工种各个环节的结合部较多,高度关联、运输设备数量庞大,设备布局表现为延续纵深,操作人员各个岗位独立分散。铁路运输的这些特点,使各项安全管理具有以下的特殊性。 1、系统性。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牵涉到运输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铁路技术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设备、人员和环境以及管理等诸多因素,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加以分析和处理。 2、动态性。铁路运输生产“位移”的过程常常处于时空的巨大变换当中,各种不可预料的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很多,非正常情况和意外事件经常发生,这就使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存在很大难度。 3、复杂性。铁路运输系统的生产活动属于全天候和开放性作业,运输安全既要受到内部管理因素、人员素质和运输设备的影响,又要受到外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二、影响矿区铁路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人员因素和管理因素以及设备因素。作业人员平时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不遵守安全规章和作业标准、人为大意等往往会导致发生行车事故。对于运输生产来说,仅仅依靠安全技术系统与人的可靠性,往往不能杜绝安全事故。在设备因素方面,因为设备老化和维修不及时,造成机车运行技术状态不佳,这不仅仅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输的效率,也容易造成行车事故发生。 2、外部因素。部门和工种之间分工不够明确,配合不够协调也很容易产生行车事故。另外,受到气候的影响,雨雪、大风和浓雾天气很容易使设备产生故障,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视觉和知觉。加上严寒酷暑使作业不很方便,个别作业人员常常会由此简化作业程序,或凭感觉臆测行车,就容易造成行车事故。再次,因为铁路运输线路长、停靠点多、覆盖面广,社会治安不好,厂矿车辆和装卸车人员不了解铁路行车的相关规定和人为破坏铁路行车设备等诸多问题时有发生,从而给行车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三、加强矿区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1、健全和完善铁路运输安全的综合管理体系。先进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采用各种形式,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让职工认识到规章制度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科学总结。要做好好设备的维护管理和使用工作,让设备始终保持质量良好的运行状态,并依据季节变化和铁路运输的特点来制定管理计划,及时更换先进的设备,依靠设备的先进性和稳定性。此外,还必须加强班组管理,并强化班组的自控机制,引进有效竞争机制,择优选拔优秀人才加强岗位的自控和互控。 2、要努力做好安全分析和预测。要在对问题进行详实完善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事故预测,结合生产状况,充分预测到气候、环境和治安等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并做好状况判断与防范措施。要提前做好现场调研,首先列举出铁路运输生产过程中,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并是在作业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据此问题的性质和影响程度以及责任类别来分类收集,从而使分析预测准确、方便和快捷。 3、强化业务培训,提升职工技术业务素质。矿区铁路运输要努力打造一支以中级技术人员为主体、以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为骨干的结构科学合理的职工队伍。要实现以上目标,就需要对职工强化强化日常的业务培训,、强化实战作业的技能培训和强化事件应急技能与事故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各个工种职工应急救援的业务能力。 4、严格安全检查制度。依据实施的周期,安全检查可以分为定期检查(日检、周检、月检、季检或百日检、半年检、年检)和不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重要节日检查或者视安全状况随机进行的检查),并结合值班站长跟班检查和安全监督人员机动检查措施,共同构建周密的检查防线。另外,对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其它可能危及铁路行车安全的设备各种险患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 5、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政手段应有的效能,在作出各种决策的时候,考虑到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经济手段上,应当善于通过工资、奖金和罚款等各种经济措施,来调动和提高铁路运输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要通过贯彻执行企业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来规范职工安全生产的行为。当然,在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综合地运用以上各种管理手段,努力形成一套相互衔接的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模式,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保证矿区运输安全。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主要问题及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从从业人员素质问题、设施老化、稳定性差等方面就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逐一展开讨论。第二部分从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等的研发及推广力度、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改造、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大胆进行制度革新等就上一部分分析的问题进行解决。最后分析了铁路货运管理体制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管理 货运体制改革 铁路安全是铁路运输的核心目标,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近年来,我国铁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提速扩能以及路局直管站(段)的机构改革。这些对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及不便。随着铁路的提速,也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和严重性。 一、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实现铁路安全运行的保证。职工素质分为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这两方面对铁路车行安全、高速高效完成铁路运输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单位领导对职工思想教育不到位,不能做到常抓不懈,不去及时洞察职工的思想动态,不去切实解决职工中存在的问题,不为职工排忧解难,使部分职工怨声载道、消积怠工,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后果极其严重。 在我国一些地区,铁路在职人员存在文化偏低、年龄偏大、业务水平不过关等情况。铁路基层单位对职工培训、技能考核重视不够、流于形式,业务技能在职工绩效考核中比重较小等,职工缺乏学习业务的高涨热情,致使日常靠设备指挥行车、把控安全,遇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差,这是铁路安全运输的一大隐患。 2、部分设施老化,稳定性差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铁路设备上的投入逐年加大,更新速度以及改造力度都高于往年,但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由于设备发生故障而引发的事故还时有发生。这给安全运输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诸如:在春运期间,如果旅客列车发生故障,无法正常运行,就会造成大量旅客的长期滞留,一方面容易使旅客情绪激化,影响稳定,另一方面对其他线路及列车的正常运行也造成一定的干扰。 3、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巨大发展,对铁路设备、设施的更新及投入也越来越多,但是铁路的管理机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缺乏明确的事故责任制,这给列车的安全运行埋下了隐患。此外,在一些地方铁路,缺乏对安全管理的认识,管理大多只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而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落实,或者是落实不到位。这种现象与现代化安全生产的标准极不相符。 4、运能与运量矛盾突出 铁路运输一直作为“大动脉”支持并促进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综合运输网中扮演着“骨干”的角色,担负着我国60%~70%的客、货量。但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发展飞速向前的进程中,社会对原料、能源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度提升。另外,人口基数的逐年上升,客流的增加导致客运量的增长,既有铁路干线运力已趋向饱和,运载能力与运量需求之间的明显矛盾也愈发凸显。长久以来,我国对铁路运输设备设施虽然有一定的投入和支持,但仍远远不足,难以满足设备更新的需要,加之铁路高税收政策的制约,导致铁路发展处于一个极为缓慢的阶段中,直至目前,仍尚未形成一个真正的运输网,举我国三大干线(京广、京沪、京哈)为例,它们长度在全路营业里程中约占10%,却承担着全路约43%的旅客周转量与及约37%的货物周转量,不合理的结构与紧张的运输能力,导致了“货难运、人难行”,给铁路运输带来了隐患,也给其进行安全管控造成了困难。 5、移动设备、固定设备存在缺陷 直至当前,我国铁路设备条件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出其明显的能力短缺。优良的设备质量(包括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不仅能够为运输安全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运输安全的良好保障。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对运输的快捷度及安全性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环视近几年铁路运输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列车时速的不断提升,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着设备稳定性差,易产生故障等情况,与实现现代化铁路的自动控制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多数情况下仍由人工进行操控,一旦出现人为疏忽,极易产生严重的事故。另外,监控装置在对车站调车,转线等作业的监控上存在着盲点,尚未能实现有效防止发生调车事故。 6、应急机制不完善 在各类交通运输中,虽然铁路是相对安全的运输方式,但近几年仍存在着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安全威胁,有来自自然灾害也有来自铁路自身,而一套完整全面的应急机制往往能够将威胁降到最低亦或化险为夷。目前铁路的预警制度,在故障发生时往往只会通达调度部门,再由调度部门通知司机减速或停车,并不会将原因告知列车司机与营运人员,这也导致了他们在面对旅客的询问时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这时候,有些焦躁的旅客便会出现心理上的猜疑与对未知情况的恐慌,极易出现人员骚乱的场面。另外,有些铁路营运机构虽然逐级设立了应急管理机构,但仍存在着职责界限模糊、程序繁琐、责任不落实、处置效率及应急响应低下等情况,铁路部门间尚未形成一个真正完整的配合协调机制。 二、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对策 1、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铁路运输实际工作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对新入职职工进行严格挑选,尽量选用高素质的员工,对其适应性还要经常进行检查。职工入职后,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爱岗敬业、主人翁意识教育。领导要率先垂范,树立模范榜样。要做职工的贴心人,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做职工的良师益友,让职工以愉快的心情自觉投入到安全生产中来。其次,要定期在员工中进行安全宣传及教育。竭力创造一种“安全第一”的良好气氛,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自觉性。第三,要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减少对员工健康、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第四,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第五,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行为准则。要积极制定并落实奖惩相结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 2、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等的研发及推广力度 先进可靠的技术设备往往可以降低或者排除由于人为失误所导致的后果。在铁路运输中安全、技术部门应该加强对技术研发的投入,要研发一种适合铁路运输并可以替换人工的先进技术模式。另外在安全技术设备上,还要结合自身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对技术设备进行选择及改进。 采用先进可靠的铁路运输技术设备,可以有效地排除或减少人为错误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铁路管理部门应以现有设备为基础,来制定一套可行的安全技术装备体系的规划方案。 3、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改造 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找准影响运行的薄弱环节及关键因素。要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改造、重点把控,实现以少带多、以点带面。就目前形势来看,安全管理的工作重心应该在作业现场。特别是班组,诸如机车乘务员班组、车站值班员班组等,安全信息管理的关键则是设备的检测及预警。安全管理要结合铁路运输中的所有薄弱环节,特别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4、提高计划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组织均衡运输 在铁路运输中,我们常常打着“安全第一”的口号,而这也将作为铁路运输的最根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则无疑是“预防为主”。因此,要充分认识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树立安全意识,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注意细节管理,以铁路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的现状为基准,考虑运量与运能之间的协调,从而保证和提高计划实施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均衡运输。 5、完善新形势下的应急保障机制 铁路运输事故的产生是人、机及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所致的,是经由系列事故链所致的,在这样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要做好对其管理,当务之急是完善目前的应急保障体系,展开交通预警管控。铁路运输灾害预警机制的构建,即在铁路运输组织与及设施的组织管理当中,制定一种在铁路运输事故产生时,若出现与预警机制中所预测的属同质性的,能够有效的进行免疫。因此铁路运输灾害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新风险防范意识,深入研究与掌握铁路事故的产生规律,通过对人、设备、环境与管理方式的实时监测,进行风险识别,从而提高安全工作的超前性与预见性,进一步提高应急保障机制制定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6、大胆的进行制度革新 首先,要改革对创新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讲,要严格把好用人关,对每个岗位安排合适的人员。特别是对铁路运输的关键岗位进行人员安排。其次,要对激励约束制度进行创新。在制度建设中要以目标为向导,以强化铁路职工意识为重点。注重培养职工的自我约束意识,强化安全生产,增强职工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动性。最后,要制定新的考核机制,这是为了使员工正确认识考核的需要,也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方法。这是对员工的个人工作进行评定的依据。也是寻找差距与不足的有效途径。在考核过程中,被考核人员要加强同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反馈新制度的缺点及不足。如果一项考核制度,大多数员工对此心存不满,那么就要进行适时的调整。 三、铁路货运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完善政府权力约束监督机制 首先,要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建立政府的约束机制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在健全政府约束机制时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首先要给与社会监督足够的重视。社会的舆论、个人等来自个人方面的监督可以检测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政务是否公正、公开、公平。另外,还要健全信访制度。其次,仅仅通过社会的监督还远远不够,还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铁路建设及运营业进行监督。这个机构在设立之后要避免受到来自其它方面的介入及干扰。 2、铁路货运企业组织机构重建建议方案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铁路货运中有着不同的管理特点。应该有一个类似于事业部的组织对全国各地的具体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并制定出不同的运输形式,以及制定可以由各铁路局各自调整的浮动价格机制。在铁路货运公司设置相应的部门,这是顺应现代物流企业运营机制的现实表现。具体体现在对信息系统部,市场营销部,人力资源管理部,物流运营部,客户服务部等部门的建立及改革。 3、进行货运资源的合理整合 对货运资源进行整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整合,一方面是对管理资源的整合,一方面是对营销资源的整合。对前者的整合,主要从对铁路货运分散经营的状态要有所改变,即将同铁路货运等相关的货运车间、装卸仓库等机构组织进行有机的整合。组建一个独具特色的铁路货运物流企业。这样有助于综合物流运输,可以做到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后者主要指的是围绕分散经营而言。不同的货运企业掌握的客户信息资源不同,在以往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良好的业务往来关系。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及满意度。 4、健全铁路货运的物流运营体系 在铁路运输中开展现代物流营运模式,一定要依照现代物流理论。建立健全具有我国铁路特色的物流运行体系。当然业务流程的优化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在具体实践中要以保障客户利益为先导,并提高在铁路货运中的服务质量,改进传统铁路货运中,成本不断增加、效率十分低下等问题。特别是在托运受理、到达交付等方面要加快改进的步伐。在铁路的货运中最终实现仓储、运输、配送等一条龙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铁路货运中也要加强对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铁路货运公司要以市场为依托建立一个具有自身运输特色的市场营销体系。另外还可以通过和现代物流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建立一些物流信息平台,来实现物流与信息的广泛传播。这不仅可以加快各种物流相结合的步伐,也可以加快信息在各种物流间的传递,以及紧密业务联系。依照现代物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要求,在铁路货运企业中加大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开发及管理。培养职工对企业的认知度。定期在职工中开展业务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激发职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总结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提高铁路运输效率,提升铁路社会形象,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铁路运输部门在安全管理上要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应该对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进行及时合理分析,对这些问题积极的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另外,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既铁路的综合运输效能,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对整个铁路货运体制亦需进行调整。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冶金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一、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实施安全文化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良方妙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重要根源,因此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这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正由于此,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安全文化就是通过普及安全管理理念、安全价值准则,丰富安全文化载体,使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改善人的不安全理念和行为,减少和杜绝事故的发生。 第二,实施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手段的重要补充和重要方面。从目前企业的情况看,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对于搞好企业安全生产来说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完全的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做补充,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在安全管理上,时时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的应运而生,弥补了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安全文化能使企业领导和员工都纳入集体安全情绪的环境氛围中,产生有约束力的安全控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有共同价值观的、有共同追求的、有凝聚力的集体。 二、积极探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 第一,培育安全理念文化。安全理念是一种精神理念,安全理念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工作中积淀、总结、提炼出来的,广大干部职工能够普遍接受并自觉遵循的无形的制度。莱钢运输部经过多年的安全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安全为天、大局为上” 安全理念就被全体职工所共同遵循,这一安全理念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每一位干部职工。 第二,培育安全行为文化。一是通过教育、培训、岗位练兵等手段,提高职工的基本素质、作业技能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抓职工的行为养成。提高职工的自控能力,就是要从日常行为抓起。用先进的安全理念、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安全行为方式培育每一个人、规范每一个人,使企业的每一名职工,都能在安全文化的约束下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三是重视职工的安全心理,认真研究职工的心理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使脱离安全生产的行为回到安全生产的轨道上来。 第三,培育安全制度文化。培育安全制度文化,就是要把机制建设放在运输安全的实践过程中加以运用和把握。根据形势任务变化、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运用、运输工艺变化等,从实践中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做法,不断对规章制度进行整合和完善,找出科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健全适应时展要求和企业实际的安全目标、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建立为广大职工所主动接受、自觉遵循的安全管理机制和行为规范。 第四,培育安全环境文化。一是保证必要的投入,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探索现代安全管理手段,推广应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提高行车设备的科技含量;二是重视职工的精神需要,通过改善职工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在不断提高职工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尽可能地满足职工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追求,激发职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三是抓好安全品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单位安全管理、基础建设、队伍素质的实际,大力宣传和弘扬先进典型,引领职工保安全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 三、正确把握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注重科学性。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在培育安全文化中,必须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 第二,要把握规律,注重预防性。安全工作虽然头绪很多,但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我们培育安全文化就是要善于从超前性、预防性、规律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抓起,把握安全生产的内在规律,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注重日常行为养成,灌输安全工作理念,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多做超前预想预防的工作,为运输安全的长治久安、持续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有的放矢,注重实践性。培育安全文化建设应该本着循序渐进、实践检验的基本原则,既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又要有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切实做到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统一,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统一。 第四,全员参与,注重自觉性。安全文化建设只有紧紧依靠职工群众,时时刻刻尊重职工群众,才能充分发动职工群众积极广泛地、实实在在地参与安全文化建设,调动他们确保安全生产的积极性,激发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无穷智慧。 (作者单位: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钢运输部)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争岗位之先创业绩之优构筑铁路运输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在铁路运输安全工作中构筑安全屏障,并就有效提升线路、信号设备对运输效率和安全保障等工作展开分析。 关键词:思想;机制;能力;关键;氛围 如何突破目前线路、信号设备对运输效率提升和安全保障的瓶颈制约,构筑铁路运输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围绕这一议题,我们支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确定了:以“融入中心、服务生产”为出发点,以建设“五好基层党组织”和发挥好党员“五带头”作用为抓手,以 “强三基、除四害、认真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为活动主线 的工作思路,并在实际工作中一步步地把工作夯实,集全体干部、党员职工之力,突出了“五个强化”,(即宣教引导、作风转变、素质培养、攻坚克难、凝心聚力五方面的工作),争岗位之先、创业绩之优,为构筑铁路运输安全的第一道屏障提供了“五个支撑”(即思想、机制、能力、关键、氛围五方面的支撑)。 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 1、强化“宣教引导”为构筑第一道屏障提供思想支撑 为激发职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从而使每一名职工树立了立足本职“争岗位之先 创业绩之优”的思想。一是让精心工作的理念融入职工的思想。我们的工务、电务工种在铁路运输部是“独一份”,并且在中石化企业铁路中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比创”标准和机制,“先从哪里争,优从哪里创”制约着职工的思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支部号召职工开展“三比”活动,即:与国铁比,比标准、比质量;与历史比,比数据、比提高,与运输段和机辆段比,比管理、比安全。“三比”活动比出了我们存在的思想上松、状态上散、标准上低、手脚上懒的现象和不足,更重要的是比出了我们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铁路运输部 “安全、专业、高效、严格”大家谈活动,在全体职工中展开了“如何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大讨论活动,确定了“让精心成为习惯、将优秀变成标准”的日常工作准则和行为规范,使职工固化了“精心要从点滴做起、在细微处养成”的观念。二让能动的工作态度转变职工的思想,面对点多、线长、设备老化、检维修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我们的职工一度发出了“要钱没钱、要物没物、要人没人,信号、线路怎么保”的感叹。我们支部经过深入思考,决定在工作中要从“被动修”向“主动养”转变,在制订科学合理的检维修工作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检重于修、养重于修、静态保动态、质量保安全”工作思路。并利用职工大会及班组学习讨论等多种活动,将新的工作思路深入职工心中(如2月16日我们组织了2011年形势任务教育及工作誓师大会,党员带领职工宣读了“我是工电人”的誓言),引导职工向精心能动的工作态度要安全、向干部作风要安全、向人员素质要安全,确保干一处、成一处、保一处。三是让党员的先锋形象引领职工的思想。做工作中的小标兵:我们在启动“创先争优”活动讨论、组织党员签订“五带头”个人承诺的基础上,提炼了党员的 “盏盏信号均为担当、节节线路均为承诺”的公开誓言,将生产任务量化为每个为党员的责任,变成党员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内在动力。广大党员在岗位上精检细修,自觉地将誓言践行在岗位上。我们《工电风采》简报中开辟了“盏盏信号均为担当、节节线路均为承诺”的展示平台,我们有16名党员的精心工作事迹在栏木中均有记载。做责任区内的小先生。为使职工业务素质争先,党员在责任区内广泛开展了“上讲台”、“一帮一”“业务党课”等活动。在2011年技能鉴定组织工作中,为有效提高鉴定通过率、同时保证鉴定证书与持有者的实际技能相匹配,3名支委、技师、党员班组长以“师徒结对”形式对责任区内报名参加技能鉴定的线路工、信号工、道口工(参加中、高级鉴定的人员)重点帮扶、传带技能。从3月11日公布的北京铁路局技能鉴定结果来看,工电段2011年“技师带徒”活动成效显著,被传带的徒弟实操考试通过率100%。 2、强化“作风转变”,为构筑第一道屏障提供机制支撑 干部的工作作风就是职工的工作劲头,我们按照“五好基层党组织”的要求,眼睛向内抓管理,眼睛向外抓服务,促使段领导和职能干部前移办公现场、下沉工作重心,确保各项工作标准的提升、工作质量的提升。 转变作风从改进管理模式做起:一是实行了检维修质量作业验收制度。强化对标排查,工电段检维修工作质量考核组每月对工务、电务系统的检维修工作要进行不少于一次的质量抽查活动。抽查结果与责任制考核挂钩,以制度强化检维修质量的提升。二是坚持干部跟班作业制,段长、技术管理人员、安全人员每周不少于2次渗透到检维修任务布置、现场作业、结果验收等各个环节中,层层把控提高工作质量、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定期添乘机车制度,为了及时掌握动态情况下设备状况,切实感受静态下不易察觉的设备病害,我们以添乘机车的方式对线路质量进行检查、验收。现场体验途经区段线路的质量、沿途树木侵限、信号显示、道口通行效率等情况,及时对问题的整治工作进行安排。 转变作风从改进服务方式做起:一是加强与相关站段的互访制度,站段间定期互访,是我们铁路运输部“比学赶帮超”活动的具体举措。我们支部严格落实此制度,坚持每季定期走访及特殊情况下临时走访相结合,以走访活动为契机,达到了“学习与交流并举、管理与服务共进”的目的。二是坚持了“质量服务跟踪卡”活动。为了使检维修工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广大党员在实现线路、信号高质量维修的基础上,实行检维修工作无边界管理,坚持了“服务质跟踪卡”活动,改变了自己维修、自己验收的模式,主动征求使用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质量服务跟踪卡”活动,我们检维修工作的及时性和职工的服务态度有了较大改观。如为了达到“信号设备故障排除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这一要求,有些职工在单位车辆安排不开的情况下,往往是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确保了信号设备故障修复工作的及时性。 3、强化“素质培养”, 为构筑第一道屏障提供能力支撑 职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企业走的远近。为打牢工电段发展的基础,我们支部坚持“抓延伸、师带徒、请进来、”三管齐下,来有针对性地提升干部职工的素质。 抓延伸,拓宽班组长的管理能力。一是重培训,强化能力培养,坚持《班组长工作写实》制度以及每周进行批阅的方式对班组长工作思路进行梳理,以督促其改进工作方法,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二是压担子,将铁路运输部考核工电段的各项指标全部分解到各个班组,让各个班组制定实现指标的工作措施,同时双管齐下,将完成任务情况纳入段经济责任制考核细则的考核项中,增强了各个班组长工作压力和完成工作的能动性。三是争金牌,结合铁路运输部在班组中开展的“比学赶帮超”活动,我们重点对考核细则进行了讲解。要求党员班组长要带领班组按部金牌班组考核的内容去制订班组全面管理措施,促进班组管理水平的提升。我们的机械化班自活动开展以来,蝉连了三个季度奖项。并被评为了2011年度燕化公司的红旗班组。 “师带徒”,打造检维修精兵高手。为有针对地强化工务、电务系统高技能人才、班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适应检维修工作的需要,按照铁路运输部的总体工作安排和我们2012年的教育计划,我们于2月25日上午以《任务书》下达的形式启动了“技师带徒”活动。《任务书》对师徒进行双向考核,其中明确规定了1条:对授艺不尽职、学习不专心的师徒,除扣除师傅的津贴外,师徒均不能参加当年的评先活动。 单纯的“师带徒”和职工岗位实践学习,短时期内可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长期以往,就会产生传授技能的衰减和职工技能提升空间受限的现象,针对这一瓶颈问题,去年底我们外聘北京铁路局技能鉴定中心的辅导老师举办了信号、线路系统的实操培训班,授课内容:以“技能鉴定中、高级实操鉴定题库”为主线,穿插“信号、线路《检维修技术规程及技术标准》”和“日常检维修工作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等内容。授课方式:采用课堂授课与现场实物对照讲解方式进行,以最大限度地给职工直观感。培训效果为广大职工所认可:在给职工传授技艺、解疑释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职工感受到目前工作与专业化水平之间差距的存在。另外,我们又选送3名骨干外委石家庄铁路学校进行一年的培训,不仅充实了他们的理论和实操技能,也为工电的“小教员”进行了充电。 4、强化“攻坚克难”, 为构筑第一道屏障提供关键支撑 为了确保检修生产运行平稳,我们支部积极搭平台、寻载体,进一步将“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内容、载体、形式具体化,逐渐渗透到每个岗位、每项工作、每个环节中。广大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岗位实际开展了党员的“盯防、卡控、攻关”、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盏盏信号均为担当、节节线路均为承诺”誓言。 盯重点。针对点多,面广、设备老化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党员责任区这一有效载体,在以班组、人员为责任区范围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党员设备管理责任区,23名党员将21处咽喉重点设备和日常不易维护保养的部位,纳入责任区的安全控制之中,我们支部定期检查设备的巡检记录和故障处理情况,并将其纳入对党员的考核。目前,形成了安全关键环节、关键部位有党员盯防的安全防线。 卡关键。强化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广泛开展 “强三基除四害” “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排查活动,并制订整改方案。在活动中,广大党员纷纷献言进计,提出了建议性的建议和意见232条,我们在梳理、归纳的基础上制订《四害隐患排查整改方案》及《“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整改方案》。在整改方案推进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专人负责,逐项推进”的管理跟踪模式,并在每月支委会上对整改方案的进展情况进行月度梳理。目前,《四害隐患排查整改方案》中所列的17项工作已全部收尾,《“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整改方案》中所列整改措施正在有序推进。 攻难关。技术攻关活动是在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我们工电段组建了由党员技术干部、党员技师、党员班组长、党员骨干共计10人组成工务、电务两大系统的攻关小组,对“突破线路、信号设备老化问题对检维修工作的瓶颈制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制订破解对策。目前,技术攻关活动的前期调研工作已全面铺开,攻关活动将于6月份收尾,力争向建党90周年献礼。 5、强化“凝心聚力”,为构筑第一道屏障提供氛围支撑 为使“争岗位之先 创业绩之优”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我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凝心聚力的活动。今年一季度举行了以“执行”为主题的“我是工电人宣誓“活动,旨在统一干部职工思想,提振士气,为年度工作强势启动拉开帷幕。去年10月份举行了以协创为主题的“定向越野竞赛”特色党日活动,广大党员充分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了组织观念和“创先争优”意识。 去年四季度我们举行了以“感恩企业,感谢员工”的职工联欢会活动。活动以《工电2011年DV视频---迎风展旗》、《职工影像PPT》播放的形式,回顾了工电段2011年走过的历程;段、班组及职工分层次对上级领导、友邻班组、下属员工“一路同行”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表示了真挚的谢意;对于“今后的路”,广大职工表示要立足本职、精心工作,力争来年扛回的红旗更多、获得的奖牌更重。活动以一曲“感恩的心”开场,以齐声高歌“团结就是力量”收尾。我们开展感恩活动,有利于引导职工学会心存感恩,也有利于各层级管理者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将对员工的感谢之情适时表达出来,进而形成更强的合力,使工电段充满生机。通过上述系统文化活动,工电段凝聚了人心,提升了士气! 综上所述,近两年来,工电段党支部的工作得到了铁运部党委的肯定,在2011年被推荐上报且被燕化公司评定为先进党支部,同时,也被铁路运输部党委命名为“信得过”的文化动车组。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浅谈如何做好铁路运输安全工作 [摘 要]本文从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强化职工安全教育工作、大力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抓好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奖励活动五个方面,阐述了做好铁路运输安全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设备 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是运输生产永恒的主题。安全工作涉及铁路运输的方方面面,关乎铁路企业的和谐稳定,关乎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有可能上升到政治问题,一点也不能轻视。因此,对一个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安全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才能做好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呢? 1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确保铁路运输工作安全进行规章制度有遗漏、不严密,与现场实际不符等均会影响运输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铁路运输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使用的运输设备也越来越先进,技术人员要深入现场,根据设备的变化及时修改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制度。工务、电务、机务、车辆、车务等部门要及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帮助站方完成《车站工作组织细则》、《行车组织规则》、《安全规章制度》、《岗位工作标准》等的修订、补充和完善,以及帮助站方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针对临时性施工,如改造线路、改造道口、迁移道岔、大修线路等,要及时制定作业办法和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对于运输设备的临时故障,如突然断电、道岔故障不能通过连锁系统搬动、线路出线红光带、线路出现压不死现象等,要制订相应的安全作业办法,确保运输安全。对于水灾、雷击、暴风雨雪等自然灾害,要提前制定相应的《紧急情况下的安全运输保产预案》,以便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应对自如,同时确保铁路运输工作的安全。 2 强化职工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全站职工安全文化素质职工的安全教育是保证运输生产安全的关键,只有职工在安全意识上从一种本能的反应上升到在主观上去认识运输生产的客观规律、去阻止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观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抓好运输生产安全,因此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车间要加强对外用工、换岗职工、新进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要利用安全活动日活动加强职工对《技规》、《站细》、《行规》、《安规》、《各工种岗位工作标准》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加强职工对各种安全规定的记忆,提高职工的操作技能、增强职工的标准化操作,实现人人“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目标,为运输安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车间还要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事故案例教育,增强职工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强化作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力争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改变职工传统的、不合规章的思维观念,彻底打消职工心中对安全事故存在的侥幸心理,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3 大力使用先进的运输设备,为安全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早期的铁路运输企业完全使用人工进行行车、调车作业,站调通过手写的方式下达作业计划;扳道员通过手摇把搬动道岔;在弯道处进行顶送作业时,由于司机看不到前方信号机是否已经正确开放,需要几个调车员同时在列车上依次传递信号;顶送作业中遇到影响行车安全的情况时,调车员只能使用跑步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司机和站调;当时作业效率极其低下,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只要见到断胳膊断腿的人们都会很自然地认为是铁路运输行业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铁路运输企业陆续使用了先进的运输设备,如全电子计算机信号连锁系统,使手摇道岔成为了历史;手持机的使用,大大方便了调车员与司机、站调间的信息交换,列车在弯道运行时,也不再需要几个调车员在列车上传递信号了。目前,我公司铁路运输正在使用调度集中系统,调度计划系统、物流系统和计划无线传输系统。调度集中系统是一套用于调度员在指挥中心控制和监督信号设备、机车运行状况、机车作业状况和物资流动状况,实现一站多场的计算机综合监控系统。这些先进设备的大量使用,大大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职工的作业效率,最重要的是使职工的人身安全得到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4 抓好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为运输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铁路安全运输稳定与否,与班组安全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最基层的管理单元,是企业进行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起点和终点都体现在班组安全管理之中。因此,抓好班组安全管理是保证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班组长在做好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职工自觉地遵守和执行劳动纪律、作业纪律、作业标准、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等。班组长要充分利用班前时间向职工交代清楚现场影响安全的各种因素,提醒职工作业中随时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班组长还应积极鼓励职工查找各种安全隐患,能自行解决的自己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向上级汇报,并同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职工作业安全。对习惯性违章作业的职工,班组长一定要严加考核,力争杜绝职工的“三违”行为。班组长还要抓好季节转换及节假日中的安全教育工作。只有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实实在在地搞好了,铁路企业安全生产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5 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奖励活动,激励职工安全运输积极性每年年底铁路运输公司都会在各个车间评选出“安全金牌单位”、“安全优胜单位”,对不同奖项的单位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以此来促进职工安全运输的积极性。铁运公司实行的是安全一票否决制度,即不管运输任务完成得再好,只要出了安全事故,年终便不能获得任何奖励,因此,每个单位的领导都特别重视本车间的安全工作。除了年终奖励外,平时实行安全累进奖,即年初确定累进基数和每月增加数,如果不出事故,每过一个月就加上这个增加数,直到累计满一年后再重新累计,不管其间出了任何安全事故该累进奖即为零,然后再以此为基础重新累计。比如确定累进基数人均为100元,每月增加数为10元,那么第二个月人均为110元,第三个月为人均为120元,依次累加;如果出了安全事故,累进奖人均便为0元,第二个月人均为10元,第三个月人均为20元,依次累加,直到满一年。不仅如此,如果车间出了安全事故,由此造成的损失全由该车间承担,而车间则让班组承担,班组再让责任人承担;对于大的事故,责任人无法承担时,由全车间所有职工承担;如果车间也无法承担时,再由整个铁路运输公司所有职工共同承担。每个季度公司都会认真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求车间严格按照隐患整改制度及时进行整改;对不能及时进行整改的,制定出安全防范措施,并及时上报公司协调处理;对检查不合格的车间严格进行经济考核。这些制度使得安全工作与每个职工的经济收入直接挂钩,激励了职工安全运输的积极性,增强了职工安全运输的责任心。 6 结 论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工作也永远没有满分。安全工作只有通过全公司职工的共同努力,全过程、全方位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安全工作,才能确保铁路运输工作的安全,才能让铁路运输工作不断发展壮大。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摘 要:安全生产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也是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确保安全生产的“有序可控,基本稳定”,关键在管理。铁路即是生产部门,同时有是社会服务部门。铁路运输担负着大量旅客及货物运送任务,其服务质量和安全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若安全得不到保障,也就无信誉可言。由于铁路运输生产是庞大的联动机,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事故,都会影响到全局甚至全路,影响整个运输工作,也对铁路的自身生产造成破坏。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 影响因素 安全管理 改进措施 一、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 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维持铁路运输生产所必备的先进技术设备、完善的规章制度和高素质的运营人员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稳定的“三大因素”。铁路运输企业的设备、制度和人员情况在其安全生产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铁路运输设备对安全的影响 对行车设备的改造施工及故障处理,多数情况需停止信号联锁的使用,要在无联锁的情况下接发列车,操纵台无显示、信号停用、道岔失去联锁,从准备进路、交递凭证、引导接车到区间列车的掌握均由人工来完成,对接发列车安全影响较大。设备临时故障是在作业人员无准备的情况下,信号及联锁设备发生变化,一般在水害、雷击、暴风雨雪等自然环境下及设备老化等时,易发生临时故障,对运输安全影响也较大。很多事故都是在这些情况下发生的。 (二)规章制度对安全的影响 规章制度有遗漏、不够严密,与现场实际不符等均会影响运输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是: 1.深入现场实际不够,未能随设备的变化及时修改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制度; 2.工务、电务部门不能及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影响车务部门对《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的修订、补充和完善,以及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3.没有针对设备的临时变化,及时制定出作业办法和安全措施,使作业过程缺乏安全保障。 (三)作业人员对安全的影响 1.作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掌握或理解有误,影响作业安全;2. 作业人员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简化作业过程,影响作业 安全; 3. 作业人员应变能力较差,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影响作业安全。 综上所述,在设备改造施工及临时故障等情况下,如果规章制度不完善,设备作业人员应变能力较差,就会影响运输安全。因此,强化设备、制度、人员及其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是确保运输安全稳定的关键。 二、改进措施 作为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是我们最根本的活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情,是我们必须确保的重中之重,那么,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不但要盯住现场管理和控制,同时也要强化安全基础建设,而且更要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软实力。 (一)要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解决思想认识、安全观念问题 要解决安全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安全观念问题。要充分意识到认识不提高,铁路难以发展,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思想观念转变了,才能意识到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才能意识到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于铁路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意义。因为铁路的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家形象,决定铁路发展的环境和进程。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安全管理、安全文化的基础理论,来提高大家对安全发展的认识,强化大家安全发展的理念。 (二)要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讲真话、干实事 铁路不发展不行、发展不好不行,要想快发展、好发展就是要干实事、实干事。所谓讲真话:就是要既能发现问题,又敢于暴露问题,不怕揭疤亮丑,把问题摆在桌面上,不藏、不遮、不掩、不盖、不掖,敢于把真正的安全隐患、问题讲出来,不怕得罪领导、不怕得罪职工、不怕得罪朋友;所谓干实事:就是干点解决问题的事,干点有利于安全生产的事,干点职工群众关心的、希望解决的事。只有讲真话,实事才能干实,只有讲真话,才能知道问题和隐患所在,才能有干实事的前提和条件,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做到“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既要认真负责又要开拓创新。 (三)要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人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发展的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高质量的管理、切合企业实际的经营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最根本途径就是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安全文化教育,以创造和建立保护员工身心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为首要条件。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为安全尽责的良好氛围。 (四)要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我们要努力建立三个系统:一是建立全员的安全文化承诺系统。就是全体干部职工都要对安全生产和职工人身安全,旅客的人身安全做出郑重的承诺。做到安全人人有责,安全人人承责。二是建立安全文化的奖惩系统。这种系统的建立能够促进安全行为,抑制或改正不安全行为。三是建立安全文化的信息反馈系统。就是指企业内部所建立的、能够有效地对安全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在事故发生之前就被识别并由员工向管理者反馈信息的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安全问题可以自愿地、不受约束地向上级报告,这样可使职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安全问题的关注。 (五)要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大安全观 企业发生事故,绝大部分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以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生产为目的,从安全文化的角度要求人们建立安全新观念。但是现在我们部分干部职工的安全观念不同,我们应利用一切宣传媒介和手段,有效地传播、教育和影响干部职工,建立大安全观念,通过宣传教育途径,使人人都具有科学的安全观、职业伦理道德,都具备自我约束自身的安全行为规范。这样就实现了人人保安全,人人想安全,人人都安全的目标。 (六)要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 企业要增强凝聚力,当然要靠经营上的高效益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心灵的认可、感情的交融、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必不可少。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是增强员工凝聚力,培养安全意识的一种好形式。因此,要广泛地开展认同性活动、娱乐活动、激励性活动、教育活动;张贴安全标语、提合理化建议;举办安全论文研讨、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事故安全展览;建立光荣台、违章人员曝光台;评选最佳班组、先进个人;开展安全竞赛活动,实行安全考核,一票否决制。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向干部职工灌输和渗透企业安全观,取得广大员工的认同。才能形成共同的安全理念,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 总之,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解决共同价值观问题,就是要解决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人人保安全、人人想安全的问题。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实现源头治理。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提要] 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的长寿之道。如何有效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杜绝违章作业发生,营造人人学、人人讲、人人做的安全文化氛围,建设有铁路运输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文化;研究 一、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在效能 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是铁路运输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安全生产运营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和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铁路运输行业特色,是企业所倡导、职工所认同、员工所遵循的安全思维意识、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是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和物态的总和。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它包括安全意识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精神文化、安全技术文化、安全设施文化、安全环境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以上八种安全文化立体交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层层推进,其中安全意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最高层,有统驭功能,是安全文化的核心。 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根植于全体员工的心灵之中,潜藏着巨大的效能,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渗透力。安全文化效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导向效能、激励效能、凝聚效能三大方面,使“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幸福”的价值观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指南,促使全体员工按照安全文化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使自己的行为不脱离安全目标的轨迹;促使全体员工为实现生存安全与健康、企业稳定与扩展、家庭平安与幸福、社会进步与文明的目标而凝聚在一起。 建设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具有无形资产稳定增值的特点,它随着时间的流转而不变,随着空间的扩展而持久,随着长期的实践而积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满,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完善。建设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是实现铁路运输生产运营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是对企业安全管理理念的创新,是树立铁路运输安全形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铁路运输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包含表层、中层、深层三大内容:表层主要是指包括站容段貌、职场环境等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层主要是指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作业标准等安全管理制度及其落实机制的建设;深层主要是指包括安全思维理念和行为准则、安全道德素养和价值取向等积淀于铁路运输企业广大员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的建设。三大层次是一个有机统一、互相交织、不可分割的整体。 安全源于精细,事故出自随意。铁路运输企业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建设和导引安全文化,达到人人讲安全、懂安全、会安全的境界,全体员工“一举一动有规矩,一招一式有秩序”,营造“安全生产一体化、日常管理自主化、专业管理精细化、革新创造奖励化”的格局,不但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保障,对总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的经营理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对安全文化的领悟程度较低。一是对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效能和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部分普通员工对于安全文化只是一个熟悉的名词;二是对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没有把安全文化看成一种科学的安全管理,领悟不到安全价值取向、安全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文化知识、安全文化氛围的潜在巨能;三是对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的异同认识不清。部分管理人员不清楚两者既有相同的效能,又有不同的作用,认为既然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安全,只要安全不出问题也就意味着安全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故此,采用简单的刚性制度替代柔性的安全文化建设,或者是将惩罚力度加大作为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主要手段。 (二)管理者对企业安全文化主体理解有误。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的主体应该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企业员工,缺一不可。但是,部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安全文化主体的理解有错误倾向:一是把企业家文化看成企业安全文化;二是认为企业安全文化是针对企业员工的,以此鼓励和约束员工在工作中创先争优,而管理者高高在上,游离于所倡导和要求的企业安全文化之外。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显现在表层氛围的营造上。部分铁路运输企业的基层段、队、工区、班组,把企业安全文化看成是安全+文化,将安全与文化交融一体,精力主要放在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投入的是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张贴令人震撼的标语、摆放精心策划的展板,停留在表层建设阶段,没有把表层、中层、深层有效地对接起来,影响了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效能的发挥。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机制缺失。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规模宏大,任务繁重,需要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保障。部分铁路运输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投入充足的财力,建设的实效难以落实。 三、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人的安全意识,培养安全习惯,规范安全行为。人的安全权、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在现代社会里,要构建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安全是生产力的认识观、安全是生存质量的效益观、安全理念的价值观。铁路运输企业在生产运营中,要设置合理安全的风险观、人机协调的系统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遵章守法的法制观、爱护健康的情感观。加强安全意识,提高人的健康价值。 俗话说:“习惯养成自然”。培养人的安全习惯意味着发展安全行为文化。在铁路运输企业生产运营中,危险与安全是相伴而生的,危险是人们受到威胁或伤害的状态;安全是人们未受到威胁或伤害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行为文化建设,控制不良行为,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意味着建立安全制度文化。制度主要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趋向,告诉人们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铁路运输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必须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科学制定规章,严格执法程序。 (二)构建科学的安全文化运行机制。一是构建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二是构建逐级落实、措施得力的管理机制;三是构建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考评机制;四是构建层层把关、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五是构建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的协调机制。五种机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形成科学完善的安全文化运行机制体系。 (三)不断变革创新企业安全文化体系。铁路运输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精神,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积累沉淀为基础,以生产运营为中心,不断进行安全文化创新。通过安全文化创新引领企业的安全意识创新、安全管理创新、安全机制创新和安全技术创新,构建企业价值取向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四)培育和重视员工生命的安全情感。“善待生命,珍惜健康”是“人之常情”,铁路运输企业在生产运营中,一是要用“热情”宣传安全,教育、激励、约束员工;二是要用“衷情”服务支持安全技术人员;三是要用“深情”关怀保护和温暖员工;四是要用“柔情”举措规范员工安全行为;五是要用“绝情”管理严爱员工;六是要用“无情”事故启发员工。 (五)实现安全文化管理理念的六大转变。铁路运输企业在采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的同时,一是将单项管理转变为总体管理;二是将事后处理转变为预前分析;三是将事故管理转变为隐患管理;四是将对象管理转变为动力管理;五是将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六是将传统常规手段转变为现代法治手段。 (六)拓展有效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管理为基础。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事故防范活动、安全技能演习、安全宣传活动、安全教育活动、安全管理活动、安全科技活动、安全检查活动、安全报告活动、安全评审活动,等等。 总之,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温暖。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保护人的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创立企业之道、树立企业之魂、塑造企业之形、营造企业之围,把企业感性安全文化向理性安全文化延伸,全面推进企业发展壮大。 铁路运输安全论文:对于地方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探索以及建议 [摘要]通过对地方铁路进行统一的运输安全调查与研究,得出在过去的铁路工作中,地方铁路在运输安全中出现的问题分布在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工作人员的非安全操作;物品本身的危险状态;铁路系统管理的不完善性;对于铁路安全运行未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定。针对这些具体的情况,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设备的维修与防护,工作人员的配制与管理,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体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希望对于地方铁路的运输安全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地方铁路;运输安全;问题;探索;建议 1.引言 近些年来,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作用之下,我国各行各业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之状,这其中也包括铁路行业。高新技术的崛起将铁路运输带到了一个更加高端的发展方向,使得运输工具的承载能力与前进速度都达到了人们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高速和重载的便捷之下,隐藏着却是安全问题的不断增多,很显然,近些年铁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率在逐渐上升,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了相应的威胁,国家的经济也因此受到巨大的损失,因此,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地方铁路作为铁路运输系统的分支,直接影响着整个铁路运输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地方铁路运输因为地理位置以及本地产业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主体职能就可能各不相同,但是,调查研究表明,地方铁路运输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篇文章将就地方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并且提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 2.地方铁路在运输安全中出现的问题 2.1工作人员的非安全操作 引发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工作人员的行为失当以及违规操作都是常见的事故引发因素。很多时候,人们觉得事故发生的概率都非常小,只要不出大错误就不会有什么事儿,因此,地方上很多铁路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都是非常的淡薄,一些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不强,整体素质都比较低下。 面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组织人员都是胡乱指挥一通,一些老职工对于日常工作轻车熟路之后,就像机器一样机械地作业,没有一点防范意识。长久处于安逸状态的地方工作人员。由于不经常参加培训以及练习,很多工作人员不具备对于危险状况做应急处理的基本技能,这就使得运输安全面临挑战时,不能恰当及时地被处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危险性也相应增大。 2.2物品本身的危险状态 2.2.1硬件因素:地方铁路运输的硬件设施往往比较差,很多重要设备因为年代长久以及维修护理工作没做好,都已经破旧不堪,这就使得运输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升高;由于地方铁路的运行管理不够完善,很多线路需要维修却未能及时发现,而且及时发现了也未能上报,因此,线路维修工作非常不到位;很多铁路线路的岔号都比较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为很长时间没有检修,一些道口和区间的标志以及牌子都已经模糊不全,增加了运输的危险性;地方上的很多火车年代都已经很长久了,不论是蒸汽机车还是公用车辆的破损性都很大,而且比较重要的通讯设施等也比较破旧。 2.2.2环境条件:铁路沿线的一些区段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嘹望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线路上的树木很多时候又阻碍工作人员的视线,而铁路线路本身布设又经常影响到周围建筑,而且还增加了人们出行的危险性,这些问题都是长久以来就存在的,而且未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很多乡下村里的道路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车辆的拥有量也逐渐升高,这样间接增大了铁路道口的行车数量;因为自然灾害不是人为可以避免的,例如,大雾、雨雪以及暴风等,这些自然条件都会严重影响地方铁路运输的安全,增加事故发生的机率。 2.3铁路系统管理的不完善性 我们国家铁路运输中的很多管理细则的更新完善都比较滞后,设备本身的更新就相对迟缓,而设备的使用细则以及改进之后的注意事项等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传达学习,并不能够非常正规地进行国家管理细则的编排与下发;对于铁路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不能建立完善的监督与奖惩制度,定期的培养与训练也非常缺乏,进行的一些考核也都是非常的形式,没有起到实际的意义;地方上的很多铁路运输机构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对于可能发生的紧急事故的防范预案都没能做出完善的方案设计,对于出现的问题只能当下处理,很多时候都比较慌乱,显得非常的被动,不能够真正的未雨绸缪,因此,事故发生的处理工作做的非常糟糕。 2.4对于铁路安全运行未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定 通过分析研究长久以来地方的铁路运输事故,我们发现,地方铁路运输事故的发生状况都比较相似,然而,工作人员却很少能够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归类,并且进行总结存档;对于引发事故的一些重要的条件和因子,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相应的最优解决方案;对于细节的关注度非常小,不能够从运输的各个细小环节着手,进行全方位的点位分析,从细小和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隐患。 3.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 3.1设备的维修与防护工作做到位 这一举措包括如下几项工作:第一,将一些破旧的蒸汽机车进行大淘汰,将它们用内燃机车进行代替,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信号装置、监控设备以及调度工具这三大器件的优化配置;第二,将一些破旧的公用车辆淘汰,用新型的车辆进行过代替,与此同时,也要进行车辆检修设备的配置,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和强度,并且将检修的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三,进行过通讯设备以及系统的全方位改造,不仅要达到信号集中调控的目标,而且要将信号传输的质量真正提升一个层次。 3.2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配制与管理 这一举措包括如下几项工作:第一,对于整个铁路运输机构进行安全化建设,不断完善工作人员的工作制度。以工作人员为主体,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而且还要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真正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第二,对于工作人员在安全方面的工作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逐步培养出他们自觉的安全行为习惯;第三,进行定期的考核与评定,抽题测试业务技能,而评定结果和工资奖金联成一体,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之风。 3.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体系 这一举措包括如下几项工作:第一,将通过网络建设安全管理进行系统化设计,进一步明确各个岗位的对应责任,并且进行彼此的监督,实现安全管理一体化;第二,建设出一套完善的安全监督与管理制度,并且加强其执行力度;第三,地方铁路对于其每一区段都应该进行过严格的管理,遵照国家规定进行铁路运行;第四,显著提升生产调度在铁路运行系统的地位,进一步促进地方铁路在调度方面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指挥,从而确保运输工作的顺利完成。 4.结语 地方铁路运输的安全不仅仅关系着整个铁路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转,而且还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篇文章对地方铁路运输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希望对相关人士能有所帮助。
环境管理论文:探讨我国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改革 论文关键词:城市郊区 水环境管理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论文摘要:我国城市郊区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和水污染形势。城市郊区现行的水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通过对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所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改革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的对策。 城市郊区指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周边区域中所形成的,其特征、结构和功能介于传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社会、经济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叉地带。城市郊区是城市发展的最具有生命力的区域,现行城市郊区水环境的严峻现状严重制约了城市郊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郊区半工半农的产业特点和以农村集体管理为主导的管理体制使其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相较于普通城市和农村具有复合型的特点,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更为复杂,因此对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破解城市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瓶颈”问题就显得格外紧迫。 一、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管理体制,水环境管理与发展不相适应 现行郊区水环境管理实行的分散式的管理体制,水资源、水污染等管理分属不同部门,水环境管理责权交叉多,难以统一规划和协调,部门间管理工作缺乏有效衔接,造成了水环境管理的脱节,割裂了水环境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不利于水环境综合管理,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管理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关于水环境管理的法律实行的是水污染和水资源分立立法的形式,部分立法内容存在交叉甚至冲突。目前,我国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涉水部门多,部门起草立法时缺乏综合平衡,立法实践又先后,缺乏通盘考虑,涉水法律存在交叉,妨碍水环境管理的法律执行。水环境管理的立法现在注重实体性立法,缺乏程序性立法,造成实体性立法规定的目标难以实现。对于水环境管理的概念缺乏必要的界定,可操作性较差。 (三)水环境管理运行机制缺失 1.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方式不能满足水环境管理的要求 政府在水环境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实行以行政管理为主的高度集中的调控政策。水环境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界限不清,水环境管理主要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造成了水环境管理工作具有片面性和不可持续性的特点,单独依靠行政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水环境管理的需要。 2.水环境管理经济手段运行机制缺失 市场机制是微观领域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各种税、费、补贴、信贷等是水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在水环境管理相对薄弱的城市郊区,经济手段的实施由于管理力量的薄弱,制度规范的缺失造成实施和监管难度较大,制约了水环境管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3.监督及参与机制缺失 我国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责任制尚不健全,地方政府在水环境管理方面兼有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监管动力不足,造成了水环境管理执法不力、监管不力的结果。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方面的参与机制并不健全,水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尚待健全,公众的水环境知情权落实不够,对水环境规划和水资源分配等参与不够,参与渠道和方式落实不够,缺少公众参与监督的有关规定,不能建立起公众监督机制,使得水环境管理缺乏广泛的公众参与。 二、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存在矛盾及分析 (一)水环境整体联系性和水环境分散管理的矛盾 整体性和联系性是水环境的自然属性,是水环境实行统一管理的必然要求。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阶段造成我国水环境管理实行分立管理的现状,导致了水环境管理各职能部门权责交叉、利益冲突。水环境管理职能的割裂、水环境管理职能界定的不清晰,造成各职能部门在进行水环境管理的时候不能够充分考虑水环境整体公共利益,造成了在水环境管理立法出现交叉,个别条文冲突的现象。 (二)水环境管理与城市郊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分析 城市郊区是地区经济的增长点,是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带,同时也是水环境管理力量薄弱的地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尚待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的矛盾日益尖锐。郊区经济发展以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主,在各地重视本地国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本地税收的推动下,造成政府对水环境管理的执行性大打折扣,水环境形势日益严峻。 (三)水环境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运作的矛盾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造成了我国水环境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现状,水环境管理受政府施政方针的影响较大,水环境管理以政府投入和政府推动为主,缺乏可持续性。市场机制在微观层面上是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客观上要求改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在水环境管理中运动员、裁判员身份不分的现象。 (四)城乡二元结构现状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是资源和福利城乡间分配的不平衡,公共物品的不均衡分配是直接表现之一。城市郊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区域,具有较强的水资源需求和水污染治理要求,但是城市郊区公共资源投入不足造成水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制度缺失,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重的现实状况日益严重。 三、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改革的对策 (一)城市郊区水环境集成管理 水环境的分散管理割裂了水环境的整体性和联系性,部门间的分权管理使水环境管理的各个方面缺乏协调和配合,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构建以政府统领的水环境集成管理的体制,整合管理资源,统筹管理涉水事务。实行水环境的城乡统一管理,实现水环境管理的部门间的集成、地域间的集成、管理内容的集成、管理对象的集成。推进水环境管理体制创新,推行区域水量和水质的统一管理,调整目前水环境管理部门为事业单位性质,增强其行政权力,赋予其财权、事权,加强对涉水事务的协调能力,确保执行的有效性。实现郊区水环境管理开发、利用、保护、治理、回用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二)加强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水环境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根据水环境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的特点,统筹规划水资源和水污染管理立法。完善地方各级水环境管理制度,注重对水环境管理综合性立法,统筹考虑各部门和水环境资源相关单位利益。注重地方水环境管理的程序性立法,明确界定水环境管理的权责。建立水环境管理审批、运营、监督机制制度的建立,推行许可证制度。进行郊区水源污染防治立法,完善取水 权、排污权交易立法。加强水环境管理的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管理效率。 (三)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对水环境管理运行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明确进行水环境相关权利界定,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建立完善水资源相关权利的市场交易制度,特别是个体与群体的取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丰富水环境管理的组织形式,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水环境管理的投融资制度,推行水环境管理涉水者治理模式。丰富产业组织形式,实行推行股份制、出租、拍卖、委托经营等形式提高涉水企业的运行效率。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丰富水环境管理调控手段,推行系统的水环境管理税、费、补贴、信贷等经济手段,加大水环境调控经济手段的研究,特别是级差税、费以及绿色信贷方面,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产业园区的建立,促进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参与和监督机制 加强水环境管理集体和个人的水环境知识宣传和教育,发挥管理对象的监督和参与作用,是做好水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建立起水环境相关单位、个人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参与和监督机制,丰富参与渠道,可以以水环境监督委员会、用水协会、节水互助小组、水环境管理听证会等制度形式,加强水环境管理监督。对涉水事务执行过程和涉水企业的运作过程舆论指导、决策建议、运行监督,形成良好的水环境管理的参与氛围,进行提升水环境管理效率。 (五)将水环境管理与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城市郊区是地区经济的增长区域,也是地区社会管理资源的薄弱区域,高耗水、重污染的工、农业单位是造成郊区水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优化郊区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结合地区水环境特点,鼓励发展低耗水、低污染的工、农业产业,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优化利用相结合,将水文化建设与水景观建设相结合,打造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推进城市郊区的城镇化建设,实现郊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论文: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环境作为基础的,良好旅游环境的构建与维护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向区域战略转型的着力点。本文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旅游环境所出现的问题,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深入分析,构建了适合半岛城市群的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对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旅游环境管理体系 当今世界,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区域经济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地位的发展趋势已经凸现出来,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山东半岛城市群正是在这一国际潮流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也随着半岛城市群的发展迅速崛起。但是,伴随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破坏旅游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MES)迫在眉睫。 1.相关概念辨析 1.1环境与旅游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一个综合的、广泛的概念,一般理解为特定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综合及其相互关系。旅游环境(tourism environment)是一切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旅游社会环境、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环境的持续健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本文仅讨论旅游生态环境,主要指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基底。 1.2环境管理与旅游环境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为根本目标,研究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一切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保证生产、生活、生态3个目标协同实现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环境管理(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是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ouris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TEMS)是指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围绕对旅游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的系统,它是旅游区整个管理体系的主体。 区域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是区域旅游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或政策,而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促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总面积7.3万km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和洼地,黄河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山东省2007年推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东、中、西横向发展转到侧重北、中、南纵向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经济基础雄厚的“一体”,显示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旅游资源密集。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全省旅游景区和资源点中,70%以上分布在这里,堪称国内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该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长岛等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山岳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总量占山东省的一半;海滨风光旖旎,港湾海衅连绵,浴场沙细坡缓,岛屿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众多的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响;民风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且富有特色,民间节会数量多。 省会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其海岸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烟台的芝罘岛、长岛、养马岛,“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日照山海天风景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世界风筝都”潍坊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龄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齐文化着称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逐步成为韩日游客旅游的新热点;东营黄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湿地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入海口湿地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历史、地理和区位、经济结构等各具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横跨东西,使国内外旅游者便于到山东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全方位的交通网络为开发半岛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据统计,2007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890万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总收入为926.75亿元、占全省的71.53%。 2.2.3区域旅游环境问题。 2.2.3.1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横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滨海黄河三角洲,发达的经济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由于半岛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流域狭小,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不足。 2.2.3.2旅游资源自然衰败速度加快。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变化,使之受到破坏。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景区旅游游客数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速了自然衰败的进程。 2.2.3.3旅游量众多,旅游区环境受污染严重。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对半岛地区旅游环境的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旅游垃圾的产生和非有效处理引起了旅游景观破坏,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管理,自然景观遭破坏。部分旅游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环境问题的要求,也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要求。根据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改进等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管理。法规建设和立法管理,是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根本依据所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首先要确定环境政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对要管理的所有活动做出判断。环境政策确定所希望的环境表现水平[8]和开展旅游活动后旅游环境的表现状态。它可以有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对有效的环境管理的各种承诺;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在约束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为其确立相应的环境政策树立标杆。 3.2完善的旅游环境评价系统。对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评价是明确其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通过专家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区域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的综合调查、监测、分析,将结果形成文件并进行信息交流以确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 3.3健全的组织机构。要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要提供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实施该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明确责任与权限。各工作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应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时,旅游区要有整套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的程序,由各部门负责监管与控制。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要进行专门能力培训,如污水处理工、环境审核员、生态旅游导游和文物保护人员等。 3.4合理的旅游环境管理计划。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环境进行初始环境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制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根据这一系列决策做出有效的环境规划。旅游环境规划是为达到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严密的工作计划,以及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纲要。它是应用各种科技信息,在预测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即初审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3.5监督和反馈。监督和反馈是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调控与保障措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监督是对TEMS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反馈。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以“旅游发展协调程度”为核心的TEMS系统控制优化模型,其基本涵义为:旅游的发展不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不断地将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库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与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从而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朝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演化。 4.保障措施与对策 4.1健全区域旅游法律体系,旅游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法制化。完善区域旅游环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实质,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以保护的强有力保证。要针对半岛城市群整个区域特有的旅游环境问题,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条例》条款,强化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体制,保障半岛城市群TEMS的构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4.2加强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科学化。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采取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技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每个旅游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值,在一景区接纳量可能超过其合理容量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疏导,将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饱和景区,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半岛城市群旅游区进行科学地旅游环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组织,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综合化。城市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或相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经济利益、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着多种层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个多种发展成分,多个地域单元组成的城市—区域综合体,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有组织的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障碍。整合区域环境管理组织,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组,把各市的分散优势,整合为半岛整体的竞争优势。 4.4普及环保知识,全社会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主动化。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组织与管理部门要树立风险意识,采用一切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手段,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电台等,大力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提高旅游者素质。杜绝破坏、践踏旅游资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保护旅游景区及区域生态环境。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也不只是当地居民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使他们愿意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 环境管理论文:浅析郑州市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的研究 通过对电子废弃物环境问题的分析,发现各参与主体都对电子废弃物的污染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激励包括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进行激励。约束机制中首先要明确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问题的总政策;制定及实施相应的环境管理政策;尤其要加强电子废弃物环保的法律制度创新,从各个参与主体角度去考虑;同时加强环保执法;监督部门也需要协调配合。 论文关键词:电子废弃物 环境管理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随着电子工业和信息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以及电子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电子废弃物成为异军突起的环境新杀手,急待有效解决。电子废弃物包括各种废弃电脑、通讯设备、电视机、电冰箱等废旧电器和被淘汰的精密仪器仪表等。到2020年时,中国因废弃手机导致的电子污染比起2007年将增长7倍[1]。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郑州市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是系统工程,要从全方位管理的角度考虑,要遵照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等理念,包括相关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一、电子废弃物的特点 电子废弃物首先表现为巨大的危害性,它对环境的危害极大,制造材料复杂且含有化学物质;电子废弃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们对人体器官及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致癌或致畸形、致突变物质。其次是电子废弃物的可回收再利用性。电脑、手机等追求微型化的电器产品中,黄金是必不可少的材料。电子废弃物从资源回收角度看,潜在价值很高。再次,电子废弃物处理困难。虽然电子废弃物潜在价值非常高,但由于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要想实现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也需要较高的投资。电子废弃物成分复杂、类型繁多,寿命不同。这给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带来困难,其回收利用率较低。 二、郑州市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废弃物回收体系瓦解之后,郑州市新型废弃物回收物流体系尚未建立,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形成的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依然处于无秩序混乱状态,严重影响电子废弃物回收的效率和废弃物的恰当处置以及资源再生利用。电子废弃物的处理,主要是回收资金与责任承担的问题。在回收处理业者的经营观念中,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目标始终定位于利润最大化。他们所采取的焚烧、酸解等原始处理方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体危害,随意丢弃的废弃物不仅造成有用资源的流失,还影响到了城市整体环境。环保观念淡薄问题不仅体现在回收处理业者的行为中,也反映在消费者与生产企业对电子废弃物问题的认识上。大部分消费者对电子废弃物的危害性认 (一)企业和消费者环保观念淡薄 识不足,不清楚电子废弃物非规范化处理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选择错误的回收渠道。国内企业对于电子废弃物问题重视程度与现代环保理念以及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比还有相当距离。在产品设计生产阶段,国内企业并未充分考虑到电子废弃物带来的危害,使用了较多的有毒有害的物质,产品结构复杂,不易于拆解和循环利用,致使回收处理难度加大。 (二)法律法规滞后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是一件涉及面广,较为复杂的社会工程。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制定法规,利用行政手段对其进行规范,有效地管理和监督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行为。我国目前缺乏综合管理和协调部门。对一些具体问题,如电子电器产品的使用年限、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回收中的责任承担等相关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 (三)电子废弃物处理水平低 目前我市在高技术层面的电子废物回收与再利用的企业几乎是一个空白。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即将面对家用电器的报废高峰的到来。电子废物回收与再利用企业必须走正规发展道路,企业必须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与优良的设备。要建立回收网,或者行业、地区甚至乡村都可以建立社区回收体系,成立一些回收利用公司,进行规范化运作。家庭回收作坊所采用的手段是简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工艺原始、技术落后、回收处理工作未能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而且回收处理过程中的配套环保设备缺乏,对最终垃圾不做任何预处理,直接进行投弃、填埋或焚烧。同时,由于缺乏环保设施,拆解处理人员自身健康也受到威胁。 三、郑州市电子废弃物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研究 (一)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包括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内在激励包括社会责任感和地位荣誉感。首先不管是回收处理者、消费者还是生产企业都应该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公众参与理念、循环经济理念及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理念,树立绿色设计、消费导向理念,正确处置处理电子废弃物,不以损害居住环境和人体危害为代价。这完全依赖于公众的道德水准与自我的约束力,因此要想防止电子废弃物的污染,就靠大家的自我激励。其次,电子电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企业文化来激励员工强化环保理念,可以给促进资源再循环利用设计者、处理者一定的社会地位,它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地位和文化地位;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许 多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许诺工业发展要对环境负责,公司绿色化成为公众传媒的一个普遍主题。而外在激励在电子废弃物治理中占据重要位置。选择环境经济手段作为突破口来研究环境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抓住了环境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政府奖惩是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政府应建立激励计划,例如为电子废弃物治理工程建设提供基金和低息贷款,为促进环境技术创新建立财政激励机制[3]。并对电子废弃物的环境违法行为实行全国范围公众有奖举报制度。因为信息不对称,电子废弃物生产者拥有比环保局更多的企业生产和污染的信息。此处用到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有奖举报是以环境保护法为依据的,以环境标准作为最底线;有奖举报制度出自环保局之手,属行政手段;对举报有功人员的奖励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属于经济手段,以奖金来激励举报人,以罚金来约束生产者,对前者是补贴手段,对后者是征税手段;发动公众参与环保,旨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是教育手段。 (二)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建立在激励机制基础上,主要指政策约束、责任约束和法律约束。如完善管理政策,严格执法,完善监管,法制创新。加强环保执法,避免“两高一低”。 第一,要逐步建立并健全和完善电子废弃物环保法规,自身不应有缺陷。虽然电子废弃物法律还很不成熟,但是执法的完善是为了出台更有利的法律并约束人们更好的遵守.当务之急是丰富执法手段,加大处罚力度,要让违法者确实感到“切肤之痛”,要让违法成本大大高于守法成本,让违法企业买不起单。现行的处罚额仍不足以遏止环境违法行为,应采取比例罚款制,与电子废弃物的总金额成正比,不要设定最高限额。必须给环保法律、法规充实更加严厉的行政手段,如吊销执照、没收非法所得、停产等一系列有效手段来处罚违法企业,彻底解决环保法的“软肋”。 第二,电子废弃物环境立法要建立全国法规一致的指导思想。各地环境立法要均衡,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要一致。防止污染转移,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否则势必造成经济发达地区严重污染企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继续违法排污,继续破坏生态环境。 第三,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查事与查人相结合。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不依法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环境监管失职者,要联合监察部门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四,环境执法部门在执法中要公正、公平、公开,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杜绝人情收费,人情罚款。提高执法过程中透明度,增加环境执法的公示方式。加强环境污染在线监控能力的建设。环保部门应加大对污染源在线监控能力建设投入,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监控系统,及时发现违法排污情况,做到及时处理又能节约执法成本。 总之,郑州市要提高全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奖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企业。 环境管理论文:基于环境管理会计识别环境成本 【摘要】 本文针对环境成本的界定与计量存在的差异,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界定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其类别,由此引入材料流动平衡关系这一思路,并介绍了相应的评估方案和处理程序,以改进环境成本的计量,促进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 【关键词】 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识别;评估 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成本概念的理解还很不一致(CICA, 1993; Bouma, 1998),从而导致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和口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环境管理实践的重要问题(UN CSD, 2001)。对此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但往往不能基于环境管理会计(EMA)去思考。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 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识别环境成本,首先需要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使用目的。为了进行内部决策的制定,环境管理会计的计量既包括对材料与能源的消耗、流动、最终处理的非货币计量,也包括对有关潜在环境影响所产生的成本、节约与收入的货币计量。所提供的数据主要用于: · 评估年度的环境成本/支出; ·产品定价; ·编制预算; ·投资评价,为做出投资上的选择进行计算; · 计算环境项目发生的成本以及带来节约; ·设计及执行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业绩的指导、评价和监督; ·设置量化业绩的目标; ·开展清洁生产和环保设计的项目; ·对外揭示环境方面的支出、投资与负债; ·提供对外的环境报告或可持续性报告; ·向统计组织和其它地方机构上报环境数据。 实际操作中,上述职能所需的成本核算工作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灵活执行。但许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成本会计系统,只是基于账簿记录中财务会计的数据进行计算。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给环境成本的确认带来了困难。 二、基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及其分类 环境管理会计必须确保企业经营决策时将考虑所有相关和重要的成本,因此企业内部计算环境成本不仅需要包括各种环境保护支出,而且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废物。这里的废物是一种广义的含义,包括所有的非产品输出,如固体废物、废水和气体排放。由于已经购买和支付但未能转换为产品的原料(包括水和能源)所形成的废物也是一种无效产出的表现,因此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污染和处理设备的花费、被浪费的材料、资金和人工的成本也应该被纳入企业环境成本的范畴。于是企业环境支出的总和可表示为: 环境保护支出(废物处理、排放物的处置、环境管理、污染预防)+ 浪费的原料的成本+ 浪费的人工与资金= 企业环境成本总和。将非材料输出(废物、废水)购买价值加总到环境成本之中,使得环境成本与其它成本相比,所占的份额将显得偏高。然而并没有必要单独评价环境保护的花费是否过于高昂,或是对于不同的企业严格界定哪些成本或者部分与环境相关或者无关。因为环境管理会计只是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运用管理会计,“戴着环境的帽子”去发现隐匿的成本;环境成本也并非单独的一类成本,只是为了正确制定决策所需的更大的成本集合里的一个子集,是贯穿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的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着眼于材料流动成本的管理会计不再是评估总体的环境成本,而是在材料流动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上的修正。 与之对应,环境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常规的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物的处理成本,包括相应的人工和进行维护的物料成本(如果是依靠相关成本中心进行记录就只有材料的部分)。保险和环境负债准备同样反映的是用于处置而非进行预防的成本实质。这部分的内容符合环境成本定义的惯例。(2)进行预防和环境管理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良好的外部家政服务成本(external services for good housekeeping)。如果明显的话,还包括一体化技术中环境因素所占份额(the “environmental” share of integrated technologies),以及经营型设备中效率损失部分(the“scrap” share of operational plants) 。第二部分的成本主要集中于防止废弃物和排放的年度成本,但没有计算节约的成本。同时这部分还主要关注了低排放处理技术所导致的更高的先期成本,确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成本。(3)废弃物材料的购买价值。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角度,需要评估所有投入材料的非生产性产出(废弃物的比例、效率的损失)。在进行存货管理的前提下,以材料的购买价值或材料的耗费价值来估算废弃物材料的价值。(4)非产品性产出的制造成本(production costs of non-product output),即各自的生产成本费用的总和,包括劳动工时、机器折旧和加工材料。基于生产行为进行的成本计算和流动成本的计量,将能更加准确地确认剩余材料的流动,并且分配给成本中心或者成本的负担者。当然,需要注意避免重复计算已经计入其他分类中的成本。这取决于数据的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统的质量。环境成本中,由于第三、第四类型环境成本考虑了无效产出所导致的废弃物材料、资本与人力成本,成为材 料流动成本计量中精练的核心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并不包括企业导致的各种外部性或者发生的社会成本。环境管理会计着力改善企业的信息系统与决策的基础,目前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往往注重追踪既定年份实际的环境支出和材料效率损失费用,并不关注企业对普通公众发生的外部成本,或是与供应商、消费者相关的生命周期成本以及其他涉及各种“软”因素的社会成本。从会计人员的角度看,账簿记录中除工资、社保、税收以及其他自主获利以外所花费的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外部,不会反映在企业当前的账目中,需要采用另外完全独立的评估方法。虽然这些成本的效应或许迟早会反映到企业的年度账户中,但并不能因此就扭曲以前年度的成本计算基础。 环境成本的具体评估方案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环境成本会计工作组的相关资料。环境成本的评估将首先用于评估企业每年包括以前年度已经浪费原料的环境支出。年度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从上至下方法(Top–down approach)中的首要的一步,也最容易获取数据的来源。随着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再进而逐步分配至成本中心、生产步骤和产品。而相关节约额的计算、进行投资的选择和预计未来价格的变化,需要考虑未来的成本,单独进行处理。 三、环境成本评估的材料流动平衡分析 基于环境成本的内涵及其类型,在此假定企业所购买的全部原料在物质形态上都将全部留存于企业,形成产品和废物,或对外进行排放。基于这种“投入必定伴随着产出,或是被存储”的理念,将形成材料流动平衡的恒等关系。因而企业环境信息系统运作的核心是在一个有限的系统范围内,以物质单位表示的材料、水和能源等的材料流动平衡(material flow balances)。 企业在最初回溯环境事项的时候,往往并不先深入到细节,而首先关注材料流动的平衡。通过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物理单位记录材料的流动,成为提高企业环境业绩、评估非生产性产出的数量与成本的基础。材料流动平衡表的常规形式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提供的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账户。其编制的对象可以是某一机构的选定的几种原料或者几个步骤,也可以是全部的材料和废物。表中应表述所用的材料及其带来的产品、废物和排放物的数量等相关信息,都将以质量(公斤,吨)和能量(千焦,千瓦)等物理单位来衡量。环境管理会计将材料处理中的平衡关系进行量化,其目的在于从头至尾追踪材料流经企业的路径。同时基于损失比重、功效转换等方法,用生产销售以及带来的废物和排污的数量来反向核对采购的投入部分,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提高材料管理的效率。进行材料流动平衡分析的起点通常是企业层面(不同的部门编制该表可能需要进行特定的再次细分,但为了便于相互比较,要求必须能够以标准的方式进行整合)。企业层面的投入产出平衡应当按月或年编制,并实现与账簿记录、成本会计以及存储与购销系统的链接。由于许多信息是以企业为系统边界提供的,环境报告中也将按照相同的层次予以披露。所有材料的流动将按照每年的价值和数量加以列示。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提炼出业绩和信息收集中应加以改善的地方。通过提高可利用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系统的连贯性,建立一个常规的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将以月为基础,显示资源的输入、加工以及废物的产生。 对于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案将以物理单位表示的数量、价值以及相应的计算进行记录。表中需要表明材料是否经过了材料库存号码登记,是否有存货管理。同时还需要依据成本中心说明材料耗费时是否出现过存货退回,如表1所示。表中的“√”符号表示数据的来源或所需的记录易于获得。企业层面第一步建立的投入产出平衡分析将从会计系统和存货保管系统收集定量数据。 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的评估方案的目标是在存货管理、成本中心和生产计划中,尽可能持续彻底地追踪材料的流动,循序渐进地改善材料流动平衡的记录状况,而并不一定就要在第一年取得充分的、全部的信息。评估操作工作的起点是原料,然后是辅助材料和包装物,最后是加工材料。遵循这一思路,企业所能够具体加以改进的方面,不仅与材料的存货记数系统和过程控制相关,也与对损失部分的估计与控制,以及企业中其他计量方法的标准相关。 四、环境成本评估的流程分析 在企业层面进行环境成本评估、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之后,下一步将把数据分析的系统边界从企业的范围再分配到具体的内部程序上。程序流程图是在技术处理层面追踪材料流动的投入产出,深入分析企业特有的加工程序,从源头上识别企业的损失、泄漏和废水等非生产性产出,如图1所示。这里需要再次以投入产出的分析形式,更加详细地检查生产中个别的步骤,有时还需要技术上的相关支持。程序流程图结合了成本会计数据中的技术信息,针对特定的生产单位、设备和成本中心操作,在总量上把每年的数量加以汇总。 将企业的材料流动分解到成本中心,甚至是具体的设备,不仅需要对技术改良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而且需要追踪成本的源头。尤其应当重视前后都是以公斤为单位的材料定量记录。基于行为的成本计算和价值流动计量的方法可以解答以下问题:1) 哪个成本中心处理了多少材料;2) 材料投入能否被更进一步分配到生产线或者具体的设备上;3) 导致的排放、损耗、废物到底有多少,是按成本中心、生产线还是设备进行记录更为适宜;4) 有多少成本被正确地分配至产品,从而减少了隐匿在诸如管理费用这样一类成本中的数量。 该层次的材料流动分析由技术人员负责,所收集的数据应当反向复核,以确保与成本会计系统保持一致。不过由于内部各部门间缺乏沟通,技术上的数据和财务账簿记录的数据常常无法协调一致。经验表明,二者核对的一致性将带来极大的最优化优势,并且成为环境会计的主要工具。因此,技术上的处理与财务上的记账相互兼容是最为理想的操作方式。 五、结束语 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和组织都积极鼓励企业主动披露为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企业的环境保护支出是否是因为污染的罚款、环境管理系统人员的培训,或是为了发起对于自然的保护,是否包括了非生产性产出的成本,对此进行相关的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界定环境成本概念、区分相应的类型,以及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视角进行披露的原因。 另外,在同一企业组织内部,贯穿企业的材料流动是统一的。就理论而言,二者的信息系统应该是相同或至少是一致的。而当前在环境报告领域,也有趋势将财务报告和环境报告合并成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然而目前企业往往单纯依赖财务会计系统,或是为财务和成本会计以及加工技术分别设置两套的信息机制,这从长期来看显然是弊多利少。本文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界定了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类型,提出材料流动平衡的思路,引入相关的评估处理方法,将在一定程度有助于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 环境管理论文:关于企业环境管理与信息披露动机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整体利益的现象日益严重,企业在追求企业本身利润最大的同时往往不去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企业在短期内获得不菲的收获但长期上却是反受其害,因为与环境的不协调致使企业最终面临发展的难题。 【关键词】环境管理;信息披露;环境伦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在环境伦理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企业环境伦理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企业环境伦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企业环境伦理建设的对策措施,构建合理的企业环境伦理建设框架,以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取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1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环境管理目标除具有一般管理目标的导向性、系统性、时空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外,还具有特殊的多元性与层次性:多元性体现为环境管理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故而应兼具经济性目标和环境性目标;层次性则表现在目标可分解至三个不同层面考虑,即最终目标、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最终目标是达到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状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最终目标的指导下,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各种与生态环境因素有关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同时体现财务会计的受托责任观和管理会计的决策用有关思想对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其具体目标是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来,它能够使环境成,本的重要性得到体现,同时更加容易辨识与核算,从而更易于管理和降低这些成本。 目前,实施环境管理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有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化工企业甚至会认为,强调了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会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他们以前并没有关注的环境影响方面,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会计人员对采用新的会计系统有消极或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延续现存的会计系统是既安全又可靠的方法,而对运用一个新系统缺乏必要的积极性,新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会给会计师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2 信息披露 企业信息披露多集中在会计信息的披露,在经济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因而倍受各方关注。人们用它来寻找投资对象和兼并对象,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判断投资、筹资和经营活动的成效,评价公司管理业绩和企业决策。通过对会计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有效利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企业财富的产生过程,改善决策,减少盲目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人们理财意识的增强,会计信息对现代经济的意义正在被重新认识,投资者、管理人员和会计专业人员对会计信息更是表现出不断增长的兴趣。 信息披露的方式一是表内报表,即按国家规定格式和项目用数字填列,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二是表外,即对表内数据和有关事项的解释和说明,如附表和附注,文字说明等。由于表内报表用数字反映的特点,决定了所表达的舆论信息的局限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更多披露变动及定性信息(如主要指标数据变动的原因);不仅要披露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不确定的信息(如金融工具利率和信用风险信息);不仅要披露历史信息、同业信息,还要披露预算信息;不仅要披露企业整体的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分部信息(如行业分部、地区分部),这些要求都需要由表外补充和说明来完成。表外在其增加财务报表的信息量、改善披露的充分性、抑制企业粉饰报表、减少报表使用人的误解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使企业财务报表附注和说明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1 信息披露的方式。 信息披露有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之分。自愿披露是企业在国家规定披露的信息之外,自行披露的信息。信息公布的早晚会给他们带来重大影响,所以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缩短信息编制和披露时间。 2.2 信息披露的成本。 信息披露成本包括信息提供成本和竞争劣势成本。信息提供成本是指从建立信息系统到信息的披露完成所花费的一切支出,包括编制成本、审计见证成本和诉讼成本等。由于该项成本在信息披露时尚未发生,多由估算得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难以计量和测算,所以又叫不确定成本。信息提供者是影响信息市场质量和信誉的首要因素。 从效益分析看,如果披露某信息,有助于提高其在证券市场上的筹资地位,降低筹资成本,则公司会产生披露效益,竞争劣势成本降低,反之,则会产生披露损失,竞争劣势成本提高;从成本分析看,信息披露会加大信息加工成本,产生审计见证成本、诉讼成本等,同时信息披露也可能会制约经历人员的经营决策,使其在受到约束情况下做出次优决策;由于违规处罚只有在被发现时才产生,在利益和侥幸心里的驱动下,信息提高供者会铤而走险进行利润操纵、有意披露有利信息、掩盖不利信息以及制造虚假信息等。其次,信息需求同样影响信息供给。信息使用者购买信息是为了使自己能够做出正确选择,最大程度的获利或减少损失。如果信息提供者提供虚假的信息,就会使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失去对企业的信任,企业在信息市场的需求者就会减少,最终影响企业的筹资能力和生产经营,甚至破产倒闭。要想扭转局面,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业绩,提高信息质量和企业信誉。再有,规范完善的信息市场,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证。 3 企业环境管理与信息披露的优化建议 3.1 企业信息外部监管的改进路径与制度安排。 3.1.1 加大信息披露监管力度。 3.1.1.1 提高违规成本。可以完善《证券法》中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甚至制定相关地方法规,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有一定力度的惩罚措施,通过责令违规企业赔偿受害投资者的损失不仅可以有效地剥夺违规企业通过违规行为所获得的非法利益,而且给违规企业强行加上了一种经济上的巨大负担。同时可以建立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体系。这样可以使严重违法的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从证券行业中彻底出局,令其丧失执业资格。 3.1.1.2 提高发现违规行为的能力。可以确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并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最后还可以建立信息披露的风险预警系统。 3.1.2 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 3.1.2.1 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制定法律、法规、强制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使审计必须从注册会计师其他业务中分离出来。 3.1.2.2 强化公司审计轮换制。事务所的选择决定权仍然由股东大会或者审计委员会掌握,可以用确定注册会计师和合伙人轮换期限。 3.2 企业信息内部控制的改进路径与制度安排。 3.2.1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股东(财产所有者)、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 3.2.1.1 积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3.2.1.2 扩大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完善董事会试点范围。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探索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新的管理模式。 3.2.1.3 加快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 3.2.1.4 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3.2.2 建立科学的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 建立科学的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可以改变目前大股东对经营者采取的唯一的财务指标考评法。企业应借鉴国外董事协会对业绩的评价因素,对经营者的激励采取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同时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提高经理人才的素质,通过人才市场竞争上岗的途径,建立起有效的进入退出机制,以形成对经营者外部的约束机制。 3.3 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 企业降低环境管理与信息披露的成本,有利于本地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的发展。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所以,生命周期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真实地反映了产品所发生的真正的劳动耗费,便于企业管理部门根据真实的成本资料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 3.3.1 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在企业满足市场需求及所期望的盈利水平的前提下,改进产品与工艺设计,降低设计阶段被锁定成本。由于环境成本的发生规律和其他成本一样,因此在设计阶段就降低环境成本的发生,而目标成本的计算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通过采用目标成本法,企业可以极大限度的节约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的成本,方便在企业中环境管理的运用。 3.3.2 价值链分析法。 价值链是一系列由各种纽带连接起来的相互依存的价值活动的集合。也就是说,价值链并不是独立活动的汇集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而且,在这个系统内某项活动进行的方式影响其他活动的成本和效率,企业可通过协调或优化这些联系来创建整体成本优势。 总之,应将企业的环境管理成本和信息披露成本纳入产品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对环境管理成本和信息披露发生的源头开始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成本,从而便于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在企业的开展应用。 3.4 强化对环境管理与信息披露的监督。 3.4.1 建立内部控制 政府强制执行。 政府要起到引导和督促企业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来促使企业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对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执行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企业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执行松散或拒绝依法设置执行的单位要进行处罚,向社会公布,以达到严肃法纪的目的。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法定管理部门,要利用接触面广、便于组织等优势,主动指导,组织经验交流。 3.4.2 坚持内部监督强化外部监督。 从传统意义上说,对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和信息披露实施的监督主要应依赖于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但种种原因使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因此须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如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应统一协调,合理分工,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地监督合力,注重对企业执行情况的了解、检查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 环境管理论文:浅析环境管理会计 [摘 要] 如何让绿色环境融入到企业会计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问题。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在国外蓬勃发展了十多年,但在我国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本文围绕环境管理会计展开论述,提出在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并阐述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及其理论基础,同时概述了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环境管理会计;必要性;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这样一种观念: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似乎是一对矛盾。从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看,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先发展,后治理”的代价是非常惨重的。事实上,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问题,但也有助于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可以为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保护环境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持续发展。因此,兼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好环境,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从企业持续经营的角度看,环境与竞争并不存在绝对的此消彼长关系。严格的环境规范会刺激企业积极地进行技术革新,而技术革新又带来高的投入产出比,或降低了为减少污染而发生的净成本或复原成本,同时改进了产品,增强了产品的长期竞争优势。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各种约束企业的行为、规范产品环境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到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环境因素已成为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并使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认识到如果在管理决策中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和利益关系人的需求变化,将可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有关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也就越发显得必要与迫切。 一、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国民经济基本构成元素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应贯彻环保政策,这就迫切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会计。 (一)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在,各国的环境保护已从关注解决终端问题逐步转为营造企业改变环境的驱动力,也就是通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导向的变革来谋求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应当意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应当努力将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管理理念,建立起反映环境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业绩的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通过对环境信息的采集、加工,为多种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同时通过将环境业绩融入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以保证环境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共同实现,最终实现企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伴随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环境管制标准愈来愈严格,企业环境相关成本及环境风险增加,引起企业及银行等融资机构的重视。很多著名的大型银行都开始要求客户对自身的环境情况做出必要披露,同时还积极研究和运用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方案。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绿色消费”浪潮,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不仅关注产品的质量、功能和价格,还关注产品本身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此外,许多国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环境方面的会计信息,我国企业进行国外投资将面临更多环境方面的问题和要求。凡此种种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行动,改善和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水平,树立环境管理的良好形象,以增加市场竞争能力,降低环境风险及资金成本。这些都迫切要求企业尽早建立环境管理会计。 (三)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助于抵制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但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故意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项目建在发展 2. 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正确决策 环境管理会计不仅提供了企业决策所需要的货币信息(例如环境成本与收益) ,也提供了非货币信息(例如污染物的排放量) 。在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的辅助下,管理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短期行为,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从企业与社会双重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中,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做出最优决策。当在投资决策分析中考虑了环境因素后,其分析模型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决策目标应多元化,决策分析不能再以单纯的经济参数为标准,应考虑社会、环境等多种目标。其次,环境因素应纳入决策分析指标,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的环境政策以及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估计各项潜在环境支出发生的可能性,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减少投资风险。 例如,某企业将要投产的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残余物,该残余物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案清除。 方案1,采用蒸汽去除法。所需设备投资50万元;每年发生的开支有:购买材料6万元,交纳排污费6万元,生产控制支出4万元。这种处理方式会产生一种有毒废气,企业目前没有处理该废气的能力。但国家近几年将会颁布一部有毒废气排放的控制法规,企业的行为很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经过估算,罚款额高达150万元(假定罚款在设备报废时一次性支付)。 方案2,采用碱式去除法。该工艺不释放任何废气,只会产生一种含碱废料,废料可回收制造肥料。其费用包括:设备投资100万元,购材料支出8万元,交纳排污费2万元,生产控制支出3万元,碱废料回收1万元(假定两套设备使用年限均为10年,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无残值;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折现率为15%)。两种方案的投资及现值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方案1的净现值是1 422 838元,大于方案2的净现值1 100 376元,应选择方案2。如果不考虑环境损害的罚款支出,则方案1的净现值就是1 052 068元(1 422 838-370 770),小于方案2的净现值,应选择方案1。这样就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给企业造成不小的损失。 3. 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 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帮助环境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了解环境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资源资产的分布及其可能的变动情况,能够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预防和治理自身所产生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通过对企业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行为进行监控,发现不足,找出与标准之间的差异,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保证企业不受或者少受环境风险的威胁,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业绩。 大量研究证明,企业的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把环境目标作为其战略目标后,在不同的实施阶段,通过环境管理会计收集的信息,可对企业的环境业绩及财务业绩进行评价。如决策中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企业改进产品设计,为企业带来多大的环境绩效等。环境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进行业绩评价,以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的自我调整。通过综合考核环境业绩,企业实现可持续战略目标,创造长期的价值。 四、 结论 环境管理在企业会计中应用的重要性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在企业管理会计中考虑环境因素也已开始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环境管理的制度,已对企业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企业开始实施了环境管理标准(如iso l400l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并加强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青藏铁路的施工中,施工人员在取土前就把表层的植被和表土铲除,铲除以后集中堆放、养护,取完后回铺,仅沿线草皮移植的花费就高达2亿多元,回铺的草皮达数千万平方米。 环境管理论文: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问题与实现途径研究 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自然资源的短缺,自然环境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性环境系统,为城市的良好发展提供生存空间、基本能源需求和物质支撑,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日益集中和城市建设的扩展,城市自然环境系统面临诸多风险,如能源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资源不足、水资源面临危机等问题不断凸显;城市人居环境日益脆弱,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发展的初衷正一步一步地被侵蚀,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也逐渐地被破坏,城市环境污染与温室效应加剧;形象工程盛行等。面临如此多的环境管理问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社会各群体的伦理素质与法律素质等,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发展是个复杂、全面,并具可持续内涵的历史过程,它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并兼具自身发展特色,正确处理好其内在关系,及自身发展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将有助于城市良性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狭义范围内,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经济、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城市空间、城市化水平发展等多方面内涵;在广义范围内,城市发展将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在内的整个城市环境的进步和提高。总体而言,政府应当引导城市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协调,不同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通过税收、行政命令等市场和非市场因素的差异化,改变了不同环境压力的产业获取资源成本的大小、进入与退出市场的门槛的高低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程度,形成不同的环境压力和环境需求的产业结构,进而改变城市的质量。 1,城市经济发展不以破坏城市生态平衡为代价 城市是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成份联系密切并相互影响,任一生态因子的破坏或消失将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所以,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其内在的一分子,相应地也将遵循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妥善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措施有:实现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的发展理念转变;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倡导绿色gdp。 2,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中最为明显的部分,通过各类有形建筑、设施、结构布局等可直接看见的外在安排展现城市发展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建设程度直接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居民幸福指数,现代的、时尚的、先进的城市建设预示着该城市有着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但是,城市建设如城市经济发展投入一样需要一个度,盲目过度的发展城市建设必然牵制该城市的长远发展,犹如拔苗助长,最终损害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地方政府在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时,必须兼顾城市经济投资力度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应当确保城市建设投资在城市投资中的一定比例,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保证城市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必须合理配置城市建设投资的比重,不仅使城市产业投资跟上城市建设投资的步伐,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而且确保各项建设投资在城市自然环境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体措施如确保城市公共投资的适度、合理;积极合理地引导城市商业建设。 此外,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系统中,政府必须着眼于社区这一重要的城市子系统,通过社区发展和建设来推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社 区绿化建设;推行绿色建筑,发展节能省地型社区住宅和建筑。 二,提高城市社会各主体的伦理素质和法律素质 如果众人没有一种正义的心理氛围和文化环境,一种正义原则就不可能被接受一样,政府要想成功地完成城市生态环境伦理管理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价值氛围和伦理素质。 1,政府发挥榜样作用,并积极引导建立生态性的城市伦理氛围 在城市良好伦理氛围塑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城市各主体环境伦理素养的培养,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或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或制定相关规定。首先,政府积极培养自身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伦理修养,政府作为最大的环境伦理责任人,以及在社会中所具有的破窗效应,决定了政府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伦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伦理修养:政府在城市环境管理中树立审慎的伦理价值观;保持生态的镇静;树立行政公平、平等理念。其次,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伦理氛围。一方面,政府通过相关的城市社会规定确立伦理要求。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媒体、形象展示等直观而非强制的行政手段为城市环境伦理素养的形成制造空间氛围。 2,带动城市各主体塑造生态性的社会伦理氛围 城市社会是个大熔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个性,各主体有其自身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是反映在城市自然环境中,都有着共同的自然结果,即破坏城市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各种宣传和媒体措施,塑造积极的可持续性的城市社会伦理氛围。 首先,引导确立并稳固城市性的环境协同论,城市性的环境协同论要求城市各主体尊重和关心城市自然,采取个体主义的与整体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限制对城市自然的权力滥用。其次,树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正确引导并渐渐地规范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成为有效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简约的城市消费观,适度消耗的消费理念,崇尚绿色的消费理念,以及关注循环的消费理念,以期通过耗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来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防止把我们的生活废弃物导入城市自然系统;其次,重新定义幸福,确立新的幸福观;确立有责任的生活方式。 环境管理论文:论利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 内容提要 1. 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的反思 2. 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蒋庭松等,1991,1991,1993) 3.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及其评价 4. 关于我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建议 摘要 我国传统的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由于采取自然资源无价、原材料低价的做法,使原材料价格不能反映自然资源开发的完全成本,从而不仅影响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自身发展,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低效率利用和浪费,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是以自然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为基础,采用征收税费、押金、拨款和创造市场等方法,将自然资源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到开发话动中,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促使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的区别是它注重效率。我国目前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是:税务、资源产业管理、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部门征收的税费,但存在着关系不清、缺少依据、作用不强、手段单调和挪用严重等问题,影响了其效果。笔者通过对经济手段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强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核定主要自然资源的基准价值量;建立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体系;制定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费用—效益分析规范;取消补贴,提高原材料价格;实行自然资源开发权拍卖制度,建立开发权交易市场;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基金。 关键词: 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经济手段 从产业划分角度看,自然资源开发是第一产业。根据所开发的自然资源的性质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两类:一是利用生物资源的农业类开发,即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另一是利用非生物资源的工业类开发,即采掘业。由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自然资源又是作为自然物的入以及整个生命系统所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不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环境保护考虑,研究自然资源开发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的反思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的大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积聚财富的主要方式只能是大量开发自然资源,我国经济仍只能是资源开发型的经济。在实行资源开发型经济发展模式时,我国采取压低农副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做法,以刺激加工工业即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如在七十年代,按当时汇率计算,国内原油价格仅相当于国际油价的26.4%,目前也只达到国际油价的77%(严绪朝等,1994)。这种做法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从长远看,则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1.1 影响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自身发展 产品低价造成自然资源开发企业长期低利、微利,甚至亏损,自身积累不足,难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制约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粮价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基础投人不足,已严重动摇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再如,石油工业全行业到1991年底,累计负债余额达691亿,资本负债率达到75%(严绪朝等,1994);国有重点煤矿1993年产煤4.6亿吨,亏损高达50多亿元,平均每吨原煤亏损达1087元(据王森浩1994年文推算)。 1.2 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低效中利用和浪费 产品低价除了造成自然资源开发技术的落后外,还迫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破坏自然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如1990年,我国原煤产量10亿多吨,竟消耗掉40多亿吨煤炭储量,回收率仅为25%;有的小煤窑采1吨煤竟丢掉8.9吨,回采率仅为10%(王和,1994)。另据对1800多个重要生产矿山的调查,70%的有用组分得到综合开发利用的矿山仅占2%;有用组分有半数得到综合开发利用的矿山只占15%;而75%的矿山其有用组分的回收率均在25%以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规划和地区经济司等,1992)。 原材料低价在刺激加工工业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使企业不注重提高利用效率,在资源利用上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以巨大的自然资源消耗维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目前,我国单位能源所创造的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法国的10.61%,前西德的9.09%,日本的7.56%,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较低的,仅相当于印度的50%(世界资源研究所等,1993)。 1.3 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上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其养分损失至少折商品肥40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其他如沙化、盐渍化损失也达100亿元,草原退化面积接近1亿公顷,并仍以每年100多万公顷的速率在退化(曲格平,1989)。 森林覆盖率仅为13.9%,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2公顷,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并且每年以2-3%即230-345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我国3万余种植物中有4、5千种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有的濒临灭绝(国家环境保护局,1987)。 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晋陕蒙接壤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6.5%,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3万吨/年,年向黄河输沙量近4亿吨左右,占向黄河输沙量的1/4。神府、东胜矿区废土废渣堆积总量达6800多万吨,其中有60%直接倾倒于河流,有的地方河道淤积,造成泄洪困难,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据测算,该矿区年环境成本为3819.6万元,平均每生产1吨原煤的环境成本为1.05元(西安煤炭设计院,1990)。 我国正在实行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与这一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改革自然资源的开发模式,利用经济手段加强环境管理,减少资源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蒋庭松等,1991,1991,1993) 2.1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理论基础:自然环境资源价值论 我国长期实行原材料低价的资源开发政策,除了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外,还因为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错误,这就是片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没有价值和价格。 其实,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并不是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指出:“作为要素加人生产但不需要代价的自然要素,不论在生产中起什么作用,都不是作为资本的组成部分加人生产的……但是如果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需提供的产品比利用这种自然力所能生产出来的还要多,也就是说,如果必须在不利用这种自然力的情况下,或者说在人或人的劳动的协助下生产出这个追加产品,那末一个新的追加的要素就会加入到资本中[1]。”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自然力没有价值存在一个界限,一旦超过这个界限,人类就要为此追加劳动,自然力也就具有价值。这是因为,自然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过程,首先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在一定限度内,自然环境资源可以自然地更新、再生、恢复和增殖;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强化,其自然再生产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必须付出劳动,这就使它具有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因而,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即为在其自然再生产能力之上,人类为维护、恢复、增殖自然环境资源所应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是再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考察自然环境资源价值,应从生产以及再生产自然资源所“必需的”劳动而不是“实际付出的”劳动角度进行,才不会因为人类的历史失误而低估了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 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后,为改善生态环境状况而进行的劳动,如治理污染、治抄保水、植树造林等,这类劳动可以称为直接劳动;第二类是在某项自然资源开发行为发生前预见到其将对生产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变该项行为本身所付出的劳动、或伴随该行为发生的同时而附加的劳动等,如开发替代品、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等,这类劳动可以称为间接劳动。 2.2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作用机制:外部不经济性的内化 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开发产品价格应当等于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外部成本(mec)与边际使用者成本(muc)之和.mpc是自然资源开发的边际成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成本;mec是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损失;muc是由于现在开发自然资源而放弃的其未来效益和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经济手段是通过各种方法,使这些成本能反映在原材料的价格中,从而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使资源开发活动循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收税和收费。这是经济手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政府通过征收税费而使环境成本和资源价值直接反映在产品价格中,也就是将外部不经济性直接内化到资源开发生产过程中,从而刺激开发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由于存在市场竞争机制,若开发者使用了超过社会所必要的、平均的自然资源消耗量,或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程度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则其付出的税费(即反映在产品价格中的mec和muc)也就高,其个别劳动时间就会超过社会劳动时间,则在其将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时,其利润就会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反之,若其自然资源消耗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则会获得超额利润,这就刺激企业不断降低成本以追求更多的利润,而当大多数开发者的mec和muc都下降时,整个社会的mec和muc也会相应下降。 押金制度。政府要求自然资源开发者在开发前交出一定数额的押金,当开发者按照一定要求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补偿,如植树造林、复垦等以后,再将其返还,否则予以没收。这实际是通过押金迫使开发者从事前述第二类自然环境资源再生产劳动,这样该类再生产劳动也会反映在开发者的产品价格中,再通过竞争机制使其不断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使用。 政府拨款。政府对经济上不能盈利的环境保护项目进行拨款补助,从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这实际是由政府从事自然环境资源的第一类社会再生产活动。 创造市场。上述手段都是与价格有关的措施,而创造市场则是直接为环境商品创造一个市场,使其在市场上直接交换,最典型的创造市场是许可证交易。这一类经济手段也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自然资源的开发权和生态环境的使用权向经济效率最高和环境效益最好的开发者配置。 2.3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优点:效率 由于开发者之间存在着知识、技术水平、装备条件等的差异,每个开发者有着不同的边际成本,存在着不同的最佳自然资源开发水平和最佳环境污染水平。在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环境管理时,往往会因“一刀切”而使开发者的资源开发量和污染水平高于或低于最佳水平,造成浪费,影响了效率;而经济手段则通过市场机制使各种资源在不同开发者之间得到合理配置,使每个开发者的资源开发量和污染水平均达到最佳水平,由个体最优从而实现总体最优,提高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 3.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及其评价 我国目前实行的经济手段主要是征收税费,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税务部门征收的资源税。《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中华人民共国资源税条例(草案)》规定了石油、煤炭、盐等9个资源税税目。 资源产业管理部门的收费。如地质矿产部门征收的矿产资源费;水产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征收的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建设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征收的地下水资源费;林业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征收的林地补偿费、伐除林木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 土地管理部门征收的土地复垦保证金。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征收的排污资。 某些地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试行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如福建省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征收环境补偿费;江苏省对集体矿山和个体采矿业征收矿产资源费和整治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选矿征收排污费;山西、内蒙古、湖北、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也制定了对自然资源开发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有关政策,准备付诸实施。 上述各种经济手段对于遏制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政出多门,缺少协调。如上所述,各个部门与自然资源开发有关的收费名目繁多,有的相互之间重复,有的缺乏法律依据,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这就削弱了国家作为自然环境资源所有者代表实现其价值的权威性,影响了这一手段的效果。 缺少科学依据,激励作用不强。没有根据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以及开发活动的损失为基础制定收费费率,标准偏低,从而难以刺激开发者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手段单调。如上所述,运用的经济手段绝大部分为征收税费这一种,而其他经济手段则运用甚少。 资金挪用严重。既然收取的费用是自然环境资源价值的体现,是自然资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那么,为了维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这些费用必须再投入到自然环境资源的恢复、保护与增殖项目中去,但被挪作它用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挪用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也是最普遍、最不被人注意的形式是,根据管辖权限收费,安排使用。这就造成位于一地的开发者向在另一地的管辖者交费,这样,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就不能得到补偿,这部分价值实际是被挪到别处使用了。 4. 关于我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建议 4.1 加强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 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环境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的基础,税费及押金标准的制定,以及对交易市场的监督,都需要以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为依据。我国各级土地管理局组织力量,评定了城镇土地的基准价格,作为土地交易、调控土地市场的依据。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基准价值量进行评估,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4.2 理顺各种收费的关系,建立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体系根据自然资源开发产品的价格构成,从环境保护角度看,经济手段所要影响的主要是mec和muc两个部分。mec部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环境污染损失,通过排污费收取;一部分是生态破坏损失,通过拟议中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收取,这便构成了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税费体系,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征收。muc部分,以及部分属于mpc的公共部分,则构成了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体系,可由资源产业管理部门负责征收。建议根据这样的体系构想,对现有收费进行清理,保证两个体系之间、以及每个体系内部各项收费之间的关系明晰,并通过法律文件加以明确。 4.3 强调费用—效益分析在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评价中的地位 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应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开发活动的效益及其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作全面估算,并进行比较,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成立后所要征收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的确定提供依据。 4.4 取消补贴、提高原材料价格 经济手段的核心就是使自然资源开发产品即原材料的价格,反映开发过程的完全成本,因此,应当取消对资源开发的财政补贴,放松对原材料价格的政府控制,使价格能够对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产生调节和刺激作用。也不必担心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导致通货膨胀,分析表明,真正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幅度较小,其最大弹性系数在0.6左右,即原料价格上涨1%,总体物价水平最多上涨0.6%;而且前面的分析表明,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最终是能够导致成本下降,从而使物价水平下降的。 4.5 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 在征收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的同时,应注意运用其他经济手段,特别是为环境保护创造市场,如实行资源开发权拍卖和交易。对一些缺乏税费征收标准或难以专门制定标准的开发项目,可在对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对开发权进行招标拍卖,将拍卖所得资金作为生态环境的恢复费用;并逐步建立开发权的交易市场。 4.6 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基金 将征收的部分税费集中起来,成立自然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助自然资源的恢复与保护,替代资源的开发,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工作,促进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象经营普通商品一样经营自然环境资源这一特殊商品,使其不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环境管理论文:生态文明下环境管理内涵 摘要:环境管理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当代环境管理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主要有技术内涵、经济内涵和制度内涵。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管理;内涵 环境管理是预防和质量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协调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障人们的物质很精神需求。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1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是调节城乡、产业以及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关系,在环境管理中要协调好之间的关系。 1.1城乡之间的关系协调 城乡生态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垂直生态链。在三大产业中农村是第一产业的基地,而城市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是链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态系统的中间环节。在三大产业的生态关系中,我们不但要实现城市化道路,消除城市化的污染转移到农村的现象出现,同时要加强新农村的建设,消除农村污染,向城市输送更多安全生态的农产品,实现城乡生态系统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1.2上下游地区的生态关系协调 上下游地区的生态关系是呈水平状态。在环境的管理中,我们要协调好上游生态保护与下游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让生态工程带动新城市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对于农村的环境管理要更加重视,由于农村环境管理比较薄弱,我们要控制对农田、引用水源和养殖业的污染,最大限度的减少上游的污染而造成对下游的影响,积极处理好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关系。 2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制度内涵 2.1环境管理的主流化 环境管理的主流化的概念是在进行环境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并让社会大众都能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相关部门的议事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日程上来,通过各种措施和制度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让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可,并参与到环境的保护公益事业中来。同时还要协调好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积极调动社会大众的积极性。 2.2环境管理的生态化 只要是指在进行环境管理制度的制定时要充分考虑的生态化的因素,并将生态化作为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使环境管理制度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政府要在环境管理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积极给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平台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来,让环境管理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2.3绿色政绩制度化 绿色政绩制度化主要是指树立起绿色化政绩观,将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作为考察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工作效能及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保证环境管理工作考核的制度化,为实现环境管理的目标提供制度上的保证。绿色政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要求,也是环境管理的制度化要求之一。 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而对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和污染,也让环境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们必须处理好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了环境管理的经济目标。 3.1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 科学发展观是党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环境管理中我们要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走新型的城市工业化的路线,实现高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3.2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目前,生态文明社会所提倡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所以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时应注重资源的整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而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帮助。另外,应将建设生态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型社会作为环境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与经济持续发展能够实现相互协调。此外,应将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处理收入与环境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结构效应及规模效应作为环境管理的重点内容。 4小结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内涵在建设物质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环境管理能够很好的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我们就必须要了解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制度内涵和技术内涵。 作者:郑江宁 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管理论文:移动通信基站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现状 摘要:移动通讯业的迅速发展和三大运营商的激烈竞争,使得当下基站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面临数量多、分布广、批次多、变化大等许多问题。本文基于立法-规划-环评三维一体的管理方案,阐述法律法规、基站站址规划和环境管理流程各个环节的要点及核心,力争正本清源解决基站选址难、建设难、管理难问题。 关键词:基站;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铁塔公司 1引言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移动通信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产业之一。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国内三家运营商颁发了三张TDD(TD-LTE)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4G时代。4G时代到来,全面提高了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将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推入了白热化的境地。目前,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移动容量、频率资源、物理站址几个方面,虽然运营商不同,所用频段和网络不同,但从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使用过程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基站的管理角度来说,各个基站所经历的工作流程却是高度一致的。 2环境管理工作存在的难点 移动通讯业使得当下基站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面临挑战,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难题。 2.1基站存在数量多、分布广,多网共存 近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网络技术逐渐成熟,通信网络也从1987年的第1代移动网络发展到了2013年的第4代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替,产业迅猛发展,也导致了每年都要建设大量的基站项目。以南京地区为例,仅中国移动一家运营商就已在该地区建设了约13000个基站。这些数量庞大的基站遍布在市区及市郊的各个角落,网络建设情况更是各异,有的单网有的双网共址甚至三网共址。对于管理部门来说,面对分散各地的数量如此庞大且情况各异的基站,要一一掌握清楚每个基站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及基站周围环境敏感目标的电磁环境质量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2.2基站建设和审核批次众多 2008年通过重组形成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三家公司为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均花费大量资金及人力资源进行物理站点的建设。长期以来,他们将基站和管道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希望能拥有独立的网络及相应的网络优势。而这种竞争的态势,也直接导致了每年审批部门都会收到分别来自三家运营商的2G/3G/4G许多批次的基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每本环评报告都包含了成百上千个基站,由于多网共存,每个基站都需要完成上文提到的移动通信基站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实际运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运营商而言需要设置专职人员划拨专项资金完成环保审批工作。对于环境管理部门,每年受理、公示、审批、核查如此多批次的基站项目,也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2.3基站项目变化多,加大管理难度 基站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导致项目的变化性较大,而这些变化又未能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主要表现有:(1)先建后报:由于基站建设数量多任务重,有些基站存在边建设边报批甚至未批先建的情况,导致这些基站的存在不合法,也得不到环保监管;(2)多建少报:被隐瞒的基站主要存在于偏远地区或地区交界处,这些存在于“灰色地带”的基站属于“黑户”,无法接受管理;(3)变更不报:基站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根据需要调整基站站址、设备参数和天线类型等,但变更后,运营商却未及时将所有变更情况通报审批部门,直接影响了审批部门后期对基站的管理[1]。以上三方面的情况在基站项目环境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客观存在。总体来说,环境管理部门对基站项目的审批和管理工作相当重视,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工作成效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客观情况的存在,目前对基站的环保管理工作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3环境管理工作综合解决方案 对于基站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难点,笔者认为,仅从单方面入手,对目前基站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进行修正,所取得的成效有限,需认真梳理出一套基于立法—规划—环评三维一体的管理方案,才能正本清源解决基站选址难、建设难、管理难问题。主要关键点如下。 3.1法律保障,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正名 随着4G基站建设的全面铺开,近几年的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无疑将呈现大幅上扬趋势,如何建立健全基站建设的法规体系,理顺基站作为公共基础设施与城乡规划间的关系,积极稳妥的调和因基站设置而诱发的政府管理部门—公司—市民之间的矛盾,有效构建“人居和谐”的城市基站设置综合环境,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法规层级较低以及与《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的交叉,造成了运营商和居民在遇到基站设置纠纷时往往各执一词,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乡规划法》中的通信范畴的理解、运用和执行不到位,规划部门一般只认定是固定网络通信,导致移动通信基站未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极大影响了随后的基站选址、建设、管理工作;(2)无论从法律法规的层面或是从公众意识的层面来看,移动通信基站作为提供电信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地位认同度都不够。例如《物权法》中“不得擅自改变经营性用房”,《物业管理条例》中“必须经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同意”,这些相关的解释在实际运作中出现偏差。(3)《环境保护法》第24条明确规定了电磁波辐射是一种污染源,故该法规定的原则、制度对电磁辐射污染均可适用。但对于电磁辐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损害事实”的举证变得异常艰难,在实际案例中,针对此类诉讼司法机关也仅能基于民生问题的考虑,开展通信企业和民众间调解工作[1,2]。综合江苏省的现状,笔者认为,江苏也急需针对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设置、建设、维护及环境管理工作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法规及规范,这些法规及规范中,需要明确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明确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具有公用电信设施性质;(2)将移动通信基站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确保移动通信基站属于建筑物工程项目的配套,从而与其他配套工程同步实施;(3)明确故意破坏移动通信基站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4)进一步规范企业建设及运营基站的行为,针对违法基站、超标基站绝不姑息,服务民生,切实维护周围公众利益。总而言之,只有解决法律层面的不足与认识,才能从根源上扫除基站选址难、建设难、管理难问题的障碍。 3.2规划担纲,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安家 当前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和建设比较随意混乱,市民投诉日益增多,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门未对基站设置进行统一规划,再加上各大运营商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大肆加速通信网络建设。从法律层面上认同基站的公用电信设施地位并将基站规划纳入城市规划,再加上铁塔公司的成立,基站的报批、建设和维护可以由铁塔公司完成,显著提高站点复用率,避免了三大运营商的混战和资源浪费,也将大大降低管理部门的工作难度。在铁塔公司时代,基站的选址和建设工作应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从城市整体规划、片区规划阶段开始。基站站址专项规划由市无线电管理机构会同市规划国土等部门根据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要求进行编制,并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市无线电管理机构每年可根据城市建设和通信技术发展要求,按照规划修订程序对基站站址专项规划进行修改。该规划编制过程中,铁塔公司应作为牵头单位,综合三大运营商的网络现状报告及铁塔公司自主规划的储备站点需求,从网络建设的安全性和发展需求角度出发,向规划编制部门提交情况说明及意向报告,做到早期介入。基站规划站址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网络覆盖需要;电波传播特性;设备性能状态;网络优化需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3]。 3.3环评检验,审核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环境影响 铁塔公司的成立,对于基站环境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在于,铁塔公司作为基站建设和维护的主体,可以负责基站从报批到申请验收的全程手续,而不需要三大运营商各自办理流程相同的手续,管理部门的工作难度也大大降低。推荐的工作流程如下:每年初,铁塔公司将适时召开全年计划集中协商会,由移动、联通、电信三家公司提出各自的建站需求,铁塔公司综合网络现状及公司自主规划的储备站点需求,确定本年度批次基站的初步选址方案及基站相应的技术参数。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根据铁塔公司提供的基站选址方案及技术参数进行基站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基站项目的规划符合性、拟建址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预测项目建成后对周边电磁环境的影响,给出项目是否环境可行的明确结论。在项目开工建设前,铁塔公司将本批项目的报批资料连同可研阶段环评文件提交给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设完成后,基站进入试运行阶段,铁塔公司应提供项目可研阶段环评文件及批复文件、实际建设的基站相关资料、项目变更情况,委托具有相应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实际运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资料核查、现场核查及现场监测等流程,最终从技术角度明确该项目是否满足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项目通过环评后,铁塔公司将实际运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基站项目资料参数及图片资料整理后一并提交给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该流程能在满足现有环境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减少运营商和管理部门的工作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移动通讯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三大运营商的战略发展,使得当下基站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面临挑战,主要存在项目多、分布广、变化大等问题。本文基于立法-规划-环评三维一体的管理方案,阐述法律法规需明确的要点、基站选址的专项规划及立足于铁塔公司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流程,三管齐下解决基站选址难、建设难、管理难等问题。 作者:李璇 王文兵 林炬 单位:江苏省苏核辐射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辐射环境保护咨询中心 环境管理论文:地质环境管理水平研究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理对湖北预防应对地质灾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推动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再上新台阶,在全面掌握全省地质环境管理现状,找出需要改进的突出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湖北地质环境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 1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得益于“四个全覆盖”湖北省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环境管理,初步取得明显效果。全省已在65个地灾易发区完成了“十有县”建设,通过“五到位”培训地灾防治工作人员和基层群众近10万人。按照“依法管理、保治并重”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谁开矿、谁负责,谁破坏、谁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湖北省探索出的隐患监测、群测群防、防灾减灾体系、防灾信息的“四个全覆盖”经验得到总理“相关经验和做法可资借鉴”的充分肯定。 2推动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还面临“四个不适应” 2.1思想认识上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与突出生态 文明建设新形势不相适应一些地方的发展理念仍未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对地质环境管理的认识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位”现象较为普遍。目前,全省仅黄石、黄冈等少数市(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责任机制尚未建立。 2.2尚未形成高效综合的管理机制与地质环境问题 突发高发频发的新特点不相适应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26000余公顷矿山地质环境遭受破坏,有近100万群众受其影响。但现有地质环境管理体系尚不健全,集中反映为:“政府主导、部门主管、社会联动”的工作体系尚未形成;管理体制缺乏基层支撑,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共同防灾”的工作格局;应急体系仍不完善,监测预警信息和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不到位,民众防灾应急知识不足。 2.3管理队伍力量薄弱与地质环境管理专业化、技术化、常态化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湖北省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难度大,矿区粗放开采、过度开采的现象突出,地质环境管理的专业化、技术化、常态化要求高。但目前省地质环境管理队伍存在人员不足、能力不足、装备不足的突出问题,与地质环境管理面临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存在较大差距。 2.4保障资金筹集困难与地质环境管理巨大的资金投入不相适应 初步估算,湖北省已闭坑矿山的治理需投入100亿元以上,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治理和监测费用总额高达50亿元以上。这些治理资金的筹集十分困难。 3进一步提高省地质环境管理水平需进行“六大创新” 3.1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推进思想观念创新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各级政府和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全面落实各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并纳入政府对部门的考核体系。加快构建地方重视、党委牵头、政府主抓、部门协同、目标明确、责任清晰、体制完善、措施具体、工作落实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 3.2修改完善相关法规,切实推进法制管理创新 抓紧修改完善《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把地方政府对地质环境管理的责任、投入渠道、投入比例予以明确和固定,为地质环境管理投入提供法制保障。加快建立符合本省实际的地质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3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推进管理工作机制创新 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到各级政府和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全面落实各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加紧建立“权责统一”的工作机制。把设计审查、项目验收、评估备案等工作向地方局下放。强化中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加紧完善检查督办机制。实施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管理,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实时更新。 3.4围绕四个体系建设,切实推进基层管理能力创新 一是围绕调查评价体系建设,深化隐患监测与管理的全覆盖;二是围绕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深化群测群防全覆盖;三是围绕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深化防灾减灾体系全覆盖;四是围绕应急体系建设,深化防灾信息化全覆盖。 3.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推进多元筹资渠道创新 争取省级财政在专项拨款中逐年增加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力争“十二五”期末达到中部省份平均水平;每年安排一定比例集中到省级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对农村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田、水、路、林及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各级地方政府可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地方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在国土资源项目资金中,统筹考虑对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和搬迁避让予以支持。充分利用部省合作协议,加大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争取力度。 3.6加强宣传普及,切实推进民众的减灾自护能力创新 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减灾和自护教育。在防灾减灾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有关主体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普及活动的责任,以及公民参与的义务。 作者:施伟忠 单位: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环境管理论文:环境管理体制环境法论文 一、环境法相关制度的国际法比较及启示 (一)从环境自身的角度分析 通过法律明确产权以及建立生态修复制度,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恢复环境,从而解决环境外部行。首先,通过法律使原来无主物的环境要素能够拥有所有权,使“公地悲剧”不再发生。通过前文可知,产权不请很容易造成环境外部性,由此可知,界定产权是解决外部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像空气、河流和海洋等是没有产权的,而且保护这些资源更不会给他们带来利益,也许会使他们遭受损失。在环境资源中只有矿藏和水流在宪法中被规定为全民所有。由此个人认为,首先,应该使环境要素的共有财产的范围扩大;其次,对此共有财产进行产权的界定。其次,建立“生态修复”制度,使环境有效的恢复。生态修复集中体现在自然中的突发事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上。也就是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人在交一定费用的基础上,还要排除其并恢复其所造成的影响,如果违反行政法,还要受到处罚。因此,应当避免破坏环境的现象发生。例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露天矿矿区土地管理及复垦条例》的规定。 (二)从环境法制度构建的角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范围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还不够宽泛。俄罗斯规定的最多,在政府的相关行为上也涉及到立法方面。有国家行为,还伴随着一些企业和相关经济组织的行为等等其他行为。加之我国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刚刚起步,并逐步实施,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希望能够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2.环境保护与市场衔接的促进制度。环保产业现在已经成为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更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美国的环保顾问公司将其国家拥有的环保产业设计成3大类,总共有14个项目,规定的较为详细和具体。我国也应建立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环保产业,从而使环境保护与市场接轨,弥补市场的失灵。 (三)从赋予公民权利角度 通过预先赋予公民相应的权利,以达到预防外部性的效果。苏俄自然保护法、德国污染控制法都有此方面的相关规定。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还需努力,使其完善。美国法律不仅对申诉权进行了规定,而且还针对环境行政行为设立了司法审查制度。 二、我国对环境外部性解决的环境法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与外部经济性相关的环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首先生态补贴制度的建立。通过补贴激励绿化保护行为,进而妳补外部经济行为的不足。就拿植树造林为例,植树者的植树行为会生成外部效益,如果给予植树者补贴,外部效益就会算入总体效益中,使总体效益增加,从而经济外部性会相应的改善。随之植树者等保护环境的人将会长此保持下去。其次将环保产业化。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要想发展环保产业,其重点是解决现实污染的问题,使环保技术服务多元化,以增加环保产业。但是在使环保产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在运营和和环保产业的设施建设,其规定中的实质的问题是在围绕环境承载能力,在职场机制的引导下,是环境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的问题,是各种利益的确认和分配问题。 (二)与外部不经济性相关的环境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 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和有效性。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应该进行深化。因为人们的行为是造成环境破坏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增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对象,也就是由原来单一的以建设项目为对象改变成建设项目再加上人们的行为活动。而且,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而应该避免对于普通的研究过于复杂和繁冗,从而使环境影响评价的周期过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改革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管理体制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已经展开了很多年,在排污收费、生态环境补偿费、污染责任保险等方面都实践过,但是仍没有全面推广和有效的实施。这样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部门利益分化,相关部门对政策出台没有有效的配合,加上环保部门制约力度不够。因此,现有的环境管理体制已不能发挥有效地作用,有建立统一的环境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从而是环境外部性内部化。根据管理机构的相关原则,环境外部性问题越大的可以由高级别的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因此可以得出,按其行政级别的高低建立国家、省和市三局,然后再按其自身的性质和需要建立分局。 (四)增强公民环保意识 通过法律赋予公民环境权利和施加相应的义务我国宪法只是间接的对公民环境权加以保障。在我国的环境法相关规定中只规定了国家、企业、公民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目前法律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规定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不利于其他法律对公民环境权的规定,公民的基本人权受到了挑战,从而需要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是环境外部性得到很好地解决。在我国,需要在《环境保护法》对公民的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和环境监督权的保障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拓宽公民环境行政的参与途径,从而完善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我国法律对公民环境权利的规定虽然不多,但是在施加公民环境义务方面却有很多条款,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宪法、法律和规章都对公民环境义务做出了适当的规定,在宪法中明确的提出了适度消费的理念。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对环境消费义务的规定尚不成熟,以后需要在借鉴他国经验,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现状,使环境法相关规范更加成熟,达到加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效果。外部性的问题得以消除,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五)建立环境法律新制度 1.征收环境税。环境法律还没有达到很完善的地步,所以要想征收环境税,需在环境法律范围之内,同时还需要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支持作为基础。我国政府的税制改革虽然很快,但是环境税的改革没有跟上税改的进度,导致征收环境税很困难,保护环境的作用自然也就没有得到重要发挥。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肯定是要从控制为主,所以污染控制税要放在第一位,排污费为辅助手段来进行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把保护环境更好的作为社会的共同责任。污染控制税和排污费共为税收作为公民享受公共物品而向国家所支付的费用,污染控制税可以很好的克服排污费的局限性,更好的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出贡献,从而更好地让企业为环境污染而付费,有利于更好的治理环境为国家做出努力。另外还可以和其他国家一样添加税种,例如碳税和垃圾税等等。 2.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科斯定律为基础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指有政府发给厂家和商家排污权许可证。然后,有排污许可证的厂商只能在固定的场所排放其已经规定好的规格倾倒污染物。而且,此种特许和权利可以进行交易。厂家和商家根据彼此需要进行交易。由此可知,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种以市场为主导的遏制污染环境行为的方法。目前,虽然我国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排污权交易制度,不过却做了很多有利尝试。而且在此问题上,我国也受到了其他国家普遍的重视。要使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有效的实施,还有许多法律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在此基础上,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排污权试点基地,在这不仅推进了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也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增加了更多的成功的经验。重视市场的主体地位对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而且相关政府部门也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各个职能,将排污交易市场最为政府的中作重心。 作者:刘小朋单位:河北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硕士研究生 环境管理论文: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意见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是当前我市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日益深受广大民众关注。近年来,我城市环境建设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区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区城市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对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宣传和环境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干部在工作上缺乏高度和全局整体意识,个别职能部门、镇(街道)参与力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工作不到位,造成本系统、本单位无生态建设亮点工程的支撑。 (二)局部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废弃矿山生态治理任务艰巨,废塑料回收加工污染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区域水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生态环境治理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 (三)经济快速发展对污染减排带来较大压力。考虑到经济发展产生的新增污染排放量,需要削减的污染物数量较大,污染物减排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四)环保队伍力量有待加强。市镇两级环保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环境执法力量、监管力量明显不足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在下步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和克服。 二、加强我区城市环境管理建议与对策 (一)不断加强工作督查考核。强化督查考核措施,加强对城区生态建设和整治项目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定期进行通报,年终对完成情况逐项实行对帐考核,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通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进展缓慢、整治不力的单位实行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充分发挥区人大、政协监督作用,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专项行动进行巡视监督,努力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二)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开展群众性环保自治组织建设。实现街道(社区)级环保自治组织全覆盖,鼓励其它各行各业积极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群众性环保自治组织建设。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进村入户、进企到校,积极形成全民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不断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参与率和满意率,市民环境满意率要达到90%以上。抓好一个电视专题片、一本书、一组展板、一本画册、一期专版的实施工作,广泛宣传我区城市环境建设的成就。 (三)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各项工作。巩固深化街道环境整治、庭院整治等工作,全面推开年度生态建设的同时,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环节,要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8项工作为重点,推动年度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一是抓好主要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抓好重点减排工程督查,加快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确保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按时完成调试并通过验收;力争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扩容工程建设,建设污泥集中焚烧工程项目。确保年度减排任务的圆满完成。二是抓好市域污水治理工程污水纳管工作。全面推开排污接纳管理工作,对能接入市域污水管网的进行强制接纳,确保市域污水管网贯通区域内纳管率达到100%。三是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生活污染治理,全面完成4个水库保护区内村庄(单位)的生活污水等的污染源治理,完成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餐饮经营点的打击取缔,对擅自复产的经营户进行严厉打击,防止反弹现象;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畜禽养殖禁养搬迁取缔工作;扎实开展夏季饮用水水库禁泳工作,在加大执法力度基础上,对水库游泳现象进行曝光。四是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监管和整治。全面落实年度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整治工作任务,组织开展废塑料专项打击取缔工作,对原允许三年过渡期但未达到过渡期规范要求的、过渡期内新出现的及群众投诉反映强烈的三类废塑料加工户,进行联合打击取缔,确保年底完成区域内废塑料加工户数量比上年减少1/3以上的目标。加快推进全区金属熔炼行业整治,确保企业污染物治理设施及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通过强化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规范重点企业的污染物治理和排放行为。对全区老平台企业进行系统升级改造,进一步扩大实时监测监控的覆盖面。五是抓好城区河道污染源治理。巩固扩大整治成果,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充分运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小印花行业整治、城区马路周边餐饮等五个行业废水排放整治工作,确保年底全面完成整治任务,使城区河道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六是抓好生态系列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全国环境城市创建,指导各街道(社区)做好区生态街道的创建工作,以创建为载体带动城区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七是抓好城市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确定首批城市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的街道(社区),我们确定要在社区街道进行环境保护试点工程,各相关部门要做好试点工作指导和督促,确保年底试点工作能取得成效、凸显亮点,为全面推开试点工作积累宝贵经验。八是抓好城市生活污水治理。继续加大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力度,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力争年内完成生活污水生态化治理。 环境管理论文:推行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的路径 影响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因素 要寻找到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必须先明白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企业生态经济管理。随着企业生态经济管理在社会上的应用,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生态经济管理上也获得了更多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共有九大因素影响着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顺利推行。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是:公众环保意识、企业环保意识、企业资金能力、企业技术能力、行为的复杂性、赢利性及效果可观察性、企业管理水平、政策法规及监督管理、信息传递机制、资源价值体系。这些因素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相互联系、互相制约,这九大因素对企业生态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推行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的途径 1.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是推行企业生态经济管理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各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如果积极地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那么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和原材料的消耗。同时,将有危害的原料和有危害的产品转换为无毒的原料和无毒的产品。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能够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逐渐消除工业环境的污染源,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问题。以下几点是企业在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过程常用到的应对策略。(1)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清洁能源方案,对已经拥有的能源要做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做到不要浪费一丝一毫能源。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使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地研发新型能源、无污染能源、可再生能源。(2)主动实施清洁能源方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或者造成的污染很少的能源。企业在加工产品时要尽量选取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或者造成的污染少的原料。另外,在进行产品加工的时候,要提高对现有能源和原料的使用率,做到不浪费。同时,利用新技术,将有害有毒的能源和原料转变成无害无毒的能源及原料,增加能源和产品原料的来源。(3)制定维护清洁能源的方案,从企业生产过程入手,对企业现有使用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场地进行管理,对整个生产系统监督和控制。力求避免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对人类有害的能源和原料,杜绝加工出有毒有害的产品。同时,在能源与原料的使用方面,尽量做到循环使用,将废弃的能源及原料转化为可再生的能源和原料,善于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护环境和制造无污染产品。(4)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以生产清洁产品为最终目标。对所生产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功能做到最优化调整,减少甚至是消除产品本身给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与破坏。要杜绝所生产产品会给使用者带去身体健康的危害甚至是是生命威胁,做到真正的无危害绿色产品。这样的产品,即使原本使用功能已经耗尽,回收后依然可以再造和复用。 2.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是推行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又一重要途径。绿色营销策略的内容主要是指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人类消费的需求以及环境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要做到将其产品的市场营销观念与环境的保护理念有效地统一。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能够帮助实现绿色营销的理想,也是企业推行生态经济管理的重要举措。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要求有以下三点:(1)收集全方位的绿色信息,积极地制定企业在市场上的绿色营销计划。(2)开发和创新绿色产品以及绿色资源,实施清洁生产,做到真正的绿色安全。(3)在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策略的过程中,企业的产品营销应该与企业的销售的渠道、销售服务、销售价格以及绿色促销活动相互配合。只有开展一体化的绿色营销过程,才能引起消费者重视,吸引消费人群的注意。做到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开展绿色的营销活动,才能将绿色的产品推上社会经济市场,从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绿色产品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价格是直面消费者的产品因素,如果一件产品的价格与其本身的产品质量不相符合,那么消费者是不会对此产品产生购买欲望的。所以企业在为自己的产品制定销售价格时候,一定根据产品成本的实际情况,不哄抬价格。作为绿色产品,其成本价格比之普通的产品价格要略高,因为绿色产品的价格中包含了环境保护的成本。同时,相对于普通产品来说,绿色产品的营销渠道也不一样。由于绿色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其促销手段也是要根据绿色产品的不同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促销,才能提高绿色产品的使用率,增加绿色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促销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超市、专卖店等平台进行绿色产品的环保宣传,不断地扩大绿色产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将绿色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绿色营销过程的始终,提倡人们对绿色产品的回收利用、重复使用、循环再生。 3.建立健全生态经济管理创新体系。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时时不忘为生态经济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为节省能源和资源,改善生态和工作环境,减少甚至是消除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的污染,建立一个健全的企业生态经济管理创新的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生态经济管理创新体系,才能够帮助企业健康的发展,稳定的前进。同时,企业要在原材料的选购上、产品的设计上、出厂的成品上、工艺加工上、产品的使用上、产品使用之后的处理上都要有严格的规范,尽量在企业的内部能够形成一场推行生态经济管理的热潮,真正做到立足于生态社会建设,为人类和社会谋福利、图发展。 4.构建生态经济管理政策系统。要推进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进程,构建生态经济管理政策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构建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系统的切入点是企业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提升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水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积极的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出力,同时也要为建立起企业、社会和民生三位一体的关系做贡献,真正的将企业的生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的安定上去。可以说,企业绿色生态经济管理的理念是企业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要,为了跟上时展的潮流和市场的主流趋势而诞生的,同时它也是保证企业真正的能够立足于未来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作者:孙榆单位:绍兴市宏发电气实业有限公司 环境管理论文:环境管理正当问题分析 1环境行政管理正当性源于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灵现象 行政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政府权力,必须得到充分的理论论证并予以科学解释,才能赢得公众接受和支持。对环境问题来说,生产过程造成的污染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即负外部性,这种被他人和社会承受的负担并没有计入生产者的成本,而生产者在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时必然过度生产,从而造成环境资源的无效率使用。同时,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的活动会产生正外部性,即环境改善之后的好处被他人和社会免费享用,保护者付出的成本和费用也一样无法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除了外部性问题之外,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还使得一些环境资源如江河湖泊、海洋、空气等通常没有市场,没有价格,也就不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市场便无法有效率地配置环境资源。这就是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灵现象。为了避免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不足,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政府来组织集体行动:一方面通过管制和税收来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由国家用公共税收资金来支付环境保护的费用。 2环境行政管理正当性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政治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行政意义上的权力一直非常强大。在这种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下,当中国政府在1970年初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之时,由于强大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制约,环境行政管理便当然地成为了政府的使命和职责。而且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既没有相应的技术和专业人员,也没有资金支持,这使得加强环境行政管理成为成本最低也最便利的选择。所以,中国环境行政管理的产生和存在是政府行政权力顺理成章地行使,它的正当性和合法地位是政府授予的。阳光、水、空气等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要素,这些环境要素若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致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时,就不能再视为“自由财产”,就其自然属性和对人类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来说,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共享资源”,是全体国民的“共有财产”。为了合理支配和保护这些“共有财产”,共有人委托给国家来管理,政府应当为全体国民包括现代人及其子孙后代管理好这个财产。而政府接受国民的委托管理环境这种“共有财产”的具体形式就是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来行使环境行政管理权。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强化政府干预,以及在环境污染控制是正当的。 3环境行政管理正当性需要取得公众所预期的效果 我国环境行政管理的正当性资源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是客观的存在,环境行政管理的正当性是和政府本身的正当性结合在一起的,是因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而得到重视和加强的。至今,环境保护对世人来说不仅不再陌生,公众对环境行政权力运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正是因为环境保护宣传的展开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行政管理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共识,而这种支持和共识正是它行使行政权力的真正基础。如果环境行政权的行使长期不能取得公众所预期的效果,就可能会使已获得的正当性资源逐步丧失,从而面临正当性危机。目前,全国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上并不乐观,恶化趋势一直比较明显,甚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癌症村。对此,如果环境行政机关长期难以做出有效的回应,其生存的正当性基础就会受到侵蚀并逐渐丧失。 4环境行政管理正当性存在根本在于其服务和增进公共的环境利益 行政权是公共环境利益的代表,它以改善和维护符合社会公众健康和生活条件的环境质量为目的,根本任务就是服务和增进公共的环境利益,这是其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因此,我国的环境行政管理机关需要对自身面临的正当性问题保持清醒和警惕,通过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来提高执法效率,改善执法效果,用管理绩效来证明自己的有用性,防止已有的正当性资源进一步流失甚至最终丧失,避免使自身陷入正当性危机的泥潭。 5结语 综合上述,现实客观需要是环境行政管理正当性存在的根本所在,而环境行政管理来内在正当性基础来源于大量的环境保护宣传所获得社会广泛支持和认同。环境行政管理正当性受到深刻的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它源于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存在根本在于其服务和增进公共的环境利益,满足并取得公众预期是其唯一价值取向。环境行政管理在经济上是市场失灵的需要,在法理上来源于国民的委托,其存在的正当性顺理成章。 环境管理论文:西北地区环境管理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 (一)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二)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农田平均每亩实灌定额671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40%;万元GDP用水1736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1.85倍。 5.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甘肃的河西走廊各河、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天山北坡各河都超过70%,有的甚至超过100%。 (四)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种种问题,如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研究认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界定。《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公布的数据表明,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本项目研究范围的约218.3万平方公里。 研究认为,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应着重研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退化的情况。在西北地区,应主要研究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条件下,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两种原因引起而又有条件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据此粗略估计,本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60万平方公里左右。 2.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在内陆干旱区,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2)在沙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3)在大中型灌区,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3.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草原牧区由于严重超载过牧,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2)在农牧交错区,由于滥垦、滥牧、滥樵、滥采,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甚至沙化。(3)在农区,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化甚至沙化。(4)在有些山区,由于滥伐滥垦,造成林地的退化。(5)在黄土高原区,由于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总面积仍有所增加。 4.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加重的重要原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 沙尘暴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沙尘暴高发区的下垫面除地质历史形成的因素外,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的范围。因此,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扩大是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立足于全面保护沙尘暴源地的生态环境,大力防治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局部性的应急措施。 (五)城镇工矿区的生态环境危机———水环境污染 据2002年资料,西北地区的污染情况可分为严重污染、中度污染和尚未明显污染3种类型。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相加,其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9.1%,其中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内陆河流域没有排污入海的出路,黄河流域的排污不但危害当地,而且威胁黄河中下游的水环境安全。 二、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 (一)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20世纪以来,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包括污染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现实可行性 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是相对的。在生产力提高、资源消耗逐步减少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可以扩大环境的人口容量。西北地区的问题在于,在人口增加和经济规模增长的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没有相应提高,生产方式仍限于传统、粗放的外延型,特别是没有抓住水资源这个制约因素,相应地提高用水效率。只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在西北地区是现实可行的。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主要内容 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要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二要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三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还需实施适当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三、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 (一)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背景 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和地理环境的格局,是在2000多万年前,由于青藏高原的逐步隆起而形成的。 在西北地区,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始于2000多年前。经过秦汉、隋唐和清代3个鼎盛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在“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的政策下,大力推进农耕文化,使贺兰山以东自然条件适宜于牧业的草原、草地,发展成为今天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格局。在气候自然波动的背景下,不合理的农垦破坏了草原、草地的植被。黄土高原在变牧区为农区的过程中,天然植被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更加严峻。在贺兰山以西的内陆河流域,一些地区在河流中游修建平原水库,基本控制了河流的径流,虽然发展了灌溉,但平原水库建成之日,往往就是下游断流之时。在牧区生产发展中,片面追求牲畜头数的增长,使草原超载退化。在传统的农牧交错区和牧区,进一步大规模地开荒种地,使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目标 1.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很广泛,可理解为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是要限制或取消那些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西北地区,首先要防止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并尽可能恢复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能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的程度。 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大系统,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不能持久延续,系统将最终崩溃。当然,对于一个人工绿洲、一个城镇、或一个小地区来说,可以建设一个有别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新的子系统,但是这些人工子系统的建设必须以不破坏天然生态大系统的整体性为原则。当前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其中较普遍的误解是,简单地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调查中看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些不适合种树的地方,也都在费尽心力地植树造林,年年植树不见树,或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头树,有的地方为了植树造林而超采地下水,“绿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都应予以改正和防止。 2.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继续扩大,下大力气治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以及不属于荒漠化范围内的退化土地,同时防治水环境的污染。 3.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根据生态类型组合特点与治理目标,将西北地区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区。(1)干旱荒漠—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区。(2)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区。(3)长城沿线—阴山山麓生态环境建设区。即农牧交错带。(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区。(5)黄河沿岸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6)渭河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7)青藏高原黄河河源区。(8)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区。 (三)合理的植被建设布局 西北地区各生态环境建设区的天然植被类型由温带半湿润向极干旱地区推移,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本区内森林分布不多,主要在黄土高原的土石山区、内陆盆地周围的高山以及河流两侧的冲积地带上,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及防止土地荒漠化的作用,非常珍贵,天然林保护工程非常必要。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干旱区以灌为主,半干旱区以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应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天然河湖的保护与恢复 内陆河流的下游,延伸到沙漠的腹地。河流两岸由地下水支持的天然绿洲,以及河流终端的湖泊、湿地和周边植被,都起着分隔和限制沙漠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虑到现实的水资源情况,在坚决保持现有河湖格局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增加入湖水量,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消失和萎缩的湖泊,加以不同程度地恢复,从而恢复河流的原有长度,并恢复河湖水质。具体建议: (1)准噶尔盆地:使西端的艾比湖水面恢复到接近原有水面,中部的玛纳斯河延伸到玛纳斯湖,要坚决制止地下水的超采。(2)塔里木盆地:适当恢复塔里木河终端台特玛湖的水面。(3)河西走廊:适当恢复黑河终端东居延海的水面;使疏勒河目前的终端西大湖不再萎缩,下游的地下水位不再下降;争取适当恢复石羊河终端的青土湖。(4)柴达木盆地:保持目前的河湖格局不再萎缩。(5)青海湖:争取湖水位逐渐稳定。(6)渭河:逐步解决中、下游河道的严重污染和淤积问题。(7)黄河干流:尽快解决两岸城市、工矿和农牧业的污染问题。(8)保护绿洲、草原和沙漠(地)内尚存的湿地。 (五)防污减灾对策 1.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1)工业排污量大。(2)城市污水处理率低。(3)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高。 2.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技术经济政策。(1)加强节约用水。(2)推行清洁生产。(3)实施污水处理后回用。(4)采用适合当地特点的废水处理工艺与技术。(5)制定适合各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控制指标。(6)实行“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等经济政策。(7)重视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的开发和成套设备的制造供应。 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 (一)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的基本途径 ———根据提高总体用水效率的需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 ———在建设现代农业、控制并逐步压缩农业用水的目标下,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及科学技术水平,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和乡村。 (二)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1.西北地区农牧业的主要问题是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西北地区占有全国18%的耕地,19%的水资源,仅生产了全国8.8%的粮食,6.7%的肉类。全区拥有草地26.3亿亩,占全国的64%,而牧业产值仅占全国的7.5%。 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农牧业与水土资源之间结构性错位:全区农牧业结构中,种植业占70%左右,畜牧业比重仅为28.5%左右。这种产业结构与本地区水资源贫乏而草地资源丰富的资源结构严重错位。在种植业内部,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例偏大;粮食作物结构中,夏粮面积偏大。牧区和农区相互分隔,不能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农牧空间布局。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牧业的低投入:灌区老化,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3—0.4,水资源粮食生产效率0.58公斤/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草地年均亩投入只有2—3分钱,目前草地生产力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1/3—1/2。 2.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近期目标。转变增长方式,高效、节约、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在农业用水不增加并逐步减少、耕地和灌溉面积总体上不增加、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改善的条件下,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和加工业比重,使农牧业总产值逐步增长,农牧民生活逐步提高,贫困地区逐步脱贫致富。 3.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基本途径。建立面向市场与资源双重约束的现代农业体系:改变单一性的生产结构为农牧加(工)复合结构;改变农区与牧区分隔为农区与牧区协作;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基本草牧场;退耕休牧,变广种薄收为少种精种多收,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未来30年内,要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0.15—0.2,旱作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1—0.2公斤/毫米·亩,草地干物质生产水平提高到180公斤/亩。 (三)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工矿业 应坚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区工业的主要基础是能源、矿产和农牧产品加工,应避免发展用水量大的产业。 1.能源工业的水预测和今后对策。石油、天然气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其2000年产值占本区工业总产值的23.78%,在未来的20年中还将有较大发展。预测石油石化和煤炭企业至2015年的用水量为9.3亿立方米,应确保其需要。 石油石化企业要进一步做好水源建设,推行节水减污的清洁生产技术。煤矿开采和生态环境应协调发展,国家应鼓励企业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回用。 2.矿产开发的用水预测和对策。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7种矿产资源中,西北有37种超过全国储量的一半。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对西北开发而且对全国都有重要战略价值,应使矿产开发成为本区的又一支柱产业。2010年的矿业用水量将增至12.5亿立方米,数量相对不大,但需加强污染防治。 钢铁工业是本区废水排放量最多的工业行业之一,有色金属工业也需加强污染防治,很多小金矿和小黄金生产企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对不能改造者,应坚决关闭取缔。 (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 1.城镇化发展及用水增长趋势。人口增长如不加以控制,2030年可能达到1.3亿人;如果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望控制在1.2亿人之内。预测城镇化率2010年将接近40%,2030年将超过50%,仍低于全国水平。城市用水的总需求量到2030年将增长近一倍,约需70亿立方米。 2.城镇水务设施建设。当前的问题是城市水务基础设施不足,供水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严重滞后。2010年和2030年的城市污水排放量估计将分别达到40亿立方米和50亿立方米左右。 3.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城镇化规划。城镇发展要严格遵循与自然条件相协调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条件的可能;要顺自然、依水源、靠全局、有重点、重质量,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的建设,西北地区已形成“四带一环”的城镇格局。“四带”是指4条主要以省会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带,包括西宁—兰州—渭河流域城市带、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城市带、武威—张掖—酒泉河西走廊城市带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麓城市带。“一环”是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的城市环带。这种基本格局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也不应有大的改变。城市和城市带的发展规模不能超过当地水资源供应的可能。今后在开发工矿资源时,可考虑将生产基地与生活基地分开进行布局,或预先考虑替代产业。对已建的少数条件十分窘迫的工矿城镇,应及时加以调整。 五、合理配置水资源 (一)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与展望 1.近年来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也趋于变暖,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波动性。降水量变化有更大的区域性差异,其变化趋势不如温度明显。近50年来西北各地降水量的变化,呈现东降西升的趋势,其分界线大致在河西走廊东部。黄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幅度比降水量大。内陆河流域径流量有所增加,估计是由于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冰川融水有所增加。 2.对未来气候与水资源的展望。对未来50年西北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各方面专家都估计为变暖。对降水量的预测,各方面意见有很大不同。对于90年代以来,新疆等地降水量增多的现象,是属于西北全区由暖干型气候向暖湿转型,还是属于西北西部局部地区的转型;是属于长期的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还是仅属于年际的、10年的波动;有各种不同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即使转为“暖湿型”气候,也不可能根本改变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区的基本状况。 从战略角度考虑,应立足于“向最好方向争取,从最坏可能准备”,尽可能使今后工作处于主动地位。在目前河流径流量较大的新疆地区,应抓紧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大修复生态环境的力度,同时防止盲目加大社会经济的用水规模;在河西走廊东部的黑河和石羊河流域以及广大的黄河流域,是目前生态危机最严重的地区,必须立足于可能的不利情况,加强工作,决不可存侥幸心理。 在宣传报道西北地区气候转型问题时,要注意到增加降水的数量有限,原来的自然面貌并未根本改变,防止给人以盲目乐观的错觉。 (二)水资源配置的要求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总要求是: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合理用水时,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留有适当余地。为此,不但要统筹兼顾河流的上中下游,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复杂转化,以及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本区3大片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用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方面的关系上,有各自不同特点,需要分别加以分析并规定水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 1.内陆干旱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耗水,使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上中游的社会经济系统合理分享水资源。研究后认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耗水以各占50%为宜。 按社会经济平均耗水率为用水量的70%折算,今后内陆河流按用水量的最高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70%。根据2000年的实际资料,除新疆的国际河流额尔齐斯河、伊犁河,以及柴达木盆地的无人区河流外,其他河流的开发利用率都已接近或超过70%。因此,贺兰山以西内陆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应基本控制在现有规模,不再增加。超过规定限额所挤占的生态环境耗水,或通过从外流域调水补足,或坚决加以压缩,一定要保证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 社会经济用水的内部配置:农田灌溉用水应大力节约并逐步压缩。城镇和工矿发展必须增加的用水量除少数地区由外流域适当调水外,大部地区原则上由农业用水有偿转移,并提高水的回收利用率。 2.半干旱草原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 本区绝大部分属于半干旱区,天然降水形成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可以维持草原的天然植被,但不能形成可集中开发的地表或地下径流。因此,只可在一些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及个别有引水条件和地下水丰富的地方,适当建设人工饲料基地,少量用于发展社会经济。 如果没有可靠的地质勘探资料,证明确有可以再生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盲目大规模抽取地下水进行社会经济建设或植树造林。 3.黄河流域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缓解干旱年份的水资源危机。 近年来黄河流域特别是兰州以下一些支流的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不仅影响到这些支流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用水,也影响到黄河的出境水量。20世纪90年代,黄河出境的平均年水量(以三门峡入库水量表示),已从50—70年代的413亿立方米降至225亿立方米,其中1997年以来直到2002年,黄河出境的年水量都小于200亿立方米,严重威胁到黄河下游的社会经济用水和河道的冲沙用水。分析减少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的幅度远超过降水量的减少幅度,上中游社会经济用水量增加。 因此,西北地区黄河流域水资源要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建设要合理安排,主要应依靠天然降水恢复植被。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建设也应强调高效节水防污。为了缓解黄河水资源的危机,从长远看,还需要通过西线南水北调,适当补充水量。西线南水北调可能的调水量约为150—170亿立方米/年。 (三)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布局 1.对现有水利工程的评价。经过50多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努力,基本建成了开发利用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工程系统,支持了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上的局限,没有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致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粗放;二是水资源开发的过度。 2.近期的水利工程布局原则。近期的水利工程应以对现有和在建工程进行调整、更新、改造和配套为主,新建工程也应以地方的中小型工程为主,辅以少数的大型工程。对现有和拟建的调蓄水库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成效显著的要巩固,有安全问题的要除险加固;一些不利于下游生态和蒸发损耗很大的平原水库,要调整功能,有的应予报废或以山区水库替代;三门峡水库在小浪底建成后应调整功能,尽可能降低渭河入黄河口的潼关水位,为渭河整治创造条件;对拟建的大型水库,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在慎重考虑生态影响和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兴建,何时兴建。 3.近期有条件开工的重大工程项目。(1)陕西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2)新疆的北坡水资源开发工程和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3)青海的引大济湟工程。(4)甘肃的河西走廊综合治理工程和陇中引洮工程,其中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应尽早立项。(5)宁夏的扬黄扶贫工程和青铜峡灌区更新改造工程。(6)内蒙古草原区综合治理水利工程和河套灌区更新改造工程。(7)陕蒙地区黄河多沙粗沙区的水土保持工程。 4.在中、远期考虑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2)新疆从天山北坡调水工程。(3)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和大柳树灌区工程。(4)黄河中游水利枢纽和两岸灌区工程。 六、10项战略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在水资源最为紧张的新疆天山北坡、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以及陕西的渭河,目前都还没有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全面综合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量、质并重,城、乡兼管,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单纯地开发和修建水利工程。为此,需要调整现有的水利投资机制,满足为合理配置水资源所需的资金,改正现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要修订和完善有关地方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中一些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做法。 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的成败关键是:在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后,能否真正建成替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应打破部门界限,统一规划,让一些条件不好的退耕地恢复天然植被;与此同时,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集中使用农、林、水等各方面的资金,综合建设基本农田、饲料基地或经济林果基地。 退耕休牧还草必须与围栏、轮牧、小水利、人工草场等措施相结合。还必须加大投入,发展畜牧业,才能巩固退耕休牧的成果。 如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则需考虑适当外迁人口,实行生态移民,使人口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三)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组成了全球的大生态系统。人类与沙漠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与沙漠和谐共存,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相当多的地方,总结多年来防沙治沙的正反面实践经验是:“人进沙进,人退沙退”。 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防沙治沙应定位于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 西北地区的水土资源主要为农牧业所消耗,过度的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主要的是将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的传统农业转换到高投入、高产出、低资源消耗的现代农业的轨道,从破坏生态环境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建设。 (五)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 就西北地区来说,要求各地粮食自给存在两方面的实际问题:一方面,粮食在某种意义上是水资源的载体,在西北地区,按较先进的用水定额,1公斤粮食一般需水1吨(目前的平均水平是1吨水产粮0.58公斤)。另一方面,西北一些产粮区由于区位劣势,在全国卖粮难的情况下,这些地区卖粮更难。 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不强求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粮食自给和西北地区粮食自给。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调剂解决问题。只要保持土地的生产能力,粮食(包括饲料)供应不致有很大风险。 为确保安全,可考虑将黄河规划中的宁夏大柳树灌区,作为未来的粮食战略储备区,如有需要,可在南水北调西线建成的基础上建设。 (六)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意义,是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西北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工矿业中,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要防止脱离当地情况,盲目攀比城市化率的倾向。 (七)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决防治污染 防治污染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真正地提高认识,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管理,杜绝对污染项目的保护,并加大对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 对已经受到污染的水环境,应坚决及时地进行治理,以免将来付出更高的代价。 (八)实施少生快富的人口政策,消除贫困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调整人口布局,最终消除贫困现象。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少生快富”的有关政策,在少数民族中推行计划生育。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贫困地区尽快普及九年制教育。鼓励和支持西北地区以各种方式,输出劳力、引进人才。将宁夏西海固等一些全国最贫困的地区列为“十五”扶贫攻坚项目,加大综合措施的力度。在规划的自然保护区和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实施生态移民。培育地方财政实力,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开发资金渠道。 (九)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警惕黄河水资源的危机,抓紧准备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建议在2010年前完成包括生态环境评估的工程前期工作和开工准备,2015年争取第一期工程通水,2030年前后完成二、三期工程。 (十)建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综合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农、林、水和城建、环保、扶贫等部门,要统一规划,通力合作,使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有关省和自治区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协调机制。 结束语 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今后的大开发中,如何在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经过对各方面问题研究后认为,只要坚决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坚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并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是可以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提出了10项战略措施,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用水的效率与效益。这需要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更新观念,调整结构,提高水平;也需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端正认识,调整规划,完善政策。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西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在今后10年内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大西北,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伟大贡献. 环境管理论文:环境管理地理信息应用 【论文关键词】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它的基本功能,列举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对国内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阐述,并提出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建议。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空间统计分析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中特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叠加分析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 4、缓冲区分析是GIS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维和3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的重点领域,从GIS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发展EGIS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统一规划。 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的发展框架。 2、注重基础。 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 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影响EGIS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四、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环境管理论文:西部大开发环境管理 地理决定论: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秋风乍起的八月,整个新疆热气腾腾。短短一个月内,共有5个大型招商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山东、四川、湖南、上海等地的招商代表团联袂而至,据说已签了近两百个亿的投资协议,电视、报纸等媒体上一片欢欣鼓舞之声。 与新疆各界人士在一起聊天,免不了要谈起时下最热闹的“西部大开发”这个话题。谈到当前的“热”时,竟然连他们自己都难以相信这些协议最后会落到实处。一个在当地颇为活跃的记者私下里说:“每个招商会议来了好几千人,平均每人最低花费1万元,加起来就有好几亿。将这些钱支持新疆也够了,可能比那些意向性的协议还更实在。那些意向性协议上承诺的投资,天知道最后能落实多少?” 我于是想起去年在新疆的一次经历,那是与吐鲁番附近一个党校的教师闲聊。 这位教师当时对东西部地区差距表示强烈的不满,并且举上海与广东两个地区为例,认为这两个地区的人均GDP比新疆高得多,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具体表现。我认为,新疆与上海广东这两个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所决定的生态资源系统不一样,由此决定的发展程度也不会一样。新疆必须要承认这种先天的差距,走低能源、低消耗的发展道路。但那位教师不同意我的看法,只是纠缠在结果是否均等这一问题上。 部份人怀疑“西部大开发”究竟是否有实效,认为目前实在是有点虚热,担心又出现新一轮泡沫经济;而另一部份人则认为新疆的发展就是缺钱,只要有大量的投资注入,新疆就会获得极大的发展。我理解新疆人民急于拉平地区差距的急迫心情,但我们必须正视西部地区的资源限制,因为新疆地区缺水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而任何地区要开发,总得解决水源的问题,否则人将何以存活?至于从去年开始出现的那个大而无当的“水工程神话”,我一直觉得它与《伊索寓言》里山雀夸口煮海的故事差不多。随着对新疆的了解加深,这种关于资源限制的考虑也越来越挥之不去。我几度从乌鲁木齐市出发去那些或远或近的旅游景点,一路上总能看到一排排已经死去了的枯黄的白杨树,据说这种防护林工程就是因缺水而难以见效,栽种的树成活率不高。自从1984年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来,最先启动的是“三北”防护林工程。据当时见诸于报纸的各种报导,防护林工程启动以后,多年来困扰着北京的风沙开始减缓,扬沙日、浮尘日、沙尘暴日都大幅度下降。但是,荒漠化并不是一种荒漠的“入侵”,而是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国土整体“退化”,因此效用十分有限,北京的“后院”内蒙古和全国荒漠化趋势仍继续恶化。于是政府只好再扩大防线,开始建设太行山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等,一共构造了“五大防护林体系”,全部进入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八项生态保护工程之列。但这边种树,那边又在砍树,从全国总体情况看,陷入了“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恶性循环。 西部大开发就是在这个荒漠化日益严重的区域进行,让人不由得担心西部地区已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这一忧虑不是始自今日,从写《人口:中国的悬剑》一书开始,我就认定一个事实:人的生存,必须要受生态资源的制约。那种由自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提出来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实在是种完全彻底的唯心论。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社会发展得好些?为什幺有些社会始终在较低层次的生存问题上苦苦徘徊?近几个世纪以来,为了解释世界各地为什么发展不均衡这一问题,各学科都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历史的、哲学的、经济的,各种解释都曾领过一段风骚。独独只有一种学科解释始终未受到学术界的青睐,那就是地理学。曾有先贤进行过这种努力,比如孟德斯鸠就曾试图建立地理社会学,但由于他对地理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神学阐释,从而使还未诞生的地理社会学沦为学术界的笑柄,严重损害了这一学科的声誉,以后的两个世纪里,思想界一直在清算“地理决定论”。但是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类首先是环境的产物,而生存环境首先是地理环境,人类的生存质量确实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盘点西部地区的生态资源系统 人对自然的绝对依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水、土地、气候。 水是生命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而气候则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适合人类生存。从这三方面考察西部地区,前景并不乐观。打开中国的地形图,就会发现,中国的“三北”地区,即东北、西北、华北三地区约331.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4.6%),被地质学家称之为“乾旱、半乾旱和亚湿润地区”,其间80%(即262.2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实际上早已成了一片荒漠,这片荒漠化的土地竟占了中国国土的27.2%,也就是说,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胁之中。据原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的一次调查,“三北”地区的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基本上是以治理一亩,荒漠化1.32亩的速度在扩张。近二十年来土地沙化速度为年均2460平方公里,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荒漠化的原因是由于水源林与植被的破坏及超载放牧。专家们不止一次地发出警告:地形图上那些密布的桔红色小点,即被称之为“潜在发生荒漠化”的区域也正在以不慢的速度扩张。 很显然,这些荒漠几乎没有什么地面资源,不能成为“财富之父”。 与荒漠化同时发生的是河流的乾涸。首先表现为河流水量减少、断流、雨量减少,最后成为荒漠。无需回望遥远的历史,只要看看近二十年间死亡的河流就可知道情况的严重。在地形图上,已经没有水的乾涸河床以棕色虚线标明,在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至少分布着60多条;而在新疆几大沙漠周围,则多达100多条。西部的荒漠化,正是植被消失,众多河流死亡的结果。罗布泊曾经是一个面积2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随着孔雀河等河流的乾涸断流,1972年这个巨大湖泊终于死亡。新疆石河子的大规模屯垦,造成了玛纳斯河断流乾涸。黑河是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内陆河之一,随着黑河下游的断流乾涸,居延海也随之死亡。西部的其它河流与湖泊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位居内陆河世界第二的塔里木河也断流1/4,水量缩减到三十年前的1/10,从一条大江大河变成了一条水渠。 没有了生命之源,人类就不能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存。为了论证西部地区大开发是个可行的工程,这两年竟然有不少专家出面论证“南水北调”的可行性,搞出了一个庞大无比的“水报告”。这个可操作性极小的报告用科学的形式论证了从南方地区引水的可行性,全然没有考虑到工程需要付出的庞大成本,以及这一工程实际上是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曾有多个报告指出,中国现在其实是个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我们一共有七大江河,从南往北,依次是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滦河、大辽河和松花江。早在28年前,黄河已开始断流,奄奄一息。海滦河、大辽河与淮河近些年已经断流。可以说,今天整个华北平原已经没有一条常流河。水量丰富的松花江近几年也开始出现断流现象。七大江河中,有五条都陷入半死不活,濒临枯竭,只有水量最为充沛的珠江和长江干流暂时没有断流,但这两条河尤其是珠江已遭到严重污染,长江重要的支流嘉陵江已发生过好几次断流。如果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长江、珠江迟早也要步其它河流的后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水土条件最好的东南部也开始缺水,如果过度透支水源,就等于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大谈西部移民的可行性。全然不去考虑一个事实,那就是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的支撑力已达到极限。一次有关荒漠化的联合国会议提出,乾旱和半乾旱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的临界值为7人和20人,而目前中国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也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比如甘肃河西走廊绿洲地区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496人,最少的金昌市也有276人,远远超过了人口分布的合理密度。人口剧增和荒漠化加速恶化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当地一位通晓文博的青年陪我参观新疆博物馆,那里的出土文物表明当年新疆曾有过非常灿烂、富有特色的中亚文明。我问那位青年:这些灿烂的文明诞生之地一定是后来才变成沙漠的,有没有人研究过当地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历史变化?青年告诉我,没有成书的资料,但估计就是沙进人退,凝聚着人类智能与辛劳的文明被荒漠一片一片地吞噬。 一想到人类灿烂的文明被漫漫黄沙一片一片地吞噬,尤其是想到荒漠化进程正在一点一点地向我们逼近,那种人类在大自然肆虐之前的无力感就特别强烈。 近二十年来,新疆其实从来就没放弃过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地面资源在时代就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改革以来,认识到由于牧地大量被用作农地,水土涵养能力大大下降,生态劣化,新疆已被迫采取“退耕还牧”、“退耕还林”等措施。所以从地面资源的利用来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好环境生态,而不是中国式的开发——除了环境保护成为“开发”题中应有之义。对资源的开发,近十多年来新疆采取了所谓“一黑一白”的发展战略,所谓“一黑”是指地下蕴藏的石油,“一白”是指农田里种植的棉花,前者主要由国家垄断,后者虽由地方开发,但不是发出货收不回货款,就是受有关政策所限,基本上发挥不了什幺优势。这两年加上了所谓“一红”,即西红柿,但这种农产品经过加工所增加的附加值也很低,更兼西红柿酱始终也不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配料,所以仅靠这三大战略的实施推进,新疆无法达到东南沿海地区已经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理解新疆人民的焦虑,但我想得更远一些。 环保优先还是发展优先? 环保优先还是没考虑绿色GDP的发展优先?说到底这其实是个养鸡取蛋,还是杀鸡取蛋的问题。 我在美国黄石公园附近的波兹曼市议会旁听过当地议员们的竞选演讲,演讲题目是“发展优先还是环保优先”?这个竞选题目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大致情形是这样:波兹曼这个西部城市风景优美,那里的居民可以尽享湖上泛舟垂钓之乐。与美国其它地区比较,该地区发展水平偏低,家庭年收入平均两万左右,低于美国全国年平均收入3万美元的水平。联邦政府长期以来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食物券,免费供应鸡蛋牛奶等日常食品。当地一位律师告诉我,其实波兹曼市民只要改换一下思路,就能轻易摆脱贫困,因为当地有一个蕴藏量很大的白金矿,矿藏所在地的主人们大都希望政府批准他们开发,从而迅速脱贫致富。但这种意图却遭到当地其它人士的激烈反对,多年来这个地区的议会与其它公共组织一直就在环保优先还是发展优先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休。波兹曼绝大多数居民认为: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新鲜净水,漫步在树林环绕的河流湖泊之旁,比远离大自然的现代高水平物质生活要好得多。在台上发表竞选演说的议员们,在别的主张上有些差别,但在环保方面的看法却相当一致。 我国一些地区的做法正好相反,这方面已有许多惨痛教训。贵州有一个山区,十多年前还是一片青山绿水,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地上流淌着清清的溪流。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当地居民没有采取任何环保措施,进行土法炼铅。几年以后,空气中弥漫的铅粉等有毒物质将附近的树木花草等植物全都毒死,方圆15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再也没有一条乾净的河流与小溪,居民饮水需要大量从外地购买矿泉水。除了生态系统的彻底破坏之外,铅粉污染还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当地不少居民眼睛被铅毒熏瞎,得了不治之症。以人体健康与生存家园为代价所获得的人均收入提高,这样的“发展”对人类又有什么意义? 从新疆的哈纳斯湖回到乌鲁木齐以后,我无法忘记在哈纳斯看到的一切。那里有世上罕见的美好风景,但那里的森林正在流血,一辆辆运输木材的车每天川流不息地从哈拉斯开出,游人稍多点的地方,漫山遍野都可见到丢弃的垃圾。如此之美的风景与如此原始落后的“开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我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我在当地举办的两次讲座中,都对前来听课的几百听众讲,要建立绿色GDP,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必须将环境生态成本计算在内。过去二十年,我们确实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环境生态的保护却是一大败笔,如果要计算这笔成本,说不定还是负值,因为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我们已经断流的黄河,买不回淮河水系,买不回面积大幅度缩小的洞庭湖与鄱阳湖,买不回珠江水系,买不回我们另一条母亲河长江……,总之,逝者虽不可追,但往者却可鉴,正在进行的西北大开发,一定要引入绿色GDP计算方式,避免用这种破坏性极大的原始方式开发。最好一次到位,有了雄厚财力再从高起点起步,进行开发。 我对听众说,新疆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历史上它创造过非常灿烂的文化,博物馆里那些历经千年还颜色如新的织物,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是高水平的工艺品。是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吞噬了灿烂的古新疆文明,大家一定要爱护好今天的新疆。从地面资源看,过去新疆是开发过度,现在的“退耕还牧”,“退耕还林”都是正确的纠正措施。新疆的生态系统确实非常脆弱,一定要加倍爱护,不能让沙漠再继续吞噬绿洲…… 我还对听众说,现在的开发,面临的社会环境与时代完全不一样,那时的人力资源不需要计算成本与投入,国家也几乎倾尽全力进行财政倾斜。正是这种不计成本的开发,才有了后来的荒漠变良田。现在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迅速转轨,不可能再用财政手段倾尽国力进行资金投入,所以开发任何地下资源,必须要计算成本,一定要注意与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相比较。如果矿产的蕴藏量不大,开采年度很短,而投入购买设备的钱太多,用于供给开发者的生活成本太高,那就得计算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如果单位产品成本远远高于国际同类产品,那就应该放弃开采,宁可去国际市场购买,以降低社会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我向人们呼吁,要爱护哈纳斯湖。如果是目前这种粗放式原始“开发”,过不了几年,哈纳斯的美丽与神秘就要大打折扣。还有千万要记住,一定要停止砍伐森林,不要再让哈纳斯的森林继续流血。我不是新疆人,但我爱哈纳斯,因为它是大自然遗落在中国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千万、千万要守护好它,不要让它蒙上尘垢。 我再次强调,中国进行现代化,一定要尊重现实,考虑人口与资源的严峻限制。1995年,世界银行推出衡量国家财富的新计算法,把自然资源计算在内,中国的人均财富只能排名世界第162(这个排名到现在丝毫未变),是排名第一的澳大利亚的1/12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3。其中自然资本占的比例仅为3%(澳大利亚为71%),足以见中国人均资源的贫乏程度。且不说人的物欲永无满足之时,即便象许多中国人宣称的那样只求达到今天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人计算,实现十二亿中国人的美国梦,中国的资源总耗至少要扩大50倍。这组简单的数字告诉我们,不管我们觉得我们的要求怎幺合理,都早已注定了没有实现的可能。在严峻的资源限制下,中国应该放弃“赶超”战略,承认差距,走低能源、低消耗的发展道路。新疆也应该从现实出发,不要每天去与资源条件完全不一样的沿海地区攀比,设计未来的大开发战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经不起破坏性的折腾。内地那种只顾“经济增长”,不顾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开发” 一定要引为前车之鉴……江山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但每次“逐鹿中原”的结果,绝对不止那“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痛,还有生态环境的大破坏。九朝故都洛阳曾那样美丽,但几十次兵燹过后,现在只有一个龙门石窟还能证明昔日的辉煌;开封历史上曾非常繁华,但在历史的厚厚尘封下,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完全是一幅可怜可叹的破败相。历史上曾被《诗经》歌之咏之,长满各种珍稀植物、“河水清且涟漪”、林木郁郁葱葱的陕西,现在却只有一片荒凉的黄土,“荒沙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 上天赐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江山曾是如此美丽。是连绵不绝的战争、人口的过度增殖与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使我们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经意之间,失去了曾经无比美好的栖息之地。到了二十世纪,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人口高峰期,人口与资源的关系空前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开始干出一连串“要高山让路,让河水低头”的蠢事。我们完全忘记了,人与自然本应该和谐共处,而征服大自然的结果,就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 不少人总在理直气壮地说,世界资源应该共享。但我在此想问一句:一些国家将自己的家园折腾得一塌糊涂,有什么资格去分享人家精心维护的资源?要知道,在世界大同这个梦实现以前,人类毕竟还是得按照民族国家的疆界与准则生存。我们曾拥有无比美丽的栖息之地,我们再也不能破坏已脆弱无比的生态系统。要记住,爱护我们的山山水水,爱护我们的树林,就是爱护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未来。 环境管理论文:园路铺装环境管理 这里所说的园路,是指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园林的骨架、网络。园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下面是笔者在设计公园、人工森林所考虑的几方面问题,供读者参考讨论。 园路的功能园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园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园林景观一部分。总之,园路引导游人到景区,沿路组织游人休憩观景,园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回想杭州胡绪渭先生在讲解花港观鱼牡丹园时,对“梅影坡”的分析论述是极有启发意义的;对着梅桩,铺砌其倒影的地面。此情此景,让人浮相联翩,流连忘返。园路的类型和尺度一般绿地的园路分为几种: 主要道路。联系全园,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一l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目的,但又不失为园林一景。 这里要强调的有三点: 一是,园路的铺装宽度和园路的空间尺度,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两个概念。旧城区道路狭窄,街道绿地不多,因此路面有多宽,它的空间也有多大。而园路是绿地中的一部分,它的空间尺寸既包含有路面的铺装宽度,也有四周地形地貌的影响。不能以铺装宽度代替空间尺度要求。一般园林绿地通车频率并不高,人流也分散,不必为追求景观的气魄、雄伟而随意扩大路面铺砌范围,减少绿地面积,增加工程投资。倒是应该注意园路两侧空间的变化,疏密相间,留有透视线,并有适当缓冲草地,以开阔视野,并借以解决节假日、集会人流的集散问题。园林中最有气魄、最雄伟的是绿色植物景观,而不应该是人工构筑物。 二是,园路和广场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上述的路宽,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值。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是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60~7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草地,被喻为金子铺出来的,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很多规划设计,反过来夸大第五立面、铺砌地坪的作用,增加建设投资,也导致终日暴晒,行人屈指可数,于生态不利,不能不说是一种弊病。 当然,这也和园林绿地的性质、风格、地位有关系。例如,动物园比一般休息公园园路的尺度、密度要大一些;市区比郊区公园大一些;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建筑密集,铺装地往往也大一些。建筑物和设备的铺装地面,是导游路线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园路,是园路的延伸和补充。 三是,在大型新建绿地,如郊区人工森林公园,因为规模宏大,几千亩至万亩,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园路。建园伊始,只要道路能达到生产、运输的要求,例如,每200~500米,其密度就可以了。随着园林面貌的逐步形成,再建设其他园路和小径、设施,以节约投资。初期建设也以只建园路路基最为合理有利,如南汇的滨海人工森林公园。 园路的线型: (1)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园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2)园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园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上一页12下一页 (3)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4)园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园林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上海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园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上海园林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5)园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6)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园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7)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园路的铺装建议采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园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之所以如此建议,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1)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2)与园林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3)新建园林,尤其上海园林,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园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4)园林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5)园林绿地除建设期间外,园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6)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园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全园,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园路的铺装来表达园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园路所在其他园林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 quot;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笔者认为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们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按虹桥花园使用情况,厚150毫米以上块石路面(通车),包含至铺砌完成,价150元/平方米以内,弹街石价100元/平方米以内(以上未包含前期已施工碎石垫层)足比使用砼路而便宜。 环境管理论文:图书馆网络环境管理 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国内图书情报机构以及高校图书馆的定题服务开展研究,分析其定题服务开展状况以及网络环境下SDI的资源、工作、服务的发展,提出利用网络化的传输技术,启用专业的工作平台可满足量大面广的用户需求。阐明丰富的SDI资源、功能强大的SDI平台、专业的SDI工作者是SDI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专业化SDI的基础和保障。有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用户的需求有重要意义。 定题服务(SelectiveDisseminationofInformation,简称SDI)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情报服务,既体现出图书情报机构的情报服务能力,又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深受到图书情报机构的广泛重视。SDI围绕用户的课题进行收集、查找、整理、传递,帮助用户跟踪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节省用户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也深受用户欢迎。 一、传统的定题服务 传统的定题服务,是根据用户的需要,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跟踪检索,把经过筛选的最新检索结果,以书目、索引、全文等方式提供给用户。或是针对各个学科、各种课题,从前期调研、开题立项、中期报告到成果验收整个过程的文献检索服务。一般包括:用户到图情机构提出SDI填、交表格;图情机构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对课题展开调研,拟订服务方案;双方进行磋商,达成一致的;广泛收集文献信息;整理、加工;通知用户到图情机构取阅文献、报告;根据反馈意见,进行适当调整;按照调整约定进行收集、整理、提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SDI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资源得以扩展,交互更加方便,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资源的变化 网络环境使SDI可以利用的资源扩展为整个开放的信息网络,包括传统的文献资源、自建、购买或试用的各类电子资源和数据库,以及相关信息的二次、三次开发,包括从使用的角度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包括通过馆际互借、传递、推送、合作所实现的共享。 三、需求的变化 这些资源的使用需要一定条件,而机构的SDI能够通过深层次的服务帮助用户在竞争中占取先机。网络环境下,SDI需求已从以科研为主拓展到多种领域,教与学是高校增长较快的两个点。针对学科建设的SDI有“学科信息空间”、“学科BLOG”等多种表达方式,前沿研究、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各个点的信息都需要及时更新。具体到每个课题,在预研、申请阶段有题目的、查新、检索初拟的创新点的需求,在项目进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学科领域中已有成果、现实状况和发展水平及动态,需要相关的方法、专利、标准、材料、工艺、行业信息。高校教生普遍都需要对自己的课题情况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熟悉。 集体委托SDI是面向部分或单位的,是SDI在如立题评审、中期检查、结题考评、项目评价等治理环节的服务拓展,是对单位用户所委托的各种研究课题(包括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进行集中检索,提供书目、索引、文摘、全文或汇编等项服务。 由于企业治理者愈来愈重视竞争情报工作,不断加大投进力度,以及图书情报机构的公益性,近年来非学术性的课题悄然而至,并呈现上升趋势。 四、定题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 尽管仍然保存着面对面的服务方式,但几乎所有的机构都将新的传输技术应用到SDI过程中,用户可以选择以传统的方式、电话的方式、Email的方式申请服务,以及传递检索结果,用户在校园网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访问图书馆,甚至在家中(需开通远程服务)也可以及时将文献信息需求传递给图书馆,并得到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不必像从前那样非往图书馆不可,非常方便。 网络环境使用户的参与性增强,部分用户可以通过机构提供的工具,在一定范围内创建、修改、保存自己的要求,定制个性化的SDI。而机构可以依托相应技术,应用智能服务来发现、收集、记录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特征,解决用户对搜索引擎提供的大量信息无所适从的题目,帮助用户按照意愿进行检索,实现自动收集、分类、构造、排序……同时获取的周期也由用户自行确定,如选择“周”、“月”等。其中的推送技术(PushTechnology)打破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减少了用户上网搜索的工作量,将个性化的信息直接送给用户。 高校有着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研究群体和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创新型社会也使社会各界跟踪相关信息的需求大幅上升,为顺应这一系列的变化,多种多样的专业服务平台呈现在我们眼前,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KingbaseDL(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是一个可以根据用户的专业特征和研究爱好,向用户提供和推荐教学科学所需要资料和信息的服务平台。被用来进行数字资源检索、个性化推荐和在线咨询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利用IRS这个信息检索服务系统针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各个学科、各种目的的研究课题,以描述课题的主题词、关键词作为检索进口,从开题立项、研究中期、直到成果验收,开展全程的文献检索服务。使图书馆进一步参与到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成为师生的伙伴和向导。先进的专业软件平台以人性化服务的服务理念,架起机构与用户之间的桥梁,辅以如E-mail、BBS、短信、电话、Web表单、BLOG、FTP等多种传输、通讯、交互手段,使网络环境下的定题服务能够及时为用户提供动态性、研究性、主动性的服务,提供各种高附加值的、专业化的信息,不受地域界限的限制,不受时间的限制。能够及时、持续地为用户提供信息量大、密集度高的前沿信息、最新动态、研究探讨及其数值或报告,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用户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扩展,信息需求的增长,交互更加方便,对使用者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普遍进步。对SDI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逐步改变着SDI传统的服务。SDI平台的运用进步了图情机构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网络定制起步,服务主体的增加,参与意识增强,馆际互借、传递、推送、合作所实现的共享。不仅有助于机构扩大服务的覆盖范围、有助于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有助于机构改革服务方式、建立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用户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对目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电力工程的预结算编制也得到不断的创新与改进,当前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于正确的进行电力工程预结算的编制。文章将对当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质量方法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方法 1.前言 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内容是电力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之一,计价计量的其他依据还包括签订的合同,因此签订的合同中工程预算是确定的,也就无需再进行改变,合同的总价格也就相当于预结算价格。一般来说电力工程预结算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在清单计量项目制定工作方面要遵照规定的价格。计价标准一律要求统一。目前在我国,对于电力工程预结算价格管理还未形成正规的市场体制。因此,应当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市场的公平竞争活动进行科学管理,监督电力企业尽量节约使用能源资本,既要减少能源资本的过度耗损又要保证电力工程的总体质量。 2.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2.1监督管理机制缺失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奖惩系统,对于预结算报表缺乏有效合理的控制,并且许多组织施工的单位员工素质不高,其思想认识不够深刻,电力工程量由于这些原因往往过多,并且在工程的周边环境较为复杂,许多地质勘探工作不够精确,设计思想无法满足现实情况,对于工程的施工不断的进行调整导致工程量不断增加,在工作上导致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人员容易出现疏忽。 2.2重新核算的情况 对于电力工程质量进行二次复核的时候,容易将包含在内的工程质量内容进行重复核算,一些真正需要进行复核的内容却没有涉及,因此使得二次复核过程充满着错误,虽然制定了合同,但是对于双方当事人的约束力不够,许多条件存在着偏差。 2.3工程材料的价格控制缺乏合理性 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电力工程材料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有效的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对于工程材料的价格控制缺乏合理性,使得材料市场越发不健康,价格经常出现大幅度波动,在整个电力工程计价中,材料价格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因此工程材料的调控对于工程效益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3.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策略 工程的利益不受损害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于电力工程预结算的编制质量,每一个施工单位都应当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因此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3.1平衡各方利益 工程建筑市场日趋激烈,因此为了稳固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应当在工程投标中做到胜出,企业能否更加良好的发展依赖于工程能否获得利润,企业经营决策以及成本控制等活动也受到其影响。对于各方利益加以平衡,处理好各方关系,协调好各方工作,对于工程项目投标工作要严格管理,配备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对于工程预结算工作进行负责,为了刺激预结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当配套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检验,成立专门的计算部门,为预结算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保障。 3.2提高预结算编制人员的素质 对于工程的定额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预结算编制人员来掌握,对于工程使用的计价清单需要对于相关内容和规范加以熟悉,使用相关的计算方法来灵活掌握工程结算。随时更新关于计价方面的信息,并且做到正确应用,认真观察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形,对工程项目大部分的结构和技术工艺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据有关条例,找出索赔原因,并加以解决。面对新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其的价格定位要灵活控制,基于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应积极对员工进行培训,督导员工继续学习和深造。 3.3严格依照合同进行预结算 合同是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基础,依靠合同来完善预结算结果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公平原则来签订工程合同,电力工程建筑市场的主导是业主,在拟定合同中要避免违反公平原则的签订条件,虽然可以扩大业主的权利,但是违背了合理分配财务风险的原则。并且依据市场风险进行定价,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认真贯彻合同的约定,对于合同双方的权责利予以明确规定,提供工程预结算的良好依据。 3.4汇总收集预结算资料 在开始电力工程施工之前,应当搜集汇总相关资料,有利于保障预结算工作的整体性,顺利开展预结算工作,斌且减少核算过程产生的争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预结算人员应当搜集工程材料,包括项目合约、设计图纸、机械设备价格等,在确认工程施工以前进行合理分工安排,保障材料的完备性。有的工程项目往往要经过几年才能完工,因此保障材料的充足性是施工能够持续的关键。 3.5避免遗漏 遗漏的情况会导致企业收益受到损害,为了有效的避免遗漏的情况,结算人员在项目一开始的时候就应当参照设计图纸绘制项目施工的预结算,根据对比工程投标清单以及项目预算图纸,从中找出偏差项目、遗漏项目等,比如预算价格同合约价格有差异时,要立即向业主要求调整合约价格。在预结算编制工作时,严格参照审计后的图纸,将实际使用的材料量同抽样量相比较,并再次核查计算量。除此之外,须在工程施工时着重搜集有价值的证据材料,并保护好索赔的证据。 结语: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促使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体制结构也在发生转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质量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非常关键,文章对于预结算对于电力工程企业的意义进行分析,企业应当加强预结算工作的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水平与能力,从各个项目环节入手,对于预结算工作中的各个问题加以彻底解决,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的结算编制浅析 摘要:结算编制工作是电力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在竣工结算编制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论述了如何提高电力工程结算的编制水平。 关键词:电力工程;结算;编制 0前言 如何把已实施的工作内容,该得的利益,通过竣工结算反映出来,而使自身利益不受损失,是每个施工企业均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竣工结算也是施工企业考核工程成本进行经济核算的依据,是总结和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依据。电力工程与其他工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电力工程的结算也有别于一般工程的结算。 作为电力工程结算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施工方根据合同规定的结算方式进行工程量的计量与计价。如果采用的是固定总价合同,没有变更的话,那么直接向业主申请结算报告,合同价等于结算价;如果是综合单价合同,施工方根据施工图准确算出工程量,乘以综合单价,加上设计变更增加费用、其他索赔增加的费用,就构成了向业主申请的结算价。施工方结算编制人员编制完成汇总后,经本单位相关人员审核后,在规定时间内向业主递交结算报告结算书,等待业主最终的确认,以下从几方面谈谈电力工程的结算编制。 竣工结算的前提是企业领导重视,建立结算组织机构 在现行的电力工程建设中,施工企业在投标竞争中获得任务,但所接任务能否盈利,又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这就牵涉到经营策略、日常生产和成本管理、竣工结算等一系列环节,企业为保证综合效益,应正确处理好各环节的关系,为此要求企业领导能尽力保证各方面的有机结合,在重视投标工作的同时在结算编制方面也应配备足够的高水平的人员,让其参与投标决策分析。另外,为调动结算编制人员的积极性,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条件,对相关工程的结算成果进行检查考核,同时还可建立以公司、项目部、现场核算相结合的一整套的成本管理体系,为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很好的组织保证。 编制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是编好结算的基础 2.1 能正确理解定额内容,准确套用定额项目,能对定额项目单价进行必要换算,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合同条款对该调费用进行调整。 2.2 要及时掌握计价信息,(如各地的补充定额、规定调整的计价文件等)并能吃透精神,准确运用。 2.3 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工程现场情况, 掌握各分部工程的构造做法及施工工艺, 进行必要的签证和费用计算。 2.4 应懂得必要的法律知识,能主动把握索赔起因,根据索赔程序,利用索赔技巧进行索赔。 2.5 针对新材料、新工艺,能利用定额原理自行组价等。 为实现以上要求,就需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相关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和考试,如定额交底、预算编审人员资格考试(初、中级)、造价工程师资格考试等。同时,应建立个人利益与其水平及效果挂钩的制度,督促职工自我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3、签定公平合同条款, 为结算编制提供必要条件。 无论是电力工程还是其他工程项目,最终都要以合同为主要的依据,因此,合同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就显得十分的关键。从招标阶段,开始研究和关注的投标文件和工程结算的条款,直到完成整个合同。由于投标报价是投标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标书中的任何一个承诺将成为结算的依据。 从理论上讲,合同的订立应遵循公平原则,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往往难以判断一份合同的公平程度,所以承包商为签订一份有利的合同,仔细研究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特别是关于合同范围、价款与支付、价款调整、工程变更、不可抗力、工期、保险、违约、索赔及争端解决等条款,必须在合同中明确当事人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为最后的结算提供合法的依据和基础。企业、项目部主管合同负责人要一起参与合同洽谈,在洽谈中更好的理解合同精神和执行合同。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所签各种资料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以防利益损失。 注意收集与工程结算相关的资料,为结算编制提供充分依据 在电力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与结算工作相关的资料进行广泛收集十分必要,一方面它可保证结算编制内容的完备性,另一方面可保证结算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审核时产生过多疑问和矛盾。所有这些资料都和企业的经济利益相挂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工程的结算价款有关。 4.1 工程承发包合同,它是结算编制的最根本最直接的依据,因为工程项目的承发包范围、双方的权利义务、价款结算方式、风险分摊等都由此决定,另外结算中哪些费用项目可以计入。 4.2 图纸及图纸会审记录,它是确定标底及合同价的依据之一,也是电力工程结算编制的依据之一。 4.3 投标报价、合同价或原预算、中标书,它是实际做法发生变化或进行增减删项后调整有关费用的依据。 4.4 变更通知单、工程停工报告、监理工程师指令等。 4.5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记录、原始票据、形象进度及现场照片等,或调整、如何计算也都以此为据。 4.6 有关定额、费用调整的文件规定。 4.7 经审查批准的竣工图、工程竣工验收单、竣工报告等。 5、做好电力工程量计量与计价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电力工程是按实际工程量结算的,由于大多数电力工程招标时采用的是初步设计图纸招标,而结算时是采用施工图纸结算。作为电力工程结算编制人员,应该按施工图纸算准工程量再加上设计变更工程量部分以及索赔的费用,计算出工程的结算总造价。对于变更部分计价,根据合同规定的变更估价的原则采取相对应的计价原则。对于已标价的清单中有适用的,采用该子目的单价,有类似的就参考,没有的可按照成本加利润原则由双方协商后确定。关于非乙方原因造成的费用增加的计算.作为乙方应根据合同相关条款,根据所收集到的有效资料,及时地提出索赔报告和索赔依据,因此作为电力工程预结算人员,一定要正确把握工程索赔量价,使工程合同既能顺利进行,又要减少不必要的争议,也不损害已方的经济利益。 6、正确处理好公共关系是搞好结算的重要手段 结算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搞好电力结算,施工方除充分考虑自身因素外,还应正确处理与其他相关单位及人员的关系,同他们建立必要的经济合同关系。在工作中建立友好的协作关系。在各方面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合同履行上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从而来润滑结算各环节,为搞好结算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电力工程的有关结算工作,最终需要经过业主方和乙方双方的认可,作为电力工程项目的业主一方,他有可能自己进行审核,也有可能会委托其他的中介机构进行有关结算的审核,如果由其他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就会产生三方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作为施工的一方应该在结算过程中把彼此的关系理顺好,做到有理有据,不要危害第三方的相关利益,并且在工作中建立互信共赢的局面,让最终结算结果做到彼此满意。由于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大多由国家进行投资建设,所以作为一个电力工程项目,在进行电力工程结算以后,国家或相关行业部门还要对工程的决算情况进行审计,这就决定了每个由国家投资的电力工程的结算工作,都会牵涉到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7、总结 总之,搞好结算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而作为一个电力工程的施工企业,电力工程结算编制工作,无论是从组织机构的建立,还是到结算的最终结果的确定,都不能放松,这样工程结算工作才能做好,并为企业获得较高的盈利水平。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浅谈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探讨了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内容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用电量需求加速, 电网建设发展快、投资大。电力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重要手段。通过对预、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 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 使之更加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 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为决策层提供强有力管理依据, 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如何才能既快又好地做好工程造价的审核, 特别是预结算的审核呢? 一、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 1、审查工程项目是否符合规定 在审核中,查看定额编号、工程项目名称及规格,查看设计标准是否符合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的要求有无任意变更项目、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的问题;工程预结算的价值是否突破概算价值,有无超合同的现象,并分析工程结算超合同的原因;工程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有无应实行招投标的项目而未招投标情况存在。 2、审查工程量的真实准确性,把好工程量计算关 工程量审核是结算中最基础的数据。它直接影响计算直接费和其他各项费用,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工程量的计算是编制结算最繁琐的环节,计算规则多,工程量大,最容易出现多算、重算或漏算。因此,必须根据竣工图纸及其他相关资料以及现场情况,对工程量的准确性进行严格核实。有重大设计变更的工程量,应由设计单位修改设计图纸并出具设计变更通知书,还应附有工程量变更预算书,经相关部门会签后报省公司批准后方可纳入结算。 3、审查定额套用是否符合规定 工程造价定额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法令性,它的形式和内容,计算单位和数量标准任何人使用都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提高和降低。在审查竣工结算套用定额时应注意各专业的适用范围及使用界线的划分,套取定额编号计价时,必须看清定额的工作内容和材料含量,防止低工程套高定额子目或已综合的价格却又分成几个子目重复计算计取费用。 4、审查工程取费标准比例是否符合规定 取费主要审查有无人为提高取费类别的现象,取费类别与工程类别是否一致。取费应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及规定,结合相关文件如合同、招投标书等来确定费率。审核时应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执行的取费表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费率计算是否正确;价差调整的材料是否符合文件规定。 5、审查材料价格等是否合理 对装置性材料进行审计时主要审查有无价格不实,价格与实物不相匹配、是否进行招投标采购,这些都可作为疑点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向有关人员了解或进行市场询价来求得解答。目前电力工程设备、主材价格均要求按照省公司招投标的中标价格。 6、审查工程项目的隐蔽工程记录,变更签证单 在工程结算中隐蔽工程的签证常引起争议,因为签证人员往往在重视技术及时间的前提下,忽视了计费问题,结果签证中出现了在定额内已包括的内容重复签证的现象。再者建设单位的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亲临施工现场,掌握施工内容,做到签证内容与施工内容相符合,在现场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在签证单上只体现工程量和施工内容,绝不能体现工程费用。 二、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 1、在激烈的工程建筑市场竞争中,为了能够稳固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必须要做到在工程投标中胜出,但是对于赢得的工程能否获得利润,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关系到企业经营决策、正常的经营活动和成本控制、工程收尾结算等相关环节。企业要做到平衡各相关方利益,必须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企业领导者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协调合作,对工程项目投标工作严抓的同时,还要在工程预结算工作中安排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积极带动其参加工程项目的投标工作。为了激发预结算编制人员的工作热情,还要提供相应的奖励惩罚制度,对预结算编制人员的工作成绩进行检验,专门设立包含企业、工程项目部门、当场结算的综合成本计算部门,为预结算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2、要做好工程预结算工作,预结算编制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深刻理解工程中的定额知识,并对工程使用的计价清单要做到熟知及规范掌握,对于工程结算中需要使用的计算方法要灵活掌握。要清楚定额工程如何套用,能够快速进行定额工程的单价转换计算。要知道综合单价的组成模式,要正确运用合同中费用调整的方法。随时更新关于计价方面的信息,并且做到正确应用,认真观察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形,对工程项目大部分的结构和技术工艺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据有关条例,找出索赔原因,并加以解决。面对新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其的价格定位要灵活控制,基于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应积极对员工进行培训,督导员工继续学习和深造。 3、电力工程预结算工作是靠合同完成的,它是否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靠合同是否完善。工程合同的签订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于电力工程建筑市场的主导是业主,业主往往在拟定合同时,主观臆断地提出了许多有违公平原则的条件,这些条件无形中扩大了业主的权利,减少了应尽的责任义务,违背了要合理分配财务风险的原则。但反观另一面,由企业依据市场风险情况进行定价是合理科学的。因此需要企业严格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认真分析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政策方针,尤其是合同的包含范畴、支付费用、协调价格、工程变化等,必须在合同中对双方的责权利进行确定,为将来进行工程预结算提供良好的依据。 4、企业开始电力工程施工后,需将相关预结算工作的材料详细的搜集汇总,这样既可保证预结算工作的整体性,又能促进预结算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减少核算时的争议。所以预结算人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注重搜集汇总工程材料,重要材料包含:工程项目合约以及相关的补充条件,经过认定的项目整体设计图纸,机械设备的价格要严格按照规定的价格标准,报价投标书,项目施工准则,相关的技术认定等,在确认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分工安排,保证材料完备。由于工程项目完工需要几年时间,所以要确保材料能够充分体现当时的施工情况,才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预结算。 5、遗漏是工程预结算编制中最容易产生的失误,遗漏会导致企业收益受到损害。要有效预防遗漏,即结算编制人员在项目开始时,参照设计图纸绘制项目施工的预结算,比较项目预算图纸与工程投标清单,从中找出偏差项目、遗漏项目等,比如预算价格同合约价格有差异时,要立即向业主要求调整合约价格。在预结算编制工作时,严格参照审计后的图纸,将实际使用的材料量同抽样量相比较,并再次核查计算量。除此之外,须在工程施工时着重搜集有价值的证据材料,并保护好索赔的证据。工程项目中使用的信件和图纸都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系统整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在工程项目结束时更好地行使索赔权利。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有效方法探究 【摘 要】 文章通过对预算和结算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纠正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更加合理确定电力工程造价,达到预期有效的目的,从而保证目标管理的实现。 【关键词】 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控制方法 目前,电力建设过度的竞争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管理也越来越规范,施工单位的过度签证,导致了建设单位过分的压价,进而使合理的工程造价严重的失真。电力建设工程竣工的决算是电力施工企业根据招投标文件、中标结果、合同的规定内容完成的全部的承包工程,通过相关部门竣工验收,质量的合格,符合要求后,承包单位向发包单位办理工程竣工结算。工程结算直接影响着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利益,结算编审过程中由于工程造价的编审人员的地位和目的有所差异,编审程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差距是很正常的,如果差距太大,就会压制造价或高估预算。 一、工程造价结算失真原因 (一)、一些审核结算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进而导致的多报失真现状。 (二)、建设的单位在发包合同和现场签证时用词不谨慎,导致了结算和实际的预算有出入;施工单位对结算压的太紧,来提高结算的工程造价。 (三)、在电力工程量的计算方面,电力工程量计算是根据施工图、设计的变化关系和国家统一计的规则编制的,是结算编制的根本。 (四)、在材料价格方面上,根据电力工程所需的材料型号和材质不确定,也会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结算。 (五)、在费用的计算方面上,不按照合同要求设定金额,或者是因为合同上用词不严谨所导致高额定价都会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结算。 二、工程施工中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 (一)、尽早做好结算审核工作 在电力工程量的清单模式下,合同的执行过程就应该展开工程的结算工作。首先就是要对合同变更的审核,其次就是对工程清单项目的进行审核,因为电力工程量项目做出及时的核算,能很好的对工程的整体造价进行控制,及时的了解项目实际的投资状况。 (二)、合理审核结算工程量 电力工程量是工程费用的主要载体,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具有较强的弹性和隐蔽性,确定电力工程师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审核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结算上报的工程和实际工程量有着较大的出入。 (三)、工程单价套用上的审核 套用单价的审核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套用定额单价审核,对电力建设项目内容和电力施工图是否一致进行审核;2、换算定额的单价,直接套用在单价的基础上,对换算的内容进行审核;3、对补充定额进行审核,是对人工与机械单价的合理性编制的依据与方法是否准确的进行。 三、工程造价结算审核存在的问题 (一)、偷工减料,项目减少但是价格却没有减少。在电力工程中,电力施工材料价格往往会出现在定额规定中,但是实际上要根据市场的价格进行调整,材料差也是电力企业工程造价审核结算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可能会采用一些手段规避材料差,例如在电力施工材料的使用上,以次充好,或者对取消的项目不上报,造成了电力工程造价上的虚增。 (二)、有一些施工单位在工程上不采取定额报价的方式,却采取议价,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电力工程虚价的存在。 (三)、利用各种手段抬高工程造价,例如有的建筑单位抓住了要赶工程进度这一情况,索要赶工费用,但是电力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变化设计时,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索要变更设计的费用,对这些需要减少的变更并没有减少。 (四)、招标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电力建筑招标过程中到多采用实物工程量的清单进行招标,施工单位通过委托方的实物工程量的清单进行报价。 四、控制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有效措施 (一)、分组计算审查法 这种方法是把预算中的项目分为若干个组,把有一定联系的编为一组中,审核和计算在同一个组中的分项工程量,电力工程量中相同和相似的计算基础,判断同一个组中其它分项工程量的准确程度的方法。 (二)、全面审核法 实际上是审核人员重新编制的电力施工设计图的一种预算。首先要根据电力施工设计图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进行的工程和审核对象进行比较,根据定额和单位的评估价格来核实对象的价格。 (三)、重点审核法 这种方法和全面审核法差不多,和全面的审核相比就是审核的范围不同。这种方法主要侧重的是电力施工计算部分价格相对高和所占投资的比例的一种分项工程量的审核方法。 (四)、分析对比法 在总结和分析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基础上,找出同类的造价和电力施工中所用的工料消耗,根据用途、结构形式和地区的不同,将工程造价和工料消耗的指标整理出来。然后,将这些指标进行审核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项目工程进行重点审核,并分析其原因。 五、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注意的事项 (一)、工程造价的审核工作必须和施工方得合同相联系 施工合同是承包人作进行的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付款合同,电力施工合同具有一些属性,例如平等自愿原则、诚实守信的原则。我们在审计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电力施工合同的原则和具体意义,遇到问题时及时的解决,作出判断。 (二)、搜集资料,严把结算审查 电力工程竣工的资料包含:电力工程竣工图、设计的变更、主要材料合格证等,对工程不大的变更,可以在施工图上标明,不用重新制作图纸,对于电力工程量变化较大的要重新制作设计图。计划变更的通知必须由原有的设计单位下发,对一些工期较长的工程,价格的幅度很大,必须要分期对主要的建材建设单位进行价格的签证。 (三)、补充费用可否有依据 设计的变更部分,必须具有设计资格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才是合法有效的。变更原因造成的费用要相对减少。慎重对待电力工程中新工艺新材料的定价,就必须深入了解市场建筑材料的价格和品种。 (四)、熟悉专业知识,讲究职业道德 预算人员不仅要熟悉定额的计算,还要全面了解电力工程预算定额的组成,很好的进行定额的计算。预算人员还要掌握一定的电力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 总结 施工管理是企业的重要指标,在施工管理中,要保证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创新,从而在根本上控制了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工作。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特点以及质量改善措施 【摘 要】自改革开放一来,我国社会经济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那么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斗争中站稳脚跟,就要做好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预结算编制直接关系着电力工程经济价值,对电力工程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确保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尤为关键。本文主要对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特点及其质量改善措施两方面内容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特点;质量改善措施 电力工程预结算工作是决定电力工程造价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改善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是做好工程建设计划、投资管理、工程造价的重要条件,对提高电力工程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特点概述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是电力工程后期电力工程项目开展的重要依据,电力工程企业在预结算编制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操作,确保预结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从而为后期工程项目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那么一个电力工程企业要想做好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首先要了解预结算编制的基本特点,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具有一定的法定性能。电力工程项目价格在项目各个环节都比较稳定,它的这一特性降低了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难度,是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重要特点之一。第二,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其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电力工程各个项目的价格计算标准十分统一,电力工程企业在清单计量项目制定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定价格来进行,不得有按照自身意愿进行相关操作。第三,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对电力工程质量及进度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能够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投标环境。 2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现状分析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对电力工程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影响,那么要发挥其积极影响,需要全面优化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就目前我国电力工程企业预结算编制工作实施状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其最为突出的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点,部分电力工程企业对预结算编制工作质量管理监督的力度不够。一些电力工程企业发现自身内部预结算编制工作存在一些小问题并没有及时解决,没有建立严格规范的奖励惩罚制度,从而导致预结算编制工作内部一片混乱的状态。另外有些员工素质偏低,对预结算编制工作的认识力度不够,从而在预结算编制工作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预结算编制工作流于形式化,并没有发挥其本身的功能性及作用。第二点,为了电力工程质量,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复核,一些复核工作人员在复核过程中不够仔细认真,从而导致有的工程项目审核了多遍,而有的项目却被忽略,从而导致复核人员在二次复核中出现错误,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整体质量。第三点,工程材料价格不稳定,工程材料价格的上下波动及价格市场的不健康竞争会加大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的难度,会致使编制工作人员无法合理控制预结算编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3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改善措施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是电力工程企业内部的重要工作内容,是电力工程项目合理化进程的关键,所以要全面把握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那么要从根本上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还要从源头做起,同时控制预结算编制工作的全过程。以下是笔者对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改善措施分析: 3.1 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 (1)做好准备工作。要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应从源头做起,在开展预结算编制工作之前应全面搜集相关材料,比如电力工程勘察地质报告资料、工程施工图纸、施工环境资料及各类标准图集等,另外还要对施工技术进行研究,通过电力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为预结算编制收集工程计价依据,以此来确定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方法。 (2)预算与施工相结合。在计算电力工程量之前应充分了解工程额定总说明及相关附注,清楚掌握工程量计算原则。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施工图纸,从而掌握整个工程布局,了解电力工程的关键点,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对电力工程进行预结算编制。 (3)提高电力工程可预见性。若电力工程不具备可预见性,那么就无法保证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准确性及质量。在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程中,要想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就要全面提高电力工程的可预见性,对工程人员、材料、设备、技术、施工周期及工程变更等因素进行合理把控,另外在工程预结算编制中还要考虑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从而准确定位工程价格,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缩小电力工程预算与结算之间的差距。 3.2 合理控制电力工程结算 (1)做好资料收集与整合。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要明白搜集资料的目的,首先工作人员应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记录,掌握工程整体特点及工程设计意图,同时对于工程变更,要搜集工程变更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再根据这些资料科学编制电力工程施工方案及组织设计,确保后期施工的流程性与规范性,在编制过程中涉及到工程结算或者索赔的事件或做法要认真对待,因为这些资料极有可能会作为工程变更的重要依据。 (2)强化工程单价与工程量审核力度。工程单价与工程量审核是确保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重要手段,因为强化工程单价与工程量审核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避免工程预结算编制中的重算、漏算及多算等现象,大大提高了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工作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应重点对工程单价与工程量审核,单价审核就是对工程施工中的各项成本开支进行审核。在工程量审核中一般都是采用增减法、实算法、系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按照工程量计算原则对工程量进行有效核对,保证电力工程量与施工设计上完全相符。 (3)强化合同管理。合同是维护工程合作双方利益的有效证据,若不按照合同进行工程预结算编制,那么有些工作人员极易偏向自身企业,所以需要强化合同管理,在进行各项工程事宜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在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若合同中有不合理或者与工程实际不符的状况,应及时与对方进行交流,调整合同价款。另外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条约进行施工操作,认真贯彻合同内容及施工范围,这样工作人员在工程预结算编制就可以清晰对工程各个环节的预结算编制,合理控制工程各个环节的编制质量。 4 总结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在电力工程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做好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是确保后期各项工程项目顺利开展。那么要保证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应强化预结算编制工作力度,同时还要提高预结算编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工程各个环节入手,从根本上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对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方法的探讨 摘 要:针对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特点,以及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了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方法 1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就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正确地进行电力工程预结算的编制,是目前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电力工程进行工程量预结算编制的分析,如表 1所示 表 1 某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表 这份表格简单列出了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内容,是电力工程施工的依据之一,当然,还要根据所签订的合同对工程进行计价计量。假如签订的合同中工程预结算是确定的,则不需要做任何改变,即可向企业直接递交预结算报告书,合同总价格相当于预结算价格。施工方就要依据预结算表将工程量与单价相乘得出价格数据,然后汇总变化价格和索赔价格等,向承建方递交预结算价格。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具备如下特点: (1)对于电力工程的价格计算是具有统一性的,在清单计量项目制定工作方面要遵照规定的价格。计价标准一律要求统一 。目前在我国,对于电力工程预结算价格管理还未形成正规的市场体制因此,应当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市场的公平竞争活动进行科学管理,监督电力企业尽量节约使用能源资本,既要减少能源资本的过度耗损又要保证电力工程的总体质量。 (2)鼓励企业单位自觉呈报价格,进行投资的一方企业能够自行设定价格,企业单位通过市场调研,依据当时的市场价格,并考虑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最终确定价格,还可以依据工程造价部门提供的参考价格进行定价。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使电力工程逐步与国际模式靠拢,从而形成了全面的市场竞争体制。因此,要求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这样不仅对电力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起到了保护作用,还形成了公平公正的投标环境。 (3)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还要具有法定性能,因为电力工程的价格在各个环节均较稳定,所以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2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的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监督管理缺乏力度,针对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没有系统的惩罚、奖励制度;管理编制预结算报表单位缺乏合理的控制;同时组织施工的单位员工的综合素质较低,思想认识不深刻,这些都是导致电力工程量过多估算的主要原因。有些工程的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勘探地质时缺乏精确性,设计思想不能够深入延伸,缺乏应有的技术水平,造成了施工过程中设计的再三调整,现场的认证和勘察增多,工程竣工的基础资料不够详尽和细致,导致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人员容易出现工作上的疏漏。 (2)电力工程的质量进行二次复核时,工程预结算编制人员经常误将已经包含在内的工程质量内容重复进行核算,而对一些需要重新进行核算的工程质量内容却未曾涉及到,以致预结算编制人员在二次复核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由于合同制定缺乏约束双方的规约,相关条件存在偏差,这就为施工一方故意重复核算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进行工程承包中,没有详细规定承包的范围和条件,造成了“按实结算”。 (3)虽然近年来电力工程材料的市场越来越具规模,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工程材料的价格控制缺乏合理性,引起了材料市场环境的不健康竞争,以及价格出现上下波动的情况。我们知道在整个电力工程计价中材料价格占有率达到了 60%,工程材料费用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工程材料的良性调控对提升工程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3 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有效保护了工程享有的利益不受损害,每一个施工单位都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所以,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激烈的工程建筑市场竞争中,为了能够稳固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必须要做到在工程投标中胜出,但是对于赢得的工程能否获得利润,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关系到企业经营决策、正常的经营活动和成本控制、工程收尾结算等相关环节。企业要做到平衡各相关方利益,必须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企业领导者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协调合作,对工程项目投标工作严抓的同时,还要在工程预结算工作中安排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积极带动其参加工程项目的投标工作。为了激发预结算编制人员的工作热情,还要提供相应的奖励惩罚制度,对预结算编制人员的工作成绩进行检验,专门设立包含企业、工程项目部门、当场结算的综合成本计算部门,为预结算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2)要做好工程预结算工作,预结算编制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深刻理解工程中的定额知识,并对工程使用的计价清单要做到熟知及规范掌握,对于工程结算中需要使用的计算方法要灵活掌握。要清楚定额工程如何套用,能够快速进行定额工程的单价转换计算。要知道综合单价的组成模式,要正确运用合同中费用调整的方法。随时更新关于计价方面的信息,并且做到正确应用,认真观察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形,对工程项目大部分的结构和技术工艺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据有关条例,找出索赔原因,并加以解决。面对新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其的价格定位要灵活控制,基于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应积极对员工进行培训,督导员工继续学习和深造。 (3)电力工程预结算工作是靠合同完成的,它是否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靠合同是否完善。工程合同的签订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于电力工程建筑市场的主导是业主,业主往往在拟定合同时,主观臆断地提出了许多有违公平原则的条件,这些条件无形中扩大了业主的权利,减少了应尽的责任义务,违背了要合理分配财务风险的原则。但反观另一面,由企业依据市场风险情况进行定价是合理科学的。因此需要企业严格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认真分析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政策方针,尤其是合同的包含范畴、支付费用、协调价格、工程变化等,必须在合同中对双方的责权利进行确定,为将来进行工程预结算提供良好的依据。 (4)企业开始电力工程施工后,需将相关预结算工作的材料详细的搜集汇总,这样既可保证预结算工作的整体性,又能促进预结算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减少核算时的争议。所以预结算人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注重搜集汇总工程材料,重要材料包含:工程项目合约以及相关的补充条件,经过认定的项目整体设计图纸,机械设备的价格要严格按照规定的价格标准,报价投标书,项目施工准则,相关的技术认定等,在确认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分工安排,保证材料完备。由于工程项目完工需要几年时间,所以要确保材料能够充分体现当时的施工情况,才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预结算。 (5)遗漏是工程预结算编制中最容易产生的失误,遗漏会导致企业收益受到损害。要有效预防遗漏,即结算编制人员在项目开始时,参照设计图纸绘制项目施工的预结算,比较项目预算图纸与工程投标清单,从中找出偏差项目、遗漏项目等,比如预算价格同合约价格有差异时,要立即向业主要求调整合约价格。在预结算编制工作时,严格参照审计后的图纸,将实际使用的材料量同抽样量相比较,并再次核查计算量。除此之外,须在工程施工时着重搜集有价值的证据材料,并保护好索赔的证据。工程项目中使用的信件和图纸都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系统整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在工程项目结束时更好地行使索赔权利。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预结算部门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应加强预结算工作的力度,提高预结算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从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入手,彻底解决预结算工作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目的。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加强措施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特点,阐述了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期望达到提高预结算编制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工程; 预算编制 ;预算管理 1、电力工程预算概述 1.1电力工程与工程预算 根据建设性质电力工程可划分为: a)新建:企业新建设的项目。如:投建新的变电站 b)扩建:扩大企业内原有的生产能力或新增生产能力。如:扩大原有容量变压器或增设变电站主变压器。 c)改建:指企业为降低能耗,提高质量,节约能耗,而引进新的技术来改变原有的网络结构,对原固定资产进行整体改造。如:增改进出线、母线,改变输电线路电压等。 电力工程是扩大企业再生产,促进国民经济的重要工程,关系到各地区各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必须做好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而电力工程预算是电力施工管理的基础,关系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准确的工程预算,可有效的避免工程损失和资金浪费,因此必须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1.2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也应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一份简单的预结算编制包括:施工单位、工程项目、编号码、工程数量、项目工程费用等科目,并且具备以下特点: a)计价标准的统一性:电力工程计价标准具有统一性,因此在制定清单计量工作要遵循合同规定的价格。目前我国由于对电力工程预结算还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因此为了减少能耗,提高电力工程总体质量,应当科学管理市场公平竞争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 b)严格规范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电力工程项目也逐步与世界接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因此更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编制工程预结算,在保护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基础上,规范公平的投标环境。同时对于企业单位也要自觉通过市场调研,结合自身实力,呈报价格。 c)法定性能:由于电力工程价格在各个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大大降低了工程预结算人员的工作强度。 2、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1)监管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体系的监管缺乏力度,企业单位对编制预结算报表缺乏合理的控制,预结算员工综合水平偏低,思想认识不足,并且预结算编制中出现的问题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往往导致过多估算电力工程量。此外,由于建设预算体系区别于财务会计的成本核算,因此财务会计的监督作用得不到落实,失去了其应有的约束和监督作用,工程建设预算也经常出现预算超过概算、决算超过预算的现象。 (2)二次核算问题 在电力工程的二次复核时,工程预结算编制人员经常忽略需重新核算的工程质量内容,却对已包含在内的工程质量内容进行重复核算,导致二次复核出现失误。同时,缺乏约束双方规约的合同也为重复核算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工程承包中,往往因为没有明确承保范围和条件,造成“按实结算”的现象。 (3)物料价格控制不合理 尽管目前电力工程材料的市场初具规模,但对于工程材料的价格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材料市场产生了不健康竞争,价格起伏不定。由于整个电力工程计价中,材料价格大约占到60%,比重较大,因此对工程材料良性的控制能有效的提升工程效益。 3、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 针对目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各个施工单位都应高度重视并努力需找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结合工作实践,个人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提高预结算编制质量: 3.1电力工程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a)电力施工项目经济核算主要目标是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取得较佳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两算”对比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与分析,通过对比实际施工图预算与投标报价预算及时发现问题、防止多算、漏算,以提高预算准确度;通过对比进行核算单位工程各类材料消耗,确定本工程项目的成本指标。 b)编制施工成本计划:根据承包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机械设备及利用情况,参照以往类似工程的有关经济指标,进行测算调整,编制出本工程项目的成本计划。 c)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科学的管理方法可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减少或消除不利偏差。主要内容包括做好材料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人工、机械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施工管理费及其它成本控制与管理。此外对于索赔项目,应尽力整理索赔凭证资料,提高索赔成功率。 3.2把好施工管理关 a)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电力施工返修工程影响着工程费用,因此要及时发现和找出单项工程、分部工程及隐蔽工程的问题,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保证工程质量,降低返修率。 b)加强工程进度过管理: 工期的长短决定了管理费、工人费的多少,因此应加强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合理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降低成本。 c)加强工程变更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为避免电气工程管理人员不管算帐的问题,投资失控等问题,批准图纸、设计标准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要严格按程序进行。 3.3做好预算、概算工作 a)投资估算对建设工程预期总造价所进行的优化、计算,是进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判断项目可行性和进行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目标限额。因此预结算中要不断培养高水平员工,成立成立专门的综合成本计算部门做好投资估算工作。 b)预结算编制人员要深刻理解工程的定额知识、套用定额工程,不断更新计价信息,做到对工程项目结构心中有数。并且鉴于电力工程预结算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企业在灵活控制价格定位的同时,还要掌握合理调整合同中费用的方法。 c)施工方案的差异、技术水平差异都会导致编制的施工图预算的不同,因此在预算编制中首先预算人员要深入研究,不断掌握施工进度、工序要点,学习施工技术,提高对施工规律的认识;其次预算编制既关系到企业、集体利益,又是企业控制不合理项目投资的依据,因此要全面了解材料价格、工程的单项成本。对于涉及到施工图纸变更的,应及时核对工程量,及时列入工程量结算清单,做到一目了然。 d)在现场施工管理中,预算人员应该深入了解施工方法及施工工期,及时查漏补缺,对施工期间超出或增加预算额的项目,应严格审核把关,杜绝铺张浪费。在预结算审核时,施工人员应及时向预结算人员反馈施工详细情况,方便预结算,使预结算工作做到准确、及时、具有针对性。 3.4处理好遗漏工作 要求预结算编制人员在项目开始依据设计图纸,绘制项目预结算,对比工程投标清单,找出遗漏或偏差项目,作出合理的调整。如:预算价格与合同价格不同等。在实际编制工作中,严格按照审计通过的图纸,把实际材料量与抽样量进行对比,再次核算计算量。并且为了保卫索赔权利,还要做好有价值证据材料的保存工作,项目中图纸的系统处理工作。 4、结语 电力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预结算部门更是工程项目中的重中之重。企业必须要加强预结算工作的力度,要求预结算人员严格遵循电力建设的规章制度,提高预结算人员的职业素养,从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入手解决预结算工作中的问题,以实现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目标。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控制措施 摘要:电力工程结算审核是明确工程造价的主要途径,属于工程造价管理的一部分,该项工作能否做好直接关系着工程造价。基于此,文章针对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结算审核;控制措施;工程造价管理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电力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一路攀升以及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电力工程不管是总造价还是单位造价都相应地增加了。怎样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如何对工程造价的上涨进行有效控制,是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前期对电力工程结算审核进行的策划 1.1 保证合同的公平性,为结算审核提供依据 结算工作的前提条件和根据均为合同条款,合同是否完善及其表达方式往往决定着结算结果。所以,建设方为使所签合同最大限度地对自身有利,务必要熟悉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比如《招投标法》以及《合同法》等,要对其条款进行认真研究,尤其是和工程变更、违约、合同范围、索赔、价款及其调整和支付、保险、不可抗力以及争端处理等有关的法律条文,要在合同中规定有关方面的权利以及义务,以保证结算工作有法可依。 1.2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招标方式 电力工程在招标时仅具备初步设计图纸及概算文件,所以通常会在初步设计概算的前提下选择固定总价招标的方式。这就使得承包商往往要在工程量方面承担较大的风险,增加了结算过程中发生合同争议的可能性,阻碍了结算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延迟工程进度。所以,在进行招标文件制作的过程中,应选择一种主要承包法结合一种辅助承包法的方式。在初步设计环节,对工程量概算子目的准确性有较高要求时可选择总价承包法;对工程量概算子目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时可选择固定单价承包法。这样有利于减少承包商在工程量方面承担的风险,避免争议问题,保证后期结算审核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部分单项工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选择施工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方式进行招标,该类招标法有助于避免合同争议问题。 1.3 建立结算审核部门,明确结算审核步骤 招标模式不同,则在结算审核工作上投入的人力大小也会有所区别,不过不管采取哪种模式,建设方都必须建立自身的结算审核部门,培养一支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丰富、技能水平较高的队伍,只有如此才能展示其在电力工程结算审核工作中的作用。结算审核部门不隶属建设方的任意机构,其实质是和工程有关的各个部门的一个集合,比如建设方及受其委托而且经验丰富的第三方以及监理方等,由它们根据建设方所定的审核步骤对结算实施全方位审核,以防止承包单位对合同清单结算或者是变更项目进行过高估算,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1.4 对结算人员开展相关培训 要想保证结算审核编制有一个较高的水平,首先必须对结算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因为电力工程结算审核工作的管理不仅涉及到各方利益,而且引导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结合市场对电力工程结算审核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积极开展以工程造价以及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 2 电力工程开展过程中对结算审核进行的控制 2.1 收集各方资料,为结算审核提供便利 电力工程开展过程中,广泛收集和结算审核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料是非常关键的,该项工作是否做到位直接影响着结算审核能否正常开展,影响着审核过程中是否发生过多争议。所以,建设方务必要尽最大努力收集齐全这些资料:(1)原预算,投标报价以及合同价格。这是具体做法出现了某种变化亦或是存在增减删项后对有关费用进行调节的依据。(2)承发包合同。该合同是结算编制的主要依据。这是由于不管是承发包范围以及风险分摊办法还是各自权利义务以及价款结算方法等均由其直接规定。与此同时,结算中何种费用能够计入及其调整、怎样计算等也均以合同为依据。(3)原始票据、现场照片、施工组织设计、形象进度以及施工记录等。(4)图纸及其会审记录。这主要是用来明确标底及具体的合同价格。(5)监理工程师下达指令,变更通知单以及工程停工报告。 (6)通过审核得到认可的竣工报告、竣工图以及竣工验收单等。(7)对费用或者是定额进行调整的相关文件。上述涉及到的资料在项目管理中,由不同管理机构及其人员负责。就施工项目管理整体来说,工程建设方要从大局出发,科学分工,尽可能维持资料的完整性。与此同时,还要及时为结算审核机构及其人员提供资料,只有如此,这些资料才能在结算审核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2 对单价选取或者是定额套用进行审核 结算计价方式包括两种,一是定额计价法,二是清单计价法。选择定额计价法的电力工程,其实质就是以定额规则为基本依据,以定额子目内容为参考套入工程量,计算出费用,不过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定额单价套用往往出错的可能性较大,具体包括这几个方面:(1)人为减少或者增加项目套用定额的等级或者是规格。(2)对定额内的工作内容可以分开重复冒报,也可以将其合并少报。(3)所补充定额未得到审核批准就计入了结算。(4)不遵照定额要求的换算方式做换算。 选择清单计价法的电力工程,在确定其工程量单价的过程中要坚持这些原则:(1)合同中存在和该项目类似的单价,这时可以该类似单价为参考进行套用。(2)合同中不存在适用单价也不存在类似单价,主要由承发包单位给出合理单价,通过对方审核认可后再实施。(3)合同中已存在和该项目相适用的单价,根据此单价直接套用。在具体实施时,所选单价项目通常都和合同中项目存在一定的区别,此时如果承包单位所给单价太高,而建设方所给单价太低的话,二者就不能达成统一,就会出现争议和纠纷,这样工程结算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完成。鉴于此,双方可通过协商一致后选择一家经验丰富的造价咨询中介公司加以委托,进行独立审核;或者是委托电力工程当地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处理纠纷和争议。 2.3 对工程量进行科学合理的审核结算 工程费用的依据就是工程量,但是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工程量不仅弹性较大,而且隐蔽性较强,因此准确计算工程量对整个工作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结算审核中结算而且上报工程量和真实工程量不一致的现象会经常出现,经过全面分析后我们发现了原因,具体包括:(1)施工方将其所做的一些工作以整体进行结算。(2)部分项目发生了变更,比如减少甚至取消,可是依旧按以前工程量将其计入结算。(3)在不同处重复算工程量。(4)施工方专门夸大甚至增加工程量及其施工难度。对于这些现象,要在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对监理工程师、竣工图、现场以及隐蔽验收单等进行严格查验的方式,找出多余工程量将其扣除,发现漏报工程量将其添加结算,以避免建设方以及承包商的经济利益受到任何损失。 2.4 对电力工程结算误差进行分析 工程结算与建设方以及施工方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在结算编审时因为编审人员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比如目的、地位以及立场等均不同,此外不同的编审人员其专业水准也不一样,所以编审结果出现差异也是很正常的。不过如果差异太过于显著,就有专门压价或者是高估冒算的嫌疑。因此务必要对工程结算误差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处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最大限度节省资金,保证各方 利益。 2.5 结算过程中其他费用要根据其具体性质进行审核,做到科学分担 其他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四种:(1)市场价格变化导致的价差费用。(2)政策性费用。(3)采取激励机制导致的费用。(4)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费用。其他费用要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计入结算,选择固定总价方式的合同禁止发生任何变更和调整,可以变更调整的要以规定步骤及其方法做出变更。与此同时,合同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条款,要以国家目前实行的法规规定以及解释等为依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结算审核是在考虑我国现今建设工程市场的现状以及国情的基础上选用的措施,要想保证电力工程结算审核工作的整体质量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异常复杂,因此作为一名结算审核人员,要想使结算审核更加科学合理,就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只有如此才能使编制出的结算审核与实际情况相符,才能有效处理现今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胡乱压价、投资失控以及高估冒算等现象,才能保证合理有序的咨询市场。 作者简介:张月兰(1972-),女,山西吕梁人,同煤国电王坪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计划部副主任,经济师。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措施探讨 【摘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分析影响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因素,然后重点探讨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结算审核;措施 项目工程的结算审核主要指依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定额、工程消耗标准以及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参数、施工图纸、工程的实物量、有关设计变更及工程签证等,以施工承包合同为基础进行的工程造价审核,该审核结果将作为承发包双方履行结算的科学依据,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和依据。由此可见工程结算审核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规范、服务与引导意义。因此笔者结合工作经验,浅谈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措施。 一、影响结算审核的因素 结算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除按照以上依据外还必须考虑电力行业自身的一些因素, 对症下药: (一)结算审核必须适应目标工期的要求, 对提前工期有所反映 根据现阶段电网缺电的状况,电力工程一般时间要求紧、工期要求短( 输变电工程还需考虑停电时间安排等问题),实际上招标工程的目标工期往往不能等同于工期定额, 而需要缩短工期。承包人此时要考虑相应的施工措施费, 增加人员和设备的数量, 这样就势必增加工程成本。因此编制结算审核价格时, 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把增加的费用列入结算审核。 (二)结算审核必须适应招标方的质量要求,对高于国家验收规范的质量因素有所反映 首先应按照国家有关的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作为合格的建筑产品, 按国家规范来检查验收。而由于招标方提出高于国家验收规范的质量要求, 为此承包人要付出比合格水平更多的费用。因此, 结算审核的计算应体现优质优价增加相应费用。 (三)结算审核必须适应建筑机械、材料采购渠道和市场价格的变化, 考虑材料价差因素 应主动收集、掌握大量的第一手相关资料, 分析确定恰当的、切合实际的各种基础价格和工程单价。切实注重施工机械设备选型。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认真分析、合理选择, 力求经济实用、先进高效,切忌生搬硬套、脱离实际, 否则将直接导致定额选择和单价分析的偏差。 (四)结算审核必须合理考虑本招标工程的自然条件和招标范围等因素,以确保编出合理的结算审核书 在电力系统的送电线路的审核过程中, 现场的勘察至关重要, 因为它关系到现场施工运输、施工措施费用的考虑问题。如果不去实际踏勘, 很难做出正确的并符合实际的结算审核。 例如: 对于1000 万元的220千伏送电线路工程,人力运输每100 米的改变可能就造成造价20~30 万元的变动, 一个材料中转地、牵张场的设置可能影响到施工整体部署, 跨越江河、水库的措施费用动辄差距以10 万元计。变电工程的编制过程中, 现场的勘察也很重要, 因为前期工作的进展情况(如土方平整、周围水源、电源)、周边环境的好坏都会给施工造成影响。另外招标范围的确定也显得很重要, 因为它关系到造价的费用的考虑问题, 只有明确了施工招标的范围,做出的结算审核才能符合业主的招标要求。 二、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有效措施 (一)签订公平合同条款,为结算审核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结算工作是在合同基础上进行的,并以合同条文作为理由和根据,结算的结果常常取决于合同的完善程度和表达方式。因此,建设单位为签订一份有利的合同,应依据《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及《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等文件,仔细研究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特别是关于合同范围、价款与支付、价款调整、工程变更、不可抗力、工期、保险、违约、索赔及争端解决等条款,在合同中明确当事人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为最后的结算提供合法的依据和基础。 (二)采用合理的招标方式 电力建设是典型的“三边工程”,招标时只有初步设计图纸和初步设计概算文件,因此一般是在初步设计概算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总价招标。这样加大了承包商在工程量上的风险,造成结算时经常有合同争议产生,影响结算工作顺利进行,有时甚至还会影响工程质量及进度。因此,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可以采取一种承包方式为主、另一种为辅的策略。对初步设计阶段工程量相对准确的概算子目可采用总价承包方式;而初设阶段很难准确把握的工程量概算子目则采用固定单价承包方式。用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承包商在工程量上的风险,减少争议的发生,使得后期结算工作顺利进行。 另外,对于一些单项工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施工图工程量清单招标,这种招标方式对减少合同争议的发生更有利。 (三)建立合理的结算审核机构及审核程序 不同招标模式下的结算审核工作所需要投入的人力是不同的,但无论何种模式,都需要建设单位建立健全结算审核机构,形成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相当专业知识的结算审核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工程结算审核中的职能作用。我们所说的结算审核机构不是指隶属于建设单位的某一个部门,而是与工程相关的不同单位的部门集合,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委托的有经验的第三方等,由它们遵照建设单位制定的审核程序对结算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审核,减少承包方对变更项目、合同清单结算项目的高估冒算,从而控制工程造价。 (四)全面收集相关资料,为结算审核提供充分依据 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与结算工作相关的资料进行广泛收集十分必要,它可保证结算审核的顺利进行,避免审核时产生过多争议。为此,建设单位应注意以下资料的收集,如工程承发包合同、图纸及图纸会审记录、变更通知单、工程停工报告、监理工程师指令等。很多资料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和人员,从整个施工项目管理而言,工程建设单位应统筹安排,合理分工,确保资料的完整。同时,应及时提供给结算审核部门或人员,确保这些资料在结算中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合理审核结算工程量 工程量是工程费用的主要载体,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隐蔽性,确定工程量是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审核过程中经常会发现,结算上报的工程量与实际的工程量有较大的出入,综合分析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有些变更减少或取消的项目,仍按原先工程量进入结算;2.施工单位故意夸大或加大工程量和工程难度;3.施工单位将自己完成的部分工作按整体进入结算;4.在不同的地方重复计列工程量。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要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查验竣工图及隐蔽验收单、现场勘察、询问监理工程师等方法,将多列的工程量扣除、漏报的工程量添加进结算,从而切实保护建设单位和承包商的利益不受损失。 (六)在结算中其他费用的审核应区分费用性质,合理分担 其他费用可分为四类:1.政策性费用;2.施工中发生的费用;3.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的价差费用;4.实行激励机制产生的费用。其他费用的计入应根据合同的规定,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包死的不得再进行调整,允许调整的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调整。同时,对于合同中规定不详细的地方,应注意依据国家现行有关法规、规定、解释等,如财政部和建设部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办法》、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 三、结束语 总之, 工程结算审核是针对我国目前建设工程市场发育状况和国情而采取的措施,具有“建设中国社会主义” 的特色。在一定时期内, 我国工程建设项目中结算审核的编制与确定仍是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提高工程结算审核的质量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复杂工作, 结算审核人员要完成更加合理的结算审核,,只有不断努力学习相关的造价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并总结经验, 才能编制出反映实际的工程结算审核, 解决当前电力工程建设中随意压价、高估冒算及投资失控等问题, 才能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 维护咨询市场正常秩序,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结算的审核工作 【摘要】本文依据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及其结算审核工作的重要性展开了电力工程结算审核工作的科学探讨,并就工程结算审核的前期策划与具体审核阶段制定了科学实践策略,对提升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准确性与高效性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电力工程;结算;审核 1 前言 项目工程的结算审核主要指对与项目有关的定额审核、具体的施工材料消耗标准、相关费用等级以及施工环节中的材料、人工、设备投入费用、施工图纸设计费用、工程的其他实物量、有关施工变更、设计变更的材料及签证依据等进行的工程造价审核,该审核结果将作为承包、发包方履行结算的科学依据。由此可见工程结算审核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规范、服务与引导意义。因此笔者以电力工程的结算审核工作为例,展开了全过程审核的细化探讨,意图通过综合的实用分析为结算审核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电力工程项目结算审核的前期准备与策划 在电力工程项目结算审核开始之前,建设单位应做足充分的前期准备,通过周密的策划确保结算审核工作全面到位、顺利进行。首先应与施工单位签订一份公平、细节完备的合同条款,从而为结算审核工作提供科学的考察依据与良好的工作条件。在结算工作中,合同是最具约束力的结算基础,因此在履行结算的过程中工作进行的是否顺利,双方是否能较快的达成结算协议均取决于合同的完整细化程度、表达准确清晰度与明确合理性。因此,要想签订一份对双方均有力的合同,建设单位应充分遵循相关的合同标准、建筑、招投标及施工等法律法规进行细化的研究与完善的前期准备,尤其注重对合同的约束范围、相关工程的价款与支付环节、必要的价款动态调整、工程设计与施工变更,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工程造价增加、工期的约束、突发事件的保险条款、违约、索赔事项及双方引起争端时的解决条款等应进行逐条、逐项的明确规定,将双方在电力项目建设直至竣工结算的全过程中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均明确到位,从而为顺利的结算提供良好的合同支撑与法律基础依据。另外基于电力工程的三边化特点,即在招标期间仅能用初步设计的图纸与概算文件进行工程量总价的确定招标,这必然会进一步加大承包商承担工程量变更的风险,甚至造成对整个电力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的影响。因此在结算前期我们还应合理的选择招标方式,例如在编制招投标相关文件中采用以承包方式为主的策略,对于初步设计阶段中能相对准确预期的工程量采用总价的承包方式,对于难于准确概算的其他子项目采用固定单价的承包方式,以降低承包商工程量承担方面的风险,并进一步减少双方在履行协议中的争端问题,使后期的结算工作顺利完成。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单项工程,我们还可以在项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依据施工图的工程量清单招标方式,从而进一步降低合同争议的风险性。当然工程结算审核进行的科学与否、高效与否关键在于审核方是否能依据科学的审核程序,成立专业的结算审核机构进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合理审核,因此建立统一的审核机构、明确合理的审核流程是十分必要的。招标模式的不同其结算审核中所需要的人力投入也不尽相同,但无论采用何种核算模式,建设单位均需要形成专业的核算机构,建立一支配备精良、具有丰富核算实战经验、专业知识完备的综合审核结算人才队伍,在结算审核中发挥重要的审核评估职能。 3 电力工程项目结算审核的全过程控制 3.1 尽早开展结算审核、全面搜集审核资料 工程结算审核工作并不应等到工程全面竣工后再进行结算审核,而应在工程量的清单模式下以及合同执行的过程中就开始着手进行工程结算的审核,首先应对合同中约定的变更项目进行及时审核从而使建设单位能尽早的了解工程实际施工运营情况,并合理的审核合同中确定的变更金额,杜绝争议的发生。接着基于初步设计中工程量确定准确度较低的情况应对清单项目中的工程量及时进行全面核算,从而形成一种对电力工程整体造价的实时动态控制,使建设单位能及时掌握项目工程的运营及投资情况。另外我们还应全面搜集电力工程项目关于结算审核的相关资料,以避免审核过程中因缺乏依据双方产生过多的争议。在完善的搜集准备中我们应尤其注重对结算编制提供最直接依据的电力工程项目相关承发包合同资料进行搜集,合理明确工程的承发包权责范围、建设施工双方承担的权利及义务、工程价款以何种方式结算、风险的分摊怎样进行、在结算中哪些项目费用允许计入进行调整,如何进行计算等。同时还应注重对体现标底及其合同价格依据的施工设计图纸与会审记录的搜集;反应实际施工变更或项目增减调整费用依据的投标报价资料、合同价格及原预算资料的搜集;相关工程变更通知单、停工报告单及监理人员的工程指令资料的搜集;施工过程中的组织设计、相关施工记录、原始工程价格票据、施工进度形象与现场施工照片资料的搜集;相关工程定额、工程费用调整文件法规资料的搜集;批准通过审查的竣工图、工程竣工环节的验收单及竣工报告等资料的搜集。 3.2 合理审核结算工程量、科学选取工程量单价,推进独立审核 合理审核结算工程量是明确工程费用的主体依据,由于其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与可调整弹性,因此对工程量的合理确认是影响整个结算审核科学开展的必要保证,也是审核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审核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上报的结算工程量与实际发生的工程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由于一些工程变更会直接取消或简化一些电力工程项目,而结算过程中却仍然按原工程量计算、施工单位一方恶意夸大工程量或增加工程难度以获取更多结算金额、施工单位将部分完成的工作按照整体完成的工作进行计算、重复列计工程量计算等原因导致双方工程量结算出入较大。依据以上不良现象,在审核计算工程量中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科学探究的原则,通过强化竣工图的检查验收、对隐蔽验收单的核查、与监理工程人员进行实时沟通、深入实地的现场勘查等方式合理的将重复列计、多列计、虚假列计的工程量予以扣除,同时对于漏报的工程量进行合理添加,从而完善保护承建双方的共同利益与合法权责。在依据工程量清单进行工程计价时,我们应科学遵循如下原则,当合同中包含了适用于该项目的单价选取,则按照合同进行单价套用;若合同中出现类似的项目单价,则可按照类似单价履行套用;若合同中没有包含适用此项目单价或类似的单价则由承包或发包人提出适宜的单价并通过双方确认后予以执行。通过实际操作我们不难发现项目单价的计价选取中合同中能够适用的条款较有限,而依据承包方建议的单价又过高,与建设单位之间无法达成价格协议,这样僵持下去必然会引起纠纷,导致延误结算时间。依据此类情况笔者认为双方可达成协议,共同委托第三方有一定经验的造价咨询单位或中介机构展开独立审核,或者提请相关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进行统一咨询,从而使双方就工程量单价尽快达成均满意的价格标准。 4 结语 电力工程结算包含了众多科学的技术原理与经济评审方式,同时还涉及到许多法律法规标准与手段,导致其项目结算审核的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建设单位审核人员只有科学掌握专业的审核素养与高水平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技术,充分做好前期审核准备,明确合同签订及竣工结算全过程的科学组织控制,才能合理的引导控制工程造价,并最终实现电力工程建设服务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本文总结了行业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探索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以工作人员为主体,从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各个环节入手,使目前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让电力工程预结算的编制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策略 一、电力工程预结算的特点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的竞争极为强烈,电力企业要想在这竞争中站稳脚跟,就需要在电力工程的预结算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以及创新。对电力工程预结算进行正确的编制,这就是电力企业在当下最重要的目标。电力工程进行预结算编制(以某电力工程为例)的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中显示了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内容,这就是电力工程施工的依据之一,当然了,除此以外,施工方还要对工程进行计价计量,而这是依据所签订的合同的。如果在前期签订的合同中,电力工程的预结算是正确无误的,那么就不需要再做任何改变了,就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交预结算报告书了,也就是意味着签订的合同中的总价格与预结算的总价格是相符的,不需要再做出改变协调。所以,在另一个方面, 如果签订的是单价合同,那么施工方就需要根据预结算表,把单价与工程数量相乘,所得的积就是总价,这时要将汇总的变化价格以及索赔价格递交给承建方,也就是给其的预结算价格。在电力工程差的预结算编制中,具备以下的特点: 1 计价标准要统一 在计算电力工程的价格时,一定要具有统一性,在遵守规定价格的前提下进行清单计量项目的制定。在整个过程中,计价标准一定要统一,不可出现计价标准互相不同,不统一的情况。在我国,目前在对于电力工程的预结算的价格管理方面,还是没有形成固定而且统一的正规市场体制。所以,针对这种情况,电力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竞争力,要科学的管理市场的公平竞争活动,使得企业的能源资本尽量做到节约使用,在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总体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对能源资本的损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 鼓励企业自觉报价 应该鼓励电力企业自觉进行呈报价格,投资企业要具备自行设定价格的能力,电力企业单位则要做足市场调研,得出结论,然后再依据调研所得的市场价格,在此基础之上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经过多方位的考量,最终确定价格。除此之外,投资企业还可以根据工程造价有关部门给出的参考价格进行定价。经济的全球化在电力行业里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电力工程逐渐的向国际化的模式靠拢, 从而使得市场竞争体制不断地全面化。所以,结合此种情况考虑,就要求电力工程结算编制一定要严格的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这样做不仅仅在一方面保护了电力工程的质量,保证电力工程的进度,而且在另一方面,还在行业内形成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投标环境。 3 电力工程预结算还需法定性 除了以上的两个特点之外,在对电力工程预结算时,还要具有法定性能。这是因为在各个环节上,电力工程的价格都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的减轻了电力工程预结算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二、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中所存在的问题 电力工程预结算虽然在大力的发展,在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在电力工程预结算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下就对电力工程预结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 1 电力工程结算编制缺乏监管力度 在我国目前的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在监管上的力度还不够,在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但是却没有问责制度,更没有较为系统完善的奖惩制度,工作出现失误以及工作不负责任造成的损失也不需惩罚,工作出色也没有奖励,这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在管理编制预结算报表的单位缺乏合理的控制;再者,组织施工单位的员工的思想认识还跟不上,综合素质并不高,以上种种都是可能导致电力工程预结算有过多估算的原因。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有些工程的周边环境过于复杂,在对地质进行勘查时准确性不够,在设计思想上,还延伸不够深入,技术水平方面还有所欠缺,使得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再三调整设计的情况,另外,在施工现场的勘察以及认证逐渐增多,在工程竣工时的基础资料上并不够详尽,这容易使工作人员出现工作上的疏忽。 2 二次复核容易出现问题 在对电力工程的质量进行二次复核时,有些工作人员将包含在内的工程质量内容重复复核,而对于那些需要重新核算的工程质量内容却忽略掉了,出现严重的二次复核失误。因为在签订合同时,合同的条款缺乏对双方行为约束,有些条件上,双方的要求条款还存在一些偏差,这使得施工方可以有意的进行重复核算。尤其是在工程承包中,有时候对承包范围以及承包条件没有进行详细的要求,所以会造成所谓的“按实结算”。 3 材料市场存在不健康竞争 近些年来,电力工程材料的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使得经济增长被大大带动,但是在这个市场中,却没有对材料的价格有一个合理的控制,所以导致了目前电力工程材料市场的不健康的竞争,材料价格上下波动情况严重。实际的电力工程中,材料价格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0%,这个比例十分巨大,所以在控制材料价格这个方面对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良性的调控会提升电 力工程的效益。 三、提高电力工程与结算编制质量的具体办法 在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对预结算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使得工程的应得利益不受到损害,每一个施工单位都要高度重视预结算的编制质量,以下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办法。 1 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 现在,电力工程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为了稳固企业的市场地位,就要中标,但是对于中标的工程是否有利润,这将会影响企业的向前发展,而且这也和企业自身的经营与决策、正常的经营都有莫大的关系,基于此,企业要做好对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平衡,使各个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处理良好。在严抓投标工作的同时,还要为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工作安排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使投标工作能稳定顺利地开展。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可以设置合理科学的奖惩制度,要对工作人员的成绩进行严格的评价。 2 提高预结算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准 要达到做好预结算工作的目标,最根本的就是用业务水准最好的员工。所以预结算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扎实的业务水准。预结算工作人员要熟悉掌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知识,能够快速的对定额工程的单价进行转换计算。要一直关注市场上计价的最新信息,而且还要认真的对工程现场的工作进行观察。 3 拟订合同要慎密 工程的展开是基于合同的,所以工程的建设结果与合同就有很大的关系。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虽然业主在该行业占者主导的地位,但是也住在制定合同时不能扩大自己的权力,削弱自己的责任,不能违背合理分配财务风险的原则。所以,企业在制定合同时,一定要认真谨慎,认真的对法律条款进行分析,在合同中一定要严格明确的对双方的责任进行划分,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4 减少预结算工作时的失误 由于在预结算工作的过程中容易有遗漏的情况发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所以要减少预结算遗漏。工作人员在工程开始的时候,要按照设计图纸绘制工程的预结算,认真的对比预算图纸和投标清单,找出遗漏,并立即进行解决。在预算时,要参照审计之后的图纸。此外,还要在施工的时候搜集有力证据,并保护好索赔证据。 结语 预结算工作在电力工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加强企业在预结算工作上的力度。目前在我国,该行业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损害了企业本身的利益,也是的整个行业的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行业水准的更好发展。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竣工结算的问题和难点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力工程竣工结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工程结算拖延、预结算编制质量、工程量漏项和索赔追加是造成施工企业竣工结算水平偏低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上述结算问题的系统性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关结算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 竣工结算 索赔 根据国家能源局电力工程概预算的计价方式和计量规则来看,电力工程的结算有别于一般工程的结算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如何及时、准确的完成电力工程结算,是提高电力施工企业资金的资金利用率,降低施工成本,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一、竣工结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拖延工程结算情况普遍发生 按照电力工程通用合同范本的规定,从工程竣工验收到办理结算付款,不得超过三个月时间,超过部分按同期利率计算利息。也就是说,一旦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施工方的施工任务完成,仅承担期间内质量保证责任,从而进入工程结算确认和应收账款回调工作。但是在实际结算过程中,业主方通过拖延工程结算进度,以此达到拖延支付时间和减少支付工程费用的目的。施工方在竣工验收和工程结算制度中均处于弱势地位,从电力工程的竣工结算情况发现,工程结算超期三个月以上未最终结算的工程占三分之二以上,使得施工单位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施工双方在签订施工合同时,结算条款不严密,专用条款前后矛盾,单总价范围及调整方式不明确,违约条款缺乏可操作性,使工程结算时没有依据遵循,为工程结算工作埋下隐患。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通用条款的有关规定:“发包人收到承包人递交的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28天内进行核实,给予确认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发包人确认竣工结算报告后,通知经办银行向承包人支付工程竣工结算价款。”因此,从法律的角度讲,业主方以工程结算未审定为由而不予支付工程款,业主拖延工程结算的不利后果只有施工单位来承担。 (二)预结算编制质量有待提高 电力工程竣工结算的主要数据依据是分阶段预结算资料,预结算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最终结算造价水平。目前,施工企业的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在电力工程分阶段预结算编制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且对管理编制预结算报表缺乏合理的控制,工程量确认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责任意识薄弱,这些均为导致电力工程量计算精确度不高,造成了结算和审计过程中的多次调整,使得现场的认证和复核工程量工作加大。在对工程量进行二次复核时,分阶段预结算的编制人员经常误将已经包含在本体的工程量重复进行计列,而对一些需要增加列项的工程项目未进行纳入,以致预结算二次复核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此外,虽然近年来电力工程材料市场的信息价格逐步规范,也为工程结算提供的参考依据。在一项电力工程中,材料价格占施工造价相当大的比重,相关地材价格出现上下波动的情况导致预结算编制过程的材料价差缺乏合理性,用市区价格无法判定高电压等级的较偏远地区材料价格,运输费用为合理考虑计列。 (三)竣工结算编制漏项情况严重 遗漏是工程竣工结算编制中最容易产生的失误,相关结算项目的遗漏会直接导致施工单位经济利益的受损。例如某输变电工程分为单价和总价结合的承包方式,但是在最终上报结算时土建工程围墙及大门部分在单价部分漏计列,从而导致施工结算费用缺项。尤其是委托采购材料设备的漏项情况较多发生,施工单位的技术和采购部门收到委托书后未及时与技经人员进行沟通,就直接采购至现场使用,导致结算编制人员漏计列该部分的原甲供转乙供的材料及设备费用。 (四) 工程结算索赔追加工作困难 毫无根据的索赔或夸大索赔的额度,必然会引起业主方的拒绝,不仅索赔更加困难,而且还会影响对施工单位的信任。一些施工企业对承包合同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是在买方市场的驱动下,大多数施工单位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没有主动权和话语权;二是施工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合理费用索赔和追加事项缺乏及时高效的跟踪。依据现行电力施工承包合同范本的通用条款中索赔及追加程序的描述,施工方在追加和索赔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向监理和业主单位发出追加费用的指令申请,保留相关事件记录,并提交索赔追加的工程量证明。业主方应当在上报索赔追加申请的14天内核对有关追加工程量,如逾期未作出答复,视为同意施工方上报的索赔追加请求。由此可见,承包商在追加费用事件发生后,如果未及时按追加费用程序对追加费用的事项进行管理,将导致大量的追加费用堆积到竣工结算,为竣工结算工作造成较大困难。在实际竣工结算中,发现现场签证有问题时,已经时过境迁,业主项目经理和监理很难联系到,造成追加费用单据的补充、完善困难。 二、加强竣工结算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以严密的合同条款有效控制工程结算 电力工程施工合同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资料,是编制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因此,要严格电力主管部门颁发电力工程施工合同范本,合同签订对相关结算原则应尽量细致,做到事前能预测和判断到的问题,均在合同中做出明确说明,从而使工程结算能够及时、准确、合理的进行。这些细节问题包括合同价格为总价承包还是单价承包、材料市场价格是否在调整范围、现场签证变更的预算编制主体、工程索赔如何计算、施工过程中如发生造价纠纷如何解决,是协商、调解还是仲裁等。 此外,还有尝试转变以往的结算方式,以配合验收作为结算谈判的筹码。施工企业作为电力工程建设的主体一方,应当与业主、设计、监理拥有平等的权利地位,按公平交易原则进行,参见各方均应承担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根据合同约定交工不仅仅是施工单位的义务,也应体现其应有的权利。可以在工程交接的同时进行工程价款的商定。尽管在施工行业很难做到竣工验收即结算支付,也应当将交工程序从验收程序中分离出来,实行拒不结算的工程拒不交工的制度,并将发承包双方签署的结算交工文件列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必备资料,没有结算交工文件的工程不予备案,也不得进行权属登记,使施工企业在交工环节中能自主行使应有的合法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此消除工程竣工验收后业主拖延结算或拒绝结算的现象。 (二)提高预结算的编制水平 施工企业在进行竣工结算编制时,应当将有关预结算工作的资料进行详细的汇总,这样既可以保证竣工结算工作的整体性,又能促进竣工结算工作顺利开展,并且减少工程核算的冗余工作量。因此,预结算人员在分阶段文件的编制过程中,对工程项目合同约定以及相关的补充条款,经过审核认定的项目整体设计图纸,机械设备的台班价格,投标报价书的综合单价计日工等要进行仔细的掌握,才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预结算。预结算编制人员应当满足一下五点要求:一是要深刻了解电力工程的定额规范要求,要清楚定额工程如何套用;二是要熟悉掌握电力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对于工程结算中需要使用的计算方法,能够快速进行定额工程的单价转换计算;三是要对综合单价的组成内容进行了解,正确运用合同中费用调整的方法;四是随时更新关于材差价格方面的信息,并认真观察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形,依据小运距离的长短和施工工序的先后来灵活控制价格定位;五是对新的技术工艺和材料,要基于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的特殊性,合理运用计日工条款。 (三)避免竣工结算编制漏项情况 结算编制人员在进行结算文件编制的初期就要参照设计图纸绘制项目施工结算,比较施工图纸和投标工程量清单,从中找出偏差项目和遗漏项目。尤其是在发生预算价格同合约价格有差异情况时,要立即向业主要求调整合约价格。在预结算编制工作时,严格参照审计后的图纸,将实际使用的材料量同抽样量相比较,并再次核查计算量。与此同时,编制人员应当将收集的计价证据材料及索赔的证据妥善进行保管。工程项目中使用的信件和图纸都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系统整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在工程项目结束时更好地行使索赔权利。 (四)加强索赔追加证据的收集 施工单位只有依据施工合同,清晰发、承包双方各自的风险和责任,加强追加费用管理,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有效追加费用,减少不应该由自身承担的风险,降低成本,提高营利。首先,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协调会议纪要、施工日志、现场照片、验收记录等资料的收集工作。例如项目管理日志,项目部应安排指定人员详细记录施工现场发生的各种情况,包括天气、出工人数、设备数量及其使用情况、进度及质量情况、安全情况等,这类现场的记录和日志文件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正确分析结算追加工作。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关于如何做好电力工程施工阶段工程结算审核工作的探讨 【摘要】电力工程的过程审核指的是电力工程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内容后进行结算的相关的过程,建设单位根据电力工程承包人员所提供的各种资料,对承包方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预算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并对其合法性进行相关的审查,这些步骤都是电力工程审查所必不可少的步骤。要使得工程造价合情、合理、合法,那么最为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审核的工作做好,严格遵循审核的程序以及规定办事,按照南方电网公司《工程结算审核及总结算编制指导书》规范工程结算核实,加强工程审核的力度与强度,使得审核的质量得到保证进而降低审核的风险。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结算审核 1.引言 工程结算是工程造价的最后的关口,做好工程结算的审核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但是影响工程结算审核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果在工程结算的审核过程中造成某项因素的欠考虑都可能会在成较为严重的损失。这两工作具体而繁复,按照南方电网公司《工程结算审核及总结算编制指导书》规范工程结算核实,在进行结算审核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坚决杜绝漏断多算甚至是少算的情况的出现,在进行实际计算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严格尊重数据,更要以真理为导向,并且工程结算所采用的人员都要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使得工程的量与工程的价的计算都能反映最为客观的事实。本人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从电力工程施工阶段作为建设单位(发包方)对工程结算的各个细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以此作为控制电力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作为有用的手段。 2.合同协议以及招标文件的审核 对工程结算进行审核的关键是对合同以及招标文件等进行的审核,作为首要的任务就是研究上述的招标的合同以及招标文件签署的协议等,对于上述资料的审核可以较为快速的确定工程造价的结算方式。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会随着工程合同的不同而不同,所以首先应该确定的是合同计价的类型,接着就是对合同中的调价的各项条款进行仔细的研究,在结算审核的过程中根据这些条款进行一一的结算审核。 合同同各种协议文件以及预算等属于比较客观严肃的文件,但是由于目前在编人员的水平问题或者是其他问题,很多时候这些合同协议等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错误,例如在合同中将某个项目定义类型为包干项目则不会出现结算的字眼,这样的描述会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结算审核的过程中茫然不知所措,此外还有的情况是由于我们自身工作人员的水平或者粗心问题导致合同中的很多的细节问题没有规定这就为日后的合同纠纷以及相互的扯皮埋下了不稳定的因素。 2.1 工程量审核 在工程结算审核的过程中由于结算人员的不同那么其审核的工程量以及工程的价都会有所不同,由于发包方以及承包方双方的利益立场不同所以在结算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工程量以及价都不同的情况,这些情况都是客观实际存在的,但是比较庆幸的是国家在工程结算中对于工程量的计算标准以及工程价的计算标准都进行了实际的规定,那就是要在工程结算的过程中都要遵守的。对于承包方来讲,他们一般会采取增加虚假的工程量的方法来提高工程的造价。比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很有可能虚报塔基占地面积增大青苗补偿的范围承包商将扩大面积的青苗列入结算的费用进行了审核;虚假的增加工程值守的费用;有的还凭空加大工程量。有的施工单位将取消的施工图仍然进行了计价。还有的承包方在变更方案上大做文章增加工程的造价。如果要对工程量进行审核那么不仅要懂得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还要能够看得懂图纸然后结合工程的实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来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在审核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认真严格按照《工程结算审核及总结算编制指导书》要求开展审核工作如果发现图纸不明的情况那么一定要到现场查清楚。通过验收记录可以得到隐蔽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审核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的作用,比如根据工程实际的情况就可以确定是否使用大型机械,土方的开挖方式以及运输的距离,还包括与施工造价紧密相关的各种施工以及组织措施等,这样就可以在审核的过程中做到心底有数,大致估算出工程的实际造价的情况。 2.2 材料价格审核 施工过程中材料的价格也就是建材的价格的审核也是控制工程造价很关键的一方面由于在施工的过程中各种材料的价格占了工程造价的相当大的比重所以使得有些承包方有机可乘通过材料报价造假使得工程总的造价变高,这种情况在工程造价审核的过程中较为普遍,在建材价格波动较大的时间段内承包方倾向于材料的造价向着价格较高的标准靠近。所以在对施工材料进行审核的关键是审核材料的造价是否虚假过高,材料的计划量是否和图纸以及计划描述的一致,是否通过提高零件的损耗率来提高了工程的造价。如果施工工程的期限较长那么这个期间材料的价格波动会比较大这个时候靠的就是合同对于承包商的约束。通过合同进行约束也就是根据材料市场的价格的变化规律对于采购的价格给予上限的一个规定或直接规定在合同期内材料波动影响由承包商自行在投标时考虑,合同不予调整以降低发包人的风险目前随着建筑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在材料市场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新材料由于审核人员对着新材料的价格不明这也会导致工程造价过高问题的出现。 2.3 套用定额子目审核 在目前很多施工单位中套取定额子目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承包方套取定额子目的规律一般是那个子目的价格高就套取哪个比如使用模板是钢模板写成了造价较高的模板,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工程造价的虚高。所以在审核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套用定额子目的类型是否和施工图纸具有一致性,还要看其是否进行了重复的套用,对于定额子目的换算要注意是否允许换算以及换算的方法是否正确等。补充定额是否具有编制的依据,工时、材料的使用、机械的数量以及各种单价是否合理等。 2.4 签证或变更审核 目前施工结算存在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工程的造价要比合同所规定的高出很多,这其中签证或变更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因素。所以目前加强对于签证(变更)的审核是极其重要的。承包方在签证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巧立名目来无形中增加工程的造价。但是由于签证审核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涉及的因素与方面众多所以实行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 3.审核中不对称因素的弱化处理 由于在审核的过程中施工方也就是承包方会强调自己对于工艺的理解,而发包方会强调自己对于定额的理解所以会导致双方的审计结果出现差距。施工方由于实际的参与整个工程的具体的施工,施工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施工的变更,施工人员应该是比较清楚。但是由于发包方也就是发包方的审核人员不可能将精力投入到施工的各个细节所以二者计算出的审计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差距。也就是工程量以及工程价都具有不同的结果。并且有经验的资历较老的预算员和资历较浅的预算员所作出的预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基于上述因素,审核的双方以及审核人员要相互学习才能够保证结算审核工作的正常的完成。同时,审核人员按照《工程结算审核及总结算编制指导书》开展结算审核工作,有效地规范结算审核工作,避免遗漏,提高审核效率。 4.结论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工程量是提高工程造价的主要手段。由于对于工程量的审核与造价的审计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还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起码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对各种规范以及定额能够较好的理解,能够快速准确的计算出工程量以及造价,这对我们审核人员提出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不仅要熟悉工程施工的过程各种审核的标准利用好《工程结算审核及总结算编制指导书》,甚至是各种材料的造价等,总之审核人员只有不断的总结自己审核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才能够保证结算审核工作的保质保量的完成。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关于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控制措施 【摘要】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电力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一路攀升以及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电力工程不管是总造价还是单位造价都相应地增加了。怎样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如何对工程造价的上涨进行有效控制,是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工程 结算审核 控制措施 引言 考虑到我国建设工程市场的现状,尤其是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电力工程从经济效益已突显优势,因此,电力工程结算工作也是益重要。要想保证结算审核工作的质量不仅涉及非常广的范围,而且非常复杂,作为结算审核的工作人员,要做到结算审核更加合理,必须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结算审核与实际情况相呼应,才能处理好现今电力结算工作中存在的各样问题、现象,才能保证企业的效益。 1 工程结算审核中造价控制的问题 工程结算审核是根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预算定额、工料消耗标准、取费标准以及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设计图纸和工程实物量,以工程承包合同为基础,在竣工验收后结合施工变更、工程签证等相关依据,做出符合工程施工实际的竣工造价结果,作为承发包方结算的依据。 工程结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主要有几方面:(1)工程变更联系单信息错误、事情发生以后补签,签证表述的不清楚、不及时,准确度也不够。(2)工程量计算出现误差,单位不一致、计算错误,造成工程量的小数点错位。(3)忽略了定额的综合解释,高套定额使套用定额出现错误。(4)材料的价格出现偏差,在设计中没有明确标明材料的型号材质,而且除了规定的材料价格,大部分都采用市场价,最后影响了结算的造价。(5)夸大工程的类别、分包工程却套用总包工程,或者是城镇的工程采用市区的费率,使费用计算出现错误。(6)其他方面的一些误差①编制依据有歧义,合同和现场的签证用词不明确造成结算的误差。②结算的人员专业水平不够过关,使计算失去准确性。③施工单位考虑到结算审核修改量大,便巧立名目以各种方式加大结算的虚报部分。 综上这些错误性的做法是电力工程结算中较常遇到的,现今的电力工程施工复杂且多元化,新工艺、新技术也较多,如果不加以审核、纠正,在最后的审计审核时就很容易被审减扣除,造成结算上报金额与最终金额有很大悬殊,有时还会审减掉更多的实际发生的工程量,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一定要重视电力工程结算的内部审核。 2 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前期策划 2.1 给结算审核工作提供条件,保证合同的公平 结算工作是依据合同的条款进行的,结算的结果与合同是否健全有直接关系,同时与合同的表达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是以建设单位想要拥有对自己十分有利的合同,这就必须做到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筑法》、《合同法》、《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以及《招投标法》等),认真研究相关法律条款(合同范围、工程变更、保险、索赔、违约和价款调整等),同时,为保证最终结算更为合法,必须确定合同中双方的义务与权力。 2.2 招标方法的正确、合理的选择 电力工程建设在招标时只有初步设计的图纸和概算文件。因此,在基于初步概算的基础上,通常使用固定总价进行招标。然而,这样做却加大了工程量的风险,甚至使最后的结算出现合同的争议,对结算工作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更严重的是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为此,相关人员在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过程中,为了降低工程风险以及减少合同争议,采取一种承包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的策略。 2.3 建立相应的审核机构,并确立其审核程序 工程单位必须在结算审核工作中的不同招标模式(投入不同的人力)下,建立自己的结算审核机构,构建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结算审核团队,同时他们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它在工程结算审核中的职能作用。结算审核部门是与工程有关的各单位部门的集合,它是工程单位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另外,这个部门在工程单位审核程序的确定的条件下实行全方位的审核,为此,使承包单位对合同清单及变更项目的估算减少,核算合理的工程造价。 2.4 培训相关的结算人员。想要保证结算审核部门有较高的水平,首先要培训相关的结算人员。电力工程的结算审核工作关系到各方的利益,引导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结合市场给电力工程结算人员提出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如有关工程造价和工程技术内容的。 3 做好电力工程中结算审核控制 3.1 结算审核的开始工作 结算审核工作最早在电力工程合同执行中的工程量清单的条件下就开始进行。其核算审核工作主要包括合同变更以及工程量清单项目的审核两个方面。由于最开始设计的概算工程量精确度相对较小,所以要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及时对工程量进行核算,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更好的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并实时对相关项目投入的资金情况进行了解。另外,对于合同的变更也要抓紧实施,只有这样做才能有助于对工程实际状况的掌握,尽快确定审核合同的变更金额,预防长期的合同争议。 3.2 做好电力工程的材料收集工作 保证结算审核顺利开展涉及电力施工的整个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关键环节就是收集与结算工作有关的资料,这一环节是否能做好与结算审核的顺利进行直接相关,规避审核中发生争议。因此,承包方要注意收集这些资料。其中包括原预算,它是实际做法发生变化或对有关费用调整的依据;工程承发包合同,它是结算编制最根本的依据;原始票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记录、现场照片和形象进度等;图纸、图纸会审记录,它是确定标底和合同价的一个依据;工程停工报告、监理工程是指令、变更通知单等;经审核批准的相关材料,如竣工的图纸、验收单以及报告等;有关费用、定额调整的规定。 3.3 审核结算的两种方式(单价选取、定额套用) 在结算中,通常选用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这两种计价方式。在具体的实施中,所选的单价项目比合同中相同的项目少,经常会出现一些争议、纠纷,这主要是因为承包人出的单价过高,建设单位提出的单价太低,双方很难达成统一,使结算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能完成。 3.4 工程量审核结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工程费用主要就是通过工程量来计算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工程量具有较大的弹性,同时,其也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确定工程量对整个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采取多种查验方法(查验竣工图、隐蔽验收单、监理工程师、现场勘查等),扣除其中多余的工程量,再把漏报的工程量添加进来,最后进行结算审核,切实保证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 3.5 根据具体性质区分结算中的其他费用 审核中要做到分担的合理性,将结算中的其它费用,根据性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策性与市场价格波动出现差价的费用以及施工中与激励体制中的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必须符合合同规定,在固定总价合同中不予调整,可以调整的要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必须依据国家现行法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和《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解释合同中规定不详细的地方。 结语 明确电力工程造价主要就是通过工程结算审核,而电力工程的结算审核又属于工程造价管理的一部分,电力工程造价是多少又与工程结算审核息息相关。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电力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一路攀升以及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电力工程不管是总造价还是单位造价都相应地增加了。怎样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如何对工程造价的上涨进行有效控制,是日后在实际工作中值得深究与实践的问题。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有效方法探究 摘 要:文章通过对预算和结算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纠正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更加合理确定电力工程造价,达到预期有效的目的,从而保证目标管理的实现。 关键词: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控制方法 目前,电力建设过度的竞争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管理也越来越规范,施工单位的过度签证,导致了建设单位过分的压价,进而使合理的工程造价严重的失真。电力建设工程竣工的决算是电力施工企业根据招投标文件、中标结果、合同的规定内容完成的全部的承包工程,通过相关部门竣工验收,质量的合格,符合要求后,承包单位向发包单位办理工程竣工结算。 一、工程造价结算失真原因 (一)一些审核结算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进而导致的多报失真现状。 (二)建设的单位在发包合同和现场签证时用词不谨慎,导致了结算和实际的预算有出入;施工单位对结算压的太紧,来提高结算的工程造价。 (三)在电力工程量的计算方面,电力工程量计算是根据施工图、设计的变化关系和国家统一计的规则编制的,是结算编制的根本。 (四)在材料价格方面上,根据电力工程所需的材料型号和材质不确定,也会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结算。 (五)在费用的计算方面上,不按照合同要求设定金额,或者是因为合同上用词不严谨所导致高额定价都会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结算。 二、工程施工中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 (一)尽早做好结算审核工作 在电力工程量的清单模式下,合同的执行过程就应该展开工程的结算工作。首先就是要对合同变更的审核,其次就是对工程清单项目的进行审核,因为电力工程量项目做出及时的核算,能很好的对工程的整体造价进行控制,及时的了解项目实际的投资状况。 (二)合理审核结算工程量 电力工程量是工程费用的主要载体,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具有较强的弹性和隐蔽性,确定电力工程师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审核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结算上报的工程和实际工程量有着较大的出入。 (三)工程单价套用上的审核 套用单价的审核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套用定额单价审核,对电力建设项目内容和电力施工图是否一致进行审核;2、换算定额的单价,直接套用在单价的基础上,对换算的内容进行审核;3、对补充定额进行审核,是对人工与机械单价的合理性编制的依据与方法是否准确的进行。 三、工程造价结算审核存在的问题 (一)偷工减料,项目减少但是价格却没有减少。在电力工程中,电力施工材料价格往往会出现在定额规定中,但是实际上要根据市场的价格进行调整,材料差也是电力企业工程造价审核结算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可能会采用一些手段规避材料差,例如在电力施工材料的使用上,以次充好,或者对取消的项目不上报,造成了电力工程造价上的虚增。 (二)有一些施工单位在工程上不采取定额报价的方式,却采取议价,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电力工程虚价的存在。 (三)利用各种手段抬高工程造价,例如有的建筑单位抓住了要赶工程进度这一情况,索要赶工费用,但是电力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变化设计时,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索要变更设计的费用,对这些需要减少的变更并没有减少。 四、控制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有效措施 (一)分组计算审查法 这种方法是把预算中的项目分为若干个组,把有一定联系的编为一组中,审核和计算在同一个组中的分项工程量,电力工程量中相同和相似的计算基础,判断同一个组中其它分项工程量的准确程度的方法。 (二)全面审核法 实际上是审核人员重新编制的电力施工设计图的一种预算。首先要根据电力施工设计图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进行的工程和审核对象进行比较,根据定额和单位的评估价格来核实对象的价格。 (三)重点审核法 这种方法和全面审核法差不多,和全面的审核相比就是审核的范围不同。这种方法主要侧重的是电力施工计算部分价格相对高和所占投资的比例的一种分项工程量的审核方法。 (四)分析对比法 在总结和分析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基础上,找出同类的造价和电力施工中所用的工料消耗,根据用途、结构形式和地区的不同,将工程造价和工料消耗的指标整理出来。然后,将这些指标进行审核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项目工程进行重点审核,并分析其原因。 五、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注意的事项 (一)工程造价的审核工作必须和施工方得合同相联系 施工合同是承包人作进行的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付款合同,电力施工合同具有一些属性,例如平等自愿原则、诚实守信的原则。我们在审计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电力施工合同的原则和具体意义,遇到问题时及时的解决,作出判断。 (二)搜集资料,严把结算审查 电力工程竣工的资料包含:电力工程竣工图、设计的变更、主要材料合格证等,对工程不大的变更,可以在施工图上标明,不用重新制作图纸,对于电力工程量变化较大的要重新制作设计图。计划变更的通知必须由原有的设计单位下发,对一些工期较长的工程,价格的幅度很大,必须要分期对主要的建材建设单位进行价格的签证。 (三)补充费用可否有依据 设计的变更部分,必须具有设计资格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才是合法有效的。变更原因造成的费用要相对减少。慎重对待电力工程中新工艺新材料的定价,就必须深入了解市场建筑材料的价格和品种。 (四)熟悉专业知识,讲究职业道德 预算人员不仅要熟悉定额的计算,还要全面了解电力工程预算定额的组成,很好的进行定额的计算。预算人员还要掌握一定的电力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 总结: 施工管理是企业的重要指标,在施工管理中,要保证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创新,从而在根本上控制了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