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各项电力建设有了很快的发展,在供电企业中良好的变电运行时非常重要的步骤和环节,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变电工作,对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从而就可与确保变电工作的有序开展,可靠性得到提高。 2提高变电运行可靠性的价值体现 首先社会性,在当今社会,电力能源是发展中提供重要能源的保障,所以要从根源上对电力系统中的变电运行安全性进行提升,这能够很好的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其次经济性。可以从根源上对变电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提升,并且在发生故障前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对变电系统进行维修,这样既可以很大程度节约一些没有必要的电能消耗和浪费,也可以对变电运行的效率和质量进行提升,从而确保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变电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设备的故障问题 3.1.1负载短路故障 倘若变电运行中设备出现了负载短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形成比较大的电流,而电流通过变压器,就会促使变压器内圈上的绝缘漆被烧毁,从而使得变压器没办法正常的继续运转,影响整个变电工作。其次变电运行中的设备如果发生接地现象,就会促使短路问题的出现,设备接地就会促使变压器中存在的油质发生变化,严重一点设置造成设备烧毁。因此要想对负载短路故障进行有效应对,应该在变压器的两侧安装防护装置。 3.1.2电压过载故障 关于电力系统,设备在变电运行中因为天气环境相对恶劣,就造成避雷作用逐渐减弱,户外变压器因为受到雷击而出现瞬间超高压,这样就经常造成变压器内部的结构受到损坏,严重一点导致毁损。其次因为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出现了错误,就有可能促使变压器的两端存在比较高的电压,从而使得变压器没有办法正常工作。 3.1.3电源故障 变电设备需要稳定的电源才可以运行,在此环节如果电源发生故障就会造成变电运行设备出现瘫痪,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供电电源故障是一种不经常见到的故障,可是该故障如果出现就会严重影响整个变电系统,因此做好电源故障的防护和解决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3.1.4跳闸故障 变电运行中跳闸是一种经常见到的故障,出现这一故障的原因有很多,以开关操作失误,母线跳闸以及越线跳闸三种类型为主。但是在具体的故障处理中造成跳闸的原因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因此要根据具体的特征和价差对原因进行分析。 3.2人员工作操作存在问题 现在变电在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出现操作失误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存在失误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身体和身心伤害,破坏设备,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不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或者在具体操作中因为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造成操作出现失误,进而给变电运行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促使电力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3.3安全规范化的管理比较缺乏 目前在电力生产中,因为安全方面的组织力度不足够,就促使其经常出现违法规章制度的状况,这些都是造成变电运行的重要因素,但是现在绝大多数企业安全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只是存在与表面,没有从工作的各项环节中真实的考察工作人员的工作现状,就使得造成危害的各种类型因素一直存在。 4提高变电运行可靠性的具体措施 4.1强化变电运行的检修与维护工作 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观察变电运行的现状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对变电运行的稳定性进行大大提高,就要加强变电运行的检查、维修以及维护工作,将其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变电设备的检查、维修以及维护工作会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所以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变电运行工作,还要加强设备的检查、维修以及维护工作,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对容易发生故障及时的巡查变电设备,将故障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程度,只有将变电运行过程中事故的发生可能降到最低,就会降低因为更换设备而出现的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人力浪费,确保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保证,促使其健康稳定的发展。此外还要加强变电运行的检查、维修以及维护工作,这样可以确保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对一些大型的事故进行规避。 4.2提升变电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要想对变电运行的可靠性进行提高,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工作,因为在企业中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供电企业应该构建一支处于自己的高素质变电人才队伍。在培训变电工作人员时,管理人员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备针对性的专业技术能力培训方案,但是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供电企业都使用季节培训方式开展培训工作,也就是每3个月对变电技术人员进行一次统一的培训,每年度对员工进行一次大型的专业技术能力培训,并且将培训之后的结果与员工的年终考核结合在一起。此外还应该在变电小组之间开展一些专业技术能力竞赛活动,让员工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提升自己。 4.3加强技术管理,确保供电可靠性得到提升 目前,要对停电次数进行缩短,在此前提条件下确保停电时间控制在最短的时间内,并且在停电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对各项停电工作进行及时的准备,提前做好通知工作,促使各个部门可以在停电时期做好应对准备工作,从而对停电造成的一些不必要损失进行有效避免。此外,在电力企业发展中供电可靠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既可以对供电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行体现,也能够很好的显现管理服务能力等综合水平。因此要对企业运行的可靠性进行提高,对安全方面的管理措施进行不断完善。 4.4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常态机制 首先要不断增强变电应急能力,对事故的应急预案进行不断完善。其次在进行应急品的备用件和工器具储备时,应该通过演练方式,对员工快速反应和应对能力进行大幅度提升,确保其能够得到快速的响应,对其进行有力的组织和有效的处置,减少停电事故引起的损失。第三要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常态机制,主要对于工作人员、电网以及设备等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定期进行五查活动,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的对其进行整改,做好提示化的管理工作,促使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电力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既要对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进行提升,也要加强设备检查、维修以及维护工作,定期对变电员工进行组织开展考核工作,并且采取一些宏观的手段进行调度和控制,促使变电运行在管理和维护的过程中可以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确保其有法律可以依照,严格规章制度进行执法,进而确保变电运行的可靠性得到提升,推动整个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篇1 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离不开高性能的开采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本文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论述,并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还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一些年对煤炭的需求量还保持增长状态,煤矿生产效率的提升离不开一体化的机电技术,对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保证安全生产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采煤机已经从原来的液压牵引转变为电牵引方式,液压支架的微机控制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等都已经应用到机械设备中,煤矿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与世界先进的采煤设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对采煤机械设备一体化技术的研发,更好地为我国煤矿生产服务。 1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电气、液压和机械技术进行结合,进一步提高煤矿开采设备自动化程度,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和后期维护,还要求煤矿机械设备具备可靠性、安全性,有着很长的使用寿命。将微处理器控制技术作为核心,采取电、液、气配合的方式来控制执行机构运行,再配合传感技术将执行机构运行情况反馈给控制器。通过故障检测程序监测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具备故障自我诊断功能,对异常的运行情况进行报警,通过单片机、PLC等作为核心控制部位,结合变频控制技术、电控液技术等来提高煤矿开采设备的性能,满足煤矿生产的多种工况要求。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2.1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最可以体现出机电一体化水平,国内对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研发起步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对国外的煤矿安全监控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对推动我国煤矿安全监控技术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煤矿科研人员结合我国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研发出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KJ95X、KJ90X等监控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国内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在煤矿生产应用和管理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对三相异步电动机、传动装置、液压控制系统和制动装置等进行在线监测,通过监测程序来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发现故障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报警,通过人机界面提供故障的位置,可以快速地对组织人员进行维修,使得煤矿设备可以快速恢复运行,也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煤矿设备可以高效率运行。 2.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 国内开展的煤矿机电一体化重大技术项目,已经使得煤矿设备自动化性能和智能化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带式输送机是煤矿生产的重要设备,长距离、大功率的矿井带式输送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已经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带式输送机,比如,成套长距离大倾角带式输送机,可伸缩式巷道带式输送机等,对重要的控制元件和核心元件进行了深入地理论研究,很多关键部件已经研发成功,利用PLC控制器、变频器等装置来现实输送机的CST软启动控制,两台皮带运输机可以通过一台或多台CST来实现控制,实现长距离、大运量的控制,也可以对输送机进行良好的制动控制,将行星齿轮减速器、液力耦合器等先进的设备应用到皮带输送机中,使得输送机具备良好的控制性能和动力性能。 2.3采煤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电牵引式采煤机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与原来煤矿生产采用的液压采煤机进行对比来看,有着更充足的牵引力,如果采煤机在制动工况下,可以将能量转变为再次应用电能,起到很好的节能降耗效果。如果在大倾角煤层牵引工况下,可以保证设备以很好的效率运行,不会产生很大的磨损,有着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维修保养工作量比较小,动态特性比较好,电牵引采煤机的传动机构得以简化,能源的转化率有着大幅提升。 2.4提升机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煤矿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可以减少矿业工人的劳动量,提高煤矿资源的生产率,也可以防止操作人员水平和经验不足,对生产精度造成影响。比如,薄煤综采设备采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程序对支架动作进行控制,保证支架可以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运行,操作人员可以采用远程操作或者自动运行方式。交-直数字化提升机是煤矿机电一体化典型应用,把驱动装置与滚筒进行结合,采用了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总线通信方式将提升数学信号的传输质量,不再采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有效地简化了电器元件的数量,有着很高的可靠性。提升机的硬件具有很好的通用性,通信协议也可以实现兼容,配置起来更为简单。国内研发的数字化交-直提升机,控制核心采用双处器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证提升机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2.5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其他煤矿机械中的应用 一些采煤机、综掘机也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来提升设备的可操作性,将控制技术与煤矿开采设备进行结合,利用微控制器对自动变速箱进行控制,根据生产负荷来调整传动比,可以将电动机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有着很好的技术经济性。操作流程也可以得到合理简化,煤矿生产设备的安全性能也可以得到保证。煤炭装载系统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可以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只需要操作控制按钮,就可以完成煤炭装载作业,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煤炭掘进设备是保证煤矿正常开采的基础条件,掘进机可配置隔爆型控制箱、压扣式控制按钮等构建起电气控制系统,通过与液压系统配合可以完成多种掘进作业。 3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驱动电机、减速器和执行机构建立起煤矿生产设备的动力系统,传统的动力传输效率不高,存在着很大的能源浪费,还会占有很大的空间,系统的可靠性得不到保证。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是单纯地将电气控制技术、机械技术进行简单地叠加,需要使多种技术进行高度结合,构建起最优化的机电系统,每种元素间保持高度的依存关系,才能充分地完成协作,煤矿机器人将是未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3.1掘进机器人 为了加快煤矿巷道掘进速度,需要采用高度智能化的掘进机器人,可实现巷道的掘进工作,完成煤炭资源采掘,喷雾灭尘、装载运输等工作,具备先进性能的掘进机械器可配置煤层掘进测控系统,有效地提升了煤矿巷道掘进效率,煤矿开采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可满足对煤矿高效开采的需求。 3.2支护机器人 煤矿综采工作面对安全生产起到重要作用,支护设备可以对煤层顶板掉落的煤岩进行阻挡与支撑,避免大量的落煤进入到采煤空间,更好地保证采煤区域工作人员的和设备的安全。当前,煤矿生产多采用锚杆支护和液压支架两种支护方式,液压支护技术应用得最为普遍,液压支护机器人可以按着综采工作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保证液压支架可以稳定地向前推进,顶板部位还设置有压力检测系统,通过顶板压力情况来实现自适应控制,从而提高液压支架可靠性。 3.3采煤机器人 采煤机器人可以配合掘进设备完成装煤、落煤作业,采煤机器人通过控制系统发出指令实现换向操作和姿态调整,具备运行故障诊断功能,并对采煤情况进行显示,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前智能化采煤的需要。 3.4救护机器人 该种类型的机器人可以监测到矿井被困人员的健康情况,确定被困的具体位置,监测可燃气体的密度等信息,通过视觉系统对矿井的障碍物进行观测,可以在矿井巷道中自由移动,对障碍物进行避让。自动呼叫没有撤离人员,指导受困人员可以有效撤离。将获取到的图像输入到计算机系统,把图像信息传送到主控制台,可以让机器人自由移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机电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开采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煤矿生产设备等进行结合,可以在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煤炭开采效率,推动煤炭企业走向持续健康发展道路。 作者:张智宇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篇2 机电一体化技术深度融合了机械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具有多样化的功能,智能性、安全性优势明显。众所周知,煤矿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容易有安全事故发生。且煤矿作业存在着极大的劳动强度,作业效率不高,影响到采煤事业的整体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受到了充分重视,通过在煤矿生产全过程中科学应用,能够促使煤矿生产的能流、物流、信息流等得到融合,不仅煤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可控性也大幅度增强。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价值 1.1煤矿作业安全得到保障 煤矿作业环境十分恶劣,且作业人员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精神压力较大,各类作业安全事故很容易发生。受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我国煤矿资源紧缺形势日益严峻,浅层煤矿资源基本上开发殆尽,煤矿开采深度进一步增加,导致煤矿开采危险系数随之提高。而通过在煤矿生产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部分具有较高危险系数、作业难度的工作任务可以由机械设备来完成,不仅作业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度降低,安全系数也得到了显著提高[1]。 1.2煤矿作业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借助于控制设备高效完成部分较为复杂的作业工序,煤矿生产方式得到改善。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克服了传统设备的弊端,开采作业效率得到提高。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具体应用 2.1煤矿提升设备中的应用 煤矿生产过程中,运输提升系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煤矿提升设备的融合度日趋提升,煤矿生产效率与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就目前来讲,交直流提升机、交流提升机在煤矿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交直流提升机科学融合了滚筒与驱动装置,通过衔接与应用机械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系统操作难度大幅度降低,同时显著增强了提升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本种数字化提升机的核心为ASCS,能够将计算机系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操作流程得到简化,运行性能得到增强。同时,通过总线技术的运用,便捷、安全安装需求得到满足。若在生产实践中出现了故障问题,系统能够自动诊断与修复故障。交流提升机则将装机容量限制有效打破,主井、副井提升机的自动化得到实现,不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操控处理,即可自动完成作业任务。我国已经将5000kW的装机容量的交流提升机研发出来,其具有十分优越的性能,正在稳步推广和应用[2]。 2.2综合采煤设备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种类型的采煤机中应用较为广泛,显著改善了煤矿开采作业效果。首先,电牵引采煤机。本种采煤机能够平稳调速,牵引力较大,工作人员借助于微机操作即可良好控制各项电控参数,促使微机自动控制作业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电牵引采煤机的操作难度、维护难度较小,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能,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其次,液压牵引采煤机。相较于电牵引采煤机,本种采煤机较为传统,不具备较高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水平,在牵引力、可靠性、连续性等方面不够突出,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故障和问题。最后,滚筒式采煤机。本种采煤机也将机电一体化深度应用过来,被广泛运用于煤矿作业生产实践中。为促使采煤机的生产效能得到进一步改善,技术人员对采煤机牵引部传动箱的结构形式进行了优化设计,合理分配了行星齿轮、直齿齿轮的传动比。其中,采煤机的功率传输受牵引部减速器的影响较大,通过对多级行星减速器进行增设,可促使减速器传动比得到增大,齿轮数量得到减少,减速器结构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简化。由于采煤机牵引部需于恶劣环境中作业,部分作业空间较小,因此需进一步缩小采煤机牵引部的整体面积。为促使采煤机牵引部长度符合相关标准,可对牵引部惰轮设置数量进行增加,同时横向布置多台电机。通过在采煤机电控系统中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能够促使采煤机的体积得到进一步缩小,结构得到简化,同时操控、维护作业的标准化、自动化也可得到实现[3]。 2.3安全生产监控中的应用 为避免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需通过监测监控系统的应用,对矿井各类环境参数实时监测,包括有害气体浓度、设备运行状况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问题,促使煤矿安全生产目标得到实现。新时期以来,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十分重视,煤矿企业也将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于煤矿作业过程中,先后研发出较多类型的现代化监控系统,如KJF2000、KJ4系统等。基于这些监控系统的支持,人们能够对矿井中的生产状况实时了解与掌握,及时干预、解决潜在安全隐患,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其中,KJF2000监控系统在煤矿生产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控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各类传感器的布设,能够实时监测矿井中的一氧化碳浓度、瓦斯浓度等。之后向监管中心快速、高效传输监测数据,监管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接收与分析,客观判断矿井安全状况。此外,KJF2000监控系统将网络通讯协议应用过来,井下、井上人员的实时通信需求得到满足。具体应用过程中,基于监控中心的支持,监控值班人员能够对需求信息快速查询,进而动态监控井下生产状况。 2.4其他生产设备中的应用 首先,供电系统。由于煤矿生产过程中需将较多的大功率设备应用过来,因此存在着较大的用电量。且对供电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较高,否则安全稳定作业将难以保证。目前煤矿生产系统中应用了较多的节能装置,如通过将真空开关、微机保护等应用于高低压开关柜中,基于网络的支持,远程遥控、遥测等控制功能即可顺利实现。同时,通过各类补偿技术的综合运用,设备功率损耗得到降低,无功电流得到减少。其次,液压支架。煤矿开采过程中,液压支架发挥着重要的支护作用,能够对工作面矿山压力有效控制。通过深度融合液压控制与计算机技术,可以促使顶板支护设备的压力负荷得到有效降低[4]。 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3.1智能化 智能化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近些年来,受人工智能领域高速发展的影响,煤矿生产技术、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也在稳步提高。未来发展过程中,煤矿企业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程度,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将智能化技术作为应用的重点。积极开发应用专家系统等软件设备,促使作业效率与安全得到保障。 3.2网络化 网络技术目前已经在煤矿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煤矿企业要进一步加大网络技术与煤矿生产的融合度,将远程控制、远程帮助、远程通信等一系列技术深度应用过来,促使煤矿生产作业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3.3微型化 目前煤矿生产中所应用到的部分机械设备具有较大的体型,安装、使用不够便捷,导致煤矿的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针对这种情况,相关技术人员需在保证机械设备性能不受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机械设备的体积,简化机械设备的结构,以便促使机械设备的安装使用便捷性得到增强,提高煤矿生产作业效率。 3.4绿色化 煤矿生产的能耗、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相适应。因此煤矿企业需把握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契机,积极转变生产模式,创新生产流程,通过改进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促使煤矿生产的绿色性、环保性得到增强。 4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煤矿生产效率与生产安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煤矿生产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深度等在不断拓展,加快了煤矿产业的整体发展步伐。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依然有一些技术差距存在。因此,相关企业与人员要进一步深化技术研究,积极借鉴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作者:李贺霞 单位: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西铭矿选煤厂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篇3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简单的机械难以达到工业生产的需要。在这样的需求条件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学科的交叉及渗透,从而使工程领域朝着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地迈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逐渐演变成一个新术语—机电一体化。这项综合技术使机械行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和组成、生产方法和管理体系产生了巨大变化,该行业已进入了由“机械电气化”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论述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交叉集成的技术,结合了包括机械、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机电一体化是一种新兴的集成技术,它将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引入机械的主要功能、动力功能和控制功能当中,并将机械设备,电子设备和软件等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了相互交叉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技术。其实质不仅是利用电子技术来取代或者简化机械功能,重点是将机械系统,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构成了完美的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以下优点:使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并使性能更卓越。机电一体化产品均具备自动监控、诊断和报警等功能,对步骤进行了极大的优化且灵活方便;应用范围广,生产率高,工作效率高。机电产品的不同功能对于场合和领域的适应性较强,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了控制以及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机电一体化产品它复合功能强,同样具备调整和维护的功能。,其自动检测和自动监视功能可以自动采取措施来应对工作中面临的故障进行防护,使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当前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四个不同的发展过程:准备环节,计算机的问世标致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在1960年左右,日本率先提出了这个术语,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较低,这项技术很难得到广泛推广及应用。在起步过程,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第四代电子产品的推广使得这个技术得以面向社会。在这一反正发展过程中,机电一体化不断扩张其影响力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1980年左右,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被全世界的专家所关注。机电一体化所带来的技术和产品不断产生。在繁荣时期,自1990年左右以来出现了各种新技术的问世也带来了创新性的进展,飞速的变化和发展也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并且进入到各个领域当中。中国制造的机电产品都拥有智能化,程序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并且体积小容易进行操作的维护,保护功能强且性能可靠。机电产品的大量使用也使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提高了生产率并且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是,中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展趋势未来将是:研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提高产品的通讯功能,以满足集成自动化的需求;基于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为条件的矿山运行状况的设备的和健康监控系统和处理器以及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操作设备等;机器人将继续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3加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对于煤矿生产的重大作用 1)大大提升劳动效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大大改善了落后的生产方式这一面貌。高新技术的自动化电子设备的使用也彻底改变了煤矿的传统作业模式,大大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劳动效率也得以提升。 2)更加使劳动安全得到很好的保障。传统煤矿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在潮湿以及充满煤的环境中长时间和高负荷工作会对矿工的健康和生活品质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殊情况下,还会对矿工的人身安全产生威胁。将机电一体化设备用于煤矿的开采,运输,不但可以降低矿工繁重的体力劳动压力,还可以很大程度减少发生事故的概率,有效预防与工作有关的伤病和职业病,并确保矿工的生命安全的到保障。 3)提高了经济效益与矿工的收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煤炭的产量,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还促进了矿工的收入提升。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增收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运用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在采煤机的某个重要用途中,电牵引采煤机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它包含液压牵引采煤机无法获得的多数特点与优势:牵引上的良好功能。在采煤机运行时它容易产生牵引力,在采煤机出现下滑现象时它依然容易展开发电制动工作;能适合大角度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包含停机时避免机具下滑的一些制动器,无需某些防滑设备,而容易适用于40°~50°角度的煤层;应用期限长,操作可靠。除了电动机的整流子与电刷存在磨损以外,和液压牵引的差距在于电牵引采煤机的部分元件无磨损,由此应用期限长,维修度较小,操作可靠;效率较高、框架单一;动态效果不错,反应特别灵活。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仅仅展开一项电能转换工作,进而向机械能进行转换,传动体系简便,转换效率容易达到99%,不过对于液压采煤机来讲,当电能向机械能进行转换时,其转换效率仅可以处在65%左右,最高不超过70%。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用途。目前,矿井提升机,即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是煤矿机电自动化、以及一体化率最大的装置。最重要的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方面把滚筒与驱动相融合,使机械~计算机~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的综合体得以全面显示,迅速改进了机械体系。而全数字化提升机运用总线方案,完全可靠,使电器配置快速完善,另外,硬件配置彼此兼容,较为简便。中国顺利研发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包含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征,其操作单一、功能超前、可靠合理,其部分ASCS是由双CPU组成的电脑核心系统。 3)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运用于带式输送机中。在国内,带式输送机包含传输量多、操作可靠、可形成自动化、质量高等特征,主要作为煤矿井下传输体系的运输装置。所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上,带式输送机目前已作为其分析重点。如今,基于机、液、电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开启设备获得了大量应用。它作为某种软驱动设备,专门应用于金属矿石或者煤炭的长距离皮带输送机。一个皮带输送机主要由数台或者1台CST来进行驱动。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传输机的监控装置的可行性与性能、寿命以及敏感度均有所不同。与此同时,国内带式传输机通常进行3点驱动,主要是因为没有解决开启延迟技术及监控网络技术与动态研究,从传输机角度来看,单机运量及长度具有限制性。 4)其他。对于煤矿机电一体化装置来讲,液压支架主要向电液控制目标前进,把液压控制和电脑技术融为一体,以免对支架、以及顶板起到载荷冲击作用,有助于成组自动移架甚至是定压双向邻架得以实现。煤矿供电要求是容易适用于大功率装置,效率要高,供电要合理可行。所以需要对节能型产品进行全面推广。高压开关柜一般运用真空开关,其功能为应用期限长,维护量不大。如今,“微机保护”在低、高开关柜上得到了具体应用,能够具有远程遥测、遥控、遥调以及遥信,产生网络影响。电子、机械等功能各不相同的技术相结合的健全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特别注重其子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接口,实际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则是商品设计环节中最具变革性的阶段之一,也作为接口设计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重点就是原理决策设计,对节省商品成本、强化商品功能产生决定性作用[1]。国内外目前研制了一些知识库或者设计知识目录,主要可以实现特殊效能的效能原理解,研制了容易对于简单功能加以求解的测试系统口,并研究了简单功能原理解的智能查询及系统表达方案[2]。在接口特征匹配的基础上,然而很少对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原理性能求解进行研究。本文在接口特征匹配的基础上主要对机电一体化系统原理性能实现手段及求解方案进行了分析。 5结语 由于煤矿生产逐渐向深层次发展,会提高其控制水平与规模的要求,因此会机电一体化技术会不断发展与提高。就目前很多高科技术的发展状况看,像网络、光纤、人工智能,还有生物工程在内的许多高新技术,已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之中慢慢深入,从而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更健全、性能更卓越,随之而来智能化程度也会变高。所以,许多煤矿企业利用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会取得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时,其技术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从而不断循环、不断发展下去,为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带来双重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自厚.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1994(5):45. [2]唐立新.钢铁工业CIMS特点和体系结构的研究[J].冶金自动化,1996(4):87. 作者:宋志海单位:山西汾西矿业水峪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软件测试论文:嵌入式计算机软件测试关键技术初探 摘要:嵌入式计算机是计算机行业中一种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嵌入式计算机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嵌入式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保证对需要的功能的实现。但是,由于嵌入式计算机软件的结构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计算机来说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要能够按照使用需要,及时对嵌入式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测试。文章根据现阶段嵌入式计算机与嵌入式计算机软件的概念,针对开发使用的技术进行分析,找出如何使用相关的技术对嵌入式计算机的软件进行测试。 关键词:嵌入式;计算机软件;测试;关键技术 前言 随着我国的工业不断地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嵌入式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我们身边普通的计算机并不是嵌入式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指的是专门针对某一个项目或者是某一个行业进行开发的专业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不仅仅能够实现对需求开发的功能,有效地提升工作的效率。嵌入式软件是嵌入式计算机中安装的软件,一般情况下,嵌入式软件都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完成相应的功能,这就要求嵌入式软件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对嵌入式计算机软件进行测试,能够很好地保证嵌入式软件的正常工作。 1什么是嵌入式计算机 嵌入式计算机指的是针对某一种技术,或者是某一种网络、某一种功能等专门开发的计算机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入嵌入式系统,能够实现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功能的增多,能够更加适合实际运用的需要。嵌入式计算机针对某一种功能的需要进行开发,对开发的成本、功能的可靠性以及计算机的大小等因素,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通过对计算机处理器、硬件、系统、应用等进行嵌入式技术的操作,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计算机技术的实现。嵌入式计算机大多被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能够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的质量[1]。 2什么是嵌入式计算机软件 嵌入式计算机软件指的是在嵌入式计算机中使用的软件,能够进行独立功能的操作,嵌入式计算机软件包括嵌入式微处理器、传感器、控制器、定时器、储存器等等。在嵌入式计算机中使用的电子芯片或是电子器件,将嵌入式计算机软件安装到嵌入式计算机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常规计算机不具备的功能,比如:实时监控功能、对设备的管理功能、数据处理功能、进行移动计算等等,真正地实现了现代化自动化的电子处理,是实现现阶段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嵌入式计算机软件就是自动化的核心部分[2]。我们可以将嵌入式计算机软件分为:简单嵌入式系统和复杂嵌入式系统两种。简单的嵌入式系统只能够完成一项功能,比较典型的简单嵌入式系统就是单片机。单片机通过ROM技术就能够实现对系统的使用,能够达到对程序控制的目的。复杂嵌入式系统的功能与普通的计算机系统功能并没有什么过大的区别,只不过在复杂的嵌入式系统中,安装了一些微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应用软件在计算机中,能够使计算机的功能得到相应的完善,这就是嵌入式计算机软件的作用[3]。 3什么是嵌入式计算机软件的测试 嵌入式计算机软件相比普通的计算机软件来说,更具有专业性,嵌入式计算机软件只能够在某一个制定的平台或者系统中运行。但是嵌入式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环境与运行的环境还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能够使用同一网络环境。嵌入式计算机软件需要使用交叉开发的形式,在进行开发的计算机中,安装并运行开发工具,开始对软件进行编译,再将编译完成的软件通过下载的方式,将软件发送到目标计算机中,当开发计算机与目标计算机都有了嵌入式软件,就能够建立通讯连接,并且能够对软件下达命令、下载数据等等。两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不同,计算机的处理器也有着一定的差异,这样的方式会增加嵌入式软件开发过程的步骤,增加了开发步骤的复杂性[4]。我们将对嵌入式软件进行开发的计算机称为宿主机,对软件进行接收并运行的称为目标机。宿主机对使用开发工具,利用宿主机的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开发,通过通信连接将计算机软件发送到目标集中,尽管这一系列的操作看似很简单,但是却需要强大的系统和硬件的支持。在这种形式下进行运行的嵌入式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宿主机都是我们平时工作生活中使用的通用计算机,也可以是开发微机或者是软件工作站等等。目标机与宿主机不同,目标机能够承载宿主机开发的嵌入式计算机软件的运行,将嵌入式计算机软件安装在目标机中,就能够实现嵌入式软件的功能[5]。 4对嵌入式软件测试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4.1对宿主机进行测试的技术研究 宿主机指的是对嵌入式软件进行开发的计算机,对宿主机进行测试的方式有两种,即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两种,这两种方式使用的是代码逻辑的方式对宿主机进行测试。4.1.1静态测试技术很多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专家,在对计算机软件进行检测的时候,通常使用的都是人工检查的方式,由设计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小组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对软件开发使用了哪些程序、使用的是什么算法进行的计算,并交代设计数据与软件的模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等。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找出软件中是否存在相关的问题。但是,由于现阶段嵌入式计算机软件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设计的步骤越来越繁琐,软件设计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这就要求在一款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的软件设计师、工程师等一起参与到软件的开发工作当中,每个工作人员的分工也大有不同,再使用从前的方式对软件进行检查,就会加重检查工作的负担[6]。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现阶段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找出最合适现阶段软件开发的检测技术,对原始的计算机软件的检测工作进行优化升级,能够使计算机软件的检查工作更加简便。在检查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检测技术,先对整个嵌入式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软件系统框图进行整理,并且对其设置自动连接的相关量,软件的源代码编程能够通过自动化技术进行查找。这样的方式能够使软件审查工作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升,能够使验证工作的结果更加准确有效。我们可以通过静态测试的方式,得到软件中相关信息[7]。(1)软件的源代码程序绘制过程的逻辑图,以及对软件进行控制的工作流程。(2)软件系统完整的逻辑框图,系统内部关系调节的网络图。(3)软件程序运行的路径分析图。(4)软件生成的不同部分的显示图。(5)软件不同部分显示图的位置信息,操作的频率等信息。这些信息都能够在静态测试中得到实现,首先要使用静态测试的系统对软件的操作逻辑和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将软件分析的更加精确,在进行软件测试的过程中,能够使测试的结果更加准确,并且能够将测试结果更加精准的表现出来,检测出软件系统中是否存在相关的问题,并以此对软件的系统进行改善。4.1.2动态测试技术对宿主机的动态测试主要指的是对软件的代码进行测试,能够有效地检测出代码的执行能力,并且分析软件代码的覆盖率,能够有效地检测出软件的功能。能够有效地了解到软件的性能,还能够通过分析更加了解软件中代码的执行情况,这样的检测方式能够促进对软件系统的改进,推进了软件系统的发展,可以根据检测的结果,对软件的功能进行优化和完善[8]。动态测试技术还能够对软件设置的完成程度进行测试,能够对其中已经开发完毕的数据进行检测,检查其中是否存在缺少的数据,这样的方式能够为软件的开发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动态测试技术能够将软件中的每个函数的情况,以及对内存的分配情况等进行检测,能够将软件中各种元素的分配情况进行显示,并且能够同时对相对应的数据、代码、函数等进行显示。 4.2对仿真机进行测试的技术研究 仿真机作为宿主机与目标机之间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仿真机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完善计算机软件测试的功能以及软件自身的性能,比对宿主机的测试更加直观、更加真实,并且能够对软件中主要的技术进行仿真测试,使测试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其测试的结果既能够作用于宿主机,还能够作用于目标机。4.2.1仿真机测试数据获取技术现阶段,针对仿真机的数据监测,一直都是技术上很难实现的问题之一,很多对嵌入式软件的检测都需要在测试的过程中先提供软件设计的源代码,这样的方式需要使用的数据量比较大,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这类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技术的提升,才能够保证检测数据的精准性。仿真机监测技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在对数据进行完全的缓存后,再使用测试工具进行修改,能够从很大程度上保证数据的正常输入,在测试结束之后,还能够对已经进行缓存的数据进行读取,并将数据整理保存到计算机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测试,还要保证数据缓存的大小不会超过测试的容量,测试才能够顺利的运行[9]。4.2.2仿真机仿真测试技术对嵌入式计算机软件进行仿真测试,能够在测试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集中地管理和处理。仿真测试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能够将数据进行仿真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技术的使用过程,再按照每款软件不同的性质,分类仿真,使测试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还要保证在对数据的检测过程中,传输信号是能够稳定运行的,才能够保证仿真测试的数据是实时的。 4.3对目标机进行测试的技术 目标机相对于其他部分来说,在测试的过程中,更需要注意目标机的综合能力,还要能够测试软件自身的交互能力,并且测试软件是否安全可靠,目标机测试的结果能够更加真实地体现计算机软件的性能[10]。4.3.1故障注入技术嵌入式计算机软件在计算机中运行的状态,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设置。但是,这就要求目标机的部件能够具备一定的功能,能够按照设置的时间、设置的运行方式等进行运作。故障注入技术指的是在目标机中,通过对某一部分的测试,能够更加有效地检验目标机中的性能,比如:鲁棒性测试、边界测试等等。使软件在运行时的状态能够表现的更加明显。4.3.2内存分析技术嵌入式计算机的系统,一般情况下内存都会比较小。使用内存分析技术,能够有效地保证在分析的过程中,找出计算机内存存在的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能够防止内存中的某些内存会产生分配错误的问题,很多的计算机软件故障都是因为内存分配的错误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内存分析的技术,来对内存进行判定。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选择硬件的方式进行分析,但是硬件分析的方式需要耗费的资金比较多,而且分析工具具有一定的环境限制,但是软件分析会对计算机的代码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会影响内存的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内存分析的过程中,要能够按照不同的情况对测试的方式进行选择[11]。4.3.3程序性能分析技术在嵌入式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程序的性能。一般情况下,嵌入式计算机对程序的性能都有一定的要求,能够在已经设置的时间内,对某一数据进行中断处理或者是生成处理,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测试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先对那一部分的代码进行优化,因为嵌入式计算机的优化程序的时间是很宝贵的,要尽可能地避免对一些没有必要的程序的优化工作。使用程序性能分析技术,能够将计算机内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按照消耗的时间,消耗的类型,消耗的历时等进行分析。按照这些数据,能够对计算机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决定先对哪一部分的程序进行优化,才能够保证对数据检测的工作效率,保证对程序的优化是有效的。使用程序性能分析的工具,不仅仅能够显示计算机中每一部分的优化需要多少时间,还能够按照需要优化的程度进行排序,引导工作人员对系统程序进行优化分析[12]。在对程序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可以先对计算机软件中的代码进行分析,能够找出已经被使用的代码,以及计算机接口的工作效率等等。可以在测试的过程中使用插桩的方式进行测试,分析完毕后在可执行的代码当中适当地融入嵌入式软件,并将二者进行综合测试,得到的结果就能够明确地看出,其中的代码哪些已经执行,哪些被遗漏,或者是哪些数据的信息覆盖还不够全面。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类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很可能会影响到计算机软件代码的运行,导致软件运行出现故障问题。 5结束语 嵌入式计算机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身边很多部分都使用了嵌入式计算机进行功能的完成和实现,比如:飞机的飞行控制器,或者是我们家中很多的家用电器,冰箱、洗衣机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嵌入式软件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快,嵌入式技术也越来越繁琐。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不断地使用中对嵌入式技术进行完善,对嵌入式技术进行优化升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对软件进行测试,能够大大地提升嵌入式计算机软件的稳定性。 作者:王琨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 软件测试论文:软件工程中软件测试的应用 1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测试 1.1软件测试的含义 软件测试根据用户的使用目的,将成功开发的软件进行相应的纠错动作,从而披露该软件的各种问题及缺失因素,促进研发人员进行相应的改进,从而达到完善软件的目的。 1.2软件测试的关键性阶段 主要有以下两个关键性的检测阶段。第一阶段是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主要单元模块完成后进行测试。这一阶段测试可以将缺陷控制在最小单元模块内,给研发人员最快的测试反馈,促使其完善单元模块的功能,达到用户的使用要求;第二阶段测试是软件系统全部完成后,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试,查找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此时,需要根据系统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多种测试工具的应用,以其找到系统不符合要求的功能或性能瑕疵。 1.3软件工程中软件测试的方法 对软件工程进行软件测试时,不同软件可以运用不同的测试方法。现阶段,主要以软件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是否需要将程序进行完全运行来判断测试方法,不需要系统程序运行就能完成测试的方法称为静态方法;需要系统时时传送相应数据,并通过相应程序检测系统是否达到用户的期望值,是否存在运行逻辑上的问题和算法上的缺陷等的测试方法称为动态方法。目前,静态测试方法应用较广的有静态排演法、软件检查法和软件审查法。随着软件测试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新兴的测试方法如静态自动分析、分析模型等方法不断得到应用;动态测试方法随着精细化测试进程的深入逐渐细分为单元测试方法、集成测试方法、系统测试方法。这些测试方法相较于静态测试方法,具有范围广、测试成功率高、内容覆盖面大、应用程度高等特点。如白盒测试、代码覆盖测试等。 2软件测试在软件工程中的作用分析 2.1软件工程项目需要软件测试进行全方位的辅助管理 所谓软件工程项目就是将用户的要求进行立项管理,通过建立项目组、研究用户的使用目标来确立项目目标,对目标现状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总体目标细分阶段性目标以及规划项目总体方案等,将软件开发过程建立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各阶段性成果都需要软件测试来校验其可行性,从而辅助软件工程项目步入更完善的项目管理中。首先,软件工程项目需要精细化项目管理和集中项目管理两者协调统一。因此,需要设立软件测试机构,能够对项目细分的各阶段、各模块进行软件测试。其次,项目组人员组成和责任落实要依照规章制度实施。要体现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测试机构负责人为项目组组长的最佳人选。其组员为各项目负责人和其他测试人员组成。软件测试结果必须立即反馈到软件研发人员、程序员及系统分析人员等相关人员手中,以期促进其团结协作,将软件各部分呈现出的问题解决。最终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实现软件设计的目标。可见,软件测试的辅助作用,对于软件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软件相关技术的综合管理等至关重要。 2.2软件工程项目实施反促软件测试发展 研发一个新的软件系统时,其核心内容包括目标确定、框架设计、分支设计和编码应用等,这些核心内容均需要软件测试来实现其统一性和兼容性。系统目标是软件测试的最终目的,软件测试需要围绕系统目标进行缺陷的发现和反馈,从而实现各阶段测试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从而促进系统的协调和完善。经过软件测试的系统,必须保证达到项目目标,且在长时间运行下无重大bug。从这一过程来看,软件测试是在软件工程项目实施中得以发展的。软件测试机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其“独立”仅是功能上的独立。实际上,在进行软件工程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整体设计还是精细化管理,都需要软件测试参与其中,以测试角度对软件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进行指导和辅助,从而纠正一些设计上的错误和细节上的缺陷。这种参与的直接性促进软件测试必须紧跟项目研发现状,才能提出及时有效的参考意见,促进项目顺利开发。软件编码规范是软件研发团队必须规范执行的,而这种规范的编码刚是软件测试机构的首要任务,制定规范要严肃,执行规范要严格,才能给用户呈现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2.3软件测试原则 软件测试的原则是在其测试的基本目的和要求下产生的,因此,在进行软件测试时,必须注意其原则性。(1)坚持用户使用目的,坚持项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原则;(2)测试“精细化”即细分分支、单元模块、阶段性成果、系统全面测试等随时进行;(3)测试时间要越早越好,频率越高越好;(4)测试中逻辑性检测和算法检测要注重;(5)测试要结合数据检测进行;(6)保证测试的严肃性;(7)测试坚持第三方进行原则;(8)不合理条件值都要进行测试;(9)测试过程、方法、用便、结果、完善等都要记录在案,便于故障定位和日常维护。 3自动化软件测试技术分析 随着智能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在软件测试中,自动化软件测试技术得到创新和发展,并在软件开发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所以,人们将各种自动测试的效果进行评估,将成功案例进行相似引用,来判断检测的可行性。最初的自动化测试具有较严格的针对性,运用特定的测试原则和测试方法,将统计指标运用其中,从而得到测试结果,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从而得出自动化测试的严密性。随着自动化测试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创新,其测试准则和自动测试技术越来越成熟,逐渐过渡到自动测试模型化阶段。逐渐形成自动测试的等级制度,使得自动软件测试技术成为测试控制能力高低优劣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 4结语 总之,软件测试已经发展成为软件工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测试不仅能够对软件的质量进行一个系统的评价,而且是目前确保软件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实现软件产品整体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提高,进而提升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栾新亮 单位:鄂尔多斯市特种设备检验所 软件测试论文:嵌入式软件测试环境研究 1嵌入式软件的特点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软件是实现嵌入式系统功能的关键,其主要特点如下: 1.1软件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不同 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开发通常采用交叉编译方式,即软件的开发在通用计算机上进行,而软件的运行环境却是在嵌入式专用设备上。开发环境被认为是主机平台,运行环境为目标平台,相应的测试被称为主机测试和交叉测试。 1.2缺乏可视性 嵌入式软件缺乏可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数据的可视性方面:嵌入式系统通常没有显示设备和存储设备,只有在线实时观测或是将数据传输到主机上才能进行结果分析;(2)编程的可视性方面:由于嵌入式软件的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不同,在进行开发时,一方面不能实时观察程序的运行效果,另一方面程序在仿真环境和目标设备中的运行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1.3实时性要求较高 多任务嵌入式系统中,对重要性各不相同的任务进行统筹兼顾的合理调度是保证每项任务及时执行的关键,单纯通过提高处理器速度是无法完成和提高效率的,这种任务调度只能由优化编写的系统软件来完成,因此实时性是系统软件的基本要求。 1.4软硬件紧密结合 在嵌入式系统软硬件体系结构内部,各层次、模块之间的耦合度比通用计算机更强,这是嵌入式系统要求高效的结果,而通用计算机出于可扩展等要求更强调系统的模块化、层次化和标准化。 2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环境 嵌入式软件测试不同于传统的通用软件测试,由于其嵌入性、实时性、反应性、专用性等特点,它比一般的通用软件测试更加困难。因此,根据不同测试阶段的需求,建立恰当的测试环境是避免嵌入式软件测试瓶颈、提高测试效率、保证测试质量的唯一出路。由于嵌入式系统通常采用软硬件并行开发的方式,在进行软件设计与测试时,真实目标设备常常不能及时提供,而且对于单片机、DSP这些深嵌入式系统来说,数据的显示采集、测试用例输入等都需要专门的软件来实现,因此在进行嵌入式软件测试前,必须首先建立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环境。嵌入式软件是软硬件耦合系统,把软硬件分离开来,建立嵌入式软件独立的运行环境是建立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环境的关键。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系统包括处理器、I/O接口以及各种外部设备,在建立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环境时,需要考虑软硬件的分离原则,即哪些采用真实硬件设备,哪些需要用软件仿真实现,哪些需要用硬件仿真实现,不同的嵌入式系统以及软件测试阶段,需要建立的仿真测试环境也不相同。 3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环境分类 根据运行环境和实际环境的差异,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环境可分为全数字仿真测试环境、半物理仿真测试环境和全物理仿真测试环境。 3.1全数字仿真测试环境 全数字仿真测试环境是指仿真嵌入式系统硬件及外围环境的一套软件系统。全数字仿真环境是通过CPU、控制芯片、I/O、中断、时钟等仿真器的组合在宿主机上构造嵌入式软件运行所必需的硬件环境,为嵌入式软件的运行提供一个精确的数字化硬件环境模型。 3.2半实物仿真测试环境 半实物仿真测试环境是利用仿真模型来仿真被测系统的外围系统,而被测系统采用真实的系统。测试环境模拟被测软件运行所需的真实环境的输入和输出,并且能够组织被测软件的输入来驱动被测软件运行,同时接收被测软件的输出结果。外部仿真设备:为目标机提供激励信号输入,接收并处理目标机输出数据,保证软件的连续、不间断运行,实现自动化测试;可以采用软件仿真或硬件仿真(ADS2等)。并不是所有的外设都采用仿真实现,可以随着项目的进展以及根据外设的复杂性,有选择性的加入真实外部设备。 3.3全实物仿真测试环境 在全实物仿真测试环境中,被测软件处在完全真实的运行环境中,直接将整个系统和其外围的物理设备建立真实的连接,形成闭环进行测试。全物理仿真测试环境是基于真实目标机的系统测试,是对整个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的综合测试,只有在系统研制的后期,所有硬件研制工作都已完成后才能进行。 4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环境的构建方法 根据嵌入式软件及测试环境的特点,不同测试阶段的测试环境搭建方法如下: 4.1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是针对软件设计最小单位模块而进行的内部测试。由于目标机环境资源少、实现难度大,因此嵌入式软件的单元测试主要采用白盒测试的方法,一般在宿主机上,利用集成开发环境或测试工具(Clockwork、TestBed、Cantata++等)的全数字仿真模拟器来进行,找出单元编码时产生的错误以及与软件需求设计的偏差。在极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在目标机上进行,利用单元测试中的驱动模块和桩模块进行。 4.2集成测试 集成测试是把经过单元测试的模块按软件的结构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软件部件或部件集来进行的综合测试。嵌入式软件的集成测试可在宿主机环境上利用Clockwork、TestBed、Cantata++等测试工具来完成,也可在目标机上搭建仿真测试环境来完成,具体依赖于软硬件耦合程度和集成级别。 4.3软硬件集成测试 软硬件集成测试主要是在软件集成测试完成后,形成独立的配置项,加载到相应的硬件平台上测试其运行情况,以确定软硬件能够正确协调工作,实现软件需求规定的功能、性能等要求。软硬件集成测试必须在目标机环境下进行,交联设备可以采用仿真模型替代。可以利用半实物仿真测试工具搭建测试环境来进行确认测试,比如:ADS-2、dSPACE等。 4.4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将被测软件和硬件资源都综合起来构成完整的应用系统进行测试,确保整个系统达到研制任务书的要求。嵌入式软件的系统测试对测试环境有严格的要求,必须在真实目标机环境下进行,包括运行平台、交联设备都要是真实的,目的是要确保嵌入式软件能够在最终的真实硬件环境下正确运行。 5结束语 嵌入式系统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软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保证嵌入式软件的可靠性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性和嵌入式特性,使得嵌入式软件的测试也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根据嵌入式软件设计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测试需求,建立合适的测试环境,才能提高嵌入式软件的测试效率,保证软件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虽然日前已经有一些针对嵌入式软件的测试和调试工具,但是在有些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对嵌入式软件的测试环境和测试技术进行研究,完善和研制更先进的测试工具。 作者:于慧媛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91413部队 软件测试论文: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1软件测试对于软件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 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中不可缺失的工作内容,通过有效的软件测试步骤,能够帮助软件开发工程人员减轻工作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软件的实用性能。因为电子软件的生产过程极为复杂,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经历许多环节,每个环节的数据要求都极为严格,很有可能因为极小的差异造成软件应用的失误。软件测试就是为了实现对于软件开发后的使用作出初步的评估,保证下一个生产环节能够正常执行,也为了确认软件的使用具有质量保证。软件的测试能够涉及整个软件设计、开发,以及未来升级的过程。首先,能够帮助软件开发商确认软件的使用质量。其次,还能够为工程师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帮助工程师进行软件系统操作的风险预警评估。还有,就是实现为未来软件系统升级奠定基础,能够保证软件在未来的开发计划中添加有效的性能价值[1]。软件测试的工作具有相当高的行业地位,能够帮助工程师和开发商尽早发现问题,并且给予充足的时间去解决问题,进而提升了大众对软件的使用效果,满足了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要求。 2软件测试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2.1软件测试的对象 软件测试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于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逻辑操作,其中包含软件的使用规则,还有在软件应用中的程序设定是否满足人们的应用习惯,还要考虑到软件开发的初期设计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能够实现广泛的普及,并且获得大众的喜爱。因为软件测试与其他方式的应用测试不同,软件的测试需要遍布整个软件的设计完成过程,要求软件能够实现具体使用的功能性。 2.2软件测试的种类 软件的测试工作也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的检测试验,另外一种是动态的检测试验[2]。首先进行静态种类的具体划分解释,其中的工作内容具体实施不必要展开软件的运行功能,只要进行人力的代码查询工作审核就可以了。这期间可以对整个软件的设计脚本进行分析,得到房中数据的编码,保证在网络中展开的数据时正确有效的。与此同时能够展开对软件编程的评估,其中的数据值都在控制范围内,不能超过最低的数值要求。编写数据程序的人员在结束初始工作后还要展开对程序的审查,其中的大部分工作内容需要依靠合作完成。专业的人员通过技术手段结束数据的参考值评估,要求在人工审查的途径中实现数据的核对工作。总结的角度来评定静态测试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工和数据参考工具实现对编程的审核。另外一种就是动态的测试种类,这种方式需要进行软件的启动,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既定的数据进行测试评估。按照专业的白盒与黑盒方式进行测试实验,达到动态测评的目的。白盒的功能就是测试软件的逻辑性,能够满足人们使用的正常运作,黑盒则更倾向与想软件的使用功能,以及软件的数据管理进行测试。白盒与黑盒的测试功能满足了对于软件测试的基本要求,实现了为软件后续开发提供数据的重要任务。 2.3软件测试的方法步骤 将软件的测试方法进行归纳和综合,发现主要的测试方法来源于对于测试种类的需求。将白盒和黑盒的测试程序运用到软件的测试中去,实现人工和技术的双层数据收集,实现对于软件的数据编程、应用操作,以及未来升级的发展需求都进行监管。由白盒协助人工进行数据的整理,达成数据外接的基础使用。再由黑盒的运行操作达成对于内置程序、数据的检测和观察,保证软件进入正式使用中的功能性。软件测试的整体步骤,都由数据的支持进行操作,具体的步骤首先是进行功能性检验,然后将外因排除后执行内因运行,之后找寻可能导致程序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参数的运算和总结,达成软件测试的目的[3]。 3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实施 软件的开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为了成功的实现软件的应用和升级,就需要工程师进行严密的设计、开发,以及研制,最后成就的科学技术产品。因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需求,完美的软件必须还要经过不断的推敲和升级。 (1)软件测试的应用主要考察软件的实用性和需求。软件的创作和制造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在开发的过程中要考虑产品的功能性,还要考虑开发商的开发成本是否能够支持整个软件的制作完成。 (2)软件的整体设计是否合理,需要通过软件测试得到论证。工程师进行软件的数据编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各项开发和功能的深入研究都是为了实现软件的实用性。软件的测试能够检测出软件开发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补救工作实施,尽量做到不浪费开发成本的目的。 (3)要求在软件测试应用实际作用于软件的后期拓展。无论是学习软件还是工作软件,甚至于游戏软件,都必须要满足未来的发展和升级要求,实现能够无限开发和研制的目的,保证软件具有创新性。软件测试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找寻软件的功能延续性,促进软件的再开发和再创造。 (4)软件的测试需要应用到软件的最终检测和维护环节中去。每款软件开发后都应该得到检测,只有质量能够达到标准才能保证软件的出售。再者就是应用到软件出售后的软件维护,保证软件高质量运行[4]。 4结语 在信息技术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软件的应用托陈出新不断进步,实现了人们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的全面提速。为了保证软件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质量,以及适用程度,进行软件开发前期的软件测试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工作步骤。 作者:丁旻昊 单位: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 软件测试论文:软件测试实验教学设计论文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社会上对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非常旺盛,据报道其人才缺口高达30万人[1],高校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软件测试工作的占据了软件测试行业从业人员的48%[2],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软件测试课程,如苏州大学[3],北京工业大学[4]等,以培养相应的软件测试人才。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8版教学设计中新增了软件测评课程,含理论课28学时及实验课8学时,于2011年首次在大四上学期开设。软件测试主要是一门技能型课程[5],其理论性相对较弱,且和软件工程概论课存在较多内容的重复。吸取了首次授课时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训,我们将软件测试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在一定理论基础的指导下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测试的技能,因此2012年第二次授课时将理论课减少为24学时,实验课增加到12学时。借鉴同济大学朱少民教授[6-7]的经验,实验课着重讲述一些常用开源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包括功能测试工具Selenium和AutoIT,单元测试工具Junit,代码覆盖工具Emma以及性能测试工具Jmeter等。Jmeter是Apache组织开发的一个用于压力测试和性能测试的纯Java桌面工具,可用于对服务器、网络或对象等模拟繁重的负载来测试它们的强度或分析不同压力类型下的整体性能[8]。性能测试是保证应用程序后能够稳定可靠运行的必要手段之一。以我们为某机场开发的战略规划管理系统为例,由于前未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客户使用一段时间后经常反映系统响应速度慢。利用Jmeter对主要模块进行了性能测试,结合测试结果对数据库进行了优化,此后客户再也没有反映过响应速度慢的问题。本着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宗旨,以该系统为原型,完善了基于Jmeter的性能测试及数据库优化实验教学设计。 1Web应用程序性能测试实验 这部分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Jmeter测试Web应用程序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实验任务测试绩效考核子系统中的评分模块。评分人登录系统后进入评分环节,选择其未完成的评分项目(若有多个未评分项,则需要全部对其评分)。每个评分项中包含对多个部门的评分,部门数大于等于3个时需符合正态分布,如可评出优秀3个、良好6个、合格4个、基本合格2个,否则可任意评分。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3个步骤:一是Jmeter的基本应用,包括脚本录制、添加http请求、添加断言以及查看测试结果等;二是Jmeter的逻辑控制结构,如分支和循环等;三是Jmeter的高级应用,如参数值可变以及参数个数可变等。 1.1Jmeter的基本应用 Jmeter可以手工添加脚本,但更方便的是使用脚本录制软件Badboy[9]。Badboy录制的脚本可以保存为Jmeter格式,然后在Jmeter中直接打开和修改。脚本主要是一系列的http请求,其中可以设置请求的URL,请求方法(get/post)及请求参数等,如图1所示。通过添加断言(如是否含有特定字符串)检查请求是否返回正确结果。添加查看结果树并运行测试脚本查看程序的测试结果。 1.2Jmeter的控制结构 Jmeter具有丰富的逻辑控制结构,包括控制器,switch控制器,while控制器以及forEach控制器等。实验重点练习控制器和forEach控制器。控制器判断Jmeter变量是否满足给定条件,若满足则执行其包含的测试元素,否则不执行。ForEach控制器对Jmeter变量的每一个取值都执行一遍其包含的测试元素。图2是一个控制器,其条件为变量COUNT小于10且变量VAR等于字符串“abcd”。图2Jmeter的控制器图Jmeter的变量引用使用${变量名}的方式,变量一般提取自返回页面中的某些信息,如满足特定条件记录的行数或某个特定位置的字符串取值等。变量提取可采用正则表达式或Xpath进行匹配,讲解其匹配原则并现场演示。图3利用正则表达式提取需评选优秀的单位个数,其中引用名称youxiu就是变量名。匹配失败则取设置的缺省值0。如对于页面中返回的html代码“…您当前可以评出优秀<spanid="ltYSMsg">3</span>个…”可提取出优秀个数为3。 1.3Jmeter的高级应用 本部分着重解决实际测试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如参数内容可变及参数个数可变等。测试登录环节时需模拟不同的用户登录行为,即图1的http请求中txtUserName一项的值应是变化的。Jmeter提供的CSVDataSetConfig可解决这一问题,如图4所示。将所有评分人的信息存储在一个CSV文件中,把其中的列名填入VariableNames项,之后将图1中的txtUserName值改为userAccount(即CSV文件的第1列)实现参数值的动态变化。进入评分项后需根据情况选择优秀和良好等的个数,且要反映在http请求的参数中。由于参评单位的个数因评分人和评分项各异,因此无法在GUI界面中一一添加。需动态添加的参数包括评分列表中的name及其value,value的取值从优秀到基本合格依次为1234。为简单起见,我们按顺序对单位进行评分。如系统要求评出3个优秀,则测试中前3个部门打优秀,其余依次类推。由于同一部门的优秀良好等单选按钮的name值相同(如图5所示),我们选择提取该组唯一的ID号,然后将其转换为name,其对应关系是用$代替下划线(如ID号为gbBSCExamList_ctl02_rbExamerLevel,name为gbBSCExamList$ctl02$rbExamerLevel)。Jmeter的Beanshellpreprocessor可在提交http请求前动态调整参数个数及参数值。下面给出了Beanshellpreprocessor的代码。其中ExamerLevel_matchNr为Jmeter的系统变量,提供了正则表达式匹配项ExamerLevel匹配成功的个数(即参评单位的个数)。如前所述匹配数量小于3时可任意评分,为简单起见我们均将其评为优秀。N=Integer.parseInt(vars.get("ExamerLevel_match-Nr"));(N>=3){YX=Integer.parseInt(vars.get("youxiu"));LH=Integer.parseInt(vars.get("lianghao"))+YX;HG=Integer.parseInt(vars.get("hege"))+LH;BHG=Integer.parseInt(vars.get("jibenhege"))+HG;for(i=1;i<=N;i++){item=vars.get("ExamerLevel_"+i);item=item.replace("_","$");(i<=YX){sampler.addArgument(item,"1");}else(i<=LH){sampler.addArgument(item,"2");}else(i<=HG){sampler.addArgument(item,"3");}else(i<=BHG){sampler.addArgument(item,"4");}}}else{for(i=1;i<=N;i++){item=vars.get("ExamerLevel_"+i);item=item.replace("_","$");sampler.addArgument(item,"1");}}设计了含35个并发线程的线程组,模拟实际35个评分人的评分过程。全部线程在1秒钟之内启动,比实际情况更严格。得到聚合报告如图6所示,其中点击考核评分页面响应时间最长,为335毫秒。且测试过程中无错误发生,说明系统评分模块可靠。 2数据库性能优化实验 除应用程序外,数据库设计的优劣亦影响系统性能。这部分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SQLServer测试数据库性能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库调优。为减少复杂性,设计一个简单的由三张表组成的人员组织结构数据库:user、or-gan及userorgan表。其中user表含4586条记录,or-gan表含1722条记录,userorgan表含6804条记录(一人可在多部门任职)。实验任务根据账号查询其姓名及所在单位信息。 2.1SQL语句执行计划对应用程序中频繁执行的SQL语句检查执行计划非常重要。初始时,三张表均未建立任何索引,下面SQL语句的执行计划如图7所示。由图7知,三张表均采用全表扫描的方式。对大表全表扫描可能涉及多次磁盘I/O,非常费时,应尽力避免此种情况。SQLServer报告由于缺少索引影响了查询性能,并给出了相关建议。selectA.vcAccount,A.vcName,C.vcNamefromtest.dbo.[user]Ainnerjointest.dbo.[useror-gan]BonA.vcAccount=B.cnvcempidinnerjointest.dbo.organConB.cnvcorgid=C.nNodeIDwhereA.vcAccount='testuser'为表格建立以下索引:indexIND_USERACCOUNTontest.dbo.[user](vcAccount)clusteredindexPK_ORGANontest.dbo.[organ](nNodeID)indexIND_USERORGANontest.dbo.[userorgan](cnvcempid,cnvcorgid)再次运行后显示执行计划如图8所示。可见所有表扫描均已替换为相应的索引查找,且SQLServ-er未报告缺少索引影响查询性能。两次执行查询的磁盘I/O和CPU时间见表1,可见为表添加正确的索引可提高查询性能。 2.2索引建立原则总结 建立索引的一般满足原则如下[10](篇幅所限,未给出实例):(1)为主键所在的列创建索引。为经常进行连接但未指定为外键的字段建立索引。(2)在频繁进行排序或分组的字段上建立索引。(3)在条件表达式中经常用到的不同值较多的字段上建立索引,在不同值较少的字段上不建立索引,如性别字段。不在查询很少引用的列上创建索引。(4)若经常同时使用多个字段排序,可在这些字段上建立复合索引。要尽量使关键查询形成索引覆盖,其前导字段一定是使用最频繁的字段。(5)查看索引并删除不使用的索引。需频繁进行数据查入操作的数据库应有较少的索引,需频繁进行读取操作的数据库应有更多的索引。(6)在聚集索引中,避免包括不必要的列,尽可能使用较小的数据类型。(7)在支持排序和范围查询的字段上考虑使用聚集索引。(8)具有高选择性的列是索引的好候选列,具有高密度的列是索引最糟糕的候选列。 3结语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步骤。在软件正式前一般都需要经过性能测试,以保证软件在一定负荷下的平稳可靠运行。Jmeter是一款优秀的开源性能测试工具,可测试繁重负载下的系统表现。软件性能表现还取决于数据库设计的优劣,建立适当的索引可减轻数据库查询和处理负担,进而提高系统处理能力。通过本教学设计实验学生普遍反映认识到了性能测试的重要性,了解了执行计划在数据库性能优化中的作用。 作者:张志远冯兴杰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软件测试论文:软件测试与软件开发探究 摘要: 在IT行业,人们对于软件开发与测试关系的研究热度不减;同时软件的开发与测试,也一直是软件项目团队的中坚力量,要想保证软件开发产品的质量,就要有测试人员对于质量进行验证,所以测试人员也相当于质检人员,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更加深入的关系,对此本文就软件测试与软件开发关系展开分析,希望对于软件设计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 软件测试;软件开发;关系 0前言 软件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包括概念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等,而软件开发工程与软件测试工程师分别对应着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发与验证阶段。表面看似两者是一个上下游的关系,但是不同工程师所占的立场不同们对于软件的认识也呈现差异化,对此需要工程师共同讨论等,继而确定最佳的产品方案。 1概念分析 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的重要阶段,前者是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软件系统制造的过程,也包括系统设计、编码程序等内容。而后者主要是将前者各个阶段,存在的漏洞等利用测试用例找出,是对于软件需求等的最终审核,也是对于产品的质检。 2工作内容 2.1开发人员 其工作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加强软件需求分析,明确软件开发方向。第二、编写软件详细设计文档,包括程序流程、函数等内容;还包括单元、集成测试等文档的编写。另外只有审核完写好的文档后,才能进行代码的编写。第三、代码编写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着软件程序的功能发挥;而软件开发不仅仅就是写代码,还包括很多其他的内容。第四、程序编码结束后,需要由开发工程师,对其进行系统自测,保证程序正确编写;自测合格后,以及文档编写好后,一并交给软件测试人员进行检测。 2.2测试人员 第一、通过对于软件需求说明书的审核,明确软件功能开发方向。第二、积极建立测试环境,也就是指软件运行的条件,包括软硬件设施的设置等。对于软件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也是测试环境构建的主要内容,继而保证软件的实际应用不会出现问题,对此可见测试环节还原现场环境的重要性。第三、将配套软件进行运行,检查其是否存在缺陷、功能是否充分的发挥,对于检查出来的问题,组织相关的工程师进行软件问题的修正工作。第四、协助并指导工作人员安装软件程序。 3关系 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主要的工作目标在于用户需求的实现,保证交付软件的质量,开发与测试并存,首先由开发人员进行软件实现,然后由测试人员找出软件中存在的程序问题,最后提交开发修复,两者之间是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关系,继而除去软件开发中的的程序问题,保证软件的高品质。两者的工作交集,在于软件缺陷,但是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工作岗位不同、对于软件的看法不同,对此难免会存在意见分歧,所以测试工程师加强与软件开发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尤为重要,继而更好的形成向心力,保证软件开发的高效性和该品质性。好的软件开发,不仅仅要狠抓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两个环节,更要注重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另外更不能倾向于某个环节,而要让软件开发和测试都要硬,从而更好的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4关系处理办法 4.1尊重开发成果 测试人员的综合素养、综合技能等,直接影响着软件开发的进度与质量等,为了更好地处理测试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测试人员要抱有一定岗位职责、职业素质,本着公平、公正的心理尊重软件开发环节的工作成果;软件开发会可能会存在一系列的隐藏程序漏洞等,这都是非常正常的,而测试工程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找出这些漏洞,提高开发进行修正,从而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在帮助开发工程师成长;但是实际上,部分的测试人员在检查开发提交的测试软件时,会因为发现问题而出现一系列消极的情绪,对于软件开发工程师进行谩骂侮辱等,不仅降低了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两个工作层面的关系,最终延长了软件交付的日期,以及软件的质量。开发工程工作内容繁琐且任务重,不可能全面顾及,导致程序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测试人员作为软件品质完善的关键,要在尊重软件开发作品的同时,积极的进行漏洞检查,实现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4.2缺陷技巧的提交 由于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工作埃的交集就是程序缺陷,对此测试人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继而保证缺陷技巧的有效提交,保证软件开发人员的更好接受。 4.2.1换位思考测试 人员在接受软件开发提交的作品时,首要的就是了解软件开发工程师对于测试结果的关注内容、范围以及关键点等;一般软件开发人员对于测试结果最注重的就是软件逻辑、数据流转等方面的内容,对此测试人员就要合理的采用测试技巧,有效的调整程序漏洞的提交方案。软件测试也是一个复杂且繁琐的过程,首先测试工程师要按照指定的测试流程,对软件作品进行系统逻辑的测试,找出影响系统正常运转的错误逻辑问题,将其第一时间反馈给开发工程师;测试环节接触到的其他问题,但并不是影响系统逻辑的漏洞点,按照漏洞提交顺序进行依次提交更容易被开发工程师所接受。 4.2.2漏洞描述要精准 测试人员的测试结果,是开发人员漏洞改进的关键,一个精准的的Bug描述,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帮助性是非常大的,能够帮助开发人员更加精准的进行漏洞定位。这就要求测试人员在进行Bug描述时,要注重语言的干练简明,语气要肯定,避免使用好像、不确定等词汇,继而模糊开发人员的工作思路。其次描述的内容要突出重点,忌讳全面开花。最后根据以往的经验,给软件开发人员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像可能会出现漏洞的部位等,继而实现软件的高品质。 4.2.3注重普遍问题的提交 软件开发人员一般工作都非常的忙碌,而重复漏洞或是无效漏洞的提交,会大大的影响其工作的心情、工作量与工作进度等,对此测试人员在测试系统漏洞时,要养成Bug分析的好习惯,分清其问题的独立性还是普遍性,若是普遍问题可以提交一个。这就要求测试时人员要加强对于软件系统的熟练度,包括业务要求、操作以及使用等,当测试人员也不确定漏洞是否存在时,可以与其他测试人员进行沟通,或是与开发工程师进行沟通,继而精准定位程序漏洞。 4.2.4加强有效沟通 考虑到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之间的矛盾问题,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沟通或是交流无效,对此首先测试热源就要占到用户的角度上,正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开发人员也占到用户的角度进行讨论。其次由于两者工作理念不同,对此难免会存在争议,对此测试人员保持自己观点,可在下个版本中完善。最后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明确对方的工作想法,保证系统认知的更加深入、全面,并灵活的运用测试手段,从而更好的保证软件高品质。 5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软件测试与软件开发关系的分析,发现作为软件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更要加强沟通合作,提升企业研发的凝聚力,做到就事论事奔着相同目标共同努力,从而更好的保证软件产品的进度和质量。 作者:侯中原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软件测试论文: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及开发应用 [摘要]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发展,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甚至是休闲娱乐,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可以说,计算机软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应用,并且逐步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技术。随着人们对计算机应用软件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也越来越频繁,因此,要对其开发流程以及开发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文章将对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与开发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开发应用;相关研究 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对于软件开发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充分保障软件的精确性,为软件开发工作带来安全保证。笔者将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重要性、计算机软件开发流程、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有效应用,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1分析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重要性 相对于应用软件而言,计算机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计算机之所以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促进社会迅猛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计算机内的软件应用,可见,软件的开发极为重要。随着国家经济体系的不断改革,各行各业已经逐步面向现代化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无疑为人们的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也给应用软件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以普及,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已经离不开网络的支持。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不断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的自我培养,此外,计算机网络也在不断推动着人们前进。 2计算机软件开发流程 2.1分析开发需求和设计概要 在开发计算机软件之前,对其进行需求分析是开发应用软件的首要环节,亦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软件开发需求分析质量,会直接对应用软件开发造成影响,一般情况下研究人员要根据软件需求内容,对软件的概要进行设计,并且结合软件的功能需求情况设计出软件程序流程图,若是利用类似于C语言等的高级语言实施程序编写,还应当根据软件模块设计各模块的应用功能。概要设计为软件的开发提供了程序框架,后续的开发工作都是在这个框架基础上进行操作,可见这个框架不但能够决定计算机软件程序功能,而且还能对软件运行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基于软件程序具体的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其特定功能,可选择多个语句或者逻辑关系等来实现,但不同的逻辑关系与语句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软件。软件开发及其需求越来越复杂,如何编写简洁而又不会存在漏洞的应用程序,已经成为了各软件开发人员最终的目标,因此,在实际研究过程当中,研究人员要十分重视概要设计环节的工作,并且保持思路清晰,设计完程序流程图之后要进行全方位的审核,不断简化软件的逻辑关系,最终实现科学合理的软件逻辑关系。 2.2详细的编码与设计 紧跟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后的一个环节就是进行程序的具体编写工作。在编写程序的过程当中,首先应当选择计算机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高级计算机语言出现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人们按照开发软件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很多种类的计算机语言,例如:如常见有JAVA、C语言等,到了现在出现了VF与VB等可视化的编程软件,这类软件的研发使研究人员即便没有专业知识也可完成简单的软件开发。此外,在实际编码前,研究人员应进行详细设计,在已设计的框架上,按特定的逻辑关系将软件所需实现的一些功能进行设计,根据详细设计流程进行编码。目前,计算机软件设计使用最多的是C语言,这种语言的模块形式较为简单、语句便于理解,所以非常适合在开发、维护软件过程中运用,受到研发人员的青睐。 3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有效应用 软件程序的编写完成之后,研发人员还要对其实施相应测试,监测这款软件的应用效果以及功能等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一般情况下,测试软件的方法就是随机输入一些数据到计算机中,然后再看结果是否达到要求,为了能够确保软件功能的精准性,常常会选择几组随机数据配合一些特殊参数进行检测。如果检测出来的结果和软件功能相符合,那么则说明通过测试,反之,则不符合。近几年以来,计算机的软件开发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研究人员也开发了一些专门针对软件测试的程序,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因素的影响,使用测试软件受到一定的局限,比如:一个测试软件只能对一种软件实施检测,并且测试结果只能当作参考,测试结果的准确率还需要提升,但是不管怎样,测试软件的研发就足以标志着计算机软件程序的未来发展方向。新开发软件通过检测以后,需要交予需求方进行使用,为了保证软件能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使用方也会进行验收,软件验收方要求极为严格,但是验收方式基本和测试方法相似,同样采取输入参数来进行验收,因此,就增加了不必要的验收程序。研发人员还应当继续研究,争取研发出更多的测试软件,使软件的测试结果更加精确。软件测试技术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将软件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出,并将测试报告交给软件开发人员予以修改。可见,在软件开发工作中,软件检测技术的应用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4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而软件就是应用计算机的关键,随着人们各类需求不断增加,开发计算机软件已经成为了研究人员的日常工作,在具体的软件研究过程中,软件测试技术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软件开发人员还应切实做好相关工作,解决软件开发所面临的困境,不断提升自己的开发水平,对软件开发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促进软件事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高俊 邹金萍 单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软件测试论文:人才培养的软件测试课程改革 摘要: 本文针对软件测试课程的教育现状,结合软件测试的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从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出发,提出了以案例式教学为主导,走教学产业化发展的软件测试改革方案。 关键词: 软件测试;应用型人才;案例式教学;教学产业化 随着我国IT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因此软件测试人员成为当前IT业界亟需的热门人才。面对软件测试人员紧迫的需求形势,应用型人才培养单位应该扩大软件测试人员的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一、《软件测试》课程教育现状 我国软件测试技术发展已有十余年,但IT市场对于测试人员仍然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势态。目前国内高校对软件工程专业几乎都会开设软件测试课程,甚至有些高校已经设置有软件测试专业。2011年11月,教育部主办了“2011年高等学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论坛”,对测试人才的培养及测试领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1]。高校系统化的专业教育体系为学生奠定了扎实而科学的学科基础,并对软件测试技术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利弊相依,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软件测试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还是会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在传统的软件测试课程设置中,大多采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上机时完成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检查学生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实验题目大多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地与当前的最新技术或最热门的应用相结合,使得学生的测试知识体系过于单薄。 2.重学生个体知识积累,轻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无须多述。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工程中重要一个环节,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测试人员与系统分析员、软件设计师、程序员、维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必不可少,良好的团队协作才能有助于项目的进行,有助于高效、正确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少引入分组协作的环节去锻炼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更不能设计出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的沟通场景,不能满足学生在项目中去加深理解、巩固提高的需求。 3.重即有知识,轻科学创新一直以来,软件测试课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受到重视并不多,课程结束后并没有延续测试知识的后续课程。因此,学生不能在后面的学习和实践中进行总结提升。知识在母体中是要经过消化、适应、转化、演进、创新、融合、活化,而后才称为组织的“行动知识”,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产生知识发酵效果。 二、《软件测试》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 软件测试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学科,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一个合格的软件评测师除了要掌握即有的测试理论和软件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对软件测试行业的深刻理解,必须具备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包括编程技能、数据库、网络、中间件等知识的系统掌握,必须具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软件测试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发现并排除软件中潜藏的错误,最终把一个高质量的软件交给用户,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要做好软件测试,测试人员不仅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理解客户的需求,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完成功能测试和界面测试,而且要能理解软件系统的实现原理和各种使用场景,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能使用测试工具完成相应的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兼容性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等更具挑战性的任务[2]。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优秀的测试工程师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三、《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以上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对于测试课程的不重视,以及当前的软硬件设施及教学方法都不能满足对应用型测试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了适应软件产业发展对测试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软件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发展,针对软件测试课程调整培养方案,展开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十分迫切和必要。 1.加大师资力量,构建完善的软硬件测试平台教师素养的提高是软件测试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此前,国内对软件测试并不重视,致使国内软件测试人才短缺,大部分高校内虽然有计算机系,但多以重开发轻测试,测试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数量都远远不够。因此,不仅要重视对教师测试专业技术的培训,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也应该认真开展软件测试教学研究,构造专业的软件测试教学团队。作为一门实践性较高的课程,软件测试必须建议专门的、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和环境。目前,高校普遍缺乏软件测试的软、硬件环境,致使学生无法通过项目实践来深入理解和提高测试相关知识和技能。 2.运用案例教学,丰富软件测试项目实战案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对最新、最流行的项目和案例感兴趣,陈旧的案例既不能满足当前市场上对测试人才的技术需求,又不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运用案例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丰富案例素材,保持案例的“鲜活性”与“生命力”。高校可以采用历年本科毕业设计中运用了流行的技术、难度适中、功能较为完整的应用作为软件测试课程的测试案例,不但可以保证素材的延续性,也使得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有所提高。 3.加强校企合作,走教学产业化发展之路[3]企业需要人才,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校园中学习的技能最终要接收用人单位的考验。所以与软件企业合作,建立对口的学生实训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软件测试技术的掌握与提高离不开项目实战,让学生在真正的软件工程过程中从事测试工作,不仅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软件测试在整个项目中的作用,掌握测试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小结 软件测试是保障软件质量,验证软件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重视软件测试应从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出发,高校应加强面向企业需求的软件测试改革,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测试方法和技巧,让企业需求促进和推动高校教学发展。 作者:于营 单位:三亚学院 软件测试论文:软件测试质量管理论文 1测试流程不合理 1.1测试设计重点偏离使用QC软件测试发现bug统计,如表1所示。根据表1工作量统计,25人/日为5个中级测试工程师一周的工作量,但是根据测试用例发现的bug数量仅占bug总量的44.18%,该比例显示测试用例的设计重点严重出现偏离。需要在测试用例设计的方向上进行调整。 1.2测试过程不可控QC软件测试计划中测试执行阶段为2013.3.8-2013.3.27,执行三轮测试;实际测试时间为2013.3.23-2013.4.20,执行测试三轮,计划完成时间严重偏离,表2为原计划与实际计划的对比。表2显示测试计划进行了较大调整,计划截止时间比原计划延迟23天。延迟原因经分析主要为开发提交测试时间延迟,开发提交版本问题较多,测试计划安排不合理,在两轮测试间为安排开发修改bug时间等。想要解决该问题,不仅需要对测试过程进行管理,同时也需要对开发提交的测试版本质量进行管理。 2软件质量管理改进对策 2.1需求工程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不明确会带来需求的频繁变更,浪费了很多时间。针对此项问题,可对需求相关的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需求管理结构图如图2所示。加强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的有机结合,不仅减少了需求的变更次数,还解决了工程师对需求不能理解到位的问题。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同样重要,只有两者互相配合才能做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2.2立项管理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高的价值,公司可通过立项管理流程进行立项管理,立项管理流程分为立项建议、立项评审和立项筹备三个阶段,其具体流程图3所示。 2.3测试流程管理针对测试流程中发现的问题,可对整体的测试流程做如下的改变:(1)测试部门可进行需求学习及需求讨论,对理解不清楚及有疑问的需求,由研发设计部门进行解答,研发设计部门不能解答的由其联系用户确认后作出解答;(2)需求确认后,针对系统功能和性能等指标,由测试工程师进行测试测用例的设计,设计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测试工程师根据需求进行测试用例的编写,另一方面测试工程师可根据用户反馈问题进行分析汇总;(3)使用QC功能测试工具对应用软件兼容性、操作系统兼容性进行测试,以便于使用测试工具完成多种环境下的功能和兼容性测试;(4)进行自由测试以便于对系统测试用例进行补充,分析测试用例未覆盖问题的原因;(5)定期分析缺陷库中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测试用例的修改。 3结论 本文指出了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软件质量问题的原因,对软件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这些问题在软件开发人员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实践表明,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开发人员可以清楚地知道在软件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软件质量的全面提高。 作者:翁婕丁铁乔扬单位: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质量与技术管理部 软件测试论文:软件测试团队建设的软件工程论文 根据权威机构统计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可知,在常用的软件开发项目环节中,软件测试工作大约能够占到软件开发工作总量的42%以上,而软件测试所需投入的研究经费成本也将占到总额数的50%。由此可知,软件测试环节对于整个软件工程开发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建立一支高效软件测试团队对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软件工程起着直接导向性作用。BarryBoehm曾阐述了人的因素在软件测试中的重要作用,人为所占因素甚至超过了其他环节性因素,其代表理论构造性成本模型认为由于软件测试分析师与程序员的原因会导致其工作效率相差数倍。因此,加强软件测试团队的高效率建设对于构建高质量软件应用程序具有重要作用。 1高效软件测试团队建设的可行性策略 1.1软件测试团队的特质建设 软件测试团队的素质建设对于整个软件工程质量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是测试工作中最具价值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应该积极构建合格的、高质量的合作团队。(1)软件测试以及软件工程开发都需要程序员具备足够的自信心,对软件检测结构以及程序的缺陷要如实汇报。对于软件项目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认真处理,以此减少客户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2)软件测试人员还要具备足够的怀疑精神,对可能存在的漏洞性错误要及时予以检测和纠正,进而提高其自我创造力。(3)软件测试团队要积极构建沟通协调能力。可以通过与客户进行必要的沟通来及时发现软件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其中测试者可以针对模拟环境下用户对于软件环境的应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以此对软件编写过程和总结文档进行反复检查检测,提高软件的运行效率和正确性。(4)必备的检测技术能力。软件测试团队必须具备重要的专业技能,需要精通数据库、通信、网络、GUI测试、测试工具、自动化测试脚本和相关业务领域等,以此全面提升他们的测试能力和测试积极性。 1.2软件测试团队的制度性建设举措 一个优秀的软件测试团队必定拥有一套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拥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高端测试人员,通过不断规范团队管理制度,做到扬长避短,及时提升整体测试质量。其中,软件测试团队需要不断加强汇报制度建设、工作总结制度建设、奖惩制度建设、测试审核制度建设、会议制度建设等,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职责关系来进一步强化团队成员的素质建设。在此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于资深测试人员的正确引导和建设,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不断丰富团队的测试知识库,通过科学吸收先进的测试管理知识来提升整体测试技能和技巧,以此减少开发团队协同工作中的一些领域瓶颈。 2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目前国内软件工程的发展应用现状以及其中出现的漏洞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只有不断加强对软件测试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开发技能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其软件测试技能,要在不断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相关软件工程建设,以此全面提高测试人员的软件工程技术水平。 作者:段炼单位:郑州银行科技开发部 软件测试论文:软件工程中软件测试的必要性 1软件工程提升软件健壮性分析 软件工程目前一直缺少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目前业内专家都一致认为软件工程一般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及测试4个环节。其中前面3个环节是整个软件的编写,而最后1个环节的软件测试,则是通过各种专业测试方法来测试软件是否满足软件工程下的10种特性:可修改性、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适应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和可互操作性。 2当前软件测试的现状 从对软件工程的分析来看,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最终健壮性的最后一个工序。但是,当前很多软件设计公司,在软件测试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都非常低,甚至没有专门的软件测试部门,而是由一些软件设计人员兼职。虽然这样也有了所谓的软件测试这道工序,显然因为软件设计人员本身的先入为主,所以在软件测试的过程中,往往不容易发现潜在的问题。另外有的软件测试人员仅仅把软件推到市场上,部分使用人员来进行测试,虽然这也是一种测试方法,但是这种由用户测试的软件测试环节,更多的是在软件的操作体验的测试,并不能够发现软件潜在的bug,正确的软件测试流程,应该设计专业的测试软件,通过白盒测试的方法来针对软件代码进行测试。而上述的仅仅测试界面和操作,那只是软件测试中的黑盒测试法,只有综合白盒和黑盒,才可能获得更好的软件测试效果。但是,目前能够综合这2种测试方法的专业软件测试部门,还是非常稀缺的。这自然导致了国内整个软件行业的软件健壮性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3软件测试重要性分析 3.1软件危机下凸显软件测试的重要性 软件危机一直是IT行业的最重要的话题,其实在软件危机这个名词出来之前,软件工程就已经初步有了核心流程,不过正是因为很多专家有着自己的理论,所以让软件工程这门技术的解释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版本,不过在众多版本中,软件测试始终占据一个重要的模块。软件危机常见的表现就是因为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成本失控、时间跳水、稳定性和兼容性欠缺等诸多问题,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新开发,特别是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可维护性、可修复性不重视,导致维护的成本占据了整个软件生存周期的90%以上,这很明显是不正常的。通常而言,软件维护的成本应该是软件生存周期的70%以下,超过70%,这个软件最终的结局一定会失败。软件测试的过程,除了针对软件的运行是否稳定,同样也会对软件的可维护性进行有效的判断,尽可能的避免软件危机的产生,所以从软件危机的角度上来看,软件测试在软件工程中的地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3.2软件测试的必要性 (1)是交流的问题,容易导致软件接口处的错误。现代软件设计已经不是单人作战的模式,已经上升到团队甚至全球软件工程师通过互联网这个大平台进行合作,这种方式显然对软件工程规范要求更高。其中交流往往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软件工程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将自己负责的模块做到完美,甚至也能够考虑到模块间的借口问题。但是因为交流上的不便,或者忽视交流,往往会产生2个模块接口不兼容,甚至还会发生软件需要重新改写的问题。 (2)软件结构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势。虽然软件开始实施模块化设计方式,将一个软件整体拆解成无数个小的系统模块进行设计,然后将设计好的模块进行统一封装。这种化整为零的软件设计方式的确有效的改善了软件复杂性的问题,但是同样也面临着模块间的兼容问题,不同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可能会导致软件可维护性降低及可移植性降低,特别是一些软件开发公司,根本就没有软件工程的概念,其研发的软件产品,更是漏洞百出,自然很难保证软件产品的健壮性。 (3)程序代码的设计问题。目前一个软件的诞生,往往会有好几千万行的代码,而且在软件正式代码编写之前,还需要撰写概要设计代码和详细设计代码,这些往往都给错误埋下伏笔。如果程序设计代码撰写不规范,没有相应的注释,没有相应的模块设计,往往计算式发现了软件的错误,最终维护起来,也很难让维护工程师定位,甚至连测试工程师也很难找到错误的地方。 (4)设计文档的组成非常少。一个软件产品的诞生,除了优秀的代码设计之外,还要一份完善的代码文档,包括软件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详细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软件测试等工作流程中所需要的一切的代码文档。如果代码文档贫乏,甚至没有,那么一旦在软件测试环节,或者在软件使用环节,出现错误时,那就很难进行维护调试了。这时候的维护成本往往会比重新编写一款软件的成本还要低,可见设计文档的错误撰写给软件健壮性的影响。 (5)一些软件测试工具和开发工具本身的问题,往往导致软件出现严重的bug。而且在设计阶段,还很难发现,因为是本身软件测试工具和软件开发工具引起的,因为软件测试工具和开发工具实际上也是一种软件,如果这些软件的健壮性有问题,自然也会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偏差,最终影响到软件的健壮性。 3.3软件测试成本过半证明了软件测试的重要性 软件工程虽然在很多专家和权威机构的定义有所偏差,但是无一例外,对于软件成本构成的分析上,软件测试的成本一直占据了主要部分,最低的认为,软件测试成本要占据30%,最高的则认为占据到50%。如果将后期维护成本也放在软件测试板块中,那么这个测试成本就会变得更高。因为软件进入维护期时,一旦出现软件需要进行调试,那么修复后的软件依然要进行软件测试,否则很难保证调试后软件依然能够保证健壮性。作为一个软件系统的所有代码,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修改了某处代码,可能会影响到另外一个模块的功能,所以在维护期内,对软件的任何变动,都需要进行软件测试,才能够保证软件接下来的健壮性。但很明显,如果将软件测试工作放在软件推出市场之前,就来进行有效的测试,那么对于软件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将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软件测试的成本的高低,往往和软件的质量成正比,而软件质量提升了,后期的维护成本就能够有效的降低,所以综合起来,软件测试这部分的成本支出是非常有必要的。 4软件测试流程分析 (1)建立独立的软件测试部门,测试部门领导应该对这个专业非常精通,而不是简单的由开发人员兼职,这个测试部门需要从可行性研究开始就应该着手对软件研发进行测试,可行性研究的最终确认应该也有软件测试主管部门的签字确认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2)软件测试工作不是等到软件全部开发完毕才来进行测试,而是跟随软件设计的整改生命周期,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测试,软件测试部门应该拥有独立的物理部门和独立于开放环境的测试环境,这样才能够提供更加完善的软件测试,尽可能的将软件bug扼杀在摇篮里。 (3)软件模块测试,因为现在软件设计都已经进入模块化设计标准,比如一个完整的软件是S,它有A、B、C、D等模块构成,那么对于A模块的软件设计过程中,就应该有独立的软件测试人员进行跟踪,直到A模块被测试证明没有隐患。以此类推,分别对B、C、D等模块分别进行测试,合格以后,组装后的软件依然进行测试,这样才能够最终提升软件健壮性。在软件设计的过程中,其实测试人员是和软件开发人员并行工作的,而不是等到软件设计完毕之后,再来对模块进行测试,这种方法才能够提升软件测试的效果。 5结语 软件测试随着软件系统复杂性的不断提升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现在的软件设计公司依然按照传统的软件研发,只注重软件的功能设计,而忽视软件测试,通过不断的压缩测试成本,希望以此来提升软件最终的利润作法已经行不通了,只有将软件测试做好、做精,才能够提升软件的健壮性,才能够提升软件的生存周期,才能够降低软件的整体成本。 作者:董倩范亚斌单位:石家庄学院 软件测试论文:探微软件测试在软件工程的重要性 1关于软件测试的认识 在软件开发的每一个阶段中,人员的参与都是离不开的部分,而人的工作以及人们之间的通信质量有很难做到完美无缺,这就导致了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另外,伴随着计算机控制对象越来越复杂,且软件的功能及规模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也使得错误相对而言更容易发生,比如对于WindowsNT操作系统来说,其代码约为3200万行。总体来看,在软件设计阶段,人们所犯的错位是引起软件失效的主要原因,而软件缺陷的根源则在于软件的复杂性。在确保软件可靠性以及质量的过程中,软件测试属于最为主要的手段,以当前的软件工程来看,多以结构化分析及设计作为核心,因此在开发阶段,需求分析以及设计都是以工程管理以及技术评审作为质量的保障手段,而工程管理以及技术评审又存在着主观上的缺陷,很容易遗漏错误使其延续至开发阶段。客观来说,软件测试在发掘软件中隐藏缺陷的过程中的确有着很好的效果,以英国的SHOLIS项目来看,这一项目使用形式化方法对软件规约进行描述及证明,而且利用程序正确性证明方法对前期的很多缺陷进行排除,但是通过软件测试却依旧发现了整个过程15.175%的缺陷。此外,随着人们对软件测试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其所在软件开发周期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当前很多软件开发机构已经将其40%的研制力量投放到了软件测试中,而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软件来说,其测试的费用往往会高达其他阶段费用的3至5倍,由此可见,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软件测试都是非常重要的。 2软件测试分类 当前的软件测试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动态测试以及静态测试,其中,静态测试主要是指在不执行程序代码的情况下找到程序中有可能存在的缺陷或者对程序代码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广义上看,静态测试还包括软件需求分析以及技术评审。至于动态测试,则是通过抽样测试数据对程序进行运行以起到检查程序中存在的缺陷。在动态测试的过程中,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测试用例、运行正与以及对于程序运行结果进行验证这3部分内容,此外还包括一些数据管理、文档编制、操作规程等辅助方面的工作。 3软件测试的对象 在软件测试的过程中,不单单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程序测试,也就是说仅对程序能否运行进行测试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来看,软件测试要贯穿在软件定义以及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因此软件测试的对象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以及各阶段说明文档。此外,因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有着非常金敏的衔接,因此如果前一阶段出现问题必然会对下一阶段段的工作造成影响,所以为了确保每一个阶段的正确性,我们要做好确认及验证工作。具体来看,确认主要是对需求规格以及程序进行确认,这既含有静态确认,又有动态确认,其中静态确认大多数是由人工进行分析,而动态确认则是利用动态分析以及程序测试对程序执行的情况进行检查。至于验证,则主要是采取一定手段对程序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进而证明软件各阶段中的完备性、正确性以及逻辑协调性。举例来说,我们验证的对象包括测试用户需求和系统分析员报告是否想和、设计说明书和测试需求说明书是否匹配等。 4软件测试目的及原则 4.1软件测试目的 测试目前因立场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从客户角度来看,总是会希望通过测试来发现软件中的缺陷及隐蔽错误。而从软件开发者角度来看的话,则是希望产品少出现错误,对软件已经符合客户需求进行验证,在这种思路下,测试人员会使用一些导致程序失效概率小的测试模块进行测试,并对容易导致错误暴露的测试用例进行回避,而且对于有可能出现副作用的语句也并不会去刻意的检查。基于此,在程序中,还存在很多预料不到的问题,而这类问题往往要在一些比较特殊的环境之下才能够表现出来。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对软件进行测试的过程中还是要更多的站在用户角度对问题进行考虑。 4.2软件测试原则 (1)“尽早和不断的进行软件测试”,只有时刻牢记这一原则才能够降低软件开发中由于工作多样化、人员配置复杂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具体实践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端正态度,对各阶段技术审核要认真进行,另外,我们还要将软件测试贯彻到每一个环节中,进而早对错误进行发现和预防。 (2)测试用例选择的过程中要有输入数据和以及和输入数据相对应的预期输出结果,具体来看,在我们进行软件测试的过程中要选择比较适合程序段的测试用例,这些用例可以对程序员所编制的程序是否存在错误进行分析,而给出预期的输出结果则可以对程序段是否存在错误进行更为快捷的判断。 (3)要避免程序员对自己的程序进行测试,在软件测试的过程中,冷静的情绪以及客观的态度是不可避免的,而人又很难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否定,因此在程序员对自己程序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会从主观上出现偏差,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不客观。 (4)设计测试用例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不合理输入套件,所谓不合理输入条件主要包括输入异常或者会导致异变的条件。在软件正常使用的过程中,不合理输入是不可避免的,轻则会导致运算错误,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使软件失效。 (5)对测试工作中的群集现象进行注意,针对测试过程中错误较多的程序段,要对其进行详细认真的检查,这是因为从经验上看,程序段中残存的错误于已发现的错误往往会成正比。 (6)对测试要认真执行,这是指我们要做好一个详细的规划,具体来说,规划主要包括:软件功能、输入、输出以及每一功能测试的进度安排等。 (7)对测试计划、用例、出错统计以及分析报告等进行妥善的保管,进而为日后的软件维护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总体来看,在我们的工作中如果能够把握住以上原则必然能够对提升测试工作的效果起到很强促进作用。 5结语 在软件开发工程中,软件测试属于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旦缺乏了这一环节,所开发出的产品必然难以满足用户的要求。本文关于软件测试必要性的分析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也希望各位测试人员能够对其进行补充及指正,进而共同促进这方面研究水平的提升。 作者:楼炜单位: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测试论文:软件测试技术在铁路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按照软件特征分类,软件测试可分为: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功能测试是黑盒测试的1个方面,它检查实际软件功能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一般分为:逻辑功能测试、易用性测试、安装测试和兼容性测试等。性能测试主要有时间性能测试和空间性能测试2种。通常还包括:一般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其它分类还包括:回归测试、冒烟测试、随机测试。回归测试是指对软件的新版本测试时,重复执行上一版本测试时的用例。冒烟测试是指对一个新版本进行系统大规模的测试之前,先验证一下软件的基本功能是否实现,是否具备可测性。随机测试是指测试中所有的输入数据都是随机产生的,其目的是模拟用户的真实操作,并发现一些边缘性的错误。 软件测试过程一般来说,软件测试工作从立项后就开始了,主要经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需求分析是软件测试的1个重要环节,测试人员对这一环节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后续测试工作的开展。一般而言,需求分析包括软件功能需求分析,测试环境需求分析,测试资源需求分析等。测试计划的依据主要是项目开发计划和测试需求分析结果而制定,测试计划指导整个测试过程。测试设计在测试活动的各个阶段,对测试策略、测试方法、测试用例进行制定和编写。测试环境搭建要尽可能模拟实际应用场景,满足项目的设计要求,从而达到理想的测试效果。测试执行和测试记录由测试工程师完成,主要是查找软件的错误和缺陷,并记录测试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缺陷管理是对测试活动中出现的BUG进行管理和跟踪,保证每个BUG得到及时修复。软件评估是在测试活动的最后,对软件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总结。 铁路产品开发过程中容易忽视软件测试 铁路产品供应商普遍重视占领市场份额,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提升产品的服务质量,但是却容易忽视保证产品质量的软件测试,这给铁路安全运输带来巨大安全隐患。项目的开发过程通常是确定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参与人、项目的方案以及项目需要完成的时间,然后投入项目的开发。研发过程中采用团队协作,项目分工到人,经过程序编写、调试,最后集成为产品,并在实验室和现场环境下进行测试实验。对于项目进展情况的掌握是通过不定期的召开会议和单独询问主要开发人员以及研发人员汇报来实现的。 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因为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没有系统和独立的测试过程,所进行的测试也是以正向思维为主,重点验证软件是否实现了相应的功能,而不是软件在异常情况下的响应和处理。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本来就是不同的活动,开发人员的工作目标是创建相应模块,实现特定功能,从而会不自觉地朝这个方向努力,挑选那些使程序出错可能性较小的测试数据和手段,无法保证软件被全方位进行测试,会给项目带来隐患。正是认识到这一情况,才大力主张产品开发应进行科学和规范性管理,加强软件测试队伍建设,任命专职人员从事测试工作。利用软件领域中的相关技术,对软件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试。 如何在企业内部实施软件测试 企业想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产品软件展开相关测试,首先应建立合适企业特点和开发模式的测试流程;其次,对不同测试阶段和不同产品的软件和硬件的特点,拟采用不同的测试技术和策略。另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项目的配置管理、质量保证的等方面都应形成明确的制度。 1测试流程 企业应全面规范项目开发管理流程,对项目进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明确划分。软件测试是建立在软件开发的成果之上,即测试的对象就是软件开发的阶段性成果,如设计文档、程序代码和可执行的程序。 软件测试和硬件测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软件测试,采用比较通用的测试流程,如图2所示。软件项目的开发从项目立项开始,测试人员介入项目组,明确需求分析阶段的用户需求,针对不同测试阶段的工作重点,制定各阶段的测试计划。在设计测试阶段,测试人员需要确定各测试阶段的测试方法和必要的测试工具,搭建测试环境,编写相应的测试用例。接下来,按照测试计划分别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形成各阶段的测试报告,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进行跟踪,保证缺陷得到及时修复。为了保证软件在现场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测试人员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制定现场验收计划,确定现场验收策略,对软件进行现场验收和评估。当软件通过了各阶段的测试,且全部缺陷得到修复,将进入到软件的阶段。软件阶段通过对软件版本的管理和控制,实现软件、维护和升级等。 对于硬件测试,需要面向硬件编程,即在硬件环境下,编写代码,实现采集、控制、通讯等功能。由于硬件产品的开发不能脱离硬件环境,因此,测试活动与硬件产品开发、过程调试、硬件联调都是密不可分的,软件测试作为硬件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验证”和“确认”产品满足项目的设计需求,硬件产品开发流程如图3所示。硬件产品的开发,首先要明确硬件需求,预计产品达到的效果。在硬件总体设计阶段,获取硬件需求,并根据功能进行模块划分,定义模块之间的接口。在详细设计阶段,对各模块进行编程,搭建相应的硬件电路。过程调试可分为:软件过程调试和硬件过程调试两种,软件过程调试指的是在硬件电路的环境下,进行软件调试的过程,保证软件能够正确控制硬件电路和读取相应数据;硬件过程调试指的是产品电路部分的调试过程,验证电子器件之间逻辑是否符合系统设计要求,保证硬件产品稳定、可靠,不受干扰。各硬件功能模块调试成功后,需要进行整体硬件联调,各硬件模块被连接成1个整体,形成产品的雏形,在此阶段,主要验证各模块之间的接口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能够实现系统设计的各项功能。硬件产品经过整体联调后,形成样机。测试工程师根据产品的硬件需求说明,制定测试计划,确定测试方案和测试方法,并搭建测试环境,对样机进行硬件测试,确认产品符合硬件产品设计要求。 2软件测试技术在各阶段的运用 在软件测试实施的各个阶段,所采用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策略也各不相同。下面对于测试过程的各阶段进行分别叙述。 2.1设计和代码审查 设计审查是由项目组和测试组成员组成评审组对软件设计和开发的输出进行评价,以判断确定设计和开发的输出能否实现软件产品预先定义的规格,同时通过审查标识出与项目需求之间的偏差。设计审查按《项目计划》所规定的评审点进行。因临时变更引起的突发性的评审随时进行。代码审查实际上属于静态测试。在代码审查之前,首先要对代码进行静态分析,其目的是通过对源程序分析、目测,但不执行程序,找出源代码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对程序设计的结构属性,如分支、路径、转移等进行审查,尽可能地掌握程序的结构,为单元测试的测试用例的设计和执行提供信息。代码审查的目的是检查源程序编码是否符合详细设计的编码规定,确保编码与设计的一致性和可追踪性。检查的方面主要包括:书写格式、子程序或函数的入口和出口,数据,参数,程序语言的使用,存储器的使用,可读性,逻辑表达式的正确性,代码结构合理性等。静态分析和代码审查通常可以同时进行,通过静态分析掌握源程序结构,通过代码审查,尽量减少书写错误和隐含的逻辑错误,为单元测试提供比较稳定的环境。 2.2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是软件测试的基础,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都是建立在单元测试之上。单元测试是用来检验每个软件单元能否正确地实现其功能,满足性能和接口要求,还要验证程序和详细设计说明的一致性。从广义上来讲,单元测试包括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静态测试就是上面介绍的“代码审查”,而动态测试则是通过测试用例、测试工具来执行程序,检验程序是否存在缺陷的过程。单元测试一般采用白盒测试方法,手工测试和自动测试相结合,针对程序内部的结构和逻辑来展开,单元测试工具一般针对不同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而设计开发的,种类很多。我们利用白盒测试进行代码测试,利用黑盒测试进行功能性测试,利用回归测试保证维护代码的完整性。单元测试工具固然有用,更重要的是测试策略,以及测试用例的设计。这也提醒我们在做单元测试的过程中,不可避重就轻,要抓住项目核心,进行科学、有效的测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集成测试 集成测试阶段采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将每个独立的功能模块进行关联和集成,便于进行功能测试、界面测试、结构测试、数据正确性测试等。在进行集成测试前,测试工程师要搭建测试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尽量模拟设备实际的工作环境。结合项目的不同特点,测试过程可以采用手工或自动测试。在进行多次重复测试和回归测试的情况下,可采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对软件进行功能性检测。 2.4系统测试 在系统测试阶段,不仅要进行功能测试,还要对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兼容性和可靠性等进行测试,系统测试涉及人机交互和复杂逻辑,因此系统测试多采用黑盒测试的手工测试方法。系统兼容性测试要考虑软、硬件的兼容性。项目开发的硬件和软件要在指定的环境下,进行多次反复的安装和反安装测试,以验证接口数据调用和驱动程序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安全性测试和软件的安全策略密切相关,安全性测试主要包括:用户访问权限、数据库安全性、文件安全性等。性能测试、负载测试等必须借助测试工具来实现。过分强调测试工具的作用,极力追求各种软件测试工具,是软件测试本末倒置的表现。实际上,测试过程中80%以上的缺陷是手工测试发现的,仅有不到20%的缺陷是靠工具测试发现的,而且这还得要求测试人员合理地使用工具。 3采用的测试模型 企业对产品开发应重点关注产品开发的过程控制,以及测试、管理。保证产品质量从源头开始。因此,测试过程更适合采用W模型,如图4所示。在W模型中,测试过程和开发过程都贯穿项目开发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两者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相辅相成、始终保持着同步的关系。这样做的原因是:测试工作尽早介入,软件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就会降低。项目正式立项后,测试人员既可参与到项目组中,通过学习和阅读相关文档,加强对项目的了解,对项目有个整体认识,形成初步的测试思路。同时测试越早介入项目就能够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成本越小。如果在软件的最后阶段进行测试,发现功能设计不合理或性能不好,需要修改需求和设计,不得不返工到系统设计或需求定义阶段,会造成很大的代价,所以有必要将软件测试延伸到需求、设计阶段,对需求、设计进行验证。有资料表明,60%以上的软件错误不是程序错误,而是分析和设计错误。若把软件分析、设计上的问题遗留到后期,可能造成设计、编码的部分甚至全部返工,从而增加软件开发成本及延长开发周期等后果。同时,需求和设计阶段所产生的缺陷具有放大效应,严重地影响软件质量。因此,为了更早地发现并解决问题,降低修改错误和缺陷的代价,有必要将测试延伸到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中去,使软件测试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提倡软件生命周期测试的理念,即软件测试是对软件形成过程中的所有工作产品(包括程序以及相关文档)进行的测试,而不仅仅是对程序的运行进行测试。测试在对需求和设计阶段的测试活动主要是通过需求评审和设计评审来实现,可以更早发现问题,及时修改问题。即对软件开发阶段中的阶段性产品进行评审、走读或者回忆评审,发现其中的问题,是一种静态测试。通过静态测试,可以更早地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将每个阶段产生的缺陷及时清除。 总结 软件测试作为专业性比较强的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受重视程度不够,但它是保证软件质量的终极手段,目前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铁路行业的生产企业,认真做好产品质量把关,合理运用相关检测技术,将软件缺陷消灭在萌芽阶段,保证铁路运输和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作者:朱剑辉单位:哈尔滨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
工程机械论文:谈在工程机械中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的应用 在我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使用的重型机械比较多,但是由于管理上或使用中存在不足,经常会出现丢失或者被损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停工,对工程工期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工程机械在长期的使用当中,会出现一些提供故障,使用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能够将故障及时的传送给售后,尽早解决问题,也方便了用户的统一管理,提高了设备运行的效率。 一、系统基本功能 ①机械紧急保护。在机械长期的运行中会出现老化、磨损等,引起的机器的故障,使用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能够在操作人员采取措施之前,就会停止系统的运行,进入保护模式,避免机器出现其他的故障。这样就降低了机械损坏的程度,不仅缩短了维修的时间,而且降低了维修的费用。②统一管理。在GPS定位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重型移动机械动态位置的确定,然后传输给用户中心,就实现了对机械的运行状况的实时了解,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系统的管理能力。③提高售后的质量。在机械出现故障时,通过GSM网络将故障的原因传送给生产厂家的数据中心,然后对故障进行分析处理,将处理的措施反馈给用户,减短了维修的时间。④性能参数的反馈。在系统的设定中在定期内就会将机械的运行参数通过网络传送到生产厂家,然后对运行参数进行分析,如果出现潜在的隐患,就能够及时的解决,为改进机器和创新产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工程机械监控系统的主要的结构是集散型分布式处理结构,其组成部分包括主要由地面中心站、井下监控分站、传感器、控制执行器、图形工作站、集线器及远程终端等组成。其中监控中心站是整个工程机械安全监控系统的核心,该部分的监控软件能够实现系统任务调度、设备组态、定义配置、数据通信、数据处理以及网络数据共享任务。而监控分站主要是具备各类数据实时采集、预处理、报警、控制以及与监控中心站间的数据通信等功能。其中监控系统中心站的设计主要有通信协议与交互连接设计。 配置接口提供了请求数据和更新数据两个方法实现外界与动态数据库间得交互连接。配置接口能够设计各种配置程序,来满足用户对系统的各种需要。该配置接口的程序配置的过程主要,首先通过传递一个参数向动态数据库进行请求数据,然后动态数据库对传递的参数进行相关的处理,并将核实的数据传回给请求者。当配置程序对配置修改以后, 可以通过数据更新方法把新的配置更新到动态数据库。所以在煤矿安全远程监控系统中,配置接口能够实现设计了数据库配置、分站类型配置、模拟量类型(传感器类型) 配置等配置程序的功能。 二、可满足的技术指标参数 在设计的指标上要满足以下几种参数的范围:工作温度:—20℃——50℃之间;存储温度:—25℃——70℃之间;系统电源功率不能超过60W;交变湿热保持在95%以上,(30℃——60℃);部件的重量不能超过12KG;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要大于2000小时。通过子系统的作用下,对智能仪表的所有数据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分析,实现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GPRS无线网络的运输上要满足:使用三级网络控制系统。传输的过程为:首先是操作人员,然后传送到用户控制中心,最后传达到生产制造厂的网络控制中心。 三、具体的技术应用 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采用了三层网络结构,在底层网络上使用了CAN总线技术;上层网络采用GPRS传输技术,在底层系统中能够将各种参数通过传感器的作用传递给CAN总线,然后再传送给监测分析嵌入系统,经过系统的处理,将数据通过上层的GPRS网络传输给生产厂商。 1、移动机械性能检测分析综合系统的应用 主要是将智能仪表的数据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然后对机械的整体运行情况做出评测,使操作人员能够清楚的了解机械的使用性能,如果在检测中性能参数出现问题,在应急系统的作用下能够实现机械的快速保护。监测分析主要的性能参数包括:机械发动机的转速、工作时间、总计时间、冷却液的流出、机油的温度、液压油的温度以及输出电流电压等。只有对这些参数及时的评测,才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GPRS的网络传输,能够将所检测到的机械运行的性能参数传送到用户中心的上位机处理系统中,这样用户就能够掌握机械的运行状态,同时制造商也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的系统来监测机器的运行情况,提供更加优质的售后服务。在GPS定位模块上能够准确的定位到机械的位置,主要是通过在通信模块的基础上,将地理位置信息传送到用户中心,然后在嵌入式系统的作用下,将机械的位置信息存储在存储器当中,为用户查询机械位置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操作人员在操作上出现失误,会导致机械的性能的改变,如果程度不严重,在报警后会提醒操作人员及时的修复;如果对机械的损害非常的大,就会强行的采取保护措施,比如自动切断电源、停止机械运行。 2、人机页面的应用 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使用了移动机械车载操作监控界面,操作人员能够直观的在液晶显示器上看到机械运行的状态,该界面操作简单、信息量大,能够满足重型机械生产环境的使用要求。在用户中心监控界面中,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机械型号的形式来查询机械的性能参数,同时接收远程系统传送来的报警信息,在这个界面上,能够对报警信息、机械的损坏信息以及位置信息都能及时的掌握。 总而言之,目前在我国的重型机械越来越多,通过使用远程监控及智能化系统能够使用户及时的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当在运行中出现故障时,快速的给用户提供解决措施,保证了机械的正常运行,实现了工程机械的智能化的发展,提升了系统自身的性能,所以该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工程机械论文:工程机械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研讨 1系统总体设计 1.1系统规划 系统由手持式智能工业终端(PDA)模块、专家故障诊断模块、数据录入模块、工作原理结构检测装配与调整模块、维修方案生成模块、训教模块、帮助模块和打印输出模块等组成,图1为程序流程。 1.2专家故障诊断软件 故障专家诊断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使用维修人员提供的现场故障信息,综合系统所融合的维修保障领域专家有关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识别、总成或系统工作原理、结构、分解、检修、装配与调整等方面的经验、技能信息,对工程装备的故障进行系统的诊断与分析解剖,并能根据故障原因的不同给出故障维修方案,包括维修方法、维修时间、维修编组、维修器材与工具等技术方案。另外,专家诊断模块也可用来进行维修操作人员的维修保障训练、实习等工作。该模块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1.3数据录入软件 为防止初学者输入无效数据,破坏故障数据库内容,所以数据录入模块面向高级用户,在进入数据录入功能时要求输入高级用户密码,只有正确输入密码才能进入数据录入界面。数据录入界面除下拉式操作菜单外,也提供了方便的操作命令按钮,如“插入节点”、“插入子节点”、“更改节点名称”等,用户可以利用菜单或命令按钮,方便地进行新型工程机械故障的数据录入工作。各个故障数据节点均由自身编号(ID)和父编号(parent)组成,如图3所示。上级节点和下级节点由par-ent链接,下级节点的父编号(parent)与上级节点的ID号相同,形成从上级节点到下级节点的单向链接关系。故障树的层次结构成为动态扩展的树形结构,有效地解决了大数据量存储与数据库结构的固定分配空间约束这一难题。 1.4维修方案生成软件 维修方案主要包括故障现象、故障分析判断、故障原因分析、故障的排除和调整方法、故障零部件的更换与修理时间、零部件维修的编组、机具设备、工具材料及辅料等内容。维修方案和排除步骤是在专家诊断并确定故障原因后,提供的给维修人员的维修方案和维修操作步骤。维修方案数据的存储方式与故障数据存储方式相似,也是采用单向链表的形式,不再赘述。 2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2.1故障层次结构数据库与检索方案的设计 由于新型工程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复杂性,在设计故障信息数据库时面临极大的困难。实际工程应用中,同一故障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而每种故障原因又可能由不同的零部件引起。同一零部件又会产生多种故障原因。因此,故障零部件、系统、故障原因、故障现象等元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再加上领域专家的相关的经验知识,这些元素在数据库的存储时很难处理。在设计数据库时,合理的融合了链表式结构与层次化结构,构建了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和故障分析过程数据表,满足了专家推理的需求和程序的高效运行的要求。 2.2工作原理、结构、检修、分解、装配与调整数据信息高效存储与显示 每一个新型工程机械,其组成零部件至少上万,考虑到其检修、分解、装配与调整等信息数据,其数据量几乎是海量的。如何存储这些数据,并恰当地显示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经过对当前所能见到的帮助系统和工程装备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仔细分析和比较。应用了Word文档格式转换为Html格式,将相应的主题信息存储到SQLServer数据库中,开发了编译软件,对转换后的html文件和数据库进行编译链接,较好地处理了数据库信息检索、html文档数据存储和可执行文件数据查询三者联合作用的工作原理等数据存储与显示模式。程序执行效果与人机界面都是比较优秀的。 3结论 新型工程机械故障专家诊断系统在研制开发过程中,认真贯彻了有关设计标准、规范,主要性能指标满足了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所采用的嵌入式工业级移动数据终端、嵌入式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具有先进、成熟、可靠等优点。系统的开发设计充分贯彻了模块化、一体化、结构化、面向对象和面向应用的设计思想,使系统的软件稳定、可靠,达到了使用要求。 工程机械论文:谈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在机械工程中,有效利用智能化和机电一体化不仅可以提高机械工程中的生产效率、减小能量的损失、节约能源,而且可以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提高自动化水平,使其具有较高的精度。广泛使用机电一体化不仅可以使机械工程有较好的经济性和较高的技术价格比,而且可以使操作更加简单、轻便,在当前,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具有以下功能: 1.1自动报警、电子监控以及故障自检功能 在工程机械中,电子监控就是对其传动系统、工作配件、制动系统、发动机以及液压系统等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一旦在监控过程中发现了异常现象,自动报警系统就会对出现故障的部位进行准确地定位,然后便能有效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迅速提高机械设备的效率,还可以使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变得更加简单,使停机维修的时间减少,降低维修使用的费用,尽量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1.2有效控制柴油机的功能 在工程机械中,有效利用电子油门的控制装置、自动停机装置、自动升温控制装置以及电子调速器等机械设备可以真正实现控制柴油机的功能。 1.3使作业精度提高的功能 在沥青以及水泥混凝土搅拌的现代设备中,为了能够提高成品料的作业精度,都广泛采用了微机控制的电子称量系统,而且实现了称量过程的自动化。因为应用了自动化的找平系统,所以大大提高了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施工质量。另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因为使用了有超声波技术的自动供料系统而完全实现了调节的自动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摊铺的质量。对铲运机铲斗刀刃、平地机刮刀以及土机铲刀进行机电一体化的控制,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机械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真正提高了工程机械作业的精度和效率。 1.4使生产率提高、降耗节能的功能 在传统的工程机械中,一般能量利用率比较低,比如液压挖掘机的燃料能量的利用率在30%左右,这样低的能量利用率使得工程机械必须注重节能发展。在发达国家,他们的挖掘机都已经采用新型的节能控制器,这种控制器不但有良好的节能效果,而且采用卡特电子效率的控制系统,通过综合控制泵和发动机,大大提高了工程机械的生产效率。 1.5工程机械作业过程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功能 为了真正减轻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机械的生产效率,大量的企业在工程机械中开始实行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控制。这种功能还减少了由于工作者的经验不足而对作业精度的影响。在我国一些先进的企业中,其挖掘机都设有特殊的轨迹控制系统,即挖掘轨迹控制系统。在控制板上,有关的工作人员只要把挖掘机运动轨迹的路线设计好,就可以依照各种角度传感器的信号利用微机控制系统对动臂、铲刀和斗杆进行自动控制,这样不仅实现了对工程机械作业进行自动化控制,而且还能够精确挖掘各种特定开口与断面的斜面、沟槽。 2我国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前景 由于控制、电子、计算机、光学等多种学科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机电一体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今在工程机械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前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模块化 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不断精细,我国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数量和产品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所以,应该加快实现机械产品的动力接口、机械接口和电器接口的标准化,虽然这项工作比较复杂而且困难,但是却尤为重要,因此说,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变成模块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是,只要实现了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就可以有效匹配各单元和部件,比如:具备视觉、识别以及图像处理等功能的控制单元、减速于一体的动力单元等等。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进一步分工,新产品才能更快被研发,工程机械才能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2.2智能化 在21世纪的工程机械领域,机电一体化将会把智能化应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人工智能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应用上。一般所说的智能化就是指在有关的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模糊数学、心理学、运筹学等新思想、新手段在工程机械上中进行应用和分析,让工程机械通过自己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以及自主决策等能力进行运作,这样就使得机电一体化满足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将成为必然。 2.3网络化 机电一体化之所以在工程机械中获得广泛应用,这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目前,大多数新型的机电一体化都具有较高的质量、强大的功能,而且有相当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只要借助网络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畅销。与此同时,在工程机械中监视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也已经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看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将逐渐趋向信息化和网络化。 2.4可持续化 不可否认,工业化的进程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然而,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严重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新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公民也一直在不断加强自己的环保意识,绿色产品的概念和设计制造越来越受到欢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制造、使用、设计以及销毁工程机械产品时都注重环保的要求,尽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所以,在工程机械中,可持续化的绿色机电一体化产品将会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 3结语 在工程机械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占据越来越大的优势,而且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因为大量企业对机电一体化都很重视,也使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工程机械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就应该及时顺应时展的潮流,赶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快速地了解、掌握和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现代化的工程建设中去,为我国的工程机械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程机械论文:工程机械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概况 由于网络信息化、计算机智能化在工业技术领域有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工程机械的需求不再是数量多,也提高了对工程机械技术水平的要求。对工程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的要求主要是表现在对工作部件的进一步控制,目前在现代化的机械工厂,从最开始的材料输入到机床启停,以及调整参数,再到工件拆卸直至运输都可以实现全数字化、全自动化,不需要人来看守。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给各个传统的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工程机械行业也随之发生变化。 1. 国内外工程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概况 工程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在国内外都有着不同的发展情况,但是由于我国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的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国外相比比较低。长期以来国际市场上的工程机械技术产品被欧美、日本等企业集团垄断,我们可以用国外的797F型矿用卡车来对国外的工程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大部分的矿山企业里大型的机械每天工作长达十二小时,一般情况下是一个操作人员坐在大约有四层楼高的驾驶室里,忍受着噪音、酷暑和严寒等恶劣环境的影响进行工作,但是797F型矿用卡车具有远程遥控操作功能,那么操作者就可以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驾驭这一机器完成各种工作任务[1]。797F型矿用卡车拥有VIMS 3G监控系统,机器上的传感器使VIMS系统能够快速的交换和监控所有的系统传来的信息,操作人员可以轻松的在办公室里或者是车间里迅速的下载数据并将数据生成报告,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提高定期维护计划的效率,尽量的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797F型矿用卡车还拥有生成和有效负载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用来提高卡车或者是装载工具的效率,从而提升车队的生产能力,有助于延长卡车机架、轮胎等部件的寿命,这款卡车还有外部有效负载指示器,能够正确的致使操作人员什么时候停止装载,以达到最佳有效的负载,此外还可以对道路进行分析控制[2],能够有效的改善维护养护的周期时间,延长机架和轮胎的寿命。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的智能化工程机械已经具备了远程监控和智能维护、工程机械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在我国智能化工程机械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内首先开展了工程机械机器人化技术的研究工作,很多的高等学院和科研机构等多家工程机械生产企业联合进行了开发研究。我国的工程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在最初开始发展时期,所有控制系统软件都是依赖进口,而在国内的主机厂家设计人员也主要是以电气系统设计和元件选型为主,这种情况制约了我国工程机械化技术的发展。随后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生产的控制器,设计人员根据工程机械主机控制策略进行再次开发[3],在这一阶段设计人员开始关注控制模型的搭建,但是由于控制器主要还是依赖于进口,我国的工程机械在智能化、信息化领域还是处于初期阶段。随着后期的不断研发以及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我国的机械工程也在逐渐的推出一些产品,直到现在我国开始了现代化手段开发,并且验证了工程机械控制策略,目前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已经进入到高速的发展时期,但是变速器和高液压件等关键零件还是依赖于进口,那么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整体工程机械厂商的战略扩张。 2. 工程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工程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指的是在工程机械中应用信息采集和智能控制技术,使工程机械有一定的自我感知和自动控制等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化施工项目大型化的需求,新一代的工程机械不仅需要实现集成化操作智能控制,还需要将他们组成基于网络智能化机群协同控制系统,以便能够获得项目施工的高效率和降低耗能。目前工程机械化产品的智能化与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工程机械的智能化是指工程机械利用工程机械集成信息,应用计算机微控制器通过系统的程序最终达到理想的控制目的,工程机械的信息化包括了售前信息和售后信息,如果售前信息和售后信息得到了有效的集成并且方便读取,那么对于机器的使用和管理以及后期的维修养护等程序将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3. 结语 工程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是计算机和自动控制以及网络技术等多层领域的集成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必将不断的发展,给我国的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等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控制提供更多的改进方向,工程机械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工程机械论文:工程机械技术保养计划管理 1各等级技术保养时机的计算 无论是制订季度保养计划还是月保养计划,都必须计算出各台工程机械的各级保养时机,这样才能进行各种工程机械的保养次数统计,才能确定具体的保养日期。为便于计算,现以工程机械运行时间(h)为矢量坐标,得出如图1所示的某型号工程机械运行时间与各等级保养的关系,其中TD表示大修间隔期(h),TZ表示中修间隔期(h),TⅢ表示三级保养间隔期(h),TⅡ表示二级保养间隔期(h),TⅠ表示一级保养间隔期(h);同时,设某台该型机械至本月底已运行了T0小时,按使用计划,该机下月需运行T1小时,即该机至下月底总的运行小时数为T=T0+T1;并假设:本月的保养项目已按计划实施完毕,没有推迟到下月进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按照保养规程的规定,在做高等级保养时,应完成低级保养的内容;2)由于中修的停修时间比较长(1个月左右),所以某型工程机械若在某月需进行中修,则在之后至本月底基本上不能承担施工作业任务。 2当0 如果T0TZ,则该机在下月需进行1次中修;否则,继续向下推算。如果T0n×TⅢ,则该机在下月需进行1次三级保养;否则,继续向下推算。其中:n为保养间隔期的倍数,正整数。如果T0n×TⅡ,则该机在下月需进行1次二级保养;否则,继续向下推算。如果T0n×TⅠ,则该机在下月需进行1次一级保养;否则,该机在下月可以不进行任何等级的保养。 3当TⅠ (1)如果T0TZ,则该机在下月需先进行1次一级保养,再进行1次中修;否则,继续向下推算。(2)如果TZ-T1 4当2TⅠ (1)如果T0TZ,则该机在下月需先进行2次一级保养再进行1次中修;否则,继续向下推算。(2)如果T0TZ,则该机在下月需先进行1次一级保养再进行1次中修;否则,继续向下推算。(3)如果TZ-T1 5实例说明 下面以某型机械为例作简要说明。该机的相关定额参数分别为:TD=4800h,TZ=2400h,TⅢ=1200h,TⅡ=400h,TⅠ=100h;同时,该机械至本月底已运行小时数为T0=1090h,按使用计划,该机下月需运行小时数为T1=230h。那么根据以上方法,可推算出该机下月的保养时机为:该机在本月运行到1000h已完成了一级保养之后,又运行了90h,那么在下月运行10h(即总运行时间达1100h)时,需进行1次一级保养,之后再运行100h(即总运行时间达到1200h)时,需进行1次三级保养,之后继续运行100h(即总运行时间达1300h)时,还需进行1次一级保养。因此该机在下月总共应进行2次一级保养1次三级保养,分别在其总运行时间达到1100h、1200h和1300h之时进行。 6执行技术保养计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如果工程机械使用计划因受自然条件或其他因素影响而调整,则保养计划的保养日期也将随之变化。保养计划在执行中,可依据工程机械实际运转小时数,视完成任务的需要和工程机械技术状况等情况,允许适当提前或推迟,但提前或推迟时间一般不应超过各级保养间隔期定额的10%。(2)下达保养计划时,工程机械技术保养计划应与工程机械使用计划同时下达,技术保养计划应同时下达给工程机械使用单位和保修单位,月保养计划还应抄送通知工程机械使用操作人员,以确保技术保养计划的落实。(3)工程机械技术保养计划与施工或培训任务发生矛盾时,不可因施工或培训任务重而挤掉保养工作,应本着既要坚持定期保养制度,又要满足施工或培训需要的原则处理。(4)工程机械技术状况确实较差,不能延期保养,而施工作业任务重,可利用施工作业的空闲时间,分时分段进行保养,即将规定的保养项目分几次进行,这样既完成了规定的保养内容,又不影响施工或培训任务的完成。 7结论 根据文中给出的关系图和计算方法,可准确地推算出各种类工程机械的等级保养时机,为科学制订技术保养计划提供了依据。把握好文中所提出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可有效解决保养计划与施工任务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确保技术保养计划得到有效落实。 工程机械论文:营销模式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广大朋友们,关于“几种营销模式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是由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工程机械的需求也是突飞猛进, 市场上的需求已发展到目前高质量全方位的竞争, 迫使厂商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 改变经营方式,各个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所采用的营销方式不尽相同。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立足于市场,除了要重视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外,还要重视营销。 一、不同营销模式特点 工程机械企业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营销模式:直销、一般销售、授权销售、区域独家( 专营)销售、融资销售和租赁销售。 1.直销。直销方式就是企业自身建立营销机构、设置办事处,在所属区域内开展营销工作,与终端客户面对面交流沟通,由企业与终端客户直接签订最终的合同。由于工程机械产品的专业性、复杂性及工程机械技术的快速发展,营销和售后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国内,对于经营规模较小且产品专业性较强的一些工程机械产品适合采用直销方式营销。 2.授权销售。授权销售被定义为“ 执行联系生产者和用户,以完成营销任务的活动的组织机构网络”。工程机械产品的终端客户较为分散,产品价值较高,销售过程需要特别的服务,销售周期较长。一般来讲,授权商无权独立制定销售政策,如价格、折扣等。 3.区域独家(专营)销售。区域独家(专营)(以下简称区域总)销售是企业在一个界定的营销区域内仅仅授权一个商,这种制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区域总以其特有的经营方式,在制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强有力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4.融资销售。融资销售是利用社会资本进行销售的一种运作方式,也是企业拓展市场的有力措施之一。融资销售的主要优点是:较好解决了终端客户资金不足的问题,终端客户在购买工程机械产品时,仅仅需要支付部分货款,就可以取得设备的使用权,降低了终端客户资金运营成本,解决了客户资金短缺而又急需设备的难题;制造企业可以快速回笼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扩大再生产,避免了其他营销方式中的经营风险;商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利润,完成资本积累;有利于企业、商拓展市场。 5.租赁销售。租赁营销是生产企业或商为了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或将新产品尽快推向市场,为用户提供的具有金融服务性质的销售。租赁销售建立在高度诚信基础之上的分期付款销售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工程机械论文:正确认识和开展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施工企业提高机械设备管理水平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施工企业 工程机械 管理工程机械是当前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生产极其重要的工具。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程机械在现代化建筑施工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施工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工程机械装备落后与施工要求逐步提高之间不配套,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与机械装备技术先进之间不满足,企业设备管理水平低与施工机械化程度高之间不适应等。而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可见,如何设法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施工机械,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1)一个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线长,设备、人员调动频繁,而施工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机械设备管理是施工现场的事,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理工作很难实施。 (2)其次,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设备糊涂使用,严重的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2、机械装备落后,设备盲目购置 (1)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已演化为人才与设备的竞争。与此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施工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为了适应当前形势,施工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成“废物”。 (3)还有的企业为了一味追求设备的生产率,盲目购置一些大型设备,但又未能充分考虑所购设备会受到资源、市场消耗能力、搬迁运输、施工场地、环保、操作使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投入使用后的运转费用难以维持,以致设备平均利用率很低,不得不停机处理,这些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舍不得智力投资 (1)虽然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机务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更迭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尚较模糊,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还未能规范地开展机管工作。 (2)而有些企业只是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宁愿花耗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先进设备,但在管理人才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却显得过分吝惜,舍不得花钱。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但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低劣,是很难适应机械自动化、机电液一体化程度高的设备管理需要。 1.4、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1)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此外,不少项目负责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打算,短期行为严重,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工后,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而调运到新工程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整修,造成施工工期贻误,项目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1.5、设备维修“滞后”,浪费严重 (1)由于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设备维修管理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不够重视,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也就未能早期发觉、早期预防、早期修理,以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2)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浪费维修”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个别维修人员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主观随意地报废,更有甚者,不考虑其它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得过且过,只要机械能动就交差了事,结果也只会是事倍功半。 2、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要解决上述问题,搞好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 (1)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 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2)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2.2、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坚持设备评优工作 (1)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连,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公里或小时)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2)对于施工企业已装备的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因其技术含量高,单凭经验与普通工具已难以对这些设备进行正确的修理。因此,这些机械设备应采用现代的手段,以经济合理的方法开展维修,改变以往计划经济背景下实施的强制修理制度,实行“视情修理法”,即视乎设备的功能、工作环境、磨损大小,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其故障情况、损坏情况、技术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状态维修、项目维修,这样既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在确保正常使用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工作效率,避免了机械不坏不修,坏了又无法修的局面发生。 (3)为了促进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工作,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对管理优秀的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对管理差的予以处罚。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2.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1)随者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它要求管理者要有全新的思想、全新的观念,科学地对机械设备的购置、安装、维修、更新改造等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管理。因此,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核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2)施工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大家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并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示范表现、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以点带面,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2.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当前施工企业设备使用与管理上存在的野蛮操作、缺乏保养、随意浪费、马虎维修、以劣充优等行为,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因此,施工企业仍需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广大职工树立爱惜设备的良好风气,使机械设备发挥最佳效能。 3、结 语 总结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机械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全面参与、积极配合;其次,要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提高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为目标;都要紧紧抓住搞好设备现场管理、强化维修保养这项中心工作;都要重视各级管理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工程机械论文:工程机械行业融资租赁应用问题的浅议 摘要:由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95%以上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企业销售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销售模式的路越走越窄,并一直困惑着中国的设备制造企业。融资租赁业务作为一种边缘产业,将融资与贸易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交易方式。它不专属某一特定行业的边缘性,可以组合成若干种灵活的结构,降低对信用的过渡依赖,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从而可以解决工程机械企业销售困境的难题。 关键词:工程机械行业;融资租赁;厂商 1工程机械行业融资租赁应用现状分析 1.1业务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的激烈竞争,制造企业为了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采用了“分期付款”、“以租代购”或“先租后购”等灵活销售手段,有点类似融资租赁,但还不是具体的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进入我(文秘站:)国虽然时间不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发展一直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就更少。对目前具体业务的开展更是很少,基本上处于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阶段。除卡特彼勒(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依托其全球融资租赁经验在中国市场为客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外,国内现有的融资租赁公司涉足工程机械融资领域的并不多,而国内制造厂商开展融资租赁的更是很少。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在融资租赁发展的比较成熟的国家,租赁公司中的大部分是有银行或厂商背景的。 1.2工程机械融资租赁的前景广阔 我国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南水北调、西电东输、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需要的大量的设备投资,单靠银行贷 款、直接购买,既行不通也不现实。通过融资租赁,即可满足上述地区、工程的投资需要,又能盘活东部发达地区的闲置设备、存量资产,促进中国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在新经济环境下,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贷 款的相对困难,对生产设备的融资租赁,对库存商品和闲置资产的租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当下,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贷 款、上市这两条融资渠道尚难走通,融资租赁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现实选择。 目前,中国工程机械的租赁需求量仅占全国工程机械设备需求量的10%左右,与高达80%的相应的国际水平相距甚远。2004年,美国租赁业对GDP的贡献已接近2%,而我国仅为0.17%。比例低正说明市场空间大。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共性,对比发达国家,面对全国供、求市场都非常巨大的工程机械设备,工程机械租赁业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2工程机械企业融资租赁模式比较分析 2.1直接融资型厂商租赁 直接融资型厂商租赁指融资租赁公司和厂商达成合作销售产品总意向,当用户需要租赁设备时,融资租赁公司则向厂商直接购买设备,然后租给用户,用户再分期向租赁公司缴付租金的租赁形式。 一般情况,直接融资型厂商租赁中的承租人大都对其自身承担的责权利有清楚了解,采用租赁形式也是以解决分期付款的融资需求为主,而金融租赁公司则以收取租赁手续费或租金价差为主要目的。这种模式虽然具有参与各方角色明确、操作程序简单的优点,但是已经不适应租赁业“专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若不予以操作模式创新,不适合融资租赁公司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加强市场竞争力的经营需要。 2.2转租赁 转融资租赁是由出租人从另一家融资租赁公司或厂商租进设备,然后租给下一个承租人使用。转融资租赁与其他融资租赁的主要区别在于转融资租赁是从租赁公司或开发商取得融资便利,其他是从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融资便利。转融资租赁的关键在于多了一个第三人充当转租人,其功能可以通过最终承租人和转租人两方面以体现。对转租人而言,当租赁公司在其借贷能力较弱,融资技术也不发达,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利用别家租赁公司条件优厚的融资便利,往往会采用转租赁的方式。 转融资租赁在租赁中引进了转租人这样一个中间人,解决了承租人信用额度不足的缺陷和贸易壁垒的障碍,使承租人通过转租人完成融资,使承租人在直接融资租赁成本的基础上,还要增加转租人的成本利息、转租人承办租赁业务的费用、转租人向承租人提供租赁服务所赚取的利润,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租金,使融资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融资租赁方式。 2.3委托租赁 委托型租赁指厂商作为委托人,将产品委托租赁公司分别给其指定用户达到销售目的的租赁形式,而租金额等租赁款项则由厂商与用户事先约定。 在委托型厂商租赁中,融资租赁公司一般不承担风险,只是担当租赁中介角色,以收取委托租赁手续费为目的。租赁物的所有权归厂商。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拥有较多闲置资产的工程机械厂商、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设备制造厂商、能控制用户租金归还风险的厂商等。在当前租赁市场,该模式的创新现实意义也很大,融资租赁公司也可以打破常规,在承担部分租赁风险、代为寻求承租客户、增加中介经纪或二手设备供应商参与合作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构想。 2.4杠杆租赁 对于建设和运营中所需的一些购置成本特别高的大型设备的融资,利用直接融资租赁的方式难以实现,杠杆租赁则为此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杠杆租赁指租赁公司以现金投资设备成本费的20%~40%,其余购置费用通过向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借款获得,然后把购得的设备出租给承租人。租赁公司要把租赁物的所有权、融资租赁合同的担保受益权、租赁物的保险受益权及融资租赁合同的收益权转让或抵押给贷 款人。对于隧道挖掘的专用机械设备等购置成本特别高的大型设备,采取杠杆租赁方式可以分担资金风险、解决融资困难。 在杠杆租赁中,对于出租方而言主要体现在债务杠杆作用。出租方自有资金投资利润率的提高,出租方的收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出租方使用权益资金所获得的收益。另一部分是出租方使用负债资金所获得的收益负债对权益资金收益能力的放大效应,称为 财务杠杆正效应,财务杠杆正效应的条件是:息税前全部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的利息率;税收的屏障效益,负债筹资可以给出租方带来税收上的优惠,因为按照规定,生产经营期间的负债利息作为出租方的财务费用可以在当期或以后若干期内的税前利润中扣除,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表现为国家财政少收了税款而给出租方带来价值的增加。企业的负债越多。利息抵税效用就越大。 3工程机 械企业融资租赁的可行性分析 3.1融资租赁对工程机械企业的功能优势 工程机械制造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有着企业长远的战略考虑。因为现阶段相当多的制造商销售受到了很大的外部力量牵制,随时会有来自银行的不确定因素。尽管有了银行的介入,其风险控制的专业手段和给客户的心理压力确实有助于项目的风险控制;但当银行亦要求厂商、商提供回购担保时,信用风险的最终落脚点仍然落在了厂商和商身上。因此,当工程机械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用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改善销售产品的风险控制、降低销售门槛、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更为有效直接。 对于工程机械企业来说,融资租赁在法律上明确地界定了所有权问题。银行按揭是一个抵押担保问题,但是如果涉及到承租人破产及三角债问题,从法律上来讲没有清晰地界定物权。而融资租赁过程中,法律已经十分清晰地界定了物权,只有当承租人缴纳完全部租金,并付清最后的设备残值费之后,设备的所有权才转移到承租人手中。融资租赁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一旦承租人不还租金,一可以收回物件;二可以保留债权,避免三角债;三可以处置担保资产。法律上,租赁物件不参与承租企业的破产清算,一旦承租人经营不善、企业破产,租赁物件不会灭失,债权不会全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纷促销租赁创新模式的探寻过程,实际上就是金融租赁公司和厂商之间不断寻求共同创利方法的过程,厂商租赁创新必须服从于获取利润的需要,否则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3.2应对国外厂商的冲击 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和金融租赁市场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2004年世界租赁年报——中国分报告》)。从2000年以来,外国工程机械厂商、外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纷纷抢滩进入中国工程机械金融租赁市场。近年来,一些欧美大的跨国公司及其工程机械厂商开始进入中国租赁业。这些大公司介入中国融资租赁业的首要目的就是为推销他们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因此,国内企业要想在市场上保持并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必须结合实际借鉴国外制造商发展融资租赁业务的经验,引入融资租赁业务,抢占先机。 结语 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拥有巨大市场的同时也将面临整个行业竞争加剧的问题。我国工程机械企业一直采用厂商销售模式来销售产品,但是目前这种方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因此,我国工程机械厂商引入融资租赁业务是其发展的当务之急。 工程机械论文:工程机械修理方式的研究 摘 要:工程机械现场修理可以缩短设备的维修周期,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它直接关系到施工的效率、质量和经济效益。开发一系列功能较全、使用可靠和实用性强的工程机械修理车,将对保障工程机械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高效率运行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高度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入了大量的工程机械、车辆和设备。各种施工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发生的故障和维修保养任务绝大部分应在现场予以解决。现场修理能力强可以缩短设备的维修周期,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它直接关系到施工的效率、质量和经济效益。 现场修理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它的能力强弱首先取决于它使用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一般情况下,工程机械作业现场高度分散,机械的使用强度大,发生故障的突发性高,施工时间紧迫,因此,现场修理现代化首先是要求所使用的维修设备、仪器、工具和工艺材料的现代化,并要求能将这些维修设备、仪器、工具和各种材料等成套装车,形成不同功能机动灵活的修理车系列,便于及时、迅速靠近作业机械,组织实施紧急抢修和预防性检修。有些施工单位也曾因陋就简地设计改装过若干修理车,但皆因配套设备陈旧、落后,不能适应车载要求、功能不全、故障率高加之机动能力差等原因,逐渐被淘汰。 我们长期从事工程机械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并要求经常不断地到工地上去对大量的工程机械组织维护保养和修理。其中有不少修理项目,如各种机械的修复;电气电子设备的修复;柴油机的修复;液压部件的修复等等,在所使用的维修设备、仪器和工具方面,都已获得了不少新的科研成果,并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尤其是在工程机械的维修中,可汲取的内容很多。如能将这些成果加以修改、组合,就不难推广到工程机械修理的广阔领域里来。因此,开发一系列功能较全、使用可靠和实用性强的工程机械修理车,将对保障工程机械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高效率运行产生积极的作用。 开发新颖的工程机械修理车系列,目前条件比较成熟,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军用修理车制造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引进和广泛应用,各种专为修理车车载配套设计的设备、仪器和工具的相继研制成功,都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将能缩短其开发周期,节省开发的费用。 1、现场修理手段现代化的内容 对修理现代化手段的主要要求是:首先,是在故障诊断、零部件拆装、净化处理、修复工艺和组装调试等各个环节,要求所使用的维修设备、仪器、工具和工艺材料的性能能满足维修质量的要求;其次,要有足够的精度和可靠性;第三,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不污染环境,不伤害人体健康。 1.1大力推进电子技术的应用。电子技术在维修设备、仪器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维修手段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检测设备中,大量地采用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传感器,可使发动机和液压系统在故障诊断、参数测量和调试时达到不解体、快速和准确的目的,使维修工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测试技术和提高故障诊断能力。 采用电力电子逆变技术检测喷油泵试验台的主轴转速,其瞬时稳定度极高,转速可以预先设定;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高性能传感器,可使试验台的集油、量油数字化,且快速、直观,测量精度大为提高,量油的准确率可达10-5L以至更高,操作实现了半自动化并十分可靠。 采用电力电子逆变技术,还可将直流弧焊机的质量从200多千克降到20几千克,它的焊弧稳定,焊接质量极好,工作可靠,尤其适合在野外机动使用。将焊机的外特性稍加改变,再配上自动送丝机和电弧喷涂枪等,即可变成一套轻便的高速电弧喷涂设备,就可在现场对各种零件的磨损、腐蚀部位进行修复和保护。 采用超声电子技术,可在液压系统油管外测其流量,判断故障部位;超声波清洗机配上高效、无毒、无磷的常温水基金属洗涤剂,就可以快速、安全、低成本地清洗许多手工难以清洗的零部件;超声电子技术还可进行无损探伤、测厚等。 1.2大力发展各种表面工程技术。表面技术是维修工程中的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和实用技术,是现代化维修手段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它可以提高在现场修复各种零部件的能力,还可根据需要改变零件的表面性能状态和消除其缺陷。 电刷镀和高速电弧喷涂是在野外容易进行的表面维修工艺。广泛引入先进的化学材料和处理工艺,可以弥补在表面工程技术中一般物理、机械方法的不足。 采用各种性能优异的有机和无机粘接剂,能较好地解决各种强度要求的零部件的粘接修复。克服螺栓连接和铆接的一些致命弱点;采用一种新型的常温下固化的粘接剂,能快速修补轮胎和橡胶零件;采用多种性能的化学密封剂,可解决在复杂条件下使用的油、水、气的密封和堵漏;采用一些高抗腐涂料,可解决南方湿热和沿海盐雾地区工程机械使用过程中的防腐问题。 采用一种特殊的清洗剂,通过自动循环装置,对发动机的燃油系、冷却系、润滑系进行不解体清洗,净化程度高,不腐蚀机体,不污染环境。和分解机体后清洗的办法相比,工时仅为其几十分之一,发动机的功率、油耗、排放也随之大幅度改善。按期清洗,对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有明显的好处。 发动机和用油液润滑的各种机械部件,如果所用润滑油管理不善或者盲目换油,都将造成浪费;如果更换不及时,将使机器严重磨损。一种新型的鉴别润滑油质量好坏的成套化学试剂,能在野外快速、准确地辨别润滑油的质量状况。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检测,十分方便。 引进一系列新型的用于发动机的化学养护材料,能自动提高其机件表面润滑能力,使机件减少磨损;或能使发动机气缸内燃烧充分,提高功率输出,降低燃油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值得在现代维修工程中加以推广。 1.3采用多功能、轻型的机械加工设备。多功能小型设备可以在野外独立无援的情况下,临时加工仿制部分急需的零部件。这是在现场修理时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十分必要。如一种重量较轻、功能很强、专为修理车设计制造的多功能小型机床,利用变换多种功能附件,便能实现车、铣、磨、钻等多种功能,尤其适合在现场修理时使用。 要大力发展各种高效、多功能、适用的电动、液压和手动的工具,以便快速、安全地拆装零部件。 2、现场修理手段的现代化 应根据实际需要组装成一系列不同用途的多功能工程机械修理车,按照不同的性能价格比供用户选用。如有的以检测为主;有的以通用机械修理为主;有的以发动机、液压系统修理为主;也可以是单项功能的,如专门调修喷油泵或专门用于不解体清洗发动机等等。当然如有用户需要,也可生产功能较全的综合型的修理车或车组(即由几辆车组成的一套修理车)。 3、人才队伍建设和观念的转变 现场修理手段的现代化只为维修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能否使这些新型的、现代化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掌握现代化修理能力的队伍,两者缺一不可。 3.1业精于勤。这支队伍应能刻苦学习,有潜心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先进的设备充分发挥潜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维修设备现代化后,操作使用往往更加简单可靠、容易掌握,训练的周期将相应缩短,但仍需要努力钻研,要想得到预期的好效果,不付出辛勤劳动是不行的。 3.2要转变观念。维修工作尤其是现场修理,长期不被真正地重视,被认为是一种修修补补、辅助性的工作,它的建设和投入被放 在次要的地位。现在提出手段现代化问题,和现实情况相比反差很大。不少人抱观望态度,或者“敬而远之”,觉得这些要求太“超前”了。仔细分析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过去长期受经济条件和知识结构的限制,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实际情况怎样呢?当我们大胆地采用一系列新的维修技术和工艺后,不但能使那些陈旧、落后的修理手段得到更新,变为高效、准确、可靠且操作简单的技术和工艺,而且能给工程机械现场技术保障带来一片新的气象。 3.3现代化的设备坏了怎么办?设备现代化的概念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不仅要求设备有很高的可靠性而且还要有很高的可维修性。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不会出故障的,万一出了故障就要尽可能地缩短故障的现场修复时间。这是设计开始时就必须考虑的事,也是设备研制最着力的地方。许多新型设备十分复杂,其设计制造的难度很大,没有一定的工艺技术水平是做不出来的,但它的操作使用却十分简单、可靠,修理也不困难;对操作者不需要进行长期的培训,但对维修设备的制造厂,则应要求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工程机械论文:工程机械电液比例阀的特点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电液比例阀是阀内比例电磁铁根据输入的电压信号产生相应动作,使工作阀阀芯产生位移,阀口尺寸发生改变并以此完成与输入电压成比例的压力、流量输出的元件。阀芯位移也可以以机械、液压或电的形式进行反馈。由于电液比例阀具有形式种类多样、容易组成使用电气及计算机控制的各种电液系统、控制精度高、安装使用灵活以及抗污染能力强等多方面优点,因此应用领域日益拓宽。近年研发生产的插装式比例阀和比例多路阀充分考虑到工程机械的使用特点,具有先导控制、负载传感和压力补偿等功能。它的出现对移动式液压机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电控先导操作、无线遥控和有线遥控操作等方面展现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电液比例阀 负载感应 压力补偿 先导控制 遥控 1 引言 电液比例阀是阀内比例电磁铁根据输入的电压信号产生相应动作,使工作阀阀芯产生位移,阀口尺寸发生改变并以此完成与输入电压成比例的压力、流量输出的元件。阀芯位移也可以以机械、液压或电的形式进行反馈。由于电液比例阀具有形式种类多样、容易组成使用电气及计算机控制的各种电液系统、控制精度高、安装使用灵活以及抗污染能力强等多方面优点,因此应用领域日益拓宽。近年研发生产的插装式比例阀和比例多路阀充分考虑到工程机械的使用特点,具有先导控制、负载传感和压力补偿等功能。它的出现对移动式液压机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电控先导操作、无线遥控和有线遥控操作等方面展现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2 工程机械电液比例阀的种类和形式 电液比例阀包括比例流量阀、比例压力阀、比例换向阀。根据工程机械液压操作的特点,以结构形式划分电液比例阀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螺旋插装式比例阀(screwin cartridge proportional valve),另一类是滑阀式比例阀(spool proportional valve)。 螺旋插装式比例阀是通过螺纹将电磁比例插装件固定在油路集成块上的元件,螺旋插装阀具有应用灵活、节省管路和成本低廉等特点,近年来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用的螺旋插装式比例阀有二通、三通、四通和多通等形式,二通式比例阀主要是比例节流阀,它常与其它元件一起构成复合阀,对流量、压力进行控制;三通式比例阀主要是比例减压阀,也是移动式机械液压系统中应用较多的比例阀,它主要是对液动操作多路阀的先导油路进行操作。利用三通式比例减压阀可以代替传统的手动减压式先导阀,它比手动的先导阀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更高的控制精度。可以制成如图1所示的比例伺服控制手动多路阀,根据不同的输入信号,减压阀使输出活塞具有不同的压力或流量进而实现对多路阀阀芯的位移进行比例控制。四通或多通的螺旋插装式比例阀可以对工作装置实现单独的控制。 滑阀式比例阀又称分配阀,是移动式机械液压系统最基本的元件之一,是能实现方向与流量调节的复合阀。电液滑阀式比例多路阀是比较理想的电液转换控制元件,它不仅保留了手动多路阀的基本功能,还增加了位置电反馈的比例伺服操作和负载传感等先进的控制手段。所以它是工程机械分配阀的更新换代产品。 出于制造成本的考虑和工程机械控制精度要求不高的特点,一般比例多路阀内不配置位移感应传感器,也不具有电子检测和纠错功能。所以,阀芯位移量容易受负载变化引起的压力波动的影响,操作过程中要靠视觉观察来保证作业的完成。在电控、遥控操作时更应注意外界干涉的影响。近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内装的差动变压器(LDVT)等位移传感器构成阀芯位置移动的检测,实现阀芯位移闭环控制。这种由电磁比例阀、位置反馈传感器、驱动放大器和其它电子电路组成的高度集成的比例阀,具有一定的校正功能,可以有效地克服一般比例阀的缺点,使控制精度得到较大提高。 3 电液比例多路阀的负载传感与压力补偿技术 为了节约能量、降低油温和提高控制精度,同时也使同步动作的几个执行元件在运动时互不干扰,现在较先进的工程机械都采用了负载传感与压力补偿技术。负载传感与压力补偿是一个很相似的概念,都是利用负载变化引起的压力变化去调节泵或阀的压力与流量以适应系统的工作需求。负载传感对定量泵系统来讲是将负载压力通过负载感应油路引至远程调压的溢流阀上,当负载较小时,溢流阀调定压力也较小;负载较大,调定压力也较大,但也始终存在一定的溢流损失。对于变量泵系统是将负载传感油路引入到泵的变量机构,使泵的输出压力随负载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始终为较小的固定压差),使泵的输出流量与系统的实际需要流量相等,无溢流损失,实现了节能。 压力补偿是为了提高阀的控制性能而采取的一种保证措施。将阀口后的负载压力引入压力补偿阀,压力补偿阀对阀口前的压力进行调整使阀口前后的压差为常值,这样根据节流口的流量调节特性流经阀口的流量大小就只与该阀口的开度有关,而不受负载压力的影响。 4 工程机械电液比例阀的先导控制与遥控 电液比例阀和其它专用器件的技术进步使工程车辆挡位、转向、制动和工作装置等各种系统的电气控制成为现实。对于一般需要位移输出的机构可采用类似于图1的比例伺服控制手动多路阀驱动器完成。电气操作具有响应快、布线灵活、可实现集成控制和与计算机接口容易等优点,所以现代工程机械液压阀已越来越多地采用电控先导控制的电液比例阀(或电液开关阀)代替手动直接操作或液压先导控制的多路阀。采用电液比例阀(或电液开关阀)的另一个显著优点是在工程车辆上可以大大减少操作手柄的个数,这不但使驾驶室布置简洁,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操作复杂性,对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图2是TECNORD公司JMF型控制摇杆(joystick),利用一个摇杆就可以对如图2中的多片电液比例阀和开关阀进行有效控制。该摇杆在X轴和Y轴方向都可以实现比例控制或开关控制,应用十分方便。 随着数字式无线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性能稳定、工作可靠、适用于工程机械的无线遥控系统,布置在移动机械上的遥控接收装置可以将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转换为控制电液比例阀的比例信号和控制电液开关阀的开关信号,以及控制其它装置的相应信号,使得原来手动操作的各个元件都能接受遥控电信号的指令并进行相应动作,此时的工程机械实际上已成为遥控型的工程机械。 无线遥控发射与接收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工程机械的遥控改造。从安全角度考虑,它发射的每条数字数据指令都具有一组特别的系统地址码,这种地址码厂家只使用一次。每个接收机只对有相同地址码的发射信号有反应,其它无线信号即使是同频率信号也不会对接收装置产生影响。加上其它安全措施的采用使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装载机、凿岩机、混凝土泵车、高空作业车和桥梁检修车等多种移动式机械的遥控改造中获得成功。工业遥控装置与电液比例阀相得益彰,电液比例阀为工程机械的遥控化提供了可行的接口,遥控装置又使电液比例阀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电液比例阀在工程机械上应用实例 图3所示为某型汽车起重机的液压系统简图,图中仅画出了与电液比例阀有关的部分。该机采用了3片TECNORD TDV-4/3 LM-LS/PC型比例多路阀,负载传感油路中的3个梭阀将3个工作负载中的最大压力选出来送至远程调压溢流阀的远控口,调整溢流阀的溢流压力,使液压泵的输出压力恰好符合系统负载的需要即可,从而达到一定的节能目的。压力补偿油路使得通过每一片阀的流量仅与该阀的开度有关,而与其所承受的负载无关,与其它阀片所承受的负载也没有关系,从而达到在任一负载下均可随意控制负载速度的目的。 图4 是某推土机推土铲手动与电液比例先导控制实例。当二位三通电磁阀不通电时,先导压力与手动减压式先导阀相通,梭阀选择来自手动先导阀的压力对液动换向阀进行控制;当二位三通电磁阀通电时,先导控制压力油通向三通比例减压式先导阀,通过梭阀对液动换向阀进行控制。 6 小结 以上简要介绍了电液比例阀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形式、工作特点,对比例阀的负载感应和压力补偿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电液比例阀的不同应用,特别是在工程机械的先导控制和遥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论述。电液比例阀对简化工程机械操作、提高效率和作业精度以及实现智能化作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日益拓宽必将使工程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工程机械论文:工程机械现场的应急维修 摘要:在工程机械工作中,机械设备一旦损坏,往往会由于缺少个别零部件而影响机械的使用和施工工期,因此应该能够在工程机械的使用维护工作中,灵活处理一些看来比较棘手的问题。文章从寻找零部件不能正常工作原因、掌握几种应急维修技巧、使用日用品应急代用三个方面,介绍了工程机械应急维修的方法。 关键词:工程机械;应急维修 在工程机械工作中,现场环境往往是不佳的,例如在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多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加之工程施工经费偏紧、机械设备的品种多且型号杂,因此机械设备一旦损坏,往往会由于缺少个别零部件而影响机械的使用和施工工期;在机动车维修中,机动车行驶突然出现故障,一时买不到标准配件时。因此我们应该能够在工程机械的使用维护工作中,灵活处理一些看来比较棘手的问题,这样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采用某些容易得到的日常用品应急代用,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在这里,本文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应急维修方法。 一、零部件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及现场如何解决 1.零部件的安装失误 例如有些工程机械中液压缸密封件中的支撑环(主要由充填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弹性较差,因此在安装前应先将其在100oC的油中浸泡10~20分钟,使其变软,然后乘其弹性较大时安装上。 2.零部件操作上的问题 这方面引起的问题较多,尤其时在工程车运行中,新驾驶员不熟悉机器性能的情况下。例如,有台工程车的半轴的花键经常磨损,后来发现是驾驶员使差速锁一直未脱开,导致使用时加重了传动部位的负荷,使其磨损严重,因此要改善操作。 3.相关部位的故障引起零件的损坏 例如,一台挖掘机上的两个行走液压马达同时坏了,经检查,是多路回转接头上的油封损坏而堵塞了回路所致,因此要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日后液压马达还会损坏。 4.零件的质量问题 例如有台挖掘机,其液压马达、液压泵、减速器的轴承都损坏过,更换了原厂的轴承后还是坏,最后安装了进口轴承就解决了问题。同样,这台挖掘机动臂缸的油封在夏天也经常损坏,后来发现是原厂的活塞与缸筒的配合的间隙太大之故。现场重新加工活塞后,油封就没再坏过。 二、几种应急维修技巧 1、巧用扳手拧螺栓 有时由于缺少合适的扳手导致拆装零部件困难,特别是进口工程机械的有些螺栓,拆装时用国产扳手非大即小。另外,有时由于随机携带的扳手不全,拆装也会出现问题。此时采用下面的办法可解燃眉之急(主要针对梅花扳手、开口扳手(呆扳手)和内六角扳手而言,尽可能少使用活动扳手和管钳等工具,否则易损坏部件),如果所使用的梅花或开口扳手比所要拧的螺栓头(或螺母)大,内六角扳手比所要拧的螺栓头小,可在扳手内(梅花、开口扳手)或扳手外(内六角扳手)垫一些铜皮、铁丝或螺丝刀等物,而后慢慢加力拆、装;而当开口扳手比螺栓头(或螺母)小、内六角扳手比螺栓头大时,可分别用锉刀将开口扳手开口锉大、将内六角扳手的六方尺寸锉小。通过以上处理多数情况下可以解决应急拆、装工作,而且经改制的扳手可以留作以后使用。 2.巧拆轴承座圈 W4一60挖掘机打气泵(SKI一82型)的连杆轴承常易损坏,损坏后轴承外圈仍镶在连杆孔内很难取下,因外圈坚硬用钢锯锯时易打滑,而硬打硬敲又易使连杆损坏。这时,可将连杆夹于台钳上,选用重型套筒扳手中的套头,一侧使用比轴承外圈稍小的套头顶住轴承外圈,另一侧用比连杆轴承孔尺寸稍大的套头顶住连杆孔侧面,然后逐渐加力夹紧台钳,这样轴承外圈就会慢慢被压出来。如有气割工具,则可直接用气割割断轴承外圈。 3.巧拆轮胎 在拆卸大型轮式装载机、推土机的轮胎时,分离轮胎和轮辋是一件较困难的事,由于长时间使用而未拆卸过,轮辋可能发生锈蚀,使轮胎和轮辋粘得很紧。采用放气、来回行走碾压的方法拆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用下述方法则能取得较好效果:即在取下锁圈后(有些进口工程机械如WD140推土机其轮胎装有外边环),在轮胎和轮辋之间加水以利润滑,用两台推土机铲刀分别压轮胎两边,中间用长短合适的一根铁棒横在轮惘上,而后穿上钢丝绳用起重机或装载机等起吊,这样轮胎和轮辋就很容易分开。 4.巧换销套 W4一60C挖掘机各销轴处销套因长时间使用,缺乏润滑而损坏,更换时如不注意方法,常使销套安装不到位,造成端部损坏。对此,可将销套套在对应的销轴上,再将销轴穿人销套座孔对中定位,而后用手锤锤打销轴端头,使销轴头部将销套压入销套座孔内。此法不损坏销套、不产生歪斜,简单可靠。 三、使用日常用品进行应急代用 使用日常用品应急代用是不得己时的应急措施,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是要简便易行,制作时间短;二是要保证行车安全;三是要不损坏原有装置,不造成其它零件的损坏;四是应急之后,要及时调换正规的配件。 1.使用自行车零件应急 1.1如果柴油机喷油器顶杆内孔的小钢球丢失,可以用自行车飞轮滚珠代替,也可以用报废的黄油嘴内的小钢珠代替。 1.2当农用车离合器分离轴承回位弹簧断裂,可以用自行车车座下的拉伸弹簧代用。 1.3东风一12型手扶拖拉机上固定转向拨叉与转向臂的销子若磨损,可以用自行车曲拐销代替。 1.4在给轮胎充、放气时,经常需要把气门芯拧出来,有时因用力不当,或经长期使用后气门芯的螺纹下部折断在气门嘴内,而断头部分较难取出。这时,可取一根自行车辐条,将其带螺纹一端强行向断芯的气门嘴内拧入,使辐条螺纹攻人断芯内,而后用力猛地将辐条向外拔出,即可将残留在气门嘴内的断芯取出。此法简便易行,屡试不爽。 2.使用生活用品应急 2.1清洗发动机油底壳或者机体内表面时,如果铁屑和杂质太多难以洗净,可以用适量的面团粘吸。 2.2当汽油机化油器的浮子破损时,可以用热水瓶的软木塞改制代替。 2.3如果机动车的制动液泄漏流失,可以用白酒或一定浓度的肥皂水代替。 2.4牙膏中含有研磨材料,可以用牙膏研磨气门与气门座、柴油机三副精密偶件以及机动车车灯玻璃上的经微划痕。 2.5家庭用的洗洁精等,可以用来清洗机械零部件,尤其适合清洗橡胶零件,洗后不会发生溶胀和变形现象。 2.6用洗衣粉加锯末清洗沾有润滑油的零件。 2.7如果发现蓄电池电解液液面过低,为防止极板硫化,可以购买市场的纯水、太空水倒入蓄电池内。 2.8剪开易拉罐壳,可以很方便地制作机动车上的铝垫圈或者加油、加水的漏斗。 2.9当发现水箱、机油冷却器和液压油散热器等多管(芯)部件损坏导致漏油、漏水和漏气时,为迅速判断损坏部位,可利用香烟吹气法找到泄漏处。即点燃一支香烟,深吸几口,含烟于口中,将怀疑有故障管(芯子)的一端堵死,对准另一端吹烟,则管(芯)上冒烟处即为故障部位,然后再查找下一个部位。此法简便易行,有效可靠,但要注意安全。 3.使用电器用品应急 3.1如果柴油机高压油管接头台肩处漏油,剪一段16号电工保险丝绕在紧固螺母下面。 3.2如果拆卸磁电机时不慎丢失高压触点炭棒,造成磁电机不能产生高压电,可以用干电池的炭芯磨短一段代用。如果汽车分电器盖中心电极碳棒损坏或丢失,可以用5号干电池中的碳棒稍磨后代用。 4.其它应急方法 4.1如果高压油管乳头处漏油,可以用塑料片或软金属片剪成一个小环形,垫在接头凹穴内。 4.2当发电机碳刷磨损过度或弹簧力不足影响发电时,可以用木块或树皮削成炭刷长宽一致的小块,垫在弹簧与炭刷之间,以增加炭刷与整流子的接触压力。 4.3可以用洗净的丝瓜络代替空气滤清器的铁丝滤芯。 4.4如果橡胶油封的自紧弹簧过松,可以用加添橡皮筋的方法予以弥补。 4.5零件的接合表面常用密封垫片密封,并在垫片上涂一层耐油密封胶以增加密封效果,但如一时没有密封胶,也可使用油漆代替;油漆的粘性较大并干后变硬,使密封可靠,效果较好。如一台日产WD140-4型推土机打气泵出现故障,修理后安装时由于没有密封胶而在泵盖密封垫上涂上一层油漆,经使用证明效果很好。 工程机械论文:论常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维护 论文关键词: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维护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常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维护不当而对其造成的危害,探讨了如何适当维护液压系统。 就液压传动的工程机械而言,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是其良好技术状况的一个主要标志。合格的液压油是液压系统可靠运行的保障,正确的维护是液压系统可靠运行的根本。为此,本人根据工作实践,就一般作业环境中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维护作一粗略的探讨。 1选择适合的液压油 液压油在液压系统中起着传递压力、润滑、冷却、密封的作用,液压油选择不恰当是液压系统早期故障和耐久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应按随机《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牌号选择液压油,特殊情况需要使用代用油时,应力求其性能与原牌号性能相同。不同牌号的液压油不能混合使用,以防液压油产生化学反应、性能发生变化。 深褐色、乳白色、有异味的液压油是变质油,不能使用。 2防止固体杂质混入液压系统 清洁的液压油是液压系统的生命。 液压系统中有许多精密偶件,有的有阻尼小孔、有的有缝隙等。若固体杂质入侵将造成精密偶件拉伤、发卡、油道堵塞等,危及液压系统的安全运行。一般固体杂质入侵液压系统的途径有:液压油不洁;加油工具不洁;加油和维修、保养不慎;液压元件脱屑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防止固体杂质入侵系统: 2.1加油时 液压油必须过滤加注,加油工具应可靠清洁。不能为了提高加油速度而去掉油箱加油口处的过滤器。加油人员应使用干净的手套和工作服,以防固体杂质和纤维杂质掉入油中。 2.2保养时 拆卸液压油箱加油盖、滤清器盖、检测孔、液压油管等部位,造成系统油道暴露时要避开扬尘,拆卸部位要先彻底清洁后才能打开。如拆卸液压油箱加油盖时,先除去油箱盖四周的泥土,拧松油箱盖后,清除残留在接合部位的杂物(不能用水冲洗以免水渗入油箱),确认清洁后才能打开油箱盖。如需使用擦拭材料和铁锤时,应选择不掉纤维杂质的擦拭材料和击打面附着橡胶的专用铁锤。液压元件、液压胶管要认真清洗,用高压风吹干后组装。选用包装完好的正品滤芯(内包装损坏,虽然滤芯完好,也可能不洁)。换油时同时清洗滤清器,安装滤芯前应用擦拭材料认真清洁滤清器壳内底部污物。 2.3液压系统的清洗 清洗油必须使用与系统所用牌号相同的液压油,油温在45~80℃之间,用大流量尽可能将系统中杂质带走。液压系统要反复清洗三次以上,每次清洗完后,趁油热时将其全部放出系统。清洗完毕再清洗滤清器、更换 新滤芯后加注新油。 3防止空气和水入侵液压系统 3.1防止空气入侵液压系统 在常压常温下液压油中含有容积比为6~8%的空气,当压力降低时空气会从油中游离出来,气泡破裂使液压元件"气蚀",产生噪声。大量的空气进入油中将使"气蚀"现象加剧,液压油压缩性增大,工作不稳定,降低工作效率,执行元件出现工作"爬行"等不良后果。另外,空气还会使液压油氧化,加速油的变质。防止空气入侵应注意以下几点: 维修和换油后要按随机《使用说明书》规定排除系统中的空气,才能正常作业。液压油泵的吸油管口不得露出油面,吸油管路必须密封良好。油泵驱动轴的密封应良好,要注意更换该处油封时应使用"双唇"正品油封,不能用"单唇"油封代替,因为"单唇"油封只能单向封油,不具备封气的功能。 3.2防止水入侵液压系统 油中含有过量水分,会使液压元件锈蚀、油液乳化变质、润滑油膜强度降低,加速机械磨损。除了维修保养时要防止水分入侵外,还要注意储油桶不用时,要拧紧盖子,最好倒置放置;含水量大的油要经多次过滤,每过滤一次要更换一次烘干的滤纸,在没有专用仪器检测时,可将油滴到烧热的铁板上,没有蒸气冒出并立即燃烧方能加注。 4作业中注意事项 4.1机械作业要柔和平顺 机械作业应避免粗暴,否则必然产生冲击负荷,使机械故障频发,大大缩短使用寿命。作业时产生的冲击负荷,一方面使机械结构件早期磨损、断裂、破碎,一方面使液压系统中产生冲击压力,冲击压力又会使液压元件损坏、油封和高压油管接头与胶管的压合处过早失效漏油或爆管、溢流阀频繁动作油温上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操作手要保持稳定。因为每台设备操纵系统的自由间隙都有一定差异,连接部位的磨损程度不同因而其间隙也不同,发动机及液压系统出力的大小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赋予了设备的个性。只有使用该设备的操作手认真摸索,修正自己的操纵动作以适应设备的个性,经过长期作业后,才能养成符合设备个性的良好操作习惯。一般机械行业坚持定人定机制度,这也是因素之一。 4.2要注意气蚀和溢流噪声 作业中要时刻注意液压泵和溢流阀的声音,如果液压泵出现"气蚀"噪声,经排气后不能消除,应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才能使用。如果某执行元件在没有负荷时动作缓慢,并伴有溢流阀溢流声响,应立即停机检修。 4.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交班司机停放机械时,要保证接班司机检查时的安全和检查到准确的油位。系统是否渗漏、连接是否松动、活塞杆和液压胶管是否撞伤、液压泵的低压进油管连接是否可靠、油箱油位是否正确等,是接班司机对液压系统检查的重点。常压式油箱还要检查并清洁油箱通气孔,保持其畅通,以防气孔堵塞造成油箱真空,致使液压油泵吸油困难而损坏。 4.4保持适宜的油温 液压系统的工作温度一般控制在30~80℃之间为宜(危险温度≥100℃)。液压系统的油温过高会导致:油的粘度降低,容易引起泄漏,效率下降;润滑油膜强度降低,加速机械的磨损;生成碳化物和淤碴;油液氧化加速油质恶化;油封、高压胶管过早老化等。为了避免温度过高:不要长期过载;注意散热器散热片不要被油污染,以防尘土附着影响散热效果;保持足够的油量以利于油的循环散热;炎热的夏季不要全天作业,要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油温过低时,油的粘度大,流动性差,阻力大,工作效率低;当油温低于20℃时,急转弯易损坏液压马达、阀、管道等。此时需要进行暖机运转,起动发动机,空载怠速运转3~5min后,以中速油门提高发动机转速,操纵手柄使工作装置的任何一个动作(如挖掘机张斗)至极限位置,保持3~5min使液压油通过溢流升温。如果油温更低则需要适当增加暖机运转时间。 4.5液压油箱气压和油量的控制 压力式油箱在工作中要随时注意油箱气压,其压力必须保持在随机《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压力过低,油泵吸油不足易损坏,压力过高,会使液压系统漏油,容易造成低压油路爆管。对维修和换油后的设备,排尽系统中的空气后,要按随机《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检查油位状态,将机器停在平整的地方,发动机熄火15min后重新检查油位,必要时予以补充。 4.6其他注意事项 作业中要防止飞落石块打击液压油缸、活塞杆、液压油管等部件。活塞杆上如果有小点击伤,要及时用油石将小点周围棱边磨去,以防破坏活塞杆的密封装置,在不漏油的情况下可继续使用。连续停机在24h以上的设备,在启动前,要向液压泵中注油,以防液压泵干磨而损坏。 5定期保养注意事项 目前有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设置了智能装置,该装置对液压系统某些隐患有警示功能,但其监测范围和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液压系统的检查保养应将智能装置监测结果与定期检查保养相结合。 5.1250h检查保养 检查滤清器滤网上的附着物,如金属粉末过多,往往标志着油泵磨损或油缸拉缸,对此,必须确诊并采取相应措施后才能开机。如发现滤网损坏、污垢积聚,要及时更换,必要时同时换油。 5.2500h检查保养 不管滤芯状况如何均应更换,因为凭肉眼难以察觉滤芯的细小损坏情况,如果长时间高温作业还应适当提前更换滤芯。 5.31000h检查保养 清洗滤清器,更换滤芯,清洗液压油箱,更换液压油。长期高温作业换油时间要适当提前。当然,如能通过油质检测分析来指导换油是最经济的,但要注意延长使用的油,每隔100h应检测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并更换变质油。 5.47000h和10000h检查维护 液压系统需由专业人员检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维修。根据实践,进口液压泵、液压马达工作10000h后必须大修,否则液压泵、马达因失修可能损坏,对液压系统是至命性的破坏。 工程机械论文:环保节能工程机械产品设计与趋势 随着工程机械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大量工程机械所消耗的资源、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产生了难以估计的负荷。为保护人类十分宝贵且有限的地球资源,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性及工作舒适性,努力达到人、机和环境的亲和,很有必要按照汽车行业的环保标准来设计工程机械产品。尽管目前工程机械尚未归并入限制排放的机动车行列,但随着国内外各大中城市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用烟度、噪声等指标的限制愈来愈严格;特别是随着装载机等数量大的工程机械产品在市政建设中的使用量不断加大以及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可以预见开发研制环保节能型产品是今后工程机械发展的趋势。鉴于此,徐工科技在装载机行业中率先推出了ZL40G环保型轮式装载机。 本文以ZL40G环保型轮式装载机为例,就机械材料的选用与设计、所要遵循的要点和所需考虑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设想。 1、环保型材料的利用 1)尽量采用能再生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在各系统及部件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尽量是可回收、易分解、能再生而且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的材料,特别是结构件的设计应尽可能采用比较容易装配和分解的大模块化结构和无毒材料,提高工程机械材料的再生率。 2)长寿命、低能耗及减轻重量的设计原则 通常来说,延长产品寿命就等于减少了机械的生产量和降低其报废量,降低产品能耗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减轻产品重量即可减少材料和资源的消耗。要从减少环境负荷的角度尽可以考虑各系列产品同类零部件的互换性和通用性。为此应在保持主机各项性能参数前提下,尽量减少主机和附属作业装置或机具的体积和重量,提高动力传动系统零部件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实现液压系统的轻量化和高效率。 3)尽量采用低环境负荷材料 工程机械零部件设计中应尽可能不使用氟利昂(空调)、含氯橡胶、树脂及石棉等有害材料。如装载机驾驶室和内饰上使用难以自然分解且对环境有害的工程塑料及其它一些非金属材料都加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仪表、散热器及蓄能电池等采购生产中,应尽可能减少或替代铅的使用量。因此在主机设计中一些附属零部件选用新型环保型材料很重要。 4)废弃零部件处理的污染最小化及综合成本最优化 工程机械产品在设计初始阶段就要考虑报废件处理简单、费用低和污染小,零部件要解体方便、破碎容易,能焚烧处理或可作为燃料回收。 2、环保型工程机械产品设计 1)选用低公害发动机 发动机是工程机械所有系统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部件,采用低油耗、低排放、低噪声、高效率的环保型水冷增压柴油机能大大降低对环境的负荷。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正在通过采用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措施或应用新型的环保燃料来进一步降低排放、噪声等,努力适应第三次排放法规要求。 2)降低整机振动与噪声 减振与降噪应该是产品设计中最需关注的焦点问题。例如在装载机设计中,动力装置采用双向减振悬挂系统就能克服整机动力传动系统与车架之间的共振、噪声及对动力系统的疲劳破坏;后桥设计成中心摆动结构能使后桥摆动中心与动力输入中心重合,很好地减少附加力矩对传动系统不停冲击所产生的振动与噪音,避免在崎岖不平道路上整机各部件相互冲击所产生的噪声。除选择低噪声的发动机外,主机的结构布置或系统的结构设计也可以进行某些针对性的改进。如冷却风扇可不再由发动机直接驱动,而可单独由液压马达带动,这便于将风扇与发动机隔开并将整个发动机密封起来,从而使噪声不能通过风扇出风口传到外部,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优化液压管路排列来降低液压油泵振动、阀节流和油管振动产生的噪声;可在机罩等覆盖件处设计粘贴吸音隔音材料;可设计全密封整体式驾驶室,密封减震,隔音降噪,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3)液压系统的清洁和防渗漏 保持传动液压油的清洁度对工程机械的液压传动非常重要,因此精心设计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如采用高效高精度过滤装置)十分必要,这样就可去除油液中微尘垃圾、机械磨损物等杂质,减少液压元件故障与磨损、延长常用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降低液压油的更换频率;同时可有效避免液压油在工作中温度升得过高过快,延长换油间隔时间,减少对周边作业环境的污染。另外通过采用增压液压油箱,可改善泵的吸油效果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且能很好地防止外界灰尘和水分进入油箱,提高整个液压系统的清洁度。液压系统的渗漏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是目前部分工程机械产品中普遍存在的,液压管路采用耐腐蚀、防老化、具备优良密封性能的进口优质胶管很有必要;为了减少损坏软管的废弃量,设计时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使用硬管;对设计过程中只能采用软管并且容易破裂时油液流出而污染环境。 4)系统高效节能的设计 工程机械的高效节能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减少能源消耗即意味着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选用电控高性能长寿命节能型发动机是研制环保型机械最基本的一环;另外在设计时采用双泵分合流技术、液压负荷传感技术、静液驱动技术等都可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3、工程机械产品人性化的设计 1)环保安全关怀型驾驶室的设计 如采用防紫外线辐射玻璃的全密封整体式、经减震降噪处理的“安全环保型”驾驶室,室内配置无氟环保型冷暖空调,并设计FOPS及POPS驾驶室以确保驾驶员的安全;充分运用人机工程学设计原理,如司机座椅可全方位调节、功能集成的单操纵手柄、可调式转向驱动器、全自动换挡装置、电子监控与故障自诊断系统,再辅以合理美观的颜色搭配,可大大改善司机的工作环境,缓解疲劳,提高作业效率。 2)自动加脂装置或集中润滑系统的配置 传统的手动加注润滑脂费时费力,而且通常有多余的油液溢出来污染周边环境。因此研制环保型工程机械就能自动定时加注润滑脂的设备,如集中润滑系统就能自动定时给各铰销加注黄油,其加油量经过仔细计算后设定,可很好地保证各销轴得到足够的润滑而又没有多余的油溢出,既环保又方便。另外对于小型机械,鉴于降低设计成本,可采用密封的销轴或使用新型材料的特殊轴套、或设计二级防尘结构等防止外部异物的进入和内部油脂的排出,从而延长加注润滑油的间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外观美学设计 传统的工程机械产品一直是外形粗放、笨重的形象,环保型产品更应注重外观美学和车身的流线型设计,达到机器的环境的谐和,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如发动机机罩就可进行造型别致美观的流线型设计,整机的标识标牌应精心布置、设计,良好地体现环保特色。 4)人性化设计 工程机械控制技术的电子化代表了当今技术的发展趋势,采用微机控制技术,实现了各种工况下自动判断、挖掘机器发动机的功率输出,达到发动机的最佳功率匹配,减少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并自动诊断机器状态,使机器使始终能保持良好状态,因此控制和操纵的人性化能大大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5)系统可靠性设计 尽量运用高可靠性的成熟技术和借用经市场考验后的成熟系列零部件可延长各关键系统或零件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次数。例如降低制动元件的更换频率就相当于减轻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工程机械论文:工程机械电液比例阀的特点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电液比例阀是阀内比例电磁铁根据输入的电压信号产生相应动作,使工作阀阀芯产生位移,阀口尺寸发生改变并以此完成与输入电压成比例的压力、流量输出的元件。阀芯位移也可以以机械、液压或电的形式进行反馈。由于电液比例阀具有形式种类多样、容易组成使用电气及计算机控制的各种电液系统、控制精度高、安装使用灵活以及抗污染能力强等多方面优点,因此应用领域日益拓宽。近年研发生产的插装式比例阀和比例多路阀充分考虑到工程机械的使用特点,具有先导控制、负载传感和压力补偿等功能。它的出现对移动式液压机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电控先导操作、无线遥控和有线遥控操作等方面展现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电液比例阀 负载感应 压力补偿 先导控制 遥控 1 引言 电液比例阀是阀内比例电磁铁根据输入的电压信号产生相应动作,使工作阀阀芯产生位移,阀口尺寸发生改变并以此完成与输入电压成比例的压力、流量输出的元件。阀芯位移也可以以机械、液压或电的形式进行反馈。由于电液比例阀具有形式种类多样、容易组成使用电气及计算机控制的各种电液系统、控制精度高、安装使用灵活以及抗污染能力强等多方面优点,因此应用领域日益拓宽。近年研发生产的插装式比例阀和比例多路阀充分考虑到工程机械的使用特点,具有先导控制、负载传感和压力补偿等功能。它的出现对移动式液压机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电控先导操作、无线遥控和有线遥控操作等方面展现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2 工程机械电液比例阀的种类和形式 电液比例阀包括比例流量阀、比例压力阀、比例换向阀。根据工程机械液压操作的特点,以结构形式划分电液比例阀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螺旋插装式比例阀(screwin cartridge proportional valve),另一类是滑阀式比例阀(spool proportional valve)。 螺旋插装式比例阀是通过螺纹将电磁比例插装件固定在油路集成块上的元件,螺旋插装阀具有应用灵活、节省管路和成本低廉等特点,近年来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用的螺旋插装式比例阀有二通、三通、四通和多通等形式,二通式比例阀主要是比例节流阀,它常与其它元件一起构成复合阀,对流量、压力进行控制;三通式比例阀主要是比例减压阀,也是移动式机械液压系统中应用较多的比例阀,它主要是对液动操作多路阀的先导油路进行操作。利用三通式比例减压阀可以代替传统的手动减压式先导阀,它比手动的先导阀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更高的控制精度。可以制成如图1所示的比例伺服控制手动多路阀,根据不同的输入信号,减压阀使输出活塞具有不同的压力或流量进而实现对多路阀阀芯的位移进行比例控制。四通或多通的螺旋插装式比例阀可以对工作装置实现单独的控制。 滑阀式比例阀又称分配阀,是移动式机械液压系统最基本的元件之一,是能实现方向与流量调节的复合阀。电液滑阀式比例多路阀是比较理想的电液转换控制元件,它不仅保留了手动多路阀的基本功能,还增加了位置电反馈的比例伺服操作和负载传感等先进的控制手段。所以它是工程机械分配阀的更新换代产品。 出于制造成本的考虑和工程机械控制精度要求不高的特点,一般比例多路阀内不配置位移感应传感器,也不具有电子检测和纠错功能。所以,阀芯位移量容易受负载变化引起的压力波动的影响,操作过程中要靠视觉观察来保证作业的完成。在电控、遥控操作时更应注意外界干涉的影响。近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内装的差动变压器(LDVT)等位移传感器构成阀芯位置移动的检测,实现阀芯位移闭环控制。这种由电磁比例阀、位置反馈传感器、驱动放大器和其它电子电路组成的高度集成的比例阀,具有一定的校正功能,可以有效地克服一般比例阀的缺点,使控制精度得到较大提高。 3 电液比例多路阀的负载传感与压力补偿技术 为了节约能量、降低油温和提高控制精度,同时也使同步动作的几个执行元件在运动时互不干扰,现在较先进的工程机械都采用了负载传感与压力补偿技术。负载传感与压力补偿是一个很相似的概念,都是利用负载变化引起的压力变化去调节泵或阀的压力与流量以适应系统的工作需求。负载传感对定量泵系统来讲是将负载压力通过负载感应油路引至远程调压的溢流阀上,当负载较小时,溢流阀调定压力也较小;负载较大,调定压力也较大,但也始终存在一定的溢流损失。对于变量泵系统是将负载传感油路引入到泵的变量机构,使泵的输出压力随负载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始终为较小的固定压差),使泵的输出流量与系统的实际需要流量相等,无溢流损失,实现了节能。 压力补偿是为了提高阀的控制性能而采取的一种保证措施。将阀口后的负载压力引入压力补偿阀,压力补偿阀对阀口前的压力进行调整使阀口前后的压差为常值,这样根据节流口的流量调节特性流经阀口的流量大小就只与该阀口的开度有关,而不受负载压力的影响。 4 工程机械电液比例阀的先导控制与遥控 电液比例阀和其它专用器件的技术进步使工程车辆挡位、转向、制动和工作装置等各种系统的电气控制成为现实。对于一般需要位移输出的机构可采用类似于图1的比例伺服控制手动多路阀驱动器完成。电气操作具有响应快、布线灵活、可实现集成控制和与计算机接口容易等优点,所以现代工程机械液压阀已越来越多地采用电控先导控制的电液比例阀(或电液开关阀)代替手动直接操作或液压先导控制的多路阀。采用电液比例阀(或电液开关阀)的另一个显著优点是在工程车辆上可以大大减少操作手柄的个数,这不但使驾驶室布置简洁,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操作复杂性,对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图2是TECNORD公司JMF型控制摇杆(joystick),利用一个摇杆就可以对如图2中的多片电液比例阀和开关阀进行有效控制。该摇杆在X轴和Y轴方向都可以实现比例控制或开关控制,应用十分方便。 随着数字式无线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性能稳定、工作可靠、适用于工程机械的无线遥控系统,布置在移动机械上的遥控接收装置可以将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转换为控制电液比例阀的比例信号和控制电液开关阀的开关信号,以及控制其它装置的相应信号,使得原来手动操作的各个元件都能接受遥控电信号的指令并进行相应动作,此时的工程机械实际上已成为遥控型的工程机械。 无线遥控发射与接收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工程机械的遥控改造。从安全角度考虑,它发射的每条数字数据指令都具有一组特别的系统地址码,这种地址码厂家只使用一次。每个接收机只对有相同地址码的发射信号有反应,其它无线信号即使是同频率信号也不会对接收装置产生影响。加上其它安全措施的采用使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装载机、凿岩机、混凝土泵车、高空作业车和桥梁检修车等多种移动式机械的遥控改造中获得成功。工业遥控装置与电液比例阀相得益彰,电液比例阀为工程机械的遥控化提供了可行的接口,遥控装置又使电液比例阀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电液比例阀在工程机械上应用实例 图3所示为某型汽车起重机的液压系统简图,图中仅画出了与电液比例阀有关的部分。该机采用了3片TECNORD TDV-4/3 LM-LS/PC型比例多路阀,负载传感油路中的3个梭阀将3个工作负载中的最大压力选出来送至远程调压溢流阀的远控口,调整溢流阀的溢流压力,使液压泵的输出压力恰好符合系统负载的需要即可,从而达到一定的节能目的。压力补偿油路使得通过每一片阀的流量仅与该阀的开度有关,而与其所承受的负载无关,与其它阀片所承受的负载也没有关系,从而达到在任一负载下均可随意控制负载速度的目的。 图4 是某推土机推土铲手动与电液比例先导控制实例。当二位三通电磁阀不通电时,先导压力与手动减压式先导阀相通,梭阀选择来自手动先导阀的压力对液动换向阀进行控制;当二位三通电磁阀通电时,先导控制压力油通向三通比例减压式先导阀,通过梭阀对液动换向阀进行控制。 6 小结 以上简要介绍了电液比例阀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形式、工作特点,对比例阀的负载感应和压力补偿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电液比例阀的不同应用,特别是在工程机械的先导控制和遥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论述。电液比例阀对简化工程机械操作、提高效率和作业精度以及实现智能化作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日益拓宽必将使工程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机电论文:跨国地铁协调管理机电工程论文 1新加坡大士西项目及机电工程简介 1.1新加坡大士西项目简介 中铁十一局新加坡大士西项目部担负新加坡轨道交通大士西延长线(TWE)C1686项目和C1687项目两个标段的施工。项目位于新加坡西海岸PIONEERRD和TUASWESTRD、TUASWESTDRIVE附近,工程涵盖铁路和公路高架桥、铁路车站、交通道改、公路修复、建筑物拆迁及大型临时设施等主要内容。项目主要采用英国标准,工艺和设计严格按照LTA设计标准及材料和工艺规范(M&W)。 1.2新加坡大士西项目机电工程主要工作内容 机电工程(E&M,ElectricalandMechanical)所涉及的工作是为建筑物达到实用和能够投入使用的目的,同时为项目的运行增值奠定基础。机电工程贯穿于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新加坡项目机电工程涵盖信号系统、牵引供电系统、监控系统、通信系统、车旅信息系统等多达18个系统。其中给排水系统、接地网系统、接地电压保护系统由总包方负责设计、施工、测试,由总包方的机电部负责执行,其他专业由业主的13个不同分包商也即系统集成商(SWC,SystemWideContractor)分别负责设计、采购、安装、测试和试运行。除了三个专业的设计施工测试任务外,机电部还负责机电施工图设计及竣工图、与业主及各SWC协调接口事宜、主导协调各个SWC和建筑与机电施工的安装计划(CIP,CoordinatedInstallationProgramme、监督检查现场工作、提交各类报告等。可按不同阶段细分如下:设计阶段最主要工作内容是绘制综合服务图(CSD,CombinedSer-viceDrawing)和机电结构图(SEM,StructuralElectrical&MechanicalDrawing)。CSD反映各专业的设备设施布置、电缆及管道路由,SEM反映结构上的预留孔洞、预埋管件。设计方提供的结构图、建筑图、CSD/SEM以及其他各类图纸,需要机电部负责仔细审核设计图纸,重新优化绘制CSD/SEM。施工阶段按里程碑时间BSC(BasicStruc-turalCompletion)分为BSC前和BSC后两阶段(车站的BSC与铁路高架的BSC有所不同,机电安装主要集中在车站,本文以车站的机电安装为例)。BSC前机电部主要工作是制作安装各类预留孔预埋件,土壤电阻、管道漏水测试、拉通测试等,并邀请各SWC和业主进行现场检查,SWC和业主签字认可后才可进行下一道浇筑或装饰作业。施工照片和检查签字表等资料需保管好。此外,为保证各个SWC和总包方的建筑、机电部门在BSC之后施工任务有序开展,顺利进行,需在BSC三个月之前协调好CIP。BSC之后各SWC可以进场正式施工,此时机电部的工作重心转向监督现场SWC的施工,同时组织所属范围的专业工程施工,记录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的差异,为竣工图做准备。动用前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提交各类测试报告,提交CSD/SEM竣工图及所属专业竣工图。 2跨国地铁机电工程协调管理 新加坡大士西项目的大部分机电任务分包给各SWC来实施,由总承包方负责总体协调。因此总承包方的协调任务相当艰巨,在协调中占主导地位。 2.1跨国地铁机电工程协调管理难点 (1)各类报批程序严谨。 发达国家对工程的质量要求相当严格,新加坡也是如此。大士西项目需要向业主报批大量的施工图纸、方案、材料样品、风险评估等,并且每一次报批需要多个部门来协商决策。大多数情况下,业主会给出很多修改意见,往往需要提交3次以上才可能获得批复认可,从报批到批复周期漫长。很多图纸方案等还需要向其他政府部门或机构提交,如车站最后一个检查井连接至污水管网人孔部分陶土管施工需将由专业工程师签章的图纸方案提交至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批准。 (2)各类交叉接口众多。 大士西项目机电工程包含18个不同专业的系统,有的系统还细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各SWC不同专业之间,SWC与机电部设施之间以及SWC与建筑部设施之间的接口协调任务相当繁杂。如安装在SERVICEBOOM(悬挂式管线槽道)里的灯具、监视器、控制箱、喇叭等需要和建筑部协调好安装位置,开孔尺寸,荷载重量等,还要考虑美观、散热、可维护性等,这些协调需LTA、各SWC、CR11建筑部及机电部参与,各方达成一致后方可出正式图纸。 (3)施工顺序协调困难。 在协调CIP时,各个SWC进场施工顺序需考虑以下因素:电缆或管道的位置及标高、主设备到场的时间、建筑装修计划、各类机房节点工期等。此外,LTA有关规范要求,同一机房内最多允许三个不同SWC同时施工。而各SWC工期紧,任务重,加上现场作业空间有限,导致CIP协调相当困难。 (4)人员变动相当频繁。 从开工至今3年来,大量的人员离职造成协调不畅。包括总包方、业主、各SWC、设计方都存在人员跳槽、调离等情况。业主的机电协调人员或辞职或调离,主管人员和协调人员至今已换了3回,甚至有段时间无人管理。各个SWC的协调员、总包方的协调员也有大半都换人了。两个设计单位的原主要协调员也换了。这些人员变动严重影响到机电协调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如前期协商好的某个问题,后来的人不知道又需要解释一遍。 2.2跨国地铁机电工程协调管理主要问题 通过三年的实践,大士西项目机电工程施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内部协调而言,内部协调问题主要反映在初期项目各单位、部门沟通不畅,信息传递较慢,造成彼此脱节,影响工程进展。如施工部曾经未通知机电部现场检查就浇筑混凝土,漏掉预埋管件;机电污水管与建筑雨水管在交越处施工未协商而冲突。就外部协调而言,外部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业主和SWC等外单位的协调,二是与分包商的协调。第一类协调问题包括各SWC设计图纸更新不及时、差错多、太保守,SWC在CIP计划安排时施工持续时间冗长,SWC承诺的事项不能按时兑现,业主对我方上报的图纸、方案、设计问题咨询函(RFI)回复慢、评论不合理等。第二类协调问题包括少数分包商与我方对合同内容理解不一致,个别分包商不服从现场工程师指令,不能及时为分包商提供施工作业条件等。 3原因分析 造成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多个层面的,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 3.1人员与组织因素 新加坡大士西项目部组织机构经历过多次调整,有关规章制度建立较晚。从2011年底开工,直到2013年初,项目组织机构才基本稳定下来。组织机构稳定后才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动荡导致人心不稳,各部门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内外协调困难重重,也严重影响了现场施工进度。此外,有关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能分工不明确等也对项目造成了很多管理上的麻烦。项目初期招聘人员时把关不严,少数能力不足工作不积极的人员滥竽充数,浑水摸鱼,包括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有些部门负责人缺乏中长期规划,走一步看一步是常态,越往后问题越多任务越重,进展缓慢。而机电协调需要其他部门互相配合,如果其他部门的步伐跟不上机电部的节奏,协调工作开展无疑寸步难行。此外,部分协调员工程师绘图员跳槽,也不利于协调工作的进展。 3.2设计因素 国内的图纸都是经过批准的施工图设计,基本可以直接用于施工,而新加坡大士西项目的设计方所出的图纸只相当于国内的初步设计甚至仅相当于概念设计,有大量问题存在。总承包商必须对设计方的图纸进行优化细化再重新提交报业主审批,还要报多个相关政府部门审批,程序严谨而复杂,周期较长。此外,业主或SWC多次变更设计,新的要求也层出不穷。而CSD/SEM是与结构图建筑图紧密相关,往往结构图建筑图一处小小的变化会引起导致CSD/SEM整体或局部都需要重新协调。 3.3环境因素 新加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国内相比差别巨大。新加坡大士西项目是中铁十一局在发达国家承建的第一个地铁项目,国内人员对新加坡的水文地质、气候、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文化习俗等都不熟悉,需要一个逐步了解和适应的过程。在了解适应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摩擦,甚至差错。 4几点建议 跨国建设项目的协调管理较国内建设项目更为复杂,本文结合具体的跨国建设项目进行了剖析,探究了跨国地铁机电工程的特点、难点以及问题,认为跨国地铁机电工程的协调管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提高: 4.1加强组织建设与人员管理 组织是项目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项目上级机构应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建设,组建一个精简高效的团队。组织机构确立后,应立即做好管理职能分工和工作任务分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员工守则等。协调工作要靠每一个具体的人来完成,项目人员的素质对项目的协调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应对招聘人员严格。招聘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身体好、经验足、能力强、思维灵活的人员,确保能胜任给定的工作。应当采取适当的激励与责任机制,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员工予以嘉奖,对那些工作懒散不积极的、想混资历跳槽的、能力有限的应尽早辞退。此外,还要做好员工培训。国外的很多安全、技术、质量等方面的管理与国内差别很大,很多岗位必须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4.2加强内外沟通联系 对于内部沟通,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各部门之间信息畅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每周至少召集一次内部协调会,讨论各部门的计划、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协商解决办法,指定执行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在一定期限内处理。对于外部沟通,应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有关SWC协调会、建筑协调会、技术讨论会、CIP协调会等,邀请业主、设计方、SWC等参加。不同类型的会议侧重点不同,会前需准备好相关资料,并将会议日程和上次的会议纪要发送给参会各方。此外,对分包商要加强管控,确保分包商服从指令,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4.3加强图纸协同设计 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图纸都是息息相关,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需加强图纸的协同设计,尽量避免和减少冲突。在报批图之前,各部门都要全面地审核图纸,要考虑其他部门的设施,要考虑后序施工和将来维护检修的便利。只有协同设计做得好,业主才会认可,施工过程才会顺利。 5典型工作流程 经过实践检验,新加坡大士西项目较为有效的机电与建筑、结构的工作流程。6 6结语 轨道交通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加,跨国建设项目日益增多,而保障地铁建设项目的保质保期完成,需要有关各方的共同协作。地铁机电工程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必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协调管理工作。 作者:邵亮 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机电论文: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特点与运行现状 1.实验室规模日益扩大 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不断加大对实验实训的投入,建立了具有服务课程、专业、技能模块等功能的各类实验室。机电实验室作为重要的技能训练场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PLC、单片机、电力电子等实验设备装置。机电一体化布局日趋完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质量有所提高。实验室技能培训容量从过去的数十人到上百人,投入资金从数百万元到数千万元。机电实验室投入和规模的增加,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2.建设模式多元化 目前,机电实验室通常采用分散型、集中型以及分散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所谓分散型模式,是指基于课程设计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如机械测试实验室,实验设备是根据课程教学要求,配合课堂教学和验证课堂理论而提出。而集中型模式是基于学科层次提出的实验要求,通过组合多种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或者为满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需求而建立。集中型模式可满足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还同时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要求。机电实验室作为综合实验室,除了完成机电传动课程的实训外,还可以进行机电结合的实训。分散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是基于多个实验室的功能组合,通常情况下各实验室在科学规划前提下按照分散型模式建设,但各实验室在学科提出的实验要求下,又可集中相关的功能块,提供集中型模式的训练要求。该模式灵活机动,增加了实验实训中心的利用效率。 3.多种管理模式并存 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在经历了过去的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基础上,逐步转变为院、系(部)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调整,对于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节省投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加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仍然延续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一种补充,但也带来了实验设备重复购置、管理人员增加、大型设备使用率的矛盾。 4.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日渐突出 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从过去的迎合、适应社会需求向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方向迈进,如新型加工技术的革新,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零部件加工,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日渐彰显。基于实践教学设计的各种部件、模型等实训作品,表明高职院校的机电实验室逐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教师参与的各种课题试验及研发,使机电实验室技术特点越来越明显。 二、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体制仍然沿用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模式,即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并依附于教研室管理。尽管教育部在实验室评估条例中已经明确规定,实验室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但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仍然按三级管理模式运行。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缺乏统筹协调管理,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 由于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实验室实际上仍然隶属于教研室。各实验室为了满足课程需要,追求“配置到位、自成体系”的目标,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仪器和加工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同时,实验实训需要的一些大型加工设备无法添置,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各实验室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大大降低了一些仪器的使用效率,造成了资源浪费。 2.实验室多元化开放程度偏低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室生命力的源泉。这里指的开放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两个层面。良好的开放环境对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开发项目、增强学生实验参与度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来讲,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多元化开放程度普遍较低,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一是实验教师或能够操作固定仪器设备的教师数量匮乏,缺少教师现场指导,难以满足开放的需求;二是实验室容量有限,在应付实验教学需求外,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或空间;三是没有建立实验室开放的激励机制,教师缺乏积极性。 3.信息化管理水平亟待加强。要提高机电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离不开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机电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是实验室管理优化的重要保障。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制度、实验教学资料、实验设备资料、实验教学资源与安排以及仪器使用和维护等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平台,教师、学生可以动态了解或申请实验项目,学校管理人员也便于管理、监督和控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试行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水平上。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报告、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仍由实验教学教师个人掌握,延续传统的封闭型管理模式。 4.安全培训措施不力。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小而全”的建设布局,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不利因素。机电实验室安全隐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财产安全;二是学生人身安全。动力线布置不合理、用电负荷的增加、大型复杂仪器设备维护不规范、操作使用不当、防范措施不配套等都会导致仪器设备的损坏,造成财产损失。学生操作不当、防护面具和防护服穿戴不正确、事故处置培训不到位等,往往成为人身安全的隐患。加强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已成为亟需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改革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思路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运行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对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思路。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系部管理职能 尽管高职院校逐步放弃了三级管理模式,但教研室本位主义及部分教师依赖实验室独自开展课题的原因,使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依然存在。因此,强化系部管理职能是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的当务之急。系部实验室建设要从长远规划和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带头人,统筹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改善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投资分散、各自为政的局面。有条件的系部可建立实验中心,统一调配系内设备,协调实验人员的交流,统筹实验耗材,整合实验内容,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2.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采用信息技术管理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是规范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有利于学生网上查询实验室、申请实验、预习实验、提交实验结果等,仪器设备、实验室人员、教学档案、安全等均实行标准化管理,以信息管理替代人工管理模式。 3.加强多元开放,提供实验室运行效率 传统机电实验室采用固定时间、固定设备、固定对象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和毕业设计以及教师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降低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因此,科学合理的多元开放是提高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可采取的开放方式有:(1)基于学生开放,可在课程实验、各类大赛以及毕业设计时,实行完全开放,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基于专业教师的开放,在教师课题、综合实验设计、兴趣小组以及“青蓝”工程等方面及时开放,满足专业教师的业务需求,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作用;(3)基于管理人员的开放,实验室定期向院系实验管理人员、督导开放,不断加强管理交流,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4.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尽管诸多机电实验室配备了安全设施,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安全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以下方面值得深入关注:一是设备运行与维护台账的建立,可以直接或间接了解设备状况;二是设备的增加应考虑线路的承载能力;三是设备的布局对设备之间、对学生操作有无干扰;四是学生实训前有无充分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五是极端条件下安全措施的预备方案;等等。总体来讲,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机电实验室最重要的职责。 作者:朱燕祥 单位: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论文:煤矿安全生产机电设备管理论文 1煤矿安全生产中机电设备管理的意义 1.1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大多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都出现了陈旧老化的情况,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机电设备部分型号的维修和养护都存在技术问题。我国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中有50%左右都是煤矿开采设备与设施,其是煤矿企业经营运作产生经济效益的关•安全技术保障体系•键因素,因此无法妥善的管理机电设备无疑会给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无形中加大生产投入成本。因此机电设备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保证开采安全 近几年频繁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给国家和群众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和人员损失。在煤矿生产中安全是第一要素,当前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等安全事故有40%以上都是由于设备出现电火花造成,并且矿井下出现重大火灾的原因80%以上都是由于机电设备缺乏科学管理而造成的。由此可见,煤矿开采过程中规范管理机电设备的重大意义。 1.3提高生产效率 机电设备管理是煤矿生产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机电设备管理的工作范围甚广,涉及多种设备种类和专业技术,因此为了保证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就应该建立专业的机电设备管理小组,派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异样要及时进行排查处理,从而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和效率 2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设备管理观念薄弱 当前多种煤矿企业的设备管理观念还十分薄弱,仅仅处于凭借经验进行管理阶段,也不具备科学设备管理的制度和体系,而且在设备管理中也存在众多干扰因素。相关设备管理部门的管理层安全意识落后,管理制度欠缺,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工作态度敷衍。为了追求高效益设备长期运行得不到维护修养,十分容易引发设备安全事故。 2.2设备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煤矿企业生产运营中管理层大多数只关注煤炭的产量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完全忽视了煤炭开采中机电设备的工作管理状况,这也是导致设备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根本原因。机电管理部门是企业的重要安全部门,其主要工作责任就是对设备进行使用维护和管理。但是目前大多数机电管理部门往往形同虚设,只是将工作核心放置于生产任务,没有对机电设备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和管理。另外,煤矿企业内部没有设立机电设备专业化管理队伍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检查,长此以往设备的异常情况得不到解决,容易引发大范围的设备故障,导致开采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2.3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煤矿企业的从业环境艰苦,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因此难以留下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而当前在煤矿从事一线开采的工作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设备使用技能和专业知识极其缺乏,而且安全意识低下。缺乏经验的从业人员往往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煤矿安全事故频发。人才流失严重,设备使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严重阻碍了煤矿生产顺利运行。 3煤矿生产中机电设备管理的措施 3.1提高机电设备管理观念 煤矿企业管理层要意识到煤矿开采过程中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从设备使用的环节入手进行严格的控制监督。(1)关注机电设备的安全环节,保证设备的安装质量,这是保证机电设备正常投入运行的基本前提;(2)选择适合矿井的机电设备是保证设备正常安全运行的关键,不能一味地追求设备的低成本,无视矿井的实际情况;(3)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机电设备管理部门要进行定期的跟踪监督,当设备出现异常时保证能够第一时间处理;(4)通过信息化技术掌握设备运行的各项数据,设计好的维修计划,制定完善的检测维修流程,并且详细的记录相应数据;(5)对于原先使用不合理的机电设备要进行淘汰和改造,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要及时维修处理,提高设备使用的按去哪性能。 3.2完善机电设备管理体制 完善机电设备管理部门的体制,建立机电设备的管理制度。认真执行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制度,规范员工使用设备的安全行为。根据实际情况来对设备的操作、维护、检修等进行详细的制度规范,让机电设备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转换机电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将煤矿开采的工作重心向安全生产转移,赋予其适当的安全管理权力,建立绩效激烈制度,提高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的工作激情。由于机电设备每天都会完成高负荷的工作运转,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因此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故障诊断。机电设备的检修不单单是未来降低机电设备的故障率,更为重要的是要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降低煤矿开采的投入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3提高设备使用人员素质 煤矿开采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证煤矿开采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煤矿企业应该定期组织一线员工进行机电设备管理和操作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在适当的实际组织安全事故演练,加强员工的实战反映能力和处理能力。另外,加大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训,开展思想教育座谈会,让员工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4结束语 煤矿生产中的机电设备管理对于保证煤矿开采的安全进行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完善机电设备管理现状必须从小事做起,定期检测设备的使用状态,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维护,以便最大程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提高机电设备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维护制度,提高设备使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组织企业安全意识讲座和设备使用技能讲座,全面提高设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全方位的对煤矿生产中的机电设备进行管理,保证煤矿开采的安全进行。 作者:王世锋 单位:霍州煤电集团晋南煤业公司 机电论文:计算机电子书包小学教育论文 一、教学生趣味认识和使用计算机 教学生使用计算机,最重要的是学会使用。当我们面对外表华丽但不会使用的计算机时,那样只能是空架子。面对计算机,我们首先要了解计算机的原理构造以及元件。计算机的使用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只有我们去了解计算机的人机交互界面,懂得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所服务。计算机最终的目标就是和人产生交互,为人类解决那些繁杂的程序。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前景,就是为我们服务。我们生活在计算机的时代当中,了解学会计算机才是最重要的。计算机是可以连接网络的计算机,且能实现资源共享和网络信息处理。计算机是真正为我们服务的。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做很多的事情,如能让计算机为我们产生出财富。计算机的时代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把握计算机,如何去用计算机创造出财富来。计算机的IPV6将不断推出,计算机的科技时代已然到来。现在都已经云计算了,我们关键是要推动计算机的运行。计算机关键是运行的速度,不是看计算机的外表,而是为人们所服务的。只有真正懂得计算机,才能更好地与计算机交流。计算机让我们的工作更好地出现在屏幕上。如计算机可以做出数据图表来。在我们充分掌握计算机的时候,想过计算机以后的发展的方向吗?我们应该不仅要懂得计算机,而且要更好地用计算机处理庞大的信息数据库。 二、信息技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学要有“术”,要有技巧,有针对性。小学生年幼,尤其是低年级,有的活泼好动,难以久坐,有的胆怯害羞,讷于言语,有的东张西望,心神不定,有的甚至气躁心浮,难以管束,不一而足。所以,教师要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和学生匹配。一般而言,学生缺乏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使用良好的教学手段,让教育有声有色、趣味浓浓,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学到新的知识,让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校。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引领得体,才能使学生轻松做到安静快乐的学习,并做到“好学、会学、想学和学会”。我们要知道,不要说学习新的知识,就是再好玩的游戏,时间一长,学生可能也感觉枯燥无味,因为他们玩腻了。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应细致观察,知机识变,及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即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新知。此外,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使学生感觉不是在学习,不是在学校上课,接受教育,而是和在家里看动画片一样快乐。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认识到知识的美妙,学习起来就会欢声笑语你追我赶,乐此不疲,积极性高涨,并非常快地学会知识。而且,学生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发展电子书包 (一)电子书包是大势所趋 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教育。教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前进。从口耳相传到私塾讲学,从班级授课制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随着技术更新,电子书包应运而生,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电子书包具有全新的功能,并非简单地把书装到电脑里。它不仅仅把学生肩上的重负卸掉,而且作为现代化的学习,电子书包一改灌输式教学,给学生解脱和自由,让学生学习的灵性得以舒展,让学生的悟性得以增强。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无比。当然,反对与质疑同时存在着。有人提出,电子书包有损视力;有人说,电子书包内容纷繁,影响学生上课不专心;有人说,电子书包让学生玩游戏有了工具……一切事物,利弊相生,有积极的一面,就存在不利的一面。要想使新生事物得到发展,就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二)电子书包定位 电子书包不等于教学资源化、电脑化,其内涵丰富,包括教学平台、新型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可持续发展。电子书包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有效整合了丰富教学资源,通过五颜六色的图片、精彩纷呈的视频、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生动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实现了授课高效化、学习趣味化和作业个性化,将信息化产品的应用效率提升,使教育质量改善,真正让师生之间实现了高效互动。电子书包是集学习、练习、评论、交流、拓展、安全与游戏于一体的电子课堂,它具有移动性,便于携带。电字书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也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平台。我们要一起努力,让电子书包成为教育理念的创新产品,让电子书包成为学习方法的变革终端。电子书包随着改革的春风,以轻盈的身姿走进课堂,来到广大师生面前,融入“学与教”,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这才是电子书包正确定位的基点。 (三)电子书包的优势不可取代 电子书包充满人性化的特点,携带方便,容量巨大,使用简单,优势多多。下面略作举例。 1.电子书包的重量轻,不会造成学生的疲劳。 且轻便环保,一般在一公斤以内,可以达到减少纸张甚至无纸学习的标准,对环境有着非常好的保护。 2.内容博大。 电子书包功能齐全,声色俱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尽在其中,教学形象,学习生动,教材、教辅、工具书等应有尽有。反馈学习也非常及时,教师指导方便快捷,且便于随身携带。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代的教育来临,教育者要知机识变,不能墨守成规,而要用新的教育方式做好教育工作,培育好新一代。 作者:朱小亮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沙河驿镇沙河驿完全小学 机电论文:现代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论文 一、现代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通信系统的技术概要 1干线光纤数字同步传输技术 (1)功能。该系统主要可用于构建SDH的传输设备的网络平台。通常情况下,该系统可以连接省中心与各路段的分中心。主要可以用于为高速公路的电话网络提供相应的中继通道,还可以针对监控系统、收费系统提供相应的数字通道,同时也可以为闭路电视监视系统提供所需的图像与控制信号传输的通道。(2)干线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拓扑结构:根据传输数据的容量与干线传输自上向下会发生容量递减的特性,靠近中心的地方通道的需求量较大。干线传输网络可以延伸到每一路段的分中心的所在地。光纤类型与波长:光纤类型应该符合ITU-TG.652标准的单模光纤;短距离的工作波长应该使用1310mm的工作波长;长距离的工作波长可以选用1550mm的工作波长。干线网络的配置:该系统主要由单模光纤、分插复用设备、终端复用设备、光再生中继器与对应的维护设备构成。 2数字程控交换技术 数字程控交换技术是一个专用的、较为先进的进行语音交换的平台。(1)电话交换系统的主要结构通常,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的电话交换系统可以分为两个级别,一级交换中心设立在省级通信中心,主要负责本局的终端话务连接与省内的路段连接工作。二级交换中心被设立在路段通信的分中心,二级交换中心主要可以用于实现本局所辖范围内终端话务的交换与市话交换的业务。(2)基本功能指令电话系统指的是为分中心的工作人员提供可以在紧急的情况下进行指挥与调度的一种通信手段。该系统主要使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热线、会议功能或者中继连接方式实现针对指令进行快速沟通的调度功能。 3支撑网系统 支撑网系统主要用于保证业务网的正常运行、网络功能的增强、网络服务质量的提高等作用。通常,支撑网包含数字同步网、网管网与NO.7信令网。其中,数字同步网主要具备相互同步方式与主从同步方式两种。网管网主要由网管管理系统、网元管理系统与对应的本地操作维护终端构成。 二、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般情况下,现代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包含以下7个组成部分:光纤数字传输系统、语音业务系统、数据或图像传输通路、室外光缆、楼内电缆、通信电源和接地、通信管道工程。采用主从同步方式,以达到各个节点跟踪省中心时钟基准取得同步的效果。 1语音业务系统 采用光纤综合业务接入网的方式,语音业务由光纤终端V5.2链路接口与干线传输信道进行传输。对讲电话系统使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热线或者会议电话功能与软件进行功能实现。 2数据传输通路 监控数据传输通路分为以下4级:第一级是监控外场设备到近无人通信站;第二级从各个无人通信站到有人通信站;第三级提供以太网针对数据进行传输;第四级使用以太网实现数据传输。 3存储系统 分中心的数字视频光纤传输平台使用IPSAN录像的方式,图像数据使用统一存储,有利于进行数据检索及分析。 4网络浏览功能 分中心的数字视频光纤传输平台可以监控IP数字视频流,通过交换机实现局域网的视频浏览控制。 5光缆铺设 使用24芯光缆进行室外光缆的铺设。使用HYA型的市话电缆进行市话电缆的铺设,以达到保障综合通信网的音频数据传输的目的。 三、结束语 通信系统在现代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有保障了通信系统的畅通与容量,才可以实现信息的同步传输。因此,本文针对现代高速公路中的通信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本文在分析现代高速公路中通信系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针对现代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通信系统的构成与技术需要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分析。 作者:孙玺婷 单位:西安公路研究院 机电论文:物业管理与机电工程论文 1物业管理中机电工程管理节能的基本概述 在物业管理节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设施进行不同的节能手段。一,对宾馆、商场、酒楼等服务行业的建筑,最主要的节能手段就是淘汰、减少耗电量大的设备,使用耗电量相对比较低的设备,对于比较高档的地方,可以利用中央空调的余热回收技术进行一定的节能,对于电价存在峰谷的地方,可以采用冰或水的蓄冷技术进行节能;二,对于工业、企业等的用电管理,需要安排完善的生产工艺、生产技能,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控,在用电高峰时段,企业可以暂时停止设备的使用与生产,在不是用电高峰的时候,进行连续的辅助生产,两者相结合,对用电的负荷采取最合理的控制,增加电的使用率;三,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可以采用物业的节能管理,宣传节能灯等节能设备的使用,并且选购节能型的家电设施,减少设备的大耗电量,提倡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在用电的高峰期尽量避免使用大功率的设备,从而提高电能的节约。 2物业管理中机电工程管理节能的意义 2.1实现物业管理节能的必要性 物业管理作为我国近年来新型的行业,其发展还是比较快速的,在房地产行业的壮大下,物业管理也在不断地日益壮大,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建筑事业中都存在着物业部门,物业管理也在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有些政府的职能也由物业来承担。物业管理对其电、水、气等管理的水平关系着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物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业主提供服务,其服务的方式是以耗能的形式体现的,我国在高层建筑方面的耗能是其他发达国家的两倍,因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所以在物业管理中实现电能源的节约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方式。 2.2建立正确的节能意识 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资源的节约,就需要我们建立良好的节约能源的意识,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提高使用者的节能意识,形成良好的节能习惯,在物业节能的过程中,业主是节能的主要人员,直接关系着节能的效率。所以,在物业管理的工作中,与业主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正确的把节能的理念宣传给业主,也是物业管理工作的重点,例如:可以在过道上设置公益广告,使业主建立节能意识;第二,加强物业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强化节能的管理。在进行物业管理的过程中,物业人员必须遵循合理的科学规则,提高管理的力度,尽可能的减少管理漏洞和资源的浪费,在对业主没有伤害的前提下,实现物业的效益最大化。物业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一定的制度,让物业管理工作者在合理的规章制度下,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提高节能的意识。 3物业管理中机电工程管理节电的措施 3.1供水系统方面的节电措施 高层建筑的供水一般都是采用变频恒压、高位水池的方式。但是不论选用哪种供水方式,对电能的使用量都是比较大的。那么,对供水泵合理的选择与安装,是保证供水系统节电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主要措施还有选用节能效率高的设备、淘汰传统陈旧的电动机,并且对供水系统进行一定的改造,采用逐级加减泵的方法来替代功率大的变频技术,注意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与维护,避免因设备老化而造成电能的大量损耗。 3.2照明系统方面的节电措施 在物业管理的过程中,照明系统主要是指高层建筑的公共照明系统,其系统可以分为电梯的照明、地下车库的照明、路灯的照明以及楼梯的照明,对此我们一般采取的节能措施有:大力的选用绿色环保节能的照明灯具,把原来大功率的照明灯具换成节能的电子灯具;把照明路灯从人为控制的模式变为电子控制的模式,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时间的调整,来达到节能的目的;在楼梯间、电梯间以及地下停车库,安装电子的声控装置,以便达到人走灯灭,人来灯就亮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经常需要照明的通道上,用一路照明的方式来满足照明的需求,并且合理的安装备用的灯具与照明线路,以便达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段发展,电能已经成为了世界三大能源之一,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电的使用也在逐渐的加大,但是由于建筑本身的设备数量多,并且也复杂,所以对能源的需求也比较大。我国在节能产品的使用上还不是比较完善,对电能的损耗就更加大了。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节能意识的宣传,增加对设备的节能设备的管理工作,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有力的贡献。 作者:张溢 单位:深圳市广视后勤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机电论文:水电站机电工程论文 1水电站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1.1对产品质量的管理 水电站机电工程建设并非单纯地组合安装机械,也并非只要求符合外形标准,最主要的是对水电站机电工程的建设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为了确保水电站机电安装的科学规范,要求相关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同时还要从建设材料、生产设备、操作程序、施工技术、劳动者素质等多个角度出发,综合考察提高施工质量的有利因素,并全面监控施工现场中的潜在风险,切实保障水电站机电设备满足产品质量安全并达到技术要求。 1.2对施工进度的管理 由于水电站机电的安装作业在整个水电工程施工项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确保机电设备安装的科学性与管理的实时性,将整体的安装大型作业分割细化成一段段具体的短时工期进行阶段性操作,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控制好水电站机电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工作。然而,对施工进度的管理并非片面注重对施工速率的提升,最根本的还是要在保持高效率快速度的前提下,强调对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安全与使用效应的进一步优化。 2水电站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2.1管理生产成本的有效措施 首先,水电站机电工程项目部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从购进生产材料、更新施工器材以及竣工后可能发生的索赔事件等几个主要方面出发,严格将生产成本控制在项目部策划的范围之内,以保证盈利大于支出;其次,要将总体的成本控制目标分割成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根据水电站机电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将项目部最初做出的成本策划案进行分解与细化,使其落实到具体的施工阶段。同时,还要对已经竣工的上一阶段的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核查检验,分析复核结果以发掘利润上升空间,从而优化调整成本管理计划;第三,要求项目总部制定好整体的成本管理方案,并将其下达至各个部门,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身上,使企业上下都明确自身职责,加大执行力度。同时还要严格监督执行结果,对效果不理性者给予及时改进。第四,要根据施工现场提供的实际生产建设费用做好统计,将统计结果与项目部给出的成本管理目标进行核对,如有超支的发展趋势,应及时找到解决办法,改进成本控制方案;最后,在水电站机电工程项目开工之前,要预先做好成本管理策划,在建设材料、施工器材、工作人员等生产成本方面全面考察所有可能要支出的费用,通过计算与分析,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以免出现施工资金不足的状况。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更要注意对现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杜绝浪费。 2.2管理施工安全的有效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使施工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将安全知识贯彻落实到实际施工作业中去。同时,还要安排专门的监管人员进行定期检测,排查安全隐患。第二,科学制定机电工程安全施工策略,对于那些风险系数较大的特殊施工项目要给出专项的安全防护措施;第三,对参与施工的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技能培训,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施工的意识。 2.3管理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 首先,培养一批工作热情与专业技能并存的优秀劳动力,加强技工队伍建设,要求施工人员不仅具备优良的职业操守和高度的工作积极性,将质量管理工作视为己任,切实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要具备高水平的施工能力和作业技巧,能够快速适应更新换代的施工设备,全面掌握各项施工工序,灵活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将质量管理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其次,要在开工之前仔细审查施工图纸。通过反复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协商与沟通,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完善设计图纸。在之后的施工过程中,还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修改,以便更好地保障施工质量安全。最后,在安装机电设备之前,水电站机电工程项目的总负责人要进行一次技术交底,并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案,为机电的安装质量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2.4管理施工进度的有效措施 第一,要从整体出发,编制出一套施工进度总计划。第二,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将总计划切分细化为一项项具体的施工任务,分配落实到各个不同的施工小组,并对施工进度进行实时监控。第三,要分阶段进行施工进度管理工作,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施工任务与现场施工状况,安排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金,以确保各阶段都能顺利竣工。第四,当施工进度有悖于制定好的总计划时,要求及时分析出现该偏差的根本原因,同时还要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适当调整施工进度,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3结束语 根据以上提到的四大基本内容及其管理办法,可知我国的水电站机电工程虽存在着一些建设难题,但只要严格遵守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律,结合施工进度与现场实际状况,灵活调整施工策略,尤为注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谨记施工安全准则,将产品质量的提高作为根本目标,我国的水电站机电工程项目还是能取得较大成就的。为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需要我们付出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曾琼生 单位:南雄市宝江水库工程管理所 机电论文:机电安装项目管理论文 1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的特点 1.1技术要求高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程建设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来说,对此方面的技术要求更为严格,逐渐有更多新型技术与工艺被应用到工程建设中,但是相应的施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为满足项目施工精准度的需求,需要更进一步地做好安装项目管理,提高工程安装技术水平。 1.2质量验收严 机电设备安装内容多,涉及的专业也比较多,这样在施工时就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另外,因为工种相对复杂,并且各项资源呈现多样性,如果各部门之间协调管理不到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度与质量。并且机电设备安装是工程建设的关键,其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际质量,这就决定了工程质量验收的严格性。机电设备质量评估是工程质量验收的重要内容,确定设备安装是否规范,是否符合项目建设需求。 2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难点分析 2.1进度管理 机电设备安装内容众多,涉及到的环节也比较多,整个安装施工的过程相对复杂,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工程建设造成影响。因此,在对机电安装工程进行项目管理时,应做好进度管理工作,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故而影响项目进度,保证项目可以按照要求顺利施工。通过对项目进度总目标的分析,来对项目管理以及进度管理来进行控制,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将机电设备安装与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等相结合,合理控制工程项目进度。 2.2质量管理 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施工工序、技术以及工艺选择等,施工时一般在工序确定后不会再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质量管理工作需要贯彻到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阶段,包括工程准备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等,并且涵盖的内容要全面,包括施工技术、工艺、资源、人员以及环境等方面,通过对各方面的管理控制,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3成本管理 机电设备成本管理工作主要影响了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合理地控制施工成本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要意义。对于机电设备成本管理来说,管理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他管理工作造成影响,应加大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为其他项目管理工作打好基础。针对成本管理工作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成本计划,对成本项目内容进行详细分解,寻找降低成本的措施,制定完善的成本计划与控制方案,并将其落实到位,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调整。另外,应做好项目所有收支费用的详细记录,定期进行结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保证成本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2.4安全管理 随着工程建设要求的日益严格,安全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机电设备项目管理的重要部分。因为机电设备安装过程复杂,涉及内容与资源众多,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针对此为保证机电设备安装人员安全,需要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制定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安装人员安全意识与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将安全施工落实到位。另外,还应全面展开安全施工责任课程,不断提高施工人员安全防护水平,提高其紧急处理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预知危险并做好处理工作,为其提供安全保障。 2.5财务管理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一个动态管理过程,需要通过较高的管理水平来实现。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贯彻到整个施工过程中,并与成本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工作联系起来,尤其是在工程进入竣工验收阶段时,财务管理工作会由建设单位来负责编制竣工结算报告,对项目筹建、施工、竣工以及交付等阶段所用建筑费用以及财务状况进行总结,对所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总结,完成工程竣工财务管理,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2.6技术管理 安装技术的选择是影响设备安装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对新技术与新工艺的研究管理,选择合适的技术应用到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不断提高工程安装的技术水平。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材料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的应用,想要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功能,需要提高安装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技术的要领以及操作方法,建立完善技术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3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管理难点建议及方法 3.1加强项目组织管理 一方面,应结合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制定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全员参与动态性管理机制,将责任管理机制贯彻到底,明确每位员工所要负责的内容,通过增加其压力的方式来鞭策其不断前进,保证安装工程质量。同时也可以执行岗位持续性轮换原则,使得不同责任主体能够在不同岗位之间获得最大的锻炼,有利于企业培养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做好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要点普及,提高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高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机电设备安装的效果。而对于普通施工人员来说,应保证其能够全面掌握项目管理程序,促进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顺利进行。 3.2加强项目施工管理 对于机电安装施工管理的要点在于接地工作,需要确定安装接地的种类与目的,并且要明确安装可能带来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例如机电设备金属元件可以分为带电金属部分与非带电金属部分,这样发生触电的原因就可以分为接触带电导体直接接触事故与接触因漏电而带电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接触事故,事故原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就不同,在进行施工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结语 机电设备安装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其施工效果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项目管理工作,确定管理的要点,从多个方面入手,结合机电设备安装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争取不断提高工程安装的效果。 作者:彭旭芳 单位: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机电论文:民爆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论文 1立足本职岗位,强化机电现场管理水平 加强民爆机电设备现场管理水平,提高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民爆生产行业安全质量生产的行业标准。只有机电设备安全质量标准化达到并保持一定的标准,才能使该厂处于安全生产的良好状态,才能够适应和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民爆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机电工作完成情况 2.1从2002年以来,笔者先后多次主持、参加了铵梯炸药生产线、雷管生产线的机电设备设计、改造工作,对铵梯炸药生产线的混合上料系统、装药上料系统,雷管生产线的装填工序、卡口工序等进行了全面扩能改造。先后对乳化炸药生产线、锅炉、水源井、变电所等进行了建设改造。尤其近年来对全厂的生产许可取证、安全评价检查、安标取证等以及四项技术通过改造达标,使该厂各生产线的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产规模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同时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建设、四项技术等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22008年任命为机电车间副主任(分管车间生产安全、动力科工作),2013年任命为机电车间主任(负责机电车间、动力科全面行政工作兼设备管理和机电专项工程的具体业务)。该厂动力科的业务主要包括机电设备、锅炉、环保、供电、供水、设备大中小修、专项机电工程改造、生产线改造等。首先从车间安全生产上,通过狠抓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保证了车间多年来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作为生产一线的后勤保障部门,针对加工的机电配件,该厂从严要求,坚决杜绝不合格配件进入库房,流失到生产车间。从生产供汽方面,笔者作为车间主任要求司炉工、锅炉维护工严格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检察条例、锅炉运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保证了生产车间正常用汽供给,为该厂的安全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2.3机电设备方面:作为主抓动力科业务的负责人,笔者紧紧围绕全厂各车间各项安全、生产、经营指标。首先对全厂机电设备做到了如指掌,对关键设备、大型设备的运行状况、运行周期、设备性能、关键零部件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编制修订了该厂机电设备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设备的管理机构和业务范围、计划更新大修、采购管理、基础管理、库房管理、统计管理、奖罚与责任追究等。每年和财务部门两次对全厂机电设备进行盘库核对。每年及时编制一五三厂机电设备大、中、小修周期检修计划,并严格按照周期性检修计划安排实施并每季度末进行验收。 2.4外围配件方面:严格按照设备的检修周期,核定设备配件的采购计划,对外围配件的采购坚决执行局里的物质采购三级审批手续,做到了采购回的配件100%合格,做到了账、卡、物品三相符。 2.5由于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该厂于2007年、2008年先后对乳化炸药生产线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造,使乳化炸药生产线达到了民爆行业规范要求,实现了自动化、远距离视频监控。2007年完成了两台10吨锅炉的安装工作,保证了该厂安全生产正常进行。2012年水源井的建设和两座6kV变电所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该厂多年来用水紧缺和用电不安全的现象,保证了该厂安全生产工作。近年来主持全厂机电设备大修工程、专项资金工程,通过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保质保量顺利完成了全部工作任务,为该厂的生产、经营任务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3机电设备大修完成情况 针对全厂机电设备使用情况按轻重缓急和设备定期检修计划,有序的进行设备大修。先后对生产线上的乳化装药机、全自动包装线、水相灌、螺杆式空气压缩机、乳化器、浸冷机以及锅炉、平爬坡矿链、提煤机等分批次有计划、有目标组织了大修,从而保证了该厂机电设备的正常、安全、经济运行。1994年和2003年笔者深入现场,两次对锅炉房至84#车间、85#车间投运35年来的主供气管道进行了大修,共计更换直径108管道1800米、直径133管道1200米,杜绝供汽管道跑、冒、滴、漏现象,保证了车间生产正常用汽,节约了能源的消耗。 4大型设备改造工作完成情况 4.12001年至2003年该厂投资65万元,并安排笔者作为甲方工地负责人,完成了85#车间DDNP生产废水改造工程,杜绝了生产废水不合格外排,保证周边环境不被污染。 4.22005年4月份笔者负责测量尺寸、绘制图纸、编制改造方案、编制施工预算等,组织车间工人对纸筒生产线进行了全面扩能搬迁改造,达到了国家民爆行业主管部门对危险生产工房定员的规定。 4.32005年7月份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该厂安排笔者为现场机电安装负责人,完成了投资100多万对85#车间雷管生产线的装填工序、卡口工序、雷管编码工序等机电设备、供电、供水、供汽等进行了扩能改造。从而使该厂雷管产量由70年建厂时设计的1500万发/年,上升到了2500万发/年。 4.42006年至2007年该厂投资600万元,并安排笔者作为甲方现场负责人,对机电锅炉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淘汰了耗能高、产汽量小的3台蒸发量为4吨/小时锅炉,更新为2台蒸发量为10吨/小时锅炉,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该厂生产需求。 4.52007年、2008年该厂先后两次投资700万元对乳化炸药生产线制药设备、供电线路、供水管道、供汽管道等设施进行了全面更新扩能改造,使生产能力由原来的6000吨/年,提高到了12000吨/年。同时生产线实现了远距离在线监控,人员得到了有效控制。 4.62011年6月份至2012年8月份该厂安排笔者作为甲方现场负责人,投资500万元完成了深度823米水源井1座,400立方米蓄水池1座,安装140kW深水泵1台、配电柜5台、软启动柜1台、315KVA变压器1台、37kW二次加压水泵2台以及地面配套并网管道370米。彻底解决了困扰该厂40年来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的现象。 4.72011年11月份至1012年5月份,由笔者负责完成了该厂中央变电所及84#车间变电所更新改造工程。该项工作共计安装高压配电柜11台、低压配电柜10台、后台保护装置1套、630变压器2台、直流屏2台、电容柜1台以及6kV高压供电线路1900米。解决了该厂多年来供电系统严重不足的现象。新变电所的投入运行,满足了该厂安全、生产、居民生活要求。 5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回顾机电工作中的经验,从中可以看出做出了一些成绩,同时看到自身的不足,自我反省,要成为一名真正机电技术管理人员还有诸多要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坚持学习理论知识,强化业务水平,虚心求教,以实际行动搞好本职工作,为机电事业做出贡献。 作者:翟胜利 单位:铜川矿务局一五三厂 机电论文:计算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论文 1计算机网络营销在电子商务中的内涵分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网络营销指的是贸易型企业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产品进行宣传、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营销行为,该行为是一种在传统销售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的营销模式。 1.1计算机网络营销是一种区别与传统销售模式的新型营销模式 计算机网络营销与传统对策营销模式不同,这种营销模式不但速度快、效率高,而且也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和虚拟传播,同时它的传播地域要比传统销售模式更为广泛。在本质上讲,这种营销模式是一种利用媒体技术实现营销目的的综合手段,这种营销模式的广告宣传和公关业务都是使用网络技术,这是一种崭新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的销售策略、销售理念及技术手段是基于传统销售模式的基础上的新突破。 1.2计算机网络营销的销售理念离不开传统的销售理论形式 计算机网络营销只是一种新型的销售方式,这种销售模式体现了企业信息和用户信息互动的一种手段,它只是一种销售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改变,但是要想达到销售的目的,它还离不开传统销售理论的支持,离开了传统的销售理论仅仅依靠技术手段也很难实现营销的目的。这种营销模式也应该符合一些传统营销理论的支持,比如:这种销售模式也是以客户为核心,同时它也要求对市场进行细分,计算机网络营销作为企业总体销售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传统的销售理念而独立存在。 1.3计算机网络营销和网上贸易的不同之处 计算机网络营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务行为的彻底网络化,但是这种想法仅仅是一种理想的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网络营销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的同时展示产品的型号和性能以及商品的价格和品质等,进行企业的宣传和售后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来实现,但是实现产品的贸易不一定通过网络来实现,这种营销模式能够达到与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的目的。 2计算机网络营销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优势非常明显 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计算机网络营销占有许多的优势,毕竟这种营销模式是在原有的各种营销模式基础上的改革和创新,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营销活动的效率较高 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较快,这是计算机网络营销最显著的特点,同时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十分的快,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快速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更改。同时贸易单位产品的各种信息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上快速显示出来,这些信息包括:产品生产企业的相关信息、产品的内容和销售价格、产品的优惠活动和售后服务等等,同时这些信息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这样就增加了企业对产品市场咨询的更改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掌控能力,这样就提高了企业捕捉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以及反馈信息的效率和能力。这些及时的处置和应对措施能够拓展企业的市场,这就体现了在电子商务中,计算机网络营销的高效之处。 2.2计算机网络营销使用的费用较低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的传播比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所使用的费用较低,过去利用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信息的及传播需要利用较多的人工、纸质广告以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对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这些推广模式比较单一,同时成本较高,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广告宣传能够降低广告的和印刷以及邮寄的费用,这样就减少了企业产品宣传所要花费的成本。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信息具有互动性,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及时地了解用户的反馈意见以及个人需求,这样企业就能够根据市场信息有的放矢地对产品进行生产,并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因盲目生产而造成的浪费,为企业进行库存和降低备货打好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企业既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又能够降低因为销售而占用的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费用和企业利润。 2.3计算机网络营销能够帮助企业开拓产品销售市场 计算机网络能够帮助企业打破过去的销售地域限制,在极短的时间内企业能够通过网络把产品信息传播到网络所覆盖的全部区域。这样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能够增加用户的消费市场范围以及拓展企业营销网络。和传统的营销模式比较起来,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受众十分广泛,因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可以不受一些传统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及人文风俗、种族及年龄的制约,同时也能够使企业摆脱国际销售和贸易的各种壁垒的制约,这样就为企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好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计算机网络营销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企业产品进行宣传不但能够增强企业的影响力,而且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样在无形中就提高了企业的软实力。网络营销不同于以往的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能够通过网络使得企业和用户能够互动交流,使得企业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用户的实际需求。这就是说,企业既能够在效能时间内掌握用户的基本信息,还能够掌握自身在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方面的存在问题,这样可根据用户的反馈情况进行产品设计的优化和创新工作,使得企业能够对产品质量及自身的营销策略等环节进行及时的调整,为企业在下一步发展和市场掌控能够有的放矢,所以计算机网络营销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3计算机网络营销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计算机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因此计算机在进行网络营销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通过网上竞价、博客、论坛、电子邮件等展开各种营销方式,同时还依靠网站增加企业用户的点击率和参与程度,同时要提高计算机网络营销的质量和效果,从而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营销的作用。 3.1计算机网络营销要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计算机网络营销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在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掌握市场的供求以及变化规律,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市场的各种信息,这样企业就能掌握市场供求的主动权,并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企业长久的发展目标,这样企业就能够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规划、准确的定位,从而根据市场的供需进行科学的分析,并细分市场,优化产品和优化设计,为确定企业的最终发展战略目标和准确对市场进行定位。 3.2计算机网络营销要提高企业的调研决策水平 计算机网络营销具有较强的网络互动性,因此企业就能够根据与客户之间的各种互动信息来建立企业的样本调查框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并完善其互动和反馈形式,这样就使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对自身发展有用的各种信息,并在这些信息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析,针对调研结果制定新的决策,从而采用一种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以及符合市场变化规律的决策来。 3.3计算机网络营销应该加快技术的创新与产品的更新 计算机网络营销的交互性较强,这样就能够缩短用户和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得企业具备能够直接与客户对话的条件和能力。这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营销的特点,对客户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爱好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对客户的要求规律和变化情况有充足的把握,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客户的需求对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同时对自身的产品进行不断的优化设计和调整,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 3.4计算机网络销售的功效应该得到增强 计算机网络营销不但能为客户提供各种良好的产品,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比如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在线预订情况、下订单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企业还可以进行库存查询和送货跟进等电子交易方面的服务,这样企业还能够增强网络销售的数量以提高企业的销量。企业在销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营销简单、方便、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通过降低产品的价格提升产品的质量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营销中的控制能力。 4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网络营销来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不仅为市场产品生产、推广等相关工作提供了便捷服务,而且推进了电子商务在市场中的进一步运用,提升了市场产品的市场的竞争力和控制能力,为电子商务市场化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尹雪婷 程强 柴红萍 单位: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机电论文:电力提灌工程机电设备管理论文 1机电设备的功能管理 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在提水过程中,各类设备所发挥出其本身效能就是它的基本功能。如变压器能改变电压,电动机能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水泵能将机械能转换为水的压力能等。基本功能反映的是机电设备的使用价值,如果丧失了基本功能,它也就不存在使用价值了,设备本身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那么如何对机电设备的功能进行管理呢?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它的功能指标进行测试。例如按照水利电力部颁发的《泵站现场测试规程》,对功率、转速、扬程、流量等进行定期测量,判断是否达到额定指标,如果低于额定指标则认为功能已经下降,就要通过维修手段来弥补,如果功能下降严重,各种维修手段都无法弥补,并且耗资太大时,则考虑更换问题。但必须注意的是许多设备在设计制造过程中都有安全裕度,并遵循标准化,系列化技术政策中尺寸选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使设备的功能有冗裕,即设备可能实现的最大功能大于铭牌额定功能,这是考虑设备可靠性而增加的,事实上所测定的指标已经有所下降的功能。 2机电设备的可靠性管理 2.1机械设备的可靠性 机械设备的可靠性首先决定于组成元件和零部件的尺寸精度变化,也就是决定于构件和零部件在运转过程中的有形磨损(在机械学中,零件构成构件、构件构成机构,机构构成机器),磨损使它们的点、线、面等几何形态发生改变,从而破坏了传递运载的品质;其次,由于零部件和构件在工作中过度变形、断裂、表面锈蚀和内部机械物理性质变化等导致的失效;最后,零部件材质低劣,安装、检修时误差影响,运转时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变化,影响零部件、构件本身的可靠性。例如:(1)水泵轴承受传递载荷,在轴瓦内磨擦,要保持在规定时间内发挥正常功能。第一要求基本的质量指标全部合格,第二要求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即良好的润滑、平稳的启动运行、限制倒转等;(2)水泵叶轮承受气蚀和冲刷,本身的材质和运行时间决定它的可靠性。 2.2电气设备的可靠性 (1)电气设备的绝缘: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电气设备长期处在正常工作电压——额定电压下。但由于系统中某些参数的突然变化,有可能出现超过绝缘能力的电压使设备的绝缘击穿。又由于绝缘物受潮湿、污物、粉尘等侵害,使设备的绝缘强度下降;(2)导体的发热:电气设备的主导电回路长期通过额定工作电流,这时由于导体本身存在电阻和导体接头处的接触电阻,使导体发热,这些热量使导体绝缘老化,破坏电器性能;(3)电力系统的故障:电气设备在运行中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其中短路故障是最严重的一种,由于发热及动力等效应,可能使电气设备遭严重破坏。根据类似特征,我们在对电气设备的可靠性管理时,首先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对绝缘问题,按水利电力部颁布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标准》每年春检进行扎实细致的试验,发现薄弱环节立即消除。同时下功夫改善电气设备的工作条件和使用环境;对发热问题,在电气设备使用前把导体的接头加强技术管理,通过增大接触面积,提高接触精度和光洁度,增大接触压力等技术手段来保证接触质量,在运行中加强通风冷却,将导体内部的热量散发出去;对电力系统的故障,针对经常性发生的问题设法在预防性检修中加以消除;对于短路故障,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杜绝发生的一切隐患,另一方面要校验维护好自动保护装置,一旦短路发生,就要快速将故障设备从系统中切除出去。机电设备的可靠性管理就是在预计期限内不允许设备发生任何故障。可靠性管理的中心就是预防故障的发生,无故障设备就肯定可靠。所以平时加强保养维护,加强设备状态检查,在事故尚未出现之前就安排定期检修,以便消除隐患,并且通过试验测试仪器按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对各类设备进行试验和测试,然后将检查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再通过空载试验来验证,从而得出具有置信度的可靠性结果。 3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 机电设备的维修是设备管理工作中最主要的技术任务。保证设备的可靠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并适时进行设备维修,是设备使用期间管理的首要大事。维修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唯一途径。设备在运行中由于磨擦、冲击、振动、疲劳、锈蚀、断裂、变形、变质、潮湿、发热、老化等影响,都会使它的功能降低或丧失。维修它的目的就是完善设备系统,提高或恢复设备的功能。修理的本质就是在物质形态给予补偿的同时,也补偿了它的使用价值。维修的核心就是根据设备损坏情况,结合提水灌溉任务和作物生长的特点,对具体的设备选择正确的维修期限、维修方式和维修层次,安排维修计划并付诸实施。同时对维修技术、维修组织、物资材料供应等方面进行合理布局。返修、更换和改装是设备维修的三种形式,针对损坏的程度对症使用。根据修理的内容、范围、工作量可把维修分为大修、中修、小修、项修(专项维修)和改造等几种层次。大修是对设备进行全部或大部分解体,重点在于修复或更换基础大件。通过大修使其功能基本达到出厂水平;中修是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小修是更换或修复即将失效的零部件或元器件;项修是专门针对发生故障或将发生故障的零部件,电气元件进行事先或事后修复的层次;设备改造是用新技术,新材料在原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布局改进,以提高其功能和可靠性的层次。电力提灌工程机电设备的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运行时昼夜连续,不容间断,维修内容广泛,技术复杂、项目繁杂、环节众多、工序临乱、工种较多,因而吃透所有设备的状况,编制切实可行的维修计划、规定适宜的修理期限、选择合理的维修方式、制定正确的维修方案和维修人员专责制的组织形式,工具器材的合理运用,修后质量的验收标准,通过维修所达到的目标等都要形成严格的制度。用制度来约束设备的维修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一切维修工作都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在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上进行质量把关。树立人人重视维修质量,全员管理维修质量的良好风尚。在设备使用阶段,维修管理工作有两个基本职能,第一个基本职能是对维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以保证不间断地、最经济地按预定计划和要求进行维修工作,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总之,在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时,根据掌握的情况和拥有的资料进行预测,制定计划,组织实施,以质量控制为关键,制定计划,组织计划的实施为核心。 4机电设备的故障管理 故障是设备在规定时间内、规定条件下丧失规定功能的状况。故障是设备在使用中必然发生的现象,它的危害使设备暂时或永久地丧失功能。由于设备自身的原因,工作条件、环境影响等因素,设备的损坏是难免的。加上操作的偶然失误,都会造成设备的病态,所以故障管理就成为机电设备管理的一个部分。高扬程提灌工程的设备故障,有下面四个类型: 4.1突发性的破坏故障 如高压电气设备的绝缘击穿、放电、起弧、烧毁设备本身的现象。 4.2磨损性的危险故障 如大型电动机的轴瓦磨松后会发生扫膛的危险故障。 4.3间断性的临时故障 它多半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如人工误操作,气温升高、载荷超量、小动物的危害等。消除这些外部干扰后,设备仍能正常运行。 4.4固有薄弱性故障 在制造和维修时使用的材料质量偏低,造成的先天不足,导致运行时所发生的故障。机电设备的故障管理,就是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测、检查、巡视、诊断、分析和评价。努力增大对故障的预防性,以便利用相应的手段。另外,在对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修理中,尽量寻找减少和延缓故障的办法。 5结语 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机电设备管理的本质,就是以功能保障为前提、合理使用为宗旨、精心维修为手段、杜绝事故为目的,从而保证和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否则不管机电设备的功能有多完善、技术性能有多先进,如不加强管理就会使其功能丧失,使用设备的人员如不具备相应的技术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会造成人为损坏设备。如果设备在规定时间内不能保证工作,就会缩短它的使用寿命。如果不加强故障的预防就无法完成提水灌溉任务。如果不及时对设备维修,就会缩短它的使用寿命。如果不加强故障的预防就无法保证安全运行。所以忽视了哪个方面都无法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工程效益将得不到充分发挥。我们机电行业的工作人员要足够地认识到机电设备管理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人材等方面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文生垚 单位:白银市兴堡川电灌工程管理局 机电论文:机电类课程教学成人教育论文 一、知识讲授环节要有侧重,注重基础理论,简化复杂理论 在成人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长期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所以有着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对技术理论的认识相对模糊,在实际工作中,当涉及理论论证和科学计算时便显得力不从心。针对这种情况,在授课时必须加强基础理论、基本计算的讲解,使学员在充分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础原理和科学计算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发现科学计算和经验估算的差别。同时,经过不断的实践,最终达到将基本原理、科学计算、工作经验三者互相结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专业理论和工作实际相结合,从思维方式和知识运用方面全面提高学员自身水平,从而达到成人教育的根本目标,彰显成人教育的意义。对于一些课程涉及的复杂理论,既不应该长篇累牍地冗长赘述,更不该草草略述,一带而过。道理很简单,一些复杂理论往往是应用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其原理所在,只有理解这些理论才能进一步推导出这些技术的实际操作方式。但这些理论的推导过程是十分繁复的,往往涉及复杂的数学过程并和其它学科的知识产生交叉,所以一般难以理解和记忆。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注重理解,简单应用”的方法。也就是说授课教师必须将理论的原理讲解清楚,但不必让学员一定记住复杂的推导过程,可以有选择地跳过部分推导过程,将理论总结为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的方法和公式,使学员在遇到相关问题时,首先明白问题解决方式的理论归属,然后直接通过简单的方法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传统知识与新知识并重 谈到传统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从成人教育机电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演变过程就可一见端倪。上世纪90年代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几十年来还停留在早期水平,所以在成人机电类课程授课内容中传统知识占主导地位,而一些新知识只是作为介绍或展望,这是与当时国情相吻合的。但近些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有了飞跃发展,由于新的技术不断应用到生产中,社会发展对新知识、新技术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所以机电类专业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如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等。由于总学制的限制,一些传统课程的课时压缩,授课过程中,传统知识部分的内容受到一定程度的删减。所以在不同时期接受成人教育的学员身上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印记。比如老学员对传统设备和工艺津津乐道,但如果使用需编程的数控设备就一筹莫展了;而新学员可以按图示尺寸、形位公差等技术要求编订完整的数控机床加工程序。但同样的加工任务,需编制适于传统设备的工艺流程,新学员往往也会出现许多低级错误。传统知识与新知识哪个更重要?在现实的科研和生产中,哪种知识会发挥最大的作用,更有现实意义?关于这个问题,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中不乏经典的实例。作为全新知识和全新技术的典范,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的SR-71黑鸟侦察机试飞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达到的“双3(飞行高度3万米,速度3马赫)”飞机。为了达到这一惊人的性能,飞机从材料到设计都采用了最新技术,如钛合金、机体涂料、混合喷气发动机等等;而作为前苏联航空工业的杰作MIG-25高空高速截击机同样达到了“双3”,但由于技术方面与美国的差距,飞机的设计与制造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尤其是机体主材既没有用钛合金,也没有用铝合金,而是采用最常见的不锈钢焊接工艺,但所有工艺配合都达到了极佳的水准,正所谓把传统技术和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再进行天才的组合,最终达到惊人的效果;而我国生产的歼-7战斗机项目堪称传统知识、技术与当代最新知识、技术不断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典范。这款战斗机的原型机是上世纪自前苏联引进的米格-21飞机,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进升级,在传统技术上加入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使这款40余年机型老而弥坚,服役至今,不但仍然是我国空军装备的主力战斗机之一,而且产生大量的派生新型号,出口很多国家。从本质上讲最新的歼-7改进型号已经是和原型机大相径庭的全新机种了。从上面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新技术,还是传统技术,或是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有益结合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如何平衡传统知识和新知识的关系,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好传统知识,这是基础。然后,在新知识教学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必须付出和传统知识教学等同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新知识是传统知识的延续,是连接当代科技水平与未来更新的科学技术的桥梁。作为授课目的,必须让学员了解传统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最终目的是使学员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正确选择和应用传统知识和新知识,将新老技术有效融合,形成在某个时间段或某个具体任务中的最佳效果。 三、实践课要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练习 机电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部分属于应用科学,因此实践环节必不可少,这对所有学员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会有很大帮助。除了一些基础课程所规定的实践课程外,所有学员还要进行若干综合实践,比如阶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课,传统的方式是所有学员都做一个或几个课题,对于普通高校和大中专院校的教学体系,这样做是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因为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的职业方向待定,这样的实践方式会使他们在就业后较快融入工作当中。而对于成人教育而言,这种实践课显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合理性。因为大部分接受成人教育的学员都是有了固定的职业方向和一定程度的专业经验。课程规定的一些实践内容可能对一些相关专业学员来说显得过于普通,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员来说,离他们本职工作又相去甚远。如果是这种情况,实践环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对于综合实践环节,可以进行另一种尝试,即根据学员专业构成情况设计综合型的实践课题,完成此课题可能涉及到的机械设计、结构设计、机加工、热处理、自动化方案设计、数控等等诸多门类的知识和技术,所有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负责整个课题的某个部分、某个工艺环节或某个阶段。学员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同组学员一起做出所负责的方案。整个实践课题各个部分的方案完成之后,各组之间再寻找各自技术接口,进行方案对接。当方案的对接完成之后,全体学员再进行集体讨论,对整个方案进行整改或优化,最终在全体学员通力合作下,提出最佳方案,完成课题。这样既可以使每个学员得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同时又可以了解其他专业的技术特点及与其他专业人员之间的配合经验,从而使所有学员在实践环节受益。 四、将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引入实践环节 如上所述,成人教育中的学员大部分是在职人员,他们所从事的专业内容也大多和所学课程相关。在工作中他们一定会有这样那样、或大或小无法解决或不够确定的问题。在实践环节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一部分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比较典型、且与实践课程要求目的相近的问题引入到实践环节中,作为实践课题,这样不但可以使学员产生兴趣,同时也可以借助学校教学科研的优势条件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同时达到实践课程的教学目的。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科学技术被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当中,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工业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学科技术交叉的出现,使机电类专业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实用人才的技能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可以较为熟练地进行一般机电专业操作,同时要求这些人对新技术、新设备,乃至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都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因此,作为培养企业所需技术人才重要渠道之一的成人教育系统应该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风向标,加强对教学方向、教学要点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改进机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宫志欣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 机电论文: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论文 1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1.1安全管理、执行和职责落实不到位 在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中,存在安全管理控制职责不明确的问题,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对机电设备的质量检测不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相关规定执行,给煤矿生产过程埋下巨大安全隐患。与此同时,电力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规范操作,安全管理执行较差,大大增加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难度。 1.2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中,存在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严重影响煤矿开采的安全性。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致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实。同时,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安全事故经常发生,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没有对煤矿生产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知识方面的专业培训,生产工作人员无法意识到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安全管理出现很多漏洞,造成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1.3生产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专业技术水平整体较低 由于煤矿生产环境比较复杂,在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中,生产工作人员的素质修养水平不同、专业技术水平整体比较低等情况严重影响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与此同时,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过程中,专业管控人才避免缺乏,比较多的专业人员都不愿意进行煤矿企业,致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 1.4安全使用标准不完善,安全管理监督不到位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需要不断完善安全使用标准,才能避免机电设备方面的安全事故,从而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注重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导致机电设备故障检测仪器和设备出现老化现象,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威胁生产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部分单位为了提高企业利润,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监督不重视,使煤矿生产现场的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排查,导致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发生。 2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2.1提高全体安全意识,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主要是以预防为主,通过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认识,确保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真正落实到煤矿生产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技术,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以不断提升整体安全意识,从而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 2.2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加强生产现场管控 在实践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明确各部门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职责,对生产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机电设备安全使用考核,不断加强煤矿生产现场的管控,才能保证全体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例如:在实际工作中,要求生产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穿防电鞋等,严禁闲杂人员进入生产场所,避免意外安全事故发生。 2.3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安全管理监督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注重生产工作人员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培训,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以促进企业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注重专业技能提升和机电设备使用技术水平提升,吸收和引进先进技术人员,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不断增强生产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修养水平,从而快速、准确的完成机电设备的调试、检测、维修和保养等。 2.4完善安全使用标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现代化建设中,煤矿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完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相关检测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标准,对原有设备仪器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不断加强煤矿生产过程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控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严格把控相关机电设备的检测情况,避免机电设备过度使用和耗损严重情况出现,才能促进煤矿企业综合效应不断增长。在实践过程中,适当加大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投入,加强煤矿开采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注重机电设备的动态信息管理,才能促进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践过程中,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需要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不断完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和应用,才能提高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水平,从而促进煤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作者:白云翔 单位:宁夏王洼煤业有限公司银洞沟煤矿 机电论文:我国机电设备工程造价论文 1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特征分析 1.1涉及多种材料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设计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着不同的品牌、种类与规格,其价格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是采用同一种材料,产地不同厂家不同价格也存在差异,虽然在使用起来没有大的区别,但是种类过多就会给造价控制带来影响。 1.2有多种不确定因素 在安装机电设备时,为了保障设备的美观性,往往需要将以往设计方案改变,采用暗敷与暗装的安装形式,这不仅导致施工工作与设计方案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而采用了暗敷与暗装的方式后,这一部位是很难进行检验的,如果出现偷工减料问题,也无法及时地检出。 1.3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 在社会的发展下,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与新方法更新速度也很快,新的材料、工艺以及施工方法层出不穷,价格变动也十分频繁,这就给造价控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1.4安装变更多 设计图纸是很难充分反映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情况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安装工作有着特殊的施工特点,需要与装饰工程、土建工程等进行配合,为了保障美观性,就需要根据其他工程施工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度的变更。 1.5安装定额工作更新快 在施工机械水平的提升之下,各种新技术与新材料开始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这就导致现阶段的安装定额工作与实际施工情况会产生误差,难以适应实际施工工作的需求。 2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因素分析 2.1设计因素 对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设计因素,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材料费用,材料的选择不仅与工程质量息息相关,还会影响整体的造价。设计工作与设计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设计人员综合水平较差,设计方案繁琐,就会导致施工中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材料,提高工程整体造价。如果设计人员为了谋求一己私利与材料商相互勾结,也会导致工程造价虚高。 2.2设计修改因素 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设计变更与更改的情况,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导致工程造价偏高。 2.3施工单位的水平 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谋求私欲就采取相关的方式让合同置于规范之外,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钻空子,在该种因素的影响下,施工造价必然会超过工程预算;同时,部分施工单位故意曲解计算规则,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没有按照规范进行收费,大量使用高价低质材料,虚报工程细节,这就会严重损害到业主的利益。 3控制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举措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因素的质量是多种多样的,导致造价失控的阶段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人为因素,为了做好机电设备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3.1制定出完善的造价控制目标 在进行开工之前,需要对招标文件、施工图纸与施工合同进行全面的审查,找出影响造价的各种内部与外部因素,分析造价控制的关键点,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完善的防范措施。如果发现图纸与施工出现了矛盾,则要在第一时间与设计单位联系修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2选择好分包单位 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有很多特殊工种需要承包给其他的施工单位,这些工作往往具有垄断性特征,其设备都是一口价。为了在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就需要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有实力的供货商参与到报价工作中,这对于降低工程造价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 3.3灵活应用询价体系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会涉及到多种多样的材料与设备,其价格对于机电工程的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降低造价,就必须要控制好材料与设备的价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造价负责人员在施工阶段可以使用邀请招标的模式,从技术安全性、报价准确性、付款优惠性等方面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此外,还要考察生产商与供货商的资质,将材料与设备价格控制在最优范围内。 3.4做好安装工程变更签证工作 在施工时,工程管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在保障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在施工过程与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将施工图纸最为标准,把控好施工阶段的精度,根据材料供应方式来执行进度结算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其他的部门需要做好把关作用,这也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有利措施。 3.5做好造价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 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政府也出台了关于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方法与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这些法律在约束造价管理人员的行为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在未来阶段下,还需要促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造价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道德水平,为造价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好基础。作为施工企业,也需要加强对内部施工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造价控制方式,将造价控制与薪酬制度挂钩,对于表现优异的施工人员可以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玩忽职守出现浪费的施工人员则要严惩不贷,只有采取这种双管齐下的措施,才能够有效降低机电设备安装的工程造价。 3.6做好竣工结算工作 设计预算、施工预算与竣工预算是工程造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竣工预算也是控制造价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开展预算工作时,建设单位需要严格根据施工图纸与合同对工程进行全面的复查,先评定工期与工程质量,再合适定额单价、工程数量,这样才能够有效控制造价。 4结语 总而言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的人为因素是能够控制的,为了降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需要把好设计关、施工关以及竣工结算关,防患于未然,将每一个环节都控制在分项目标范围内,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成本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降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 作者:王素玲 王荣敏 单位: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鹤煤公司设计处 机电论文:网络信息资源中煤矿机电管理论文 1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及意义 在煤矿机电管理工作中,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日益重要,煤矿开采、经济繁荣与科学技术进步、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紧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近现代产业革命的进程,都充分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的科技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根本出路;同时,也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和契机。机电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分布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基于Web的生产数据集中管理和可视化调度指挥,提高了机电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能实时监测监控各个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状况,避免和减少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煤炭企业实现安全、文明、科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实现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机电管理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网络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是煤炭企业机电管理在网络信息资源应用的方向和重点,能够很好的处理机电管理信息的集成处理与、生产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与集成,建立一个企业机电管理自动化体系。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机电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能使机电大型设备得到集中控制,为煤矿企业的煤矿采掘、供电、排水、提升、运输等一系列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煤矿企业机电管理在实时数据流、信息流等各个领域的良好集成和共享。 3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自动化系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梧桐庄矿煤矿企业建立的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是以千兆环网为基础,以自动化控制中心为核心,集成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主运系统、副提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原煤运输系统、水文及雨量监测系统、通防监测系统、主通风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子系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3.1借助网络的集成,实现了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处理和控制平台 在梧桐庄矿煤矿企业自动化系统煤矿机电管理中,敷设了3万余米主光缆,安装了9台主交换机,地面4台环网千兆交换机,其中,部署2台千兆核心交换机在自动化控制中心,为每台交换机配置UPS不间断电源,支持2小时延迟,井下5台千兆隔爆交换机,为井下每台交换机配置矿用隔爆不间断电源,支持2小时延迟。这样,就实现了一个从地面到井下的环形网络,能够进行矿井各种监控,并且能够监测信息的共享、集成、融合和信息综合利用,提供生产、安全层面的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决策支持,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指挥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3.2为自动化控制室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供电电源 在煤矿机电管理中,可能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从而导致出现断电再通电的电流冲击,为此,该系统为拼接单元设计了电源保护,为自动化控制室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供电电源,为机电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的保障。与此同时,在配电柜中接入了防雷装置,使机电设备在遭受雷击等一些恶劣事件时仍然能够正常工作。 3.3实现了实时监控 自动化控制中心可以对子系统的工况及环境参数进行实时、准确的采集。软件集成和网络传输共同构成了自动化控制中心系统平台,可实现实时监控。同时,该系统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充分考虑了硬件和软件冗余,当某子系统的通讯或元器件出现故障时,整个网络传输性都不会受到影响。 4总结 本文主要研究了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机电管理中的应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以及研究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仍然需要下一步的继续深入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该领域的进一步的重视。 作者:赵国清 单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梧桐庄矿
浅谈农村污水治理技术:世界银行天台农村及小城镇污水治理项目研究 【摘 要】本课题根据世界银行项目组的系列文件,通过对相关人员的咨询和项目过程的了解,结合天台已实施的非世行污水治理项目的情况,认为课题研究较有现实意义。因项目还未进行工程建设,事实效果和数据有待以后调研,本课题报告仅属阶段性报告,构建了课题的框架和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方向,提出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世界银行;贷款;污水治理; 问题; 思考 一、本项目概况和世行贷款项目研究概述 世界银行集团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组成。成立于1945年,有183个成员国,是非盈利性的国际组织,把帮助贷款国减轻贫困作为终极目标。到2011年6月30日,在中国执行了337个项目,累计贷款491亿美元,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和新能源等各方面。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高度重视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问题,提出优先保证人民群众的需求,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倡导通过建设基础设施,解决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充分和可持续性供水问题,提供废物管理(垃圾处置)服务,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世行的国别战略根据中国政府的目标、编制的相应的贷款规划、投向,安排贷款资金用于相应项目。经浙江省积极争取,2012年7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下达了《利用世界银行2013-2015财年备选项目规划》,浙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项目被列入备选项目清单,拟安排世行贷款2亿美元,在安吉、富阳、天台、龙泉4 县(市)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中天台县项目预计总投资8685万美元,世行贷款4388美元,贷款占50.5%,在165个自然村实施。天台成立了项目办公室,开展相关工作,经过两年的准备和多轮谈判,现在已签订合同,4月30日进行了第一批项目的招标工作,按规定要公示3个月(现未满),项目还未进入工程建设阶段。 2013年,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并迅速开始实施,其中农村污水处理属比较复杂、难解决也必须解决的主要工作。天台县政府从2014年5月开始启动,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县594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14年要完成的150个村,目前据报表显示完工。 世行贷款在项目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评估,实施,监测评价等方面有比较完整的体系,被中国政府作为项目管理的创新和规范引进到中国,成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办法。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家重大项目中,开始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对世行贷款的研究,学者根据项目目标,实施的过程,结果研究,认为成果比较好的据多,但偏离目标,或产生对实施国不利影响的也存在。中国学者着重于项目实施的绩效研究,用比较分析(前后对比)、根据定量、定性分析,成本收益方式,细分了成本(基本费用、辅助费用、无形费用)收益(基本收益、派生收益、无形收益),引入影子价格校验偏离值,并对确定性和风险、外部效果等对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进行评估。运用美国运筹学家A.Charmes和W.W.Cooper的DEA方法模型(处理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的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有效性。也有学者用联立方程法对世行项目队中国经济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对世行项目管理的研究提出了在项目选择决策、信息、经验积累、监督等方面都存在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学者侧重于研究某一领域如采购管理等。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基本框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治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有了比较强的解决环境治理的经济实力,青山绿水成了的政府对民众展示政府作为的新的目标,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显要标志。本届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并推行了群众性运动的办法(“吃公家饭”的都要捐款)迅速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因而被高度重视,各县都制定了时间表,成了各级政府和官员的重要考核内容。其投资体量大,如天台县原定世行贷款项目仅165个村,总投资要5亿多元,村均要300多万元。现在提出3年全覆盖到594个村,村均预算200万元,总投资约12亿元,如此庞大的投资,对决策和实施过程、成果的研究颇有意义。 2012年,世行对贷款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问题以备忘录的形式提出了很多现实问题,认为项目准备各环节不够准确。2014年6月,在内部报告中明确提出“浙江省项目办和县(市)项目办的世行项目管理经验不足。他们的人员配备、项目管理能力和监督业务的专业技术都比较有限。项目实施单位的世行项目管理能力也很有限”。这个结论是项目已开展了2年多的在正式报告中提出的,结合中国各级政府“五水共治”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决策实施的情况,确令人深思,值得研究。在反复阅读世行相关报告、备忘录过程中,感到世行项目管理尽管体系完整、分析比较全面,风险管理也提出了应对办法,但由于基础数据可能存在问题,实施操作分散,项目目标也存在较大的偏离可能性。其投资估算的回报率也有待实际检验,事实回报率和还款计划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全面、深入、跟踪的客观研究意义重大,对政府项目决策实施会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本课题将根据世行浙江省供水、污水处理项目提出、立项、实施的过程、环节、成果的预判的可行性、合理性与天台本地事实进行对照分析,对实施过程的进行跟踪观察,对实际成果客观分析,对真实的投资回报、效益、效率展开客观评估,并提出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中国各级政府项目的决策思路、科学性、真实可行性、事实成果应该说存在着很多问题。决策“拍脑袋”、成果“晒太阳”的情况确实存在,政府投资的真实效率也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真实客观的项目研究,提供真实可行的理论、方法,不断改进。世行项目本身的管理体系、监测评价方法、指标也要在项目研究中校验,不断完善。 本课题属管理决策、政策研究范畴,采有对比分析方法,项目实施前后对比,世行项目与天台已开始实施的农村污水治理进行对比。把握现象、表象,各级政府、世界银行的数据、结论,与实际情况的印证,决策与实际是否存在背离、偏离,从中找出问题、原因,提出对策方案。以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为依据,从理论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比较研究方法,如天台与有对比意义的地区进行分析,从中也可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 三、项目实施存在的要重点观察的问题 1.项目决策 农村生活污水要治理是无可争议的正确,但用什么方法治理,治理的效果,投入的成本和产出效益需要精细的研究。世界银行项目研究对投入产出进行了比较,从财务做了技术经济分析,但依据的基础数据由当地提供,项目组对数据的准确性一直持有疑问。但因世行对项目团队和项目经理的管理偏重于绩效考核,随着浙江省五水共治的快速推进,项目目标村有被先实施的而可能不能按预计完成的情况,促使项目团队和项目经理快速、灵活处理,对决策的真实、可靠性会产生影响。而天台农村污水治理在“五水共治”这样的疑似中国运动式方法推动、完成政治任务的态势下开展,就更缺失严谨的决策过程。在排放标准制定,农村污水对水环境的真实影响(如认为农村生活污水对水污染的整体程度要达到50%以上,有专家就觉得缺乏科学依据),选择的技术方法、投资成本、维护,全寿命期运行成本,资金的筹措、项目规划、工程实施、监督,要达到的效果等方面在项目决策程序上都缺少了细致的分析、研究,这样的建设项目难免会产生很多问题。要世行项目少受所谓不好的“中国式”得感染,尽量保持世界银行项目管理的理念、方法,进而对当地的政府项目产生积极的影响,应该成为世行项目的一个重要目标。 2.技术选择 农村污水治理的技术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目前技术进步的要求,本着简便、实用、维护简单、投入成本最少来选择。对当前比较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如:预处理加生态滤池技术、厌氧加复合人工湿地技术,高负荷地下渗滤复合技术,多介质土壤渗滤污水净化槽污水处理技术预处理加生态塘污水处理技术,省环科院的层叠生态滤池技术等,要根据以上原则因地制宜选择。 天台县政府根据2015年治理的要求提出了实施细则,提出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课题组将根据今年实施的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对世行项目实施有借鉴作用的提出建议。 3.项目资金 世界银行对项目资金特别是配套资金能否实际到位落实和贷款回收的风险评估比较慎重,对天台的财政收入进行了审慎分析。认为配套资金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过过高,经反复争取,先同意了原来的安排,但要根据第一批项目实施情况,如不能按计划完成资金配套和项目进度,还是要把项目调整到其它县市。这种审慎态度和管理办法对政府建设项目较有实际借鉴意义。而浙江省的做法可能会给项目的资金链造成很大问题。按计划省里先按户均4000-6000元测算工程投入,按年计划拨付32%,其余38%在省拨统筹转移支付中解决,因要赶进度完成治理任务,把三年的32%一次性拨付给天台县。对天台这样每年靠省财政转移支付约10亿元才能维持政府日常运转的县分,又将户均造价定为8000元(可能是为争取更多的省政府拨款),将势必挤占其他资金,会面临极大的资金难题或产生大量的地方新债务。 世行的资金管理比较严格,项目资金按规定不得截留,直接按合约拨付给施工队伍,避免了中间环节和产生债务,但因配套资金要省县市解决,以后的资金管理会产生怎样的问题有待观察。 4.工程建设管理 按世行的项目管理,对工程招标有严格的准入要求,任何变更都要得到批准。招标也有严格程序,按最低价中标,按严格的条款在验收合格后采给予拨款。在当前的建设项目市场,政府项目如按最低价中标,往往投标单位明知亏损也敢报价,靠各种方法偷工减料,工程中途变更、索赔来弥补和争取利润的习惯做法盛行。能否保证质量、工期不出争议,只有在实施过程中才会发现,如确能打破惯例,对中国的工程管理意义重大。 四、对政府投资项目思考 政府投资按现代经济学理论,属于正外部性大由无法通过有效补贴由私人投资来完成的项目,或为弥补市场失灵的投资,属于不能排除或排除使用成本大于不排除的领域。如公路、河流用水,大气、水环境整治等。但对于排污处理,已属于可以有效办法促使排污者的外部性内部化,西方国家包括中国部分地方实行新的办法,从收取“边沁税”发展到排污权交易的办法来解决相关问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本属村民要自己承担的责任,可以设计一套补贴和收取排污费相结合的系统办法来实现。特别是天台农村有30万以上的村民平常在外地,大部分的房屋基本闲置,如此化费几亿的投资其效益值得商榷。世界银行也提到要选择的目标村要符合农村发展规划,不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可能消失的村落,但没注意到农村这样一种候鸟式生活的状况。也是在本课题的后续阶段要重点考察的。 因本人经常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也曾参与建设项目的争取工作,对农村和其他政府投资项目有些感性认识,总体上说问题很多。对村社、乡镇、县级政府或想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的个人、企业,也不能单凭能找到资金就盲目去争取,随着各级政府和出资方对项目管理的严格,对需要确实完成(以前往往是报表、报告完成)的项目,要慎重,至少要做到真有效用(不单纯是经济效益),而且要能弥补全部成本,包括自身投入成本、机会成本,要做到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县、乡镇、村、企业、个人争取资金的项目全周期现金流为正,应成为项目评估的主要指标。 作者简介: 何凯(1967―),男,籍贯:浙江省台州市,学历:大学,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浅谈农村污水治理技术:农村污水治理中的共同受益者责任探讨 摘要 阐述了在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相关理论为共同受益者即全社会成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主体提供的前提和依据,提出必须按照科学设定和合理配置的基本要求,明确共同受益者的资金投入责任及其支持、参与责任。 关键词 农村污水治理;共同受益者;治理责任;理论依据;资金投入 农村污水是指农村居住区范围内产生的以居民生活污水为主的综合排放污水。农村生活污水成分复杂,来源面广,治理难度大。因此,必须按照科学设定和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农村污水治理的实际出发,明确共同受益者的治理责任。 1 共同受益者治理责任的理论依据 1.1 环境正义理论 环境正义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中的个体在利用环境资源、分配环境成果时应得到平等的关注和尊重,在承受环境风险、治理环境污染、确定环境责任时,应平等地面对和分担。 城乡环境正义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中的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利用环境资源、分配环境成果时应得到平等的关注和尊重,在承受环境风险、治理环境污染、确定环境责任时,应平等地面对和分担[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均享有基本的环境权益,同时均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城乡环境正义关注的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中的利益平衡问题,县域城乡环境正义的目标正是要处理好县域范围内城乡居民间的环境利益平衡。县域环境自身所具有的整体性、系统性、稳定性、综合性特征要求在处理县域城乡环境利益平衡问题时以环境正义理论为指导,强调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所享有环境权益和所承担环境义务的一致性,以及城乡居民在承担环境风险和责任上的平等性与合理性。县域农村污水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县域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县域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合理分配城乡居民间的治理责任,平衡城乡居民间的环境利益,保持城乡居民所享有环境权利与所履行环境义务的统一。 1.2 发展补偿理论 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对当代中国农村与农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正是城乡环境二元化趋势与环境保护“城市中心主义”的根源,直接影响着城乡环境正义的最终实现[2]。 “以工补农”思想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为破除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提供了思路与政策支持。为改善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解决城乡环境二元化趋势下的农村环境问题,避免农村环境问题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与生命健康损害,得益于传统体制的城市居民和群体,在取得城市发展和城市适宜环境后,有责任、有义务分担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部分重任,对农村和农民提供受益补偿。同时,这种责任的承担也有助于权利平等原则、机会平等原则的实现和城乡环境正义的实现。另外,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性环境利益并非为凝固的或一成不变的。从长远看,城乡环境二元化趋势的存在同样会对城市居民产生不利影响。 农村污水治理中,共同受益者,即全社会的治理责任包括资金投入责任及其支持、参与责任。 2 共同受益者资金投入责任 国务院于2002年1月30日以国务院〔2002〕第369号令,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并于200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原国家环保总局又先后颁布了《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减及缓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7个文件,与《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配套实施。 2.1 明确共同受益者资金投入主体――城市居民 共同受益者资金投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3]。受益于传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和农村污水治理的城市居民,其治理资金投入责任应当通过《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予以明确规定,并可通过以下2种途径进行。 途径1:在《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中,明确将城市居民纳入征收排污费对象的范围,而不是针对城市居民另行制定收费办法。在此基础上,将针对城市居民所征收的污水处理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城市污水处理费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补偿费,用于包括农村污水治理在内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 途径2:在《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中,明确将城市居民纳入征收排污费对象的范围,但不对城市居民所征收的污水处理费进行区分,而采取政府统筹使用的方式合理安排,统一用于农村污水治理当中。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在城市居民最高水费(含污水处理费)支付能力范围内适当提高征收标准,或采取阶梯水价的方式,稳定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补偿费的来源,保障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 2.2 进一步强化征收手段 要对城市居民排污费缴纳、征收、管理及使用等环节的违法行为,作出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并加大处罚力度。对不缴或者欠缴排污费者,可处应缴纳排污费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另外,要确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城市居民污水处理费的征收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征收而未征收或者少征收排污费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直接责令排污者补缴排污费。 2.3 严格监督管理,加强部门监督 要在《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中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每季度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财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污水处理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城市居民污水处理费用于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审计监督。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违法批准减缴、免缴、缓缴排污费,截留、挤占、挪用用于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资金的,不按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3 共同受益者的支持和参与责任 3.1 共同受益者间接的支持和参与责任 主要是指将针对城市居民所征收的污水处理费部分用于农村污水治理,并在城市居民最高水费(含污水处理费)支付能力范围内适当提高征收标准,或采取阶梯水价的方式,稳定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补偿费的来源,保障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城市居民所缴纳的污水处理费及相关费用是农村污水治理资金的重要来源。城市居民履行法定职责,按时、足额缴纳污水处理费及相关费用,也就确保了农村污水治理资金的顺利筹集,支持了农村污水治理工作。 3.2 共同受益者直接的支持和参与责任 主要是指城市居民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农村污水治理,一是提供农村污水治理专项机构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二是为农村污水治理专项机构开展工作提供其他便利。 4 结语 在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环境正义理论和发展补偿理论为共同受益者成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主体提供了前提和依据。因此,必须按照责任设定的基本要求,明确共同受益者的资金投入责任及其支持、参与责任,从而确保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快速、高效、有序推进。 浅谈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浅析农村污水治理技术 【摘要】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一直致力于城市环境治理和工业环境治理,环境基础薄弱的农村成了滞后点。然而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提升,村民的生产生活标准也有所提升,用水水质成了村民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对农村污水性质及特点的描述,提出了农村污水处理的现状,同时简单分析了几种国内外都可使用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关键词】农村污水;性质;特点;现状;处理技术 一.农村污水的性质及特点 1.污水性质 农村污水是指农村地区居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水。具体范围包括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两个方面。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排放的污水等。农村生产污水是指居民在进行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甚至包括降雨形成的村庄径流水及农田径流水。 2.污水特点 由于农村村镇人口较少,分布广泛且分散,使农村生活污水与城市生活污水从水质、水量及成分上都明显不同。 2.1、污水水质 (1)农村生活污水浓度低,变化大,成分复杂、不同时段的水质不同; (2)悬浮物浓度较高,有机物浓度较低,水质呈弱碱性; (3)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中基本不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生活污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的氮、磷,水质波动大,可生化性强; (4)厕所排放的污水水质较差,但可进入化粪池用作肥料 2.2、污水水量 (1)一般农村的生活污水水量都比较小。农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人均用水量相对较小,因此相应产生的生活污水水量也比较小; (2)变化系数大。农村居民生活非常规律,导致早晚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远多于白天,且在夜间排水量骤减,甚至断流。水量变换呈不连续状态,具有变化幅度大的特点; (3)每天都存在高峰排放量的时段:上午、中午、下午; (4)农村地区集中给水用水量为20~35L/(人*d),龙头安装到户的用水量为30~40 L/(人*d),有淋浴设备设施的为40~70 L/(人*d)。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应根据村庄居民用水现状、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发展潜力、卫生设施水平、排水系统完善程度等因素确定。 2.3、污水排放体制 农村生活污水一般呈粗放型排放。很多农村尚无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污水沿道路边沟或路面排放到就近的水体。少部分地区具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农村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含量高,N、P含量增多。人们随意地排放和雨水的冲刷,使大量的有机质和N、P等物质流入湖等水体,如果不加以处理利用,常常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二.农村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对农村污水的研究起步较晚,且规模较小,在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和管理上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增强。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指出优先在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以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到2010年基本完成1万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同时,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这大力推动了农村污水处理的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北方及沿海地区的缺水城市大力发展再生水利用,实现污水再生利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增长。 三.农村污水的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种类繁多,但从工艺原理上分析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处理系统。利用土壤过滤、植物呼吸和微生物分解的原理,又可以称为生态处理系统,常用的有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等。第二类是生物处理系统,又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其中好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动力给污水充氧,培养微生物菌种,再利用微生物菌种分解、消耗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在无需提供氧气的情况下把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的细胞物质。 3.1、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有条件的村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灌溉渠道和附近的荒地,废水塘,洼地和沼泽地等,建立一个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使污水处理达到工程化、实用化的新技术。将污水有控制的投送到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并经过生长有芦苇、香蒲等沼泽生植物的土地上,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和微生物的作用,并经过多层过滤,来达到降解污染、净化水体的的目的。它是一种充分利用底下人工介质中栖息的植物、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介质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将污水净化的天然与人工处理相结合的复合工艺。湿地处理系统工艺设备简单,运转维护管理方便、能耗低、工程基建低、运行费用低、对进水负荷的适应性强,能耐受冲击负荷,净化出水水质良好、稳定。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易受气候的影响,表面径流的味觉影响较大,因此适应于人口居住非常分散的偏远农村。 3.2、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 分散的几户或十几户人家适合采用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给予工程化、实用化而创造的一种新型小规模污水净化工艺技术,是将污水有控制的投送到经过一定改造,距地面约50cm深和具有良好扩散性的土壤中。投送污水缓慢通过布水管周围的碎石和砂层,在土壤毛管作用下向附近土层扩散。表层土壤中有大量微生物,作物根区处于好氧状态,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被过滤、吸附、降解。这种技术由于负荷低,停留时间长,水质净化效果非常好且稳定。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建设容易、维护管理简单、基建设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而且整个处理过程处于地下,不影响景观,不产生臭气。 3.3、好氧生物处理系统 好氧生物处理系统是新农村污水处理中最常见的一种处理技术。好氧生物处理法就是通过鼓风机向污水中输氧,培养生物菌种和微生物,通过菌种和微生物把污水中的大量有机物分解为无污染的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少部分合成细胞物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并以剩余底泥的形式排出,使污水进行了有效的净化。例如SBR法,集曝气、沉淀、排水于一体,不断的转换,省去了传统的污泥回流设备,大大降低了建设费用;A?O工艺具有脱氮、除磷的功能;还有比如生物转盘处理工艺、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等。生物法占地面积小,抗气候等外界影响能力强,建设地点选择范围大,处理稳定,处理效果高。但是基建投资、运行成本较高。 3.4、厌氧生物处理系统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生活污水厌氧生物法的开发和研制工作,许多形式各异的无动力或微动力的低能耗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得到应用。如无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采用无动力厌氧生物膜技术,工艺流程简单,不耗能,全部埋于地下,无需专人管理。与好氧生物处理相比,无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技术设备的基建投资高于好氧处理,无日运行费用支出。但是厌氧处理技术上还存在一些瑕疵,主要为生物处理效率低。 四.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如何有效的利用现有水资源,将污水资源化,不仅可有效地解决农村污水乱排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利用刻不容缓,这是对国家环境保护的负责,也是为农村居民生活健康和生活环境健康的负责。 浅谈农村污水治理技术:浅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当前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及治理现状,其次分析了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农村水环境治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现状;治理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农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有效改善农村水源地的污染,是我国今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本人针对农村污水治理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及治理现状 1.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主要有四种:厕所污水、生活洗涤污水、厨房污水和其他污水(畜禽养殖、水厂养殖和家庭农产品加工等)。据统计,农村居民人均日排污量为100L,并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上升。 1.2 现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主要是针对能集中收集污水的社区、集中居住区,采取县、区、乡镇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及村集中治理和分散治理的模式,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常采用的治理模式有以下几种:(1)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主要是对靠近市区和中心城镇的农村,农村生活污水可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或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治理。(2)人工湿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人工湿地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是采用人工湿地系统中生物的降解和稀释作用,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是农村生活处理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3)地埋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降解反应器,在反应器中投放适当的降菌剂,使其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实现污水处理并再利用,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1.3 农村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村镇建设集中居住区,但由于村镇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的建设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村的社区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水管网,造成大量的农村生活污水不能进行处理,而仅在化粪池简单沉淀或根本不处理就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流或湖库。生活污水中的生活洗涤污水和厨房污水主要含有清洁剂、洗涤剂、肥皂及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其中含有一些成分在自然界中降解速度较慢,污水中含有的磷元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这种农村集中居住区内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外排,这对于地表水的水质和周围环境生态都有较大的影响。 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由于受经济方面的限制和环保意识的淡薄,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都采用明渠或暗管收集污水,污水收集设施缺乏,不能实现雨污分离的收集模式,因此收集的污水成本较复杂。水量的增多和污染物浓度被稀释,影响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低的主要因素是粗放式的排放方式和管网系统的的缺乏,因此造成生活污水形成地面径流和地下渗透,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污染农村居民的地下饮用水安全。 2.2 技术选择不符合实际。我国面积较大,农村地区也较多,这就形成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因此,农村污水的治理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地区过分的追求低投资、低运行费,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即便是运行费用较低的生态处理技术,也需要一定的运行费用。因此在技术的选择上,应该综合考虑技术的选择是否适应当地实际情况,如当地生活污水的水质特征、处理设施的占地等,不能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都按照同一技术进行处理。 2.3 处理设施无法长效运行。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通常一个村的污水处理投资就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目前我国的城乡经济差距还较大,有的农村的经济条件还较差。并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费用只是占整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的一部分。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只重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而对于后期的运行管理却缺乏重视,造成很多污水处理设施由于缺乏一定的资金来源,无法承担运行维护费用,导致处理设施的闲置。同时,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由于长期无人维护,污水处理效果降低,造成二次污染,且水质缺乏专业的检测,使处理效果好坏无从得知。 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 3.1 完善农村地区的污水收集体系。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低是影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想要改善农村水环境现状,首先需要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率。随我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目前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也已经建设了完善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形成了完整的收集和处理体系。 3.2 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并设立专项资金,对于经济条件较弱的乡镇和农村,统一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并鼓励企业或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来,倡导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 3.3 健全管理机构,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健全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政府及主管们的职责,并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发挥其污水处理作用。 3.4 科学选择污水处理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较多,且工艺成熟,但对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污水处理技术,这样才能使农村的水污染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应根据不同水质特点选择处理工艺,对氮、磷等元素超标的水质,应选择脱氮除磷效果较好的污水处理工艺。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时,不仅需要考虑运行效果、投资、工艺技术应用性,还需要考虑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这样才能保障污水处理设施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和规定的使用年限。 结语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能有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实现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和达标排放,有效的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水污染现状;且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利用,解决部分缺水农村的用水,缓解用水难的问题。 浅谈农村污水治理技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农村地区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生活污水粗放性排放,不仅导致河道水体恶化和湖泊富营养化,污水下渗还造成地下水的严重污染,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本文首先对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现状,并提出治理问题的有效对策,以期为优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果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对策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重点强化农村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是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进行专门分析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和解决对策,才能在缓解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推动整体环保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和发展。 1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 所谓农村生活污水,指的是农村居民在生活中排放的清洁洗浴污水、厨房污水和厕所污水等。农村生活污水有着随机性强和较为分散、分布面广等特点,污水水质较复杂且变化较大,但生化性较强,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 从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来看,六十多万个行政村和二百五十多万个自然村占据全国总面积约90%,其污水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全国90%以上农村并未建有排污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直接肆意排放,最终径流到江河湖泊当中或渗透到地下水中。这不仅导致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氮和磷占比过大,也使得农村周边生态污染严重,居民健康受到较大威胁。 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分析 2.1 污水排放和收集系统不完善 我国虽尽力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治理现状来看,形势仍十分严峻。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收集系统不完善,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并未建设污水排放系统,生活污水经由明暗沟直接排入到江河湖泊当中,或者在雨水径流渗透到地下。同时,雨污无法有效分流,污水未能得到有效收集,粗放型排放问题严重。在这一形式下,要进行污水的统一治理难度巨大。 2.2 污水处理技术实用性不强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分布地域条件不同,相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在推广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时无法采取相同标准和统一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探索和起步阶段,污水治理技术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当中,也就缺乏适合大范围的推广技术,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设计的具体技术也就十分匮乏。这样一来,在相关政策的强力推广下,一些农村地区不得不进行技术的生搬硬套,而不是结合当地水质特点进行有效选择。污水处理技术实用性不强,不仅治理效果不佳,浪费大量资金,还引起农村居民的较大不满。 2.3 缺乏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 由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相对漫长,且对资金投入要求较高,也就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未能建立起长效的污水处理管理机制。缺乏充足的运行费用,且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污水处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管和维护,造成污水治理工作无法长效进行。部分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处于零管理状态,不仅设备故障无人维修,发生水池堵塞问题时也得不到及时处理,造成污水处理中断,无法发挥长效作用。更严重的是,一些污水处理设施问题不断积累,引发二次污染问题。 3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 污水收集系统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基础,因此,必须充分结合农村污水排放特点做好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工作。依据农村地域特点和自然条件,综合具体的社会条件和风俗习惯等考虑,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方法进行有效设计。依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除市政统一收集和镇村集中收集外,还可采取住户分散收集的模式。选择最佳的收集模式,并建立起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铺设好污水收集管理网络,为生活污水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3.2 选择最佳污水处理技术 选择最佳的污水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契合农村特定的污水排放特点,达到最佳的污水治理效果。目前,我国投入应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有高负荷的下渗滤污水处理技术和多级跌水新型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等,两种技术的侧重点不同,处理效果和建设成本也存在一定区别。应当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成本、能耗和维护、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选取最适合的处理技术。 3.3 建立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建立起长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才能实现长足目标并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和补助力度,并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农村居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起专业的设施管理队伍,既要保证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知识,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污水治理管理和维护工作落实到位。此外,可采用第三方运营模式,委托工业企业或技术公司承担污水治理工作,在协议规范之下确保污水治理的长效性。 4 结语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日益严峻,必须得到充分关注和重视。应建立起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选择最佳污水处理技术,并建立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确保污水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和长效进行。同时,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有效更新,并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以不断提高整体治理水平。
存货会计论文:存货会计政策与成本流动假设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存货是大多数企业的重要流动资产,基于不同的成本流转假设理论,存货计价方法一般可划分为具体辨认法、平均成本法、先进先出法、基本存货法、后进先出法等。存货会计政策选择具有广泛的经济后果,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收益质量、税收成本、现金流量、经营者业绩与其报酬、公司股票价格及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信息等。本文认为,各种存货计价政策对企业净利润产生的差异均属于“时间性差异”,在若干个会计期间内,企业无论选择何种会计政策,产生的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量都应该是相等的,企业之所以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为了取得上述会计数据不同时间分布带来的各种可能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存货会计政策选择成本流转假设经济后果 一、引言 存货是指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中用于销售的商品及以销售为目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耗用的原材料和物品。对大多数企业来讲,存货都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为了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要采用适当的途径、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对存货进行准确地计量。运用不同的存货计量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如下目的:确定期间净损益。存货计量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将存货成本与相关的收入相配比,相对较为真实、准确地确定企业每一期间的净损益,作为缴纳所得税及进行相关收益分配的基础,维护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衡量企业存货的价值,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存货的价值一般被假定为拥有某些特定资产企业的价值与不拥有这些特定资产的企业价值的净差额。企业经常重置存货,其价值接近于其重置成本,而那些不持有就会导致产量或销售额下降的存货,其价值可能会高于其重置成本,但有些存货的价值可能又低于其重嚣成本。因此,存货计量的目的就是要使计量的结果能够解释并能准确地确定企业存货的价值,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在于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具体到存货项目是企业不仅要提供预测企业销售存货可能产生的现金流入量,还要预测重置以后会计期间销售存货所需的现金流出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将存货的成本在已销存货和期末库存存货之间进行分配,本文将比较各种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以便从中选择出最恰当的存货会计政策。 二、成本流动假设与存货会计政策分类 (一)成本流动假设存货成本可分为实际成本与非实际成本,存货成本计量方法也可分为实际成本计量方法与非实际成本计量方法。实际成本计量方法包括具体辨认法、先进先出法(FIFO)、后进先出法(LIFO)、加权平均法等,非实际成本法包括计划成本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毛利率法和售价成本法等。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的期末存货就相当于流入流出相抵后的“池中蓄水”,本期期末存货结转到下期即成为下期的期初存货,下期继续流动;就形成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存货流转。企业要生产经营就要保持一定的存货量,正如利特尔顿在谈到企业经营活动循环时所讲的那样,在某种意义上,会计试图以同样的方式去处理川流不息的企业交易流。企业通常在期初开始时就拥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当期还要再采购或自制一定数量的存货,已有的存货加上可利用的存货就等于公司可以用于对外销售的存货,在某一会计期间,这些存货要么被出售,要么成为企业的期末存货。企业的存货流转包括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两个方面。从理论上讲,存货的成本流转应与其实物流转相一致,即购置存货所确定的成本应随着该项存货的销售而结转。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存货的进出数量很大,品种繁多加之存货的单位成本多变,存货的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很少相一致,人们只能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转顺序确定已销商品和库存商品的成本,这样就产生了存货成本流转假设。 (二)存货会计政策分类在一个会计期间公司往往有多次采购活动,且同一单位存货的采购成本可能各不相同。那么在会计期末,期初存货和本期采购存货的成本哪些应作为期末存货、哪些应作为已销商品的成本,企业会计准则通常允许用几种不同的会计方法确定期末存货和已销商品成本,这些方法产生的期末存货和已销商品成本结果也各不相同。 (1)具体辨认法。该方法是唯一的能使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最接近或相吻合的存货计价方法,便于实现特定成本和特定收入的配比,因而最符合配比原则。但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该方法所依据的假定是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尽可能地划分为若干个存货项目,分别进行配比并计算损益,这种作法符合传统会计的存货成本分配目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存货的种类众多、流动频繁,要具体辨别出各个存货的实物流动和成本流动的成本是高昂的;其次,对于与不同质的许多批次相联系的联合成本,要做到合理、精确地分摊非常困难,同时对分摊标准的确定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再次,这种方法的成本流动假设因客户购买的随机性和管理当局的偏好而变化不定,没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后,对于同质而不同价格的存货,管理当局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单位成本,以增加或减少已销商品成本,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先进先出法。此方法的优点主要有:一是最符合逻辑的存货计价方法。正常情况下企业都想先销售存货中持有时间最长的商品,易于变质和过时的商品更是需要按照先进先出法方式处理。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要求存货成本流动必须符合商品的实物流动,但该方法的成本流动假设确实与商品的实物流动观念相一致。因此,对于许多种类的存货而言,FIFO法和具体辨认法得出的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存货都相同。二是先进先出法较为简便易行,无论是用于期间盘存制抑或是永续盘存制,相比而言都较为省事简便。三是先进先出法较为客观。与其他存货成本流动假设,特别是和LIFO、具体辨认法相比,管理当局不能任意选择存货计价,可以减少操纵存货成本和利润的可能性,从而可以保证存货计价和售价成本计算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便于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比较。四是在先进先出法中,期末存货成本是基于最近的采购成本。因此,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价值更接近于当前的重置成本,特别是当企业的存货周转较快、期末存货分摊的大部分成本都很接近于近期采购成本。与其他存货计价方法一样,先进先出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该方法把大部分近期成本都分摊给了期末存货,相对而言非当期成本或过期成本都分摊给了已销商品,在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业的当期利润和期末存货价值。当某一会计期间的采购成本或存货数量急剧上升时,用较过时、较低的存货采购成本与相对较高的销售收入进行配比,往往会高估企业的利润和存货价值,造成“虚盈实亏”。用相对较过时、较低的存货采购成本与当前收入相配比得到的利润数形成通货膨胀下的存货持有损益,但持有损益通常是不能进行利润分配的。其次,存货持有损益产生于存货价格上涨期间,是较低的、过时的存货成本和现时存货重置成本之间的差额。当管理者为了掩饰当前存货采购成本增加的事实而提高商品的售价时,因使用FIFO而产生的存货持有损益能招致误导性的利润和现金流量信号。FIFO忽略了存货重置成本的价格较高这一事实,因而这一包含存货“账面利润(即存货持有损益)”的利润数并非真正的可以向股东进行分配 的利润,因而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最后,先进先出法下的净损益包括正常经营损益和因存货价格变化而产生的持有损益,财务报表无法将两者分开披露,容易误导使用者。 (3)平均成本法。平均成本法是一种较为中庸的存货方法,其优点和缺点与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同,如该方法确定的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存货价值大小处于FIFO和LIFO中间。无论存货采购成本是上升或是下降,平均成本法产生的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存货价值都处于FIFO和LIFO之间。然而它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更像FIFO而非LIFO,事实上当存货周转率较快时,平均成本法产生的存货成本如同FIFO一样接近于当前重置成本。平均成本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实用性,该方法只在月末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价,易于使用,也比较客观。此外,相对而言,平均成本法也不像具体辨认法和uFo那样易于被人为地操纵。即使如此平均成本法仍然还是有缺点的,如该方法既不反映当期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关系,也不反映按现时成本对资产负债表中存货进行的计价;再如该方法不符合存货的实物流动,而是与之相悖。简单平均法有时会导致严重的价格偏离,但平均成本法还是以其简便易行而在不少企业中得到推广。 (4)后进先出法。此方法是一种最有争议的存货计价方法,其缺点和优点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其一,后进先出法用最近的存货成本和销售收入进行配比,能够恰当地反映当期收益。特别是在存货的采购成本持续上升以及存货周转率较慢的会计期间这一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在此方法下已销商品成本并不等于其重置成本,可能只是近似于其重置成本,因此,该方法可使存货的持有损益最小,在存货价格上涨期间使用LIFO报告的净利润可能更接近于可向股东进行利润分配的数量,有利于资本保全。其二,在物价波动不稳定的情况下,LIFO可以人为地平滑利润,避免企业损益的剧烈波动,以提高企业收益预测的可靠性,降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进人们对企业管理绩效和声誉的信任。其三,该方法因对存货的计价比较稳健,因此计算各项偿债指标比较真实,有利于保护债务契约中债权人的利益,因而受到债权人的欢迎。其四,在存货价格上涨及存货数量并不下降的情况下,LIFO可获得相对较低的报告净利润,并可以通过降低应税利润而永久性地递延所得税。从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看,消除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是LIFO最主要的优点。事实上,在通货膨胀期间,节税利益才是LIFO得到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其五,LIFO使企业的净损益比较符合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真实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虚盈实亏现象,有利于企业的再生产,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会计政策服务于经济政策、服务于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体现。其六,IRS的“LIFO遵照规则”要求,为了节税目的采用LIFO法的公司,在其对外财务报告中也必须使用LIFO。尽管它可以通过降低应税所得获得递延纳税的益处,并且使用LIFO也可在公司对外财务报告中较其他成本流动假设降低报告净利润。从(表1)可知,当全世界都普遍采用FIFO和平均成本法在时,美国是唯一的广泛应用LIFO的国家。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国家并不允许采用LIFO(如英国和法国);另一方面有些国家允许为会计目的采用LIFO,但不允许为节税目的采用该方法。后者增加了在存货采购成本上涨期间采用LIFO法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节税的可信性。从国际范围内看,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已建议为了财务报告目的应取消LIFO,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也取消了该方法。笔者认为,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存在着较大差异,强行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或取消后进先出法都是不足取的,而应由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企业特点的会计政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是否选择后进先出法是企业自己的权利。 三、企业存货会计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当存货的价格在一个会计期间是按同一方向变动时,在以成本为存货计价基础的情况下,上述各存货计价方法对本期净利润和期末存货价值的影响是有差别的。由于“本期可供销售的存货成本=已销商品成本+期末存货账面价值”,因而,存货价格的变动不是影响“已销商品成本”,就是影响“期末存货账面价值”。在有些国家,上述各种成本假设都是公认会计准则所承认的,如果物价水平不变,则不论选择任何一种成本流转假设所得的损益结果都是基本相同的,但上述理论分析都是针对物价水平变动的情况而提出的,因为物价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与企业的现实经营活动实践是一致的,如(表2)所示。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上述存货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经济后果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对资产负债表即财务状况的影响 “资产负债表是说明为实现未来成果的现存手段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是对当时的可偿付债务的资产、待支付债务或净清偿价值的表述”。在FIFO法下,期末存货按照近期进价计算,比较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重置成本,使资产负债表较为真实合理;在LIFO法下,期末存货是按较早期的采购价格计算的,与资产负债表日的重置成本差别较大,因此LIFO法计算的存货数偏低,即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价值被低估。运用这一存货数值计算的相关财务分析比率也受影响,如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就会被歪曲。亨德里克森提出反对LIFO法观点的理由之一是,“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存货价值是过时的,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反映过去期间存货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二)对损益表即收益质量的影响在FIFO法下,用早期较低的存货成本与当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就会高估或虚计利润。若以此利润数额计缴所得税、分配股利等,会使企业因难以重置同等数量的存货即企业无法进行实物补偿,使企业无法在原有的规模上持续经营,造成过量分配,不利于资本保全,从而会削弱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相反,在LIFO法下,以最近的存货采购成本与当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产生的利润数额,可以恰当地解释、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经营成果,以此利润数额计缴所得税和分配股利就不至于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由此可以看出,各种存货会计政策对损益表影响的主要差别在于时间性,即存货成本在什么时候由资产摊销、转化为费用。在上述存货计价方法中,按稳健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依次是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具体辨认法最接近于真实状况。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FIFO法使存货价值和企业损益达到最高水平,其次是加权平均法和LIFO法;在物价下降时则相反。在物价持续上涨及不动用期初存货的情况下,LIFO法使当期已销商品成本最高,企业的损益降剑最低水平。 (三)对税收成本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在LIFO法下,由于低估了期末存货成本而多计了已销商品存货成本,就减少了本期应税利润从而也减少了税收成本LIFO因节税而减少了现金流出量,与其他方法相比,增加了当期的现金流量,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转状况。从此意义上而言,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产生不同的税收负担,相当于企业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笔者认为,企业因采用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报告收益的影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影响,并不能反映企业财富的任何变化,所得税支出才是对企业的真正影响。 (四)对经营者业绩及其报酬的影响在每一份重要的收益表后面都有相当数量的利益关系,不少企业的激励机制都是建立对经营者业绩考核基础之上的,而选择何种存货会计政策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显著的影响。一般来讲,FIFO能高估经营者任期内的利润水平,获得较多的短期利益,实现经营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LIFO则相反。“由于存在可以产生不同结果的代用方法,所以,人们不断尝试不通过实实在在地改善业绩就能获得盈利和增长的办法”。 (五)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不同的会计政策包括存货计价方法会对企业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导致较低报告收益的计价方法会产生较低的股票价格,反之亦然,这也是众多企业不愿意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原因之一。但有效市场理论认为,虽然企业任何公开相关的信息都会立刻反映在企业的股票价格之中,但市场并不会被那些不反映企业经济本质的盈余操纵所迷惑。所以,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没有实质性影响的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动并不会影响企业股票的价格。从长远的观点看,股东的财富通常是由能推迟所得税支付的决策提高的,而所报告的净收益有可能比较低。投资者早已观察到,FIFO将使公司支付的所得税增多,而现金流量减少,即只有那些对公司现金流量具有实质性影响的存货会计政策才会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而“仅仅为了编制报告而把存货计价法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并没有改变股份公司的经济状况,因此,不应该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 (六)对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信息的影响企业财务报表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含量,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会计报表使用者要完整、准确地从报表中获得这些决策有用的信息还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因为尽管各国都有统一的会计准则,但在进行具体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中,各个企业都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余地。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主观判断的成分,从而造成了企业之间的差异情况,降低了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加大了会计报表分析的难度;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的人为操纵因素,更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变得难以区分真伪。 存货会计论文:会计基本原则在存货会计中的运用 摘要:会计基本原则是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基本原则。在存货会计中会计基本原则的运用得到极大的体现。 关键词:会计基本原则;存货会计;运用 会计基本原则是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方法选择、会计数据搜集、会计报告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在会计基本原则中有一些是适用于存货的,它们包括会计主体假设、一致性原则、披露原则、重要性原则和会计稳健原则等。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1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主体。一个会计主体是一个组织,或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存在的组织的一个分部。从会计的角度看,每个主体都有分明的界限,这样一个主体的业务才不会与其它主体的业务相混淆。不同主体的业务不能混合核算。每个主体都应该单独给予评价。 会计主体假设在存货会计中也同样体现。比如:在存货确认上,企业委托加工发出的存货属于委托方的存货;已经销售的存货商品,即使存货还在销售方仓库而购买方未提货,这样的存货商品也不属于销售方;购买方虽未提货,在会计上也确认为购买方的存货。 2 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一致性使企业在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具有可比性。 假定你分析一个企业两年会计年度中的净收入,如果该企业对存货的计价方式在此期间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它的净收入将呈现大幅度的增长,但这只是会计方法改变的结果。如果不揭示这一变更,会误解为收入的增长是企业经营改善的结果,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一致性原则并不要求同一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也不意味着一家企业一定不能改变其采用的会计方法,但是,一家企业变更会计方法时需要对外披露由此变更造成的对净利润的影响。 3 披露原则 披露原则认为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当为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作出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简而言之,企业应当提供关于经济事项的相关的、可靠的并且可比的信息。涉及到存货,披露原则意味着企业应当披露所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根据有关存货计价方法的信息,一个银行家可能得出对一个企业错误的印象,从而作出不明智的贷款决策。例如,如果一位银行正在对两家企业进行比较――一家采用后进先出法,而另一家则采用先进先出法。采用先进先出法的企业报告的净利润高,但只是因为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的差异。不了解这些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方法的差别,银行可能贷款错误,或者拒绝给有信誉的顾客提供贷款。 4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意味着企业只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资产项目和经济事项严格执行相应的会计方法。重要的信息,用会计术语来说,即重要性,指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方式将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非重要项目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将不会影响任何人的决策。重要性概念使会计人员从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准则计算和报告每一项事项中解脱出来。这样,重要性原则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成本。 企业如何划分存货重要性和非重要性呢?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规模。例如,某公司有将近5亿元资产,管理层可能对100元被偷盗的存货产生的损失认为是不重要的。因为这一损失对于公司的总资产和净收入而言微不足道,公司会计人员可能不会对此作单独报告。这一会计处理一般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对于公司的决策,所以是否单独披露这一损失无关紧要。 5稳健原则 会计中的稳健原则意味着在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应当以导致企业最谨慎的财务结果的数字填列。稳健原则只在对同一项目有数种会计方法选择时才能有所体现。稳健原则能给企业带来何种好处?管理层往往只看到企业经营表面的繁荣景象,并且常常夸大企业的收入和资产。会计人员视稳健原则为对管理层乐观倾向的适当平衡,目的是使财务报表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稳健原则体现为这样一些会计思想:不夸大任何的收入,但估计所有可能的损失,如果存在怀疑,那么对一项资产以其合理范围中最低的数字填列,而对一项负债以最高的数字填列。稳健原则指导会计人员在一项资产价值高于常规时,减少它的会计计量价值,即便在没有任何交易发生的情况下。 例如:稳健性原则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存货减值准备的提取。当一个企业取得存货时支付了35000元,但年末的价值却只有12000元,稳健原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期末将存货价值减记至12000元。稳健性原则还体现在存货计价方法上,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能够按照最接近现行价格的价格反映存货的价值,为了更谨慎反映存货期末价值,先进先出法则是首要选择。 6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 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是稳健原则的具体体现。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要求在任何时候,在存货历史成本和市价中取其低者在财务报表中列示。在涉及到存货时,所谓的市场价值通常指当前重置成本(也即企业如果重新购买同样数量的同一种原有存货时所需要支付的数额),如果该存货的重置成本低于它的历史成本,企业将减少存货的账面价值,因为存货的这一损失在很大程度将会发生。会计准则对此作出的要求是对会计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期末存货计价。 例如:某公司在9月26日支付了300000元购买存货,到了11月31日,存货已经发生减值,此时存货的重置成本为220000元,市价跌至成本线以下,该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栏内即以220000元填列。 7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实质重于形式规定是:为使信息客观真实反映它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就须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交易或其它事项的实质,不总是与它们外在的法律或设计形式相一致。这里的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既指其法律形式,又指法律形式之外的其它形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就是实质重于形式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体现。这里的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在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不相一致时会计人员应当具备更好的专业判断能力,注重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存货会计论文:存货会计中税金的会计核算方法改革研究 摘要:在会计准则中,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税金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印花税、遗产与赠予税等,现行中有的计入了存货的实际成本,有的未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这种核算方法有违实际成本原则,会计信息缺乏问题,应进行改革。本文主要研究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后存货会计中税金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存货;税金;会计核算;改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存货的实际成本包括购货价格、附带成本、税金和制造费用。从理论上讲,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税金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印花税、遗产与赠予税等7种,可分为流转税和附带税。流转税是存货在贸易时直接发生的税金,如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属于流转税;附带税是指印花税、遗产与赠予税,它们不是在存货贸易流转时发生的。与存货有关的税金支出应计入有关资产的实际成本:这些税金是进口或购入商品、材料在达到可使用、销售状态前所必需的支出,符合实际成本的定义;税金支出因金额大,又能具体对象化到单位材料、商品上,同存货的购销直接相关,不宜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但实际上,上述税金有的计入了存货的实际成本,有的未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这种处理属于“财税合一”(即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模式,有违实际成本原则,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如为购进货物支付的增值税,有的企业(一般纳税人)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有的企业(小规模纳税人)不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同一企业在不同情况下,有的增值税付出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有的不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一般纳税人为生产产品而购入存货的取得并保管好了专用发票的,因可抵扣而不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一般纳税人如购入为在建工程项目的存货支付的增值税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为生产产品而购入存货的未取得或取得的专用发票不合法或未保管好的,均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 存货会计中税金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有实际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存货会计中税金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均应根据国际惯例或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的具体情况确定,使财务会计信息既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真正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实际,在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财税分离的模式下,可设想将流转税全部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附带税则据重要性原则,有的计入,有的不计入。至于各税金的计缴,则在税务会计中核算。具体改革研究如下: 1 消费税:与存货有关的消费税业务为企业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据《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由受托方在向委托方供货时代收代缴,委托方对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直接用于销售的,委托方将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款计入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成本,借记“加工商品”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委托方对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委托方可将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款抵扣,借记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设想,委托方对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无论是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还是直接用于销售,都可将受托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款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借记“委托加工材料”或“加工商品”,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 资源税: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应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缴纳资源税。资源税是对自然资源征税的税种的总称。级差资源税是国家对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由于资源条件的差别所取得的级差收入课征的一种税。一般资源税就是国家对国有资源,如我国宪法规定的城市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根据国家的需要,对使用某种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为取得应税资源的使用权而征收的一种税。 3 增值税:增值税的会计核算贯穿于企业购、产、销各环节,增值税纳税人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存货增加时支付的增值税额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一般纳税人增加存货,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支付的进项增值税额不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借记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设想,不论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不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存货增加时支付的增值税额都应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4 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人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纳税人,存货的实际成本中包含增值税、消费税,当然也应包含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计提应给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科目。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可设想将因存货增加给予增值税和消费税而提供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科目。但考虑到现行城市维护建设税条例规定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税额的1%或者5%或7%计提,城市维护建设税税额较少,根据重要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可将因存货增加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费用,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即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科目。 5 印花税:应计入存货实际成本的印花税是指购入存货或接受捐赠存货、接受投资转入存货而签定购销合同、产权转移证书据而缴纳的印花税。企业缴纳的印花税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科目,金额较大时先计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根据实际成本核算原则,因存货增加而缴纳的印花税应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但考虑到购销合同缴纳印花税适用0.03%的比例税率,产权转移书据缴纳印花税适用0.05%的比例税率,印花税的金额一般较小。因此,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结合运用实际成本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可设想将因存货增加而缴纳的印花税在金额较小时作为期间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科目,金额较大时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当企业购买印花税税票时,借记“管理费用”或“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当因存货增加而需在购销合同或产权转移书据上贴印花税票且金额较小时,不作会计处理;当应贴印花税票而金额较大时,可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使用原购税票时)或“银行存款”(新购税票贴花时)科目。 6 遗产与赠予税 :我国目前尚未开征遗产与赠予税,但根据税制改革目标将开征此税。其纳税人是继承和接受捐赠的单位和个人,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遗产与赠予税是企业接受捐赠存货时应缴纳的遗产与赠予税,据实际成本原则,应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可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科目。 7关税 :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关税是指进口货物的关税,一律计入进口货物的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此会计处理方法符合实际成本原则,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仍然适用。 存货会计论文:新存货会计准则对制造企业的影响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存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在于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允许因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新存货会计准则的变化可能对制造企业产生以下影响:其一,由于新存货准则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后进先出法,在市场物价不稳定的情况下,对采用这些方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二,由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它将导致仍使存货处于长期间生产周期的损益表中,当期财务费用减少,则利润增加,资产负债表中存货资产额和权益额也相应增加。同时针对可能产生的影响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存货;新会计准则;差异;影响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颁布的旧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不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另外,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造假严重,为规范会计市场,加快与国际会计接轨,保证我国会计目标的顺利实施,我国于2006年2月出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不仅理念先进、体系完整,而且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新准则的实施会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缩小会计收益调整空间,它将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考验,对企业财会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分析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在存货这一块的主要差异,并探讨新会计准则――存货准则实施后对制造企业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是指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再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是制造企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营运资金的最大组成项目。由于存货本身的特点,如种类、项目繁多,差异性大,往往又置于不同处所,而且还可能因为呆滞、过时、陈旧及受损而使其价值减损。因此,制造企业对存货的管理利用情况直接反映资金的占用水平和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存货的对象包括产成品(商品)、半成品、在产品、原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存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一种重要资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如直接购入,投资者投入,通过债务重组或非货币性交易取得。但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按存货管理的资产都使用新准则。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不能替代的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已售出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以及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新会计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的原因主要在于,成本流与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致,而移动平均法计算过于繁琐且无太大必要。 新准则允许因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于因存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旧准则的规定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准则规定,如果是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资产而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在满足有关条件时予以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 对于需要通过专门或一般借款,存货需要长时间处于生产周期中的制造企业来说,其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将有一部分转移到存货成本中,结果是利润表上的经营成果因此有所增加,而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项目金额也有所增加。允许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于生产周期长且借款金额巨大的制造业来说,新准则的变更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增加,关键在于改善了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指标。新准则的规定避免了将大量借款费用计入某一期间从而影响当期经营活动的正常损益,大大提高了经营者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同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一样,旧准则采用的是不完全列举的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是指对发出存货和每次发出后的存货价值的计算方法,实质上是解决存货的采购成本或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成本之间的分配问题。发出存货价值的确定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销售成本,影响当期损益的计算,也直接影响到各期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由于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的不同,故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当期利润就有着不同的影响。 新准则取消了原采用的“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在原材料价格一路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可扩大企业的利润,而用“先进先出法”则收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相反。另一方面,新准则扩大了资本费用化的范围,将使生产周期长的制造企业受益。 事实上对于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利润表的影响程度是很难估计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存货价格的变化无常和对价格变动幅度无法把握,上面的分析只是很笼统和简单的,如果要得出精确的结论可借助计算机,运用数学统计模型,在作出各种假设的情况下作详尽的分析。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了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不能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所以在存货计价方法已定的情况下,只能结合当时的经济形势作出此种存货计价方法对利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以便于我们改善企业经营。 新准则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从企业利润表来看,扩大了借款资本化对象的范围,减少了计入当期损益的借款费用,从而使企业降低了当期财务费用,提高了当期会计利润。 在新准则下,由于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将使制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也相应的改变。在存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时,先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最低,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则相应较低,而后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最高,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则相应较高;在存货市场价格持续下降时,先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最高,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则相应较高,后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最低,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则相应较低。那么在新准则未出台之前,企业则可以利用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以达到增加或减少账面资产的目的。新准则出台后,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企业将不能借助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来增减账面资产。 新准则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从资产负债表来看,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增加了存货账面价值,导致资产总额上升。 新准则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于生产周期比较长的制造业企业是有利的。由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周期较长,而且借款金额巨大,因此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将会提高该类企业的当期业绩,也更加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由此可看出,新存货准则为更加客观、有效地反映存货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证。 综上所述,新准则为更加客观、有效地反映存货对制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证。但是,新准则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也存在不利影响。首先,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与同行业选择费用化的企业相比,这使企业产品成本偏高,并且由于产品生产周期较长,销售不能当期实现,借款费用不能当期收回,从而不利于资金周转。其次,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挑战。成本管理虽然可以通过明确成本明细项目来确定产品成本,但当涉及外币借款的利率发生变动需要根据变化调整计划成本,这将导致企业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不同期间的产品成本发生变动,给企业决策带来影响。最后,允许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者可销售状态。不同的制造行业,其生产周期不同,而规定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这样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准则的实施。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的成产周期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实务操作中可能出现其他各种情况,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需要对“相当长时间”进行规定。任何法律、法规及准则都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此次会计政策的调整对制造企业产生的影响总体上是好的,同时体现了国家对制造企业的扶持政策。 存货作为一种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重要资产,涉及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对存货进行正确的计量并披露相关的信息,对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若企业相关人员对新准则相关的规定理解不透彻,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或错误的核算,让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每一企业需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评估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工作计划,并及早开始行动,建议企业采取如下的应对措施: (1)培训――对有关管理层和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了解和熟悉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2)修订会计手册,针对复杂的会计业务,制定具体操作指引。 (3)做好衔接准备――确定新会计准则与以往会计准则和规定的差异,做出衔接调整的准备。 (4)内部控制系统方面,也要作出相应调整和完善。 存货会计论文:会计基本原则在存货会计中的运用 【摘要】 会计基本原则是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基本原则。在存货会计中会计基本原则的运用得到极大的体现。 【关键词】 会计基本原则;存货会计;运用 会计基本原则是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方法选择、会计数据搜集、会计报告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在会计基本原则中有一些是适用于存货的,它们包括会计主体假设、一致性原则、披露原则、重要性原则和会计稳健原则等。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主体。一个会计主体是一个组织,或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存在的组织的一个分部。从会计的角度看,每个主体都有分明的界限,这样一个主体的业务才不会与其它主体的业务相混淆。不同主体的业务不能混合核算。每个主体都应该单独给予评价。 会计主体假设在存货会计中也同样体现。比如:在存货确认上,企业委托加工发出的存货属于委托方的存货;已经销售的存货商品,即使存货还在销售方仓库而购买方未提货,这样的存货商品也不属于销售方;购买方虽未提货,在会计上也确认为购买方的存货。 二、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一致性使企业在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具有可比性。 假定你分析一个企业两年会计年度中的净收入,如果该企业对存货的计价方式在此期间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它的净收入将呈现大幅度的增长,但这只是会计方法改变的结果。如果不揭示这一变更,会误解为收入的增长是企业经营改善的结果,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一致性原则并不要求同一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也不意味着一家企业一定不能改变其采用的会计方法,但是,一家企业变更会计方法时需要对外披露由此变更造成的对净利润的影响。 三、披露原则 披露原则认为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当为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作出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简而言之,企业应当提供关于经济事项的相关的、可靠的并且可比的信息。涉及到存货,披露原则意味着企业应当披露所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根据有关存货计价方法的信息,一个银行家可能得出对一个企业错误的印象,从而作出不明智的贷款决策。例如,如果一位银行正在对两家企业进行比较――一家采用后进先出法,而另一家则采用先进先出法。采用先进先出法的企业报告的净利润高,但只是因为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的差异。不了解这些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方法的差别,银行可能贷款错误,或者拒绝给有信誉的顾客提供贷款。 四、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意味着企业只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资产项目和经济事项严格执行相应的会计方法。重要的信息,用会计术语来说,即重要性,指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方式将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非重要项目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将不会影响任何人的决策。重要性概念使会计人员从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准则计算和报告每一项事项中解脱出来。这样,重要性原则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成本。 企业如何划分存货重要性和非重要性呢?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规模。例如,某公司有将近5亿元资产,管理层可能对100元被偷盗的存货产生的损失认为是不重要的。因为这一损失对于公司的总资产和净收入而言微不足道,公司会计人员可能不会对此作单独报告。这一会计处理一般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对于公司的决策,所以是否单独披露这一损失无关紧要。 五、稳健原则 会计中的稳健原则意味着在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应当以导致企业最谨慎的财务结果的数字填列。稳健原则只在对同一项目有数种会计方法选择时才能有所体现。稳健原则能给企业带来何种好处?管理层往往只看到企业经营表面的繁荣景象,并且常常夸大企业的收入和资产。会计人员视稳健原则为对管理层乐观倾向的适当平衡,目的是使财务报表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稳健原则体现为这样一些会计思想:不夸大任何的收入,但估计所有可能的损失,如果存在怀疑,那么对一项资产以其合理范围中最低的数字填列,而对一项负债以最高的数字填列。稳健原则指导会计人员在一项资产价值高于常规时,减少它的会计计量价值,即便在没有任何交易发生的情况下。 例如:稳健性原则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存货减值准备的提取。当一个企业取得存货时支付了35 000元,但年末的价值却只有 12 000元,稳健原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期末将存货价值减记至12 000元。稳健性原则还体现在存货计价方法上,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能够按照最接近现行价格的价格反映存货的价值,为了更谨慎反映存货期末价值,先进先出法则是首要选择。 六、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 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是稳健原则的具体体现。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要求在任何时候,在存货历史成本和市价中取其低者在财务报表中列示。在涉及到存货时,所谓的市场价值通常指当前重置成本(也即企业如果重新购买同样数量的同一种原有存货时所需要支付的数额),如果该存货的重置成本低于它的历史成本,企业将减少存货的账面价值,因为存货的这一损失在很大程度将会发生。会计准则对此作出的要求是对会计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期末存货计价。 例如:某公司在9月26日支付了 300 000元购买存货,到了11月31日,存货已经发生减值,此时存货的重置成本为220 000元,市价跌至成本线以下,该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栏内即以220 000元填列。 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实质重于形式规定是:为使信息客观真实反映它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就须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交易或其它事项的实质,不总是与它们外在的法律或设计形式相一致。这里的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既指其法律形式,又指法律形式之外的其它形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就是实质重于形式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体现。这里的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在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不相一致时会计人员应当具备更好的专业判断能力,注重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存货会计论文:存货会计中税金的会计核算方法改革浅探 【摘要】 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税金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印花税、遗产与赠予税等,现行做法中有的计入了存货的实际成本,有的未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这种核算方法有违实际成本原则,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应进行改革。本文就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后存货会计中税金的会计核算方法改革作一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存货;税金;会计核算;改革 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的计价一般采用实际成本原则。据《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存货的实际成本包括购货价格、附带成本、税金和制造费用。从理论上讲,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税金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印花税、遗产与赠予税等7种,可分为流转税和附带税。流转税是存货在交易流转(包括进口)时直接发生的税金,如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属于流转税;附带税是指印花税、遗产与赠予税,它们不是在存货交易流转时发生的。与存货有关的税金支出应计入有关资产的实际成本:这些税金是进口或购入商品、材料在达到可使用、销售状态前所必需的支出,符合实际成本的定义;税金支出因其金额大,又能具体对象化到单位材料、商品上,同存货的购销直接相关,不宜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但实际上,上述税金有的计入了存货的实际成本,有的未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这种处理属于“财税合一”(即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模式,有违实际成本原则,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如为购进货物支付的增值税,有的企业(一般纳税人)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有的企业(小规模纳税人)不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同一企业在不同情况下,有的增值税付出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有的不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一般纳税人为生产产品而购入存货的取得并保管好了专用发票的,因可抵扣而不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一般纳税人如购入为在建工程项目的存货支付的增值税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为生产产品而购入存货的未取得或取得的专用发票不合法或未保管好的,均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 本文试就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后存货会计中税金的会计核算方法改革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后,存货会计中税金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有实际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存货会计中税金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均应根据国际惯例或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的具体情况确定,使财务会计信息既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真正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实际,在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财税分离的模式下,可设想将流转税全部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附带税则据重要性原则,有的计入,有的不计入。至于各税金的计缴,则在税务会计中核算。具体改革设想如下: 一、增值税 增值税的会计核算贯穿于企业购、产、销各环节,增值税纳税人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存货增加时支付的增值税额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一般纳税人增加存货,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支付的进项增值税额不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设想,不论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不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存货增加时支付的增值税额都应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消费税 与存货有关的消费税业务为企业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据《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由受托方在向委托方交货时代收代缴,委托方对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直接用于销售的,委托方将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款计入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成本,借记“加工商品”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委托方对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委托方可将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款抵扣,借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设想,委托方对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无论是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还是直接用于销售,都可将受托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款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借记“委托加工材料”或“加工商品”,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资源税 资源税与存货实际成本相关的业务是收购未税矿产品和外购液体盐加工成固体盐。据《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收购未税矿产品的单位为资源税的扣缴义务人。企业以收购未税矿产品实际支付的收购款及代扣代缴的资源税款作为矿产品的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应交资源税”等科目;企业外购液体盐加工成固体盐的,购入液体盐支付的资源税(销售液体盐的单位为扣缴义务人)税款可以抵扣,按允许抵扣的资源税款,借记“应交税费―应交资源税”,按外购价款扣除允许抵扣资源税后的数额,借记“原材料”等科目,按应付的全部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可设想收购未税矿产品和为加工固体盐而外购液体盐支付的资源税额全记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按应付的全部价款,借记“材料采购”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四、城市维护建设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人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纳税人,存货的实际成本中包含增值税、消费税,当然也应包含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计提应交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科目。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可设想将因存货增加交纳增值税和消费税而交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科目。但考虑到现行城市维护建设税条例规定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税额的1%或者5%或7%计提,城市维护建设税税额较少,根据重要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可将因存货增加而须交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期间费用,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即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科目。 五、关税 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关税是指进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一律计入进口货物的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此会计处理方法符合实际成本原则,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不必改革。 六、印花税 应计入存货实际成本的印花税是指购入存货或接受捐赠存货、接受投资转入存货而签定购销合同、产权转移证书据而缴纳的印花税。企业缴纳的印花税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科目,金额较大时先计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根据实际成本核算原则,因存货增加而缴纳的印花税应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但考虑到购销合同缴纳印花税适用0.03%的比例税率,产权转移书据缴纳印花税适用0.05%的比例税率,印花税的金额一般较小。因此,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结合运用实际成本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可设想将因存货增加而缴纳的印花税在金额较小时作为期间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科目,金额较大时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当企业购买印花税税票时,借记“管理费用”或“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当因存货增加而需在购销合同或产权转移书据上贴印花税票且金额较小时,不作会计处理;当应贴印花税票而金额较大时,可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使用原购税票时)或“银行存款”(新购税票贴花时)科目。 七、遗产与赠予税 我国目前尚未开征遗产与赠予税,但根据税制改革目标将开征此税。其纳税人是继承和接受捐赠的单位和个人,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遗产与赠予税是企业接受捐赠存货时应缴纳的遗产与赠予税,据实际成本原则,应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可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遗产与赠予税”科目。 存货会计论文:存货会计计价方法对存货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 [摘要]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自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新的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相比有很多新变化,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存货会计计价方法的改变,对上市公司存货管理模式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存货;计价方法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到2008年底,所有大中型国有企业都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新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新准则中绝大部分会计政策和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执行新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新会计准则中存货会计计价方法的改变来探讨其对企业存货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存贷计价方法的改变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影响 存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对应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因此该科目的变化对企业损益、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所得税数额都能产生一定影响。企业若采用不适当的计价方法或任意分摊存货成本,就可能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润。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是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能够带来应税收入;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在传统的存货计价方法中,“后进先出”法是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参考的是最近购入的原材料存货的价格,而“先进先出法”,则是参考最早购入的原材料存货价格。在原材料价格一路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显然扩大了公司的利润率,而用“先进先出法”,则缩小了公司的利润率,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反之。可以说,“先进先出”法更侧重于反映公司长期的经营情况。不过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后进先出法与准则的这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严重背离,才被排除到允许被使用的存货计价方法之外。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这一要求,具体到存货发出这一事项,就是要求存货的成本流转应当与存货的实物流转相一致。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的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也应当一致。虽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的存货进出量很大,品种繁多,成本多变,保证各种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完全一致是难以做到的,但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都能比较好地体现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的一致性。个别计价法无需多论,它能完全保证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的一致性。同时根据生活经验,也容易发现后进先出法的不合情理之处。如果分几批买入同一物品,按照后进先出的顺序使用这些物品,可能会使人们丧失最先几批购入物品存在瑕疵的追偿权利。这说明,即使企业能够实现零库存,按照后进先出的顺序发出存货也是不理智的。总之。取消后进先出法的理由,不在于它的计算烦琐或者企业可以利用这种计价方法调节利润,而在于这种方法不符合存货发出的实物流转顺序,不能提供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相一致的会计信息。 二、合理选择存货计价方法,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措施 尽管存货无论采用何种计价方法,一段时间内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总和应该是相同的,因为一批存货在一段时期内会全部转入企业的损益,但在这段时期内前后各段时间中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却不一样,并由此影响到所得税的应纳税额。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时候,要选择有利于本期多结转成本,能使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从而减少计税依据,减轻所得税税负的方法。而又因为所得税税金支出是一种强制性的现金支出,所以还要以所得税的税金支出的现值作为评判标准,立足于使成本费用的抵税效应得到最充分最快的发挥,即所得税税金支出现值最小的方法。这就要针对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1)在盈利企业,由于存货成本能从所得税中税前扣除,即存货成本的抵税效应能够完全发挥。因此,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应着眼于使成本费用的抵税效应尽可能早地发挥作用。即选择前期成本较大的计价方法。在通货紧缩时期,选择先进先出法。(2)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由于减免税期内成本费用的抵税效应会全部或部分地被减免优惠所抵销,应选择减免税期成本少,非减免税期成本多的计价方法。(3)在亏损企业,选择计价方法应同企业的亏损弥补情况相结合。选择的计价方法,尽量使能得到税前弥补亏损年度的成本费用较高,而不能得到或不能完全得到税前弥补亏损年度的成本费用较低,从而保证成本费用的抵税效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保障企业合理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证券市场监管的政策和法规 可以考虑对公司首发、配股、增发新股及对亏损的处理采用新的标准,从动机上消除部分上市公司操纵存货计价方法的可能。应该改变目前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单一的上市公司业绩考察指标体系,采用包括经常性经营收益、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产品创新与成长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管理业绩指标在内的短期与长期指标相结合的考察指标体系,以更加客观地评价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减少企业管理当局进行存货计价改变的外在诱因。 (二)加强和规范存货管理审计的外部监督 上市公司滥用存货计价方法的行为大大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同时也增大了审计的工作难度与审计成本。因此,应结合我国当前上市公司滥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存货计价方法的独立审计准则,规定明确、具体的各项存货计价方法的审计程序,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聘用和轮换制度,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最终达到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提高审计质量等,从而达到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的存货计价方法滥用行为的目的。 (三)培育和完善信息市场、价格市场 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可以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和公开,因此有效的信息和价格市场是顺利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使得存货计价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使企业存货计价的选择有章可循,提高存货计价的可操作性,增强存货计价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总之,企业存贷管理需要随着市场的环境演化而变化,其会计知识结构需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而全面更新升级。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读懂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在内的会计信息的真正含义。 存货会计论文:浅谈新旧存货会计准则变化产生的影响 摘要:存货的正确确认、计量和披露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批复》(国函[1992]178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5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已经部务会议讨论通过,公布自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上市公司先实施,随后逐步推广到所有企业。文章就新旧存货会计准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说明。 关键词:存货;新存货准则;旧存货准则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对该准则进行修订并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新存货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是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新旧存货会计准则内容变化 (一)存货会计准则确认方面的变化 1、存货发出成本计算方法。(1)旧存货会计准则对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企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2)新存货会计准则对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因此,除上述特殊情况的存货,企业可选择的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只有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选择空间很小。 2、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1)旧存货会计准则规定:接受捐赠的存货,应当分别依据以下情况确定实际成本――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应当参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盘盈的存货,应当按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作为实际成本。(2)新存货会计准则取消该规定。 3、借款费用。(1)旧存货会计准则没有这规定。(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记入相关资产成本。 4、存货出售时,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1)旧存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每期都应当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果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则减记的金额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应当减少计提的跌价准备。(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5、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1)旧存货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二)存货会计准则计量方面的变化 1、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的确定。(1)旧存货会计准则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其他税金。(2)新存货会计准则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格、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2、劳务的存货成本。(1)旧存货会计准则无此规定。(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直接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的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三)存货会计准则披露方面的变化 1、旧存货会计准则:应当披露存货的取得方式、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或移动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成本的差异。 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存货可变金净值的确定依据,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当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当期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以及计提和转回的有关情况;用于担保的存货账面价值。 二、新旧存货会计准则内容变化产生的影响 (一)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产生的影响 财务报表使用者包括股东、投资者、企业高管人员、债权人、政府部门人员。由于报表使用者的立场不同,因此存货会计准则内容变化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 1、从存货的借款费用和存货劳务成本方面分析。(1)存货的借款费用按实际发生的、符合资本化条件计入存货成本;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的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以上两点都是将计入费用科目的转到计入存货成本科目。在当月报表中表现为――利润表:费用项目减少,净利润增加;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增加,总资产增加。在当期报表中表现为――利润表:在实际收入确认时,成本才予以结转,收入成本更加配比,毛利率也更合理,更具有市场竞争力。(2)一方面,在股东、投资者、企业高管人员、债权人分析报表时,报表体现的净利润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会出现按旧存货会计准则核算的这样的情况,当月与有此相关的费用发生,利润很少;今后没有与有此相关的费用发生,利润很多。导致企业高管人员束手束脚,股东、投资者及债权人也会误会企业的实际情况,造成判断失误,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失去好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利润总额的增加,企业要多交所得税(当然,运用新旧存货会计准则,对整个经营期所得税缴纳的金额是一样的),由此增加了企业现金支出,占用企业资金,减少了股东的投资机会。政府部门由此增加现金流入量,可以更好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2、从存货发出成本计算方法方面分析。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新存货会计准则对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的限制,使利润波动性减小,存货成本更多的取决于市场价格的走势。在物价的上涨时,对库存存货金额不会有很大的影响,毛利率变动不会很大,避免了企业高管人员为了骗取奖金而操纵利润,增加报表的“水分”;股东、投资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利润享受分红;在物价不稳定时债权人可以根据报表的数据判断企业的各项财务比率,由此确定是否收回债权;政府部门在统计各项经济指标时也更准确,不会因为企业核算方法的选择,而导致国家整体经济数据出现问题。 3、从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和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方面分析。(1)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和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都按公允价值入账(公允价值,指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于目前市场价格的混乱,企业会计人员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要强。(2)以存货投资,按公允价值入账对股东、投资者都是公平的;对于债权人不会因企业间的关联交易,虚增资产,在企业出现危机时,无法收回债权,造成损失。 (二)对账务处理及存货价值的影响 1、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1)旧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存货跌价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2)新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实施新准则后,虽然存货出售时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并不会影响企业利润总额,但却会增加销售当期的毛利,在利润表上表现为当期主营业务利润的增加。存货出售要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这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处置时结转保持一致,这样做便于理解,也能够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存货资产价值,不会导致账面资产虚增。 2、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1)旧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计划成本或估计成本)。贷:待处理财产损溢。(2)新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公允价);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发生盘盈的存货,经查明是由于收发计量或核算上的误差等原因造成的,应及时办理存货入账的手续,调整存货账的实存数,按盘盈存货的价值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冲减管理费用。由此产生的影响:盘盈的存货按公允价值使企业的流动资产与市场同类存货价值保持一致,使企业的总资产更真实,将最真实的财务报表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3、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1)旧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贷:实收资本。(2)新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公允价);贷:实收资本。新存货会计准则对投资者投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公允价值确定,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由此产生的影响为:避免了对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人为操纵,避免了存货资产的不实,便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可靠的存货资产价值。 (三)对财务比率产生的影响 借款费用资本化和劳务相关费用资本化,增加了存货成本;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在物价上涨时,存货结存成本金额变大。 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 以上变化使存货周转率变小,存货周转速度变慢,存货资金的占用水平变高,流动性变差。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其他流动资产等)÷流动负债 以上变化使速动比率变小,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变弱,影响贷款额度。 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和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都以公允价值入账。 如果入账时价值的使存货价值增加,使存货周转率变小,存货周转速度变慢;如果入账时价值的使存货价值减少,则相反。 如果入账时价值的使存货价值增加,使存货速动比率变小,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变弱;如果入账时价值的使存货价值减少,则相反。 在执行新存货会计准则后,企业的仓储管理水平要更高。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新存货会计准则,虽然初期有这样那样的弊端,相信在今后的修订中会更加完善,使得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更加透明和准确,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可以获得更为透明、可比而有效的财务信息。 (作者单位:福州贝奇饮料有限公司) 存货会计论文:对企业存货会计处理的若干思考 摘要: 由于我国各种会计标准的结构、模式不同,相同会计标准又在不同的范围实施,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构成复杂多样使企业存货会计核算变得有些茫然,会计实务中不断出现旧问题、新情况,特别是出现一些常规存货入账价值错误,存货发出处理随意、混乱等浅层问题,需要对企业存货会计核算的有关现行会计标准及会计实务处理加以梳理浅析,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本文就企业存货会计基本原则及其他理论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会计基本原则;存货会计 企业存货的会计核算,应当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恰当地判断存货的确认范围,公允地选择存货的计量基础和入账价值,真实完整地记录和披露存货的收人、发出、结存等会计信息。 一、 存货会计的主体假设 会计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主体。一个会计主体是一个组织,或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存在的组织的一个分部。从会计的角度看,每个主体都有分明的界限,这样一个主体的业务才不会与其它主体的业务相混淆。不同主体的业务不能混合核算。每个主体都应该单独给予评价。 会计主体假设在存货会计中也同样体现。比如:在存货确认上,企业委托加工发出的存货属于委托方的存货;已经销售的存货商品,即使存货还在销售方仓库而购买方未提货,这样的存货商品也不属于销售方;购买方虽未提货,在会计上也确认为购买方的存货。 二、存货会计的基本原则 1、一致性原则 假定分析一个企业两年会计年度中的净收入,如果该企业对存货的计价方式在此期间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它的净收入将呈现大幅度的增长,但这只是会计方法改变的结果。如果不揭示这一变更,会误解为收入的增长是企业经营改善的结果,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一致性原则并不要求同一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也不意味着一家企业一定不能改变其采用的会计方法,但是,一家企业变更会计方法时需要对外披露由此变更造成的对净利润的影响。 2、披露原则 披露原则认为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当为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作出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简而言之,企业应当提供关于经济事项的相关的、可靠的并且可比的信息。涉及到存货,披露原则意味着企业应当披露所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根据有关存货计价方法的信息,一个银行家可能得出对一个企业错误的印象,从而作出不明智的贷款决策。 3、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意味着企业只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资产项目和经济事项严格执行相应的会计方法。重要的信息,用会计术语来说,即重要性,指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方式将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非重要项目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将不会影响任何人的决策。重要性概念使会计人员从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准则计算和报告每一项事项中解脱出来。这样,重要性原则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成本。 4、稳健原则 稳健原则体现为这样一些会计思想:不夸大任何的收入,但估计所有可能的损失,如果存在怀疑,那么对一项资产以其合理范围中最低的数字填列,而对一项负债以最高的数字填列。稳健原则指导会计人员在一项资产价值高于常规时,减少它的会计计量价值,即便在没有任何交易发生的情况下。 三、关于“可变现净值” 存货会计准则将可变现净值定义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该定义较之于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教科书更通俗,更易于理解。对于可变现净值,我们认为,应作如下两方面理解: 1、对于还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存货(如材料),其估计售价应扣除的项目包括: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如因为将要加工还可能发生的其他辅助材料成本、加工工资及其它间接费用;因销售将要发生的广告费用、运输费用以及销售存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流转税金等。例如,某企业期本库存原材料一批,入库时的实际成本为10000元。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该批材料已经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所以,一直积压在库。估计用该材料加工后的产品售价为12000元,因加工而发生的加工费用2000元,估计因销售加工出来的产品发生广告费用208元,因销售产品而发生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流转税费计792元。则由于该批材料的成本为10000元,可变现净值为「12000-(2000+208+792)9000元。本期,企业应提取存货跌价准备为「10000-9000]1000元。 2.对于不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存货(如库存商品),其估计售价应扣除的项目包括:因销售将要发生的广告费用、运输费用以及销售存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流转税金等。因为库存商品不需要加工,其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也就没有了。 四、关于发出存货成本 企业发出库存存货成本的 计算 方法 有多种,存货会计准则把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规范为5种,即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我们认为, 工业 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商品流通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办法与存货会计准则规定的“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并不矛盾。工业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也好,商品流通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办法也好,但在存货出库时,前后各期都应该采用一致的方法将计划成本或者售价金额调整为实际成本。 五、关于加工成本 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将存货的加工成本定义为“包括直接人工及按照一定 方法 分配的制造费用”。我们认为,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只单纯从自制材料、自制产品出发规范存货的加工成本,漏掉了委托加工物资之类的存货成本构成情况,这势必会造成我国一些 企业 委托外单位进行物资加工,失去了核算依据。 我们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加工成本的定义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不仅概括了企业自制的材料加工成本。企业自己生产产品的加工成本,也概括了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的材料成本。相反,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加工成本”定义,不仅与《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以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以及加工费、运输费、装卸费和保险费等费用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金,作为实际成本”的规定相互矛盾,也很难理解委托外单位加工的物资,其加工成本包括哪些 内容 ,即包括加工单位的直接人工、分配的制造费用,还包括其他什么。 六、关于存货披露的信息 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将存货披露的信息概括为9项内容。其中,“(1)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类存货的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及总额;(2)当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和当期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4)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5)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依据;(6)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所采用的账面价值”和“(8)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关披露内容表述方面尽管不同,但意思却是一致的,基本相同的。 当然,为了更详细地说明企业存货的来源方式及其他存货的摊销,我国存货会计准则第28条第3款特别提出,企业还应当披露“(3)存货取得的方式以及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这是由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存货核算的特点决定的,同时,也与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成本”相对应,便于会计人员在 应用 存货会计准则核算过程中结合《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范企业存货的核算行为,使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存货会计论文:新存货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变化浅析 摘要:新会计准则是在相关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我国已有的存货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中在存货在入账价值、发出计价方法、期末计价、核算范围、核算的有关会计科目等核算的会计处理方面的变革。本文就新存货会计准则的变化进行分析、梳理,通过实例对比,对存货在新旧准则条件下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存货核算 比较 旧存货准则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结转、披露、衔接和附则共十个部分组成;新存货准则的总体结构有所改变,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个部分组成。存货在新旧准则条件下的核算有所变化。 一、新旧会计准则存货会计的变化 1、准则的适用范围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本准则不涉及: (1)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 (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 (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 (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 而新存货准则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相比之下,新存货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广。 2、存货的采购成本方面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六条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而旧存货准则除了此项规定外,为了与原执行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衔接,还对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的采购成本单独作出了说明性的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新存货准则取消了这项规定,同时在第三章第九条“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内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 3、存货的加工成本方面 旧存货准则对存货加工成本的确定,列举了可选用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和联产品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并规定了主副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而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七条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没有对制造费用分配等方法进行列举。 4、存货成本中的借款费用方面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条明确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如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因旧借款费用准则中仅规定用于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所以旧存货准则不涉及存货成本中的借款费用问题。 5、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成本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新存货准则亦未具体规定如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存货的价值应如何确定。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中,增加了旧存货准则中未提及的内容,即“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实际上,这一做法在会计实务中已被普遍采用。另外,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中,也相应地将旧存货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扩展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旧存货准则专门规定了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确定方法,而新存货准则删除了此项规定,其原因与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重新运用有关,即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可以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故不需作专门规定。 6、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方面 旧存货准则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存货准则所列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并将“个别计价法”的位置调整到最后。这一做法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情况;二是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已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新存货准则的此项修订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7、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方面 与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相同,旧存货准则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也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即,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采用明确限定为一次转销法和五五摊销法两种。 8、盘亏或毁损存货的损失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新存货准则在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进一步说明“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9、存货的披露方面 在旧存货准则基础上,新存货准则取消了企业应当披露“存货取得的方式以及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和“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如主营业务成本等。”的规定。除此之外,由于新存货准则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因此亦相应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要求披露“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的规定。 二、新存货准则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旧准则规定的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不实,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采用公允价值确定,避免了人为操纵性,保证了存货资产的真实性。 新准则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者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在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若存货价格下跌,会计报表提供的利润就是虚假而不真实的,对公司业绩评价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存货会计论文: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钢铁行业的稳步提升,钢铁上市公司的存货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于钢铁上市公司的财务稳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从阐述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现状入手,对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钢铁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GPD的不断提升一直具有重要影响。在钢铁行业中钢铁上市公司的稳定运营对于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起着持续性的作用。在此之中存货会计政策是钢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同时也是钢铁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因此研究者对于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研究对于完善钢铁上市公司财务制度、促进钢铁上市公司的平稳运行都有着重要影响。 一、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现状 存货会计政策主要包括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以及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等,在我国由于部分钢铁上市公司的存货会计政策选择不合理给钢铁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带来了较大困难。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现状进行了分析。 1.上市资格稀缺 虽然钢铁行业是我国上市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上市的钢铁公司数量也并不稀少。但是这并不能有效缓解钢铁板块公司上市资格稀缺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使钢铁企业中买壳上市现象的增多。因此许多钢铁企业为了更好的进行买壳上市会对公司的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进行较大扭曲。这对钢铁上市公司会计制度的有效性和公司的正常运营都带来极大损害。 2.压利现象的存在 压利现象通常又被成为微利现象,是上市企业特有的一种会计政策。其在钢铁上市公司出现的具体原因是因为近几年有些出现持续性亏损的钢铁上市公司为了避免遭受摘牌的处罚通过减少盈利进行销售的手段确保公司的总体业绩为正,以扭曲公司的会计存货政策为代价从而避免公司的上市资格受到影响,因此而这种压利现象的存在无疑会给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的政策选择带来很大影响。 3.财务作假现象的存在 财务作假一直以来都是影响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有些亏损较为严重的钢铁上市公司为了延迟遭受相关惩罚,为下一年可能存在的“盈利“创造机会,铤而走险选择进行财务作假。这极大程度上扭曲了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因为存货会计中的许多数据都是虚假的,有些财务表报上存在的钢铁材料根本不存在于库存中。财务作假现象的存在不仅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我国的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二、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研究 随着大量的经济学家和财务专家对于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进行深度的研究与分析,影响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因素也逐渐为人所知。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影响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1.明晰产权 明晰产权无疑是某些钢铁上市公司进行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通常而言产权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对特点资源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利。钢铁行业属于传统工业,因此对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需求都较大。与此同时钢铁行业特有的集中特性也要求钢铁上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对下属的产权与资源进行明晰,这也是促使钢铁上市公司进行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制度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无需置疑。存货会计政策因为其与钢铁生产天然的联系因此对于钢铁上市公司的治理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许多钢铁上市公司处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目的对存货会计政策进行具有自身偏好的选择,这也对某些钢铁上市公司独特的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提出了解释。 3.发展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钢铁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与合理融资始终离不开机构投资者的扶持。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钢铁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关键的融资,在与机构融资者进行博弈时,通过选择特定的存货会计政策来博取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从而通过更加优惠的融资政策的获取为钢铁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收集筹码。 4.提升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关系到钢铁上市公司能否顺利运营的关键因素,因此钢铁上市公司为了在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同时促进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通过存货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调整来有效维护公司自身的利益。这也为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的改变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钢铁行业发展方向越来越多样化。钢铁上市公司的存货会计政策也受到越来越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钢铁上市公司的存货会计政策选择和政策现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上市资格稀缺、压利现象的存在、财务作假现象的存在对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现状有着较大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明晰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机构投资者、提升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需要则是影响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正规因素。钢铁上市公司的财务研究者应当对不同的因素进行有效甄别,通过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促进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正常进行。 存货会计论文:关于企业存货会计核算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 要】 企业的存货就像现金一样,只不过在企业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存货占用企业资金比率高、变现能力强,为确保存货的安全,加快存货周转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企业积压资金。这就为企业加强存货会计核算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企业 存货 会计核算 引言 存货是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资料。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备的实物资产,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协作件以及外销商品等。存货目的是供企业生产经营使用,而不是以转售盈利为目的的。存货占用着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存货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本文就企业存货会计核算具体做法进行探讨。 存货在日常管理的做法和会计核算建议 存货管理在企业涉及的部门主要有:财务部、采购部、物流部,财务部负责企业存货会计核算工作。采购部负责存货的购置、请付工作,采购部门在采购时,企业应编制材料采购计划,避免给企业损失。物流部负责存货验收入库、出库和日常保管工作。凡所有权已属于企业,不论企业是否已收到或持有,均应作为本企业的存货;反之,若无所有权,即使存放于企业,也不作为本企业的存货。仓库管理人员应对在仓库中的存货建立“物料登记卡”,“物料登记卡”应详细记录存货的进、出、存,“物料登记卡”登记的数量应定期与仓库帐进行核对,查看是否相符。如有不符,应查找原因。财务部在存货核算主要涉及以下环节: 1.存货的计价 企业的存货计价以实际成本为依据,按照财务制度规定,遵照下列原则进行存货的计价: 企业购入存货按照买价加上各种杂费、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的加工、整理及挑选费用,以及缴纳的税金等计价(按规定应抵扣的增值税额不包括在内)。 由此可见,存货的价值=买价+各项杂费+途中合理损耗+整理挑选费用+缴纳税金。 另外企业对于自行制造的存货,其价值应包括:自制存货价值=制造过程中的所有实际支出。 企业对于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存货,其价值应包括:委外加工存货价值=委托加工材料或半成品的价值+委托加工费+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其他杂费。 2. 存货的收、发、领用 对于各项存货的日常收、发、领用,仓库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存货的收、发、存等有关信息提供财务部,并向财务部提供相关出、入库单据,以便财务部相关会计对采购订单、供应商发票、入库单、送货单、领用单、发货单进行复核,复核合格后,制作记账凭证并提交总账主管复核,复核无误后批准后入账;供应商发票尚未送达的,则根据合同/协议暂估入账,下月冲回。 3. 存货采购付款办法 供应商必须开具符合税法规定的发票、单证,并将单证与仓管员签字的送货单整理后,邮寄或随货同行送采购部申请付款。 采购部审核发票与送货单、采购订单、入库单内容是否相符,登记发票号码后,填制相关单证,送财务部进行审核。 财务部收到的采购发票,作为应付账款的原始凭据附上,同时对采购部的付款申请的相关单据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审核无误送出纳报相关领导签字后付款。出纳付款后,将有关单据送应付会计录单、记账。 4. 存货发出核算方法 企业可采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或两者相结合的核算方法。 5. 存货盘存办法 存货在盘点时,要求账实相符,出现不符应查明原因,作盘亏盘盈处理。按照会计谨慎性原则,会计准则规定,期末,存货成本按账面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2)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3)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4)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过时或不能在市场上出售;(5)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存货跌价准备由财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存货跌价准备计提说明》,交财务部经理审批,财务部经理签批后才进行账务处理。报废的存货需要通知仓库并经生产中心经理审批后才可进行报废处理。 6. 存货期末盘点 存货盘点一般由企业财务部组织实施,物流部、采购部、生产部等相关部门配合。 财务部负责制定盘点的实施流程及办法,并提供盘点表,同时负责编排“盘点人员编组表”,安排人员监督盘点;物流部负责事前整理仓库,并组织人员现场清点实物;生产部负责清点在车间的原材料和在制品;采购部及流通部预先通知供应商暂停送货及告知客户停止发货。 盘点事项,财务做好盘点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盘点单,盘点单连续编号;各部门盘点人员需在盘点单上签字确认。盘点时发现损坏、变质、陈旧、失效的存货,要单独注明,写明盘点日期,并由盘点人签名确认;盘点后将盘点表全部收回,检查是否有签名。 盘点结算结束后,对于存货盘点的结果,财务部应编制《存货盘点表》,将账实不符的存货记入表内,列出盘盈或盘亏的数量,并注明盘盈、盘亏的原因,在规定损耗率范围内的盘亏,经财务经理签批后才能进行账务处理,超过规定损耗率范围内的,经财务部经理与物流部经理签字确认后,还需报公司总裁审批。 盘盈、盘亏处理:存货清查盘点出现的盘盈、盘亏、毁损和报废,按财务制度规定,应先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查清原因后,并报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审核,总裁批后,计人管理费用中,即:盘亏、毁损、报废的存货,扣除过失人或保险公司赔款和残料价值后,计入管理费用;盘盈的存货冲减管理费用;存货毁损属于非常损失部份,并非企业生产经营原因,在扣除保险公司赔款和残料价值后,计入营业外支出。 盘盈或盘亏的存货,如在期末结账前尚未批准,应在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先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说明;如果其后批准处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应按其差额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作者单位:双鸭山市市政工程公司) 存货会计论文:浅析存货会计错弊的表现 【摘 要】存货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存货错弊几乎存在于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本文从存货的取得、发出、储存三个环节分别分析了存货会计的错弊现象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表现,为企业和相关部门规范管理会计业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存货;会计错弊;蓄水池 存货通常在企业的流动资产或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因其种类繁多、收发频繁并且具有流动性强、计价方法多样、在企业中滞留时间长、变现能力慢等特点,在管理和核算过程中容易产生薄弱环节。缺乏诚信的企业出于各种目的违反会计基本准则、基本操作,把存货作为调节成本和利润的蓄水池,通过存货进行会计错弊,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存货错弊在取得、发出、储存等环节都有着不同的具体的表现。 一、存货取得会计错弊 (一)将应计入外购材料成本中的有关进货费用计入当期费用 企业将运杂费、运输途中合理损耗、人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及购入材料所应负担的有关税金(如进口关税等)各种进货费用直接入“管理费用”列支,从而造成成本不实,影响本期及以后各期经营成果的准确性。 (二)将当期费用的有关进货费用计入采购成本 (三)存货购进过程中对增值税的处理不正确 一般纳税企业外购材料或商品在购进环节应按购进价款和规定的增值税率支付增值税,合规的运输费和建设基金按7%的比例扣税。有些企业对增值税的处理不够规范,如将增值税计入存货成本,造成成本虚增,利润不实,加大消费者负担;或在进货退出的情况下,有意将本应冲销“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的退回增值税款作为“应付账款”或“营业外收入”等处理;或在所购材料或商品改变用途或发生非常损失时,有意不将其在购进环节支付的进项税额转出,从而达到多抵扣、少交税的目的。 (四) 外购材料的入库价格不正确,使前后各期缺乏可比性 企业出于各自的目的随意变更其材料入库时的核算方法或在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核算时,其计划成本的确定存在着随意性和多变性,从而使材料的管理和核算出现错弊现象。 (五) 任意虚列自制存货和委托加工存货的成本 企业利用虚列成本的方式,达到少交税的目的,或当事人有意加大加工费用,虚增加工商品的成本,取得现金回扣,私分公款。 (六) 接受捐赠的存货不入账 企业对接受捐赠的存货不入账,形成账外财产或有意将其出售后形成“小金库”。 (七) 对存货购进过程中发生的溢缺、毁损的会计处理不正确、不合理 例如把应由责任人赔偿的短缺毁损作为企业的“营业外支出”或“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处理,将属于供货方多发等原因造成的商品溢余私分或账外出售后作为“小金库”处理等。 (八) 对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存货的购进核算不够严密,形成账外财产 这类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普遍,有些企业购进包装物或低值易耗品时,直接以“管理费用”列支,以简化核算,企业因此形成了大量的账外财产,造成企业资产流失和浪费。 二、存货发出会计错弊 (一)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 例如企业对存货发出的成本计算选用后进先出法,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货购进价格上涨时,改用加权平均法,存货购进价格下跌时,再改用后进先出法。 (二)人为多计或少计存货发出成本,调节账面利润 企业通过虚转成本的方法达到隐匿利润的目的。例如:查账人员在查阅某企业会计报表时,发现2008年11月份利润额较以前各期及上年度同期有明显减少,商品销售成本却增加.经追查,查账人员调阅了“库存商品”明细账,经核对,库存商品各明细账上计算出的商品销售成本总额为 724 万元,而“库存商品”总账账户及“主营业务成本”账户记录的商品销售成本总额为924万元,其记账凭证的内容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 924 贷:库存商品 924 经过进一步的核实有关凭证后,被查企业会计主管人员承认该月虚转了销售成本200万元。 (三)材料成本差异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 企业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时,多结转存货成本差异,或少结转存货成本差异,利用存货成本差异作为利润的“调节器”,人为调整当期成本费用水平,进而达到隐匿或虚报利润的目的,造成企业盈亏失实。 (四)多摊或少摊商品进销差价 企业为了调节本期利润,对本期销售的商品,人为地多摊或少摊商品进销差价。 三、存货储存会计错弊 (一)利用在产品成本作为调节产品成本的“蓄水池” 企业通过在产品任意调节产品成本,虚增虚减利润。具体表现为:①物资管理方面,有些企业生产流程相对简单,材料一经投产除了完工产品剩下的都是在产品,加上场地的限制,就直接堆放在工地上,忽略了在产品的收、发、存的核算,使得账实难以核对相符,不利于加强生产管理、掌握生产进度和保护企业财产。②会计核算方面,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没有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成本核算和分配方案,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企业领导决策者,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使得在产品核算成为成本核算的“蓄水池”,人为的任意调节、虚增虚减利润,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二)利用存货盘点进行舞弊 主要包括:①操纵存货盘点。存货的重复盘点,提供虚假出入库数据等办法进行舞弊。②不报毁损,虚盈实亏。个别企业为了掩盖其不景气的经营状况,搞虚盈实亏,对年终财产清查中已经查明的毁报材料,不列表呈报。③材料盘盈、盘亏,不作转账处理。 (三)企业存货在储存中发生非常损失不转销进项增值税 企业存货在储存过程中发现非正常损失时,相应的“进项税额”未转出,增加了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额。 存货会计错弊的存在不仅侵犯了公司外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企业要通过完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存货会计错弊,税务、审计等相关机构也应提高对存货会计错弊的查处能力,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单位负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地运行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简介:石亚辉(1985―),湖南邵阳人,大学本科,广东科技学院助教。 存货会计论文:新旧存货会计准则的比较 [摘要] 2006年2月15日新的存货准则与旧存货准则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本文拟就变化的相关内容作一比较,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存货准则。 [关键词] 存货会计准则差异 存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它的正确确认与计量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我国财政部于2001年11月9日了《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旧准则),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2006年2月15日又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本文拟就我国新旧存货准则的变化作一比较,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存货准则。 一、新旧存货准则总体结构的差异 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四章内容组成;而旧存货准则是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结转、披露、衔接办法、附则共十部分内容组成。相比较而言,新存货准则的总体结构比较严密,层次较分明,体系也十分完整,涵盖了会计确认到披露的整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二、新旧存货准则内容的差异 1.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发生变化 新准则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一是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发出存货流转情况,结存存货实际成本不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例如:一些为了避免先购入或先生产完工入库的存货存储时间较长,发生货物变质或毁损,便将先入库的货物先发出,而在会计处理上却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使得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互脱节,并且结存存货实际成本不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二是国际会计准则已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新准则的修订,表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接轨。这一变化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 2.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 新准则规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如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时,应当予以资本化。这就意味着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也就是可资本化的资产不再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 3.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确认方法不同 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存货的成本。公允价值的确定是这次新制定的会计准则的一个亮点。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旧准则对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不实。 4.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面有新规定 新准则规定,企业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两种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新旧准则的变化,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者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5.增加了企业为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应计入存货成本的说明 新准则第三章第13条规定: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即如存货成本。这一内容在旧准则中未曾明确提出,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已实际采用该方法进行会计处理,新旧准则的变化明确了为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相关费用的会计处理。 6.取消了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成本确定的说明 新准则删去了捐赠方提供和未提供有关凭证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存货以及企业盘盈存货成本确定的说明。 7.进一步明确盘亏或毁损存货的处理 旧准则规定: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这一会计处理,与实际工作中的处理是相同的,新旧准则的变化在于作处理更明确的规定。 8.调整了应当在附注中披露的有关存货信息内容 新准则删去了“存货取得方式以及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和“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如主营业务成本等”的内容。 由于新准则取消了确定存货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因此新准则也相应取消了旧准则中要求披露 “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的信息。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也进入了“云计算”时代,在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的功能得到了拓展,使得计算机效率发幅度提高。云计算背景下,虽然计算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其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是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进一步深究和探讨。就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云计算;计算机;安全问题;对策 1云计算的概述 云计算是继代谢能够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端的一种转变,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以及交付模式。云计算有着容量大、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等特点,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要[1]。 2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 2.1计算机数据安全问题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数据存储和处理都实现了虚拟化操作,这种虚拟化的操作使得数据的物理存储位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云计算下资源的共享,计算机所存储的数据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利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恶意攻击,从而造成计算机数据的丢失、被篡改等,从而损害终端用户的利益。2.2隐私信息被窃取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利用计算机来存储信息,尤其是隐私信息。而在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隐私信息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由于我国云计算机技术缺乏相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许多不法分子肆意妄为的窃取、拦截云计算消费者终端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隐私信息,不法分子在窃取他人隐私信息后往往会以高价出售给有需要的人,从而损害用户的利益。2.3云服务端易受攻击在云计算技术普及的当下,云计算终端能够自主的访问多种软件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技术中运用的系统数量也会增加,而云计算服务端计算机数量的增加使得那些不法分子看中了云计算中各种漏洞价值,从而出现攻击云服务端的不法行为。 3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对策 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面临着众多安全隐患,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就会损耗计算机用户的利益。随机云计算的发展,计算机安全问题也受到了高度关注,积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是保证用户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利益不受损害的保障。3.1建立云计算安全协议云计算安全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监理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2]。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云计算安全协议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云计算安全协议可以有效地弥补云计算机术在安全性规范缺失方面的问题,只有结合我国当前计算机安全现状,建立符合计算机发展的安全协议,就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更加具体的规范或限制,从而为计算机用户在使用云计算服务端的时候提供安全保障。3.2信息加密加密技术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加密传送,达到目的地后再通过相同的手段还原[3]。信息加密处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措施,在利用计算机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来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从而提高信息的安全性,避免信息受到攻击、篡改以及窃取等。3.3数据备份数据备份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数据被窃取、篡改、删除。在这个爆炸性的数据时代里,人们利用计算机存储数据大大的提高了数据的处理效率。人们在利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时候,将重要的数据进行多样备份,一旦数据被窃取、篡改或者删除后,用户可以根据备份的数据进行恢复,从而保障数据的完整性。3.4控制用户的访问权限云计算背景下,云端访问的自由性使得云计算用户的隐私信息受到了巨大的安全威胁,而访问权限的设置有效地保护云服务端数据信息安全,为云计算用户的利益提供保障。云计算运营商应当加强云端访问的管理,要严格控制云端访问,给每个云端用户一个密码口令,凭借密码口令来访问云端,并定期更换口令,实施动态口令,从而避免黑客攻击云端,保证用户信息资料安全。3.5加强云端管理和维护定期的对云端基进行维护,加强云端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发生。对于云计算运营商而言,要定期对云服务端进行系统整顿,利用先进的科技来对云端进行安全检测,保证整个云端的安全;对于计算机用户,要定期杀毒,避免潜在安全隐患威胁到计算机云端,从而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4]。3.6加强计算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行为也越来越猖獗,给我国当代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了为广大计算机用户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相关部门应当加快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要结合云计算发展进程以及业务模式入手,制定健全的法律,如云数据保护法、供应商信息安全管理责任等[5],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那些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和惩处。 4结论 综上,云计算背景下,虽然计算机功能得到了拓展,但是计算机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存在给用户的利益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做好安全工作格外重要。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云计算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解决计算机安全的措施,从而使云计算更好地服务用户,保证用户在使用云服务的时候免受信息安全威胁的困扰。 作者:朱齐开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与防火墙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防火墙技术进行探讨,通过叙述防火墙技术的含义及分类,进一步分析防火墙技术对于计算机安全的作用,以阐释防火墙技术对计算机安全所起到的作用,以期大众对防火墙技术的认知加深,并对防火墙技术的未来进行展望。防火墙技术又是守护计算机安全的核心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防火墙技术信息时代 如果人类的历史是按照科技进行分类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工业革命之前的阶段,是人力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时代。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而每个人都是巨大网络空间中的一员,全世界都是一个整体,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透明的,我们的信息被大量输入进网站,在计算机中随便搜索一个代码,就是我们的代号,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地位至关重要。防火墙技术又是守护计算机安全的核心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1什么是防火墙技术 1.1防火墙技术的含义 防火墙技术就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计算机保护系统,一般情况下,根据作用会被整体划分为网络防火墙和计算机防火墙。网络防火墙主要是针对网络,起到阻隔外网与内网的作用;计算机防火墙是针对计算机,能将计算机与外部网络有效地进行隔离。总之,防火墙技术就是为计算机设置一道隐形的安全门,能够将内网与外网,计算机内部与外部进行阻隔,既防止内部信息流出,也能够防止外部不符合要求的信息流入。 1.2防火墙的分类 1.2.1网址转化型防火墙 这种防火墙的功能就是网址转化,又称之为NAT技术,网址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验证和伪装的过程。对于外来申请访问的网址,防火墙会进行一个审核,对于符合设置标准的才准许访问内网,与内网交流;私有IP对因特网进行访问,本就是没有权限的,只是如果发射访问请求出去,该IP地址就会被暴露;网址转化型防火墙在此的作用就是当访问请求经过防火墙时,会被伪装成一个统一的地址,进行网络的访问,有效地保护了私人IP的隐私。 1.2.2包过滤型防火墙 包过滤防火墙是防火墙系统中最高效低价的防火墙,是对数据包进行过滤的安全防护措施,现在多用于路由器上。这里的“包”是网络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因此包过滤过滤的实质上是网络数据。对于网络数据的过滤,防火墙会根据数据包的一些信息进行判断,对于判断后那些来源可疑或不符合标准的将会被过滤,剩下的才能通过防火墙被我们接收到。当然,包过滤型防火墙本身存在缺陷,就是仅能凭借数据包的来源、端口等判断数据是否安全,却不能对于某些恶意程序进行阻拦,因此即使有防火墙的存在,也会有病毒侵入我们的计算机。 1.2.3型防火墙 防火墙能够管理网络应用层,较之包过滤型防火墙,防火墙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简单来说,型防火墙就是介于服务器和用户机之间的信息转换器。通过防火墙,用户机的信息被有效隐藏起来,服务器发送进来的信息是经过过滤的,这样能够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入侵。生活中最常见的过滤就是在我们打开网页时能够成功将广告过滤掉。 1.2.4监测型防火墙 监测型防火墙相较于其它防火墙的作用又进一步,不仅能够阻拦信息,对于已经放入的信息能够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信息安全。不过监测型防火墙的成本一般偏高,不能被有效的普及。 2防火墙技术对计算机安全的作用 2.1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2.1.1安全服务配置 安全服务配置是指能将系统管理机群和安全服务器机群隔离开的安全服务隔离区。这个安全服务隔离区既属于内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单独划分出来的局域网,相对独立。这样的划分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对服务器上数据的保护和运行。 2.1.2配置访问策略 访问策略是防火墙的核心安全策略。所谓的配置访问策略,就是指经过详细的信息统计,对允许访问的目的地地址、源地址和端口进行详细的设定。这个设定过程相当精确,需要我们对单位内、外的相关应用信息了如指掌,且防火墙的规则查找是按顺序进行的。 2.1.3日志监控 管理员提供信息筛选的关键词,防火墙会自动生成日志监控,对于一些信息日志系统会自动发出警告。管理员只要针对这些警告进行处理,就可以轻松查看这些不良信息,对于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日志监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2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2.2.1防止内部信息泄露 防火墙技术的出现,能够很好的隐藏计算机的IP地址,在访问外部网站时能够很好的隐藏自身,保证自身安全。且对内部网络进行进一步划分,保证了信息内部流转的安全性,保证了机主信息不外露。 2.2.2保护网络免受攻击 当前,网络的主要攻击来自路由攻击,防火墙技术的出现,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网络,减少这种攻击。并且防火墙可以对进出信息进行审核把关,既防止隐私的流出,也防止身份不明的信息流入。 2.2.3可集中安全管理 防火墙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计算机安全系统只能保护主机的限制,能够有效保障每一台普通计算机的安全,一旦失去防火墙,计算机内隐私被泄露的可能性就极大。综上所述,在当前情况下,计算机安全有赖于防火墙,防火墙技术仍然是计算机安全最可靠的守护者。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都依赖于信息的传递,保护计算机隐私应该作为一场持久战进行,不可以稍有松懈。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机防火墙技术一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另一方面也承载着向前发展的动力。计算机防火墙设备并非没有缺陷,面对防火墙的缺陷,应该及时进行休整。日后防火墙的作用也不仅限于计算机网络运用,更可运用于移动设备中,这是一项长远的道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作者:张伟成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通信安全要求也不断的提升。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的安全保障显得十分重要,不仅涉及到了内部的资料安全,同时也涉及到了其他方面的运行安全问题。数据加密技术是当前提升计算机安全的有效方式,本文主要对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计算机安全保障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数据加密计算机安全应用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时刻的感受到自己所处环境的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有人说QQ被盗了、账号被盗了,这些情况都足以说明当下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数据加密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保障中的重要部分,是当前对计算机安全问题控制的关键所在。下面将对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1计算机当中的安全威胁 计算机的处于互联网的运行环境中,会受到来自于网络的各种影响和安全威胁。首先,最为明显的计算机安全威胁就是黑客的非法攻击。黑客以非法的手段来直接的进行用户资料盗取,并采取攻击的手段来对计算机内部保护程序进行破坏,导致计算机丧失保护能力,最终无法抵御外部的攻击。同时在现代网络环境中木马病毒也是比较常见的安全威胁内容。木马的病毒入侵不仅会导致计算机内部的资料和安全受到威胁,同时还可能令系统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促使计算机无法进行自我保护,甚至出现程序上的失效。此外,计算机当中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漏洞问题。由于计算机的系统运行是建立在数据包基础上的,使得数据包暴露在外,这就有着被攻击的可能性。长时间以来这种暴露的问题会逐渐的演变成为系统漏洞,使得攻击者能够轻易的进行攻击。由于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中受到来自多个不同方面的威胁,使得安全保护能力降低,这不仅给正常的计算机运行带来了麻烦,更重要的是还会导致受到外部的一序列攻击,最终使计算机的安全保护受到严重威胁,随时面临不良的侵害。 2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2.1网络数据库加密 网络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平台一般都为WindowsNT或者Unix,这种系统的平台使得计算机的存储系统和数据传输的公共信道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信息数据侵扰或者发生篡改的现象[1]。对于这种问题采取计算机数据安全加密技术主要应当采取权限的设置,同时设定口令等方式,以便于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当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密保护。 2.2软件加密 密钥作为现代数据加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对现代化的网络数据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信用卡购物的过程中,厂家所具有的公共密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信用卡的信息解读。因此对使用的信用卡进行密钥设置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数据的安全保护,对信用卡的使用权限产生限制。对计算机内部使用的加密技术主要强加的措施有:首先对需要进行加密的文件进行检查。并对杀毒软件或者计算机中的反病毒软件进行加密,促使计算机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安全保障。 2.3电子商务中应用 AES加密技术当前来看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在电子商务当中被应用的十分广泛。电子商务的兴起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加快了我的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并对金融机构的稳定起到了帮助。计算机加密技术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有:SSL\SET协议、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等数据加密技术,以此来保障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中双方的信息能得到安全保障,不出现泄露的情况,同时也对电子商品交易平台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此外,各大银行普遍使用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将数据流的信息传入到安全设备当中去,并由交换机来进行环境分析,实现精确端口关闭,从而保证数据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3数据加密工具的使用 3.1硬件加密 当前阶段计算机USB及并行口的数据交换是比较频繁的,对计算机进行保护数据内容并不会从接口处流失,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对这些数据的接口采取加密的形式。当对此进行加密以后只有通过了密钥口令才能对设计进行读取,否则无效,从而实现对数据内容的保护[3]。 3.2光盘加密 光盘加密形式采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光盘中的内容被盗取。现代社会中很多的人都会将重要的资料刻录到光盘当中去,以便于保存。但这样的保存方式很容易造成文件的丢失,对此就可以采取光盘加密的形式来进行保护。当对光盘采取了加密保护以后,需要通过密钥来读取光盘中的内容,这是对光盘进行安全保护的最佳方式。 3.3压缩包加密 压缩包加密是当前最为常见的一种加密形式。通过对压缩文件的加密并自行设置密码,在解密时只要将正确的密码输入就能得到压缩文件的内容。对文件采取压缩的形式主要是因为压缩文件所占空间下,传输方便,同时在加密的过程中不容易被盗取,能最大限度的提升计算机的空间使用率。 3.4解密工具 解密工具事实上就是加密工具的一种逆向算法,当中所采取的方式基本一致,但密钥却是不同的。因此在解密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对密钥获取。通常一般人在进行解密的过程会利用软件不停进行猜测,试图进行解密。解密与加密之间并没有相互之间的影响,是相互发展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 4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断完善,相应的信息加密技术也逐渐的提升。计算机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计算机数据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时也避免了其他方面受到外界的侵扰。因此,当前阶段一定要重视起加密技术的应用,促使计算机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作者:马明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帮助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人们也开始重视自身信息和企业重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并且对于数据保密有了更高的要求和需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应用中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能够更好的使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应用。 关键词:数据加密技术;计算机安全;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不断的享受计算机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同样使生活完全暴露在互联网世界中。我们的生活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方便了朋友亲人之间的联系,方便了我们的购物娱乐等。但是我们也常常听说我们的电脑中病毒了,QQ号被盗了,信用卡和银行卡被破解了密码。我们在遇到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就说明我们在享受的时候,并没有重视互联网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当下互联网的发展状态表明计算机的系统安全不容乐观,还没有达到一个可以让使用者放心的状态。因此,数据的加密技术就作为互联网安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如何的将数据加密技术很好的应用到计算机安全中也是我们现阶段应该作为重点的研究课题。 1影响计算机数据安全的因素 1.1计算机本身操作的安全隐患 现阶段的大部分计算机系统都是windows系统,它的受众面广,使用起来便捷简单。但是在windows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同样为计算机黑客提供了便利条件。很多的计算机黑客通过研究掌握了windows系统的弱点并进行攻击,在网络中欺骗消费者以谋取暴利为目的。但是windows系统的漏洞是无法避免的,每一个操作系统都会涉及到很多的研究方面,无法从其中一个步骤上所更改,因此,这也就表明了计算机系统操作本身就是具有安全隐患的,我们只有在外因上找到突破口,进行有效的规避风险和隐患,才能达到安全上网的目的。 1.2数据库的安全隐患 很多的个人和企业单位都习惯用网络数据库来存储数据和资料,但是我们所忽视了数据库本身就是具有安全隐患的。数据库所存在的漏洞很容易经过黑客的破解然后盗取和复制数据,实施对数据的盗窃。造成企事业单位的数据丢失导致很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会造成个人数据被黑客盗取,然后使用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进行犯罪等的不法使用。 1.3网络的漏洞 现阶段网络的使用已经发展到支持多个程序同时应用,甚至可以多个程序同时传输数据,但是在大量传输数据的同时,也使得网络信息完全暴露在整个计算机网络中,很容易吸引黑客的注意,导致数据丢失。众所周知,计算机具有开放性和互联性的特点。黑客往往会利用监视或者窃取的手段进行互联网数据的偷窃。并且善于利用合法的IP地址来改变自己的非法IP地址,导致有关部门查处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2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2.1数据加密技术的分析 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一种网络安全技术,在计算机应用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阻止黑客的入侵,保护互联网中的重要数据和资料。数据加密技术是通过对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信息数据进行加密,来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保密性,减少黑客入侵系统对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影响。现有的数据加密技术已经可以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不同的加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也对黑客的入侵增加了难度。例如,数据加密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一般通过AES加密法进行无线互联网的加密,从而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人们对于数据加密技术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2.2数据加密技术密钥的应用 密钥是数据加密技术的核心应用,不同的密钥可以实现不同的数据加密,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现阶段,密钥一般存在两种。一种是私人的密钥,一种是公用的密钥。具体来说,私人密钥是指只能应用于两台计算机的互相访问。其他人无法获取到任何的信息。总的来说,私人密钥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弱点,那就是它无法根据不同的需要获取不同的密钥,而公用密钥在这个时候就有很大的存在感了,公用密钥可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需要进行多个密钥加密,然后进行数据的传送,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在我看来,如何更好的使用密钥所带给我们的方便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利用公用密钥进行数据的加密,然后再用私人密钥进行数据解码然后进行存档。以确保密钥在计算机的数据安全使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2.3数据加密工具的使用 在我们对数据加密工作的分析过程中,一直是围绕着计算机系统本身的漏洞和缺点进行讨论的。但是,我们要知道,数据加密的方法不仅仅在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防范,还要合理的运用一些数据加密工具,使得我们的加密工作事半功倍。首先,我们先要对硬件进行加密,就是要将计算机USB进行数据加密,要保证只有获取密钥才能够进行USB的数据读取。其次,要进行光盘的加密,市场上的盗版光盘琳琅满目,这些光盘大多不安全,我们只有对光盘数据进行加密,才能保证不在读取光盘的时候使电脑染上病毒,也在一定程度上警戒大家,购买正版光盘,杜绝盗版。最后要对压缩包进行加密,对于压缩包这种读取数据的解压工具,我们要在工具设置中设置密码作为保护,保证压缩文件的安全性,也同样能够保证计算机空间使用率的增加。 3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给予我们方便的同时,也使得我们面临着许多的安全隐患,我们只有在不断找寻安全方法中规避隐患的发生和发展。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计算机安全保障技术,在计算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数据加密技术只有在不断的应用和试验当中,找到更合适计算机安全的方法,不断升级,提高计算机的安全可靠性,才能够保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使用的安全。 作者:张延承 单位:江西传媒职业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 摘要:在当下的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电子商务在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作用之下,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方式。而且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消费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公民消费方式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由于信息交互性较强、价格、仓储等优势逐步显现出来,电子商务对于满足当下社会消费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之下,随之伴随的一系列计算机安全技术问题接踵而来,如何在快速有效安全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同时能够使得计算机安全技术得到保障就成为当下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笔者从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研究分析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主要安全技术隐患,来更进一步的全面有效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更好的促进当下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电子商务;应用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全新的商务活动载体,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实现,近年来,由于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各类需求,因此快速发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商务交易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下商业活动当中,重要的一个商业领域范畴。从互联网形成至今,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在电子商务当中,计算机安全问题也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电商交易当中,涉及到的个人信息、数据以及银行卡安全等问题都普遍存在。一旦电子商务当中的安全隐患存在,不仅仅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对于消费者的损失以及消费者的信任、品牌的公信力等等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预计的。因此,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当中,必须要重视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提升计算机安全风险控制能力,不仅仅是更好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安全、稳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的必然要求。 一、电子商务中计算机安全技术瓶颈 (一)信息窃取 在当下电子商务当中,计算机安全技术隐患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用户信息窃取。由于一些电子商务的用户在交易过程当中,对于交易信息的加密工作不到位,从而使得黑客对于电子商务用户拥有了攻击点,通过对于专业技术的应用,根据掌握的已知信息,借助编程和编译手段找到信息的规律,从而使得信息能够被黑客部分或者绝大部分被解读和掌握。从而使得电子商务在交易当中的信息能够被更加快捷的窃取,直接影响到交易的安全。 (二)信息篡改 在电子商务当中,用户信息窃取通常只是黑客的手段和方式,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篡改来实现最终的目的。在掌握大量的信息之后,对于后台的漏洞能够更加系统的认识,从而获取更多的权限之后,对于信息进行篡改,从而最终实现他们的最终目的,比如通过篡改用户的个人信息,导致交易内容发生变化,掌握客户信息之后,再实施一系列的其他犯罪活动。借助合法的电子商务中的卖家身份,来骗取消费者更多权益等,从事的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借助信息篡改实现的。 (三)计算机病毒 在计算机的安全技术当中,计算机病毒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因为计算机病毒通常是在人为或非人为的情况下产生的、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批准下,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代码,能自我复制或运行的电脑程序的一个过程,这样,对于电脑中的整个程序操作都会带来较大的破坏。 二、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一)智能化防火墙技术 在提升计算机安全技术过程当中,借助智能化防火墙技术是当下一个较为普遍的方式。智能防火墙是指于正常程序和准确判定病毒的程序,利用统计、记忆、概率、决策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识别,这样便能够大大增加其对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风险控制能力。 (二)数据加密技术 在电子商务当中,智能防火墙技术虽然能够提升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安全性。但是它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对于防攻击具有较高的能力,但是如果要想使得防火墙的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个更好的保障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需要用数据加密技术,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智能防火墙的技术,也能够使得在对于病毒防御体系构建当中更加完善。这样才能够使得其在应用当中,风险控制能力能够大大增强。数据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中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贸易双方可根据具体需求在信息的初步交换阶段使用数据加密技术。 (三)数字签名技术 要想使得电子商务当中计算机安全技术能够更加的兼顾,就需要借助数字签名技术来更好的实现信息的安全保护。在对于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中,通过对于计算机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密来更加有效的实现对于各个数据之间的监控。在各个单元数据当中,借助签名技术来实现数字化的多样化监控,通过排列组合以及单元之间的交互,从而大大增强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数据之间的完整性、联系性和安全性。 三、总结 只有通过科学的操作学习,同时引进全新的计算机安全技术,对于漏洞及时的修复,对于木马能够及时的监测清理,同时加强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监管,才能够使得在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当中,拥有更好的发展和上升空间。 作者:翟魏欣 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农业学校 计算机安全论文:云计算下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当前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处在云计算的发展背景下,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保障就比较重要,本文主要就云计算的特征体现和计算机安全问题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云计算下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云计算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 云计算背景下的计算机在功能上有了拓展,在计算机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信息安全风险。解决这些方面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云计算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当前的计算机安全问题上还相对比较突出,要能从实际出发,对这些安全问题加以针对性的解决。 一.云计算的特征体现和计算机安全问题分析 1.1云计算的特征体现分析 云计算的技术应用是在近几年开始的,其主要是依靠着互联网技术作为依托,进而来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在交互模式的作用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云计算技术在当前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就是因为其自身有着鲜明的优势发展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1]。由于云计算是多种资源的结合体,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满足其实际的需求。另外,云计算自身的收缩性以及扩展性的特征也有着比较鲜明的呈现,在对云计算应用过程中,能有效结合实际进行资源的再分配,这样就对云计算资源配置效率能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云计算的按需付费以及访问多样化的特征也比较突出,能够通过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进行多样化的访问,还能有效实现按需付费的目标,能够对用户的使用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1.2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分析 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安全层面。在云计算背景下数据的传输以及存储的过程中,由于其存储空间比较大,在信息的实际传输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受到黑客的拦截,或者是病毒的传播等,对信息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对信息数据存储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信息的存储以及共享等方面的安全风险[2]。这些都是在云计算环境下面临的比较主要的安全风险问题。再者,云计算下计算机的用户访问权限的管理安全问题方面。对云程序的软件进行应用下,能有效实现检索以及浏览的功能,但在进入权限方面有着相应的设置,但不管是哪种方式管理,都会给黑客带来很大的诱惑,这就比较容易让黑客利用相关的漏洞来对资料进行访问,对信息造成破坏等。另外,从计算机的网络取证的安全问题上也比较突出。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并且短时期内不能有效解决,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就比较容易造成网络安全的取证较为困难。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要能充分重视,从多方面对安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二、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 第一,从元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进行保障,就要注重多种措施的实施。要对云计算的业务定位加以明确化,并要从法律层面进行严格的规范。云计算所包含的业务类型比较多样化,这就需要对云计算的业务有明确化的定位,将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以及监管制度进行构建,对云服务的发展进行保障。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进行加强和完善,对云计算下的计算机业务进行防护。第二,加强对计算机稳定数据安全的保护,这就需要对云计算的运营商在数据的加密保护工作上进行加强和完善。在对数据的读取过程中,通过密码的加密处理,就能将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再有是对计算机的数据存储安全性得到充分加强,通过虚拟存储的方式以及在实名注册的方式上进行加强防护,这些措施的实施都能对计算机的安全性得到保证。第三,对云计算下的计算机用户权限的管理进行加强,以及从网络取证的措施上进行优化。要能通过多种验证方式加以应用,避免系统的漏洞出现,通过设置安全措施对用户权限要加强检测,对比较敏感的操作要充分注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3]。而在网络取证方面,云计算服务提供方以及用户要能在相关的义务方面有详细的了解。只有在这些基础工作上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利于计算机安全的保障。第四,加强云计算下的计算机安全还要能将技术监控的水平不断提升,要能在相关业务的分析能力上进行强化,构建完善有效的技术监控体系,对审计系统以及定位系统的建设,为计算机的安全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为网络的安全性提供良好保障。再有就是从制度的建立上进行完善化,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保障计算机的安全。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保证措施的实施,要从实际出发,保证措施实施的科学有效性。只有在计算机的安全上得到了保证,才能真正的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实际的需求才能得到有效满足。此次主要从多方面对计算机安全问题和措施进行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张光芳 党同青 单位: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枣庄市分公司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及防御对策探析 摘要:加强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防御,能够提升计算机设备使用期间的存储资料安全性。针对计算机设备使用中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引发原因后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对计算机系统安全性维护提供了一些有效建议,为计算机使用安全提供稳定保障。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对策;软件和硬件 计算机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设施,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运行安全也成为了技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连接网络接点后遭受病毒入侵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如果计算机系统中存在漏洞还会因病毒导致内部文件信息丢失。针对常见计算机安全问题要加大防御措施研究,提升客户的使用满意度,运行安全性也能得到提升,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建设安全防御体系来解决病毒入侵的问题,避免因病毒入侵造成文件损坏。 1计算机的硬件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 1.1芯片的安全问题 芯片中集成了计算机的控制线路,是设备运行的重要操控模块,使用期间计算机黑客在芯片中存储病毒,投入使用后病毒会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影响使用安全。芯片部分很容携带病毒,如果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也很难了解到其中的安全隐患,因具备存储功能,为病毒植入创造了空间,使用期间病毒会在网络环境下向其他计算机出传播,最终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并入侵的计算机会出现死机、内部资料丢失等现象,使用也会遇到异常,个人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同样都会受到芯片病毒的威胁。部分用户会选择自己动手组装计算机,在选择芯片时没有去正规厂商购买,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其中很容易被植入病毒,使用期间个人隐私安全得不到保障。使用后连接网络病毒会被激活,也会通过网络平台感染其他的计算机设备。在计算机硬件中,如在芯片的使用中就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在芯片等硬件设施中,国外一些技术人员植入了较多的病毒和指令,能够入侵使用者的电脑程序,造成个人资料,甚至是国家的建设信息泄漏,甚至由于其携带的病毒,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 1.2计算机电磁波信息泄露问题。 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接收与发出信息也是由磁波形式进行的,一些技术人员没能合理运行专业知识,通过电磁波破解来盗取个人信息,对用户个人设备使用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受到侵入的计算机在信息保存能力上会有明显的下降,计算机所浏览过的信息也会被剽窃。电磁波分散传递是计算机使用必须要进行的环节,能够实现网络信息的浏览,因此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十分常见,要求工作人员不断的探讨解决方法,提升运行使用期间的稳定性。与计算机连接的设备愈多,其电磁波的辐射能力愈强,愈容易被人接受和剽取。除了无形的电磁波能造成计算机信息的泄漏外,还会通过计算机连接的电源线和网线造成安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在信息的传递中,都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的,电线和网线中都有电磁信号的传播。 1.3具体的解决措施。 对于硬件部分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增加硬盘数量来解决,当芯片因病毒问题导致无法运行使用时,另一侧的安全硬盘会自动导通来完成信息存储任务。在硬件安装前要进行基础的安全监测,如果发现可使用内存与标记的内存存在差异时,要针对存储部分进行清理,要考虑是否是因病毒存在造成内部减小。针对电磁波泄漏个人信息的问题,可以采用屏蔽技术来解决,屏蔽后黑客不能再继续搜索到电磁波信号,这样的运行使用环境下,工作人员也能更高效的完成计算机维护任务,也不会因入侵问题造成内部资料泄漏或者损坏。要定期对硬盘运行安全进行检测,发现有硬盘损坏要及时替换,确保运行使用阶段备用硬盘处于安全状态下。 2计算机软件上的网络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2.1计算机软件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软件上的信息泄露问题比较严重,也是造成计算机安全问题的主要体现。由于计算机在使用中接触到的软件、视频、网站和文档的机会较多,一些恶性病毒和木马等就会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进行入侵,造成信息资料的破坏。例如,计算机没有进行完善的安全防火墙和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时,一些顽固性的病毒和木马就会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恶意的篡改,造成信息资料的流失,重要文档资料的篡改和破坏等。在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引起的。在一些钓鱼网站中,不法人员通过网站注册、链接点击等,对使用者的计算机进行个人信息的采集,得到相关资料后,还会伪造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等行为。另外,在一些机密企业中,还存在计算机窃听和黑客入侵等问题,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和高端的技术操作完成,相关单位要做好信息安全的维护。 2.2具体的防御措施。 计算机设备连接网络后要对自身系统进行加密处理,解决漏洞问题后受病毒入侵的可能性也会减小。信息传递是最容易感染病毒的环节,可以采用加密技术来保障传递的安全性,接收方需要密钥才能够解开文件进行查阅,黑客不了解密码自然也很难破解。加密文件传输需要更多的时间,并且处理过程的难度也比较大,应用在小数量的信息传递加密中有很好的效果,如果需要传输的信息资料较多,此类技术并不适用。针对这一现象,在信息传输期间会采用部分加密的形式来进行,仅仅针对传输部分的文件来加密,节省了大量系统分析运算的时间,并且安全程度不会因此而降低。传输设备与被传输设备仅仅在部分文件上达成一致,系统内的其他资料仍然采用不共享的方法来加密。能够解决计算机之间病毒相互传输感染的问题。在一些机密的企业和个人电脑中,进行加密处理,预防计算机软件的信息泄露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达到进一步的安全性保障,可以通过认证技术进行防御。所谓认证技术就是对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进行双重的保护措施。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缺失的情况。这种认证技术的类型有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其中数字签名也就是电子签名,即在文本中自动生成一个散列值,再以私钥的方式对散列值进行加密处理,最后将这个数字签名发送给接收方;报文的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散列值,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这两个散列值相同,那么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 结束语 计算机的应用是以技术为前提的,相应的,在安全问题的预防对策中,也应从技术方面进行探讨。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引起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对电磁波辐射和软件网络引起的信息安全进行重点研究,加强电磁屏蔽技术和密钥加密技术的运用,在生活和生产中宣传计算机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的技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施。 作者:梁鑫 单位:北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保障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基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的诞生与应用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促进社会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注入了动力,同时还为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开放性与共享性特点下,致使计算机安全问题随之凸显,并严重威胁到了信息的安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安全面临的常见问题,其次为如何实现对计算机安全威胁隐患问题的有效防御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与管理;对策;探讨 当前,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中,成为了社会生产与人们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安全隐患问题随之暴露在使用者面前。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黑客的攻击以及硬件系统出现运行故障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使得相应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对于使用者甚至国家而言,信息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将直接给其带来严重的影响与损失。因此,这就需要针对计算机所存在的安全问题来实现相应防御对策的落实。 1计算机安全面临的常见问题分析 1.1在硬件上 在计算机硬件上,常见的安全问题有3个方面。第一,芯片陷阱。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一般需要以联网的方式来实现相应使用功能的提供,而基于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硬件系统则就会因网络开放环境而受到木马病毒的入侵与黑客的攻击。当芯片存在漏洞时,如果不做联网处理,虽然无法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抵御,但是能够为相应使用者提供基本的功能需求,但是如果进行联网,对于黑客而言,则就能够根据芯片漏洞来入侵到计算机数据库之中,同时也给病毒木马的入侵提供了途径,此时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且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也难以得到保障。第二,电磁泄露。这是黑客攻击计算机系统、盗取用户信息的另一途径,对于黑客而言,其能够通过对计算机电磁传输信号的定位来截取信号,并通过对传输程序的破译或者重新编写来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盗取、破坏数据信息的目的。而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与管理人员而言,通常对该项问题给予的重视程度不足,进而致使相应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而给计算机的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第三,硬件系统发生故障问题。一般情况下,当计算机系统受到病毒入侵以及黑客攻击时,首先被破坏的是软件系统,而基于病毒本身具有的传染性,其扩展范围的不断增加致使硬件系统的运行因此而受到影响,尤其是当计算机硬件本身就存在漏洞,则会因这一问题而直接致使硬件所存储的信息遭受到影响,轻则会致使计算机运行变缓,重则会导致硬件故障发生而造成计算机设备无法运行,硬件存储信息因此而丢失。同时,在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问题时,通常修复难度较大,而且及时能够修复也会影响到计算机运行的能力以及使用功能的发挥。 1.2在软件上 第一,非法窃听并盗取信息。当计算机软件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隐患时,在实际传输信息的过程中,黑客则能够借助这一漏洞来实现对信息的窃听与盗取,这不仅使得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受到了威胁,同时,黑客这一攻击行为下也会影响到系统本身运行的可靠性,进而给使用者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损失。第二,病毒的入侵与网络钓鱼。网络病毒的入侵行为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而言威胁极大,且病毒具备的传染性,加上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病毒种类也随之不断增加,一旦入侵到软件系统中,将直接威胁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而网络钓鱼指的是一些黑客等怀有不良企图之人,以情色网站等为媒介来诱惑网页浏览者点击或者下载等,进而来获取计算机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内容,甚至还会给使用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三,身份伪装与垃圾邮件。首先,身份伪装,此种行为主要是一些不良企图之人以非法的技术手段来进行身份的伪装,作为合法用户来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而达成自身的目的。在侵入系统后,其不仅能够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料与用户信息等,同时还能够对信息进行篡改以及删除等,进而直接威胁到信息的安全。其次,垃圾邮件,垃圾邮件的传播也会通过占用网络磁盘空间等方式影响到系统的运行速度,对于收件人而言,也侵犯其个人隐私。 2针对计算机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落实完善防御措施的对策 2.1加固技术 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通过对文件进行加固处理后,能够为提高文件的安全性奠定基础。在实际落实这一技术的过程中,可在使用期间对端口进行连接来实现,同时通过对硬件进行加固处理后,能够在明确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发生安全故障隐患的部位来提升防护性能。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线路老化问题的发生会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所以,需要加强线路维护,确保计算机硬件设备具备良好的运行环境,强化安全管理力度。 2.2加密与认证技术 第一,加密技术。通过加密技术的应用,能够以防火墙等的设置来实现对计算机木马病毒的有效抵御,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相应使用者可通过登录账号密码的设置来限制使用权限,同时要提高密码的安全等级,并经常更换,以避免被轻易破解与盗用,确保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第二,认证技术。以认证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在进行数据访问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访问行为并加以阻止,避免使用者因非法与不安全访问行为而给计算机系统带来安全威胁隐患。一般是以相应控件的安装来实现认证功能的。电子签名以及数字证书的应用能够为实现对对方身份的确认提供保障,进而保障信息的安全可靠性。 2.3垃圾邮件的禁止以及病毒木马的防御 针对垃圾邮件,为了避免垃圾邮件发送到自己的邮箱中,就需要提高使用者自身的安全意识,在上网浏览信息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填写个人的信息,同时实现垃圾邮件过滤设置,并避免使用自动回复功能。对于一些陌生且可疑性较大的邮件不要轻易打开,以避免其中所包含的病毒等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同时要实现相应病毒木马查杀软件的安装,实现对软件的定期检测以及时查杀病毒与木马,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2.4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建立相应安全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在运行的过程中极为容易受到病毒的入侵以及恶意攻击,进而使得信息安全隐患问题加剧。因此,要想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首先就需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理念,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以相应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来确保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有效管理,强化对系统运行健康状态的防护力度,从计算机软硬件2方面着手来实现对计算机安全问题的有效防御。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针对当前计算机软硬件面临的安全隐患问题,就需要实现相应防御措施的完善落实。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以加固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安装病毒木马查杀软件并规避垃圾邮件,同时强化安全防护意识,针对计算机安全隐患问题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为确保计算机实现安全可靠运行提供相应的基础。 作者:李强 陈琳 陈武 单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浅谈 【摘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普及,在计算机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就会使得计算机系统面临崩溃的威胁,使得计算机系统内重要的信息被窃取,造成巨大的损失。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必须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才能有效地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本文就计算机安全技术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 1前言 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然而在计算机普及的同时,计算机安全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隐患,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计算机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了计算机用户的利益,为了保障用户的利益,保证计算机安全,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加大安全技术的应用,避免计算机受到恶意攻击。 2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重要性 计算机作为一种设备,它最突出的功能就是存储功能,而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各种数据,极大了方便了人们的需要。然而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各种恶意攻击,如计算机病毒、非法访问等,一旦计算机受到恶意攻击,就会造成计算机系统崩溃,使得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影响到计算机用户的利益。近年来,各种网络犯罪行为也在不断发生,计算机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计算机安全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运行的保障,常见的计算机安全技术就有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身份认证技术、加密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为了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人们就应当认识到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进而避免计算机遭受到恶意攻击和破坏,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1]。 3计算机完全技术 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普及,有效地满足了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安全作为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加大计算机安全问题的研究是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更好地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就必须重视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以技术为依托,来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 3.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它是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计算机网络中,在网络边界上建立相应的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挡来自外部的网络入侵。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网络具有开放性,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计算机很容易遭受到非法访问,如果计算机系统缺乏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就很容易遭受到攻击。而防火墙技术的出现,在Internet和内部网络之间设一个防火墙,当计算机遭受到非法访问时,防火墙可以自动的进行拦截,进而阻挡该访问,确保计算机的安全性。 3.2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就是给计算机用户一个特定的身份,用户通过输入相关信息,得到系统认可后方可进行计算机操作一种安全措施。就目前来看,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匿名ID访问网络系统,如果用户稍微不注意,这些行为就会进入到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中,进而肆意的盗取用户计算机系统中有用的信息,损害用户的利益。而身份认证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安全技术,通过对用户拟定数字身份,如动态口令、指纹、智能卡等,当用户在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时,通过输入相对应的身份指令,才可以进行网络操作,当有人非法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时,系统就会自动阻止非法访问和操作,进而确保用户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2]。 3.3加密技术 计算机作为一种设备,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频率也越来越大,如数据的存储,网上交易等,然而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时候,很容易受到黑客攻击,泄露重要的信息,造成财产损失。而加密技术作为一种安全防护技术,当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对传输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将明文转换成密文,进而提高数据的机密性,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 3.4杀毒软件 针对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缺乏有效的杀毒软件,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没有杀毒软件,计算机病毒就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肆意蔓延和破坏,影响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1]。杀毒软件是针对计算机病毒而设计的一款有效安全软件。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安装杀毒软件,如当有病毒入侵计算机网络系统时,杀毒软件可以拦截病毒,并给用户发出警示,同时杀毒软件还可自行的杀毒,将计算机病毒扼杀在摇篮里,从而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3]。 3.5跟踪技术 网络跟踪技术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利用网络跟踪技术,可以确定追踪对象的位置。同时,网络跟踪提供对与托管应用程序生成的方法调用和网络通信量有关的信息的访问。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在启用网络跟踪前,必须选择用于跟踪输出的目标,并将网络跟踪配置设置添加到应用程序或计算机配置文件中,当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安全攻击是,系统就会根据已经设置好的追踪目标进行实时追踪并锁定目标,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3.6自动扫描技术 自动扫描技术就是利用扫描设备对TCP/IP各种服务的端口进行检测,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通过自动扫描技术,可以在胶圈时间内查处现存的安全问题,并将这些安全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并以统计的格式输出,便于参考和分析。在计算机中应用自动扫描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避免安全漏洞的存在。 4结语 在计算机普及的同时,计算机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计算机安全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计算机安全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运行的保障,为了更好地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技术为依托,不断深化和研究,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作者:张泰柱 单位:邵阳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学习中应用计算机,而计算机安全一直都是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国科研人员对日益复杂的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研发出数据加密技术,这是目前保证计算机安全最为先进的技术。笔者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阐述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数据加密技术;计算机安全;实际应用 计算机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转变思想观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享受其带来的福利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目前,我国计算机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提高计算机安全技术已刻不容缓。如何在现有的计算机安全技术水平下增强保密性能,以保护计算机的安全,成为当前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难题。 1影响计算机安全的因素 1.1操作系统 目前,我国大多数计算机使用者都安装了微软的windows系统,它已成为黑客攻克的主要目标。随着人们对计算机要求的增多,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漏洞也逐渐曝光,成为目前计算机安全的最大威胁。一旦黑客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植入病毒,就能直接掌控整台计算机,如果遇到别有用心的黑客,或许会通过计算机获取用户的银行卡密码或其他重要密码,从而获取经济利益。windows操作系统是一个涉及汇编、反汇编等多项内容的庞大系统,无论技术水平多高都难免会存在一些技术漏洞,即便该操作系统的安全隐患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但并不代表计算机是安全的。 1.2互联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逐渐普及,目前许多个人、家庭以及事业单位等多个主体都拥有计算机,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等。互联网在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许多计算机安全隐患都是通过互联网这种途径被无形放大的。如果互联网的协议出现漏洞,黑客很容易通过这些漏洞将病毒或木马跟随正常文件植入到计算机当中,用户一旦触发就会使计算机被病毒感染,给计算机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1.3数据仓库系统 一方面,我国许多单位和企业在存储信息时都会使用到数据仓库系统,而它本身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如果SQL存在漏洞,黑客就会通过漏洞找到数据库的位置并复制数据库的数据,给我国单位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如果电商网站平台对数据仓库系统没有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没有对账号信息进行加密,数据仓库系统的信息就会泄露,给用户的使用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2数据加密技术概述 2.1数据加密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现在,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并开始寻找提高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径。信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计算机领域中的信息主要是由各种各样的数据构成,即在计算机领域中保护信息安全的核心任务就是保护数据安全。就目前计算机发展的情况来看,数据安全出现问题主要是下述几种情况。第一,数据被窃取。数据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加密处理,黑客可以在途中截获数据信息;第二,数据被篡改。网络环境是开放的,如果不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黑客在获取数据信息后就可以随意篡改;第三,假冒授权用户。黑客利用一定的手段获取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修改,在修改完成以后就可以冒用用户身份进入到系统中;第四种,数据信息被恶意破坏。一些非法用户在进入到系统以后会随意破坏数据信息,从而使其变得不完整。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效果最好的一种就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如果对数据信息进行了加密处理,黑客在获取数据信息以后是无法打开的,从而无法对数据信息进行编辑。因此,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必须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这样才能防止数据信息泄露。 2.2数据加密技术的基本概念 简而言之,,数据加密技术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普通的明文变成密文,这样在没有密钥的情况下,人们是无法获取数据信息的。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称加密技术,另一种是非对称加密技术。现在出现的算法比较多,无法准确判断数据加密过程中采用的标准好坏,但是只要能起到加密处理的作用就可以将其称之为一个好的标准。数据加密的原理比较简单,就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将明文变换为密文,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加密。发送方先要对明文进行加密处理使之成为密文,并将其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在接收到密文以后要使用密钥才能将密文转化为明文。 2.3数据加密的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加密方法,一种是对称密钥加密,即在整个过程中采用的密钥不会发生变化,所有人均使用同一个密钥,该密钥既可以进行加密处理,也可以进行解密处理。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不可以将密钥公开。该种加密技术比较简单,在使用过程中运算的速度比较快,但是密钥的保密工作比较难做,随着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多,密钥的保密性会越来越差,从而会影响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另一种是非对称密钥加密,该种加密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对称密钥加密方法存在的问题。所谓的非对称密钥加密方法就是指在加密处理的过程中采用公开密钥,所有人都可以获得,不存在保密性问题,但在密文解密的过程中采用的却是私有密钥,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3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3.1数据加密技术 如上文所述,所谓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加密算法将大家都知道的明文通过密钥转化成密文的技术,黑客无法对这些加密数据进行破解,从而达到保护计算机安全的目的。目前,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链路层加密、节点加密以及端对端的加密。目前我国应用该项加密技术最为广泛的是电子网银行业,使用的加密技术也最为先进,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从客户端到服务端都实现了层层加密,即便黑客窃取到了数据,也无法将加密的数据破译出来。为了充分保障电子银行数据的安全,目前各大银行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与网络交换设备协同防御的方式,真正实现了数据加密。 3.2数据加密技术密钥 密钥是数据加密技术的核心,加密算法可以固定,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多个密钥,从而形成不同的秘文,对数据进行层层加密。我国密钥主要分为两种:私人密钥和公共密钥。两种方式相比,私人密钥安全性更高,但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满足目的不同的需要,这时就会使用到公共密钥。为了充分发挥两种密钥方式的优势,现我国主要采取公共密钥和私人密钥相结合的方式,在私人密钥的外层包裹一层公共密钥,一旦私人密钥在数据传输时被解密或泄露,公共密钥会进行相应的补救,从而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 3.3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 目前,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在电子银行系统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实际上核实过程相当于加解密的过程。与数据加密技术密钥相对应,我国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基于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二是基于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与密钥应用方式类似,目前主要采取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与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相结合的方式,如果用户在使用私人密钥后仍担心信息被解密或泄漏,可以在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外层包裹一层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两种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的安全性,保证了计算机的安全。 4结语 数据加密技术只能暂时延缓计算机被黑客攻克的时间,不能从根本上阻止黑客获取计算机信息。如果计算机操作系统仍然存在诸多漏洞,黑客就可以通过技术解密获取密文后的明文。要想真正实现计算机的安全,就要从影响计算机安全的多种因素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用户也要做到绿色上网、安全上网,并及时对计算机进行维护杀毒,通过多方努力真正实现计算机的安全运行。 作者:韩从梅 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现状及防御对策 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下,计算机技术涉及的领域和行业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当前时展的一种重要保证,现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计算机。但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的发展,一些安全性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针对了目前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面临防御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已不再只是时展的一种象征,更多的成为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种必需品,购置计算机产品的人数都在逐年的上升,这也说明人们搜集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但随着人们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计算机安全问题越来越明朗化,如果没有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会造成计算机内部文件丧失,很容易让将计算机用户的隐私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的账户安全。所以,做好计算机安全防御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运用防御技术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更加的多元化,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真正的实现了人与人沟通的自由。人们可以在相隔千里互见不着面的情况下嘘寒问暖,可以运用微信、qq等其他通讯软件向对方发送文字信息,运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这也说明计算机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功能多,操作简便等特征。但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安全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计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就为显著,硬件问题比较好解决,只要更换一些计算机的设备,但软件问题却比较刺手,软件的安全问题不仅会阻碍计算机正常的运行,还会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2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分析 2.1芯片陷阱 计算机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其运行的主要依据是芯片,芯片虽然体积与占存空间较小,但其储存的信息量非常的强大,功能较多[1]。在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可以接受外界病毒的指领,这也给计算机用户的使用埋下安全的隐患。一些黑客会在用户用无限代码激活指领后,盗取用户计算机内部的文件和相关的账户信息。 2.2窃听 在计算机结构中,软件设备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要保持正常的运行离不开这些软件设备,而且在信息传递中,软件设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软件设备出现问题,计算机内的重要信息会被第三方窃听,很容易造成计算机数据全部流失。从企业的角度分析,软件设备出现安全性的问题,不仅会将企业内部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流露出去,还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病毒 阻碍电脑正常运行一部分的因素是源于病毒,加上电脑病毒具有可以直接复制的特征,给电脑或多台电脑的用户的账户安全带来极大地威胁。另外,由于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些病毒还可以不用人操作,自动地将电脑中的文件信息进行篡改或删除。 3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防御对策 3.1加固技术 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设置加固技术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加固技术的形式较为多样化,如密封加固、温度环境、防腐加固等。在加固类型中,防腐蚀加固不仅是如今一种新型的加固技术,还是运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运用防腐蚀加固可以对计算机硬盘结果和芯片进行屏蔽,保障芯片不受到外界病毒的指领,进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硬件设备受到严重地损坏。计算机技术人员在将加固技术运用到计算机硬件设备中,确保了计算机用户保存的文档和数据不受到影响。 3.2加密技术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加固技术,加密技术也是一种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技术类型。为了防止不法人员篡改或删除计算机内部重要的文件信息,很多计算机用户会运用到加密技术。加密技术从整个可以分文两个方面:(1)对称加密处理,也是私钥加密。对称加密处理主要是信息的收发双方都可以共同使用一个密钥对一些重要文件进行加密或解密。由于其加密和加密的速度较快,在小批量的数据处理中属于常用的一种加密方法。(2)非对称加密,也被称为公钥加密,这种加密方式与对称加密相对于复杂,且步骤较多,但由于安全性高,是目前很多企业、单位运营过程中常采用的一种加密手段。非对称加密是由乙方用公钥来,另外一方用私钥来保存。信息交换的过程是:甲方在完成文件或数据的保存后,会专门设置一对密钥,并将其中的一把交于乙方使用,公钥主要是企业或单位在进行其它交易时公开使用,得到公钥的一方在使用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后,需还回甲方。甲方再用自己保存的私钥对加密信息进行解密。 3.3认证技术 认证技术主要是通过电子技术,向接受者证明发送者身份的一种技术,认证技术还可以辨识文件的完整性。对于计算机内保存的文件,可以立即辨识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有篡改或非法存储[2]。认证技术主要归分为两类(1)数字签名,有被称作电子签名,主要是发送者利用数字签名来获得接送者认可的一种形式。(2)数字证书,是将教育各方的身份信息一一的标识出来,进一步提高出验证各种身份的方法,让电脑用户可以使用这种验证的方法对对方身份进行有效的识别。从计算机用户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安全可靠的方法向相关部门提交资金的公钥,进而达到获取证书的目的,赋予用户具备公开此项证书和合法权益。对于需要使用用户公钥的人,都可以获取这项证书,并且通过相关合法协议签订,进而提高了公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结语 总之,要确保计算机正常的运行,计算机用户的账户安全和文件数据的完整性,可以运用加固技术对计算机硬盘结果和芯片进行屏蔽,保障芯片不受到外界病毒的指领,避免硬件设备受到严重地损坏,还可以运用认证技术,确保用户不受到没有必要额感染,保障患者用户信息安全的通俗,也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性。 作者:孙莎莎 单位:河南省商务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及防御对策 摘要:计算机的应用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如果没有计算机就会造成经济和技术的脱节。但是,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已给人们制造了一些麻烦,信息泄露等计算机安全问题值得我们的注意,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来说,信息资源安全才有利于未来的建设。文章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安全问题和防御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强调了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对策;软件和硬件 计算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企业的管理中还是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中,计算机软件都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在人们的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也是无处不在。但是,计算机由于其开放性的特点,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安全建设带来困扰,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性建设问题。 1计算机的硬件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 1.1芯片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是由芯片、主机、显卡等硬件组成的。目前,市场上的计算机品牌较多,国外的计算机技术和高科技水平比较先进,在我国的一些高端人才和企业中,使用进口计算机的群体较多。在计算机硬件中,如在芯片的使用中就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在芯片等硬件设施中,国外一些技术人员植入了较多的病毒和指令,能够入侵使用者的电脑程序,造成个人资料、企业信息、甚至是国家的建设信息泄漏,甚至由于其携带的病毒,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另外,在一些网卡和显卡中同样会携带木马。一些电脑爱好者,喜欢自己购买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如果没有到有保障的场所购买,很容易造成计算机硬件的信息安全问题,一些干扰程序通过激活后,会给计算机带来严重的后果,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安全使用。 1.2计算机电磁波信息泄露问题 计算机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辐射,这种电磁波的辐射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储存。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尖技术人才对于计算机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得十分透彻,在市场环境中,相应的预防措施还不能赶超计算机信息剽窃人员的相关技术。通过相关设备的使用,剽窃者通过电磁波的频率就能够对计算机的信息进行复原。另外,与计算机连接的设备愈多,其电磁波的辐射能力愈强,愈容易被人接受和剽取。除了无形的电磁波能造成计算机信息的泄漏外,还会通过计算机连接的电源线和网线造成安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在信息的传递中,都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的,电线和网线中都有电磁信号的传播。 1.3具体的解决措施 在解决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问题中,相关工作者要对芯片等硬件部件和电磁波辐射两个方面进行预防。在硬件的防御对策中,相关人员可以进行备份贮存。例如可以使用双硬盘与计算机进行连接,当一个贮存硬盘发生程序故障时,可以及时断开,另一个硬盘还可以持续工作,在不延误工作执行的过程中,完成信息资料的保护。在电磁波的辐射问题上,相关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屏蔽设备的连接,减少电磁波的扩散,并可以进行电磁波干扰技术的实施,干扰剽窃者的接收情况,致使信息资料无法复原。 2计算机软件上的网络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2.1计算机软件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软件上的信息泄露问题比较严重,也是造成计算机安全问题的主要体现。由于计算机在使用中接触到的软件、视频、网站和文档的机会较多,一些恶性病毒和木马等就会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进行入侵,造成信息资料的破坏。例如,计算机没有进行完善的安全防火墙和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时,一些顽固性的病毒和木马就会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恶意的篡改,造成信息资料的流失,重要文档资料的篡改和破坏等。在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引起的。在一些钓鱼网站中,不法人员通过网站注册、链接点击等,对使用者的计算机进行个人信息的采集,得到相关资料后,还会伪造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等行为。另外,在一些机密企业中,还存在计算机窃听和黑客入侵等问题,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和高端的技术操作完成,相关单位要做好信息安全的维护。 2.2具体的防御措施 加密处理是实现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对称加密处理,即私钥加密,是信息的收发双方都使用同一个密钥去加密文件和解密文件。其主要的优势就是加密和解密的速度快捷,但是这适合小批量的数据处理。其二,就是非对称加密,又被称作公钥加密,基于此种加密措施处理的加密和解密,一方用公钥来,另外一方用私钥来保存。信息交换的过程是:甲方生成一对密钥并将其中的一把作为公钥向其他交易方公开,得到该公钥的乙方使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后再发送给甲方,甲方再用自己保存的私钥对加密信息进行解密。在一些机密的企业和个人电脑中,进行加密处理,预防计算机软件的信息泄露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达到进一步的安全性保障,可以通过认证技术进行防御。所谓认证技术就是对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进行双重的保护措施。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缺失的情况。这种认证技术的类型有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其中数字签名也就是电子签名,即在文本中自动生成一个散列值,再以私钥的方式对散列值进行加密处理,最后将这个数字签名发送给接收方;报文的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散列值,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这两个散列值相同,那么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 3结语 计算机的应用是以技术为前提的,相应的,在安全问题的预防对策中,也应从技术方面进行探讨。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引起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对电磁波辐射和软件网络引起的信息安全进行重点研究,加强电磁屏蔽技术和密钥加密技术的运用,在生活和生产中宣传计算机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的技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施。 作者:卜伶俐 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0引言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在网络管理控制等技术措施的保证下,实现的网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使用性,保证计算机不会因为自身的偶然因素或是外部的恶意因素的破坏而造成信息的泄露和更改等情况。计算机网络安全不仅指的是计算机的系统设备以及相关设施的物理属性得到保护,还指的是计算机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等逻辑属性的安全。 1计算机安全面临的问题 1.1网络的脆弱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与国际性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互联网的特点也给计算机网络得安全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1)开放性 计算机网络是面向全球亿万用户的,它的开放性给计算机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因为全球的用户都可以直接使用计算机,这就使得计算机面临的威胁是来自全球各地的。这种威胁包括对网络通信协议造成的冲击、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漏洞实施的攻击等方面。 (2)国际性 计算机网络连接着全球的用户,它是没有国界的,国际的通用性意味着它不仅会受到本国黑客的攻击,同时其他国家的黑客也会对本国的计算机网络造成巨大威胁。同时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也是无国界的,一个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存在病毒的话,可能会给世界各国的网络都带来病毒的威胁。 (3)自由性 计算机一般对使用者的技术和素质没有明确的要求,这就表明计算机的使用权的自由的,各种层次、各种需求的用户都可以自由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和获取各类信息。无论是那些健康的安全的信息,或是对计算机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的不安全信息用户都可以自由的获取和共享。 1.2操作系统的缺陷 操作系统是保证运用系统正常运行的支撑软件,同时它起着管理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功能,然而操作系统自身的缺陷也使得计算机安全面临一定的威胁。 (1)结构体系的缺陷 操作系统的管理功能包括自身内存的管理、CPU的管理以及系统外设的管理,这些管理系统又同时包括很多模块和程序,如果这些程序出现问题,比如内存管理遭遇故障,外部网络接入的是有问题的模块,就可能使得计算机程序崩溃。因此,黑客常常针对存在问题的管理程序进攻,以此实现电脑的瘫痪来完成自己的攻击任务。 (2)文件传输存在的不安全隐患 操作系统支持通过网络加载安装程序,也支持用户通过网络共享文件,就单说网络的文件传输功能就存在很大隐患。比如,FTP安装程序的时候还会附带一些可运行的文件,但这些文件可能蕴含某些不安全的隐患,导致在电脑运行时被这些文件所携带的病毒侵入,毁坏或是窃取电脑储存的文件和资料,严重的还会造成整个电脑程序崩溃,给用户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 (3)可创建进程的功能 支持进程的远程创建和激活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一定便利,不过这一功能的存在也使得计算机操作系统出现一些不安全隐患。比如远程服务器可以通过远程创建或是激活用户给计算机传播一些病毒软件或是间谍程序,让计算机的安全系统崩溃。由于间谍程序一般会附加在合法用户上,计算机不易察觉,当间谍软件或黑客已经破坏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时计算机才会采取一定措施,然而这时已经为时已晚。 1.3数据库存储的内容存在的问题 数据库存储着大量的信息,它包括计算机联网以后可看到的所有信息内容,所以一般的数据库存储必须同时具备安全存储、科学管理以及合理利用等特性,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少有计算机能够同时具备这些功能,计算机存储的安全性常常得不到保证。计算机经常会出现一些非法用户绕过安全内核窃取计算机数据库存储数据的情况,还有授权用户进行超出访问权限的更改活动,这些情况的出现给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造成了一定损害。 1.4防火墙的脆弱性 防火墙是设置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专用网和公共网之间,由软件和硬件组合而成,保证计算机安全性的保护屏障。它的存在对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但防火墙自身的脆弱性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绝对安全,防火墙只能保护计算机免于受一种攻击的威胁,对于计算机内部的威胁和病毒的侵犯却无法防范。如果内部人员和外来危害联合起来对抗计算机的话,防火墙是抵抗不住的。如果防火墙不断的受到攻击的话,它自身的防御功能也会下降,甚至会连一些能检测到的攻击都防御不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得同时,破解防火墙的技术也在发展,这给防火墙的防御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计算机安全的防御对策 2.1技术层面的对策 (1)建立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全面的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制度保障。成立一个相对专业的管理团队,定期组织一些培训和评估测试对管理团队成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做好严格控制。同时对重要部门和信息做好定期的查毒和备份工作,为计算机安全提供技术层面的保障。 (2)应用密码安全技术 应用密码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高级技术,密码技术的应用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应用密码安全技术的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设置对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还可以在基础密码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革新,增加密码解锁的复杂性和安全性,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证。 (3)提高网络的反病毒技术水平 计算机一般都安装有病毒防火墙,定期对防火墙内的病毒进行更新,提高防火墙的病毒防御能力;定期对防火墙查杀的病毒要进行过滤,为了网络运行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用户定期的检测计算机内文件的安全性也是十分必要的;防病毒卡的使用可以确保访问权限设置的安全性,没有经过服务器的允许一些文件是不可以运行的,这样也避免了远程客户端控制计算机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2.2管理层面的对策 计算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相应管理措施的执行也是具有一定效力的,将这两者有力的结合起来能够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提高最大程度的保证。同时,提高计算机用户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也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必要前提。应该加强对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教育,包括对计算机安全法、犯罪法、保密法以及数据保护法的普及,让用户明确意识到使用计算机应该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这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用户个人计算机使用环境的安全性。对计算机使用原则的了解也能够激起用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和防范不安全事故的意识。成立专门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技术。定期的病毒查杀和系统修护也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人员应该具备超强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必要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管理人员应该贯彻落实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给计算机的运行和网络的使用提供法律支持。2.3物理安全层面的对策 (1)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 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环境是否符合运行要求也是影响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湿度、振动和冲击以及电气干扰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环境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条件的数据出现一点偏差,都会对计算机的运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要对计算机系统的环境做一个明确的规定,每一个环境条件都必须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2)机房场地的选择 机房场地的选择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会造成影响。机房一定要设置在外部环境安全和地质稳定的场所,在此基础上在考虑抗磁干扰性、振动源和噪声源的属性等,要特别注意机房不能选择在建筑物的高层以及用水设备的周围,以免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3)机房的安全防护 机房安全防护是电脑物理安全防护层面的重要手段,机房安全防护主要是应对可能出现的物理灾害、未授权的个人或团体蓄意破坏网络信息以及重要数据的泄露或损害等安全隐患。首先要加强身份验证制度的执行力度,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其次,要对访问用户的活动范围严格限制,规定用户的安全活动范围;再者,设置计算机系统需要多添加几层安全防护圈,增强计算机程序抵御病毒入侵的能力;最后,在机房周围建筑物的构造上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机房提供物理保护。 3结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御工作是一项集技术、管理、制度以及设施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再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国际性、安全性、自由性的特性,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着较大的威胁。因此,计算机的安全防御技术必须依靠国际的通力合作来共同应对。希望社会群体好专家学者能够关注这一课题,为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使用环境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任继涛 单位: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逐渐的广泛,从而更好的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给我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像漏洞、病毒的存在,不仅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同时也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本文就计算机安全技术,结合安全的指标和安全防护的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希望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 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增加,主要来自人员的操作、系统的漏洞、病毒的存在以及防火墙设计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计算机的信息不被保密和完整;对此合理的利用防火墙、加密技术、密钥技术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等,从而更好的保证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应用,保证社会群众的财产利益不受侵犯。 一、计算机安全的标准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标准主要是指信息的完整性,尤其是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传输的速度、质量以及完整都应该不被延迟和破坏;其次是信息必须是可用的,同时用户在使用信息时,必须是进过授权且保密的;而用户在使用信息时,该信息都是由授权机构及时进行操控的。最后当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的情况下,会为网络事故提供一系列的依据;对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1、操作系统。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研发,以及技术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对于系统操作的安全却忽视,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和系统漏洞,从而直接影响计算机信息的安全。但是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加,也相继的设计出了防火墙等安全程序,但是由于影响操作系统的安全因素有很多,一但安全防护程序自身存在漏洞,导致其不能发挥很好的安全防护作用。 2、病毒。 网络病毒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程序中,编制特殊的指令;这个指令不仅会破坏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库,同时也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复制。而目前长常见的指令,主要是指一系列的非法入侵的代码,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漏洞进行攻击,但是这些病毒常常是隐蔽不被发现,且传播快速快破坏程度大,一旦结合黑客技术,对于计算机会起到控制和破坏的作用。 3、操作问题。 虽然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手必备的上网工具,但是对于计算机技术灵活操作的用户却非常得少,一旦用户的失误操作,会造成很大的安全威胁;加上用户对于防护技术应用的意识缺乏,导致计算机很容易受到病毒或是木马的侵害,直接威胁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置于外部与内部网络之间的网络安全体系,防火墙的安装,可以有效的检查数据包,并根据自身检查的结果,有效的提醒用户及时的进行过滤和清理,给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加以保护。 2、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的研发,对电子商务以及网络信息交易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而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与非对称两种,其中对称加密技术,主要是指基于口令,将加密与解密运算提供想相同的密钥;而非对称加密技术,也是以口令为基础,但是加密与解密预算所使用的密钥不同,同时解密密钥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而其他人是不知道的。 3、智能卡技术。 挂技术与密钥技术相似,同时也是基于密钥方式的一种按群操作程序;该用户的智能卡被赋予了指定的口令之后,当用户使用该只能卡时,输入的口令与网络服务器上的密码相同,从而用户在利用网络技术时,对以用户的信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此技术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数据加密技术并不能适合于所有的服务器,或是操作得系统使用。 4、生物识别技术。 其生物识别技术,起初是机械密钥的使用发展,然后是数字密钥的应用和发展,最后经过优化发展到了生物识别技术,它是利用人体独特的身体特征,在利用网络系统操作时,对于其进行身份验证;尤其是指纹识别、声音识别等身体特征验证,是有效的通过外设,获得身体体征的数字图像,然后再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当用户进行系统操作时,就会对于信息以及数据库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已经从指纹发展到了视网膜、骨架等身份识别技术,从而更好的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安全性。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分析,发现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防护,主要是对于病毒、木马、漏洞以及黑客技术的预防,对此结合计算机网络完全的标准,合理的利用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智能卡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与此同时,最主要的还是要有效的提升计算机用户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通过灵活的应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正确操作计算机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从而更好的保证自身的财产利益不受到侵害。 作者:倪鑫 单位:天津国土资源测绘和房屋测量中心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最就是信息的产生、处理和变换越来越频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进发展,电子商务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电子商务中的交易行为大多数都是在网上完成的,因此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影响趸易双方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何有效地保护电子商务的安全,是电子商务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信息;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应用 0引言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物方式和生活模式,但是安全问题仍是电子商务的关键问题,制约着人们的网上交易,因此,保证交易信息的安全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所在。 1概述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国网络营销网"Tinlu相关文章指出,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或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onsumer)两种。伴随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影响其成败的一个关健因素。从电子商务系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商务交易安全性出发,本文结合分析了当前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问题,介绍利用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法。 2电子商务网络的安全隐患 2.1操作系统没有相关的安全配置 只有对操作系统进行相关和严格的安全配置,才能提高其安全程度,如果操作系统缺省安装,可能会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 2.2CGI程序没有进行代码审计 如果网站或者是软件的CGI程序存在严重的问题,就会出现冒用他人的账号信息网上购物的情况,导致比较严重的经济后果。 2.3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的案件时常发生,黑客可以利用网页存在的漏洞,修改网页,非法入侵别人的主机,盗取别人的信息,黑客攻击严重威胁了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2.4病毒攻击 病毒是一段传染性的程序,能够破坏计算机系统,病毒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速度很快,入侵网络,破坏资源,严重威胁着电子商务的安全。 2.5身份识别 电子商务的交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易的双方互不相识,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身份伪造问题。 2.6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网站和局域网需要完善的安全制度进行保障,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并着手实施是网络安全的保障。 3电子商务交易中应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3.1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可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数字签名技术主要包括数字摘要、签名和时间戳技术。 3.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道防御设施,主要是隔离本地网络和外界,对本地网络起到保护的作用,限制他人随意进入,限制对特殊站点的访问,目前最安全的就是利用双防火墙双服务器的方式。配置防火墙安全方案,防火墙更容易集中管理且更经济。 3.3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就是交易双方知道对方真实的身份信息,这是授权和审计的必须过程,也是实现授权和审计的访问控制过程运行的前提,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4审查能力 根据系统机密和完整性的要求,数据审查的结果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审查能力是指每个经授权的用户的活动的唯一标识和监控,以便对其所使用的操作内容进行审计和跟踪。 3.5网络安全协议。 网络协议是指网络上所有设备全部的通信规则的集合,在网络的各个层次中存在着很多的协议,而网络的安全协议采用了加密技术和认证技术,七层网络模型的每一层都已经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加密协议,在这些所有的协议中,与电子商务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会话层的SSL和应用层的SET。目前,电子商务中的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和安全套阶层SSL协议,这两种安全协议被广泛应用,SET协议位于应用层,这项协议可以充分保证互联网交易支付的安全性,是为持卡消费和网上购物消费服务的,SSL协议的服务对象一般为银行对企业或者是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 3.6信息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 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中,信息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保障通信双方的信息完整性以及不可抵赖性,在电子交易的过程中,双方能够确认对方接收或者发送了某些信息,还要保证接收信息的完整性,确保这些信息没有被修改或者是替换。 3.7虚拟专用网技术 虚拟专用网技术即VPN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网络技术,它的信息传输媒介为不可靠的公用联网络,重要信息的传输主要通过附加的安全隧道以及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此项网络新兴技术的运用,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 3.8制定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制度 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指用文字的形式规定的各项安全要求,这些制度应该包括保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跟踪审计制度、数据备份制度、系统维护制度以及病毒定期清理制度等六项制度。3.9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电子商务的交易抵赖和否认问题以及对个人隐私的破坏,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的诚信问题,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我们应能加强诚信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4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商务安全问题是其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解决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能够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是电子商务能够成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然,任何一个安全技术都不会提供永远和绝对的安全,因为网络在变化,应用在变化,入侵和破坏的手段也在变化,只有技术的不断进步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 作者:闫世伟 单位:同济大学
网站制作毕业论文:惠农安居网站制作大学生参与农村自建住宅技术咨询的探索 【摘要】:为改善农村住宅舒适安全度,通过惠农安居网站制作实例,使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农村自建自宅安全性考察工作中,针对当前农村房屋结构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农民对于自建房的看法,探索由大学生参与的农村自建住宅技术咨询——惠农安居网站制作的可行性。 【关键字】:农村住宅、建筑设计、网站制作 0、引言 在粤西、粤北农村住宅建设调研中,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因此创建惠农安居网站,给农民宣传农村住宅结构以及抗灾知识,并针对农村自建住宅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由大学生参与制作惠农安居网站,搭建平台与农户进行信息交流,为农民提供相应的自建住宅技术咨询服务。以下就做具体介绍: 1、农村自建住宅的建造技术问题 1.1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 由于农村居民人口众多,且农民居住区域分布广,在农村住宅建设中,往往存在设计无图纸或者设计粗糙,仅凭业主授意,盲目从众,住宅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不合理、不符合建筑规范的要求。对于住宅的选址、住宅的结构选型以及地基基础设计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引起住宅与住宅之间距离过短而影响通风采光、结构防灾抗灾能力较低、未经应有的地质勘察就直接夯实土地直接施工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基础处理不当等问题。以上种种问题影响农村自建住宅能发挥,未能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的正常居住需求,也令农村自建住宅的安全隐患大大提升,降低住宅的居住安全性。 1.2建筑结构施工方面的问题 在当前农村地区的自建房中,建筑施工质量参差不齐,施工队伍大多是个体瓦工、木匠工等杂牌队伍拼凑而成,施工队伍技术落后,缺乏对其管理、培训,缺乏施工指导,缺乏基本的建筑施工知识,往往施工不得要领,无视规范要求。原材料不符合要求,混凝土、砌筑砂浆配合比不准,非机械搅拌,强度普遍较低,砂、石、水泥等原材料质量进场控制不严,工程中存在所用钢材非国家正规厂家生产,力学性能指标均不符合国家标准【1】。这不仅会导致自建住宅的整体性差等,而且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农村住宅往往容易发生危险,农村自建房在抗台风以及抗击其它灾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2、农村住宅不良技术问题的成因 农村自建住宅中,由于政府对农村住宅建设的监管力度偏弱,农民防雷知识淡薄,以及农村自建房法律法规政策宣传不及时,并未对农民普及建房知识,农民对农民自建住宅抗灾建设的基本常识缺乏认识,从而就会导致农村自建住宅中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问题【2】。农村住宅建筑中,对于建筑结构设计、地基基础设计及施工处理、电路排线、水管、灯具以及厨房设计规划方面,由于缺乏有效渠道寻找技术咨询,缺乏技术指导,大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再有就是在农村自建住宅中,农民还会因为资金问题,经济收入有限,对农村自建住宅的建设未投入十分充足的资金,因而并未进行详细的建筑布局就进行施工,这些都将会导致自己住宅存在不良技术问题。 除了农村居民自身原因之外,当前农村自建房监管制度也值得诟病,缺乏对自建房选址进行有效引导,未能完善农村住宅建设的申请、审批、报备等流程规范,未能有效推行农村建筑施工的职业资格和持证上岗的制度,对自建房的设计、材料进场、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等原因,也使农村住宅不良技术问题的形成。 3、大学生参与农村住宅技术咨询的优势 3.1大学生做辅助设计的技术优势 大学生利用惠农安居网站课程设计,为农户提供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服务,不仅可以无偿为农户释疑解惑,为农户提高自建房抗灾做法。由大学生辅助农民进行住宅建设,在房屋图纸、线路编排以及经济预算、材料挑选方面。都可以为农民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提高农民自建住宅的性价比【3】。另外,还可以有效提升农村住宅在建设中的抗灾水平,通过惠农安居网站,大学生不仅可以对农户开展相应的抗灾知识宣传、技术培训以及服务工作,可以引导农民科学建房,降低农村自建住宅的安全隐患。 3.2价格优势 在惠农安居网站制作中,大学生可以给农民一定自建住宅技术的同时,也可以争取农户给予一定报酬,这样使在校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且还可以将所得经费用来维持网站的长期运作。同时,由大学生参与到住宅建设技术咨询中,还可以为农民降低经济上的负担,使得农民可以通过较少的报酬就能够得到完善的住宅技术,针对自建住宅中农户感到不满意的地方,有在校大学生进行辅助设计,并且可以确保费用在农户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4、惠农安居网站的可行性 4.1农民应用互联网的能力 针对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当前社会,农民大都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可以实现对互联网的合理应用。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制作由大学生参与惠农安居网站,农户可以使用互联网进行自建房技术信息交流,对农户推广自建房抗灾做法,可以有效提升农村住宅建设抗灾能力。 4.2农民住宅创建中网络技术发挥的优势 对于由大学生参与的惠农安居网站建设中,将会采用Struts2 + Spring2 + Hibernate3 + Jsp + SQL Server2005 进行开发,网站中不仅包括农村住宅建设抗灾做法展示以及技术咨询模块,还包括对自建房政策法规、自建房选址以及户型推荐、构件尺寸和构造措施等技术的宣传,使农户可以通过网站就对自建住宅的建筑方案、结构方案以及施工方案进咨询交流。同时在农村自建住宅中,还可以通过惠农安居网站,实现对自建房技术的快速浏览,帮助广大农户解决自建房难题。制作基于大学生的惠农安居网站,将为成为宣传农村住宅建设抗灾做法的创新型网站,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户的认识水平,提升农村住宅建设的抗灾能力,还可以为在校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惠农安居网作为长期的惠农工作,可以帮助农户解决自建房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利用网络理论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宣传方式,在农户中推广自建房结构抗灾做法知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农村住宅结构中的抗灾安全弱点,在惠农安居网站中对这些弊端进行分析改进,有效改善农村自建住宅安全性,并由大学生参与进去,完善农村自建住宅中安全技术,制作惠农安居网站,使农民可以通过网站就能咨询自建住宅技术,有效提高农村自建住宅的安全水平,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网站制作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网站制作研究 摘要:电子商务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兴事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以其快捷、方便、个性化的形式给商业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极大地提高了商业活动的效率。电子商务网站作为电子商务系统运行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在商务活动运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总结了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包括网站的规划与分析、设计与开发、测试与以及推广与维护在内的制作流程进行了介绍,以期为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制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网站;商业活动;制作流程 0 引言 电子商务是指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应用方式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从而实现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1]。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活动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中,虚拟企业、虚拟银行、网络营销、网络支付、网络广告等新词汇为人们所熟知[2]。人们可以通过浏览网络商城购买各种所需用品,利用网络进行贷款结算服务,政府通过网络可以进行电子招标、政府采购等。 电子商务网站是指企业、机构或公司在Internet上建立的站点,其目的是为了宣传企业形象、产品信息、进行商务交易、提供商业服务等。电子商务网站作为电子商务系统运行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网上的“虚拟公司”或“虚拟工厂”。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规划与管理是电子商务实施运作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基础工作,网站质量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交易的进行。 1 电子商务网站基本构架 电子商务网站一般由一系列网页和具有商业功能的软件系统和后台数据库等组成,前台网页由主网页、公司介绍、产品或服务页面、新闻页面、广告宣传页面、访问者反馈页面等众多网页构成,可以接受客户的浏览、登记和注册,后台数据库可记录客户的有关资料[3]。 图1为典型的电子商务网站组成,因为电子商务网站对系统安全、运行速度、运行效率等要求颇高,因此需要提供多种接入方式,以满足访问者的要求。软件系统信息平台、信用平台、结算平台等各模块的分配满足了商品展示、购物、支付、安全防护等功能,通过前后台系统的链接实现,消费者能够及时获得企业所需展示的信息,企业也能够及时接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从而对该网站进行实时改进。数据库服务器是电子商务的基石,合理的数据库操作权限可以满足一定的数据安全要求。 目前,电子商务分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B2C)、企业之间(B2B)、消费者之间(C2C)、企业与政府之间(B2G)等。其中,B2C模式是我国最早产生的电子商务模式,即企业通过电子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新型的购物环境——网上商店。图2为天猫TMALL主页,它整合数千家品牌商、生产商,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网站,商家不需要构建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只要在网络多媒体平台上租用“虚拟空间”,就能拥有自己的网站运行平台。因此,在构建电子商务网站时,只需要考虑网站软件结构和网页设计,以及数据库系统的选择和开发。 2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则 电子商务网站既要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大量复杂而繁琐的数据,又要保证数据和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与普通网站相比,对数据的处理和传输有较高要求。其建设不但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还涉及到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同时也涵盖了市场、营销、管理、商务策划等各方面的内容[4]。如果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得成功,将非常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宣传和市场经营。因此,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网站的成功,需要使系统满足以下原则: (1)定位准确。电子商务网站站点的设计是企业、公司和机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企业站点作为因特网这个新媒体上展示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信息空间,首先要明确站点设计的目的和用户需求,挑选与锤炼企业的关键信息,了解所设计网站的受众群体,并对他们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如受教育程度、收入情况、整体消费趋向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5]。利用一个逻辑结构将其有序地组织起来,开发一个网页设计原型,并逐步精炼该原型,形成创意。 (2)系统安全可靠。电子商务网站可以使得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完成相关交易。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站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可能会遭到一些别有用心的黑客的窃取,导致业务中断,也有可能会受到一些网络病毒如特洛伊木马程序等的攻击从而对网站造成损害,因此,网站的安全防护问题越来越重要。另外,网站自身要能保证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经济性、可扩展性和可恢复性。因此,在网站设计之初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其安全可靠性。 (3)网页版面设计合理。一个美观、实用的网页直接影响网站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网页设计要讲究编排和布局。这要求设计者要突出主题、统一规划、统一风格,通过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等的组合,根据设计的内容制作出和谐优美的网页版面,使得用户在愉悦的视觉感受中进入网络商务世界,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商务信息。另外,网页的导航设计、交互设计都要一目了然,并且容易操作。 3 电子商务网站制作流程 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和其它网站的建立过程基本相同,一般来讲,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主要包括网站规划、域名注册、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站测试推广及维护。 3.1 网站规划与分析 在网站设计初期明确网站构建的目的与意义,分析能够开展的业务。电子商务分为开展B2B交易、开展B2C交易、开展拍卖业务、开展企业形象创建、作为服务性网站等。摸清网站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并确定网站设计的思想基础。 3.2 域名注册 域名是企业接入互联网的名称,它是每个网络用户IP地址的别名,是一个公司或企业的网络地址。每个接入Internet的用户都应有唯一与其对应的域名,以便别人能够访问,好的域名容易记忆并和网站内容密切联系,如Microsoft公司的域名、百度的域名。通过登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cn)就能够了解注册、变更、注销域名的方法,目前很多网站也受理“域名”注册服务。 3.3 网站设计与开发 网站设计与开发主要分为主页设计、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在制作主页前要考虑到网站的风格和主要实现功能,从内容上将网站分为几个栏目板块,根据企业特点进行设计制作,注意颜色字体的协调搭配,使得设计出的网页简洁明快、吸引人。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基础设计模块、商品管理模块、订单管理模块、活动管理模块、内容管理模块等,基础设计模块能够让管理员登陆后台系统,对网站进行修改与维护。商品管理、订单管理、内容管理模块和应用管理模块用于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交互,如商品、订单支付、评价管理等[6]。 电子商务是以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其中数据库技术是核心。一个商务站点后台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库支撑,数据库要能够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并有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当前比较流行的数据库有SQL Server、Oracle、MySQL、Access等[2]。数据库设计讲究命名规范、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索引的唯一性等,图3为商务数据库设计总体结构。 3.4 网站测试与 网站测试是网站制作好后检查网页的必要手段之一,在网站制作完成后通过在多个浏览器内测试结果与设计方案是否吻合,验证链接并评估文件的下载速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测试修改后的网站到Internet服务器上,如果公司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可以选择购买自己的服务器,但是对其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样时只需要直接把做好的网页包括CGI、ASP、JSP或者PHP程序发到WWW路径下,也可以选择虚拟主机服务,这样不需要自己维护,还可以获得服务商提供的额外服务。在时ISP会提供一个地址和账号、密码,使用FTP软件将网页上传即完成网站的。 3.5 网站推广与维护 电子商务网站后,其推广工作是面向市场的关键一步,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如搜索引擎、购买广告位置、广告交换、友情链接、BBS、微博、传统媒体等方式提高网站知名度和网站访问量,从而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 为了保持站点的吸引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使网站逐渐壮大且访问量增多,就要对其进行及时维护,及时添加新的内容,同时通过用户的反馈和建议及时改进网站,经常检查网站的运行情况,并修正网站错误。 4 结语 电子商务是未来商务交易的主要方式,电子商务网站则是交易进行的承担者,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人们通过网站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网上交易活动,网站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商务活动的进行。明确网站设计的基本原则后,对网站进行详细规划与分析,以及合理设计与开发,并对网站进行调试与,定时监测网站,保证服务器的正常工作和网络数据的及时更新,从而推进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运行。 网站制作毕业论文:《网站制作务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 摘要:该文主要介绍了《网站制作务实》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特色,并详细描述了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及成果。课程以“工作室”培养模式,以项目驱动教学为主线,以实现真实网站为目标,将教学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模仿工作情境、分工竞岗,将企业管理及工作流程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本课程的改革与研究,找出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新途径。 关键词:网站制作;教学改革;创新创业 1 课程现状与及存在的问题 《网页制作务实》课程作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网页美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后续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是以项目驱动,以真实案例分析讲解,着重学生动手实践,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网站的制作。技能点包括使用HTML语言、JavaScript 语言、CSS、Dreamweaver、Flash和Photoshop 完成图像处理、动画制作、代码实现。因此就授课内容而言,该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和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强的特点[1]。 分析目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1专业知识点不能灵活运用 由于本课程所涉的前导课程多、时间分散,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能做一些简单制作,但不能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即使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项目问题时也表现出力不从心的情况。 1.2课程内容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 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已经改革的课程虽然采用项目建设、提出情境教学模式,但是由于社会需求更新快,硬件及软件不断升级,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导致以往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实验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课程实验案例过时的问题,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缺乏积极性,从而形成了学生学而不会、会而无用的局面。 1.3项目合作需要跨专业跨平台通力合作 本课程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完整知识结构和不同能力技术融会贯通,通力协作。但由于各专业学生学习方向和重点不同,课程教学时各自为政,互不参与,以致项目合作很难开展。如:软件专业不会设计网站前台,制作出来的网站不美观;图像专业的学生不能深入网站后台,制作出来的网页不实用。因此造成项目最终结果不完善,甚至搁浅滞停,不能为企所用。 2 研究目标与方法特色 2.1研究目标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研究按照“面向行业、能力为先、课程分群、评价多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转变,以就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引入“工作室”培养模式,将教学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2]。以项目驱动教学为主线,以实现真实网站为目标,模仿工作情境、分工竞岗,将企业管理及工作流程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体验网站制作的真实工作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了解市场需求、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体现自我价值的创造,为学生的创业与就业打下基础,实现零距离过度。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改革与研究,找出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新途径。 2.2实施方法与特色 1)工作室培养模式[3]。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工作场景和配套设备,在指导教师指引下,采用工作室培养的方法,以“大学生情商管理门户网站制作”作为固定项目驱动教学,同时积极和实习基地以及相关企业合作,对外承接一些小型网站设计项目。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室模式作为该课程的配套改革措施。工作室建设采用学生自愿、教师引导机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真实商业项目,在工作室中的学习、开发可以利用课堂及课后时间,工作室运行完全采用商业公司运行机制,按学生能力进行分工,最后完成作品并交由企业运行[4]。工作室的建立,既锻炼了学生,又使学生明白课堂学习与实际项目的不同。既锻炼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以点带面,对其他学生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打破陈规,因材施教。以小组的形式团结合作,根据各自特长和优势进行分工竞岗,确定相关工作任务及角色扮演。有能力在课堂完成者自行完成,代码不能实现者可以整合同系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如软件专业学生承担web技术,编写代码;图像专业的学生设计界面,制作前台;让有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人担任项目经理;让有策划能力的学生担任信息架构师,让有写作能力的担任网站编辑。既培养学生善于沟通和互相合作的品质,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又做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3)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学生“做”的重要。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5]。课程教学围绕如何开发一个网站展开,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制作完善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方案,让学生明确每一个阶段目标,清楚工作任务,保质保量按时进行,促使项目最终得以有效的完成。采用这种“应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也促进了学生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形成,同时也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 2.2.4可持续性工作发展,梯队式教学策略 有了工作室的组建,学生有一个长期交流与学习的场所,针对学生已经制作完成的原创网站申请专利,继续对网站进行运营、推广和更新。这将形成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梯队,为学生创业与就业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3 实施过程与最终效果 3.1实施过程 1)分析学生的特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和优缺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如针对学生就业意识强、危机感重,学习技能的要求迫切,但是自身又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些特点,引入相互竞争机制,选择优秀学生组成团队创建工作室,增强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工作室实行创业导师负责制,吸纳不同专业特长的学生团结合作,创业导师领导工作室的项目招揽、制作、管理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等全面工作,发挥学生原创动力,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高度统一。 2)以制作真实项目案例驱动教学,选择企业邀约项目让学生参与实施。制定项目标准与规范,把工作任务细化,严格监督把握质量,让学生可持续地有事可做,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如“大学生情商管理网站”的制作,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与情感疏导需求,全面掌握网站设计与制作流程。通过讲授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将知识点提炼整理后穿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与实训的过程中,成为参与项目、创造实践的活动者和主导者,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实现具有独立完成网站建设与开发的专业技能。 3)增设符合时事潮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移动互联网络所需求的新技术和新内容,研究并使用Dreamweaver 5.5 + JQuery + PhoneGap+ArcGIS Javascript API 开发跨平台手机应用程序,示范对应案例分析、讲解重点及难点实现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 3.2最终效果 根据真实项目需求来源,从调研到测试经过系统的制作过程,最终学生如期提交网站策划书、网站设计说明书、信息架构图、网站视觉设计、栏目页设计等效果图及源文件和网站建设成品。 4 结束语 《网站制作务实》主要是培养学生网页设计能力、网站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五大关键能力。本课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通过商业项目引导、工学结合,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网站制作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他们创新和创业的激情。经过实践探索,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网站制作毕业论文:企业产品网站制作方案的初探 摘要:网页设计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大中小型企业也开始设计自己的网站,企业网站是一个企业的门户,设计水平直接体现着企业的形象,要设计出好的企业网站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和构思,本文即将探讨的是企业产品网站设计的思路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企业产品网站;设计思路;制作方案 引言 随着近些年来网络的发展,网页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也迅速的兴起,网络设计的功能是保证用户可以方面、快速的了解网站的相关信息,从网络水平的发展过程来看,网页设计水平与设计几乎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的网页一般是数字和字母组成,没有现阶段的动画、图片和声音,随着设计水平的发展,现在的网页已经发展为动画、图像等多种因素整合的新型网站,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在设计网页的过程中要以用户为中心,方便用户的适应,下面就以企业网页的设计为例,探讨企业产品网站的设计方案。 企业网站的设计思路 企业网站是一个企业的门户,设计水平直接体现着企业的形象,要设计出好的企业网站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和构思,再使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丰富网页的内容,其设计的思路可以沿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 找出网站的主题 企业网站设计的主题就是企业的相关产品,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网页时必须要考察好企业的产品以及各个产品的卖点,根据卖点和闪光点进行设计,使用图像、动画等与产品相关的链接,为网站的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 组织网页的结构 在了解到企业产品的卖点之后,就需要对网页结构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布局,网页结构也是影响网站设计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方面用户的使用,大部分的网站都是使用树形的组织结构。 整理资源 在对网页的内容以及结构有着明确的构思之后,就要对企业产品相关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根据图片、超链接以及文字内容的分类方式将资源整理好,以便进行下一步骤的设计。 选择设计方法 在完成以上所有的工作后,就需要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法,目前,设计网站的工具很多,不仅可以使用FrontPage等网页制作工具进行设计,也可以使用HTML语言进行编辑,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使用网页制作工作设计好网站的框架,再使用编辑语言来实现网站的各项高级功能。 企业网站的设计方案 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就可以着手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这也是企业网站设计中的关键工作,目前,一些大型的门户网站,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等网站的页面设计十分科学,因此,在对企业网站进行设计时,可以多借鉴门户网站的制作特点,提高企业网站的信息集成性,增强网站的交互功能,网站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网站页面的设计 企业网站是企业的门户,那么页面就是网站的门户,在页面的设计过程中,一般需要遵循典雅清新、精悍简洁的原则,但是,企业网站与门户网站相比而言,具有一些特殊性,面向的受众群体有限,因此,在对页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受众的特点为出发点,例如,兰芝公司作为一家主营化妆品的公司,其受众群体是18到35岁的女性群体,因此,其页面采用了清新的蓝色,这种颜色不仅象征着兰芝化妆品的卖点——补水,呈现出来也十分的美观,用户浏览起来可以赏心悦目。因此,在设计页面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产品的卖点以及受众群体,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交互性的体现 现代社会是一个交流沟通的社会,很多企业的网站都设置了留言板和讨论专区,并委派了相关的版主进行管控,在留言板中,用户可以发表自己对产品的意见,这就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认识到自身生产能力的缺陷以及用户的实际需求,并及时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 定期升级 一般情况下,企业网站都会融合传统门户网站以及商业网站的优点,兼具电子商务和广告招商的功能,现在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网络销售渠道的优势,纷纷的将自己的产品放在主页上进行销售,实现营业范围的多元化,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网站的稳定性比起专业的门户网站而言较为逊色,且容易受到黑客、病毒的影响,因此,必须对网站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更新,保证网站运行的稳定性。 提升网站的影响力 为了提高企业网站的影响力,提高产品在消费这心目中的水平,在设计方案中可以多增加一些交互功能,让用户可以在网页中了解到自己所需的内容,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站的亲和力,起到宣传文化的作用。 合理搭配,控制网页的速度 目前,视频动画、图像等已经在企业网站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可以增加网站的美观性,也可以丰富内容,但是,图像和视频使用的过多会在影响浏览的速度,在互联网这个快餐时代,打开页面的速度过慢,很多用户就会选择关闭,去浏览其他相关的网站,因此,在对网站进行设计时,要合理的使用视频和图像,多增加一些文字性的内容,图片则使用GIF格式,且图片的尺寸要控制到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既可以提高网页的生动性,也不会影响浏览速度,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结语 总之,在制作企业网站的过程中要遵循规定的设计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合理的规划图像和文字的使用比例,提高网页的可读性。 网站制作毕业论文:关于《网站制作》课程教学的新探索 摘 要: 《网站制作》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这门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也是最快的。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按照书本内容教学,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学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和掌握适应具体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 教学内容 项目教学法 《网站制作》课程 一、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更新及相关应用更是日新月异。网站作为因特网上一块固定的可以面向全世界消息的地方,可以各类多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像、视频、音频乃至与浏览者实现交流。其应用范围十分之广,社会需求非常大,很容易给毕业生提供直接的就业机会。因此各类大专院校,只要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甚至美术设计专业就都开设了《网站制作》这门课程。 但是毕业生在这方面就业的形势并不是很理想。根据笔者所了解的一些情况,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社会需求的减少,而是毕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毕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工作具体实际要求无法对口连接,面对具体工作时不知从何入手。笔者在苏北一所高等师范学校从事《网站制作》课程授课多年,现结合自己多年的网站制作经验及教学情况,从《网站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层面去探索、分析、解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分析 由于工作原因,笔者接触到许多开设了《网站制作》课程的学校和老师,某些老师认为《网站制作》课程由于自身特点的原因,不易将各种新兴教学方法应用其中。在授课的过程中通常只是先让学生了解一些网络基础知识,然后教授学生掌握教材光盘提供的素材,掌握通过Html代码和Dreamweaver制作网页页面的方法和技巧,甚至有的时候如何建站都没有详尽地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多年来一成不变、形式单一,所教内容都是相互独立的具体知识点及课本上现成的范例,内容之间没有连贯性,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现实工作中。一旦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工作上具体的项目问题时,由于所学知识与工作具体情况不同,就不知从何入手实施具体的操作流程,无法给自己定位,因此很难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导致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 而事实上,《网站制作》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这门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是最快的。网站制作的技术随着软件和程序的发展而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由早期的纯静态网页发展到现在基于ASP、JSP、PHP、CGI等程序语言的动态网站。 制作一个完整的网站,需要掌握很多技术,除了Dreamweaver这类常用的网页编辑软件,还需要通过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去处理平面素材,动画制作软件Flash美化网站内容,程序脚本编辑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或者SQLServer等综合在一起,才能创建出一个内容丰富、操作便捷、功能强大的网站。 下面通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制作网站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流程图了解一下网站制作的整体过程。 三、探索 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 1.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进行重新思考。 笔者认为,《网站制作》这门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制作一个网站。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网站制作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需要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加上一般学校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只有一年。事实上任课教师即使给两年的时间也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所有内容(包括平面PS,Dreamweaver,程序语言,数据库及网站整合)的授课,导致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只是简单涉及一些。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完全真正地掌握技术就急匆匆地进行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最终没有学好知识,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Photoshop,程序语言这两部分内容另外开设为课程。这就要求必须先开设Photoshop和程序语言这两门课程以后再开设网站制作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保留Dreamweaver和网站整合两部分,其中将网站整合部分的授课内容改为选取一个现成的网站后台进行讲授,整个后台要具有开源(便于后期编辑修改)、优秀、有代表性等特点。 2.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过进行重新思考。 笔者认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具体问题无法入手是因为在传统学习过程中都是按照书本的知识点学习的,学生的知识点比较零散,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笔者建议运用项目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在整个网站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具体的网站制作为主线范例。 项目教学法也叫基于项目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为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学中先将班级学生以四到五个人分为一组,每组学生以制作本校网站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模块和步骤,由组内学生按照各自特长分工协作,并在每个模块任务完成后进行评价和修改,达到目标以后再进行下一模块的学习。 表1 《网站制作》课程的模块 这种教学方法以整个校园网站制作为主导,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合作及相互沟通交流的能力。最终笔者将学生完成的优秀作品上传到学校的网站主页上,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整个教学过程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能力。由于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环境类似,因此面对的问题也雷同,这就尽可能地解决了学生走入社会后无法适应岗位的问题。 3.关于学生评价 笔者在进行了以上两种教学变革以后,在学生的评价策略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改变。由于网站制作是一门操作性、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学生以分组形式接受教学。因此,笔者在学生评价方面先是根据课程模块分成了四部分,每一模块进行一次评价,分值分别为前台设计模块30%,后台修改模块30%,网站整合模块30%,网站测试模块10%。而每一模块的评价又分为教师评价和组内互评两部分,分别各占50%的分值,教师评分部分是根据某一组学生所交作业完成效果及每位学生参与度给,每一位学生评价,组内评分由某一组学生内部相互评价完成,然后综合出每一模块的评价,最后总结出具体的某一个学生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整体评价。 表2 学生评价量化表 四、结语 笔者针对《网站制作》这门课程,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和经验,不仅思考具体教学方法层面的改革更新,而且从更大层面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重新思考,以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和具备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能力。 笔者认为一门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完成岗位工作、适应社会。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不仅按照书本来,还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继续学习、沟通协作的能力,这样当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变化,在社会中立足、成长。 网站制作毕业论文:浅谈网站制作课程的教学改革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制作与设计网站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比较热门的技术,因此,《网站制作》课程被看做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专业课,该课程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它是一门操作实用性、综合性强,技术基础课和实践课双重特色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如今对该课程的需求,针对《网站制作》课程特点,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出一些实际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网站制作》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尤为重要。对于这门课的学习过程除了学习课程内的知识,还需要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如:photoshop、flash、色彩版式设计、工具软件等,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将以上内容穿插进来,因此,经过对本课程的调查与研究,将该课程划分成以下五大方面内容:第一,介绍网页基础知识,网站的概念及种类,并对优秀的网站进行赏析点评。第二,介绍html语言,包括html语言的各类标记以及div+css的相关知识。第三,介绍网站建设的流程,通过网站实例,使学生了解设计的过程,掌握制作的方法和思路。第四,介绍制作网页软件的使用,包括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的使用与结合。第五,网站综合设计,通过设置一个网站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按照主题自由发挥进行设计,从而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网站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二、合理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网站制作》课程中,主要是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中讲解、演示,主要讲解书的案例和一些操作方法,课程讲完后,学生根据所讲内容进行上机练习,一堂课下来,老师讲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容易被遗忘,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进行分析阐述。 所谓“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将项目贯穿到整个教学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同时用实际的项目来做实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模拟公司企业的制度分配组内成员,将每个学生设置一个角色,如项目经理、美工、程序员等,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自身角色承担起相应任务,每做一个项目进行一下角色调换,这样循序渐进,不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网页制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以及成员管理的能力,使学生提前感受到工作的气氛,为今后就业奠定了基础。 因此通过这种“项目驱动教学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设计、制作及创新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沟通交流 1.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适当的降低教材的理论难度,在教授理论知识的时候以“适度”为主,切不可长篇大论,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进而让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该课程建立信心,认为自己可以学会。另一方面,让学生多欣赏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网上实际的网站,增加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能。 2.教师要很好的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经常和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动手能力。 3.在实际教学中,多让学生分析、解决,帮助学生加深对网站的理解,对学生制作的网页要加以鼓励,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如要做某个主题的网站,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该网站的主题颜色、网页的布局结构等,然后请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这样师生互动极大的触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合理设置考核方式,体现学生真实水平 《网站制作》课程分三部分考核,即平时成绩30%,作品考核30%,期末考试4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日常的出勤率,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平时表现。作品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做的项目,包括项目本身的代码、设计及学生的阐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临场对问题的处理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三种考核方式,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能真实的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在教学改革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学习《网站制作》课程的时候,需要一些其他基础课做铺垫,但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对学生普遍生疏难掌握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自学或单独辅导的方式解决,同时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对网页制作中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用黑箱原理,屏蔽一些复杂的问题,以能够应用作为基本要求,采取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六、结束语 《网站制作》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其中的关键,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寻找出一条有效适合学生的途径,让学生能够切实的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网站制作毕业论文:浅谈项目教学方法在《网站制作》教学中的实现 摘要:通过在高职院校网站制作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的方式,以“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为项目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贯穿了“以职业岗位为向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基本理念,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动手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任课教师的实践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网站制作;高等职业教育;项目教学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化产业和计算机行业,这就直接给高校的计算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实际调查数据表明高校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举的例子大部分都是书上假象的例子而且没有贯穿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按照固有的模式进行思维,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慢,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工作。其次,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即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重新学习,这就增加了企业负担。最后,学生在学校的学部分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根本不清楚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对工作无从下手,这样也不能给企业创造利润。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要使我们的毕业生找到工作,走向成功,就必须对课程进行系统的改革,尽我们的能力缩小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要人才间的差异。 二、网站制作课程改革的前期准备 (一)我们在对网站制作课程改革之前成立了课程改革团队 参与的教师具有Photoshop,色彩构成,网页制作,FLASH,ASP相关技术等不同专业领域背景,组成改革团队对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进行调研确定课程所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网,前程无忧等各大专业招聘网站对北京,上海,大连,深圳,沈阳等大中型城市的人才招聘信息的收集整理,从大量的招聘广告中筛选出近500份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信息,通过岗位分析,确定了本课程的职业岗位定位,网站制作员为本课程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项目经理为本课程面向的提升岗位。 网站制作课程主要以学生设计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中心,通过课程教学和训练,培养具备从事网站制作员,项目经理等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有技术能力和一定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三、项目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网站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项目的选取 通过调研,我们得到了网站制作员的工作流程:需求分析、利用Photoshop软件制作效果图、利用Photoshop软件切图、制作网页。 通过以上的工作流程确定了网站制作课程的课程任务并选取了真实的项目任务为载体---项目A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项目B个人网站,其中项目A为课上项目,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B为课下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B是项目A的拓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之所以选择这两个项目,一方面紧密联系了企业的生产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企业为依托,进行仿真讲解训练,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培养学生将来的岗位适应能力;一方面选择的项目与学生个人密切相关,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选择的项目为本学院自己的产品,投入的成本及资金较少,具体实施较容易。 (二)项目教学在网站制作中应用实例 1.项目内容实施。 为了符合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项目A分解为25个子任务:网站基础知识、HTML编写林职院学院概况页面、HTML编写信息工程系页面、HTML编写基础部页面、HTML编写木加学院页面、利用DW编写体育教学部子页面、利用DW编写体育教学部主页面、利用DW编写林学系页面、利用DW编写信息工程系页面、利用DW编写旅游系页面、利用DW编写木加工程学院页面、利用div+css布局学院简介页面、利用div+css制作学院主页、利用div+css制作木加工程学院主页、利用div+css制作旅游系主页、利用div+css制作信息工程系主页、利用div+css制作林学系主页、利用div+css制作基础部页面、利用div+css制作思政部页面、利用div+css制作招生就业网主页、利用div+css制作园林系页面、利用div+css制作体育部页面、利用asp技术制作留言板、利用asp技术制作聊天室、利用asp技术制作学生成绩查询系统。该项目共用288学时,其中网站基础知识占2学时,主要使学生了解网站的概念和制作的基本流程,HTML部分占38学时,主要培养学生利用HTML制作网页的能力,其中HTML编写林职院学院概况页面占10学时、HTML编写信息工程系页面占10学时、HTML编写基础部页面占8学时、HTML编写木加学院页面占10学时,DW部分占50学时,主要培养学生利用DW制作网站的能力,其中利用DW编写体育教学部子页面占10学时、利用DW编写体育教学部主页面占10学时、利用DW编写林学系页面占10学时、利用DW编写信息工程系页面占10学时、利用DW编写旅游系页面占4学时、利用DW编写木加工程学院页面占6学时,div+css部分占148学时,主要培养学生利用div+css布局网页的能力,利用div+css布局学院简介页面占12学时、利用div+css制作学院主页占12学时、利用div+css制作木加工程学院主页占12学时、利用div+css制作旅游系主页占12学时、利用div+css制作信息工程系主页占12学时、利用div+css制作林学系主页占12学时、利用div+css制作基础部页面占12学时、利用div+css制作思政部页面占12学时、利用div+css制作招生就业网主页占12学时、利用div+css制作园林系页面占12学时、利用div+css制作体育部页面占24学时(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创意),ASP部分占48学时,主要培养学生利用ASP技术编写动态网页的能力,利用asp技术制作留言板占10学时、利用asp技术制作聊天室占10学时、利用asp技术制作学生成绩查询系统占28学时,成果展示占2学时,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评价产品的能力。其中前几个子任务每完成一个后,都让学生首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小组进行集体评价,最后由指导教师做客观评价。如果以上三方面的评价近似一致,就证明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如果这三个评价的差别悬殊,我们也不应该完全倾向教师的评价,而是通过学生小组同学中同学间的交流和教师与同学间的交流来缩小评价的差异。 2.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职业岗位能力。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把学生进行分组,以4-5人为一组,每组均有1名组长,每个小组模拟成不同的开发公司,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组长扮演项目组长,其他组员扮演网站程序员,而教师则扮演项目经理级客户,羡慕实施过程中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而教师负责指导和总结每个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比较、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做从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也有有利于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 (三)考核方案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大家参与的实践活动,因此考核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网站制作课程操作性强,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学习效果即时可测。考核由过程考评、期末考试组成。其中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70%+结果评价30%。 过程考评评价:70%学习时数、学习态度、合作能力、上课项目和课下项目设计成绩。 期末考评评价:30%综合考核HTML语言、ADO对象的基础知识。 四、结论 总之,选取的项目要来自企业,以保证项目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依照企业的实际开发流程安排课程,以项目教学为突破口,推动职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孙晓娟(1981.12-),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网站设计,软件开发。 网站制作毕业论文:网站制作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处于支配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引导、诱导、启发学生,从而使其渴求知识,而非仅仅传授知识,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更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网站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创造性活动,耗时较长,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潜力,如何开始、完成与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 一、网站开题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1.作品主题的启发 在网站开题前两周教师布置学生思考作品的选题,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将历届学生作品的主题以网站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图1所示),作品主题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关注的内容,或者是有关个人或班级的主题网站,也可以是某个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等。 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往届作品主题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分析作品主题时提醒学生主题范围应当细、小而精,这样更适合创作。 2.开题引导,导航栏的设置是关键 网站开题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在互联网中搜索资料,并进行导航划分,填写开题报告表(见表1)。 网站的导航反映出网站内涵,因此导航的设置是网站的重点。通常,笔者会以“中国旗袍文化”网站作品作示范进行引导,这是一个获得省级奖项的作品,作品从“旗袍含义及源头、民国旗袍、建国初期旗袍、当代旗袍、时装旗袍、旗袍流派、视觉欣赏”等几个方面来展示主题,导航还包括“关于我们”和“鸣谢”,就像作文一样全面深入,请学生联系自己的主题,构思应当从哪些方面来展示,即如何设置导航。 3.网站首页规划的引导 构思完主题与导航,应考虑如何进行设计,尤其是首页的设计。首页是网站的形象工程,由网页头部、导航栏、版权信息、正文区四大版块组成。通过PPT动态演示课堂上学习制作的环保网站首页的结构(如图2所示): 版面布局、色彩搭配、背景图构成首页的直观印象。作为初学者,建议学生仍然采用上课时学习的框架式网页结构中的“横幅和目录”的版面布局,并展示几个值得借鉴的学生作品;另外也推荐欣赏不规则的网页模板(如图3所示)。 其中,“旗袍文化”以怀旧的色彩显示了其端庄与古典的风格;“DEMO介绍”以红、黑为主色调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活泼明快的风格则适合“个人网站”的主题,该网站采用了模板来制作主页,不拘一格,美观时尚,子页面则更多地加入了个人元素。除了教师精讲的几个作品,学生还可以通过机房局域网浏览欣赏更多的学生网站作品,在欣赏他人作品时学生的思想得到启迪,在五彩缤纷的作品欣赏中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背景图、背景色运用不好会使网站逊色不少。通常,笔者会展示几个背景运用不当的作品,请学生指出是否美观,问题出在哪。通过这样的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之后,对课堂上所用时间、技术、网站中的页面数量等也要做相应的要求。 二、网站制作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1.首页建设的引导 万事开头难,网站制作从哪里入手还需要教师的点拨。第一步需要建立站点文件夹,然后新建首页。在空白的首页中,如何开始也是一个难题。需要教师提醒学生所有网页应以表格来控制版面,并且表格的宽度不能用100%。 在首页搭建时提醒学生先完成导航页的制作,导航的内容根据开题报告表中所设置的内容填写。导航页完成了,思路就明晰了,下面的工作就有了方向。 另外,网站中所有文件形式及文件夹的名字不能有中文,网站中网页、图片应以文件夹形式进行分类存放和管理,都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 2.制作过程中的诱导和启发 学生在制作时往往想不到将所学技术应用至作品中,这时教师的启发必不可少。比如,Banner的制作可以提醒学生利用“横幅广告管理器”功能来实现,可以产生动态的效果,既容易又生动。通常,笔者会展示两个使用“横幅广告管理器”作为Banner的网站作品,提问学生是应用什么技术实现的。然后再简单介绍做“横幅广告管理器”图片的要求,比如尺寸等。制作Logo,Banner时经常有学生没有时间概念耗时较多,需要教师提醒在一两节课内完成。 根据学生的进度,适时地引导学生将技术应用至作品中增加效果。通常,在学生首页完成后,笔者会展示“红楼梦”作品中使用的“图片热点”和“书签链接”效果,即在网页上放一张金陵十二钗的图片,利用图片热点创建十二个链接,分别链接至同一张网页内各人物的文字介绍,使用书签式链接,可以启发学生将所学技术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来美化网页。 在作品即将完成时,展示使用鼠标跟随效果的网页,启发学生利用Javascript技术美化作品。 3.制作过程中的激励和指导 由于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两节,而网站制作过程要历时几个星期的时间,时间稍长学生就会松懈倦怠,因此教师的激励必不可少,在激励中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热情、感受教师的期待,在激励中学生的创作热情才会持续。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视,给学生指出问题,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内容及时表扬,可以达到激励个体和全体学生的作用。 有的学生色彩搭配不错,有的学生能将自己的想法融入作品中。比如,课堂中学习过文字水平滚动,有学生希望实现图片滚动,还有学生希望实现文字上下滚动,通过寻求教师的帮助达到了效果。教师可以在全班对这些学生及其作品进行表扬,不仅激励个体更加认真而且对全班学生也起到示范作用。 4.制作过程中的督促和调控 作品制作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的调控和督促,否则有些学生会半途而废,或没有时间观念。在每周上课时需要提醒学生的进度和时间。 在网站制作时,由于学生经常需要在互联网上搜索资料,因此网络是全程开放还是每节课开放一段时间,这也需要教师的调控,根据班级情况来掌握,对全班提出要求,网络是用来搜索资料的,不是用来漫无边际地浏览和聊天玩游戏的,如果全班都能做到只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就全程开放,如果不能则只开放十几分钟。 为了保证作品不被其他学生误删,每位学生都在机房服务器中申请自己的FTP空间进行管理,学生的作品文件夹需每节课后上传至自己的FTP空间做备份。 三、网站作品评价中教师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作品终于完成后需要进行和评价,这是对学生辛苦劳动的尊重。学生将网站作品通过IIS在本机,然后互相浏览,教师在巡视中欣赏并做记录,让全班学生通过http方式访问欣赏优秀作品。 在、欣赏的热闹唏嘘之后需要进行理性的评价。可以利用Excel的“共享工作簿”功能来实现作品的自评和互评,也可以利用“ASP+数据库”的网站评价方式进行作品评价。 利用Excel的“共享工作簿”功能实现作品的自评和互评表如图4所示,该评价表有量化的分数评定也有文字评价。 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给全班每位学生制作这样一个Excel工作簿,并将其设置为“共享工作簿”,命名为“学号+姓名”的形式放在机房服务器上共享,先让学生通过网上邻居打开自己的工作簿自评,然后再互评。由于时间有限,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采取一评三的方式,即每个学号的学生评价其后三位同学,这样全班形成一个循环互评,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被三个学生评价,不可少评只能多评。最后教师对部分学生作品及其评价表进行点评。 为了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肯定并达到激励的目的,课后还可以将部分学生作品进行整理制作成网站,并写上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如图5所示): 将优秀作品选出来进行后期的修改选送参加市比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略,只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迪和影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教学相长。 网站制作毕业论文:论网站制作及其技术方面的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科技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改革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得到广泛运用,目前,人们通过网络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展示自己,又或者为企业做宣传。人们通过网站能够轻易获取社会热点新闻,同时,网站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上的网站日益增多。这些网站是怎样做成的,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因此,本文就网站制作及其技术方面的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站制作;技术;解决对策 前言 在现代化社会,通过网站能够更好的彰显自身形象,扩大学习视野,增加社会影响力,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知名度,宣传自身的最佳途径就是创建富有自己个性的网站。政府使社会形象和服务质量与水平可以通过政府网站来展示,企业产品特色以及营销服务可以制作企业网站来展示。现阶段,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日渐成熟,例如,在2013年双“11”,阿里巴巴公司的淘宝销售业绩高达350多亿,这一骄人的业绩是在网站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政府、企业以及个人都可以通过制作富有特色的网站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掌握网站制作的技术是满足了社会、经济以及日常生活发展所需。 一、网站制作的概念 网站制作是根据网页页面结构的定位,通过合理的页面布局、加上图片文字的修饰,经过程序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完成的网站制作,这一制作过程阐述了网站制作的概念。网站制作是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产物,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子商务的兴起,西方国家政府办公实行信息化,这一改变引起了我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启发了我国政府逐步实现电子政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发展,使社会变得活跃起来,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网页制作的基本过程 (一) 分析阶段 在制作网页前,首先需要对即将制作的网页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列出大的制作方向,分清网站的性质,是属于个人网站、政府网站还是商务性质的网站,需要达到什么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提高政府社会形象还是企业知名度等等,这些都是制作网站前值得深思的问题,结合市场需求与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美观的网页。 (二)设计阶段 制作网站中需要确定网站主题,其次,根据主题开展收集素材等工作。大的主题确定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细分出小的标题,并搜索小标题需要的素材及文字,从而完成网站制作中的需求报告。在制作过程中还应注意网站结构的设计,例如,顺序结构、网状结构、网页结构、上下结构等等,根据制作网站的目的进行主题宣传,将细节工作准备充分后,方便开展接下来的制作工序。 (三)实现阶段 目前,网页制作工具有:Office、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CSS Design以及Photoshop等,将这些网页制作工具有机结合运用才能实现完美的网页效果。这些工具是将搜集来的素材进行加工升级,因此,必须熟练运用网页制作工具才能实现完整的网页制作流程。 (四)测试阶段 在测试阶段,应借助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器对制作好的网页进行测试,可以正确判断网页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对不满意的地方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并完善,从而确保网页的最佳效果。 (五)维护阶段 维护阶段是网页制作中的最后一道工序,经过测试后,可以观察运行中有无差错,没有问题后将网站进行上传,在网站运营过程中,为了增加用户访问量需要不断的进行网页更新以及定期维护,只有做到这些,网站才能持续运营,被用户所喜欢。 三、网站制作在技术方面注意的问题 根据上述网站制作的基本流程,各阶段看似简单,实践操作起来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网页制作中出现的不足与问题,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才能确保网页的顺利制作,进而达到完美的制作效果。 (一)制作网页之前,先建立网站的目录结构 网页制作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分清主次,将相对路径与绝对路径进行区分。为了有效降低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纰漏,制作网站时应将网站中所需的内容与素材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使用相应的名称专门区分素材。这样便于网站制作中素材混乱放置,节省查找时间,方便日后进行网站维护工作。 (二)注意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器 在制作网页时,制作一段时间就要进行网页浏览,这就要使用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器,通过这一管理器不仅能够预览制作效果,还能有效测试网页是否能够正常运行,使用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器时要确保在制作网站的本机上运行,这样才能实现保质保量,预览效果与网站显示效果保持一致。 (三)使用dreamwear将网站根目录设置为站点 使用dreamwear能够有效降低网站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这一特点与使用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器的原理是一样的,能够在网站制作过程中直观的看到制作后的效果。 制作网站时应熟练运用每一个网页制作软件,通过这些软件,熟练的处理图片并制作出炫彩的文字、靓丽的图片以及生动形象的视频,每当制作出一个图片、文字段落以及Flash插件时都应创建并编辑相应名称的文档进行储存,以免后期制作中文件丢失。 (五)插入网格尽量用像素做单位 制作网页时,插入网格尽量使用像素做单位,熟练运用这一技能是区分业务与专业网页制作的分水岭。注意与浏览网页的像素配比才能保证表格网页中的图片受到约束,从而保持美观。 结语 综上所述,对政府而言,制作政府网站不仅能够推广政府积极的社会形象,接受社会广大群众的监督;还能展示服务水平,实现政府资源与人民共享。对企业而言,制作商务性质的网站,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不同企业需求制作不同性质的网站,是推销企业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总而言之,社会积极接纳新技术并广泛推广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网站制作毕业论文:网页及网站制作优化探讨 摘 要:在网站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网页制作工程,为了提高制作的效率,必须优化制作流程,要提高网站工作人员的设计水平以及技术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其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文章对网页制作流程的优化方式进行了介绍,还对提高网站制作效率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网站设计人员有所帮助,提高网站设计的质量,吸引更好的浏览者,使网站可以发挥出信息传播的作用。只有掌握网页与网站的制作关键技术,了解制作时应注意的问题,才能实现网站的建立与完善。 关键词:网页制作;网站开发;效率优化 网站可以提供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平台,在建立网站后,需要做好网页制作以及网站制作工作,要优化网站的主页,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浏览者,才能做好网站的推广工作。文章对优化网页制作流程及提升网站制作效率的方式进行了介绍,只有做好优化设计工作,才能保证网站操作的方便性,才能使浏览者看到网站的优点以及用处。在当前信息时代中,网站的数量比较多,竞争也比较大,所以,网站的建设人员一定要提高自身技能水平,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这样才能保证网站制作的质量。 1 网站建立与制作的意义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逐渐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网络的覆盖率也越来越高,应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可以获取全球的信息,可以实现信息的传输与传播,这有利于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还可以使人们了解全球资讯,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所需信息。网站是信息的聚集点,其可以提供多种服务,为了吸引更多的浏览者,设计人员需要做好网站的优化工作,要提高网站制作的技术水平,还要提高工作的效率,网站的建设者要优化制作流程,这样才能达到惠民的作用。网站建设还需要保证信息的全面性,通过用户调查的方式,可以了解到用户的需求,可以对网站进行人性化建设,要从用户的实际体验出发,对网页进行修改,保证操作的方便性。在制作网页与网站时,还要考虑用户群以及界面等因素,要全方面考虑影响网站制作质量的因素。建立网站,还要提高知名度,要做好宣传工作,最主要是还是保证网站制作的质量,这样可以增加浏览率,可以扩大网站的影响力,从而发挥出对信息的传播作用。 2 优化网页制作流程的方法 2.1 做好网页制作策划工作 在优化网页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客户群,要对客户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还要做好网页制作的策划工作,对网站项目进行优化设计,建立详细的网站制作方案,根据用户的需求,可以增加网站的功能,在制作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原则与规律,要根据相关标准对网站进行完善。确定网站主页的风格后,还要做好各个板块的风格统一工作,要以统一的设计思路对网页进行优化,网站建设者可以与客户进行协商,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要求,对网页制作进行改进,经过多方考虑后确定出一份完整的制作方案。 2.2 优化网页设计图纸 网页设计与策划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对网页进行策划后,设计人员需要明确网页的总体风格,要对网页进行优化与完善,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图纸的方式制作出草图,这样可以方便后期的优化。设计人员需要确定网页的宽度,要保证页面的充实感以及饱满感,有的网站网页宽度比较大,这种风格需要对页面的排版进行优化,不能使网页显得过于空洞,这会影响网站的美观性。 2.3 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在制作网站时,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客户提供的信息可以为材料收集提供线索,在收集的过程中,要收集相关资料,这包括图片以及文字等多种形式,利用互联网也可以获得更多全面的信息,通过收集一些有些的网页,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在制作网页时,要突出网站的特点,利用图片或者网页的源代码,也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料,可以扩展资料收集的渠道,有利于为网页制作提供充足的资料。 2.4 根目录的设计 网站制作是对信息的集合,是对多个文件的集合,在集合的过程,会对文件资料进行整理与分类,通过分层与规划,可以制作出根目录,这有利于提高文件查找的效率,可以提供文件打开的统一途径,在设计根目录时,需要保证浏览的方便性,根目录对数据查找有着导向的作用,可以节能浏览者的搜索时间,在网站的主页上设置超级链接,可以进行目录或者页面的直接跳转。根目录设计需要确定高级类别,而且高级类别的数量不宜过多,在网站的主页上,不能设置过多的超级链接,否则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2.5 掌握计算机网络语言 在制作网页的过程中,要确定计算机网络语言,常见的语言形式有ASP、PHP以及JSP,而网站制作一般采用的是PHP+MYSQL或者ASP+ACC的数据库形式,所以,根据数据库的类型,需要合理选择网站语言。在确定计算机网络语言后,可以保证网页制作流程的规范性,可以提高网页制作的水平。 2.6 测试网页 在网页制作完成后,需要做好测试工作,要保证网站的页面可以正常的跳转,还要保证网站可以在各个浏览器中打开。网页中一般有多个链接,在测试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这些链接可以正常使用,在发现异常现象后,要找出异常原因,并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维护,从而保证网页功能的正常发挥。 2.7 站点 网页测试完成后,要对外网站,可以运用远程,也可以是本地,要注意语言的对应性。使用ASP语言,就需要对应ASP服务器,如果要上传到网络上,还可以运用远程FTP工具。 3 提升网站制作效率的措施 3.1 统一网站整体形象 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主要包括网站主题色彩、Logo标志、标准字体、图像、动态效果、图标等,另一方面,要具有统一的菜单、标题、底栏等版块。 3.2 整合开发团队资源 要根据网站开发团队现有的资源,在网站规划设计之后,将这些设计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团队成员手中,各团队成员之间要互相协作,以便发挥出团队的整体优势;而要避免因为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造成团队成员之间任务重复或者任务缺漏,尽量做到1+1 2,而不是1+1 3.3 全面测试网站内容 在网站各个版块完成之后,要进行全面的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包括:速度、兼容性、交互性、程序健壮性、链接正确性、超流量测试等等。另外要对客户有可能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进行测试,随着移动端的发展,还要测试用户有可能使用的设备,尽可能考虑各种屏幕大小对网站内容的影响。在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制定调整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网站不断完善。 3.4 不断进行网站维护 网站维护是网站建立后使其继续保持更新和完善的必要措施。网站内容的每一个细节上出现数据丢失都可能造成页面出现错误信息。因此,为确保网站健康运行,在建设网站之前,就需要考虑制作“网站副本”。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网站错误的发生。在网站维护中,还要合理有序的存放不同类型的文件,比如为图片、网页分别新建文件夹,各自单独存放,或者根据不同栏目新建文件夹,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维护和更改网站的效率。 3.5 警惕网站安全问题 网站的安全性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要采用多种有效的防护手段,确保网站健康的运行。比如建立防火墙,对外界干扰或者破坏进行阻隔,防火墙有有助于保证网站运行的安全性。再比如,防止恶意病毒的入侵,有害JavaScript代码的网页注入,还要对不良广告采取拦截,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客户访问网站的安全性,避免恶意程序对客户设备的损害和客户财产的损失。 4 网站、网页制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网站与网页制作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还要对网站的建设流程比较熟悉,根据网站的组织,要对文字、图像以及色彩进行优化,做好协调工作。主页也网站的门脸,也是传达信息的主要位置,在优化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网站的人性化设计理念,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考虑用户群因素以及界面因素对网站、网页制作的影响。(1)网页制作需要按部就班的进行,要保证每一页的质量,不能只重速度不重质量,一定要做好后期的维护工作。网页制作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网页需要做好编排工作,还要做好色彩搭配工作,在对网页链接进行反复的核查,还要做好主页面与子页面的转换工作,在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相关模板,这有利于统一的网页的主题,有利于提高网页设计的效率,还可以制作出风格统一的网页与网站。(2)在网页中设计图片时,可以采用链接的方式,通过使用缩略图,可以节省页面的空间,可以缩小图片的大小,使浏览者可以看到更多的图片,这可以保证网站图片的充足性,可以扩充网站的容量。在制作图片时,缩略图不宜做的太小,这会影响观看的质量,会影响网站的浏览量以及好评度。(3)在制作网站与网页时,要选择好图片的格式,jpg与gif都是常见的格式类型,其中jpg的彩色分辨率比较高,而gif比较适合256色以内的图片。在选择图片时,其大小不宜超过30k,小图应尽量控制6k左右。(4)在网页中,还可以对个别图片进行加注解操作,这可以使浏览者更清楚的了解图片的实际意义,有的图片加载比较慢,所以,通过文字注解,可以使浏览者了解到图片是否对自己有用。 5 结束语 网站设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技术,设计人员需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与客户进行沟通与协商。网站设计包括多个网页的制作,设计人员需要优化网页制作流程,这样有利于提高制作的效率。文章对网页、网站制作的流程进行了介绍,还对提高制作效率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定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创新与改进方法,保证网站功能的正常发挥,还要美化网站的主页,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浏览者。 网站制作毕业论文:高职网站制作课程教学评估机制 一、构建突出职业素养的教学评价体系 1、基础评价 基础评价是指该课程是否应该开设,以及开设该课程的目标。基础评价主要是通过访谈相关专业教师,调研行业、企业专家,学生,并且通过对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表转、教学计划、任务等的查阅来确定是否开设该课程,以及该课程适合于哪些学生,该课程在整个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该课程所对应的岗位,该课程所选取的项目是否合理、是否能过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等等。 2、教学环境的评价 教学环境的评价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用具、设备,师资队伍,教学计划,教案,课件,教材等教学的资源情况所作的评价。从课程教学设备方面评价,重点在开设该课程的教学设备是否具备,例如教学实训室,校外实训中心,投影,计算机等其他教学设备;从课程教学方面评价,重点在该课程的教学方案是否完整,师资是否符合实际要求,例如,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考核方案、教案、教材、学习资料、课程网站等是否完整;课程的教学团队是否有企业人员的融入,是否有企业的生产经历,是否是双师等等。 3、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的评价是指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行内企业评价、专家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整个教学的过程进行评价。重点包括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学方法是否突出也职业素养,教学环境是否满足实际的需要。 4、教学成果的评价 教学成果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取得成果的评价,即对学生的评价。重点是通过学生间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企业人员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身的评价四大方面,并且评价也不只是单一的“一锤定音”,在学期末通过传统的知识考试进行的评价。(1)网站制作课程教学成果评价方案设计为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这一核心问题,我课题组设计了网站制作课程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该方案分为过程考核评价和结果考核评价。把过程考核评价分成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性的小教学项目的考核,主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情况,把结果考核评价分成了课上教学产品、课下教学产品的考核,这两项的考核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利用ppt汇报,另外,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院及企业的实际项目来加分,结果考核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各部分具体权重:过程评价中评价内容为教学项目1———教学项目4的评价,占总分30%,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语法的记忆、设计员基本素质、网站设计的步骤,评价过程采用独立上机操作和小组汇报的形式。结果性评价中评价内容为课上及课下教学项目的评价,占总分的70%,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产品需求分析能力、产品合作开发能力、独立制作能力,产品展示能力,评价过程采用ppt汇报的形式。(2)网站制作课程教学成果评价方案实施在过程考核评价中对每个教学项目考核评价结束后都要给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切不可都课程结束时再反馈给学生,评价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不断的进步而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对结果考核评价中涉及的课下教学产品,我们要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引导学生遵循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教师要给予咨询、辅导及服务。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按照各部分的权重给出成绩,成绩一律采用五级制,即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来对学生做出综合且公正的评价。 二、研究成果分析 为了验证突出职业素养的《网站制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制作网站综合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及职业素养的提高。我课题组成员对我系实践班的学生、行内专家、企业人员进行了座谈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90%的同学认为新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对掌握各方面的技能有帮助,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有85%的行内专家及企业人员认为新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极大地突出学生的职业素养,符合企业用人的需要。 三、总结 高职教育不是单一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而是要将其培养成不仅要具备某一领域的技术,而且能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推进突出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今后的研究,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网站制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方案及实施过程,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进而提高网站制作方向的就业率。 作者:孙晓娟 单位: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网站制作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网站制作策划创新 自从互联网进入商业应用以后,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网民数量逐年稳步上升。在众多的网络行为中,电子商务应用占据了很大部分。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人。让众多网民们在互联网上流连忘返的一个重要去处就是——网站。同样的,中国网站的数量也与日俱增,2011年12月底达到了230万个。这个数字似乎显示了网站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CNNIC数据显示,中国网站的使用率却非常低,其中近八成网站几乎处于闲置状态。 1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 1.1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 网站的浏览量及使用率过低便滋生了另一个行业,那就是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重视和利用,在注重网站内容提高的同时,大多数企业加大网络营销的推广力度,不惜砸以重金采用名目繁多的网络推广手段。这样有可能网站排名和网站访问量都不错,但是却没有有效的转化率、回报率,这时就应该思考网站自身的原因。所以,网站重构及网站重构策划日益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属于电子商务的一个部分,是网络营销策划中的一个方面,是网站策划人员的工作范围之一。由于网站工作内容不断细分,用户对网站专业化程度、网站易用性等要求不断提高,因而诞生的一个工作类别。网站重构策划归根到底就是网站架构的梳理、优化、整合与框架布局的重新搭建,应该说,网站重构属于一种理念。这里我们思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来重构网站,从电子商务应用的角度,它包括网站目标定位、网站用户访谈、网站的结构梳理、用户体验流程设计、网站框架设计、网站交互设计等内容。 1.2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的原因 分析网站重构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 (1)企业原因。网站比比皆是,也许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网站排名也靠前,但是企业网站的收益不理想,也是企业投资所得到的回报率(ROI)不理想。衡量企业投资收益的度量标准最常用的是“转化率”,通过跟踪用户在网站浏览的过程中有多少被“转化”到了下一个步骤,就可以衡量网站达到企业“商业目的”的效率有多高,通常需要重构的网站在这方面是不尽人意的。所以通过网站重构,不仅可以提高用户访问的有效性,还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2)用户原因。用户访问网站,是希望网站能够给自己带来效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网站访问的可用性和方便性,从而能主动地访问网站,这直接带来网站访问量和企业的网站收益。 (3)网站自身原因。在研究网站的过程中,发现网站自身也存在许多隐患因素,常见的因素是由下列构成的: ①网站程序安全性不高。 ②网站结构不系统。 ③网站不符合W3C等国家通行标准。 ④网站可扩展性差。 ⑤网站色彩丰富,但栏目布局杂乱。 在网站重构策划中,考虑了这三方面的因素才能使得网站的“存活”的更久。 2“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站设计理念 2.1“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要求必须具备认知科学知识,才能构想适当的网站界面和用法;要具备营销知识才能对网站的整体市场策略和定位进行深入思考;要善于与客户(即用户)交流沟通才能洞悉客户在网站上的真实动机;要有战略的思维才能对网站的整体架构和布局作出有正见的决策;要有美图设计的眼光才能使得网站排版赏心悦目;当然还要能够编程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简称UE)是指“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因此,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又因为它是纯主观的,所以带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因而个体差异也就决定了每个用户的真实体验是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全模拟或再现的。不过设计者可以界定一个明确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的实验来认识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CD)”是AJAX之父的JesseJamesGarrett提出来的。用UCD来进行网站设计关注的是网站的思路而不是工具或技术。他灌输了关于“网站用户体验开发的总体概念”,即从战略和信息架构需求到视觉设计。这种方法有助于任何一个网站开发团队去创建一个成功的用户体验。 2.2“以用户为中心”的五个要素及网站设计思路 用户体验的整个流程开发,要考虑到用户有可能采取的每个行动的每种可能,并且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理解整个过程的每个步骤的期望值。因此,可以把设计用户体验的工作分解成五个要素。将用户在网站中的浏览过程看作是用户对整个网站的体验,将这个过程自下而上地设计成五个层面: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见图1所示。在最低的战略层只关心网站如何满足我们的战略(同时也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最高的表现层只关心网站所呈现的最具体的细节,这样,随着层面的上升,网站的决策就一点点地变得具体,并关系到越来越精细的细节中,同时,每个层面都是根据它下面的层面来决定的。所以,表现层由框架层来决定,框架层则建立在结构层的基础上,结构层的设计基于范围层,范围层则是根据战略层来制定的。这种依赖性具有“连锁反应”,层层制约,共同保障着整体网站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1)战略层。战略层关注用户的需求,也就是用户希望从网站上得到什么,这对应的就是企业的网站目标和用户需求。明确这些因素就知道:企业为什么建这个网站;企业要从这个网站上得到什么;用户要从这个网站上得到什么。 (2)范围层。进入范围层,网站建设关注网站的内容需求和功能,要弄清楚如何去满足战略目标,也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即网站要建设什么。用户的需求会有优先级别之分,需要站在用户的立场,采用一些方法去收集需求和确定需求优先级。 (3)结构层。战略层的决策和范围层都有些抽象,进入结构层,要转移到用户体验的具体因素,实质是范围层的内容建设的具体化。通过对用户需求的优先排序,综合多个学科内容,用户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来构建用户体验。 (4)框架层。充满概念的结构层中开始形成了大量的需求(这些需求来自战略目标的需求),在框架层,需要更进一步提炼这些结构,确定很详细的界面外观、导航和信息设计,这样能使晦涩的结构变得更直观实在,逐步将下层的抽象过渡到了具体。 (5)表现层。五层模型的顶端,实质就是用户会首先注意到的:视觉设计。在表现层,内容、功能和美学汇集到一起产生出网站的最终设计,这就是最终的网站设计效果。表现层将满足其他四个层面的所有目标。 3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的核心及内容 3.1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的核心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去重构电子商务网站,策划的核心内容是:从用户需求层、管理战略层、编辑运营层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重新诠释、并定位包装,使网站在既有基础之上,更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更符合管理层的战略定位、更便于运营人员的编辑使用。 3.2网站重构的内容 用UCD进行网站重构,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按照UCD五要素从下至上进行分析和构建。首先进行网站目标的定位,从战略高度确定网站目标;为了实现网站目标,进行网站用户访谈,分析得出用户的需求;将用户需求进行优先级别排序后,梳理网站的结构;进行网站框架设计,进一步提炼满足用户需求的结构层次,用详细的界面外观、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等诠释网站的内容;最后,考虑到用户的感官活动,通过视觉设计和网站交互设计,将网站的内容、功能、和美学高度融合在一起,最后是一气呵成,整体网站展示在用户眼前。 4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的策划流程 根据UCD的思路,网站重构策划的流程如下:首先进行网站目标定位(战略层设计,确定网站目标)——用户访谈(范围层设计,了解用户需求及其优先级别)——用户体验流程设计(结构层设计,通过流程体验确定用户界面的友好)——网站框架设计(框架层设计,确定网站详细的界面外观、导航和信息设计)——网站交互设计/交互菜单(表现层设计,网站内容、外观和视觉元素融为一体)——网站策划原型展示。 5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电子商务网站的重构策划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注意承前启后。应该尽量对原有的网站体系进行形式或内容上的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深化。 (2)标准化开发。网站开发时贴近最新技术形势,使用标准化开发,从而可以促进多平台模块的互通,也强化了相互之间的沟通渠道。 (3)建立完整的用户体验流程,设计完善的交互菜单。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建议: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建议 摘要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飞跃,能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预算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资金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根据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现状及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事业单位 现状 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提高。大多数事业单位已经用财务管理软件代替手工核算,使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化、规范化,免去了许多手工重复劳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而且易于核算出财务分析所需的一些复杂数据指标,并且能够保证数据的精度和广度。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数据处理方式和账务处理方式及内部控制制度,更注重会计信息分析。既加快了会计由单一的核算职能向融合分析、预测、决策、控制的管理职能转变的进程,又加快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使事业单位达到业务处理高度智能、财务工作精细管理的目标。 一、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正从普通的会计核算系统向以会计软件为核心,融合财务管理、财务计划、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转变。然而,在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阻碍了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电算化管理职能亟待加强 会计电算化发展初期侧重核算职能,随着发展的深入,逐步过渡到“管理型”和“决策型”职能阶段。但现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较少,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仅仅是初步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系统以输入记账凭证开始,经过软件处理,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但只局限在财务会计范畴,与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不密切,较少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大量的财务分析工作仍需要手工操作,费时费力,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有效性。 (二)会计电算化尚缺乏数据实时共享性 就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完全有能力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中实现数据的高度实时共享,但遗憾的是目前许多软件还只是停留在单个用户级的水平上。可以说,真正实现数据库高度实时共享,靠网络传送数据文件的方式来实现,建立财务信息传输网络,提高数据的及时性,节约中转成本,成为当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会计电算化安全性及保密性弱 现今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系统大多还存在一些漏洞,致使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较差。几乎所有的软件开发都把重点放在理财和提供多功能管理和决策上,很少放在数据的安全保密上。众所周知,财务数据是商业机密,而数据库技术的高度集中,造成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重要的财务数据甚至有意破坏数据,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恢复起来比较困难。目前市面上的软件制造商真正着力于研究数据保密、防盗问题的厂家寥寥无几,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数据保护存在隐患。 (四)缺乏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 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高速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会计素养,深刻理解电算化软件处理账务的原理,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并能排除常见软件、硬件故障。目前,大多数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的,他们往往对会计业务较熟但对计算机知识接受较慢,对软件的掌握仅停留在简单操作阶段,谈不上对财务软件进行维护、开发和利用,缺乏对网络和软件的维护技能,就更难涉及进一步的系统分析、设计、维护等复杂的工作了。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 (五)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许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时间短,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明确保管人员职责,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也不完整,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财务信息泄密。并且对会计数据备份管理未形成制度,会计数据盘的备份和清理不规范,随意性大,一旦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会计数据将无法恢复。 二、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建议 (一)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功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完善的会计电算化不仅包含着记账、算账、登帐等基本工作,而且还应能够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帮助管理者借助更加准确的财务指标做出正确决策,提高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为财务管理服务,就必须要提高会计软件功能,使用增加管理性功能的软件系统。要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管理功能的软件模块,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预测和决策,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三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以会计数据处理为中心与其他信息系统互联的涵盖财产物资管理、会计核算、人事管理等多部门、多职能适应单位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网络,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作用。 (二)推动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实现财务信息实时共享 建立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使传送数据网络化,实现财务信息实时共享。将公布财务或审计报告等工作直接借助于网络平台实施,节约成本,便捷高效。随着实现会计电算信息系统的网络化,财务软件技术深入开发,将来我国的大部分会计电算化系统必将从单项环境过渡到网络化的环境中来。集中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使数据资料在网络上可以选择与其他部门的财会数据资料实现共享;可以将资金账户与系统挂钩实现网上收支;将局域网定向到银行的账户上,在网上直接进行资金的划拨和收支,提高了资金周转率,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切实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会计电算化建立的管理制度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度、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电算化系统会计资料和档案管理制度等。通过建立一种相互监督和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由于电算化系统的特殊性,为了防止非法进入财务管理系统和修改数据库行为的发生,可采取设置程序保密控制,文件密码存储控制,用户进入操作系统的口令控制等多级保密措施,以保证在电算化过程中会计程序数据的安全。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 要想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发挥省时高效的优点,就要重视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复合人才的培训,建立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的财会电算化队伍。加强并制定实事求是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计划,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不仅培养操作人员的会计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软件维护、分析技能,培养会计、计算机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加快会计电算化实施进程。 (五)健全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料备份制度,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会计电算化工作是无纸化流程,所产生的数据均存在计算机的硬盘上,因此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明确职责和权限。发生新的经济业务内容经过电算化帐务处理后,应坚持及时备份硬盘数据,并且每次备份应不少于两套,分两地存放,按时清理磁盘备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清除过期数据。为确保会计档案的真实可靠,要实行纸质档案和新型磁介质载体档案双套保管,且要分处、分人保管,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还应注意电算化会计档案对应的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使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轨道。 总之,事业单位财会电算化的实施,标志着事业单位财会管理步入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为适应形势要求,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共同消除影响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推进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建议: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建议分析 摘要:随着会计电算化日渐普及,会计电算化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解决存在的问题,为会计工作提供更优良的保障,文章就此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问题 建议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奏物中的简称。是运用电子技术的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收支、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进行核算、对企业的预算、资金流、物流成本等进行管理的操作系统,是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企业决算、管理、生产经营的依据和结果反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已在会计领域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如何在提高会计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的同时确保会计电算化的安全已成为各电算化单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推进会计信息管理电算化进程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 一、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质量的影响 随着电算化工作的普及和深入,有关电脑系统的舞弊案件时有发生,这主要是会计电算化对传统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电算化的特点,在电算化的环境下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使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与组织管理的延伸,它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质量由于系统内部控制的严格规范。减少了人为原因造成的信息不实、删改等,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减少和避免了不准确或错误的会计信息导致决策的偏差和失误。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计电算化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提高,有数量众多的单位已经用财务管理软件代替手工核算。转变了会计职能,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会计电算化正从普通的会计核算系统向以会计软件为核心,融合财务管理、财务计划、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转变。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管理者的思维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很多单位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没有从整体角度看待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性,看不到其对会计职能、管理方法和流程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为: 1.电算化管理制度与执行脱离。主要表现为:操作规程混乱、职责不清,在装有电算化的计算机上操作一些与电算化无关的内容,允许一些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电算化数据档案保管力度不够等。 2.会计制度的修改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以手工核算为基础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后,从记账方法、账务处理程序到会计工作的组织、内部控制的方式和会计档案的保存介质以及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对财务会计制度作出相应的修改,企业只加强了软件的运用,忽略了会计制度的建设。 3.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4.重视账务功能,忽略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作用。 (二)会计软件存在问题 1.安全性与保密性差。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而且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2.会计软件通用性差。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微大部分的辅助工作。 3.会计软件开发人员在某些会计处理上对会计制度和会计规范的理解不够。 4.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考虑国际化。 (三)会计电算化数据安全与共享存在问题 首先是单机系统不足,同时网络环境下电算化系统内控出现的问题,不能避免非法入侵、电子商务给内部控制出难题、内部稽核难度大等。 (四)从业人员的问题 电算化专业人员缺乏,操作人员安全保密意识差,从业人员及会计系统开发人员整体知识和素质相对偏低,难以完全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三、改进和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电算化意识,加快会计电算化普及的步伐 1.设计与实施电算化系统的方针。 2.加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维护管理。 3.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建立和加强计算机环境的安全控制,建立上机操作控制制度,为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保障会计资料的安全、准确、完整,应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 4.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二)针对会计软件存在的问题 首先,财政及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规定的标准评审,甚至展开对软件开发过程的审计。一方面,财政部门应对通过评审的财务软件进行一次数据安全专项测试,对安全标准达不到规定的责令整改。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单位要增强会计数据安全观念,不断强化数据安全管理。采购会计软件要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对使用财务软件的各项有关性能有较清楚的了解。尽可能保证会计数据安全、真实、可靠。其次。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软件,保证软件要有预留定义良好的相关接口,还要选择的软件在功能和处理流程方面要合适。最后,作为软件开发商来说要提高软件设计开发的能力,提高软件产品质量。 (三)针对数据安全与共享方面的问题 首先确保原始数据录入的准确性,输入计算机的原始数据必须由人工输入。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时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所以应采取二次校验等手段来保证正确性。其次要确保操作人员只能的控制,单位应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在系统中对各类人员进行分工,并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种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最后软件厂商应提高软件产品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作为厂商来说应该积极推动产品从封闭性向开放性、兼容性过度,从会计核算软件向全面管理型软件、决策支持型软件过渡。软件产品设计时就强调将会计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与关键,而不是将软件作为一个数据处理孤岛来开发。在功能方面也要尽量考虑款件婚开放性、兼容性和扩展性,考虑客户的需求,设计按用户要求的格式进行数据交换的功能、联机事务处理功能,二次开发可与第三方作兼容性组合等功能,利于数据收发和交流 (四)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会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素质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时展的必然。虽然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尚不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家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共同消除影响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推进会计电算化工作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责编:贾伟)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建议:推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以当前先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和高智能信息化技术结合所在会计工作中运用的简称,是一个计算机应用在会计系统中的数据处理过程。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形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在于我国基本国情导致。文章分析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作者多年工作实践过程中经验的结合和各种易发而难题的解决方法,从完善规章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保障数据安全等角度提出了推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数据安全;人员素质 会计电算化是以高科技产品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仪器代替传统的记账、算账以及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控制的过程。由于受我国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影响,人们还没对会计电算化有全面充分的认识。会计电算化是使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化、规范化,免去了许多手工重复劳动,是一种以高科技智能化机械来代替人工的手段,用高度规范的行文来解决繁杂的账面系统,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而且易于核算出财务分析所需的一些复杂数据指标,加快了公司、企业和单位的做事效率,简化了一些没必要存在的程序,并且能够保证数据的精度和广度。会计电算化加快了会计由单一的核算职能向融合分析、预测、决策、控制的管理职能转变的进程.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是以智能化计算机来代替人工对财务会计中部分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过程。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是电子计算机通过数据处理和加工过程中对会计工作的分析、辨别,其特点是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它通过各种数字编码吧所有与财务相关的账目和材料整理成文存储于计算机当中,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缩短会计流程的时间,提高会计运算过程中的速度和精确度,降低各种误差。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会计电算化虽然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和前提,是使用计算机数据对整个流程的监控和处理。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是计算机程序在编制过程中已经设立好的条件和各种限制因素,因此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是核算财务分析和计算过程中所需要的复杂的控制过程,这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是由于人的控制来进行的,因此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3.数据处理自动化,帐务处理一体化。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计算机中的会计软件对各种会计和财务数据的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将分散于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会计电算化是人与计算机结合的系统,人与计算机是电算化中的两个必然条件因素。计算机对输入数据自动进行过帐、转帐和编表处理;最后由计算机根据指令将所需信息以帐表形式打印输出。目前会计电算化包括对财务的管理、计算,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和信息的融合 4.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储磁性化。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算化会计系统来处理工作中各种财务问题,因此就使得电算化会计要求建立规范化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电算化的规范是对数据的处理也按程序规范化进行。在电算化系统中,计算机软件是一种以固定形式来处理数据和文件的组织形式。 二、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对策 1.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电算化会计是一套关于会计信息处理的有机系统,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在设备和运算过程中都是一个系统化规则化的流程,电算化软件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需要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准确,制定财务运行过程的总体规划和解决方案,形成一套统一的管理制度和信息流程,充分发挥电算化信息处理的优点。有关部门应借鉴发达国家电算化管理经验和规则条例,实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规则,加大对会计电算化监管制度的研究,尽可能的建立一套立足于我国国情的会计电算化规则和有关法律体系。并要在其范围内具有丰富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而不是一套只能看不能实行的摆设。以次切实保障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会计电算化必须建立的管理制度,避免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出现,降低犯罪过程。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中应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度、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电算化系统会计资料和档案管理制度等。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也飞速的崛起,在这过程中,会计电算化犯罪形式日渐显现,如何防范,如何进一步的降低这种情况则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针对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地补充和完善相关法规。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各种有据可依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操作系统中的犯罪行为。 2.重视电算化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是我国当前的重大国情和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培养一大批懂财务并精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是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的根本。我国一般财务人员正握的知识和理论仅仅是手工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对计算机操作水准还停留在一个入门阶段。人才的培养, 必须从学校教育和岗位培训上双管齐下。对于学校教育中电算化课程的开设。在学校的教学模式当中,往往只是注重专业知识,而对各种辅助教育的教学由于各种问题和因素的局限,智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稍显复杂的业务处理或软件的一些高级功能就知之甚少了。一般的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所使用的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不透彻,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可见,要在实际工作中全面发挥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功能,就必须加大对会计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应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短期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来适应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3.加强安全、保密性 财务安全和保密性能使每个会计人员所遵守的第一原则。是在财务处理过程中对财务报表和财务资金的安全意识。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安全、保密性,需要会计软件生产企业在开发设计新软件的同时加强对数据保护模块的研究;加强对计算机的保护,要建立有力的防护措施和良好的安全措施。从内部来看,需要企业自身加强财务安全意识,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针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采用各种先进的防火墙技术和网络防毒等防范错是和各种信息加密功能的存储通讯设备,身份认证、授权等。从电算化网络软件的设计入手,增加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当前,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加快,各种网络高手和网络犯罪手段层次不穷,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 4.加强软件的友好性和易用性 考虑到会计人员的年龄结构、素质层次多样,在软件使用过程中尽量采用一些简单而又易学的软件,为了使会计软件更加易于操作、易于学习,就需要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设计和编制的过程中站在会计工作人员的角度去开发软件,以软件界面亲和和软件的易学易用为主要前提和目的。 三、总结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在这种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抓住机会,与时俱进以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建立高效的财务处理系统,不但能够加快企业在财务运行过程中的效率,更能够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提供基础和创造条件。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会计电算化及其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在会计无纸化、电子原始资料的审核与确认、电算化安全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研究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并以此爲基础探讨加强电算化系统管理的内部制度建设问题,以确保财会实行电算化後的系统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电脑资料处理技术已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报表中解脱出来,提高了会计资讯的及时性、正确性、全面性,但同时也给会计人员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 会计电算化面临的几个问题 1.1 会计无纸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於纸张之上,并按会计资料处理的不同过程分爲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纸张上的书面资料形成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证据原件,这些纸质原件的资料若被修改,则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徵。但是,在电脑网路资讯系统中,原来纸质的会计原始凭证的资料被直接记录在磁片或光碟上,由於在技术上对电子资料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然而,在电子资料形成和存储管理过程加强控制和传统观念转换的条件下,电子资料像纸张凭证一样可作爲会计的原件。如果法律上不承认电子资料可作爲资料“原件”,那麽许多资料就要模仿手工操作的方法形成纸张式的原件,会计的无纸化也就无法开展,并进而影响会计电算化的进程。 1.2 电子原始资料的审核和确认 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绝大多数会计还保持着传统的纸张式的凭证审核和手工编制会计记账凭证方式,因而,在电算化初期,会计原始资料的审核仍然沿用传统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无纸”的会计资料,会计人员特别关心的是怎样审核和确认存放在电脑系统中的资料与业务发生时的原始形式是一致的。磁片和光碟的资料可通过适当的电脑工具修改并且可以做到不留任何修改“痕迹”,因此,确保这些电子资料是以原始形式保存下来是无纸资讯系统的关键。在无纸化的资讯系统环境下,电子原始资料经审核和确认後,就可利用会计记账凭证编制的软体模组自动生成电子记账凭证,自动形成後的电子记帐凭证就不让任何人修改,而且由这些电子记账凭证或电子原始资料直接生成的电子记账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都是派生性的资料,如果所用的软体是正确的,会计系统中的派生资料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完全取决於电子原始资料。 1.3 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安全问题 现有的会计应用软体系统在设计、开发阶段,普遍存在着系统需求中安全需求少、软体设计重功能轻安全的现象,软体设计选用的语言和资料库考虑安全性能少,以至软体投入运行後暴露诸多安全隐患,如资料库呈开放状态、易於打开、应用系统软体存在安全问题等。这类现象和问题目前还尚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同时,许多安全设施并未配置齐全,特别是硬体自身安全性能低,造成的结果是由於硬体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会计应用系统软体的正常运用。另外,还有操作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操作密码管理不严格、安全管理制度检查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2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电算化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既包括原来的手工账务过程,又包括程式设计、电算账务处理过程。由於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电脑爲主的当代电子资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电脑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资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大生産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手段。 2.1 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1) 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後没有存在必要性。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的核对; (2)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後转移到电脑内了,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馀额发生额平衡检查。可见,电算化会计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许多内容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会计软体来实现的,因此,电脑系统的内部控制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单一制度控制转变爲程式控制和制度控制。 2.2 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 电脑技术的引入,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如电脑硬体及软体分析、编程、维护人员与电脑操作人员内部控制,以及电脑机内及磁片内会计资讯安全保护、电脑病毒防治、电脑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3 加强电算化系统管理的内部制度建设问题 实行电算化以後,系统的正常、安全、有效运行的关键是操作使用。如果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实施不力,都会给各种非法舞弊行爲以可乘之机。因此,会计主体的改变,也给内部控制下的制度赋予新的内涵。 3.1 严格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会计核算软体投入正式使用後,对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後的工作岗位可分爲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修电脑及会计软体系统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爲。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 3.2 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系统 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操作程式控制主要通过制订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规定来实现。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式和注意事项,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如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规定资料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规定软碟专用以防病毒感染。系统维护包括硬体维护和软体维护,硬体维护主要包括: (1)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2)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体故障要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做好记录。而软体维护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3种。 3.3 建立电脑房管理制度 实行电算化以後,设立电脑房的主要目的是:给电脑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机器设备;防止各种非法人员进入机房,保护机内程式和资料的安全。 具体措施包括: (1)对进入机房内 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 (2)保证机房设备安全的措施。如机房防火规定等; (3)保证电脑正常运行措施。如机房防潮、防磁及 温等方面的规定等; (4)会计资料和会计软体安全保密的措施。如数据备份规定及不准在电脑上玩电脑游戏等规定; (5)修改会计核算软体的审批和监督制度。如规定会计核算软体的修改需报经单位总会计师批准等。 3.4 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这些档案主要是指列印输出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存储会计资料和程式的软碟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的各种文档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功能是负责系统内各类文档资料的存档、安全保管和保密工作,而档案管理一般通过制定与实施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一般包括: (1)存档的手续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 (2)各种安全保证措施,如备份软碟应贴上保护标签应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的地方; (3)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防止由於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此外,还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并爲此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会科技队伍,爲会计电算化工作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援。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分析财会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从财会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和财会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两方面分析了目标论题,希望给财会电算化的从业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财会电算化;发展;趋势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许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财会电算化,就是指电子计算机技术在财会工作领域的应用,它借助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系统和 网络技术,部分地代替人脑,进行财务工作的收支核算、财务管理;提高了财会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完善,财会电算化将向更深的层次迈进。 一、财会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1.向电子商务领域靠拢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的电子系统作为平台而从事商业活动;电子商务为商家的贸易活动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它不需要企业或者商家有多大的门槛,基于这一点,对许多开拓业务活动的企业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并且电子商务具有方便、快捷、效率高的优势,不需要动用企业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就可以完成交易和洽谈合作;现代企业都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因此都很注意自己企业网站的构建和维护工作,利用网上银行进行业务的结算,并充分宣传自己的企业品牌,期望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贸易机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财会电算化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电算化的必备条件,企业的经营和贸易活动的过程中,财务部门都会详细地记录每一笔开支,并做好档案存储工作;因此这一系列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财务数据和说明资料,如果是人工处理会相当地繁琐,而且出错率也较高;财会电算化能够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借助多个不同的途径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按照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将这些信息进行存档和进一步加工,形成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并传达给企业相关部门,让他们对企业的收益情况有一个详细的掌握,让他们根据这些信息作出科学的决策,进行有价值的经济活动。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财会电算化逐渐向电子商务领域“靠拢”,财会电算化的相关目标和要求逐渐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为主,当然,这是在保证财会电算化实现基本职能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在发展趋势上,财会电算化在网络技术领域逐步完善,首先,建立了财会的数据库系统,能够使收集的会计信息和数据在网络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第二,加强财会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使业务数据能够进行自由、顺畅的交流;第三,建立与电子银行之间的联系,连接财会核算系统和银行的账务系统,使网上的财务交易更加安全,使电子签证提高保密性;第四,制定财会电算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参数标准,使财会电算化系统能够具有高效率地监督经济业务的功能。 2.财会电算化向管理会计的趋势演进 财会电算化系统是由不同的版块组成的,不同版块的数据信息的交流和联系才使这个系统发挥着整体性的作用,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连缀而成,不同的环节都具有着企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的特定信息,方便企业管理者通过这些信息作出科学合理的有效决策,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这个综合性的系统对于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提供的信息是真实而具有时效性的;财会电算化系统提供的信息是齐全多样的,对管理会计思想有很明确的体现,兼有成本管理思想,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类别的需要;这一套系统具有预测功能、计划功能、并辅助决策和对经营活动的过程加以控制和监督,并作出评价和分析;在成本管理的环节中,包括成本核算、项目会计和利润会计分析等,都体现了管理会计的理念;财会电算化系统的考核管理方式也有所完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比如,在事前要加强计划的制定,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控制和监督,在事后注重评价和反馈;这三个方面在供应链系统中已经有明确的反映;一方面,能够保证资金和产品流通的一致性,能够达到同步记录,因此反映交易情况的时效性是很强的,产品卖出,资金回笼,会及时生成财务资料,这是通过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完成的;企业通过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状况可以获得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使以前的资金信息晚于产品交易信息的情况发生了本质性的逆转,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失效信息及时作出有益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决策;另一方面,管理的一般流程在供应链中体现得很明显。 二、财会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安全问题 如今网络信息的安全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在会计电算化领域同样面临安全性的问题,电算化系统会受到病毒和黑客的非法入侵,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并且信息 可能会泄露,给企业的信息保密和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完善电算化系统的安全设置具有重要的意义,电算化应用的软件要定期更新和杀毒,及时修复相关的漏洞。 2.缺乏财会电算化的专业人员 目前,高校和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中,包含了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以及计算机专业,但并没有将计算机专业和财会专业相结合,因此 ,并没有直接的财会电算化人才;从事这个 行业的人员要加强岗前培训,并且,高校和职校应该开设财会电算化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3.电算化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落实 财会实现电算化管理,必然需要一套与之匹配的制度来支持,现阶段,企业内部都有一套电算化管理的制度,但问题是没有落实到实处,引起这方面的原因,一是制度不够现实,不符合实际情况;二是监督不够,没有切实执行。因此,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电算化管理制度,并加强监督,保证制度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总结 以上探析了财会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给财会行业一定的启发,财会电算化正在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之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各个领域应该积极完善财会电算化系统,使财务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领域,给企业部门的财务核算带来便利。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业务与经济事项日益增多,会计核算的任务也不断的丰富。为了满足其需要,会计核算除了使用传统的核算工具及技术以外,还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核算工具及核算方法,在使用这些工具及方法,财会部门要做好电算化基础方面的工作,才能为其服务并提高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财会;电算化;基础 工作 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等无以复加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改变了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计算机被运用到会计实务中时,财会电算化便应运而产生,掀开了会计业发展的新篇章。 财务电算化故名思义,曰: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与会计实务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电算化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它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不仅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更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财务电算化的运用,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令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它推动了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是会计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硬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会计人员应有所准备,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大中型企业中,一般管理岗位的员工都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考核,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最好能够达到财政局认可的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问题。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中就包括了有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熟练使用、一般办公软件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实际运用等知识,尤其是微软办公软件中的EXCEL内容对会计工作帮助很大,很多日常会计核算中的辅助工作以及财务数据分析等方面都要用到。单位里还要准备财会电算化的计算机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显示器、u盘、硬盘等基础工作。 二、软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无论是通用的商品软件还是针对本单位定点开发的,亦或是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的会计软件,都具备处理数字信息快捷、准确的特点,这也是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所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在初始化之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准备使用的软件后,便要在符合会计政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然后将期初数据录入,这个过程就如同我们选购新房后,在不改变房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喜好进行内部装修,布局计划,一切就绪后才搬入家具正式入住。在建账之初,会计人员要遵循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选择好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科目设置时,除了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代码设置一级总账科目外,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业务,设置二级科目甚至三级、四级科目,做到名称简洁,编码遵循软件要求,尽可能在初始阶段考虑周全,因为建账以后,有了数据的科目将不能再修改名称和编码。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会计软件的功能,如新的会计科目代码很长,一级总账科目即有四位编码,每增加一级又增加两位编码,不易记忆。但软件本身提供了“助记码”功能,可以将常用的会计科目用简便易记的数字代替,这样就能加快会计凭证的录入速度,对提高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三、人员培训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 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企业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 (四)培养会计电 算化骨干力量,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几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发现短时间内要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不很现实的。但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又会成 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建议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电算化,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公司和会计人员都应引起足够多的注意,并且为这一潮流做足应对措施。毕竟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谁利用好了这个“聚宝盆”,谁就会遥遥领先。 财会电算化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其基本构成包括会计人员、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要素。要失现完善的电算化,这几方面必须失现完美的结合。 作者简介:贾林秀,会计师,现供职于四川省广元市会计财政协会,从1993年开始一直在协会从事财会电算化的教学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教学实践成果,在全国刊物多篇,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及会计电算化。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财会业务会计电算化影响 [摘要] 会计电算化指的是将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融合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中,并且通过计算机来取代人来进行记账或者其他代替人类来完成的会计信息的相关工作。包括对于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以及预测等方面。对于我们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对于会计电算化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会制度的建设,同时也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财会业务;内部控制 一、我们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无纸化问题 在以往的人工会计操作中,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行为都被会计记录在有形的纸上,而这种有形的纸张也就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些凭证和原件。这些纸张上的记录不容易被改动和删除。而在当前的会计电算化时代,所有的经济行为都被记录在电脑的系统当中,所有的凭据和原件都被保存在电脑的硬盘当中,可以随意地进行无痕迹的修改,从而无从区分哪一个是原始数据。另外,这种电脑硬盘中储存的电子数据也不被法律所承认,所以也就无法作为凭据产生法律效应。这也是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来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都是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系统模式,通过这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以往的会计工作,大幅度地增加会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从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业务的运行速度。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会计电算化方面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也只是停留在核算阶段。对于电算化的功能不是非常了解,同时对于电算化的使用也不是特别专业。另外,他们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也没有足够的了解。 (三)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电算化的认识不够充分 目前来看,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在这些行政事业单位看来,会计电算化不过就是用电脑来进行记账而已。同时,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也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导致对于会计电算化没有一个合理的利用,从而无法利用会计电算化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业务运行效率。另外,会计电算化的相关专业人才也非常稀缺,目前来看,这些会计电算化相关人才只是实现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对于财务的知识以及系统的升级和维护知识还有待于培训和提升。 二、会计电算化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 (一)财会业务内部控制范围增大 在以往的人工会计操作环境当中,财会业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仅仅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并且通过纸制的凭据来进行实施,从而设定行政事业单位生产部门在某一个时间段所要完成的生产总量。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来实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而会计电算化则是需要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记录,所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也就包含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同时还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购买和升级、网络安全的管理以及电脑硬件和软件的管理等等。由此可见,财会业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在增大。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升级。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出现,现有的财会部门又新增了财会系统开发部门、财会系统维护部门、数据档案管理部门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在这些部门当中,财务管理部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为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了很多新的内部控制方法,例如权限的设立以及对于系统数据的纠错等。总的来说,计算机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远远比人工的控制更加稳定以及准确。计算机的管理是建立在程序设定当中的,相对于人类的管理而言更加严谨,效率也更高。所以由于这种高效和准确的管理方式,使得财会业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范围可以增加得更大。 (二)对于财会业务环境造成的影响 在行政事业单位引进了会计电算化之后,这种新的信息处理方式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个财会业务环境发生较大的改变。包括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人员的组成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因为在引入了会计电算化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基本都是用电脑来进行财会业务工作,所以原有的财务部门还会增加一些类似于负责销售预测的职位以及人力资源规划的职位。另外,随着我们国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的信息处理已经在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得到了普及。以往一些需要在电脑上进行操作的业务,现在通过互联网,利用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也能够进行处理。同时,以后由人处理的业务,也会由电脑能自行处理。以往由多个部门来共同进行处理的工作,现在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单个部门就可以完成。 (三)对于会计信息处理造成的影响 以往的人工会计环境中,通常是利用结构控制的手段来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并且涉及各个岗位的相互制约。通过多个财务人员分别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账目进行记录,最后进行核对,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且通过这种多凭证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凭证的改写以及伪造。但是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入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之后,所有的控制手段以及核对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以往由多个人员进行的操作,现在只需要电脑就可以完成。这种转变也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信息的处理更加高效,也更加准确。 (四)对于财会凭证造成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引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业务当中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业务处理方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例如财会凭证以及财会报表的处理方法和财会信息的处理以及存储等。以往的一些通过纸张来进行记录的财会信息都会逐渐减少,并且由电子信息所代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电子商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现在大多数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这也就使得一些经济信息和交易信息直接可以保存在计算机当中,一些以往所存在的单据将没有存在的必要。一些原有的对记录信息进行审核的工作现在也由电脑取代了,从而省去了人力成本。 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业务的内部控制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保护,为行政事业单位做出决策提供好的参考。本文通过对我们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同时对于会计电算化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行政事业单位利用会计电算化对财会内部进行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罗晓莉 单位:江西九江学院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财会专业视域下的会计电算化论文 一、会计电算化理论论述 (一)会计电算化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会计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定和执行法规制度,实施微观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1]。同时,它既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参与财务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目标定位 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被赋予以下几个层面目标: 1.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手工条件下,财会人员被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而通过电算化,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核算,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管理及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需要记录、加工、整理,使需要会计信息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这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电算化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障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4.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三)会计电算化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有关法律制度为原则。不仅要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有关法律;遵循财政、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还要遵循本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保证机构设置的合法性,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合法性,操作使用的合法性,输入、输出及内部处理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及输出信息及格式的合法性。 2.效益性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7]首先,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的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由于会计电算化而引起企业的现代化,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其次,在系统实施前,应围绕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开展从经济效益、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各种约束条件进行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具备条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再则要从会计电算化能否节约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量,能否准确、及时和全面地提供财务信息,能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决策水平等方面着手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力求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3.系统性原则 要形成以整体观点、关联观点、发展观点、最优观点在内的系统观点来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一是注意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分清各子系统的界面,又要设置好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做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二是注重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分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进行分部子系统设计实施时,必须要有全局的观点,以确保整体系统的完美组合。 4.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规范性等。有了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可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系统实施的偏差,从而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5.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否实际使用的前提。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8]:(1)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2)安全性。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3)易扩充性。即整个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要求系统随之进行改变的难易程度,易扩充性要求对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实践证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由于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9]。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并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10]。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五)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11]。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三、以有效对策途径强化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不是一个单一的会计手段的转变问题,当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普遍采用了ERP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造系统以及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时,内地的大部分企业仍固步自封,必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保证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制定出严格的电算化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三)提升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既要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一是使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使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三使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四)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要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管理,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管理,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等,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建立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一是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相互制约。二是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三是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四是强化审计线索制。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四、我国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12]。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仅仅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而财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因为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两大分支,所以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因此,未来的会计发展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向智能化发展 由于信息处理、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趋势向国际标准化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电算化软件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国际化问题,满足多语言、多币种的国际竞争需要,这就需要要求实行财务软件网络化[13]。它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上午为目标,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企业经营计划和控制功能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动态查询。实时监控、远程通讯等。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 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电算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会计电算化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企业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的提供会计信息,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商业机密;两个会计子系统(财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财务报告等。 五、结论 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也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在信息化时代,谁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突破传统会计的观念与理论,只有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 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软件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出发,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软件质量管理经验,对现有软件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提出了软件开发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改进方法,并将全面质量管理观念融汇于实际软件质量管理日常事务之中。 [关键词]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 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 持续发展 一个开发团队要提高效率,就需要思考目前的管理活动中有哪些要素是可以改进的:如何把一些事务性的操作变得自动化,从而节约人力;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让开发过程更为合理,更注重软件的质量;如何在团队中传播优秀的思想,让团队成员不断地学习和进取,自发地改进过程。这些美好的愿望几乎是所有方法论和各种认证的共同心声,但要完全做到可就太难了。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优秀的实践,优秀实践均是来源于软件开发界中的一些新思路和新理论,它们能够为以上愿望的达成起到正面的作用。在组织中引用这些实践决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它们确实非常有效。这些实践包括:建立日创建、测试驱动开发、建立核心框架和面向组件进行编程。 一、软件开发的有效管理:日创建 一个组织应当拥有一个有效的工作流程,这个工作流程能够指导软件开发的进行。这个流程应当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随意的计划和从来不遵循的进度决不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流程。日创建实践提出了一种对开发过程进行精细管理的方法,它是量化软件管理的基础。有了日创建,你会发现计划的制定和进度的监控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 我们传统开发软件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理解领域问题,然后分配任务,由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软件部件,在开发完成之后,再把各人的部件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软件。这个思路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却问题多多。 首先,这种方式适合开发人员之间工作彼此没有交集的情况,以前这种现象很常见,但是现在,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分工合作的加深,开发人员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清晰的职责划分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 其次,在软件集成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却很难发现到底问题在哪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的代码都没有问题,结合到一起就出现大量的问题。 所以日构建就将平时难得一见的集成工作转换成频繁进行的一件工作,从而使得原先如同噩梦般的集成变成了一件简单的工作。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集成工作几个月才进行一次,谁能够记起几个月前的细节呢?但是如果集成以天,甚至以分钟为单位进行,排除bug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二、测试驱动开发 软件质量的根源来源于测试,测试做好了,软件质量就会好。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做测试,才能保证测试的投入能够带来软件质量的有效提升。测试驱动开发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的。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可以和任何一种开发流程进行融合。测试驱动开发不但能够改善测试效果,还能够改进软件的设计。 测试驱动开发起源于XP法中提倡的测试优先实践。测试优先实践重视单元测试,强调程序员除了编写代码,还应该编写单元测试代码。在开发的顺序上,它改变了以往先编写代码,再编写测试的过程,而采用先编写测试,再编写代码来满足测试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中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使得测试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测试,而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在编写程序之前,每个人都会先进行设计工作。可能有些人的设计比较正式,绘制模型,编写文档。有些人的设计只是存在于脑海之中。且不论设计是精细还是粗糙,你都为随后的编码活动制定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明确程度和你的设计的细致程度有关。但应该承认,这个标准是不够细化的。因为你的设计不可能精细到代码级的程度。而标准不够明确则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你还可能会发现原先的设计出现问题,从而中途改变代码的编写思路。这将会导致成果难以检验,进度难以度量。 既然以设计为导向的标准不够明确、不够具体。那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合适的呢?只能是代码。因为代码是最明确、最具体的。所以测试优先的本质其实是目标管理。编写测试代码其实是在制定一个小目标。这个小目标非常明确,它规定了你需要设计的类、方法,以及方法需要满足的结果。这些目标制定完成之后,你才开始编写代码来达成该目标。测试的目标要比设计的目标粒度更小,但是成本上却更为经济。 测试优先是软件开发中一种细粒度的目标管理方法,通过明确的目标,推动软件开发的进行。 三、建立核心框架 框架是一种具有高度重用性的软件,这个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成为软件组织积累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传统的知识积累的方法是文档,但是文档容易产生歧异,开发人员往往也不愿意去阅读和理解文档。框架提供的是一种综合的手段,包括文档、模型和代码。更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开发人员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框架,这使得他们对框架中的知识非常熟悉,并根据工作的需要来改进框架。 四、面向组件编程 有效的组织在于有效的分工。体力活动容易进行分工,脑力劳动则比较难,而软件开发似乎就更难了。所以,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采用以功能块为单位的粗粒度划分方式。面向组件编程采用更加细密的划分方式,并以服务作为组件之间相互依赖的契约,不但定义了组件和组件之间的关系,也规定了组件开发者、组件使用者、组件测试者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能够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的分配、管理、QA等工作。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质量管理6大最佳实践 软件形式上是产品,本质上是服务,是高科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人类创新智慧的结合。在软件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软件质量一直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ISO9001标准和CMM原则被誉为软件质量管理的圣经,是当今国际上最推崇的软件质量改进方法和保证措施。然而,很多实施ISO9001、CMM3级的企业过于强调过程管理,忽略了“人比过程更重要”这一原则,形式重于实质,这一做法在国外已受到猛烈抨击。如何更好地将质量管理理论和企业经营生存之道密切融合,走出一条独辟蹊径、立竿见影的“质量革命”之路,是摆在诸多企业高管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这里总结了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6大最佳实践,供同行参考。 全面管理,塑造质量文化 全面质量管理即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全员:质量控制从少数质量保证人员扩展到企业的所有人员。质量控制管理不是质量保证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员的大力支持、准确理解、精确执行。 2.全过程:将质量控制、质量检验、质量统计延伸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3.全方位:全面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全面控制质量因素,如软件开发成本、进度、可靠性、安全性等。 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归纳为两大基本原则: 首先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不断改善,最终实现顾客的全面满足;其次是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理论认为,“质量出自计划,而非出自检查”。软件前期的质量保证主要依靠设计、生产、研发,后期的质量保证则主要依靠测试、完善、改进。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依靠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这种观点强调运用确定性、过程化的管理制度、程序、体制来控制管理潜在诸多不确定性、多变性因素的软件质量品质。事实上,影响软件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的三大因素分别是人、过程、技术,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人永远比过程更重要,人是影响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只有在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过程的和谐,塑造以人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文化,才能让质量管理的成效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分级管理,把握 质量目标的层次性 ISO9001体系认为,建立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必经之路。事实上,现代软件的架构是层次化的,这一点尤其重要,软件质量也应按照层次从里到外、功能由轻到重、地位从低到高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对于不同的软件层面和需求制定不同的质量目标。例如:对于一个大型网络游戏而言,大气炫丽、细腻仿真的3D动画操作界面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一个小型超市仓库管理软件而言,只要能满足出库、入库、损益、盘点的基本需求就可以了,简单粗糙的操作界面反而更容易上手。 在进行软件工程的质量控制时,应把握关键层面,抓住质量控制的瓶颈。一般来说,越是靠近底层、核心区域(如平台、框架、引擎、关键业务等)的代码质量要求越高,开发人员的素质要求越高,质量检测及保证工作代价开销越大。精益求精只适用于靠近核心的代码层;而对于外围代码层, 可酌情适当降低代码质量,放松测试条件。 验证确认,全程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确定项目结果与质量标准是否相符,并及时纠正产品缺陷的过程。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验证与确认:验证是从开发者的视角来检查是否正确地构造了产品,而确认则是以用户的视角来检查是否构造了正确的产品。 事实证明,具有清晰开发模式及过程管理规范的软件产品,在质量上要明显超过那些没有明确过程模型及规范指导的软件产品。软件工程理论提出了诸多开发模型,如瀑布模型、喷泉模型、增量模型、快速原型模型、螺旋模型、迭代模型等,当前最常用的大型软件开发模式是螺旋式的增量开发方式(如图1所示)。 图中1〜7 是各阶段的输出点,也是质量控制点,有相应的输出文档和阶段性成果,均需要得到质量保证部门的确认。软件项目中最常用的质量控制工具手段,包括评审(技术评审、代码评审、设计评审、同行评审等)、审查、测试验证(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等)、抽查、调查、走查、旁站、缺陷跟踪等。 技术评审最初是由IBM公司为了提高软件质量和提高程序员生产率而倡导的,分为正式技术评审(FTR)和非正式技术评审(ITR)两种,该方法已经被业界广泛采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它被普遍认为是软件开发的最佳实践之一。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同行评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技术评审,由与产品开发人员具有同等背景和能力的人员对产品进行技术评审,非常有利于发现产品中潜在的问题。成功的同行评审是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重要手段,评审的对象应该包括所有软件开发的中间和最终工作产品。 引入工具,复用成功模式 质量管理是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量化的,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例如:Bugzilla是Mozilla公司提供的一个开源的缺陷跟踪工具,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用户。它能够为软件组织建立一个完善的缺陷跟踪体系,包括报告缺陷、查询缺陷记录并产生报表、处理解决缺陷等。 质量和缺陷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想要提高质量必须千方百计地减少缺陷。有三种方法可以减少缺陷产生的频率、数量、规模等级。 1.事前预防:在开发过程中始终要考虑工作成果可能产生缺陷,将高质量内建于开发过程之中。主要措施包括提高技术水平和规范化水平,也就是练内功,通称为“软件过程改进”。 2.事中控制:及时对各个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质量检查,找出并消除其中的缺陷。这种方式实践效果较好,已经被企业广泛采用,主要措施是技术评审、软件测试和过程检查。 3.事后补救:当软件产品正式交付到用户手中投入生产经营时发现了重大缺陷(如系统常常崩溃、运行速度极慢、报表统计错误等),然后再进行修改维护。这实质上反映出软件项目管理中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漏洞,建设单位、承建单位、监理单位三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规避这类水平低级、后果严重、影响恶劣的失误再次发生。 复用是在软件开发领域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被复用的对象往往是经过反复使用验证的,自身具有较高的质量,因此,合理化复用有利于提高质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技术开发活动与管理活动中的任何成果都应尽量被复用,如思想方法、经验、程序、文档等。软件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除了能够不断持续改进之外,还在于形成有特色、有成效、可操作的质量管理模式,并最大程度地复用。 协同合作,三权分立 由于软件质量管理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软件项目组织建设上应实行“设计、检验、监管”三权分离、鼎足而立的原则:设计部门专攻软件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系统研发工作;检验部门从事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回归测试等);质量监管部门制定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对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指导建议,跟踪、内审、改进质量体系的运行。 技术评审、测试和质量保证是提高软件质量的三个重要法宝,但三者在作用上各不相同。技术评审与测试关注的是产品质量而不是过程质量,两者的技术强度比质量保证要高得多。技术评审和测试能弥补质量保证的不足,三者是相辅相承的质量管理方法。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将质量保证、技术评审和测试混为一谈,也不能把三者孤立起来执行。建议让质量保证人员参加并监督重要的技术评审和测试工作(大约占其工作量的30%左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软件的质量问题,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三位一体,全方位堵住质量缺陷的漏洞。在部门职能规划上,质量保证部门具有充分的权力,可以对质量不合格的工作成果做出处理,只有这样质量保证工作才不会被轻视,才更有助于加强全员的质量意识(质量保证过程域的主要活动如下图2所示)。 和谐管理,做好一把手工程 当前很多软件企业都组建了质量保证部门,出台了质量保证制度,然而软件质量并未得到实质性突破,质量保证人员也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造成这种情况的常见原因有两个:一是软件开发团队管理过程不够规范;二是企业领导者,尤其是最高领导者(即“一把手”)重视程度不足,措施不到位。 调查结果表明,在软件项目中,质量保证人员往往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一族,通常没有实质性权力,项目成功功劳属于别人,自己缺乏成就感,项目失败却担负最多的责任。鉴于这种情况,领导层一定要从根本上重视、爱护、支持质量保证工作,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体现人文关怀,运用管理艺术,构建和谐团队,让每一个项目组成员都树立较强的责任感、归属感和大局意识。事实上,软件开发工程是典型的“全员参与工程”、“一把手工程”,没有企业“一把手”的知情、重视、认可和支持,软件项目顺利实施和取得实效根本无从谈起。有时候企业领导层对于软件质量保证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这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链接 软件质量管理常见误区 误区一:软件质量是可以精确测量的。 软件的质量属性很多,如正确性、健壮性、可靠性等,但在大多数用户看来,实用、适用、好用的软件就是成功的。成功的软件通常都会在功能、性能、界面、操作等方面,以最简捷有效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最紧迫、最直接的需求。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软件产品质量没有国际通用的评价标准,质量目标的弹性较大,没有绝对合格或不合格的界限,软件不可能做到“零缺陷”,有缺陷的软件仍然可以使用。 误区二:企业软件的质量越高越好,最好是“零缺陷”。 商业目标决定了软件的质量目标。软件的质量评价也不能从纯粹的软件工程、软件商品、软件技术的角度去考量。理想的软件质量目标不是“零缺陷”,而是恰好能够满足应用需求、生存发展、市场竞争需要,并且将提高质量所付出的代价控制在预算之内。一味追求高质量代码,把质量目标凌驾于赢利目标之上,是多数技术人员所犯的常见错误。 误区三:通过ISO9001、CMM3级认证就意味着软件质量一定有保证。 当前很多通过CMM3或者ISO9001质量认证的软件企业在软件项目管理上的确更加规范了,但代表核心竞争力的软件质量驾驭能力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产品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通常好的过程产生好的产品,而差的过程将产生差的产品。实践证明,软件质量保证并不能绝对保证软件质量,质量保证只能检测出哪些不符合既定程序规范、肤浅的软件缺陷,对于潜藏在软件深处符合既定设计规范的缺陷却显得无能为力。仅靠制度、规范、流程是无法全面识别出软件中的潜在缺陷的,质量保证对于保证质量而言只是必要的手段,而不是充分的手段。 误区四: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软件质量就有保障。 软件开发并不一定是人多力量大,相反,人力资源配置不当反而会延误工期。不同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差异较大,软件项目增加新人可能会增加新的缺陷,无益于软件质量提升。软件开发是一种智力创新活动,任何程序员都无法避免缺陷的发生,缺陷发生是必然的,程序员首先必须了解决定软件质量的各个关键因素(如成本、进度、可靠性、安全性等),搞清楚质量控制的目标和计划,然后才可以在进行需求开发、系统设计、编程测试时确保交付软件的高质量。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软件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软件开发过程的影响。为了提高竞争力、改进质量以及提高效率,软件企业就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上,通过过程控制其结果。本文对软件质量管理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分析和管理质量,提出了一个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关键词: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性能基线过程性能模型 1 引言 随着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软件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体现在质量、成本和交付工期上,而质量是最显著影响其它两方面的因素。对软件企业来说,质量不再只是争夺市场的一个有利因素,而变成了公司在竞争中成功的必要条件。然而,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加,软件开发过程越来越难以控制,导致开发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处于失控状态。 过去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观点,认为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可以神奇地解决软件开发中的质量问题。目前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有的企业由于缺乏对开发过程的控制,往往很难平衡客户和公司在质量、成本和交付工期的要求,成功的项目比例很小。 面对如前所述的现状,软件质量管理一定要面向预测式管理。一个软件产品的质量主要是由它的开发、采购和维护过程决定的,为了改进软件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竞争力,就要把焦点放在能够稳定地开发优质产品所需的过程上[1],通过过程数据预测和控制结果。 过程性能模型重点强调过程和产品度量对结果的重要性,分析和建立过程和产品度量与结果的关系。其通过过程性能基线控制过程的关键因子,分析过程的性能偏差,进而预测并控制最终结果。由此可以看出,过程性能模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将关注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 本文首先归纳了软件质量和软件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现有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所存在的问题;随后引入了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提出了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阐述了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在质量计划、质量活动、质量度量和分析、质量预测和控制、质量评价和改进等五个质量管理子过程中的应用;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组织过程资产库,过程支持和软件质量管理三个子系统。 2 软件质量及管理 当前业界已将交付软件的缺陷密度作为软件产品的质量的衡量关键标准。即,已交付软件中每个单位规模的缺陷数,简称为交付缺陷密度。因此,软件质量管理通常围绕缺陷而展开,软件项目的目标是使交付的软件存在尽可能少的缺陷[2]。 质量管理的任务是计划恰当的质量活动,然后正确执行和控制这些活动,以便可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即在软件交付以前)检测到大多数缺陷[2]。 质量管理包括确定软件的质量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并监控和调整软件计划、软件工作产品、活动和质量目标,以满足客户和最终用户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和愿望。 质量管理基于机构、客户和最终用户的需求建立软件产品的质量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机构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项目则为实现这些质量目标对其定义的软件过程进行具体调整[3]。 在软件质量管理过程和方法上,传统的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是一套能控制质量、提高质量的方法;在PMBOK[4]中,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是指保证项目满足其目标要求所需要的过程,包括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个过程域;著名的“Juran三部曲”[5]――TQM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的主要基石――包含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个步骤,突出了对过程改进的支持。最有成效的要属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其理念是通过排除和预防缺陷来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率,包括过程性能度量集、多种改进框架和分析工具,尤以DMAIC框架(定义-度量-分析-改进-控制)最常用[6]。将六西格玛与CMMI实施相结合将是更有效的过程改进途径。 在软件质量管理工具方面,Ishikawa提出了质量控制的七种基本统计工具[7],包括因果图[8]、Pareto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运行图、检查单。目前也有许多有关预测模型的论著,如:Rayleigh模型。 现有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和方法提供了质量管理的高层指导,主要关注于实施步骤以及最终结果,质量管理工具也着力于解决质量管理中的具体的某“点”的质量问题和控制,但在如何通过过程控制其结果,业界正在寻求有效的途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制定低风险且切实可行的质量计划、如何在开发过程不同的影响因素下确保项目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等。这些正是本文致力于研究的主题。 3 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 过程性能模型是解决通过过程控制其结果的有效方法,具体定义如下。 过程性能基线(Process Performance Baseline, PPB)是对遵循过程所达到的实际结果的文档化刻画,用于比较实际过程性能和预期过程性能的基准[9]。 过程性能模型(Process Performance Model, PPM)是对过程属性和过程工作产品之间关系的描述,基于历史过程性能数据而建立,并使用项目中收集的过程度量和产品度量进行校准,最终用于预测遵循过程将能达到的结果[9]。 过程性能基线可用于组织内任何独立的项目,通过分析所收集的度量,建立结果的分布和极差,其刻画了所选过程的预期性能[10]。过程性能模型基于其他过程和产品的度量来估算或者预测某一过程性能的度量,刻画了过去的和当前的过程性能,对过程将来的性能进行预测。过程性能基线控制子过程的能力;过程性能模型预测过程的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通过过程控制结果,在子过程结束时进行调整和预测,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 基于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方法及其DMAIC框架(定义-度量-分析-改进-控制),以及过程管理的四个核心职责(定义过程、度量过程、控制过程、改进过程),并结合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的原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该模型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增加了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的指导、统计管理以及预测和控制,提供了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框架,如图1所示。模型主要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活动、质量度量和分析、质量预测和控制、质量评价和改进。接下来将详细阐述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在上述五个质量管理子过程中的应用。 图1 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 3.1 质量计划 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首先必须制定质量计划。质量计划作为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的一个核心环节,简言之,就是怎样以及何时将质量活动和质量材料应用到一个项目中。质量计划中必须明确定义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应如何进行质量活动。制定质量计划的前提是项目已完成任务计划、进度计划和规模估算,故在制定质量计划之前必须进行入口准则的验证。 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要充分发挥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在质量计划制定时的指导作用。团队软件过程(Team Software Process, TSP)质量计划是一个最佳范例,本节将介绍如何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指导质量计划的制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1.1 TSP质量计划 团队软件过程(TSP)制定的质量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系统无缺陷比率、各阶段排除缺陷密度、质检过失比、阶段收益、过程收益、缺陷引入率和缺陷排除率,可划分为过程质量度量和产品质量度量两大类。 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首要解决的就是降低交付缺陷密度,即验收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密度。团队在制定质量计划时,首先估算可能会引入的缺陷数,其中估算每个过程阶段所引入的缺陷数的方法有许多种,TSP质量计划使用的是缺陷引入率;然后就是估算排除的缺陷数,这里TSP质量计划使用了阶段收益。一旦团队按阶段估算了引入和排除的缺陷,那么结合项目的规模估算与任务和进度计划,就可以估算出每个阶段将会排除的缺陷密度,然后检查所估算的交付缺陷密度是否满足项目的质量目标,进而通过局部调整以完成质量计划。 3.1.2 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指导质量计划制定 在使用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估算缺陷的引入与排除时,传统的做法是“拍脑袋”或者基于业界数据,有经验的组织会基于历史数据,但是实际实施表明:上述情况中绝大多数的估算都是徒劳的。原因如下:一是因为对阶段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的估计值没有准确地反映缺陷引入与排除过程的能力,不应只是单个值,而应该是一个区间,包括均值和上下限;二是因为没有对缺陷引入与排除的过程进行计划,尤其是某些关键度量,例如评审速度、测试覆盖度、人员技能、经验等级、检查单条目数等,从而无法通过缺陷引入与排除的过程控制过程的执行结果(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使得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变得不可预测和控制。 为解决上述问题,这里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从四个环节提供支持: (1)建立项目的质量目标,制定交付缺陷密度的计划值。 (2)基于组织的历史数据,建立阶段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的过程性能基线,参照过程性能基线计划阶段缺陷引入率和阶段收益,以“上限,均值,下限”的三元组形式。 (3)基于组织的历史数据,构建缺陷引入过程和缺陷排除过程内部的过程性能模型,建立子过程结果(也即中间目标)与子过程因子(包括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之间的关系,以及子过程可控因子的过程性能基线,参考所建立的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制定子过程的质量计划。同时在质量预测和控制时,需要对这些子过程进行统计管理。例如设计评审,代码评审,单元测试。 (4)在分别计划好项目的质量目标、缺陷引入和排除过程的中间目标、缺陷引入和排除过程因子之后,使用统计方法(例如蒙特卡洛模拟)对项目质量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预测[12],通过置信度与置信区间评估目标达成情况的风险,必要时调整计划。 若软件组织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质量计划的制定可参考TSP质量准则[13]。 3.2 质量活动 质量活动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项必要且非常重要的活动,负责排除开发过程中所引入的缺陷。其作为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常分为两大类:评审和测试。评审不但可以识别存在于可执行系统中的缺陷,而且可用于文档。评审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类型有审查、走查和个人评审。审查和走查是同行评审[14]。测试则旨在发现尽可能多的缺陷。测试有七种类型,分别是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外部功能测试、回归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以及安装测试[15]。常用的有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系统测试等项。 以TSP为例,其任务计划中所涉及的质量活动按执行的先后顺序排列有需求审查、高层测试审查、详细设计评审、详细设计审查、代码评审、编译、代码审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项目的质量经理根据进度计划,按期组织任务计划中所安排的质量活动,基于既定的质量计划,具体由质量保证人员按计划实施。 3.3 质量度量和分析 在质量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软件质量保证人员应收集质量度量的实际数据,包括基本度量和派生度量。以软件审查为例,基本度量包括规模、评审准备时间、评审会时间、参与审查人数以及所发现的不同类型的缺陷数;派生度量包括总的审查时间、准备速度、审查速度、总的审查速度、缺陷密度、每小时发现缺陷数、评审准备时间与评审会时间之比、审查有效性。个体软件过程(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PSP)[14]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度量和分析。 与此同时,质量人员可对收集的质量度量数据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性分析,为进一步的质量预测和控制打下基础。数据分析的切入点可以为缺陷的引入、排除以及泄漏,与评审有关的准备速度、评审速度、缺陷密度、审查有效性等,以及与测试有关的测试用例密度、测试覆盖度、测试用例有效性等。数据分析的方法包括如下: (1)推测,支持工具有Pareto图、运行图、直方图、箱线图、多变异图等; (2)提出原因的假设,支持工具有因果图和关系图等; (3)证实或排除原因,这主要是由能提供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分析等方法的高级分析工具所支持。 3.4 质量预测和控制 为了有效地跟踪并控制质量活动的实施,实现质量计划中对各质量活动所设定的预期目标,进而确保项目质量目标的达成,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所包含的另一个核心环节就是质量预测和控制,主要涉及到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和预测项目质量目标达成两方面。具体而言就是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对质量计划中标注的关键子过程实施统计管理,在每一个子过程结束时使用过程性能模型预测项目质量目标达成的置信度,必要时对质量计划进行调整。 3.4.1 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 统计管理的过程[9](Statistically Managed Process)即使用基于统计的方法进行管理的过程,其中,对该过程进行了分析,过程偏差的特殊原因得以识别,过程性能也被控制在已定义的范围内。对子过程实施统计管理,可以使子过程的性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确保实现子过程的预期质量目标。适于统计管理的度量必须是可控的,对子过程来说是关键的,可以为人员属性、环境因子、技术因子、工具或硬件条件、过程因子、客户以及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例如人员经验等级、人员可用性、同行评审相关度量、测试覆盖度、编程语言等[16]。 根据对相关材料的研究,本文归纳并提炼出了一个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的流程,大体将统计管理子过程划分为过程稳定性评估和过程能力评估两部分,如图2所示。 图2 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 (1)过程稳定性评估 过程稳定性评估[17]需要用到统计过程控制方法(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SPC主要用来测量一个过程的稳定性并识别过程的各个执行情况是否超出所预期的变化范围和控制界限。控制图是实现统计过程控制强有力的工具,常用的为XmR图和U图。通常情况下,适于统计管理的度量其取值都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可以使用箱线图。 对于不稳定的过程(子过程中出现了性能偏差),需要识别偏差的特殊原因,集中分析并采取矫正措施排除特殊原因。检测不稳定性除了Western Electric提出的4种有效测试 [17] 外,还可参考Minitab等统计软件中提供的其他测试规则。必要时可采用分组的方法。 (2)过程能力评估 在子过程执行即将结束时,需要分析子过程的能力,进行过程能力评估。过程能力[17]评估的前提是过程是稳定的或统计受控的。有能力的过程首先是稳定的,且其能力的上下限必须在规格界限之内。过程能力可以通过过程能力指数Cp和Cpk来衡量,使用控制图或直方图进行图形化展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过程能力指数Cp是我们描述过程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但由于Cp的计算与过程输出的均值µ无关,它是假定过程输出的均值与规格中值M重合时的过程能力。因此,Cp指数只是反映了过程的潜在能力。为此引入了过程能力指数Cpk,其被称为实际过程能力指数[18]。 合理考虑Cp和Cpk两个指数,对整个过程的状况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不应单独使用这两个之中的一个。 当Cp和Cpk都较小且二者差别不大时,说明过程的主要问题是σ太大,改进过程应首先着眼于降低过程的波动。 若Cp较大,而Cpk很小,二者差别较大,说明过程的主要问题是µ偏离M太多,改进过程应首先着眼于移动µ值,使之更接近M。 如果Cp本身不够好,Cpk更小,二者差别较大时,说明过程的µ和σ都有问题,通常改进过程应首先移动µ值,使之更接近M,然后设法降低过程的波动,减小σ。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Cp和Cpk是由处于统计受控状态下的过程波动的大小和均值偏离决定的。因此首先要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统计受控状态。 3.4.2 预测项目质量目标达成 在每一个子过程结束时,应使用子过程中间目标与项目质量目标之间的过程性能模型预测项目质量目标达成的置信度。 3.5 质量评价和改进 项目到达结项阶段时,软件质量管理也进入了最后一个环节:质量评价和改进。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质量评价和改进除了进行传统的质量总结报告之外,还包括基于正交缺陷分类[19](Orthogonal Defect Classification, ODC)的Pareto缺陷类型分析、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的分析评价。 质量总结报告提供了项目质量目标达成情况,质量活动的过程度量和结果度量实际数据,以及缺陷的引入排除情况汇总等。 考虑到ODC的缺陷类型与特定的软件开发阶段相联系,将Pareto缺陷类型分析与ODC结合起来,有利于识别最普遍的缺陷类型。而且通过Pareto分析找出缺陷数最多的缺陷类型,然后找出与该缺陷类型相关的开发阶段,从而对该阶段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质量评价和改进环节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对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过程性能基线是否需要更新、过程性能模型的评价以及过程性能模型是否需要更新等。 3.5.1 过程性能基线更新决策 过程性能基线的建立过程是增量或迭代的,在获得新项目的实际度量数据后,要评估数据质量,然后将数据纳入已有基线的分析,确定是建立一个新基线还是使用已有基线。 判断将新的项目数据纳入已有过程性能基线是否合适的一个方法是:执行假设检验来判断新数据与已有基线是否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如果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我们需要使用新的项目数据建立新基线;如果假设检验的结果表明没有显著差异,则继续使用已有基线。 此外,在综合考虑项目和项目组之间的内在区别及组织业务变更的基础上,应定期评审组织过程性能基线集,以确定是否需要建立新的基线,或者是否需要合并、修订或放弃已有基线。组织过程性能基线需要合并、修订或放弃的情况如下: (1)当子过程改变时; (2)当组织的结果改变时(例如,由于过程偏移); (3)当组织的需要改变时。 3.5.2 过程性能模型评价与更新决策 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是否能真正奏效,过程性能模型自身的好坏至关重要,其是否能有效且准确地对目标进行预测和控制、其可理解程度及其可用性等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价。 通过对可靠性增长模型、质量管理模型等模型的评价标准进行调研[20],本文归纳了四条过程性能模型的评价标准,如下所示: (1)预测有效性。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大不大,直接关系到模型的好坏。 (2)及时性。模型能够越早地发现问题或提高的征兆,就有越多的时间提前进行计划。 (3)开发过程的覆盖程度。开发过程的所有阶段的模型覆盖度是很重要的。每个开发阶段必须得到管理,并且应当实施适当的措施。往往需要建立模型集。 (4)简单性。数据采集简单并且代价不高;概念简单,用户不需要很多的数学基础就能理解。 过程性能模型的更新包括对模型的校准(Calibration)和修订(Revision)。 量化管理项目时,从统计管理选择的子过程中获取关键属性度量,通过使用所获得的这些实际性能数据,校准有关过程的过程性能模型,判断项目是否能够实现其目标,包括中期和最终目标(此时这些目标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后面阶段才可以度量)。 需要修订过程性能模型的情况总结如下: (1)当子过程改变时; (2)当组织的结果改变时; (3)当组织的需要改变时。 4 质量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在对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的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质量管理系统,其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该系统建立了组织过程资产库,并提供两大功能:过程支持和软件质量管理。 图3 质量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4.1 组织过程资产库 一个组织应该拥有自己的过程资产库,包括组织的标准过程集、度量库、过程性能基线库以及过程性能模型库,分别为过程、度量、PPB和PPM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字典。其中,标准过程集支持过程定义和裁剪,度量库包括过程度量和产品度量,过程性能基线库以“上限、均值、下限”的方式存储,过程性能模型库中涵盖基本的统计预测模型和高级预测模型。 4.2 过程支持 过程支持提供了从软件度量到过程性能基线直至过程性能模型的建立与维护功能。随着度量数据的不断积累,过程性能基线的控制限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修订。开发过程性能模型也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不断的选择一个或多个适当的统计建模方法,并用过去的性能数据对模型进行评估,直到得到适当的模型预测值。 过程性能基线建立的统计方法为控制图理论,支持过程性能模型建立的统计方法包括回归、方差分析、虚拟变量回归、卡方检验、逻辑斯蒂回归,以及蒙特卡洛模拟,贝叶斯信念网络(Bayesian Belief Networks, BBN)。 4.3 软件质量管理 (1)质量计划模块支持入口准则验证、质量计划概要、项目质量目标的建立、各阶段质量活动其质量目标的建立、各阶段质量活动的属性及其度量的详细计划、项目质量目标达成情况预测及结果报告。 (2)质量活动模块支持评审过程、测试过程的实施。前者包括评审计划、评审会、缺陷修复、评审总结,后者包含测试用例管理、测试报告、缺陷管理。 (3)质量度量和分析模块负责从过程中进行质量度量数据(特别是缺陷数据)的收集、分析、评价并生成质量状态报告,质量数据分析包括按阶段和项目划分的缺陷引入和排除情况分析等。 (4)质量预测和控制支持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和目标达成情况预测,为质量活动反馈偏差原因和建议的矫正措施,必要时提供质量计划调整的相关决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质量评价和改进模块基于项目质量目标实际达成情况和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数据,生成质量总结报告,并支持基于ODC的Pareto缺陷类型分析,重点提供过程性能基线和过程性能模型更新的决策和相关评价。 5 结语 本文对软件质量管理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性能模型的软件质量管理过程模型,包括如何使用过程性能基线和模型指导质量计划的制定、进行质量预测和控制等,解决了质量目标无法有效预测和控制的问题。基于研究,构建了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下一步将深入研究通过开发过程控制缺陷的引入,从而全方位地实现软件质量管理。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浅析 摘 要:通过对目前军用软件系统开发的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利用CMM原理来改进军用软件过程、提升软件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并对提高装备软件的质量管理水平给出了若干建议,为不断深化装备软件质量意识和完善装备软件质量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软件质量,质量管理,CMM 随着国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军用软件作为信息化装备系统的神经中枢已经成为武器装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新武器装备中由软件实现的功能有时甚至会超过硬件,乃至软件本身就可以看作一类重要的装备,系统中软件性能的好坏、可靠性的高低、安全性的优劣决定着整个武器装备系统效能的发挥。目前如何提高军用软件的质量已经成为提升整个武器装备系统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一、军用软件的特点 软件是用计算机语言表示的与计算机操作有关的程序、进程和数据的集合,具有零磨损特性,其质量完全取决于开发过程。ANSI/IEEE Std 729-1983定义软件质量为: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和隐含的需求的能力有关的特征或特性的全体。该定义表明如果软件本身设计出来的质量特性能高度满足软件各项功能、性能需求,则其质量的优秀等级较高。 对于军用软件而言,还存在一些特殊性,表现在:①开发过程受严格的软硬件条件制约,且很难制定具体的、量化的质量标准。②规模巨大,大系统软件源代码往往会超过一千万行。③军用软件用于军事目的,要求无差错运行,对可靠性、实时性、安全性、保密性、互操作性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④成系统的大型军用软件面对装备情况复杂,研制参与人员较多,这些因素会造成高风险、长周期,高成本。 二、军用软件开发中的问题 随着对软件开发规律和军用软件质量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软件承制单位开始建立基本的软件过程,按照软件开发规律进行开发,但还有相当多单位,依然沿用“手工作坊”式的开发方式,全过程由软件开发设计人员“自行设计,自行编码,自行测试,自行包维护”。这种方式无法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一旦软件产品出现故障,只能由开发者自行维护,其它人员难以介入,软件质量就会处于失控状态下,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除了国内软件开发整体水平较低外,限制软件的质量的原因还有:①目前相当多的军用软件是当作硬件的附件而不是独立的产品,没有按照基本的软件过程模型进行软件开发。②在研制过程中软件的评审力度不够。③软件开发文档及编制过程不规范,文档对开发过程的没有起到指导作用,软件验收和维护也没有依据。④软件测试非独立过程,软件的测试软件、测试工具缺乏,标准、规范不健全,软件检验与硬件合并进行,使得测试过程难以发现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⑤部队使用装备投入对软件维护的力度不够。 三、CMM原理和作用 为有效针对军用软件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保证软件产品质量,应清晰和完善的软件过程。我国于2001年基于SW2CMM1.1版的理念,制定了GJB5000―2003《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并于08年在原标准基础上修改了若干内容,了GJB5000A-2008作为替代原文件版本,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军用软件开发管理已经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主要用于软件过程评估和软件能力评价。其中软件过程评估用于确定当前软件过程的状态,发现与软件过程有关的嗜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有步骤地对软件过程实施改进,提高组织的软件过程能力。 CMM模型为软件开发组织设计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改进过程,帮助开发组织按模型进行对照检查,找出自身的强项和弱点,制定改进计划,逐步提升软件过程能力。同时也为软件委托方或采办者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可以为对软件承包商进行软件过程能力评估,对风险进行控制。软件能力成熟度越高,软件过程越透明,软件性能越稳定,软件质量越高。 CMM将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分为5级,从1级到5级软件能力成熟度逐步提高,每个等级有其软件过程特点,1级不含关键过程域,2级以上每一等级包含一组关键过程域,每一关键过程域中包含一组目标,当这组目标全部实现时该关键过程域相应的要求得到稳定。当一个等级及其以下所有等级的各关键过程域的全部目标实现时,就表明达到了该等级的成熟度。 四、利用CMM对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评估 我国目前军用软件研制受整体水平的制约,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引入并实施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时,可以从可重复级(2级)做起,帮助软件开发组织的过程能力按阶段逐步建立,逐级提高成熟度等级。可重复级共有需求管理、软件项目策划、软件项目跟踪与监督、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子合同管理等6个关键过程域。为实现6个过程域的满足,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高层管理者应确定软件工程化方针,以CMM模型为蓝本,要求软件项目组按照软件工程要求实施软件开发,对项目进行阶段性分割,推进文档化交流方式,以便对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②对原有组织进行适当调整,依据CMM过程域实现要求进行必要的人员配备和准备,建立软件工程过程组、系统测试组、软件质量保证组、软件配置管理组与软件配置控制委员会。③ 在全组织内进行动员、学习和培训CMM相关知识和理论;将本单位的组织、角色和术语与CMM中的相对应,完成软件开发CMM模型本地化改造;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软件组成员尽快地接受CMM的理念和实践推进。 五、对于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实施的几点建议 军用软件成熟度模型CMM是评估软件过程和评价软件能力的重要工具,对规范军用软件承制单位按照软件开发规律进行软件开发,提高研制开发能力,保证软件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军用软件能力水平目前大部分处在CMM初始级或可重复级阶段,GJB5000A-2008《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军用标准要求全军各部队和全国所有军用软件承制单位贯彻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军用软件过程能力的提高,但在短期内想要提升软件成熟度等级还具有一定困难。所以我们应本着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逐步完善实施过程。 此外,我们还应结合更多的管理方法对军用软件质量管理进行完善。如加强对军用软件研制单位质量水平的审核。通过二方(顾客方,如军方)或第三方(如独立的认证机构)严格审核,可以提高军用软件研制单位对软件质量的重视;及时更新软件工程理论技术,如软件开发过程模型,软件产品的评价模型方法、质量保证方法、软件工程集成环境和工具,可靠性和安全性技术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软件测试检验队伍,保证软件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等级不低于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坚持开展软件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理念,提高软件模块复用率,用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提高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水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军用软件承制单位中各部门各专业只有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使我军电子装备软件系统开发的整体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质量管理的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软件技术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但同时我国软件技术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软件质量管理,不断完善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促进软件快速交付。文章研究表明,通过软件质量管理,不仅可以促进软件开发,还可以确保软件质量。 关键词:软件;质量管理;优化对策 0引言 在软件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软件复杂性也不断提升。在当前的很多软件开发企业中,软件质量管理问题开始成了关注的焦点。 1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需求模糊问题 结合软件工程来说的话,软件产品的生产主要包括多个过程:第一是系统需求研究过程;第二是系统设计过程;第三是系统实现过程。但对于软件系统需求来说,往往描述不够完善,相应的软件需求调研以及研究也不够深入,没有加强对软件质量需求的管理,这样不仅会使得研发以及测试设计工作落实不到位,还会明显提升沟通成本,导致产品实现与用户需求不一致[1]。 1.2立项管理不到位问题 大量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加强立项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的产生,赋予软件项目开发深刻的意义。(1)软件项目开展。不加强深入的立项调查,以及加强项目可行性分析,落实好立项评审,则可能会导致产品需求获取不到位,软件开发产品规划出现很多问题,无法保证软件研发工作的有效开展,致使项目研发功能明显减弱,不但会导致资源浪费,还会阻碍新产品的正常[2]。(2)软件项目。如果没有加强立项管理,可能会导致成员行为涣散问题的出现。工作人员只顾自己,不顾团队利益,无法全面了解项目产品的实际开发要求与背景,也不能从根本上明确项目开发的最终目标,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软件开发需求,最终使得软件开发计划无法按期实施以及软件开发费用超支等问题出现。 1.3软件质量保证体系尚待完善 针对我国很多软件开发企业来说,往往都处于“软件质量管理”实施的最初阶段,甚至是试行阶段,很多科研制作部门对应的标准化软件质量管理体系还都不完善,甚至有一些科研部门对应的软件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还没有形成[3]。另外,一些企业虽然设立了软件质量管理的专有部门,但相应的体系文件却还不完善,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来完善。在软件开发项目研制部门质量管理普通较低的情况下,软件开发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低下,也会影响软件产品的最终质量。 2软件质量管理的优化对策分析 2.1加强需求工程有效管理 在实际的软件开发当中,如果相应需求模糊,会出现需求随意变更的现象,导致时间被白白浪费。对于该问题来说,必须针对相关需求活动,加强统一化的需求管理。要在落实好软件需求开发工作的基础上加强需求管理,这样不但能够限制需求变更的实际次数,还能促进工程师对质量管理需求的深入理解。总之,软件需求开发与软件需求管理的重要性同等重要,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2.2加强软件测试流程有效管理 在软件测试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必须不断优化软件测试流程,加强对软件测试流程的有效管理。具体来说:(1)软件测试相关部门人员,必须加强需求知识学习,开展深入的需求探讨。(2)对有疑虑的需求者,研发设计工作者要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解答。对于研发设计工作者也不能有效解答的问题,要让他们联系用户来有效解答。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软件系统的作用以及性能,专门的测试工程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软件测试测用例,具体要结合两大方面的内容来设计:第一,针对测试工程师来说,必须结合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编写测试用例;第二,针对测试工程师来说,要在结合实际用户反馈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分析汇总工作[4]。要大力引入和合理应用QC功能测试设备以及工具,加强对软件以及实际操作系统兼容性能的合理性测试,才能充分发挥软件测试工具使用的功能与作用,落实好软件兼容性测试工作。此外,要加强自由软件测试,适当补充软件测试用例,了解软件测试用例没有涉及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要采取定期研究和分析的方法,明确缺陷库里面存在的问题,并深入研究问题成因,进而利用测试用例来解决问题[5]。 2.3加强项目进度质量有效管理 要保证软件开发项目的顺利完成,首先必须保证软件项目质量足够好。在软件项目开始实施之前,必须保证项目开发计划足够科学、合理。如果软件开发项目计划设计人员相关工作经验足够丰富、设计能力足够强,往往可以有效保证软件开发计划的合理性与完善性,有效预见软件开发计划当中的问题,消除相关阻碍和影响因素。在软件开发项目计划设计的开始,相关人应及时组织软件质量管理人员,开展软件项目计划讨论会与评审会,并请相关技术专家、真实用户等,针对软件项目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探讨,分享个人意见和看法,由专门的记录人员总结相关意见,最终形成系统化的质量记录,再以书面或者文档的形式传送给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意见修改整合,确保软件项目计划的完善性。 2.4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软件开发和质量管理过程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核心主体。因此,要想有效保证软件质量管理有效性,必须保证管理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足够高。让员工全面地了解企业,正确理解自身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并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即使工作人员已经对工作内容很熟悉,也可能没有深入理解企业经营战略以及相应的发展规划。企业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幅度比较大,企业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内部战略和规划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方法。对于软件质量管理人员来说,不但要主动参与到企业发展规划设计工作中,还必须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各个部门。通常来说,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例会,介绍企业近期情况和之后的发展规划。在掌握全体例会内容的基础上,各个部门负责人员应当再次开展部门会议,根据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做好后期工作规划调整工作,使得每位员工都掌握企业发展动态,进行自身科学合理的工作调整与规划。软件质量管理者还必须基于企业内部软件质量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出可以有效解决软件质量问题的措施。 3结语 综上所述,软件开发成本管理不到位、软件质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管理不到位,如:软件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随意性较强。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完善的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为依据,加强软件开发的全过程监控。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软件质量管理,根据影响系统质量的属性,建立了质量管理和分析模型,并根据模型给出了系统实现的初步方案。该系统的实施,能够有效的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 关键词:软件质量管理;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关联规则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软件越来越深入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一些关键领域,软件的规模也随之日益增大,软件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2]。软件的质量不过关,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目前中国软件业尚未形成规模,全国的软件企业数量不少,但是大规模软件企业聊聊无几。我国软件业竞争力低下固然有产业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各方面原因,但软件产品质量不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及其在市场上的信誉,进而影响到其生产需求,使企业存在潜在的生存危机。 目前,对于软件质量控制一般都采用ISO9000或者是CMM,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来控制开发质量[3-5]。本文研究了数据挖掘技术在软件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系统通过软件缺陷的数据,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关于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有关人员素质、开发和管理过程的信息以及软件属性、开发机构资质和经验、目标用户评价等资料的数据库,来建立质量预测模型,发现制约质量和过程的规律,从而采取预防缺陷措施。那么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开发维护的费用,大大降低软件故障和失败的可能。 2 影响软件质量的各种因素 软件的设计开发、营销、服务与支持活动,涉及投资者、管理者、销售者、软件产品用户等各类人员及其组织。因此,需要从全面的软件质量观出发,深入分析与软件生产有关的组织、人员、活动,对软件生产过程进行模块划分,建立通用的模块化的软件生产过程模型,以识别影响软件质量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架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体系结构,提供构成软件质量系统的通用概念框架,这就在高层次上找到了满足用户的要求,使定量质量管理成为可能。同时建立通过模块化过程的质量保证以及过程网络协同运作的质量保证系统,来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而建立完善软件过程质量的质量评价体系,用软件过程能力指数评价过程质量的高低,以过程的稳定受控来保证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质量特性要求。 2.1 质量属性 软件的质量属性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可在运行软件并观察其结果的时候进行度量,例如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功能性等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不能够在运行软件并观察其结果的时候进行度量,但可通过对开发或维护过程的观察进行度量,这一类的质量属性包括可移植性、适应性、可复用性等。 2.2 软件体系结构对软件质量的影响 软件需求确定后,软件体系架构在软件质量中会起重要作用[3],有合理的软件体系架构,可以使需求变更产生的影响变得更小。如果没有合理的体系结构,先进的编程技巧也不一定能弥补体系架构对质量的影响。 软件体系结构问题包括软件系统总体组织和全局控制、通讯协议、同步、数据存取、给设计元素分配特定功能,设计元素的组织、规模和性能,在各个设计方案间进行选择。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是从问题域到软件解空间的第一步。一些体系结构方面的问题对软件的质量属性有重大的影响。比如,模块的层次可能影响系统的可修改性;功能的划分和封装可能影响系统的可扩展;构件间的通信协议可能影响系统的效率等。从另一方面看,良好的软件体系架构并不能确保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及质量需求。后阶段的设计、实现等同样可以使系统的质量发生变化甚至损坏。毕竟,软件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都对软件质量有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好的软件体系结构是良好系统质量的基础。 2.3 软件过程对软件质量的影响 从质量管理模式来看,软件企业按照某种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来组织软件项目或软件产品的开发。目前比较流行的有瀑布型和迭代式开发方法。瀑布型的开发方法适合小型的、需求明确的软件项目,这种模型有个根本缺陷就是没有把用户需求反映在在整个项目当中。迭代式开发方法强调软件风险管理,把项目分成一个个的开发提交阶段,把里程碑处提交的产品提交用户反馈,并将反馈信息加入到下一个阶段的软件开发当中,其本质是基于产品开发的组织方式。 长期以来,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的变化,特别是软件使用后需求的变化,一直是制约软件质量提高的“瓶颈”[4]。随着软件产品或项目规模的扩大,软件产业的兴起,软件生产的组织方式也要从面向产品的生产组织转向面向过程的组织方式,面向过程的生产是软件产品生产的主流方向,必须以面向过程的生产组织方式,对软件需求获取、设计、开发、维护服务与支持的各过程进行预防为主的过程质量控制,对产品及过程的质量全部量化。 3 数据挖掘技术 3.1 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 数据挖掘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其目的在于发现大型数据集中隐含的、不为我们所知的潜在有用信息,受到了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和数学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成为继Internet之后的技术热点[5]。目前,数据挖掘在销售、金融、电信、保险、教育、政府决策和基因工程研究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数据挖掘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数据准备、数据挖掘和知识分析和获取。数据准备用于选择相关数据用于预处理,包括消除数据噪声、弥补数据缺失和解决数据冲突,然后转换成适合挖掘的形式;数据挖掘则是采用有关算法对经过清洗的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是大量的规则;知识分析和获取用于对产生的一系列规则进行评价,并从中抽取有用的知识,以辅助决策,如图1所示。数据挖掘有分类规则挖掘、聚类规则挖掘、关联规则挖掘、转移规则挖掘、例外模式挖掘、序列模式挖掘、Web挖掘、正文挖掘、多媒体数据挖掘、空间数据挖掘和时态数据挖掘等。 联机分析处理OLAP使用多维数据模型,在数据仓库中进行一系列统计操作,使分析人员、管理人员或执行人员能够从多角度对信息进行快速、一致、交互地存取,从而获得对数据的更深入了解的一类软件技术。OLAP的目标是满足决策支持或者满足在多维环境下特定的查询和报表需求。在企业当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浅谈军用软件质量管理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军用软件特性,从软件分级管理、软件配置管理、SFRACAS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军用软件的质量管理,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军用软件 质量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 SFRACAS 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军用软件产品在武器装备上得以广泛应用,军用软件质量已经成为影响武器装备质量与安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军用软件的质量管理。 1 军用软件特性 军用软件是指应用于军事用途的软件。军用软件的特殊性使其开发和质量保障难度较大,具有以下特性: (1)军用软件通常要面临复杂的作战环境,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 (2)军用软件一般为嵌入式软件,对操作性要求较高; (3)大部分军用软件规模巨大,研制周期较长,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4)应用于军事用途,对开发人员、开发工具等提出较高的保密性要求。 2 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措施 2.1 开展软件分级管理 军用软件应按照GJB/Z 102《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准则》要求进行分级管理,按照软件失效的危险严重性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B级软件失效可能导致人员死亡或严重受伤、系统报废或严重损坏,因此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必须开展危险性分析,降低风险。同时A级软件可能导致人员死亡或系统报废,因此必须对A级软件开展第三方测试,确保测试结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由于军用软件的特殊性,如专业化程度更高,保密性要求高,使得第三方独立测试存在一定困难,可以考虑由军用软件承制单位进行测试,但必须由第三方组织和全程监督,必要时让军用软件用户参与进来,使测试结果更加准确有效。 2.2 开展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的对象是软件配置项。软件配置项就是在软件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文档、程序、数据。软件配置管理目的是利用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报告和配置审核建立和维护配置项的完整性,通过自定义三库管理策略,建立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对软件配置项进行入库、访问、出库、维护、更改、等活动实施管理,以确保软件产品的正确性、完整性、可控性、可追溯性,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2.2.1 配置标识 配置标识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一是定义项目生存周期中所建立的基线,二是识别和选择要管理的配置项,三是维护配置项标识。 2.2.2 配置控制 配置控制包括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两方面工作。软件产品为了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不同的平台、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导致同一软件产生或演化出不同的版本,必须进行版本控制。版本控制的目的在于对软件开发进程中文件或目录的发展过程提供有效的追踪手段,保证在需要时可回到旧版本,避免文件的丢失、修改的丢失和相互覆盖。版本控制是实现团队并行开发、提高开发效率的基础。变更管理是配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需求变更及软件代码变更的高效管理。变更必须履行审批手续,首先由软件配置项负责人提交变更申请至配置管理员,再由配置管理员提交软件配置控制管理委员会进行评审,如批准及时修改并指定修改人,配置管理员将配置项检出至修改人员的开发库中进行修改,修改后经评审或确认批准后,由配置管理员将修改批准后的配置项重新入受控库(要求有版本升级记录),更新受控库状态报告;如没有批准修改或批准延后修改,配置管理员应向问题提出者提供未批准及批准延后修改的原因。当软件产品经过最终验收或交付后应提交配置管理员,入产品库。 2.2.3 配置状态报告 配置管理员通过配置管理系统收集当前基线配置项的状态,汇总形成配置状态报告,定期提交项目负责人审阅。 2.2.4 配置审核 配置审核主要是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审核,确保软件配置项正确可控,一般由质量保证人员单独执行。 2.3 建立SFRACAS SFRACAS即软件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建立该系统的目的是及时报告软件发生的故障,分析软件故障产生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验证其有效性,防止故障再次发生。军用软件承制单位应从软件研制开始建立SFRACAS,对故障实行闭环控制,有效地消除软件缺陷、故障,提升软件研制工作的质量。 建立SFRACAS应遵循PDCA原则,P代表计划(PLAN),D代表执行(DO),C代表检查(CHECK),A代表处理(ACTION),这四个过程循环执行,周而复始,促使军用软件质量不断改进。SFRACAS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2.3.1 故障报告 软件在研制和使用阶段发生的故障,应由相关部门负责信息收集的人员予以及时、完整的收集,编制故障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规定的管理组织报告。 2.3.2 故障核实 质量保证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对报告的故障内容都应按发生故障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实,故障核实可通过重现故障模式或依靠故障证据来完成。对缺乏证据的应给予说明。 2.3.3 故障分析 在软件的故障得到核实后,故障责任单位应尽快组织相关人员对故障进行分析,以确定故障原因,并编制故障分析报告。 2.3.4 故障纠正 故障原因确定后,故障责任单位的有关部门应根据对故障的分析结论,研究并制定纠正措施,编制纠正措施实施报告,并提交规定的管理组织审批确认,再下发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2.3.5 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纠正措施实施后,有关部门应通过试验、试用等方法证实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如达不到预期效果,则需复查故障的原因或进一步采取其它的纠正措施,直至故障彻底解决。最终,将确定的纠正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提交给规定的管理组织。 2.3.6 故障信息管理 故障解决后,软件承制单位应统一管理保存全部故障信息报告及有关文档资料,并建立故障信息库,供有关人员查询。 3 结束语 对军用软件的质量管理,是当今武器装备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军用软件特性,从软件分级管理、软件配置管理、SFRACAS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军用软件的质量管理,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软件工程与软件质量管理浅析 【摘要】本文首先从面向对象技术和重用的角度对软件工程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现有的软件工程开发技术及管理成果,对提高软件生产效率的开发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软件工程 软件质量 质量管理 目前我国软件开发行业中拥有大量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虽然如此,但是我国企业的软件开发管理却始终处于一种比较低的水平上,近年来随着国内工业企业逐渐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纷纷进行国际标准化质量体系认证,多数软件开发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开始进行有关软件质量体系的标准化认证等工作,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软件工程与软件质量管理领域的一些问题展开分析。 一、软件工程分析 (一)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最终产品的特性与结构主要由开发方法所决定,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将软件工程技术纳入到规模化生产中,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过渡变得更加平滑,系统模型也更容易维护,已有成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重用,这些目标的实现皆得益于对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很多问题的存在利用传统的功能/数据方法根本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首先,可以利用功能/数据将系统分解成数据和功能两部分,功能部分体现出主动的色彩,伴随着相应的行为,数据部分则体现出了被动的色彩,被其不同的行为所利用;其次,人们利用功能/数据方法开发系统和软件时,不同系统和不同软件之间始终存在一些差异,一般来说是不能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建立系统模型的,需要将实体中的功能及数据提取出来;最后,继承是面向对象技术的主要特点之一,从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软件产品。因此,在一些大型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对面向对象的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 (二)重用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都希望可以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尽可能的应用,重用可以使生产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软件工程中解决危机问题通常会使用重用的方法,但是传统软件工程开发方法并不能对已有软件产品进行尽可能的应用。重用软件代码在工作中比较常见,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非常有用,但是从软件工程领域来看,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唯一,从软件开发的角度上来看,会从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对重用技术进行应用。此外,文档的重用也比较常见,不管是开发阶段还是维护阶段,通常重用文档的方式存在很多不便,加上格式的重用率比较高,因此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可以为其提供较大帮助,为重用事务的分配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 二、软件质量管理分析 软件质量管理领域已经提出了质量工作的相关特征,在全公司范围内展开质量控制及监督等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教育,从全国范围内促进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起其内容主要涉及到与人、机构有关的内容,要想提高质量就要与人发生关系,质量管理不能脱离人而存在。现阶段很多企业都专门设置了质量管理部门,这意味着现在很多企业领导者开始意识到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这些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了这些部门上,企业中其他部门的人员都认为质量管理就是这些部门的事情,跟自己无关。而事实上质量的提高与企业中所有员工都有着必然的联系,企业中所有的员工都会对质量的提高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而质量管理部门设置的目的在于针对质量的提高进行审查与监督,并展开质量培训,特别是最高管理者,只有这些人了解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对质量管理措施进行贯彻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应将质量作为主要目标,所有企业活动都要围绕质量的提高进行。 现在我国多数企业已经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的主要管理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管理等方面,体现了效率性、科学性等一系列特点。之所以要在企业中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其主要目的在于将生产中存在的缺陷消除,这些缺陷主要是由人工和管理两方面原因导致的,其中,由于人工引起的缺陷比较容易消除,只要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注意就能使质量得到提高,并注意工人的培训,认识到缺陷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因为管理而产生的缺陷往往是不容易解决的,因为这些缺陷往往是不易察觉的,在管理上形成了交叠,加上软件产品测试很难将方方面面考虑到,其中难免存在着一些隐藏的缺陷,所以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消除这些缺陷具有重要意义,以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开始不断扩大,这种情况下软件系统开发也显得越来越复杂,很容易出现出现“软件危机”,为了对软件可维护性差、无法完成软件进度等问题进行解决,软件工程学科由此产生。然而开始时人们因为过分重视软件工程技术,忽视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所以有关软件工程管理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主要基于这一方向展开了分析,供大家参考。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浅谈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过程的三性 摘要:通过参与机载软件研制项目的研发过程,并对机载软件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中提炼出机载软件在其生命周期过程(本文开发生命周期过程指从计划,到需求捕获和确认,经设计,到编码集成直至交付的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和可追溯性),同时通过对实际状态的对比分析和研究,针对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在其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强调使用过程方法进行机载软件质量管理工作,以确保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系统性、根本性地全面可持续开展,继而确保机载软件在开发生命周期过程中满足相关要求,最终确保按照生命周期过程开发和生产的航空机载产品满足客户和适航的要求,最终确保产品的交付和盈利,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质量管理;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适航;机载软件 一、前言 目前中国国内航空机载软件的自主研发起步比较晚,而大部分参与的公司/人员,由于之前质量管理的经验,形成一些固定的质量管理思维。随着国内民用航空产品市场的增加和国家对民用航空产品的重视,以及机载软件的技术日益发展成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客户和适航的要求。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相关的基础和标准,不管是国际航空标准AS9100,还是一些工业标准(包括DO-178B),以及一些已经的适航标准(包括Order8110.49)等等,更加关注产品在计划、设计、生产直至交付的所有节点中的每个过程,注重质量管理过程体系和程序的建立;按照建立的体系和程序执行相关过程,强调所有过程进行记录并保证可追溯性。笔者通过对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研发过程质量管理的研究,包括AS9100、适航法规、先进的工业标准等进行研究,对实际质量管理状态进行总结,提炼出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就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如何贯彻和应用这三个基本特性进行了浅显的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的交付满足客户及适航要求。以下内容是个人就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及应用进行浅显的论述。 二、质量管理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 要想在机载软件的生命周期内贯彻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首先需要了解三个特性的基本概念,只有对其概念和意义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在生命周期过程中应用和贯彻这三个基本特性。 1.完整性,指应确保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覆盖。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如果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操作过程,也就谈不上质量管理。完整性也可以总结为“写我所做”; 2.符合性,指在设计和制造以及交付过程的所有操作应符合相应的文件/程序、符合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以及产品符合经批准的设计和工艺。符合性是质量管理的主体,也是质量管理的执行过程。符合性可以总结为“做我所写”; 3.可追溯性,即应将所有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记录,确保在发生不符合时,能获得相应的数据分析的支持。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反馈,也是质量管理过程中持续改进的必备。可追溯性可以总结为“记我所做”。 三、理解和应用 可以将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总结为质量管理中的三句话: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也通过这三句话,可以清晰的发现这个三个基本特性涵盖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和要点。以下内容就笔者在现有质量管理状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就这三个特性如何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1.完整性 完整性,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首要任务是是建立完整覆盖顾客要求、法律法规的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建立?民航产业有自己行业的质量标准――AS9100,按AS9100的条款,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对于航空机载软件来说,仅仅满足AS9100的要求是不够的。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必须同时要考虑适航规章的相关要求,包括DO-178B、Order8110.49。笔者认为以下图形象地形容AS9100和适航标准之于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图1 质量管理体系和AS9100及适航要求三者间的关系图 根据实际参与项目预投产质量管理体系的适航审定经验以及实际参与项目的开发经验,可以使用符合性矩阵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程序和AS/9100及适航标准三者之间的符合性矩阵,一方面明确AS9100和相关适航标准的各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在矩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完整性状态。下表为方法中采用的简易的矩阵表: 注1: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简单列出表头,其中横行中可以列出AS9100条款号;左侧纵列可以列出相关适航条款要求,在表的右侧某一栏中可以列出体系程序的名称。表格可以根据条款的详细程度进行调整;表格因人而异,可调整以适合本企业的相关要求。 注2:对应矩阵中,可以采用标志方式,如完全满足,用表示;如果AS9100条例满足,但是不满足适航要求,用表示;如AS9100条例不满足,但是适航要求满足,用表示; 随着适航标准不断更新以及产品研发经验的积累,公司同样需要不断改善和持续改进体系文件以切实满足质量管理的完整性要求,如DO-178B升级为DO-178C,则公司应针对升级前后版本识别,确保质量管理的动态完整性。完整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基础,也是前提,只有确保质量管理中体系文件/程序的完整覆盖,才能有效保证质量管理的实施,才能确保企业有效率、有组织的进行。 2.符合性 符合性,之于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来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确保符合性,首要任务是建立满足符合性的方法。日本质量大师石川馨认为:“当引进某种做事的方法时,很自然要考虑这种方法是否合适。通常我们根据过去的结果与经验或传统的方法做出决策。适当的评估将使这种决策变得更加有效,同时工作过程中的数据对于评估工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应质量行业中老话“不是最先进的方法就是最佳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的质量人来说,应该清晰自身企业所处的规模、阶段,并选择相应的方法以确保符合性。符合性,是PDCA过程方法最重要的环节。笔者个人觉得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简要的操作流程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进行: 图2 符合性实施流程图 注:对于任何产品来说,数据的积累是产品优化,行业的发展的基础。 结合上述流程图,以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研发过程为例,具体操作可以参考如下: 针对机载软件研发过程,利用电子检查单(peer review)方式进行过程把关。 对各个层次的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方面培训,要言明使用检查单的意义和作用。 建立每个过程作业指导书,找出每个过程的关键要素,将关键要素导入到电子数据库中。 依据检查单内容,对实际项目研发过程进行评审和检查,将每个关键要素的检查结果导入数据库。 以数据库为基础,针对检查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进行相关管理过程和/或相关产品设计构型进行改正和/或预防。 注:实现数据库与检查单相连接,通过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使其自动生成检查单;一方面减少不同素质的人员造成检查单内容的差异,另一方面有利于人员更专注于产品检查和改进的本身,提高执行效率。 符合性,是一个持续改进螺旋过程,是建立在公司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逐步的改善,根据机载软件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方法以确保符合性。 3.可追溯性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可追溯性的意义在于验证完整性和符合性,另外也在于后续过程的软件维护和升级,以及航线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排查出问题所在,找到根本原因。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是确保可追溯性的前提。在DO-178B和AS9100中可以查询有关配置管理的规定,根据AS9100要求和适航要求以及DO-178B建立配置管理程序。在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中, 首先需要针对机载软件相关阶段建立配置基线,包括需求基线,设计基线; 针对所有需求、源代码、目标代码建立追溯矩阵; 如果机载软件已经建立配置基线,其中的任何更改,都需要按照配置管理程序(计划)的更改控制流程实施更改; 按要求定期进行配置审核,并编制配置管理报告; 按照加载规程实施机载软件加载前环境确认,并填写加载记录。 现如今各个企业更加重视信息化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引进新的工具软件,如对于机载软件需求的管理,一般会采用DOORs软件进行管理。未来的信息化系统应该更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简单输入自动实现,容易检索等等,给员工工作带来很大的便捷性,降低了人为错误,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而所谓高度化集成的信息平台,个人觉得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块,然后在模块后台实现数据库支持。以航空机载软件的几大过程为例,包括计划过程,,需求过程,设计过程,编码过程过程,供应商管理过程,建立相应的模块,在各个模块之间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对于每个模块之间再细分子过程,为每个子过程建立窗口。高度集成化信息平台能够将一个机载软件完整生命周期所有信息记录在同一平台上实施分类保存,可以通过菜单拉取机载软件配置项,了解其当前状态,链接到供应商管理,进一步了解供应商的需求和编码状态。 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体现,只有实际工作中进行了相应的记录和标识,才能确保机载软件的可追溯性。也才能真正确保机载软件产品满足初始适航和持续适航能力。可追溯性确保了质量管理真正的实现。 四、三个基本特性之间的关联 三性,用综合性的话语来描述:针对航空机载软件的每个过程,按照AS9100/适航要求建立完善的机载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程序和方法以及计划;每个过程的操作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做好相关记录。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用三句话概括他们的关系: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实际质量管理过程中,却不能将这三个特性割裂开来对待。在实际操作中,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必备因素,充分条件,只有满足了完整性,才能确保符合性和可追溯性的实现;符合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主体,满足了符合性,才能体现了质量管理完整性的同时能确保质量管理的可追溯性;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必要条件,可追溯性的实现才能体现完整性和符合性的实现。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环环相扣。当三性中有一点不满足要求,其他两性也就不能满足要求,进一步说明质量管理失控。 在实际机载软件的需求和设计编码中,只有确保各项活动满足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才能实现质量的过程方法管理,才能充分说明质量管理的完善有效,才能真正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系统功能和适航要求,最终确保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 五、结语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实现其功能和运行已非难事,难点是如何使航空机载软件在满足安全的情况,实现成本降低,技术性能提高,以持续满足客户和适航要求,最终获得更高市场份额。相信通过满足质量管理的三性:从小处来看,可以培训企业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航空机载软件研发生命周期中更注重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以及过程活动,降低了研发的成本;从大处来看,也使得缩小与国际先进航空研发企业的思想和流程上的差距,使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以进一步缩小与其之间的技术差距。 笔者清楚,就单单质量管理本身来说,要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过程管理方法,并实际应用于企业,为企业带来益处,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笔者更清楚,质量管理,受制于产品研发技术,单单发展好质量管理流程,并不能带来根本性地变化。要想真正实现中国自主研发的民航产品进入市场,甚至走出国门,需要从技术、管理、人才等各个方面着手进行循序渐进的改善。套用屈原前辈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气象水文软件质量控制方法浅析 摘 要:论文针对气象水文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常用的软件质量控制方法以及它们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软件质量控制模型,为全面提升气象水文软件的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软件质量;质量管理体系;CMMI;GJB9001B-2009;质量控制模型 软件在装备系统的研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软件产品的质量已逐步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软件质量关系到武器装备系统的生命,关系到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旦软件失效,就可能导致整套装备系统的失效,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目前,软件在研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远不如人意,特别是与硬件的可靠性相比,软件的可靠性一般要低一个数量级[1]。 1 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装备系统研发软硬件管理不均衡,过分强调硬件。武器装备的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和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且其各个因素又是相互关联和制约,不均衡的过分强调某几个方面都是不科学的。而现状是系统的研发过分强调硬件的重要性,软件只是被当做硬件的一个附件来对待,未作为产品列入装备系统计划和技术配套表。 (2)总体单位不抓配套单位分系统软件的质量,监控力度不够。在软件产品的开发中不遵循软件工程的要求,而且武器装备系统的总体单位只抓本单位开发的软件质量,对配套单位分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监控不力,对配套单位交付给总体单位的软件普遍不进行软件验收测试和软件验收评审。 (3)软件设计文档的编制不规范,不符合国军标要求。编制时缺少文档化的过程描述,尤其是缺少工作文档、风险管理文档和工作量统计文档,而且文档编制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特别严重的是大多数单位的文档是在软件编程完成后补写的,失去了以文档指导软件实现的作用。 (4)高层管理者对软件管理不够重视,软件配置管理不到位。管理要从高层做起,但是多数高层却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有的软件开发组未设配置管理员,有的单位对配置管理的概念(如对基线标识和配置控制等)模糊,对软件开发库、受控库的设置与管理不当,致使软件在出厂前基本不受控。 (5)对软件测试的概念和方法认识模糊,缺乏对过程和产品进行测试。软件开发测试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之间缺乏对对方工作的基本认知,双方难以沟通,阻碍了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部分单位对第三方测试存有疑虑:担心泄密,难以保护知识产权,或担心经费不足和增加工作量延误工程进度。 上述问题是装备研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亟待改进。国内外的经验说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一条是必须“树立软件产品的观念”和“用软件工程方法组织软件开发”[2],并按照软件工程方法的基本原则不断改进软件开发过程。现在国内比较常用的控制软件质量的方法是质量管理体系法,而国外比较流行的是运用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即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来控制软件的质量。 2 软件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及缺陷 2.1 军用软件研制质量控制的一般做法及缺陷 我国一直采用质量管理体系中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来控制军用软件的质量。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产品质量是设计、生产出来的”,关注软件开发、研制的过程,通过强调过程模式,将组织内所有的工作定义为一个个明确的过程来进行质量保证和评估,使影响软件产品质量的因素在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此来提高其使用的可靠性、安全性,突出的把持续改进的过程作为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水平的重要手段。 目前,军用软件研制质量控制的整套模型源于GJB9001B-2009,该国军标适用面广,可面向于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和服务四大产品[3],主要强调的是硬件产品的质量控制,对军用软件的适用性稍弱,没有针对软件产品及其研发的特点展开说明,尤其是在型号的不断改进,装备状态的多次更改之后,对军用软件的配置管理等方面的更高层次的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实施该标准时无法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没有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忽略了该标准反复强调的“质量管理必须坚持持续进行质量改进”,导致研制单位无法拥有一套适用的质量管理体系。 2.2 国外软件研制质量控制的一般做法及缺陷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即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对组织软件过程能力的描述[4]。CMM 中最为核心的思想是:只有好的过程才能造就好的结果。它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软件工程能力的改进与评估,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标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CMMI是CMM模型的最新版本,它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的研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管,以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CMMI项目为军工界和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集成的产品集,其主要目的是消除不同模型之间的不一致和重复性,降低基于模型的改善成本。CMMI将以更加系统和一致的框架来指导组织改善软件过程,提高软件产品的研发、获取和维护能力。 CMMI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一种软件质量控制模型,强调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注重基于模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改进,可以帮助软件企业有效地管理软件过程,但是CMMI也存在缺陷,CMMI本身是国外的体系,是基于法治的体系,而我国强调的是人治的氛围,这种文化性问题是CMMI能否适用于我军的关键;实施该体系时单位对于软件研发人员缺少必要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导致软件研制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难以沟通,阻碍了研发工作的进度;CMMI只强调关键过程域,无法保证软件产品能被成功的研制出来。 3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气象水文软件质量控制方法 3.1 质量管理体系与CMMI的共同性 质量管理体系与CMMI面向的都是组织和软件产品的质量问题,都是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为基础,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质量保证、全面质量控制、全面质量检验等思想。它们都非常关注产品的质量,都以相同的质量原理为基础,都强调通过良好的过程来保证产品的质量,都在强调外部沟通的同时强调内部沟通,都以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作为最关键的成功条件,都采用PCDA方法,都重视规范化、活动规程和必要的文档与记录。 3.2 质量管理体系与CMMI的差异性 作为质量管理的标准性文件,CMMI与GJB 9001B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GJB 9001B是一个适用于各类产品的通用型标准,主要是针对制造业制定的,而CMMI是专门针对软件开发设计的,可以帮助软件企业有效地管理软件过程;GJB 9001B强调完整的组织体系,可以用来建立符合ISO9000管理的组织管理,而CMMI本身对管理体系没有明确要求,默认组织体系是有效的、健全的;GJB 9001B评估的目的是要认证组织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为此给出比较简明、科学、原则性的要求,评估出结论合格与否,而CMMI则用于评估组织的软件能力的改善,确定采购风险,或找出软件过程的强项和弱项,明确改进途径,为此给出良好软件过程的详细描述和能力提高的简明科学途径。 3.3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气象水文软件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GJB 9001B鼓励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而CMMI的本质是通过对软件研制过程中关键过程域的精确定义,来使软件研制从一个不确定的“黑箱”操作过程,变成一个各步骤可视的、可对偏差随时控制的“透明”操作过程。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相关理念和技术要求设计出适用于气象水文软件的质量控制模型。 质量控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该模型将质量控制归纳成七个阶段:(1)明确准备目标、项目范围和资源需求,依据CMMI的相关标准对软件的现状进行评估,定义相应的目标和指导原则,为下一阶段准备好相应的评估资料;(2)根据客户的要求和技术指标制定软件的开发流程,该阶段表达了组织层上下同心、拟定目标和愿望的状态,这是对将来有一个共同思考的过程;(3)在新的开发流程下引入GJB 9001B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对组织当前的状态进行判决,及时向组织传达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并根据GJB 9001B的要求,确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向;(4)根据上述要求拟定软件管理流程,确定关键业务主题、各团队的角色和职责、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改进进度安排;(5)在此流程的基础上导入成熟的开发和管理理论及方法,并根据客户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规则、度量方法、模板,作为改进和实施的基础;(6)按层次和相关要求编写各层次文件,根据国军标的要求编写相应的工作文档、风险管理文档以及工作量统计文档;(7)依据软件运行的实际情况改进流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的所有人员确定需要改进的目标,分析现有的工作步骤、客户需求和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方案,验证并更新实施流程,在提高技能、绩效的同时,也提高软件的质量。质量控制是一个总结、再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改进建立下一轮工作的更高目标,制定组织进一步工作的计划,只有通过这种反复的评估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软件质量。 4 结束语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发出复杂的大型软件系统已不再是单个质量控制方法所能完成的任务,只有通过融合多种方法的优点推出一种新的质量控制模型,才能保证气象水文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本模型旨在GJB 9001B的基础上结合CMMI的理念和技术要求,把GJB 9001B作为CMMI的保障,而把CMMI作为GJB 9001B的“使能器”,两者相互促进,全面提升气象水文软件的质量及服务能力,进而提高武器装备软件的质量。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的“三库”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 为了加强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状态变化的控制,针对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建立“三库”,并通过“三库”的有效管理实现配置管理的部分功能,达到提高仿真训练软件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仿真训练 软件 质量管理 三库 1 引言 我国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便捷。无论是在学校、军营,还是机关、农村,信息化覆盖率越来越高,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独特魅力,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科技给予我们的全新的感受。科技让我们距离世界很近;科技让我们工作或生活更加轻松;科技让我们颠覆过去的思维及工作、生活方式。 信息化建设如火似荼地发展,同时也催生了仿真训练软件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软件质量对仿真训练软件可靠性的制约也日益凸显。为了满足日益提高的仿真训练软件质量要求,确保软件质量和可靠性,做好软件质量管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软件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配置管理是可以控制软件变化的科学管理。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软件的版本控制、变更控制和过程支持。其中,设立“三库”,即开发库、受控库、产品库,对软件技术状态变更和版本控制的管理更是其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配置管理的重点。在军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对软件“三库”的有效管理来达到控制状态的变化和标识的情况,并严格履行软件产品的出入库规定,从而实现对软件的质量监督。 2 “三库”的含义 “三库”是指软件开发库、软件受控库和软件产品库。“三库”的建立是配置管理当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可以对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状态的变化进行控制,还可以对软件配置项进行有效的标识,同时又可以避免复杂的配置管理技术给开发成本造成太大的影响。 GJB 5000A《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GJB 5235《军用软件配置管理》和GJB5716-2006《军用软件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通用要求》都有对“三库”建设的相关要求,其中,GJB5716-2006中给出“三库”的定义分别是: (1)软件开发库(software development library)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2)软件受控库(software controlled library)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已通过测试或评审且作为阶段性产品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3)软件产品库(software product library)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存放已定型(鉴定)且供交付、生产、检验验收的软件配置项的集合。 通俗一点的解释“三库”的含义是: 软件开发库就是在软件生存周期的某一个阶段期间,存放于该阶段软件开发工作有关的计算机可读信息和人工可读信息的库;在软件生存周期的某一个阶段结束时,开发库内的内容经过评审通过后,就可以进入到软件受控库中;在软件生存周期的组装与系统测试阶段结束后,形成的可以直接交付给用户的最终产品或可以在现场安装的软件就存放在产品库中。 3 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仿真训练软件的质量管理工作还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软件质量还远不能满足软件开发的要求,软件开发成本与进度计划难以准确估计,对软件产品质量的评价还缺乏标准和手段。归纳起来,军用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3.1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意识不强 现阶段,大部分仿真训练软件开发研制单位质量管理意识不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没有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缺少质量保证大纲等质量保证文件和阶段性的评审制度,软件的质量保证工作基本上是由软件开发者自身完成的,而实践已经证明,采用这种方法开发的软件是无法保证软件的质量的。 3.2 缺乏软件技术状态管理和控制 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的技术状态非常多,软件的一条语句或一个函数的修改都可能造成软件部分功能无法正常运行,甚至整个软件瘫痪。所以,一旦软件出现故障,由于没有对软件的技术状态实施管理和控制,很难快速准确的找出故障原因,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直接影响整个军用仿真训练软件的质量。 3.3 软件测试不够充分 大多数仿真训练软件开发单位没有设立独立的软件测试部门和专门的软件测试人员,而是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由开发人员采取自己设计、自己编程、自己测试、自己维护的方式来完成的。由于软件开发人员任务重,他们在测试上不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很容易把软件测试环节变成只是走过场、讲形式,导致测试的作用和可信度大大降低,一些隐含的错误和缺陷被遗留到软件交付之后的运行阶段。 3.4 对软件文档的重视程度不够 软件文档是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关系着整个软件的有效运行和维护。在军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文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所以导致开发人员对文档编制不感兴趣,编制不及时;软件文档内容不完整,与开发过程不一致,格式不规范;文档审核和管理不够严格,未经审批可随意更改文档内容等问题,最后造成软件的透明度低,软件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不好,给软件研制和维护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 4 “三库”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在仿真训练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软件的技术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软件在各个阶段的配置项内容是不相同的,软件的版本也是存在更新的情况。因此,对软件技术状态的管理和控制是保证军用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的关键。“三库”质量管理是软件质量保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软件产品形成过程技术状态管理的核心任务。 4.1 建立“三库” 按照相应国军标的要求,在仿真训练软件生存周期中,要建立软件“三库”,通过对“三库”的集中管理,实现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状态变化的控制和对软件配置项的正确有效的标识,以确保仿真训练软件产品的正确性、完整性、可控性、可追溯性。 4.1.1 开发库 从技术状态形成过程、有效控制和管理的角度看,在仿真训练软件完成详细设计阶段工作之后建立软件开发库。此时将未进行测试和评审的软件和软件相关设计文档等软件配置项存放到开发库中进行集中管理,并由软件开发项目组或分系统负责。 4.1.2 受控库 软件受控库反映的是软件研制开发过程的轨迹。在仿真训练软件形成过程初、中期等阶段建立软件受控库,对通过测试和评审,确认正确的软件版本、完整的软件文档材料,以及其它相关软件配置项,采用软件受控库管理,由系统总体负责管理。 4.1.3 产品库 在仿真训练软件研制开发的末期建立软件产品库,对通过综合测试(验收)的软件、完整的软件文档材料、软件生命周期更改的版本,以及开发研制该软件产品的相关的成套软件(包括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集中控制管理,由研制单位质量管理部门负责。 4.2 软件开发库的管理 软件开发库建立在承担仿真训练软件开发任务的项目组,由项目组质量管理人员或分系统负责人(无分系统的由项目负责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软件开发库中管理的内容包括软件开发、测试阶段对应的文档和“初始阶段”的软件。 4.2.1软件开发库入库的内容 (1)按照对应国军标要求,软件在开发过程中规定的所有系统的和阶段设计文档,包括:软件开发计划、软件技术规格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接口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详细设计说明、接口设计文档、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说明、软件测试报告、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等。 (2)软件开发过程中各阶段所产生的计算机软件部件、计算机软件单元及其源程序代码、目标代码和数据定义文档,软件开发过程中各阶段进行软件测试的测试用例和测试结果等。 4.2.2 软件开发库的控制要求 项目组首先根据开发软件的规模,将符合项目标识、版本等软件配置要求的软件配置项入库控制,在此基础上对开发库的每一项内容(配置项)进行标识,由专人负责记录开发库中每一个配置项的位置、标识和入库时间。如果有某个配置项需要进行修改,则需要按权限实施更改,并必须通过项目负责人的审批。在进行更改操作的同时还下需要填写《软件开发库更改记录表》以记录开发库中的有关更改信息,并保存更改前的软件或文档的标识和版本。出库控制应按规定的权限出库,记录有关出库的出库项、软件提取人和出库时间等信息。 4.3 软件受控库的管理 在仿真训练软件测试工作开始之前需要对开发库中的软件配置项进行确认工作,然后从中提取被测软件和相应文档进行测试。通过认可的测试或评审的软件配置项就可以转库到软件受控库。 4.3.1 软件受控库入库的内容 软件受控库入库的内容必须是通过测评或评审的软件配置项,以及是仿真训练软件开发单位或用户认可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开发计划、软件需求说明、概要设计说明、详细设计说明数据库设计说明、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分析报告、用户手册、操作手册、软件维护手册、项目总结报告、项目验收报告、质量要求文档(质量保证大纲、标准化大纲、可靠性和维修性保证大纲等)、软件(源程序、目标代码、编译成目标代码的详细步骤、可执行程序和写入可编程器件的程序等)、软件设计更改报告及审核文档,以及所有文档的电子版本。 4.3.2 受控库的控制要求 仿真训练软件的受控库控制要求要比开发库更为严格,受控库的管理控制由承研单位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软件开发人员受控使用。 软件开发库中通过测评和审核的软件配置项必须转入到受控库进行管理,每次访问需按权限,并要通过项目负责人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联合审批才可获得批准,同时还要记录访问人 、访问时间、访问项、访问批准人等信息。出库控制时,软件提取人的申请,项目负责人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并进行出库信息登记。更改控制时,软件开发人员先提出更改申请,质量管理部门向有关人员更改信息,并且组织评审,待更改内容通过评审后方可按要求办理出库,转入到开发库中进行更改;完成更改后按相关要求重新入库,并及时向有关人员更改信息。 4.4 产品库的管理 软件在通过综合测试或验收之后,其配置项应转入软件产品库进行管理。而其它项应纳入承研单位的档案管理。 4.4.1 产品库的内容 软件产品库入库内容应是已经完成了综合测试等待交付给用户运行或者是现场安装的最终的软件产品,具体包括可执行程序、系统配置文件、数据文件、安装文件以及电子文档和书面文档。 4.4.2 产品库的控制要求 产品库的管理控制直接由军用仿真训练软件承研单位的科研部负责。对软件产品库须按相关要求进行入库、访问、出库、更改、配置状态报告、配置审核等的控制。 产品软件版本必须与设计文件及其电子版同步归档,软件档案必须与其纸质软件文档相符。产品软件归档媒体一式两套,一套为基准盘封存保管,一套为工作盘提供利用。 5 “三库”应用的效果分析 在仿真训练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应用“三库”,对软件的变化状态和有效的标识实施管理,使得软件的开发过程变得可控,杜绝了软件开发和使用的随意性,软件质量得到了保证。“三库”应用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仿真训练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用“三库”进行有效的标识,减少了项目开发因为版本错乱、标识不清等低级错误,导致整个软件产品质量下降,保证了软件的开发周期及阶段性取得的成果。 (2)在仿真训练软件的开发各个阶段中,软件和其它软件配置项不可避免会发生更改,通过“三库”的应用,强化对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更改的审批控制,使软件的所有的技术状态都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3)在仿真训练软件的开发中应用软件“三库”实施管理,不仅可以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清晰、准确的把握软件开发的每一个阶段和流程,而且通过软件“三库”的管理还可以让软件开发人员发现并避免一些重复性、阶段性的错误,使软件开发人员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6 结束语 随着仿真训练软件的发展,软件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软件的质量管理工作就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仿真训练软件质量管理中的“三库”概念和建设方法,并在软件开发过程引用“三库”实施管理类,从软件开发阶段开始提高软件质量,建立和维护军用仿真训练软件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各个阶段产品(包括各个文档、程序及其数据等)的完整性,确保对仿真训练软件形成过程的质量实现可追溯性,使软件开发、技术状态管理和维护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最终提高仿真训练软件质量。 作者单位 海军潜艇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042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加强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若干思考 [摘 要] 随着军队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军用软件在武器装备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质量已成为影响武器装备作战性能的关键因素。分析了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发展和现状,并从突出地位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加快系统建设、提高建设水平四个方面对如何加强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军用软件;质量管理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装备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软件在现代武器装备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在武器装备系统中的地位逐渐由硬件的配套产品上升为独立的产品,成为武器装备系统和自动化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器系统功能的生成和发挥对软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军用软件的质量关系着装备系统功能的强弱和成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武器装备的质量。 一、军用软件 军用软件(Military Software)是指用于保障军事装备及其配套系统正常工作,经正式立项研制并交付军方使用的特殊的专用软件产品。与常用软件相比,它实时性、时序性、精度性、安全可靠性要求更高,并具有嵌入式软件多、能适应各种恶劣军事应用环境的特点。 军用软件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武器系统软件,包括为武器系统专门设计或专用的嵌入式软件,指挥、控制和通信软件;对武器系统及其完成军事任务进行保障的其他软件。另一类是自动化信息系统软件,主要是指执行与武器系统无关的系统使用和保障功能的软件。 二、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发展 同国外相比,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起步较晚。1996年,原航天工业总公司颁发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软件质量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了软件也是产品,必须和硬件一样纳入型号配套管理,列入产品配套表和技术配套表,实施产品管理。2000年3月,国防科工委颁布了《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工作问题的若干决定》,并于2001年9月颁布了《军工产品软件质量管理规定》。2002年,国防科工委专门组织软件调研组,对重点型号的软件承制单位进行了调研,并对加强软件质量与可靠性工作进行了现场指导。在2002年9月召开的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工作会上指出,软件质量是当前比较薄弱的环节,应充分重视软件质量问题,积极借鉴国外软件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内部各单位的交流,促进软件质量控制和可靠性工作。 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本上是以软件开发项目为中心,以软件工程化带动和推进软件质量管理,其具体方法如下: 1.依据软件工程原理,按照一定的软件开发方法学,确定适当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分阶段实施了软件质量管理和控制。 2.型号软件纳入了产品配套表,对软件产品的研制进行了严格的质量管理。 3.根据软件的规模和安全关键性等级,对软件进行了分级分类管理。 4.落实型号研制人员的岗位职责,软件研制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5.制定并实施了大型项目的软件规范。 6.建立并完善了软件独立测试机构,提出并实施了软件仿真测试,加强了软件开发项目组内的软件测试力量,对A、B级软件开展了独立的确认测试。 7.为总结型号软件开发方面的教训,编写了型号软件故障启示录;为总结型号软件测试经验,编写了软件评测文集与案例,建立了测试实例库。 三、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现状 随着军事装备体系化、复杂化、高技术化趋势逐渐显著,各类军用软件的使用日趋广泛,结构日益复杂,军用软件已不再是硬件的附属物,已经成为与硬件并列的、独立的技术状态管理项目。军用软件要求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因此,军用软件开发中必须采用有效的手段和工具进行软件的质量保证活动,以支持开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小的费用开发高质量的软件,满足应用需求,同时减少维护费用。 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军用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软件在开发、设计阶段缺乏严格的需求分析和评审;在调试、验收阶段,由于缺乏科学的测试手段也无法对软件进行必要的测试;在使用、维护阶段,不能严格按照软件配置进行管理,造成软件在生存周期中,存在着更改随意性大、质量难控制的问题。这些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软件的技术状态混乱,给用户的使用和维护工作带来了困难,影响了战斗力的提高。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下: (一)承制方尚未建立完善的软件质量保证体系 目前,虽然已经建立基本的军用软件质量体系标准,如GJB9001B-2009等,但是实施程度较差。在现阶段,军事科研软件的开发大多集中于军队直属单位中,大多是院校、科研所及相关部门。参与软件开发单位一般较多,但单位内部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软件质量保证体系。由于质量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软件开发过程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软件的质量保证工作基本上是由软件开发者自身完成的。 (二)军方尚未有效参与软件需求定义 软件需求是度量软件质量的基础,不符合需求的软件就不具备质量。但当前的型号研制中,军用软件需求定义阶段缺少军方的有效参与,设计人员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定义装备的作战使用需求,同时对军用软件隐含的需求(如软件的可维护性)重视不够,导致在后续工作中软件修改、返工频繁,不但影响了软件研制进度,而且一些质量问题和缺陷也带进了后面阶段的工作中,软件质量难以保证。 (三)软件测试不够充分 目前,军用软件承制方多数没有建立专门的软件测试组,而是在软件开发的各阶段主要由开发人员采取自测和互测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软件开发人员任务重,他们在测试上不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容易走过场,致使测试的作用和可信度大大降低,一些隐含的错误和缺陷被遗留到软件产品交付投入运行阶段。 (四)文档在软件质量保证中的作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软件文档是计算机软件产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系统能否有效运行、开发和维护,是保证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主要体现在文档本身的可追溯性和可改进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文档的形成过程是一项艰苦、枯燥的劳动,人们常常忽视它,致使文档的编制和管理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软件开发人员对文档编制不感兴趣,编制不及时;二是软件文档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完整,可读性差;三是文档审核、管理把关不严,未经许可随意更改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问题导致了软件透明度低、可维护性差。 四、加强我国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要突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地位作用 随着军用软件在作战、训练、战备、管理等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必须充分认识到软件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努力提高军用软件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必须针对军用软件研制及使用保障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管理能力。 (二)要加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 军用软件在研制开发过程中,对质量管理理论具有明显的依赖性。针对目前对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理论研究较少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 1.加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特点、要求和原则,以及面对当前软件开发和使用保障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措施和研究重点,以便系统地研究和解决。 2.加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本规律研究。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基本规律是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遵循和依据。应根据军用软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借鉴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从军用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定型与鉴定、质量监督、项目管理、验收、配置以及维护等不同活动的特点出发,来研究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 3.加强军用软件质量管理方法手段研究。要紧贴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实际,区分不同活动的特殊要求,围绕军用软件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深入开展质量管理方法手段的研究。 (三)要加快军用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现代高技术武器大量采用计算机系统,军用软件为完成智能化的任务,也越来越复杂,外军已经把军用软件作为装备纳入了管理体系。我军新一代武器陆续装备,指挥自动化系统也初具规模,软件的成分大大增加。但军用软件在设计、开发、测试、维护、使用管理上还很薄弱。因此,针对军用软件的特殊性,建立系统化、正规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十分重要。 1.建立军用软件质量管理部门。有必要在总部一级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软件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用以规范和指导军用软件发展的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在总体上规范和指导各军兵种的软件开发与采办;在各军兵种成立相应的部门,负责指导、规范本军兵种的软件开发与采办工作。 2.健全军用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在准确把握军用软件质量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层次、各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提高质量管理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3.健全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健全完善的法规和技术标准是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前提。为保证军用软件质量管理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体系结构的总体规划,建立满足军事需求的、统一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标准规范,解决好软件的发展同步、功能配套、兼容匹配。 (四)要提高军用软件质量管理建设水平 1.运用全寿命管理的思想提高质量。对军用软件从需求分析到新系统替代的整个生存周期过程中各阶段及各环节的活动,实施前后衔接、持续不断、首尾响应、协调统一的管理,明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部门的管理任务和目标。 2.用软件工程的原则与方法研制、开发、维护军用软件。军用软件系统复杂,软件度量、工作量估计、需求变化和风险管理难度大,开发进度和质量难以保证。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加强软件开发,有助于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效率,减少维护的困难。 3.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与职权,使软件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软件开发时间周期长,参与人员、部门多,在整个生存周期内,软件的开发环境、运行环境都会发生变化。通过建立一套评估、控制和实施软件质量管理的机制,有利于实现软件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软件质量管理论文: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的不断进步,在积极性软件质量管理中,基于过程方法的软件开发与生产质量管理等,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信息化发展中,软件质量管理应用的标志性管理技术方法。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对于软件的开发利用来讲具有高质量保证与高可信度的优势。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原理的分析论述,并结合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软件质量管理的问题,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论述。以提高过程方法在软件开发设计与管理中的应用,推进现代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过程方法;软件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分析 在软件技术开发与软件设计应用中,最为关键并且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于开发设计软件以及软件技术质量的保障与成本控制实现。近年来,随着软件技术与软件开发设计应用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于软件工程的研究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软件技术质量保证与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与需求下,逐渐在信息化发展实际中进行应用实现的。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最早是由美国软件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进行提出并应用的,它实际上就是将软件技术的改进发展与软件开发设计过程的改进之间同步进行与实现,通过对于软件技术开发与设计过程的控制,实现对于软件技术质量的管理控制,这样一来不仅对于软件技术和软件应用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步。 1.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与技术概述 1.1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含义分析 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通常也被称为是过程管理方法,对于软件质量的过程管理提出与实现,最早是由美国软件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以进入以过程为中心的软件技术以及软件产品的开发利用时代为标志。随着美国软件行业中以过程为中心的软件产品、技术的开发利用发展,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平台在实际开发应用中越来受到欢迎,并且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平台开发设计的相关要求准则等,也随之出现并发展起来。在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管理平台设计建立要求准则中,以美国CMM以及PSP、TSP管理平台的设计应用实现最具有代表性和意义。 通常情况下,对于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平台与方法中,过程一词多被解释为将输入方式转化为输出方式的一组相互关联或者是相互作用的活动。对于软件产品以及技术的设计实现以及管理过程,又被按照一定的规律关联分解为软件工程过程以及软件管理过程、软件支持过程等三大过程类型。其中,软件工程过程主要是指软件产品以及技术的开发、生产、设计实现过程,包含对于软件技术与产品的需求分析以及编码设计、系统测试等过程步骤;而软件管理过程主要是指对于软件工程的管理维护过程,包含对于软件产品、技术的开发、生产、设计应用等的管理以及维护实施等,比如对于软件开发项目的策划、跟踪监控以及质量保证管理过程等;最后,软件过程中的支持过程主要是指对于软件技术以及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利用进行支持的过程行为,包括对于软件产品与技术的评审以及培训、度量等过程。在软件工程开发设计以及应用管理过程中,建立相关系统平台,实现对于软件工程系统化与自动化管理控制实现,是在现代信息化发展情况下,进行软件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措施。 1.2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技术概述 在应用过程管理方法,对于软件质量进行管理实现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有CMM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以及PSP、TSP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等,此外,还包含ISO9000系列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应用技术,以及IEC15504要求标准下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 其中,CMM、PSP以及TSP软件过程质量管理应用技术,是由一家软件工程研究机构研究提出的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系统模型平台。CMM软件过程质量管理系统模型平台主要是在对于CMMI系统模型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理念、以及软件开发生产技术、产品相互融合的情况下,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CMM管理系统与体系,实现对于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人与技术、管理过程三个方面的管理控制实现。而ISO9000标准系列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技术一种由国际标准化研究组织研究提出的通过过程方法实现对于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法,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中有广泛以及普遍的应用实现,尤其是在政府以及工业发展、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应用实现更为突出。 2.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2.1信息化过程中的软件质量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各自为政、信息化重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成果垄断等问题,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突出。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部分,软件的开发利用以及发展不仅对于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更是对于国家生产力水平以及综合实力情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根据社会信息化发展与软件质量管理的情况来看,目前,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软件质量的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对于软件质量管理的意识比较缺乏,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对于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利用过程中,过分重视对于软件技术产品以及项目的开发设计进度、数量等问题,而忽视对于软件产品质量以及软件开发设计过程的控制管理。再次,在进行软件技术以及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软件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相对比较落后,并且对于同一个软件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设计转包现象比较严重,通常存在有多个软件开发方,这对于软件质量的管理以及软件开发的发展进步都十分不利。最后,在进行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软件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也是信息化发展中软件开发设计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如下图1所示。 2.2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应用 在社会信息化发展中,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方法,就是通过对于软件需求过程以及软件设计过程等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实现,同时对于软件的编码以及测试、维护等,基于过程质量控制管理的方式,实现对于软件质量的控制管理实现。具体质量控制管理方式如上图2所示。 首先,在基于软件质量控制管理的软件需求过程的质量管理中,应注意从对于客户管理以及目标控制、需求范围的控制、需求筛选等方面,进行软件需求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实现,保证软件技术与产品的质量。其次,对于软件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主要就是根据软件需求分析情况,对于软件总体结构的设计过程与质量进行控制管理,以实现软件过程设计的目标。再次,对于软件编码过程中质量控制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于软件编码的过程进行规范,以及做好相应的软件编码代码审查、单元测试的控制与管理;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做好软件的单元测试以及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三个部分的测试,并对于测试过程进行控制管理,保证软件测试过程质量符合要求。最后,在进行软件产品以及技术的维护过程中,应注意针对不同的软件维护类别,对于软件技术与产品进行改进,以满足客户对于软件产品的需求。总之,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就是要结合软件技术以及产品开发设计实现的过程,对于过程方法进行控制管理实施,从而实现对于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 3.结束语 总之,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与重要内容部分。而基于过程的软件质量管理更是现代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要趋势方向,进行方面的应用分析,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意义。
铁路信号毕业论文:铁路信号设备故障诊断问题分析 摘要:对列车的运行进行组织、指挥、信息传递并让列车的安全有效运行得到保障的基础设施之一是铁路信号设备,作为一项重要的设施可以促进国内铁路运输的效率,也为列车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当前,国内对铁路信号设备故障的诊断方式有很多,笔者在文本中对国内常见的诊断故障的方法以及常见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进一步促进国内铁路信号设备故障诊断水平,保障列车安全、平稳的运行。 关键词:铁路;信号设备;故障诊断;问题分析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铁路事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作为保障列车平稳运行的设备之一———铁路信号设备也逐步走向专业化、自动化、密集化。当前,国内很多机构都在研究诊断信号设备故障的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可喜的成就。我们都知道,要想保障列车的平稳运行,必须保障铁路信号设备安全稳定的工作。就国内当前铁路信号设备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文本中对国内常见的诊断故障的方法以及常见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进一步促进国内铁路信号设备故障诊断水平,保障列车安全、平稳的运行。 1常见铁路信号设备故障诊断方法及措施分析 1.1传统故障诊断方法。我们所说的传统的诊断故障方法,指的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在对故障设备进行仔细的排查之后,现场分析并处理故障的老方法。其中压缩法、逻辑推理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比较常见,在实际的工作中这几种方法也比较常用。6502电气集中联锁和计算机联锁本身也有一些排除故障的能力,比较容易对电路进行故障诊断。当设备出现问题之后,该系统可以把故障的状态使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给以呈现。然后使用各种操作手法,对故障电路存在的大概位置或者层次进行有效的判断。要是DS6-ll型计算机联锁设备的一些硬件和软件出现问题,一般情况下适合使用传统的方法。处理故障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日常的经验进行,因为对传统的老方法我们比较熟悉,使用起来比较顺手,可以自如的运用,对故障的处理非常有利。就机械的运转而言,可以保障电路安全运行,让人们在电力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准确的定位故障所在的位置,传统的方法在排查故障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1.2信号处理法。所谓的信息处理法,指的是通过使用数学函数等方法对可测信号进行直接的分析,在得出具体结果之后取出特征值,在解决故障的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方法。在故障模型上的要求信号处理方法不是太高,这是这种方法突出的优点,因此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这种方法不仅易于实现而且比较简单。缺点是这种办法会被信号噪声干预,比较依赖于信号的检测和处理。并不能对所有的故障进行处理,适用范围比较窄。可见信号诊断系统在故障检测系统中已经使用,较强的局限性导致在其他对象身上很难应用。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最近几年在故障检测系统中已经使用了很多高新技术,因此我们要统筹兼顾,让信号检测的精度和时间进一步提升,以便于进一步在其他领域使用。 1.3解析模型法。我们所说的解析模型法指的是使用解析函数、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对信息进行处理。这种方法以精确的数学模型为基础。使用解析模型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高智商的构建,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当故障出现在系统之中后,会对系统的输出输入关系进行改变。在数学模型上这些关系我们都可以发现,然后再次检查数学模型判断是不是出现故障,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对故障予以解决。系统内部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同时开展合理的解决和预测。这种方法充分的运用了高科技技术,参与研发的操作人员都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基础,非常有效的塑造解决故障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种方法在我们进行检测和处理故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和使用,对故障及时的检测并有效地处理。进行检测铁路故障的时候,对检测出的故障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在这种方法中广泛的运用了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计算方法,这对故障的检测以及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此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应用于铁路信号系统故障的检测和排除,为铁路安全平稳的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1.4人工智能故障诊断法 1.4.1专家控制系统。专家系统是一种故障诊断系统,这种系统的基础为专业知识,也就意味着这种方法比较依赖于专业知识。一般会让这一领域的专家提供科学的方法,然后让操作人员进行操作。这就需要专家在对工作人员进行指导的时候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这对工作人员而言极为重要。以专家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故障诊断技术和模拟人的逻辑思维比较适合,对需要对逻辑推理的复杂诊断问题进行解决,这是这种方法众多优点中最突出的一个。通过符号可以表达出这一方法的知识,处理知识的细节,在模块化问题处理上非常有效,通过专业化的知识对自己的具体解答推理步骤进行深入的解释。由于国内实际存在车站微机监测的情况,通过这种方式把实践和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方法排除和解决故障,从本质上而言这种方法也属于故障处理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要求,和传统的处理故障的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需要科学的结合传统处理故障的方法,所以这种方式比较独特、新颖,对故障的科学定位以及及时的解决故障极为有利。 1.4.2模糊逻辑方法。模糊性是由于我们对事物的定义没有根本的把握,在数量上没有规定,在质上没有明确的涵义。模糊逻辑具有很多在故障排查当中的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因此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模糊逻辑方法进入故障诊断领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它比较适合表达模糊的知识,在普及的时候比较接近人的逻辑思维。在具体的故障排查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按照正确的流程和比较正规的操作规范对一系列的故障进行检查,这样才能避免我们在检查完毕之后出现没有必要的麻烦。基于规则的推理和基于事例的推理可以快速确定故障点,迅速判断故障的原因,得到诊断结果。 2结论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铁路信号设备的诊断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技术在铁路行业中不断的推广。在这一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让铁路信号设备维修人员对故障的原因可以及时的判断并解决,让排查故障以及解决故障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对国内铁路运输行业的安全平稳运行极为有利,进一步促进国内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笔者在文本中对国内常见的诊断故障的方法以及常见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进一步促进国内铁路信号设备故障诊断水平,保障列车安全、平稳的运行。 作者:蒋继友 单位:上海铁路局 铁路信号毕业论文: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分析与运用 1CSM系统运用现状 北同蒲、大秦线85个站已全部安装CSM,采用北京交大微联公司的TJWX-JD型信号微机监测系统。CSM系统由电务段子系统和车站子系统组成。电务段子系统由段集中监测终端、车间集中监测终端和服务器部分组成。车站子系统由站机、采集机等构成。各车站与服务器、终端之间通过专用广域网络环形连接,然后以抽头的方式与太原中心连接。微机监测网络系统,通过信息中心、路局和电务段远程终端、车间终端及监测站机之间的网络互联,实现了各级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对现场设备的远程访问、信息远程采集、故障远程诊断、运行状态远程监督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铁路系统电务部门的工作效率。电务段已建立信号集中监测分析制度。目前,分析运用已形成三级监测网,电务段一层级在调度指挥中心设立微机监测分析工区,每日对管内所有站场全覆盖分析。车间一层级在车间设立CSM车间终端,每日由值班干部对管内所有设备全覆盖分析。工区一层级利用CSM终端,每日8:00、14:00、20:00对管内设备全覆盖分析三遍。下级巡视情况在CSM系统中有记录,上层级随时可以查看分析情况。电务段对分析处理的设备隐患实行严格奖惩制度。工区一层级自己发现处理的设备隐患,由段和车间进行奖励;车间一层级自己发现处理的设备隐患,由段进行奖励。上一层级发现设备隐患,下一层级未发现的严格进行考核。对发现的重大设备隐患,段进行通报表扬。通过实行奖惩制度,激发了干部职工微机监测分析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保证了信号设备安全运行。 2CSM分析运用案例分析 2.1处理信号设备安全隐患 案例1:2013年1月6日16:20分,北周庄站单机越过上行出发信号机后掉白,通过运器资料当时只能判断是咽喉区掉码,但具体是哪个区段,无法确定。通过电务维修机回放及室外测试入口电流,确定为7-13WG掉码。通过电务维修回放发现,当单机只占用7-13WG时,控制台SMD由点亮变为灭灯,判断为SII/FMJ不自闭。北周庄站SII正线出站进路共有4个区段(13DG、7-13WG、1-7DG、IIAG),测试机车信号入口电流发现7-13WG电流异常,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判断。通过进一步查找发现7-13WGJF的13接点配线开焊,造成SIIFMJ自闭电路断开。案例2:2013年1月22日,CSM分析人员发现怀仁站22号道岔转换时间长,分析人员立即向车间进行汇报,车间组织工区现场查找过程中,发现22号道岔液压站内部油封破损,更换后恢复正常。 2.2处理信号设备故障CSM系统 在处理信号设备运用中,不仅能掌握设备实时状态,还具有回放功能,给判断疑难故障提供了准确、详实的数据。同时,CSM系统具有直观、分析性强的曲线分析项目,能够大力压缩故障延时。案例1:2012年8月17日怀仁站区间388G瞬间闪红光带,由于人工测试没有抓到故障数据,通过微机监测“送端分线盘电压”曲线分析发现故障时分线盘电压瞬间为0V,由此判断故障点在室内,进一步查找发现为DJF性能不良。案例2:2013年11月16日,大秦线北辛堡站2394信号机点LU时灭灯,通过CSM系统查看2DJ电流为92MA左右,1DJ有明显的断电现象,2DJ未可靠吸起。分析原因为U灯发光盘性能不良,现场更换后恢复正常。 3CSM系统分析取得的成果 电务段充分运用CSM系统分析以来,故障逐年减少,安全生产有序可控,为铁路运输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条件。 4CSM系统测试存在的问题 2013年7月4日,里八庄站IAG电压曲线波动频繁,原因为送端抗流盒信号圈、牵引圈接地形成短路。传统的电缆绝缘全程测试通常在分线盘进行测试,由于轨道变压器的隔离作用,造成轨道变压器II次-抗流变压器信号圈之间的回路绝缘无法检查,形成绝缘测试“死角”。依此类推分析目前信号设备的绝缘“死角”,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信号机点灯单元二次至机构灯泡间的配线回路,二是25HZ轨道电路变压器二次至抗流盒信号圈间的电缆回路,三是ZPW-2000A模拟网络盘至接收器及发送器之间的配线回路。上述三处“死角”长期处于漏测状态,极易影响设备正常使用。目前电务段已发现处理的绝缘测试死角有:岱岳站IAG茌及宋家庄站4-24DG茌轨道电路变压器二次至抗流盒信号圈间的电缆绝缘不良,里八庄站9DG已抗流变压器信号圈接地,东榆林站927G发送及金沙滩站607G发送器至模拟网络盘间屏蔽线破皮接地问题。 5提出的建议 针对CSM系统信号设备绝缘测试存在死角的问题,建议将变压器II次侧隔离的回路定期人工测试,并向北京交大微联公司发函,要求进行技术攻关,将变压器II次侧纳入CSM绝缘测试项目中。 作者:颉康 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大同电务段 铁路信号毕业论文:铁路信号工程建设论文 1更新高速铁路信号标准规范编制模式 为服务大规模高速铁路建设,借鉴欧洲铁路标准先规划标准体系再分别研究实施的先进模式,确定了系统方案及装备研究以标准先行为原则。依托先期建设的武广、郑西高速铁路系统的研发和实施,首先制定了涵盖研发、设计、测试、生产、施工、维护等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形成一整套高速铁路信号系统技术标准体系,以此来指导系统研发、集成、工程建设及调试运营。 2铁路信号工程建设标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铁路信号是铁路运输的基础设施,是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装备。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和铁路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和科技进步紧密相连,铁路信号的发展水平是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大规模、高标准铁路建设高潮是中国铁路信号发展的重要时期,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日趋成熟,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研发成功并推广应用,为高速铁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铁路信号工程建设标准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建设安全、质量与效率、效益并重的优质铁路网络,为国家深化改革各项举措的大局服务,给铁路信号建设标准制定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面对这种形势,当前的铁路信号建设标准还无法完全涵盖和满足全部工程建设的需要,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1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 随着“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干线及一批城际铁路的建成,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货运组织改革,以及货车装备的更新,繁忙干线逐步实施客货分线运输是大势所趋。一批以货运为主的铁路通道和工业企业专用铁路已投入建设,如晋中南运煤通道、蒙西至华中铁路、工业园区及物流园区专用铁路等。而我国铁路目前建立起来的铁路信号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例如,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城际铁路、开行万吨大列的重载铁路、快速货运专线铁路、工业企业专用铁路等标准研究,有的刚刚起步,有的虽几年前已开展研究,但尚未出台有针对性的信号标准规范;一部分高速铁路信号工程建设标准还是暂行或试行规范,有待修订完善;铁路信号子系统标准规范还不完善,如250km/h铁路、无砟轨道客运专线铁路设置区间信号机的标准,道口信号标准规范等,尚缺失相关内容。 2.2通用图编制不完善 通用图是贯彻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和中心任务的有力工具,是实施标准、规范的可靠手段。通用图在铁路勘察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加快设计速度、保障设计质量。同时,通用图也是系统维护维修的重要基础资料。目前,铁路信号通用图的设计及数量少,覆盖范围小,更新改进速度慢,不利于工程设计及运营维护管理。例如,2006年原铁道部文件要求“ZPW-2000A区间小轨道电路不再纳入闭塞控制,仅完成报警、表示功能并纳入微机监测”,但至今尚未修订后的通用图,这就造成工程设计做法不统一,不利于信号工程施工和信号设备的运营维护。 2.3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不及时 制定铁路信号标准规范先进成熟的模式,是先规划标准体系,再分别立项研究实施,同时对建设、运营维护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制定解决方案,进而形成标准规范。但现实情况是,立项研究的多,形成标准规范的少,且时效性较差。例如,电弧灼伤钢轨及胶结绝缘节的问题曾在多条高铁线路出现,铁路行业主管部门立项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和解决措施,但解决方案至今未纳入铁路信号相关标准规范。 2.4信号标准规范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改进 从现状来看,铁路信号标准规范的部门主要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内的建设管理归口单位、运营管理归口单位、科技管理归口单位、工程管理归口单位等,信号标准规范及技术文件数量多、更新快,但内容零散、协调统一性差。各个单位有时仅针对本部门的管理职责制定标准规范及技术要求,疏忽了涵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运营及维护、产品设计及生产等领域的执行单位的可操作性,文件执行困难,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改进信号标准规范制定和的管理机制。 3铁路信号工程建设标准工作的改进 3.1改进原则 为实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成熟、适用的铁路信号建设标准体系的总体目标,必须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基本准绳,以铁路行业规定为基本依据,总结国内铁路建设积累的成功经验,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建设标准体系及管理策略,紧密围绕我国铁路信号工程建设和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规划与现实需求,全力推进铁路信号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创新研究。改进铁路信号建设标准编制工作,应该把握以下主要原则。(1)立足我国路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建设标准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和可持续性。(2)始终坚持“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既定技术方针,使建设标准全面适应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铁路线路,全面促进运营管理方式现代化,全面改善维护管理手段人性化。(3)充分体现建设标准的先导作用、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及时修订和完善铁路信号工程建设标准。 3.2改进内容 3.2.1构建健全的铁路信号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应针对客货共线铁路、客运专线、重载铁路、城际铁路、工业企业专用铁路等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铁路工程,全面建立涵盖系统研发、工程设计、试验测试、装备生产、施工工艺、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的铁路信号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3.2.2完善铁路信号通用图 将一些普遍性、通用性较强的铁路信号标准图定型化,提高工程设计的统一性,为运营维护创造有利条件。 3.2.3推动科研成果及时向标准规范转化 坚持系统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吸纳最新科技成果,加强基础科研工作,不断修订和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开放、科学、动态的管理机制,突出标准规范制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2.4改进铁路信号标准规范的管理机制 加强铁路信号标准规范的顶层设计,标准规范的制定及单位应形成协调联动机制,提高铁路信号标准规范制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注重标准规范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效果。 3.3当前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近些年来,铁路建设迎来了黄金期、高峰期,每年都有大批铁路项目立项、开工、竣工,铁路信号建设标准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甚至存在与当前建设形势不匹配、不利于运营维护的问题,亟待解决。 3.3.1重载铁路、工业企业专用铁路建设设计规范 需尽快出台大秦、朔黄等重载铁路已运营多年,并积累了较丰富的运营维护经验及科学试验数据,一批新的重载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如蒙西至华中铁路。因此,需要尽快编制出台重载铁路信号建设标准规范,以满足铁路建设领域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工业企业园区、物流园区等专用铁路建设需求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该类型铁路具有用途单一、线路短、标准低、需与国家铁路接轨等特点。企业修建铁路往往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衡量标准,强调低投入、高产出。因此,现行国家铁路有关标准规范不太适应工业企业铁路需求,有必要研究出台针对工业企业铁路的行业标准。 3.3.2尽快形成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城际铁路信号标准体系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群已规划了较为密集的城际铁路,如珠三角、长三角、中原城市群等,该类型铁路具有行驶速度高(一般为200km/h~250km/h)、车站密、运输组织灵活多样、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等特点。但目前针对城际铁路的自动驾驶功能仅出台了较少的方案指导性文件,尚未形成一整套信号建设标准规范。大批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亟需建立城际铁路信号标准体系。 3.3.3制定信号系统综合布线标准 铁路信号系统内CTC中心系统、信号集中监测中心系统,大量集中设置各类高性能服务器,电源、数据布线量大。传统方式均为设备之间直连布线,主机房内布线杂乱,强、弱电线电缆隔离防护困难,存在电磁干扰安全隐患,系统维护、扩展困难,故障排除时间长,对运营干扰大。综合布线方式可使中心系统强、弱电线电缆隔离防护更安全,光电缆布置及径路更合理、更集约,从而消除电磁干扰安全隐患,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因此,铁路信号建设标准需要引入综合布线理念,并制定配套的标准规范来解决此类问题。 3.3.4加大科研力度,积极探索新一代列控系统建设标准 通过多年的工程建设和对运营维护经验的总结,我国铁路信号列控系统已经形成CTCS-0,2,3序列框架,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研究开发基于无线车-地安全信息传输、卫星导航安全定位、移动闭塞(或虚拟闭塞)等技术的新一代CTCS-4级列控系统,以及适用于速度160km/h及以下庞大路网的CTCS-1级列控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应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尽早开展相关标准规范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 4结语 总结铁路信号建设标准制定的成功经验,创新铁路信号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方法,是提高铁路信号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营维护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应从标准设计源头抓起,积极探索创新,既要做好铁路信号标准顶层设计,又要系统研究适应机械化、工厂化、信息化需求的配套工装、工艺标准,不断提高我国铁路信号工程建设标准水平。 作者:梁朝辉 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 铁路信号毕业论文:无线通信技术的铁路信号概述 1日本TBS的发展情况 在日本铁路信号系统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了ATS、现行ATC、数字式ATC、计算机和无线通信辅助信息控制系统等。其中现行ATC作为一种列车超速防护系统,以良好的自动制动功能保护了列车的安全。但在系统工作时,采用的最强的自动制动,影响了乘客的舒适程度。在1987年,日本开始基于无线通信的铁路信号系统的研究,为CARAT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ARAT的使用能够使列车连续测定自身位置和行驶速度,使地面系统能够很好的了解列车运行情况,保证列车的运输安全。 2TBS的特点和问题 在速度比较高的高速铁路上,距离比较近时,可以采用红外、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列车的控制;在距离比较远时,则可以通过全球定位控制系统、信标、计轴装置等来测定列车的速度和位置。车载计算机可以通过无线收发装置将列车的速度、位置信息发送给调度控制计算机,通过调度控制计算机的处理,再将列车允许的最大速度等信息通过无线通信发回给列车计算机。列车司机可以根据车载计算机的提醒进行相应的操作,如果列车司机没有及时作出反应,信息控制系统还可以自行将车速降低到允许范围以内。 2.1TBS的特点 (1)在TBS中,主控中心可以根据列车的运行状态和操作状态通过车载计算机来调整列车的运行,加大了高速铁路信号系统的管理职能,保证了列车的安全,提高了铁路线路的通行能力。(2)在无线通信信号系统控制下,列车和地面的可靠信息量增大,列车运行变得更加稳定,且避免了不必要的加速和制动,节约了能源,也让旅客乘车变得更加舒适。(3)无线通信技术的运用,省掉了大量的地面信号装备,大大减少了设备的安装、维护、修整费用。(4)无线通信信号系统的适应能力极强,通过软件上的调整就可以使列车的运行速度提高,且能够自动调整运行图,大大的提高了铁路运输管理能力。(5)无线通信信号系统还可以通过车地间的双向信息通道实现列车的闭锁控。 2.2TBS的问题 (1)高铁信号系统使用轨道电路只能使用较低的信息发送频率,传输环境恶劣,很难让电码的传送速率满足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要求。(2)TBS通过环线设备和应答器件接受数据信息,列车进行操作可能会有时间上的延迟,可能会给列车的运行造成不良的影响。(3)轨道间的电缆电线作为车地之间的双向信息通道,虽然传输信息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但设备费用较高,且防盗能力很差,一旦丢失,后果严重。 3无线通信技术在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中的应用 3.1微机联锁 无线通信技术在微机联锁方面运用的可行性还需进一步研究,但ATCS中提出,可以将检测到的道岔、信号机闭锁状态发送给主控中心,并利用道旁接口单元来接收主控中心的控制命令,以实现控制一组道岔、信号机动作的目的。另外道旁接口单元可以利用无线信道联系控制中心,通过电缆连接现场设备,从而检测并控制一些辅助的子系统。目前看来,无线通信技术用于微机联锁的现场设备可能会增加一些投资,且大型站场道岔众多,干扰较大,但还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2集中调度 在调度集中系统中,调度中心职要根据车站到发线占用情况和区段内闭塞分区大概了解列车运行的状况,并根据得到的信息排列进路。但利用TBS,控制系统就能够准确的了解列车运行的位置、速度,并根据沿线的信号系统情况发送列车控制命令,保证列车在最短的实践间隔内高速、安全、稳定的运行。无线通信技术赋予列车与控制中心的双线数据通信,给列车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且实现了行车指挥自动化。 3.3中继器 在高速铁路的实际运行中,我不可能在所有的高速铁路中都设这无线通信基站,这样不但增加了设备投资,还使无线通信铁路信号系统失去了存在的真正意义。有了中继器,基站就可以通过中继器接受和发送一些射频信号,从而使基站不仅可以管理基站区域范围内的站区,还能够将管理中继器管理的一些车辆和线路。 3.4提高平交道口的通过效率 为了提高平交道口的防护能力和和通过效率,防止由于无线设备故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主控中心按照时间间隔不断的查询道口的运行状态,并将查询信息及时反馈给接近道口的列车。另外主控中心通过接收的列车位置、速度信息,可以计算列车通过道口的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列车的最大允许速度和列车运行线路参考。这样,列车通过平交道口就有了安全保障,而且还大大提高了道口的通过效率。 3.5加强维修处防护 在高速铁路某路段需要进行维修时,维修部门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将维修点输入到系统中,通过主控中心的传送,列车就可以很好的了解路段情况。在实际的运行中,列车可以根据了解到的维修点信息对列车进行操作,另外在列车接近维修点事,移动终端接受到地面系统的警报信号,以保证列车能够及时在维修段之前停车。 4总结 随着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要确保列车的安全,先进的信号系统成了高速铁路运行的重中之重。在高速铁路信息系统中,无线通信的运用仍处于初期阶段,在具体的TBS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其与全路运输管理系统的接口,使无线通信技术更充分的运用在高速铁路的发展当中。 作者:孙屹枫 铁路信号毕业论文:铁路信号半自动通信线路创新方案 1.XBGC2008(2M)半自动闭塞光缆传输器的原理和主要技术特点 1.1XBGC2008(2M)半自动闭塞光缆传输器的原理 随着铁路通信事业的高速发展,铁路沿线已全部敷设了光缆,重要的长途通信传输都已采用技术成熟的SDH传输体系,且有保护路由,其中就包括了站间SDH622M数字通信传输系统。XBGC2008(2M)半自动闭塞光缆传输器将半自动闭塞信号由干线14×4电缆传输改为光缆线路传输,无论相邻两站间距离有多长,发送的电压有多高,而接收电压是一个恒定值,该电压由XBGC2008(2M)半自动闭塞光缆传输器生成,使站间闭塞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传输器传送的闭塞信号不是电压,而是利用站间SDH622M光缆传输系统的2M通道传输半自动闭塞脉冲电压信号,接收到传输系统中的脉冲信号后,由传输器生成一个定值电压信号通过地区电缆向本地闭塞机发出。甲站传输器控制端送入正、负电压后,通过主板的V/F变换生成F1、F2,进入2M通信板变为数字信号,该信号经过光通道传输到乙站传输器2M通信板,将数字信号变换为F1、F2,进入主控板经V/F变换,通过鉴频、判断,变为正、负脉冲电压输出到乙站控制端,进入信号机械室,使继电器动作。 1.2传输器主要技术特点 传输器实际上是一个V/F及F/V转换器。其特点是控制端发送直流脉冲电压时,四发输出某一个固定频率,四收接收到这一频率时,控制端输出固定的直流脉冲电压。控制端送正脉冲电压则四发有F1±Δf输出;控制端送负脉冲电压则四发有F2±Δf输出。四收得到F1±ΔF则控制端送出正脉冲电压;四收得到F2±ΔF则控制端送出负脉冲电压。即形成了:A站发正电压,B站收正电压;A站发负电压,B站收负电压。与在原干线14×4电缆实回线上传输的正、负脉冲电压情况完全一致,时间上也无差别,且收端电压为定值,使信号闭塞机的动作更加可靠。特点:(1)不必更换闭塞设备及原车站发送的正、负直流脉冲电压,通过传输器变为两个音频信号或2M数字信号,通过光缆通道传送后又变为固定的正、负直流脉冲电压。(2)利用高精度V/F及F/V变换:发送时,使不同的正、负脉冲电压变为固定的两个正弦波频率F1、F2;接收时,使固定的两个正弦波频率F1、F2变为±32V。具有发送频带窄、接收频带宽(ΔF Δf)的特点,从而适应有关元件参数变化后,而能正确鉴别。选择F1、F2时有效避开了电气化铁路产生的干扰频率。(3)采用光耦及音频互感器,使传输器与外部线路实现了电气隔离,不会受外部干扰,提高了传输器的可靠性。(4)传输器可使用直流DC48V供电,又可以使用交流AC220V供电,也可以交、直流同时接入。(5)具有实时检测功能,以确保设备时刻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一旦检测到系统故障,可自动切换,切换后均有报警提示。(6)传输器使用有两套方案:一是光缆传输为主,电缆实回线为备。二是使用热备份,即有两套传输器、光通道,光主系统可切换到光备系统,光备系统可切换到电缆实回线,任一切换均有报警。 2.宝成线信号半自动闭塞通道改造方案 2.1宝成线站间SDH622M传输系统空余时隙及2M运用情况调查 经调查宝成线宝鸡客运站至七里坪之间十一个站的SDH622M传输资源后,有空闲的时隙和2M通道,可用于进行信号半自动闭塞数字通道改造,组网采用每站手拉手的方式。以上电路在宝成线各站均可为XBGC2008(2M)半自动闭塞光缆传输器提供所需的站间2M电路通道。 2.2宝成线XBGC2008(2M)半自动闭塞光缆传输器安装步骤 XBGC2008(2M)半自动闭塞光缆传输器是一个标准尺寸的机盒,可以安放在车站通信机械室的综合机柜内。安装步骤:(1)按照上、下行对应车站,在每个车站通信机械室的综合柜内安装并固定好XBGC2008(2M)半自动闭塞光缆传输器。一般每站两台,一台对上行车站,一台对下行车站。(2)在车站通信机械室高开柜内单独加装两个3A直流空开,经此空开将直流48V电源引至XBGC2008(2M)半自动闭塞光缆传输器,作为此设备的主用电源。(3)按照“宝成线开通信号半自动闭塞电路列表”中所列电路端口,将2M电路接入XBGC2008(2M)半自动闭塞光缆传输器。注意2M电路的收发方向。(4)对XBGC2008(2M)半自动闭塞光缆传输器后端子进行配线。“控制”端子配线连接到本站信号机械室的相应地区电缆侧,“电缆”端子配线连接到本站相应的上、下行干线14×4电缆实回线侧。 2.3宝成线信号半自动闭塞通道改造方案验证 上、下行站互相配合,利用配发的模拟电压发送器,模拟测试XBGC2008(2M)半自动闭塞光缆传输器的各项功能和指标,以及模拟通道故障,试验此设备的通道倒换。经实际测试各项功能完备,告警显示正常,发送电压指标合格。宝成线信号半自动闭塞通道改造方案得到验证。 3.结束语 本文对宝成线铁路传统信号半自动闭塞通信线路的现状和存在的缺点进行分析,依据数字传输系统的特点,通过对XBGC2008(2M)半自动闭塞光缆传输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特点分析,对传统的模拟信号半自动闭塞通信电路提出了优化,提高了信号半自动闭塞电路的安全性、可靠性。通过实际施工验证了此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作者:淮亚军 单位:西安铁路局西安通信段 铁路信号毕业论文:铁路信号监测设计方案 引言 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在铁路上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它将铁路电务工作从传统的定时维修、故障维修提高到状态维修的管理水平,是电务部门维修技术的重要突破,逐渐成为电务部门安全的“黑匣子”,也是信号技术向高安全、高可靠和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签于当初设计系统时受技术、资金的影响,以及近几年一些新的道岔转折机、轨道电路设备的上道,明显的感觉出对于室外信号设备监测的太少,例如:信号机的灯位、点灯电压,道岔转辙机的表示接点位置、实际位置、动程、缺口大小、推拉力,轨道电路的室外电压、电流、电化区段的不平衡系数、ZP89、ZPW- 2000 的一些参数等等都没有进行监测。并且现在室外信号设备的监测工作,都是通过电缆直接将信号传送到室内,然后在室内进行采集、测量,其精度大大降低,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差。有些参数受电缆长度和质量的影响,到室内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室外设备未完全监测。 系统未考虑对室外信号设备的进行完全监测的主要原因是:如果完全监测,室外和室内之间的通讯电缆数量电缆数量十分惊人,考虑到避免干扰等情况现场布线困难很大。提出了利用现代的电力载波技术在原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室外信息监测装置,并论述了这种只需很少的电缆技术就解决室外信息监测装置的设计方案以及在新郑站实际应用的情况。 1 采用的主要技术 电力载波完成通信是主要的技术手段。电力载波通信是利用电力线作为通信介质,传输数字信息的一种技术。主要实现方法是在发送端将信息进行调制,耦合到电力线上,在接收端将电力线上的信息还原,完成通信功能。 电力线载波通讯的优点是以电力线路为传输通道,省去了不切实际的铺线工程,具有通道可靠性高,投资少见效快等得天独厚的优点。作为通讯技术的一个应用领域,国外很早对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进行了研究,多家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电力线载波modem 芯片,并制定了电力线载波适用频率范围的标准。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近几年才在中国出现,但是由于它的实用性以及在中国巨大的市场前景,电力线载波通讯迅速被各家公司争相采用。例如:电力载波抄表系统、电力载波油田监控系统、电力载波家庭防盗系统等等。 国内还没有生产电力载波芯片的厂家,目前使用的主要是意法半导体的电力载波调制解调器芯片 ST7538, 其余一些公司的PL3105、PL2101、HYT3101、PL3105、SSCP300、SC1128 等电力载波芯片。 ST7538 是意法半导体在 ST7535、ST7536 基础上推出的最新一代电力线载波通讯芯片,使用了BCD5 技术,将与单片机、DSP 的接口、电力线收发接口集成在一片 IC上,使用了半双工 FSK动力线路收发器,集成了可编电压和电流控制的动力线路驱动器,可编程同步和异步接口,单电源7.5V- 12.5V工作,非常低的功耗,集成的5V 电压调整器(高达 100mA)有短路保护,8 个可编程发送频率,可编程波特速率高达4800Bps,接收灵敏度 250uVrms。ST7538 接口透明,使用简单可靠。单电源供电只须配上合适的MCU和少量外围电路即可实现电力线上的通讯。ST7538 可广泛用于三表抄送,家电自动化等领域。 2 室外信息监测装置设计方案 室外信息监测装置利用铁路车站信号机械室与室外设备间的贯通电缆进行通信,主要设备有室外信息采集单元、室内通讯管理机。室外信息采集单元的作用是采集室外设备的状态,包括一些开关量、模拟量,然后通过电力线传输给室内通讯管理机,再由通讯管理机通过 CAN 线送给 TJWX- 2000 型微机监测系统的站机显示、处理、保存、汇总、打印。一个通讯管理机可以出 4 条电力载波线,一条电力载波线可以挂最大80 个室外信息采集单元。所以,同时采集 320 台设备的状态信息,只需要 4 对电力线。由于电力载波总线速率比较低,一般只有9600bps/S,如果将室外设备全部并接在一条总线上,对于每一个设备的速率将非常低;如果将每一设备都用一条总线,又失去了电力载波总线的意义。室内到室外信号设备的备用电缆,一般是先到分线盒,然后以分线盒为单位向各个设备辐射的,即使采用一条总线实际上也是在室内分线盘处并接在一起的。为此我们将去每一个分线盒的备用电缆作为一条总线,将室外设备根据电缆分为多个群,每个群采用一条总线,在使用同样多的电缆情况下,增加了总线数量,提高了每个设备处的通讯速率。 设计的关键: a.电网上原有的杂波对通信的干扰,解决的方法是,在室内通信管理机的电源进线处,加装滤波装置隔离,特别是要隔离掉电力载波使用的中心频率。 b.室内通信管理机出来 4 条电力线,由于每个电力载波线上的载波频率相同,它们之间会产生很强的干扰,虽然可以使用地址方式分开,但是效果不理想。解决的方法是:在每两条电力线间加上工字形电感、电容滤波器,从而实现两条电力线的载波隔离。 3 室外信息监测的意义 增加室外信息监测设备后,可以实现以下的目的: a.可以在信号机处增加信号灯的灯位监测,不用再经过室内换算,提高可靠性。可以直接监测信号机的点灯电压。 b.轨道电压可以直接监测送受端电压、电流等参数,直接测试真实残压值。 c.道岔转辙机可以监测表示接点位置、实际位置、动程、缺口大小、推拉力等参数。从社会效益方面讲,通过对室外信息的采集,为故障修到状态修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减员增效创造了基础条件。 结束语 室外信息监测是原系统功能的一大补充,同时对其性能的一大扩充。从经济效益方面讲,本室外信息监测可以向信号工及时提供第一手室外信息的资料,使其从大量的室外信号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约大量的人力。从社会效益方面讲,通过对室外信息的采集,为故障修到状态修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减员增效创造了基础条件。综上所述,本方案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投资省,并且高度可靠,又能给铁路行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铁路信号毕业论文:直接序列通信技术对铁路信号传输影响 国内现有的无线铁路信号传输系统主要是基于GSM-R的第二代通信系统,采用时分复用(TDMA)和频分复用(FDMA)技术。随着铁路系统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传输量和抗干扰能力也随之加大,扩频通信方式可以满足铁路信号传输中的诸多要求。 1直接扩频通信系统基本原理及仿真 1.1系统工作原理 扩频通信即扩展频谱通信,系统将发送信号经过信息调制成数字信号,然后利用扩频函数产生的伪随机码将信号进行传输。在接收端进行的是发送过程的逆过程,即将接收到的信号用扩频函数将伪随机码进行解扩,再将信号进行解调从而得到原始发送信息。基本模型分为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两部分,如图1和图2。模型中的发送模块进行了3次调制后发送射频信息进行传输,接收模块同样也进行了3次解调。本系统中重要的是扩频调制和解扩调制,这2个关键环节需使用同一时钟进行控制,且过程中的伪随机码序列必须是绝对一致的。 1.2衡量扩频系统性能参数 (1)误码率。是衡量数据在规定时间内传输精确性的指标。误码率=传输中的误码/所传输的总码数*100%。如果有误码就有误码率,它反映了数据传输质量。 (2)信噪比。信噪比(SNR)r是信号的平均功率S与噪声的平均功率N之比,即r=S/N,将其表示成分贝形式r(dB)=10lg(S/N()dB)。信噪比越大说明噪声在传输信息里所占的比例越小,对信息传输影响越小,可靠度越高。 (3)处理增益。为了衡量扩频系统的抗干扰性的提高程度,将解扩器输入端信噪比和输出端的信噪比的比值定义为扩频系统处理增益,由以下公式表示:(1)用分贝数表示为:(2)扩频通信系统独具扩频调制和解调两个过程,用处理增益表明扩频调制前后信噪比的改善程度,反映了对干扰的抑制程度。(4)噪声容限。存在干扰信号时,干扰信号比有用信号高出一定范围的情况下系统仍能够正常工作。在此情况下,接收机能承受的干扰信号比有用信号高出的倍数定义为噪声容限,用分贝数表示为:Mj=Gp-[(S/N)min+Ls](3)式中,Mj为噪声容限;Gp为系统处理增益;(S/N)min为信息被正确解调时所需的最小信噪比;Ls为系统损耗。 1.3系统仿真 该仿真是在matlab环境下实现的,程序主要由调制部分,解调部分和伪随机序列生成部分构成。数据输入后先转化成ASCII二进制码进行传输,通过调用m序列生成函数进行相加,产生扩展后的数据,然后将扩频码转换为BPSK(1,-1)序列,数据传输时进一步将BPSK双极性转换到单极性,最终在数据输出端进行m序列解扩,再结合解调过程将ASCII二进制码转换为输出数据。从图3(b)中可以看出数据展宽后可以明显降低信号功率密度,调制后传输的信号和白噪声具有很大的相似度,可以实现高隐蔽性传输。从图3(c)和图3(d)对调制信号包络,相干载波相位模糊度及其对解调数据的影响等性能对比,得出BPSK调制出传输过程中具有高的抗干扰能力和频谱利用率。最终解扩和解调后的输出数据图3(e)和输入数据图3(a)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见此扩频方式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 2干线铁路信号传输的优势 2.1性能参数优势比较 直接扩频通信系统在误码率、信噪比、处理增益等参数上表现优异,较其它通信方式具有较大的优势。具体的通信系统衡量参数比较,如表1。 2.2理论优势 (1)抗干扰能力强。直接扩频通信系统中,解扩器端输入与输出信号功率保持不变,而对于干扰信号解扩过程相当于进行扩频,干扰功率被扩展到很宽的频带上,功率谱密度下降,这使得解扩过程中输入端的干扰信号功率大大降低。通过带通滤波器的滤波,大部分的干扰信号被滤除,有用信号则被保留。另外,扩频系统对各种恶劣天气时通信链路造成的影响进行抵抗,与传统微波相比可以进行跨江传输,在海面的长距离优质传输。这些优势适用于铁路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安全可靠的进行信号传输。 (2)可以实现多址通信系统。多个通信在信息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相同的伪随机序列,而不同的通信则使用不同的伪随机序列,这样就实现了在相同载频下互不干扰的通信,实现频率复用,从而充分利用了频谱资源。由此可以进行机动灵活组网,有助于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便于扩充容量,有效地保护前期投资。 (3)有效抗多径干扰。在直接扩频通信系统接收到电波后,将同步锁定直达路径且信号最强的电波,其余电波由于非直达,会延时到达,在相关解扩作用下只作为噪声。另外,接收端把多路径来的同一码序波形相加使之得到加强,从而实现抗多径干扰。 (4)隐蔽性强,对其它系统干扰小。扩频过程单位面积信号发送功率极低,隐蔽性强。低的功率谱密度,不容易被探测到,被截获的可能性降低,所以实现了其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同时,低功率谱密度让发射信号近似于噪声信号,而扩频信号可以在信道噪声和白噪声背景中传输,降低了对其它系统的干扰,增强了与其它系统的共存度。由于此系统的无线铁路信号传输过程中电磁干扰大幅度降低,不仅有利于将扩频通信系统应用于电气化铁路区段和弱场强区电磁环境,而且适于将其大规模应用到干线铁路中。 (5)精确测距和定时。将应用周期长及伪随机码作为传输信号,比较从目的地反射回来的伪随机序列与原序列的相位,就可以得出时间差,由此也可实现定时操作,进一步利用传输速率和时间差的相乘即得出距离。相对于传统的轨道电路定位,扩频通信系统传输容量较大并且适合长距离传输,这有助于减少铁路测距定时设备,降低设备投资,便于维护。也可以作为原有测距定时设备的冗余,与原测距设备值进行比较,提高测距定时的安全可靠度。 3结束语 扩频通信属于数字通信,是适合大容量高速率通信的系统,其加密功能和保密性,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铁路信息传输的安全可靠性。扩频通信系统容易实现码分多址,结合计算机及网路技术有助于铁路系统更快速的应用高新技术,从而使铁路系统向更加安全高效发展。另外,现有的扩频通信系统绝大部分使用的是数字电路,设备集成度高,安装简便,易于维护,更小巧可靠,扩展容易,平均无故障率时间也很长。目前,广州地铁和北京地铁等多个轨道交通项目中均采用了基于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的无线移动闭塞信号系统,为今后大规模成功应用于干线铁路提供了参考。 铁路信号毕业论文:铁路信号产品电磁兼容试验分析 摘要: 电磁兼容试验是铁路信号产品设计和验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试验标准作为试验的指导文件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铁路信号产品电磁兼容试验通用标准发生变化,而很多标准使用者对标准变化内容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试验在进行中产生分歧。文章介绍了电磁兼容以及铁路信号产品电磁兼容试验标准的基本内容,并且从引用试验方法标准版本、试验项目、抗扰度性能判据三个方面分析铁路信号产品电磁兼容试验通用标准的具体变化,一方面总结出铁路信号产品电磁兼容试验标准的发展趋势,对铁路信号产品标准中的电磁兼容部分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对标准变化产生的理解误区进行诠释,最终使铁路信号产品电磁兼容试验标准在实际中被顺利应用。 关键词: 铁路信号;电磁兼容试验;标准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不断在铁路信号系统中的应用,铁路信号系统更容易受到电磁干扰[1],并且自身也更易产生电磁辐射。因此铁路信号产品的电磁兼容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试验依据的电磁兼容标准更应该得到关注,紧跟标准的发展趋势才能使试验更好地为产品服务。作为铁路信号产品电磁兼容试验的通用标准的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于2010年12月21日正式被GB/T24338.5-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4部分: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替代,但是由于很多产品标准中直接引用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而且并未改版或作说明,所以很多企业仍以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作为试验的指导标准,这就导致试验中会对基础标准版本的选择、试验项目、以及试验结果的判定产生误解。因此对比分析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与GB/T24338.5-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4部分: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之间的差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国家标准GB/T4365-2003《电工术语电磁兼容》(等同采用IEC60050(161):1990《国际电工词汇(IEV)161章:电磁兼容》及其第一修正案Amend-ment1:1997和第二修正案Amendment2:1998)对电磁兼容性定义为: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由定义可以看出电磁兼容(EMC)主要研究的是如何使在同一电磁环境下工作的电器电子系统、设备和元器件都能正常工作,互不干扰,达到兼容状态。骚扰源、传输途径和敏感设备构成了EMC研究的内容,称为干扰三要素。 2铁路信号产品电磁兼容标准概况 2.1电磁兼容标准的组织 铁路信号产品的电磁兼容标准基本上是基于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的CISPR系列标准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77技术委员会(TC77)的IEC系列标准。CISPR与TC77同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磁兼容方面的委员会。CISPR负责大于9kHz所有类型电器的电磁干扰(EMI)无线电信号保护测试标准规范的编写,TC77负责EMC基础标准(发射和抗扰度标准)规范的编写。电磁兼容标准的中国组织与国际组织的接口关系如图1所示。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发展我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体系,开展我国在无线电干扰方面的标准化工作,组织制定、修订和审查国家标准,开展与IEC/CISPR相对应的工作。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在电磁兼容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工作与协调工作的组织。主要负责协调IEC/TC77的国内归口工作,推进对应IEC61000系列有关EMC标准的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并对EMC需制定的政策、法规、标准化工作及组织建设提出建议。 2.2铁路信号产品电磁兼容试验标准 铁路信号产品电磁兼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发射和抗扰度。发射是指设备或系统对同环境下的其他产品产生的电磁干扰;抗扰度是指设备或系统抵抗环境中的电磁干扰的能力。2003年9月1日至2010年12月21日铁路信号产品的电磁兼容试验以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为通用标准,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主要规定了不同端口所需进行的试验、需达到的试验等级要求以及性能判据。目前铁路信号产品的电磁兼容试验以GB/T24338.1-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1部分:总则》及GB/T24338.5-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4部分: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此标准规定的试验项目以及依据的基础标准如图2所示)作为通用标准。GB/T24338.1-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1部分:总则》中对性能判据进行了定义,GB/T24338.5-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4部分: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中规定了不同端口所需进行的试验,需达到的试验等级要求以及性能判据。对于具体产品的电磁兼容要求则由相对应的产品标准来规定。通用标准为试验项目指导标准,试验方法、试验等级的分类主要采用国家基础标准(见图2),抗扰度等同采用IEC61000-4系列标准,发射限值等同采用IEC61000-6-4和CISPR22标准。抗扰度试验基础标准还包括GB/T17626.11-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及GB/T17626.13-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交流电源端口谐波、谐间波及电网信号的低频抗扰度试验发射试验》两项标准。发射限值常用的基础标准还包括GB9254-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3TB/T3073-2003与GB/T24338.1-2009、GB/T24338.5-2009的比较 3.1引用试验方法标准版本 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中引用的试验方法标准明确指出了日期,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此标准如图2所示。GB/T24338.5-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4部分: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中引用的试验方法标准没有指出日期,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最新版本依然适用于此标准。例如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中引用GB/T17626.4-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而目前使用的GB/T17626.4为2008年的版本,GB/T24338.5-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4部分: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就可以使用此版本的标准。GB/T17626.4-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相较于GB/T17626.4-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对试验等级中增加了100kHz的重复频率,并注释“100kHz更接近实际情况。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决定与特定的产品或者产品类型相关的那些频率”,还增加了对试验时间的要求,其中有说明“专业标准技术委员会可选择其他试验持续时间”。由此可以看出电磁兼容标准的发展趋势是使试验更贴近产品的实际情况,根据产品实际使用情况来选择试验方法中的一些参数。GB/T24338.5-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4部分: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紧跟引用标准的发展趋势。 3.2试验项目 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与GB/T24338.5-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4部分: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相比对电源端口抗扰度试验增加了交流电源谐波试验及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试验。交流电源谐波抗扰度试验及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试验的对象主要为与低压电网有直接联系的设备,目前铁路信号产品大多通过专供电源取电。对这两项试验有要求的特殊设备可在其产品标准中单独提出。 3.3抗扰度性能判据 如表1所示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中所有试验项目均采用相同的判据。由于瞬时脉冲性质(静电放电、浪涌、脉冲磁场)的抗扰度试验干扰施加时间为微秒级甚至纳秒级,所以只能观察到设备试验后的状态,由此可见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的性能判据过于笼统。GB/T24338.1-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1部分:总则》中性能判据A主要针对持续性试验(射频电磁场辐射、工频磁场、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性能判据B主要针对瞬时脉冲性试验。GB/T24338.1-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1部分:总则》性能判据A与B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试验,并不是两个级别的判据,试验结果判为“A”或者“B”的依据是试验项目而不是性能下降。这是GB/T24338.1-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1部分:总则》与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在性能判据中最大的差异,也是目前GB/T24338.1-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1部分:总则》在使用中存在的最大误区。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的性能判定方法已经深入人心,由此导致GB/T24338.5-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4部分: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在使用中,很多使用者对于其性能判据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被判为“B”就是指设备性能下降,是不可接受的。目前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已经被GB/T24338.5-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4部分: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替代,希望通过这两类标准性能判据的对比,使以后标准的使用者可以更好理解标准,消除误区。 3.4电磁兼容标准发展趋势 通过对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与GB/T24338.1-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1部分:总则》、GB/T24338.5-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4部分: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的比较,可以看出电磁兼容标准发展的趋势是更加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产品的本质与应用环境,使试验环境更加贴近现场使用环境。GB/T24338.1-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1部分:总则》中“当设备按预期使用时,设备的性能没有下降或能力丧失不允许低于制造商规定的相应性能等级”表明对于性能下降是否在技术范围内主要由制造商和用户来决定。在GB/T17626系列标准的最新版本中也可以发现“试验结果的评定”中提到“相关的性能水平由设备的制造商或试验的需求方确定,或由产品的制造商和购买商双方协商同意”。从以上性能判据和试验结果的评定说明中均能看出电磁兼容标准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更加灵活、更加实用的方向发展,紧密的与产品本质及实际使用相结合。结合电磁兼容标准的发展趋势,在试验中应该把握以下基本原则:受试设备(EUT)与实际使用的条件、状态相同,采用“相当”实际使用的条件时,试验报告中必须详细记录当时的试验配置。 4铁路信号产品标准中的电磁兼容 对于已经成熟的铁路信号产品有专门的铁路产品标准。目前的产品标准中对电磁兼容试验的描述有些不够详细,试验方法直接指向基础标准,对于试验结果中性能判据需要的功能要求没有明确提出,建议在产品标准中增加说明。对于试验结果及功能要求建议遵循以下的原则:①用最坏结果作为试验结果;②试验中不仅要测试技术功能,更要测试安全保障功能。 5结束语 电磁兼容试验是铁路信号产品试验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GB/T24338.1-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1部分:总则》、GB/T24338.5-2009《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4部分: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已经替代了TB/T3073-2003《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在这两个标准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试验方法所依据的基础标准的版本号,选择试验项目要根据产品的性质、使用环境等来决定,最重要的是对于性能判据的选择要区别于老标准,走出老标准带来的惯性思维,避免在试验过程中产生误解,使电磁兼容试验顺利进行。同时在试验中应该紧抓标准向着产品本质及实际使用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使试验更加灵活、更加实用。 作者:焦媛 单位:西安通号铁路信号产品检验站有限公司 铁路信号毕业论文:铁路信号设备故障诊断与分析 摘要: 铁路信号设备是铁路运输所必须的设备之一,由于其自身有时候会存在信号故障,使铁路行车信息不能够及时传达,进而导致铁路运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要时常对于铁路信号设备进行排查与维护,使其能够正常工作。本文对铁路信号设备常见故障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原因,从而避免铁路运营中因信号设备造成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 铁路信号;设备故障;分析诊断 1引言 铁路行业所使用的信号设备是保障铁路行车的关键设备,在铁路的运输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些年,铁路行车已经开始了高速度、高密度以及自动化的方向前进,铁路信号设备在铁路行车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为此更多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关注铁路信号设备的故障的诊断与维修。铁路信号设备的构成非常复杂,也会经常发生各种故障,如何对故障作出准确而高效的诊断分析,是对一个铁路信号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者的考验。 2铁路信号设备常见故障分析 2.1轨道电路故障 轨道电路故障种类比较多,可以按照性质分,包括轨道电路开路故障、轨道电路短路故障两种。按照信号设备故障所发生的具体位置进行划分,包括室内故障和室外故障。 (1)室内设备故障。室内设备故障可以分为信号设备断路故障、信号设备短路故障和信号设备局部电源断相故障三种。设备断路故障一般是轨道继电器不吸合导致,查找这类故障使用万用表来测量继电器线圈电压,如果线圈电压比正常电压值低几伏,则很大原因是轨道电路的继电器线圈发生了断线;在检测过程中如果发现继电器线圈电压与正常值相比差距一半左右,那么很可能就是继电器线圈防护罩发生了断路故障的原因;如果继电器线圈电压与正常电压值比较,基本为正常值的三分之一,一般为硒堆被击穿所产生。检测过程中如果在电压处于正常状态,那么需要对继电器局部线圈分别进行测量,如果部分线圈存在110V电压,那么可以判断为轨道电路继电器局部位置的线圈发生了开路现象,也有可能是线圈的二元位自身存在机械卡滞。针对短路故障,我们可以断开分线盘两端线路,测量电缆电压,电压值大概为直流40伏,这中情况会导致接线端子两端软线的电压非常低,这种情况会出现继电器不能吸合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排除这种故障不是断路故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定性为室内设备线路短路故障。可以采用断线法对其进行处理。对于局部电源的断相故障,第一需要测量轨道电路的线圈局部线圈的电压,测量电压值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如果局部线圈上电压值为110伏,则可以判断为室外故障,如果没有110V那么可以判断为室内故障。 (2)室外设备故障。信号设备的室外设备故障分为两种:电路短路故障和电路断路故障。在对这两种故障进行诊断分析的时候,需要按照两种方法进行区分,判断是送受端的短路还是断路,一般情况是通过对电路故障区域中轨道电路的电流值和轨面的电压值来判断,通过分析判断出故障点;如轨面电压值与正常电压值相比较高,那么证明送电端电气设备功能正常,那么故障的原因应该是某个区域存在断路现象,故障点大致在钢轨和受电端两处之间。如轨面电压与正常值相比,要比正常电压低,那么则需要测量钢轨电流值,如果发现电流值较大,那么可以说明轨道受电端存在短路区域。 2.2信号机故障诊断分析 信号机故障通常是比较重要的故障,也是很常见的铁路信号设备故障问题之一。主要包括两种故障现象:①出现站内信号机灭灯控制台,站内信号机灭灯控制台一般是调车信号机,也可能是列车信号机,通常在禁止灯灭的情况下,控制台的信号机复示器一般都会有闪光现象,在允许信号灯光灭灯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开放信号,发生这种故障的时候是很难发现的。在排列该列车的信号机进路的时候,开始端按钮指示灯熄灭之后,信号器会将绿灯或者白灯点亮,调车复示器指示灯闪烁一下,然后便会自动熄灭,列车复示器闪烁一下就将恢复到禁止灯光点亮的状态,那么可以说明允许灯灭灯现象发生。②区间信号机出现断丝以及灭灯现象:如果区间信号机发生灭灯现象,那么可以进行灯光转移。信号机中主要故障包括:信号灯双断丝,灯泡与灯座接触不良,这时候在点灯回路中的熔断器容易发生熔断,这样会导致断路器跳闸故障。如果在信号机点灯回路中存在断线,或者继电器的一级变压器发生了点灯单元断丝故障,这些都是导致信号机故障的直接原因。 2.3道岔故障 如果铁路信号设备中发生道岔故障,故障维修人员第一步需要针对故障现象对实质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故障的真正所在,排查故障过程需要在室外的分线盘处检查电源送出与否,通过测试电流发方法可以查看,若果在这时候想要启动电路那么必须与操动道岔进行进行同步测量,原因是只有在对道岔进行操动的时候才能够向外输送220V直流电源。如果在分线盘处测量存在电压值,这样可以说明电源已经送出,通过这种话方式可以说明故障为室内故障。具体的故障点的判断分析方法如下: (1)在操动单动道岔时,如果控制台有电流显示,则说明动作道岔电源已经送出。如果操动单动道岔时,道岔不能操动到指定位置,则可以说明是室外原因。如果在操动道岔时,控制台没有电流显示,则可以查看室外的分线盘,测量该道岔电压状态,如果有电压存在则可以判断为动作道岔电源已经送出,那么就可以说明是室外存在故障。 (2)如果该道岔为双动道岔,操作控制台的时候电流表只动作一次,那么说明动作道岔的电源已经送至到一动道岔,断定故障位置为一动道岔处,这种故障为室外故障。 (3)如果道岔的定、反位都能正常操动,但是没有电流,此时测试七电压值,如果电压在250V以内,则测量分线盘电压,看是否有110V交流电压,如果存在电压则为室外故障,如果不存在电压则为室内故障。 3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铁路信号设备常见故障以及其诊断方法,通过分析介绍能够提高轨道信号故障的检修效率,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同时我们也需要继续研究探讨,探索更加便捷高效的铁路信号设备故障排查方法,使得故障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和创新,提高铁路信号设备维护工人的故障分析诊断能力,拓宽铁路运输行业的迅速发展之路。 作者:赵海超 单位:乌鲁木齐铁路局库尔勒电务段 铁路信号毕业论文:铁路信号设备故障诊断 1铁路信号设备故障处理方法 1.1铁路信号设备故障信号处理技术其次,是铁路信号设备的信号处理法。信号处理法是当前针对设备故障进行研究和排查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相关函数和数学模型,可以直接的分析得出信号,并且得出相应的结果,最终提取得出信号的特征值,运用科学的方式和途径解决故障基本问题。当前信号处理的方式具有较大的优势,对于故障的模型无显著的要求,所以运用信号检测技术具有相当强的适应性。信号检测法不仅操作简便,同时容易实现,但是其缺点则是容易受到外界信号和声波的干扰,而导致难以正常的、准确的检测出故障部位,所以对于信号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不能够准确的检测各种类型和各种环境之下的铁路信号设备故障。所以,信号处理技术有其独特的适用范围,这一点应当予以明确。由于信号检测处理技术只能够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故障诊断之中,所以难以运用在其他的检测对象之上。在最近的几年之中,通过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开发出了许多新兴的高科技故障检测系统,所以在当前的信号处理技术发展过程之中还需要不断的挖掘新技术,将高新的手段和存在的矛盾问题相互结合,做到统筹兼顾,运用更加精准的检测技巧来确保铁路信号设备的正常运转。 1.2铁路信号设备故障解析模型技术所谓解析模型法是指运用数理统计、解析函数等数学方法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被建立在诊断对象精确数学模型的基础之上的。运用解析模型的方法高智商地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因为在系统出现了故障的时候,跟着改变的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这种方法对于高科技的运用非常到位,有很多研发能力非常强高科技的操作人员参与进来,对于故障的解决以及及时处理突发事变的能力的塑造非常有效。我们在故障检测和处理的时候应该多考虑这种方法,及时地处理故障。铁路信号故障进行检测,从而为这些故障的解决提供行之有效的办法。数学的运算方法在这一方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人类的智慧表达了人类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超然物外的优越性。 1.3人工智能铁路信号设备故障检测技术专家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适合用于模拟人的逻辑思维,解决需要进行逻辑推理的复杂诊断问题,这是这一方法的很大的优点。通过这一方法知识可以通过符号表示出来,对知识细节的处理,对于问题处理的模块化非常有效这一方法可以通过专业知识解释自己的具体解答推理步骤。基于我国车站微机监测的实际,运用这一方法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处理非常有助于故障的排除和解决。同时也需要与传统的故障处理办法相结合,因此方法新颖独特,很利于故障的准确定位和及时解决。模糊性是由于我们对事物的定义没有根本的把握,在数量上没有规定,在质上没有明确的涵义。模糊逻辑具有很多在故障排查当中的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因此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模糊逻辑方法进入故障诊断领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它比较适合表达模糊的知识,在普及的时候比较接近人的逻辑思维。结合上述的分析,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是今后针对铁路信号设备故障进行检测和维修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应当明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并且以促进技术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原则,最终为铁路信号设备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2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铁路信号设备的故障解决对于保证交通道路的顺畅运行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还应当明确重点,明确工作的难点,并且以增强核心技术为关键,加强故障的维修和处理技术。 作者:闫明辉单位:开滦股份吕家坨矿营运科 铁路信号毕业论文:铁路信号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铁路运输的主题是安全问题,通常我们把铁路信号比作人的“眼睛”说明铁路信号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计算机网络在铁路信号中的重要作用,对规划建设,构筑网络的基本要点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铁路信号 随着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己得到广泛应用。很多信号设备脱离了传统的机电技术和早期独立的一站一点的概念,以具有计算机特性的电子产品和设备取而代之,而且具备网络连接的基本功能。如DIMS,微机监测,计算机联锁,智能电源屏等设备。但是要使这些新技术设备在运输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在数字信息时代,随着铁路运输对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依赖,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尽快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概述 1.1我国铁路通信网的特点 沿铁路线分布;用户比较单一;通信资源较为丰富。 1.2铁路信号通信网络建设的基本要求 建设铁路信号通信网络客观上己具备条件,但在网络建设时,应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规划安排。既要畅通高效、安全可靠,还不能造成通信资源的浪费及维修成本过大。实际上,这是一项涉及计算机、通信及信号安全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目前,我国铁路各类专业设备组网较多,如TIMS系统、DIMS系统、票务系统、车辆红外系统、电力远动系统、医疗保险系统、电务微机监测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从建设情况看,一般是建设一个项目便组建一个网络,组网一般也是以“通”为基本要求。 2、铁路信号通信网络结构时,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针对不同的传送信息及线路连接方式,在选择铁路信号通信网络结构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2.1综合考虑网络功能、运用成本及建设投入。 首先网络结构应满足系统对传输带宽、传输速率、误码率及网络安全等功能的要求,同时留有发展空间。有条件时尽可能选用光通信传输,通信传输应遵从国际通用的通信协议规则(如TCP/工P)。其次在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网络建成后的运营成本。一般来说串型连接方式较星型连接方式运维成本低,主要原因是串型连接方式所占有的通信端口、时隙数量及长途话路相对较少。按目前通信收费标准计算,1个专用2Mb/s端口,月使用费一般为4000元至1万元,网络中连接的节点越多,其端口越多,费用也就越高。但串型连接方式所需要的接口转换设备相对较多,即初期建设投入相对高些。综合考虑,若无特殊要求时应尽可能选用串型连接方式。在铁路信号系统中,目前使用的DIMS和微机监测2大网络系统,其基层网点的连接均选用了串型连接方式。另外在计算机接口和通信传输设各间的转换设各,应尽可能选用具有可扩展功能的、满足通信协议的转换器、路由器等设各。 2.2网络建设应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工程,井不依附于任何一个系统 构筑一个网络不仅需要硬件,还需要软件,应根据各系统信息传输要求,对网络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留出发展空间,确定网络的容量、速率、误码率等技术条件及相应的网络设备。各系统信息传输必须满足网络通道的要求,实现一网多用途、一网多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建设一个网络通道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工程投资较尤建设时间较长,参加施工单位较多,协调工作难度较大。而且网络一旦建成,要想改动是比较困难的。故此网络建设应谨小慎微,切忌各自为政。当然一个完整的网络必然有其网管系统,便于实现自身的管理维护。 2.3实现特定范围内信息共享,应成为组网时的基本思路 即在同一个网络通道中传输多个不同系统的数据,并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设备上接收处理,其最大优点是可节省工程投资及运维成本。就目前信号设备技术发展而言,微机监测、DMIS、计算机联锁、智能电源屏、以及正在开发的智能型控制台、半自动光传输设备及机车信号黑匣子等具有计算机特性的设备和器材,都可以共用同一网络,使我们可直接了解掌握设备的运用情况,开展维修管理工作。 2.4加强网络管理,建设具有较强网络安全性能的防护休系 在网络建设时必须考虑网络安全,这关系到传输数据的安全性。在网络安全上可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建成封闭型的信号通信网络。铁路信号通信网络有别于互联网、办公网等公共网,其专用性较强,涉及行车安全,故对网络传输的安全、准确、稳定及实时性等方面要求较高,不应同外界有任何联系,防止网络病毒侵袭。②对安全级要求较高的设备采取增设隔离设备的方式,即专用通信方式。网络中传输的信号信息大致可分为3类,即管理信息、监测信息和诊断信息,其中第3类信息由于直接来自行车控制设备,因此对安全级要求较高,组网时可考虑采用增设隔离设备等措施,即利用通信前置机与网络连接,遵从公网通信协议;采取专业通信方式和专用通信协议与行车控制设备连接以确保安全。对于其他类信息,组网时可采取分级、分层设置防火墙,确保网络安全。 3、铁路信号通信网络结构的选择及运用 目前已经组成的铁路信号设备网,其网络结构主要分为3类:①以微机监测为代表的电缆网络。它是以电务段为中心、各车站节点形成的串联环网,采用电缆实回线连接,链状长度不定,多者可达到20多个车站。采取逐站接力方式传送信息,易形成瓶颈,且越往后通道越窄。其特点是网络结构简单,维修费用较低,传输速率低,实时性较差,误码率较高,尤其在电化区段,电缆传输时受千扰较大,其误码率会相对更高。这种网络一般适应于要求不高的系统。②以DMIS为代表的电缆网络。它是以分局为中心,各车站为节点,以个调度区段为链长,形成串联环网,每个链长间包括7~10个车站。网络采用电缆连接,其特点类似微机监测网络,但是在接口设备上采用了专用通信机,链长较短,传送的信息量相对较少,故传输性能优于微机监测网络。③以DMIS为代表的光传输网络。它仍是以分局为中心,各车站为节点,以一个调度区段为链长,形成串联环网,每个链长间包括7~10个车站。其网络特点是使用灵活,扩展性好,传输速率高,实时性强,误码率低,有网管功能,维修费用较高。由上述分析可知,微机监测系统相对传输的信息量较多,但是其网络结构较差,严重制约了系统功能的发挥。 综上分析,信号通信网络结构的选择,可采取以路局、分局、电务段、车站为节点的分层连接方式。网络采用光设备连接,其接口容量大小可根据信息量确定,网络按路由方式寻址,遵从TCP/IP协议。每级的中心不仅承担本级的信息处理,同时又是上一级的节点。部中心是最高一级,路局中心是部级网络层面中的一个节点,自然也是路局一级网络层面的中心,依次类推。车站可暂定为最底层节点,可选用2Mb/s光接口接入,并以分局为中心,形成若千个串联环网。各层按其功能需求,进行信息处理。若一个层面内节点较少,可选用星型连接方式。网络建设应在统一的规划下遵照通用的通信协议,分步实施。先干线,后支线,逐年建设完成。建设完成时应对网络进行严格验收,通过施工和验收培养出铁路系统自己的维护及管理人员。在部、局、分局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网络的运用管理,同时增设相关费用,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铁路信号毕业论文:铁路信号工程动工中技巧交流 铁路信号工程施工中的技术交底,是指在某一单位工程开工前,或一个分项工程施工前,有两次重要的技术交底,一是在建设单位主持下,由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交底。二是由施工单位主管领导会同项目主管工程师向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的技术交底,其目的是使参加施工人员对工程特点、技术质量要求、施工方法与措施方面有一个较详细的了解,以便于科学的组织施工,避免技术质量等事故的发生。各项技术交底记录也是工程技术档案资料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技术交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设计交底 即设计图纸交底。主要交待本次信号工程的设计范围、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条件和有关问题说明。施工单位拿到设计文件后,首先要熟悉图纸,到现场实际勘测调查,发现问题认真记录,在设计交底时,向设计人员及时反映设计图纸中的疑难问题,现场实际勘测调查发现的问题,如实际的设备坐标与图纸是否一致,设备的建筑限界是否符合技规要求,信号机显示距离是否符合要求等等,这方面在以往的信号工程施工中经常遇到。如去年在襄渝线上施工的麻虎车站原XIIX3信号机侵限,设计部门在设计调查时未发现问题,仍按原位置设置,由于在设计技术交底前,施工单位也未作现场调查,没有在技术交底时,及时反映出来,设计部门的失误,施工单位的疏忽,留下了行车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安装信号机时发现了该隐患,我们即刻联系工务部门,调整轨缝,将信号机设置在规定的限界内,消除了行车安全隐患,保证了行车安全。但是,这次设计问题给我们施工造成一些麻烦,使我们施工工期被迫延长,同时,还增加了我们施工成本。所以说,在技术交底前,施工技术人员必须认真熟悉施工图纸,注重每一个环节,做好现场调查,有疑问及时向设计单位提,给予明确答复,并做好记录,由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三方签认归档。 1.2施工组织设计交底 由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单位(或编制人)向施工队进行交底。将施工组织设计的全部内容进行交底。使施工人员对工程概况、施工部署、施工中的技术要求与措施、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措施等方面,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1.3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这是一项工程施工前由技术负责人向施工班组进行交底,通过交底,使直接施工人员能够抓住施工关键,减少无谓的停工、返工,确保施工顺利。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是基层施工单位一项重要的技术活动,这项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切不可敷衍了事,不能把技术交底作为技术资料的需要的一部分,为“归档”而写(或补写),只是简单的抄写施工规范或技术标准上的条文与要求,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为了使技术交底能真正成为指导施工、预防事故、保证质量、提高技术素质的技术文件,现对技术交底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提供以下参考性意见 2技术交底应包括的具体内容 2.1工程概况与特点 主要是站场状况、电路类型等; 2.2施工设计的依据 有关的文件和资料以及一些参考文件; 2.3施工设计的范围 一般指全站的信号设备,区间闭塞设备及站内电码化设备。 2.4设计的原则及主要技术条件指设备类型、电路制式等。 2.5施工中的技术要求和工艺标准 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以下标准: (1)铁路信号施工规范(TB1026-99); (2)铁路信号工程质量评定验收标准(TB10419-2000); (3)电气集中信号设备安装图册(电号:9050); (4)电动转辙机安装图册(电号:91379138913991409084); (5)坚持技术原则,审读设计文件,熟知掌握主要技术数据及技术重点。 2.6质且标准、要求与保证质且措施 严格作业标准化、施工程序化;施工中要贯彻执行“直、确、圆、限、齐、美、全”的七字工程创优方针,使施工中每一步、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坚持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三级质量验收制度和工程质量的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及挂牌施工负责制。把施工质量纳人经济责任制的考核范畴,将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挂钩,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质量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和自觉性。 2.7有关问题说明和可能发生的技术问题及处理方法 主要指一些重要的问题的说明,对可能发生的技术问题要有预见性及处理办法; 2.8厉行节约的要求与措施 在敷设电缆之前,合理配盘,优选电缆径路,做到厉行节约; 2.9安全、消防等要求与措施 认真执行“关于确保安全生产”的实施细则。以施工安全为重点,加强现场作业控制,在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施工质量“三项内容”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深化“规范管理、强基达标”,努力实现安全生产“有序可控、基本稳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严格执行电务部门的基本安全工作制度,即“三不动、三不离”“三预想”及“人身安全十不准”,确保工程安全顺利的完成。 技术交流方法 应以书面形式下发给施工队,并在施工前开会向全体施工人员交待,对重要问题或施工中关键部位,应结合图纸,必要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交待。 4注意事项 (1)因为施工中的各项技术活动,均足以执行和实现施工组织设计各项要求为目的,因此,技术交底也应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主导内容。 (2)对技术交底的各项内容,要做到有标准、有要求、有预见性、有预防措施。 (3)交底要有针对性,既要根据各方面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施工要点与措施,这里所说的特点包括工程状况、施工难度(如电缆需经过桥梁、隧道等)、气候条件(冬雨季或早季对施工的影响)、施工环境(行车密度、电气化等)、以及施工队伍素质特点(在哪方面技术薄弱)等方面。 (4)要明确指出那些是施工中关键部位或关键项目、关键设备等,对质量上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施工难度较大的地方,对安全生产和施工进度影响较大的地方,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项目等。 (5)此外,凡是设计图纸上有变动的地方,一定要将设计变更内容及时向施工队、班组和施工队技术员进行交底以免造成返工。 铁路信号毕业论文:高速铁路信号结合部工程质量问题探讨 摘要:从高速铁路信号结合部工程角度,分析了高铁信号结合部工程对信号设备运用质量的影响和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高速铁路;信号工程;结合部管理;质量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在信号基础设备上的运用逐步加强。分析近年来出现的信号设备故障,原因多为工程建设时期,工务、房建(含电力、暖通)、供电等结合部施工过程中遗留下的隐患。为此,分析信号结合部工程对信号设备运用质量的影响,并以电缆敷设工程为例,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存在问题 1.1工务工程 1.电缆敷设工程实施时,因槽道未形成,电缆外露被压或被砸导致的混线、断线故障。 2.T梁桥外挂电缆槽安装支架质量问题,导致电缆槽道脱落,危及桥下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及铁路、公路的运输安全。 3.贯通地线未实施防盗隔离措施,导致贯通地线缺失,设备防雷接地不良;贯通地线虚接,接触电阻大,未与电缆进行有效隔离,导致烧损。 1.2房建工程 1.信号设备用房设于综合站房内,无信号倒替用房或信号倒替用房,未遗留环监、防雷、电缆槽道走线等设施的安装条件,后续改扩建、设备更新改造工作极其困难;为适应综合站房的造型,设备布置不同层且摆放凌乱,各类电缆走线交织穿插,存在安全隐患,且造成应急处置困难。 2.信号室内设备防雷地网、屏蔽网未按规范实施到位引起的设备被雷击损坏,甚至雷电引入导致的设备烧损。 3.设备用房装修未按时按质完成,导致系统电子设备受粉尘污染严重,影响电子设备寿命,且易导致信号系统电子类设备突发软故障。 4.暖通等配套设施未及时配置到位,导致室内设备潮湿,设备配接线端子发霉,或因高温导致电子设备损坏。 5.各类管线穿越、空调排水、通风排风等设备设施安装时未及时封堵,导致鼠害。 6.设计阶段未考虑空调、照明、电力电源、防火等设施的实际所需面积及空间位置,导致信号室内设备拥挤不堪,日常测试、应急抢修出入困难。 1.3其他结合部问题 1.供电工程。吸上线设置或安装不当,引起的牵引回流干扰;分相区设置过于靠近车站站场引起的回流集中干扰;吸上线及地线连接闯入信号电缆槽引起的干扰或电缆烧损。 2.电力工程。电力电缆与信号同槽、电缆井内交叉、接地线侵入信号槽、电力配电箱设置在信号设备用房内等问题,影响信号设备的电气特性,设备维护管理存在交叉。 二、原因分析 2.1规范标准不统一 在新版《技规》颁布前,高速铁路定义概念较为模糊,存在客货共线、既有线提速、近期兼顾货运,以及仅运行动车组等多种组合,因而在设计、施工规范执行过程中存在差异。如:高铁信号工程中,信号系统设备按CTCS-2级建设,而站前工程执行客货共线标准,进而造成信号设备的建安工程执行客货共线的标准。 2.2执行规范受到制约 设计规范中较多用“应”字来描述,建设管理部门、设计单位通常考虑费用问题,对标准采取“取下限值”的方式。如:信号设计规范中明确信号设备用房建设时,应考虑同步建设寿命周期后的倒替面积和预留条件问题,但前期建设的高铁几乎未考虑倒替面积,导致后续信号扩能及更新改造工作开展将极其困难;设计规范中明确了信号设备布置间距“应”符合列表下限值要求,现场实际则是综合站房设计的设备用房顾虑政策问题,相当部分设备布置间距已达不到下限值。 2.3工序混乱 因抢工期,或因节约管理、机械、人员成本等,新建铁路的站后工程施工多是在站前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始并在短期内完成的,建设程序混乱。如:槽道未形成即敷设缆线、设备用房未达到进场条件即进场施工、钢轨未精调锁定就进行轨道设备定位安装等。 2.4不执行施工工艺标准 此类问题对于贯通地线敷设工程尤其突出。贯通地线的施工工艺要求较高,从现场验收情况来看,站前施工单位几乎不执行施工工艺标准,如:贯通地线接续需采用专用压接钳,部分施工单位根本没配置;环接间距过长,且裸露未进行防腐处理;路基地段贯通地线距电缆槽底部400mm,现场验收发现相当部分就直接丢在了电缆槽板下;槽道内的贯通地线未进行隔离、防盗处理,等等。 三、有关建议 加强建设管理,优化施工组织,强力推进专业间接口工作面进场条件的检查和确认,严格执行标准及工艺要求是提高结合部工程质量的关键。同时,修订相应的建设标准,研究优化相应的设计、调整相应的施工分工,对提高建设施工质量,减少结合部问题有一定的意义。下面主要从优化设计、调整施工作业面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3.1优化设计 1.优化设备用房设计。设计独立的运转调度楼,不与综合站房共建。运转调度楼为信号、通信、电力、信息等运输设备综合楼,按设计规范设置设备大修更改倒替层和配套相应的办公设施,可有效解决综合站房建设工期、电缆引入走线、设备倒替层、值班应急处置、消防及空调等辅助设施建设不同步等问题,以及专业验收、专业分工的维护管理和使用问题。 2.优化信号及附属设备布置图。此项工作迫在眉睫,信号专业设计与暖通、消防、建筑、通信、电力等专业沟通,在设计设备定位图时,应充分考虑和预留足够的空间来布置空调、消防、环境监控、电力配电箱等设施,避免设备间距、空间间距不足。 3.优化贯通地线施工图设计。建议研究隧道、桥梁地段的贯通地线设计方案。贯通地线在隧道内敷设时,是否可在挡墙壁、隧道壁或通过桥梁等合适的位置,直接独立敷设一段裸露且连续的不锈钢钢筋(条、带等)代替贯通地线,这样避免了贯通地线侵入电缆槽所需的防护隔离,也无需单独进行隔离防盗处置,分支引接线由各专业根据需求引接,解决了贯通地线诸多的引接、隔离、防盗、预留端子不到位的问题。 4.优化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建议按原版标准,并结合现场维护管理的实际,将综合施工监控系统中信号设备用房的门禁、水浸、温感烟感、干湿度、空调远控等项目,研究重新回到信号集中监测系统中进行设计,并由信号施工单位组织信号集中监测系统设备供应商实施,避免了维护管理与建设、设计、施工间结合部问题。 3.2调整作业面分工 1.调整电缆敷设工程的施工作业面。建议建设管理部门可否将电缆槽敷设工程分成2部分:一部分为电缆槽道的建设,由站前单位实施,一部分为电缆槽盖板敷设和填砂袋,由站后单位负责与电缆敷设工程同步实施。作业面分工调整后,电缆敷设工程及其结合部统一由站后施工单位负责,敷设、防护同步到位,避免了外露、砸损等问题。 2.调整信号设备用房的综合防雷系统施工作业面。建议可否将除结构钢筋引入点以外的屏蔽网、环形网、接地引入等施工项目,调整由信号施工单位负责实施,避免屏蔽网与地网不连接、接地引入点不足、成端位置地线连接点过长、信号设备接地标记不明确等问题。 3.调整信号电源配电箱的施工作业面。建议将信号电源引入分为2部分:一部分为电力电缆引入,一部分为信号电源箱设置。根据设计规范和信号用电及维护分工的需求,房建或电力施工单位的施工作业面,为将2路可靠电源的电力电缆敷设至信号电源箱接线的位置即可,信号电源箱的设置和连线由信号施工单位负责,综合考虑防雷箱、外电网采集箱、消控箱等室内壁挂箱盒的施工,避免各类箱盒凌乱附挂和接线间距超过标准的问题。 作者:陈庆华 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修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产品,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使用者中,还体现在推动相关产业部门发展生成的经济效益,这些效益关系着轨道交通空间资源价值。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怎样做好空间资源应用得到了重视,对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轨道交通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具有无污染、高效、舒适的特点,如:轻轨、地铁、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和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快速、便利、高密度的特征,是我国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标示,解决了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拉近了相邻城市之间的距离。 1城市轨道交通空间资源综合应用概述 1.1城市轨道交通空间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舒适、高效的公共客运交通,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节约了更多出行时间。城市空间指的是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与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作为城市所占有的地表区域。结合不同地域看,城市空间即是分割出来的面积,人们生活活动占据的空间,是城市结构主要表现。但现阶段各国城市地上空间开发与应用基本处于饱和,当然我国也不例外,发展地下空间成为城市建设发展重要内容。所以,城市空间不只包含城市地表区域还包含地下空间。地铁为路上交通运输分担了一定压力,改善了城市拥堵问题,修建地铁成为必经之路,打破了城市空间格局。同时,地铁的出现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一些新的商圈迅速崛起,缩小了城市之间的距离。 1.2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应用 1.2.1轨道交通对土地的影响。首先,土地占用面积大,例如:车站、轨道。结合廊道效应分析其效益是从中心转向外部并不断减退,城市轨道交通主体空间中土地给轨道交通沿线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土地开发应秉承集成化、多方面开发,集中于商业与服务业。其次,对临近城市发展带来影响。轨道交通的建设提升了沿线城市可达性,加速了人口流动与产业发展。所以,该区域土地应集中于房地产业发展。1.2.2沿线土地价值的影响。伴随着车站距离的延长其可达性下降,土地价值降低。笔者着重对轨道交通对车站周围土地价值的最大影响范围展开分析,其范围我们叫做合理区,具体指的是人们步行或骑行等可以达到车站的距离。因为在合理区,达到车站的可达性高,人们更希望步行达到。所以,合理区分析时设定人们步行达到车站,在步行与步行距离方面,国外研究显示:达到车站的平均距离以在中心区域为325m与在郊区500m为最佳。由此可知,步行时间随着车站周围步行环境不同而变化的。1.2.3区间土地价格。第一,一定区域内土地价格增长,也就是轨道交通建设在哪,房地产就会到哪。所以,轨道交通范围内土地需求较高,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第二,土地价格有明显的区位性。究其原因,轨道交通使土地区位发生了改变。土地区位的可达性指的是将通行距离与时间作为有机总体,不仅需要通行距离短又要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尽可能地减少出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轨道交通的出现则满足了该需求,缩短了出行时间并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变了土地区位特点。 1.3轨道交通站内空间应用 第一,经济效益的提高。现阶段,我们可以在地铁、轻轨中随处看见广告。科学地应用广告资源有助于单位经济效益提高,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现阶段,地铁广告业务越来越多,相对于其他传播方式,利用地铁、轻轨等传播效果更加显著。常见广告途径有包含户外广告、列车内广播、电视媒体,如:室内LED显示屏、车站广告、杂志、扶手、广播。为更好地利用轨道空间发挥广告效益,可以设置广告部门进行空间广告科学规划,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比如:国外某单位秉承着空间管理的经营思想,将一定的地铁空间装饰成更具特点的体验空间,原有普通的位置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广告效果,提高了空间价值性,即场景化广告。比如,在北京地铁1号线与4号线换乘通道中的以三生三世IP为背景的情境带给人视觉、听觉、触觉上的新感受,赢得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和支持。第二,商业开发应用。挖掘城市轨道交通商业价值也是一种空间综合利用的有效体现。首先,轨道交通站内客流量较大有助于商业效果达成。例如:站内设置店铺或地铁商业街,在换乘站点设置购物、娱乐、业务等各种出行目的,促进换乘站商业开发与经济效益提高。其次,车站和城市建筑主体融合。每个建筑物都承载着一定的交通枢纽功能,为人们提供出行便利,由此可以将车站和其他建筑物根据高低层次、平面关系几何连接进行设计,使车站客流和其他设施交通流量连接,发挥城市空间形态作用。比如:地下商业空间与地铁车站大厅空间连接、地下商业空间延伸到商场、购物中心,实现交通与商业的转变。比如:沈阳地铁二号线金融中心站与大型超市、商家连接,通过地铁折返线和地面间的空间生成地下通道。 2城市轨道交通经济效益分析 据统计,轨道交通投资带动效应比例为1:2.87,也就是投资一亿元可以带来2.87亿元效益。同时,增加就业岗位8000余个。至2016年末,我国建设线路可研批复投资共34995.4亿元;2016年度完成投资384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2.1外部经济效益理论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有着较强的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指的是某种产品生产与消费除了消费者外的人也获得利益的特征,这种利益无需付出。地铁、轻轨的出现解决了路面交通压力,并且对环境健康没有较大影响,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城市建设,尤其是轨道交通可以推动沿线房地产价值,提高商业、娱乐、广告等企业经济效益。轨道交通外部性有效提升了周围各行为主体享受的福利优惠。若受益人把房地产效益与经营收益中50%用于轨道交通建设,可以减少使用者经济投资,从而降低收费价格,使用者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形式有助于轨道交通综合实力的提升,缓解交通拥堵,为人们提供更大的便利条件,并提高房地产价值、促进商圈发展。 2.2外部效益还原额度计算 第一,效益投入内容:效益投入涵盖土地使用者、设备投资者,有助于时间效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其效益的受益者是群众、政府、使用者、广告商等。第二,效益转移分析。将固定设备投资者与经营人员看作整体,称之为固定设备人。移动设备投资和经营人员看作一个整体,称之为移动设备人。受益人对成本投入的利益转移叫做一次转移,一次转移的货币参数对各直接受益人而言即是成本。一次转移关系如:乘客购买车票的形式将获得的效益转到移动设备人,政府进行打折优惠将得到的效益转到土地使用人、固定设备人。第三,转移要求。直接受益人不能得到一点利益,需要将利益转到成本投入者。不过,这样就失去了轨道交通吸引力,因而,进行利益转移应在一定条件下展开的:一条轨道交通线的总效益应该大于它的总成本,否则就没必要投建。直接获益者也按各自的成本利益转移值等比率地真正获益。第四,效益转移原理。创建模型,可获得利益转移定理。轨道交通经济投入人的成本效益比乘以直接受益人的成本效益比等于系统总成本效益。 2.3外部效益还原途径 第一,财政管理办法。通常利用固定资助形式,如:政府可以进行基础建设,社会资本进行车辆购买、线路维护、运营管理。政府投资立足于税收提高、土地增值等形式收回。社会资本则从经营效益中回收。第二,城市开发。轨道交通单位组织开发地块,将资产价值提升的部门转为轨道交通建设资金,或企业与开发商联合,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收益还原实施联合建设。另一方面,开发商建设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如果单位未得到土地,可以通过政府条例的方式开发商进行交通设施开发。例如:负责修建进入该地块的出入口通道或其他设施,提供建设用地。当一个新发展区的开发商要求轨道交通延伸到其开发地块时,则延伸部分的工程费用可由该开发商承担。 3结语 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各分支成为各地规划重要研究内容,有助于创建区域经济圈,加快城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有着较大的经济效应,其效应关系着城市轨道交通空间资源价值。首先,城市轨道交通空间包含主体空间和影响区空间。主体空间资源利用集中于广告与商业资源;伴随着今后城市交通轨道的完善,对轨道交通空间资源的科学应用也要进一步加大研究,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 参考文献: [1]赵铁柱,董辉,林玉文,袁华强.大数据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中的研究和挑战[J/OL].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9(01). [2]郭中祥.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OL].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05). [3]马洋洋,王璇,邝香琦,伊胜伟,谢丰,高洋,张亮.基于贝叶斯攻击图的CBTC系统安全风险评估[J/OL].铁道标准设计,2019(02):1-7. [4]陈维荣,王璇,李奇,韩莹,王伟颖.光伏电站接入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发展现状综述[J/OL].电网技术,2019(02):1-9. [5]高梦倩,梁晓鸣,陈白玉.浅析PPP项目融资模式在南宁轨道交通的应用[J/OL].中国商论,2019(03). [6]陈宇星.浅谈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设计与运用[J].科技风,2019(05):8. [7]张艳丽,王大平,汤昊.城市轨道交通整车装备全寿命周期内维护成本分析[J].科技风,2019(05):173. 作者:马艳霞 单位: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计算机数据中云计算技术篇1 1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然从一个概念逐步深入到了各行各业。现在,大数据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传统行业已经慢慢转型,开始利用大数据技术升级换代。同时,大数据的模式和行业形态也层出不穷,这些变化目的都是为企业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云计算作为当前另一热点技术,它实现了互联网上各种资源(如服务器、存储空间等)的无限扩展。从云计算技术的视角,一切都是一种服务,它可以把多种服务进行连接和组合,以满足无限数量的应用程序需求。云计算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付费的崭新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方式,也就是使用多少资源就按多少资源付费。我们把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想象成一个大的资源池,这个资源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空间和设备、应用软件和服务等。通过云计算技术,企业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人力,也不需要和供应商有过多及繁琐的交互,就可以对这个资源共享池进行便捷、按需的访问。目前,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的联系更加紧密。大数据的目的就是充分挖掘海量数据中的信息,以获取数据中的价值。但海量数据的分析对大数据处理是一个挑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云计算作为支撑,对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 2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这一概念最早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1]。大数据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1)数据量巨大。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M、G、T就是常用的比较大的计量单位了。而在大数据的世界里,只有数据体量达到了PB级别以上,才能被称为大数据。目前大数据的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Z(10亿个T)。(2)高效性。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如果没能及时、高效地利用和处理,大数据也变为了一大堆庞大的冗余数据,并无价值。大数据时代,我们有非常硬核的云计算等技术,大数据的交换和传播在网络之间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得以实现。这种高速、高效的特点正是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的显著特点之一。大量数据迅猛增长,企业必须快速获取数据并及时做出响应,上亿的数据分析需要在秒级别内完成,数据的创建、移动、处理和筛除都在瞬间完成,几乎没有延迟。(3)数据的多样性。大数据资源的收集是通过互联网、物流网等渠道获得,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决定了数据形式的多样性。主要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三大类。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指财务系统数据、医疗数据、教育系统数据等数据;非机构化数据主要指音频、视频、图片等数据;半结构数据主要指网页、邮件、文档等数据。目前,互联网数据中结构化数据占比最大,而收获价值最大的是这些非结构化数据。数据的多样性使我们获取的信息更加丰富,同时也对我们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低密度性。所谓低密度是指有价值的数据在获取整个数据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低密度性也是大数据最核心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数据,希望从这些采集来的信息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部分,但这种获取通常是一个很大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针对性,所以绝大部分数据是无用的信息数据。如何高效快速的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纯出价值数据,正是大数据时代需要不断解决和完善的课题。 3云计算 云计算概念是在1988年由微软公司的合作创始人约翰•盖奇提出来的,他也提出了“网络就是计算机”这一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把互联网世界里的无数电脑和服务器连成一片电脑云[2],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计算机,它可以提供运行与存储的功能,并且还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如今,云计算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云计算提供计算服务,用户只需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方式接入这些云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云服务。客户甚至不需要主机和服务器,这些云计算都能为你提供。同时,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如10亿万次/s)让客户迅速获得自己要的信息和服务。云计算明显优于传统模式,它使企业减少了大量的IT维护人员,从而减少了人力成本。云计算还有一显著的优点就是其弹性扩展能力,它能在客户需要的时候从优提供适合且适量的IT资源,免去了偏多或偏少的存储空间、带宽等。由上述可见,云计算带来的好处很多,但依然不能用一种云计算来解决所有客户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发挥云计算的作用,我们必须从每个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目前市面上最主流的三种云计算类型: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3.1公共云 公共云为第三方云服务供应商所拥有和提供。供应商负责提供所有的硬件、软件和其他相关的基础结构。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这些资源,这种模式安装简便而且费用便宜,客户只需为其使用的服务付费,没有资源浪费。显然这种模式存在欠缺客户化的服务能力。另外,法律合规性、安全措施、可用性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势必会导致一些风险。 3.2私有云 私有云是由其服务的企业来管理,它是专供一个企业或组织使用的云计算资源。在一个私有云环境中,一个防火墙就可以限制用户访问并消除众多企业对于数据安全性和合规性方面的忧虑。企业必须对私有云实施的项目进行精心规划,这种规划包括了理解私有计算的真正定义、安全性、性能以及其他等因素。私有云这些优于公共云的优势是以更高昂的费用作为代价的。 3.3混合云 混合云就是将上述两种类型的云组合在一起。混合云允许数据和应用程序在私有云和公共云之间移动,但这两种云的基础设施彼此独立运行,二者是独特和独立的元素。混合云可直接访问的内部部署私有基础设施,不会受到公共互联网的限制,与公共云服务相比,混合云大大减少了访问时间和等待时间。云计算是以按需分配的模式向客户提供服务。云计算服务目前大致分为有三大类: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3]。(1)基础设施即服务:这是三中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客户可以采用即用即付的方式,从供应商处租用服务器、存储空间和操作系统等基础设施,供应商提供相关的维护工作。(2)平台即服务:这种云计算服务主要为使用者提供开发、测试和管理等所需要的环境。开发者无需考虑开发设计中基础结构的设定和管理,便能轻松地创建Web或移动应用。(3)软件即服务:这是三种类型中最便捷的一种。供应商不仅为客户提供所必须的基础结构和环境设置,也为客户提供管理软件应用程序,并负责软件的升级、维护、安全等工作。 4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区别及关联 4.1区别 大数据和云计算最根本的区别是两者侧重点不同,大数据只涉及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而云计算则涉及基础架构和资源的分配。 4.2关联 虽然大数据和云计算侧重点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独立无关的。相反,大数据和云计算在资源的需求和处理上,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大数据和云计算都是当下最具价值的技术之一,很多企业都致力于将两种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降低投资成本的同时,为公司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和利益。大数据为云计算在对实时更新的海量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云计算提供的计算资源服务,又支撑起大数据的不断挖掘。大数据的挖掘是以云计算作为平台,而从大数据中提取出价值信息和规律,为云计算带来了无数的好处。云技术的进步,完善了大数据的分析,更有效地整合各种渠道的数据。云计算提供了相对于传统的基础架构更加灵活、简便的基础架构,对各类海量数据的分析变得可行和容易。大数据和云计算两者的结合,还优化了企业数据安全性和隐私性问题。在安全性和隐私性方面,系统集成商引入了具有弹性和可扩展性的私有云解决方案。除此之外,云数据一般是在云存储服务器的中央位置进行存储和处理,服务提供商和客户将与之一起签署 服务水平协议,以获得他们之间的信任。如果需要,提供商还可以利用所需的高级安全控制级别,保护大数据免受威胁,让云服务商更好地存储和维护数据。5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数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未如此紧密过。从当前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局面来看,大数据和云计算必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们将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创新并将带动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出现。然而目前,这两种技术都还处于发展阶段,都还有很大优化改进空间。所以,我们还不能说大数据和云计算已经完美结合。另外,大数据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用户敏感信息和数据的泄露防不胜防,这些个人隐私数据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做一些非法获益的活动。所以,大数据时代我们在享受时代红利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目前,两大技术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过程也在日益完善和改进,这也是大数据和云计算两大主流技术未来的使命。 作者:雷开春 单位:宜宾学院 计算机数据中云计算技术篇2 1引言 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应用云计算技术不仅能够提升数据处理便利性,还能保证数据挖掘和处理效果,应重点结合数据处理的特点和需求,完善相应的平台,合理设计不同的模型,重点开发服务客户端,增强应用的可靠性,发挥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的价值,达到预期的技术应用目的。 2计算机数据处理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价值 2.1有助于增强数据的挖掘和处理效果 云计算技术在新时期的环境下应用到计算机数据处理工作中,能够在先进技术的帮助下增强数据处理的效率,保证数据整理的效果与优化水平,保证各类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快速进步的过程中出现海量的数据信息,规模很大、数量很高,导致数据信息的计算处理数量增多,传统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数据处理需求,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不会受到设备方面或是其他因素的限制,高效化挖掘数据信息内容,增强处理的性能和水平,获取价值更高的数据信息。 2.2有助于增强数据处理便利性 传统的计算机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硬件设备处理数据,不能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同时需要提高硬件的配置,对各项数据处置的有效性造成不利影响。而采用云计算技术之后可以打破时间、空间方面因素的局限性,综合性处理各类数据信息,借助云端的形式、云计算平台的形式等,准确处置各类数据信息内容,增强处理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优化工作模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处理、稳定性管控。 2.3有助于增强数据应用效果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促使了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数据信息处理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多,传统的工作方式、工作理念已经无法保证大数据的有效性处置,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降低质量,减少工作效率,很容易出现数据应用的效果问题,应用的范围小、处理效率低。而在使用云计算技术之后可以最高程度上拓宽数据处理的范围,为各类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按照各行各业的数据处理特点、处理内容等针对性地处置,推动企业与社会的经济进步[1]。 3计算机数据处理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措施 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增强便利性和效果,还能推动企业与社会的经济进步。因此,数据处理期间应重视云计算技术的使用,发挥先进技术的价值和作用,确保数据的高效化、全面性处理。 3.1完善数据处理平台和模型 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工作中积极运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应完善平台系统模式,为用户提供基于计算机系统的云计算数据信息处理平台,使得用户能够高质量进行系统的应用和操作,强化部署处理的效果。并且在平台中还需设置各种不同的操作平台、语言环境,便于增强数据加载的效果、数据处理的水平。同时,还需合理设计数据的处理模型,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部分,在网络系统中合理使用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架构,以用户各类需求为基础创建不同的模型,优化性地配置技术资源,完善程序模型与系统。在模型设计的过程中,应在虚拟机设备中创建数据流的应用程序、应用模式,结合所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特点和情况创建模型,完善分布式计算功能,健全其中的服务软件,这样除了能够减少云计算技术应用的成本,还能提升数据信息处理和应用的便利性。 3.2健全数据处理表达公式与安全保障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应的表达公式,合理设定应用程序的数据流,创建客户端部分、云端部分、无线网络部分相互整合的模型,使得云计算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模型依据。对于公式表达而言,涉及的知识内容很广,可以建设相应的数学模型,完善开发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公式表达机制,从而增强数据处理工作的有效性、可靠性。同时,还需按照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需求完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使用病毒查杀系统、防火墙技术等处理,在多种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实时性拦截病毒,科学设定网络认证形式、访问权限的标准,维护所有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时代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已经开始重视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形成了正确的安全保护观念,为保证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安全水平,应强化各类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例如:研究开发和使用加密技术,在数据信息存储环节、传输的环节有效进行加密处理,预防发生泄露问题或是被篡改的问题,并且在数据信息计算环节也应使用加密技术,提升安全级别,有效维护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水平。再如:采用先进的安全协议技术方式,将密码作为基础,设置安全通信交互性的协议,利用加密数据信息的方式增强所有数据内容的安全水平,预防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或是风险问题[2]。 3.3合理开发客户端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快速进步与发展的进程中,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广泛应用于移动上网的领域中,各类移动客户端开始大范围推广应用,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便利,增强用户数据信息处理的效果。在此情况下,可以按照用户的数据信息处理需求合理开发移动客户端,按照软件情况、硬件设备的情况等,增强客户端的兼容性,总结丰富的经验,合理开发移动客户端的情况下增强云计算技术应用的基础保障。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结合云计算技术特点和情况合理开发客户端,使其能够顺利地运行,增强用户数据处理的体验感,同时还需按照数据处理的特点情况,严格控制客户端中各类数据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形成良好的保障作用。 3.4合理应用混合云计算技术 对于混合云计算技术来讲,主要是利用公有云的形式、私有云的形式完成数据处理工作,虽然此类技术在初期开发的过程中成本很高,但是能够将技术的优势体现出来,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有效规避发生问题。在合理应用混合云计算技术的过程中,应最高程度上减少数据处理成本,提升各类系统、各类技术的利用率,完善技术的开发计划、开发模式,在有效运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避免出现问题,增强工作的质量[3]。 3.5健全监督管控机制 云计算技术在实际发展的进程中属于新兴技术,发展时间很短,虽然已经开始推广运用到很多领域,但是尚未形成成熟的应用模式。再加上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主要是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很容易发生信息泄露的现象、受到恶意攻击的问题或是数据信息滥用的问题等,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就是缺少较为完善的监督控制机制,不能快速性、准确性发现问题,难以保证技术的应用质量。因此,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合理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完善其中的监督管控工作机制,监督整体的数据处理程序和流程,健全其中的监管工作模式,预防发生风险问题或是其他问题,使得技术的应用向着健康性与稳定性的方向进步。在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应重点监管黑客攻击的行为、网络不安全的现象,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应对,以免出现用户数据丢失的现象、被篡改的现象。同时还需在监督过程中完善数据规范性体系、标准化体系,严格按照此类标准要求监督,如果发现技术在应用期间出现不标准、不规范的现象,必须严格地进行惩罚,从而保证数据信息的高质量、高效化处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价值[4]。 3.6完善相应的硬件系统 企业在应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应确保硬件系统与硬件环境的完善性,搭建云计算数据中心,完善其中的数据信息存储系统、网络系统、生产服务系统、应用系统等,开发建设先进的硬件设备,使其在隔离状态下良好使用。数据中心开发方面为保证数据信息的有效存储,应引进先进的存储硬件设备,将控制器的硬件和SAN硬件相互衔接,利用开源软件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存储服务,同时还需为开发方面、备用测试方面的集群提供数据存储服务,完善网络环境,保证物理交换设备和服务器之间能够良好配合,交换机设备可以实现各类数据信息的交换、管理目的。 3.7增强数据分析的效果 传统的数据处理工作中所使用的技术会导致数据存储方面、数据库系统处理方面的成本过高,不能完善地收集处理各类数据信息,难以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海量数据流处置和分析需求,很容易出现数据拥堵现象或是其他的问题,难以合理进行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的分析存储,严重影响数据的良好处置和发展。在此情况下,就应结合企业的需求科学运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创建数据分析的模式,准确定义用户数据信息的类型,使得信息向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云服务平台领域中设置接收服务器的部件,全面收集、整理和处理各类数据信息,借助后端处理服务器的技术进行数据的上传与计算,完成计算任务之后进行更高层次的合并处置,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系统之内,实时性地升级、改造,保证数据信息的存储效果、分析效果、管理效果与开发利用水平,有效规避预防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进步的环境下,数据处理工作受到广泛的重视,科学运用云计算技术处理数据信息不仅能够增强工作效果,还能改善目前的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环境下应重点使用云计算技术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完善数据处理机制、模式和体系,不断优化各类技术的应用机制,发挥先进云计算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作用价值,保证工作的良好执行。 作者:赫磊 李纪鑫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数据中云计算技术篇3 0引言 使用传统的计算机技术,主要的原理是需要购买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然后将二者组成一个系统,创建一个处理平台,在平台中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储存和处理,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只能在局域网内实现,而且比较局限。但是使用云计算技术却有不同之处,运营商就可以提供一个计算和储存数据的平台,使用者只要有权限和终端,就可以使字资源得到获取,可以计算和储存数据。采用传统的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其处理的容量较小,但是使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处理,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云计算如今已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云计算的平台比较方便,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步骤,使用者不需要继续购买软件和硬件,这样使成本极大的降低,同时也不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可以使企业减少投资的成本。 1云计算技术的含义 云计算为计算机提供资源,但是这个资源是虚拟化资源,云字所代表的含义是计算机互联网,如今的网络是在不断发展的状态,所以对于云字的概念也有了变化,云字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抽象的含义,主要是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处理,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使用云计算技术具有自己的优势,拥有很高的运算效率,每秒钟可以达到150000次,这主要是因为云计算的计算功能比较强大,同时还可以模拟天气以及金融市场。通过对移动客户端和电脑进行连接,操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在云计算中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对需要付费的数据进行处理,为使用者处理数据提供了方便。我国在使用云计算的时候,大多数采用的是iaas等模式,可以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所涉及,不仅在电脑上可以使用云计算,在手机上也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但是在使用云计算的同时,不仅有其使用的优势,同时还将看到所欠缺的信息资源,这对于云计算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所以一些研究的专业人员,在对云计算探究的时候,还需要优化处理云计算的处理软件。 2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虚拟的处理数据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对数据进行存储,同时也有处理数据的功能,云计算技术有网络就可以使用,不需要计算机硬件设施。云计算的主要核心技术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通过使用云计算技术来存储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采用的是分布的方式,可以使数据能够顺利被储存,储存数据的效率较高。在对数据进行存储的时候,可以在计算机中储存多种文件,使数据可以的存储更加可靠。第二,使用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管理。在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分析和处理数据,同时也可以使数据之间合理匹配,使用云计算技术,有利于提高数据管理的可靠性,使数据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第三,通过使用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编程,使用云计算编程模型,只要通过翻译就可以进行数据编程,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更加便捷。第四,使用云计算技术,有利于提高数据的安全。如果出现网络软件异常的现象,云计算平台可以检测异常软件,可以对不正规的程序进行处理,使客户端更加安全。 3计算机数据处理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3.1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 云计算的安全是一种新的概念,在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需要对数据的安全进行保障,所以就使用云计算的方法和手段保障数据的安全,如果使用的用户端很多,那么计算机数据就会越安全,如果使用云计算较多,可以将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都可以覆盖进来,如果计算机出现木马病毒,或者计算机被感染其他病毒,云计算可以将病毒截获,这样可以使计算机数据的安全得到提升。云计算的安全性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要是关于数据安全的问题,用户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需要有权限访问的限制,只有使用正确的密码才可以将数据传递出去,云计算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会对数据进行比较深奥的防护,对于一些数据,即使可以将数据看出,密码也可以得到保障。第二,同时还需要进行双重认证,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对数据进行传输的时候,用户可以访问或者拒绝数据,云计算可以对用户密码进行设置,同时还需要有验证码进行验证,主要的体现是在手机中,可以收到验证码,同时还可以将语音和图片来进行验证,如果用户正在被访问,用户可以对登录的问题进行拒绝,用户计算机中的数据也可以得到保障。第三,使用云计算技术,还可以保护用户的登录地点,用户在登录的时候,可以通过定位的方式将登录的位置显现出来,但是通过使用云计算,可以将登录的位置进行隐藏,那么其他人就不会知道自己登录的位置。使用云计算技术,还有邮件服务的功能,如果用户在其他地点进行登录,还可以保证数据信息安全。 3.2云计算技术为数据提供平台 云计算技术在服务过程中,主要包含两种功能,第一种是TaaS基础设施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主要是将计算机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主要的内容包含对空间的存储,同时还有对网络进行连接,同时还可以部署系统软件和应用的程序,用户使用的平台产品包括华胜天成等平台。同时还包含PaaS平台,为客户提供了操作系统,用户通过对平台的使用,可以将自己的需求进行部署和运行,但是对于底层的基础设施无法控制和管理,只能使自己的应用进行控制。 3.3计算机数据处理中云计算技术的优势 在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使用云计算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让人们将资源能够资源共享,同时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网络环境,同时还可以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储存,还有获取数据的功能,同时还有获取和传输数据的功能。除此之外,使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结构体系,云计算作为技术的中心,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人们如今越来越重视对云计算的应用,同时还具有重要的价值。 3.4计算机数据处理中云计算技术的不足 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地处理计算机数据,同时也为计算机数据处理提供方便,但是在安全方面也有一些安全风险,现如今,有很多违法人员为了谋取利益,利用计算机技术去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会使计算机中的一些数据文件丢失,这样会使公司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使用云计算技术处理数据存在的安全问题,是计算机数据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云计算在使用的过程中,自己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云计算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比较开放,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使数据传输的时候安全性受到影响,所以有些数据在表面上可以得到保密,但是对于网络的整个数据信息无法进行覆盖,还存在一些安全风险。 4计算机数据处理中云计算技术的有效应用对策 4.1提升云计算的安全性 计算机数据的安全问题是人们比较重视的问题,计算机在传输数据的时候,更加需要保障数据的安全,这样才可以使传输的数据更加精准。通过对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可以使云计算的保护作用更加明显,所以一些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探讨,通过数学等方法进行加密工作,避免计算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泄漏出去,同时也可以对数据存储进行保护。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将书打乱,将64位分解成32位,然后再次将其分解打乱,这样才能对数据进行保护。除此之外,也需要强化安全协议,在对密码进行建立的时候,需要有安全协议,要制定出密码,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运算密码的解密工作时,需要对其进行精准运算,保证密码可以保密,也能够顺利解开。 4.2注重云计算技术的研发 在对混合云计算探究的时候,需要对私有和公有的云计算进行融合,这样混合云计算才可以被形成,可以将硬件的价值得到提高,混合云计算的优势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和个人进行服务,这是云计算未来发展的趋势。 4.3做好移动云服务研发工作 近些年来,更多的用户已经喜欢使用移动端,而且其应用比较广泛,云计算会逐渐在移动端中应用和发展。所以可以开拓数据通信信息,在研发移动云服务的时候,可以完善对windows的迁移工作。如果移动端发生不顺畅的可能,工作人员需要研究和探索,使数据传输更加流畅。在进行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加密管理,在用户使用权限方面,也要进行管理。不要出现用户信息被盗取的现象发生。5云计算的新型算法采用R-Eclat算法,可以使很多复杂的步骤进行简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提高了效率。 6云计算模型的构建 在使用云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构建云计算的相应模型。云计算有较多功能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进行分布式计算的能力,同时还有将现实进行虚拟的功能,所以可以处理计算机中的一些数据,使一些应用可以进行迁移,在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云计算使能源开销得到降低,使云计算技术得到绿色发展。移动用户构建数据流应用时,可以采用虚拟机进行构建,云计算的空间里,通过无线局域网可以构建对大数据进行处理的,模型,通过应用云计算进行模型分析,这是一个无环的流程图,需要选择一系列的组,还有相应的远程数据,通过这些组件制作节点。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可以采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处理相关数据,对于一些组件可以选择相应模型。为了使云计算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从动态管理进入到自主化管理,可以进行适当调节,通过使用云计算,能够将物理网络明显的映射出来,客户的不同,需要的服务类型也有所差异,建立资源配置模型,构建出处理大量数据的模型,在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无用的节点剔除,选择最符合的路径进行构建云计算的模型,这样可以使能力开销得以降低。网络作为中心点,所以网络中有云计算的组件和构架,可以创建一个以数据为核心的程序,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会更加方便。 7结语 通过使用云计算技术,使计算机数据处理得到了发展,通过对技术进行研发,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可以使数据信息减少丢失或损货现象发生的概率,通过将安全协议与混合云计算共同合作,可以使处理数据所需要的成本得到降低,而且还可以保障计算机数据的安全,但是使用云计算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和隐患,所以,为了使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数据中发挥良好的优势,需要从云计算的安全性出发,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使云计算可以更好地储存和传输计算机的数据。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欧晓勇.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分析与发展策略[J].激光杂志,2017(4):45-46. [2]张淑兰.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8,9(13):144-145. [3]何光军,管群,韦方强,等.基于云计算的灾害数据处理方案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3):74-79. [4]梁昊.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大数据分析中的运用:评《云计算与大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20,458(16):274-274. 作者:何子体
1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分析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布线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兼容性 在建筑物传统布线系统中,需要对交换机、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不同设备使用不同的电缆,这些电缆的配件各不相同,不具备兼容性。而综合布线系统处于独立运行状态,与其他系统的关联性不强,可兼容其他系统,如多媒体技术、多种数据通信、信息管理系统等,能够满足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 1.2开放性 传统的布线方式无法对安装完成的信息传输线路作出调整,若必须调整,则要重新进行布线。而综合布线系统支持任何网络结构,如环形结构、星形结构、总线形结构等,可容纳任何采用统一标准生产的产品,并支持与此对应的通信协议,能够满足随时调整信息传输线路的要求。 1.3灵活性 传统布线方式不能灵活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其应用功能十分局限。而综合布线系统可在任何信号点连接计算机、终端设备、服务器等设备,其采用标准化的模块设计,可快速实现信息通道的转化,并支持独立系统信息传输,即便在设备跳转时,也可以利用原有通信节点更换信息模块,不需要占用新的传输通道。 1.4扩展性 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化布线具备良好的扩充性,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可将其他设备接入该系统,以满足更大的需求。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国际标准生产的材料、部件和设备,随着智能建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综合布线系统可与楼宇自动化系统连接,满足通讯设备、智能控制设备的技术更新需要,为建筑内部提供完全兼容的扩展环境。 2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方式 2.1系统的建设目标 本文所提出的综合布线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主要包括网络布线系统、基础网络平台、服务器系统、网络监控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以及智能化机房等。下面重点对其中的网络平台、服务器系统以及智能化机房的设计方式和要点进行分析。 2.2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要点 2.2.1网络平台设计 本文所提出的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网络平台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在对其进行设计时,主要是以高性能作为目标。经过综合分析后,决定采用层次化的结构模型,并以高冗余的设计思路对相关的部件进行设计,同时采用千兆以太网等技术。 (1)层次化设计。在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中,需要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设计,从而使不同的层次负责完成相应的任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接入层。该层负责为计算机终端提供接入功能,实现与二层和三层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双链路上行的方式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网络带宽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进一步增强网络的运行可靠性。二是核心层。这是整个网络平台的骨干层,可完成高速的数据交换,为此,该层应当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由于该层还承担汇聚层的功能,所以可将之作为接入设备的网关。 (2)冗余设计。在网络平台设计中,采用冗余性设计的目的是防止单点故障导致业务中断的问题发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网络平台中的冗余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冗余过大,可能会是网络的复杂程度有所增大,而且还可能导致网络故障的恢复时间延长。为此,在冗余设计中,可将重点放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硬件模块的冗余设计。通常情况下,交换机会提供硬件冗余,所以在对节点设备进行选取时,要充分考虑设备的冗余。基于这一前提,核心层设备选取双交换引擎和双电源供电,在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的基础上,使其达到预期中的使用需求。 (3)网络设计。网络平台的网络设计是在智能建筑内设置一台统一的网络系统,核心设备采用的是千兆交换机,在外网出口布设防火墙,运用安全策略及访问控制等措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2.2.2服务器系统设计 在智能建筑的综合布线系统中,网络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应用系统,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数据传输。对服务器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下问题:所选的服务器应当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良好的扩展性及容错性。再选择服务器时,应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服务器的CPU处理能力强、内存大、运行稳定。 2.2.3智能化机房设计 智能化机房是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满足使用需要,应遵循如下原则对机房进行设计: (1)先进性。可在机房设计中,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而使整个系统在技术上保持良好的先进性。 (2)安全性。网络运行是否安全、可靠直接关系到系统的使用效果,因此,应当在重要设备和链路上采用冗余设计,并对机房进行合理布局,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提高机房管理水平,为综合布线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可扩展性。随着相关业务的增多和设备的不断扩容,以及用户数量的增加,使得机房的业务随之增大,为避免重复建设导致过多的资金投入,应使机房具有可扩展性,能够满足一段时期内的使用需要。 3结论 综上所述,在智能建筑中,综合布线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综合布线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网络平台、服务器系统及机房的设计是关键环节,本文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在未来一段时期应当加大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力度,持续不断地对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方案和方式方法进行优化改进,从而使设计出来的系统更加完善,能够更好地为智能建筑服务。
浅谈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 摘要: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是构成各种通信手段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高速铁路通信设备正常运行的保障,对确保通信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是局部的,而通信电源的故障,影响面会更大。文章论述了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的特点,高速铁路通信电源对电源系统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速铁路通信;通信电源;施工技术;蓄电池组 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是影响整个通信系统可靠性的极重要的因素,因为电源系统的故障会从根本上导致整个通信系统的故障。电源系统可靠性指标过分降低,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铁路通信电源历来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铁道部先后制定了有关通信电源的技术要求和相关设计规范,并加强了技术管理;系统和设备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完善和提高,本文将围绕铁路通信电源系统的特点及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蓄电池组的特点阐述了以下看法: 一、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的特点 通信电源是高速铁路专网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正常供电。一般专网通信都配备了较先进的电力电源供电系统,包括开关整流设备,免维护蓄电池,应急油机等。这些设备维护的好坏不仅影响电源系统设备的寿命和故障率,而且直接涉及铁路专用通信的平稳运行。 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是独立的供电系统,由外供交流供电系统和直流供电系统构成。其外供交流电源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从铁路地区变、配电所、铁路专用专盘专线电源、电力贯通线电源、自动闭塞电力线电源及地方电源接引的外供交流电源;其二是指自备发电电源。 在高速铁路沿线,每隔一般为40~60km设置的10kV配电所,用于为自动闭塞电力线路和电力贯通线供电。在高速铁路干线、运输较繁忙的支线无能建有电力贯通线路;在自动闭塞区段除建有电力贯通线外,还建有自动闭塞电力线路。自动闭塞电力线路是为铁路自动闭塞信号设备供电的专用电源,高速铁路中间站的通信设备也由此供电。 铁路专网通信电源除了要进行日常的维护和检修外,更要进行定期检查和定期集中检修。可以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集中,要形成制度化,设定检修项目,设计相应表格等。总之,只有重视电源系统的日常维护,才能使电源系统更稳定,可靠的运行,从而保障高速铁路专网的正常运行。 二、高速铁路通信电源对电源系统的新要求 (一)低压、大电流,多组供电电压需求 低压、大电流,多组供电电压需求,功率密度大幅度提升,供电方案和电源应用方案设计呈现出多样性。 (二)模块化:自由组合扩容互为备用 提高安全系数,模块化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功率器件的模块化,其二是指电源单元的模块化。实际上,由于频率的不断提高,致使引线寄生电感、寄生电容的影响愈加严重,对器件造成更大的应力(表现为过电压、过电流毛刺)。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而把相关的部分做成模块。把开关器件的驱动、保护电路也装到功率模块中去,构成了“智能化”功率模块(IPM),这既缩小了整机的体积,又方便了整机设计和制造。 (三)能实现集中监控 现代高速铁路通信运维体制要求动力机房的维护工作通过远程监测与控制来完成。这就要求电源自身具有监控功能,并配有标准接通讯接口,以便与后台计算机或与远程维护中心通过传输网络进行通信,交换数据,实现集中监控。从而提高维护的及时性,减小维护工作量和人力投入,提高维护工作的效率。 (四)自动化、智能化 要求电源能进行电池自动管理,故障自动诊断,故障自动报警等,自备发电机应能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 (五)小型化 现在通信设备的日益集成化、小型化,这就要求电源设备也相应的小型化,作为后备电源的蓄电池也应向免维护、全密封、小型化方向发展。 (六)新的供电方式 相应于电源小型化,供电方式应尽可能实行各机房分散供电,设备特别集中时才采用电力室集中供电,大型的高层通信大楼可采用分层供电(即分层集中供电)。 三、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和方法 (一)电力贯通线路为沿线各车站与行车有关的小容量负荷的主供电源,是自动闭塞线路供电的备用电源 1.铁路通信网分枢纽及以上通信设备均被列为一级负 荷;分枢纽以下电源室和中间站通信机械室为二级负荷。一级负荷的供电标准是:从两个不同的变电所各引一路或从不同的母线段引出两路供电。因此分枢纽及以上通信设备是由两路可靠交流电源供电的;分枢纽以下由一路可靠交流电源供电,当其附近有第二路交流电源时,采用两路交流电源供电。 2.铁路通信自备发电电源一般采用油机发电机组,对满足日照要求或风速要求的地区,采用太阳能或风力发展电源作为备用电源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但其一次性投资较高。自备交流发电机组,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均采用具有自动投入,自动撤出,自动补给性能的设备,此外还必须具有标准化接口和通信协议,以完成其遥信、遥测和遥控功能,达到少人维护、无人值守的目的。 3.自备发电机组的设置是保证对通信设备不间断供电的唯一可靠措施,尤其是对灾害造成的故障,其中断时间很难确定。所以铁路通信站均要求配置自备发电机组;中间站通信机械室每2~4个站配置1台机动式发电机组,故障时,由通信工区携带至故障地点使用,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同地可减少蓄电池组的备用时间,从而降低蓄电池的容量。 4.自备交流发电机组的容量,按满足通信设备用交流功率、直流电源的浮充功率、蓄电池组的充电功率、通信站主机房内应提供保证的用电功率。保证照明一般接实际情况计算、无资料时,除主机房的照明予以保证外,其余房屋的照明功率可按其30%~50%估算。 5.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是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共同组成,研究资料表明,交流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占系统总可靠性指标的65%,因此,提高交流供电可靠性最为重要。 6.铁路通信电源的直流供电系统由整流设备、直流配电设备及蓄电池组组成。其供电方式采用直流集中供电连续浮充充制,将整流设备与蓄电池组不分昼夜地并取浮充供给通信设备直流电源,同时供给蓄电池组自放电的补充充电电流。采用这种供电制度、蓄电池组效率高,寿命长,可靠性强,是首选的供电方式。铁路直流供电基础电压定-48V。其他种类电压:如-12V,-6V,-24V等或交流220V,当其负荷量较小时,可通过变换器或逆变器获得,特大通信枢纽(一般可按交换系统容量大于5万门)采用分散供电方式,具有减小电源线压降,减少故障影响面等优噗,随着铁路通信网走向市场、大容量的通信枢纽会有所增加,分散供电方式会得到更多的采用。 7.采用高频开关技术的整流设备,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模块化结构,扩容方便,并且效率高、功率因数高,允许输入交流电压变动幅度大,稳压精度高、噪声低等优点,已经取代相控电源,在铁路通信电源系统业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阀控式密封蓄电池具有体积小,比能量大,污染少,使用维护简便,可卧置叠放,可与通信设备同置一室,节省工程投资等优点,已被定为应用于通信电源系统的首选电池。其中贫液式电池因其内阻小,产品一致性和均一性好,更具有优越性。 8.对蓄电池组采用低压恒压充电方式在国际、国内已得到普遍应用,其优点是可以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供电质量,简化直电线路。铁道部业已推行低压恒压浮充制供电方式,其原理与维护基本上同“连续浮充制”。不同之处在于浮充电压从原来的(2.18±0.02)V,提高到2.3V,外供交流电源停电后,由蓄电池放电;交流恢复供电后,仍以每块蓄电池端电压2.3V进行“在线式”浮充,即带负荷充电。其优点是在保证蓄电池不亏电的情况下延长其使用寿命,并具有简化操作、便于维护、提高供电质量等优点。 浅谈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铁路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系统技术应用探讨 【摘要】 本文首先概述了电源与环境监控系统技术的结构及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铁路通信电源的具体应用,旨在为提高铁路通信效率与质量,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 铁路 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系统 安全效益 通信电源与环境监控系统,就是利用互联网及通信传输技术对和通信动力设备及机房环境情况进行集中监控的系统,在铁路通信中应用广泛。环境监控系统能对空调运行、机房温湿度和环境照明等情况进行自动监控。借助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实时信息采集、分析和告警,辅助管理人员全面掌控机房内各类设备的运行环境信息,从而解放劳动力,降低铁路通信管理成本,提高铁路安全效益。 一、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结构与功能 1、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结构。通信电源及环境系统由远程监控单元(EMU)、采集程序和 Web 应用 3 层架构组成。Web 应用服务负责整合系统应用,供用户实时浏览与访问。采集程序负责对下层进行轮询数据和接收报警事件,对上层通知事件的报警与消警信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远程监控单元负责采集与监控指定设备的数据,同时负责与中间层采集程序的通信,接收与响应采集程序的轮询请求。 2、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功能。1.动力环境监控。1)基本监控子模块:通过智能空调的数据采集接口实时采集空调的运行状态和报警信息。采集的主要状态参数有:工作模式、送风温度、回风温度、压缩机状态、加热器状态、除湿器状态和加湿器状态。2)配电监控子模块:通过加装在配电柜上的智能电量仪实时采集输入输出的电能质量,主要采集三相电压、三相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频率等参数。3)UPS监控子模块:全面监控智能UPS的电池状态、旁路状态、负载保护、在线模式和负载过载等状态;实时监控的工作参数主要包括:输入电压、输入电流、输入频率、负载电压、负载电源、负载频率、旁路电压、旁路电流等。4)空调监控子模块:通过传感器完成对机房任露取⑹度、漏水、门禁、烟感、蓄电池和玻璃破碎等信息的实时监控。2.视频监控。视频监控模块包含实时预览子模块、视频回放子模块和抓拍浏览子模块,完成对机房内视频图像的实时浏览、控制、视频回放和图像抓拍等功能。3.历史数据。历史数据模块包含报警事件和监控记录两个子模块,主要负责历史监控记录查询、报警事件查询、报表生成和报表导出等功能。4.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模块包含采集管理、用户管理、监控策略、存储策略和操作日志5个子模块,主要用于维护系统用户,管理存储信息,配置监控策略等。 二、铁路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技术应用 1、基于 RS232 接口的监控单元接入方式。系统中智能采集器的任务为采集电源监控单元、温湿度传感器、空调、电池组、红外传感器、烟感、水浸传感器等相关数据,并将其以特定协议RS232进行打包。调制解调器MODEM主要负责把数字信号转化成模拟信号;多串口卡则主要用于对计算机串口进行扩展,从而满足监控系统能够对多个电源设备及环境情况进行监控的需要;终端监控主要利用PC机。RS232通信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工作原理如下:每个车站的监控数据经由二线调制解调器传输至监控终端的PC机方面,PC机接收电源监控数据后,则对各个监控车站进行监控数据的检测以及预告,同时,对各类监控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在网络交换机的支持下,将所采集到的各类电源及环境设备的监控数据转发至通信电源监控系统中的协议处理机中,所产生的数据报文则由协议处理机中的Fep采集程序进行处理,而后,送到服务器端。由此,后台通信网监控客户端则可通过访问服务器进而对现场通信电源设备及机房环境的运行、告警和操作数据予以显示,将各类电源及环境设备的监控项目以图表的方式显示出来,为监控人员查询数据提供便利。 2、直接采集数据接入。直接采集数据接入方法的被监控电源设备类型大都为整流电源。监控点的电压模拟量经过交、直流电压变送器转换后,传输至EMU采集器中进行模拟量数据的采集,而后,将所采集到的模拟量数据进行打包,并通过RS232接口送至系统终端服务器方面。当终端服务器接收到模拟量数据包后,将其经由网络交换机送至中心站处的协议处理机中,并有协议处理机中的Fep采集程序处理模拟量数据包中的数据报文,而后,送至服务器。此时,后台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客户端则可通过对服务器进行访问,将通信现场电源设备的运行、告警以及操作数据全部显示出来。由此可知,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此种接入方式并不会对监控分站下的电源监控单元产生过度依赖,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结论:综上所述,铁路通信电源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是保证铁路沿线无人通信机房电源及机房环境安全的重要设备,通过远程集中监控,可以及时发现机房电源设备故障和环境安全问题,不但减轻了维护人员的日常工作负担,更是解决了无人机房安全管理盲区,为铁路生产和运营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 RS232 接口的监控单元接入方式和直接采集数据接入两种监控系统在铁路中的应用,作者所在的邯济铁路采用的是直接接入的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实践表明,其应用效果与效益都非常理想。 浅谈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的施工技术与方法 摘 要:本文将主要针对铁路通信电源的系统特点、铁路通信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铁路通信电源对电源系统的新要求和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的施工技术要点以及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施工技术 一、铁路通信电源的系统特点 关于通信电源,铁道部陆续颁布了技术要求,制定了严格的设计规范,一直非常注重于这方面的技术管理,随着技术的改进,通信电源系统不断完善,设备规格大有提高,通信电源系统成为铁路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供电系统,铁路通信电源独立于铁道部,由外供交流供电系统与直流供电系统组成,外供交流电源的来源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铁路内部的变电所配电所等专用电源,第二是内部发电电源。每隔六十公里,铁路局设置一座10KV配电所,自动闭塞电力线路和电力贯通线供电赖此供给。 在铁路干线、运输较繁忙的支线无能建有连结铁路沿线两相邻变、配电所,对沿线各车站行车电力负荷等供电的10kV~35kV的电力贯通线路;自动闭塞区段不仅仅设置了电力贯通线,还设有自动闭塞电力线路,后者为专用电源,专门为铁路自动闭塞信号设备供电。电力贯通线路属于备用电源。高速铁路有严格的要求,无论是任何情况,必须保证正常供电。专网通信系统都配备精良,准备充足,确保无虞。应急油机、开关整流设备、免维护蓄电池等电源供电系统应有尽有,把这些设备维护好了,它们的寿命又得到了延长,就会减少故障,就会保证铁路专用通信的状态良好。对这些设备要经常进行检查、维护,定期检查和抽查交替,检查完毕制定检修项目表格,惟其如此还能够更可靠和稳定的让电源系统正常运转,从而保证高速铁路专网的良好运行。 二、铁路通信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铁路通信电源中阀控式密封蓄电池的使用频率较高,它是直流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电正常的情况下,它与铁路通信供电设备整流器并联运行,虽然在它工作的过程中没有起到向铁路通信设备供电的作用,但它能够有效改善并提高供电设备整流器的供电质量,具有平滑滤波的作用。当市电出现异常或供电设备整流器不能正常工作的时候,蓄电池可以肩负起单独供电的任务,有效解决通信故障问题。虽然蓄电池有该有点,但其供电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不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在蓄电池内的电量完全放完以前,必须及时恢复供电,让供电设备整流器重新开机启动,输出质量高、稳定性强的直流电源为铁路通信设备供电,与此同时,还能向蓄电池进行安全均衡的充电。阀控式密封蓄电池的有点有很多,主要包括:电池体积小,污染少,能量大,对于出现故障的蓄电池维修渐变,可以节约占面积,将其与铁路通信设备同置一室,有效节约铁路通信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费用。因此,阀控制密封蓄电池在铁路通信设备中应用广泛。 三、高速铁路通信电源对电源系统的新要求 随着技术的提升,供电方案复杂多样,电源应用方案设计五彩纷呈。多组供电电压的一个最明显的的需求是低压、大电流。其次,模块化自由组合扩容互为备用,提高安全系数。模块化含义有二,第一个是功率器件,第二个是电源单元。频率一旦有所提高,引线寄生电感,对器件造成应力,就有了过电压、过电流毛刺的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集中监控和智能化、自动化。现代的信息发展一日千里,远程监测和控制已经运筹帷幄,这一切都能够在机房完成。更为精工的要求是,电源本身即可监控,并通过接口传输,立即直达远程维护中心,所有过程瞬息完成;这样,一切变异都在掌握之中,即时分析故障,维护及时,人力物力的投入达到最低化;工作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智能化,就是电池能够进行全自动管理,自动检测,无需人员操作。出了故障,能够主动保护自身,自动报警、自动诊断与修复。另外,高速铁路通信电源对电源系统的新要求之一是小型化:经济、精良。蓄电池属于后备物品,十五年前就提出全密封免维护的概念产品,小型化的发展则灵活多变,经济适用。 四、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的施工技术要点 1、施工技术要点 铁路通信网分枢纽及以上通信设备均被列为一级负荷;分枢纽以下电源室和中间站通信机械室为二级负荷。一级负荷的供电标准是:从两个不同的变电所各引一路或从不同的母线段引出两路供电。因此分枢纽及以上通信设备是由两路可靠交流电源供电的;分枢纽以下由一路可靠交流电源供电,当其附近有第二路交流电源时,采用两路交流电源供电。 铁路通信自备发电电源一般采用油机发电机组,对满足日照要求或风速要求的地区,采用太阳能或风力发展电源作为备用电源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但其一次性投资较高。自备交流发电机组,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均采用具有自动投入,自动撤出,自动补给性能的设备,此外还必须具有标准化接口和通信协议,以完成其遥信、遥测和遥控功能,达到少人维护、无人值守的目的。 自备发电机组的设置是保证对通信设备不间断供电的唯一可靠措施,尤其是对灾害造成的故障,其中断时间很难确定。所以铁路通信站均要求配置自备发电机组;中间站通信机械室每2-4个站配置1台机动式发电机组,故障时,由通信工区携带至故障地点使用,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同地可减少蓄电池组的备用时间,从而降低蓄电池的容量。 自备交流发电机组的容量,按满足通信设备用交流功率、直流电源的浮充功率、蓄电池组的充电功率、通信站主机房内应提供保证的用电功率。保证照明一般接实际情况计算、无资料时,除主机房的照明予以保证外,其余房屋的照明功率可按其30-50%估算。 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是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共同组成,研究资料表明,交流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占系统总可靠性指标的65%,因此,提高交流供电可靠性最为重要。 2、电源系统维护 2.1防尘和定期除尘 大量的灰尘容易造成电源器件散热不好,特别在气候干燥的地区。通信电源系统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维护的日常工作量比较少,主要是安排人员定期防尘除尘。而且一季度要彻底地清洁一次,而且在人员除尘时主要检查各连接件和插接件是否有松动和接触不牢固的状况发生。 2.2电源周边环境要保持洁净、恒温、恒湿 湿度和温度是衡量生产环境因素的重要衡量标准对生产的环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体积的空气当中含有的水分越少,空气越干燥;反之成立。湿度就是空气的干湿程度。离开温度控制来谈湿度控制是无意义的。通信电源系统设备通常控制电子元件很多,电子元件本身对空间的温湿度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只有达到了恒温和恒湿,才能使电子设备保持良好的运作效率;而洁净的环境则是防止灰尘进入电源器件当中,造成不必要的器件故障。 五、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技术的发展趋势 “忽如一夜春风来”,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迅速,前景喜人,高效率高功率是大势所趋,网络化智能化的监控管理的实现标志着监控管理全数字化控制时期的到来,高速铁路通信电源技术安全、可靠、良好、绿色,随着高速铁路通信行业的发展,用高频开关电源取代相控电源,用钒电池组代替防酸式蓄电池,用计算机远程监控代替人工控制,是目前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的发展潮流。随着高速铁路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通信电源系统从体制、规范、维护产品标准等方面不断纳入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从而为高速铁路通信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通信产品方面,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的通信电源、UPS以及监控产品堪称业中翘楚,品质优良,运行稳定,足可信赖。 结束语 做好铁路通信电源的维修工作,保障其良好运行,才能有效保证电源的供电质量。铁路通信电源的维修管理人员应该兢兢业业,对于铁路供电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保障铁路通信电源正常工作,有效提高电源工作的可靠性。
网站设计论文: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设计思路 【摘 要】课程网站是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计算机图形学》作为军事测绘本科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有必要进行课程网站的建设。本文从设计网站思路出发,结合学科教学特点,详细讨论了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建设中网站开发设计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网站设计;网站框架;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体到实际应用中就是课程网站的建立。目前各个地方院校纷纷建立自己重点学科的课程网站,依靠强大的教学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网站促进了各个院校优势学科的进一步发展。[1]针对课程网站的巨大优势,有必要建立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网站,《计算机图形学》作为军事测绘本科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依托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优势,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利用课程网站的建设,可以整合这些优势资源,推广教学经验,展示课程独具特色的优秀成果,体现学院的办学特色。 2 网站设计流程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设计流程分成网站功能与设计要求确定、网站框架设计、设计任务规划、计划任务执行、测试完善网站等五大步骤,如图1所示,我们没有单独列出网站素材的收集工作,因为此项工作是贯穿网站建设始末,伴随网站不断完善的。[2] 第一步工作主要的任务是明确建设网站的目的,确定网站的功能,网站规模、投入费用,进行必要的需求分析,搜集相关素材,进行资料整理等,内容涉及网站建设的各个方面,对网站建设起到计划、指导和定位的作用,本课程网站建设的定位思想是建设具有军事测绘特色,覆盖《计算机图形学》教学过程,满足师生不同层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为培养军事测绘人才服务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 (智能精品课程网站)。 从设计网站框架开始就真正进入网站的开发工作,网站框架是一个网站的骨架,应能很好的体现网站的主题,这部分内容将在后面详细介绍。设计好网站框架就可以安排任务规划,确定网站的硬件环境、需要的人员、开发的时间进度等,具体细分到各个部分工作的完成情况。之后就可以开始执行计划任务,在执行计划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网站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根据实际工作和进度表情况,还需调整规划任务,甚至重新设计网站框架,以满足实际建网的要求,最终基本建立好一个网站。 在网站前还要进行细致周密的测试,以保证正常浏览和使用,测试如果存在问题,还需要从设计网站框架、安排规划任务等步骤入手,从新对网站进行修改。网站经过测试后,就可以在校园网或者广域网上进行,供用户使用。除此之外,在日常使用中还应注意网站的维护,通过网站维护工作不断的完善网站。 3 网站框架设计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设计时,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将教学内容合理布局并实现,达到知识技能准确、难易程度适中以及呈现顺序合理的设计目标。此外,网站设计要体现界面友好,交互性强的特点,设计中注意易操作性和谐调性。色彩搭配自然,背景音乐优美,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使教学内容灵活丰富,可使用超级链接技术将计算机图形学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链接到课件之中,利用图像、视频等素材,提供丰富的交互功能,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3.1 整体框架 在参考其它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基础上,[3] [4]我们设计出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的整体框架,如图2所示: 总体上,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分为新版和老版,新版是我们计划自己开发的课程网站,老版则是沿用总参军训部配发的软件所制作的网站。在首页上利用两个链接可以进入老版和新版的网站界面,可考虑在首页再建立一个英文版的网站页面连接,英文版的网站其结构和内容与新版的网站一致。以下内容主要介绍新版的课程网站建设。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新版首页主要介绍该网络课程网站的板块组成及其各模块的功能。当然,首页还有网站介绍、网站公告、新闻动态、友情链接等 内容。首页设计应该注意美丽、赏目,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另外功能的介绍非常重要,一定要便于师生了解如何使用该网站进行教与学,最后,还需注意从主界面可以根据不同身份的用户以及同一用户不同时期不同的要求,快速进入相应模块而不会有误解。 3.2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对本课程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主要包括:课程简介、历史沿革、教学条件、名人堂等内容,如图3所示。 其中历史沿革可以从国际发展、国内发展和我院学科发展的角度进行对比介绍,以展示我院的学科发展历程,体现学科的浓厚历史积淀;教学条件部分则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院在教学硬件建设方面的现代化和先进性;名人堂收录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故事、传记等,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便于学员进一步了解学科的发展。 3.3 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设置了九个子栏目[5],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研究、基本理论、教学进度、实习指南、教学制度、课程设计、课程教材、参考文献,如图4所示。 教学大纲是教师授课的基础,通过本栏目,教学组的成员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教学研究一方面展示计算机图形学教研组的主要教学成果,包括教学研究项目、教研著作与参编教材、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方法改革等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建构主义思想,提供学员对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进行讨论,学员还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资料汇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等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是实行网络共享的,学生可以搜索所需的内容,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打开学生思路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3.4 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主要是介绍课程的人员组成,人员的基本信息情况,包括职称学历、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及联系方式、电子邮箱、个人论坛等,在这个模块中主要是让学员充分了解课程组成员,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请教,达到最快、最有效、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3.5 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网络课堂是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指教室中讲授课件)、网络课程、教学视频、电子教案、学生作品和相关课题等,如图5所示。 多媒体课件方便学员在线浏览,复习课堂所学知识内容,考虑到网络带宽的影响,提供多媒体课件的下载功能。网络课程是提供学员在网上自主学习的主要手段,在制作时要考虑课程内容与网络环境的有机结合,首先本着精选经典、联系前沿和突出应用的原则取舍教材内容,融入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重新排版和总结,使之在结构上条理更清晰,内容上更精炼而系统,满足网络教学的需求,其次发挥计算机多种展现手法的特点,利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技术完美的将图形学课程展示在学员面前,通过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图片、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料,以章节为中心进行结构化重组,制作成具有较强交互性的网络教学课件。整体上应有章节导航,每堂课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参考资料、例题和习题等,其中重点难点对于重点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难点部分则用动画形式呈现,达到易懂易学的目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力求精确到每个知识点的知识要点;参考资料提供本堂课的相关趣闻、术语和科研论文;例题和习题提供练习指导、经典例题等。网络课程有较高的概括性,全面性,形式新颖,易于理解及应用,可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理解,既有利于课前预习的重点突出,又适合课后复习的难点理解,是整个课程网站的精髓所在。教学视频了课堂教学视频信息。电子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在网络上的格式设计与传统教案相一致,主要包括:授课名称、教师、课时、使用的教材版本、每次课授课主题、时间、目的、讲授内容与时间分配、重点难点、方法手段、实习实验、授课内容介绍、作业思考题和参考资料等。学生作品展示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学员的一些优秀成果,包括图形学中经典的算法实现、各种重大赛事中的获奖作品、参与的各项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论文等。相关课题介绍一些与学科有关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成功将课堂理论知识转换成社会实际生产力,通过案例展示,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启发学员的思路研究性学习。 3.6 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计算机图形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员今后发展的需要,学员需要进行大量的编程实践,因此课程实习平台的建设是网络教学的必要内容。参考编写的《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地图制图实习教程》,课程实习应包括实习目地、实习对象、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习算法原理介绍、实习项目的源码分析、注释、实习项目结果的可视化、撰写实习报告等内容,考虑学员学习层次的不同,将课程实习分为两大方向:对于编程能力强的学员,可从底层设计开发,构造完整系统,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策划、设计并实现一个包括创建、编辑、渲染、处理、变换等功能,能够显示操作图形的造型系统;对于编程能力弱的学员,可以在提供的系统框架下添加部分关键代码,以某个(或某类)图形学算法为目标,进行深入研究,继而策划、设计并实现一个能够表现算法完整过程的演示系统,并能从某些方面做出评价和改进意见;两种实习最终都交由学生登陆并在线提交实习报告。 3.7 课堂社区 课堂社区,实际就是一个课程在线论坛,主要是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可以很容易地建立一种轻松的气氛,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方便地实现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外,学生在这“面对面”地交流,相互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为此社区是属于bds型的,为了管理方便,设置了网站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管理员可以打开数据库文件修改相关记录,如增删信息,公告等。通过课堂社区一方面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收集师生的反馈信息,调查课程开设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评价部分把收集的评价信息公布并公开课程的开设效果,根据反馈信息和开设效果及时的调整授课内容,适应教与学的要求。 3.8 其它板块 开设联系我们和留言本板块,及时听取学生或同行的建议,联系我们提供网站维护人员的邮箱,留言本构架简洁明了,点击“查看留言”可以浏览所有的留言,点击“签写留言”可以留下对计算机体图形学课程网站建设的看法。 最后应注意网站使用者的权限分配,便于不同访问者注册和登陆。教师可进行学生管理、课件维护、在线答疑;学生可进行网络课程、练习测试、虚拟实习和在线讨论;一般来宾只可以浏览课程内容。 4 总结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的建设是计算机图形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通过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网站,不仅使得不同院校的广大的师生共享了最优秀的教学资源,能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各校教师之间也可以互相借鉴、互相提高,教案和教学内容上网还能为远程教育提供资源和促进国际交流,由此不断完善计算机图形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现代化、高新技术下对测绘人才培养的需求。 网站设计论文:企业网站设计与企业网络营销 [摘要] 本文从当前企业网站存在的问题入手,从网站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企业网站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网络营销 网站设计 电子商务 一、当前企业网站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企业都在网络营销中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大部分企业在市场上找一些做网站的公司或者自己企业内部非专业人士做出个简单的网站页面,结果都是收效甚微,导致企业慢慢对网络营销失去了信心。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网站设计没有结合企业营销理念,而是简简单单的网页内容的堆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网站的规划。网站作为企业网络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规划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大部分企业没有规划策略,或者与企业的营销策略脱节,仅仅实现了一个网页内容的堆砌。 2.企业网站的定位。很多企业不知道自己要在网站上表现什么内容,往往是由网站制作的公司进行资料的筛选,而网站制作的公司在对于企业的营销和市场策划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只能按标准化格式来运作,不能体现企业的个性化内容和服务内容。定位几乎都是产品展示,基本很少包含客户引导性信息,互动形式单一,网站更新速度缓慢,网站浏览者不能通过网站了解企业的丰富信息。 3.企业网站的设计。企业网站大部分采用通用模板设计制作,色调大众化,颜色搭配简单但不一定适合企业的风格,企业网站为了宣传企业形象,大众化的采用flash动画,而专业设计人员的花费很高,企业往往进行简单的模仿抄袭式的动画设计,与企业形象相差很远。而且网站首页的这种动画设计在实用性上来讲不是很合理。 4.企业网站的推广。企业网站基本不做什么推广,号称做了推广的,也不外乎是在几个大的门户网站花不少钱做了广告,或者是搜索引擎的关键字推广服务。花钱不少,收效甚微。 5.企业网站的管理。大多数网站几乎无管理,长时间不更新的企业网站占很大部分的比例。 二、合理进行企业网站设计 企业网站的设计要从网站浏览者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营销方案,进行合理化设计。 1.企业网站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是针对最终用户,还是针对企业的商,还是针对内部的员工、企业管理的页面。针对的对象不同,就要有不同的网站布局和规划。比如,针对最终客户,要给的是产品的详细的介绍,公司产品相应文化的对应介绍,以及更多的产品的促销的信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交流的及时性和简便性;针对商的页面,就要强调公司产品的长期可经营性,系列产品的优势,品牌的价值,以及合作伙伴的详细分类介绍及各级别享受产品折扣情况;针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页面就要简洁明了,易用,而且路径要相对隐蔽。 现在的情况是,企业的网站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网站的首页面应该搁放什么样的内容,自己网站的合理架构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只是由于“引领式的消费”,随波逐流放上了自己的企业网站。缺乏对企业电子商务的规划和认识,缺乏对企业网络营销重要性的认识。 所以,对于企业网站来讲,只能是一步一步的按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阶段来实施企业电子商务的市场化。对于国内中小型企业来讲,电子商务或者更为简单一些的网络营销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筹码,可以简单有效的实现自己产品的全国销售及全球销售,但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应该有目标有计划的实施企业的电子商务营销的项目。 从简单的企业产品的介绍,企业品牌的推广的简单的推广型的企业站点,发展成为与客户互动交流的企业自己的b2c的电子商务的平台,这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2.有了好的规划,还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实施细节的技术问题,而这一点尤为重要。就好像一个熟读兵书战册的人,却没有带兵打过仗一样,好的钻石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切工。 企业首页的动画设计,对于企业的品牌推广和形象推广是很有必要和作用的,所以,在企业进行品牌宣传和形象推广的时期内,在网站的首页实现动画的效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假如企业目前的重点不是进行形象推广,而是产品推广和渠道推广,那么企业网站的首页动画设计便会造成一些访问缓慢,且达不到效果的后果,就像再好的药也要对症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在是一样的。所以,手段是一样的手段,只不过大家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就显示了不同的功力而已。 企业网站颜色的选择,也要根据企业产品特点,企业文化特色,选择不同的色调来体现。这不仅需要专业的眼光,更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调色的工作。在当前国内企业网站的发展来看,更多的是选择传统的广告公司进行专业的企业推广宣传的设计工作,那么企业网站仍然要跟企业主题推广相结合且相互促进。 3.企业网站的推广不是花越多钱越好,更不是花越少钱越妙。推广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合理利用现行的各种推广方式,针对于企业的当前发展规划,进行各种宣传方式合理搭配的技巧性的设计,推广工作本身看的就是投入合理的资金达到推广的最大化效果。而这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比能够解释清楚的事。 4.企业网站的管理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时的调整网站的内容,推出一定时间内的企业推广推广主题,内容保持更新。不能够千年不变,要根据客户的认可程度等可分析项,逐步完善整个网站的内容框架和服务框架。 三、总结 企业网站在企业的网络营销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不是简单请一个网站制作专家来做一个美轮美奂的效果,也不是请一个营销的学者做一个营销的理念推广,而是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及时的更新维护,才会使得企业的网站在企业营销的过程中起到最大的作用,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网站设计论文: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实用原则 [摘要]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商业运营手段,已经普及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作为此商业行为的重要载体的设计,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多可研究和创造的空间。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不能仅以完成商业交易为最终目的,更应该使经营者能够在此行为中获得品牌宣传和形象塑造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使消费者享有便捷舒适、美观愉快的购物环境。 [关键词] 电子商务链接虚拟商场操作绩效 电子商务(e-commerce)中最为常见的是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商场交易,由于互联网这种媒体的特殊性,网上购物与传统的购物方式有很大差别。网上购物的过程基本分为两个阶段: 1.观察比较阶段:在此阶段,客户搜寻和分析处理与所要选购的商品有关的各种信息,具有很强的客户驱动性。这和在商场购物不同。商场有服务员,商品实物,可以促成交易,而网上虚拟商店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只能以精心制作的、可用性强的网页来吸引客户、使客户能方便地找到和了解他们想要的商品,从而增加成交机率。 2.付款结账阶段:此阶段是电子商务行为的最重要环节,此时消费者由客户驱动转变为系统驱动,网站系统会引导客户输人一定的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信用卡号码等,同时提供付款方式和送货方式。在这一阶段应着重消除客户对自己进行的各种操作所产生的结果的不安感。 因此,只有在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人们的使用要求。才能促成一次成功的交易。网站设计的实用性对电子商务网站的正常经营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中的实用原则: 实现网站商务功能最大化的目标,给目标客户提供方便、实用的信息服务,是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基本实用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人性化的交互界面。客户访问电子商务站点是为了获取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所以网页的内容必须突出重点,避免夸张,装饰部分不宜太多,以免喧宾夺主。在内容编排上必须简洁明了,便于浏览;信息数量比较大时应将其拆分成多个网页。在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中还应当考虑残疾人、病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 2.方便快捷的更新维护。电子商务网站要根据市场行情的波动随时更新网页上的价格信息,经常要提供新的商品或服务,并搞些促销活动以刺激客户的购买欲。设计时要考虑到内容更新的快捷简便,在内容更新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持网页在结构上的相对一致性,以使老客户能方便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3.最佳优化的网页内容。一般情况下,客户对当前网页上的内容能持续保持注意的时间长度约为10秒钟;若系统响应时间超过10秒,客户会在等待计算机完成当前操作时转向其他的任务。因此,为缩短系统响应时间,比较简单的一种解决办法是尽量减少网页上的图片与多媒体(如动画、录像、闪烁等)的使用。但是作为电子商务站点,很多场合需要采用图示或多媒体演示,以至不得不适当降低系统响应速度。 4.准确无误的链接。整个web实际上就是一个的巨大的信息空间。由于空间过大,并且各节点之间的链接关系错综复杂,用户上网浏览时有可能发生“迷路”现象。elm和woods(1985)研究发现,用户在网上“迷路”的程度与不熟悉文档结构有直接关系。他们总结出有三种不同形式的“迷路”:①不知道下一步该去哪里;②知道该去哪里,但不知道该如何去;③不知道当前处于整个文档结构中的哪一个位置。为减少和避免出现“迷路”现象,通常可采用两种策略:第一是改变用户界面,如采用导航地图、多窗口显示等技术;第二是对文本进行分析,改换超文本的结构及链接设计。提高超文本设计质量能更有效地减少用户“迷路”现象。 5.界面的统一和差异。在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中,界面一致性也是必须加以仔细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认为,界面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指向性效果、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界面的外观或视觉效果。一些研究表明,增强界面一致性有利于提高用户的操作绩效和满意度,同时还可减少操作错误。 6.美观、比例、结构、布局。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强大的使用功能同等重要。界面美观水平与使用者对界面可用性的主观评价呈正相关,与操作绩效也呈正相关。schenkman(2000)总结出衡量网页外观设计质量的四个主要指标,即美观、图文比例、结构和总体布局。其中,美观这一指标最为重要。 7.终端与载体的协调统一。电子商务网页设计应适应客户使用的各种类型的显示器。应使用可用空间的百分比来规定布局。现在常用的网页浏览器一般为netscape和internet explorer,这些浏览器都有新旧版本。有时同一个网页在不同浏览器或同一浏览器的不同版本上会产生很不相同的显示效果,甚至有些网页功能无法正常实现。作为电子商务网站,应注意网页在这方面的兼容性。 8.信息安全保障。互联网是一个标准开放的网络,在网上进行各种商务活动,随时可能将面对黑客的攻击,病毒的侵袭等。因此,确保网上信息流通的系统安全十分重要。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还涉及到系统的管理、法律法规的保障等。 9.可扩展设计定位。互联网具有巨大的商务潜能,没有人可以确切预计系统的最终访问量和最佳的商务运行模式。因此网站设计的原则之一就是可扩展性。随着企业网上平台业务量的扩展和平台访问量的增长,系统应该能够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以适应新业务的发展。 与传统的购物方式相比,网上购物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但是,虚拟商场和客户在空间上只有通过网络才能传递信息。因此,电子商务网页在设计上必须符合人们的使用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在网上搜索信息和进行其他各种操作的绩效,并增强人们对网上购物的满意度和安全感,才能创造出和谐愉快、美观便捷的交易空间。 网站设计论文:网站设计风格与色彩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进行工作、交流、学习等活动。当人们通过浏览器进入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时,进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网页,如何设计出一个创意新颖、设计精美、结构合理的网站,来吸引众多的人关注自己的网站,成为网站设计者日益关心的问题。 一、网站设计的风格 “风格”是指站点的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这个“整体形象”包括站点的ci(标志,色彩,字体,标语)、版面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文字、语气、内容价值等等诸多因素。风格是有人性的,不管是色彩、技术、文字、布局,还是交互方式,只要能由此让浏览者明确分辨出这是本网站独有的,这就形成了网站的“风格”。一般都要求:清纯简洁,主题鲜明,内容编排得当合理、有一定的艺术感,美观、实用,相关链接正常,能体现网站的基本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网站设计一个独特的风格。 1.网站标志(logo) logo是指网站的标志,标志可以是中文、英文字母,也可以是符号、图案等。标志的设计创意应当来自网站的名称和内容。比如:网站内有代表性的人物、动物、植物,可以用它们作为设计的蓝本,加以卡通化或者艺术化;专业网站可以以本专业有代表的物品作为标志。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式是用自己网站的英文名称作标志,采用不同的字体、字母的变形、字母的组合可以很容易制作好自己的标志。 2.网站色彩 网站给人的第一印象来自视觉冲击,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可能影响到访问者的情绪。颜色搭配是体现风格的关键。“标准色彩”是指能体现网站形象和延伸内涵的色彩,要用于网站的标志、标题、主菜单和主色块,给人以整体统一的感觉。至于其它色彩也可以使用,但应当只是作为点缀和衬托,绝不能喧宾夺主。例如ibm的深蓝色,肯德基的红色条型。一般来说,一个网站的标准色彩不超过3种,太多则让人眼花缭乱。适合于网页标准色的颜色有:蓝色,黄/橙色,黑/灰/白色三大系列色。一般以白色和黑色的背景网页最好做,颜色搭配最方便;亮色与暗色配合,最容易突出画面,如黑与白,红与黑,黄与紫;而近似的颜色的搭配,能给一种柔和的感觉,如墨蓝与淡蓝,深绿与浅绿。最好能给主页定一个主色调,不要搞得花花绿绿的。 3.设计网站字体 和标准色彩一样,标准字体是指用于标志、标题、主菜单的特有字体。一般网页默认的字体是宋体。为了体现站点的“与众不同”和特有风格,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特别字体。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网站所表达的内涵,选择更贴切的字体。需要说明的是:使用非默认字体只能用图片的形式,因为很可能浏览者的计算机里没有安装特别字体,他看到的只能是乱码,那么辛苦的设计制作便付之东流了。 4.使用精炼有效的语言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往往没有时间看大块文章。为了节约时间,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信息,人们需要精练的信息,即信息精品,要用信息语言来表达信息内容。所谓信息语言是指以下公式:信息=基本事实+数据描述+专家观点。 信息语言摒弃一切广告性词句、文学性修饰词句,不欢迎一切关于意义、重要性的过分渲染。尽量采用数字说话,欢迎定量描述,反对过多的定性描述,特别是无法形成准确概念的定性描述。用信息语言描述,任何信息都应该有出处,有时间,分类准确。当然,应当满足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精练性等固有的特点。在此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出现错别字、病句。 5.设计网站宣传语 网站的宣传语也可以说是网站的精神、主题与中心,或者是网站的目标,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高度概括。用富有气势的话或词语来概括网站,进行对外宣传,可以收到比较好的结果。 二、网站设计的色彩搭配 打开一个网站,给用户留下第一印象的既不是网站的丰富内容,也不是网站合理的版面布局,而是网站的色彩。色彩对人的视觉效果非常明显,一个网站设计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与设计者对色彩的运用和搭配,因此专业人士把色彩制作成色系表,根据这些色系让网站也有其自身的色系,网站的色系是浏览者整体的视觉观感,若一个网站色系能有一致性,不仅会使网站看起来美观,更能让浏览者对内容不易混淆,增加了浏览的简洁与方便。而网站的色系更能衬托出网站的主题,若色系能与主题合理搭配,将会增加浏览者的易读性。网站的色系包含了网页的底色、文字字型、图片的色系、颜色等等,这不单只是将颜色搭配得当就算完美,还要配合每个内容,及网站主题。 1.网页的底色 网页的底色是整个网站风格的重要指针。举例来说,以黑色作为背景颜色的网页,因黑色本对人的视觉上会造成黯淡的感觉,若是拿来用作活泼的儿童网站,就是不适合了。因为小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活泼的、有朝气的,与黑色的沉稳、黯淡,很难联想在一起。当然,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可能也会对颜色的代表性看法不同,但既然网站不是只写给自己看的,就应该要注意到大部分人可能会有的观点,然后以众人居多的观点出发,来设计网页。 2.文字字型 文字字型上的设计,最好的网站是以所有浏览者都能看到的字型为主。常会看到有许多网站要求浏览者须自行下载某种字型,才能达到最佳浏览效果,这是种非常奇怪的行为。毕竟浏览者只是来找资料或是来看网站的内容,不可能会因为这种“为达最佳浏览效果”,而自行下载所需要的字型。当所要求的字型若不下载,并不会影响到网站内容上的浏览与不便,那么对浏览者的要求就微乎其微不可能发生任何作用。这么一来,对于网页设计者来说,无非是非常可惜的,因为当初的设计风格却未能让浏览者一窥全貌,岂不是白费心思的吗? 3.图片的色系 以色彩学简单的区分,色系可分为冷色系与暖色系,再详细一点的区分,又可分出各种颜色的色系,而色系的区分,就在于主观浏览意识上的差异了。如何将图片的色系与网站整体色系相对应,就是比较困难的地方了。要绘制一张图并非易事,要绘制一张符合自己网页风格的图,更是困难重重。大部分的网页制作者,并不大可能驾轻就熟的使用影像处理软件或绘图软件,于是乎,网页素材的网站就开始盛行了。当然,不会使用绘图软件并不代表网页就不能设计的很出色,若是能将网络上的素材资源妥善利用,网站也是可以走出自己的风格的。而该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网站的图片,就是门很大的学问了。 以图片内容来说,能切合网站主题最好,若不能,也别差异太多。以颜色来说,若一个网页是蓝色的底色,但整个网页的图片却乱七八糟,各种颜色纷纷出笼,更糟的是,蓝色是属于冷色系的颜色,若以蓝色为底的网页,却尽都是大红色、橘色的图片,那将会使整张网页看起来就像垃圾堆,杂乱无章。所以,可以简单的归纳出,网页与图档的颜色,色系一致或是视觉效果一致,将会使网页看起来更为美观且有自己的风格。 4.网页的颜色 网页的颜色,并非单一就图文件、文字颜色、或是底色为主,而是以浏览者的角度来观看,整体网页看上去是偏向哪种色系。常常见到许多网站虽然色系搭配的很好,但却是没有自己的风格。以目前流行的柔色系、粉色系网站来说,就是失了自己独到的风格。因为使用粉色系的网站,不外乎都有相同的特点,文字颜色浅,底色也以浅色系为主,这样除了没有自己的风格外,看起来既不大方也难登大雅之堂。以各大搜寻网站来说,根本不会做这样的设计,因为文字颜色淡,加上底色浅,对浏览者来说,阅读上非常吃力,所以这样的设计风格也应尽量避免。 一个有自己风格,且阅读起来舒适大方的网页,并不可能一次就写好,而是需要经过不厌其烦的修正、调色,才能达到最佳浏览效果的。 三、网页的美化设计 1.使用css优化网页外观 使用css来获得对整个站点所有web页面的外观控制。设置页边空白,页面填充,边界,颜色和背景。对任意网页元素设置字体大小及改变字体外观。创建动态活动链接。创建css风格的完全兼容的网页。 css的主要好处就在于,你不用去修改网页文件,只要修改这个页面连接的css文件,就可以实现不同的显示效果,包括底色、背景图片、文字大小、颜色、边框……等等。网站的版面、布局要求,不能占用较大的边幅放栏目图片,正文的位置不能少,图片与文章的搭配要平衡,过多使用大图片,大大增加了传输流量,影响了网站浏览者阅读的速度,要优化网页就尽可能使用css实现,灵活地使用css,可以使页面精致漂亮而又不会占用过多的系统资源,所以很有必要花些时间研究一下。 2.用表格美化页面布局 表格布局好像已经成为一个标准,随便浏览一个站点,它们一定是用表格布局的。表格布局的优势在于它能对不同对象加以处理,而又不用担心不同对象之间的影响。而且表格在定位图片和文本上比起用css更加方便。表格布局唯一的缺点是,当你用了过多表格时,页面下载速度受到影响。对于表格布局,你可以随便找一个站点的首页,然后保存为html文件,利用网页编辑工具打开它(要所见即所得的软件),你会看到这个页面是如何利用表格的。 网站设计论文:消费行为理论在b2c网站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需求产生动机,动机指导行为。网络购物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网络购物需要,直接原因是网络购物动机的产生。网络购物行为过程分为信息搜集,比较、决策和购买后的评价三个阶段。b2c网上商店的功能设计必须要符合上述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 消费心理消费行为b2c网站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的运行机理 在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诸多因素中,需要和动机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们与消费行为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每位消费者出于个人及其家庭或所在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等目的,总是处于多种不同的需要之中。当人的某一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心的紧张;这种紧张状态激发人们争取实现目标的动力,即形成动机;在动机驱使下,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目标达到,需要得到满足,内心的紧张状态消除,行为过程即告结束,待有新的需要出现,再重复上述的过程。 一个人渴了,就会产生喝水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身心不安—即心理学中所说的“紧张状态”,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状态”就产生找水的动机。动机可以是多样性的,可能是挖井、寻找河流、购买当然也可能包含抢夺。不管怎样,动机将直接引导行为的发生,知道满足需要为止。 事实上动机的产生往往还需要外部条件的刺激。还是上面的例子,一个人渴了,恰好路过一个饮料商店,可能就会立即产生购买的动机。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商店存在的情况下,购买动机也许就永远也不会产生。 从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内在消费需要和外部条件的刺激是产生购买动机的原因。购买动机则直接导致购买行为的产生。 2.一定的行为会满足一定的需要。当需要被满足以后,又出现了新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周期,从而形成一次又一次的消费过程。 3.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还会强化或弱化某一动机的产生。当某一动机指导下的购买行为完全满足了需要的时候,购买动机就会被加强,当同一需要再次产生时,就会产生同样的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消费者的忠诚度就会增加,反之,如果行为不能满足需要,指导行为的动机就会被弱化。 二、网上消费行为动机的产生 根据需求动机理论,当一个消费者生活或工作中需要某一产品而暂时无法获得时,将产生紧张的心理感觉,当消费者意识到这种商品只能通过市场交换获得时,这种紧张的心理感觉就会形成购买动机。更进一步,如果消费者认为网上购物方式相比传统果购物方式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时,网上购物的动机就会产生产生。 一般来说,消费者网上购物产生的动机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网络购物比传统购物方式更加便捷,价格便宜而且节约时间。 2.网络购物可选择的余地大,商品种类更加齐全。 3.体验网络购物这种新鲜的生活经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4.通过网络为朋友购买礼品更容易。 当一次购物行为完成后,如果消费者的需要得到完全的满足,甚至满足程度超出消费者的预期,动机就会得到加强。同一需求再次产生时消费者还会产生相同的动机,从而重复网络购物行为。反之,若网络购物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用户就不会再一次进行网络购物。 所以从这一角度讲,为了刺激网络购物动机的产生,网站应该多做宣传,使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充分认识网络购物的优势,另外,必须要让消费者在整个购物过程真正感受到网络购物的好处,从而强化下次购买的动机。 三、购买行为过程分析 完整的购买行为包括,购买前的信息搜集、进行购买决策和购后评价三个阶段。 1.信息搜集阶段 掌握足够的信息是进行购买决策的前提条件。这些信息一般包括: 商品本身的信息。如,质量、价格、性能等。 生产厂家的信息。如,规模、知名度、信誉等。 销售渠道的信息,如,购买的方便程度、信誉、服务态度等。 2.购买决策阶段 决策过程就是对要购买的商品、购买的时间、地点等进行比较和选择的过程。依据消费者消费目标的不同决策方式也会不同,有的消费者采取最低价格策略,有的消费者采取最低风险策略,还有的消费者会采取最短购物时间策略等等。因此并不是为消费者提供最低的价格的网站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3.购后评价阶段 购后评价既包括所购买的商品本身能否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评价,又包括对整个购买过程中消费者享受到的服务(如,导购服务,售后服务等)的评价。 购买过程的三个阶段是紧密衔接相互影响的。只有所到了充分的信息,消费者才能做出正确的购买决策,因此理性消费者对这一阶段相当重视。购后评价是对整个购物过程的总结,评价的结果往往会决定消费者会不会再次选择在同一地点购买同一商品。 四、抓住消费行为“句柄”,合理设计零售网站功能 “句柄”一词来源于windows程序设计方法,其英文单词为“handle”,表示“把手,手柄“之意。笔者采用这一名词,寓意在于,任何一个消费者的购买过程都不能脱离上述心理学和行为学原理,只有抓住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句柄”,才能打开吸引消费者购物的“大门”。抓住这些“句柄”,就成为网上商店经营者成功设计其b2c网上商店功能关键。 一次交易的完成必须通过商品展示功能、网上订单功能、支付、物流等必备功能才能完成。这是任何一个购物网站必须基本的基本功能。笔者在此谨就消费行为理论来设计那些受消费者欢迎,最大可能满足购物心理和购买行为需要的功能。 1.网上商店应该具有刺激消费者产生网上购物(而不是在传统商店购物)动机的功能 购买动机是购买行为的直接动因,没有网上购物的动机也就不会产生网上购物的行为。因此,网上商店的经营者首先需要做到就的是当消费者产生消费需要时,能够使其首先产生到网上购物的动机。网上购物动机的产生可以依靠网店的大力宣传和促销来实现。因此网站应该具有如下功能: (1)广告功能。通过企业宣传广告和产品促销广告,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刺激购物动机的产生。 (2)面向会员/非会员的优惠功能。鼓励消费者成为网站会员,对他们提供各种价格优惠,让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3)自动变价功能。对于具有周期性消费特征的商品,可以根据周期特点自动调整商品价格,在淡季以更低的价格优惠消费者。 (4)宣传网络购物优越于传统购物方式的其他功能。网络购物动机的产生,本质上需要网络购物具有能够更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能力。在此原则下,需要企业大胆创新,不断改善经营方式、方法,创造出能够锁定消费者的新功能。 2.网上商店必须要为网上消费者提供足够多的信息为其提供决策依据 购买决策的依据是商品及其相关信息。促成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就必须在网站上对商品信息做尽可能详细的说明和介绍。信息介绍不充分消费者将不知道该商品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无法作出购买与否的决定。例如一些网上书店,因为只展示所售书籍的封面、价格、作者等简单信息,而不能提供商品目录,内容简介,章节试读等而造成销售量不能扩大,无法盈利的局面。 3.提供商品比较功能,辅助消费者决策 对于可比性较强的商品,应该提供对商品的横向比较功能,这样可以减少消费者决策的难度缩短决策时间,从而达到辅助消费者完成决策过程的目的。比如销售手机的网站,如果为消费者提供一张表格,对其所选择的几款手机在各种性能指标(如屏幕颜色、铃声、短信功能、照相功能等)上进行比较,加快消费者在多款商品中选择的决策过程,使消费者感到方便。 4.使消费者享受一个满意的购物过程,提高其购后评价 消费者对一次购物过程的满意程度,直接决定其是否再次购买,是关系到购买动机的强化和客户忠诚度建立的关键问题。因此,除了使客户能够顺利完成一次购买的功能以外还必须要设计出能使顾客的满意程度最大化的功能。 (1)实现“沟通(comunication)”功能。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总会希望其他购买者和商检提供购买建议,也就是需要与其他人沟通。网站设计这应该根据这一心理需求设计出客户之间,客户与商家之间的通畅的沟通渠道。比如设计针对每一种产品的讨论组,供消费者交流经验,利用实时通讯工具,组织营销人员与消费者实时互动等。 (2)实现“方便(convenience)”的功能。消费者购物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除了包括购买到物美价廉、质量优良的商品以外,还包括整个购物过程的方便性。为此网站功能设计者必须考虑如何才能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感到方便。在这方面最直接的功能体现就是,清晰的商品目录分类功能和完善商品检索功能,以及尽可能多的可选择的支付方式和物流方式。 (3)自动与自助服务功能。很多网络消费者看重的是网络购物的自动化和自助化,无需销售人员的参与就可以完成整个购物过程。因此,像购物车、电子银行、订单执行情况自动跟踪等功能也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功能之一。 (4)除上述之外,完善隐私保护、交易安全等方面功能的设计也会提升顾客对网站的好感。总之,一个b2c网站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业绩,不仅要从销售的商品上动脑筋,更多的是要设计出遵从消费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的基本原理的网站功能。 网站设计论文:PHP网站设计中信息安全防御的研究 摘要: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威胁。本文研究了在php网站开发过程中信息安全防御技术,列举在php网站开发时容易出现的安全漏洞以及这些漏洞带来的危害,同时还介绍了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安全防御;php;网站 0引言 当前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已成为对各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健康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生存性和保障性支撑作用的关键产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工作、生活,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防安全。因此,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在整个产业布局乃至国家战略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php网站设计中信息安全防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php编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及其防范 服务器和php的运行环境配置好后,并不意味着网络应用就安全了,程序员的安全意识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程序员的安全意识不高,对用户的所有输入都没有进行安全验证,那么,所有有害的指令都将作为合法指令被执行。 1.1sql注入的防范 程序员在编写代码的时候,没有对用户输入数据的合法性进行判断,使得用户可以提交一段数据库查询代码,根据程序返回的结果,获得某些他想得知的数据,这就是所谓的sql injection,即sql注入。 1)经典的'or 1=1' 注入 ‘or 1=1’注入是非常经典的注入语句,一般用在登录系统时绕过密码验证,以任意用户名登入。其原理是利用程序员在编写验证程序的时候没有验证用户的输入是否含有非预期的字符串,直接传递给mysql_query()函数执行,or 1=1使得无论密码是否匹配保证验证语句为真,达到绕过密码验证的目的 2)利用union语句的注入 union 语句是利用其特性,使程序默认的语句出错,让程序执行union之后自己构造的sql语句,达到注入的目的。 3)防sql注入的通用解决方案 注入的手段是多种多样,十分灵活的,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利用没有对输入进行过滤。防止注入的方法也就是对传递给查询语句的参数进行过滤。 该函数是通过正则表达式匹配常用的注入语句,并对其进行过滤。采用该过滤函数后,使用上述方法再次进行注入时,全部失效。 1.2xss跨站攻击 xss 全称为cross site scripting,由于 css 已经用作样式表的简称,故称为xss。 xss是一种常见的网站攻击的手段。其原理与sql注入比较类似,只不过利用的html标签中注入javascript脚本,通过在网页的输入框输入一些恶意的内容,通常是 javascript 脚本片段达到注入的目的,这些恶意输入在提交之后并重新读回到客户端时,浏览器会解释执行这些恶意的脚本内容,从而影响网页的正常显示。 1)xss探测 在判断一个网站是否存在xss漏洞是,经常用到下面这条语句进行探测: 在输入框中输入该语句找到该语句执行的地方看是否有弹窗,如果有,则表示这个网站存在xss漏洞,这里以留言本为例。 登入留言页面,在输入框内输入检测代码,刷新页面,发现浏览器弹出窗口,表明该留言板存在着xss漏洞。 2)利用xss重定向 一旦确定网站存在xss漏洞,那么攻击手段就有很多种,将当前网页重定向到其他网页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方法,黑客可以利用这种手法达到刷网站流量,或者在转向的网站上挂上木马,使访问者电脑感染木马病毒的目的,攻击代码如下: 将//替换成想要转向的网址就达到注入的目的了。 3)利用xss弹出其他网页 平时在浏览有些网站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弹出广告的情况,黑客也会可以利用xss攻击使正在浏览被攻击页面的用户浏览器弹出窗口,这样又可以利用弹窗来达到挂马的目的了。攻击代码如下: 该段代码是让浏览器弹出一个窗口并打开百度首页,把百度的网址换成挂马的网页,黑客的攻击目的就达到了。 4)利用<iframe>标签进行xss攻击 <iframe>是一个非常常用的html标签,他的功能是在网页中嵌入其他网页,可 以通过height属性和src指定嵌入页面的高度和地址。黑客可以将高度设为0,将页面地址设置为被挂马的网页,或者利用cookie的同源特性窃取cookie。 攻击代码如下: 2安全防御常用方法 2.1平衡风险与可用性 尽量使安全措施对用户透明,使他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如果实在不可能,就尽量采用用户比较常见和熟悉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在用户访问受控信息或服务前让他们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2.2跟踪数据 作为一个有安全意识的开发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随时跟踪数据。不只是要知道它是什么和它在哪里,还要知道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时候要做到这些是困难的,特别是当你对web的运做原理没有深入理解时。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有些开发者在其它开发环境中很有经验,但他对web不是很有经验时,经常会犯错并制造安全漏洞。 2.3过滤输入 过滤是web应用安全的基础。它是你验证数据合法性的过程。通过在输入时确认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过滤,你可以避免被污染(未过滤)数据在你的程序中被误信及误用。大多数流行的php应用的漏洞最终都是因为没有对输入进行恰当过滤造成的。 3小结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php网站代码编写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与安全相关的要点以及一些应该遵守的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对php网站安全有很大的好处,希望对同行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网站设计论文:关于ASP网站设计安全性探讨 论文关键词:asp;黑客攻击;sql注入;安全漏洞;木马 后门 论文摘要:网络上的动态网站以asp为多数,我们学校的网站也是asp的。笔者作为学校网站的制作和维护人员,与asp攻击的各种现象斗争了多次,也对网站进行了一次次的修补,根据工作经验,就asp网站设计常见安全漏洞及其防范进行一些探讨。本文结合 asp 动态网站开发经验,对asp 程序设计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了asp 程序常见的安全漏洞,从程序设计角度对 web信息安全及防范提供了参考。 1网络安全总体状况分析 2007年1月至6月期间,半年时间内,cncert/cc接收的网络仿冒事件和网页恶意代码事件,已分别超出去年全年总数的14.6%和12.5%。 从cncert/cc掌握的半年情况来看,攻击者的攻击目标明确,针对不同网站和用户采用不同的攻击手段,且攻击行为趋利化特点表现明显。对政府类和安全管理相关类网站主要采用篡改网页的攻击形式,也不排除放置恶意代码的可能。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以网络为核心业务的企业,采用有组织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等手段进行勒索,影响企业正常业务的开展。对于个人用户,攻击者更多的是通过用户身份窃取等手段,偷取该用户游戏账号、银行账号、密码等,窃取用户的私有财产。 2 用iis+asp建网站的安全性分析 微软推出的iis+asp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典型的服务器端网页设计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调查、网上查询、bbs、搜索引擎等各种互联网应用中。但是,该解决方案在为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安全问题。本文从 asp 程序设计角度对 web 信息安全及防范进行分析讨论。 3 sp安全漏洞和防范 3.1 程序设计与脚本信息泄漏隐患 bak 文件。攻击原理:在有些编辑asp程序的工具中,当创建或者修改一个asp文件时,编辑器自动创建一个备份文件,如果你没有删除这个bak文件,攻击者可以直接下载,这样源程序就会被下载。 防范技巧:上传程序之前要仔细检查,删除不必要的文档。对以bak为后缀的文件要特别小心。 inc文件泄露问题。攻击原理:当存在asp的主页正在制作且没有进行最后调试完成以前,可以被某些搜索引擎机动追加为搜索对象。如果这时候有人利用搜索引擎对这些网页进行查找,会得到有关文件的定位,并能在浏览器中查看到数据库地点和结构的细节,并以此揭示完整的源代码。 防范技巧:程序员应该在网页前对它进行彻底的调试。首先对.inc文件内容进行加密,其次也可以使用.asp文件代替.inc文件,使用户无法从浏览器直接观看文件的源代码。 3.2 对asp页面进行加密。为有效地防止asp源代码泄露,可以对asp页面进行加密。我们曾采用两种方法对asp页面进行加密。一是使用组件技术将编程逻辑封装入 dll之中;二是使用微软的script encoder对asp页面进行加密。 3.3 程序设计与验证不全漏洞 验证码。普遍的客户端交互如留言本、会员注册等仅是按照要求输入内容,但网上有很多攻击软件,如注册机,可以通过浏览web,扫描表单,然后在系统上频繁注册,频繁发送不良信息,造成不良的影响,或者通过软件不断的尝试,盗取你的密码。而我们使用通过使用验证码技术,使客户端输入的信息都必须经过验证,从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登陆验证。对于很多网页,特别是网站后台管理部分,是要求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进入操作的。但是,如果这些页面没有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黑客就可以直接在地址栏输入收集到的相应的 url 路径,避开用户登录验证页面,从而获得合法用户的权限。所以,登陆验证是非常必要的。 sql 注入。sql注入是从正常的/" 论坛,同学录等网站系统都提供了文件上传功能,但在网页设计时如果缺少对用户提交参数的过滤,将使得攻击者可以上传网页木马等恶意文件,导致攻击事件的发生。 防文件上传漏洞 在文件上传之前,加入文件类型判断模块,进行过滤,防止asp、asa、cer等类型的文件上传。 暴库。暴库,就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或者程序漏洞得到数据库的地址,并将数据非法下载到本地。 数据库可能被下载。在iis+asp网站中,如果有人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或者猜到数据库的存储路径和文件名,则该数据库就可以被下载到本地。 数据库可能被解密 由于access数据库的加密机制比较简单,即使设置了密码,解密也很容易。因此,只要数据库被下载,其信息就没有任何安全性可言了。 防止数据库被下载 。由于access数据库加密机制过于简单,有效地防止数据库被下载,就成了提高asp+access解决方案安全性的重中之重。以下两种方法简单、有效。 非常规命名法。为access数据库文件起一个复杂的非常规名字,并把它放在几个目录下。 使用odbc数据源。在asp程序设计中,如果有条件,应尽量使用odbc数据源,不要把数据库名写在程序中,否则,数据库名将随asp源代码的失密而一同失密。 使用密码加密。经过md5加密,再结合生成图片验证码技术,暴力破解的难度会大大增强。 使用数据备份。当网站被黑客攻击或者其它原因丢失了数据,可以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原始的数据,保证了网站在一些人为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条件下的相对安全性。 3.5 sp木马 由于asp它本身是服务器提供的一项服务功能,所以这种asp脚本的木马后门,不会被杀毒软件查杀。被黑客们称为“永远不会被查杀的后门”。我在这里讲讲如何有效的发现web空间中的asp木马并清除。 技巧1:杀毒软件查杀 一些非常有名的asp木马已经被杀毒软件列入了黑名单,所以利用杀毒软件对web空间中的文件进行扫描,可以有效的发现并清除这些有名的asp木马。 技巧2:ftp客户端对比 asp木马若进行伪装,加密,躲藏杀毒软件,怎么办?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ftp客户端软件(例如cuteftp,flashfxp)提供的文件对比功能,通过对比ftp的中的web文件和本地的备份文件,发现是否多出可疑文件。 技巧3:用beyond compare 2进行对比 渗透性asp木马,可以将代码插入到指定web文件中,平常情况下不会显示,只有使用触发语句才能打开asp木马,其隐蔽性非常高。 beyond compare 2这时候就会作用比较明显了。 技巧4:利用组件性能找asp木马 如:思易asp木马追捕。 大家在查找web空间的asp木马时,最好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有效的查杀被隐藏起来的asp木马。 结束语 总结了asp木马防范的十大原则供大家参考: 建议用户通过ftp来上传、维护网页,尽量不安装asp的上传程序。 对asp上传程序的调用一定要进行身份认证,并只允许信任的人使用上传程序。 asp程序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要有一定复杂性,不能过于简单,还要注意定期更换。 到正规网站下载asp程序,下载后要对其数据库名称和存放路径进行修改,数据库文件名称也要有一定复杂性。 要尽量保持程序是最新版本。 不要在网页上加注后台管理程序登陆页面的链接。 为防止程序有未知漏洞,可以在维护后删除后台管理程序的登陆页面,下次维护时再通过上传即可。 要时常备份数据库等重要文件。 日常要多维护,并注意空间中是否有来历不明的asp文件。 一旦发现被人侵,除非自己能识别出所有木马文件,否则要删除所有文件。重新上传文件前,所有asp程序用户名和密码都要重置,并要重新修改程序数据库名称和存放路径以及后台管理程序的路径。 做好以上防范措施,您的网站只能说是相对安全了,决不能因此疏忽大意,因为入侵与反入侵是一场永恒的战争!网站安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严格的说,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程序,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对潜在的异常情况进行处理,才能减少被黑客入侵的机会。 网站设计论文:学校“贫困学生”帮助网站设计与开发 摘 要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nternet上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站来实现的,获取信息也是要在internet“海洋”中按照一定的检索方式将所需要的信息从网站上下载下来。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 网络工程系“辅导员之家”网站包括一下几个页面模块:首页,组织发展、团学工作、评优评奖、勤工俭学、助学管理、学费减免、伙食补贴、教学文件,留言板,管理入口等11个模块,其中留言板和管理入口作为单独的两个功能设计模块。主页面提供本网站的一个宏观样式,而其他个模块页面与之配合联系,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站系统。本系统设计实现并通过测试,运行情况正常。 关键词:internet;信息;网站;mis;asp;access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nternet上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站来实现的,获取信息也是要在internet“海洋”中按照一定的检索方式将所需要的信息从网站上下载下来。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的办学,促进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我系知名度,增强我系的工作效率,特构建网络工程系“辅导员之家”网站。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通过网站,全面宣传,展示我系风采、优点与特色,学校的重大活动安排,增强学生与系办之间的联系,促进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我系知名度,增强我系的工作效率,在internet上实现完成部分系务工作,提高办事效率]。 1.3 本设计的主要任务 本毕业设计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开发一个网站,主要实现:网站前台的设计实现,后台信息管理,留言板,文件传输等功能。 1.4 开发工具的选用及简介 本设计选用的是asp作为网站的开发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活动服务器页面,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环境,也可称为一种解决方案,开发者可以混合使用html,脚本语言以及组件来创建服务器端功能强大的internet/intranet应用程序。asp作为当今web开发的主流技术,选择它的原因主要由于其拥有以下显著特点: •asp技术使用vbscript,jscript等简单易懂的脚本语言,结合html代码,即可快速地完成动态的web应用程序。 •asp无须编译,编写容易,由服务器的软件解释后直接执行。当执行asp程序时,脚本程序将一整套命令发送给脚本解释器(即脚本引擎),由脚本解释器进行翻译并将其转换成服务器所能执行的命令。 •普通文本编辑器,如windows的记事本,即可进行程序 •与浏览器无关,用户端只要使用可执行html码的浏览器,即可浏览asp所设计的网页内容。asp所使用的脚本语言(vbscript,jscript)均可在web服务器端执行,用户端的浏览器不需要能够执行这些脚本语言。 • asp能与任何active scripting语言相容。除了可使用vbscript或jscript语言来设计外,还可通过plug-in的方式,使用由第三方所提供的其他脚本语言,譬如perl,php等。脚本引擎是处理脚本程序的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 •asp的源程序不会被传到客户浏览器,因而可以避免所写的源程序被他人剽窃或者篡改,提高了程序的安全性。 •可以使用服务器端的脚本来生成客户端的脚本对象导向(object-oriented)•activex服务器组件(activex server components)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可以使用visual basic,delphi,java,visual c++等各种编程语言来编写所需要的activex server component。 2 需求分析 2.1 网站总体分析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是系统设计过程中及其重要的一步,对系统的技术层次,开发过程,功能实现及开发成本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系统总统结构设计应尽可能的考虑人机关系,环境条件以及与运行管理系统等的联系,使系统每个部分都能协调适应。 教育信息网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利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享受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再会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思想。 2.1.1 网站功能模块分析 本次项目的内容是为网络工程系制作一个“辅导员之家”的网站,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本网站分为3个模块—系务板块,留言板,后台管理系统。其中系务板块包含8个板块:组织发展,团学工作,评优评奖,勤工俭学,助学管理,学费减免,伙食补贴,教学文件。这三个功能模块在功能上是相互独立的,完成不同的功能,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联系,通过对功能模块的有机结合来构成完整的网站,现在设计出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他兼顾了学生浏览和辅导员管理两重功能。 网站设计论文: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故在课程标准设计时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工作能力)为主要任务,也就是要突出各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1]。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具体电子商务业务操作的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商务运作能力和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开发、运营和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后者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开发技术与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方法,了解电子商务网站的构架、网站运营管理和推广等方面的知识。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发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电子商务基本理论、计算机网络和网页设计等知识的学习后,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更多的兴趣,课堂参与意识较强,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学院教改的要求,总结了一下我在教学中的改革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作为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网站系统分析、总体规划、网站设计和网站管理等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参与;教学方法上要以实践为主导,侧重提升学生的设计与动手能力,与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工作岗位无缝衔接。 然而常规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了下列问题:(1)强调“理论”+“实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任课教师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再根据章节或知识点安排学生实验。这样一章一节的推进,虽然方便教学,但学生缺乏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也得不到培养,在整个网站布局规划、总体设计、内容编排、数据库设计上存在问题,缺少网站设计的全局把握。(2)由于按章节进行教学,在实验内容选取上必然紧扣教材,虽然强调了技术细节,但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应用,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强,实用性较差,造成与社会实际脱节很大,使网站设计的理念不能很好被诠释,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为了更好的上好这门课程,以及响应学院教改的要求,本人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实践环境和产学结合方面做一些改革措施,措施如下。 (一)教学方法项目化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的是“目标+项目+情景”的三位一体教学方法[2],即学生学习有目标、教师教学有项目、实际教学有情景,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有所用。这里的项目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案例,由教师为社会企业开发的实际运行的网上书城项目,之所以强调项目的实际性,目的就在于解决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以项目串联全课程,从需求分析到最后网站、运营整个过程,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所涉及的问题为线索,组织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做到“教、学、练、做”四者有机结合。 具体来说我们采用的项目化教学方法是:(1)示范操作讲解:将网站制作需要的知识点融入实际运营的网上书城项目中进行讲解示范。(2)模仿操作训练:模仿老师讲解的方法,制作网页效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做网页。(3)拓展实践训练:根据前面所学习的操作方法,按网上书城项目要求,自己动手制作网站,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色彩搭配、页面布局设计效果图。(4)阶段测试训练:根据网上书城项目所包含的主要功能模块:登录、注册、商品搜索、购物车、订单管理、商品信息维护等,由学生按照顺序完成相应模块的开发。(5)项目实战训练:全面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按照企业开发网站的流程,将前面设计的网页和各个模块进行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上书城网站。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网上书城网站开发的过程,我们可以把教学按网站开发过程组织成网站需求与规划、网站主页设计、网站前台设计、网站后台设计四个子项目来操作,然后再分别对子项目进行模块化设计;如网站主页设计可以分为logo设计、网站布局及导航、网站配色方案和图片处理等模块;网站前台设计可分为商品展示、用户登录、购物车、订单管理等模块;网站后台设计可分为用户管理、商品管理、订单处理等模块。每个模块下面可按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来组织教学内容,前后衔接的各个模块,构成了网站建设的主线,不同的模块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获取知识。如网站的需求规划的教学模块,可以从需求分析开始,规划设计过程,并形成相应的文档资料,包括内容规划、技术规划等。通过这种模块化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不仅把教学内容在实践作了诠释,而且学生“边学边做”,更容易接受,课堂效果显著提高,实现了“越做越精”。使学生从课程开始就围绕着一个典型项目进行教学和实践,不仅熟悉了网站设计的流程,而且掌握网站建设的具体操作方法。 (三)教学考核过程化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决定了课程采用“过程+作品”的考核模式。实践表明,《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程的考核最佳的方式应该以学生实际做的网站作品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每个模块或子项目结束我们就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核。过程考核对教师而言,通过学生作品的不断反馈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结束,学生的网站作品也基本形成了,这时可以按学生的网站作品进行整体考核,结合过程评分,完成课程考核。 (四)实践环境企业化 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环境建设方面,我院一直大力投入,不仅建成有电子商务实训室、商务英语等实训室,还新建了网上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图1),基地是由淘宝网和我院合作共建,淘宝网提供网络创业平台及相关网络资源,在学院提出要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后,我们积极调研,先后参观学习了多所高职院校和电子商务企业,最终锁定淘宝网,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创业,因为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以及高职院校学生难就业等问题的突显,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必将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领域,值得我们去引领和探索。 目前基地通过企业化运作,积极开展各类电子商务创业技能竞赛(图1),各类创业方案在基地开花结果。 (五)产学结合无缝化 以项目带动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之路[3],项目化教学的优点是无现成的、开放的和可操作的,这就要求老师课前要精心组织、学生要有兴趣参与和企业要舍得要投入,只有三方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和淘宝网等网络公司合作,为淘宝网等设计方案,参与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淘宝网等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我们进行修改和完善,老师和学生都在项目中取得进步。(1)作品即产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课程结束,学生的网站作品也基本形成了,这时可以按学生的网站作品进行整体考核,优秀的网站作品进一步优化后可以转化为产品。(2)学习即学徒,学生全程参与网站调研、设计、测试和使用,使学生掌握网站建设的所有知识,学习的项目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还了解了企业网站的真实运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徒的过程,进入工作岗位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网站建设。 三、总结 从实践来看,《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大幅提高,知识内容的实践性更强,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网站项目的工作过程训练,使学生获得普适性的工作过程,实现网站创作过程的完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网站设计的创造力和独立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关注未来的职业需求,同时也加强了校企合作。 网站设计论文:网站设计项目岗前实训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网站设计项目实施的目的、过程及实施,探讨了网站设计岗前实训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方法。 关键词:岗前实训;网站设计;项目教学法 一、网站设计项目实训的目的 1.满足社会需要,培养“零距离”上岗的一线网站设计师。新的世纪,互联网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信息化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各行业都将与它进行更深入地融合和渗透。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从对互联网的认知阶段进入到认同和行动阶段。 企业网站是企业在internet上展示形象的门户,是企业开展电子交易的基地,是企业网上的“家”,设计制作一个优秀的网站是建站的企业成功迈向互联网的重要步骤。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网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网络可以为企业进行低成本的宣传,为自己在互联网世界建立一个独立的舞台,进而可以带给企业不分地域、不分国别的大量客户,带来无限的商机。为了获得本行业的领先地位,面对不断涌现的种种机会,企业建立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美完善的、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企业网站、尤其重要。所以各行各类企业都需要网站建设的人才,我们就是瞄准这个市场来培养网站建设的专精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2.巩固学生以往所学,创造一个全面提升的平台。学校里学生学习知识通常都是以课程为单位来进行的。这个学习模式的好处在于,对于某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一个或多个学期的培养可以达到一个比较深入的境界,但是也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知识面广度的不足,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被人为的割裂。比如我们学院网站设计方面的课程有《网页制作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网页图形图像处理firework》《javascript程序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等科目,它们分别详细地讲述了关于网站设计的基础知识、后台数据库、前端页面美化、动态页面效果、后台服务器处理语言等方面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网站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深度地了解,但是至于怎么样从企业需求出发、在接到一个网站设计任务后要如何着手、从什么角度来考虑不同企业的不同应用、如何与需求方沟通、如何挖掘需求方真正的需求、怎样表述需求、怎样和其他程序员配合等技术或非技术的职业素养还有所欠缺,我们通过岗前实训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融会贯通的机会、一个熟悉岗位工作流程的平台、一个通向“零距离”就业的途径。 二、网站设计项目实训过程设计与实施 为达到网站设计项目实训的目的,我们确定了两个原则。 1.项目式组织。为了使学生充分运用到已学的各门知识,同时也避免使岗前实训被当作一门新课程来学,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实施这个实训。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例如,本学期我们教师设定了六个项目,学生可根据兴趣任选:①电子产品公司网站开发;②音像公司开发;③化妆品公司开发④服装公司开发⑤房地产公司开发⑥旅游公司开发。项目的选择分小组进行,根据班级总人数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五六人一组较好,这样便于小组长管理,组员之间的讨论以及组员角色的分配。 2.完整的工作角色仿真。我们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胜任项目中的各个岗位,比如说需求分析、网页美工、后台程序设计等等,以期能更好的为以后顶岗实习打好基础。但事实上由于学生基础、兴趣、工作预期等不同,学生对自己在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往往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提醒我们在项目之初就要对该项目存在哪些角色、每个角色的主要的任务是什么、胜任该角色有什么技能和知识要求做一个大致的说明。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确定其在项目中最主要的角色,自动去完成扮演或模拟该角色的必要知识准备。 三、注意事项 要保证岗前实训能有效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还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要有完整的项目流程设计。实训大纲、实训计划和实训项目指导书几个关键性的文档对于成功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几个文件,可以预先给学生一个期望目标,期望目标越明确,学生学习动力越强;这几个文件越完善,学生完成实训的质量也就越强。当然,有了几个关键文档之后,还要求实训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才有比较好的灵活性。 2.项目选择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考虑学生水平主要有两点:第一,复杂度太高的项目最好不要提出来实施,因为学生阅历太浅,在理解网站需求的时候,可能很不熟悉公司的运营流程,使得网站设计实际上没有人能做好;第二,要根据学生相对熟悉的事物来设定,设定一些学校相关的主题往往容易成功,因为学生对校园生活非常熟悉,软件设计需求通常就是根据身边熟悉的事物而来的,因此从熟悉的角度入手是容易取得成功的。 3.在贯穿整个实训过程的教育中,工作流程、工作礼仪、职业道德的教育要自始至终保持不断线,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第一次做大型的项目,经验肯定是不足的,期间肯定要碰到许多问题,比如技术的问题、沟通的问题、团队的问题等等,我们对问题的出现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时甚至要准备一些预案,万一学生出现问题,要指导其怎么实现自我突破,而不是全部替其解决。 四、实训成果和结论 我院计算机系自设立网站设计岗前实训项目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有在全省性大学生软件设计比赛中获优胜奖的(《e时代沟通工程》、《思忆博客》),也有直接到企事业单位做网站的。从结果上看只要能扎扎实实跟着指导老师的进度安排,认认真真的完成指导老师交给的任务,有问题虚心的向老师同学们请教,一般都能够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创作出来,对增强学生工作信心起到实质上的支撑作用。 人才培养是一件常做常新的工作,网站设计项目的岗前实训也在根据社会该岗位的需求不断做变化、调整,以便顺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其本身也在不断的完善。从实训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各纲领性的实施文件的编写,到参与项目的老师意见的统一、经验的积累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有理由相信项目方向是正确的。 网站设计论文:网络竞赛一体化系统网站设计论文 1短道速滑网站系统的组成 短道速滑网站系统由三个大模块组成,其中包括网站前台模块、后台管理模块和微信公众平台。网站前台模块采用响应式布局,所谓响应式布局,就是网站的页面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终端上完美解析,而不必开发多种终端页面。短道速滑网站采用响应式布局,让各个用户可以不局限于使用计算机对网站进行访问,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诸多设备对网站进行访问。保证了运动员、教练员在比赛间隙实时查看比赛的数据,极大程度的方便了各个用户。后台管理模块对系统权限进行严格的区分,为每种类型的用户划分适当的权限,预期达到提高比赛工作效率的功能。同时提供日志记录的功能,用户的每一次操作都将记录在单独的数据表中,为数据的日志追查提供依据。微信公众平台是最近新推出的服务,它作为一种新鲜的事物依托于微信庞大的用户,越来越被各个用户所认可。短道速滑微信公众平台除了为用户提供一些赛事宣传信息外,还提供了很多自定义功能模块,如运动员成绩、分组、历史成绩查询等功能,从而进一步扩展短道速滑项目的推广渠道。 2短道速滑网站实现的主要功能 短道速滑网站一方面为竞赛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为比赛做好赛前保证;另一方面接受竞赛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对比赛成绩、分组信息等数据进行,方便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短道速滑爱好者实时查看和分享。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短道速滑网站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 2.1实现了比赛基础数据网络维护的功能 短道速滑网站为各种基础数据的维护提供了方便的接口,工作人员可通过网页的形式对比赛的基础数据如比赛信息、比赛项目信息、运动员信息、裁判员信息方便的进行操作。诸如导入、导出、编辑、删除等功能都可以通过网站轻易的进行,B/S的架构模式让这些功能变的更加灵活便捷,让工作人员可以为比赛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保障,是做好赛前保证的基础。 2.2实现了裁判员在线选派功能 裁判员是保证短道比赛公平公正进行的关键,每个年度之初,短道部都需要为本年度各站比赛选定裁判员。以往都是通过电子表格等方式进行选择。而短道速滑网站实现了在线选派裁判,短道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站选派裁判员,并能够实时查看各站裁判员的选派情况及每名裁判员的选派次数等,并能根据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同时,每站选派的裁判员与每站比赛紧密绑定,只有执法某站比赛的裁判员才拥有使用系统的权限,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2.3解决了以往报名和确认的问题 在以往的工作中,报名都是各队领队或者教练员通过提交纸质的报名单,再由编排记录长将信息手动录入竞赛系统。这种方法缺点明显,第一是编排记录人员工作量巨大,需要编排人员更加细致,同时还需要额外的人力进行核对,但还是容易产生错误;第二是这种工作每站比赛都需要重复进行操作,而且工作量较为繁重。解决报名和确认问题是短道速滑网站的首要问题。网站采用将年度运动员数据导入的方法,在每个年度之初将各单位年度注册的运动员导入到注册运动员数据库。各单位在各站比赛前的报名时间段内即可在网站上进行报名操作,当各单位的教练员或领队登陆报名系统后,即可看到符合参赛条件的本单位运动员,并可对运动员进行报名操作。之后教练员及领队可在比赛前对运动员是否参赛进行确认,以保证参赛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将保存在数据库中为竞赛系统做数据保证工作。 2.4解决了成绩同步显示的问题 以往的国内短道速滑竞赛,比赛结束后成绩方能以成绩册的形式。短道速滑网络竞赛一体化系统实现了比赛分组、成绩等信息与速滑比赛进行同步显示。与比赛实时同步,便于运动员、教练员、领队以及短道速滑爱好者通过各种终端如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查看,将比赛的信息通过网络无限扩大,对短道速滑项目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2.5实现了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 短道速滑网站为短道部、裁判员等提供了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短道部、裁判员等可通过网站查看报名人数以及确认人数,以方便对比赛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对编排工作如接力队伍编排等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工作人员能对运动员的成绩进行分析,通过图形图表等工具可对各个运动员进行直观的比对,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了解运动员的成绩变化、状态变化,对征召运动员进入国家队等能够更加科学。能对比赛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挖掘,进一步延伸短道速滑网站系统的赛后服务功能。 2.6实现了信息的分享功能 项目的推广在于项目的认知程度,短道速滑在中国不可或缺,因为它是冬奥会的夺金大项。但是广大群众对短道项目的了解甚少,基于此,短道速滑网站还提供一些关于短道速滑项目的介绍和推广资料,滑冰爱好者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方便的进行分享,从而促进短道速滑项目信息的认知程度,进一步加强短道速滑项目的群众基础。因此,短道速滑网站系统是短道速滑网络竞赛一体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的根本,是延伸短道速滑竞赛的必要手段,是推广短道速滑项目的重要工具。 3结束语 短道速滑网络竞赛一体化系统网站部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基于.Net技术进行开发,进一步推广了短道速滑项目,提高了短道速滑的竞赛组织效率,改变了短道速滑竞赛组织工作的工作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同时也为短道项目的人才选拔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旭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网络中心 网站设计论文:谈小型购物网站设计与实现 1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1.1tbWare(商品information表)。主要包括物品的标价、物品的类型、物品文字介绍、图片描述和时间等等。 1.2tbmanager(管理员信息表)主要用于保存管理员信息,有管理员id,管理员名称,管理员密码等。 1.3tbsub(订单生成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订单的id号、货物的名称、货物的价格和货物的剩余数量等。 1.4tbLink(超级链接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链接的名称和商品链接的地址等。 2系统的详细实现过程 2.1前台部分的实现 2.1.1前台的总体结构。前台是购物者对购物体验的直观感受,如果前台设计的不好,直接影响购物者的体验,所以也是至关重要的。前台的界面主要美化主要是由现在最流行的css技术来实现,它的功能模块主要包含以下几项:购物者注册,购物者用户名密码登陆,购物者对订单的查看和管理,购物者付款管理,购物者对购物车的管理,购物者对订单的修改和个人资料的管理等。 2.1.2用户的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3个部分:用户的注册、用户的登录登陆及密码找回功能。 2.2基于后台部分 2.2.1后台的总体框架结构。后台是一个网站的重中之重,是网站管理的核心,所以它只允许有特定权限的人使用,它同时也是前台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像是军队里的后勤保障一样,保障着前台的稳定和安全。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用户信息的管理部分,管理员的身份验证部分,订单的管理部分等等。 2.2.2管理员登录管理实现。在前台的导航栏中有一个管理员登陆入口,找到此入口后单击进入,会显示出一个登陆界面,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陆,如果系统验证用户名密码匹配后,会提示登陆成功并显示后台界面,如果不匹配则显示不成功,要求用户重新进行登陆,如果忘记密码的话,有密码找回功能,根据密码找回提示进行找回。 3.2.3添加链接功能的实现后台有一个页面导航栏的模块,用户可以在这里点击“添加链接”的按钮来添加你想要添加的友情链接到导航栏模块。添加成功后,这个模块会显示在页面中供用户点击查看。 3结束语 为了确保网站的实际应用质量和有效性,对测试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经过一系列的测试过程对网站功能进行测试验证以后,网站基本满足了开发的要求,测试宣告结束,经验收后,网站便可投入实践使用。 作者:曹贤龙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网站设计论文:城市门户网站设计浅析 1网站导航设计 1.1以城市信息为主导的导航设置 如何在有限宽度的显示屏上构建合理的信息框架,让浏览者对网站提供的巨量信息感到有条理;如何建立包括主导航条(浏览深度)、关键词搜索(精准浏览)、顶条导航(任务导向)的导航系统等。通过导航系统的建立,进行信息分级,可使巨量信息在一个页面里建立起层次合理的章节目录,以引导浏览者便捷地找到所需信息。伦敦城市门户网站导航系统设计,它包含了主导航条、关键词搜索和顶条导航,主次分明,功能分区明确。主导航条用了4种不同颜色的斜线起伏相连,以等线体作为分类小标题的字体,标题内容分别指向城市的4种功能,即“介绍、服务、商业、资讯”。 浏览者通过主导航条的指引,在对应的下拉菜单中,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各类信息,这样就能对伦敦城市有较全面整体的认识。主导航条右侧的"Findit!"及醒目的红色放大镜图标,是导航系统中的关键词搜索功能,通过输入关键字词,可以直接找到网站内所有与之相关的信息。顶条导航设置在网站顶端,用较小文字标示,分别指向“在线工作、站内信息按照标题的首字母顺序检索、网上商城、文化活动、招聘工作、新闻中心、联系我们、登录注册”等关于整个伦敦城市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在这个部分,不仅提供了方便市民购买、支付的功能,还有序地把整个城市的文化教育活动、工作就业等大量的服务信息进行了高度概括。如顶条导航里"Doitonline"对应的页面中,会有"Applyforit,Findit,Payforit"等选项,选择"Payforit"就可以在线缴纳房租、水电、税款等;点击"Contactus",显示的不仅是伦敦市政府的联系方式,还有伦敦市近45个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系方式。 主导航旨在帮助浏览者对城市信息作全面了解;顶条导航旨在帮助浏览者解决具体任务及解答问题;关键词搜索旨在快速、精准地帮助浏览者获得信息。国内网站的导航系统分类繁杂,主导航条与顶条导航主次不分、内容重复,主导航条的分类有时高达10个类别以上。如上海城市门户网站导航系统设计,见图2,主导航条设置了13个类别;关键词搜索设置在主导航条下方,细分“网站群检索、站内检索、一般搜索、高级搜索”4个选项;顶条导航设置了8个类别,每个类别下方有显露式的下拉索引,达20项以上。浏览者在分类过多、主次不分的导航系统中,要逐个阅读、筛选来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将繁杂的城市信息进行合理分类、概括,不仅能提高网站的易用性,建立清晰的信息架构,还能减少用户的选择难度,提高查找效率。不管城市的大小,其门户网站作为对内、对外展示城市和提供城市信息的基本功能是不变的。有效地把城市的主要功能作为主导航条,将具体任务的解决及查询设置到顶条导航的方法是值得大家仔细研究的。 1.2以城市内、外用户群为主导的导航设置 以用户群角度作为分类标准的导航设计,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如日本金泽城市门户网站设计,见图3,设计师基于网络人群自助式点击的需求,在首页设置了城市居民和旅游观光客的不同入口。这样的信息架构不是从城市功能、城市信息分类出发,而是基于城市对内、对外的用户群来进行构建。像这种对用户群进行快速分流引导的设计方法,有利于用户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 2网站视觉元素设计 在进行城市门户网站视觉设计之前,应该对该城市进行基础调研,包括是否有该城市的视觉识别体系,以及该城市拥有的自然地理、文化历史、产业资源等信息,找出符合当地城市定位及文化特征的图形、文字和色彩等视觉元素,从而使城市门户网站的设计达到与地域文化相一致的、特色鲜明的视觉整体效果。 2.1图标与图片设计 对于以大量信息内容为主的城市门户网站来说,善用图标与图片的设计,不仅可以活跃版面、营造生动的网页形象,还能有效地配合文字信息达到视觉强化的作用。图标设计在现代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形象简洁的图形设计跨越语言、文字障碍,具有国际通用性的特点。如巴黎城市门户网站首页设计,设计师在顶条导航上采用了图标设计,图标下方辅以文字说明,作为网站鲜明的视觉符号,避免了大量的文字导航,运用形象的图标象征导航的内容,使分类引导的信息更形象、更直观,或许不懂法语的人,也能通过图标辅助找到相应的栏目和页面。多彩的图标导航设计与简洁的网站标志相结合,体现了巴黎作为国际大都会、时尚之都的城市特色。图片分为矢量图片和摄影图片,矢量图片富有装饰美感,摄影图片具有真实可靠等特点。在选择图片时,应根据网站内容进行挑选。在进行图片的编排组合时,有效地将图片与文字进行搭配,处理好图片大小,形成浏览视觉重点,从而有序指引浏览者,是提高网站可读性的重要设计方法。如图4中,大小图片的有序排列,既便于信息分类,又使视觉有了集中点。 2.2色彩设计 网页的色彩包括网站的标准色、图片的主色、页面的背景色和边框色等。色彩本身是客观的,但色彩的出现总能引起人们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人们的联想、风俗、生活经历往往会给色彩注入不同的情感内涵,并由此引发出对不同颜色的好感或厌恶,从而使色彩具有了明显的情感象征性。。巴塞罗那城市门户网站,设计师以巴塞罗那城市建筑中典型的蓝色和橙色作为网站的标准色,不仅与主页图片的色调一致,而且在主导航条的设计上也以蓝色和橙色加以区别,使得主导航条的分类更加清晰。柏林城市门户网站见图5b,网站以蓝色为主色调,红色为点缀色,整体统一。多伦多城市门户网站见图5c,网站以深蓝色为主色调,以低纯度的蓝色、紫色、黄色、绿色为辅助色,作为各主导航分类标题的背景色。良好的网站色彩设计,不仅能体现该城市的人文气息、活跃网页视觉效果,还能通过色彩的面积对比、色调对比,使得导航系统更具条理性,实现功能引导的作用。 2.3网站标志与文字设计 网站标志是城市门户网站的第一视觉元素,在首页中占据着重要的视觉位置,是城市形象的直观反映。有的网站标志是以该市的市徽进行延展设计,从而形成一致的城市视觉形象;有的则为适应网络文化而重新设计。国外城市门户网站标志设计。不管是延用还是重新设计,网站标志都应该与网站页面的整体视觉风格保持一致。文字是网页设计元素中信息传达的主角,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同时也是最具创意的设计元素。不同的标题需要选择能够准确传达其特性的字体。不同的字体,其风格与内涵不同。一般而言,网站正文的小标题字体应选择黑体,正文内容选择宋体,这样可以提高网站的可读性。良好的网站设计,不仅需要建立简洁、清晰、明了的导航系统,还要善于运用图标、色彩、标志、文字等视觉元素,才能起到强化导航系统、展示城市文化的作用。(本文来自于《包装工程》杂志。《包装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一个优秀的城市门户网站将有助于城市品牌形象的推广,是城市软实力的综合展示平台之一。目前,我国的城市门户网站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文字堆积、导航分类不明确、界面不美观等,更少有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的网站。在进行城市门户网站的设计工作时,设计师团队需协同该城市政府各部门达成一致的网站功能定位,继而建立合理的信息架构及网站导航,以符合城市形象的视觉设计来营造具有城市特色、导航清晰、便捷易用的城市门户网站。 作者:张毅 郑露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网站设计论文: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应用研究 一、Moodle平台《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 1.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为学习者上机练习提供必要学习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为学习者提供经典学习资源,作为学习者上机练习的有益补充。课程平台主要为学习者提供课程课件、相关软件、课程案例、教学视频、优秀网站作品、网站设计与制作的素材、W3C组织官方网址等基本教学资源。在学习者上机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学习资源进行解决,减轻教师上机辅导的工作量。 2.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熟练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习者认知结构,设置灵活的学习活动,每章节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类学习活动主要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的上机练习,主要考查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类学习活动主要针对综合性的项目,主要考查学习者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这类学习活动主要通过Moodle平台wiki协作学习完成。 3.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良好渠道,同时也是学习者主要答疑渠道,针对两类不同学习活动开启不同讨论主题,学习者可以围绕讨论主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发起讨论主题。学习论坛可以及时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点。 4.作业提交与反馈 作业提交环节是学习者学习成果展示的有效途径,通过作业提交可以及时了解学习者对所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教师辅导的主要依据,作业提交包括平时上机练习作业和综合项目的作品。通过Moodle平台作业提交时间限制功能,可以让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提交任务,教师及时给予点评,让学习者了解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Moodle平台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分析,选取新疆昌吉学院物理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1104班大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学生们具备相应的媒体操作能力,对Moo-dle平台操作不存在技术困难。采用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发放问卷29份,回收问卷28份,回收率为96.55%;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1.学习者调查分析 对学习者在线学习进行调查发现,曾有过在线学习经验的占到36.22%,没有在线学习经验的占到63.78%,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习者没有在线学习的经验,可能会对课程平台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Moodle平台功能模块分析 在线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使用Moodle平台最多的功能模块进行调查发现:学习者使用最多的功能模块是作业上传占91.43%,其次是论坛模块占48.57%,wiki协作学习模块和个人blog模块相对较少,分别占20%、5%。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学习者对教师要求完成任务的功能模块使用较多,没有布置任务的功能模块很少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学习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3.课程平台学习情况分析 笔者主要从学习兴趣、时间投入、学习动因、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方式等因素来分析Moodle课程平台学习效果。对使用Moodle平台学习本门课程是否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调查,有28.57%的学习者认为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有62.86%的学习者不确定是否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只有8.57%的学习者认为不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小部分学习者认为Moodle平台能够激发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大部分学习者不确定是否会激发学习兴趣,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大部分学习者缺乏在线学习的经验。 对课后每周学习时间投入情况调查,有95.86%的学习者在课后每周愿意花5小时以下时间利用平台进行学习,只有4.14%的学习者在课后每周愿意花5小时以上10小时以下时间利用平台进行学习。从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课后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投入更多时间利用平台进行学习。同时笔者还对利用平台进行学习动因进行调查,有82.86%的学生者是因为有学习任务必须进行学习,有51.43%的学习者是为了查看资源是否有更新,有57.14%的学习者是为了查看是否有新任务,有4.43%的学习者是愿意利用平台资源进行学习,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习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可能因为长期接受传统教育的结果,习惯被动学习状态。对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是否能够满足学习需要调查,有94.29%学习者认为平台提供资源可以满足学习需要,只有5.71%学习者认为平台提供资源不能满足学习需要,从结果可以分析出,绝大多数学习者对课程设计的资源比较满意,只有少部分学习者认为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可能跟学习习惯有关,喜欢听从教师的安排与作业布置。对课程平台学习过程中。喜欢学习方式调查,喜欢整堂课教师讲授的学习者占到81.28%,喜欢小组协作学习的学习者占到10.15%,喜欢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占到8.57%。 从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绝大多数学习者喜欢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只有少部分学生者喜欢小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对在使用课程平台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方式的调查,有94.29%的学习者直接求助同学和教师,有32.86%的学习者通过网上搜索,有25.71%的学习者会在论坛发帖求助。从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在问题解决方式上,绝大多数学习者还是喜欢传统解答方式。 三、结语 通过上述调查统计结果可以概括出,学习者受传统教育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不强,习惯听从教师的安排和布置,结合上述学习者特点,建议教师在利用Moodle平台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应多考虑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通过以问题、情景、任务、项目等教学策略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让学生者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发挥Moodle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慧丽 王文惠 王建虎 单位:新疆昌吉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流转模式评估的集体土地论文 一、江苏昆山模式:集体土地流转的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 1、主要做法。昆山通过深化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逐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在空间形态上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园区更像园区”,在具体操作中,提出了:(1)以“三集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三集中”,一是工业向规划区集中,通过“退二进三”、或“退二还一”,进行异地置换。二是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规模现代农业。三是农户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宅基地换房进城进镇、或就地集中居住。(2)以“三置换”更好保障农民权益。“三置换”,一是将集体资产和个人经营性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成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二是将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置换成土地合作社股权或置换基本社会保障;三是将宅基地使用权及住房所有权置换城镇住房,或进行货币化置换,或置换二三产业用房和股份合作社股权。(3)以“三大合作”巩固富民强村根基的思路。“三大合作”包括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包括富民合作社和劳务合作社。截止2011年,昆山市新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近3万亩,有效解决了项目用地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率达92.8%。2、昆山集体土地流转的主要经验。(1)科学规划成为集体土地利用和开发的基础。提出了“分片发展、城市全覆盖、大区域联动”三个新理念,将市域看作一个城市整体来统一规划,逐步形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分片区总体规划—各镇总体规划—村规划的编制体系。(2)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农民的多重保障。昆山市积极探索建立了“土地换保障”的办法,农民有稳定、持久的生活保障是开展农村土地流转顺利推进的关键。(3)通过股份合作,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开展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如何合理的分配土地所产生的增值收益。富民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是昆山在土地流转中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主要载体。目前,该市已累计组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462家,其中社区股份专业合作社132家、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1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9家、劳务专业合作社2家、富民合作社146家,累计入社农民10.3万户。农民走上了“家家有物业、户户有资本、人人有股份”的共同富裕之路。 二、对我国现有集体土地流转模式的评价 广东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具有明显的自下而上性。它首先在南海、中山、东莞等地,由农民集体自发进行。2011年9月13日,广州市政府《广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意味着广州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走向合法化。但是,广州市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限制条件是:不能用于开发房地产和住宅类项目,一旦违反或者没有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视同违法处理。广东南海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不仅承认了土地在农业用途时农民对土地具有收益权,而且还承认了土地在用做非农业用途以后农民有权享有土地的增值收益,既延伸了在农村土地承包制下农民对承包的土地拥有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也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因为新的收益形式和更高的收益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是,只有开发项目取得成功才能增强保障能力,否则会使农民得不到保障。因此,开发性安置模式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开发项目。从经验看,必须选择市场风险比较小、资金收益比较稳定的项目,除此以外还要考虑与工业区建设、城市功能相配套的开发项目。成都模式的土地流转,在土地集中经营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出现了大范围复苏,“三个集中”的同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成都模式重点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那里去”和“地该怎么用”的问题,将产业、土地、农民一体规划,协调推进。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以政府引导或直接投入的土地整理集约利用换取产业和资本支撑,以产业和资本支撑换取农民就业与转移,以保障覆盖和已有的转移促进农民放弃土地,最终实现“三个集中”。 成都将项目带动、土地整理和政府支持作为引导土地流转的推动因素,最终促成农民落地转移,以解决“人往何处去”的问题,这构成了成都市城乡土地流转的基本发展模式。成都市2007年出台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涉及了产权代表界定、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和储备、流转管理、宅基地流转和地价收益管理等方面内容。逐步探索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向土地一级市场靠拢的办法,让农民享受到土地发展权带来的收益。在昆山的三种农民合作社中,土地承包权完全可以作为农民的收益性资产而独立存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大规模流动和自由交易以实现优化配置的过程。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了农民可交易的资产,有利于农民共享土地要素增值收益。维护农民的这种资产权利,政府要做的是制定相关规则,并加以实施和保护。农民要行使土地要素的定价权,集体合作是一种必要的制度保障。在昆山的三种农民合作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农民对于土地的法定权利和农民的集体成员身份。采用合作社可能是现有制度框架下的最佳选择。因为这种组织方式既符合宪法和法律关于土地公有制的要求,又使得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从以上集体土地流转模式可以看出,在发展土地市场的过程中,上述地方都坚持了土地土地公有制不相矛盾,而且是实现两种土地公有制的一种可行方式。发展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和交易,需要打破对农地转用的国家垄断,改变政府对集体土地的用途管制,让地权所有者直接参与市场交易过程,主导土地要素的定价权。这是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从现有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实践探索中可以发现,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是目前普遍能够容易接受的土地产权实现形式。在各地已经出现的股份制模式中,广东南海和江苏昆山的股份制模式最为成熟。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实践中,传统集体产权制度采取了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能够有效地保证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收益份额,减少传统的集体产权制度下讨价还价的成本。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一种制度创新,是协调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机制,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要以股份合作制产权变革为契机,结合区域差异化特征,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多元化制度变迁模式。这样,农民除了农业收入、工资收入、出租土地和房屋的租金收益及经营性收入外,每年还可以额外获得来自于集体经济组的股权分红,农民既分享了城镇化的成果,又实现了收入的增长。因此,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应该成为进一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主要途径 (一)开展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工作,实现城乡土地资源合理衔接土地市场已经成为要素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大要素市场的对接集中在了城乡土地市场的有效对接方面。虽然土地制度作为国家稳定的基石,不许动摇,但是,可以在城乡土地制度之间寻找合理的结合点,进行适度的制度创新。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在功能定位和利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共性和互补性,必将在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中承担共同的任务。为了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把原先闲置、浪费的集体建设用地腾退出来,用作城区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需要的建设用地,这样就增加了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成为在不突破城乡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前提下,最实际和最有效的选择。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根据市场规律,通过适当的流转模式,充分融入城市建设中去,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高效集约利用,从而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杠杆作用,已经成为未来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重要突破口。虽然目前宅基地指标紧张与空置现象并存,但是,由于宅基地涉及农民基本居住权利,谨慎开展宅基地集约利用工作,可在近期内先探索宅基地集约利用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在适当区域开展试点。在村民自愿前提下,进行宅基地集约利用,减少宅基地空置,将节约出来的宅基地用来集中开发建设。在试点成熟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宅基地股权化的退出机制,从制度上解决宅基地空置与指标紧张并存的困境。远期来看,可以将农村宅基地审批与宅基地集约利用、村庄合并、农民住房保障等问题统一纳入城乡住房保障系统,既能缓解城乡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又能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审慎稳妥推进宅基地流转,宅基地不能买卖,经过批准,在法律授权的条件下,可以进行试点。目前完全放开宅基地流转还不适合,可以采取逐步试点、逐步完善的办法,退出后的保障和安置一定要全面到位。 (二)创新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在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必然带来集体土地权属关系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实现集体土地资源在流转中的优化配置。这种变化,本质上是农村集体土地财产所有权实现形式的变化。一般来讲,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体制机制的创新,直接带来农村集体土地权益的变化,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过货币补偿的形式实现集体土地权益。通过征地补偿,农民的土地资产转变为货币资产,这种货币化的土地资产仍然是农民的集体资产,其处置方式通过两个途径:(1)在集体成员中分配,集体经济组织在城镇化进程中解体,农民以个体的形式转变为市民。(2)城镇化以后,进一步转化为经营性固定资产,并且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在集体经济组织中股权化,使农民在城镇化以后仍然拥有经济的组织载体和财产支撑。2、集体土地权益直接转化为土地股权。农民承包的集体土地在没有被征用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股权化,例如集体的产业用地,其使用权可以转变为某种形式的股权,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也可以转换为农业合作社的股权。3、把集体土地权益置换为社会福利。可以置换为城镇的社会保障,现在征地补偿的一部分用于转换为居民的这部分村民的社会保障,这就是土地权益转换的一种途径。集体土地的其它用益物权,例如宅基地的使用权,可以置换为城镇住房,也可以置换为异地的宅基地。4、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权置换为土地的收益权。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可以集中流转到乡镇土地流转信托中心,农民定期领取土地收益。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确权,采取确权确地、确权确利、确权确股三种形式,其中确权确利就是这种转换形式,农民自己不再经营土地,但是土地承包权没有失去,仍然可以凭借土地承包权取得土地收益。 (三)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准备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十八界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提高农村土地价值,更多是针对农村的集体用地。早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不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去掉了“逐步”一词,具体文件出台时还会适当加以限制,不会一步到位。早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两个鼓励:鼓励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集中,实现规模经济;鼓励工商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但是一定是有限制的,用途上的限制和准入上的限制,甚至会有监管。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充分保障农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也提出,用五年时间完成农村土地的确权颁证工作。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土地作为农民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产,不仅具有资源的稀缺性,而且还具有巨大的增值空间。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涉及到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利益,因此,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农村集体土地有序和顺利流转的关键。需要对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和利益有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在充分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科学地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措施,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的合理流转,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的市场价值,既保障新型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对土地资源的需要,又为农民谋求最大化利益。 (四)通过破解制度瓶颈,以更综合的视野来设计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模式应该一方面联系城乡一体化背景,一方面联系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仅致力于打破城乡分割体制,也要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利用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破解经济发展的土地瓶颈,确保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吸引工业和城镇的资金与技术转移,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集中改造,引导和扶持农村产业发展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破除“三农”困境,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既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为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转型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破解经济发展的土地瓶颈,核心是改变土地政策的二元分割格局,实行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在农地产权的实施中,始终面对集体所有制的挑战。 目前,在很多地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都处于非法状态。虽然早在2002年安徽芜湖就开始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但目前也只有广东颁布了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地方条例。与其默认非法状态的普遍持续存在,不如在制度层面尽早取得突破。虽然这些年一再强化农户使用的权能,但农村土地转让权能却在滞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保障和实现仅限于农地农用,使农村集体土地被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外。因此,必须找到既能向工业化和城镇化高效配置土地,又能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途径。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支持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出租、土地入股、合作开发等方式,参与城乡产业项目开发;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制度,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集体建设用地贷款抵押方式,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产业用地贷款抵押,赋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更加完整的财产权。而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突破与创新,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无疑将会成为这一途径的主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希望对农村集体土地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一是逐步缩小征地规模和征地范围;二是打破目前分割的城乡二元建设用地制度,让城乡建设用地能够同地同权同利;从土地制度上体现公平与正义。三是农民承包的土地能够获得抵押权、处置权、转让权,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供产权上的准备。因为,产权不清、归属不明的现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影响效率、平等和稳定的目标,如果不改,要打造中国经济制度的升级版将非常困难。 作者:王朝华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创新 一、集体土地流转概述 集体土地流转是指集体土地所有者与建设用地使用者之间土地使用权流转关系,是土地使用权的转移。随着我国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尽管许多农村人都选择去城市发展,农村仍然有大量人员依靠土地生活。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形式包括反租倒包、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转包、土地转让、土地互换、委托经营以及拍卖等。集体土地流转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和合理分配。改革和创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是保障和服务农民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现状 (一)土地流转市场化不足。当前土地主要在农民和熟人之间进行流转,流转的通道较狭窄。一些农民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过于依赖土地不同意流转。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对土地流转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当前政府的政策不完善使得农民没有安全感。此外,一些企业和建设者对土地的承包缺乏积极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投资农业领域。政府对土地流转的引导不到位,使得土地流转市场化不足。(二)流转程序不规范,频繁纠纷。虽然当前土地流转的速度逐渐变快,但是纠纷也变得频繁,根本原因是土地流转的制度不够完善和规范。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土地监督制度不完善,农民对土地流转制度和相关的法律缺乏认识使得交易困难。二是我国对于土地流转制度没有具体的明确,相关法律存在漏洞使得纠纷难以解决。此外,流转主体存在一定的问题,土地流转本应该本着农民自愿的基础,但是一些政府采用强制手段让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从而导致纠纷频繁。同时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一些企业利用农民的弱点引导他们签订不公平的土地流转合约使得纠纷增多。(三)土地产权和收益权不清晰。按国家法律规定,农村的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但是目前由于集体组织不按规章随意征收农民的土地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此外,农民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且对相关的制度不了解,使得农民土地的收益逐渐减少。而其他收入被集体组织用去其他地方,这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三、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农村土地流转的宗旨就是维护农民的利益,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创新是当前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集体土地流转通过在村民之间以及城乡之间转移土地使用权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将农业与其他产业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了土地的作用并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同时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是农业现代化的措施,并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建设了农业观光园、农业采摘园以及农业生态园等,不仅拓展了农业领域,而且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二)中国农村具备土地流转的条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农民已经不仅仅将农收入作为生活的唯一来源。而且国家当前没有为进入城镇工作的农民提供基本的保障,农民只有将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放弃土地的农民没有合理的补偿,农民当前只能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补偿自己的损失。因此当前中国农村已经完全具备土地流转的条件。(三)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必要措施。农村传统的土地经营方式规模小、农民收入不稳定,而新的经营制度“集体土地流转制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将自己土地的使用权流转给经营者,通过经营者的改造、规划和发展集中土地资源,更好地对土地进行管理。而且经营者通过科学技术不仅能够发挥土地效用提高生产力,而且还为新技术的研发和试验提供了条件。所以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四)有利于加快城镇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1998年十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人口多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农村人口是加快农村发展进程的首要措施,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为农民提供了保障,给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农民多方面发展。同时土地流转制度转移了农村劳动力,有效缩小了城乡发展的差距,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 四、改革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措施 (一)明确农民土地产权,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明确农民的土地产权是农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根本。农村土地产权不明确是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所以政府机关应该明确土地所有权的相关规定,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明确土地所有权时要尊重区农民的意见,进行合理的划分,做到公平公正。(二)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政府和村委会一定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让农民对农村土地流转有准确的认识,从而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同使农村可以组建咨询小团队,专门为农民解决土地的相关问题。此外,还可以聘请专家来农村为农民开展讲座,为农民普及土地流转的相关知识,转变农民传统的观念,从而营造良好的流转发展环境。(三)培育土地产权市场。1.农用耕地产权市场。为了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就要培育土地产权市场。要建设农用耕地产权市场主要有两个措施,一是在保证流转过程公平,保障农民收益的基础上大力支持企业租赁等土地流转的方式,有效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提高生产力。二是开发农业区域,比如农民可以利用土地入股与经营者合作集中土地资源,扩大效益,最终实现双赢。2.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产权市场。由于我国工程化进程的限制,农民丧失了很大的土地权利,因此培育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产权市场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可以给农民提供多种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还让农民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份贡献。3.农村土地金融市场。法律应该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实际性质,比如可以赋予农民将土地作抵押进行金融市场交易的权利。因此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应该将培育市场作为重点内容。让农民能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同时改变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并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五、结语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努力的过程。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借鉴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土地流转的经验,取长补短,针对实际情况创新出适宜的、能够促进土地制度进步的体系。同时在改革时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为根本,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一定的产权基础,从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作者:蒋书波 单位:海南国源土地矿产勘测规划设计院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集体土地流转工作调查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逐步确立,各项优农、富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国家对农业经济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生活富裕,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体现。随着城市、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大量招商引资企业的落户,土地需求越来越旺,但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等政策,严格控制用地指标和农用地的征收征用审批,国有土地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各项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为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土地的经济利益,避免违法批地和乱占耕地现象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势在必行。 2009年县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县,通过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建立统一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城乡土地使用和管理方式,对全面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全国首家县级农交中心——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的正式成立,中心自挂牌运行以来,共征集到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出让信息386条,受让信息89条。通过中心组织牵线,交易双方达成协议成交项目38个,成交额2300万元,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项目29个,成交额1860万元;农村养殖水面交易项目9个,成交额440万元。为我县农村土地依法流转和市场化运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促进农村土地科学、规范、快速流转提供信息支撑,为我县农民增加收入作出贡献。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依据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流转方面作了专题规定。要求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 二、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地方政府更多的是热衷于发展地方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贯彻国家土地政策意识淡薄,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较为普遍。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增加农民福祉的名义下,却行着竭尽全力以较小代价换取最大用地回报之实。目前在农地流转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产权界定不清晰,农民利益难保障 由于土地流转会打破原有的户界、村界,因此权属必须清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置于工作的前端。然而,在一些地方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宅基地)、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登记、颁证工作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农村土地产权等保障机制相对缺失,土地复耕整理、征地拆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涉及农民的土地权益农民利益问题,在缺少法律保护的状况下,农民的利益很难得到切实保障。 2、政府主导流转,农民成被动接受角色 为了获取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程序、方法以及流转主体等违反规定,针对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而形成的流转条件差异,地方政府肆意按照自己的利益取向设定补偿形式和标准。而本该是流转主体的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终只能担当被接受者的角色。 3、缺乏有效监管,农民丧失财产权和发展权 由于我国土地尚缺乏统一市场定价要素,征地的定价权主要由地方政府决定,所以,土地的流转条件受地方政府的财力乃至认识水平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再加上集体甚至开发商的利益博弈,往往造成农民解决了住房,或者简单地“以宅基地换来了房”,“以土地换回了社保”,但却缺失了更重要的财产权和发展权的保障。 4、为经济发展让路,大量农用地被侵占。 片面追求扩大地方财政收入,置国家法律法规和土地政策于不顾,利用土地整理,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土地置换、虚假招拍挂等形式,规避国家对农用地转用手续的监管,使大量农用地变成建设工地,有的利用公共设施建设或公益事业等虚假项目上报批准,套取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招商引资或其他建设。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农民思想意识亟待加强。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纷纷采取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发展制造业、养殖业等多种致富形式齐头并进,农村经济发展得到迅速发展,非农收入超过总收入的七成以上,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步降低。受传统思想,农民大多认为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只要征地拆迁能够拿到补偿,一般很少过问是否合法,缺少应有的维权意识,有的即使知道权益受到侵害也无处投诉。 (二)土地法规政策的不完善。虽然国家关于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已经实行了三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八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实施有五年,由于法律宣传不到位和广大农民法制意识不强,有很多地方农民没有签订承包合同,大量边远、贫瘠、河塘的土地没有承包,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抛荒严重,还有私自调换、转让、转包等现象,造成农村土地权属混乱,有证无地和有地无证情况普遍存在。 (三)基层组织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在土地征收征用过程中,有的村(居)委或基层政府为了达到能够完成上级布置的能够使用土地或者侵占、挪用征地补偿费用等目的,采取各种欺骗手段或者故意隐瞒事实,利用信息不对称,将各种违法用地变成既成事实,很多基层组织丧失了受广大农民托付管理和保护土地的责任,使土地所有者变成了损害农民利益的帮凶。村(居)干部因为侵占、挪用或者倒卖土地被追究者不在少数。 (四)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法律不到位。随着各地“工业立县”和发展区域经济为第一要务的目标确立,各地大兴招商引资之风,层层落实招商任务和指标,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引资企业顺利落户,往往采取欺骗或强压手段,随意圈地、违法占地,“先占后补”、“以租代征”现象普遍存在。 四、科学规范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村跨越发展 (一)依法用地流转是关键。 1、逐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和政策。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农村土地流转都有规定,但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各省市也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出台相应的政策。目前的国家政策面上,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尚未规范,只有通过选择部分地区改革试点,探索新路子,逐步完善和规范流转政策和规定,规划先行,整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结合。 2、土地流转原则 (1)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流转还必须遵循“平等协商、自愿、依法、有偿、有序”的原则,遵重农民意愿,流转的收益属于农民,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占用和扣缴。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受让方必须有农业经营能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依法履行备案手续。 (3)规范运作和因地制宜原则。流转双方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规范运作,签订经营权流转合同。合同应当明确双方责、权、利,同时要大胆探索,根据当地实际,确定最佳流转规模和形式。 (二)明确权益是根本保证。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土部门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按照“村庄整合、土地整理、用地置换、产权调换、依法流转、规范运行、严格审批”的要求,按照村民组为集体经济组织分别登记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以及村民组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建册归档。及时对农村的土地进行“三权”确权发证(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农村土地健康有序流转提供有效支持。 (三)建立统一规范的流转平台。通过国土部门的收储中心和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两个平台,及时公开土地流转信息,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等价、有偿、有序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建立统一的国有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有形市场,统一交易规则,平等公开交易。按照用地同权、同价的原则,建立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机制。使国家、集体、农民在依法流转的土地收益上共同受益,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强化监督检查的作用。 1、国土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国土部门应该通过系统内监督,严格履行用地的各项审批手续,及时查处倒卖和违法使用土地情况,杜绝不作为、缓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国土部门还应将保护土地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同基层政府签订责任状,基层政府同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责任状,形成保护土地人人有责的大好局面。 2、纪检监察等专门部门的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将依法保护土地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前提条件之一,联合规划、土地等部门开展定期土地巡查制度,及时查处干部在土地利用中的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情况,杜绝违规违纪行为。 3、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维护自身权益的行动中来,同时利用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及时曝光那些乱占土地,侵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行为,为职能部门及时查处违法用地案件提供有效支持。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集体土地流转关联问题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必然要受到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如国有土地使用权以有偿使用的方式进入市场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作为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并存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流转过程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其在使用制度上如何改革,如何进入市场流转,如何在流转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市场价值以及维护好农民集体利益是当前需要从法律上、政策上和制度上加以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集体土地流转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国有与集体“两种产权”制度形成了两个分割的土地市场。现行《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禁止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就普遍以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等形式自发流转集体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的隐形市场实际上早就客观存在。现在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城市郊区、县城、中心集镇,大量的集体土地进入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这些现象与现行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存在矛盾,诸多矛盾因缺乏合法性而得不到合理解决。对于该问题如何解决,2005年《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该《办法》在全国第一次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范围、用途、流转的程序和流转后的收益及法律责任等问题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法律法规至今仍未出台,使得该类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二、集体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不明 在与土地集体所有权相关的法律制度框架中,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并不明晰。中国农村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在《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以及《农业法》等重要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集体到底指的是哪一级组织,法律规定中却没有予以明确的指出。《宪法》中,集体土地产权被笼统地界定为集体所有。《民法通则》第74条第2款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民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在《农业法》中则被界定为乡(镇)、村两级所有。即使在最晚颁布的《土地管理法》中,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明确,而只是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由此可见,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三种形式: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集体经济组织、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简称为“乡镇、村、组”三级。 (二)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规定严重滞后 对于集体土地流转,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惟一涉及土地分类、用途、规划等相关的法律,是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该法第63条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据此,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无论耕地还是集体建设用地,都必须通过征收转为国有后才能出让。这意味着,农民实际上并没有对集体土地的处分权,当然也就没有土地财产权,所以无法获得土地出让的收益。该法第43条第一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第二款规定:“前款所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这些法律条文严格限制了集体土地非农建设的使用范围,只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建自用。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办企业或者建住房,但是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集体土地使用权,也就是说,集体建设用地向本村镇以外的企业和个人的流转行为是法律明文禁止的。而现实中,大量集体土地通过出租、转让、合作、入股等方式流转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企业和个人使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通过集体土地流转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和用地矛盾十分突出。 (三)当前我国的农地征用制度不合理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采用行政手段强制征收集体土地,并给予一定经济补偿。从行政法的角度而言,在土地征用这一过程中,国家行使的征用权并非私法意义上的权利,而是公法意义上的权力,是依据国家主权或行政管理权行使的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些地方政府常利用法律对“公共利益”无严格界定这一漏洞,动辄以公共利益为借口,大包大揽本应由社会或市场主体(包括国有企业)来完成的事业,利用自己手中的公权力,随意低价征用农地然后高价出让从中牟取暴利,甚至官商勾结中饱私囊,而失地农民却得不到应得的补偿或补偿很少,引发了诸多矛盾。 三、对集体土地流转进行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推进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允许集体土地进入市场 土地作为要素市场特殊商品,应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和配置。一是按照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二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的价格和价值相符。集体土地进入市场,对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土地的资产效益,加快形成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具有推动作用。 (二)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赋予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权利 保留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允许集体土地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直接进入市场流转,为实现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等权利,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体系,为全面推行集体土地流转并将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奠定法律基础。 (三)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强总量控制与用途管制,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是国家指导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方针,也是集体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通过经济、行政、规划等手段和措施,改变农村土地粗放、无序、低效的状况,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在允许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同时,还要通过集体土地供应的总量控制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并将集体土地供应指标纳入年度供应计划等手段来规范。 (四)完善集体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国家土地政策的更好衔接 首先,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制度的二元性。我国法律将土地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这两种所有权在所有制基础上是相同的——均为公有制。既然国家土地所有权上可以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且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逻辑上的推论应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上亦可设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且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亦可依法流转。 其次,建议修改《土地管理法》,制定规范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我们必须正视《土地管理法》禁止集体建设用地出租、转让的条款已完全滞后于农村土地市场的现实,这一滞后不仅降低了法律的权威性,也不利于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利,妨碍了正常的交易活动,去除这一禁止性条款已成必然。在这个问题上广东省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允许集体土地出让、出租、转让、转租和抵押。 再次,充分保障农民获得集体土地流转的土地权利。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立法宗旨就是让农民分享土地级差收益的成果。集体土地应在坚持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农民集体获得土地级差收益的权利,包括让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工业用地市场。尝试集体土地进入经营性开发,突破农民宅基地的限制,推进宅基地的商品化,让农民分享城市化进程的房租收入。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进入市场参与资源分配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需要上都要求加快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国家应当正视当前的土地流转现状,尽快明晰集体土地的产权关系,制定相关法律规章,建立起完善合理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合理规范的集体土地流转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广大农民的正当权益,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分析论文 【摘要】80年代后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在我国广大农村悄然兴起。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实践的产物。它不仅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等现实问题,而且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把农业向现代农业推进。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达到了一定的数量规模,流转形式也较多,但土地流转是一新生事物,它的实践和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农村土地流转实际问题,本文从更高层次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原因规模经营问题 1978年,发生在安徽凤阳的“小岗试验”,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导火索,一种崭新的经济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制正式浮出水面。此后20多年的改革历程已经证明,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全面推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和中国农民的命运。随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写进了《宪法》。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全国悄然兴起,很大程度上又巩固和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在国家把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写进多部有关法律,确立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地位。因此,有人把土地流转比作又是一次土地革命――中国第三次土地革命。 一、土地流转的原因 我国农用土地的流转开始于1985年,先是沿海一些发达地区悄悄萌芽了承包土地经营权的自发性流传,进而向内地蔓延,从自发流转发展到有顺流转,至今已有18年历史。农村土地流转的真正原因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增加,同时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弃田打工;从另一方面看,农业发展一定的程度需要土地规模经营。土地承包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流转在一些地方悄悄兴起。它是我国农村在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础上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具体的原因如下: 1、为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而发生土地流转。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之所以发生大规模的流转,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农村的现实危机有关。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用在种子、化肥、农药和灌溉用水等生产成本有增无减,农业税费却居高不下,使得种田效益十分低下,一些地区承包土地甚至成了“亏本买卖”。在城市和沿海劳动力市场开放的情况下,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打工收入比种田收入高得多,如安徽一个同等劳力在家种地的纯收入只有外出打工(约4000元)的1/4~1/3。打工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如此情形之下,承包地被不少农民视为“负担”,他们不愿再种田,有的农民全家踏上进城打工、经商谋生道路,大量土地因此撂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让土地流转到愿意种田的人手中,就成了解决土地撂荒危机的必然选择,在不少农村地区,这是促成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原始动机。 此外,非农产业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要求土地连片集中高效;工商企业、“三资”企业介入农业开发,要求有专业化、成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与之配套,以改变有效的技术服务不足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发生。正是解决我国农村际问题,土地流转在我国许多地方兴起。 2、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效率而发生土地流转。土地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必然导致农业的兼业化,兼业化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农业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工作效率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同时小规模经营也使产、供、销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为了提高土地效率,必须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要求土地适当集中,土地集中必须通过市场行为,即通过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使土地相对集中。世界银行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人均GDP低于500美元时,农民以分散的自给自足土地经营为主,当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之后,土地的商业运用和市场价值才能显现出来,表现在土地拥有者有转让土地的愿望,土地经营者有扩张规模的需求,二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土地的集中效应。以此为标准,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均GDP都超过了1000美元。从国家的政策来看,国家在稳定农民长期承包土地权利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土地要向部分高效农副产品经营行业集中。一些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或劳动力转移较多的地区,把土地适当集中,包给种田能手经营,取得了较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近年来土地发生流转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 3、国家的政策、法律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政策是十分慎重的,逐步放开的,土地流转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从自发到合理有序流转、从少到多,完全是国家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要求出发,先后出台了允许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土地流转这一新生事物在广大农村发展起来,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地区和发达地区。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自留地、承包地均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作宅基地和其它非农用地”。又规定:“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地或转自他业而要求不包或少包土地的,可以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也可以经集体同意由社员自找对象,协商转包,但不能擅自改变向集体承包的内容。转包的条件可以根据当地情况由双方商定”。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订案对总纲第十条增加“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同年12月七届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通过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也相应地在第二条增加了第三款:“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后来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31条指出“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延长耕地承包期,允许继承开发性生产项目的承包经营权。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本着群众自愿的原则,可以采取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更简洁地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主、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农户转让,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001年12月,中央又专门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来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新出台的《土地承包法》第二章第五节也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它方式流转……”。这些法律和政策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提供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规范、支持和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 二、我国土地流转现状及形式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以各种形式流转经营权的耕地已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6%—8%,发达地区流转的耕地占承包地的比例最高县市达到20~30%,一般超过10%,内地流转的耕地占承包地的比例最高县市达到10~20%左右,一般在5%左右。如到2001年底,浙江省流转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3.5%;福建省为10.7%;而青海省仅4%,安徽约5%。总的来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五大特点:一是土地流转的形式较多,有的形式处探索试点阶段,以自由流转形式为主。二是大多数土地流转期限短,一般在3~5年为多。三是土地流转大多有偿。四是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高于欠发达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流转的土地占总的承包土地比例都在10%以上,而内地省份平均都在5%左右。五是参与土地流转的主体呈多元化,除农户外,城镇居民、工商企业(包括外商企业)、科研机构、机关事业单位等也下乡租地、包地开发农业。 目前我国农地流转形式有以下几种: 1自由流转。它是在农户家庭间出现的自愿的流转现象,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互换调节承包地。它解决部分农户生产作业区相对分散、不便管理的问题,通常由村干部作为协调中间人。二是代耕、代种、代收。代耕代种是指暂时无力或不愿经营承包地的农户,经自行协商临时把承包地交由别人(大多是亲友)代耕代种,原承包合同关系不变,时间、条件一般由双方口头约定。这种形式因为简单明了、手续简便,成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解决了农村青壮年临时外出打工、家中无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问题。三是转包和转让,一些农户将家庭的生产经营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家庭重要劳动力外出打工抓收入,便把承包地的经营权转包或者转让给别人。转包和转让的对象多是亲朋好友或本地的种田能手。他们一般不讲究从承包地上再获得多少收入和粮食,只求自己的承包地不抛荒。这种形式通常由村干部、村组织作为见证人和协调人。转让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发达地区较常见,占有较大比重。 2租赁倒包。这种形式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村中富裕后有头脑的农民和城市中下岗人员及单位不景气人员将投资转向农村发展。他们向乡、村集体租赁土地、荒山经营权,有规模地成片地开发土地、荒山资源,从事各项开发项目。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租赁后请劳工生产,自己管理,自己经营。二是把租赁得到经营权后的耕地又倒包给本地的农民按规定的开发项目生产,自己给农民提供生产所需资金、技术和派住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生产,生产出产品后按原订合同价格进行收购、销售。 3股份合作制。在一些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出现了一些企业集团作为投资主体,兴办规模化的农业区,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入股,按股分红。这种形式不再拘泥于承包的简单转让、农户一次性获得资金,而是通常由政府引导,按照现代经营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与其它生产要素结合,农民以股东身份与其它投资者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以实现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4、抵押、托管、拍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作为融资的担保,包括以地上建筑物抵押连带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情形。这主要存在于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由于开办企业或经商的资金不足,企业或个人大多以所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托管是承包方承包地委托农业服务组织或农户代为经营管理,托管双方签订协议,委托方向受托方支付一定的费用。托管期间原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可以由承包方履行,也可以在协议中明确由托管方履行。拍卖是经村民讨论同意,可将尚未承包到户的荒滩、荒水、荒地等资源,以竞标方式公开拍卖经营权,实行开发经营。 三、我国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形式,从整体上看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基本做法是符合中央精神的,实践也证明了它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农村土地流转是一种新事物,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存在土地强制流转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从幕后走向前台,并且速度明显加快,但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如有的随便改变土地承包关系,有的把土地使用权流转作为增加乡村财政或集体收入的措施;有的用行政手段将农户的承包地转租给企业经营,严重影响了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的为了降低开发成本,更多地招商引资,借土地流转之名,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并强迫农民长时间、低价出让土地经营权。这些问题如不加以纠正,将引发许多矛盾,甚至动摇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目前的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往往相互之间的转包、转让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口头合同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不便于管理,而且也为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留下了隐患。口头协议的随意性造成接包方缺乏长期经营的打算,舍不得增加投入,积极性不高。 3、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制约着土地流转。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农民把土地作为命根子来看待。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了还可以回来种田,心理踏实。在目前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在城市打工,无论是多长时间,都很难取得城市户口的,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城市的社会保障始终把他们排除在外的。因此,农民始终是惦恋土地,将来还依靠土地养老。也有少数农民对土地私有化心存幻想,认为承包期延长30年以后,到那时政策变了,土地就成为自己的了,而那时自己如果还没有由农民变成真正的市民,现在又不争取承包地,等于断了子孙财路,将来就后悔莫及。正因为将来的后顾之忧,相当一部分农民都把土地看得十分重要,农民在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转让出去。 4、土地流转价格低廉制约着土地流转。当前虽然政策允许土地有偿流转,但是土地流转的价格极低。许多地方不仅出现了土地自然生产、撂田抛荒,甚至出现了农民为了甩掉土地,倒贴一定的费用的现象(也称“倒帖皮”)。当前承包土地根本无价可谈,因为送给别人都不要,又如何能够有偿流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是农民种地不合算,一个劳动力种地获得收入的远远低于打工的收入。二是土地流动渠道不畅,范围窄。一些地方因缺乏信息中介,更缺乏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没有完全展开,土地使用权流转仅局限在村内,不能跨区域流动,流转范围小,交易量小,成交的可能小。如果由农户漫无目的寻找转让对象来完成交易过程,势必因效率低下而影响土地的流转速度。急于流转土地的农民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以低价,甚至采到倒贴的方式把土地转给别人耕种。三是没有完善的中介机构为之服务。由于土地交易与普通商品交易又有很大的区别,其运作程序相当复杂,特别是土地使用权流动涉及到多个主体,即所有权主体、承包权主体、使用权主体的经济利益,而交易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无法通晓如此复杂的转让程序,这就要求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之服务,如资产评估机构、委托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融资机构和土地保险机构等。交易中心缺乏严重地制约了土地市场的发育。四是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淡薄。我国农村土地长期以来都是实行实物管理,土地流转价格不象普通商品价格一样容易确定,土地产权价格无衡量标准,根本没有完整的价格体系。由于土地在历史上没有可供参照的价格,且目前又没有完整的价格体系,从而导致农民价格意识淡薄。 四、促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对策措施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符合党的一贯政策。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不断探索创新,促进其健康发展。 1、在继续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必须继续稳定并使之进一步发展完善。具体思路是:强化集体所有权,最大限度地放活承包权和经营权。绝对不可像有些人说的土地流转就要搞土地私有化。要将土地的使用权作为商品价格化,按照价值规律实现土地的合理配置。在外流劳力较多、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要改变农户分散承包土地的经营格局,允许集体将土地调整集中连片,向社会公开发包,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2、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基本原则。首先,是群众自愿的原则。土地是否流转,以哪种形式流转,应由农户自主决定。即使乡村操作的土地流转,也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靠行政手段强行流转。其次,是平等协商、有偿流转的原则。土地流转的转包费、租金等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平等协商确定,乡镇不得干预。其流转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乡镇不得擅自截留。第三,是依法有序的原则。土地流转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认真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土地流转中,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权属关系,不得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得擅自改变农业用途,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剩余期限。第四,是规范操作的原则。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健全制度,严格程序。经管部门要组织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书,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当好流转双方的“中间人”,让土地流转合法、规范。加强土地承包流转合同资料的档案管理,保证不受损坏,做到专人、专柜保管。 3、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由于土地依然是大部分农民就业、生存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唯一依靠,因此承包土地无法向利润最大化方向流动。所以,进行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创新,就要积极而稳定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为依靠社会和制度。采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兴办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保险。途径是先通过建立“承包地+个人帐户”的双重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在积累一定的资金后,承包地的保障体制逐步退出,即将“承包地+个人帐户”的双重保障体制向单纯的“个人帐户”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转化,弱化土地的社会政治稳定功能,还土地以正常的生产要素性质,尽可能地发挥土地的经济功能。 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国家要制定统一的、非歧视的劳动就业制度,把农民工纳入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和雇主签定劳动合同时,国家应强制规定就业单位在支付工资报酬之外,还要为这些流动性极高的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统筹费。让打工农民摆脱依恋土地的心理,促进土地流转。也可以用土地进行流转来解决打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具体办法是,可探索成立专门针对进城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由这种社会保障体系对进城农民在原社区所拥有的农地经营权集中托管。托管者将这部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集中起来,以招标的方式出租、出让给规模经营者。托管者以所取得和租金收入、红利收入、转让收入,支付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 4、减少土地承包的税费,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正常流转。当前土地交易价格低,最关键的就是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拥有成本太高了,也就是土地所有权索取比较多。农民拿着土地不能赚钱,反而还要倒贴一定的费用,种田还要亏损,没有人愿意要土地,土地价格低廉应在情理之中。因此,应弱化所有权。弱化所有权不是取消所有权,而是减少甚至降低土地的统筹提留,即降低土地的税费。只有这样,农民的土地预期才会真正提高,土地也才会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才能促进土地流转。另外,要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为土地流动提供载体。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后,土地流转不仅仅局限在本村、本乡范围内,还能让外乡、外县甚至是外省的人来投资土地,从而打破土地流转的地域的限制,促进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土地使用权市场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敏感的要素市场,必须发展与规范并重,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公平、有序、有度、规范化的土地使用权市场。再次,要发展土地使用权交易中介组织,规范交易行为,减少土地流转成本。土地使用交易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交易过程,涉及交易主体各方,这就要求相应的中介服务组织为之服务。要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信息、咨询、预测和评估等服务系统,使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最后,增强土地承包使用权的价格意识,土地流转时合理计算价格。对土地承包、流转不仅有实物指标,而且需要价值量指标。 参考资料:①樊帆《农村土地流转的深层原因探析》,载《农业经济》2002年第11期;②郑凌燕等《农地使用仅合理流转的机制研究》,载《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③何平《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载《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1期;④刘乐山《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缺陷与完善》,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⑤高周贤《福建省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载《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3年第1期;⑥陈久和《浙江省土地流转模式研究》,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年第2卷第2期;⑦刘宁侠《青海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载《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2年第12期。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关键词】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原因规模经营 1978年,发生在安徽凤阳的“小岗试验”,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导火索,一种崭新的经济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制正式浮出水面。此后20多年的改革历程已经证明,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全面推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和中国农民的命运。随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写进了《宪法》。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全国悄然兴起,很大程度上又巩固和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在国家把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写进多部有关法律,确立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地位。因此,有人把土地流转比作又是一次土地革命――中国第三次土地革命。 一、土地流转的原因 我国农用土地的流转开始于1985年,先是沿海一些发达地区悄悄萌芽了承包土地经营权的自发性流传,进而向内地蔓延,从自发流转发展到有顺流转,至今已有18年历史。农村土地流转的真正原因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增加,同时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弃田打工;从另一方面看,农业发展一定的程度需要土地规模经营。土地承包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流转在一些地方悄悄兴起。它是我国农村在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础上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具体的原因如下: 1、为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而发生土地流转。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之所以发生大规模的流转,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农村的现实危机有关。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用在种子、化肥、农药和灌溉用水等生产成本有增无减,农业税费却居高不下,使得种田效益十分低下,一些地区承包土地甚至成了“亏本买卖”。在城市和沿海劳动力市场开放的情况下,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打工收入比种田收入高得多,如安徽一个同等劳力在家种地的纯收入只有外出打工(约4000元)的1/4~1/3。打工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如此情形之下,承包地被不少农民视为“负担”,他们不愿再种田,有的农民全家踏上进城打工、经商谋生道路,大量土地因此撂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让土地流转到愿意种田的人手中,就成了解决土地撂荒危机的必然选择,在不少农村地区,这是促成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原始动机。 此外,非农产业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要求土地连片集中高效;工商企业、“三资”企业介入农业开发,要求有专业化、成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与之配套,以改变有效的技术服务不足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发生。正是解决我国农村际问题,土地流转在我国许多地方兴起。 2、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效率而发生土地流转。土地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必然导致农业的兼业化,兼业化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农业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工作效率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同时小规模经营也使产、供、销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为了提高土地效率,必须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要求土地适当集中,土地集中必须通过市场行为,即通过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使土地相对集中。世界银行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人均gdp低于500美元时,农民以分散的自给自足土地经营为主,当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之后,土地的商业运用和市场价值才能显现出来,表现在土地拥有者有转让土地的愿望,土地经营者有扩张规模的需求,二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土地的集中效应。以此为标准,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均gdp都超过了1000美元。从国家的政策来看,国家在稳定农民长期承包土地权利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土地要向部分高效农副产品经营行业集中。一些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或劳动力转移较多的地区,把土地适当集中,包给种田能手经营,取得了较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近年来土地发生流转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 3、国家的政策、法律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政策是十分慎重的,逐步放开的,土地流转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从自发到合理有序流转、从少到多,完全是国家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要求出发,先后出台了允许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土地流转这一新生事物在广大农村发展起来,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地区和发达地区。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自留地、承包地均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作宅基地和其它非农用地”。又规定:“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地或转自他业而要求不包或少包土地的,可以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也可以经集体同意由社员自找对象,协商转包,但不能擅自改变向集体承包的内容。转包的条件可以根据当地情况由双方商定”。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订案对总纲第十条增加“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同年12月七届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通过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也相应地在第二条增加了第三款:“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后来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31条指出“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延长耕地承包期,允许继承开发性生产项目的承包经营权。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本着群众自愿的原则,可以采取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更简洁地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主、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农户转让,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001年12月,中央又专门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来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新出台的《土地承包法》第二章第五节也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这些法律和政策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提供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规范、支持和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 二、我国土地流转现状及形式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以各种形式流转经营权的耕地已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6%—8%,发达地区流转的耕地占承包地的比例最高县市达到20~30%,一般超过10%,内地流转的耕地占承包地的比例最高县市达到10~20%左右,一般在5%左右。如到2001年底,浙江省流转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3.5%;福建省为10.7%;而青海省仅4%,安徽约5%。总的来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五大特点:一是土地流转的形式较多,有的形式处探索试点阶段,以自由流转形式为主。二是大多数土地流转期限短,一般在3~5年为多。三是土地流转大多有偿。四是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高于欠发达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流转的土地占总的承包土地比例都在10%以上,而内地省份平均都在5%左右。五是参与土地流转的主体呈多元化,除农户外,城镇居民、工商企业(包括外商企业)、科研机构、机关事业单位等也下乡租地、包地开发农业。 目前我国农地流转形式有以下几种: 1自由流转。它是在农户家庭间出现的自愿的流转现象,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互换调节承包地。它解决部分农户生产作业区相对分散、不便管理的问题,通常由村干部作为协调中间人。二是代耕、代种、代收。代耕代种是指暂时无力或不愿经营承包地的农户,经自行协商临时把承包地交由别人(大多是亲友)代耕代种,原承包合同关系不变,时间、条件一般由双方口头约定。这种形式因为简单明了、手续简便,成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解决了农村青壮年临时外出打工、家中无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问题。三是转包和转让,一些农户将家庭的生产经营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家庭重要劳动力外出打工抓收入,便把承包地的经营权转包或者转让给别人。转包和转让的对象多是亲朋好友或本地的种田能手。他们一般不讲究从承包地上再获得多少收入和粮食,只求自己的承包地不抛荒。这种形式通常由村干部、村组织作为见证人和协调人。转让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发达地区较常见,占有较大比重。 2租赁倒包。这种形式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村中富裕后有头脑的农民和城市中下岗人员及单位不景气人员将投资转向农村发展。他们向乡、村集体租赁土地、荒山经营权,有规模地成片地开发土地、荒山资源,从事各项开发项目。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租赁后请劳工生产,自己管理,自己经营。二是把租赁得到经营权后的耕地又倒包给本地的农民按规定的开发项目生产,自己给农民提供生产所需资金、技术和派住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生产,生产出产品后按原订合同价格进行收购、销售。 3股份合作制。在一些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出现了一些企业集团作为投资主体,兴办规模化的农业区,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入股,按股分红。这种形式不再拘泥于承包的简单转让、农户一次性获得资金,而是通常由政府引导,按照现代经营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农民以股东身份与其他投资者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以实现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4、抵押、托管、拍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作为融资的担保,包括以地上建筑物抵押连带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情形。这主要存在于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由于开办企业或经商的资金不足,企业或个人大多以所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托管是承包方承包地委托农业服务组织或农户代为经营管理,托管双方签订协议,委托方向受托方支付一定的费用。托管期间原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可以由承包方履行,也可以在协议中明确由托管方履行。拍卖是经村民讨论同意,可将尚未承包到户的荒滩、荒水、荒地等资源,以竞标方式公开拍卖经营权,实行开发经营。 三、我国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形式,从整体上看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基本做法是符合中央精神的,实践也证明了它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农村土地流转是一种新事物,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存在土地强制流转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从幕后走向前台,并且速度明显加快,但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如有的随便改变土地承包关系,有的把土地使用权流转作为增加乡村财政或集体收入的措施;有的用行政手段将农户的承包地转租给企业经营,严重影响了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的为了降低开发成本,更多地招商引资,借土地流转之名,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并强迫农民长时间、低价出让土地经营权。这些问题如不加以纠正,将引发许多矛盾,甚至动摇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目前的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往往相互之间的转包、转让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口头合同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不便于管理,而且也为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留下了隐患。口头协议的随意性造成接包方缺乏长期经营的打算,舍不得增加投入,积极性不高。 3、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制约着土地流转。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农民把土地作为命根子来看待。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了还可以回来种田,心理踏实。在目前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在城市打工,无论是多长时间,都很难取得城市户口的,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城市的社会保障始终把他们排除在外的。因此,农民始终是惦恋土地,将来还依靠土地养老。也有少数农民对土地私有化心存幻想,认为承包期延长30年以后,到那时政策变了,土地就成为自己的了,而那时自己如果还没有由农民变成真正的市民,现在又不争取承包地,等于断了子孙财路,将来就后悔莫及。正因为将来的后顾之忧,相当一部分农民都把土地看得十分重要,农民在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转让出去。 4、土地流转价格低廉制约着土地流转。当前虽然政策允许土地有偿流转,但是土地流转的价格极低。许多地方不仅出现了土地自然生产、撂田抛荒,甚至出现了农民为了甩掉土地,倒贴一定的费用的现象(也称“倒帖皮”)。当前承包土地根本无价可谈,因为送给别人都不要,又如何能够有偿流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是农民种地不合算,一个劳动力种地获得收入的远远低于打工的收入。二是土地流动渠道不畅,范围窄。一些地方因缺乏信息中介,更缺乏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没有完全展开,土地使用权流转仅局限在村内,不能跨区域流动,流转范围小,交易量小,成交的可能小。如果由农户漫无目的寻找转让对象来完成交易过程,势必因效率低下而影响土地的流转速度。急于流转土地的农民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以低价,甚至采到倒贴的方式把土地转给别人耕种。三是没有完善的中介机构为之服务。由于土地交易与普通商品交易又有很大的区别,其运作程序相当复杂,特别是土地使用权流动涉及到多个主体,即所有权主体、承包权主体、使用权主体的经济利益,而交易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无法通晓如此复杂的转让程序,这就要求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之服务,如资产评估机构、委托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融资机构和土地保险机构等。交易中心缺乏严重地制约了土地市场的发育。四是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淡薄。我国农村土地长期以来都是实行实物管理,土地流转价格不象普通商品价格一样容易确定,土地产权价格无衡量标准,根本没有完整的价格体系。由于土地在历史上没有可供参照的价格,且目前又没有完整的价格体系,从而导致农民价格意识淡薄。 四、促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对策措施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符合党的一贯政策。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不断探索创新,促进其健康发展。 1、在继续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必须继续稳定并使之进一步发展完善。具体思路是:强化集体所有权,最大限度地放活承包权和经营权。绝对不可像有些人说的土地流转就要搞土地私有化。要将土地的使用权作为商品价格化,按照价值规律实现土地的合理配置。在外流劳力较多、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要改变农户分散承包土地的经营格局,允许集体将土地调整集中连片,向社会公开发包,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2、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基本原则。首先,是群众自愿的原则。土地是否流转,以哪种形式流转,应由农户自主决定。即使乡村操作的土地流转,也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靠行政手段强行流转。其次,是平等协商、有偿流转的原则。土地流转的转包费、租金等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平等协商确定,乡镇不得干预。其流转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乡镇不得擅自截留。第三,是依法有序的原则。土地流转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认真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土地流转中,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权属关系,不得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得擅自改变农业用途,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剩余期限。第四,是规范操作的原则。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健全制度,严格程序。经管部门要组织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书,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当好流转双方的“中间人”,让土地流转合法、规范。加强土地承包流转合同资料的档案管理,保证不受损坏,做到专人、专柜保管。 3、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由于土地依然是大部分农民就业、生存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唯一依靠,因此承包土地无法向利润最大化方向流动。所以,进行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创新,就要积极而稳定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为依靠社会和制度。采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兴办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保险。途径是先通过建立“承包地+个人帐户”的双重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在积累一定的资金后,承包地的保障体制逐步退出,即将“承包地+个人帐户”的双重保障体制向单纯的“个人帐户”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转化,弱化土地的社会政治稳定功能,还土地以正常的生产要素性质,尽可能地发挥土地的经济功能。 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国家要制定统一的、非歧视的劳动就业制度,把农民工纳入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和雇主签定劳动合同时,国家应强制规定就业单位在支付工资报酬之外,还要为这些流动性极高的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统筹费。让打工农民摆脱依恋土地的心理,促进土地流转。也可以用土地进行流转来解决打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具体办法是,可探索成立专门针对进城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由这种社会保障体系对进城农民在原社区所拥有的农地经营权集中托管。托管者将这部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集中起来,以招标的方式出租、出让给规模经营者。托管者以所取得和租金收入、红利收入、转让收入,支付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4、减少土地承包的税费,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正常流转。当前土地交易价格低,最关键的就是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拥有成本太高了,也就是土地所有权索取比较多。农民拿着土地不能赚钱,反而还要倒贴一定的费用,种田还要亏损,没有人愿意要土地,土地价格低廉应在情理之中。因此,应弱化所有权。弱化所有权不是取消所有权,而是减少甚至降低土地的统筹提留,即降低土地的税费。只有这样,农民的土地预期才会真正提高,土地也才会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才能促进土地流转。另外,要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为土地流动提供载体。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后,土地流转不仅仅局限在本村、本乡范围内,还能让外乡、外县甚至是外省的人来投资土地,从而打破土地流转的地域的限制,促进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土地使用权市场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敏感的要素市场,必须发展与规范并重,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公平、有序、有度、规范化的土地使用权市场。再次,要发展土地使用权交易中介组织,规范交易行为,减少土地流转成本。土地使用交易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交易过程,涉及交易主体各方,这就要求相应的中介服务组织为之服务。要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信息、咨询、预测和评估等服务系统,使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最后,增强土地承包使用权的价格意识,土地流转时合理计算价格。对土地承包、流转不仅有实物指标,而且需要价值量指标。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关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仅限于农用地之间的流转,原来是用于农用地,流转给他人使用以后也必须是农业用途,不得用于建设用地等用途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农村集体土地的用地政策对于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必须重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在不减少农村的基本农田、耕地和农用地的情况下,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在农民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对于加快城市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目前在许多城市的郊区农村都已普遍展开。追溯历史,城市化进程比较快的地区如上海等地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仅限于农用地之间的流转,也就是说,原来是用于农用地,流转给他人使用以后也必须是农业用途,不得用于建设用地等用途。 概括起来,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土地转包,即承包农户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的使用权,以一定条件自发转让给第三方经营,一般从事种植业生产。二是土地转让,即承包农户将部分或全部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发包方或本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经营,已在非农产业就业并有比较稳定收入的农户自愿放弃承包地,一般采用这种转让方式,养殖业一般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土地。三是土地置换,即各农户为方便耕种相互调剂承包的地块。四是土地入股,即承包农户将土地使用权折成股权,农户凭股权入股组成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农民按股分红,园艺场或大棚蔬菜种植的设施大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土地。五是土地租赁,即承包户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出租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法人或个人经营农业,承租人向承包方缴纳租金。 从目前长三角一些城市土地流转的补偿情况来看,农用地之间流转的补偿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粮食等实物形式给予补偿,如农用地之间土地流转采取土地转包方式,一般给予每位劳动力每年几百斤稻谷补贴;二是以货币形式给予补贴,通常从事粮油作物种植的土地一般每年每亩补贴300-600元,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为400-800元,农业园区租赁土地为600-800元。同时也有部分郊区对放弃耕种的承包地采取回收方式,不予补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目前农用地流转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转程序不规范。在农用地流转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土地承包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导作用。二是补偿标准偏低。农用地之间土地流转后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每年每亩地给予农户的补偿都较低。这个标准仍然不能让纯农户摆脱贫困状态。 对此,在城市群发展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实施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条件、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实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中不断提高土地收益,加强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对于城市群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及利益协调问题 摘要: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中集体土地流转和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定。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配套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如何解决城乡分立的土地制度特别是该制度下农地流转中各方利益协调问题。而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层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使农民利用自己的土地财产权实现更大的价值,如何让农民以土地的权益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从中获得更大的实惠,这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统筹城乡;农地流转;利益协调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如何解决城乡分立的土地制度特别是该制度下农地流转中各方利益协调问题。而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层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使农民利用自己的土地财产权实现更大的价值,如何让农民以土地的权益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从中获得更大的实惠,这是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 本文以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中几种典型的农地流转模式和政府主导下成立的交易平台为实证对象,试图解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及利益协调问题。 一、成渝两地的农地流转实践 (一)几种农地流转模式 1 长寿麒麟村的“股权+红利+工资”模式。 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麒麟村一直以来均是传统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基本以单家独户经营方式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澳门恒河集团拟在该村发展晚熟优质杂柑。但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生产经营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面对产业发展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区委、区政府的引导下,重庆宗胜果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宗胜公司是长寿区石堰镇麒麟村五个村民小组共508家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在资金共筹、财产共有、决策共定、风险共担、盈利共分、充分自愿的前提下组织起来的股份制合作经济实体。2006年3月成立时注册资本362.03万元,实收资本278.42万元,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评估作价253.42万元(承包经营期20年7个月,每亩每年250元)。公司由农民推选股东代表25人,民主选举董事会5人,监事会3人。公司在筹备时还定下了统一经营的基调,成立后便统一购买了化肥、农药等物料以及各种种子。 “龙头+公司+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使龙头企业、果品公司和广大农户形成了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果品公司,完全按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生产标准化果品,直供拥有市场网络的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有了稳定的果品原料基地,克服了过去千家万户分散种植、分户管理、各自为政的传统“小农经济”的弊端,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分散市场风险、自然风险,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同时也更有利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和优良品种的推广,从而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企业化经营,保障农户通过股金分红和果园管理的工资酬劳稳定收入来源,不断增加收益。麒麟村通过股份制合作经营管理模式运作,果园的柑橘长势明显超过分户管理的果园,广大果农触动很大,纷纷要求入股加入公司。 2 九龙坡区的“住房换宅基地、社会保障换集体土地承包地”模式。 位于重庆主城的九龙坡区,目前正在探索用“住房换宅基地、社会保障换承包地”的办法,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九龙坡是重庆传统的工业发达区域,经济总量连续四年居重庆市40个区县之首。统计资料显示,至2006底,该区户籍人口79万,农业人口占31%,约为23万。 九龙坡区已完成《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示范总体方案》,作为先行试点的西彭镇将实施的“住房换宅基地”试点方案,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其思路是,拿出原农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腾出的80%左右复垦为耕地,其土地指标,则置换为本镇城市部分的建设用地。集中农村的宅基地,可以缓解城区用地指标的紧张,同时,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每户农民基本上不花钱就可以置换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小区房。与此同步进行的,是解决农民承包土地流转的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 九龙坡区的农村,地处重庆大都市圈内,属于重庆主城的郊区,地价昂贵;同时,又存在耕地被闲置浪费的现象。在农民心目中土地有社会保障的作用,因此,大部分农民都不愿放弃土地。在此背景下,该区尝试推行两种土地流转方式: 第一种,以土地承包权出租。按种植稻谷每亩平均产量折算约1000元/亩的金额,收取租金。流转以自愿为原则。其目的是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他们可在附近的农业园区或城镇企业打工,以其身后的企业为依托,来解决社保问题,并享有固定土地收益,实现持续增收。 第二种,以社会保障置换土地。九龙坡区已颁布相应政策,即凡拥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又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就可以申报为九龙城镇居民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就业扶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活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目前,九龙坡区在3个试点镇的镇村一级都设立了土地流转站,农民将土地租赁给村,再由村流转至镇或工业园区。九龙坡的试点方案强调以工业化本身作为解决城乡矛盾的动力。该区试点的意义在于,探索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农民的利益。因此,对农村进行产业规划至关重要,否则,城市的工商资本进来,很难与之进行对接。土地流转最终是要解决产业化问题,从而增强地方和农民的财力,否则,城乡统筹只是一个“乌托邦”。但专家担心的是,选择九龙坡这样城市化很高的地方,是否对全市具有复制意义,因为广大的边远区县,光是发展产业这一点就很困难。 3 成都邛崃模式――农民分享土地流转的收益。 “成都邛崃模式――农民分享土地流转收益”被《中国改革》杂志编辑部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改革探索”之一,并列第三位。专家评论说,以邛崃市的汤营、仁寿等为代表的“邛崃模式”被升华到2007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探索的高度,是对四川省成都邛崃市改革经验的肯定。 何谓“邛崃模式”?即土地股份量化,农民成为股东,分享土地流转收益。自2005年11月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组建了汤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汤营公司)以来,公司运行两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高出了该镇平均水平1000多元钱,农户年收入从4000多元涨到了近6000元。汤营村实施了“早春红玉”西瓜规范化种植、苦瓜新品种试验推广、大棚 食用菌种植、优质粮油基地、出栏生猪等多个项目。入股农民去年初首次获得分红,726名村民股东去年底从汤营公司领取了红灿灿的股权证。这标志着邛崃汤营公司正式确认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股东身份,对汤营模式经营土地进行了股份量化。汤营村拥有的农户土地、集体土地90%以上已经入股汤营公司,目前发放的股权证涉及汤营公司已经流转给业主并产生经济效益的2070亩土地。对村民入股土地进行股份量化,并予以股权证的形式确认,为今后扩大经营规模奠定基础。作为以规模集中经营土地为主业的汤营公司,在将来本村的发展空间有限时,汤营公司还有意走出羊安镇,以项目为支撑参与周边乡镇的土地经营。 (二)重庆农村土地交易平台的运作实践 1 交易平台的搭建。 2008年12月4日,筹划已久的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作为全国第一家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是一家注册资金5000万元,由市政府全额出资的副局级事业单位。交易所将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运营,其职能是建立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库,交易信息,提供交易场所,办理交易事务。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表示,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成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于:一是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二是促进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三是促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巩固完善,依法保障农民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四是促进城乡要素市场活跃,完善城乡现代市场体系。 重庆市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农村土地交易所监督管理委员会,交易所在这个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国土、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税务、审计部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为了规范土地交易所的运作,重庆市政府颁布了《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渝府发[2008]127),已于2008年12月1日起实施。 2 运作实践。 刚刚成立的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举行了首场地票交易会。两宗地票拍卖取得了圆满成功。其中,08001号地票300亩指标由民营企业重庆玉豪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2560万元成功竞得,高出起拍价1280万元,增幅达100%。08002号地票800亩指标由国有企业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以6420万元成功竞得,高出起拍价1833万元,增幅达40%。两宗地票的成功交易意味着将支持农村1100亩废弃地的复垦。 二、成渝两地的农地流转实践的评价 (一)对上述几种农地流转模式评价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成渝两地其本着“先试先行”的改革思想,就怎样既加快土地流转,又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探索。农地入股在重庆市已经名正言顺,这种原本模糊的土地流转形式也得到了政府支持。在渝的浙商已斥资1亿元组建专门投资公司,要尝鲜“农民土地入股”,在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建立3000亩食品工业园区。该园区将尝试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的试验,利用浙商的资本和资源,让农民一方面凭着土地成为园区的股东,又通过就业成为园区的员工。该合作项目选择了九龙坡白市驿镇的一个村,计划在那里建立一个食品加工基地。除此之外,投资公司还将发展第三产业,以及科技农业、旅游农业等方面的项目。2007年6月重庆市已批准九龙坡区为该市首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先行示范区,率先启动改革。 在农地人股方面率先吃螃蟹的重庆长寿区石堰镇麒麟村还希望走得更远。石堰镇希望,在保证耕地面积总量和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把全村3880多亩耕地聚拢起来,使土地发挥最大的产能。他们还计划统一修盖楼房、超市、卫生所、幼儿园,过着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统一修盖楼房的好处在于:如果将现在分散在全村30多个居民点的1320户人家集中居住,换出来的宅基地至少有2000多亩,这对于已经明白“土地也能生钱”郊区村民而言,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但是,上述几种土地流转模式在客观上存在的风险也无法回避: 第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失去的风险。农地入股的试验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但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也无法回避。因为“入股”是一种投资行为,既然农民是股东,就肯定存在风险。从民法上讲,从村民入股的那一天起,他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就已经转让了,就已经和公司一道承担风险。如果公司经营不善,农民想退股怎么办?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股份不能退只能转让。如果公司倒闭,按照《破产法》的规定,债务人必须用现行所有财产清偿所有债务。这也就意味着,作为股东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永远地失去了。因为,万一公司经营不善或者破产,最后还是得由政府埋单。幸运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努力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在推广麒麟村模式的同时,重庆市长寿区石碣镇正在酝酿向这些以农地入股成立的公司派遣“财务总监”,以期加强监管。等到公司运行顺畅后,政府再撤回这些财务监督者。 第二,土地性质发生转变,农业用地可能最终却变成建设用地。农村土地流转可能造成一些土地性质发生转变,导致农业用地最终变成建设用地。尤其在接近城市边缘的地区,这种风险更大。 第三,如何保障以农地入股的公司财务透明度问题。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严格按照公司章程和相应的财务会计规则行事,保障公司财务透明度,是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土地人股的农业企业也应与城镇的工业企业一样,形成信息充分而透明的财务制度、规范的管理制衡框架与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因此,如何保障以农地入股的公司财务透明度,也是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中的农地流转模式能否成功的条件。 第四,土地流转中存在时间变量风险。在土地流转里面有一个时间变量的问题,例如农户承包权,在目前法律框架下是30年不变,或长期不变,但是各类建设用地的批租使用年限有很大区别。农村建设用地包括农民的宅基地,一般没年限;城市建设用地,住宅为70年,工业用地为50年,商业项目为40年,这些土地不同期的利益关系相当复杂。 第五,以土地换保障模式存在后置性风险。政府试验出地,给农民社保,这个社保以被保人活着的时间为限,但土地是永久性的权益,两者之间,无论相对价格还是约期,都可能出现利益缺口。最具有挑战性的,现在的政府有任期,一般五年一届,那么当届政府承诺的社保,下一届、再下一届政府能不能持续兑现,就是很大的问题。可能出现土地权益本届政府用了,但留给下届政府的社保补偿义务,如果没有法制和持续稳健的财力作保障,就等于把实施成本和风险留给了未来。 总之,土地入股是农民参与土地要素重新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面临政府强制征收集体土地、政府和开发商补偿费过底或无法到位、政府和开发商严重侵害农民权益等问题。为此,如何平衡协调农 村集体土地流转中各方的利益关系也是各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模式成败的关键。 (二)对重庆农村土地交易平台的评价 重庆的土地交易所可以把农村宅基地、复垦地等土地,通过交易转换为工业、城市建设用地。要做到这一点,在全国只有重庆一家,这是为重庆城乡统筹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也正是这个土地交易所得含金量所在。但从重庆的试验来看,还有更多问题需要厘清和解决: 1 农村土地产权交易的风险问题。 就承包地而言,它关系耕地红线及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农民土地权益如何保障以及国家土地用途的管制如何落实,土地规模经营的风险如何控制等问题。就农村建设用地而言,涉及的风险,则是农民的安居等问题。由于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不明晰,可能成为今后收益的分享带来隐患。 2 收益分配问题。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成立大会上也强调,重庆要对针对不同的土地产权交易,建立起合理的分配体度,并使农村土地交易所日趋规范化、制度化。重庆市已颁布实施的《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对收益分配环节作了规定:不同形式的农村土地交易,其收益将按不同比例在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分配。问题是: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具有对这些收益的资产管理能力?同时,单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是谁,还存在很多法律盲区。 尽管如此,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探索实践无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平衡协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各方的利益关系的路径 (一)允许农村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工业用地市场,平衡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我国特有的二元土地所有权制度导致城乡建设用地使用制度上的双轨制和城乡分割的建设用地市场。现阶段的土地出让金,是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增值收益。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用于失地农民补偿、农业土地开发、廉租房建设等公共事业的比例偏低,大部分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 从统筹城乡土地政策、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的要求出发,对于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在法律上可比照国有土地出让使用权的模式创设集体土地出让使用权,并允许其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具有同等效力进行转让、出租、抵押和入股;对于农村公益用地和农民无偿取得的宅基地,可比照国有土地设立集体划拨土地使用权,在交易许可管制下对其进行市场准入管理。目前工业用地是由政府征用之后协议出让给企业,因此对于工业用地可试行不再采取征用,而让集体土地直接进入一级市场,使农民通过土地租金等方式获取收益。政府只需提供一个有形的交易市场,实现税制统一、交易费用统一,建立完备的产权登记制度和其他保证交易安全机制。 (二)推行土地财产税制试点,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产税的比例分成关系 1992年至200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达1万多亿元,其中2001~2003年累计9100多亿元。据2004年,全国共出让土地17.87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14.51万公顷,土地出让价款高达5894.14亿元;2005年,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16.32万公顷,出让价款5505.15亿元;2006年,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23.25万公顷,出让价款7676.89亿元,加上与房地产业相关的税费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9.5%~33.6%。自从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把土地出让金全部划归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成了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属预算外收入。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占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40%以上。因此,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需要有一套替代方案,逐步扩大农地市场化的范围,在土地的取得、保有、转让等环节形成一套完备的土地财产税制度以及各种配套改革,最终实现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场交易、同地同权同价,农民通过土地增值参与城市化获取收益,政府通过开征土地财产税或物业税获取增值用于公共利益,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产税的比例分成关系。 (三)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障农民就业权益 农地流转制度的创新,要结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拓展、提升,才能发挥其制度绩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建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发挥好财政性金融作用,组建市级政策性的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和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采取担保、贴息、入股、保险等方式吸引社会工商业资金投入农村和农业,着力改善农业农村投资环境,推动合作经济组织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收益,他一定是来源于产业发展的收益,没有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粮食安全既不可能保障,同时农民的充分就业也无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农民的核心利益。现阶段,重庆在进行城乡统筹过程,理顺农民的就业体制机制是土地流转基础,决不能简单地把农民变为市民,简单地拿土地换取社会保障之类的做法。 (四)推进城乡财政分配公平公正,壮大基层财力 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土地出让金管理办法》,包括建立土地出让金收支专户、土地出让金全额进入地方预算、土地出让金分配方式等,其中国有土地出让收益的分配和管理机制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以重庆为例,从2007年5月1日起土地出让金收益计提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的比例由按国家核定的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调整为20%。这为基层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提供了资金和制度保证。 目前的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硬约束,形成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确保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较大幅度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较大幅度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较大幅度高于上年;明确省(市)与市县的支出责任,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费保障机制,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完善省(市)对市县的财政分配体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激励型转移支付机制,鼓励贫困地区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从“保运转”向“促发展”转变。这里的关键是推进城乡财政分配公平公正,壮大基层财力。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土地问题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最重要前提,近些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过去传统的农村土地产权问题越来越突出,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在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存在巨大的难题,影响了对农村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加速了农村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步伐,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推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存在问题;对策 在十八大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改革目标是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近些年,为加快乡域经济发展,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激活农村土地、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探索“龙头带动+合作引领+大户承包”的土地流转新模式,通过转包、租赁、互换等形式流转土地,以土地换保障、以土地换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调优农业结构,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但是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 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对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认识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农民群众即便是种不了土地,种不好田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不知道该怎样生存,存在一定的后顾之忧,对土地的依赖性依然比较强。一些地区的领导农民群众对加快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的认识不足,对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中,对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宣传、引导和管理服务等工作做的不好。 1.2 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健全 目前,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自发流转和强制性流转现象同时存在,尽管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还不是很健全,土地转入和转出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沟通,由于信息不对称,阻碍了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大范围的流转。此外,转租和转包、租赁等行为缺乏科学依据,不是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在多数地区缺少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相关评估、咨询、公正和仲裁等中介机构,监督管理机构不完善,体制不健全。 1.3 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 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农民应该依法享有的权利,他和土地承包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一起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础。农民群众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农民群众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应该享有自主权。但是,在当前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存在侵害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象,农民群众不能很好的实现自主决策权利,集体组织常常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借口以低价从农民手中租用土地,高价租给其他人,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 强化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策分析 2.1 提高认识,强化宣传 要使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已经成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当农民群众转移到二三产业后,不应该将闲置O土地撂荒,要更好的现土地资源的生产功能。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前提条件,只有保证农民群众从繁重的农业劳作中解脱出来,土地的流转速度才能加快。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民群众土地流转后的后顾之忧,应该做好农业开发工作,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农村地区,带动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城乡统筹规划,解决农民土地流转后的就业问题。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逐渐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还要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对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认识,及时转变过去陈旧观念。 2.2 健全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首先,建立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机构,明确机构的管理职能,权利义务,保证遵守法规和法律,同时还要明确违法法规后所承担的责任。还应该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负责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和中介组织,保证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其次,强化合同管理。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签订合同,并报备乡镇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管理部门备案后生效。认真做好调研和纠纷调解工作,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2.3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是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关键措施,要按照法律政策规定和技术标准要求,严格遵循准备工作、权属调查、纠纷调处、审核公示、完善合同、建立健全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立登记簿、颁发证书、资料归档等程序,扎实做好各个环节工作,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 摘 要: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进行合理化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我国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仍处在初级阶段,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本论文主要就土地流转的背景和土地流转的理论基础,提出集体土地流转的原因以及流转的前提和基础,以及一些政策选择。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土地流转制度 改革创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长久以来取得较好成果的新农村建设制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许多的弊端,这成为了阻碍我国小康社会进一步建设的一大障碍。由此可见,当下最紧要的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使得资源合理有效的进行配置,比如明确产权基础,创新农村流转体制,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一、土地流转制度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统筹三农建设,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于农村流转体制健全,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分配等带去了福利。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流转可行性强的、明确权利以及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体制,从内部就可以提高农业的发展活力。因此在十八大以后土地流转问题显然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经济方面也存在有一些联系。从具体的研究情况而言,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显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制约因素。 土地流转工作较为复杂,其所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考虑的政策因素较多,不单是与农村利益及稳定发展存在关系,还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存在着很大关系。最主要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在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条件下,土地作为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提出,也是在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的面积的扩大,使得农村土地使用率的上升,优化了生产,达到了很好的土地配置效果。 二、土地流转制度的理论基础 1.土地转让 土地流转指的是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顾名思义,就是保留其承包权,转让其使用权。土地转让是指一些所拥有的、而没有到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商再达成一定的协议,以某种有利的条件转让给其他农户主体。 2.土地入股 土地入股,是指在整个承包期间,就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言,承包方有权对其进行量化处理,可以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股份,再通过具体的股份以入股的方式同其他的主体进行生产活动,最后根据所持股份的份额进行分红。 3.土地转包 土地转包,是指在承包期间承包商可以将全部土地或者部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通过条件限定,将其转让给同一经济组织中的某个农户个体用于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得土地集中利用,流转较为便利,农户负担较轻。 4.土地出租 土地出租,是指承包商作为出租的一方,把自己所持有的属于承包期间内的所有的土地或者一部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限定一定时间后再租给其他的主体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再向租入土地的一方收取租金。这样的土地利用较为灵活,避免了许多地方出现荒地的现象。 5.反租倒包 反租倒包,是指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户所拥有的承包地进行反租之后,将反租过来的单个承包地再进行集中,然后对相应的农户作出一些补偿,之后再把集中的土地发包给个人或者企业。这样的方式使得土地利用较为集中合理,大面积的产出保证了相对应的收入。 6.土地托管 土地托管,是指承包商把自己拥有的所承包的土地委托给农户个体或者专门的农业服务组织代为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与此同时承包的一方和受托管理的一方应在达成协议后签订具体的合同,以及受托方会向承包方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 7.土地互换 土地互换,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可将其拥有的经营权交换给另外的主体进行使用,而自己则可行使从其他主体那交换过来的土地经营权。大多数的农户都可自行交换土地使用权,使得土地利用更加的充分有效。 三、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选择 1.适度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为了给土地流转制度提供必要的产权基础,政府必须适度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措施。农村土地产权具有有效性、预期性、可分性以及可转让性等特点,就我国目前而言,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依法进行承包经营,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但是许多人在享受这些权利的同时,却故意回避对土地的处分权。所以这还是一种不完善的土地经营产权,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民承包土地的权能与职责,真正做到权责分离。政府在确保农民集体享有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必须赋予农民更多的权益,使得农村土地充分归农民所有,政府要给予肯定和保护。只有土地承包经营产权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农户土地制度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确立起来,才能促进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和谐发展。 2.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想要稳定土地的承包关系,就必须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这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也很适合我国的国民状况,所有必须继续稳定这一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之进一步发展起来。由于就大多数农民而言,土地依然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谋生手段,也是保障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把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决策权界定给农民,使农户成为土地流转使用权的主体,获得长期使用该土地的权利,保护好、利用好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商品性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土地政策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使得土地承包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相应的法律地位也凸显不出来,所以,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条文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第一,应该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相应的法律地位;第二,取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户籍性限制;第三,积极探索满足新增人口土地诉求的新途径。 四、总结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化解许多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使得土地流转制更加合理通畅的进行,政府需要时刻关注农业发展的动向和农户对于土地的利用。深化土地产权,完善各项政策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建立起更好的更健全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的土地问题也就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经营权以及使用权相结合的一种体现,在长期的农村政策变化中,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文件,有效协调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变化,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趋势 新形势下,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实行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具有时展的必然性,对农民集体土地的经营权适当放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以及股份合作等的形式来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且这种流转也要有严格的流程说明,要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针对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形式有了新的变化。 1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形式 1.1 宅基地换房形式 这种流转形式是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是农民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以自愿的形式按照宅基地的实际面积大小来和规定的置换标准相对比,换取城镇内的一套住宅。原有的村庄用地会被用来进行复垦,节约留下的土地在经过整合之后,一方面会引进项目建设来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用作耕地保护或者是拆迁户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建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流转形式并不是在所有地区都可适用,主要适用于在城乡结合地区,具体流程是对整个村子的农民集体进行拆迁、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并在城镇建设集中回迁楼,农民可以居住到新建设楼房中。 1.2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式 这种形式主要是由村组干部带头实行的,是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来作为出资的对象,在经过工商部门登记确认之后,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这种形式下,土地的所有权和承包权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对于它的利用和经营形式发生了改变。所形成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的是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这种形式严格来说属于是一种“分”“合”形式,就是把农民承包田的“土地经营权”以入股的形式,按照股份多少来分红,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确保农民对土地承包所具有的长期收益权。 1.3 以土地来换取社保 当前在对农民土地的补偿措施中,以货币形式一次性安置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这种形式实质上并不具有长远性效益。这种形式下的农民在补偿的货币用完后就会给当地的政府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政府会把这一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归入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通过土地来换取社保,做到农民的老有所医、病有所医,通过制度的形式来维护农民利益。 2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 2.1流转的形式会更加多样化 国家出台的文件中对于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有明确规定,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以及转让等形式,但是就此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实行的法律文件对于家庭承包的土地在流转上只有转包、出租、互换等形式,还没有明确规定可以入股,而且所规定的可以入股的土地基本上对于农民来说没有什么较大的利用价值,而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形式,这种形式会在客观上促使越来越多的流转形式出现。 2.2流转期限延长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期限会受到总承包期限的限制,流转的周期不能超出总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在法律文件上规定的是耕地的承包期限以30年为准,草地为30~50年,林地是30~70年。不难看出,对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会有更稳固的保障,并且现有的承包关系会长久不变,这就说明之前30年的耕地承包期限会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态势下进一步延长,而承包期限的延长也就使流转期限也会得到延长。 2.3更加重视服务和管理 国家在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上,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鼓励以工业带动农业,并通过各方面的投入来带动土地流转市场的活跃,通过农民对集体土地流转的重视。按照现有发展态势来看,在未来发展中很可能出现专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市场,具体运作上类似于证券交易所等,而且这样也会使这方面的中介机构增多,会有更多的关于土地流转评估和经纪等的服务,与此同时,土地管理部门、农业行政部门等的职责就会越来越大,在加强土地使用的同时还要对流转的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土地流转的正常有序。 3 结语 农村集体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形势下,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集体土地的流转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也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经济效益,根据国家的政策文件指导,这种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肖保全,本科学历,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土地管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保护。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集体土地流转中基层政府职能研究 【摘要】土地是民生之本,也是中国经济制度的核心。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迅速的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因此,传统的农业收入所占农民全部收入的比例已经远远低于农民从其它行业所获得的收入。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大量土地闲置荒废。如何实现农民集体土地的转移,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强调提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再次证明土地制度作为农村最进本的经济制度,既是稳定农村经济的根本,也是保障农民的基础,因此重构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集体土地 流转基层政府 职能规范 一、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政府有充当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倾向 我国法律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这意味着,土地作为资源资源已经成为法律制度所关注的重点。农村土地与农民之间存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农民赖以土地而生存,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之源,生命之本。实践中,许多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已不存在或不健全,难以履行集体所有土地的经营、管理等行使所有权的任务,需要由行使自治权的村民委员会来行使集体所有权。这样,在法律上就表现出了一种对农村集体土地较为复杂的特征:即没有任何一个农民实体有权来行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这就给政府强力行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留足了空间。 (二)通过流转流失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因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旅游区大量开发导致土地兼并和圈地现象非常严重,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收,而且,此时农民利用机会盲目个人建房,而且所用的不是传统的宅基地,而大部分是耕地。农民手里有了钱,有了钱就建房子。而且建房子都是在新宅基地建房,特别是选择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建房。这样,利用耕地建房的人数比较多,流转耕地建房的人也比较多,甚至出现了部分民购买其他农民地理位置比较好的耕地建房的情形。据某县国土局统计,近10年来,该县农民占用耕地建房数量达到2.5万亩,其中通过流转土地建房的达到1万亩,流转的原因在于农村公路全面硬化以后,选择在公路边建房以获得生活便利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流转土地建房的人也越来越多。 (三))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不高 自古以来,农民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群体,可以说土地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一旦实行土地流转,这就意味着农民必须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寻找其它的谋生机会。而农民因其受教育程度低、掌握技能低下,就业面非常狭窄。退一步说,即使农民找到了工作,实现就业,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脏苦累的职业,而且收入水平偏低,工作环境艰苦,工作时间偏长,工作尚且不稳定。因为这些,所以农民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年龄偏老的农民不愿意把自己责任之下的土地流转出去,以恐成为“失地农民”。其次,虽然我国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农村的社保覆盖面相对较窄,社保力度相对较小,这样一来,农民害怕一旦让出土地可能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业、保障无门”的尴尬境地。三是在农村土地的流转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纠纷,而基层政府若不作为,不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平衡流转价格,保障农民流转土地收益等等,农民势必会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本能,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二、土地流转过程中基层政府的职能分析 农村的土地流转之所以会存在上述问题,这与基层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职能定位是密切相关的。基层政府在土地流转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所带来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即若基层政府履行职能得当,当地的土地流转就会顺畅,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增加。相反,若政府履行职能失当,农民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农村的土地流转就会受挫,新农村建设就会受到影响。 (一)政府越位 第一,干预土地流转主体。在集体土地流转过程当中,可能出现参与决策和谈判的人却不是农民,而是政府或者村委会的相关干部,这样就导致责、权、利不一致,从而出现决策和谈判由有关权力机关执行,而后果却由农民承担的现象。特别是当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进行制约的时候,集体的所有权主体被虚置,负责机构成员取代了集体的权利主体地位。 第二,干预土地的流转方式。在我国,乡镇政府往往从发展本地经济出发,既负有遏制农民个人抛荒、弃地的义务,也承担有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道义职责和法律职责。因此,乡镇政府往往会想办法促成农民的集体土地流转。特别是在有比较大型的企业,需要流转农村土地之时,政府往往会觉得是提升自己政绩的大好时机,因此会千方百计想办法促成农民流转土地。 第三,干预土地的流转价格。如果企业投资金额比较有限,企业对流转土地的价格就会压得比较低,乡镇政府为了引进项目可能会帮助企业去说服农民,以促成流转。像这样背景下,有可能会出现少数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中饱私囊。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和产权关系的模糊不清,导致了相应的土地权利不完整、不充分、不稳定。造成了目前农村集体土地利用的规模小、粗放经营、短期行为等弊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二)政府缺位 第一,基层政府缺乏正确的规范与引导。在我国,土地所有权流转的唯一合法形式是土地的征用,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都必须依法申请土地的使用权,否则就是违法.而只要涉及到土地性质的变化,也要向政府申请征地,政府成为土地所有权转化的唯一主体。所以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必须对相关政策宣传到位,让农民认真理解和领会土地流转的政策与法规.但是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结果是绝大部分农民表示没有读过《农村土地承包法》,不了解土地流转的流程,不懂得该如何流转土地,只是政府说什么只要他们觉得有利可图就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结果就是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出现了混乱不堪的局面,大力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基于实例分析集体土地确权对农村土地流转效应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近几年我国农地流转问题进行分析,农地流转确实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但是从长期发展分析,其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关键词:土地;农地流转;集体土地确权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民土地问题出台了相关文件,文件指出允许农民以出租或转让的形式流转土地,并且法律明确了农民的土地物权,形成了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同时国家对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制定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格,取消了农业税,并且有种粮补贴政策,逐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为我国土地流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农地流转即将迎来新的局面。 一、土地流转的意义 (一)有效调节农村劳动力 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我国按人口数量进行平均分配土地资源。当前农民的收入状况不是十分乐观,主要是因为种地的投入量比较大,而粮食收入与成本不成正比,粮食价格也不高,导致了农民的收入不高的现象。如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比较多,而通过土地流转这项工作的开展,可以使得土地资源与劳动力得到协调发展。 (二)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交易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给用户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对于有些另有计划的农户可以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其他需要的农户,使得农民从承包地上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同时,另外一部分农民可以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产业,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通过这项方法的实施,进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三)解决了农民闲置土地的问题 我国农村土地的使用主要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这样的劳动模式不易形成一定的规模建设,不利于农民收入是提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更愿意去城市发展,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闲置情况比较严重。农地的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得农田基础设施得不到很好的利用,长期下去,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使得土地资源可以合理配置,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打破了家庭经营规模。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得农村的人力、财力及物力得到合理的配置,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为一些比较有技术能力的农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承包更多的土地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化。 (四)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土地规模为基础,这样更有利于统一管理,方便了机械化的操作。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模式,土地不是集中分布的,在这种形势下,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今,农地流转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从实际情况分析,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良好发展。 二、农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 (一)无地农民的后期生计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鼓励农民进行农地流转,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从长远发展分析,其中存在着诸多隐患。青壮年农民可以外出打工挣钱,但是老年人或农村妇女则要留在农村,都是还要靠土地来维持生计。所以,这一点是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另外,有些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管理。 (二)粮食安全问题 人们在承包土地时,一般会选择比较有经济价值的作物进行栽植,例如,花卉、果树、中药材等经济显著的作物。这样就会使得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忽视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长期下去会导致粮食危机的爆发。 (三)农村宅基地流转执行混乱 从农村的建房规划分析,由于对农村建房没有统一的规划,导致了地块散乱分布的现象,并且无规建房比较严重。农民建房但是不拆旧房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对农村的整理难度加大,同时,废弃房逐渐增多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申请宅基地是需要手续费及土地规划费的,各个地方的收费标准是不统一的,这样会对宅基地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四)农民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农地的确权工作完成了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但是,在实际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对土地并没有定价权,农民作为农地的主体,应该有权利决定农地的流转价格,但是,在政府征用集体用地或与政府达成的协议价格,其中是政府的变相定价。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农户对其中的活动缺乏详细的信息内容,以致于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对土地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农民土地产权缺少相应的权利,政府掌控着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这样使得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应注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渐完善流通环节和平台建设,一切为了农民的权益出发,保障农地流转过程的合法性以及做好后期的监督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完善我国农地流转工作。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简析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 摘要:当前我国全面进行农村集体也将面临众多风险,例如失地农民生活无保障、农村贫富差距加大,商业资本下乡“囤地”威胁粮食安全、行政权力干预扰乱市场秩序等。因此,笔者持“半开放”市场化的态度,认为应加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禁止商业资本进入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在根本上赋予农民自由流转权、实现不动产权能最大化。 关键词: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化;增值收益 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现状 (一)承包土地承载着生活保障功能,农民不愿流转承包土地 农村集体土地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用于公共设施、乡镇企业的建设用地、宅基地、家庭承包地,以及自留地、荒地等。其中家庭承包土地对农民的意义重大。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不足四分之一,稳定转移的比重更少,多数属于外出务工,但是无法在城市立足,最终要返回农村;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的比重占到三分之二,种植业收入的比重仍占一半左右。由此可见,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依赖性仍然很强,失地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无生活来源或者生活质量降低,因此绝大多数农民不会选择转让土地,而是选择出租土地,以防外出归来时有生活保障。 (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不明确,无法充分实现市场价值 我国土地整体上划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两者相较而言,国有土地使用权、产权划分具体,产权性质明确,在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国有土地可进行市场流转;而对于集体土地,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则受到极大的限制,集体土地的价值被固定在农业产值上,因而土地的市场价值不能充分实现。首先,集体土地使用权基本上不具备抵押、担保等派生功能。据《担保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原则上不可以抵押,这表明了集体土地使用权大体上没有抵押权能和担保权能或者极大程度地被限制,市场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其次,集体土地流转的受让方必须为农民,且该集体土地不得用作非农业用途。以农村宅基地为例,物权法规定宅基房屋的受让方必须为农民,如果转让给城镇居民,则该房屋买卖合同无效,该民事关系不受法律保护,小产权房的风险问题正是基于这一事实产生的。 (三)集体土地的流转制度不完善,阻碍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 当前我国有关集体土地流转的制度并不完善,不利于农民公平合理地流转土地。首先,农村集体土地转让缺乏统一的价格标准,无专门的集体土地价格评估机构。农民普遍存在对土地市场信息把握不及时、不准确、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了解交易当时的土地市场价格,因而出现凭经验定价、随意定价的现象。其次,政府拥有征地垄断权,农民极少获得土地增值利益。我国法律规定,只有将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后,才能进入商品市场,这实质上法律赋予了政府征地垄断权,即政府一方面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征地权利, 同时又经营二级市场――把从农民手中低价征来的土地高价卖给开发商。而农民所获得的征地补偿仅与其农作物收益有关, 土地征收、转让过程中的增值收益多数被政府拿走。同时,大部分政府都存在“土地财政”的现象,政府违法改变土地性质、使得集体土地流入市场。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这是征地制度改革内容首次写进中共党代会报告,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民在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将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失地农民生活无保障,农村贫富差距加大 失地农民问题是放开土地转让市场前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中国农民有715亿之众,传统农民以农业种植为生,一旦脱离土地,其生存可能受到威胁。从日本、韩国的经验看,这两个国家允许农民自由买卖土地之所以没有导致大规模的”失地流民“问题,一是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对土地升值普遍存在心理预期,“惜地”意识越来越强烈;二是因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失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最重要的是日韩两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失地农民无后顾之忧。虽然我国农民也有惜地意识,但是我国的就业服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仍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目前不足以充分保障农民的生活,我国放开集体土地流转市场虽然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失地流民”问题,但是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仍然是重中之重。 集体土地自由流转导致的农村贫富差距加大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在股份公司、有限公司、合作社、家庭、个人等诸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中, 家庭农场在生产效率、生产效益、环境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 是首选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这也是我们鼓励集体土地自由流转、促进土地集约化生产的最初目的。然而集约化就意味着土地多寡分配不均,对于农民来说,农业种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土地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收入的多寡,这必然造成农村贫富差距加大。 (二)商业资本下乡“囤地”,粮食安全受威胁 集体土地的自由化、集约化流转有利有弊,利处在于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弊端在于如果允许商业资本流入集体土地市场,在利益驱动下,商业资本会大量下乡“囤地”,这将严重扰乱集体土地的市场流转秩序,使得集体土地的流转具有投机性,造成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或者其他主体无法获得集体土地或者只能高价购买集体土地,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直接的后果就是粮食价格大肆提升。同时,商业资本囤积的集体土地多进行房地产开发等非农建设,耕地大量减少,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三)行政权力干预,扰乱市场秩序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化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个人意志,遵循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进行农村土地交易。当前我国《物权法》《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对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自由保护和确权保护不到位,赋予发包方在集体土地流转上的决定权,极大的阻碍了农民流转土地的自由,同时现实中也存在土地买入者和土地所有权主体代表(村委会、村民小组等)相互串通,胁迫农民强买强卖土地的现象。农民是土地的“长久使用者”,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应当具有充分的自主权,然而土地流转的推动者却多是地方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代表,行政权力的介入,使农民丧失了话语权,违反了平等协商原则和自愿原则,严重地扰乱了集体土地流转的市场秩序。 集体土地流转论文: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原则 [摘要]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完善对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现有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现状出发,剖析现存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集体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基本原则 我国目前的集体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具有规定的不完备性及滞后性、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单向流出性及限制的不严格性和家庭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不完整性,导致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很不规范,造成很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巨大社会需求压力下出现大量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隐性市场存在,形成“与现行法律相冲突,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竞相降价导致利益损失和土地市场不规范”和“由于集体地权初始形态的模糊导致,在级差收益的分配上造成集体部分过大,农民分红缺乏保障”等隐忧 ,另一方面表现在政府由于地方利益等的驱动大量地变相违法“圈地”,荒废了大量的耕地,如据统计,全国各地以兴办“开发区”、“大学城”、“汽车城”等名义非法征用的农地竟达3.6万平方公里,不少省份2010年前的规划用地指标现在就已用完,并且在征用土地的补偿上明显不合理导致大量农民上访事件的发生 。另外,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上,不少地方出现的“强流转”侵犯农民流转利益现象导致的经济不效率远远大于法律对家庭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严格限制所能实现的善意目标。这样规范集体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已迫在眉睫,明确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原则正是解决该问题的突破口。 一、公平与效率价值目标的协调原则 我国在集体土地流转上强调国家征用集体土地的有效实现,表现在法律没有严格限制征用土地,同时为防止农村土地的集中,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垄断土地一级流转市场,并严格控制集体使用权的流转,以实现农村内的公平,当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出现效率与公平矛盾时,公平是法律政策制定者的首要选择。如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制定过程中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是否允许家庭承包经营权以转让和抵押的方式流转,最后主张防止农民失去土地造成严重社会不公的观点为立法机关所采纳,禁止了家庭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并对转让做了严格的条件限制。 这种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向国家所有权单向流出上强调效率,而在集体使用权流转上严格限制以实现公平的协调方式是很成问题的,如前面提到的“圈地”现象。这样,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严格限制既没有实现预期的农村社会公平,同时导致了大量的无效率现象。因此,在构建集体土地流转法律制度上,必须重塑公平与效率价值目标的协调观。无数研究和实践表明,需保证政府的征用土地的效率,同时更应该注意不能损害社会公平。而对于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则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政府和村集体不能越厨代庖。 1.国家、集体与农民利益的协调。土地的流转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其中特别需要处理的就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个体的利益。然而,无论是对集体土地的征用,还是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国家,小社会”的事实决定我们必须首先关注农民的地位和权益的保护。在集体土地征用上出现许许多多的政府带头违法现象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法律虽然规定了征地的法定程序,但是过于简单,没有明确限定公共利益和确立农民在征地中的法律地位。在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农村集体地位虚化的情况下 ,如果农民没有向征地方行政机关异议和向法院提起司法审查的权利,是很难阻止当地政府和村干部对农民权利的入侵的。另外,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是现今国家征地的核心问题,虽然国土资源部也指出,下半年的土地征用要实行听证制度,大规模提高征地的补偿幅度等,但真正要解决问题还要在法律上明确做出规定。 2.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协调。这主要指在处理集体土地流转时必须考虑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满足和长远发展需要满足的协调问题。在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今天,面对耕地大量减少的严峻局面,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城镇化建设的土地需要应该通过建设用地的再开发和荒地的利用来满足,在保证公共利益适量征用集体土地下,建设有序的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已经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20条区分了土地证用与征收,并增加了补偿条款,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就需要我们修改《土地管理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通过立法构建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同时注意与原有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登记制度等的协调。 3.要突破土地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境地,是否要对土地所有制关系进行大的调整?对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总体上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集体土地主体的虚位性决定要将集体土地国有化,赋予农民永佃权;走向对立面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将国有土地私有化,才能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比较折衷的观点主张据完善集体土地所有制关系,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通过法律进一步将土地使用权物权化 。本文总体上比较赞成后者观点。这是因为“是土地使用权而非土地所有权更反映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要对所有制关系进行大的变革将会面临巨大的我们所不能承受的制度变迁成本,前苏联的实践证明,土地的彻底的私有化不但没能实现高效配置还引起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将集体土地国有化还可能会给政府权力的滥用戴上合法的帽子,更加无法控制政府圈地现象;并且,从党中央的政策主导方向来看,“土地家庭承包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至少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所有制关系大变动的可能;再次,实证的研究表明,农民对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还是有比较高的认同感,因此没有进行土地所有制关系大变动的必要 。 二、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良性互动原则 现有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单项流出性。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对私人所有的土地征用本来是无可厚非的,这体现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与协调。虽然党中央和政府强调要依法严格控制征地规模,但在我国国有土地的有限、现今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受限制与城镇建设的巨大土地需求的矛盾关系决定了征地规模很难得到控制。按照目前征地的趋势,集体土地恐怕最终会全部被国有化。并且,这些被征用的土地因为种种原因很多都是处于闲置的状态,没能实现所谓的“公共利益”。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闲置一定期限后要缴纳相应的闲置费,甚至收回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对适于耕种的土地交由农民复耕,国土资源部也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并通过依靠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来执行,如开展所谓的年度土地执法大检查等,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可见,这种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单项流出机制是低效率的,不可避免导致集体土地日益减少的局面,并且这种做法有违对所有合法财产一体平等保护的精神。对此一种选择为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单项流出为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双向流动,使被征用集体土地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复为集体土地所有,或者至少赋予农村集体或农民对该土地使用权的索取权。应该说,这种建构是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有调查表明,现今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是求大于供的 。赋予农村集体和农民在一定条件下对被征用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索取权,不但能有效防止农用地数量急剧减少的严重局面,控制政府非法圈地的现象,最重要的是满足农民对耕地的需要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实现。如上提到的,我国现有《土地管理法》第37条规定对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在一定条件下应当交由相应集体或个人耕种。另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已取得党和国家最高层的共识,所以说建立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是存在法律制度和政治经济基础的。未来的思路应该是明确相应集体和农民对原耕地的自动法定耕作权利,并进而是原集体所有权的复归。当然,这需要在法律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 三、国家之手与市场之手的有机结合原则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土地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也不应例外,即要坚持市场无形之手在土地流转制度中的基础性地位。然而,由于市场本身具有种种的缺陷和土地特别是农地在国民经济中的根本作用,各国越来越加强对农地的保护和建设用地的控制,即发挥国家之手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作用,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我们在建构集体土地流转法律制度中要更加谨慎处理国家之手与市场之手的关系。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现有严格控制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法律框架下,集体土地流转的市场作用远远没有发挥:集体建设用地权的流转在法律上是空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在实践中出现严重的违背农民意志强制流转损害农民利益的严重局面,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制出现严格的管制与管制失效的困境 。因此,要建立高效的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关键还是市场在流转市场中基础作用的回归。相应地,要从法律上重构政府之手的运行,对与市场经济不符的原有政府职能要进行分化和转化,交由市场力量操作,而为弥补市场不足需要的政府职能则要相应强化。如城镇上商业地开发完全可以交由市场进行,政府的角色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相应的引导和调控,而对耕地保护和城镇建设规划的执行,政府部门则应强化其监督职能。只有政府之手得到严格的控制,市场的作用才能充分的发挥,高效、有序、公平的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才能建立起来。
1水电站引水隧洞 引水隧洞具有提高水电站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避免浪费等特点,是水电站水工构筑物的关键,而其主要作用是缩短引水的距离。水电站的发电原理是通过水位的高低形成的落差,将水流产生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促使水轮机运作,以此推动发电机发电。引水隧洞则是将水流上部引入水轮机的密闭空间,而隧洞又分为有压引水隧洞和无压力引水隧洞,将水流引入水轮机的密闭通道时,路线设计必须要短而简单,即洞线要短并且设计路线不能太复杂,同时,水流要能够顺利对接。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实施之前要对选定实施工程区域的岩石及地质结构进行分析,并要远离地下水区域。 2引水隧洞开挖步骤 1)要依据水电站建设的基本规章制度,在其进程中必须要同时进行平行作业,同时,在准则基础上保证每一天平行线都能够有间隔地进行开挖任务,此目的是为了保障隧洞工程的稳固性。以此提高通风的需要,保证进水区混凝土的施工量。2)水电工程引水隧洞挖掘的任务进程中,首先针对工程的下平行端和上下弯道端进行挖掘支持保护任务,其次再开展竖井段的任务。上弯道端的开挖任务要安排在上平行段的交面工程任务之后;下弯道段的工程任务要安排在帐幕注浆的任务之后。所以不管是哪一部分的开挖任务都必须依据分步序原则,这样才能能够确保竖井段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保证工程全周期良好的通风性,而针对下平行段也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对于整个施工环境较为重要。3)平洞阶段的混凝土喷射和锚杆工程任务要确保在挖掘任务完成之后立刻进行,还要着重把握工程当中避免超前锚固,需要在整个工程进程中随时随地对喷锚进行支持保护,确保其稳定性和稳固性。 3施工布置 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及支护的施工布置主要包含两大类:机械布置和道路布置。首先,机械布置任务是由混凝土垂直传输机进行工程任务。依据水电工程任务的特征,需要通过综合考察,利用塔机和汽车吊等工程机械进行灌注混凝土任务。塔机和汽车吊在使用方向上有所不同。塔机不利于局部部位的灌注混凝土任务,因其具有不稳定、不好把握的特点,汽车吊则能够进行局部位置的灌注混凝土。道路布置任务是以混凝土为原材料进行道路铺置。道路铺置的原则是要严格依据实地状况进行操作,各个设备设施要满足工程标准,还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设备的使用应该利于产品生产,保证施工现场秩序的稳定。 4开挖技术的特点 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技术的选择要与隧道实际情况相结合。水电站工程开挖技术方式有支洞开挖和竖井开挖两种,二者都可以提升开挖的效果,以此来弥补功能上的缺陷。当工程项目得到确认后,专业人员就必须对施工场地的周围环境及山川地貌进行分析,利用科学有效的开挖技术进行开挖施工。 4.1全断面开挖 此开挖技术是利用多臂钻机开掘出8~10m高度的隧洞。而多臂钻机的优势在于能够实行多钻机共同运行,因此,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保障了工作效率。而它的缺陷在于:首先对地质岩体的构造、机能有较高的要求;其次是此开挖技术挖掘的隧洞断面巨大,不易控制;最后是开挖技术操作要求甚为严格,对工艺要求严格、精细。因此,使用这种全断面开挖技术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而全断面开挖技术只限于岩石,地质结构必须稳固。 4.2断面分部开挖 断面分部开挖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隧洞断面分批次分成多个部分,然后分层级逐步完成工作任务。不同水电站还会根据挖掘方式将断面分部分为导洞方式和台阶方式。这两者是依据断面进行划分的,根据地质、跨度、选取方式的不一致,把断面又分成三部分:左、中、右。首先导洞方式的开挖技术会运用到大型隧洞工作中,其工作原理是向地面下部进行开凿,其必须要用在开凿工程大于10m的隧洞中。其开挖对岩体构架、排水系统和通风设施有着极高标准。实际施工的方法主要是:首先通过选择适合施工区域,在引水隧洞断面的上部开凿一个小洞,其次使用挖掘机器把小洞进行扩张。而导洞挖掘手段又可以分为上洞与下洞。由此可见,这类的挖掘方法比较细化,选择方式也较为宽广,也就意味着比全断面挖掘方式运用更加广泛,难度系数相对较低。因此,断面分部开挖技术可以适用于岩体结构和地质不稳定的环境中,即使隧洞洞径狭小也不影响[1]。 5支护施工的特点 任何工程竣工后,都会受到外部因素,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从而导致坍塌现象。所以,水电站引水隧道的施工团队必须做好后期的支撑保护举措。对岩体结构进行加固稳定,对地质进行再次勘探,保障技术人员的安全,以此保障施工后期进程的顺利开展。实施后期支撑保护的途径有两种:混凝土泵支护和新奥法支护。 5.1混凝土泵支护 此支护方式又可以称为混凝土传输泵。工作原理是使用设备把混凝土以持续不断的方式进行传输,传输通道的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冲天尾管和导管。结束混凝土的传输任务之后,再利用压力将混凝土传输到模板的内部,到此阶段浇筑任务结束。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较多。首先是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工程的质量,传输混凝土到仓内,要及时撤出内部的工具,当浇筑到与工作人员身高平齐时,工作人员需要离开施工地方。想要加快任务进程,结束浇筑任务后,应选择加大混凝土泵的功率,提高效率。除此之外,混凝土泵使用过程中必须确保管道内部的畅通,将开挖任务和支护任务同时运作,避免混凝土泵发生故障,导致窝工现象,对岩体结构造成破坏。 5.2新奥法支护 此方法在国内被称为“锚喷构筑法”。新奥法隧洞支护法是在混凝土泵隧洞支护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其稳固和保护效果提高一个台阶。而其工作的原理是根据岩体的结构特点形成稳固且密闭的空间,具有约束作用,再使用混凝土喷锚,使得周围岩体、混凝土及锚杆构建出稳固结构。对此,新奥法隧道支护法对混凝土的机能要求严格,对岩体结构稳定性也有较高标准。锚喷构筑法的施工特征有:时效性、封闭性、黏结性、柔性。四种特点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定,施工更加便利。锚喷构筑法又称新奥法隧洞支护法,由光面爆炸开凿、锚喷支持保护和围岩稳固情况监测三部分构成。其工作流程是隧洞开凿和支持保护过程,开凿挖掘时岩石会产生形变,从而提高岩石的稳定性,使得周围的岩体都进行加固、强化来抵挡外来的冲击,这就为内部环境提供保护作用[2]。 6水电工程运用现状 在水电工程建设初期,它与运行管理机制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整体。施工队在水电建设过程中拥有独立的话语权。建设完成后的运行管理就和施工队的建设相脱离。这使得运行管理的人员完全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这种建立机制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而到20世纪后期才打破了旧有的管理机制和建设模式。从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到现代建制建设的运行机制,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进。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在当时却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如今,各个国家面对水资源问题都在寻找适合本国的解决方案。我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东西已经焕然一新,面对水电工程的建设也从未有过懈怠。不断摸索和改进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适合的地方。所以,完善建设机制还是比较重要的任务。 7水电工程运行机制的意义 水电发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等都是水电工程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水电工程能否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则需要关注的是后期的运行维护方面。运行机制建立和实施的目的在于能够用较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这是一项利于提高我国实力和增强建设自信的工程,也是一项利于百姓生活的工程。水电工程建设的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在国家大力投资的情况下,势必会出现管理人员浑水摸鱼,将利益装进自己口袋的状况。因此,只要加大控制水电工程后期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将服务于百姓。 8有效措施 8.1互相监督 想要达到最好预期的成果或者是超过预期的设想,就必须让前期的建设团队与后期的运行维护团队进行合作。两个不同的管理团队互相制约,相互监督。在建设过程中,监督人员需要认真严肃地处理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及时汇报、及时调节;配备水电工程建设方面专业的人士进行指导;实施建设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规定,建设过程中是否能保证人员的安全性等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违规的环节必须进行修整。在管理方面,首先要确保管理机制中的成员都符合要求,其次则要在管理时要审时度势。根据具体的情况改进措施,以此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8.2做好连接点 建设前期要仔细地考虑建设与管理二者结合能够带来的好处。如在建设中要考虑建设过程是否扰民,建设方案是否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甚至是不污染。后期的维护运行过程要注意与前期建设人员及时沟通。要求后期的运行管理人员要对整体的建设有详细的了解。而在那些极容易出现的问题上应做到能够冷静应对,做到建设与管理同步进行。 8.3保证资金 在水电建设中,保证资金是建设全生命周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在建设前期先进行工程预算,对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资金投入进行明确的记录。资金发放也要到位,杜绝一切贪污腐败的现象,从而有力地监督各个部门使用资金的整个过程,保障水电工程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地保证筹集到的资金比预算多,以保证在建设过程中避免出现因突发事件而导致资金不足的情况。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建设任务,各个部门需要严控资金的流向。 8.4加强资源管理意识 建筑项目的资源管理是审核工程质量是否优良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建筑工程竣工时必备的条款。我国已经下发了相关法律,其中也明确规定了与此相关的法律条文。因此,政府部门需要重视、整顿建设企业中资料管理的相关内容,提高工程验收的标准,强化工程验收的程序。这里也包含资源档案管理部门对竣工之际的验收和考察工程技术的标准程度,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保证资料的真实。同时,应该设立独立的资料管理岗位,安排有专业素养的人员进行负责,从而保证在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找到源头。除此之外,建筑企业的领导和负责施工的人员应认识到资料的重要性,以保证资料管理和施工同步进行。 8.5科学完整的方案 建筑团队的前期考察工作不容忽视,团队人员需要提前实地了解状况,根据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及人文风俗等方面进行分析。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要充分考虑方案的实践性、经济成本等的基础参考要素。通过制订一套规范、科学的施工方案,为建筑项目的进程提供必要保障。 8.6专业人才的培养 水电工程是一项涉猎很广泛的项目,并且其关乎着人们生活的方方方面面及我国的国际地位。专业人才的引入对于工程项目来说非常重要。由于引水隧洞施工环境比较狭小,所以,要充分考虑在此条件下的施工带来的安全隐患。那么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这几点着手。首先,提高水电工程内部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其次,企业可以邀请专业教授进行指导和讲解,让员工及时学习到相关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技能。最后,不论是有经验工作人员还是初学者等学习相关专业的求学者,都需要通过线上、线下进行自主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8.7强化设备的保护及检查 根据引水隧洞工程的特点,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易出现机器发生机械故障的现象,那么就必须加强对设备的维修与保护。首先,隧洞内部湿润,其裂缝表面干燥,因此,要保证设备干燥剂的充足。其次,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有故障的机器时及时进行维护或更换,从而减少设备损坏的可能性。因此,保证工程顺利开展的维修及保养工作必不可少。 9结语 现代化进程逐渐成熟,社会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丝绸之路的步伐稳定而又坚实,这一切都代表着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素养在进一步提高,更标志着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水电站引水隧洞的工作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依据当下实际情况,仍然存在较多的隐患。因此,对于水电站引水隧洞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以科学、有效、环保的理念进行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赵鑫.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及支护的施工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6(13):135. [2]谢盛.印尼PAKKAT水电站隧洞竖井开挖及支护施工技术探讨[J].陕西水利,2016(1):104-105. 作者:张朝磊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组”渗透“岗位群”实践模式研究 【摘 要】移动通信专业是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如何让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移动通信岗位群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经过提炼、整合和归纳,最终确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系统化的课程组开发,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特色。 【关键词】岗位群;课程组;工学结合 移动通信是目前最理想的个人通信服务工具,它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通信的愿望,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近年来移动通信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3G技术的巨大市场及3G网络的巨额投资给移动通信相关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量也随之剧增,作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本专业学生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个: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技术工人、移动通信行业中的低端工程师、移动通信相关第三产业员工。 本专业应始终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走校企深度合作的开放式办学道路,充分利用行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优势,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与合作企业对专业进行共建共管,实现学生入学、培养、就业全过程一体化的深度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双方及时沟通,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应基本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行业岗位认证资格标准,围绕校企双方联合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 本专业应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学生的就业岗位,根据岗位群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网规网优、光传输技术、GSM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技术、CDMA2000技术这6门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岗位的需求,实现工学结合。具体的核心课程与对应的岗位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核心课程及对应岗位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向职业化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被纳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学生可以在校期间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以目前较为流行的中兴NC认证作为出发点,中兴NC认证与目前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也较为吻合,可以确保学生的通过率。 为了让课程组能够更好地体现岗位的需求,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学校的专业课程老师要送到企业进行定制化培养,保持学校教师对行业最新技术的不断学习,由校方专业教师、企业讲师混编师资来构建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确保教学的优质实施。核心课程由混编师资共同教授,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到教材的使用情况均由双方共同讨论完成,整个课程的开发,既符合本专业高职高专的学生特点,又与企业进行紧密对接,保证了技术的先进性。对课程的教授,专职教师以基本理论与文化修养以大学教育为主,企业的兼职教师以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基础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生活习惯与学习方法,教授专业基础理论;企业主体的职业素质与技能训练包括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实习、就业等均以企业方为主导,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接受的教育贴近行业、社会的需要。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应积极加大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要涵盖现代通信全部主流和热点技术,完全模拟真实的现网运行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充实以及企业专家的介入,可以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办学条件,实践教学课时大幅度提高,突出了专业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本专业还应开设了岗前综合技能培训课程,本课程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来担任,采用工学交替的培训方式来完成,有利于企业灵活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在用工淡季,本课程在校内完成,由企业兼职教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和仿真软件进行综合项目的培训,让学生能够把零碎、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在用工旺季,本课程在校外完成,由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从三门实训课程中任选其一来完成,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浅谈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我院移动通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通过分析在移动通信专业设置的“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等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参赛要求,从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实训项目开发、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等五个方面阐述职业技能大赛对移动通信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移动通信;专业建设;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在信息化领域中显示着重要作用,工业与信息化部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编制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推动三网融合工作全面展开、启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举办了几届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职业技能大赛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它不仅可以检验和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职业技能大赛引导专业课程体系调整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引领了当今技术发展趋势,大赛不仅为高职教育指引了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还使课程调整与技术发展相同步,实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技术发展相同步。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近年的技能大赛项目“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辅以到企业开展专业调研,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根据大赛中网优技术的要求,增加与网络优化相关的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进行网优项目的实习,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现场工作,提升就业层次。根据基站维护与数据网组建竞赛项目,竞赛内容包括通信线路与机房勘察设计、3G基站系统运行维护、数据网组建及配置三个专项内容,新增基站技术与维护课程,调整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课程内容。根据大赛要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前后对照如表1所示。 二、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比赛成绩与幕后指导老师的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技能比赛也是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的较量。师资队伍的高素质是保证学生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针对比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全面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采取“引、培、挂、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聘请一批掌握移动通信新技术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并指导技能比赛。同时,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渠道的实践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构建一支能满足教学与技能比赛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教学,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必须受训者亲自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摸索和总结。技能大赛在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进行检验。所以,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基地装备实训设备时,既要依据技能大赛的设备要求,也要适应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专业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新的实训设备开发新的课程。例如,在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项目中,对移动网络优化要求参赛队员两人配合进行路测,再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并能对路测中的故障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这一思路,将网络优化课程设置为80学时,其中40学时为实践课时,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并与运营商联系,对现实的移动网络进行测试分析,与现场的要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实训项目开发 近年来,我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现代化实训中心,为承办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维护项目的省赛,建设了接入网实训室、网优实训室、移动基站实训室,并根据比赛项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设置了以下综合实训项目:完成EPON的设备配置和网络连接,并完成语音业务、数据业务、IPTV业务的开通;EPON故障的排除;完成指定地点的路测,完成路测报告;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搭建,配置参数,并测试验证配置成功;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的故障排除;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也给毕业设计提供了与现场同步的课题,使学生能与现场零距离地接触,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需要,并未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 大赛改变了学生的命运,点亮了学生的人生。对参加比赛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要能举一反三,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大赛是团体项目,要求学生具备团结合作精神。大赛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技能大赛,踊跃参赛。通过大赛提高技能的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大赛可以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提高就业层次。有些参赛学生还没毕业,就已和企业签了就业意向,由于在比赛中得到了与现场工作一致的训练,一毕业到企业上班就成为了企业的专业骨干。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重大制度创新,在近年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保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下,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增加学校之间的交流,对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学生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探索 【摘 要】通过分析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论证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详细阐述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高职 移动通信专业 专业英语 项目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移动通信设备和产品不断涌现,许多企业的设备和产品都配备了英文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此外,常用的仿真软件、学科前沿的研究论文、移动通信专业教材、互联网上的大量专业技术资料等多数也是英文的,因此,移动通信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和通用英语的教学在词汇、语法和内容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词汇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词汇专业化,赋予了原有的普通词以新义,还有同一词义多专业化的情况出现;在语法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名词,而且文章中经常出现含有许多短语和分句的长句;在内容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多、知识面广,但课时有限。 由于具有上述特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较为困难,主要存在如下方面问题:第一,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口头表达的能力较弱,英语的语法知识比较欠缺,因此,面对比通用英语更为专业、更为复杂的专业英语学习时,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不高。移动通信专业学生也不例外。第二,缺乏合适的教材。各高职院校在选用专业英语教材时普遍比较盲目,各类教材也比较混乱;教材粗制滥造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教材内容比较乏味,无法吸引学生;过于强调阅读和翻译的训练,忽视了听说和写作的训练。第三,教师能力水平不高。许多专业英语教师授课时是以汉语为主甚至完全使用汉语;专业英语教师以学术型为主,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英语授课能力的教师。第四,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课堂中很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投影、幻灯、影视、动画或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教学,授课方式仍旧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方式,过度强调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第五,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传统教学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对知识的重复来达到接受的目的,缺乏灵活性、综合性,不重视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书上的知识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学习时感到知识点孤立分离、没有连贯性,不知道每个知识点在实际中的用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断地重复学习这些知识点,导致学生所具备的仅仅是模仿教师和书本的能力。 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上述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只强调单项技能的培养,缺少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很难从容地运用英语处理专业问题。而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是非常灵活的、知识面很广,且因为专业发展快,知识更新快,对专业知识的交流、获取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高职专业英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国内外十分流行的项目化教学法,能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以项目为载体,以成果为目标,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项目化教学通过设计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营造学习环境是项目教学法的宗旨,它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以课本为基点,以项目为延伸,贯彻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方式,重视项目成果展示的评价手段。 可见,项目化教学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助益,在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项目化教学法不能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到具体专业的教学中,不顾实际情况的应用将会导致项目化教学法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根据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进行设计。 三、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具体设计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即依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整合和补充,考虑到课时限制和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将课程分成6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又分为5个阶段:工作任务分析、项目计划制订、项目实施记录、成果检查评价、项目文件归档。在项目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对必要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在成果检查评价阶段,教师要对该项目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将贯穿始终;在项目完成之后,设计一个任务并强调该项目涉及的重要知识点。 (一)6个项目的教学设计 项目1:移动电话机的认识。知识点:手机的工作原理、分类、特点、主要部件的英文词汇及表达,手机整机组成框图、主要工作电路图的英文识图等。任务:写一篇关于移动电话机的简短的英文介绍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参考书、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实训基地等了解常用移动电话的原理、性能、分类、特点及构成部件的英文词汇以及英文产品介绍的撰写格式。 项目2:接收机、发射机射频电路和频率合成系统。知识点:接收机、发射机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英文词汇及表达,通过分析某个典型机型的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来强化学生对英文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任务: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 项目3:移动通信系统的认知。知识点: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及系统构成,工作方式及编码与调制,移动通信的组网及相关网络结构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由学生选择某一个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作为项目对象,用英文描述其网络结构、组网过程、网络特点与结构、移动性和安全性管理方式等,从而掌握关键英文词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查阅图书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资料,合作制作项目书;假设教师为客户代表,要求学生使用英文推荐自己的移动通信网络。 项目4:移动通信业务。知识点:2G/2.5G(PAS/CDMA/GSM/GPRS)系统、3G(WCDMA/CDMA2000/TD-SCDMA)系统、卫星系统业务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校内、校外同时开展活动,让学生到移动营业厅、电信营业厅和联通营业厅去了解目前系统业务的种类、应用等。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是不同运营商来分组,到营业厅去了解和收集目前移动业务和一些新的业务,做好记录,通过整理后形成英文的调研报告。 项目5:基站的安装与设备维护。知识点:有关基站设备(模块面板、接线)、配置操作(配置软件、IDB操作)、基站常用工作参数和故障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某个品牌的数字基站设备,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基站设备安装、配置和使用说明书;要求学生对说明书作英语口语表述,简单说明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方法。 项目6:移动通信新技术展望。知识点:有关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前沿、行业动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使用图书馆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与技术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自主选择一个汇报题目,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展示PPT,要求图文并茂,并用英语口语进行介绍。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5个阶段的设计 以下以项目2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教师要对必需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手机电路图这一背景,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电路分析、查找故障的工作流程,从而引出项目所需的知识点。然后结合电路图,要求学生清楚知道电路图所表达的信息,图纸信息决定了我们所选的机型所具备的功能、维护的方法,等等。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掌握接收机、发射机电路及电路故障维修所需的英文词汇及表达。在知识准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导入,保证学生能在专业知识的语境中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并且,知识讲授应以段落为单元,先让学生独自完成阅读,理解段落大意,然后再对句法进行解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专业背景下用英语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真正地把英语作为准确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为专业服务。 其次,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分为5个阶段:一是工作任务分析。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该任务在做完准备知识的讲解后就确定下来,便于学生带着任务听课,提高教学效果。二是项目计划制订。将全班学生按3~4人为一组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项目计划,包括以下内容:资料的搜集、方案的论证、任务的完成。三是项目实施记录。实施过程由教师监控,学生独立完成,其间小组各成员分工查找、收集资料,各组员分别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出最佳方案,然后由组长负责汇总并组织论证,最后合作完成CAD电路图和英文介绍。四是成果检查评价。该阶段以教师为主开展,侧重对项目知识点的评价,可以分为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讲评等。教师要对各小组的项目完成质量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完成项目总结报告。五是项目文件归档。整个项目完成后,将学生作品和教师的评语一起存档,这些资料在课程结束时将作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参考。 综上所述,项目化设计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有效统一,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探究 摘要:本为以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为例,对其现状进行的分析,并针对现实情况,探究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方法,纵向从行业调研出发、通过岗位设定、能力分析、逐步完成课程设置内容;横向从能力进阶角度,将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完成课程开设顺序的制定;并且提出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周期和方案。 关键字:课程体系结构;移动通信;纵向;横向 1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现状分析 1.1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快变化快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新兴技术产业,近20年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有目共睹。通信模式从1G发展到第四代移动通信LTE,移动通信电话从非智能机到高端智能机,从单一的通话工具发展为全面的网络信息通信工具。移动通信行业的特点就是发展快,变化快,覆盖行业广,整个移动通信有很大的人才需求,并且不断的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如何根据行业特点和现状,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职类毕业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2学生差异性 作为高职教育,培养大专生和本科生的目标和方法是不同的。即使是高职的学生之间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能力有高低;擅长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有些学生擅长技术,可从事硬件或软件类工作;有些学生擅长和人沟通,更能胜任销售服务类工作。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1.3课程体系结构可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结构,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内容陈旧,对当前行业现状分析不充分,无法把握到岗位,新型人才的缺口。2、培养目标过于单一,移动通信行业就业岗位类型广泛,学生之间又存在差异,单一的培养目标会使学生毕业后就业受局限,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发展。3、培养目标过于广泛,以至于学生只学到皮毛,任何一个岗位的要求都达不到。4、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时,没有遵循一套合理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不清晰,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承接关系,或者顺序混乱,使学生陷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的困惑之中,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能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移动通信专业为例,对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进行了研究。 2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 本文探究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目标紧随行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差异性;课程设置针对岗位职责和实际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循序渐进;课程实施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社会能力;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对照行业标准,开发适用于移动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开发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交叉分析。纵向以行业调研为出发点,逐层分析行业所提供的岗位,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需要设置的课程,从而完成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开设内容的制定,如图1所示;横向分析以岗位设定出发点,以2~3个岗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的能力进阶为导向,将课程设置对应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完成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开始顺序的制定,如图2所示。 2.1课程体系结构纵向分析 (1)行业调研 行业调研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企业考察、访谈行业专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往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和满意度调查, 从而掌握行业现状,把握人才需求情况。为岗位的设定收集充足的信息。为此我们对以下通信相关行业与部门企业进行了调研:三星视界移动有限公司、中兴通信、洪山移动公司移动通信基站实训中心等企业;调研的过程中对业内专家进行了访谈;电话联系了往届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了解就业情况;除此以外还与学校领导,教育专家以及专业教师进行了共同研讨。 (2)岗位设定 根据行业调研,确定若干就业岗位作为培养目标, 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和内涵,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责, 这是实际工作和课程之间的桥梁,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 是指职业岗位中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关联的具有自身工作流程的各项工作。[1]移动通信专业制定了三个就业领域为培养目标:岗位A通信电子产品研发、制造、检测、维修;岗位B移动终端软件、移动互联网开发;岗位C客服,产品销售和业务推广。以岗位A为例,岗位任务包含:电路设计,绘制电路图,PCB制板,电路焊接,问题电路检测与维修。 (3)能力分析 依据每个岗位的职责解析与重构学生所需的能力。将岗位职责解析为具体能力需求,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重构这些需求为对学生的具体能力要求,将这些能力要求进行分类汇总为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能力的分析对课程制定至关重要,能力需求分析准确完整了,后期的课程开设才能做到合理,充分。以岗位A为培养目标,学生需要的知识包括电子电路基本知识,编程语言,移动通信产品特点;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的操作,电路图绘制,软件编程能力,制板,电路焊接,电子仪表使用,电路检测,编写开发文档,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需要的素质有,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程设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技术课程开发,与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应岗位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于岗位A这个目标而言,开设的课程有:综合电路实训、单片机、手机维修实训,校外定岗实习等。教学过程要求以任务为导向,例如综合电路实训这门课程,它贯穿3个学期,将传统的模电、数电、高频电路等理论教学融入到工作任务中,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2课程体系结构横向分析 任何一个岗位的能力培养都是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不断培养起来的,由易到难,由分散到综合。根据以上的岗位能力分析,按照进阶的步骤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 基础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的程序语言的应用,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核心能力为专业设计课程,主要以模块化的项目为导向,学生实践为主的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相关知识;这一阶段学生要掌握的是各个岗位必备的核心内容。;综合能力培养;以综合项目为驱动,对前期所学知识的综合训练,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素养,同时还包含一些行业拓展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融入现实社会,规划职业未来。为毕业后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做好充分准备。[2] 图2课程体系结构横向分析 2.3课程体系结构与时俱进 课程体系结构不能一成不变,社会需求在变化,学生在变化,课程体系结构也要与时俱进。每两三年就必须做一次整体调整,从行业调研到最后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大的变化;每学年要做一次细节调整,根据上一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岗位对能力要求的细微变化对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设定进行优化。 3 结束语 以上是对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的探究。纵向从行业调研出发、通过岗位设定、能力分析、逐步完成课程内容设置;横向从能力进阶角度,将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模块,完成课程开设顺序的制定;并且提出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周期和方案。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多为本科层次的“克隆”,提出了一种全程全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全程全网实训基地,实现全真的实训环境,改善授课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复合型通信人才,促进专业深层次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移动通信 全程全网 通信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已进入包括传真、可视图文、会议电视、可视电话、电子信箱和电子数据交换等多项技术在内的新阶段,使得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网络的接入、交换、传输及相关应用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同时,以3G、NGN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兴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实践 现代通信网络由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等基本网络组成。在通信专业的教学中,应拥有和实际对应的能够在多个用户间相互传递多种信息的网络。然而,大多数的通信教学采用的是通信实验箱上的可编程逻辑器件搭建的模拟通信网络,它们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缺少与实际岗位环境贴近的实训条件支撑,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由于现实的通信网络必须保证服务质量,不能有中断发生,因此学生到通信公司的实际运营网络进行现场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 我院通过与通信公司合作,对主流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无线基站等)进行二次开发和改造,以其最小配置在学校构建了一个全程全网综合通信实训基地。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了一种适合于通信专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领域,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从事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和配置、宽带接入网络的运行和维护、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互联网业务应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应用能力。通过实际工程渗透专业基础知识,在动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由于完成实训目标需要整体协作才能做到,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全程全网在通信中的重要意义,因此,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既包含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又突出了一线技能人才的实践技能。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即“面向第一线,着眼高技能”,可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可以及时调整和更新授课内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打通高职教育和就业的通道,实现零培训就业。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按照“2+1”和“2+0.5+0.5”相结合的形式开展[1]。前两年在学院学习,第三年由企业通过初步考核,获得资格的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进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岗前强化培训、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即为“2+1”模式;其余学生组成某企业“××班”,第五学期学院积极引进企业课程资源,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完善和修改教学计划,制订模块教学标准和教学设计,进行岗位培训。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实习考核结果,由企业方和“××班”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 2 全程全网的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学生的未来将面对一个完整又错综复杂的通信网络,其子系统之间有众多的关联,为了增强学生对全程全网的理解和提高其对通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能够整合各种专项通信技术,突出全程全网的整体性,并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2]。课程体系是以整体的网络环境和有步骤的工程为目标,依据专业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进行知识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围绕岗位群和就业岗位确定具体的课程设置。通过深度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现场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行业企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 整体的课程体系由素质平台和专业平台课程构成。其中素质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数学、体育、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以网络通信为主轴,以移动通信工程实施、GSM、3G系统维护与优化、传输交换设备安装与维护为核心,按照学期阶段性能力设置递进的课程链[3]。 第一学期是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是移动通信专业的入门认知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通信专业的概貌和基础。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通信网基础等课程。第二学期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本学期学生开始接触通信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主要课程有:数据库系统与应用、数字与数据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工程实施、宽带接入网技术等课程,奠定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第三、四学期是专业提高课程。在这两个学期中,以整个全程全网通信体系为载体,将相关知识按工作过程划分关键技术,提炼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包括了学习要点、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考核要点和能力拓展等内容。主要课程有:网络操作系统、交换与路由技术、IP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GSM、3G系统与维护、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光传输设备开局与维护、防火墙技术与配置、数据网规划规划与实施等。第五、六学期是专业拓展阶段。第五学期可以选择在企业顶岗实习一年,以拓展专业技能;也可以参加某企业“××班”,培训一个学期,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 3 通信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通信专业要不断完善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并依托实践教学大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内容工程化”[4]。学校与通信企业联合建设通信实训基地,可以树立通信企业的社会形象,建立企业员工的培训场所,学生通过实践真实通信网络加深对相关工作的理解,实现合作双赢。保证了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将真实运营网络浓缩到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学生能够对实际通信网络及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达到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动手能力、对通信网络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全面深刻了解的目的[5]。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引进通信界知名企业的培训理念,开设一系列实训课程和工程项目,使学生精维护、重调试、懂施工、懂管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考虑到一个通信局的系统构成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全程全网的思想,整个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程控交换系统、光传输系统、宽带接入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电源及布线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由于我校高职通信人才的就业的岗位群主要定位在无线基站的安装、调试、管理、维护及无线网络的测试和优化等方面,所以移动通信系统只需建设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并使用最小配置,就可以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且可节省大量资金。该系统能满足30组学生同时实训的需要,包括课内生产实践、验证、毕业设计,也能较好地满足毕业班学生实习的需要。 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主要用于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校实训和顶岗实习,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实训项目设计了基本实践(验证性实践)和提高型实践(综合性、应用性实践),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实训:(1)系统实训,提供话音通信系统、图形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等实训。(2)传输系统实训,提供PCM、SDH、PDH等实训。(3)交换系统实训,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软交换等实训。(4)接入系统实训。有线ADSL2+、宽带认证计费等实训。(5)移动通信实训,提供GSM或CDMA系统的BTS、BSC等设备的配置与维护实训。(6)数据通信实训,主流路由器、三层交换机、IPV6及二层交换机的配置与各类组网实训。 4 结语 基于“全程全网”理念下,以建设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了通信技术的实训条件,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院的教学和发展均有重大意义。同时,通过与知名通信企业合作,引进通信行业先进的企业教学模式与理念,弥补了通信技术实训抽象造成的职业技能缺失,逐步建立起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模块组合、双轨联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探索 【摘 要】本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共同开发基于移动通信相关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包含5种技能模块、3个层次的模块化、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制定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开发一整套按模块、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计划、训练标准和考核标准,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创新“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双证教育,设计“模块组合、双轨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模块组合;双轨联动 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总体目标 1.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形成“面向市场、行业主导、适时互动”的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体系[1],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对接行业需求,制订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要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分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2-3];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科学划分实习实训阶段(单元),制订不同阶段(单元)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建立实施方案与阶段(单元)计划有机结合,阶段(单元)计划又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求的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5]。 1.2 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以作品(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师资培训按照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实施,对项目训练过程和形成的结果进行考核[6];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国家或行业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的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100%[7]。 2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分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结合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中兴通讯NC认证,构建包含核心网运行与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等5种技能模块,按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划分,系统设计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实施以移动通信相关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推行“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8]。 3 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图1 基于工作岗位的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和校企一体委员会,完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的需求分析,按“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实践课程”的逻辑顺序开发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 3.2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呈多样化趋势,根据企业调研,移动通信产业正在形成四个主要的职业岗位群:移动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根据岗位分析,按入职岗位、拓展岗位、晋升岗位进行归类,将移动通信工作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借助于“校企一体”优势,将高职学历教育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相融合,构建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企业专业共同参与下,对接移动通信产业战略转型和4G技术的需求,建立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形成分模块的教学目标、训练标准和考核标准,开发一套按模块、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准,按照共享开放的原则,制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标准。 4 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创新“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1 “MIMPS”企业教学法 全面实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嵌入中兴通讯NC学院设计的“MIMPS”企业教学法,如图3所示,采用分层交织的企业教学法,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如《3G基站运行与维护》、《交换设备操作与维护》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移动终端维修》、《无线网络优化》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电信业务与营销》、《IP通信》等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法。 图3 “MIMPS”企业教学法示意图 4.2 “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充分利用“校企一体”办学优势,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吸收企业优质资源,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构建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如图4所示。学生(学员)在与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同步的校内实训室、工作室,进行核心网维护操作、基站维护操作、网优方案设计、3G/4G移动业务产品和营销方案设计、手机应用软件开发、ZTE产品协同创新等生产性实训,此外,联合企业安排顶岗生产实习,让学生(学员)在企业机房和运营现场进行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运行维护、无线网优化、3G/4G移动业务产品营销、手机应用软件市场推广等实际生产工作,同时注重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学员)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与企业完全对接。在“双轨联动”过程中,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代维认证、人才支撑、10086客服运营、工程方案设计、产品开发等生产型支撑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企业管理流程、企业案例、企业项目、企业实习岗位等服务,从而提升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 图4 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3 师资培训体系 师资培训体系由“中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高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顶岗实习训练模块+专业教学能力模块”组成,其中初级专业能力作为可选模块,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能力训练内容如图20所示。教师培训增加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项目,提高专业教师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使教师掌握职业教育实践课程开发设计方法,定期开展各类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师资培训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师资培训体系 随着高职院校推行的按工作任务对课程进修解构和重构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不适合评价学生在工作任务课程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各项能力[9-10]。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要做好记录,收集并保存“任务单”,学生用“任务单”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确保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依托通信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兴通讯NC认证中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认证,使学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到100%。 5 结束语 为保障“校企对接,双轨联动”生产性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正常实施,一是高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学体系改革,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正常运行;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管理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做到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等项目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资金落实;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顺利实施。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电力特色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设与实践 摘要: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具有电力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师资队伍。依托合作企业,完善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职业素养。 关键词:电力特色;Android;专业建设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普及。2012年,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出货量约7.2亿部,其中,谷歌Android开放平台架构的终端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同时,Android移动终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被大量应用,社会上以及电力系统为Android技术工程师提供了大量岗位。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拓展专业人才的岗位范围,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1]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立足于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依托电力行业,并结合我院办学条件开设了移动通信技术(Android软件开发方向)专业,为社会及电力行业培养Android移动终端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高技能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校企合作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新设专业论证不够充分,缺乏全面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不考虑自身条件、自身特色和未来社会的需求,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2]我院在专业开设前对区域经济、我院特色、行业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论证,最终确定了专业的定位,并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了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 1.专业定位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根据移动通信技术行业发展及智能电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需要,针对移动通信和智能电网信息通信中智能移动设备程序开发与系统支持岗位,面向社会软件通用方向以及电力通信方向,培养具有Android系统移动智能终端及Java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能,掌握Android平台软件及Java软件开发流程,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 我院在专业建设的初期就与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校企合作方案,实施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即我院与新龙公司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 移动通信技术与谷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加入了谷歌公司的“Android学术合作计划”,分享谷歌公司的优秀课程建设资源,参与谷歌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师资培养、大学生挑战赛、创新项目等。通过与谷歌公司合作,及时了解Android架构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师资队伍,锻炼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作为具有电力特色的专业,我院与电力公司人力资源与职工培训部门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定期交流指导专业的建设。我院定期派遣专职教师到供电公司下场锻炼,深入了解电力行业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岗位的职务需求,同时培养移动通信技术的师资队伍。学生顶岗实习与综合训练阶段,派遣学生到电力公司指定岗位顶岗实习。 二、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为了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技能以适应生产世界的要求,还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内在精神建构二者的有机结合。[2] 本着课程不仅是教育还是培训的目的,我院针对培养方案,经过与合作企业技术部门和培训部门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分为两条主线、六个阶段、四个方向(数据库、java开发、Android开发、电网通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具有软件专业通用性,又具有我院的电力特色。在不同学期根据情况安排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引导与教育、课程项目全程贯穿引导、素质拓展、心理讲座、职业素养培养等,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由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 1.教学内容建设 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依据通用性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将整门课程设计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既考虑到实用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一些毫无关联的小程序来理解与掌握程序流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一筹莫展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就理解未来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概念和问题,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本着“必需,够用,切实可行”的原则,力求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目标。打破学科体系,以能力为主线,把理论、实践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把多种相关技术整合成一门课程,强化案例式教学和知识的模块化。 2.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建设 (1)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网络资源、电子平台和第二课堂等多种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学生和教师间均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利用一体化教室构建贴近实际工作的教学环境,课上教师讲完理论部分,亲自动手做演示,带领学生动手完成本次课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源代码等资源对学生全部公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手头的教材,及时复习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内容,预习新的章节。 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就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师生座谈会,由系部安排教师与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交流。除面对面的交流之外,电子邮件、BBS、E-mail和QQ、MSN等均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些手段,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和反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手段和进度进行调整,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2)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所有课程考核都是以能力为中心,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实训项目考核、单元测试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和作业;实训项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期末的理论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为了有效考察学生的项目能力、动手能力、理论知识、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在专业课考试方式的改革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 首先,对传统笔试一考定终身难以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做了完善,加大了平时对学生考查的力度,设立了多处考查点,将平时上课的评价成绩纳入考核体系,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积累,而非考前突击。 其次,上机考试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考试题目,且多是一次考试布置一道完整的项目题目,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再次,针对每学期末的项目实训,采取项目组答辩的方式,除了对项目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定之外,对每组的成员个体也要单独考查,从技术能力、团队合作到精神风貌、语言表达,都会有一个综合评价。 最后,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考核模式,由企业出题并派监考教师来考核学生,试卷或者上机项目由他们来组织评审,这样一方面题目更贴近真实,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考分离。 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选取教材上尽量选用面向工作过程思想编写的教材,使用任务驱动,围绕工作任务展开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分析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步骤,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最终完成工作任务。教材中选用的任务和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代表性,选择了在程序开发中经常使用的功能作为程序案例,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项目开发中能直接利用相似的程序功能。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积极选取企业教材,并按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与就业相结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另外,每学期期末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企业。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实践教学学时为1990个小时,占总课时的62%。所有实践课程都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分阶段,循序渐进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三种实训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过程。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由我院与合作企业——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基本技能实训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承担,但其中的课程项目贯穿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在整个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1个或多个项目。专业技能实训以校内“双师型”教学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来共同承担。兼职教师主要是设计项目实训内容、提出项目实训要求,进行项目实训验收或答辩;日常实训过程的指导、辅导主要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来完成。岗位实训主要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的方式来承担教学工作。校内教师主要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训过程的检查和实训结果的验收;企业兼职教师(软件研发工程师)在企业内的实训基地(厂中校),按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带领学生完成至少2个真实的软件项目,实现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实践教学条件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2]我院根据专业需要,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用实训室;二是班级综合实训室;三是专业特色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由品牌机构成,并配置了完善的教学设施,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 首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有6个公用实训室,根据每个实训室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同,所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也不同。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成了4个班级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具有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重功能。平时上课保证人手一机,课堂练习以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阶段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根据情况可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也可在公用专门实训室完成。班级综合实训室的建成,为学生充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项目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以及承接一些软件开发项目,起到了保障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最后,专业还建有一个专业特色实训室。实训室除了配置有PC机外,还配置有企业捐资和自购的多种型号、品牌、类型的Android系统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学生参与到一些承接的软件开发项目中来。 四、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3]目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10名校内专任教师和6名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主要由博士、硕士组成,占教师总数的70%,主要负责教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理论相关课程;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由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构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主要承担职业素质拓展和企业实训等课程。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技能水平,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从理论、实践操作到考核认证都必须达到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的水平。[4]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从建设初期就注重鼓励教师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一年或半年时间进行调研、学习和锻炼。三年以来,专职教师下厂锻炼3人共计23个月,其中两名教师分别先后到合作公司软件开发部下厂锻炼半年,学习企业的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开发理念;一名教师到电力公司下厂 11个月进行锻炼调研,了解电力系统的需求,尤其是智能电网的发展,以便使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发展与电力行业更加紧密的结合,为社会与电力行业提供服务。 五、结语 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多名学生在全国“蓝桥杯”大赛、“天翼华为杯”软件大赛、河北冀软“安博杯”软件大赛以及谷歌手机软件设计大赛上获得奖项;手机初级开发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作为电力系统下属一所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通过与电力公司进行合作,为电力公司智能电网移动终端培养了开发、维护人员,得到了电力公司的认可和好评。今后需要继续广泛调研和深入调研,紧跟行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浅谈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对移动通信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善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大,通信领域的人才缺口逐年增大。3G时代的技术革命使通信企业对高职通信专业的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通信、电子理论知识和具备基础实践动手能力的情况下,通信企业对高职移动通信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扩展性,新技术、新科技认知度,综合能力素质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与维护、3G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与检修、3G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开发,掌握现代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熟悉常用移动通信系统及3G网络、智能天线等的工作原理,能胜任通信产品生产企业的电子工程师、电子技术员工作,能在通信产品销售和客服等企业担任移动通信终端的硬件维修和刷机等软件维修、通信产品销售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主要课程。电路基础、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Protel、通信基础理论、C及C++程序设计、光纤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移动通信设备、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现代交换技术、3G网络优化、带接入技术、信息安全等。(3)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特色。立足行业优势,培育紧缺人才。2012年2月14日,总投资108亿元的漳州联想科技城项目在漳州正式签约。该项目集科技产业、数字商业、智能生活为一体,包括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中心、移动互联中心、综合购物娱乐中心、智能化住宅等项目。凸显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对接岗位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有效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综合能力,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对接。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与漳州漳州八达电子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采用产业驱动,校企融合,岗课一体“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密切关注通信技术和市场的革命性改变。一般地讲,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未来的3G必将与社区网站进行结合,WAP与WEB的结合是一种趋势,如时下流行的微博客网站:大围脖、新浪微博等就已经将此应用加入进来。而传统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与信息市场发展和通信市场技术更新没有密切关注。导致高职学生学习后没有办法对最新移动通信系统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对通信新设备、新工艺没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与通信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2)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日常教学中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高职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信号变化及流向和网络构造与运行等方面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其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但移动通信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范围很广,从网络组建到网络认识、从网络维护和管理到网络测试,其中不乏一些相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单靠多媒体课件及一些演示动画,很难使高职学生理解透彻,提高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仅仅扮演着知识接收者的被动角色,很难融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因此,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不高,并导致专业课堂教学效果下降。(3)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材严重偏离教学实际内容。高职学生除了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需要基本的移动理论知识, 还需要有学生开展大量的实践过程。而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材大致分两类: 实践性教材和理论性教材,比较少有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材,而且通信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一般落后于现在通信技术行业应用技术。这样在高职专业学生毕业时,自身的专业技能严重滞后于行业需求,从而形成学生毕业困难。 三、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1)定期组织培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科技更新,移动通信技术也跟着更新,那么我们教师也要跟着更新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作为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作为传授者的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不一,接受新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于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更要定期组织培训;并且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因“兴趣”而学,不是因为“学”而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1人,研究生1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58%,专业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同时充分发挥系内高级职称教师传、帮、带作用,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定了结对帮助的办法,安排每位高职称教师指导帮助2-3名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促使青年教师早日成熟。此外,还有校企合作单位一批高级技师作为专业实训全程指导教师。(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由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采用的是“3+2+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前5个学期,且在第5个学期的中旬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会召开大型招聘会,招聘会结束后很多同学就会放弃上课而选择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为了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对专业课程的主要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并考虑到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几年的整体发展趋势,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关键技术内容和共同性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移动技术典型系统内容为支撑,以前沿技术内容为向导,以社会实际应用需求为牵引,对移动通信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对第二代移动通信CDMA网络和GSM网络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加重了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讲解,相应增加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应用、课堂设计及专业实践环节部分,使授课内容可以紧跟时展步伐,从而有利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坚持不断线的系统化岗位能力培养。从岗位技能(移动电话机测试、焊接、组装、维修等)培养来看,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通信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开始基于工学结合实现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断线渐进岗位综合技能培养;从企业管理能力看,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实现通信企业运作、通信企业文化、通信职场文化、通信企业管理的不断线训练;从专业外语看,基于现网通信产品实现传输系统、数据通信、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系统等通信全网核心模块的系统训练。(4)采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综合运用板书+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对于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证明和推导,仍然采用课堂板书的授课方式;而对于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以及演示操作的知识点,则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充分利用图像、声音、视频、flash 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式教学。建立网络化教学平台,将课件、批改作业、课后答疑、补充移动通信前沿知识等环节放在教学网站上进行,为师生之间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快乐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成功、感受进步的过程。根据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深入研究快乐教学法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并通过教学实践来让师生体验到融洽、愉快的课堂环境,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快乐教学法 教学效果 综合评价 1 快乐教学法的内涵 教是为了学,一个教授在课堂上讲得再有水平,但是学生昏昏欲睡,那么这样的教学应该是不称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这就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应该说,各个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美誉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在高职院校的主流教改方法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与实训模块化教学法等。至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课堂竞赛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都被归纳到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中。 项目教学法的实质是:教师将某一项目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来完成这个项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改变教师单项传播的呆板,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个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班级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老师给的项目不能够太难,这样造成有的学生已经做完,而有的学生还没有开始做,整体教学效果不好;另外,不是每次课都能够变成一个项目,也就是说看不到具体的成果的,因此许多时候,项目教学法是流于形式的。 实训模块教学法让学生有完整的一、两周时间来进行教学模块的实训,这个应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了,学生也比较喜欢。但是这个要求有比较强的实训条件,另外还必须实训老师一体化教学的能力要强。事实上,在真实的实训中,老师是没有给出实训的标准的,加工出来的产品也因此直接成为废品。 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这种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效果非常好!但是这个教学模式有一个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必须找出每个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然后转变成为许多典型工作任务,而这个工作非常耗时、耗力,关键是最后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也不一定得到企业的认可。 因此,有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让讲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老师都乐于接受呢?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呢?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个人认为快乐教学法是可以达到以上的要求的。 快乐教学法,同样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是许多已经成熟的教学法的组合,比如课堂竞赛法、团队合作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但是它不像项目教学法那样强调最后的成果,也不像实训模块教学法那样强调实训场地与设备,也不像行动导向法那么严谨,那么程序化。快乐教学法的内涵就是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 2 快乐教学法的标准构建 快乐教学法的具体构建如下: (1)没有快乐的教师,就没有快乐的学生。每一次课,授课教师必须是微笑的,必须是真心关心每个学生的,乐意看到每个学生的成长的。 (2)必须成立学习小组,而且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3)授课教师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必须把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让每个学习小组来完成;每个任务的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看书、网上搜索或者动手操作、实地勘测之后才能得到答案。 (4)对于教材中的难点内容,老师可以在布置任务时先给组长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再去指导本组基础差的同学;授课教师要保证小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多给基础差的同学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来把本组的答案公布出来,并说出理由,而当每个小组给出答案后,授课教师要给出正确的答案,同时对相关的小组进行加分表扬。 (5)授课教师在下课前要进行小组的评价,给每个小组表扬或者鼓励,让学生期待下一次课能够快快到来;课程的考核不再以期末闭卷考试等形式来完成,而是以小组完成期末大作业的形式来检验各个小组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答辩环节,让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来回答一个问题。 (6)上同一个班的老师都必须采用快乐教学法,让学生每次课都能够得到快乐的体验。 3 快乐教学法在移动通信专业课的教学实施 2009级移动通信专业共有125名学生,男、女各占一半。当中有文科生60名,占48%,体育生3名,占2.4%,艺术生与跟读生6名,占4.8%,他们都没有学过高中物理,因此学习基础较差,对专业课的学习感到困难。如何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呢?我们决定在2009级移动通信专业专业课程实施快乐教学法。下面以《3G移动通信系统攻略》课程为例来介绍实施过程。 第一节课,老师跟大家讲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程,然后通过几个思考题来考察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最后让学生上台去展示团队的队名、口号与队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每个队的表现进行点评,主要是肯定每个队的表现,对当中害羞的同学进行特别鼓励。 第二节课,强调教学方法,公布对每个学生的考核办法,同时让学生清楚:只要你融入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原来没有基础也是完全可以学好的。 第三节课,开始正式上新课——初识3G移动通信系统。老师已经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展现的是五个任务: 工作任务一:请描述一下你所了解的3G。 工作任务二:请各个小组通过网络快速搜索3G的准确定义。 工作任务三:确认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是什么样的企业。 工作任务四:小组讨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3G系统LOGO之间的区别。 工作任务五:小组讨论3G移动通信系统有什么用途。 然后进行小组间课堂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主动地动脑、动心、动手过程中进行学习。每完成一个任务,老师都进行点评,先给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记笔记,然后再给小组加分与表扬。 在距离学期结束还有三周的时候,老师给六个学习小组安排期末大作业的项目如下: 项目一:GSM移动通信系统构成分析。 项目二:WCDMA系统优、缺点分析。 项目三:TD—SCDMA系统信道分析。 项目四:TD-SCDMA的天馈系统的特点分析。 项目五:CDMA手机功能概述。 项目六:分布式基站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然后要求各个小组有两周的时间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予具体的指导,但是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找材料,怎么表现,不进行内容的指导。最后一周让每个小组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并接受老师、同学们的提问,最后由四个老师组成的评议小组给出最后的分数。 4 结语 快乐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法,在中小、学普遍都采用的愉快教学法跟快乐教学法就非常接近,但是愉快教学法更强调学习的兴趣,而快乐教学法则强调完成任务的喜悦心情。快乐教学法并不排挤其他的教学法,相反,只要是能够达到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互动融洽、85%的学生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融入快乐教学法中。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比,老师比较容易掌握,实施起来也不是特别难,只要精心设置好一个个的小任务、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完全可以得心应手地实施的,而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针对目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定位、实训室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优化 高职院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国家对通信行业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扶持,移动通信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投资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国内电信业资本支出同比增长11%,达到3710亿人民币。我国移动用户已达11.1亿,移动基站207万,3G网络已覆盖所有城市和县城以及部分乡镇。 中国联通在2012年投入约1000亿元用于3G网络建设及优化,新建10万3G基站,2013 年资本开支当中35.5%将用于3G业务,25.8%用于宽带业务。即投资主要用于宽带网络和3G基站建设。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推进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的要求,积极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的光纤化升级,建设超高速(100M)宽带接入网络。 根据我国的通讯产业发展规划,我国通讯人才仅3G上马带来的缺口是每年50万人左右,未来5年内我国的移动通信从业人员将要达到350万左右。 从以上数据可知,未来移动通信产业将以更高速度发展,因此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现在移动通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员工,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用工需求与人才的培养严重脱节。因此,移动通信专业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我校在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时,经过前期大量的社会市场调研,通过与工作一线的工程师、行业专家的共同研讨,发现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移动通信人才培养上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具体表现有: 1)许多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准,有一些学院主要以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即手机)为主,侧重于手机的维修,实际上,现在移动电话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还没损坏就已经淘汰了,故这类终端设备的维修市场逐渐萎缩,社会需求量已不大。 2)还有一些学院,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上,还是以传统的试验箱为主,由于试验箱只能做验证性的、或者模拟式的实训,与实际工作场景与设备相差太远,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不能胜任相关工作,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远低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还需企业再培训,增加了企业成本。 3)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方案多年不变,但由于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更新较快,我国目前2G/3G/4G多制式、多网并存、设备种类繁杂,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与改革,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因此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逐步优化与完善,通过对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与用工单位的满意度调查,企业对我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给予了充分认可,每年本专业学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8%,许多企业在大二时就与学生签订了订单培养。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特色,对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最大的职业岗位为主要培养方向,保证学生就业率。 根据调研数据表明,近几年三大移动运营商资本支出重点是在移动无线接入与宽带传输两个方面,通过对这两个方面产业链所涉及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维与优化等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的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并重构相关知识点和实践技能,从而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实际工作工程为基础,进而设置合理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表1所示: 二、实训室建设与实际工作场景的无缝衔接 根据通信网络的结构,搭建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我校移动通信实训室整体投入400万,专业实训室完全按照中国联通现网运行的3G(WCDMA制式)基站和传输的设备建设,设备选用的是市场占用率较高的深圳华为公司的产品,设备包括DBS3900分布式基站、BSC6810基站控制器、OPTIX OSN1500、OPTIX 155/622H传输设备、通信电源、配线柜等,能够进行相关真实职业岗位技能的学习,规避了传统试验箱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无法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弊端。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够接触到实际运营网络设备,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基于实际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项目和岗位任务重新构建。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组织始终贯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 例如:《3G移动基站设备安装与维护》这门课,就以工程现场3G移动基站的开局为一个项目展开,再将此项目分解为几个子任务,在任务中贯穿知识点的学习与实践操作。实施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四、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准员工”人才 由于移动通信行业发展迅猛,从2G?3G?LTE,通信技术日新月异,通信设备种类繁多且价格昂贵,要保证学生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岗位的需要,只有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引进工作真实项目和岗位训练项目,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具体措施有: 1)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我系先后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宜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怡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东山穗微通讯有限公司、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东雅景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在广东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通信企业合作,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2)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积极开展“订单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 例如:我系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网络优化订单班”,采用1+0.5+1+0.5分段式教学设计,即大一时在学校完成基础课和公共课的学习,在大二开始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整个两学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教材由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实践教学由企业安排工程师现场讲解,系部老师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 在学生对本专业实际工作有一定认识后,再回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企业文化、岗位技能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目的性更强了,同时也提升和改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态度。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实践,主要在于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与企业“共建、共管、共担”的人才培养模式。 3)积极构建技能型“双师”教学团队 由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范围广、更新快、设备多、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为保证教师专业执教能力能够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一方面“请进来”,聘请行业工程师、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安排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并定期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专题讲座和研讨。另一方面“送出去”,根据每位老师的专业方向,学院定期安排下企业学习,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合作,要求教师均要参加企业认证证书考试,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五、结束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不断探索与改革。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基于CDIO的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探索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弊端,把CDIO工程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出了“项目为先,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师素质,完善了考核机制,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关键词:CDIO;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大规模的3G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持续高速增长,必然会需要大量从事3G网络建设、维护、管理等人才。然而,面对移动通信产业的巨大用人需求,各高校毕业生却表现了技术薄弱、缺乏技术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项目经验和团队合作的实践能力,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尽管有些高职院校能够重视实践,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过多过早地进行机械性重复操作,又把学生推向了技工的行列,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3G通信)专业本着“学知识,练技能,教方法,育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CDIO工程教学模式,[1]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提出“项目为先,学生为本”,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项目构思能力、过硬的专业能力、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作为整体目标;坚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不断扩大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企业典型项目为载体,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对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确保向社会输送有项目实践、有创新思想、能解决实际问题、训练有素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CDIO工程教学模式 CDIO工程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是由麻省理工大学、瑞典国家工学院、瑞典查尔莫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四所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其核心就是一体化,即融工程科学、工程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的工程教育方法。[2]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把多门课程统一地融入到项目实践中,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中各自独立的局面。学生要全面掌握学习过程中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解决问题。CDIO的12条标准不仅是把CDIO的教学模式推行到各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并配以相应的试验环境、试验项目。为了适应相应的教学需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通过综合培养的方式使毕业生的能力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移动通信专业CDIO教学模式的探索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移动通信专业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无线网络优化、通信设备安装调试、基站建设等岗位,目前已经与多家国内知名通信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具体如下: 1.课程体系 在课程安排上,以3G移动通信专业硬件方向为例(见图1),除了高等数学、英语、政治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电路基础、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核心课有通信原理、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工程概预算、现代通信网、通信英语、移动通信原理、数据通信调试、无线网络优化、程控交换技术和室内分布技术等。课程安排由简入难,采用项目阶梯式教学,即把整个教学任务当做一个整体的移动通信的建设项目,每一门课程就可以当做其中的子项目或者是整个项目的一个阶段。各门课程又互为其他课程的基础或是延续。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依托,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通信建设项目,从构思到设计、预算、施工、调试、网络优化,整个过程就是项目的进展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和重新安排,并完成相应的项目需求,推进整个项目向前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项目和教学的需求,学校编写了一些教材,从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和课后训练都依托项目为背景,更多地重视实践和实训。 2.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能够使各门课程很好地接续,各任课教师采用集体备课、交互授课的方式。一个教研组不再仅仅由多名教师组成,而是由一个教学团队组成。在开课前的一个假期,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切磋,讨论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依托关系,力争把每一个教学重点放到项目中反复实践。提出的口号是“备课不是备教材,而是备学生”。备课不再是传统的把教材备熟练,而是怎么样把抽象的内容放到具体的实践项目中,让学生能够感兴趣。对于有些课程采取相互助课或听课的方式,不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并有效地了解整个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助于整个专业项目的推进。 在教师团队的建设中不仅重视科研能力,还重视企业实践能力。移动通信专业群中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学校老师每年都有两次到企业参与实践或工作的机会,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应对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从企业中引进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名校教授走进课堂。教研室经常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队伍真正称得上是能力强、观念新、实践创新性强的团队。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通信行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学改革就要与时俱进,以适应通信市场人才需求。这就要求对专业教学整个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实训教学改革 基础教学改革 虚拟化教学 项目教学 1 改革目标 主要培养目标是从事通信设备生产、维护及通信业务类、服务类型人才。通过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 教学体系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1)专业课程总体内容改革。从高职类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上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多以“实训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原则,在进行理论教学中以够用即可,原理简单化,侧重实训教学环节,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教学内容体系具有高职教学特色。 (2)专业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为巩固学生职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及提高专升本学生升学率,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要进行强化训练,采用适当性、实用性、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如《工程数学》、《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具有实际用途、针对性强的章节,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3)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教学内容采用“层进式”量化课程内容体系,按照行业需求在掌握基础技能后,以多元化形式对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并能够模拟实际工作进行操作,提高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2.2 课程体系改革 近几年来,随着通信领域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满足不了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上加以改革。它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要实时按部就班地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研究,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课程体系不断改进,适应通信行业人才需要。 (1)认真研究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衔接性。随着教学内容模式的转变,整体课程体系要系统化、层次化、递进化,即每门课程教师之间要认真研究课程内容与下一课程的衔接。 (2)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法”,最终考查效果以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体现出来,使课程体系具有完整性。 (3)让课程多元化,删减老旧课程,增加新课程来满足通信行业需求,扩大就业面。如从市场人才需求上来看,在学生考取技能证方面,将《手机维修》及《市场营销》转变为符合大多数通信行业要求的《电信业务员》,就可以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从通信行业发展前景来看,增加了《天线技术》、《通信工程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了他们对工作的选择性。 2.3 教学方法改革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1)“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理实一体化”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最先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此种模式,教学效果良好,逐渐形成一套移动通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以前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多数课程的专业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很多无法实现的硬件环境得到了模拟,知识结构更加清楚,学生接受较快。 (3)在一些专业课程中采用虚拟化教学手段。例如在《单片机》这门专业课程中,利用虚拟教学将真实的单片机电路用虚拟软件在电脑中运行程序,并进行效果演示,即节约了仪器购置成本,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起来易懂好掌握。 (4)项目教学法。最近几年许多院校都在采用此方法进行教学,其特点是通过目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前教师在讲台上源源不断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讲解着,学生在下面听,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与教师有互动,而多数学生都在消磨时间,一学期下来没有任何收获。项目教学法强调全体学生与教师要产生互动,教师需要抓住本节课要点、难点对学生发问,学生要靠自学过程解答问题,注重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考核方式是将学生分组进行计分,加强学生团体意识。项目教学法实施时要以专业教学体系为整体构架,各科课程也要分阶段的对项目计划进行实施并检验,最后通过毕业专业综合考试和毕业设计对整个项目教学进行检验。 2.4 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方法的改革力求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挥自身潜能,使学生具有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项目教学法将考试成绩分阶段进行考核。例如《通信原理》、《通信工程制图》等课程,根据章节或项目划分内容实时对学生考核,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前期利用短时记忆背题蒙混过关。 (2)实行期中实训考试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有些课程如《数字电子》、《模拟电子》等,因为实验内容较多较杂,将课程的实训考试分成期中、期末两次完成,两次各占实训总分的50%。目的是提高学生牢记知识要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永动性,避免学生在考试考查过程中投机取巧。 (3)毕业前专业大综合考试。通过一次专业大综合考试,了解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对3年来专业知识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一初步性的认知。具体方法是在各科专业课程中提炼精华,建立专业题库,给学生分发复习范围,并从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考试,由专业教师集体判卷,将成绩进行排榜,并作为学生应聘优选条件。此做法可以使学生知己知彼,提高学生就业信心和对自己就业方向有所选择。 2.5 课程建设改革 (1)精品课建设。在学校带动下,加速精品课程建设进程,组织好精品课团队,向省级精品课迈进。 (2)教材建设。选取适合高职特点,配有实践内容的教材。由于国内移动通信专业的高职教材不多,为了更好的面向我们学生的教学,在教材建设中鼓励专业教师自编高质量适用于高职现状理实结合的教材。 2.6 实训室建设改革 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做好实训室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要求各专业教师对所授实训内容要不断创新,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根据专业需要组建新的实训室,如光纤实训室。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市场分析 摘要:3G网络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各种业务开始广泛应用,“标准、融合、开放、增值”成为网络建设的主导思想,存储、安全、无线、多媒体应用等基于IP架构的产品大规模应用,将网络建设带入了IP行用的新阶段。现在无论是在电信市场还是在企业网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IP+移动。 关键词:3G网络 IP通信 IP存储 1、通信技术和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3G网络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2009年1月15日,TeliaSonera宣布华为和爱立信将承接全球首个4G网络。在企业网市场,随着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业务开始广泛应用,“标准、融合、开放、增值”成为网络建设的主导思想,存储、安全、无线、多媒体应用等基于IP架构的产品大规模应用,将网络建设带入了全IP行用的新阶段。 2、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解读 按照国家的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其中新一代移动通信(TD-SCDMA)产业完善、计算机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三项都需要大量的IP通信专业人才。下面我们从运营商和企业网两个市场方面分析一下。 2.1 运营商市场3G建设大规模上马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月22日称,2009年中国3G建设总投资为一千七百亿元,三年内投资将达到四千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称,中国电信正在对CDMA网进行网络升级和优化,2009年首期投资约三百亿元,计划三月底将在共100个大中城市提供3G服务。中国联通2009年首期投资三百亿元左右,计划今年上半年在56个省会城市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提供3G试商用服务,年底将服务范围扩大到282个城市。中国移动准备2009年投资588亿元,新建TD-SCDMA基站约六万个,年底将在238个地级城市提供3G服务,占全国地级城市数量的70%以上,其中东部省(市)的地市将实现全覆盖。 根据三家企业3G网络建设规划,三年内3G建设投资预计约四千亿元,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大部分县城和发达乡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3G用户计划发展目标均要达到五千万户左右。 2.2 企业网市场IP应用增长强劲 2.2.1 IP存储 市场研究机构IDC针对中国存储市场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的磁盘存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了24.2%,收入为11.418亿美元,收入年增长率达27.5%,磁盘容量达149.3PB。同时IDC预计,2011年中国存储市场总市场价值将达到112.4亿元,从2008年到2011年的市场价值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0%。 2.2.2 网络安全 尽管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成长,但是这种影响对于政府和大型企业则小得多。尤其是政府和大型企业对于信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出口市场放缓的影响,中国政府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在信息行业,政府信息安全、研究机构信息安全、运营商、金融等机构安全都将成为网络安全建设投资的重点,从而拉动政府与大型企业的需求。 2.2.3 无线城市建设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蓝海沙龙第36期活动(主题:移动互联网业务已准备就绪)上,有关专家透露,我国大陆已经有十大城市明确了无线城市计划,正在建设当中。这十大城市是,北京、天津、青岛、武汉、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扬州,庄梓新称为“若干有代表性的无线城市”。实际我国还有更多城市都在实现无线覆盖。 2.2.4 IP多媒体应用 IP多媒体应用包括IP监控、IP视频、IP语音等方向,近年来增长迅速。以IP监控为例,据CCID数据统计,从2006年起中国监控市场的实现了整体快速增长,预计2012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491.6亿元,比2007年增长近1.76倍,其中IP网络视频市场的增长最为显著,将占据整个视频市场的66%。 3、移动通信技术专业IP通信方向学生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根据上面的市场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规模的3G网络建设和企业网IP行用的持续高速增长,必然会需要大量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维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反观现在的高校课程设置,3G内容几乎没有涉及,网络专业仅仅局限于基础网络建设,无法满足未来市场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增设的IP通信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IT通信相关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规格人才。 在3G网络建设方面,主要培养WCDMA、CDMA2000、TD-SCDMA网络的基站建设工程师、网规网优工程师等。 在企业网方面,主要培养存储、安全、无线、监控等具备数据网络基础的专项工程师。 下面我们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做个简单分析 3.1 3G网络前景 我们打开互联网各大招聘网站,可以发现3G设备安装、调试、网规网优、建站等岗位大量出现。我们再搜索3G人才培训,可以发现所有的培训机构都集中在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向,工程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从这两方面,不难看出,3G工程人员的就业前景是“钱途光明”。 3.2 企业网方向前景 我们以存储工程师为例: 目前国内网络存储市场发展蓬勃,应用、维护等存储岗位不断升温,人才紧缺。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网络存储技术领域人才2007年的需求量为120万左右,中国市场今年需求大约为15-20万人。又据权威部门统计,国内现在能达到存储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不到2,000人,人才缺口尤为突出,高薪聘人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在51job、智联招聘等网站搜索企业系统管理员等职位,都明确提出熟悉存储系统的要求。而在智联招聘网站已“存储“为关键字搜索近期所有相关职位,职位数达2156,招聘职位有存储专业服务工程师、存储顾问工程师等。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篇1 煤矿仍然是当前工业、电力行业等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推动了煤矿采矿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对煤矿的开采效率和开采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设备作为煤矿采矿作业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在煤矿生产工作中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维修来保障机电设备的运行安全,让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能够为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1煤矿机电设备 1.1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类型 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技术类型,主要按照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时间阶段和状态来划分标准。在应用机电设备之前以及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需要应用预防维修技术,尽量避免各种突发性故障对机电设备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而在机电设备运行中,做好日常的设备检修和维护工作,结合机电设备检查中发现的磨损情况,应用计划维修技术来及更换磨损较为严重的零部件;当机电设备发生故障时,需要停止作业,应用故障维修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在应用某种生产技术和机电设备类型时,煤矿需要及时关注市场上各种采矿作业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情况,引进新维修技术对较为落后的机电设备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升级;通过引进更先进的监控管理和维修系统,对正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中的机电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异常情况,以便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及时调整。 1.2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特点 机电设备在煤矿生产当中占据着较大比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机电设备是煤矿生产作业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煤矿要想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提高采矿效率,就需要重视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和改造升级,因而,需要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改造升级目标[1];其次,煤矿开采作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开采作业中应用的各种机电设备不仅种类繁多、工作量大,而且涉及的部门也比较多。在开采作业中,需要让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开展工作,在保障采矿作业安全的同时,提高作业效率;最后,机电设备不仅关系煤矿开采作业的质量和效率,也是煤矿能否满足安全生产目标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由于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不当所导致的安全生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最主要的就是能够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2当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种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条文的更新和完善,安全生产已经成为煤矿运行发展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但从当前部分煤矿的生产作业开展情况来看,在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角度来看,一方面机电设备本身受到客观的采矿环境和主观的设备维修技术水平限制,导致机电设备存在较高的故障率;另一方面,采矿企业内部人员缺少对机电设备维护重要性的认识,不仅没有严格落实科学的管理理念,还缺乏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的专业化能力[2]。从机电设备的维修角度来看,煤矿在生产作业中更注重追求经济效益,为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通常需要对机电设备进行反复维修。而这种高频率的维修,机电设备的各种零部件在运转过程中摩擦力较大,很容易加大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与此同时,现阶段广泛应用于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的技术普遍存在准确性较低、检测范围较小等问题[3]。应用这些检测技术往往很难判断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具体原因,也难以为维修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在维修机电设备时就需要停止整体的采矿作业活动,在降低维修效率的同时,影响到煤矿的正常运行。 3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技术应用效果的措施 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不仅能够保障机电设备在采矿作业中的正常运行,还能够通过及时有效的管理,促进煤矿的转型升级,为煤矿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现阶段,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工业、煤矿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在建设绿色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背景下,要想促进煤矿的转型升级,最主要的就是做好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工作,保障机电设备在煤矿采矿作业中的安全运行[4]。在对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技术应用效果的措施进行分析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技术 故障诊断是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的重要保障,依据故障诊断的结果来判断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能够以更短的时间来开展维修工作,进而缩短整个采矿作业因机电设备故障而导致的停滞时间。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应用和发展的背景下,对煤矿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主要通过实时监测系统来实现。具体来说,在机电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应用实时监测系统对整个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需要在系统中事先设定好机电设备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的各项参数,将机电设备实时运行参数与标准参数进行对比,依据对比结果对机电设备的整体运行状态进行分析[5]。分析结果后,不仅能够找出机电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异常部分,还能直接得到机电设备产生故障的主要原因和具体位置。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可以将实时监测系统与预警系统连接起来。当发现机电设备处于异常的运行状态时,作业现场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实际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实时监测系统与数据库、大数据等技术结合起来。在系统找到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问题后,能够通过数据库中的故障检修经验,制定多种故障维修方案。检修人员可以结合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更有效的维修方案,对维修方案进行适当地调整,再开展维修工作。这样不仅能够尽量减少由于机电设备故障而导致的生产停滞问题,还能够进一步提高维修工作的开展效率。 3.2补充完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和机制 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能够为管理和维修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准则,也能够通过制度内容的细化来提高煤矿内部对机电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补充完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和机制时,首先需要明确各类机电设备的运行和维修技术标准。在采矿作业中应用的机电设备改造和升级后,需要及时将更新的技术标准补充到管理制度当中。同时,明确当前煤矿应用的各类机电设备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和业务内容、对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等标准。其次,将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观念纳入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当中。在设备的前期管理阶段,结合煤矿采矿业务的主要要求,确定符合煤矿开采当地地质环境条件的机电设备型号,并保证所有应用的机电设备能够相互兼容。在应用机电设备前,也需要对设备进行安装检查和运行调试;在应用设备的过程中,建立好各类机电设备的信息档案,将整个采矿区域应用的机电设备按照不同的分区划分为多个网格进行管理。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工作需要能够贯穿于机电设备的整个使用过程中,对于发现故障和异常情况的机电设备,相关人员需要及时上报情况和反馈巡查的结果。在对机电设备进行后期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机电设备在长期运行中很容易出现性能落后的情况,为了减少机电设备故障对整体生产作业造成的影响,一方面需要以降低设备能耗为主要原则,做好设备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机电设备在报废后是否具有维修价值进行分析。对于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机电设备,需要建立系统的废旧设备处理系统和方案,对报废机电设备中具有维修价值的零件进行检测和实验,这样才能在降低煤矿生产成本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煤矿绿色发展的主要目标。除此之外,要想补充完善机电设备的管理制度和机制,还需要重视对机电设备的资产管理和安全管理问题。资产管理是从购置和维修机电设备的成本角度来说的,部分煤矿已经应用一些高精度的机电设备来满足采矿作业的生产需要,而高精度要以机电设备中是否具有极精密的元件作为判断标准。加强对机电设备的资产管理,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应用更先进技术的、购置成本较高的设备在更换元件和故障维修中所消耗的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相应机电设备的价格和变化情况,在保证机电设备先进性的同时,也能够适当地降低用于购置机电设备的资产成本。而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说,在补充完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时,首先需要健全和完善现有的机电设备检修体系,将标准化作为机电设备检修工作开展的主要原则,无论是机电设备的购置,还是安装调试和后期维修工作,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检测标准和操作规范;其次需要明确管理和维修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让相关人员能够提高对管理和维修工作的重视程度,及时发现机电设备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异常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岗位职责与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联系起来,不断提高管理和维修人员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以此来更好地保障机电设备的运行安全。 3.3创新和推广绿色维修方式 绿色发展理念在煤矿生产运营中的应用,需要重视机电设备的维修方法。由于采煤作业本身就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应用绿色的维修方式,能够在减少对周边环境污染的同时,助力煤矿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第一,在推广绿色维修方式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机电设备的磨损维修工作。对一些在长时间应用中会导致金属零件表面发生变形的机电设备来说,为了能够避免在设备运行中出现零件表面黏着的情况,需要应用润滑剂或添加一些具有吸附性的物质,对零件表面的洁净度和微观粗糙度进行有效控制。而机电设备出现磨料磨损时,一般需要依靠取值测试的结果来判断磨料摩擦表面的断裂韧度,然后再对磨料进行维修。第二,创新和推广绿色维修方式,还需要重视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的应用要点。煤矿机电设备容易发生的故障问题一般包括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两种类型。机械故障性问题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来对故障的发生原因进行排查,而电气性故障则更多地需要借助各类仪表工具来排查故障原因。由于电气故障的发生原因更加复杂,在对电气设备的维修故障进行分析时,可以应用电阻法、短路法、程序检测法等方法。其中,电阻法主要指通过测量故障位置电阻值的方式,判断电气设备是否存在压线松脱、接触点氧化等故障问题;短路法主要借助短导线来寻找故障位置的方法;程序检测法大多数被应用到大规模的故障排除当中,相关人员依据电气原理图,对整个运行线路进行人为控制,让电气设备的运行能够符合相关的要求。然后再依据短导线来对系统输出信号的顺序进行控制。第三,要想通过创新和推广绿色的维修方式,来提高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水平,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维修方式。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当前用于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技术类型主要包括预防维修技术、计划维修技术、故障维修技术、改进维修技术以及状态维修技术五种,在开展机电设备的维修时,需要结合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是实际情况,选择更合适的维修技术。例如,依据机电设备在采矿作业中的作用大小,采用一些重要的机电设备提高维修和管理的重视程度。对于一些安全系数较高的机电设备,则主要应用于事后维修,满足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煤矿需要始终以体现机电设备的使用价值和维修技术的应用价值为主要原则,让绿色发展的理念能够贯穿到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的整个过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修,能够有效避免煤矿实际作业中存在的机电设备故障问题,保障煤矿的正常生产进度和效率。基于煤矿本身对采矿作业和机电设备运行安全的要求,在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类型机电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保证煤矿的正常生产作业为前提,在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机电设备管理维修制度基础上,更多地应用绿色维修的方式来减少对机电设备造成的损耗,促进煤矿行业的发展。 作者:杜海燕 单位: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篇2 在当今煤矿开采过程中,各种机电设备在井下作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机电设备的使用提高了生产作业的效率;另一方面,大量机电设备的使用也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事故的出现往往是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的。同时,煤矿所处地形复杂,存在积水、许多易燃易爆气体,以及对管理缺乏深刻的认识,常会导致机电设备发生故障。如何进行有效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是所有煤矿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对目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深入讨论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改善策略。 1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现如今,通过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现代化升级,设备的功能越来越齐全,因此对设备精细化操作和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煤矿环境恶劣,企业待遇低等,无法吸引专业技术人员来高效操控机械设备,为了节约成本,大多借调一些其他技术工来操作。因此,机电设备老化、制度管理体系缺失以及信息共享程度低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1.1机电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规范、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使机电设备的管理有章可循。煤矿作业中设备多、情况复杂多变,生搬硬套的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可能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本煤矿的情况,因此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决策者。一方面,现有的机电管理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复杂情况下机电设备的操作需求,缺乏更加细致的制度管理;另一方面,制度的制定最后还需要靠人来执行实现。实际中,相关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大多时候管理制度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流于表面,工作中并没有对制度进行有效的贯彻和落实,缺乏对机电安全管理的深入理解,使得煤矿机电设备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还人为增大了事故发生的风险[1]。 1.2设备操作人员专业水平有限 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高,越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如果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没有经过操控培训,只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意识去判断,这样一方面无法发掘机电设备的所有功能,进而无法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技术和知识的缺乏使得在日常机电设备管理中对设备的隐患排查不到位,进而使得机电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风险[2]。 1.3机电设备维护和保养不及时 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对磨损的零部件要定期更换,这样才能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设备超负荷运转是常态,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煤矿企业中,这种情况十分严重[3]。长期超负荷运转不仅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年限,还会使设备事故频发,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此外,一些关键零部件的不及时更换也会带来安全隐患。目前,许多先进的设备依然通过国外进口来满足需求,关键零部件损坏后在更换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因此,企业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往往找一些功能相似的零部件作为补充,这样虽然能够暂时维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但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这对机电设备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4机电管理信息滞后 传统的机电信息管理是通过纸质的方法去人工记录每个设备以及仪表的参数,然后通过汇总来判断整个作业面的工作情况。这种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由于数据量大,对机电设备状态的全面评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此外,手动记录和人工巡检的方式也无法实现对设备全时段的监测。 2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改善策略 2.1健全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生产至关重要。煤矿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设备的更新换代,还要对原有落后的制度进行完善。a)要对现有的制度及时进行补缺。可以通过大会讨论,多听取一线工作人员的反馈,然后有针对性地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b)设立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增强人员的参与感和工作积极性。c)针对一些容易忽视的环节,要做好突击检查,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切实将管理制度的执行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图1为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流程图[4]。 2.2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先进的设备管理需要更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去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此,为了维持煤矿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企业必须培养一批能胜任相应岗位工作的机电管理人员。从企业层面来讲,一方面可以将现有的技术人员派出去接受专门的培训学习,通过技能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以后再上岗。这一批技术骨干回来以后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新知识传授给新人,同时也可以与新人交流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帮带。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时,要考虑行业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薪资待遇和福利制度,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进来。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设立一些提升通道,鼓励员工积极地提升自我。从国家层面来讲,要提高特殊岗位的准入门槛,坚决杜绝无证不合格人员进入,倒逼企业提升专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使更加专业的人来管理机电设备,从而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企业的高效生产。 2.3及时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 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也是机电设备管理重要的一部分[4]。对于一些故障频发的老旧设备,要定期做好维护和保养记录,为了方便管理,表1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机电设备检查内容[5]。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做好预案,对一些关键的零配件要做好备份,这样在遇到设备故障时可以及时更换,节约时间和精力。此外,可通过仿真模拟的方法,对失效的零部件进行仿真计算,构建合适的系统可靠度与维修成本之间的正态分布数学模型,从源头做好相应的维护和保养预案,节约维护成本。图2和图3分别为不同期望值下系统可靠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系统维护成本随时间的变化关系[6]。由图2仿真结果不难发现,系统可靠度可以分为初始状态下的震荡阶段和接下来的稳定阶段,且系统可靠度与期望值近似呈正相关变化;由图3的仿真结果对比可知,维护成本与期望值μ呈负相关。综上可知,在机电设备维护和保养过程中,可以通过选取具有高寿命期望值的零部件来提高系统可靠性,降低成本。针对复杂的操作环境,可建立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设备检修与维护制度,使每个人在执行过程中操作更加规范和合理,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2.4提升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交互和共享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由于作业困难、距离地面远,设备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测和传递对于机电设备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通过网络和大数据建立煤矿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机电设备的状态进行全天候无死角跟踪和监测(见图4)[7]。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检查和监控,煤矿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更加高效和安全,大大提升了对机电设备的管理能力。 3结语 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机电设备的管理成为了煤矿企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更多智能化和自动化设备的投入对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中国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管理制度的健全方面、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面以及设备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等都亟待改善和提升。为此,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策略,希望能为煤矿机电设备更加安全有效的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岳守鹏 单位:山西介休义棠青云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篇3 1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关键 随着煤矿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机电设备管理已经成为煤矿企业的重点工作。只有做好机电设备管理,才能确保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进而使煤矿企业取得较好的效益。企业与相关人员需要特别关注机电设备的完好率、故障率、保养达标率和运转率。 1.1完好率与故障率 这里指保证机电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煤矿生产运营时刻都离不开机电设备,这会导致机电设备出现损坏或者老化的情况。所以,在进行机电设备管理时,需要明确可能对机电设备产生危害的因素,并开展严格的管控工作,确保机电设备在符合安全规范的状态下运行。 1.2保养达标率 要按规定进行操作,提高机电设备的维修与养护力度。如果工作人员不能按照规定进行机电设备的操作,可能导致机电设备被损坏;如果机电设备维修与养护不到位,也会加速设备老化。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着机电设备长期、稳定的使用,所以开展机电设备管理非常有必要,要切实保证机电设备的保养达标率。 1.3运转率 重点关注机电设备的运转情况,只有保证机电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才可以确保能量的转化,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动能。由于机电设备结构较为复杂,就算是小的零部件作用也非常重要,而动力系统更为重要,所以对机电设备开展严格的管理工作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1]。因为煤矿开采和运输工作较为繁重,所以机电设备运行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及时且仔细进行检查,并开展有效的维修和养护工作。 2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相关部门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部分煤矿领导人员视生产为唯一工作重心,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忽视了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进而导致机电设备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虽然有些煤矿企业设置了相关管理部门,但是领导的忽视使其管理职能不断被弱化,管理落实存在不到位之处,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对于机电设备的采购、操作和维修等,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办法仍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特别是开发初期的煤矿,缺乏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都会对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有些企业在采购时没有做好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以至于采购的机电设备质量存在问题或者性价比较低。另外,如果在保管机电设备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水、防潮措施,将导致机电设备生锈、损坏等。安装和操作时,如果有关工作人员不能按照规定去安装与操作,将对机电设备后期使用产生不良影响[2]。 2.2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煤矿员工并没有清楚认识到机电设备管理的职能,管理者没有将相关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相关工作只停留于表面,许多员工在机电设备管理重要性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至于相关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机电设备也难以正常作业。煤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不同,部分工作人员技术能力较差,使得其难以跟上高新技术发展步伐。如果工作人员不能较好操作机电设备,很可能因为失误造成机电设备损坏,甚至危害人员安全,造成煤矿企业较大的损失。 2.3煤矿缺乏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 虽然大多数煤矿企业都有自己的机电管理制度,但是其管理结构较为复杂,仍有较多的不足之处,管理的合理性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将严重影响煤矿企业的发展。只有具备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才能有效降低机电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操作失误,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 2.4机电设备检修、维护、保养不到位 部分煤矿企业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存在不到位情况,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定期、及时对机电设备展开检修、维护与保养工作。如果有关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检测出机电设备存在的问题,以及机电设备损坏的实际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维修,将使机电设备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图2为煤矿机电设备应用现场。如果相关人员在机电设备方面态度较为消极,缺乏全面的维护和保养,会加速机电设备老化,将为后续工作埋下安全隐患。所以煤矿企业要对机电设备的安全与可靠性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设备的使用年限。 2.5机电设备未按规定及时检测检验问题 煤矿生产过程中应当坚持安全第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应当得到保障,而机电设备未按规定及时定期检测检验,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将对员工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所以必须对机电设备开展有效的检测检验工作。但是,部分煤矿企业并没有按规定对机电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测检验工作,未取得检验报告就将机电设备投入使用,以至于机电设备的安全性难以保障,进而导致煤矿企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3]。 3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对策 3.1充分发挥机电设备管理部门的作用 煤矿企业领导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发挥管理部门的作用,确保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到位。煤矿相关部门要做好机电设备采购、操作和维修等工作,派专业人员采购机电设备,确保机电设备质量过关且性价比较高,避免为节省成本而不顾机电设备质量。同时,在保管机电设备时要做好防水、防潮工作,避免因保管不当导致机电设备生锈或损坏。此外,要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与操作工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完成安装与操作,从而保证机电设备的使用安全。 3.2提高机电设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离不开优秀人才,所以企业应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要保证工作人员的稳定,避免专业人员流动频繁。在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对企业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为此,煤矿企业应当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对机电设备管理人员提出新要求,确保其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应当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人员的服务水平,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和机电设备工作原理,当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准确处理。机电设备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岗位对人员的需求来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内容和相关计划能够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对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特别是重要岗位与特殊岗位的员工,必须通过培训凭资格证书上岗。此外,应当建立完善的人才考核机制,并提高优秀人才福利待遇,确保奖惩制度公开、公正,从而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3要建立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 在煤矿日常生产作业过程中,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者要有较强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不断学习管理办法,以便提高管理水平与安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进行改正,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为此,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以便更好地开展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并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煤矿机电设备信息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第一,应当完善岗位责任制,合理分配机电管理职责,专人转设备,明确工作流程,对于相关工作要做好详细记录。为了保证机电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煤矿企业应当及时维修存在问题的设备,对于老旧设备要及时更换,只有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行,才能确保生产工作的安全。第二,应当完善奖惩制度,加强对优秀人才的重视,为其提供晋升的机会与渠道,进而保证机电设备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使机电设备管理人才在工作中更加能动。 3.4做好机电设备检修、维护和保养工作 安全生产是煤矿运营的重要内容,只有机电设备处于正常状态,才能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所以要对机电设备定期进行检修,及时诊断出其存在的问题。煤矿企业要特别注意,不能因一味追求生产,忽视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在煤矿生产时要做好设备检修工作,并且企业监督部门要派人对检修工作进行监督,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制定高效的解决措施,采用较为先进的检修、维护和保养仪器与技术,保证机电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3.5按要求做好煤矿机电设备检测检验工作 对于即将进入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应当及时开展全面的检测检验并取得检测检验报告,避免未经检验机电设备进入煤矿,坚持安全生产。对于较为关键的机电设备应当定期进行检测,通过所得到的数据信息来判断机电设备的状态。当发现异常后,要采取科学措施来处置,确保从业人员安全,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结语 煤矿开采与运输工作离不开机电设备的支持,所以煤矿企业应当做好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以便生产运营的正常开展。但是有些煤矿企业的生产发展受到了机电设备的制约,这就需要煤矿企业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管理,用更高的要求更好服务于企业生产发展。为了使煤矿生产与运输工作更加安全,相关工作人员要对机电设备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煤矿各项工作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喜军.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机械管理开发,2017,32(4):177-178. [2]程福军.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山东煤炭科技,2014(3):134-135. [3]尹照.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6):3006. 作者:李江艳 单位: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太原公司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谈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及信息管理 摘 要:建设项目的信息管理是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基础上,介绍了建设 z4~Oi目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环节。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组织信息传输信息交流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管理工作在该行业基础管理中处于最薄弱的环节,多数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项目信息管理的组织和控制基本上仍然沿袭着旧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 信息运用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是指在工程实施中对项目信息传输进行组织和控制,合理的组织和控制工程信息的传输,能够方便有效的获取、存储、处理和交流工程项目信息,这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很多,但它可被大体分为以下几类:(1)反映项目基本情况的信息,主要在各种合同、计划文件、设计文件之中。(2)项目进展中的信息,如实际投资、质量、进度信息等,它主要在项目月报、重大事件报告、质量报告等各种报告之中。(3)各种指令、决策方面的信息。(4)其他信息。如市场情况、气候变化情况、外汇波动、社会动态等。一般说来,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要符合项目管理的需要,切勿造成信息泛滥和信息污染。 日常建设工程项目对信息的基本要求:(1)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事件,信息对不同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参与者存在差异性。(2)反映实际情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对项目实施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在其中产生和使用的信息,一定要能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这是进行正确、有效管理的前提。(3)及时提供信息如果过时,则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和见值。它会使决策失去时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只有及时地提供信息,管理者才能及时地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4)简单、便于理解信息要方便使用者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其表达形式应符合人们日常接受信息的习惯。 2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从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中我们不难理解,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是指项目管理者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存储、传递与应用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信息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序的信息流通,帮助决策者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应的信息。所以,为了完成项目信息管理的目的,我们必须做到:(1)了解和掌握信息来源,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2)把握和正确运用信息管理的手段;(3)根据信息流通的不同环节,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2.1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收集 2.1.1项目决策阶段信息收集 在建设丁工程项目决策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有关相关市场方面的信息。(2)有关项目资源方面的信息;(3)有关自然环境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目的主要是为帮助业主在工作决策中避免失误,进一步开展调查和投资机会研究,编写可行性报告,进行投资估算和项目经济评价。 2.1.2设计阶段信息收集 在建设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同类项目相关信息:建设规模、结构形式、工艺和设备的选型、地基处理方式和实际效果等;(2)有关拟建项目所在地信息;(3)勘察设计单位相关信息:同类项目完成情况和实际效果、完成该项目的能力、人员和设备投入情况、专业配套能力、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情况、收费情况、设计文件质量、合同履约情况等。(4)设计进展相关信息:设计进度计划、合同履行情况、不同专业之间设计交接情况、规范和标准的执行情况、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结果对投资的控制、超限额原因等。设计阶段信息收集的范围广泛,不确定因素较多,难度较大,要求信息收集者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一定的相关经验。 2.1.3施工招投标阶段信息收集 在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拟建项目相关信息。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图设计与施工图预算、本工程适用的标准和规范以及有别于其他同类工程的技术要求等。(2)有关建没市场信息。如工程造价的市场变化规律及当地的材料、构件、没备、劳动力差异;当地有关施工招投标的管理规定、管理机构及管理程序;当地施丁招标机构的能力、特点等。(3)施工投标单位相关信息。如施工投标单位的管理水平、施工质量、设备和机具情况、以前承建项目的情况、市场信誉等。在施工招投标阶段,要求信息收集人员要熟悉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施工图预算,熟悉法律、法规、招投标管理程序和合同示范文本,这样才能为业主决策提供依据。 2.1.4施工阶段信息收集 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施工准备相关信息: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组成和人员素质、进场设备的型号和性能、质量保证体系与施工组织设计、分包单位的资质与人员素质;建设场地的准备和施工手续的办理情况:施工图会审和交底记录、施工单位提交的开工报告及实际准备情况;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等。(2)施工实施相关信息:原材料、构配件、建筑设备等工程物资的进场、检验、加工、保管和使用情况;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管理程序和规范、规程、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原材料、地基验槽及处理、工序交接、隐蔽工程检验等资料的记录和管理情况;工程验收与设备试运转情况;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措施及其执行情况;工程索赔及其处理情况等。(3)竣工保修相关信息。如监理工作总结及监理过程中各种控制与审批文件、有关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处理的相关记录:建筑安装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资料和竣工图;竣工总结、竣工验收备案表等竣工验收资料;工程保修协议等;在施工阶段,信息的来源较多、较杂,因此,应建立规范的信息管理系统,确定合理的信息流程,建立必要的信息秩序,规范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信息管理行为,按照《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要求,按照科学的方法,不断完善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归类整理。 2.2工程项目信息的加工、整理 工程项目信息的加工、整理主要是把建设各方得到的信息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择、汇总后,形成不同形式的信息,供给各类管理人员使用。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加工、整理要从鉴别开始,对于监理单位,特别是施工单位提供的信息,要从信息采集系统的规范性,采集手段的可靠性等方面入手。进行选择、核对和汇总,对动态信息要更新及时;对于施工中产生的信息,要按照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程序紧密联系在在一起,而每一个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信息又分为质量、进度和造价三个方面分别组织。 2.3工程项目信息的存储 一般说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存储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库,各类信息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在―起,组织的方法可由单位自行拟定,但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规范。当前,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组织:(1)按照工程组成进行组织,同一工程按照质量、进度、造价、合同进行分类,各类信息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2)文件名规范化,以定长的字符串作为文件名。(3)建设各方协调统一存储方式,国家技术标准规定有统一的代码时尽量采用统一代码。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保证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做到规范、标准及其完整,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以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根据“施工前预控、施工中监控、施工后可追溯”的思想,使建设工程项目信息能真实的反映项目管理的水平。提高项目管理的深度、力度和速度,为工程项目产生更大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建设工程的信息管理 摘要:笔者在本文中对信息管理在建设工程当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建设工程 信息管理 重要性 建设工程因具有投资大、周期性长、任务量大、协作单位多等特点,所以管理起来非常的复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设工程企业为加强企业的管理效率,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建设工程的管理当中,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化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当中,信息管理贯穿于建设工程的全过程中,成为了衔接建设工程各个阶段和各承建单位之间的纽带,其对于工程文件、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更是决定建设工程文件、档案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信息管理对建设工程的重要作用 1.信息管理对建设工程企业的作用 优秀的信息管理,对建设工程企业的作用不胜枚举。在本文中笔者仅针对几个方面对其对建设工程企业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①信息技术发展切实提高了企业各项业务的工作效率,缩短了企业各项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促进了企业各项内部信息交流,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的横向交流。随着各部门和各业务环节间信息交流量的不断增加,信息管理的有效应用,不仅优化了业务流程,同时也加快了中小企业专业化进程的发展; ②在企业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实行信息的分散处理和自主管理,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普遍要求,使企业根据其管理目标进行决策,提高了企业应变能力; ③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内部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信息管理网,精简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有效的推动了企业对新型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 ④目前,建筑工程企业都开始广泛的使用计算机来进行项目管理的可行性研究,施工阶段的目标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文件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管理控制等工作,良好的信息管理在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的管理效益,更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成本,使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具有系统性,进而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2.信息管理对建设工程项目的作用 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承建方、质监、设计、监理、材料以及设备供应商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协调工作,项目的技术质量、安全管理、合同信息、工程进度以及成本控制等所需要控制和处理的项目内容也纷繁复杂。单向性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参项目承建方之间缺乏应有的信息沟通,使工程信息的及时获取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以至于很多项目工程出现了工期延误、成本超支以及质量隐患等情况。 为了加强项目工程承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承建方的效率优势,按时保质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信息技术管理被普遍的引用到工程建设企业当中。在信息化的项目管理模式当中,信息的交流方式不再是传统的单项交流,而是形成了多方交流的网状结构交流方式,让信息交流在满足畅通的条件下,实现了多方交流的信息体系,在这种模式下,各承建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意见交换,进而减少和避免了因沟通不足而造成的工程项目失误和返工情况。 二、建设工程当中信息管理的工作方法 建筑工程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发、检索、存储是一项系统过程。信息管理人员只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细致耐心的工作,才能得到准确的工程信息,为工程文件及档案的形成创造条件,进而保证工程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和系统性,使工程档案文件更好的为建设工程服务。 1.建设工程的信息收集 由于建设工程中各个参建部门对于信息的使用角度有所不同,所以信息来源也不尽相同,对信息的处理方法更是大相径庭,使得他们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也是不同的。虽然在信息收集过程中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参建各方应统一制定和规范信息数据,并对信息进行统一收集。建设工程中的参建各方应该按照工程不同的设计阶段、招标阶段、决策阶段、保修阶段、施工阶段等时间阶段来对所收集信息进行收集和划分,并保证收集到的信息是准确真实的。 2.建设工程的信息加工、整理 信息加工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在建筑工程当中所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和信息进行统一的鉴别、核对、排序、合并和汇总的过程,生成不同形式的信息数据,以供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使用。为了满足不同部门管理人员对不同信息的需求,信息管理人员应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不同的需求对于信息的加工手段是不同的。由己方收集的信息可靠性相对较高,对于其他参建单位所收集提供的信息,信息管理人员可根据参建单位的人员素质、信息采集的规范性等一切相关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对数据进行核对和选择性的使用,并及时的做好记录。 3.建设工程的信息检索 做好工程信息的分类加工处理后,就需要信息管理部门根据其他部门的不同需要,建立起信息检索系统来对信息进行分发和检索。为了确保信息检索的规范性,信息管理部门应制定出全面而又完善的检索制度,以保证即能使信息使用部门在第一时间对所需信息进行检索和利用,又能够保证其信息不会提供给其他所不需要此信息的部门。为了让信息的使用更加方便和快捷,信息管理部门在进行检索设计的过程中,应实现“关键词”的智能检索模式,以保证信息的使用部门能够及时的对信息加以利用。例外,信息管理部门应根据信息重要程度的不同,来对信息检索的范围进行分级式密码检索管理,进而保证数据信息的机密性。 4.建设工程的信息储存 任何信息数据的储存,都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来作为后台支持,将数据组织到一起加以利用。参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对数据需求的侧重点,来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和信息数据的组织方法,但无论构建何种信息数据库来对信息进行储存,都必须要坚持一个原则,即数据信息的规范化。 参建单位在对信息数据进行组织时,可参照如下方法进行:①同一工程可根据工程的投资大小、工程进度以及参建方合同的角度来进行组织分类,各类信息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处理;②根据不同工程的不同信息来对信息数据的文件储存夹进行命名如;工程类别、开工时间、工程代号等等;③各承建方应协调统一数据储存方式,在国家技术标准出台统一代码后,采取统一代码的管理方式,以方便信息数据的管理。 5.建设工程的信息归档 承建单位,应按照《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要求对建设工程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检索以及存储管理工作。对需要连续产生的工程信息进行统计和归档过程中,应为此类信息建立起专属的汇总统计表格,以便其信息的统计工作和日后核查。在进行信息归档前,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应对信息进行最后核查,及时的发现和改正信息核查中所存在错误和漏洞,进而保证工程信息的完整性。 总结: 总而言之,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引入到建设工程当中,不仅能够使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更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和按时完成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企业对工程管理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系统化管理,将工程建设信息的采集、提取和应用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工程建设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能够服务于企业工程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提高企业工程建设的办事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工作负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 建设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信息管理已经贯穿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本文分析了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简要设计了工程监理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并对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实现 引言 不言而喻,工程监理在建设工程中作用十分显著。虽然我国监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建设工程监理在控制工程质量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关系着国家财产的得失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及时掌握准确、完整的信息,可以使监理工程师耳聪目明,卓有成效地完成监理任务。因此,对建设工程监理信息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工程监理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追求高效与便捷的工作、生活方式,因此在社会领域的各个角落,人们正通过科学的理论方法在不断完善和实践这种目标。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即建设监理领域工作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以便捷、高效的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的监理工作,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监管水平的基础上,发挥监理在施工的作用。 1.1 工程投资决策科学化的协助工作:建设单位在实行全过程工作监理的,在有了选择性意向投资之后,可以在监理单位的协助下进行评估,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投资决策。 1.2 建设工程参与方行为的规范工作: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各参与方光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市场准则是不够的,而凭借法律授权的监理企业可有效的进行约束管理,也可以通过有关的工程合同和监理合同对各参与方进行约束管理。 1.3 建设工程质量的有力保证工作:建设工程作为一种使用时间长的特殊产品,控制工程质量是监理企业最核心的目标,只有严格的控制工程质量,才能有效的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建设工程监理信息管理总体设计 2.1 系统设计原则 (1)安全可靠性:由于监理工作存在商业机密的特点,要想阻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就需要通过检查用户的权限身份,并让监理信息系统需要提供多级权限保证系统级、数据库级和应用级的安全;另外在监理工作过程中,大量的备份存储和文件数据需要处理,所以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安全可靠; (2)实用性:由于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同层级的用户对系统的熟练度不同,所以系统的界面应该直观和简单,并且稳定实用; (3)兼容扩展性:由于考虑到错误处理和扩展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以及不同平台的兼容,因此将模块进行分离在设计实现时,坚持高度的数据独立性和程序独立性。 2.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监理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基于B/S模型的三层体系结构(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服务层)将整个程序从逻辑上独立划分,将程序中的合法性校验、数据访问、访问控制、业务规则等工作放在中间层处理,再根据业务逻辑的不同队中间层进行划分,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独立性,并且极大方便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实际上,系统的三层体系分别代表了应用程序的三种主要功能: (1)数据层:该层包含数据存储以及与它交互的组件、服务,这些组件和服务的功能与中间层在逻辑上相互独立; (2)中间层:该层包含一种或多种组件、服务,这些组件和服务服从业务规则实现应用程序逻辑并完成供程序运行的数据处理,因此中间层主要处理数据并向数据层发送数据; (3)表示层:该层主要实现和用户的数据交互,以及传送用户操作信息至中间层并反馈中间层处理的数据。 2.3 系统体系功能设计 系统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使用标准的TCP/IP 网络协议,用SQL 数据库管理系统,确保业务数据运行在高效、安全和保密的环境;用JSP 开发工具开发,以组件对象的设计思想,使系统结构更具有稳定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系统功能包括:登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工程信息模块、任务分配模块、文档模块、项目分析模块、查询统计模块、设备维护模块。 三、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利用该工程监理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应当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实时集成管理与监控,以确保工程实施的进度、周期、资金及质量等各方面的质量控制。具体来说,工程监理信息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监理控制: 3.1 质量控制 监理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质量的控制,是由于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决定的。控制工程质量的内容较多,包括进场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施工过程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和工程质量缺陷等方面。在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涉及到周、月施工质量记录报告;当期施工质量问题、缺陷和处理措施、处理结果情况报告;工程质量评定结果;材料检验情况与结果等工作,因此需要以流程图的形式表述监理质量控制相关工作。 建设工程可以作为一个信息过程来处理任何一道工序,与之对应的没一个过程都包括输出、输入和转换三个步骤。在进行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时,应采用过程的方法来保证工序的质量,从而最大化的实现监理目标。 3.2 进度控制 监理单位进行进度控制,主要目的是保证工程项目能再计划内完成交付并且安全使用,由于进度具备动态连续的特点,所以监理人员必须要熟悉动态控制,在施工中需要不断检查并且要把现场施工情况与计划进行有效的比较,如果遇到偏差情况必须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对于无法维持原计划工期的情况则通过调整原进度计划来实行。 3.3 投资控制 在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单位对投资控制主要是针对计量与支付、变更与索赔等引起的资金变化进行控制。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控制建设工程的重要手段是审查施工单位的进度款(包括单价、工程量的审核),因此监理工程师必须了解合同文本,尤其是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技术规范的内容。 3.4 合同管理 监理单位合同管理内容有:协助建设单位确定本工程项目合同的起草、结构和与本工程有关的各类合同并参与合同谈判、严格管理合同要求的实现以及处理索赔和合同纠纷事件。在施工中,合同是监理工作的权限来源,监理单位必须对合同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将合同变更、补偿、奖励和价差等信息录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并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变更和总结。 3.5 信息管理 建立监理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体系,对工程项目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和保存,并在项目工程的各个参建单位之间进行文件传输。 3.6 全面组织协调 通过会议进行协商,以会议或者其他形式来进行组织或协调好各参建方之间的事务关系。 结束语 总之,监理工程师能够在监理工作中实施积极有效的信息管理,有利于项目实施期间监理任务的完成,同时有助于发包人和项目参建各方开发和充分利用工程管理信息资源。信息化的发展己经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监理行业也不例外,通过信息化不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而且可以大幅度的提升监理工作水平从而增强监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浅析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信息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程的管理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管理阶段。本文就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信息管理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主要对信息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可行的改善措施,可为后续工作借鉴。 关键字: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现状;改善措施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阔步迈向信息化的世纪,信息资源成为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并列的三大资源之一,工程信息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建设工程各方做出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建设单位对于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方等处于甲方地位,现阶段建设单位在我国工程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享有诸多事项的最后决策权,这样建设工程的信息管理对于建设单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单位的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其关键是信息集成,即掌握信息来源;其核心是建设数据平台和深度挖掘信息数据。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咨询、施工采购、资金、质量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整合分析信息资源,为建设单位的决策提供有效地支撑,以达到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降低建设成本的目的。 二、建设工程管理中信息管理的现状 建设工程管理在一定范围内应用了信息管理系统和工具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在建筑施工中,较早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工程量计算、投标报价、标书制作、施工平面图设计、造价计算、编制工程进度网络),项目管理系统(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管理、日常信息管理)等。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改善了建筑业的整体形象,提高了建筑业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使行业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有所下降,工程质量得到保障。但是,总的来讲,目前建筑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1)信息管理的局限性。当前我国的工程企业中,应用计算机主要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工程管理部门所使用的软件大多都是单机软件,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信息管理技术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工程管理中无法充分发挥其良好作用;许多工程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没有对互联网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网上招标、项目管理、材料采购、信息、信息交换等,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大多数企业没有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大多数只是购买相关的软件,没有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造成软件适应性不强。 2)应用范围较窄。工程管理中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狭窄性,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主要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处理能力,跟不上当前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很不科学。工程管理的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项目施工的前期,如招投标、工程造价预算、工程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而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 3)工程管理中信息管理的误区。建筑工程管理存在信息化误区,大部分工程的业主方、设计施工方和监理方以为只要有了计算机和局域网就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信息交换依然基于纸介质来进行,并没有因为信息化的推进而改变。信息管理模式必须以信息数字化为主要前提,信息交换必须基于电子介质或网络来进行,并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现今情况下的信息管理技术阶段只是为工程管理提供了工具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带来管理工作模式的信息化改变。 4)工程管理中信息管理存在孤立性。当下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开发资金不足,选题大多雷同。并且大多属于低水平重复开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管理技术应用虽然在部分企业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中建立了局域网,运用了项目管理系统,但信息只是在工程施工现场和工程项目经理部内部流动,无法很好的发挥出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良好作用,现场管理与企业,甚至是工程项目的其他方根本不能在网上进行互动,过于孤立。 三、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的改善措施 针对以上提到的工程信息管理现状,如果要想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能保持快速的前进,必须要改善这些现状,使得在工程管理中信息管理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各行业投资建设的项目层出不穷,相应的项目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大加快了向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和管理模式靠拢和接轨的步伐,投资方和业主无论是对工程建设的工期要求、工程的质量要求,还是对工程的资金控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甚至是比较苛刻的要求。 通过对建筑工程特点分析,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研究开发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加强建筑项目管理,通过系统的广泛使用,才能推动整个建筑行业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水平的提高。只有建立先进、高效的管理系统,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使企业从容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管理创新,迫切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之相适应,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随着建设工程管理的发展,工程管理所面临的信息环境越来越复杂,要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对工程管理信息的时效性、有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信息管理呈现出复杂化专业化的趋势。这些情况都要求人们重视工程信息管理。只有通过科学的工程信息管理,才能让所有工程管理组成员都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工程信息,让工程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地利用,保障工程的目标能成功高效地实现。 建设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管理的过程。建设单位要在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各种相关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当然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各参建单位的协助。建设单位作为甲方需要有宽阔的视野来督促各参建单位完善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只有这样建设单位才能够最终按时获得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固定资产的同时获得一整套详实的建设工程信息档案。这份档案对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的使用有重要价值。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浅谈建设工程施工信息管理 摘要:工程施工信息作为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涉及到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和多专业,为了使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须获得相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信息管理 建设 工程施工 传统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或机械式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已经无法处理现代社会来源广泛、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施工信息,当今工程施工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广泛应用。 1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概述工程施工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到最终工程建设的完成,涉及面广、协助关系复杂,因此时刻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工程施工的信息涉及到政府部门、业主、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等各个部门,信息的来源包括工程施工项目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即工程施工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参与单位所产生的总信息,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会议制度、施工成本、进度、质量、目标控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物价指数、新技术、新材料、资金市场变化等信息。同时工程施工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可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和文档文件、图片、图纸资料等无法完全数字化的信息,如勘察、设计图纸、合同、统计报表、指示、工作检查等。[1] 工程施工信息是施工过程中实施进度、成本、质量和目标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的支持,控制工作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信息指导工程施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是为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和控制协调施工信息,提高信息的正确性、精确性和实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各种活动,如利用感知与识别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通信与存取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计算与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认知和再生、控制和显示技术进行信息的执行等,实现施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信息借助各种技术手段经过人工处理具有了其特定的价值和作用,成为信息资源,与企业组织活动中人、财、物等具有实体形式的资源一样,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转和未来的发展,为了控制工程施工的四大目标,对施工信息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目标,信息管理首先分解信息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制定各项分计划,指导并协调施工活动,实现信息管理的计划职能。其次,信息管理要组建、运做并维护信息系统,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服务,实现信息管理的组织职能。然后,为了实现施工企业的目标,施工管理人员指导和影响施工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人员,实现其领导职能。最后,为了实施施工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计划和实现最终目标,要对工作进行衡量、评估、纠偏等工作从而实现信息管理的控制职能。 2 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台工程施工信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工程施工信息的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下面具体介绍工程施工实践中常用的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种信息平台。 2.1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CMIS)是指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收集、存储、传递和处理所需要的施工信息,为施工组织设计、规划和决策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2]系统首先要建立其信息源,也称中央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基本公共数据如定额依据、资源单价和招标投标信息等和工程施工初始数据如预算数据、网络计划、外部信息、施工实时信息和投标依据等输入中央数据库。然后利用这些数据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和合同的控制,这四大控制作为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与中央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交换,集成和共享收集到的数据。系统的开发经历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主要目标和活动。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是围绕以下三种功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维护安全系统和业务职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是为项目的管理人员提供项目共性的信息。维护安全系统是一种辅助系统,它通过各种条件的约束使使系统正常有序的运行并且不断的发展。业务职能系统由工程管理系统、技术质量系统、商务系统、物资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系统六个模块组成,是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2.2 施工项目信息门户 项目信息门户(PIP)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处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设置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为项目各参与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项目信息的安全、高效的信息单一入口和沟通环境。按照项目信息门户的运行模式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PSWS模式(专用门户)和ASP模式(公用门户)。项目信息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有:桌面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项目通信和讨论、任务管理、网站管理、电子商务、在线录像等。随着当前建设施工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施工过程中的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的类型非常复杂,信息来源广泛、存储分散,并且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信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信息的应用环境非常复杂,而项目信息门户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系统的实施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和购买商业化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管理、系统实施的目的、方法等因素。实施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产品选择,调查项目情况并分析用户需求,组织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实施阶段主要是设计与外部应用程序的接口,采集数据,购置所需设备,分解项目结构、对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组织信息、分析组织过程,并组织系统总体的培训和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知识培训。安装配置阶段主要是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硬件的组装和配置、部门的确定、编写系统实施手册和信息管理制度,并组织系统管理和用户操作的培训。试运行与二次开发阶段主要是确定试运行部门、修改和调整系统、编写实施手册,并组织用户操作和工作专题的培训。全面实施阶段主要是软件和硬件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监控系统的实施情况,贯彻信息管理制度,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最后全面评估和持续改进系统。[3]项目信息门户使得项目信息的沟通方式变为集中的存储和共享,项目信息门户的应用,使信息存储数字化、相对的集中了数据的存储,程序化信息的处理和变换过程,使信息的传输过程电子化和数字化,并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并最终提高功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应该充分重视项目信息门户的建设和实施。 2.3 施工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综合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是一种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施工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4]施工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地下管线的布局等空间地理数据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管径等空间信息所对应的属性数据。系统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数据输入、图层、文字和点样式的管理、查询分析、施工控制和系统维护。建筑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如: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布局等,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有效、合理并快速的的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特有的空间分析及可视化表达功能,可以扩展和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可视会议等新技术的图形查询和空间信息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对施工管理和进度控制的辅助。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施工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直有力且高效的管理手段,如将管辖区域内的施工项目显示在地图上,定位查询施工项目,对施工现场实施安全监管工作。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浅析建设工程造价的信息管理 摘要:建设工程造价的信息管理能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竟争力。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内容、工程造价资料的分析与使用。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是以房地产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投资为基础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估算和财务评价,对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融资方案、设计水平、承包方式和招标手段等进行控制。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必须全面了解工程每一过程的造价水平,才能真正对工程造价进行全面、准确的控制和确定。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一、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工程造价资料积累 建设工程造价资料积累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经过认真挑选、整理、分析的工程造价资料是各类建设项目技术经济特点的反映,也是对不同时期基本建设工作各个环节(设计、施工、管理)技术、经济、管理水平和建设经验教训的综合反映。工程造价资料积累的目的是为了不同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这些资料来完成各自的工程造价控制的任务[1].工程造价积累,一方面要包括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程造价资料。另一方面要体现建设项目组成的特点,应包括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的造价资料,也要包括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分部分项工程造价资料。而且这些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的内容,不仅要有价,还要有量。 (二)主要设备和主要材料用量的价格管理 设备和材料的支出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必须存储它们的用量和价格。特别是用量,其与价格相比有相对的稳定性。只要掌握了设备和材料的用量,就可以随时套用最新价格,从而得到对设备和材料支出的最新估计。用这些估计与原价格体系下做出的估计相比较,还可以看出设备和材料支出的变化情况。 二、工程造价资料的分析、使用与资料积累的目的 (一)工程造价资料与使用时积累资料的目的 资料分析可以研究每项工程在建设期间的造价变化,各单位工程在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例,各种主要材料的用量及使用情况,各种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如何发挥作用。另外工程造价资料的分析可以研究同类工程在造价方面出现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找出同类工程所共同反映出的造价规律。对于工程项目主管部门来说,其主要考虑项目的投入及实施情况,因此可以利用工程造价资料进行建设成本分析,得出建设成本上升或下降的额度和比例。 (二)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实质运用计算机,来完成工程造价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和实用的人机对话系统,它既包括代替人工繁琐工作的各种日常业务处理系统,也包括为管理人员提供有效信息,协助领导者进行决策的决策系统。将计算机用于定额管理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和关键一步, 它使定额和估算指标的编制维护贯彻工作更为便利,也有利于进行全国范围的定额集中管理。 用计算机进行价格管理,有利于价格进行宏观上的管理,减少重复收集价格信息的工作有利于对价格的变化做出分析,使造价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价格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各种影响;便于对不同地区的造价水平进行比较,以及对价格的变化进行预测。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估计,能够保证造价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很方便的产生工料分析,每平方米造价等附加信息,能对设计变动和价格变动做出及时的反应,同时为控制工程造价提供基础数据。用计算机进行造价控制可以使建设单位随时监督工程的进度和成本,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施工单位能够按月得到正确可靠的进度和成本信息。及时发现成本的上升以便采取积极的纠偏和防范措施,使甲乙双方能够根据建筑市场行情的变化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2]. (三)对工程成本的分析与核算 在市场信息社会中,能否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市场价格信息是业主和承包商占有竞争优势和取得赢利的关键。政府定期工程造价资料信息,社会咨询部门也价格指数、成本指数、投入价格指数等造价信息来指导工程项目的估价。我国目前造价信息是由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来的,这使得建筑产品价格确定中的竞争因素太少,造成遏制竟争,抑制投资者和发包方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不良后果。 目前为了加快全国统一的价格资料信息网建设,为了弥补定额中价格的不足,各地都定期各种价格信息资料或综合价格指数,这是定额调整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地区性非常明显,而各地之间的价格差异较大,各地区价格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为了打破这种格局,由政府出面,分地区分部门委托有能力的社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组建全国统一的价格信息网,多渠道收集整理工程造价资料与信息,建立数据库,实现电算化,并实行网络化管理。 这些价格资料的及时准确的收集整理分析,对建设工程成本分析,单位生产能力投资分析,成为编制估算、概算、预算、结算、标底的依据。最重要的是可以用以测定调整系数,编制造价指数,作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资料,也可用于研究同类工程造价变化规律。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是建立在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的基础上的[3].无论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方、设计方还是承包方来讲,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都是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案的出现,都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相关知识。客观准确地进行估算和计价。工程造价资料作为信息资料的一部分,是工程造价合理确定的有效方法。 三、小结 总之,我国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不适应于科学化、信息化管理要求,并且也不适应于“世贸接轨”要求,必须加快建立全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工程劳务、材料、设备价格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造价指标信息系统;以及有关建设工程政策、工程定额、造价工程师和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信息,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或参与建设项目的各方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为我国建设工程逐步以市场形成价格创造条件。 各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从分析我国各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对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理论的探索入手,结合我国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如何做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作。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浅析 摘要: 施工企业信息管理已被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企业、项目管理中,这种方法提升了以往的传统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相比之下打破了传统方式一点对点的信息交流弊端,实现了信息集中存储并共享的新局面,更加快捷、方便,能明显的提高施工企业管理的科学性。 关键词: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1、前言 我国从工业发达国家引进项目管理的概念、理论、组织、方法和手段,历时30余年,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至今多数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信息管理水平还相当落后,其落后表现在尚未正确理解信息管理的内涵和意义,以及现行的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模式上。可以说,我国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当前最薄弱的工作领域是信息管理。 2、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2.1信息的含义:信息指的是用口头的方式、书面的方式或电子的方式传输(传达、传递)的知识、新闻,或可靠的或不可靠的情报。声音、文字、数字和图像等都是信息表达的形式。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应认识到信息也是项目实施的重要资源之一。 2.2信息管理指的是信息传输的合理的组织和控制。施工方在投标过程中、承包合同洽谈过程中、施工准备工作中、施工过程中、验收过程中,以及在保修期工作中形成大量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不但在施工方内部各部门间流转,其中许多信息还必须提供给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业主方、设计方、相关的施工合作方和供货方等,还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应有序地保存,可供其他项目施工借鉴。上述过程包含了信息传输的过程,由谁(哪个工作岗位或工作部门等)、在何时、向谁(哪个项目主管和参与单位的工作岗位或工作部门等)、以什么方式、提供什么信息等属于信息传输的组织和控制,这就是信息管理的内涵。 2.3、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意义: 2.3.1、 利用信息管理平台,方便各参建方进行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水平; 2.3.2、 可以减轻项目参与人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加快了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系统的反应速度,人们能够及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的信息,进而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作出决策,最终提高工作效率; 2.3.3、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来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获取项目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3.4、 可以使项目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大为提高。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越来越大。现代信息技术使人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迅速的预测、分析、防范和控制。因为风险管理需要大量的信息,而且要迅速获得这些信息,需要十分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给风险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手段和工具; 2.3.5、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能够更科学、更方便地进行多种类型的项目管理。 3、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据有关国际文献的资料统计: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三分之二与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的问题有关;建设工程项目10%~33%的费用增加与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有关;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中,信息交流的问题导致工程变更和工程实施的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5%。 由此可见信息交流对项目实施影响之大。 以上“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的问题指的是一方没有及时,或没有将另一方所需要的信息(如所需的信息的内容、针对性的信息和完整的信息),或没有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另一方。如设计变更没有及时通知施工方,而导致返工;如业主方没有将施工进度严重拖延的信息及时告知大型设备供货方,而设备供货方仍按原计划将设备运到施工现场,致使大型设备在现场无法存放和妥善保管;如施工已产生了重大质量问题的隐患,而没有及时向有关技术负责人及时汇报等。以上列举的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 4、施工项目相关的信息管理工作内容 4.1、收集并整理相关公共信息。 公共信息包括: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信息市场信息以及自然条件信息。 4.2、收集并整理工程总体信息。 4.3、收集并整理相关施工信息。 4.4、收集并整理相关项目管理信息。 项目管理信息包括:项目管理规划(大纲)信息,项目管理实施规划信息,项目进度控制信息,项目质量控制信息,项目安全控制信息,项目成本控制信息,项目现场管理信息,项目合同管理信息,项目材料管理信息、构配件管理信息,工、器具管理信息,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信息,项目机械设备管理信息,项目资金管理信息,项目技术管理信息,项目组织协调信息,项目竣工验收信息,项目考核评价信息等。 项目安全控制信息主要包括:安全交底、安全设施验收、安全教育、安全措施、安全处罚、安全事故、安全检查、复查整改记录等。 5、做好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具体措施 5.1、建立专业化信息管理部门 工程项目管理班子中各个工作部门的管理工作都与信息处理有关,他们也都承担一定的信息管理任务,而信息管理部门则是专门从事信息管理的工作部门,其应负责引导、协调和组织项目管理班子中各个部门的信息处理工作;负责信息处理工作平台建立和运行维护等。 5.2、应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动态管理平台 公司应根据项目进展的需要,配备足够的电脑和网络传输设备,配备足够的专业化计算机人才,运用计算机对项目信息要基本实现信息管理自动化。 5.3、编制信息管理手册 施工方、业主方和项目参与其他各方都有各自的信息管理任务,为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以及实现有序的和科学的信息管理,各方都应编制各自的信息管理手册,以规范信息管理工作。信息管理手册描述和定义信息管理的任务、执行者(部门)、每项信息管理任务执行的时间和其工作成果等。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管理手册已成为项目信息管理的核心指导文件,我们应高度重视。 5.4、项目专职信息员设置 为方便系统、及时、准确的搜集和传递信息,各项目应设立专职信息员,负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公司局域网的建立维护并配合公司管理体系的文件网络化工作;同时负责公司网络资源的总体管理、安全维护、维修,并建立和维护好公司对外网页的信息更新及跟踪反馈。当然了,对信息员的选择应制定和建立科学的选拔任用、培训激励机制,确保一线信息员的质量和技能水平。 5.5、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管理制度 由专职信息管理员负责项目档案资料的搜集、编目、分类、整理、归档。资料归档管理应按国家档案管理制度执行。 6、结束语 目前全国各地工程建设工程信息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静态资料的完整性、统一性、规范性存在质疑,在每年的全国工程质量大检查中,都暴露出不少问题。动态信息更新不及时,传递存在障碍,两类信息在共享、查询方面等都存在困难。而更新信息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技术来处理、整理和管理信息资料,必将显著提高工程信息资料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大大方便各相关责任主体和监督管理部门对工程管理决策和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因而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探究将推动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及工程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都非常可观。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现代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管理 【摘要】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管理是通过对各系统工作及数据的管理,使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能方便、有效的获取、存储、存档、处理。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代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等问题。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项目;信息管理 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管理是通过对各系统工作及数据的管理,使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能方便、有效的获取、存储、存档、处理。信息管理是通过有效的项目信息传输的组织和控制为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提供服务。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管理对工程建设的实施产生巨大影响。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管理可对信息资源充分利用,是项目管理者实施控制的基础,是进行项目决策的依据,是增强施工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随着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管理为施工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依据。 1、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的主要内容 (1)质量控制信息。主要有国家质量政策及标准、建设项目的建设标准、质量目标分解体系,质量控制流程、工作制度、风险分析和抽样检查的数据等信息。重要及隐蔽工程主要有相关照片和录像等。 (2)建筑工程进度控制信息。主要有施工定额、计划参考数据、施工进度规划、进度目标分解、控制工作程序、控制的风险分析及记录等。 (3)成本控制信息。主要有工程合同价、物价指数、各种估算指标、施工中的支付账单、原材料价格、机械设备台班、人工费用、物资单价及运杂费等。 (4)合同管理信息。合同信息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招标中签订的合同文件信息,是施工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主要有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及附件、合同通用及专用条款、技术规范、图纸等。 (5)风险控制信息。主要有环境要素风险、项目系统结构风险、项目的行为主体出现的风险等。 (6)安全控制信息。主要有:安全责任制、安全组织机构、安全训练、安全管理措施、安全技术措施等。 2、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的收集 2.1 建筑工程施工招标阶段信息的收集 (1)投标前基础信息的收集。一是投标邀请书、投标须知、建设单位在招标期内的一切补充通知;二是国家或地方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定额、相关法规及规定;三是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建设项目的批文及有关批示、征用土地和拆迁赔偿的协议文件等,土地使用要求、环保要求等;四是建筑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报告、区域图、地形测量图,气象和地震烈度等报告,矿藏资源报告,地下管线等埋藏资料;五是建设单位与供电、电信、交通、消防等部门的协议文件或协调配合方案。 (2)设计文件信息的收集。要收集建筑施工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施工平面图、设备安装图、专项工程施工图各种设备材料明细表、施工图预算等信息。 (3)中标后签订合同阶段信息的收集。中标通知书、合同商洽补充文件、合同双方签署的合同协议书、履约保函、合同条款等等。 2.2 施工阶段信息的收集 (1)施工单位自身信息的收集。一是各种方案、计划。包括进度计划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质量问题处理方案;二是各种板审信息。主要有开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报审表、测量放线报审表、材料报验单、月进度支付表、分包报审表、技术核定报审表、工料价格调整申报表、索赔申报表、竣工报验单、复工申请、各种工程建设项目自检报告、质量问题报告、工程进度调整报告;三是工地日记。主要包括:天气记录,材料进场的品种、规格、数量及现场复检情况,质量、技术、安全交底情况,施工内容、部位,隐蔽验收状况,见证取样状况,参加施工人员的工种、数量及劳动力安排等,使用的机械名称、台班等,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处理,建设单位的指令、要求,监理单位指令、要求,上级或政府到现场检查施工生产情况,设计变更、技术经济签证状况,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施工综合评价等。 (2)建设单位信息的收集。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作为建设工程的组织者,按照合同相关规定,发表对工程建设各方面的意见、批示和变更,下达指令。如建设单位负责某些材料供应时,要收集建设单位所提供的材料的品种、数量、规格、价格、性能、质量证明、提货方式、地点、供货时间等信息。 (3)监理单位信息的收集。一是监理工程师的指令和要求;二是监理会议,相关会议的资料、解决的问题、形成的文件资料、会议纪要,会议记录、进度、质量、经费支出总结或小结等;三是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报审资料的审批;四是监理文件,包括监理规划、实施细则、措施等。 2.3 工程保修阶段信息的收集 在工程保修阶段,要按合同要求进行各种保修工作,在保修过程中,把保修情况记录在案,包括工程回访记录,问题的具体内容、原因、维修方法,保修及费用。 3、施工项目信息的处理 3.1 施工项目信息处理的要求 建设项目信息处理一定要及时、准确、适用。就是信息传递的速度必须快;真实反映工程实际状况;符合实际需要,具有应用价值;在信息处理时要注意经济效果。 3.2 施工项目信息的处理方式 (1)手工处理方式。信息的输出也主要靠人用电话、信函传输通知、报表和文件。目前相当部分施工项目采取的还是这种方式。 (2)计算机处理方式。计算机处理方式是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提出了高的要求。做好监理工作中的信息处理,还靠手工处理方式是难以胜任的,要用计算机来完成。运用计算机集中存储工程建设项目相关信息,高速准确处理工程监理需要的信息,快捷、方便地完成各种报表。 3.3 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的输出与使用 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管理是为更好地使用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要根据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以各种形式如报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输出并提供给各级项目管理人员使用。存储于计算机的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实施信息在各部门、区域、各级管理者中的共享。以这些信息为依据,科学做出判断和决策,使项目管理更加科学。 3.4 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的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用于项目的目标控制。进行项目管理相关数据的收集、记录、存储、过滤,将数据处理的结果提供给项目管理层。它是项目进展的跟踪和控制系统,也是信息流的跟踪系统。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论建设工程信息管理 摘要:本文根据建设工程信息的特性,分三个阶段对工程建设的信息管理进行论述,旨在阐明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并通过对目前信息管理状况的分析,结合工程信息的特性,对建设工程信息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建设工程信息、决策、进度控制、质量控制 建设工程信息是在整个建设工程周期内产生的反映和控制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所有组织、管理、经济、技术信息,其形式为各种数字、文本、报表、图像等,是项目建设生产的依据和决策的基础,是组织要素之间联系的主要内容,是参建各方开展工作的桥梁。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可以分三个阶段:一是建设工程信息资源的采集阶段,对信息进行记录和收集,目的为收集有价值的工程信息资源;二是信息资源的加工阶段,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存储和检索,目的是形成可供利用的工程信息资源;三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就是对已经整理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传递、评价、利用,充分实现工程信息资源的价值,达到信息管理的目标。 一、工程信息资源的采集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信息按来源可分为项目外部信息和项目内部信息。项目外部信息主要包括工程所在地的法律法规、政策、社会治安状况、自然环境、以及同类工程的相关信息,如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项目内部信息主要来自业主批准或下发的管理文件、指令及设计文件;在建设过程中业主对各种有关进度、质量、造价、合同等方面的意见和看法。 承包人方面的信息包括:承包单位人员、设备、水、电、气等能源的动态信息;施工期气象的中长期趋势及同期历史数据,每天不同时段的动态信息;工程用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等工程物资的进场、验收、使用等信息;项目经理部管理程序,质量、进度的控制措施,事故处理制度,施工组织设计及技术方案执行的情况,工序间交接制度,工地文明施工及安全措施等;施工合同执行情况,以及施工中国家和地方规范、规程、标准的应用;施工中发生的工程原始数据;工程索赔相关信息等。 监理形成的信息主要有:监理大纲,监理规划,监理细则,会议纪要,巡视记录,旁站记录,监理工程师的口头和书面指令,计量支付台账,原材料及构配件的抽样平行检测记录及台账,工序、分项、单位工程验收记录等。 二、工程信息的加工 建设工程信息的整理主要是把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选择、核对、合并、排序、更新、计算、汇总,从而生成不同形式的数据和报表,以提供给不同需要的各层次管理人员使用。信息整理是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转化。在进行信息整理时,首先要从甄别信息开始,一种信息是自己收集的,可靠度较高;而对承包人提供的信息就要从信息采集是否规范、采集手段是否可靠等方面考虑,进行选择、核对以及必要的汇总,对动态的数据及时更新。 其次对信息进行筛选,随着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日益大型化,信息量也日渐增多,在不同阶段,不同工程时期,决策者关注的信息内容都不同,如何从中筛选出准确的信息至关重要,按照筛选工作的原则:保障再现性、遵循依存关系、追求经济性,从组织、管理、技术、政策法规四个维度在工程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核心信息,使工程项目管理者能够抓住重点信息。筛选解决了信息分类的部分,按建设工程的目标可将信息划分为:投资管理信息、质量管理信息、进度管理信息、合同管理信息。将各种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分类,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后,要建立信息数据的检索并存储。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使用,选择适当的数据库软件对信息进行存储,如foxpro、access和excel等,信息检索与信息存储是不可分割的,信息检索是通过信息存储体系来实现的。 三、工程信息的开发利用 1、传递。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后,要及时以规定形式提供给需要使用数据和信息的部门,保证其在第一时间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并确保不向非相关人员提供任何信息和数据。 2、分析。投资信息的分析是通过分析合同价组成,按照投资目标体系,结合已完工程量、付款申请表及工程量变化表和费用索赔表,对投资信息进行分析。质量信息的分析是按照质量控制流程、制度、方法,对质量抽样检查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的风险分析,对质量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形成报告,以便更好地进行质量监理。进度信息的分析是将项目实施情况和计划值或合同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在后期工作中加以改进,使项目目标得以切实实现。合同信息分析是合同是一个项目的主灵魂,根据对合同的分析,了解责任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合同变更、执行以及合同索赔进行动态跟踪,以便更好地指导项目建设 。 3、评价。投资评价是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的目的,是否偏离投资目标;质量评价是审查是否符合相关政策及规范标准,质量控制是否到位以及对后续质量控制的借鉴;进度评价是审查是否严格按施工总计划进行,及实际偏离计划的差异对总计划的影响;合同评价是审查是否严格按合同相关条款执行,以及合同变更对工程的影响。 4、利用。信息是管理决策的依据,管理决策是否及时准确,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信息提供得是否及时和信息是否充足和可靠。如只有业主得到监理工程师提供的关于承包人按合同要求完成了某一分项或者单位工程的施工信息后,才能做出支付款项的决定。信息还是协调参建各方关系的媒介,是协调各参建单位的关系,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足够、可靠的信息,才能借助于信息的媒介作用,协调好建设各方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工程建设。 四、对目前信息管理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日新月异,建设水平和规模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信息管理相对滞后。为提高工程信息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先进的工程信息管理模式。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信息管理模式。 2、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统一行业资料格式和计算机接口,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形成全国统一的计算机管理模式。 3、培养工程信息管理人员。不仅要培养出专业工程信息管理人员,同时对参与工程建设的管理、技术人员都要进行相关的培训。 4、建立工程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规定相关人员的信息管理职责,并形成对应的管理网络。最关键的是,从行业主管部门到承包人,要对工程信息管理充分重视,解决目前工程信息管理较为传统的模式向先进管理模式的转化,提高管理水平。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浅议通信建设工程信息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通信建设行业的发展,本文结合作者工作经验,对通信建设工程的信息管理与执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供同行参考。 一、通信工程信息产生的对象 通信建设行业的信息主要是结合通信工程本身的特点,主要集中于通信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合同、协调以及其它辅助信息,表现形式主要以语言、文字、图像为主,由于通信工程建设主要涉及到各合作方,所以信息产生和传递的对象主要是建设单位(运营商)、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单位,具体见下面的关系图: 通信工程比较常见的信息表达方式包括:会议、电子邮件、电话、书面文字表达方式等,最常见的内容包括: 1、建设单位的主要信息内容 工程招投标、任务指标、站点派单、敏感站点工程信息、工程例会、考核通报、各类数据报表统计、工程验收等相关信息。 2、设计单位的主要信息内容 设计勘察信息、图纸信息、投资信息、设计会审、设计变更信息等。 3、监理单位的主要信息 现场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管控措施、数据统计、工程验收信息以及其它相关信息。 4、施工单位的主要信息内容 与客户的沟通协调情况信息、外电报装信息、工程前期准备信息、人员安排信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度信息、工程完工后的工作量统计信息、工程验收信息等。 二、通信工程信息的特点 1、信息的真实性 保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有20%的衰减度,做为信息的收集者、传递者、处理者和决策者,一定要拿到第一手的现场资料信息,查阅邮件时一定要查看原始信息,避免信息的多次传递。 2、信息的系统性 信息是连续性、全面性的,在收集、传递、处理工程中的信息时,不能片面的使用信息,要保持信息的完整性。要全面掌握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方面的信息。 3、信息的时效性 工程中信息是不断产生、动态变化的,我们在收集、传递、处理信息时要保持信息的及时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另外,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当天的信息一定要形成闭环。 4、信息的不完全性 由于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以及本身的信息衰减等各方面客观因素影响,信息到达决策者手中时总是不完全的,做为决策者要抓住信息内容的关键,避开局限性做出判断。 5、信息的层次性 由于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以及本身的信息衰减等各方面客观因素影响,信息到达决策者手中时总是不完全的,做为决策者要抓住信息内容的关键,避开局限性做出判断。 a 作业级 主要指施工队层面,如现场人员分工、照图施工等方面信息。 b管理级 项目部层面,如工程例会,人员安排、车辆调度等方面信息。 c决策级 部门以上层面:如招投标信息、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等。 三、通信工程信息的处理流程 信息的流程如下: 1、信息的收集 1) 工程招投标阶段 a 建设单位:主要以收集工程年度规模、投资以及招标技术评分点以及其它要求,考核指标、工作量分配方法,参选单位信息为主。 b 公司内部:主要以收集公司市场部投标安排,人力资源部对项目部的人员安排信息,施工队的资质、人员、车辆信息为主。 2)工程派单阶段 a 建设单位:主要是了解本次站点分配的基本量、浮动量,以及完工指标;了解本次任务分配中合作单位的信息,重点是选点单位、施工单位信息。 3)物业协调阶段 a 建设单位:主要是了解业主的基本信息,了解机房、传输、无线、室分等配套设施的基本信息,了解选点协调的进度信息。 4)设计勘察阶段 a 建设单位:勘察计划安排(人员、车辆、时间、地点),勘察现场要求,其它配套专业勘察信息。 b 公司内部:设计的信源、覆盖方式,设计指标要求。 5)设计会审阶段 a 设计单位:了解方案设计进度和会审情况,了解该站点的投资金额,网优系统下载确定的设计方案,存档,收集会审纪要、设计批复。 5)工程施工阶段 a 建设单位:对该站点的特殊要求,工程例会通知及会议纪要。 b 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计划,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收集质量、进度、材料、工作量以及现场存 在问题的信息,按ISO2009要求收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文档,按时填写日报、周报、月报。 c 监理单位: 收集现场监理人员工作情况信息,收集各类报表信息,重点收集现场监理安检、质量、进度、投资面的信息和问题。 6)硬件完工阶段 a 建设单位:对该站点的巡检信息。 b 施工单位:该站点工作量表,质量自检报告,剩余材料统计表。 c 监理单位: 现场监理资料,工作量确认表,工程变更申请。 7)测试阶段 a 测试单位:收集测试情况记录。 8)初验阶段 a 建设单位:收集单项合同,准备验收清单,签发初验报告。 b 公司内部:起草单项合同,准备验收清单,准备验收文件,准备验收人员、车辆、仪表安排。 8)转资阶段 a 建设单位:收集转资清单,收集资产条形码。 8)初验阶段 a 建设单位:收集单项合同,准备验收清单,签发初验报告。 b 公司内部:起草单项合同,准备验收清单,准备验收文件,准备验收人员、车辆、仪表安排。 9)转资阶段 a 监理单位:准备终验清单,准备终验文件,准备验收人员、车辆、仪表安排。 b 公司内部:准备终验清单,准备终验文件,准备验收人员、车辆、仪表安排。 c 建设单位: 收集启动会信息 ,收集终验报告,记录现场验收遗留问题。 2、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的加工 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之前,要确认信息的来源对象、紧急程度、信息传递的对象、信息的可靠程序、信息的数据内容以及信息传递采用的介质,然后对其进行加工。 a信息的来源对象 按信息来源对象可以分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选点单位,施工队。 b信息的紧急程度 根据处理时间期限,信息可以分为普通、紧急、非常紧急几种情况。 c 信息的传递对象 信息在加工后,传递给不同的处理层面,如传递给建设单位的、设计单位的、公司内部的、施工单位的,还可以细分为给公司领导层面的、部门经理层面的、项目经理层面的、执行层面的等等。 d 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 信息的来源大概可分为精确、一般、较低几种类型。 e 信息的数据内容 对于通信工程进度信息来讲,大致可以分为进度信息、质量信息、造价信息、安全信息、协调信息以及其它方面的辅助信息等。 f 信息的传递介质 信息传递的介质可分为:电话形式、电子邮件形式、书面形式、面对面对话形式等。 3、信息的传递 信息在进行传递之前,要考虑到信息的使用目的、周期、频率,信息涉及到的范围、保密性,信息传递所使用的介质等情况,信息传递后要给予确认,是否完全、准确、及时到达信息的处理者手中。 4、信息的处理 信息在处理之前首先要对信息的情况内容及要求分析,然后再决定以何种形式对信息内容进行宣贯、执行、处理,完成后还必须对处理情况给予反馈,形成闭循环。 5、信息的检索 通信工程信息种类繁多,需要做存档处理的信息,如日报、周报、设计文件、竣工文件等,需要对文件设置检索,检索的设置可以根据处理权限、方法要求、查找要求进行设置。 a 权限要求:允许检索的范围、检索的等级划分、密码的管理。 b 方法要求: 检索的信息和数据能否及时、快速提供,实现手段。 c 查找要求: 输出形式、能否根据关键字实现智能检索。 检索即要建立信息库分级的管理制度。 6、信息的存档 信息存档要求如下: a 命名方式:类别+工程代号+开工年月,HTJ080206中HT代表合同,J代表监理,08为工程代号,1106代表2011年6月份。 b 存档期限:项目部每月对信息进行一次归档,公司以年度为限进行归档。 c 电子文档要进行备份,书面文档必须是第一手的资料,并有责任人签字。 总之,通信工程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处理过程繁琐,以上就是我对通信行业范围内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过程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带来一定的帮助。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教学探索 一、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工程规模的日益扩大,专业分包单位的增多,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信息量会相应大量增加。为了提高信息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必须依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而国内为建筑业培养复合型项目管理人才的教学研究起步较晚,教学方式普遍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偏重系统理论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和项目管理知识的交叉教学内容严重缺失。因此,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指导思想,从素质教育入手开展《工程建设信息管理》教学势在必行。 二、实验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是一种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学习观,构建主义倡导: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原有所学知识意义上的建构活动。换言之,基于建构主义的实验教学思想重在倡导学生在依据现实工作需要所创设的一定情境下,借助已学理论知识、实习经验和团队成员(包括教师、小组同学等)的帮助,主动探索、积极交流并相互协作,从而获得崭新知识架构的一系列学习过程。考虑到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强烈渴望社会实践的心态,为突破以往局限于课本的教学模式,教学将依据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中的 “情境”、 “会话(沟通)”、“协作”和“意义构建”四大要素展开设计,把团队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1、教师引导,营造“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境视为“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指导教师的首要责任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建设工作需要,创设目前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情境,让学生意识到构建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2、借助项目信息门户技术,实现“会话”。“会话”是沟通的实质,协作的前提。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要随时协调、指导之外,更要求学生自行组建团队,借助项目信息门户技术和所学知识对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活动展开合作,交流彼此观点,通过团队共同努力来实现项目信息协同管理平台构建。 3、学生自主开展“协作”,“意义建构”。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融入到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的真实环境中,根据自身构建的认知框架和实践经验来获取新知识。 三、实验平台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是指在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种数据、表格、图纸、文字、音像资料等与项目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传递与应用的全程管理。丁士昭指出,集成管理信息平台必须具备以下三大核心功能:文档(数据)管理、工作流管理、协同工作。所以,为确保项目信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首先实验平台应至少满足上述要求;其次应考察实验平台是否适应构建主义下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最后实验平台的各项功能应益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和实际操作,软件应用程序不能过于复杂。参照上述选取标准,以项目信息门户技术为核心搭建起来的协同管理平台符合本次实验平台要求。 1、项目信息门户技术。自20世纪九十年代末,项目信息门户(简称PIP)技术开始为我国工程项目管理领域所熟悉。项目信息门户是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对项目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进行集中式存储和管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为项目参与各方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设置,为项目各参与方提供项目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环境,并为项目参与各方在Internet上提供获取个性化项目信息的单一入口。作为支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项核心技术,PIP主要提供项目文档(数据)管理、项目信息交流、项目协同工作及工作流程管理四方面基本功能。 2、SPS实验平台。构建项目信息协同管理平台的综合实验是一个针对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的实验,它让学生从相对容易掌握的PIP技术应用学起,培养学生协同管理能力。由浅入深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的全过程。 通过比较,由微软公司开发的PIP软件(简称SPS)被选定为此次实验平台。SPS技术是微软公司提供的集文档管理、信息检索与共享和协同工作功能于一身的个性化PIP解决方案,它利用单点登录和企业应用程序集成功能,以及灵活的部署选项和管理工具,将来自不同系统的信息集成到一个智能门户站点中,使得端到端的合作更为容易,实现了个人、团队和信息的无缝整合、组织和搜索。SPS具备共享性、协同性、集成性、灵活性、安全性等多重特点。利用SPS门户网站还能大大减少建筑企业管理费用,因为它无需支付任何使用费。在当前流行的windows2000+officeXP系统环境下,接入互联网的任意一家企业都可以随时从微软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免费下载SPS软件包。 四、实验意义 在建构主义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下,应用SPS技术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协同管理平台的实验意义在于:深化学生对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知识体系的理解与应用;指导学生熟练应用项目信息门户技术,自主创建项目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平台,全面了解信息管理流程;提高学生的沟通、组织与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专业探讨。另外,试图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为利用项目信息门户技术实现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的构想提供可行条件;摒弃传统信息交流的“纸质”媒介,采用网络协作技术建立联机协同管理工作平台,将信息管理流程由过去的单向直线式传播转变为连锁交互式网络传导,提高信息传输准确性与时效性,实现信息资源多方共享,达到降低管理费用的目的。 五、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设计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团队内、外的信息沟通与管理活动。首先,以项目管理单元为考核对象,对学生随机分组,根据项目信息门户四大基本功能进行任务分配,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分配到学习任务,从而有效避免“搭便车”现象;然后,各小组内部自行划分岗位职责,设定权限;接着以案例考核形式,要求学生根据具体工程项目信息,自行拟定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最后,团队自主设计并创建信息协同管理平台,实现项目管理团队协同管理目标,由指导教师对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表1) 六、结论 尽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理念已逐步得到国内建筑行业的重视,但有关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教学研究才刚刚起步。为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更加切合,我们还需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 1、该实验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要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探索新知,因而参与实验操作的学生必须具备全面而扎实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知识基础。 2、指导教师在编写实验任务计划书时,其内容既要贴近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现状,又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接收能力。这要求指导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力图使实验教学深度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3、受教学时间限制,实验内容仅涉及项目经理制下管理团队内、外部的信息协同管理活动,未扩展至其他应用领域。实际上,工程项目管理包含多个目标控制环节,信息量巨大,不同职能部门都急需实现信息化协同管理,以满足目前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与应用实践探微 摘要: 建筑工程的造价信息,能够有效的展示出建筑工程的合理性。对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的管理工作,则应该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发展。本文阐述了工程造价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工程造价信息的分类,并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以期促进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应用实践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繁荣的发展机遇。 因此人们也加强了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重视程度,而在建筑工程造价中,许多工作的开展都依赖于对工程造价信息的掌握。只有建立有效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才能为建筑工程造价提供数据支持,并促进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1 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的概述 1.1 工程造价信息 工程造价对工程承包市场和发包市场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以及调节作用。通过工程造价,政府部门可了解到我国当前工程建设市场的现状与动态,并且对工程造价进行一定的预测,而决定了政府的相关政策。而工程造价的制定,则是由许多工程造价信息组合而成。可以说,工程造价信息是工程造价制定、决策、管理、修订、评估、审核等工作的基础。 1.2 分类 工程造价信息可分类为工程造价指数、价格信息、已完工程信息三大类。 ①工程造价指数:包括了建筑项目造价指数、单项工程造价指数、单项价格指数、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指数、设备工器具价格指数等。工程造价指数是对原始数据的加工而得,反映了一定时期的价格变化以及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并作为工程造价的调整依据。②价格信息:包括了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安装材料等各种材料的价格,以及施工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各种人员的工资,还有施工中相关机械的使用成本等,都属于工程造价信息中的价格信息,价格信息多为初级的数据信息。③已完工程信息:即已经完成的工程中所包含的大量造价信息。已完工程信息能够为在建工程或者拟建工程的造价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对已完工程信息的对比分析,也可对拟建工程的造价做一定的预测。 1.3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即收集、处理、加工、存储、分析、、反馈整个工程造价信息的全部过程。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也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虚拟化、网络化。甚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招标、投标等。另外,通过网络化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也解决了工程造价信息的采集、加工、困难等问题。 2 构建“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模型 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构件统一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对不同地区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工程造价信息的服务效率,以及降低社会的成本。 2.1 信息查询功能 由于工程造价信息较为复杂和庞大,因此,当需要对某一类或者某一个信息进行查找时,则增加了用户的操作难度。因此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中,必须采用先进的检索技术,实现有效的信息查询功能。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的信息查询功能必须包括:①查询:为用户提供查询手段,并且支持对不同类型的查询;②描述:将用户的查询以及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抽象的描述;③匹配:对数据库内容与查询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以确定二者内容是否一致;④提取:将数据库中满足检索条件的内容提取出来;⑤验证:确定检索用户对检索结果的满意度;⑥用户接口:给用户提供检索结果,并让用户自行判断结果是否符合检索条件。 2.2 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主要针对于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的内部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可将相关的工程造价信息于平台,让其他人能够查询和使用。但在管理人员工程造价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对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在文本数据库中,可对不同工程造价信息的工程类型、工程地点、工程起止时间、工程规模等不同的元素进行进行简单的说明并分类储存和管理。而在查询检索的过程中,则能根据相关的分类而查找到目标的工程造价信息。而工程造价的文本信息,就需要人工查询并录入数据库中。也可以通过编写程序的方式进行自动提取文本信息,但在系统提取的文本信息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化。 2.3 决策支持功能 通过相关的方法和模型对工程造价信息平台的原始数据进行一定的加工、分析、汇总等,并最终得出一定的工程造价预测信息,而为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和支持。能够有效的提高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准确性,进而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2.4 平台管理功能 管理人员对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的主要管理功能包括:①数据库维护;②基础数据录入;③平台模型维护;④用户的管理。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必须保证对管理人员的基础功能,才能保障平台信息的完善性,以及平台运行的顺畅。 3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前提 3.1 建设基础设施 只有把基础设施的软硬件都建设好了,才能更有效地支持工程造价信息的开发以及平台的建设。而要实现工程造价信息的传输和交换,就必须建立工程造价信息网络,工程造价信息网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所以,就必须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局域网,并普及计算机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应用。 3.2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建设 传统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如果内容过多,就会造成管理的吃力,以及使用的不方便,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建设。只有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的数据库,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合理的归档管理,并且进行更丰富的分类,实现数字化管理,才能有效地提高工程造价信息的作用和使用效率。 3.3 应用系统的建设 加大工程造价信息应用的开发力度,促使应用系统能够更加的通用和兼容,以适应政务网与互联网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站的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必须满足文档一体化。 3.4 标准化的建设 在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对每一个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工作流程都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明确规定。才能对工程造价信息的管理中不容易出现差错,提升了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准确性。 3.5 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中,对安全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在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造价信息的电子化无疑也为工程造价信息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就尤为重要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容有:①建立工程造价信息安全保障体系;②完善安全管理机制;③提高对工程造价信息的安全意识。 3.6 人才的建设 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结果,所以提高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人员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人才的建设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工程造价信息从业人员培训,使工作人员对新的技术、设备和方法能够熟练的掌握和应用。②普及信息技术的知识,让人们了解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4 对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相关建议 4.1 健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体系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以用户为中心,建立统一的标准。在版面设计、功能定位、需求分析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管理,以实现对冶金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集中化管理。并且,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知识产权,以及用户的隐私等。进而为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①明确管理的机制,贯彻执行《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并且持续的完善运行机制,对各部门、各地方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进行联动机制的建立,以实现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监管。②加强对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的调度能力,才能形成各地方、各部门统一的工作体系。③完善相关的制度,对整体工作进行细分,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才能划分责任制,规范工作的每一个细节。④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档案信息化的实施和发展。⑤完善法律法规,保证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执法。 4.2 工程造价信息数字化和资源共享 ①合理的工作计划,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才能确保工程造价信息数字化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②满足用户需求,并建立完整的数字化目录;③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的构建,以实现信息共享。 4.3 建立数据库 建立统一、完善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实现对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集中化管理,不仅能够保证信息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还能降低信息管理的成本,促进冶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4 开发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检索服务 提供便捷式的检索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开发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平台的检索服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分类清晰:对工程造价信息的文件进行明确的分类,以提升检索的准确性;②检索途径的多元化:包括模糊搜索模式、简单搜索模式、高级搜索模式等,以保证检索结果的全面性;③对工程造价信息资源进行严格的筛选,对不宜公开的信息作加密处理。 4.5 健全技术的支持 ①完善基础建设,加大对技术的投入;②采用外包的方式建设系统,借助专业的技术。 4.6 创新服务 ①工程造价信息的远程查阅,对无需保密的信息,在网站上,以方便人们的查阅;②对资源进行整合,并完善信息资源;③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再对其提供远程查阅的服务。 5 案例 网络环境下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极大的促进了工程进展,提高了工程信息管理效率(相对以前有23%左右提升),节省了大量人力(相对以前减少5%左右人力)物力资源(相对以前节省2%左右物力资源),为工程早日完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6 结语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应结合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并加强对其的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支持,才能促进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并提升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但在现阶段,网络环境下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等,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及不足。只有建立统一的数据库,以及制定规范化的统一标准。并且开发多元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检索服务,提升检阅、查看工程造价信息的便利性,进而使工程造价信息资源能够被更有效的利用,才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探讨 摘 要:本文通过对某市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进行分析及其应用的探讨,说明了系统的功能、特点及其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应用;探讨 一、引 言 检测是验证和保障建设工程质量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检测机构数量的增加及有制形式的改革,建设工程的检测工作质量一直处于一个不正常的情况,检测市场恶性竞争,检测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违规检测、出具虚假报告等情况时有发生。检测质量的“ 不稳定 ” 为工程质量埋下隐患。因此,采取措施加强检测管理,加大对检测工作质量的监控,改善检测行业现状变得刻不容缓。为了加强检测行业管理,提高检测工作质量,某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根据行业发展、行业自律的需要和市建交委领导的要求,建立并完善了该市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下面我们简称检测信息管理系统。 二、分析系统建设的背景 在建设工程检测行业推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1、 建设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行业诚信建设、提升检测工作质量的需要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对检测过程全方位进行管理与监控:通过检测数据自动采集及自动控制检测,保证数据准确;通过监控数据修改,减少并打击作假;提供防伪报告查询,打击虚假报告。 检测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实施能够促进在行业内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为行业诚信建设、提升检测工作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建设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服务工程质量监管的需要 由于工程现场隐瞒检测不合格结果,工程质量监督部门难以及时获取工程实际检测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常期困扰着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为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管提供重要依据,能够及时、准确的收集检测信息,实现数据共享,便于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了解工程检测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3、建设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制定行业规划及发展策略的需要 检测行业的发展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提供全面的检测信息及数据,依据全面、准确的数据分析行业发展规律,预测行业发展趋势,制定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系统建设概况 1、建设目标 该市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成“行业级”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系统规范行业运作,提高检测质量,加强行业监管。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工作,目前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已在本市建设工程检测工作中全面应用,并成为检测机构、企业内部实验室日常检测工作及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2、系统功能示意图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者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机构等建设工程参与各方,应用范围覆盖了从行业基础数据管理、检测过程自动控制、数据自动采集、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及费用结算的检测全过程管理。 3、系统特点与作用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检测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与监控,有助于规范行业运作,提高检测机构的工作效率及管理能力,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行业内的监管力度。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项目范围广。不仅包括房屋与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检测项目,还融入了公路工程、水运工 程、水利工程、民防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等专业的检测项目;不仅包括结构材料、装饰材料、 节能材料、门窗与幕墙、公路材料 、安全标志、园林土壤等材料检测,还包括基坑监测、地基基础 、主体结构、钢结构无损、节能现场、住宅套内质量 、室内环境 、沉降观测等现场检测 。 (2) 融入管理要求,既体现主管部门对行业管理的要求,又体现使用单位对功能的要求,对检测机构而言,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同时也是其企业的资源管理系统 ( E R P) 。 (3)引入伺服控制技术,实现自动控制检测。检测信息系统实现对伺服试验设备的控制,根据样品特性自动设置加荷速度,实现全自动控制检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操作干扰,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无误。 (4)实现检测样品唯一性标识管理。系统借助R F I D及物联网技术,对检测样品进行唯一性标识,做到样品信息现场与实验室共享,实现了对检测样品的智能化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 。 四、系统建设及应用体会 该市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并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深入与完善的过程。自2 0 0 3 年以来,系统经过了多次改版,系统功能不断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在行业内的应用也不断深入。回顾 系 统 的 建 设 及 应 用 过 程 , 我 们 认 为要建设一套完整的、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1)以统一检测软件为基础 。 统一检测软件是建设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与基础。如果检测单位自行开发或选择多种检测软件,没有统一的数据结构支持,自动化采集就难以实现,行业内统一应用的检测信息管 理系统也无法进行开发与应用。统一的检测软件不仅仅是检测单位实际运的辅助工具,也是检测监管的一种有效“ 手段 ”。统一的检测软件既要体现用户需求,更要体现主管部门的意志;要求检测机构、企业内部试验室使用统一开发的检测管理软件,这是对检测机构、企业内部试验室的检测行为进行监管的有效途径。 (2)集成化自动采集及自动控制检测。统一的检测软件应该全面“ 接 管 ”检测数据,实现其自动采集及自动控制检测。检测机构获取自动采集数据,不能依靠设备生产企业提供的软件,不能通过中间文件(或数据库)交互数据,应该使用统一的检测软件直接获取自动采集数据,做到数据不落地。 (3) 合同登记与检测软件无缝对接,从检测流程源头进行规范管理。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将工程项目检测合同纳入系统管理的范围,要求建设单位、检测机构按照规定的流程在系统中对合同进备案登记,并实现合同登记与检测软件功能对接,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以合同为依据开展检测工作,例如,未经合同登记的工程不能接受委托、检测合同未包括的项目也不能接受委托,从检测流程的源头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与规范管理 。合同登记与检测软件无缝对接,通过检测软件促进合同登记工作开展,通过合同登记规范检测委托信息的填写,便于单位工程的精确统计 。 (4)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推广离不开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支持 。没有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参与、支持,系统就达不到应用及行业监管的目的。同时,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也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检测信 息管理系统为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提供详尽的检测信息,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可以通过该系统及时准确地了解所监督工程的检测状况,获取检测不合格信息并进行及时处理,将工程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质量监督部门对检测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带动了检测单位等工程参与各方应用系统,促进了系统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工作。 五、结 语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应用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的推广应用是检测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将不断完善系统功能,这样就可以使系统在行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信息管理在建设工程监理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的监理信息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目前信息管理在建设工程监理中应用的时候却存在则会很多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国监理行业的状况、建设工程监理目标控制和应用策略及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息管理;建设工程监理;运用 引言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信息时代也随之而来。监理的信息管理对整个建设工程来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该工作的开展是以工程的设计方案、工程的施工进度、投资情况等为基本性材料的。做好信息管理工作不仅能够确保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能够直接的反映出监理的实效,监理信息管理涉及到信息的收集、信息传输、信息贮存、信息加工等各个环节,而对各个环节的管理进行提高对建设施工监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监理行业的状况 (一)错误的监理位置定位 现阶段,社会各界对于工程监理的认识有一定的分歧,对于监理应处的位置方面,认为监理属于独立的第三方,也有人认为属于业主方的代表或代表着政府机构。对于中小城市的监理机构而言,根本无法实现独立进行工程管理。当理论和实际存在不协调的习惯时,应选择建设方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倾向性。若监理机构无法对建设方相依靠实施工作开展时,施工单位则会成为监理方的领导机构,对工程质量的施工计划与认可所听从。作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以企业的身份出现对原有政府形式的质量监管权所代替,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对质量监理的意识仍相对薄弱,导致管理人员的身威得以树立。 (二)监理安全责任的扩大化 监理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的承担与承担责任的大小成为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很多地方对“监理安全细则”、“监理操作规程”进行制定,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监理的责任。只要监理对方案进行审核过又产生问题,则应对监理企业进行严格的行政处罚。在2006年新政策出台之后,又将监理方面所承担的安全责任向刑法中扩大,必定导致监理工程师在对安全方案进行审核时,无限制的要求承包商应对安全系数进行提升,而忽略安全成本,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产生影响。 总之,存在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则是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服务与中小城市落后的施工工艺水平和粗俗野蛮的建筑市场的文化氛围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二、建设工程监理目标控制和应用策略 (一)明确施工监理工作意义及重要性 参建各方之所以忽视施工监理的重要性主要是对监理师缺乏认识,对监理人员在项目中所担任的角色认识模糊。项目法人认为自己“雇佣”了监理单位,监理人员应该为自己谋取利益,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工作;施工单位也同样认为施工监理是项目法人的代表,是为项目法人服务的,并不认为施工监理是独立的第三方;政府质量监督部门认为项目工程既然已经有了施工监理,工程质量监督就是监理单位的责任。错误理解为已经有相关单位替代了自己的职责,从而忽视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由于各方对监理单位的错误认识,致使监理人员在协调各方关系时不顺畅,监理人员的决策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如果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这种模糊的责任认知会导致互相推卸责任状况的发生。监理单位是独立的第三方,监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工程建设中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使参建各方获得合理的回报。监理人员依托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项目建设文件,对工程建设进行协调管理,不能取代参建任何一方的职责。 (二)保障监理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目前,市场上许多监理服务企业是依附于科研所、高等院校及相关协会而建,这些企事业单位以行政管理的手段控制着企业的运营。监理企业缺乏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地位,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利,不能够自负盈亏,企业支出需由母体审核批复,企业收益全部无偿上缴。这样的企业不能够实现自我积累,很难获得自身发展,始终受母体羁绊而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局面。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约企事业单位对其自营企业的控制作用,增强监理企业的独立性,保障其市场主体地位。 (三)投资控制任务 设计阶段监理工程师投资控制的主要工作,包括对建设工程总投资进行论证,确认其可行性;组织设计方案竞赛或设计招标,协助业主确定对投资控制有利的设计方案;伴随着设计各阶段的成果输出制定建设工程投资目标划分系统,为本阶段和后续阶段投资控制提供依据;在保障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协助设计单位开展限额设计工作;编制本阶段资金使用计划,并进行付款控制;审查工程概算、预算,在保障建设工程具有安全可靠性、适用性基础上,概算不超沽算,预算不超概算;进行设计挖潜,节约投资;对设计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论证,寻求一次性投资少而全寿命经济性好的设计方案等。 三、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一)质量控制 监理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质量的控制,是由于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决定的。控制工程质量的内容较多,包括进场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施工过程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和工程质量缺陷等方面。在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涉及到周、月施工质量记录报告;当期施工质量问题、缺陷和处理措施、处理结果情况报告;工程质量评定结果;材料检验情况与结果等工作,因此需要以流程图的形式表述监理质量控制相关工作。 建设工程可以作为一个信息过程来处理任何一道工序,与之对应的没一个过程都包括输出、输入和转换三个步骤。在进行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时,应采用过程的方法来保证工序的质量,从而最大化的实现监理目标。 (二)进度控制 监理单位进行进度控制,主要目的是保证工程项目能再计划内完成交付并且安全使用,由于进度具备动态连续的特点,所以监理人员必须要熟悉动态控制,在施工中需要不断检查并且要把现场施工情况与计划进行有效的比较,如果遇到偏差情况必须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对于无法维持原计划工期的情况则通过调整原进度计划来实行。 (三)投资控制 在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单位对投资控制主要是针对计量与支付、变更与索赔等引起的资金变化进行控制。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控制建设工程的重要手段是审查施工单位的进度款(包括单价、工程量的审核),因此监理工程师必须了解合同文本,尤其是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技术规范的内容。 结束语 监理信息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中最为重要的是将信息传递到最终开展工作的人手中,也就是将信息传递到监理工程师的手中。现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被更多的监理工程企业认识到,并且也在不断的寻求着能够改善的措施。要想破解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管理应用不足这两个问题,应该从建立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组织架构、开发和引进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建立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平台三个方面来解决。但是建设工程是比较复杂的,所以保持监理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对建设工程的监理工作做到严格的把控,提高整个监理的质量,对监理信息管理工作的改进也应该是不断发展的,随时发现问题随进进行改进。
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分析 摘要: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是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从实验室建设、安全意识培养、规章制度建立等方面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管理;措施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更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和对外开放的服务窗口。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满足实验课程及实验人员的需求,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快速发展导致实验室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实验室安全管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我们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室环境建设不足 近三年,我校为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但在实验室用房没有增加的条件下,导致实验空间过度紧张,仪器设备摆放密集,一些设备的安全操作距离达不到标准要求。培养箱、培养架、冰箱等部分仪器设备只能堆放在安全通道,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会出现拥堵,耽误宝贵的逃生时间。实验室供电系统老化,可承载电流小,而实验室通常需要多种仪器同时运行,用电负荷量大给实验室用电带来隐患。实验室内消防器材配备数量不足,并且没有紧急冲淋及洗眼器等设备,遇到危险时,实验人员无法有效保障自身安全和国家财产。 1.2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管理不到位 高校实验室在危险化学药品购置、使用、储存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实验教学所用药品有专职实验人员管理,但是研究生所用药品试剂都是由导师负责的课题组自行购置,无购置计划、无使用情况登记、无固定储存地点等问题严重。仪器设备的管理方面存在大型精密仪器使用前不预约、使用后不登记,小型常规仪器随意搬动或借用,不整理相关卫生等问题[2]。北方气候干燥、灰尘多,一些需要防尘的精密仪器没有配备专用防尘罩,灰尘黏附会影响仪器的散热,使仪器运转温度过高而造成短路发生危险。仪器相关的备件备品及技术资料因随意放置而丢失,延误仪器正常保养和维修。 1.3实验人员复杂,安全意识薄弱 目前,高校实验室内进行着各种教学实验、科研实验、创新实验,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实验人员来源复杂,研究方向不同,工作时间不固定,对实验室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并且实验时经常单独操作,缺少监护,增加了实验室管理难度[3,4]。教师在授课及指导研究生实验过程中,安全和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学生在实验室一边准备实验内容,一边吃零食,甚至有同学用实验电磁炉和微波炉加热食物,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4实验废弃物随意处理 在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中生物学和化学实验均有涉及,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种类气、液、固体废弃物。实验中产生有刺激性和有毒气体的试剂不按规定在通风橱内使用,威胁到实验室内所有人员的身体健康。目前,多数实验室没有废弃物回收桶或处理装置,高浓度的实验废液倒入下水道,不仅对排水管道造成腐蚀,甚至对地下饮用水造成了污染。对于已经收集存放的废液,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很可能发生不可知的化学反应,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实验“三废”若不能得到有效处理,随意倾倒排放,将对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及周边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2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我校近年来在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投入较多资金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如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安全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化学品管理和废弃物处理,极大消除了安全隐患,为实验室安全、高效运转提供了可靠保障。现将重点工作总结如下,供高校教学及科研实验室参考。 2.1建设标准化实验室 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从2015年开始筹备扩建,到2017年实验室全面投入使用,实验室面积从原有的150平米增加到450平米,实现了实验室功能分区并有效的缓解了实验室拥挤问题。扩建时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对水、电、通风等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实验室布局科学合理且方便学生实验,各种仪器设备在安全条件下运行。另外,加大了安全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实验室易发事故类型,配备警示、监控、防火、防毒、防盗、应急救援等设备设施。在实验室内配备洗眼器,楼道内安装紧急喷淋装置,以应对突发事件,减少对人员的伤害。为确保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逃生,实验室出入口、楼道内、紧急出口必须保持通畅[6]。实验室的安全运行为每年4800人次的教学实验、40余名本科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教师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环境。 2.2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林学院在每年举行的新生开学典礼暨入学教育大会上,增加了包括实验安全、人身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对高年级学生,则根据其专业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观念深入人心。我们在编写《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实习指导》过程中也增加了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讲解外,还聘请安全专家来院讲座,使师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救互救、应急处理的能力,将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常态教育来开展[7]。实验人员的安全素质是衡量实验室安全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试应作为实验室人员和实验教师进入实验室的先决条件。通过培训与考试,使其熟练掌握自身所在实验室各类仪器、安全设施的使用,熟悉劳动保护、安全保护措施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流程,形成知安全、重安全、人人参与保安全的安全氛围,共同保障实验室安全[8]。 2.3完善管理制度,加大检查力度 根据实验室设置情况和存在的危险源类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更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基础。目前,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人员安全培训准入制度、项目准入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危险和易制毒化学药品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和事故报告制度等[9]。实验室使用申请人通过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与申请人指导教师(负责人)和实验室管理者三方签订“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使用”协议,再根据使用人员身份(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实验目的(教学、科研、创新实验、毕业论文等)的不同,来给予不同实验室使用权限。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实验人员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当实验内容结束时,实验室使用权限被收回[10]。学院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逐级签订实验室安全与管理责任书,切实将每项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定期组织人员对实验室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学院无法解决的问题应立即报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将实验室安全检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做到预防为主,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11]。 2.4加强化学品管理和实验废弃物处理 为进一步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的使用和管理,从2014年开始学院以年度为单位填报易制毒化学品申购单,由学校批量办理申购手续,购置后严格按照学院申报计划发放。对于易燃、易爆、剧毒的化学药品同样进行严格管理,实行统一采购、专人领用、专柜储存、专账登记,做到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12]。在日益严峻的安全环保形势下,为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保护实验室及校园环境,学校制定了“实验废弃物处置管理规定”。要求:①实验过程中产生少量有害废气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产生大量有害、有毒气体的实验必须具备吸收或处理装置。②禁止随意倾倒和处置化学废液;禁止将不相容(相互反应)的废液装在同一容器内;化学废液的盛装容器必须完好无损(具有密封盖),容器的材质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容器的材质和衬里与废液不相互反应;盛装化学废液的容器上必须粘贴标签,标注内容为中文化学名称(混合物主要标注废物名称),废液情况,禁忌物;化学废液贮存场所必须设置警示标志,安装防盗门,双人双锁并要做到防雨、防渗、防风、防盗、有监控设施,配有应急工具及应急设施。③不能随意掩埋、丢弃有害、有毒废渣、废固,废渣、废固须放入专门的收集桶中;危险物品的空器皿、包装物等,必须完全消除危害后,才能改为他用或弃用. 3结语 作为一名实验室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深刻体会到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细致、持久的工作,而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所以要克服轻视实验室安全的麻痹思想,不断学习安全知识,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新思路。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强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不断增强师生的风险意识和自救能力。相信通过学生、教师和实验室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作者:代金玲 张胜利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 摘要:高校实验室作为高精尖人才培养的摇篮,目前高校实验室基本上都是以教学、科研为主的实验场所,实验室内有多种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假如思想出现麻痹大意或操作不当实验室内易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才和经济损失。而近些年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事件频繁发生,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如北京某大学实验室博士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时由于操作不当发生爆炸、起火,导致失去宝贵的生命,又如实验室气瓶操作不当导致缺氧窒息等。因此,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安全工作的重点,高校必须要高度予以重视。 关键词:浅谈;高校管理 一、高校实验室存在的管理问题 第一,责任不明确,思想重视不足。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未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责任落实位,导致安全责任不明确、上传下达任务无法落实、存在侥幸心理、思想麻痹大意、怕担责任出现问题推诿的情况,日积月累就会酿安全事故。存在只重视科学研究,轻视安全保护的思想观点,只负责教学、科研,安全责任与我无关的思想,未能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隐患事故防患于未然,导致实验室管理混乱,设备使用记录、维护记录、检测记录登记信息详细,实验室没有安全自查、培训记录,实验废液未标明成分,易制毒化学药品出库入库记录不准确,且易制毒化学药品未能按照双人双锁的安全规定进行管理等,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实验室内。第二,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不明确,防护设备不齐全。实验室操作规程未能张贴在上墙,导致学生对于设备的使用流程、最大运转时长等设备的风险点不清楚,误操作发生事故的情况不在少数,轻则割伤或烫伤,严重的设备报废,甚至丢失性命。因此,实验室必须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但由于一些实验室的硬件经费不足,实验室防护设备老化陈旧未能及时更新。第三,实验室管理人员缺少的安全知识培训。由于近些年全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学生、教师的数量逐渐增多,参与实验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加大,且实验室的使用时间已将近饱和状态,疏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培训不到位的问题随之日渐凸显出来。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第一,重视责任,认真尽责。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制定详细的责任体系,逐级分解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将责任真正的落到各个实验室内部中去。强化安全意识,定期对实验室内部的安全隐患进行自查,并及时消除发现的隐患问题或制定应对措施,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实验室易制毒及危险废物要按照国家法规严格管理,杜绝看管不当造成丢失、误食等问题出现。第二,操作规程上墙,强化“红线”意识。高校实验室内的设备和精密仪器张贴安全操作流程,将安全风险点告知使用人员,并贴上安全警示标识,以此来提示操作人员注意危险,要让操作人员认识到危险性,特殊从业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实验过程中必须穿戴好防护装备。深化安全意识,让安全理念成为实验操作前的一种习惯,强化“红线”意识,是每一名实验人员真正知道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人命关天,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第三,努力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首先,实验室要保持整洁,严格按照管理规定和实验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教学和科研实验,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定期组织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使每名实验人员都能在思想和行动上对安全认识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再从“我会安全”最终转变为“我爱安全”,而且系统的培训能够使实验人员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快速熟悉实验工作环境中的危险点和自身防护方法,掌握正确的仪器设备操作流程及紧急应对措施,从而减少因操作不当造成意外事故,特别是要加强新入实验人员、新科研项目运行前的安全培训。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如一颗骨牌出现问题没有倒下,将会导致骨牌整体的断裂,纵观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人的因素占着主导位置,人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实验室操作人员须不断的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知识学习,争取在实验室内形成“人人学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讲安全”的和谐稳定环境。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erbertWilliamHeinrich)在1941年提出1:29:300法则(海因里希法则),在安全事故发生前,死亡、重伤、轻伤和未造成伤害和的比例1:29:300,国际上把这个法则称之为事故法则。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每发生三百三十起意外事故,有三百件未产生人员伤害、二十九件导致人员轻伤、一件导致人员受到重伤或死亡。这个法则证明无数次的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就如曾经在一篇文章上的“冰山理论”相似,安全隐患就像冰山上露出来的一角,造成这个冰山形成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多年来未及时消除隐患累积而成的,而想要防止重大事故发生必须要重视将隐患及时消除,减少轻伤和无伤害事故发生,“从海下”查找隐患剖析隐患成因,彻底消除隐患事故,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破“冰”远航。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教学及科研进度,以及师生人身生命和财产安全,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实验室众多工作的基础,脱离安全的实验室工作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是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需高校实验人员和监督管理部门的协同合作,才能创造出一个安全稳定的教学、科研环境,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保障,是教学、科研的第一重要环节,高校也注重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靠得住的安全管理专业队伍,而作为一名高校安全管理专业队伍的一员应当义不容辞地为师生创建稳定和谐的安全环境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于海鹏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高校实验室安全关系到高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及校园和社会稳定.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以湖南省15所高校为样本,调查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成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管理体系;现状与对策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学实验室、科学研究实验室和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3大类,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窗口[1],更是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是高校保持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维护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和保障.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影响到高校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国外高校也很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英国牛津大学[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及日本高校[5]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全面了解现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一套适合本校校情、运行高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调查的总体情况 本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湖南省15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1),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1所,军队院校1所,部属院校2所,省属院校12所,省会高校7所,其他城市高校8所.问卷全部收回有效,基本能够反映湖南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水平. 1.1管理体系系统化 15所高校都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相关制度配套,专项经费保障,日常管理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安全课程教育与专项培训互补的管理系统,为学校的实验室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湖南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 1.2管理机构多元化 高校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部门比较多,如保卫处、安验室管理处、后勤基建处、资产处、教务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及学院、实验中心、系、实验室等都参与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的高校还成立了实验室技术安全科. 1.3管理制度齐备化 具有“大学实验室管理规定”“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大学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大学实验废弃物处理管理规定”等涉及实验室安全主要制度的高校达11所,占73.3%,有的高校还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定”及“放射性安全管理规定”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最为全面的是中南大学,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共13项.制订了校、院两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14所,占93.3%.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呈现系统化、齐备化的特点. 1.4管理体系多样化 15所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构建较为简单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和较为复杂的校、院、实验中心、实验室四级管理体系的较多,分别为5所和4所,占33.3%和26
自动化控制论文:刍议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我国电力行业中逐渐发展起智能化技术。作为近年来兴起的高新技术,智能化技术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进行结合的一种技术。虽然该技术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但因其自身的优势,已在我国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概述智能化技术及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应用现状,并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思想及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部分与电力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电气设备的智能化发展,并有效提高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从而促进我国供电企业的发展。 1 智能化技术 智能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中一种重要的分支,其研究重点是通过计算机编程与设计来实现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及自动识别文字图像等能力,以帮助人类在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智能化技术是一种将计算机技术、gps定位技术及精密传感技术等进行综合应用的技术。通过应用智能化技术,能有效改善操作者的工作环境,并降低其劳动强度,对操作者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能起到有效的提高作用[1]。另外,智能化技术在危险性较高的施工领域中应用,从而有效提高危险性施工的安全性。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水平与自动化程度得到有效的提高,不仅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还能有效提高其可靠性,从而实现设备的智能化操作。 2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电气产品的设计 智能化技术能有效优化电气设备的设计,该优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运用到电机电气设备、电路及电磁场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求设计者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与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传统的电气产品设计中,主要是依靠设计者的经验进行手工式的设计,导致电气产品的设计出现一定的不合理性与局限性,不利于电气产品的全面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有效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且能有效提高产品的准确性与科学性。通过引进智能化技术,能有效提升电气产品的设计效率与设计质量[2]。 2.2 智能化控制 智能化技术在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运行管理、操作控制、运行监控、画面显示、故障录波、在线分析及参数的修改与设定上得到有效的应用,并实现这些方面的智能化控制,而部分控制功能于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 2.3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发展 智能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的主要方向,其主要进行电子电气技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适应性。智能化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中的重要分支技术,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取得一定的成功,且已成为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3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思想 3.1 设计原则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就是要实现最大化的满足生产工艺与机械设备对电气控制的要求。其要求就是电气设计的主要依据,要求以检测元件与工作循环图等形式进行提供,对于要求调速的设备,还要给出相应的调速指标。另外,在适应控制要求的基础上,要求设计方案必须要具有简单性与经济性。同时要有效处理好电气设备与生产工艺之间的关系,并从设计要求、结构以及设计成本上进行两种关系的协调,并选用合理的电器元件,从而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2 设计思想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就是要实现集中式的监控,且设备运行维护方便,对控制站的防护要求较低,且系统的设计难度较低等。但这样的设计思想就要求将系统中的各种功能集中到相同的处理器上进行处理。因此,该处理器上的处理任务非常繁重,从而对处理器的速度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远程监控的优点就是能有效节约大量的材料、安装费用,且可靠性与实用性较高。目前,现场总线监控方式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智能设备的安装,可直接连接监控系统通信,从而起到降低安装成本与工作量。同时,现场总 线监控的功能具有独立、灵活、可靠性,也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3]。 4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4.1 智能控制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能有效实现电气工程控制的远程化、自主化、高效化及无人操作化,从而为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智能化控制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的普遍应用已充分将智能化技术的优势充分地体现出来,并为该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发展中提供良好的基础。 4.2 优化设计 在传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控制中,也会经常涉及到电气设备的设计,但由于电气设备的设计程序非常繁琐,并对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与工作经验要求比较高,且需要结合电气、电磁力等知识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传统中的自动化系统主要是由设计者依据经验进行手工设计的,不仅达标率非常低,且系统维护、修理难度比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设计方案都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与cad辅助设计完成的,不仅能有效缩短设计时间,还能有效提高设计方案的使用性能与质量。在优化设计中应用遗传算法是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形式,其在先进性与实用性上的功能比较强大,从而实现设计方案的有效优化[4]。 4.3 故障诊断 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在长期的运行中,电气设备出现故障现象是无可避免的,而在电气设备故障发生前,通常都会出现一系列与故障有关的征兆,因此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就能对系统中的故障进行有效、准确、全方位的诊断。由于变压器是电气设备的组成部分,对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均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电气设备监测人员要加强对其运行情况检测的重视,且要加强对设备的定时与不定时检测与维修。但电气故障由于长时间的运行,其故障的产生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必须要及时、准确地找出故障部位与故障原因,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检修,以将电气故障引起的损失降低最低。而智能化技术无疑是检修故障的最佳选择。在运用智能化技术诊断变压器故障时,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则是分析变压器渗漏油的分解气体,以快速、有效地找出变压器故障的大体位置,并根据大体的位置逐渐缩小范围进行寻找,直到找到故障的具体位置,从而进行有效的检修[5]。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有效减少对故障的诊断与检修时间,还能有效预防故障对电气设备造成严重的损害,还提升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施工均实现了智能化。因此,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运用智能化技术,能有效促进企业的生产,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自动化控制论文:煤矿通风系统中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的不断进步,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是产煤大国,同时,对煤炭的消耗量也很大。因此,政府对于煤矿的供需问题、管理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加上我国每年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的概率比较频繁,基于对矿工人身安全负责的问题,经过不断研究,发现瓦斯爆炸等事故的发生与煤矿通风系统的不合理性密切相关。因此,完善煤矿通风系统成为现阶段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将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运用到煤矿通风系统,是促进其合理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通过介绍煤矿通风系统的重要性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煤矿通风系统中的应用,对整个通风系统的控制流程加以阐述,推动煤矿通风系统的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 【关键词】煤矿通风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 煤矿通风系统的完善性是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手段,将自动化控制技术积极应用到煤矿通风系统中,对煤矿的通风状况进行监管与控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节,可以加强矿井通风的效果,可降低瓦斯爆炸等灾害事故的发生,对灾害的发生也可以做出预警,从而,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一、煤矿通风系统的重要性 我国是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耗大国,煤炭资源的生产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煤炭生产的安全性管理也显得颇为重要。其中,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煤矿通风系统的设计。煤炭通风系统是保障矿井工人安全的必要措施,为了使他们在井下能够用正常呼吸,利用通风机为井下矿工输送空气,由于井下有很多浓度较高的有害气体,通风系统还可以稀释这些有害气体,直到这些气体的浓度达到安全值。为了提高矿井工人对井下环境的适应能力,通风系统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将井下的水蒸气和热量排出来,为矿工提供相对适宜的作业环境。 煤矿通风系统的合理性还可以大大降低瓦斯爆炸事件和火灾等事故的发生,也可以增强矿井的抗震、抗灾性能。每年因为瓦斯爆炸事故所带来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十分重大的,国家制订了一系列保障矿井工人生命安全的条例和措施,对井下空气质量和空气含量的指标都越来越严格,为井下的卫生条件和空气质量的改善也会起到积极作用,改变矿井内的空气成分,增加空气的含氧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稀释矿尘和有害气体的浓度,使整个矿井内空气的气压、温度和湿度都发生了改变。努力为矿工提供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确保井下通风的质量,对矿工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煤矿通风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必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通风系统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来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煤矿生产的可靠性和管理水平。构建煤矿通风自动化控制体系,实现自动化监管和无人值班,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约了人力资源。 现阶段我国煤矿通风系统的合理性还不够完善,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大多比较分散、陈旧,这些因素对煤矿通风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对故障等的记录不准确、也无法实现对设备的自我诊断,不能对整个通风体系做到监控管理,并作出相应的调节,降低了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煤矿通风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具有重大的必要意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煤矿通风系统和安全生产管理不断趋于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三、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煤矿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含义 自动化控制技术通过通信网络,运用计算机,对控制原件和设备进行统一的检测和管理,这些元件都带有通信接口,为实现智能化监测与控制提供了便利。其中,无线传感器的应用最为广泛。 在对井下的工作人员进行定位时,需要根据目标的移动特征来获取有效信息和数据,建立目标移动的实际路线,gps卫星定位系统的信号还无法对井下工作人员的位置进行追踪,因此,利用无线传感器中的数据编排和数据查询功能来获取定位信息,确定井下人员的移动状态,对他们的活动实行实时监控,有利于控制安全生产管理,对他们做出调度和事故预警。无线传感器中还包括多点定位网络,这样就优化了分布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单水平轴线网络的布设方式,进一步适应和满足了地下复杂的地质和开采条件。多水平的跨层网络会加强整个系统的监控性能,使布设方法更加合理化。自动化控制技术中还包含着高 度的算法设计,对系统定位信息进行核算和处理,不需要通过信号源,可以直接进行计算,降低了硬件设施的投入成本,也提高了运行效率。在4m之内,可以避免干扰信号,对井下定位的基本需求没有太大影响。高精度的系统定位算法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对盲区范围、定位精度等的计算,随着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其适应范围也逐步扩大。 (二)通风系统设计 在整个通风系统设计中,对于风量的调节是关键内容。可以通过设置变频装置,改变通风机的电机转速来调节风量的大小。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改变百叶窗的角度和风门的角度调节风量。另外,采用定时控制装置,实现对井下通风机的自动控制,加置爆破开关,在爆破后就会自动通风,为保障通风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通过检测元件,对井下空气的温度变化或者气体浓度的改变,来进项控制工作也是加强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的主要途径,但这一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也是未来煤矿通风系统中对自动化控制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三)煤矿通风系统中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原理 煤矿通风自动化控制系统要接收和传输不同的信号,对数据进行监控。依靠频分制和时分制来完成多路信号的传输,按照不同频率和不同时序一次传输信号,其中频分制是最普遍的多路信号传输方式,因其电路简单,不容易发生故障。 首先要对井下环境的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包括掌握井下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空气中成分的含量以及有毒气体的密度、浓度,这些数据的测量主要是通过传感器来完成,通过光谱法和红外线吸收来测量井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测量风压的时候依靠差压变送器。对这些数据进行测量和分析,才能指导通风系统的运行。煤矿通风系统中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煤矿通风系统中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原理 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到煤矿通风系统中,对完善通风系统的运行和加强通风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安全生产和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保障。 四、结语 煤炭通风系统在整个煤炭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风系统对保障煤炭安全生产和矿井工人的人身安全及健康状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降低了煤炭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尽可能地降低经济损失,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煤矿通风系统中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煤炭通风系统的通风质量,便于对通风状况进行整体把握和调度,实现了煤炭通风系统的智能化监控与管理。自动化控制技术操作起来也简单便捷,成为通风系统技术应用中的核心内容,使煤炭通风系统不断得趋于完善。 自动化控制论文:论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 【论文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思想;系统功能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介绍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讨论了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以发电厂为例子),展望了将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设各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对现场设备状况的精确掌握成为可能,通讯技术的发展则为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提供了平台。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基于pc的控制系统以其灵活性和易于集成的特点正在被更多的采纳。 一、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根据单元机组的运行和电气控制的特点,应将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和厂用电源等电气系统的控制都纳入ecs监控。其基本功能 为: 1.发变组出口220kv/500kv断路器、隔离开关的控制及操作。 2.发变组保护、厂高变保护、励磁变压器保护控制。 3.发电机励磁系统。包括启励、灭磁操作,控制方式切换,增磁、减磁操作,pss(电力系统稳定器)的投退。 4.220kv/500kv开关自动同期并网及手动同期并网。 5.6kv高压厂用电源监视、操作、厂用电压快切装置的状态监视、投退、手动启动等。 6.380v低压厂用电源监视、操作、低压备自投装置控制。 7.高压启/备变压器控制和操作(2台机共用)。 8.柴油发电机组和保安电源控制和操作。 9.直流系统和lps系统的监视。 对于发变组保护等主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因其设备已经很成熟而且要求全部在dcs中实现其功能尚有一定难度,可能增加相当大的费用,故可以保留。但是它们与dcs间要口求接,控制采用硬接线,利用通讯方式传输自动装置信息,并可以通过dcs进行事故追忆。 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 1.集中监控方式 这种监控方式优点是运行维护方便,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不高,系统设计容易。但由于集中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器的任务相当繁重,处理速度受到影响。由于电气设备全部进入监控,伴随着监控对象的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主机冗余的下降、电缆数量增加,投资加大,长距离电缆引入的干扰也可能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同时, 隔离刀闸的操作闭锁和断路器的联锁采用硬接线,由于隔离刀闸的辅助接点经常不到位,造成设备无法操作。这种接线的二次接线复杂,查线不方便,大大增加了维护量,还存在由于查线或传动过程中由于接线复杂而造成误操作的可能性。 2.远程监控方式 远程监控方式具有节约大量电缆、节省安装费用、,节约材料、可靠性高、组态灵活等优点。由于各种现场总线(如lonworks总线,can总线等)的通讯速度不是很高,而电厂电气部分通讯量相对又比较大,所有这种方式适合于小系统监控,而不适应于全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 3.现场总线监控方式 目前,对于以太网(ethernet)、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经验,智能化电气设备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这些都为网络控制系统应用于发电厂电气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场总线监控方式使系统设计更加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间隔可以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采用这种监控方式除了具有远程监控方式的全部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设备、端子柜、i/0卡件、模拟量变送器等,而且智能设备就地安装,与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线连接,可以节省大量控制电缆,节约很多投资和安装维护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各装置的功能相对独立,装置之间仅通过网络连接,网络组态灵活,使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任一装置故障仅影响相应的元件,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三、探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opc(oijeforprocess control)技术的出现,iec61131的颁布,以及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未来的电气技术的结合,计算机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iec61131已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标准,正被各大控制系统厂商广泛采纳。 pc 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以太网和internet技术引发了电气自动化的一次又一次革命。正是市场的需求驱动着自动化和it平台的融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将加速着这一过程。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自动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企业的管理层利用标准的浏览器可以存取企业的财务、人事等管理数据,也可以对当前生产过程的动态画面进行监控,在第一时间了解最全面和准确的生产信息。虚拟现实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的应用,将对未来的自动化产品,如人机界面和设备维护系统的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相对应的软件结构、通讯能力及易于使用和统一的组态环境变得重要了。软件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这种趋势正从单一的设备转向集成的系统。 自动化控制论文:对电力系统中运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探讨 目前,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迈向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培养和造就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具有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人才,集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特色于一身的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既能“动口”也能“动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立足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加强实验实训资源的整合方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1 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控制技术 1.1 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组成部分,由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工作站、服务器、大屏蔽显示器、打印设备等,其主要是通过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连结的,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变电站终端设备(如测量控制等装置)等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功能是:电力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电力负荷预测、自动发电控制(省级电网以上)、自动经济调度(省级电网以上)并适应电力市场运营的需求等。 1.2 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的目的是取代人工监视和电话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对变电站的监控功能,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变电站自动化的内容就是对站内运行的电气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视和有效控制,其特点是全微机化的装置替代各种常规电磁式设备;二次设备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尽量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操作监视实现计算机屏幕化:运行管理、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1.3 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dcs) 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dcs)一般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由过程控制单元(pcu)、运行员工作站(0s)、工程师工作站(es)和冗余的高速数据通讯网络(以太网)组成。过程控制单元(pcu)由可冗余配置的主控模件(mcu)和智能i/0模件组成。mcu模件通过冗余的i/0总线与智能fo模件通讯。pcu直接面向生产过程,接受现场变送器、热电偶、热电阻、电气量、开关量、脉冲量等信号,经运算处理后进行运行参数、设备状态的实时显示和打印以及输出信号直接驱动执行机构,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测、控制和联锁保护等功能。 运行员工作站(0s)和工程师工作站(es)提供了人机接口。运行员工作站接收pcu发来的信息和向pcu发出指令,为运行操作人员提供监视和控制机组运行的手段,工程师工作站为维护工程师提供系统组态设置和修改、系统诊断和维护等手段。 2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电力系统自动化进步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实现了全面的更新换代。国产的工业计算机和引进的pc机技术为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电厂监控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奠定了基础。开发的应用软件可以实现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采集、汇总、分类、分析、存档、显示、打印、报警、完成操作控制等任务。这~ 时期自动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结构、功能、通信协议等方面缺乏工业标准,不同厂家的设备不能互连;计算机与各设备的通信一般为星形点对点连结,主要采用低速率的串/并行口通信方式,系统实时性不太好,设备配置的灵活性也较差。 随着上世纪90年代高性能工作站、服务器及软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电厂监控、变电站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产品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开放式、分布式、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模式。与上一代产品相比可以大幅度减少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的用量,设备体积小还减少了占地面积等从而降低了建设成本,同时大幅度提高了系统的技术性能,增加了设备配置的灵活性、互换性和可维护性,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最近几年以来,各种嵌入式产品的出现,例如嵌入式高性能微处理器、嵌入式计算机、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以太网等产品使电力系统中的装置类设备如测量控制设备、继电保护装置、数据通信控制器等得以再次更新换代,装置的硬件电路和应用程序结构简化,产品性能大大提高,装置信息处理速度更快,功耗更低,功能扩展能力更强。 3 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依赖it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技术 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依赖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热点有:① 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② 电力一次设备在线状态检测;③ 光电式电力互感器;④ 适应光电互感器技术的新型继电保护及测控装置;⑤特高压电网中的二次设备开发。 3.1 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 常规电力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安装地点一般相隔几十至几百米距离,互相间用强信号电力电缆和大电流控制电缆连接,而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是指一次设备结构设计时考虑将常规二次设备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就地实现,省却大量电力信号电缆和控制电缆,通常简述为一次设备自带测量和保护功能。如常见的“智能化开关”、“智能化开关柜”、“智能化箱式变电站”等。 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主要问题是电子部件经常受到现场大电流开断而引起的高强度电磁场干扰,关键技术是电磁兼容、电子部件的供电电源以及与外部通信接口协议标准等技术问题。 3.2 电力一次设备在线状态检测 对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如发电机、汽轮机、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等设备的重要运行参数进行长期连续的在线监测,不仅可 以监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而且还能分析各种重要参数的变化趋势,判断有无存在故障的先兆,从而延长设备的维修保养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电力设备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过度提供保障。近年来电力部门投入了很大力量与大学、科研单位合作或引进技术,开展在线状态检测技术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技术难度大,专业性强,检测环境条件恶劣,要开发出满意的产品还需一定时日。 3.3 光电式电力互感器 电力互感器是输电线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其作用是按一定比例关系将输电线路上的高电压和大电流数值降到可以用仪表直接测量的标准数值,以便用仪表直接测量。其缺点是随电压等级的升高绝缘难度越大,设备体积和质量也越大;信号动态范围小,导致电流互感器会出现饱和现象,或发生信号畸变;互感器的输出信号不能直接与微机化计量及保护设备接口。因此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成功研究出新型光电式和电了式互感器,国际电工协会已了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的标准。国内也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正在加紧研发并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主要问题是材料随温度系数的影响而使稳定性不够理想。另一关键技术是,光电互感器输出的信号比电磁式互感器输出的信号要小得多,一般是毫安级水平,不能像电磁式互感器那样可以通过较长的电缆线送给测控和保护装置,需要在就地转换为数字信号后通过光纤接口送出,模数转换、光电转换等电子电路部分在结构上需要与互感器进行一体化设计。在这里,电磁兼容、绝缘、耐环境条件、电子电路的供电电源同样是技术难点之一。 3.4 适应光电互感器技术的新型继电保护及测控装置 自从电力系统采用光电互感器技术后,与之相关的二次设备,如测控设备,继电保等装置的结构与内部功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首先节省了装置内部的隔离互感器、a/d转换电路及部分信号处理电路,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响应速度。但需要解决的重要关键技术是为满足数值计算需要对相关的来自不同互感器的数据如何实现同步采样,其次是高效快速的数据交换通信协议的设计。 4 结束语 根据以上所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工作,因此,我们的工作人员应对其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提高了电力安全可靠性。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分析。从而保证电力系统工作的安全与发展。 自动化控制论文:浅论自动化控制器件PLC的发展趋势 【摘 要】自动化控制器plc自20世纪90年展以来,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自动化控制技术也日益完善。本文分析了plc技术在自动化控制中的重要地位、传统plc技术与现代plc技术的区别以及现代plc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plc;发展趋势 0 引言 自动化控制是一种通过利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检测、控制、优化、调度和管理。在自动化的控制下能够达到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产品安全性的目的。自动化控制是现代控制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自动化控制技术打上科技进步的列车,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1 plc技术在自动化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自动化控制技术自20世纪发展以来,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包含三个层析,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可以分为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在自动化控制技术中,较为核心的部分就是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在传统的自动化系统中,plc和dcs在基础自动化中占据核心地位,而管理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由计算机和小型机组成。在自动化控制领域中,80%的plc在i/0少于128点的小型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且80%的plc应用在20个梯形图指令中就可以将问题解决[1]。从应用的观点来看,这一统计数据向我们展示了传统plc自动化控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对满足工业控制简单实用、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面来看,plc在控制领域占有稳固的地位,从其发展至今不会轻易退出其发展的舞台。plc技术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与plc产品追求密不可分。plc在其发展中根据自身技术和产品发展的需求为基本,同时与新数字技术和新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且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采用的是iec61131国际标准,编程的语言较为校准,传统的编程语言可以体现在现代的软件中,plc的体系结构、控制任务和控制要求等多方的软件描述进行了改造[2]。从1990年以来,plc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核心地位仍是岿然不动。 2 传统plc与现代plc之间的区别 传统plc技术与现代plc技术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cpu模块、软件模型等几方面。从硬件来看,传统plc技术cpu模块只有一块,储存器的容量有限,在100kb以下,i/0以开关量为主,运算速度上,传统plc扫描时间更长,一般为几十至几百ms,背线总线采用的是传统的低速系统总线。而现代plc的cpu模块不再局限于一块,可以多块cpu模块,储存器的容量较大,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置,i/0有高低速开关量、模拟量和其他不同类型的信号,运算速度较快,可以达到0.2ms,背板总线采用的是高速背板总线或与低速串行总线并存。从软件方面来看,传统plc技术采用的是符合iec61131.3软件模型且可以运行,编程语言上采用的是较为灵活且通用的编程语言,如c、c+等,操作系统上,采用的是基于pc的实施商用时钟;现代plc软件模型采用的是符合iec61131.3软件模型,在编程语言上,采用的是iec61131.3模型标准编程语言,操作系统的扫描方式采用了时间驱动和事件驱动,且可以按照程序功能设置不同的扫描周期[3]。从技术层面上,传统plc与现代plc之间的区别根本上体现在软件模型的不同。现代plc软件模型在完整地接触编程语言以外的全部内容上表现较为出色,使现代plc突破了传统plc的硬件体系结构,使得现代plc技术简单实用、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特点更加突出,其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 3 现代plc的应用以及展望 3.1 现代plc的应用范围 由于现代突破了传统plc的硬件体系结构,其简单实用、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特点更加突出,因此在自动化领域受到广泛的亲睐,成为了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主导力量。从应用范围上看,plc的应用范围主要开关量的逻辑控制、运动控制、模拟量控制、过程量控制、数据处理、联网通信6种。开关量的逻辑控制,plc可以借助逻辑控制和顺序控制来替代继电器,因此,plc在开关量逻辑控制方面应用最为广泛。运动控制在机床、机器人。装配机械等方面运用较为广泛。模拟量控制,因plc技术具有可以将流量、温度等模拟量数值转换为数字值的功能,如此一来,就可以实现cpu处理控制和由转换模块实现模拟量控制。过程控制,由于多路模拟量控制和i/o模块,这样就可以实 现闭环控制。数据处理,由于plc具有强大的运算和处理能力,在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中具有强大的优势。联网通信,由于plc的连接功能较完善,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实现联网通信、数据信息共享和交换,从而形成多级分布式控制系统[4]。 3.2 现代plc的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plc所处的环境温度具有一定的限制,一般处于0℃至50℃之间,因此在安装plc的时候,要注意与发热量较大设备上[5]。如果plc所安装部位的温度突破了其极限,则有可能造成控制失效,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由于plc的温度范围较小,所以在应用plc时,要确保plc安装于较大空间内,且空间内的通风散热效果较为理想,使plc的各个基本单元和扩展单元之间的间隔要在30.5mm以上。开关柜上面的通风百叶窗,可有可无,但是如果环境温度处于50℃以上,那么就需要采取措施,如安装风扇来使通风效果增强,进而降低温度,确保plc能够正常工作。plc工作环境的湿度也需要进行控制,要控制在85%以内,对凝露现象也要注意控制,以避免其绝缘性遭到破坏。plc工作环境要保持平稳状态,不能出现强烈振动现象,为保证plc工作环境的稳定性,可以采取一些减震措施。plc工作电源选择上,应选用直流稳压电源,从而保证plc反馈信息的准确性,提高plc工作的可靠性。 3.3 自动化控制器件plc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plc技术也趁着网络技术发展的东风乘风破浪,在plc技术上逐渐形成了pac技术。在工业控制技术的发展中,自动化控制器件由最初的plc控制,发展到pc控制,再由传统plc控制转向现代plc技术和pac技术。plc技术的发展使其在自动化市场中的地位更加牢固。而在plc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ac技术以其异型和异构系统之间数据相互交换共享的优势,成为未来自动化控制的主要发展趋势。 4 结语 plc自动化控制技术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plc技术历经多个发展阶段,不断使自动化控制技术得到优化,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应用也日益广泛,相信在未来plc控制技术会更加完善,使工业自动化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平台。 自动化控制论文:配网自动化控制方式与操作要点 摘要:配网自动化对于现代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配电自动化的优化自动化系统控制方式,并对其操作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控制方式;操作要点 配电网络自动化系统是指利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将配电网在正常运行和发生事故时的监控、保护和供电企业的有关管理部门有机德尔融合在一起,能够极大改善供电质量,与用户建立更见密切更加负责的紧密关系。根据电力系统的结构,配网自动化可以分为配电管理系统自动化、馈线自动化(fa)、变电站自动化(dms 主站)、用户自动化(需方管理dsm)in 个层次的内容。电力配网具备电压双控,分布网络的优化自动控制系统,可以通过tcp / ip协议和电压互感器调度服务器和控制机获得控制参数,包括功率因数、电压参数。本文对配网自动化控制方式与操作要点进行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配电网优化自动化系统框架 作为配电网优化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上位机优化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补偿器综合协调远程投切控制。当变电站的每一条馈线同时带多台补偿器时,由于补偿器之间的都是独立运行的,所以上机位就可以协调和控制每个补偿器的正常运行。在变电站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可以随时的配电网的运行情况以及馈线出口参数进行监控和管理,在变电站运行时,通过网络服务器的外网进行数据传输,然后配网自动化系统就可以通过变电站调度自动化系统的tcp/tp协议接口,获得不同馈线的首端参数,并且能够对多个不同的补偿器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其正常运行。配电网优化自动化控制系统,应该是可以变化的系统,因为在整个电力系统工作时,往往会发生结构的辩护,这样会导致补偿器的容量、参数和位置也发生变化,因此配电自动化系统必须是一个可以灵活变化的系统。 二、投切控制策略 通过优化自动化控制系统与变电站调度自动化系统(scada)进行相互沟通与联系,可以将各个补偿线路首端参数,包括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功率因素进行检测,如果发现异常,上位机控制系统将会对出现问题的线路的补偿器发送投入或者切除的命令,以保证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 (一)投入控制策略 首先,应该对功率因数进行判断,如果功率因数小于系统所设定的补偿下限,那么将会投入当前线路特定电容器抵偿武功。根据线路和电容之间的拓扑,电容器可以按照电容器容量逐渐递减的方式进行投入,而当遇到相同的电容器时,则按照序号的递减进行排序投入。如果第一次投入的电容器不能满足无功优化状态,则还要进行再次的补偿投入,优化自动化喜用自动检测到没有满足的状态下,会自动的重新选取电容器投入运行,经过多次的检测和补偿投入,最终会使整个配电网达到无功优化状态。① (二)切除控制策略 当无功功率小于0的时候,系统将会发送无功反送信息,这就说明线路的无功补偿过多,产生了过补的问题。这时则必须切除已经投入的电容器,按照先拆除与无功功率值最接近的电容器的顺序进行拆除。对于已经投入的电容器,则按照容量递增,序号递增的原则进行排序,选择与无功功率最接近的电容器进行一次切除。如果系统检测到仍然存在过补的现象,则在下一个周期进行切除电容器,以此类推,经过多次的检测和切除,最终实现电网非过补状态。 (三)控制器投切控制方式 控制器设置有整定窗口,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上下限值作为整定值。如果系统的控制器检测到的电压高于整定值,那么将会下达指令进行电容器的切除;如果检测电压低于整定值,那么就会投入电容器。执行上位机的命令,命令为投入时,整定窗口上移,整定值高于实际电压,命令为切除时,整定窗口下移,整定值低于实际电压,从而将整定窗口调节到最佳优化。控制器通过gprs取得与上位机联系,但是如果上位机发送的连接确认包没有得到控制器的反馈信息,那么控制器将会独立工作,自动进行电容器的投入和切除,直到与上位机取得联系后会再次受控。 三、通信方式控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手段也不断增加,在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中,信息高速建设可供选择的通信方式很多,应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通信方式,以满足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原则。当前,我国配网自动化系统使用的通信方式主要由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 两种方式。②两者之间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总之,配电网自动化是当今电力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对配网自动化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控制,合理操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自动化控制论文:工业自动化控制初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控制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工业控制技术使得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而工业控制器plc、工业pc等的应用也大幅度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本文主要对工业控制进行一下初步的了解。 0 引言: 工业自动化控制主要利用电子电气、机械、软件组合实现。即是工业控制,或者是工厂自动化控制。主要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气手段,使工厂的生产和制造过程更加自动化、效率化、精确化,并具有可控性及可视性。 工控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工厂的生产速度和效率提高了300%以上。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外先进的工控技术进入中国大陆,比较广泛使用的工业控制产品有“plc,变频器,触摸屏,伺服电机,工控机”等。这些产品和技术大力推广了中国的制造业自动化进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 1.1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英文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1968年美国gm(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的要求 ①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和调试程序; ②维护方便,采用插入式模块结构;③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系统;④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装置;⑤数据可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⑥成本可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竞争; ⑦可直接用115v交流电压输入;⑧输出量为115v、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接触器等;⑨通用性强,易于扩展;⑩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至少4kb。 为了实现通用汽车提出的要求,第一台适合其要求的plc(可编程序控制器)于1969年在美国成功制造出来,自从第一台出现之后,随之,日本、德国、法国也相继开始了plc 的研发,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在主要生产plc 的厂家分别是:德国西门子、aeg,日本的三菱、美国ab,ge法国的te公司等。 我国的plc研制、生产和应用也发展很快,尤其在应用方面更为突出。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随国外成套设备、专用设备引进了不少国外的plc。此后,在传统设备改造和新设备设计中,plc的应用逐年增多,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plc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提高我国工业自动化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目前,我国不少科研单位和工厂在研制和生产plc,如辽宁无线电二厂、无锡华光电子公司、上海香岛电机制造公司、厦门a-b公司,北京和利时和杭州和利时,浙大中控等。 1.2 工控pc 由于基于pc的控制器被证明可以像plc一样,并且被操作和维护人员接受,所以,一个接一个的制造商至少在部分生产中正在采用pc控制方案。基于pc 的控制系统易于安装和使用,有高级的诊断功能,为系统集成商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从长远角度看,pc控制系统维护成本低。 由于plc受pc控制的威胁最大,所以plc供应商对pc的应用感到很不安。 事实上,他们现在也加入到了pc控制“浪潮”中。 近年来,工业pc在我国得到了异常迅速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pc主要包含两种类 型:ipc工控机以及它们的变形机,如at96总线工控机等。由于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对工业pc的运行稳定性、热插拔和 冗余配置要求很高,现有的ipc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将逐渐退出该领域,取而代之的将是其他工控机,而ipc将占据管理自 动化层。国家于2001年设立了“以工业控制计算机为基础的开放式控制系统产业化”工业自动化重大专项,目标就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c-based控制系统,在3-5年内,占领30%(50%的国内市场,并实现产业化。 几年前,当“软plc”出现时,业界曾认为工业pc将会取代plc。然而,时至今日工业pc并 没有代替plc,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系统集成原因;另一个是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nt的原因。一个成功的pc-based控制系统要具备两点: 一是所有工作要由一个平台上的软件完成;二是向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可以预见,工业pc与plc的竞争将主要在高端应用上,其数据复杂且设备集成度 高。工业pc不可能与低价的微型plc竞争,这也是plc市场增长最快的一部分。从发展趋势看,控制系统的将来很可能存在于工业pc和plc之间,这些融 合的迹象已经出现。 2 工控行业仪器仪表发展 工控仪表重点发展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主控系统装置及智能化仪表、特种和专用自动化仪表;全面扩大服务领域,推进仪器仪表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完成 自动化仪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5年内数字仪表比例达到60%以上;推进具有自主版权自动化软件的商品化。 2.1 电工仪器仪表 电工仪器仪表重点发展长寿命电能表、电子式电度表、特种专用电测仪表和电网计量自动管理系统。2005年,中低档电工仪器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要达到95%;到2010年,高中档电工仪器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 2.2 科学测试仪器 科学测试仪器重点发展过程分析仪器、环保监测仪器仪表、工业炉窑节能分析仪器以及围绕基础产业所需的汽车零部件动平衡、动力测试及整车性能检测仪、大地测量仪器、电子速测仪、测量型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其他试验机、实验室仪器等新产品。产品以技术含量较高的中档产品为主,到2005年在总产值中占50%~60%。 2.3 环保仪器仪表 环保仪器仪表重点发展大气环境、水环境的环保监测仪器仪表、取样系统和环境监测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2005年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60%,到2010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2.4 仪器仪表 仪器仪表元器件“十五”及2010年前,尽快开发出一批适销对路、市场效果好的产品,品种占有率达到70%~80%,高档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通过科技攻关、新品开发,使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末水平,部分产品接近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2.5 信息技术电测仪器 信息技术电测仪器主要发展电测仪器软件化、智能化技术,总线式自动测试技术,综合自动化测试系统,新型元器件测量技术及测试仪器,在线测试技术,信息产业产品测试技术,多媒体测量技术以及相应测试仪器,用电监控管理技术等。 自动化控制论文:变电站自动化控制探析 摘要:当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电力系统的 发展 趋势。文章就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变电站 自动化 系统 0 引言 随着 科学 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微机控制时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其简单可靠、可扩展性强、兼容性好等特点逐步为国内用户所接受,并在一些大型变电站监控项目中获得成功的应用。 1.1 系统概念 1.1.1 系统设计思想 完整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除在各控制保护单元保留紧急手动操作跳、合闸的手段外,其余的全部控制、监视、测量和报警功能均可通过 计算 机监控系统来完成。变电站无需另设远动设备,监控系统完全满足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的功能以及无人值班之需要。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有以下特点:①分布式设计。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布式开放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分布在开关柜或尽量靠近开关的控制保护柜上的控制保护单元,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就地单元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各就地单元相互独立,不相互影响。②集中式设计。系统采用模块化、集中式立柜结构,各控制保护功能均集中在专用的采集、控制保护柜,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等信号均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③简单可靠。由于用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继电器,可大大简化二次接线。分布式设计在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接线;而集中式设计的接线也仅限于开关柜与主控室之间,其特点是开关柜内接线简单,其余接线在采集、控制保护柜内部完成。④可扩展性。系统设计可考虑用户今后变电站规模及功能扩充的需要。⑤兼容性好。系统由标准化之软硬件组成,并配有标准的串行通讯接口以及就地的i/o接口,用户可按照自己的需要灵活配置,系统软件也能容易适应计算机技术的急速发展。 1.1.2 系统规范 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 工业 标准软件,unix操作系统,x窗口人机接口及tcp/ip 网络 通讯规约。为满足开放系统之要求,系统设计一般采用:可携性软件设计——容许硬件技术发展后之软件转换;标准计算机产品——容许整个系统高度兼容性能。 1.2 系统功能 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界面为视窗图形化显示,利用鼠标控制所有功能键等标准方式,使操作人员能直观地进行各种操作。一般来说,系统应用程序菜单为树状结构,用户利用菜单可以容易到达各个控制画面,每个菜单的功能键上均有文字说明用途以及可以到达哪一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有报警显示。 所有系统之原始数据均为实时采集。 系统应用程序的每一项功能均能按用户要求及系统设计而改编,以符合实际需要,并可随变电站的扩建或运行需要而灵活地进行扩充和修改。一般情况下系统可按以下基本功能配置:①系统配置状况;②变电站单线图;③报警表;④事件表;⑤遥控修改继电器整定值;⑥操作闭锁;⑦电量报表;⑧趋势图。 1.2.1 变电站单线图 单线图可显示变电站系统接线上各控制对象的运行状态并动态更新,例如:①馈线开关之状态,开关的状态可用颜色区别。②开关的操作由鼠标选择对应之开关或刀闸。③每路馈线之测量值可在同一画面上显示。④继电器整定值可修改。 1.2.2 数据采集、处理 采集有关信息,如开关量、测量量、外部输入讯号等数据,传至监控系统作实时处理,更新数据库及显示画面,为系统实现其他功能提供必需的运行信息。 1.2.3 运行监视 系统的运行状况可通过文字、表格、图像、声音或光等方式为值班人员及时提供变电所安全监控所必需的全部信息。 ①报警。按系统实际需要,用户可以指定在某些事件发生时或保护动作时自动发出报警,如一般可设置在以下情况发出报警:开关量突变(如保护跳闸动作);断路器位置错位;模拟量超过整定值;变压器保护动作(如瓦斯、温度)。模拟量之越限值可在线修改。每个报警均有时间、报警信息及确认状态显示。②事件。系统中所有动作事件,如继电保护动作,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的操作等。均可自动打印及存入系统硬盘记忆,如设置对以下情况的事件进行记录:所有报警信息;操作人员确认有关报警;开关的操作;继电器动作和状态信息;系统通讯状况。每个事件均有时间及有关信息文字说明,并可自动打印记录。③调整继电器整定值。可通过系统主机或集中控制柜修改各继电器的保护功能和整定值。所有遥改功能均为在线方式,修改完成后的定值将直接传回对应的继电器储存。④操作闭锁。系统对所有操作对象均可设定闭锁功能,以防止操作人员误操作。⑤模拟量采集及报表产生。采集的数据储存於系统硬盘作为编辑报表的基础。按变电站实际输入的信号,可制作出不同的报表:有功电量日、月、年报表;馈线电流日、月、年报表。⑥趋势图。趋势图提供操作人员快速及直观的数据统计,趋势图可分为图形式或表格式两种。 2 微机自动保护装置的应用 一个35kv变电所改造工程中,成功地将国产的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系统运用于终端变电站。施工图设计初期采用的是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保护,并设置了信号屏。 2.1 微机保护系统与传统保护系统的比较 传统的保护系统与微机保护装置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用微机控制的多功能继电器替代了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并取消了传统的信号屏等装置,相应的信号都输入至 计算 机。为便于集中控制,采用集中式设计——将所有的控制保护单元集中布置,整个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非常简单清晰,所有设备由微机保护屏、微机采集屏、交直流屏和监控系统组成。屏柜的数量较传统的设计方式大量减少。由于各种微机装置均采用 网络 通讯方式与当地的监控系统进行通讯而不是传统的接点输出到信号控制屏,因此二次接线大量减少。同时由于采用了技术先进的当地监控系统来取代占地多、操作陈旧的模拟控制屏,使得所有的操作更加安全、可靠、方便。 2.2 微机保护的系统配置及监控系统 系统保护由下列装置组成:①线路保护装置。②主变保护装置——可完成变压器的主、后备保护。③综合保护装置。④线路保护装置。⑤电容器保护装置。⑥备用电源自投装置。⑦小电流接地检测装置。⑧综合数据采集装置。⑨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采集、控制操作、画面制作、监视显示、事故处理、制表与打印。 2.3 设计微机保护系统时应注意的问题 2.3.1 由于控制和保护单元都是采用微机装置,故一些必要的开关量和模拟量应从开关柜引至微机采集、保护屏。根据控制和保护要求的不同,输入的量也不同。 2.3.2 开关柜与微机装置之间的端子接线较简单,大量的二次接线在微机采集控制单元和保护单元内部端子连接。 2.3.3 传统的继电保护整定 计算 结果不能直接输入到计算机,须转换为计算机整定值。 该变电所投产运行后,除开始操作人员对微机系统不熟悉原因使用过控制保护单元的紧急手动按钮外,基本上都在微机装置和监控计算机上操作,整个系统运行良好。 3 小结 变电站微机自动化系统目前运用得还不够广泛,但在先进技术不断 发展 的今天,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以其系统化、标准化和面向未来的概念正逐步取代了繁琐而复杂的传统控制保护系统。 自动化控制论文: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油田集输泵站的应用 摘要:针对油田集输泵站生产操作和管理落后的现状,设计了自动化控制系统。描述了opto22 me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在集输泵站分离器岗的应用。应用结果证明,该系统可以实时自动监测、控制集输处理过程中各生产部位的工艺参数,保证油气集输生产的安全进行,优化现场操作条件,提高生产效率。 关键词:油田集输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控;分离器;应用 一、前言 胜利油田现河首站投产于1965年,作为一个老站,设备陈旧老化,事故率、运行维护费用高、职工劳动强度大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集输处理量不断增加。由于监测参数量多,以往靠人工检测储油罐液面、油水界面对盘库不准,手动控制脱水器界面难度高,这些因素给首站生产操作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为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使生产和管理实现自动化,根据首站现状,2004年实施了集输泵站的自动化改造,并成功地用于集输泵站的自动化生产中。 二、自动化监控系统介绍 (一)me控制系统简介 根据首站现状,采用美国opto22公司的me计算机监控系统作为首站自动化监控系统的骨干结构。该系统采用上、下位机方式,在现场采用多级cpu进行控制处理,各i/o模块对输入输出信号能提供4000v的隔离,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灵活性优于其他系统。系统的上位机主要由工控机、控制软件组成;下位机主要由控制器、智能板、i/o模块组成。上位机与控制器通过100mb/s以太网进行通信,控制器与智能板通过rs485进行串行通信,i/o模块直接插在智能板上。控制软件从上位机通过以太网下载至控制器。 该控制系统的特点如下:一是可靠性高、二是可维护性高、三是智能化、四是实用性强。 (二)me控制系统构成 站内设有一套计算机控制系统,分为两级控制,上位机控制设在主控室,负责全站工艺流程数据管理,根据不同工艺流程,将控制岗位划分为分离器岗、计量岗和外输岗,每个岗位均设现场控制机一套,负责工艺流程显示、数据采集与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1.现场控制单元 现场控制单元分布于联合站的各个岗位,负责现场数据采集和控制策略的实现,是智能联合站的核心部件。其采集数据主要包括:每台分离器的液位、入口压力和温度、出口汇管压力和温度、脱水泵房和外输泵房的进出口压力、温度、流量泵的电流和电压、每台流量计的来油温度和压力。 各控制单元和上位监控站同时作为控制网络的一个节点,能进行高速对等通讯。me控制系统采用的现场控制单元主控器为snap-lcm4 主控器,可支持串口、arcnet、以太网,可实现多种通讯方式组合,满足工业现场的要求。me控制系统采用snap-b3000单元处理器,其主要功能是可完成和主控器之间的多种通讯方式,并对主控器的要求作出快速的响应;实现i/0的智能化,处理简单的逻辑功能,对本单元的i/0点进行定期扫描。 2.上位机监控站 上位机监控站可以通过组态构成各种功能画面,借助于这些画面可以完成对生产过程的监视及控制。它主要显示参数总貌、工段、细目、趋势、流程图画面、设备启停状态及pid调节功能、系统显示画面示意及各种报表功能,系统数据覆盖了全部生产装置和生产环节,便于形成完整的实时生产管理系统,图2和图3分别为分离器区生产数据显示画面和工艺流程显示画面。 联合站的数据通过网络,实时进入信息中心的数据库中,通过分析软件,可及时形成各类分析图表。使用标准的网页浏览器可以对系统信息进行监测,生产运行情况、设备情况、计量数据、油气产量等数据一目了然。 三、自动化监控系统在分离器岗的现场应用及效益分析 (一)现场应用实例 实例1:2005年3月12日凌晨3点,操作人员发现1#分离器采油六队的液位由原来的0.98mm降到0.65mm,压力由0.28mpa降到0.23mpa,及时到现场进行检查,排除了分离器的故障,经过分析判断,认为是采油六队的来液量减少,立即与采油六队联系。经过巡线,发现是采油队一个计量站的外输管线穿孔。由于首站发现及时,使采油队在最短时间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了场地污染等事态的扩大。 (二)有助于操作人员准确调节油气分离器 油气分离器工作的好坏,以分离质量和分离程度来衡量,分离质量差,不但随气体流失了本该纳入液相的轻质油,降低了原油的质量和数量,而且气管线中存在的液相原油会增大阻力损失,严重时甚至堵塞气管线,分离程度不好,造成出油管串气,减少产气量。采用自动化监控系统后,操作人员能够根据数据显示,及时准确地进行调节,使分离器液位始终保持在1/2~2/3的位置,保证了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减小过多的气体造成沉降罐内液体的搅动,提高了原油计量的准确性,并最大限度地增加产气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结论 本文介绍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功能先进,在油田集输泵站中,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使生产和管理实现自动化,可以实现在线连续、自动监测、控制集输处理过程中各生产部位的工艺参数, 有效防止生产事故的发生,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自动化控制论文: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工业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台阶。而随着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却也不可忽视。在这众多问题之中又以与我们的密切相关的水环境污染为问题之首。对这些污水进行控制特别是自动化控制也应该成为社会的研究问题之一。本文就从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展开探讨,而提出了污水处理自动化的控制设计思路以及设计要求,同时对控制系统组成以及功能也做出了探讨分析,希望你能为污水的处理控制以及环境的保护有点益处和贡献。 关键词: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 应用现状 plc控制 引言:近年来, 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随着计算机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飞快发展以及我国电气设备市场上各种各样继电器以及传感器等电气设备的改进和发展也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而对污水处理采用现代先进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整个污水处理行业的必然发展方向,而且采用现代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够给污水处理系统带来的高质量、低消耗以及稳定可靠的运行, 而且这也能同时使的污水处理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应用。 1.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作用以及应用的现状 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当前社会的污水处理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污水处理的应用之上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下面简述一下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作用以及应用现状。 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作用主要在于能够对污水的处理进行整个过程的实时监督和控制,而达到污水处理系统优化运行以及能够降低系统运行成本的同时而保证了污水处理的质量和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的污水处理的目的。不仅如此,污水处理自动化也能够为环保部门的污水监控提供技术的支持。 尽管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作用如此明显,但是现在的应用现状却是有点令人堪忧。由于地域的不同以及资金的局限,在很多的公司对污水处理的系统还是依靠污水处理系统采用的检测为手段,而进行检测的仪表基本为国产的离线仪表达不到污水处理的要求。不仅如此污水处理的监测手段也是先取样后测量, 而以测量结果调整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状态,这种不连续的污水处理系统已经达不到时代的需求。 2.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要求 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污水污染程度而有着不同要求,所以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要求要根据这些而做到具体。在设计思路上,应该充分考虑到污水处理工艺的要求,做到处理的工艺过程协调统一并能够实现中央化的控制。而在设计的要求上主要应该注意三点也就是实现自动化控制的三个模块。第一,时序控制模块。也就是通山的定时控制装置, 也就是指的是特定时间启动的特定的设备。第二,反馈控制模块。也就是对污水处理的情况进行控制和检测保证系统的优化控制。第三,数据资料模块。也就是系统对数据以及资料的采集,数据库的管理等功能,而以便工作人员对系统的分析管理。 3.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实现以及功能扩展 污水处理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在有了设计思路之后以及设计要求之后那么就是对系统的组成以及系统的实现和系统的功能扩展了,下面对对这三大块进行探讨分析和阐述。 3.1污水 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 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主要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那就plc的运用,在污水处理过程之中,对控制的要求极大,所以可编程控制器(plc) 因可以控制几十点的小型plc 到上千点的大型plc而能够很好的符合在污水处理之中的控制要求,而且其可靠性和较高的性价比在污水处理控制系统中也是极有优势的。第二,污水处理自动化系统控制结构的组成。对这个组成的原则可靠,经济而易于维护。而具体到面那就是以中央控制层进行远程的监控,而现场控制层进行数据的采集以及现场设备的运行,至于就地动手层那就是现场的控制开关做到分散管理。而这三层组成能够对系统做到进行集中管理而控制分散的原则。第三,系统安全装置。也就是系统的安全保障。污水的处理系统过于复杂也导致系统的故障可能性高,好的安全装置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 3.2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现 要做到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现,那么就应该对系统装置有一些要求,特别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组成要有所甄别以及选取,以便能够做到系统的优化控制。而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硬件来说,系统的硬件应该主要由监控管理计算机(上位机) 、pl c( 可编 程控制器)以及属于控制和检测的电气控制柜现场监测仪表等组成。而系统的软件更要注意了,按照国内污水处理的要求以及目前目前系统人机界面开发软件来看,首先就是通用流行的in to u c h 、fix、w iz co n 、kin g v ie w , 另外就是一些国内的plc 厂家自主开发的r s v ie w 、e o n e etp、w in e e 等。而且国内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基本上也都是在经典的w ind ow s 或nt 上开发以及运行,而 常用于在w ind ow s 和nt 上的数据库引擎有sql se rv e r 以及m ysql和in teth a se,所以在运用时应该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运用,以实现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最佳运行。 3.3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功能扩展 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由于其选择的处理系统以及各种硬件软件的使用借助也能够实现一些功能性的扩展。第一,那就是上位机的功能扩展。这项功能主要基于plc的运用,在plc 保证基本系统控制功能的同时,而又能够极好的运用系统资料库的历史数据以及存档的运行经验,经过系统自己对比分析,而得到了系统工艺处理的优化参数, 在使用上位机将现有的自动化系统开发扩展成为了一个拥有动态模拟与优化控制的模拟优化控制系统,从而 提高控制水平。第二,控制系统规模的扩展,由于plc模块化的功能能够使得在加入合适的软件功能之下就能够实现系统规模的扩展。第三,远程网络控制的功能性扩展。这是基于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以数据库为核心的特点,而采用目前国内市场成熟的有关远程网络技术来实现系统基于internet的远程性控制,而做到对污水处理系统的远程监测和控制,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结束语:总而言之,污水的处理现在已经是社会的问题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点,在我国环保的产业内容中,午睡的处理还是占有很大的分量的,所以做好污水处理的工作是有其必要性的。而污水的自动化控制出路系统在如今的社会看来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它的管理功能,运行效果以及科学的管理和过程的控制都是如今污水处理必不可少的。但是,作为污水处理控制自动化的从业人员在好好地利用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同时也应该要更加努力的深入研究,而为我国的污水处理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自动化控制论文:工业电气工程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浅议 【摘要】工业电气工程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研究了工业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主要方式,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工业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强化管理措施,分析出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业电气工程中的具体作用,为今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工业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强化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工业电气工程行业的进步。电气控制在工作过程中具有精度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并通过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相结合,实现工业电气工程生产中的无人参与、减少人工操作等环节,提高工业身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投入。工业电气工程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性,也成功将劳动力从繁、危险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1工业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主要控制方式 1.1远程控制方式 远程控制方式是工业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方式,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帮助企业节省材料,提高生产效率和可靠性以及减少各种安装费用等,还能与其他技术进行组合。一般来说,现场控制总线技术是远程控制中常见的一种方式。例如:由于工业电气工程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通讯,一些小型企业在通讯中运用到了CAN等总线通讯,但这种通讯方式在信息传播速度上相对较慢,因此,该控制技术比较适用于小型系统监控。 1.2集中控制方式 想要良好的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就必须有控制作为其中媒介,通过工作人员的相关操作,从而为电气自动化技术施加一定约束,使其运作形式规范化,最终实现经济价值的创造。对于集中控制方式来说,在操作上较为简单,同时也是自动化控制技术中较为重要的控制技术。该技术的控制原理是将系统中全部功能集中到一个系统处理器中,这样可以避免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功能分散,让工业电气生产变得简单流畅。同时,也节省了工作人员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保养时间与维护时间,只需对单一系统进行保养即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源,并将工作效率提升[1]。但对于这种系统过于集中来说,也会出现一定弊端,主系统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下达和接受繁杂的命令,稍有不慎,主系统就会因为工作量过重出现损坏,最终影响整个生产效率,对工业电气工程生产极为不利。 1.3现场总线控制方式 在现场总线控制方式使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可以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针对性设计,根据实际情况也确定间隔设计。另外,这种现场总线控制不但包含了远程控制的优点,还可以减少大量的模拟量变送器以及间隔设备的使用等,通过智能安装和与监控系统的对接,节省了大量维修和身产成本。在现场总线控制中,由于各个环节相互独立,即使系统中的某一设备因为故障而停止工作,也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通过网络技术的配合,可以将其他相似功能的设备接入到系统中,为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提供了保障。也正是因为上述优势,现场总线控制方式在工业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如何加强工业电气工程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管理 2.1采用数字化控制 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的科技化、数字化发展。所以说,数字化建设必然会成为工业电气工程中的主要建设项目。电气工程的本身就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近年来相关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工业电气工程在发展建设中与数字化控制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2实施系统处理机制 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应用过程中,电气方面的技术实现主要是通过抗干扰措施、传输信号屏蔽装置以及接地信号处理等措施,这对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平稳运行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出了系统处理机制的作用。另外,这种系统处理机制还可以对电机的实际运转情况和生产记录进行分析,更具其运行状态判断其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如果发现运行状态异常,就会发出紧急警报,维护人员会根据报警信息迅速确定故障位置,将故障及时进行排除,避免系统运行受到影响。 2.3因地制宜选择设备 自动化控制设备时工业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础设备,而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运行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工业电气工程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一般来说,自动化控制设备主要有以下两种:①控制处理类设备,包括处理器、终端控制设备等,通过控制处理类设备的相互作用,来对整体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有效调整,处理突发问题,最终保证系统能够在正常情况下运行。②信息搜集和传递设备,包括信号传输设备和电子信号转换设备等。信息收集传递设备可以对整个自动化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将信息反馈给控制中心,实现对自动化系统中的所有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故障信息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3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业电气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3.1变电站 在工业电气工程系统中,变电站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实施也有重要促进意义。在传统变电站日常工作过程中,大多数都需要人工操作才能完成,比如说:数据收集、信息反馈等,但由于众多因素的相互影响,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差错,最终导致系统的整体运行受到影响。通过在变电站中加入继电保护和终端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对变电站的整体综合控制,从而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和命令下达,实现了即使没有人员驻守,也能保证变电站的合理化运行[2]。 3.2发电厂 发电厂DOS的分布控制如图1所示,DOS控制也被称为分散控制,采用分层分布的方式,由OS、ES、PCU以及以太网等设备构成,主要的功能就是实现发电厂中所有的信息收发工作。对于该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1)根据DCS的向上传递部位的不同信息,系统会掌握主机以及其他工作站的实施状况,通过监控进行实时管理。(2)根据DCS接受到的下行指令,系统可实现对各个监测部位的活动展开协调工作,从而实现全面控制。与此同时,DCS因为储存信息的功能不同,还可以对出现故障的部位提供一定的诊断和维修帮助,从而保证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在发电厂DCS中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但能使工业电气工程中的网络结构得到合理优化,加快信息传递效率,还能从根本上保证信息准确率的提升,让控制工作更加精确。 4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在工业电气工程中使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管理,并提高工业身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推动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发电厂和变电站的设计,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工业电气工程进行全面控制,降低人工作业内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基础。 作者:邢丽敏 单位:天津市电力公司路灯处 自动化控制论文:智能化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应用 【摘要】智能化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目前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提升电气工程质量的同时还对其效率有很大程度的改善。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化技术的理论基础,之后针对智能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智能化;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应用 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目前应用效果最佳的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对于电气工程来说,自动化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传统的控制方式弊端明显,工作效率低,对电气工程行业发展起到制约作用。智能化技术的出现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借助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完成人工智能,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更加精准,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让我国电气工程行业拥有更良好的发展环境,给其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1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基础理论 智能化技术在具体应用上具有很大价值,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所以智能化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好的运用成效。智能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智能设备的开发上,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设备独立完成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在进行智能技术研发的时候,工作重点一直放在电子电气技术中。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的智能研究来说,研究电子电气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是必须完成的内容,这样能够让最终技术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安全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作为高端技术的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方面得到应用。 2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特点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得到发展,已经达到智能化水平,电气工程控制实现智能化是最显著的表现,和传统意义上的控制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2.1无人化控制 智能化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在具体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得到广泛认可。在进行电气设备调节时候使用智能化技术减少了工人劳动强度,只需要调节具体技术就能够实现无人操控。 2.2智能化控制器无需控制模型 与传统使用的控制器相比,智能化控制器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对自动化控制器的精密系数进行提高。在实际操作中,传统的控制器如果要控制的对象动态方程相对复杂,那么控制器就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导致被控对象的模型设计受到阻碍。工作中运用智能化技术,模型设计不需要进行,这样就排除了不能对模型设计进行预测的情况。 2.3智能化控制器处理数据具有一致性 所有输入的数据都能够利用智能化控制器对其进行处理得到工作预估结果。通常来说,控制对象具有可变性,所以需要控制的对象各不相同,这就使得控制器表现出不同的控制效果。面对具有多样性的控制对象,智能化技术也不能达到全面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这就为日后的智能化控制器指引了研究方向,让智能化控制器能够根据具体被控对象的特征进行分类控制。 2.4提高了电气工程系统控制水平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使用能够提高对系统的控制水平,首先能够对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数据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还能排查出电气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其进行预警并实施反馈调节。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减少电气工程运行中的故障发生率。 3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3.1神经网络系统 现如今,神经网络系统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有较广泛的应用,这一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一个是利用电气动态参数而使用在定子电流的辨别控制上,另一个利用机电系统参数而使用在转子速度的辨别控制上。神经网络系统的构造具有多层的前馈性,在控制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是反向学习算法。智能神经网络函数估计器抗噪音干扰能力较好,同时又拥有很好的一致性,不用借助控制模型,这一系列优势决定了智能神经网络的应用范围,最常用的是模式识别和信号处理,对于电气传动来说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在诊断系统以及条件监控决策时候,智能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主要是因为它能够使用并行结构进行控制。 3.2智能控制 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使得电气工程的操作得到改善。首先,在控制上实现了无人操作技术,电气工程操作更加高效、自主,无人操作技术的实现使得人工投入减少,工人劳动强度降低。其良好的使用效果也给智能化技术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其次,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对其性能优越性予以了肯定,这就为智能化技术拓展应用领域打下基础。 3.3优化设计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融入电气设备的设计,通常来说设计是一项繁杂的工作,要对所有涉及到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还要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除了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充足的工作经验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实验和经验有机结合手工完成设计是传统上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得到的方案要想达标较难,修改起来费时费力。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出现,方案设计都利用计算机完成,在节省设计时间的基础上,提升设计方案的质量,同时使得设计方案具有更佳的使用性能。在对设计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通常使用智能化设计中的遗传算法,这一方法的实用性非常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得设计得到合理优化。 3.4故障诊断 在电气工程系统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设备故障的情况发生,通常情况下,故障的发生不会是突然的,都会有不同的征兆存在,在电气工程中使用智能化技术就能对故障进行有力的诊断。在电气设备的使用中,变压器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技术人员对变压器的监测十分重视,这就需要对变压器进行不定时的检测,通过这一工作环节能够减小故障率但是不能杜绝故障发生。对于变压器监测工作来说使用智能化技术就能第一时间对故障进行诊断,最大程度降低电气故障的发生。在变压器的智能化技术诊断工作中,针对变压器渗漏出油体的分解气做出相应的分析,是对变压器进行诊断的主要方式,用最短的时间对变压器的故障范围进行确定,最终找到准确的故障发生点之后完成检修工作。通过智能化技术,首先对故障诊断及检修速度进行提升,其次还杜绝了故障损害电气设备的情况发生,有效延长了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 4结束语 综上,智能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上有助于电气工程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电气工程中运用智能化技术能够让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变成现实,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人力投入。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决定了在电气工程中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在控制、设计,故障诊断等方面都得到有效运用。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就需要技术研究人员不断探索,让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有更好的效果。 作者:刘姜伟 单位:江苏自动化研究所 自动化控制论文:净水厂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 本文结合某净水厂的工艺流程,分析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软件及硬件设计选型。 关键词: 工艺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硬件设计;软件设计;PLC 1净水厂概况 浙江某净水厂设计规模为10万m3/d,供水水源为水库水,原水经7kmDN800引水管道进入净水厂,供水系统为全程重力自流供水,出厂水经消毒后重力自流至城区配水管网。 2工艺流程 本工程净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为:源水来自水库,依次进入综合池、V型滤池、清水池,经处理后,输送至城市管网。本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为:综合池产生的污泥排入排泥水调节池、提升至浓缩池浓缩后,进入污泥脱水机房,脱水后污泥外运。滤池的反冲洗水经回用水池提升至综合池回用。本工程各类药剂投加点:矾投加至管道混合器,石灰和高锰酸钾投加至管道混合器前,粉末活性炭投加至折板反应池中部,氯气投加至管道混合器前、清水池进水管和清水池出水管。 3中央控制室计算机管理系统 中央控制室计算机管理系统设于生产调度大楼的中控室,采用具有C/S(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形式的计算机网络,同时可支持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形式,并可以与上级系统和周边系统链接,现场站与中央控制室之间通过工业以太网光纤环网进行数据通信。中央控制站主要完成全厂的数据通信和调度管理。计算机系统建立在开放的、可靠的网络环境中,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都具有可靠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操作员站采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Windows7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Server2008操作系统。 3.1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 全厂控制网络分三层。第一层为信息层:由2台监控计算机、2台数据服务器、1台WEB服务器、1台工程师站、网络打印机等的基于IEEC802.3标准的以太网组成,在中央控制室设置1套100/10Mbps24口工业以太网交换器,用超五类网线相连,形成星形拓扑结构。第二层为控制层:由中控室监控计算机至厂内现场主站基于IEE802.3标准的工业以太网光纤环网组成。第三层为设备层:由现场控制主站至设备控制箱、现场仪表基于IEC61158标准的现场总线或常规I/O组成。 3.2计算机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服务器及控制计算机选用DELL产品。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采用MOXA品牌,PLC和触摸屏均采用施耐德公司的产品。不间断电源选用APC产品。 1)计算机技术性能 (1)CPU:酷睿i5-4570(四核,3.20GHzTurbo,6MB)。 (2)内存:DDR34GB。 (3)硬盘:SATA串行硬盘500G。 (4)光驱:光驱DVD±RW。(5)显示器:24寸宽屏液晶显示器。 2)数据服务器技术性能 (1)CPU:英特尔至强六核E5-2630。 (2)内存:4GBRDIMM,1600MT/s,低电压,单列,x4带宽。 (3)硬盘:300GB15KRPM6Gbps近线SAS热插拔硬盘*4。 (4)光驱:DVD。 3)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技术性能 (1)工业级以太网产品,符合标准的IEE802.3以太网标准,支持STP/RSTP协议,可构建快速冗余以太环网,单台自愈时间≤30ms。 (2)带有SNMP管理单元。 (3)支持Port-basedVLAN协议,可以对网络进行灵活的子网划分。 (4)支持QoS,对信息设定不同的优先权。 4)UPS不间断电源技术参数 (1)双变换在线式。 (2)具有较强的抗过载能力,至少要能够达到125%的过载。 (3)具有人性化触控式按键,清晰易懂的LED界面,可完整显示UPS状态、负载、电池容量、电池更换指示等详细信息。 (4)能够在130V~275V输入电压范围内正常使用。 (5)具备短路保护装置,发生故障时自动停机,故障消除后自动恢复。 (6)具备防雷击保护装置。 3.3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工业监控软件采用亚控公司的KingSCADA开发平台,在此平台上设计开发用户所需的生产管理系统。根据生产过程工艺仪表采集到的数据,生产设备运行中状态信号和电气数据以及化验数据和其他信息等,协调和管理全厂的生产调度,打印生产报表、绘制趋势曲线图,报警及事件记录。生成净水厂的生产工艺流程、变配电系统实时动态图,反映生产工艺流程的实时数据、完成报警、历史数据、历史趋势曲线的存储、显示和查询。生成各类生产运行管理的班报、日报、月报和年报表。在线生产成本分析系统具有对任意一个或多个时间段的生产成本进行统计、查询、比较、分析等功能,为生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4自动化控制系统 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PLC控制器,通过采集现场仪表的生产实时数据和控制设备的状态信息,根据现场工艺的要求,实现净水厂的过程控制、顺序控制、连锁控制、设备的开机、停机等各种操作,完成净水厂的自动控制。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高性能PLC及智能化仪表。集中管理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以实现整体操作、维护、管理和优化;同时,也使得控制风险分散,提高系统可靠性。 4.1控制系统站点分布 本工程在厂区设置5个PLC主站和11个PLC滤池子站。5个PLC主站分别为:综合池PLC主站、反冲洗泵房PLC主站、脱水机房PLC主站、加药间PLC主站、加氯间PLC主站,每个滤格设置一个滤池子站,共11个滤池子站。PLC主站与SCADA服务器组成100M工业以太网光纤环网。所有PLC主站按无人值守的运行管理方式。 4.2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根据生产设备、生产管理、工艺流程、构筑物位置分布相对分散的特点,系统选用施耐德电气基于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控制系统。每个控制主站采用施耐德电气的ModiconQuantum热备系统(CPU67160系列)。11个滤格子站,采用施耐德电气的ModiconM340(BMXP342020系列)控制系统。140CPU67160是ModiconQuantum系列最高端控制器,专用于双机热备冗余系统。CPU采用Pentium型芯片,主频266MHz,内置RAM,并提供两个PCMCIA扩展插槽,能够很容易地满足最大限度要求的程序扩展和数据保存。存储器容量可以用PCMCIA卡(存储程序、常数、变量名和注释,备份文件等)进行扩展。集成Modbus、ModbusPlus、TCP/IP(热备端口)、USB等多种通信端口,便于与其他设备实现数据交换。CPU上集成液晶显示屏幕,用于显示系统的运行、故障、通信等状态信息和设置系统的相关参数。带有后备电池的SRAM,可以在控制器断电的情况下保存应用程序和数据。140CPU67160集成了100M的光纤通信端口,完成主备CPU模块的数据同步。QuantumCPU使用可擦写存储器技术,支持控制器的执行存储和指令集。这一最新的非易失存储器技术,在不更换存储器卡的情况下只需通过Modbus或ModbusPlus即可实现操作系统更新。 4.3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各PLC现场控制站设计具有下列功能: (1)具有实时监测所属监控工艺流程范围内的生产过程参数(压力、流量、液位)、水质参数(温度、浊度、PH值、余氯等),并对采集的上述参数进行处理同时供上位机储存、显示。 (2)具有实时监测所属监控工艺流程范围内主要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对其进行采集、处理同时供上位机储存、显示。 (3)具有全自动控制或调节计量泵、水泵、鼓风机、阀门等设备。 (4)具有自动进行越限保护处理和设备故障自动进行保护。 (5)具有可靠的安全措施,具有保护口令,防止越权修改程序。 (6)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检功能和故障自恢复功能。能够承受运行中的各种干扰。 4.4控制系统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开放性的系统整体结构可以保证系统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系统在投入运行以后可能会有一些变化调整,因此系统必须具有灵活的结构,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在软件和硬件的配置上能灵活增减。具有强大的系统维护和诊断功能,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是整个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PLC、网络设备、监控软件等系统核心部件以及断路器、开关电源、继电器、接线端子等易损件均选用工业级、抗干扰能力强,在净水厂自动化系统领域有长期运行经验的国内外知名品牌。整个自动化系统能够在严格的工业环境下长期、稳定地运行。系统组件的设计满足国内、国际的安全标准,并且易配置、易接线、易维护、隔离性好,结构坚固,抗腐蚀,适应较宽的温度变化范围,能够承受工业环境的苛刻条件。系统提供高度的在线维护性能。任何节点故障、离线或从系统中移去不会影响其他节点正常运行,具有标准的对外通信接口,便于与其他控制系统通信。选用高质量的设备搭建的系统架构,不仅可以保证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也将大大减少投运后的维护工作量、并节约二次投入的资金,同时避免因系统故障导致的损失。 作者:斯东浩 单位: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检验信息系统质量控制功能的实施和应用 [摘 要] 随着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广泛应用并日趋成熟以及实验室认可工作的推进,质量控制在此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从一个检验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谈一下该系统质量控制模块在医院检验科的实施和应用,并对其运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质量控制;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 随着实验室认可工作的推进,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要求更加规范和严格,以往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各式各样的单机版(仪器随机配送软件)已不能适应检验科的发展需求。我院自2004年开始使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网络版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在质量控制方面尤其显著。本文从检验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简述质量控制模块在临床检验信息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1 质量控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疾病的诊断不仅需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需要检验科的密切配合,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检验报告单成为临床诊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报告单的质量就是检验科的生命,因此,我们在检验过程中必须以质量控制为核心,以质量求发展,以发展促质量。 2 质量控制的应用 在仪器众多而又分散的情况下,以往科主任一般只能定期检查各仪器配送软件的质控波动图和质控月汇总表以总结各试验质量情况,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临床检验信息系统科主任只要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对全科的所有检验分析仪运转情况了如指掌。 2.1 质量控制的设置 设定质量控制标准包括高低质控物靶值、SD、CV;软件系统的标本转质控、质控项目的选择等。 2.2 质量控制的实施 每天把高、低两种水平的全血(血清)质控物分别设定为特殊的标本号或放在仪器特定的标本位上进行分析,LIS检验工作站数据接收后,便可选择相应的仪器并点击软件中的“质量控制”功能,其中“质控数据维护(日期)”则可知某日检验分析仪所有项目的质控情况;“质控数据维护(项目)”则可知近期内检验分析仪所做该项目的稳定性;“质量控制波动图”选择某质控项目,根据已设定的在控警告限呈现当月质控曲线,系统按Westgard多规则作出是否在控的评价如图1;其中“画图点”功能键可选择(第一次、最后一次、平均值、所有值等)进行画图;如某点失控,波动图点上可以录入失控原因以便日后鼠标点在该点时显示出来,并同时在下方按日期显示所有质控数据;“质控月总汇表”包括本月所有质控项目数据(测定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不仅让科主任掌握每一检验分析仪的运转情况,而且让每个实施操作的检验员对项目在控情况一目了然,提高标本检验结果的可信度。 2.3 质量控制管理 按照各类仪器分别设定质量控制标准,工作人员能够方便地统计质控监测数据,描绘质量控制图,从而掌握仪器准确性,以便适时采取措施[1],并严格执行实验结果实时质量控制,与临床医生充分交流,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4 失控处理[2] 根据质控结果判断是否在控,如为失控,分析失控原因并采取纠错措施。回顾整个操作过程,如为人为差错则按操作规程重新测定,如为质控品、试剂、仪器等原因则采取相应措施如更换质控品、试剂;重新校准,请专家帮助、联系厂家等。根据分析所得结果,判断是真失控还是假失控,结合一定补救措施,以决定当批结果是否发出或重新测定,并在该失控点处记录失控原因分析以便日后总结经验。 3 质量控制前景展望 在计算机中应用仪器随机配送软件作为质量控制的实施和运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尽管经历了从单机版运行模式到网络化的发展阶段,也走过了从单一处理到综合分析的艰难过程,今天,临床检验信息系统LIS的广泛应用并日趋成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尤其在质量控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实验前的质量控制(包括不合格标本的拒收等)系统无法实施;实验后质量控制仅能通过了“上次对照”、结果高低的颜色显示以及生命危及值的系统提示、处理等,来实现对患者检验结果作动态分析,以此作为质控措施。我们期待通过对临床检验信息系统软件不断完善,在其完成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的同时,更全面地对标本采集、检测、分析的全程质控,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实现上述情景,还有待我们检验工作者和软件工程师的不懈努力。 临床检验论文:如何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摘要] 目的:探讨解决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从对于标本、设备和试剂及人为因素三方面造成的问题阐述解决方法。不合格的标本加以注明,了解被检者用药史,对标本病理部分的甄别;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保养和故障排除方法,加强对试剂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结果:临床检验中的误差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得以消除,保证临床检验的准确性。结论: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对疾病预防、诊断、疗效和预后的判断,对健康状况的评价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 临床检验;标本;试剂;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科学也取得了空前发展,实验室诊断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疾病依赖于精确的检验结果才得以做出正确诊断,使得检验医学向着机械化、自动化、简易化仪器的方向发展。为此许多医院都配备了高精度、高科技含量的仪器设备,各种实验使用试剂也向操作更加简便、快速、性能稳定的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的效率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然而再先进的仪器设备也需要人去调试、操作、保养,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人为因素引起的差错,如何在检验工作中把人为因素引起的差错降到最低,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整个检验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熟练掌握检验技能,不断提高数据的科学性,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检验差错。关于临床检验工作中一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如下。 1 标本引起的问题 1.1 标本采集不合要求是造成检验结果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1.1.1 采集标本操作不当 如直接从输液手臂抽血,造成血标本被稀释;采完静脉血后不拔掉针头即将血液注入试管造成血标本溶血。 1.1.2 标本不合格 目前血液检验已全部采用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采取5 ml血即可做肝功、肾功、蛋白、血糖等30余项的生化系列,因此标本不合格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血常规检验现已由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分析,要求用抗凝血,当采血时不充分混合均匀,即使出现肉眼所未见到的小凝块,也会使血细胞数、血小板数减少。 1.1.3 随意使用抗凝剂 在血液标本的送检中有的血液标本没有按实验室要求加入特定的抗凝剂,有的血液标本抗凝比例不恰当,如血沉血标本没有按照抗凝剂:血液应是1∶4的比例,或使抗凝剂量少而血液量加大,引起血液凝固或实验结果偏低,或抗凝剂量多而血液量少使血液稀释引起实验结果偏高。 1.1.4 尿液标本的送检 对一些特殊检验的尿液标本也与一般体检一样送检,使漏检率大幅升高,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留取餐后2 h尿更有利于糖尿病的检出。 1.2 标本采集不合要求造成检验结果误差的解决方法 对不合格标本,如有凝块的要重新取血,如果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对也应重新取血,严重溶血、乳糜血则应在报告结果时加以注明。尿标本不新鲜或是加了防腐剂的标本做尿液分析导致结果不应有的异常,应向患者询问是否服用维生素C等影响检验结果的药品,因某些药品及其代谢产物可使结果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碱性尿会造成蛋白试纸假阳性,进行蛋白质实验时应注意pH值;尿蛋白浓度增高可使结果出现假阴性,尿中热不稳定过氧化酶可使红细胞出现假阳性。送检的粪便标本应送检有黏液、脓液、血液的病理部分。 2 设备和试剂引起的问题 2.1 检验人员对所使用的仪器各功能不是十分了解,且在更换试剂时没有依照说明书改变不同的参数,致使实验结果出现系统性误差。 2.2 由于仪器保养不善引起实验结果差错。 2.3 所用试剂与设备的要求不符影响实验结果。 2.4 由于设备和试剂引起检验差错的解决办法。 2.4.1 加强保管排除故障 对各种仪器试剂都配有专人加以妥善维护和保管,并且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仪器的性能、测定方法及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 2.4.2 只有当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时,才能取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因此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维护、校正和保养,对其所有的附件要及时检查,特别是各类管道等要进行不定期的清洗,以防止一些纤维蛋白、试剂结晶附着管壁,导致管道阻塞造成结果的准确性下降。 2.4.3 建立仪器日常记录 应建立仪器日常使用记录、质控记录、质控图、故障及排除记录和维修记录,随时掌握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好对设备的保养和养护工作。 3 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 医学检验工作终究还是人的工作,即使有再先进的仪器设备也仍然掺杂着人为因素的影响,诸如检验人员将病人姓名张冠李戴,拿错病人的标本;同一病人标本重复加样;填写检验报告时将结果出错,没有仔细核对检验报告;没有将漏检或漏填写的报告查出;有时为了迎合临床某些片面的思维,抱着息事宁人的思想,不尊重事实,任意改动检验报告等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因此,人为因素造成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检验人员来说,工作中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对由于心理因素而造成差错的检验人员,应仔细分析其原因,提出合理性的建议,指出应改进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临床标本做到三查三对,如有可疑标本应协调临床科室以明确原因;如对标本持有异议,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以期及时复查以免漏掉。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并组织所有人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要求检验人员紧跟国内外现代医学检验科学的发展,定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与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的培训,以使检验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医学检验在疾病预防、诊断、疗效和预后的判断,在健康状况的评价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结果的可靠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也与医疗费用的投入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性,更好地反映被检对象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检验者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素质,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与临床的交流与合作,与临床医生一起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而共同努力。 临床检验论文:浅论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的差错及控制 论文摘要:目的 分析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的差错并有针对性提出矫正措施。方法 分析解决差错前后的工作效率进行总结和数据记录,形成对比。结果 提出问题及其矫正措施后,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结论 对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的差错进行分析,并研究控制的相关措施,这将对医护人员日常工作的规范性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常见差错;矫正措施 凡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或医疗常识的人都知道,基层卫生院在临床检验过程中,仪器设备试剂和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是其中最常见出差错之处。本文中,笔着就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1仪器常见的差错及纠正措施 1.1常见的差错 1.1.1不了解功能原理 因为没有深入了解仪器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原理及显示信号的含义等情况,同时,对于不同厂家所生产的试剂在同一实验项目更换过程中,并未根据试剂说明书上的要求对不同的参数进行改变,导致实验结果的系统性的误差屡屡出现。 1.1.2保养不善 因为不定期保养仪器导致检验结果不准,仪器容易出现故障降低了仪器的使用率。 1.1.3操作使用技能不够 基层卫生院有限的条件,也不可能把培训员工作为经常性工作,这就导致员工对医疗仪器各部位的名称和原理的了解不够深入和系统。并且处于医疗实际的需要,要求仪器使用者必须把参数在临床试验中经常更换,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那些人为的误差问题。 1.1.4缺乏检查的制度化 因为仪器设备的定期定时检查没有落实到位,也没有把故障及时排除或予以整修,这就造成不同程度地有机械内部零件老化和损耗出现,导致了诊断结果的正确性和可参照性有所降低。 1.1.5有差异在试剂与设备的要求之间存在 正是因为临床试剂与仪器设备在使用要求上的差异性的存在,倘若试剂与设备的相匹配做不到,如,对于进口的医疗仪器设备,就需要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与仪器相匹配的进口试剂才能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假如期间采用的是不匹配的试剂,能引发仪器机械内部很大损伤,检验结果偏差较大。 1.2纠正措施 1.2.1安排专人负责 以上差错要避免,必须安排专门人员负责高档仪器,操作人员要相对固定。并要求每个操作人员对于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测定方式和方法尽量要熟悉,并对各种信号显示的含义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要掌握好。 1.2.2要持续使用仪器 要避免规定仪器必须在1w内某个特定的时间才能使用。基层卫生院有的处于爱护仪器的目的,间断使用仪器而避免导致其疲劳,这反而不利于仪器的保护。应该对于常规工作中使用的仪器,在日间也不要把电源关掉,按照每日8~10h工作时间也不会有问题发生。 1.2.3专业培训定期化 要对卫生院医疗人员定期开展培训,让他们把终身学习的意识树立起来,对自身的不足要不断总结,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活动,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对机械设备的使用能力获得不断提升。通过学习将专业理论有效实现向专业技能的转化,达到在日常工作灵活运用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自身不足要善于总结,从而推动自己不断进步。不仅要参加和组织正规培训,医疗单位还应该邀请相关专家和精于使用医疗机械的学者到现场作指导,促进员工专业技能的提高。 1.2.4把仪器维护和记录工作做好 在基层卫生院要对医疗机械的维护安排专人负责,检查要定期,故障也要及时排除。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从每台机械的自身特点和故障情况等实际情况,把具体维修方案制定好,同时,要认真对照各种仪器的专业维修要求来严格落实措施,能使医疗机械在日常工作中的正常使用有可靠保证。不仅如此,还要把"设备登记制度"制定并落实好,坚持机械的日常使用、质控,以及故障做记录制度化,促使维修时的难度减少和便利的增加。 1.2.5把试剂和设备的匹配工作做好 做好试剂和医疗设备的匹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其使用效果,这就需要按照需求对口的原则,来对试剂和设备匹配进行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按照国产机器配国产试剂和进口机器配进口试剂原则执行。如果为了应急的特殊情况,进口试剂万一缺乏,调配制作可自行动手完成。专业技能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尽量做到与进口试剂相似度高的效果。 2临床中标本的检验和采取的常见差错及矫正措施 2.1常见差错 2.1.1忽略了特殊要求 送检血液标本过程中,忽视了按实验室的要求在一些血液标本中将特别规定的抗凝剂加入。 2.1.2血液标本中抗凝剂配比出错。抗凝剂的添加配比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果过少量使用抗凝剂,血液凝固就能产生,偏差在实验结果中产生,与之相反,当抗凝剂临床实验中过量使用,就可能有血液被稀释产生,导致出现实验结果不准的情况。 2.1.3血液标本被稀释甚至溶血 因为医疗人员缺乏责任心和专业技能才导致这一问题出现,因为血标本质量的低下是在患者正在输液的同一侧手臂上采集静脉血样本所造成。由于患者输液期间,其所输药物会和血管中的血液产生了融合,这一时间采集静脉血,就有血液不纯正问题来对实验效果造成影响。有的是因为结束采集静脉血之后,注射针头没有及时拔出,就直接注入试管中以此作为实验结果和诊断依据,由此导致溶血显然影响准确性,如血K+测定,如标本溶血结果有可能是正常的20倍。 2.2纠正措施 2.2.1抗凝剂要适量使用 抗凝剂做到适量使用,这就对医疗作人员基础的扎实和专业技能的精湛提出了要求。同时要求医院明确规定抗凝剂的使用比例,为医护人员尤其是经验尚浅的医护人员作参照,促使实际操作中发生错误概率的减少。 2.2.2采血不能在正输液的手臂上进行 作为医护人员对于在输液的手臂上采血这种情况要尽量避免。即使情况非常特殊,也必须在采集静脉血结束之后进行,并拔出注射针头,避免发生较大误差。 3结论 总之,对基层卫生院临床检验中常见的差错进行分析,并研究控制的相关措施,这将进一步改进对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重视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的要求,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检验科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检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结果本次研究的200例临床检验患者中,有13例在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事件,所占比例是6.5%。结论及时对医院检验科室临床检验质量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有助于降低检验误差事件发生,提高检验效率和结果的精准性。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迅猛增长,推动者国内医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各类医疗技术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临床检验技术的运用也越老越频繁。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各检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促进临床医院检验效率不断提升,但依旧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问题,临床检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患者准确的检验结果以帮助临床治疗、诊断提供参考[1]。一旦在检验中出现问题,可能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进而引起临床误诊、漏诊等,影响患者最佳治疗时机。为了分析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此次研究随机抽取了本院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检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检验科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已经知情,并且签署了同意书,见表1. 2结果 本次研究的200例临床检验患者中,有13例在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事件,所占比例是6.5%,经过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之后,13例患者再次接受检验,均未发生任何问题。 3讨论 在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造成检验出现问题,使得检验结果的准确度降低,进而无法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对我院200例患者中检验质量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明确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即:(1)检验技术、设备与检验条件缺乏合理性:临床检验床位紧缺,检验室设计缺乏合理性,检验设备陈旧无法更上现代化检验技术的步伐,导致患者检验后很难及时拿到结果,在此期间长时间的等到引起一系列烦躁、易怒的情绪,进而引起一些不良事件发生。(2)标准化以及制度化的检验文件整理、书写以及摆放有利于检验部门的检验工作更加有序,检验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便捷。但是部门检验工作者没有对此给予重视,容易造成患者之间的临床资料信息出现交叉混乱,或者在书写资料的时候字迹不规范,潦草不清,临床医师观看时无法辨别字迹,容易错误认知检验结果。最后,患者检验资料保存不全面,导致后期临床查询难度大。(3)临床检验工作者与患者的主治医师缺乏良好交流,一旦出现问题之后两者互相推卸责任,阻碍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临床医生要通过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信息综合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如果与检验人员出现沟通不良,很可能导致患者之间的检验信息混淆,导致临床医师出现误诊,进而引发不良纠纷等问题[2]。针对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即:(1)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需要加强检验科室环境改造,并且及时向上级申报更新陈旧的检验仪器及设备,在工作之余积极开展讲座、培训等学习先进的检验知识及技术,提高检验科人员的专业技能。另外,在开展检验前要先对所有仪器进行检查,确保正常运行方能展开检测,提高临床检验的精准性。(2)在日常工作中,检验科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科室特殊检验案例展开详细分析与学习,依次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便于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从容应对;同时,还要对患者做好安抚工作,及时做好相关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烦躁的情绪,嘱咐其耐心等待检验结果。(3)对于检验资料及检验结果的书写,务必做到字迹工整、清晰,并其由患者的主治医师完成对耽搁检验项目的填写,而检验人员只需在该项目下面填写检验结果即可,以免出现漏检、多检;另外,检验结束后检验人员需要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及时将单据回收存档保管。(4)临床检验人员要及时与患者的主治医师展开交流沟通,并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互相探讨沟通,强化合作效率,提高检验效率和诊治效果[3]。综上所述,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患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加深,对医院临床检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及时学习先进的检验技术,更新新的一期与设备,做好相关检验工作的处理,有利于提高检验工作效率,强化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作者:周评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中医医院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细胞检测质量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控制方法。方法选取自愿接受我院分析研究的60例血型相同的志愿者,根据其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其在临床检验血液细胞中血液标本的采集、抗凝、存储、检测的时间等对检测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控制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方法。结果检验两种稀释比例的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都比较明显,放置血液标本的时间和检验的准确性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中处理标本、使用相关仪器和审核实验结果等都影响着检验的结果。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所以为了使血液细胞检测质量得以保障,检验人员应该对每一个细节加强管理,归纳并总结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使检验中降低失误发生。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0引言 血液细胞检验在现今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非常关键,是鉴别其他系统疾病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检验中,因为很多因素的制约,血液细胞本的检测标结果误差可能较大,对临床正常的诊断分析造成影响。所以检测人员在检测中应该对血液细胞检测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去全面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检测质量的方法。我院通过对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分析了控制质量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愿接受我院分析研究的60例年龄在19-65岁,血型相同的志愿者,其中32例男性,28例女性。1.2检测血液的方法1.2.1配置抗凝血剂。对全部志愿者静脉采血,然后分别用两种稀释比例(1:10000和1:5000)进行稀释。研究人员混匀稀释比例相同的血液样本,分成60等份检车血液细胞。1.2.2血液样本储存质量控制。对全部志愿者静脉采血,然后分成60等份,在室温22℃的室内放置30min,然后检测其中的20个血液标本;3h之后实验检车另外20个血液标本;6h之后实验检测剩余的20个血液样本。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标本采集、抗凝、存储、检测时间等影响检测质量的因素,分析其检测质量得以控制的有效方法。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用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结果 经医学检验,两种稀释比例的血液标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的含量变化比较明显,相关数据具有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1所示。放置血液标本的时间不同和检验结果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2所示。实验过程中处理标本、使用相关仪器和审核实验结果等都影响着检验的结果。 3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质量中,因为检测血液细胞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限制,其检测结果存在着不稳定的情况。不稳定的检测质量会对临床上判断控制患者的相关血液病造成直接影响,使检测数据发生偏差,甚至导致误诊、误判等情况,所以相关人员应该重视有效的控制当前检测血液细胞的质量的相关问题。血液细胞检测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因此研究人员应该逐个排查并记录其影响因素,并全面的掌握,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检测方法。血液细胞检验标本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具体的表现为:(1)检验活动前保证检测人员的专业和技能水平,使检测人员操作中依据相关规定更加规范。检测之前检测人员还应该重视控制血液细胞的信息、控制采集标本的质量、检测设备仪器的功能等;(2)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该熟悉检验的试剂和药品与检测标准是否一致,检测仪器和设备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另外,实际检测中相关器材设备所在的环境的温度也会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的结果,需要检测人员及时合理的调整和监控检测环境;(3)完成检测之后,检测人员不应该单纯的按照相关数据信息片面的判断患者的病理,应该根据检测的具体结果,科学的绘制细胞直方图,根据直方图的形状判断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检测人员应该有效的结合临床患者的病症资料和相关数据信息,对其从整体上做好判断[1-2]。由本文的研究结果得出,在检测血液细胞的过程中,应该把试管的剂量控制在2.0ml范围之内,使其检测的准确性得以保障。在实际检测中要求的1:10000稀释比例的血液样本,稀释的倍数如果较低,会使细胞重合缺损;反之较低的稀释倍数会降低内细胞数量,从而降低检测的准确性。在室温条件下,放置的血液标本时间越久,血液细胞的形态就有越明显的变化,说明防止血液标本的时间和检测的准确性呈负相关,因此想要控制血液细胞的检测质量,应该合理的控制放置标本的时间。另外,血液细胞的各项数据在低温条件下比室温条件下具有显著的差异,说明检测环境的温度会一定程度影响检测血液细胞标本质量的结果,所以检测人员应该注意在检测中应该保证一定的环境温度,如果产生温度变化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处理。我院对影响血液细胞检测标本的质量进行了概括和研究,并提出了控制质量的科学方法。总之,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包括检验中稀释的血液比例和检测人员的操作处理等,所以为了使检测的血液细胞的质量得以保障,检测人员应该对检验和操作处理过程中的细节加强管理,及时总结归纳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使检验的失误得以减少。 作者:周云 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造成影响的因素,探究应对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水平,充分发挥临床医学检验在临床上的作用。方法根据在检验科积累到的经验,分析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其二是受试者自身的影响。其中,实验室管理得是否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极大的影响,应鉴于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进一步的完善。结论多种因素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造成着影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力度,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加强培训使检验人员的自身技术水平得以提升,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应对措施 0引言 在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环节就是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医学检验是以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合理的检验手段,检验分析病人的体液及血液等[1]。对病人病情的判定必须要以临床医学检验的结果为重要依据,这样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2]。临床上需要加强对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以为治疗的效果和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本文将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现做如下报告。 1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其二是受试者自身的影响。 1.1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 临床医学检验对检验所需要用到的设备、仪器等的标准要求很高,对标本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规范,这些会对检验的结果和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进行检验工作时,要注意对所使用的药品和试剂进行检查,如果超过保质期则不可使用,注意自己的操作是否符合标准和规范、使用的试管和注射器是否干净、采血针有没有密封好等。还要对血液标本等进行规范的管理,以免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状况或是受到污染,要注意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标本进行及时的检验,完成之后要及时进行记录和反馈;对需要检验的各种人体分泌物标本、体液标本进行规范管理,对于长时间放置后就不可进行检验的标本如脑髓液标本要保证在1h之内进行检验,需要采集患者的唾液标本时,要让患者使用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充分的清洁;对于粪便标本也要进行规范管理,粪便标本必须放置于灭菌封口的容器中;对于尿液标本,则要放置于干燥而干净的器皿中,防止有其他物质掺杂其中。还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在对标本进行检验之后,要理清检验结果,将结果和受试者标本一一对应做好标识,切不可发生混淆。 1.2受试者自身的影响 患者自身的生理、饮食、药物等方面都会对检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在临床检验程序中,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病症程度等来对比正常值;同时患者在受试之前使用药物后的药理反应也要进行充分的考虑,使用可免除药理反应对结果产生干扰的测试方式或衡量标准等;患者在检验前的饮食对检验的结果和质量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如,尿液标本中的糖分浓度升高,血液中乳酸含量上升等。另外,有时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检验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时,其血压会升高,因此要保证患者在采样前其情绪处于稳定状态。 2针对性应对措施 2.1对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进行建立 针对以上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必须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对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加以建立[4]。对于需要检验的各种标本和各项测试项目,实验室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不能敷衍了事。这就要求参与检验的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对任何工作都竭尽全力地做好。要想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还要重视实验室内的质量监督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要求和规范,对于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绝不拖沓、不推脱,不可存在侥幸心理,要彻底将问题解决后再进行检验操作,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此外,临床检验实验室还需要和其他科室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临床医师充分了解检验结果,这样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才有有效的保障[5]。如果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出现错误,很有可能影响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正确性,这将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加重患者的病情,其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在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中,必须要求实验室和各科室保持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协调合作,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探讨,避免检验结果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实验室人员要合理地听取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检验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使检验结果既科学又准确,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促进作用[6]。 2.2改进并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 现代社会医疗技术在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各样先进的临床检验设备和仪器也随之出现,而各种新的疑难杂症也日渐增多,为使检验结果保证科学准确,必须根据实情对临床检验标准进行革新,建立或完善新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检验人员在进行检验工作时必须要结合专业知识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融入新的检验标准进行充实合理的判定。此外,先进的高科技检验设备和仪器可以为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提供基础和保障,实验室也要根据情况更新临床检验设备和仪器。 2.3加强培训,促进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检验实验室在医院的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对检验成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强检验人员的素质和提高其技术水平在检验工作中十分重要。为使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得以提升,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地更新其检验观念和技术操作,使之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的要求和科技进步潮流相适应,对于新出现的疑难杂症要学习新型的检验技术,并且掌握先进检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检验人员要注重和临床各科室的沟通,探讨适合的检验方法并且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保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准确而科学有效[7]。此外,患者在检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对疾病和检验工作的不了解而出现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反应,检验人员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患者交流,简单介绍一些和疾病、检验有关的知识,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检验人员要保持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对检验工作尽心尽力,以保证提供最准确的检验结果。 3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进行加强和改进,为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做出保障,使医师结合检验结果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和治疗[8]。因此针对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因素,就需要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改进并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全面提升检验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以促进医疗工作不断进步。 作者:鞠建国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民医院检验科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探析 [摘要] 目的探讨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其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相关应对措施。方法选取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得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总结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其影响因素较多,根据以往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分析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总结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提升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医疗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也急剧提升,作为在医院疾病诊断、病情监控及后续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临床医学检验,其检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优劣,及能否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下文选取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总结相关应对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收治的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8例,女270例,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41.3±5.7)岁。在检验项目方面,有235例为便分析检验,有398例为尿沉渣检验,有621例为生化检验,另外有646例为血液分析检验。 1.2治疗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收治的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得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总结相应的应对措施。 2结果 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2]。由此可得出医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检验准备阶段。如患者行为不当,或者药物影响等;二是样本采集时。如留取器皿不合格,及患者情绪不稳等导致的检验失误;三是样本处理检验时[3]。如样本出现混淆,及样本发生污损等引发的检验失误;四是检验设备故障或方法不当。如标记失误,及设备故障等引发的检验失误等[3]。通过对以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相关实际,总结出以下应对措施:一是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关于检验的相关知识,及其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医学检验有个基本了解,以积极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检验工作[4]。二是采集样本时,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及心理等实际特点,采用合理的采样方式,以保障患者在采样全程中,情绪得以稳定,从而降低检验失误概率[5]。如在对儿童进行采血时,应注意用语言分散其注意力,并给予其鼓励支持等。三是样本处理检验时,其出现检验失误的主要原因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关,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予以医学检验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降低检验失误率;四是医院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检验设备,及时排查出存在故障的设备,并予以修复[6-7]。提升工作人员检验技能,并相应的引进先进设备,提升检验水平[8-9]。 作者:罗彩燕 单位: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检验科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 在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优劣,对病人病症的确定、控制和治疗都有重大影响。本文简要阐述了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探究。 关键词: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应对措施探究 临床医学检验在现代医疗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作用。临床医学检验就是根据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结合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标本检测分析。临床医学检验的结果是医师判定病人病情的重要依据,并决定着治疗方案的确立。为了保证治疗的质量,必须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1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验室管理上产生的影响,另一种是受试者自身产生的影响。在实验室中,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不符合所要求标准和对标本的管理和规范不合格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有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实验时,要时刻注意所使用的药品和试剂是否在保质期内,我们进行的操作是否规范和正规,所用的注射器、试管等干不干净,采血针的密封性良不良好。规范管理实验室标本要求我们规范管理血液标本,避免发生血液标本污染问题和溶血事故,并且确保标本按时检测和反馈;规范管理体液标本和各种人体分泌物标本,比如,脑髓液的标本不能放置过长时间,确保一小时内送去检测,采集唾液标本前要确保病人是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规范管理粪便标本,检测粪便标本前要把之放于灭菌封口的容器中;规范管理尿液标本,要保证存放器皿干燥干净,禁止其他物质加入。另外,检测结果一定要弄清楚,避免出现检测结果弄混淆的情况,影响临床医学检测质量。患者自身的影响因素源于患者自身的生理、药物、饮食等诸多因素影响。临床检测程序必须按照不同患者的不同年纪、性别、病症程度来对比正常值;同时还要考虑到之前使用药物的药理反应,使用避免药理反应干扰的测试方法或者衡量标准;临床检测前的不合适饮食也会对检测结果造成重大影响,比如,提高尿液标本中的糖分浓度,提升血液中乳酸含量等等。此外,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可能会对临床检验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患者在采样前情绪波动比较大,那么血压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上升,从而影响检测结果,所以在采样前,应该要安抚号患者的情绪。 2应对措施探究 2.1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 由上文所述得,实验室管理的是否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尤为重要。实验室应对任何测试项目尽心尽力,不能弄虚作假,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保持一颗奋发向上的责任心。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要求做到良好的实验室内质量监督工作,严谨执行质量控制的规则,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处理完出现的问题后才能进行检测操作,为临床病情检测做出正确科学的判定依据。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还要求加强检验实验室与其他各科室的沟通与交流,检验实验室只有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有效的检测结果,才能让后者做出正确的病症判断和正确的治疗手段。若检验实验室做出错误的检测结果,将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造成巨大伤害,甚至造成病情的加重和病人及家属的恐慌。因此,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要求各科室间相互协调,积极沟通和探讨,确保错误的不符合实情的检验结果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检验试验室也要多多听取其他科室人员的积极意见,完善工作中的不足,改良修缮工作方法,提高检验结果的科学准确性和实用性,使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参与到病人的积极康复中来。 2.2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 检验实验室的作用与地位无需多言,检验实验室内的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更是决定着整个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优劣,因此,提高检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检验人员需积极与其他科室医师沟通交流,采用科学正确的测试方法,测出科学合理的检验结果,为患者病症的判断和治疗做好准备工作。各医疗单位也应该加强技术培训,让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技能不过期,符合现代科技进步潮流,了解新增疑难病症的检测手段,学习先进科学的检验手段,学会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熟悉和巩固安全隐患注意事项。检验试验室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与患者沟通,询问、了解病情,开导患者,向患者简单阐述病理检验,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加强质量控制。除了过硬的技术水平外,检验试验室的工作人员更需要真诚的责任心和爱心,心系每一位患者,做出最符合实际的病情检测。 2.3改进临床医学检验标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先进的临床检验仪器和设备不断涌现,新的疑难杂症也不断出现,要想继续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有效性,新的临床检验标准必将出台。在临床检验中,检验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结合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引进最新的临床检验标准,以提高临床检验的有效性。新的科学的临床标准,能够为检验人员提供更加合理、充实的判定和治疗依据。高质量的临床检验出了需要专业的技术外,还需要高科技设备的支持,因此,在临床检验中要引进最新的设备,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才能确保临床检验科学、合理、有效的结果,才能有助于医师对病症做出正确、科学的判定,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此,我们要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改进临床医学检验标准,为实现更美好的医疗做出努力。 作者:袁祯泷 单位: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临床检验论文:乙肝病毒性肝炎临床医学检验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选取肝炎患者130例,采取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及两对半检测法进行检验。结果: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检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s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抗-HBc的检出率最低。结论: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能够促进防治措施的针对性。 【关键词】 乙肝病毒性肝炎;两对半;检验 乙型病毒性肝炎,俗称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食欲减退、乏力、烟油、呕吐、肝大及肝功能异常[1]。其临床诊断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对血常规采用两对半检查诊断。本文将对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30~60岁,平均(46.9±7.1)岁;病程为1~7年,平均(4.2±1.7)年。病源传播方式:血液传播112例,母婴传播3例,医源性传播2例,性传播13例。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检测采用两对半定量检测。通过CMIA法进行病症的诊断[2]。检测仪器采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Abbott公司);检测试剂为美国Abbott公司产品。采用LightCycler自动荧光PCR仪(德国Roche公司)检测HBV-DNA含量。检测试剂为深圳匹基生物工程公司生产。 1.2.2判断方法 当乙肝表面抗原(HBsAg)大于0.11IU/m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Ag)大于9.99mIU/ml,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大于0.99S/CO,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体(抗-HBeAg)大于0.99S/CO,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大于0.99S/CO时判断为阳性。HBV-DNA含量判断:HBV-DNA 5.0×102copies/ml者为阳性,HBV-DNA 5.0×102copies/ml者为阴性。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依据HBcAb、HBeAb、HBeAg、HBsAb以及HBsAg五项指标进行评判[3]。 2结果 通过荧光聚合链定量检测法检测有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检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e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抗-HBc的检出率最低。 3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是一种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传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分为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食欲减退、乏力、烟油、呕吐、肝大及肝功能异常。急性乙型肝炎部分会伴有黄疸和发热。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者是病情加重为重型乙型肝炎。部分感染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但是携带并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因此,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以及防治工作十分重要。在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结果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传染源的管理以及控制:医护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隔离观察最好选择不定期观察的方式。部分住院患者,其肝功能呈现出稳定的状态则可令其出院。定期回访处于恢复期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在与入口食品直接进行接触的人员以及保育人员中普及与推行一年一次的健康检查。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痊愈状况的正常状态持续半年后,且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为阴性才可返回工作岗位。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的相关人员不能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于未确诊的疑似病例需要首先暂停原来工作。另外,要注意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筛选献血人员。对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处理方式应该有别于对现症肝炎患者的处理方式。由于此类患者没有肝炎症状体征,其各项检查往往也呈现出正常的状态,仅HBsAg呈阳性。对于此类患者需进行为期半年的观察。如果观察无变化,则可正常学习以及工作,但不能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不能献血。此类患者在个人卫生上需格外注意,避免与健康人的分泌物接触。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的卫生教育与管理需有效的进行并酌情强化。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时应推行一次性注射器。同时严格按照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的原则进行[4]。强化血液制品的监管,注意对带血污染物品的消毒处理要彻底。对相关的医疗器械需要进行定时的高温消毒。②保护易发生感染的人群: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按照固定程序对易感染人群进行高效安全的乙肝疫苗注射。注射药物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指标进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荧光聚合链定量检测法检测有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s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HBsAg、抗-HBc的检出率次之,抗-HBc的检出率最低。袁玉娥等人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两对半检验结果分析[5]中对219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采用两对半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分析所得结果与本次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有利于制定出对诊断结果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发展。 作者:王恒 单位:贵州航天医院检验科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29~62岁,平均(45.1±2.0)岁。观察组男66例,女34例;年龄30~63岁,平均(45.4±2.1)岁。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观察组则给予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作检验前、检验过程及检验后不同节段的全程质量控制。在样本采集过程中,控制样本采集时间,严格止血带使用时间,调整采血姿势。对部分需用到恒温箱、水浴箱等仪器者,首先作整体校对处理,确保仪器进度与准确度。在临床免疫检验过程中,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标本与待测样本一致,保持科学与规范操作。避免人为污染或破坏样本。检验前,确认试剂的有效期,确认储存环境,确保不变质。尽量从同一厂家采购试剂。使用前作质量检测。样本检验后,检验人员必须作详细审核,确保检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若存在较大异议,则作二次检测。检验后样本保留适当时间,便于日后重复查询。 1.3评价指标 ①统计两组样本平均变异指数;②比较两组乙肝四项检验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选用构成比(%)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选用(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免疫检验准确率 观察组样本检验准确性稍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样本胰岛素、胰岛素抗体、甲状腺功能检测及甲胎蛋白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39.1±3.7)、(37.4±4.2)、(30.0±3.5)、(28.2±4.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3讨论 室内质量控制与质控质量评价是临床免疫检验质控的关键构成部分。临床检验室内质量控制主要指对样本测定准确度的监测,以保障检测结果的符合度与一致性。空间质量评价则主要自委配多个实验室专家多同一样本进行分析与监测。研究显示,影响免疫检验准确性的因素包括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类。其中内源性包括检验标本自身类富含高浓度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及类风湿因子,可能对检验准确度造成影响。另一类则为外源性因子,包括仪器非准确、试剂污染、标本受感染等因素。且大量研究报道证实,加强对免疫检验质量的管理对提升检验准确率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免疫检验时,需确保标本的新鲜度,仪器的正常性及试剂的符合情况,以降低外源性、可控性因素对检验准确性的影响。且近年来,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已成为免疫检验科关注的重点课题。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检验样本在免疫检验过程中给予全程强化免疫质量管理,从根本上降低了外源性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证实,观察组准确率稍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样本变异指数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可知,在临床免疫检验中,实施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可提升检验准确性,并降低样本变异指数,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熊勋爵 单位:湖北省京山县仁和医院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探讨 1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建设 1.1背景与存在的问题 临床检验标本库尤其血清标本是标本库包含的内容之一。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已建立了完备的各种标本库。我国标本库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各地发展不平衡,在标本库的建设内容上多以肿瘤库的建立较多,针对血清标本库的建设还比较少。 1.2相关管理 首先做好临床检验标本库管理制度设计,加强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宣教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笔者制订了《标本采集程序》《标识和可溯性程序》《标签管理程序》《设备使用和保养程序》《标本库的管理制度》等多部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且有专门的标本库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定期接受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切实管控好临床检验标本库的每一工作环节,提高标本保存质量。 1.3建设内容 本院作为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具有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是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医疗机构。医院检验科每天样本量巨大,其管理与存放十分复杂,传统的检验标本库通常只负责标本的收集、冻存和销毁,很多临床、科研工作者无法及时收集需要的临床标本。本室建立的临床检验标本库不仅是标本的储存场所,而且能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 1.3.1基础设施与设备 根据标本库建设要求,库房面积现有80m2左右,其中微生物标本有独立保存空间,内设中央空调及专用电源,-80℃超低温冰箱6台分别用于存储各类标本,-20℃冰箱5台用于短期保存标本,液氮用于保存菌种、细胞。常规设备含有超净台、离心机、EP管、标本保存盒、条码打印机、扫描仪、电脑等。 1.3.2标本收集与保存 血浆标本使用5mL肝素钠抗凝管,离心后吸取血浆0.5mL分装;全血标本使用3mL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分装于3个EP管中,每管1mL;体液标本应在无菌条件下收入无菌螺口冻存管-80℃保存;病原生物标本应在无菌操作下分装入无菌螺口冻存管-80℃保存。分装好的各类标本均使用条码编号后用扫描仪扫至标本保存管理系统。条码内容信息含量丰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病史、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住院科别、住院号、临床诊断、标本类型、入库时间、标本数量、存放位置、出库时间、使用人、保存人等。各类标本按扫描顺序放入对应的盒、架及冰箱。 1.3.3系统运行 标本的信息化数据库包括以下几种功能:标本信息编辑、导入导出统计学分析、Web查询、图像管理、系统维护、报告打印,始终做到同步数据,确保信息完整、查询方便,为临床教学、科研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各类数据。 1.3.4质量控制 标本库工作人员应加强标本库的保养和维护,每天认真填写冰箱温度记录表,确保冰箱温度控制在±1℃内,冰箱若出现故障应及时把标本转移到备用冰箱,避免标本反复冻融导致基因组DNA、RNA和蛋白质的降解,同时立即报告医学工程部进行维修,并认真填写冰箱维修档案。科室应建立定期随机抽检机制,对所保存标本的质量进行鉴定。 2标本库的建设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2.1传统的检验标本库建设与实验教学 由于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以后大多数的工作对象是患者,因此应当尽量采用人体标本制作教学课件。在标本采集保存过程中,遇到具有临床疾病代表意义的标本如典型的血液病病例,将其血液标本推片染色制成示教玻片,且可以根据标本库中血液病分型即时找到相关标本,供学生学习;再如遇见病原生物标本如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可将其染色制片,根据标本库中病原生物分类即时找到相关标本,供学生观察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于临床常见疾病标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操作能力。 2.2数字标本库的建设与实验教学 虚拟数字标本库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虚拟原型系统的全新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它为实验教学、技术交流、共同研究、协同工作提供了网络平台,可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从各方面、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学习和掌握。对于临床上少见但有疾病代表意义的检验结果如骨髓细胞形态、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寄生虫卵、体液成分、病原生物形态等,在收集、制作这些标本的同时将其通过显微镜拍照成数字图片,建立完善的形态学实验教学网络数字标本库,其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数字化标本库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验教学不再受限于有限的实验室,可以随时在家中或寝室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实现全部学生同时学习并互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远程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要求。通过数字化标本库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加深对临床疾病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小结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应该在我国临床标本建设与应用研究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按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导意见”,教学医院应该结合自身和区域优势,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分门别类、逐步建设与完善临床检验标本库,不断提升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包容性、多样性和丰富程度,做到共建、共有、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以及无序临床标本库建设,促进临床诊疗服务质量和教学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建立,库内各类标本科学有序的管理不仅为临床、科研提供标本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医学检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素材。医学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承担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随着本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建立和完善临床检验标本库,做好临床标本库内标本与医疗科研、教学的衔接工作,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鹏 浦春 柳发虎 武其文 冯钢 黄丽珠 单位:皖南医学院临床血液学教研室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1临床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检验人员综合素质过低 在临床检验过程汇总检验人员对检验工作进行操作,并对检验结果负责。因此对于正像检验工作而言,检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检验水平的好坏。而现阶段临床检验人员对质量控制缺乏足够的认知,在工作中难以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对于各项检验工作不能够按照规范有序的进行,往往对于每一项检验工作总是拖延。在检验时操作流程不符合要求,存在着盲目、混乱、操作生疏情况。还有一些检验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在进行操作时不能够熟练的完成各项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设备仪器开始引入到临床检验工作中,而部分检验人员缺乏知识的再学习意识。对于一些新的设备仪器以及新的检验手段缺乏了解,在检验时还是采用传统的检验方法,大大的增加了检验的难度和时间。对于一些检验操作步骤理解错误,造成检验失误情况的发生。 1.2管理部门管控监督不到位 临床医学检验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许多医疗机构在进行医学检验时难以规范化管理。临床检验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切实的对临床检验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调查显示目前临床检验工作较为混乱,存在着同一个检验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结果,或者对于同一个检验项目进行多次检验。这样极不利于检验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对最终检验结果的正确性难以有效地保证。对于一些临床检验工作护士该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工作时难以引起高度的重视,造成检验结果没有可比性、准确性较差情况发生。临床检验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难以起到有效地引导作用,无法对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调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采取冷漠态度,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等。1.3相关规范制度不完善随着各种新的检验设备以及检验手段开始引入到临床医学检验之中,之前的规章制度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更新的地方。在对临床检验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制定和完善时,许多医疗部门缺乏和检验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所作出的制度、规范缺乏实效性,脱离现实难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起到作用。所制定的规范相关操作步骤缺乏连贯性和实用性,在具体操作起来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规范和制定的束缚下,导致临床检验人员工作难以顺利的开展,感动慌乱、毫无头绪。 2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 2.1提高临床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临床检验人员在整个质量控制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需要切实的引起检验人员的高度重视,做好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对于部分检验人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知,在他们的意识中质量控制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不需要浪费太多的精力在上面。这种看法是严重错误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开展需要每一名检验人员的努力。而如果在检验工作中不重视质量控制,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失误发生,最终使得质量控制难以在检验工作中切实的落实开展下去。检验人员要切实的对质量控制加强认识,端正态度,在检验工作中认真负责,严谨科学。检验工作是一项比较精细的工作,需要每一名检验人员将这些工作用心的做好。临床检验是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一项必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疾病的治疗。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要将患者的利用放在第一位,以患者为中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检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仅要熟练的操作各项检验仪器设备,还需要对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流程、各个环节加强了解。通过加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有效地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2加强对临床检验的管理和监督 随着人们对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程度的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设置临床检验项目。不同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工作进展不同,管理手段和监督力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应该切实的加强临床检验的管理和监督,从不同的程度切实的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设立临床检验管理部门,对临床检验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的抽查临床检验工作进展情况,对于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提出并督促其改正。对临床检验项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临床检验工作关系重大,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对于患者接下来的治疗有着巨大的影响。应该切实的提高医院的管理、监督力度,将质量控制切实的在工作中落实和开展。标本的采集要符合规范,保证采集标本的无菌。在采集标本之后要立刻送检,防止延缓造成标本变质或者遭受污染。标本在送检过程中药严格避光、无菌,防止标本出现异常反应。 2.3加强临床检验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各项临床检验项目,检验人员均需要认真、负责的完成,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各种新的检验仪器设备不断地出现。要求检验人员定期的参加由医院组织的培训,对新的理论知识和新的操作技能进行学习。对于医院引进的仪器设备要做好维护工作,保证设备正常的运行。定期的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安排专门的维护人员对设备进行保养。时刻保持检验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确保每一项检验工作都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如果设备出现损坏或者不见缺失,需要做好书面记录并上报维修、更换。检验工作是一项艰难、复杂的工作要求每一名检验人员在工作时都能够根据操作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建立健全相关的检验制度,在工作时做到有章可循。在检验工作中要主动的分享自己的经验,遇到不懂得问题及时的请教他人,争取每一项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3讨论 临床检验工作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切实的引起检验人员的高度重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任务艰巨,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地加强质量控制意识,认真负责的完成每一项检验工作。对于每一名检验人员要加强培训力度,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检验人员是检验工作的执行者,需要熟练的掌握各种检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各种检验试剂的准备等。对于检验仪器、设备要定期的进行检修,保证仪器、设备能够正常的运作,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临床医师和临床检验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在检验过程中标本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加强管理,严格明确各项操作规范。无论是从标本的采集、送检以及检验都需要严格执行流程中的标准,从每一个小的细节避免检验差错的发生。标本的采集是检验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确保标本采集的科学、标准化。而最后对于检验结果的审核评估一定要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从各个环节加强质量控制,严格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谢国栋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控制探讨 1对检验前各项基本信息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 对于受检标本来说,其附带的各项基本信息都要求十分准确,并且受检的标本在被送至检验科室之前就已经将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与检验的时间、采集方式及检测项目都附加上了,同时也附加了所用防腐剂、抗凝剂以及电子医嘱等各方面的医疗信息。从检验科的角度来说,其工作人员在接收检验标本的同时也接收了各项基本的信息,此时工作人员所需要做的就是对各方面的基本信息进行统一的核实与确认,确保附带的各项基本信息是具有实用性、无错误的,同时其还应当对基本信息缺失的受检标本进行拒收或补充,从而使每一份受检的标本都配有属于自身的完整信息链,最后工作人员需要将所有的检验前基本信息录入到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中以作备用。要坚决杜绝受检标本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失真,从最初的采集标本到核收标本都应当在医护人员的细心操作下进行,从而确保所采集标本的准确性。医护人员应当对采集标本在检验之前的环节中做好质量控制,如果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妥善处理好,就可能造成标本在送至实验室之前基本信息就被改变,从而对检验的结果产生影响。为此,在这方面医护人员应当坚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求空腹抽血检验的项目必须空腹抽血,在进行肌酐清除率、血脂及血糖等检测时应当限制患者饮食,采集标本前医疗人员应当对其提出严格医嘱;②由于体位选择的不同,得到的最终检验结果也可能不一样,因而要选择规定的体位进行标本采集;③输液前后采集到的标本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对造成变异的标本进行分析;④运动前后采集到的血液标本也会影响到检验的结果,应当在患者静止状态下进行标本的采集;⑤转送标本如果不够及时的话同样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受检标本的时效性要去十分严格。因此,要严格控制好标本送检的时间。 2对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1实验试剂质量管控: 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检测试剂进行管理。检验科室每个月都会消耗很多的检测试剂,通过计算机系统对试剂进行管理,从而可以充分保障其使用质量,可以将有效期内的试剂及时投入使用。通过计算机管理,还能够查明试剂的具体库存数量,并且可以提醒部分即将过期的试剂,以及查询试剂的经办人与领取人,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降低了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发生率,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检验人员应当依据仪器的性能选择有关配套的试剂,例如进口仪器应当选择进口的试剂,复溶的试剂应当现配现用,对于暂时不用的试剂则可以将其放进冰箱中冷冻保存起来。 2.2实验设备质量管控: 当前,由于检验科室应用的仪器设备品种多样,所以如何对这些设备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以提高医学检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检验科室使用的实验设备应当更新升级,全部实现网络化、现代化管理,对于仪器设备的相关数据信息也同样应当录入到网络系统中实现数字化管理。第二,维持仪器设备日常运行的良好的状态,对其进行定期的功能测试及保养维修,对其每日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且详细记录仪器设备的每一次使用情况。依据国家计量法的相关要求与规定,医疗设备仪器应当接受定期的校验,同时还要保留检验证书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检测时制度环节的管理与控制 第一,强化制度管理强度是对检验工作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条件。为此,医院应当完善与建立出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工作制度、质量标准、岗位职责以及操作考核制度,同时还应当制定出科学的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制度以及检验标本送检核对制度等,以保障检验科室内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且也能在日常工作中对检验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赏罚分明,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从而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第二,对实验室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检测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测,一旦在某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应当采取及时的改进措施及调整对策,从而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第三,加强检验技术人员在基本技术、基本知识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同时还需要围绕新测定办法、新知识以及新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展开相应的技术学习与培训工作。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其介绍国内、国际上医学检验工作的发展状况,从而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4对检验报告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 临床上检验报告复杂而繁多,并且检验的时间也不一致,一旦没有对其进行妥善的管理就可能导致检验数据丢失,对患者的治疗产生较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将检验出来的结果录入到服务器之中,对于具备访问权的科室医师可以通过服务器直接查询到患者的检验结果,从而更好地开展治疗工作。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但方便对检验结果的管理,还为患者与医护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①通过计算机查询系统能够实现对检验结果的实时分析,对患者在同一检测项目多次检验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能够帮助医疗人员对病情与检验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检验技术人员在检验结果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工作十有利。②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当前检验科工作中,如果对于一些检验项目的参考值不够清楚,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查询功能从而与检验项目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于患者来说,其在家中同样可以通过网络登录医院官网中的检验科网页,随时随地查询有关检验的各方面信息资料。③部分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可能会受到患者服用药物的影响,为此检验科室可以将患者病历资料相关的记录连接到医院网络之中,从而对其检验结果更好地解释,最终为临床医疗工作提出科学的建议。 5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5.1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实现自动化管理: 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临床检验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最终的发展方向就是实现其自动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与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检验工作中计算技术的应用已经变得十分广泛,计算机技术能够应用在采集标本、核收标本、分析标本、实验质检、发放检验报告、查询检验结果以及分析检验结果等多个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进一步拓展了检验工作的范围,使其结果变得更加准确与科学,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将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疗工作者。 5.2循证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 循证检验医学主要是借助大量的临床总结与复习,对本专业所有实验项目开展经济学、临床价值及方法学等评估活动,其能够准确、有效而及时地对实验项目进行组合,从而将其更好地应用到临床诊治工作中。循证检验医学主要强调的是依据当前学科证据作为基本原则,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对检验医学的文献评价与研究设计进行规范,并通过当前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与先进的医学检测技术对检测的最终结果开展全面科学的质控及评价活动,最终为临床医疗人员提供最能反映出患者真实病情的相关信息数据。 6结语 检验质量对于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及检验科室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能够为医院疾病诊断与治疗工作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临床检验数据,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医疗方案。不仅如此,医院还应当努力实现医学检验的网络化与自动化管理,不断促进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 作者:赵伟 单位:吉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临床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1.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的因素 1.1非病因素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非病因素是除病情外,其它生活环境因素,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临床医学检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患者没有遵从医嘱,亦或者医护人员未在告知工作中疏忽,导致其自身的饮食,活动甚至药物服用比较自由,检验结果也就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而患者自身的生理变化和精神变化也能对检验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属于非病因素。除了患者自身,医护人员在采集样本时,如若没能按照标准的采集流程,采集环境等规定进行,也会导致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不利于临床诊治。样本采集后没有及时检验,也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1.2科研人员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医护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水准是临床医学检验是否标准的重要条件,其直接决定了检验过程是否完善,理疗设施运作是否正常。在我国,由于专业的技术力量较为缺乏,医疗设施也比较落后,使得许多医院检验科室的检验系统并不够完善。许多医院同样缺乏拥有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术手法的检验人员,因此,在检验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与准确性。此外,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时常会忘记检验检测设备是否故障,忘记更换检验器皿,这些也都是检测结果失去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2.临床医学检验准备措施 2.1检验前的准备措施 首先,临床检验在准备阶段,应该准确的核对患者的性命、性别和年龄,重要资料必须准确,然后在对取样部位以及患者即将检验的项目进行准确的核实。之后要根据患者自身状况,指导患者如何控制情绪,并且为患者提供调整生理状态的方法,最后将检验的禁忌与注意事项明确告知,以防患者的疏忽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以血液抽样为例,患者两星期内都应当对自身饮食习惯机型调整,72小时忌油腻,24小时忌酒精,12小时内要保持空腹,都是医护人员应当叮嘱的事项。 2.2样品的采集 样本的采集是临床检验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使用合格的器材,在样本采集的规定部位进行采集,并且及时对样本进行分析。而患者也应当保持适合采集样本的身体状态。比如血液标本采集,通常会在清晨进行,患者应当保持空腹。采集之前,患者应当休息五到十分钟,在采集的过程中,患者也应当保持一个合适的姿势,并且保持低于六十秒的压脉带。采集部位一般是患者铅笔肘窝正中的静脉,但是具体情况也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 3.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3.1对检验仪器的维护 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是临床医学检验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仪器老化会使检验失去原有的准确性,对检验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在工作之余,时常对相关仪器进行检测,并且对其进行维护保养。对于复杂的仪器,应当时刻注重其运行状态,对其功能性的运行也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调整,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当检测出仪器的问题是,应当主动修整,让日后的检验工作得以正常运行。 3.2准备检验试剂 检验试剂在检验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医护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制定合适的流程,检验试剂也应当严格的按照说明书中的方法进行配制。临床医学检验中,试剂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配制好的试剂也应当严格遵守的操作流程进行放置,如若需要低温状态保存,则应当及时将其装入冰箱。另外,较长时间没有使用的试剂,在使用前应当对其进行检测,避免使用不合格的试剂,如若试剂已无其原有的特性,应当及时更换,保证检验的完整性。 4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中,影响其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些是人为因素,有些是环境因素,但是医务人员应当最大限度的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努力减少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检测完成后,也要建立完整的检验报告签收制度,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统计,避免在检测结果传达中出现错误,导致其影响患者就医。只有每一个临床医学检测工作者都秉承认真态度,才能将是检测水平得到完整的提升,让我国的临床医学得到切实的发展。 作者:张再华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机床厂职工医院
电气与化工论文: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与创新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电气化也在不断进步。尤其是在应用了数字技术之后,电气化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它主要是经过刷新电气化的操作系统,使工业电气自动化区域更适用和简单快捷,数字化技术管理下的工业电气的运作系统在高速的运转着,工业电气化的工作效率被显著提高。除此之外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应该还有很多好处,还需要我们锲而不舍的对它做更深入的研究。在本篇文章中,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数字技术 电气自动化 应用 创新 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尤其是计算机在工业电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电气技术高压试验中采用了微型计算机控制的变压器试验设备,利用计算机的测试系统和辅助方法对高压强电流功率驱动集成电路进行测试研究。在本文中,作者主要阐述了计算机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 一、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化中的使用 (一)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强 正如我们所知,数字化技术具有逻辑能力强、应用简单等特点,能进行信息数字量、模拟量,识别信息的正确与错误,避免了人力、财源的浪费,节约了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就是对命令进行传递并且进行指导,通过微波、电缆、网络等传输介质进行传输,自动进行其操作流程,而且它本身就带有判断和辨别的作用。因为信息技术在多个层面都进行了模拟监控,所以通过它引导的信息产业可以向电子商务的方向发展。再加上微电子处理器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让越来越多的单位企业意识到了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同时工业电气化方面也因为数字化技术的使用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高性价比 另外,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还有诸多好处。数字技术一方面保证了工业自动化更好的实现其功能,在使用和检查方面都有所改善,使通信能力加强,可以处理更多的信息,更智能化,另一方面它的标准得到提升,清晰的内部结构,节约成本的同时也保证了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也就是说,在对工业电气进行设备改造过程中,系统为它提供了比较优越的条件。把工业电气自动化和数字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得到高性价比,而且在其它领域也很受欢迎,大力推崇。工业上,在电气及其自动化工程中,数字式变电系统代替了传统的变电系统的使用,并且在生活和工业中被大力应用。数字式改变电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微型计算机来进行硬件的设置和信息的收集,不仅能使数字化的程度更高,而且还可以削减在设备和面积上的不必要浪费。数字式变电系统的操作简单、成本比较低,能够在不需要别的设备帮助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和控制。 (三)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高可靠性 第一,它采用的电气系统在网络系统和技术都比较先进。之所以在工业电气及其自动化中使用数字技术能够实现操作简单,准确率提高,即使出现错误修复也比较快的功能,是因为使用的数字化技术能够避免很多设备集中工作的麻烦。第二,在工业电气化中,使用了数字化传感器和光纤网络,更加提高了工业电气化使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工业电气及其自动化中,仪器和仪表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前景就非常好,因为它们拥有较好的平衡性和明确定位的能力。事实证明,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应用,而且应用市场也相当不错,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工业电气化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已达到了70%以上。根据数据显示,数字技术越来越被人们认可,这种结果肯定了数字技术的可靠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化的应用前景非常好。 二、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创新 虽然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被大力使用,而且已经促进了电气行业的进步,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能够使数字技术更好的为人类某福利,提高电气工程的运转效率,我们需要不断的找到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创新。 (一)可控性创新的方法:使用虚拟终端 因为G00SE虚拟子不仅完善而且还优化了二次回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交换和监控设备中,它使二次回路的灵敏性明显提高,并且改善了整个二次回路系统的可实践性和有效性。下面就来具体介绍一下虚端子在电气自动化是如何变现其有效性的。首先,虚端子能够起到控制的用处,可以全方位的控制全站的线路、母线和开关灯等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能够在提高不同装置之间的传输信息和通信的能力的同时达到跳合闸的功能,进而更加有效的维护遥控装置以及间隔层;其次,虚端子能够起到优化的作用,不仅可以使温度调试系统而且还可以使档位调节系统的操作步骤和程序大大的简单化,从而实现了操作简单的优点。 (二)可操作性的创新方法:程序化操作 电气自动化可靠性的基础是数字技术的可操作性,所以,在实施命令调度以前,必须严格的检查、核实票据,之后再把已经确定没有错误的票据存储到电脑上。实施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求调整及设好人工操作界面,检查闸刀和开关灯主要的器件是否完全正确,然后实施操作演习,改善预演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而保证数字技术的可操作性。在对信息进行操作时,程序化操作的工作原理是让它与网络技术相融合,这种方法重在让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结合成为一个,以实现数字技术的高准确度为目标。此外,这种方法将智能系统分为很多小模块,进而实现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维持了智能系统的正常运转。 (三)可靠性的创新方法:智能终端安装 为了保证数字技术应用的可靠性,在电气自动化操作中可以采用智能终端安装方法来实现配置的有效运转。光纤技术是智能终端安装过程的关键技术,通过光纤连接,有效地采集和控制间隔层与智能终端的数据信息。此外,要对程序接口不断改进和完善,加强PC自动化平台与ERP等系统的连接,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在连接过程中,一般采用TCP/IP作为通讯协议,以达到程序接口的有效性和标准化的目标,为数字技术智能化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由于数字技术普遍的用于电气自动化中,使得电气体系的可靠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以及系统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成本以及机器维修的费用,进而使电气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得以提高。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上,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业中的应用前景不容小觑。 电气与化工论文:浅论化工行业电气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 【摘要】化工行业是工业生产的重要部分,由于其生产经营特点,以及生产材料的危险性,使得电气安全工作成为化工行业的重中之重。为此,笔者分析了化工行业电气的环境与特点,并从安全技术与管理两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化工;电气;安全技术;管理 前言 化工行业是我国工业的关键构成部分,关系到国计民生。但当前在许多企业中,依然存在着对电气设备的安全问题与使用维护关注不够,对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也不充分,造成有的生产环节安全系数降低,加大了电气事故的危险性。所以,加强化工行业电气的安全技术水平与安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一、电气的工作环境与设备情况 (一)高温环境。化工电气往往有着许多热辐射,车间里的温度很多时候或有规律的高达三十五摄氏度以上的情况。比如配备了干燥炉、烘箱、焙烧炉与锅炉的车间厂房。 (二)潮湿环境。工作环境内部空气的湿度超过百分之六十,但小于百分之七十五,这样的环境可以称为阴湿环境。空气湿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五,这样的环境是潮湿环境。如果空气的湿度几乎到百分之百,顶棚、墙壁、地面和设备基本是浸泡在湿气里面,这样的环境属于非常潮湿环境。而化工电气的许多工作环境 属于阴湿甚至非常潮湿的环境。 (三)多尘环境。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产生粉尘如果足够多,就会堆积在线路桥架上,或积淀于电气设备上。根据粉尘是否导电,可以细分成导电粉尘环境与非导电粉尘环境。 (四)腐蚀环境。由于化工生产的很多原材料都具有腐蚀性,这些材料会腐蚀电气设备的架构,破坏电气设备的绝缘。根据腐蚀性的高低可以分成弱腐蚀环境、中等腐蚀环境与强腐蚀环境三种。 (五)爆炸性危险环境。化工生产需要许多原料,大部分都是可燃性物质,如煤、甲苯、氢气等。在大气条件下,可燃性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被点燃爆炸后,燃烧将传至全部未燃混合物的环境是爆炸性危险环境。爆炸性危险环境内的电气设备如果选型不当或得不到较好的管理,容易酿成火灾甚至爆炸事故。 (六)导电设备。在金属制造的设备比较集中的环境,员工会和设备的金属接触,但很难能够和金属完全绝缘,发生漏电事故时会对人身造成伤害。比如在锅炉的炉壁内实施检查清洁等。 (七)电气设备。化工行业电气环境,可以分为会对工作安全有妨碍的自然因素与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含着雷电、静电之类;非自然因素包含着化工电气操作地点的各种环境条件。电气环境对安全生产是否有保障有着至为关键的地位,在分析化工生产电气的安全情况时,需要将电气环境首先考虑。1、雷电。雷电的破坏是通过直击雷、电磁感应等的热作用、物理性质的损伤而造成的。当车间、输电线路与管道设备受到雷击的时候,会形成强烈的高电压与强势电流,造成事故断电或者火灾甚至爆炸,对化工生产造成巨大危害。由此可见,雷电的防护对化工电气来讲,是非常必要的。2、静电。静电所包含的电量通常很小,但往往电压较高,很容易造成火花放电现象。静电的火花能够点燃易燃物质,造成一定的隐患,影响生产的质量,还会导致电脑、继电器、控制器等的电子元件的损坏。3、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其会导致信号中断或失误,仪器、仪表及自控系统失灵;另外,射频危害还表现为感应放电,可能给人以明显的电击,还可能与邻近的接地导体之间发生火花放电,在有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这是非常危险的因素。 二、设备安全管理 (一)高温防护。化工企业在高温场所内的电气设备应提高防护等级,加强高温安全防护措施。对高温场所内的电气设备实行日检查制,确保设备的散热效果良好。 (二)湿度控制。潮湿环境内的高低压配电室及计算机机房等,需安装温湿度仪和空调,实时监测室内温湿度,同时加强巡检力度,及时开启空调调温除湿 (三)降低粉尘危害。可以通过密闭设备来生产,这样可以防止粉尘四处扩散。无法充分密闭的车间,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利用半封闭罩、隔离室等办法来隔离粉尘与电气设备,把粉尘控制于局部范围中,防止粉尘的四散。 (四)预防腐蚀。环境中的化学腐蚀介质包括:氯气、氯化氢、腐蚀粉尘等。化工电器防腐蚀主要通过采用密封式或封闭式结构来提高其防腐蚀性能。电器具有可靠的进出导线密封装置。外露部件在设计和工艺上均采取防腐蚀措施。 (五)防止爆炸。用于爆炸性危险环境内的电气设备须选用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电气设备根据环境及介质的不同分为Ⅰ类、Ⅱ类、Ⅲ类;根据结构型式的不同主要有隔爆型、增安型等。当电气设备内产生电火花及危险高温,引燃壳内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时,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隔爆外壳应能承受内部的爆炸压力而不破损;同时隔爆外壳的接合面应能将向壳外传播的爆炸火焰减弱至不能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增安型电气设备是对正常条件下不会产生电弧或电火花的电气设备,采取进一步的安全措施,提高其安全程度,防止电气设备内部产生电弧、电火花及危险高温。没有了点燃源,就不会发生爆炸事故。 (六)避雷与接地。化工企业内须建立安全可靠的接地网。避雷是在建筑物或设备顶部安装避雷带或避雷针,通过安全可靠的避雷引下线与地下的接地网相连,将雷电流引入大地。消除静电是将可能产生静电的设备通过接地引线把产生的静电导入大地。化工企业内所有不带电的导电设备和带电设备的不带电金属外壳都须通过接地引线与地下的接地网可靠相连,当有意外漏电事故发生时,接地引线将漏电电流导入大地,保障人员安全。 三、人员的管理 (一)单位领导要重视电气安全管理,可以将电气系统各环节分别确立第一责任人,达到每一环节都有安全负责人,确保国家的安全生产法规与相关规章制度能够切实落到实处。 (二)员工必须掌握安全技术、法律规章与劳动防护工作常识,熟悉自身岗位的运行方式、技术水平,把握操作时的隐患与危险环节,并能够熟练运用一定的防护手段。 (三)制订与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如电气安全管理规定,电气安全规程等,并宣传普及、贯彻执行。 (四)制度性的对电气系统所有环节实施安全检查,每个星期不能少于一回,对隐患排查、整改,使设备、消防器材与应急设施等保持完善备用的状态。 (五)不隐瞒隐患,对已经发生的电气事故要及时报告,并维持现场情况,分析了解情况与原因,对相关责任人不能姑息,保证责任落实到人。 结束语: 对化工行业电气实施安全考核,首先要进行系统安全分析,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多方引进学习同行业实践证明可行的操作方法,进行相关总结,争取为己所用。加强在计划制订时候的安全评价力度,做好全体和局部的联系。可以按照需要利用多种评价体系全面考量,以达到完善、全面。 电气与化工论文:探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建设与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对电气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进一步实现我国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本文主要先是分析了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电气工程在自动化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障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些适合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以及发展的意见。 关键字:电气工程;工程建设;发展策略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我国电气工程的发展,也正是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部门对与电气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的进程。如果电气工程自动化能够较好的完善,不仅仅能够更好的适应各个行业的要求,还能够满足自动化生产线的的需要,从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各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一、关于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现状 众多周知,我国的科技水平在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气工程水平的提高。不仅仅较之以前在电气的综合利用效率上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工业自动化发展的一些要求。加快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发展,不仅仅能够更好的提高一些部门在控制方式上的优化以及创新,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 就我国目前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必将成为我国行业发展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电气自动化不仅仅能够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作为一些行业提高工业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关于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一些限制因素,使得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相关行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经过分析,总结得到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一)没有进行相关的成本控制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以及发展的综合程度较大,但是就针对性却较差。这就容易造成一些企业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相关的电气自动化不能够与企业自身吻合度较差,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企业的使用成本。而如果要想再开发一些更符合企业发展的软件以及技术,会增加软件开发的时间成本,从而也会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 (二)工作效率较低,操作较复杂 由于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自身的特点,从而使得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要想得到较好的建设与发展则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想使得相关电气自动化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保证工作的质量,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系统进行创新,从而能够满足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同意出现工作效率较低的现象。与此同时,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需要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设计,这就加大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此外,网络技术的多样性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造成了工作的繁琐与混乱,阻碍了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 (三)数据传输出现问题 数据传输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安全性,决定着电气自动化的效率与安全性。但是在实际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和发展中,数据传输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传输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传输安全性的问题,造成了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发展的障碍,阻碍了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发展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三、加强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方法 由于电气工程以及电动化的自身的复杂性,使得在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会收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以及影响,因此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困境的时候,则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根据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运用针对性较强的方法,才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加强技术方面的创新 众所周知,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是对技术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所以要想使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有较大的发展,则必须要从技术优化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能够更好的突破技术方面的瓶颈,才能够更好的为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因此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平台,根据商业终端客户的不同需求,对自身项目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在统一的系统平台的支持下,实现对各种需求的满足。就当前的技术发展而言,嵌入式系统以及其他的控制系统,都需要借助统一的开发平台来实现系统的有效运行。可见,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是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可以降低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系统开发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同时在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时,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做好开发目标的调查和研究,并充分分析行业与用户的相关信息,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对具体的操作进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对实施环节、测试环节、开机环节以及运行环节的管理。这样不仅仅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成本,并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的水平,减少系统开发的费用以及系统开发的时间。 (二)对通用型网络结构进行探索 通用型的网络结构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可以实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监管和企业管理以及设备的控制,在统一的系统中进行各个方面的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使工作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同时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另外,通用型的网络机构能够实现与各种管理系统以及中心控制系统的网络资源的配置,这样各种信息资源可以进行快速的有效的传输,真正的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实现了网络结构的互通。可见,对网络结构进行探索有着远大的意义和现实的作用,这就需要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加强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加强对网络结构的投入和探索,争取创建理想的通用型网络结构,为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加强对数据传输接口的建设 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数据传输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要从数据传输的标准化建设着手,提高自动化系统的高效性、安全性以及快捷性。由于受到发展技术的约束和限制,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在数据传输接口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这就需要利用已有的科技为支撑,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科技成果,加强对数据接口建设的探索,尽快实现数据接口的优化,实现程序的高效性,减少系统开发与运行的成本和时间,提高电气自动化的效率。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对电气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进一步实现我国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本文通过对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电气工程在自动化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障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些适合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以及发展的意见。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在进行优化企业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电气与化工论文:化工项目中的电气施工现状与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化工项目中的电气施工现状与未来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业中电气施工的重要性,阐述了施工阶段土建专业与电气施工配合工作,为化工工程的电气安装施工提供帮助工作。 关键词:化工工程;电气施工;现状;发展;配合 0引言 电气安装工程是整个化工工程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气安装工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人身安全、投资效果、设备安全运行及节能的使用效果等。由于化工企业在设计与操作中不够规范,在电气安装中产生各种缺陷,留下安全隐患。随着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电气施工在建筑工程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建施工关系最为密切,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电气专业的施工和管理贯穿整个工程建设的始末,唯有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采用科学的方法,严格地管理,认真把好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把好质量关,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1国内电气施工现状 面对入世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施工规范标准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各方面要求与标准都有所提高。化工施工企业一方面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难得的机遇,积极与国际接轨,提高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与此同时,国内存在的一些矛盾也逐渐体现出来。 1.1专业技术人员经验不足 由于长期受社会歧视及政策的原因,技术型工人在中青年这个年龄段(25-35岁)产生了脱节的现象。有经验的电气工程师虽然有很强的施工管理和组织经验,但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对现行的国际标准(IEC)还没有完全接纳,对现行的电气规范也不是十分了解,对一些先进的技术如PLC控制及新型元器件性能等有似懂非懂的情况,只能一味的按图纸接线却不懂得原理,面对这种情况不得不在实践中去慢慢摸索。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及技术工人虽然有理论知识但现场的施工经验又不足,还要有一个长期摸索接学习的时间。因此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 1.2施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施工工程管理人员的现状是:技术素质较强,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人文基本素质、尤其是国际化素质较为薄弱。在工程管理人才总量不足的前提下,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既懂工程技术、又精通工程管理、具有较强的人文、法律素质和国际化观念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尤其十分匾乏。正因为施工工程管理人员素质问题才加剧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新型的施工管理人员应同时具备知识、能力、人格素质,通过不断地自主学习和有效地绩效考核来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 1.3施工质量下降 施工过程是控制电气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要严格控制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因素,把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尽量解决,以避免影响后序施工质量。由于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很少有专门的质量监督人员,到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另外材料成本问题,随着物价不断上涨,成本也随之不断增加,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也成为了施工质量下降的原因。虽然“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尽管从理论上讲无可厚非,但其中有一个误区,即不能一味单纯强调利润,为了利润不惜一切,忽视施工质量,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利益。 1.4社会因素 在化工项目施工单位,由于工作环境不是很好,长期工作在外,家庭工作关系难以平衡,另外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也不高,造成专业技术人员通常被有经验的工人所替代。 2化工项目的电气施工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气施工技术的水平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气施工在新材料、新工艺中的运用,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而且使施工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为整个电气施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都与传统的电气施工有着天壤之别,对电气安装的施工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所有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都需要经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大量的施工实践积累,最终得出大量的施工经验。 2.1新材料新工艺 接地材料从镀锌铁件向铜材变化。铜包钢接地圆线或绞线适用于一般环境和潮湿、盐碱、酸性土壤极产生化学腐蚀介质的特殊环境等高要求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的水平接地体。铜包钢接地圆线是采用电镀、连铸等工艺制作的新型接地体,采用最先进的工艺将纯度99.9%铜覆盖至特制钢芯表面制成,导电性能与同等直径铜棒相同,但造价远低于纯铜,防腐性能远胜于镀锌钢材,具有导电性能好,低电阻、防腐性能优越、运输方便、施工方便、施工效率高等诸多优点,是替代圆钢、角钢、镀锌扁钢等传统接地材料的最佳选择。镀锌扁钢和作为接地体的镀锌角钢或钢管采用电焊连接,在连接处采用防腐油漆进行防腐,但由于焊接质量不能保证,且施工位置一般位于不易焊接的地方,接地电阻经常达不到设计和规范要求。铜包钢圆线制造工艺是采用电镀工艺,电气性能极佳,防腐蚀性优越独特,由于铜钢结合界面采用高温熔接,所以结合面不会出现残留物,不会出现腐蚀现象。 2.2自动化的发展 随着化学工业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自动化控制技术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化工行业的自动化控制显得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化工企业发展的大局,不断适应化工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化工自动化控制水平。自动化程度越高,对火灾报警和人性化管理要求大大提高,装置内各种配套设施越来越多,比如自动火灾报警装置、紧急火灾广播、现场联络用广播对讲系统,电脑网络系统,电话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等,对装置中电气施工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装置施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主要可以实现过程进度和计划的远程控制,过程资料利用计算机可以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现场办公可以自行组建局域网,达到资源共享和及时信息,并与外部互联网进行技术交流,从外部得到需要的信息,对各种施工资料可以自行建立数据库进行管理,对数据可以及时进行筛选,发现其中问题,并可以利用数据库进行工作量统计和工程预决算,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化工生产企业是高危险性的高效益企业,它对生产的安全、操作和管理的要求极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国外沟通日益密切,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会不断地被发明和投入应用,必然会使电气施工产生一个大的飞跃。 3与土建专业施工相配合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等。在施工中如果某一专业或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工作也难以做好。有时会造成经济或质量上的损失。为了让整个工程的更顺利完成,电气安装施工人员与土建施工人员要加强联系与协作。施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土建和其它施工单位施工,预埋电缆电线保护管和支持固定件、预留安装设备所需孔洞、固定接线箱、灯头盒及电器底座、安装电气设备等。随着土建工程的进展,逐步进行设备安装、线路敷设、单体检查试验。工程施工实践表明,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好配合工作,电气施工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而且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样才能使工程做到完美。 4结束语 在化工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电气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其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设计到人、材、物、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电气施工工程系统在化工项目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电气与化工论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的过程中逐步受到施工单位的重视。但是随着建筑电气工程数量的增加,其产生质量问题的几率增加。另外,由于建筑电气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很多的质量问题。本文就当前电气工程施工中常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为同行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越来越高,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但是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电气工程无法正常的运行,本文将对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通病分析 (一)配电箱安装问题 在进行配电箱安装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配电箱的坐标不准确的现象,这时容易出现嵌入到墙面的现象,或者是发生移位、变形的现象;或者由于配电箱里面的垃圾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或者防腐工作不到位现象而使配电箱箱体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当箱面板不能紧贴墙面时,这时会出现缺少回路编号的现象,使得布线的排列没有顺序;部分铁制配电箱体用电、气焊割大孔;配线管插入箱内长短不一,不顺直;入箱导管入箱位置随意布置,盘后接线混乱;箱体零线、保护地线未从汇流排接出。另外,在进行布线作业时,很多没有进行绑扎或者是没有有效的按压时,甚至出现导线被剪断的现象,最终导致配电箱内的线路紊乱,出现零线和地线凌乱交接,箱内没有配置专用的接地螺栓。在配电箱安装好以后,没有进行详细的检测就进行送电,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照明方面的问题 由于存在着开关、插座面板的不平整,在与建筑物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出现了裂缝,开关不能切断相线,出现开与关的方向不一致的现象。插座的有关线接的比较凌乱,有的三孔插座根本就无接地线。螺口灯头接线不正确,软线吊灯灯头长度不足,没有做相应的保险扣,货调盒内的保险扣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部分建筑照明工具安装偏位;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等问题。这些现象是由预埋灯盒时位置出现问题,有偏差,安装时又没有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另外,特殊地区的照明工具型号、规格、安装位置与高度应符合标准,如卫生间、厨房内设计应为防水灯,高于地面2.4米时,其金属外壳应做保护接地,并有专用接地螺栓,具有标识。采用螺口灯头时,如相线未接于螺口灯头中间的端子上,而是将零线接在该端子上,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留下安全隐患。 (三)电线管铺设方面 当前施工中普遍存在着薄壁管代替厚壁管,PVC管代替金属管的现象,在使用金属管的时候对口毛的刺不进行处理,而是直接进行对口的焊接,在焊接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点焊的现象,钢管不接地或是接地不牢固;另外管子埋墙、埋地的深度不够,影响土建工程的进行;管理通过相应的结构没有设置路箱,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厚壁钢管对焊连接产生内部结瘤,使穿线缆时损坏绝缘层;而薄壁钢管在焊接时会产生烧穿,埋入混凝土时会渗入浆水,导致导管堵塞等问题。 (四)防雷接地方面 避雷带通常是采用非镀锌圆钢,这种圆钢的定位不合理,同时感观的质量比较差;引下线截面小于避雷带的焊接面,这种结构产生的后果就是焊接的质量比较差,高出建筑物的部分未能与防雷装置形成可靠连接;接地的深度和间隔不够,焊接面不够,没有做好防腐的处理工作,接地的电阻比较大,不符合设计的要求。部分操作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或焊接技术不熟练,焊接操作技术差。为防止此类现象出现,应加强操作人员责任心,提高焊接技术,不允许出现焊缝,不允许随意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 (五)接线不符合要求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预埋线盒没有形成牢固的固定,出现模板胀膜,这些因素造成在安装的过程中出现坐标不准确的现象。施工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责任心,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往往使用比较便宜的材料,根本不去调查材料是否符合标准。为了更快的完成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致使给建筑工程留下更大的安全隐患。 二、电气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止措施 (一)配电器的安装处理 在进行配电箱的安装工作前,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详细的了解箱盒内的坐标和标高,利用钢筋套圈焊接将箱盒进行固定,防止出现移位或者变形的现象。配管和箱盒的预埋要符合设计的规范要求,按照相关的规定做好防腐蚀的处理,避免出现上锈的现象,剔除管口的毛刺,在入箱入盒是要加以保护。配电箱应开圆孔,应使用开孔器开孔或钻扩孔后再用锉刀去毛刺,防止穿线时损伤电气绝缘层;电线管导入配电箱时应平整,管口用护套锁紧,防止倾斜;引入引出线应有适当余量,以便检修,应成束放置,尤其是多回路导线不能有交叉现象;同一端孔上导线不可多于2根,须保证防松垫圈等零件齐全。配电箱安装好以后,要进行认真的检查工作,确保导线之间接触性良好,并且做好导线间、导线对地间的绝缘电阻的测量,确保能够正常送电。 (二)照明灯的安装处理 在安装照明等的过程中,定位准备相当重要,特别是在安装成排的灯具以及吊扇接线盒的安装时,应该保证预埋定位的准确性,安装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要在许可的范围之内。日光灯的安装要保证选择规定的型号。合理安排定置预埋线接线盒的位置,尽量保证偏在一侧,不要放在灯的中心。 (三)电管敷设的处理 加强对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对施工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管理人员要求熟悉有关的管理规定,保证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严格管理。电线层不能出现并排紧贴的现象,如果在施工中很难明显的分开,可以采用小水泥块来将其隔开。电管线埋入砖墙内,其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m,保证敷设的管道横平竖直。在进行管子弯曲是要用专业的弯管机进行使得弯曲处平整光滑,不宜出现扁折或是凹痕的现象。在预埋PVC电线管时,应该进行使用钳夹扁,应该选用符合管径的PVC塞头进行封盖管口,并用胶布进行绑扎牢固。 (四)预防的措施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保证焊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增强管理人员和焊工的责任心,对于出现焊接不合格的现象,要是敲掉焊渣,刷上防锈漆。作为引下线钢筋的土建如果是对头碰焊的,应该在焊接处按照相关规定补搭接圆钢。 (五)接线的处理 在进行接线的时候应该与土建专业进行密切配合,准确牢固的固定线盒,在安装面板后要饱满补缝,不许出现留有缝隙的现象,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工作。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开关和插座中相关线准确安装。安装结束后不能将安装的线头裸露在外,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应该将单芯线插入线孔时扭成双股,然后用螺丝钳拧紧。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中电气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随着电气工程的广泛受用,电气工程对建筑行业产生了很好的效益,影响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对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管理,减少质量通病的发生,确保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 电气与化工论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摘 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企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统一化管理,采用标准化接口,保证安全的进行电气自动化工程生产。本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信息技术集成化,使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维护工作变得更加简便,节省了资金和材料,提高了可靠性。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信息集成化;标准化接口 我国的电气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十分的迅猛,很多的行业已经开始将自动化控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设备技术,成为生产力扩大的有利的保障。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方向标,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领域中处于核心位置。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电气自动化工程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人工劳动的强度,提高检测的精准度,增强传输信息的实时性、有效性,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减少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确保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详细讨论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的若干建议。 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在各个工程领域所占的 比重也越来越大,许多行业实行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都离不开电气化与之配合设置。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还是不够高的,伴随着市场经济规模地不断扩大,电气自动化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竞争对手,加剧了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生产优势,才能在一些行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信息集成化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指管理层面上纵深方向的延伸。企业中的管理部门使用特定的浏览器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财务核算等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存取,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监督控制正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形式画面,可以及时掌握关于企业生产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是指信息技术会在电气自动化设施、系统与机器中进行横向的拓展。伴随着不断应用增加的微电子处理器技术,原来明确规定的界面设备逐渐变的模糊了。与之对应的结构软件、通讯的能力和统一、运用都比较容易的组态环境慢慢变的重要起来。 1.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 语言规范是Windows NT和IE在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发展领域,发展的主要流向已经衍变成为人机的界面,因为PC系统控制的灵活性质以及容易集成的特性使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和使用。同时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使用的标准系统语言使其更加容易进行维护处理。 1.3 电气自动化工程分布式控制系统 伴S着企业对DCS 系统的实际应用,这一系统所存在的缺点也渐渐显现出来。因为DCS系统属于模拟数字的混合体系,它所使用的仪表装置仍然是模拟的传统型仪表,其可靠性很低,在维修使用的工作中异常困难;生产商家之间缺乏协议的统一标准,缺乏维修使用的互换性;昂贵的价格。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技术创新。 1.4 集中监控的方式进行的控制系统 因为集中控制方式的系统控制是要把所有的功能全部放入一个处理器中,所以处理速度是很慢的,导致了机器整个运行速度的减慢。要把所有的电子自动化设备放入监控之中,就造成了监控对象的数量过于庞大,也导致了主机空间的不断下降,同时增加了大量的电缆数量,使得投资的整体费用提高了,电缆进行较长距离的传输也会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因为集中进行监控的联锁与隔离刀闸中的闭锁使用的都是硬接线,使设备没有办法进行继续操作。加上这一接线进行反复接线时会很繁杂,查线工作就会更加困难,这样加大了维护工作的难度,也会因此而产生错误的操作,使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无法积极进行操作。 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 2.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技术 我国制定出了电气自动化工程长期发展的计划,在逐渐开放的环境中,不断的提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能力,创新集成能力以及引入、消化、重新吸收的创造能力。不断追求发展产品自身的技术创新,大力致力于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为电气自动化工程进行自主创新创造更宽更广的空间。一定要确定电气自动化企业中创新技术的主导位置,提供优厚的政策环境,健全机制体系,加速实行国家重大的科技研究项目。国家目前情况下的国内企业主要是生产中低档次的产品,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格局主要适用于中小形势的项目。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应该尽量打开科技创新的市场局面,积极转换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2.2 统一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 统一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能够实现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周期性设计、测试与实行、开机与调试、维护与运行等,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所见设计到完工之间的资金和时间。将电气自动化系统实行统一化管理,关键能够达到客户的需求,也就是把开发系统彻底从运行系统中独立出来。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来说,是成功的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通用化。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网络构成应该保障控制现场的设施、计算机的监管体系、企业工程的管理体系中的通讯数据保持通畅。实行网络的体系计划时,不管是使用现场总线还是通讯系统的以太网,需要保障控制元件级到办公室的环境之间自动化的整体通讯。 2.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接口 因为微软公司的标准技术,有效的缩减了工程的成本和时间,实现了办公室系统和电气自动化系统资源数据的共享交换。当企业同相关的系统进行连接时,因为电气自动化系统策方案的重要性,需要使用的操作系统是 Win-dows XP,那么办公室通讯使用的标准是IP 系统,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系统两者之间重要接口的建立是通过PC系统。程序的标准化接口确保了厂家之间进行的软硬件交换数据,将通讯产生的困难解决了。 3 现场总线技术的创新使用 可以节省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成本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大量运用了现场总线与以太网为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了系统运行经验的逐渐积累,电气设备的自动智能化也飞速的发展起来,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网络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所以现场的总线技术也由此产生。这个系统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更加突显其目的性,为企业最底层的设施之间提供了通信渠道,有效的将设施的顶层信息与生产的信息结合在一起。针对不一样的间隔会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对不一样的间隔状况分别实行设计。现场总线的技术普遍运用在了企业的底层,初步实现了管理部门到自动化部门存取数据的目标,同时也符合了网络服务于工业的要求。 电气与化工论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技术分析与应用 [摘 要]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方向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油田企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气自动化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还是不够高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统一化管理,采用标准化接口,保证安全的进行电气自动化工程生产。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信息集成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总线技术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油田企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信息技术集成化,使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维护工作变得更加简便,总结了一些电气自动化系统缺点,并根据这些缺点提出了使用现场总线,节省了资金和材料,提高了可靠性。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统一化管理,采用标准化接口,保证安全的进行电气自动化工程生产。 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 1.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信息集成化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指管理层面上纵深方向的延伸。企业中的管理部门使用特定的浏览器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财务核算等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存取,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监督控制正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形式画面,可以及时掌握关于企业生产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是指信息技术会在电气自动化设施、系统与机器中进行横向的拓展。伴随着不断应用增加的微电子处理器技术,原来明确规定的界面设备逐渐变的模糊了。与之对应的结构软件、通讯的能力和统一、运用都比较容易的组态环境慢慢变的重要起来。 1.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 语言规范是 Windows NT 和IE在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发展领域,发展的主要流向已经衍变成为人机的界面,因为PC系统控制的灵活性质以及容易集成的特性使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和使用。同时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使用的标准系统语言使其更加容易进行维护处理。 1.3 电气自动化工程分布式控制系统 伴随着企业对DCS 系统的实际应用,这一系统所存在的缺点也渐渐显现出来。因为DCS 系统属于模拟数字的混合体系,它所使用的仪表装置仍然是模拟的传统型仪表,其可靠性很低,在维修使用的工作中异常困难;生产商家之间缺乏协议的统一标准,缺乏维修使用的互换性;昂贵的价格。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技术创新。 1.4 集中监控的方式进行的控制系统 因为集中控制方式的系统控制是要把所有的功能全部放入一个处理器中,所以处理速度是很慢的,导致了机器整个运行速度的减慢。要把所有的电子自动化设备放入监控之中,就造成了监控对象的数量过于庞大,也导致了主机空间的不断下降,同时增加了大量的电缆数量,使得投资的整体费用提高了,电缆进行较长距离的传输也会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因为集中进行监控的联锁与隔离刀闸中的闭锁使用的都是硬接线,使设备没有办法进行继续操作。加上这一接线进行反复接线时会很繁杂,查线工作就会更加困难,这样加大了维护工作的难度,也会因此而产生错误的操作,使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无法积极进行操作。 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 2.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技术 我国制定出了电气自动化工程长期发展的计划,在逐渐开放的环境中,不断的提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能力,创新集成能力以及引入、消化、重新吸收的创造能力。不断追求发展产品自身的技术创新,大力致力于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为电气自动化工程进行自主创新创造更宽更广的空间。一定要确定电气自动化企业中创新技术的主导位置,提供优厚的政策环境,健全机制体系,加速实行国家重大的科技研究项目。国家目前情况下的国内企业主要是生产中低档次的产品,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格局主要适用于中小形势的项目。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应该尽量打开科技创新的市场局面,积极转换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2.2 统一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 统一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能够实现电气自踊产品的周期性设计、测试与实行、开机与调试、维护与运行等,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所见设计到完工之间的资金和时间。将电气自动化系统实行统一化管理,关键能够达到客户的需求,也就是把开发系统彻底从运行系统中独立出来。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来说,是成功的将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通用化。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网络构成应该保障控制现场的设施、计算机的监管体系、企业工程的管理体系中的通讯数据保持通畅。实行网络的体系计划时,不管是使用现场总线还是通讯系统的以太网,需要保障控制元件级到办公室的环境之间自动化的整体通讯。 2.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接口 因为微软公司的标准技术,有效的缩减了工程的成本和时间,实现了办公室系统和电气自动化系统资源数据的共享交换。当企业同相关的系统进行连接时,因为电气自动化系统策方案的重要性,需要使用的操作系统是 Win-dows XP,那么办公室通讯使用的标准是IP 系统,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系统两者之间重要接口的建立是通过PC系统。程序的标准化接口确保了厂家之间进行的软硬件交换数据,将通讯产生的困难解决了。 3 现场总线技术的创新使用 可以节省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成本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大量运用了现场总线与以太网为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了系统运行经验的逐渐积累,电气设备的自动智能化也飞速的发展起来,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网络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所以现场的总线技术也由此产生。这个系统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更加突显其目的性,为企业最底层的设施之间提供了通信渠道,有效的将设施的顶层信息与生产的信息结合在一起. 针对不一样的间隔会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对不一样的间隔状况分别实行设计。现场总线的技术普遍运用在了企业的底层,初步实现了管理部门到自动化部门存取数据的目标,同时也符合了网络服务于工业的要求。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方向标,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领域中处于核心位置。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电气自动化工程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人工劳动的强度,提高检测的精准度,增强传输信息的实时性、有效性,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减少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确保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详细讨论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的若干建议。 电气与化工论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探索 摘 要:目前我国对工业化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发展,作为工业化领域核心内容的电气自动化自然也随之不断进步。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电气自动化进行了研究:电气自动化的现状;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电气自动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重要性 前言 时展至今天,国内各行各业都在科技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发展理念得到了人们充分的认可。国家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强国,而强国的关键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业,由此看来我们应该给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产业充分的肯定,并大力发展该领域中的各种技术。文章以发展的角度对电气自动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首先谈发展现状,其次论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文章期望能够通过作者的观点分析对该行业的从业者有所帮助。 1 概述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现状 电气工程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门技术的理论基础为电磁学,以此不断研究和发展,在科技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专业的学科。在其发展的这几十年间,我国电气工程技术及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取得了骄人的成果。然而同国际水平横向相比,我们的技术和系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目前国内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集成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规范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标准语言和集中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监控。 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2.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不断创新 目前党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各行各业都要积极的进入到行业创新的发展阶段。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激发企业的生存活力,才能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领域,我们急需的就是进行技术类别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 2.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统一化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科学良性发展的另一前提是实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统一化能够指导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运行,尤其在产品周期性、设备维修和养护、客户需求的满足这三方面体现尤为突出。 2.3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标准化 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既要制定行业标准,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任由各企业独自研发企业内部的控制系统则会形成闭门造车,设备产品互不通用的现象,这样既不利于企业市场的推广和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科学发展。而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化即体现在设备接口标准化的问题上,解决了接口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各企业设备互通的问题。 2.4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安全化 信息时代不断发展,作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核心部分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出现给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在享受着信息时代便利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安全的重要性。这些年不断出现的安全事件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提高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下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几项合理化建议。 3.1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要数字化 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这些名词和概念正逐步占据我们的世界。社会的一切发展都以数据为依托,工程领域的发展也不例外,并且工程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输入、处理及其输出都以数字信息为基础。在输入端收集系统所需的大量实体参数数据,汇聚到中央处理机后由处理机进行数字信息的整合分析,最后得到的结果由输出端输出。这样的工作模式适应于时展的需要,也是今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要创新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技术如果想要发展就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也就是说企业需要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推向市场,供社会需要。如何占领市场,这就需要从成本角度进行考虑,包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等等,尽可能的去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如何降低成本,这就又要加大创新的力度,创新性也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永远保持行业的活力,才能够保证行业的发展。 3.3 加强电气自动化企业之间的协作 合作也是企业共同发展,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方法之一。合作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其二是校企合作。前者能够最大程度整合并利用行业资源,从研发到生产,从销售到运营,从维护到经验的积累,企业在各个环节中都能够资源共享,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技术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校企合作能够保证企业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维持企业生命力。同时,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于学校来说也是很好的实训机会,学校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实验室也可以提供行业的技术支持,为行业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4 结束语 当今时代是以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经济建设是立国之本。在经济建设这一大课题的指引下,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在工业化建设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建设中我们要面对诸多的问题,例如企业生产、运营等成本过高;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精度达不到同行业国际领先水平标准;生产线容易出现因人为或机械原因而导致的事故;产业链各个环节安全性能低下等等。文章首先对电气自动化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说明,接着从四个方面对电气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对电气自动化在信息领域、创新角度和协同工作角度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文章作者希望通过文章的内容提供给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一定的指导意见,推动该行业科学良性的发展。 电气与化工论文:化工厂电气与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技术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渐成熟,被广泛使用于化工工厂生产中。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逐渐得到改善,系统发展超多功能和大型化方向迈进。然而,由于化工自动控制系统机房、信号线以及化工仪表等等受到雷击问题较为严重,导自动控制系统无法运行。文章分析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防雷措施。 【关键词】化工厂电气 自动控制系统 防雷研究 1 前言 随着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大量出现,设备被广泛应用。逐渐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自动化发展水平高。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化控制设备和电气设备抗干扰能力比较低,时常受到雷电影响,严重阻碍工业经济发展。一般而言,在设备运行中,一旦电压过低,就特别容易出现雷电危害。 2 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造成的危害 2.1 直击雷的危害 众所周知,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的出现会带来经济破坏和生命安全,后果非常严重。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危害非常大,产生的电磁脉冲干扰影响也很大。如果化工厂遭到雷击,不但是建筑受到了损害,会使得电子系统和DCS无法运行,从而导致设备损坏加重,影响化工厂无法正常运行,人们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直击雷产生的危害非常大,它直接作用于自动化仪表和化工控制设备上,雷电一旦产生,会形成大量的电流,使得设备遭受破坏。最明显的危害是,连接装置中会形成较强的电流,会影响到电阻压降,从而使得电位逐渐升高,这直接破坏了系统。 2.2 电磁脉冲干扰 电磁脉冲干扰主要是在打雷瞬间形成的,当强大的雷闪电电流产生之后,脉冲电磁场会特别强,会有超强的电磁脉冲出现。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这也被称为感应雷。这种雷击对化工厂设备产生巨大影响,会使得设备和导线出现破坏,从而埋下巨大安全隐患。 3 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雷电防护 3.1 合理接地 该方式实践证明,自动化控制和化工厂电气使用合理的接地方式之后,对雷电防护有重要作用。合理接地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根据接地电阻大小来确定,接地电阻数值较小,雷电流泄放的能力会非常强。对雷击物高电位保持能力会非常低,导致的危害特别大。在化工雷电防护进程中,选择合理的接地方式,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合理的接地防水主要有建筑物接地、强电系统接地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接地这几种。其中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项特殊的电气系统,系统接地电阻使用标准较低,需要进行重新设置。举个例子:计算机系统直流工作电阻应该小于2欧,系统运行工作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安全保护地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在化工厂计算机系统遭受到,雷击之后,计算机系统同地网系统会形成较高的电位。因此,在进行设置进程中,需要使用计算机和地网控制系统,在保持距离10以上执行安全防护。当需要引入接地线时,电网和接地线理当保持一段距离。因此,需要选择屏蔽或者是绝缘措施进行应对。 3.2 电磁屏蔽 在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中引入或者引出的电缆线需要设置在电缆槽盒内,并且在不同的阶段的电缆槽盒之间应该采用金属进行联接,从而保证整个电缆槽盒内的电路畅通。就不会形成新的电子脉冲,当槽盒被雷击之后,槽盒内的电缆线不会出现被破坏现象,因此也不会出现危害或者干扰。设计过程中,为了保障槽盒雷电电压满足自动化控制需求,需要将电缆引入控制内,进行设置时,激昂电位相连接在一起。并且对其他的管线也理当执行电位相连接,避免雷电危害出现。在化工厂防雷设置时,借助自动化控制室和电气控制室,在墙面、门窗以及钢筋位置进行连接安装,从而形成一个有效地避雷网。这就能有效地避免因为雷电形成的电磁脉冲影响,保障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电气安全运行。针对于一些特殊的仪器仪表,电缆没有进行完好设置,电缆槽盒进行雷电设计,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实现电缆线设置。保障屏蔽层和化工厂控制系统实现相互电位连接。 3.3 使用SPD 可以合理使用SPD,化工厂电气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使用了SPD,最重要的作用是,当电感应直接流入信号传输线中时,电力线瞬间会受到电压限制。保障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设备不会受到电压穿极影响。使用SPD还可以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电压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较好发挥出防雷作用。在化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都会选择电位连接方式,为了避免电磁场干扰现象。控制系统的启动会形成一个较大的避雷网,防止不必要的电流进入。因此,在控制系统中,线路的安装一般都会采用SPD系统。而且在配电系统和仪表设备之间,现场仪表以及PLC控制设备之间都需要有SPD系统保障。能使得整个化工厂系统都被保护起来,这能有效地防止雷电危害出现。 4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雷电危害主要有电磁脉冲和雷电危害两个重要干扰。因此,雷电防护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接地安装,使用电磁屏蔽方法对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防雷设置,这对于化工厂经济建设有重要作用。当有效地保障了自动控制系统安全运行,有效提高化工生产经济效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防雷技术,这将有效地提高自动化设备运行水平和化工厂运营效率。 电气与化工论文:浅谈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与趋势 【摘 要】随着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电气自动化逐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而依靠电气自动化发展起来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更是为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众多的便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针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取出了我国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几点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控制系统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1 引言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始终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发展,国内GDP总值也不断地创造新高,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扶持和发展,我国在电气自动化等高新领域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电气自动化在众多技术领域中充当了指挥者的角色,成为高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关键。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在自动化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减少了劳动力的成本和劳动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度,同时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起步较晚,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信息具有集成化这个特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可以对所控制的信息做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管理和拓展,在纵向方面,企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该系统对下属部门,如财会、人力、技术等部门,进行实时数据的提取和存储,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解决,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困难,方便了企事业单位及时有效的掌握各种有效信息。在横向方面,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对其控制的自动化设施和相应的技术起到了提升促进的作用,模糊了原有的固定界限,完善了结构软件和通信能力。 其次,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标准化的特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至今,其已发展成为以人机界面为主流,以Windows NT和IE为标准语言规范的技术。语言的标准化为整个工程控制系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得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调试和维护更加的容易。正是因为其方便灵活的这个特点,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新用户所接受。 再次,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监控方式具有集中化的特点。由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将所有的功能都放在同一个处理器之中,这就造成了大量信息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在此,处理器无法在短时间内处理过量的信息,便会导致整个控制系统的运行速度降低。集中化监控的联闭锁所采用的都是硬接线,而且反复接线所造成的系统杂乱会造成整个系统控制性降低。 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未来趋势 3.1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统一标准化 这里所指统一标准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管理的标准化和接口的标准化。在未来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满足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将开发系统与运行系统分离,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不仅可以保证通信数据的传输流畅而且保障了控制元级件到办公室环境间自动化的整体通信。对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系统的接口建立PC系统的标准化接口,确保了软硬件数据交换和通讯过程中产生的难题。 3.2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技术创新化 要想提升整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必须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对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将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主要是低端的产品,已经不适应我国日渐繁荣的市场局面,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相关生产和维护技术人员应该尽快打开思路,打开科技创新格局,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3.3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市场产业化 一个产品的价值最终会落到市场上去实现,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也不例外,该控制系统要想实现大发展不仅仅需要在科学技术上有所革新有所创造,还必须要保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合理配置资源的情况下,努力与市场接轨,研发出能够在市场中有足够竞争力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 3.4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生产安全化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决定着用户对产品的可用性与满意度。在未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可能就是该系统的安全性能,不仅仅是控制系统的安全,还包含在系统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从硬件设备到软件设备,从工厂的设施层到网络层,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安全与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研究。 3.5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操作人员的技能专业化 在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研发、安装和使用的环节,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对操作和使用人员的相关培训。在将来,必须在一开始便让他们熟悉整个流程,不仅仅需要让他们知道如何操作,还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么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真正准确地掌握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和操作技能以及维修保养的相关知识,提高系统的利用效率。 4 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议与展望 电气自动化的高速发展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企业的关注,电气自动化水平越高,人类智能化水平就越先进,因此,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事关重大,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它的进一步合理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与全球数字化系统相互结合。这项技术可以将以全球数字化为依托的大量高分辨率、实时的、多维动态的数据导入到这个系统中,再将之与网络结合,形成一种无处不在的体系。 第二,加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生产研发企业与相关高校之间的合作。将企业与高校形成一种互助的形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平台和科研优势,对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研发改善,高校可以借助企业这个实践平台,走进企业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互帮互助,共同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和教学方案,加快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升级换代。 第三、创新现场总线技术,节省系统成本。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所采用的网络技术主要运用了现场总线和以太网,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智能化的发展,现场总线技术应运而生,它可以为企业的设施的互相通信提供所需的渠道,将顶层信息和生产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根据这个特点去进行设计和实施可以节省安装材料和成本。 总之,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要想长远地发展下去就要不断地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地分析市场的需求,以满足越来越专业化的市场和客户。与此同时,还不能忽视对产品安全性能的保障,培养专业化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统一标准,完善体系。此外,从技术人员入手,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使得专业化人员理论和实践同时发展,利用所学知识促进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使我国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电气与化工论文:试论化工企业生产中PLC电气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摘要】随着自动化项目的逐步展开,化学工业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稳步提高,PLC设计以及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化工企业;PLC;电气系统 一、 PLC系统概述 自1969年问世以来,PL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地位就一直坚不可摧。它改变了以前只能借助于继电器和步进器等机电器件进行逻辑和顺序控制的传统控制模式,并在作为主流控制器的几十年间,不断依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升各种功能,现代PLC还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以适应现代工业环境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要大力提倡发展装备制造业及基础制造业,减少高耗能产品的使用,相关有利政策都会促进PLC产品健康快速发展。 二、化工企业生产中PLC设计 PLC控制系统根据企业生产中的自动化复杂程度不同,依据不同的要求设计出不同的软件。在PLC控制系统中,软件程序总体可分为基本程序和模块化程序两个模块。为了使在调用的过程中减少内存占用量和编程量,使其PLC程序的编制大型优化,允许重复调用,则需要把正反自锁互锁转程序整合后封装成为一个模块。整合后的各个子模块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方法能够使简化连接关系,优化调试修改。所以这种程序的涉及思想是业内人士都极为推荐的。 三、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要点 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设计需要以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依托。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的理念就是安全,同时安全也是化工企业生产的首要要求。由于化工企业的生产产品的特殊性,产品普遍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因而化工企业对于电气系统设计具有较高的要求。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首先要满足化工企业的特殊安全性的要求,其次需要满足生产实际要求。因此,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全面把控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防火、防爆设计 在化上企业电气系统设计时应特别注意防火、防爆设计。由于化工企业生产的过程存在很多为易燃、易爆介质,因而在试生产阶段和正常生产过程中,易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在电气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重点注意防火、防爆设计,特别是电气引火源的防范与制止。为了保障安全生产,应将正常运行时易产生火花的电气设备,如变配电设备、开关柜、事故发电机等设计布置在爆炸危险性较小或没有爆炸危险的区域内;依照相关电气系统安全设计的要求,尽可能均衡设计电气线路走向,保障整个电气系统以及分支变配电系统的电气负荷的均衡性。在进行线路设计时,应当注意电气系统布局的合理和分析的密集性。同时,由于化工企业电气线路所处环境比较恶劣,线路容易出现老化以及变形,导至电气线路绝缘下降设置出现电气线路裸露,这样状况的发生严重影响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在设计线路时,应当尽可能的考虑设计线路走向的合理性,以保证走向的安全性。此外,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坏境温度较高,如果线路布局过于密集,就容易产生磁力效应,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安全。而合理的线路布局设计以及合理性的密集度设计,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安全与可靠。 2.操作空间设计 在进行设计化工企业电气系统时,应当特别注意保证足够的操作性空间。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保障具有足够的电气操作空间,不仅可以延长电气自身寿命,保障电气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也可以保障维修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维护。而具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可以使得电气系统之间的距离拉大,进而减小相互的磁力的影响,同时足够的操作空间对维修人员及电气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在线路设计时,应当保证足够的防火空间。电气系统线路设计常常采用隐蔽性设计,而这恰恰决定了其防火空间的局限性,而在一定有限的防火空间的条件下,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引发大面积的灾害,甚至危害化工企业的整体安全。因此,在化上企业电气系统设计时应注意保障足够的防火空间。 四、选择合理的电压等级 在电气系统设计中,选择合理的电压等级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合理的电压等级不仅是电气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体现设计要点以及设计理念的前提。在电压等级提高的要求下,只有合理地选择电压等级,才能充分发挥电气系统的作用。一般的化工企业采用的是旧式电气系低压220/380V的系统,中压为10kV系统,再往上多为35kv 或110kV的系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以及生产力的进步,化工企业正走向了规模化、现代化、大型化,电气设备的电容量就需要越来越大,因而对电气系统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旧式电气系统设计已不能满足当代化工企业的电压等级设计要求。因此,合理的提高电压等级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电气系统设计中选择电压等级时,应当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当对于化工企业厂区面积不大且负荷集中,用电容量在5~10万KVA时,可以选用110kV直接进线通过变压器直接变为10kV供电,而如果负荷分散并且厂区向积大时,需要考虑增加35kV环节,同时采取三级配电处理。 2.当化工企业用电容量在5万KVA以下时,可以通过变压器直接变为10kV供电,并且不设置中间的35kV环节,而选用110kV直接进线,尽量将变电站放在负荷中心,采取两级变配电。 3.当化工企业用电负荷较小时,尽量用一级变电来满足生产负荷,可直接使用10kV或35kV进线。 4.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供电系统的电压选择的原则是就高不就低,应当尽可能的选择高的电压等级,尽量减少变电的级数,以减少损耗以及设备投资和变电过程中的损耗。 五、继电保护的配置 继电保护是保证用电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时是对电气系统的补充。而继电保护配置是实现稳定安全设计要点的重要保证,也是电气系统设计的重点之一。 1.继电保护定值的配合问题 继电保护定值的确定直接关系着供电系统安全与稳定。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只有当继电保护定值的设计合理,才能实现快速、准确、有选择、可靠地将故障设备切除,进而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在保证被保护设备安全的前提下,上一级设备的定值在保证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应当适当加大,而末端设备保护定值一旦尽量的取小,进而达到增大级差和时间差,在避免越级跳闸的同时,尽量缩小停电范围。 2. 电源进线的自动重合闸的问题 由于电源进线架空线路的故障多以瞬时故障,因而对于这类情况在进行线路设计时,应当允许设计重合闸,可以设计线路故障自动重合闸一次。而对于带自备发电机的化工企业,可能不允许线路自动重合闸,这时一定要协调相关设计部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增设安全联锁装置。 结语:为了加强化工生产工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PLC系统(即可编程序控制器)在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控制系统的设汁、机械安全的保护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随着国际范围内化学领域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化工企业中所采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也在不断增加,做好电气系统的合理设计保障其电气系统的安全性能、可靠性能和稳定性能。 电气与化工论文:刍议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与线路安装要点 摘要:本文分析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常见问题,并浅议其设计与线路安装要点。 关键词:化工企业 电气系统设计 电气系统安全 节能降耗 化工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对电气系统的设计有更多要求,本文针对化工企业特点,对其电气系统设计和安装要点进行分析。 我国化工企业发展迅速,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企业效益都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规范化工企业电气系统在设计和线路安装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和规程,是保障其顺利生产,保障企业财产和人员安全的重要工作,对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设计必须严格认真谨慎并考虑周全。 一、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要点 化工企业产品普遍具有易燃性和易爆性的,应用于化工企业的电气系统设计,不仅需要满足生产需要,还要保证不使电气系统影响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从整体布局到分类布局的各方面因素,全面把控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 1.操作性构想设计 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设计时应注意保障足够的电气操作空间,一方面可以保障电气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电气自身寿命的延长,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在维修电气系统时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维护。足够的操作空间使得电气系统之间的距离拉大,其相互的磁力影响减小,对于维修人员及电气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设计化工企业电气系统时应注意保证足够的操作性空间。 2.防火性设计 化工企业生产产品为依然易爆品,在生产准备阶段和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在电气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火灾,特别是电气火灾的防范与制止。按照安全设计的要求,均衡设计线路走向及分支变电系统的安全性,在保障安全生产和全速生产的条件下,尽可能保障电气系统的安全。 首先,线路设计应该注意其合理布局和密集性分析。由于化工企业油污较大,容易导致线路老化变形,甚至出现线路的裸露,严重影响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运营。线路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合理走向,保证走向的安全性。另外,由于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温度较高,线路布局过于密集容易产生磁力效应,从而影响生产的安全。合理的线路布局设计加上合理性的密集度设计能从根本上保证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安全。 二、化工企业电气系统安装要点 化工企业电气系统具有体系大,操作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因此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安装的合理性和布局的可行性。安装电气系统应设置专业人员操作,杜绝违规操作,防止事故发生。安装管理人员,特别是在线路安装人员,需要特别注意安装的合理布局和安全性。 1.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实施 由于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特殊性,其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设计方案也严格按照特定的程序设定,因此,在化工企业电气系统的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电气系统的设计方案实施。由于化工企业生产产品的特殊性和其电气系统设计的特殊性,因此安装过程中不能逾越设计方案的设计规程和设计安装方式。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安装和线路布局,保证施工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2.注意安装过程中的电气系统各组件之间的安全距离 电气系统在设计时很难考虑到安装细节,因此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因此,在安装过程中要严格注意电气系统各组件之间的安全距离,保证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按照保有足够空间,保障正常操作的原则,合理布局电气系统各组件,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和设计时留下的空间操作构想,保证安全距离。 安全距离在保证安装过程的安全性的同时也保证了电气系统在后期运行过程中的事项安全。电气系统组件安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电力磁场及电气组件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会导致电气设备的老化,甚至是报废。因此,保证在设计方案基础上的安全距离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三、节能降耗措施要点 1.合理使用合适的电力线路导线,减少供电线路损耗 在电力系统的损耗中,供电线路的损耗也占了较大一部分的比例,其中低压线路的损耗更显得重要。企业在选择合适的电力线路导线时,其符合能力要能够满足企业所需的载流量,保证电压的质量,然后根据经济电流密度对导线进行选择。低压线路的损耗主要出现在大负荷的回路上,因此,要特别注意回路较大的地方,如果回路的负荷较大,就一定要注意尽量缩短供电距离,线径也要根据情况适当增大。当供电线路的导线截面适当增大后,其电阻就会降低,那么线路损耗也会随之降低。综合考虑经济差问题,供电线路导线的使用寿命在十年以上,增大导线截面所产生的费用可以从节能降耗上得到一定的补充,其所创造出的经济财富不可小视。 2.高效节能电机的使用、优化和控制 电机会把输入其内部的电能转换成输出轴上的机械能,这一转换过程中,总是要有一定程度的能量损耗。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因为管理技术水平的问题,大多数电机的运行状态都处在一个低效、轻载和高耗能的状态,存在严重的电能浪费现象。想要降低电机的电能损耗就要在三个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主要包括恒定损耗、散杂损耗和铜耗。 3.增加无功补偿装置,治理谐波,提升电气系统的功率因数 供电线路的功率因数低是造成线路损耗增加的一项重要原因,在提高功率因素、降低线路损耗的方面展开课题研究并解决是电气设备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 增加无功补偿装置就能够提高功率因数,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对变压器等电气设备利用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也可以进一步消除无功电流,把供电成本降到最低点,这时候如果再加上合理用电,还能够减少供电线路的消耗。 四、结语 我国化工企业发展迅速,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企业效益都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规范化工企业电气系统在设计和线路安装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和规程,是保障其顺利生产,保障企业财产和人员安全的重要工作,认真科学设计,认真执行设计方案,保障各方的利益。 电气与化工论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方面的核心领域,其未来发展方向是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本文阐述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其控制系统设计。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应用;发展趋势 1. 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发与制造机构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并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才能够在行业当中抢占重要的位置。目前,在自动化控制系统运用中,DCS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1.1 电气自动化工程DCS系统 DCS,即分布式控制系统,它是(Total Distrbuted MicroprocessorContral System)的缩写,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一种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在集中式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具有实时性、可靠性和扩充性等优良特点,在生产、生活自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但随着DCS逐渐的运用,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分布式控制系统所存在的缺点。比如受DCS系统模拟混合体系所限制,其仍然采用的是模拟的传统型仪表,因此,大大地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能,维修起来也显得比较困难;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生产厂家之间缺乏一种统一的标准,降低了维修的互换性;此外,就是价格非常的昂贵。因此,在现代科技革命之下,必须进行技术上的创新。 1.2 集中监控方式下的自动控制系统 集中控制下的自动控制系统有一个缺点,就是处理速度非常的缓慢,因为其控制方式是要把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一个处理器中,这也导致了整机运行速度的缓慢。另一个方面,把系统的所有设备都放入监控之中,就会导致监控数量过于庞大,主机空间的不断下降,从而大大的增加了电缆的数量,造成了费用的增加,同样因为过长的传输距离降低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能。因为集中进行监控的联锁与隔离器件中的闭锁使用的都是硬接线,因此导致设备很难进行功能扩容操作。另外,因为系统接线的反复,增加了故障查找工作的困难度,也会增加由此而产生的错误指令,使得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可靠性降低。 1.3 信息集成化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所包含的主要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1)管理层面上纵深方向的延伸。企业当中的人力资源、财务核算等数据信息的存取需要使用特定的浏览器进行操作,而且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形式画面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对于企业生产活动当中的第一手信息资料能够进行及时的掌握。 (2)信息技术会在电气自动化设施、系统和机器中进行横向的扩展比较。而且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投入应用,对于原来明确规定的设备也慢慢的变得模糊了,而结构软件、通讯的能力和统一,运用在组态环境之下逐渐的显得越来越重要。 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2.1集中监控方式 这种监控方式优点是运行维护方便,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不高,系统设计容易。但由于集中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器的任务相当繁重,处理速度受到影响。由于电气设备全部进入监控,伴随着监控对象的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主机冗余的下降、电缆数量增加,投资加大,长距离电缆引入的干扰也可能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隔离刀闸的操作闭锁和断路器的联锁采用硬接线,由于隔离刀闸defu助接点经常不到位,造成设备无法操作。这种接线的二次接线复杂,查线不方便,大大增加了维护量,还存在由于查线或传动过程中由于接线复杂而造成误操作的可能性。 2.2远程监控方式 远程监控方式具有节约大量电缆、节省安装费用、,节约材料、可靠性高、组态灵活等优点。由于各种现场总线(如Lonworks总线,CAN总线等)的通讯速度不是很高,而电厂电气部分通讯量相对又比较大,所有这种方式适合于小系tongjian控,而不适应于全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 2.3现场总线监控方式 目前,对于以太网(Ethernet)、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经验,智能化电气设备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这些都为网络控制系统应用于发电厂电气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场总线监控方式使系统设计更加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间隔可以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采用这种监控方式除了具有远程监控方式的全部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设备、端子柜、I/0卡件、模拟量变送器等,而且智能设备就地安装,与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线lianjie,可以节省大量控制电缆,节约很多投资和安装维护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各装置的功能相对独立,装置之间仅通过网络连接,网络组态灵活,使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任一装置故障仅影响相应的元件,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3. 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3.1在净化空调设备中的应用 对湿度的控制:装设在通风管(回风湿度近似于洁净室湿度)内的湿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湿度,送往控制器与设定湿度相比较,用比例加积分运算控制,输出电JK信号,控制蒸汽电动调节阀的动作,控制回风湿度保持在45%,65%,使洁净室湿度以满足GMP要求。对温度的控制:净化空调系统采用DDC控制。装设在回风管(回风温度近似于洁净室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送往DX-9100,与设定点相比较,输出相应电压信号,控制加热电动调节阀或冷水电动调节阀的动作,控制回风温度保持在12℃~26℃之间,使洁净室温度符合GMP要求。 3.2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电子化科技发展智能化,建筑势必要引入电气自动化的成分,智能化建筑已经成为了当今建筑界的主流方向。为了达到设备的合理利用,资源的人力的节省就有了建筑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建筑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与布线系统,如通信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保安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等,以及它们相应的布线系统。 4.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4.1 作为一项具有活力的高科技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首先,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与我国的新锐的科学技术成果相结合,并且投入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中去。研发更多的电气自动化产品应用于我国的国计民生中,促进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其次,优化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实行电气自动化系统平台的统一化、系统结构通用化、系统程序接口标准化,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及节约冗杂时间及费用。最后,在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应注意电气自动化市场的产业化、生产的安全化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如此可以加大电气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利用力度,推广电气自动化的使用,让更多的企业及行业受益于该项技术。 4.2 新设计思想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契合。嵌入式控制装置将覆盖全部现场设备,现场总线通讯协议统一至最少的数量,嵌入式控制装置具有完全符合标准现场总线通讯协议的网络通讯功能,现场总线网络上的全部节点设备的数据库为分布式实时数据库,这些就如同PC及其外设的USB接口形成一样。同样智能化、分布式、扁平化的设备控制系统构成的生产过程,也是生产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数据共享、快速、高效、可靠、低成本也是扁平化管理系统的特点。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在进行未来的设计工作中要求设计人员既要进行电气系统设计,又要能对嵌入式控制装置进行编程组态,同时还要完成基于现场总线通讯协议网络的构架及其监控软件(包括数据库)的组态。这样一个项目的设计工作过程无论从人员还是到流程亦是快速、高效、扁平化的。通过互联网设备供货商、项目设计人员、企业生产管理者均可对设备和生产流程进行离线或在线的技术支持和调整,这也得益于嵌入式控制装置和标准现场总线通讯协议网络的全面实现。 5.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行业领域整体的自动化水平,特别是行业的运行管理水平。并且电气化控制系统可以大大节省企业的成本,提高设备、生产线等的可靠性。当前的电气化自动控制系统已经在众多领域崭露头角并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必将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企业和国民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 电气与化工论文:大型化工厂电气综合设计与控制策略探究 【摘 要】本文根据现代大型化工厂的电气设计要求,结合最先进的设计理念,从发展生产力和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大型化工厂的电气综合设计与控制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化工厂;电气综合设计;控制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大型化工厂的电气系统无论是安全稳定性能还是自动化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化工企业要想在保证工厂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之上降低成本,就要从管理的角度入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工厂管理体系。管理工作的落实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高员工的实用效率,达到减人增效的效果,裁除冗余的人员,二是要提高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配合有限的人力资源,提高工厂的运作效率。要做好上述两条,首先要必须做好一个完善的电气综合设计,制定一个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自动化控制程度高的工厂运行方案。 我国经济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型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些大型工厂大多具有生产负荷不间断的特点,当电气系统出现故障而导致大规模停电时,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化工装置停产,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由此看来,工厂的电气设计与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能至关重要,是决定公司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大型化工厂的电气设计工程包含诸多内容,例如节能性能、变压器的合理选择、变电站总站的设计以及电气设备的选材等等。 2 节能的设计 化工厂电气设计的节能概念主要是指在技术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能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用有限的资源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利益,最终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涉及到工厂的方方面面,包括电气设备的工艺结构和生产成本等,这是一项复杂而纷繁的操作系统。化工企业只有具备了节能的意识并且将节能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从根本上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照明系统按照照明方式可以分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照明的种类主要有正常照明、应急照明以及障碍照明等。当照明系统的负荷量较大时,要设置单独的照明变压器,通过自动化的控制来实现节能型的照明。 2.1照明的节能设计 工厂的照明系统是电能消耗的主要方面,照明系统作为化工厂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用电的合理性是决定电能消耗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照明方案,设计适合的照明系统,才能有效地节约电力资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照明光源要节能。在照明的线路设计中要首先要注意的是合理节能光源的选用。光源在选用时要根据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安装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厂房的地理位置和走向,结合厂房本身的采光特点,寻求最节能最有效的照明方案。不要局限在一种光源的利用和使用上,当一种光源不能满足需要时,要设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光源配合使用,以提高照明的效果,同时节约耗电量。这是合理利用光源的重要一项。 (2)照明系统的布局要科学合理。照明光源选用好之后就要根据厂房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走向情况对照明系统进行合理的布局,所谓布局的科学合理,不仅要求照明系统的照明能够均匀,还要求照明设计能够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要在满足所有生产需要的基础之上,可以对一些要求亮度较高的特殊工作区域进行局部照明或增设照明电源,不能做到一概而论,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电力资源。所有的这些设计必须考虑厂房本身的特性,因此,厂房在建设的阶段就要将采光纳入设计的重要环节,为以后的照明系统节约电力资源。 (3)注重节能型镇流器的设计和应用。日光灯上起限流作用和产生瞬间高压的设备称为镇流器,节能型镇流器的设计和应用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电能。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电子镇流器,种类繁杂,尽管其在日光灯上的使用能够达到很好的节能的目的,但是各种类型的镇流器普遍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价格昂贵且使用寿命较短。因此,工厂在采用这种镇流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成本和能耗的相平衡,对各种情况做出合理的预算,再进行镇流器的换用。 (4)生产线上节能装置的设计与使用。生产线是工厂最为主要的生产场所和耗能场所,因而生产线上节能装置的安装与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为企业节约成本。不能为了一次性生产成本投入的减少就盲目地缩减电气设备的节能装置,这不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会严重损害工厂长期利益的实现。 2.2 合适的变压器的选择与使用 (1)变压器的数量要合理。工厂要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电力资源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且工厂的生产运作对电力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电力变压器是影响工厂供电以及节能消耗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对变压器的容量和数量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设计,使之在满足生产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之上节约电力资源。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变压器的数量来降低变压器的总体容量,让几台变压器共同承担负荷,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能的消耗。在选择合适的变压器的时候,要结合工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达到节能的目的。 (2)变压器的质量要过关。目前市场上的变压器的种类纷繁复杂,甚至有许多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企业在进行选购时要注意关注产品的性能和质检合格标准,不能贪图便宜而买质量不合格的变压器,这类变压器不仅达不到节能的目的,还会严重影响工厂的生产。市场上甚至有一些废弃变压器改装之后的翻新产品,这种产品的性能低劣,不仅起不到节约电能的效果,甚至会造成电力的大量损耗。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变压器的选购时一定要注意产品的合格指标,要选派专业人士进行变压器的选购。 (3)提高功率因数。提高功率因数来减少电能的损耗,达到节约电力资源的目的。提高功率因数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供电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和人工无功效率补偿。其中集中补偿的方法最适合于大型工厂的电气设计。 3 变电站总站的设计 变电总站的设计大多采用的是计算机监控,自动化的管理模式,在值班室内不设置专门的值班人员,运行监测及控制操作都由运程进行控制,只安排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巡视和维护。线路的保护装置按照单套的保护装置进行,建立完善的主保护和后备保护装置系统。 4 电气设备的选择 工厂所有的电气设备的材料的选择都要严格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要结合工厂的实际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到各种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对电气设备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只有合适的设备材料的选择,才能保证后续电气设计的成功与节能。良好的材料的应用能够提高电气设备的控制与实际应用。 5 结语 我国明确规定了大型化工厂的电气设计标准和相关的技术规范,只有在遵守这些规范的基础之上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将这些规范更好地服务于工厂的生产和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电气设计的安全可靠性能,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创新发展策略,根据厂房的实际情况,规范合理地进行统筹安排,从生产到管理都要严格控制制度,重视每一个细节,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综合效益。 电气与化工论文:PLC的应用与电气自动化工程 摘要:紧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步伐,建筑工程也不得不引出高端技术的电气自动化工程,该技术就是PLC。面对建设工程重要的使用功能、自竣工后运行的安全可靠程度、投资效益的具体体现等,自动化工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乃至整个工程队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PLC;塔吊 引言:本文主要论述了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简述采用PLC和变频器改进塔吊性能。根据PLC的诸多优点,分析其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成本控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PLC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1.PLC是一门中、高级的电气控制技术。PLC虽是微机技术与传统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但它克服了断电接触控制系统中机械触点的复杂接线、可靠性低、功耗高、通用性及灵活性差的缺点,充分利用微处理器的优点,来完成其在电器界的应用。 PLC更是一种利用软件驱动的控制设备。假如把一台PLC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各种软元件就是公司的个体,各种指令则是给这些成员发出的各种工作命令,编程过程正是按从前到后的顺序罗列指令操作软元件的过程。只要这些软元件按完成指令要求操作,最后PLC就能输出符合要求的控制信号。 2.采用PLC和变频器改进塔吊(QTB63型)性能 安全、简化操作都是塔吊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PLC与变步器均是电气自动化领域最为注重的技术,用PLC控制变频器的方法,充分利用二者优势,更好的溶入到各项工程中去。 2.1变频调速系统的组成原理:变频技术大致分为交-交和交-直-交两种。交-交变频器是将变频直接变换成频率、电压均可控制的交流。而交-直-交变频器是先把交流电通过整流桥变成直流电,再由逆变器转换为频率、电压均可控制的交流电,作为交流电动机的驱动电源,从而使电动机获得无级变频调速。常见的变频器大多采用交-直-交变频技术。 变频器在QTB63型塔吊应用中与PLC的部分组成接线:PLC与变幅变频器的接线操作手柄接入到PLC的输入端口中,当操作手柄输入档位信号时,PLC指引相应的开关输出信号,同时将制动器复位,变频器再根据PLC的开头量输出自动调整频率去控制电机;当操作手柄复位后,变频器停止输出,并按照一定的曲线进行减速以减小对塔吊的冲击;当减速过程完成后再进行开关信号导通,PLC检测到该信号后输出相应结果,使制动器吸合、电机停止并锁死。 2.2PLC的程序:采用步进梯形(SFC)及部分梯形,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在处理顺序控制的场合,用步进梯形比梯形更有条理性,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PLC编程方法。 2.3最初的QTB63型塔吊是采用多速电机调速,它通过继电器组改变电机的极对数(p)来调整电机转速。而改进后的QTB63型塔吊则采用变频调速,它通过调整定子通电频率(f)来调整电机转速。改进后塔吊性能对比明显提高: ①采用继电器组控制多速电机时,使塔吊难以实现复杂的功能,从而不能有效的编程控制。而采用变频调速时,则能十分方便地进行连续调节,能保持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的稳定,从而大大提高控制品质; ②多速电机调速在档位转换时是硬性转化,没有速度过渡,容易产生冲击,影响电机寿命,对塔吊安全也有负面影响。而采用变频调速时,在档位转化过程中存在一个速度过渡过程,正是由于这个速度过渡,避免了对塔吊的硬性冲击,使塔吊的性能大幅度提高; ③使用多速电机调速时,受制造、空间等影响,电机的极对数太少,而且随极对数的增加成本直接上升,导致可调档位偏少。而采用变频调速时,此问题不存在。通过变频器还可以实现无级调速,改进前起升、变幅,回转三个运动的档位数分别为3,2,2;改进后则为5,4,3。 3. PLC应用非常广泛,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人员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工业界,只要涉及控制的地方都可采用PLC来完成。PLC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可概括出两大方面:一是单机控制为主的自动控制,如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纺织机械、注塑机械、自动焊接设备、隧道盾构设备、水处理设备、切割、多轴磨床、冶金行业的辊压、连铸机械等;二是以过程控制为主的流程自动化控制,如工厂自动化生产线、污水处理、自来水处理、楼宇控制、火电主控、辅控、水电主控、辅控、冶金行业、太阳能、水泥、石油、石化、铁路交通等。 二、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成本控制 对于任何一项工程都不得不考虑其成本问题,单从成本管理的方面来看,我国的现场管理责任制应该要责任到人,并且要分工明确、实行归口的管理制度。管好项目控制投入,降低消耗,提高工作率效,并将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管理,并要根据成本的管理目标与各专业的分包单位、施工责任班组签订施工责任合同。我们不仅要明确企业的责任与目标,奖励和罚款约定;而且要在高层的统筹中降低管理部门成本。管理部门根据施工项目管理实际情况,编制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并深入挖掘在各方面分项管理工程中存在的所有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点。 PLC具有功能强、性能价格比高,可靠性高、硬件配套齐全,系统设计、安装、高试工作量少,体积小、低能耗、体维修工作量小、维修方便等诸多优点。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最常用的一种起重机械。在用PLC控制起重机在工作过程中,随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速度、加档时间和减速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定位更准确;节能效果明显,节电率可达35以上;对齿轮、电动机无冲击,故障率低,易于维护,大大减少保养工序;提高行车可靠性和安全性,延长塔吊的使用寿命。此类优点使成本控制问题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 三、结语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应具备分布式、信息化及开放化。PLC是新一代可编程序控制技术,其控制系统将在人类电气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企业需要实施有效的动态来控制和分析过程、纠错措施,集思广益的从根本上管好工程。为此,我们只有在不断提高工程技术的管理水平,并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实现预期的工程建设目标,快速提升国民经济水平,造福全人类。
FOCUS-PDCA模式是美国医院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创造的持续质量改进(CQI)管理模式,是PD-CA循环的进一步延伸和改进,其特点是详细了解与分析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达到持续改进管理质量的目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医院及临床管理工作中[1-3]。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是影响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4],为了提高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本院消毒供应中心于2020年6-12月应用FOCUS-PDCA模式来降低复用医疗器械返洗率,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九龙坡区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将实施FOCUS-PDCA模式前2020年4-5月35354件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作为对照组,实施FOCUS-PDCA模式后2021年1-2月35354件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作为观察组。 1.2方法 按照FOCUS-PDCA模式的9个步骤[5]进行研究:发现问题(F)、组织(O)、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C)、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U)、选择流程改进的方案(S)、计划(P)、实施(D)、效果确认(C)、标准化(A)。1.2.1发现问题(F)在质量控制分析总结会中,发现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返洗器械件数呈上升趋势,为了提高质量管理,决定将“降低复用医疗器械返洗率”作为质量改进选题。1.2.2组织(O)由8人组成CQI小组,推荐1名担任小组长,负责CQI小组的组织策划及实施监督,定期进行质量改进讨论。1.2.3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C)梳理现行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流程,制定清洗流程图和质量查检表。将2020年4-5月清洗的35354件复用医疗器械中不合格器械应用柏拉图,根据80/20法则把复用医疗器械:锈斑、胶痕迹、污渍作为改善重点。通过CQI小组讨论,制定目标:于2020年12月将复用医疗器械返洗率降低。1.2.4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U)针对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流程的每个环节,应用头脑风暴法,从人员、设备、物品、管理四个方面对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不合格因素进行讨论和根本原因分析。(1)人员因素:缺乏慎独精神,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平均年龄偏大,接受能力较差,缺乏相关新知识。(2)设备因素:清洗机、干燥机老化,未定期维护;水处理系统中的滤芯更换、再生剂添加不及时,未定期监测;水压不够,导致水龙头和压力枪水量小。(3)物品因素:复用医疗器械老化,锈斑多,易粘连胶痕迹;除锈剂、除胶剂、清洗剂配制不准确,清洗工具不合适。(4)管理因素:培训不到位,监督不力,奖罚不明。1.2.5选择流程改进方案(S)根据上述原因分析,再次应用头脑风暴,制定改进方案,就“迫切性、可行性、组织能力、效益性”4个维度进行评分筛选,最终将选定方案整合为3个对策:对策一,复用医疗器械标准化处置;对策二,规范复用医疗器械装载;对策三,改进复用医疗器械包装。1.2.6计划(P)CQI小组根据整合方案制定实施计划,确定时间、地点及负责人,推进改进方案实施及效果反馈。1.2.7实施(D)实施中明确分工,相互协助,共同推进改进方案,先对指定负责人进行培训和考核,再由负责人对其他组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并每隔两周的周二定期召开质量改进讨论会,对实施有效的,纳入标准,持续跟进。实施内容:对策一,复用医疗器械标准化处置:(1)更换表面涂层脱落严重器械;(2)培训标准化除锈、除胶、管腔类器械清洗流程并严格执行。对策二,规范复用医疗器械装载:(1)培训新进、特殊复用医疗器械的拆装;(2)根据复用医疗器械种类选择合适的装载框、装载架,拆卸到最小化后摆放,轴节应用“Ⅰ”型架,撑开到最大化,叠放≤3层。对策三,改进复用医疗器械包装:(1)培训易脱胶材料知识;(2)包装时将包内132灭菌化学指示卡用卡片(使用过的B-D监测包内卡片)或放在两层无纺布之间跟器皿隔开,防止胶痕迹残留;(3)干罐、无菌罐、无菌盘等包装表面粘贴灭菌化学指示胶带,减少胶痕迹残留。1.2.8效果确认(C)(1)对改善后的复用医疗器械除胶、除锈流程,管腔类处置流程,器械规范装载方法等进行实地考核;(2)检查改善后的2021年1-2月35354件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用柏拉图进行分析;(3)目标达成情况用目标达成率、改善幅度来分析;(4)召开CQI小组讨论会,将改善前后的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并作对比,确定有效后进一步完善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流程及相关制度。1.2.9标准化(A)对实施有效的复用医疗器械器械的除胶、除锈流程及管腔类处置制成标准作业书,规范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流程,制成图形成标准化。在保持成果持续改善中对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流程中回收环节存在的“复用医疗器械残留少量胶痕迹”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提高临床使用残留胶痕迹复用医疗器械的前、后处置效果。 1.3评价标准 严格遵循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监测要求[6]: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应用目测法、带光源放大镜法、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检测法对清洗后的复用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检测,符合标准要求的为合格,不合格的统计后算出复用医疗器械返洗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有形成果 观察组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和对照组进行对比,两组复用医疗器械返洗率、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无形成果 CQI小组成员通过自评评分(评分为每项最高5分,最低1分)的方式对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团队凝聚力、自信心、质管手法的应用进行评分,将活动前后进行对比,并制成雷达图。见图1。明显改善组员们的积极性、责任心、自信心、质管手法的应用,提高了工作中解决问题及沟通协调能力,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3讨论 复用医疗器械是指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使用的医疗器械通过清洗、消毒、灭菌再处理后循环使用的器械[7],使用的前提是要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健康安全[8]。使用的器械被患者的人体组织、分泌物、体液、血液、排泄物污染后,若清洗不彻底,会形成生物膜[9]。生物膜可阻碍高温气体与微生物的有效接触或阻止灭菌剂的穿透,影响灭菌效果,有研究指出,50%医院感染与医疗器械上的生物膜有关[9-10]。医疗器械清洗是否彻底是消毒灭菌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是影响医疗安全及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在《2018年度医疗卫生机构关注的十大患者安全问题》报告中重点强调器械清洗、消毒和灭菌质量[11]。通过这次CQI活动中对FOCUS-PDCA模式的应用,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得到明显改善:(1)活动后的复用医疗器械器械表面、关节、齿牙处光洁度较活动前光亮;(2)器械出现锈斑、胶痕迹、污渍、血渍现象明显减少,分别由活动前264、112、58、23件降到活动后93、46、11、4件;(3)两组复用医疗器械返洗率、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提高复用医疗器械合格率,降低了复用医疗器械返洗率。清洗质量的提高,可为临床诊疗科室提供安全、放心的复用医疗器械器械,减少诊治过程中患者、医务人员交叉感染的概率,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患和谐。通过这次活动,改善后的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得到临床诊疗科室和预防院内感染部门的肯定,提高了其满意度。活动中锈斑、胶痕迹、污渍、血渍器械的明显减少,利于器械的维护和保养,既减少了磨损器械件数的更换,节约成本,便于耗材管理,又推进了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在活动中,对实施有效的复用医疗器械器械除胶、除锈及管腔类处置措施制成标准作业书,将改善后的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流程图作为标准,规范清洗流程,加强监督,定期考核,持续跟进,逐步形成常态化,提高了器械清洗质量管理。CQI是对质量改进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程序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进,既是上一个PDCA循环的终结,也是下一个新的PDCA循环的开始,对活动中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流程回收环节存在的“复用医疗器械残留少量胶痕迹”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提高临床使用残留胶痕迹复用医疗器械的前、后处置效果,以这种FOCUS-PDCA循环使CQI形成一个良性状态,推动全面质量持续改进。由于复用医疗器械处理过程比较繁琐复杂及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欠缺,工作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形成高效、统一的工作流程,影响清洗质量。在活动中强调团队意识,注重参与度、执行力,营造和谐氛围,通过头脑风暴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熟悉部分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增加CQI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责任心、自信心,来提高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协调的能力。通过这次活动,CQI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责任心、自信心、质管手法的应用、解决问题及沟通协调能力都有明显提高,随着CQI小组成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中能科学舒缓压力,心情愉悦,紧密合作,增加团队凝聚力,提高效率。综上所述,FOCUS-PDCA程序是CQI理论和PDCA循环的有机结合[12],其中FOCUS主要聚焦于对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导致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制定相应对策,PDCA侧重于进一步细化改进实施措施并评估改进效果[8]。活动中通过FOCUS-PD-CA模式来降低复用医疗器械返洗率,提高清洗质量,对预防院内感染,推动质量改进、提升人员素质取得显著效果,值得在以后开展的CQI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万云芝 邓丽贵 彭久玲 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 消毒供应中心 重症监护室
0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交通设施发展较为迅速,其中隧道是交通设施发展中的一部分,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此外,我国在对隧道养护管理方面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在一些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且对预防性养护管理工作采取正确的实施流程,同时提升自身养护管理技术,抓住预防性养护的最佳时间,为提升养护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隧道预防性养护管理的工作目标 保证隧道安全、经济运营。在进行隧道养护时,需要根据交通运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养护管理计划,能够对养护方式进行有效规范,而且还能使工作标准规范化。此外,良好的隧道养护工作能够保证隧道运行安全,以此使运营更加经济化。采用全寿命周期养护理念,主动预防性养护。为了提升隧道养护工作的高效性,应当采用主动预防性养护管理方法,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延长使用寿命,大大节约了隧道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其中主动预防性养护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最小的养护成本达到最优的安全运行。养护技术创新,提高养护水平。隧道养护工作主要是为了满足日常安全运行,方便人们出行,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革新,隧道养护管理工作也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还需要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同时做到精细化养护,以此提高养护水平。体现人性化养护服务理念。隧道预防性养护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出了人性化养护管理理念,以此对隧道养护工作进行有效维护,使用不同方法对养护与安全信息进行及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人们安全,以此体现出养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2隧道预防性养护管理技术 2.1养护检测技术 我国隧道养护工作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检测技术,在进行养护检测技术的基础上,从检测方法角度来看,形成了养护检测方法体系,能够有效提升隧道养护管理质量。此外,在对隧道进行预防性养护管理时,采用养护检测技术过程中,主要的检测对象有土建结构以及机电设施等,不但能够对土建结构进行有效完善,而且可提升设备质量。除此之外,对隧道进行全面养护时,由于养护对象较多,这就需要对养护检测对象进行全面分析,以此对不同检测方法进行有效制定。 2.2养护评价技术 隧道养护过程中的养护评价技术主要是对土建结构进行有效评价,养护评价技术在隧道养护管理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能够有效提高隧道养护层次。此外,我国隧道养护专家对养护评价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比如衬砌开裂隧道稳定性的全面分析以及对隧道二次衬砌在衬砌混凝土厚度减小中的研究等。由此可以看出,在对隧道养护研究与分析过程中由于研究分类较多,不管是哪种养护研究都需要根据严格的标准实施。 2.3维修加固技术 隧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运行环节会产生一定的问题,甚至存在严重故障,直接影响到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比如渗漏、坍塌以及衬砌开裂等问题,这就需要用到维修加固技术,在此基础上维修工作人员需要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对此进行针对性维修。此外,隧道在运行过程中还会有一些问题发生,比如设备损坏、设施老以及附属设施损坏等,对此维护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全面检查,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 2.4养护管理技术 从我国目前隧道运行情况来看,出现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重视建设过程,对后期养护管理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养护管理技术在我国隧道养护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优势。此外,在隧道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对建设施工过程较为重视,具有优质的施工团队与先进的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隧道建设质量,但是在较大程度上忽略了后期养护工作,养护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养护知识,养护队伍结构也不完善。为此,施工企业需要针对后期施工内容进行隧道养护管理技术的提升,以此提高隧道养护管理质量。 3隧道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 3.1养护市场化 在对隧道进行养护时,采用管理与养护分开的模式,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将工作重心从养护转移到监管工作中,同时把养护工作进行市场化,这就需要对此进行管理体制的建立,实现管理体制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3.2养护力量专业化 由于隧道工程量比较大,也大大增加了养护工作量,养护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这就需要养护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大大提升隧道养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隧道专业化养护工作内容还需要管理部门进行全面管理,在此基础上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养护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养护工作通过检测。 3.3养护机械化 隧道养护管理专业团队在养护过程中,必须要有专业的养护设备,设备还要能够满足工作中各个环节的需求。此外,由于我国一些隧道交通量比较大,且分布比较分散,导致养护的难度较大,应采用机械化的养护方法,以此来提升养护工作效率,保证养护工作质量。 3.4养护管理信息化 我国隧道不但分布较为分散,而且数量比较多,给养护工作人员的养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受传统养护模式的影响,养护工作人员在养护过程中缺乏必要信息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护难度。为此,养护团队应当采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隧道养护质量与效率,把传统养护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使养护工作规模化,不但能够提供准确的养护信息,而且可有效延长隧道使用年限。 3.5养护管理扁平化 隧道养护管理扁平化主要包括业务流程、组织机构以及信息等,其中要为组织结构扁平化提供优质的平台,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完善,对信息网络进行全面构建,使养护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在进行隧道养护过程中,需要设置养护项目总部,由总部对技术部门进行针对性设置,以此实施有效管理,这样可以使总部与分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3.6养护技术科学合理化 在对隧道实施专业化养护的过程中,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维修率,使预防性养护更为科学。此外,预防性养护的实施能够有效节约养护成本,在此基础上提升隧道使用年限,以此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对提升隧道经济价值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合理化的养护工作在较大程度上使工作内容更加标准化与规范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对隧道进行预防性养护管理工作,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养护管理技术,而且可提升隧道通行质量。在进行隧道养护管理工作时,应当以预防为主,同时进行养护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应构建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养护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以此提高隧道养护管理水平。除此之外,由于隧道养护管理较为特殊,养护工作应当具有目的性、区域性与阶段性概念,养护工作人员需要对养护工作流程全面了解,还需要对技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提升隧道养护管理工作。
印刷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包装印刷生产的设备正向多功能、联动化和高速自动化方向发展,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实现低碳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生产设备的高度进化,必将成为大中型包装印刷企业技术改造的发展趋势。 从生产设备的发展情况来看,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是大大提高了,但生产环境的安全系数似乎在悄悄下降。现实情况郑重向我们挑明:越是高度联动化、高速自动化的设备,以及多人操作的大中型生产设备,若不谨慎操作,越容易因配合失调而酿成工伤、设备事故。纵观国内包装印刷企业安全事故事例,许多安全事故均出自于高速自动化、联动化设备上,且都是在意外情况下顷刻间发生的,损失是惨重的。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设备性能先进了,而忽视安全生产工作。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都要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切实强化安全生产观念,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这对于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积极十分积极的意义。企业生产贵在安全,重在防范。安全生产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创造优质产品的前提条件。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始终必须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和精神落实到实处,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有效地消除安全事故隐患,保证生产安全。现实中的安全事故情况表明,有相当的一部分事故源于违章操作和防范措施薄弱环节上。所以,包装印刷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应落在宣传、教育、技术培训和防范环节上。而现实中围绕安全生产问题,不免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念。有的员工习惯于把事故的源由归于什么“运气不好”、“命运注定”、还有“天意”等等,那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观念,这种观念的产生和渲染,容易削弱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所以,包装印刷企业应注重大力强化安全生产意识的教育,而不宜把安全的防范工作放在“求神拜佛”之旧习俗上。还有的人则认为,自动化高速设备偶尔出点事故,那是难免的。其实不然,现实中的一些设备、工伤事故,大多数都是由于安全生产观念淡薄,防范措施不力,违章操作以及冒险蛮干等酿成的。 实际上,现在生产设备先进了,其安全系数是大幅度提高了,而不是下降了。现代印刷生产设备为提高安全生产系数及提高自动化控制程度,设置了诸如:安全杠、防护罩、光电装置、限位(行程)开关、电铃、点动按钮、停锁装置、调速装置等等。这些为保证操作安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若为贪图方便而不按设备安全规范操作,甚至擅自拆除或更改设备上的安全设置,以及那种片面追求生产效率,而舍不得停机冒险去排除印刷故障,如边调机器边生产等违章行为,那是难免要发生意外的万一情况的“运气不佳”之安全事故,现实中的教训是深刻的,代价是沉重的,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违章蛮干切不可为!冒险操作的成功率虽然有高的一面,但那万分之一的不慎而失手所酿成的工伤、设备事故所带来的损失,那是一万次不停机违章作业所得工效,也无法抵补一次意外事故所带来的损失。所以,绝不能心存侥幸思想。为了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绝不可冒险违章操作!“没有事故就是提高生产效率”是对印刷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好总结。再说设备的安全装置吧,就印刷机的防护罩而言,它安全功能其一可以阻止异物或人身不慎触及运动部件,保证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其次,当机器上有人在操作如装版,换包衬及清除故障等,只有打开某一防护罩后才能操作和排除。而防护罩一打开便使开关触点改变,机器就不能直接实现起动,这样可有效地防止因多人操作的机器容易因配合失调而造成事故。至于安全杠呢,由于机器结构差异,安全杠的设置和作用也有所不同,现代印刷机、模切机和其它一些生产设备,都有设计安全杠装置,以保证操作的安全。总的来讲,安全杠是为保证设备或人身安全而特意设置的一种障碍,也就是说,当设备的某个位置上,有人在操作,不小心碰及安全杠,机器就会马上停车,手或异物就不会卷入机器,可有效地保障生产操作安全。所以,自动化设备一般都有设计安全保护装置,以提高机器的安全系数。 当然所有机器的安全设置并非都是十全十美的,有的安全的设置也会给生产操作带来某种不方便。为此,有的操作者为贪图操作上的方便和快捷,擅自改变设备的安全设置和规范,把机器上的一些安全装置拆除不用,结果发生了意外安全事故。这里笔者以自己多年前亲身见识的一起因操作者违反设备安全规范、违章操作酿成设备事故进行分析。那是1980年中期,我原来所在印刷厂有一台国产仿海得堡结构的四开一回转自动凸版平台印刷机,由于操作者贪图装版、整版时省点打开防护罩时间,而把装版台的防护罩作固定打开状态,同时把限位开关上的活动栓用铅块作固定顶压,这样因机器线路的触点改变,使其处于可直接起动状态,即不受防护罩的控制。结果有一次该机机长整理版面中途因急事外出,版台上还放着一把铁榔头,其间该机助手人员从车间外面刚到机器旁,就匆忙起动机器印刷,而此时电器箱的调速手轮又处于高速档位上,机器一启动瞬间即把铁榔头辗压,造成版台和滚筒对应面压出了几道严重凹陷痕迹,设备的精度受到严重破坏,对产品的印刷质量构成严重的影响,无法正常进行印刷生产。后经两次大修才使该机恢复正常生产,先是把版台面全部刨掉一层消除凹陷不平状,然后再粘贴一层厚度相应的钢板,由于这样修理印刷效果不佳,粘贴的一层钢板与平台面无法保持紧实状态,存在印刷压力虚实现象,并且印刷活字铅版容易出现“浮空铅”弊病(即印刷过程中,低于印刷版面的铅条、铅块会往上挪移,进而使空白部位出现脏污),以后不得不更换新购置的版台。这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万元,不包括停机误工损失。试想,如果该机操作人员能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就不至于发生那样的事故。该机算是比较先进的一种印刷设备,自动化程度和安全性能都比较高,当该机印刷中途排除故障或整理版面,只要把有机玻璃防护罩一打开,限位开关触点改变,操作台上便无法启动机器。这样的设计可有效地避免因操作者间配合失调而造成事故。可由于该机操作者擅自把防护罩、限位开关排除不用,以求节省开关护罩的时间,便于操作,结果因小失大,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此外,由于该机副手人员于印刷中途停机间欲开动机器,未按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先检查机器上有否异物而直接起动机器,这也是事故的另一原因。这起事故给我们以一种深刻的启示: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必须严格执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必须保护好设备的一切安全操作规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古训,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并贯穿于生产工作的始终,以切实防止事故发生。 为了确保生产安全,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平时我们还应切实注意设备的保养和使用环节。现代高速自动化生产设备设备转速快、精度高,联动性大,若保养、调整不当极容易危及设备乃至人身安全,所以,应严格按设备规范做好润滑工作,并适时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检修,以消除事故隐患。日常应注意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并熟悉机器运动时的正常声音,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机检查并处理。机上的电器若出现损坏情况,应严格按设备安全规范要求进行相应的修配,不得盲目进行更改。而对于电器质量差,以及使用老化,容易发生异常故障,如点动变起动、调速异常等应及时查清原因彻底排除,确保生产安全。此外,机器在调整或排除故障时进行点动,转速应尽量调低一点,以防止高速点动容易撞击产生惯力而损坏齿轮及其它薄弱部件。高速点动又容易发生操作不慎而损伤人身,是不可取的。当停机时作调整、操作以及排除故障等,应打开某一防护罩或断开某一转换开关,使操作台和其它部位不能直接启动机器。如果有人钻进机器部件内维修或调整,事前应告知机台的其他操作者,并切断进入机器的电源,同时,应在机器上挂检修标识牌,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因他人不明情况,误开机器而发生意外事故。 总之,包装印刷企业的生产安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范的同时,应侧重于宣传教育、培训和强化管理上下功夫,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切实把安全生产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安全管理约束机制,从而较好地强化劳动者的安全意识,有效地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作者:康启来 单位:莆田鸿立印刷包装有限公司 印刷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篇2 近来,国务院安委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若干措施》,为当前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不仅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给予高度重视,其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基本责任和应尽义务,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安全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其他行业,印刷业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如高速运转的印刷设备、锋利无比的裁切设备、低等级的安全防护、易燃的印刷耗材等,都是潜藏的危险因素。因此,印刷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非常值得行业同仁们的重视和讨论。 印刷企业安全隐患分析 印刷企业内造成事故的原因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人、设备、周围环境和现场管理。 1.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能力偏弱 印刷企业很多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工作警惕性不高。以叉车驾驶为例,印刷厂叉车驾驶属于特种作业,需要驾驶员持证上岗,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叉车驾驶员都没有获得特种作业资格证,进而为安全生产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二是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据报道,今年3月底,浙江龙港某印刷企业生产车间发生火灾,原因是员工卢某觉得上班乏味无聊,想找乐子,便拿汽油倒在地上,用打火机点燃,未曾想却引发了火灾。三是企业员工对于安全生产知识的储备不够,不具备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操作能力,存在违规违章操作的行为。2021年,广东中山某包装厂一操作工在印刷设备保护装置关闭的情况下,把手伸进机器中检查机器,结果手臂被卷入设备里,待手臂被拿出来时,已经被压成了波浪状,造成严重工伤。四是企业经营者安全生产培训不到位。定期对员工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的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率与其他企业相比明显较低。部分印刷企业,特别是书刊印刷企业为解决生产旺季人员不足的问题,可能会临时招聘大量人员协助生产,但却来不及开展安全生产培训,进而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曾有报道:某印刷厂因油墨起火引发火灾,而员工第一时间用水来扑救,结果导致火势越烧越旺,造成这一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员工有关油墨的安全操作培训不到位。 2.企业生产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印刷企业的部分事故是由于设备运转不稳定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机器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包括印刷、裁切和印后加工设备安全设计不到位;设备防护装置存在缺陷,如无防护装置、防护不当、防护距离过短等;运动件外露,控制器、制动器、操纵器存在缺陷等。譬如:有的半自动平压模切机在安全联动上存在缺陷,生产作业时需人工续纸,进而导致工伤事故频发。2017年,江苏扬中某包装厂一员工左臂被模切机卡住,造成工伤。二是设备超期服务。为了节省设备投入成本,部分企业使用本应被淘汰的设备,让本该维修的设备带病作业。这种情况下,部分设备零部件已出现磨损,甚至脱落,进而导致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失灵。曾有报道:广东惠州某印刷厂一员工在清洗印刷机线路板时,印刷机体突然压在该员工身体上。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该印刷机体下压碰到障碍物时,应自动弹回,但由于设备未得到较好的维护,机体下压后,未能自动弹回,导致事故发生。三是设备电气线路老化。设备长时间通电,导致电路老化、散热不良,进而容易引起线路起火,引燃设备周围的可燃物,触发火灾。2017年,浙江台州某纸箱厂由于工厂内电路问题发生火灾,设备、厂房、印刷耗材等全部付之一炬。四是擅自改造设备。有些企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擅自对印刷设备进行改造:将手动变成自动、将低速变成高速,进而埋下安全隐患。五是设备、电器、电路布局不合理。印刷车间内电线私拉乱接现象较为普遍,电线未设置套管;大功率灯具、电器与可燃物之间距离不够,极易产生火灾;电器控制柜和印刷设备外壳没有接地,也没有安装漏电保护器,容易因静电集聚放电而造成触电事故。 3.企业生产环境造成的安全隐患 生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安全生产,如果企业生产环境恶劣,不安全因素就会增多。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的生产环境因素包括以下三点:一是生产车间和仓库合二为一。部分印刷企业,特别是小微印刷企业将印刷耗材、印刷半成品、成品等积压存放在印刷生产车间。然而,由于汽油、油墨、稀释剂等具备较高易燃性,稍不留神就可能引发车间火灾。二是车间管理不到位。洗车水、擦车布、废样张等随意丢放;消防器材配置不足、与火灾类型不匹配、保养不到位等都是火灾隐患点。三是生产车间通风较差。在生产中,汽油、油墨、稀释剂等释放出的刺激性气味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也容易引起生产事故。据报道,北京某印刷厂多名印刷员工,因长期在使用有机溶剂正己烷的封闭厂房内工作而患上职业病。 4.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 多数印刷企业缺乏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监督不到位,对员工的不安全生产行为缺乏制约。二是对设备规范化操作管理不到位。部分企业员工由于对设备安全操作流程认识不深、掌握不牢,会存在违规操作。2018年,深圳某印刷企业一压痕师傅在作业时,印刷品掉入设备咬合区域,该员工在没有关闭设备的情况下,伸手去拿印刷品,导致碾压事故发生。三是生产耗材、废料违规堆放,堵塞消防通道。2019年9月,厦门某纸品印刷厂因临近的贸易公司着火而被波及,工厂内两台价值千万的高宝印刷机付之一炬,整个工厂被烧个精光。大火之所以快速蔓延,是因为园区内消防通道被堵,消防车辆无法第一时间驶入现场开展救援所致。 印刷企业安全生产思考 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企业法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一线生产者需牢固树立“安全就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最大效益”的理念,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建立有效监督机制,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管理。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最基本、最有效的企业安全制度。在安全生产领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关键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具体表现为:一是推行清单管理制度。在印刷企业内部定岗定责,制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清单、岗位工作任务清单,明确企业内各层次、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并依照清单加强监督检查工作,通过考核奖惩的方式推动员工履责尽责。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在企业内建立一套符合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实现安全管理的有章可循。三是强化履职尽责。发挥企业高层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健全管理体系,强化隐患治理,挖掘技能人才的潜力,提升员工规范化、标准化操作水平,减少事故发生。四是紧盯重点人物、环节和部位。企业对工作责任心不强、技能水平不高的员工要重点关注;对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防护不到位的设备要重点关注;对印刷耗材的存放地、消防通道等关键区域要重点关注。五是加强过程管控。持续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定期保养印刷设备。此外,企业还要重点做好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工作,特别是节前节后的用电、用气安全检查和消防检查等。 2.强化安全知识培训 安全培训是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帮助其了解法律法规、掌握安全规则和生产技能的有效手段。对于企业而言,安全培训可以从以下五点抓起:一是坚持目标导向。根据岗位特点,拟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根据工作实际,选取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和着力点,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构建企业、车间、机台三级培训体系。企业层面,主要对员工开展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培训,并定期组织相关考核;车间层面,重点培训印刷安全技术规程、生产工艺流程、规范化操作等;机台层面,主要就岗位责任制、印刷设备使用注意事项、印刷耗材规范使用及消防设备使用等对员工进行培训。三是强调新员工入职培训。企业应通过工伤事故案例分析进行警示教育,增强新入职人员的安全意识:系统介绍岗位特点和危险防范措施,如特种设备叉车、铲车等使用规范;危险设备,如切纸机、啤机等操作方法;应对火灾、触电事故的处置措施等。四是强化对企业管理经营者的培训。加强专业安全知识培训,提升职工在安全事故中的应急处置能力,尽可能减轻事故造成的危害,同时提高其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强化其对事故的预防处理能力。五是开展实战演练。印刷企业每年应当组织一到两次生产事故急救演练,通过实战,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确保其能够胜任自身岗位。 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为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印刷企业需制定《机台安全生产作业书》,来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确保生产加工链上每个环节都符合安全生产规范要求:一是要规范着装。员工应当严格按岗位要求进行着装,扣好衣服和袖口,不穿戴项链和戒指,戴工作帽;女同志的辫子、长发须盘在帽内;穿工作鞋,不得穿拖鞋、高跟鞋。二是严肃工作纪律。印刷企业所有者应与车间、部门、员工之间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约定安全生产的具体责任,进而提升其安全意识。严格要求员工工作期间不饮酒,避免其因过度饮酒酗酒而导致神经麻痹、精神失态;不在车间内抽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坚决杜绝违规开机、停机等操作。三是加强印刷设备安全管理。坚持三级保养制度,交班前后对设备进行认真检查,发生故障及时排除,做好交接班记录;定期清洗并疏通油路、定期换油;定期检查电路系统、气路系统、漏电保护装置,及时更换损耗件和易损零部件,及时排查安全隐患,降低设备的事故率。对电梯、叉车、铲车、堆高车等专用设备按时年检,确保其处于安全有效期内,杜绝其带病作业。四是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实行日、周、月三级检查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由检查部门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内容、责任人和期限。同时,将整改效率与绩效考核挂钩,督促员工进行整改。五是配足配齐消防器材。按照消防部门要求,为印刷车间配备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灭火器。定期检查、保养消防设施、消防器材,一旦发现消防器材过期,及时更换;发现消防设施损坏,及时维修;时刻保持消防通道畅通无阻。 4.优化安全生产环境 舒适的作业环境可减轻印刷作业者的疲劳感,减少事故发生。对印刷企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合理布局生产车间。对印刷厂区整体布局进行优化设置,将生产车间与仓库分开;在生产车间内实现分区管理,将印刷成品、半成品、原料、辅料区分存放,合理设置标识和安全警示标志,畅通车间通道,做到规范管理、科学调配。二是设置专用仓库。将汽油、油墨、稀释剂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易燃危险化学品存放在专用仓库,严格进出库登记制度,减少化学物质对印刷员工的伤害。三是优化作业环境。合理设置车间温湿度,提升作业者的舒适度;选用D65光源模拟日光照明,减少因照明不足而发生的安全事故;合理设置标识颜色,提高操作者的专注度;设置阻音罩,减少机器噪音对人体伤害。四是选用绿色印刷耗材。印刷辅材方面,尽可能选用无醇润版液、水性光油、环保型橡皮布、环保型黏合剂等;生产工艺方面,尽可能采用免化学处理的CTP制版、无水印刷等环保工艺;印刷耗材方面,尽可能选择环保型油墨;印后加工方面,优先选用冷烫印工艺、无溶剂复合工艺等,从而减少VOCs的排放对作业者的伤害。 5.设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员岗位 人在安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长期稳定的关键。可以尝试在国家或省级印刷行业协会层面设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员”一职。作为专业人士,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员需持证上岗,主要职责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面向印刷企业所有者提供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等业务咨询,如印刷设备安装、员工工作环境评价、印刷生产流程优化等。二是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数据检测,如测定工作环境的噪音等级、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等。三是负责印刷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督,定期查看企业生产台账和日志,及时发现隐患,出具整改建议。四是开展安全生产普法宣传,特别是对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一线工作者开展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培训。 结语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其不仅关系到印刷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与企业紧密联系的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和完整,更维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大局的稳定。印刷企业只有形成领导牵头、骨干参加、各层级和岗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人员优化配置、安全知识培训、生产管理、环境优化等方面共同发力,才能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者:胡维友 周瑞平 何灵 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印刷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篇3 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步伐的加快,安全生产事故和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形势趋于严峻。不论生产多么紧张、任务多么重要,作为报业印刷企业,我们始终都要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不放松。同时,作为报社印刷厂商印车间的主要负责人,更要坚定不移地履行好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抓好车间安全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落实好隐患治理的每一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安全健康的发展。安全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安全,目标是发展,关键是保障生命健康,注重的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科学规划推进职业安全,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保持职业安全底线,树立科学的安全发展观。同时,生产企业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调查、基础管理和应急管理到位。只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才能有效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安全生产管理的施展单元 作为报社印刷厂最重要的生产车间之一,在印刷车间将直接反映出许多与安全管理有关的问题。例如,压力和粘合剂的维护、团队成员的安全培训和学习。可以看到,企业的管理归根结底就是车间的管理。报纸印刷车间管理对于提升我国报业印刷企业实施现代化管理的能力也起着重要作用。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车间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只有通过对车间设备和人员安全的管理,才能顺利进行生产,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员工的幸福生活。因为,每次安全事故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生产车间虽以企业为依托,但它是与企业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相联系的不可或缺的单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济效益。对于像通用打印机这样的打印设备,最重要的生产单位是中央政府和一些集团的报纸印刷车间,它可以反映出整个通用打印机的生产能力、质量控制和安装状态。一般印刷厂的生产管理依赖于设备、材料、物流等部门的衔接。此外,还需要与分发和部署进行有效连接。在现阶段,一般印刷厂的生产管理对促进中国报纸印刷业的现代化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报纸印刷企业生产车间的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 安全生产的计划管理 安全生产工作如履薄冰,来不得半点疏忽和麻痹。作为安全管理者或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消除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一是对安全设施的认识误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现场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也呈现高、精、尖技术,并被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比如设备的各种安全护罩、联锁装置、光电检测等。由此个别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或干部出现盲目乐观思想,认为只要投入这些“精良装备”就不会发生安全大问题,工作中也不注重抓小防大了,这种麻痹思想很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对职工的培训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要培训了就会万事大吉,而忽略了对安全培训内容的监督与考核。只有工作形成闭环,才会真有效果。由此而见,仅仅是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对人员的管理。实际上安全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对于报纸车间而言,其产品是各种各样的报纸,在工艺与规格上表现为重复性生产,即每种报纸的裁切尺寸、生产用纸、版面形式等基本要素每天都保持一致。但因报纸每天承载的新闻内容均不相同,在产品上又表现为一次性生产,即不存在库存的概念,多余的报纸哪怕质量再好对于第二天来说都是废纸。又因报纸的出版时间基本上以日、周为单位,报纸车间的生产基本上就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即报纸车间每周的生产计划基本趋向一致,这对车间生产计划管理大有便利。 安全生产的现场管理 在实际生产中,必须规范管理具体的生产现场运作。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特征是生产作业的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按照著名管理学家西蒙的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并按决策的性质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对重复、例行事务的处理,可以制定出一套固定的处理程序,称之为程序化决策。对于表现为新颖、无结构、过去尚未发生过的状态和问题,需要用“现裁现做”工艺与规格上表现为重复性生产,即每种报纸的裁切尺寸、生产用纸、版面形式等基本要素每天都保持一致。但因报纸每天承载的新闻内容均不相同,在产品上又表现为一次性生产,即不存在库存的概念,多余的报纸哪怕质量再好对于第二天来说都是废纸。又因报纸的出版时间基本上以日、周为单位,报纸车间的生产基本上就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即报纸车间每周的生产计划基本趋向一致,这对车间生产计划管理大有便利。的方式加以处理的,称之为非程序化决策。据此,我们的生产的现场管理也可分为程序化管理和非程序化管理。在报纸印刷的稳定运行阶段,需要处理的大都是大量的例行事务,因而更多的是程序化管理。其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1.严格规范印刷生产程序 在报纸印刷的生产准备和运行过程中,都有一定的程序可遵循。车间班组由分工明确的不同岗位组成,在具体的岗位上,每天印刷前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印刷生产中该注意哪些基本事项,都可以在日积月累的经验中提炼成制度进行程序化操作。但安全在程序化操作的同时,也应掌握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如今的印刷设备大多自动化程度高、运行速度快,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车间还须努力督促操作人员一丝不苟地按照《设备操作手册》履行其工作职责,严格规范操作规程,保障操作人员人身安全及设备使用性能,促使大家形成一流设备、一流操作技术、一流安全理念的观念。 2.贯彻落实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结合各设备出厂资料和自身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细致周密的《设备保养手册》,对各设备每个重点部分、每个操作点、安全设施依据程序化、数据化、具体化的要求,规范形成每日、每周、每月的例行维修保养项目,构成科学、实用、合理的维护保养计划。班组成员必须按此计划认真负责、循序渐进地进行巡视检查和维护保养,并做好设备维护保养信息记录,力求把设备的维护保养做得更细致、更深入、更全面,最大限度地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故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操作人员安全。车间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设备保养状态检查和卫生情况检查,并进行考核。 结束语 “安全职责,重于泰山。”安全生产是沉甸甸的责任,对于企业来说,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更是对广大职工负责、担起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没有安全,企业就谈不上发展;没有安全,也谈不上我们个人的生存;没有安全,我们的幸福和未来又从何而来呢?为了我们的企业,为了我们的家庭,为了我们自己,必须牢牢树立安全生产思想。安全工作必须作为“企业生命线”工程来实施推动落实。 作者:孟庆留 单位:临沂日报社印刷厂
土地管理论文:土地管理体制变革背后的深层矛盾 去年底我国决定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这意味着省级以下土地管理部门的官员将主要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管理。事实上,上收管理权力、强化部门权威的土地管理体制变革很早就发生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面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圈地浪潮,我国自上而下成立了专门的土地管理机构,开始实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进入90年代,面对第二次圈地浪潮,建设用地的主要审批权开始上收到中央和省级政府来行使,实行集中化的分级管理。这一次改革则实现了土地管理机构人事权力的上收,在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土地管理体制发生的几次变革,深刻反映了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和土地资源紧缺国家,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上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冲突。 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可开发利用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极其有限。而人口增长速度虽已大幅度减缓,但是人口总量还在增长。按照一般预测,未来三、四十年内我国都将面临人口持续增长带来的压力。面对持续增长的人口,粮食安全问题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能掉以轻心的一个基本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然成为我国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都依赖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最终实现全国几亿农民的小康目标,需要通过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民来富裕农民。按照一般预测,如果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控制在14亿左右,总体城镇化水平达到55%左右,届时将有近8亿人口居住在城镇。也就是说在今后近20年中我国城镇人口将会净增约3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以上。虽然,通过撤县设市、撤乡建镇、撤村建居,一部分农村人口会就地城镇化,但是,大部分农村人口还是要通过由农村向城镇的易地转移来进城。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将直接带动城镇住宅用地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的增加。 正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将面临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尖锐矛盾,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现在没有和曾经没有过的。这一内在矛盾要求必须建立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全面统筹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在宏观上保持重大用地关系协调,在微观上保持农地利用、保护和农地转用过程中的利益均衡。而事实上,过去每一次土地管理体制变革都是在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这一基本矛盾失衡、激化后中央政府做出的反应。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统筹协调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需要积极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而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手段来调节。但是,问题是对于这一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由于所处管理位置上的差异等各种原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着不同的态度。中央政府更多关注的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宏观目标,如耕地保有量、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利益保护和社会稳定等;而地方政府则更看重本地区局部的、短期的发展目标,如工业发展、城镇建设、土地资产性收益等。在处理保护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关系问题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优先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分级管理体制也很难保障地方政府自觉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管理土地。 在分级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区的率先发展和“以地生财”及其“政绩”,以各种形式变相规避上级政府的规划管制、计划控制和审批管理,违法违规批地,圈占并低价向市场供应土地,大量土地被乱占滥用和闲置浪费,造成土地市场秩序混乱。特别是,在征地中,以低价征收农民的土地,造成许多农民失地、失业、失去生活保障。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目的是要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土地资源利用的全局性、战略性目标能够得到落实。 公共管理者与土地所有者 分析起来,地方政府之所以在土地问题上不能优先从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地方政府在承担土地资源公共管理职能的同时,也承担着城镇国有土地所有者的职能。我国城镇实行土地国有制,法律虽然规定国务院是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唯一主体,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城镇国有土地的所有权职能必然要由县(市)人民政府来实际行使,城镇国有土地出让的大部分收益要归入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只能是法律名义上的国有土地所有者,而不可能成为经济上的国有土地所有者。 正是实际承担着国有土地所有者的职能,使地方政府拥有了“以地生财”的权利。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的同时,也是在其所管理领域中逐利的“局中人”。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问题上,往往发生双重角色的混乱,甚至利用这种双重角色来“谋利”。很典型的就是地方政府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动用土地征收权低价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并将之变为国有土地,然后以国有土地所有权人的身份予以出让,从中获取土地增值收益充实地方财政,或者在征地后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变相获取合法或非法的租金收入。实际上,90年代中后期中央上收用地审批权的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就是在国有土地所有权“地方化”后不得不采取的举措。 在实践中,地方政府承担的土地资源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土地资产管理职能要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来具体执行,这就决定了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处于了地方政府和上级土地管理部门不同工作目标的聚焦点上。在分级管理体制下,一方面,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在业务上受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的指导,在分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下,按照上级核定的用地计划指标,安排建设用地,保护开发补充耕地,执行土地资源利用公共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地方土地管理部门还要按照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实际需要保障各类建设用地,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代行国有土地资产管理职能。这就是说,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在实践中还具体表现在地方政府与土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冲突上。 由于作为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地方土地管理部门主要领导人的人事任免权在本级地方政府,因此,地方土地管理部门不得不完全听命于本级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的规划管制、计划控制、用地审批等管理措施的落实受到严重干扰。实际上,许多违法用地都得到了当地地方政府及其土地管理部门的事前默许,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在本级政府的压力下和用地者合谋变相转用、占用耕地。比如,在最近国土资源部公布的一些严重违法案件中,多数违法主体就是地方政府,有的违法占地量很大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不可能不事前知晓。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目的是通过强化部门的条条管理,以此来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当然,实行省以下垂 直管理,可能会加大条条和块块之间一些新的摩擦。比如,在建设用地审批方面,由于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拥有主要的用地审批权和人事权,在部门垂直管理的监督约束下,如何提高用地审批效率,及时、有效、合理地保障各类建设用地,这类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矛盾焦点。文秘站版权所有 总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冲突说明,要妥善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和制度建设。这包括:建立和完善农用地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如以基本农田保护为核心的耕地保护体系、以基本草原保护为核心的草原保护体系等;在保护农用地尤其是保护耕地的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农业支持和补贴体系,补偿农民因承担耕地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等公共利益所承受的损失;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建立新型的经营性农地转用制度,保障农民在经营性的农地转用和转出中拥有自主决策权,保障农民集体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在必然要转用一部分农用地的情况下,通过完善土地租、税、费体系,保障将农地转用中取得的一部分土地增值收益持续稳定地投入到农用地开发、整理和农村闲散、废弃的居民点用地复垦、整理中去,建立和完善耕地补偿机制;修订和完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之更加切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深化城乡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土地产权制度,开通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改革二元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完善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完善事实上存在的国有土地分级所有制,强化对土地资产性收益的专项管理;完善部门垂直管理体系,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有效监督和约束。 土地管理论文: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农村体土地管理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国土资源工作必须服务发展,必须把观念从单独注重gdp的增长,注重经济的发展转变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来,选择科学的资源利用方式,妥善处理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而农村将是我们的主战场,集体土地将是我们重点研究和管理的对象,正如顾局长讲的,我们的工作重心将会转向农村,这是因为: 一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事关全局。不管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改革时期都是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的问题。有人认为农业在经济总量中从30年前的27.9%下降到目前的11.8%,不怎么重要了。本人认为,不管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如何下降,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不管我国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吃饭问题始终是大事,任何时候都马虎不得。 二是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稳定的基石。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决定》用“三个没有”和“三个最”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了精辟概括。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四是土地管理的薄弱环节。点多面广管理人员少,政策滞后且不配套,所有权虚置,所有权人缺失,使用权不明晰、不稳定,流转无章无序无政策支持,但又确实存在隐形交易,集体土地权能不清,财产权利没有显化,耕地保护有责有权无利无保障措施,一句话在这一块还存在许多政策和管理上的盲区。 “三农”问题最关键还是土地问题。土地革命时期是打土豪分田地,互助合作社、初级社到也是以土地、农具、耕牛作为入社的基础。改革开放时期,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市场经济时期,土地的资本化。简而概之都与土地有关。目前农村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站在这个历史时期,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做些什么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人认为: 一、牢固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必须牢固树立耕地保护的意识。耕地保护是立局之本,是第一位的责任。在耕地保护的问题上,中央领导、农民、学者比我们站得高、看得远、呐喊的力度大。有人讲经济发展了,有钱能买粮食吃,但真正粮荒时,有钱是买不到粮食的。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看得非常重,我现在有点不敢到乡下去,因为我们的管理还不是很到位,经常听到骂声,作为土地监管者深感惭愧。所以我们在做土地利用规划和用地选址时一定要有保护耕地的意识,要敢于对一些用地单位说不,对领导要多宣传,国土局第一责任就是保护耕地,国土局成立的初衷就是要明确一个专门的部门统一管理土地,保护好耕地,所以我们必须高举耕地保护这面旗帜。 二是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解决。农民是弱势群体,在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农民建房审批、办证等方面,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比如农民建房他选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我们不能一句话不行就了事,而要换位思考,帮助他们另选地方,甚至还要做一些协商、调解等工作,排除干扰和阻力,把好事办实。“哑巴建房”的小品可以说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事做好了他们会一辈子感激,杀狗、杀鸡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农民最容易满足。所以我们能为他们多分点忧就应多分点忧。特别是土管所的同志,时刻与他们打交道,一定要记住他们是弱势群体,为民服务是我们的应尽之责。 三要牢固树立维权意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当作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有统筹城乡的发展观,在征地和土地方面,流转一定要想得通,不要总想着不要好了“她(他)”。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是多予少取放活。农业税都不收了,而且还要补贴,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利于农民哩?我讲的是思考问题、研究改革时应有这种思想和境界。当然在执行政策,必须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农民不贫患、患不平意识最强。比如现在的增减挂钩政策要大力宣传推介,这一政策既解决了用地指标的瓶颈问题,又能为农民改造房屋、农村土地整理开发等新农村建设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何乐而不为,我们要当好这个中介。 二、建立六种机制 (一)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在原有占补平衡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提高有偿使用费缴纳标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五级五长责任制、违法占用耕地的责任追究等制度的基础上,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还应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对保护责任人也就是耕地承包人进行经济补偿,保证保护人在经济上不吃亏。 (二)规划控制的引导机制 这里主要解决规划的编制问题和执行规划的刚性问题,过去我们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着重解决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建设的空间布局,而村庄建设问题研究太少,对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的空间布局关注太少,实现的手段也缺乏,而现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增减挂钩都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造成刚刚投资搞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又要调成建设用地、有新房无新村的问题、房子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中间等。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 (三)用途管制机制 这次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里就面临对承包地转让后挖鱼塘、种果树、种草皮等问题。种经济作物好说,种花卉苗木又可以退一步作可调整地类,但如果一步步蚕食我们应该怎么看、怎么管,值得我们研究。 (四)同地同价的征地补偿机制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现行的征地制度肯定会要改革,对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征地补偿标准肯定会有区别。同时决定还强调要按照同地同价的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 障农民合法权益。这些规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间。 (五)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 集体土地流转基本可以分为五块:荒山荒地转让、出租、抵押;承包地经营权流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林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民宅基地流转。 目前我们要管的主要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这个问题在国土系统内探讨了很多年,湖南省从20__年开始调研,20__年在郴州、长沙两市开展试点,最近省政府通过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村规划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流转,包括存量土地和新批的集体建设用地。因此我们要加紧研究、细化措施,确保政策的顺利执行。 (六)违法用地的预防机制 要确保违法用地减少,最关键也是最节约的办法就是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巡查力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建立共同责任体系,充分调动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本身保护土地的积极性和意识。 三、当前急于要做的几项工作 1、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抓好农村宅基地的管理。 3、要制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基准地价和实行有偿使用、流转的最低保护价以及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工作程序。 土地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的研讨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必要执行政策之一,其内容涵盖了土地管理、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文化发展、以及农民主体生活等多方面的建设性问题,是一项系统建设工程。也就是说,三农政策下的相关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进程道路中首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即土地管理问题一直关系着农民生存与农业建设,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大计。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管理;问题;举措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强加强土地管理十分必要,这不仅由于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农业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三农中的土地规划问题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体。也就是说,三农建设进程下土地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重点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一些亟须迫切解决的问题以逐步凸显,如土地利用不当或受其他外部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问题逐步激化,进而给农民生活带来困扰。由此可见,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管理问题直接关乎到农民自身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着国家国民服务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基本建设。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管理建设进程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1.1 土地征用管理体系机制缺乏约束性、农民基本权益保障明显不足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问题在当前看来十分普遍,同时征用范畴也未能具体明确,征用范畴较广。尤其是现行征地体系机制中,土地征用的实则所有权已经国家所有,即由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权转归国家所有,从此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生产工具被逐渐剥夺,进入了以自身劳动力输出的人口就业范畴。虽然农民主体理所应当的收到了一次性土地补偿与后期安置补偿,但是当前看来农民主体的社会保障也明显不足,农民土地被国家征用也就失去了最为基础的物质生活保障。 1.2 农村土地所有权法规条例界定不清 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条款主要存在于《宪法》、《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等几部重要法律之中。这几部法典都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然而,这些法律中或者只是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未明确所有权主体,或虽然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却存在多重的权利主体法律界定,造成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司法实践上的巨大困难。 1.3 土地管理体系制度存在弊端、资源流转与流动规模受限 改变农业经济生产现状,实现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建设,是我国现阶段三农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行土地征用管理体系机制下,作为土地权力所有者的农民主体所拥有的权益是使用权与收益权,而除此之外的其他权益根本没有直接兑现,其中最为主要的土地处置权根本难以保障。也就是说,农民土地处置权限逐步丧失会使得土地规模流动受限,进而直接导致农民土地占有量不足,影响基本农业生产量。同时,在不能获取有效经济补偿的形势下,不少农户肯定是不愿意放弃自身土地所有权,进而促使形成了土地资源闲置与过度浪费的现象发生。 2 新农建设背景下农村举措 2.1 明确权利主体使之土地所有权能够公正平等 结合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来看,首要要解决的就是土地征收体系的法律法规内容完善问题,以此才能在实行改革举措的基础上实现成效。也就是说,土地管理问题要结合实际并从长远角度看起;即做到切实维护农民主体的切身权益,就要真正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受益主体是农民。具体来说,应当重新修订国家土地征收管理相关的法律条例内容,统筹规划土地所有权的概念性问题,以此才能逐步激发更多公平有利的土地权能。如延缓土地承包期限,进一步提升农民主体的土地生产经营观念,避免因公务学等因素所导致的土地承包权脱节问题的发生,即不仅要保证农民土地权益要与国家实现同等公平对待,还要能够认真贯彻与长久坚持土地承包机制相关的惠民政策。 2.2 建立制约体系机制,确保征用土地范畴合理 现行农村土地体系管理机制下,农业用地如果被国家征用一般所实行的模式是“国家征用—政府批租”。而在当前产业化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一直沿用这种体系管理模式势必会使得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并使得征用的农业土地征用范畴制约职能作用弱化。因此,当前形势下,应当维护土地征用所应具备的公共权益,如果是政府用于国家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而必须征用的土地,可以合理设置征用土地范畴及规模,避免或严厉打击非公益性质的征用土地行为发生。也就是说,在满足土地集体所有权益及国家所有权平等地位的基础之上,大范畴的地方土地使用就不再仅仅单纯依赖国家土地,而应当建立明确市场机制,由市场形成宏观调控,从而才能保证土地供需的制衡,真正体现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2.3 转变政府基本管理职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首先,对于政策政策的贯彻与土地基本管理职能的发挥,应当着重考虑土地所有制的差别问题,即避免由土地所有制差别引致的土地权益二元机构的形成规模继续壮大。也就是说,必须打破政府垄断土地初级市场的现状,建立统一的土地交易制度和流转市场,同时政府应退出土地经营职能,树立土地管理的“裁判员”角色,转向土地的规划、管理以及市场的监管与调控等,为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创造条件。 结语: 总之,新农村建设背景作用下,三农政策顺利推行势必会提高土地征用管理的执行效率与质量。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三农政策的贯彻与执行需要政府参与、社会参与、广大农民主体等多方群体共同积极参与。为此,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推动当前形势下的土地管理改革相关的重要内容,从而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与必要条件。 土地管理论文: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随着集体土地效益的提升,农村土地问题也不断的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土地;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保障,是农民最基本地生产资料。近年来,我国农村政策的不断变革,使土地效益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这使农村中的土地问题日益增多并凸现出来。土地和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连,解决好农村的土地管理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要认真的审视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找出解决的办法,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项法律法规也随之不断完善,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无视法律的存在,有法不依,违背农民群众的意愿,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发展。总的说来,农村的土地管理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1农村村民宅基地违法层出不穷。 目前,农村宅基地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类违法现象:一是未经批准擅自占地和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宅基地;当前,有不少建房户采取隐瞒已有房屋、虚报家庭人口、变更户籍等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宅基地。二是非法转让宅基地,利用集体资产进行隐形交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3条规定: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一律不予批准”。在我县的土地信访件案中有很多是反映部分村民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了两处甚至多处宅基地,然后将宅基地倒手转让,从中非法获取暴利。这种现象尤其在县城结合部和城镇郊区比较突出,无形中建立了土地隐形交易市场,既影响了宅基地管理,也给社会造成了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三是超面积占地、擅自改变农村宅基地用途现象时有发生;《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32条规定:“每一户用地面积使用耕地不超过130m2,使用荒山荒地不超过210m2,使用其他土地不超过180m2”,而在实际操作中,每户都大大超出了批准面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76,77条规定,对违法建筑的处理是限期拆除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或没收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而法律赋予土地管理部门的执法权力就是单一的制止权,按照法定程序处罚、申请法院执行,还得需要很长的时间,期间违法建筑已成规模,这时候再去执行,群众抵触情绪极端强烈,它必定牵扯着农民的经济利益。没收或拆除很不现实,这是当前土地管理中非常棘手的问题,违法占地处理难的问题。因此,对违法占地行为,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综合处理。 1.2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这使人地关系呈现紧张的状况,同时在土地利用方面,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现象并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的非农建设大量的占用耕地,导致农村的土地面积的减少,影响到农民的利益。据调查,每年的非农建设所减少的耕地面积在整年所有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占据的比例至少为30%,尤其在城镇周边或者主要交通干道附近的优质耕地,这些损失是难以用开发出的荒地来弥补的。二是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当前,一些地方在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各类园区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占用耕地、城郊菜地甚至基本农田的现象。虽然各地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对土地实现了”占补平衡“的管理,补充了新增耕地,但是新增耕地的质量也不过关,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民的收入。三是当前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有些地方为了追求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建设的合理安排与规划。在建设中没有对用地进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闲置现象较多,另外农村的居民点不集中,呈现分散状态,一户多宅、空心村以及超标用地现象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1.3土地承包经营操作不规范。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大地减少,导致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入不敷出。一些地方的经济来源除了较少机动地承包费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甚至出现了新债务。因此,为了提高集体经济的收入,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随意的变更《土地承包合同》、收回或者调整农民的承包土地,使农户的权益受到很大的损害。还有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为了在城镇建设中获得个人的利益,不经承包户的许可强制流转农户的承包地,出卖集体土地,或者是通过高价对外出租获取经济效益,其中挪用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现象最为突出,造成农民的不满,甚至出现群体上访事件。 2、解决农村土地管理中的对策分析。 2.1严把宅基地审批关,要规范宅基地审批程序。 新建宅基地由村民个人申请,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张榜公布,乡镇国土资源所负责宅基地的审查申报工作,县国土资源局统一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进行审批,登记确权,颁发证书。在审查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每户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标。农村村民一户有两处宅基地的,必须由村民组或村委会将多余的宅基地依法收回,统一安排使用。对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且事实上已形成超标准的建房用地,原则上要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行拆除。对于房地产继承等原因形成的多处住宅,村民可以出卖多余的住宅,也可以维持原状,但不得翻建,房屋损坏后多余的宅基地应当依法收回。 对于新建的房屋,要做到建房用地审批结果公开及审查到场、定点到场、开工放线到场及竣工验收到场,接受群众监督。 2.2严格遵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由于农村普法的大力宣传,广大农民对我国的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有了充分了解,懂得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基层干部就更应当提高法律意识,因此应当组织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政,确保相关政策、路线以及方针的落实到位。在土地承包期间,村干部不得干预或强制农民进行土地的流转,不能损害农民承包土地期间的自主决定权。农民有权决定土地的流转期限以及流转方式,关于土地的补偿款和标准都应当由双方自行商讨决定,坚决抵制通过不法途径进行土地流转和违反合同的行为。在坚持稳定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遵循有偿、自愿和依法的原则,努力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 2.3做到保护耕地和经济发展并重,严格土地的补偿标准。 严格按照依法批准的征地方案组织征地,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依法按规定足额补偿到位,切实做到先安置后拆迁,依法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不仅要看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应当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保证耕地的合理利用,防止浪费土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严格增量、管住总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为准则,开源节流,对旧城老村实施大力改造,盘活闲置基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农村的征地问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土地的补偿费低,且土地增值分配不科学的现象严重,这也是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农村的持续发展,应当严格征地补偿标准,严格区分公益用地与经营用地征地补偿,结合当地的土地市场价格,使老百姓得到应有的补偿。全面考虑本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按照最低生活标准赋予土地应有的市场价值。 2.4加强执法监督,严肃处查违法占地的行为,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不断建立和完善执法巡查制度,加大对违法占用土地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查处力度,坚决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稳定。虽然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农民的土地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农业的经营效益不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物价持续上涨,农民的土地创造出的净利润降低,仅仅依靠土地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农村的医疗、养老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且覆盖面较窄,失去土地的农民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因此国家应当加快建设并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其真正的落实,尤其对于失去土地的农民,应当优先的考虑,保证其基本的生活。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多数没有技术、文化索质不高,少i没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和经营之道,在就业方而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保障机构,对失去上地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其就业,使其生话得到保障,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索质,有利于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3、结语 农民的权益自接关系着国家的女定和发展,土地作为农民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自接影响着农民的根木利益。因此,在城镇化建设、农业发展中,应当强化上地答理制度,严格的依法办事,维护农民的利益。作为基层的一部份,应当不断地增强法律意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转变思想,切实的落实国家的相关上地政策,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管理论文: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测绘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种先进测绘技术在土地测绘中进行应用,不仅能够获取到更为精准的土地信息,而且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保障。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及利用中的应用,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测绘工程;土地管理;利用 正文: 1、测绘工程关键技术 1.1、GPS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GPS技术已经开始在地理信息的测绘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目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手机地图就是借助GPS技术所建设起来的。从这一技术的应用环境来看,准确的定位功能可以让这一技术在陆地、在交通工具和航海领域得到充分的运用。准确化的定位功能也可以让它在测绘工作中发挥出自身的功能。因此,应用范围的广泛性成为了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性。在对GPS技术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定位系统在GPS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将定位系统应用于测绘领域以后,测绘人员可以利用好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测量。①工作人员可以借助系统所发出来的信息来对与之对应的测量方式进行应用。②测绘人员在对GPS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它的自身特点入手,在对发射中心与用户之间所发射的信息之间的差距进行测量的方式来开展测量工作。 1.2、GIS 这叫做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采用目前的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处理地理空间和有关相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能够利用各种颜色的平面直观图将地形中的各类事物区别开来,把有关信息通过屏幕显示出来,为现代地形测量测绘提供重要数据,用来对地形进行合理规划、评价。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过程中GIS技术也不断提高了系统集成技术和智能系统有关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地形测量测绘技术中发挥作用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3、遥感技术 所谓的遥感技术也就是利用人造卫星、飞机等飞行器通过电磁辐射,实现对有关地理环境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以此满足有关的测绘工作实际要求。现阶段,遥感技术已经普遍的应用在了土地资源的勘查测绘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还满足了现代化城市经济建设的相关要求。土地管理具有高精度、连续性和综合性,遥感技术关键部分是监测精度。有时土地状况会不断变化,为获得精度需要,测绘人员要结合土地利用图进行对比,把城市人文、生态指标都纳入土地测绘资料。如果要求的精度较高,则需要GPS高分辨卫星影像补充。遥感技术应用在土地测绘上最重要的是提取变化信息,以固定土地资料和时段内产生的变化相关量来提取变化信息,再进行时间差计算,得出土地变化规律,可为日后整体规划提供参考。现阶段,在航天航空对地面的观测已获取地面实际信息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土地测绘工程中积极应用遥感技术可以全面准确的提供工作信息,其作为一个新型的土地测量技术手段,可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土地测量工作的准确率,并且现阶段在一个数字化的发展时代,遥感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 1.4、其他现代化测绘技术手段 1)摄影测量。地籍测量过程中的摄影测量技术应用,可以提高测量水平,绘图速度非常快,而且测绘质量比较高,具有精度高、价值大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商业应用价值。2)数字化内业扫描及测量。该技术手段的应用,无需室外作业,仅需通过室内操作即可。然而,该种作业方式需要有基础原图,经扫描形成数字化采集模式,将预先测量的界址点坐标数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之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进行详细的测算。比如,对街坊、街道调查编号,对座落、地名、门牌号以及层数和构造等详实标注,对其中不合理之处及时更正。3)现代测绘技术。实践中应当充分考虑测区状况、作业单位以及适用环境等情况做出经济、高效的测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测绘技术手段,较之于以往我们可通过对各种地籍测量技术的应用,其特点正朝着专业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方向发展。 2、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及利用中的应用 2.1、进行土地规划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了可以很好的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目,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调整和分配方案。在土地规划和设计,首先需要做的和相关的信息收集所有的土地,整理和分析工作。这类信息,不仅能为土地规划和设计的后续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要明确土地性质,以确定质量,在后期开发过程中,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土地面积是不可用的,确定预留用地的具体范围,适合土地利用和各种城市发展。 2.2、在城市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图解法、部分解析法以及解析法是城市地基测绘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要方法。正确掌握地籍测绘相关基本作业步骤,对于提升城市地基测绘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工作程序如下:将基本控制测量应用于测区中;控制测量在地籍图根中的应用;测量碎部;清绘整饰地籍图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补测和修侧;最后是输出地籍测量成果。 2.3、在城市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 实测成图是展开城市不动产测绘的关键途径,而另一种方法就是编绘成图。航空摄影测量法测图、平板仪测图和野外数据采集数字化测图是实测成图的三种重要方法,在实际进行测绘工作的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应从整体入手,逐步向局部地区展开测绘,并首先进行整体控制,最后才可以展开碎部测量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城市不动产测绘工作质量和精确性。 作者:李春梅 单位:喀喇沁旗国土资源局 土地管理论文:土地管理制度问题及对策 摘要: 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及土地的充分利用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大陆开始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现今这一制度取得了不少的辉煌成就。社会发展,时代不断进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上也表现出了诸多缺陷。本文将对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些许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完善对策意见。 关键词: 土地管理制度;矛盾问题;对策 几十年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人们对传统意义狭义的土地制度理解上已经改变,注重对土地管理制度广义概念上的理解,特别是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一制度改变了农村旧的经营管理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得到重视的同时,土地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新形势下产生了新的土地发展关系。一方面土地管理制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另一方面也表现相对不足的地方,其中突出问题就是农民收入增加的减缓,主要原因即是受到制度的制约,所以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我们还要进行积极地改革,解决现今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农民各项收入都能得到快速地增长。 1我国现今土地制度 目前我国土地制度已不是狭义上的概念,不是人们理解的仅仅局限于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所有制度和使用制度,更是一种广义上概念,实际意义上它不仅是一种法权制度,还是一种经济制度,同时反映出人与人、人与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广义上的土地制度囊括了一切土地问题,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及土地利用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 2我国现今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国《宪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及《民法通则》都有条例明确表明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而土地所有权里的“集体”一词定义较为模糊,没有指定是哪一级别的集体,就会有土地所有者上的缺位,加上土地关系的法律法规不清晰及农民们各自的不同理解,土地权属问题更是形成了混乱的局面,农民对土地使用权上会产生许多疑问,这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土地经营的热情,可能就会导致土地的荒置,土地盐碱化、沙化、荒漠化等恶劣现象逐渐加重,笔者身处内蒙古,目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矛盾尖锐,亟待政府进行来改变这一现状。 2)土地承包经营与土地使用率的矛盾问题。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较多已经开始采用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模式,规模化生产加大了农业生产规模,专业化分工则是生产组织内部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两者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进而使农业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时代变迁而目前我国沿用的《土地制度法》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制定的,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弊端与漏洞,土地承包时在土地使用审批管理方面有所偏重,缺乏与土地经营管理有关的明文条例,土地有偿期限抵押、转让、出让等方面规定也比较含糊,对现在的土地承包经营不能起到统一规范的作用。土地归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土地制度已经不适合现在市场经济的需要,土地不能通过市场而流动,整体来说土地没有真正流转起来,应运而生了土地承包经营与土地使用率的激烈矛盾。 3)农民利益与征地补偿制度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国《物权法》里确定对农用地进行补偿范畴主要有劳动力安置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土地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社会保障费,农民其他方面的损失不予补偿。征地补偿是按照土地原用途的年产值的倍数来进行补偿的方式,没有体现出土地潜在收益和利用价值,没有考虑土地对农民承担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从而导致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更没有体现土地市场供需状况,不符合现今市场经济规律,实属不完整的补偿标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显得很不科学。 3讨论问题的对策并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珍惜国土资源为前提,为了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快更好的发展农业经济,我们必须要制定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土地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核发证书还没得到全面的开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政府强占土地所有人的地权,国家可设立专门的农村土地管理机构,发给土地所有者地权证,对全国土地进行统一编码的工作,积极全面负责农村用地的分配、经营及管理。同时国家应建立土地调查机构,并派监督人员对土地调查机构人员进行监督,进一步健全且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确保全方位且准确地提高国家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掌控。 2)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改变农村用地的抵押权的现状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比如农村用地可以抵押的话,即能保证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其一可以有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其二可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面对前面阐述的相关矛盾,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土地在集体范围里的自由流转,以“依法、有偿、自愿”为原则,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看准时机实现农村用地在农民间的自由流转与规模经营。 3)继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依据市场原则,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应依法给予公平补偿,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公平补偿是按照反映出土地真实价值的市场价格标准来进行的,补偿标准制定后,还要全面考虑,即有土地用途补偿,又要有土地用途转化后的补偿差异,着实充分为农民的生产权益和发展权益着想。 4结论 结合上面的阐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与农民密不可分,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要切实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文中对我国目前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些许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可行的对策,希望能给有关工作人员一些建议。政府工作人员在改革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时,从农民利益出发的同时还要把各条款落到实处,最后达到促进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作者:韩飞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国土资源局 土地管理论文: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反思 摘要: 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财富,从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本论文通过对当前阶段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概述,分析了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失灵的原因,提出了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重构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土地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现状反思;重构措施 1.当前阶段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概述 1.1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 《土地管理法》以及《刑法》作为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依据的主要标准,明确了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即保护耕地以及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在保护耕地目标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参考《土地管理法》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制度,从而进行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例如,加强土地管理制度的专业化,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对于基本农田的保护制度,防止在农田使用过程中对农田造成损害;关于农田的占用,应按照相应农田占用管理制度,依据对农田进行占用补偿;就区域性范围内,应保证耕地面积与其他地域面积达到一定的平衡,具体到每个农村时,应保证每户一宅的实施标准。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目标实施阶段,主要通过《土地管理法》的国有土地有偿出让制度对土地进行管理。即在管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过程中,可根据管理法进行乡镇企业的建设工程,同时农村居民也可进行居民住宅的建造,并且可以建设农村公共设施或者公共事业。但是对于一些非农的建设工程,或者企业单位以及个人对土地进行建设,需要向有关部分依法申请土地的使用权。 1.2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国每年耕地面积的减少数量在逐年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将土地使用的计划指标提前完成。导致中央政府迫于土地使用的形势修订了《1997-2010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其次,虽然中央政府在进行国有土地的管理时,对土地的供应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以下情形。例如,在占用土地的阶段,占用的土地面积远超于实际所使用的土地面积,并且存在将较好的耕地作为劣质土地征用,甚至出现乱战滥用的问题。最后,根据《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对农村土地市场进行依法制止。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农民也失去了对自家农地进行自主开发的权利。部分农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只能进行违法出租或者使用其他用地。而对于大部分的农民来说,只能通过外出务工来解决发展的问题。这就造成城市的人口在逐年增加,城市的各种资源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城市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并且房价也越来越高。而相对于城市,农村则逐渐败落,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降低。加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 2.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失效的原因 2.1政府土地管理制度的内容存在冲突 尽管在建立国家土地管理制度的初始阶段,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国家耕地面积的数量区域稳定,从而保证国家能够生产出满足全国人口生存的粮食。在此基础上,加强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增强地域性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地位。同时建立严格的土地有偿出让管理体系,增加国有土地的经济效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土地所有者的权利,防止地方政府剥夺土地所有者使用的土地的权利。然而在具体实际执行阶段,通常会由于各种外界因素而对制度进行各种调整。例如,在我国社会经济下滑阶段,地方政府要保障经济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从而稳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则需要不断加强农耕土地的占用情况。整体来说,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土地管理制度的内容与现实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冲突。 2.2地方官员过分提升自身利益 地方官员为提升自身的发展机会,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官员通常在进行土地占用的招标阶段,会尽最大程度的保护本区域的耕地保护指标,同时从各种途径获得建设用地的指标。而对于省级官员来说,只是相对的作为耕地保护责任人,定期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进行考核。但是只要地方政府能够达到地域耕地保护目标,省级人员没有直接的动力去检测地域耕地保护目标的具体位置。 3.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重构 3.1确定国有和集体土地的产权 通过研究表明,只有将耕地的使用权利具体到每个农民,才能避免各种外界权利的侵犯。作为国家的主人,公民只有保证拥有并且能够切实的使用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土地管理者以及地方政府执行者才不会随意占用自身的财产。 3.2通过比例原则提高土地管理的转变效率 在转变中央政府土地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应按照具体的比例原则进行具体转变改革。例如,必要性原则。即政府所实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作用到具体的实施目标这一过程是必要的。同时不允许存在其他各种形式的措施方案进行替代。相称性原则。即政府在保护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其他公民或者组织使用土地的权利进行制约,同时应保证粮食安全与城市化建设之间的相对平衡。 作者:窦金野 窦国友 单位:辽宁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海州分局 辽宁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清河门分局 土地管理论文:我国土地管理法与物权法的作用 【摘要】物权法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必须的财产法,土地作为重要的不动产,是物权法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土地的物权并不能紧靠物权法规定,而需要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法。土地管理法与物权法对土地物权制度都有着明确的说明,土地管理法与物权法彼此相互作用也存在制约。笔者就对土地管理法与物权法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促进不动产市场更好地运用土地管理法与物权法。 【关键词】土地管理法物权法不动产市场 1土地管理法对物权法的积极意义 物权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重要的财产法,指的是依据安全与客观公正的原则支配财产,实现财产的流通,以维持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交易在本质上都是权利间的交互,物权法则是对财产权利进行了规定,确保权利间的交易可以实现公正公平。 1.1促使物权法进一步完善 实际上,任何交易都是物权的交换,而维持物权交换的公正性对于维持市场经济顺序是极为重要的。物权法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财产分配与财产流通的公正客观性,土地作为重要的不动产之一,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土地物权也成为了目前最为重要的物权种类之一。物权法中对土地财产权的变更交易进行了规定,但是由于土地物权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作为民法而制定的物权法虽然在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征收土地后的补偿政策,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国当前对土地的使用多是通过国家征用,将土地的产权由农村集体转换为国家所有,但是征用方式却没有给予明确,同时对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的产权变更和交易也没用明确的指示[1]。因此,物权法在土地产权的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土地管理法对物权法有着一定的完善作用,为物权法的使用提供了依据,同时明确了土地产权的变更及交易方式,使土地产权管理更具针对性。 1.2土地管理法为物权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土地管理法明确了土地物权的基本原则,这为物权法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动产物权包括所有权及使用权,对于土地产权来说,指的是对土地的物权或是设立在土地物权基础上的物权,因此,对土地物权的法律规定在不动产物权中占有重要位置。相较于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更具重要性,就我国现阶段对土地产权的管理情况来看,我国在尚未制定物权法的前提下,便预先设施了土地管理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物权法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不动产财产权利,这为不动产物权体系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有助于物权法的制定与进一步完善。 1.3推动物权法的发展 我国领土面积较大,耕地总体面积也比较大,但是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不断递减,特别是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耕地面积逐渐缩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土地管理法的修订与颁布明确了对耕地的保护规范,在基本农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等非耕地时需要上报到相关的政府部门,在相关部门审批后再转化为非耕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耕地起到了保护作用,规范了耕地使用,避免耕地建设的不规范[1]。耕地虽然归属于不动产的一种,但是土地管理法对耕地却起到了强制保护作用,使其免受物权法中人可以随意处置的破坏。因此,在土地管理法的约束下,耕地成为了一种特殊的不动产,能够享有一定的保护政策,同时土地管理法也明确了不动产产权的交易流通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权法的发展。 2物权法对土地管理法的积极意义 2.1对土地管理法的指导作用 物权法中的物不仅指不动产,也包括动产,而不动产中土地是为重要的一部分。物权法中对土地产权的一些规章与原则对土地管理法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物权法的指导下,土地管理法可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不足。土地管理法中要求在土地产权发生变更时需要进行详细登记,也就是不动产产权变更登记,但是土地管理法并没有对不动产的变更手续进行明确规定,这也是使得土地登记成为了一种管理方式,只停留在表面,在土地产权变化中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土地产权变化中无法达到预期目标[2]。在物权法中针对这一问题有专门的一章“不动产登记”,在这一章节中明确指出了只有经过具有法律效应的登记手续才可以进行物权的变更、转让等,土地管理法中则明确指出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包括土地管理权与经营权归村民委员会所有,物权法中则更加具体化,集体所有的不动产产权归属于其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每一位集体成员的利益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会定了集体内的所有成员具有维护集体产权的义务,因此,物权法既明确了集成成员的利益,也明确了其义务,这对土地管理法的制定与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2对土地管理法的补充作用 物权法对土地管理法除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土地管理法也具有一定的补充完善作用。我国在征收农村土地产权时,土地管理法仅根据建设需要,要求国家在征用农村土地时给予其与土地相等价值的补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公众利益,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漏洞,认为只要给予征收土地的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就可以,但是未能明确解释公众利益,这也导致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不规范征用农民土地,破坏了农民的实际利益[1]。物权法便对土地管理法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的补充,指出以农民公众利益需要为目的可以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产权,这里的征收土地是以农民公众利益为征收土地的前提,同时明确了土地征用的流程,要求征用流程可以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土地产权,同时也规范了相关政府部门在征收土地时的手续,避免发生地方政府滥用土地征收权而引起的公众利益被破坏的问题。物权法在土地管理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了对土地征用的补偿条件,为增添了安置费等,以保证农民土地征收后的正常生活。 3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相互制约 土地管理法与物权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但同时两者间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在一些条款上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比如,土地管理法中明确指出建设用地的范围既包括国家所有土地,也包括为农民公共利益而征用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物权法则认为建设用地只包含国家所有土地,其范围远小于土地管理法中的建设用地范围。土地管理法中指出,为建设农村公共设施或保障农民公共利益可以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地,但是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却未不受物权法约束,这也造成了土地管理法与物权法间的矛盾[2]。 4结语 土地产权是个人产权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关系到土地产权的土地管理法与个人产权相关的物权法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两者既彼此作用也彼此制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个人产权将会更加重视,土地产权也将会进一步规范,因此,土地管理法与物权法必须相互协同,彼此补充完善,尽可能地实现土地管理法与物权法的统一,进而更好地保护土地所有者的根本利益。 作者:陈羡洁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土地管理论文:土地管理整治行动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三严三实”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厅关于土地管理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的要求,强化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问题的整改落实,规范土地利用和管理秩序;举一反三,剖析根源,堵塞漏洞,完善制度,不断健全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国土资源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打造廉洁高效、敢于担当的管理队伍,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和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积极查找问题抓好整改落实。结合我市土地管理情况,参照去年国家审计署审计重点和其他市州审计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积极查找问题并进行整改纠正。 1.土地规划计划执行方面:重点查找建设用地“寅吃卯粮”、建设用地规模超规划计划控制规模等问题,深化整改落实,维护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控的严肃性。 2.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征收方面:重点查找少批多征、超越权限批地、未批先征等违法违规行为,少数地方少付拖欠挪用征地补偿费、社会保障资金落实不到位、套取骗取征地拆迁补偿费等问题,深化整改落实,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维护群众权益。 3.建设用地供应方面:重点查找虚假“招拍挂”出让土地,违规协议出让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违反《划拨用地目录》规定划拨建设用地,违规“毛地”出让建设用地和超出用地控制标准供应建设用地,违反国家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等规定低价出让建设用地,违规向限制类、禁止类行业供地,违规为不符合条件的土地办证等问题,深化整改落实,维护土地市场秩序。 4.土地违规抵押融资方面:重点查找用公园、绿地、广场等社会公益设施用地抵押,用未完成征地拆迁手续土地抵押,高估地价抵押,以及重复抵押、直接办理虚假国有土地使用证用于抵押、挪用土地抵押融资等问题,深化整改落实,规范土地抵押融资行为。 5.耕地保护方面:重点查找耕地面积有所减少、质量有所下降、耕地保有量低于目标考核量、基本农田划定不合规、基本农田闲置荒芜、土地整治项目补充耕地不实等问题,深化整改落实,严格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坚守耕地红线。 6.存量建设用地规模较大方面:重点查找建设用地征而未供、供而未用问题,结合节约集约用地专项督察后续整改工作,着力盘活利用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推动节约集约用地。 7. 违规使用土地方面:重点查找用地单位以租代征、非法占地等用地违规行为,深化整改落实,依法依规组织查处,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及政策,杜绝发生类似问题。 8.工业企业用地方面:重点查找工业企业用地容积率和投资强度不达标、开发强度不够等问题,督促用地企业限期整改,完善工业用地评价、考核、监督等相关制度,切实提高工业企业土地开发强度 同时,配合财政等部门,督促整改审计发现的违规减免、返还、少征土地出让收入,土地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违规安排支出和使用土地出让收入,少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挪用、套取土地整治资金等问题。配合发改等部门,向社会公布开发区评价成果。 (二)着力推进建章立制工作。在抓好整改工作的同时,结合职能转变、深化改革、依法行政等要求,着重从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两个层面入手,进一步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建章立制,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工作。 1.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规范计划管理,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管理。 2.改革完善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研究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审批效率。积极研究解决用地审查报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稳增长用地需要。 3.完善建设用地供应管理。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供应程序,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加强闲置土地监管,促进闲置土地利用,探索土地供应前期开发政策。 4.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落实特殊保护制度;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5.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强化国有土地资产保护,依法解决土地权属争议问题,做好确权登记服务工作。 同时,配合财政部门研究完善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制度和土地储备融资政策等。 推进建章立制要遵循部、厅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着力政策协同,规范管理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各地要依照规定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从确保国家和省政策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的层面加强研究,进一步推动制度政策落到实处。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专项整治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研究方案与部署阶段。市局按照省厅统一部署,研究制定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和要求;各区市县、园区局召开专项整治行动动员部署会,迸一步统一思想,部署全面整改。 (二)深化整改和建章立制阶段。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深化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从制度建设上研究提出加强改进工作的政策措施。市局有关责任科室要将本级及各区市县、园区的整改情况汇总后形成书面报告报市局专项整治行动办公室。 同时,市局有关责任科室要根据分工要求,推进建章立制工作,形成制度性成果。 (三)整改报告阶段。市局梳理汇总本级及各区市县、园区的整改落实情况和建章立制情况,形成工作报告报省厅。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专项整治行动在市局“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领域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另文通知)领导下进行,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土地管理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推进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局党委的统一部署要求上来,要明确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班子,认真组织开展好本行政区域内专项整治行动。 (二)从严从实实施。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于专项整治行动全过程,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扎实推进问题整改和建章立制工作。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围绕建章立制,要注重问题导向、充分调研论证,把准实情,提出实招,务求实效,着力破解难题,提升支撑服务能力。 (三)统筹安排推进。专项整治行动要立足现有工作基础,结合年度重点工作安排,统筹部署,扎实有序推进,确保取得良好效果。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情况、分类推进。能立行立改的,要明确整改措施,抓紧整改落实;需要完善制度政策的,短期内能出台的要尽快出台;短期内难以出台、需要通过改革和立法完善的,要加大改革力度,积极争取列入立法、修法计划。 (四)强化协调配合。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与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配合。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相关工作。要与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土地管理论文:土地管理低碳经济论文 1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的重大意义 1.1有利于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从大气二氧化碳排放来源看,土地利用变化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又一要素。从碳排放的分类来看,土地利用碳排放可分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产生的碳排放、土地利用类型保持产生的碳排放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上所承载的全部人为源碳排放等三类。通过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制定政策有效开发、利用及管理土地资源,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利用低碳化,有效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研究表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少碳排放的潜力约为常规低碳政策的1/3,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 1.2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三次产业中,工业的比重偏高,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内部结构中,又以高碳的重化工业为主,比例达70%左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阶段,大规模的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供应,这些“高碳”产业是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以此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化工业的发展,我国的资源支撑不了,环境容纳不了,更何况还要给子孙留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因此,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通过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鼓励发展低碳产业,逐步限制高碳产业发展,减少单位GDP的资源量和环境代价,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1.3有利于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建设“两型”社会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土地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土地资源是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和关键,因此,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解决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的体制性矛盾,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2构建低碳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 2.1控制高碳产业建设用地总量 不断抑制高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总量,在用地审批过程中进行严格限制,与此同时,给低碳产业发展项目给予用地上的支持。具体到操作环节,土地供应参与低碳经济建设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这两个手段来进行调控,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可以为低碳产业项目在总量和布局上进行安排,并用规划图件和相关调控指标的形式来表现。通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定各地区低碳产业项目的年度用地,严格限制新批准高碳项目,限制向高碳项目供地,以此来调节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用地总量、结构和速度,以降低高碳经济的用地比重,促进低碳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2及时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发展低碳经济,要注重及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控这一重要手段。具体的手段可以从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来实施。其中增加碳汇的土地管理手段有:积极植树造林,增加林地的比重,提高森林覆盖率;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落实退耕还草工作,增加草地面积。减少碳排放的土地管理手段有: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尤其是废弃的工矿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加强区域内建设用地集约节约管理,做好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倡导农地施用有机肥以及秸秆还田,减少农业碳排放;构建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2.3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土地储备政策,逐步回收高碳项目用地 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土地储备政策,逐步回收高碳项目用地。政府为了给城市发展留足空间,除了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外,政府还可以运用土地整理、土地置换等土地政策工具,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项目,依据土地储备政策接收其项目用地,以供应土地一级市场。 2.4创新低碳产业项目土地供应方式 针对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及可支配资金的最大化考虑,倾向于采取对不同用途土地采取不同出让方式的差别定价策略。例如,对于商业、住宅用地倾向于采取招拍挂的方式追求一次性收益,而对于工业用地,地方政府看重的则是工厂建成之后给本地区带来的GDP、税收、就业等政绩利益和长期收益。为此,不惜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压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以至负地价,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为此,2007年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联合发文,要求:“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价标准。”对于低碳产业项目用地,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除了一般的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方式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出让土地。 2.5充分发挥地价杠杆作用,支持低碳经济项目 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项目用地,若在一级市场获取土地使用权,政府可以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若在二级市场转让获得土地使用权,政府可以在转让税费方面给予优惠,通过土地价格和税收政策积极引导资本和资源向低碳方向转移。对于低碳产业项目的用地,除了可以在土地价格、土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外,政府还能制定政策在土地信贷、土地抵押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可以简化低碳产业项目融资用地审批。 2.6改革考评体系,增加土地供应的碳排放指标考核 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地方政府官员考评体系,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在考评体系中增加碳排放指标或绿色GDP等指标,全面评价区域主导产业用地碳排放状况,招商引资过程中低碳项目比重,促进土地供应向低碳产业倾斜。 作者:霍迪 刘贵峰 单位:齐齐哈尔市土地矿业权储备交易中心 齐齐哈尔市土地统征工作站 土地管理论文:物权法对土地监管机制的影响 本文作者:朱颉1高丽飞2作者单位:1廊坊市国土资源局2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于洪分局 使土地权利制度进一步完善 从制度层面上看,土地制度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土地制度中,土地权利是土地市场交换的客体《,物权法》对各种土地权利的完善直接推动了土地市场的发展。《物权法》使土地权利制度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明确了集体土地的产权代表,明确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出让或者划拨设立,明确了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续期及地上附属物的归属问题等。《物权法》显化了土地资源的资产特性,揭示了土地作为不动产是物权所有人的权利客体,明晰的资源产权和有偿的使用制度的确立必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解决了由于产权不清、主体不明等引起的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比如《,物权法》详细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并将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明确为用益物权,这些规定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一项空白,使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使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加稳定、明确,从而有利于促进土地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另外,《物权法》还确立了土地用益物权的基本体系,使中国土地权利制度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 加强对土地市场的有力监管 《物权法》的实施,使土地市场化更加深入,《物权法》对土地管理制度的影响还表现在加强对土地市场的有力监督方面。《物权法》规定: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的方式出让。这一规定在充分肯定我国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土地资源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业用地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从国家政策上升为法律,一方面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强化土地市场监管,深入推进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此外,《物权法》首次将工业用地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写进了法律,扩大了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范围,第一次规范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内容制订全国统一的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示范文本,既是落实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有利于规范出让方和受让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可能发生的合同纠纷,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进一步规范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行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土地出让制度,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动土地管理部门依法行政 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国有资源的过程中,要转变国土资源管理理念,不但要运用传统的行政手段,还要具备民法意识,比如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征地审批、土地招拍挂程序中应当更多地引入民法中的合同和竞争机制,从而深化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变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总的来看,《物权法》既有对现行土地管理政策的继承,又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规定,有利于推动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为下一步土地管理法规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推进《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制定《土地登记条例》、《征地条例》、《土地市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土地管理论文:国土局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化实施方案 为了把整改工作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制度化,使整改工作目标更加清晰的、要求更加明确、责任更加落实、实施更加到位,根据《*县开展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特制定《*县国土资源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以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为目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促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格执法监管,维护群众权益,提高服务水平,为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是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要按照总体布局、重点推进的原则,抓好突出问题的解决,根据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分门别类地逐步推进。既要抓突出问题的解决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又要抓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执行力的提高,既要抓当前问题的解决,又要抓近期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推进;既要抓机关和事业单位反映出来的问题,更要抓基层普遍关心和相关部门反映的问题,切实保证整改事项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三、目标任务 以“坚持科学发展、依法管理国土资源”为主题,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重点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等工作,扎实整改,力求取得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四、具体安排 整改落实阶段工作从7月1日开始,到8月20日左右结束。 (一)紧密结合实际,制定整改方案 各支部整改方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把分析检查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思路和措施、把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的工作结合起来,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群众满意度测评有据可依。整改方案要做到“五定一建一公开”,即定整改落实的事项、目标、措施、责任人和时限要求,建整改台帐,向群众公开。一要明确整改重点。把征求意见和分析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梳理,一项一项列出来,提出整改措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突出问题纳入整改落实重点。二要明确整改责任。对需要整改落实的重点问题,要从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完善监督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办法,增强整改落实的实效性。要注意落实责任,对整改落实的工作由谁主管、由哪个股室或哪个单位办理、由谁来完成、完成不好怎么办,都要作出明确规定。三要确保整改落实。要建立健全整改落实督促检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督促责任科室和责任单位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好整改落实。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公示,并采取相应措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需要一段时间努力解决的问题,要列出大体的时间表,并跟踪问效,逐步予以解决;对于那些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各单位整改方案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重要事项要作出公开承诺,整改落实情况要向党员、群众通报,自觉接受监督。各单位整改方案经主要负责人审阅把关后,报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备案。局整改方案经局党组审阅把关后,报县委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备案。 (二)切实转变作风,集中解决问题 各单位要结合“作风建设年”活动工作部署,有效防止在集中整改过程中搞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和“政绩工程”,要解决执行力不强、政令不畅、行政效能低下、责任追究不力等问题。通过强化问责治庸,保障各项整改任务落实到位。要在前段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的基础上,根据整改落实方案,集中力量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办几件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着重解决影响和制约国土资源事业较快发展的思路、措施等问题以及涉及政策层面、本单位职能范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对失地农民和历史遗留问题要加大解决的力度。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扎扎实实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着力完善制度,健全体制机制 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城乡一体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各单位要认真学习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充分借鉴调查研究的成果,充分运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现有的政策文件、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清理,切实做好废、改、立工作。要重点围绕县委提出的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统筹城乡市场体系、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等方面做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工作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四)认真组织测评,做好总结工作 1、搞好情况通报。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要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并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2、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测评内容包括:人民群众对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满意度;人民群众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人民群众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组织领导工作的满意度。参加群众满意度测评的人员一般应有本单位党员、基层单位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代表以及直接服务对象的代表。测评结束后,要以适当方式向群众测评结果;要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对多数群众不满意的科室和单位,要及时“补课”,限期整改。满意度测评可结合情况通报同步进行。 3、抓好总结表彰。各单位要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做法、效果、经验、典型以及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从实践和理论上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专题总结报告报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局专题总结报告报县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后,局党委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思想认识有新飞跃、解决问题有新成效、创新机制有新突破、科学发展有新局面的单位以及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给予总结表彰。 五、组织领导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果、见实效的关键阶段,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关注。各支部要切实加强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投入足够精力抓整改,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结合分工,认真抓好分管股室、单位的整改落实工作。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工作指导,掌握整改落实阶段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认真研究解决,保证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健康开展。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制定整改方案的指导,并督促所在单位抓好整改方案的实施,确保整改落实阶段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一)搞好思想动员,增强做好整改落实工作的自觉性。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召开转段动员会议,总结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对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搞好思想发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搞好整改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做好宣传工作,深入宣传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进展情况、成果经验、生动典型和实际效果,切实增强舆论宣传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二)坚持领导带头,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示范表率作用。 局领导要带头抓好整改落实,进一步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提高效率,要求各事业单位做到的,局机关首先做好;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整改措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领导干部首先做好。通过领导和党员干部带头整改落实,发挥表率作用,推动整改落实阶段工作的扎实开展。 (三)坚持依靠群众,扩大群众参与面。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等各项工作,都要注重扩大群众参与面,主动邀请本单位党员、基层单位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组代表以及直接服务对象的代表参加,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坚持并创造性贯彻群众路线,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制定整改方案,凝聚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群策群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吸收群众全程参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坚持统筹兼顾,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当前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各单位要切实把握好时间,把握好进度,处理好工学矛盾,统筹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和其他各项工作,把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出来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国土资源事业较快发展,确保群众生活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正确处理抓好机关自身学习实践活动与抓好下属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关系,正确处理抓好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实践活动和抓好普通党员、一般干部学习实践活动的关系,正确处理集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切实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引向深入。
“用户创造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UGC)”,意指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是一种新兴的创作方式和社交模式[1]。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网络用户由原本的观众转变为创作者和参与者。作为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视频社区,B站①不同分区的UP主(uploaderuser)②提供了不同类型的UGC。比如,学习区的UP主会分享学习心得,分享考研、考博和考公等不同考试类型的经验;生活区的UP主会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有UP主会对大量视频进行混剪,构建新的故事情节。这种用户创造内容在增加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同时,暴露出的著作权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有关“用户创造内容”的研究多侧重于UGC的法律性质和版权归属[2]、UGC侵权的版权规制[3]、UGC的治理模式研究[4],而鲜有谈及UGC的版权保护。UGC作为大众创新的成果,实现了文化再生产,一味地规制用户创造内容,有悖于我国版权法鼓励创新的理念。本文通过构建用户创造内容的保护体系来探究用户创造内容的版权法保护。不仅要使得符合著作权客体要求的UGC作品本身受到版权法的保护,还要降低或者免除UGC作品侵犯源作品著作权的风险。时下,我国《著作权法》对用户创造内容的保护进行了有益探索,文章将从制度和技术层面进一步探讨用户创造内容版权法保护困境与出路。 一、用户创造内容的内涵与其版权保护的必要性 分析鉴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嵌入,UGC并非恒定不变的概念,因此本文通过对用户创造内容的争议焦点进行探讨,以此揭示UGC的内涵。 (一)用户创造内容的内涵 1.概念界定目前,各国立法并未明确“用户创造内容”的法律概念,学界也未就“用户创造内容”的概念达成共识。世界经合组织认为UGC应当具备以下三种特征:(1)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2)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acertainamoutofcreativeeffort);(3)以非专业或者职业化的方式产生。学术界主要采用下定义、列举式和文义解释的方法对UGC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种方式直接对UGC进行概念界定,认为UGC是Web2.0环境下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4]。第二种列举式,有学者根据UGC对源作品的利用程度和方式不同,将典型的重混类UGC归纳为:改编型UGC、同人型UGC、融合型UGC等,并对类型化的UGC加以举例说明[5]。第三种文义解释,有学者从UGC的内部构造出发,逐一分析用户、生成和内容三个词组的深刻内涵,从整体上把握UGC的整体含义[6]。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催生一些新型的UGC平台和UGC类型,下定义、列举式和文义解释都不能全面地概括UGC的内容。文章主要从现阶段UGC界定的相关争议入手,揭示UGC的内涵。首先,UGC传播路径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争议。有学者认为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UGC作品的传播效率,但没必要将网络传播作为UGC内涵和外延的限制[7]。UGC作品可以在线下进行创作,而不一定采用数字工具,如书画创作等。但是将画作展示给特定或者不特定的人,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互联网用户凭借数字技术的优势,快速、低成本、高效地创造和传播作品,这也使UGC版权争议成为冲击传统版权制度的原因之一。其次,UGC原创性争议。如果UGC的作品仅是直接搬运、复制或者转载原著作权人的作品,属于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不应当受到版权保护。再次,UGC创作主体专业性的争议。UGC创作者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而不会刻意迎合市场需求。创作主体的非专业性,意味着他们利用原著作权的作品没有主观的侵权故意,所以存在视频混剪UP主会在自己的UGC作品中标注“侵删”字样的现象。有部分UP主因为粉丝基数大,会受到经纪公司的青睐,成为签约UP主,此时其创作主体由原来的非专业人员转变成为了专门从业人员,其创作的内容就不应再被视为UGC。最后,UGC商业性的争议。许多UGC平台广泛使用用户生成内容的方式提供服务,通过经济激励UGC作者上传视频、图片、音频、评论等流量变现的方式促使UGC是否具有商业性的界限变得模糊。而UGC作品本身是免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UGC是具有非商业性的[8]。综上,从传播性质、创作性质、创作主体以及行为商业性四个维度来看,UGC内涵包括依赖互联网传播、具备原创性质内容、创作主体并非专门签约人员和无商业意图。2.具有独创性的用户创造内容构成作品独创性是用户创造内容构成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重要因素。独创性并非是独一无二的,而是指该作品并非抄袭他人作品,系创作者独立完成。关于用户创造内容主要分为三类:复制类UGC、原创类UGC和重混类(remix)UGC[9]。单纯地复制、转载他人的作品,属于侵权行为,不属于作品的范畴。原创类UGC,没有援引他人的作品,当然受到版权法保护。至于重混类UGC能否视为作品,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独创性。基于版权法鼓励大众创新的目标,对于独创性的认定标准不宜太过苛刻,只要是作者独立完成,并加入了新的元素即可构成作品。 (二)UGC版权保护的必要性 由于独创性UGC可以被认定为作品,因此对具有独创性的UGC进行版权法保护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对UGC进行版权法保护,有助于发挥UGC的社会功能,释放UGC的社会价值。UGC创作者通过对他人作品进行再创作,促进了文化再生产,增加了我国的文化总量,激发了大众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对UGC进行版权法保护,也是推动版权法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数字技术改变了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利用途径,冲击着传统的版权法,亟须进一步完善版权法,平衡著作权的专有权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二、用户创造内容版权保护的现状与困境 在传统版权法视域下,著作权是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具有排他性。著作权人有理由期待其他人在合理使用规则外,对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寻求事先许可。但由于用户创造内容的传播途径网络化、创作动机兴趣化,其寻求原著作权人许可的成本和动力都不足。用户创造内容如果都需要寻求事先许可,也势必会打击部分创作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制约UGC的文化发展。 (一)UGC版权保护的现状 1.《著作权法》将UGC纳入著作权保护客体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于2021年6月1日施行,它吸收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有关作品的定义,对作品的定义和类型作出了新的规定。《著作权法》第三条指出,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法条还列举了八种典型作品的类型,并对作品的类型添加了真正具有适用价值的兜底条款:符合作品其他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也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这标志着我国著作权法上的作品由“类型法定”转变为“类型开放”模式[10]。新修订的《著作权法》扩展了作品的内涵和外延,为UGC作品的合法性提供了法律支撑。UGC虽然依托于互联网传播,但本身也具有典型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比如B站上的混剪视频虽然加入了创新性元素,但本质上属于视听作品。微博上具有独创性的文字输出属于文字作品的范畴。即使部分UGC无法纯粹地归纳为某一典型作品,也可以“其他作品”纳入著作权的保护客体。传播技术的革新,必然会催生一系列新的UGC平台,导致著作权客体的扩张,但具有独创性的UGC都可以以“符合作品其他特征的智力成果”寻求著作权法的庇护[11]。2.合理使用制度为UGC提供了生存空间关于合理使用的认定标准,主要以美国的“四要素判定法”和《伯尔尼公约》“三步检验法”为代表。《美国版权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在判断使用权利人作品的行为是否构成合理使用时应当考虑四个要素[12]:(1)使用行为的目的和性质;(2)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的性质;(3)使用他人作品的质与量和该作品整体质量的比例;(4)该使用行为对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潜在市场的影响。我国立法主要适用“三步检验标准”:(1)不得影响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正常使用;(2)不得不合理地损害原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合理使用制度是对著作权人专有权的法定限制,是指用户可以在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前提下,不向其支付报酬的状态下,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我国关于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第六条。合理使用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平衡著作权人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UGC用户主要是兴趣使然,该出发点不足以支撑其寻求原著作权人的许可。合理使用制度不苛求UGC创作者寻求事先许可,具有激励UGC创作者展示自我,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合理使用制度也是对UGC创作者的一种保护。很多UGC创作者都不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促使他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他们多采用标注“侵删”的自力救济方式。合理使用制度完美地解决了UGC的创作动机问题,为UGC提供了生存空间。 (二)UGC版权保护的困境 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创作方式的多元化,导致了著作权客体的扩张,打破了作者与使用者、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平衡。UGC的传播主要依托于数字技术,冲击着传统著作权法的理论架构,其版权保护面临诸多困境。1.UGC版权保护的主体、客体认定困难在纸媒时代,作品的权利人恒为作者,传播者为专业的出版商,使用者为作品的广大受众。但在智媒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普通网民既是UGC的创作者也是其受众,身份的叠加增加了UGC主体的认定难度。同时,由于互联网与现实的壁垒,很多创作者都是以网名对外发布内容,增加了使用者寻求许可的难度。此外,我国对于用户创造内容的客体认定还存在诸多争议。用户创造内容是否构成著作权法上的作品,是否值得版权法保护,其合法性的认定遭受诸多困境。2.合理使用制度存在局限性首先,合理使用制度是事后救济手段,不是对UGC的事先许可。从性质上看,合理使用是一种抗辩权,而不是积极的权利,无法满足UGC事先许可的需要[13]。合理使用概念的专业化和认定标准的抽象性,增加了用户的举证难度。援用合理使用制度作为侵权后的抗辩理由,对于UGC创作者来说也是强人所难。其次,合理使用制度中规定的“个人使用”“适当引用”等条款的适用存在窒碍。UGC借助互联网传播,且多在源作品的基础上二次创作,难以满足“个人使用”“适当引用”的要求。最后,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模糊,其适用存在限制,削弱了对UGC的保护力度。3.自治模式的适用障碍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又称CC许可协议,该协议以著作权法为基础,以合同法为表现形式[14]。CC协议本质上是一种事前许可,指权利人通过合同的形式对使用人进行事先授权,允许他人在符合特定要求的前提下使用自己的作品。CC许可协议虽然是事先授权,但是UGC用户能否获得事先许可,仍取决于权利人将作品放入“共享池”的意愿。目前我国的CC许可协议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还无法满足UGC创作的庞大需求。 三、破解路径:制度完善和技术支持 鉴于合理使用制度的保护具有滞后性、CC许可协议的保护范围有限,亟须从制度和技术层面构建用户创造内容的版权保护制度。制度层面,应当引入“选择退出”制度,推定作品使用者拥有事先授权。技术层面,UGC平台应当从技术层面为UGC的主体识别、版权归属以及侵权救济提供技术支撑。 (一)制度层面:引入“选择退出”制度 为应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认定标准过于抽象的问题,美国法院在司法审判中引入了“转换性使用”规则。转换性使用规则是指通过审视新作品中新的表达、含义和功能,判断该作品是否属于合理使用他人作品的后创造的新作品。“转换性使用”包括内容和使用目的的转变[15]。有学者指出,转换性使用作为一种解释创新,为用户创造内容适用合理使用制度提供了裁量依据[16]。但是,转换性使用规则和合理使用制度存在一样的弊端:判断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转换性使用规则本质上不是一种制度,而是对合理使用规则的补充性解释。故引进转换性使用规则并不能解决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障碍。文章认为引入“选择退出”制度有助于解决UGC创作寻求事先许可成本高和动力不足的固有障碍,提升创作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选择退出”制度源于版权法中的转换规则,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版权人一开始就作出“权利保留”的声明,事先作出不得利用其作品的声明;第二种是著作权人在得知其作品被利用后,以通知的方式告知使用者停止利用行为,退出对其作品的利用[17]。前者在我国体现为法定许可制度,后者体现为网络平台的“避风港”规则和“通知删除”制度。上述两种退出制度都能有效减少使用者寻求事先许可的成本。此外,“选择退出”制度也考虑到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如果权利人觉得自己的专有权受到侵犯,可以随时叫停侵权行为。申言之,“选择退出”制度通过推定在先许可,免去了使用者寻求许可的成本,也兼顾到了权利人对作品的自决权。“选择退出”制度在我国现有的合理使用制度、法定许可制度和通知删除等版权制度中都有所体现,具有制度引入的现实基础。 (二)技术层面:强化UGC平台的注意义务 用户创作内容一旦出现侵权,必然存在传播媒介,即UGC平台。事实上,UGC平台在事前、事中与事后全程参与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因此,UGC平台应当建立全面的保护机制,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建立全面的审查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合理使用制度中的证据认定,还是选择退出制度的“权利保留”和事后“选择退出”,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UGC平台作为UGC创作的既得利益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注意义务,引导UGC创作依法依规展开。首先,UGC作品在平台正式发布前,平台可以运用算法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上传内容进行初步审查,也可以将作品与平台服务器中的其他UGC作品进行匹配,对于侵犯权利人版权的作品,平台严格禁止其发布,并对侵权人采取限制措施。对于UGC作品中出现的语言文字信息、视频语音信息,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手段来逐字逐帧地进行特征处理,自动生成每个作品的唯一识别编码,过滤措施的设置需要包括关键词筛选、用户历史过滤和内容比对等要素。其次,在建立初步的筛选机制的基础上,UGC平台需要贯彻落实“通知删除”机制。当权利人提供使用人的行为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后,UGC平台需要运用技术手段删除、屏蔽和阻止该侵权行为的扩散。对通知主体的身份、书面内容以及诉求进行形式审查后作出的删除决定,极易侵犯UGC创作者的权利,有悖于我国版权法的初衷。因此,本文认为UGC平台应当对权利人的“通知”进行实质审查,既有助于切实维护权利人的著作权,也使得UGC平台能从容应对反通知主体的申诉。最后,权利人“选择退出”以及侵权后的维权都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目前,互联网与现实世界存在壁垒,即使部分平台要求所有用户实名制上网,但这些身份信息和资料仅由平台掌握。其他用户包括著作权权利人无法通过网名对标到具体的人,无形中增加了权利人的举证难度和起诉效率。因此,在侵权发生后,UGC平台有义务为权利人的维权提供技术支持。 结语 UGC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公众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具有独创性的UGC值得版权法保护。合理使用制度、CC协议为UGC的版权保护提供了思路,但均有自身的适用局限。UGC的版权保护因其复杂性,需要制度和技术的共同支持。制度层面,我国应当引入“选择退出”制度,平衡作品权利人、使用人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技术层面,UGC平台应当在不同的阶段承担对应的注意义务。多主体、全路径共同致力于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繁荣。 参考文献: [1]赵宇翔,范哲,朱庆华.用户生成内容(UGC)概念解析及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 [2]王磊,杜颖.UGC版权保护的平台机制研究[J].知识产权,2021(8). [3]彭兰.UGC视频版权侵权的可责性分析与规制路径———从B站UP主“巫师财经”作品的争议谈起[J].科技传播,2020(18). [4]李妙玲,岳庆荣.我国用户生成内容的版权侵权问题治理模式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5(5). [5]袁真富.用户创造内容(UGC)的著作权合理使用问题研究———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J].科技与出版,2020(10). [6]熊琦.著作权公共许可的功能转型与立法应对[J].交大法学,2015(1). [7]陈颖.用户创造内容的著作权保护:定位、困境及出路———以《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为切入点[J].湖南社会科学,2022(1). [8]晏凌煜.美国司法实践中的“转换性使用”规则及其启示[J].知识产权,2016(6). [9]倪朱亮.“用户生成内容”之版权保护考[J].知识产权,2019(1). [10]刘俊,齐爱民.CC许可协议的国际化争议及中国化制度兼容性解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 [11]谢琳.论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扩展适用———回归以市场为中心的判定路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12]熊琦.著作权转换性使用的本土法释义[J].法学家,2019(2). [13]梁志文.版权法上的“选择退出”制度及其合法性问题[J].法学,2010(6). 作者:卫德佳 杨慧毓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对企业进行全面化结合的一个管理理念,在对水电站的管理过程中,必须从水电站的经营和财务管理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融合。 一、引言 精细化管理对于目前我国的部分企业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这种管理理念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理念,是根据目前全球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所诞生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的诞生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社会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这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在完成一些常规化的管理时,精细化管理可以将常规管理的基本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进一步的深化,精细化的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因管理而造成的一个资源的占用和浪费,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水电站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情况来看,能有效地提升水电设备的资产利用水平,合理利用资源,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最终提升水电站的效益。 二、水电站资产管理精细化的实施思路 (一)贯彻内部控制全覆盖的思路 内部控制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维护资产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真实准确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对于资产管理本身是具有指向性的。故而在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中,要尽量细化,同时根据水电站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并执行完善的资产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特别是使得基层员工在资产管理中有章可循,财务人员在资产管理中能做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要在深刻领悟精细化管理理念精髓的前提下,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会贯通,与单位财务管理实际需求有效结合,形成新的见解理论,最大化符合水电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和特殊性,为制度顺利有效执行奠定基础。 (二)贯彻精细化管理全范围的举措 水电站企业是重资产行业,电站从建设到发电生产,都凝聚着大量的资产投入。大到水坝、发电机、小到相关的设备、备品备件,都属于资产的范围。而水电站作为典型的生产型企业,资产是为生产服务的,更是由大量员工直接操作的,所以精细化管理必须贯穿企业的全范围。财务在此方面,不仅应从内部控制方面加以约束,而且应做好相关折旧与涉税工作,使得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与企业的生产匹配,从可比性原则的思路,形成相关成本或费用,从而在计算损益时合理反映企业的资产使用情况。 (三)落实精细化管理与财务文化相结合的思路 资产的特殊性就在于必须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因此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审计、尽职调查,都必须定期进行盘点,以确保账实相符。如前所述,电站企业的资产包括了固定资产(设备)、备品备件、办公设备等等若干种,涉及各岗位、各员工。水电站作为一个集体需要推动所有成员朝着一个财务目标努力。优秀的财务文化会提升和改善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和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壮大。因此,将精细化资产管理与财务文化结合起来,不仅是财务文化形成的需要,也是企业真正发挥资产价值,使资产要素转化为利润要素,并形成良好现金流的重要体现。 三、精细化管理在水电站资产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一)制度管理精细化 资产是企业运营的基础,也是盈利的保障。对于企业来讲,资产从请购、使用到处置,都具有较长的一个生命周期。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讲,不仅要考虑账实相符,更要考虑在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充分发挥其效用,确保其全过程在内部控制的覆盖中。良好的内部控制,从请购、管理到处置,都有严密的内控流程。对于水电站企业而言,设备一般都是高价值长期使用的资产,大多数是生产性设备。因此,在使用管理中,要考虑其请购符合流程,同时还要符合经济性的要求。对于处置则需要按照企业的相关流程进行,确保处理的价款合理,流程合规,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影响。在制度设计方面,首先,要考虑管理制度的内部逻辑。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结合水电站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要对水电站现有资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发现问题阶段、分析原因阶段、拟定备选方案阶段、确定选取方案阶段和问题解决阶段等几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其次,设计资产管理制度的前提是首先要确立资产管理目标,通过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来确认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进而制定出能够促使目标达成的资产管理制度。最后,制度内容要责权利明确。根据岗位来确定资产使用与保管的责任人,防止资产的贬值或毁损。最大化地发挥资产的价值。 (二)设备管理精细化 水电站和一般的企业不同,它的资产价值非常高数量非常多。因此,对于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加强对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在对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设备打交道的所有部门都参与到这个管理环节中来,只有每一个使用设备的人都对设备有明确的了解,才能维护好设备发挥它的价值,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不然这种管理方式的实行不仅不会有效果,还很有可能因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而浪费掉人力物力。此外,企业应根据资产的重要程度(如价值或功能)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重要程度的资产施以不同的管理力度与核查力度,真正使有价值的资产确保其完整并发挥其功能。 (三)财务管理精细化 水电站的生产和运营的方式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大多数的水电站对资产所使用的财务管理方法也是很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单一的,这对于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价值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对财务管理也实行精细化管理是促进水电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改善财务管理弱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将传统的水电行业建设成现代化的水电站行业,在成本上也进行了一个控制,进一步地提升了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在财务管理精细化方面,应考虑两个方面:1.做好资产基础管理工作。在内部控制与制度建设的前提下,对水电站现有资产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以主要的资产基础数据包括国家、行业的相关资产标准,本行业或兄弟单位的资产详情或历史数据作为资产预算管理的基础资料。此外,加强财务管理在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电站整体管理的角度,提升财务部门通过资产价值管理改进实物管理的监督功能,做好资产管理的制度保证。在财务团队中配置专门人员或岗位进行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也是重要一环。2.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资产管理精细化。一方面,考虑建立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通过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两个端口,动态反映水电站资产的名称、购置时间、维护或保养情况、修理情况、流转情况、责任人等重要信息,并实时更新。另一方面,通过该系统,形成水电站企业从资产购置、产权登记、使用流转、处置到收益等全面资产信息。在财务系统中,应通过财务软件的资产模块详细登记,并与财务会计的资产账目实时进行核对,在资产账实相符、折旧、经济贬值等方面实时形成财务信息,以实现财务在精细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精细化管理是很多企业要转型的一个必经之路,非常适合水电站目前的发展现状。对于水电站来讲,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发电的若干流程与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设备,这是水电站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在这种具有较复杂流程的企业中,揭示盈利真相是相当复杂的问题,要求能够揭示各个流程上的获利情况,这进一步要求能依据生产流程,从财务上详细记录各个流程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就意味着资产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成本转移,创造价值的过程。综上所述,水电行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水电行业想要维持发展的势头和提高行业的经济效益,应当在水电资产管理中实行精细化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水电行业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淑慧.浅议水利事业单位的精细化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2015(11) [2]薛丽.对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索[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3]周颖娴.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清查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会学习,2017(24) [4]张艳.试论企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7(36) 作者:黄硕 单位:国电四川发电有限公司南桠河水电分公司
硬件设计论文: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研究 论文 关键词 测控系统总线现场总线型综合自动化系统 论文摘要 测控系统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肩负着测量与控制任务,随着电网电压等级的提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对测控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路.对一种由总线组成的新型现场总线型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进行研究。 一、引言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在微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远动技术 发展 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为使变电站二次设备更合理、有效地运行而提出的一种变电站自动化模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除了实现对现场的监测、控制和保护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当地和远方对现场的监控、调节和保护。 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测控系统的功能要求 (一)遥信功能。遥信功能通常用于测量下列信号开关的位置信号、变压器内部故障综合信号保护装置的动作信号、通信设备运行状况信号、调压变压器抽头位置信号、自动调节装置的运行状态信号和其它可提供继电器方式输出的信号事故总信号及装置主电源停电信号等。 ( )j噩测功能。遥测功能常用于变压器的有功和无功采集、线路的有功功率采集、母线电压和线路电流采集、温度、压力、流量流速等采集、周波频率采集、主变油温采集和其它模拟信号采集。 (三)遥控功能。遥控功能常用于断路器的合、分和电容器、电抗器的投切以及其它可以采用继电器控制的功能。 (四)遥调功能。遥调常用于有载调压变压器抽头的升、降调节和其它可采用一组继电器控制的、具有分级升降功能的场合。 三、测控系统硬件设计研究 针对测控单元存在的不足之处.考虑到高压、超高压变电站的自动化特点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对测控单元的要求,结合 电子 元器件发展、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其它新技术的出现,提出了新型线路测控单元的模块化硬件设计方案。 线路单元测控装置的硬件构成主要包括80c196kc基本处理模块、电流型互感器模块、滤波放大电路、多路模拟开关、a/d转换电路、频率检测电路、遥信输入光祸隔离电路、遥脉输入光藕隔离电路、控制输出继电器、双can总线通信模块、串行通信模块。 (一)80c196k0 80c196kc是intel公司16位单片机系列的第三代产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16位单片机,具有以下特点: 1 废除了cpu的累加器(acc)与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的传统结构,采用了寄存器阵列/算术逻辑部件(ralu)。ooh-1ffh单元包含寄存器阵列、专用寄存器和256字节的附加ram。ooh—017h是专用寄存器区。018h—offh是寄存器阵列.可由ralu直接访问。iooh—1ffh是附加的256字节ram.这些ram通过“垂直寄存器窗”结构,也可以作为寄存器由ralu直接访问,因而给程序设计带来很大方便。 2 特殊功能寄存器直接控制i/o口,实现了i/o口的高速输入与高速输出。四个高速输入口最小能记录分辨间隔为1微秒的外部事件发生时间(时钟频率为16mhz);六个高速输出口,可在预定的时间内触发外部电路。 3 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及四个软件定时器可以很方便地为众多的外部或内部事件提供定时与计数功能。所谓软件定时器就是对hso编程,可以按预定的时间产生中断。 4 具有高速运算处理器。80c196kc可以采用16eiz的晶振.其运行速度比12mhz的90c196kb快33%,比12mhz的8096bh快1倍。 5 3路d/a转换采用脉冲宽度调制输出(pwm),调制精度为8位,输出波形为占空比可变的方波,方波可经积分后变成直流电平.其电平随占空比变化有256级输出。 6 有16位watchdog监视定时器,用于监视软件运行是否发生故障,当系统由于干扰或其它扰动导致软件运行紊乱时,它能够使系统自动复位。 7 有高速数据交换能力。支持dma(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数据交换和pts方式数据交换。 (二)测控单元的组成 80c196kc基本处理模块主要由80c196kcl6位中央处理器、128kbyte程序存储器eprom,64kbyte数据存储器ram,16kbyte的存储器eeprom及译码电路组成;电流型互感器模块完成将100v,5a的电压电流信号转化为+2.5ma的弱电信号,经过信号变换.放大滤波变成标准信号送入多路模拟开关,在cpu的控制下依次a/d转抉,将现场输入的模拟量转变成数字量,供cpu处理。频率检测模块对输入的交流正弦信号进行整形变成主波信号,输入cpu的高速输入口,通过测量跳变的周期测量频率及进行频率跟踪。遥信、遥脉输入光藕隔离电路完成信号变换及隔离功能,支持220v/110v/24v直流电压信号输入。键盘显示模块提供人机交互功能.采用薄膜键盘和带背光的128*64的点阵式液晶.屏幕一屏可显示16×8个 英文 字母或8×4个汉字。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的需要,本装置设计有5路通信接口:其中2路为冗余设计的can总线接口,用于与通信控制单元通信;1路光纤通信接口,用于与通信控制单元的通信或与智能设备通信;1路rs485接口,用于支持装置与总控单元的通信或与智能设各通信;l路为rs232接口.用于支持装置的组态功能,所有的通信接口均通过高速光藕进行光电隔离。 在继电器驱动电路中采用了一些保护措施,防止在分合直流电源时引起逻辑电路紊乱而造成继电器误动作,并在驱动电路与继电器之间加光电隔离,以提高抗干扰能力。本装置还采用自检闭锬功能和放电回路,防止由于硬件错误。 硬件设计论文: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摘要:变压器的冷却装置是将变压器在运行中由损耗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以保证变压器可以安全正常的运行。本文所进行的主要核心部分就是对控制模块进行的设计,其中包括了可以对主变压器风扇投入与切除的温度范围进行自行设定,也可以按照用户的要求而变化。 关键词: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硬件 1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控制模块的设计总体思想 本文所进行的就是对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控制器模块进行设计,其中包括了可以对主变压器风扇投入与切除的温度范围进行自行设定,也可以按照用户的要求而变化。在传统控制方式中,风扇投切的温度限制值是不能改变的,此外,风扇电机的启动和停止温度有一余量,不像传统的控制方式中是一个定值,避免了频繁启动的缺陷,此外还有运行、故障保护及报警等信号的显示及其与控制中心或调度中心的通讯,上传这些信息,如变压器油温、风扇运行状态有无故障等。至于风扇的分组投切设置是为了节约电能,具有一定的 经济 意义,但这个分组数不宜过多,以免控制复杂,且散热效果不佳。 控制器主要由at89cs1单片机、a/d转换器、键盘控制芯片,输出模块、通讯模块以及自动复位电路等组成,其中单片机是控制器的核心,aid转换器是把输入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2变压器风扇控制系统的硬件接线 基于以上的要求,我们设计的风扇控制器的硬件线路图如下页图1所示。变压器风扇控制中对控制模块进行改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其中包括主要芯片的选用以及一些抗干扰元件的使用。所以在本章节中,我们重点将要介绍变压器风扇冷却控制模块中的主要硬件芯片的作用、选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力一法。 (1)单片机at89c51(如图1)。 at89c51是atmel公司生产的一种低功耗,高性能的8位单片机,具有8k的flash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它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不易丢失的存储器技术,并且和 工业 标准的80c51和80c52的指令集合插脚引线兼容,其集成的flash允许可编程存储器可以在系统或者通用的非易失性的存储器编程中进行重新编程。at89c51集成了一个8位的cpu, 8k的flash。256字节的edam, 32位的i/0总线。三个16字节的定时器/计数器,两级六中段结构,一个全双工的串行口,振荡器及时钟电路。at89c51是完成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系统控制的核心,所有其它器件都受其控制或为其服务。 在本文中,经过tlc 1543 a/d转换器后输出的数字量输入到at89c51单片机中,同时在进行了温度参数的设置以后,进行它的输出控制,其中包括了变压器的温度显示、状态显示、以及声音报警设备等等,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 (2)变压器的温度采集及温度处理模块。在变压器的风扇冷却自动控制系统中,第一步进行的就是对变压器上层油温进行的温度采集工作。变压器的温度采集是由变压器的温度控制器来实现的,其中包括铂电极、传感器以及变送器。经过温度控制器输出的信号进入变送器,变送器送出一个4一20毫安的电流信号,然后将此电流信号通过控制芯片上的电阻元件实现电流电压信号的转换,转换后的电压是在0.4一2(伏特)之间,然后将此电压信号输入到tlc 1543数模转换器,进行信号处理。变送器输出信号有电流和电压信号两种,考虑到变压器安装的位置(室外)距本控制装置(室内)有一定的距离,电流信号不易损失,故选择了4一20毫安的电流信号。 (3)11通道10位串行a/d转换器丁lc1543。 tlc1543 a/d转换器是美国ti公司生产的众多串行a/d转换器中的一种,它具有输入通道多、转换精度高、传输速度快、使用灵活和价格低廉等优点,是一种高性价的模数转换器。tlc 1543是cmos,10位开关电容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它有三个输入端和一个3态输出端:片选(cs),输入/输出时钟(i/0 clock),地址输入和数据输出(dataout)。这样通过一个直接的四线接口与卞处理器或外围的串行口通讯。片内还有14通道多路选择器可以选择11个输入中的任何一个三个内部自测试(self-test)电压中的一个。 (4)bc7281 128段led显示及64键键盘控制芯片。 bc7281是16位led数码管显示器键盘接口专用控制芯片,通过外接移位寄存器(典型芯片如74hc164, 74ls595等),最多可以控制16位数码管显示或128支独立的led。 bc7281的驱动输出极性及输出时序均为软件可控,从而可以和各种外部电路配合,适用于任何尺寸的数码管。 bc7281各位可独立按不同的译码方式译码或不译码显示,译码方式显示时小数点不受译码影响,使用方便;bc7281内部还有一闪烁速度控制寄存器,使用者可随时改变闪烁速度。 bc7281芯片可以连接最多64键c8*8)的键盘矩阵,内部具有去抖动功能。它的键盘具有两种工作模式,bc7281内部共有26个寄存器,包括16个显示寄存器和10个特殊(控制)寄存器,所有的操作均通过对这26个寄存器的访问完成。 bc7281采用高速二线接口与mcu进行通讯,只占用很少的i/o资源和主机时间。 bc7281在本系统中主要用于驱动变压器温度显示的led以及显示风扇运行状态的指示灯。 前已提及,bc7281芯片内部共有26个寄存器,包括16个显示寄存器和10个特殊功能寄存器,共用一段连续的地址,其地址范围是ooh-19h,其中ooh-ofh为显示寄存器,其余为特殊寄存器。 (5)使用max232实现与pc机的通讯。 ①max232芯片简介 max232芯片是1viax工m公司生产的低功耗、单电源双rs232发送/接收器,适用于各种e工a-232e和v.28; v.24的通信接口,1viax232芯片内部有一个电源电压变换器,可以把输入的+5v电源变换成rs-2320输出电平所需±10v电压,所以采用此芯片接口的串行通信系统只要单一的+5v电源就可以。 我们的设计电路中选用其中一路发送/接收,rlou t接mcs一51的rxd , t 1工n接mcs一51的txd, tlout接pc机的rd,rl工n接pc机的td1。因为max232具有驱动能力,所以不需要外加驱动电路。 系统中使用了此技术之后就实现了变压器风扇冷却系统的远程控制,工作人员可以在控制室对冷却系统进行控制,可以达到方便、准确、快捷的日的,这也是我们对传统的风扇冷却控制系统而做的一个重要的改进。 ②串行通讯 在此实现中,我们必须要对mcs-51串行接日和pc机串行接日的串行通讯要有一定的了解,串行通信是指通信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数据信息的传输是在单根数据线上,以每次一个二进制位移动的,它的优点是只需一对传输线进行传送信息,囚此其成本低,适用于远即离通信;它的缺点是传送速度低;串行通信有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两种基本通信方一式,同步通信适用于传送速度高的情况,其硬件复杂;而异步通信应用于传送速度在50到19200波特之间,是比较常用的传送方式,本文中使用的就是异步通讯方式。 (6)“看门狗”电路ds1232 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干扰或其他意外出现的运行中的死机的情况,“看门狗电路”ds1232会自动进行复位,并且能够重读eeprom中的设置,以保证系统可以安全正常的运行。 美国dallas公司生产的“看门狗”(watchdog)集成电路ds1232具有性能可靠、使用简单、价格低廉的特点,应用在单片机产品中能够很好的提高硬件的抗干扰能力。 ds1232具有以下特点: ①具有8脚dip封装和16脚soic贴片封装两种形式,可以满足不同设计要求; ②在微处理器失控状态卜可以停止和重新启动微处理器; ③微处理器掉电或电源电压瞬变时可自动复位微处理器; ④精确的5%或10%电源供电监视; 在本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中,ds1232作为一定时器来起到自动复位的作用,在ds1232内部集成有看门狗定时器,当ds1232的st端在设置的周期时间内没有有效信号到来时,ds1232的rsr端将产生复位信号以强迫微处理器复位。这一功能对于防止由于干扰等原因造成的微处理器死机是非常有效的,因为看门狗定时器的定时时间由ds1232的td引脚确定,在本设计中,我们将其td引脚与地相接,所以定时时间一般取为150ms。 3结论 本装置实现了通过单片机自动控制冷却器的各种运行状态并能精确监测变压器的油温和冷却器的各种运行、故障状态,显示了比传统的控制模式的优越性。(1)能够对变压器油温进行监测与控制;(2)实现了变压器冷却器依据不同油温的分组投切,延长了冷却器的使用寿命,有较好的 经济 意义; (3)实现了冷却系统的各种状况,如油温、风扇投切和故障等信息的上传,便于值班员、调度员随时掌握情况。 由于固态继电器实现了变压器的无触点控制,解决了传统的控制回路的弊端,同时此控制装置具有电机回路断相与过载的保护功能。由于使用了单片机,因而具有一定的智能特征,实现了油温、风扇的投入、退出和故障等信号的显示以及上传等。通过实际运行表明,该装置的研制是比较成功的。但今后,我们还应该对固态继电器本身的保护进行一些研究,以免主回路因电流过大而造成固态继电器的损坏,以使变压器风扇冷却控制回路更加完善。 硬件设计论文: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研究 论文关键词 测控系统总线现场总线型综合自动化系统 论文摘要 测控系统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肩负着测量与控制任务,随着电网电压等级的提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对测控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路.对一种由总线组成的新型现场总线型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进行研究。 一、引言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在微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远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为使变电站二次设备更合理、有效地运行而提出的一种变电站自动化模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除了实现对现场的监测、控制和保护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当地和远方对现场的监控、调节和保护。 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测控系统的功能要求 (一)遥信功能。遥信功能通常用于测量下列信号开关的位置信号、变压器内部故障综合信号保护装置的动作信号、通信设备运行状况信号、调压变压器抽头位置信号、自动调节装置的运行状态信号和其它可提供继电器方式输出的信号事故总信号及装置主电源停电信号等。 ( )j噩测功能。遥测功能常用于变压器的有功和无功采集、线路的有功功率采集、母线电压和线路电流采集、温度、压力、流量流速等采集、周波频率采集、主变油温采集和其它模拟信号采集。 (三)遥控功能。遥控功能常用于断路器的合、分和电容器、电抗器的投切以及其它可以采用继电器控制的功能。 (四)遥调功能。遥调常用于有载调压变压器抽头的升、降调节和其它可采用一组继电器控制的、具有分级升降功能的场合。 三、测控系统硬件设计研究 针对测控单元存在的不足之处.考虑到高压、超高压变电站的自动化特点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对测控单元的要求,结合电子元器件发展、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其它新技术的出现,提出了新型线路测控单元的模块化硬件设计方案。 线路单元测控装置的硬件构成主要包括80c196kc基本处理模块、电流型互感器模块、滤波放大电路、多路模拟开关、a/d转换电路、频率检测电路、遥信输入光祸隔离电路、遥脉输入光藕隔离电路、控制输出继电器、双can总线通信模块、串行通信模块。 (一)80c196k0 80c196kc是intel公司16位单片机系列的第三代产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16位单片机,具有以下特点: 1 废除了cpu的累加器(acc)与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的传统结构,采用了寄存器阵列/算术逻辑部件(ralu)。ooh-1ffh单元包含寄存器阵列、专用寄存器和256字节的附加ram。ooh—017h是专用寄存器区。018h—offh是寄存器阵列.可由ralu直接访问。iooh—1ffh是附加的256字节ram.这些ram通过“垂直寄存器窗”结构,也可以作为寄存器由ralu直接访问,因而给程序设计带来很大方便。 2 特殊功能寄存器直接控制i/o口,实现了i/o口的高速输入与高速输出。四个高速输入口最小能记录分辨间隔为1微秒的外部事件发生时间(时钟频率为16mhz);六个高速输出口,可在预定的时间内触发外部电路。 3 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及四个软件定时器可以很方便地为众多的外部或内部事件提供定时与计数功能。所谓软件定时器就是对hso编程,可以按预定的时间产生中断。 4 具有高速运算处理器。80c196kc可以采用16eiz的晶振.其运行速度比12mhz的90c196kb快33%,比12mhz的8096bh快1倍。 5 3路d/a转换采用脉冲宽度调制输出(pwm),调制精度为8位,输出波形为占空比可变的方波,方波可经积分后变成直流电平.其电平随占空比变化有256级输出。 6 有16位watchdog监视定时器,用于监视软件运行是否发生故障,当系统由于干扰或其它扰动导致软件运行紊乱时,它能够使系统自动复位。 7 有高速数据交换能力。支持dma(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数据交换和pts方式数据交换。 (二)测控单元的组成 80c196kc基本处理模块主要由80c196kcl6位中央处理器、128kbyte程序存储器eprom,64kbyte数据存储器ram,16kbyte的存储器eeprom及译码电路组成;电流型互感器模块完成将100v,5a的电压电流信号转化为+2.5ma的弱电信号,经过信号变换.放大滤波变成标准信号送入多路模拟开关,在cpu的控制下依次a/d转抉,将现场输入的模拟量转变成数字量,供cpu处理。频率检测模块对输入的交流正弦信号进行整形变成主波信号,输入cpu的高速输入口,通过测量跳变的周期测量频率及进行频率跟踪。遥信、遥脉输入光藕隔离电路完成信号变换及隔离功能,支持220v/110v/24v直流电压信号输入。键盘显示模块提供人机交互功能.采用薄膜键盘和带背光的128*64的点阵式液晶.屏幕一屏可显示16×8个英文字母或8×4个汉字。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的需要,本装置设计有5路通信接口:其中2路为冗余设计的can总线接口,用于与通信控制单元通信;1路光纤通信接口,用于与通信控制单元的通信或与智能设备通信;1路rs485接口,用于支持装置与总控单元的通信或与智能设各通信;l路为rs232接口.用于支持装置的组态功能,所有的通信接口均通过高速光藕进行光电隔离。 在继电器驱动电路中采用了一些保护措施,防止在分合直流电源时引起逻辑电路紊乱而造成继电器误动作,并在驱动电路与继电器之间加光电隔离,以提高抗干扰能力。本装置还采用自检闭锬功能和放电回路,防止由于硬件错误。 硬件设计论文:锅炉自动控温给水系统硬件设计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STC89C52RC单片机的锅炉自动控温给水系统的设计制作,该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有温度控制、液位控制、语音播报等。其中锅炉液位检测和温度检测控制通过单片机来加以控制,该系统成本较低、易于调试、各工作部分障碍互不干扰、维修方便。 【关键词】STC89C52单片机;液位控制;温度控制;语音报警 在现代社会中,居民区热力供应量、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内燃煤锅炉的数量仍居高不下[1]。基于此种情况,提高蒸汽锅炉的容量,对操作、控制过程严格要求,都有利于缓解热力供应压力。与此同时,对于锅炉液位和温度的精确控制是关系到人们自身和设备安全的重要问题。由于被控对象和过程的非线性、时变性,多参数间的强耦合、随机干扰等因素,使得建立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变得很困难[2]。基于控制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传统的控制方法已经无法实现所需要的控制精度和系统稳定性。近些年随着单片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单片机及其外围芯片实现复杂系统的控制已经成为现实[3]。锅炉自动控温给水系统就是利用单片机使锅炉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优越性[4]。通过单片机自动控制、调节加热与给水系统,可使锅炉维持一个较稳定的系统,以正常供气供水,保证系统安全经济运行。 一、系统简介 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锅炉的液位和温度,对其液位和温度实现自动控制。通过STC89C52RC单片机、温度传感器(DS18B20)、LCM(12864液晶显示屏)、语音模块(WT588D)、浮球式液位传感器、独立按键等实现系统温度、液位报警和控制,同时可以对锅炉当前状态的显示、控制和播报加以实现。系统的硬件设计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模块:STC89C52RC芯片为核心的控制模块,液位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键盘模块、液晶显示模块、语音报警模块、独立按键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电源模块、串口模块等。可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一是系统启动后播放开机画面和开机音乐,显示系统默认的温度上下限值。二是显示当前的温度及温度是否在设定范围内,同时显示当前液位状态。三是当液位低至给定的下限液位时,放水水泵停止对锅炉放水,同时启动进水水泵对锅炉进行加水,直到液位到达指定值,LCM显示液位正常。四是当液位高至给定上限的液位时,进水水泵停止对锅炉加水,同时启动放水水泵对锅炉进行放水,直到液位到达指定值,LCM显示液位正常。五是如果温度传感器DS18B20损坏,系统停止工作,LCM提示错误。六是温度低于设定值,启动加热工作。温度到达指定温度值,停止加热工作。七是可以语音播报,并通过独立按键控制语音播报的开、关。八是通过按键实现温度上下限值的设定,最高上限值为70摄氏度,最低下限值为10摄氏度。 二、系统硬件设计 (一)单片机接口原理图。该部分主要由单片机芯片、上拉电阻、排阵等组成。原理图如图1所示。(二)温度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主要使用DALLAS半导体公司的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B20。DS18B20为单线接口,性能较为稳定。用户可以设定温度报警上下限值,同时,该DS18B20超温度限可通过报警搜索命令加以识别。在传统的模拟信号远距离温度测量系统中,需要很好地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才能够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5,6]。在感温器件中,DS18B20适合于单片机构成智能温度测量和控制系统,其精度很高、易保证。体积小、无需标定、支持多点组网功能、可多点测温等特点都有利于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测温效果。温度传感器如图2,DS18B20的原理图如图3[7]。(三)液位采集模块。液位传感器采用的是浮球式液位开关。其结构简单,无复杂电路,使用方便,使用磁簧开关无需电源,接点寿命长,控制开关位置可随使用者订制。所有开关出线在同一接线盒,外部施工配线成本较低。由于磁簧开关和导线与被测液体是完全隔离,该液位开关可在高温、高压设备上安全使用。浮球式液位开关是采取直浮子驱动磁簧开关内部磁铁,达到开关瞬间动作的原理。当被测介质浮动浮子时,浮子在一定范围内上下移动,浮球内的磁体将吸引控制开关动作杆上的磁体,从而产生开与关的动作,实现液位的指示与控制[8]。液位传感器实物如图4,液位采集模块的电路图如图5。(四)继电器控制模块。继电器主要是来做自动控制作用的开关元件。在本次设计中共使用了3个电磁继电器,都是用+5V的直流电来控制12V的直流电,分别实现对进水水泵、出水水泵、加热器的控制作用。电磁式继电器可以用低电压、弱电流的控制电路来控制高电压、高电流的工作电路,能实现远距离操纵和自动控制。进水水泵、出水水泵和加热器的控制就可通过此原理得到远程自动控制。继电器控制电路如图6。 三、结构设计 本设计中使用的保温水桶是在成品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加工所得。机械加工包括对桶壁进行开孔,加热器的定位、安装和密封,进出水水管的定位、安装和密封,液位传感器支架的设计安装,以及液位传感器和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固定。在上液位传感器安装时,液位传感器的浮球下边缘和进水管平齐,当水位到达该液位传感器浮球下边缘时停止加水,防止进水管被完全淹没。下液位传感器安装时,浮球的下边缘略高于加热装置,当桶内液位低于该液位传感器上边缘时停止出水同时开始加水,防止液位过低而导致加热装置干烧。加工结果如图7。上下液位传感器的信号线分别从安装进出水管的孔里引出。DS18B20温度传感器安装在保温桶夹层内部并紧贴内壁,位置在水桶中部,信号线从和上液位传感器的信号线一路从进水孔引出,如图8所示。 四、应用分析 当保温桶内液位过低时系统控制继电器使进水水泵工作。当液位过高时进水水泵停止工作,出水水泵工作,直至液位正常。同时水的温度如果低于设定值,继电器控制加热器开始加热,直至达到设定温度,加热器(220V)停止工作,这些功能都要能够实现,而且整个过程都是自动完成,不需用户操作,用户只需按照自己的要求设定温度范围,既安全又方便。锅炉自动控温给水系统经过实验验证,已经可以实现开机画面的显示,显示默认的温度上下限值,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系统会显示当前的温度和温度、液位状态是否正常。随着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单片机不仅应用前景广泛,同时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故障。锅炉自动控温给水系统就是利用单片机使锅炉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优越性。 作者:伍广 邓传奇 陈帅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硬件设计论文:封闭禽舍传感器节点软硬件设计 本文作者:曹元军1金濯2翟旭军2王新忠3作者单位: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3.江苏大学生物机电工程研究院 工厂化蛋鸡舍在结构上是一个全封闭的设施,鸡舍内部环境受设计结构的制约和影响,形成了不同于外部环境的“鸡舍小气候”。鸡舍气候信息主要包括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氨气和硫化氢等环境因子。鸡舍设施的全封闭性决定了鸡舍与外界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这种交换会引起鸡舍小气候环境的变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蛋鸡的生长及其产蛋率。鸡舍气候信息采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是实施工厂化蛋鸡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国内外已有科研人员将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s,WSN)技术应用于农田信息采集。为满足农业信息采集中监测周期长的需求,研究人员结合不同的应用场合,设计了多种专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1-6]。由于封闭式蛋鸡舍设施的特殊性,鸡舍环境信息有线采集设备易出故障,且设备的投入成本与维护成本较高,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将尽显其优势。为此,笔者在尽可能延长无线传感器节点通信距离的基础上,合理地设计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以有效提高节点的生存周期。 1节点硬件设计 节点硬件设计通过自组网的形式将采集的信息发送至系统监控中心,实现对封闭式蛋鸡舍设施的温度、空气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氨气和硫化氢等环境因子的采集。传感器节点由微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串口通信模块、传感器模块和电源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为了提升传感器节点的通信距离,微控制器(CPU)采用AVR系列单片机ATmega128L,对比普通51系列单片机而言,ATmega128L代码执行效率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同时,ATmega128L单片机具有低功耗的特点(1μA~25mA,WDT关闭时为100nA)。该设计的无线通信模块采用功耗低、发射功率可微调的nRF905模块,其高斯频移键控(GFSK)调制方式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很好地抑制噪声环境对信息采集系统的影响。设计节点的CPU时钟频率为7.3228MHz,nRF905设定在433MHz国家开放频段。温湿度传感器采用SHT11,光强度传感器采用美国TAGS公司的光强度数字TSL2561。有害气体浓度的监测传感器分别为:CO2浓度传感器选用美国FIGARO公司生产的TGS4160,NH3传感器选择的型号为MIC-NH3智能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选择的型号为(H2S传感器)M-100。 2节点软件设计 针对上述节点硬件结构,结合封闭式蛋鸡舍设施信息采集周期性强、时间间隔短、单次数据传输量大的特点,设计了基于C语言的软件系统。 2.1节点软件构成 节点软件由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构成。WSN利用TinyOS操作系统,采用AVRStudio4.07开发平台,开发应用程序,包括各个硬件模块的驱动、数据采集和通信协议。在TinyOS环境下为节点用NesC语言编写了相应的执行程序。AVRStudio4.07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1个TinyOS应用程序与多个组件(Component)连接,构成1个执行模块(Module)。组件是硬件的抽象概念,组件间由接口(Interface)互相连接。该设计传感器节点的TinyOS应用程序结构如图2所示。 2.2节点休眠的设计 无线传感器节点节省能量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休眠机制。当传感器节点目前没有传感任务并且不需要为其他节点转发传感数据时,关闭节点的无线通讯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甚至计算模块以节省能量。因而,一个传感任务发生时,只有与之相连的区域内的传感器节点处于活动状态,从而形成一个活动区域。如图3所示,活动区域随着数据向网关节点传送而移动,这样原先活动的节点在离开活动区域后可以转成休眠模式从而节省能量。 2.3同步控制 时钟同步是该设计分布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TDMA-MAC协议。具有休眠机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严格的时间同步机制,用来准确接入信道和及时唤醒。在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运行工作时的物理时钟依靠对自身晶振中断计数实现。如果节点晶振的频率误差和初始计时时刻不同,就会使节点之间物理时钟不同步。通过计算出物理时钟与逻辑时钟的关系,构造对应的逻辑时钟以达成同步。无线传感节点在应用基站充当时间基准点,发送数据包具有当前时钟读数的同步指令,当无线传感器网络内其他节点接收到该同步指令后,计算延时参数并调整本节点的逻辑时钟值,以和基站节点基准点构成同步。传感节点在和基站节点同步后作为新的基准点,一环接一环由里向外同步,直至覆盖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 2.4节点程序的调试 无线传感器节点硬件和软件设计完成后,进行了程序初步调试。程序调试平台为AVRStudio4.07,调试步骤如下:①在启动AVRStudio4.07之前,将JTAG仿真器与PC机串口连接起来;②JTAG仿真器的数据电缆连接到目标板的JTAG接口;③在确认PC、JTAGICE和目标板正确连接后,按照下列顺序依次接通电源的操作:打开目标板电源,即SW1拨至“ON”处,然后接通JTAG电源,JTAG仿真器上的绿黄两灯同时亮表示连接成功,若有任意一灯不亮,就说明连接没有成功;④在PC上打开AVRStudio4.07,调试节点程序,如下图4、5所示。 3结语 为解决传统封闭式蛋鸡舍设施的温度、空气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氨气和硫化氢等环境因子的监测中所存在的监测区域面积小、采样率低、工作量大等问题,该研究探讨了将无线传感器节点技术作为封闭式蛋鸡舍环境监测中数据采集和传输载体的可行性,设计和开发了无线传感器节点,并进行了节点程序的调试。下一步应采用所设计的无线传感器节点,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进一步的封闭式蛋鸡舍环境因子信息采集试验,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硬件设计论文:常规剧场舞台机械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摘要】根据国内剧场舞台机械控制系统的特点,探讨了软、硬件设计解决方案。根据实际工程经验从控制系统硬件设计组成、网络系统构建和软件功能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PLC;舞台机械;变频器;现场总线 常规剧院根据功能可以划分为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和多功能厅等。舞台机械是现代化剧场不可缺少的核心设备,通过舞台机械设备不断升降、平移、开合运动,并配合灯光、音响的不断变换,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场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常规剧场舞台机械设备一般可分为台上和台下两个部分,台上以卷扬类为主,台上设备的基本配置有防火幕、假台口、大幕、二道幕、景吊杆、灯吊杆、单点吊机、灯光渡桥、灯光吊笼等设备,有的还配置了反声罩。台下以升降、推拉、旋转为主,台下设备的基本配置有主升降台、左右车台、后车转台、升降乐池、各种补偿台、插销和安全网等设备。其中,台上吊杆类设备、台下升降台类设备和车台类设备是舞台表演空间的主要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舞台机械控制多采用以可编程控制器为主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系统硬件由继电器、接触器和变频器等低压电器组成,网络采用开放式工业现场总线通讯技术,软件设计采用功能完备的人机友好界面和安全互锁保护。整个系统快速、方便地将分散在台上、台下的设备和核心中央处理器联系起来,其各种不同类型的控制模块通过硬件接口和软件组态可进行广泛组合,为舞台机械运行提供实时、安全可靠的运行保证。同时,由于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处理速度快、系统资源裕量大、通讯能力强、故障排除快速、定位准确的特点。 1设备电器设计组成 舞台设备电器控制回路一般由各种安全保护单元(如限位、乱绳、超载、超速、安全急停链路)、位置测量单元(如编码器、减速开关、行程开关)、控制电路(如各种继电器、PLC输入输出模块)、驱动单元(如变频器、交流接触器)和执行单元(如三相异步鼠笼电机、伺服电机)组成,并通过以上电器环节的共同作用控制设备运动。国内舞台设备按控制方式包括常规定速控制和调速定位控制。 1.1常规定速控制 常规定速控制——通过PLC起停输出、设备的行程开关、保护开关、继电器组成的中间回路控制对应的三相电源的相序通断,从而达到直接控制电机的正反向运动,如舞台各种插销、安全网、升降栏杆、安全门。该方式广泛应用在对时间要求不高的舞台设备硬件设计上,对于在运动过程中有位置需求但定位要求不高的设备(如灯光吊笼、假台口侧片、灯光渡桥)来说,该方式并不能满足要求。从设计经济、硬件便捷的角度,通常在常规电机传动轴上加装轴套型增量编码器,将编码器信号接入具有位置采集功能的模板(如西门子编码器模块FM350),同时,在硬件选型时根据模板的采样频率和电机转速确定所选编码器的每圈脉冲值。采集的位置信号经过现场总线传送到中央处理器中,和预设的目标位置做比较,决定设备是否到位停止运行。在实际的硬件设计中,为了能及时响应到位置信号,需把采集模板的实际输出值串入控制电机正反转回路。考虑到常规定速控制设计中不具备调速功能,电机高速运动过程中收到停止信号后制动运行较长,影响设备控制精度,在应用中要根据设备实际制动距离,在软件调试中加入制动停止提前长度来修正设备停止响应距离,从而提高设备实际到位精度 1.2调速定位控制 调速定位控制——常规电机带有编码器,编码器接入具有位置控制功能的高性能交流矢量变频器,变频器通过本身的内置位置控制卡计算电机运行的实时位置和给定目标位置的差值,通过PID调节输出对应的频率和电压控制电机运转速度,中央处理器通过总线通讯方式比较变频器传回来的位置、状态特性,并根据变频器窗口到位值实现对所控设备的速度、位置精确控制,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使用调速定位控制,降低了对机械设备的冲击,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在国内中、大型剧场中,该控制方式是控制吊杆、升降台、车台等机械设备的主流方案。调速定位按控制电路功能一般可分为一对一控制和矩阵切换控制。对于前者,每个设备都是一个控制单元,控制电路结构相对简单,每个变频器的总线状态真实反应设备实际情况。由于只考虑单独控制回路,现场调试成本较小,出现故障排查相对容易,系统后期维护人工成本较小,但如果控制单元的任何器件发生故障,则直接影响调速设备运行,同时对于电器元件、变频器的成本支出较高。对于后者,由于采用继电器矩阵切换,控制回路采用冗余备份方式,每个调速设备在选定之前不对应固定变频器,如果某一个控制单元出现问题影响吊杆运行,通过切换矩阵的及时调整可以规避出现故障的控制单元,从而使设备更可靠地运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风险抵御能力。同时,采用切换方式,节省了变频器数量,降低了电器成本支出。但这种控制方式电路结构复杂,软件互锁要求较高,一旦出现故障,排查和维护较繁琐。通常来说,台上调速吊杆采用切换矩阵方式,台下调速设备采用一对一控制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各种类型的吊杆大多功率在30kW以内,且功率较为相近,实际舞台演艺中同时运动的最多吊杆数远远小于总吊杆数,故采用切换方式。而台下升降类设备在演出时载有大量演员,功率较大,通常达到60kW以上,为了避免频繁切换对用电回路的冲击,并考虑到实际运行的安全性,故采取一对一方式。 2网络系统的构建 舞台机械控制系统从网路结构上分为三个层级:管理级、控制级和现场级。2.1管理级设备管理级设备包括控制台和服务器。控制台中主要设备包括工控机、触摸屏和电源、操作按键及操纵杆,主要为监控舞台设备状态、运行参数、报警信息,编场数据处理和控制设备起停,为操作人员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服务器可记录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实时数据,为演出设备历史追溯提供不可替代的手段。 2.2控制级设备 控制级设备主要包括可编程控制器的中央处理单元和各种适应现场总线的通讯单元。作为整个舞台机械控制系统的“大脑”,中央处理单元是系统核心,主要负责向上通过以太网传递现场的监控信息(如升降台、景杆等调速设备的位置、速度等实时参数,以及乱绳、电机过热等安全信号),向下对现场级设备下达动作命令,协调现场设备动作次序(如舞台机械设备的定位控制和设备延时启动等)。 2.3现场级设备 现场级设备:主要包括符合现场总线协议的相关舞台机械控制远程I/O站点、对应的变频器和电动机。现场级设备主要任务负责实现操作人员通过控制台发送的具体的运动方案,同时采集必要的现场信息,传递给上层作为参考。图4为采用标准三级网络设计的结构图。 2.4网络系统的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1)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设计要贯穿整个控制系统,包括核心控制器到单体设备的控制设计。控制系统应采用开放的现场总线技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采用可靠的冗余技术,包括核心部件的冗余和网络的冗余。控制系统具有紧急停机系统,任意一个极限开关的动作会触发本设备应急线路,任意一个急停按钮应触发控制系统的急停链路。同时,急停系统和中央处理器通过安全总线进行信息交换。所有具有提升性能的驱动都采用双制动器,并且互相独立控制,保证驱动能及时有效地停止工作。(2)所有的舞台机械系统主控制台、移动控制台,应具备即插即用的特点。对于单一控制台,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方便地选择切换到不同的操作方式(如手控、程控、更改参数)对设备进行操作;对于不同控制台之间的切换操作,中央处理单元应具备统一的授权管理,保证同一设备在任意时刻只接受来自单一控制台的指令信息,防止设备由于接受不同控制台指令信息而造成控制紊乱。(3)保证关键信息响应的实时性和同步性(如舞台机械设备的启动命令)。对于调速定位设备,国内大多是通过每个变频器的内置位置控制卡控制设备,当多个设备同时运动时,由于网络传输的延迟性造成设备启动的不统一和设备运行中间过程中的实际位置偏差。在设计控制网络时,对于关键信息的传递需采用等式同步机制和数据优先级处理,保证数据传输的快速响应。 3软件设计要求 3.1操作功能要求 操作功能要求:对于舞台控制操作界面,应设有手动选择、运动参数设定、设备编组、场景运行、设备位置绑定、运动禁止、设备位置记录等功能,根据实际用户需求的不同,还应提供系统管理、维护和根据演出过程需要而附带的工程组态功能。同时,应提供演出中间的各种应急处理功能,如当在演出场景中编组的运行设备,设备出现报警停止运行时应具备手动快速介入,当设备撞到物理极限位后,应具备旁路控制使设备及时脱离危险位置。用户一旦误操作,不光有报警信息,同时提供相应的保护,规避可能发生的设备误动作引发的系统风险。 3.2设备互锁要求 设备运行互锁是舞台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必不可少的保障,互锁软件设计必须实时跟踪设备运行的数据。互锁软件应采用顺序控制程序,根据优先级管理机制,按照预先规定好的优先级动作顺序,对控制过程各阶段的设备互锁顺序进行自动判别和保护。每一个设备的运行条件都依存于其他相邻设备的位置,当检测到条件满足或不满足时,及时发送给设备数据块运行或受限指令,使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 3.3分布式管理要求 通过现场总线技术,把分布在舞台控制室的控制台、上位机、台上及台下控制柜间的现场驱动单元、现场采集单元等方便、快捷地联系起来。通过开放的现场总线控制通信网络把物理分散的设备构成为一个整体,用分布式数据库实现全系统的信息集成,进而达到信息共享,从而实现同时在多台控制终端上对舞台设备的集中监视、集中操作和集中管理。 3.4远程维护要求 控制系统工程师可通过互联网对现场控制系统进行远程诊断和维护。操作系统中出现的故障,应及时记录在上位机历史数据库中,用户通过Internet网以文本形式传送到远程诊断实验室,帮助用户排除故障。通过专门远程诊断软件,可实时跟踪链接到现场网络节点的舞台机械设备运动情况,及时帮助用户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4小结 在控制系统建设规划中,要注重安全和效益并重的原则,适当降低建设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同时还要从长远着眼,技术方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将来整个系统的整体升级、扩容问题。随着计算机和控制理论的不断进步,舞台控制技术逐渐趋于完善,带有自诊断功能和微机通信接口的PLC元器件也越来越普及,价格也趋向便宜。在国内以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的舞台机械控制系统已经形成了集网络化、集散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先进的自动控制模式。目前,广义舞台的概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正规剧场传统品字型舞台,随着电视剧场、演播厅、体育场馆等组合式舞台,以及各种类型的动感、多维影院、VA多媒体互动系统、科技馆等领域的异型舞台的出现,舞台机械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也应随着舞台要求的变化不断发展更新。 作者:刘学信 刘建喆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硬件设计论文:高性能车载充电机硬件电路设计研究 电动汽车作为新型代步交通工具,车载充电机是其不可缺少的配套充电设备,对车载充电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一款成功的高性能的车载充电机要能抑制谐波、功率因数高、效率高等特点。本文根据上述特点,设计了一款2kw的车载充电机。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APFC)能有效抑制谐波,提高功率因数。而软开关技术能有效提高充电机的效率。本文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设计了一款高性能指标的车载充电机,并进行了波形测试及实验验证。 1车载充电机硬件拓扑结构及原理 1.1APFC拓扑及原理功率 因数校正有多种拓扑电路,比如boost、buck、buckfly等电路。本文采用BOOST电路拓扑,如图1所示,因其电流连续、电流波形失真小、输出功率大、储能电感同时具有抑制RFI和EMI噪声的功能。状态分析:当S通、VD断时,假设此状态持续时间为T1,可得到状态方程,解得,其中为第K时刻的输入电压值。当S断、VD通时,假设此状态持续时间为t2,可得状态方程,解得:。当S断、VD断时,假设此状态持续时间为t3,得状态方程。由上述公式可知,是跟随输入电压变化的半波正弦函数,如图2所示,其相位基本相同且输入电流波形近乎正弦波,所以功率因数接近于1。当电感电流临界连续时,t3=0,可知电感电流的包络线仍为半波正弦函数形式。弱电感电流连续,则表现为电感电流正弦变化的基波上迭加随斩控频率变化的高频锯齿波,锯齿波的幅度与电感量及斩控频率有关。 1.2逆变整流拓扑及原理 逆变电路采用副边无源钳位软开关移相全桥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S1、S3为超前臂,S2、S4为滞后臂。其软开关的实现,超前臂的零电压开关依靠变压器漏感和超前臂的并联电容实现,滞后臂的零电流开关通过变压器二次测钳位电容在换相期间钳位电压强迫一次侧电流复位到零实现。此种软开关结构,所需器件简单,不需要额外有源元件等优点。 2主回路参数设计 2kw高性能车载充电机的额定输出电压为96V,额定电流为20A,输入单相交流电160V-240V整流后经APFC电路得到400V直流母线电压,开关频率fs取50KHZ。 (1)apfc电感设计。 1)输入电流峰值的最大值确定:电感应当在最大电流时避免饱和。交流输入电压最小时,其峰值能达到最大,再考虑到期效率假设为0.92; 2)电感中纹波电流峰峰值。一般最大峰峰值可取输入电流的20%; 3)确定输入电压峰值时的最大占空比; 4)电感量的计算:经过试验,调整为1mh。 (2)主变压器的设计。 1)选定工作频率在100khz,铁氧体磁芯完全能够满足要求; 2)磁芯规格的选择。铁芯的窗口面积乘积为:通过查表选择双EE55磁芯。式中:V1I1为输入功率;V2I2为输出功率;K0为窗口利用系数,一般取0.2-0.4;Kf为波形系数,方波为4; 3)原边绕组匝数选择; 4)副边匝数选择 (3)钳位电容的设计。其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钳位整流二极管的电压,从而降低二极管的电压应力;二是超前臂关断后,钳位电容上的电压反射到原边,抵消漏感的能量,使得原边电流迅速降低,实现滞后臂的零电流开关。本文中漏感选择20uh。电容上存储的能量为:一次测漏感能量为:为了抵消原边漏感的能量,电容上存储的能量要大于漏感存储的能量,即整理得:最终经过试验选择容值为200nf。 3实验波形及结果分析 蓝色为超前上桥臂驱动波形,黄色为超前上DS间波形,由上图可知超前臂实现了零电压开通关断;图中红色为滞后下DS间波形,紫色为回路电流波形,由图可知,滞后臂基本实现了零电流开通关断。 4结束语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车载充电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频化小型化高效化低谐波车载充电机成为发展的趋势。本文研究了带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移相全桥软开关车载充电机,对其工作原理和性能做了分析并对样机进行了实验,证明了充电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者:王平来 李小伟 张立功 单位:山东省汽车电子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硬件设计论文:浅谈喷雾机的系统硬件设计与实验 1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硬件设计系统工作时,药液由液压泵泵出,经主管道及喷杆后由喷头流出,通过转换接头流经流量传感器,最后由药液收集槽收集。为便于试验记录,将左侧喷头从上到下标记为喷头1~喷头3,右侧喷头从上到下标记为喷头4~喷头6。转换接头为自行设计的快捷转换接头。流量传感器输出频率信号,信号经频率转电流模块转换为4~20mA电流信号,同时压力传感器输出4~20mA电流信号,流量传感器与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流信号经4~20mA信号采集模块采集后,由RS-485总线上传至上位机界面显示。本系统可同时显示6路流量信号及1路压力信号。流量传感器选用GemsF6FT—110系列TurboFlow型流量传感器,输出频率范围58~575Hz;压力传感器选用WLB型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为4~20mA电流信号;频率电流转换模块选用ART-阿尔泰A11FV11频率/电压、电流信号隔离转换模块,输入为0~1kHz,0~10kHz和0~100kHz频率信号,输出为0~5V,0~10V电压信号和0~20mA或4~20mA电流信号。本设计根据流量传感器输出信号选择输入档位为0~1kHz,并根据信号采集模块选择输出档位为4~20mA;4~20mA电流采集模块选用顺源ISOADA08型采集模块,可同时采集8路电流信号,通过RS-485总线上传至上位机界面。若喷雾机喷头较多,系统可对喷头进行分批次测量。 本转换接头可分为固定架、螺杆和接头体3部分。其中,固定架用于支撑接头,并将接头与喷头位置进行固定;接头体上端采用橡胶密封垫,可将喷头与接头接触部位进行密封,橡胶密封垫通孔直径为13mm,可用于测量多类喷雾机喷头。测量时,将橡胶密封圈与喷头喷嘴对接,卡钩卡至喷头上端,且保证两卡钩处于同一平面内,以保证密封性良好,旋转螺杆使转换接头固定至喷头上;药液经喷头体由胶管接头引流至流量传感器。本转换接头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用于对单个喷头的测量;若喷雾机喷头数量较多,可使用多个接头进行测量。 2上位机软件设计 系统上位机控制软件采用C#编写,使用VisualStudio2008开发平台开发进行开发,可以运行于Win-dowsXP及以上环境。系统工作时,可根据不同试验条件在上位机界面显示不同的测量值。因本系统主要测量喷头流量值,根据拟合方程中流量与电流的关系,设定最大电流值与最小电流值所对应流量值以及压力值。系统启动后,上位机界面实时显示主管道压力值以及喷头1~6的流量值。数据采样间隔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设定,同时系统会将所采集数据在数据库中进行存储,可供试验后期数据分析处理。为了获得电流与流量关系曲线,试验时选用SCL600型喷雾机ALBUZ-ATR80型喷头,分别设定压力为0.3,0.7,1.1,1.5MPa,使用秒表记录测量时间,并测量在该时间范围内由量筒收集的药液体积,同时用万用表测量输出电流值,每个压力值下测量3次,取平均值。 3试验及结果分析 为测试本系统精度,试验时选用SCL600型喷雾机所配置的ALBUZ-ATR80型喷头进行试验,记录上位机界面所示流量值,同时用量筒测量一定时间流经流量传感器的药液体积,计算其平均流量(即实际流量),通过与试验测量流量(即上位机所示流量)进行比较,得到系统精度。为了测试系统精度,以喷头2为例,使用上位机软件,以0.4MPa为间隔,在0.3~1.5MPa范围内记录上位机界面所示流量值,并测量在一定时间内量筒所收集的药液体积。每个压力下测量3次,取平均值。试验数据表明,喷头在不同压力下流量不同,且随着压力的增加,流量逐渐增加;在流量为0.53~1.25L/m范围内,喷头平均流量与测量流量的最大相对误差为4.40%。为了测试系统精度,选择喷头1、喷头3及喷头4进行试验,使用上位机软件,试验设定压力为0.7MPa。同时,记录上位机界面所示流量值,并测量在一定时间内量筒收集的药液体积,每组测量3次,取平均值,试验数据表明:当压力为0.7MPa时,各喷头流量基本保持一致;当流量为0.83~0.91L/m时,喷头平均流量与测量流量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88%。 4结论 本系统所设计的转换接头使用方便,密封性良好,对喷头寿命影响较小,可便于系统同时对多类喷雾机喷头流量快速测量,且系统操作方便,上位机界面可实时显示各喷头流量值,实现对喷雾机喷头流量在线测量,测量精度较高。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硬件设计论文:钻孔机械臂控制体系硬件设计与实现 0绪论 工业机械臂(以下简称机械臂)是近代自动控制领域中出现的一项新技术,作为多学科融合的边沿学科,它是当今高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并已成为现代机械制造生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机器人系统设计应用的复杂化以及机器人系统对控制精度、实时性能、可靠性的要求不断变高,需要给机械设备装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应用于机械的控制,将是机器控制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为机器的智能控制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传统的微处理器和DSP相比,ARM微处理器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其主要技术优点是高性能、低价格、低功耗,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将ARM应用于机械臂控制系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1机械臂功能设计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单臂式钻孔机械臂,这种机械臂需要完成的动作有:前行、后行、左行、右行、上行、下行。这些动作相互结合,完成相应的动作安排。根据上述动作要求,工艺流程如下:(1)本文研究的机器臂主要由底座(或躯干)、机械臂构成。底座的主要任务是支撑和完成手臂上下左右的移动,实现机械臂在工作空间中的活动;(2)机械臂的底座固定不动,机械臂的Y轴由伺服电机驱动在平行于底座的平面进行前后运动,即是在Y轴平面中的运动;(3)X轴在上位机对伺服驱动器发出指令后和Y轴同时移动,进行左右的运动,即在X轴平面中的运动,同时运动就可以实现机械臂在X-Y平面上的精确定位;(4)在X轴上安装一个气动式动力头,当在X-Y平面上精确定位之后,处理器通过控制电磁阀动力头进给,带动钻头旋转进行既定的钻孔。总结归纳可知,X-Y轴用于机械臂钻孔的定位,Z轴做往复运动进行钻孔;(5)机械臂完成上位机发出的脉冲指令,回到机械原点,等待下一次的指令。 工作过程如下:上位机对控制机发出脉冲指令,电机控制系统从控制器中获取指令数据,传感器系统检测在机械臂工作的范围之内有无障碍物,确定无障碍后开始动作,在系统运行中与电机同轴度编码器实时反馈机械臂所到达的位置,以判断是否完成规定动作。当控制器接受编码器反馈的数据判断出规定动作完成后系统暂停动作,等待下一次指令。为了使机械臂在接受到指令后高速准确的完成动作,本设计在硬件上采用了伺服驱动系统,软件上采用模糊控制算法。电机驱动系统由ARM处理器及其相关外围硬件和电机驱动器组成,ARM处理器发出指令脉冲下达给伺服驱动器,电机驱动器驱动电机运转,运行期间,ARM处理器根据编码器反馈的信息判断机械臂的运动状态,实现实时跟踪定位和位置定位。 2模糊控制算法在ARM控制系统中的实现 2.1输入量模糊化 模糊控制算法用在ARM中,则需使用在ARM中可以运行的软件实现模糊控制,这样就把能将原来的数字控制器改成模糊控制器,从而构成了一个基于ARM的模糊控制系统。由此可见,这种模糊控制器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控制算法与硬件的结合,与其它的模糊算法的差别在于用ARM的语言来实现模糊化、模糊推理决策以及反模糊化过程。这种模糊控制器的优点是资源消耗少,灵活性高,通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等。必须注意的是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ARM的内存空间,运算速度,以及模糊算法的执行效率和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在模糊控制器中,给定目标为r,将光电编码器检测到的电机转速作为反馈输入。然后计算得到转速偏差e(k)和转速偏差变化率Δe(k),量化和模糊化后作为模糊控制器的两个输入信号,反模糊后得到精确的PID参数,经过PID运算得到电机控制信号,此控制信号经过进一步的转换,可得到PWM控制寄存器的设定值,写入PWM寄存器后,从ARM的PWM输出端口将得到相应的PWM控制信号,经过驱动器驱动伺服电机,使钻孔机械臂达到计算机的控制运动要求。在机械臂硬件平台控制系统中,计算机通过串口与ARM处理器通信,发送控制命令控制机械臂的运动状态。用编码器检测电机的旋转速度。 电机转速的误差:式中:n是当前电机转速;n0是t0时刻对应的电机转速;当上次的电机转速为e(k-1)时,当前电机转速的误差变化为:根据e(k),Δe(k)的隶属度函数可知,我们必须把由上式计算得到的误差和误差变化率进行处理,使他们的值落在[-3,3]区间,再进行模糊化处理,才能进行模糊控制器运算。经过反复的试验,可以得到e(k),Δe(k)的最大值,分别为em,Δem由此我们进行归一化公式:当出现测量值大于我们的最大值时,我们就将其视为最大值em的值,所以以上公式是普适用的。 2.2建立机械臂模糊控制规则表 模糊控制规则在模糊控制系统中,是一种根据控制量偏差和控制量偏差变化率而推断出输出量的推理规则。这些规则是由误差和误差变化率状态的不同而形成的一系列条件语句。在模糊控制器选用单变量二维最常见的结构形式,设定误差e,误差变化ec及控制量输出u的模糊子集为{负大,负中,负小,零,正小,正中,正大},并简记为{NB,NM,NS,Z,PS,PM,PB},论域均定为[-3,3],模糊子集NB,PB分别选为Z型隶属函数和S型隶属函数,其余选为灵敏度高且在论域范围内均匀分布,等距离的三角形隶属函数。由于三角形隶属函数简单易行,计算效率高,且仅与直线的形状有关,适合于实时控制和在线调整的控制,因此,本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隶属度函数曲线如图1所示。 3钻孔机械臂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LPC2138处理器 ARM内核采用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体系结构,具有大量的通用寄存器,指令格式使用统一和长度固定,寻址方式简单,内含2套指令系统(ARM指令集和Thumb指令集)。极低的功耗,适合对功耗要求较高的应用,如便携式产品。能够提供0.9MIPS/MHz的三级流水线结构。 3.2传感器模块 本课题研究的钻孔机械臂是一个用于加工的机械装备,当上位机设定好要加工的参数且启动机械臂臂进行加工时,为了防止有意外的发生,需要加一些传感器进行保护,当检测到有人或物进入到机械臂加工的范围之内时,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信号反馈给处理器,进行相应的动作。 (1)位置传感器:即行程开关,在X轴和Y轴上都装有3个行程开关,在Z轴的上下位置也装有两个行程开关,本系统中选用无触点感应式行程开关,两线制传感器,型号为TL-05MD1。原理:无触点行程开关又称接近开关,它可以代替有触头行程开关来完成行程控制和限位保护,还可用于高频计数、测速、液位控制、零件尺寸检测、加工程序的自动衔接等的非接触式开关。由于它具有非接触式触发、动作速度快、可在不同的检测距离内动作、发出的信号稳定无脉动、工作稳定可靠、寿命长、重复定位精度高以及能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等特点,所以在机床、纺织、印刷、塑料等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无触点行程开关分为有源型和无源型两种,多数无触点行程开关为有源型,主要包括检测元件、放大电路、输出驱动电路3部分,一般采用5V~24V的直流电流,或220V交流电源等。当被控物体到位,电子行程开关动作,常开组导通(闭合)常闭组截止,(断开)。完成相应的动作。 (2)光电编码器:由伺服电机驱动器独立控制。 (3)红外光栅传感器又称为安全性光栅安全性光栅是一种保护各种危险机械装备周围工作人员的先进技术。同传统的安全措施,比如机械栅栏、滑动门、回拉限制等来相比,安全性光栅更自由,更灵活,并且可以降低操作者疲劳程度。通过合理地减少对实体保护的需求,安全性光栅简化了那些常规任务,如设备的安装、维护以及维修。 4总结 本文在分析机械臂嵌入式控制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以LPC2138为主控制器的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设计。合理规划机械臂的任务模块,设计应用程序,实现对各功能子系统的数据通信、控制管理。本文只对机械臂底层控制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并介绍。因此,真正的实现伺服电机的精确控制还需要进一步要有专业人员研究。 硬件设计论文: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与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逐步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时代下计算机也在迅猛发展,但是随之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就是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人们信息的安全。基于此,就重点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现有问题状况提出几项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信息安全;创新技术 在现阶段中,世界已成功步入信息时代、科技时代,我国也不甘落后,我国有关计算机的科技技术也在迅猛发展,然而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计算机硬件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相较于计算机的发展来说较为落后,尤其引起人们关注的就是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对计算机系统、人们的信息数据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所以,解决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势在必行。 1计算机硬件安全的概述 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对计算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计算机运行时外部环境的要求很苛刻,要求计算机外部环境清洁度较高,计算机温度不能过高要适中,计算机四周电压要保持稳定,做到这些并保证外部环境良好就能够尽可能确保计算机硬件正常运行、不出故障。保证计算机硬件安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这个技术叫做加固技术,计算机在设计生产中使用加固技术加固后能够防震、防腐蚀以及防水,这样的计算机能够一整天在野外工作,所以加固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计算机的硬件除了自身有问题会影响自身安全外也会有其他多方面因素对计算机系统造成安全影响。例如,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内部都会存在一系列集成保密的指令代码,虽然说这些指令代码是保密的,但是到底是否是绝对保密、安全的并不能得知。据悉,我国的中央处理器或许存在着病毒指令代码或者陷阱指令代码,外国能够通过无线代码激活中央处理器内部的各种指令,使得计算机内所有的信息、资料泄露,同时也可能会使计算机崩溃,并且这一崩溃将是毁灭性的,一旦这一消息是真实的,那么我国的计算机系统将随时可能会被攻击,导致硬件泄密、信息泄露,甚至更严重的是硬件泄密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电源安全,从而导致产生电源泄密的情况。电源泄密是什么呢?电源泄密是计算机所发出的电磁信号顺着市电电线被传导出去后被人为使用特殊的手段和工具把这一电磁信号拦截下来并加以还原。其实,计算机就像是人的身体,有很多零部件,计算机中的零部件每一个皆是能够控制的,所以又出现了一个专业名词就是可编程控制芯片,一旦这一可编程控制芯片的程序被准确破解,那么就能够控制计算机,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保证芯片是不能够被控制的,因此,要做好计算机硬件安全防护工作,保证计算机硬件安全,保证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计算机硬件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就是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重点工作就是保密、集成、实用,想要保证信息是安全的,就需要工作人员教授计算机购买用户操作计算机的方式方法,从而确保计算机硬件安全以及整个系统信息的保密安全。计算机硬件一直在发展中,它的发展过程比较漫长,通过它的发展过程能够知道一点,那就是计算机硬件安全是什么,它指的就是一个安全系统,这个安全系统是由以下三点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三点分别是集芯片设计、电路设计以及工程设计。 2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发展现状 计算机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元件,这些构件组合起来构成了物理部件,也就是所谓的计算机硬件。根据分析调查得出,现阶段,计算机硬件发生的安全问题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相应的,产生问题的原因也大概能分为三种,包括输入设备、储存介质、输出设备。首先,就输入设备来说,以它为源头产生的计算机硬件安全问题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所输入的信息资料、数据资料存在问题引发安全威胁,一般情况下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输入的信息存在木马病毒,从而导致计算机系统信息数据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另一种是在输入过程中没有依法进行运作而造成安全问题爆发,一般情况下发生这种情况都会导致计算机内部信息数据被破坏与泄露,后果严重。其次,就储存介质来说,以它为源头产生的安全问题主要是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储存介质没有给信息资料、数据资料提供安全保障,安全保护层没有搭建起来就会导致信息数据在面临被破坏以及非法拷贝时毫无抵挡之力。最后,就输出设备来说,以它为源头产生的计算机硬件安全问题主要是输出设备自身具备的记忆性能会导致信息数据输出时的操作动作留下痕迹被复制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信息数据处于危险状态下。 3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分析 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潮流下,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相应解决这些安全问题的方案也逐渐被提出来,其中有一些新兴安全方案设计精妙,实用性高,并且成本不高、功耗不高,这类新兴安全方案的主要代表有设计多样性以及独特数字签名等。除此之外,在新兴安全方案出现的同时还有一大批新兴技术产生,如纳米技术、光纤技术、射频互联技术以及等离子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新兴安全方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内在变异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它能够使得检测恶意攻击行为的复杂程度大大提升[1]。现阶段已普及使用的硬件系统主要有新的安全原语设置、硬件木马检测、新型综合技术、物理不可复制技术、硬件安全协议等。 3.1硬件木马 根据上述可知硬件木马检测已被普遍应用于计算机,硬件木马与病毒相似,都会对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安全造成威胁,是一种较为恶意的程序,这一恶意程序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原始芯片,它会恶意改变原始芯片。尽管在现阶段看来仅有少部分硬件木马被发现,但是由于硬件木马对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安全影响程度很大,所以现阶段大部分有关研究人员都积极对硬件木马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选用的研究模型有很多种,所以每个研究人员研究的难易程度不同,普遍情况下,那些过于标准规范的结构以及性能检测无法有效检测木马攻击。如果将工程变异忽略不计,那么检测木马的工作实际上就是针对一截输入序列的有关功耗进行测量,主要测量的功耗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关功耗,另一方面是泄漏功耗,然后将测量结果与研究所用的模拟模型进行对比。但是,之前忽略不计的工程变异对于硬件木马的检测工作来说,使得检测工作的困难程度以及复杂程度大幅度加大。若在不是关键的路径上安放木马,或者让已有的门电路和硬件木马连接在一起并且将其隐藏起来,会使得硬件木马检测工作难度、复杂度加大,这时对硬件结构或者对旁道进行的检测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近期又有新的检测方法被提出,它们能够避免前面提到的传统检测方法的弊端进行木马检测,如热调节技术。硬件木马检测方法仍在不断被提出,这对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具有很大的意义。 3.2物理不可复制技术 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发展至今普遍被研究的还有一个课题就是物理不可复制技术,物理不可复制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比较新的概念,物理不可复制技术前景广阔,它能够提供一组特殊的映射,该映射与芯片的制造工艺间存在依存关系,这种映射的方向是从输入开始到输出结束。其实物理不可复制技术采用数学或者是统计的方式实现逆向工程是很难的,这正是由于物理不可复制技术中存在的依存关系,除此之外,芯片的映射还存在不可预测的问题,这也使得实现逆向工程变得更加困难。现阶段,随着对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以及物理不可复制技术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理不可复制技术被研究人员提出,并加以试验,最终成功实现,然而,在很多现在被提出的物理不可复制技术方案里,仍旧存在输入到输出的映射数量有限、芯片结构存在线性或者偏低非线性特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物理不可复制技术的安全水平大幅度降低[2]。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知道的物理不可复制技术的结构都或多或少存在一部分弊端,例如输入到输出数据库的指数级不稳定时常变化。物理不可复制技术中有一种是公开物理不可复制技术,它是一种能够轻易被反向工程的特殊物理不可复制技术,能够制造出一种刚刚兴起的加密系统,这种系统被叫做非对称加密系统。这种非对称加密系统里,相应的加密和解密密钥是不一样的。非对称加密技术中,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相同。在很多种状态下,需要像物理不可复制技术或者公开物理不可复制技术以某种方式集成到设备电路的安全原语,有很多方式能够实现集成。 4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的策略 4.1做好内置安全确认工作 想要很好保证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第一个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内置安全确认工作,内置安全确认工作重点是在测试和制造计算机芯片时使用物理不可复制技术和外延平面集成电路技术以电路设计形式来保护硬件网络之间互联的协议也就是IP。那么怎样来进行内置安全确认工作呢?计算机硬件内置安全确认工作、保护工作的程序大概是下面的几步,首先,使用物理不可复制技术将最初设计好的集成电路在集成电路制造工厂中进行制造,在制造后能够获得一种发生变异的公开物理不可复制技术序列,再通过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进行编译工作,从而能够得到新的产物也就是物理版图,把前面已获得的公开物理不可复制技术序列和已经过加密处理的集成电路信息进行合成然后得到校验密钥,接下来就在刚刚得到的集成电路的物理版图中挑选关键区域,把校验密钥进行加密处理后得到验证模块,随后把验证模块加在最初设计好的已形成保护层的集成电路的物理版图上,最后将其应用到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制造中[3],从而就完成了内置安全保护工作。有关工作者通过对内置安全保护工作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更好进行内置安全确认工作,从而更好保障了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 4.2检测外置辅助安全 想要更好改善现存的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还需要采取的策略就是做好外置辅助安全检测工作。现阶段,大多数都会使用可靠性R、可用性A、可维修性S3个指标也就是RAS技术来进行对外置辅助安全的检测工作,与此同时,外置辅助安全检测工作还要依赖可以信任的密钥关机部门制造公开密钥以及私用密钥,其中公开密钥一般是被把信息数据进行加密然后保存在电路里面,而私用密钥一般被安置在用于检测外置辅助安全的密钥储存器内。 4.3研发时注重安全设计 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是多方面存在的,所以在进行计算机安全设计的整个过程里不仅仅需要加强对技术领域的监管检测,还需要关注多方面,避免因为设计方案、设计想法、设计工作者以及实施工作时的重点这些因素产生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除此之外,现阶段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计算机硬件的设计研发工作者不够了解计算机硬件,认识计算机硬件的程度不深,所以还需要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与认识,与此同时,还需要更加注重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功能[4]。总之,在设计研发中要注意内置以及外置,搞好设计安全,制定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检测制度以及相关检测程序,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评估输入设备、储存介质与输出设备,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4注重创新技术 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的出现追根究底还是由于相关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在目前来看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所以,想要解决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重点需要注意创新技术,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技术。 5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需要引起设计人员、研究人员、使用人士的广泛注意,不可以忽略问题、轻视问题,要敢于面对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方式,研究更为有效的技术来解决问题,保证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保护计算机系统内部的信息数据。 作者:唐淑珍 单位:天津市静海区医院 硬件设计论文:EDA技术在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实践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EDA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硬件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以一种高效、快速、便于调试的方式,提升了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水平。本文简单介绍了EDA技术,并以UART的设计和实现为例,阐述了EDA技术在计算机硬件设计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设计;EDA技术;实践分析 前言 电子设计从手工设计逐步走向了自动化设计,它的发展以EDA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EDA技术以计算机为操作工具,融合了最新的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成果,并且将设计人员从繁重且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得电子产品的设计效率提升了。 1EDA技术概述 1.1EDA技术的基本内容 在没有EDA技术的时代,计算机硬件的设计需要通过人工手动完成集成电路的设计、布线等工作。而随着集成线路复杂程度的增加,基于手工的设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因而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为高效的硬件设计方式。EDA技术的诞生,成功改变了这一情况。它以计算机为操作工具,让学生可以在软件平台上,通过软件化的设计方式来描述计算机硬件。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逻辑编译、优化、布线、仿真等工作。整个过程是自动的,直到能够完成对既定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1]。 1.2一般设计流程 它创新性的颠覆了传统电子产品的设计方式。将设计的顺序从由下至上翻转过来。这使得硬件设计者能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去掌控产品的开发。包括设计的质量、成本、功能需求、研发周期等。在拥有比较全面的宏观分析后,从系统设计出发,进行顶层功能模块的解构和划分。并能够按照方框图系统级的次序逐级完成仿真纠错和验证。从而能够使设计问题更早的被凸显出来。当所有的仿真和验证确认无误后,再用逻辑综合优化工具的门级逻辑电路的网表来实现硬件的物理级呈现。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将设计者的设计强度减轻,仅需要通过软件平台,就可以实现硬件的电路设计和功能仿真。整体的设计效率被大幅度提升。硬件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基于EDA技术的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实践探究 本文以可编程器件开发工具MAX+PLUSⅡ为开发平台设计,它的运行速度快,界面统一,功能集中。同时该开发平台具备十分完整的可编程逻辑设计环境,能够完成从指标设计、输入、编辑综合处理、校验直至编程下载的EDA设计的全过程。设计者可以按工作流程选用工作模块。适用于多平台操作,是一种理想的开发平台。本部分就计算机的基本硬件之一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基于EDA技术的设计实现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2.1UART的基本介绍 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是计算机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短距离串行传输接口。能够作为微机与下位机的通讯串口,来实现有效通讯。根据当前的计算机运行机制,需要进行数据的交换和传输。但是并行数据并不能够直接发送到调至解调器中,而必须要经过异步传输才能够解决。UART就是此过程的必要部件。它将信息有序的发送到调制解调器中,实现计算机的正常运转。 2.2硬件设计 在进行硬件设计时,考虑各项功能模块的调试工作,设置了三个按键输入来实现UART的复位、接收和发送数据功能的启动。整体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 2.3模块设计 (1)基本设计思路UART在工作中主要涉及两个过程,发生和接收。在设计时,考虑模块化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发生的过程即并行数据的准备阶段,UART按照既定的格式,将信号进行转换。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关键的时钟信号。需要通过波特率发生器来产生与本地系统同步的时钟信号。而接收的过程,就是在信号转换成RXD串行信号后,转换成调制解调器需要的并行数据信号。在整个进程中,由于本地时钟信号与UART的时钟信号会产生一定的延迟和误差。当这种误差产生持续性的积累时,会产生接收偏差。使得UARD的功能不能够被顺利的实现。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采用一个远远高于波特率的本地时钟信号对输入信号RXD不断地采样,来保持工作过程中UARTDE接收和发生不会出现步调不一致。(2)奇偶校验位发生器模块设计奇偶校验是一种校验代码传输正确性的方法,以保证串行数据的准确性。在基于EDA技术进行UART奇偶校验位发生器设计需要考虑几个关键点。一是该模块能够执行奇偶校验规则,正确的选择数据。从而实现系统既定二进制数据与输入的串行数据校验位的合理比较。验证输入的正确性。二是该模块必须要满足计算机功能的持续拓展性。在计算机工作中,会产生不确定的并行校验位的增加。那么该模块应该能在后续定义的规则基础上进行校验位的添加。对已经设计完成的奇偶校验位发生器模块采用EDA的工具mod-elsim12.0进行功能的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以确保所有期望的功能都已经实现,对于发生问题的地方及时进行修订。(3)波特率发生器模块设计此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能够根据时钟的频率和既定的波特率来计算出波特分频因子。分频因子就是分频数。对于波特率发生器的系数一般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实现时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当实现出现变化时,波特发生器的系数就要发生改变。在UART中采用的是专用的芯片,使得波特率的改变变得比较困难,需要加上相应的接口来实现波特率的变动。在使用硬件描述语言的parameter语句(VerilogHDL)或者Generic语句(VDHL)就可以实现UART专用芯片的波特率的改变。那么就不需要通过后续的接口添加来改变系数,也就减少了设计和调试的难度。该发生器的分频时钟与波特时钟的频率比设置为16:1.那么信号采样的准确性就会增高,使接收和发生保持在同一步调上[2]。(4)顶层模块设计UART顶层模块是硬件的综合模块。它涵盖硬件中全部接口定义。主要是为了接收和发生与其他模块的通讯和连接。若通用异步收发器的波特率为9600bit/s,分频因子则为9600*16*2。运用EDA仿真软件,在进行发送功能仿真时将能够得到相应的仿真结果。对该模块的仿真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的时候可以发现,等待发送的数据在接触发生信号后,其串行信号发生了改变,由01010101001010101[3]。利用EDA技术进行UART的实际,能够实现利异步串行通信功能,同时可以利用EDA仿真工具就功能模块进行分别和整体的仿真校验,解决了计算机硬件设计问题发现晚的劣势,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3结束语 EDA技术是计算机硬件设计向软件化转变的重要标志,它为计算机硬件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种设计方式使得计算机的硬件设计具备可视性、直观性,且可以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实时的控制和调整,解决了复杂电路设计问题发现滞后的问题。 作者:景帆 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硬件设计论文:电子产品硬件设计如何提升产品实用性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研发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产业的发展呈爆炸式,电子产品的市场功能持续扩展。就电子产品的设计而言,硬件设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实现产品的基本性能,又要兼顾产品的使用效果,提升消费者的使用满意度。做好硬件设计以提升产品实用性,对于电子产业的长足发展而言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就电子产品硬件设计进行概述,进而指出硬件设计的主要流程,最后提出了设计当中提升产品实用性应注意的方面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产品;硬件设计;实用性;提升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产品在市场中的火爆程度越来越猛烈,电子产品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必须。我国电子产业作为成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其产品设计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保证产品功能性的同时,突出产品的实用性,才能让消费者更加满意,积极追随产品的更新迭代。电子产品硬件设计注重产品实用性,对于电子产业本身的长足发展十分关键。 1电子产品硬件设计概述 电子产品硬件设计即依据产品需求、基于规格和成本进行产品硬件设计,在满足产品功能性和电磁辐射、可生产性的前提下,进而实现硬件产品设计完整性,以进入产品量产和销售环节。对于电子企业而言,产品硬件设计尤为重要,产品设计承载的价值远大于生产成本,产品销售成本在设计成本上占据优势,则能够在电子产品市场获得更大的企业收益。硬件设计需追求信号完整性和产品散热、功耗等方面的水平达标,保障产品多方面功能优势的前提下,追求省电环保,提高电源电路的效率,才能确保电子产品硬件设计不断优化以受到市场青睐[1]。 2电子产品硬件设计流程分析 2.1基于设计项目作前期分析准备 电子产品硬件设计之初需对硬件设计项目作前期的分析和准备。首先明确电子产品的功能需求,对各个功能模块作划分并对各自的实现电路进行设计和分布。其后对各电路所需的器件进行品牌选择,确保产品质量与生命周期。设计电子电路方案并作验证试验,记录试验步骤和结果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为下一步的功能模块原理图设计和硬件整体设计作好基础。 2.2参考电路绘制功能模块原理图 完成项目设计前期分析准备工作后,为项目产品进行原理图设计和绘制。依据功能模块对电路所需元件、电路布置等进行绘制,于原理图中明确功能块,在功能块之间以网络标号作连接和分隔。完成功能模块原理图后,对整体原理图作检查分析,确保原理图无错误和纰漏后,确定各个功能模块元件封装,即可进入下一步的设计环节。 2.3绘制 PCB图并布局设置元器件经过前几项准备环节后,进入PCB图的绘制环节。将原理图中各个功能模块的元件封装导入到PCB图当中,按照原理图的连接关系对元件进行排列,确保相互之间的有序性,避免出现重叠和交错现象。依据前期的项目设计需求,确定电路板的尺寸及固定方式,并以此作硬件元件布局,明确元器件位置,完成机械定位,注意布线的规范性,完成关键部位的电气布置,满足硬件功能块的功能性[2]。 3电子产品硬件设计中产品实用性提升策略 3.1简化调整机构设计,避免产品使用故障 电子产品实用性的表现之一便是产品使用流畅,故障发生率低,不影响消费者的正常使用。为此,在硬件设计中应当对调整机构的设计作相应简化,避免设计中出现元件的磨损或者飘移造成产品故障的发生。如主要功能元器件易发生局部损耗,则在设计时可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更换为拆卸方便的组合件,便于局部更换,也可在出现故障时快速调校和修复[3]。产品不易发生故障,产品实用性和使用体验也就相应得到提升。 3.2权衡设计产品功能,强化产品可维修性 权衡设计产品的功能,对于产品可能出现的相似功能进行整合,或对不必要功能作相应的删减,实现硬件体系的轻便和一体性。在达到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对产品层次进行简化,减少组成单元数量,使得零件形状得以简化,方便产品的顺畅运行。同时,追求产品外观、操作和硬件设计的统一性,在确保产品外观时尚和舒适操作体验的前提下,又要确保产品的可维修性,既保证产品使用便捷又达到维修成本降低的目的。 3.3优化电路功率设计,避免无用功率过大 电子产品电路功率设计予以优化,尽可能减少无用功率设计,提高功率因素。在电子元器件的选择上,通过计算该元器件在电路中的功耗,选择合理的电子元器件。当该元器件上流过的电流比较大的时候,我们要保证这两边的压差不要太大。元器件功耗得当,则产品使用中发热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对于用户使用体验而言将更加舒适。 4结语 电子产品在现代社会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产品使用性能和体验是否突出将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市场表现。对于电子产品设计而言,关注硬件设计,突出硬件设计对于产品实用性的影响,并从调整机构设计、产品功能设计和电路功率设计等方面入手进行设计优化,才能在满足产品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实现产品实用性的提升。 作者:乔卫杰 单位:河南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硬件设计论文: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设计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硬件平台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法。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存在的不足,阐述了云技术在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设计中的优势,有针对性地给出了云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改变了传统计算机硬件试验平台的实验模式,能够降低成本投入、提高实验数据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云技术;计算机;实验平台 1概述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领域,人们对计算机教学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1],特别是在计算机硬件的教学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水平[2]。计算机硬件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建设是重要的一部分[3]。一个技术先进、硬件设施完善的实验平台是学生快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重要场所。当前,传统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存在着维护难度大、安全性较低等不足,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法。在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建设中引入云技术,以云技术为支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获取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中的各类信息,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硬件教学的水平。 2计算机硬件平台的问题以及云技术的优势 2.1存在问题 当前阶段,很多院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已经难以满足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实际需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维护难度大。当前,一个计算机实验平台经常服务于多门专业或者课程,为了满足不同专业或者课程的教学需要,维护人员经常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安装和更新各类软件,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计算机硬件平台的使用成本。(2)安全性较低。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实验数据,同时U盘等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也会使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引入大量的计算机病毒。若仅依靠还原卡来防范病毒,不仅会清除各种实验数据,同时也会清除各类软件升级数据。因此,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3)软件难以及时更新。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中的软件经常需要手动更新,一些计算机考试软件的运行也需要特殊的软件才能运行。若准备时间较短,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中的一些软件就不能被及时更新,从而对相关计算机课程的考试计算造成影响。(4)实验数据保存中的难题。学生知识水平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实验的连贯性,需要为学生保留一些实验数据,在进行实验数据拷贝的过程中,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又是个难题。 2.2云技术在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中的优势 利用云技术对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进行设计,具有以下显著的优势:(1)降低了成本投入。由于所有的教学程序都是在云端运行的,用户端无需更高的存储空间或者处理器,同时可以省去光盘驱动器等配置,因此可以大幅度降低用户端的投入。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计算机硬件实验中需要的所有服务都从云端获取,学校仅需投入较低的云端接入设备即可。利用云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用户对数据运算的需求。云技术既降低了硬件的投入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人工维护成本。利用云技术可以对实验平台中的每一台用户终端中的应用程序进行批量安装和升级,节省了大量的时间。(2)提高了平台的性能。利用云技术能够使实验平台中的计算机避免占用程序和后台运算能力,提高了用户终端计算机的启动速度和运算速度,从而使实验平台的整体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3)安全性高。在计算机硬件的实验平台中,往往有多人共同使用同一台设备,因此实验数据难以有效保存,安全性较低。而利用云技术,只需一个账号,就能安全的保存各类实验数据,且几乎没有容量限制。本地实验平台无需保存任何实验数据,因此不用担心实验数据被窃取、破坏或者病毒感染等。同时,即使实验平台中的系统崩溃,也不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安全性。因此,云技术能够极大提高实验数据的安全性。 3系统设计 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师生更好的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从而提高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因此,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应该充分利用云技术等现有的IT技术,突破传统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的观念,最终将单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转变为各种计算机硬件教学资源与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平台。云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可分为云技术平台部分、教学资源部分、信息系统部分等3个部分。 3.1云技术平台 虚拟化技术是云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利用虚拟化技术能够将所有可用的硬件资源组合成一个资源池,并将虚拟功能将资源池中的资源按照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用户。虚拟化是通过虚拟机实现的,虚拟机是一种封闭运行的软件容器,在其内部可以独立运行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如同一台真实的物理计算机。虚拟机包含自己的虚拟CPU、RAM存储器和网络接口NIC。云技术平台的结构包括虚拟中心服务器、虚拟化操作系统、用户端和数据库等4部分构成。(1)虚拟中心服务器(vCenterServer)。中心服务器采用的是两台型号为曙光天阔A840r-G的服务器,其配置为两路12核2.1GHzCPU、64GECCDDR31333Registered内存、4个1TB2.5英寸的SAS硬盘、1块双口千兆网卡、1个双口8GbFCI-E光纤HBA卡、1+1冗余电源模块。利用虚拟化技术能够将服务器中的处理器、内存、硬盘及网络资源等虚拟化为多台虚拟机,虚拟机可从服务器中运行的ESX/ESXi获取各类资源。硬盘阵列采用的是曙光DS600-F20,25块2TBSATA硬盘能够提供50T的存储空间。(2)虚拟化操作系统(VMwarevSphere)。虚拟化操作系统至少存在于虚拟中心服务器中,在一台高性能的服务器中安装虚拟化操作系统,能够为实验平台提供基本的数据服务,如访问权限控制、提供个性化配置等功能。它能够将所有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统一分配,使所有虚拟机共享资源。虚拟化操作系统的应用环境中需要必要的域环境。若域环境具备则可直接使用,否则必须搭建必要的域环境。(3)用户终端(ViewClient)。师生用户需要在物理机中通过用户终端远程访问虚拟桌面,用户终端是用户与虚拟化操作系统进行交互操作的桥梁,因此可将其作为虚拟机的控制台和虚拟操作系统的管理界面。(4)数据库。数据库的作用是对虚拟操作系统中所有的配置数据进行组织分配。系统管理界面(ViewComposer)必须与虚拟化操作系统安装在同一个虚拟机中。 3.2教学资源 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教学资源包括计算机原理、汇编语言、接口技术、JavaEE课程、C/C+课程、以及其他实训课程。实验平台设计的目的就是能够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可作为软件既服务(SAAS)部分,所有的计算机硬件教学资源都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师生用户用于实验,也可以提供给国内外其他院校使用。平台中的教学资源都是计算机硬件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资源,其核心是计算机硬件的实验资源。将理论资源与实验资源相结合用于计算机硬件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3.3信息化系统 平台中的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教学实验、计算机实训、实验管理等3个子系统。教学实验子系统负责计算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计算机实训子系统负责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硬件实际操作培训;实验管理子系统负责对整个计算机硬件教学过程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管理。信息化系统以WebService的数据格式为师生提供访问接口,用于访问3个子系统。实验平台中各类资源能够同时服务于计算机硬件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实践、实验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 4结语 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设计,能够降低各类高职院校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硬件成本和维护成本。实验平台中的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下载、更新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进行更新和维护,从而简化了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管理工作。师生通过云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获得个性化服务,为计算机硬件的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作者:王冠虎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硬件设计论文:计算机硬件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分析了计算机硬件测试系统的设计规范,研究了各测试功能模块的实现。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测试;设计与实现 引言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物理装置的总称,并且按照系统结构的要求可以将其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从而有利于实现对计算机内各种软件正常运行的有效维护。因此,对数据和程序进行输入和存储,按照程序加工数据是计算机硬件的主要功能。 1计算机硬件测试系统的设计规范 1.1通用设计方面的要求1)基于XML文件对测试时间和次数等通用参数的支持,配置时所输入的文件必须为该形式的文件,其中测试时间指的是测试所能够持续的时长;测试次数则是在指定测试时间内配置所完成的次数,每个测试所包括的不同可选测试项目的配置都是由XML文件指定的。2)每个测试工具只要是硬件相关,便都必须具备硬件显示信息的基本功能,如硬件测试的厂商、端口号、型号以及驱动的版本等,以UI模块的设计为准则实现对每个测试工具UI的设计。测试完成后,程序的返回值只有0与非0两种情况,其中0代表的测试正常,非0则表示测试过程中程序出现自定义的错误。3)测试模块需要设计成自动运行,即不要安装任何软件便可以自动运行,在同一目录内使用测试所需要的非Windows自库文件和相关执行程序。同时,编写者在测试模块要封装成相关测试构件的形式。1.2文档需求测试模块在进行交付和验收时需要提交完整的文档:1)交档的目录需要经过一定的交付流程;2)文档在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软件的应用,如高层设计、组织结构、相关的文件关系图、数据流图以及流程图等;3)代码源程序,主要包括各种文件,如资源、程序代码以及其他文件等;4)代码所对应的各种程序设计文档,函数和全局变量的说明、函数输入输出以及关键数据的结构等;5)编译和使用过程中会用到相关的说明书,如各种执行文件的编译和生成、安装包的部署和发行、测试模块所使用的各种说明书以及要求Word和PDF所提供的各种格式以及众多版本等。1.3测试构件测试构件是由运行测试机上众多的个体模块构成的,而测试模块主要是每个单独测试项目所需要的各种文件的集合体以及按照各种要求完成对相关文件和数据的配置,如对处理器、内存以及硬盘的测试等。同时,在服务器或者PC等测试系统中,各种测试项目需要在同一个目录内进行集中统一的存放和管理。但是,测试构件可能是自行开发的也可能是集成第三方开发的,又或者是商业所集成的各种测试工具等。因此,测试构件构成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能够直接运行各种执行程序文件,支持和满足第三方程序的执行,将各种测试结果的数据收集起来经过整理确保其格式的统一性,并且对于各种商业测试还能实现自动安装以及完成相关的执行处理操作等。1.4目录结构定义测试流程是在测试构件中所引用的最小测试单位,但是如果测试程序是相同的,测试流程和参数不同,则生成的测试构件有很多个。但是这些测试构件所指的测试程序都是相同的,只是所包含的测试和数据配置有所不同。同时,测试构件在系统中是以目录文件的形式存在的,其名称的区分主要是目录名。 2各测试功能模块的实现 2.1处理器测试1)设计要求。处理器的测试往往分为功能和压力测试,对功能的测试是对处理器厂商、型号、类别、当前运行的频率、支持的指令集合以及标称频率的测试;压力测试则是对单核和多核并行压力的测试。2)总体设计功能的实现。一方面,可以显示CPU的各种信息,鼠标相关信息的安装,如驱动等,左右键的调换以及具体移动的数据;另一方面,还能测试CPU的速度。3)部分代码实现。CPU速度测试的原理原本就十分简单,即在规定时间内统计和记录CPU运行的次数以及变化情况,然后相应地计算出其具体的速度。本模块的模型是对话框形式,通过对各控件变量进行一定的类向导映射,以及定义相关时间类,通过单击相关事件按钮便能够测试速度的功能。另外,完成相应的测试之后,还会在相应的目录下面生成result.txt文件,以此来对本次测试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2.2存储器测试1)设计要求。硬盘是电脑重要的外部存储器之一,不仅拥有超大的容量,并且运行速度非常快,并且其作为机械部件的一种,指标非常多,寻道时间、主轴转速都存在,单碟容量和内部所传输的速率是性能方面的主要体现。其中性能被限制主要与硬盘的子系统有关,虽然硬盘的外存很快,但是其速度相对于CPU内存而言非常慢。另外,存储器的测试主要包括对基本信息和读写的测试。2)总体设计。在Windows和Linux系统中都可以把设备当作相关的文件来操作,对于Windows系统而言,可以将串口1、2当作com1、2传递给CreateFile函数中,其中利用文件放路径的形式将所需要进行访问和操作的硬件设备全部指明是参数COM1和COM2的根本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所要访问的串行端口十分相似,并且还能实现对磁盘扇区的访问。值得注意的是硬盘操作的标识并不需要用disk1和disk2来标识。基于逻辑扇区在逻辑分区的上面,在对磁盘逻辑分区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需要指定某种特定的格式。3)算法实现。Windows磁盘本身具有相对较大的缓冲区,在读取相关的磁盘数据时,系统实际读取数据的长度可能会比指定数据长,这样的好处便是当你下次再读取相关数据时,如果缓冲区保留了你所要读取的数据,便不需要读盘直接复制过去即可;在磁盘中写入数据时,系统会自动提醒你将数据复制到缓冲区,待写入成功之后,系统后台会逐渐在磁盘中写入数据。若编写程序时没有对上述因素进行考虑,则所测试的结果可能并不准确。 3结语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硬件测试系统设计规范的探究,掌握其在通用设计、文档、测试构件以及目录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从处理器和存储器测试两方面对各测试功能模块的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作者:郝幸之 单位:江苏无线电厂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NET + Castle框架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详细阐述了医院信息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了开发过程中使用的.NET技术与Castle框架,探讨了运用.NET平台与Castle相结合建立WEB应用程序的方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NET平台;Castle框架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医院已成为当今医疗卫生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是医院第一资源,是医院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因此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一切子系统的基础,只有实现好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系统中档案管理、药品管理等其他子系统。 目前多数医院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Electronic Human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 eHR)仅能够实现人员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等基本流程,结构简单。工资管理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实行单独管理,与人力资源信息难以总合运行,信息查询过程繁琐,某些流程不规范、不严谨,时有漏洞,系统功能不完善,统筹运用存在困难。因此,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非常有必要,它能够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微软公司的.NET平台偏重于应用系统的快速开发,而Castle[1]正是针对.NET平台下开发的一个优秀的开源框架。基于.NET与Castle框架下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既保持了.NET平台下快速开发的优势,又使整个系统的架构非常合理。 1 系统分析与设计 1.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根据医院人事部门的职责及实际需求,将系统分为五个功能模块:系统管理、机构编制管理、人员信息管理、薪资福利管理、查询统计管理。系统总体功能框图如图1。 1.2 系统各功能模块分析 1)系统管理。设置系统管理权限,普通职工无权限修改信息资料。 2)机构编制管理。设置单位的组织机构,包括机构设置和机构详细信息,实现科室详细信息的查询,如产科:科室简介,人员简介,诊次安排等。 3)人员信息管理。管理和查询单位职工的相关信息,包含基本信息、个人简历、离退休登记等。 4)薪资福利管理。实现单位职工的薪资福利管理,包含当月工资管理、个人所得税率、职员奖励及惩罚管理。 5)查询统计管理。实现万能查询,职工可对任何信息按指定条件进行查询。 2 系统技术架构 2.1 .NET平台与Castle框架 .NET平台[2]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为在因特网环境中开发Windows 应用程序、Web应用程序、移动计算等提供了一个一致的开发环境。 Castle是.NET系统级框架,是通过将一些成熟开源应用进行无缝整合而成的一套完善的应用系统框架,是.NET平台的一个开源项目,从数据访问框架ORM到IOC容器,再到WEB层的MVC框架,基本包括了整个开发过程中的所有内容,为开发灵活、稳定的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好平台。其中包括了ActiveRecord[3]、MonoRail及Windsor。 ActiveRecord是一个O/R(对象持久化)工具,实现了数据库操作从传统SQL模式到基于对象模式的转换和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分离,提高了系统开发对数据库的透明度和开发效率。其对ORM框架Hibernate进行了封装处理,且为ORM提供对象持久、关系对象查询等功能。框架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透明的持久对象层;客户端应用对象空间与数据库服务器端元组空间的映射[4]。在ActiveRecord的实现中,Model对象必须继承于Active-RecordBase对象以便于Castle容器进行控制,限制Model对象从其他非持久化对象继承的可能。 MonoRail是Ruby on Rail的.NET实现,是一个MVC Web框架,包括Model、Controller、View三个元素,MVC采用前端控制器模式。在界面表达方式上MonoRail采用模板引擎输出,MVC框架以不同方式把URL映射到服务器代码类上,这些类称为“Controllers”,负责处理到来的请求、用户输入和交互、执行基于输入和交互的相应的应用和数据逻辑。一个Controller类一般会调用单独的“视图”组件,该组件负责生成请求的实际的HTML输出。视图是负责显示应用程序的用户接口(UI)的组件[5]。 Castle IOC[6]是一个IOC工具。Windsor是Castle的底层核心实现,是Castle的一个IOC(依赖注入)容器,构建于Micro Kernel之上,能检测类并了解使用这些类时需要什么参数,检测类型和类型之间的工作依赖性,并提供服务或者发生错误时提供预警机制。 2.2 架构模式 系统采用B/S三层架构模式,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化层,使程序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安全性、平台无关性和可维护性,且各个层次清晰,架构合理,更加符合面向对象思想[7]。体系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2.2.1 .NET实现系统表示层 表示层是用户直接接触的层面,包括了用户与系统的所有交互。 2.2.2 Castle IOC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是系统的核心层,集中于整个事务的处理过程。Castle IOC会自动去连接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所有的组件配置都放在Components节点中。 2.2.3 Castle ActiveRecord实现系统的数据持久化层 采用ActiveRecord,支持先有实体类,然后由实体类生成数据库表,集中于整个数据的处理过程,减少了代码量,保证了效率和质量。 3 系统实现 .NET技术与Castle框架的结合,为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Web开发模型。应用以上方法,数据库服务器采用SQL Server 2005[8]开发和实现了淄博市某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系统管理模块、机构编制管理模块、人员信息管理模块、查询统计管理模块和薪资福利管理模块五个模块的功能。经过近一年来的运行,系统稳定性强,易维护,易扩展。且具有以下优势: 在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医院不同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像操作Windows桌面一样进行可视化操作,同时支持不同的用户身份登陆,分布交互。做为HIS系统中的eHR系统,也是医院信息流、资金流、药品入出等各方面的中心枢纽,对业务处理的实时性和共享性要求比较高。为了保证系统的效率,在系统架构上,采用数据库服务器并行处理,分担处理负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交互能力。 4 结束语 该文通过研究当今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在Castle框架的基础上,对医院eHR体系结构进行研究设计。目前Castle框架已经在Web项目中得以推广,该种开发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极易系统的维护与扩展,相信在以后的软件开发构建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提高企业人才管理的效率。基于Java EE平台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使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开发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用了MVC模式将用户界面和业务逻辑完全分离,使用依赖注入提高了系统组件之间的独立性。使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来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比传统的多层模型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关键词:Struts;Spring;Hibernate;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依赖注入 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突出了人在企业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竞争由外部竞争逐渐转变为全方位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更是企业竞争的焦点。 1998年前后,我国的很多大型企业都逐步认识到引才、用才、留才的重要性,于是,很多企业都先后设立了人力资源部。国内的一些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到现在,人力资源主要从事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而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也由此脱颖而出。 同志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为政之道,要在得人”。新世纪、新阶段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使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1]但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传统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机构比较庞大,工作任务繁重,各种工作由于使用人工来操作极易出错。建立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设计了基于Java EE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架构,采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为基础进行了系统设计,采用MVC、依赖注入、过滤器等技术简化了系统开发,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1 系统需求 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决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希望通过这个系统的实施规范人事档案的管理,规范薪酬体系和薪酬发放的管理,规范人事的调动管理、培训管理和激励管理。并对招聘工作的职位、简历、面试、招聘题库、招聘考试、录用等环节加以规范。系统还需提供人事档案的导出和报表功能。 本系统将实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薪酬管理、调动管理、培训管理、激励管理和招聘管理六大功能。其中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是本系统的基础数据和核心内容。包含人力资源档案登记、人力资源档案登记复核、人力资源档案查询、人力资源档案变更和人力资源档案删除四个子模块。薪酬管理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系统管理模块设置薪酬标准项目后,进行薪酬发放登记。员工工作机构和职位发生变动的时候,通过调动管理执行登记员工调动档案,并登记其新的机构,职位和薪酬标准。通过培训管理进行教育培训档案的建立,修改和维护,培训信息等工作。激励管理主要信息包括获奖人员,奖惩时间、奖惩内容、奖金类别等信息,可以对每个员工奖惩信息进行增加、删除、编辑操作。招聘管理实现当某个岗位出现空缺的时候,或者随着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招聘新员工的时候,通过这个模块。后的职位可以进行修改。另外,需要提供职位查询的功能,查询已的职位,并对已的职位录入应聘者信息。 2 开发平台选择 2.1 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 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是Struts、Spring和Hibernate三种技术的有机融合,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Java EE架构。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中,Struts的作用是提供MVC模型,将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分离,并提供一个高可扩展的架构。Spring作为依赖注入的容器,将项目中的构建进行粘结。而Hibernate提供了一个抽象的数据服务视图,将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进行高度抽象。[2] Struts 是目前创建Web 应用最常用的表现层MVC 框架实现,是JakartaApache 的一个开源项目[3]。基于Model2 的Struts框架利用控制器和定制标签库将应用中的模型和视图分离,达到了层间松散耦合的效果,同时提高系统的灵活性、重用性和维护性。作为开源项目,Struts经受了大量实践的检验,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系也日臻完善,并且对其他技术和框架显示出良好的融合性。[4] Spring由Rod Johnson创建,它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开发的复杂性而创建的。Spring使用基本的JavaBean来完成以前只可能由EJB完成的事情。然而,Spring的用途不仅限于服务器端的开发。从简单性、可测试性和松耦合的角度而言,任何Java应用都可以从Spring中受益。简单来说,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控制反转(IoC)和面向切面(AOP)的容器框架。 Hibernat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 Hibernate可以应用在任何使用JDBC的场合,既可以在Java的客户端程序使用,也可以在Servlet/JSP的Web应用中使用。 2.2数据库服务器(SQL Server 2005) SQL Server 2005是微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企业级数据库产品,它在企业级支持、商业智能应用、管理开发效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增强,是集数据管理与商业智能分析于一体的、极具前瞻性的下一代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 SQL Server 2005基于SQL Server 2000的强大功能之上,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数据管理和分析解决方案,它将会给不同规模的组织带来不同的帮助。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综合考虑了系统规模、吞吐量、支出成本以及技术适应性等方面。 2.3应用服务器(Tomcat) Tomcat 是一个小型的轻量级应用服务器,在中小型系统和并发访问用户不是很多的场合下被普遍使用,是开发和调试JSP 程序的首选。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采用Tomcat 5.5做为应用服务器。 3 总结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技术来构建系统,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必须要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而采用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可以提供一个高可配置和可扩展的系统,系统可以经过部分修改直接适应其他企业的需求,达到了软件重用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TBAC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摘要:针对当前流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析了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以TBAC技术为参考,将此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系统根据用户的访问请求判断其合法性并分配给其相应的角色,提高了系统中资源负载均衡度,确保了系统中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给出了TBAC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关键词:TBAC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1]是当前备受企业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正在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的重视,如何管理好企业内部员工信息,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可以规范化、自动化的企业人力管理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如何利用最新技术生成安全可靠的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已成为计算机行业中的热点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为保障人力资源系统中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常用的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实时检测是随时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对系统进行的各种攻击;数据恢复是在安全防护机制失效的情况下,进行应急处理和响应,及时地恢复信息,减少被攻击的破坏程度,包括备份、自动恢复、确保恢复、快速恢复等。这些安全保障体系只是从表面上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本文将TBAC(Task based access control,TBAC)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 1 TBAC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简介 1.1 TBAC技术简介 R K Thomas和 R Sandhu等人在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Task based access control,TBAC)。其核心思想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保护资源。在这种策略中,主体对客体的访问,不仅依赖主体和客体的授权关系,还依赖于主体当前执行的任务以及任务的状态。 客体的访问控制将根据主体执行的任务情况发生变化。 当且仅当相关任务处于活动状态时,主体的访问权限才能有效,否则权限将被冻结或撤销。因此,TBAC是一种动态授权的主动安全模型。 TBAC的基本思想有以下几点[3]: 1)将访问许可与任务相结合,每个任务的执行都被看作是主体使用相关访问许可访问客体的过程。在任务执行过程中, 因为任务都是有时效性的, 所以在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中, 用户对于授予他的权限的使用也是有时效性的。 2)访问许可的有效性与任务的执行状态有关,只有当任务处于运行状态时,主体才能使用许可。 3)任务与任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TBAC 是在工作流的环境考虑对信息的保护问题,在工作流环境中,每个任务的执行都与以前的任务相关,相应的访问控制也是一样。 1.2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业务量的增大、业务种类的增多,企业的部门不仅在数量、品种上增长快,而且人员的调动情况也非常多,使技术部门对企业的人事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不能及时反映企业人员分布的真实情况,并由此带来了种种弊端,企业内的资产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都亟待改善[4]。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提高资产可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为目标,通过信息化手段,合理安排维修计划、相关资源和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了人才招聘、人事信息、教育培训、绩效管理、考勤管理、统计报表等功能模块,涉及到人才的招聘录用、员工基本信息的管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员工的福利待遇、员工出勤情况以及对企业员工数据的统计报表等。这些模块的设置都涉及到企业内部运营的重要数据,因此,此系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2 TBAC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问题,将TBAC技术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 利用TBAC技术的时效性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如图1所示,主要设计思想为:首先用户要向系统发出访问请求,即填写相应的验证信息以及要访问系统中的哪几个模块,系统根据其填写的验证信息判断此用户的合法性,如果是合法的用户,系统进一步根据其要访问系统中的哪几个模块分配访问时间T,最后,系统赋予此用户角色R,给予其用户名O和密码***,当此用户的访问时间超时后,角色R被收回,此用户再次利用用户名O请求访问此系统时,系统将自动关闭并给予提示“此用户已超时”;如果是不合法的用户,系统将自动关闭,拒绝此用户发出的访问请求。 TBAC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定义: 定义1:S是主体的集合,客体通常为请求访问系统的用户; 定义2:O是客体的集合,主体是指对系统进行资源分配的模块; 定义3:R是角色的集合,角色是系统中的语义表达,表示被授予角色的主体的权限; 3 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问题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将TBAC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在用户访问的过程中根据其访问请求系统判断其合法性,并且对此用户赋予相应的角色,当此用户的访问时间超过到系统分配的访问时间后,系统收回赋予的角色,从而确保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e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软件 明基逐鹿软件(苏州)有限公司是一站式企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它的主要业务是以信息化经验为基石,普及企业信息化应用。 方案介绍 Guru eHR的设计思想是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比较容易地获得所需的关于组织体系、薪酬福利成本、人力资源状况等的静态数据,也能方便地获得各种变动信息来进行趋势预测,在企业内实现信息共享,让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业务在信息系统的协助下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些先进管理思想在Guru eHR人力资源软件系统中得到应用。Guru eHR在产品设计采集原型阶段,吸收了明基多年积累的制造、研发、营销等多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充分了解企业营运作业,充分了解管理者、决策者及IT部门不同层面的需求。Guru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和人力资源系统设计分析工程师通过采集并实施包括大中型外企、大型国企在内的众多企业,帮助用户根据软件的优势重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得到更加高效和合理的管理流程以及工作方式。 方案亮点 基于Web的应用: 基于.net技术架构设计的多层B/S结构,具备集中化管理和维护客户端的免安装和零维护降低企业的维护成本等特点。 开放的、可扩展的应用:系统为企业提供的是一个企业信息化平台,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效率应用:系统在数据库设计时,将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完成的工作作为业务逻辑部署到应用服务器上来,从而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处理效率。 跨平台多数据库支持:系统采用.net技术开发,可以在多种主流服务器和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实现对多数据库的适配,方便用户对系统的扩展、升级、维护,同时也能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 XML技术与数据交换平台:系统利用XML技术和SOAP协议进行对外的数据交互,使得系统具有更强的交互功能。 实时接收不同的考勤机数据:数据接口是标准的、开放的,事先预留好的,可以接收对各类考勤机的输入数据。用户仅需要单独开发一个简单的数据接口即可。这适用于企业不同的出勤和用餐需要。 适用行业 主要针对集团化和全球化企业,在零售连锁、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媒体娱乐、制造业、快速消费品和能源等行业都有众多标杆客户。 明基逐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吸收明基在制造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适于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应用。而目前Web site不能支持linux、unix,明基逐鹿未来应该考虑支持多平台。多语言的明基逐鹿产品目前只支持中文简体、中文繁体和英文,可以考虑陆续开发其他语种。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运用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高校中的建设与应用一题展开了研究,同时结合信息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与笔者自身经验提出了几点运用建议,以期能够带来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 系统建设 系统运用 一、前言 人力资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对高校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所做出的大胆创新,其不仅凸显出了团队内部的团结协作精神,而且还充分法发挥出了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高资源共享与管理工作效率。在最近几年来,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我国各大高校内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帮助高校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另一方面还大幅度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应用价值,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增强了高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高校中的重要性 (一)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建设效果 首先,通过建设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能够为高校管理者各项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全方位的参考意见,管理者和领导人员能够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来获取最新的人事工作变化,关注高校内部最新的人力资源动态;其次,赋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透明性、公开性以及公正性特点。高校管理者可以将最新推出的职称评定标准与绩效考虑结果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公布出来,从根本上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再次,提高信息查询的便利性。高校内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来随时获取各部门的人事信息,校内的教职工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来查看自己的薪资待遇与相关文件通知等;第四,有利于招收与管理优秀人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高校管理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内部教职工真实的工作状态,从而可以较好的对优秀员工与骨干教师进行岗位调整,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将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而且还可以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将优质的人力资源长时间的留在学校内部。 (二)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运用意义 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本身是时展与进步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兴事物,因此其不仅能够更好的满足于高校在新形势中对优秀人力资源的管理需求,而且还能够促进数字化大学校园的顺利构建。除此之外,由于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应用是对传统管理模式所提出的改革,因此它能够高效解决很多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一些问题,提升高校内部团队的写作能力与凝聚力,以此来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朝向规范化与高效化的方向所不断发展。 三、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高校中的构建 (一)系统建立 高校在建设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时,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工作是构建出相匹配的信息系统。具体解释,信息系统的内部构架大致分为三层,其中包括系统支持层、功能模块层以及系统应用层。其中,系统支持层中包括数据库、外部接口以及运行环境等;功能模块层中则包括不同业务种类的子模块,例如人才招聘模块、职务分类模块、薪酬管理模以及人事培训模块等;系统应用层中同样包括多个子系统,比较常用的有权限管理、信息查询以及Portal自助等。 除去上文中所提到三层构架以外,为了保证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正常运作,高校同时还要构建出完善的校园网络与数据系统。首先,高校需要尽快完成对校园网载体的构建。校园网主要运用的是综合布线技术所构建完成的,其本身具有着高便捷性、高安全性的特点,能够全方位的满足于高校内部经营决策、教学任务以及人事管理等各项工作需求;其次,积极构建数据库载体。高校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针对学术研究成果、教学信息以及人事信息来构建出完善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以此来为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顺利应用打好基础。 (二)系统维护 在基本完成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建设工作以后,为了提升此系统运行的高效性,高校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维护:首先,针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内部的数据格式进行规范化处理,及时的更新数据库中的信息,同时保证系统输出信息的可靠性;其次,要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在高校内部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当中,很多时候会产生相互关联且职能突破的情况,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管理资源浪费与工作冲突,管理者要将业务流程优化到最好的状态,以此来提升信息系统运作的高效性与流畅性。 四、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在高校中的运用建议 首先,高校内部的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为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顺利运用创造出有利条件。人力资源管理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系统内部的相关信息来有针对性的调整人力资源的薪资待遇与岗位等级,争取将优秀人力资源的真正价值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其次,在高校以往的人事管理工作当中,需要由人事管理人员来手动处理薪资计算、考勤安排、信息管理等多项工作,这些种类复杂的工作内容会占用人事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十分容易出现错误。为此,高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中的自助服务功能,可以将信息变更与信息调整工作交给高校内部的教职工来自行完成,最后再有系统管理人T来进行后续的审核与批准处理,以此来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访问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进入到了高效的信息化时代。但是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管理信息系统中安全性的设计则成为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对网络资源进行访问控制都可以极大地减少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本文分析了RBAC访问控制模型,并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确定了模型中的用户、角色,资源,权限,通过对用户赋予不同角色,给不同角色不同的对资源的访问权限,有效控制了系统资源的安全性访问。 【关键词】角色;访问控制;角色;授权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和机遇挑战。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不仅与企业的工作管理模式、办公效率及企业整体发展策略有极大地关系,而且企业对于员工的管理及个人发展规划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1]。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充分利用企业网络资源,简化人力资源的管理流程,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效率,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增强员工自助服务的功能,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由于企业用户众多、分属不同部门、各部门的业务繁多,相互之间又联系密切,因此如何保证系统资源被正确、有效的访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RBAC 访问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资源去做某件事情的能力,访问控制是一种手段[2],它不仅规定了“谁”能以“何种方式(权限)”去访问某种“资源”,甚至对可访问资源的类型都能加以控制。具体的控制方式可以在计算机系统或者外部设备中实现。 RBAC是Role-Based Access Control的缩写,即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这种模型将访问控制看作是“Who对What进行How的操作”。其中Who代表权限的拥有者或主体(如Principal、User、Group、Role、Actor等);What代表可访问的对象或资源(Resource);How代表了具体的权限(Permission)。RBAC的关注点在于Role和User, Permission的关系。在这种访问控制中,权限与角色相关联,用户通过成为适当角色得到这些角色的权限;极大地简化了权限的管理[3]。 RBAC作为目前比较流行的访问控制策略,它通过在用户及访问权限之间引入“角色”的概念,将用户和权限分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用户分配合适的角色,对角色进行授权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在这种策略中,一个用户允许同时拥有多个角色,一个角色也可以同时分配给多个用户;一个角色也可以包含多个权限,一个权限也可以被多个角色包含。RBAC模型图如图1所示。 三、 系统访问控制设计 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进一步细化用户对系统模块的使用权限,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引入基于权限的访问机制,可以将企业实际的管理权限具体分配到不同角色的用户身上,使用户对系统的操作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安全设计采用了用户-角色-模块(资源)的三层安全模式,分别为用户层、角色层和模块层。通过对用户、角色和权限之间建立联系,能够控制用户在系统操作时拥有角色对应的权限,表现为对于不同的角色允许操作不同的功能模块,有效避免了越权行为的发生。 (一)角色的认定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角色是为了完成企业的各种工作任务而创造的,用户则依据其责任和资格来被指派相应的角色,当一个工作任务结束后,用这个角色即可被撤销,如果有别的任务则重新分配其它角色。角色可根据企业管理需求变化被赋予不同的权限,而权限也可根据需要而从某角色中收回[3]。此种方法更符合企业的用户、组织、数据和应用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面向多用户、多部门的开放系统,其管理的信息多且复杂。通过问卷调查、与企业各部门员工交流,我们了解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构成、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部门的业务需求,并结合中小型企业管理的特点,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业务,本系统角色主要划分为系统管理员、模块管理员和普通用户。 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具有对用户、角色、模块的管理功能;还包括对用户的角色定位,权限授权等功能; 模块管理员:拥有对相应功能模块的管理功能; 普通用户:权限最低,根据被赋予的角色不同,拥有对不同模块的访问权限。 (二)权限的认定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对权限定义为对某个资源模块的访问,一般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四项基本操作权限。 (三)资源 资源是对细化了的系统功能模块,本系统中划分的主要功能模块有:系统管理,人事信息管理、绩效管理、考勤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和员工自助等七个模块。 数据库设计部分分别设计了用户表、角色表、资源表和操作表四个基本表,并根据这四张表生成了三张关联表,分别为用户-角色表,操作-资源表(即权限表),以及角色-权限表。用户、角色和权限的关系如图2所示。 用户和角色之间,角色和模块之间都是多对多的关系,比如人事信息管理员角色的权限允许其对人事信息进行增加、修改、删除以及查询操作,同时具备普通员工角色的修改个人密码、查询考勤记录等权限,而招聘管理员角色具有对个人人事信息查询的权限及招聘管理的所有权限、普通员工角色的所有权限等。用户对模块的访问变成用户以某种角色对某个模块进行访问。系统安全管理图如图3所示。 四、系统访问控制的实现 (一)访问控制模块的组成 (1)基本信息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等。这部分由系统管理员来设置,其中用户是使用该系统的所有员工;角色管理由系统管理员根据企业具体业务管理设计出不同角色,比如:人事信息管理员、考勤信息管理员等;将权限管理保证系统合法用户的具体操作权限,可以精确到操作对象的范围,主要分为浏览、添加、删除、修改四个基本权限,达到有效分级的目的。 (2)授权管理:系统管理员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职责,为员工赋予不同的操作角色,根据员工在业务中的等级分配具体的操作权限,当该业务完成后,该角色允许被修改或者删除。进一步提高用户访问的安全性。 (二)访问控制实现过程 当用户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成功登录后,如果要对系统的某个资源即功能模块进行访问时,系统首先从该用户角色管理表中取出当前用户拥有角色,再根据角色功能表中取出每个角色具有的对功能模块的访问权限。用户对每个模块在进行访问之前都要先判断该用户是否对该模块具有访问权限,如果有则操作可行,如果没有权限则禁止访问。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于共享经济模式的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摘要:针对社会零散用工需求,在共享经济模式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线上一线下管理系统。首先,阐述了该系统的整体设计,包括云端管理平台、用工供给方模块、用工需求方模块、支付模块、用工需求检索与显示等功能单元。然后,提出一种基于实时位置和用工经验的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最后,给出云端管理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的具体设计。该系统做到用工供给方的实名登记和注册审核,可更好调动社会零散或空闲技术工人满足市场用工需求。 关键词:共享经济;线上线下;人力资源管理;云平台;安卓应用 1.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和应用,催生出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模式。该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在互联网上搭建共享平台,把拥有并愿意分享闲置资源的个体和需要这些资源的个体组织到平台上来,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实现对接,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此创造价值。 在共享经济模式中,闲置资源包括闲置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各类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包括体力、技能、知识、经验等,物力资源包括房屋土地、设备设施、车辆船舶、乐器、服装等,财力资源主要是闲散的资金,信息资源包括科技信息、大数据等。 目前,在闲置实物资源共享平台研究和建设方面已卓有成效,比如在交通出行方面的滴滴、车位共享的丁丁停车、房屋出租的链家、单车共享的ofo等。而在非实物资源共享平台方面,也出现了面向特定用工领域的共享平台,如家庭装修的土巴兔装修、家电维修的家生活、货运搬家的蓝犀牛等。 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社会运转效率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本文在现有面向特定领域的人力资源共享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和设计了一种基于共享经济模式的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在通用的社会闲置人力资源利用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能够在经济转型期帮助国家和企业缓解人力资源闲置压力,提高社会整体人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满足社会需求。 2.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整体设计 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整体包括云端管理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两大部分,其中云端管理平台部分包括供给方推荐模块、订单推送模块、数据库模块、终端通信模块、调解仲裁模块等,移动终端应用部分包括用户注册模块、需求模块、检索显示模块、定位模块、支付模块、用工评价模块、反馈投诉模块等需求方和供给方共用的模块以及供给方专用的供给资格申请模块和抢单模块。如图J所示。 通过系统各模块的紧密配合,即可组织社会闲置人力资源开展用工来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价值。结合各个模块的作用,整个用工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1用户注册 用户是日常生活中用工供给方,也可能是其他用工的需求方,因此系统采用供给方和需求方共用同一个移动终端应用的设计方式,能够较好地实现同一个用户在用工需求方和供给方角色的转换,并减少对终端存储的占用。 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的用户注册模块,使用手机号码来验证用户真实身份,完成用户注册。注册成功后,默认为需求方角色,可添加个人昵称、年龄、家庭住址、个人简介等个人信息。 需求方可通过供给资格申请模块申请成为某种用工需求的供给方,通过系统审核后即可成为用工供给方。供给方须为具有特定职业技术资质的个体或法人单位,需要向系统提交供给方照片、身份证、银行卡账户和职业技术资质证书等信息。 对供给方,可在移动终端应用中设置供给方/需求方选择开关,来完成用户角色转换,方便或接受用工需求。 2.2需求 需求方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的用工需求模块,在管理平台用工需求。用工需求信息至少包括用工需求类型、单次用工费用、用工预约时间、用工地点信息。 需求方选择用工类型后,需求方终端应用中的定位模块自动向云端管理平台发送需求方位置信息。云端管理平台通过终端通信模块接收位置信息,并通过供给方推荐模块执行供给方推荐算法,从数据库中选取合理的供给方形成供给方列表,发送给终端。需求方可从该列表中查看供给方信息,并从中选择合适的供给方用工需求。 需求方也可直接选择用工类型后直接用工需求,由云端管理平台接收该需求后,通过供给方推荐模块内的推荐算法运算处理,由订单推送模块向选定的供给方推送该需求,并由接收到该用工需求的供给方通过抢单模块进行抢单,来确定最后的用工供给方。 用工需求一旦明确供需双方后,该需求即转变为订单,进入订单执行流程。 2.3订单执行 订单确立后,订单双方可互相查看对方联系方式,在用工实施前可就时间、地点进行确认,对详细的用工内容进行沟通,并可在用工指导价格基础上进一步对具体用工报酬进行协商。双方达成意见一致后,由用工供给方提供用工,在用工完成后通过移动终端应用输入最终用工报酬并确认用工完成。 供给方完成用工后,由需求方z查用工质量。如果用工质量满足需求方标准,由需求方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的支付模块向供给方支付相应的报酬,并通过用工评价模块对该次用工进行五星制评价。供给方接收到付款通知后,通过终端应用确认收款,同样对用工需求方进行评价。双方评价完成后,整个订单执行过程顺利结束。 反之,如果用工质量未达到需求方要求,经与用工供给方协商无效后,需求方可通过终端应用的反馈投诉模块提交投诉至云端管理平台,由云端管理平台的调解仲裁模块负责协调处理。 3.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研究 为了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和用工质量,设计了一种基于用工供需双方实时位置和供给方经验的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系统用工供给方推荐示例如图3所示。图3中,用工需求方通过用工需求方终端,向云端管理平台发送用工请求,这一用工请求中包含用工需求方性别、用工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云端管理平台收到该用工请求后,会向用工需求方终端和用工终端a-h发送位置指令,首先获取用工需求方和用工供给方的位置。 获取到用工需求方和用工供给方的位置后,云端管理平台根据所设计的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向用工需求方推荐供给方,如图4所示。 首先将各用工终端的位置与用工需求方的位置进行比较,选出距离用工需求方距离小于阈值距离的用工供给方,即图3中虚线所圈范围内的用工供给方b-f。 然后,云端管理平台向用工终端b-f发送查询指令,查询其是否正在执行用工任务:若用工供给方回复为未执行用工任务则表明该用工供给方可被推荐,若其未做出回应或者回复表示其正在执行用工任务则会去除该用工供给方。例如用工终端6的用工供给方正在执行任务,则会将其去除。 接下来,云端管理平台判断用工供给方c-f注册时的性别与用工需求方的性别是否相同,将性别不同的用工供给方去除。例如去除了用工供给方c。最后将剩余的用工供给方位d、e、f,管理平台会据用工供给方信息等进行排序,将排序后的结果发送至需求方控制模块。 用工供给方信息包含用工历史情况、认证情况、用工需求方评价等。如用工供给方d、e、f的用工历史依次减少,则管理平台会以d、e、f的排序向用工需求方展示用工供给方;如用工供给方厂经过认证,而用工供给方d、e未经过认证,则管理平台会优先推荐用工供给方厂;如用工需求方5星制评价结果更优,也会获得管理平台会优先推荐;管理平台还可根据用工需求方之前选择的用工供给方来推荐,将曾经被选择的用工供给方优先推荐给用工需求方。 在将用工供给方列表发送给用工需求方后,用工需求方可以通过用工需求方终端选定用工供给方,如用工需求方选定的用工供给方为e,则管理平台会向用工供给方e发送用工需求方位置、联系方式等信息,从而使得用工供给方e达到指定位置完成用工任务。 4.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 4.1云端管理平台系统实现 云端管理平台使用Gentoo操作系y,搭建了基于LAMP(Linux+Apache服务器+Mysqz数据库+PHP语言)的管理平台运行环境,使用PHP语言基于Laraoe15框架编写了云端管理平台网页控制端程序和后台逻辑程序。网页控制端如图5所示。 通过网页控制端,系统管理员可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对用工供给方注册资料和资质进行审核认证,通过权限管理模块设置各用户权限,通过订单列表模块查看用工订单供需双方资料及用工进度等信息,通过充值提现模块处理用户账户资金充值和提现请求,通过消息推送模块向用户发送日常信息提示等,通过意见反馈和投诉举报模块处理用户意见和用工订单投诉。 后台逻辑程序通过终端通信模块与用工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网络通信,使用供给方推荐模块和订单推送模块向合适的用工供给方推送实时用工需求信息,并通过数据库模块记录整个系统所涉及的用户注册信息、订单管理信息、用户评论和反馈投诉等信息。 4.2移动终端应用实现 根据移动终端应用各个模块功能和订单执行逻辑,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android studio软件,设计实现了Android平台应用程序。应用程序中的页面设计如图6所示。 在Android应用程序中,用户通过注册模块输入手机号码完成注册,并在应用设置页面设置相应信息。注册后,通过需求页面用工需求;定位模块通过读取移动终端GPS数据并调用百度地图API来确定用工需求双方的位置,并将位置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云端管理平台进行处理,将用工供给方信息推送给需求方;需求方可通过需求供给方页面查看供给方信息。 5.结束语 本文在共享经济模式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用于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管理的线上一线下交易系统,用于社会闲散用工管理。文中阐述了该系统的整体设计,提出一种基于位置和经验的用工供给方推荐算法,并且给出云端管理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的具体实现。所述系统能够实现用工供给方的实名登记和技术资质审核,可较好地调动社会零散或空闲技术工人的积极性,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得报酬,为社会平稳度过转型期起到一定帮助。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 在薪酬信息化建设中,众多的方式已经进行了应用。但是,取得的效果不一。本文主要就薪酬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 薪酬管理信息化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问题 作用 引言: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整个ERP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主要的作用在于为企业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帮助。比如: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具有众多的模块、如:考勤模块、薪酬模块管理、组织管理模块、人事管理模块等等。不同权限的人员依据这些模块可以有效的对于企业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最终使得企业的各项业务有效运行。 因此,我们需要对于薪酬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与研究工作,使得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薪酬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应用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薪酬信息化管理之前,众多企业的薪酬信息化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单一性,缺乏统一性的操作。这种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企业进行业务处理远远滞后于企业人工成本发展战略规划,缺乏前瞻性。具体来讲,众多的企业在推广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前,只是简单的应用信息化中一些基本软件进行工资的统计与管理工作,按时进行工资的发放。@种局面的出现导致了两个问题的产生。 其一,这种管理应用的方式不具有高效化,不能提高薪酬信息化管理水平,花费了大量的成本。 其二,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对于企业薪酬成本以及有关信息不能进行及时的了解,也无法制定出后续有效的举措应用薪酬对于员工进行有效激励[1]。 二、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 2.1降低业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效率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充分的应用可以降低薪酬业务管理人员工作量、减少其工作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具体来讲,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后台的回算功能通过与系统中其它模块的有效集成,可以依据企业实际需要,对于调整后的薪酬结构与薪酬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性统计与处理,使得有关薪酬工作管理的人员应用此高效化信息管理软件,就可以进行薪酬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大大降低了工作的难度,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这种薪酬管理的方式具有高效性、无误差,对于处理后的数据信息还可以进行有效的查询,使得各项数据始终保持一致性[2]。 2.2进行不同薪资结构处理流程的设计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具有跨地区、跨部门、跨工种的特点,可以进行不同薪资结构处理流程的设计工作。具体来讲,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直接与时间管理方式进行集成对接,可以依据企业员工薪酬动态变化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工种的实时更新,最终在ERP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进行清晰的展现,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查询。比如: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会对于企业员工的薪酬档次、员工的离退休情况或者是其它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薪酬变动进行直接的放映,有关的人员通过在系统中进行有效的查询工作,就可以进行清楚的了解。 2.3为薪酬总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具有薪酬总管理功能,可以为薪酬总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比如: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通过有效的应用ERP人力资源薪酬总管理就可以充分对于下属企业的薪酬进行监控与管理,并且依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进行薪酬的有效调整,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很高的质量与效率,更好的应用薪酬保留大量的人才,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支持。 除此之外,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使得薪酬管理工作更加有效。比如: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薪酬管理信息化的水平,有利于企业充分应用有效性的薪酬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3]。 三、结论 对于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薪酬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问题进行有效性分析,有利于企业合理化的应用好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企业员工薪酬合理化管理,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UML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模和开发 摘 要:传统的过程化建模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探讨了过程化建模技g和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UML建模技术的区别。具体分析了UML建模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给出了应用实例。 关键词:UML面向对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模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薪资管理等几大功能模块,本文选取其中的一些模块,基于UML建模技术进行系统的建模。 一、UML建模技术 UML作为一种建模语言,它的定义包括UML语义和UML表示法两个部分[1]。其中,UML语义描述了基于UML的精确元模型定义。UML表示法定义了UML符号的表示法,为开发者或开发工具使用这些图形符号和文本语法为系统建模提供了标准。在实际系统分析与设计中,主要是通过UML表示法对系统进行分析与建模。UML的主要内容即UML表示法可以由五类图来定义:用例图、静态图、行为图、交互图、实现图。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阶段,主要用到的图有用例图、静态图和交互图三类。UML的建模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静态建模和动态建模[2]。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析 (一)系统功能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和薪资管理。根据系统使用内容的不同,将系统使用者划分为系统管理员、人力资源部业务员、绩效考核人员和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四类。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系统使用者的权限管理;业务员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薪资管理;绩效考核人员负责员工的日常考勤、考核;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负责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例如绩效考核模块中的考核项目。 1、人事档案管理:当公司雇用新员工时,人力资源部业务员首先将新员工信息、社会关系,学习经历等信息录入系统,然后通过本模块下设的人事档案管理子模块进行员工信息的修改、删除; 2、考勤、考核管理:绩效考核人员首先通过日常考勤记录考勤员工的工作情况,考核管理模块用于员工团队精神等项目的考核,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可以针对公司的特征,设定考核项目、考核期间和考核等级。 3、劳动合同管理:该模块首先建立员工的合同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可以更改员工的合同类型,对某个部门或员工进行合同续签以及试用期员工的转正处理。该模块改动的信息将由系统自动修改人事档案,因此在人事管理模块查看时,内容与本模块一致。 4、薪资管理:业务员通过工资参数和工资账套设置计算的所得税率、员工银行账号、建立账套及其对应项目,并将公司员工与其所属账套绑定;然后分别计算员工的应发工资、应扣工资和个人所得税;最后根据一定的工资计算公式根据上述工资信息计算员工的工资。该模块还负责将工资信息传送给财务部门。 (二)系统分析与建模 随着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由传统方法向面向对象的方向发展,UML建模也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作为一种可视化建模语言,UML共定义9种模型图。这些模型图可归纳为3类模型:需求模型、对象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需求模型是从用户角度描述系统功能,主要用于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对象模型是从开发人员角度详细地描述系统;体系结构模型是从系统设计人员角度整体描述系统。简言之,UML可以从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两方面来描述统,静态结构定义了系统中的对象和操作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动态行为描述了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及通讯机制。UML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静态建模机制和动态建模机制两大类。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模块设计分为用户管理分系统、专业学科信息管理分系统、进出站管理分系统、事务处理分系统、安全管理分系统、人力资源业绩评估分系统、项目管理和评标专用系统等,数据挖掘分系统作为独立的模块对整个系统中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和决策支持,各个单位的干部管理中心负责各个站内的管理。 三、系统概述 本项目采用的是用例驱动的方法来获取需求。用例是从用户(或外界系统)的角度,通过描述用户与系统的交互来理解系统的功能。要建立需求分析的用例模型,首先是获取业务角色(参与者),然后从参与者中找出用例,确定了系统参与者和用例之后,即可得到系统用例图。勤管理系统旨在对企业员工的出勤情况进行考察,之后将考勤与财务工资系统及相关的奖惩机制挂钩。整个系统由数据维护模块、统计报表模块、查询模块组成数据维护模块:包括员工基本信息维护。考勤信息维护设置考勤类别。通过维护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修改或扩展。统计报表模块:对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 四、结语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己经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基于UML的面向对象技术是今后软件建模和设计的主流方向。要发展我国的软件行业,就需要从面向功能向面向对象转换,并在实际系统开发中使用UML。通过利用UML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可视化的系统设计,表示能力强大,同时概念明确,建模表示法简洁,图形结构清晰,容易掌握和使用。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云平台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该文是基于中小企业现状,同时又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通用性以及特殊性,所开发出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J2EE平台,SSH框架,同时结合SOA,工作流等先进技术对业务逻辑进行具体实现。同时又结合目前流行的移动客户端技术,使得本系统完成了PC端,移动端的互联互通。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 关键词:SH框架;移动客户端;管理系统 1 问题的提出 云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云时代提出了软件即服务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并不需要太多的代价,和软件厂商进行前期需求确认,定制开发,上线,测试,售后等诸多环节。同样,也摒弃了过去以往太过标准化的软件界面,软件功能模式,有望迎接按需定制的个性化时代。同时,由于在云时代,云计算非常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很难计算的存储空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节省了大量的硬件成本。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资金,实际需求)来模块化,动态化的选择相应的云平台,云服务,云产品。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使得人力资源得到很好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有必要探索基于云平台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核心功能设计 2.1.1 招聘管理 招聘管理分为企业外部招聘和企业内部选聘。对于外部招聘,申请人员需要申请工作岗位,初试合格后,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信息收集,公司领导再进行复试,审核,合格后,办理录用手续,不合格者,退还所有资料。内部选聘,则是从企业内部人才库中选拔人才的过程。它对于企业在人才选拔中,同样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样需要进行初审,复试,审核等环节。招聘流程如图1所示。 企业人才库是从本企业进行优秀人才选拔的信息库,以便在企业内部进行晋升,转岗等,这种信息库的建立依赖于本企业内部其他信息资料的共享,比如可以按照月度考核,年度考核,考勤等基本资料进行筛选,综合,将最终优秀的人才保留与人才库中。这一方面能够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供给方面的保证。同时,极大地调动了本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2.1.2 考勤管理 考勤管理是为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的核心,提供了统一的业务架构。可完成系统内对考勤数据的采集、接收、交换、分发、分析、查询、统计、管理等工作,为用户提供符合其身份的业务功能应用。同时,对其他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和管理,使各个系统之间可以快速互动交互,方便用户在办公平台上快捷处理各项工作,提高办公效率。 考勤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功能,同时,也是比较复杂的功能。一方面,考勤形式需要多样化,不仅仅需要在办公区域进行考勤,也需要对出差外出人员进行考勤。同时,考勤设备多样化,不仅有指纹考勤,人脸识别考勤,还应该具备手机定位考勤。此外,对于在考勤中,还有相对功能复杂的各种加班,请假,调休等。如图,是考勤管理模块的架构图,它将各种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或者局域网进行数据提交,将考勤数据进行分析,查询等。 2.1.3 考核管理 如图3所示,在考核管理中,首先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请示部门领导,公司领导后,根据本公司具体情况,来设置考核等级,考核结果系数等,然后设置考核模板,根据考核模板,被考核人,步骤及考核人,指定评议栏来设置考核流程,然后进行考核发起,填写考核计划,进行计划审核,并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最后形成考核结果,同时还可以用报表进行显示。 2.2 系统架构设计 整个云平台可以分为基础架构即服务,包括硬件基础实施层、虚拟化、资源池化层、资源调度与管理自动化层。如图4所示: 2.3系统技术框架设计 整个系统技术框架中,采用了extJS与传统SSH框架相结合的方式,之所以进行这种架构,主要是基于开发效率及后期维护等多方面的考虑,我们知道,传统的JSP页面中,将前端页面与后台逻辑混杂在一起,显得十分混乱,而这种新的架构,可以很好的前后分离,前端主要将精力放在页面展现上,而后端程序员可以关注于服务器端业务逻辑的处理。使得整系统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同时由于整体耦合度降低,使得协同开发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 同时,由于在开发过程中,会遇到客户频繁变更需求的情况。采用extJS-SSH架构,是一种非常好的分层架构,其实质是面向接口编程。任何客户的业务逻辑修改,只需要修改相应接口,以及具体的实现方法,无需破坏系统的整体结构。这种特点也便于日后的维护。 4 结束语 本文在基于对5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基础之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发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云平台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它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考虑到中小企业经费有限,基于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如,更加便捷的去选用相应的模块,功能。提高了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管理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云计算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 在任何一个单位中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是为公司和企业输送新鲜血液的心脏。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比于过去来说已经开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并且公司和企业当中的领导者的决策对于信息数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数据和流程的优化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趋势。在这篇文章当中,介绍和分析云计算以及如何将云计算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并且分析理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新的模型将云计算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云计算 信息化 管理信息系统 1云计算的定义及其优点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云计算已经被广泛的进行运用了,这里所说的云计算,在狭义当中指的就是一个数据中心或者是超级计算机,只不过其是运用虚拟化技术进行搭建的。运用这种数据中心或者是超级计算机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科学计算、数据分析和存储等服务。服务分为免费提供和按需租用两种。云计算在广义上总共分为三种形式进行服务分别是:IaaS、SaaS、PaaS。这里的广义上的云计算和狭义上的云计算略显不同,在广义上的云计算是一个厂商建立的网络服务器集群,这个集群可以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服务,服务中包括:数据存储、在线软件服务、计算分析、硬件租借等。 云计算拥有很强的个性化服务,任何一个客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向服务的供应商申请计算机服务。并且在云计算当中支持的操作平台有很多,还能够满足多种终端的访问。在进行云计算服务申请的时候可以得到快速的响应。 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现状 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当中人力资源已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课题,因为在企业竞争当中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的竞争带来优势,并且可以让企业拥有新的活力。现在企业的发展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系统也有新的要求。 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往往会有以下一些缺点。首先就是在思想上没有升级,思想上的还停留在过去的电脑使用方法,大多数还只是将电脑使用在上网查询资料、处理文档等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使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资源和管理系统的思想。除此之外,运用过去的方法进行管理拥有的功能很少。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很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还是停留在业务流程以及处理事务的层次上面,很少的单位可以很好的实现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 3以云计算为基础如何构建系统模型以及安全问题 将云计算作为基础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构建可以很好的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且实现科学、高效、规范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云计算要求达到两种需求,首先就是要能够在大量的数据当中实现快速准确的稻荻ㄎ唬另一方面要求其能够高效率的对于大量的数据进行管理。 云计算可以很好的实现企业和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但是在云计算使用当中不可忽略的是云安全这一课题。其中安全就是要能够保证信息不会泄漏和遗失。一般会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对于云计算的安全问题进行考虑,首先就是要保证拥有一个严格的身份确认系统,保证在进入服务平台当中是拥有严格的身份认证。因为云计算是以网络平台作为基础进行搭建的,所以能够进行联网的客户都可以进行服务入口的连接,所以在进行身份验证的过程当中除了进行用户名和密码的设置,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口令或者加密狗,用这些方法来增加访问的安全性。其次,为了物理介质的储存出现问题导致信息的丢失,我们应该要对于数据进行备份工作,也就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多个数据库的建立。在信息的保存当中往往是多部分保存的,所以还要保证的就是信息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要想在数据分布保存的情况下还能够进行准确的信息检索,那么就要求企业对于数据的编码是统一的。只有统一的编码才能够让数据在跨库检索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数据的失真。另一方面,在使用云计算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云计算目前真处在的是一个发展和研究的阶段,所以在许多的方面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为了保证保密信息的绝对安全,企业和个人不应该将特别重要的保密信息上传到云端当中,而是应该讲这一保密信息放在本地进行管理。 云计算在很多的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种前沿的网络运用技术拥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点,其中包括多种操作平台、快速响应的服务以及个性化的服务等。这些优点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意义,面对必须进行技术和思路革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说非常需要这种技术来为自身提供新的活力,所以云计算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新产品成功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典型的新d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提高,不仅是面临国内的同类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全球市场的国际企业的竞争,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抓住竞争的优势,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完善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因此,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出发,研究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新产品研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成功率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新产品;影响机制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严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的提升产品的创新能力,实现企业所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市场中具有优势,才能实现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绩效的提升具有正向的作用,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在新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优势,实现内部管理与研发之间的和谐互动,促进企业产品成功率的提高。因此,本文概述企业利用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推动新产品研发成功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新产品成功之间的关系研究 (一)全面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新产品的成功 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员工拥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实现企业利用员工的能力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增加。企业对于新产品的实践和改进需要在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企业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对人力资本利用。另一方面,企业的对于人力资源的全面培训,能够强化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水平,能够推动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尤其是通过全面培训,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组织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升级。企业能力的提高,对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不仅是可以扩宽员工的知识领域,还可以为产品的成功提供更为开发的思想支持。 (二)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对新产品的成功的影响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尤其是现有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变化,新产品问世的时间不断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是随之缩短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把握住机会才能实现在竞争中研发新产品,实现企业在竞争中的成长。在企业内部,高水平的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创新决策和管理中,不仅可以避免过度集权的问题,还能实现企业产品创新水平的提升。对于员工来说,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还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满意度,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对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成功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参与的影响下,企业的知识能够实现有机的流动,将企业创新产品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动力。 (三)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新产品的成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对于绩效考核的标准是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竞争环境,对于内部的员工工作目标的完成与考核仍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企业目标,都是要求员工完成现有的工作。在对员工考核的基础上,内部的晋升机制还会对于员工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在企业内部一些重要的岗位可以在内部员工中选拔,选拔的标准需要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尤其是那些通过长期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新产品创新具有重要贡献的员工可以实现通过内部晋升的通道,实现收入的增加,职位的晋升。这些对于新产品的成功都是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新产品成功影响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能够影响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尤其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这些技能和知识的更新都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实现,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企业新产品成功的影响机制主要是有两种,一种是中介效应,另外一种就是调节效应。 (一)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对于新产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企业学习能力上,企业通过计划和经营实现企业资产的增加,对于无形资产的增加需要企业中的员工实现。这种无形的资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需要不断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并且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组织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习到较多的能力,引导企业的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企业内部的学习效益,这对于新产品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次,就是逆向工程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完善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于某一个产品进行拆卸,发现其中的技术单元,并且通过模仿学习实现知识完善的目的。值得一说的就是,这种知识的学习和完善过程并没有侵犯到对方的知识产权,还能实现企业的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利用逆向工程能力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可以实现对于国外技术的借鉴,尤其是对于资本积累较少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最后,体现在企业的动态能力上,动态能力是资源基础理论上的衍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和发展,企业拥有动态能力可以实现资源的异质性,保证资源的价值,这些有着独特价值的资源对于企业的新产品的开发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能够形成新产品的竞争优势。 (二)调节效应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自由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企业来说,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现在环境的动态性己然成为一种新的特色,在这样的环境下,环境变化的强度、程度已经发展的方向不容易把握,这些因素对于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对于企业应对环境动态性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且根据环境动态性因素,确定企业研发产品的方向,缩短新产品问世的时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根据环境的动态性进行调整,能够实现企业的适应性。经过研究发现,企业在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断提高,目的是在动态的环境中,实现企业的一体化发展,并且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调节内部管理结构,实现一定的缓冲作用,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争取一定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对于企业新产品研发成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三、结论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对于我国市场上的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渐增多,不仅是国内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包括来自我国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国外的企业在技术以及资本能力上相对具有优势,对于我国的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企业应该不断研发新产品,满足市场上对于产品的需求,并且尽可能降低研发的周期,提高产品成功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企业新产品成功起着中介和调节的作用,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这不仅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和高效性,还能有效的提高新产品成功的概率,实现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摘要作为一个企业,想要快速稳健的发展,人力资源的管理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在企业中的领导在最近几年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开始不断的分析和探究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进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帮助。 关键词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绩效关系 经过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表明,企业通过对自身、不同的人力资源活动及其目标之间的关系的利用,进而促进自身竞争优势的提高。有很多的研究数据都有显示,很好的契合模式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战略和组合之间,企业战略会给人力资源实践组合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就连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实践组合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具体的可以通过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率上体现出来。有一些企业为了促进自身目标的实现,必须要进行一些有关员工的活动,而市场的需求则会随着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而有所增高,这时候企业就需要有足够储备的创新型人才,引导员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价值,进而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长处,将其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企业效益的进一步增长。 一、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前进,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企业管理竞争力,保证自己在这股激流中处于不败之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领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有很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都认为,一个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过,现阶段还是有一些争议存在于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所以,研究和讨论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进而处理好企好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影响 1.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作为一个企业,其发展战略的目标都不明确,怎么能够不断的发展前进呢?21世纪的市场是一个人才市场,在这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想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人才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这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不过,有很多的企业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并没有科学合理的规范督促自身的管理和运营,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决策,是很难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2.没有确定的市场外部因素。在市场中从始至终都存在很多的外部不确定因素,而一些宏观调控和政策则是这些因素的主要来源,国家的这些宏观调控和政策造成了很多不确定的外部因素存在于市场的环境之中,企业的外部市场没有一个井然有序的秩序,导致了企业在发展和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一些不必要的损失。3、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人才之中,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却没有战略性的指导,这就造成了这些人所处地位并不一定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使得其本身特有的才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其专业技能并不符合现在从事的工作,这就使得企业要求完成的任务得不到保证,针对存在的这种情况,企业要不断地完善人才资源管理制度,充分的将人才的优势利用起来,进而推动企业更好的向前发展,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二)企业战略和人才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在企业的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企业如果想要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就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好现阶段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情况,企业在实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受到的人力资源的限制;另外,企业的经营和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做了重点的强调,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其目标的过程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绩效受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有哪些意义。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用到企业的绩效管理之中有利于企业绩效评估更具系统化。在评价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情况时,不应该只是片面的,而是应该更全面一些。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挖掘出人才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每个员工的作用,那么企业整体的效率肯定会得到重大提升,效果是非同凡响的。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应用资源管理理念,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人才的任务则可以被保证是一致的,与此同时,还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将人才的潜在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了,增加了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争力,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水平。 2.企业绩效受人力资源的影响。人力资源的规划对企业的绩效有着潜在的影响,在调配和培训人员的时候,在适当的时间以内,员工可以将自己的岗位正确的定位。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形势,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体现出来的。资源的规划工作面对着这样的情况更应该要做好,进而为顺利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工作的过程中,即使员工的综合素质都是较为合格的,但并不是说就可以完全的胜任自己的岗位。 3.人力资源对企业绩效有哪些影响。优胜劣汰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惯用的一种方式,对企业的人才选拔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在拓展竞争上岗的范围时,企业要以自己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方向为依据,确定人选的方式则是公开报名和考试答辩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行合理的监督,还要适应企业的管理,并成立一个存放员工基本信息的资料库,如此一来,企业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员工的基本信息。 (二)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 通过现阶段对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二者的研究,存在着三种说法,第一种是说二者时间是贡献的关系,第二种是说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而第三种说法则是说二者之间是反因果的关系。这些说法还尚在研究之中,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不过,总的来说,企业如果出现了效益下滑的现象,那么肯定会影响到很多的相关事宜,例如,员工薪资涨幅、员工福利增加力度、员工年底分红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现阶段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种类型的基础是资源,主要是对员工之间得到竞争关系加以利用,可以激发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另一种类型的基础则是控制,主要是规范员工的行为和思想,保证企业制度的可行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多的利益,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的提高。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摘要:简要介绍了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引入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构建了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重点介绍了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0引言 我国国有建筑业企业受计划经济时期管理体制的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大型建筑企业。国有建筑企业中,中央及发达地区的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的国有建筑企业。总体来看,国有建筑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力资源队伍庞大,人员构成复杂、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等。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方面,我国国有建筑企业也开始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其中有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也是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改革中重要的一个方向。 随着以波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的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成熟,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转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1]。1981年戴瓦纳(Devanna)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1984年比尔(Beer)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2]。舒勒(Schuler)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企业寻求通过人来达到目标有关的各个方面,是在员工们努力完成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影响他们的行为的所有管理活动[3]。我国魏明将其定义为一个以组织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但Wright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Wright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4]。 为了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提升组织竞争优势,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如Wright等人(2001)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包括招聘、职位分析、薪酬设计、培训、考核评价等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二是人力资本存量,包括组织的管理型人力资本、知识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普通型人力资本的总和;三是组织成员关系和行为,强调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个人意愿、相互情感和认知能力等[5]。我国文跃然教授提出运用GREP模型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诊断,将其评价和诊断结果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及其管理机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作为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的策略要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其中GREP是指:企业治理结构(Governance)、企业资源(Resource)、企业的企业家(Enterprise)和企业的产品与服务(Product Service)[6]。 1构建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 本文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构建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基于企业激励机制的薪酬系统、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四个子系统,它们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 1.1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应围绕产权和经营业务规划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包括基于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划和基于企业经营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1.1.1 基于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划 国有建筑企业应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母子公司产权关系,减少独立法人层次,强化母公司管理监督职能,建立以母公司为管理核心的扁平化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基于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为决策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如果是国有独资公司,一般不设立股东大会;另一方面,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国有建筑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就是要理清母子公司的产权关系,减少管理机构,缩短管理链条,形成“决策层-职能层-事业部(子公司)”这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 1.1.2基于经营业务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是对企业未来某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源总量、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技能结构等进行事前预测并做出相应的规划。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包括:人力资源总量规划和人力资源结构规划。对于人力资源总量规划要做到控制和精炼普通管理人员队伍,吸引和扩大企业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运营管理人才;对于人力资源需求规划要重点建设三支队伍即建立以董事长、总经理为核心的高素质管理团队,树立全新的市场营销意识,打造高级营销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市场营销辅助人员的三维一体专业化营销团队,完善管理技术团队结构,积极吸收高层次的管理技术人才,并使得各级各类管理技术人才队伍达到合理比例。 1.2基于企业激励机制的薪酬系统 基于企业激励机制的薪酬系统就是将激励机制运用到企业的薪酬系统的构建当中,通过建立科学的报酬体系,来有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等。国有建筑企业薪酬系统可分为工资系统、福利系统和员工持股计划三个部分。 1.2.1工资系统 工资是指员工按月或按年度领取的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一般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个部分组成。依据国有建筑企业员工的职位划分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工资可分为年薪制、职位工资制和弹性工资制等不同形式。 第一,年薪制。年薪制是国有建筑企业普遍适用的高层管理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年薪制根据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业绩和所承担的责任风险,确定其年度收入。年薪制将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收入同企业经营效益和管理者的工作业绩联系起来,对高层管理人员可起到了一定的激励约束作用。 第二,职位工资制。对于企业的普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可采用职位工资制。薪点制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职位工资设计办法,薪点工资结构首先依据员工的职位或职称划分确定工资等级,称为薪级,明确每一薪级的工资范围;然后,在同一薪级中依据员工学历、资历等不同条件划分不同的工资点,称为薪点,在薪级范围内明确薪点的具体数额。 第三,弹性工资制。对于企业中一些特殊岗位和特殊员工,为了加大激励力度,增强工作业绩,提高工作积极性,我们可采用弹性工资制度。如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应采用项目提成工资制,并缴纳一定的风险保证金,确保其工资收入的合理性、合法性。 1.2.2 福利系统 福利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的除工资、奖金之外的各种保障、补贴、服务或实物报酬等。国有建筑企业的现代薪酬体系中,福利是工资的有效补充,是体现企业有意改善员工生存质量,关心员工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1.2.3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是指由国有建筑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股权,并委托员工持股会管理运作,员工持股会代表职工持股员工进入董事会参与表决和分红的一种新型股权形式。员工持股计划是将员工由雇员身份转化为企业所有者,员工和企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因此,员工持股计划具有良好的长期激励效果。目前在发达地区,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二级企业中产权多元化已逐步推进,如北京建工集团同民营企业浙江广厦集团合作新建二建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其中广厦以现金入股占总股本56%,原二建公司以实物资本入股占34%,经营者群体以现金入股占10%[7]。 1.3 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 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输入有力的人才支持,保证企业各项战略规划顺利实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可分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培训计划、创新用人机制三个方面: 1.3.1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员工的工作经历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的设计。员工职业生涯同个人素质、个人工作能力以及个人努力程度有很大关系外,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从根本上也决定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国有建筑企业正处于产业重组、制度改革、人事调整的重要时期,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给员工制定一个科学的个人发展规划,对吸引和留住人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1.3.2 员工培训计划 相比其他行业,建筑企业更需要一专多能,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学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①做好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是建立在人力资源规划基础上,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系统中,我们明确勾画出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结构和对人力资源各个方面的总体需求,并确定相关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以及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培训需求分析还应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协调,调查员工个人的学习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符合员工个人的发展需要。②建立长效培训激励机制。国有建筑企业向员工提供培训,要建立相应的竞争制度,尽可能提供机会让有能力,有潜质的员工早日享受培训机会,并且建立培训与员工的考核、晋升等个人发展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追求进步,参与学习的积极态度。③建立培训结果反馈机制。定期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做好下一阶段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如调查收集员工对整体培训安排的满意度;对以接受培训的员工要进行测试与考核;定期测算培训回报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贡献等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培训投资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应有的回报等。 1.3.3 创新用人机制 为了有效利用优势人力资源,增强国有建筑企业的凝聚力,创新人才机制要坚持公平、公开、竞争和择优的原则;建立重真才实学,重工作业绩的用人标准;积极推行“干部聘任制”、“职务任期制”、“任前公示制”等制度;保障企业职工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 1.4 企业文化建设 国有建筑企业要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建筑企业,就必须加强柔性管理,建设、培育富有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创新文化理念,推进全体员工思想理念的更新。在企业文化上要确立明确的企业使命,培育、弘扬先进的企业精神;在员工思想上要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和积极进取的生产经营观;要实现用制度管事,用文化树人,改造经营者和员工的思想观念,以观念更新不断推动企业的变革和创新。②积极宣传,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全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知识、是理念,而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主体,企业要真正实现良好的文化氛围,就要建立一个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套的全员文化培训和传播体系。③建设学习型组织,提升员工整体能力素质。企业要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理念;制定各种学历培训、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计划等学习制度;建立学习型组织评估指标体系,把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上,推动企业内部的不断变革与知识创新。 2结束语 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源规划系统是基础,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分析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未来一段时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出的系统描述和规划;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和薪酬激励系统是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的保障措施,保证人力资源规划能够顺利实现,从而为企业实现战略规划提供人才支持;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创造品牌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维持的重要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毕业论文: